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菁华6篇)

首页 / 说课稿 / | 说课稿,数学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

  各位评委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我是来自XX系XX班的XX,今天我给大家说课的课题是《笔算乘法》第一课时内容。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目标与重难点、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准备、说教学过程以及说板书和作业七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笔算乘法》是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以两位数”中的第二节内容,在教材上包括63页——69页内容。本次说课是针对其中《笔算乘法》第一课时内容:笔算乘法中的不进位乘法(63页——64页)。

  本节内容隶属于“数与代数”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以整十两位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编排遵循了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原则,先介绍两位数乘以两位数中不进位的算法,再进行进位的算法。本节内容既承接了之前乘法学*中多位数乘以一位数的内容,又为之后三位数乘以两位数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课程标准要求该学段的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技能,并能够运用计算法则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这些要求可以通过本课的教学得以体现。

  二、说学情

  三年级的学生具有思维快速发展,注意力和表达能力强等认知和学*特点,同时,该阶段的学生同样具有个体差异大、情感变化强、意志力薄弱等弱点。可以说,在教育这个阶段的学生时,教师如何通过合理科学的引导来培养学生的学*行为*惯是重中之重。

  学生在学*本课之前,已经具备一定的数*算能力,在接受新知识方面具有浓厚的兴趣。但在计算中仍然存在马虎大意的问题,在运用运算规则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上存在一定的迁移难度。 这些特点对于本课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思考。

  三、说目标

  与重难点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要求,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以非整十不进位两位数的计算法则;

  (二)数学思考目标:通过两位数乘以整十两位数到两位数乘以非整十的不进位两位数引导,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和体会数学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三)问题解决目标:通过具有生活情境的例题运算练*,让学生形成由课本向现实生活情境的数学学*迁移;

  (四)情感态度目标: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决心。 我把知识技能目标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把问题解决目标作为本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与学法

  新课标理念要求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建构知识。根据本课的内容特点,结合学情分析,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方法和学生学*指导方法:

  (一)讲授法。通过乘法顺序和数位对位等新知识的讲解,让学生明了两位数乘以非整十不进位两位数的运算规则;

  (二)情景教学法。通过趣味性的情境呈现新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参与到学*的过程中来;

  (三)合作探究法。通过比较与研讨不同计算方法的优点和不足,让学生体会到相互间交流与探讨的乐趣;

  (四)练*巩固法。通过新知识学*之后的课堂训练,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五)迁移式指导学*法。在学生充分掌握新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列举现实生活情境案例,举一反三,让学生能够把所*用到实际问题的理解和解决上。达到数学为生活服务的目的。

  五、说教学准备

  为了本节课的顺利展开,我准备了教学PPT

  六、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分析,我设计了四个环节完成本课的教学:

  环节一:复*导入,情境呈现(8分钟)

  上课初试阶段,我会由简到难地呈现出一些复*题,如:10×10;30×40;90×70;19×20;38×80等。让学生以小组之间“开小火车”的方式完成,每列“小火车”开的速度和正确率进行比拼,在复*旧知识的基础上,把学生的学*状态拉回到课堂上来。

  在学生逐步进入到学*状态之后,我会呈现出一个新知识学*的教学情境:“小红的妈妈带着小红去书店买一套课外书,这套课外书总共有12本,每一本的价格是24元。妈妈给小红出了一个难题,问小红总共需要付多少钱。你能帮助小红解决这个问题吗?你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小红解决问题?”

  情境呈现之后,我再辅以小小的奖励措施激励,允许学生在独立思考的情况下同桌或小组讨论,引发学生的思考和竞争,从而顺利过渡到教学活动中来。 [设计意图]:上课初,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于是我采用了竞争性的复*导入形式,以由简到难的问题逐步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回课堂;之后的情境呈现、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散,寻求多种问题解决的思路。

  环节二:成果评价,新知讲授(20分钟)

  1.在学生参与讨论的时候,我会进行课堂巡视,发现不同的问题解决途径,然后有针对性的让学生呈现研讨的成果并进行鼓励,最终通过全班同学投票选择最为便捷的运算方法。若是没有学生呈现出本节课所要讲解的方法,我会给出这种方法——两位数乘以非整十不进位两位数,以及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做出优劣性的评价。

  2.对于新知识的呈现,不可避免的存在运算规则和运算技能上的问题,这时我会板书具体详细的计算步骤和程序,以及每个步骤上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和注意事项:包括数位对位法则,乘法顺序法则,积的写法顺序法则等,并使用彩色粉笔以及醒目的箭头标志和特殊符号使用给学生以清晰明了的提醒。

  3.在完成初步的新知识讲授之后,为了加深记忆,我会让学生复述整个运算流程和运算规则,然后通过学生的复述和我的补充,最终完成两位数乘以非整十不进位两位数的文字规则描述,并督促学生记录在课本上。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学*理论认为:知识的'学*是学*者自我选择和建构的过程,我在设计这一环节的时候,充分考虑到作为主体的学生自我建构能力,在学生自己比较与归纳的基础上,通过师生之间的协商互助来达到问题解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构建一个易于学生理解的运算法则,更容易让学生掌握新知识。

  环节三:随堂练*,巩固提高(8分钟)

  上述环节进行之后,我将布置教材63页“做一做”中的8个题目,让学生随堂练*,同时,我会把这8个题目呈现在黑板上,让具有代表性的同学上黑板完成题目。在此过程中,我会随堂巡视,发现有针对性的问题。

  在学生完成的基础上,我会结合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上黑板完成题目的学生成果进行评价,找出呈现的问题并进行纠正。

  [设计意图]:通过有效的随堂训练来巩固教学成果,能够及时地发现问题并即刻解决,把问题留在课堂中。

  环节四:课堂总结,思路整理(4分钟)

  最后一个环节,我会提出一个总结性的问题:“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你学到了什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本节内容学*的收获。这时,我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作出表达,帮助其作出自我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的语言表述,既对本节课的学*内容作出总结,又帮助学生自己厘清思路。

  七、说板书和作业设计

  根据教学目标和课后练*,我设计了以下一个作业: 把课后“练*十五”中的1——4题做在课后作业本上。 以下是我本节课的板书设计: (略)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请各位老师和各位同学指导批评。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2

  一、说教材

  《笔算乘法》是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以两位数中的第二节内容,在教材上包括63页69页内容。本次说课是针对其中《笔算乘法》第一课时内容:笔算乘法中的不进位乘法(63页64页)。

  本节内容隶属于数与代数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以整十两位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编排遵循了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原则,先介绍两位数乘以两位数中不进位的算法,再进行进位的算法。本节内容既承接了之前乘法学*中多位数乘以一位数的内容,又为之后三位数乘以两位数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课程标准要求该学段的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技能,并能够运用计算法则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这些要求可以通过本课的教学得以体现。

  二、说学情

  三年级的学生具有思维快速发展,注意力和表达能力强等认知和学*特点,同时,该阶段的`学生同样具有个体差异大、情感变化强、意志力薄弱等弱点。可以说,在教育这个阶段的学生时,教师如何通过合理科学的引导来培养学生的学*行为*惯是重中之重。

  学生在学*本课之前,已经具备一定的数*算能力,在接受新知识方面具有浓厚的兴趣。但在计算中仍然存在马虎大意的问题,在运用运算规则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上存在一定的迁移难度。 这些特点对于本课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思考。

  三、说目标

  与重难点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要求,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以非整十不进位两位数的计算法则;

  (二)数学思考目标:通过两位数乘以整十两位数到两位数乘以非整十的不进位两位数引导,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和体会数学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3

  教材解读:

  亿以内数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的。生活中大数广泛存在,对大数的认识是万以内数的认识的拓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数学基础之一。本册教材先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再教学亿以上数的读法和写法,并对数的理论进行整理,在两部分认识数教学中间安排十进制计数法,知道数位,数级,对亿以内数的认识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也对亿以上数的认识起承上启下作用。加强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同时对学生进行综合知识的渗透,从万以内数的认识到亿以内数的认识是学生数概念的又一次扩充。教材提供了较丰富的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不仅为学生认识大数提供丰富的内容,也为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提供了好素材。突出数概念教学,从数学的高度把握十进制原理,培养数感。教学内容的呈现给了学生自主探索和自主交流的空间,也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思路,如:读、写数的法则教材上不给出现成的结论,而是让学生通探究自主过讨论得到。

  教法学法:

  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大数对于学生读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应充分利用好教材文本,创设具体教学情境,让学生对大数获得丰富感受,注意放手让学生探索,理解大数的读法后,通过独立练*,小组合作交流训练,达到熟练程度。

  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给学生留有自主探索的空间,对于数位、数级,十进关系等知识,应该让学生牢固掌握,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去发现,去体会,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达到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密切了大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收集大数的*惯和能力,数的产生与发展都是生活实践的需要,认识数是为了用它来交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数学意识。

  教学理念: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打基础。遵循儿童心理规律和认知规律。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生必须获得有价值的数学,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师精心组织下充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亿以内数的规律,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有学*成功的体验。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4

  小数除法例4是以买东西为题材,因为它容易激活已有的经验,有助于学生领悟算法。前后共提出三个实际问题,教学三个除法竖式,各有重点。三个竖式中教学的除法知识综合起来,就是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第一个问题是求每千克苹果多少元,计算9.6÷3。学生第一次遇到小数除以整数,可以想到的方法是把9.6元看成96角,于是把小数除法转化成整数除法。还可能想到9.6元是9元6角,于是分步计算求得结果。这些方法都是接受小数除以整数的认识基础,看着教材中的竖式,体会9.6÷3应该分两步算,以及每一步算什么。“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对算法深入地思考,既可以联系前面的算法作出具体的解释,也可以根据小数的组成进行推理。通过9.6÷3的教学,学生初步理解小数除以整数的基本算法:可以像整数除法那样列竖式计算,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着写。

  第二个问题求每千克香蕉多少元,计算12÷5。整数除法中,除到被除数的个位,把剩下的不够商1的部分作为余数,不再继续除了。小数除法中,要在余数的小数末尾添上“0”继续除。教材先在商的个位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在余数“2”的右边添一个“0”,让学生明白这里在应用小数的性质,除法还可以继续算。又通过“20”表示20个十分之一,除以5商4个十分之一,既清楚了“4”在商里的位置,又突出了在商里及时点上小数点的必要性。

  第三个问题求每千克橘子多少元,计算5.7÷6。这道题的商不满1,可以从总价5元多一些,数量6千克,因此单价不满1元的具体数量里感觉到。也可以根据整数部分“5”比除数6小,作出判断。教学着重解决“应该在整数部分写0”,而且要求学生自己想到这一点。

  还有一点在教学时应该注意。小数乘法的例题只是初步体会它可以用竖式计算,算法的得出在“试一试”后。所以,例题和“试一试”的教学要一气呵成,待形成计算方法后再进行练*。小数除法例题里的三个计算都有预设的教学内容,需要及时巩固,才能进入后面的教学。所以,每个问题解决以后,都要适量安排练*,使教学的新知识消化、内化,保障后面的教学能突出重点。

  基于以上的要求,本人教学过程如下:

  一、引入课题。

  由一个生活中讨价还价的`情景,引入避免可笑的情景,可以用小数乘法也可以用小数除法来解决,这样引出课题,学生产生强烈学*小数除法的愿望。

  二、教学例题。

  1、创设情景:创设一个购物的生活情景,引出1千克的苹果如何算。

  2、进行估算单价。这是生活中经常要甬道的。

  3、独立探索,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9.6÷3的商。其中重点是解决用竖式来做的方法,知道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算理,如果对答案有怀疑的还可以检算。

  4、理解算理:继续探索:12÷5=?5.7÷6=?重点解决余下的2怎么办?整数部分的5比6小怎么办?

  5、学生完成试一试以及改错的练*,最后学生自行总结小数除法的方法。

  三、巩固练*。

  结合生活中的里子商场促销活动,请同学帮忙买哪种比较合算,最后提示学生学好小数除法就不会出现开始的笑话了,只有多算、多练,才能提高口算以及计算的基本技能。

  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能主动探索,找到计算的方法,由情景的引入,引起学生学*小数的欲望,由讨价还价的场景吃到学好小数除法的必要性;学生能通过探索、讨论、尝试掌握小数除法的方法。

  但尝试中学生对9.6÷3,商是3.2都会,但余的6角学生还是*惯表示成0.6,很难转变成6角再除的思维,接着用12÷5大多数同学只会商2(元)……余2元,没有想到精确地算出几元几角。而5.7÷6有许多学生整数部分要商0再除的想法一点都没有。确定商中的小数点是学生作业中难点。总之学生尝试中,有部分对算式有些无从下手的感觉。

  最后的试一试又是两道加除题0.2÷53÷15学生对3的后面加不加小数点起争论,加了就把被除数改了,不加很对齐再算,不加也容易把商的小数点对错。

  这一节自我感受内容很多,同样小数除法,各种可能遇见的问题都在这一教时完成,有些贪多不烂,部分同学在云里雾里,算理不能理解的非常到位,象这样的课如何呈现,如何处理例题与试一试中5种不同的种情,而且还要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这是专家才能解决的了,或者是编教材的人才能很好把握,本人有些手忙脚乱。以上仅此课的一些不成熟的反思。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5

  一、说教学背景

  1、教材分析

  “认识分数”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万以内整数的基础上,联系实际生活的需要,先从学生们熟悉的野餐均分食物的情境出发,联系*均分蛋糕的结果,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然后让学生自己用不同的方法折纸,并涂出它的1/2,进一步体会意义,接着又在操作活动中教学几分之一的大小比较。这是学生对数的认识的一次重要扩展。这部分知识的掌握不仅可以使理解并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也可为今后进一步深入学*分数和小数打下基础。

  2、学情分析

  小学生从认识整数发展到认识分数,是一次飞跃,学生在生活中听说过二分之一,三分之一,但是他们并不理解。分数的产生是从等分某个不可分的单位开始的,儿童生活里有这样的经验,但不会以分数来表述。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主动地反思并获取知识。

  二、说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对这节教材的要求是这样的: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根据教材地位、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直观认识几分之一,初步形成关于几分之一的表象,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直观地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方面: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通过一系列操作、讨论等数学学*活动,体会到认识分数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3)情感与态度方面:感受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乐趣,培养自主探索的学**惯。

  2、教学重点:认识几分之一的含义

  3、教学难点:在头脑中建构起几分之一的表象。

  三、说教学策略

  1、突出数学概念形成的一般过程。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分数的概念是一个原发性概念,学生头脑中没有与之对应的上位或下位概念,因此必须遵循数学概念形成的规律,按照实例观察、分析共性、抽象属性、符号表示、具体运用的流程充分展开教学过程,尤其是要通过大量的操作实践,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比较丰富的表象。

  2、突出数学学*方式的综合运用。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学*方式。本课教学从教师的教来看,要做到设情引趣,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学、乐学;要创造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氛围,让学生会学、善学。从学生的学来看,要注重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注重同桌互学,小组研讨,集体交流。整个教学过程着眼于一个“探”字,贯穿一个“疑”字,突出一个“动”字。

  (1)自主学*,着眼一个“探”字。

  数学学*的主体是学生,要让他们拥有强烈的学*欲望,亲身感受探寻数学的乐趣,用自己的方式去主动学*。例如:表示半个蛋糕时,让学生尝试着想办法表示它。这样促使学生主动、全面地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主体性的生成和发展。

  (2)巧妙引导,贯穿一个“疑”字。

  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把学生思维引到焦点上,使他们动脑筋,感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例如:当认识了二分之一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能折出这张纸的1/2,你还能折出它的几分之一呢?这样设疑大大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索。

  (3)实践操作,突出一个“动”字。

  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摆学具等实践活动,在思维活跃和情绪高涨的情况下,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活动中,学生不单单是在动口、动手、动脑,更重要的是通过“动的过程”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外在“动”的形式,使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和感悟更为深刻和完善。

  四、说教学流程

  (一)、情境引入:

  1、谈话出示情境图,说说准备了哪些食品?怎样分能让两人都满意?(突出*均分)

  2、学生共同*均分野餐的食品,汇报分法和结果。

  【设计意图:要让学生在熟悉的实际生活情境中经历由整数拓展到分数的过程。】

  (二)、探究新知:

  1、认识1/2。

  (1)组织学生利用学具小圆片动手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初步形成1/2的表象。

  (2)老师小结揭题,规范表述分数意义的语言,并指导写法、读法和各部分的名称、含义。

  【设计意图:在*均分的过程中,学生逐步积累了1/2的基本表象,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尝试建构1/2的意义,整个环节从操作实践开始,完成于意义建构。】

  (3)通过反例(没有*均分的情况)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设计意图:进一步突出“*均分”在分数概念中的核心作用。】

  (4)折纸游戏:表示其他学具图形的1/2,体验不同折法,设问:大家看黑板上这几幅作品,他们的折法不同,涂色的部分也各不相同,但它们都可以用1/2来表示,那是为什么呢?并观察发现:*均分的图形大小相同,他们的1/2也相同;*均分的图形大小不同,他们的1/2也不同。教师重点指出“要讲清是谁的1/2”。[这里为今后分数应用题中分率与对应单位1埋下伏笔。]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游戏中发挥创造性,从各种不同的方法中进一步认识1/2,丰富1/2的表象,也为后面学*其他分数提供思路和方法。】

  2、认识几分之一。

  过渡:除了能折出这些纸的1/2,你还能折出它们的几分之一呢?(相机板书:1/3、1/4、1/5……)让学生利用各种学具纸片等材料通过折一折、画一画,表示自己喜欢的分数,贴上黑板上相应的分数下面,并说说分数表示的意思。

  【设计意图:再次提供给学生自主创造的机会,在动手操作中主动拓宽知识,认识新的分数。】

  3、在辨析中深化认识。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设计意图:针对分数概念中容易出错的地方有目的的让学生鉴别,以加深印象。】

  4、辩论验证,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1)谈话引出辩论问题:妈妈买了两个同样的大饼,弟弟吃了一个饼的1/2,哥哥吃了一个饼的1/4,他们谁吃得多?引发不同意见,引导学生通过折纸来加以直观验证,也允许学生进行单纯数学思考,即从*均分的份数上理解其中一份的大小。

  (2)妈妈吃了饼的1/8和兄弟俩比一比,是多还是少呢?

  (3)整理本堂课上用圆片表示的分数,进行排列,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其中的秘密。(同样大小的圆片,*均分成不同的份数,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反而越小。)再出示一整个全部涂满颜色的圆,体会几分之一与“1”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主动辩论、验证比较,一方面丰富对几分之一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简单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发展数学思考。】

  (三)巩固新知:

  1、听写分数的练*。(教师说分数的方式是多样的,如A、八分之一;B、一个分数,分母是10,分子是1;C、把一块糖*均分成5份,一份是这块糖的几分之几。)

  2、从身边的事物中找一找分数,并具体说明一下,老师可以先举个实例作启发。

  3、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设计意图:通过多形式听写分数的'综合练*,巩固本课所学基本知识点。通过寻找身边的分数再次让数学知识回归到实际生活中,从黑板报中“艺术园地”约占版面几分之一的估计中,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数感。】

  (四)总结拓展。

  1、全课总结。

  2、发散练*:表示出每个小图形是大正方形的几分之一。[此题是课本上“想想做做”第6题的延续,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6

  一、说教材

  《笔算乘法》是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以两位数中的第二节内容,在教材上包括63页69页内容。本次说课是针对其中《笔算乘法》第一课时内容:笔算乘法中的不进位乘法(63页64页)。

  本节内容隶属于数与代数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以整十两位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编排遵循了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原则,先介绍两位数乘以两位数中不进位的算法,再进行进位的算法。本节内容既承接了之前乘法学*中多位数乘以一位数的内容,又为之后三位数乘以两位数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课程标准要求该学段的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技能,并能够运用计算法则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这些要求可以通过本课的教学得以体现。

  二、说学情

  三年级的学生具有思维快速发展,注意力和表达能力强等认知和学*特点,同时,该阶段的学生同样具有个体差异大、情感变化强、意志力薄弱等弱点。可以说,在教育这个阶段的学生时,教师如何通过合理科学的引导来培养学生的学*行为*惯是重中之重。

  学生在学*本课之前,已经具备一定的数*算能力,在接受新知识方面具有浓厚的兴趣。但在计算中仍然存在马虎大意的问题,在运用运算规则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上存在一定的迁移难度。 这些特点对于本课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思考。

  三、说目标

  与重难点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要求,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以非整十不进位两位数的计算法则;

  (二)数学思考目标:通过两位数乘以整十两位数到两位数乘以非整十的不进位两位数引导,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和体会数学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菁华6篇)扩展阅读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菁华6篇)(扩展1)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菁华10篇)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

  各位评委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我是来自XX系XX班的XX,今天我给大家说课的课题是《笔算乘法》第一课时内容。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目标与重难点、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准备、说教学过程以及说板书和作业七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笔算乘法》是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以两位数”中的第二节内容,在教材上包括63页——69页内容。本次说课是针对其中《笔算乘法》第一课时内容:笔算乘法中的不进位乘法(63页——64页)。

  本节内容隶属于“数与代数”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以整十两位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编排遵循了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原则,先介绍两位数乘以两位数中不进位的算法,再进行进位的算法。本节内容既承接了之前乘法学*中多位数乘以一位数的内容,又为之后三位数乘以两位数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课程标准要求该学段的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技能,并能够运用计算法则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这些要求可以通过本课的教学得以体现。

  二、说学情

  三年级的学生具有思维快速发展,注意力和表达能力强等认知和学*特点,同时,该阶段的学生同样具有个体差异大、情感变化强、意志力薄弱等弱点。可以说,在教育这个阶段的学生时,教师如何通过合理科学的引导来培养学生的学*行为*惯是重中之重。

  学生在学*本课之前,已经具备一定的数*算能力,在接受新知识方面具有浓厚的兴趣。但在计算中仍然存在马虎大意的问题,在运用运算规则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上存在一定的迁移难度。 这些特点对于本课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思考。

  三、说目标

  与重难点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要求,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以非整十不进位两位数的计算法则;

  (二)数学思考目标:通过两位数乘以整十两位数到两位数乘以非整十的不进位两位数引导,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和体会数学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三)问题解决目标:通过具有生活情境的例题运算练*,让学生形成由课本向现实生活情境的数学学*迁移;

  (四)情感态度目标: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决心。 我把知识技能目标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把问题解决目标作为本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与学法

  新课标理念要求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建构知识。根据本课的内容特点,结合学情分析,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方法和学生学*指导方法:

  (一)讲授法。通过乘法顺序和数位对位等新知识的讲解,让学生明了两位数乘以非整十不进位两位数的运算规则;

  (二)情景教学法。通过趣味性的情境呈现新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参与到学*的过程中来;

  (三)合作探究法。通过比较与研讨不同计算方法的优点和不足,让学生体会到相互间交流与探讨的乐趣;

  (四)练*巩固法。通过新知识学*之后的课堂训练,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五)迁移式指导学*法。在学生充分掌握新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列举现实生活情境案例,举一反三,让学生能够把所*用到实际问题的理解和解决上。达到数学为生活服务的目的。

  五、说教学准备

  为了本节课的顺利展开,我准备了教学PPT

  六、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分析,我设计了四个环节完成本课的教学:

  环节一:复*导入,情境呈现(8分钟)

  上课初试阶段,我会由简到难地呈现出一些复*题,如:10×10;30×40;90×70;19×20;38×80等。让学生以小组之间“开小火车”的方式完成,每列“小火车”开的速度和正确率进行比拼,在复*旧知识的基础上,把学生的学*状态拉回到课堂上来。

  在学生逐步进入到学*状态之后,我会呈现出一个新知识学*的教学情境:“小红的妈妈带着小红去书店买一套课外书,这套课外书总共有12本,每一本的价格是24元。妈妈给小红出了一个难题,问小红总共需要付多少钱。你能帮助小红解决这个问题吗?你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小红解决问题?”

  情境呈现之后,我再辅以小小的奖励措施激励,允许学生在独立思考的情况下同桌或小组讨论,引发学生的思考和竞争,从而顺利过渡到教学活动中来。 [设计意图]:上课初,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于是我采用了竞争性的复*导入形式,以由简到难的问题逐步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回课堂;之后的情境呈现、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散,寻求多种问题解决的思路。

  环节二:成果评价,新知讲授(20分钟)

  1.在学生参与讨论的时候,我会进行课堂巡视,发现不同的问题解决途径,然后有针对性的让学生呈现研讨的成果并进行鼓励,最终通过全班同学投票选择最为便捷的运算方法。若是没有学生呈现出本节课所要讲解的方法,我会给出这种方法——两位数乘以非整十不进位两位数,以及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做出优劣性的评价。

  2.对于新知识的呈现,不可避免的存在运算规则和运算技能上的`问题,这时我会板书具体详细的计算步骤和程序,以及每个步骤上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和注意事项:包括数位对位法则,乘法顺序法则,积的写法顺序法则等,并使用彩色粉笔以及醒目的箭头标志和特殊符号使用给学生以清晰明了的提醒。

  3.在完成初步的新知识讲授之后,为了加深记忆,我会让学生复述整个运算流程和运算规则,然后通过学生的复述和我的补充,最终完成两位数乘以非整十不进位两位数的文字规则描述,并督促学生记录在课本上。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学*理论认为:知识的学*是学*者自我选择和建构的过程,我在设计这一环节的时候,充分考虑到作为主体的学生自我建构能力,在学生自己比较与归纳的基础上,通过师生之间的协商互助来达到问题解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构建一个易于学生理解的运算法则,更容易让学生掌握新知识。

  环节三:随堂练*,巩固提高(8分钟)

  上述环节进行之后,我将布置教材63页“做一做”中的8个题目,让学生随堂练*,同时,我会把这8个题目呈现在黑板上,让具有代表性的同学上黑板完成题目。在此过程中,我会随堂巡视,发现有针对性的问题。

  在学生完成的基础上,我会结合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上黑板完成题目的学生成果进行评价,找出呈现的问题并进行纠正。

  [设计意图]:通过有效的随堂训练来巩固教学成果,能够及时地发现问题并即刻解决,把问题留在课堂中。

  环节四:课堂总结,思路整理(4分钟)

  最后一个环节,我会提出一个总结性的问题:“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你学到了什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本节内容学*的收获。这时,我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作出表达,帮助其作出自我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的语言表述,既对本节课的学*内容作出总结,又帮助学生自己厘清思路。

  七、说板书和作业设计

  根据教学目标和课后练*,我设计了以下一个作业: 把课后“练*十五”中的1——4题做在课后作业本上。 以下是我本节课的板书设计: (略)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请各位老师和各位同学指导批评。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2

  一、说教学背景

  1、教材分析

  “认识分数”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万以内整数的基础上,联系实际生活的需要,先从学生们熟悉的野餐均分食物的情境出发,联系*均分蛋糕的结果,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然后让学生自己用不同的方法折纸,并涂出它的1/2,进一步体会意义,接着又在操作活动中教学几分之一的大小比较。这是学生对数的认识的一次重要扩展。这部分知识的掌握不仅可以使理解并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也可为今后进一步深入学*分数和小数打下基础。

  2、学情分析

  小学生从认识整数发展到认识分数,是一次飞跃,学生在生活中听说过二分之一,三分之一,但是他们并不理解。分数的产生是从等分某个不可分的单位开始的,儿童生活里有这样的经验,但不会以分数来表述。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主动地反思并获取知识。

  二、说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对这节教材的要求是这样的: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根据教材地位、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直观认识几分之一,初步形成关于几分之一的表象,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直观地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方面: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通过一系列操作、讨论等数学学*活动,体会到认识分数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3)情感与态度方面:感受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乐趣,培养自主探索的学**惯。

  2、教学重点:认识几分之一的含义

  3、教学难点:在头脑中建构起几分之一的表象。

  三、说教学策略

  1、突出数学概念形成的一般过程。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分数的概念是一个原发性概念,学生头脑中没有与之对应的上位或下位概念,因此必须遵循数学概念形成的规律,按照实例观察、分析共性、抽象属性、符号表示、具体运用的流程充分展开教学过程,尤其是要通过大量的操作实践,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比较丰富的表象。

  2、突出数学学*方式的综合运用。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学*方式。本课教学从教师的教来看,要做到设情引趣,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学、乐学;要创造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氛围,让学生会学、善学。从学生的学来看,要注重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注重同桌互学,小组研讨,集体交流。整个教学过程着眼于一个“探”字,贯穿一个“疑”字,突出一个“动”字。

  (1)自主学*,着眼一个“探”字。

  数学学*的主体是学生,要让他们拥有强烈的学*欲望,亲身感受探寻数学的乐趣,用自己的方式去主动学*。例如:表示半个蛋糕时,让学生尝试着想办法表示它。这样促使学生主动、全面地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主体性的生成和发展。

  (2)巧妙引导,贯穿一个“疑”字。

  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把学生思维引到焦点上,使他们动脑筋,感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例如:当认识了二分之一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能折出这张纸的1/2,你还能折出它的几分之一呢?这样设疑大大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索。

  (3)实践操作,突出一个“动”字。

  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摆学具等实践活动,在思维活跃和情绪高涨的情况下,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活动中,学生不单单是在动口、动手、动脑,更重要的是通过“动的过程”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外在“动”的形式,使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和感悟更为深刻和完善。

  四、说教学流程

  (一)、情境引入:

  1、谈话出示情境图,说说准备了哪些食品?怎样分能让两人都满意?(突出*均分)

  2、学生共同*均分野餐的食品,汇报分法和结果。

  【设计意图:要让学生在熟悉的实际生活情境中经历由整数拓展到分数的过程。】

  (二)、探究新知:

  1、认识1/2。

  (1)组织学生利用学具小圆片动手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初步形成1/2的表象。

  (2)老师小结揭题,规范表述分数意义的语言,并指导写法、读法和各部分的名称、含义。

  【设计意图:在*均分的过程中,学生逐步积累了1/2的基本表象,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尝试建构1/2的意义,整个环节从操作实践开始,完成于意义建构。】

  (3)通过反例(没有*均分的.情况)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设计意图:进一步突出“*均分”在分数概念中的核心作用。】

  (4)折纸游戏:表示其他学具图形的1/2,体验不同折法,设问:大家看黑板上这几幅作品,他们的折法不同,涂色的部分也各不相同,但它们都可以用1/2来表示,那是为什么呢?并观察发现:*均分的图形大小相同,他们的1/2也相同;*均分的图形大小不同,他们的1/2也不同。教师重点指出“要讲清是谁的1/2”。[这里为今后分数应用题中分率与对应单位1埋下伏笔。]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游戏中发挥创造性,从各种不同的方法中进一步认识1/2,丰富1/2的表象,也为后面学*其他分数提供思路和方法。】

  2、认识几分之一。

  过渡:除了能折出这些纸的1/2,你还能折出它们的几分之一呢?(相机板书:1/3、1/4、1/5……)让学生利用各种学具纸片等材料通过折一折、画一画,表示自己喜欢的分数,贴上黑板上相应的分数下面,并说说分数表示的意思。

  【设计意图:再次提供给学生自主创造的机会,在动手操作中主动拓宽知识,认识新的分数。】

  3、在辨析中深化认识。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设计意图:针对分数概念中容易出错的地方有目的的让学生鉴别,以加深印象。】

  4、辩论验证,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1)谈话引出辩论问题:妈妈买了两个同样的大饼,弟弟吃了一个饼的1/2,哥哥吃了一个饼的1/4,他们谁吃得多?引发不同意见,引导学生通过折纸来加以直观验证,也允许学生进行单纯数学思考,即从*均分的份数上理解其中一份的大小。

  (2)妈妈吃了饼的1/8和兄弟俩比一比,是多还是少呢?

  (3)整理本堂课上用圆片表示的分数,进行排列,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其中的秘密。(同样大小的圆片,*均分成不同的份数,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反而越小。)再出示一整个全部涂满颜色的圆,体会几分之一与“1”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主动辩论、验证比较,一方面丰富对几分之一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简单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发展数学思考。】

  (三)巩固新知:

  1、听写分数的练*。(教师说分数的方式是多样的,如A、八分之一;B、一个分数,分母是10,分子是1;C、把一块糖*均分成5份,一份是这块糖的几分之几。)

  2、从身边的事物中找一找分数,并具体说明一下,老师可以先举个实例作启发。

  3、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设计意图:通过多形式听写分数的综合练*,巩固本课所学基本知识点。通过寻找身边的分数再次让数学知识回归到实际生活中,从黑板报中“艺术园地”约占版面几分之一的估计中,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数感。】

  (四)总结拓展。

  1、全课总结。

  2、发散练*:表示出每个小图形是大正方形的几分之一。[此题是课本上“想想做做”第6题的延续,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3

  一、说教学背景

  1、教材分析

  “认识分数”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万以内整数的基础上,联系实际生活的需要,先从学生们熟悉的野餐均分食物的情境出发,联系*均分蛋糕的结果,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然后让学生自己用不同的方法折纸,并涂出它的1/2,进一步体会意义,接着又在操作活动中教学几分之一的大小比较。这是学生对数的认识的一次重要扩展。这部分知识的掌握不仅可以使理解并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也可为今后进一步深入学*分数和小数打下基础。

  2、学情分析

  小学生从认识整数发展到认识分数,是一次飞跃,学生在生活中听说过二分之一,三分之一,但是他们并不理解。分数的产生是从等分某个不可分的单位开始的,儿童生活里有这样的经验,但不会以分数来表述。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主动地反思并获取知识。

  二、说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对这节教材的要求是这样的: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根据教材地位、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直观认识几分之一,初步形成关于几分之一的表象,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直观地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方面: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通过一系列操作、讨论等数学学*活动,体会到认识分数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3)情感与态度方面:感受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乐趣,培养自主探索的学**惯。

  2、教学重点:认识几分之一的含义

  3、教学难点:在头脑中建构起几分之一的表象。

  三、说教学策略

  1、突出数学概念形成的一般过程。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分数的概念是一个原发性概念,学生头脑中没有与之对应的上位或下位概念,因此必须遵循数学概念形成的规律,按照实例观察、分析共性、抽象属性、符号表示、具体运用的流程充分展开教学过程,尤其是要通过大量的操作实践,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比较丰富的表象。

  2、突出数学学*方式的综合运用。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学*方式。本课教学从教师的教来看,要做到设情引趣,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学、乐学;要创造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氛围,让学生会学、善学。从学生的学来看,要注重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注重同桌互学,小组研讨,集体交流。整个教学过程着眼于一个“探”字,贯穿一个“疑”字,突出一个“动”字。

  (1)自主学*,着眼一个“探”字。

  数学学*的主体是学生,要让他们拥有强烈的学*欲望,亲身感受探寻数学的乐趣,用自己的方式去主动学*。例如:表示半个蛋糕时,让学生尝试着想办法表示它。这样促使学生主动、全面地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主体性的生成和发展。

  (2)巧妙引导,贯穿一个“疑”字。

  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把学生思维引到焦点上,使他们动脑筋,感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例如:当认识了二分之一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能折出这张纸的1/2,你还能折出它的几分之一呢?这样设疑大大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索。

  (3)实践操作,突出一个“动”字。

  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摆学具等实践活动,在思维活跃和情绪高涨的情况下,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活动中,学生不单单是在动口、动手、动脑,更重要的是通过“动的过程”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外在“动”的形式,使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和感悟更为深刻和完善。

  四、说教学流程

  (一)、情境引入:

  1、谈话出示情境图,说说准备了哪些食品?怎样分能让两人都满意?(突出*均分)

  2、学生共同*均分野餐的食品,汇报分法和结果。

  【设计意图:要让学生在熟悉的实际生活情境中经历由整数拓展到分数的过程。】

  (二)、探究新知:

  1、认识1/2。

  (1)组织学生利用学具小圆片动手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初步形成1/2的表象。

  (2)老师小结揭题,规范表述分数意义的语言,并指导写法、读法和各部分的名称、含义。

  【设计意图:在*均分的过程中,学生逐步积累了1/2的基本表象,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尝试建构1/2的意义,整个环节从操作实践开始,完成于意义建构。】

  (3)通过反例(没有*均分的情况)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设计意图:进一步突出“*均分”在分数概念中的核心作用。】

  (4)折纸游戏:表示其他学具图形的1/2,体验不同折法,设问:大家看黑板上这几幅作品,他们的折法不同,涂色的部分也各不相同,但它们都可以用1/2来表示,那是为什么呢?并观察发现:*均分的图形大小相同,他们的1/2也相同;*均分的图形大小不同,他们的1/2也不同。教师重点指出“要讲清是谁的1/2”。[这里为今后分数应用题中分率与对应单位1埋下伏笔。]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游戏中发挥创造性,从各种不同的'方法中进一步认识1/2,丰富1/2的表象,也为后面学*其他分数提供思路和方法。】

  2、认识几分之一。

  过渡:除了能折出这些纸的1/2,你还能折出它们的几分之一呢?(相机板书:1/3、1/4、1/5……)让学生利用各种学具纸片等材料通过折一折、画一画,表示自己喜欢的分数,贴上黑板上相应的分数下面,并说说分数表示的意思。

  【设计意图:再次提供给学生自主创造的机会,在动手操作中主动拓宽知识,认识新的分数。】

  3、在辨析中深化认识。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设计意图:针对分数概念中容易出错的地方有目的的让学生鉴别,以加深印象。】

  4、辩论验证,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1)谈话引出辩论问题:妈妈买了两个同样的大饼,弟弟吃了一个饼的1/2,哥哥吃了一个饼的1/4,他们谁吃得多?引发不同意见,引导学生通过折纸来加以直观验证,也允许学生进行单纯数学思考,即从*均分的份数上理解其中一份的大小。

  (2)妈妈吃了饼的1/8和兄弟俩比一比,是多还是少呢?

  (3)整理本堂课上用圆片表示的分数,进行排列,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其中的秘密。(同样大小的圆片,*均分成不同的份数,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反而越小。)再出示一整个全部涂满颜色的圆,体会几分之一与“1”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主动辩论、验证比较,一方面丰富对几分之一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简单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发展数学思考。】

  (三)巩固新知:

  1、听写分数的练*。(教师说分数的方式是多样的,如A、八分之一;B、一个分数,分母是10,分子是1;C、把一块糖*均分成5份,一份是这块糖的几分之几。)

  2、从身边的事物中找一找分数,并具体说明一下,老师可以先举个实例作启发。

  3、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设计意图:通过多形式听写分数的综合练*,巩固本课所学基本知识点。通过寻找身边的分数再次让数学知识回归到实际生活中,从黑板报中“艺术园地”约占版面几分之一的估计中,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数感。】

  (四)总结拓展。

  1、全课总结。

  2、发散练*:表示出每个小图形是大正方形的几分之一。[此题是课本上“想想做做”第6题的延续,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4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说课内容】

  《商中间有0的除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

  【教材解析】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了简单的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估算及笔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今后学*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除法及进一步应用除法解决问题的基础,因此,必须使学生切实学好这部分知识。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基本的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估算和笔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依据课标要求和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中间商0的道理,掌握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经历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应用意识;学会用估算判断计算结果,培养初步的估算意识。

  情感与态度:感受数学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增强对数学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有0的笔算。

  【教学难点】

  理解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不够商1应在十位商0占位的道理。

  【教具及学具准备】

  一堂课要取得成功,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为此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

  学具:428根小棒每组一份

  二、教法与学法指导

  (一)教法指导

  数学教学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和教材特点,教学中将采用以下教法:

  1、尝试教学法 2、直观教学法 3、启发式教学法

  (二)学法指导

  学生掌握了学*方法,就等于拿到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渗透以下学*方法:

  1、动手操作法。 2、合作交流法。

  三、教学程序设计

  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积极利用课程资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和学法的基础上,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由于教材中提供的参观果品厂的情境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因此我创设了参加全运会火炬传递的情境。先播放画面,深刻感受全运会火炬传递的盛况,然后教师出示情境并指出:全运会火炬也来到了我们济宁,我们学校为部分有幸参加全运会火炬传递的同学准备了太阳帽。引导学生找出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在分析题意后列出算式:428÷4。通过生活化的情境以吸引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去。

  (二)自主探究,领悟算法

  本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又分以下五个层次进行教学:

  1、估算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列出除法算式并板书:

  428÷4。先让学生估一估商是多少,并汇报不同的估算方法,这时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估算结果:大约100或比100多一些.

  (估算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商中间的0是必要的,也是合理的。如果漏了商中间的0,那么商就不是三位数了,就比100小了。)

  2、计算

  教师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基础尝试计算,可以独立思考、同位讨论,还可以借助小棒摆一摆。在独立探索后进行全班交流,我鼓励学生汇报并展示不同的算法。学生可能会出现摆小棒或以下几种算法(课件出示)。通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再根据估算结果,得出第1、2种做法是错误的。

  3、直观演示,理解算理

  对于第三种方法,我让学生借助摆小棒的过程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教师适时小结,并采用直观教学法,借助课件演示分的过程,同时老师板书竖式:先把四百根小棒*均分成4份,每份100根,也就是4个百除以4商1个百,在百位上商1;再分2捆小棒,2捆小棒*均分成4份每份不够分1个十,所以应在十位上商0;把2捆小棒和剩下的8根合起来变成28根小棒,也就是28个一除以4得7个一,把7商在个位上。在这里重点使学生理解2个十*均分成四份,每份不够分一个十,所以十位上应该商0的算理。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我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再一次思考:十位上的2除以4不够商1,怎么办?商十位上的0可以不写吗?通过全班讨论交流,使学生深刻理解当十位上的2除以4不够商1时,应该在十位上商0占位的道理。

  4、明确竖式简便写法

  对于学生的第四种做法,我重点让学生明确:为什么2除以4不够商1,在十位上商0后,0乘4得0为什么不写呢?理解: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任何数减0都得任何数,所以这一步可以省略。同时板演规范的简便竖式写法。

  5、灵活处理,掌握算法

  当学生掌握了428÷4的正确算法后,我直接板书204÷2,引导学生独立进行笔算。通过汇报交流学生会出现两种写法。这时我引导学生思考十位上的0除以2该怎么办?使学生理解十位上的0除以2直接在十位上商0占位,由于0除以任何不为0的数都得0,所以中间一部分可以省略不写。通过对比两种写法,使学生体会第二种写法的简便,同时教师板书简便写法。

  总之,在新知建构的过程中,我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满足了学生内心的探究感和成就感。

  (三)自主练*,拓展应用

  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本课的练*充分体现了趣味性、多样性、层次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既有基本练*,又有拓展练*和能力提高题。

  1、课本41页第1题。先估算再笔算,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交流,说一说为什么商的中间商0?进一步理解“十位上不够商1,应商0占位”的算理,达到了巩固知识的目的。

  2、我当小老师。引导学生用手势进行判断,并说一说错题的原因是什么,以后再做商中间有0的除法时要注意什么,你想提醒大家什么呢?通过此项练*,培养学生的观察、判断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解决问题。本题引导学生独立完成,以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达到了拓展升华的目的。

  这三组练*层次清晰,起到了促进学生掌握知识,锻炼能力的双重效果,又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了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

  (四)课堂评价,总结升华

  本环节中,我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然后揭示并板书课题:商中间有0的除法。然后让学生畅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思考在计算商中间有0的除法时要注意什么,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最后通过自评、互评、师评来比较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以此树立信心,明确努力方向。

  总之,

  在全课的整体设计中,我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活动,力求做到结构严谨、环环相扣、步步紧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确保了课堂学*的高效性。

  四、板书设计

  都说好的板书是“微型教案”,所以,本课的板书设计简洁明快,重点突出,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对学生具有较强的指导性。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5

尊敬的各位考官: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长方形和正方形》。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今天我将贯彻这一理念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纽带,在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这节课的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二节,是学生在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已经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它为以后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以及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作奠基。

  二、说学情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为此我分析了学生的情况。在一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对长方形、正方形有了直观感知,大部分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也能说出长方形有两条长边和两条短边,4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不过对于精准的语言表达和概念的描述上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节课的学*应重点放在学生的验证过程和表达上。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从边和角的角度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在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等具体的操作思考过程中,增强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数学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过程中,感受学*空间与图形的价值,增强空间观念。

  四、说教学重难点

  通过以上我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为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学难点为观察、猜想、验证等自主探索的过程。

  五、说教法和学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鉴于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段特点,我采用了观察法、实验法及尝试练*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建立联系。这样的学*方法,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新课导入

  首先是导入环节,我将采取复*导入的形式请学生说说在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四边形有什么特征。

  接下来利用大屏幕展示一些常见的四边形,请学生将黑板上的四边形进行分类。选择出较为特殊的四边形即长方形和正方形,此时我会提问:你能准确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吗?顺势引出本节课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

  【设计意图】从简单的回顾中引入新课,既复*了旧知,又为探索新知做好铺垫,同时使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的系统性。

  (二)新知探索

  接下来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新知探索环节,我主要采用谈话法、启发法等。

  (1)首先请同学猜想:仔细观察手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猜一猜它的边和角有哪些特点?在小组里说一说。

  (2)其次请同学针对猜想进行验证并出示小组活动要求:

  ①用直尺量一量或动手折一折、比一比,你能发现哪些边的长度相等?

  ②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四个角,你能发现什么?

  (3)其次小组汇报介绍验证方法并汇报长方形的特征:

  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三种情况:

  ①学生通过量一量,从中看出上下边长度相等,左右边长度相等。我顺势介绍“对边”的概念。并与学生一同总结:通过用直尺测量长方形的不同边,验证了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征。

  ②有的学生通过折一折,说明对边相等。

  ③当学生充分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之后,我会请同学们举起手中的长方形,互相看一看,你们的长方形一样吗?(颜色、大小都不相同)虽然长方形的颜色大小不同,但是不是验证后都发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这一特征?那也就是说,无论什么样的长方形,它的边和角都有这样的特征。

  我因势利导介绍“对边、长、宽、边长”等各部分名称,并让学生指一指数学书的封面哪条边是长?哪条边是宽?在自己的正方形纸上标出边长。

  (4)最后提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我会根据学生的回答形成表格。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提供大量的机会让学生去动手和表达,具有时效性,使数学充满真实感和亲切感,学生能感受其存在的价值。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小主人去探究发现,印象更深刻。

  (三)课堂练*

  接下来是巩固提高环节,我会设置三道不同层次的`练*题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

  1、辨一辨:下面的图形哪些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哪些是*行四边形?把序号填出来。

  2、填一填。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不同层次练*题让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完成,在解决问题中强化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起到深化理解的作用。

  (四)小结作业

  在课程的最后我会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回顾: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本节课的课后作业我设计为:你能从生活中找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吗?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验证。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能让学生理解本节课的核心,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和应用意识。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6

  一、教材分析

  《认识几分之一》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的,在这之前,学生在学*数学的过程中,还没有接触过分数,从整数到现在的分数,对学生来说不仅是知识面的扩展,更是数概念的一次拓展。同时,它有着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要为今后进一步学*分数知识打下初步的基础,也为今后学*小数提供必要的条件。如何让学生能尽快地建立分数初步的概念和意识,在这里显得尤为重要。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一的分数大小。

  2、通过小组合作学*,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练*,使学生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勇于探索和自主学*的精神,并让学生在经历数学的过程中,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认识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学难点: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四、教法、学法

  1、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努力做到使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学生展开。

  2、以活动为主线,以动促思。

  针对儿童好奇,好动的特点,教学中让学生折一折、看一看、涂一涂、议一议,使学生以多种感官参与学*的全过程;鼓励学生多做、多想、多说,同时努力使整堂课顺着学生的思路不断地进行调整,使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动过程中完善自己的想法,体验乐趣,发展创造性。,

  3、从生活出发,为学生创设探究学*的情景,并使学生的自主探索在时空上都得到保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尽情地表现自我,发现自我,发展自我。

  五、教学具准备

  苹果,相同大小的正方形、圆形、长方形纸片,彩笔、绳子、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首先,把4个苹果分给2人,可以怎样分?如果分得较公*,每人分几个?(老师要强调*均分),接着再把2个苹果*均分给2人。每人分几个?最后把一个苹果*均分给2人,每人分几个?教师演示后,提问那半个苹果怎样表示呢?这样自然而然的引入课题认识几分之一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1、认识二分之一

  (1)找生活中物体的.一半,用自己准备的圆形纸片、正方形纸片、绳子、长方形纸片找一找,说说是怎么找的。(小组合作交流)

 (2)演示汇报,并介绍二分之一的写法和含义。

  (3)在自己折的图形中找到二分之一,写一写,再说一说它表示什么?

  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从物体的一半出发,沟通一半与新知1/2的联系,有助于学生初步理解分数,从而为进一步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2、认识四分之一。

  (1)把一个苹果*均分给4人,每人又分到几分之一呢?用小组里的圆形*均分给本组4个同学,并将名字写在自己的一份上。(动手操作)

  给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学*氛围,让他们自己动手分圆形,体验自己分到了多少,在相互合作中去感悟、去比较、去解决新问题。将学生提升为学*的主人,促进学生的参与意识,强化学生的思维。

  (2)实践活动。拿出准备的正方形,折出它的四分之一,并涂上颜色,看谁的折法多。(展示成果)

  展示小组合作的作品,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体现个性的良好时机,使学生的观察、思考、语言表达能力得以发展。

  (3)出示主题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游乐园的小朋友们都在干什么?你发现哪里有几分之一?(指明回答)

  3、比较分数的大小

  (1)老师可充分利用例3的直观图,制成课件,引导学生说出比较的过程,同时让学生准备两个大小相同的圆片,先用一个圆表示出二分之一,再用另一个圆表示出四分之一,随后进行比较。

  (2)在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直观观察,体会到:同样大的图形分的分数越多,每一份反而越小这样的规律,从而到几分之一与几分之一它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三)综合实践,巩固运用

  1、做一做第一题,可让学生独立完成,在进行交流。

  2、做一做第二题,共安排了两组几分之一的分数进行大小比较,巩固了例3的知识。

  3、用长方形或绳子折一个喜欢的分数,介绍给本组同学。

  这一环节我紧紧围绕本课重点,分层练*,这些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练*既有知识性,有趣味性,又有创造性,还呼应前面的看图写数预赛,达到了理解教学内容,真正认识几分之一的目的。特别是开放练*,思维空间大,为学有余力的小学生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

  (四)总结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又学会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这一环节既是对学*内容的回顾,又让学生进行了反思与评价,获得了情感上的满足。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7

  一、说教材

  1、说教材内容: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七册P1—3的例1、例2以及相关的课后练*题。这部分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个级的所有计数单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学*的高一级数(万级)的读法,教材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数级的学*,让学生明白生活中较大的数用个级来计数是不能满足的,从而理解学*亿以内数的必要性。

  2、说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懂得如何正确读亿以内数的读法,并且弄清楚中间有0和未尾有0的数的读法。为学*亿以内数的写法和亿以内数的加减法打下基础。

  3、说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主要是引导学生弄清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有哪些和数位表;引导学生正确读亿以内较大的数,特别要注意纠正学生在读中间有0和未尾有0的'数时所出现的错误。

  4、说教学难点:

  本课的教学法难点主要表现在各数级中间或未尾有0的数的读法。必须让学生明白哪些情况下读0,哪些情况下不读0。

  5、教材编排的特点:

  本课教材是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来编排的,首先教材列举生活中较中的数据,如北京的人口数量一千一百零八万,光的速度每秒三十万千米等,这些都是很大的数,用个级的计数单位来表示很困难,从而引出万级数的学*,并且让学生懂得学*亿以内数的必要性。教材编排时很注重科学性和合理化,先提出学生熟悉的记数单位个位、十位、百位和千位,然后引出万级的计数单位: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等计数单位,由于万级数都小于亿,所以教材把此部分的内容称为亿以内数,既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又既有数学的科学性和严肃性。教材共安排了例1和例2两个典型内容和一些相关练*题,不仅加深学生对本课的理解,还有助于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消化及巩固。

  6、教具准备:计数器或算盘一个。

  二、说教法

  1、本课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观察法和发现法,老师要适当地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从观察中发现数的读法原则,之所以采用这两种教法,是针对学生以前在学*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懂得了个级数读法而设置的,用原有的经验和方法来解决本课的问题,应该是可行的。

  2、本课在提问方式上,应多用启发式提问,首先让学生质疑,然后让学生经过自身的经验寻找解决的方法。

  三、说学法

  根据我的学生情况,我认为本课的学法,应该是以自主探究式学*方法为主,学生通过观察以及总结来解决问题,在这节内容的教学中,教师不需要做太多的讲解,只适时作适当的引导。为什么采用此种方法,主要是因为学生已经有了个级数读法的经验,移植到本课,用来解决本课问题是很自然的,大多数的学生是可以独立完成的。

  四、说教学设计

  根据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以及本课的教学内容步步逼进的特点,我认为本课教学应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一)设置问题,巧妙导入

  为了激起学生的学*兴趣,教师可先列举一些比较的大的数,如:北京市的人口一千一百零八万,光的速度每秒三十万千米等较大的数,然后让学生用口头来描述,学生觉得用原来学的计数单位(个级)很难正确描述这些数据,从而引出新的课题,教师可以不失时机地导入新课内容。并板书:亿以内数的读法。

  (二)复*旧知,先立后破

  1、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先以复*旧知为基础,先唤起学生对个级(千位、百位、十位、个位)的印象,为达到这个目标,教学可以这样设计:

  师:我们已经学过个级的计数单位,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然后板书:一万。

  由于学生以前学过一万,对这样的知识不会感到陌生,因而教学可以用步步递进的方法引出后面更大的计数单位。

  2、教师接着问学生:十个一万是多少?学生经过思考可以得结论,知道是十万。根据回答板书:十万。

  3、教师可用类似的办法,让学生继续观察,得出后面的更大的计数单位:百万、千万、亿等计数单位。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主要是激起学生学*的欲望,然后顺理成章地引入新的内容。为什么采用这样的方法,是因为学生已经认识计数单位,在此教师只不过引导他们提升对更高一级计数单位的认识,所以要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总结。

  4、引学生看数位表,并说明个级和万级。个级有四个数位(个、十、百、千),万级也有四四个数位(万、十万、百万、千万)。

  (三)通过观察,找出规律

  教师可以这样设计,用计数器演示,个级的各个数位,然后让学生观察找出万级的计数单位,学生很快从中找出万级的计数单位,知道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和千万位,这时为了加深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可以通学*例1和例2的内容。

  学*例1,教师出示例题内容:470000、3080000、40500000。为了让学生直观地看出以上数所占的数位,可以用计数来帮助,把相应数位相互对齐。学生经过观察可能发现其中的道理,以470000为例,4对应十万位、7对应万位、后面全部是0,学生很快读出这个数,读作47万。用相似的方法来学*其它内容,学生会总结出这些数的读法。

  接着学*例2,情况和教学内容虽然稍有不同,但经过教师适当地引导,学生肯定能够掌握,由于方法相似,在这里就不展开讨论。

  通过以上两个例题的学*,学生应该明白了亿以内数的读法了,不过由于0在各种情况下出现,其也有不同的读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弄清在何种情况下如何读中间有0或未尾有0的数,这是本课学*的重点与难点,必须让学生掌握。

  最后要引导学生总结亿以内数的读法,总结出亿以内数读数的方法。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找出学生补出学生的错误,并加以纠正,最后总结亿以内数的读法:

  先读万级,再读个级;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不管每级未尾有几个0,都不读,其它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四)加深理解,巧设*题

  适量完课后的*题,以加深理解,巩固新知。

  五、说板书

  例1

  470000读作:四二七万

  3080000读作:三百零八万

  40500000读作:四千零五十万

  例2

  24600读作:二万四千六百

  6407000读作:六百四十万七千

  10030040读作:一千零三万零四十

  板书简洁,突出重点,列举了亿以内数的各种情况下的读法,对学生对亿以内数的读法有很大的帮助。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8

  教材解读:

  亿以内数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的。生活中大数广泛存在,对大数的认识是万以内数的认识的拓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数学基础之一。本册教材先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再教学亿以上数的读法和写法,并对数的理论进行整理,在两部分认识数教学中间安排十进制计数法,知道数位,数级,对亿以内数的认识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也对亿以上数的认识起承上启下作用。加强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同时对学生进行综合知识的'渗透,从万以内数的认识到亿以内数的认识是学生数概念的又一次扩充。教材提供了较丰富的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不仅为学生认识大数提供丰富的内容,也为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提供了好素材。突出数概念教学,从数学的高度把握十进制原理,培养数感。教学内容的呈现给了学生自主探索和自主交流的空间,也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思路,如:读、写数的法则教材上不给出现成的结论,而是让学生通探究自主过讨论得到。

  教法学法:

  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大数对于学生读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应充分利用好教材文本,创设具体教学情境,让学生对大数获得丰富感受,注意放手让学生探索,理解大数的读法后,通过独立练*,小组合作交流训练,达到熟练程度。

  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给学生留有自主探索的空间,对于数位、数级,十进关系等知识,应该让学生牢固掌握,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去发现,去体会,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达到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密切了大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收集大数的*惯和能力,数的产生与发展都是生活实践的需要,认识数是为了用它来交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数学意识。

  教学理念: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打基础。遵循儿童心理规律和认知规律。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生必须获得有价值的数学,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师精心组织下充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亿以内数的规律,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有学*成功的体验。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9

  翻开《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三部分的具体目标中赫然呈现着对计算教学的要求,这些目标是分学段来制定的,但具体到每一节课的目标,还需要我们来理解细化。

  我在参加希望杯比赛的时候,选择了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节起始课——《分桃子》,本课属于“数与代数”领域“数的运算”范畴,主要内容是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三)位数的笔算方法。选择这样一节有挑战性的计算课,源于自己的好奇和好胜,都说计算课难讲,都说算理讲不清,我就是要试一试。热情是有的,但接下来的探寻之路却让我感慨万千却也收获颇丰。

  一、读懂教材。

  教材旨在引导学生探索理解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算理、基本的运算思路掌握其竖式的写法。“例1”中被除数各个数位上的数都能被整除,主要解决除的顺序和竖式写法的问题;之后“试一试”中的3道竖式除法题目旨在对“例1”的内容特别是竖式的写法进行巩固练*;“例2”中除到被除数十位上时有余数,主要解决除法的基本运算思路问题;之后的“试一试”中首先呈现了4道竖式题目且要求估算,前两道是对例题的巩固练*,后两道则是要求学生在探索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迁移,独立尝试解决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试一试第2题”重在应用,发展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读懂学生。

  学生虽然已有除法竖式的基础,但现状是他们对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算理、基本的运算思路和竖式写法存在很大困难,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层楼”的形式,那其实并不是笔算,而是在口算出结果后改写成笔算的一种形式,在运算思路上与笔算完全脱离。

  因此教学时重在从笔算除法的运算思路上入手,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动手操作、语言表述、课件演示等充分的感官体验基础上建立表象,并逐步抽象成笔算除法的模型,从而达到理解算理,掌握基本的运算思路和竖式写法的目的。

  三、制定目标

  基于以上的两个“读懂”,结合课标中的要求,我制订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①探索并掌握用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②结合情境,发展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分一分等活动,亲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算理的`探索发现过程;

  ②将具体的实践操作和抽象的算式结合起来,理解算理,初步建立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发展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是探索掌握用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难点是理解算理,正确规范地书写竖式。

  四、读懂课堂

  总的来说,关键在“算理”,这是计算教学的本质,也是大家都众所周知的。

  但却总是在实践中很迷茫,很困惑。

  在我自己试讲这节课前,先听其它老师讲了一节,她的整个课堂是这样的:“复*口算——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呈现数学问题——列出算式——学生思考计算方法——展示计算方法——教师讲解算理——学生练*计算并演板——再次讲解算理——再次练*反馈”。

  我注意到学生们都准备了小棒,看来老师是有意识让学生动手实践的,但整节课中小棒形同虚设,学生根本没有碰一下。在课后研讨的时候,该教师的解释是由于一名学生出现的错误算法超出了自己的预设,所以打乱了自己的教学思路,结果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这样一节较为失败的课让我对自己来讲这节课有了更大的心理负担,眼见为实,原来算理这么难讲啊。

  之后就是我自己的第一次试讲,我很重视学生动手实践,旨在让他们在实践的过程中理解算理,但课上起来也并不顺利,操作浪费了很多时间,在练*时发现有学生不理解算理,教师便开始“走回头路”,结果整节课结束教学内容只进行了60%多,这让我很是郁闷,曾一度想放弃“分小棒”的环节。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听了师兄的这节课,他的课堂就没有让学生“分小棒”,而是利用口算的“算理”来迁移讲解了笔算的“算理”,这样的计算教学节省了时间,学生似乎也理解了。还有一位师姐是这样讲的,她在学生动手“分小棒”之后,并没有让学生汇报展示,而是用电脑操作演示了“分小棒”的过程,然后让学生列竖式。和我的不太一样,我是在学生动手“分小棒”之后请了一名学生到前面演示分的过程,让下面的学生说过程,同时教师板演竖式的呈现过程。我这样的方法给人的感觉就是比较乱。课后研讨时我们总结了3种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的方法:①师兄的方法——结合口算;②师姐的方法——先分再列竖式;③我的方法——动手实践、语言描述、抽象竖式三者相结合。从大家的反应来看,我的方法似乎支持者甚少,但是没有做课堂后测,我无法看到到底哪种方法对学生的理解最有帮助,但是在我的内心还是倾向于自己“三结合”的方法。

  之后我又进行了一次校内的试讲,虽然很不情愿,但还是学*了师姐的方法,也就是先分再列竖式,因为这样课堂看起来不乱,但课后研讨时同事们的批评之词铺天盖地。为此我翻阅了人教版的相关教学内容,也是借助“分小棒”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而且每一步都呈现的很清楚,这让我对自己的方法又有了信心。恰好中心组又组织了两位师姐再来讲这节课,她们俩的方法正好一个是“借助口算”,一个是“先分再计算”。课后我们进行了后测,结果是触目惊心的,完全正确率还不到30%,这让我们陷入了深思:究竟什么是“算理”,怎么这么难讲?

  通过研讨和寻找理论帮助,我知道:掌握算法和探究算理是计算教学的两大任务,算法是解决问题的操作程序,算理是算法赖于成立的数学原理。算理的缺失,难以支撑算法的牢固。《课标》在计算教学上提出了“计算教学时,应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理解算法的理解。”由此可见,计算教学只有在感悟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才能形成真正的计算技能,不明白算理的算法是机械的算法,对计算技能的形成是不牢固的、脆弱的。

  因此在我的第三次试讲中,我大胆的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撑下又一次尝试了“分、说、写”三合一的方法,效果显示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是有所进步的。但又出现了新的问题:算法要总结吗?大家的意见不太统一。又要再次寻求帮助:轻算理重算法会使教学失去计算所赋予的教学功能,重算理轻算法又无法达成扎实的计算技能。《课标》将课程目标分成了知识技能目标与过程性目标两大类,如果片面理解课程目标,那必定是在两个误区间来回走动。因此,算理与算法两者不可偏颇。

  有位心理学家曾说过:初次感知知识时,进入大脑的信息可以不受干扰,能在学生的大脑皮层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首次感知不准确,那么造成的不良后果在短期内是难以清除的。在计算教学时,只有让学生清晰地理解计算的算理,揭示不同知识背景下的本质联系(算理就是计算教学的本质联系),才能真正掌握计算的算法。因此,不可偏颇,但要先算理后算法。

  有了这样的理论引领,我的第四次、第五次试讲,以及最后的现场比赛,就越来越得心应手,虽然还不够完美,但是我目前为止所行走的最远的地方。

  五、反思升华

  回想和学生一起研究算理的过程,我深感:计算教学,特别是算理的理解,需要学生的切身体验。因为算理本身所具有的抽象性、逻辑性导致计算教学的枯燥与乏味,学生学起来枯燥必将引发学生失去可持续学*发展的张力。这就要求计算教学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构建有利于揭示理解算理的途径,帮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经历计算过程、体验算理、感悟算法。

  1、在语言描述中体验算理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在具体的问题解决过程中理解抽象的算理,确实具有一定的难度。不妨让学生对解决问题的具体过程用数学语言综合描述,把具体的感知通过语言的加工描述最后概括形成算法。这个抽象描述的过程就是学生体验算理的过程,从而达到感悟算法。

  2、在动手操作中体验算理

  数学的抽象性和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水*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动手操作是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手段,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理解较抽象的数学概念。在计算教学中,可根据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与提供的定向指导,通过动手操作活动来探究数学问题的内在联系、理解算理。现代教学论的认为,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结论,还要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发生过程。新课标虽对计算教学的要求和训练强度相对降低,但重视学生的数感发展,计算教学时须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以动促思,自主体验算理、理解算法。

  “儿童的智慧在他手指尖上” (苏霍姆林基语)阐明了操作是智力的起源,是思维的起点。“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师不能怕操作费时,只有让学生 “做数学”,动手摆一摆、拼一拼,量一量,在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的活动中,亲身体验,才能理解新知识,提高数学能力。动手操作可以帮助学生把抽象的数学思维外显为直观的活动,同时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发现,最终达到真正的理解和掌握,是帮助学生探索算法,抽象算法的重要手段。

  “智慧自动作发端”(皮亚杰),动手操作是最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的一种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把学生的外部操作与内部的数学思维紧密结合起来,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教师所要做的只有一件事:站在学生的角度,安排操作的最佳时机。

  这就是我的计算教学之路,基于自己的实践、思考、学*、反思的过程,在过程中成长进步,我永远不会停下脚步。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0

  小数除法例4是以买东西为题材,因为它容易激活已有的经验,有助于学生领悟算法。前后共提出三个实际问题,教学三个除法竖式,各有重点。三个竖式中教学的除法知识综合起来,就是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第一个问题是求每千克苹果多少元,计算9.6÷3。学生第一次遇到小数除以整数,可以想到的方法是把9.6元看成96角,于是把小数除法转化成整数除法。还可能想到9.6元是9元6角,于是分步计算求得结果。这些方法都是接受小数除以整数的认识基础,看着教材中的竖式,体会9.6÷3应该分两步算,以及每一步算什么。“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对算法深入地思考,既可以联系前面的算法作出具体的解释,也可以根据小数的组成进行推理。通过9.6÷3的教学,学生初步理解小数除以整数的基本算法:可以像整数除法那样列竖式计算,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着写。

  第二个问题求每千克香蕉多少元,计算12÷5。整数除法中,除到被除数的个位,把剩下的不够商1的部分作为余数,不再继续除了。小数除法中,要在余数的小数末尾添上“0”继续除。教材先在商的个位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在余数“2”的右边添一个“0”,让学生明白这里在应用小数的性质,除法还可以继续算。又通过“20”表示20个十分之一,除以5商4个十分之一,既清楚了“4”在商里的位置,又突出了在商里及时点上小数点的必要性。

  第三个问题求每千克橘子多少元,计算5.7÷6。这道题的商不满1,可以从总价5元多一些,数量6千克,因此单价不满1元的具体数量里感觉到。也可以根据整数部分“5”比除数6小,作出判断。教学着重解决“应该在整数部分写0”,而且要求学生自己想到这一点。

  还有一点在教学时应该注意。小数乘法的例题只是初步体会它可以用竖式计算,算法的得出在“试一试”后。所以,例题和“试一试”的教学要一气呵成,待形成计算方法后再进行练*。小数除法例题里的'三个计算都有预设的教学内容,需要及时巩固,才能进入后面的教学。所以,每个问题解决以后,都要适量安排练*,使教学的新知识消化、内化,保障后面的教学能突出重点。

  基于以上的要求,本人教学过程如下:

  一、引入课题。

  由一个生活中讨价还价的情景,引入避免可笑的情景,可以用小数乘法也可以用小数除法来解决,这样引出课题,学生产生强烈学*小数除法的愿望。

  二、教学例题。

  1、创设情景:创设一个购物的生活情景,引出1千克的苹果如何算。

  2、进行估算单价。这是生活中经常要甬道的。

  3、独立探索,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9.6÷3的商。其中重点是解决用竖式来做的方法,知道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算理,如果对答案有怀疑的还可以检算。

  4、理解算理:继续探索:12÷5=?5.7÷6=?重点解决余下的2怎么办?整数部分的5比6小怎么办?

  5、学生完成试一试以及改错的练*,最后学生自行总结小数除法的方法。

  三、巩固练*。

  结合生活中的里子商场促销活动,请同学帮忙买哪种比较合算,最后提示学生学好小数除法就不会出现开始的笑话了,只有多算、多练,才能提高口算以及计算的基本技能。

  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能主动探索,找到计算的方法,由情景的引入,引起学生学*小数的欲望,由讨价还价的场景吃到学好小数除法的必要性;学生能通过探索、讨论、尝试掌握小数除法的方法。

  但尝试中学生对9.6÷3,商是3.2都会,但余的6角学生还是*惯表示成0.6,很难转变成6角再除的思维,接着用12÷5大多数同学只会商2(元)……余2元,没有想到精确地算出几元几角。而5.7÷6有许多学生整数部分要商0再除的想法一点都没有。确定商中的小数点是学生作业中难点。总之学生尝试中,有部分对算式有些无从下手的感觉。

  最后的试一试又是两道加除题0.2÷53÷15学生对3的后面加不加小数点起争论,加了就把被除数改了,不加很对齐再算,不加也容易把商的小数点对错。

  这一节自我感受内容很多,同样小数除法,各种可能遇见的问题都在这一教时完成,有些贪多不烂,部分同学在云里雾里,算理不能理解的非常到位,象这样的课如何呈现,如何处理例题与试一试中5种不同的种情,而且还要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这是专家才能解决的了,或者是编教材的人才能很好把握,本人有些手忙脚乱。以上仅此课的一些不成熟的反思。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菁华6篇)(扩展2)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菁华9篇)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我今天的说课题目是有除法的四则混合运算

  一、说教材

  1.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三个信息窗的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在一二年级学*了整数的加减乘的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册教学有除法的的混合运算,为以后解决更复杂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本课情境图呈现的是两位小记者在果品包装车间,了解包装情况的场面。两幅图分别呈现了果冻和梨糕的包装流水线,通过对话提供数学信息。拟引导学生提出两步计算的问题,引入对连除和先加再除(包括带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学*。引导学生先想,在有两级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中。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在含有括号的算式中,应该怎样计算,并让学生自己计算出结果。

  2. 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结合现实情景,掌握有除法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活动,使学生亲身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使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得到发展。发展“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公*、公正的态度,激发对数学的学*兴趣。

  3. 教学重点,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并理解有除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难点是运用有除法的混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二、说学情

  这节课面对的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思维方式是以具体的、详细的形象思维为主,有意注意时间短,一些生活活泼、色彩鲜艳的刺激容易引起他们的无意注意,成为他们的注意对象。性格上好动爱玩,赋予想象,表现欲强是他们显著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方式,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或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因此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热情。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因此我希望引导学生用自主学*和交流互补法进行学*。

  (1)自主学*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使学生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组织学生人人参与,结合教材,紧密生活,让学生带着数学走入生活,突出学生的主题地位,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为终身学*发下基础。

  (2)交流互补法: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讲解、演示操作,让学生开动脑筋,互相讨论,培养合作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最后我来具体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四、教学程序及设想: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去做了采访,这是小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记录下的一段画面(两幅图分别呈现了果冻和梨糕的包装流水线),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果冻和梨糕的制作过程,好吗?请你仔细观察,他们都带来了那些信息呢?

  让学生观察进入情境图,搜集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各抒己见,合理性的数学问题都给出鼓励性评价,教师有选择的记录信息)

  意图:把教学内容和实际生活相联系,调动学生的学*热情,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的沉思,期待录找理由和证明过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激发学*兴趣。

  (二)、解决问题,探索新知。

  1.解决第一个教学红点: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有960个果冻,2个果冻装一包,4包装一盒,可以装多少盒?

  你想怎样做?先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再全班交流:

  (2)教师: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交流理清思路,学生列出算式。学生可以列出分布算式,也可以列出综合算式。

  先算装多少包,再算装多少盒。960÷2=480(包)

  480÷4=120(盒)

  (3)引出连除算式后,重点引导学生明确每一步的意义。结合分布算式理解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960÷2÷4

  (4)也可先算一盒装多少个,再算可以装多少盒。

  960÷(2×4)

  引导学生重点说算式每步的意义,明确运算顺序

  意图: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使他们亲身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满足学生内心的探究感和成就感。在次过程中体会与他人交流的快乐感。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质疑、解疑,真正把学*主动权交给学生。

  2、解决第二教学红点:

  一堆梨糕有320片,另一堆有520片,4片梨糕装一包,一共可以装多少包?

  请学生列式,独立算出结果,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3.合作探究有除法的混合运算顺序,先分组讨论,全班汇报。老师实时总结。连初的混合算式从左向右算,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的。

  意图:学生通过第一个问题,经历了探究知识的过程,初步掌握了用混合算式解决问题的办法,自主解决第二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混合运算顺序,在不断运用中发现规律,使运算规则的产生满足探究的自然需求。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使数学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相连,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运用意识。

  (三)、巩固练*,拓展应用。

  1.自主练*1

  学生独立审题,弄清题目意思,让学生明白每一步计算的含义,做后集体订正。

  2. 自主练*2

  (1)指名读题,说说你从图上知道了什么?

  (2)你想怎样做?

  (3)指名说说表格中的每个数字的含义后,学生独立完成表格,

  (4)全班集体订正

  培养学生的良好做题*惯

  3、自主练*3:

  先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集体订正

  意图:通过由易到难的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升华知识,使知识得到延伸,并且运用与生活实际,体会学*数学的重要性。

  (四)、课堂总结,反思升华。

  谈话: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用到今天所学知识?

  意图:引导学生总结反思,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养成良好的学**惯。体现课内向课外的延伸,让数学回到生活。让学生体会数学从生活中来到是生活中去的奥妙。

  最后,请允许我以几句在实际教学中感悟颇深的话语来作为我今天说课的结束语:教育是探究和启蒙,不是宣传和灌输

  教育是*等对话和自由交流,不是指示和命令

  教育是丰富知识,而不是同意思想

  教育是信任而不是防范。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评委和老师!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2

  各位评委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我是来自XX系XX班的XX,今天我给大家说课的课题是《笔算乘法》第一课时内容。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目标与重难点、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准备、说教学过程以及说板书和作业七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笔算乘法》是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以两位数”中的第二节内容,在教材上包括63页——69页内容。本次说课是针对其中《笔算乘法》第一课时内容:笔算乘法中的不进位乘法(63页——64页)。

  本节内容隶属于“数与代数”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以整十两位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编排遵循了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原则,先介绍两位数乘以两位数中不进位的算法,再进行进位的算法。本节内容既承接了之前乘法学*中多位数乘以一位数的内容,又为之后三位数乘以两位数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课程标准要求该学段的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技能,并能够运用计算法则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这些要求可以通过本课的教学得以体现。

  二、说学情

  三年级的学生具有思维快速发展,注意力和表达能力强等认知和学*特点,同时,该阶段的学生同样具有个体差异大、情感变化强、意志力薄弱等弱点。可以说,在教育这个阶段的学生时,教师如何通过合理科学的引导来培养学生的学*行为*惯是重中之重。

  学生在学*本课之前,已经具备一定的数*算能力,在接受新知识方面具有浓厚的兴趣。但在计算中仍然存在马虎大意的问题,在运用运算规则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上存在一定的迁移难度。 这些特点对于本课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思考。

  三、说目标

  与重难点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要求,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以非整十不进位两位数的计算法则;

  (二)数学思考目标:通过两位数乘以整十两位数到两位数乘以非整十的不进位两位数引导,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和体会数学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三)问题解决目标:通过具有生活情境的例题运算练*,让学生形成由课本向现实生活情境的数学学*迁移;

  (四)情感态度目标: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决心。 我把知识技能目标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把问题解决目标作为本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与学法

  新课标理念要求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建构知识。根据本课的内容特点,结合学情分析,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方法和学生学*指导方法:

  (一)讲授法。通过乘法顺序和数位对位等新知识的讲解,让学生明了两位数乘以非整十不进位两位数的运算规则;

  (二)情景教学法。通过趣味性的情境呈现新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参与到学*的过程中来;

  (三)合作探究法。通过比较与研讨不同计算方法的优点和不足,让学生体会到相互间交流与探讨的乐趣;

  (四)练*巩固法。通过新知识学*之后的课堂训练,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五)迁移式指导学*法。在学生充分掌握新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列举现实生活情境案例,举一反三,让学生能够把所*用到实际问题的理解和解决上。达到数学为生活服务的目的。

  五、说教学准备

  为了本节课的顺利展开,我准备了教学PPT

  六、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分析,我设计了四个环节完成本课的教学:

  环节一:复*导入,情境呈现(8分钟)

  上课初试阶段,我会由简到难地呈现出一些复*题,如:10×10;30×40;90×70;19×20;38×80等。让学生以小组之间“开小火车”的方式完成,每列“小火车”开的速度和正确率进行比拼,在复*旧知识的基础上,把学生的学*状态拉回到课堂上来。

  在学生逐步进入到学*状态之后,我会呈现出一个新知识学*的教学情境:“小红的妈妈带着小红去书店买一套课外书,这套课外书总共有12本,每一本的价格是24元。妈妈给小红出了一个难题,问小红总共需要付多少钱。你能帮助小红解决这个问题吗?你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小红解决问题?”

  情境呈现之后,我再辅以小小的奖励措施激励,允许学生在独立思考的情况下同桌或小组讨论,引发学生的思考和竞争,从而顺利过渡到教学活动中来。 [设计意图]:上课初,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于是我采用了竞争性的复*导入形式,以由简到难的问题逐步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回课堂;之后的情境呈现、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散,寻求多种问题解决的思路。

  环节二:成果评价,新知讲授(20分钟)

  1.在学生参与讨论的时候,我会进行课堂巡视,发现不同的问题解决途径,然后有针对性的让学生呈现研讨的成果并进行鼓励,最终通过全班同学投票选择最为便捷的运算方法。若是没有学生呈现出本节课所要讲解的方法,我会给出这种方法——两位数乘以非整十不进位两位数,以及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做出优劣性的评价。

  2.对于新知识的呈现,不可避免的存在运算规则和运算技能上的`问题,这时我会板书具体详细的计算步骤和程序,以及每个步骤上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和注意事项:包括数位对位法则,乘法顺序法则,积的写法顺序法则等,并使用彩色粉笔以及醒目的箭头标志和特殊符号使用给学生以清晰明了的提醒。

  3.在完成初步的新知识讲授之后,为了加深记忆,我会让学生复述整个运算流程和运算规则,然后通过学生的复述和我的补充,最终完成两位数乘以非整十不进位两位数的文字规则描述,并督促学生记录在课本上。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学*理论认为:知识的学*是学*者自我选择和建构的过程,我在设计这一环节的时候,充分考虑到作为主体的学生自我建构能力,在学生自己比较与归纳的基础上,通过师生之间的协商互助来达到问题解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构建一个易于学生理解的运算法则,更容易让学生掌握新知识。

  环节三:随堂练*,巩固提高(8分钟)

  上述环节进行之后,我将布置教材63页“做一做”中的8个题目,让学生随堂练*,同时,我会把这8个题目呈现在黑板上,让具有代表性的同学上黑板完成题目。在此过程中,我会随堂巡视,发现有针对性的问题。

  在学生完成的基础上,我会结合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上黑板完成题目的学生成果进行评价,找出呈现的问题并进行纠正。

  [设计意图]:通过有效的随堂训练来巩固教学成果,能够及时地发现问题并即刻解决,把问题留在课堂中。

  环节四:课堂总结,思路整理(4分钟)

  最后一个环节,我会提出一个总结性的问题:“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你学到了什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本节内容学*的收获。这时,我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作出表达,帮助其作出自我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的语言表述,既对本节课的学*内容作出总结,又帮助学生自己厘清思路。

  七、说板书和作业设计

  根据教学目标和课后练*,我设计了以下一个作业: 把课后“练*十五”中的1——4题做在课后作业本上。 以下是我本节课的板书设计: (略)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请各位老师和各位同学指导批评。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3

尊敬的各位考官: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长方形和正方形》。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今天我将贯彻这一理念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纽带,在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这节课的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二节,是学生在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已经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它为以后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以及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作奠基。

  二、说学情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为此我分析了学生的情况。在一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对长方形、正方形有了直观感知,大部分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也能说出长方形有两条长边和两条短边,4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不过对于精准的语言表达和概念的描述上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节课的学*应重点放在学生的验证过程和表达上。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从边和角的角度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在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等具体的操作思考过程中,增强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数学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过程中,感受学*空间与图形的价值,增强空间观念。

  四、说教学重难点

  通过以上我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为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学难点为观察、猜想、验证等自主探索的过程。

  五、说教法和学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鉴于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段特点,我采用了观察法、实验法及尝试练*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建立联系。这样的学*方法,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新课导入

  首先是导入环节,我将采取复*导入的形式请学生说说在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四边形有什么特征。

  接下来利用大屏幕展示一些常见的四边形,请学生将黑板上的四边形进行分类。选择出较为特殊的四边形即长方形和正方形,此时我会提问:你能准确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吗?顺势引出本节课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

  【设计意图】从简单的回顾中引入新课,既复*了旧知,又为探索新知做好铺垫,同时使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的系统性。

  (二)新知探索

  接下来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新知探索环节,我主要采用谈话法、启发法等。

  (1)首先请同学猜想:仔细观察手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猜一猜它的边和角有哪些特点?在小组里说一说。

  (2)其次请同学针对猜想进行验证并出示小组活动要求:

  ①用直尺量一量或动手折一折、比一比,你能发现哪些边的长度相等?

  ②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四个角,你能发现什么?

  (3)其次小组汇报介绍验证方法并汇报长方形的特征:

  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三种情况:

  ①学生通过量一量,从中看出上下边长度相等,左右边长度相等。我顺势介绍“对边”的概念。并与学生一同总结:通过用直尺测量长方形的不同边,验证了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征。

  ②有的学生通过折一折,说明对边相等。

  ③当学生充分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之后,我会请同学们举起手中的长方形,互相看一看,你们的长方形一样吗?(颜色、大小都不相同)虽然长方形的颜色大小不同,但是不是验证后都发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这一特征?那也就是说,无论什么样的长方形,它的边和角都有这样的特征。

  我因势利导介绍“对边、长、宽、边长”等各部分名称,并让学生指一指数学书的封面哪条边是长?哪条边是宽?在自己的正方形纸上标出边长。

  (4)最后提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我会根据学生的回答形成表格。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提供大量的机会让学生去动手和表达,具有时效性,使数学充满真实感和亲切感,学生能感受其存在的价值。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小主人去探究发现,印象更深刻。

  (三)课堂练*

  接下来是巩固提高环节,我会设置三道不同层次的练*题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

  1、辨一辨:下面的图形哪些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哪些是*行四边形?把序号填出来。

  2、填一填。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不同层次练*题让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完成,在解决问题中强化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起到深化理解的作用。

  (四)小结作业

  在课程的最后我会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回顾: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本节课的课后作业我设计为:你能从生活中找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吗?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验证。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能让学生理解本节课的核心,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和应用意识。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4

  说教材: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个性的和谐,理性的培养,情操的陶冶,身心发展的*衡等都是新课标所追求的目标。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这个知识目标外,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存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惯和学*数学的积极性。

  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课.件.园)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情感态度、培养能力的关系。在《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中,为了不让学生一味的'接受和积存知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们注重借助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运用多种方式,以学生为学*主体,让学生分小组积极参与到学*中去。他们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轻松的氛围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一系列活动,互相合作,集体探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

  说教学过程:

  一、用自主探究,育实践能力

  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基于此,《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中,对于分米的教学,我把空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自主探究。例如教师问:“关于分米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接着出示1分米的尺,让学生理解1分米在尺上的长度,并通过找一找、说一说、比一比、估一估、画一画、数一数、量一量等环节加深对一分米长度的印象,通过自已的操作来发现知识,学*知识。

  二、以层层引入,导数学新知

  接受式的学*固然同样给了学生科学概念的结论,却没有给学生一个探索和探险的经历,学生随之失去了培养科学精神、科学观念、科学方法的机会。会发现学生把知识“抛”得很快,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对教学知识主动的建构过程。因此,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对于米、分米、厘米、毫米的进率关系,我们没有硬性灌输,而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出发对教师所讲的1小格就是1毫米,10厘米就是1分米,重新加以解释,重新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在比较、分析、推理之后,学生形成了新的知识体系,也就是不同单位的长度: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从而真正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实际问题。

  在认识毫米时,教师先让学生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问:“你发现了哪些有关毫米的知识?”当学生说出直尺上一小格就是1毫米时,教师立刻出示课件并引导问:“那么1厘米有多少毫米呢?”让学生来数一数,得出1厘米=10毫米。教师继续问:“那么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呢?”请学生量一量,了解生活中一毫米厚的物体有哪些,加深对毫米的认识。

  三、让趣味练*,促知识巩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内容应当是富于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及交流等等数学活动。可是在稍显枯燥的练*中,如何来体现数学学*的挑战性,如何让数学练*也能深深的激起学生学*的兴趣呢?我们设计了“小明的日记”这一环节,学生在读日记的过程中发现了错误,笑声不断,教师就因此而提问:“你们笑什么?”学生指出各种错处而改正,整个改错过程中,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环节就让数学知识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生动起来,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的亲切,久而久之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和积极地情感。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5

  各位评委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我是来自XX系XX班的XX,今天我给大家说课的课题是《笔算乘法》第一课时内容。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目标与重难点、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准备、说教学过程以及说板书和作业七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笔算乘法》是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以两位数”中的第二节内容,在教材上包括63页——69页内容。本次说课是针对其中《笔算乘法》第一课时内容:笔算乘法中的不进位乘法(63页——64页)。

  本节内容隶属于“数与代数”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以整十两位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编排遵循了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原则,先介绍两位数乘以两位数中不进位的算法,再进行进位的算法。本节内容既承接了之前乘法学*中多位数乘以一位数的内容,又为之后三位数乘以两位数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课程标准要求该学段的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技能,并能够运用计算法则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这些要求可以通过本课的教学得以体现。

  二、说学情

  三年级的学生具有思维快速发展,注意力和表达能力强等认知和学*特点,同时,该阶段的学生同样具有个体差异大、情感变化强、意志力薄弱等弱点。可以说,在教育这个阶段的学生时,教师如何通过合理科学的引导来培养学生的学*行为*惯是重中之重。

  学生在学*本课之前,已经具备一定的数*算能力,在接受新知识方面具有浓厚的兴趣。但在计算中仍然存在马虎大意的问题,在运用运算规则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上存在一定的迁移难度。 这些特点对于本课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思考。

  三、说目标

  与重难点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要求,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以非整十不进位两位数的计算法则;

  (二)数学思考目标:通过两位数乘以整十两位数到两位数乘以非整十的不进位两位数引导,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和体会数学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三)问题解决目标:通过具有生活情境的例题运算练*,让学生形成由课本向现实生活情境的数学学*迁移;

  (四)情感态度目标: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决心。 我把知识技能目标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把问题解决目标作为本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与学法

  新课标理念要求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建构知识。根据本课的内容特点,结合学情分析,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方法和学生学*指导方法:

  (一)讲授法。通过乘法顺序和数位对位等新知识的讲解,让学生明了两位数乘以非整十不进位两位数的运算规则;

  (二)情景教学法。通过趣味性的情境呈现新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参与到学*的过程中来;

  (三)合作探究法。通过比较与研讨不同计算方法的优点和不足,让学生体会到相互间交流与探讨的乐趣;

  (四)练*巩固法。通过新知识学*之后的课堂训练,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五)迁移式指导学*法。在学生充分掌握新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列举现实生活情境案例,举一反三,让学生能够把所*用到实际问题的理解和解决上。达到数学为生活服务的目的。

  五、说教学准备

  为了本节课的顺利展开,我准备了教学PPT

  六、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分析,我设计了四个环节完成本课的教学:

  环节一:复*导入,情境呈现(8分钟)

  上课初试阶段,我会由简到难地呈现出一些复*题,如:10×10;30×40;90×70;19×20;38×80等。让学生以小组之间“开小火车”的方式完成,每列“小火车”开的速度和正确率进行比拼,在复*旧知识的基础上,把学生的学*状态拉回到课堂上来。

  在学生逐步进入到学*状态之后,我会呈现出一个新知识学*的教学情境:“小红的妈妈带着小红去书店买一套课外书,这套课外书总共有12本,每一本的价格是24元。妈妈给小红出了一个难题,问小红总共需要付多少钱。你能帮助小红解决这个问题吗?你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小红解决问题?”

  情境呈现之后,我再辅以小小的奖励措施激励,允许学生在独立思考的情况下同桌或小组讨论,引发学生的思考和竞争,从而顺利过渡到教学活动中来。 [设计意图]:上课初,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于是我采用了竞争性的复*导入形式,以由简到难的问题逐步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回课堂;之后的情境呈现、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散,寻求多种问题解决的思路。

  环节二:成果评价,新知讲授(20分钟)

  1.在学生参与讨论的时候,我会进行课堂巡视,发现不同的问题解决途径,然后有针对性的让学生呈现研讨的成果并进行鼓励,最终通过全班同学投票选择最为便捷的运算方法。若是没有学生呈现出本节课所要讲解的方法,我会给出这种方法——两位数乘以非整十不进位两位数,以及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做出优劣性的评价。

  2.对于新知识的呈现,不可避免的存在运算规则和运算技能上的问题,这时我会板书具体详细的计算步骤和程序,以及每个步骤上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和注意事项:包括数位对位法则,乘法顺序法则,积的写法顺序法则等,并使用彩色粉笔以及醒目的箭头标志和特殊符号使用给学生以清晰明了的提醒。

  3.在完成初步的新知识讲授之后,为了加深记忆,我会让学生复述整个运算流程和运算规则,然后通过学生的复述和我的补充,最终完成两位数乘以非整十不进位两位数的文字规则描述,并督促学生记录在课本上。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学*理论认为:知识的'学*是学*者自我选择和建构的过程,我在设计这一环节的时候,充分考虑到作为主体的学生自我建构能力,在学生自己比较与归纳的基础上,通过师生之间的协商互助来达到问题解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构建一个易于学生理解的运算法则,更容易让学生掌握新知识。

  环节三:随堂练*,巩固提高(8分钟)

  上述环节进行之后,我将布置教材63页“做一做”中的8个题目,让学生随堂练*,同时,我会把这8个题目呈现在黑板上,让具有代表性的同学上黑板完成题目。在此过程中,我会随堂巡视,发现有针对性的问题。

  在学生完成的基础上,我会结合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上黑板完成题目的学生成果进行评价,找出呈现的问题并进行纠正。

  [设计意图]:通过有效的随堂训练来巩固教学成果,能够及时地发现问题并即刻解决,把问题留在课堂中。

  环节四:课堂总结,思路整理(4分钟)

  最后一个环节,我会提出一个总结性的问题:“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你学到了什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本节内容学*的收获。这时,我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作出表达,帮助其作出自我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的语言表述,既对本节课的学*内容作出总结,又帮助学生自己厘清思路。

  七、说板书和作业设计

  根据教学目标和课后练*,我设计了以下一个作业: 把课后“练*十五”中的1——4题做在课后作业本上。 以下是我本节课的板书设计: (略)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请各位老师和各位同学指导批评。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6

  一、说教材

  1、说课的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课本第五册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一教时“认识分数”及93页做一做。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差异。学生初次学*分数会感到困难。分数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但“物体和图形的一半”却是学生所熟悉的,因此,本节课主要从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经验出发,并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让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而且是在“*均分”的情况下才能产生分数,给学生建立初步的分数概念,为进一步学*分数和小数打下初步的基础。

  3、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

  (2)、能直观地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3)、沟通生活和数学的联系,感知生活中的数学。

  4、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

  (1)、教材以“游乐园”的形式,呈现了本单元的'基本学*内容,体现了在玩中认识数学以及人与生活、自然的有机联系。

  (2)、“认识几分之一”通过两个学生分月饼的情境引入分数,使学生知道把一块月饼*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块月饼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写作 。利用迁移推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3)、学生通过动手折出之分几一、创设学*情境,重视教学知识的操作性,让学生充分感知分数,并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5、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理解只有*均分才能产生分数和认识几分之一是教学重点;感知分数的意义和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是教学难点;教学的关键是提供学生尽可能多的材料,通过学生折、玩、涂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分数的意义和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重视学生的思维发展。

  二、说教法

  设计这节课主导思想是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让学生在折一折、涂一涂、玩一玩中探索分数的意义,亲自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新课标》中提出的:“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

  三、说学法

  1、 通过直观形象的图形、实物中认识“*均分”、进而感知分数的意义。

  2、 进行比较、动手实践中学*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

  四、本节课教学设计主要分四个环节进行

  1、 活动引入,体会*均分。

  2、 主动探索,感悟新知。(从面到点)

  (1)认识几分之一:*均分——分母的意义——几分之一的意义——揭示课题。

  (2)认识1/2 :不同的图形用相同的分数表示。

  3、 利用学生资源(动手操作)比较分数的大小。

  4、 在生活中找分数,让学生体验分数来源与生活。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7

  一、说教材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分数的初步认识”《几分之一》。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使学生认识、读写几分之一的数,会比较大小。2、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其中我把“认识、读写、比较大小”确定为本课的重点。把“理解含义”确定为本课的难点。

  二、关于教法、学法

  教学中,我采用“问题解决式”的教学方法,力求知识让学生自己学会。同时利用、图形等辅助教学。

  下面,我就把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展示给大家。

  三、教学流程

  (一)第一个环节:复*导入,计划2分钟完成。首先我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秋节吃月饼导入复*。我是这样导入的:中秋节的时候你们吃月饼了吗?今天啊,老师也带来了一些月饼,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你们愿意吗?(出示复*题)①把4块月饼*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块?②把2块月饼*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块?③把1块月饼*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块?从而引出课题:这半块月饼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数应该怎样表示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几分之一”。(板书、齐读课题)

  【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切入,既激发了兴趣,又调动了学*的积极性。】

  (二)第二个环节探究新知,计划用20分钟完成。

  1、第一个步骤自主探究。我出示自学指导:①把一块月饼*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分之一,写作()。②把一块月饼*均分成四份,每份是它的()分之一,写作()。③把一个圆*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它的()分之一,写作()④先自己看书自学,想一想,填一填,再和同桌说一说。(时间3分钟)

  【自学指导的设计,能够更加明确地引导学生自学。】

  学生自学过程中,我要深入其中,了解学情督促自学,为汇报作准备。

  2、第二个步骤汇报交流,①我组织学生逐题汇报,并借助帮助学生理解1/2的含义:把一块月饼*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写作1/2。(板书)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说理训练,通过练说、指名说、互说等形式理解的1/2含义。

  ②接着引导学*读写。重点强调书写顺序,并介绍各部分名称及读写方法。1/2读作二分之一(板书)。

  ③1/4、1/3的认识方法与1/2基本相同,但要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过知识的迁移,自主理解1/4、1/3的含义。(我适时板书)

  ④接下来设计了一个拓展练*:举出生活中几分之一的数,说说它的意义。【使学生知道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可以用几分之一的数来表示,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最后进行小结:像1/2,1/4,1∕3,这样的数都是分数。(板书)

  3、第三个步骤动手操作。共设计2个操作活动:①第一个活动按要求折出一个长方形的1/5,并涂上颜色。②第二个活动拿出喜欢的图形,折出几分之一涂上颜色。

  【这个环节将例1和例2的活动进行了有机的整合,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分数的含义。】

  汇报时组织学生到前面边演示边汇报,并贴在黑板上,观察不同的折法,异中求同。

  4、第四个步骤比较分数的大小。(5分)

  出示例题【引导学生借助实物比较分数大小,并总结规律:分子

  是1的分数,分母越大,分数越小。】

  【以上就是探究新知,也是本节课的核心环节。我采用想、说、折、比等活动强化重难点;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说来强化思路,培养思维能力。】

  (三)第三个环节:巩固提高,计划10分钟完成。

  我设计了3组练*题

  1、看图写分数2、判断对错。3、写分数,比大小。

  【通过各种不同层次的练*,巩固本节课知识。】

  (四)第四个环节:本课总结(2分钟完成)

  【让学生谈收获,总结归纳本课的内容。】

  (五)第五个环节:课堂作业(5分钟完成)

  【目的是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1、填一填:1/5读作( ) 三分之一写作( )

  2、比大小:1/4()1/5 1/6() 1/3

  最后设计了一道思考题【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得到发展。】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8

  一、说教材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分数的初步认识”《几分之一》。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使学生认识、读写几分之一的数,会比较大小。2、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其中我把“认识、读写、比较大小”确定为本课的重点。把“理解含义”确定为本课的难点。

  二、关于教法、学法

  教学中,我采用“问题解决式”的教学方法,力求知识让学生自己学会。同时利用、图形等辅助教学。

  下面,我就把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展示给大家。

  三、教学流程

  (一)第一个环节:复*导入,计划2分钟完成。首先我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秋节吃月饼导入复*。我是这样导入的:中秋节的时候你们吃月饼了吗?今天啊,老师也带来了一些月饼,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你们愿意吗?(出示复*题)①把4块月饼*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块?②把2块月饼*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块?③把1块月饼*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块?从而引出课题:这半块月饼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数应该怎样表示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几分之一”。(板书、齐读课题)

  【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切入,既激发了兴趣,又调动了学*的积极性。】

  (二)第二个环节探究新知,计划用20分钟完成。

  1、第一个步骤自主探究。我出示自学指导:①把一块月饼*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分之一,写作()。②把一块月饼*均分成四份,每份是它的()分之一,写作()。③把一个圆*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它的()分之一,写作()④先自己看书自学,想一想,填一填,再和同桌说一说。(时间3分钟)

  【自学指导的设计,能够更加明确地引导学生自学。】

  学生自学过程中,我要深入其中,了解学情督促自学,为汇报作准备。

  2、第二个步骤汇报交流,①我组织学生逐题汇报,并借助帮助学生理解1/2的含义:把一块月饼*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写作1/2。(板书)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说理训练,通过练说、指名说、互说等形式理解的1/2含义。

  ②接着引导学*读写。重点强调书写顺序,并介绍各部分名称及读写方法。1/2读作二分之一(板书)。

  ③1/4、1/3的认识方法与1/2基本相同,但要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过知识的迁移,自主理解1/4、1/3的含义。(我适时板书)

  ④接下来设计了一个拓展练*:举出生活中几分之一的数,说说它的意义。【使学生知道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可以用几分之一的数来表示,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最后进行小结:像1/2,1/4,1∕3,这样的数都是分数。(板书)

  3、第三个步骤动手操作。共设计2个操作活动:①第一个活动按要求折出一个长方形的1/5,并涂上颜色。②第二个活动拿出喜欢的图形,折出几分之一涂上颜色。

  【这个环节将例1和例2的活动进行了有机的整合,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分数的含义。】

  汇报时组织学生到前面边演示边汇报,并贴在黑板上,观察不同的折法,异中求同。

  4、第四个步骤比较分数的大小。(5分)

  出示例题【引导学生借助实物比较分数大小,并总结规律:分子

  是1的分数,分母越大,分数越小。】

  【以上就是探究新知,也是本节课的核心环节。我采用想、说、折、比等活动强化重难点;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说来强化思路,培养思维能力。】

  (三)第三个环节:巩固提高,计划10分钟完成。

  我设计了3组练*题

  1、看图写分数2、判断对错。3、写分数,比大小。

  【通过各种不同层次的练*,巩固本节课知识。】

  (四)第四个环节:本课总结(2分钟完成)

  【让学生谈收获,总结归纳本课的内容。】

  (五)第五个环节:课堂作业(5分钟完成)

  【目的是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1、填一填:1/5读作( ) 三分之一写作( )

  2、比大小:1/4()1/5 1/6() 1/3

  最后设计了一道思考题【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得到发展。】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9

  各位评委、各位领导:你们辛苦了!我叫***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小树有多少棵》,它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设计、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简要阐述我的教学思路。

  教学内容:

  《小树有多少棵》这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一单元第2、3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上学期已经熟练掌握乘法口诀基础上,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教材利用三捆小树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探索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也是学*两位数乘一位数口算方法的基础,为第四单元、第六单元学*笔算乘除法打基础。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口算训练,既能培养学生迅速的口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注意、记忆和思维能力,同时也是学*笔算的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一阶段的学*已经能熟练掌握一位数乘一位数的表内乘法,能运用已学乘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对用乘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

  教学目标:

  ⑴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⑵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教学难点:

  发现规律,将乘数是整十数的口算方法,迁移到乘数是整百、整千数的口算乘法中。

  教法学法: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发现法,学生是学*的主体,是个“发现者”。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展开思维,发现方法,发现规律,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2.练*法,练*在数学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本节课在新课后设计不同层次的练*,通过一系列灵活多样,一定量化的训练,使学生掌握方法,提高能力。

  3.迁移法,由于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十分紧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就应当运用迁移规律,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以旧引新。乘数是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就可以从乘数是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中进行迁移,这样的知识迁移,最后转化为技能技巧,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首先我用激励的语言祝贺孩子们成为三年级的小学生,欢迎他们重新回到学校。

  以美化身边的环境为契机引出情境图。

  1.探索新知

  (1)仔细观察并说出数学信息。(2)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3)试着解决问题:3捆小树一共有多少棵?

  (板书课题:小树有多少棵)引出:20×3=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是教学的必要手段,让学生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并巩固复*乘法的意义,为新课的教学奠定基础。

  2.讨论算法。(学生经过独立思考,交流算法)

  (1)20+20+20=60(2)2个十乘3是6个十,就是60。(3)2×3=6,20×3=60 先不看20后面的“0”,2×3=6,乘完后再在6的后面加一个“0”,所以就等于60.

  3.优化算法:以上算法你认为哪种更简单?

  由于学*过乘法的意义,所以学生会根据已有的经验排除加法,很自然地选择第三种方法。而第三种方法是本节课希望学生掌握的口算方法,所以教师抓住机会及时总结、强化。

  4.小结:在乘的时候先不看乘数末尾的“0”,乘完以后再在积的末尾添上同样多的“0”。

  5.师生共同将题目补充完整,教师板书为学生做好示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惯。

  6.追加问题:4捆小树有多少棵?5捆呢?(让学生独立完成题目进一步强化口算的方法。)

  二、 迁移应用,探索规律。

  1.出示练*

  3×2 5×4 6×7

  30×2 50×4 6×70

  300×2 500×4 6×700

  学生通过独立计算,得出算式的结果,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几组题目,找一找竖列算式的规律,用自己的话说说发现了什么?学生能够发现,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的末尾依次多一个“0”,积的末尾也多一个“0”。学生已经把整十数乘一位数的方法迁移到整百数乘一位数,此时进行方法的强化,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计算的方法,既训练学生的思维,又发展学生的语言。

  2.拓展训练

  1、3000×2 5000×4 6×7000

  在学生总结出整百数乘一位数口算方法的基础上,随即出示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学生能够类推出相同的方法,使学生真正理解添上同样多的“0”的含义,并且把这种口算的方法熟记于心,达到内化的目的。

  2.数学游戏

  教师事先准备好卡片,以同桌为单位开展游戏活动。

  游戏规则:一位学生取一位数,另一位学生取整十、整百或整千数,然后两个学生都计算这两个数相乘的结果,看谁算得又快又准确。

  (设计意图创设游戏环节,是为了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培养学生的思维独立性和灵活性。)

  三、 变式练*,积累内化。

  1.口算练*:(学生独立计算,指名说说算理。)

  2页3题30×4 50×8 9×600 40×5 60×7 800×4

  3页2题70×8 30×6 600×9 4×60 20×7 3×800

  90×5 8×50 700×4

  2.归纳巩固

  整十数、整百数、整千数乘一位数,先不看()末尾的“0”,乘完以后再在()的末尾添上()的“0”。

  2、布置作业。

  解决问题:3页3题(利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复*乘法的意义)

  四、说板书设计

  小树有多少棵

  20×3=

  ① 20+20+20=60

  ② 2个十乘3是6个十,就是60。

  ③ 2×3=6,20×3=60

  【设计理念:简洁明了,能让学生一目了然,黑板的右边空出来,方便学生自由练*。】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菁华6篇)(扩展3)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菁华9篇)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1

  一说教材: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

  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个性的和谐,理性的培养,情操的陶冶,身心发展的*衡等都是新课标所追求的目标。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这个知识目标外,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存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惯和学*数学的积极性。

  二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情感态度、培养能力的关系。在《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中,为了不让学生一味的接受和积存知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们注重借助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运用多种方式,以学生为学*主体,让学生分小组积极参与到学*中去。他们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轻松的氛围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一系列活动,互相合作,集体探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

  三说教学过程:

  一、用自主探究,育实践能力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基于此,《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中,对于分米的教学,我把空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自主探究。例如教师问:关于分米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接着出示1分米的尺,让学生理解1分米在尺上的长度,并通过找一找、说一说、比一比、估一估、画一画、数一数、量一量等环节加深对一分米长度的印象,通过自已的操作来发现知识,学*知识。

  二、 以层层引入,导数学新知接受式的.学*固然同样给了学生科学概念的结论,却没有给学生一个探索和探险的经历,学生随之失去了培养科学精神、科学观念、科学方法的机会。会发现学生把知识抛得很快,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对教学知识主动的建构过程。因此,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对于米、分米、厘米、毫米的进率关系,我们没有硬性灌输,而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出发对教师所讲的1小格就是1毫米,10厘米就是1分米,重新加以解释,重新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

  在比较、分析、推理之后,学生形成了新的知识体系,也就是不同单位的长度: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从而真正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实际问题。在认识毫米时,教师先让学生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问:你发现了哪些有关毫米的知识?当学生说出直尺上一小格就是1毫米时,教师立刻出示课件并引导问:那么1厘米有多少毫米呢?让学生来数一数,得出1厘米=10毫米。教师继续问:那么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呢?请学生量一量,了解生活中一毫米厚的物体有哪些,加深对毫米的认识。

  三、 让趣味练*,促知识巩固《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内容应当是富于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及交流等等数学活动。可是在稍显枯燥的练*中,如何来体现数学学*的挑战性,如何让数学练*也能深深的激起学生学*的兴趣呢?我们设计了小明的日记这一环节,学生在读日记的过程中发现了错误,笑声不断,教师就因此而提问:你们笑什么?学生指出各种错处而改正,整个改错过程中,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环节就让数学知识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生动起来,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的亲切,久而久之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和积极地情感。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2

  本课是对于分数的进一步认识。由于学生易受整数大小比较方法的负迁移影响,对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学*肯定要遇到一定困扰。因此,我对教材进行了加工与改造,让学生直接面对可能出现的错误,把它们放在一起比较,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然后在现实背景中帮助学生建立两者之间的联系,使学生不仅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让学生掌握系统化思考问题的方法。

  设计本课时,我注重为学生创设恰当的参与,实践探究必备的空间,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学*活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有效思考,撑握简单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活动重在让学生经历探索与发现的过程,使其在课堂中既有获取知识,能力也得到了培养。本科课堂教学我从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和故事两方面入手:游戏对于孩子一直是感兴趣的话题,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在了解分数的意义之后,对于学生学*这一部分来说是比较简单的,如何提高学生的学*兴趣,我脱离书本这一载体设计了莫分数比大小这一游戏,在课堂上学生自主地参与活动,通过让学生动手做、动脑想:你想摸到几颗棋子?为什么?、动口说:比这个分数大的分数还有?比这个分数小的分数还有?,使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分母相同的分数如何比较大小?寻求规律分母相同的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学生在毫无压力的游戏中学会了方法,学生乐学,爱学掌握知识扎实有效。在学*分子是一的分数比较大小时我是以故事引入的,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的兴趣,就能主动参与到学*中来。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更好地激发学生浓厚的学*兴趣,更好地为学*新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了激起他们参与学*的热情,让学生想学、乐学。具体地说就是先创设一个问题情境,从情境中发现、提出数学问题,然后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让学生分析、探讨,逐步让学生建立解决这一问题的数学模型,最后用这一模型去解释、解决生活中的现象、问题。采用学生喜欢《西游记》为背景,创设分西瓜的情景,这天唐僧师徒4人走到一座山脚下,由于正是午时,天气闷热,八戒只化缘来一个西瓜,4个人,只有一个西瓜,怎么办好呢?唐僧建议*均分,每个人分到西瓜的1/4,八戒一听急了,自己辛苦找来的西瓜只得到1/4,说什么也不同意,吵着要1/8,可切开后,见到师父和师兄的1/4就大呼上当了,说师父、师兄欺负他?为什么八戒自己吵着要1/8,可见到切开的西瓜后,就后悔了呢?直嚷嚷师兄欺负他呢?你们想知道为什么吗?学生探知的欲望被激起,自然过渡操作体验,探索规律

  探究分子是1分数大小的比较。

  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的学具纸,通过折一折,涂一涂,剪一剪,和同桌完成1/4和1/8的比较。练*1/2和1/4,1/8和1/6,你发现这些分数有什么相同之处?在比较这样的分数时有什么规律?引导学生总结分子是1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巩固练*我还是以游戏为主。“开火车”,由某一列第一个同学说出一个分子是1的分数,后面的同学说一个分子也是1,但要比它大(或比它小)

  同样开动第二列火车,由第一个同学说一个分数,后面的同学按这个同学的要求说一个比它大(或比它小)的,分母相同的分数。

  “分苹果”纸卡出示一个分数,让学生说一个比这个分数大的分数,一个比它小的分数。

  让学生尝试比较3/5和3/4的大小,学生经历了发现简单分数大小比较的规律,主要是为发展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但要灵活应用这一规律还不能做普遍的要求,这一练*的设计是为了满足部分学生学*的需要,也了解一下,在本次课堂教学活动中有多少学生可以超越教材。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3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情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学*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数学源于生活,以用于生活”。因此,我将“加强生活体验,注重学生发展”设定为本节课的教学理念和指导思想。《秒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通过前两节课的实践活动,学生已对1分钟、1小时持续的时间具有一定感性体验,知道时与分之间的进率关系,能正确认读几时几分,本节课是在学生已初步建立时、分观念的基础上进行地顺势教学。

  根据本课的设计理念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认识钟面上的秒针,了解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初步建立秒的时间观念。2、经历联系实际生活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交流、合作探究能力,并有效地促进个性思维的发展。3、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积极、愉悦的数学情感。并且我认为本节课教学重点应为初步建立秒的时间观念;教学难点是如何才能让学生正确区分时间单位时、分、秒,并能在实际生活中学以致用。我认为,学生是否能选用恰当的时间单位进行事件表述,是其时间观念建立情况的反馈,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正是我们教学追求的最终目标。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力求体现本课的设计理念“实践活动,体验交流,培养应用意识”这一教学思想,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设疑激情: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在导入时我利用奥运冠军刘翔夺金时的场景,询问其夺冠所用时间,在旧知和生活经验的影响下,由学生自己引出“秒”,学生初步感受到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揭示课题“秒的认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的全过程来。

  2、引导探索:当学生产生探索欲望和兴趣之后,教师所要考虑的应是如何提供适当的条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去探索知识。在教学中,我通过开放性的发问“你还知道秒针走几大格就是几秒?”,让学生自主探索秒针的走动情况;组织学生拍手体验60秒,观察分针走动情况,让学生知道1分=60秒;通过集体活动、合作活动、小组活动形式,多角度感受秒的持续时间。

  3、应用提高:学*数学知识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运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践问题,从中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教学中,我让学生欣赏秒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更深刻地感受秒这一时间单位应用的广泛性。练*中,我加入有关明明的短文,实际是综合考察了学生对时间单位的应用能力。

  4、交流评价:通过交流评价引导学生愉快地交流活动中的感受和经验,交换意见与看法,一方面可将每一个成功的经验收获转化成为大家共同的财富,成为影响其他同学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要不时对照目标要求,形成自我反馈机制。在小组交流中认识自我,也学会评价他人的学*。

  “教法为学法导航,学法是教法的缩影”。鉴于这样的认识,本节课在学*过程中,主要指导学生掌握以下的学*方法:

  ①观察的方法,通过观察钟面,认识秒针与分针、时针的区别;观察分针和秒针的走动,抽象出1分=60秒。

  ②活动实践的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体验秒。为了学生能更有效地学会用拍手等方式估测活动的时间,集体活动时我将电子表放于课件屏幕上,由此学生可以进一步巩固1秒的感受在,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同桌练*。

  ③独立思考的方法,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把积极思维、独立思考的方法教给学生,最重要的是给学生创设积极思维、独立思考的机会。例:在教学中,开放性的发问“你还知道秒针走几大格就是几秒?”,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说出自己的答案。

  ④小组交流的方法,在小组交流中每一个成员的发现转化成为大家共同的财富,成为影响其他同学的关键因素。对于教学中的部分环节,采用小组讨论交流的方法更有利于学*。例如:练*中有关明明的短文,交流更有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⑤课外阅读的方法,学生在欣赏秒在生活中应用短片的过程中,更深刻地认识了秒,认识了交叉学科的知识。

  依据这节课的教材知识结构及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发展水*,为优化教学过程,实现“加强生活体验,注重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要求,这节课是这样安排的: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知道在希腊雅典奥运会上,我国共夺得了多少枚金牌吗?其中有一枚金牌获得者被世界称为“东方神鹿”,他是*人的骄傲,你知道他是谁吗?(刘翔)

  让我们来重温一下刘翔110米栏的夺金时激动人心的场景吧!感觉怎么样?为了给祖国争光,刘翔奋力拼搏,跑出了好成绩。画面上显示12.91的12表示的是他刚才所用时间是12小时吗?12分钟?那是多少呢?

  秒是比分更小的单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秒。(揭示课题:秒的认识)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在学*中培养他们的学*兴趣,激发学*的热情尤为重要。本节课开始由激动人心的奥运比赛录像引入,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感到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更激起了他们的探索新知的欲望。]

  二、观察探究

  1、认识秒针

  让我们观察一下商店里的钟,你发现钟面上的针有什么不同吗?(有的两根针,有的三根针)有两根针的各是什么针?其实,钟面上应该有形影不离的三兄弟,看又来了一根针,你知道它叫什么吗?对!秒针长什么样?(引导:和时针、分针比呢?秒针最长最细)

  ①我们知道分针走1小格是一分,秒针走1小格是多长时间呢?(1秒)请两生完整地说,同桌互说。(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就是1秒)

  ②秒针走1大格的时间又是多少呢?为什么?你还知道秒针走几大格是几秒?举例。

  ③秒针从12走到6是多长时间?秒针走一圈呢?(板书:60秒)

  2、秒与分的关系

  下面我们跟着秒针弟弟的每一下走动,边数数边轻轻拍手,感受一下60秒有多长,好吗?注意观察秒针走一圈,分针有什么变化。

  分针有什么变化?(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了一小格)同桌互相说。

  分针走了一小格是多长时间?(板书:1分)

  你发现了什么?(1分=60秒)两生说一说。(板书:=)

  3、思考:想想时针、分针、秒针每天都在钟面上赛跑,谁跑得最快,谁跑得最慢?为什么?小组讨论,再集体交流。(引导:这说明了1时、1分、1秒,谁的时间最长?谁的时间最短?对比把握好时、分、秒之间的关系)

  4、老师这里有个电子表被花瓶挡住了一部分,你会认这个时间吗?(8时30分)你是怎么认的?把花瓶拿开这个时间你会认吗?(8时30分34秒)还差多长时间就是8时31分?

  (课件演示)电子表计时介绍:只有秒在走,满60秒,增加一分。满60分,增加一时。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认识秒针的特征,秒与分之间的进率关系以及电子钟的计时方式。以拍手的形式,初步感受1秒的时间。小组交流讨论,区别时、分、秒三个时间单位,正确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三、活动感受

  大家想进一步感受秒,和秒做朋友吗?

  1、集体活动

  ①请两生同时跳绳20下,其他生用喜欢的方式为他们计时,可以拍手、心中默数数,有困难的同学随着屏幕中的电子表秒的走动计时。

  ② 同样的方法,估测从教室后走到前面用了几秒。

  2、同桌活动

  同桌合作,互测做一次深呼吸用了几秒。

  3、小组活动

  由组长分配小组成员,分别进行四项活动。

  ①写字:老师 百年 乒乓 买肉 网夹 丢尽(都为六画)

  ②口算:小组内集体检查。

  ③数脉搏:

  ④数数:从0开始尽可能快而清楚地数

  (教师用秒表计时15秒)

  通过活动,你觉得秒怎样?你知道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次性的活动,让学生感受秒,逐渐学会用秒作单位的估测,也是学生进一步建立“秒”概念的过程。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生活实践

  1、刚才老师帮大家计时用了专门测秒的计时工具,叫秒表。瞧!你还在什么时候见过它吗?(体育课计赛跑时间)用法介绍:按一下计时开始,再按一下计时结束。

  2、你知道哪些事情需要用秒做时间单位?秒虽然是很小的时间单位,但生活中用到它的机会可不少!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看一看!

  (课件介绍:①猎豹是陆地上的跑步冠军,它最快时每秒约跑30米。

  ②雨燕是飞行健将,它的最快记录约是每秒飞行47米。

  ③日本的磁悬浮列车每秒行驶约153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快的高速列车。

  ④光每秒总大约跑300000000米,只要一秒,光就可以在北京和上海之间跑一百多个来回

  ⑤南京紫金电视塔的高速电梯每秒上升6米。

  ⑥全球每30秒就因交通事故造成一人死亡,43人受伤,为了生命安全,请多等几秒!)

  看了这些和秒有关的信息,你有什么想法?

  [设计意图:在生活中感受秒的应用。]

  3、闯关

  小朋友们,我们已经学*了哪些时间单位?根据生活实际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时间单位,你会用吗?敢不敢接受挑战,去闯闯关?

  ①想想做做3(填合适的时间单位)

  抢答,有问题的集体交流。

  ②日记:

  明明是个乖孩子。每天他总是早早起床,把语文书读20小时才吃早饭。妈妈说吃饭不能太快,所以明明会花15秒把早饭吃得干干净净才上学。明明家就在学校旁边,今天上学时刚巧碰到了玲玲,他们用了3小时边说边笑地跑进了教室。上午的体育课上,明明跑50米只用了12秒,全班第一名。为了下午上课有精神,明明总会睡30秒钟的.午觉。放学后,他回到家便抓紧时间写作业,一般1分钟就能做完。晚上,他经常会陪爷爷看30秒的新闻联播。有时,他知道爸爸每天工作8分钟很累,就说学校有趣的事让他开心。

  A、这篇日记,在你的小组中讨论一下有没有问题?

  B、你觉的明明怎么样?(有哪些值得你学*的地方?)

  ③趣味智力题:想想做做5

  小组讨论再交流。

  改“5人各唱这首歌要多长时间?”

  ④认时刻:想想做做4(可依时考虑是否纳入教学内容)

  小组讨论先认时刻,在说说这些时刻同学们各在做什么。

  [设计意图:在层次性的练*中,巩固所学知识,能够灵活应用。闯关1是基础性练*,闯关2是综合性练*,通过小组交流,让学生经历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闯关3是道趣味智力题,通过对教材的改编“5人各唱这首歌要多长时间?”,学生更深刻地加强了对本题的认识,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全课,谈谈收获

  今天学*了秒,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回忆归纳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知识网络,培养了抽象概括能力。]

  六、板书设计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4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学生在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这里,学生第一次接触小数,学好这部分内容,能为以后系统的学*小数的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概念中较抽象,难理解的内容。一位小数是十分之几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学生虽然对分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学过长度单位、货币单位之间的进率,但理解小数的含义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同时学生在以后的学*中,小数方面出现的很多问题都是属于小数的概念不清。因此,理解小数的含义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对小数并不是全然不知,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所接触,但由于小数是十进分数的特殊表现形式,其意义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性,学生要深刻理解小数的意义,还有一定的困难,针对这一现状,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找出生活与数学知识的契合点,利用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重视直观、引导、注重启发,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2、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

  3、通过对一位和两位小数的初步认识,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认识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概念中较抽象,难理解的内容。一位小数是十分之几的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而两位小数是百分之几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学生虽然对分数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学过长度单位、货币单位间的进率,但理解小数的含义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同时学生在以后的.学*中,小数方面出现的很多问题是属于小数概念不清。因此,理解小数的含义(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既是本课时的重点、又是难点。在教学中要注意抓住分数与小数的含义的关键。

  五、说教、学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完成目标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组合。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张老师选择了以直观演示法为主,辅以谈话启发法、尝试法、引导发现法、生生互动法、讲练结合等方法的优化组合。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六、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学*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学生身边的数学,体现学*数学的现实意义,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教师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开始让学生进行数字游戏活动以激发学生学*兴趣,并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充分让学生说一说我们身边的小数同时教师展示自己收集的小数并作为本课课题的切入点。揭示出本节课的课题。

  2、自主探究 , 认识小数

  小数的含义属于概念教学,较为抽象、教学例题时,教师结合商品的价格并让学生说说商品的价格所表示的意义,使学生在观察、分析中发现规律,形成正确的表象,从而概括出小数的概念,归纳读写小数的方法。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是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含义

  教师紧紧结合教材在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学*以米、分米、厘米为素材的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的含义和写法。通过观察、对比、总结出规律。此处采用有意义的接受学*和探究学*相结合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建构主义的学*理论。

  3、探究新知,教学例题

  4、应用新知,解决问题结合身高实例,巩固小数的认识

  为了使课内的练*起到促进掌握知识,锻炼能力的双重效果,教师在组织练*的时候注意了以下两点:一是练*的形式多样,保持学生学*的兴趣;二是练*的难度逐步加深,不断提高学生的认知水*。

  5、拓展延伸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5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教材第6册第2——3页上的内容)

  二、教材分析:

  小数的意义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是在学*了“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学*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意义,是这单元教学的重点,直接关系到小数的性质、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的加减法等相关知识。学生对小数意义的学*过程是一个建构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学生主动投入学*活动。本节课就是以学生已有的“元、角、分”的经验为背景,通过设置贴*学生生活的具体情境——“笑笑买文具”让学生经历认、读、写小数的学*过程并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实现认识的提升。

  三、教学目标:

  ①结合“买文具”的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

  ②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③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以及与同伴交流的良好*惯。

  四、教学重点:

  ①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

  ②具体认识小数的特征。

  ③学生能正确读、写、认小数。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的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

  五、设计理念:

  因为本课中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小数。为了完成从分数到小数的过渡,我力求在课上体现以下几点:

  1、注重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测量长度单位的结果不是整米数,物品的价格不是整元数,这些都是生活中用到小数的最常见的情况。本节课选用从学生已有的“元、角、分”的经验出发,紧密结合“笑笑买文具”这一具体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又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小数的现实作用。

  2、体现数学教学的朴素与真实。从“数学课本的单价是多少?”引出“小数的认识”“小数的读法”“小数的意义”“小数的写法”等知识内容,很有数学味。

  3、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教学中小数的认识及小数特征的探索,力求在学生自我观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完成,教师应在其中起到引导者及合作者的作用。

  4、在课堂设计中注重层次性和思考性。教学过程的设计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对小数的理解到对小数特征的体会,应具有层次性。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使学生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小数。

  师:开学了!我们又发新书了。谁知道我们的数学课本的单价是多少?你能写下来吗?

  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写的定价:7.40元。

  师:在数学上我们一般把它读作:七点四零元。

  说一说:这个数跟我们以前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那么这是一种什么数呢?

  揭示课题:认识小数。

  (在这个环节中,我引领学生轻轻松松走进生活,走*小数,初步感受小数在现实生活中地应用。另外还可以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联系实际,探究发现。

  1、小数的`认识。

  (1)观察情景图:

  板书:买文具

  让学生看买文具的情景图,在小组里自由地说出每件文具的价格。

  (2)在班内汇报交流,让学生读出小数:

  铅笔:0.50元尺子:1.06元笔记本:3.50元钢笔:8.00元

  水彩笔:16.85元

  (在这个环节中,注重让学生充分交流想法,因为小数表示价格在生活中比较常见,许多学生已经有体验,并已了解部分相关知识,让学生交流互学,效果会比较好。)

  (3)你能说说小数的特征吗?

  A.认识小数点

  让学生观察小数,跟同桌说说小数有什么特点,让几个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教师进行补充讲解,这个数中的点叫做小数点。

  师介绍,我们原来学*的数字如:7,27等数都叫做整数。让学生说说什么样的数是小数,生汇报后,师做小结:像0.50,1.06……这样的数叫做小数。

  B.认识小数的两个部分

  师:我们可以把小数分为三个部分:整数部分、小数部分、小数点。以小数点为界限,小数点左边是整数部分,右面是小数部分。

  1。06

  整数部分小数部分

  (“小数”对于学生来说,是第一次真正地去接触认识。对于小数各部分的认识应以教师的介绍和强调作为重点,不必让为学生盲目地去猜想和讨论,以免误导。)

  2、小数的读法

  让学生再读一读“文具店”各商品的价格,师逐一板书“0.50读作:零点五零元”等等。

  (读小数和写小数的学*过程要求每个学生都开口读一读,动手写一写,才能使知识落实到位。)

  3、小数可以表示什么

  在本课中,用小数表示几元、几角、几分。

  (1)我们刚才知道了数学课本的价钱是7.40元,那么它到底表示几元几角几分呢?

  (2)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讨论,并说明自己的想法。

  (3)班内交流:7.40元表示7元4角0分。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做小结:整数部分是几就是几元,小数点后的第一位数是几就是几角,第二位数是几就是几分。

  (4)让学生说出每一件商品的标价所表示的意义。

  铅笔:0.50元尺子:1.06元笔记本:3.50元钢笔:8.00元水彩笔:16.85元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课本上填出答案,然后在班内反馈。

  4、小数的写法。

  (1)师拿出10元2角5分,让学生说出总共是多少钱,然后让学生试着用小数表示出来。

  (2)班内反馈:10元2角5分10.25元

  重点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

  师做小结:把10元写在小数点的左边,2角写在小数点右边的第一位,5分写在小数点右边的第二位。

  (3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2页的“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后在班内反馈。对做全对的学生进行鼓励。

  (三)巩固新知,拓展应用。

  1、完成书上练一练①②。

  2、实践活动。

  笑笑买完文具回到家后,她想把这学期的教科书的价格统计出来,我们也一起来帮她统计一下吧。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6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课本第86~87页,例题,“想想做做“第1~5题。

  连续进位乘法是在学*了不连续进位乘法的基础上继续学*的,要比不连续进位的计算更复杂。如果学生没有很好的掌握进位的方法或者计算不熟练,会造成计算上的错误。通过这个例题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哪一位上的积满几十都要向前一位进位的道理,培养学生的良好学**惯,减少乘法计算的错误率,按此顺序进行教学,既完全符合学生坚持由已知到未知,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又利于建构起科学的知识网络。根据本课的特点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使学生学会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中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继续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教学重点:会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中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地进行计算连续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是计算教学,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只注重单一的算理、算法及技能训练,学生深感计算枯燥,《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数学,本课创设了计算“3盒水彩笔一共有多少枝?”的现实情境,使学生感悟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新课程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和探索过程,指出“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的重要方式。”在本节课中,学生主要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去学*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体现学生在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运用练*法复*旧知和巩固新学内容、用讲解法来引导学生理解算理、用演示法清晰的展示学*的计算方法,故事情境使学生的学*环境更生动,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三、说教学设计

  第一个环节是复*为新授作铺垫。

  1.口算下面各题

  20×370×83×5032×27×11

  2.笔算;28×3

  (1)学生练*,指名板演。

  (2)集体订正时,指名说一说计算过程。

  提问:个位上是怎样算的?为什么十位上是8?

  (3)提问笔算时要注意些什么?(算乘法时,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运用乘法的这一计算方法继续学*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进位乘法。(板书课题)

  第二个环节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学*新课。

  1.教学例题

  (1)谈话:小朋友,幼儿园老师为大班的小朋友买了些彩色笔(出示例题图),看图你知道老师买了几盒?每盒又是几枝呢?你能帮助老师先估计一下大约一共有多少枝吗?

  (2)同桌讨论,交流估计的结果。

  在班内指名说说是怎样估算的。

  学生可能这样估算:48接*50,50×3=150,大约有150枝,或48比50少一点,50×3=150,共有的枝数比150少一点。

  (3)我们估计的怎么样呢,自己动手算一算吧

  ①先独立探索,在算式的方框中填写。

  ②同桌讨论,交流算法和书写方法。

  ③回报交流,理解掌握。

  教师有选择地出示几位学生的算式(实物投影展示),分别说说是怎样计算的?(结合板书)重点引导学生说说积的每一位上的得数的由来以及书写位置。

  (4)用估算检验笔算。

  谈话:刚才我们估计出了得数大约是多少,现在你们计算出的积在这个范围内吗?这说明了什么?如果得数与150枝相差很多说明什么?应该怎么办?

  2.小结计算方法。

  提问:今天学*的乘法计算题有什么特点?(在课题中补充板书:连续)

  在计算连续进位乘法时,你觉得应该注意些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并强调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和书写方法。

  第三个环节是联系实际,巩固深化。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做题情况,进行个别辅导。

  (2)指名板演,集体讲评做法。订正时注意相乘满十是否进位了,有没有加上进位的数。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1)谈话;今天,我们学*了连续进位乘的方法,下面就请小朋友用自己学到的本领当回小大夫,和我们的啄木鸟一起带大树找找病因,再把蛀虫给找出来。

  (2)出示题目,学生同桌讨论错在哪里,再改正过来。

  (3)指名交流,集体订正。

  (4)提问:通过给大树看病,你觉得有什办法能预防这些病?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各自在书上连线,指名说答案,集体订正,指名说说是怎样估算的。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做在课堂作业本上。

  5.做“想想做做”第5题。

  独立思考后,先在小组内交流。

  指名在班内说出自己的想法,共同修正、补充。

  最后是评价鼓励,全课总结。

  谈话:这堂课,同学们通过自己动脑,与同伴密切合作获得并掌握了新知识,老师真为你们感到关心,你能告诉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本领?还要提醒同学们应注意些什么?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7

  一、说课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24---25页。

  二、教材简析

  “找规律”是第三单元“乘法”的第一节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并掌握了表内乘法、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一位数乘整十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学*。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已学知识的迁移作用,通过比较,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形成基本的计算能力。教材设计了“算一算”、“试一试”、“练一练”等算法活动给学生提供了认真观察、独立思考、探索交流、概括总结的学*机会,学生可以在这些算法活动中体验和感受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并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以上教学内容的特点,本节课达成的教学目标如下: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方法,感受积的变化规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2、能熟练进行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学**惯,提高学生概括、总结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设想

  为达成教学目标,设计本课时我意图体现如下教法:

  1、采用主题式教学,以生动有趣的情境为依托,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主动探究的欲望。

  2、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经历数学的建模过程。

  3、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形式,每个活动面向全体,同时在开放性练*的基础上又注重个性的张扬。

  同时又设计了与教法相适应的学法,即:

  1、让学生始终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通过男女同学抢答比赛及小组合作,给每个学生创造充分的实践机会,在探究过程中理解计算的规律。

  3、练*设计层层深入,注重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实施

  备课时的教学理念、教学意图必须通过课堂教学实践、通过学生动态表现的综合分析才有其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在开展对本课教学时我分以下几个步骤努力实现我的备课精神: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谈话创设情境:同学们,今天我们的课堂来了一位可爱的'小动物,它就是米老鼠,请大家向它问个好好吗?(同学们纷纷向米老鼠问好)为了感谢同学们的友好,米老鼠给大家带来了礼物,快看看是什么礼物?你能从情境图中知道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播放课件,出示情境图。)

  (二)探索规律,归纳方法

  师:孩子们,从情境图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谁来告诉我们?

  生:米老鼠给我们带来了31盒彩笔,每盒20支。

  师: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生:一共带来多少支彩笔?

  师:谁会列式呢?

  生:生:31×20

  师:不错!大家能算出得数吗?

  生1:一共带来……,带来600支。

  生2:620支。

  生3:620支。

  师:有些同学能算出来,有些同学不能算出来,不过没有关系,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你们就会知道正确答案的,孩子们有信心吗?

  生:有。

  师:那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大屏幕上的算式,并思考这些算式的特点。

  5×1 3×2 12×4

  5×10 3×20 12×40

  50×10 30×20 120×40

  师:孩子们能用自己的方法算出这些算式吗?请同学们拿出题单1,仔细地计算。

  (师巡视,并表扬计算快的学生。一分钟后老师请同学开始汇报计算结果。)

  师:下面我们请同学们来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

  生1:等于5、50、500、

  师:那你能告诉大家是怎样算这道题的吗?

  (学生说算法。)

  师:你们计算得又快又正确,在计算过程中肯定有一定的规律,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找找这些算式里面的乘数和积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好不好?(好)师板书课题:找规律

  (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到小组的讨论中,大约三分钟左右请学生汇报:)

  师:下面我们就请一些小组的代表来说说他们有什么发现?

  生1:我们发现每道算式依次增加一个0。

  生2:我们组发现每组算式中的乘数一共有几个0,积就有几个0。

  师:孩子们真会用自己明亮的眼睛,充满智慧的大脑去发现,那每组下面的算式结果为什么都会多些一个0呢?根据大家发现的规律,现在请孩子们再继续观察这些算式里乘数末尾0的个数与积的末尾0的个数有什么特别的关系呢?

  (一个学生马上就发现:算式里面乘数0的个数与积里面的0的个数一样。)

  师:很好。如果我们想把这种规律运用到做这种类似的题当中去的话就会变得越来越快。那谁来说说怎样才会算得又对又快呢?

  生:看因数里面有几个0,积里面就有几个0。

  师:那我们计算时可以怎样做呢?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8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情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学*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数学源于生活,以用于生活”。因此,我将“加强生活体验,注重学生发展”设定为本节课的教学理念和指导思想。《秒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通过前两节课的实践活动,学生已对1分钟、1小时持续的时间具有一定感性体验,知道时与分之间的进率关系,能正确认读几时几分,本节课是在学生已初步建立时、分观念的基础上进行地顺势教学。

  根据本课的设计理念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认识钟面上的秒针,了解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初步建立秒的时间观念。2、经历联系实际生活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交流、合作探究能力,并有效地促进个性思维的发展。3、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积极、愉悦的数学情感。并且我认为本节课教学重点应为初步建立秒的时间观念;教学难点是如何才能让学生正确区分时间单位时、分、秒,并能在实际生活中学以致用。我认为,学生是否能选用恰当的时间单位进行事件表述,是其时间观念建立情况的反馈,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正是我们教学追求的最终目标。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力求体现本课的设计理念“实践活动,体验交流,培养应用意识”这一教学思想,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设疑激情: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在导入时我利用奥运冠军刘翔夺金时的场景,询问其夺冠所用时间,在旧知和生活经验的影响下,由学生自己引出“秒”,学生初步感受到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揭示课题“秒的认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的全过程来。

  2、引导探索:当学生产生探索欲望和兴趣之后,教师所要考虑的应是如何提供适当的条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去探索知识。在教学中,我通过开放性的发问“你还知道秒针走几大格就是几秒?”,让学生自主探索秒针的走动情况;组织学生拍手体验60秒,观察分针走动情况,让学生知道1分=60秒;通过集体活动、合作活动、小组活动形式,多角度感受秒的持续时间。

  3、应用提高:学*数学知识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运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践问题,从中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教学中,我让学生欣赏秒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更深刻地感受秒这一时间单位应用的广泛性。练*中,我加入有关明明的短文,实际是综合考察了学生对时间单位的应用能力。

  4、交流评价:通过交流评价引导学生愉快地交流活动中的感受和经验,交换意见与看法,一方面可将每一个成功的经验收获转化成为大家共同的财富,成为影响其他同学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要不时对照目标要求,形成自我反馈机制。在小组交流中认识自我,也学会评价他人的学*。

  “教法为学法导航,学法是教法的缩影”。鉴于这样的认识,本节课在学*过程中,主要指导学生掌握以下的学*方法:

  ①观察的方法,通过观察钟面,认识秒针与分针、时针的区别;观察分针和秒针的走动,抽象出1分=60秒。

  ②活动实践的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体验秒。为了学生能更有效地学会用拍手等方式估测活动的时间,集体活动时我将电子表放于课件屏幕上,由此学生可以进一步巩固1秒的感受在,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同桌练*。

  ③独立思考的方法,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把积极思维、独立思考的方法教给学生,最重要的是给学生创设积极思维、独立思考的机会。例:在教学中,开放性的发问“你还知道秒针走几大格就是几秒?”,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说出自己的答案。

  ④小组交流的方法,在小组交流中每一个成员的发现转化成为大家共同的财富,成为影响其他同学的关键因素。对于教学中的部分环节,采用小组讨论交流的方法更有利于学*。例如:练*中有关明明的短文,交流更有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⑤课外阅读的方法,学生在欣赏秒在生活中应用短片的过程中,更深刻地认识了秒,认识了交叉学科的知识。

  依据这节课的教材知识结构及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发展水*,为优化教学过程,实现“加强生活体验,注重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要求,这节课是这样安排的: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知道在希腊雅典奥运会上,我国共夺得了多少枚金牌吗?其中有一枚金牌获得者被世界称为“东方神鹿”,他是*人的骄傲,你知道他是谁吗?(刘翔)

  让我们来重温一下刘翔110米栏的夺金时激动人心的场景吧!感觉怎么样?为了给祖国争光,刘翔奋力拼搏,跑出了好成绩。画面上显示12.91的12表示的是他刚才所用时间是12小时吗?12分钟?那是多少呢?

  秒是比分更小的单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秒。(揭示课题:秒的认识)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在学*中培养他们的学*兴趣,激发学*的热情尤为重要。本节课开始由激动人心的奥运比赛录像引入,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感到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更激起了他们的探索新知的欲望。]

  二、观察探究

  1、认识秒针

  让我们观察一下商店里的钟,你发现钟面上的针有什么不同吗?(有的两根针,有的三根针)有两根针的各是什么针?其实,钟面上应该有形影不离的三兄弟,看又来了一根针,你知道它叫什么吗?对!秒针长什么样?(引导:和时针、分针比呢?秒针最长最细)

  ①我们知道分针走1小格是一分,秒针走1小格是多长时间呢?(1秒)请两生完整地说,同桌互说。(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就是1秒)

  ②秒针走1大格的时间又是多少呢?为什么?你还知道秒针走几大格是几秒?举例。

  ③秒针从12走到6是多长时间?秒针走一圈呢?(板书:60秒)

  2、秒与分的关系

  下面我们跟着秒针弟弟的每一下走动,边数数边轻轻拍手,感受一下60秒有多长,好吗?注意观察秒针走一圈,分针有什么变化。

  分针有什么变化?(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了一小格)同桌互相说。

  分针走了一小格是多长时间?(板书:1分)

  你发现了什么?(1分=60秒)两生说一说。(板书:=)

  3、思考:想想时针、分针、秒针每天都在钟面上赛跑,谁跑得最快,谁跑得最慢?为什么?小组讨论,再集体交流。(引导:这说明了1时、1分、1秒,谁的时间最长?谁的时间最短?对比把握好时、分、秒之间的关系)

  4、老师这里有个电子表被花瓶挡住了一部分,你会认这个时间吗?(8时30分)你是怎么认的?把花瓶拿开这个时间你会认吗?(8时30分34秒)还差多长时间就是8时31分?

  (课件演示)电子表计时介绍:只有秒在走,满60秒,增加一分。满60分,增加一时。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认识秒针的特征,秒与分之间的进率关系以及电子钟的计时方式。以拍手的形式,初步感受1秒的时间。小组交流讨论,区别时、分、秒三个时间单位,正确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三、活动感受

  大家想进一步感受秒,和秒做朋友吗?

  1、集体活动

  ①请两生同时跳绳20下,其他生用喜欢的方式为他们计时,可以拍手、心中默数数,有困难的同学随着屏幕中的电子表秒的走动计时。

  ② 同样的方法,估测从教室后走到前面用了几秒。

  2、同桌活动

  同桌合作,互测做一次深呼吸用了几秒。

  3、小组活动

  由组长分配小组成员,分别进行四项活动。

  ①写字:老师 百年 乒乓 买肉 网夹 丢尽(都为六画)

  ②口算:小组内集体检查。

  ③数脉搏:

  ④数数:从0开始尽可能快而清楚地数

  (教师用秒表计时15秒)

  通过活动,你觉得秒怎样?你知道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次性的活动,让学生感受秒,逐渐学会用秒作单位的估测,也是学生进一步建立“秒”概念的过程。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生活实践

  1、刚才老师帮大家计时用了专门测秒的计时工具,叫秒表。瞧!你还在什么时候见过它吗?(体育课计赛跑时间)用法介绍:按一下计时开始,再按一下计时结束。

  2、你知道哪些事情需要用秒做时间单位?秒虽然是很小的时间单位,但生活中用到它的机会可不少!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看一看!

  (课件介绍:①猎豹是陆地上的跑步冠军,它最快时每秒约跑30米。

  ②雨燕是飞行健将,它的最快记录约是每秒飞行47米。

  ③日本的磁悬浮列车每秒行驶约153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快的高速列车。

  ④光每秒总大约跑300000000米,只要一秒,光就可以在北京和上海之间跑一百多个来回

  ⑤南京紫金电视塔的高速电梯每秒上升6米。

  ⑥全球每30秒就因交通事故造成一人死亡,43人受伤,为了生命安全,请多等几秒!)

  看了这些和秒有关的信息,你有什么想法?

  [设计意图:在生活中感受秒的应用。]

  3、闯关

  小朋友们,我们已经学*了哪些时间单位?根据生活实际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时间单位,你会用吗?敢不敢接受挑战,去闯闯关?

  ①想想做做3(填合适的时间单位)

  抢答,有问题的集体交流。

  ②日记:

  明明是个乖孩子。每天他总是早早起床,把语文书读20小时才吃早饭。妈妈说吃饭不能太快,所以明明会花15秒把早饭吃得干干净净才上学。明明家就在学校旁边,今天上学时刚巧碰到了玲玲,他们用了3小时边说边笑地跑进了教室。上午的体育课上,明明跑50米只用了12秒,全班第一名。为了下午上课有精神,明明总会睡30秒钟的午觉。放学后,他回到家便抓紧时间写作业,一般1分钟就能做完。晚上,他经常会陪爷爷看30秒的新闻联播。有时,他知道爸爸每天工作8分钟很累,就说学校有趣的事让他开心。

  A、这篇日记,在你的小组中讨论一下有没有问题?

  B、你觉的明明怎么样?(有哪些值得你学*的地方?)

  ③趣味智力题:想想做做5

  小组讨论再交流。

  改“5人各唱这首歌要多长时间?”

  ④认时刻:想想做做4(可依时考虑是否纳入教学内容)

  小组讨论先认时刻,在说说这些时刻同学们各在做什么。

  [设计意图:在层次性的练*中,巩固所学知识,能够灵活应用。闯关1是基础性练*,闯关2是综合性练*,通过小组交流,让学生经历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闯关3是道趣味智力题,通过对教材的改编“5人各唱这首歌要多长时间?”,学生更深刻地加强了对本题的认识,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全课,谈谈收获

  今天学*了秒,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回忆归纳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知识网络,培养了抽象概括能力。]

  六、板书设计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9

  教材分析: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第五册第92~93页的内容。几分之一这局部内容是分数知识中最为基础的内容,它是在同学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来认识分数的。分数和整数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以和计算方法上,都有很大差别。认识分数是同学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同学学好这局部内容,可以为后续学*小数和进一步系统学*分数作铺垫。认识几分之一是小学数学概念学*中比较笼统的内容,同学开始掌握分数的意义是比较困难的。

  同学情况分析

  小同学从认识整数发展到认识分数,是一次飞跃,同学在生活中听说过二分之一,三分之一,但是他们并不理解。分数的发生是从等分某个不可分的单位开始的,儿童生活里有这样的经验,但不会以分数来表述。

  教学目标

  《课程规范》对这节教材的要求是这样的: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简单的分数。根据教材地位、课程规范的要求和同学的认知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使同学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几分之一,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几分之一,并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这类分数的大小。

  结合观察、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引导同学学会和同伴交流数学考虑的结果,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同学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发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分数和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含义,形成“几分之一”的表象。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菁华6篇)(扩展4)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菁华6篇)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中的实践活动课《节约用水》。

  一、课前分析

  1、教材分析

  《节约用水》一课是结合前面学过的量的计量、统计等知识设计的。旨在通过测量等操作活动,一方面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另一方面促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科学地认识日常生活中水资源的浪费问题,让学生通过学*积累节约用水的方法,加强环保意识。

  2、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能够了解水的用途,在他的生活经验中对水资源的缺乏与保护也有简单的了解。但从孟州的环境来讲,学生没有看到缺水的'地方,因而对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水,每天需要多少水,目前水的匮乏已经到了什么程度,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学生并没有比较系统地了解和理性的认识,因而在本节课中,关键要引起学生对缺水问题的关注,让学生通过学*,自觉树立节水意识,倡导节约用水,感染身边人节约用水。

  二、我的思考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对本节课的教学思路大致确定为:

  1、以小见大,通过一个小小的“漏水的水龙头”用数据折射出浪费的大问题,培养学生“用数据说话”的意识和能力。

  2、通过联系孟州水资源现状将学生置身其中,引导学生自主展开对孟州水资源现状的研究,并在交流对话中增强孩子们的节水意识。

  3、借助多媒体将孟州的工业、农业、生活等各个领域的用水情况整合进课堂与孟州淡水资源进行对比,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水资源的匮乏,从而让学生自觉树立节水意识。

  1、说教学目标

  针对以上思路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技能 通过收集、整理、分析数据,使学生经历综合运用知识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一个小小的“漏水的水龙头”,用数据反映出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用数据说话”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节约用水的现实性和迫切性,从小培养“节约用水、从我做起”的责任意识和环保意识,自觉采用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

  我将用数据反映出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用数据说话”的意识和能力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将综合运用知识分析数据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2、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调查周围浪费水的情况,收集节水措施

  教师准备:课件、自制水龙头和量杯(每组一个)、水

  3、说教法、学法

  本课教学将以活动为中心,活动以学生为中心,主要采取合作探究、讨论交流、课堂展练等形式,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教法与学法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以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三、落实思考

  (一)图片欣赏,引发感受

  1、在此环节中我先让学生欣赏一组图片,让学生领略水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由此告诉学生水是生命之源,各行各业都离不开水的滋养。

  2、人们常用为蓝色的星球来形容地球,那是因为地球表面71%都是水,这么多水为什么还要节约用水呢?此问题一出,立即引发学生兴趣,课前资料准备充分的孩子跃跃欲试,急于告诉大家:“地球表面的这么多水中仅有2.6%的淡水,可供饮用的淡水少之甚少仅占1%”听了这个介绍你有什么想法?通过谈感受初次让学生感知水的可贵。从而激发学生对生活中浪费水的情况进行考察的兴趣。

  (二)、交流探究,震撼心灵

  1、水资源如此珍贵,我们的周围有浪费水的情况吗?学生根据课前收集到的资料,谈现象,谈感受,在生生交流中,学生自觉树立节水意识。

  2、做漏水试验,记录1分钟滴水量是多少毫升,填写实验表。

  水龙头1分钟滴水量

  通过实验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过程,并引发思考“每个水龙头漏水的速度不同,用什么数来代表这些水龙头漏水的*均水*呢?”这一问题要求学生用所学的统计知识选择恰当的统计量进行统计。

  3、对整理的数据进行分析

  (1)计算1小时,1天,1年的漏水量

  漏水量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多。这样的对比可以加深学生对节约用水必要性的认识。

  (2)根据分析的数据,继续利用*均数进行推断:我们学校有几个水龙头漏水?根据这个比例计算全国大约30万学校使用自来水,全年大约要浪费多少吨水?(1立方米约重1吨)按照孟州水价2.5元/吨,一共多付多少水费?如果每人每年用30吨水,这些水可供多少人用一年?全孟州约37万人,这些水可供全孟州人用多长时间?通过联系孟州实际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数据分析:通过收集资料了解到孟州水资源总量约为1.90亿m3(1m3的水约重1t),孟州市约有37万居民,如果按每人每年用水30吨计算,这些水大约可供人们用多少年?(孟州水资源污染网络报道链接和缺水图片介绍,如果不能做到环保、节约孟州也会出现这种状况)通过分析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和震撼人心的图片叩击着孩子们的心灵,再次体现了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三)结合现状,反省整改

  1、数据带给我们的震撼尚在眼前,节约用水势在必行。结合周围的浪费现象进行讨论,探讨有效的节水措施。让学生自觉树立节水意识,从点滴做起,从自身做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保护水资源。

  2、介绍节水措施

  (四)拓展延伸,总结建议

  1、国家对水资源的重视

  (1)介绍世界水日

  每年3月22日为世界水日,我国纪念20xx年“世界水日”和“*水周”活动的宣传主题为“节约保护水资源,大力建设生态文明”。

  (2)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单位和个人有节约用水的义务。

  2、课已终意未尽通过谈感想谈收获,增强孩子们的节水意识。

  3、以“节约用水”为专题,制作一份手抄报。加强对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充分发挥数学活动在育人方面的功能

  四、说板书

  节约用水

  我的板书简单明了,以小见大,用数据折射浪费的大问题。一滴水虽然微不足道,但积少成多,聚沙成塔,不容小视。节约用水从点滴做起,让节水成为一种*惯。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2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例1,做一做和练*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数对,掌握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2)引导学生经历用数对确定物**置的探索过程,体验用数对确定位置的必要性和简洁性,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正确地用数对描述物体的具**置。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图片)同学们还记得吗?在20xx年10月15日,*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5号成功发射,10月16日6时28分返回舱在内蒙古大草原安全着陆,圆了几代*人的梦想,让全*人为之骄傲和自豪!但是你们知道在茫茫无边的大草原上,我们的科学家是怎样迅速地找到返回舱着陆的位置的吗?这全依赖于“GPS——卫星全球定位系统”。大家一定觉得很神奇吧!学*了今天的内容,你就会明白其中的奥妙。――――板书课题:位置

  二、自主探索,探究新知

  1、认识列、行的'含义及确定第几列第几行

  (1)、什么叫做列,什么叫做行,咱们班的第一列在哪里,(请第一列的学生站起来向大家挥挥手),第一行在哪里,(请第一行的同学站起来向大家挥挥手)数一数,咱们班一共有几列几行

  (2)多媒体课件把全班同学的座位转换为座位示意图

  师:哪位同学上来找找第一列在哪里,第一行在哪里。

  问:数列数和行数的时候,你们分别从哪边数起?

  教师小结: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数列数的时候是从左往右数,数行数的时候是从前往后数。

  (3)谁能说出自己的座位是在第几列第几行,你的好朋友位置是在第几列第几行,让大家猜猜他(她)的好朋友是谁。学生交流反馈。

  刚才同学们都用了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同学的位置,那么在书面上应该怎样记录位置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吧。

  2、认识数对,会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

  (1)教师提问:刚才同学位都能说出自己的位置在哪里?(第几列第几行)

  师:其实在数学上有一种统一的方法,既简单又清楚的表示位置,可以把第X列第Y行表示为(X,Y),X表示什么,Y表示什么?

  小结:用一个括号表示位置,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两个数之间用逗号隔开,我们把物体的位置用这个简单的方法表示,称为数对表示法(板书)

  那么反过来,数对(5,3)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小组探究,交流汇报。

  (2)请同学们在练*本上写出自己的位置数对。写后与同桌互换检查。

  (3)数对闯关活动。

  第一关:下面两个数对是表示哪位同学的位置的,就请这位同学站起来。

  (4,3)、(3,4)

  这两个数对有什么区别。

  (2,3)、(3,1)、(1,3)、(3,3)。请坐在这几个位置的同学逐一站起来。

  第二关:谁能给这些数对分类。

  (3,4)、(3,3)、(2,3)、(4,3)、(3,1)、(1,3)

  第三关:在坐标轴上确定上面这几个数对的位置。假如,把(3,3)的位置定在这里的话。(如下图),其他数对的位置分别在哪里?让学生思考并完成。

  3、确定方格中的位置。

  师出示例2,先让学生说出图中几个场馆的位置数对,再让学生在图中标出其他场馆的位置

  三、巩固练*,拓展应用。

  1、介绍“地球上经纬线知识”

  2、现在同学门应该知道科学家们怎样迅速的找到反回舱了吧,GPS-卫星全球定位系统就是监测出“神舟五号的降落的位置的经度和纬度,从而帮助科学家们快速的找到英雄杨利伟叔叔了。

  3、“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数对思想”再一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四、全课总结。

  (1)同学们今堂课你收获了什么?

  (2)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扇形统计图》这一内容选自于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有关统计图的认识,小学阶段主要认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本单元是在前面学*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通过熟悉的事例使学生体会到统计的实用价值。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并能简单地分析扇形统计图所反映的情况。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扇形统计图的认识过程,体验直观观察学*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活动过程中,体验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想象的能力,受到科学观的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对扇形统计图进行有效的分析。

  教学难点:掌握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四、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是在学生已有统计经验的基础上,学*新知的。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知道他们的特点,并具有一定的概括、分析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新旧知识对比,自然生成新知识点。

  五、教学法分析

  1、本堂课力争做到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由“传授知识”转向“引导探索”,由“要我学”转向“我要学”。“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领导者。”将课堂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收集信息、分析信息,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参与知识的构建。

  2、“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从创设情境、探究学*一直到应用巩固等环节,处处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实际,既提高了学*兴趣,也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使学生不仅在学数学,也在用数学。

  3、运用尝试法。尝试的方法属于实践探究式教学,探究学*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出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活动、多思考,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引导学生收集资料,获取信息并合作交流。

  六、教学流程分析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通过学生说喜爱的运动项目现场进行统计制成条形统计图这一环节使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为学生的数学学*提供了生动活泼、主动的材料与环境。

  (二)对比分析,生成新知

  1. 观察条形统计图,你从中得到了哪些信息?

  2.说说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3. 从条形统计图中,你还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发现条形统计图不容易看出各部分量与总量的关系。

  4. 生成扇形统计图(教师利用课件,直接由条形统计图生成扇形统计图。)说说2个统计图有什么异同?引导学生观察从扇形统计图中,你得到了哪些有用的数学信息?(学生根据直观观察,发表见解)

  5. 根据统计图上表示的情况,你对我班同学有哪些建议?

  6.根据刚才的学*,归纳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在这一环节,充分利用多媒体现场直观生成扇形统计图,使学生通过实际感受和条形统计图与扇形统计图的对比,对扇形统计图有了初步认识。同时说明了扇形统计图的意义和作用,使学生感觉到学有所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从而突破教学重难点。

  三、知识应用,解决问题

  1.牛奶中的数学问题

  (1)观察:这个扇形统计图与例题的扇形统计图的表示方法有什么不同?

  (2)计算牛奶各种营养的含量。

  (3)教育学生养成每天喝奶的好*惯。

  这一环节使统计教学与计算教学有机结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水*和数学应用能力。

  2.智慧闯关

  这一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欲望,体现了以生为本的课改理念。同时结合教学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惯,使学生感受到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四、总结概括,拓展应用

  1.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2. 请你欣赏:多媒体展示收集到的扇形统计图,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创新精神。

  3.课后作业:请你当统计员:统计家中每月的生活费支出情况,制成扇形统计图。再对数据进行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

  课后的实践活动,将学生的目光引向现实的生活中,使课堂上的知识具有更深厚的意蕴。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4

  一、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分数的乘法》是二期课改教材中六年级第一学期《分数的运算》一节的内容之一,是在学*分数的加减法之后,分数的除法之前的一节内容。它既与整数的乘法有着内在的联系,也是后期进一步学*分式的乘法的基础。但在学*这节内容前,教材中没有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这一内容作过详细介绍,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中,增加了“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内容,以便为本节课的教学做好铺垫。再通过学生自我探索、观察、归纳得出分数乘法的意义和法则。

  我所任教的班级是公办中学的一个普通班级,部分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惯,计算能力也还有待加强;大多数学生对新鲜事物比较敏感,喜欢动手操作,但思想不易长时间集中;有30%的同学基础相对薄弱,对数学学*的兴趣不高。

  二、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的确定及其依据

  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是新课标提出的三位一体的目标,结合这样的要求,我对本节课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通过学生的自主操作和探究,探寻分数乘法的意义和法则,并利用法则进行分数乘法的运算,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分数乘法的意义和法则

  教学难点:对于分数乘法的意义和法则的理解。

  虽然教无定法,但我认为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关键是要得法,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结合本班学生的特点,采用创设学生熟悉的问题情景,层层设疑、讲练结合的教法和让学生自主操作和探究的学法进行本节的教学。

  三、教学设计:

  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归纳总结双基落实知识应用五个环节

  四、教学过程

  (一)探索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

  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进行首次载人航天发射,即神舟五号飞上了太空,今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又实现了两人多天的飞行梦想。这是让我们感到非常自豪的事情。(此时提出问题)神五当时在太空飞行的时间是21小时,而神六在太空飞行的时间是神五飞行时间的倍,你能计算出神六在太空飞行的时间吗?

  学生根据已有的认知水*,能够很快列出算式,那么如何进行计算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引出课题——《分数的乘法》

  (说明这里只是提出问题,而不解决问题。)

  为了探索分数的意义和法则,让我们先探索的意义,并观察它的结果。

  教学准备:给每个同学准备大小相同的正方形纸片3张,表格一张,颜料笔,直尺

  教学流程:

  引导

  操作填表

  观察

  归纳

  “数→形→数”

  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1.引导学生探究的意义

  (1)先画出。如图,取一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将一边5等分,取其中4份,涂上黄色。

  (2)黄色部分是原正方形的,将“”看成一个总体,再在正方形的另一边3等分,取其中的2份,涂上绿色,显然黄绿色部分就表示

  (3)为了求出紫色部分占整个正方形面积的几分之几,故考虑延长横向的分割线(启发学生回答)。再从整体观察,正方形被分成了15等份,黄绿色部分占了其中8份。

  2.操作填表

  采用上述方法,让学生通过绘图计算、,并口述求解过程,(让每一位同学动手操作,在自主探究中寻找最后的结果),并填好表格。

  3.观察列式结果

  4.归纳:

  分析过程和结论,探索分数乘法的意义与法则,这里,我主要是先让学生表述它的意义和法则,接着老师归纳总结,然后让学生看课本。特别强调用字母表示时分母不能为零,通过这样的训练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和看书的*惯。

  (二)以知识为载体,落实双基。

  例题1计算:

  (1)(2)

  解(1)(2)

  说明:选这样的例题主要是给学生讲清通解和优解的问题。即直接应用法则,分子相乘的积作积的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积的分母,然后再把积进行约分,这是通解,对于(2)若先约分再计算则是优解。接着布置4道练*题,有目的的请对于同一道题而采用通解和优解的同学到黑板板演,进而强调先约分的优越性。

  练*1:计算:

  (3)(4)

  接着进行变式训练,即把例1中第1小题改成,和问学生该如何计算?

  设计说明:这样提出问题,使环节与环节的联系比较自然,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然后由学生猜测,讨论并验证从而总结得出整数乘以分数的法则。即把整数写成分母是1的分数从而化为分数乘以分数,针对我班学生的具体情况,所以本节课这个地方我主要还是面向全体学生,即要求学生做题时把整数写成分母是1的分数,等学生熟练后,再不做这样的统一要求,对于出现带分数的乘法,则应把带分数化为假分数再进行计算。

  然后安排一组小练*,练*的内容就是上面的三个例题的类型,先出口算题,即让学生把每题的答案直接写在本上,对于个别学生则放宽要求,可以打草稿,然后根据学生做题的具体情况,如果还有学生有困难,则把口算题中的数据改动一下,作为抢答题,再次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第2题是笔算分必做和选做。选做题主要是照顾一些学有余力的同学,我只报答案,如果学生有困难,课下在单独解决。目的是产生脚印,起到巩固的作用。最后进行统计,归纳有目的的进行个别题的讲解。分页标题#e#

  (2)然后把开头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

  思考:展示图片:这是一架美国最新研制的超音速飞机,它的飞行速度是1.2万千米/小时,而我国最*发射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在太空的飞行速度是它的倍,你能计算出神舟六号在太空的飞行速度吗?

  师生共同小结:

  (1)分数乘法的意义和法则;

  (2)通解与优解

  (3)计算过程中带分数要化为假分数,结果是假分数的应化为带分数

  作业:练*册*题《分数的乘法》

  说明:这节课我感觉设计的比较满意的地方是:

  一、从学生身边熟悉的问题出发,提出问题;

  二、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三、选用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落实双基;

  四、借助思考题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注重了数学的应用和德育的渗透。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5

  一、说教材

  本单元是学生接触不确定现象。结合“抛硬币”游戏过程,体会落地的硬币是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是不能事先确定的。进而通过“摸球”试验,体会有的试验结果是一定发生的,有的是不可能发生的,有的是可能发生的。

  教学目标:

  1、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初步感受不确定现象,初步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情的发生不是确定的。

  2、能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二、说教学方法

  本单元的教学方法主要通过观察法和动手实验法。在合作学*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初步体会动手实验法探索新知识的有效途径。

  三、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主题

  充分发挥主题图的作用,引入本节内容的学*。(教师)生活中有些事情的结果无法确定,所以人们常用“可能”这个词来描述。

  (二)探究新知

  例1、例2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活动中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有些则是确定的。因此,可以让学生亲自做一做

  教学例1时可以让学生先猜“抛一枚硬币,落地后是正面向上还是反面朝上?”“亲自抛一抛,验证猜想,最后用“可能是正面,也可能是反面”来描述这一现象。

  教学例2时,可让学生依次摸球得出结论再进行分类。

  例3应先让学生进行猜测,然后进行分析和推理,最后列举出这场足球赛的3种可能结果。

  教学中注意有序地列出随机现象的'所有可能的结果,从而培养学生的猜想、分析及推理能力。

  (三)课堂练*

  课堂活动及练*题1、2、3。

  (四)布置作业、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6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第一节内容《认识圆》,主要内容有:用圆规画圆、了解圆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等。

  2、教材简析:

  圆是一种常见的*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学生已经对圆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再指导学生独立完成画圆的操作过程,掌握圆的画法。经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想等数学活动过程认识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探索能力。

  4、教学重点:会使用圆规画圆,知道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5、教学难点:用圆规画圆。

  二、学生分析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空间观念比较薄弱,动手操作能力比较低;本校处在城乡结合处,家庭辅导能力较低,学生接受能力较差;学生的学*水*差距较大,小组合作意识不强,鉴于以前学*长、正方形等是直线*面图形,而圆是曲线*面图形,估计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方面会存在一些困难。

  三、说教法学法

  1、学生的学*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先前经验,激发学*热情,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知识。本节课我以学生亲自动手制作车轮为主线,在动手中引导学生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圆的特征,以及教学圆的画法时,有目的、有意识地安排了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启发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加交流、讨论,用耳去辨析同学们的答案。

  2、教学中理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淡化教师的主观影响,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产生问题意识,自己探究、尝试,修正错误,总结规律,从而主动获取知识。

  3、本节课我采用了操作、探究、讨论、发现等教学方法。学生的学法与教法相对应,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交流、主动提问。通过教具的直观演示将演示、观察、操作、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对圆有一个形象的感知。同时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

  程,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意识与创新意识。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由课前准备的纸做的车轮(车轮有正方形的、圆形的),让两名学生滚车轮比赛来创设情境,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导入新课,让学生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知道圆形的车轮既快速又*稳,使数学的内容充满人文色彩。在体现了社会性和时代感的同时,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及强烈的探究欲望生动活泼,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动手实践,发现新知

  通过折一折,量一量,画一画等一系列开放性活动,把学生变被动"学数学"为主动"做数学"。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中老师一步步引导学生探索圆的各部分名称,同一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等等,让学生掌握了数学的一些思想方法,理解了圆的基础知识,还训练了一些基本技能。尤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

  精神与合作精神,体验了数学学*的快乐,让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

  (三)、巩固练*通过填空、判断、操作等练*让学生更深入了解圆,充分理解在同一个圆里半径与直径的关系,做到首尾呼应,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又服务于现实生活,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四)、小结体验: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最后,让学生用右手食指画一个圆满的句号,结束课堂。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菁华6篇)(扩展5)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菁选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

  说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34—35页,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表内除法以及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材创设了“丰收”的情境,通过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探索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为以后进一步学*任意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打下坚实的基础。

  说学情分析

  在学*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了简单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熟练掌握了乘法口诀,由于学生的知识背景以及年龄的特点,学生往往会从自己生活经验和思考角度去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时,我结合具体情境,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学生才能够结合已有的的生活 经验,进行有意义的数学思考与交流,促进对数学的理解。

  说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2、能运用除法口算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探索与发现的过程中,激发学生乐于钻研勇于尝试的精神,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进一步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难点:独立思考,提出不同的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说教法、学法

  为了使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在学生的数学实践活动中得到理解与发展,这节课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的形式,辅以“情境探究”法、“观察法”、“演示法”、“比较法”等,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学*数学的热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说教学设计

  本着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有所得”的理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复*

  古人云:温故而知新,对前面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为学*新课作铺垫。

  第二环节: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让学生闭上双眼,想象秋天收获的季节,从而引出课题《丰收了》。

  第三环节:自主探索、获取新知,我设计了以下活动:

  活动一:首先出示课本主题图(一),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并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学生们都能提出“*均每只小兔分几根萝卜?”其次,让学生自己写出算式,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算法。最后,小组汇报,教师总结,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活动二:出示主题图(二),帮助山羊伯伯解决问题“需要运多少次?”探索并掌握末尾是0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教科书并没用呈现具体的算法,因此我还是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探索,并有效表达自己的'想法。然后汇报总结计算方法。

  活动三:算一算,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计算、观察每组算式蕴含的规律,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除法口算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深刻明白:两个数相除,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到原来的几倍,商也扩大到原来的几倍。并鼓励学生依照规律,再写一组类似的算式,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规律的体会和对计算方法的掌握。

  第三环节:应用新知,培养能力,我设计了一下活动:

  活动一:自我挑战。我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并说一说计算的方法。

  活动二:解决问题,根据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第四环节:课堂总结,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收获。

  我让学生畅所欲言,及时梳理知识,体验学*的成功与快乐。然后,我结合板书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构建起知识的框架,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最后,我通过故事来结束这节课,由此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说板书设计

  丰收了

  整十数、整百数、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

  *均每只小兔分多少根萝卜? 60÷2=30(根)

  想: 6÷2=3 60÷2=30

  30×2=60 60÷2=30

  6个十除以2等于3个十,3个十就是30

  答:*均每只小兔分30根萝卜。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2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人教版第五册第七单元是分数的初步认识,包括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分数的简单计算两部分。认识几分之几是分数的初步认识中的第二块,是继学生学*了几分之一后的一节课。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而几分之几是对几分之一的又一次扩展,在本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这部分的知识掌握得如何,将直接影响以后小数的认识以及分数的进一步认识。认识几分之几不仅是学生比较同分母分数大小的基础,也是学生学*简单的分数计算的基础。教材共安排了三个例题:例5是认识十分之几,接着是教学分数的各部分名称。在例6中安排了通过学生涂色来比较同分母分数大小。

  因此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通过操作观察等方法,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几,明确分数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读写比较简单的分数,并会结合具体情境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2、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判断、逻辑思维等能力,使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比较完整的认识。

  由于有了前面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一的大小比较作为学*的基础,所以学生对于认识几分之几的认识还是比较容易通过知识的正迁移而主动建构的,但是因为这一课之后马上要学*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1减几分之几的计算,对于单位1和几分之几之间的关系在这一课显得十分重要,所以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应该是认识几分之几,结合具体图形理解几分之几的含义,明确分数各部分名称,而对于像4例题中出现的4/4这样的分数其实就是指整个图形这个含义的理解应该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突破这个难点的关键就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自主体验。

  基于我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情的分析,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本着“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学理念,我将把以下几个主要的教学方法渗透、融合到本课的教学过程中:

  二、说教法学法:

  1、在积极的“对话”中学*

  正所谓“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信学生的学*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在与教材的对话、与他人的对话、与自我的对话中得到学*能力的提高。

  2、在有趣的活动中探索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中,通过……等活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活动中去,加深对……的认识,形成表象。

  3、在数学化的课堂教学中建构

  数学思考不是架空于数学课堂之上的,而要实实在在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什么是数学化?简单地说是用数学的视角去观察、用数学的思维去研究、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用数学的语言去表述。在本节课,我让学生动手折一折,指一指,涂一涂,说一说。让学生真正的去理解。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从以上教学方法出发,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将本课的教学过程预设为“复*导入,激发兴趣——自主探究,学*新知——评价交流,总结全课——巩固应用,拓展提高”四个环节。

  (一)复*导入,激发兴趣: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几分之一,谁能说出几个几分之一的数,请同学们在这些分数中,选出一个分数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它所表示的意义,同学们认识了几分之一,大家还想认识其他的分数吗?(学生说想)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几分之几。

  (二)自主探究,学*新知:

  1、教学例4

  1)拿出正方形纸,这折出他的四分之一,和你的同桌说说你是怎样折的,指出它的四分不之一,你还能在这张纸中找到四分之几呢?请你用彩色笔涂一涂,并在心里想好是你找到的是四分之几,然后和四人小组的伙伴进行交流”来引导学生主动地对新知识展开探究,这是本节课的探究起点,也是本节课的探究主线。

  2)通过反馈交流,共同发现把一张正方形纸*均分成4份,其中的2份就是2/4,3份是3/4,4份是4/4。

  3)完成了对分数含义的探究,接下去是对几分之几和几分之一的关系探究。以2/4和1/4为起点,通过图形的帮助,让学生思考2/4和1/4有什么关系,使学生明白2/4里有2个1/4,2个1/4就是2/4。接下去的3/4和4/4以学生说为主,并且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得出四分之几和四分之一比较只是取的份数不同,同时结合图形强调指出4/4里有4个1/4,就是取了这样的四份,刚好就是1张完整的'正方形纸,让学生初步感知分子和分母相同分数可以写成1。

  2、教学例5

  新课程指出数学学*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的例5把1分米的彩纸条用图来表示画在黑板上,使学生有了直观的认识,把1分米长的彩纸条*均分成10份,让学生独立思考每份是几分之几再反馈,紧接着再画出其中的3份和7份分别是这条彩纸的几分之几,并和同桌交流你是怎样想的。在集体交流时要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

  2)让学生说一说你还能从这才纸条中找到10分之几,并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如果取其中的10份是几分之几?就是什么?

  3)小结像3/4、4/4、3/10、7/10也都是分数,它们表示几分之几,并让学生举例创造一个分数,以此来丰富学生对于分数的表象。(教师有选择性地进行板书)

  4)以3/4为例教学分数的各部分名称,并使学生认识到: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均分成几份,分母就是几,表示这样的几份,分子就是几。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刚才创造的分数中各部分名称。

  3、教学例6

  1)第一组题让学生看看哪个学生涂得多,哪个分数大2)第二组题让学生涂一涂,同桌两人根据自己涂的情况,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并集体交流是用什么方法比的。(预设的方法:两张纸放在一起;联系分数的含义比)

  3)引导比较:两个分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有什么重要的发现,在交流对话中得出分母相同,分子越大分数就越大。

  4)学生独立操作:同样两张圆,*均分成相同的自己喜欢的份数,要求其中一个每份都涂,另外一个喜欢涂几份就涂几份并写出相应的分数比较大小。在反馈交流中引导学生发现不管把一个圆形*均分成了几份,如果取的份数和分的份数同样多,也就是分母与分子相同,它就表示整个圆,也可以用1表示。

  【这里把分子和分母相同的分数和1的关系通过实践操作再次让学生得到感知,分层突破了本课学*的难点,也为后面学*1减几分之几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三)评价交流,课堂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你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由于前面学*探究的知识量比较重,在这里进行小结可以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同时引导反思不懂的地方为后面的练*扫清障碍。】

  (四)巩固练*,拓展应用

  1、基本练*:做一做的第一题和第二题

  2、变式练*:

  1)判断涂色部分用分数表示得对不对。

  3、提高练*:猜一猜涂色部分是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1/2,2/4,4/8……)这些分数的你能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吗?为什么?

  4、让学生拿出一堆小棒12根拿出这堆小棒的2/3,再拿出这堆小棒3/4,你还能拿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几呢?让学生动手操作

  5分数在我们生活中经常能够碰到,哪些地方用到了这些分数。

  【在练*的安排中注重层次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满足不同学*水*学生的需求。最后一个问题实现从生活中归纳出数学,又回归到生活中,真正体现数学学*的价值所在。】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认识东南西北》的第一课时。我准备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法学法和教学流程五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教材理解和设计意图。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认识东南西北》是在学生掌握了前、后、左、右等方向、并用这些方向词描述物体相对位置的基础上,对方向和位置的再一次认识。本课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表达与交流物体所在方位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概念,为进一步学*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我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知道地图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经历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过程,体验方向的相对性,发展学生的方位感和空间观念。

  3、情感与态度:通过教学活动,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教学重点:能准确的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5、教学难点:分辨地图上物体所处的相对位置,能在不同的位置认识方向,感受东、南、西、北方向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策略

  1、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二学年的学*,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对学*本课新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设计理念

  (1)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

  《认识东南西北》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数学常识,实践性、应用性很强,有力的体现了新课标中指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基本理念。

  (2)合作、探究

  新课改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要切实实现学生学*方式的转变,合作探究是重要的方法之一。

  (3)重视挖掘学生的已有经验,沟通不同学科之间的相同知识点,再加以整合,有利于本节课重难点的突破。

  四、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

  在教法上,我主要采用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合作、探究等方式,让学生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新知识。

  2、说学法

  课程标准指出:“必须转变学生旧的学*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方法的引导上力求体现: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

  五、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卡片、小黑板。

  六、教学流程

  数学学*不是一个简单、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学生体验探索、实践活动的过程。基于这一理念,本节课我将进行以下几个环节的教学: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的一开始,我先和孩子们做了一个互动指方向的游戏。孩子们:你们留心刚才活动中用到哪些方向词了吗?今天,老师带来了东、南、西、北这四位新朋友,我们一起来认识它们吧!这样的安排,不仅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巩固以前学过的方向词,还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融洽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并为后面认识东南西北埋下伏笔的同时顺利地导入了新课。

  (二)、探索交流,学*新知

  1、读儿歌、辨方向

  首先,我让孩子们齐读儿歌《东南西北》,由儿歌引出帮助小明辨别方向的方法,这是学生已有经验的体验,而且以这首儿歌作为教学重点突破拐杖的同时,让学生体验助人为乐的快乐。

  2、探方法、学新知

  基于学生年龄和知识建构的特点,本着从易到难的原则,我从生活中抽象出简单的*面图来进行新授。师:孩子们,怎样在地图上认识东南西北呢?请仔细观察这幅地图,你发现了什么?对,这就是方向标。我们看一幅地图,首先要看方向标。同时直接告诉孩子“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并通过读一读、指一指的方法帮助孩子记忆方向。

  师:刚才在孩子们的叙说中,我把这几个方向词写在了黑板上,你发现这几个方向有什么关系吗?我把南北相连,东西相连,像一个什么(十字)这叫十字形方向标,它也可以帮助我们记忆方向。只要我以十字交叉点的中心为观测点,就知道它上面是北……右面是东。接着我通过找一找、说一说的方法,让孩子们发现:操场一直在中间,位置又没有变,怎么一会东、一会西、一会南、一会北呢?原来观测点不同,方向也就不同,说明方向是有相对性的。

  (三)、灵活运用,拓展延伸

  1、得新知、活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初步形成“先确定一个方向,再来辨认其他几个方向”的辨认方法。在孩子们掌握这个方法的基础上,我出示教材情景图:孩子们,学了这些知识,我想通过三个活动来考考你们!你们接受考验吗?这样的交流不但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还调动了学生学*的主动性。

  我先让学生在街道地图和中国地图上查看建筑物和自己所在省的东南西北,再开展说一说、画一画、有奖抢答和旅游策划等形式多样、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参与练*,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水*。这些活动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强化了学生学*的趣味性。

  2、拓延伸、比智慧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本节课的拓展延伸方面,我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了由给出游乐园要修建的五种建筑物,让孩子们小组合作、发挥想象、共同交流“绘制乐园*面图”这个活动。它不仅增强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还培养了孩子们的创新意识、小组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归纳总结、畅谈感受

  有总结才有收获。孩子们,这节课我们在地图上认识了东南西北,你有哪些收获?通过谈话,教会学生在归纳学科知识的同时,享受学*过程的快乐!

  (五)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既突出了重点和难点,又体现了知识性与简洁性,让学生一目了然。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4

  一、说教材

  1、说教材内容: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七册P1—3的例1、例2以及相关的课后练*题。这部分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个级的所有计数单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学*的高一级数(万级)的读法,教材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数级的学*,让学生明白生活中较大的数用个级来计数是不能满足的,从而理解学*亿以内数的必要性。

  2、说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懂得如何正确读亿以内数的读法,并且弄清楚中间有0和未尾有0的数的读法。为学*亿以内数的写法和亿以内数的加减法打下基础。

  3、说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主要是引导学生弄清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有哪些和数位表;引导学生正确读亿以内较大的数,特别要注意纠正学生在读中间有0和未尾有0的数时所出现的错误。

  4、说教学难点:

  本课的教学法难点主要表现在各数级中间或未尾有0的数的读法。必须让学生明白哪些情况下读0,哪些情况下不读0。

  5、教材编排的特点:

  本课教材是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来编排的,首先教材列举生活中较中的数据,如北京的人口数量一千一百零八万,光的速度每秒三十万千米等,这些都是很大的数,用个级的计数单位来表示很困难,从而引出万级数的学*,并且让学生懂得学*亿以内数的必要性。教材编排时很注重科学性和合理化,先提出学生熟悉的记数单位个位、十位、百位和千位,然后引出万级的计数单位: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等计数单位,由于万级数都小于亿,所以教材把此部分的.内容称为亿以内数,既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又既有数学的科学性和严肃性。教材共安排了例1和例2两个典型内容和一些相关练*题,不仅加深学生对本课的理解,还有助于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消化及巩固。

  6、教具准备:计数器或算盘一个。

  二、说教法

  1、本课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观察法和发现法,老师要适当地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从观察中发现数的读法原则,之所以采用这两种教法,是针对学生以前在学*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懂得了个级数读法而设置的,用原有的经验和方法来解决本课的问题,应该是可行的。

  2、本课在提问方式上,应多用启发式提问,首先让学生质疑,然后让学生经过自身的经验寻找解决的方法。

  三、说学法

  根据我的学生情况,我认为本课的学法,应该是以自主探究式学*方法为主,学生通过观察以及总结来解决问题,在这节内容的教学中,教师不需要做太多的讲解,只适时作适当的引导。为什么采用此种方法,主要是因为学生已经有了个级数读法的经验,移植到本课,用来解决本课问题是很自然的,大多数的学生是可以独立完成的。

  四、说教学设计

  根据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以及本课的教学内容步步逼进的特点,我认为本课教学应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一)设置问题,巧妙导入

  为了激起学生的学*兴趣,教师可先列举一些比较的大的数,如:北京市的人口一千一百零八万,光的速度每秒三十万千米等较大的数,然后让学生用口头来描述,学生觉得用原来学的计数单位(个级)很难正确描述这些数据,从而引出新的课题,教师可以不失时机地导入新课内容。并板书:亿以内数的读法。

  (二)复*旧知,先立后破

  1、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先以复*旧知为基础,先唤起学生对个级(千位、百位、十位、个位)的印象,为达到这个目标,教学可以这样设计:

  师:我们已经学过个级的计数单位,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然后板书:一万。

  由于学生以前学过一万,对这样的知识不会感到陌生,因而教学可以用步步递进的方法引出后面更大的计数单位。

  2、教师接着问学生:十个一万是多少?学生经过思考可以得结论,知道是十万。根据回答板书:十万。

  3、教师可用类似的办法,让学生继续观察,得出后面的更大的计数单位:百万、千万、亿等计数单位。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主要是激起学生学*的欲望,然后顺理成章地引入新的内容。为什么采用这样的方法,是因为学生已经认识计数单位,在此教师只不过引导他们提升对更高一级计数单位的认识,所以要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总结。

  4、引学生看数位表,并说明个级和万级。个级有四个数位(个、十、百、千),万级也有四四个数位(万、十万、百万、千万)。

  (三)通过观察,找出规律

  教师可以这样设计,用计数器演示,个级的各个数位,然后让学生观察找出万级的计数单位,学生很快从中找出万级的计数单位,知道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和千万位,这时为了加深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可以通学*例1和例2的内容。

  学*例1,教师出示例题内容:470000、3080000、40500000。为了让学生直观地看出以上数所占的数位,可以用计数来帮助,把相应数位相互对齐。学生经过观察可能发现其中的道理,以470000为例,4对应十万位、7对应万位、后面全部是0,学生很快读出这个数,读作47万。用相似的方法来学*其它内容,学生会总结出这些数的读法。

  接着学*例2,情况和教学内容虽然稍有不同,但经过教师适当地引导,学生肯定能够掌握,由于方法相似,在这里就不展开讨论。

  通过以上两个例题的学*,学生应该明白了亿以内数的读法了,不过由于0在各种情况下出现,其也有不同的读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弄清在何种情况下如何读中间有0或未尾有0的数,这是本课学*的重点与难点,必须让学生掌握。

  最后要引导学生总结亿以内数的读法,总结出亿以内数读数的方法。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找出学生补出学生的错误,并加以纠正,最后总结亿以内数的读法:

  先读万级,再读个级;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不管每级未尾有几个0,都不读,其它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四)加深理解,巧设*题

  适量完课后的*题,以加深理解,巩固新知。

  五、说板书

  例1

  470000读作:四二七万

  3080000读作:三百零八万

  40500000读作:四千零五十万

  例2

  24600读作:二万四千六百

  6407000读作:六百四十万七千

  10030040读作:一千零三万零四十

  板书简洁,突出重点,列举了亿以内数的各种情况下的读法,对学生对亿以内数的读法有很大的帮助。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5

  尊敬的评委老师和在座的同仁们,大家好!我说的这节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分数》的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

  这节课我借助了电子白板等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前提下设计了本节课。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分数,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扩展,孩子们在生活中已有*均分的经验。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结合具体的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会正确的读写分数,知道分数的各部分组成,会比较简单的分数大小。)、能力目标(通过操作、观察、分析、比较,培养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发展思维;并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使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得到发展。情感目标(感受到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为落实三维目标,突破重难点,我设计采用了情境教学法,通过电子白板的视频播放功能,创设动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以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发展学生创造性。同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法让孩子们更积极的参与这节课。

  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对于“*均分”概念的理解作为第一个整合切入点。通过播放动画,以小猴子的口吻提问,更能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利用白板的直线工具让学生自己操作分蛋糕,体会*均分的必要性。通过聚焦放大“*均分”,从而强化*均分,体会其重要性。在教学分数组成及其含义时,通过借助白板里的工具尺子及书写批注等功能,并利用遮挡拉幕聚焦等功能,及时检验学生的学*结果。

  在同学们动手折一折等活动的基础上,进行巧妙的迁移,由*面的图形到生活中的钟面上的分数。直接通过白板的资源库调出钟面,让孩子们“拨动钟面上的分针和时针,表示钟面的1/2,1/4等。”学生通过先思考再操作,这样可以深化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学生在操作的同时提升信息素养。另外,分数大小的比较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我没有直接让孩子们比较分母是一的分数的大小,而是,采用让学生先把圆的其中一份画上斜线,然后通过在白板上进行操作、观察、讨论并总结出比较的方法。紧接着出示分层练*题,加强巩固应用。

  整节课是在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基础上,利用电子白板辅助教学,通过学生的操作探究获取知识,在灵活应用中发掘创新能力。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6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24时记时法。此前学生已经认识过钟面,会看钟面表示时间,另外24时记时法也是生活中常见、常用的记时方法。鉴于学生这样的学*基础。本课确立如下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点和难点。

  整个教学分、体验感悟、揭示本质、生活提升三个学*环节,体验感悟环节增强学生对一天24小时的理解,同时也为后继研究记时法服务;揭示本质环节主要研究两种记时法,发现两种记时法的特征和关系;生活提升环节进行实际应用,体会有限钟面表达无限时间的精妙,这样达成悟、思、练的教学效果。下面我就结合具体环节谈谈我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几点思考。

  一、化静为动----激活已有认知

  学*24时记时法首先要对一天24小时有精确的理解。学生知道一天是24小时,但不知道为什么,地球与太阳转动的资料,让他们恍然大悟;,一天24小时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学生意见也不一致,春晚的倒计时场景倒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要表示一天的时间,那得对一天是怎样过来的有充分的体验。因此有必要带着学生再次回顾一天的经过。,在设置中我特意安排画面可以随时点击暂停,学生回忆并表述此时他通常在干什么,,像这样一直播放到一天24小时结束。

  如此,借助多媒体技术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化静为动的特点。弥补了静态回忆的弊端,激活并重建了学生已有认知。

  二、引发碰撞----盘活教学内容

  学生体验了一天24小时,接下来就要引导学生会用两种记时法表示时间,而且理解为什么这样表示。普通记时法学生明白,可是24时记时法学生虽然会表示,但并不太明确为什么。因此我带领学生再次细看钟面的转动,让钟面上的彩色条与时间尺上的彩色条同步出现,学生能明确地看出走了几小时就用几

  时表示。以下午1时为例,这样学生能够很清楚地看出一天过去了12加1也就是13小时,表示成13时,强化了表象,加深了理解。另外要比较两种记时法的关系还要强化他们的对比,将两种记时法同时展示,引发认知的`碰撞,继而深入讨论,寻找异同,揭示知识本质就水到渠成了。

  这样借助多媒体直观形象的功能,摒弃了单纯文字交流的单薄,将教学内容盘活了。

  三、立体呈现----用活所学知识

  数学学*应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同时还要高于生活,立体式展开。本课中帮助学生体会时间的流动以及用有限表达无限的数学思想是重要目标之一,可是时间的流动以及一天的有限和时间的无限,钟面的有限和表示时间的无限之间的关系,这些都需要学生去体会、想象。那么能不能将这些不可感知的东西转化成可感知的东西,帮助学生体会呢?我在课堂开始和课末各设置了一个前后呼应的环节,课始出示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河,同时引发学生思考我们身边也有一条看不见的流淌着的河流,是什么,时间。课末练*环节分别出示四个画面:朝阳初升,烈日当空,夕阳西下,繁星满天,学生寻找符合场景的时间卡片,交流。然后揭示我们每一天都经历着这样的轮回,时间就在这样的轮回中一直向前流淌。同时惊叹钟面设计成圆形,用有限表达无限的精妙的创造!

  这样借用信息技术的动画功能,为学生搭建了想象的*台。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又用活了知识,实现了提升。

  以上是我的一点实践反思,如有不当,还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7

  一、说教材

  《分数的简单计算》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内容。分数的简单计算是在学生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教学内容都是运用直观的图形来表示分数并进行运算的。这样的数形结合教学,通过形象思维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分数计算的模型。

  教学目标有三: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2、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主动应用数学的意识。

  其重点是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算理。难点是1减几分之几的分数减法。

  二、说教法

  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含义的基础上,进行学*。学生初次学*分数的计算,受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的影响会感到困难。因此,本单元主要是创设一些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情境。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给学生建立初步的分数概念,为进一步学*分数和小数打下初步的基础

  在这堂课中,我把目标定位在数形结合有利于解决具体问题。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上,努力实践着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的课程理念。学生刚学了两节课的分数的初步认识,能凭直觉算出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但对于为什么可以这样算还不是很明确。所以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算理,进一步让学生通过画图、实物演示及看多媒体演示来明白这样计算道理,并适时制造矛盾冲突,进一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整堂课从直观到算式,再从算式到用直观来解释。力求把看似简单的课上出数学味。

  三、教学流程

  在教学中,首先复*导入,着重温*分数单位的概念。让学生掌握分数单位,为新的探究学*做好准备。

  接着在情境中分蛋糕,通过直观图形的演示,探究分数简单加减法的算理。特别是对于“1减几分之几的分数减法”要引导学生通过画图,或着实物演示来探寻计算方法!

  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简单分数计算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并运用具体的*题来巩固。

  在教学中,要通过数形结合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意识和数学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掌握运用数形结合的思维方式来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美感和数学的实用性!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8

  教材说明:

  本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钟面,学*了时、分、秒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学*的。教材充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素材进行教学,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而主动探索24时计时法的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和发现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在两者之间进行互换。通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也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通过鼓励学生收集相关知识的内容来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多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

  说教学目标:

  24时记时法在时间这部分内容中是一个教学难点,尤其是它与普通记时法之间的相互转化,学生在理解、表述的.过程中容易产生混淆,怎样让学生学得轻松,知识点掌握得又好。特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景,使学生了解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

  2、使学生在认识24时记时法的过程中,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里的应用;帮助学生建立时间观念,会合理地安排作息时间,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惯。

  说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理解和发现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能正确地把用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间与用普通记时法表示的时间进行互换。

  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觉得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应该注重生活化、活动化、信息化,帮助学生更好的学*,让更多的孩子沉浸在学*数学的乐趣中。因此,要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数学,在于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的生活经验,发现问题,创造新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兴趣,发展智慧,增长才干。在教学中,我注意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活动式的教学模式, 现实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能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数学实例,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也激起学生的学*兴趣,为课堂教学服务。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9

  说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除法的竖式计算,“买新书”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连除和乘除的混合运算,是本学期学*解决问题的一个难点。教学时应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我知道解析应用题的核心是分析数量关系。因此在教学中用三个环节处理这个问题,首先采用看图找信息、根据信息提问、读题、找关键句子等过程让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上;其次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采用了让学生汇报思路想法,教师点拨的方式,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在此之前学*过很多有关应用题的问题,如:比多比少问题、连乘法问题等;也曾学*了两位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有关计算。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最大的困难不是计算的问题,而是分析数量关系。学生学*数学时能正确分析把握数量关系一直是个难点。需要对加、减、乘、除的意义有深刻的理解,而且需要从实际生活事件中进行抽象。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了乘加、乘减、除加、除减、连乘等两步运算,而对于连除法数量关系是第一次接触。面对这种实际情况,要达到预期的目标要求,就需要借助一些直观的手段和一定的方法。学生由于个性的影响,遇到解决问题的题型,个别学生没有搞清题意就着急动手计算;再有部分学生不分析数量关系,因此理解题意不够准确。

  教学目标:

  1、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连除、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运算。

  2、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经过独立分析,合作交流的过程获得良好的情感的体验,感受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连除、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运算。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讲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学*运用以前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问题一:管理图书室的刘老师在整理图书时,遇到了一个数学问题,板书:“学校图书室买来200本书,放在2个书架上,每个书架有4层。”你能根据这几个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1、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师适时板书。

  2、我们先来解决“*均每层放多少本书?”这个问题。

  3、师:谁能把这些信息和刚才的问题完整的描述一遍。

  (先指名读,然后全班齐读题目。)

  4、师:同学们思考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有思路的同学把手举起来,试着在练*本上列出算式。)

  5、汇报:找不同的写法到黑板板书。

  (1)200÷2=100(本);100÷4=25(本)。

  师:这样列式你是怎么想的呢?请结合这道题的信息,给大家讲讲。

  (2)200÷2÷4=100÷4=25(本)。

  师:这样列算式解决问题的想法和(1)这种想法一样吗?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认识几分之一,是苏教版20xx秋季版三年级上册第87—88页例1、例2。

  二、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分数的初步认识” 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所以,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分数的教学分两次进行。第一次是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二次才是系统的学*分数知识。本单元只是初步认识。认识“几分之一”又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的“核心”,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学生的后续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学生以后学*分数、小数等知识以及分数应用题是十分重要的。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写几分之一。

  2.能力发展点:亲历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迁移类推的能力。

  3.情感渗透点: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及自主学*的精神。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4.创新开发点:通过折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创造几分之一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的思维品质。

  三、说教法

  1.转变角色 放手促学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存在着主体性的巨大潜能,他们完全有能力

  在一定程度上做自己行为的主人”。因此,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我努力创设*等、宽松和谐的学*氛围,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生生交流,亲力探究新知的全过程。体会到探究的快乐,成功的欣喜,合作的愉悦。

  2.联系生活 引探创新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本身就是巨大的数学课堂”。因此,本节课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认识几分之一,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鼓励学生创造出几分之一,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3.创设情境 升华认识

  小学生思维活跃,但只有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他们的聪明智慧才能充分施展发挥,他们的真情实感才能毫无忌讳的.流露。针对这一点,我以学生喜欢的野餐为主线,创设教学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大大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积极地意义建构。

  四、说学法

  1.自主学*策略

  在本课教学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主,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选择材料表示它的二分之一,自己创造正方形纸的四分之一和几分之一,通过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等实践活动,自主探究,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2.合作学*策略

  建构主义特别提倡合作学*,认为“合作”是建构主义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因此,在通过折纸探究几分之一的含义时,我鼓励学生充分地合作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取长补短,增长见识,真正实现“1+1〉2”。与此同时,学生的表达能力,观察能力,比较能力,辨析能力,倾听的*惯等,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合作意识不断增强,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铺垫孕伏

  通过创设野餐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分食物的过程中,体会怎样分才能使两位同学美誉意见,这边学生会讲到每人分“两个”这样就比较公*,公*的分我们也叫做“*均分”,为本节课认识几分之一奠定了一个基础。

  (二)自主探究、合作共研

  就本节课而言,感悟分数的含义和理解“是谁的”的含义是教学的重点、难点所在。为此,我设计了有梯度的三层探究活动。

  1.认识二分之一

  当结合学生的叙述和课件演示,使学生明确:把一块蛋糕*均分成两份,每 份是这块蛋糕的一半后,激疑:半个蛋糕用我们学过的1、2、3这样的整数还能表示吗?引出二分之一这个分数,同时教学二分之一的读写法。并引导学生理解:把一个蛋糕*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十一。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初步理解二分之一的含义。紧接着,教师让学生分小组任选一个图形材料折出它的二分之一。这样,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组内交流,进一步深化对二分之一的理解。也为后面对四分之一的理解做好了应有的知识准备。

  2.认识四分之一

  由于有对二分之一的理解作为基础,在对四分之一教学的处理时,我主要采用迁移的策略,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出:把一张正方形纸*均分成两份和四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并鼓励学生创造出多种方法折出一张正方形纸的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折法不同却都能表示这张正方形纸的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 ?使学生认识到:不论一个图形形状如何,只要是把它*均分,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3.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回到分食物的情境中,通过刚才的学*,让学再说说把一个月饼*均分成两份、四份、八份,每份是它几分之几,通过分同一个物体比较每份的大小,我们可以得到:当物体相同时,分的分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找到规律后紧接着进行练*,加深认识。

  (三)应用辨析 深化认识

  通过寻找身边的分数和帮助张大伯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我们的生活运用于生活,进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四)归纳总结 拓展延伸

  课的最后,让学生自己谈感受和收获,引导学生自觉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梳理,并利用课外拓展题,再次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进一步加深对分数的理解。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1

  今天说的是第一课时,认识分米和毫米。第一个例题先通过讨论铅笔盒的长和宽的数据,引出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是2分米的描述。在此基础上,教材设计了一些列活动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进一步感知一分米的实际长度。最后要求学生在米尺上数一数一米有几分米,来推算出分米与米的进率从而在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之间建立起完整的联系。第二个例题让学生用尺测量数学书的厚度,引出不足1厘米引起小朋友的认知冲突,教材再引导小朋友数小格子来明确测量结果。由此揭示:直尺上一厘米中间每一小个的'长度是1毫米。然后要求学生用笔尖指着尺上的小格数数,一厘米有多少毫米,借此明确厘米与毫米的关系。随后还呈现出一些1毫米的物体,借助这些直观的例子更加充分的使学生感知1毫米的实际长度。最后教材提出你知道那些东西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吗这一问题,启发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丰富对1毫米或几毫米实际长度的感知,并初步建立相关长度的表象。随后想想做做6题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1分米,1毫米实际长度的认识。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及长度单位的简单换算。在二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学*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也初步学会用厘米分米作单位测量或估计物体线段的长度。分米和毫米不仅是认识长度单位的基础之一,也是学生逐步掌握测量方法和技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所以通过这一部分的教学,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从量与计量的角度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现象的意识,拓宽用数学只是和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范围,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也能为学生进一步学*面积和体积的测量等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其他内容积累经验,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各单位间的进率。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2

  说教材分析:

  加减混合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了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学生必须练就的基本功之一,同时也是进一步学*退位减法及有关知识的重要基础。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理解加减混合所表示的意义,能正确进行加、减混合计算。由于学生容易将第一步计算结果忘记,导致计算结果的错误,所以教学难点确定为学生能将第一步算出的得数准确地记忆在头脑里,去顺利完成第二步计算,以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水*。

  教学思想方法分析: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数学学*过程中各种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实现: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乐中学,在玩中学,学数学,用数学,学生的多种能力得到培养。

  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理解加减混合所表示的意义,能正确计算。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说教法:

  鉴于教材特点和一年级学生好动、思维依赖具体直观形象的特点。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现代教学媒体,愉快教学等辅助教法作突破点,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积极性。在教师的善导下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后抽象概括,在一个数的基础上先增加后减少就是先+后减的加减混合;在一个数的基础上先减少后增加就是先后+的加减混合,使之由直观中抽象出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让学生在轻轻松松的学*气氛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实现教师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结合。

  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方法的人。因而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指导。让学生在动脑、动手中学*,在合作中学*,充分调动各种器官参与学*,达到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抽象概括能力的目的。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铺垫导入

  师:同学们,安徒生有一篇美丽的童话《丑小鸭》,大家听说过吗?这只受尽苦难的丑小鸭最终怎么样了呢?

  师:大家看屏幕,这里有3只丑小鸭,只要同学们把这些题解决了,丑

  小鸭就会变成美丽的白天鹅。同学们愿意帮助他们吗?

  7+1+2= 5+3+1= 4+5+1= 8-6-1= 6-2-3 = 9-6-1 = 它们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二)自主探索,学*新知

  师:出示例一,你能编一道数学题,提出一个问题吗。

  (师板书4+3。再演示飞走2只的场面)现在湖里天鹅只数发生了什么变化?

  要求现在还有几只天鹅怎么办?

  师板算式:4+3-2,并读算式。

  生读算式。

  师:同学们观察这道算式与前几节课我们学*的连加、连减有什么不同?

  师:那你能不能像连加、连减一样给这种题起一个名字。

  师:像这样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运算,我们把它叫做加减混合。(板书:加减混合)生齐读课题。提出学*目标:1、要学会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2、能正确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

  师:谁能再读一读这道题。对照图画来说一说4+3-2所表示的意义。

  生指名说。

  师:那么4+3-2该怎么计算呢?我们来讨论一下这个式子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讨论。生汇报:先算4+3=7,再算7-2=5。

  师:同学们讨论的结果都是先算4+3=7,再算7-2=5。需要强调一点,做题时一定要记住第二步是几减2。

  出示例二

  生:湖里有4只天鹅,飞走了2只,又飞来了3只。

  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现在湖里有几只天鹅?

  师:谁来列式?

  师:上面算式先算什么,后算什么,请同学们试做。

  生汇报。

  师:做题时关键要记住哪个数?

  生:记住第一步的得数2。

  师:请大家回忆一下例1、例2的`计算过程,谁能说一说我们计算的顺序?

  小结:我们计算的顺序是从左往右计算,与连加、连减相同。

  师

  1、现在听老师说的顺序来摆小棒计算。怎样列式计算?

  2、看算式摆小棒,7-3+2怎样摆小棒呢?

  师小结:同学们真棒,看了两幅画面,就自己解决了加减混合运算的问题,你们真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接下来,我们再到别处去看一看,好吗?

  (三)设置情境,解决问题

  师:看,一只调皮的小猴子挡住了我们的去路。啊,原来它是要让大家来帮忙的。

  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不告诉别人,自己把算式写在书上。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师:小猴子怎么还不走呢?原来他还有一道题呢!

  大家看这里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么热闹啊!

  原来是森林里开了一个运动会,小猫、小狗、小鸭和小鸡分别获得了四个项目的第一名,森林之王狮子要奖励他们每人一处房子,你能帮它们找到房子吗?

  生抢答完成。

  师:狮子大王看到我们同学来了很高兴。他有几颗智慧星要发给大家,但是它有个条件,就是做对一道题得一颗智慧星,最后看谁的智慧星最多,谁就是最聪明的同学。现在我们就请狮子大王出题吧。

  生独立完成,把答案写在书上,集体订正。

  这是老师在公路边看到的情景。你能编一道数学题吗?

  (四)课堂总结,延伸课堂

  在表扬学生之后:看来数学知识真重要呀,就让我们积极开动脑筋,学好数学知识,为自己、为更多的人解决生活中的难题吧!

  最后,让学生在动听的音乐声中结束这堂课。

  说板书设计:

  板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看着板书就明白学*的内容及方法,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因此板书力求简洁、美观。设计如下。

  加减混合

  4 + 3

  2 = 5 4

  2 + 3 =5

  总之,全课程能较好地吸引一年级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和情感,让学生在乐中学,在玩中学。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参与学*。本节课既重视知识的数学,更注重知识的应用,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巩固知识、应用知识,有利于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提高今后学好数学的热情和信心。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3

  一、教学内容:

  西师大版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旋转与*移》第1课时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结合生活中实例,感知*移、旋转现象;

  2、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生活中的常见的*移和旋转现象。

  (二)能力目标:

  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比较、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

  (三)情感目标:

  1、能积极参与对旋转与*移现象的探究活动,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对身边与旋转和*移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

  2、充分感受数学乐趣,获得积极的数学学*情感。

  三、教学重点:

  能判断生活中的旋转和*移现象

  四、教学难点:

  1、对没转到一周的旋转现象的判断,如荡秋千。

  2、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抽象思维。

  五、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朋友卡;

  2、陀螺、风车、学生学*环境中的书、文具盒、桌椅等;

  六、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激趣导入。

  师:小朋友,你们*时课外喜欢玩什么呢?(弹弹珠、踢键子、滚铁环……)你们的课外活动真是丰富多彩呀!今天,老师打算带大家出去玩一玩,想去吗?(想)那就跟我来吧!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联系农村孩子的生活经验,自然地引入新知,激发学生的学*欲望。

  (二)探究旋转与*移现象。

  旋转现象(12分钟):

  1、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师:老师先带同学们到公园来玩一玩,你们能说说公园里的小朋友都在干什么吗?(出示课件1)

  同学们说得真不错,现在一起观察一下,秋千、水龙头、风车、方向盘等是怎样动的?并用手来比一比。

  生1:风车在转动。

  生2:方向盘在旋转。

  大家观察得真仔细(出示课件2),这些物体运动时都会转弯。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静态的书面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把旋转的表象印在脑子里,从而能够形象直观地感知到旋转现象,

  利用多媒体单独演示旋转图形,突出物体旋转的中心点和旋转轨迹,在建立表象的基础上,抽象出旋转的本质,遵循儿童从直观到抽象的认识规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辨识能力,给旋转现象。

  你们能给这种运动方式起个名字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旋转)

  设计意图:起名符合儿童年龄特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步提高学*兴趣。

  2、动手操作,继续探究。

  师:刚才我们在生活中认识了旋转现象,现在你们能让陀螺和风车旋转起来吗?(学生分四人小组合作,轮流玩一玩,并在小组内说一说怎样让它们旋转起来,合作得最好的小组上台来演示。)

  设计意图:玩是小孩子的天性,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强化了对旋转现象的认识,提高了对数学学*的兴趣。

  3、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师:其实,我们身边的旋转现象可多了,下面你们能动脑筋、想办法,让你身边的东西或自己的身体旋转起来么?

  学生小组内交流、探究,演示让东西旋转,小组间交流、演示。

  设计意图:通过对身边的旋转现象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移现象:

  1、创设情境,合作探究。

  师:我们再到另一个公园去看看,大家都在干什么?(出示课件3)

  大家再观察一下猴子、滑梯上的小朋友等是怎样动的?用手比一比,并给这种现象起名。(小组合作探究)

  师生交流:

  生1:它们是直直地移动;

  生2:它们运动的方向是不变的;

  生3:可以取名为移动、*移。

  师:你们都说得不错(出示课件4),像这样直直地移动的运动方式通常称它为*移(相机,板书:*移)

  设计意图:在“情境”中营造氛围,让学生思考有活力,陶行知先生说:“要**儿童的头脑”。所谓**头脑,也就是培养学生自由的心灵、乐观、自信,在心理上消除畏惧,鼓励他们敢于思考,善于思考,乐于思考,同时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学生运用学*“旋转现象”的方法,小组合作,探讨怎样让身边的东西或自己的'身体作*移运动?办法好的小组上台演示。

  设计意图:信赖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通过学生的自我展示,教师的适当表扬,使他们深深体会温馨与和谐,并沉醉其中。

  (三)联系生活实际判断旋转与*移现象。

  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要对课堂中的“主体”充满真切的关怀鼓励,妙趣横生的“动物王国”有效触动学生心灵,让心灵智慧、知识的光辉盈溢课堂。

  1、找一找。

  师:刚才我们去了公园,现在有位小朋友想带你们去动物园和游乐园,想不想去?(想)那就赶紧跟她去逛逛吧!(播放课件5)

  学生找一找录相里的旋转与*移现象,找得准的奖励朋友卡。

  生1:黑天鹅在湖里游泳是*移现象,因为它是直直地移动。

  生2:大象的耳朵扇动是旋转现象,因为它扇动时改变了方向。

  生3:马儿跑步既是旋转现象,又是*移现象,因为直着跑的时候是*移,拐弯跑的时候是旋转。

  2、说一说。

  师:我们生活中旋转和*移的现象可多了,大家能说一说么?(说得好的发朋友卡)

  学生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到日常生活中找一找旋转与*移的现象,使其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来源于生活,从而学会数学地看问题和关心,解决数学问题。

  (四)总结。

  说说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总结特点,将知识优化,完善和深化所学内容,并对本节课学*外延进行拓展,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探索数学的奥秘。

  (五)课外延伸。

  刚才很多小朋友得到了朋友卡,这些卡片都是我们班学生制作的,他们听说你们是一群聪明好学的学生,都特别想跟你们做朋友呢,你们愿意吗?(愿意)现在他们想请大家当小老师,教教他们:卡片中他们参加的活动是我们今天学*的哪种现象?

  原来呀,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善于观察,爱动脑筋,你们将会在身边发现更多、更有趣的数学奥秘。

  (六)板书设计。

  旋转与*移

  旋转*移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4

  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课本三年级第二学期第四单元《用一位数除》的教学内容。在这一单元中《两位数被一位数除》是单元教学中的难点。本节课是整数除法的相关知识,学这一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口算表内除法的基础,所以学生的认知结构已具备同化新知的基础。我认为学生学*本课内容是可行的,但是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学了这一内容后,为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学*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和思维基础。学生在课堂活动中通过学*除法的分步计算的算理,从而探索用竖式计算的合理程序。体现了义务教育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基础这一理念,是学生在以后学*和工作中解决复杂问题的基础。

  学情分析: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计算任然是他们必须掌握的一项很重要的基本技能。但相对于几何课的有趣生动,计算课相对比较枯燥,学生学*起来也比较抽象,不容易掌握。班中的同学往往喜欢在课上做练*题,而不愿意理解计算的算理。然而没有算理的支撑,计算往往会出现很多错误。因此对于《两位数被一位数除》这节课,我将它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先通过情景设计与具体活动操作探索两位数被一位数的分步计算,从而为第二课时竖式计算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 通过现实的'情境及具体操作活动,探索两位数被一位数除的分步计算方法。

  2. 理解除法的算理,能正确计算两位数被一位数除的计算问题。

  3.在探究算理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两位数被一位数除的除法算理,并能够写出分步算式。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首先通过整十数除以一位数、表内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练*,进行复*引入,为本节课作铺垫。

  40÷4=36÷4=50÷5=26÷5=60÷6=16÷6=16÷3=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整个新授环节我分为三个层次,从而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两位数被一位数除的算理。

  1、情境引入,学生动手操作分一分,探究76÷4的计算方法。

  媒体出示情景:小胖有76支铅笔,*均分给4个小伙伴,每人分到几支铅笔?请学生以小棒代替铅笔分一分。这个设计可以让学生体会先分捆,再分根,两次分的商相加就是最后的商的方法。教师以填空的形式将分铅笔的方法和计算的式子记录下来,给学生提供一个支架,为之后计算商有余数的两位数被一位数除的除法题作铺垫。

  每人先分得()捆,就是()支。

  □÷4=□ 余下()支,每人再分得()支。

  □÷4=□ 合起来每人共得()支。

  76÷4=□ 学生在分一分的过程中,初步理解算理,提高学生自主思考,有条理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想象分铅笔的过程,得出76÷5和76÷6的计算方法和结果。

  借助上一个环节的实践活动。在初步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不借助教具,同时在被除数不变的情况下,想象两位数被一位数除有余数的除法计算过程。并写下分铅笔的整个过程以及相应的算式

  每人先分得(1)捆,就是(10)支。

  50÷5=10 余下(26)支,每人分得(5)支,剩(1)支。

  26÷5=5……1 合起来每人共分得(15 )支,剩(1)支。

  76÷5=15……1 每人先分得(1)捆,就是(10)支。

  60÷6=10 余下(16)支,每人分得(2)支,剩(4)支。

  16÷6=2……4 合起来每人共分得(12 )支,剩(4)支。

  76÷6=12……4 媒体呈现分步计算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三个算式中被除数和三个算式中商的关系。以此得出总结:两次分的被除数相加就是要分的总数,两次分的商相加就是最后的商。总结出计算方法后,教师出示71÷4一题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直接写除分步算式,并复述分小棒的方法,再次强调先分捆,再分根的重要数学思想。

  3、小组讨论76÷3的计算方法。

  不同于之前的除法算式,76÷3需要学生尝试拿出更大的整十数去分。可能有部分同学会先拿出3捆分,再拿出3捆分,这样的思考过程应当给予肯定,并鼓励学生思考:能否直接拿出6捆分给3人,每人分得2捆?这样整捆的只要分一次就可以。

  整个新授环节层层深入,学生在情境中动手操作,积极思考,从而理解两位数被一位数除的分步计算的算理,完成教学重难点的任务。

  三、练*巩固

  在练*环节,我出了这样四组有层次的*题来帮助学生巩固新知。

  72÷6=□78÷3=□60÷6=□12÷6=□67÷5=□……□95÷4=□……□□÷5=□□÷□=□□÷5=□……□□÷□=□……□□÷3=□60÷3=□

  第一组是两位数被一位数能够整除的除法,我提供了计算的过程与方法,学生只需填入计算结果;

  第二组是两位数被一位数除有余数的除法,在过程中,缺少了一个被除数,需要学生自己思考;

  第三组则缺少了两个被除数,此时学生需要运用算理,思考先拿出几十来除;

  第四组就需要学生自己写出计算过程。

  四组练*,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学生借助一定的支架进行练*,既能巩固新知,又能提高自身的学*积极性。

  整堂课在注重算理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情景设计的动手操作,活动讨论,掌握两位数被一位数除的分步计算方法。新授环节和练*的设计以分层的形式逐步进行,有效地提升了教学效果,为《两位数被一位数除》的第二课时竖式的教学打下了扎实的知识基础。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5

  翻开《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三部分的具体目标中赫然呈现着对计算教学的要求,这些目标是分学段来制定的,但具体到每一节课的目标,还需要我们来理解细化。

  我在参加希望杯比赛的时候,选择了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节起始课——《分桃子》,本课属于“数与代数”领域“数的运算”范畴,主要内容是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三)位数的笔算方法。选择这样一节有挑战性的计算课,源于自己的好奇和好胜,都说计算课难讲,都说算理讲不清,我就是要试一试。热情是有的,但接下来的探寻之路却让我感慨万千却也收获颇丰。

  一、读懂教材。

  教材旨在引导学生探索理解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算理、基本的运算思路掌握其竖式的写法。“例1”中被除数各个数位上的数都能被整除,主要解决除的顺序和竖式写法的问题;之后“试一试”中的3道竖式除法题目旨在对“例1”的内容特别是竖式的写法进行巩固练*;“例2”中除到被除数十位上时有余数,主要解决除法的基本运算思路问题;之后的“试一试”中首先呈现了4道竖式题目且要求估算,前两道是对例题的巩固练*,后两道则是要求学生在探索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迁移,独立尝试解决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试一试第2题”重在应用,发展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读懂学生。

  学生虽然已有除法竖式的基础,但现状是他们对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算理、基本的运算思路和竖式写法存在很大困难,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层楼”的形式,那其实并不是笔算,而是在口算出结果后改写成笔算的一种形式,在运算思路上与笔算完全脱离。

  因此教学时重在从笔算除法的运算思路上入手,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动手操作、语言表述、课件演示等充分的感官体验基础上建立表象,并逐步抽象成笔算除法的模型,从而达到理解算理,掌握基本的运算思路和竖式写法的目的。

  三、制定目标

  基于以上的两个“读懂”,结合课标中的要求,我制订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①探索并掌握用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②结合情境,发展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分一分等活动,亲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算理的探索发现过程;

  ②将具体的实践操作和抽象的算式结合起来,理解算理,初步建立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发展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是探索掌握用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难点是理解算理,正确规范地书写竖式。

  四、读懂课堂

  总的来说,关键在“算理”,这是计算教学的本质,也是大家都众所周知的。

  但却总是在实践中很迷茫,很困惑。

  在我自己试讲这节课前,先听其它老师讲了一节,她的整个课堂是这样的:“复*口算——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呈现数学问题——列出算式——学生思考计算方法——展示计算方法——教师讲解算理——学生练*计算并演板——再次讲解算理——再次练*反馈”。

  我注意到学生们都准备了小棒,看来老师是有意识让学生动手实践的,但整节课中小棒形同虚设,学生根本没有碰一下。在课后研讨的时候,该教师的解释是由于一名学生出现的错误算法超出了自己的预设,所以打乱了自己的教学思路,结果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这样一节较为失败的课让我对自己来讲这节课有了更大的心理负担,眼见为实,原来算理这么难讲啊。

  之后就是我自己的第一次试讲,我很重视学生动手实践,旨在让他们在实践的过程中理解算理,但课上起来也并不顺利,操作浪费了很多时间,在练*时发现有学生不理解算理,教师便开始“走回头路”,结果整节课结束教学内容只进行了60%多,这让我很是郁闷,曾一度想放弃“分小棒”的环节。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听了师兄的这节课,他的课堂就没有让学生“分小棒”,而是利用口算的“算理”来迁移讲解了笔算的“算理”,这样的计算教学节省了时间,学生似乎也理解了。还有一位师姐是这样讲的,她在学生动手“分小棒”之后,并没有让学生汇报展示,而是用电脑操作演示了“分小棒”的过程,然后让学生列竖式。和我的不太一样,我是在学生动手“分小棒”之后请了一名学生到前面演示分的过程,让下面的学生说过程,同时教师板演竖式的呈现过程。我这样的方法给人的感觉就是比较乱。课后研讨时我们总结了3种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的方法:①师兄的方法——结合口算;②师姐的方法——先分再列竖式;③我的方法——动手实践、语言描述、抽象竖式三者相结合。从大家的反应来看,我的方法似乎支持者甚少,但是没有做课堂后测,我无法看到到底哪种方法对学生的理解最有帮助,但是在我的内心还是倾向于自己“三结合”的方法。

  之后我又进行了一次校内的试讲,虽然很不情愿,但还是学*了师姐的方法,也就是先分再列竖式,因为这样课堂看起来不乱,但课后研讨时同事们的批评之词铺天盖地。为此我翻阅了人教版的相关教学内容,也是借助“分小棒”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而且每一步都呈现的很清楚,这让我对自己的方法又有了信心。恰好中心组又组织了两位师姐再来讲这节课,她们俩的方法正好一个是“借助口算”,一个是“先分再计算”。课后我们进行了后测,结果是触目惊心的,完全正确率还不到30%,这让我们陷入了深思:究竟什么是“算理”,怎么这么难讲?

  通过研讨和寻找理论帮助,我知道:掌握算法和探究算理是计算教学的两大任务,算法是解决问题的操作程序,算理是算法赖于成立的数学原理。算理的缺失,难以支撑算法的牢固。《课标》在计算教学上提出了“计算教学时,应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理解算法的理解。”由此可见,计算教学只有在感悟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才能形成真正的计算技能,不明白算理的算法是机械的算法,对计算技能的形成是不牢固的、脆弱的。

  因此在我的第三次试讲中,我大胆的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撑下又一次尝试了“分、说、写”三合一的方法,效果显示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是有所进步的。但又出现了新的问题:算法要总结吗?大家的意见不太统一。又要再次寻求帮助:轻算理重算法会使教学失去计算所赋予的教学功能,重算理轻算法又无法达成扎实的计算技能。《课标》将课程目标分成了知识技能目标与过程性目标两大类,如果片面理解课程目标,那必定是在两个误区间来回走动。因此,算理与算法两者不可偏颇。

  有位心理学家曾说过:初次感知知识时,进入大脑的信息可以不受干扰,能在学生的大脑皮层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首次感知不准确,那么造成的不良后果在短期内是难以清除的。在计算教学时,只有让学生清晰地理解计算的算理,揭示不同知识背景下的本质联系(算理就是计算教学的本质联系),才能真正掌握计算的算法。因此,不可偏颇,但要先算理后算法。

  有了这样的理论引领,我的第四次、第五次试讲,以及最后的现场比赛,就越来越得心应手,虽然还不够完美,但是我目前为止所行走的最远的地方。

  五、反思升华

  回想和学生一起研究算理的过程,我深感:计算教学,特别是算理的理解,需要学生的切身体验。因为算理本身所具有的抽象性、逻辑性导致计算教学的枯燥与乏味,学生学起来枯燥必将引发学生失去可持续学*发展的张力。这就要求计算教学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构建有利于揭示理解算理的途径,帮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经历计算过程、体验算理、感悟算法。

  1、在语言描述中体验算理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在具体的问题解决过程中理解抽象的算理,确实具有一定的难度。不妨让学生对解决问题的具体过程用数学语言综合描述,把具体的感知通过语言的加工描述最后概括形成算法。这个抽象描述的过程就是学生体验算理的过程,从而达到感悟算法。

  2、在动手操作中体验算理

  数学的抽象性和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水*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动手操作是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手段,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理解较抽象的数学概念。在计算教学中,可根据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与提供的定向指导,通过动手操作活动来探究数学问题的内在联系、理解算理。现代教学论的认为,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结论,还要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发生过程。新课标虽对计算教学的要求和训练强度相对降低,但重视学生的数感发展,计算教学时须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以动促思,自主体验算理、理解算法。

  “儿童的智慧在他手指尖上” (苏霍姆林基语)阐明了操作是智力的起源,是思维的起点。“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师不能怕操作费时,只有让学生 “做数学”,动手摆一摆、拼一拼,量一量,在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的活动中,亲身体验,才能理解新知识,提高数学能力。动手操作可以帮助学生把抽象的数学思维外显为直观的活动,同时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发现,最终达到真正的理解和掌握,是帮助学生探索算法,抽象算法的重要手段。

  “智慧自动作发端”(皮亚杰),动手操作是最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的一种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把学生的外部操作与内部的数学思维紧密结合起来,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教师所要做的只有一件事:站在学生的角度,安排操作的最佳时机。

  这就是我的计算教学之路,基于自己的实践、思考、学*、反思的过程,在过程中成长进步,我永远不会停下脚步。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菁华6篇)(扩展6)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菁选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通用1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

  一、教学内容:

  西师大版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旋转与*移》第1课时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结合生活中实例,感知*移、旋转现象;

  2、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生活中的常见的*移和旋转现象。

  (二)能力目标:

  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比较、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

  (三)情感目标:

  1、能积极参与对旋转与*移现象的探究活动,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对身边与旋转和*移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

  2、充分感受数学乐趣,获得积极的数学学*情感。

  三、教学重点:

  能判断生活中的旋转和*移现象

  四、教学难点:

  1、对没转到一周的旋转现象的判断,如荡秋千。

  2、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抽象思维。

  五、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朋友卡;

  2、陀螺、风车、学生学*环境中的书、文具盒、桌椅等;

  六、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激趣导入。

  师:小朋友,你们*时课外喜欢玩什么呢?(弹弹珠、踢键子、滚铁环……)你们的课外活动真是丰富多彩呀!今天,老师打算带大家出去玩一玩,想去吗?(想)那就跟我来吧!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联系农村孩子的生活经验,自然地引入新知,激发学生的学*欲望。

  (二)探究旋转与*移现象。

  旋转现象(12分钟):

  1、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师:老师先带同学们到公园来玩一玩,你们能说说公园里的小朋友都在干什么吗?(出示课件1)

  同学们说得真不错,现在一起观察一下,秋千、水龙头、风车、方向盘等是怎样动的?并用手来比一比。

  生1:风车在转动。

  生2:方向盘在旋转。

  大家观察得真仔细(出示课件2),这些物体运动时都会转弯。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静态的书面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把旋转的表象印在脑子里,从而能够形象直观地感知到旋转现象,

  利用多媒体单独演示旋转图形,突出物体旋转的中心点和旋转轨迹,在建立表象的基础上,抽象出旋转的本质,遵循儿童从直观到抽象的认识规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辨识能力,给旋转现象。

  你们能给这种运动方式起个名字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旋转)

  设计意图:起名符合儿童年龄特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步提高学*兴趣。

  2、动手操作,继续探究。

  师:刚才我们在生活中认识了旋转现象,现在你们能让陀螺和风车旋转起来吗?(学生分四人小组合作,轮流玩一玩,并在小组内说一说怎样让它们旋转起来,合作得最好的'小组上台来演示。)

  设计意图:玩是小孩子的天性,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强化了对旋转现象的认识,提高了对数学学*的兴趣。

  3、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师:其实,我们身边的旋转现象可多了,下面你们能动脑筋、想办法,让你身边的东西或自己的身体旋转起来么?

  学生小组内交流、探究,演示让东西旋转,小组间交流、演示。

  设计意图:通过对身边的旋转现象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移现象:

  1、创设情境,合作探究。

  师:我们再到另一个公园去看看,大家都在干什么?(出示课件3)

  大家再观察一下猴子、滑梯上的小朋友等是怎样动的?用手比一比,并给这种现象起名。(小组合作探究)

  师生交流:

  生1:它们是直直地移动;

  生2:它们运动的方向是不变的;

  生3:可以取名为移动、*移。

  师:你们都说得不错(出示课件4),像这样直直地移动的运动方式通常称它为*移(相机,板书:*移)

  设计意图:在“情境”中营造氛围,让学生思考有活力,陶行知先生说:“要**儿童的头脑”。所谓**头脑,也就是培养学生自由的心灵、乐观、自信,在心理上消除畏惧,鼓励他们敢于思考,善于思考,乐于思考,同时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学生运用学*“旋转现象”的方法,小组合作,探讨怎样让身边的东西或自己的身体作*移运动?办法好的小组上台演示。

  设计意图:信赖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通过学生的自我展示,教师的适当表扬,使他们深深体会温馨与和谐,并沉醉其中。

  (三)联系生活实际判断旋转与*移现象。

  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要对课堂中的“主体”充满真切的关怀鼓励,妙趣横生的“动物王国”有效触动学生心灵,让心灵智慧、知识的光辉盈溢课堂。

  1、找一找。

  师:刚才我们去了公园,现在有位小朋友想带你们去动物园和游乐园,想不想去?(想)那就赶紧跟她去逛逛吧!(播放课件5)

  学生找一找录相里的旋转与*移现象,找得准的奖励朋友卡。

  生1:黑天鹅在湖里游泳是*移现象,因为它是直直地移动。

  生2:大象的耳朵扇动是旋转现象,因为它扇动时改变了方向。

  生3:马儿跑步既是旋转现象,又是*移现象,因为直着跑的时候是*移,拐弯跑的时候是旋转。

  2、说一说。

  师:我们生活中旋转和*移的现象可多了,大家能说一说么?(说得好的发朋友卡)

  学生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到日常生活中找一找旋转与*移的现象,使其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来源于生活,从而学会数学地看问题和关心,解决数学问题。

  (四)总结。

  说说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总结特点,将知识优化,完善和深化所学内容,并对本节课学*外延进行拓展,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探索数学的奥秘。

  (五)课外延伸。

  刚才很多小朋友得到了朋友卡,这些卡片都是我们班学生制作的,他们听说你们是一群聪明好学的学生,都特别想跟你们做朋友呢,你们愿意吗?(愿意)现在他们想请大家当小老师,教教他们:卡片中他们参加的活动是我们今天学*的哪种现象?

  原来呀,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善于观察,爱动脑筋,你们将会在身边发现更多、更有趣的数学奥秘。

  (六)板书设计。

  旋转与*移

  旋转*移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2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随机抽样》是人教版职教新教材《数学(必修)》下册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简单随机抽样”是“随机抽样”的基础,“随机抽样”又是“统计学‘的基础,因此,在“统计学”中,“简单随机抽样”是基础的基础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做了如下的教学设想。

  二、教学设想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抽样的必要性,简单随机抽样的概念,掌握简单随机抽样的两种方法;(2)通过实例分析、解决,体验简单随机抽样的科学性及其方法的可靠性,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身边事例研究,体会抽样调查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抽样思考问题意识,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简单随机抽样常见的两种方法(抽签法、随机数表法)

  难点:理解简单随机抽样的科学性,以及由此推断结论的可靠性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学法上谈谈我的教学思路及设想。

  下面我再具体谈谈教学实施过程,分四步完成。

  三、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提出问题

  〈屏幕出示〉例1:请问下列调查宜“普查”还是“抽样”调查?

  A、一锅水饺的味道B、旅客上飞机前的安全检查

  C、一批炮弹的杀伤半径D、一批彩电的质量情况

  E、美国总统的民意支持率

  学生讨论后,教师指出生活中处处有“抽样”,并板书课题——XXXX抽样「设计意图」生活中处处有“抽样”调查,明确学*“抽样”的必要性。

  (二)主动探究,构建新知

  〈屏幕出示〉例3:语文老师为了了解07电(1)班同学对某首诗的背诵情况,应采用下列哪种抽查方式?为什么?

  A、在班级12名班委名单中逐个抽查5位同学进行背诵

  B、在班级45名同学中逐一抽查10位同学进行背诵

  先让学生分析、选择B后,师生一起归纳其特征:(1)不放回逐一抽样,(2)抽样有代表性(个体被抽到可能性相等),学生体验B种抽样的科学性后,教师指出这是简单随机抽样,并复*初中讲过的有关概念,最后教师补充板书课题——(简单随机)抽样及其定义。

  从例2、例3中的正反两方面,让学生体验随机抽样的科学性。这是突破教学难点的重要环节之一。

  复*基本概念,如“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等。

  〈屏幕出示〉例4我们班有44名学生,现从中抽出5名学生去参加学生座谈会,要使每名学生的机会均等,我们应该怎么做?谈谈你的想法。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分小组合作学*,最后各小组推荐一位同学发言,最后师生一起归纳“抽签法”步骤:

  (1)编号制签

  (2)搅拌均匀

  (3)逐个不放回抽取n次。教师板书上面步骤。

  请一位同学说说例3采用“抽签法”的实施步骤。

  「设计意图」

  1、反馈练*落实知识点突出重点。

  2、体会“抽签法”具有“简单、易行”的优点。

  〈屏幕出示〉例5、第07374期特等奖号码为08+25+09+21+32+27+13,本期销售金额19872409元,中奖金额500万。

  提问:特等奖号码如何确定呢?彩票中奖号码适合用抽签法确定吗?

  让学生观看观看电视摇奖过程,分析抽签法的局限性,从而引入随机数表法。教师出示一份随机数表,并介绍随机数表,强调数表上的数字都是随机的,各个数字出现的可能性均等,结合上例让学生讨论随机数表法的步骤,最后师生一起归纳步骤:

  (1)编号

  (2)在随机数表上确定起始位置

  (3)取数。教师板书上面步骤。

  请一位同学说说例3采用“随机数表法”的实施步骤。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3

  各位评委、各位领导:你们辛苦了!我叫***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小树有多少棵》,它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设计、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简要阐述我的教学思路。

  教学内容:

  《小树有多少棵》这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一单元第2、3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上学期已经熟练掌握乘法口诀基础上,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教材利用三捆小树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探索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也是学*两位数乘一位数口算方法的基础,为第四单元、第六单元学*笔算乘除法打基础。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口算训练,既能培养学生迅速的口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注意、记忆和思维能力,同时也是学*笔算的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一阶段的学*已经能熟练掌握一位数乘一位数的表内乘法,能运用已学乘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对用乘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

  教学目标:

  ⑴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⑵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教学难点:

  发现规律,将乘数是整十数的口算方法,迁移到乘数是整百、整千数的口算乘法中。

  教法学法: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发现法,学生是学*的主体,是个“发现者”。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展开思维,发现方法,发现规律,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2.练*法,练*在数学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本节课在新课后设计不同层次的练*,通过一系列灵活多样,一定量化的训练,使学生掌握方法,提高能力。

  3.迁移法,由于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十分紧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就应当运用迁移规律,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以旧引新。乘数是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就可以从乘数是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中进行迁移,这样的知识迁移,最后转化为技能技巧,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首先我用激励的语言祝贺孩子们成为三年级的小学生,欢迎他们重新回到学校。

  以美化身边的环境为契机引出情境图。

  1.探索新知

  (1)仔细观察并说出数学信息。(2)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3)试着解决问题:3捆小树一共有多少棵?

  (板书课题:小树有多少棵)引出:20×3=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是教学的必要手段,让学生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并巩固复*乘法的意义,为新课的教学奠定基础。

  2.讨论算法。(学生经过独立思考,交流算法)

  (1)20+20+20=60(2)2个十乘3是6个十,就是60。(3)2×3=6,20×3=60 先不看20后面的“0”,2×3=6,乘完后再在6的后面加一个“0”,所以就等于60.

  3.优化算法:以上算法你认为哪种更简单?

  由于学*过乘法的意义,所以学生会根据已有的经验排除加法,很自然地选择第三种方法。而第三种方法是本节课希望学生掌握的口算方法,所以教师抓住机会及时总结、强化。

  4.小结:在乘的时候先不看乘数末尾的“0”,乘完以后再在积的末尾添上同样多的“0”。

  5.师生共同将题目补充完整,教师板书为学生做好示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惯。

  6.追加问题:4捆小树有多少棵?5捆呢?(让学生独立完成题目进一步强化口算的方法。)

  二、 迁移应用,探索规律。

  1.出示练*

  3×2 5×4 6×7

  30×2 50×4 6×70

  300×2 500×4 6×700

  学生通过独立计算,得出算式的结果,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几组题目,找一找竖列算式的.规律,用自己的话说说发现了什么?学生能够发现,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的末尾依次多一个“0”,积的末尾也多一个“0”。学生已经把整十数乘一位数的方法迁移到整百数乘一位数,此时进行方法的强化,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计算的方法,既训练学生的思维,又发展学生的语言。

  2.拓展训练

  1、3000×2 5000×4 6×7000

  在学生总结出整百数乘一位数口算方法的基础上,随即出示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学生能够类推出相同的方法,使学生真正理解添上同样多的“0”的含义,并且把这种口算的方法熟记于心,达到内化的目的。

  2.数学游戏

  教师事先准备好卡片,以同桌为单位开展游戏活动。

  游戏规则:一位学生取一位数,另一位学生取整十、整百或整千数,然后两个学生都计算这两个数相乘的结果,看谁算得又快又准确。

  (设计意图创设游戏环节,是为了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培养学生的思维独立性和灵活性。)

  三、 变式练*,积累内化。

  1.口算练*:(学生独立计算,指名说说算理。)

  2页3题30×4 50×8 9×600 40×5 60×7 800×4

  3页2题70×8 30×6 600×9 4×60 20×7 3×800

  90×5 8×50 700×4

  2.归纳巩固

  整十数、整百数、整千数乘一位数,先不看()末尾的“0”,乘完以后再在()的末尾添上()的“0”。

  2、布置作业。

  解决问题:3页3题(利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复*乘法的意义)

  四、说板书设计

  小树有多少棵

  20×3=

  ① 20+20+20=60

  ② 2个十乘3是6个十,就是60。

  ③ 2×3=6,20×3=60

  【设计理念:简洁明了,能让学生一目了然,黑板的右边空出来,方便学生自由练*。】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4

  说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34—35页,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表内除法以及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材创设了“丰收”的情境,通过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探索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为以后进一步学*任意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打下坚实的基础。

  说学情分析

  在学*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了简单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熟练掌握了乘法口诀,由于学生的知识背景以及年龄的.特点,学生往往会从自己生活经验和思考角度去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时,我结合具体情境,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学生才能够结合已有的的生活 经验,进行有意义的数学思考与交流,促进对数学的理解。

  说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2、能运用除法口算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探索与发现的过程中,激发学生乐于钻研勇于尝试的精神,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进一步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难点:独立思考,提出不同的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说教法、学法

  为了使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在学生的数学实践活动中得到理解与发展,这节课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的形式,辅以“情境探究”法、“观察法”、“演示法”、“比较法”等,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学*数学的热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说教学设计

  本着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有所得”的理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复*

  古人云:温故而知新,对前面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为学*新课作铺垫。

  第二环节: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让学生闭上双眼,想象秋天收获的季节,从而引出课题《丰收了》。

  第三环节:自主探索、获取新知,我设计了以下活动:

  活动一:首先出示课本主题图(一),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并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学生们都能提出“*均每只小兔分几根萝卜?”其次,让学生自己写出算式,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算法。最后,小组汇报,教师总结,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活动二:出示主题图(二),帮助山羊伯伯解决问题“需要运多少次?”探索并掌握末尾是0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教科书并没用呈现具体的算法,因此我还是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探索,并有效表达自己的想法。然后汇报总结计算方法。

  活动三:算一算,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计算、观察每组算式蕴含的规律,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除法口算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深刻明白:两个数相除,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到原来的几倍,商也扩大到原来的几倍。并鼓励学生依照规律,再写一组类似的算式,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规律的体会和对计算方法的掌握。

  第三环节:应用新知,培养能力,我设计了一下活动:

  活动一:自我挑战。我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并说一说计算的方法。

  活动二:解决问题,根据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第四环节:课堂总结,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收获。

  我让学生畅所欲言,及时梳理知识,体验学*的成功与快乐。然后,我结合板书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构建起知识的框架,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最后,我通过故事来结束这节课,由此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说板书设计

  丰收了

  整十数、整百数、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

  *均每只小兔分多少根萝卜? 60÷2=30(根)

  想: 6÷2=3 60÷2=30

  30×2=60 60÷2=30

  6个十除以2等于3个十,3个十就是30

  答:*均每只小兔分30根萝卜。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5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认识东南西北》的第一课时。我准备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法学法和教学流程五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教材理解和设计意图。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认识东南西北》是在学生掌握了前、后、左、右等方向、并用这些方向词描述物体相对位置的基础上,对方向和位置的再一次认识。本课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表达与交流物体所在方位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概念,为进一步学*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我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知道地图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经历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过程,体验方向的相对性,发展学生的方位感和空间观念。

  3、情感与态度:通过教学活动,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教学重点:能准确的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5、教学难点:分辨地图上物体所处的相对位置,能在不同的位置认识方向,感受东、南、西、北方向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策略

  1、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二学年的学*,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对学*本课新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设计理念

  (1)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

  《认识东南西北》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数学常识,实践性、应用性很强,有力的体现了新课标中指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基本理念。

  (2)合作、探究

  新课改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要切实实现学生学*方式的转变,合作探究是重要的方法之一。

  (3)重视挖掘学生的已有经验,沟通不同学科之间的相同知识点,再加以整合,有利于本节课重难点的突破。

  四、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

  在教法上,我主要采用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合作、探究等方式,让学生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新知识。

  2、说学法

  课程标准指出:“必须转变学生旧的学*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方法的引导上力求体现: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

  五、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卡片、小黑板。

  六、教学流程

  数学学*不是一个简单、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学生体验探索、实践活动的过程。基于这一理念,本节课我将进行以下几个环节的教学: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的一开始,我先和孩子们做了一个互动指方向的游戏。孩子们:你们留心刚才活动中用到哪些方向词了吗?今天,老师带来了东、南、西、北这四位新朋友,我们一起来认识它们吧!这样的安排,不仅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巩固以前学过的方向词,还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融洽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并为后面认识东南西北埋下伏笔的同时顺利地导入了新课。

  (二)、探索交流,学*新知

  1、读儿歌、辨方向

  首先,我让孩子们齐读儿歌《东南西北》,由儿歌引出帮助小明辨别方向的方法,这是学生已有经验的体验,而且以这首儿歌作为教学重点突破拐杖的同时,让学生体验助人为乐的快乐。

  2、探方法、学新知

  基于学生年龄和知识建构的特点,本着从易到难的原则,我从生活中抽象出简单的*面图来进行新授。师:孩子们,怎样在地图上认识东南西北呢?请仔细观察这幅地图,你发现了什么?对,这就是方向标。我们看一幅地图,首先要看方向标。同时直接告诉孩子“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并通过读一读、指一指的方法帮助孩子记忆方向。

  师:刚才在孩子们的叙说中,我把这几个方向词写在了黑板上,你发现这几个方向有什么关系吗?我把南北相连,东西相连,像一个什么(十字)这叫十字形方向标,它也可以帮助我们记忆方向。只要我以十字交叉点的中心为观测点,就知道它上面是北……右面是东。接着我通过找一找、说一说的方法,让孩子们发现:操场一直在中间,位置又没有变,怎么一会东、一会西、一会南、一会北呢?原来观测点不同,方向也就不同,说明方向是有相对性的。

  (三)、灵活运用,拓展延伸

  1、得新知、活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初步形成“先确定一个方向,再来辨认其他几个方向”的辨认方法。在孩子们掌握这个方法的基础上,我出示教材情景图:孩子们,学了这些知识,我想通过三个活动来考考你们!你们接受考验吗?这样的交流不但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还调动了学生学*的主动性。

  我先让学生在街道地图和中国地图上查看建筑物和自己所在省的东南西北,再开展说一说、画一画、有奖抢答和旅游策划等形式多样、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参与练*,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水*。这些活动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强化了学生学*的趣味性。

  2、拓延伸、比智慧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本节课的拓展延伸方面,我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了由给出游乐园要修建的五种建筑物,让孩子们小组合作、发挥想象、共同交流“绘制乐园*面图”这个活动。它不仅增强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还培养了孩子们的创新意识、小组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归纳总结、畅谈感受

  有总结才有收获。孩子们,这节课我们在地图上认识了东南西北,你有哪些收获?通过谈话,教会学生在归纳学科知识的同时,享受学*过程的快乐!

  (五)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既突出了重点和难点,又体现了知识性与简洁性,让学生一目了然。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6

 一、说教学背景

  1、教材分析

  “认识分数”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万以内整数的基础上,联系实际生活的需要,先从学生们熟悉的野餐均分食物的情境出发,联系*均分蛋糕的结果,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然后让学生自己用不同的方法折纸,并涂出它的1/2,进一步体会意义,接着又在操作活动中教学几分之一的大小比较。这是学生对数的认识的一次重要扩展。这部分知识的掌握不仅可以使理解并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也可为今后进一步深入学*分数和小数打下基础。

  2、学情分析

  小学生从认识整数发展到认识分数,是一次飞跃,学生在生活中听说过二分之一,三分之一,但是他们并不理解。分数的产生是从等分某个不可分的单位开始的,儿童生活里有这样的经验,但不会以分数来表述。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主动地反思并获取知识。

  二、说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对这节教材的要求是这样的: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根据教材地位、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直观认识几分之一,初步形成关于几分之一的表象,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直观地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方面: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通过一系列操作、讨论等数学学*活动,体会到认识分数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3)情感与态度方面:感受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乐趣,培养自主探索的学**惯。

  2、教学重点:认识几分之一的含义

  3、教学难点:在头脑中建构起几分之一的表象。

  三、说教学策略

  1、突出数学概念形成的一般过程。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分数的概念是一个原发性概念,学生头脑中没有与之对应的上位或下位概念,因此必须遵循数学概念形成的规律,按照实例观察、分析共性、抽象属性、符号表示、具体运用的流程充分展开教学过程,尤其是要通过大量的操作实践,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比较丰富的表象。

  2、突出数学学*方式的综合运用。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学*方式。本课教学从教师的教来看,要做到设情引趣,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学、乐学;要创造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氛围,让学生会学、善学。从学生的'学来看,要注重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注重同桌互学,小组研讨,集体交流。整个教学过程着眼于一个“探”字,贯穿一个“疑”字,突出一个“动”字。

  (1)自主学*,着眼一个“探”字。

  数学学*的主体是学生,要让他们拥有强烈的学*欲望,亲身感受探寻数学的乐趣,用自己的方式去主动学*。例如:表示半个蛋糕时,让学生尝试着想办法表示它。这样促使学生主动、全面地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主体性的生成和发展。

  (2)巧妙引导,贯穿一个“疑”字。

  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把学生思维引到焦点上,使他们动脑筋,感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例如:当认识了二分之一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能折出这张纸的1/2,你还能折出它的几分之一呢?这样设疑大大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索。

  (3)实践操作,突出一个“动”字。

  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摆学具等实践活动,在思维活跃和情绪高涨的情况下,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活动中,学生不单单是在动口、动手、动脑,更重要的是通过“动的过程”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外在“动”的形式,使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和感悟更为深刻和完善。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7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说课内容】

  《商中间有0的除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

  【教材解析】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了简单的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估算及笔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今后学*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除法及进一步应用除法解决问题的基础,因此,必须使学生切实学好这部分知识。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基本的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估算和笔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依据课标要求和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中间商0的道理,掌握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经历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应用意识;学会用估算判断计算结果,培养初步的估算意识。

  情感与态度:感受数学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增强对数学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有0的笔算。

  【教学难点】

  理解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不够商1应在十位商0占位的道理。

  【教具及学具准备】

  一堂课要取得成功,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为此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

  学具:428根小棒每组一份

  二、教法与学法指导

  (一)教法指导

  数学教学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和教材特点,教学中将采用以下教法:

  1、尝试教学法 2、直观教学法 3、启发式教学法

  (二)学法指导

  学生掌握了学*方法,就等于拿到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渗透以下学*方法:

  1、动手操作法。 2、合作交流法。

  三、教学程序设计

  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积极利用课程资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和学法的基础上,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由于教材中提供的参观果品厂的情境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因此我创设了参加全运会火炬传递的情境。先播放画面,深刻感受全运会火炬传递的盛况,然后教师出示情境并指出:全运会火炬也来到了我们济宁,我们学校为部分有幸参加全运会火炬传递的同学准备了太阳帽。引导学生找出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在分析题意后列出算式:428÷4。通过生活化的情境以吸引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去。

  (二)自主探究,领悟算法

  本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又分以下五个层次进行教学:

  1、估算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列出除法算式并板书:

  428÷4。先让学生估一估商是多少,并汇报不同的估算方法,这时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估算结果:大约100或比100多一些.

  (估算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商中间的0是必要的,也是合理的。如果漏了商中间的0,那么商就不是三位数了,就比100小了。)

  2、计算

  教师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基础尝试计算,可以独立思考、同位讨论,还可以借助小棒摆一摆。在独立探索后进行全班交流,我鼓励学生汇报并展示不同的算法。学生可能会出现摆小棒或以下几种算法(课件出示)。通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再根据估算结果,得出第1、2种做法是错误的。

  3、直观演示,理解算理

  对于第三种方法,我让学生借助摆小棒的过程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教师适时小结,并采用直观教学法,借助课件演示分的过程,同时老师板书竖式:先把四百根小棒*均分成4份,每份100根,也就是4个百除以4商1个百,在百位上商1;再分2捆小棒,2捆小棒*均分成4份每份不够分1个十,所以应在十位上商0;把2捆小棒和剩下的8根合起来变成28根小棒,也就是28个一除以4得7个一,把7商在个位上。在这里重点使学生理解2个十*均分成四份,每份不够分一个十,所以十位上应该商0的算理。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我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再一次思考:十位上的2除以4不够商1,怎么办?商十位上的0可以不写吗?通过全班讨论交流,使学生深刻理解当十位上的2除以4不够商1时,应该在十位上商0占位的道理。

  4、明确竖式简便写法

  对于学生的第四种做法,我重点让学生明确:为什么2除以4不够商1,在十位上商0后,0乘4得0为什么不写呢?理解: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任何数减0都得任何数,所以这一步可以省略。同时板演规范的简便竖式写法。

  5、灵活处理,掌握算法

  当学生掌握了428÷4的正确算法后,我直接板书204÷2,引导学生独立进行笔算。通过汇报交流学生会出现两种写法。这时我引导学生思考十位上的0除以2该怎么办?使学生理解十位上的0除以2直接在十位上商0占位,由于0除以任何不为0的数都得0,所以中间一部分可以省略不写。通过对比两种写法,使学生体会第二种写法的简便,同时教师板书简便写法。

  总之,在新知建构的过程中,我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满足了学生内心的探究感和成就感。

  (三)自主练*,拓展应用

  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本课的练*充分体现了趣味性、多样性、层次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既有基本练*,又有拓展练*和能力提高题。

  1、课本41页第1题。先估算再笔算,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交流,说一说为什么商的中间商0?进一步理解“十位上不够商1,应商0占位”的算理,达到了巩固知识的目的。

  2、我当小老师。引导学生用手势进行判断,并说一说错题的原因是什么,以后再做商中间有0的除法时要注意什么,你想提醒大家什么呢?通过此项练*,培养学生的观察、判断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解决问题。本题引导学生独立完成,以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达到了拓展升华的目的。

  这三组练*层次清晰,起到了促进学生掌握知识,锻炼能力的双重效果,又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了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

  (四)课堂评价,总结升华

  本环节中,我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然后揭示并板书课题:商中间有0的除法。然后让学生畅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思考在计算商中间有0的除法时要注意什么,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最后通过自评、互评、师评来比较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以此树立信心,明确努力方向。

  总之,

  在全课的整体设计中,我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活动,力求做到结构严谨、环环相扣、步步紧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确保了课堂学*的高效性。

  四、板书设计

  都说好的板书是“微型教案”,所以,本课的板书设计简洁明快,重点突出,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对学生具有较强的指导性。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8

  小数除法例4是以买东西为题材,因为它容易激活已有的经验,有助于学生领悟算法。前后共提出三个实际问题,教学三个除法竖式,各有重点。三个竖式中教学的除法知识综合起来,就是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第一个问题是求每千克苹果多少元,计算9.6÷3。学生第一次遇到小数除以整数,可以想到的方法是把9.6元看成96角,于是把小数除法转化成整数除法。还可能想到9.6元是9元6角,于是分步计算求得结果。这些方法都是接受小数除以整数的认识基础,看着教材中的竖式,体会9.6÷3应该分两步算,以及每一步算什么。“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对算法深入地思考,既可以联系前面的算法作出具体的解释,也可以根据小数的组成进行推理。通过9.6÷3的教学,学生初步理解小数除以整数的基本算法:可以像整数除法那样列竖式计算,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着写。

  第二个问题求每千克香蕉多少元,计算12÷5。整数除法中,除到被除数的个位,把剩下的不够商1的部分作为余数,不再继续除了。小数除法中,要在余数的小数末尾添上“0”继续除。教材先在商的个位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在余数“2”的右边添一个“0”,让学生明白这里在应用小数的性质,除法还可以继续算。又通过“20”表示20个十分之一,除以5商4个十分之一,既清楚了“4”在商里的位置,又突出了在商里及时点上小数点的必要性。

  第三个问题求每千克橘子多少元,计算5.7÷6。这道题的商不满1,可以从总价5元多一些,数量6千克,因此单价不满1元的具体数量里感觉到。也可以根据整数部分“5”比除数6小,作出判断。教学着重解决“应该在整数部分写0”,而且要求学生自己想到这一点。

  还有一点在教学时应该注意。小数乘法的例题只是初步体会它可以用竖式计算,算法的得出在“试一试”后。所以,例题和“试一试”的教学要一气呵成,待形成计算方法后再进行练*。小数除法例题里的三个计算都有预设的教学内容,需要及时巩固,才能进入后面的教学。所以,每个问题解决以后,都要适量安排练*,使教学的新知识消化、内化,保障后面的.教学能突出重点。

  基于以上的要求,本人教学过程如下:

  一、引入课题。

  由一个生活中讨价还价的情景,引入避免可笑的情景,可以用小数乘法也可以用小数除法来解决,这样引出课题,学生产生强烈学*小数除法的愿望。

  二、教学例题。

  1、创设情景:创设一个购物的生活情景,引出1千克的苹果如何算。

  2、进行估算单价。这是生活中经常要甬道的。

  3、独立探索,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9.6÷3的商。其中重点是解决用竖式来做的方法,知道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算理,如果对答案有怀疑的还可以检算。

  4、理解算理:继续探索:12÷5=?5.7÷6=?重点解决余下的2怎么办?整数部分的5比6小怎么办?

  5、学生完成试一试以及改错的练*,最后学生自行总结小数除法的方法。

  三、巩固练*。

  结合生活中的里子商场促销活动,请同学帮忙买哪种比较合算,最后提示学生学好小数除法就不会出现开始的笑话了,只有多算、多练,才能提高口算以及计算的基本技能。

  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能主动探索,找到计算的方法,由情景的引入,引起学生学*小数的欲望,由讨价还价的场景吃到学好小数除法的必要性;学生能通过探索、讨论、尝试掌握小数除法的方法。

  但尝试中学生对9.6÷3,商是3.2都会,但余的6角学生还是*惯表示成0.6,很难转变成6角再除的思维,接着用12÷5大多数同学只会商2(元)……余2元,没有想到精确地算出几元几角。而5.7÷6有许多学生整数部分要商0再除的想法一点都没有。确定商中的小数点是学生作业中难点。总之学生尝试中,有部分对算式有些无从下手的感觉。

  最后的试一试又是两道加除题0.2÷53÷15学生对3的后面加不加小数点起争论,加了就把被除数改了,不加很对齐再算,不加也容易把商的小数点对错。

  这一节自我感受内容很多,同样小数除法,各种可能遇见的问题都在这一教时完成,有些贪多不烂,部分同学在云里雾里,算理不能理解的非常到位,象这样的课如何呈现,如何处理例题与试一试中5种不同的种情,而且还要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这是专家才能解决的了,或者是编教材的人才能很好把握,本人有些手忙脚乱。以上仅此课的一些不成熟的反思。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9

  一、说教材

  1、说教材内容: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七册P1—3的例1、例2以及相关的课后练*题。这部分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个级的所有计数单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学*的高一级数(万级)的读法,教材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数级的学*,让学生明白生活中较大的数用个级来计数是不能满足的,从而理解学*亿以内数的必要性。

  2、说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懂得如何正确读亿以内数的读法,并且弄清楚中间有0和未尾有0的数的读法。为学*亿以内数的写法和亿以内数的加减法打下基础。

  3、说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主要是引导学生弄清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有哪些和数位表;引导学生正确读亿以内较大的数,特别要注意纠正学生在读中间有0和未尾有0的数时所出现的错误。

  4、说教学难点:

  本课的教学法难点主要表现在各数级中间或未尾有0的数的读法。必须让学生明白哪些情况下读0,哪些情况下不读0。

  5、教材编排的特点:

  本课教材是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来编排的,首先教材列举生活中较中的数据,如北京的人口数量一千一百零八万,光的`速度每秒三十万千米等,这些都是很大的数,用个级的计数单位来表示很困难,从而引出万级数的学*,并且让学生懂得学*亿以内数的必要性。教材编排时很注重科学性和合理化,先提出学生熟悉的记数单位个位、十位、百位和千位,然后引出万级的计数单位: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等计数单位,由于万级数都小于亿,所以教材把此部分的内容称为亿以内数,既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又既有数学的科学性和严肃性。教材共安排了例1和例2两个典型内容和一些相关练*题,不仅加深学生对本课的理解,还有助于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消化及巩固。

  6、教具准备:计数器或算盘一个。

  二、说教法

  1、本课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观察法和发现法,老师要适当地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从观察中发现数的读法原则,之所以采用这两种教法,是针对学生以前在学*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懂得了个级数读法而设置的,用原有的经验和方法来解决本课的问题,应该是可行的。

  2、本课在提问方式上,应多用启发式提问,首先让学生质疑,然后让学生经过自身的经验寻找解决的方法。

  三、说学法

  根据我的学生情况,我认为本课的学法,应该是以自主探究式学*方法为主,学生通过观察以及总结来解决问题,在这节内容的教学中,教师不需要做太多的讲解,只适时作适当的引导。为什么采用此种方法,主要是因为学生已经有了个级数读法的经验,移植到本课,用来解决本课问题是很自然的,大多数的学生是可以独立完成的。

  四、说教学设计

  根据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以及本课的教学内容步步逼进的特点,我认为本课教学应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一)设置问题,巧妙导入

  为了激起学生的学*兴趣,教师可先列举一些比较的大的数,如:北京市的人口一千一百零八万,光的速度每秒三十万千米等较大的数,然后让学生用口头来描述,学生觉得用原来学的计数单位(个级)很难正确描述这些数据,从而引出新的课题,教师可以不失时机地导入新课内容。并板书:亿以内数的读法。

  (二)复*旧知,先立后破

  1、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先以复*旧知为基础,先唤起学生对个级(千位、百位、十位、个位)的印象,为达到这个目标,教学可以这样设计:

  师:我们已经学过个级的计数单位,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然后板书:一万。

  由于学生以前学过一万,对这样的知识不会感到陌生,因而教学可以用步步递进的方法引出后面更大的计数单位。

  2、教师接着问学生:十个一万是多少?学生经过思考可以得结论,知道是十万。根据回答板书:十万。

  3、教师可用类似的办法,让学生继续观察,得出后面的更大的计数单位:百万、千万、亿等计数单位。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主要是激起学生学*的欲望,然后顺理成章地引入新的内容。为什么采用这样的方法,是因为学生已经认识计数单位,在此教师只不过引导他们提升对更高一级计数单位的认识,所以要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总结。

  4、引学生看数位表,并说明个级和万级。个级有四个数位(个、十、百、千),万级也有四四个数位(万、十万、百万、千万)。

  (三)通过观察,找出规律

  教师可以这样设计,用计数器演示,个级的各个数位,然后让学生观察找出万级的计数单位,学生很快从中找出万级的计数单位,知道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和千万位,这时为了加深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可以通学*例1和例2的内容。

  学*例1,教师出示例题内容:470000、3080000、40500000。为了让学生直观地看出以上数所占的数位,可以用计数来帮助,把相应数位相互对齐。学生经过观察可能发现其中的道理,以470000为例,4对应十万位、7对应万位、后面全部是0,学生很快读出这个数,读作47万。用相似的方法来学*其它内容,学生会总结出这些数的读法。

  接着学*例2,情况和教学内容虽然稍有不同,但经过教师适当地引导,学生肯定能够掌握,由于方法相似,在这里就不展开讨论。

  通过以上两个例题的学*,学生应该明白了亿以内数的读法了,不过由于0在各种情况下出现,其也有不同的读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弄清在何种情况下如何读中间有0或未尾有0的数,这是本课学*的重点与难点,必须让学生掌握。

  最后要引导学生总结亿以内数的读法,总结出亿以内数读数的方法。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找出学生补出学生的错误,并加以纠正,最后总结亿以内数的读法:

  先读万级,再读个级;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不管每级未尾有几个0,都不读,其它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四)加深理解,巧设*题

  适量完课后的*题,以加深理解,巩固新知。

  五、说板书

  例1

  470000读作:四二七万

  3080000读作:三百零八万

  40500000读作:四千零五十万

  例2

  24600读作:二万四千六百

  6407000读作:六百四十万七千

  10030040读作:一千零三万零四十

  板书简洁,突出重点,列举了亿以内数的各种情况下的读法,对学生对亿以内数的读法有很大的帮助。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0

  908978797有人说,课堂教学是一幅画,泼墨如注,惜墨如金;有人说,课堂教学是一首诗,起承转合,跌宕起伏。所有这些都在向我们传达同一个理念,那就是:教学是一门艺术。下面我就结合《看一看,摆一摆》的教学设想谈谈我对课堂教学艺术的理解与把握。我对本课作了如下设计:一、依据课标,说教材;二、教学法设想;三、预设教学程序;四、教学效果预测与反思;五、板书设计;六说评价

  一、依据课标,说教材

  (一) 教材分析 :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上册第 八单元“可能性”的内容。在现实世界中,严格确定性的现象十分有限,不确定性现象却是大量存在的,而概率论正是研究不确定性的规律的数学分支。标准将“概率”作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四个学*领域之一“统计与概率”中的一部分,从第一学段起就安排了有关的学*内容。本单元主要是教学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使学生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不确定的现象,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这部分内容可用四个课时来教学。我讲的主要是第1课时,例1和例2的内容,使学生初步体验在现实世界中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下面我就本节课说一说教学目标。

  (二)设计理念:本着让学生学*身边的数学,学*生活中的数学的理念。让学生在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感悟、体会、认识、基于这样的理念,设计了一个个游戏,让学生去动手实践,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身边。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2) 结合具体的问题情景,能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简单描述事件发生结果。

  过程与方法 :(1) 创设有趣的活动和游戏,如摸球实验、涂色活动及抽签游戏等,让学生经历“猜想—实践—验证—推测”的过程,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 (2) 充分关注学生的学*过程,对积极参与、勇于交流的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同伴的合作和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初步体验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难点:结合具体情境或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能够描述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五)教具准备: 乒乓球、盒子、抽签的卡片 、课件

  二、教学法设想

  在本课教学中我运用了以下的教法: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利用有趣的数学活动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挖掘教材及学生的潜在因素,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本节课主要采取小组合作学*方式,组内设有组长、汇报员、记录员来组织和调控整个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获得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体验,同时养成学生乐于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惯。

  三、预设教学程序:

  综上所述,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分为了五大环节: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知;

  (二)、活动体验,合作探究;

  (三)、体验激趣,深化所学;

  (四)、联系生活,拓展视野;

  (五)、动手操作、实践感知

  下面我就将本节课具体的设计意图阐述如下: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知:

  新的课程改革在数学教学方面,十分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而创设的情境一定要包含数学模型,因此,在上课伊始,我丢掉了教材中联欢会主题图的引入,而是选用了“石头、剪子、布”这一项师生互动的游戏来导入新课,这项游戏学生再熟悉不过了,在他们猜测了老师和自己谁会赢之后,师生共同进行游戏,并要求学生做好记录,游戏结束后,从同学们的记录结果和开始猜测的结果的对比中得出结论,自然的引出一些事件的发生是有可能性的,指出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从游戏的形式导入激起了学生的学*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主动参与到学*中来,进入到教学的第二环节。

  (二)、活动体验,合作探究:

  在本环节中设计了一组摸棋子的游戏,共将此环节分成三个板块来进行:

  一是让学生感知“一定”与“不可能”在课前教师为每组的同学各准备一袋大小个数相等的棋子。二是体验“可能”并初步感知可能性的大小。三是实际感知可能性的大小,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新知,上下相连,使所学过渡自然进入教学的第三环节。

  (三)、体验激趣,深化所学

  此环节的设计来源于联欢会情境图的启发,依据学生的分组情况为每组学生准备了各种水果和托盘,来进行“水果拼盘”的竞赛,共设立了五项内容A.一定是桔子B.一定不是桔子C.可能是桔子D.很可能是桔子E.桔子的可能性很小,让学生在托盘中摆出相应的答案。实物的再现再一次激起了学生的学*兴趣,主动参与,动手、动脑、动口,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小组合体的意识,对所学的知识达到了贯通,进入教学的第四环节。

  (四)、联系生活,拓展视野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用“一定、可能、经常、偶尔、不可能”等词语,说说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应用于生活,进而完成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动手操作、实践感知”让学生用手中的圆形纸制做摇奖转盘,并用顾客或商场经理的不同的身份来设计,再次感知所学。

  四、教学效果预测与反思

  我想:通过以上环节的教学,在课上,同学们都将以全部的热情和精力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积极思考、自主探究,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获得乐学、爱学、会学的情感体验,感受到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是生活中存在的,真正的成为学*的主人。

  五、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板书突出教学的难、重点,为学生掌握知识和记忆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在设计板书时注意两点。

  (1)图文并茂,条理清楚,层次明确。

  (2)突出重点.与课堂教学的小结相呼应

  六、说评价

  数学教学应提倡“学中用、用中学、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在教学过程中,学和用事一个整体。这节课中,为实现教学目标,我所设计的每一个教学游戏活动始终将学生置于一种自主、和谐、轻松的自然学*氛围中,从而使学生在不断地*得中将知识内化,为学生自我求知、自我获取知识创造了有利条件,促进了学生思维的活跃和才能的发挥。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1

  说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除法的竖式计算,“买新书”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连除和乘除的混合运算,是本学期学*解决问题的一个难点。教学时应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我知道解析应用题的核心是分析数量关系。因此在教学中用三个环节处理这个问题,首先采用看图找信息、根据信息提问、读题、找关键句子等过程让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上;其次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采用了让学生汇报思路想法,教师点拨的方式,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在此之前学*过很多有关应用题的问题,如:比多比少问题、连乘法问题等;也曾学*了两位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有关计算。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最大的困难不是计算的问题,而是分析数量关系。学生学*数学时能正确分析把握数量关系一直是个难点。需要对加、减、乘、除的意义有深刻的`理解,而且需要从实际生活事件中进行抽象。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了乘加、乘减、除加、除减、连乘等两步运算,而对于连除法数量关系是第一次接触。面对这种实际情况,要达到预期的目标要求,就需要借助一些直观的手段和一定的方法。学生由于个性的影响,遇到解决问题的题型,个别学生没有搞清题意就着急动手计算;再有部分学生不分析数量关系,因此理解题意不够准确。

  教学目标:

  1、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连除、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运算。

  2、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经过独立分析,合作交流的过程获得良好的情感的体验,感受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连除、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运算。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讲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学*运用以前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问题一:管理图书室的刘老师在整理图书时,遇到了一个数学问题,板书:“学校图书室买来200本书,放在2个书架上,每个书架有4层。”你能根据这几个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1、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师适时板书。

  2、我们先来解决“*均每层放多少本书?”这个问题。

  3、师:谁能把这些信息和刚才的问题完整的描述一遍。

  (先指名读,然后全班齐读题目。)

  4、师:同学们思考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有思路的同学把手举起来,试着在练*本上列出算式。)

  5、汇报:找不同的写法到黑板板书。

  (1)200÷2=100(本);100÷4=25(本)。

  师:这样列式你是怎么想的呢?请结合这道题的信息,给大家讲讲。

  (2)200÷2÷4=100÷4=25(本)。

  师:这样列算式解决问题的想法和(1)这种想法一样吗?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2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您们好!

  我叫XXX,来自XXX小学,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时《*行四边形》。

  一、说教材

  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所选择的说客内容《*行四边形》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行四边形,是今后继续学**行四边形和其他空间图形知识的基础,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新课标》将以往的“几何”拓展为“空间与图形”,要求学生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认识*行四边形,感悟*行四边形的特征。

  (2)通过动手操作与实验,培养创新意识以及初步的空间观念。

  (3)创设互相协作的学*情境。

  3、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行四边形 , 感悟*行四边形的特征。

  4、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三角形和长方形的框架。

  学具:*行四边形、图钉、硬纸条、钉子板、方格纸、长方形纸和剪刀等。

  二、说教法

  运用直观手段获得的表象容易使学生感到形象清晰鲜明、生动有趣。教法上我以观察教学法、练*法为主。

  三、说学法

  这节课我始终贯彻主体性和活动性的教学思想,让学生运用互相讨论法、尝试练*法进行学*。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首先出示教材主题图进行导入:从图片中你们能找到哪些四边形?复*四边形的特征。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推拉门上的四边形并提问:你们认识这样的四边形吗?通过楼梯扶手、推拉门,揭示课题,引入*行四边形的学*。

  2、动手实践,感知特征

  课堂教学的好坏,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否,学生的发展有无,都要一一通过练*进行检验,这个环节我结合课本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索。

  基本练*:画一画

  课本39页第2题:要求在方格纸上画一个与原图同样的*行四边形,加深学生对*行四边形特征的认识。

  3、交流总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3

  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课本三年级第二学期第四单元《用一位数除》的教学内容。在这一单元中《两位数被一位数除》是单元教学中的难点。本节课是整数除法的相关知识,学这一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口算表内除法的基础,所以学生的认知结构已具备同化新知的基础。我认为学生学*本课内容是可行的,但是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学了这一内容后,为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学*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和思维基础。学生在课堂活动中通过学*除法的分步计算的算理,从而探索用竖式计算的合理程序。体现了义务教育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基础这一理念,是学生在以后学*和工作中解决复杂问题的基础。

  学情分析: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计算任然是他们必须掌握的一项很重要的基本技能。但相对于几何课的有趣生动,计算课相对比较枯燥,学生学*起来也比较抽象,不容易掌握。班中的同学往往喜欢在课上做练*题,而不愿意理解计算的算理。然而没有算理的支撑,计算往往会出现很多错误。因此对于《两位数被一位数除》这节课,我将它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先通过情景设计与具体活动操作探索两位数被一位数的分步计算,从而为第二课时竖式计算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 通过现实的情境及具体操作活动,探索两位数被一位数除的分步计算方法。

  2. 理解除法的算理,能正确计算两位数被一位数除的计算问题。

  3.在探究算理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两位数被一位数除的'除法算理,并能够写出分步算式。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首先通过整十数除以一位数、表内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练*,进行复*引入,为本节课作铺垫。

  40÷4=36÷4=50÷5=26÷5=60÷6=16÷6=16÷3=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整个新授环节我分为三个层次,从而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两位数被一位数除的算理。

  1、情境引入,学生动手操作分一分,探究76÷4的计算方法。

  媒体出示情景:小胖有76支铅笔,*均分给4个小伙伴,每人分到几支铅笔?请学生以小棒代替铅笔分一分。这个设计可以让学生体会先分捆,再分根,两次分的商相加就是最后的商的方法。教师以填空的形式将分铅笔的方法和计算的式子记录下来,给学生提供一个支架,为之后计算商有余数的两位数被一位数除的除法题作铺垫。

  每人先分得()捆,就是()支。

  □÷4=□ 余下()支,每人再分得()支。

  □÷4=□ 合起来每人共得()支。

  76÷4=□ 学生在分一分的过程中,初步理解算理,提高学生自主思考,有条理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想象分铅笔的过程,得出76÷5和76÷6的计算方法和结果。

  借助上一个环节的实践活动。在初步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不借助教具,同时在被除数不变的情况下,想象两位数被一位数除有余数的除法计算过程。并写下分铅笔的整个过程以及相应的算式

  每人先分得(1)捆,就是(10)支。

  50÷5=10 余下(26)支,每人分得(5)支,剩(1)支。

  26÷5=5……1 合起来每人共分得(15 )支,剩(1)支。

  76÷5=15……1 每人先分得(1)捆,就是(10)支。

  60÷6=10 余下(16)支,每人分得(2)支,剩(4)支。

  16÷6=2……4 合起来每人共分得(12 )支,剩(4)支。

  76÷6=12……4 媒体呈现分步计算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三个算式中被除数和三个算式中商的关系。以此得出总结:两次分的被除数相加就是要分的总数,两次分的商相加就是最后的商。总结出计算方法后,教师出示71÷4一题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直接写除分步算式,并复述分小棒的方法,再次强调先分捆,再分根的重要数学思想。

  3、小组讨论76÷3的计算方法。

  不同于之前的除法算式,76÷3需要学生尝试拿出更大的整十数去分。可能有部分同学会先拿出3捆分,再拿出3捆分,这样的思考过程应当给予肯定,并鼓励学生思考:能否直接拿出6捆分给3人,每人分得2捆?这样整捆的只要分一次就可以。

  整个新授环节层层深入,学生在情境中动手操作,积极思考,从而理解两位数被一位数除的分步计算的算理,完成教学重难点的任务。

  三、练*巩固

  在练*环节,我出了这样四组有层次的*题来帮助学生巩固新知。

  72÷6=□78÷3=□60÷6=□12÷6=□67÷5=□……□95÷4=□……□□÷5=□□÷□=□□÷5=□……□□÷□=□……□□÷3=□60÷3=□

  第一组是两位数被一位数能够整除的除法,我提供了计算的过程与方法,学生只需填入计算结果;

  第二组是两位数被一位数除有余数的除法,在过程中,缺少了一个被除数,需要学生自己思考;

  第三组则缺少了两个被除数,此时学生需要运用算理,思考先拿出几十来除;

  第四组就需要学生自己写出计算过程。

  四组练*,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学生借助一定的支架进行练*,既能巩固新知,又能提高自身的学*积极性。

  整堂课在注重算理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情景设计的动手操作,活动讨论,掌握两位数被一位数除的分步计算方法。新授环节和练*的设计以分层的形式逐步进行,有效地提升了教学效果,为《两位数被一位数除》的第二课时竖式的教学打下了扎实的知识基础。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4

  一: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7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掌握了万以内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重要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及计算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教材将分数的知识分段教学,本学段是分数的初步认识,本节课是“认识几分之一”。新课标对这一部分知识的要求是: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简单分数,初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认识几分之一是认识几分之几的基础,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这部分知识的掌握,不仅可以使学生简单理解分数的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也可以为今后进一步学*分数和小数打下初步基础。

  二:学情分析

  小学生从认识整数到认识分数是关于数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学生在生活中可能接触过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等分数,但并不理解它的含义。分数的产生是从等分某个不可分的单位开始的,儿童生活中已有这样的经验,但不会用分数来表述。所以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主动的去获取分数的相关知识。

  三:教学目标

  每一节成功的数学课,都必须确立一个明确的目标,并且紧紧围绕这个目标展开教学活动,才可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从以下三方面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一的分数的大小。

  2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分数的过程,通过直观演示、操作、观察,小组合作一系列学*活动,感受几分之一的形成过程。

  3 情感与态度: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精神,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价值,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四:教学重难点

  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正确读写几分之一。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以及他们已有的知识水*,确定本节课的难点为初步建构分数概念和理解每个分数所表示的实际含义。

  五:教法与学法

  教法: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结合这节课的.具体情况,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 根据直观性原则,运用演示法,使学生初步感知几分之一。

  2 贯彻启发性原则,运用讲授法,在课堂上,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尊重学生学*的主动性。

  3 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按照讲扶放的形式,逐步完成例题的教学。

  学法: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

  我觉得,有效的数学学*,应该是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形成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了自主探索,动手实践,观察发现,合作交流等方式引领学生展开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六:教学过程

  新课标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基于这点,我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 ) 创设情景,设疑导入:

  ⑴把4个苹果、2个梨*均分给懒羊羊和美羊羊,每人分得多少?请学生回答。

  结合学生的回答,揭示:每份分得同样多,数学上叫做“*均分”。

  (引出*均分的概念,因为这是分数产生的一个必要条件。)

  ⑵把一个西瓜分给他们两个,每人分得多少?

  学生交流,自然引出“一半”。

  “一半”能用我们学过的数来表示吗?

  把这样的问题抛给学生。

  学生无法找到合适的数字来表示半个,教师引出新课:今天我们认识一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这个环节利用学生喜爱的动画形象引入,在学生理解了*均分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了一半,通过质疑,学生发现一半不能用自己学过的数字来表示,自然产生了对新知识探索欲望)

  二 )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

  (一) 认识二分之一

  ⑴直观感知,初步认识。

  ① 老师用一个圆代表西瓜。展示对折的方法:对齐,保证是*均分。剪开拿出其中的一份是一半,进行展示。

  (这里要让学生直观的感知一半和一个的不同)

  “一半”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

  师板书:二分之一,生读一读,

  ②这一份是西瓜的二分之一,那一份呢?

  小结:把一个西瓜*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请学生和同桌互相说一说二分之一是怎么产生的?

  (这个环节用演示的方法让学生直观感知二分之一产生的过程,通过读一读,说一说能够对二分之一的概念进行完整的表述。并明确一个单位1内有两个二分之一)

  ⑵动手操作,深化认识。

  学生动手折自己的纸片,并给其中的二分之一涂上颜色。学生交流各种不同的折法。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5

尊敬的各位考官: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长方形和正方形》。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今天我将贯彻这一理念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纽带,在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这节课的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二节,是学生在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已经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它为以后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以及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作奠基。

  二、说学情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为此我分析了学生的情况。在一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对长方形、正方形有了直观感知,大部分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也能说出长方形有两条长边和两条短边,4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不过对于精准的语言表达和概念的描述上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节课的学*应重点放在学生的验证过程和表达上。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从边和角的角度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在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等具体的操作思考过程中,增强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数学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过程中,感受学*空间与图形的价值,增强空间观念。

  四、说教学重难点

  通过以上我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为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学难点为观察、猜想、验证等自主探索的过程。

  五、说教法和学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鉴于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段特点,我采用了观察法、实验法及尝试练*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建立联系。这样的学*方法,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新课导入

  首先是导入环节,我将采取复*导入的形式请学生说说在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四边形有什么特征。

  接下来利用大屏幕展示一些常见的四边形,请学生将黑板上的四边形进行分类。选择出较为特殊的四边形即长方形和正方形,此时我会提问:你能准确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吗?顺势引出本节课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

  【设计意图】从简单的回顾中引入新课,既复*了旧知,又为探索新知做好铺垫,同时使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的系统性。

  (二)新知探索

  接下来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新知探索环节,我主要采用谈话法、启发法等。

  (1)首先请同学猜想:仔细观察手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猜一猜它的边和角有哪些特点?在小组里说一说。

  (2)其次请同学针对猜想进行验证并出示小组活动要求:

  ①用直尺量一量或动手折一折、比一比,你能发现哪些边的长度相等?

  ②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四个角,你能发现什么?

  (3)其次小组汇报介绍验证方法并汇报长方形的'特征:

  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三种情况:

  ①学生通过量一量,从中看出上下边长度相等,左右边长度相等。我顺势介绍“对边”的概念。并与学生一同总结:通过用直尺测量长方形的不同边,验证了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征。

  ②有的学生通过折一折,说明对边相等。

  ③当学生充分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之后,我会请同学们举起手中的长方形,互相看一看,你们的长方形一样吗?(颜色、大小都不相同)虽然长方形的颜色大小不同,但是不是验证后都发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这一特征?那也就是说,无论什么样的长方形,它的边和角都有这样的特征。

  我因势利导介绍“对边、长、宽、边长”等各部分名称,并让学生指一指数学书的封面哪条边是长?哪条边是宽?在自己的正方形纸上标出边长。

  (4)最后提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我会根据学生的回答形成表格。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提供大量的机会让学生去动手和表达,具有时效性,使数学充满真实感和亲切感,学生能感受其存在的价值。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小主人去探究发现,印象更深刻。

  (三)课堂练*

  接下来是巩固提高环节,我会设置三道不同层次的练*题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

  1、辨一辨:下面的图形哪些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哪些是*行四边形?把序号填出来。

  2、填一填。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不同层次练*题让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完成,在解决问题中强化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起到深化理解的作用。

  (四)小结作业

  在课程的最后我会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回顾: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本节课的课后作业我设计为:你能从生活中找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吗?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验证。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能让学生理解本节课的核心,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和应用意识。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