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菁华9篇)

首页 / 说课稿 / | 说课稿,语文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四单元的主题仍然是“人与自然”,直接承接同样主题的第三单元,编写的五篇课文主要反映的是人类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内容。对本单元的教学,我们希望实现以下目标:情感和态度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以及热爱自然、关注自然的人文情怀;知识和能力目标——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过程和方法目标——练*用精读或快速阅读、默读课文的方法,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被介绍、说明的事物及其特征);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获得一些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中,我试图关注以下几个方面:注意兼顾三个维度,渗透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淡化文体(但也考虑为以后的说明文教学作点铺垫),强调综合,以培养阅读能力和研究能力为主;注意结合自己所处的地域灵活处理课文内容;多以讨论课或探究课的方式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课外语文实践(包括阅读),开展科学活动;加强语言积累,让学生每人备一本“摘抄本”,摘抄有关优美词句。

  本文出自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作家法布尔的巨著《昆虫记》,可谓名家名篇。教学本文,可通过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学*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本文是一篇观察随笔,又是一篇优美散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高度结合,描写生动,语言优美,拟人手法的运用,加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这一点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复*巩固,并在实践中运用。可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昆虫记》中的其他作品。作为七年级学生初次接触的科技小品文,对学生增强科学知识、学*科学方法、领悟科学精神有着很强的教育作用。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本文的内容和表达的特点,本文的教育价值就在于能引导学生通过法布尔的笔触去感受奇妙的昆虫世界,丰富有关昆虫的科学知识;同时,通过阅读来走进“昆虫之父”法布尔,既可以学*他的探究精神,又可以通过品味他生动自然的语言来感受那浓浓的生命意识。并且,由于作者对蝈蝈特征和*性的介绍都是通过细致的观察与传神的描述来表现的,所以,可以此来引导学生学*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所以,在学*中概括要点、品味语言、感**神、激发探究是作为教材在使用中的关键词,并以此来安排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

  学*本文的教学目标是:情感和态度目标——激发我们对昆虫的各方面*性的强烈的好奇心,调动他们阅读《昆虫记》的积极性,懂得生命的重要性,学会理解和尊重其他的生命,以至于小巧玲珑的昆虫。明白每一种生命都来之不易,第一种生命的存在都有其道理,也许人类还可以从其他生命历程中获得有益的启示。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蝈蝈的常识,它有怎样的外形特征和生活*性,并能够拓展延伸,学*观察、记录自己身边的小动物。

  语文阅读不能离开文本,虽然我淡化文体,但仍然要考虑本文——科学小品文(说明文的一种)的特点。文章集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于一体,较强的可读性。文章的艺术性,以一种欣喜的心情贯穿始终,感动着读者;构思巧妙,用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引人入胜;善于用一种快乐衬托另一种快乐;以鹰的勇猛凶悍反衬蝈蝈的机智勇敢;每次发现蝈蝈的一些特点后,总是生动地描述一下,再举一些有趣的例子加以证明,读者在不知不觉中了解了蝈蝈的特点;本文多处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这样写,使读者感到亲切、自然。过程和方法目标——采用赏读、整理、创新相结合的学法来学*课文,并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获得一些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科学的探究方法,如发现问题、追踪调查、变换条件,仔细分析、寻找规律等方法。能在阅读过程中自主发现感兴趣的科学知识和语言现象,分析它的表达效果,交流独特的阅读体验,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能力,能用知识积累卡学会积累,用自由创作延伸创新,拓展课外阅读。

  这些都是确定教法与学法的重要依据。

  三、说教学程序

  本文很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但对于昆虫,还不一定所有的学生都喜欢,所以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引导他们进入昆虫世界,要让学生学会不仅能读懂这一篇文章,还应该教会学生会读这一类现代科技小品文,并善于整理知识和拓展知识。在教学中,采用激趣导入,让学生关注作品,进行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的方式,多研讨,多交流,反复阅读,用卡片式整理知识。让学生自主学*,自主展示,体验独立发现知识的快乐,便于形成以后主动学*的*惯。

  主要板块简说:

  1、情景导入,展示课件,激发学生兴趣。

  2、速读课文,学会圈点批注和提取重要信息,归纳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这是对七年级学生进行“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惯养成教育和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3、精读课文,揣摩语言,激励学生自主展示,初步体验学*语文的快乐。

  4、品读课文,合作研讨,与文本和作者对话,流露真情。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与文本对话,与作者交流,以便更好地发挥文本的教育价值。

  5、研读课文,共同探究,课外延伸,以读促写。阅读和写作是密不可分的。以读促写,以写辅读,相得益彰。

  6、分享学*的成功体验,整理归纳学法。让学生明白任何一种知识的学*,都有其规律。学*和思考要结合起来,养成边学*边总结,边积累边运用的学**惯。

  7、学会积累,用积累卡摘抄积累生词、多音字、好句。授人以渔,厚积薄发,学法在课内,功夫在课外。

  8、自由作业,快乐学*,开发利用语文综合性学*资源。将练*二变通为“请大家观察自己身边的一些小动物的特征*性等,并用一段话形象的表述出来。”更利于学生表现自己。

  9、美好祝福,把握今天,辉煌人生。渗透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理念。这一点在“小结与巩固”中表示明确。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2

  【教材简析】

  《竹影》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是艺术大师丰子恺先生散文作品中一篇内涵深刻、耐人寻味的佳作。文章描写了作者幼年时与小伙伴们在月下画竹影的有趣游戏及对*画的认识,充满了童真、童趣,揭示出“艺术和美常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的主旨。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课文表现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是教学的重点;领会“艺术和美常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的主旨是教学的难点。

  【目标定位】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我确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会艺术和美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学会在生活中去发现、创造美;认识到美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根据教材的知识构建特点和七年级学生天真、活泼、好问的特点,确立知识与能力目标: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提高我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要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我确立的过程和方法目标: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教学理念】

  创造性地学*运用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求知欲。有机渗透“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学*语文,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并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和感悟,鼓励他们有创意地表达,从而养成良好的学**惯。

  结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验课题,展开轻负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实验研究,构建师生和谐*等互动的语文课堂,逐步形成“师生同学,质疑释难,分享体验”的教学风格。

  【学*过程】

  一、自然导入

  师:今天,由我和大家共同学*第18课——丰子恺的《竹影》。(板书课题)

  1、揭示学*目标:

  ⑴ 能说出课文的主要情节。

  ⑵ 理解课文描写所表现的童真童趣。

  2、先学后教:

  引导学生进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式学*,养成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的良好*惯。

  ⑴ 轮流诵读课文,自主学*,积累生字词。

  设计意图:朗读是学生自主与文本进行对话最直接的方式。轮流诵读,自主学*,积累生字词,夯实基础。

  ⑵ 速读课文,自主合作,概述主要情节。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圈点批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的能力,充分利用语文学*资源,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 的好*惯。循序渐进,为品读课文、合作学*做好铺垫.

  ⑶ 品读课文,合作学*,理解童真童趣。

  设计意图:在合作交流中,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 产生更多的火。当学生有了心得之后,读相关的语段就会感情充沛,评述就会更准确。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和评述应及时予以鼓励、评价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并作必要的补充和归纳,引导学生掌握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4、当堂训练:

  课堂作业(出示投影):

  通过本节课的学*,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请提出来,让我们相互交流;如果你有什么新的体验,请说出来,让我们一起分享。

  设计意图:通过大家的探究学*,触发学生的灵感, 说出自己最真实最深切的体验,让学生学有所得。发挥语文教材的例子作用,向生活延伸. 在师生共同的交流切磋中,达到多人参与表达,互相沟通,分享学*体验的教学高潮。

  5、结束语:

  法国杰出的雕塑家罗丹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发现美。”

  让我们共同走进生活的语文课堂,用我们的慧眼去发现美吧……

  设计意图:教师寄语,让课堂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同时,让学生由课堂走入生活进行语文学*,延伸语文课堂。

  二、板书设计

  18 竹影

  丰子恺

  月夜相聚

  艺术和美常蕴含在生活 不是缺少美

  童稚的活动中 描绘竹影 而是缺少发现

  艺术教育

  (设计意图:展示学*成果,突破教学难点,分享学*体验)

  【体验与反思】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自主学*、合作学*、当堂训练为主线。在自主学*过程中,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增强了,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在合作学*中,优生的学*态度、解题思路和方法一目了然,不仅有助于差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更有利于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相互取长补短,以优辅差,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不仅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了学生的质疑与创新精神,还加强了师生之间的学*与交流。教师要走到学生中间去,充当学生学*的合作伙伴。

  轻负高效的课堂教学改革实验研究,既要做到符合课堂需要,激发学生兴趣,又要落到实处,收到实效,这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但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教学实验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新的困惑,亟待研究解决。如怎样使少数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惯?在“后教”过程中,怎样让兵教兵的效果更显著?如何落实“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如何实现从洋思模式各自特色的飞越?还需要我们去不断研究。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3

  一、说教材、话理念:

  广东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以“成长中的我”为中心,以“认识自我”、“交往适应”、“学*适应”为主线,强调学生“道德和心理品质”形成,是一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中心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

  七年级教材以“成长中的我”为中心,以“认识自我”、“交往适应”、“学*适应”为主线,把相应的知识整合成一个有机的知识网络。第三单元“学会交往”主要讲述了学生怎样正确认识自己、了解别人,尤其是与父母、老师及与朋友的交往相处。而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和睦关系是成功教育的先导条件。老师对学生的成长影响深远,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生活,也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健全。因此,本框的学*对学生将来的学*影响较大,在教材中则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生:

  我认为,对学生的分析很重要,我们的教学应该“以学生及其成长过程中的困惑”为中心,我是这样分析学生的:

  初中阶段,初一的学生正处于“危机”的年龄阶段,学生们逐渐产生了较明显的逆反心理,他们的情绪呈现出丰富而强烈、波动性大、不稳定,不成熟的特点,且学生*时接触的.人较少,很多人具有我们通常所说的“小家子气”,易与老师发生误解、矛盾,甚至冲突,导致双方关系疏远或紧张。若不及时加以妥善的引导和解决,将不利于他们的成长。我们要告诉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很正常,一点也不可怕,而且不是所有的逆反心理都是不良的。只是每个人的逆反心理表现得有强弱之分而已。

  另外,正在进行的新一轮课改强调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何况我们手头上的这本新教材正是新课程改革的产物,更应该体现这一点。所以,我们还应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学生的重点、主题或切入点。

  以我校为例,我校属于民办学校,绝大部分学生家境较好,知识面较广,思维也比较活跃,喜欢追求个性,因此学生往往有一种自视为“天之娇子”的心理,有时候对老师的话不是一味的言听计从,对老师的工作也不是非常尊重和理解,甚至个别学生会与老师起正面直接的冲突。

  于是,我准备依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这一课,更多地从“心存感激、学会互相理解”这个角度,让学生对老师多一份理解、宽容和尊重。

  三、说教学目标:

  (一)目标处理

  通过指导学生自主探索地活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老师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

  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具体目标如下:

  1、认知目标:了解教师工作的特点,认识教师工作的辛劳。

  2、能力目标: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懂得正确处理师生关系。

  能自觉地增进师生情谊,养成热爱老师,尊敬老师的*惯,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重难点处理

  本课重点与难点都在于如何讲解“学生与老师”的新型师生关系,如何真正加强师生之间的互相了解,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种心理因素,优化学生心理环境,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增进文化的同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获得渗透性心理教育,促进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基于这种新的教育理念,我在设计《师生情谊》这一课时,力求使教学活动成为一个充满快乐的过程,使师生双边的积极性都受到激发,都有积极的情感投入,让学生快乐中获得知识,在“润物细无声”中不断增强对老师的情感。

  四、说教法学法

  (一)教学方法

  ▲激趣——创设情感、激发兴趣。通过语言、角色扮演、现场采访及多媒体材料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

  ▲设疑——利用问题设计引导学生思考并培养其分析问题能力。

  ▲引发——引发讨论,围绕问题,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学*能力。

  ▲精讲——精讲点拨,释疑解难。

  以学生为主体并实现有效的师生互动

  (二)教学手段:电脑多媒体及课堂教学的整合

  (三)学法指导:

  (四)课前准备:

  将全班学生分为每组6——8人的几个小组,每组设立一个小组长,负责组织小组讨论,并组织进行小组成员的课堂表现评价;设立一个记录员,整理小组成员的意见;设立一个代言人,代表小组成员发表意见。

  课前邀请班主任以及科任老师到班。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兴趣导入

  导入:播放FLASH《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

  出示课题:我爱我师(板书)

  设计意图:以直观的音像资料,创设课堂学*气氛,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

  观看四幅漫画,提问:老师每天要完成哪些工作?(引导学生认识老师工作的特点。)并利用一分钟的头脑风暴法,让学生说出教师的角色和作用(板书)。

  接着引用语文课本中刚刚学过的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师》片段,让学生换位思考,站在海伦凯勒角度体会老师的辛劳以及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从而对老师由衷地说出:“老师,谢谢您。”

  设计意图:换位思考、感性体验,加深对老师工作的认识,认识老师工作的辛劳,引导学生说出对老师的感谢。

  (三)角色转换谈冲突

  情景剧表演:《老师与学生的矛盾》

  假如你是那位迟到的学生,你会

  1、抵触老师的批评?抱怨老师?

  2、迟到有因,向老师解释清楚,受到老师的表扬?

  设计意图:此处设置了一个小剧场,激发学生参与热情,调动学*气氛,同时让学生在表演中进行角色体验,在体验中感知,在感知中明理。

  面对老师的批评,有些同学把事情的真相讲出来了并得到老师的谅解;但是有些同学没把真相讲出来,把气憋在肚子里,这样的学生会不会真正去理解和尊敬老师呢?

  (四)推心置腹,获知明理(突破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观看FLASH《老师我爱你》

  提问:看完刚才同学们的表演和FLASH后,大家有什么感想?要什么样的老师大家才会去尊敬他呢?

  (学生小组讨论)

  由小组代表回答,老师引导精炼出学生对老师的要求(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FLASH重新把学生从无意注意引导到有意注意上来,以较好的精神状态学*本课的重难点;通过集体讨论的形式,让学生交流思想,加深认识,并且由小组代言人发表出学生的真实想法,让参与听课的班级科任老师听听学生心中真实的想法,让老师来了解学生。

  我们都知道交往与沟通都是两方面的,只有做到双方的沟通跟交流才能很好地理解老师。

  活动:现场采访

  现场采访老师

  以小组为单位,根据采访参考,自行设计问题现场采访老师,并把采访结果在班中分享。

  采访参考

  老师眼中的学生

  老师对学生的要求

  设计意图:突破难点,让学生以采访的形式去认识老师心中的他们,让师生之间彼此更加了解,也可以乘机化解一些师生之间的矛盾冲突。做到课上不仅是授课老师与学生的互动,而且是所有任课老师与学生的互动,进而真正加深师生之间的情谊。

  师:从这两方面要求我们可以知道我们现在要建立的一中新型的师生关系就是:*等、民主、和谐、。(板书)

  (五)知识拓展

  观看影片:《新*的第一个教师节》(视频材料)

  欣赏对联:

  上联: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晴雨,加上五脏六腑七嘴八舌九思十想,教必有方滴滴汗水诚滋桃李芳天下。

  下联:十卷诗赋九章勾股,八索文思七纬地理,连同六艺五经四书三字两雅一心,诲人不倦点点心血勤育英才泽神州。

  设计意图:拓展视野,加深学生对老师的再认识。

  (六)知识巩固:两道*题(围绕本课重难点设置)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学以致用

  (七)归纳小结(板书设计)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老师的角色和作用)

  本课结构学生对老师的要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老师对学生的要求*等、民主、和谐

  六、说教学设想:

  我始终认为,真正的学生活动不能只是单纯的身体动起来,更重要的是思维活起来,动起来。课堂上师生可以共同分析、思辨,研究如何解决问题。本堂课主要是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手段启发学生感知、领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老师的辛劳,老师的爱,实现学生自我教育,从而提高对老师工作的认识,增进师生情谊。经过分析、讨论、欣赏和现场采访,让学生进行总结,相信学生会有所领悟。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4

  一、教材分析:

  本文描述了世界顶级建筑大师、美籍华人贝聿铭在建筑设计上的杰出成就,赞扬了他高超的建筑艺术和一片爱国心。

  二、学情分析:

  本文内容较长,词语较多,引导学生通读全文,查字典,给生字注音,对不熟悉的词语加以解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为引发学生兴趣,熟悉内容采用答记者问的方式。教师先作示范,让学生模仿。

  三、教学目标 :

  1.通过读课文了解贝聿铭在建筑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2.*课文精心选材、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3.受贝聿铭的爱国之心,并从中获得启迪。

  教学重点、:

  1.通过读课文了解贝聿铭在建筑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2.学*课文精心选材、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贝聿铭在建筑设计中所表现出来的革新创造精神和他的一片爱国心。

  四、教学过程:

  1、导入:由歌曲《我的*心》导入,让学生自己谈谈歌中的感情。

  2、整体感知:读书后填表,了解贝聿铭的'巨大成就和成长轨迹。(学生互相交流)

  3、研读课文:

  (1)作者在介绍贝聿铭这些伟大成就时,全文是按照一种什么结构和顺序来介绍的呢?有什么好处?

  (2)观察图片,说说贝聿铭的建筑特点。

  4、拓展讨论:

  (1)既然是介绍贝聿铭和他设计的建筑,为什么会以“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为本文的标题?联系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2)从贝聿铭这位世界级的建筑大师身上,你能学到些什么?

  (3)现代汉语词典对“根”一词的解释是:“高等植物的营养器官,能把植物固定在土地上,吸收水分和养分,贮藏养料”。 请你说说下面句子的“根”该如何理解?

  A.我的根在*。

  B.*建筑的根还在,还可以发芽。当然,光寻历史的根还是不够的,还要现代化。

  C.有了好的根可以插枝,把新的东西、能用的东西,接到老根上去。

  (4)现代汉语词典对“和谐”一词的解释是:“(几种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配合得很恰当”。

  “和谐”也是*文化的精髓之一。请你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贝聿铭的建筑设计是如何体现 “和谐”的特点?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5

  一、说教材

  《爸爸的花儿落了》是七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的课文,本单元以成长为话题。

  单元目标是:

  1、了解他人的成长足迹,正确对待成长中的苦与乐、得与失,成功与失败,用于面对生活面对挑战。

  2、揣摩关键句的深刻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注意学*文章的表达技巧。,

  《爸爸的花儿落了》以一个孩子的视角和口吻叙说着对童年往事的回忆,对父爱的缅怀,对成长的感受,整篇文章以毕业典礼为线索,将回忆与现实交织在一起,过渡十分自然,内容丰富而不拖沓,事件交错却不零乱。主要内容是 “父爱”、“成长”;表达技巧主要是,借物喻人,暗示渲染;抓住了这两个方面就抓住了本课教学的重点和核心。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林海音及她的《城南旧事》;

  (2)理清全文结构,把握文章线索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3)理解课文标题的双重意义和文中使用的象征手法,学*文章的拟题技巧;

  (4)分析文中的父亲的形象。

  2、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文中字词的情感。

  (2)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3)初步感受文章的写作特点,学会记叙中运用插叙的叙事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人生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要敢于追求成功,更要善于面对失败。让学生认识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成熟起来。

  该目标的确定,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力于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全面发展,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和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强化了德育训练和道德素质的培养。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理清全文结构,把握文章线索,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

  (2)分析文中的父亲的形象。

  2、教学难点:

  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为了突破难点,设置了不少学生活动,使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与学生共同探讨的方法,边活动,边启发学生思考,并得出结论,从而使学生从感性材料的感受到理论的上升,水到渠成,符合认知规律,易接受。

  四、说教学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为了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贯彻学生的主体性,注重思维品质的原则,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教法:

  为了激发学生学*的主动性,与文本进行交流和对话。所以本课的教学拟用情景教学法和阅读教学法,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课文。

  2、说学法:

  为了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主体,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方法和培养能力方面采取了以下方法:讨论法、自主阅读法、总结反思法。

  五、说教学过程

  提前预*,扫清阅读的障碍,布置学生搜集关于《城南旧事》的资料。

  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老师播放电影《城南旧事》的'片尾插曲《送别》,学生欣赏,老师归纳:《爸爸的花儿落了》就是电影《城南旧事》中的一个小故事,这是一段童年的回忆,也是对童年的告别。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文中的世界,去寻找主人公英子走向成熟的足迹吧!

  2、检查预*,交流资料

  (1)由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介绍《城南旧事》片段。简介作者生*思想,文学作品,走*林海音 。

  (2)指导学生积累生字词,为学*文本扫清障碍。

  3、用心听读,感受文本。

  配乐朗读课文。让学生闭上眼睛去听,头脑中形成电影画面。借助语言和音乐的魅力把学生带入文本,使其有种美的享受,此时学生的思维也是高度集中的。听完之后让学生简要谈谈感受,教师就能够从他们所谈的感受中了解学生对文本理解的程度,从而有针对地指导下一阶段的教学。

  4、合作交流、互动探究

  活动一: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文本的标题是《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个标题有什么含义?

  (2)梳理结构,划分层次。

  (3)作者是用什么作为全文的线索把文章中的故事串联起来的 ?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文本中哪些是写的眼前事?哪些是回忆过去的事?回忆的事情是怎样引出来的?

  我们可以说全文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活动二:研读赏析

  围绕“爸爸在我成长过程中究竟起了怎样的作用?”这个话题进行讨论。

  (1) 文本中是怎样暗示爸爸已经病得很重了,可能将不久于人世?

  (2) 怎样理解文章末尾“我”默念的话的含义?

  (3) 爸爸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相关内容,并在课文中圈点勾画)

  活动三:讨论探究

  请同学们重点阅读爸爸逼“我”去上学及毕业典礼后“我”急着回家两部分,并讨论一下问题:

  (1) 对爸爸逼“我”去上学的回忆表明了怎样的态度和感情?对“我”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2) 毕业典礼后“我”回家时见到了怎样的情景?这情景预示着什么?

  (3) “我”是不是真正感到自己长大了?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得出来?

  活动四:品味赏析

  通过引导学生赏析句子,初步使学生感受到文章的写作特点

  (1)在细节的描写中体现深厚的感情和内涵,是本文最重要的写作特点。

  (2)在记叙中恰当的运用插叙的叙事方法。

  (3)本文朴实中蕴含真挚情感的语言风格。

  在重点探究这个环节中,由点带面,注重课堂的生成性,收放自如。设置的问题体现了层级性,即前一个问题往往是解决后面问题的跳板,由浅入深,直到水落石出。充分尊重了初中学生思维跳跃性小的实际,也遵循了“循序渐进”这个最基本的教学原则。

  5、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1)总结反思:

  主人公 英子带着悲哀告别了童年,但此时的她已经长大了,敢于面对一切苦难和挫折。而当我们告别童年时,你将会发现,终将有一天,“爸爸的花儿落了,而你已不再是小孩子”,你也会告别一些人、一些事、一些关怀、一些爱,当你独自面对挑战和挫折的时候,需要镇定,应用自己的勇气和信心迎接未来。

  (2)拓展延伸

  让学生把从课堂上的收获内化到自己的头脑中,延伸到课堂之外,延伸到生活之中。利用课外的时间,让学生观看电影《城南旧事》。再者,写一篇关于“成长”话题的作文。

  六、说板书设计

  爸爸的花儿落了

  林海音

  胆小 勇敢

  被动 主动

  懒惰 勤奋

  依赖 独立 、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6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第一次真好》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短文两篇》中的第二篇,是一篇略读课文。教材通过两个事例抒写了人生的一种体验:第一次真好!告诉人们第一次的感觉是生命中难得的宝贵经验,并提醒人们思考怎样才能使生命多姿多彩。《第一次真好》虽是略读课文,但文章却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第一次”不仅带给我们新鲜刺激,更带给我们生活的新领域和人生阅历。珍重“第一次”就是珍重自己的生命。本文叙议结合的写法也很典型,可以作为写作的典范。

  2.教学要求:根据新大纲和本课的特点以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理论。我制定了以下教学要求: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人生第一次经历的意义;学*叙议结合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体验,深入思考,反复咀嚼,领悟文章深长的意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3.教学重难点:重点是领悟“第一次真好”的内涵。难点是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说教法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就一定要体现略读课文的特点,要放手让学生自读,在学*内容上以整体理解为主,不要求面面俱到。《新大纲》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实际出发,以“点拨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围绕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的情感。

  我首先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找出关键性的词句。然后引导学生走出文本,进入广阔的生活领域,联系自己的人生经验,体会“第一次真好”的内涵,感悟丰富的人生哲理。将学生由课本迁移到课外,迁移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去。最后在教师适当的点拨、归纳中升华对主旨的理解,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这节课最大的特点是让学生畅所欲言,使课堂充满活力。大文学家巴尔扎克说过:“打开科学的钥匙毫无疑问的是问号。”我充分尊重学生,让每一

  位学生都能畅所欲言,成为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的学*能力。具体的表现有两点:(1)学生认真思考,自主置疑。学生对文章的第一印象是很重要的,此时学生往往会有许多疑问,那么让学生将心里的问题说出来有助于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学生提出问题后,我会在黑板上记下来,最后归纳他们的问题。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感知,自己的提问又得到老师的认可,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研读的兴趣。(2)老师学会倾听,就势引导。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充分相信学生,他们就会最大程度的展示自己的潜能。法国文学家法朗士说过:“教学的全部艺术,就是唤起年轻心灵的好奇心的艺术,它的目的是为了使这种好奇心得到满足。”新课程要求教师有新的课堂行为,教师在课堂上很重要的一点是用一切有效的手段调动学生兴趣,激励学生发展,想一切办法让学生爱说,会说,能说。在这节课上,我将建立一个对话*台,让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比如:当学生结合实际谈自己的第一次经历时,往往会局限于“第一次做饭、第一次洗衣”等等,思路放不开。我会提示他们如:“我与老师——第一次受批评;我与父母——第一次撒谎、第一次欺骗;我与自然——第一次郊游、第一次登山、第一次看日出;我与科学——第一次实验;我与社会——第一次施舍……”我相信越是贴*学生的生活就越能发掘出亮点,学生只有在有话可说的前提下,才更容易理解“第一次”的内涵。我始终用心和学生、文本进行交流,尊重、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反应,不断刺激、调动学生学*的主动性、积极性。我努力营造一种开放的、自由的、融洽的气氛,放飞学生个性,争取给学生一个更为宽广的空间。我认为,唯有让学生畅所欲言,才能使课堂充满活力。

  三.说学法

  根据新大钢的要求和本课的特点,我指导学生先预*扫清字词障碍,然后找出自己不理解的,或是有同感的地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让他们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教学步骤:这节课我是按:“引入新课——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反思拓展——归纳总结。”这五个步骤进行教学的。

  1.引入新课:我以谈话的方式引入新课。

  2.整体感知:我先对预*的作业进行抽查并明确生字词答案,然后让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文章写的是什么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要诊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对学生阅读后的提问,我会在黑板上做记号,然后归纳他们的问题。

  3.合作探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课文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课堂上学生的提问可能是多角度的,那么,就以学生为主体,提到什么就讨论学*什么。在此,我预设了以下几个问题:

  (1)文题命作“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抓住关键词分析“好”的含义。

  (2)为什么说“第一次经验并不一定都愉快,但新鲜刺激,使人回味无穷?”试结合实际生活经验举例说说。

  (3)请结合你的实际生活经验谈谈你对“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愈益多姿多彩。”这句话的理解?

  学生讨论后明确:第一次不仅带给我们新鲜刺激,更带给我们新的生活领域和人生阅历。第一次的感觉是生命中难得的宝贵经验,珍重第一次,就是珍重你的生命。

  4.反思拓展

  我将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围绕以下几个问题思考:说课/

  (1)既然第一次真好,为什么有的人生命中的第一次不多?

  (2)怎样才能有更多的第一次?

  (3)什么样的“第一次”不能尝试?为什么?通过这个环节的讨论学*,学生会明白:只有随时留心,寻找机会,大胆尝试,创造出越来越多的有益于身心的第一次,才能使生命多姿多彩。有害身心的第一次是不能尝试的。

  5.总结归纳

  我在最后鼓励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我认为随时总结学*中的收获是十分必要的,学生如果能在学*中养成自评的*惯,那么,他们收获的将不仅仅是知识,而是终生受益的学*方法。

  五.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在教学过程中完成的。这里不做详细介绍。总之,要突出重点、难点。整个板书设计要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7

  教学分析:

  清代文学家沈复的《闲情记趣》,是一篇带有抒情性的回忆录和记叙性的散文,文章以生动的笔触、细腻的刻画,记述了作者儿时一些“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充满童真童心的童趣图,充分表现了少年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稚气烂漫的情趣。

  新课标强调“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生本对话,这要求课堂关注学生的感受,过渡语的设置,思路的引导是我说课的重点。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和词典以及老师的适当点拨,读懂文章。

  2、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体会作者纯真的童心、丰富的想象力和稚气烂漫的童趣。

  3、感受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体会畅想的乐趣。

  重点:目标之1、2

  难点:目标之3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曰:“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这里面的竹马啊,就是小朋友骑在竹竿上充当大马。这种想象,恐怕是童年才有的乐趣。今天,我们一起学*沈复的《童趣》,感受他童年的乐趣。

  (二)过程

  1.初读课文,感知“童趣”。

  这一环节主要是抓两个层次的朗读:预备层—扫清字词障碍;

  感知层—感受童趣。

  2.细读课文,理解“童趣”。

  在前面熟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细读课文,并通过讨论交流,揣摩文章的妙处,理解作者的童真、童趣。主要是抓三个环节:找“趣”—说“趣”—忆“趣。

  要想让学生理解文中的童趣,首先要先让学生知道“趣”在哪里。具体地说就是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找一找哪些语句写得生动有趣,说一说你喜欢哪些句子。找出来之后在组内共同交流、讨论,并进一步思考:作者的乐趣主要集中表现在哪几件事上?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可以找出,这三件趣事是:“夏蚊成鹤”、“神游山林”和“鞭驱蛤蟆”。(找趣)

  然后多媒体展示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复述文中的这三件趣事。(说趣)

  说“趣”的目的在于指导学生由“分散性学*”过渡到“集中性学*”,通过绘声绘色的描述领略作者超然物外的无限乐趣。

  在学生兴趣盎然时,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在你童年的记忆中,有哪些类似于作者“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试把你的童年趣事说给同学们听听。(忆趣)

  目的是让学生回忆自身的经历,通过交流,进一步理解文中作者新奇、浪漫的童趣。

  至此,学生通过找“趣”—说“趣”—忆“趣,理解文中作者的童真、童趣。但没有真正领悟到作者富于想象、幻想的特点,因此我将进一步引导学生精读课文,品出“趣”味从何而来。

  3.精读课文,品味“童趣”。

  要求学生再读课文,设计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突破难点。

  讨论:①很*常的事物,作者为什么会觉得新奇、有趣呢?

  此时,我提示学生要注意抓关键的词句进行思考,如“明察秋毫”、“必细察纹理”、“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以丛草为林……”等等,引导学生悟出:作者是通过仔细观察,并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产生超然物外的乐趣,即观察—联想、想象。至此,学生明白“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②在生活中你有类似的体验吗?目的是让学生联系自身体验,进一步领悟作者通过观察,展开联想、想象产生“物外之趣”的特点。

  给学生充分的讨论之后,投影一些生动活泼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展开想象,感受“神游其中”无穷的乐趣。

  学生的联想、想象可能很多,我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学生:我们的生活比图片要丰富得多精彩得多,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感受,必然会有无穷的乐趣。这样,学生品出“趣”之所在,“趣”之精华。

  4.师生齐读,读出“趣”味。

  目的是把学生对课文的感受推向高潮,读出感情,读出“趣”味,读得“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三)课外延伸

  (三)课外延伸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可以使学生举一反三。”这篇观察仔细、表达生动的叙事散文,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因此,我要求学生学*课文的写法,写一篇“观察记趣”的短文,突出“物外之趣”。旨在使学生的学*向课外延伸,将读、写能力训练结合在一起,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课堂小结

  童年,在每一个已经失去它的人的心中,都犹如一位远在天际的天使。美丽而神奇,充满趣味而令人向往。我常在想,是什么充当了童年这位天使那美丽的翅膀?今天,你找到答案了吗?是的,童真和童心,观察和想象,就是它的翅膀。

  板书:童心和童真观察和想象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8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叫xxx,来自初级中学。我说课的题目是:《山市》。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谈谈对这篇文章的理解。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的特点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0课。本单元主要反映的是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内容。《山市》是一篇文言文,它所涉及的自然现象与“海市蜃楼”相似,可引导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适当的探究。课文用精练生动的语言描述山市的生成、发展、高潮及至消失的过程,极富想象力。本文是自读课文,学生学*文言文又尚在初始阶段(这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接触到的第三篇文言文),所以对文言字词、语法的要求可以尽量放低,甚至基本不作要求。

  2.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贯彻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教育,结合本单元的特点,我把本节课的学*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学*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能力目标: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

  丰富想象,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山市”神奇、壮丽的幻景。

  养成主动探究的*惯。

  重点:发挥想象,体会“山市”这一自然现象的神奇,并再现“山市”。

  难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想象及口头表达能力。

  3.学情分析

  初中一年级学生较活跃,形象思维较强,有一定的概括能力,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进行分析。意义识记已优于机械识记,自我意识较强,对事物有一定的独立见解,但他们的有意注意稳定性较差。在教学过程中,可将积累词语与培养想象力结合起来,请学生用画笔或语言描绘出山市奇幻的景象。还要运用电脑多媒体手段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吸引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

  文言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学生虽已初步接触了文言文,对怎样学*文言文也已有了一定的整体印象,但还是有畏难心理。而且本文又是一篇自读课文,根据要求用一课时来完成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要抓好预*。要求学生在课外利用工具书

  4、课文下的注解疏通文意,能够找出难词难句,并对课文有初步的印象。

  ⑴预*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注意语速和语调。

  ②借助工具书和书中注释疏通文意,准备复述课文。

  ⑵预*步骤:

  ①初读:识记生字词,分清停顿,标出难词难句。

  ②再读:逐词逐句疏通文意,补出省略的翻译。

  二、教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学*。因此,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1.情境设置法。

  本节课中,我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首先是动画片《阿拉丁神灯》片断,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其次整节课都在具有神秘气息的*古典民乐的氛围中。课件的背景是与文言文意境相似的*古典山水画,字体采用楷书、隶书、行书等书法字体。整体界面古色古香,充满了浓浓的*传统文化的韵味。从而帮助学生感受文言文中的物象,通过联想与想象,在整体上把握课文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融入课文的意境中。

  2.诵读法

  教法千变,朗读为本。对文言文的教学来说,诵读尤为重要。要克服学生学*文言文的畏难心理,激发学*兴趣,就要从朗读入手,让学生把握文言文的节奏,体会其中的音乐美,感悟*古代文化的韵味。

  3.质疑法

  课前作好预*,课上提出预*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学生互相释疑,教师适当补充。

  4.讨论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同时将简单的分组讨论引向有组织、有分工、有合作的更高层次的讨论形式。

  5.画图法

  《山市》中的景色瞬息万变、虚无缥缈,比较适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因此,我从三个层面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①以创造性复述来培养学生描述景物的再造想象力。

  ②以给景物画插图的形式来培养学生将语言转化为图景的空间想象力。

  ③最后又给插图配上文字,将再造想象力与空间想象力相结合。

  三、学法

  在我的教学设计中,始终贯彻了新课标的精神,即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共同发展。

  1.圈点勾画法

  此法主要用在预*以及检索“山市”的变化过程中。预*中,圈出生字词,划出疑难句,注出自读心得。在检索“山市”的变化过程中,要通过快速默读,标出“山市”的初生、发展、高潮与消失四个阶段。

  2.文言文阅读法

  ;在预*中使用“初读通语句,再读明大意,三读有感悟,四读品内涵,五读得启迪”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诵读法

  把握文言文的节奏,体会其中的音乐美,感悟*古代文化的韵味。

  4.讨论法

  充分讨论,互相启迪,有合作、有分工,感受团队的力量。

  5.画图法

  充分发挥想象力,用图画再现“山市”,描绘文中之景,想象言外之象。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以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导入

  先播放动画片《阿拉丁神灯》的片段:主人公阿拉丁为了向公主求婚,命令灯神一夜之间在沙漠上建起了无数宫殿。然后,请同学们说说动画片中最神奇的是什么?并适时引导:现实生活中有可能在瞬息间出现一座城市吗?让我们走进《山市》,去领会“山市”的神奇吧!

  [说明]:设计此环节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为后面的活动作好情感准备。

  2.检查预*,整体感知

  理解课文大意是一切活动的基础,因此,要在检查预*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具体做法是:

  ①学生提出预*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可以是朗读、词义句义、课文理解等各方面的。由学生互相释疑,教师适当补充。

  ②齐读课文,解释课后练*中的词语,反馈预*情况,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或肯定或指正。

  ③分别请两位同学复述课文,并请其他同学点评优劣。评价的重点放在文言文的复述是否仅仅是机械的翻译,倡导创造性复述,为下一环节的再现“山市”作铺垫。

  3.合作探究,培养想象力

  这一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要求学生研读相关段落,通过小组讨论,分工合作,描绘文中之景,想象言外之象。步骤:

  ①快速默读课文,检索主要信息,并围绕它展开讨论:可以将“山市”的变化画成几副图,挑选一副图思考:该图中有哪些内容?(文中之景学生可以说得很好,主要引导学生想象言外之象)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多媒体出示板书,并进一步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有的小组提出在孤塔、城郭、危楼的周围还应该有山、有树、有小桥流水……把文中没有提到,现实中有的事物画进去。那么请问文中的孤塔、危楼都“直接霄汗”,我们在有限的画纸上怎样表现无限的“山市”呢?

  ②按小组活动再现“山市”的奇幻场景,由小组长组织分工,擅长画的画,擅长作文的同学就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该场景,可以是描写性的文字,也可以是诗歌等形式。

  ③请各小组派代表展示作品,并谈谈创作的设想及过程。

  4.拓展延伸

  这么奇妙的“山市”要是能经常看见多好啊!那么它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通过这一问题自然的将思考从课内到课外,从文本迁移到自然科学,激发学生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究的欲望。

  5.总结评价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虽然我们无缘目睹海市蜃楼,但同学们能充分发挥想象,用手中的笔再现“山市”,真是棒极了!!最后让我们回归文本,在朗读中体会“山市”的神奇、壮丽吧!

  [说明]:此环节对学生活动给以大力的肯定和鼓励,并回归文本,从整体感知到局部的活动,最终又回到对整体的把握上,体会文言文的音乐美、语言美,想象大自然的神奇。

  6.作业

  请同学们回家把“山市”的故事讲给父母听。

  [说明]:通过讲故事使“山市”的成因及其变化过程更清晰的呈现在学生的头脑中,进一步培养想象力,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9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这一单元共四篇文章,两篇讲读课文《犟龟》、《小溪流的歌》属童话作品,两篇自读课文《基因畅想》、《如果人类也有尾巴》属科幻小品。这些作品都具有新时代的创新特征。下面我将分为:说课程标准、说教材、说教学策略与方法三部分进行说课。

  一、 说课程标准:

  依据本学科总体目标,年段目标,语文课程标准针对七年级学生指出:阅读方面:

  1、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3、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4、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本单元的童话故事和科幻小品与其他文学作品一样,品位和感悟是阅读的重点。

  针对课标要求,对应本单元教学内容和我们七年级学生的实际,

  我设立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读懂童话,体会文章的主旨,进而了解童话的特点。

  (2)指导学生品味、感悟课文。

  (3)发展思维,培养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过程与方法】

  (1)回顾课文、生生互动到师生互动,设疑、解疑、感悟课文、发散思维、想象创新。

  (2)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做任何事情,不仅要有坚定的信心,还要有勇气战胜各种困难的精神。

  (2)启发学生热爱生活,不断进取,永不停步,在前进中不断成长壮大。

  (3)感受文章丰富多彩、新颖奇特的想象,树立主动培养想象能力的意识,并以积极的心态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中来,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明确了单元目标,再落实到每一课的教学中去实现。

  每一课各有特色,各有侧重,因此我确定每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犟鬼》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童话的特点,学会理解感悟这篇童话的主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有表情的朗读,童话表演感悟犟龟的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为实现理想,不仅要有坚定的信心,还要有勇气战胜各种困难的精神。

  《小溪流的歌》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并掌握童话的写作技巧。

  2.过程与方法:配乐、分角色朗读,设疑、激趣、合作探究品味成长的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启发学生热爱生活,不断进取,永不停步,在前进中不断成长壮大。

  《基因畅想》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发展思维,培养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2.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交流,竞赛的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作者对基因技术的畅想,感受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如果人类也有尾巴》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地创造性思维解决学*、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辩论会讨论“如果人类也有尾巴的利弊问题”,培养学生表达观点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章丰富多彩、新颖奇特的想象,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 说教材:

  1、 教材编写意图: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在七年级上册中处于较重要的地位。犟龟为实现理想执著前行不畏各种困难;小溪流一路欢歌成长壮大;人类对基因技术大胆的预测和想象;还有假如人类也有尾巴的奇思妙想,重在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本单元教学,达到落实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认识世界”、“发展思维”的要求。同时,本单元的设置将语文知识和思想教育,将人文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结合起来,渗透在整个单元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分析教材知识体系:

  根本特征:想象、幻想

  艺术手法:拟人、夸张

  童话 故事情节:离奇曲折、引人入胜 儿童

  中 心: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 文学

  写作目的:对儿童进行思想或知识教育。

  文笔轻松

  科学小品 短小精悍

  生动活泼

  通俗易懂

  3、教学重点、难点:

  本单元所涉及的内容有两方面:一是学生最感兴趣的童话,一是学生认为新奇的科幻小品。

  教学重点:了解童话特点,品味和感悟文章。

  教学难点: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想象能力。

  要通过阅读、表演体验、讨论、设疑、解疑等方式,努力激活课堂学与教的气氛,力求生动活泼。

  4、课程资源:课标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针对教学内容、配合我校及学生的实际,这一单元我利用的课程资源有:课堂教学资源: 播放多媒体课件,自制道具,童话表演等

  课外学*资源:工具书,著名童话作家的优秀作品、

  家庭网络资源:观看辩论会和戏剧表演等等。

  5课时安排:建议四篇文章总课时9课时: 《犟龟》 3课时; 《小溪流的歌》3课时;

  《如果人类也有尾巴》2课时; 《基因畅想》1课时。

  三、说教学策略与方法:

  众所周知,阅读童话作品,要认识其中亦真亦幻的夸张和想象艺术,感受其中的童真童趣。在童话里,天地日月、风云雷电、山川鸟兽、花草虫鱼,都被赋予“人”的性格,“人”的思想感情,并以其鲜明的形象和独特的个性活跃在幻想生活的舞台上。因此童话是瑰丽而生动的,它也是儿童喜爱的文学样式。阅读童话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品味作品中蕴含的生活道理和教育意义,不能只看到其中的生动有趣。

  科幻作品则为我们打开了另一扇窗户。阅读科幻作品,领略新奇而神秘的世界,可以开拓我们的视野,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培养我们探究事物、创造生活的兴趣和信心。

  新课标教学建议中要求,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规律,选择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依据课标的教学建议和本单元特点,遵循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原则;我拟定采取以下教学策略与方法去突出重点:

  (一)采用不同方式的阅读,表演,情境体验,顺利走进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阅读教学过程。

  具体来说,前两篇童话作品,我主要采用的是:

  1、配乐朗读,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要求:进一步体会各种动物说话的语气、语调﹑语速以及它们的动作﹑表情。

  2、表演性的朗读 要求各组推选出最佳角色

  3、表演童话,情境体验

  要求:表演出自己的理解,个性和对文章的感悟。

  通过以上的朗读,表演,情境体验,能使学生更直观更生动地感受童话作品。

  小乌龟的认准目标坚持不懈,克服各种困难的勇气;小溪流的不断前进,成长壮大这些童话的立意将顺利的被孩子们理解和领悟。

  (二)生生互动法,设疑、激趣,小组合作探究,童话写作运用的夸张、拟人等技巧学*起来也将迎刃而解。

  相信学生,放手的时候,学生会在蓝天里自由翱翔,对白云爱的更真诚。

  面对本单元的难点即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想象能力,我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一)按班级所分小组以竞赛的方式自读课文,然后小组展示所了解的基因技术的畅想。感受大胆新奇的想象,启发和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以模仿大学生辩论会的方式讨论“如果人类也有尾巴”的利弊问题,在准备,辩论的过程中,既发展了孩子们的思维,也培养了表达观点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而达到落实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认识世界”、“发展思维”的要求。

  人们说,教无定法,教更是为了不教。在这一单元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中我始终遵循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原则;我想他们就像那执著前行的“小乌龟”,一路哼唱着成长、壮大的歌,去大胆的闯开,语文的世界,人生的世界。

  最后,我想说,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很幸福,我将和我的学生每天快乐地享受遨游在文海中的乐趣,教学相长!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菁华9篇)扩展阅读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菁华9篇)(扩展1)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菁华9篇)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1

  一、关于教材

  1、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其特点。

  《松树金龟子》一文是苏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动物世界”中的一篇说明文。本单元课文让学生接触动物世界,了解一些动物,激发起他们关爱、保护野生动物的感情。《松树金龟子》一文通过准确的说明,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向我们介绍了具有“音乐天赋”的松树金龟子,使我们了解了金龟子的外形、特点、生活*性等,唤起我们对动物世界生活状态的关注,激发我们关爱动物、保护动物的热情。

  2、教学目的

  根据本文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的:

  (1)有心情地朗读课文,归纳综合松树金龟子的特点。

  (2)学*本文抓住事物特性举行视察,相识松树金龟子的发音原理。

  (3)领会本文生动、逼真的语言。

  (4)探究虫豸界的`有关知识,引发学生对大天然的热爱。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从视察入手,抓住动物的形态、行动、*性来科学阐明。

  (2)一些生物学术语;本文的写作特色。

  4、课本课本处置处罚

  (1)课时摆设:两课时

  (2)教学假想:

  本文我重要接纳多媒体教学。在第一课时中让学生学会生字词,相识作者,感知课文布局,熟*松树金龟子的形状特性。第二课时使用课件,资助学生明白松树金龟子的生活*性,婚恋生活,发音原理的相干内容以及领会作者对金龟子的情绪。在明白内容的底子上引导学生朗读,领会本文阐明语言的生动、形象,引提倡他们关爱动物、掩护动物的热情。

  二、教学要领及教学本领的运用

  为了让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对症下药,我接纳以下要领教学:

  1、训练法。教学第二课时,我起首以*题训练情势,牢固第一课时的学*结果。

  2、讨论法。学生限时速读课文相应内容,开端掌握课文内容,再举行小组讨论,使全体学生积极到场并总结得出课文重要内容,再由小组保举学生作答。

  3、提问法。在学*课文第二部分关于松树金龟子的发音原理的内容时,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由提出问题,别人作答,激发起学生参与热情,逐步引导,逐渐深入理解。

  通过以上多种教法的采用,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得透彻,只有对课文内容完全理解了,才能便于指导朗读,朗读时才能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富有表情。多媒体的运用,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动学生的学*热情、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学*方法,完成学*目标。在教学中,课题、作者、金龟子的图片,读文后字音词义及文学常识内容的检测,我都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出示。为了帮助学生扩展知识面,插入大量图片、动画素材,使其认识文中所涉及昆虫类更多的伙伴。这样,运用图片、文字、动画、声音等多种形式,从多个方面调动了学生的感官,使学生能够投入到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多媒体的运用,可以替代或补充传统教学设备(如黑板)的不足,方便清晰地展示问题,板书或提示内容,给学*以深刻的印象。

  三、学法

  根据本课的特点(动物天下中的虫豸类),我接纳让学生“看看、读读、想想、说说”的要领学*本课。起首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出金龟子的实物图片,让学生看看,使学生对其形状有了开端印象。再通过提问法,讨论法,朗读法的教学,深入明白文中关于金龟子婚恋生活、发音原理等内容,末了上升到唤起学*对动物天下生活状态的存眷,并积极投身于掩护野生动物的人群中去,还可让他们说说自己学*后的领会。

  四、教学步伐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自学生字词→阅读课文,团体感知文章布局→相识松树金龟子的形状特性

  第二课时:

  查抄导入→熟*新内容→深入明白新内容并能心情朗读→总结全文布局,领会写作特色→拓展性训练→部署作业。

  课文重要内容

  松树金龟子的生活*性,分外是婚恋生活及基发音原理。

  写作特色:

  1、运用作比力的阐明要领。

  2、抓住事物特性睁开阐明。

  3、正确、生动、形象的语言。

  五、教学预期结果

  盼望学生通过学*这篇课文,能明白掌握并学*运用本文中几种写作特色,细致视察某一动物,细致它的形态、行动、*性等,写一篇小漫笔。

  六、板书设计:略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2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九课《观舞记》。我的说课分为七个板块:(出示幻灯片)

  第一板块

  (播放多媒体)本课我确定了三个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

  第四单元是以文化艺术为主题,如《社戏》中的乡村戏剧;《口技》中的民间传统艺术;《竹影》中的绘画艺术;《观舞记》、《安塞腰鼓》中舞蹈艺术。本课《观舞记》具有非常强烈的民族文化气息,表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作者冰心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来表现舞台艺术,尽可能地把视觉形象转化为语言形象,使读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七年级学生实际认知水*和参与能力基础,联系现实生活。我把更多的自由想象空间留给学生,使学生可以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第二板块: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感知体会,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理念:“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培养语感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阅读分析,披文而入情,深入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在含义,充分感受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我确立本文的教学重点为:

  本文对舞蹈艺术的描写优美生动。

  第三板块

  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本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分析”的教学思想;结合本课的文化背景、高超的语言技巧及写作的特色,我确定的教学方法是“以朗读法为主,点拨法、多媒体演示法为辅”,(播放多媒体)

  我之所以确定以“朗读法为主”的原因是朗诵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义的活动,是把文字符号转化成声音,直接感受语言,揣摩作者蕴含的情趣和意念,充分感知课文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境等,使课文内容主体化,想象化,进而对文章内容产生真切敏锐的感受,即“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第四板块

  我认为: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交给学生学*的方法。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播放多媒体)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朗读法:指导学生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探究优美的语言。

  第五板块

  多媒体辅助教学(播放多媒体)

  多媒体辅助教学主要目的.在于营造一种艺术的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将文字转换为画面,更加直观的、形象的理解课文。

  第六板块

  新课程之所以“新”,不仅体现在教材的开放性和弹性,新型的学*方式、师生关系等方面,更体现在评价方面。评价需要教师有一双“爱”的眼睛,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需要在心里装着所有学生,激励他们不断进步,鼓励他们健康成长。本课时的教学我采用两种评价方式:

  1.教学语言梯度评价:针对学生的不同程度的回答,作出相应的评价。使用“读得真好听,老师要感谢你的爸爸妈妈给了你一副好嗓子,不过要是加上表情就更加能传情达意了,不信,你试一试!”“我看到了大家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等等有梯度的语言进行评价。

  2.师生互动行为评价:采用鼓掌方式或学生充当“小老师”来评议。

  第七板块

  “精导妙引——整体感知——研讨赏析——拓展延伸”。

  我之所以这样确立,是因为我一直都信奉的这样的一句话:“一棵树苗,或生长在荒凉的沙漠,或生长在茫茫盐碱地,或栽种在肥沃的土壤,不同的地域会出现不同的结果。”我们的学生就犹如是树苗,我们的课堂就犹如是培育树苗的地域,而只有民主的、和谐氛围才是学生积极学*,努力思考,顺利实现学*目标的土壤。

  (一)精导妙引

  (播放多媒体)(4分钟)

  现场情景展示:教师多媒体放错,尴尬万分的say“sorry”,立刻神情紧张的纠正,

  没想到却频频的出错。

  恢复正常说:“其实刚才是我为同学们特设的一个现场情景,”(播放多媒体)要求学生用口头语言对刚才的情景进行描述。

  目的在于为了让学生在体会并学*冰心描写舞蹈艺术语言优美,先行演练,而后在学*课文的过程中,他们会自主地将自己口述的语言与冰心的语言进行比较,以达到更好的体会优美语言的目的。

  (展示课题,学生简介作者,教师补充。)

  二.整体感知。(10分钟)

  初读课文,谈谈初读体验。

  这部分要明确:飞动的“美”。

  具体体现在:服饰、动作、眼神、表情……

  (在学生归纳之后,多媒体放映印度的婆罗多舞)

  三.研讨赏析(11—1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勾划出自己认为写的精妙的句、段,以着重号“△”标出,细心品味、大声朗读并加以积累。提示学生在选择语段旁就“感情、语气、语速、轻重”等方面作文字或符号的标注。

  学生先在小组中进行合作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了解本文的形式特点)

  四、拓展延伸(8--10分钟)

  欣赏杨丽萍的《雀之灵》。要求学*冰心奶奶用优美的词语来表现自己所看到和想到的,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字都行。谁先写好,谁就优先展示他的劳动成果。

  目的有二:一是激起学生练笔的兴趣,二是提供一种容易模仿的模式,放飞学生想象。之后全班交流,鼓励和肯定大胆新奇的想象。

  五.结束语。(1分钟)

  作者多处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多角度描绘了卡拉马姐妹二人精湛的舞艺,这舞蹈是心灵之舞,而这“心灵之舞”又植根于本民族深远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希望同学们细细品味,多渠道的去接触、吸收、借鉴优秀的外国文化,从中得到精神的滋养。同时也要学*大师高超的语言技巧,去描述生活中精彩的画面。

  最后,老师衷心的祝愿每位同学每天都如这舞蹈一样活的精彩。

  说课结束语:

  “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教学应是师生共同理解、共同感悟、共同建构、共同发展的“双赢”活动,师生自然地结为一个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学*共同体。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如有不当敬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3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叫xx,我说课的内容是《骆驼寻宝记》第一课时,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材处理、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说说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骆驼寻宝记》是语文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从教材编排的意图看,作为单元首篇课文,它对单元教学起着举一反三的示范作用。从内容上看,这是一篇具有时代特点的童话,文章浅显易懂,叙述的是骆驼历经艰险寻宝成功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坚忍不拔、勇敢无畏、造福他人的艺术形象,歌颂了无私无畏的精神。从艺术上看,这篇童话想象丰富,情节生动,结构很严谨,有着清晰的故事发展脉络(起因、发展、高潮、结局),适合学生借鉴模仿,同时在语言和写作技巧上也很讲究,值得学生学*。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并且是知识的源泉。”而学*童话正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落实课程标准规定的“认识世界”、“发展思维”的要求。同时,将语文知识和思想教育、人文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教学目标及依据。

  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语文的良好*惯;注重培养创造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我拟定教学目标为:

  (1)知识和能力目标

  ①理解课文丰富内涵,学*本文鲜明、生动、准确、富有感染力的语言。

  ②学*本文精巧的构思。

  ③通过片断练*,培养学生想像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①通过“读”、“议”、“讲”、“演”使学生感受学*童话的快乐,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童话的兴趣。

  ②通过阅读资料,了解治理沙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①学*骆驼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②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参与环境保护行动。

  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及其有机联系、三位一体、不可分割的教学理念。

  3、重点与难点: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课文内容特点,确定教学重难点如下:

  (1)教学重点:分析骆驼形象,品析本文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2)教学难点:分析精巧的文章结构,品析本文语言特点。

  二、教材处理。

  1、学生状况及对策:

  学生是学*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对童话的把握程度大都还只停留在了解故事内容的水*上,而对语言特点、形象刻画、情节安排以及文章的思想内容等的理解、领悟能力还比较低,并且他们的想象能力尚在进一步形成中。所以在教学本文时,我通过“读”、“议”、“演”、“练”使学生掌握、运用语言;通过片断练*,叙述骆驼的心理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大胆想像。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节省学生查阅资料的时间,降低学*难度。

  2、内容的组织安排:

  第一,充分预*。要求学生课下借助工具书和相关辅助用书进行预*,内容包括:作家作品;写作背景;掌握生字生词;熟读课文、理清层次。

  说明:学生在课前认真、充分地预*本文学*内容,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课堂学*效率,也是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自主学*的具体措施。

  第二,分解重点、难点。我将课文教学分三课时进行:第一课时,导入激思,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拓展延伸;第二课时,理清课文结构;分析骆驼形象; 探究课文写法;第三课时,学*文章语言;片断练*;研究拓展。

  说明:分解重难点,目的是确保学生真正做到一课一得。

  三、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1、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应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等、民主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在教学时,我采用情境教学法,讨论法,师生互动法等,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了本课的知识。具体做法为:第一课时:以朗读、训练、交流为主;第二课时:以合作讨论、探究为主;第三课时:以讨论、交流、训练为主。

  2、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扩大课堂教学容量。

  说明: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二)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在教学中我着力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的学*,先让学生在学*小组内自由朗读,合作分角色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然后让学生思考几个问题,在自主研究的基础上共同探讨,对有争议的问题作进一步讨论,让他们各抒己见,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敏锐的思维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我还设计了两个拓展创新题,让学生自由想象,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具体做法为:

  自学、自读、自悟占主导。让学生在充分的朗读过程中,自由地、有个性地感悟人物形象,有自己的思考过程,有自己感悟的空间。充分体现了发挥学生自主性的原则。

  对比思考,引导深入感悟。在学生自主思考的基础上,教师充分引导学生把不同动物前后的各种变化进行对比。例如:如骆驼与其他动物寻宝目的的对比,途中情形的对比,在这种对比中感悟故事的思想内容。

  展开想象法。通过想象故事中没有表述出来的情节,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体会骆驼寻宝的行动和心理,进一步感悟文章的中心。

  品词析句,从字里行间搜索信息,感悟文章的中心。

  四、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主要教学内容:导入激思,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拓展延伸。

  (一)导入新课 。(约5分钟)

  1、猜谜:(出示幻灯片1:谜语)四腿长长脖子弯, 背上驮着两座山,一次吃饱水和草,几天不饿口不干, 驮着重担走沙漠, 不怕烈日和风寒。

  说明:此谜语难度不大,学生基本上能猜出谜底是骆驼。让学生猜谜,调动学生兴趣,激发求知欲,让学生都很有信心地进入课堂,消除课堂中紧张情绪,同时对骆驼的形象、生活*性等有个大致了解,有助于学生理解、学*课文。

  2、学生答出谜底后,教师便在黑板正中板书:骆驼。然后接着问:课文中的骆驼做了一件什么事呢?待学生答出“去寻宝或寻到宝”,便在“骆驼”后板书“寻宝”二字,最后再加上“记”使课文标题完整。

  说明: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理解标题与内容的关系(概述事件),为今后作文拟标题提供借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约25分钟) (出示幻灯片2:导读提纲)。

  1、初读课文,理解文意。

  教师范读课文前三自然段,然后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说明:教师的范读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对文章产生兴趣。

  2、让学生在小组内分角色朗读(选择第4至第10段中自己喜欢或读得好的内容),在朗读的过程中,模仿文中描写的动物的样子,学动物的叫声,表演动物们争相上路和纷纷半途而废的情景。

  说明:给你一个舞台,展示你的风采,把主动权让给学生。学生唱主角,真正把课堂的舞台还给学生,七年级的学生既好动又有强烈的表现欲,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充分展示他们的朗读能力、表演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同时营造宽松、和谐、融洽、开放、富有情趣的课堂氛围,调动一切可调动的积极因素,充分发掘学生的内在潜能,让学生充分体验学*过程的乐趣,从而去追求学*的成功。

  3、根据学生朗读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如:注意朗读语气————童话阅读的主体是孩子,它充满了想像和夸张,读时要注意语气的抑扬顿挫。如“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一件无价之宝”一句中“遥远”一词要拖长声音,“无价”重读,) 最后,让学生个别示范朗读(第4至第10自然段自己认为读得最好的段落)。

  说明:采用多样的朗读形式,有利激起学生学*的兴趣,设计的方式有利全体学生的参与,这样也落实了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发展的原则。

  4、学生复述故事。(先在学*小组内互相复述,然后推荐到班上发言交流)

  说明:此项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故事内容,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小组内互相复述可增加训练的广度,符合全面发展的原则。

  (三)随堂练*(约4分钟)(出示幻灯片3)。

  1、字词积累,给加点字注音。

  嗥______獾______瘸______踽踽______淙淙______携手______

  说明:通过此题,落实生字读音,达到积累词语的目的。

  2、根据各种动物特征填空

  (1)大公象扇动着两只__________的耳朵。

  (2)金丝猴听到这个消息,二话没说,穿上__________,又摘了十来个__________,装进__________口袋里,往肩上一搭,也上路了。

  (3)孔雀心疼自己__________,也打个盘旋飞回去了。

  (4)长颈鹿是个巨人,_______,可是他已经跑了两天,这条路还是望不到尽头。

  说明:通过此题的练*,让学生进一步把握金丝猴等一些动物的形象,为完成下一环节“拓展延伸”提供借鉴,也为下节课分析骆驼的形象和衬托的写法打下基础。

  (四)拓展延伸 (约10分钟)(出示幻灯片4)。

  同学们学*课文中对动物的描写方法,列举文中没有出现的动物比如老鼠、猫等等,如果它们去寻宝,又会怎样上路,怎样退场呢?

  要求:一定要抓住这种动物的特点;学*小组内交流,然后推荐到班上发言交流。

  说明:此项活动目的是落实“知识和能力目标”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再现生活阅历,密切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即语文学*的外延与生活相等。

  (五)课堂小结。(约1分钟)(出示幻灯片5)

  课文叙述了众多动物纷纷踏上寻宝的道路又全都半途而废,而骆驼历经艰险寻宝成功的'故事。请同学们课后继续熟读课文,探究一下骆驼寻宝成功的原因。

  (六)布置作业。(出示幻灯片6)

  1、课文题目是《骆驼寻宝记》,为什么用*一半的篇幅来写众多动物在寻宝途中的表现呢?

  说明:学生结合板书内容思考此题,为下一节课分析课文的精巧结构作铺垫。

  2、个性练*设计(选做题)。

  (1)仿照下列例句来造句。

  隐隐的青山,峰峦起伏,像座翡翠的绿屏风。

  (2)说说下列加点词的作用。

  ①可是他很谦虚,从不大喊大叫,只是默默的走着

  ②骆驼以最大的耐性,强行穿走这两里长的“夹扁谷”

  说明:选做题,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顾及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符合分层导学的教学原则。

  (七)板书设计:

  骆驼寻宝记

  众多动物: 半途而废 失

  寻宝宝

  骆驼: 历尽艰辛 得

  说明:课堂小结时板书,直观地表现了众多动物与骆驼不同的行动产生不同的结果,让学生对课文的主体内容一目了然,符合直观性的教学原则。

  八、教学评价:

  本节课的教学,紧扣学生既好动又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的心理特点,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根据学生情况营造出*等、民主、开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培养和训练学生自主学**惯,提高学生思维创造能力。

  以上就是《骆驼寻宝记》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谢谢,各位评委的指教。

  附:第二、第三课时的教学内容概要。

  第二课时

  主要教学内容:理清课文结构;探究课文写法;分析骆驼形象。

  一、复*引入。

  二、理清课文结构。

  课文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1—10段):写各种动物纷纷踏上寻宝的道路又全都半途而废的经过。

  第二部分(11~19段):写骆驼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寻到了宝贝

  三、探究课文写作手法。提问:文中都写了哪些动物?为什么要写这么多的动物?

  四、分析骆驼形象。提问:骆驼寻到宝的原因是什么?课文是如何描写的?

  五、课堂小结。

  骆驼寻宝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他有着坚定的信念、战胜困难的勇气和百折不挠的毅力。骆驼寻宝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改变沙漠的面貌。

  六、当堂训练。

  七、作业布置。

  第三课时

  主要教学内容:学*语言进行特色;片断练*;研究拓展。

  一、学*文章语言特色。

  语言赏析:结合课后练*二,说说作者是怎样抓住动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

  (为了便于学生描述,老师可先做一个示例:作者用了“一群”、“挤在一起”来表现鸭子喜群居的特点。把鸭子寻宝的动机说成是“买个清水池塘……洗澡”,写出了鸭子喜欢戏水的特点)

  学生浏览课文根据提示,思考讨论,然后交流明确。

  二、片断练*。口头作文:寻宝的路上骆驼会想些什么?

  要求:用第一人称,根据骆驼的行为合理想象。

  策略: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培养想象能

  三、研究拓展。

  1、如何治理沙漠。(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搜集的相关资料。)

  2、啄木鸟的宝在树林,骆驼的宝在沙漠,你的宝又在哪儿呢,用你的宝给你自己设计一条成功之路。 (学生课堂合作讨论,然后交流)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4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安塞腰鼓》,根据新课改的理念,我认为应该在教学中以“读——品——写”为学*线索,抓住“语言”和“情感”两个方面对安塞腰鼓进行赏析,通过环环相扣的设计,逐步完成“品味——理解——运用语言”的任务,达到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共同探究的教学效果。为此,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说说这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安塞腰鼓》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主要是通过体味作者对生活中艺术的体验和感悟,以及由此而触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使学生在学*中进一步认识生命的力量和人生的价值。为学生今后的阅读、欣赏、审美打下基础。《安塞腰鼓》是一篇具有诗意美的散文,文章以铿锵磅礴的语言,瑰丽奇伟的想象,急促暴裂的节奏,用一个个宛如鼓槌的汉字,在雄浑厚重的黄土高原上,为我们鼓起一场惊心动魄,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那生命滔滔的激流,仿佛汹涌的黄河夺路而出。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激越澎湃的活力。本课肩负的教学任务是品味铿锵语局表达的勃发的生命激情,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二、说学情

  我所教本课时面对的七年级学生、求知欲望、探究欲望比较强烈,自主学*、探究能力强。虽然对散文的基础形式了解不深,但对阅读优美诗意的散文有浓厚的兴趣。他们也积累了一定的学*散文的经验与方法,但在语言的品味和鉴赏方面还有待提高,这在教学当中应该有所考虑。

  三、说教学目标及难点的指定

  根据以上学情,结合对教材的分析以及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准备以学定教,这样制定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排比、叠句手法、比喻的修辞,理解其作用,品味理解文中有关语句表达的深刻感情。

  2、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朗读课文,获得整体感知——品读语言,赏析安塞腰鼓的魅力——拓展延伸激发对人生的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活力,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同时体会中华民族精神的生生不息,拼搏顽强。

  对散文语言的赏析是散文阅读的.核心,因此我把教学重点制定为:品读语言、赏析安塞腰鼓的魅力。学生对于文中“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的意义不好把握,而这又是理解文章深层内容的关键因素,所以我把教学难点制定为:结合时代背景,探究黄土高原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在特质。

  四、说教法和学法

  为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难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法和说法。

  1、基于本课的特点,以声感人的主线。我采用的教法指导思想是: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自主解决问题,采用情境导入法、诵读法、点拨法,同时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其中以诵读、赏析、讨论为重、课型为赏析合作式。

  2、真正的诗歌是需要反复咏唱的,这是《诗经》以来的传统,散文亦复如此。指导学生从朗诵中感受音美、形美、意美。所以在学法上,我贯彻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指导思想,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具体采用的学*方法是:朗读法、讨论法、勾画圈点读书法。

  有这些教法和学法,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一定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五、说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我准备从以下5个环节展开。

  环节1、导入新课

  通过调查得知,绝大部分学生对安塞腰鼓这一民间艺术都不熟悉,我在导课时先用多媒体展示安塞腰鼓的相关图片和资料介绍,再播放一段黄土高原上,后生们粗犷、动力十足的安塞腰鼓表演的视频。给学生以直观感知,以此引出文章,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兴趣。

  环节2、朗诵课文,整体感知(鼓舞飞扬)

  为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接下来我就让学生朗读课文,并以“好一个声音(气势、舞姿、场面) 的安塞腰鼓”这样一个填空形式整体概括安塞腰鼓的特征。通过看视频和阅读文章,学生能很快完成填空。

  给出的答案可能有:“声音铿锵有力、气势大气磅礴、舞姿势烈奔放、场面恢宏壮阔。”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也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达到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目的。同时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环节3、品读语言,感悟散文语言的魅力。

  在散文阅读中,语言是灵魂,所以本课的重点环节是赏析本文的语言。在这里,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来解决教学重点。

  “文中哪些语句深深地震撼了你的心灵,请找出来读给同桌听,并说说你喜欢这句话的理由?”

  学生有可能找到的语句有:(我把学生可能找到的语句有选择地用多媒体展示出来)

  1、“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学生会说出比喻、排比的修辞及作用。

  ▲我就势指导学生,通过感悟“骤雨”、“旋风”、“乱蛙”的特征,感受安腰鼓鼓声节奏的铿锵,动作的矫健。通过对比“火花”与“星星”的不同特征、感受腰鼓的热情与活力,品“斗虎”一词,引导学生想象斗虎的场面,联系与虎有关的成语,比如:生龙活虎、虎虎生威等,感受腰鼓的大气、霸气、强健。

  2、“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夹杂着草根的土壤,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好一个安塞腰鼓!”

  ▲学生同样会关注到排比句的波涛汹涌的气势,同时还会提到叠词的运用,仿佛鼓声回荡在空际。我就势引导学生以手为鼓槌、以桌为鼓面,用“发狠的、忘情的、没命的“力气压着”“隆隆隆隆”的鼓点朗诵这段文字,语调高亢、欢快、充满活力,感受安塞腰鼓的气势与生机。

  3、“使人想起:日落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 在这里我设计了一个“你想起了什么”的问题,让同学们充分地发挥想象和联想的能力,展开思想的翅膀,学生可能会想到一些场面壮大的场景,如:举国欢庆春节、战场上擂鼓鸣金的场面等。

  4、“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 这里学生会说出这句话的斩钉截铁的语气。我会指导他试着用铿锵有力、高亢激昂的语气读出来。同时同学生合作朗读9-13段,配以背景音乐。

  环节4、探究质疑,挖掘主旨

  理解相关语句的内涵是本文的教学难点、这个问题解决了,文章的主旨也就会清晰起来,教学难点也就突破了。结合上面环节,学生会提出质疑:

  1、“晦暗了又明晰”是什么意思?

  2、“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什么?

  我及时用多媒体展示相关背景资料。

  正如古人所说:“学成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创新的起点,是思维的火花,是进步的阶梯。更是成功的关键!让每一个学生结合背景资料自由、充分的发挥见解,从而得出本文主旨:

  歌颂生生不息、奋发向上、斗志昂扬、热情奔放的黄土精神,而这也恰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在特质。

  完成教学难点后,为了升华主题,我设计了让学生再次齐声配乐朗读“愈捶愈烈……”段落,让学生再次置身于雄浑壮阔的情境里去。使他们受到了情感熏陶,享受到了审美乐趣。

  环节5、延伸感悟

  听了、读了、品了安塞腰鼓所展现出来的奋发向上,斗志昂扬的精神面貌,学生们联系自身,从中有何收获?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关注社会、关注自我发展。

  我播放铿锵有力的鼓声,配着学生的发言。在磅礴雄浑的音乐中结束本课。

  环节6、作业布置

  搜集身边的民间艺术,说说他们的由来和特征。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关注身边社会人和事。

  这样的作业布置加深了学生对民间艺术的感悟,从而又丰富了知识结构。

  六、板书设计

  根据以上教学过程,我设计了板书。他全面而简明地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同时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各位评委老师,以上就是我本节课说课的全部内容,如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老师给予批评指正!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5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你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散步》。莫怀戚先生所写的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散步》是义务教育课程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它不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家人散步时互敬互爱、融洽和睦的画卷,更为我们谱写了一曲尊老爱幼的颂歌。相信随着作者一家人散步过后,我们每一位朋友都会陶然沉醉于家的温馨和美之中,也会浸润在血浓于水的暖暖亲情里,更会加倍珍惜我们生命历程中的每一个落日和朝阳。

  一、课标与文本关系:

  《新课标》强调审美体验,注重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用情感和心灵去感受、欣赏、评价文学作品,进而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单元的主题是人生体验。集人性美、情感美、景物美和语言美于一体的《散步》要想在"人生体验"中达到体验人生的目的,就需要学生真正走进文本,用心灵和情感去感受、体悟。

  二、学情分析

  根据课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课的重要目的之一是要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本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由于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的误导,许多学生亲情观念淡薄,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伦理准则,因此需要教师进一步加强教育。

  三、教学目标:

  基于《新课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提高审美情趣;2、合作、探究、揣摩关键词句的含义,并通过指导朗读,品味语言美。3、培养尊老爱幼的高尚美德,感悟亲情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那么,如何将目标转化成现实?这就要看重难点的准确定位了。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青少年思想不成熟,易受不良因素的影响,较难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意识。同时散文诗意的语言更是令人咀嚼不已、玩味无穷。因此,我把教学重点确定为:

  重点:

  (1)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感悟亲情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2)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的美;

  难点:

  理解具有象征意义的最后一句话。

  那么,采用什么方法将重点化解到教学中,又如何引领学生寻找解除难点这一杂症的灵丹妙药就成了目前的当务之急。法宝就在下面的教法和学法这一环节中。

  五、教法和学法

  1、教法:以朗读及朗读指导为经,以引导学生感悟、品味、讨论、探究为纬。经纬交织的方法。

  2、学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抓关键语句,深入思索,反复品味,加深感悟,提升感情。

  教法和学法这把双刃剑怎样才能游刃有余地在课堂这块阵地上发挥威力呢?重难点这两种溶质又如何充分溶解在教学过程这一溶剂中,变成营养丰富的溶液被学生吸收继而实现教学目标呢?这就要看下面的环节——教学过程的实施了。

  六、教学过程

  (一)、在轻音乐伴奏下激情导入

  有一种水,能让你喝醉,这种水叫作母爱,因为母爱如水。有一座山,能让你坚韧,这座山叫作父爱,因为父爱如山。我们的父母在艰辛和苦难里繁衍生息,才有了我们的幸福与安宁。如今,他们老了,孱弱的双肩担不起重负,今天,就让我们搀扶着他们走进暖暖的春日,去进行一次心灵的散步。

  (二)、教学目标(前面已经说过这里不再重复)(三)、读文生情整体感知

  1、配乐朗读,(课件显示朗读要求):

  a、把握感情基调欢愉而深沉

  b、朗读的语气:温和亲切中含庄重

  c、朗读的语调:*稳、深沉、抒情

  d、朗读的语速:中速略舒缓

  (看到大家深情的朗读,我也仿佛沉浸在亲情的世界里,我想大家一定感知了许多道理,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下面两个问题。)思考:

  (1)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

  (2)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2、反馈、点评、小结:(1)我们一家四人、在春天的田野里、散步。

  (2)归结为"和美"(板书)

  (下面就让我们把自己也融入这样一个"和美"的家庭,去感悟他们美丽的心灵。讨论)(四)、研读入境合作讨论

  1、展示:(1)在整个散步过程中,你最欣赏谁的表现?理由是?(小组口头)(2)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到底谁说了算?(班上书面)2、划分4人小组、要求:①个人见解独到、精彩,每人欣赏一个人。

  ②小组观点一致:中心、补充、记录、发言代表3、小组讨论,教师参与,点评讨论情况。

  4、反馈、小结。

  (1)检查一个小组:对四人的欣赏、理由。

  (2)不存在谁的权利最大,"和美"的家庭是由尊老爱幼的亲情链组成的。

  5、补充名人的话:培根说(展示)一个外国人如此欣赏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作为一个*人就更应坚持和发扬)培养民族自豪感情。

  (这是一篇短玲珑剔透、小精悍的叙事散文,但在写景上也别具特色。)

  (五)、涵泳入理品味探究(默、朗结合,品味意境)1、思考:①文章哪几个段落有写景的片段?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②第4段:田野、新绿、嫩芽、冬水

  第7段:菜花、桑树、鱼塘("粼、鳞"、)

  2、思考:①从你更喜欢片段中?感悟到了什么样的意境和哲理?

  ②男、女朗读,品味

  ③第4段:意境:蓬勃的生机——哲理:珍爱生命第7段:意境:春天的召唤——哲理:热爱生活、。

  (我们品味了本文生机蓬勃的意境美,下面我们来揣摩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美。)

  (六)、赏读入心拓展运用

  1、展示"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猜猜老师喜欢它原因?

  2、反馈、形式:形式对称,音韵和谐,相映成趣,清新淡雅。

  内容:生生不息(如果我们写作增添亮色)

  3、这样的句子在文中还有很多,请画出来(每组看两段,找到一句即可举手)4、深情赏读:领读—跟读,评价。

  当我们闭上眼睛,一幅幅感人的画面便呈现在我们面前,()是谁在日落昏黄时,倚在窗前焦急地盼我们归家,又是谁在我们出门时,仔细叮咛;当然是我们的父母。

  5、仿写:"爸爸妈妈是_______;我是______."

  ("和美"的家需要我们用心去经营,需要我们用责任去支撑。)6、朗读最后一段,感悟最后一句的含义。

  7、反馈、小结:以轻衬重,体现了作者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再读)(多媒体低音播放《让爱住我家》歌曲,进入下一环节)

  (七)、凝神细想,独抒性灵

  为了学以致用,练*对称句式的写法,也为了借助文本激发学生与心灵对话,与生活对话,所以设计了这样一道题:

  请以"爱"、"家"或"亲情"为开头写一组对称的比喻句。

  设计中考虑到学生的学情和语文基础的差异,我设计了下面的几个开头,让抒写有困难的.学生采用仿句的形式续写,能仿写多少就写多少;基础好的学生自己另辟蹊径写,然后交流。

  ①亲情是饥肠辘辘时的一碗米饭,……②亲情是爸爸严厉的批评与责骂,……①如久旱后的一场甘霖,……②爱如沙漠中的一泓清泉,……①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②家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用责任来担当;……在音乐的激荡下,学生尘封已久的记忆犹如洪水般一泄如注,思绪也随之荡漾开来,*日里被忽略的小事此刻都变成了爱的源泉,在汩汩流淌在每一位同学的心田。于是下笔如有神助。

  (八)、教学小结:

  (继续低音播放《让爱住我家》,教师寄语。

  亲情不单靠今天课堂上片刻的时间来体会,

  它更需要我们用一生的光阴来感悟。

  亲情不单是父母无条件的付出,

  它更应该是儿女们无言的回报。

  让我们的家永远洋溢着亲情,让我们的家永远充满爱!

  (九)、课后作业:(父亲的故事过渡)

  1、为你的长辈做一件你力所能及的事(如"洗脚"、"洗衣"、"梳头"等)2、将这一过程及感受写成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七、板书设计:

  板书的设计主要让学生对一堂课的结构和内容有更直观的认识,帮助学生理清课堂教学内容,由最初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阶段。

  好了,我的说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6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九课《观舞记》。我的说课分为七个板块:(出示幻灯片)

  第一板块

  (播放多媒体)本课我确定了三个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

  第四单元是以文化艺术为主题,如《社戏》中的乡村戏剧;《口技》中的民间传统艺术;《竹影》中的'绘画艺术;《观舞记》、《安塞腰鼓》中舞蹈艺术。本课《观舞记》具有非常强烈的民族文化气息,表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作者冰心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来表现舞台艺术,尽可能地把视觉形象转化为语言形象,使读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七年级学生实际认知水*和参与能力基础,联系现实生活。我把更多的自由想象空间留给学生,使学生可以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第二板块: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感知体会,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理念:“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培养语感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阅读分析,披文而入情,深入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在含义,充分感受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我确立本文的教学重点为:

  本文对舞蹈艺术的描写优美生动。

  第三板块

  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本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分析”的教学思想;结合本课的文化背景、高超的语言技巧及写作的特色,我确定的教学方法是“以朗读法为主,点拨法、多媒体演示法为辅”,(播放多媒体)

  我之所以确定以“朗读法为主”的原因是朗诵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义的活动,是把文字符号转化成声音,直接感受语言,揣摩作者蕴含的情趣和意念,充分感知课文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境等,使课文内容主体化,想象化,进而对文章内容产生真切敏锐的感受,即“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第四板块

  我认为: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交给学生学*的方法。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播放多媒体)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朗读法:指导学生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探究优美的语言。

  第五板块

  多媒体辅助教学(播放多媒体)

  多媒体辅助教学主要目的在于营造一种艺术的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将文字转换为画面,更加直观的、形象的理解课文。

  第六板块

  新课程之所以“新”,不仅体现在教材的开放性和弹性,新型的学*方式、师生关系等方面,更体现在评价方面。评价需要教师有一双“爱”的眼睛,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需要在心里装着所有学生,激励他们不断进步,鼓励他们健康成长。本课时的教学我采用两种评价方式:

  1.教学语言梯度评价:针对学生的不同程度的回答,作出相应的评价。使用“读得真好听,老师要感谢你的爸爸妈妈给了你一副好嗓子,不过要是加上表情就更加能传情达意了,不信,你试一试!”“我看到了大家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等等有梯度的语言进行评价。

  2.师生互动行为评价:采用鼓掌方式或学生充当“小老师”来评议。

  第七板块

  “精导妙引——整体感知——研讨赏析——拓展延伸”。

  我之所以这样确立,是因为我一直都信奉的这样的一句话:“一棵树苗,或生长在荒凉的沙漠,或生长在茫茫盐碱地,或栽种在肥沃的土壤,不同的地域会出现不同的结果。”我们的学生就犹如是树苗,我们的课堂就犹如是培育树苗的地域,而只有民主的、和谐氛围才是学生积极学*,努力思考,顺利实现学*目标的土壤。

  (一)精导妙引

  (播放多媒体)(4分钟)

  现场情景展示:教师多媒体放错,尴尬万分的say“sorry”,立刻神情紧张的纠正,

  没想到却频频的出错。

  恢复正常说:“其实刚才是我为同学们特设的一个现场情景,”(播放多媒体)要求学生用口头语言对刚才的情景进行描述。

  目的在于为了让学生在体会并学*冰心描写舞蹈艺术语言优美,先行演练,而后在学*课文的过程中,他们会自主地将自己口述的语言与冰心的语言进行比较,以达到更好的体会优美语言的目的。

  (展示课题,学生简介作者,教师补充。)

  二.整体感知。(10分钟)

  初读课文,谈谈初读体验。

  这部分要明确:飞动的“美”。

  具体体现在:服饰、动作、眼神、表情……

  (在学生归纳之后,多媒体放映印度的婆罗多舞)

  三.研讨赏析(11—1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勾划出自己认为写的精妙的句、段,以着重号“△”标出,细心品味、大声朗读并加以积累。提示学生在选择语段旁就“感情、语气、语速、轻重”等方面作文字或符号的标注。

  学生先在小组中进行合作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了解本文的形式特点)

  四、拓展延伸(8--10分钟)

  欣赏杨丽萍的《雀之灵》。要求学*冰心奶奶用优美的词语来表现自己所看到和想到的,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字都行。谁先写好,谁就优先展示他的劳动成果。

  目的有二:一是激起学生练笔的兴趣,二是提供一种容易模仿的模式,放飞学生想象。之后全班交流,鼓励和肯定大胆新奇的想象。

  五.结束语。(1分钟)

  作者多处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多角度描绘了卡拉马姐妹二人精湛的舞艺,这舞蹈是心灵之舞,而这“心灵之舞”又植根于本民族深远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希望同学们细细品味,多渠道的去接触、吸收、借鉴优秀的外国文化,从中得到精神的滋养。同时也要学*大师高超的语言技巧,去描述生活中精彩的画面。

  最后,老师衷心的祝愿每位同学每天都如这舞蹈一样活的精彩。

  说课结束语:

  “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教学应是师生共同理解、共同感悟、共同建构、共同发展的“双赢”活动,师生自然地结为一个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学*共同体。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如有不当敬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7

各位老师:

  大家好,非常荣幸今天能跟各位老师做教学上的交流,因为我们一直接触的是人教版的课本,对河大版的课本只是在评优课时接触到一些,所以在这里,只是就《四季交响曲》一课,把我备课时的一些心得向大家作一汇报,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一、课程设计指导思想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而对于语文素养课标解释道:“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着力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综合能力。想要达到这个目的,每一课就要制订相应的学*目标。《课标》中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作为新课程的实验教材,冀教版教材吸收了*年来语文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成果,在阅读、写作方面的安排体现了新的语文教育观。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和要求,它致力于从三维目标上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我拿到教材之后,发现其中的确有不少新的东西,完全按照以前的模式来上就很难体现实验教材的价值。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认为这堂课的设计思想应该是从文本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充分的感受文本,调动积累,联系生活,生成并交流对文本的独到的感悟。此外,语文课堂上应该有朗朗读书声、热烈的讨论声,有思考和积极发言的时间和机会。

  二、内容分析

  第四单元属于散文单元,其中有两篇著名的散文《春》与《济南的冬天》,这两篇文章更多的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对自然的喜爱和抒发人生的感悟,《四季交响曲》是第四单元的第四篇文章,本文选自作者的散文集《心灵的笔记》。这是一篇歌咏大自然的散文作品,作者用自己的一双慧眼努力发现大自然四季容颜的变化,并用深刻的笔触抒写了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无论在语言形式,还是思想意境,都称得上一篇赏心悦目的佳作。但与以上两篇不同的是,作者的描写重点并没有放在四季各自不同的季节特征上,作者曾在本文的创作谈中说她写这篇文章是“用自己的目光去看待大自然……努力发现它们在不同季节的细微变化,并用自己的心灵与自然对话。”其对话的目的也就是“托物言志”。因此,理解作者的感情和人生信念,是掌握课文内容的关键。作者一向“崇尚真诚、善良、勇敢的品质崇尚拼搏、奉献的精神,对现实生活中的投机钻营者、自私自利者……抱着一种鄙弃的态度”。而七年级学生由于生活阅历、思想认识等诸多方面的局限,对于本文主题的理解和把握不能深透到位。那么,先让学生理解了作者写作本文的思想基础,也就不难理解作品中透视出的社会的发展与变革,更不难理解其间蕴含的作者对人生及生命价值的特有感悟。解决了上述问题,学生就能理解本文颂扬美德,抨击陋*的主旋律。

  因此,我是这样确定该课文的学*目标的:

  知识与技能:学*本文景物描写中蕴含深刻哲理的写作手法,学*将景观人格化、形象化的诗一般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鉴赏能力、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赏析诗一般的语言;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作者对社会陋*的批判,对公*、公正、无私、善良、坦诚、拼搏等美德的热烈追求。

  三、学情分析

  这个阶段的学生刚由小学升入初中,朗读能力、阅读能力都不是很强,对抒情的哲理散文往往缺乏深刻的体会,对所谓“托物言志”概念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表层。针对这些实际情况,我主要从朗读入手,利用不同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在不断的“读”中逐步加深对“美”的体验,逐步感受四季中蕴含的哲理。在调动起学生积极情感的同时,引导学生赏析文章的美,品味写景的方法,以期让学生有所收获。

  这样一番分析之后,就形成了《四季交响曲》一课的具体教学方案,整个教学过程包括:导入、铺垫、品析、总结等环节。下面就其中重点的环节谈谈自己的设计思路。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人说,季节就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春是一个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夏是一个热情率直的小伙子,秋是稳重的中年人,成熟丰厚,冬则是亲善长者,端庄肃穆。女作家杨林勃用她清新优美的笔调向我们抒写了她对四季独特的感受,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的四季世界。

  思路:我的导语设计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下文品析四季形象作铺垫;二是使学生感受到四季不仅仅是自然现象,其中的深意也和我们的社会息息相关。导语形式很简单。在这里我想说的是,有的老师很看重导入语的设计,的确,精美的导入除了具有引入过渡的工具的作用外,还应该承载一定量的思想文化。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能让学生将之与课文内容对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激发学生的学*热情,开拓学生视野和思维。但相对于一篇课文而言,导入只是第一步,不能因为导语的效果而把相当的精力放在此,而忽略了对文本的研读。其实,干净简洁的导入开门见山,既能顺利过渡,又能节省时间,在*时的上课过程中可能更为实用。

  (二)教学结构的处理安排

  1.整个课程的安排采用了“板块式”的形式。

  第一板块:教学铺垫——字词积累

  饕餮 蛰伏 滥竽

  情愫 请柬 桑葚

  思路:这些是学生容易读错和理解上有困难的词。要使学生能够正确的理解文意,理解词义是关键,还要会读。所以字词的积累是赏析文章的前提,是学生积累语言,丰富语言的重要过程。这个过程不能省略。我觉得,在课堂上,不但让学生会识字,还要大声的朗读出来,这样学生的印象会更深刻。

  第二板块

  品读——整体感知、细节赏析

  思路:这是课堂讲授的主体部分,目的是通过反复的朗读,针对性的赏析,解决本课的教学重点,达到预先设定的教学目的。这个大板块中又分为三个小板块

  四季向我们走来——整体感知

  我们感悟了四季——美文赏析

  用心发现生活——拓展练*

  思路:基本的思想是“读——品——悟”的模式,以读带品,拓展训练,既是对文章内容的总结,也是对学生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的一个训练。“读”贯穿于始终。这个目的在讲课时基本达到了。

  第三板块

  总结

  思路:关于文中内容及知识点的总结实际已在第二板块中得到了解决,在这里是表达教师自己对大家的期望,为情感教育作结。

  关于“板块式”教学法

  我想跟大家交流一下我对“板块式”教学的一点想法。

  什么是“板块式”呢?板块式教学法是针对一节课,一篇课文而言的。把课文按照各个不同部分,分成几个“块”状的教学内容进行备课。这是为了授课时灵活使用而设定的。换种说法,也可以说它是一种教学设计的模式,或者说是一种教学设计的手法。

  我之所以采用它是因为考虑到“板块式”教学的几个优点,

  1.使课堂教学有序进行。其课堂教学结构清晰的表现为“一步一步地向前走”,课堂教学内容明显的表现为“一块一块的来落实”,将全课的教学板块连缀起来看,呈现出一种层进式的教学造型。

  2.由于教学中的每一个板块都着眼于解决教学内容的某一角度、某一侧面的问题,于是每个板块就是一种半独立的“小课”或叫“微型课”,这就需要精心地研读教材,优化、整合课文内容,提炼出可供进行教学的内容板块,提高课堂的授课效率。

  3.由于“板块”的出现,就需要考虑板块的切分与连缀,考虑板块之间的过渡与照应,考虑板块组合的科学性与艺术性,这就改变了常规的备课思路,让学生充分的占有时间,真正的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为实践活动的主体。

  板块式的教学思路由于有“板块”的划分有时会显得过于齐整、过于刚劲而不够柔和,也可以采用一些方法对其进行改进,可以淡化板块意识而操作手法大致不变,如运用艺术的穿插手法来自然的形成板块,如用文学性、情景性的语言来美化板块的命名等等。如:可以把板块设计为:积累、品读、感悟,也可以设计为学*活动一、学*活动二等等,比如我识字的板块的名称为“教学铺垫”,而从整篇文章来讲,文章语言优美含蓄,犹如一首动听的乐章。我在设计时,就把自己的整堂课看作一首乐章,所以板块就命名为“乐章”,这样可以使学生更细致的体会全文流畅的结构,以美的眼光来欣赏本文。

  这种形式也是余映潮老师的一个独创。给各位老师再举一个例子。

  课文:《紫藤萝瀑布》

  设计理念:美文需要美教。用“美”来结构全文的教学过程。大致过程是一一品味花之美,情之美,意之美。

  教学内容之一:学*积累

  1.作者简介。

  2.切进课文中"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这句话,简介作者写作本文的特殊背景。

  教学内容之二:认识课文

  听读课文,认读文中的生字,朗读课文。

  请同学们叙说自己的初读感受, 话题:你认为这篇课文是一篇什么样的课文。

  教学内容之三:品味文中的花之美

  1.同学们选读课文,自由朗读文中描写花之美的句段。

  2.话题讨论:说说自己品味到的描写花之美的句段并用朗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体味。

  教学内容之四:品味文中的情之美

  请同学们紧扣文中的字词句,体味作者在文中抒发的真挚情感。

  教学内容之五:晶昧文中的意之美

  教师指出,所谓"意",在这儿指文章中的"意味",即文章中意趣与情味,文章中让人觉得意味深长的地方。

  教学内容之六:课堂学*小结

  2.指导朗读,读出“味道”。

  古人说:三分文章七分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中学语文教材荟萃了诸多名篇佳作,其中有众多颇具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寄寓着各种撼人心魄的情愫意绪。它的美,不是单凭老师的分析、讲解学生能获得的。洪镇涛曾说:“读,是语文课的第一教学法,抓住了‘读’,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要领”。“操千曲而后知音,观千剑然后识器。”应在读中让学生从审美对象中获得美感,增强审美情趣,陶冶高雅情操。语文新课标的阶段目标第四学段(7-9年级)中指出:学生要“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注意加强对学生*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四季交响曲》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文章,语言凝练、隽永。是朗读的好材料。所以,在课上我非常重视学生的朗读。

  1。用“读”贯穿全文,形式多样。我在第一个板块中主要通过读的方来让学生初步感知四季的形象。形式有齐读、分组读、个人读等等。如:

  师:结合老师的提示,请你深入的认识我们的四季朋友,做出小结,并把相关的段落有感情的读出来。

  此外,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朗读的热情,我在阅读方式上也进行了小小的改变——变换人称。例如:

  冬天来了,带着冰刀,带着雪箭,带着威风凛凛的气势闯入了这个世界。冬天来了,万物都经受着一场严峻的考验。面对这场考验,世间的一切都在急剧地变化着。天上的星星重新组合起队形了;地上的山峰换上一副刚毅的面容了;树木的家族为节省开支甩掉豪华的服饰了;林中的野兽们不敢坐享其成,渐渐闭起饕餮之口了;小小的虫蛇们怕掉了队么?都蛰伏起来,积蓄着能量,去构筑明年辉煌的梦了。

  把文中的“冬天”改为“我”,学生以“我”的口吻铿锵的读着冬的严肃,仿佛自己就是这样一个严肃的法官,切身体会文中蕴含的哲理,效果还是不错的。

  在进行第二个小板块的教学时,学生进行美句赏析,我的要求是必须有感情的读出来,整体下来,学生读的时间非常多,应该说很好的理解了文章。

  2。加强指导,提高朗读质量。

  在学生朗读时,我强调要注意重音与节奏,并请学生进行示范朗读,效果不错,课堂气氛有了一个小小的高潮。如:

  夏天来了,是槐树花儿告诉我的,它赠我一串串洁白的珍珠;夏天来了,是紫红的桑葚告诉我的,它点染我一腔多彩的情愫。

  关于朗读

  关于这个环节,我有一些小的感悟。

  1.课堂上应该有教师的范读。随着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许多老师喜欢用名家名人的表演性朗读替代自己的范读。固然,多媒体上的朗读,普通话比较标准,朗读技巧比较娴熟,而且还常常配以色彩鲜艳夺目的画面,优美的音乐,似乎课堂的氛围更浓烈一些。但其实,它远远不如教师音色也许并不美发音也许并不标准的朗读亲切,真实,对学生的感染力影响力更大。曾听过余映潮老师的一节《三峡》示范课,给我印象深刻的是余老师范读课文时,抑扬顿挫,和风细雨,缓缓道来,真是一种美的享受。但余老师说他为了用普通话朗读,是下了一番功夫的。高声朗读成功后,他又练更难得低声朗读。在他的课上,学生总会像模像样的模仿他的朗读,去感受文字的美。在讲该课时,我担心时间的紧迫,没有范读,只是稍作点拨,但我发现学生的朗读还是停留在小学生一字一句拖长声音朗读的方式上,影响了朗读的效果。

  2.通过朗读让学生更好的接触文本,方式要多变,以提高学生读的兴趣。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对于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来说,语文课的朗读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创造能力相对比较弱一些,可他们的形象思维和模仿能力却要强得多,他们对课文内容、写作技巧等的学*还未产生很大的兴趣,却很热衷于朗读,对磁带的语调、教师的表情模仿得快、准。因此,初中的语文教学,朗读是必可少的。教材中的教读课、自读课都应不同程度的过好朗读关。学生可以通过朗读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和意味,既能受到熏陶感染,又能锻炼用语音描绘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以致能提高听、说和写作水*,加大语文为生活服务的力度。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朗读,检阅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感情倾向、认识水*和运用程度。读的方式,老师们可以依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情形的不同而有所选择有所变化。为的是努力让学生保持朗读的积极性。

  有一段时间,为了赶进度,节约课堂的时间,我总是把读课文的环节放在课下,让学生以预*的方式来解决,更少有朗读指导。有些偷懒的学生自然就不读,这样就造成了有一部分学生对课文内容不熟练,讲课就更不上,更重要的是,缺乏了朗读,就缺乏了对文章细致而美好的感悟,久而久之,学生审美的神经自然就会迟钝,脑海中留下的只能是对课文简单的分析和肢解之后的枯燥。

  3.注重朗读方法的指导。朗读教学的设计可以从重音、停顿、强调、语速等方面进行指导。仍拿余映潮老师的朗读指导做例子。他在讲《三峡》一课时,提出三个在读时应注意的问题,读好“领起”词的短暂拖音;读好四字词语的节拍;读好特别之处的顿音。在他的指导下,学生再读效果果然有了很大的改变。如:

  读好“领起”词的短暂拖音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至于/夏水襄陵 或/王命急宣 有时/朝发白帝

  虽/乘奔御风 则/素湍绿潭?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

  读好四字词语的节拍

  如:*/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读好特别之处的顿音

  如:清/荣/峻/茂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一篇文章这样读下来,非常漂亮。

  3.“主问题”的设置

  关于“主问题”

  在传统阅读教学中,字词的积累,标点、语法、修辞等的分析,文学以及文化常识的识记等等,繁琐、细碎、杂乱。有些课堂教学中,教师就某个重要的语段就能列举几个或十几个问题,知识点“沙化”现象严重。由于这样的教学大多带有静止、孤立等弊端,其着眼点往往不能牵一“练”而动全“篇”,缺少指向与渗透文章的“合力”。

  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这些过多、过细、过浅、过滥的提问而言的,就是指“主干问题”,它在课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能起主导作用、支撑作用,能让学生真正进行整体性阅读,从而提升学生的发展性学力。余映潮老师认为,“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立意高远的有质量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和粘合剂,在教学中呈现着“以一当十”的力量。

  如果一节课中分层次的出现几次“主问题”,那么就必然能形成几个教学的“板块”,这又使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深刻的变化。如:

  在讲课时,每一个板块我也尝试采用了这种办法,

  以“四季档案”的“主问题”来体会四季的特点,为理解文章解释的哲理打基础;第二板块以“请你从内容、修辞、用词上对文中的美句谈出自己的看法。”的“主问题”把握文章的语言。第三板块以“从下列词中任选一词,写一段话,表达思想感情”的思路让学生模仿,进行拓展。

  这样就避免了课堂繁琐的一问一答的形式,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来对文本进行较为细致的思考。说实在的,我的设计并非完全意义上的“主问题”,这只是一个尝试, “主问题”运用得好,在课文教学的初读阶段,可牵动对全篇课文的深刻理解;在课文教学的进行阶段,可形成明晰的课堂教学思路,形成学生呈主体性参与的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在深化阶段,可激发思考,引发讨论,深化理解,强化创造,形成波澜,酿造课堂教学的高潮。

  “主问题”的设计角度可从着眼于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分析课文、欣赏课文、探究课文的角度来进行,也可从多元的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多侧面地分析人物*惯形象、多角度的品析文中的美点妙处、多板块的积累文中的语言材料、多手法的对课文内容进行“再表达”的角度来设计。

  下面,用一个完整的教学构想来具体表现上述说法:

  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

  创意:以跳读为基础,设计三个“主问题”,用“自助”“探究”的形式,从不同的角度实现对课文的整体与读教学。

  1.请你用一则日记的形式记叙毕业典礼的经过。

  2.你对文中英子的父亲了解多少?结合课文的记叙说说你的印象。

  3.你认为爸爸对英子的影响有哪些?如果你是英子,你会对爸爸说什么?

  4.美文赏读

  作者杨林勃是个诗人,她的诗朴实秀丽,富有意境与哲理,在国内诗坛有一定的影响。人说诗文不分家,诗人出身的她写起散文来,自然别具一格。她把诗的意境与语言带入散文。她用抒情的笔法去叙事,用形象的语言去状物,因此作品中就有了诗的感应,诗的联想,诗的激情。它不但用凝练的语言描摹四季景物的变化,而且又含蓄的触摸到社会与灵魂的多个层面,充满哲思,撼人心惊,诗意盎然,意蕴深远。

  鉴于七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过深刻的分析只能让学生一头雾水,于是我适当降低了难度,以读带析,从学生接触过的分析用词、修辞方法入手,并结合课后设置的练*来体会语言凝练含蓄的特点。并给出一定的语言模式,目的也是降低难度。

  (1)赏析词句

  请你从内容、修辞、用词上对文中的美句谈出自己的看法。

  我认为, (句、词)美,因为 。

  学生选取的内容还是比较广泛的。如:

  冬天来了,带着冰刀,带着雪箭,带着威风凛凛的气势闯入了这个世界。——修辞:拟人、排比,写出天寒水冷,万物肃杀的景象。

  圆圆的果实,圆圆的豆谷,仿佛给这一年画上一个个圆满的句号。——用词:“园园、圆满、一年,一个个”描摹形象,限制范围,突出特点。

  她带来生命,复活了香花也复活了毒草;她带来了音乐,唤醒了沉寂也生出噪乱;她捧出了绿色,画出了明媚也增长了阴影;她赐予了温暖,创造了舒适也生出了困倦。——对比的手法,写春天的无私善良

  在分析的过程中,学生找出的句子要带感情地去读,一是强化朗读意识,二可以通过带感情的朗读,使学生更好的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

  (2)学生赞辞是在原文基础上的总结,在总结的过程中要对所学的内容做一梳理,又要有自己的感悟,既是对理解文章主题的的升华,又是一次练笔的。事先给出例句,便于学生模仿,也降低了难度。

  把心中的赞词献给你钟爱的季节。

  我喜欢你, ,因为 。

  (3)音乐的加入。

  马克思说:“只有音乐才唤醒人的艺术感觉。”自古以来文学与音乐就有着难解之缘,优美的音乐流入语文课堂,在营造了美的意境的同时,加深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审美的鉴赏离不开想象,阅读文学作品,往往容易禁锢在文字里,但在音乐所展现的虚渺空灵的世界里,人们的想象可以自由驰骋,思维更具发散性。

  这个环节的目的是把学生带入到美的情境中,使学生深入的体会美、感悟美,进而感受美的境界。通过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的目的。

  五、教后反思

  作为一节公开课,我努力发挥自己授课的特长,

  1.从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考虑到他们对文章中揭示的人生哲理不能透彻的理解,从欣赏的角度年入手,降低难度。

  2.以读为主,各种朗读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反复的诵读中体味情感。

  3.形式上力求有一定的个性化的设计,不希望落入俗套。

  4。在时间的安排上,我很注意张弛有度的设计,其实,一堂课的节奏就比如一篇生动的小说,也有开端、发展、高潮与结局,如果把每个板块看成是其中的一部分的话,导入1分钟,字词4分钟,整体感悟朗读12分钟,品析20分钟,拓展5分钟,总结1分钟。有铺垫,也有高潮。我也在尝试着使自己的课上得有波澜。

  关于备课

  在这里我还想说几点关于备课的感悟。

  1.*时多看书,多学*,多积累

  上完一堂课下来,我觉得最累的阶段不是讲课,而是调动自己的积累备课的过程。我越来越感受到了*时积累的重要性。“书到用时方恨少”,我没有教过冀教版的教材,对于这篇文章的了解更少,脑海中似乎根本无“米”下锅。时间紧迫,我感到了上课时从没有的紧张感。

  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似乎越来越不太关于于*时的积累,一个旧教案,一本参考书,成了我备课的全部,更在*时以班主任工作忙为借口而懒得仔细备课了。余映潮老师的讲学给了我很大的震撼。与老师示意教研员的身份,在50岁时才登上讲台的。在这之前,他写下了《中学语文教案品评100篇》广泛接触各种不同的课堂创意,他自己定了许多教育专刊,每一篇文章都作了详细的笔记,其间又发表了中学语文教学教研各类文章*千篇。“厚积”才能“薄发”,多年的积累使余老师信心十足地登上讲台,独创了“板块式”教学思路和“主问题”设置的教学实践。而上课备课都是他在自己业余的时间完成的。

  余老师说:“走向成功的重要前提是占有时间,勤奋学*;发展自己的基本要求是钻研教学,突破专题。”“语文教师的第一‘课外’阅读是语文专业报刊,语文教师的第一科研能力是提炼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在课堂上怎样指导学生脑力劳动时说“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10倍、多20倍,以便能够应付自如的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挑选出最重要的来讲。如果我知道的东西比我教给学生的东西多20倍,那么我在课堂上的思想和语言就不知不觉地是针对学生而产生的”。在谈到教师的教育素养时又说:“为什么教师要懂得那些课堂上并不学*的东西以及那些跟中学所学的教材没有直接联系的东西呢?这是因为:关于学校教学大纲的知识对于教师来说,应当只是他的知识视野中的起码常识。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的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一个教师如果在备课时没有充分拓展自己的视野,而只是对单个文本的内容、课堂教学形式、媒体的选用等孜孜以求,就如同将房子建在沙滩上一样,无论房子的样式多么别致,房子的装修多么精美,都不是一间好房子。

  选入课本中的内容如同海面上的冰山,只有八分之一凸现在水面上,如果想了解这八分之一就需要了解水下更多的部分。不仅需要对教材和教参做深入细致的研读,而其需要自觉地广泛涉猎有关的知识,像海绵吸水一样吸取有用的信息,增加一些可以称为“背景”的东西,并把这些东西进行内化,变成对教学有用的东西,这样,文本在学生眼前就不再是孤立出现的一株植物,而是有着深蓝色天空做映衬的一幅图画。

  这就需要我们静下心来,好好做一些事情。余老师说:“做珍惜时间的人,做严谨谦逊的人,做勤劳刻苦的人,做热情善良的人,做胸怀大度的人,作坚持不懈的人。”

  2.吃透课本,创意设计

  余老师说:“语文教师的任务,是把教材读‘厚’,把教材教‘薄’”,我们能否图利《教参》,脱离网络的拷贝,精心钻研课本,拿出自己的创意呢?

  记得曾有机会在一所学校里听三位教师教这篇课文,都是按着盼春、绘春、赞春的顺序里清理文章思路,都是按照顺序用了五幅图概括绘春部分的具体内容,虽然教师不同,学生不同,教法几乎完全相同,很难看出那位教师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听完课后,我曾有过一个假想:如果没有《教学参考书》,三位教师都去独立的处理教材,设计教学方案,恐怕就不会出现那么多的“相同”。毕竟每一个人阅读教材后的感受存在着差异,毕竟每一个人处理教材的能力有高下之分。而“差异”和“高下”正是产生教学多样化的条件,事实本该如此。现在,因为大家都按照《教学参考书》上课,教师们对教材的独特体验和感受没有在教学中反映出来,他们所做的只是《教学参考是》代言人的工作。这种现象,不是偶然的,是较为普遍存在、大家都*以为常了的“不正常”。

  固然,《教学参考书》有它的积极作用,诸如提供一些背景材料、研究资料、教学设计等,帮助教师拓展视野,开启思路。如果用《教学参考书》取代了教师自己对教材直接的阅读体验,取代了教师自己量力而行地教学设计,那么,就违背了《教学参考书》编写者的初衷。实施新课程后,《教参》的编写有了进一步的改进,资料性的作用加强了,目的就是要引导教师“决定性的战役自己打”。钱梦龙先生指出:“看一位教师是否成熟,主要标志有两条:一条是在教育思想上是不是有明确、一贯的追求,另一条是有没有独立处理教材的能力。”因此,在教学生,我们还真的在这两个方面下一番大的功夫。

  在去年11月份,我校邀请余映潮老师来我校讲学,与老师精巧的课程设计,完美的重点提炼让我们大开眼界。但更令我们震撼的是余老师每一篇课文的备课材料都将*万字,从自己对文种感情的理解,到某句话的含义,甚至细致到对某一个字的理解。余老师都一一作了记录。余老师的每一篇课文都有三种以上的教案设计,他说,在不同的地方讲同一篇课文,我的教案都是不一样的。而一次讲座,他的讲义竟打印了整整73张,特级教师于漪曾在《于漪文集》的自序里写道:“要潜心钻研教材,取得试试用教材带领学生学好语文的主动权。查检资料,独立分析,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从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一篇篇课文反复推敲、研究、把文章的脉络、篇章的构成、语言的运用、作者的思路等等,弄得一清如水,力求使教材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或许是参考资料少的缘故吧,我反而能够集中精神,精心研读文本本身,有了很多新的想法。在准备讲课的时候,我首先做的就是撇开资料,像老师要求学生一样的朗读、默读课文,印象中反复读课文将*百遍,学*目标该如何确立?应该以怎样的方法指导朗读?重点品析新文章的那一点?每考虑一个问题,就要对文章进行一篇系统地研读。就在这一遍遍的“读”的过程中,作者的思路,文章的重点也在我的脑海中渐渐由模糊变得清楚起来。这样的创意一定是自己的。

  以上是我在上课之后的一些感悟,其中有很多不成熟的想法,请各位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8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你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散步》。莫怀戚先生所写的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散步》是义务教育课程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它不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家人散步时互敬互爱、融洽和睦的画卷,更为我们谱写了一曲尊老爱幼的颂歌。相信随着作者一家人散步过后,我们每一位朋友都会陶然沉醉于家的温馨和美之中,也会浸润在血浓于水的暖暖亲情里,更会加倍珍惜我们生命历程中的每一个落日和朝阳。

  一、课标与文本关系:

  《新课标》强调审美体验,注重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用情感和心灵去感受、欣赏、评价文学作品,进而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单元的主题是人生体验。集人性美、情感美、景物美和语言美于一体的《散步》要想在"人生体验"中达到体验人生的目的,就需要学生真正走进文本,用心灵和情感去感受、体悟。

  二、学情分析

  根据课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课的重要目的之一是要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本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由于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的误导,许多学生亲情观念淡薄,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伦理准则,因此需要教师进一步加强教育。

  三、教学目标:

  基于《新课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提高审美情趣;2、合作、探究、揣摩关键词句的含义,并通过指导朗读,品味语言美。3、培养尊老爱幼的高尚美德,感悟亲情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那么,如何将目标转化成现实?这就要看重难点的准确定位了。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青少年思想不成熟,易受不良因素的影响,较难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意识。同时散文诗意的语言更是令人咀嚼不已、玩味无穷。因此,我把教学重点确定为:

  重点:

  (1)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感悟亲情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2)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的美;

  难点:

  理解具有象征意义的最后一句话。

  那么,采用什么方法将重点化解到教学中,又如何引领学生寻找解除难点这一杂症的灵丹妙药就成了目前的当务之急。法宝就在下面的教法和学法这一环节中。

  五、教法和学法

  1、教法:以朗读及朗读指导为经,以引导学生感悟、品味、讨论、探究为纬。经纬交织的方法。

  2、学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抓关键语句,深入思索,反复品味,加深感悟,提升感情。

  教法和学法这把双刃剑怎样才能游刃有余地在课堂这块阵地上发挥威力呢?重难点这两种溶质又如何充分溶解在教学过程这一溶剂中,变成营养丰富的溶液被学生吸收继而实现教学目标呢?这就要看下面的环节——教学过程的实施了。

  六、教学过程

  (一)、在轻音乐伴奏下激情导入

  有一种水,能让你喝醉,这种水叫作母爱,因为母爱如水。有一座山,能让你坚韧,这座山叫作父爱,因为父爱如山。我们的父母在艰辛和苦难里繁衍生息,才有了我们的幸福与安宁。如今,他们老了,孱弱的双肩担不起重负,今天,就让我们搀扶着他们走进暖暖的春日,去进行一次心灵的散步。

  (二)、教学目标(前面已经说过这里不再重复)(三)、读文生情整体感知

  1、配乐朗读,(课件显示朗读要求):

  a、把握感情基调欢愉而深沉

  b、朗读的语气:温和亲切中含庄重

  c、朗读的语调:*稳、深沉、抒情

  d、朗读的语速:中速略舒缓

  (看到大家深情的朗读,我也仿佛沉浸在亲情的世界里,我想大家一定感知了许多道理,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下面两个问题。)思考:

  (1)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

  (2)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2、反馈、点评、小结:(1)我们一家四人、在春天的田野里、散步。

  (2)归结为"和美"(板书)

  (下面就让我们把自己也融入这样一个"和美"的家庭,去感悟他们美丽的心灵。讨论)(四)、研读入境合作讨论

  1、展示:(1)在整个散步过程中,你最欣赏谁的表现?理由是?(小组口头)(2)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到底谁说了算?(班上书面)2、划分4人小组、要求:①个人见解独到、精彩,每人欣赏一个人。

  ②小组观点一致:中心、补充、记录、发言代表3、小组讨论,教师参与,点评讨论情况。

  4、反馈、小结。

  (1)检查一个小组:对四人的欣赏、理由。

  (2)不存在谁的权利最大,"和美"的家庭是由尊老爱幼的亲情链组成的。

  5、补充名人的话:培根说(展示)一个外国人如此欣赏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作为一个*人就更应坚持和发扬)培养民族自豪感情。

  (这是一篇短玲珑剔透、小精悍的叙事散文,但在写景上也别具特色。)

  (五)、涵泳入理品味探究(默、朗结合,品味意境)1、思考:①文章哪几个段落有写景的片段?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②第4段:田野、新绿、嫩芽、冬水

  第7段:菜花、桑树、鱼塘("粼、鳞"、)

  2、思考:①从你更喜欢片段中?感悟到了什么样的意境和哲理?

  ②男、女朗读,品味

  ③第4段:意境:蓬勃的生机——哲理:珍爱生命第7段:意境:春天的召唤——哲理:热爱生活、。

  (我们品味了本文生机蓬勃的意境美,下面我们来揣摩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美。)

  (六)、赏读入心拓展运用

  1、展示"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猜猜老师喜欢它原因?

  2、反馈、形式:形式对称,音韵和谐,相映成趣,清新淡雅。

  内容:生生不息(如果我们写作增添亮色)

  3、这样的句子在文中还有很多,请画出来(每组看两段,找到一句即可举手)4、深情赏读:领读—跟读,评价。

  当我们闭上眼睛,一幅幅感人的画面便呈现在我们面前,()是谁在日落昏黄时,倚在窗前焦急地盼我们归家,又是谁在我们出门时,仔细叮咛;当然是我们的父母。

  5、仿写:"爸爸妈妈是_______;我是______."

  ("和美"的家需要我们用心去经营,需要我们用责任去支撑。)6、朗读最后一段,感悟最后一句的含义。

  7、反馈、小结:以轻衬重,体现了作者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再读)(多媒体低音播放《让爱住我家》歌曲,进入下一环节)

  (七)、凝神细想,独抒性灵

  为了学以致用,练*对称句式的写法,也为了借助文本激发学生与心灵对话,与生活对话,所以设计了这样一道题:

  请以"爱"、"家"或"亲情"为开头写一组对称的比喻句。

  设计中考虑到学生的学情和语文基础的差异,我设计了下面的几个开头,让抒写有困难的学生采用仿句的形式续写,能仿写多少就写多少;基础好的学生自己另辟蹊径写,然后交流。

  ①亲情是饥肠辘辘时的一碗米饭,……②亲情是爸爸严厉的批评与责骂,……①如久旱后的一场甘霖,……②爱如沙漠中的一泓清泉,……①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②家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用责任来担当;……在音乐的激荡下,学生尘封已久的记忆犹如洪水般一泄如注,思绪也随之荡漾开来,*日里被忽略的小事此刻都变成了爱的源泉,在汩汩流淌在每一位同学的心田。于是下笔如有神助。

  (八)、教学小结:

  (继续低音播放《让爱住我家》,教师寄语。

  亲情不单靠今天课堂上片刻的时间来体会,

  它更需要我们用一生的光阴来感悟。

  亲情不单是父母无条件的付出,

  它更应该是儿女们无言的回报。

  让我们的家永远洋溢着亲情,让我们的家永远充满爱!

  (九)、课后作业:(父亲的故事过渡)

  1、为你的长辈做一件你力所能及的事(如"洗脚"、"洗衣"、"梳头"等)2、将这一过程及感受写成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七、板书设计:

  板书的设计主要让学生对一堂课的结构和内容有更直观的认识,帮助学生理清课堂教学内容,由最初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阶段。

  好了,我的说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9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第五单元第二课,本单元的文章采用散文、诗歌、小故事等多种写作形式,描绘了母女情、同学情、母子情、兄弟情等,从而讴歌人世间最真挚的情感——亲情。本单元要求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把握要点,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感受字里行间洋溢的亲情。同时掌握朗读和圈点勾画的读书技巧。本课《羚羊木雕》较之前一课《风筝》显得比较浅显,本篇所写家庭故事贴*学生生活,便于学生理解,文章大量的人物对话,更适合于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但围绕羚羊木雕母女情和同学情发生的矛盾,是非曲直,也需要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感受文章丰富的情感。从而欣赏课文的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

  二、学*对象的分析

  1、学生由小学升入初中正是由少年儿童向青少年过渡时期,她们的世界观、价值观正是有待形成时期。本篇文章价值观念倾向明显,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

  2、学生在阅读中还是为读而读,缺乏阅读的技巧,对阅读中的感受还是被动的接受。为此在教学中,应注重阅读技巧的培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感悟。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揣摩文章的语言,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掌握朗读和圈点勾画等读书方法。

  2、能力目标

  (1)在整体阅读文章的基础上,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倾向。

  (2)在整体把握要点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情感目标:

  通过感悟文章联系生活,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在整体阅读文章的基础上把握要点,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倾向。

  2、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联系自己的生活感悟生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教学策略

  1、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关于同龄人对长大的一段话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如果说一个人的历史要用笔来写的话,那么现在应该是我们从父母手里接过笔自己写的时候了。

  在不知不觉中,我长大了。不再是那个只会听话的小朋友了。在我脑海的深处,有一颗叛逆的种子在萌动。我已有了自己的主见,不再事事听从家长了。

  通过引用同龄人的一段话,激起同学的同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说读课文

  浏览课文,学生就“一个——的木雕”、“一个——的爸爸”、“一个——的妈妈”、“一个——的奶奶”、“一个——的万芳”、“一个——的故事”进行自选话题,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进行说话活动。当同学说完的时候,请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1、训练了学生“说”的能力,并在此过程中初步感知了文章的内容,感知了作者的情感,感知木雕的名贵,爸爸妈妈的逼迫,奶奶的无能为力,万芳的仗义。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注意到了语文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过程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培养了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

  (三)品读课文

  1、默读课文1—15段默读

  课文,标划出体现爸爸、妈妈、我三个人物形象的神态描写。

  1、培养了学生圈点勾画等读书的*惯。

  2、使学生在标话中感受到了爸爸妈妈不同的人物语言体现了人物的不同的性格,同时了解了爸爸妈妈对我的逼迫,描写了我的委屈,使学生感受到了作者对爸爸妈妈的批评。

  2、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1——15段,学生进行评价

  1、由默读到有感情的读,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体会到爸爸妈妈对我的伤害。

  2、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3、速读文章2——6段至结尾,标化心理描写和景物描写的句子,体会“我”的内心世界。

  既加强学生阅读*惯的培养,又使学生深刻的感受到“我”的无奈、委屈、痛苦。爸爸妈妈对我的伤害。

  4、指名读、学生齐读

  加强学生“读”的能力的培养,同时使学生在读中感受作者的倾向。

  (四)探究课文

  1、这件事究竟应该怪谁?展开辩论。

  1、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文中来。

  2、使学生更深刻理解到父母和“我”的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父母非常的重财轻义,而我和万芳之间非常重视友谊。

  3、培养了学生在合作中的团结协作的能力。

  2、讨论:既然羚羊木雕已送给了万芳,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

  1、不限制学生的答案,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2、交给学生处理问题的方法,学会与人沟通。

  小结:

  本文围绕羚羊木雕,写了一场家庭矛盾,赞美真诚无私的友爱,批评重财轻义的思想,呼吁父母要理解尊重孩子纯真的感情;同时也说明我们做事应与人商量,考虑周全些。

  (五)课后作业

  1、与父母一起欣赏这篇小说,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快乐生活。

  2、与父母一起探讨后,合理地改编某一部分的故事情节,并工整地写到小作文本上。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菁华9篇)(扩展2)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菁华12篇)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1

  一、说教材

  《苏州园林》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一课的内容,是一篇介绍苏州园林景色的说明文。其结构清晰,层次分明,语言准确生动。读者从中还可以感受到我国古代艺人的精湛技艺的高超及其深邃的文化修养。通过教学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保护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思想意识。

  二、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新课标指出教学中要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教学中要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此,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理清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结构和语言准确的特点;

  2、了解课文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组织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事物特征的能力和准确表达的能力;

  3、品味游览苏州园林的情趣和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深情;

  4、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体会*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为祖国民族的智慧而自豪的意识;号召学生保护一切优秀文化遗产。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由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组织方法及用准确的语言说明事物的特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或投影仪、图片、影碟机等

  三、说教法

  根据初二学生知识水*相对较高,自主学*、合作探究能力较强及教材自身的特点,教学中我主要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声情并茂地展示苏州园林的优美动人的画面,创设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学*兴趣,同时可以以此帮助学生理解和学*课文。另外,我还在教学中设计学生自学及合作探究的多个环节,组织和引导学生自学课文。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锻炼和发展,同时在互相讨论交流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对苏州园林的认识,丰富知识的积累。此外,在教学中还设计了情感教育的环节,借助课题拓展,让学生在交流学*感受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保护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思想意识。

  四说教学程序

  本课分两课时完成教学。第一课时主要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结构及了解苏州园林的特征,品味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深情。下面我详细说一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这一环节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苏州园林》一课的内容介绍并展示相关图片,同时提出疑问: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是什么?哪些方面最能体现这一特点?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叙述的苏州园林这些特点的?这样的导入既可直观的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很快进入到对课文的学*上来,同时有设疑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兴趣,为学生学*以下内容做好铺垫。

  2、学*课文的写作方法和写作顺序

  首先,联系导入中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谈谈苏州园林的特征,复*上一节课学*的内容。接着通过投影依次展示图片,让学生讨论、鉴赏交流、品味文章由总到分的协作顺序,及由整体到局部、由主到次分层介绍的方法。

  3、学*课文的语言特点

  准确生动是课文语言的一大特点,但要让学生理解这一特点却是教学中的难点。于是,我通过做课后练*题和投影以下练*题,如:“苏州园林之景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副美丽的图画。”一句中“似乎”能不能去掉?又如:“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一句中“决不容许”能否改为“决不容忍‘?把”败笔“改为“改为”地方“等。让学生们共同讨论,研究学*,并最终理解课文的语言特点。这样,通过做不同的练*题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即避免了学*中的枯燥无味有增进了学生间的合作意识。

  4、拓展、延伸

  考虑到新课标中对方法和过程及情感和态度等方面的要求,我事先让学生在课前收集生活中自己喜欢的名胜古迹或其他景物的相关资料并在课堂中相互交流介绍他们的特征。通过这一环节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观察概括能力、艺术鉴赏能力及准确表达的能力。并由此引导学生体会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为民族智慧结晶而自豪的意识,号召学生保护一切优秀文化遗产。

  5、小结教学内容,做课后、课外练*加深和巩固所学知识。

  五、说板书

  这一课时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表现事物特征的方法和理解课文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所以板书设计简洁明了。

  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的特点: 完美的图画 总——分

  说明顺 主——次

  语言特点: 准确生动 整体——局部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及教学目标。

  《百草园》是初中教材第一册第五单元(观察、反映生活——景和物)中的一篇课文。该单元的学*重点是要求学生懂得观察、反映周围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周围景物的*惯,逐步提高观察、反映周围景物的能力。《百草园》是该单元中第一篇课文,起着引导学生理解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反映身边景物的兴趣的重任。课文节选自鲁迅的现代散文集《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它通过描写景物和叙写童年趣事来反映童年的“乐”园,表现了童年鲁迅热爱大自然、追求美好事物的纯真感情。体现了鲁迅广泛的生活兴趣和聪明才智。

  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认知目标:了解观察描写景物的意义。(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细致观察景物的能力;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形象、有序的描写的能力。(3)情感目标:感受课文所表现的儿童情趣,热爱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的儿童情趣。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课文主要写百草园的自然景物和在百草园中的有趣活动。课文显著的特点是:作者观察景物和描写景物的细致,能抓住景物的不同特点;对这些特点的描写角度不同,很注意顺序安排,且描写具体;选用准确生动的词语,恰当运用比喻、拟人手法,生动鲜明,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因此,我把课文描写百草园景物描写细致、形象、有序,用词准确定为教学的重点。把对“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以及最后一段中“我”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定为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

  这篇课文完全是从儿童的眼光、儿童的口吻和儿童的心理出发来写的。鲁迅研究专家李何林同志说得好:“此文,景是儿童心理的景,情是儿童心理的情。”而且写景细致、有序,极为形象传神。为此,在课文讲读教学中,可采用读文品句赏析、读文表演等方法进行教学。

  “观察欣赏花鸟虫草之乐”部分课文,作者采用一定的写作顺序,着力从色彩、形状、声音、滋味等方面人手进行细致地描写,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加以具体生动的描绘,表现了百草园趣味所在。在读文中品句赏析能使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品味意会百草园“春”、“夏”、“秋”之乐。

  “雪地捕鸟”的过程运用了一连串动词,这些动词都很普通,但又十分准确、传神地展现了雪地捕鸟全过程,突出了冬天百草园玩的乐趣。教学中可请学生上来表演一下捕鸟的过程,屏幕上预先播放“雪地捕鸟”的插图,其他学生仔细观察,对照“图”文,进行评论。采用这种教法,既能激发兴趣,调动课堂气氛,又能使学生加深印象。

  三、说学法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苦练*,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根据课文特点,拟着重指导学生朗读训练,从重点段人手,指导学生背诵。引导学生以孩子独有的纯真的心理和幼稚的看法去发现、去探究、去体验课文内容。启发引导“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在文中的作用,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使学生在朗读时跟作者站在同一角度去感受百草园的趣味盎然,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四、说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了解背景。设计话题由讲述童年趣事导入,让学生置身于课文情景之中。简要介绍《朝花夕拾》和写作背景,了解作者到了中年才来回忆童年、少年时期的生活,更能滋长热爱自然的情趣,有助于作者对“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的百草园“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和“家里人要将我送进书塾去”的恐惧心情的理解。

  2.整体把握,理清思路。朗读全文寻找中心句“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把握全文主要内容,让学生明确课文的思路和结构,即文章从春、夏、秋三季百草园的乐趣和冬天百草园的乐趣两方面展开。

  3.读文品句,突破重点。这一教学环节,是为课文第二段描写百草园景物部分这个教学重点而设计的。通过带着问题读文(听录音)、讨论,品句背诵明确:本段写景的合理顺序,用形象传神的词语来描写百草园景物的色彩、形状、声音、滋味等突出百草园“无限乐趣”,使学生感受少年鲁迅热爱自然,喜欢探索,爱好自由的性格和情趣。

  4.读文表演,加深印象。百草园的春夏秋三季景色迷人,乐趣无穷。冬季比较无味,大雪却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的趣味。课文中“雪地捕鸟”片断写得绘声绘色,十分精彩,用词极为准确。在屏幕上显示捕鸟“插图”,请学生上台来表演捕鸟的过程。通过几名学生的不断补充,让学生掌握捕鸟的动作,体会用词的准确。

  5.解读语言,体会情感。文章最后一段话是文章难点之一,通过对下面具体的语言分析,让学生体会到“我”被迫离开百草园时的复杂情感。

  (1)三个“也许是因为……”的排比句,对离开百草园的原因进行推测。(2)两个“Ade”一词的运用,德语中专门指儿童分别时所用。(3)“我的蟋蟀们!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一句中所运用的拟人的修辞。

  6.小结拓展。理解课文内容,紧扣“乐园”写出无限乐趣来表达中心思想;在写作知识上,作者细致、有序、动人的景物描写得益于细心观察和精心选用词语。引导学生*时养成注意观察的好*惯,结合课文,指导观察方法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3

各位老师:

  大家好,非常荣幸今天能跟各位老师做教学上的交流,因为我们一直接触的是人教版的课本,对河大版的课本只是在评优课时接触到一些,所以在这里,只是就《四季交响曲》一课,把我备课时的一些心得向大家作一汇报,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一、课程设计指导思想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而对于语文素养课标解释道:“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着力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综合能力。想要达到这个目的,每一课就要制订相应的学*目标。《课标》中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作为新课程的实验教材,冀教版教材吸收了*年来语文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成果,在阅读、写作方面的安排体现了新的语文教育观。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和要求,它致力于从三维目标上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我拿到教材之后,发现其中的确有不少新的东西,完全按照以前的模式来上就很难体现实验教材的价值。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认为这堂课的设计思想应该是从文本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充分的感受文本,调动积累,联系生活,生成并交流对文本的独到的感悟。此外,语文课堂上应该有朗朗读书声、热烈的讨论声,有思考和积极发言的时间和机会。

  二、内容分析

  第四单元属于散文单元,其中有两篇著名的散文《春》与《济南的冬天》,这两篇文章更多的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对自然的喜爱和抒发人生的感悟,《四季交响曲》是第四单元的第四篇文章,本文选自作者的散文集《心灵的笔记》。这是一篇歌咏大自然的散文作品,作者用自己的一双慧眼努力发现大自然四季容颜的变化,并用深刻的笔触抒写了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无论在语言形式,还是思想意境,都称得上一篇赏心悦目的佳作。但与以上两篇不同的是,作者的描写重点并没有放在四季各自不同的季节特征上,作者曾在本文的创作谈中说她写这篇文章是“用自己的目光去看待大自然……努力发现它们在不同季节的细微变化,并用自己的心灵与自然对话。”其对话的目的也就是“托物言志”。因此,理解作者的感情和人生信念,是掌握课文内容的关键。作者一向“崇尚真诚、善良、勇敢的品质崇尚拼搏、奉献的`精神,对现实生活中的投机钻营者、自私自利者……抱着一种鄙弃的态度”。而七年级学生由于生活阅历、思想认识等诸多方面的局限,对于本文主题的理解和把握不能深透到位。那么,先让学生理解了作者写作本文的思想基础,也就不难理解作品中透视出的社会的发展与变革,更不难理解其间蕴含的作者对人生及生命价值的特有感悟。解决了上述问题,学生就能理解本文颂扬美德,抨击陋*的主旋律。

  因此,我是这样确定该课文的学*目标的:

  知识与技能:学*本文景物描写中蕴含深刻哲理的写作手法,学*将景观人格化、形象化的诗一般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鉴赏能力、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赏析诗一般的语言;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作者对社会陋*的批判,对公*、公正、无私、善良、坦诚、拼搏等美德的热烈追求。

  三、学情分析

  这个阶段的学生刚由小学升入初中,朗读能力、阅读能力都不是很强,对抒情的哲理散文往往缺乏深刻的体会,对所谓“托物言志”概念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表层。针对这些实际情况,我主要从朗读入手,利用不同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在不断的“读”中逐步加深对“美”的体验,逐步感受四季中蕴含的哲理。在调动起学生积极情感的同时,引导学生赏析文章的美,品味写景的方法,以期让学生有所收获。

  这样一番分析之后,就形成了《四季交响曲》一课的具体教学方案,整个教学过程包括:导入、铺垫、品析、总结等环节。下面就其中重点的环节谈谈自己的设计思路。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人说,季节就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春是一个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夏是一个热情率直的小伙子,秋是稳重的中年人,成熟丰厚,冬则是亲善长者,端庄肃穆。女作家杨林勃用她清新优美的笔调向我们抒写了她对四季独特的感受,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的四季世界。

  思路:我的导语设计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下文品析四季形象作铺垫;二是使学生感受到四季不仅仅是自然现象,其中的深意也和我们的社会息息相关。导语形式很简单。在这里我想说的是,有的老师很看重导入语的设计,的确,精美的导入除了具有引入过渡的工具的作用外,还应该承载一定量的思想文化。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能让学生将之与课文内容对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激发学生的学*热情,开拓学生视野和思维。但相对于一篇课文而言,导入只是第一步,不能因为导语的效果而把相当的精力放在此,而忽略了对文本的研读。其实,干净简洁的导入开门见山,既能顺利过渡,又能节省时间,在*时的上课过程中可能更为实用。

  (二)教学结构的处理安排

  1.整个课程的安排采用了“板块式”的形式。

  第一板块:教学铺垫——字词积累

  饕餮 蛰伏 滥竽

  情愫 请柬 桑葚

  思路:这些是学生容易读错和理解上有困难的词。要使学生能够正确的理解文意,理解词义是关键,还要会读。所以字词的积累是赏析文章的前提,是学生积累语言,丰富语言的重要过程。这个过程不能省略。我觉得,在课堂上,不但让学生会识字,还要大声的朗读出来,这样学生的印象会更深刻。

  第二板块

  品读——整体感知、细节赏析

  思路:这是课堂讲授的主体部分,目的是通过反复的朗读,针对性的赏析,解决本课的教学重点,达到预先设定的教学目的。这个大板块中又分为三个小板块

  四季向我们走来——整体感知

  我们感悟了四季——美文赏析

  用心发现生活——拓展练*

  思路:基本的思想是“读——品——悟”的模式,以读带品,拓展训练,既是对文章内容的总结,也是对学生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的一个训练。“读”贯穿于始终。这个目的在讲课时基本达到了。

  第三板块

  总结

  思路:关于文中内容及知识点的总结实际已在第二板块中得到了解决,在这里是表达教师自己对大家的期望,为情感教育作结。

  关于“板块式”教学法

  我想跟大家交流一下我对“板块式”教学的一点想法。

  什么是“板块式”呢?板块式教学法是针对一节课,一篇课文而言的。把课文按照各个不同部分,分成几个“块”状的教学内容进行备课。这是为了授课时灵活使用而设定的。换种说法,也可以说它是一种教学设计的模式,或者说是一种教学设计的手法。

  我之所以采用它是因为考虑到“板块式”教学的几个优点,

  1.使课堂教学有序进行。其课堂教学结构清晰的表现为“一步一步地向前走”,课堂教学内容明显的表现为“一块一块的来落实”,将全课的教学板块连缀起来看,呈现出一种层进式的教学造型。

  2.由于教学中的每一个板块都着眼于解决教学内容的某一角度、某一侧面的问题,于是每个板块就是一种半独立的“小课”或叫“微型课”,这就需要精心地研读教材,优化、整合课文内容,提炼出可供进行教学的内容板块,提高课堂的授课效率。

  3.由于“板块”的出现,就需要考虑板块的切分与连缀,考虑板块之间的过渡与照应,考虑板块组合的科学性与艺术性,这就改变了常规的备课思路,让学生充分的占有时间,真正的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为实践活动的主体。

  板块式的教学思路由于有“板块”的划分有时会显得过于齐整、过于刚劲而不够柔和,也可以采用一些方法对其进行改进,可以淡化板块意识而操作手法大致不变,如运用艺术的穿插手法来自然的形成板块,如用文学性、情景性的语言来美化板块的命名等等。如:可以把板块设计为:积累、品读、感悟,也可以设计为学*活动一、学*活动二等等,比如我识字的板块的名称为“教学铺垫”,而从整篇文章来讲,文章语言优美含蓄,犹如一首动听的乐章。我在设计时,就把自己的整堂课看作一首乐章,所以板块就命名为“乐章”,这样可以使学生更细致的体会全文流畅的结构,以美的眼光来欣赏本文。

  这种形式也是余映潮老师的一个独创。给各位老师再举一个例子。

  课文:《紫藤萝瀑布》

  设计理念:美文需要美教。用“美”来结构全文的教学过程。大致过程是一一品味花之美,情之美,意之美。

  教学内容之一:学*积累

  1.作者简介。

  2.切进课文中"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这句话,简介作者写作本文的特殊背景。

  教学内容之二:认识课文

  听读课文,认读文中的生字,朗读课文。

  请同学们叙说自己的初读感受, 话题:你认为这篇课文是一篇什么样的课文。

  教学内容之三:品味文中的花之美

  1.同学们选读课文,自由朗读文中描写花之美的句段。

  2.话题讨论:说说自己品味到的描写花之美的句段并用朗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体味。

  教学内容之四:品味文中的情之美

  请同学们紧扣文中的字词句,体味作者在文中抒发的真挚情感。

  教学内容之五:晶昧文中的意之美

  教师指出,所谓"意",在这儿指文章中的"意味",即文章中意趣与情味,文章中让人觉得意味深长的地方。

  教学内容之六:课堂学*小结

  2.指导朗读,读出“味道”。

  古人说:三分文章七分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中学语文教材荟萃了诸多名篇佳作,其中有众多颇具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寄寓着各种撼人心魄的情愫意绪。它的美,不是单凭老师的分析、讲解学生能获得的。洪镇涛曾说:“读,是语文课的第一教学法,抓住了‘读’,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要领”。“操千曲而后知音,观千剑然后识器。”应在读中让学生从审美对象中获得美感,增强审美情趣,陶冶高雅情操。语文新课标的阶段目标第四学段(7-9年级)中指出:学生要“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注意加强对学生*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四季交响曲》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文章,语言凝练、隽永。是朗读的好材料。所以,在课上我非常重视学生的朗读。

  1。用“读”贯穿全文,形式多样。我在第一个板块中主要通过读的方来让学生初步感知四季的形象。形式有齐读、分组读、个人读等等。如:

  师:结合老师的提示,请你深入的认识我们的四季朋友,做出小结,并把相关的段落有感情的读出来。

  此外,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朗读的热情,我在阅读方式上也进行了小小的改变——变换人称。例如:

  冬天来了,带着冰刀,带着雪箭,带着威风凛凛的气势闯入了这个世界。冬天来了,万物都经受着一场严峻的考验。面对这场考验,世间的一切都在急剧地变化着。天上的星星重新组合起队形了;地上的山峰换上一副刚毅的面容了;树木的家族为节省开支甩掉豪华的服饰了;林中的野兽们不敢坐享其成,渐渐闭起饕餮之口了;小小的虫蛇们怕掉了队么?都蛰伏起来,积蓄着能量,去构筑明年辉煌的梦了。

  把文中的“冬天”改为“我”,学生以“我”的口吻铿锵的读着冬的严肃,仿佛自己就是这样一个严肃的法官,切身体会文中蕴含的哲理,效果还是不错的。

  在进行第二个小板块的教学时,学生进行美句赏析,我的要求是必须有感情的读出来,整体下来,学生读的时间非常多,应该说很好的理解了文章。

  2。加强指导,提高朗读质量。

  在学生朗读时,我强调要注意重音与节奏,并请学生进行示范朗读,效果不错,课堂气氛有了一个小小的高潮。如:

  夏天来了,是槐树花儿告诉我的,它赠我一串串洁白的珍珠;夏天来了,是紫红的桑葚告诉我的,它点染我一腔多彩的情愫。

  关于朗读

  关于这个环节,我有一些小的感悟。

  1.课堂上应该有教师的范读。随着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许多老师喜欢用名家名人的表演性朗读替代自己的范读。固然,多媒体上的朗读,普通话比较标准,朗读技巧比较娴熟,而且还常常配以色彩鲜艳夺目的画面,优美的音乐,似乎课堂的氛围更浓烈一些。但其实,它远远不如教师音色也许并不美发音也许并不标准的朗读亲切,真实,对学生的感染力影响力更大。曾听过余映潮老师的一节《三峡》示范课,给我印象深刻的是余老师范读课文时,抑扬顿挫,和风细雨,缓缓道来,真是一种美的享受。但余老师说他为了用普通话朗读,是下了一番功夫的。高声朗读成功后,他又练更难得低声朗读。在他的课上,学生总会像模像样的模仿他的朗读,去感受文字的美。在讲该课时,我担心时间的紧迫,没有范读,只是稍作点拨,但我发现学生的朗读还是停留在小学生一字一句拖长声音朗读的方式上,影响了朗读的效果。

  2.通过朗读让学生更好的接触文本,方式要多变,以提高学生读的兴趣。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对于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来说,语文课的朗读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创造能力相对比较弱一些,可他们的形象思维和模仿能力却要强得多,他们对课文内容、写作技巧等的学*还未产生很大的兴趣,却很热衷于朗读,对磁带的语调、教师的表情模仿得快、准。因此,初中的语文教学,朗读是必可少的。教材中的教读课、自读课都应不同程度的过好朗读关。学生可以通过朗读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和意味,既能受到熏陶感染,又能锻炼用语音描绘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以致能提高听、说和写作水*,加大语文为生活服务的力度。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朗读,检阅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感情倾向、认识水*和运用程度。读的方式,老师们可以依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情形的不同而有所选择有所变化。为的是努力让学生保持朗读的积极性。

  有一段时间,为了赶进度,节约课堂的时间,我总是把读课文的环节放在课下,让学生以预*的方式来解决,更少有朗读指导。有些偷懒的学生自然就不读,这样就造成了有一部分学生对课文内容不熟练,讲课就更不上,更重要的是,缺乏了朗读,就缺乏了对文章细致而美好的感悟,久而久之,学生审美的神经自然就会迟钝,脑海中留下的只能是对课文简单的分析和肢解之后的枯燥。

  3.注重朗读方法的指导。朗读教学的设计可以从重音、停顿、强调、语速等方面进行指导。仍拿余映潮老师的朗读指导做例子。他在讲《三峡》一课时,提出三个在读时应注意的问题,读好“领起”词的短暂拖音;读好四字词语的节拍;读好特别之处的顿音。在他的指导下,学生再读效果果然有了很大的改变。如:

  读好“领起”词的短暂拖音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至于/夏水襄陵 或/王命急宣 有时/朝发白帝

  虽/乘奔御风 则/素湍绿潭?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

  读好四字词语的节拍

  如:*/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读好特别之处的顿音

  如:清/荣/峻/茂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一篇文章这样读下来,非常漂亮。

  3.“主问题”的设置

  关于“主问题”

  在传统阅读教学中,字词的积累,标点、语法、修辞等的分析,文学以及文化常识的识记等等,繁琐、细碎、杂乱。有些课堂教学中,教师就某个重要的语段就能列举几个或十几个问题,知识点“沙化”现象严重。由于这样的教学大多带有静止、孤立等弊端,其着眼点往往不能牵一“练”而动全“篇”,缺少指向与渗透文章的“合力”。

  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这些过多、过细、过浅、过滥的提问而言的,就是指“主干问题”,它在课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能起主导作用、支撑作用,能让学生真正进行整体性阅读,从而提升学生的发展性学力。余映潮老师认为,“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立意高远的有质量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和粘合剂,在教学中呈现着“以一当十”的力量。

  如果一节课中分层次的出现几次“主问题”,那么就必然能形成几个教学的“板块”,这又使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深刻的变化。如:

  在讲课时,每一个板块我也尝试采用了这种办法,

  以“四季档案”的“主问题”来体会四季的特点,为理解文章解释的哲理打基础;第二板块以“请你从内容、修辞、用词上对文中的美句谈出自己的看法。”的“主问题”把握文章的语言。第三板块以“从下列词中任选一词,写一段话,表达思想感情”的思路让学生模仿,进行拓展。

  这样就避免了课堂繁琐的一问一答的形式,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来对文本进行较为细致的思考。说实在的,我的设计并非完全意义上的“主问题”,这只是一个尝试, “主问题”运用得好,在课文教学的初读阶段,可牵动对全篇课文的深刻理解;在课文教学的进行阶段,可形成明晰的课堂教学思路,形成学生呈主体性参与的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在深化阶段,可激发思考,引发讨论,深化理解,强化创造,形成波澜,酿造课堂教学的高潮。

  “主问题”的设计角度可从着眼于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分析课文、欣赏课文、探究课文的角度来进行,也可从多元的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多侧面地分析人物*惯形象、多角度的品析文中的美点妙处、多板块的积累文中的语言材料、多手法的对课文内容进行“再表达”的角度来设计。

  下面,用一个完整的教学构想来具体表现上述说法:

  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

  创意:以跳读为基础,设计三个“主问题”,用“自助”“探究”的形式,从不同的角度实现对课文的整体与读教学。

  1.请你用一则日记的形式记叙毕业典礼的经过。

  2.你对文中英子的父亲了解多少?结合课文的记叙说说你的印象。

  3.你认为爸爸对英子的影响有哪些?如果你是英子,你会对爸爸说什么?

  4.美文赏读

  作者杨林勃是个诗人,她的诗朴实秀丽,富有意境与哲理,在国内诗坛有一定的影响。人说诗文不分家,诗人出身的她写起散文来,自然别具一格。她把诗的意境与语言带入散文。她用抒情的笔法去叙事,用形象的语言去状物,因此作品中就有了诗的感应,诗的联想,诗的激情。它不但用凝练的语言描摹四季景物的变化,而且又含蓄的触摸到社会与灵魂的多个层面,充满哲思,撼人心惊,诗意盎然,意蕴深远。

  鉴于七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过深刻的分析只能让学生一头雾水,于是我适当降低了难度,以读带析,从学生接触过的分析用词、修辞方法入手,并结合课后设置的练*来体会语言凝练含蓄的特点。并给出一定的语言模式,目的也是降低难度。

  (1)赏析词句

  请你从内容、修辞、用词上对文中的美句谈出自己的看法。

  我认为, (句、词)美,因为 。

  学生选取的内容还是比较广泛的。如:

  冬天来了,带着冰刀,带着雪箭,带着威风凛凛的气势闯入了这个世界。——修辞:拟人、排比,写出天寒水冷,万物肃杀的景象。

  圆圆的果实,圆圆的豆谷,仿佛给这一年画上一个个圆满的句号。——用词:“园园、圆满、一年,一个个”描摹形象,限制范围,突出特点。

  她带来生命,复活了香花也复活了毒草;她带来了音乐,唤醒了沉寂也生出噪乱;她捧出了绿色,画出了明媚也增长了阴影;她赐予了温暖,创造了舒适也生出了困倦。——对比的手法,写春天的无私善良

  在分析的过程中,学生找出的句子要带感情地去读,一是强化朗读意识,二可以通过带感情的朗读,使学生更好的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

  (2)学生赞辞是在原文基础上的总结,在总结的过程中要对所学的内容做一梳理,又要有自己的感悟,既是对理解文章主题的的升华,又是一次练笔的。事先给出例句,便于学生模仿,也降低了难度。

  把心中的赞词献给你钟爱的季节。

  我喜欢你, ,因为 。

  (3)音乐的加入。

  马克思说:“只有音乐才唤醒人的艺术感觉。”自古以来文学与音乐就有着难解之缘,优美的音乐流入语文课堂,在营造了美的意境的同时,加深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审美的鉴赏离不开想象,阅读文学作品,往往容易禁锢在文字里,但在音乐所展现的虚渺空灵的世界里,人们的想象可以自由驰骋,思维更具发散性。

  这个环节的目的是把学生带入到美的情境中,使学生深入的体会美、感悟美,进而感受美的境界。通过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的目的。

  五、教后反思

  作为一节公开课,我努力发挥自己授课的特长,

  1.从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考虑到他们对文章中揭示的人生哲理不能透彻的理解,从欣赏的角度年入手,降低难度。

  2.以读为主,各种朗读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反复的诵读中体味情感。

  3.形式上力求有一定的个性化的设计,不希望落入俗套。

  4。在时间的安排上,我很注意张弛有度的设计,其实,一堂课的节奏就比如一篇生动的小说,也有开端、发展、高潮与结局,如果把每个板块看成是其中的一部分的话,导入1分钟,字词4分钟,整体感悟朗读12分钟,品析20分钟,拓展5分钟,总结1分钟。有铺垫,也有高潮。我也在尝试着使自己的课上得有波澜。

  关于备课

  在这里我还想说几点关于备课的感悟。

  1.*时多看书,多学*,多积累

  上完一堂课下来,我觉得最累的阶段不是讲课,而是调动自己的积累备课的过程。我越来越感受到了*时积累的重要性。“书到用时方恨少”,我没有教过冀教版的教材,对于这篇文章的了解更少,脑海中似乎根本无“米”下锅。时间紧迫,我感到了上课时从没有的紧张感。

  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似乎越来越不太关于于*时的积累,一个旧教案,一本参考书,成了我备课的全部,更在*时以班主任工作忙为借口而懒得仔细备课了。余映潮老师的讲学给了我很大的震撼。与老师示意教研员的身份,在50岁时才登上讲台的。在这之前,他写下了《中学语文教案品评100篇》广泛接触各种不同的课堂创意,他自己定了许多教育专刊,每一篇文章都作了详细的笔记,其间又发表了中学语文教学教研各类文章*千篇。“厚积”才能“薄发”,多年的积累使余老师信心十足地登上讲台,独创了“板块式”教学思路和“主问题”设置的教学实践。而上课备课都是他在自己业余的时间完成的。

  余老师说:“走向成功的重要前提是占有时间,勤奋学*;发展自己的基本要求是钻研教学,突破专题。”“语文教师的第一‘课外’阅读是语文专业报刊,语文教师的第一科研能力是提炼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在课堂上怎样指导学生脑力劳动时说“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10倍、多20倍,以便能够应付自如的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挑选出最重要的来讲。如果我知道的东西比我教给学生的东西多20倍,那么我在课堂上的思想和语言就不知不觉地是针对学生而产生的”。在谈到教师的教育素养时又说:“为什么教师要懂得那些课堂上并不学*的东西以及那些跟中学所学的教材没有直接联系的东西呢?这是因为:关于学校教学大纲的知识对于教师来说,应当只是他的知识视野中的起码常识。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的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一个教师如果在备课时没有充分拓展自己的视野,而只是对单个文本的内容、课堂教学形式、媒体的选用等孜孜以求,就如同将房子建在沙滩上一样,无论房子的样式多么别致,房子的装修多么精美,都不是一间好房子。

  选入课本中的内容如同海面上的冰山,只有八分之一凸现在水面上,如果想了解这八分之一就需要了解水下更多的部分。不仅需要对教材和教参做深入细致的研读,而其需要自觉地广泛涉猎有关的知识,像海绵吸水一样吸取有用的信息,增加一些可以称为“背景”的东西,并把这些东西进行内化,变成对教学有用的东西,这样,文本在学生眼前就不再是孤立出现的一株植物,而是有着深蓝色天空做映衬的一幅图画。

  这就需要我们静下心来,好好做一些事情。余老师说:“做珍惜时间的人,做严谨谦逊的人,做勤劳刻苦的人,做热情善良的人,做胸怀大度的人,作坚持不懈的人。”

  2.吃透课本,创意设计

  余老师说:“语文教师的任务,是把教材读‘厚’,把教材教‘薄’”,我们能否图利《教参》,脱离网络的拷贝,精心钻研课本,拿出自己的创意呢?

  记得曾有机会在一所学校里听三位教师教这篇课文,都是按着盼春、绘春、赞春的顺序里清理文章思路,都是按照顺序用了五幅图概括绘春部分的具体内容,虽然教师不同,学生不同,教法几乎完全相同,很难看出那位教师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听完课后,我曾有过一个假想:如果没有《教学参考书》,三位教师都去独立的处理教材,设计教学方案,恐怕就不会出现那么多的“相同”。毕竟每一个人阅读教材后的感受存在着差异,毕竟每一个人处理教材的能力有高下之分。而“差异”和“高下”正是产生教学多样化的条件,事实本该如此。现在,因为大家都按照《教学参考书》上课,教师们对教材的独特体验和感受没有在教学中反映出来,他们所做的只是《教学参考是》代言人的工作。这种现象,不是偶然的,是较为普遍存在、大家都*以为常了的“不正常”。

  固然,《教学参考书》有它的积极作用,诸如提供一些背景材料、研究资料、教学设计等,帮助教师拓展视野,开启思路。如果用《教学参考书》取代了教师自己对教材直接的阅读体验,取代了教师自己量力而行地教学设计,那么,就违背了《教学参考书》编写者的初衷。实施新课程后,《教参》的编写有了进一步的改进,资料性的作用加强了,目的就是要引导教师“决定性的战役自己打”。钱梦龙先生指出:“看一位教师是否成熟,主要标志有两条:一条是在教育思想上是不是有明确、一贯的追求,另一条是有没有独立处理教材的能力。”因此,在教学生,我们还真的在这两个方面下一番大的功夫。

  在去年11月份,我校邀请余映潮老师来我校讲学,与老师精巧的课程设计,完美的重点提炼让我们大开眼界。但更令我们震撼的是余老师每一篇课文的备课材料都将*万字,从自己对文种感情的理解,到某句话的含义,甚至细致到对某一个字的理解。余老师都一一作了记录。余老师的每一篇课文都有三种以上的教案设计,他说,在不同的地方讲同一篇课文,我的教案都是不一样的。而一次讲座,他的讲义竟打印了整整73张,特级教师于漪曾在《于漪文集》的自序里写道:“要潜心钻研教材,取得试试用教材带领学生学好语文的主动权。查检资料,独立分析,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从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一篇篇课文反复推敲、研究、把文章的脉络、篇章的构成、语言的运用、作者的思路等等,弄得一清如水,力求使教材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或许是参考资料少的缘故吧,我反而能够集中精神,精心研读文本本身,有了很多新的想法。在准备讲课的时候,我首先做的就是撇开资料,像老师要求学生一样的朗读、默读课文,印象中反复读课文将*百遍,学*目标该如何确立?应该以怎样的方法指导朗读?重点品析新文章的那一点?每考虑一个问题,就要对文章进行一篇系统地研读。就在这一遍遍的“读”的过程中,作者的思路,文章的重点也在我的脑海中渐渐由模糊变得清楚起来。这样的创意一定是自己的。

  以上是我在上课之后的一些感悟,其中有很多不成熟的想法,请各位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4

  多元化的学生就有多元化的教学,多元化的教学就有多元化的设计。本执教者的“说课教案”是按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本课教学目的,学生的学*目的,新课程设计的原则设计的。分为三大板块:一、说教学设想;二、说教学流程;三、说板书设计。

  【教学设想】

  一、总体教学设想

  1、把握新教材特点,理解本课编排的目的。

  2、知晓学生学情,为共同学*奠基。

  3、与学生同阅读课文,同在一个*台上探讨人生的哲理。

  4、在自读中感知,在合作中领悟,在探究中启迪,在实践中运用。

  5、注重读写过程的评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张扬个性,亮出自己。

  教学设想阐述:

  1、把握教材特点,理解课文编排目的:

  (本课选自人教版教材七册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是一篇学读课文。这篇课文是著名的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写的。它主要是写了作者回忆自己童年8岁时一次“脱险”的经历,其中蕴含的生活哲理──人生道路上常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但再大的困难,只要我们能走一步,再走一步,就一定能将困难化解为一个个小的困难,最终战胜困难。

  整个第四学段的教材编排的依据是《语文课程标准》,教材编排的外在线索是与生活的联系,内在线索的是按三大板块: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而本课是属第一板块:人与自我。这个单元都是谈人生。写的都是作者对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阅读这些课文,其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体味人生,关爱生命。 )

  2、知晓学生学情,为共同学*奠基:

  (从教材的`编排特点,看本课,它是新教材的第一篇学读课文,它是第一二单元人与自我中的主要课文。作为一篇学读课文,教会学生读书,即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这是最主要的。而面对刚进入第四学段的(初中)学*生活的学生,从教育心理学的分析看学情:其一,天真、活泼,富于表现力。其二,面对着带有故事情节的课文,喜欢读。其三,喜欢讨论,喜欢发问,喜欢探究。其四、喜欢说自己的故事。然而难点是对一件事或一个活动中蕴含的哲理或悟出它的哲理有一定的难度。

  面对学生学情的分析,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长处,采用多种学*方法引导、和学生同攻难关。为共同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3、与学生同阅读课文,同在一个*台上探讨人生的哲理:

  (因为本文就是通过作者在童年时爬悬崖的一段感受,及在今后的人生旅程中,遇到困难,就应在悬崖上走下一样,“走一步,再走一步”。那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文字材料,共同的人生体验,和学生同在一个*台上,同读课文,同探讨人生的哲理。 )

  4、在自读中感知,在合作中领悟,在探究中启迪,在实践中运用:

  (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阅读、讨论、探究本课蕴含的人生哲理;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会有吗,我们应怎样对待?这个故事的主要叙述的情景是什么?我遇到困难的情景是什么?作者想到了什么,我想到了什么?一是要让学生知道要多读,读出味,才能懂其意;二是要领悟文章的内容所蕴含的意义,要多思,三是要多说,在实践中学*语文,让学生通过教师的桥梁,和作者莫顿·亨特进行心与心的对话。

  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从读到写,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谈谈自己对生活的憧憬、体验和思考。)

  5、注重读写过程的评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张扬个性,亮出自己:

  (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更重要体现在学生学*过程中。所以,要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评价标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形成师生评价,生生评价。师──生──作者──课文之间的共同学*、探讨的和谐气氛,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美的享受。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在学*过程中处处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激励学生展现自我,亮出自我。

  本课教学设想的目的,学生阅读本文后,知晓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脚印都能折射出人生的哲理。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处处是与生活相联系的。 )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5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有一位诗坛奇才,他悄悄地来,又悄悄的走,在他短短的一生中,却写下了许多华美的诗篇“为爱而生,为爱而死”就是他一生的写照,他就是徐志摩,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再别康桥》,去感受他那独特的内心世界(板书课题、作者)

  二、简介作者的康桥情结

  康桥就是今天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徐志摩以一名特别生的身份在这里就读,随意选科听课,度过了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他仰卧在有星星黄花点缀的葱绿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有时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

  学*目标: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情感美与意象美

  重点:体会诗的意境美 (板书)

  (用课件展示作者照片及简介)

  三、检查预*,整体感知

  1. 请一名同学朗读课文,正字正音,初步感知课文

  2. 读学案上字词,落实基础知识

  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四、深入理解

  1、感受音韵美

  学生听一遍课文朗读,学生模仿读一遍,引导学生走*课文

  点学生姓名起来朗读,师生共同纠正,更好地把握其情感节奏

  感受诗歌排列的工整、叠词的运用、每一诗节的押韵(如第一诗节“来、彩”,我们写诗时也可以用)等

  2、体会情感美

  学生朗读第一诗节,重点在”来”字,体会那种再次来到母校,故地重游的淡淡喜悦之情教师再读一遍,进一步体会作者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又无声息的荡去,生怕打扰康桥的静谧,体现出对母校的深深眷恋之情

  最后一小节处理同上 ,重点在”走”字,体会那种即将离别的淡淡的惆怅与失落最后诗节与首节回环对应,诗意递进,间接表达出作者的深挚情感

  3.分析意象美

  教师以第二诗节为例,进行分析 (板书:金柳)

  “金柳”的意象,“金”字写出了夕阳的灿烂,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在传统诗歌中就有折柳送别*俗,“柳”与“留”谐音,这是对传统的继承;新娘的比喻新奇, 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心中荡漾,这种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的欢喜和眷恋的感情“金柳”就是一个意象

  意象是包含了作者主观情谊的客观事物比如余光中的《乡愁》,运用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表达出对大陆的思念与眷恋之情写诗歌就是用形象表达思想,不是空洞的喊口号我们在写诗歌时就要借某些意象来表达情感

  由学生自读26诗节,找出自己认为好的诗节、句子,甚至一个字,先读品味再自己分析,写在学案二(3)题后面,然后小组交流合作,推选一名同学总结发言

  比如:“青荇”的招摇得意,自己愿变成一片水草永远融入这美好的大自然.体现出作者对这里一草一木的热爱之情等等.

  彩虹似的梦,充满了昂扬的'基调,梦是美丽的,也是虚幻的,但有梦不觉夜长在拜伦潭到底有什么样的梦呢?比如邂逅才女林徽因的爱情之梦,学*西方强大祖国的梦,是作者情不自禁要唱起歌来.

  夏虫沉默,反衬静默的情景

  4、播放歌曲《再别康桥》,由一名同学配乐朗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听,想象诗歌中的意象,感受意象美

  5、向学生推荐徐志摩诗集,激发学生读更多的诗

  五、拓展延伸

  分组进行朗读比赛,朗读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及徐志摩《雪花的快乐》,力求读出音韵美、意象美、情感美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雪花的快乐

  徐志摩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扬,飞扬,飞扬,——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扬,飞扬,飞扬,——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六、作业: 用自己喜欢的意象,写一首小诗

  七、板书设计

  再别康桥 徐志摩

  学*目标: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情感美与意象美

  重点:感受诗歌的意象美

  金柳 新娘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6

  我说课的内容是《登上地球之巅》,它是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第五单元的课文,这是一篇自读课文。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位置及课文的特点

  本单元编选了《伟大的悲剧》、《荒岛余生》、《登上地球之巅》、《短文两篇》等五篇展现人类探险活动的文章。这些文章都展现了人类对探险的执著和渴望,任何的艰难险阻都无法阻止人类迈向新领域的脚步。《登上地球之巅》描述的是年轻的*登山队员从珠峰北坡攀缘而上,踏过千年的冰封,克服重重的困难,把鲜艳的*插在了地球之巅的事迹。登山队员的大无畏精神,让每个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使这些怕苦怕累的中学生为之触动。充分发挥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功能,起到熏陶感染的作用,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2.目标、重点、难点的确立

  知识目标:①了解这次登峰的概况和意义

  能力目标: ②体会数字在文中的烘托作用,体会文中登峰的艰难

  ③体会文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勇往直前,团结协作,敢于献身的精神

  ④刘连满这一人物的分析(没有登上文章却重点写)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⑤学*年轻登山队员的大无畏精神

  这五个方面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本单元的目标、学*的重点及初一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③是重点,④是难点。

  3.说学情

  初一的学生感性思维活跃,学*的积极性很高,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想象力也非常的丰富。但对于篇幅过长的'文章,马上抓住文章主要内容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予以方法的指导。

  二.说教法

  根据大语文观的要求,要求将语文课堂与生活、写作联系起来,以深化对文章的感悟,提高学生审美、写作的能力。再联系本文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导他们热情参与,团结协作解决问题,并且适当插入写作练*。具体做法如下:

  1.情景设置法:充分发挥多媒体创设情境,使学生融入于课文之中,体验登峰的艰难。

  2.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带着感情的朗读,理解登山队员的艰辛。

  3.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合作探究。

  三.学法指导

  当今时代是人类知识和信息迅猛发展的时代,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已不再是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让他们学会学*。古人也曾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使学生掌握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达到不教”的目标的方法。

  本节课让学生主动参与,相互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生的学*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共同发展,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并能快速掌握文章主要情节

  2.朗读法: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指导学生重点难点的突破

  四:说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由导入新课,学*新课和作业三个环节组成。大约用一节课的时间完成本文的教学任务。

  (一)导入(2分钟左右)

  好的导入犹如唱戏前的开锣一样未开台先叫座,本文的导入设计是播放珠峰及登山者的图片,并配以高亢的歌曲《珠穆朗玛》,让学生的思绪进入神秘的珠穆朗玛峰的氛围中,直切主题,干脆利落的效果。(时间较长,故未上课时便可播放)

  (二)说课文学*

  (设想)我设计了四大版块,分别是“攀登纪念馆”、“小小解说员”、“刘爷爷我想对你说……”和“走进登峰迷失案”。

  1.关于本文的背景资料,我设置了“攀登纪念馆”版快(解决目标一)(3分钟左右)

  (设想)通过此版快,让学生在对珠穆朗玛峰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加深理性认识并了解1960年5月的这次登峰运动。

  (内容)①珠峰知识简介(学生先谈,教师最后进行归纳,整理和总结)

  ②攀登珠峰的历史背景介绍

  2.关于文章的情节结构,我设置了“小小解说员”版块(解决目标二)15分钟左右)。

  (设想)通过这个版块,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确数字在文中的烘托作用,体会攀登的艰难。

  (内容)①找出文中体现艰难的句子并谈谈你的感受(快速阅读课文并用

  “勾画圈点法”,找出关键的句子)从以下方面向学生讲明:

  突击队员们沿着第三次行军侦察的路线,冒着零下30多度摄氏度的严寒,在陡滑岩壁上登攀,他们穿着特制的高山靴也难踩稳。

  在这样的高度上,做任何一个细小的动作,身体都有严重的反应。

  他们背上的氧气筒的气压表显示,氧气的容量已经不多。

  而用在攀登最后三米岩壁的时间,却长达三个小时。

  ……

  ……

  (学生找到这些句子,谈了自己的感受后,通过反复的朗读,体会攀登的艰难,特别注意这些句子中的数字的作用)

  ②既然如此艰难,是什么支持他们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继续向上攀登?

  (为不辜负祖国和人民的重托,为追逐心中的梦想,坚毅不屈的品质以及那个时代特殊的烙印,不能让外国人瞧不起我们*)

  ③观看当时拍摄的记录片(更直观,加深了对攀登过程的了解以及对他们艰难的体会)

  3.关于文章的人物形象,设置了“刘爷爷,我想对你说……”版块(解决目标三、四)(20分钟左右)

  (设想)通过此版块落实学生的自主学*,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提高能力(分析人物性格的特点),体验情感(评价人物形象,学*他们的精神)。

  (过渡)(课件图片:登峰四人的照片,只有刘连满的照片是现在的生活照)同学们一定在纳闷为什么只有它的照片是现在的生活照?(因为他没有登上顶峰,所以当时的报纸没有刊登他的照片)

  (内容)

  ①刘连满为什么没有登上顶峰,是他自己放弃了吗?

  (不是。刘连满是为了不拖累这个集体,让其他人能完成任务,而主动放弃了登上顶峰的机会,而这也成了他一生最大的缺憾。)

  ②刘连满的哪些行为感动了你?你有什么话想对作品中的人物或大家诉说?

  这时,刘连满突然想起自己在哈尔滨当消防队员期间,采用人梯的办法成功的翻过高墙的经历。他毅然蹲到岩壁前,让别人踩在他的肩膀上……

  ——为了团队,为了能完成任务,他毅然成了别人的人梯,显示出他有着崇高的集体主义精神。

  他担心自己在昏迷中停止了呼吸,战友们不知道他的氧气筒里还保存的氧气,他又挣扎着坐了起来,用铅笔在日记本上给战友们留下了一封短信……

  ——在有机会活着,渴望活着的时候,他却毅然将活着的机会留给了战友,也显现出他人格的魅力。

  ……

  ……

  4.关于拓展延伸,我设置了“走进登峰迷失案”版块

  (设想)让学生走进其他的登峰运动员,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为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领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内容)老师讲述英国人马洛里从北坡登峰并最终消失在神秘的珠峰的事情,并观看后来发现的马洛里的骸骨的图片,学生说说你的感受,谈谈马洛里这么做是否值得?

  (三)说练*

  1.查找有关最*攀登珠峰的资料,并在全班内交流

  2.小作文

  学*了《登山地球之巅》你心中一定有许多的感慨,请以《人生的价值》等为题进行口头作文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7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叫xxx,来自初级中学。我说课的题目是:《山市》。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谈谈对这篇文章的理解。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的特点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0课。本单元主要反映的是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内容。《山市》是一篇文言文,它所涉及的自然现象与“海市蜃楼”相似,可引导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适当的探究。课文用精练生动的语言描述山市的生成、发展、高潮及至消失的过程,极富想象力。本文是自读课文,学生学*文言文又尚在初始阶段(这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接触到的第三篇文言文),所以对文言字词、语法的要求可以尽量放低,甚至基本不作要求。

  2.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贯彻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教育,结合本单元的特点,我把本节课的学*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学*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能力目标: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

  丰富想象,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山市”神奇、壮丽的幻景。

  养成主动探究的*惯。

  重点:发挥想象,体会“山市”这一自然现象的神奇,并再现“山市”。

  难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想象及口头表达能力。

  3.学情分析

  初中一年级学生较活跃,形象思维较强,有一定的概括能力,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进行分析。意义识记已优于机械识记,自我意识较强,对事物有一定的独立见解,但他们的有意注意稳定性较差。在教学过程中,可将积累词语与培养想象力结合起来,请学生用画笔或语言描绘出山市奇幻的景象。还要运用电脑多媒体手段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吸引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

  文言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学生虽已初步接触了文言文,对怎样学*文言文也已有了一定的整体印象,但还是有畏难心理。而且本文又是一篇自读课文,根据要求用一课时来完成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要抓好预*。要求学生在课外利用工具书

  4、课文下的注解疏通文意,能够找出难词难句,并对课文有初步的印象。

  ⑴预*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注意语速和语调。

  ②借助工具书和书中注释疏通文意,准备复述课文。

  ⑵预*步骤:

  ①初读:识记生字词,分清停顿,标出难词难句。

  ②再读:逐词逐句疏通文意,补出省略的翻译。

  二、教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学*。因此,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1.情境设置法。

  本节课中,我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首先是动画片《阿拉丁神灯》片断,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其次整节课都在具有神秘气息的*古典民乐的氛围中。课件的背景是与文言文意境相似的*古典山水画,字体采用楷书、隶书、行书等书法字体。整体界面古色古香,充满了浓浓的*传统文化的韵味。从而帮助学生感受文言文中的物象,通过联想与想象,在整体上把握课文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融入课文的意境中。

  2.诵读法

  教法千变,朗读为本。对文言文的教学来说,诵读尤为重要。要克服学生学*文言文的畏难心理,激发学*兴趣,就要从朗读入手,让学生把握文言文的节奏,体会其中的音乐美,感悟*古代文化的韵味。

  3.质疑法

  课前作好预*,课上提出预*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学生互相释疑,教师适当补充。

  4.讨论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同时将简单的分组讨论引向有组织、有分工、有合作的更高层次的讨论形式。

  5.画图法

  《山市》中的景色瞬息万变、虚无缥缈,比较适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因此,我从三个层面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①以创造性复述来培养学生描述景物的.再造想象力。

  ②以给景物画插图的形式来培养学生将语言转化为图景的空间想象力。

  ③最后又给插图配上文字,将再造想象力与空间想象力相结合。

  三、学法

  在我的教学设计中,始终贯彻了新课标的精神,即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共同发展。

  1.圈点勾画法

  此法主要用在预*以及检索“山市”的变化过程中。预*中,圈出生字词,划出疑难句,注出自读心得。在检索“山市”的变化过程中,要通过快速默读,标出“山市”的初生、发展、高潮与消失四个阶段。

  2.文言文阅读法

  ;在预*中使用“初读通语句,再读明大意,三读有感悟,四读品内涵,五读得启迪”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诵读法

  把握文言文的节奏,体会其中的音乐美,感悟*古代文化的韵味。

  4.讨论法

  充分讨论,互相启迪,有合作、有分工,感受团队的力量。

  5.画图法

  充分发挥想象力,用图画再现“山市”,描绘文中之景,想象言外之象。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以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导入

  先播放动画片《阿拉丁神灯》的片段:主人公阿拉丁为了向公主求婚,命令灯神一夜之间在沙漠上建起了无数宫殿。然后,请同学们说说动画片中最神奇的是什么?并适时引导:现实生活中有可能在瞬息间出现一座城市吗?让我们走进《山市》,去领会“山市”的神奇吧!

  [说明]:设计此环节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为后面的活动作好情感准备。

  2.检查预*,整体感知

  理解课文大意是一切活动的基础,因此,要在检查预*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具体做法是:

  ①学生提出预*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可以是朗读、词义句义、课文理解等各方面的。由学生互相释疑,教师适当补充。

  ②齐读课文,解释课后练*中的词语,反馈预*情况,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或肯定或指正。

  ③分别请两位同学复述课文,并请其他同学点评优劣。评价的重点放在文言文的复述是否仅仅是机械的翻译,倡导创造性复述,为下一环节的再现“山市”作铺垫。

  3.合作探究,培养想象力

  这一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要求学生研读相关段落,通过小组讨论,分工合作,描绘文中之景,想象言外之象。步骤:

  ①快速默读课文,检索主要信息,并围绕它展开讨论:可以将“山市”的变化画成几副图,挑选一副图思考:该图中有哪些内容?(文中之景学生可以说得很好,主要引导学生想象言外之象)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多媒体出示板书,并进一步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有的小组提出在孤塔、城郭、危楼的周围还应该有山、有树、有小桥流水……把文中没有提到,现实中有的事物画进去。那么请问文中的孤塔、危楼都“直接霄汗”,我们在有限的画纸上怎样表现无限的“山市”呢?

  ②按小组活动再现“山市”的奇幻场景,由小组长组织分工,擅长画的画,擅长作文的同学就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该场景,可以是描写性的文字,也可以是诗歌等形式。

  ③请各小组派代表展示作品,并谈谈创作的设想及过程。

  4.拓展延伸

  这么奇妙的“山市”要是能经常看见多好啊!那么它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通过这一问题自然的将思考从课内到课外,从文本迁移到自然科学,激发学生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究的欲望。

  5.总结评价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虽然我们无缘目睹海市蜃楼,但同学们能充分发挥想象,用手中的笔再现“山市”,真是棒极了!!最后让我们回归文本,在朗读中体会“山市”的神奇、壮丽吧!

  [说明]:此环节对学生活动给以大力的肯定和鼓励,并回归文本,从整体感知到局部的活动,最终又回到对整体的把握上,体会文言文的音乐美、语言美,想象大自然的神奇。

  6.作业

  请同学们回家把“山市”的故事讲给父母听。

  [说明]:通过讲故事使“山市”的成因及其变化过程更清晰的呈现在学生的头脑中,进一步培养想象力,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8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选择的课题是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再别康桥》,我说课的题目是《信息技术与诗歌教学》。

  《再别康桥》是20世纪*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是徐志摩的'传世之作,他的诗具有语言清新、意境优美等特点。而初一学生大部分喜欢故事性较强的文章,对诗歌的抽象性可能会产生一定的畏惧心理,或者只是走马观花,难以深入体会诗歌的感情。

  如何在学生和诗歌中间架起一座彩虹桥,使抽象的诗歌变得具体可感呢?那就得借助信息技术了。

  教学分析

  诗歌是个人情绪的瞬间爆发。人们读诗,其实就是与文本的对话,与作者情感的交流。

  于是我从走进文本、走*诗人、心灵碰撞这三部曲,设定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感受诗歌美好的意境。

  2、学*作者借景抒情的方法。

  3、反复诵读,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感悟作者对康桥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4、激发自己对诗歌的热爱之情,提高文学素养,并试着自己创作。

  教学重点

  深情地朗读;细腻地感悟;诗意地创作。

  教学难点

  细腻地感悟

  走进文本即通过朗读,知道本诗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感情。《再别康桥》所包含的感情也只有在用心反复读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所以我把学*的第一个任务设置为:深情地朗读。

  信息技术与朗读的整合:什么是深情地朗读?如何通过多媒体去实现深情地朗读?整合后的效果如何?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 要使朗读产生好的效果,必须理解文本,注意停顿、重音、语速、语气等问题. 初一学生经过小学六年的积累,有一定的朗读基础。但通常,学生在初读时可能是没有理解文本,也可能随大流,所以语气语速等把握不到位,感情*淡。那如何通过课堂上训练,引发学生的朗读素养呢?我想应该有一个朗读的范本,可以是学生范读,教师范读,我这里采用的是男声版录音范读。

  训练朗读的形式有很多种,教师可以根据需要来设计。

  1.学生齐读一遍

  2.听录音范读

  3.学生点评自读和范读的区别,得出深情朗读要做到的几个要点。

  4.学生结合要点同桌互读,互相点评,共同提高。

  5.我们实践了这三点要求,男女生交叉读。

  6.教师点评

  实践证明:这一环节结束后,学生自觉得鼓起掌来,并纷纷表态:“比一开始读得好多了!”我也真切的感受到学生找到了朗读的感觉。这正是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所在。通过深情地朗读,走进文本,把握感情,为下一环节奠定基础。

  需要说明的是,范读只是一个范本,这个范本本身没有做整合,这里整合的是利用范本师生间、生生间产生的一种互动的行为。

  本文的意境很美,能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我把第二个任务设置为:细腻地感悟。这里涉及到一个整合,信息技术与想象联想的整合:如何让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走*作者,体会感情?多媒体应该展示怎样的画面?又该如何展示呢?

  传统的课堂,感悟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发声读,默读,或自己去联想想象,可以说是比较抽象的。多媒体的运用,能使学生置身于音像、语音、文字的环境中,使文本和作者的情感在内化的过程中得以外显。但问题也就出来了,每个人想象的画面不一样,如何解决想象画面和展示画面的矛盾冲突呢?比如说画面是要单纯的景还是有人存在的景,要和现实相像的景还是虚幻一些的景。权衡利弊,我遵循的选画面的原则是尽量符合文章意境的图片。个性化少一点,共性化多一点的。至于该如何展示,我想随心所欲是最好的,所以我做了如下的链接。

  实践证明经过这么一整合,学生借画面欣赏景,借文字感悟情,情景交融,以景促读,以读促悟,极大的提高了感悟的质量。为了使学生和作者的心灵能碰撞出火花,我问:“如果画面中有作者,那作者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如果你在画面中,你的心情又如何呢?”

  这样自然而然的过渡到第三环节:诗意地创作。学生创作诗歌来源于深情朗读后对作者感情的把握,细腻感悟后对借景抒情的理解,是在朗读感悟基础上的升华,需要调动生活的积累。比如小学毕业时的离别之情。下面是两个学生的创作片段。

  回忆,撑一把雨伞, 但我不能留恋,

  向记忆深处走去, 静谧是别离的号角

  浮想昔日友谊, 小鸟也为我沉默,

  在欢声笑语中留恋。 沉默是今天的母校。

  实践证明,此环节学生尽情畅写,任意几个学生一组合都是一首好诗。

  总之,本堂课的课件设计思路清晰,从走进文本到走*作者到心灵碰撞,每一步都有具体的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时刻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怎么做。

  最后,我想说: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在信息的海洋中掠取一些教学信息传播给学生。通过师生的交互,学生的活动使之转化为知识,进而内化为学生的能力和智慧。

  以上是我个人的对诗歌教学的一种浅薄的想法,一家之言,见笑!还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谢谢!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9

  一、教材分析

  (一)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目标《孙权劝学》选自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该单元是一个名人单元。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都各自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品格、气质和生活道路。教学这一篇课文,应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这三个方面着手。要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以及给我们的启发意义。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养成自觉诵读的*惯在反复诵读中,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该课总得来说在名人单元,而且又是一篇文言文,所以对人物的体会必不可少,对文言文的教学我们应重视落实字词和朗读的培养,可以说是文言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的。)1知识目标: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文章内容,了解一些文言的实词、虚词的意思。能力目标: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情感目标:理解“读书求知的可贵”(开卷有益)

  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1、总得来说,“教学千法,朗读为本。”朗读法的运用不可缺少,同时应在课堂中教学形式多样,齐读、诵读、自读、对话朗读等等相结合。文言文教学新课程标准提倡新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思想,但是却不能忽略了“双基”教育,这对文言文教学可谓是一大挑战,注重朗读,以读会意,可以加强对文言文的理解,同时给予文言文准确的定位很重要。对学生来说能够阅读浅*的文言文,注重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这是学*它的目的,要注重学生字、词、句的积累,因为它是学生举一返三,阅读的基础。2。、情境设置法,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让学生深入课文。

  3、讨论法,这是学生掌握运用,实践能力培养的一种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来自行解决问题。教师则引而不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可能发现真理。

  三、学法的指点与指导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往往采用串讲法,师授生法,字字落实。重视了文言文的工具性,但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更忽略了文言文的人文性。怎样把文言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恰倒好处的结合起来,是语文教学课堂应训练和实践的。我国古代的教育文献《学记》曾强调“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对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倡导自主、探究的学*方法,从教与学两方面进行点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法具体:在学生的学*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方面的共同发展。第一方面,在诵读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词法方面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并由学生互相解答,教师“引而不发”,只把获得结论的途径指给学生,促其自求,使其自得,从中悟出解词的方法。第二方面,让学生提出对课文思想内容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组织课堂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第三方面,感知文章的主题,对求知的正面宣传和教育意义。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主要分三步:初读—精读—品读。以读贯穿始终。

  (1)导入新课:三国时期,孙权手下有一大将军叫吕蒙,英勇善战因此孙权十分器重,但他却不爱学*,每次孙权劝他学*,他都推三阻四,这不今天孙权又来劝说他了,那么我们一起走进《孙权劝学》去看看,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引发好奇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2)整体感知 学生朗读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古人曰“熟读百遍,其义自现。”应反复进行,要引导学生采用个读、听读、竞赛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在朗读的基础上,简单回顾。可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培养质疑问难的情绪。),所以可以设置第三个问题。1、齐读课文,对文中的生字、词、句进行解疑。2、请部分学生朗读,找出认为特别需要重视的文言字词。a.如:岂,难道。辞,推托,当涂:当道,当权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道授业的学官,等等。b.吕蒙面对孙权的劝说,有没有接受?他后来的结果怎样,你从哪里看出来?

  不可不学———辞+就学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3)协作质疑(朗读课文,同学之间合作、讨论、探究)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要有怀疑精神。通过对文章的品读,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要求学生借助注释、资料,运用自学法阅读课文,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答,这两个问题的设计意在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让我们从一前一后先明的感受到主人公的变化。1文章题为“孙权劝学”重在“劝”字,他是如何来规劝的。2吕蒙的改变,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鲁肃的论议:(一问一答)

  (4)品味赏析

  精读课文使学生进入情境,感受揣摩当时人物的语言、神态以及对待读书的态度,进一步明确文章的主题。可以说这是一种思考阅读,这四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1吕蒙乃一介武夫,要劝说他学*是何等困难,在这过程中孙权对此又是何等态度?(请学生进行对话朗读,体味孙权当时的心态。吕蒙的话课本交待不多,可以根据课文进行改编)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严肃、恳切 卿言多务,孰若孤———责备 乃始就学——不情愿

  1、文章中没涉及吕蒙求学的过程,却让我们见证了他极大的变化,主要是谁的神情、态度让我看到了这一切(朗读吕蒙和鲁肃的对话,体会说话人当时的神态)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惊赞)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 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而别”?

  2、孙权的话与鲁肃的话情调有何不同?孙权比较低严肃、认真(君臣之分)鲁肃则有调侃意味是(朋友之情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学生已经能够体会到文章的深层次内容和意义,对于自身的读书有了进一步的明确,可以说有了教育意义。在此基础上经过反复诵读和品析语言,对课文内容应相当熟悉,可以开展类似于背诵比赛这样的游戏,目的是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积累,此环节可保持学生高涨的热情,有利用记忆的巩固。

  (三)拓展迁移

  有人说过语文学*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所以要学以致用。这两个问题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对已学的知识是否可以做到拓展和迁移,做到巩固新的,复*旧的'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和知识的积累。可以感受读书事实正反两面的例子,也可以从两文的写法特点上进行比较。对文言文字词的理解和掌握学*方法都是一种锻炼。①与《伤仲永》进行比较阅读,合作探究这两篇文章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②既然读书如此重要,请同学们列举和读书有关的的名言警句。

  (四)师生小结

  可以在学生总结的前提下,老师进行补充,也可以在此基础上提高,拓展学生的纵深思维。形式也可以是“当庭陈讼式”、“新闻采访式”。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能有一定的成就感。5作业布置,比如抄写字词解释,可以巩固学生已学的知识,另外作业的布置主要是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作训练。

  五、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孙权 不情愿 鲁肃

  劝 自豪 论议

  严肃 惊赞

  责备

  吕蒙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10

  我今天所说课的篇目是《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它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童话。

  一、新教材对教学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以新的教学理念为出发点,为童话科幻作品一类的教学提出了新的具体的目标。即:① 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②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文学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二、教材内容的分析: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是一篇美丽的童话,主人公是个寂寞的盲孩子,"影子"的陪伴使他快乐,给他带来温暖,并让他重见光明。本文不仅富有文化内涵,而且文笔优美,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内很好的激发起学生的学*兴趣。

  三、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该课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

  1、感受、体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2、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培养多向思维的*惯。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弱者的良好品质。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朗读、词段点评、讨论、质疑等方式使学生独立思考,并多角度理解本文的主题。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曾经读过很多美丽的童话故事,结识了很多的好朋友,如……(学生举例),还想不想再认识一位好朋友?好,就让我们再次步入美丽的童话世界,结识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去感受那里飘荡的浓浓的爱。

  (创设情境,导入教学,激发同学们阅读的欲望。)

  (二)分角色朗诵课文(整体感知故事)

  角色分配:一人读叙述语言,一人读"盲孩子"的话,一人读"影子"的话,齐读众多"萤火虫"的话。背景音乐选择轻柔、舒缓的轻音乐。

  (三)整体感知

  读完课文后,同学们各抒己见,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谈谈自己的认识和感受,理解童话的主题。

  (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谈自己的.理解,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情况:①从"影子""萤火虫"对盲孩子的关爱、帮助中,概括出大家都应该关爱弱者,只有"爱"才能使他们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②"影子"最后也获得生命,从中概括出给别人幸福,自己也能获得幸福。③盲孩子的执着追求。④不管自己曾遭遇什么不幸,都要像盲孩子一样热爱生活,追求光明未来……等等)

  这些说法都应该肯定是正确的。让学生明白,一篇文章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其主题,得出不同答案。当然,从文章整体内容理解,关爱像盲孩子一样的弱者,使他们感受生活的美好,则更贴切一点。

  (四)师生互动,讨论课文内容:

  1、盲孩子是怎样生活的?

  2、影子如何陪伴他,给他带来快乐?

  3、盲孩子怎样走出了黑暗,看到了光明?

  4、本文营造了一种纯真温馨的氛围,有着诗情画意般的境界。划出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体会一下这些语言有什么好处?

  (同学们可以边看书边找出答案)

  (设计说明:前三个题实际上是这篇童话的脉络结构,学生通过独立阅读就能找出答案,即:盲孩子很寂寞→"影子"的陪伴给盲孩子带来快乐,带来温暖→影子、萤火虫、太阳、月亮的爱使盲孩子得到光明,也能对文章的主旨理解的更深透。第四个问题是让学生学着欣赏、品味作品中美的语言,可四人小组讨论,争取让每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都受到美的感悟熏陶。学生的答案会五彩纷呈,老师就要对他们的答案及时做出点评, 学生可以从个人角度举例分析美的语言,不强求一律。例如:

  ①让学生理解意境美,可从盲孩子热爱生活,渴望光明,情调轻松欢快,情境多姿多彩方面理解。如:"牛儿哞哞地叫,羊儿咩咩地叫", "采摘野花野果","听潺潺的流水声",萤火虫"幽蓝""翠绿"的光,以及太阳、月亮、"弯弯的彩虹"、"各色花朵"、"绿草"、"露珠"等,这一些就构成了一种绚丽的、诗情画意般的境界。

  ②全篇几乎都由短句构成,好读,不拗口,如"他还看见了天上出现了弯弯的彩虹。""他还看见了各种颜色的花朵。""还有绿草。还有草叶上明亮的露珠。"

  ③叠音词很多,不仅形象感强,描写情态逼真,还可以舒缓语气。如"轻轻"、"咩咩"、"哞哞"、"潺潺"、"阵阵、""飘飘忽忽"、"幽幽"、"缓缓"等。

  ④节奏感强。如"话音刚落,一声霹雳炸响,风夹着雨,雨带着风来了。""他们走过泥泞的旷野,踏上小路,走向家中。"

  ⑤含蓄,有象征意义。如"我从阳光里来,也从月光里来,还从灯光里来。""光明是我的母亲。是她让我来到你身边陪伴着你的。""他俩说,我们都是光明的孩子。"

  ⑥按句排列,短小、活泼、跳跃,像小溪流水,自然流畅,适合孩子阅读。如"他是一个盲孩子。""在他的世界里,没有光亮,没有色彩。""他是一个永远生活在黑夜里的孩子。" )

  (五)拓展延伸课文内容:

  其实,同学们也发现了,盲孩子之所以能重见光明,是因为有了影子的爱、萤火虫的爱、月光的爱。同学们,你身边肯定也有许多充满爱心的人,许多充满爱心的事,请把你知道的和"爱"有关的故事讲给我们大家听,好吗?

  (同学们互相交流,自由发言)

  (六)听唱歌曲《爱的奉献》

  老师发出倡导:生活中我们不仅要爱自己的父母、家人,还要爱周围的人,爱每一个需要你帮助的人和动物。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越来越好。

  (七)布置作业

  ①以"爱"为中心,写一篇短文,体裁不限。

  ② 摘抄优美的词句,写到练*本上。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11

  一、说教材的处理

  《三峡》是语文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第七单元的第二篇文章。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七年级上册一共安排了两个文言诗文单元。基本上是篇幅短小,内容浅显的古代散文和诗歌。旨在通过对它们的学*,让学生逐步接触、了解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引起学生学*古代散文和诗歌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古代文学作品的美,初步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取得的辉煌成就。感受古代诗文的美;激起学生学*古代诗文的兴趣。本文在第二个文言诗文单元学生通过上一个单元的学*,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词汇的积累,掌握了简单的学*文言文的方法。《三峡》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关于三峡的一段注释,同时也是一篇很好的写景散文。课文通过对三峡的山水和一年四季三峡景色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三峡的美丽风光。文章写景生动,用词精准,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作者的描写手法以及成功的运用了对偶、夸张、引用等修辞手法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更是令人赞叹。

  我的教学设想是,把本文的教学分1.5个课时来完成,前半个课时重在预*指导,要求学生利用注释和工具书通译全文,达到理解全文的基本内容的目的。第二课时以读为主,通过朗读、讨论等手段,理解文章的美和写作的妙处。本说案说的是这一课时。

  据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一、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理解文意,熟读成诵。

  二、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的美。

  三、欣赏课文,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笔法之妙。学*本课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手法。

  基于七年级学生的特点和知识结构,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体会三峡的美和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手法上,同时也是学生学*的难点。

  二、说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这是一篇写景散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采用了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品析语言等方法进行教学。

  列宁曾十分强调情感对人的认识和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如上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三峡的美丽的风光,配上舒缓优美的音乐,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和直观形象的板书等等,以此帮助学生理解,使之进入情境,进而领会文章的美。

  当然,“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而终于感情的。文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因此教读这篇文章,除了创设情景外,还要通过指导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

  《三峡》一文构思巧妙,用词精准,特别是能准确的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要学生体会文章的妙处,还得引导学生品析语言,品析文中一些概括力很强的词语等,以及多种修辞的运用。

  三、说学法的点拨与指导

  朗读教学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它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透彻,朗读才能传情达意;对课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词句熟悉,朗读才会有准确的发音、停顿、重音。朗读又是学*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的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通过初读整体感知、再读品析课文内容所体现的美、三读揣摩文章写法的妙处、四背读积累文学作品这么几个环节循序渐进的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同时注重知识的内引外延,课堂上安排了读一读、品一品、评一评、背一背,课后安排了写一写这些环节,重点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合作、探究学*,学*过程中学生讨论热烈,发言踊跃。写一写环节主要要求学生重视对古诗文的积累,以及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四、说教学媒体的使用

  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课件制作是为上课的主题服务的,制作时,我没有追求繁杂、华艳,而只是从能否引起学生关于美的直观感悟与联想和能否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这些方面着想。制作时,我特别注意了音乐、图片和文字的有机配合,这对营造课堂气氛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五、说教学程序设计

  学*的积极性。通过老师领着走,学生跟着走这一方式,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学会了字词,读准了文章的节奏。

  第三步、再读课文,进入文中去领略三峡的美。出示第一步、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组三峡的图片,选用舒缓的古典名曲《高山流水》作为背景音乐,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激发学生学*三峡的兴趣。

  第二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

  1、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的美;

  2、提出阅读要求要求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节奏、读顺文意;

  3、多媒体课件出示练*题检查阅读效果。

  这一环节体现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

  调动了学生自主性。(多媒体课件,提出再读要求):

  品一品

  品析课文,领略美景。

  1、请同学们边读课文边透过文字领略三峡的美,……准备用“三峡的……美”说一句简单的话。并加上一句描写的话。

  如:三峡的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峡,*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学生自由品析三峡的美,四人小组讨论,然后回答。老师总结:(幻灯片出示板书)

  三峡的山:延绵,高峻壮美

  三峡的夏水:迅疾壮美

  三峡的春冬:清荣峻茂秀美

  三峡的秋:凄凉凄美

  3、老师把话题引向课外:三峡的美哪里是文字能穷尽的?它还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之中,你能再说一句想象的话吗?

  如:三峡的云美。你看,那漂浮在十二峰上的白雾,似烟非烟,似云非云,多么婀娜多情,多么幽深秀丽。

  4、老师出示幻灯片,向学生展示一组图片,师生一起来欣赏三峡的美景。(音乐声起,一幅幅三峡美景尽展眼前)

  第四步、三读课文,揣摩文章写法的妙处

  1、如此雄伟壮丽的奇景,散文家郦道元却仅用了一百五十余字来描绘,且尽传奇神,其笔法令人不能不称奇。现在我们用欣赏的眼光来审视评说课文的美(文字投影):我们欣赏文章,可从语言、结构、描写的角度(动静、粗细、远*等多方面)着手。

  例如:课文的描写手法美,正面落笔的“*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形象而概括地描绘出三峡的地貌特点是山高岭连,峡窄水长;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则从侧面烘托了三峡峰峦延绵,隐天蔽日的山势。

  2、请同学们欣赏课文,说出课文的几个妙点来。展示幻灯片,提出学*任务(学生合作学*,自由评说)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写法之妙,通过练*来提示。出示幻灯片,练*:

  练一练

  1、七百里中,*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一句从面体现了山峦的,山势的;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则是描写,以“不见曦月”衬托山的。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一句,用了手法,突出水势。

  3、本文描写生动,写“湍”用,写“潭”用,写“柏”用,写泉用。

  4、最后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教师小结:本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了精准的描写以及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表现三峡的美。

  第五步、背诵课文

  教师进一步点拨:郦道元真不愧为北魏的地理学家和散文家,他用地理学家的丰富游历和散文家的风厚的文学功底,把《水经》里的一条注释作得如此优美,真是慧眼独具、匠心独运。一百五十余字的短文,却能囊括千里,包容四[内容来于Y-Y_课-件_园]季,收纳山水草木,罗入古猿怪柏,其笔法确实精妙至极。难怪当代散文家余秋雨先生说郦道元《水经注》中的三峡,使后人再难调动描述的辞章了。这样的美文,我们理应先睹为快,先背为幸啊。同学们,让我们轰轰烈烈的读起来,背起来:

  我们先请4位同学试背一遍,每人背一小段,其他同学可以小声的和背、其背、吟诵。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同学们可以在背的同时,在笔记本上作点词句赏析积累。

  第六步、尾声(边展示幻灯片“三峡工程图景”边讲述)

  郦道元笔下的山水画卷已成为三峡历史的美好回忆,今朝的三峡正放射着世人瞩目的光辉,看:宏伟的葛洲坝工程,红火的三峡工地,正在成就着一个又一个的世界奇观。三峡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三峡!三峡承载着我们永远的爱!

  第七步、知识的拓展

  布置课后练*:写一写

  1、历代文人对三峡有过很多的赞美,老师搜集了一些描写三峡的诗歌(幻灯片展示),打印出来后,请同学们课后去欣赏,并用楷书或行楷抄写下来。

  2、(幻灯片“金鸡岭的风光”)三峡是美丽的。其实我们身边也有美丽的风景,我们坪石的金鸡岭就是一个著名的风景点,下面请欣赏老师屏幕上的金鸡岭的优美的景色,学*郦道元的写景的手法,写一篇短文来向游客们展示金鸡岭的美。

  这一环节很重要,因为时间关系只能放在课后了,但它的意义远不是一道练*题那么简单,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要注重学生的语言的积累和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的培养,我设计的这道作业题,目的就在于此。

  六、说教学效果

  这堂课老师讲得少,学生读得多,说得多,想得多,练得多。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老师适当的点拨、练*的合理设计,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基本上能领会文章的美,能揣摩出文章的一两点妙处来。课堂气氛活跃,有激烈的讨论,有争先恐后的发言。学生们能在学*的过程中和课后的练*中得到美的体验和情感的熏陶。所取得的课堂效果很令我满意。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12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叫xx,我说课的内容是《骆驼寻宝记》第一课时,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材处理、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说说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骆驼寻宝记》是语文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从教材编排的意图看,作为单元首篇课文,它对单元教学起着举一反三的示范作用。从内容上看,这是一篇具有时代特点的童话,文章浅显易懂,叙述的是骆驼历经艰险寻宝成功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坚忍不拔、勇敢无畏、造福他人的艺术形象,歌颂了无私无畏的精神。从艺术上看,这篇童话想象丰富,情节生动,结构很严谨,有着清晰的故事发展脉络(起因、发展、高潮、结局),适合学生借鉴模仿,同时在语言和写作技巧上也很讲究,值得学生学*。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并且是知识的源泉。”而学*童话正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落实课程标准规定的“认识世界”、“发展思维”的要求。同时,将语文知识和思想教育、人文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教学目标及依据。

  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语文的良好*惯;注重培养创造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我拟定教学目标为:

  (1)知识和能力目标

  ①理解课文丰富内涵,学*本文鲜明、生动、准确、富有感染力的语言。

  ②学*本文精巧的构思。

  ③通过片断练*,培养学生想像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①通过“读”、“议”、“讲”、“演”使学生感受学*童话的快乐,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童话的兴趣。

  ②通过阅读资料,了解治理沙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①学*骆驼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②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参与环境保护行动。

  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及其有机联系、三位一体、不可分割的教学理念。

  3、重点与难点: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课文内容特点,确定教学重难点如下:

  (1)教学重点:分析骆驼形象,品析本文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2)教学难点:分析精巧的文章结构,品析本文语言特点。

  二、教材处理。

  1、学生状况及对策:

  学生是学*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对童话的把握程度大都还只停留在了解故事内容的水*上,而对语言特点、形象刻画、情节安排以及文章的思想内容等的理解、领悟能力还比较低,并且他们的想象能力尚在进一步形成中。所以在教学本文时,我通过“读”、“议”、“演”、“练”使学生掌握、运用语言;通过片断练*,叙述骆驼的心理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大胆想像。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节省学生查阅资料的时间,降低学*难度。

  2、内容的组织安排:

  第一,充分预*。要求学生课下借助工具书和相关辅助用书进行预*,内容包括:作家作品;写作背景;掌握生字生词;熟读课文、理清层次。

  说明:学生在课前认真、充分地预*本文学*内容,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课堂学*效率,也是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自主学*的具体措施。

  第二,分解重点、难点。我将课文教学分三课时进行:第一课时,导入激思,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拓展延伸;第二课时,理清课文结构;分析骆驼形象; 探究课文写法;第三课时,学*文章语言;片断练*;研究拓展。

  说明:分解重难点,目的是确保学生真正做到一课一得。

  三、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1、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应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等、民主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在教学时,我采用情境教学法,讨论法,师生互动法等,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了本课的知识。具体做法为:第一课时:以朗读、训练、交流为主;第二课时:以合作讨论、探究为主;第三课时:以讨论、交流、训练为主。

  2、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扩大课堂教学容量。

  说明: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二)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在教学中我着力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的学*,先让学生在学*小组内自由朗读,合作分角色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然后让学生思考几个问题,在自主研究的基础上共同探讨,对有争议的问题作进一步讨论,让他们各抒己见,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敏锐的思维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我还设计了两个拓展创新题,让学生自由想象,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具体做法为:

  自学、自读、自悟占主导。让学生在充分的朗读过程中,自由地、有个性地感悟人物形象,有自己的思考过程,有自己感悟的空间。充分体现了发挥学生自主性的原则。

  对比思考,引导深入感悟。在学生自主思考的基础上,教师充分引导学生把不同动物前后的各种变化进行对比。例如:如骆驼与其他动物寻宝目的的对比,途中情形的对比,在这种对比中感悟故事的思想内容。

  展开想象法。通过想象故事中没有表述出来的情节,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体会骆驼寻宝的行动和心理,进一步感悟文章的中心。

  品词析句,从字里行间搜索信息,感悟文章的中心。

  四、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主要教学内容:导入激思,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拓展延伸。

  (一)导入新课 。(约5分钟)

  1、猜谜:(出示幻灯片1:谜语)四腿长长脖子弯, 背上驮着两座山,一次吃饱水和草,几天不饿口不干, 驮着重担走沙漠, 不怕烈日和风寒。

  说明:此谜语难度不大,学生基本上能猜出谜底是骆驼。让学生猜谜,调动学生兴趣,激发求知欲,让学生都很有信心地进入课堂,消除课堂中紧张情绪,同时对骆驼的形象、生活*性等有个大致了解,有助于学生理解、学*课文。

  2、学生答出谜底后,教师便在黑板正中板书:骆驼。然后接着问:课文中的骆驼做了一件什么事呢?待学生答出“去寻宝或寻到宝”,便在“骆驼”后板书“寻宝”二字,最后再加上“记”使课文标题完整。

  说明: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理解标题与内容的关系(概述事件),为今后作文拟标题提供借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约25分钟) (出示幻灯片2:导读提纲)。

  1、初读课文,理解文意。

  教师范读课文前三自然段,然后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说明:教师的范读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对文章产生兴趣。

  2、让学生在小组内分角色朗读(选择第4至第10段中自己喜欢或读得好的内容),在朗读的过程中,模仿文中描写的动物的样子,学动物的叫声,表演动物们争相上路和纷纷半途而废的情景。

  说明:给你一个舞台,展示你的风采,把主动权让给学生。学生唱主角,真正把课堂的舞台还给学生,七年级的学生既好动又有强烈的表现欲,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充分展示他们的朗读能力、表演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同时营造宽松、和谐、融洽、开放、富有情趣的课堂氛围,调动一切可调动的积极因素,充分发掘学生的内在潜能,让学生充分体验学*过程的乐趣,从而去追求学*的成功。

  3、根据学生朗读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如:注意朗读语气————童话阅读的主体是孩子,它充满了想像和夸张,读时要注意语气的抑扬顿挫。如“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一件无价之宝”一句中“遥远”一词要拖长声音,“无价”重读,) 最后,让学生个别示范朗读(第4至第10自然段自己认为读得最好的段落)。

  说明:采用多样的朗读形式,有利激起学生学*的兴趣,设计的方式有利全体学生的参与,这样也落实了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发展的原则。

  4、学生复述故事。(先在学*小组内互相复述,然后推荐到班上发言交流)

  说明:此项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故事内容,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小组内互相复述可增加训练的广度,符合全面发展的原则。

  (三)随堂练*(约4分钟)(出示幻灯片3)。

  1、字词积累,给加点字注音。

  嗥______獾______瘸______踽踽______淙淙______携手______

  说明:通过此题,落实生字读音,达到积累词语的目的。

  2、根据各种动物特征填空

  (1)大公象扇动着两只__________的耳朵。

  (2)金丝猴听到这个消息,二话没说,穿上__________,又摘了十来个__________,装进__________口袋里,往肩上一搭,也上路了。

  (3)孔雀心疼自己__________,也打个盘旋飞回去了。

  (4)长颈鹿是个巨人,_______,可是他已经跑了两天,这条路还是望不到尽头。

  说明:通过此题的练*,让学生进一步把握金丝猴等一些动物的形象,为完成下一环节“拓展延伸”提供借鉴,也为下节课分析骆驼的形象和衬托的写法打下基础。

  (四)拓展延伸 (约10分钟)(出示幻灯片4)。

  同学们学*课文中对动物的描写方法,列举文中没有出现的动物比如老鼠、猫等等,如果它们去寻宝,又会怎样上路,怎样退场呢?

  要求:一定要抓住这种动物的特点;学*小组内交流,然后推荐到班上发言交流。

  说明:此项活动目的是落实“知识和能力目标”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再现生活阅历,密切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即语文学*的外延与生活相等。

  (五)课堂小结。(约1分钟)(出示幻灯片5)

  课文叙述了众多动物纷纷踏上寻宝的道路又全都半途而废,而骆驼历经艰险寻宝成功的故事。请同学们课后继续熟读课文,探究一下骆驼寻宝成功的原因。

  (六)布置作业。(出示幻灯片6)

  1、课文题目是《骆驼寻宝记》,为什么用*一半的篇幅来写众多动物在寻宝途中的表现呢?

  说明:学生结合板书内容思考此题,为下一节课分析课文的精巧结构作铺垫。

  2、个性练*设计(选做题)。

  (1)仿照下列例句来造句。

  隐隐的青山,峰峦起伏,像座翡翠的绿屏风。

  (2)说说下列加点词的作用。

  ①可是他很谦虚,从不大喊大叫,只是默默的走着

  ②骆驼以最大的耐性,强行穿走这两里长的“夹扁谷”

  说明:选做题,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顾及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符合分层导学的教学原则。

  (七)板书设计:

  骆驼寻宝记

  众多动物: 半途而废 失

  寻宝宝

  骆驼: 历尽艰辛 得

  说明:课堂小结时板书,直观地表现了众多动物与骆驼不同的行动产生不同的结果,让学生对课文的主体内容一目了然,符合直观性的教学原则。

  八、教学评价:

  本节课的教学,紧扣学生既好动又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的心理特点,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根据学生情况营造出*等、民主、开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培养和训练学生自主学**惯,提高学生思维创造能力。

  以上就是《骆驼寻宝记》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谢谢,各位评委的指教。

  附:第二、第三课时的教学内容概要。

  第二课时

  主要教学内容:理清课文结构;探究课文写法;分析骆驼形象。

  一、复*引入。

  二、理清课文结构。

  课文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1—10段):写各种动物纷纷踏上寻宝的道路又全都半途而废的经过。

  第二部分(11~19段):写骆驼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寻到了宝贝

  三、探究课文写作手法。提问:文中都写了哪些动物?为什么要写这么多的动物?

  四、分析骆驼形象。提问:骆驼寻到宝的原因是什么?课文是如何描写的?

  五、课堂小结。

  骆驼寻宝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他有着坚定的信念、战胜困难的勇气和百折不挠的毅力。骆驼寻宝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改变沙漠的面貌。

  六、当堂训练。

  七、作业布置。

  第三课时

  主要教学内容:学*语言进行特色;片断练*;研究拓展。

  一、学*文章语言特色。

  语言赏析:结合课后练*二,说说作者是怎样抓住动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

  (为了便于学生描述,老师可先做一个示例:作者用了“一群”、“挤在一起”来表现鸭子喜群居的特点。把鸭子寻宝的动机说成是“买个清水池塘……洗澡”,写出了鸭子喜欢戏水的特点)

  学生浏览课文根据提示,思考讨论,然后交流明确。

  二、片断练*。口头作文:寻宝的路上骆驼会想些什么?

  要求:用第一人称,根据骆驼的行为合理想象。

  策略: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培养想象能

  三、研究拓展。

  1、如何治理沙漠。(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搜集的相关资料。)

  2、啄木鸟的宝在树林,骆驼的宝在沙漠,你的宝又在哪儿呢,用你的宝给你自己设计一条成功之路。 (学生课堂合作讨论,然后交流)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菁华9篇)(扩展3)

——七年级生物说课稿 (菁华9篇)

七年级生物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开花和结果》。下面,我将从设计理念、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与反思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设计理念

  根据《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要遵循面对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的理念。让学生从关注身边的事情开始,强调生物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社会的关系,有利于调动学生学*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生物不仅使学生了解生物的奥秘,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生物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课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中的第三节。本章以被子植物为例讲述绿色植物的生命周期,按照被子植物生长发育的顺序,依次讲述了“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开花和结果”。本章内容要突出植物体自身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还要突出植物与环境的关系。

  本节课知识点清晰,内容看似简单,但知识较抽象,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必须想方设法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而且要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自己一步步探究出结论,从而解决问题,获得知识。

  2、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以及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学生实际,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概述花的主要结构。

  (2)描述传粉和**的过程,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花的解剖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自学能力。

  (2)通过描述传粉和**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同花、果实、种子对于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

  (2)养成爱护花的.*惯,珍爱身边的一草一木。

  3、教学重点:概述花的主要结构,描述传粉和**的过程。

  4、教学难点:被子植物的**过程。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对于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希望能够亲自解开其中的奥秘,若引导学生对此现象提出问题:“为什么开花之后会结果?开花和结果到底有什么关系?”学生即会被此问题所吸引,而迫切想揭开谜底。把握学生这一心理,我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媒体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自主地解决问题,掌握知识。

  四、说教法

  根据学生的以上特点,以及教材的结构,我将教学方法定为如下:

  1、在第一部分花的结构中,我大胆地使用了探究性试验,我认为生物教学中,教师有责任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进而达到独立获得知识的能力,达到对花的结构这一知识点的掌握、

  2、在第二部分传粉和**中,传粉的过程比较直观,我主要采用谈话法,讲授法,同时打出图片让学生观察、分析思考,进而理解传粉。而**这一过程比较抽象,我主要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变抽象为具体,进而易化难点。 3、在第三部分果实和种子的形成中,学生对花和果实种子都比较熟悉,我主要让学生对比花和果实种子的图片,进而明白花的子房壁发育成果皮,子房里的胚珠发育成种子。

  五、说学法

  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学生则主要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的*惯和能力,通过课上的探究活动,共同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的乐趣。

  六、教学过程

  1、花的结构

  教师首先打出《十大名花》的图片,引起学生的感性认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问题“为什么开花后一定会结构呢?花和果实到底有什么关系?”那就从花的结构开始研究吧,从而引入“花的结构”这一部分的学*。

  然后,学生以4个人为单位,对照课本上的图片,对百合花进行解剖,观察它的花托、萼片、花瓣、雌蕊和雄蕊,本活动使学生在合作的探究的基础上认识花的结构。 再用多媒体展示花的各部分结构,以补充实验的不足,加强知识内容的直观性,达成第一个知识目标——概述花的结构。并讨论两个问题:

  (1)花的哪一部分将来发育成果实?

  (2)对于植物繁衍后代来说,花的哪些结构是最重要的?

  通过进一步探究:假设一朵花的雌蕊被害虫吃掉了,这朵花还能发育成果实吗?再通过一个想一想:“这些结构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有什么关系?”过渡到下一个内容《传粉和**》的学*。

  2、传粉和**

  用教授法引出传粉,花粉从花药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就是传粉。指导学生阅读书本中材料来了解虫媒花和风媒花的区别,用课件对比虫媒花和风媒花的区别,再用幻灯片播放出图片让学生正确判断出虫媒花和风媒花,然后创设情境:“如果遇到阴雨天,虫和风的作用就不大了,会出现缺粒现象,该怎么办呢?”从而引出人工辅助授粉。课本中将人工辅助授粉安排在第三部分果实和种子的形成中讲授,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我将其安排在传粉这一部分来讲解。

  **这一部分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我首先利用放大的子房纵剖图复*前面刚学到的雌蕊的结构,让学生对**的过程有一个结构上的认识基础。然后再让学生观看**的过程,首先它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它能够让学生对**的过程有个理性的认识。接下来,教师在以上的基础上进一步讲解**的过程,最后教师逐步引导学生描述**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掌握,同时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在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这一部分,学生对花和果实种子都很熟悉,他们可能不能明白展开的花是怎么样跟果实和种子扯上关系的。因此我主要在大屏幕中放出花和果实种子的对比图,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进而明白花的子房壁发育成果皮,子房里的胚珠发育成种子,从而掌握这一知识点。

  七、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

  这节课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观察──探索──整合”的教学法,由创设情境入手,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小组互动交流,得到问题的答案,再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整合,让学生掌握本课的知识,各种能力得到充分锻炼、

  2、不足之处

  本课还有值得改进的地方,知识点比较多,活动多,教师需要很好地驾驭课堂,控制好每一个环节的时间,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在探究时,有些学生喜欢探究,在参与教学中表现得活跃、主动,但有些学生却不喜欢探究的学*方式,在小组讨论和合作时,总干一些不相干的事,比较难以控制,在这一点上本人做得还不够。因此,今后要下功夫了解每一个学生,要尽可能为所有学生创造一个表现的机会、获得成功的机会,要善于引导、善于鼓励。

七年级生物说课稿2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下面我从五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教学分析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人教版教材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第一节的内容。它位于初中生物教材体系起始阶段,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论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这个基本的生物学观点为下一节学*“人与生物圈应该和谐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是初中生物的第二节,学生对生物学还不甚了解,所以这节课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生物学的兴趣,对学生形成正确的生物学观点,从整体上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根据《课标》要求,我确立以下三维目标:

  1.举例说出光、水、温度等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通过实验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让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及设计实验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3.培养学生培养学生爱护大自然、保护生态*衡的情感。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举例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我力求通过设计多个探究性活动,让学生体会、感悟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为: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

  由于本活动是初中生物课的第一个探究性实验,教师要告知学生探究的一般过程,帮助学生设计探究方案,引导学生尝试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试验,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三、教学方法

  为了实现目标,本节课教师的教以情境启导为主,学生的学以活动探究为主。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包括

  ●课前准备

  ●课内教学

  课内教学分四个环节,第二环节“活动探究”是本节课的主体部分,共设计了4个探究活动,其中第二个活动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下面我具体说课内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热情洋溢地对学生说: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件小礼物——《晏子使楚》的视频片段,你们想看吗?

  视频导入落点在:使学生认识 “生物的生长受一定因素的影响”,结合图片让学生进一步感知“生物的生长与环境有关”。不仅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学*兴趣,还为后面的活动探究创设了情境。

  (二)活动探究,感悟新知

  ●活动一:生物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

  通过精问启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思考,自己去感悟“生物的生存要依赖一定的环境”,然后再去自己寻找有哪些因素。在此基础上,学生理解生态因素的概念和分类就水到渠成了。

  ●活动二:非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

  首先具体指导学生实验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指导过程如下:

  如果不一致,我们应该怎么做?

  启发学生明确,应重新作出假设、设计方案等再次实验探究。

  教科书中的第一个探究实验,无疑是好奇心极强的初中生爱上生物学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理由,同时也是激发学生探索欲望的最佳契机。本活动力求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师具体指导学生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同时尝试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学生亲身经历了这个实验,先操作,再体会感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来获得知识。

  6.活动完成后,我组织学生讨论:你打算将鼠妇如何处理?

  引导学生认识应该把鼠妇放回大自然,用实际行动爱护动物。

  对活动的总结还包括对本次实验过程的归纳总结,教师有意识地点出进行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

  那么除了光、水分外,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还有哪些呢?学生边看资料边感悟,再请一名学生归纳:

  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光、温度、空气、水分、土壤等

  没有生命的物体,称为非生物因素。

  ●活动三: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的生活

  在影响生物生活的因素中,是否还存在一些有生命的因素呢?

  我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图片。

  学生交流明确:生物间的共生关系、竞争关糸、合作关系、捕食关系会极大程度地影响生物的生活,生物因素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活动四: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会影响生物的生活,每一种生物必须依赖

  一定的环境,那么生物只能被动地受生态因素的'影响吗?

  让学生观察四组图片,感悟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必须

  适应环境,同时,生物的活动也影响着环境。

  通过实例让学生去感悟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及影响。在活动中始终注意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再展示一组人类对环境破坏的图片。

  让学生去感受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特别是人类对环境的破坏,让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直面学生,让学生在心灵深处产生震撼,强烈意识到环保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讲环保意识深植学生心中。

  教学环节(三)梳理总结,形成系统

  先由学生自我盘点这节课的收获,然后师生共同回顾,梳理板书:

  让学生在掌握“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并影响环境”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得到“生物与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这一基本观点,实现知识树的建构。

  教学环节(四)练*巩固,拓展迁移

  1.据图找出与水稻生长有关的生态因素。

  2.材料分析:

  进一步激发学生学*生物学的热情,并将以前因好奇心产生的学*兴趣转化为一种理性的学*责任,鞭策学生去探索生物世界的奥秘。

  3.课外探究:

  复*巩固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逐渐形成理性认识。

  五、优化思考

  1.本课活动设计避免了过于注重形式而忽略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建立、忽略生物学观点的形成。遵循实践—体验—感悟—建立概念原理—形成生物学观点的认知规律。

  2.本课探究性实验的过程始终注意对学生进行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对探究技能和方法的训练。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请多多指教,谢谢!

七年级生物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有关开花和结果的知识,在教材中,占一节课的内容,知识高度浓缩,突出了花与果的关系以及从开花到结果的过程。这给教师和学生留下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探究性学*活动。

  新课标倡导探究性学*,在本课怎样才能突破过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重知识概念理论的讲解,而忽视学生的思考与接受,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究结论、自己获取知识?在这节课中我认为把握课文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设计贴*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思维特点的问题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的关键。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开花和结果现象比较熟悉,但对花的基本结构以及果实和种子的如何形成知道得并不多,尤其是传粉和**的过程比较复杂抽象,如果单凭讲解,学生是难以理解的,因此可采用多种方式,例如模型、多媒体课件等,使抽象知识形象化,以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另外由于季节原因,找不到正在盛开的桃花,一可以启发学生回忆*时见到的被子植物的花,二是让每生准备一支康乃馨,三是结合教科书以及多媒体课件中展示的彩图进行联想和观察。

  三、教学目标:根据课标、教材及学生的特点

  知识与技能:1、概述花的主要结构

  2、描述传粉和**的过程,说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花、果实、种子,对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养成爱花*惯

  重点:概述花的主要结构,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难点:描述传粉和**的过程,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四、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

  本次教学需要教具模型、实物教具和多媒体课件的辅助。教具模型桃花的模型;实物教具指各类果实种子等。(学生自备)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的知识点小标题分别是:花的结构、传粉和**、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这三个小标题之间有什么联系,要把它们串成一条线才有助于学生的思考和探究。经过认真分析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到课文重点是花与果的关系。若在导言中通过设计情境引导学生根据课题“开花和结果”提出问题,学生很自然就会提出:“开花和结果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开花之后会结出果实?”这些问题恰是本课要学生解决的重点问题,而在上课伊始阶段由学生自己发现、提出,能激起学生的学*兴趣,使其明确学*目标,自主进行探究。

  为了使学生带着问题一步步地探究性学*,我把每个小标题改为以问题的形式提出:“你知道花的各部分名称吗?”“从花到果要经历哪些重要过程?”“果实和种子由什么发育而成?”这些问题更贴*学生的生活实际,也符合他们的思维特点,使他们能更有兴趣地带着问题学*。

  在课文第一个知识点“花的结构”中有一个“观察与思考”的学生活动,其中要讨论两个问题:1、花的哪一部分将来发育成果实?2、对于植物繁衍后代来说,花的哪些结构是最重要的.?这两个问题在学*了花的结构之后,学生不一定能完全正确回答。此时我并没有急于让学生掌握正确答案,而是对学生的答案不置可否,让学生带着问题继续学*,在学完后面两个知识点后,再次讨论这两个问题。这个时候,学生基本能回答出正确答案:1、子房发育成果实。2、对于繁衍后代来说,花的雄蕊和雌蕊都重要。我再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雄蕊和雌蕊都重要?在植物繁衍后代的过程中,它们分别起什么作用?”这样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传粉和**的知识。

  六、具体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第一个环节:导入

  1、多媒体展示几种美丽的花朵—(向日葵、月季、桃花)以及桃花落后枝满桃的情形,并同时提出问题,向日葵的花漂亮么?月季?桃花?这些花很美丽,只是为了赏心悦目么?对植物本身有什么意义呢?植物开花到结果必须经历哪些过程?自然界中也有一些花并不漂亮,并不能吸引昆虫,那么这些花怎样传粉和**呢?

  说明:首先学生被那些美丽的图片吸引住了,从开花到结果非常感性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对提出的问题加以思考,很自然联想到花开的美丽更重要是为了吸引昆虫为它传粉,这又为传粉和**的提出打下了基础。同时提出自然界中也有一些花并不漂亮,并不能吸引昆虫,那么这些花怎样传粉和**呢?这为后面的学*传粉的方式打下基础。

  第二个环节:新授

  Ⅰ.提出思考的问题:你知道花的各部分结构么?

  说明:采用问题的形式给出知识点,使学生带着疑问去探究。

  1、利用多媒体展示本知识点的要求,并展示桃花的模型。

  观察和思考

  对照图观察桃花的模型,观察它的花托、萼片、花瓣、雌蕊、雄蕊。

  讨论:(1)花的哪一部分将来发育成果实?

  (2)对于植物的繁衍后代来说,花的哪些结构是最重要?

  2、指导学生观察花的顺序,使学生学会科学的观察。

  3、、赛一赛:学生对照课本彩图认识花的各种结构,比赛辨认花的基本结构,并利用可拆开的桃花模型重点认识雄蕊和雌蕊的结构。

  4、讨论:四人一组,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共同讨论、归纳总结提出的两个问题。

  说明:这两个问题在学*了花的结构之后,学生不一定能完全正确回答。此时我并没有急于让学生掌握正确答案,而是对学生的答案不置可否,让学生带着问题继续学*,在学完后面两个知识点后,再次讨论这两个问题。这个时候,学生基本能回答出正确答案:1、子房发育成果实。2、对于繁衍后代来说,花的雄蕊和雌蕊都重要。我再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雄蕊和雌蕊都重要?在植物繁衍后代的过程中,它们分别起什么作用?”这样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传粉和**的知识。

  5、小结:通过观察可以看出,一朵花是由花托、萼片、花瓣、雌蕊、雄蕊等组成,雌蕊、雄蕊是一朵花中最重要部分。

  Ⅱ.从花到果实要经历哪些过程?

  说明:通过标题让学生思考,花到果实必经的途径——传粉和**

  1、多媒体展示雌蕊的放大结构,并出示阅读提纲。

  2、讨论交流阅读结果,在总结传粉方式时,用多媒体展示玉米用风传粉(即风媒花)和桃花用昆虫传粉(虫媒花),使学生对自然界中花的传粉方式有了较为深入地了解。

  3、**过程十分抽象,用多媒体动画展示**和卵细胞结合的过程,使学生对**的过程更易理解。

  4、小结:花粉落到柱头上以后,在柱头黏液的刺激下开始萌发,长出花粉管、花粉管穿出花柱,进入子房,一直到达胚珠,花粉管中的**随着花粉管的伸长而向下移动,最终进入胚珠内部。胚珠里面有卵细胞,与**结合形成**卵。

  Ⅲ.果实和种子是由什么发育而来的?

  1、多媒体展示花到果实的过程。

  2、讨论后总结果实和种子的由来。

  3、拿出自备材料,区分哪些是果实,哪些是种子。

  3、小结:**完成后,花瓣、雄蕊柱头花柱凋落、子房发育成果实。

  其中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胚珠发育成种子,胚珠里面的**卵发育成胚

  Ⅳ.分析推理:

  我们吃的玉米,常会看到玉米穗缺粒现象,向日葵子粒也会出现空瘪的现象,这是什么原因?怎样预防?

  说明:不仅可以引出人工辅助授粉,而且让学生有一种熟悉感,让他们以更多的热情投入到学*中来。

  讨论并总结:玉米穗缺粒现象,向日葵子粒也会出现空瘪的现象,主要是传粉不足造成的,为了弥补自然状态下传粉的不足,人们常给植物进行人工辅助授粉。

  第三个环节:课堂小结。

  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学生的归纳为主,老师主要进行学*方法的总结,并鼓励学生大胆的提出问题,为下一节的学*作好铺垫。

  第四个环节:检测反馈

  Ⅰ.判断

  1、花冠是花最明显的部分,也是花最主要的部分。( )

  2、只要有雌蕊就能结出果实和种子,因为雌蕊是花的主要部分。( )

  3、一般情况下,一枚雌蕊的子房中只有一个胚珠。( )

  4、**完成后,除雌蕊以外,花的其它部分全部凋落。( )

  说明:让学生区分明确易错、易混淆点。

  Ⅱ.拓展和延伸:

  1、一朵豆角花里有6个胚珠,若6个胚珠都能发育成六个种子,至少需要花粉( )

  A、1个 B、6个 C、3个 D、12个

  2、有一个描述花生的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个白胖子。”麻屋子、红帐子、白胖子分别指的是( )

  A、外果皮、内果皮和果实 B、外层种皮、内层种 皮、种子

  C、果皮、种皮和胚 D、果皮、种皮、种子

  3、如果在开花前,把桃花甲去掉雌蕊,把桃花乙去掉雄蕊,都用塑料袋分别罩起来,扎好袋口。其结果是( )

  A、甲不结实,乙结实 B、甲能结实,乙不结实

  C、甲、乙都结实 D、甲、乙都不能结实

  七、课后反思:

  本课的理论知识较多,也较枯燥,怎样才能使学生不觉得“闷”?我认为设计多种教学活动形式,运用多种媒体非常重要。在讲解“传粉和**”时,请“小老师”上台讲解,使学生有新鲜感;在讲解“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时,让学生观看视频,使学生看到*时看不到的生命现象。活动多样化,能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兴趣,他们就不会感到枯燥乏味。而在此过程中,也要注意书本的充分运用,媒体不能滥用,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课本自学的,就给时间他们阅读自学,在书中寻找答案。

  新课标还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本课教学过程中也要不断渗透这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爱护花的情感、珍爱生命的态度。如上课伊始给学生欣赏美丽的鲜花照片,再听着美妙的音乐,欣赏花开的过程,学生不仅注意力马上被吸引,情感也得到熏陶;在看“果实的形成”视频时,有一段话教育学生“在品尝美味的果时,别忘了说声感谢你,花朵”;在上课结束时,让学生齐声朗读“当我们欣赏着美丽的花,品尝着香甜的果时,别忘了*时要注意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七年级生物说课稿4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本章的一个重点,不仅加深了对生物圈的认识,还为后面学*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知识点清晰,一是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另一个就是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呈现方式也直观,前者是通过图片以及学生结合生活中的事例归纳出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后者是一个探究实验,也是本节课的最大特点。使学生明确学会探究实验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教学中不仅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究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理解对照实验的作用、条件。从而让学生能够联系生活,学会探究的方法,培养生物科研能力。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观手段,认真组织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养成科学探究的*惯。

  2、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以及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的种类;

  2)能设计“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并能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2)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初步学会探究活动的一般方法;并能学着用这一方法去试着解决一些生物学问题。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养成认真观察和记录的*惯,并学会与小组同学合作和交流。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能够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依据:环境与生物的关系是目前人类所关心的话题,生物与环境构成了生态系统,所以这一个知识点也是学*生态系统以及生物圈的基础。因而,将此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解决方法:通过展示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引导学生归纳出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非生物因素有哪些。通过这种直观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加以引导,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新教材倡导探究性学*,这又是初中课本第一次出现的探究活动。

  难点:

  探究实验的设计,小组合作进行探究的过程。这是初中课本出现的第一个探究活动,由于初一的学生认知水*有限,对于探究实验的设计比较难以实现,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解决方法:通过分组实验,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得出结论,强化学生对探究过程的理解和记忆,促进学生形成合作意识。

  二、说学情

  1、学生的知识基础

  认识了生物,知道了生物的特征

  学*了生物圈,知道了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2、学生的能力基础

  初一学生刚开始接触生物学这门学科,所以教师要把教学的重心和主要任务放在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上面。他们认知水*还处在一个感性认识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课外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在课堂教学中多注重师生互动的环节和启发式教学,掌控好课堂纪律,提高课堂学*效果。在这节探究性实验中,教师需要一步步的引导学生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而且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时间相对较多,学生可以从中体会到学*生物学的乐趣,进而培养他们对生物学的兴趣。

  关于生物与生物的关系,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能说出几点来,但这些认识是有限的,所以需要进一步学*。

  关于非生物因素,学生已经在上一节有所了解,所以教师应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及实验设计上,考虑到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在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时,只对单一因素进行研究。

  三、说教法

  1、教学策略

  1)面向全体学生,具备一定知识容量。

  2)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利用教师指导作用。

  3)推理性探究策略。

  2、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

  2)分组合作实验探究教学。

  3)视频教学。

  四、说流程

  (一)设问导入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哪些条件?条件发生变化,对生物有无影响?

  用多媒体展示学*目标一、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二、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给出自学指导,学生自学课本

  展示图片,请看:鱼缸中的鱼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对同学们所说的因素可分两类来研究。

  空间、水温、养料、阳光等是非生物因素;水草、鱼等是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展示图片,蜻蜓吃蚊子,蚊子的生存受到影响,那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自己举例分析。

  它们是吃与被吃的关系,对!也就是捕食关系。

  农田里的小麦都在争夺阳光和地下水,是竞争关系。蜜蜂采蜜,是合作关系。

  教师利用板书和同学们共同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二)探究的一般过程

  非生物因素怎样影响生物的生活呢?让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探究吧。

  请同学看书P14中“探究的一般过程”,探究的过程包括哪些步骤?

  (学生分析归纳探究过程的步骤)

  (三)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鼠妇又称“潮虫”,在南方也叫“西瓜虫”,属甲壳纲,潮虫科。播放《找鼠妇》视频,让学生观察讲述鼠妇的特征以及生活环境。

  当你搬开花盆或石块,它很快就爬走了。为什么呢?是因为环境变亮了吗?

  (1)引导分析、提出问题:通过细心观察过鼠妇的生活环境吗,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针对鼠妇的生活环境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提出的问题,应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出假设。同学们提出影响鼠妇生活的环境因素有很多种,但是我们只能一种一种地验证。比如我们提出假设光照对鼠妇有影响,为了确保实验结果只是因为光照不同而引起的,就应当使其他条件都相同,也就是说,只有光照不同,光照就是这个实验中的变量。像这样,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个条件不同之外,其余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今天我们先验证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3)分析讨论、制定计划: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实验的设计与探究。制定计划是探究的重要环节,实验法是常用的方法,在实验法中,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好的两个关键问题,教师要引导各小组制定实验方案,实验变量确定后,应该给鼠妇提供哪两种不同的环境,让学生懂得实验时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的重要性;实验方案确定后,让学生自己设计表格,让学生充分参与,体现出新课改的理念。

  (4)实施计划: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设计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教师巡回指导,可在巡回指导中选出有代表性小组进行后面的结果交流。

  (5)得出结论:各组交流实验数据、分析小组和全班数据,讨论全班实验数据是否支持假设。

  (6)表达与交流:是学生总结和反思探究过程,展示探究成果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多鼓励学生正确表达其探究结果,并与其他同学交流。教师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交流,并引导其他同学发现问题,吸取经验。

  (7)布置课下内容:课下有兴趣的小组对其他影响鼠妇生活的因素进行探究,并写一份实验后的心得。

  注意: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各小组同学不盲目从事,一定要仔细观察,实事求是,注意发现问题,通过合作,探讨问题,得出结论;实验完毕,应将鼠妇放归自然。

  巩固练*:

  1、山顶、山腰、山脚生长的植物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环境因素是()

  A营养B温度c土壤D水分

  2、探究的一般过程开始于()

  A发现问题、提出问题B做出假设

  c制定和实施计划D表达和交流

  3、在设计探究实验时,下列不能作为一组对照实验的是()

  A有光、无光B有光、无水c干燥、湿润D有空气、无空气

  4、猫头鹰和田鼠的关系属于()

  A捕食关系B寄生关系c合作关系D竞争关系

  五、说学法

  本节采用的是实验法,在实验法中,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的两个关键问题。还有学生自主、合作学*,总结归纳等学法。

  六、说评价

  1、通过开放性问题来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从归纳总结中评价学*效果。

  小结:

  对于初次接触探究过程的学生来说,引起学*的兴趣至关重要,而且要让他们明白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在授课时特地借助牛顿的例子,使学生更容易明白,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所以课堂气氛较好,学生积极性很高。

  注意点:

  在课堂上虽然重点强调了设置对照试验的思想,由于学生的理解力和掌握程度有所差别,从课后练*可知,有少部分学生这方面知识还不能灵活用运,当变量改变时,不能迅速正确的做出调整,在课后应对其单个辅导,使其能真正掌握并灵活利用。

七年级生物说课稿5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七年级生物(上)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二节《观察植物细胞》,观察植物细胞涉及的知识面较广、特别是对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归纳细胞结构要求很高,这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新课标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通过对该课的学*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这对以后的自主学*有很大的帮助,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所以我选择了它作为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希望能得到各位老师的指导。

  对于观察植物细胞,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等4个方面进行剖析。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使用显微镜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认识并阐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初步学会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能力目标】记住临时装片制作过程以及注意事项;了解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结构的功能。

  【情感目标】通过制作临时装片,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制作临时装片,归纳植物细胞结构。

  2、难点:成功地制作临时装片。

  二、教材处理:

  1、学生状况分析:

  通过上一节的学*,学生初步具备了使用显微镜的技能,这时要满足他们观察微小细胞的愿望,引导他们进行主动探究学*,同时由于学生没有看到过细胞,因此在观察临时装片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制作较好的临时装片。

  2、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1)、复*上节课内容,创设情境导入。

  (2)、讲授新课:如何制作临时装片。

  (3)、绘制植物细胞结构图

  (4)、练*。

  (5)、小结。

  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实验探究。

  2、教学手段:本节课以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为主,并采用复*、展示导入、教师演示与辅导为辅的教学手段。

  四、教学过程:

  (一)、复*提问与情境导入:

  1、显微镜的结构由哪几部分组成?

  2、显微镜的使用分哪几个步骤?

  (二)、制作临时装片。

  1、教师演示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

  (1)准备:

  擦:必须将载玻片、盖玻片擦拭干净,目的是避免杂质出现于视野中。

  滴:滴加清水时应适量:过多,水会溢出;过少,制片容易产生气泡。

  (2)制片:

  撕:撕取少量的洋葱鳞茎叶内表皮,不要将叶肉一起带下来。

  展:充分将取下的洋葱表皮展开,避免重叠。

  盖:盖盖玻片一侧先接触水滴边缘,然后将另一侧缓缓放下(3)染色:

  滴: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稀碘液时适量:多了,会溢出来污染实验台;少了,染色不充分。

  吸:吸水纸应有另一侧吸引,使稀碘液均匀扩散到盖玻片下。使染色充分。

  2、学生练*制作临时装片

  3、学生观察自制的临时装片。

  (三)、学生动手制作,老师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让学生明确: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1)细胞壁:保护和支持作用

  (2)细胞膜:保护、控制物质的进出。

  (3)叶绿体:含有叶绿素,是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部位。

  (4)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

  (5)细胞质:内有液泡,液泡中含有细胞液。

  (6)液泡:存在于细胞质里,有细胞液。

  (四)、技能训练:绘画植物细胞结构图

  强调绘图要领:

  真实;大小、位置、点线结构;名称标注齐全。

  (五)、课堂小结:

  1、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

  2、植物细胞的结构。

  (六)、作业布置:

  练*绘制植物细胞结构图;要求标注功能。

七年级生物说课稿6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三节真菌以下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手段及教学流程、教学评价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诚请各位给予批评指正。

  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设计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思想,教学中通过学生原有的知识贮备和心理特质为出发点,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观察能力、阅读兴趣,引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活动。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整个过程为张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灵性设置了广阔的空间。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的内容安排第一节内容是《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第二节内容是《细菌》,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了解微生物一些特点。但是对于真菌区别于细菌的生理特点和生殖方式还比较模糊,本节虽然知识结构并不复杂,但从科学技术与生活实际的角度看,内容和形式不容忽视,因为它为提高同学的实践能力、体验知识与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供了非常好的素材和机会。

  2、补充和拓展教材

  由于本节的知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能亲自利用显微镜观察真菌的形态结构知识,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充分体现生物学科的学以致用的特点,让生物来源于生活,走进生活我对本节的知识内容进行补充和拓展,利用多媒体播放健康小帖士,提出了有关真菌联系生活的问题,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细心观察及积极探索的精神。

  二、说教学目标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是例子”,本节课根据教材的要求、学生的知识贮备、生理特点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确立了本节课的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各种食用真菌的形态,知道青霉、曲霉的形态结构。

  2、学会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二)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思考、阅读、知识竞赛动手制作和课堂评价的等多种方法,提高观察通能力、动手能力、合作交往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激发学生热爱学*科学知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真菌给农民带来巨大效益为由,鼓励学生热爱生活,以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为契机,养成健康的生活的生活方式。

  三、说教学方法和手段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新课标强调:“教师是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本节课首先利用视频资料做“导入”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舒缓了学生紧张的情绪,为提高有效教学奠定了基础。同时巧妙渗透养殖食用真菌不但丰富饮食文化还给人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采用观察讨论法、阅读分析法与合作探究法等多种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并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增强直观性和形象性,突出了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将微观的知识宏观的展示在学生面前降低了本节的知识梯度。恰当的运用教学评价方法鼓励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快乐的学*!

  本节课教材安排用放大镜观察桔子和面包的菌丝和孢子的形态,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和反复的验证,普通放大镜根本就不能看到孢子的形态,书中的图片是经过显微镜观察,通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质疑,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为了开拓学生的视野,将生物学知识与健康生活紧密联系,开设了“真菌知多少”的知识竞赛,让生物学来源于生活、走进生活,真正体现学以致用。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贯穿时始终,增强直观性,鲜艳的色彩和动感效果,从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增加课堂的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四、说学情分析

  1、七年级学生已不再象六年级那样只对直观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知识感兴趣,他们热爱生活、善于用自己的目光来观察生活,知识贮备较丰富。尤其对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微生物知识具有浓厚的兴趣。

  2、学生的学*心理特点:

  (1)兴趣:普遍感兴趣,但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已不满足教师对教材知识的简单重复。

  (2)思维:偏重于形象思维,对片面,零碎的材料尚缺乏一定的概括分析能力。

  五、说教学评价

  评价的目的:促进学生内在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个学生看到自己在学*过程中的不足,明确努力方向,不断调整学*策略。

  设计评价方式:自我评定生生互评教师评定。

  自我评定:学生通过自评,不断自醒和反思,形成有效和符合个性特点的学*策略,最终成为学*的主人。

  生生互评:通过学生之间的互评,取长补短,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教师评定:激励学生的学*,帮助学生调控自己的学*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其信心,培养合作精神,提高自主学*的能力。

  六、说教学流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学生观看视频《走进嫩江农场养殖园》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

  视频资料舒缓了学生紧张的情绪,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将学生从课下的分散状态很快的集中在学*知识的状态。巧妙的引入本节的知识内容,利用问题将新旧知识有效融合在一起。

  二、自主学*合作探究

  1、利用快速抢答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抢答认识各种食用真菌。

  教师及时作出评价。

  【设计意图】

  通过这一环节学生不但丰富了知识,而且通过抢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竞争,运用恰当的评价激发了学生学*的内驱力。

  2、出示阅读提纲,通过观察桔子和桂元、实物投影观察米饭孢子学生自读、齐读、小组合作学*等一系列的方法,描述青霉和曲霉的形态结构,完成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设计意图】

  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有目标的进行学*活动,对于学**惯差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引领作用,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通过自读和齐读及时发现问题养成学生学*的自律性,通过观察鼓励学生敢于质疑的挑战精神。同时运用实物投影巧妙的渗透了真菌的生殖方式,不但拓展了知识内容而且将微观的知识宏观的展示在学生面前降低了本节的知识梯度,养成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出示表格学生根据已经获得的知识进行小组合作交流,独立填写,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

  通过一系列的训练学生对本节的知识内容已经有了零散的掌握,为了培养学生的归纳问题和总结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独立完成这一教学活动。对于独立完成有困难的学生可以采用合作交流的学*方式真正达到分层次教学。教师的巡视,及时了解学生的反馈信息,利于后续教学的更好的完成。

  三、归纳总结巧手制作

  学生自由回答本节课的收获与感悟,阅读教材64页制作孢子印,布置课外活动。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制作,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小组合作。

  【设计意图】

  总结本堂课教学重点,突出本节课的学*目标强化记忆,培养收集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制作孢子印七年级的学生完全可以独立完成制作,教师要大胆放手,**学生的双手相信学生的动手能力。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学*主体地位。

  四、实际应用健康生活

  出示多媒体利用抢答的形式完成常见的与真菌有关的生活知识。教师恰当的利用不同的评价方式,总结本节的内容。

  【设计意图】

  结合本节课的知识内容联系生活提出问题,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细心观察及积极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热爱学*的热情,激励学生健康生活快乐成长。

  本课的板书设计清晰、简洁、突出本节的知识重点。

七年级生物说课稿7

  说教材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着重介绍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这一重要功能,包括小分子或离子进出细胞膜的方式和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这部分内容和前面所学的“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有关联的地方,同时又是对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的一个很好的佐证。对学生理解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有着重要的意义。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举例说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及特点。

  b、说出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方式的异同点。

  c、阐述主动运输对细胞生活的意义。

  d、正确解读坐标数据图表

  (2)过程与方法:

  a、运用类比和对比的方法进行学*,抓住关键,掌握本质。

  b、运用表格的方式进行总结,简洁明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价值方面不太明显,主要强调积极思考,主动自觉。

  2、教学重点:

  (1)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方式

  (2)图表数据的解读

  3、教学难点:

  (1)主动运输

  (2)图表数据的解读

  二、说学生

  本节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

  1)他们已经具备了细胞膜的结构、水分跨膜运输实例的基础,掌握了蛋白质多样性的知识,为新知识的学*奠定了认知基础。

  2)他们还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能独立思考,对生活现象提出疑问、并通过多种途径找出解决 4的办法。

  3)同时他们具备了群体讨论、并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理论依据的能力。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需要结合教师的引导。

  三、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上述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本节采用以下的教法和学法突破教学重难点:

  教法:

  1)自学辅导法:本小节内容属于原理性的内容,但不难掌握,所以我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方式,即先引导学生自学并总结对比三种跨膜运输的方式之间的异同点,然后稍做点拨,最后精选一些*题让学生当堂训练!

  2)直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展示物质穿过细胞膜的动画,使物质进入细胞的过程更直观。

  学法:

  3)比较学*法:主动运输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要掌握好这点,必须运用对比的方式进行学*,通过观察讨论的方式自己找出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的主要区别来掌握该难点。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图:

  展示现象→提出问题→解释原理→总结概念。

七年级生物说课稿8

  一、课程标准:

  本章位于《课标》的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的第二个主题: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供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目标:

  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概述人体肺部和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过程。

  3、说明能量来自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二、教材分析: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分析人体内的细胞是通过怎样的结构和过程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探究空气质量状况和人体健康的关系。

  通过本章的学*,学生应当能够概述人体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以及肺部通过呼吸运动和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过程,了解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的密切关系,并积极参与防治大气污染的活动。

  本章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获取测量、取样和测算等基本方法,这些都属于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是学生应当学会的。

  第一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能通过分析有关资料,说出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作用。

  3、能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让学生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自觉维护环境中的新鲜清洁。

  2、让学生关注自身呼吸系统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惯。

  教学重点:

  1、通过资料分析总结呼吸道作用。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概括的能力。

  3、何防止呼吸道疾病。

  教学难点:通过资料分析总结呼吸道的作用。

  教学方法:分析法、综合法

  教学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课堂练*:

  1.食物和气体的共同通道是( ) A口腔 B咽 C 喉 D食道

  2.气管能保持敞开的原因是( )

  A有“C”形的软骨支架 B肌肉较松弛 C气管比较硬 D周围有肌肉牵拉

  3.能使吸入的气体变得清洁的结构有( )

  ①声带②气管支气管内表面的纤毛③鼻黏膜④会厌软骨⑤鼻毛⑥嗅细胞

  A ③⑤⑥ B ①②④ C ②③⑤ D ①④⑤

  4.吃饭时说笑,若吞咽时_______来不及盖下,会使食物进入_______,引起剧烈咳嗽

  A软腭 B会厌软骨 C 气管 D食道

  5.*常所说得痰来自( ) A 鼻 B咽 C喉 D气管支气管

  6.北欧人的鼻子较大,其作用是 A使人漂亮 B使鼻孔较大 C使鼻腔较长D 使鼻毛较大

  7.小英和**在放学的路上遇到沙尘暴,小英马上戴上口罩,而**没有带,请问到达小英肺部的气体与到达**肺部的气体比较,结果为( )

  A 到达小英肺部的气体与到达**肺部的气体一样清洁

  B 到达小英肺部的气体比到达**肺部的气体清洁

  C 到达小英肺部的气体比到达**肺部的气体粉尘多 D无法确定谁肺部的气体清洁

  9.呼吸系统由_______和________组成,后者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它是______的场所;前者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同组成,主要作用是将吸入的空气变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减少对肺的刺激。

  作业:书46页练*题1、3。

  板书设计:(略)

七年级生物说课稿9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生物学下册第四章第三节一一《输送血液的泵一一心脏》。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方法、教学程序等方面,说说本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人体体内物质的运输是依靠人体循环系统来完成的。人体循环系统包括血液循环系统和淋巴循环系统两部分。血液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三部分组成。其中心脏是推动血液在体内循环流动的动力结构,所以本节的重点是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这节内容的学*为学*血液循环奠定了知识基础。

  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知识目标:包括1、了解人体心脏的位置。2、理解人体心脏的活动规律。3、掌握人体心脏的结构特点,以及与其相连的血管。

  (二)能力目标:包括(1)识图能力的培养,通过观察,识别人体心脏的外形图,解剖图和图示的方位,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2)观察能力的培养,通过指导学生观察新鲜的猪心脏,观看课件的有关内容,使学生掌握观察心脏结构的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3)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总结心脏瓣膜与心脏内血液流动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思想教育:通过有关内容的学*,说明体育锻炼对心脏的有利影响,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心脏潜力,增强体质。

  (四)教学重点分析:人体心脏结构和与其相连的血管关系复杂,它们共同构成血液流动的管道,心脏是促使血液在这个管道中流动的重要动力器官,掌握这部分知识为下一节血液循环奠定了基础。因此,心脏的结构及其相连的血管是本节课的重点。

  (五)教学难点分析:血液在心脏内只能按一定的方向流动,即从心房流向心室,从心室流向动脉,而不能倒流,这是由于心脏内具有瓣膜,心脏瓣膜只能朝一个方向开启,从而控制血液在心脏内只能按一定的方向流动。而且,心脏瓣膜的位置及其开启,关闭与心脏内血流方向的关系是比较抽象和复杂,是学生较难理解和掌握的。因此,为本节课的难点。那么如何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呢?

  二、下面我来说说教法

  1、自学导思法。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有利于学生主动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2、直观教学法。通过观察新鲜的猪心脏,媒体动画演示,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逐步将学生从感性的认识引导到理性认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三、说说学法

  1、指导观察新鲜的猪心脏,图片和媒体动画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2、随着老师的设问,学生自学教材,主动思考,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指导学生发现并掌握知识内在的联系,总结出生物学的"统一"原理,并学会运用这种原理指导学*。

  下面通过教学程序来谈谈教法、学法的具体运用。

  四、教学程序

  首先,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课件展示,学生观察课件内容,老师举例说明汽车开动要用发动机,抽水要用水泵,人体内血液流动也需要动力,这就是心脏。设问:那么心脏有什么样的结构和功能使它能起到动力作用呢?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欲望,从而引入新课。

  其次,新知识传授(约35分钟)

  1、学生活动:要求学生把右手放到左胸,感受自己的心脏搏动,初步了解心脏的位置。再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胸腔透视图,心脏的位置。展示人体心脏外形图,观察心脏的形态,识别人体心脏的各个方位。

  2、识别心脏的各个方位后,通过观察猪心脏的挂图结合课件,讲授心脏的结构。首先指导学生观察,比较心房壁和心室壁的厚薄。再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的人体四种基本组织,同时设问:从心脏壁的厚薄来看,心房与心室有什么不同?左心室与右心室又有什么不同?让学生讲出心脏的组成及心脏壁的厚薄。然后结合人体心脏解剖的课件,分部观察人体心脏的四个腔,使学生明确左心房与左心室相通,右心房与右心室相通,左右两边不相通。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继续观察新鲜的猪心脏,找出与心脏相连的几条大血管。同时教师边讲边画出心脏结构简易黑板图,肯定左心房连通肺静脉,左心室连通主动脉,右心房连通上、下腔静脉,右心室连通肺动脉。最后用课件展示心脏解剖图,要求学生写出心脏四腔及连通的大血管,加以巩固。这样,由分解到综合最后形成整体概念,重点突出,使学生掌握人体心脏的结构。

  3、在学生掌握心脏的结构及其相连血管知识的基础上,讲授心脏瓣膜的位置及其开启关闭与心脏内血流方向的关系,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难点,为突破难点,我准备利用多媒体手段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首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68页,通过指导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然后,课件展示人体心脏瓣膜纵剖放大图,指导学生观察人体心脏瓣膜的位置与开关方向;紧接着课件展示人体心脏瓣膜横剖面放大图引导学生观察心脏瓣膜的分布及组成。设问:心房与心室之间,心室与动脉之间有什么特殊的结构?通过观察与提问使学生明白心脏中有房室瓣和动脉瓣,房室瓣位于心房与心室之间,只能朝向心室开,动脉瓣位于心室与动脉之间,只能朝向动脉开。在此基础上,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心脏瓣膜控制血流方向的作用,课件展示血液在心脏内流动的动画图,显示血液在心脏内流动的方向与心脏瓣膜开闭的关系,同时设问:"同学们,从图中我们看到血液在心脏中是如何流动的?心脏瓣膜在血液流动中起什么作用?"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从而归纳出瓣膜的开闭与血液流动的关系:即心脏瓣膜能控制血液按一定的方向流动,也就是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从心室流向动脉,而不能倒流。这样,通过多层次,多方向的反复观察和教学,难点被逐一突破。

  4、通过以上的学*,教师接着可提问:"人体心脏的功能是什么?"从而归纳出人体心脏的功能是推动血液在血管中循环流动。然后又问:"体育锻炼和适宜体力劳动对心脏有何好处?"对学生进行卫生保健的教育。

  最后是课堂小结:课件展示心脏解剖放大图,结合板书设计,请学生自己归纳本节课的学*内容。

  板书是对教学内容的总结概括,我的板书设计见附表,这种板书设计突出重点,突出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简洁明快,体现了板书设计的程序性、概括性、指导性与艺术性。

  附板书设计: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一一心脏

  1、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左心房一一连通肺静脉

  左心室一一连通主动脉

  右心房一一连通上下腔静脉

  右心室一一连通肺动脉

  2、防止血液倒流的结构

  房室瓣一位于心房与心室之间

  动脉瓣一位于心室与动脉之间

  五、教学思想

  下面我简要地说明一下,这样进行教学设计的优点,以及理论依据。

  1、注重生物教学的直观性原则。

  充分利用模型、实物、特别是现代多媒体教学等直观手段,动与静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形象生动,突出重点,易化难点。

  2、注重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教学设计中有大量的学生活动,充分给予学生表现的空间,活动的空间,思维的空间,通过启发式教学,逐步引导观察和思维,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菁华9篇)(扩展4)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菁华15篇)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四单元的主题仍然是“人与自然”,直接承接同样主题的第三单元,编写的五篇课文主要反映的是人类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内容。对本单元的教学,我们希望实现以下目标:情感和态度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以及热爱自然、关注自然的人文情怀;知识和能力目标——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过程和方法目标——练*用精读或快速阅读、默读课文的方法,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被介绍、说明的事物及其特征);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获得一些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中,我试图关注以下几个方面:注意兼顾三个维度,渗透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淡化文体(但也考虑为以后的说明文教学作点铺垫),强调综合,以培养阅读能力和研究能力为主;注意结合自己所处的地域灵活处理课文内容;多以讨论课或探究课的方式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课外语文实践(包括阅读),开展科学活动;加强语言积累,让学生每人备一本“摘抄本”,摘抄有关优美词句。

  本文出自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作家法布尔的巨著《昆虫记》,可谓名家名篇。教学本文,可通过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学*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本文是一篇观察随笔,又是一篇优美散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高度结合,描写生动,语言优美,拟人手法的运用,加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这一点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复*巩固,并在实践中运用。可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昆虫记》中的其他作品。作为七年级学生初次接触的科技小品文,对学生增强科学知识、学*科学方法、领悟科学精神有着很强的教育作用。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本文的内容和表达的特点,本文的教育价值就在于能引导学生通过法布尔的笔触去感受奇妙的昆虫世界,丰富有关昆虫的科学知识;同时,通过阅读来走进“昆虫之父”法布尔,既可以学*他的探究精神,又可以通过品味他生动自然的语言来感受那浓浓的生命意识。并且,由于作者对蝈蝈特征和*性的介绍都是通过细致的观察与传神的描述来表现的,所以,可以此来引导学生学*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所以,在学*中概括要点、品味语言、感**神、激发探究是作为教材在使用中的关键词,并以此来安排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

  学*本文的教学目标是:情感和态度目标——激发我们对昆虫的各方面*性的强烈的好奇心,调动他们阅读《昆虫记》的积极性,懂得生命的重要性,学会理解和尊重其他的生命,以至于小巧玲珑的昆虫。明白每一种生命都来之不易,第一种生命的存在都有其道理,也许人类还可以从其他生命历程中获得有益的启示。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蝈蝈的常识,它有怎样的外形特征和生活*性,并能够拓展延伸,学*观察、记录自己身边的小动物。

  语文阅读不能离开文本,虽然我淡化文体,但仍然要考虑本文——科学小品文(说明文的一种)的特点。文章集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于一体,较强的可读性。文章的艺术性,以一种欣喜的心情贯穿始终,感动着读者;构思巧妙,用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引人入胜;善于用一种快乐衬托另一种快乐;以鹰的勇猛凶悍反衬蝈蝈的机智勇敢;每次发现蝈蝈的一些特点后,总是生动地描述一下,再举一些有趣的例子加以证明,读者在不知不觉中了解了蝈蝈的特点;本文多处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这样写,使读者感到亲切、自然。过程和方法目标——采用赏读、整理、创新相结合的学法来学*课文,并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获得一些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科学的探究方法,如发现问题、追踪调查、变换条件,仔细分析、寻找规律等方法。能在阅读过程中自主发现感兴趣的科学知识和语言现象,分析它的表达效果,交流独特的阅读体验,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能力,能用知识积累卡学会积累,用自由创作延伸创新,拓展课外阅读。

  这些都是确定教法与学法的重要依据。

  三、说教学程序

  本文很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但对于昆虫,还不一定所有的学生都喜欢,所以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引导他们进入昆虫世界,要让学生学会不仅能读懂这一篇文章,还应该教会学生会读这一类现代科技小品文,并善于整理知识和拓展知识。在教学中,采用激趣导入,让学生关注作品,进行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的方式,多研讨,多交流,反复阅读,用卡片式整理知识。让学生自主学*,自主展示,体验独立发现知识的快乐,便于形成以后主动学*的*惯。

  主要板块简说:

  1、情景导入,展示课件,激发学生兴趣。

  2、速读课文,学会圈点批注和提取重要信息,归纳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这是对七年级学生进行“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惯养成教育和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3、精读课文,揣摩语言,激励学生自主展示,初步体验学*语文的快乐。

  4、品读课文,合作研讨,与文本和作者对话,流露真情。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与文本对话,与作者交流,以便更好地发挥文本的教育价值。

  5、研读课文,共同探究,课外延伸,以读促写。阅读和写作是密不可分的。以读促写,以写辅读,相得益彰。

  6、分享学*的成功体验,整理归纳学法。让学生明白任何一种知识的学*,都有其规律。学*和思考要结合起来,养成边学*边总结,边积累边运用的学**惯。

  7、学会积累,用积累卡摘抄积累生词、多音字、好句。授人以渔,厚积薄发,学法在课内,功夫在课外。

  8、自由作业,快乐学*,开发利用语文综合性学*资源。将练*二变通为“请大家观察自己身边的一些小动物的特征*性等,并用一段话形象的表述出来。”更利于学生表现自己。

  9、美好祝福,把握今天,辉煌人生。渗透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理念。这一点在“小结与巩固”中表示明确。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2

各位老师:

  大家好,非常荣幸今天能跟各位老师做教学上的交流,因为我们一直接触的是人教版的课本,对河大版的课本只是在评优课时接触到一些,所以在这里,只是就《四季交响曲》一课,把我备课时的一些心得向大家作一汇报,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一、课程设计指导思想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而对于语文素养课标解释道:“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着力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综合能力。想要达到这个目的,每一课就要制订相应的学*目标。《课标》中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作为新课程的实验教材,冀教版教材吸收了*年来语文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成果,在阅读、写作方面的安排体现了新的语文教育观。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和要求,它致力于从三维目标上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我拿到教材之后,发现其中的确有不少新的东西,完全按照以前的模式来上就很难体现实验教材的价值。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认为这堂课的设计思想应该是从文本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充分的感受文本,调动积累,联系生活,生成并交流对文本的独到的感悟。此外,语文课堂上应该有朗朗读书声、热烈的讨论声,有思考和积极发言的时间和机会。

  二、内容分析

  第四单元属于散文单元,其中有两篇著名的散文《春》与《济南的冬天》,这两篇文章更多的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对自然的喜爱和抒发人生的感悟,《四季交响曲》是第四单元的第四篇文章,本文选自作者的散文集《心灵的笔记》。这是一篇歌咏大自然的散文作品,作者用自己的一双慧眼努力发现大自然四季容颜的变化,并用深刻的笔触抒写了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无论在语言形式,还是思想意境,都称得上一篇赏心悦目的佳作。但与以上两篇不同的是,作者的描写重点并没有放在四季各自不同的季节特征上,作者曾在本文的创作谈中说她写这篇文章是“用自己的目光去看待大自然……努力发现它们在不同季节的细微变化,并用自己的心灵与自然对话。”其对话的目的也就是“托物言志”。因此,理解作者的感情和人生信念,是掌握课文内容的关键。作者一向“崇尚真诚、善良、勇敢的品质崇尚拼搏、奉献的精神,对现实生活中的投机钻营者、自私自利者……抱着一种鄙弃的`态度”。而七年级学生由于生活阅历、思想认识等诸多方面的局限,对于本文主题的理解和把握不能深透到位。那么,先让学生理解了作者写作本文的思想基础,也就不难理解作品中透视出的社会的发展与变革,更不难理解其间蕴含的作者对人生及生命价值的特有感悟。解决了上述问题,学生就能理解本文颂扬美德,抨击陋*的主旋律。

  因此,我是这样确定该课文的学*目标的:

  知识与技能:学*本文景物描写中蕴含深刻哲理的写作手法,学*将景观人格化、形象化的诗一般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鉴赏能力、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赏析诗一般的语言;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作者对社会陋*的批判,对公*、公正、无私、善良、坦诚、拼搏等美德的热烈追求。

  三、学情分析

  这个阶段的学生刚由小学升入初中,朗读能力、阅读能力都不是很强,对抒情的哲理散文往往缺乏深刻的体会,对所谓“托物言志”概念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表层。针对这些实际情况,我主要从朗读入手,利用不同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在不断的“读”中逐步加深对“美”的体验,逐步感受四季中蕴含的哲理。在调动起学生积极情感的同时,引导学生赏析文章的美,品味写景的方法,以期让学生有所收获。

  这样一番分析之后,就形成了《四季交响曲》一课的具体教学方案,整个教学过程包括:导入、铺垫、品析、总结等环节。下面就其中重点的环节谈谈自己的设计思路。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人说,季节就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春是一个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夏是一个热情率直的小伙子,秋是稳重的中年人,成熟丰厚,冬则是亲善长者,端庄肃穆。女作家杨林勃用她清新优美的笔调向我们抒写了她对四季独特的感受,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的四季世界。

  思路:我的导语设计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下文品析四季形象作铺垫;二是使学生感受到四季不仅仅是自然现象,其中的深意也和我们的社会息息相关。导语形式很简单。在这里我想说的是,有的老师很看重导入语的设计,的确,精美的导入除了具有引入过渡的工具的作用外,还应该承载一定量的思想文化。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能让学生将之与课文内容对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激发学生的学*热情,开拓学生视野和思维。但相对于一篇课文而言,导入只是第一步,不能因为导语的效果而把相当的精力放在此,而忽略了对文本的研读。其实,干净简洁的导入开门见山,既能顺利过渡,又能节省时间,在*时的上课过程中可能更为实用。

  (二)教学结构的处理安排

  1.整个课程的安排采用了“板块式”的形式。

  第一板块:教学铺垫——字词积累

  饕餮 蛰伏 滥竽

  情愫 请柬 桑葚

  思路:这些是学生容易读错和理解上有困难的词。要使学生能够正确的理解文意,理解词义是关键,还要会读。所以字词的积累是赏析文章的前提,是学生积累语言,丰富语言的重要过程。这个过程不能省略。我觉得,在课堂上,不但让学生会识字,还要大声的朗读出来,这样学生的印象会更深刻。

  第二板块

  品读——整体感知、细节赏析

  思路:这是课堂讲授的主体部分,目的是通过反复的朗读,针对性的赏析,解决本课的教学重点,达到预先设定的教学目的。这个大板块中又分为三个小板块

  四季向我们走来——整体感知

  我们感悟了四季——美文赏析

  用心发现生活——拓展练*

  思路:基本的思想是“读——品——悟”的模式,以读带品,拓展训练,既是对文章内容的总结,也是对学生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的一个训练。“读”贯穿于始终。这个目的在讲课时基本达到了。

  第三板块

  总结

  思路:关于文中内容及知识点的总结实际已在第二板块中得到了解决,在这里是表达教师自己对大家的期望,为情感教育作结。

  关于“板块式”教学法

  我想跟大家交流一下我对“板块式”教学的一点想法。

  什么是“板块式”呢?板块式教学法是针对一节课,一篇课文而言的。把课文按照各个不同部分,分成几个“块”状的教学内容进行备课。这是为了授课时灵活使用而设定的。换种说法,也可以说它是一种教学设计的模式,或者说是一种教学设计的手法。

  我之所以采用它是因为考虑到“板块式”教学的几个优点,

  1.使课堂教学有序进行。其课堂教学结构清晰的表现为“一步一步地向前走”,课堂教学内容明显的表现为“一块一块的来落实”,将全课的教学板块连缀起来看,呈现出一种层进式的教学造型。

  2.由于教学中的每一个板块都着眼于解决教学内容的某一角度、某一侧面的问题,于是每个板块就是一种半独立的“小课”或叫“微型课”,这就需要精心地研读教材,优化、整合课文内容,提炼出可供进行教学的内容板块,提高课堂的授课效率。

  3.由于“板块”的出现,就需要考虑板块的切分与连缀,考虑板块之间的过渡与照应,考虑板块组合的科学性与艺术性,这就改变了常规的备课思路,让学生充分的占有时间,真正的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为实践活动的主体。

  板块式的教学思路由于有“板块”的划分有时会显得过于齐整、过于刚劲而不够柔和,也可以采用一些方法对其进行改进,可以淡化板块意识而操作手法大致不变,如运用艺术的穿插手法来自然的形成板块,如用文学性、情景性的语言来美化板块的命名等等。如:可以把板块设计为:积累、品读、感悟,也可以设计为学*活动一、学*活动二等等,比如我识字的板块的名称为“教学铺垫”,而从整篇文章来讲,文章语言优美含蓄,犹如一首动听的乐章。我在设计时,就把自己的整堂课看作一首乐章,所以板块就命名为“乐章”,这样可以使学生更细致的体会全文流畅的结构,以美的眼光来欣赏本文。

  这种形式也是余映潮老师的一个独创。给各位老师再举一个例子。

  课文:《紫藤萝瀑布》

  设计理念:美文需要美教。用“美”来结构全文的教学过程。大致过程是一一品味花之美,情之美,意之美。

  教学内容之一:学*积累

  1.作者简介。

  2.切进课文中"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这句话,简介作者写作本文的特殊背景。

  教学内容之二:认识课文

  听读课文,认读文中的生字,朗读课文。

  请同学们叙说自己的初读感受, 话题:你认为这篇课文是一篇什么样的课文。

  教学内容之三:品味文中的花之美

  1.同学们选读课文,自由朗读文中描写花之美的句段。

  2.话题讨论:说说自己品味到的描写花之美的句段并用朗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体味。

  教学内容之四:品味文中的情之美

  请同学们紧扣文中的字词句,体味作者在文中抒发的真挚情感。

  教学内容之五:晶昧文中的意之美

  教师指出,所谓"意",在这儿指文章中的"意味",即文章中意趣与情味,文章中让人觉得意味深长的地方。

  教学内容之六:课堂学*小结

  2.指导朗读,读出“味道”。

  古人说:三分文章七分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中学语文教材荟萃了诸多名篇佳作,其中有众多颇具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寄寓着各种撼人心魄的情愫意绪。它的美,不是单凭老师的分析、讲解学生能获得的。洪镇涛曾说:“读,是语文课的第一教学法,抓住了‘读’,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要领”。“操千曲而后知音,观千剑然后识器。”应在读中让学生从审美对象中获得美感,增强审美情趣,陶冶高雅情操。语文新课标的阶段目标第四学段(7-9年级)中指出:学生要“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注意加强对学生*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四季交响曲》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文章,语言凝练、隽永。是朗读的好材料。所以,在课上我非常重视学生的朗读。

  1。用“读”贯穿全文,形式多样。我在第一个板块中主要通过读的方来让学生初步感知四季的形象。形式有齐读、分组读、个人读等等。如:

  师:结合老师的提示,请你深入的认识我们的四季朋友,做出小结,并把相关的段落有感情的读出来。

  此外,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朗读的热情,我在阅读方式上也进行了小小的改变——变换人称。例如:

  冬天来了,带着冰刀,带着雪箭,带着威风凛凛的气势闯入了这个世界。冬天来了,万物都经受着一场严峻的考验。面对这场考验,世间的一切都在急剧地变化着。天上的星星重新组合起队形了;地上的山峰换上一副刚毅的面容了;树木的家族为节省开支甩掉豪华的服饰了;林中的野兽们不敢坐享其成,渐渐闭起饕餮之口了;小小的虫蛇们怕掉了队么?都蛰伏起来,积蓄着能量,去构筑明年辉煌的梦了。

  把文中的“冬天”改为“我”,学生以“我”的口吻铿锵的读着冬的严肃,仿佛自己就是这样一个严肃的法官,切身体会文中蕴含的哲理,效果还是不错的。

  在进行第二个小板块的教学时,学生进行美句赏析,我的要求是必须有感情的读出来,整体下来,学生读的时间非常多,应该说很好的理解了文章。

  2。加强指导,提高朗读质量。

  在学生朗读时,我强调要注意重音与节奏,并请学生进行示范朗读,效果不错,课堂气氛有了一个小小的高潮。如:

  夏天来了,是槐树花儿告诉我的,它赠我一串串洁白的珍珠;夏天来了,是紫红的桑葚告诉我的,它点染我一腔多彩的情愫。

  关于朗读

  关于这个环节,我有一些小的感悟。

  1.课堂上应该有教师的范读。随着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许多老师喜欢用名家名人的表演性朗读替代自己的范读。固然,多媒体上的朗读,普通话比较标准,朗读技巧比较娴熟,而且还常常配以色彩鲜艳夺目的画面,优美的音乐,似乎课堂的氛围更浓烈一些。但其实,它远远不如教师音色也许并不美发音也许并不标准的朗读亲切,真实,对学生的感染力影响力更大。曾听过余映潮老师的一节《三峡》示范课,给我印象深刻的是余老师范读课文时,抑扬顿挫,和风细雨,缓缓道来,真是一种美的享受。但余老师说他为了用普通话朗读,是下了一番功夫的。高声朗读成功后,他又练更难得低声朗读。在他的课上,学生总会像模像样的模仿他的朗读,去感受文字的美。在讲该课时,我担心时间的紧迫,没有范读,只是稍作点拨,但我发现学生的朗读还是停留在小学生一字一句拖长声音朗读的方式上,影响了朗读的效果。

  2.通过朗读让学生更好的接触文本,方式要多变,以提高学生读的兴趣。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对于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来说,语文课的朗读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创造能力相对比较弱一些,可他们的形象思维和模仿能力却要强得多,他们对课文内容、写作技巧等的学*还未产生很大的兴趣,却很热衷于朗读,对磁带的语调、教师的表情模仿得快、准。因此,初中的语文教学,朗读是必可少的。教材中的教读课、自读课都应不同程度的过好朗读关。学生可以通过朗读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和意味,既能受到熏陶感染,又能锻炼用语音描绘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以致能提高听、说和写作水*,加大语文为生活服务的力度。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朗读,检阅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感情倾向、认识水*和运用程度。读的方式,老师们可以依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情形的不同而有所选择有所变化。为的是努力让学生保持朗读的积极性。

  有一段时间,为了赶进度,节约课堂的时间,我总是把读课文的环节放在课下,让学生以预*的方式来解决,更少有朗读指导。有些偷懒的学生自然就不读,这样就造成了有一部分学生对课文内容不熟练,讲课就更不上,更重要的是,缺乏了朗读,就缺乏了对文章细致而美好的感悟,久而久之,学生审美的神经自然就会迟钝,脑海中留下的只能是对课文简单的分析和肢解之后的枯燥。

  3.注重朗读方法的指导。朗读教学的设计可以从重音、停顿、强调、语速等方面进行指导。仍拿余映潮老师的朗读指导做例子。他在讲《三峡》一课时,提出三个在读时应注意的问题,读好“领起”词的短暂拖音;读好四字词语的节拍;读好特别之处的顿音。在他的指导下,学生再读效果果然有了很大的改变。如:

  读好“领起”词的短暂拖音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至于/夏水襄陵 或/王命急宣 有时/朝发白帝

  虽/乘奔御风 则/素湍绿潭?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

  读好四字词语的节拍

  如:*/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读好特别之处的顿音

  如:清/荣/峻/茂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一篇文章这样读下来,非常漂亮。

  3.“主问题”的设置

  关于“主问题”

  在传统阅读教学中,字词的积累,标点、语法、修辞等的分析,文学以及文化常识的识记等等,繁琐、细碎、杂乱。有些课堂教学中,教师就某个重要的语段就能列举几个或十几个问题,知识点“沙化”现象严重。由于这样的教学大多带有静止、孤立等弊端,其着眼点往往不能牵一“练”而动全“篇”,缺少指向与渗透文章的“合力”。

  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这些过多、过细、过浅、过滥的提问而言的,就是指“主干问题”,它在课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能起主导作用、支撑作用,能让学生真正进行整体性阅读,从而提升学生的发展性学力。余映潮老师认为,“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立意高远的有质量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和粘合剂,在教学中呈现着“以一当十”的力量。

  如果一节课中分层次的出现几次“主问题”,那么就必然能形成几个教学的“板块”,这又使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深刻的变化。如:

  在讲课时,每一个板块我也尝试采用了这种办法,

  以“四季档案”的“主问题”来体会四季的特点,为理解文章解释的哲理打基础;第二板块以“请你从内容、修辞、用词上对文中的美句谈出自己的看法。”的“主问题”把握文章的语言。第三板块以“从下列词中任选一词,写一段话,表达思想感情”的思路让学生模仿,进行拓展。

  这样就避免了课堂繁琐的一问一答的形式,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来对文本进行较为细致的思考。说实在的,我的设计并非完全意义上的“主问题”,这只是一个尝试, “主问题”运用得好,在课文教学的初读阶段,可牵动对全篇课文的深刻理解;在课文教学的进行阶段,可形成明晰的课堂教学思路,形成学生呈主体性参与的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在深化阶段,可激发思考,引发讨论,深化理解,强化创造,形成波澜,酿造课堂教学的高潮。

  “主问题”的设计角度可从着眼于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分析课文、欣赏课文、探究课文的角度来进行,也可从多元的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多侧面地分析人物*惯形象、多角度的品析文中的美点妙处、多板块的积累文中的语言材料、多手法的对课文内容进行“再表达”的角度来设计。

  下面,用一个完整的教学构想来具体表现上述说法:

  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

  创意:以跳读为基础,设计三个“主问题”,用“自助”“探究”的形式,从不同的角度实现对课文的整体与读教学。

  1.请你用一则日记的形式记叙毕业典礼的经过。

  2.你对文中英子的父亲了解多少?结合课文的记叙说说你的印象。

  3.你认为爸爸对英子的影响有哪些?如果你是英子,你会对爸爸说什么?

  4.美文赏读

  作者杨林勃是个诗人,她的诗朴实秀丽,富有意境与哲理,在国内诗坛有一定的影响。人说诗文不分家,诗人出身的她写起散文来,自然别具一格。她把诗的意境与语言带入散文。她用抒情的笔法去叙事,用形象的语言去状物,因此作品中就有了诗的感应,诗的联想,诗的激情。它不但用凝练的语言描摹四季景物的变化,而且又含蓄的触摸到社会与灵魂的多个层面,充满哲思,撼人心惊,诗意盎然,意蕴深远。

  鉴于七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过深刻的分析只能让学生一头雾水,于是我适当降低了难度,以读带析,从学生接触过的分析用词、修辞方法入手,并结合课后设置的练*来体会语言凝练含蓄的特点。并给出一定的语言模式,目的也是降低难度。

  (1)赏析词句

  请你从内容、修辞、用词上对文中的美句谈出自己的看法。

  我认为, (句、词)美,因为 。

  学生选取的内容还是比较广泛的。如:

  冬天来了,带着冰刀,带着雪箭,带着威风凛凛的气势闯入了这个世界。——修辞:拟人、排比,写出天寒水冷,万物肃杀的景象。

  圆圆的果实,圆圆的豆谷,仿佛给这一年画上一个个圆满的句号。——用词:“园园、圆满、一年,一个个”描摹形象,限制范围,突出特点。

  她带来生命,复活了香花也复活了毒草;她带来了音乐,唤醒了沉寂也生出噪乱;她捧出了绿色,画出了明媚也增长了阴影;她赐予了温暖,创造了舒适也生出了困倦。——对比的手法,写春天的无私善良

  在分析的过程中,学生找出的句子要带感情地去读,一是强化朗读意识,二可以通过带感情的朗读,使学生更好的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

  (2)学生赞辞是在原文基础上的总结,在总结的过程中要对所学的内容做一梳理,又要有自己的感悟,既是对理解文章主题的的升华,又是一次练笔的。事先给出例句,便于学生模仿,也降低了难度。

  把心中的赞词献给你钟爱的季节。

  我喜欢你, ,因为 。

  (3)音乐的加入。

  马克思说:“只有音乐才唤醒人的艺术感觉。”自古以来文学与音乐就有着难解之缘,优美的音乐流入语文课堂,在营造了美的意境的同时,加深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审美的鉴赏离不开想象,阅读文学作品,往往容易禁锢在文字里,但在音乐所展现的虚渺空灵的世界里,人们的想象可以自由驰骋,思维更具发散性。

  这个环节的目的是把学生带入到美的情境中,使学生深入的体会美、感悟美,进而感受美的境界。通过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的目的。

  五、教后反思

  作为一节公开课,我努力发挥自己授课的特长,

  1.从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考虑到他们对文章中揭示的人生哲理不能透彻的理解,从欣赏的角度年入手,降低难度。

  2.以读为主,各种朗读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反复的诵读中体味情感。

  3.形式上力求有一定的个性化的设计,不希望落入俗套。

  4。在时间的安排上,我很注意张弛有度的设计,其实,一堂课的节奏就比如一篇生动的小说,也有开端、发展、高潮与结局,如果把每个板块看成是其中的一部分的话,导入1分钟,字词4分钟,整体感悟朗读12分钟,品析20分钟,拓展5分钟,总结1分钟。有铺垫,也有高潮。我也在尝试着使自己的课上得有波澜。

  关于备课

  在这里我还想说几点关于备课的感悟。

  1.*时多看书,多学*,多积累

  上完一堂课下来,我觉得最累的阶段不是讲课,而是调动自己的积累备课的过程。我越来越感受到了*时积累的重要性。“书到用时方恨少”,我没有教过冀教版的教材,对于这篇文章的了解更少,脑海中似乎根本无“米”下锅。时间紧迫,我感到了上课时从没有的紧张感。

  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似乎越来越不太关于于*时的积累,一个旧教案,一本参考书,成了我备课的全部,更在*时以班主任工作忙为借口而懒得仔细备课了。余映潮老师的讲学给了我很大的震撼。与老师示意教研员的身份,在50岁时才登上讲台的。在这之前,他写下了《中学语文教案品评100篇》广泛接触各种不同的课堂创意,他自己定了许多教育专刊,每一篇文章都作了详细的笔记,其间又发表了中学语文教学教研各类文章*千篇。“厚积”才能“薄发”,多年的积累使余老师信心十足地登上讲台,独创了“板块式”教学思路和“主问题”设置的教学实践。而上课备课都是他在自己业余的时间完成的。

  余老师说:“走向成功的重要前提是占有时间,勤奋学*;发展自己的基本要求是钻研教学,突破专题。”“语文教师的第一‘课外’阅读是语文专业报刊,语文教师的第一科研能力是提炼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在课堂上怎样指导学生脑力劳动时说“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10倍、多20倍,以便能够应付自如的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挑选出最重要的来讲。如果我知道的东西比我教给学生的东西多20倍,那么我在课堂上的思想和语言就不知不觉地是针对学生而产生的”。在谈到教师的教育素养时又说:“为什么教师要懂得那些课堂上并不学*的东西以及那些跟中学所学的教材没有直接联系的东西呢?这是因为:关于学校教学大纲的知识对于教师来说,应当只是他的知识视野中的起码常识。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的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一个教师如果在备课时没有充分拓展自己的视野,而只是对单个文本的内容、课堂教学形式、媒体的选用等孜孜以求,就如同将房子建在沙滩上一样,无论房子的样式多么别致,房子的装修多么精美,都不是一间好房子。

  选入课本中的内容如同海面上的冰山,只有八分之一凸现在水面上,如果想了解这八分之一就需要了解水下更多的部分。不仅需要对教材和教参做深入细致的研读,而其需要自觉地广泛涉猎有关的知识,像海绵吸水一样吸取有用的信息,增加一些可以称为“背景”的东西,并把这些东西进行内化,变成对教学有用的东西,这样,文本在学生眼前就不再是孤立出现的一株植物,而是有着深蓝色天空做映衬的一幅图画。

  这就需要我们静下心来,好好做一些事情。余老师说:“做珍惜时间的人,做严谨谦逊的人,做勤劳刻苦的人,做热情善良的人,做胸怀大度的人,作坚持不懈的人。”

  2.吃透课本,创意设计

  余老师说:“语文教师的任务,是把教材读‘厚’,把教材教‘薄’”,我们能否图利《教参》,脱离网络的拷贝,精心钻研课本,拿出自己的创意呢?

  记得曾有机会在一所学校里听三位教师教这篇课文,都是按着盼春、绘春、赞春的顺序里清理文章思路,都是按照顺序用了五幅图概括绘春部分的具体内容,虽然教师不同,学生不同,教法几乎完全相同,很难看出那位教师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听完课后,我曾有过一个假想:如果没有《教学参考书》,三位教师都去独立的处理教材,设计教学方案,恐怕就不会出现那么多的“相同”。毕竟每一个人阅读教材后的感受存在着差异,毕竟每一个人处理教材的能力有高下之分。而“差异”和“高下”正是产生教学多样化的条件,事实本该如此。现在,因为大家都按照《教学参考书》上课,教师们对教材的独特体验和感受没有在教学中反映出来,他们所做的只是《教学参考是》代言人的工作。这种现象,不是偶然的,是较为普遍存在、大家都*以为常了的“不正常”。

  固然,《教学参考书》有它的积极作用,诸如提供一些背景材料、研究资料、教学设计等,帮助教师拓展视野,开启思路。如果用《教学参考书》取代了教师自己对教材直接的阅读体验,取代了教师自己量力而行地教学设计,那么,就违背了《教学参考书》编写者的初衷。实施新课程后,《教参》的编写有了进一步的改进,资料性的作用加强了,目的就是要引导教师“决定性的战役自己打”。钱梦龙先生指出:“看一位教师是否成熟,主要标志有两条:一条是在教育思想上是不是有明确、一贯的追求,另一条是有没有独立处理教材的能力。”因此,在教学生,我们还真的在这两个方面下一番大的功夫。

  在去年11月份,我校邀请余映潮老师来我校讲学,与老师精巧的课程设计,完美的重点提炼让我们大开眼界。但更令我们震撼的是余老师每一篇课文的备课材料都将*万字,从自己对文种感情的理解,到某句话的含义,甚至细致到对某一个字的理解。余老师都一一作了记录。余老师的每一篇课文都有三种以上的教案设计,他说,在不同的地方讲同一篇课文,我的教案都是不一样的。而一次讲座,他的讲义竟打印了整整73张,特级教师于漪曾在《于漪文集》的自序里写道:“要潜心钻研教材,取得试试用教材带领学生学好语文的主动权。查检资料,独立分析,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从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一篇篇课文反复推敲、研究、把文章的脉络、篇章的构成、语言的运用、作者的思路等等,弄得一清如水,力求使教材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或许是参考资料少的缘故吧,我反而能够集中精神,精心研读文本本身,有了很多新的想法。在准备讲课的时候,我首先做的就是撇开资料,像老师要求学生一样的朗读、默读课文,印象中反复读课文将*百遍,学*目标该如何确立?应该以怎样的方法指导朗读?重点品析新文章的那一点?每考虑一个问题,就要对文章进行一篇系统地研读。就在这一遍遍的“读”的过程中,作者的思路,文章的重点也在我的脑海中渐渐由模糊变得清楚起来。这样的创意一定是自己的。

  以上是我在上课之后的一些感悟,其中有很多不成熟的想法,请各位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3

各位老师:

  大家好,非常荣幸今天能跟各位老师做教学上的交流,因为我们一直接触的是人教版的课本,对河大版的课本只是在评优课时接触到一些,所以在这里,只是就《四季交响曲》一课,把我备课时的一些心得向大家作一汇报,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一、课程设计指导思想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而对于语文素养课标解释道:“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着力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综合能力。想要达到这个目的,每一课就要制订相应的学*目标。《课标》中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作为新课程的实验教材,冀教版教材吸收了*年来语文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成果,在阅读、写作方面的安排体现了新的语文教育观。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和要求,它致力于从三维目标上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我拿到教材之后,发现其中的确有不少新的东西,完全按照以前的模式来上就很难体现实验教材的价值。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认为这堂课的设计思想应该是从文本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充分的感受文本,调动积累,联系生活,生成并交流对文本的独到的感悟。此外,语文课堂上应该有朗朗读书声、热烈的讨论声,有思考和积极发言的时间和机会。

  二、内容分析

  第四单元属于散文单元,其中有两篇著名的散文《春》与《济南的冬天》,这两篇文章更多的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对自然的喜爱和抒发人生的感悟,《四季交响曲》是第四单元的第四篇文章,本文选自作者的散文集《心灵的笔记》。这是一篇歌咏大自然的散文作品,作者用自己的一双慧眼努力发现大自然四季容颜的变化,并用深刻的笔触抒写了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无论在语言形式,还是思想意境,都称得上一篇赏心悦目的佳作。但与以上两篇不同的是,作者的描写重点并没有放在四季各自不同的季节特征上,作者曾在本文的创作谈中说她写这篇文章是“用自己的目光去看待大自然……努力发现它们在不同季节的细微变化,并用自己的心灵与自然对话。”其对话的目的也就是“托物言志”。因此,理解作者的感情和人生信念,是掌握课文内容的关键。作者一向“崇尚真诚、善良、勇敢的品质崇尚拼搏、奉献的精神,对现实生活中的投机钻营者、自私自利者……抱着一种鄙弃的态度”。而七年级学生由于生活阅历、思想认识等诸多方面的局限,对于本文主题的理解和把握不能深透到位。那么,先让学生理解了作者写作本文的思想基础,也就不难理解作品中透视出的社会的发展与变革,更不难理解其间蕴含的作者对人生及生命价值的特有感悟。解决了上述问题,学生就能理解本文颂扬美德,抨击陋*的主旋律。

  因此,我是这样确定该课文的学*目标的:

  知识与技能:学*本文景物描写中蕴含深刻哲理的写作手法,学*将景观人格化、形象化的诗一般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鉴赏能力、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赏析诗一般的语言;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作者对社会陋*的批判,对公*、公正、无私、善良、坦诚、拼搏等美德的热烈追求。

  三、学情分析

  这个阶段的学生刚由小学升入初中,朗读能力、阅读能力都不是很强,对抒情的哲理散文往往缺乏深刻的体会,对所谓“托物言志”概念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表层。针对这些实际情况,我主要从朗读入手,利用不同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在不断的“读”中逐步加深对“美”的体验,逐步感受四季中蕴含的哲理。在调动起学生积极情感的同时,引导学生赏析文章的美,品味写景的方法,以期让学生有所收获。

  这样一番分析之后,就形成了《四季交响曲》一课的具体教学方案,整个教学过程包括:导入、铺垫、品析、总结等环节。下面就其中重点的环节谈谈自己的设计思路。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人说,季节就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春是一个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夏是一个热情率直的小伙子,秋是稳重的中年人,成熟丰厚,冬则是亲善长者,端庄肃穆。女作家杨林勃用她清新优美的笔调向我们抒写了她对四季独特的感受,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的四季世界。

  思路:我的导语设计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下文品析四季形象作铺垫;二是使学生感受到四季不仅仅是自然现象,其中的深意也和我们的社会息息相关。导语形式很简单。在这里我想说的是,有的老师很看重导入语的设计,的确,精美的导入除了具有引入过渡的工具的作用外,还应该承载一定量的思想文化。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能让学生将之与课文内容对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激发学生的学*热情,开拓学生视野和思维。但相对于一篇课文而言,导入只是第一步,不能因为导语的效果而把相当的精力放在此,而忽略了对文本的研读。其实,干净简洁的导入开门见山,既能顺利过渡,又能节省时间,在*时的上课过程中可能更为实用。

  (二)教学结构的处理安排

  1.整个课程的安排采用了“板块式”的形式。

  第一板块:教学铺垫——字词积累

  饕餮 蛰伏 滥竽

  情愫 请柬 桑葚

  思路:这些是学生容易读错和理解上有困难的词。要使学生能够正确的理解文意,理解词义是关键,还要会读。所以字词的积累是赏析文章的前提,是学生积累语言,丰富语言的重要过程。这个过程不能省略。我觉得,在课堂上,不但让学生会识字,还要大声的朗读出来,这样学生的印象会更深刻。

  第二板块

  品读——整体感知、细节赏析

  思路:这是课堂讲授的主体部分,目的是通过反复的朗读,针对性的赏析,解决本课的教学重点,达到预先设定的教学目的。这个大板块中又分为三个小板块

  四季向我们走来——整体感知

  我们感悟了四季——美文赏析

  用心发现生活——拓展练*

  思路:基本的思想是“读——品——悟”的模式,以读带品,拓展训练,既是对文章内容的总结,也是对学生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的一个训练。“读”贯穿于始终。这个目的在讲课时基本达到了。

  第三板块

  总结

  思路:关于文中内容及知识点的总结实际已在第二板块中得到了解决,在这里是表达教师自己对大家的期望,为情感教育作结。

  关于“板块式”教学法

  我想跟大家交流一下我对“板块式”教学的一点想法。

  什么是“板块式”呢?板块式教学法是针对一节课,一篇课文而言的。把课文按照各个不同部分,分成几个“块”状的教学内容进行备课。这是为了授课时灵活使用而设定的。换种说法,也可以说它是一种教学设计的模式,或者说是一种教学设计的手法。

  我之所以采用它是因为考虑到“板块式”教学的几个优点,

  1.使课堂教学有序进行。其课堂教学结构清晰的表现为“一步一步地向前走”,课堂教学内容明显的表现为“一块一块的来落实”,将全课的教学板块连缀起来看,呈现出一种层进式的教学造型。

  2.由于教学中的每一个板块都着眼于解决教学内容的某一角度、某一侧面的问题,于是每个板块就是一种半独立的“小课”或叫“微型课”,这就需要精心地研读教材,优化、整合课文内容,提炼出可供进行教学的内容板块,提高课堂的授课效率。

  3.由于“板块”的出现,就需要考虑板块的切分与连缀,考虑板块之间的过渡与照应,考虑板块组合的科学性与艺术性,这就改变了常规的备课思路,让学生充分的占有时间,真正的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为实践活动的主体。

  板块式的教学思路由于有“板块”的划分有时会显得过于齐整、过于刚劲而不够柔和,也可以采用一些方法对其进行改进,可以淡化板块意识而操作手法大致不变,如运用艺术的穿插手法来自然的形成板块,如用文学性、情景性的语言来美化板块的命名等等。如:可以把板块设计为:积累、品读、感悟,也可以设计为学*活动一、学*活动二等等,比如我识字的板块的名称为“教学铺垫”,而从整篇文章来讲,文章语言优美含蓄,犹如一首动听的乐章。我在设计时,就把自己的整堂课看作一首乐章,所以板块就命名为“乐章”,这样可以使学生更细致的体会全文流畅的结构,以美的眼光来欣赏本文。

  这种形式也是余映潮老师的一个独创。给各位老师再举一个例子。

  课文:《紫藤萝瀑布》

  设计理念:美文需要美教。用“美”来结构全文的教学过程。大致过程是一一品味花之美,情之美,意之美。

  教学内容之一:学*积累

  1.作者简介。

  2.切进课文中"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这句话,简介作者写作本文的特殊背景。

  教学内容之二:认识课文

  听读课文,认读文中的生字,朗读课文。

  请同学们叙说自己的初读感受, 话题:你认为这篇课文是一篇什么样的课文。

  教学内容之三:品味文中的花之美

  1.同学们选读课文,自由朗读文中描写花之美的句段。

  2.话题讨论:说说自己品味到的描写花之美的句段并用朗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体味。

  教学内容之四:品味文中的情之美

  请同学们紧扣文中的字词句,体味作者在文中抒发的真挚情感。

  教学内容之五:晶昧文中的意之美

  教师指出,所谓"意",在这儿指文章中的"意味",即文章中意趣与情味,文章中让人觉得意味深长的地方。

  教学内容之六:课堂学*小结

  2.指导朗读,读出“味道”。

  古人说:三分文章七分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中学语文教材荟萃了诸多名篇佳作,其中有众多颇具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寄寓着各种撼人心魄的情愫意绪。它的美,不是单凭老师的分析、讲解学生能获得的。洪镇涛曾说:“读,是语文课的第一教学法,抓住了‘读’,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要领”。“操千曲而后知音,观千剑然后识器。”应在读中让学生从审美对象中获得美感,增强审美情趣,陶冶高雅情操。语文新课标的阶段目标第四学段(7-9年级)中指出:学生要“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注意加强对学生*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四季交响曲》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文章,语言凝练、隽永。是朗读的好材料。所以,在课上我非常重视学生的朗读。

  1。用“读”贯穿全文,形式多样。我在第一个板块中主要通过读的方来让学生初步感知四季的形象。形式有齐读、分组读、个人读等等。如:

  师:结合老师的提示,请你深入的认识我们的四季朋友,做出小结,并把相关的段落有感情的读出来。

  此外,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朗读的热情,我在阅读方式上也进行了小小的改变——变换人称。例如:

  冬天来了,带着冰刀,带着雪箭,带着威风凛凛的气势闯入了这个世界。冬天来了,万物都经受着一场严峻的考验。面对这场考验,世间的一切都在急剧地变化着。天上的星星重新组合起队形了;地上的山峰换上一副刚毅的面容了;树木的家族为节省开支甩掉豪华的服饰了;林中的野兽们不敢坐享其成,渐渐闭起饕餮之口了;小小的虫蛇们怕掉了队么?都蛰伏起来,积蓄着能量,去构筑明年辉煌的梦了。

  把文中的“冬天”改为“我”,学生以“我”的口吻铿锵的读着冬的严肃,仿佛自己就是这样一个严肃的法官,切身体会文中蕴含的哲理,效果还是不错的。

  在进行第二个小板块的教学时,学生进行美句赏析,我的要求是必须有感情的读出来,整体下来,学生读的时间非常多,应该说很好的理解了文章。

  2。加强指导,提高朗读质量。

  在学生朗读时,我强调要注意重音与节奏,并请学生进行示范朗读,效果不错,课堂气氛有了一个小小的高潮。如:

  夏天来了,是槐树花儿告诉我的,它赠我一串串洁白的珍珠;夏天来了,是紫红的桑葚告诉我的,它点染我一腔多彩的情愫。

  关于朗读

  关于这个环节,我有一些小的感悟。

  1.课堂上应该有教师的范读。随着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许多老师喜欢用名家名人的表演性朗读替代自己的范读。固然,多媒体上的朗读,普通话比较标准,朗读技巧比较娴熟,而且还常常配以色彩鲜艳夺目的画面,优美的音乐,似乎课堂的氛围更浓烈一些。但其实,它远远不如教师音色也许并不美发音也许并不标准的朗读亲切,真实,对学生的感染力影响力更大。曾听过余映潮老师的一节《三峡》示范课,给我印象深刻的是余老师范读课文时,抑扬顿挫,和风细雨,缓缓道来,真是一种美的享受。但余老师说他为了用普通话朗读,是下了一番功夫的。高声朗读成功后,他又练更难得低声朗读。在他的课上,学生总会像模像样的模仿他的朗读,去感受文字的美。在讲该课时,我担心时间的紧迫,没有范读,只是稍作点拨,但我发现学生的朗读还是停留在小学生一字一句拖长声音朗读的方式上,影响了朗读的效果。

  2.通过朗读让学生更好的接触文本,方式要多变,以提高学生读的兴趣。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对于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来说,语文课的朗读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创造能力相对比较弱一些,可他们的形象思维和模仿能力却要强得多,他们对课文内容、写作技巧等的学*还未产生很大的兴趣,却很热衷于朗读,对磁带的语调、教师的表情模仿得快、准。因此,初中的语文教学,朗读是必可少的。教材中的教读课、自读课都应不同程度的过好朗读关。学生可以通过朗读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和意味,既能受到熏陶感染,又能锻炼用语音描绘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以致能提高听、说和写作水*,加大语文为生活服务的力度。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朗读,检阅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感情倾向、认识水*和运用程度。读的方式,老师们可以依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情形的不同而有所选择有所变化。为的是努力让学生保持朗读的积极性。

  有一段时间,为了赶进度,节约课堂的时间,我总是把读课文的环节放在课下,让学生以预*的方式来解决,更少有朗读指导。有些偷懒的学生自然就不读,这样就造成了有一部分学生对课文内容不熟练,讲课就更不上,更重要的是,缺乏了朗读,就缺乏了对文章细致而美好的感悟,久而久之,学生审美的神经自然就会迟钝,脑海中留下的只能是对课文简单的分析和肢解之后的枯燥。

  3.注重朗读方法的指导。朗读教学的设计可以从重音、停顿、强调、语速等方面进行指导。仍拿余映潮老师的朗读指导做例子。他在讲《三峡》一课时,提出三个在读时应注意的问题,读好“领起”词的短暂拖音;读好四字词语的节拍;读好特别之处的顿音。在他的指导下,学生再读效果果然有了很大的改变。如:

  读好“领起”词的短暂拖音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至于/夏水襄陵 或/王命急宣 有时/朝发白帝

  虽/乘奔御风 则/素湍绿潭?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

  读好四字词语的节拍

  如:*/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读好特别之处的顿音

  如:清/荣/峻/茂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一篇文章这样读下来,非常漂亮。

  3.“主问题”的设置

  关于“主问题”

  在传统阅读教学中,字词的积累,标点、语法、修辞等的分析,文学以及文化常识的识记等等,繁琐、细碎、杂乱。有些课堂教学中,教师就某个重要的语段就能列举几个或十几个问题,知识点“沙化”现象严重。由于这样的教学大多带有静止、孤立等弊端,其着眼点往往不能牵一“练”而动全“篇”,缺少指向与渗透文章的“合力”。

  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这些过多、过细、过浅、过滥的提问而言的,就是指“主干问题”,它在课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能起主导作用、支撑作用,能让学生真正进行整体性阅读,从而提升学生的发展性学力。余映潮老师认为,“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立意高远的有质量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和粘合剂,在教学中呈现着“以一当十”的力量。

  如果一节课中分层次的出现几次“主问题”,那么就必然能形成几个教学的“板块”,这又使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深刻的变化。如:

  在讲课时,每一个板块我也尝试采用了这种办法,

  以“四季档案”的“主问题”来体会四季的特点,为理解文章解释的哲理打基础;第二板块以“请你从内容、修辞、用词上对文中的美句谈出自己的看法。”的“主问题”把握文章的语言。第三板块以“从下列词中任选一词,写一段话,表达思想感情”的思路让学生模仿,进行拓展。

  这样就避免了课堂繁琐的一问一答的形式,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来对文本进行较为细致的思考。说实在的,我的设计并非完全意义上的“主问题”,这只是一个尝试, “主问题”运用得好,在课文教学的初读阶段,可牵动对全篇课文的深刻理解;在课文教学的进行阶段,可形成明晰的课堂教学思路,形成学生呈主体性参与的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在深化阶段,可激发思考,引发讨论,深化理解,强化创造,形成波澜,酿造课堂教学的高潮。

  “主问题”的设计角度可从着眼于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分析课文、欣赏课文、探究课文的角度来进行,也可从多元的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多侧面地分析人物*惯形象、多角度的品析文中的美点妙处、多板块的积累文中的语言材料、多手法的对课文内容进行“再表达”的角度来设计。

  下面,用一个完整的教学构想来具体表现上述说法:

  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

  创意:以跳读为基础,设计三个“主问题”,用“自助”“探究”的形式,从不同的角度实现对课文的整体与读教学。

  1.请你用一则日记的形式记叙毕业典礼的经过。

  2.你对文中英子的父亲了解多少?结合课文的记叙说说你的印象。

  3.你认为爸爸对英子的影响有哪些?如果你是英子,你会对爸爸说什么?

  4.美文赏读

  作者杨林勃是个诗人,她的诗朴实秀丽,富有意境与哲理,在国内诗坛有一定的影响。人说诗文不分家,诗人出身的她写起散文来,自然别具一格。她把诗的意境与语言带入散文。她用抒情的笔法去叙事,用形象的语言去状物,因此作品中就有了诗的感应,诗的联想,诗的激情。它不但用凝练的语言描摹四季景物的变化,而且又含蓄的触摸到社会与灵魂的多个层面,充满哲思,撼人心惊,诗意盎然,意蕴深远。

  鉴于七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过深刻的分析只能让学生一头雾水,于是我适当降低了难度,以读带析,从学生接触过的分析用词、修辞方法入手,并结合课后设置的练*来体会语言凝练含蓄的特点。并给出一定的语言模式,目的也是降低难度。

  (1)赏析词句

  请你从内容、修辞、用词上对文中的美句谈出自己的看法。

  我认为, (句、词)美,因为 。

  学生选取的内容还是比较广泛的。如:

  冬天来了,带着冰刀,带着雪箭,带着威风凛凛的气势闯入了这个世界。——修辞:拟人、排比,写出天寒水冷,万物肃杀的景象。

  圆圆的果实,圆圆的豆谷,仿佛给这一年画上一个个圆满的句号。——用词:“园园、圆满、一年,一个个”描摹形象,限制范围,突出特点。

  她带来生命,复活了香花也复活了毒草;她带来了音乐,唤醒了沉寂也生出噪乱;她捧出了绿色,画出了明媚也增长了阴影;她赐予了温暖,创造了舒适也生出了困倦。——对比的手法,写春天的无私善良

  在分析的过程中,学生找出的句子要带感情地去读,一是强化朗读意识,二可以通过带感情的朗读,使学生更好的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

  (2)学生赞辞是在原文基础上的总结,在总结的过程中要对所学的内容做一梳理,又要有自己的感悟,既是对理解文章主题的的升华,又是一次练笔的。事先给出例句,便于学生模仿,也降低了难度。

  把心中的赞词献给你钟爱的季节。

  我喜欢你, ,因为 。

  (3)音乐的加入。

  马克思说:“只有音乐才唤醒人的艺术感觉。”自古以来文学与音乐就有着难解之缘,优美的音乐流入语文课堂,在营造了美的意境的同时,加深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审美的鉴赏离不开想象,阅读文学作品,往往容易禁锢在文字里,但在音乐所展现的虚渺空灵的世界里,人们的想象可以自由驰骋,思维更具发散性。

  这个环节的目的是把学生带入到美的情境中,使学生深入的体会美、感悟美,进而感受美的境界。通过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的目的。

  五、教后反思

  作为一节公开课,我努力发挥自己授课的特长,

  1.从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考虑到他们对文章中揭示的人生哲理不能透彻的理解,从欣赏的角度年入手,降低难度。

  2.以读为主,各种朗读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反复的诵读中体味情感。

  3.形式上力求有一定的个性化的设计,不希望落入俗套。

  4。在时间的安排上,我很注意张弛有度的设计,其实,一堂课的节奏就比如一篇生动的小说,也有开端、发展、高潮与结局,如果把每个板块看成是其中的一部分的话,导入1分钟,字词4分钟,整体感悟朗读12分钟,品析20分钟,拓展5分钟,总结1分钟。有铺垫,也有高潮。我也在尝试着使自己的课上得有波澜。

  关于备课

  在这里我还想说几点关于备课的感悟。

  1.*时多看书,多学*,多积累

  上完一堂课下来,我觉得最累的阶段不是讲课,而是调动自己的积累备课的过程。我越来越感受到了*时积累的重要性。“书到用时方恨少”,我没有教过冀教版的教材,对于这篇文章的了解更少,脑海中似乎根本无“米”下锅。时间紧迫,我感到了上课时从没有的紧张感。

  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似乎越来越不太关于于*时的积累,一个旧教案,一本参考书,成了我备课的全部,更在*时以班主任工作忙为借口而懒得仔细备课了。余映潮老师的讲学给了我很大的震撼。与老师示意教研员的身份,在50岁时才登上讲台的。在这之前,他写下了《中学语文教案品评100篇》广泛接触各种不同的课堂创意,他自己定了许多教育专刊,每一篇文章都作了详细的笔记,其间又发表了中学语文教学教研各类文章*千篇。“厚积”才能“薄发”,多年的积累使余老师信心十足地登上讲台,独创了“板块式”教学思路和“主问题”设置的教学实践。而上课备课都是他在自己业余的时间完成的。

  余老师说:“走向成功的重要前提是占有时间,勤奋学*;发展自己的基本要求是钻研教学,突破专题。”“语文教师的第一‘课外’阅读是语文专业报刊,语文教师的第一科研能力是提炼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在课堂上怎样指导学生脑力劳动时说“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10倍、多20倍,以便能够应付自如的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挑选出最重要的来讲。如果我知道的东西比我教给学生的东西多20倍,那么我在课堂上的思想和语言就不知不觉地是针对学生而产生的”。在谈到教师的教育素养时又说:“为什么教师要懂得那些课堂上并不学*的东西以及那些跟中学所学的教材没有直接联系的东西呢?这是因为:关于学校教学大纲的知识对于教师来说,应当只是他的知识视野中的起码常识。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的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一个教师如果在备课时没有充分拓展自己的视野,而只是对单个文本的内容、课堂教学形式、媒体的选用等孜孜以求,就如同将房子建在沙滩上一样,无论房子的样式多么别致,房子的装修多么精美,都不是一间好房子。

  选入课本中的内容如同海面上的冰山,只有八分之一凸现在水面上,如果想了解这八分之一就需要了解水下更多的部分。不仅需要对教材和教参做深入细致的研读,而其需要自觉地广泛涉猎有关的知识,像海绵吸水一样吸取有用的信息,增加一些可以称为“背景”的东西,并把这些东西进行内化,变成对教学有用的东西,这样,文本在学生眼前就不再是孤立出现的一株植物,而是有着深蓝色天空做映衬的一幅图画。

  这就需要我们静下心来,好好做一些事情。余老师说:“做珍惜时间的人,做严谨谦逊的人,做勤劳刻苦的人,做热情善良的人,做胸怀大度的人,作坚持不懈的人。”

  2.吃透课本,创意设计

  余老师说:“语文教师的任务,是把教材读‘厚’,把教材教‘薄’”,我们能否图利《教参》,脱离网络的拷贝,精心钻研课本,拿出自己的创意呢?

  记得曾有机会在一所学校里听三位教师教这篇课文,都是按着盼春、绘春、赞春的顺序里清理文章思路,都是按照顺序用了五幅图概括绘春部分的具体内容,虽然教师不同,学生不同,教法几乎完全相同,很难看出那位教师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听完课后,我曾有过一个假想:如果没有《教学参考书》,三位教师都去独立的处理教材,设计教学方案,恐怕就不会出现那么多的“相同”。毕竟每一个人阅读教材后的感受存在着差异,毕竟每一个人处理教材的能力有高下之分。而“差异”和“高下”正是产生教学多样化的条件,事实本该如此。现在,因为大家都按照《教学参考书》上课,教师们对教材的独特体验和感受没有在教学中反映出来,他们所做的只是《教学参考是》代言人的工作。这种现象,不是偶然的,是较为普遍存在、大家都*以为常了的“不正常”。

  固然,《教学参考书》有它的积极作用,诸如提供一些背景材料、研究资料、教学设计等,帮助教师拓展视野,开启思路。如果用《教学参考书》取代了教师自己对教材直接的阅读体验,取代了教师自己量力而行地教学设计,那么,就违背了《教学参考书》编写者的初衷。实施新课程后,《教参》的编写有了进一步的改进,资料性的作用加强了,目的就是要引导教师“决定性的战役自己打”。钱梦龙先生指出:“看一位教师是否成熟,主要标志有两条:一条是在教育思想上是不是有明确、一贯的追求,另一条是有没有独立处理教材的能力。”因此,在教学生,我们还真的在这两个方面下一番大的功夫。

  在去年11月份,我校邀请余映潮老师来我校讲学,与老师精巧的课程设计,完美的重点提炼让我们大开眼界。但更令我们震撼的是余老师每一篇课文的备课材料都将*万字,从自己对文种感情的理解,到某句话的含义,甚至细致到对某一个字的理解。余老师都一一作了记录。余老师的每一篇课文都有三种以上的教案设计,他说,在不同的地方讲同一篇课文,我的教案都是不一样的`。而一次讲座,他的讲义竟打印了整整73张,特级教师于漪曾在《于漪文集》的自序里写道:“要潜心钻研教材,取得试试用教材带领学生学好语文的主动权。查检资料,独立分析,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从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一篇篇课文反复推敲、研究、把文章的脉络、篇章的构成、语言的运用、作者的思路等等,弄得一清如水,力求使教材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或许是参考资料少的缘故吧,我反而能够集中精神,精心研读文本本身,有了很多新的想法。在准备讲课的时候,我首先做的就是撇开资料,像老师要求学生一样的朗读、默读课文,印象中反复读课文将*百遍,学*目标该如何确立?应该以怎样的方法指导朗读?重点品析新文章的那一点?每考虑一个问题,就要对文章进行一篇系统地研读。就在这一遍遍的“读”的过程中,作者的思路,文章的重点也在我的脑海中渐渐由模糊变得清楚起来。这样的创意一定是自己的。

  以上是我在上课之后的一些感悟,其中有很多不成熟的想法,请各位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4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你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散步》。莫怀戚先生所写的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散步》是义务教育课程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它不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家人散步时互敬互爱、融洽和睦的画卷,更为我们谱写了一曲尊老爱幼的颂歌。相信随着作者一家人散步过后,我们每一位朋友都会陶然沉醉于家的温馨和美之中,也会浸润在血浓于水的暖暖亲情里,更会加倍珍惜我们生命历程中的每一个落日和朝阳。

  一、课标与文本关系:

  《新课标》强调审美体验,注重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用情感和心灵去感受、欣赏、评价文学作品,进而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单元的主题是人生体验。集人性美、情感美、景物美和语言美于一体的《散步》要想在"人生体验"中达到体验人生的目的,就需要学生真正走进文本,用心灵和情感去感受、体悟。

  二、学情分析

  根据课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课的重要目的之一是要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本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由于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的误导,许多学生亲情观念淡薄,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伦理准则,因此需要教师进一步加强教育。

  三、教学目标:

  基于《新课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提高审美情趣;2、合作、探究、揣摩关键词句的含义,并通过指导朗读,品味语言美。3、培养尊老爱幼的高尚美德,感悟亲情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那么,如何将目标转化成现实?这就要看重难点的准确定位了。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青少年思想不成熟,易受不良因素的影响,较难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意识。同时散文诗意的语言更是令人咀嚼不已、玩味无穷。因此,我把教学重点确定为:

  重点:

  (1)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感悟亲情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2)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的美;

  难点:

  理解具有象征意义的最后一句话。

  那么,采用什么方法将重点化解到教学中,又如何引领学生寻找解除难点这一杂症的灵丹妙药就成了目前的当务之急。法宝就在下面的教法和学法这一环节中。

  五、教法和学法

  1、教法:以朗读及朗读指导为经,以引导学生感悟、品味、讨论、探究为纬。经纬交织的方法。

  2、学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抓关键语句,深入思索,反复品味,加深感悟,提升感情。

  教法和学法这把双刃剑怎样才能游刃有余地在课堂这块阵地上发挥威力呢?重难点这两种溶质又如何充分溶解在教学过程这一溶剂中,变成营养丰富的溶液被学生吸收继而实现教学目标呢?这就要看下面的环节——教学过程的实施了。

  六、教学过程

  (一)、在轻音乐伴奏下激情导入

  有一种水,能让你喝醉,这种水叫作母爱,因为母爱如水。有一座山,能让你坚韧,这座山叫作父爱,因为父爱如山。我们的父母在艰辛和苦难里繁衍生息,才有了我们的幸福与安宁。如今,他们老了,孱弱的双肩担不起重负,今天,就让我们搀扶着他们走进暖暖的春日,去进行一次心灵的散步。

  (二)、教学目标(前面已经说过这里不再重复)(三)、读文生情整体感知

  1、配乐朗读,(课件显示朗读要求):

  a、把握感情基调欢愉而深沉

  b、朗读的语气:温和亲切中含庄重

  c、朗读的语调:*稳、深沉、抒情

  d、朗读的语速:中速略舒缓

  (看到大家深情的朗读,我也仿佛沉浸在亲情的世界里,我想大家一定感知了许多道理,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下面两个问题。)思考:

  (1)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

  (2)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2、反馈、点评、小结:(1)我们一家四人、在春天的田野里、散步。

  (2)归结为"和美"(板书)

  (下面就让我们把自己也融入这样一个"和美"的家庭,去感悟他们美丽的心灵。讨论)(四)、研读入境合作讨论

  1、展示:(1)在整个散步过程中,你最欣赏谁的表现?理由是?(小组口头)(2)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到底谁说了算?(班上书面)2、划分4人小组、要求:①个人见解独到、精彩,每人欣赏一个人。

  ②小组观点一致:中心、补充、记录、发言代表3、小组讨论,教师参与,点评讨论情况。

  4、反馈、小结。

  (1)检查一个小组:对四人的欣赏、理由。

  (2)不存在谁的权利最大,"和美"的家庭是由尊老爱幼的亲情链组成的。

  5、补充名人的话:培根说(展示)一个外国人如此欣赏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作为一个*人就更应坚持和发扬)培养民族自豪感情。

  (这是一篇短玲珑剔透、小精悍的叙事散文,但在写景上也别具特色。)

  (五)、涵泳入理品味探究(默、朗结合,品味意境)1、思考:①文章哪几个段落有写景的片段?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②第4段:田野、新绿、嫩芽、冬水

  第7段:菜花、桑树、鱼塘("粼、鳞"、)

  2、思考:①从你更喜欢片段中?感悟到了什么样的意境和哲理?

  ②男、女朗读,品味

  ③第4段:意境:蓬勃的生机——哲理:珍爱生命第7段:意境:春天的召唤——哲理:热爱生活、。

  (我们品味了本文生机蓬勃的意境美,下面我们来揣摩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美。)

  (六)、赏读入心拓展运用

  1、展示"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猜猜老师喜欢它原因?

  2、反馈、形式:形式对称,音韵和谐,相映成趣,清新淡雅。

  内容:生生不息(如果我们写作增添亮色)

  3、这样的句子在文中还有很多,请画出来(每组看两段,找到一句即可举手)4、深情赏读:领读—跟读,评价。

  当我们闭上眼睛,一幅幅感人的画面便呈现在我们面前,()是谁在日落昏黄时,倚在窗前焦急地盼我们归家,又是谁在我们出门时,仔细叮咛;当然是我们的父母。

  5、仿写:"爸爸妈妈是_______;我是______."

  ("和美"的家需要我们用心去经营,需要我们用责任去支撑。)6、朗读最后一段,感悟最后一句的含义。

  7、反馈、小结:以轻衬重,体现了作者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再读)(多媒体低音播放《让爱住我家》歌曲,进入下一环节)

  (七)、凝神细想,独抒性灵

  为了学以致用,练*对称句式的写法,也为了借助文本激发学生与心灵对话,与生活对话,所以设计了这样一道题:

  请以"爱"、"家"或"亲情"为开头写一组对称的比喻句。

  设计中考虑到学生的学情和语文基础的差异,我设计了下面的几个开头,让抒写有困难的学生采用仿句的形式续写,能仿写多少就写多少;基础好的学生自己另辟蹊径写,然后交流。

  ①亲情是饥肠辘辘时的一碗米饭,……②亲情是爸爸严厉的批评与责骂,……①如久旱后的一场甘霖,……②爱如沙漠中的一泓清泉,……①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②家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用责任来担当;……在音乐的激荡下,学生尘封已久的记忆犹如洪水般一泄如注,思绪也随之荡漾开来,*日里被忽略的小事此刻都变成了爱的源泉,在汩汩流淌在每一位同学的心田。于是下笔如有神助。

  (八)、教学小结:

  (继续低音播放《让爱住我家》,教师寄语。

  亲情不单靠今天课堂上片刻的时间来体会,

  它更需要我们用一生的光阴来感悟。

  亲情不单是父母无条件的付出,

  它更应该是儿女们无言的回报。

  让我们的家永远洋溢着亲情,让我们的家永远充满爱!

  (九)、课后作业:(父亲的故事过渡)

  1、为你的长辈做一件你力所能及的事(如"洗脚"、"洗衣"、"梳头"等)2、将这一过程及感受写成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七、板书设计:

  板书的设计主要让学生对一堂课的结构和内容有更直观的认识,帮助学生理清课堂教学内容,由最初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阶段。

  好了,我的'说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5

  一、《在沙漠中心》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章,本单元以探索为主题,以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练*快速阅读,提高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为目标。《在沙漠中心》主要描写了飞行员作家圣埃克絮佩里在飞机坠毁沙漠,濒临死亡之时的心理活动。王老师的这节课重点突出,重在引导学生对埃克絮佩里濒临死亡时心理活动的体味,从主人公痛苦、绝望到乐观、*静的心理变化的挖掘,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出本文的主题——热爱生命,显得非常自然。

  二、在分析过程中,王老师很注重对文本的朗读、挖掘和学*方法的指导。例如在体会作者的感受这一环节中,王老师让学生通过“当我读到——时,我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可填痛苦、绝望、*静、乐观等)”这一句式来感受作者的心路历程。这一问题的设计能让学生走进文本,专注地圈点批注,动情地朗读,仔细地品味,整堂课里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

  三、王老师善于创设情境。在这堂课中有两处地方情境的`创设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第一次是在学生分析作者在沙漠遇到什么困难时,要求学生用比喻说说冬天的感受。以此唤醒学生的体验,来体会本文的主人公飞行员圣埃克絮佩里的心理并进行语言训练,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很快地进入故事中的情境,有助于理解本文的主题。第二次是在学生梳理出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以后,王老师又对作者圣埃克絮佩里进行了补充介绍,仿佛让学生进入了圣埃克絮佩里所生活的时代,让学生明白了这位传奇人物短暂的一生,了解了他深切的责任感,从而对其产生了一种敬佩之情。

  四、这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整堂课课堂气氛民主,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学生思维活跃,敢于质疑,通过多种多样的学*方法,使得不同程度的学生在本节课中都有不同的收获,也使老师在这节课中的知识、能力和思想情感目标都能很好地落实。

  五、有精美的板书。板书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传达给学生最形象最直观的教学内容, 王老师把上课的思路在黑板上完美地呈现。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6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有一位诗坛奇才,他悄悄地来,又悄悄的走,在他短短的一生中,却写下了许多华美的诗篇“为爱而生,为爱而死”就是他一生的写照,他就是徐志摩,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再别康桥》,去感受他那独特的内心世界(板书课题、作者)

  二、简介作者的康桥情结

  康桥就是今天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徐志摩以一名特别生的身份在这里就读,随意选科听课,度过了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他仰卧在有星星黄花点缀的葱绿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有时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

  学*目标: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情感美与意象美

  重点:体会诗的意境美 (板书)

  (用课件展示作者照片及简介)

  三、检查预*,整体感知

  1. 请一名同学朗读课文,正字正音,初步感知课文

  2. 读学案上字词,落实基础知识

  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四、深入理解

  1、感受音韵美

  学生听一遍课文朗读,学生模仿读一遍,引导学生走*课文

  点学生姓名起来朗读,师生共同纠正,更好地把握其情感节奏

  感受诗歌排列的工整、叠词的运用、每一诗节的押韵(如第一诗节“来、彩”,我们写诗时也可以用)等

  2、体会情感美

  学生朗读第一诗节,重点在”来”字,体会那种再次来到母校,故地重游的淡淡喜悦之情教师再读一遍,进一步体会作者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又无声息的荡去,生怕打扰康桥的静谧,体现出对母校的深深眷恋之情

  最后一小节处理同上 ,重点在”走”字,体会那种即将离别的淡淡的惆怅与失落最后诗节与首节回环对应,诗意递进,间接表达出作者的深挚情感

  3.分析意象美

  教师以第二诗节为例,进行分析 (板书:金柳)

  “金柳”的意象,“金”字写出了夕阳的灿烂,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在传统诗歌中就有折柳送别*俗,“柳”与“留”谐音,这是对传统的继承;新娘的比喻新奇, 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心中荡漾,这种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的欢喜和眷恋的感情“金柳”就是一个意象

  意象是包含了作者主观情谊的客观事物比如余光中的《乡愁》,运用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表达出对大陆的思念与眷恋之情写诗歌就是用形象表达思想,不是空洞的喊口号我们在写诗歌时就要借某些意象来表达情感

  由学生自读26诗节,找出自己认为好的诗节、句子,甚至一个字,先读品味再自己分析,写在学案二(3)题后面,然后小组交流合作,推选一名同学总结发言

  比如:“青荇”的招摇得意,自己愿变成一片水草永远融入这美好的大自然.体现出作者对这里一草一木的热爱之情等等.

  彩虹似的梦,充满了昂扬的基调,梦是美丽的,也是虚幻的,但有梦不觉夜长在拜伦潭到底有什么样的梦呢?比如邂逅才女林徽因的爱情之梦,学*西方强大祖国的梦,是作者情不自禁要唱起歌来.

  夏虫沉默,反衬静默的情景

  4、播放歌曲《再别康桥》,由一名同学配乐朗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听,想象诗歌中的意象,感受意象美

  5、向学生推荐徐志摩诗集,激发学生读更多的诗

  五、拓展延伸

  分组进行朗读比赛,朗读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及徐志摩《雪花的快乐》,力求读出音韵美、意象美、情感美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雪花的快乐

  徐志摩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扬,飞扬,飞扬,——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扬,飞扬,飞扬,——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六、作业: 用自己喜欢的意象,写一首小诗

  七、板书设计

  再别康桥 徐志摩

  学*目标: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情感美与意象美

  重点:感受诗歌的意象美

  金柳 新娘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7

  一、【说教材】:

  1、 教材地位:

  《天上的街市》安排在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这单元共五课九篇文章:有童话《皇帝的新装》《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神话《女娲造人》;诗歌《天上的街市》《静夜》;《寓言四则》。它们共同的特点是通过虚构的故事和景象曲折地反映现实,或揭露鞭挞现实生活中的丑恶,或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或赞美呼唤人间真情。想像丰富奇特,引人遐思。目的是通过这些富于想像力的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联想、想像的能力,引导学生憎恶假丑恶,向往*。

  《天上的街市》取材于我国古代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它借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像,描绘了美妙的天街景象,表达了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诗歌意境优美,节奏舒缓,有着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趣,适合朗读。我试图加强朗读指导,提高学生朗读能力;通过探究调动学生想像思维。

  2、 教学目的:

  ①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② 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③ 体会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3、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难点是:理解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并形成能力。

  二、【说教法】:

  1、 结构、层次:从教师教学角度主要设计为六个环节(引导入境—明确目标—指导朗读—提问探究—小结巩固—练*提高)。

  2、 思路、理念:

  引导入境尽量简洁明快自然得体。

  明确目标为的是减少学生学*活动中的无效思维,并有利于学*活动中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指导朗读,重在学生体验,新课标认为“学*的过程是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所以朗读指导重在示范,不在理论解说。同时这是重点之一,而且是下一环节的基础,要视学生情况舍得花时间,学生朗读训练形式要多样。

  提问探究,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诗的写法及风格,学*联想和想像的手法,体会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伙伴间的互动互生是最接*‘最*发展区’的。”因此,这环节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允许并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勇于提问质疑,讨论争辩。

  小结巩固要做到紧扣要点,帮助学生形成思维整合。

  练*提高,安排图景和文字的联想和想像,目的是引导学生作联想、想像的训练。要求学生最好不作同类事物的联想,还要要求所联想的事物应该是美的。借此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和健康向上的情趣。

  3、 手段及依据:教学手段方面,设想运用简单课件辅助教学,做到实用、有效,不搞花样。仅提供配乐朗诵以供模仿学*,提供文字材料以提示重点作资料参考,图片画面的运用也仅为激发联想想像而设,坚定语文课堂“文本学*为主,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教学立场。

  【说教学程序】

  1、 过程总体框架及各板块的时间分配:

  教学过程按教师活动分六步:

  引导入境(1分钟)

  明确目标(1分钟)

  指导朗读(15分钟)

  提问探究并质疑(15分钟)

  小结巩固(5分钟)

  练*提高(8分钟)

  2、 教学环节设计

  引导入境:(1分钟)课件屏幕出现文字,教师口述引出“夜晚,我们仰望天空,群星璀璨,那里,发生过多少美丽的故事,产生过多少神奇的传说,令人禁不住心驰神往。今天,让我们跟随着郭沫若先生一起步入那《天上的街市》,去感受那份美丽、那份新奇吧!”

  明确目标:(1分钟)课件屏幕出现,学生读出明确“学*任务:

  ①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②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③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教师解说指出:这首诗很美,“美是需要发现的”请同学们从学*任务入手,带上三个问题去发现诗中的“美”,问题是

  A、如何有感情地朗读?

  B、怎样联想和想像?

  C、诗歌表现的是怎样的情感?

  指导朗读(15分钟)学生先个人试读说说自己的理解,再听读感觉情感基调和节奏重音,接着教师屏幕显示朗读要点并提醒心境体验和眼神运用,学生再听配乐朗诵跟读并核准节奏和重音,然后组织齐朗诵、小组内齐朗诵、男女分组朗诵等形式。

  提问探究并质疑(15分钟)分两步,

  先探究内容。问题是a.全诗共四个小节,你能指出哪些是写实,哪些是想像吗? b.你能概括出诗人所想像的内容及想像过程吗?

  再探究情感。先围绕问题小组合作探究,问题是a.课文中想像的牛郎织女的生活跟神话故事中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有什么不同?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 b.诗人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想像,要对传说中的故事情节做这么大的改动?这种想像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c.诗中反复出现的“定然”“定”有什么作用? 然后再学生提问质疑,同学间互相释疑。

  探究过程中提醒学生利用好课前准备的资料,并根据需要提供有关“作者简介”“诗歌背景”“联想和想像” “牛郎织女图片”等。巡视指导小组合作探究。

  小结巩固(5分钟)先齐朗诵诗歌一遍,再请学生概括自己对于这首诗歌的'理解。最后老师作结“老师认为:这是一首极美的诗。首先,全诗语言优美亲切,节奏舒缓,极具音韵美;其次,诗人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为我们描绘了美丽的天街,创造了牛郎织女自由幸福的生活图景,又具意境美;还有,就是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情感非常的美。”

  练*提高(8分钟)如果探究讨论热烈可安排为课外作业。安排两题:a、由两副烛光图片引发联想和想像,b、课后练*,仿例续写。

  3、 突破重点、难点的手段和方法:以上设计主要是形成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学*梯级,为学生设计一个“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学*过程”;其次,辅助运用多媒体提供配乐朗诵以供模仿学*,提供资料参考,用图片画面作引导,增强直观感受;另外,学生间的交流,也是突破重点、难点的手段和方法之一。

  【说学法】:学法指导、能力培养、培优转差

  从学生学*活动来说,这节课是四个板块:

  一是朗读感悟,感受音乐美。培养朗读能力,更多关注基础薄弱学生,落实本课最基础的目标。

  二是探究内容,理解意境美。培养信息搜索和概括能力,以中等学生为基准,达成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隐性目标。

  三是探究写法,领悟情感美。通过语言分析、信息整合,提高中等及中等以上同学的分析理解能力,让基础薄弱学生有基本的情感体验。

  四是模仿学*,拓展思维,培养想像力,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听说读写” 为训练主线,学生通过朗读、模仿续写、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拥有更多的时间、空间和思维形式。

  学生接受的学*方法指导主要是:朗读的技巧和探究的方式。

  【板书】突出“美”:

  音 韵

  美

  意 境 情 感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8

  教材分析:

  《咏雪》选自《世说新语?言语》,文章讲的是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世说新语》文笔简洁明快,语言含蓄隽永,本文只有70多字,却鲜明地塑造了谢安、谢朗、谢道韫这三个人物。“咏雪”成为流传千古的一段佳话,由此也有了“柳絮才高、咏雪之才、咏絮才”等典故。本文在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课,本单元的主题是“亲情”,我以为“咏雪”固然体现了亲情,但更重要的是展示了魏晋名士那种洒脱、儒雅的气质和富有情趣的生活情景。所以,我想尽力带着学生去感受古人那种洒脱儒雅、情趣盎然的生活气息。

  学生分析:

  我们之前已经学过《童趣》等三篇文言文,学生积累了一些文言知识,并且熟悉了我们学*文言文的`步骤,本课先学了《陈太丘与友期》,学生对《世说新语》的风格也有了初步的感受,要读懂这个故事没有太大的困难。所以,我主要是引导学生整理归纳文言知识,挖掘其文化内涵,并努力创造氛围,让学生真切感受“咏雪”的情境,鼓励学生去想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复*巩固作者及《世说新语》;

  2、掌握“俄而、骤、欣然、差可拟、因”等文言词语;

  3、情景再现,走*古人讲论文义的情境中。

  过程与方法:

  1、检测掌握的作家作品情况,并补充相关内容;

  2、同伴互助,解决疑难词语,并归纳整理;

  3、师生共同表演,讲论文义,再现故人读书的情景。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挥想象力、创造力,感受文化故人的情操,感受文化魅力。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情境再现,讲论文义。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课前预*反复朗读,课堂朗读,注意字音、断句,强调“似”“差”的读音。

  2、同伴互助,解疑答难,掌握字词,老师引导归纳整理。

  3、师生共同分析人物形象,全体参与表演,再现当时情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对照课件进行讲解】

  一、布置预*:

  1、熟读《咏雪》,了解大意,划出自己不懂的词句;

  2、搜集学过的关于雪的诗句。

  二、导入新课:图片展示“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这是《红楼梦》中写给薛宝钗和林黛玉的判词,“停机德”讲的是乐羊子的妻子为劝丈夫继续求学而剪断织布机上的娟的故事。“咏絮才”讲的是什么呢?今天读完这个故事,我们就知道了。

  三、展示目标:提醒学生注意“互助”、“归纳”、“再现”等词语。【板书本节课的两大环节:讲论文义、再现情境】

  四、温故知新:

  1、学生回顾上节课讲的文学常识填空;

  2、补充:鲁迅的评价,《世说新语》分的门类,《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

  五、讲论文义:【师生共同回顾学*文言文的步骤并板书】

  1、读:字音、断句。【学生齐读完后,强调“似”“差”这两个多音字】

  2、译:提出疑难字词,同伴互助解决。

  3、词语抢答:用我们常规的抢答方法,检测字词掌握情况,并注意联系学过的知识,如:与“俄而”意思相*的“未几,无何,既而,逾时”等,与“欣然”的“然”用法相同的“莽莽然,黯然”。

  4、直译接龙:一人译一个标点的句子。

  5、整理归纳:老师引导,学生完成,归纳本课的古今异义词、判断句、人物称呼、成语“柳絮才高”,此时学生就知道“咏絮才”的含义了。

  6、拓展阅读:展示材料,老师解释“谢公、谢玄、淮上”,学生还有不明白的再解释,最后学生直译。这则材料讲的也是谢安的故事,“俄而、至、默然、徐”等词语都是学过的,可检测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并且这则材料中谢安得到捷报都不动声色,在《咏雪》中却“大笑”,有助于学生了解这个人物的性情。

  六、再现情境:

  1、师生共同确定:时间、地点、天气、事件、人物。重点在人物上,文中有谢安的表情,谢朗和谢道韫只有话语,先让学生从文中发现、想象他们的表情,再推荐同学扮演角色,其他同学扮演“众儿女”,思考:他俩谁说的好?“白雪纷纷何所似”?

  2、创造条件,师生表演。重点探讨谢朗和谢道韫谁说的好,各抒己见。再说说“白雪纷纷何所似”,可以用学过的诗句,可以是自己的想象,最好是自己写的七字一句的诗句。

  3、看看“诗中雪”,展示几句写雪的诗句。

  4、想想:历史中堪称“咏絮才”的,还有谁?【李清照】

  5、评评:本节课,我们班的“咏絮才”。

  七、布置作业:

  A:1、完成《全效学*》;

  2、积累词语;

  B:读几则《世说新语》中的故事,写读书笔记。

  反思:我以为,一堂课就像一篇文章,有铺垫,有悬念,有伏笔,有照应,有过渡,有升华,要思路清晰,结构完整、行文严密、首尾呼应、过渡自然,这堂课贯穿始终的是“咏絮才”,由“咏絮才”设疑导入,中间解读、想象、拓展,都是学生才华的展示,最后再照应开头说“咏絮才”,发现我们身边的才子才女。在设计中,我力求一种诗意的表达,力求让学生感到书中那些人的生活情景是活着的,让学生感到文化延续不断的脉络。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9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选择的课题是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再别康桥》,我说课的.题目是《信息技术与诗歌教学》。

  《再别康桥》是20世纪*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是徐志摩的传世之作,他的诗具有语言清新、意境优美等特点。而初一学生大部分喜欢故事性较强的文章,对诗歌的抽象性可能会产生一定的畏惧心理,或者只是走马观花,难以深入体会诗歌的感情。

  如何在学生和诗歌中间架起一座彩虹桥,使抽象的诗歌变得具体可感呢?那就得借助信息技术了。

  教学分析

  诗歌是个人情绪的瞬间爆发。人们读诗,其实就是与文本的对话,与作者情感的交流。

  于是我从走进文本、走*诗人、心灵碰撞这三部曲,设定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感受诗歌美好的意境。

  2、学*作者借景抒情的方法。

  3、反复诵读,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感悟作者对康桥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4、激发自己对诗歌的热爱之情,提高文学素养,并试着自己创作。

  教学重点

  深情地朗读;细腻地感悟;诗意地创作。

  教学难点

  细腻地感悟

  走进文本即通过朗读,知道本诗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感情。《再别康桥》所包含的感情也只有在用心反复读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所以我把学*的第一个任务设置为:深情地朗读。

  信息技术与朗读的整合:什么是深情地朗读?如何通过多媒体去实现深情地朗读?整合后的效果如何?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 要使朗读产生好的效果,必须理解文本,注意停顿、重音、语速、语气等问题. 初一学生经过小学六年的积累,有一定的朗读基础。但通常,学生在初读时可能是没有理解文本,也可能随大流,所以语气语速等把握不到位,感情*淡。那如何通过课堂上训练,引发学生的朗读素养呢?我想应该有一个朗读的范本,可以是学生范读,教师范读,我这里采用的是男声版录音范读。

  训练朗读的形式有很多种,教师可以根据需要来设计。

  1.学生齐读一遍

  2.听录音范读

  3.学生点评自读和范读的区别,得出深情朗读要做到的几个要点。

  4.学生结合要点同桌互读,互相点评,共同提高。

  5.我们实践了这三点要求,男女生交叉读。

  6.教师点评

  实践证明:这一环节结束后,学生自觉得鼓起掌来,并纷纷表态:“比一开始读得好多了!”我也真切的感受到学生找到了朗读的感觉。这正是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所在。通过深情地朗读,走进文本,把握感情,为下一环节奠定基础。

  需要说明的是,范读只是一个范本,这个范本本身没有做整合,这里整合的是利用范本师生间、生生间产生的一种互动的行为。

  本文的意境很美,能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我把第二个任务设置为:细腻地感悟。这里涉及到一个整合,信息技术与想象联想的整合:如何让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走*作者,体会感情?多媒体应该展示怎样的画面?又该如何展示呢?

  传统的课堂,感悟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发声读,默读,或自己去联想想象,可以说是比较抽象的。多媒体的运用,能使学生置身于音像、语音、文字的环境中,使文本和作者的情感在内化的过程中得以外显。但问题也就出来了,每个人想象的画面不一样,如何解决想象画面和展示画面的矛盾冲突呢?比如说画面是要单纯的景还是有人存在的景,要和现实相像的景还是虚幻一些的景。权衡利弊,我遵循的选画面的原则是尽量符合文章意境的图片。个性化少一点,共性化多一点的。至于该如何展示,我想随心所欲是最好的,所以我做了如下的链接。

  实践证明经过这么一整合,学生借画面欣赏景,借文字感悟情,情景交融,以景促读,以读促悟,极大的提高了感悟的质量。为了使学生和作者的心灵能碰撞出火花,我问:“如果画面中有作者,那作者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如果你在画面中,你的心情又如何呢?”

  这样自然而然的过渡到第三环节:诗意地创作。学生创作诗歌来源于深情朗读后对作者感情的把握,细腻感悟后对借景抒情的理解,是在朗读感悟基础上的升华,需要调动生活的积累。比如小学毕业时的离别之情。下面是两个学生的创作片段。

  回忆,撑一把雨伞, 但我不能留恋,

  向记忆深处走去, 静谧是别离的号角

  浮想昔日友谊, 小鸟也为我沉默,

  在欢声笑语中留恋。 沉默是今天的母校。

  实践证明,此环节学生尽情畅写,任意几个学生一组合都是一首好诗。

  总之,本堂课的课件设计思路清晰,从走进文本到走*作者到心灵碰撞,每一步都有具体的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时刻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怎么做。

  最后,我想说: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在信息的海洋中掠取一些教学信息传播给学生。通过师生的交互,学生的活动使之转化为知识,进而内化为学生的能力和智慧。

  以上是我个人的对诗歌教学的一种浅薄的想法,一家之言,见笑!还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谢谢!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10

  一 说教材

  1教材简析:

  《珍珠鸟》一课是七年级(下)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以“人与动物”为内容专题编选课文。这单元的五篇课文都是写动物的佳作,都各自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人与动物”的关系,阅读这五篇课文,不但可以激发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还可以引发对人与动物关系的深入思考。

  《珍珠鸟》一文主要写了由于作者对珍珠鸟的悉心照顾和真切关爱,让小鸟由怕人到喜人、*人、亲人、爱人,最后到与人融为一体的经过。从而谱写了一曲人与自然之间爱的颂歌,并由衷地发出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感慨。文章从对“人与鸟”的关系的叙述中,激发学生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同时,也引导学生把握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和谐相处的原则。

  2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的情感,引导学生初步思考和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理解文章内容,引导学生学*抓住文章的关键词语或句子,把握全文感情基调,领会作者的情怀,分析“我”与“珍珠鸟”建立相互信赖关系的过程和原因。

  (2)知识和能力目标:

  积累生动的词语和优美、深刻的语句。引导学生欣赏和运用拟人的表现手法,学*和积累描写动物或自然的方法,以读为主,读写结合。进一步强化学生朗读、默读、快读、精读等能力,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思维*惯,注重学*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引导。把“读与写”有机联系起来,开展“读动物,写动物”的活动。

  (3)过程和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3教学重点:

  (1)展示人和动物之间充满爱和信赖的理想境界。

  (2)提高对课文的感悟能力及拟人化语言的运用。

  4教学难点:

  理解“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一句所蕴含的哲理。

  5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二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由此,我在教学本课时采用以下几种教法:

  1采用“读——赏——联——议——悟”的教学组织方式。

  (1)读:

  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这是一节课最基础的部分,让学生通过带着问题读课文,筛选有关信息,逐步引导学生理解“人与鸟”之间的关系。

  (2)赏:

  本文词汇丰富,对动物的描写精当、传神,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及时积累、总结,以丰富学生的语言仓库。同时,“拟人化”手法的运用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领悟、赏析并学*“拟人化”的手法也是教学目标中的一点,所以应到学生赏析文章中优美的词句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3)联和议:

  联系现实,拓展课文学*的范围,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联系生活实际或自己阅读过的相关材料,以拓展教学空间和教学内容。学生就“人与动物”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信赖的创造等话题展开议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个环节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涵,并进行课外延伸,锻炼了学生说和议的能力。

  (4)悟:

  最后由学生总结自己的感悟与心得,积累阅读方法,丰富自身情感。

  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如展示珍珠鸟的图片及课文主要内容的图片,让学生有感性的认识,为更好地理解课文提供帮助等。

  在教学设计时,注重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的能力,通过快速阅读筛选关键信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和基本内容。教学互动流程以“问题”为主线,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愿望,引导学生在互助、合作的学*中互相启发,并获得新的感受。并力求做到读、写、说的结合。

  三说学法

  建构主义认为,学*是学*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学*资源,通过教师及学*伙伴间的交流、对话、协商、讨论,运用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而不是客观知识的传递过程。学生在拓展学*中能够加深对教材的体验,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提高语文素养。由此,本课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1新课导入:(激发兴趣并设置悬念)

  1、学生欣赏一组“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图片(幻灯片显示)

  2、学生谈看图片后的感受。

  3、教师总结过渡。

  明确:从这组图片中我们发现,其实动物跟人一样也有感情的,它们并不是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可怕。那么究竟靠了什么力量使人与动物相处得如此和谐呢?那就让我们一起到《珍珠鸟》一课中去找寻答案吧!

  2整体感知:自主学*,初步品味文章。

  (1)有感情地自由朗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

  (2)齐读全文,进一步感知文意。

  (3)默读全文并思考下列问题(幻灯片出示问题)

  ①课文写了件什么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②“我”对大鸟和小鸟的举动各有哪些?这些举动包含“我”对鸟儿怎样的感情?(用符号法划出相关句子)

  ③鸟儿从害怕人到亲*人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用文中语句回答)

  ④“我”从鸟儿相处中得到了什么感受?(用文中语句回答)

  (4)指名学生逐个回答(幻灯片出示要点)。

  (注:《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此环节重在让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把握全文。)

  3阅读赏析:合作探究,进一步品读文章。(四人组合作)

  整体把握了文章的内容,只是完成了一半的学*任务,内容需要形式来表达。因此,还要在阅读过程中分析和欣赏作者在表达技巧方面的精彩之处。让学生大胆地合作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尝试在课文中加批注,表达自己对语句的鉴赏评析。欣赏并学*课文的优秀的表达技巧,如拟人化手法的运用,对动物各种描写方法的学*,及融情于景、融情于动作、融情于场面的写法等。

  (1)精读全文,深入体会人鸟相处情况。

  探讨:以雏鸟为例具体说明珍珠鸟对人从害怕到信赖的变化过程(从活动范围、动作行为、神态三方面分析)。

  (2)跳读全文,感受文章描写细腻的语言特点。

  探讨:文中哪些句子最吸引你?为什么?(教师举例点拨:例句式、修辞、表达方式、描写方法、用词特点、情感)

  (3)齐读最后一句。

  探讨:“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一句中“信赖”的内涵是什么?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联系生活经历谈;教师给予点拨)

  (4)学生讨论,教师巡视、提示。

  (5)小组代表发言全班交流,教师评价补充。

  (注: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只有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合作和对话等学*方式,通过各种不同视界的碰撞,才能给学生以新的启迪,引发学生深入的思考,从而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此环节教学就是促使学生在合作、对话中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4拓展延伸:

  联系现实,展望未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经历,谈论对学*了本文之后的感悟。

  (1)人和动物有没有不和谐的因素呢?你对此有什么看法呢?

  (2)今天,我们如何把“信赖”放在更为广阔的背景中,为自然、为社会、为人类创造出更美好的境界呢?

  这个设计让学生在联系生活中感悟“人与动物”的`关系,体会文章的精彩之处。

  5学生自我总结:

  可围绕“如何批注”、“如何赏析”、“如何描写动物”、“如何联系现实”等方面,引导学生总结学*本文的收获。

  6 教师小结:

  明确:“我”与“珍珠鸟”由于彼此信赖相处得如此和谐。人与动物尚且如此,那么,我们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谐相处更需要彼此的信赖,因为“尊人者,人尊之”嘛!愿同学们学完这一课后能把握生活的真谛——善待动物,善待他人。

  7作业布置:

  试着用文中“我”对珍珠鸟的态度去关爱家中的某一小动物并写下观察文章(注:《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语文能力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获得。”此环节的设计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爱心、观察力,还提高他们写作的能力。)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材是按内容来编排的。《看云识天气》属于科普说明文,具体编排在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它和该单元其他四篇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一样,反映了语文和科学的关系,体现了新教材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编辑理念。

  (二)三维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新课标教学目的和要求,再联系学生实际,我确立了三维目标(屏幕显示)。

  (三)重点难点

  考虑到《看云识天气》是七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说明文,阅读此类文章,学生会无从下手。于是,我决定从文章结构入手,将重点确定为概括内容要点、理清写作思路,把说明文和记叙文紧紧衔接起来。十一二岁的孩子,对种类繁多的云可能会眼花缭乱,因此,本课的教学难点就在于学会怎样看云识天气。

  二、说教法

  新课标在《教学中应重视的问题》中指出,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掌握科学的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为此,我准备用自主合作为主要教学法,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学理念,营造和*、民主的教学氛围。

  三、说学法

  当然,学生才是阅读的真正主人,教学是为促进学生的发展服务的。所以,我打算让他们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来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教学中,我还会引导他们领悟和掌握阅读和写作的方法,为他们今后的语文学*打下基础。

  四、说过程

  基于以上考虑,我准备用以下七个步骤(屏幕显示)来完成这节课的教学。这七步是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的,既有阅读上的要求,又有方法上的提示指导。

  (一)导入

  上课开始,用同学们耳熟能详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导入,神机妙算的军师诸葛亮看云识天气,料定三日后必有大雾。我再不失时机地插入导语,几句简短的话,吊足学生的胃口,让他们跃跃欲试,顺利地过渡到下一环节:默读。

  (二)默读

  这一环节,引导学生运用整体认知的办法,在快速默读的过程中勾画句子,训练捕捉关键信息的能力。抓住“最基本的经验”来概括内容要点,理清写作思路,突出教学重点。这些句子提纲挈领,在文中既是中心句,又是总起句。于是,水到渠成地总结出阅读与写作的一般规律。

  (三)精读

  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我决定有重点地精读。大声朗读第三自然段,圈点勾画,进一步了解各种云的名称、形态及其与天气的关系。鲁迅说读书要“自己思索,自己做主”。郭沫若也说,“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些读书箴言,都强调了自主阅读最可宝贵的品格。于是,我决定采

  取一个大胆的方法,让学生自主阅读第四五六自然段,梳理清云或光彩及其与天气的关系,给学生一个自主学*的空间,又为突破难点做好铺垫。为了帮助学生实现自身价值,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大家共享,我设计了成果展示,让学生相互启发补充,感受合作学*的快乐,为他们进一步的探究开辟了道路。

  (四)品读

  叶圣陶先生指出,“凡学*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光走“从内容上寻求”这一步,不是完整的语文课。因此,在引导学生熟悉文本之后,又安排了品味语言这一环节。“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叶圣陶语),语文最基本的特征是以语言为核心,通过对语言的品味,达到感知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发展语言的目的。所以,我又安排了仿写。同时,我还准备有的放矢,让学生了解一些令文章语言生动起来的方法,为今后的写作服务。

  (五)演读

  在熟悉了各种各样的云彩之后,我准备采用更个性的办法,让学生学以致用,亲自预报天气,真正突破“怎样看云识天气”这个难点,并且带给他们心理上的肯定,活动空间上的拓展和思想上的放飞!21世纪的课堂,应该是学生成为真正主体的课堂,而“说”恰恰是他们充分发挥个性,表达思想的方式之一。他的课堂他作主!“民主、科学、个性”的理念,应当成为阅读教学的灵魂。为了激活学生的思维,我打算给学生展示一段可视材料,看一看预报员是怎样从人文角度进行天气预报的。之后分小组合作探究,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不仅提高了学*效率,而且给了他们思维驰骋的空间。

  (六)总结

  最后,让学生漫谈收获体会,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巩固加深所学知识并使之系统化。

  (七)作业

  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的结束,我还要告诉学生,学*不能满足于课本,生活中处处可以学*语文。由课内学*向课外学*延伸,调动自己的日常生活积累,说说自己熟悉的谚语。真正达到“课内长骨,课外长肉”的美好境界,让课堂架起通向生活的桥梁。

  五、说板书

  课堂是一个信息不断传递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板书作为一种无声的语言,是对教材内容进行高度浓缩后提出的精华。这则板书(屏幕显示),选择了文中的关键词语组合而成,文字简洁,学生通过它能联想到整篇课文内容,便于抓住要领,形成整体认识。

  六、说反思

  新教材不强调文体的学*,而强调学生阅读概括和筛选信息的能力。所以,我有意淡化说明文这一体裁,让学生用记叙文的思维模式去阅读说明文。为了增强直观性,我特意选择了各种各样的云图片,营造一种与文章内容相一致的背景。当然,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说明文应该具有时代的气息。可设计加工文章结尾的训练(“看云识天气”的局限性)。这样,可以提高学生探索的兴趣。从以往的教学中,我看到了不足,但值得庆幸的是,我找到了补救的.措施。让我以此自勉吧!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12

  一、课文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我认为周国*先生是一位哲人,他的文章虽形式浅显通俗但意义深刻隽永,耐人寻味。此文在新教材中编入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三篇文章,从编者意图来看,显然出于以下几种考虑:

  1.这个单元继续教学有关人生的课程,它是第一单元的延续。第一单元的内容侧重写对人生的体验和感悟,回答在人生道路上,遇到困难和挫折该怎么办。本单元则侧重写对人生的理解和选择,有的阐述理想,有的阐述信念,有的论述人生价值。很显然,这些内容都比较严肃而深刻,理性的成分比第一单元要重得多,而周国*的《人生寓言》正能引导学生联系自己更深入切身的感受、体会、思索有关人生的问题,使学生正确地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

  2.初一的学生要继续培养良好的朗读*惯和提高朗读水*,此文优美的语言,精美的表达正适合通过反复朗读训练,提高学生朗读水*和对语言的感受能力;从而加强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丰富学生的语言,提高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这是初中首次出现的寓言文体,编者延续第一单元的人生主题,让学生通过感悟人生,得到启示从而概括出文章的寓意,其实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已不知不觉了解到寓言的文体特点,易于开展寓言的写作训练。

  二、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我将此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

  1.了解寓言的文体特点和写作方法。

  2.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蕴涵的寓意。

  3.继续练*朗读,提高朗读水*。感受优美的语言,学*精美的表达。

  4.正确地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

  教学重点是目标2、3;目标1、3是本文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但教材又是一个很特殊的例子,它与数理化的例子不同,首先,它是一个综合性的复杂的例子,从不同的方面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运用;其次,这个例子本身也很重要。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将这一例子用好用足用得其所,另一方面,我们还不能得意而忘言,得鱼而忘荃,可以说,“言”“荃”更为重要。“整体阅读,探究质疑”是我上这节课的指导思想,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主要体现这一点,在处理教材时,先让学生通过默读、分角色朗读等方式从整体上进行充分的感知,并找出关键词句,教师展示屏幕板书进行适当的引导,以便于学生理解故事从而能概括寓意;然后让学生分组就文章自己的一些想法展开讨论质疑,再进行集体研讨释疑,这里我也设计了几个问题供参考,以便学生借鉴;最后通过看图编写寓言的比赛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寓言的特点及写法。

  我在教学中充分体现新课标要求的“自主、合作、探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圈点批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等方式使学生动脑动手。为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和提高效率,采用多媒体课件。

  四、学法的指导和学**惯的培养

  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新课标所突出强调的,因此,本课十分注重以下五点:

  1、用普通话正确大声地读,要求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学*使用圈点批注的方法。

  3、加强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4、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惯。

  5、根据间接经验学*感悟人生。

  五、教学过程设计

  本课教学时数拟为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联系第一单元有关人生的.感悟及学生作文中展露的坚强不屈的人生观,激**感,创设氛围,导入本课的学*。

  2、揭示目标

  3.目标的实现:

  ①看导语,默读课文《白兔与月亮》,粗略了解课文大意;通过屏幕板书复述故事,概括寓意

  ②分角色朗读课文《落难的王子》,注意语调、停顿和重音。通过屏幕板书提示概括寓意。初步完成目标2、3,接触难点;

  ③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就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再进行集体探究释疑,这里我也设计了几个问题供参考,以便学生借鉴。完成目标3及重点;

  ④根据幻灯片出示的图片发挥想象,比赛编写寓言故事,并让其他同学揣摩概括寓意。完成目标1及通过训练解决难点;

  ⑤寓言文体小结,布置作业。强化拓展训练,巩固本课学*内容。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13

各位老师:

  早上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济南的冬天》。

  【教材简析】

  《济南的冬天》是七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作者是老舍。本文描绘了济南的山、水、城、人等,作者抓住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以山水为主要描写对象,从不同角度描绘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本文角度独特,语言准确生动,多使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首尾呼应,浑然天成。学*这篇课文对学生的写景类的*作有很大的帮助。

  【教学目标】

  根据本文的具体内容和主要特点,考虑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语文新课改的主要精神,我确定了这样的三维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等生词,感知济南冬天的特点。

  2.通过反复朗读与品词析句,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在写景中的表达作用。

  3.通过品味济南的冬天的美,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本课教学的重点:朗读欣赏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了解济南冬天的特点,学*作者抓住特征进行描写景物的方法。

  2.难点:学会作者情境交融的表现手法。

  【教法学法】

  1.主要教法是朗读感悟和“以学定教”。

  2.主要的学法是:“找-读-议-品-写”的五步学*法。

  【教学过程】

  老师们,因为时间关系,下面重点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基于上述的教材简析、目标设定、重难点的把握以及教法学法的选择,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2.预*检测,整体感知;3.自主质疑,以学定教;4.合作探究,深化要点;5.检测反馈,训练提升;6.总结全课,指导预*。下面我分步来讲讲: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老师说:良好的情境,有益于学生的感受,有益于学生的.想象,有益于学生的学*。课的开始,我将用课件展示济南冬天的一组风景图片,引导学生走进美丽的济南,感受冬天的风景。

  二、预*检测,整体感知

  1.我将设计一组有关重点字词的基础题,检查学生的课前预*情况。(重点字词有——)

  2.通过自由读和指名读的方式组织学生通读整篇课文。在通读课文之后,我组织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圈画有关济南的冬天的景物词语来理清课文的脉络。

  三、自主质疑,以学定教

  我打算利用学生个人自主质疑的方式,定向本课学*的要点,实现“以学定教”的理念。学生可能有以下几个问题:

  1.作者是从那几个方面展开对济南冬天的描写的?

  2.作者在描写时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3.为什么说……

  这些问题将是本课学*的重点。

  四、合作探究,深化要点

  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环节。以教学第一自然段为例,我打算通过“找-读-议-品-写”这五步来和学生一起学*。

  1.找,就是找找文中描写济南冬天山、水等生动语句,把它们圈画出来。

  2.读,就是通过指名读、比赛读、齐读等方式反复朗读课文。“阅读教学最好的方法就是朗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例如,读好——)

  3.议,就是通过分小组的形式分析这些词句好在哪里、妙在何处,分析作者的表现手法,分析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让学生合作探究,“生教生,兵带兵”,深入地感悟课文内容。

  4.品,就是品语言,品意蕴,学*作者的方法。抓住文中的“……”进行深入品读。

  5.写,就是请学生在最有感触的文字旁写下自己的感受。

  接下来几个部分,我也会按同样的方法和学生一起探讨学*。

  五、拓展延伸,检测反馈

  1.根据学生的学*情况,我适时补充一则阅读教材《冬之韵》,让学生在阅读之后,谈谈作者笔下的冬天与老舍笔下的冬天的异同点。

  2.我将从《当堂反馈》中选择一组检测题,对学生的学*情况进行当堂检测。

  3.根据情况,对典型问题进行集中反馈。

  六、总结全课,指导预*

  在简单的课堂总结后,提出下一课预*的要点。

  老师们,我想通过上述六个环节的课堂教学,初步能够达成我所预设的三维目标。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荷花》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这篇精读课文描写了夏日公园里一池荷花盛开时的情景,以及“我”沉浸在此景中,与荷花融为一体的感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描写了荷花的清新美丽,展现了一幅各具姿态、色彩明艳,活生生的水中荷花的画面。文章的字数不多,却把满池荷花的美景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好题材,也是指导学生朗读和培养学生感悟能力、想象能力的好教材。这节课我力图运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欣赏荷花那不同寻常的美。

  二.说教学目标

  本组课文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为专题。根据本课以上特点,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语言; 2.图文结合,理解课文,欣赏荷花的美丽,培养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学*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

  根据拟定的学*目标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受荷花美丽的姿态,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培养对大自然美的体验。教学难点是:理解“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等语句。

  三、说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达到目标,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教法:1.图文对照法;本文利用课文插图和《荷花》的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想象。2、情境教学法,使学生感觉如临其境,易于理解。3、以读代讲法。通过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读,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荷花美。

  四、说教学过程

  我是紧扣“美”字进行设计的:

  (一)创设情境,感知美

  俗话说的好,“良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我在设计《荷花》一课导入时,选用了猜迷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接着,出示荷花图,让学生欣赏后用词语描绘看到的荷花。如此激情导入新课,学生的听觉、视觉、思维、想象被激发,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形成“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的课堂基调。师生交流后揭题板书。

  (二)自主探究,寻找美

  本文语言优美,在学生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初读课文,谈读后的感受,使学生整体感知荷花的美。然后再读课文,找出具体描写荷花美的句子画下来,反复诵读,并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读后的感受。

  (三)汇报交流,体验美

  学生通过上述两个环节,对文章的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也定会产生一些疑惑。在学生汇报交流具体描写荷花美的句子时,教师可随机出示图片或视频,图文结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体会句子,在读中理解、感悟。通过此环节,学生更进一步体会到了荷花的美,然后有滋有味地读出美,使教学达到异曲同工的效果。

  如在教学描写荷叶的句子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荷叶特点的词语“挨挨挤挤”,通过看图理解,有感情朗读,想象一池荷叶长势之美,并教给学生图文结合理解课文这一学*方法。而“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一句紧紧抓住“冒”字进行引导。让学生想象:“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是什么样子呢?谁来演一演?“冒”字用得好在哪里?紧接着又抓住“冒”字,通过多种形式练*有感情朗读。又如,教学描写荷花三种姿态的句子时可分三步走:(1)让学生抓住重点词体会;(2)图文对照,让学生感受荷花的美;(3)以“荷花是那样美,谁能读出它的美?”激发读的兴趣,让学生练读、比读、评读、表演读。最后,让学生配乐朗读第二段,边读边想象画面。在感受了、体会了、读出了荷花的美后,教师还准备了贴画,要求他们在黑板上贴出荷花的美。

  (四)含情诵读,释放美

  在第二段体验美的基础上,第三、四段使美感进一步深化。教师深情引读: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学生饱含激情,接读第三段。然后,让学生想象,除了文中写到的三种姿势,荷花还会有哪些姿态?在理解“一大幅活的画”时,我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想像一下,活的画是什么样的?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体会了一池荷花的动态美,并在表达中抒发了美,释放了美。

  以此为契机,教师配乐范读第四段,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仿佛看到的画面,接下来课件展示动画,让学生想象说一说,似乎听见蜻蜓和小鱼对“我”说了什么话,还有哪些动物会来和“我”交谈,可能告诉“我”一些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的思维将又一次被激活。这时,再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朗读这部分,学生感觉自己仿佛真的成了荷花,并为自己的美所陶醉。

  (五)整体回顾,欣赏美

  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再次让学生欣赏优美的画面,尝试自己介绍荷花的美。

  (六)拓展延伸,深化美

  在这一环节,教师告诉学生,从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赞美荷花的诗篇,接着,伴随一首优美的民族音乐,教师出示宋代诗人杨万里的配图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并深情朗诵。之后,教师用课件展示满池荷花,让学生面对大自然描绘的美丽画卷,说出此时最想说的话。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从欣赏、感受荷花的美,延伸到对大自然的热爱,让学生的感情进一步得到升华.

  五、课外练*

  1.看课外书或上网查找有关荷花的古诗。

  2.作者把荷花写得多美啊!我也要写写自己喜欢的花。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15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马》,它是新课标人教版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与学法、教学设计与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谈一谈我的教学思路。

  一、教材:

  《马》和《珍珠鸟》、《斑羚飞渡》、《华南虎》、《狼》同属于第六单元。这个单元都是描写人类的生存伙伴——动物的文章,这些文章不仅反映了人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而且还试图从动物世界里折射出人类的生活轨迹。布封的《马》是一篇介绍马的科学小品,语言文字优美,又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用文学的笔调,描绘了马在两种生存状态下的不同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在无限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的马匹的由衷赞对“被人养育”,经过训练,“供人驱使”的马的深刻同情。

  二、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设计(教材的处理)。

  新课标指出学生阅读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形成积极、正确的人生态度。根据单元教学重点结合本文特点,制订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品味积累文章中的精彩词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欣赏能力。

  2、。过程和方法:深入领会文章的深刻含义,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领悟和初步掌握对比手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的情感,引导学生初步思考和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感悟动物身上所折射出来的可贵精神。对比是本文写作的一大特色,其中“家马”与“野马”的对比贯穿文章始终。通过品读分析,得出“野马比家马更美”,并探究概括出两种马的特征。通过形象鲜明的对比,可以感受到家马的苦难,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抓住后半部分疑难重点句深入品读探究,进一步感受家马被人类摧残、劳役,沦为人类恶性的奴隶的悲哀,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珍视生命、关爱动物,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这一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上的教学目标。另外一处对比是描写“野马”外形美部分,作者把它和另外七种动物作了对比,盛赞马的高贵姿态,突出野马的外形的美,从而反衬人类扼杀了马的自然的天性的美,引人深思。在教学中,把领悟和初步掌握对比手法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把疑难句的理解以及培养学生的感悟和表达能力做为本课的难点。采用一课时完成。

  三、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学法的点拨与指导: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词汇丰富,对动物的描写精当、传神。语言文辞优美,含义深刻,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创境激趣法、问题引导法、指导归纳法等方法进行教学。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出发,应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创境激趣法、问题引导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使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中心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圈点批注法(预*笔记)、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和语言赏析法。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目标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完成迁移性练*进行巩固,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四、教学设计:

  首先,创设情境,导入激趣,听背景音乐二胡曲《赛马》,问学生脑海中浮现出了什么画面?然后用幻灯片打出辽阔草原上万马奔腾的壮观场面,出示课题及作者,让学生从听觉、视觉各方面获得直观感受,激发学*本文的兴趣,为文章的感知理解打下基础。其次,感知文章,把握主题。第一步,在二胡曲《赛马》的背景音乐下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通过配乐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情激情。第二步,然后检查学生预*(预*时要求学生读通文章,并画出自己喜欢语句,作批注写出喜欢的原因,即采用圈点批注法做预*笔记),疏通字词,本文生字词较多,须落实。这是读通课文的前提。第三步,接着课堂提问:①文中为我们介绍了几种马?②这两种马各有什么特征,文中具体表现在哪里?第四步,让学生带着疑问自由读,主体思维,组织语言回答。

  第一个问题较简单,可点名让学生直接回答,第二个问题较难,可提示学生从文章中找重点词句回答。因答题信息较广,采用小组合作交流后共同汇总归纳的形式,既提高了学*效率,又培养了合作精神。(学生充分交流反馈后归纳,用幻灯显示出来)。第五步,紧接着提问:如果你是一匹马,你会选择哪种生存方式,为什么?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作者布封也与我们一样,在文中,无不显现出他对“无垠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的马匹”的由衷赞美,对“被人养育,经过训练,供人驱使“的马的深刻同情。再次,质疑探究,深入品读。在学生基本把握文章主题及作者情感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重点词句含义,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和自由表达能力。出示四个问题:

  1、如何理解文中“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这句话?

  2、第二段中为什么说“它们额上覆着妍丽的一撮毛,项鬣编成了细辫,满身盖着丝稠和锦毡,这一切之侮辱马性,较之它们脚下的蹄铁还有过之无不及”?

  3、家马的苦难表现在哪些地方?找出文中有关语句说说。

  4、本文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找出来,并说说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写“家马”部分的几个句子是难点,只有品读这几个难句,才能深入领会家马的苦难,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及本文主题。让学生细读,从读中品,从品中读,教师可巡视并寻机参与其中点拔引导。回答前两句的基础上,从部分到整体,整理出第3题答案,最后用幻灯片归纳打出。对比是本文最为突出的写作方法,最后一题培养对这种手法的把握能力。接着,赏析语言,积累迁移。

  1、赏析精美语言。用“我喜欢 一句,因为 ”的句式,回答交流(有预*的圈点批注充分准备)。再由文本迁移,通过问题的思考,再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

  2、有人说,马是人类的朋友,而人类却不是马的朋友,结合本文谈谈的你的看法?(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最后,延伸练*(课外小作文)。

  介绍你熟悉的一种动物,请抓住其特征(可仿照文中用对比手法),并在描述中渗透自己的情感。通过此练*,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五、板书设计:

  家马:勇毅、驯良 ——同情

  有充沛的精力和高贵的精神(美质)

  野马 豪迈、犷野、一无所畏、和*(美德) ——欣赏

  最匀称、最优美(美形)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菁华9篇)(扩展5)

——七年级语文《珍珠鸟》说课稿 (菁华3篇)

七年级语文《珍珠鸟》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珍珠鸟》是七年级(下)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以“人与动物”为内容专题编选课文,其中的五篇课文都是写动物的佳作。本单元阅读教学要求感受并思考课文中所表现的“人和动物”的关系,以激发学生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珍珠鸟》这篇课文通过人与鸟相亲相伴的细腻描写,发出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由衷感慨。从对“人与鸟”的关系变化的叙述中,启发学生在“人与动物”和谐共存方面作深入思考。

  2.教学目标

  1)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由此,我确定本课的“情感和态度目标”为:激发学生关爱生命的情感,引发学生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

  2)根据教材的知识构建特点和学生思维活跃的特点,我确定本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为:品味语言,积累生动的词语和优美深刻的语句,培养阅读、鉴赏作品的能力。

  3)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要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因此我确立本课的“过程和方法目标”为:在教师的恰当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让语文新课程开放性的特点。

  3.教学重点:

  1)认识珍珠鸟在“我”的照料与呵护下发生变化的过程,展示人和动物之间充满爱和信赖的理想境界。

  2)提高对课文的感悟能力。

  4.教学难点:

  对“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现实意义的理解。

  二、说教法

  对本课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法:

  1.阅读法与自学辅导法相结合,出示自由阅读思考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初步理解“人与鸟”之间的关系。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主动性,品味语言,探究课文内容,同时向课外延伸,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且引导学生从中总结自己的感悟和心得。

  三、说学法

  我采用的教学有助于学生掌握以下学法:

  1.养成学生快速阅读*惯,掌握从中筛选信息的能力。

  2.学会品味语言,积累生动的词语和优美深刻的语句,提高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涵。

  3.自主合作,探究学*方式的培养,这种学*方法符合新课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教育理念,贯穿于教学之中,使学生素质全面提高。

  4.学会联系现实,以开拓眼界,进一步感悟“人和动物”的关系。

  四、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多媒体展示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图片导入,然后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来谈谈自己与动物之间的故事,再从“人和动物”联系到课文中“人和鸟”的关系,把自己的实际生活与课文的内容有机结合,突出学*的重点。

  2.整体感知课文

  带着问题快速阅读课文,多媒体出示问题:

  1)分别画出“我对珍珠鸟的照料与呵护”和“珍珠鸟的活动变化”的语句。

  2)用简单的语句概括珍珠鸟的活动变化,并说说为什么珍珠鸟的活动会有这些变化?

  (让学生在快速阅读中筛选课文有关信息,通过以上几个问题有效地帮助学生逐渐明白人与鸟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这种彼此信赖的关系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3.合作探究

  作者在珍珠鸟所相处过程中得出了怎样的感受。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在这个环节中采用小组讨论再进行课堂交流的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团结合作和语言交流的能力,同时进一步掌握作者的感情基调,把握文章的主题,联系实际,从中得到感悟。)

  4.品味语言,阅读赏析

  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爱的语句成细节,读一读,然后说说自己喜爱的理由。

  (在这个环节中,鼓励学生大胆合作交流,表达自己对语句的鉴赏评析,欣赏并学*课文的优秀表达技巧,如拟人化手法的运用,对动物各种描写方法的学*融情于景的写法等,这对于提高语文学*的基本功是很有好处的。)

  5.拓展延伸

  同学们,今天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人鸟和谐相处的生动画面,可正当我们陶醉在这美好的意境之中时,在你的脑海中是否也和我一样出现了一些我们不愿看到的画面呢?

  1)观看图片,说说造成这些事实的根源。(多媒体出示有关人类破坏“人与动物和谐相处”关系的图片)

  2)结合实际,谈谈你在看了这几幅图片之后的感想,课后把它整理在你的作业上。

  (在这个环节中我主要是想通过逆反性思维的方式,让学生观察图片再联系实际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在脑海中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以此达到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的主题,得到更深的感悟的目的。在这里也可做一定的引导,让学生的感悟由“人与动物”的关系联系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把“信赖”放到更为广阔的背景中去。)

  6.课堂结束:

  多媒体展示各种和谐的画面,配以优美的音乐,结束本堂课的学*。

七年级语文《珍珠鸟》说课稿2

  一、说教材

  《珍珠鸟》是七年级(下)第六单元的首课,这个单元以“人与动物”的关系为内容,专题编选课文。五篇课文都是写动物的佳作,都各自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人与动物”的关系,阅读这五篇课文,不但可以激发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还可以引发对人与动物关系的深入思考。

  《珍珠鸟》一文主要通过由于我对珍珠鸟的悉心照顾和真切关爱,小鸟由怕人到喜人、*人、亲人、爱人,最后到与人融为一体的经过。从而谱写了一曲人与自然之间的爱的颂歌,并由衷地发出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感慨。文章从对“人与鸟”的关系的叙述中,启发学生在“人与动物”和谐共存方面作深入思考。

  二、说学生

  1、从德育的角度讲,现代学生并不缺少“被人爱”,相反的,恰是因为拥有太多的“被人爱”,反而使他们缺少了一种“爱别人”的胸怀,根据陶行知的教育理念,最美好的教育应该是把孩子们对善的向往提升起来,把人的良知焕发出来,使他们在学*知识的同时,建立起独立的精神,健全的人格,懂得爱和自由,乐于创造,热爱自然,学会生活和怀有理解人生的渴望。因此,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是责无旁贷的,也是力所能及的。

  2、从语文角度讲,初中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往往还只停留在以情节判断作品好坏这一浅层面上。因此,帮助学生品味文学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更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长期的任务。

  三、说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结合课标对初一学生的要求,我将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和能力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十个词。

  摘抄生动、优美、深刻的语句。欣赏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能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并欣赏,养成品味语言的*惯,从而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水*。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的情感。

  设置理由:

  根据新时期人才培养要求——“培养有爱心的下一代”、课标要求和课文特点。

  (三)过程和方法目标:

  促进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四、说学*重点:

  品味文章语言,提高对课文的感悟能力、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爱的情感。

  设置理由:

  1、课后练*一、二。

  2、本文语言优美,内容充满爱意,是一曲人与动物之间爱的颂歌。

  五、说学*难点:

  领会“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内涵。

  设置理由:

  1、课后练*三。

  2、以七年级的学生的能力层次,对课文的理解很可能只会停留在本文是写“人与鸟的关系上”。但本文绝非如此,而是小中见大,即不仅是人与动物需要信赖,而且人与人,国家与国家也是如此。

  六、说教法

  提问法、点拨法、师生互动法。设置理由:教师是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参与者。

  七、说学法

  1、朗读法、圈点批注法、提问法、讨论法。

  2、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贯穿始终。

  3、学*抓住关键词去揣摩、品味。

  设置理由:课堂是学堂,学生是学堂的主人。

  八、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并简介作者(5分钟)

  由“人与鸟”的关系导入,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来谈自己与鸟儿之间的难忘的故事。

  设置理由:

  为了调动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将阅读课文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二)检查预*(6分钟)

  1、质疑(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可以是字词方面的,可以是内容方面的,可以是结构方面的。

  2、学生提出问题后,由其他学生解答,有难度的教师适时点拨、启发,拓宽学生思路,让学生养成发散思维的*惯。这样可以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3、出示幻灯片一(易读错、写错的字词,冯骥才的简介。)

  设置理由:

  促进学生养成预*的*惯、主动学*的*惯、带着问题进课堂的*惯。

  (三)整体感知(10分钟)

  1、朗读课文

  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放开声音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语调。

  2、出示幻灯片,默读课文,圈点批注

  幻灯片的内容是:

  根据问题快速阅读课文:(a)归纳我为珍珠鸟做了哪些事?(我的举动)(b)珍珠鸟对我有什么反应?(c)我从和珍珠鸟的相处中得到了哪些感受?

  3、前后桌交流——合作探究

  4、引导学生小结并出示幻灯片三

  改善鸟居环境信赖胆小

  按时添食加水}我——————鸟{渐渐胆大

  按捺住好奇心爱亲*我

  不轻易打扰。信赖我

  设置理由:

  1、促进学生筛选课文中的有关信息。

  2、三个问题的设计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逐渐明白人与鸟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这种彼此信赖的关系是如何建立起来的。这三个问题能促进学生对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感情基调有个初步的把握。

  (四)阅读、赏析、研讨(14分钟)

  整体把握了文章的内容,只是完成了一半的学*任务,内容需要形式来表达。因此,还要在阅读过程中分析、欣赏、研讨作者在表达技巧方面的精彩之处。让学生大胆地合作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尝试在课文中加批注,与作者对话,表达自己对语句的鉴赏评析。欣赏并学*课文的优秀的表达技巧,如:用词准确生动形象,拟人化手法的运用,融情于动作、融情于景、融情于场面的写法等。

  1、跳读,把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用括号括起来。

  2、朗读自己括起来的句子和段落(可以摇头晃脑,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准语气。),并体会哪些地方最顺口,哪些地方最动情。

  3、在旁边批注喜欢的理由(可以就一个词的妙处,可以就修辞手法的作用,……

  4、前后桌交流赏析研讨

  5、请同学赏析(小组代表)

  6、教师小结:

  可围绕“如何批注”、“如何赏析”、引导学生总结学*本文的收获。

  设置理由:

  1、批注的过程实际是学生与作者的对话过程。

  2、自主合作探究是学语文的好方式。

  3、此环节,学生可能有新问题产生,鼓励他们带出课堂去探究。

  (五)拓展延伸出示幻灯片四(5分钟)

  联系现实,展望未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经历,谈论对学*了本文之后的感悟。

  1、人和动物有没有不和谐的因素呢?你对此有什么看法呢?

  2、怎样做一个让同学信赖的人?

  设置理由:

  1、这个设计让学生在联系生活中感悟“人与动物”的关系。

  2、语文与生活的关系。

  (六)教师小结(5分钟)

  今天,我们在作家冯骥才的书房里,目睹了一幅人与鸟相亲的画卷,这是用信赖创造出的美好境界。其实,在世界上每一个角落,你、我、他(她)都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正如韦唯的歌曲“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让我们在欣赏歌声中结束这一课吧!(在播放歌曲时出示幻灯片五,也就是作业布置)

  (七)作业布置出示幻灯片五

  1、摘抄文中富有哲理的句子和描写雏鸟憨态可爱的句子。

  2、学*本文拟人化的手法,写片段作文,以某一动物为对象,字数300字。

  3、课外阅读老舍的《小麻雀》。

七年级语文《珍珠鸟》说课稿3

  一.说教材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二册第六单元是一个描写人类的生存伙伴——动物的单元。《珍珠鸟》是这一单元中最能体现人与动物的*等意识的一课。

  到目前为止,人类已经尝够了狂热而轻率地向“自然开战”结出的苦果,他们迫切地思考着一个直接关系到民族与人类未来的问题——人与自然如何和睦相处,如何创造出更美好、更和谐的生存环境?其实,早在80年代,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就以精美散文《珍珠鸟》为我们开辟了一个新思路:“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生命是*等的,没有高低优劣之分。保护动物,珍视生命”是《珍珠鸟》一文的主题,可以说这是一个相当重大的主题,但在冯骥才先生的笔下,却没有枯燥的说教,作者将自己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融注在对鸟的描写之中,把人的灵性赋予无知的小鸟,所以刻画鸟的形状、动作乃至神态都极细腻、逼真。语言朴素、清新而有文采。让我们在一种极美的文字中感悟到一种美的情感,感悟到一种深远的意境和深刻的人生内涵。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我将本课的学*目标、学*重点难点制定如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冯骥才及其创作

  设置原因:冯骥才是现当代一位非常重要的作家,学生有必要了解,同时,也可引导学生养成自觉地对课文进行延伸阅读的*惯。

  2.能力目标:

  a、培养学生以朗读方式品味文章的语言,揣摩文章细腻的描写风格,从而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b、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惯。

  设置原因:a、根据美国教育和心理学家本杰明s布卢姆的“具体——抽象——具体”的目标教学思想。

  b、根据语文新课标中“语文是一种长期的终生的教育”。“利用语文学科对学生进行审美鉴赏、德育熏陶”和“利用课堂培养学生发现、探究、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c、养成诵读*惯并学会以此种方法解读本单元以及其它适于朗读的课文。

  3.德育目标:

  引发学生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激发他们关爱动物、珍视生命的情感。

  设置原因:根据新时期人才培养要求“培养富有爱心的下一代”

  (二)教学重点

  以朗读方式品味文章语言,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感悟、鉴赏能力,真正地激起学生心中“爱”的情感。

  设置原因:a、于漪老师的“情意教学原理”,以朗读方式有效地培养学生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

  b、本文语言优美,充满爱意,是一曲人与动物之间的爱的颂歌。

  (三)教学难点

  领会“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内涵。

  设置原因:本文主体用了很多笔墨来写珍珠鸟,以初中学生的能力层次多半只会停留在“本文是写人与鸟的闲情逸致”上,但本文绝非如此,而是小中见大,由物及人,由个体到整体,即不仅是人与动物,人与人、国家与国家之间也是如此,意境相当深远。

  二.说学生

  (1)从德育角度讲,现代学生并不缺少“被人爱”,相反地,恰恰是因为拥有太多的“被人爱”,反而使他们缺少了一种“爱别人”的胸怀,根据陶行知的教育理念,最美好的教育应该是把孩子们对善的向往提升起来,把人的良知焕发出来,使他们在学*知识的同时,建立起独立的精神,健全的人格,懂得爱和自由,乐于创造,热爱自然,学会生活和怀有理解人生的渴望。因此,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是责无旁贷的,也是力所能及的。

  (2)从语文角度讲,初中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往往还只停留在以情节判断作品好坏这一浅层面上。因此,帮助学生品味文学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长期任务。

  三.说教法

  1.朗读型美读鉴赏法:(此法由叶圣陶先生提出)。

  设置原因:a、〈珍珠鸟〉描写的人鸟相亲的感人画面,语言优美精致,有着浓郁的诗意,适合朗读。

  b、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言“对于写在纸上的死的语言,可以从声音里得其意味,变成活的语气。”教师表情化的朗读可以把作者感情的流程直接诉诸于学生的听觉,加之伴随着语意的理解,学生的心灵和情感逐渐被打动,从而使他们逐渐展开全面的鉴赏活动。这样以读导讲,以讲导读,更能使学生明晰而深刻地感受到作品中的意蕴。

  2.讨论法、解疑法

  设置原因:整个课堂上师生的互动也更容易营造一种浓浓的欣赏氛围,让学生得到各种程度上的美的享受

  四.说学法

  (1)朗读鉴赏法

  设置原因:a、初中学生由于阅历浅,生活积累少,以及思维能力的限制,他们不可能如高中生一样,对作品进行理性的分析。而只能通过对语言的感受体味来切入文本,对作品获得感性的认识。

  b、学生的朗读可以让学生调集各种审美心理因素,去亲历再造作者言语表达生动性的过程,在情感上与产作者产生共鸣,从而获得再创造的兴趣和喜悦。

  (2)小组合作学*

  设置原因:a、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探讨,可以开阔他们的眼界,培养他们合作的精神。

  五.说教具

  多媒体课件,包括相应的动物图片、以自然音乐为主的背景音乐。

  设置原因:以此为学生营造一个亲切自然的欣赏氛围,激活他们的思维,便于他们展开联想和想象。

  六.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

  (1)查找资料,了解冯骥才,

  设置原因:冯骥才是我国现当代一位非常重要的作家,其作品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况味。《珍珠鸟》一文也属此文风。学生先行查找资料,既可以培养其独立自主的学**惯,又能帮助其更好地理解课文,以完成本课的知识教学目标。

  (2)阅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后大声朗读课文

  设置原因:根据钱梦龙老师的教学理论,任何时候的语文教学都不能忽略文字教学。语言是情感的载体,而文字则是语言的表现,只有先扫清文字障碍,才能谈得上对作品的欣赏。而这一学*环节,学生应该也完全可以独立完成。——完成能力目标b

  (二)导入新课

  (1)课件展示:大象与蚂蚁的图片,并配诗

  设置原因:大象与蚂蚁在体积上有强烈的对比效果,图片的展示,是为了给学生直观感受,而诗中却强调了生命的*等。

  (2)提问:从这个画面与这首小诗,你想到了什么?(一句话)

  设置原因:a、训练学生的感悟能力、概括能力

  b、由此引出“生命是*等”的这一话题,从而导入本单元中最能体现生命*等意识的课文《珍珠鸟》。

  (三)课文研讨(完成能力目标、德育目标以及重点的落实、难点的突破)

  1.概括本文内容(语言简洁)

  设置原因:整体把握文本

  2.本文给你最大的感受?

  设置原因:a、此为开放性题目,综合训练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b、此题的目的在于将学生的目光集中引导至本文的学*重点和难点,从而让学生启动对课文的鉴赏。

  (3)学生分组研读

  以课件展示分组研读要求

  a、组员每人朗读一小段——有声、有心

  注意以下字的读音:垂蔓葱茏画框眼睑眸子呷

  b、大家交流意见:读到什么地方最顺口最动情?为什么?

  设置原因:叶圣陶先生言,“教是为了不教”,先给学生时间自主朗读,目的在于给予学生充分的独立的体会时间,让他们自己在朗读的过程中思考、质疑,而后在与其他同学的合作中探究问题,最后师生共同讨论、答疑。这就避免了用老师的事先范读来束缚学生的思维,从而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对文章的语言品味当中去,真正地感受到文章的妙处——好的语言,美的情感需要学生自己去品味,而不是教师自己陶醉,将学生作为旁观者。

  (3)交流:

  a、由学生自荐或小组推荐同学朗读,学生评议。

  b、教师引导(穿插于a中):

  a.对学生的评价要以肯定为主。

  b.引导学生注意领悟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鸟”,在与鸟的接触中人的善意的、主动的行为是建立人与鸟亲密关系的前提条件。注意品味文章中对鸟的活动、神态、形状等描写的语句(此引导结合课件展示),顺势导入对本课难点“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讨论,突破。

  c.边评议边揣摩语言,引导学生着重从情感体悟入手,去品味语言——语言是情感的载体,离开情感体悟谈语言,势必会形成学生在认知上的“空中楼阁”

  (4)总结:

  a、学生小结通过本课的学*后获得的体会。

  b、教师小结:朗读,是一种艺术性极强的创造性活动,它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美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朗读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还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文明言行,增进理解,可以有效地培养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好文章是百读不厌的,好文章总是耐人寻味的,朗读的过程也就是我们仔细寻味的过程。我相信,通过今天这一课,我们可以更深地体会到朗读对于鉴赏文学作品的重要作用。

  c、教师配乐范读,并展示课件——图片由课文内容逐渐延伸到人与自然,人与人,国家与国家。

  (3)布置作业:

  1.以朗读的方法解读《斑羚飞渡》,体会文章的情感。

  2.摘抄文中富有哲理的句子和雏鸟憨态可爱的神态描写的句子。

  3.推荐阅读:屠格涅夫《猎人笔记》、老舍《小麻雀》。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菁华9篇)(扩展6)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菁选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1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1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选择的课题是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再别康桥》,我说课的题目是《信息技术与诗歌教学》。

  《再别康桥》是20世纪中国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是徐志摩的传世之作,他的诗具有语言清新、意境优美等特点。而初一学生大部分喜欢故事性较强的文章,对诗歌的抽象性可能会产生一定的畏惧心理,或者只是走马观花,难以深入体会诗歌的感情。

  如何在学生和诗歌中间架起一座彩虹桥,使抽象的诗歌变得具体可感呢?那就得借助信息技术了。

  教学分析

  诗歌是个人情绪的瞬间爆发。人们读诗,其实就是与文本的对话,与作者情感的交流。

  于是我从走进文本、走*诗人、心灵碰撞这三部曲,设定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感受诗歌美好的意境。

  2、学*作者借景抒情的方法。

  3、反复诵读,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感悟作者对康桥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4、激发自己对诗歌的.热爱之情,提高文学素养,并试着自己创作。

  教学重点

  深情地朗读;细腻地感悟;诗意地创作。

  教学难点

  细腻地感悟

  走进文本即通过朗读,知道本诗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感情。《再别康桥》所包含的感情也只有在用心反复读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所以我把学*的第一个任务设置为:深情地朗读。

  信息技术与朗读的整合:什么是深情地朗读?如何通过多媒体去实现深情地朗读?整合后的效果如何?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 要使朗读产生好的效果,必须理解文本,注意停顿、重音、语速、语气等问题. 初一学生经过小学六年的积累,有一定的朗读基础。但通常,学生在初读时可能是没有理解文本,也可能随大流,所以语气语速等把握不到位,感情*淡。那如何通过课堂上训练,引发学生的朗读素养呢?我想应该有一个朗读的范本,可以是学生范读,教师范读,我这里采用的是男声版录音范读。

  训练朗读的形式有很多种,教师可以根据需要来设计。

  1.学生齐读一遍

  2.听录音范读

  3.学生点评自读和范读的区别,得出深情朗读要做到的几个要点。

  4.学生结合要点同桌互读,互相点评,共同提高。

  5.我们实践了这三点要求,男女生交叉读。

  6.教师点评

  实践证明:这一环节结束后,学生自觉得鼓起掌来,并纷纷表态:“比一开始读得好多了!”我也真切的感受到学生找到了朗读的感觉。这正是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所在。通过深情地朗读,走进文本,把握感情,为下一环节奠定基础。

  需要说明的是,范读只是一个范本,这个范本本身没有做整合,这里整合的是利用范本师生间、生生间产生的一种互动的行为。

  本文的意境很美,能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我把第二个任务设置为:细腻地感悟。这里涉及到一个整合,信息技术与想象联想的整合:如何让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走*作者,体会感情?多媒体应该展示怎样的画面?又该如何展示呢?

  传统的课堂,感悟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发声读,默读,或自己去联想想象,可以说是比较抽象的。多媒体的运用,能使学生置身于音像、语音、文字的环境中,使文本和作者的情感在内化的过程中得以外显。但问题也就出来了,每个人想象的画面不一样,如何解决想象画面和展示画面的矛盾冲突呢?比如说画面是要单纯的景还是有人存在的景,要和现实相像的景还是虚幻一些的景。权衡利弊,我遵循的选画面的原则是尽量符合文章意境的图片。个性化少一点,共性化多一点的。至于该如何展示,我想随心所欲是最好的,所以我做了如下的链接。

  实践证明经过这么一整合,学生借画面欣赏景,借文字感悟情,情景交融,以景促读,以读促悟,极大的提高了感悟的质量。为了使学生和作者的心灵能碰撞出火花,我问:“如果画面中有作者,那作者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如果你在画面中,你的心情又如何呢?”

  这样自然而然的过渡到第三环节:诗意地创作。学生创作诗歌来源于深情朗读后对作者感情的把握,细腻感悟后对借景抒情的理解,是在朗读感悟基础上的升华,需要调动生活的积累。比如小学毕业时的离别之情。下面是两个学生的创作片段。

  回忆,撑一把雨伞, 但我不能留恋,

  向记忆深处走去, 静谧是别离的号角

  浮想昔日友谊, 小鸟也为我沉默,

  在欢声笑语中留恋。 沉默是今天的母校。

  实践证明,此环节学生尽情畅写,任意几个学生一组合都是一首好诗。

  总之,本堂课的课件设计思路清晰,从走进文本到走*作者到心灵碰撞,每一步都有具体的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时刻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怎么做。

  最后,我想说: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在信息的海洋中掠取一些教学信息传播给学生。通过师生的交互,学生的活动使之转化为知识,进而内化为学生的能力和智慧。

  以上是我个人的对诗歌教学的一种浅薄的想法,一家之言,见笑!还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谢谢!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2

  一、教材分析。

  莫泊桑的《福楼拜家的星期天》,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四课,该单元以杰出人物为题材。是一篇描写人物的记叙文,又是自读课文。作者抓住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左拉四位作家的性格特征,各有侧重地描写他们的肖像、行动和语言,并穿插了议论和抒情,鲜明地表现了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

  二、教学分析。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

  3、学*本文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肖像、行动和语言描写,详略得当。4学*在叙述、描写中插入抒情、议论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

  学*本文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详略得当。(三)教学难点:学*在叙述、描写中插入抒情、议论的写法。

  三、学情分析:

  经过一个多学期的语文学*,学生已渐渐适应了初中的学*生活,了解了一些基本的文章类型,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阅读技巧,初步具备了获取、筛选、分析及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本单元前面三篇课文的学*,学生已对描写某一人物的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课就是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学*同时描写几位人物的写作手法,同时,使其树立健康、高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教法设想:

  (一)教学方法:以阅读法和发现法为主,以讲解法、谈话法、练*法为辅。

  (二)教学器具:多媒体设备。

  五、学法:

  指导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形式,使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惯。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课件,直接导入。

  (二)整体感知。

  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1、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2、故事中的核心人物以及依次出场的人物。

  3、出场的标志性词语。

  4、简要概括故事大意。此四题意在使学生对课文有整体认识,理清思路。(需时5分钟)

  (三)合作探究。

  1、展示课本上的插图,让学生找找图上共有几个人,课文中又写了几个人,学生就会发现插图上多了一个人,这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得出多出来的那位就是作者莫泊桑的结论。(需时1分钟)

  2、让学生猜测插图上剩下来的四位分别是谁,要求从课文中找到判断的依据,用不同的标记圈点出来。意在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提高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好地感知课文。(需时9分钟)

  3、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各自的猜测及判断依据。通过四人小组的'讨论,使学生在彼此的交流中积极探索,互帮互助。(需时5分钟)

  4、全班交流、讨论并确定结论及判断依据。(需时5分钟)

  5、分别展示四人的图片和简介,让学生在了解他们的同时可以对照图片和插图,加深印象。

  6、让学生根据讨论确定的有关人物描写的语句中来概括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意在使学生学*本文的写作手法,通过人物的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来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而且可以在记叙、描写时加入自己的主观感受,插入议论和抒情。(需时5分钟)

  (四)拓展延伸。

  1、以班上的某个同学为对象,学*文中的写法,抓住人物的特征进行描写,可以加入自己的主观感受,或抒情或议论,写100字左右的片段。(需时10分钟)

  2、挑选几个学生读一读自己写的片段,让其余学生来猜猜他(她)是谁,检验学生的学*收获。(需时5分钟)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3

  一、【说教材】:

  1、 教材地位:

  《天上的街市》安排在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这单元共五课九篇文章:有童话《皇帝的新装》《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神话《女娲造人》;诗歌《天上的街市》《静夜》;《寓言四则》。它们共同的特点是通过虚构的故事和景象曲折地反映现实,或揭露鞭挞现实生活中的丑恶,或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或赞美呼唤人间真情。想像丰富奇特,引人遐思。目的是通过这些富于想像力的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联想、想像的能力,引导学生憎恶假丑恶,向往***。

  《天上的街市》取材于我国古代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它借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像,描绘了美妙的天街景象,表达了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诗歌意境优美,节奏舒缓,有着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趣,适合朗读。我试图加强朗读指导,提高学生朗读能力;通过探究调动学生想像思维。

  2、 教学目的:

  ①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② 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③ 体会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3、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难点是:理解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并形成能力。

  二、【说教法】:

  1、 结构、层次:从教师教学角度主要设计为六个环节(引导入境—明确目标—指导朗读—提问探究—小结巩固—练*提高)。

  2、 思路、理念:

  引导入境尽量简洁明快自然得体。

  明确目标为的是减少学生学*活动中的无效思维,并有利于学*活动中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指导朗读,重在学生体验,新课标认为“学*的过程是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所以朗读指导重在示范,不在理论解说。同时这是重点之一,而且是下一环节的基础,要视学生情况舍得花时间,学生朗读训练形式要多样。

  提问探究,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诗的写法及风格,学*联想和想像的手法,体会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伙伴间的互动互生是最接*‘最*发展区’的。”因此,这环节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允许并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勇于提问质疑,讨论争辩。

  小结巩固要做到紧扣要点,帮助学生形成思维整合。

  练*提高,安排图景和文字的联想和想像,目的是引导学生作联想、想像的训练。要求学生最好不作同类事物的联想,还要要求所联想的事物应该是美的。借此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和健康向上的情趣。

  3、 手段及依据:教学手段方面,设想运用简单课件辅助教学,做到实用、有效,不搞花样。仅提供配乐朗诵以供模仿学*,提供文字材料以提示重点作资料参考,图片画面的运用也仅为激发联想想像而设,坚定语文课堂“文本学*为主,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教学立场。

  【说教学程序】

  1、 过程总体框架及各板块的时间分配:

  教学过程按教师活动分六步:

  引导入境(1分钟)

  明确目标(1分钟)

  指导朗读(15分钟)

  提问探究并质疑(15分钟)

  小结巩固(5分钟)

  练*提高(8分钟)

  2、 教学环节设计

  引导入境:(1分钟)课件屏幕出现文字,教师口述引出“夜晚,我们仰望天空,群星璀璨,那里,发生过多少美丽的故事,产生过多少神奇的传说,令人禁不住心驰神往。今天,让我们跟随着郭沫若先生一起步入那《天上的街市》,去感受那份美丽、那份新奇吧!”

  明确目标:(1分钟)课件屏幕出现,学生读出明确“学*任务:

  ①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②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③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教师解说指出:这首诗很美,“美是需要发现的”请同学们从学*任务入手,带上三个问题去发现诗中的“美”,问题是

  A、如何有感情地朗读?

  B、怎样联想和想像?

  C、诗歌表现的是怎样的情感?

  指导朗读(15分钟)学生先个人试读说说自己的理解,再听读感觉情感基调和节奏重音,接着教师屏幕显示朗读要点并提醒心境体验和眼神运用,学生再听配乐朗诵跟读并核准节奏和重音,然后组织齐朗诵、小组内齐朗诵、男女分组朗诵等形式。

  提问探究并质疑(15分钟)分两步,

  先探究内容。问题是a.全诗共四个小节,你能指出哪些是写实,哪些是想像吗? b.你能概括出诗人所想像的内容及想像过程吗?

  再探究情感。先围绕问题小组合作探究,问题是a.课文中想像的牛郎织女的生活跟神话故事中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有什么不同?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 b.诗人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想像,要对传说中的故事情节做这么大的改动?这种想像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c.诗中反复出现的“定然”“定”有什么作用? 然后再学生提问质疑,同学间互相释疑。

  探究过程中提醒学生利用好课前准备的资料,并根据需要提供有关“作者简介”“诗歌背景”“联想和想像” “牛郎织女图片”等。巡视指导小组合作探究。

  小结巩固(5分钟)先齐朗诵诗歌一遍,再请学生概括自己对于这首诗歌的理解。最后老师作结“老师认为:这是一首极美的诗。首先,全诗语言优美亲切,节奏舒缓,极具音韵美;其次,诗人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为我们描绘了美丽的天街,创造了牛郎织女自由幸福的生活图景,又具意境美;还有,就是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情感非常的美。”

  练*提高(8分钟)如果探究讨论热烈可安排为课外作业。安排两题:a、由两副烛光图片引发联想和想像,b、课后练*,仿例续写。

  3、 突破重点、难点的手段和方法:以上设计主要是形成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学*梯级,为学生设计一个“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学*过程”;其次,辅助运用多媒体提供配乐朗诵以供模仿学*,提供资料参考,用图片画面作引导,增强直观感受;另外,学生间的交流,也是突破重点、难点的手段和方法之一。

  【说学法】:学法指导、能力培养、培优转差

  从学生学*活动来说,这节课是四个板块:

  一是朗读感悟,感受音乐美。培养朗读能力,更多关注基础薄弱学生,落实本课最基础的目标。

  二是探究内容,理解意境美。培养信息搜索和概括能力,以中等学生为基准,达成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隐性目标。

  三是探究写法,领悟情感美。通过语言分析、信息整合,提高中等及中等以上同学的分析理解能力,让基础薄弱学生有基本的情感体验。

  四是模仿学*,拓展思维,培养想像力,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听说读写” 为训练主线,学生通过朗读、模仿续写、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拥有更多的时间、空间和思维形式。

  学生接受的学*方法指导主要是:朗读的技巧和探究的方式。

  【板书】突出“美”:

  音 韵

  美

  意 境 情 感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4

  一、教材分析

  1、做人、作文,都需要关注细节。

  “一树一菩提,一沙一世界”。生活的一切原本都是由细节构成,而细节往往最容易被人忽视,殊不知这不起眼的细节,看在眼里便是风景,握在掌心便是花朵,揣在怀里便是阳光。看不到细节,或者不把细节当回事的人,对工作缺乏认真的态度,对事情只能是敷衍了事。而考虑到细节、注重细节的人,不仅认真对待工作,将小事做细,而且注重在做事的细节中找到机会,从而使自己走上成功之路。因此,关注细节不仅有利于学生作文,更有利于学生人品的形成。

  2、学会细节描写,是写作专题的重点,也是中、高考语文大纲的`要求。

  文学作品没有细节,就不能再现人物的细部活动,难以突出人物的独特属性。一个个传神的细节,犹如人体身上的细胞,没有了它,人就失去了生命;文章少了细节,人物形象就失去了血肉和神采。

  二、学情分析

  关注熟悉的地方的风景,学*描写细节的方法

  教学生关注细节,应从他们身边的事入手,这样他们才会觉得有东西可写,这样写出来的文章也才有真情实感,才能真正的打动人心。但是,学生如何还不知写,这时方法的引导很重要,应教会他们正确的写作方法,这样学生作文之时才不会有畏难情绪,并且在训练之后才有信心写好文章。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细心观察,用心捕捉生活中的细节。

  2.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

  3.掌握细节描写的基本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在理解细节描写的前提下有目的的使用细节描写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文段的赏析,培养学生对细节描写的认识和追求;

  2、通过写作练*,掌握细节描写的基本方法。

  三、教法分析

  1、情境渲染法

  2 、视图直观法

  3、讨论交流法

  四、教学过程

  1、场景导入,引出话题

  2、准确释义,出谋划策

  3、巧用修辞,画出神韵

  4、运用联想,丰富内涵

  5、细化动作,再现过程

  6、归纳方法,反馈训练

  五、板书设计

  一枚钱币落在地板上

  一、什么是细节描写

  二、怎样写好细节描写

  1、运用修辞,画其神韵

  2、 运用联想,丰富内涵

  3、 细化动作,再现过程

  三、品味欣赏

  六、教学反思

  我觉得语文课中有生活态度的渗透,应教会孩子们关注细节 ,让孩子们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可以克服孩子们对作文的畏难情绪,作文方法的传授很重要。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5

  一、教材分析:

  本文描述了世界顶级建筑大师、美籍华人贝聿铭在建筑设计上的杰出成就,赞扬了他高超的建筑艺术和一片爱国心。

  二、学情分析:

  本文内容较长,词语较多,引导学生通读全文,查字典,给生字注音,对不熟悉的词语加以解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为引发学生兴趣,熟悉内容采用答记者问的方式。教师先作示范,让学生模仿。

  三、教学目标 :

  1.通过读课文了解贝聿铭在建筑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2.*课文精心选材、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3.受贝聿铭的爱国之心,并从中获得启迪。

  教学重点、:

  1.通过读课文了解贝聿铭在建筑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2.学*课文精心选材、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贝聿铭在建筑设计中所表现出来的革新创造精神和他的一片爱国心。

  四、教学过程:

  1、导入:由歌曲《我的中国心》导入,让学生自己谈谈歌中的感情。

  2、整体感知:读书后填表,了解贝聿铭的巨大成就和成长轨迹。(学生互相交流)

  3、研读课文:

  (1)作者在介绍贝聿铭这些伟大成就时,全文是按照一种什么结构和顺序来介绍的呢?有什么好处?

  (2)观察图片,说说贝聿铭的建筑特点。

  4、拓展讨论:

  (1)既然是介绍贝聿铭和他设计的建筑,为什么会以“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为本文的标题?联系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2)从贝聿铭这位世界级的建筑大师身上,你能学到些什么?

  (3)现代汉语词典对“根”一词的解释是:“高等植物的营养器官,能把植物固定在土地上,吸收水分和养分,贮藏养料”。 请你说说下面句子的“根”该如何理解?

  A.我的根在中国。

  B.中国建筑的根还在,还可以发芽。当然,光寻历史的根还是不够的,还要现代化。

  C.有了好的根可以插枝,把新的东西、能用的东西,接到老根上去。

  (4)现代汉语词典对“和谐”一词的解释是:“(几种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配合得很恰当”。

  “和谐”也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之一。请你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贝聿铭的建筑设计是如何体现 “和谐”的特点?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6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叫xxx,来自初级中学。我说课的题目是:《山市》。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谈谈对这篇文章的理解。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的特点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0课。本单元主要反映的是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内容。《山市》是一篇文言文,它所涉及的自然现象与“海市蜃楼”相似,可引导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适当的探究。课文用精练生动的语言描述山市的生成、发展、高潮及至消失的过程,极富想象力。本文是自读课文,学生学*文言文又尚在初始阶段(这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接触到的第三篇文言文),所以对文言字词、语法的要求可以尽量放低,甚至基本不作要求。

  2.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贯彻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教育,结合本单元的特点,我把本节课的学*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学*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能力目标: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

  丰富想象,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山市”神奇、壮丽的幻景。

  养成主动探究的*惯。

  重点:发挥想象,体会“山市”这一自然现象的神奇,并再现“山市”。

  难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想象及口头表达能力。

  3.学情分析

  初中一年级学生较活跃,形象思维较强,有一定的概括能力,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进行分析。意义识记已优于机械识记,自我意识较强,对事物有一定的独立见解,但他们的有意注意稳定性较差。在教学过程中,可将积累词语与培养想象力结合起来,请学生用画笔或语言描绘出山市奇幻的景象。还要运用电脑多媒体手段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吸引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

  文言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学生虽已初步接触了文言文,对怎样学*文言文也已有了一定的整体印象,但还是有畏难心理。而且本文又是一篇自读课文,根据要求用一课时来完成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要抓好预*。要求学生在课外利用工具书

  4、课文下的注解疏通文意,能够找出难词难句,并对课文有初步的印象。

  ⑴预*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注意语速和语调。

  ②借助工具书和书中注释疏通文意,准备复述课文。

  ⑵预*步骤:

  ①初读:识记生字词,分清停顿,标出难词难句。

  ②再读:逐词逐句疏通文意,补出省略的翻译。

  二、教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学*。因此,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1.情境设置法。

  本节课中,我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首先是动画片《阿拉丁神灯》片断,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其次整节课都在具有神秘气息的中国古典民乐的氛围中。课件的背景是与文言文意境相似的中国古典山水画,字体采用楷书、隶书、行书等书法字体。整体界面古色古香,充满了浓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从而帮助学生感受文言文中的物象,通过联想与想象,在整体上把握课文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融入课文的意境中。

  2.诵读法

  教法千变,朗读为本。对文言文的教学来说,诵读尤为重要。要克服学生学*文言文的畏难心理,激发学*兴趣,就要从朗读入手,让学生把握文言文的节奏,体会其中的音乐美,感悟中国古代文化的韵味。

  3.质疑法

  课前作好预*,课上提出预*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学生互相释疑,教师适当补充。

  4.讨论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同时将简单的分组讨论引向有组织、有分工、有合作的更高层次的讨论形式。

  5.画图法

  《山市》中的景色瞬息万变、虚无缥缈,比较适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因此,我从三个层面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①以创造性复述来培养学生描述景物的再造想象力。

  ②以给景物画插图的形式来培养学生将语言转化为图景的空间想象力。

  ③最后又给插图配上文字,将再造想象力与空间想象力相结合。

  三、学法

  在我的教学设计中,始终贯彻了新课标的精神,即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共同发展。

  1.圈点勾画法

  此法主要用在预*以及检索“山市”的变化过程中。预*中,圈出生字词,划出疑难句,注出自读心得。在检索“山市”的变化过程中,要通过快速默读,标出“山市”的初生、发展、高潮与消失四个阶段。

  2.文言文阅读法

  ;在预*中使用“初读通语句,再读明大意,三读有感悟,四读品内涵,五读得启迪”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诵读法

  把握文言文的节奏,体会其中的音乐美,感悟中国古代文化的韵味。

  4.讨论法

  充分讨论,互相启迪,有合作、有分工,感受团队的力量。

  5.画图法

  充分发挥想象力,用图画再现“山市”,描绘文中之景,想象言外之象。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以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导入

  先播放动画片《阿拉丁神灯》的片段:主人公阿拉丁为了向公主求婚,命令灯神一夜之间在沙漠上建起了无数宫殿。然后,请同学们说说动画片中最神奇的是什么?并适时引导:现实生活中有可能在瞬息间出现一座城市吗?让我们走进《山市》,去领会“山市”的神奇吧!

  [说明]:设计此环节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为后面的`活动作好情感准备。

  2.检查预*,整体感知

  理解课文大意是一切活动的基础,因此,要在检查预*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具体做法是:

  ①学生提出预*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可以是朗读、词义句义、课文理解等各方面的。由学生互相释疑,教师适当补充。

  ②齐读课文,解释课后练*中的词语,反馈预*情况,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或肯定或指正。

  ③分别请两位同学复述课文,并请其他同学点评优劣。评价的重点放在文言文的复述是否仅仅是机械的翻译,倡导创造性复述,为下一环节的再现“山市”作铺垫。

  3.合作探究,培养想象力

  这一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要求学生研读相关段落,通过小组讨论,分工合作,描绘文中之景,想象言外之象。步骤:

  ①快速默读课文,检索主要信息,并围绕它展开讨论:可以将“山市”的变化画成几副图,挑选一副图思考:该图中有哪些内容?(文中之景学生可以说得很好,主要引导学生想象言外之象)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多媒体出示板书,并进一步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有的小组提出在孤塔、城郭、危楼的周围还应该有山、有树、有小桥流水……把文中没有提到,现实中有的事物画进去。那么请问文中的孤塔、危楼都“直接霄汗”,我们在有限的画纸上怎样表现无限的“山市”呢?

  ②按小组活动再现“山市”的奇幻场景,由小组长组织分工,擅长画的画,擅长作文的同学就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该场景,可以是描写性的文字,也可以是诗歌等形式。

  ③请各小组派代表展示作品,并谈谈创作的设想及过程。

  4.拓展延伸

  这么奇妙的“山市”要是能经常看见多好啊!那么它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通过这一问题自然的将思考从课内到课外,从文本迁移到自然科学,激发学生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究的欲望。

  5.总结评价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虽然我们无缘目睹海市蜃楼,但同学们能充分发挥想象,用手中的笔再现“山市”,真是棒极了!!最后让我们回归文本,在朗读中体会“山市”的神奇、壮丽吧!

  [说明]:此环节对学生活动给以大力的肯定和鼓励,并回归文本,从整体感知到局部的活动,最终又回到对整体的把握上,体会文言文的音乐美、语言美,想象大自然的神奇。

  6.作业

  请同学们回家把“山市”的故事讲给父母听。

  [说明]:通过讲故事使“山市”的成因及其变化过程更清晰的呈现在学生的头脑中,进一步培养想象力,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7

  一、说教材:

  《骆驼寻宝记》是当代儿童文学作家陈伯吹先生晚年创作的童话名篇,它生动活泼的语言、丰富深刻的内容极易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而*易的语言和并不复杂的故事情节又易于为学生理解和接受,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进行学*。这篇童话形象性非常强,所以可以采用学生编演课本剧和课堂讨论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教学,在编演和讨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入阅读、理解文本,把握文章中的动物形象,赏析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骆驼坚定的信念、坚忍不拔的毅力、百折不挠的精神和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从而使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有机整合于教学过程中。

  本文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骆驼这个形象代表了一类具有高尚精神境界的人,比如非典第一线的医护工作者、抗洪抢险的战士等等,他们都有坚忍不拔的毅力,百折不挠的精神,坚持不懈地为人类谋福利,通过学*本文可以引导学生怎样树立高尚的人生观。通过本文的教学,还可以强化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使学生认识到骆驼寻到的“宝贝”的真正价值。另外,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还要求学生制作卡通图片,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学时要注意童话的体裁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本文的构思和组织材料别具匠心,主人公骆驼不是一开始就出现了,而是在文章的中间才出现,作者巧妙运用反衬的手法,用其他动物的自私和懒惰来突出骆驼的高贵品质。本文语言也很有特色,鲜明、生动、准确,刻画动物形象栩栩如生,教学中应该通过诵读来认真领会。

  二、说教学目标

  新教材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语文的良好*惯;注重培养创造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我拟定教学目标为:

  1。知识和能力:理解课文丰富内涵,学*本文鲜明、生动、准确、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学*本文精巧的构思。通过片断练*,培养学生想像力。

  2。过程和方法:整体感受,把握课文在构思和组材上的特点。通过“读”、“议”、“讲”、“演’’使学生感受学*童话的快乐,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童话的兴趣。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查阅资料,了解治理沙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充分体会骆驼坚定的信念、坚忍不拔的毅力、百折不挠的精神和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从而培养自己坚强的意志与高尚的人格。

  三、说教学方法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现代教育理论也认为,比传授现成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激励学生学*兴趣和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学中最重要的是研究如何调动学生学*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如何教给学生学*的方法。鉴于此,我决定在教学中首先与学生建立真挚、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其次本着启发式原则,通过多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会学生学*。

  (一)问答式教学法:它能充分发挥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用此法可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其学*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讨论式教学法:由于问答法可能造成师生交往范围过窄,不利于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因此结合采用讨论法。这样信息交流量更大,使信息呈立体交叉方式传递,改变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结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民主气氛更浓,有利于激励广大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评论与争辩的能力,激发创造性思维。

  (三)情境教学法:一般在文学作品教学中常用,但我认为,本文作者用童话的形式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社会,写得很有时代特点,完全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达成教学目标(二)。并且情境教学法可以激发兴趣,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所以童话教学中也应恰当运用。具体采用多媒体课件(骆驼及各种动物的照片、沙漠的照片、各种动物寻宝时的场面)、投影仪等,尽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刺激学生的多种感知觉器官,增强教学效果。因为心理学实验表明:形声并举同时刺激学生感官,可使其对信息的接受与记忆保持收到1+1=3的效果。

  另外,教会学生相应的阅读方法,培养自学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朗读法:教会学生朗读,要求准确、流畅、传神,齐读要整齐。这是一种短时间内同时调动眼、口、耳、脑共同活动的阅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能力,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速读法:这是一种眼脑直映、迅速获取有用信息的阅读方法,有利于广范吸收知识,迅速开发信息资源,尤其适应快节奏、信息化的现代生活需要。具体教会学生用扫视法默读,提高阅读效率。

  四、说学法

  1、学生现状:初一学生具有阅读浅易记叙文尤其是生动有趣的童话的能力。然而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知局部易,观全文难;*得知识易,迁移能力难。

  2、学法指导:①早读预*,理清课文思路,概括主要内容,把握课文在构思和组材上的特点;②课堂上展开讨论,明确重点,品味鲜明、生动、准确的语言,引领学生体悟语言中的感染力;③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理解骆驼形象的深刻含义,联系生活实际,探讨这一形象的现实意义。

  五、说教学程序:

  本课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教学程序如下

  (一)活动导引

  课前预*。要求如下:①读准音,查词典,为本文应积累的词语正音、释义。

  ②读顺文,并圈出最感兴趣的内容。③读懂意,指文章大意,并有感情的朗读对骆驼描写的部分。

  (二)正音听读

  1.携()手嫉()妒对峙()踽踽()独行温馨()淙淙()潺潺()花团锦簇()

  2.老师范读1-3段,要求同学听难读音,体会感情(动物们急于去寻宝的迫切心情),领悟意趣(童话作品中夸张式语言的表达效果)。(范读旨在于音、情、意等方面对同学进行朗读指导,引导同学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学会边诵读边感受品味的欣赏方法)

  (三)朗读设疑

  1.请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吐字清晰准确、朗读声情并茂。

  2.设疑激趣:课文题目是《骆驼寻宝记》,但文章除了写“骆驼”还写了其他许多动物,清边读课文,边将这些动物圈点出来,并思考:为什么要写这么多的动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四)讨论交流

  1.除了骆驼外,还有哪些动物加入了寻宝行列?它们都寻到宝了吗?

  (明确:有大象。金丝猴、乌鸦、老公鸡和老母鸡、牛、马。羊、大白鹅、鸭子、狮子、老虎、金钱豹、大灰狼、独角犀、河马。麻雀、斑鸠、小毛驴等30多种动物都“火烧火燎”地加入了寻宝的行列。最终众多动物又毫无例外地退出了寻宝的队伍。)

  2.作者用一半的篇幅来写众多动物在寻宝途中的表现,作用是什么?

  (明确:都是为下文突出刻画骆驼作铺垫,从反面衬托骆驼。)

  3.构思特点

  引导:在构思上,作者下了一番苦功,对前后的内容作了精心安排。全文写了30余种动物,多而不乱,杂而有序,各具特色,详略有别。先分别写30多种动物如何上路又无功而返,再集中笔墨,详写骆驼如何战胜重重困难获得成功。在写骆驼时还穿插了鹦鹉和燕子,来和骆驼作比较,以突出骆驼的形象。

  基于上述构思,课文可切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1——10段),写各种动物纷纷踏上寻宝的道路又全都半途而废的经过。

  第二部分(11——19段),写骆驼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寻到了宝贝。

  4.默读,感受第一部分“多而不乱、杂而有序”的写作特色和形象逼真、富于感染力的描写。

  (五)质疑活动: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组织好学生的讨论活动。

  总之,我利用同学们对童话有极大兴趣这一点作为切入点,始终以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学*本文构思、组材奇巧,语言生动,富有童趣的特点。通过朗读——理解——质疑——合作——解疑——迁移这一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热烈、*等、轻松的氛围中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六、说板书:

  其 它 动物:半途而废 不得宝

  对 ↑ 衬

  比 ↓ 托

  骆 驼:坚持不懈 终得宝

  七、本课教学设计的主要特点

  1、化繁为简,重点突出。教材的处理,遵循“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原则。

  2、板书简洁,钩弦提要。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8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一些字词的正确读音及书写;

  2、了解过年*俗中所蕴涵的乡土风情,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感受乡土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

  3、欣赏作品展现的民风民俗图及生动传神的语言。

  教学重点:

  1、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俗,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

  2、品位生动传神的语言。

  教学难点:

  1、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俗,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

  2、能说出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对过年的独特感受。

  二、说教法学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加强阅读指导,主要由学生通过阅读来了解文意。

  教学思路设计:学生学*自主阅读为主;教师辅以提问引导、讲解评价,串联全课教学。

  说教法

  1、复述法:学生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复述来提高自己的概括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2、朗读法:“熟读百遍,其义自现”。反复朗读课文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说学法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动笔勾画、积极读书。

  2、发现法: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知识。

  本课所用的教法学法是依据《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惯”。贯彻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是学*的主体”,“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倡导自主、探究的学*方式”。

  三、说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导入新课

  1、教师问: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有哪些?(学生根据经历和经验说自己的答案)那么这些传统节日中那个是过的最隆重的呢?我们班以**同学为主,许多同学肯定会对老师说,我们是**,不过春节,对这些节日也不感兴趣,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因为你既是**,更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只要是属于中国的东西,我们都应该去了解它,认识它。通过你的周围或者在电视上,人们在过春节时有哪些庆祝方式呢?学生自主回答。

  2、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入本课教学。春节,对中国的老百姓来说,是一件相当重要的事情,每到春节,人们会用各种方式去庆祝,表达人们对节日的喜爱。本课《本命年的回想》就描绘了一副乡村过春节的民俗画。

  (二)、走进作家教师简介作者,并明确补充作者及其创作风格

  (三)、整体感知下面大家自己朗读课文,回答这样三个个问题

  (1)本命年和春节有什么样的关系?

  (2)处理生字词

  (3)文章是怎样引出春节这一话题的?

  (4)文章主要部分描述了人们过春节的热闹气氛,主要描写了几件事?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总结出来?

  1、解题:本命年,我国*惯用十二生肖记人的出生年,每十二年轮回一次。(统计班内本命年的人数),这篇文章是作者六十岁时,正逢自己的本明年,回想过去过年的热闹气氛,有感而发。

  2、字词检查浓郁簸箕筛子门槛秫秸阖家鬼祟(崇高)玉米糁儿疙瘩鬏磕头(嗑瓜子、瞌睡)

  3、本文先写二十四节气,引出春节,这样更衬托了春节的色彩缤纷。

  4、旧时过年的风俗:①炒年货 ②吃腊八粥 ③买糖果 ④挑绒花 ⑤杀牲畜⑥备糕点 ⑦送灶王爷 ⑧换门神 ⑨守岁⑩拜新年

  (四)、民俗风情游

  1、让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过年的场景或者说这十项过年活动,你们最想参与其中的那些活动并且说说为什么。

  2、从作者家乡过年的场面看我们民族过年的风俗,人们不仅仅享受过年的丰富隆重火热的气氛,期中还寄托着人们的某种期盼?你能不能在文章当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并且谈谈其中包含了人们的那种感情?

  3、这么多的传统节日,人们为什么这么重视春节呢?①辛苦一年,幸喜五谷丰登,享用劳动成果;②展望来年,祈求好运,祝愿*安幸福;③合家团聚,增进亲情,密切邻里关系,和和美美共奔前程。

  (五)、小结:通过本课的学*,同学们应该了解了一些有关春节的知识。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它能把所有的中华儿女的心,一颗颗联串起来,它是每个炎黄子孙心目中最神圣的日子。家、故乡又成为每一个龙的子孙情感的归宿,所以,春节这种民俗文化归根结底又是家的文化。希望大家能够重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了解它、热爱它并将它传承下去。

  (六)作业布置:

  1、生字词两遍

  2、想一想应该怎样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9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板块的《感受自然》,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来谈一下。

  首先我想说一个问题,请老师们看一下目录,细心的老师会发现为什么“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他们的位置会有所不同?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要有一种对话意识,就是与编者的对话,也就是名称位置的不同,教学的侧重点就不同。当然我们不能形而上学,也要结合教学实际进行设计,我对这个专题就想以综合性学*为切入点进行展开,确定了以下教学思路:

  一、课前:自主、搜集、思考

  二、课上:合作、展示、交流

  三、课后:写作拓展、逐步形成态度价值观。

  我认为,综合性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知识、语文课程本身,而应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将语文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与生活相结合,在聚焦知识积累的同时,还应关注能力结构的多元化。综合性学*属于过程性学*,一定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体,在学*的过程中提高语文素养。基于此,我在日常教学中,针对《感受自然》这个板块,我会带着学生们走进大自然,走进四季的怀抱,蓝天白云、红花绿叶、在山水人家中去感受自然。然后提前一周进行布置,我会不让学生看课本,将“感受自然”板书,问:要感受自然的什么?让学生自由讨论,通过交流,估计大多数同学会运用对本单元课文的学*和到大自然的深切感受,来抒发对大自然的赞美!也可能学生会想到对大自然的畏惧,针对*年来频发的地震、海啸、台风、暴雨等等的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在这时我们老师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自己身边的生活环境来谈一下感受,可能就会有学生提到某些企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也有可能学生还会说动物也是大自然的一份子,我们应该从动物身上学到很多知识等。

  通过以上的交流,我会安排学生分组去收集整理材料。

  如在赞美大自然时,学生可以去收集一些精美的图片和谈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感受等。我会特意安排学生分组去收集积累优美的古诗文、词句、成语、谚语、歇后语等,先制定小组分工计划表,让每位同学都要参与。老师要对小组的活动情况进行适时的了解,并在资料收集与获取的渠道方面给予一定的指导,让学生能够利用图书、网络和社会实践等不同的'途径进行资料收集。还要积极询问小组活动情况,并对相关问题进行解答,特别是资料信息整理与分析、筛选的过程,指导学生对收集的资料要进行分类,并表明资料的出处。上课时可让学生采用课件和表演的形式进行展示小组活动成果,其他未展示组的同学做好记录,并从声音、感情、内容、语言等方面进行点评。引导学生去体味雄奇的大自然是如何通过优美的文字表现出来的。当然不能光展示说出来,还要看谁积累的多,当堂限时进行默写,对优胜学生进行奖励。估计以上环节要一课时。

  第二课时分组讨论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及动物对人类的启发。将学生课下收集的台风、海啸、地震、泥石流等一些照片或视频进行展示,有的同学可能会拿起相机对身边的污染进行拍摄,我认为这更具有说服力。在这里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增强抵制风险和侵害的意识,增强在与自然社会和他人互动中的应对能力。在动物对人类的启发方面,学生可能会提到动物的生存本领,节能术等,也可能提到从动物的一些特性引发我们人类的一些发明创造等。当然也有可能同学会想起“非典”,那就是动物对人类的一种惩罚等等。

  通过以上展示,同学们可以对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或辩论,最后得出不仅要感受多姿多彩的大自然,同时也应产生一种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课下让学生根据课上的讨论交流,用写作的形式来表达对自然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借助这次专题学*,学生在搜集材料中涉猎了大自然的许多方面,与大自然进行沟通对话,在学*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培养了学生们的独立探究,与他人合作的学*能力,提高了自身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也尽可能的完成了由注重学生练*向注重学*过程的转变,而且还引导学生走向社会生活,学会观察社会,关心身边的人或事,学做生活的有心人,培养学生视野的广阔性。

  以上内容仅以我的教学实践为例,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10

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23课《散步》。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目标、重难点、教法、学法等方面说一下我的讲课思路。

  一、说教材

  《散步》选自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单元所选文章以家庭亲情为主题,浓浓亲情动人心弦。《散步》是一篇文字浅显,情感温暖的美文,作者抓住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娓娓道来,情真意切,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亲人的关爱,对家庭的责任,对亲情的赞美,是一篇从*凡小事中写亲情的典范作品,题材极其*凡,意蕴却十分丰富。学*本文,要引导学生用心发现亲情、感受亲情并珍爱亲情。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在充分预*的基础上我准备用一个课时完成教学的主要内容。

  二、说学情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课的主要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本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但对生活的观察不够细致,缺乏生活体验,又由于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的误导,许多学生尊老爱幼的观念比较淡薄,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伦理观,因此正确的引导尤为重要,我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三、说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品味课文清新质朴的语言。

  3、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感知文中蕴含的家人之间深沉的爱,培养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四、说重难点

  根据《语文课和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强调要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我将本课的重点定为:朗读品味积累语言。本课是一篇精美散文,需要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揣摩、积累语言,以增强语感,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本课的难点是: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七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和知识储备的限制,对含义深刻句子的理解容易浮于表面,因此把这个定为难点。

  五、说教法

  运用情景导入、朗读品析、研讨点拨、多媒体课件辅助等多种教法相结合。首先以情景、导入法营造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浓浓的亲情氛围,引起学生的学*兴趣。然后将朗读贯穿于整个课堂中,让学生在朗读品味中去感受亲情美。本文主要写“我”这个成年人的感受,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因此,必要的点拨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这几种教法与多媒体课件的结合,让学生更好的领悟课文。

  六、说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所以先让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找出含义深刻的字词句或细节动人的句子品析,最后抓关键语句再读课文,深入思考,领会课文深长的意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尊老爱幼的情感,在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七、说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

  看公益短片《妈妈洗脚》学生谈感受。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短片中温馨的画面和质朴的语言,让学生快速的.进入情境中,也为学生感知课文内容作了准备。

  (二)出示学*目标

  设计这一板块是因为学*目标对教与学起统帅作用,使学生的学*有明确的方向性。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齐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旨在让学生对文本整体感知)

  2、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事情?结果如何?

  设计意图:此环节要求学生齐读课文后自主学*,培养从文章获取信息及概括事件的能力,在第二个问题中要引导学生思考:在面对分歧时,“我”为什么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儿子,从而得出结论:在两头不能兼顾时,照顾长辈,因此得知“我”的处事原则是“孝”,初步感知了作者的情感。

  (四)品读课文赏析语言

  1、找出文中含义深刻的字词句或能打动你的句子品析。

  学法指导:

  示例:“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既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情景,又写出了“我”为母亲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

  (1)学生在课本上用圈点勾画法作批注。

  提示:写景美的句子、细节动人的句子

  (2)请学生将他们找出的词句读出来并赏析,教师适当指导。

  2、感悟语言的对称美

  预先出示一个句子: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让学生说说这个句子的特点,最后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这样的对称的句子齐读。

  设计意图:品味积累语言是本课的重点,《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感受作品中人物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先让学生在圈点勾画中品读思考,在朗读品味中感悟,教师作必要的补充和归纳。引导学生掌握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学会在以后的阅读、作文中运用学到的方法去赏析语言,运用语言。

  (五)再读课文,感悟亲情

  1、指名读6、7段。

  2、扮演角色,心灵对话。

  学法指导:面对分歧时,“我”为什么决定走大路,妻子、儿子是怎样想的,母亲为什么改变主意走小路?分角色用话外音的形式将各人心中所想表现出来,不仅要注意文中表现出来的内涵,还要善于结合情景体悟人物心理和性格。

  3、这个家中三代四口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所以设计了“扮演角色,心灵对话”这一环节,让学生走进文本,不仅能找出文中有形的东西,还能发现文本中没有写出来的(无形)的东西,以锻炼学生的想像及创新思维能力。在谈对人物印象这一环节中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正因为这一家人尊老爱幼,相互关爱,这个家庭才会如此和谐温暖。

  4、齐读最后一段,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

  学法指导:注重这句话的象征意义。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领悟作品的内涵,让学生在探究合作中解决疑难。重点理解这个句子,不仅要理解它的表层含义,更要理解它的象征意义:中年人的责任重大,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中年人是承上启下的角色,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这样。至此学生才准确把握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六)拓展延伸

  作者抓住了生活中一个*凡的镜头。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11

  一、教材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是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以人生为主题编选课文。五篇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都各自从不同角度,用不同题材回答了“怎样走好人生之路”这个问题。《在山的那边》用象征手法说明,通往理想之路要翻越无数座山,要不怕艰苦跋涉。《走一步,再走一步》说明的是面对一个似乎无法解决的困难该怎么办。《生命,生命》表达了作者对生命价值及其意义的严肃思考。《紫藤萝瀑布》由藤萝的盛衰,感悟到生命的长河是没有止境的,人生应该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童趣》说的是作者童年时代观察虫蚊、丛草等趣事,有一种物外之趣。阅读五篇文章,不但对同学们正确认识人生,走好人生之路有一定的帮助,而且可以引发学生对有关人生问题的一些思考。

  《走一步,再走一步》记叙了“我”童年的一次冒险和在父亲的帮助下一步一步战胜困难脱险的经历,告诉我们:困难和危险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坚定信心、不怕它,将它分解为一个一个的小困难,从眼前脚下做起,就能个个击破、战胜它的道理。文章通过一个故事生发出人生感悟,引出一个富有哲理的道理,给人以启发和教益。

  二、学生分析

  对一个刚刚跨入初中大门的同学来说,初中生活的开始,意味着另一段人生旅程的开始,他们是带着父母亲友的期望,在他们殷切的目光中走进初中校园的,因而在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设计与规划。他们有理想,有目标,有干劲,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经验,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差,因而一遇到困难,或手脚失措,不知该咋办;或怨天尤人,哀叹命运不公;或干脆打退堂鼓,畏惧退缩。总之,他们大都不敢面对困难,正视困难,积极思考,从而找到解决困难的办法。故对学生进行正视困难并积极克服困难的思想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教学目标:

  根据前面对教材、学生的分析,我从三维方面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积累生动的词语和优美、深刻的语句。引导学生学*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在朗读中初步读出语气的'能力及其复述课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朗读、整体感知、深入理解中,感受“我”在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对生活的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细细品味文章所蕴涵的深刻道理,增强学生正视困难积极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教学重难点:学*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理解“我”在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对生活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分析

  教法

  我讲这篇课文主要使用讲读法。通过这种方法使学生在老师的讲解分析中,在对朗读的指导中增强感悟、加深理解、引发思考。

  学法

  反复朗读培养语感;学会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分析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并有所感悟;自主、合作、探究学*方式的培养。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讲述发生在1945年1月,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上,一个上尉飞行员在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情况下,驾驶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出色完成侦察任务的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自然而然进入本课的学*。

  (二)整体感悟,熟悉内容

  学生自读课文,准备复述。

  自读以前,提问:复述这个故事要注意哪些问题呢?待学生明确因为这篇文章是记叙文,所以我们应该讲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以后,学生再读课文就能有意识地记住一些相关内容。

  复述前,提问:复述的重点应放在哪儿呢?让学生明白,本文叙事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学生们在四人小组中相互复述 。

  指名学生面对全班复述,并进行评价。

  设置这一教学环节,其目的主要是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为下一教学环节作好铺垫。同时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三)研读理解,培养能力。

  提出相关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学*。我打算提出如下一些问题:

  在攀爬悬崖的整个过程中,“我”总共哭过几次?哭的作用完全相同吗?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写“我”在攀爬时复杂的心理状态的语句并加以分析。引导学生学*抓住关键的词句进行分析的方法。

  在“我”爬下悬崖的过程中,父亲是怎样指导的?“我”的信心有什么变化呢?为下一环节对主旨的领悟打下基础。

  这段爬悬崖的经历虽然已过去很多年,但对于“我”来说是难以忘怀的,因为“我”从中获得了“永远忘不了的经验”。这“经验”指的是什么?进一步领会主旨。

  因为初一的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不是很强,故老师的“导”显得犹为重要,而以何种方式作为切入点就比较关键了。我之所以设计问题1,就是因为我觉得此问题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引发学生迅速进入课文内容,深入思考。同时在此过程中加强对朗读的指导。告诉学生朗读不但要做到字正腔圆,读音准确,而且要做到停顿恰当,读出语气语调,注意抑扬顿挫。

  (四)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延伸

  作者的经验仅仅针对爬山而言吗?联系生

  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从中得到的启示。设置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使学生理解“我”在攀爬悬崖的过程中悟出的道理它对生活的意义,让他们受到启发和教益。

  (五)质疑问难

  学生再读课文,发现并提出问题,相互讨论解决。设置这一教学环节意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合作精神。

  (六)反思总结,谈收获。

  (七)结束语

  师送学生一首诗──《一步》:一步走不完长征路/长征却少不了每一走/一步登不上高山顶/一步却能跌下深山谷/在人生的道路上/请珍重你的每一步。然后提出希望。

  六、板书设计(略)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12

  一、说教材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四单元的主题仍然是“人与自然”,直接承接同样主题的第三单元,编写的五篇课文主要反映的是人类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内容。对本单元的教学,我们希望实现以下目标:情感和态度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以及热爱自然、关注自然的人文情怀;知识和能力目标——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过程和方法目标——练*用精读或快速阅读、默读课文的方法,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被介绍、说明的事物及其特征);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获得一些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中,我试图关注以下几个方面:注意兼顾三个维度,渗透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淡化文体(但也考虑为以后的说明文教学作点铺垫),强调综合,以培养阅读能力和研究能力为主;注意结合自己所处的地域灵活处理课文内容;多以讨论课或探究课的方式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课外语文实践(包括阅读),开展科学活动;加强语言积累,让学生每人备一本“摘抄本”,摘抄有关优美词句。

  本文出自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作家法布尔的巨著《昆虫记》,可谓名家名篇。教学本文,可通过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学*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本文是一篇观察随笔,又是一篇优美散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高度结合,描写生动,语言优美,拟人手法的运用,加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这一点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复*巩固,并在实践中运用。可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昆虫记》中的其他作品。作为七年级学生初次接触的科技小品文,对学生增强科学知识、学*科学方法、领悟科学精神有着很强的教育作用。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本文的内容和表达的特点,本文的教育价值就在于能引导学生通过法布尔的笔触去感受奇妙的昆虫世界,丰富有关昆虫的科学知识;同时,通过阅读来走进“昆虫之父”法布尔,既可以学*他的探究精神,又可以通过品味他生动自然的语言来感受那浓浓的生命意识。并且,由于作者对蝈蝈特征和*性的介绍都是通过细致的观察与传神的描述来表现的,所以,可以此来引导学生学*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所以,在学*中概括要点、品味语言、感**神、激发探究是作为教材在使用中的关键词,并以此来安排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

  学*本文的教学目标是:情感和态度目标——激发我们对昆虫的各方面*性的强烈的好奇心,调动他们阅读《昆虫记》的积极性,懂得生命的重要性,学会理解和尊重其他的生命,以至于小巧玲珑的.昆虫。明白每一种生命都来之不易,第一种生命的存在都有其道理,也许人类还可以从其他生命历程中获得有益的启示。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蝈蝈的常识,它有怎样的外形特征和生活*性,并能够拓展延伸,学*观察、记录自己身边的小动物。

  语文阅读不能离开文本,虽然我淡化文体,但仍然要考虑本文——科学小品文(说明文的一种)的特点。文章集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于一体,较强的可读性。文章的艺术性,以一种欣喜的心情贯穿始终,感动着读者;构思巧妙,用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引人入胜;善于用一种快乐衬托另一种快乐;以鹰的勇猛凶悍反衬蝈蝈的机智勇敢;每次发现蝈蝈的一些特点后,总是生动地描述一下,再举一些有趣的例子加以证明,读者在不知不觉中了解了蝈蝈的特点;本文多处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这样写,使读者感到亲切、自然。过程和方法目标——采用赏读、整理、创新相结合的学法来学*课文,并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获得一些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科学的探究方法,如发现问题、追踪调查、变换条件,仔细分析、寻找规律等方法。能在阅读过程中自主发现感兴趣的科学知识和语言现象,分析它的表达效果,交流独特的阅读体验,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能力,能用知识积累卡学会积累,用自由创作延伸创新,拓展课外阅读。

  这些都是确定教法与学法的重要依据。

  三、说教学程序

  本文很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但对于昆虫,还不一定所有的学生都喜欢,所以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引导他们进入昆虫世界,要让学生学会不仅能读懂这一篇文章,还应该教会学生会读这一类现代科技小品文,并善于整理知识和拓展知识。在教学中,采用激趣导入,让学生关注作品,进行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的方式,多研讨,多交流,反复阅读,用卡片式整理知识。让学生自主学*,自主展示,体验独立发现知识的快乐,便于形成以后主动学*的*惯。

  主要板块简说:

  1、情景导入,展示课件,激发学生兴趣。

  2、速读课文,学会圈点批注和提取重要信息,归纳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这是对七年级学生进行“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惯养成教育和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3、精读课文,揣摩语言,激励学生自主展示,初步体验学*语文的快乐。

  4、品读课文,合作研讨,与文本和作者对话,流露真情。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与文本对话,与作者交流,以便更好地发挥文本的教育价值。

  5、研读课文,共同探究,课外延伸,以读促写。阅读和写作是密不可分的。以读促写,以写辅读,相得益彰。

  6、分享学*的成功体验,整理归纳学法。让学生明白任何一种知识的学*,都有其规律。学*和思考要结合起来,养成边学*边总结,边积累边运用的学**惯。

  7、学会积累,用积累卡摘抄积累生词、多音字、好句。授人以渔,厚积薄发,学法在课内,功夫在课外。

  8、自由作业,快乐学*,开发利用语文综合性学*资源。将练*二变通为“请大家观察自己身边的一些小动物的特征*性等,并用一段话形象的表述出来。”更利于学生表现自己。

  9、美好祝福,把握今天,辉煌人生。渗透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理念。这一点在“小结与巩固”中表示明确。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13

  一说:教学设计的更新

  《七颗钻石》是苏教版七年级语文教科书里收编的新篇目,较之传统教材有更多可供师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教学前研究调查该年龄段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个性特征并据此设计制作适用面较广、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都很强的课件并在教学中加以使用;教学设计着重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口语表达、写作、音乐欣赏甚至表演能力等等。

  二说:课改理念的贯穿

  学生在课堂上处于绝对的主体地位,所有环节都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创造性的参与,并在[情景再现]环节中担任了“主持人”的角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基本处于主导地位,在[情景再现]环节中甚至可以把主导暂时交给学生,真正实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

  三说:教材重难点的选择和处理

  本文的'教学主要分为四个板块来实现,分别是——

  ⑴【课文导读】;

  ⑵【课文简析】;

  ⑶【七星上天】;

  ⑷【拓展练*】。

  每个板块还包含相应的子板块,贯彻着不只一个教学重点或难点。

  学*随着故事情节发展逐渐升华的爱心(重点)

  从教材内容分析,《七颗钻石》一文突出了本课课文内容的重点就是随着爱心的不断深化不断出现变化的水罐,水罐的珍贵也就寓意着爱心的崇高,教师要做到能调动学生参与并融入课文的气氛中并为之感动。适当的引导和强调对学生还处于发展阶段的身心都有正确的导向作用,因此,我把它作为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通过多种形式(导读、课文分析、表演、音乐欣赏等等)来丰富和完成。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法(重点)

  从教改理念贯穿和对学生未来的关注出发,我把问题留给学生,通过[妙想天开]想象作文片段练*、[情景再现]课本剧在教师的简单点拨下即排即演、[课文分析]等等环节来培养学生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法。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概括以及想象、联想的能力(难点)

  从大语文教学观的角度来看,语文课固然应该少些“语文味”,但必须基于语文能力训练的基础之上,而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概括和想象、联想的能力是这堂课的重点但因为学生个体差异较大、接受能力不同,这个环节同时也是教学难点,因此,在学生进行以上活动[贯穿于课文分析、拓展练*等环节]时,我着重关注教师小结语言的总结性、概括性和通俗性。

  四说:实际教学的收效

  实际教学的收效在教学活动中就可以彰显,具体表现在:

  每个环节都体现了学生参与面广,参与积极主动,真正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模式;除了【课文简析】外,学生还在教师的点拨下通过【拓展练*】中的[奇思巧解][情景再现]两个环节表现出对课文理解准确到位以及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形成;学生在【拓展练*】中的[妙想天开]环节不但能充分发挥学生想象,锻炼写作能力,而且学生们的语言能维系和发展原文风格,把爱心这个主题发挥得淋漓尽致。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14

  一、教材分析

  《第一次真好》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第二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继续第一单元主题生命,引导学生对人生、生命进行思考,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本文通过两个事例告诉人们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经历是生命中难得的宝贵经验,并提醒人们思考怎样才能使生命多姿多彩,有些句子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同时,材料的详略安排,叙议结合的写法,也是写作的范文。

  二、学情分析

  刚入七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生活经历,对一切都有一种新鲜感和期盼,但又往往仅停留在表层,难以深入。表现在语文学科,就是只满足于对字词句的理解和积累,而对文章的社会价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理解较浅。这篇课文学生理解并不难,除了语言的积累、内容结构的掌握,主要是解决如何引导学生真正深切体会“第一次真好”的内涵,与作者形成心与心的交流碰撞,让他们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不断勇于尝试,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

  三、教学目标

  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些理念应体现在每一节课中。再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学情,我认为本文应达成的学*目标为:

  1、掌握本文中的生字词

  2、朗读课文,把握文意,认识人生第一次经历的意义。

  3、体会文中详略安排的妙处,及叙议结合的特点。

  4、联系生活实际,领会文章的深意,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认识人生第一次的意义,培养倾听、表达的能力。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四、教法学法

  教法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的心理特征,我将采用以下教法:

  朗读感悟法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情感的重要方法。要通过学生默读、朗读等形式,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有所感悟,有所启迪。

  合作探究法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要让学生成为对话的中心,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中建构文本意义,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多媒体辅助教学,现代教学工具的使用能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使学生始终保持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效率。

  学法:

  采用勾圈批注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学**惯)讨论交流法(培养学生兴趣,从而更有效的学*)

  五、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为教学理念,通过朗读、谈话、小组交流等形式,努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整个过程由激趣导入、自学互动、适时点拨、测评训练个板块构成。

  一、激趣导入:(3分)

  1、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会有许多的第一次,第一次的感觉会是怎样的呢?

  (出示课题:第一次真好,请同学大声朗读题目)请问,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如果你是作者,你会写些什么?

  (设计目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导入应激发学生的学*欲望,使学生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进入学*,通过释题,让学生产生阅读期待,快速进入阅读状态)

  2、作者简介

  3、出示学*目标

  (1)、掌握本文中的生字词

  (2)、朗读课文,把握文意,认识人生第一次经历的意义。

  (3)、体会文中详略安排的妙处,及叙议结合的特点。

  (4)、联系生活实际,领会文章的深意,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4、检查预*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指名学生上黑板写)

  堕落()点缀()贪婪()姊妹()牙龈()

  雏形()丰硕()累累()沉甸甸()玲珑剔透()冉冉()稀疏()苦熬()

  (设计目的:检查学生对字词的学*情况,使学生养成好的学**惯。)

  二、自学互动

  集体朗读,整理体把握文意。(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探究交流1

  1、作者说第一次好,好在哪里?(在文中找出能体现作者情感体验的词语)找出适当的词语用“第一次真好,好在”的句式说话。

  2、《第一次真好》写了几件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文中详细叙写了哪两次“第一次”的人生经历?请加以概括。为什么要这样安排?3、为什么说是“一幅秋日的风情画”而比不说“风景画”、“风光画”?

  (设计目的:这一环节以读为本,让学生有目的的阅读课文,并集体讨论交流,理解课文内容。)

  展示自学结果,点拨讲解探究题。

  (二)探究交流2

  1、文中写十姊妹孵出的小鸟时选用的“雏形”与“具体而微”有什么区别?2、为什么“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使人回味无穷”?

  3、为什么说“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4、短文末句说:“愿你珍重第一次”的含义是什么?

  (设计目的:结合语境理解词义,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认识人生第一次经历的意义。)

  三、展示自学结果,点拨讲解探究题。

  四、拓展、总结深化

  1、是否所有的第一次都要尝试?

  2、大家来说说,哪些是有益的第一次,哪些是不能尝试的第一次?

  3、课文讲第一次真好,那么怎样才能有更多的第一次?

  4、你知道哪些“第一次真好”的事件,说说好在哪?

  (意图:让学生说自己的第一次,有利于学生*时的积累,并说感觉,旨在让学生理解奇妙的含义。同时通过振奋人心的故事鼓励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五、测评训练

  1.按原文填入恰当的词语,品味语言韵味。

  (1)一颗颗的黄绿色柚子,沉甸甸________在枝头。

  (2)这景色不见得很美,却是一幅秋日________画。

  (3)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________。

  (4)有多少“第一次”值得你。

  (5)有多少“第一次”给你留下的印象。

  (6)第一次,第一次的感觉真。

  (7)愿你珍重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目的:用句子填空方式引导学生把握文意。)

  六、作业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试着也写一篇关于“第一次”的文章。

  七、板书设计如下:

  第一次看到柚子树及感受(详写)

  第一次看到小鸟孵出及感受(详写)

  第一次真好第一次露营、动手做饭、坐火车、坐飞机、看见雪、

  看见自己的作品用铅字印出来(略写)

  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15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诗五首》是七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最后一篇讲读课文,具有长于吟诵、激发想像、娱悦性情的特点。这五首古代诗歌,集美景、美情、美言于一体,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扬帆,赏花观鸟,或抒真挚友情,或抒豪情壮志,或表隐逸之意,他们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本课的教学重点,一是感受作者的审美情感,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激发审美想像、培养审美意识。二是积累诗文语句、积存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积贮丰富的阅读体验,积蓄高尚的道德情感,积聚优雅的审美情趣。

  2、该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望岳》和《观沧海》这两首诗安排在第30课《诗五首》中的第四、五首,都是登临诗,都借景抒情,所写景物和所抒感情有较多相似点,我想在第三课时把两首诗放在一起教授,有助于学生集中学*登临诗的鉴赏方法,有助于学生理解情与景之间的联系。

  3、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养成学*语文的良好*惯。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杜甫、曹操及相关文学常识。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鉴赏古诗的能力。

  情感目标: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和抱负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进行朗读训练,逐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揣摩诗歌语言,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

  二、说教法

  根据本单元文质兼美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激趣导入法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使之乐学语文,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2、朗读法《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要注重从课文整体的角度进行教学;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

  3、品读法《语文课程标准》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

  4、问题导引法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

  问题引导法、指导归纳法,目的是开启学生的思维,指导学生学*语文的方法,使其既学会又会学。

  5、拓展法研读新课标,发现不能只限于课堂,要拓宽视野

  多种教学法相结合,以读为主,在读的基础上,突破赏析语言这一重点。现在我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课文举例和教学目标四个方面列表如下:

  三、说学法

  这是学生第二次集中学*古诗。这五首诗都是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来写的。教学时要调动学生已有的诗欹学*的经验和知识,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丰富倩感,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品味我国古代诗歌深邃的内涵和优美的韵味,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像力。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的教学方法有(1)诵读法:能过诵读,熟悉词作的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学*一些诵读的技巧;(2)感悟法:深入品读,体会诗中的人生体验、词人的思想内蕴;(3)讨论点拔:通过教师设置问题和反思质疑,师生的合作讨论、探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教学目标。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三课时

  《望岳》

  一、复*,导入《望岳》

  古诗是中华文化星空中最璀璨夺目的那一颗,多读诗歌能丰富我们的文化底蕴,更能提升我们的文化品味。我很幸运,我是一名语文老师,我有机会带领你们去追随远去的背影,走进诗人的心田,与诗人一同感受自然,感悟生命。昨天,我们在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中品味到他的潇洒飘逸,想象奇特,而王安石在青山浮云间感悟到得人生哲理也给了我们一定的启发。今天,我们继续品析另外两首,继续触摸诗人跳动的赤子脉搏。

  (介绍中国古代诗歌源远流长的历史,引入本课教学,教师深情导入,学生感受体验,吸引学生兴趣。)

  二、板书课题,指名简介作者。

  我们学过很多杜甫的诗篇,下面我首先请一位同学将杜甫介绍一下。师补充并板书:

  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因为这首诗写于诗人二十四岁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三、朗读中感知形象美

  1、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和押韵。

  2、指名读,展示学生诵读古代诗歌的能力。

  3、听配乐朗诵,体会朗读古代诗歌的方法。

  4、指导学生朗读,再次自由朗读,

  5、全班齐读。

  四、赏析中品味诗境美

  1、抢答题:本诗抒写诗人登上泰山的所见所闻所感,正确还是错误?为什么?(释题)

  2、作者向岳而望,都看到哪些景色?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用散文般的语言描绘作者所望之景

  3、试分析首联,看看“望”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4、首联远望泰山,表现了作者惊叹之情;那么颔联、颈联、尾联又分别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泰山的景色的,又分别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

  5、“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的“钟”和“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试分析其妙处?

  6、如何理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中的“会当”二字?这两句诗中还蕴含了一番怎样的哲理?

  7、两大组朗诵比赛。

  五、拓展:

  小学时我们学过一首诗《登鹳雀楼》,哪个同学将它背一下?其中有两句诗和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意境相似。哪两句?古诗中,有很多表达雄心壮志和远大的抱负的名句,哪个同学能说两句。

  六、小结

  1、学了这首诗歌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同学们一齐将这首诗再朗读一遍,领略诗中美景,感悟诗人的豪情。

  《观沧海》

  一、过渡:简介古诗按内容、主题的简单分类。

  二、导入《观沧海》,简介作者和背景

  三、朗诵诗,初步感悟诗中意境:

  1、自由诵读2、指定朗读

  四、小组合作探究:

  1、疏通文意,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诗中景。

  2、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3、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4、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五、教师小结:

  本诗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诗人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六、朗诵比赛

  七、布置作业:

  (一)背诵并默写《望岳》、《观沧海》

  (二)小练*:

  1、填出下列相应的山名:

  东岳()南岳()西岳()北岳()中岳()

  2、根据句式“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仿写一句:

  ________,________。

  3、《望岳》最后一句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

  4、《观沧海》最能表达作者志向的句子是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掌握课文,并给学生以优美的享受。本课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内容和形式统一。

  附板书:

  首联(远望)总括全貌:雄伟高大——惊叹

  颔联(*望)神奇秀丽,巍峨高大——赞美

  颈联(细望)高峻、陡峭——喜爱、陶醉

  尾联(想象)表明登山的决心——豪迈

  借景: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

  抒情: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菁华9篇)(扩展7)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菁选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1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1

  一、说设计理念:

  这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怀念母亲的散文,作者通过回忆自己瘫痪时,怀着博大无私之爱的母亲是怎样地痛心与忍辱负重地照顾自己,来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愧疚和怀念之情。史铁生笔下对亲情的回忆与感悟,让人感觉亲切而意味深长。

  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本文的主题并不难,但是如何使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激发感恩情怀呢?如何引导学生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呢?基于以上问题的思考,在教学中,应以反复朗读为基本立足点,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读出感悟、读出体会,进一步联系生活实际,唤起学生真切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抓住教材中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方法,体味人物内心情感,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并以此点燃学生情感,引发真情,促进学生主动探求,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1.抓住教材中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方法,体味人物内心情感

  2.领会母爱无私、博大、宽容、深厚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抓住文中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方法,体味人物内心情感

  2.难点:通过生活小事感受母亲对“我”的爱,通过生活中的小事表达“我”对母亲的深情。

  说明:本文通过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几件小事,甚至只是细微的动作,只言片语来表现深沉无私的母爱,感人至深,因此对这些细微之处的品读即是学*本文的重点,教学过程要“摈弃繁琐的分析,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思考来感受课文内容”,所以,结合学生特点,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体悟真情。而最后一个自然段对于菊花的理解,有较深层的内涵,同时也涉及了借景抒情的知识点,学生不太容易理解,故而设置了此难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说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朗诵《合欢树》片段,谈体会,引导学生体会儿子对母亲的爱,进而进入主题,这篇书写着母亲对儿子爱的《秋天的怀念》。

  联系本单元的内容,唤起学生曾有的情感体验,通过朗读,为下文的学*创设情境,做好情感铺垫。

  二导学阶段

  1、检查预*

  2、齐读课题,质疑课题。

  3、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

  4、针对刚才设计的思考题,全班交流,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通过让学生自主设计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师指导朗读,有助学生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锻炼、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提炼、概括能力。

  三合作探究

  找出描写母亲动作的语句,划出你认为最成功的语句,并说明理由。

  (学生读课文,找语句,说理由。)

  (教师强调:“扑”的作用:非常迅速,说明母亲早在一旁观察我的举动,改为“走”就表达不出这一效果;“忍住哭声说”表现了儿子的自暴自弃也使母亲痛不欲生;其他学生自由说,教师强调)

  (1)作者在第一自然段,第二自然段反复写母亲“悄悄地”“出去进来”,联系上下文,分析母亲这样做的原因。

  (点拨:“母亲就悄悄进去”的原因:让“我”尽情发泄,以恢复*静;”她又悄悄地进来”的原因:继续照顾,安慰,鼓励“我”;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的原因:中断敏感话题,避免刺激我。)

  (四)本文母亲的话不多,但非常朴实,含义丰富,划出你感动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点拨:“听说北海的花开了…”表现了母亲想让我恢复对生活的信心,回复对美好生活的兴趣;“咱娘俩在一起,要好好活,好好活。”母亲说的意思是:你虽然瘫痪了,但是还有娘照顾,要有勇气和信心活下去;其它根据学生回答点拨。)

  (五)在母爱的感召下,“我”改变了对生活的态度,从哪里看出来的?

  思考:

  “我俩要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怎样理解?好好儿活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说话练*)

  (点拨:“我”说的意思是母亲虽然离开了,我仍要和妹妹相依为命,遵照母亲的意愿坚强的活下去,作为对母亲的纪念,这样写起到了首尾呼应的作用。)

  教师总结:作者借助生活中的小事,来表达对母亲的一片深情,把“我”与母亲的情感态度进行对比,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等,刻画出一位坚强、无私、伟大的母亲形象,表达出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愧疚、怀念之情。

  说明:最令人感动的部分体现在“母爱”的点点滴滴,设计本环节就是为了把学生引入到对这一重点部分的解读。

  通过自由朗读、自由感悟,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并抓住句中有关神态、动作、语言等的关键字、词体会深沉而无私的母爱,进而把握文章主旨。

  三感受母爱

  1伴随乐曲,让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你想对你的爸爸妈妈说些什么?

  (学生口头作文,教师点拨。)

  3推荐阅读史铁生的其他作品,如《我与地坛》以及毕淑敏的《孝心无价》

  四、作业布置

  联系你的生活实际,回忆你的妈妈为你做的点点滴滴的小事,此时此刻,你想对她说些什么呢?我想对妈妈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0字左右)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2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作文说课稿设计

  观察人物特点,写出人物个性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写作内容“观察人物特点,写出人物个性”。第一单元的课文描写了古今中外的人物,他们各具个性,人物形象鲜明,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学*写作的极好范例。为了引导学生把人物写活,我将教学目标定为:观察人物特点,将人物描写方法用到写作实践当中,写出人物个性。教学重点是学会几种人物描写方法,难点是综合运用人物描写方法把人物写得鲜活有生命。

  二、说教法

  为了创设一个良好的读写氛围,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圆满的完成这次的教学任务,我采取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谈话法。通过谈话给学生以亲切感,进一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加强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

  2、分组讨论法。把学生分成若干读写小组并让他们推举一名组长。让学生围绕写作要求从各个角度展开热烈的讨论,各抒己见、畅说欲言。

  3、巡视指导点拨法。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可能遇到有争议或写作疑难问题的时候,老师要适当点拨、诱导。给学生指点迷津,让学生茅塞顿开。

  4、当堂评定法。学生写完作文,小组评改后,当堂进行评定,选出几篇典型的文章集体点评,对他们的优点闪光之处当众给予表扬,尤其是有创意的地方给以热情的鼓励,增强他们的成功欲。对于一般的文章,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以帮助其提高写作水*。

  三、说学法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完成这次写作任务,我将采用以下几种学*方法:

  1、讨论法。仔细阅读写作要求后,让学生参与到小组中去,发表个人的看法,听取别人的见解,共同探究。

  2、快速成文法。通过共同商讨,把自己想的结合在小组中讨论的内容进行构思,倾注于笔端,变口头语言为书面语言。进一步锤炼自己的语言,提高自己的写作表达技巧。

  3、学生修改法。个人自改后,分小组互改。小组改是进一步进行写作体会交流,提高他们鉴析文章的能力。

  4、集体改。让学生对典型的文章共同探讨,共同提高。

  四、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用一则寻人启事激发学生兴趣,知道观察人物要抓住特征,并导入新课。导入语:大千世界,人海茫茫。走在大街上,人们步履匆匆,擦肩而过,一张张鲜活各异的面孔如花瓣一般,在我们面前闪现。那么如何去将一张张缤纷的面孔定格,化作永恒的一瞬呢?画家可以用颜料去画,摄影师可以用相机去拍,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用手中的笔去描绘。俗语说:“画人画虎,难画皮。”意思是说,无论画人还是画虎,要画出虎和人的外形是比较容易的,但要画出虎和人的内在精神却不太容易。那么,如何才能将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呢?板书课题:观察人物特点,写出人物个性

  (二)介绍写人物个性特征并提示常见的人物描写方法

  (三)指导*作

  1.肖像描写

  照片激趣:你觉得照片上的老人的身份是什么?你为什么认为是这样的?

  明确:肖像描写的作用不止在于画出这个人的外部面貌,而是为了以形传神,通过人物的外部特征揭示性格特点(表现人物的身份、性格和生活际遇)。

  课文范例:(作家笔下人物猜测)

  1.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衫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鲁迅外形瘦弱、精神矍铄、意志顽强)

  2她微笑的时候,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的光芒,在笑容里,快活地露出坚固的雪白的牙齿,虽然黑黑的,两颊有许多皱纹,但整个面孔仍然显得年轻,明朗。(外祖母开朗的性格,年轻、明朗的心态)

  明确:成功的肖像描写是理解人物性格的一把钥匙

  练一练:肖像描写,写出人物特征

  同学们每天在学校里学*,与老师们朝夕相处,接触最多的是班主任老师。请你描写一下班主任的肖像,使我们对他能够有所了解,好吗?

  学生自由作文并交流。

  2、语言描写

  老舍说:“对话就是人物的性格的等等的自我介绍。”语言描写是对人物独白和对话的描写,俗话说言如其人,又说言为心声,什么人说什么话,我们也常说,对一个人要听其言观其行,说的就是一个人的语言能够反映一个人的精神世界。。

  举个例子《儿子眼里的父亲》

  练一练:你成了世界上100个不幸的人中最不幸的一位,英语测试比80分少一点,比60分多一点,针对你的成绩,设计父母的一段对话。

  学生分组模拟,分角色表演,分析父母的性格。

  3、行动描写

  行动描写是表现人物的重要手段,能够淋漓尽致地展示个性形象,而且引人入胜。年轻人之所以喜欢看武打小说,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动作吸引人。《水浒》重要人物性格各异,主要是作者对他们进行了各具特点的行动描写。

  练一练:说出写动作的'成语,并组句。

  4、心理描写

  心理活动能够反映人物的性格,能够把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要设身处地地推测人物内心所想,把自己当作具有所写人物的个性特征的“他”。只有把人物的心理活动写得细腻而真切、生动而传神,才能突出人物的精神世界。

  实例:“整个晚上,女孩都在想着向家里要钱的事儿。最终,女孩也没提要买黄纱巾的事,并发誓永远不提这件事。家里不富裕,女孩知道。”“孩子,送给你吧,收下,你围上它肯定好看。女孩一楞。不能!那样我会很难受,比得不到它还难受。女孩跑开了。”

  小组内交流体会感受。

  (正是惟妙惟肖的心理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两颗美丽心灵的跳动,感到了一种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互相抚慰的温馨之情)

  练一练:民主选举班长的会议刚刚结束,学*并不出众,甚至连老师也不特别关注的你,却出乎意料地被全班同学选为班长。请你谈一谈此时此刻你的真实感受和想法。

  5、多种手法综合运用

  在写作时,一般情况下,我们是多种手法综合运用,单用一种手法的时候很少,写一个人,往往既写这个人的肖像,又写这个人的语言行动,还写他的心理,以及别人对他的议论评价。

  (四).作文片断练*:猜猜他(她)是谁

  同学们尝试用刚才掌握的方法来对班内同学进行描写, 要求:综合运用各种写人的方法,写出人物某一方面的性格特征。比一比谁的描述最准确。

  (五).快速修改,讲评

  1.个人改。学生完文之后,自我修改。

  2.个人修改完毕,让学生讨论;什么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以此作为小组评改的依据。老师根据实际情况可略作补充。(选择真实材料,

  写作

  时要实事求是;选择典型材料要选择新颖、生动的材料,有独特发现,有新见解;语言生动形象等)

  3.小组改。教师巡回指导。每人都和其他同学下评语。如果在评改中有异议的地方,小组内部可以进行讨论,如果还不能确定,小组之间可以商榷。也可以让老师也参与进去参加讨论。

  4.集体评改:由学生自由推荐文章共同评改。(文章内容通过幻灯片展示)让学生对所看到的文章七嘴八舌各抒己见。老师则从学生的评论中总结概括。从文章的题目,构思立意,语言表达等方面归纳。

  (六)由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结束语:

  写好一个人当然不止以上几种方法。具体操作时有时是多种方法并举,选取哪一种方法描写还需视个人喜好和具体需要而定。我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去发现、总结并创新,才会达到写好写活写绝的最终目的。只要勤练不辍,写至佳境自然就会妙笔生花,意趣横生。

  (七)作业

  单元作文:自选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以上的记叙文。要求: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3

  指导思想:以《新课标》为依据,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方式,以朗读贯穿始终,在师生*等互动、对话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及赏析能力,给学生有益的人生启示。

  一、说教材:

  《短文两篇——禅、贝壳》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三课。这两首散文语言清新、凝练、意味隽永,因而既是指导学生朗读的好材料,又是引导学生体味人生的典范之作。

  二、说目标:

  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意在培养学生初步的语感。)

  2、品味语言,体会情感。(意在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及审美情趣。)

  3、联系生活,感悟人生。(意在引导学生在熏陶感染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其中目标1、2是教学重点,目标2同时又是本课的难点。

  以上目标的确定依据了新课标、单元学*目标、散文的特点及学生实际。

  第一:《新课标》对散文诗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诗,大体把握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第二:本课所在单元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人生,还要提高朗读能力。”

  第三: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基本特点。本文语言的形象性、含蓄性及深刻性的特点也决定了教学的重难点。

  三、说教法:

  为达成目标,我准备采用的方法有:创设情境法、朗读指导法、诱导点拨法。

  1、创设情境法,散文以情成篇,以理服人。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一种利于调动学生思维,引起共鸣的氛围。如上课时,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范读时,带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讲析中,采用直观形象的板书,以促进学生的理解。

  2、朗读指导法:

  有感情地朗读是语文学*的最高境界,但对初一学生来说较难达到,因而应加强朗读指导,我将通过示范读、指导读等形式从停顿、节奏、情感等方面入手教给学生朗读技巧。

  3、诱导点拨法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的主人,而老师则是学生的引导者,因而诱导思维,指点迷津、宏观调控应是教师的主要任务。

  四、说学法

  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理解散文的情感及富有哲理的语言。

  2、联想想象法:欣赏散文精炼准确的语言,培养审美情趣。

  3、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对散文中深层道理的理解,对语言的品味及情感的把握,都应在自主学*的前提下,通过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五、说教学程序: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了作家莫顿·亨特的散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而且课文的最后一段老师要求大家能够背诵,不知道同学们掌握的怎么样了,下面由老师提示你们,我们一起来诵读文章的最后一段。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人生道理,那就是在人生的道路上当我们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时,不管困难有多大,只要把大困难化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解决,那么最终就会战胜巨大的困难,以致赢得最后的胜利,获得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节课我们就接着来欣赏两篇优美的散文,看看我们能从中悟出什么样的人生真谛。(此环节意在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思考)

  (一)师生合作,制定目标:

  学生根据自己了解的散文方面的知识,讨论制定出学*目标。

  第一环节以学生为主,通过反复朗读达到正确、流利的要求;第二环节以教师指导为主,通过范读、指导读等形式引导学生掌握朗读技巧;第三环节需要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达到要求。自读诗文,整体感知:此环节要求扫除障碍,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初步感知诗歌感情。

  检查朗读:指生朗读,其余学生从语速、语调、停顿等方面进行评价,师做及时点拨。在评价过程中,找同学进行局部示范朗读。(此环节的设计意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与合作探究,体会语言中蕴含的哲理。)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学生活动】思考:品读课文,揣摩字句,讨论交流。

  (1)《蝉》中的`“想起秋风颜色”,“秋风颜色”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点拨】我们一般说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它赋予秋风一种“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暗绿的松柏、晴朗的天空,都融进了秋风中,言少而意丰。

  (2)作者写蝉,先抑后扬。抑在哪里?扬在何处?通过一抑一扬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首先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这是一抑。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从朋友说蝉埋在泥下17年,出来只

  活一个夏天时开始转折,小小的蝉开始令人惊讶。当最后朋友说到蝉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着,对于蝉的印象已经从烦人、病弱高扬到显示生命意义的高度。由抑到扬,涵蕴深厚,传达了本文的主题: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3)课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可以找出来并说说对它的理解。

  【点拨】“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是全文的文眼。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之处,也是由蝉引发的对于生命的深刻感悟。不管是写蝉的烦人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是写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的短暂生命,都是因为有这句话,才显得有了意义和光彩。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

  (4)。小结。

  作者从夏天聒噪的蝉、感悟出深刻的道理人生道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那生命生命究竟是为什么而存在呢?既然生命是短暂、脆弱的,那我们该怎样做,才能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呢?作者*慕容在她的散文《贝壳》中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朗读课文,教师范读。

  2。品读课文,揣摩字句,讨论交流。

  (1)《贝壳》中“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点拨】此句上承接着“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以表达一种感激的心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更好些,让后人为自己的执著、努力而感动。

  (2)《贝壳》中有这样的话:“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你怎样理解“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

  【点拨】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很小,甚至不起眼,但是是自己精致、仔细、一丝不苟地做的东西或事情。她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想对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馈。她渴望的不是人们对她赞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执著的爱美的灵魂。所以此处的“固执”“简单”都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其实是执著和单纯的意思。

  作者并不希望建立叱咤风云的丰功伟业,她只想像那颗小小的贝壳,用仔细、精致、一丝不苟来塑造执著而美丽的形象,回馈生命,打动人们。“固执”和“简单”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表现了她并不渴求人们对她绝对地赞美和崇拜,她渴望的是一种感动,希望能像贝壳的美感动她一样感动着世界。

  (四)、小组讨论,比较两篇散文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

  【点拨】相同之处:

  (1)都是由一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一些感悟。

  (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3)对于“物”的描写细致入微,笔调清新而自然。

  不同之处:

  (1)《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

  (2)《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着;《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

  (3)《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对蝉的生命意义的阐发中,并没有直接表白;《贝壳》则明确提出了自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要给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以上环节的设置,意在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进一步体会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激发学生面对困难、勇于进取的精神。)

  (五)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通过学*这篇短文,让我们知道,无论生命怎样渺小,无论生命如何短暂,我们都必须要做到认真地对待活着的每一天,认真地对待每一件事,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更多说课文章,请访问说课网频道。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4

  一、说课标

  首先说教材目标,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依据语文课程的总目标而提出了七年级语文下册的教材目标。

  1、掌握本册课文中的生字词的音形义,并学会运用。

  2、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惯。

  3、了解课文中出现的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

  4、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惯,掌握常用的学*方法,了解描写方法、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

  5、培养学生语文朗读能力,使之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培养黙读的*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为培养学生的语感打下基础。

  6、指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文章主题含义和丰富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思路,了解基本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

  7、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背诵基本课文中的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养成读书看报的好*惯。

  8、大量阅读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外读物,增加阅读量,了解内容,背诵一些基本篇目。

  其次,说单元目标:

  1、了解他人成长的足迹,促成自己的成长意识。

  2、正确看待不同的经历,勇敢面对挑战。

  3、结合生活经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感情,引起学生的共鸣。

  4、重点研读、揣摩、赏析富于情感的精彩语 句,了解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提高语言的感受能力。

  5、加强学生的语言积累、感悟和运用,有一定的语言感悟能力,能按要求写作文,全面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6、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鼓励学生进行体验性阅读和多角度理解。

  二、说教材。首先说编写意图:

  1、单元内的选文文质优美,具有文化内涵,富于启发性。如有的讲述贪玩的孩子学*读书的成长中的快乐;有的讲述在父辈影响下逐渐成熟并能承担家庭和社会责任的英子;有的讲述成长中的困难和挫折、并愈挫愈奋、愈挫愈勇,保持生活乐观精神的丑小鸭;有讲述成长过程中,对把握人生方向的思考。这些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给于学生莫大的鼓舞、激励、鞭策、警示。

  2、内容编排简化头绪的同时,加强了整合。

  3、语文知识与练*体系在探究学*中融为一体。

  4、教材开放有弹性,具有开发、选择、拓展的特点。其次,说单元内容解析及教学重点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这篇课文要结合儿童特点,让孩子有兴趣去读课文,重点把握文中的写景特色,掌握写景的一些方法,体会动词的准确运用。理解并学*本文按空间顺序记叙事件的叙事方法。体会课后所提出的三种不同的思想主题。《爸爸的花儿落了》是作者回忆自己小时候成长过程中的情感故事,本文的重点是知道课题“爸爸的花儿落了”的双重含义,了解象征手法。知道插叙的内容和作用 并逐渐学会运用。

  从全文角度看父亲的话对我成长的影响。体会浓浓的亲情。《丑小鸭》这篇课文要通过对童话的学*了解童话的特点,并了解作者安徒生。这篇童话它向人们传达出一个哲理: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还要让学生知道这句话的具体含义———是金子总是要发光的。

  “丑小鸭”现实意义在生活中影响很大,要让学生分析丑小鸭形象的现实意义,做到学以致用。《诗两篇》一是讲述坚定信念,一是讲述正确抉择。都是非常有哲理,给人深刻启迪的诗,学生首先要理解两首诗所蕴含的哲理。学*这两首诗重在指导学生朗读和感悟,并让学生在一遍遍的诵读中背诵积累。感受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体味诗人因人生之路的选择的慎重与无奈而引发的感慨,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伤仲永》是一篇文言文,学*本文重点要积累文言词句,翻译课文,概括课文内容。学*本文寓理于事,借事说理的写作手法。3知道仲永由天资聪明变为众人的原因,通过前后对比体会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成长的烦恼综合性实践活动:从个人实际出发,通过说自己的烦恼,解别人的烦恼,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合作探究的能力,让他们认识到烦恼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只要我们用心去解决它,一定将会战胜烦恼。第三,说教材的整合。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成长,几篇文章从不同的审视角度展现了成长中的悲与喜,让学生正视成长中的挫折,快乐而有收获的成长着。它属于“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板块中的“人与自然”这一板块。七年级上第四单元“人生感悟”和八年级下第一单元“人生轨迹”的主题也是为围绕着“人与自我”这一板块展开,只是从不同年龄、不同人物的成长境遇来讲述,让学生多角度的收到人生观、价值观的熏陶。它处于这两者中间,在学*修辞方法、

  表达方式、欣赏文学作品等都起到中流砥柱、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是为学*复杂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铺垫。

  三、说建议。首先,说教学建议:七年级学生已逐渐适应初中语文的学*,语文整体素养在不断提高,这为本学期的`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有以下建议

  1、激活兴趣,兴趣是学*最好的老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手段让课堂充满趣味,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2、重视朗读。课程标准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以利于学生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3、开展活动。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在开展的手抄报比赛、演讲、征文等活动中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4、发挥学生在语文学*中的主体地位,大力提倡和行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学*新方式。其次,说评价建议:

  1、突出课程评价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

  2、课堂及时评价和学业成果评价相结合。注重对学生学*过程的跟踪考察与评价,建立学生学*过程的档案袋,从学生课堂表现,课外阅读记录、*作、活动记录、学情检测等方面进行评价,重过程,轻结果,多鼓励,少批评,即时诊断,增强信心。

  3、评价主体要多元化。既要教师评价,又要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结合家长和社会的评价,运用各种评价标准进行评价,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能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最后,说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第四点指出,“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为此,教学时要积极开发利用课程资源。1立足课内资源:

  (要充分利用教材插图和资料袋中的内容丰富学生知识。做到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让学生借助教材这个例子,领悟到教材以外的东西,综合提高语文素养。要将教材上的知识点系统化,教学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合理开发利用课外资源。

  一、重视课外阅读。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补充课内资源的不足。在课外阅读中吸取丰富的语文知识,做好名著导读工作。

  二、利用好网络资源。互联网上丰富多采、日新月异的知识源泉,是语文学*取之不尽的素材库。

  三、积极开展实践活动。活动蕴含着丰富的语文知识,是语文学*的源头活水,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锻炼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积极开发当地资源。

  一、用好校内资源,培养探究精神。

  二、用活自然资源,培养实践能力。

  三、用足家庭资源,激发学*兴趣。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骐骥千里,非一跃之功。”昨天、今天、明天我们在不断的钻研着教材,改善着课程设计,完善着教学过程,相信在千锤百炼中会改进学生的学*,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让我们用语文文本的无穷魅力,用语文教师的几分努力,用师生互动的轻松愉悦,创造一个万木葱茏、百花争放语文课堂!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5

  一速读文章,整体感知

  组织同学们用最短的时间读文章,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师做好归纳与整合。本文主要写了我们一家四口人早春在田间散步的事情,展现了作者一家互敬互爱、和谐相处的生活画面。

  之所以这样设计,主要还是遵循了“轻松走进”课堂的原则,让同学们感觉到学*语文是很简单的事情,是每个人都能做好的事情。只不过是不同的人所说的内容不同而已,程度好一点的学生概括的全面一些。同时,这样既锻炼了同学们的整体感知能力,又锻炼了孩子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并且还营造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为下面课堂的推进做了很好的铺垫。时间5分钟左右。

  二细读文章,感悟品味

  同学们细读文章,画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加以品析。要求每人至少找两处来品析,并且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赏析,提示学生可以从句子内容出发,抓住关键词语来赏析,比如“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句子中“熬”字既写出了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情景,又写出了为母亲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还可以从语言特点方面来分析,如“有的浓,有的淡”“母亲要走大路,大路*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等,句式对称,形式优美,读起来有一种节奏感;还可以从个人感受来谈。在这个过程中,要别关注待转化生,因为他们对学*不感兴趣,很难在短时间内进入状态。这时老师一句温馨的话,比如有困难吗?需要我帮忙吗?或者是一个友爱的眼神,就能帮助他们尽快投入到学*中。给学生充分自主的空间,让他们去圈点勾画,找自己喜欢的语言品析、玩味,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感受到学*过程的愉悦。

  根据学生圈点批注的情况,组织同学们小组交流,互相借鉴、补充、添加、完善。

  时间约8分钟。

  三自主汇报,成果分享

  汇报的环节为先说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在哪一段,并且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来,然后说出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其他同学可以即兴评价,可以补充,可以质疑,可以拓展。比如有的同学可能会谈到文章第四段: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这段话通过对初春美景的描绘,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机。一般情况下,同学们都会说到这一点。有的同学不仅理解了这一点,可能还会联想到以前学过的写景的片段诵出来;或者想到自己家乡初春的'景色,即兴说出来或写出来;或为这段文字写上一首小诗;或者围绕着这种美景画出一幅画,然后说出画面的内涵;或者为这段文字配上音乐唱出来等。

  补充说明:由于此处设计的是学生自主回报,难免会出现学生的发言头上一句脚上一句的现象,给人一种杂乱无章的感觉,别着急,越是这样,越能看出老师的教学智慧。一个比较好的做法便是对学生的发言要洗耳恭听,当学生说到某一个关键词或句子时,要追问。比如文章第五段: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同学们可能会说出这个地方可以看出家庭的和谐和幸福,气氛融洽、祥和。我抓住关键点:和谐和幸福,气氛融洽、祥和。请同学们找一找文章中哪些地方还表现了这一点?同学们便会把体现这一点的内容找到,老师做好总结与归纳,再进入下一个关键点的赏析。

  由于学生的学*是自主的,往往孩子们喜欢哪句就说哪句,对于个别较难理解且又是重点的句子无人设计,比如文章最后一句: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如果遇到了这样的情况,教师一定要注意及时把问题抛出来,让同学们交流讨论,自主发言,根据学生发言的情况进行总结:中年人站在人生的中点上,也处在生命之链的关节上,既尊老又爱幼,体现了作者强烈的责任感和对生活的热爱。

  以上内容预计15分钟左右。争取人人展示,个个发言,每个同学既是分享者,参与者,合作者,又是学*者,收获者。

  结合学生发言的情况,教师做好总结和归纳:《散步》这篇文章是集人性美、情感美、景物美和语言美于一体的。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启迪学生的灵性,诱发学生的悟性。《新课标》强调审美体验,注重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用情感和心灵去感受、欣赏、评价文学作品,进而受到感染和激励,得到情感熏陶。

  四拓展延伸,回味亲情。

  幸福家庭是美好温馨的,幸福家庭的生活细节也渗透着浓浓的亲情,它不仅在莫怀戚家中,也在我们每个人家里。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家里的亲情故事。学生小组交流,代表发言。“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语文教学要联系生活,设计讲述亲情故事,就是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让他们在亲情的体验中加深对文本的解读。

  时间约5分钟。

  五。动情落笔,抒写亲情。

  家因为有了深深的爱而温馨,家庭生活因为有了浓浓的亲情而美好。看到别人一家人温馨和谐,互敬互爱,想必同学们心中感情的弦也被拨动了,有千言万语想对亲人倾诉。请以“亲情”为主题,写一段文字,表达自己对亲情的理解或祝福。可以用诗歌的形式来表达,或对联的方式,或仿写,或歌曲,或三句半,或写一点自己独特的感悟……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表达。(教材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是已知与未知的中介,学*过程中,认真研究教材是必要的,但是学*课文又不能局限于教材。课内外结合,以外促内是学*语文的好方法。)

  六。总结全文,表达祝福。

  亲爱的同学们: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6

  一、教材分析

  《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阅读课文。本单元则是向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景美,情美,字美。在有感情的朗读中,积累语言,品味情感,学会写景方法,可以作为这个单元的重要教学。

  《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春天在朱自清先生的笔下,赋予感情和生命。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我们欣赏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让我们感受春的蓬勃生机和无限希望。字里行间,充满着欣喜,赞美之情。

  这篇文章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可以得到美的享受,提高审美情趣,提从听,说,读,写语文素养的培养来看,是一个最经典的载体。把它放在单元的首位,非常恰当。对于后面的几篇课文的学*,有很大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培养有感情的朗诵能力,背诵这篇文章。

  2、学会抓住春天景物的特点,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描绘春天美景。

  3、学*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的运用

  4、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有感情的诵读,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领悟,写好景物要学会细致的观察,抓住事物特点,用鲜明准确生动的语言,和多种的修辞方法;

  难点:读出感情,用声音来塑造春天的形象,积累体验培养语感,传达内心感受。

  (在这一环节我将采取播放录音,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接力赛朗读等多种形式的。可以在课前指导一、两个朗读较好的同学进行配乐朗读,课上播放,效果会更好)

  三: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比如背景音乐,课文的朗读视频,春画面等)营造出自然、美丽、温馨的春天,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学*氛围。比如背景音乐,课文的朗读视频,春画面等)

  2、朗读教学法。本篇课文语言简洁明快、质朴优美,在句式上长短整散搭配协调,字字句句都饱含作者的情感,基调欢快,有很强的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因此在本文的教学中,可采用朗读教学法(研读、精读、品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独特的意境。要指导学生通顺、流畅、有感情地反复朗读,深入体会。因此,将各种方式的读贯穿于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读中学,学中悟。

  3、示范分析、师生合作探究,讨论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讨论中分析、感受作者的写作成功之法。

  因为初一学生还不善于通过细致地阅读课文,理解体会散文所描绘的优美意境,学*高超的写作技法,教师可选取一、两个重点段落作详细讲解分析,引导学生注意课文细致描绘的地方,如本文的“春草图”和“春风图”,其他段落则指导学生自己阅读分析。这样,教师的讲解就起到了示范作用,启发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培养他们阅读的能力与*惯。

  4、学法指导:

  主要是通过学生读的媒借,边读,边问、边想,边写。一边读,读顺,读流畅,读出情,产生问题,边思索老师的提的问题。最后通后本文学*,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写出片断描写。

  四、学情分析

  1、春天是学生熟悉而喜爱的季节,他们都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这篇文章语言口语化,*易好懂,节奏明快,形象生动,极富表现力,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初一的学生,对于鉴赏理解美文的能力不是很强,教师要引导学生懂得写景的方法技巧,使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

  五、教学理念

  1、强调学生自我的阅读体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加大语文阅读量和口语交际环节,重视培养语感。还强调要加强朗读,重视阅读感受和体验。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将指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去读,在读中感悟文章的思想情感和人文内涵。

  2、让学生,学会联系自己生活实际上。充分调动学生在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所悟来阅读本文,体现新课程的大语文观,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语文,在生活中学*语文。充份的理解语文与生活的关系。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

  3、重视互动合作。《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要求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在实践中学*、运用语文。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等、融洽交流讨论的互动合作,引导学生在互动合作中自主构建探究问题、发现解决问题途径的阅读方式,并逐步学得合作技能。

  六:媒体设计:本文是篇美文,可向学生提供欣赏的氛围,让学生在相应的意境中得到熏陶。可利用多媒体设备,欣赏配乐朗诵的录音,给学生的朗诵配上音乐,提供春的画面

  七、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一起听〈祈祷〉王杰王韵婵演唱

  (女)让我们敲希望的钟啊,多少祈祷在心中;

  (男)让大家看不到失败,叫成功永远在。

  (女)让地球忘记了转动啊,四季少了夏秋冬;

  (男)让宇宙关不了天窗,叫太阳不西沉。

  (男)让欢喜代替了哀愁啊,微笑不会再害羞;

  (女)让时光懂得去倒流,叫青春不开溜;

  (男)让贫穷开始去逃亡啊,快乐健康留四方;

  (女)让世界找不到黑暗,幸福像花开放。

  (合)让我们敲希望的钟啊,多少祈祷在心中;

  让大家看不到失败,叫成功永远在。

  (合)让大家看不到失败,叫成功永远在。

  引导学生注意文中,是少了一个季节:春,引导学生说出春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一年的开始,是播种的季节等等,问学生想不想知道,朱自清笔下的春是什么样子(课题,作者)?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走进朱自清得天先生笔下的春天。播放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仔细倾听。(听的过程中,要求学生闭上眼睛,能听出作者写了春的哪些景物,听出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初步感受意境美。)

  2、感受:(听过,请同学们走出如诗如画的美妙境界,描绘一下,刚才头脑中闪现的美丽画面。

  3、比赛朗读:选出自己喜欢的片断,到讲堂前,配的音乐下,同学加以评价指导。(提高学生朗读热情,用声音感知美)

  (以上读的环节: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老师的朗读进行评价以及自读,激励学生发挥想像对文章进行初步分析和感悟,使自己对春的感受和作者对春的感受进行碰撞,同时让学生掌握抒情散文的朗读技巧,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再读课文,再次理解欣赏春色之美。引导学生回答,朱自清笔下有哪些景物,有哪些特点,并可以及时积累)

  在这个阶段,学生往往只能直觉意会“美”而不能言传“美”,所以我准备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及其特点,理解“春”究竟是怎样美的,作者是如何构思的?讲究层次的?此时教师作示范如:山——朗润,水——涨,太阳——红,小草——钻,要求学生轻声读,边读、边想、边用笔勾画,自读、自悟、自得、自问。然后小组互动学*、分析、整理。(此处对文章写作技巧。加以引导分析如:抓住景中物,景情交融,用修辞)

  (1)说出最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画?或者最喜欢哪些词句?与大家分享。同时说明理由,可以用这样的格式:我喜欢——————————句,因为—它写出春天的中______景物,用____修辞,(或是从__感官____角度来)表达_________情。___________我用______语速,语气语调来读,,

  2、师生共同探讨:老师提问,引学生一起探讨,本文景美、情感美。

  中心问题:这篇文章,为什么把春天比喻成娃娃、小姑娘、青年。文中哪些语句说明春天的是新的,是美的,是力量的。”找出相关的语句。

  (围绕这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前文,把目光放在全文之中,来仔细品读美文,引导学生,学会写作技巧。比如用什么修辞,)

  (联系前文,引导学生。娃娃说明从头到脚是新的:①刚睡醒张开眼是新,山朗润、水涨起、太阳红都是新。②刚从土里钻出来的小草,树上的、草丛里的花儿是新的。③泥土的气息、青草的味儿,甚至空气、鸟鸣、牧曲满是新的。③春天的一切,整个春天都是新的。④朱自清把春天比喻成刚落地的娃娃,目的既是让人们为娃娃的成长辛勤劳动。又是为了让人们从娃娃身上,看到未来,看到希望。

  春天像小姑娘,说明春天的花枝招展,美丽多姿。颜色美,景物美,诗情画意美。让学生找出描写的景物,来分析如何写的,比如:

  ①园子里、田野里满是嫩嫩的、绿绿的、软绵绵的小草,给人一种轻盈、舒适的美。②树上的桃红像火,杏粉像霞,梨白像雪,遍地的野花散在草丛中像眼睛、像星星,层次分明,参差错落,是一种匀称、和谐的美。③花丛中嗡嗡[内容来于Y—Y_课—件_园]的蜜蜂和飞来飞去的蜂蝶,絮花嫩叶中的鸟儿和牛背上的牧童,都欢欢乐乐,非常舒畅,给人以愉悦的美。④细雨、薄烟笼罩下的村庄朦朦胧胧,隐隐约约,诗情画意般的很美很美。⑤蓝天上放飞的风筝,悠悠扬扬的,激发人们无尽的深思和遐想,更是美。

  春天又是一位健壮的青年。这是力量的美,(1)一个“张”字,不仅仅指苏醒,“朗润”“涨”“红”等字词,也不仅仅指春天的山、水和太阳的变化,更是指在春风的吹拂下,春天的一切都充满了活力。(2)一个“钻”字,更是春天充满活力的高度体现。因为这个“钻”字,田园绿了,诱得人们在上面尽情地玩耍,诱得人们也充满了活力。(3)一个“让”,一个“闹”,一个“眨”,花儿竟相开放,蜂蝶竞相追逐,热热闹闹的景象令人惊讶不已。花、草、生物都人性化了,这就是春天,这就是充满活力的春天!(4)一个“抚摸”,便产生了尽情的“酝酿”“卖弄”和“应和”,便使人生发了万般感觉,万般想象,万般喜说。)(5)开满了花赶趟,(6)舒活筋骨,

  而这三个比喻,更能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的美。生活的美,生命的美。

  学生还可以找出多处去理解、品味、鉴赏、朗读。

  (四)教师小节,体验与反思:

  让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侧重从理解写景散文的特点方面加以引导。有如下要点:

  1、要选取有代表性的景物;

  2、要抓住景物特点绘形、绘声、绘色、绘神,使景物能够逼真地再现在读者面前;

  3、在景物中融入自己强烈的情感,并通过直接抒情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4、要借助拟人、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语言优美生动。

  (五)作业。感悟朱自清先生的《春》,写一篇短文,描绘自己家乡的东山公图的春天。这是对文章的体验和反思,学*、欣赏、借鉴课文,做到学以致用。

  (六)春

  朱自清

  迎盼望着

  春绘草、花、风、雨、人

  颂娃娃、姑娘、青年

  板书设计以情为点,表现出春美、人美、生活美的主题。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7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你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散步》。莫怀戚先生所写的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散步》是义务教育课程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它不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家人散步时互敬互爱、融洽和睦的画卷,更为我们谱写了一曲尊老爱幼的颂歌。相信随着作者一家人散步过后,我们每一位朋友都会陶然沉醉于家的温馨和美之中,也会浸润在血浓于水的暖暖亲情里,更会加倍珍惜我们生命历程中的每一个落日和朝阳。

  一、课标与文本关系:

  《新课标》强调审美体验,注重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用情感和心灵去感受、欣赏、评价文学作品,进而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单元的主题是人生体验。集人性美、情感美、景物美和语言美于一体的《散步》要想在"人生体验"中达到体验人生的目的,就需要学生真正走进文本,用心灵和情感去感受、体悟。

  二、学情分析

  根据课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课的重要目的之一是要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本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由于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的误导,许多学生亲情观念淡薄,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伦理准则,因此需要教师进一步加强教育。

  三、教学目标:

  基于《新课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提高审美情趣;2、合作、探究、揣摩关键词句的含义,并通过指导朗读,品味语言美。3、培养尊老爱幼的高尚美德,感悟亲情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那么,如何将目标转化成现实?这就要看重难点的准确定位了。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青少年思想不成熟,易受不良因素的影响,较难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意识。同时散文诗意的语言更是令人咀嚼不已、玩味无穷。因此,我把教学重点确定为:

  重点:

  (1)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感悟亲情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2)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的美;

  难点:

  理解具有象征意义的最后一句话。

  那么,采用什么方法将重点化解到教学中,又如何引领学生寻找解除难点这一杂症的灵丹妙药就成了目前的当务之急。法宝就在下面的教法和学法这一环节中。

  五、教法和学法

  1、教法:以朗读及朗读指导为经,以引导学生感悟、品味、讨论、探究为纬。经纬交织的方法。

  2、学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抓关键语句,深入思索,反复品味,加深感悟,提升感情。

  教法和学法这把双刃剑怎样才能游刃有余地在课堂这块阵地上发挥威力呢?重难点这两种溶质又如何充分溶解在教学过程这一溶剂中,变成营养丰富的溶液被学生吸收继而实现教学目标呢?这就要看下面的环节——教学过程的实施了。

  六、教学过程

  (一)、在轻音乐伴奏下激情导入

  有一种水,能让你喝醉,这种水叫作母爱,因为母爱如水。有一座山,能让你坚韧,这座山叫作父爱,因为父爱如山。我们的父母在艰辛和苦难里繁衍生息,才有了我们的幸福与安宁。如今,他们老了,孱弱的双肩担不起重负,今天,就让我们搀扶着他们走进暖暖的春日,去进行一次心灵的散步。

  (二)、教学目标(前面已经说过这里不再重复)(三)、读文生情整体感知

  1、配乐朗读,(课件显示朗读要求):

  a、把握感情基调欢愉而深沉

  b、朗读的语气:温和亲切中含庄重

  c、朗读的语调:*稳、深沉、抒情

  d、朗读的语速:中速略舒缓

  (看到大家深情的朗读,我也仿佛沉浸在亲情的世界里,我想大家一定感知了许多道理,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下面两个问题。)思考:

  (1)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

  (2)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2、反馈、点评、小结:(1)我们一家四人、在春天的田野里、散步。

  (2)归结为"和美"(板书)

  (下面就让我们把自己也融入这样一个"和美"的家庭,去感悟他们美丽的心灵。讨论)(四)、研读入境合作讨论

  1、展示:(1)在整个散步过程中,你最欣赏谁的表现?理由是?(小组口头)(2)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到底谁说了算?(班上书面)2、划分4人小组、要求:①个人见解独到、精彩,每人欣赏一个人。

  ②小组观点一致:中心、补充、记录、发言代表3、小组讨论,教师参与,点评讨论情况。

  4、反馈、小结。

  (1)检查一个小组:对四人的欣赏、理由。

  (2)不存在谁的权利最大,"和美"的家庭是由尊老爱幼的亲情链组成的。

  5、补充名人的话:培根说(展示)一个外国人如此欣赏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作为一个中国人就更应坚持和发扬)培养民族自豪感情。

  (这是一篇短玲珑剔透、小精悍的叙事散文,但在写景上也别具特色。)

  (五)、涵泳入理品味探究(默、朗结合,品味意境)1、思考:①文章哪几个段落有写景的片段?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②第4段:田野、新绿、嫩芽、冬水

  第7段:菜花、桑树、鱼塘("粼、鳞"、)

  2、思考:①从你更喜欢片段中?感悟到了什么样的意境和哲理?

  ②男、女朗读,品味

  ③第4段:意境:蓬勃的生机——哲理:珍爱生命第7段:意境:春天的召唤——哲理:热爱生活、。

  (我们品味了本文生机蓬勃的意境美,下面我们来揣摩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美。)

  (六)、赏读入心拓展运用

  1、展示"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猜猜老师喜欢它原因?

  2、反馈、形式:形式对称,音韵和谐,相映成趣,清新淡雅。

  内容:生生不息(如果我们写作增添亮色)

  3、这样的句子在文中还有很多,请画出来(每组看两段,找到一句即可举手)4、深情赏读:领读—跟读,评价。

  当我们闭上眼睛,一幅幅感人的画面便呈现在我们面前,()是谁在日落昏黄时,倚在窗前焦急地盼我们归家,又是谁在我们出门时,仔细叮咛;当然是我们的父母。

  5、仿写:"爸爸妈妈是_______;我是______."

  ("和美"的家需要我们用心去经营,需要我们用责任去支撑。)6、朗读最后一段,感悟最后一句的含义。

  7、反馈、小结:以轻衬重,体现了作者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再读)(多媒体低音播放《让爱住我家》歌曲,进入下一环节)

  (七)、凝神细想,独抒性灵

  为了学以致用,练*对称句式的写法,也为了借助文本激发学生与心灵对话,与生活对话,所以设计了这样一道题:

  请以"爱"、"家"或"亲情"为开头写一组对称的比喻句。

  设计中考虑到学生的学情和语文基础的差异,我设计了下面的`几个开头,让抒写有困难的学生采用仿句的形式续写,能仿写多少就写多少;基础好的学生自己另辟蹊径写,然后交流。

  ①亲情是饥肠辘辘时的一碗米饭,……②亲情是爸爸严厉的批评与责骂,……①如久旱后的一场甘霖,……②爱如沙漠中的一泓清泉,……①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②家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用责任来担当;……在音乐的激荡下,学生尘封已久的记忆犹如洪水般一泄如注,思绪也随之荡漾开来,*日里被忽略的小事此刻都变成了爱的源泉,在汩汩流淌在每一位同学的心田。于是下笔如有神助。

  (八)、教学小结:

  (继续低音播放《让爱住我家》,教师寄语。

  亲情不单靠今天课堂上片刻的时间来体会,

  它更需要我们用一生的光阴来感悟。

  亲情不单是父母无条件的付出,

  它更应该是儿女们无言的回报。

  让我们的家永远洋溢着亲情,让我们的家永远充满爱!

  (九)、课后作业:(父亲的故事过渡)

  1、为你的长辈做一件你力所能及的事(如"洗脚"、"洗衣"、"梳头"等)2、将这一过程及感受写成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七、板书设计:

  板书的设计主要让学生对一堂课的结构和内容有更直观的认识,帮助学生理清课堂教学内容,由最初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阶段。

  好了,我的说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8

  一、《在沙漠中心》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章,本单元以探索为主题,以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练*快速阅读,提高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为目标。《在沙漠中心》主要描写了飞行员作家圣埃克絮佩里在飞机坠毁沙漠,濒临死亡之时的心理活动。王老师的这节课重点突出,重在引导学生对埃克絮佩里濒临死亡时心理活动的体味,从主人公痛苦、绝望到乐观、*静的心理变化的挖掘,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出本文的主题——热爱生命,显得非常自然。

  二、在分析过程中,王老师很注重对文本的朗读、挖掘和学*方法的指导。例如在体会作者的感受这一环节中,王老师让学生通过“当我读到——时,我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可填痛苦、绝望、*静、乐观等)”这一句式来感受作者的心路历程。这一问题的设计能让学生走进文本,专注地圈点批注,动情地朗读,仔细地品味,整堂课里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

  三、王老师善于创设情境。在这堂课中有两处地方情境的创设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第一次是在学生分析作者在沙漠遇到什么困难时,要求学生用比喻说说冬天的感受。以此唤醒学生的体验,来体会本文的主人公飞行员圣埃克絮佩里的心理并进行语言训练,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很快地进入故事中的'情境,有助于理解本文的主题。第二次是在学生梳理出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以后,王老师又对作者圣埃克絮佩里进行了补充介绍,仿佛让学生进入了圣埃克絮佩里所生活的时代,让学生明白了这位传奇人物短暂的一生,了解了他深切的责任感,从而对其产生了一种敬佩之情。

  四、这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整堂课课堂气氛民主,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学生思维活跃,敢于质疑,通过多种多样的学*方法,使得不同程度的学生在本节课中都有不同的收获,也使老师在这节课中的知识、能力和思想情感目标都能很好地落实。

  五、有精美的板书。板书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传达给学生最形象最直观的教学内容, 王老师把上课的思路在黑板上完美地呈现。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9

各位评委:

  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周国*先生的《白兔和月亮》(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六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

  《白兔和月亮》是人教版语文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周国*先生的《人生寓言》两则中的第一篇寓言。这个单元所选课文同上一个单元一样,都是以“人生”为主题,只是更侧重于理想和信念,理性的成分更多。通过学*,让学生初步了解寓言,进一步感悟人生。

  《白兔和月亮》叙述的是一只可爱的小白兔很喜欢赏月,但她拥有月亮之后反而勾起了无穷的得失之患。故事短小生动,很适宜初一学生学*。

  2、教学目标: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结合本单元特点,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能力:了解寓言的特点,准确理解寓意。进而学*写作现代寓言。

  过程与方法:运用讨论、辩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运用点拨法,启发感悟,培养良好的语感;运用赏读法,提高语言表达和文学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把握人生态度,体会“无私的快乐”,提倡美感的性质,培养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3、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的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就是对寓意的恰当理解了。而难点的关键又在于如何理解月亮的象征意义。月亮象征着美好的事物,它包括财富,但绝不只是财富。本文虽然篇幅短小,却意味深长,也不乏优美的语言,需要学生准确理解寓意和学会欣赏,让教师、学生和作者产生共鸣。要引导学生从课文实际出发,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社会生活现象,自然而然地得出恰当的结论。同时也要容许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同的意见。只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即可了。

  二、说学生

  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对这堂课总的设计意图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丰富学生的想像力,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即“主动学*来源于好奇心”。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寓言,在轻松氛围中走进寓言,并主动创作寓言。

  三、说教法和学法

  心里学家多依奇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构成学生三种不同的目标结构:合作、竞争和个性化目标结构。合作使学生具有使同伴接受、支持和喜爱的强烈愿望,使学生更专心一致地投入到学*中;竞争使学生更有不屈的意志;而张扬的个性不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吗?

  因此,为了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分层教学法、分组讨论法及媒体教学法。让学生表演课本剧,生动了课堂,也给了学生创作的的空间和灵感。在反复阅读、品词析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社会生活现象,较为通脱地领悟本篇寓言的本质意义,突出学生的主体。让学生能大胆而自信地站起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让我们的课堂更自由化,生活化。老师也一定会被他们的活力四射,张扬的个性所感动了。

  同时,针对课文简短的特点,适当扩展有关月亮的古诗词、神话等内容,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注重语言、思维、迁移等方面的培养训练,从而实现人文、知识、能力“三维目标”。

  四、说准备

  1、课前预*,自读课文与生字词,养成良好的预**惯。

  2、创作话剧《白兔和月亮》,并自行表演。

  3、搜集有关月亮的美词,佳句,诗词等资料,以备课上交流。

  4、为了使教学手段更直观、更形象,我制作了简单的课件,以创设情境,增强课堂的表达效果。

  五、说教学过程

  我的整体教学思路是:名言导入——走进寓言----创设情境,感知文意——疏通文意,感知寓意----想像拓展,交流资料,欣赏月亮,推究文理——了解寓言,学*写作。

  (一)、名言导入,初步感知

  运用留白艺术,引用肖伯纳的名言“幸与不幸”导入。新和巧,达到一石三鸟的效果:一是调动学生的学*兴趣;二是激发学生的探究的热情;三是名言如一线贯穿,随着探究的深入,不断翻出新意。

  (二)走进寓言

  对于寓言,我们的学生并不陌生,所以,利用所学和寓言来加深对寓言的了解,也强调了课内向课外的延伸,达到复*的效果。也让学生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走进了寓言。

  (三)、创设情境,感知文意

  优美的意境总是能激起人心底里最浪漫和最愉悦的情怀,唤起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憧憬。所以,一导入课题后,我马上进入到我的第二个步骤:创设情境,感知寓意。首先出示优美的图片作背景,用优美的音乐烘托气氛,让学生表演课前创作的小话剧——《白兔和月亮》。让学生一下进入到课文内容中去,进入到美丽的童话中去。当然,课前我会作一些预设:让学生在课前将这篇小短文编排成一个小话剧:把课文的内容稍加以改编一下,加进小白兔和月亮的对话,加进小白兔和诸神之王的对话,再让学生给画面配上合适的音乐,然后让学生一边朗读课文,一边表演。这样,学生就能体验到创作的快乐,表演的乐趣,亲身参与的愉悦。也改变了那种由老师或者听范读录音磁带所带来的乏味和单调了。这种学*方式的改变,应该说是学生最喜欢的方式吧!毕竟,我们的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到初中,他们富有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能力,还在自己的象牙塔中寻找着最美丽的童话。而这篇童话似的寓言正好可以发挥他们的这些潜质。

  (四)、疏通文意,感知寓意

  从“情景”中,我们的学生一定会有最切身的体会和感觉了,许多的问题由此而来了,他们一定会站起来大胆而自信地谈自己的理解和体验了。这时,正是疏通文意,感知寓意的最佳时机。这时,可以把学生的理解暂时放在一边,先让学生默读课文,将白兔赏月前后的两种不同的心境的词语找出来作一下对照,找到白兔得到月亮前后的两次转折,然后进入寓意的理解: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五)、想像拓展,交流资料,欣赏月亮,深究文理

  有了对寓意的简单理解,还只是对课文内容有了一个较为肤浅的认识,并不能深入到学生的生活。而在没有内心体验的情况下更会出现空泛、单线条。因此,我将课文内容进行了扩展:想像自己是小白兔,用几句话描写白兔眼中的.月亮美景。小白兔赏月时会有怎么样的担忧?诸神之王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之后,白兔眼中的月亮还会是以前的月亮吗?其心情会不会有新的变化?你能为她补上一个结尾吗?

  我们的学生是最富有想像力的,他们一定会有多姿多彩的想像。

  而关于月亮,古往今来,人们仰望一轮明月,总会引起无穷的遐想和情思,因而,出现了数不胜数的赞美月景、借月抒情的诗词、音乐、绘画。你知道的月亮有多少呢?再让学生将课前搜集的资料卡片拿出来交流一下,给学生有进一步了解月亮,探索美丽的月球的机会。

  这样注入了“活”的知识,课堂才会焕发出它的“活力”。教学中注意了课内知识向课外知识的延伸,教学生学会了自己阅读的方法。自制资料卡片,也将会大大拓宽学生的学*空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课堂上开展交流活动,学生积极性高,说话的欲望很强。通过互相交流,有利于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然后,将文意进一步推向高潮:月亮仅仅象征财富?而通过以上的交流,学生一定会明白:月亮象征着美好的事物,它包括财富,但绝不只是财富。而白兔却把它仅仅当作了一种财富。那么,拥有利益就一定会有得失之患吗?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在你的生活中,看到过这种现象了吗?你的人生观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或变化?

  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时的课堂气氛一定是自由而活跃的。因为每个人都有理由来进行反驳和推断,既可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可以发散学生思维,引领他们进入辩论的境界。

  然后,我提出了变换角色的假设,如以“白兔和青草”“天空和月亮”进行启发;当学生联系自身谈得失之患时,我也说了同是独生子女的自己的感受和故事,并积极启发他们,最后还把自己找到的金玉良言送给学生,彼此共同领悟,共同进步!

  再回想肖伯纳的名言,使整堂课达到呼应之美。

  这也将是文意的又一次扩展,提高学生对审美情感的把握。而总结学生的观点,引领学生正确地认识和对待身边的财富,以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来处世,也正是我们要达到的一种目标啊!

  (六)、了解寓言,学*写作

  (有了以上的学*和交流,应该对本课作一个总结和疏理了。这就可以自然地进入到最后一个环节:了解寓言,学*写作。)

  对于寓言这种文学体裁,通过以上学*,学生就可以理解了:

  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

  如本文,一个短小的故事,却给了我们许多的哲理,大家也可以写。你们只要留心生活,就一定会写出最有哲理的寓言来。不妨留意一下,试着创作一篇寓言,如果实在不会写也可以收集一些,从中领悟人生的哲理。

  鼓励学生大胆创作正是我们的目标,让学生多留意生活,多从生活中去发现,去创作。

  六、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想说一下我的板书设计。)我的整个板书都用媒体进行,因为,用媒体的形式设计的这个板书更具有童话特点,用生动、形象的图片结合简洁的文字,直观表达出文本的感情和内涵。

  以上这就是我对这篇寓言的教学设想。谢谢各位评委!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10

  一、教材分析

  《第一次真好》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第二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继续第一单元主题生命,引导学生对人生、生命进行思考,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本文通过两个事例告诉人们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经历是生命中难得的宝贵经验,并提醒人们思考怎样才能使生命多姿多彩,有些句子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同时,材料的详略安排,叙议结合的写法,也是写作的范文。

  二、学情分析

  刚入七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生活经历,对一切都有一种新鲜感和期盼,但又往往仅停留在表层,难以深入。表现在语文学科,就是只满足于对字词句的理解和积累,而对文章的社会价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理解较浅。这篇课文学生理解并不难,除了语言的积累、内容结构的掌握,主要是解决如何引导学生真正深切体会“第一次真好”的内涵,与作者形成心与心的交流碰撞,让他们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不断勇于尝试,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

  三、教学目标

  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些理念应体现在每一节课中。再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学情,我认为本文应达成的学*目标为:

  1、掌握本文中的生字词

  2、朗读课文,把握文意,认识人生第一次经历的意义。

  3、体会文中详略安排的妙处,及叙议结合的特点。

  4、联系生活实际,领会文章的深意,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认识人生第一次的意义,培养倾听、表达的能力。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四、教法学法

  教法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的心理特征,我将采用以下教法:

  朗读感悟法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情感的重要方法。要通过学生默读、朗读等形式,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有所感悟,有所启迪。

  合作探究法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要让学生成为对话的中心,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中建构文本意义,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多媒体辅助教学,现代教学工具的使用能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使学生始终保持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效率。

  学法:

  采用勾圈批注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学**惯)讨论交流法(培养学生兴趣,从而更有效的学*)

  五、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为教学理念,通过朗读、谈话、小组交流等形式,努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整个过程由激趣导入、自学互动、适时点拨、测评训练个板块构成。

  一、激趣导入:(3分)

  1、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会有许多的第一次,第一次的感觉会是怎样的呢?

  (出示课题:第一次真好,请同学大声朗读题目)请问,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如果你是作者,你会写些什么?

  (设计目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导入应激发学生的学*欲望,使学生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进入学*,通过释题,让学生产生阅读期待,快速进入阅读状态)

  2、作者简介

  3、出示学*目标

  (1)、掌握本文中的生字词

  (2)、朗读课文,把握文意,认识人生第一次经历的意义。

  (3)、体会文中详略安排的妙处,及叙议结合的特点。

  (4)、联系生活实际,领会文章的深意,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4、检查预*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指名学生上黑板写)

  堕落()点缀()贪婪()姊妹()牙龈()

  雏形()丰硕()累累()沉甸甸()玲珑剔透()冉冉()稀疏()苦熬()

  (设计目的:检查学生对字词的学*情况,使学生养成好的学**惯。)

  二、自学互动

  集体朗读,整理体把握文意。(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探究交流1

  1、作者说第一次好,好在哪里?(在文中找出能体现作者情感体验的词语)找出适当的词语用“第一次真好,好在”的句式说话。

  2、《第一次真好》写了几件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文中详细叙写了哪两次“第一次”的人生经历?请加以概括。为什么要这样安排?3、为什么说是“一幅秋日的风情画”而比不说“风景画”、“风光画”?

  (设计目的:这一环节以读为本,让学生有目的的阅读课文,并集体讨论交流,理解课文内容。)

  展示自学结果,点拨讲解探究题。

  (二)探究交流2

  1、文中写十姊妹孵出的小鸟时选用的“雏形”与“具体而微”有什么区别?2、为什么“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使人回味无穷”?

  3、为什么说“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4、短文末句说:“愿你珍重第一次”的含义是什么?

  (设计目的:结合语境理解词义,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认识人生第一次经历的意义。)

  三、展示自学结果,点拨讲解探究题。

  四、拓展、总结深化

  1、是否所有的第一次都要尝试?

  2、大家来说说,哪些是有益的第一次,哪些是不能尝试的第一次?

  3、课文讲第一次真好,那么怎样才能有更多的第一次?

  4、你知道哪些“第一次真好”的事件,说说好在哪?

  (意图:让学生说自己的第一次,有利于学生*时的积累,并说感觉,旨在让学生理解奇妙的含义。同时通过振奋人心的故事鼓励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五、测评训练

  1.按原文填入恰当的词语,品味语言韵味。

  (1)一颗颗的黄绿色柚子,沉甸甸________在枝头。

  (2)这景色不见得很美,却是一幅秋日________画。

  (3)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________。

  (4)有多少“第一次”值得你。

  (5)有多少“第一次”给你留下的印象。

  (6)第一次,第一次的感觉真。

  (7)愿你珍重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目的:用句子填空方式引导学生把握文意。)

  六、作业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试着也写一篇关于“第一次”的文章。

  七、板书设计如下:

  第一次看到柚子树及感受(详写)

  第一次看到小鸟孵出及感受(详写)

  第一次真好第一次露营、动手做饭、坐火车、坐飞机、看见雪、

  看见自己的作品用铅字印出来(略写)

  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11

  一、教材地位

  “成长”作文属于记叙文写作,它隶属于第一单元。本单元的文章,或记录作者成长的足迹,或展示他人成长的历程,都给学生以有益的启迪。侧重于培养学生写作记叙文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关注自己成长的足迹,体会自己成长的历程。在成长过程中,有幸福的回忆,美好的向往,也有小小的烦恼。写好这篇作文,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学会写作记叙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并培养学生关注自我成长的兴趣和*惯,为学生进一步写作记叙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优等生的知识与能力目标:能够快速合理地构思成长类作文。

  中等生的知识与能力目标:阅读成长类文章,从中得到有益的写作借鉴。

  学困生的知识与能力目标:追寻成长的足迹,体会长大的感觉。

  学*方法培训目标:让学生学会合理构思成长类作文的方法。

  学**惯养成目标: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积累素材、学以致用的'良好*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教学重点:能运用积累快速合理地构思成长类作文,并体验成长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深入挖掘文章的写作技巧。

  教学关键:积累成长的素材并理解写作方法。

  四、教学方法

  积极采用启发、引导的方式,采用不同方式的激励法。在指导中抓住相关作文,巧妙设置关于成长的积累题,并随时评价学生的回答。同时,利用大屏幕图片、抢答、小组竞赛等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思考、参与意识。

  五、学*方法

  积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通过研讨、畅谈、抢答等多种形式,让每名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独立写作和思考成果的机会,并学会迁移写作方法,把握写作成长记叙文的思路。

  六、教学过程

  1、定向示标。教师出示本节目标,学生齐读,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2、话题积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积累为写作之源。如何积累对学生写作至关重要。“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因此,我让学生关注读书,关注生活。事先下发作文提纲,有目的地让学生课下积累。养成动用各种资源积累相关素材的好*惯。课上教师让学生出示作文提纲,并根据课前预*的情况回答大屏幕的问题,侧重成长记叙文的积累。从中检查学生课前对成长作文的素材积累情况,根据积累明了学生的自主学*情况,为写作指导做好准备。

  3、方法归纳。“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是学生写作的现状。我首先让学生根据单元所学,在课文中进一步让学生归纳写作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默读例文,回答长大的标志及写作的借鉴,在这一过程中体会成长作文的写作方法。学生合作交流、畅所欲言,教师再进一步归纳指导。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会逐步提高,写作能力也会随之增强。

  4、*作构思。我让学生根据归纳的写作方法进行构思同题练*。这样学生不仅锻炼了不同的思维方式,明确了成长记叙文的写作要求。而且联系生活体验更加深了记叙文写作的理解,从而在思想上受到熏陶,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积累素材、学以致用的良好*惯。

  5、总结体会。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教师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让学生做到一堂一得。并布置下节课的预*任务。

  七、板书设计。我力求简洁、精炼,根据几个关键词来让学生理解写作的方法。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12

  教材分析:

  《咏雪》选自《世说新语?言语》,文章讲的是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世说新语》文笔简洁明快,语言含蓄隽永,本文只有70多字,却鲜明地塑造了谢安、谢朗、谢道韫这三个人物。“咏雪”成为流传千古的一段佳话,由此也有了“柳絮才高、咏雪之才、咏絮才”等典故。本文在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课,本单元的主题是“亲情”,我以为“咏雪”固然体现了亲情,但更重要的是展示了魏晋名士那种洒脱、儒雅的气质和富有情趣的生活情景。所以,我想尽力带着学生去感受古人那种洒脱儒雅、情趣盎然的生活气息。

  学生分析:

  我们之前已经学过《童趣》等三篇文言文,学生积累了一些文言知识,并且熟悉了我们学*文言文的步骤,本课先学了《陈太丘与友期》,学生对《世说新语》的风格也有了初步的感受,要读懂这个故事没有太大的困难。所以,我主要是引导学生整理归纳文言知识,挖掘其文化内涵,并努力创造氛围,让学生真切感受“咏雪”的情境,鼓励学生去想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复*巩固作者及《世说新语》;

  2、掌握“俄而、骤、欣然、差可拟、因”等文言词语;

  3、情景再现,走*古人讲论文义的情境中。

  过程与方法:

  1、检测掌握的.作家作品情况,并补充相关内容;

  2、同伴互助,解决疑难词语,并归纳整理;

  3、师生共同表演,讲论文义,再现故人读书的情景。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挥想象力、创造力,感受文化故人的情操,感受文化魅力。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情境再现,讲论文义。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课前预*反复朗读,课堂朗读,注意字音、断句,强调“似”“差”的读音。

  2、同伴互助,解疑答难,掌握字词,老师引导归纳整理。

  3、师生共同分析人物形象,全体参与表演,再现当时情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对照课件进行讲解】

  一、布置预*:

  1、熟读《咏雪》,了解大意,划出自己不懂的词句;

  2、搜集学过的关于雪的诗句。

  二、导入新课:图片展示“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这是《红楼梦》中写给薛宝钗和林黛玉的判词,“停机德”讲的是乐羊子的妻子为劝丈夫继续求学而剪断织布机上的娟的故事。“咏絮才”讲的是什么呢?今天读完这个故事,我们就知道了。

  三、展示目标:提醒学生注意“互助”、“归纳”、“再现”等词语。【板书本节课的两大环节:讲论文义、再现情境】

  四、温故知新:

  1、学生回顾上节课讲的文学常识填空;

  2、补充:鲁迅的评价,《世说新语》分的门类,《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

  五、讲论文义:【师生共同回顾学*文言文的步骤并板书】

  1、读:字音、断句。【学生齐读完后,强调“似”“差”这两个多音字】

  2、译:提出疑难字词,同伴互助解决。

  3、词语抢答:用我们常规的抢答方法,检测字词掌握情况,并注意联系学过的知识,如:与“俄而”意思相*的“未几,无何,既而,逾时”等,与“欣然”的“然”用法相同的“莽莽然,黯然”。

  4、直译接龙:一人译一个标点的句子。

  5、整理归纳:老师引导,学生完成,归纳本课的古今异义词、判断句、人物称呼、成语“柳絮才高”,此时学生就知道“咏絮才”的含义了。

  6、拓展阅读:展示材料,老师解释“谢公、谢玄、淮上”,学生还有不明白的再解释,最后学生直译。这则材料讲的也是谢安的故事,“俄而、至、默然、徐”等词语都是学过的,可检测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并且这则材料中谢安得到捷报都不动声色,在《咏雪》中却“大笑”,有助于学生了解这个人物的性情。

  六、再现情境:

  1、师生共同确定:时间、地点、天气、事件、人物。重点在人物上,文中有谢安的表情,谢朗和谢道韫只有话语,先让学生从文中发现、想象他们的表情,再推荐同学扮演角色,其他同学扮演“众儿女”,思考:他俩谁说的好?“白雪纷纷何所似”?

  2、创造条件,师生表演。重点探讨谢朗和谢道韫谁说的好,各抒己见。再说说“白雪纷纷何所似”,可以用学过的诗句,可以是自己的想象,最好是自己写的七字一句的诗句。

  3、看看“诗中雪”,展示几句写雪的诗句。

  4、想想:历史中堪称“咏絮才”的,还有谁?【李清照】

  5、评评:本节课,我们班的“咏絮才”。

  七、布置作业:

  A:1、完成《全效学*》;

  2、积累词语;

  B:读几则《世说新语》中的故事,写读书笔记。

  反思:我以为,一堂课就像一篇文章,有铺垫,有悬念,有伏笔,有照应,有过渡,有升华,要思路清晰,结构完整、行文严密、首尾呼应、过渡自然,这堂课贯穿始终的是“咏絮才”,由“咏絮才”设疑导入,中间解读、想象、拓展,都是学生才华的展示,最后再照应开头说“咏絮才”,发现我们身边的才子才女。在设计中,我力求一种诗意的表达,力求让学生感到书中那些人的生活情景是活着的,让学生感到文化延续不断的脉络。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13

  尊敬的评委,你们好。根据新课程标准,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是: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养成学生学*语文的良好*惯,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学*、生活和发展奠定语文基础,基于此,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金色花》。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特点及作用

  地位: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十四课《诗两首》之《金色花》。

  特点:七年级上册是根据生活内容编排单元的。第五单元是以亲情为主题,《风筝》写手足之间童年的故事;《羚羊木雕》写子女与父母的矛盾;《散步》写三代人的和谐美满;《世说新语》两则是写少年儿童成长中的聪明机智的故事;而《金色花》及《荷叶母亲》则是表现母爱的两篇诗歌;所以在教学时我把它定位在感受母爱的位置上。比较而言,泰戈尔的诗歌清新自然,想象丰富,语言秀丽,因此,本课时只讲授泰戈尔之《金色花》,而冰心的《荷叶母亲》则让学生课后比较阅读。

  作用:文中孩子天真的想法,顽皮可爱的形象,无不充溢着浓浓的对母亲的爱和依恋。学*诗中奇特的想象不仅使学生了解诗歌的特点,也为区别下个单元《郭沫若诗两首》中“想象”与“联想”奠定一定的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语文”,即“语言”和“文字”,因此积累生字词语应是每一篇课文的知识目标;根据单元目标中“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并学*朗读和圈点勾画”的要求,以及“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原理,第二、三个目标则是掌握常用的朗读和背诵的方法以及掌握寓情于物的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

  “教是为了不教”,教学最主要的就是要教会学生学*的方法;

  1、充分预*,收集有关母爱的诗歌、名言,增大学生阅读的容量,锻炼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也为上课的相关环节做好准备;

  2、针对七年级学生照搬参考书相关资料的现象,指导学生如何运用参考书,筛选关键信息,作圈点勾画;

  3、结合自主、合作、质疑的学*模式,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体验归纳朗读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根据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特点及单元目标说明,“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即是这篇课文的情感目标。

  3、教学重、难点

  1、重点:根据语文学科和诗歌体裁的特点,教学重点是反复诵读直至背诵,体味诗歌思想感情。

  2、难点:根据七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想象”的能力,运用“想象”以借物抒情进行拓展练笔,积累创造思维的体验,将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1、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是对外界事物比较好奇,对美的事物有自然而然地亲*感,再加上通过前几课的学*已经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开始对文学产生了亲*的欲望。但是大多数学生的'阅读时间相对比较缺乏,很难养成较科学的阅读方法,再加上年龄比较小,阅历比较少,所以进入感悟、欣赏层次比较低,表达自己阅读感受的能力比较差。

  2、教法:

  1、合作探究法

  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2、朗读法

  新课标重视感性层面,重视美读,读出语气、语调和韵味。在美读中,体会“想象”在诗歌中的作用,通过拓展练笔,积累创造思维的体验;

  3、板书辅助法。

  三、说教学过程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最为重要的是训练语感”,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文字正确、灵敏、丰富的感受力。语感训练的主要途径就是要美读课文,披文而入情,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章思想感情。我安排了以下七个教学环节:

  1、导入新课。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运用一定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将学生引入学*情境,为感知课文打下基础。母爱是人类社会中最崇高、最伟大、最圣洁、最美好的情感。通过讲述《白蛇传》中白娘子的儿子为救母亲,感动上天的故事和一段优美的诗文朗诵引入新课。

  2、知识积累

  学生利用参考书简介作者,结合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3、整体感知

  通过认真听朗读录音,初步掌握课文朗读的重音、语速、语气、语调、节奏、感情。

  指导朗读

  首先全班集体朗读,针对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如整齐而无感情等),安排第二个步骤,选择喜欢或感受深刻的段落朗读,要求读出个人对诗歌的理解及与众不同的感受。给学生三分钟准备时间,提示在选择语段旁就“感情、语气、语速、轻重”等方面作文字或符号的标注,老师简单介绍常用的朗读符号。

  学生边读边评边议,老师作好评价的引导,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用放大镜观察别人的优点”等。通过对第1、6、8自然段朗读语气的讨论,把握感情基调。

  通过三次嬉戏的回答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4、深入探究

  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5、创意表达

  首先提供老师在研读《金色花》之后受启发以借物抒情的手法,自由想象,用“假如我变成……”说话。目的有二:一是学以致用,激起学生练笔的兴趣,二是提供一种容易模仿的模式,再让学生放飞想象,借其他事物抒发对母亲的爱。之后全班交流,鼓励和肯定大胆新奇的想象。

  6、小结及作业

  如果把父爱比作高山,那是因为他高大、挺拔;而母爱则是一条小河,一片大海,她温柔、清澈、博大、源远而悠长。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很快就要结束了,但我们对母爱的深情却永远抒写不完。希望同学们下课后能将收集到的表达母爱的诗歌、名言,也可是刚才的即兴创作,制作成卡片,回家送给妈妈。

  7、说板书

  板书设计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简明美观,提示性强。

  母亲孩子

  祷告散发香气

  嬉戏(3次)读书投影书页

  拿灯(牛棚)恢复原形母子情深或者:金色花

  泰戈尔

  爱

  孩子<————————>妈妈

  金色花

  (调皮、可爱、孝顺)(爱孩子)

  四、教学评价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新课程的指导思想指引着我的教学活动,也指引着学生的学*活动。总结一下,本课教学主要有以下特点:

  1、激趣引入,调动积极性;

  2、以生为主体,师生互动;

  3、愉快教学,能力提高;

  4、合作探究,共享资源。

  当然,任何教学过程的设计,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具体的课堂教学还要根据当时的情景进行调整。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14

  一、教材分析

  《在山的那边》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单元的课文都是以人生为主题,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是作者对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阅读这些文章,可以融会贯通,引导学生体味人生,关爱生命。

  《在山的那边》是当代诗人王家新的一首现代诗。语文课程标准对诗歌教学提出明确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感。”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学*时不应过多的讲解诗歌的理论知识,而应该把重点放在朗读及品悟主题上,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注意学生在学*过程的独特体验。

  二、学情分析

  我面对的是刚进入初中的.农村学生,他们对初中语文的学*还处于一个适应期。对刚入中学的七年级学生来说,这首诗很有吸引力,一方面他们要从小学生过渡为中学生,有很多困难等着他们去克服,另一方面他们都是农村学生,他们渴望农村以外的生活,这符合诗的意境,也能调动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学生一般能较好地把握诗中的山与海的象征意义,但对诗中“无数座山”的理解,对实现理想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往往估计不足,需要教师因势利导,突破难点。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分析

  根据上述的教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积累“痴想、隐秘、铁青、凝成、诱惑、喧腾”等重点词语。(要求学生在预*中完成)

  2、了解现代诗歌的一些知识,如象征手法,比喻的修辞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以自主学*为主,以辅导学*为辅,掌握课文内容、作者情感。

  2、以精彩朗读带动对作者情感和语言的感悟。

  3、用品味图片的方法加深对“山”和“海”艺术形象的感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会作者鼓舞人们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到达理想境界的情感。

  2、在学*中获得美的熏陶,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因为本文是一篇浅显的现代诗歌,其重点应该放在朗读和主旨的感悟上,所以我的教学重难点这样安排: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来品味揣摩语言,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中大海、群山的象征意义,深入体会战胜困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四、教法及学法分析

  这是一篇比较浅显的诗歌,应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加深理解与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情感启迪”,“倡导自主、合作、探究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15

  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春》(板书:课题及作者 朱自清),它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阅读课文。

  下面我将从课标要求、教材理解,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程序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逐一阐述我的教学设计与设计理念。

  一、教材分析

  前两个单元分别是教会学生感悟人生、珍爱生命,而本单元则是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领略自然风光。单元中的每篇课文无一不向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从中既可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受到美的熏陶。

  《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朱自清先生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抒写出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更是一曲春的赞歌。

  二、学情分析

  春天是学生熟悉而喜爱的季节,他们都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这篇文章语言口语化,

  *易好懂,节奏明快,形象生动,极富表现力,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基于以上的分析,根据语文课标要求,结合七年级学生实际及教材特点,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朗诵能力,背诵这篇文章。

  三、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通过语言感悟春天的美丽。

  五、教学理念

  (一)课文引入

  “让学生说说自己心中春天的样子,以及对春天所寄寓的感情。”以此调动学生的`生活储备。同时展示课件,配以春天的影像及音乐,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由景入情,进入到春的回味和想像之中。

  (二)整体感知课文

  第一,通过教师富有情感的朗读和多媒体课件的配合,在学生头脑中描绘出春天的景象,而课件文字的背景画面又暗示了该段文字的主题,情景交融,把学生带入朱自清先生《春》的世界。

  第二,通过学生对老师的朗读进行评价以及自读,激励学生发挥想像对文章进行初步分析和感悟,使自己对春的感受和作者对春的感受进行碰撞,同时让学生掌握抒情散文的朗读技巧,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第一,分小组讨论六幅春天的画面,并且给出“研讨提示”,但学生的研讨并不限于提示,允许学生各抒已见,尊重体验的个体差异,不求结论统一和唯一,重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体验阅读的过程和方法。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抓住表现景物特征词语感悟春的美丽。如“春草图”,通过“偷偷地”、“钻”、“嫩嫩的”、“绿绿的”等词语来表现出春草嫩绿的特征;通过人的动作“坐”、“躺”、“踢”、“滚”、“跑”、“捉”等词语,以及人的感受“轻悄悄”、“软绵绵”等词语来体现对春草的喜爱。其次,引导学生进行变句分析,如比较“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和“小草从土里长出来”,以此体会“偷偷地”表现出小草不经意破土而出,而带给人们的喜悦;“钻”表现出小草旺盛的生命力。用这种方法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是如何融情于景,做到情景交融,以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第二,全班共同研讨开头和结尾。让学生了解简洁有力的开头结尾对点题、揭示主旨、升华主题的作用;了解拟人、排比、比喻等手法在传情达意、增加文章感染力方面的作用。

  第三,带着对文章的深入理解进行朗读,并勾画出所喜欢的句子,说说喜欢的原因,并仿写一个。让学生和文章产生共鸣,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小结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侧重从理解写景散文的特点方面加以引导。有如下要点:1、要选取有代表性的景物;2、要抓住景物特点绘形、绘声、绘色、绘神,使景物能够逼真地再现在读者面前;3、在景物中融入自己强烈的情感,并通过直接抒情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4、要借助拟人、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语言优美生动。

  (五)作业设计

  感悟朱自清先生的《春》,写一篇短文,描绘自己家乡的春天。这是对文章的体验和反思,学*、欣赏、借鉴课文,做到学以致用。

  六、板书设计

  用精炼、概括的文字勾勒出文章的结构,脉络清晰,形象直观,使美丽、温馨的春天永驻学生心中。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