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菁华9篇)

首页 / 说课稿 / | 说课稿,数学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

  教材解读:

  亿以内数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的。生活中大数广泛存在,对大数的认识是万以内数的认识的拓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数学基础之一。本册教材先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再教学亿以上数的读法和写法,并对数的理论进行整理,在两部分认识数教学中间安排十进制计数法,知道数位,数级,对亿以内数的认识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也对亿以上数的认识起承上启下作用。加强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同时对学生进行综合知识的渗透,从万以内数的认识到亿以内数的认识是学生数概念的又一次扩充。教材提供了较丰富的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不仅为学生认识大数提供丰富的内容,也为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提供了好素材。突出数概念教学,从数学的高度把握十进制原理,培养数感。教学内容的呈现给了学生自主探索和自主交流的空间,也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思路,如:读、写数的法则教材上不给出现成的结论,而是让学生通探究自主过讨论得到。

  教法学法:

  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大数对于学生读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应充分利用好教材文本,创设具体教学情境,让学生对大数获得丰富感受,注意放手让学生探索,理解大数的读法后,通过独立练*,小组合作交流训练,达到熟练程度。

  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给学生留有自主探索的空间,对于数位、数级,十进关系等知识,应该让学生牢固掌握,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去发现,去体会,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达到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密切了大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收集大数的*惯和能力,数的产生与发展都是生活实践的需要,认识数是为了用它来交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数学意识。

  教学理念: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打基础。遵循儿童心理规律和认知规律。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生必须获得有价值的数学,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师精心组织下充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亿以内数的规律,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有学*成功的体验。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2

  一、说教学背景

  1、教材分析

  “认识分数”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万以内整数的基础上,联系实际生活的需要,先从学生们熟悉的野餐均分食物的情境出发,联系*均分蛋糕的结果,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然后让学生自己用不同的方法折纸,并涂出它的1/2,进一步体会意义,接着又在操作活动中教学几分之一的大小比较。这是学生对数的认识的一次重要扩展。这部分知识的掌握不仅可以使理解并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也可为今后进一步深入学*分数和小数打下基础。

  2、学情分析

  小学生从认识整数发展到认识分数,是一次飞跃,学生在生活中听说过二分之一,三分之一,但是他们并不理解。分数的产生是从等分某个不可分的单位开始的,儿童生活里有这样的经验,但不会以分数来表述。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主动地反思并获取知识。

  二、说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对这节教材的要求是这样的: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根据教材地位、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直观认识几分之一,初步形成关于几分之一的表象,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直观地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方面: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通过一系列操作、讨论等数学学*活动,体会到认识分数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3)情感与态度方面:感受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乐趣,培养自主探索的学**惯。

  2、教学重点:认识几分之一的含义

  3、教学难点:在头脑中建构起几分之一的表象。

  三、说教学策略

  1、突出数学概念形成的一般过程。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分数的概念是一个原发性概念,学生头脑中没有与之对应的上位或下位概念,因此必须遵循数学概念形成的规律,按照实例观察、分析共性、抽象属性、符号表示、具体运用的流程充分展开教学过程,尤其是要通过大量的操作实践,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比较丰富的表象。

  2、突出数学学*方式的综合运用。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学*方式。本课教学从教师的教来看,要做到设情引趣,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学、乐学;要创造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氛围,让学生会学、善学。从学生的学来看,要注重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注重同桌互学,小组研讨,集体交流。整个教学过程着眼于一个“探”字,贯穿一个“疑”字,突出一个“动”字。

  (1)自主学*,着眼一个“探”字。

  数学学*的主体是学生,要让他们拥有强烈的学*欲望,亲身感受探寻数学的乐趣,用自己的方式去主动学*。例如:表示半个蛋糕时,让学生尝试着想办法表示它。这样促使学生主动、全面地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主体性的生成和发展。

  (2)巧妙引导,贯穿一个“疑”字。

  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把学生思维引到焦点上,使他们动脑筋,感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例如:当认识了二分之一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能折出这张纸的1/2,你还能折出它的几分之一呢?这样设疑大大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索。

  (3)实践操作,突出一个“动”字。

  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摆学具等实践活动,在思维活跃和情绪高涨的.情况下,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活动中,学生不单单是在动口、动手、动脑,更重要的是通过“动的过程”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外在“动”的形式,使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和感悟更为深刻和完善。

  四、说教学流程

  (一)、情境引入:

  1、谈话出示情境图,说说准备了哪些食品?怎样分能让两人都满意?(突出*均分)

  2、学生共同*均分野餐的食品,汇报分法和结果。

  【设计意图:要让学生在熟悉的实际生活情境中经历由整数拓展到分数的过程。】

  (二)、探究新知:

  1、认识1/2。

  (1)组织学生利用学具小圆片动手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初步形成1/2的表象。

  (2)老师小结揭题,规范表述分数意义的语言,并指导写法、读法和各部分的名称、含义。

  【设计意图:在*均分的过程中,学生逐步积累了1/2的基本表象,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尝试建构1/2的意义,整个环节从操作实践开始,完成于意义建构。】

  (3)通过反例(没有*均分的情况)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设计意图:进一步突出“*均分”在分数概念中的核心作用。】

  (4)折纸游戏:表示其他学具图形的1/2,体验不同折法,设问:大家看黑板上这几幅作品,他们的折法不同,涂色的部分也各不相同,但它们都可以用1/2来表示,那是为什么呢?并观察发现:*均分的图形大小相同,他们的1/2也相同;*均分的图形大小不同,他们的1/2也不同。教师重点指出“要讲清是谁的1/2”。[这里为今后分数应用题中分率与对应单位1埋下伏笔。]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游戏中发挥创造性,从各种不同的方法中进一步认识1/2,丰富1/2的表象,也为后面学*其他分数提供思路和方法。】

  2、认识几分之一。

  过渡:除了能折出这些纸的1/2,你还能折出它们的几分之一呢?(相机板书:1/3、1/4、1/5……)让学生利用各种学具纸片等材料通过折一折、画一画,表示自己喜欢的分数,贴上黑板上相应的分数下面,并说说分数表示的意思。

  【设计意图:再次提供给学生自主创造的机会,在动手操作中主动拓宽知识,认识新的分数。】

  3、在辨析中深化认识。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设计意图:针对分数概念中容易出错的地方有目的的让学生鉴别,以加深印象。】

  4、辩论验证,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1)谈话引出辩论问题:妈妈买了两个同样的大饼,弟弟吃了一个饼的1/2,哥哥吃了一个饼的1/4,他们谁吃得多?引发不同意见,引导学生通过折纸来加以直观验证,也允许学生进行单纯数学思考,即从*均分的份数上理解其中一份的大小。

  (2)妈妈吃了饼的1/8和兄弟俩比一比,是多还是少呢?

  (3)整理本堂课上用圆片表示的分数,进行排列,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其中的秘密。(同样大小的圆片,*均分成不同的份数,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反而越小。)再出示一整个全部涂满颜色的圆,体会几分之一与“1”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主动辩论、验证比较,一方面丰富对几分之一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简单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发展数学思考。】

  (三)巩固新知:

  1、听写分数的练*。(教师说分数的方式是多样的,如A、八分之一;B、一个分数,分母是10,分子是1;C、把一块糖*均分成5份,一份是这块糖的几分之几。)

  2、从身边的事物中找一找分数,并具体说明一下,老师可以先举个实例作启发。

  3、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设计意图:通过多形式听写分数的综合练*,巩固本课所学基本知识点。通过寻找身边的分数再次让数学知识回归到实际生活中,从黑板报中“艺术园地”约占版面几分之一的估计中,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数感。】

  (四)总结拓展。

  1、全课总结。

  2、发散练*:表示出每个小图形是大正方形的几分之一。[此题是课本上“想想做做”第6题的延续,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3

尊敬的各位考官: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长方形和正方形》。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今天我将贯彻这一理念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纽带,在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这节课的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二节,是学生在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已经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它为以后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以及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作奠基。

  二、说学情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为此我分析了学生的情况。在一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对长方形、正方形有了直观感知,大部分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也能说出长方形有两条长边和两条短边,4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不过对于精准的语言表达和概念的描述上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节课的学*应重点放在学生的验证过程和表达上。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从边和角的角度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在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等具体的操作思考过程中,增强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数学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过程中,感受学*空间与图形的价值,增强空间观念。

  四、说教学重难点

  通过以上我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为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学难点为观察、猜想、验证等自主探索的过程。

  五、说教法和学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鉴于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段特点,我采用了观察法、实验法及尝试练*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建立联系。这样的学*方法,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新课导入

  首先是导入环节,我将采取复*导入的形式请学生说说在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四边形有什么特征。

  接下来利用大屏幕展示一些常见的四边形,请学生将黑板上的四边形进行分类。选择出较为特殊的四边形即长方形和正方形,此时我会提问:你能准确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吗?顺势引出本节课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

  【设计意图】从简单的回顾中引入新课,既复*了旧知,又为探索新知做好铺垫,同时使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的系统性。

  (二)新知探索

  接下来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新知探索环节,我主要采用谈话法、启发法等。

  (1)首先请同学猜想:仔细观察手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猜一猜它的边和角有哪些特点?在小组里说一说。

  (2)其次请同学针对猜想进行验证并出示小组活动要求:

  ①用直尺量一量或动手折一折、比一比,你能发现哪些边的长度相等?

  ②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四个角,你能发现什么?

  (3)其次小组汇报介绍验证方法并汇报长方形的特征:

  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三种情况:

  ①学生通过量一量,从中看出上下边长度相等,左右边长度相等。我顺势介绍“对边”的概念。并与学生一同总结:通过用直尺测量长方形的不同边,验证了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征。

  ②有的学生通过折一折,说明对边相等。

  ③当学生充分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之后,我会请同学们举起手中的长方形,互相看一看,你们的长方形一样吗?(颜色、大小都不相同)虽然长方形的颜色大小不同,但是不是验证后都发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这一特征?那也就是说,无论什么样的长方形,它的边和角都有这样的特征。

  我因势利导介绍“对边、长、宽、边长”等各部分名称,并让学生指一指数学书的封面哪条边是长?哪条边是宽?在自己的正方形纸上标出边长。

  (4)最后提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我会根据学生的回答形成表格。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提供大量的机会让学生去动手和表达,具有时效性,使数学充满真实感和亲切感,学生能感受其存在的价值。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小主人去探究发现,印象更深刻。

  (三)课堂练*

  接下来是巩固提高环节,我会设置三道不同层次的练*题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

  1、辨一辨:下面的图形哪些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哪些是*行四边形?把序号填出来。

  2、填一填。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不同层次练*题让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完成,在解决问题中强化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起到深化理解的作用。

  (四)小结作业

  在课程的最后我会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回顾: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本节课的课后作业我设计为:你能从生活中找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吗?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验证。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能让学生理解本节课的核心,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和应用意识。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4

  翻开《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三部分的具体目标中赫然呈现着对计算教学的要求,这些目标是分学段来制定的,但具体到每一节课的目标,还需要我们来理解细化。

  我在参加希望杯比赛的时候,选择了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节起始课——《分桃子》,本课属于“数与代数”领域“数的运算”范畴,主要内容是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三)位数的笔算方法。选择这样一节有挑战性的计算课,源于自己的好奇和好胜,都说计算课难讲,都说算理讲不清,我就是要试一试。热情是有的,但接下来的探寻之路却让我感慨万千却也收获颇丰。

  一、读懂教材。

  教材旨在引导学生探索理解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算理、基本的运算思路掌握其竖式的写法。“例1”中被除数各个数位上的数都能被整除,主要解决除的顺序和竖式写法的问题;之后“试一试”中的3道竖式除法题目旨在对“例1”的内容特别是竖式的写法进行巩固练*;“例2”中除到被除数十位上时有余数,主要解决除法的基本运算思路问题;之后的“试一试”中首先呈现了4道竖式题目且要求估算,前两道是对例题的巩固练*,后两道则是要求学生在探索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迁移,独立尝试解决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试一试第2题”重在应用,发展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读懂学生。

  学生虽然已有除法竖式的基础,但现状是他们对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算理、基本的运算思路和竖式写法存在很大困难,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层楼”的形式,那其实并不是笔算,而是在口算出结果后改写成笔算的一种形式,在运算思路上与笔算完全脱离。

  因此教学时重在从笔算除法的运算思路上入手,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动手操作、语言表述、课件演示等充分的感官体验基础上建立表象,并逐步抽象成笔算除法的模型,从而达到理解算理,掌握基本的运算思路和竖式写法的目的。

  三、制定目标

  基于以上的两个“读懂”,结合课标中的要求,我制订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①探索并掌握用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②结合情境,发展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分一分等活动,亲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算理的探索发现过程;

  ②将具体的实践操作和抽象的算式结合起来,理解算理,初步建立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发展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是探索掌握用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难点是理解算理,正确规范地书写竖式。

  四、读懂课堂

  总的来说,关键在“算理”,这是计算教学的本质,也是大家都众所周知的。

  但却总是在实践中很迷茫,很困惑。

  在我自己试讲这节课前,先听其它老师讲了一节,她的整个课堂是这样的:“复*口算——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呈现数学问题——列出算式——学生思考计算方法——展示计算方法——教师讲解算理——学生练*计算并演板——再次讲解算理——再次练*反馈”。

  我注意到学生们都准备了小棒,看来老师是有意识让学生动手实践的,但整节课中小棒形同虚设,学生根本没有碰一下。在课后研讨的时候,该教师的解释是由于一名学生出现的错误算法超出了自己的预设,所以打乱了自己的教学思路,结果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这样一节较为失败的课让我对自己来讲这节课有了更大的心理负担,眼见为实,原来算理这么难讲啊。

  之后就是我自己的第一次试讲,我很重视学生动手实践,旨在让他们在实践的过程中理解算理,但课上起来也并不顺利,操作浪费了很多时间,在练*时发现有学生不理解算理,教师便开始“走回头路”,结果整节课结束教学内容只进行了60%多,这让我很是郁闷,曾一度想放弃“分小棒”的环节。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听了师兄的这节课,他的课堂就没有让学生“分小棒”,而是利用口算的“算理”来迁移讲解了笔算的“算理”,这样的计算教学节省了时间,学生似乎也理解了。还有一位师姐是这样讲的,她在学生动手“分小棒”之后,并没有让学生汇报展示,而是用电脑操作演示了“分小棒”的过程,然后让学生列竖式。和我的不太一样,我是在学生动手“分小棒”之后请了一名学生到前面演示分的过程,让下面的学生说过程,同时教师板演竖式的呈现过程。我这样的方法给人的感觉就是比较乱。课后研讨时我们总结了3种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的方法:①师兄的方法——结合口算;②师姐的方法——先分再列竖式;③我的方法——动手实践、语言描述、抽象竖式三者相结合。从大家的反应来看,我的方法似乎支持者甚少,但是没有做课堂后测,我无法看到到底哪种方法对学生的理解最有帮助,但是在我的内心还是倾向于自己“三结合”的方法。

  之后我又进行了一次校内的试讲,虽然很不情愿,但还是学*了师姐的方法,也就是先分再列竖式,因为这样课堂看起来不乱,但课后研讨时同事们的批评之词铺天盖地。为此我翻阅了人教版的相关教学内容,也是借助“分小棒”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而且每一步都呈现的很清楚,这让我对自己的方法又有了信心。恰好中心组又组织了两位师姐再来讲这节课,她们俩的方法正好一个是“借助口算”,一个是“先分再计算”。课后我们进行了后测,结果是触目惊心的,完全正确率还不到30%,这让我们陷入了深思:究竟什么是“算理”,怎么这么难讲?

  通过研讨和寻找理论帮助,我知道:掌握算法和探究算理是计算教学的两大任务,算法是解决问题的操作程序,算理是算法赖于成立的数学原理。算理的缺失,难以支撑算法的牢固。《课标》在计算教学上提出了“计算教学时,应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理解算法的理解。”由此可见,计算教学只有在感悟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才能形成真正的计算技能,不明白算理的算法是机械的算法,对计算技能的形成是不牢固的、脆弱的。

  因此在我的第三次试讲中,我大胆的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撑下又一次尝试了“分、说、写”三合一的方法,效果显示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是有所进步的。但又出现了新的问题:算法要总结吗?大家的意见不太统一。又要再次寻求帮助:轻算理重算法会使教学失去计算所赋予的教学功能,重算理轻算法又无法达成扎实的计算技能。《课标》将课程目标分成了知识技能目标与过程性目标两大类,如果片面理解课程目标,那必定是在两个误区间来回走动。因此,算理与算法两者不可偏颇。

  有位心理学家曾说过:初次感知知识时,进入大脑的信息可以不受干扰,能在学生的.大脑皮层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首次感知不准确,那么造成的不良后果在短期内是难以清除的。在计算教学时,只有让学生清晰地理解计算的算理,揭示不同知识背景下的本质联系(算理就是计算教学的本质联系),才能真正掌握计算的算法。因此,不可偏颇,但要先算理后算法。

  有了这样的理论引领,我的第四次、第五次试讲,以及最后的现场比赛,就越来越得心应手,虽然还不够完美,但是我目前为止所行走的最远的地方。

  五、反思升华

  回想和学生一起研究算理的过程,我深感:计算教学,特别是算理的理解,需要学生的切身体验。因为算理本身所具有的抽象性、逻辑性导致计算教学的枯燥与乏味,学生学起来枯燥必将引发学生失去可持续学*发展的张力。这就要求计算教学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构建有利于揭示理解算理的途径,帮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经历计算过程、体验算理、感悟算法。

  1、在语言描述中体验算理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在具体的问题解决过程中理解抽象的算理,确实具有一定的难度。不妨让学生对解决问题的具体过程用数学语言综合描述,把具体的感知通过语言的加工描述最后概括形成算法。这个抽象描述的过程就是学生体验算理的过程,从而达到感悟算法。

  2、在动手操作中体验算理

  数学的抽象性和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水*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动手操作是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手段,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理解较抽象的数学概念。在计算教学中,可根据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与提供的定向指导,通过动手操作活动来探究数学问题的内在联系、理解算理。现代教学论的认为,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结论,还要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发生过程。新课标虽对计算教学的要求和训练强度相对降低,但重视学生的数感发展,计算教学时须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以动促思,自主体验算理、理解算法。

  “儿童的智慧在他手指尖上” (苏霍姆林基语)阐明了操作是智力的起源,是思维的起点。“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师不能怕操作费时,只有让学生 “做数学”,动手摆一摆、拼一拼,量一量,在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的活动中,亲身体验,才能理解新知识,提高数学能力。动手操作可以帮助学生把抽象的数学思维外显为直观的活动,同时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发现,最终达到真正的理解和掌握,是帮助学生探索算法,抽象算法的重要手段。

  “智慧自动作发端”(皮亚杰),动手操作是最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的一种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把学生的外部操作与内部的数学思维紧密结合起来,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教师所要做的只有一件事:站在学生的角度,安排操作的最佳时机。

  这就是我的计算教学之路,基于自己的实践、思考、学*、反思的过程,在过程中成长进步,我永远不会停下脚步。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5

  一、说教材

  《分数的简单计算》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内容。分数的简单计算是在学生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教学内容都是运用直观的图形来表示分数并进行运算的。这样的数形结合教学,通过形象思维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分数计算的模型。

  教学目标有三: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2、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主动应用数学的意识。

  其重点是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算理。难点是1减几分之几的'分数减法。

  二、说教法

  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含义的基础上,进行学*。学生初次学*分数的计算,受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的影响会感到困难。因此,本单元主要是创设一些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情境。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给学生建立初步的分数概念,为进一步学*分数和小数打下初步的基础

  在这堂课中,我把目标定位在数形结合有利于解决具体问题。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上,努力实践着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的课程理念。学生刚学了两节课的分数的初步认识,能凭直觉算出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但对于为什么可以这样算还不是很明确。所以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算理,进一步让学生通过画图、实物演示及看多媒体演示来明白这样计算道理,并适时制造矛盾冲突,进一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整堂课从直观到算式,再从算式到用直观来解释。力求把看似简单的课上出数学味。

  三、教学流程

  在教学中,首先复*导入,着重温*分数单位的概念。让学生掌握分数单位,为新的探究学*做好准备。

  接着在情境中分蛋糕,通过直观图形的演示,探究分数简单加减法的算理。特别是对于“1减几分之几的分数减法”要引导学生通过画图,或着实物演示来探寻计算方法!

  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简单分数计算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并运用具体的*题来巩固。

  在教学中,要通过数形结合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意识和数学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掌握运用数形结合的思维方式来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美感和数学的实用性!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6

  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师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八单元第一节课的内容,在本课中渗透了概率的思想,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确定性。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实践------验证,经历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的探索过程,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2、对一些简单事件的可能性进行进行描述,并和同伴交换看法。

  3、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在活动交流中培养合作学*的意识和能力,并在和同伴的交流合作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到事件发生存在可能性,并能描述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教学难点: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是不同的,能根据已知条件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进行比较。

  说设计思路:

  本课设计的主线是: 摸球实验-------机智问答-------解释生活现象-------描述生活现象。 从摸球实验入手使学生理解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确定性;通过摸球游戏引入可能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采用动手操作,实验探究的学*方式,理解可能性有大有小,并找到其中的规律。学生经历了猜测,实验,验证的过程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另外,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积极参与游戏,学会简单的推理方法,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的'游戏中学*,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初步的推理能力及良好的学*态度。

  机智问答,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本课重点,可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对应的问题,拓宽学生的思路。 帮小明解释生活现象,将知识从纸上延伸到生活中,学生明确学*了可能性之后有什么用呢? 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

  用所学词语说一句话,来描述生活中的事情,学生可以更加灵活的运用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来联系实际,阐述生活现象,进行简单的推理,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中来解决问题。

  在如何突破重难点时,注重学生的体验,提出问题后,先猜测结果是什么?再实践验证,看看实际和猜测是否一致。使学生经历知识探索的全过程,从而感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7

尊敬的各位考官: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长方形和正方形》。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今天我将贯彻这一理念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纽带,在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这节课的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二节,是学生在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已经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它为以后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以及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作奠基。

  二、说学情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为此我分析了学生的情况。在一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对长方形、正方形有了直观感知,大部分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也能说出长方形有两条长边和两条短边,4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不过对于精准的语言表达和概念的描述上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节课的学*应重点放在学生的验证过程和表达上。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从边和角的角度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在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等具体的操作思考过程中,增强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数学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过程中,感受学*空间与图形的价值,增强空间观念。

  四、说教学重难点

  通过以上我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为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学难点为观察、猜想、验证等自主探索的过程。

  五、说教法和学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鉴于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段特点,我采用了观察法、实验法及尝试练*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建立联系。这样的学*方法,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新课导入

  首先是导入环节,我将采取复*导入的形式请学生说说在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四边形有什么特征。

  接下来利用大屏幕展示一些常见的四边形,请学生将黑板上的四边形进行分类。选择出较为特殊的四边形即长方形和正方形,此时我会提问:你能准确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吗?顺势引出本节课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

  【设计意图】从简单的回顾中引入新课,既复*了旧知,又为探索新知做好铺垫,同时使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的系统性。

  (二)新知探索

  接下来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新知探索环节,我主要采用谈话法、启发法等。

  (1)首先请同学猜想:仔细观察手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猜一猜它的边和角有哪些特点?在小组里说一说。

  (2)其次请同学针对猜想进行验证并出示小组活动要求:

  ①用直尺量一量或动手折一折、比一比,你能发现哪些边的长度相等?

  ②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四个角,你能发现什么?

  (3)其次小组汇报介绍验证方法并汇报长方形的特征:

  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三种情况:

  ①学生通过量一量,从中看出上下边长度相等,左右边长度相等。我顺势介绍“对边”的概念。并与学生一同总结:通过用直尺测量长方形的不同边,验证了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征。

  ②有的学生通过折一折,说明对边相等。

  ③当学生充分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之后,我会请同学们举起手中的长方形,互相看一看,你们的长方形一样吗?(颜色、大小都不相同)虽然长方形的颜色大小不同,但是不是验证后都发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这一特征?那也就是说,无论什么样的长方形,它的边和角都有这样的特征。

  我因势利导介绍“对边、长、宽、边长”等各部分名称,并让学生指一指数学书的封面哪条边是长?哪条边是宽?在自己的正方形纸上标出边长。

  (4)最后提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我会根据学生的回答形成表格。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提供大量的机会让学生去动手和表达,具有时效性,使数学充满真实感和亲切感,学生能感受其存在的价值。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小主人去探究发现,印象更深刻。

  (三)课堂练*

  接下来是巩固提高环节,我会设置三道不同层次的练*题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

  1、辨一辨:下面的图形哪些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哪些是*行四边形?把序号填出来。

  2、填一填。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不同层次练*题让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完成,在解决问题中强化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起到深化理解的作用。

  (四)小结作业

  在课程的最后我会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回顾: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本节课的课后作业我设计为:你能从生活中找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吗?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验证。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能让学生理解本节课的核心,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和应用意识。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8

尊敬的各位考官: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长方形和正方形》。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今天我将贯彻这一理念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纽带,在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这节课的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二节,是学生在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已经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它为以后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以及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作奠基。

  二、说学情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为此我分析了学生的情况。在一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对长方形、正方形有了直观感知,大部分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也能说出长方形有两条长边和两条短边,4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不过对于精准的语言表达和概念的描述上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节课的学*应重点放在学生的验证过程和表达上。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从边和角的角度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在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等具体的操作思考过程中,增强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数学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过程中,感受学*空间与图形的价值,增强空间观念。

  四、说教学重难点

  通过以上我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为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学难点为观察、猜想、验证等自主探索的过程。

  五、说教法和学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鉴于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段特点,我采用了观察法、实验法及尝试练*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建立联系。这样的学*方法,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新课导入

  首先是导入环节,我将采取复*导入的形式请学生说说在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四边形有什么特征。

  接下来利用大屏幕展示一些常见的四边形,请学生将黑板上的四边形进行分类。选择出较为特殊的四边形即长方形和正方形,此时我会提问:你能准确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吗?顺势引出本节课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

  【设计意图】从简单的回顾中引入新课,既复*了旧知,又为探索新知做好铺垫,同时使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的系统性。

  (二)新知探索

  接下来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新知探索环节,我主要采用谈话法、启发法等。

  (1)首先请同学猜想:仔细观察手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猜一猜它的边和角有哪些特点?在小组里说一说。

  (2)其次请同学针对猜想进行验证并出示小组活动要求:

  ①用直尺量一量或动手折一折、比一比,你能发现哪些边的长度相等?

  ②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四个角,你能发现什么?

  (3)其次小组汇报介绍验证方法并汇报长方形的特征:

  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三种情况:

  ①学生通过量一量,从中看出上下边长度相等,左右边长度相等。我顺势介绍“对边”的概念。并与学生一同总结:通过用直尺测量长方形的不同边,验证了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征。

  ②有的学生通过折一折,说明对边相等。

  ③当学生充分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之后,我会请同学们举起手中的长方形,互相看一看,你们的长方形一样吗?(颜色、大小都不相同)虽然长方形的颜色大小不同,但是不是验证后都发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这一特征?那也就是说,无论什么样的长方形,它的边和角都有这样的特征。

  我因势利导介绍“对边、长、宽、边长”等各部分名称,并让学生指一指数学书的封面哪条边是长?哪条边是宽?在自己的正方形纸上标出边长。

  (4)最后提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我会根据学生的回答形成表格。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提供大量的机会让学生去动手和表达,具有时效性,使数学充满真实感和亲切感,学生能感受其存在的价值。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小主人去探究发现,印象更深刻。

  (三)课堂练*

  接下来是巩固提高环节,我会设置三道不同层次的练*题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

  1、辨一辨:下面的图形哪些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哪些是*行四边形?把序号填出来。

  2、填一填。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不同层次练*题让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完成,在解决问题中强化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起到深化理解的作用。

  (四)小结作业

  在课程的最后我会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回顾: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本节课的课后作业我设计为:你能从生活中找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吗?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验证。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能让学生理解本节课的核心,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和应用意识。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9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我今天的说课题目是有除法的四则混合运算

  一、说教材

  1.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三个信息窗的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在一二年级学*了整数的加减乘的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册教学有除法的的混合运算,为以后解决更复杂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本课情境图呈现的是两位小记者在果品包装车间,了解包装情况的场面。两幅图分别呈现了果冻和梨糕的包装流水线,通过对话提供数学信息。拟引导学生提出两步计算的问题,引入对连除和先加再除(包括带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学*。引导学生先想,在有两级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中。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在含有括号的算式中,应该怎样计算,并让学生自己计算出结果。

  2. 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结合现实情景,掌握有除法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活动,使学生亲身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使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得到发展。发展“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公*、公正的态度,激发对数学的学*兴趣。

  3. 教学重点,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并理解有除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难点是运用有除法的混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二、说学情

  这节课面对的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思维方式是以具体的、详细的形象思维为主,有意注意时间短,一些生活活泼、色彩鲜艳的刺激容易引起他们的无意注意,成为他们的注意对象。性格上好动爱玩,赋予想象,表现欲强是他们显著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方式,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或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因此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热情。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因此我希望引导学生用自主学*和交流互补法进行学*。

  (1)自主学*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使学生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组织学生人人参与,结合教材,紧密生活,让学生带着数学走入生活,突出学生的主题地位,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为终身学*发下基础。

  (2)交流互补法: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讲解、演示操作,让学生开动脑筋,互相讨论,培养合作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最后我来具体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四、教学程序及设想: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去做了采访,这是小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记录下的一段画面(两幅图分别呈现了果冻和梨糕的包装流水线),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果冻和梨糕的制作过程,好吗?请你仔细观察,他们都带来了那些信息呢?

  让学生观察进入情境图,搜集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各抒己见,合理性的数学问题都给出鼓励性评价,教师有选择的记录信息)

  意图:把教学内容和实际生活相联系,调动学生的学*热情,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的沉思,期待录找理由和证明过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激发学*兴趣。

  (二)、解决问题,探索新知。

  1.解决第一个教学红点: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有960个果冻,2个果冻装一包,4包装一盒,可以装多少盒?

  你想怎样做?先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再全班交流:

  (2)教师: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交流理清思路,学生列出算式。学生可以列出分布算式,也可以列出综合算式。

  先算装多少包,再算装多少盒。960÷2=480(包)

  480÷4=120(盒)

  (3)引出连除算式后,重点引导学生明确每一步的意义。结合分布算式理解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960÷2÷4

  (4)也可先算一盒装多少个,再算可以装多少盒。

  960÷(2×4)

  引导学生重点说算式每步的意义,明确运算顺序

  意图: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使他们亲身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满足学生内心的探究感和成就感。在次过程中体会与他人交流的快乐感。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质疑、解疑,真正把学*主动权交给学生。

  2、解决第二教学红点:

  一堆梨糕有320片,另一堆有520片,4片梨糕装一包,一共可以装多少包?

  请学生列式,独立算出结果,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3.合作探究有除法的混合运算顺序,先分组讨论,全班汇报。老师实时总结。连初的混合算式从左向右算,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的。

  意图:学生通过第一个问题,经历了探究知识的过程,初步掌握了用混合算式解决问题的办法,自主解决第二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混合运算顺序,在不断运用中发现规律,使运算规则的产生满足探究的自然需求。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使数学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相连,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运用意识。

  (三)、巩固练*,拓展应用。

  1.自主练*1

  学生独立审题,弄清题目意思,让学生明白每一步计算的含义,做后集体订正。

  2. 自主练*2

  (1)指名读题,说说你从图上知道了什么?

  (2)你想怎样做?

  (3)指名说说表格中的每个数字的含义后,学生独立完成表格,

  (4)全班集体订正

  培养学生的良好做题*惯

  3、自主练*3:

  先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集体订正

  意图:通过由易到难的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升华知识,使知识得到延伸,并且运用与生活实际,体会学*数学的重要性。

  (四)、课堂总结,反思升华。

  谈话: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用到今天所学知识?

  意图:引导学生总结反思,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养成良好的学**惯。体现课内向课外的延伸,让数学回到生活。让学生体会数学从生活中来到是生活中去的奥妙。

  最后,请允许我以几句在实际教学中感悟颇深的话语来作为我今天说课的结束语:教育是探究和启蒙,不是宣传和灌输

  教育是*等对话和自由交流,不是指示和命令

  教育是丰富知识,而不是同意思想

  教育是信任而不是防范。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评委和老师!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菁华9篇)扩展阅读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菁华9篇)(扩展1)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菁华9篇)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我今天的说课题目是有除法的四则混合运算

  一、说教材

  1.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三个信息窗的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在一二年级学*了整数的加减乘的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册教学有除法的的混合运算,为以后解决更复杂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本课情境图呈现的是两位小记者在果品包装车间,了解包装情况的场面。两幅图分别呈现了果冻和梨糕的包装流水线,通过对话提供数学信息。拟引导学生提出两步计算的问题,引入对连除和先加再除(包括带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学*。引导学生先想,在有两级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中。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在含有括号的算式中,应该怎样计算,并让学生自己计算出结果。

  2. 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结合现实情景,掌握有除法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活动,使学生亲身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使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得到发展。发展“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公*、公正的态度,激发对数学的学*兴趣。

  3. 教学重点,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并理解有除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难点是运用有除法的混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二、说学情

  这节课面对的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思维方式是以具体的、详细的形象思维为主,有意注意时间短,一些生活活泼、色彩鲜艳的刺激容易引起他们的无意注意,成为他们的注意对象。性格上好动爱玩,赋予想象,表现欲强是他们显著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方式,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或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因此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热情。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因此我希望引导学生用自主学*和交流互补法进行学*。

  (1)自主学*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使学生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组织学生人人参与,结合教材,紧密生活,让学生带着数学走入生活,突出学生的主题地位,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为终身学*发下基础。

  (2)交流互补法: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讲解、演示操作,让学生开动脑筋,互相讨论,培养合作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最后我来具体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四、教学程序及设想: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去做了采访,这是小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记录下的一段画面(两幅图分别呈现了果冻和梨糕的包装流水线),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果冻和梨糕的制作过程,好吗?请你仔细观察,他们都带来了那些信息呢?

  让学生观察进入情境图,搜集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各抒己见,合理性的数学问题都给出鼓励性评价,教师有选择的记录信息)

  意图:把教学内容和实际生活相联系,调动学生的学*热情,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的沉思,期待录找理由和证明过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激发学*兴趣。

  (二)、解决问题,探索新知。

  1.解决第一个教学红点: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有960个果冻,2个果冻装一包,4包装一盒,可以装多少盒?

  你想怎样做?先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再全班交流:

  (2)教师: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交流理清思路,学生列出算式。学生可以列出分布算式,也可以列出综合算式。

  先算装多少包,再算装多少盒。960÷2=480(包)

  480÷4=120(盒)

  (3)引出连除算式后,重点引导学生明确每一步的意义。结合分布算式理解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960÷2÷4

  (4)也可先算一盒装多少个,再算可以装多少盒。

  960÷(2×4)

  引导学生重点说算式每步的意义,明确运算顺序

  意图: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使他们亲身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满足学生内心的探究感和成就感。在次过程中体会与他人交流的快乐感。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质疑、解疑,真正把学*主动权交给学生。

  2、解决第二教学红点:

  一堆梨糕有320片,另一堆有520片,4片梨糕装一包,一共可以装多少包?

  请学生列式,独立算出结果,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3.合作探究有除法的混合运算顺序,先分组讨论,全班汇报。老师实时总结。连初的混合算式从左向右算,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的。

  意图:学生通过第一个问题,经历了探究知识的过程,初步掌握了用混合算式解决问题的办法,自主解决第二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混合运算顺序,在不断运用中发现规律,使运算规则的产生满足探究的自然需求。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使数学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相连,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运用意识。

  (三)、巩固练*,拓展应用。

  1.自主练*1

  学生独立审题,弄清题目意思,让学生明白每一步计算的含义,做后集体订正。

  2. 自主练*2

  (1)指名读题,说说你从图上知道了什么?

  (2)你想怎样做?

  (3)指名说说表格中的每个数字的含义后,学生独立完成表格,

  (4)全班集体订正

  培养学生的良好做题*惯

  3、自主练*3:

  先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集体订正

  意图:通过由易到难的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升华知识,使知识得到延伸,并且运用与生活实际,体会学*数学的重要性。

  (四)、课堂总结,反思升华。

  谈话: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用到今天所学知识?

  意图:引导学生总结反思,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养成良好的学**惯。体现课内向课外的延伸,让数学回到生活。让学生体会数学从生活中来到是生活中去的奥妙。

  最后,请允许我以几句在实际教学中感悟颇深的话语来作为我今天说课的结束语:教育是探究和启蒙,不是宣传和灌输

  教育是*等对话和自由交流,不是指示和命令

  教育是丰富知识,而不是同意思想

  教育是信任而不是防范。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评委和老师!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2

  各位评委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我是来自XX系XX班的XX,今天我给大家说课的课题是《笔算乘法》第一课时内容。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目标与重难点、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准备、说教学过程以及说板书和作业七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笔算乘法》是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以两位数”中的第二节内容,在教材上包括63页——69页内容。本次说课是针对其中《笔算乘法》第一课时内容:笔算乘法中的不进位乘法(63页——64页)。

  本节内容隶属于“数与代数”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以整十两位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编排遵循了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原则,先介绍两位数乘以两位数中不进位的算法,再进行进位的算法。本节内容既承接了之前乘法学*中多位数乘以一位数的内容,又为之后三位数乘以两位数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课程标准要求该学段的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技能,并能够运用计算法则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这些要求可以通过本课的教学得以体现。

  二、说学情

  三年级的学生具有思维快速发展,注意力和表达能力强等认知和学*特点,同时,该阶段的学生同样具有个体差异大、情感变化强、意志力薄弱等弱点。可以说,在教育这个阶段的学生时,教师如何通过合理科学的引导来培养学生的学*行为*惯是重中之重。

  学生在学*本课之前,已经具备一定的数*算能力,在接受新知识方面具有浓厚的兴趣。但在计算中仍然存在马虎大意的问题,在运用运算规则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上存在一定的迁移难度。 这些特点对于本课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思考。

  三、说目标

  与重难点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要求,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以非整十不进位两位数的计算法则;

  (二)数学思考目标:通过两位数乘以整十两位数到两位数乘以非整十的不进位两位数引导,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和体会数学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三)问题解决目标:通过具有生活情境的例题运算练*,让学生形成由课本向现实生活情境的数学学*迁移;

  (四)情感态度目标: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决心。 我把知识技能目标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把问题解决目标作为本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与学法

  新课标理念要求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建构知识。根据本课的内容特点,结合学情分析,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方法和学生学*指导方法:

  (一)讲授法。通过乘法顺序和数位对位等新知识的讲解,让学生明了两位数乘以非整十不进位两位数的运算规则;

  (二)情景教学法。通过趣味性的情境呈现新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参与到学*的过程中来;

  (三)合作探究法。通过比较与研讨不同计算方法的优点和不足,让学生体会到相互间交流与探讨的乐趣;

  (四)练*巩固法。通过新知识学*之后的课堂训练,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五)迁移式指导学*法。在学生充分掌握新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列举现实生活情境案例,举一反三,让学生能够把所*用到实际问题的理解和解决上。达到数学为生活服务的目的。

  五、说教学准备

  为了本节课的顺利展开,我准备了教学PPT

  六、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分析,我设计了四个环节完成本课的教学:

  环节一:复*导入,情境呈现(8分钟)

  上课初试阶段,我会由简到难地呈现出一些复*题,如:10×10;30×40;90×70;19×20;38×80等。让学生以小组之间“开小火车”的方式完成,每列“小火车”开的速度和正确率进行比拼,在复*旧知识的基础上,把学生的学*状态拉回到课堂上来。

  在学生逐步进入到学*状态之后,我会呈现出一个新知识学*的教学情境:“小红的妈妈带着小红去书店买一套课外书,这套课外书总共有12本,每一本的价格是24元。妈妈给小红出了一个难题,问小红总共需要付多少钱。你能帮助小红解决这个问题吗?你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小红解决问题?”

  情境呈现之后,我再辅以小小的奖励措施激励,允许学生在独立思考的情况下同桌或小组讨论,引发学生的思考和竞争,从而顺利过渡到教学活动中来。 [设计意图]:上课初,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于是我采用了竞争性的复*导入形式,以由简到难的问题逐步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回课堂;之后的情境呈现、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散,寻求多种问题解决的思路。

  环节二:成果评价,新知讲授(20分钟)

  1.在学生参与讨论的时候,我会进行课堂巡视,发现不同的问题解决途径,然后有针对性的让学生呈现研讨的成果并进行鼓励,最终通过全班同学投票选择最为便捷的运算方法。若是没有学生呈现出本节课所要讲解的方法,我会给出这种方法——两位数乘以非整十不进位两位数,以及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做出优劣性的评价。

  2.对于新知识的呈现,不可避免的存在运算规则和运算技能上的`问题,这时我会板书具体详细的计算步骤和程序,以及每个步骤上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和注意事项:包括数位对位法则,乘法顺序法则,积的写法顺序法则等,并使用彩色粉笔以及醒目的箭头标志和特殊符号使用给学生以清晰明了的提醒。

  3.在完成初步的新知识讲授之后,为了加深记忆,我会让学生复述整个运算流程和运算规则,然后通过学生的复述和我的补充,最终完成两位数乘以非整十不进位两位数的文字规则描述,并督促学生记录在课本上。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学*理论认为:知识的学*是学*者自我选择和建构的过程,我在设计这一环节的时候,充分考虑到作为主体的学生自我建构能力,在学生自己比较与归纳的基础上,通过师生之间的协商互助来达到问题解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构建一个易于学生理解的运算法则,更容易让学生掌握新知识。

  环节三:随堂练*,巩固提高(8分钟)

  上述环节进行之后,我将布置教材63页“做一做”中的8个题目,让学生随堂练*,同时,我会把这8个题目呈现在黑板上,让具有代表性的同学上黑板完成题目。在此过程中,我会随堂巡视,发现有针对性的问题。

  在学生完成的基础上,我会结合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上黑板完成题目的学生成果进行评价,找出呈现的问题并进行纠正。

  [设计意图]:通过有效的随堂训练来巩固教学成果,能够及时地发现问题并即刻解决,把问题留在课堂中。

  环节四:课堂总结,思路整理(4分钟)

  最后一个环节,我会提出一个总结性的问题:“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你学到了什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本节内容学*的收获。这时,我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作出表达,帮助其作出自我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的语言表述,既对本节课的学*内容作出总结,又帮助学生自己厘清思路。

  七、说板书和作业设计

  根据教学目标和课后练*,我设计了以下一个作业: 把课后“练*十五”中的1——4题做在课后作业本上。 以下是我本节课的板书设计: (略)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请各位老师和各位同学指导批评。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3

尊敬的各位考官: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长方形和正方形》。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今天我将贯彻这一理念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纽带,在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这节课的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二节,是学生在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已经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它为以后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以及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作奠基。

  二、说学情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为此我分析了学生的情况。在一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对长方形、正方形有了直观感知,大部分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也能说出长方形有两条长边和两条短边,4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不过对于精准的语言表达和概念的描述上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节课的学*应重点放在学生的验证过程和表达上。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从边和角的角度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在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等具体的操作思考过程中,增强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数学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过程中,感受学*空间与图形的价值,增强空间观念。

  四、说教学重难点

  通过以上我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为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学难点为观察、猜想、验证等自主探索的过程。

  五、说教法和学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鉴于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段特点,我采用了观察法、实验法及尝试练*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建立联系。这样的学*方法,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新课导入

  首先是导入环节,我将采取复*导入的形式请学生说说在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四边形有什么特征。

  接下来利用大屏幕展示一些常见的四边形,请学生将黑板上的四边形进行分类。选择出较为特殊的四边形即长方形和正方形,此时我会提问:你能准确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吗?顺势引出本节课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

  【设计意图】从简单的回顾中引入新课,既复*了旧知,又为探索新知做好铺垫,同时使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的系统性。

  (二)新知探索

  接下来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新知探索环节,我主要采用谈话法、启发法等。

  (1)首先请同学猜想:仔细观察手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猜一猜它的边和角有哪些特点?在小组里说一说。

  (2)其次请同学针对猜想进行验证并出示小组活动要求:

  ①用直尺量一量或动手折一折、比一比,你能发现哪些边的长度相等?

  ②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四个角,你能发现什么?

  (3)其次小组汇报介绍验证方法并汇报长方形的特征:

  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三种情况:

  ①学生通过量一量,从中看出上下边长度相等,左右边长度相等。我顺势介绍“对边”的概念。并与学生一同总结:通过用直尺测量长方形的不同边,验证了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征。

  ②有的学生通过折一折,说明对边相等。

  ③当学生充分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之后,我会请同学们举起手中的长方形,互相看一看,你们的长方形一样吗?(颜色、大小都不相同)虽然长方形的颜色大小不同,但是不是验证后都发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这一特征?那也就是说,无论什么样的长方形,它的边和角都有这样的特征。

  我因势利导介绍“对边、长、宽、边长”等各部分名称,并让学生指一指数学书的封面哪条边是长?哪条边是宽?在自己的正方形纸上标出边长。

  (4)最后提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我会根据学生的回答形成表格。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提供大量的机会让学生去动手和表达,具有时效性,使数学充满真实感和亲切感,学生能感受其存在的价值。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小主人去探究发现,印象更深刻。

  (三)课堂练*

  接下来是巩固提高环节,我会设置三道不同层次的练*题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

  1、辨一辨:下面的图形哪些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哪些是*行四边形?把序号填出来。

  2、填一填。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不同层次练*题让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完成,在解决问题中强化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起到深化理解的作用。

  (四)小结作业

  在课程的最后我会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回顾: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本节课的课后作业我设计为:你能从生活中找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吗?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验证。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能让学生理解本节课的核心,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和应用意识。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4

  说教材: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个性的和谐,理性的培养,情操的陶冶,身心发展的*衡等都是新课标所追求的目标。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这个知识目标外,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存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惯和学*数学的积极性。

  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课.件.园)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情感态度、培养能力的关系。在《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中,为了不让学生一味的'接受和积存知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们注重借助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运用多种方式,以学生为学*主体,让学生分小组积极参与到学*中去。他们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轻松的氛围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一系列活动,互相合作,集体探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

  说教学过程:

  一、用自主探究,育实践能力

  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基于此,《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中,对于分米的教学,我把空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自主探究。例如教师问:“关于分米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接着出示1分米的尺,让学生理解1分米在尺上的长度,并通过找一找、说一说、比一比、估一估、画一画、数一数、量一量等环节加深对一分米长度的印象,通过自已的操作来发现知识,学*知识。

  二、以层层引入,导数学新知

  接受式的学*固然同样给了学生科学概念的结论,却没有给学生一个探索和探险的经历,学生随之失去了培养科学精神、科学观念、科学方法的机会。会发现学生把知识“抛”得很快,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对教学知识主动的建构过程。因此,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对于米、分米、厘米、毫米的进率关系,我们没有硬性灌输,而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出发对教师所讲的1小格就是1毫米,10厘米就是1分米,重新加以解释,重新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在比较、分析、推理之后,学生形成了新的知识体系,也就是不同单位的长度: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从而真正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实际问题。

  在认识毫米时,教师先让学生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问:“你发现了哪些有关毫米的知识?”当学生说出直尺上一小格就是1毫米时,教师立刻出示课件并引导问:“那么1厘米有多少毫米呢?”让学生来数一数,得出1厘米=10毫米。教师继续问:“那么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呢?”请学生量一量,了解生活中一毫米厚的物体有哪些,加深对毫米的认识。

  三、让趣味练*,促知识巩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内容应当是富于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及交流等等数学活动。可是在稍显枯燥的练*中,如何来体现数学学*的挑战性,如何让数学练*也能深深的激起学生学*的兴趣呢?我们设计了“小明的日记”这一环节,学生在读日记的过程中发现了错误,笑声不断,教师就因此而提问:“你们笑什么?”学生指出各种错处而改正,整个改错过程中,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环节就让数学知识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生动起来,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的亲切,久而久之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和积极地情感。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5

  各位评委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我是来自XX系XX班的XX,今天我给大家说课的课题是《笔算乘法》第一课时内容。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目标与重难点、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准备、说教学过程以及说板书和作业七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笔算乘法》是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以两位数”中的第二节内容,在教材上包括63页——69页内容。本次说课是针对其中《笔算乘法》第一课时内容:笔算乘法中的不进位乘法(63页——64页)。

  本节内容隶属于“数与代数”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以整十两位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编排遵循了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原则,先介绍两位数乘以两位数中不进位的算法,再进行进位的算法。本节内容既承接了之前乘法学*中多位数乘以一位数的内容,又为之后三位数乘以两位数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课程标准要求该学段的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技能,并能够运用计算法则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这些要求可以通过本课的教学得以体现。

  二、说学情

  三年级的学生具有思维快速发展,注意力和表达能力强等认知和学*特点,同时,该阶段的学生同样具有个体差异大、情感变化强、意志力薄弱等弱点。可以说,在教育这个阶段的学生时,教师如何通过合理科学的引导来培养学生的学*行为*惯是重中之重。

  学生在学*本课之前,已经具备一定的数*算能力,在接受新知识方面具有浓厚的兴趣。但在计算中仍然存在马虎大意的问题,在运用运算规则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上存在一定的迁移难度。 这些特点对于本课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思考。

  三、说目标

  与重难点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要求,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以非整十不进位两位数的计算法则;

  (二)数学思考目标:通过两位数乘以整十两位数到两位数乘以非整十的不进位两位数引导,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和体会数学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三)问题解决目标:通过具有生活情境的例题运算练*,让学生形成由课本向现实生活情境的数学学*迁移;

  (四)情感态度目标: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决心。 我把知识技能目标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把问题解决目标作为本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与学法

  新课标理念要求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建构知识。根据本课的内容特点,结合学情分析,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方法和学生学*指导方法:

  (一)讲授法。通过乘法顺序和数位对位等新知识的讲解,让学生明了两位数乘以非整十不进位两位数的运算规则;

  (二)情景教学法。通过趣味性的情境呈现新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参与到学*的过程中来;

  (三)合作探究法。通过比较与研讨不同计算方法的优点和不足,让学生体会到相互间交流与探讨的乐趣;

  (四)练*巩固法。通过新知识学*之后的课堂训练,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五)迁移式指导学*法。在学生充分掌握新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列举现实生活情境案例,举一反三,让学生能够把所*用到实际问题的理解和解决上。达到数学为生活服务的目的。

  五、说教学准备

  为了本节课的顺利展开,我准备了教学PPT

  六、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分析,我设计了四个环节完成本课的教学:

  环节一:复*导入,情境呈现(8分钟)

  上课初试阶段,我会由简到难地呈现出一些复*题,如:10×10;30×40;90×70;19×20;38×80等。让学生以小组之间“开小火车”的方式完成,每列“小火车”开的速度和正确率进行比拼,在复*旧知识的基础上,把学生的学*状态拉回到课堂上来。

  在学生逐步进入到学*状态之后,我会呈现出一个新知识学*的教学情境:“小红的妈妈带着小红去书店买一套课外书,这套课外书总共有12本,每一本的价格是24元。妈妈给小红出了一个难题,问小红总共需要付多少钱。你能帮助小红解决这个问题吗?你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小红解决问题?”

  情境呈现之后,我再辅以小小的奖励措施激励,允许学生在独立思考的情况下同桌或小组讨论,引发学生的思考和竞争,从而顺利过渡到教学活动中来。 [设计意图]:上课初,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于是我采用了竞争性的复*导入形式,以由简到难的问题逐步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回课堂;之后的情境呈现、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散,寻求多种问题解决的思路。

  环节二:成果评价,新知讲授(20分钟)

  1.在学生参与讨论的时候,我会进行课堂巡视,发现不同的问题解决途径,然后有针对性的让学生呈现研讨的成果并进行鼓励,最终通过全班同学投票选择最为便捷的运算方法。若是没有学生呈现出本节课所要讲解的方法,我会给出这种方法——两位数乘以非整十不进位两位数,以及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做出优劣性的评价。

  2.对于新知识的呈现,不可避免的存在运算规则和运算技能上的问题,这时我会板书具体详细的计算步骤和程序,以及每个步骤上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和注意事项:包括数位对位法则,乘法顺序法则,积的写法顺序法则等,并使用彩色粉笔以及醒目的箭头标志和特殊符号使用给学生以清晰明了的提醒。

  3.在完成初步的新知识讲授之后,为了加深记忆,我会让学生复述整个运算流程和运算规则,然后通过学生的复述和我的补充,最终完成两位数乘以非整十不进位两位数的文字规则描述,并督促学生记录在课本上。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学*理论认为:知识的'学*是学*者自我选择和建构的过程,我在设计这一环节的时候,充分考虑到作为主体的学生自我建构能力,在学生自己比较与归纳的基础上,通过师生之间的协商互助来达到问题解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构建一个易于学生理解的运算法则,更容易让学生掌握新知识。

  环节三:随堂练*,巩固提高(8分钟)

  上述环节进行之后,我将布置教材63页“做一做”中的8个题目,让学生随堂练*,同时,我会把这8个题目呈现在黑板上,让具有代表性的同学上黑板完成题目。在此过程中,我会随堂巡视,发现有针对性的问题。

  在学生完成的基础上,我会结合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上黑板完成题目的学生成果进行评价,找出呈现的问题并进行纠正。

  [设计意图]:通过有效的随堂训练来巩固教学成果,能够及时地发现问题并即刻解决,把问题留在课堂中。

  环节四:课堂总结,思路整理(4分钟)

  最后一个环节,我会提出一个总结性的问题:“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你学到了什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本节内容学*的收获。这时,我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作出表达,帮助其作出自我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的语言表述,既对本节课的学*内容作出总结,又帮助学生自己厘清思路。

  七、说板书和作业设计

  根据教学目标和课后练*,我设计了以下一个作业: 把课后“练*十五”中的1——4题做在课后作业本上。 以下是我本节课的板书设计: (略)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请各位老师和各位同学指导批评。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6

  一、说教材

  1、说课的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课本第五册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一教时“认识分数”及93页做一做。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差异。学生初次学*分数会感到困难。分数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但“物体和图形的一半”却是学生所熟悉的,因此,本节课主要从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经验出发,并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让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而且是在“*均分”的情况下才能产生分数,给学生建立初步的分数概念,为进一步学*分数和小数打下初步的基础。

  3、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

  (2)、能直观地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3)、沟通生活和数学的联系,感知生活中的数学。

  4、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

  (1)、教材以“游乐园”的形式,呈现了本单元的'基本学*内容,体现了在玩中认识数学以及人与生活、自然的有机联系。

  (2)、“认识几分之一”通过两个学生分月饼的情境引入分数,使学生知道把一块月饼*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块月饼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写作 。利用迁移推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3)、学生通过动手折出之分几一、创设学*情境,重视教学知识的操作性,让学生充分感知分数,并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5、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理解只有*均分才能产生分数和认识几分之一是教学重点;感知分数的意义和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是教学难点;教学的关键是提供学生尽可能多的材料,通过学生折、玩、涂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分数的意义和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重视学生的思维发展。

  二、说教法

  设计这节课主导思想是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让学生在折一折、涂一涂、玩一玩中探索分数的意义,亲自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新课标》中提出的:“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

  三、说学法

  1、 通过直观形象的图形、实物中认识“*均分”、进而感知分数的意义。

  2、 进行比较、动手实践中学*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

  四、本节课教学设计主要分四个环节进行

  1、 活动引入,体会*均分。

  2、 主动探索,感悟新知。(从面到点)

  (1)认识几分之一:*均分——分母的意义——几分之一的意义——揭示课题。

  (2)认识1/2 :不同的图形用相同的分数表示。

  3、 利用学生资源(动手操作)比较分数的大小。

  4、 在生活中找分数,让学生体验分数来源与生活。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7

  一、说教材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分数的初步认识”《几分之一》。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使学生认识、读写几分之一的数,会比较大小。2、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其中我把“认识、读写、比较大小”确定为本课的重点。把“理解含义”确定为本课的难点。

  二、关于教法、学法

  教学中,我采用“问题解决式”的教学方法,力求知识让学生自己学会。同时利用、图形等辅助教学。

  下面,我就把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展示给大家。

  三、教学流程

  (一)第一个环节:复*导入,计划2分钟完成。首先我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秋节吃月饼导入复*。我是这样导入的:中秋节的时候你们吃月饼了吗?今天啊,老师也带来了一些月饼,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你们愿意吗?(出示复*题)①把4块月饼*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块?②把2块月饼*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块?③把1块月饼*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块?从而引出课题:这半块月饼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数应该怎样表示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几分之一”。(板书、齐读课题)

  【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切入,既激发了兴趣,又调动了学*的积极性。】

  (二)第二个环节探究新知,计划用20分钟完成。

  1、第一个步骤自主探究。我出示自学指导:①把一块月饼*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分之一,写作()。②把一块月饼*均分成四份,每份是它的()分之一,写作()。③把一个圆*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它的()分之一,写作()④先自己看书自学,想一想,填一填,再和同桌说一说。(时间3分钟)

  【自学指导的设计,能够更加明确地引导学生自学。】

  学生自学过程中,我要深入其中,了解学情督促自学,为汇报作准备。

  2、第二个步骤汇报交流,①我组织学生逐题汇报,并借助帮助学生理解1/2的含义:把一块月饼*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写作1/2。(板书)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说理训练,通过练说、指名说、互说等形式理解的1/2含义。

  ②接着引导学*读写。重点强调书写顺序,并介绍各部分名称及读写方法。1/2读作二分之一(板书)。

  ③1/4、1/3的认识方法与1/2基本相同,但要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过知识的迁移,自主理解1/4、1/3的含义。(我适时板书)

  ④接下来设计了一个拓展练*:举出生活中几分之一的数,说说它的意义。【使学生知道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可以用几分之一的数来表示,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最后进行小结:像1/2,1/4,1∕3,这样的数都是分数。(板书)

  3、第三个步骤动手操作。共设计2个操作活动:①第一个活动按要求折出一个长方形的1/5,并涂上颜色。②第二个活动拿出喜欢的图形,折出几分之一涂上颜色。

  【这个环节将例1和例2的活动进行了有机的整合,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分数的含义。】

  汇报时组织学生到前面边演示边汇报,并贴在黑板上,观察不同的折法,异中求同。

  4、第四个步骤比较分数的大小。(5分)

  出示例题【引导学生借助实物比较分数大小,并总结规律:分子

  是1的分数,分母越大,分数越小。】

  【以上就是探究新知,也是本节课的核心环节。我采用想、说、折、比等活动强化重难点;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说来强化思路,培养思维能力。】

  (三)第三个环节:巩固提高,计划10分钟完成。

  我设计了3组练*题

  1、看图写分数2、判断对错。3、写分数,比大小。

  【通过各种不同层次的练*,巩固本节课知识。】

  (四)第四个环节:本课总结(2分钟完成)

  【让学生谈收获,总结归纳本课的内容。】

  (五)第五个环节:课堂作业(5分钟完成)

  【目的是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1、填一填:1/5读作( ) 三分之一写作( )

  2、比大小:1/4()1/5 1/6() 1/3

  最后设计了一道思考题【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得到发展。】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8

  一、说教材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分数的初步认识”《几分之一》。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使学生认识、读写几分之一的数,会比较大小。2、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其中我把“认识、读写、比较大小”确定为本课的重点。把“理解含义”确定为本课的难点。

  二、关于教法、学法

  教学中,我采用“问题解决式”的教学方法,力求知识让学生自己学会。同时利用、图形等辅助教学。

  下面,我就把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展示给大家。

  三、教学流程

  (一)第一个环节:复*导入,计划2分钟完成。首先我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秋节吃月饼导入复*。我是这样导入的:中秋节的时候你们吃月饼了吗?今天啊,老师也带来了一些月饼,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你们愿意吗?(出示复*题)①把4块月饼*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块?②把2块月饼*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块?③把1块月饼*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块?从而引出课题:这半块月饼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数应该怎样表示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几分之一”。(板书、齐读课题)

  【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切入,既激发了兴趣,又调动了学*的积极性。】

  (二)第二个环节探究新知,计划用20分钟完成。

  1、第一个步骤自主探究。我出示自学指导:①把一块月饼*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分之一,写作()。②把一块月饼*均分成四份,每份是它的()分之一,写作()。③把一个圆*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它的()分之一,写作()④先自己看书自学,想一想,填一填,再和同桌说一说。(时间3分钟)

  【自学指导的设计,能够更加明确地引导学生自学。】

  学生自学过程中,我要深入其中,了解学情督促自学,为汇报作准备。

  2、第二个步骤汇报交流,①我组织学生逐题汇报,并借助帮助学生理解1/2的含义:把一块月饼*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写作1/2。(板书)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说理训练,通过练说、指名说、互说等形式理解的1/2含义。

  ②接着引导学*读写。重点强调书写顺序,并介绍各部分名称及读写方法。1/2读作二分之一(板书)。

  ③1/4、1/3的认识方法与1/2基本相同,但要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过知识的迁移,自主理解1/4、1/3的含义。(我适时板书)

  ④接下来设计了一个拓展练*:举出生活中几分之一的数,说说它的意义。【使学生知道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可以用几分之一的数来表示,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最后进行小结:像1/2,1/4,1∕3,这样的数都是分数。(板书)

  3、第三个步骤动手操作。共设计2个操作活动:①第一个活动按要求折出一个长方形的1/5,并涂上颜色。②第二个活动拿出喜欢的图形,折出几分之一涂上颜色。

  【这个环节将例1和例2的活动进行了有机的整合,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分数的含义。】

  汇报时组织学生到前面边演示边汇报,并贴在黑板上,观察不同的折法,异中求同。

  4、第四个步骤比较分数的大小。(5分)

  出示例题【引导学生借助实物比较分数大小,并总结规律:分子

  是1的分数,分母越大,分数越小。】

  【以上就是探究新知,也是本节课的核心环节。我采用想、说、折、比等活动强化重难点;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说来强化思路,培养思维能力。】

  (三)第三个环节:巩固提高,计划10分钟完成。

  我设计了3组练*题

  1、看图写分数2、判断对错。3、写分数,比大小。

  【通过各种不同层次的练*,巩固本节课知识。】

  (四)第四个环节:本课总结(2分钟完成)

  【让学生谈收获,总结归纳本课的内容。】

  (五)第五个环节:课堂作业(5分钟完成)

  【目的是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1、填一填:1/5读作( ) 三分之一写作( )

  2、比大小:1/4()1/5 1/6() 1/3

  最后设计了一道思考题【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得到发展。】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9

  各位评委、各位领导:你们辛苦了!我叫***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小树有多少棵》,它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设计、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简要阐述我的教学思路。

  教学内容:

  《小树有多少棵》这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一单元第2、3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上学期已经熟练掌握乘法口诀基础上,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教材利用三捆小树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探索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也是学*两位数乘一位数口算方法的基础,为第四单元、第六单元学*笔算乘除法打基础。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口算训练,既能培养学生迅速的口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注意、记忆和思维能力,同时也是学*笔算的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一阶段的学*已经能熟练掌握一位数乘一位数的表内乘法,能运用已学乘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对用乘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

  教学目标:

  ⑴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⑵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教学难点:

  发现规律,将乘数是整十数的口算方法,迁移到乘数是整百、整千数的口算乘法中。

  教法学法: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发现法,学生是学*的主体,是个“发现者”。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展开思维,发现方法,发现规律,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2.练*法,练*在数学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本节课在新课后设计不同层次的练*,通过一系列灵活多样,一定量化的训练,使学生掌握方法,提高能力。

  3.迁移法,由于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十分紧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就应当运用迁移规律,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以旧引新。乘数是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就可以从乘数是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中进行迁移,这样的知识迁移,最后转化为技能技巧,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首先我用激励的语言祝贺孩子们成为三年级的小学生,欢迎他们重新回到学校。

  以美化身边的环境为契机引出情境图。

  1.探索新知

  (1)仔细观察并说出数学信息。(2)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3)试着解决问题:3捆小树一共有多少棵?

  (板书课题:小树有多少棵)引出:20×3=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是教学的必要手段,让学生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并巩固复*乘法的意义,为新课的教学奠定基础。

  2.讨论算法。(学生经过独立思考,交流算法)

  (1)20+20+20=60(2)2个十乘3是6个十,就是60。(3)2×3=6,20×3=60 先不看20后面的“0”,2×3=6,乘完后再在6的后面加一个“0”,所以就等于60.

  3.优化算法:以上算法你认为哪种更简单?

  由于学*过乘法的意义,所以学生会根据已有的经验排除加法,很自然地选择第三种方法。而第三种方法是本节课希望学生掌握的口算方法,所以教师抓住机会及时总结、强化。

  4.小结:在乘的时候先不看乘数末尾的“0”,乘完以后再在积的末尾添上同样多的“0”。

  5.师生共同将题目补充完整,教师板书为学生做好示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惯。

  6.追加问题:4捆小树有多少棵?5捆呢?(让学生独立完成题目进一步强化口算的方法。)

  二、 迁移应用,探索规律。

  1.出示练*

  3×2 5×4 6×7

  30×2 50×4 6×70

  300×2 500×4 6×700

  学生通过独立计算,得出算式的结果,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几组题目,找一找竖列算式的规律,用自己的话说说发现了什么?学生能够发现,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的末尾依次多一个“0”,积的末尾也多一个“0”。学生已经把整十数乘一位数的方法迁移到整百数乘一位数,此时进行方法的强化,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计算的方法,既训练学生的思维,又发展学生的语言。

  2.拓展训练

  1、3000×2 5000×4 6×7000

  在学生总结出整百数乘一位数口算方法的基础上,随即出示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学生能够类推出相同的方法,使学生真正理解添上同样多的“0”的含义,并且把这种口算的方法熟记于心,达到内化的目的。

  2.数学游戏

  教师事先准备好卡片,以同桌为单位开展游戏活动。

  游戏规则:一位学生取一位数,另一位学生取整十、整百或整千数,然后两个学生都计算这两个数相乘的结果,看谁算得又快又准确。

  (设计意图创设游戏环节,是为了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培养学生的思维独立性和灵活性。)

  三、 变式练*,积累内化。

  1.口算练*:(学生独立计算,指名说说算理。)

  2页3题30×4 50×8 9×600 40×5 60×7 800×4

  3页2题70×8 30×6 600×9 4×60 20×7 3×800

  90×5 8×50 700×4

  2.归纳巩固

  整十数、整百数、整千数乘一位数,先不看()末尾的“0”,乘完以后再在()的末尾添上()的“0”。

  2、布置作业。

  解决问题:3页3题(利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复*乘法的意义)

  四、说板书设计

  小树有多少棵

  20×3=

  ① 20+20+20=60

  ② 2个十乘3是6个十,就是60。

  ③ 2×3=6,20×3=60

  【设计理念:简洁明了,能让学生一目了然,黑板的右边空出来,方便学生自由练*。】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菁华9篇)(扩展2)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菁华10篇)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我今天的说课题目是有除法的四则混合运算

  一、说教材

  1.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三个信息窗的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在一二年级学*了整数的加减乘的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册教学有除法的的混合运算,为以后解决更复杂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本课情境图呈现的是两位小记者在果品包装车间,了解包装情况的场面。两幅图分别呈现了果冻和梨糕的包装流水线,通过对话提供数学信息。拟引导学生提出两步计算的问题,引入对连除和先加再除(包括带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学*。引导学生先想,在有两级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中。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在含有括号的算式中,应该怎样计算,并让学生自己计算出结果。

  2. 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结合现实情景,掌握有除法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活动,使学生亲身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使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得到发展。发展“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公*、公正的态度,激发对数学的学*兴趣。

  3. 教学重点,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并理解有除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难点是运用有除法的混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二、说学情

  这节课面对的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思维方式是以具体的、详细的形象思维为主,有意注意时间短,一些生活活泼、色彩鲜艳的刺激容易引起他们的无意注意,成为他们的注意对象。性格上好动爱玩,赋予想象,表现欲强是他们显著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方式,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或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因此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热情。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因此我希望引导学生用自主学*和交流互补法进行学*。

  (1)自主学*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使学生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组织学生人人参与,结合教材,紧密生活,让学生带着数学走入生活,突出学生的主题地位,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为终身学*发下基础。

  (2)交流互补法: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讲解、演示操作,让学生开动脑筋,互相讨论,培养合作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最后我来具体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四、教学程序及设想: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去做了采访,这是小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记录下的一段画面(两幅图分别呈现了果冻和梨糕的包装流水线),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果冻和梨糕的制作过程,好吗?请你仔细观察,他们都带来了那些信息呢?

  让学生观察进入情境图,搜集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各抒己见,合理性的数学问题都给出鼓励性评价,教师有选择的记录信息)

  意图:把教学内容和实际生活相联系,调动学生的学*热情,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的沉思,期待录找理由和证明过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激发学*兴趣。

  (二)、解决问题,探索新知。

  1.解决第一个教学红点: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有960个果冻,2个果冻装一包,4包装一盒,可以装多少盒?

  你想怎样做?先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再全班交流:

  (2)教师: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交流理清思路,学生列出算式。学生可以列出分布算式,也可以列出综合算式。

  先算装多少包,再算装多少盒。960÷2=480(包)

  480÷4=120(盒)

  (3)引出连除算式后,重点引导学生明确每一步的意义。结合分布算式理解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960÷2÷4

  (4)也可先算一盒装多少个,再算可以装多少盒。

  960÷(2×4)

  引导学生重点说算式每步的意义,明确运算顺序

  意图: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使他们亲身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满足学生内心的探究感和成就感。在次过程中体会与他人交流的快乐感。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质疑、解疑,真正把学*主动权交给学生。

  2、解决第二教学红点:

  一堆梨糕有320片,另一堆有520片,4片梨糕装一包,一共可以装多少包?

  请学生列式,独立算出结果,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3.合作探究有除法的混合运算顺序,先分组讨论,全班汇报。老师实时总结。连初的混合算式从左向右算,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的。

  意图:学生通过第一个问题,经历了探究知识的过程,初步掌握了用混合算式解决问题的办法,自主解决第二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混合运算顺序,在不断运用中发现规律,使运算规则的产生满足探究的自然需求。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使数学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相连,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运用意识。

  (三)、巩固练*,拓展应用。

  1.自主练*1

  学生独立审题,弄清题目意思,让学生明白每一步计算的含义,做后集体订正。

  2. 自主练*2

  (1)指名读题,说说你从图上知道了什么?

  (2)你想怎样做?

  (3)指名说说表格中的每个数字的含义后,学生独立完成表格,

  (4)全班集体订正

  培养学生的良好做题*惯

  3、自主练*3:

  先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集体订正

  意图:通过由易到难的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升华知识,使知识得到延伸,并且运用与生活实际,体会学*数学的重要性。

  (四)、课堂总结,反思升华。

  谈话: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用到今天所学知识?

  意图:引导学生总结反思,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养成良好的学**惯。体现课内向课外的延伸,让数学回到生活。让学生体会数学从生活中来到是生活中去的奥妙。

  最后,请允许我以几句在实际教学中感悟颇深的话语来作为我今天说课的结束语:教育是探究和启蒙,不是宣传和灌输

  教育是*等对话和自由交流,不是指示和命令

  教育是丰富知识,而不是同意思想

  教育是信任而不是防范。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评委和老师!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整数是单位“1”的叠加,而分数是单位“1”的均分,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是学生认识数的一次质的飞跃。

  本节课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几分之一既是一个分数,又是一个分数单位,对以后认识几分之几、分数大小的比较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分数,能结合具体图形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直观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几分之一的认识过程,体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法,获得数学学*的活动经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具体实例,感受到数由整数向分数的扩展,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直观演示法、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五、教学具准备

  学具:每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若干。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彩笔,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纸片,1分米长的线段,两分米长的绳子。

  四、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利用小朋友们喜欢的《西游记》的故事创设一个分东西的情景。同时播放背景音乐。

  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这一天,天气特别热,师傅就派猪八戒和沙僧找水喝,没想到,他俩找到了一个大西瓜,他们可高兴了,猪八戒实在忍不住了,就商量着和沙僧先吃掉这个西瓜,可是俩个人该如何分西瓜才公*呢?

  (二)学*新课、探究新知

  1、 引入“一半”,引导学生经历分数“从整体知识到分数

  知识”的数学化过程。

  (1) 学具操作,理解“一半”

  先让学生说一说该如何分西瓜,怎样知道是“一半”, 然后通过折圆形纸片的一半,强调*均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均分,明白只要把一张纸*均分成两份,每份都是这张纸的一半。为下一步理解分数的的意义打下基础。

  (2)发挥想象,创造符号,表达“一半”

  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可以通过画图、写字或者写数字等方式创造出表示一半的符号。

  学生自由活动,小组交流,展示,让学生说出理由。表扬学生的创新精神,着重针对画图的学生作品讲解。

  在小结中总结三个共同特点,第一,都注意到了*均分;第二,都*均分成了两份;第三,都取了其中的一份。(师边说边板书—,2,

  1),引出在数学上,一半可以用1/2来表示,数学上把像1/2这样的数叫做分数。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分数。(板书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接着引导学生明白:中间短短的横线叫分数线,表示*均分;分数线下的“2”表示*均分成两份,分数线上面的“1”表示其中的一份。再让学生齐读分数。

  (3)进一步理解1的意义: 2

  ①让学生动手用各种图形来表示出1/2,体验不同折法。

  ②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要求学生运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1/2所表示的意义,特别要讲清是谁的1/2。并启发思考:折法不同,涂色的部分也各不相同,但它们都可以用1/2 来表示,那是为什么?理解只要把一个图形*均分成两份,每一份都可以用1/2表示。

  ③展示没有*均分的例子,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这些反例来突出“*均分”在分数概念中的核心作用,形成有意义的建构。

  这一环节着眼一个“动”字, 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让学生主

  动地从不同的角度去进一步认识1/2,丰富1/2 的`表象,建构1/2 的意义,使学生对数的认识由整数扩展到了1/2,也为后面学*其他分数提供思路和方法。

  2、故事衔接,深入认识分数

  (1)就在猪八戒和沙僧准备分西瓜的时候,孙悟空从天而降,批评了他们,八戒只好求饶,说西瓜四个人一块吃,你能帮他们再分一分吗?通过故事的发展,自然引出对1/4的认识。

  (2)动手操作,创造1/4。

  通过折长方形纸片的1/4,加深对此分数的理解。

  (3)利用图形,探索其他分数

  ①让学生利用纸片等材料通过折一折、画一画,表示自己喜欢的分数,并请部分学生将自己的作品贴在黑板上相应的分数下面,说说分数表示的意思。这一极具探究空间的开放性活动,再次提供给学生自主创造的机会,在“做分数”和交流的过程中得到了更多新的几分之一,对分数的认识也由1/2扩展到了几分之一。

  ②继续创造几分之几

  我们知道猪八戒是最馋嘴的,我们帮他们把西瓜分成了四份,可是猪八戒一不留心吃掉了两份,它吃掉了西瓜的几分之几呢?

  学生思考,展示交流 重点理解:里面有几个?

  五、巩固新知,拓展思维

  1、 基础练*:让学生辨别图中阴影部分可以用1/2表示2414吗?加深对分数的理解。

  2、 提高练*:让学生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学以致用。

  3、 拓展练*:一条长1米的绳子,把它*均分成10份,每份是( )米,也就是( )。

  六、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3

  一、说教学背景

  1、教材分析

  “认识分数”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万以内整数的基础上,联系实际生活的需要,先从学生们熟悉的野餐均分食物的情境出发,联系*均分蛋糕的结果,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然后让学生自己用不同的方法折纸,并涂出它的1/2,进一步体会意义,接着又在操作活动中教学几分之一的大小比较。这是学生对数的认识的一次重要扩展。这部分知识的掌握不仅可以使理解并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也可为今后进一步深入学*分数和小数打下基础。

  2、学情分析

  小学生从认识整数发展到认识分数,是一次飞跃,学生在生活中听说过二分之一,三分之一,但是他们并不理解。分数的产生是从等分某个不可分的单位开始的,儿童生活里有这样的经验,但不会以分数来表述。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主动地反思并获取知识。

  二、说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对这节教材的要求是这样的: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根据教材地位、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直观认识几分之一,初步形成关于几分之一的表象,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直观地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方面: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通过一系列操作、讨论等数学学*活动,体会到认识分数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3)情感与态度方面:感受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乐趣,培养自主探索的学**惯。

  2、教学重点:认识几分之一的含义

  3、教学难点:在头脑中建构起几分之一的表象。

  三、说教学策略

  1、突出数学概念形成的一般过程。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分数的概念是一个原发性概念,学生头脑中没有与之对应的上位或下位概念,因此必须遵循数学概念形成的规律,按照实例观察、分析共性、抽象属性、符号表示、具体运用的流程充分展开教学过程,尤其是要通过大量的操作实践,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比较丰富的表象。

  2、突出数学学*方式的综合运用。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学*方式。本课教学从教师的教来看,要做到设情引趣,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学、乐学;要创造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氛围,让学生会学、善学。从学生的学来看,要注重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注重同桌互学,小组研讨,集体交流。整个教学过程着眼于一个“探”字,贯穿一个“疑”字,突出一个“动”字。

  (1)自主学*,着眼一个“探”字。

  数学学*的主体是学生,要让他们拥有强烈的学*欲望,亲身感受探寻数学的乐趣,用自己的方式去主动学*。例如:表示半个蛋糕时,让学生尝试着想办法表示它。这样促使学生主动、全面地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主体性的生成和发展。

  (2)巧妙引导,贯穿一个“疑”字。

  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把学生思维引到焦点上,使他们动脑筋,感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例如:当认识了二分之一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能折出这张纸的1/2,你还能折出它的几分之一呢?这样设疑大大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索。

  (3)实践操作,突出一个“动”字。

  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摆学具等实践活动,在思维活跃和情绪高涨的情况下,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活动中,学生不单单是在动口、动手、动脑,更重要的是通过“动的过程”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外在“动”的形式,使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和感悟更为深刻和完善。

  四、说教学流程

  (一)、情境引入:

  1、谈话出示情境图,说说准备了哪些食品?怎样分能让两人都满意?(突出*均分)

  2、学生共同*均分野餐的食品,汇报分法和结果。

  【设计意图:要让学生在熟悉的实际生活情境中经历由整数拓展到分数的过程。】

  (二)、探究新知:

  1、认识1/2。

  (1)组织学生利用学具小圆片动手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初步形成1/2的表象。

  (2)老师小结揭题,规范表述分数意义的语言,并指导写法、读法和各部分的名称、含义。

  【设计意图:在*均分的过程中,学生逐步积累了1/2的基本表象,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尝试建构1/2的意义,整个环节从操作实践开始,完成于意义建构。】

  (3)通过反例(没有*均分的情况)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设计意图:进一步突出“*均分”在分数概念中的核心作用。】

  (4)折纸游戏:表示其他学具图形的1/2,体验不同折法,设问:大家看黑板上这几幅作品,他们的折法不同,涂色的部分也各不相同,但它们都可以用1/2来表示,那是为什么呢?并观察发现:*均分的图形大小相同,他们的1/2也相同;*均分的图形大小不同,他们的1/2也不同。教师重点指出“要讲清是谁的1/2”。[这里为今后分数应用题中分率与对应单位1埋下伏笔。]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游戏中发挥创造性,从各种不同的方法中进一步认识1/2,丰富1/2的表象,也为后面学*其他分数提供思路和方法。】

  2、认识几分之一。

  过渡:除了能折出这些纸的1/2,你还能折出它们的几分之一呢?(相机板书:1/3、1/4、1/5……)让学生利用各种学具纸片等材料通过折一折、画一画,表示自己喜欢的分数,贴上黑板上相应的分数下面,并说说分数表示的意思。

  【设计意图:再次提供给学生自主创造的机会,在动手操作中主动拓宽知识,认识新的分数。】

  3、在辨析中深化认识。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设计意图:针对分数概念中容易出错的地方有目的的让学生鉴别,以加深印象。】

  4、辩论验证,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1)谈话引出辩论问题:妈妈买了两个同样的大饼,弟弟吃了一个饼的1/2,哥哥吃了一个饼的1/4,他们谁吃得多?引发不同意见,引导学生通过折纸来加以直观验证,也允许学生进行单纯数学思考,即从*均分的份数上理解其中一份的大小。

  (2)妈妈吃了饼的1/8和兄弟俩比一比,是多还是少呢?

  (3)整理本堂课上用圆片表示的分数,进行排列,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其中的秘密。(同样大小的圆片,*均分成不同的份数,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反而越小。)再出示一整个全部涂满颜色的圆,体会几分之一与“1”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主动辩论、验证比较,一方面丰富对几分之一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简单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发展数学思考。】

  (三)巩固新知:

  1、听写分数的练*。(教师说分数的方式是多样的,如A、八分之一;B、一个分数,分母是10,分子是1;C、把一块糖*均分成5份,一份是这块糖的几分之几。)

  2、从身边的事物中找一找分数,并具体说明一下,老师可以先举个实例作启发。

  3、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设计意图:通过多形式听写分数的综合练*,巩固本课所学基本知识点。通过寻找身边的`分数再次让数学知识回归到实际生活中,从黑板报中“艺术园地”约占版面几分之一的估计中,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数感。】

  (四)总结拓展。

  1、全课总结。

  2、发散练*:表示出每个小图形是大正方形的几分之一。[此题是课本上“想想做做”第6题的延续,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4

  一、说教学背景

  1、教材分析

  “认识分数”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万以内整数的基础上,联系实际生活的需要,先从学生们熟悉的野餐均分食物的情境出发,联系*均分蛋糕的结果,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然后让学生自己用不同的方法折纸,并涂出它的1/2,进一步体会意义,接着又在操作活动中教学几分之一的大小比较。这是学生对数的认识的一次重要扩展。这部分知识的掌握不仅可以使理解并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也可为今后进一步深入学*分数和小数打下基础。

  2、学情分析

  小学生从认识整数发展到认识分数,是一次飞跃,学生在生活中听说过二分之一,三分之一,但是他们并不理解。分数的产生是从等分某个不可分的单位开始的,儿童生活里有这样的经验,但不会以分数来表述。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主动地反思并获取知识。

  二、说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对这节教材的要求是这样的: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根据教材地位、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直观认识几分之一,初步形成关于几分之一的表象,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直观地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方面: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通过一系列操作、讨论等数学学*活动,体会到认识分数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3)情感与态度方面:感受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乐趣,培养自主探索的学**惯。

  2、教学重点:认识几分之一的含义

  3、教学难点:在头脑中建构起几分之一的表象。

  三、说教学策略

  1、突出数学概念形成的一般过程。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分数的概念是一个原发性概念,学生头脑中没有与之对应的上位或下位概念,因此必须遵循数学概念形成的规律,按照实例观察、分析共性、抽象属性、符号表示、具体运用的流程充分展开教学过程,尤其是要通过大量的.操作实践,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比较丰富的表象。

  2、突出数学学*方式的综合运用。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学*方式。本课教学从教师的教来看,要做到设情引趣,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学、乐学;要创造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氛围,让学生会学、善学。从学生的学来看,要注重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注重同桌互学,小组研讨,集体交流。整个教学过程着眼于一个“探”字,贯穿一个“疑”字,突出一个“动”字。

  (1)自主学*,着眼一个“探”字。

  数学学*的主体是学生,要让他们拥有强烈的学*欲望,亲身感受探寻数学的乐趣,用自己的方式去主动学*。例如:表示半个蛋糕时,让学生尝试着想办法表示它。这样促使学生主动、全面地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主体性的生成和发展。

  (2)巧妙引导,贯穿一个“疑”字。

  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把学生思维引到焦点上,使他们动脑筋,感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例如:当认识了二分之一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能折出这张纸的1/2,你还能折出它的几分之一呢?这样设疑大大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索。

  (3)实践操作,突出一个“动”字。

  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摆学具等实践活动,在思维活跃和情绪高涨的情况下,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活动中,学生不单单是在动口、动手、动脑,更重要的是通过“动的过程”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外在“动”的形式,使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和感悟更为深刻和完善。

  四、说教学流程

  (一)、情境引入:

  1、谈话出示情境图,说说准备了哪些食品?怎样分能让两人都满意?(突出*均分)

  2、学生共同*均分野餐的食品,汇报分法和结果。

  【设计意图:要让学生在熟悉的实际生活情境中经历由整数拓展到分数的过程。】

  (二)、探究新知:

  1、认识1/2。

  (1)组织学生利用学具小圆片动手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初步形成1/2的表象。

  (2)老师小结揭题,规范表述分数意义的语言,并指导写法、读法和各部分的名称、含义。

  【设计意图:在*均分的过程中,学生逐步积累了1/2的基本表象,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尝试建构1/2的意义,整个环节从操作实践开始,完成于意义建构。】

  (3)通过反例(没有*均分的情况)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设计意图:进一步突出“*均分”在分数概念中的核心作用。】

  (4)折纸游戏:表示其他学具图形的1/2,体验不同折法,设问:大家看黑板上这几幅作品,他们的折法不同,涂色的部分也各不相同,但它们都可以用1/2来表示,那是为什么呢?并观察发现:*均分的图形大小相同,他们的1/2也相同;*均分的图形大小不同,他们的1/2也不同。教师重点指出“要讲清是谁的1/2”。[这里为今后分数应用题中分率与对应单位1埋下伏笔。]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游戏中发挥创造性,从各种不同的方法中进一步认识1/2,丰富1/2的表象,也为后面学*其他分数提供思路和方法。】

  2、认识几分之一。

  过渡:除了能折出这些纸的1/2,你还能折出它们的几分之一呢?(相机板书:1/3、1/4、1/5……)让学生利用各种学具纸片等材料通过折一折、画一画,表示自己喜欢的分数,贴上黑板上相应的分数下面,并说说分数表示的意思。

  【设计意图:再次提供给学生自主创造的机会,在动手操作中主动拓宽知识,认识新的分数。】

  3、在辨析中深化认识。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设计意图:针对分数概念中容易出错的地方有目的的让学生鉴别,以加深印象。】

  4、辩论验证,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1)谈话引出辩论问题:妈妈买了两个同样的大饼,弟弟吃了一个饼的1/2,哥哥吃了一个饼的1/4,他们谁吃得多?引发不同意见,引导学生通过折纸来加以直观验证,也允许学生进行单纯数学思考,即从*均分的份数上理解其中一份的大小。

  (2)妈妈吃了饼的1/8和兄弟俩比一比,是多还是少呢?

  (3)整理本堂课上用圆片表示的分数,进行排列,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其中的秘密。(同样大小的圆片,*均分成不同的份数,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反而越小。)再出示一整个全部涂满颜色的圆,体会几分之一与“1”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主动辩论、验证比较,一方面丰富对几分之一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简单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发展数学思考。】

  (三)巩固新知:

  1、听写分数的练*。(教师说分数的方式是多样的,如A、八分之一;B、一个分数,分母是10,分子是1;C、把一块糖*均分成5份,一份是这块糖的几分之几。)

  2、从身边的事物中找一找分数,并具体说明一下,老师可以先举个实例作启发。

  3、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设计意图:通过多形式听写分数的综合练*,巩固本课所学基本知识点。通过寻找身边的分数再次让数学知识回归到实际生活中,从黑板报中“艺术园地”约占版面几分之一的估计中,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数感。】

  (四)总结拓展。

  1、全课总结。

  2、发散练*:表示出每个小图形是大正方形的几分之一。[此题是课本上“想想做做”第6题的延续,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5

  一、说教材

  1、说教材内容: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七册P1—3的例1、例2以及相关的课后练*题。这部分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个级的所有计数单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学*的高一级数(万级)的读法,教材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数级的学*,让学生明白生活中较大的数用个级来计数是不能满足的,从而理解学*亿以内数的必要性。

  2、说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懂得如何正确读亿以内数的读法,并且弄清楚中间有0和未尾有0的数的读法。为学*亿以内数的写法和亿以内数的加减法打下基础。

  3、说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主要是引导学生弄清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有哪些和数位表;引导学生正确读亿以内较大的数,特别要注意纠正学生在读中间有0和未尾有0的数时所出现的错误。

  4、说教学难点:

  本课的教学法难点主要表现在各数级中间或未尾有0的数的读法。必须让学生明白哪些情况下读0,哪些情况下不读0。

  5、教材编排的特点:

  本课教材是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来编排的,首先教材列举生活中较中的数据,如北京的人口数量一千一百零八万,光的速度每秒三十万千米等,这些都是很大的数,用个级的计数单位来表示很困难,从而引出万级数的学*,并且让学生懂得学*亿以内数的必要性。教材编排时很注重科学性和合理化,先提出学生熟悉的记数单位个位、十位、百位和千位,然后引出万级的计数单位: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等计数单位,由于万级数都小于亿,所以教材把此部分的内容称为亿以内数,既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又既有数学的科学性和严肃性。教材共安排了例1和例2两个典型内容和一些相关练*题,不仅加深学生对本课的理解,还有助于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消化及巩固。

  6、教具准备:计数器或算盘一个。

  二、说教法

  1、本课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观察法和发现法,老师要适当地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从观察中发现数的读法原则,之所以采用这两种教法,是针对学生以前在学*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懂得了个级数读法而设置的,用原有的经验和方法来解决本课的问题,应该是可行的。

  2、本课在提问方式上,应多用启发式提问,首先让学生质疑,然后让学生经过自身的经验寻找解决的方法。

  三、说学法

  根据我的学生情况,我认为本课的学法,应该是以自主探究式学*方法为主,学生通过观察以及总结来解决问题,在这节内容的教学中,教师不需要做太多的讲解,只适时作适当的引导。为什么采用此种方法,主要是因为学生已经有了个级数读法的经验,移植到本课,用来解决本课问题是很自然的,大多数的学生是可以独立完成的。

  四、说教学设计

  根据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以及本课的教学内容步步逼进的特点,我认为本课教学应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一)设置问题,巧妙导入

  为了激起学生的学*兴趣,教师可先列举一些比较的大的数,如:北京市的人口一千一百零八万,光的速度每秒三十万千米等较大的数,然后让学生用口头来描述,学生觉得用原来学的计数单位(个级)很难正确描述这些数据,从而引出新的课题,教师可以不失时机地导入新课内容。并板书:亿以内数的读法。

  (二)复*旧知,先立后破

  1、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先以复*旧知为基础,先唤起学生对个级(千位、百位、十位、个位)的印象,为达到这个目标,教学可以这样设计:

  师:我们已经学过个级的计数单位,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然后板书:一万。

  由于学生以前学过一万,对这样的知识不会感到陌生,因而教学可以用步步递进的方法引出后面更大的计数单位。

  2、教师接着问学生:十个一万是多少?学生经过思考可以得结论,知道是十万。根据回答板书:十万。

  3、教师可用类似的办法,让学生继续观察,得出后面的更大的计数单位:百万、千万、亿等计数单位。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主要是激起学生学*的欲望,然后顺理成章地引入新的内容。为什么采用这样的方法,是因为学生已经认识计数单位,在此教师只不过引导他们提升对更高一级计数单位的认识,所以要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总结。

  4、引学生看数位表,并说明个级和万级。个级有四个数位(个、十、百、千),万级也有四四个数位(万、十万、百万、千万)。

  (三)通过观察,找出规律

  教师可以这样设计,用计数器演示,个级的各个数位,然后让学生观察找出万级的计数单位,学生很快从中找出万级的计数单位,知道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和千万位,这时为了加深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可以通学*例1和例2的内容。

  学*例1,教师出示例题内容:470000、3080000、40500000。为了让学生直观地看出以上数所占的数位,可以用计数来帮助,把相应数位相互对齐。学生经过观察可能发现其中的道理,以470000为例,4对应十万位、7对应万位、后面全部是0,学生很快读出这个数,读作47万。用相似的方法来学*其它内容,学生会总结出这些数的读法。

  接着学*例2,情况和教学内容虽然稍有不同,但经过教师适当地引导,学生肯定能够掌握,由于方法相似,在这里就不展开讨论。

  通过以上两个例题的学*,学生应该明白了亿以内数的读法了,不过由于0在各种情况下出现,其也有不同的读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弄清在何种情况下如何读中间有0或未尾有0的数,这是本课学*的重点与难点,必须让学生掌握。

  最后要引导学生总结亿以内数的读法,总结出亿以内数读数的方法。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找出学生补出学生的错误,并加以纠正,最后总结亿以内数的读法:

  先读万级,再读个级;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不管每级未尾有几个0,都不读,其它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四)加深理解,巧设*题

  适量完课后的*题,以加深理解,巩固新知。

  五、说板书

  例1

  470000读作:四二七万

  3080000读作:三百零八万

  40500000读作:四千零五十万

  例2

  24600读作:二万四千六百

  6407000读作:六百四十万七千

  10030040读作:一千零三万零四十

  板书简洁,突出重点,列举了亿以内数的各种情况下的读法,对学生对亿以内数的读法有很大的帮助。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6

  一、说教材

  《笔算乘法》是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以两位数中的第二节内容,在教材上包括63页69页内容。本次说课是针对其中《笔算乘法》第一课时内容:笔算乘法中的不进位乘法(63页64页)。

  本节内容隶属于数与代数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以整十两位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编排遵循了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原则,先介绍两位数乘以两位数中不进位的算法,再进行进位的算法。本节内容既承接了之前乘法学*中多位数乘以一位数的内容,又为之后三位数乘以两位数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课程标准要求该学段的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技能,并能够运用计算法则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这些要求可以通过本课的教学得以体现。

  二、说学情

  三年级的学生具有思维快速发展,注意力和表达能力强等认知和学*特点,同时,该阶段的学生同样具有个体差异大、情感变化强、意志力薄弱等弱点。可以说,在教育这个阶段的学生时,教师如何通过合理科学的引导来培养学生的学*行为*惯是重中之重。

  学生在学*本课之前,已经具备一定的数*算能力,在接受新知识方面具有浓厚的兴趣。但在计算中仍然存在马虎大意的问题,在运用运算规则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上存在一定的迁移难度。 这些特点对于本课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思考。

  三、说目标

  与重难点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要求,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以非整十不进位两位数的计算法则;

  (二)数学思考目标:通过两位数乘以整十两位数到两位数乘以非整十的不进位两位数引导,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和体会数学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7

尊敬的各位考官: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长方形和正方形》。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今天我将贯彻这一理念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纽带,在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这节课的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二节,是学生在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已经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它为以后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以及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作奠基。

  二、说学情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为此我分析了学生的情况。在一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对长方形、正方形有了直观感知,大部分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也能说出长方形有两条长边和两条短边,4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不过对于精准的语言表达和概念的描述上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节课的学*应重点放在学生的验证过程和表达上。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从边和角的角度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在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等具体的操作思考过程中,增强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数学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过程中,感受学*空间与图形的价值,增强空间观念。

  四、说教学重难点

  通过以上我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为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学难点为观察、猜想、验证等自主探索的过程。

  五、说教法和学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鉴于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段特点,我采用了观察法、实验法及尝试练*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建立联系。这样的学*方法,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新课导入

  首先是导入环节,我将采取复*导入的形式请学生说说在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四边形有什么特征。

  接下来利用大屏幕展示一些常见的四边形,请学生将黑板上的四边形进行分类。选择出较为特殊的四边形即长方形和正方形,此时我会提问:你能准确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吗?顺势引出本节课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

  【设计意图】从简单的回顾中引入新课,既复*了旧知,又为探索新知做好铺垫,同时使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的系统性。

  (二)新知探索

  接下来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新知探索环节,我主要采用谈话法、启发法等。

  (1)首先请同学猜想:仔细观察手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猜一猜它的边和角有哪些特点?在小组里说一说。

  (2)其次请同学针对猜想进行验证并出示小组活动要求:

  ①用直尺量一量或动手折一折、比一比,你能发现哪些边的长度相等?

  ②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四个角,你能发现什么?

  (3)其次小组汇报介绍验证方法并汇报长方形的特征:

  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三种情况:

  ①学生通过量一量,从中看出上下边长度相等,左右边长度相等。我顺势介绍“对边”的概念。并与学生一同总结:通过用直尺测量长方形的不同边,验证了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征。

  ②有的学生通过折一折,说明对边相等。

  ③当学生充分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之后,我会请同学们举起手中的长方形,互相看一看,你们的长方形一样吗?(颜色、大小都不相同)虽然长方形的颜色大小不同,但是不是验证后都发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这一特征?那也就是说,无论什么样的长方形,它的边和角都有这样的特征。

  我因势利导介绍“对边、长、宽、边长”等各部分名称,并让学生指一指数学书的封面哪条边是长?哪条边是宽?在自己的正方形纸上标出边长。

  (4)最后提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我会根据学生的回答形成表格。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提供大量的机会让学生去动手和表达,具有时效性,使数学充满真实感和亲切感,学生能感受其存在的价值。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小主人去探究发现,印象更深刻。

  (三)课堂练*

  接下来是巩固提高环节,我会设置三道不同层次的练*题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

  1、辨一辨:下面的图形哪些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哪些是*行四边形?把序号填出来。

  2、填一填。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不同层次练*题让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完成,在解决问题中强化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起到深化理解的作用。

  (四)小结作业

  在课程的最后我会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回顾: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本节课的课后作业我设计为:你能从生活中找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吗?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验证。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能让学生理解本节课的核心,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和应用意识。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8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认识几分之一,是苏教版20xx秋季版三年级上册第87—88页例1、例2。

  二、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分数的初步认识” 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所以,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分数的教学分两次进行。第一次是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二次才是系统的学*分数知识。本单元只是初步认识。认识“几分之一”又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的“核心”,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学生的后续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学生以后学*分数、小数等知识以及分数应用题是十分重要的。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写几分之一。

  2.能力发展点:亲历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迁移类推的能力。

  3.情感渗透点: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及自主学*的精神。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4.创新开发点:通过折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创造几分之一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的思维品质。

  三、说教法

  1.转变角色 放手促学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存在着主体性的巨大潜能,他们完全有能力

  在一定程度上做自己行为的主人”。因此,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我努力创设*等、宽松和谐的学*氛围,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生生交流,亲力探究新知的全过程。体会到探究的快乐,成功的欣喜,合作的愉悦。

  2.联系生活 引探创新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本身就是巨大的数学课堂”。因此,本节课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认识几分之一,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鼓励学生创造出几分之一,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3.创设情境 升华认识

  小学生思维活跃,但只有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他们的聪明智慧才能充分施展发挥,他们的真情实感才能毫无忌讳的流露。针对这一点,我以学生喜欢的野餐为主线,创设教学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大大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积极地意义建构。

  四、说学法

  1.自主学*策略

  在本课教学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主,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选择材料表示它的二分之一,自己创造正方形纸的四分之一和几分之一,通过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等实践活动,自主探究,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2.合作学*策略

  建构主义特别提倡合作学*,认为“合作”是建构主义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因此,在通过折纸探究几分之一的含义时,我鼓励学生充分地合作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取长补短,增长见识,真正实现“1+1〉2”。与此同时,学生的表达能力,观察能力,比较能力,辨析能力,倾听的*惯等,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合作意识不断增强,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铺垫孕伏

  通过创设野餐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分食物的过程中,体会怎样分才能使两位同学美誉意见,这边学生会讲到每人分“两个”这样就比较公*,公*的分我们也叫做“*均分”,为本节课认识几分之一奠定了一个基础。

  (二)自主探究、合作共研

  就本节课而言,感悟分数的含义和理解“是谁的”的含义是教学的重点、难点所在。为此,我设计了有梯度的三层探究活动。

  1.认识二分之一

  当结合学生的叙述和课件演示,使学生明确:把一块蛋糕*均分成两份,每 份是这块蛋糕的一半后,激疑:半个蛋糕用我们学过的1、2、3这样的整数还能表示吗?引出二分之一这个分数,同时教学二分之一的读写法。并引导学生理解:把一个蛋糕*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十一。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初步理解二分之一的含义。紧接着,教师让学生分小组任选一个图形材料折出它的二分之一。这样,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组内交流,进一步深化对二分之一的理解。也为后面对四分之一的理解做好了应有的知识准备。

  2.认识四分之一

  由于有对二分之一的理解作为基础,在对四分之一教学的处理时,我主要采用迁移的策略,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出:把一张正方形纸*均分成两份和四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并鼓励学生创造出多种方法折出一张正方形纸的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折法不同却都能表示这张正方形纸的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 ?使学生认识到:不论一个图形形状如何,只要是把它*均分,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3.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回到分食物的情境中,通过刚才的学*,让学再说说把一个月饼*均分成两份、四份、八份,每份是它几分之几,通过分同一个物体比较每份的大小,我们可以得到:当物体相同时,分的分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找到规律后紧接着进行练*,加深认识。

  (三)应用辨析 深化认识

  通过寻找身边的分数和帮助张大伯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我们的生活运用于生活,进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四)归纳总结 拓展延伸

  课的最后,让学生自己谈感受和收获,引导学生自觉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梳理,并利用课外拓展题,再次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进一步加深对分数的理解。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9

  说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除法的竖式计算,“买新书”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连除和乘除的混合运算,是本学期学*解决问题的一个难点。教学时应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我知道解析应用题的核心是分析数量关系。因此在教学中用三个环节处理这个问题,首先采用看图找信息、根据信息提问、读题、找关键句子等过程让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上;其次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采用了让学生汇报思路想法,教师点拨的方式,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在此之前学*过很多有关应用题的问题,如:比多比少问题、连乘法问题等;也曾学*了两位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有关计算。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最大的困难不是计算的问题,而是分析数量关系。学生学*数学时能正确分析把握数量关系一直是个难点。需要对加、减、乘、除的意义有深刻的理解,而且需要从实际生活事件中进行抽象。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了乘加、乘减、除加、除减、连乘等两步运算,而对于连除法数量关系是第一次接触。面对这种实际情况,要达到预期的目标要求,就需要借助一些直观的手段和一定的方法。学生由于个性的影响,遇到解决问题的题型,个别学生没有搞清题意就着急动手计算;再有部分学生不分析数量关系,因此理解题意不够准确。

  教学目标:

  1、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连除、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运算。

  2、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经过独立分析,合作交流的过程获得良好的情感的体验,感受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连除、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运算。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讲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学*运用以前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问题一:管理图书室的刘老师在整理图书时,遇到了一个数学问题,板书:“学校图书室买来200本书,放在2个书架上,每个书架有4层。”你能根据这几个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1、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师适时板书。

  2、我们先来解决“*均每层放多少本书?”这个问题。

  3、师:谁能把这些信息和刚才的问题完整的描述一遍。

  (先指名读,然后全班齐读题目。)

  4、师:同学们思考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有思路的同学把手举起来,试着在练*本上列出算式。)

  5、汇报:找不同的写法到黑板板书。

  (1)200÷2=100(本);100÷4=25(本)。

  师:这样列式你是怎么想的呢?请结合这道题的信息,给大家讲讲。

  (2)200÷2÷4=100÷4=25(本)。

  师:这样列算式解决问题的想法和(1)这种想法一样吗?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0

  教学目的:

  1、经历非整十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上的个位是0的除法笔算方法的探索过程,掌握这种笔算方法。

  2、在学*活动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逐步树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笔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不够商1用0占位。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针对本课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学会质疑。

  二、自主探索,领悟算法。

  1、动手操作,分组活动,汇报交流,教师演示分法。

  2、列竖式计算。

  3、讨论商的个位上为什么要写0。

  4、验算。

  5、小结。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想想做做1.2.3.5.6。

  2、讨论交流,集体订正。

  四、总结评价,点拨学法,全课小结。

  五、作业布置。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菁华9篇)(扩展3)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菁华9篇)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义务教育三年级下册第46页~48页的例1及做一做。我分五个阶段完成说课。一是说教材,二是说教法,三是说学法,四是说教具准备,五是说教学过程。

  一、是说教材

  1、教材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年、月、日是常用的,与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的时间单位。我们知道时间单位是较为抽象的计算单位。学生已经学*并掌握了时、分、秒,本单元是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有关年、月、日等时间单位方面知识的。本课是让学生观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且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和一年有多少天。随着年龄增长,生活经验的增多,年、月、日的知识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中,有了形成较长的时间观念的基础,理解一年或者一个月的时间有多长,需借助一定的想像力。因而教材注意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初步了解年、月、日的有关知识。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的知识,记住各月的天数;使学生会判断大、小月;学生能与生活联系起来,熟练地运用年、月、日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与交流,帮助学生建立较长的时间观念,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进一步培养数感,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归纳概括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兴趣。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惯。

  3、教学重难点

  (1)探究发现年、月、日之间的关系。

  (2)发现并掌握大月、小月的判断方法。

  二、是说教法

  为了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依据现代认知科学理论,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我采取的教法是:

  (1)努力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注重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通过启发、诱导、设置悬念,培养学生探讨知识的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做到从学生的“要我学”到“我要学”意识转变,真正把学生当作学*的主人。

  (2)尽量利用直观教具、演示等手段达到激发学生学*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是说学法

  由于年、月、日的知识比较抽象,而三年级的学生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所以这节课我采用的学法是:教师适当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从而形象直观理解该知识。并运用学会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也可以让学生观察、质疑、讨论、总结、概括、实践运用等手段调动学生学*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动手操作、观察等方法主动获取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意识和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学*主动探究问题的方法。

  四、是说教具准备

  学生:不同年份的年历卡。

  教师:课件、年历等。

  五、是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我分为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复*旧知

  师:(出示课件)现在老师给大家1分钟边看题边想,把答案记在脑子里。(1分钟过去了)师:老师要请五位同学分别来完成这五道练*题,谁来呢?(学生举手)我先请一位学生回答第一题,然后发动学生评论,统一认识,得出结论:2时=(120)分。(出示隐藏答案)。然后对回答正确的学生进行表扬。(我*时上课的表扬方式是全体学生边拍手边说:嘿嘿嘿,你真棒。)同上完成以下四道练*题最后提问:大家知道时分秒都是什么单位?(学生就会回答是时间单位)

  这样设计的意图在于检查学生旧知识的掌握情况,为后面要学新的时间单位做好铺垫。

  第二个环节:设置悬念、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上课到现在你们一定很累了吧?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放松放松一下好不好?”(这时同学们的情趣会高涨起来。)但在讲故事之前老师要向你们提出几个要求,那就是听故事要认真,听完了要回答几个问题哦!(出示课件开始讲故事)故事讲完了,请大家想一想,我们的警察是怎么一下就发现了呢?发现什么呢?请同学们拿出老师课前发给大家1993年年历卡片。假如你现在就是这位警察,请你在卡片上找出这位罪犯的生日。(学生在寻找时,我提示他们要在2月份找。)学生找了一会儿就会说找不到2月29日这一天。为什么呢?你们想知道吗?(学生肯定会说想)因为1993年2月份根本就没有29日这一天,所以我们的警察就知道他的护照是假的。由此可见,年、月、日这个时间单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多重要。这就是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的比原来时、分、秒更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板课题:年、月、日)

  这样设计的意图:一方面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起来,有利于课堂教学,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

  师:请同学们先闭上眼睛(出示课件),现在可以睁开了。(当学生看到这张照片可能会很高兴地议论:这不是咱们班的同学跳舞的照

  片吗?)对!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是咱们班在哪一年的什么节日参加表演时拍下的照片呢?(出示隐藏时间xxxx年1月1日)

  师:大家还想看照片吗?(学生肯定特别高兴地说:想!出示课件当学生看到张相片也肯定会说:这不是最*咱们班女子拔河比赛的照片吗?)对!那大家还记得这是什么时候拍的吗?(同时出示隐藏时间)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10月1日是什么节日吗?(学生会回答:国庆节)那么国庆节是从哪一年开始的呢?(学生可能会说不知道)这张照片拍的是我们的*10月1日在*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刻,那是在哪一年呢?(同时出示隐藏时间1949年)从此我国的第一个国庆节就在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诞生了。

  我们再来看下一张照片。(出示课件)

  大家看,照片上的人怎么样呢?(学生可能会回答他们高兴得大叫起来!)那他们为什么这么激动、高兴呢?(老师用鼠标指着“*申奥成功”这几个字提示学生。学生会回答*申奥成功了)那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是在哪一年的7月13日呢?(同时出示隐藏时间xxx年。)那我们一起来读一下xxx年7月13日*申奥成功。

  师:(出示课件)请同学们说一说,这又是一个什么有意义的日子呢?(学生一看照片自然会说出3月12日是植树节。)对!同学们的眼睛真亮!那我们一起来读一下:3月12日是植树节。

  师:那这张图片呢?(学生看到这张图片就会脱口而出六一儿童节是6月1日。)对!同学们真棒!我们自己来表扬自己一下:嘿嘿嘿,我真棒!

  师:同学们像以上这些有意义的日子都需要用哪些时间单位去记载呢?(学生自然会回答年、月、日)那大家再大声得读一读课题:年、月、日。(再一次出示板书年、月、日)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年、月、日这个知识来自生活实际中,以致学*本知识的必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第三环节:合作学*,探索新知。

  师:请大家拿出课前老师发给你们20xx年的年历卡,一边看一边想如何回答这几道思考题,(出示课件)并做出答案。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出示课件)按问题的顺序出示隐藏答案。如一年有12个月;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是31天;4月、6月、9月、11月是30天。师:同学们睁大眼睛看一看还有那个月没有出来跟我们玩呢?(学生回答2月份)(出示隐藏答案2月)那20xx年的2月份是多少天呢?(学生回答28天)(出示隐藏答案28天)师:人们*惯把有31天的叫大月,(在31天后板书大月,出示隐藏答案)把30天的叫小月。(在30天后板书小月,出示隐藏答案)那么2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那它是什么月呢?(出示隐藏答案特殊月)

  师:同学们谁有什么好办法能较快地记住各月有多少天?(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说出自己的办法。)表扬能想出比较好的办法的学生。现在轮到老师向你们介绍一种拳头记数法看你们喜不喜欢。(出示课件)师示范演示:请大家举起左手,攥成拳头,背向自己。从食指的凸起处依次往小指那数:1、2、3……12。数8月时要从数1月的地方数。凡是凸起的是31天也是大月,凹下去的是30天也是小月,除2月外。

  学生自己练*拳头记数法,同桌互练互评,指定学生演示,大家评。然后根据投影的拳头全体一齐记忆。最后再介绍两首儿歌请学生选择一个自己认为好的办法记一记。(出示课件)

  第四环节::巧设练*,巩固新知

  (1)为了让学生所学知识能够很好的吸收,我设计了“我报月份,你听好,大月点头,小月击掌”的游戏。判断大、小月游戏的加入,使整个课堂的气氛达到高潮,学生的学*兴趣被充分调动,学生数学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得到进一步提升。

  (2)师:看谁是个聪明的小朋友,能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这两道练*题。(出示课件)学生完成练*后,师生共同订正答案。

  (3)拓展延伸,回归生活。

  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在课堂的最后几分钟我设计了一道开放性练*题:小明在外婆家连续住了62天,正好是两个月,你知道是哪两个月吗?如果是61天?60天呢?给学有余力的.学生创建继续发展的空间。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为了活跃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营造了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至此,结束整节课的教学,在设计过程中,由于本人水*有限,可能纯在不少问题,希望得到老师们的指导。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2

  4月23日的校本教研活动中,听了程老师执教的《面积和面积单位》这节课,程老师幽默风趣的课堂组织能力,学生快乐轻松地学*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受益匪浅。

  1、在活动中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新课开始,教师就让学生在动手摸一摸的比较中,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先摸一摸数学书的面,再摸一摸文具盒的面,哪个大?第二次摸一摸课桌的面书的面,第三次摸一摸黑板的面,桌子的面,哪个大?这样很好的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进行导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也有利于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从中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为理解面积定义做了铺垫。感知面积的内涵之后,让学生通过“观察、重叠”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又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摆学具说面积大小,体验到没有统一的面积单位不便于交流,从而自然地导出面积单位。

  2、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程老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理解“面积单位”这一概念。在学*面积单位时,教师为学生准备了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图形,通过学生自己想办法比较两张纸面积的大小,让学生在操作中,充分理解测量物体面积要用统一的标准,这统一标准就是要学*的面积单位。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交流中构建知识,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探索规律,有利于学生面积单位这一知识的形成。

  3、找出生活中的单位面积物体,为学生建立表象。在认识了1*方厘米时,教师让学生找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差不多是1*方厘米,如指甲盖,键盘上的键等,同样1*方分米的物品的寻找,特别是1*方米的报纸的出现,让学生感受到1*方米的面积好大,并通过能站几个人来实际感受1*方米的大小,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并为学生建立了单位面积的大小,教学效果好。

  本节课程老师设计思路清晰、目标明确,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注重了学*过程的探索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重视了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3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它位于新课标实验教材人教版第二册第六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第一节。我先进行简单的单元分析,再就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第一课时进行说课。

  学情分析:

  在这之前,我觉得很有必要剖析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

  ①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读法、写法和数的组成;

  ②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③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顺序的掌握。

  这也正是本单元教材编排的学生思维最*发展区。

  说教材分析: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是在1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只是计数单位不同,这里以十为计数单位。

  教学内容的编排,分三个层次:

  一、以实际情景提供计算题。比如花卉展、小猫钓鱼等,并呈现算法的多样化;

  二、让学生动手操作(如摆小棒、拨计数器等)、理解、掌握算法;

  三、脱离直观手段,让学生思考算法。通过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计算,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多种不同的算法,进一步培养计算能力。

  这样安排,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相同单位的数可以直接相加、减的认识,为后面学*任意两个数相加、减打基础。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属于计算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之一,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总之,教材的编排是由直观操作等依靠实物思考到脱离实物思考,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为进一步提高计算速度、培养计算能力,解决实际问题打基础。

  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和学生的认知基础,我认为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教学目标:

  1.运用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数加减的计算方法。

  2.创设情境,给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空间。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地计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教学难点:探究、理解和掌握整十数加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

  说教材和学法:

  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学方法为主,创设情境,设计了色彩鲜艳的课件,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情境中学*。课程标准认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创设了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和数学活动,激励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方法,组织学生交流计算方法,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明白了算理,掌握了算法。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看一看(看图)、想一想(想问题、想算法)、数一数、说一说、摆一摆(摆小棒)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体验来学*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体现了“学生是学*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功能。

  说教学程序: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将采用的教学策略有二:①打破传统教学计算时的“枯燥”、“机械重复”的缺陷,创设情景,把计算置入生动有趣的情景中,给枯燥的计算教学注入生命与活力;②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情节贯穿练*中,培养计算能力。

  教学流程:

  1、创设情景,激情引趣:多媒体课件出示“公园花卉展”的主题图,问:你看到了什么?(有三种花,说出每种花的盆数,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结合教材创设“公园花卉展”的真实情景,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因为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又对学生渗透爱护他人劳动成果的思想品德教育。]

  2、合作学*、探究新知:拟分四个环节进行:

  第一环节:在“公园花卉展”的情景中,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全班学生交流后教师板书出问题)

  第二环节:小组讨论先解决提出的第一个问题。(讨论怎样列式?怎样计算?计算时是怎样想的?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

  第三环节:小组汇报讨论的计算方法:一个一个地数、按数的组成计算、想减算加、用十做单位计算、摆小棒看出来的……小组互评。多媒体直观演示,验证计算结果,并且让学生比较出那种方法最简便。体现算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学生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其余的问题。

  第四环节:增加如“工人叔叔搬走10盆紫花,还剩多少盆紫花”,整十数减整十数计算的问题,学生思考计算并且说明理由。学生进行自评。

  [设计意图:学生在“公园花卉展”的情景中,通过观察,发现并提出了多种数学问题,然后组织学生思考计算方法,再相互交流,这种安排让学生在自主探索思考和合作交流中,了解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留给学生探索、思考、动口、动手的时间和空间,开阔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解释应用,巩固练*。

  (课件演示课本上的练*题)

  1、摆一摆,算一算。出示第57页的“做一做”

  304070—30

  2、看58页第一题图,计算。

  402060—20

  3、对比练*。

  32456—4

  3020405060—40

  师:同学们,发现这两组数有什么不同吗?

  (发现第一行是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或相减,第二行是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或相减。)

  4、玩摘苹果的游戏

  (设计意图:将“枯燥”的计算练*用学生喜爱的游戏形式出现,淡化了“练”的痕迹,容易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同时给多些学生参与的机会,做到寓教于乐,寓学于乐,“乐在活动”中。)

  四、评价体验

  你们学到了什么?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4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通过创设情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能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表示商和余数。通过自主探究明确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会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本课的重、难点是在具体操作中,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明确余数与除数之间的关系。

  二、说教法学法: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自主操作、体验感悟

  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多种感官去探索促进学生有意义地构建新知,我设计了一个摆小棒的`活动,让学生在摆的过程中体会余数的产生,以及余数的意义。这个活动给了学生很大的自由和空间,充分发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反思交流、应用提高

  在教学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中,我结合学生摆小棒的例子,鼓励学生猜想、验证,逐步抽象概括,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反思性学*,通过这一系列活动,使学生深刻地体验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突破教学难点,最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会有余数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以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流程

  为了能好地落实教学目标,有效地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复*旧知,引入新课”、“实践操作,自主探究”、“巩固新知,体验快乐”三个教学环节。

  1、复*旧知,引入新课

  学*有余数的除法是在理解除法的意义和表内除法算式的写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新课之前一定要对这两个知识点进行复*,为下面探索新知做好知识,技能,经验和心理上的准备。

  我利用复*导入, “用18根小棒,每3根摆一个三角形,能摆几个三角形?”让学生知道此题可以转化为“18里面有几个3?”用除法计算,从中复*除法的意义。

  2、实践操作、自主探究

  此环节让学生理解余数的意义,会正确用算式表示有余数的除法。

  学生操作:请每个学生用9根小棒,摆正方形。学生展示:学生摆出了2个,还剩1根。全班交流:请学生分别说一说摆小棒的过程,明确剩下的是多余的,不能再摆一个原有的图形,也就明确了余数的产生的意义。接着,我让学生充分体验感知除法算式横式和竖式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然后接着用十根小棒摆正方形,并列出横等式及竖式,进一步体验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最后,依次列出用12、13、14、15、16摆正方形能摆几个余几根的除法横等式。探究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时,我让学生观察黑板上几个算式中的余数和除数,大胆猜测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学生一般都会得出:余数﹤除数。

  3、巩固新知,享受快乐

  这部分我安排了课本中的一些*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共同评价。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5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分别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具体阐述我对这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77—78页的内容,是本单元“面积”中的教学重点。学好这一内容,对于*行四边形面积等的公式推导及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探究有着重要作用。鉴于这种认识,我认为,本节课不仅与实际相结合,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据新课程标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中,理解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经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定了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通过动手操作、发现、推导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二、学情分析

  (一)心理特征:三年级的学生好学好动,以形象思维为主,联系和模仿能力较强,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创造条件和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感受成功的快乐。

  (二)认知状况: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了面积和面积单位,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理解,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加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三、教法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鉴于本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确定了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法、设疑诱导法、类比法。

  (一)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本课探究的难度不大,结论比较容易发现,而且便于展开直观的操作实验,因此我让学生通过“实验——猜想——验证——概括”的过程来学*。

  (二)设疑诱导法:在讲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推导时,需要老师给予设疑诱导,深入浅出的帮助学生理解。

  (三)类比法: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得出,是由一个长方形渐变成正方形,求面积的过程中得来的。

  教具:多媒体

  四、学法分析

  合作交流法自主探究法观察发现法动手操作法

  在学生的学*方面,我将小组合作探究作为首选。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猜想”、“验证”、“概括”等活动,探索出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又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方式。培养了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树立学*数学的信心。

  学具:预*纸、学具盒中的1*方厘米卡片、直尺。

  五、教学过程

  (一)复*巩固,情境导入

  这一环节将用时7分钟。首先复*两个概念,一是面积,二是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方米),再比较1厘米和1*方厘米的图形

  设计意图:让同学们通过复*,为学*新知识做铺垫。

  (二)自主探索,领悟方法

  这一环节是重点环节,将用时17分钟。有四个步骤:做一做、猜一猜、验一验、说一说。

  首先做一做,让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解决例题1,在预*纸上写出自己的方法,再交流。例1:一个长方形长5厘米、宽3厘米。想办法测量出它的面积。

  小组成员可能三种方法:(1)画一画(画方格)(2)摆一摆(两种摆法:一是全摆上,二是只摆一行一列)(3)算一算(5×3=15(*方厘米))

  同学们合作交流后得到共识:用乘法计算最简便。

  接着猜一猜,我将提问学生有什么样的猜想?有人可能会说出:这个长方形面积=长×宽。

  我会肯定这一猜想是对的,然后提问其他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可以用“长×宽”来计算?

  然后验一验,学生自己根据预*纸上的3个图形(图A:2行6列,图B:4行3列,图c:1行8列),摆一摆填一填,之后再汇报结果。

  图形长/厘米宽/厘米面积/*方厘米

  图A

  图B

  图c

  通过刚才的过程验证了这个猜想是对的,即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最后说一说,我以例题1为例设疑诱导,找同学说出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不断的提问:长方形长5厘米,沿着长边一行可以摆几个1*方厘米的正方形?宽3厘米,沿着宽边可以摆几个1*方厘米的正方形,也就是说可以摆几行?(同时配合课件的演示)继续提问:这个长方形每行摆5个正方形,摆了3行,一共摆了几个1*方厘米的正方形?怎样列式计算?算式中5、3、15是长方形的什么?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最后得出结论:每行摆的个数就是长方形的长,摆的行数是宽,小正方形的个数(即长方形面积单位的个数)就是长方形的面积。也就得出长方形面积=长×宽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思考、交流、合作、讨论的方式,积极探索,改进学*方法,提高学*质量,逐步形成正确地数学价值观。同时也体现课堂中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的活动当中来。

  (三)利用迁移,探究知识

  这一环节将用时8分钟。

  首先引导学生猜想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我把一个长7米、宽6米的长方形花坛,渐变成边长6米的正方形花坛的过程;让学生去猜想、发现其面积的计算方法。得出: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接着让学生交流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否正确?

  最后让小组交流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联系。

  设计意图:学生在交流、讨论中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就是两条相邻边长的积;只是求长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长和宽的长度,而求正方形的面积只需要一条边长的长度。明确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计算间异同。

  (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将用时10分钟。

  为巩固本节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我设计以下*题:

  活动一,求一张长方形餐桌的面积。(学生联系生活,练*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课本例3)

  活动二,求出数学课本的面积。(学生自主操作,独立完成。课本78页下边做一做)

  活动三,强化训练,提高难度。求阴影部分的面积。(外面长方形,里边正方形,剩余阴影部分)

  (五)总结过程,突破重点

  这一环节我将用时2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新知识?并引导回顾研究的过程。

  设计意图:一节课总结必不可少,能够加深学生对本节重点内容的掌握。

  (六)作业布置

  为巩固本节学*内容我布置以下*题:课本79到80页2、4、6(必做),8(选做)。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层次的*题,让水*不同的同学都能达到很好的练*效果。

  六、板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长方行面积=长×宽7×6=42(m2)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6×6=36(m2)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6

  一、说课内容: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P42-----P43《*均数》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均数》这个内容被安排在《统计》这个单元之内,教材强调的是*均数的计算方法,而在本册教材中,并非编者任意而为,它是在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之后进行教学的。在统计中,*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整体之间的差别,可见*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让学生学*数的知识,并不仅仅是为了达成求*均数的技能,理解*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及对生活的作用更显重要。

  三、教学目标: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我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来制定的。

  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能结合实例理解*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均数。

  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根据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策略意识、观察、动手操作及概括能力.

  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验运用已学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通过小组的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品质,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四、教学的重、难点:

  与老教材只强调*均数的计算方法相比,新教材更注重*均数产生的意义,它的功能与生活的联系,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均数的计算方法,学会计算简单的*均数。难点是*均数在统计意义上的理解和认识。

  五、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时空和适当的指导。我力求体现以内容定教法,教法为内容与学生服务的宗旨,力求体现师生*等、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贴*他们生活实际的情境,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师生互动式的讨论,使学生充满求知的欲望。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易于操作的学具,鼓励学生发表自已的意见,使他们在合作中,讨论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能运用新学知识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六、说教学过程:

  第一步:创设一个吸引学生的活动情境,以学生喜欢的问题引发新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对*均数的需求。营造学*新知识的氛围,引入*均数。四名男生和五名女生进行投篮比赛,每人投中的个数表示在条形统计图上,要比较男生投得准一些还是女生投得准一些。由于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不等,所以比男、女生套中的总个数显然不合理。又由于女生中有2人套的成绩很好,另3人套的比男生少,所以很难对应着进行比较。在学生处于认知冲突的时候让他们自己想办法,自己提出应该求出男生与女生每人*均套中的个数才能比较。

  第二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新课程提倡学生的主导地位,老师的引导地位,使学生主动得探究知识,这样学生获得的新知会是有意义的,而不是机械的。在学生产生了对*均数的需求之后,就让学生独立地想一想,该如何求两个队的*均得分,可以在纸上写一写、算一算,也可以用学具移一移。这里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指出了不同的学*策略和方法,层次低的学生可以选择老师提供的可以移动方片的学具,层次高的学生可以用列算式的办法,从得出两个班的*均得分。在反馈移动方片方法时,老师适时引出把多的分给少的,这样的方法叫移多补少。在反馈列算式的方法时,让学生明确先算出投中的总个数,再*均分给每一个人,介绍这种方法称为“先合后分” 。

  以上过程我觉得应该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有机相结合,清晰地过程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真正理解求*均数的方法以及*均数的比较功能。在求*均数的活动中,探索算法,了解*均数的意义。在这里有两种方法,移多补少和先求和再求*均数。让学生体会求*均数一般用先求和在求*均数的方法。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7

  教学目标:

  1、认识长方形的长和宽,理解并掌握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会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2、通过量一量,算一算,议一议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比较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周长。

  教学难点: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

  课前准备:尺子、长方形纸片、照片、长方形框。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一件玩具衣服5元,一条玩具裤子3元,买两件衣服两条裤子一共需要多少钱?

  学生独立思考,得出三种方法:

  ①5+5+3+3=16(元)

  ②5×2+3×2=16(元)

  ③(5+3)×2=16(元)

  强调第三种算法,5+3就是一套衣服,有两套,所以要乘2。

  二、谈话导入。

  1、我拍了许多照片,其中有一张老师特别喜欢,想给它加个框保存起来。可是老师遇到了一个小麻烦,不知道该锯多长的木条才能刚好做个框,你们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

  2、引导学生说出要求木条的长度,其实就是求长方形照片的周长。

  3、师:在生活类似这样的问题很多,比如给礼盒加一圈花边,要算花边的长度,用彩带布置教室,要算彩带的长度,这些都要用到我们今天要学*的长方形的周长的知识来解决。

  4、板书课题:长方形的周长

  三、探究新知。

  (一)、认识长方形的长和宽。

  1、向学生介绍在长方形中较长的边叫长,较短的边叫宽。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

  通过改变长方形的摆放位置,让学生明确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它所处的位置无关,与长短有关。

  2、让学生轮流向同桌摸出手上的长方形纸片的长和宽,另一个同学判断对错。

  (二)、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1、让学生量出长方形纸片的长和宽,并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出它的周长。

  2、集体汇报交流,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可能出现三种情况:

  ①6+4+6+4=20(厘米)

  ②6×2+4×2=20(厘米)

  ③(6+4)×2=20(厘米)

  第三种方法中6+4表示什么?为什么要乘2?

  通过与课前准备中的题目的类比,让学生明确长方形的长相当与衣服,宽相当与裤子,一条长加一条宽就相当与一套衣服,我们可以说是一套长和宽,有这样的两套,所以最后要乘2。

  3、对比这三种方法,从中择出最优的方法,并归纳出: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四、巩固练*。

  1、完成课本P42做一做第1。

  2、完成课本P44第1题的第一个图形。

  3、一块长方形菜地,长6米,宽3米,有一面靠墙,要围上篱笆,篱笆至少要多少米?

  通过看图理解题意,让学生自己得出靠墙的那边不需要围篱笆,所以只要算两条宽和一条长,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4、计算这个图形的周长。

  同桌交流,通过移补,让学生明确可以把这个图形看做长方形来计算。

  五、回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长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以后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问题就要灵活运用,这样既能节省材料又避免不够时反工。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8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口算乘法》是九年义务教育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P68~69的内容。

  2、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能够正确地口算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观察、探索、分析的能力,在尝试的过程中总结出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对于学生来讲,有了前面已有的知识,在一定情境创设的探究过程中来研究本节课的内容,学*新知识会感到轻松愉快、兴趣盎然。

  3、教学目标:

  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创造一种和谐愉悦的气氛,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学*的乐趣,并主动地去探求知识,发展思维。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水*,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4、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索发现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的互通之处,并能熟练运用进行计算。

  二、说教学策略

  1、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要求,知识要由学生自主建构,数学要体现学生自主学*,合作交流,探索,而老师扮演的角色是组织引导学生发现,让学生成为发现者、探索者。学生通过自主学*,合作交流,互动学*把新知纳入旧知。

  2、说教法

  在教学思想上努力体现以学生为学*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让学生始终参与活动之中。在教学中着力已有的知识着手,既为学*新知识做好准备,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算速度和正确率,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在算一算、练一练的过程中学会了知识,引导学生比较、讨论,在尝试、探索、练*过程中能总结出口算乘法的简便方法。我利用了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内在的求知需要,教者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求知需要,激活他们的内在潜能,唤醒他们的觉悟,发展他们的个性,启迪他们主动思维,才能更好的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说学法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的主要方式,先放手让学生尝试,探讨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适时组织讨论、交流,认完善学生对计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

  三、说教学流程

  恰当的目标,科学的方法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前提,但要使教学目标真正落到实处,关键还在于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激发学生学*兴趣,尽可能把实践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成为一个真正的探索者、研究者,这样的教学才是高效的,所以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

  (一)、复*铺垫,引入新课

  通过抢答、开火车的形式进行复*,为学生学*新知做了必要的铺垫。本节课重点是学生能说出口算时的算理,这些复*题就是为学*重点做铺垫。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教学时教师先出示游乐园的场景图,通过学生观察主题图后,自己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由问题列出10乘几这一新授内容,而不是由老师给出问题和例题,而是完全是由学生主动提供的。在教学完10乘几后,学生在初步掌握了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后,然后用学生自编的题目展开教学,扩大学生的学*自*,调动他们的学*积极性,也有利于因材施教。在学*独立思考乘法的方法时,给学生留下独立思考的空间,

  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方法独立解决问题,并进性讨论与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学生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学生在试算20乘几时有的直接算,有的用加法列式计算,有的口算,有的笔算,计算的正确率和计算速度也随之变化。教师则及时结合实例,展开讨论:怎样使计算正确率更高而且计算又方便呢?让学生感悟出口算与笔算的联系及各自的特点,从而在鼓励学生计算方法多样化的同时,又注重计算策略的优化选择。总结归纳得出结论。在解决共性问题时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作到引而不牵,放而不纵。

  (三)、练*应用,巩固提高

  在练*设计中我设计了基本达标练*,推进练*,巩固应用以及拓展思维等层次性的变化,力求讲究层次化、趣味化、弹性化。同时溶入趣味性,如抢答,游戏,竞赛等形式,使学生做得愉快,练得开心!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对学*内容进行梳理,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对在获取新知中体现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策略进行反思,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五)、说板书设计。

  至于本节课的板书,我致力于条理清晰,简明扼要。

  板书设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

  20×2=40(元)

  2个十×2=4个十就是40

  30×3=90(元)

  3个十×3=9个十就是90

  整节课由各种活动贯穿其中,充分体现了新课准中数学的生活性,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等新理念,使学生愿学、乐学。让学生在欢快、愉悦的氛围中获得大量的知识,提高各种能力。这一课经过学生的自主探索,教师的有效引导,我相信一定会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谢谢!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9

  说课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课题是千米的认识。

  说教材分析:

  学生对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和毫米有了较深的认识,并能够准确地进行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之间一些简单的换算,这些都是学*本节课的基础,它们不仅为本课教学作了知识的铺垫,同时为本课千米与米的化聚作了思路孕伏、迁移。认识千米不仅是学生今后学*和生活的需要,也是长度单位形成完整知识体系的需要。教材例3通过到某地还有多少千米的'情境图,引出千米,同时告知 400米的跑道2圈半就是1000千米,得出1千米=1000米。例4是要学生量出100米,走10个100米来感受1千米的长度,做一做,让学生举例校门口到哪里是1千米,并且要求学生和老师一起体验一下1千米有多远。这个过程在课堂上操作不利于教学,我要求学生在课前做,但这个例题启迪我们教学千米时要注意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例5是利用刚才所学的1千米=1000米进行千米与米的有关化聚,化聚对学生来说并不难,可以从已学的单位间化聚得到正迁移。学*好这课是今后学*土地丈量、*方千米等知识的基础。

  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千米与米间的简单换算。

  2.通过估计生活熟悉路段距离,在观察、比较、猜测和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估计较长距离时,培养学生养成利用生活经验,通过合理推理进行估计的*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并养成在不要求精确值时能自觉进行估计的*惯。

  由于利用千米和米的进率进行化聚在今后学*中经常遇到,1千米是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需要通过反复体验和想象、推理来建立观念,而新课程提倡建立单位观念。因此我确定本课教学重点是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会用它进行简单的化聚。教学难点是通过推算想象和体验建立1千米的观念。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菁华9篇)(扩展4)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菁华9篇)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路程、时间与速度”是在学生学*了“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这一运算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解释与运用,由以往第一学段的图画情境应用题的数模学*过渡到现在第二学段的文字应用题的数模学*。通过教材这种概括的、单列的数量关系向学生提供一种新的数学模型(即数量关系式),这种数学模型将应用到以后文字应用题的学*中去。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学生知识的基础和心理发展的规律,我确定本节课的学*目标是: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并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结合实际情况,根据路程、时间、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的问题。

  (3)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1)重点: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难点: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并运用这些数量关系分析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关键: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情境,让学生感知与形成“路程、时间、速度”这三个概念,并切身体会每个物体的快慢与路程和时间都有关系。

  4、教学准备:

  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形式,再向抽象思维转化。为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本节课我借助下面的教具帮助教学:

  (1)多媒体教学课件。

  (2)皮尺、秒表。

  二、说教法:

  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我用演示法、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多媒体电教法、尝试教学法、反馈法等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这三个概念。并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理解和掌握时间与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整节课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三、说学法:

  因为“速度”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故而教师创设一个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经历一系列的观察、实践、探索、分析、思考、交流的过程,逐步让学生理解“路程、时间、速度”这三个概念,并建立这个问题的数学模型(数量关系式),然后运用这个模型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材提供的`练*和教师补充的*题)。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标准》所提出:展现知识的产生和应用过程,形成“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基本叙述模式,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个环节进行。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2

  一、 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角的度量》第一课时。教材的主要内容学*角的度量方法,能正确度量角的大小。数学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学生已学*过角的认识,有了一定的基础,本节课以学生的好奇心为突破口,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质疑、解疑过程,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索角的度量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努力创设一个民主、*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二、 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标提出: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的,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本节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注意贯彻启发性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角色。 依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

  1、通过学生的自主观察认识量角器,知道角的度量单位,会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并知道它的度数。

  2、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学*,学会正确使用量角器量角,并读出度数。

  3、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操作活动,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的大小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4、通过小组合作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主动参与学*、勇于探究的能力。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量角器,并正确使用量角器。

  教学难点是:正确使用量角器量角以及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我将设计五个环节达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1、 创设情境、激趣引入;2、 合作交流,观察研究;3、尝试量角,探求方法;4、趣味练*,拓展延伸;5、归纳小结,升华认识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出示简笔画并提问:大家从这两幅简笔画中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图形是由线段、圆、角组成的,从而教师提出问题:你了解哪些关于角的知识?简单的问题,促使学生动脑回忆所学过的知识,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总结,为学*新知做好准备,也为能力较弱的学生提供了一次回答问题的机会,从而激发他们的学*欲望。在此环节根据小学生喜欢简笔画的特点,通过简洁生动的简笔画激发学生学*的兴趣,顺利导入新课的学*。

  (二)合作交流,观察研究

  首先出示量角器,让学生观察量角器的组成,师问,仔细观察量角器上有什么?小组合作,比一比谁找得多?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并亲自将自己的发现通过小组的形式表达出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并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认知和情感得到同步发展。学生认识了量角器的结构和计量单位,并观察1度角的大小,观察量角器的刻度,重点认识内圈和外圈。通直观演示,使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1°角的表象,这样也符合学生认识规律;接着让学生动手在量角器上找找几个比较特殊的角,在此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量角器上有两个刻度30 °、150 ° 你认为应该读哪个才正确,为什么? 根据学生已掌握的知识:锐角小于90°,钝角大于90°,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同时使这几个特殊的角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表象;再通过学生找一找刻度线,读一读大小不同的角的度数,来突破内外圈刻度容易读错的难点,为后一环节做了充分的准备。

  (三)尝试量角,探求方法

  这一环节一开始,教师提出:试着量一量,边量边想,你们是怎样量的?有什么好办法?学生带着问题,亲自动手量角,并与同学讨论如何量这个角的度数;在学生开始介绍时,引导学生严格运用数学语言,并及时纠正,针对难点,设计两个问题:1。量角器的边和角的一边对齐,正确吗?应该怎么办? 2。看度数时,有两个数,应该怎么看?什么时候看内圈,什么时候看外圈? ,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概括总结,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和深化,是发展学生记忆力、思维力的重要手段。最后,教师在学生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方法,并电脑课件重现量角的过程,既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巩固,又能对一些学有困难的学生给予释疑。

  整个环节,学生带着问题,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问题,掌握量角的方法,并充分利用

  (四)趣味练*,拓展延伸

  练*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必要手段。本节课的练*我设计了以下三个层次:

  (1)量一量,排排队

  动手用量角器量一量下面各个角的度数,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为这些角排排队,不仅能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又能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

  (2)量一量,摆摆图

  量出一幅三角板每个角的度数,并摆出75 120 135 180

  (3)剪一剪,量一量

  动手剪个五角星,小组合作,量出五角星每个角的度数

  整个练*环节,让学生通过比角、拼角、找角、量角等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给学生创设一个运用新知充分发散思维的空间,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造,不仅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更让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

  (五)归纳小结,升华认识

  首先让学生自己说说,通过今天的学*,你们学会了什么?学生自己小结,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既能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又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教师及时给予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学*的信心。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3

  各位评委,你们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有趣的算式》,我准备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三个部分完成说课。

  一、说教材。

  《有趣的算式》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探索与发现(一)》中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会运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简单的四则运算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学生学了这部分内容,能为以后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发现乘法的结合律和分配率打下基础。为了更好地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发展,使学生在面临各种问题时,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能够发现其中所存在的数学现象并并运用数学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意义。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理解与内容的分析,按照新课程标准4~6学段数与代数中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有趣的探索活动,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探索的方法。

  3、 情感与态度目标:感受数学的奇妙,养成积极参与学*活动的*惯。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鼓励学生对算式及其结果的特点进行比较,从中发现一些有趣的数学规律。

  教学难点定为:培养学生探究发现的能力和推理能力。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及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我准备采用以下几种教法和学法:

  1、 教学中,我将通过谈话来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动机,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

  2、 观察分析、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数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过程。

  3、 通过灵活多样的练*,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提高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

  4、 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的问题,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我力求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首先创设有趣的情境——挖掘宝藏。这一环节的设计,可以唤起学生学*的欲望,激起学生学*的兴趣。再根据小学生好动、好玩的特点把整个教学过程设计成有趣的闯关游戏活动,让他们积极地投入到数学学*中去。通过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获得探索规律的体验,懂得应用规律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学*兴趣。

  第二环节:活动探究,获取新知。

  通过四次闯关,在每一关中经历“计算、观察、思考、交流、归纳”这一过程,主动获取知识,探索规律。

  第一关:奇妙的宝塔。在每个同学都想一想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议一议、全班交流、老师板书等启发引导。

  第二关:奇怪的142857。通过计算,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疑问,进行讨论总结出规律。

  第三关:神奇的9。通过设置“9999999×9999999=?”的难题,经历解决问题的'挫折,激发寻找新办法的探索欲望。

  第四关:寻找神秘的数。通过“卖关子计算得到的最后结果如果是6174的就是

  好孩子,否则就不是好孩子”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这一环节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探究与合作的学*的空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第三环节:联系生活,深化应用。让学生学以致用,从山脚到山顶有2222222层,每一层有5555555级台阶,要走多少级台阶才能到达山顶?解决22222222×5555555=?

  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用学到的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促进理论同实践的结合。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4

  尊敬的各位评委,你们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你寄过贺卡吗?》。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10,111页,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谈对这节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节课安排在第六单元统计的最后一节课,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数据的收集、整理之后,教材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安排了你寄过贺卡吗? 这一实践活动课。这节课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资料、运用统计和估算等数学知识,发现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同时付诸实施,使学生体验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另一方面,通过整个活动,使学生从身边的小事中,发现它背后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敏锐眼光,增强学生环保的意识,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整个这节实践活动课,我把它大体分为三部分,在这三个部分中,通过课本中的阅读材料,要求学生能够感受到寄贺卡与环保之间的联系,即发现问题;通过小组学生调查,利用身边的数据,运用统计和估算等方法得出结论,即分析问题;最后一部分是解决问题,这部分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发现了问题,分析问题之后,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据此,我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 通过阅读材料和进行调查,使学生体验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2、 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从身边的小事中发现它背后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敏锐眼光。

  3、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环保意识,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重点难点:

  通过学生对课本阅读材料中内容的阅读,和对调查统计的数据进行分析,最后达到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法和学法

  教法和学法是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本节课的教法和学法体现如下特点:

  1、以学生的观察、调查、讨论为主,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运用多媒体等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欲望和兴趣,组织学生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学*全过程。

  2、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操作、归纳,提高学生对统计结果和估算等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观察讨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得到获得新知识的成功感受,从而激发学生钻研新知识的欲望。

  三、教学程序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学生对身边事物的观察以及学生的动手、动脑等方面,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心理,教学程序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境 发现问题

  1、问题引入,你寄过贺卡吗?、你知道你们*时寄贺卡与环保有什么联系吗?(演示)这样引起学生学*兴趣,激发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

  2、然后播放一段造纸动画片(演示)。这个动画直观、形象,学生一看便知道纸是用什么造出来的,这主要是为学生进一步理解后面阅读材料中的数据打下基础,减轻学生的理解。因为我怀疑,如果没有此动画片,学生对纸是由树木造出来的不太相信,播放此动画片能直接打消学生的疑虑,进入乐学状态。

  3、继续播放影片(演示),出示阅读材料,通过学生的阅读、思考和教师的引导,使学生理解*时寄贺卡的行为消耗了大量的木材,对废纸的有效回收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分析问题 感知教材

  分析问题的过程就是根据阅读材料中的内容,以及对调查统计结果数据分析的过程。这部分内容,贯穿了对统计结果和估算等数学知识的运用,需要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对这部分的教学,我是这样安排的:

  1、将我个人的调查结果公布(演示),再根据学生已掌握的方法,引导学生分别求出它们的总数和*均数。

  2、全班同学每五人为一小组讨论五个问题(演示),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人人参与的效果。每个小组还可以把讨论的结果拿到全班交流,进一步引发学生对现有的统计数据进行思考,合作探索解决问题。我相信,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探索,他们能得到样一个结论:为保护森林,应该少寄贺卡。在这些讨论问题中,第五个问题,谁能说说少寄贺卡,除了能保护森林之外,还有什么好处吗?这一问题可以引发学生多方面、多角度思考,达到拓展的目的。

  (三)解决问题 升华提高

  这部分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分析问题之后的又一讨论活动,主要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这部分的教学内容,我再次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每组讨论出节约用纸、拯救森林的具体措施。对讨论中出现的情况可采取互评、互议的形式,在互评互议中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我采取全班讨论的形式予以解决,以此突出教学重点。为此我选择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结论做成动画(演示),充分肯定学生的讨论结果,另外,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我还特意制作了一个调皮学生,他说他知道,就是不说。这样设计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其它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在学生讨论的时候,根据这部分的教学特点,我制作了一首《高山流水》背景音乐放在里面,可根据教学的需要适当播放。这首音乐听上去本身就有一种让人回归大自然的感受。

  (四)归纳总结 练*反馈

  引导学生对知识要点进行总结,梳理学*思路(演示)。并布置学生课后练*:仿照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做一张你喜欢的贺卡送给同学。(如生日贺卡、新年贺卡等)

  本节课意在创设愉悦和谐的乐学气氛,优化教学手段,借助电教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建立*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间的合作,营造一种学生敢想、敢说、敢问的课堂气氛,让全体学生都能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学*过程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5

  教学内容:

  北师大出版社四年级数学上册课本,第27页的.内容,介绍电子计算器,运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教学重点:

  运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简单的四则运算。

  教学难点:

  对计算器一些功能键了解。

  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计算器上各种功能键,会利用计算器进行一些四则运算,并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教具准备:

  实物计算器、课件。

  学具准备:

  实物计算器、网上“在线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今天老师请同学们猜一个谜语:小小工具手掌大,不动笔来,不要纸,点点数字和符号,得数它都全知道。它是什么工具呀?你想认识他吗?(课件出示)

  2,教师展台展示:实物计算器。

  板书课题:神奇的计算工具

  【评析:猜谜语是学生喜欢的一项活动,他能激发学生好奇心,它究竟神奇在哪呢?为后面的学*留下了悬念。】

  二、认识与体验计算器的各种功能键

  1,请问哪个学生会使用计算器,请上台来展示一下。

  2,学生尝试性实践活动(展台展示使用过程)。

  生①:( )+( )=( )

  生②:( )-( )=( )

  生③:( )×( )=( )

  生④:( )÷( )=( )??

  3、学生在尝试与评价活动中、发现与认识计算器上的各种的功能键,感受到各种功能键的魅力。

  ①开关、清除键。

  ②运算符号键。

  ③数字键。

  ④等号键

  ⑤小数点键?

  【评析:学生现有的经验是最好的切入点,教师着力引导学生在尝试计算与讨论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到各种功能键的魅力。】

  三、网上“在线计算器”的应用

  1、教师引导学生尝试性计算。

  (1)请同学们在计算器上、输入任意一个自然数(7)→×878→-765→×2→+20xx→-470→÷1756→( )

  结果会怎样呢?(课件出示)

  (2)请同学们计算第一组同学早餐的价钱。(课件出示)

  生①:3.00元

  生②:2.00元

  生③:1.50元

  生④2.00元

  生⑤:2.50元

  生⑥:2.00元

  生⑦:2.50元

  操作过程:输入3.00→+2.00→+1.50→+2.00→+2.50→+2.00→2.00=( )屏幕上呈现的15就是结果。

  2、教师引导学生在计算中感受一些数学规律。(课件出示)

  (1)1+2+3+4+?+98+99+100=( )

  (2)11×11=121 111×111=12321 1111×1111=1234321 11111×11111=123454321 ??

  学生在尝试计算与讨论的实践活动中获得:(课件出示)

  第(1)题:就是50个101是多少。101×50=( )。

  第(2)题:积的中间位就是1的个数,如:11111×11111中间位就是5,中间位前面是1234,中间位后面就是4321。以此类推,不需要计算,就知道得数。

  3、巩固练*:教材第27页第3、4题。

  【评析:网上“在线计算器”的应用,其实是老师不得已而为之,因为全班只有10个计算器,不过师生恰到好处地尝试了网上研究数学之乐趣,陶冶学生之性情,使神奇的计算工具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四、本课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你会使用计算器了吗?它是人们生活中常用的计算工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与快乐。同时,我们尝试了网上研究数学问题,对学*数学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知道了数学起源生活,服务于生活,数学原本就是趣味无穷。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6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时《大数的认识》。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准备、过程设计六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教材分析

  “大数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的,是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巩固和发展,本节课内容是今后学生进一步学*数学和其他学科知识的重要基础。

  (二)学情分析

  在学*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了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中也碰到过比万更大的数,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但大数的读写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数位、数级增多,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本节课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结合以学定教的教学原则,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掌握数位顺序表,知道亿以内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数,

  2、在认数的过程中,结合现实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内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较大的计数单位,掌握亿以内数数位顺序表。

  教学难点是: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数。

  (四)教法、学法

  本节课所采用的教法是游戏激趣、情景体验、知识讲授。

  学法是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独立思考。

  (五)教学准备

  在本节课中所需要的学具是拨珠计数器,教具是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这节课,为了体现学生是学*活动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突出需求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的内在动力,是创造的先导。因此,上课一开始,我就出示了一组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现场直播收视率的有关报道:国内腾讯等多家视频网站对阅兵进行了网上直播。截至9月3日19时,各大视频网站“阅兵”主题视频共1381个,拿优酷网举例,累计观看人次超过25881296人,最高峰同时在线人数超2323500人,再次创下直播时段内历史新高。

  出示的这组数据中有一个是学生已学过的万以内的数,有两个数是将要学*的亿以内的数,提问学生:这两个大数你会读吗?

  用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跃跃欲试的情态下进入新课的学*。此时我顺势引出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

  二、自主探索,合作探究

  这一环节是本课的中心环节,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安排了以下4个学*步骤:

  1、创造计数单位“万”和“十万”

  在刚才复*了有关数的知识的基础上,我向学生提出挑战性问题:9999的最高位是千位,那么比千更大的计数单位还有吗?怎样在计数器上表示出来呢?

  让学生带着思考在计数器上拨珠数数,创造出新的计数单位“万和十万”,学生在拨珠的过程中也明确了10个一万是十万。

  2、创造更大的计数单位

  奥苏泊尔说过:只有学生亲身经历、感受的东西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因此,我大胆放手给学生,让学生小组合作,,想一想,运用计数器拨一拨,想办法创造出更大的计数单位,学生有了前面的认知基础,在拨珠过程中在创造等大的计数单位的同时就比较容易理解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教师板书),从而进一步得出结论: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为了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一亿究竟有多大,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数概念,我出示多媒体课件将“一亿”具体形象化,让学生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

  3、整理数位顺序表

  课标指出,教师应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因此,我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学课本第3页有关数位顺序表的知识,在学生自学后再互相交流,从而让学生在轻松的`自学交流中完善了数位顺序表,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4、学*亿以内数的读法

  让学生借助数位顺序表读数和脱离数位顺序表直接读数,并让学生思考:大数怎样读才能读得又对又快?从而引导学生发现:在读大数时,可以从个位起每四个数位进行分级,然后再读就比较容易了。这样的教学设计,使“亿以内数的读法”在学生的自主探索中像一卷画轴一样,徐徐拉开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三、拓展应用,思维提升

  我本着“重基础、验能力、拓思维”的原则,设计了如下几道练*:

  1、小游戏(同时用课件出示):用数一数的方法求出一艘游艇的价格(这时要给学生提出数数要求:95万以上,一万一万的数,是103万)、一列火车的价格(20xx万以下,一百万一百万倒着数,是1400万)

  2、课件给学生提供一些生活中的信息套餐,让学生读一读信息中的大数,并说出横线上的数字表示的含义。

  练*的设计,巩固了学生的所学知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练*的需求。

  四、课堂总结、感情升华

  提问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以及课件演示每人节约一粒米、一分钱、一滴水的生活情境,再次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意识到大数都是积少成多的,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

  五、说板书设计

  各位评委老师请看,这一部分就是我对这节课的板书设计:

  亿以内数的认识: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

  六、教学风格

  教育家波利亚曾经说过:学*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立足学生的发展”,组织学生在有效地数学活动中认识大数,体验大数,应用大数,让每位学生亲历新知的动态生成过程,真正成为了学*的主人!

  不知我以上的观点与分析是否合理、到位,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我的说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鞠躬,擦黑板)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7

  课程标准:

  1.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从现实生活或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初步形成模型思想。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能够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速度、时间与路程,知道速度的单位,会正确读写速度单位。

  2、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构建速度×时间=路程的数学模型,理解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

  3、运用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熟悉和掌握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对速度,速度单位的熟悉和掌握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具备了除数是整十数除法的计算能力,能独立解答求每分钟行多少米的应用题,在已有的生活实践中,经历过路程、时间与速度,能模糊地感觉到它们之间可能存在一定关系,这些知识、能力及经验为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建构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模型,解决相应的应用题提供了前提条件。

  教学策略:

  1)助学单先行,以学定教,教师的教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学生对这个课题已经知道多少、存在哪些障碍?如何做能协助学生轻松、有效的实现目标?这些是我进行教学方法设计的出发点与着力点。

  2)体现“五主一辅”原则。本节课我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思维训练为主线,以教材素材为主载,以学生情感的升华为主旨,以趣味性的故事情节和多媒体资源的声像图为辅的原则,创设问题情境,启迪学生的抽象思维,促进学生主动、和谐的发展,最后达到建模。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和你的家人从网上买过东西吗?

  师:那你们知道我们买过的东西是怎样交到我们的手里的吗?

  师:其实快递也是物流,关于物流,老师这里有一段视频,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学生观看视频)

  师:正是因为物流中心有着这么多的作用,所以每天那都是车来车往,你看摩托车、大货车,小货车都在赶着往物理中心送货呢。

  师:你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

  师:根据这两条信息你能提出一个什么数学问题?

  生1:车站与物流中心相距多少米?

  师:经过观察,咱们发现并提出了数学问题,下面咱们就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活动促思

  1.探究速度时间与路程

  师:同学们,这是助学单的第一个问题,先请大家回忆一下,你昨天是怎么想的?现在请大家在组内交流你的想法。

  师:哪个小组愿意交流一下你们的想法?

  学生小组展示,并且进行互动

  师:同学们讨论的非常热烈,刚才大家提到一个非常关键的几个词(板书速度、时间、路程),请大家结合实例想一想什么是速度?什么是路程?

  同学们紧互动交流。

  总结:这样我们把每分钟、每小时等等这样的时间可以叫做单位时间 单位时间行驶的米数或千米数就可以叫做(速度)

  师:那速度单位应该怎么写呢?哪位同学愿意当小老师给大家讲一讲?

  学生讲解

  师:学会了吗?那老师可要考考大家。

  课件出示:李老师骑自行车走了9千米,这里的9千米表示的是李老师骑自行车的速度。

  师:看来表示速度的`时候,一定要表示清楚那个单位时间行驶的速度

  课件出示:刘翔的速度是9米/秒,蜗牛的速度是9米/时,两个速度相等

  师:哪里错了?

  师:我们如果让刘翔和蜗牛比赛,滴答一声谁出去了?谁还在后面慢慢的爬呀?

  2.探究三者之间的关系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了速度、时间和路程,想一想老师接下来会提问什么问题?

  学生猜测

  师:没错,我们开始解决助学单的第三个问题,结合实例说一说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现在先想一想,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一下。

  学生互动交流

  师:同学们经过互动交流,我们理清了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

  师:现在请同桌两人再互相说一说。

  三、拓展延趣

  师:看大家学的这么认真,老师奖励大家去玩一个闯关游戏,看谁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可是可爱的熊大熊二被光头强绑架了,你们愿意参与营救活动吗?

  四、巩固练*

  1、第一关:先说说路程、速度、时间的关系再填写下表(课本100页的1)

  师:这是三种交通工具的形式情况,仔细观察,解决第一个你打算用到了什么关系式?

  生:因为路程÷时间=速度,所以用30÷2=15

  师:第二个有关摩托车的,你能解决吗?第三个呢?

  师:恭喜大家顺利闯过第一关,下面进入第二关

  2、第二关:甲地离乙地有240千米,一辆汽车的行驶速度是60千米/时,从甲地到乙地行驶了4小时,

  (1)60×4=240米

  (2)240÷4=60千米/时

  (3)240÷60=4小时

  师:请问第一个表示什么意思?第二个?第三个?

  师:同学们真厉害,这两道题都没难住大家,接下来我们接受更大的挑战,请看

  3、第三关:*均每小时可以做纸花25朵,3小时可以做纸花多少朵?

  生:25×3=75朵

  师:说说你的想法

  师:每小时做得朵数×时间=一共的朵数

  小明打作文,*均每分钟打100个字,5分钟可以打完,他的作文有多少个字?

  生:100×5=500 (个)

  师:你能像上个题一样说说这个题的关系式吗?

  生:每分钟打的字数×时间=一共打字个数

  师:恭喜同学们成功营救出熊大熊二,老师为你们点赞。

  师:仔细观察刚才解决的这两个问题,然后回忆下刚上课时我们解决的这个问题,你发现他们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师:老师等等你,仔细考虑一下

  师:在数学上能用联系的眼光看待问题,这对我们的数学学*非常的重要。

  师:这么多不同的数学问题,都可以归结到一个关系式上。希望你带着发现的眼睛继续去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五、总结回顾

  师:这节课马上要结束了,回一下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少,课下请把本节课知识整理在思维导图本上,善于总结的孩子才会有更大的进步。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8

  一、说教材:

  《数据的分段整理》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统计与可能性》中第1课时的内容。本课是初步教学分段统计数据,所以例题和*题都明确了数据以及各段的数值范围,不要求学生独立设计分段。教材通过创设学校准备为鼓号队员购买服装的教学情境引出分段整理数据,使学生能想到要按身高数据分段整理,感受分段整理的必要性。然后引导学生自主分段整理数据,完成统计表,分析整理后的数据,根据分析结果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应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该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要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为了更加贴*每个学生生活经历让学生有话可说,我对教材进行了重新开发把购买鼓号队服改为购买武术队的服装。围绕购买服装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经历分段整理--制作统计表--分析数据的全过程,而学*重点放在分段整理数据上整理的方法,采用多种方法,在交流比较的过程中,逐步优化,突出画“正”字的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分段整理数据进行统计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感受分段整理数据的必要性。

  2.在经历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中,体验画“正”字法整理数据的优越性。会根据实际情况,用画“正”字法对一组数据分段进行整理,初步学*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

  3.使学生进一步增强用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发展统计思想,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与人合作的态度。

  4.结合统计,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学会数据的分段整理,难点是能对统计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做出决策。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并结合学生实际,在教学中,我灵活采用谈话法、比较法、讨论法、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经历画“正”字分段整理数据、完成统计表、分析统计数据的全过程。学生在迫切完成任务和强烈的探究兴趣驱动下,对本来枯燥的统计知识产生一种新鲜感和真实感,每个学生都能自觉地参与到学*中。学生能自然而然地根据已有的经验通过探究尝试、合作商讨、交流反思等多种学*方法,真实经历用统计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特别是学会了分段整理的方法,从而获得了成功的愉悦体验。

  四、说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激发需求:

  以学校准备为武术队队员购买新的服装引入全课。在师生的交流中得出:要知道每种服装各要购买多少套,先要知道每段身高的.人数,从而引出分段整理。

  2.自主探究、学会整理:

  (1)初次尝试:同桌合作,尝试分段整理。此时学生的方法是多样的,在交流中进行方法的最优化,提出画“正”字法整理。

  (2)再次尝试:同桌继续合作,但规定整理的方法,用画“正”字的方法整理。学生操作中教师巡视,收集资源。在资源的对比中,体会画“正”字分段整理时的注意点,如:合计的意义,统计表中日期的填写等,让学生初步学会画“正”字分段整理的方法。

  (3)回顾总结:分段整理数据-制成统计表-分析数据。

  3.联系实例、感受方法: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出示活动要求,让学生自己完成统计表。

  (2)让学生交流分段统计的结果。

  (3)分析统计结果,说说知道了什么

  4.运用方法,解决问题:完成想想做做第2、3题。

  (1)第2题采用4人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统计,第3题是独立完成统计。过程与第1题一样。

  (2)介绍:你知道吗?

  (3)出示2、3题的两张统计表,谈谈自己的看法。

  通过练*,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5.全课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板书设计:

  数据的分段整理

  分段整理数据(画“正”字)——制成统计表——分析数据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9

  一、教材分析:

  《简单的周期》是苏教版课程标准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课的重点难点是根据物体的排列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什么图形。

  教学目标是:

  1、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让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3、让学生在探索规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教法与学法:

  1、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情境,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理解不同的解题策略。

  2、营造合作学*的氛围,鼓励他们互相合作,共同提高。

  3、结合生活,让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意义。

  三、教学思路

  根据教材特点,我设计了六个主要的教学程序:第一部分通过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卡通动物导入新课;第二部分在现实情境中,独立探索规律;第三部分通过不同的*题和方法,使学生对解决这类*题的方法得到提升;第四部分是运用规律,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巩固和深化学生对规律的认识。第五部分是总结评价,延伸规律,欣赏介绍生活中存在的一些规律。第六部分是游戏,拓展学生思维。

  1、创设情境,引出规律。

  在课的一开始,我先出示了学生熟悉的串珠活动,先串绿色,再串黄、蓝、红色的珠子,并按顺序又出示了一组,让学生猜接下来我会串什么颜色?其实这时学生已经体会到我是按一定的顺序串的,也就是有一定的规律,所以很快地能猜出我接下来要串的颜色。然后指出,今天我们要一起来找规律。使学生先初步明确今天这节课的学*任务。[利用串珠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我出示了2组后,学生脑海中已经建立了有规律排列的表象,因此学生都能猜对,进一步感知物体的排列是有规律的。从而把这样的感知运用于例题图中,让学生找出规律。]

  出示了例题图,让学生观察,说说场景中有些什么,初步感受彩灯、彩旗、盆花这些物体,观察这些物体的摆放说说你发现了什么?从对这些物体的观察中发现,这些物体的摆放是有规律的。正因为这些物体摆放整齐有规律,才会这么赏心悦目,使学生体会数学美,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索规律的积极性。[在这里,我原先让只学生说一说他们摆放的规律是什么,但我觉得应该在课件中演示出来这样的规律,于是我加上了一些圈来表示,达成统一的认识。]

  2、自主探究,理解规律

  这一环节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首先多媒体出示问题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9盆是什么颜色的花?理解题意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把自己的想法表示出来。

  在这一过程中,我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由于不同的学生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学生想出了多种办法,有的学生用画一画的方法画出是蓝花。这些方法都能解答这一题。但重点我讨论了学生提出的计算的方法。用19÷3=6(组)……1(盆)。根据这个算式,先让学生具体地说一说19、3、6和余数1各表示什么。学生很清晰地进行了表达:一共有19盆花,以一盆蓝花、一盆黄花、一盆红花为一组,共分成了6组还多一盆。我紧着提问,根据这个算式你又是怎样判断出是蓝花呢,把学生的重心引到余数上。体会到第19盆花就是第7组的第1盆,因为每组的花都是相同的,所以只要看每组的第一盆是什么颜色就可以了。[在讲解的过程中,我还利用课件用圈表示出这19盆花,每3盆为一组,分成了6组,让学生一看就知道剩下的一盆是第7组的第一盆。]

  [在探究盆花的摆放规律时,给予了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了创新意识。通过充分的交流,展示了多样的解决问题策略。并注意引导学生不断地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

  3、独立尝试,选择方法

  接下来我让学生先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继续探索解决彩灯的第1个问题。在交流中,学生有的还是用了画图的方法,有的用了计算的方法,随即我提问,为什么不用推想的办法呢?从而让学生理解推想的方法只适用于两个物体为一组的规律排列。于是排除了都用推想这个办法的简便性。接着问学生那第20盏是什么颜色的灯呢?这回大多数学生都体会到用画图的办法非常麻烦,于是顺理成章地把学生引到用计算的方法上来,体会到计算的简便。其中求第23盏彩灯是什么颜色的算式中没有余数,这里就要让学生重点理解说一说没有余数表示了什么,让学生总体地了解有余数时及没有余数时的判断方法。[在这里,本来课件中显示出来的是用不同颜色的圈代替彩灯体现它的规律,现在我觉得直接在这个图上表示出来更清晰,学生更容易理解]这一小题着重是让学生判断体会出用算式计算的简便。接着我就直接提出要求让学生用算式计算彩旗的题目,让学生做完后观察这几个算式,发现得数的规律,当得数是几时就是每组中第几面旗的颜色。在这里我也觉得在彩旗的图上用圈把它呈现的规律体现出来比较明显。因为这里我发现有少数学生还是以为这是两面旗为一组的,这样比较清晰。

  接下来我通过三题的排列规律出示定义:像上面这样同一事物依次重复出现叫做周期现象。接着我让学生你能举例说说生活中的周期现象吗?

  学生口答后,教师出示图片欣赏(生活中的周期现象)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总结全课中,让学生说说你有什么感想与收获,有什么想说的,告诉学生今天学*的规律都是周期性规律,在碰到这样的规律时可用计算来解决问题。然后再让学生欣赏一些生活中的规律,体会它的美及在生活中运用,同时也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学生兴趣很高,但重点是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菁华9篇)(扩展5)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菁华6篇)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

  各位评委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我是来自XX系XX班的XX,今天我给大家说课的课题是《笔算乘法》第一课时内容。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目标与重难点、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准备、说教学过程以及说板书和作业七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笔算乘法》是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以两位数”中的第二节内容,在教材上包括63页——69页内容。本次说课是针对其中《笔算乘法》第一课时内容:笔算乘法中的不进位乘法(63页——64页)。

  本节内容隶属于“数与代数”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以整十两位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编排遵循了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原则,先介绍两位数乘以两位数中不进位的算法,再进行进位的算法。本节内容既承接了之前乘法学*中多位数乘以一位数的内容,又为之后三位数乘以两位数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课程标准要求该学段的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技能,并能够运用计算法则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这些要求可以通过本课的教学得以体现。

  二、说学情

  三年级的学生具有思维快速发展,注意力和表达能力强等认知和学*特点,同时,该阶段的学生同样具有个体差异大、情感变化强、意志力薄弱等弱点。可以说,在教育这个阶段的学生时,教师如何通过合理科学的引导来培养学生的学*行为*惯是重中之重。

  学生在学*本课之前,已经具备一定的数*算能力,在接受新知识方面具有浓厚的兴趣。但在计算中仍然存在马虎大意的问题,在运用运算规则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上存在一定的迁移难度。 这些特点对于本课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思考。

  三、说目标

  与重难点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要求,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以非整十不进位两位数的计算法则;

  (二)数学思考目标:通过两位数乘以整十两位数到两位数乘以非整十的不进位两位数引导,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和体会数学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三)问题解决目标:通过具有生活情境的例题运算练*,让学生形成由课本向现实生活情境的数学学*迁移;

  (四)情感态度目标: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决心。 我把知识技能目标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把问题解决目标作为本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与学法

  新课标理念要求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建构知识。根据本课的内容特点,结合学情分析,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方法和学生学*指导方法:

  (一)讲授法。通过乘法顺序和数位对位等新知识的讲解,让学生明了两位数乘以非整十不进位两位数的运算规则;

  (二)情景教学法。通过趣味性的情境呈现新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参与到学*的过程中来;

  (三)合作探究法。通过比较与研讨不同计算方法的优点和不足,让学生体会到相互间交流与探讨的乐趣;

  (四)练*巩固法。通过新知识学*之后的课堂训练,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五)迁移式指导学*法。在学生充分掌握新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列举现实生活情境案例,举一反三,让学生能够把所*用到实际问题的理解和解决上。达到数学为生活服务的目的。

  五、说教学准备

  为了本节课的顺利展开,我准备了教学PPT

  六、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分析,我设计了四个环节完成本课的教学:

  环节一:复*导入,情境呈现(8分钟)

  上课初试阶段,我会由简到难地呈现出一些复*题,如:10×10;30×40;90×70;19×20;38×80等。让学生以小组之间“开小火车”的方式完成,每列“小火车”开的速度和正确率进行比拼,在复*旧知识的基础上,把学生的学*状态拉回到课堂上来。

  在学生逐步进入到学*状态之后,我会呈现出一个新知识学*的教学情境:“小红的妈妈带着小红去书店买一套课外书,这套课外书总共有12本,每一本的价格是24元。妈妈给小红出了一个难题,问小红总共需要付多少钱。你能帮助小红解决这个问题吗?你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小红解决问题?”

  情境呈现之后,我再辅以小小的奖励措施激励,允许学生在独立思考的情况下同桌或小组讨论,引发学生的思考和竞争,从而顺利过渡到教学活动中来。 [设计意图]:上课初,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于是我采用了竞争性的复*导入形式,以由简到难的问题逐步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回课堂;之后的情境呈现、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散,寻求多种问题解决的思路。

  环节二:成果评价,新知讲授(20分钟)

  1.在学生参与讨论的时候,我会进行课堂巡视,发现不同的问题解决途径,然后有针对性的让学生呈现研讨的成果并进行鼓励,最终通过全班同学投票选择最为便捷的运算方法。若是没有学生呈现出本节课所要讲解的方法,我会给出这种方法——两位数乘以非整十不进位两位数,以及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做出优劣性的评价。

  2.对于新知识的呈现,不可避免的存在运算规则和运算技能上的问题,这时我会板书具体详细的计算步骤和程序,以及每个步骤上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和注意事项:包括数位对位法则,乘法顺序法则,积的写法顺序法则等,并使用彩色粉笔以及醒目的箭头标志和特殊符号使用给学生以清晰明了的提醒。

  3.在完成初步的新知识讲授之后,为了加深记忆,我会让学生复述整个运算流程和运算规则,然后通过学生的复述和我的补充,最终完成两位数乘以非整十不进位两位数的文字规则描述,并督促学生记录在课本上。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学*理论认为:知识的'学*是学*者自我选择和建构的过程,我在设计这一环节的时候,充分考虑到作为主体的学生自我建构能力,在学生自己比较与归纳的基础上,通过师生之间的协商互助来达到问题解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构建一个易于学生理解的运算法则,更容易让学生掌握新知识。

  环节三:随堂练*,巩固提高(8分钟)

  上述环节进行之后,我将布置教材63页“做一做”中的8个题目,让学生随堂练*,同时,我会把这8个题目呈现在黑板上,让具有代表性的同学上黑板完成题目。在此过程中,我会随堂巡视,发现有针对性的问题。

  在学生完成的基础上,我会结合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上黑板完成题目的学生成果进行评价,找出呈现的问题并进行纠正。

  [设计意图]:通过有效的随堂训练来巩固教学成果,能够及时地发现问题并即刻解决,把问题留在课堂中。

  环节四:课堂总结,思路整理(4分钟)

  最后一个环节,我会提出一个总结性的问题:“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你学到了什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本节内容学*的收获。这时,我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作出表达,帮助其作出自我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的语言表述,既对本节课的学*内容作出总结,又帮助学生自己厘清思路。

  七、说板书和作业设计

  根据教学目标和课后练*,我设计了以下一个作业: 把课后“练*十五”中的1——4题做在课后作业本上。 以下是我本节课的板书设计: (略)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请各位老师和各位同学指导批评。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2

  一、说教材

  《笔算乘法》是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以两位数中的第二节内容,在教材上包括63页69页内容。本次说课是针对其中《笔算乘法》第一课时内容:笔算乘法中的不进位乘法(63页64页)。

  本节内容隶属于数与代数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以整十两位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编排遵循了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原则,先介绍两位数乘以两位数中不进位的算法,再进行进位的算法。本节内容既承接了之前乘法学*中多位数乘以一位数的内容,又为之后三位数乘以两位数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课程标准要求该学段的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技能,并能够运用计算法则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这些要求可以通过本课的教学得以体现。

  二、说学情

  三年级的学生具有思维快速发展,注意力和表达能力强等认知和学*特点,同时,该阶段的`学生同样具有个体差异大、情感变化强、意志力薄弱等弱点。可以说,在教育这个阶段的学生时,教师如何通过合理科学的引导来培养学生的学*行为*惯是重中之重。

  学生在学*本课之前,已经具备一定的数*算能力,在接受新知识方面具有浓厚的兴趣。但在计算中仍然存在马虎大意的问题,在运用运算规则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上存在一定的迁移难度。 这些特点对于本课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思考。

  三、说目标

  与重难点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要求,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以非整十不进位两位数的计算法则;

  (二)数学思考目标:通过两位数乘以整十两位数到两位数乘以非整十的不进位两位数引导,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和体会数学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3

  教材解读:

  亿以内数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的。生活中大数广泛存在,对大数的认识是万以内数的认识的拓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数学基础之一。本册教材先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再教学亿以上数的读法和写法,并对数的理论进行整理,在两部分认识数教学中间安排十进制计数法,知道数位,数级,对亿以内数的认识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也对亿以上数的认识起承上启下作用。加强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同时对学生进行综合知识的渗透,从万以内数的认识到亿以内数的认识是学生数概念的又一次扩充。教材提供了较丰富的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不仅为学生认识大数提供丰富的内容,也为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提供了好素材。突出数概念教学,从数学的高度把握十进制原理,培养数感。教学内容的呈现给了学生自主探索和自主交流的空间,也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思路,如:读、写数的法则教材上不给出现成的结论,而是让学生通探究自主过讨论得到。

  教法学法:

  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大数对于学生读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应充分利用好教材文本,创设具体教学情境,让学生对大数获得丰富感受,注意放手让学生探索,理解大数的读法后,通过独立练*,小组合作交流训练,达到熟练程度。

  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给学生留有自主探索的空间,对于数位、数级,十进关系等知识,应该让学生牢固掌握,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去发现,去体会,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达到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密切了大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收集大数的*惯和能力,数的产生与发展都是生活实践的需要,认识数是为了用它来交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数学意识。

  教学理念: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打基础。遵循儿童心理规律和认知规律。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生必须获得有价值的数学,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师精心组织下充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亿以内数的规律,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有学*成功的体验。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4

  小数除法例4是以买东西为题材,因为它容易激活已有的经验,有助于学生领悟算法。前后共提出三个实际问题,教学三个除法竖式,各有重点。三个竖式中教学的除法知识综合起来,就是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第一个问题是求每千克苹果多少元,计算9.6÷3。学生第一次遇到小数除以整数,可以想到的方法是把9.6元看成96角,于是把小数除法转化成整数除法。还可能想到9.6元是9元6角,于是分步计算求得结果。这些方法都是接受小数除以整数的认识基础,看着教材中的竖式,体会9.6÷3应该分两步算,以及每一步算什么。“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对算法深入地思考,既可以联系前面的算法作出具体的解释,也可以根据小数的组成进行推理。通过9.6÷3的教学,学生初步理解小数除以整数的基本算法:可以像整数除法那样列竖式计算,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着写。

  第二个问题求每千克香蕉多少元,计算12÷5。整数除法中,除到被除数的个位,把剩下的不够商1的部分作为余数,不再继续除了。小数除法中,要在余数的小数末尾添上“0”继续除。教材先在商的个位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在余数“2”的右边添一个“0”,让学生明白这里在应用小数的性质,除法还可以继续算。又通过“20”表示20个十分之一,除以5商4个十分之一,既清楚了“4”在商里的位置,又突出了在商里及时点上小数点的必要性。

  第三个问题求每千克橘子多少元,计算5.7÷6。这道题的商不满1,可以从总价5元多一些,数量6千克,因此单价不满1元的具体数量里感觉到。也可以根据整数部分“5”比除数6小,作出判断。教学着重解决“应该在整数部分写0”,而且要求学生自己想到这一点。

  还有一点在教学时应该注意。小数乘法的例题只是初步体会它可以用竖式计算,算法的得出在“试一试”后。所以,例题和“试一试”的教学要一气呵成,待形成计算方法后再进行练*。小数除法例题里的三个计算都有预设的教学内容,需要及时巩固,才能进入后面的教学。所以,每个问题解决以后,都要适量安排练*,使教学的新知识消化、内化,保障后面的教学能突出重点。

  基于以上的要求,本人教学过程如下:

  一、引入课题。

  由一个生活中讨价还价的`情景,引入避免可笑的情景,可以用小数乘法也可以用小数除法来解决,这样引出课题,学生产生强烈学*小数除法的愿望。

  二、教学例题。

  1、创设情景:创设一个购物的生活情景,引出1千克的苹果如何算。

  2、进行估算单价。这是生活中经常要甬道的。

  3、独立探索,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9.6÷3的商。其中重点是解决用竖式来做的方法,知道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算理,如果对答案有怀疑的还可以检算。

  4、理解算理:继续探索:12÷5=?5.7÷6=?重点解决余下的2怎么办?整数部分的5比6小怎么办?

  5、学生完成试一试以及改错的练*,最后学生自行总结小数除法的方法。

  三、巩固练*。

  结合生活中的里子商场促销活动,请同学帮忙买哪种比较合算,最后提示学生学好小数除法就不会出现开始的笑话了,只有多算、多练,才能提高口算以及计算的基本技能。

  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能主动探索,找到计算的方法,由情景的引入,引起学生学*小数的欲望,由讨价还价的场景吃到学好小数除法的必要性;学生能通过探索、讨论、尝试掌握小数除法的方法。

  但尝试中学生对9.6÷3,商是3.2都会,但余的6角学生还是*惯表示成0.6,很难转变成6角再除的思维,接着用12÷5大多数同学只会商2(元)……余2元,没有想到精确地算出几元几角。而5.7÷6有许多学生整数部分要商0再除的想法一点都没有。确定商中的小数点是学生作业中难点。总之学生尝试中,有部分对算式有些无从下手的感觉。

  最后的试一试又是两道加除题0.2÷53÷15学生对3的后面加不加小数点起争论,加了就把被除数改了,不加很对齐再算,不加也容易把商的小数点对错。

  这一节自我感受内容很多,同样小数除法,各种可能遇见的问题都在这一教时完成,有些贪多不烂,部分同学在云里雾里,算理不能理解的非常到位,象这样的课如何呈现,如何处理例题与试一试中5种不同的种情,而且还要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这是专家才能解决的了,或者是编教材的人才能很好把握,本人有些手忙脚乱。以上仅此课的一些不成熟的反思。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5

  一、说教学背景

  1、教材分析

  “认识分数”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万以内整数的基础上,联系实际生活的需要,先从学生们熟悉的野餐均分食物的情境出发,联系*均分蛋糕的结果,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然后让学生自己用不同的方法折纸,并涂出它的1/2,进一步体会意义,接着又在操作活动中教学几分之一的大小比较。这是学生对数的认识的一次重要扩展。这部分知识的掌握不仅可以使理解并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也可为今后进一步深入学*分数和小数打下基础。

  2、学情分析

  小学生从认识整数发展到认识分数,是一次飞跃,学生在生活中听说过二分之一,三分之一,但是他们并不理解。分数的产生是从等分某个不可分的单位开始的,儿童生活里有这样的经验,但不会以分数来表述。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主动地反思并获取知识。

  二、说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对这节教材的要求是这样的: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根据教材地位、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直观认识几分之一,初步形成关于几分之一的表象,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直观地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方面: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通过一系列操作、讨论等数学学*活动,体会到认识分数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3)情感与态度方面:感受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乐趣,培养自主探索的学**惯。

  2、教学重点:认识几分之一的含义

  3、教学难点:在头脑中建构起几分之一的表象。

  三、说教学策略

  1、突出数学概念形成的一般过程。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分数的概念是一个原发性概念,学生头脑中没有与之对应的上位或下位概念,因此必须遵循数学概念形成的规律,按照实例观察、分析共性、抽象属性、符号表示、具体运用的流程充分展开教学过程,尤其是要通过大量的操作实践,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比较丰富的表象。

  2、突出数学学*方式的综合运用。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学*方式。本课教学从教师的教来看,要做到设情引趣,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学、乐学;要创造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氛围,让学生会学、善学。从学生的学来看,要注重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注重同桌互学,小组研讨,集体交流。整个教学过程着眼于一个“探”字,贯穿一个“疑”字,突出一个“动”字。

  (1)自主学*,着眼一个“探”字。

  数学学*的主体是学生,要让他们拥有强烈的学*欲望,亲身感受探寻数学的乐趣,用自己的方式去主动学*。例如:表示半个蛋糕时,让学生尝试着想办法表示它。这样促使学生主动、全面地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主体性的生成和发展。

  (2)巧妙引导,贯穿一个“疑”字。

  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把学生思维引到焦点上,使他们动脑筋,感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例如:当认识了二分之一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能折出这张纸的1/2,你还能折出它的几分之一呢?这样设疑大大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索。

  (3)实践操作,突出一个“动”字。

  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摆学具等实践活动,在思维活跃和情绪高涨的情况下,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活动中,学生不单单是在动口、动手、动脑,更重要的是通过“动的过程”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外在“动”的形式,使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和感悟更为深刻和完善。

  四、说教学流程

  (一)、情境引入:

  1、谈话出示情境图,说说准备了哪些食品?怎样分能让两人都满意?(突出*均分)

  2、学生共同*均分野餐的食品,汇报分法和结果。

  【设计意图:要让学生在熟悉的实际生活情境中经历由整数拓展到分数的过程。】

  (二)、探究新知:

  1、认识1/2。

  (1)组织学生利用学具小圆片动手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初步形成1/2的表象。

  (2)老师小结揭题,规范表述分数意义的语言,并指导写法、读法和各部分的名称、含义。

  【设计意图:在*均分的过程中,学生逐步积累了1/2的基本表象,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尝试建构1/2的意义,整个环节从操作实践开始,完成于意义建构。】

  (3)通过反例(没有*均分的情况)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设计意图:进一步突出“*均分”在分数概念中的核心作用。】

  (4)折纸游戏:表示其他学具图形的1/2,体验不同折法,设问:大家看黑板上这几幅作品,他们的折法不同,涂色的部分也各不相同,但它们都可以用1/2来表示,那是为什么呢?并观察发现:*均分的图形大小相同,他们的1/2也相同;*均分的图形大小不同,他们的1/2也不同。教师重点指出“要讲清是谁的1/2”。[这里为今后分数应用题中分率与对应单位1埋下伏笔。]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游戏中发挥创造性,从各种不同的方法中进一步认识1/2,丰富1/2的表象,也为后面学*其他分数提供思路和方法。】

  2、认识几分之一。

  过渡:除了能折出这些纸的1/2,你还能折出它们的几分之一呢?(相机板书:1/3、1/4、1/5……)让学生利用各种学具纸片等材料通过折一折、画一画,表示自己喜欢的分数,贴上黑板上相应的分数下面,并说说分数表示的意思。

  【设计意图:再次提供给学生自主创造的机会,在动手操作中主动拓宽知识,认识新的分数。】

  3、在辨析中深化认识。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设计意图:针对分数概念中容易出错的地方有目的的让学生鉴别,以加深印象。】

  4、辩论验证,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1)谈话引出辩论问题:妈妈买了两个同样的大饼,弟弟吃了一个饼的1/2,哥哥吃了一个饼的1/4,他们谁吃得多?引发不同意见,引导学生通过折纸来加以直观验证,也允许学生进行单纯数学思考,即从*均分的份数上理解其中一份的大小。

  (2)妈妈吃了饼的1/8和兄弟俩比一比,是多还是少呢?

  (3)整理本堂课上用圆片表示的分数,进行排列,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其中的秘密。(同样大小的圆片,*均分成不同的份数,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反而越小。)再出示一整个全部涂满颜色的圆,体会几分之一与“1”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主动辩论、验证比较,一方面丰富对几分之一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简单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发展数学思考。】

  (三)巩固新知:

  1、听写分数的练*。(教师说分数的方式是多样的,如A、八分之一;B、一个分数,分母是10,分子是1;C、把一块糖*均分成5份,一份是这块糖的几分之几。)

  2、从身边的事物中找一找分数,并具体说明一下,老师可以先举个实例作启发。

  3、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设计意图:通过多形式听写分数的'综合练*,巩固本课所学基本知识点。通过寻找身边的分数再次让数学知识回归到实际生活中,从黑板报中“艺术园地”约占版面几分之一的估计中,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数感。】

  (四)总结拓展。

  1、全课总结。

  2、发散练*:表示出每个小图形是大正方形的几分之一。[此题是课本上“想想做做”第6题的延续,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6

  一、说教材

  《笔算乘法》是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以两位数中的第二节内容,在教材上包括63页69页内容。本次说课是针对其中《笔算乘法》第一课时内容:笔算乘法中的不进位乘法(63页64页)。

  本节内容隶属于数与代数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以整十两位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编排遵循了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原则,先介绍两位数乘以两位数中不进位的算法,再进行进位的算法。本节内容既承接了之前乘法学*中多位数乘以一位数的内容,又为之后三位数乘以两位数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课程标准要求该学段的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技能,并能够运用计算法则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这些要求可以通过本课的教学得以体现。

  二、说学情

  三年级的学生具有思维快速发展,注意力和表达能力强等认知和学*特点,同时,该阶段的学生同样具有个体差异大、情感变化强、意志力薄弱等弱点。可以说,在教育这个阶段的学生时,教师如何通过合理科学的引导来培养学生的学*行为*惯是重中之重。

  学生在学*本课之前,已经具备一定的数*算能力,在接受新知识方面具有浓厚的兴趣。但在计算中仍然存在马虎大意的问题,在运用运算规则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上存在一定的迁移难度。 这些特点对于本课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思考。

  三、说目标

  与重难点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要求,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以非整十不进位两位数的计算法则;

  (二)数学思考目标:通过两位数乘以整十两位数到两位数乘以非整十的不进位两位数引导,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和体会数学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