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菁华12篇)

首页 / 说课稿 / | 说课稿,语文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1

  一、说教材

  《苏州园林》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一课的内容,是一篇介绍苏州园林景色的说明文。其结构清晰,层次分明,语言准确生动。读者从中还可以感受到我国古代艺人的精湛技艺的高超及其深邃的文化修养。通过教学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保护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思想意识。

  二、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新课标指出教学中要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教学中要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此,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理清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结构和语言准确的特点;

  2、了解课文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组织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事物特征的能力和准确表达的能力;

  3、品味游览苏州园林的情趣和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深情;

  4、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体会*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为祖国民族的智慧而自豪的意识;号召学生保护一切优秀文化遗产。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由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组织方法及用准确的语言说明事物的特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或投影仪、图片、影碟机等

  三、说教法

  根据初二学生知识水*相对较高,自主学*、合作探究能力较强及教材自身的特点,教学中我主要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声情并茂地展示苏州园林的优美动人的画面,创设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学*兴趣,同时可以以此帮助学生理解和学*课文。另外,我还在教学中设计学生自学及合作探究的多个环节,组织和引导学生自学课文。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锻炼和发展,同时在互相讨论交流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对苏州园林的认识,丰富知识的积累。此外,在教学中还设计了情感教育的环节,借助课题拓展,让学生在交流学*感受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保护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思想意识。

  四说教学程序

  本课分两课时完成教学。第一课时主要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结构及了解苏州园林的特征,品味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深情。下面我详细说一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这一环节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苏州园林》一课的内容介绍并展示相关图片,同时提出疑问: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是什么?哪些方面最能体现这一特点?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叙述的苏州园林这些特点的?这样的导入既可直观的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很快进入到对课文的学*上来,同时有设疑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兴趣,为学生学*以下内容做好铺垫。

  2、学*课文的写作方法和写作顺序

  首先,联系导入中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谈谈苏州园林的特征,复*上一节课学*的内容。接着通过投影依次展示图片,让学生讨论、鉴赏交流、品味文章由总到分的协作顺序,及由整体到局部、由主到次分层介绍的方法。

  3、学*课文的语言特点

  准确生动是课文语言的一大特点,但要让学生理解这一特点却是教学中的难点。于是,我通过做课后练*题和投影以下练*题,如:“苏州园林之景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副美丽的图画。”一句中“似乎”能不能去掉?又如:“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一句中“决不容许”能否改为“决不容忍‘?把”败笔“改为“改为”地方“等。让学生们共同讨论,研究学*,并最终理解课文的语言特点。这样,通过做不同的练*题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即避免了学*中的枯燥无味有增进了学生间的合作意识。

  4、拓展、延伸

  考虑到新课标中对方法和过程及情感和态度等方面的要求,我事先让学生在课前收集生活中自己喜欢的名胜古迹或其他景物的相关资料并在课堂中相互交流介绍他们的特征。通过这一环节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观察概括能力、艺术鉴赏能力及准确表达的能力。并由此引导学生体会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为民族智慧结晶而自豪的意识,号召学生保护一切优秀文化遗产。

  5、小结教学内容,做课后、课外练*加深和巩固所学知识。

  五、说板书

  这一课时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表现事物特征的方法和理解课文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所以板书设计简洁明了。

  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的特点: 完美的图画 总——分

  说明顺 主——次

  语言特点: 准确生动 整体——局部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及教学目标。

  《百草园》是初中教材第一册第五单元(观察、反映生活——景和物)中的一篇课文。该单元的学*重点是要求学生懂得观察、反映周围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周围景物的*惯,逐步提高观察、反映周围景物的能力。《百草园》是该单元中第一篇课文,起着引导学生理解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反映身边景物的兴趣的重任。课文节选自鲁迅的现代散文集《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它通过描写景物和叙写童年趣事来反映童年的“乐”园,表现了童年鲁迅热爱大自然、追求美好事物的纯真感情。体现了鲁迅广泛的生活兴趣和聪明才智。

  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认知目标:了解观察描写景物的意义。(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细致观察景物的能力;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形象、有序的描写的能力。(3)情感目标:感受课文所表现的儿童情趣,热爱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的儿童情趣。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课文主要写百草园的自然景物和在百草园中的有趣活动。课文显著的特点是:作者观察景物和描写景物的细致,能抓住景物的不同特点;对这些特点的描写角度不同,很注意顺序安排,且描写具体;选用准确生动的词语,恰当运用比喻、拟人手法,生动鲜明,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因此,我把课文描写百草园景物描写细致、形象、有序,用词准确定为教学的重点。把对“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以及最后一段中“我”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定为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

  这篇课文完全是从儿童的眼光、儿童的口吻和儿童的心理出发来写的。鲁迅研究专家李何林同志说得好:“此文,景是儿童心理的景,情是儿童心理的情。”而且写景细致、有序,极为形象传神。为此,在课文讲读教学中,可采用读文品句赏析、读文表演等方法进行教学。

  “观察欣赏花鸟虫草之乐”部分课文,作者采用一定的写作顺序,着力从色彩、形状、声音、滋味等方面人手进行细致地描写,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加以具体生动的描绘,表现了百草园趣味所在。在读文中品句赏析能使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品味意会百草园“春”、“夏”、“秋”之乐。

  “雪地捕鸟”的过程运用了一连串动词,这些动词都很普通,但又十分准确、传神地展现了雪地捕鸟全过程,突出了冬天百草园玩的乐趣。教学中可请学生上来表演一下捕鸟的过程,屏幕上预先播放“雪地捕鸟”的插图,其他学生仔细观察,对照“图”文,进行评论。采用这种教法,既能激发兴趣,调动课堂气氛,又能使学生加深印象。

  三、说学法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苦练*,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根据课文特点,拟着重指导学生朗读训练,从重点段人手,指导学生背诵。引导学生以孩子独有的纯真的心理和幼稚的看法去发现、去探究、去体验课文内容。启发引导“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在文中的作用,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使学生在朗读时跟作者站在同一角度去感受百草园的趣味盎然,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四、说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了解背景。设计话题由讲述童年趣事导入,让学生置身于课文情景之中。简要介绍《朝花夕拾》和写作背景,了解作者到了中年才来回忆童年、少年时期的生活,更能滋长热爱自然的情趣,有助于作者对“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的百草园“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和“家里人要将我送进书塾去”的恐惧心情的理解。

  2.整体把握,理清思路。朗读全文寻找中心句“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把握全文主要内容,让学生明确课文的思路和结构,即文章从春、夏、秋三季百草园的乐趣和冬天百草园的乐趣两方面展开。

  3.读文品句,突破重点。这一教学环节,是为课文第二段描写百草园景物部分这个教学重点而设计的。通过带着问题读文(听录音)、讨论,品句背诵明确:本段写景的合理顺序,用形象传神的词语来描写百草园景物的色彩、形状、声音、滋味等突出百草园“无限乐趣”,使学生感受少年鲁迅热爱自然,喜欢探索,爱好自由的性格和情趣。

  4.读文表演,加深印象。百草园的春夏秋三季景色迷人,乐趣无穷。冬季比较无味,大雪却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的趣味。课文中“雪地捕鸟”片断写得绘声绘色,十分精彩,用词极为准确。在屏幕上显示捕鸟“插图”,请学生上台来表演捕鸟的过程。通过几名学生的不断补充,让学生掌握捕鸟的动作,体会用词的准确。

  5.解读语言,体会情感。文章最后一段话是文章难点之一,通过对下面具体的语言分析,让学生体会到“我”被迫离开百草园时的复杂情感。

  (1)三个“也许是因为……”的排比句,对离开百草园的原因进行推测。(2)两个“Ade”一词的运用,德语中专门指儿童分别时所用。(3)“我的蟋蟀们!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一句中所运用的拟人的修辞。

  6.小结拓展。理解课文内容,紧扣“乐园”写出无限乐趣来表达中心思想;在写作知识上,作者细致、有序、动人的景物描写得益于细心观察和精心选用词语。引导学生*时养成注意观察的好*惯,结合课文,指导观察方法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3

各位老师:

  大家好,非常荣幸今天能跟各位老师做教学上的交流,因为我们一直接触的是人教版的课本,对河大版的课本只是在评优课时接触到一些,所以在这里,只是就《四季交响曲》一课,把我备课时的一些心得向大家作一汇报,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一、课程设计指导思想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而对于语文素养课标解释道:“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着力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综合能力。想要达到这个目的,每一课就要制订相应的学*目标。《课标》中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作为新课程的实验教材,冀教版教材吸收了*年来语文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成果,在阅读、写作方面的安排体现了新的语文教育观。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和要求,它致力于从三维目标上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我拿到教材之后,发现其中的确有不少新的东西,完全按照以前的模式来上就很难体现实验教材的价值。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认为这堂课的设计思想应该是从文本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充分的感受文本,调动积累,联系生活,生成并交流对文本的独到的感悟。此外,语文课堂上应该有朗朗读书声、热烈的讨论声,有思考和积极发言的时间和机会。

  二、内容分析

  第四单元属于散文单元,其中有两篇著名的散文《春》与《济南的冬天》,这两篇文章更多的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对自然的喜爱和抒发人生的感悟,《四季交响曲》是第四单元的第四篇文章,本文选自作者的散文集《心灵的笔记》。这是一篇歌咏大自然的散文作品,作者用自己的一双慧眼努力发现大自然四季容颜的变化,并用深刻的笔触抒写了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无论在语言形式,还是思想意境,都称得上一篇赏心悦目的佳作。但与以上两篇不同的是,作者的描写重点并没有放在四季各自不同的季节特征上,作者曾在本文的创作谈中说她写这篇文章是“用自己的目光去看待大自然……努力发现它们在不同季节的细微变化,并用自己的心灵与自然对话。”其对话的目的也就是“托物言志”。因此,理解作者的感情和人生信念,是掌握课文内容的关键。作者一向“崇尚真诚、善良、勇敢的品质崇尚拼搏、奉献的`精神,对现实生活中的投机钻营者、自私自利者……抱着一种鄙弃的态度”。而七年级学生由于生活阅历、思想认识等诸多方面的局限,对于本文主题的理解和把握不能深透到位。那么,先让学生理解了作者写作本文的思想基础,也就不难理解作品中透视出的社会的发展与变革,更不难理解其间蕴含的作者对人生及生命价值的特有感悟。解决了上述问题,学生就能理解本文颂扬美德,抨击陋*的主旋律。

  因此,我是这样确定该课文的学*目标的:

  知识与技能:学*本文景物描写中蕴含深刻哲理的写作手法,学*将景观人格化、形象化的诗一般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鉴赏能力、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赏析诗一般的语言;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作者对社会陋*的批判,对公*、公正、无私、善良、坦诚、拼搏等美德的热烈追求。

  三、学情分析

  这个阶段的学生刚由小学升入初中,朗读能力、阅读能力都不是很强,对抒情的哲理散文往往缺乏深刻的体会,对所谓“托物言志”概念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表层。针对这些实际情况,我主要从朗读入手,利用不同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在不断的“读”中逐步加深对“美”的体验,逐步感受四季中蕴含的哲理。在调动起学生积极情感的同时,引导学生赏析文章的美,品味写景的方法,以期让学生有所收获。

  这样一番分析之后,就形成了《四季交响曲》一课的具体教学方案,整个教学过程包括:导入、铺垫、品析、总结等环节。下面就其中重点的环节谈谈自己的设计思路。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人说,季节就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春是一个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夏是一个热情率直的小伙子,秋是稳重的中年人,成熟丰厚,冬则是亲善长者,端庄肃穆。女作家杨林勃用她清新优美的笔调向我们抒写了她对四季独特的感受,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的四季世界。

  思路:我的导语设计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下文品析四季形象作铺垫;二是使学生感受到四季不仅仅是自然现象,其中的深意也和我们的社会息息相关。导语形式很简单。在这里我想说的是,有的老师很看重导入语的设计,的确,精美的导入除了具有引入过渡的工具的作用外,还应该承载一定量的思想文化。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能让学生将之与课文内容对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激发学生的学*热情,开拓学生视野和思维。但相对于一篇课文而言,导入只是第一步,不能因为导语的效果而把相当的精力放在此,而忽略了对文本的研读。其实,干净简洁的导入开门见山,既能顺利过渡,又能节省时间,在*时的上课过程中可能更为实用。

  (二)教学结构的处理安排

  1.整个课程的安排采用了“板块式”的形式。

  第一板块:教学铺垫——字词积累

  饕餮 蛰伏 滥竽

  情愫 请柬 桑葚

  思路:这些是学生容易读错和理解上有困难的词。要使学生能够正确的理解文意,理解词义是关键,还要会读。所以字词的积累是赏析文章的前提,是学生积累语言,丰富语言的重要过程。这个过程不能省略。我觉得,在课堂上,不但让学生会识字,还要大声的朗读出来,这样学生的印象会更深刻。

  第二板块

  品读——整体感知、细节赏析

  思路:这是课堂讲授的主体部分,目的是通过反复的朗读,针对性的赏析,解决本课的教学重点,达到预先设定的教学目的。这个大板块中又分为三个小板块

  四季向我们走来——整体感知

  我们感悟了四季——美文赏析

  用心发现生活——拓展练*

  思路:基本的思想是“读——品——悟”的模式,以读带品,拓展训练,既是对文章内容的总结,也是对学生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的一个训练。“读”贯穿于始终。这个目的在讲课时基本达到了。

  第三板块

  总结

  思路:关于文中内容及知识点的总结实际已在第二板块中得到了解决,在这里是表达教师自己对大家的期望,为情感教育作结。

  关于“板块式”教学法

  我想跟大家交流一下我对“板块式”教学的一点想法。

  什么是“板块式”呢?板块式教学法是针对一节课,一篇课文而言的。把课文按照各个不同部分,分成几个“块”状的教学内容进行备课。这是为了授课时灵活使用而设定的。换种说法,也可以说它是一种教学设计的模式,或者说是一种教学设计的手法。

  我之所以采用它是因为考虑到“板块式”教学的几个优点,

  1.使课堂教学有序进行。其课堂教学结构清晰的表现为“一步一步地向前走”,课堂教学内容明显的表现为“一块一块的来落实”,将全课的教学板块连缀起来看,呈现出一种层进式的教学造型。

  2.由于教学中的每一个板块都着眼于解决教学内容的某一角度、某一侧面的问题,于是每个板块就是一种半独立的“小课”或叫“微型课”,这就需要精心地研读教材,优化、整合课文内容,提炼出可供进行教学的内容板块,提高课堂的授课效率。

  3.由于“板块”的出现,就需要考虑板块的切分与连缀,考虑板块之间的过渡与照应,考虑板块组合的科学性与艺术性,这就改变了常规的备课思路,让学生充分的占有时间,真正的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为实践活动的主体。

  板块式的教学思路由于有“板块”的划分有时会显得过于齐整、过于刚劲而不够柔和,也可以采用一些方法对其进行改进,可以淡化板块意识而操作手法大致不变,如运用艺术的穿插手法来自然的形成板块,如用文学性、情景性的语言来美化板块的命名等等。如:可以把板块设计为:积累、品读、感悟,也可以设计为学*活动一、学*活动二等等,比如我识字的板块的名称为“教学铺垫”,而从整篇文章来讲,文章语言优美含蓄,犹如一首动听的乐章。我在设计时,就把自己的整堂课看作一首乐章,所以板块就命名为“乐章”,这样可以使学生更细致的体会全文流畅的结构,以美的眼光来欣赏本文。

  这种形式也是余映潮老师的一个独创。给各位老师再举一个例子。

  课文:《紫藤萝瀑布》

  设计理念:美文需要美教。用“美”来结构全文的教学过程。大致过程是一一品味花之美,情之美,意之美。

  教学内容之一:学*积累

  1.作者简介。

  2.切进课文中"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这句话,简介作者写作本文的特殊背景。

  教学内容之二:认识课文

  听读课文,认读文中的生字,朗读课文。

  请同学们叙说自己的初读感受, 话题:你认为这篇课文是一篇什么样的课文。

  教学内容之三:品味文中的花之美

  1.同学们选读课文,自由朗读文中描写花之美的句段。

  2.话题讨论:说说自己品味到的描写花之美的句段并用朗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体味。

  教学内容之四:品味文中的情之美

  请同学们紧扣文中的字词句,体味作者在文中抒发的真挚情感。

  教学内容之五:晶昧文中的意之美

  教师指出,所谓"意",在这儿指文章中的"意味",即文章中意趣与情味,文章中让人觉得意味深长的地方。

  教学内容之六:课堂学*小结

  2.指导朗读,读出“味道”。

  古人说:三分文章七分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中学语文教材荟萃了诸多名篇佳作,其中有众多颇具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寄寓着各种撼人心魄的情愫意绪。它的美,不是单凭老师的分析、讲解学生能获得的。洪镇涛曾说:“读,是语文课的第一教学法,抓住了‘读’,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要领”。“操千曲而后知音,观千剑然后识器。”应在读中让学生从审美对象中获得美感,增强审美情趣,陶冶高雅情操。语文新课标的阶段目标第四学段(7-9年级)中指出:学生要“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注意加强对学生*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四季交响曲》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文章,语言凝练、隽永。是朗读的好材料。所以,在课上我非常重视学生的朗读。

  1。用“读”贯穿全文,形式多样。我在第一个板块中主要通过读的方来让学生初步感知四季的形象。形式有齐读、分组读、个人读等等。如:

  师:结合老师的提示,请你深入的认识我们的四季朋友,做出小结,并把相关的段落有感情的读出来。

  此外,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朗读的热情,我在阅读方式上也进行了小小的改变——变换人称。例如:

  冬天来了,带着冰刀,带着雪箭,带着威风凛凛的气势闯入了这个世界。冬天来了,万物都经受着一场严峻的考验。面对这场考验,世间的一切都在急剧地变化着。天上的星星重新组合起队形了;地上的山峰换上一副刚毅的面容了;树木的家族为节省开支甩掉豪华的服饰了;林中的野兽们不敢坐享其成,渐渐闭起饕餮之口了;小小的虫蛇们怕掉了队么?都蛰伏起来,积蓄着能量,去构筑明年辉煌的梦了。

  把文中的“冬天”改为“我”,学生以“我”的口吻铿锵的读着冬的严肃,仿佛自己就是这样一个严肃的法官,切身体会文中蕴含的哲理,效果还是不错的。

  在进行第二个小板块的教学时,学生进行美句赏析,我的要求是必须有感情的读出来,整体下来,学生读的时间非常多,应该说很好的理解了文章。

  2。加强指导,提高朗读质量。

  在学生朗读时,我强调要注意重音与节奏,并请学生进行示范朗读,效果不错,课堂气氛有了一个小小的高潮。如:

  夏天来了,是槐树花儿告诉我的,它赠我一串串洁白的珍珠;夏天来了,是紫红的桑葚告诉我的,它点染我一腔多彩的情愫。

  关于朗读

  关于这个环节,我有一些小的感悟。

  1.课堂上应该有教师的范读。随着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许多老师喜欢用名家名人的表演性朗读替代自己的范读。固然,多媒体上的朗读,普通话比较标准,朗读技巧比较娴熟,而且还常常配以色彩鲜艳夺目的画面,优美的音乐,似乎课堂的氛围更浓烈一些。但其实,它远远不如教师音色也许并不美发音也许并不标准的朗读亲切,真实,对学生的感染力影响力更大。曾听过余映潮老师的一节《三峡》示范课,给我印象深刻的是余老师范读课文时,抑扬顿挫,和风细雨,缓缓道来,真是一种美的享受。但余老师说他为了用普通话朗读,是下了一番功夫的。高声朗读成功后,他又练更难得低声朗读。在他的课上,学生总会像模像样的模仿他的朗读,去感受文字的美。在讲该课时,我担心时间的紧迫,没有范读,只是稍作点拨,但我发现学生的朗读还是停留在小学生一字一句拖长声音朗读的方式上,影响了朗读的效果。

  2.通过朗读让学生更好的接触文本,方式要多变,以提高学生读的兴趣。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对于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来说,语文课的朗读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创造能力相对比较弱一些,可他们的形象思维和模仿能力却要强得多,他们对课文内容、写作技巧等的学*还未产生很大的兴趣,却很热衷于朗读,对磁带的语调、教师的表情模仿得快、准。因此,初中的语文教学,朗读是必可少的。教材中的教读课、自读课都应不同程度的过好朗读关。学生可以通过朗读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和意味,既能受到熏陶感染,又能锻炼用语音描绘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以致能提高听、说和写作水*,加大语文为生活服务的力度。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朗读,检阅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感情倾向、认识水*和运用程度。读的方式,老师们可以依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情形的不同而有所选择有所变化。为的是努力让学生保持朗读的积极性。

  有一段时间,为了赶进度,节约课堂的时间,我总是把读课文的环节放在课下,让学生以预*的方式来解决,更少有朗读指导。有些偷懒的学生自然就不读,这样就造成了有一部分学生对课文内容不熟练,讲课就更不上,更重要的是,缺乏了朗读,就缺乏了对文章细致而美好的感悟,久而久之,学生审美的神经自然就会迟钝,脑海中留下的只能是对课文简单的分析和肢解之后的枯燥。

  3.注重朗读方法的指导。朗读教学的设计可以从重音、停顿、强调、语速等方面进行指导。仍拿余映潮老师的朗读指导做例子。他在讲《三峡》一课时,提出三个在读时应注意的问题,读好“领起”词的短暂拖音;读好四字词语的节拍;读好特别之处的顿音。在他的指导下,学生再读效果果然有了很大的改变。如:

  读好“领起”词的短暂拖音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至于/夏水襄陵 或/王命急宣 有时/朝发白帝

  虽/乘奔御风 则/素湍绿潭?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

  读好四字词语的节拍

  如:*/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读好特别之处的顿音

  如:清/荣/峻/茂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一篇文章这样读下来,非常漂亮。

  3.“主问题”的设置

  关于“主问题”

  在传统阅读教学中,字词的积累,标点、语法、修辞等的分析,文学以及文化常识的识记等等,繁琐、细碎、杂乱。有些课堂教学中,教师就某个重要的语段就能列举几个或十几个问题,知识点“沙化”现象严重。由于这样的教学大多带有静止、孤立等弊端,其着眼点往往不能牵一“练”而动全“篇”,缺少指向与渗透文章的“合力”。

  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这些过多、过细、过浅、过滥的提问而言的,就是指“主干问题”,它在课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能起主导作用、支撑作用,能让学生真正进行整体性阅读,从而提升学生的发展性学力。余映潮老师认为,“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立意高远的有质量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和粘合剂,在教学中呈现着“以一当十”的力量。

  如果一节课中分层次的出现几次“主问题”,那么就必然能形成几个教学的“板块”,这又使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深刻的变化。如:

  在讲课时,每一个板块我也尝试采用了这种办法,

  以“四季档案”的“主问题”来体会四季的特点,为理解文章解释的哲理打基础;第二板块以“请你从内容、修辞、用词上对文中的美句谈出自己的看法。”的“主问题”把握文章的语言。第三板块以“从下列词中任选一词,写一段话,表达思想感情”的思路让学生模仿,进行拓展。

  这样就避免了课堂繁琐的一问一答的形式,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来对文本进行较为细致的思考。说实在的,我的设计并非完全意义上的“主问题”,这只是一个尝试, “主问题”运用得好,在课文教学的初读阶段,可牵动对全篇课文的深刻理解;在课文教学的进行阶段,可形成明晰的课堂教学思路,形成学生呈主体性参与的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在深化阶段,可激发思考,引发讨论,深化理解,强化创造,形成波澜,酿造课堂教学的高潮。

  “主问题”的设计角度可从着眼于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分析课文、欣赏课文、探究课文的角度来进行,也可从多元的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多侧面地分析人物*惯形象、多角度的品析文中的美点妙处、多板块的积累文中的语言材料、多手法的对课文内容进行“再表达”的角度来设计。

  下面,用一个完整的教学构想来具体表现上述说法:

  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

  创意:以跳读为基础,设计三个“主问题”,用“自助”“探究”的形式,从不同的角度实现对课文的整体与读教学。

  1.请你用一则日记的形式记叙毕业典礼的经过。

  2.你对文中英子的父亲了解多少?结合课文的记叙说说你的印象。

  3.你认为爸爸对英子的影响有哪些?如果你是英子,你会对爸爸说什么?

  4.美文赏读

  作者杨林勃是个诗人,她的诗朴实秀丽,富有意境与哲理,在国内诗坛有一定的影响。人说诗文不分家,诗人出身的她写起散文来,自然别具一格。她把诗的意境与语言带入散文。她用抒情的笔法去叙事,用形象的语言去状物,因此作品中就有了诗的感应,诗的联想,诗的激情。它不但用凝练的语言描摹四季景物的变化,而且又含蓄的触摸到社会与灵魂的多个层面,充满哲思,撼人心惊,诗意盎然,意蕴深远。

  鉴于七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过深刻的分析只能让学生一头雾水,于是我适当降低了难度,以读带析,从学生接触过的分析用词、修辞方法入手,并结合课后设置的练*来体会语言凝练含蓄的特点。并给出一定的语言模式,目的也是降低难度。

  (1)赏析词句

  请你从内容、修辞、用词上对文中的美句谈出自己的看法。

  我认为, (句、词)美,因为 。

  学生选取的内容还是比较广泛的。如:

  冬天来了,带着冰刀,带着雪箭,带着威风凛凛的气势闯入了这个世界。——修辞:拟人、排比,写出天寒水冷,万物肃杀的景象。

  圆圆的果实,圆圆的豆谷,仿佛给这一年画上一个个圆满的句号。——用词:“园园、圆满、一年,一个个”描摹形象,限制范围,突出特点。

  她带来生命,复活了香花也复活了毒草;她带来了音乐,唤醒了沉寂也生出噪乱;她捧出了绿色,画出了明媚也增长了阴影;她赐予了温暖,创造了舒适也生出了困倦。——对比的手法,写春天的无私善良

  在分析的过程中,学生找出的句子要带感情地去读,一是强化朗读意识,二可以通过带感情的朗读,使学生更好的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

  (2)学生赞辞是在原文基础上的总结,在总结的过程中要对所学的内容做一梳理,又要有自己的感悟,既是对理解文章主题的的升华,又是一次练笔的。事先给出例句,便于学生模仿,也降低了难度。

  把心中的赞词献给你钟爱的季节。

  我喜欢你, ,因为 。

  (3)音乐的加入。

  马克思说:“只有音乐才唤醒人的艺术感觉。”自古以来文学与音乐就有着难解之缘,优美的音乐流入语文课堂,在营造了美的意境的同时,加深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审美的鉴赏离不开想象,阅读文学作品,往往容易禁锢在文字里,但在音乐所展现的虚渺空灵的世界里,人们的想象可以自由驰骋,思维更具发散性。

  这个环节的目的是把学生带入到美的情境中,使学生深入的体会美、感悟美,进而感受美的境界。通过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的目的。

  五、教后反思

  作为一节公开课,我努力发挥自己授课的特长,

  1.从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考虑到他们对文章中揭示的人生哲理不能透彻的理解,从欣赏的角度年入手,降低难度。

  2.以读为主,各种朗读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反复的诵读中体味情感。

  3.形式上力求有一定的个性化的设计,不希望落入俗套。

  4。在时间的安排上,我很注意张弛有度的设计,其实,一堂课的节奏就比如一篇生动的小说,也有开端、发展、高潮与结局,如果把每个板块看成是其中的一部分的话,导入1分钟,字词4分钟,整体感悟朗读12分钟,品析20分钟,拓展5分钟,总结1分钟。有铺垫,也有高潮。我也在尝试着使自己的课上得有波澜。

  关于备课

  在这里我还想说几点关于备课的感悟。

  1.*时多看书,多学*,多积累

  上完一堂课下来,我觉得最累的阶段不是讲课,而是调动自己的积累备课的过程。我越来越感受到了*时积累的重要性。“书到用时方恨少”,我没有教过冀教版的教材,对于这篇文章的了解更少,脑海中似乎根本无“米”下锅。时间紧迫,我感到了上课时从没有的紧张感。

  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似乎越来越不太关于于*时的积累,一个旧教案,一本参考书,成了我备课的全部,更在*时以班主任工作忙为借口而懒得仔细备课了。余映潮老师的讲学给了我很大的震撼。与老师示意教研员的身份,在50岁时才登上讲台的。在这之前,他写下了《中学语文教案品评100篇》广泛接触各种不同的课堂创意,他自己定了许多教育专刊,每一篇文章都作了详细的笔记,其间又发表了中学语文教学教研各类文章*千篇。“厚积”才能“薄发”,多年的积累使余老师信心十足地登上讲台,独创了“板块式”教学思路和“主问题”设置的教学实践。而上课备课都是他在自己业余的时间完成的。

  余老师说:“走向成功的重要前提是占有时间,勤奋学*;发展自己的基本要求是钻研教学,突破专题。”“语文教师的第一‘课外’阅读是语文专业报刊,语文教师的第一科研能力是提炼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在课堂上怎样指导学生脑力劳动时说“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10倍、多20倍,以便能够应付自如的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挑选出最重要的来讲。如果我知道的东西比我教给学生的东西多20倍,那么我在课堂上的思想和语言就不知不觉地是针对学生而产生的”。在谈到教师的教育素养时又说:“为什么教师要懂得那些课堂上并不学*的东西以及那些跟中学所学的教材没有直接联系的东西呢?这是因为:关于学校教学大纲的知识对于教师来说,应当只是他的知识视野中的起码常识。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的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一个教师如果在备课时没有充分拓展自己的视野,而只是对单个文本的内容、课堂教学形式、媒体的选用等孜孜以求,就如同将房子建在沙滩上一样,无论房子的样式多么别致,房子的装修多么精美,都不是一间好房子。

  选入课本中的内容如同海面上的冰山,只有八分之一凸现在水面上,如果想了解这八分之一就需要了解水下更多的部分。不仅需要对教材和教参做深入细致的研读,而其需要自觉地广泛涉猎有关的知识,像海绵吸水一样吸取有用的信息,增加一些可以称为“背景”的东西,并把这些东西进行内化,变成对教学有用的东西,这样,文本在学生眼前就不再是孤立出现的一株植物,而是有着深蓝色天空做映衬的一幅图画。

  这就需要我们静下心来,好好做一些事情。余老师说:“做珍惜时间的人,做严谨谦逊的人,做勤劳刻苦的人,做热情善良的人,做胸怀大度的人,作坚持不懈的人。”

  2.吃透课本,创意设计

  余老师说:“语文教师的任务,是把教材读‘厚’,把教材教‘薄’”,我们能否图利《教参》,脱离网络的拷贝,精心钻研课本,拿出自己的创意呢?

  记得曾有机会在一所学校里听三位教师教这篇课文,都是按着盼春、绘春、赞春的顺序里清理文章思路,都是按照顺序用了五幅图概括绘春部分的具体内容,虽然教师不同,学生不同,教法几乎完全相同,很难看出那位教师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听完课后,我曾有过一个假想:如果没有《教学参考书》,三位教师都去独立的处理教材,设计教学方案,恐怕就不会出现那么多的“相同”。毕竟每一个人阅读教材后的感受存在着差异,毕竟每一个人处理教材的能力有高下之分。而“差异”和“高下”正是产生教学多样化的条件,事实本该如此。现在,因为大家都按照《教学参考书》上课,教师们对教材的独特体验和感受没有在教学中反映出来,他们所做的只是《教学参考是》代言人的工作。这种现象,不是偶然的,是较为普遍存在、大家都*以为常了的“不正常”。

  固然,《教学参考书》有它的积极作用,诸如提供一些背景材料、研究资料、教学设计等,帮助教师拓展视野,开启思路。如果用《教学参考书》取代了教师自己对教材直接的阅读体验,取代了教师自己量力而行地教学设计,那么,就违背了《教学参考书》编写者的初衷。实施新课程后,《教参》的编写有了进一步的改进,资料性的作用加强了,目的就是要引导教师“决定性的战役自己打”。钱梦龙先生指出:“看一位教师是否成熟,主要标志有两条:一条是在教育思想上是不是有明确、一贯的追求,另一条是有没有独立处理教材的能力。”因此,在教学生,我们还真的在这两个方面下一番大的功夫。

  在去年11月份,我校邀请余映潮老师来我校讲学,与老师精巧的课程设计,完美的重点提炼让我们大开眼界。但更令我们震撼的是余老师每一篇课文的备课材料都将*万字,从自己对文种感情的理解,到某句话的含义,甚至细致到对某一个字的理解。余老师都一一作了记录。余老师的每一篇课文都有三种以上的教案设计,他说,在不同的地方讲同一篇课文,我的教案都是不一样的。而一次讲座,他的讲义竟打印了整整73张,特级教师于漪曾在《于漪文集》的自序里写道:“要潜心钻研教材,取得试试用教材带领学生学好语文的主动权。查检资料,独立分析,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从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一篇篇课文反复推敲、研究、把文章的脉络、篇章的构成、语言的运用、作者的思路等等,弄得一清如水,力求使教材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或许是参考资料少的缘故吧,我反而能够集中精神,精心研读文本本身,有了很多新的想法。在准备讲课的时候,我首先做的就是撇开资料,像老师要求学生一样的朗读、默读课文,印象中反复读课文将*百遍,学*目标该如何确立?应该以怎样的方法指导朗读?重点品析新文章的那一点?每考虑一个问题,就要对文章进行一篇系统地研读。就在这一遍遍的“读”的过程中,作者的思路,文章的重点也在我的脑海中渐渐由模糊变得清楚起来。这样的创意一定是自己的。

  以上是我在上课之后的一些感悟,其中有很多不成熟的想法,请各位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4

  多元化的学生就有多元化的教学,多元化的教学就有多元化的设计。本执教者的“说课教案”是按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本课教学目的,学生的学*目的,新课程设计的原则设计的。分为三大板块:一、说教学设想;二、说教学流程;三、说板书设计。

  【教学设想】

  一、总体教学设想

  1、把握新教材特点,理解本课编排的目的。

  2、知晓学生学情,为共同学*奠基。

  3、与学生同阅读课文,同在一个*台上探讨人生的哲理。

  4、在自读中感知,在合作中领悟,在探究中启迪,在实践中运用。

  5、注重读写过程的评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张扬个性,亮出自己。

  教学设想阐述:

  1、把握教材特点,理解课文编排目的:

  (本课选自人教版教材七册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是一篇学读课文。这篇课文是著名的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写的。它主要是写了作者回忆自己童年8岁时一次“脱险”的经历,其中蕴含的生活哲理──人生道路上常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但再大的困难,只要我们能走一步,再走一步,就一定能将困难化解为一个个小的困难,最终战胜困难。

  整个第四学段的教材编排的依据是《语文课程标准》,教材编排的外在线索是与生活的联系,内在线索的是按三大板块: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而本课是属第一板块:人与自我。这个单元都是谈人生。写的都是作者对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阅读这些课文,其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体味人生,关爱生命。 )

  2、知晓学生学情,为共同学*奠基:

  (从教材的`编排特点,看本课,它是新教材的第一篇学读课文,它是第一二单元人与自我中的主要课文。作为一篇学读课文,教会学生读书,即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这是最主要的。而面对刚进入第四学段的(初中)学*生活的学生,从教育心理学的分析看学情:其一,天真、活泼,富于表现力。其二,面对着带有故事情节的课文,喜欢读。其三,喜欢讨论,喜欢发问,喜欢探究。其四、喜欢说自己的故事。然而难点是对一件事或一个活动中蕴含的哲理或悟出它的哲理有一定的难度。

  面对学生学情的分析,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长处,采用多种学*方法引导、和学生同攻难关。为共同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3、与学生同阅读课文,同在一个*台上探讨人生的哲理:

  (因为本文就是通过作者在童年时爬悬崖的一段感受,及在今后的人生旅程中,遇到困难,就应在悬崖上走下一样,“走一步,再走一步”。那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文字材料,共同的人生体验,和学生同在一个*台上,同读课文,同探讨人生的哲理。 )

  4、在自读中感知,在合作中领悟,在探究中启迪,在实践中运用:

  (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阅读、讨论、探究本课蕴含的人生哲理;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会有吗,我们应怎样对待?这个故事的主要叙述的情景是什么?我遇到困难的情景是什么?作者想到了什么,我想到了什么?一是要让学生知道要多读,读出味,才能懂其意;二是要领悟文章的内容所蕴含的意义,要多思,三是要多说,在实践中学*语文,让学生通过教师的桥梁,和作者莫顿·亨特进行心与心的对话。

  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从读到写,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谈谈自己对生活的憧憬、体验和思考。)

  5、注重读写过程的评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张扬个性,亮出自己:

  (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更重要体现在学生学*过程中。所以,要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评价标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形成师生评价,生生评价。师──生──作者──课文之间的共同学*、探讨的和谐气氛,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美的享受。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在学*过程中处处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激励学生展现自我,亮出自我。

  本课教学设想的目的,学生阅读本文后,知晓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脚印都能折射出人生的哲理。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处处是与生活相联系的。 )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5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有一位诗坛奇才,他悄悄地来,又悄悄的走,在他短短的一生中,却写下了许多华美的诗篇“为爱而生,为爱而死”就是他一生的写照,他就是徐志摩,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再别康桥》,去感受他那独特的内心世界(板书课题、作者)

  二、简介作者的康桥情结

  康桥就是今天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徐志摩以一名特别生的身份在这里就读,随意选科听课,度过了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他仰卧在有星星黄花点缀的葱绿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有时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

  学*目标: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情感美与意象美

  重点:体会诗的意境美 (板书)

  (用课件展示作者照片及简介)

  三、检查预*,整体感知

  1. 请一名同学朗读课文,正字正音,初步感知课文

  2. 读学案上字词,落实基础知识

  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四、深入理解

  1、感受音韵美

  学生听一遍课文朗读,学生模仿读一遍,引导学生走*课文

  点学生姓名起来朗读,师生共同纠正,更好地把握其情感节奏

  感受诗歌排列的工整、叠词的运用、每一诗节的押韵(如第一诗节“来、彩”,我们写诗时也可以用)等

  2、体会情感美

  学生朗读第一诗节,重点在”来”字,体会那种再次来到母校,故地重游的淡淡喜悦之情教师再读一遍,进一步体会作者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又无声息的荡去,生怕打扰康桥的静谧,体现出对母校的深深眷恋之情

  最后一小节处理同上 ,重点在”走”字,体会那种即将离别的淡淡的惆怅与失落最后诗节与首节回环对应,诗意递进,间接表达出作者的深挚情感

  3.分析意象美

  教师以第二诗节为例,进行分析 (板书:金柳)

  “金柳”的意象,“金”字写出了夕阳的灿烂,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在传统诗歌中就有折柳送别*俗,“柳”与“留”谐音,这是对传统的继承;新娘的比喻新奇, 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心中荡漾,这种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的欢喜和眷恋的感情“金柳”就是一个意象

  意象是包含了作者主观情谊的客观事物比如余光中的《乡愁》,运用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表达出对大陆的思念与眷恋之情写诗歌就是用形象表达思想,不是空洞的喊口号我们在写诗歌时就要借某些意象来表达情感

  由学生自读26诗节,找出自己认为好的诗节、句子,甚至一个字,先读品味再自己分析,写在学案二(3)题后面,然后小组交流合作,推选一名同学总结发言

  比如:“青荇”的招摇得意,自己愿变成一片水草永远融入这美好的大自然.体现出作者对这里一草一木的热爱之情等等.

  彩虹似的梦,充满了昂扬的'基调,梦是美丽的,也是虚幻的,但有梦不觉夜长在拜伦潭到底有什么样的梦呢?比如邂逅才女林徽因的爱情之梦,学*西方强大祖国的梦,是作者情不自禁要唱起歌来.

  夏虫沉默,反衬静默的情景

  4、播放歌曲《再别康桥》,由一名同学配乐朗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听,想象诗歌中的意象,感受意象美

  5、向学生推荐徐志摩诗集,激发学生读更多的诗

  五、拓展延伸

  分组进行朗读比赛,朗读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及徐志摩《雪花的快乐》,力求读出音韵美、意象美、情感美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雪花的快乐

  徐志摩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扬,飞扬,飞扬,——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扬,飞扬,飞扬,——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六、作业: 用自己喜欢的意象,写一首小诗

  七、板书设计

  再别康桥 徐志摩

  学*目标: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情感美与意象美

  重点:感受诗歌的意象美

  金柳 新娘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6

  我说课的内容是《登上地球之巅》,它是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第五单元的课文,这是一篇自读课文。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位置及课文的特点

  本单元编选了《伟大的悲剧》、《荒岛余生》、《登上地球之巅》、《短文两篇》等五篇展现人类探险活动的文章。这些文章都展现了人类对探险的执著和渴望,任何的艰难险阻都无法阻止人类迈向新领域的脚步。《登上地球之巅》描述的是年轻的*登山队员从珠峰北坡攀缘而上,踏过千年的冰封,克服重重的困难,把鲜艳的*插在了地球之巅的事迹。登山队员的大无畏精神,让每个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使这些怕苦怕累的中学生为之触动。充分发挥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功能,起到熏陶感染的作用,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2.目标、重点、难点的确立

  知识目标:①了解这次登峰的概况和意义

  能力目标: ②体会数字在文中的烘托作用,体会文中登峰的艰难

  ③体会文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勇往直前,团结协作,敢于献身的精神

  ④刘连满这一人物的分析(没有登上文章却重点写)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⑤学*年轻登山队员的大无畏精神

  这五个方面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本单元的目标、学*的重点及初一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③是重点,④是难点。

  3.说学情

  初一的学生感性思维活跃,学*的积极性很高,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想象力也非常的丰富。但对于篇幅过长的'文章,马上抓住文章主要内容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予以方法的指导。

  二.说教法

  根据大语文观的要求,要求将语文课堂与生活、写作联系起来,以深化对文章的感悟,提高学生审美、写作的能力。再联系本文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导他们热情参与,团结协作解决问题,并且适当插入写作练*。具体做法如下:

  1.情景设置法:充分发挥多媒体创设情境,使学生融入于课文之中,体验登峰的艰难。

  2.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带着感情的朗读,理解登山队员的艰辛。

  3.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合作探究。

  三.学法指导

  当今时代是人类知识和信息迅猛发展的时代,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已不再是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让他们学会学*。古人也曾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使学生掌握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达到不教”的目标的方法。

  本节课让学生主动参与,相互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生的学*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共同发展,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并能快速掌握文章主要情节

  2.朗读法: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指导学生重点难点的突破

  四:说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由导入新课,学*新课和作业三个环节组成。大约用一节课的时间完成本文的教学任务。

  (一)导入(2分钟左右)

  好的导入犹如唱戏前的开锣一样未开台先叫座,本文的导入设计是播放珠峰及登山者的图片,并配以高亢的歌曲《珠穆朗玛》,让学生的思绪进入神秘的珠穆朗玛峰的氛围中,直切主题,干脆利落的效果。(时间较长,故未上课时便可播放)

  (二)说课文学*

  (设想)我设计了四大版块,分别是“攀登纪念馆”、“小小解说员”、“刘爷爷我想对你说……”和“走进登峰迷失案”。

  1.关于本文的背景资料,我设置了“攀登纪念馆”版快(解决目标一)(3分钟左右)

  (设想)通过此版快,让学生在对珠穆朗玛峰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加深理性认识并了解1960年5月的这次登峰运动。

  (内容)①珠峰知识简介(学生先谈,教师最后进行归纳,整理和总结)

  ②攀登珠峰的历史背景介绍

  2.关于文章的情节结构,我设置了“小小解说员”版块(解决目标二)15分钟左右)。

  (设想)通过这个版块,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确数字在文中的烘托作用,体会攀登的艰难。

  (内容)①找出文中体现艰难的句子并谈谈你的感受(快速阅读课文并用

  “勾画圈点法”,找出关键的句子)从以下方面向学生讲明:

  突击队员们沿着第三次行军侦察的路线,冒着零下30多度摄氏度的严寒,在陡滑岩壁上登攀,他们穿着特制的高山靴也难踩稳。

  在这样的高度上,做任何一个细小的动作,身体都有严重的反应。

  他们背上的氧气筒的气压表显示,氧气的容量已经不多。

  而用在攀登最后三米岩壁的时间,却长达三个小时。

  ……

  ……

  (学生找到这些句子,谈了自己的感受后,通过反复的朗读,体会攀登的艰难,特别注意这些句子中的数字的作用)

  ②既然如此艰难,是什么支持他们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继续向上攀登?

  (为不辜负祖国和人民的重托,为追逐心中的梦想,坚毅不屈的品质以及那个时代特殊的烙印,不能让外国人瞧不起我们*)

  ③观看当时拍摄的记录片(更直观,加深了对攀登过程的了解以及对他们艰难的体会)

  3.关于文章的人物形象,设置了“刘爷爷,我想对你说……”版块(解决目标三、四)(20分钟左右)

  (设想)通过此版块落实学生的自主学*,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提高能力(分析人物性格的特点),体验情感(评价人物形象,学*他们的精神)。

  (过渡)(课件图片:登峰四人的照片,只有刘连满的照片是现在的生活照)同学们一定在纳闷为什么只有它的照片是现在的生活照?(因为他没有登上顶峰,所以当时的报纸没有刊登他的照片)

  (内容)

  ①刘连满为什么没有登上顶峰,是他自己放弃了吗?

  (不是。刘连满是为了不拖累这个集体,让其他人能完成任务,而主动放弃了登上顶峰的机会,而这也成了他一生最大的缺憾。)

  ②刘连满的哪些行为感动了你?你有什么话想对作品中的人物或大家诉说?

  这时,刘连满突然想起自己在哈尔滨当消防队员期间,采用人梯的办法成功的翻过高墙的经历。他毅然蹲到岩壁前,让别人踩在他的肩膀上……

  ——为了团队,为了能完成任务,他毅然成了别人的人梯,显示出他有着崇高的集体主义精神。

  他担心自己在昏迷中停止了呼吸,战友们不知道他的氧气筒里还保存的氧气,他又挣扎着坐了起来,用铅笔在日记本上给战友们留下了一封短信……

  ——在有机会活着,渴望活着的时候,他却毅然将活着的机会留给了战友,也显现出他人格的魅力。

  ……

  ……

  4.关于拓展延伸,我设置了“走进登峰迷失案”版块

  (设想)让学生走进其他的登峰运动员,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为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领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内容)老师讲述英国人马洛里从北坡登峰并最终消失在神秘的珠峰的事情,并观看后来发现的马洛里的骸骨的图片,学生说说你的感受,谈谈马洛里这么做是否值得?

  (三)说练*

  1.查找有关最*攀登珠峰的资料,并在全班内交流

  2.小作文

  学*了《登山地球之巅》你心中一定有许多的感慨,请以《人生的价值》等为题进行口头作文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7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叫xxx,来自初级中学。我说课的题目是:《山市》。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谈谈对这篇文章的理解。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的特点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0课。本单元主要反映的是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内容。《山市》是一篇文言文,它所涉及的自然现象与“海市蜃楼”相似,可引导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适当的探究。课文用精练生动的语言描述山市的生成、发展、高潮及至消失的过程,极富想象力。本文是自读课文,学生学*文言文又尚在初始阶段(这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接触到的第三篇文言文),所以对文言字词、语法的要求可以尽量放低,甚至基本不作要求。

  2.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贯彻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教育,结合本单元的特点,我把本节课的学*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学*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能力目标: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

  丰富想象,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山市”神奇、壮丽的幻景。

  养成主动探究的*惯。

  重点:发挥想象,体会“山市”这一自然现象的神奇,并再现“山市”。

  难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想象及口头表达能力。

  3.学情分析

  初中一年级学生较活跃,形象思维较强,有一定的概括能力,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进行分析。意义识记已优于机械识记,自我意识较强,对事物有一定的独立见解,但他们的有意注意稳定性较差。在教学过程中,可将积累词语与培养想象力结合起来,请学生用画笔或语言描绘出山市奇幻的景象。还要运用电脑多媒体手段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吸引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

  文言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学生虽已初步接触了文言文,对怎样学*文言文也已有了一定的整体印象,但还是有畏难心理。而且本文又是一篇自读课文,根据要求用一课时来完成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要抓好预*。要求学生在课外利用工具书

  4、课文下的注解疏通文意,能够找出难词难句,并对课文有初步的印象。

  ⑴预*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注意语速和语调。

  ②借助工具书和书中注释疏通文意,准备复述课文。

  ⑵预*步骤:

  ①初读:识记生字词,分清停顿,标出难词难句。

  ②再读:逐词逐句疏通文意,补出省略的翻译。

  二、教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学*。因此,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1.情境设置法。

  本节课中,我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首先是动画片《阿拉丁神灯》片断,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其次整节课都在具有神秘气息的*古典民乐的氛围中。课件的背景是与文言文意境相似的*古典山水画,字体采用楷书、隶书、行书等书法字体。整体界面古色古香,充满了浓浓的*传统文化的韵味。从而帮助学生感受文言文中的物象,通过联想与想象,在整体上把握课文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融入课文的意境中。

  2.诵读法

  教法千变,朗读为本。对文言文的教学来说,诵读尤为重要。要克服学生学*文言文的畏难心理,激发学*兴趣,就要从朗读入手,让学生把握文言文的节奏,体会其中的音乐美,感悟*古代文化的韵味。

  3.质疑法

  课前作好预*,课上提出预*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学生互相释疑,教师适当补充。

  4.讨论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同时将简单的分组讨论引向有组织、有分工、有合作的更高层次的讨论形式。

  5.画图法

  《山市》中的景色瞬息万变、虚无缥缈,比较适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因此,我从三个层面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①以创造性复述来培养学生描述景物的.再造想象力。

  ②以给景物画插图的形式来培养学生将语言转化为图景的空间想象力。

  ③最后又给插图配上文字,将再造想象力与空间想象力相结合。

  三、学法

  在我的教学设计中,始终贯彻了新课标的精神,即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共同发展。

  1.圈点勾画法

  此法主要用在预*以及检索“山市”的变化过程中。预*中,圈出生字词,划出疑难句,注出自读心得。在检索“山市”的变化过程中,要通过快速默读,标出“山市”的初生、发展、高潮与消失四个阶段。

  2.文言文阅读法

  ;在预*中使用“初读通语句,再读明大意,三读有感悟,四读品内涵,五读得启迪”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诵读法

  把握文言文的节奏,体会其中的音乐美,感悟*古代文化的韵味。

  4.讨论法

  充分讨论,互相启迪,有合作、有分工,感受团队的力量。

  5.画图法

  充分发挥想象力,用图画再现“山市”,描绘文中之景,想象言外之象。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以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导入

  先播放动画片《阿拉丁神灯》的片段:主人公阿拉丁为了向公主求婚,命令灯神一夜之间在沙漠上建起了无数宫殿。然后,请同学们说说动画片中最神奇的是什么?并适时引导:现实生活中有可能在瞬息间出现一座城市吗?让我们走进《山市》,去领会“山市”的神奇吧!

  [说明]:设计此环节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为后面的活动作好情感准备。

  2.检查预*,整体感知

  理解课文大意是一切活动的基础,因此,要在检查预*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具体做法是:

  ①学生提出预*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可以是朗读、词义句义、课文理解等各方面的。由学生互相释疑,教师适当补充。

  ②齐读课文,解释课后练*中的词语,反馈预*情况,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或肯定或指正。

  ③分别请两位同学复述课文,并请其他同学点评优劣。评价的重点放在文言文的复述是否仅仅是机械的翻译,倡导创造性复述,为下一环节的再现“山市”作铺垫。

  3.合作探究,培养想象力

  这一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要求学生研读相关段落,通过小组讨论,分工合作,描绘文中之景,想象言外之象。步骤:

  ①快速默读课文,检索主要信息,并围绕它展开讨论:可以将“山市”的变化画成几副图,挑选一副图思考:该图中有哪些内容?(文中之景学生可以说得很好,主要引导学生想象言外之象)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多媒体出示板书,并进一步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有的小组提出在孤塔、城郭、危楼的周围还应该有山、有树、有小桥流水……把文中没有提到,现实中有的事物画进去。那么请问文中的孤塔、危楼都“直接霄汗”,我们在有限的画纸上怎样表现无限的“山市”呢?

  ②按小组活动再现“山市”的奇幻场景,由小组长组织分工,擅长画的画,擅长作文的同学就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该场景,可以是描写性的文字,也可以是诗歌等形式。

  ③请各小组派代表展示作品,并谈谈创作的设想及过程。

  4.拓展延伸

  这么奇妙的“山市”要是能经常看见多好啊!那么它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通过这一问题自然的将思考从课内到课外,从文本迁移到自然科学,激发学生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究的欲望。

  5.总结评价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虽然我们无缘目睹海市蜃楼,但同学们能充分发挥想象,用手中的笔再现“山市”,真是棒极了!!最后让我们回归文本,在朗读中体会“山市”的神奇、壮丽吧!

  [说明]:此环节对学生活动给以大力的肯定和鼓励,并回归文本,从整体感知到局部的活动,最终又回到对整体的把握上,体会文言文的音乐美、语言美,想象大自然的神奇。

  6.作业

  请同学们回家把“山市”的故事讲给父母听。

  [说明]:通过讲故事使“山市”的成因及其变化过程更清晰的呈现在学生的头脑中,进一步培养想象力,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8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选择的课题是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再别康桥》,我说课的题目是《信息技术与诗歌教学》。

  《再别康桥》是20世纪*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是徐志摩的'传世之作,他的诗具有语言清新、意境优美等特点。而初一学生大部分喜欢故事性较强的文章,对诗歌的抽象性可能会产生一定的畏惧心理,或者只是走马观花,难以深入体会诗歌的感情。

  如何在学生和诗歌中间架起一座彩虹桥,使抽象的诗歌变得具体可感呢?那就得借助信息技术了。

  教学分析

  诗歌是个人情绪的瞬间爆发。人们读诗,其实就是与文本的对话,与作者情感的交流。

  于是我从走进文本、走*诗人、心灵碰撞这三部曲,设定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感受诗歌美好的意境。

  2、学*作者借景抒情的方法。

  3、反复诵读,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感悟作者对康桥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4、激发自己对诗歌的热爱之情,提高文学素养,并试着自己创作。

  教学重点

  深情地朗读;细腻地感悟;诗意地创作。

  教学难点

  细腻地感悟

  走进文本即通过朗读,知道本诗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感情。《再别康桥》所包含的感情也只有在用心反复读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所以我把学*的第一个任务设置为:深情地朗读。

  信息技术与朗读的整合:什么是深情地朗读?如何通过多媒体去实现深情地朗读?整合后的效果如何?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 要使朗读产生好的效果,必须理解文本,注意停顿、重音、语速、语气等问题. 初一学生经过小学六年的积累,有一定的朗读基础。但通常,学生在初读时可能是没有理解文本,也可能随大流,所以语气语速等把握不到位,感情*淡。那如何通过课堂上训练,引发学生的朗读素养呢?我想应该有一个朗读的范本,可以是学生范读,教师范读,我这里采用的是男声版录音范读。

  训练朗读的形式有很多种,教师可以根据需要来设计。

  1.学生齐读一遍

  2.听录音范读

  3.学生点评自读和范读的区别,得出深情朗读要做到的几个要点。

  4.学生结合要点同桌互读,互相点评,共同提高。

  5.我们实践了这三点要求,男女生交叉读。

  6.教师点评

  实践证明:这一环节结束后,学生自觉得鼓起掌来,并纷纷表态:“比一开始读得好多了!”我也真切的感受到学生找到了朗读的感觉。这正是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所在。通过深情地朗读,走进文本,把握感情,为下一环节奠定基础。

  需要说明的是,范读只是一个范本,这个范本本身没有做整合,这里整合的是利用范本师生间、生生间产生的一种互动的行为。

  本文的意境很美,能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我把第二个任务设置为:细腻地感悟。这里涉及到一个整合,信息技术与想象联想的整合:如何让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走*作者,体会感情?多媒体应该展示怎样的画面?又该如何展示呢?

  传统的课堂,感悟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发声读,默读,或自己去联想想象,可以说是比较抽象的。多媒体的运用,能使学生置身于音像、语音、文字的环境中,使文本和作者的情感在内化的过程中得以外显。但问题也就出来了,每个人想象的画面不一样,如何解决想象画面和展示画面的矛盾冲突呢?比如说画面是要单纯的景还是有人存在的景,要和现实相像的景还是虚幻一些的景。权衡利弊,我遵循的选画面的原则是尽量符合文章意境的图片。个性化少一点,共性化多一点的。至于该如何展示,我想随心所欲是最好的,所以我做了如下的链接。

  实践证明经过这么一整合,学生借画面欣赏景,借文字感悟情,情景交融,以景促读,以读促悟,极大的提高了感悟的质量。为了使学生和作者的心灵能碰撞出火花,我问:“如果画面中有作者,那作者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如果你在画面中,你的心情又如何呢?”

  这样自然而然的过渡到第三环节:诗意地创作。学生创作诗歌来源于深情朗读后对作者感情的把握,细腻感悟后对借景抒情的理解,是在朗读感悟基础上的升华,需要调动生活的积累。比如小学毕业时的离别之情。下面是两个学生的创作片段。

  回忆,撑一把雨伞, 但我不能留恋,

  向记忆深处走去, 静谧是别离的号角

  浮想昔日友谊, 小鸟也为我沉默,

  在欢声笑语中留恋。 沉默是今天的母校。

  实践证明,此环节学生尽情畅写,任意几个学生一组合都是一首好诗。

  总之,本堂课的课件设计思路清晰,从走进文本到走*作者到心灵碰撞,每一步都有具体的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时刻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怎么做。

  最后,我想说: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在信息的海洋中掠取一些教学信息传播给学生。通过师生的交互,学生的活动使之转化为知识,进而内化为学生的能力和智慧。

  以上是我个人的对诗歌教学的一种浅薄的想法,一家之言,见笑!还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谢谢!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9

  一、教材分析

  (一)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目标《孙权劝学》选自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该单元是一个名人单元。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都各自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品格、气质和生活道路。教学这一篇课文,应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这三个方面着手。要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以及给我们的启发意义。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养成自觉诵读的*惯在反复诵读中,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该课总得来说在名人单元,而且又是一篇文言文,所以对人物的体会必不可少,对文言文的教学我们应重视落实字词和朗读的培养,可以说是文言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的。)1知识目标: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文章内容,了解一些文言的实词、虚词的意思。能力目标: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情感目标:理解“读书求知的可贵”(开卷有益)

  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1、总得来说,“教学千法,朗读为本。”朗读法的运用不可缺少,同时应在课堂中教学形式多样,齐读、诵读、自读、对话朗读等等相结合。文言文教学新课程标准提倡新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思想,但是却不能忽略了“双基”教育,这对文言文教学可谓是一大挑战,注重朗读,以读会意,可以加强对文言文的理解,同时给予文言文准确的定位很重要。对学生来说能够阅读浅*的文言文,注重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这是学*它的目的,要注重学生字、词、句的积累,因为它是学生举一返三,阅读的基础。2。、情境设置法,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让学生深入课文。

  3、讨论法,这是学生掌握运用,实践能力培养的一种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来自行解决问题。教师则引而不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可能发现真理。

  三、学法的指点与指导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往往采用串讲法,师授生法,字字落实。重视了文言文的工具性,但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更忽略了文言文的人文性。怎样把文言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恰倒好处的结合起来,是语文教学课堂应训练和实践的。我国古代的教育文献《学记》曾强调“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对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倡导自主、探究的学*方法,从教与学两方面进行点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法具体:在学生的学*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方面的共同发展。第一方面,在诵读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词法方面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并由学生互相解答,教师“引而不发”,只把获得结论的途径指给学生,促其自求,使其自得,从中悟出解词的方法。第二方面,让学生提出对课文思想内容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组织课堂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第三方面,感知文章的主题,对求知的正面宣传和教育意义。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主要分三步:初读—精读—品读。以读贯穿始终。

  (1)导入新课:三国时期,孙权手下有一大将军叫吕蒙,英勇善战因此孙权十分器重,但他却不爱学*,每次孙权劝他学*,他都推三阻四,这不今天孙权又来劝说他了,那么我们一起走进《孙权劝学》去看看,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引发好奇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2)整体感知 学生朗读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古人曰“熟读百遍,其义自现。”应反复进行,要引导学生采用个读、听读、竞赛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在朗读的基础上,简单回顾。可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培养质疑问难的情绪。),所以可以设置第三个问题。1、齐读课文,对文中的生字、词、句进行解疑。2、请部分学生朗读,找出认为特别需要重视的文言字词。a.如:岂,难道。辞,推托,当涂:当道,当权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道授业的学官,等等。b.吕蒙面对孙权的劝说,有没有接受?他后来的结果怎样,你从哪里看出来?

  不可不学———辞+就学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3)协作质疑(朗读课文,同学之间合作、讨论、探究)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要有怀疑精神。通过对文章的品读,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要求学生借助注释、资料,运用自学法阅读课文,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答,这两个问题的设计意在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让我们从一前一后先明的感受到主人公的变化。1文章题为“孙权劝学”重在“劝”字,他是如何来规劝的。2吕蒙的改变,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鲁肃的论议:(一问一答)

  (4)品味赏析

  精读课文使学生进入情境,感受揣摩当时人物的语言、神态以及对待读书的态度,进一步明确文章的主题。可以说这是一种思考阅读,这四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1吕蒙乃一介武夫,要劝说他学*是何等困难,在这过程中孙权对此又是何等态度?(请学生进行对话朗读,体味孙权当时的心态。吕蒙的话课本交待不多,可以根据课文进行改编)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严肃、恳切 卿言多务,孰若孤———责备 乃始就学——不情愿

  1、文章中没涉及吕蒙求学的过程,却让我们见证了他极大的变化,主要是谁的神情、态度让我看到了这一切(朗读吕蒙和鲁肃的对话,体会说话人当时的神态)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惊赞)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 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而别”?

  2、孙权的话与鲁肃的话情调有何不同?孙权比较低严肃、认真(君臣之分)鲁肃则有调侃意味是(朋友之情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学生已经能够体会到文章的深层次内容和意义,对于自身的读书有了进一步的明确,可以说有了教育意义。在此基础上经过反复诵读和品析语言,对课文内容应相当熟悉,可以开展类似于背诵比赛这样的游戏,目的是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积累,此环节可保持学生高涨的热情,有利用记忆的巩固。

  (三)拓展迁移

  有人说过语文学*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所以要学以致用。这两个问题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对已学的知识是否可以做到拓展和迁移,做到巩固新的,复*旧的'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和知识的积累。可以感受读书事实正反两面的例子,也可以从两文的写法特点上进行比较。对文言文字词的理解和掌握学*方法都是一种锻炼。①与《伤仲永》进行比较阅读,合作探究这两篇文章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②既然读书如此重要,请同学们列举和读书有关的的名言警句。

  (四)师生小结

  可以在学生总结的前提下,老师进行补充,也可以在此基础上提高,拓展学生的纵深思维。形式也可以是“当庭陈讼式”、“新闻采访式”。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能有一定的成就感。5作业布置,比如抄写字词解释,可以巩固学生已学的知识,另外作业的布置主要是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作训练。

  五、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孙权 不情愿 鲁肃

  劝 自豪 论议

  严肃 惊赞

  责备

  吕蒙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10

  我今天所说课的篇目是《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它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童话。

  一、新教材对教学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以新的教学理念为出发点,为童话科幻作品一类的教学提出了新的具体的目标。即:① 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②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文学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二、教材内容的分析: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是一篇美丽的童话,主人公是个寂寞的盲孩子,"影子"的陪伴使他快乐,给他带来温暖,并让他重见光明。本文不仅富有文化内涵,而且文笔优美,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内很好的激发起学生的学*兴趣。

  三、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该课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

  1、感受、体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2、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培养多向思维的*惯。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弱者的良好品质。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朗读、词段点评、讨论、质疑等方式使学生独立思考,并多角度理解本文的主题。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曾经读过很多美丽的童话故事,结识了很多的好朋友,如……(学生举例),还想不想再认识一位好朋友?好,就让我们再次步入美丽的童话世界,结识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去感受那里飘荡的浓浓的爱。

  (创设情境,导入教学,激发同学们阅读的欲望。)

  (二)分角色朗诵课文(整体感知故事)

  角色分配:一人读叙述语言,一人读"盲孩子"的话,一人读"影子"的话,齐读众多"萤火虫"的话。背景音乐选择轻柔、舒缓的轻音乐。

  (三)整体感知

  读完课文后,同学们各抒己见,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谈谈自己的认识和感受,理解童话的主题。

  (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谈自己的.理解,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情况:①从"影子""萤火虫"对盲孩子的关爱、帮助中,概括出大家都应该关爱弱者,只有"爱"才能使他们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②"影子"最后也获得生命,从中概括出给别人幸福,自己也能获得幸福。③盲孩子的执着追求。④不管自己曾遭遇什么不幸,都要像盲孩子一样热爱生活,追求光明未来……等等)

  这些说法都应该肯定是正确的。让学生明白,一篇文章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其主题,得出不同答案。当然,从文章整体内容理解,关爱像盲孩子一样的弱者,使他们感受生活的美好,则更贴切一点。

  (四)师生互动,讨论课文内容:

  1、盲孩子是怎样生活的?

  2、影子如何陪伴他,给他带来快乐?

  3、盲孩子怎样走出了黑暗,看到了光明?

  4、本文营造了一种纯真温馨的氛围,有着诗情画意般的境界。划出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体会一下这些语言有什么好处?

  (同学们可以边看书边找出答案)

  (设计说明:前三个题实际上是这篇童话的脉络结构,学生通过独立阅读就能找出答案,即:盲孩子很寂寞→"影子"的陪伴给盲孩子带来快乐,带来温暖→影子、萤火虫、太阳、月亮的爱使盲孩子得到光明,也能对文章的主旨理解的更深透。第四个问题是让学生学着欣赏、品味作品中美的语言,可四人小组讨论,争取让每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都受到美的感悟熏陶。学生的答案会五彩纷呈,老师就要对他们的答案及时做出点评, 学生可以从个人角度举例分析美的语言,不强求一律。例如:

  ①让学生理解意境美,可从盲孩子热爱生活,渴望光明,情调轻松欢快,情境多姿多彩方面理解。如:"牛儿哞哞地叫,羊儿咩咩地叫", "采摘野花野果","听潺潺的流水声",萤火虫"幽蓝""翠绿"的光,以及太阳、月亮、"弯弯的彩虹"、"各色花朵"、"绿草"、"露珠"等,这一些就构成了一种绚丽的、诗情画意般的境界。

  ②全篇几乎都由短句构成,好读,不拗口,如"他还看见了天上出现了弯弯的彩虹。""他还看见了各种颜色的花朵。""还有绿草。还有草叶上明亮的露珠。"

  ③叠音词很多,不仅形象感强,描写情态逼真,还可以舒缓语气。如"轻轻"、"咩咩"、"哞哞"、"潺潺"、"阵阵、""飘飘忽忽"、"幽幽"、"缓缓"等。

  ④节奏感强。如"话音刚落,一声霹雳炸响,风夹着雨,雨带着风来了。""他们走过泥泞的旷野,踏上小路,走向家中。"

  ⑤含蓄,有象征意义。如"我从阳光里来,也从月光里来,还从灯光里来。""光明是我的母亲。是她让我来到你身边陪伴着你的。""他俩说,我们都是光明的孩子。"

  ⑥按句排列,短小、活泼、跳跃,像小溪流水,自然流畅,适合孩子阅读。如"他是一个盲孩子。""在他的世界里,没有光亮,没有色彩。""他是一个永远生活在黑夜里的孩子。" )

  (五)拓展延伸课文内容:

  其实,同学们也发现了,盲孩子之所以能重见光明,是因为有了影子的爱、萤火虫的爱、月光的爱。同学们,你身边肯定也有许多充满爱心的人,许多充满爱心的事,请把你知道的和"爱"有关的故事讲给我们大家听,好吗?

  (同学们互相交流,自由发言)

  (六)听唱歌曲《爱的奉献》

  老师发出倡导:生活中我们不仅要爱自己的父母、家人,还要爱周围的人,爱每一个需要你帮助的人和动物。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越来越好。

  (七)布置作业

  ①以"爱"为中心,写一篇短文,体裁不限。

  ② 摘抄优美的词句,写到练*本上。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11

  一、说教材的处理

  《三峡》是语文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第七单元的第二篇文章。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七年级上册一共安排了两个文言诗文单元。基本上是篇幅短小,内容浅显的古代散文和诗歌。旨在通过对它们的学*,让学生逐步接触、了解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引起学生学*古代散文和诗歌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古代文学作品的美,初步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取得的辉煌成就。感受古代诗文的美;激起学生学*古代诗文的兴趣。本文在第二个文言诗文单元学生通过上一个单元的学*,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词汇的积累,掌握了简单的学*文言文的方法。《三峡》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关于三峡的一段注释,同时也是一篇很好的写景散文。课文通过对三峡的山水和一年四季三峡景色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三峡的美丽风光。文章写景生动,用词精准,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作者的描写手法以及成功的运用了对偶、夸张、引用等修辞手法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更是令人赞叹。

  我的教学设想是,把本文的教学分1.5个课时来完成,前半个课时重在预*指导,要求学生利用注释和工具书通译全文,达到理解全文的基本内容的目的。第二课时以读为主,通过朗读、讨论等手段,理解文章的美和写作的妙处。本说案说的是这一课时。

  据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一、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理解文意,熟读成诵。

  二、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的美。

  三、欣赏课文,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笔法之妙。学*本课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手法。

  基于七年级学生的特点和知识结构,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体会三峡的美和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手法上,同时也是学生学*的难点。

  二、说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这是一篇写景散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采用了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品析语言等方法进行教学。

  列宁曾十分强调情感对人的认识和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如上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三峡的美丽的风光,配上舒缓优美的音乐,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和直观形象的板书等等,以此帮助学生理解,使之进入情境,进而领会文章的美。

  当然,“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而终于感情的。文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因此教读这篇文章,除了创设情景外,还要通过指导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

  《三峡》一文构思巧妙,用词精准,特别是能准确的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要学生体会文章的妙处,还得引导学生品析语言,品析文中一些概括力很强的词语等,以及多种修辞的运用。

  三、说学法的点拨与指导

  朗读教学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它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透彻,朗读才能传情达意;对课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词句熟悉,朗读才会有准确的发音、停顿、重音。朗读又是学*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的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通过初读整体感知、再读品析课文内容所体现的美、三读揣摩文章写法的妙处、四背读积累文学作品这么几个环节循序渐进的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同时注重知识的内引外延,课堂上安排了读一读、品一品、评一评、背一背,课后安排了写一写这些环节,重点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合作、探究学*,学*过程中学生讨论热烈,发言踊跃。写一写环节主要要求学生重视对古诗文的积累,以及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四、说教学媒体的使用

  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课件制作是为上课的主题服务的,制作时,我没有追求繁杂、华艳,而只是从能否引起学生关于美的直观感悟与联想和能否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这些方面着想。制作时,我特别注意了音乐、图片和文字的有机配合,这对营造课堂气氛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五、说教学程序设计

  学*的积极性。通过老师领着走,学生跟着走这一方式,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学会了字词,读准了文章的节奏。

  第三步、再读课文,进入文中去领略三峡的美。出示第一步、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组三峡的图片,选用舒缓的古典名曲《高山流水》作为背景音乐,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激发学生学*三峡的兴趣。

  第二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

  1、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的美;

  2、提出阅读要求要求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节奏、读顺文意;

  3、多媒体课件出示练*题检查阅读效果。

  这一环节体现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

  调动了学生自主性。(多媒体课件,提出再读要求):

  品一品

  品析课文,领略美景。

  1、请同学们边读课文边透过文字领略三峡的美,……准备用“三峡的……美”说一句简单的话。并加上一句描写的话。

  如:三峡的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峡,*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学生自由品析三峡的美,四人小组讨论,然后回答。老师总结:(幻灯片出示板书)

  三峡的山:延绵,高峻壮美

  三峡的夏水:迅疾壮美

  三峡的春冬:清荣峻茂秀美

  三峡的秋:凄凉凄美

  3、老师把话题引向课外:三峡的美哪里是文字能穷尽的?它还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之中,你能再说一句想象的话吗?

  如:三峡的云美。你看,那漂浮在十二峰上的白雾,似烟非烟,似云非云,多么婀娜多情,多么幽深秀丽。

  4、老师出示幻灯片,向学生展示一组图片,师生一起来欣赏三峡的美景。(音乐声起,一幅幅三峡美景尽展眼前)

  第四步、三读课文,揣摩文章写法的妙处

  1、如此雄伟壮丽的奇景,散文家郦道元却仅用了一百五十余字来描绘,且尽传奇神,其笔法令人不能不称奇。现在我们用欣赏的眼光来审视评说课文的美(文字投影):我们欣赏文章,可从语言、结构、描写的角度(动静、粗细、远*等多方面)着手。

  例如:课文的描写手法美,正面落笔的“*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形象而概括地描绘出三峡的地貌特点是山高岭连,峡窄水长;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则从侧面烘托了三峡峰峦延绵,隐天蔽日的山势。

  2、请同学们欣赏课文,说出课文的几个妙点来。展示幻灯片,提出学*任务(学生合作学*,自由评说)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写法之妙,通过练*来提示。出示幻灯片,练*:

  练一练

  1、七百里中,*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一句从面体现了山峦的,山势的;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则是描写,以“不见曦月”衬托山的。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一句,用了手法,突出水势。

  3、本文描写生动,写“湍”用,写“潭”用,写“柏”用,写泉用。

  4、最后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教师小结:本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了精准的描写以及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表现三峡的美。

  第五步、背诵课文

  教师进一步点拨:郦道元真不愧为北魏的地理学家和散文家,他用地理学家的丰富游历和散文家的风厚的文学功底,把《水经》里的一条注释作得如此优美,真是慧眼独具、匠心独运。一百五十余字的短文,却能囊括千里,包容四[内容来于Y-Y_课-件_园]季,收纳山水草木,罗入古猿怪柏,其笔法确实精妙至极。难怪当代散文家余秋雨先生说郦道元《水经注》中的三峡,使后人再难调动描述的辞章了。这样的美文,我们理应先睹为快,先背为幸啊。同学们,让我们轰轰烈烈的读起来,背起来:

  我们先请4位同学试背一遍,每人背一小段,其他同学可以小声的和背、其背、吟诵。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同学们可以在背的同时,在笔记本上作点词句赏析积累。

  第六步、尾声(边展示幻灯片“三峡工程图景”边讲述)

  郦道元笔下的山水画卷已成为三峡历史的美好回忆,今朝的三峡正放射着世人瞩目的光辉,看:宏伟的葛洲坝工程,红火的三峡工地,正在成就着一个又一个的世界奇观。三峡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三峡!三峡承载着我们永远的爱!

  第七步、知识的拓展

  布置课后练*:写一写

  1、历代文人对三峡有过很多的赞美,老师搜集了一些描写三峡的诗歌(幻灯片展示),打印出来后,请同学们课后去欣赏,并用楷书或行楷抄写下来。

  2、(幻灯片“金鸡岭的风光”)三峡是美丽的。其实我们身边也有美丽的风景,我们坪石的金鸡岭就是一个著名的风景点,下面请欣赏老师屏幕上的金鸡岭的优美的景色,学*郦道元的写景的手法,写一篇短文来向游客们展示金鸡岭的美。

  这一环节很重要,因为时间关系只能放在课后了,但它的意义远不是一道练*题那么简单,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要注重学生的语言的积累和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的培养,我设计的这道作业题,目的就在于此。

  六、说教学效果

  这堂课老师讲得少,学生读得多,说得多,想得多,练得多。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老师适当的点拨、练*的合理设计,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基本上能领会文章的美,能揣摩出文章的一两点妙处来。课堂气氛活跃,有激烈的讨论,有争先恐后的发言。学生们能在学*的过程中和课后的练*中得到美的体验和情感的熏陶。所取得的课堂效果很令我满意。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12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叫xx,我说课的内容是《骆驼寻宝记》第一课时,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材处理、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说说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骆驼寻宝记》是语文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从教材编排的意图看,作为单元首篇课文,它对单元教学起着举一反三的示范作用。从内容上看,这是一篇具有时代特点的童话,文章浅显易懂,叙述的是骆驼历经艰险寻宝成功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坚忍不拔、勇敢无畏、造福他人的艺术形象,歌颂了无私无畏的精神。从艺术上看,这篇童话想象丰富,情节生动,结构很严谨,有着清晰的故事发展脉络(起因、发展、高潮、结局),适合学生借鉴模仿,同时在语言和写作技巧上也很讲究,值得学生学*。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并且是知识的源泉。”而学*童话正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落实课程标准规定的“认识世界”、“发展思维”的要求。同时,将语文知识和思想教育、人文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教学目标及依据。

  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语文的良好*惯;注重培养创造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我拟定教学目标为:

  (1)知识和能力目标

  ①理解课文丰富内涵,学*本文鲜明、生动、准确、富有感染力的语言。

  ②学*本文精巧的构思。

  ③通过片断练*,培养学生想像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①通过“读”、“议”、“讲”、“演”使学生感受学*童话的快乐,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童话的兴趣。

  ②通过阅读资料,了解治理沙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①学*骆驼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②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参与环境保护行动。

  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及其有机联系、三位一体、不可分割的教学理念。

  3、重点与难点: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课文内容特点,确定教学重难点如下:

  (1)教学重点:分析骆驼形象,品析本文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2)教学难点:分析精巧的文章结构,品析本文语言特点。

  二、教材处理。

  1、学生状况及对策:

  学生是学*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对童话的把握程度大都还只停留在了解故事内容的水*上,而对语言特点、形象刻画、情节安排以及文章的思想内容等的理解、领悟能力还比较低,并且他们的想象能力尚在进一步形成中。所以在教学本文时,我通过“读”、“议”、“演”、“练”使学生掌握、运用语言;通过片断练*,叙述骆驼的心理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大胆想像。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节省学生查阅资料的时间,降低学*难度。

  2、内容的组织安排:

  第一,充分预*。要求学生课下借助工具书和相关辅助用书进行预*,内容包括:作家作品;写作背景;掌握生字生词;熟读课文、理清层次。

  说明:学生在课前认真、充分地预*本文学*内容,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课堂学*效率,也是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自主学*的具体措施。

  第二,分解重点、难点。我将课文教学分三课时进行:第一课时,导入激思,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拓展延伸;第二课时,理清课文结构;分析骆驼形象; 探究课文写法;第三课时,学*文章语言;片断练*;研究拓展。

  说明:分解重难点,目的是确保学生真正做到一课一得。

  三、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1、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应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等、民主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在教学时,我采用情境教学法,讨论法,师生互动法等,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了本课的知识。具体做法为:第一课时:以朗读、训练、交流为主;第二课时:以合作讨论、探究为主;第三课时:以讨论、交流、训练为主。

  2、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扩大课堂教学容量。

  说明: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二)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在教学中我着力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的学*,先让学生在学*小组内自由朗读,合作分角色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然后让学生思考几个问题,在自主研究的基础上共同探讨,对有争议的问题作进一步讨论,让他们各抒己见,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敏锐的思维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我还设计了两个拓展创新题,让学生自由想象,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具体做法为:

  自学、自读、自悟占主导。让学生在充分的朗读过程中,自由地、有个性地感悟人物形象,有自己的思考过程,有自己感悟的空间。充分体现了发挥学生自主性的原则。

  对比思考,引导深入感悟。在学生自主思考的基础上,教师充分引导学生把不同动物前后的各种变化进行对比。例如:如骆驼与其他动物寻宝目的的对比,途中情形的对比,在这种对比中感悟故事的思想内容。

  展开想象法。通过想象故事中没有表述出来的情节,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体会骆驼寻宝的行动和心理,进一步感悟文章的中心。

  品词析句,从字里行间搜索信息,感悟文章的中心。

  四、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主要教学内容:导入激思,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拓展延伸。

  (一)导入新课 。(约5分钟)

  1、猜谜:(出示幻灯片1:谜语)四腿长长脖子弯, 背上驮着两座山,一次吃饱水和草,几天不饿口不干, 驮着重担走沙漠, 不怕烈日和风寒。

  说明:此谜语难度不大,学生基本上能猜出谜底是骆驼。让学生猜谜,调动学生兴趣,激发求知欲,让学生都很有信心地进入课堂,消除课堂中紧张情绪,同时对骆驼的形象、生活*性等有个大致了解,有助于学生理解、学*课文。

  2、学生答出谜底后,教师便在黑板正中板书:骆驼。然后接着问:课文中的骆驼做了一件什么事呢?待学生答出“去寻宝或寻到宝”,便在“骆驼”后板书“寻宝”二字,最后再加上“记”使课文标题完整。

  说明: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理解标题与内容的关系(概述事件),为今后作文拟标题提供借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约25分钟) (出示幻灯片2:导读提纲)。

  1、初读课文,理解文意。

  教师范读课文前三自然段,然后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说明:教师的范读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对文章产生兴趣。

  2、让学生在小组内分角色朗读(选择第4至第10段中自己喜欢或读得好的内容),在朗读的过程中,模仿文中描写的动物的样子,学动物的叫声,表演动物们争相上路和纷纷半途而废的情景。

  说明:给你一个舞台,展示你的风采,把主动权让给学生。学生唱主角,真正把课堂的舞台还给学生,七年级的学生既好动又有强烈的表现欲,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充分展示他们的朗读能力、表演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同时营造宽松、和谐、融洽、开放、富有情趣的课堂氛围,调动一切可调动的积极因素,充分发掘学生的内在潜能,让学生充分体验学*过程的乐趣,从而去追求学*的成功。

  3、根据学生朗读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如:注意朗读语气————童话阅读的主体是孩子,它充满了想像和夸张,读时要注意语气的抑扬顿挫。如“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一件无价之宝”一句中“遥远”一词要拖长声音,“无价”重读,) 最后,让学生个别示范朗读(第4至第10自然段自己认为读得最好的段落)。

  说明:采用多样的朗读形式,有利激起学生学*的兴趣,设计的方式有利全体学生的参与,这样也落实了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发展的原则。

  4、学生复述故事。(先在学*小组内互相复述,然后推荐到班上发言交流)

  说明:此项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故事内容,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小组内互相复述可增加训练的广度,符合全面发展的原则。

  (三)随堂练*(约4分钟)(出示幻灯片3)。

  1、字词积累,给加点字注音。

  嗥______獾______瘸______踽踽______淙淙______携手______

  说明:通过此题,落实生字读音,达到积累词语的目的。

  2、根据各种动物特征填空

  (1)大公象扇动着两只__________的耳朵。

  (2)金丝猴听到这个消息,二话没说,穿上__________,又摘了十来个__________,装进__________口袋里,往肩上一搭,也上路了。

  (3)孔雀心疼自己__________,也打个盘旋飞回去了。

  (4)长颈鹿是个巨人,_______,可是他已经跑了两天,这条路还是望不到尽头。

  说明:通过此题的练*,让学生进一步把握金丝猴等一些动物的形象,为完成下一环节“拓展延伸”提供借鉴,也为下节课分析骆驼的形象和衬托的写法打下基础。

  (四)拓展延伸 (约10分钟)(出示幻灯片4)。

  同学们学*课文中对动物的描写方法,列举文中没有出现的动物比如老鼠、猫等等,如果它们去寻宝,又会怎样上路,怎样退场呢?

  要求:一定要抓住这种动物的特点;学*小组内交流,然后推荐到班上发言交流。

  说明:此项活动目的是落实“知识和能力目标”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再现生活阅历,密切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即语文学*的外延与生活相等。

  (五)课堂小结。(约1分钟)(出示幻灯片5)

  课文叙述了众多动物纷纷踏上寻宝的道路又全都半途而废,而骆驼历经艰险寻宝成功的故事。请同学们课后继续熟读课文,探究一下骆驼寻宝成功的原因。

  (六)布置作业。(出示幻灯片6)

  1、课文题目是《骆驼寻宝记》,为什么用*一半的篇幅来写众多动物在寻宝途中的表现呢?

  说明:学生结合板书内容思考此题,为下一节课分析课文的精巧结构作铺垫。

  2、个性练*设计(选做题)。

  (1)仿照下列例句来造句。

  隐隐的青山,峰峦起伏,像座翡翠的绿屏风。

  (2)说说下列加点词的作用。

  ①可是他很谦虚,从不大喊大叫,只是默默的走着

  ②骆驼以最大的耐性,强行穿走这两里长的“夹扁谷”

  说明:选做题,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顾及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符合分层导学的教学原则。

  (七)板书设计:

  骆驼寻宝记

  众多动物: 半途而废 失

  寻宝宝

  骆驼: 历尽艰辛 得

  说明:课堂小结时板书,直观地表现了众多动物与骆驼不同的行动产生不同的结果,让学生对课文的主体内容一目了然,符合直观性的教学原则。

  八、教学评价:

  本节课的教学,紧扣学生既好动又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的心理特点,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根据学生情况营造出*等、民主、开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培养和训练学生自主学**惯,提高学生思维创造能力。

  以上就是《骆驼寻宝记》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谢谢,各位评委的指教。

  附:第二、第三课时的教学内容概要。

  第二课时

  主要教学内容:理清课文结构;探究课文写法;分析骆驼形象。

  一、复*引入。

  二、理清课文结构。

  课文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1—10段):写各种动物纷纷踏上寻宝的道路又全都半途而废的经过。

  第二部分(11~19段):写骆驼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寻到了宝贝

  三、探究课文写作手法。提问:文中都写了哪些动物?为什么要写这么多的动物?

  四、分析骆驼形象。提问:骆驼寻到宝的原因是什么?课文是如何描写的?

  五、课堂小结。

  骆驼寻宝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他有着坚定的信念、战胜困难的勇气和百折不挠的毅力。骆驼寻宝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改变沙漠的面貌。

  六、当堂训练。

  七、作业布置。

  第三课时

  主要教学内容:学*语言进行特色;片断练*;研究拓展。

  一、学*文章语言特色。

  语言赏析:结合课后练*二,说说作者是怎样抓住动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

  (为了便于学生描述,老师可先做一个示例:作者用了“一群”、“挤在一起”来表现鸭子喜群居的特点。把鸭子寻宝的动机说成是“买个清水池塘……洗澡”,写出了鸭子喜欢戏水的特点)

  学生浏览课文根据提示,思考讨论,然后交流明确。

  二、片断练*。口头作文:寻宝的路上骆驼会想些什么?

  要求:用第一人称,根据骆驼的行为合理想象。

  策略: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培养想象能

  三、研究拓展。

  1、如何治理沙漠。(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搜集的相关资料。)

  2、啄木鸟的宝在树林,骆驼的宝在沙漠,你的宝又在哪儿呢,用你的宝给你自己设计一条成功之路。 (学生课堂合作讨论,然后交流)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菁华12篇)扩展阅读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菁华12篇)(扩展1)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菁华12篇)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1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九课《观舞记》。我的说课分为七个板块:(出示幻灯片)

  第一板块

  (播放多媒体)本课我确定了三个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

  第四单元是以文化艺术为主题,如《社戏》中的乡村戏剧;《口技》中的民间传统艺术;《竹影》中的绘画艺术;《观舞记》、《安塞腰鼓》中舞蹈艺术。本课《观舞记》具有非常强烈的民族文化气息,表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作者冰心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来表现舞台艺术,尽可能地把视觉形象转化为语言形象,使读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七年级学生实际认知水*和参与能力基础,联系现实生活。我把更多的自由想象空间留给学生,使学生可以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第二板块: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感知体会,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理念:“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培养语感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阅读分析,披文而入情,深入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在含义,充分感受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我确立本文的教学重点为:

  本文对舞蹈艺术的描写优美生动。

  第三板块

  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本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分析”的教学思想;结合本课的文化背景、高超的语言技巧及写作的特色,我确定的教学方法是“以朗读法为主,点拨法、多媒体演示法为辅”,(播放多媒体)

  我之所以确定以“朗读法为主”的原因是朗诵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义的活动,是把文字符号转化成声音,直接感受语言,揣摩作者蕴含的情趣和意念,充分感知课文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境等,使课文内容主体化,想象化,进而对文章内容产生真切敏锐的感受,即“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第四板块

  我认为: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交给学生学*的方法。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播放多媒体)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朗读法:指导学生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探究优美的语言。

  第五板块

  多媒体辅助教学(播放多媒体)

  多媒体辅助教学主要目的在于营造一种艺术的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将文字转换为画面,更加直观的、形象的理解课文。

  第六板块

  新课程之所以“新”,不仅体现在教材的开放性和弹性,新型的学*方式、师生关系等方面,更体现在评价方面。评价需要教师有一双“爱”的眼睛,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需要在心里装着所有学生,激励他们不断进步,鼓励他们健康成长。本课时的教学我采用两种评价方式:

  1.教学语言梯度评价:针对学生的不同程度的回答,作出相应的评价。使用“读得真好听,老师要感谢你的爸爸妈妈给了你一副好嗓子,不过要是加上表情就更加能传情达意了,不信,你试一试!”“我看到了大家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等等有梯度的语言进行评价。

  2.师生互动行为评价:采用鼓掌方式或学生充当“小老师”来评议。

  第七板块

  “精导妙引——整体感知——研讨赏析——拓展延伸”。

  我之所以这样确立,是因为我一直都信奉的这样的一句话:“一棵树苗,或生长在荒凉的`沙漠,或生长在茫茫盐碱地,或栽种在肥沃的土壤,不同的地域会出现不同的结果。”我们的学生就犹如是树苗,我们的课堂就犹如是培育树苗的地域,而只有民主的、和谐氛围才是学生积极学*,努力思考,顺利实现学*目标的土壤。

  (一)精导妙引

  (播放多媒体)(4分钟)

  现场情景展示:教师多媒体放错,尴尬万分的say“sorry”,立刻神情紧张的纠正,

  没想到却频频的出错。

  恢复正常说:“其实刚才是我为同学们特设的一个现场情景,”(播放多媒体)要求学生用口头语言对刚才的情景进行描述。

  目的在于为了让学生在体会并学*冰心描写舞蹈艺术语言优美,先行演练,而后在学*课文的过程中,他们会自主地将自己口述的语言与冰心的语言进行比较,以达到更好的体会优美语言的目的。

  (展示课题,学生简介作者,教师补充。)

  二.整体感知。(10分钟)

  初读课文,谈谈初读体验。

  这部分要明确:飞动的“美”。

  具体体现在:服饰、动作、眼神、表情……

  (在学生归纳之后,多媒体放映印度的婆罗多舞)

  三.研讨赏析(11—1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勾划出自己认为写的精妙的句、段,以着重号“△”标出,细心品味、大声朗读并加以积累。提示学生在选择语段旁就“感情、语气、语速、轻重”等方面作文字或符号的标注。

  学生先在小组中进行合作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了解本文的形式特点)

  四、拓展延伸(8--10分钟)

  欣赏杨丽萍的《雀之灵》。要求学*冰心奶奶用优美的词语来表现自己所看到和想到的,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字都行。谁先写好,谁就优先展示他的劳动成果。

  目的有二:一是激起学生练笔的兴趣,二是提供一种容易模仿的模式,放飞学生想象。之后全班交流,鼓励和肯定大胆新奇的想象。

  五.结束语。(1分钟)

  作者多处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多角度描绘了卡拉马姐妹二人精湛的舞艺,这舞蹈是心灵之舞,而这“心灵之舞”又植根于本民族深远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希望同学们细细品味,多渠道的去接触、吸收、借鉴优秀的外国文化,从中得到精神的滋养。同时也要学*大师高超的语言技巧,去描述生活中精彩的画面。

  最后,老师衷心的祝愿每位同学每天都如这舞蹈一样活的精彩。

  说课结束语:

  “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教学应是师生共同理解、共同感悟、共同建构、共同发展的“双赢”活动,师生自然地结为一个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学*共同体。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如有不当敬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2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叫xx,我说课的内容是《骆驼寻宝记》第一课时,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材处理、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说说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骆驼寻宝记》是语文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从教材编排的意图看,作为单元首篇课文,它对单元教学起着举一反三的示范作用。从内容上看,这是一篇具有时代特点的童话,文章浅显易懂,叙述的是骆驼历经艰险寻宝成功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坚忍不拔、勇敢无畏、造福他人的艺术形象,歌颂了无私无畏的精神。从艺术上看,这篇童话想象丰富,情节生动,结构很严谨,有着清晰的故事发展脉络(起因、发展、高潮、结局),适合学生借鉴模仿,同时在语言和写作技巧上也很讲究,值得学生学*。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并且是知识的源泉。”而学*童话正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落实课程标准规定的“认识世界”、“发展思维”的要求。同时,将语文知识和思想教育、人文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教学目标及依据。

  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语文的良好*惯;注重培养创造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我拟定教学目标为:

  (1)知识和能力目标

  ①理解课文丰富内涵,学*本文鲜明、生动、准确、富有感染力的语言。

  ②学*本文精巧的构思。

  ③通过片断练*,培养学生想像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①通过“读”、“议”、“讲”、“演”使学生感受学*童话的快乐,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童话的兴趣。

  ②通过阅读资料,了解治理沙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①学*骆驼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②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参与环境保护行动。

  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及其有机联系、三位一体、不可分割的教学理念。

  3、重点与难点: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课文内容特点,确定教学重难点如下:

  (1)教学重点:分析骆驼形象,品析本文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2)教学难点:分析精巧的文章结构,品析本文语言特点。

  二、教材处理。

  1、学生状况及对策:

  学生是学*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对童话的把握程度大都还只停留在了解故事内容的水*上,而对语言特点、形象刻画、情节安排以及文章的思想内容等的理解、领悟能力还比较低,并且他们的想象能力尚在进一步形成中。所以在教学本文时,我通过“读”、“议”、“演”、“练”使学生掌握、运用语言;通过片断练*,叙述骆驼的心理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大胆想像。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节省学生查阅资料的时间,降低学*难度。

  2、内容的组织安排:

  第一,充分预*。要求学生课下借助工具书和相关辅助用书进行预*,内容包括:作家作品;写作背景;掌握生字生词;熟读课文、理清层次。

  说明:学生在课前认真、充分地预*本文学*内容,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课堂学*效率,也是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自主学*的具体措施。

  第二,分解重点、难点。我将课文教学分三课时进行:第一课时,导入激思,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拓展延伸;第二课时,理清课文结构;分析骆驼形象; 探究课文写法;第三课时,学*文章语言;片断练*;研究拓展。

  说明:分解重难点,目的是确保学生真正做到一课一得。

  三、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1、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应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等、民主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在教学时,我采用情境教学法,讨论法,师生互动法等,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了本课的知识。具体做法为:第一课时:以朗读、训练、交流为主;第二课时:以合作讨论、探究为主;第三课时:以讨论、交流、训练为主。

  2、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扩大课堂教学容量。

  说明: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二)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在教学中我着力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的学*,先让学生在学*小组内自由朗读,合作分角色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然后让学生思考几个问题,在自主研究的基础上共同探讨,对有争议的问题作进一步讨论,让他们各抒己见,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敏锐的思维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我还设计了两个拓展创新题,让学生自由想象,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具体做法为:

  自学、自读、自悟占主导。让学生在充分的朗读过程中,自由地、有个性地感悟人物形象,有自己的思考过程,有自己感悟的空间。充分体现了发挥学生自主性的原则。

  对比思考,引导深入感悟。在学生自主思考的基础上,教师充分引导学生把不同动物前后的各种变化进行对比。例如:如骆驼与其他动物寻宝目的的对比,途中情形的对比,在这种对比中感悟故事的思想内容。

  展开想象法。通过想象故事中没有表述出来的情节,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体会骆驼寻宝的行动和心理,进一步感悟文章的中心。

  品词析句,从字里行间搜索信息,感悟文章的中心。

  四、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主要教学内容:导入激思,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拓展延伸。

  (一)导入新课 。(约5分钟)

  1、猜谜:(出示幻灯片1:谜语)四腿长长脖子弯, 背上驮着两座山,一次吃饱水和草,几天不饿口不干, 驮着重担走沙漠, 不怕烈日和风寒。

  说明:此谜语难度不大,学生基本上能猜出谜底是骆驼。让学生猜谜,调动学生兴趣,激发求知欲,让学生都很有信心地进入课堂,消除课堂中紧张情绪,同时对骆驼的形象、生活*性等有个大致了解,有助于学生理解、学*课文。

  2、学生答出谜底后,教师便在黑板正中板书:骆驼。然后接着问:课文中的骆驼做了一件什么事呢?待学生答出“去寻宝或寻到宝”,便在“骆驼”后板书“寻宝”二字,最后再加上“记”使课文标题完整。

  说明: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理解标题与内容的关系(概述事件),为今后作文拟标题提供借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约25分钟) (出示幻灯片2:导读提纲)。

  1、初读课文,理解文意。

  教师范读课文前三自然段,然后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说明:教师的范读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对文章产生兴趣。

  2、让学生在小组内分角色朗读(选择第4至第10段中自己喜欢或读得好的内容),在朗读的过程中,模仿文中描写的动物的样子,学动物的叫声,表演动物们争相上路和纷纷半途而废的情景。

  说明:给你一个舞台,展示你的风采,把主动权让给学生。学生唱主角,真正把课堂的舞台还给学生,七年级的学生既好动又有强烈的表现欲,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充分展示他们的朗读能力、表演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同时营造宽松、和谐、融洽、开放、富有情趣的课堂氛围,调动一切可调动的积极因素,充分发掘学生的内在潜能,让学生充分体验学*过程的乐趣,从而去追求学*的成功。

  3、根据学生朗读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如:注意朗读语气————童话阅读的主体是孩子,它充满了想像和夸张,读时要注意语气的抑扬顿挫。如“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一件无价之宝”一句中“遥远”一词要拖长声音,“无价”重读,) 最后,让学生个别示范朗读(第4至第10自然段自己认为读得最好的段落)。

  说明:采用多样的朗读形式,有利激起学生学*的兴趣,设计的方式有利全体学生的参与,这样也落实了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发展的原则。

  4、学生复述故事。(先在学*小组内互相复述,然后推荐到班上发言交流)

  说明:此项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故事内容,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小组内互相复述可增加训练的广度,符合全面发展的原则。

  (三)随堂练*(约4分钟)(出示幻灯片3)。

  1、字词积累,给加点字注音。

  嗥______獾______瘸______踽踽______淙淙______携手______

  说明:通过此题,落实生字读音,达到积累词语的目的。

  2、根据各种动物特征填空

  (1)大公象扇动着两只__________的耳朵。

  (2)金丝猴听到这个消息,二话没说,穿上__________,又摘了十来个__________,装进__________口袋里,往肩上一搭,也上路了。

  (3)孔雀心疼自己__________,也打个盘旋飞回去了。

  (4)长颈鹿是个巨人,_______,可是他已经跑了两天,这条路还是望不到尽头。

  说明:通过此题的练*,让学生进一步把握金丝猴等一些动物的形象,为完成下一环节“拓展延伸”提供借鉴,也为下节课分析骆驼的形象和衬托的写法打下基础。

  (四)拓展延伸 (约10分钟)(出示幻灯片4)。

  同学们学*课文中对动物的描写方法,列举文中没有出现的动物比如老鼠、猫等等,如果它们去寻宝,又会怎样上路,怎样退场呢?

  要求:一定要抓住这种动物的特点;学*小组内交流,然后推荐到班上发言交流。

  说明:此项活动目的是落实“知识和能力目标”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再现生活阅历,密切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即语文学*的外延与生活相等。

  (五)课堂小结。(约1分钟)(出示幻灯片5)

  课文叙述了众多动物纷纷踏上寻宝的道路又全都半途而废,而骆驼历经艰险寻宝成功的'故事。请同学们课后继续熟读课文,探究一下骆驼寻宝成功的原因。

  (六)布置作业。(出示幻灯片6)

  1、课文题目是《骆驼寻宝记》,为什么用*一半的篇幅来写众多动物在寻宝途中的表现呢?

  说明:学生结合板书内容思考此题,为下一节课分析课文的精巧结构作铺垫。

  2、个性练*设计(选做题)。

  (1)仿照下列例句来造句。

  隐隐的青山,峰峦起伏,像座翡翠的绿屏风。

  (2)说说下列加点词的作用。

  ①可是他很谦虚,从不大喊大叫,只是默默的走着

  ②骆驼以最大的耐性,强行穿走这两里长的“夹扁谷”

  说明:选做题,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顾及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符合分层导学的教学原则。

  (七)板书设计:

  骆驼寻宝记

  众多动物: 半途而废 失

  寻宝宝

  骆驼: 历尽艰辛 得

  说明:课堂小结时板书,直观地表现了众多动物与骆驼不同的行动产生不同的结果,让学生对课文的主体内容一目了然,符合直观性的教学原则。

  八、教学评价:

  本节课的教学,紧扣学生既好动又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的心理特点,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根据学生情况营造出*等、民主、开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培养和训练学生自主学**惯,提高学生思维创造能力。

  以上就是《骆驼寻宝记》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谢谢,各位评委的指教。

  附:第二、第三课时的教学内容概要。

  第二课时

  主要教学内容:理清课文结构;探究课文写法;分析骆驼形象。

  一、复*引入。

  二、理清课文结构。

  课文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1—10段):写各种动物纷纷踏上寻宝的道路又全都半途而废的经过。

  第二部分(11~19段):写骆驼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寻到了宝贝

  三、探究课文写作手法。提问:文中都写了哪些动物?为什么要写这么多的动物?

  四、分析骆驼形象。提问:骆驼寻到宝的原因是什么?课文是如何描写的?

  五、课堂小结。

  骆驼寻宝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他有着坚定的信念、战胜困难的勇气和百折不挠的毅力。骆驼寻宝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改变沙漠的面貌。

  六、当堂训练。

  七、作业布置。

  第三课时

  主要教学内容:学*语言进行特色;片断练*;研究拓展。

  一、学*文章语言特色。

  语言赏析:结合课后练*二,说说作者是怎样抓住动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

  (为了便于学生描述,老师可先做一个示例:作者用了“一群”、“挤在一起”来表现鸭子喜群居的特点。把鸭子寻宝的动机说成是“买个清水池塘……洗澡”,写出了鸭子喜欢戏水的特点)

  学生浏览课文根据提示,思考讨论,然后交流明确。

  二、片断练*。口头作文:寻宝的路上骆驼会想些什么?

  要求:用第一人称,根据骆驼的行为合理想象。

  策略: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培养想象能

  三、研究拓展。

  1、如何治理沙漠。(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搜集的相关资料。)

  2、啄木鸟的宝在树林,骆驼的宝在沙漠,你的宝又在哪儿呢,用你的宝给你自己设计一条成功之路。 (学生课堂合作讨论,然后交流)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3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叫xx,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当代著名作家莫怀戚写的一篇文章《散步》。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七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散步》这篇课文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讲课文。本单元的课文主题为亲情,所选的课文都是围绕着有关亲情和家庭生活的,《散步》正是体现着浓浓亲情的一篇文章,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二、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活泼好动,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揣摩词句含义,品读文章清新质朴的语言。

  (3)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亲情并珍爱亲情,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①感受文章浓浓亲情,增强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②透过文章浅显质朴的语言,品味文章深刻含蓄的意蕴。

  难点:

  ③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五、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

  1.情境导入法2.诵读教学法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4.语文活动式教学法

  学法指导:1.圈点勾画。2.朗读感悟3、情感体验法4、小组合作法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渲染亲情

  观看公益短片《妈妈洗脚》,学生谈感受,由此导入新课:洗脚本来是一件很*常的事,然而这*凡的小事,却蕴含了浓浓的亲情。今天我们来学*一篇关于亲情的文章《散步》。

  【设计意图:观看妈妈洗脚这个视频,给学生营造一个浓浓的亲情氛围,唤起学生的亲情意识,为本课的学*奠定感情基础。】

  (二)、朗读课文,感受亲情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整体感知文本,用简练的语言讲述散步过程,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2、学生朗读课文,要求: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3、检查阅读效果:

  (1)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嫩芽分歧霎时拆撒熬过委屈水波粼粼各得其所

  (2)思考问题:

  ①散步的时间、地点、人物?

  ②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情?结果如何?

  ③从散步这一小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一家人怎样的关系?

  【设计意图:问题宜简单,学*起步阶段要尽量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梳理内容的目的是提醒学生初读文章时应该关注的要点有哪些,也是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拉*距离,为下一步的学*活动提供一个共同的*台。】

  (三)精读课文,探究美点

  1、语言美

  (1)用你最喜欢的方式朗读,从文章中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地方。

  (2)采用“我最喜欢的是,因为它美在―――”的句式,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语文学*的要义之一就是学*语言,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要在体会文章人性美的基础上探寻语言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人性美

  课堂活动设计:鲜花献给可敬的人

  假如你有一束美丽的鲜花,请你把它献给文中的某个人物,你将献给谁?请你结合文中描绘人物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的语句,说说你献花的.理由。

  3、景物美

  默读课文,请画出文中的景物描写,并分析其作用。(在课本上做标注)

  【设计意图;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要求学生能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体会文中优美的语言、丰富的人物情感,从中受到作品的感染和激励。】

  (四)理解主题,升华亲情

  一个散步中的分歧,在一家人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关爱中消除了,于是他们共同走向了那条开着金色菜花、长着整齐桑树、闪着粼粼水波的幸福小路。请同学们齐读文章最后一段,感受一家人的温馨幸福。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通过反复诵读这句话,教师适时点拨,使学生明白“母亲”代表老一辈,“儿子”是年幼的一代。“我和妻子”正是人生的中年,要背负起赡养老人,抚养下一代的责任。家庭是社会的缩影,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五)拓展迁移,表露亲情

  诗意表达(仿写句子)

  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老人孩子都怡然自乐,让我们向往。

  家,是一副沉重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

  家,是

  (六)真诚行动,亲情延伸

  1、将本文朗诵给你的爸爸妈妈听,并请他说说听读文章的感受。

  2、回家为自己的父母、家人做一件事:捶捶背、揉揉肩、帮助父母做点家务,陪父母散散步……

  【设计意图:教材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是已知与未知的中介,学*过程中,认真研究教材是必要的,但是学*课文又不能局限于教材。课内外结合,以外促内是学*语文的好方法。】

  (七)总结全文,表达祝福。

  亲爱的同学们: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老师把下面这副对联送给大家,让我们所有的家都永远充满爱,永远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上联:全家四口早春散步互谦让

  下联:祖孙三代风雨人生相依偎

  横批:相亲相爱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4

  各位评委:

  今天,我授课的内容诗《在山的那边》。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

  本课是整个初中阶段语文学*的第一课,对贯彻课程标准和整个初中阶段的语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教师一定要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牢牢把握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努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让学生作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这篇课文是当代诗人王家新借童年的想望和困惑,用山与海这两个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告诉人们自己成长中的人生感悟,并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不停的翻过无数座山,要一次次战胜失败和苦难,才能达到理想境界。

  对刚入中学的初一学生来说,这首诗很有吸引力,一方面他们要从小学生过渡为中学生,有很多困难等着他们去克服,另一方面诗的第一节诗人以一个孩子的语调来写,能调动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学生一般能较好地把握诗中的山与海的象征意义,但对诗中“无数座山”的理解,对实现理想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往往估计不足,需要教师因势利导,突破难点。

  根据诗歌的文体特点和学生的情况,我制定了两个学*目标1、朗读课文,品味语言2、联系生活,感悟人生。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朗读训练,调动学生情感来理解作品。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课文:

  联系青岛的地域特点,提问: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青岛的海滨,而是生活在苍茫的大山里,同学们会想些什么呢?引发学生想象山里孩子的想望,搭起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

  二、出示学*目标:

  三、查生字词预*情况:

  初一是起始年级,一定培养学生打好基础,不能忽视认字、写字的训练。

  四、整体感知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仿读并思考:山那边是什么?山和海的象征意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全诗为什么分为两节?

  五、研读赏析:

  学生通过朗读,自己主动品味揣摩语言,从中发现问题共同探究赏析。

  六、体验反思: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这首诗给自己的启示,引导学生在欣赏文艺作品时,能走过文字的桥梁,用自己的心灵与诗人沟通达到共鸣,从而获得美的享受,有益的人生启示,丰富自己的个性,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

  七、布置作业:

  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把自己的体会和收获表达成文字。

  学*目标:

  1、朗读诗歌,品味语言

  2、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重点难点:

  重点是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难点是对无数座山的理解。

  学情分析:

  对刚入中学的初一学生来说,这首诗很有吸引力,尤其是在诗的第一节,诗人以孩子的口吻些,容易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美丽的青岛海滨,而是生活在大山里,每天抬头可见的只有高耸入云的大山,苍苍茫茫,连绵不断,你会想到什么呢?为什么?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诗人王家新根据自己成长的历程写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板书课题、作者)

  二、学*目标:

  首先让我们看一下本课的学*目标。教师出示目标,学生看屏幕。

  1、朗读诗歌,品味语言2、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诗歌是通过精炼、优美又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我们要通过朗读来品味语言,用情去读,用心去悟。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得到有益启示,帮助自己成长。

  三、检查预*:

  正确朗读下列词语,并给加线的字注音:

  痴想chī 隐秘yǐn 铁青tiě 凝成níng 诱惑yòu 喧腾xuān 扎下zhā 漫湿màn 一瞬间shùn

  四、整体感知:

  山那边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诗中去找寻答案吧。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在听读的基础上思考问题:

  1、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山”和“海”的含义是什么?

  2、全诗为什么分为二节?

  3、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教师范读,学生仿读,讨论三个问题。明确:

  1、在山的那边是海。山,是重重艰难险阻;海是理想境界。

  2、第一节诗,写了我童年的想望和困惑。“山”和“海”就是现实中的“山”和“海”。第二节诗,写了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诗人领悟了,妈妈所说的海,是信念凝成的海,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

  3、全诗表达了这样的思想感情:要到达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惟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五、研读赏析

  诗人的这种感情是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的,从诗中找出你认为含义深刻活不理解的的词语或句子,并说明理由。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全班讨论交流,边读边议边品味,揣摩诗歌语言的魅力。教师引导、组织、补充。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了“我”从小就不愿意困居于狭小的天地,想探索未知的世界。

  2、“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我本希望看见大海,结果望见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丧极了,“铁青着脸”是我的主观感受,诗人将大山拟人化表现自己的心情,形象又生动。

  3、“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种子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然而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不经意见的,所以说是飘来的。只有不懈努力,日积月累,像滴水穿石那样才能让他扎下深根。

  4、“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日日夜夜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的奋斗,就像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是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5、“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当理想实现的时候,诗人兴奋、惊喜,一个全新的世界光辉灿烂。

  在边读边议的基础上,全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六、体验与反思

  诗人成长中的艰难探索一定早已打动了成长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学*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

  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教师总结:“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失败和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生活中最大的.一座山就是你自己。

  学生投入的齐读最后几句诗,让他成为自己成长中的动力。

  七、作业练*:

  把自己的生活经历用文字表达出来,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5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第一次真好》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短文两篇》中的'第二篇,是一篇略读课文。教材通过两个事例抒写了人生的一种体验:第一次真好!告诉人们第一次的感觉是生命中难得的宝贵经验,并提醒人们思考怎样才能使生命多姿多彩。《第一次真好》虽是略读课文,但文章却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第一次”不仅带给我们新鲜刺激,更带给我们生活的新领域和人生阅历。珍重“第一次”就是珍重自己的生命。本文叙议结合的写法也很典型,可以作为写作的典范。

  2.教学要求:根据新大纲和本课的特点以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理论。我制定了以下教学要求: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人生第一次经历的意义;学*叙议结合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体验,深入思考,反复咀嚼,领悟文章深长的意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3.教学重难点:重点是领悟“第一次真好”的内涵。难点是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说教法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就一定要体现略读课文的特点,要放手让学生自读,在学*内容上以整体理解为主,不要求面面俱到。《新大纲》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实际出发,以“点拨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围绕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的情感。

  我首先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找出关键性的词句。然后引导学生走出文本,进入广阔的生活领域,联系自己的人生经验,体会“第一次真好”的内涵,感悟丰富的人生哲理。将学生由课本迁移到课外,迁移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去。最后在教师适当的点拨、归纳中升华对主旨的理解,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这节课最大的特点是让学生畅所欲言,使课堂充满活力。大文学家巴尔扎克说过:“打开科学的钥匙毫无疑问的是问号。”我充分尊重学生,让每一

  位学生都能畅所欲言,成为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的学*能力。具体的表现有两点:(1)学生认真思考,自主置疑。学生对文章的第一印象是很重要的,此时学生往往会有许多疑问,那么让学生将心里的问题说出来有助于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学生提出问题后,我会在黑板上记下来,最后归纳他们的问题。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感知,自己的提问又得到老师的认可,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研读的兴趣。(2)老师学会倾听,就势引导。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充分相信学生,他们就会最大程度的展示自己的潜能。法国文学家法朗士说过:“教学的全部艺术,就是唤起年轻心灵的好奇心的艺术,它的目的是为了使这种好奇心得到满足。”新课程要求教师有新的课堂行为,教师在课堂上很重要的一点是用一切有效的手段调动学生兴趣,激励学生发展,想一切办法让学生爱说,会说,能说。在这节课上,我将建立一个对话*台,让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比如:当学生结合实际谈自己的第一次经历时,往往会局限于“第一次做饭、第一次洗衣”等等,思路放不开。我会提示他们如:“我与老师——第一次受批评;我与父母——第一次撒谎、第一次欺骗;我与自然——第一次郊游、第一次登山、第一次看日出;我与科学——第一次实验;我与社会——第一次施舍……”我相信越是贴*学生的生活就越能发掘出亮点,学生只有在有话可说的前提下,才更容易理解“第一次”的内涵。我始终用心和学生、文本进行交流,尊重、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反应,不断刺激、调动学生学*的主动性、积极性。我努力营造一种开放的、自由的、融洽的气氛,放飞学生个性,争取给学生一个更为宽广的空间。我认为,唯有让学生畅所欲言,才能使课堂充满活力。

  三.说学法

  根据新大钢的要求和本课的特点,我指导学生先预*扫清字词障碍,然后找出自己不理解的,或是有同感的地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让他们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教学步骤:这节课我是按:“引入新课——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反思拓展——归纳总结。”这五个步骤进行教学的。

  1.引入新课:我以谈话的方式引入新课。

  2.整体感知:我先对预*的作业进行抽查并明确生字词答案,然后让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文章写的是什么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要诊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对学生阅读后的提问,我会在黑板上做记号,然后归纳他们的问题。

  3.合作探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课文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课堂上学生的提问可能是多角度的,那么,就以学生为主体,提到什么就讨论学*什么。在此,我预设了以下几个问题:

  (1)文题命作“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抓住关键词分析“好”的含义。

  (2)为什么说“第一次经验并不一定都愉快,但新鲜刺激,使人回味无穷?”试结合实际生活经验举例说说。

  (3)请结合你的实际生活经验谈谈你对“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愈益多姿多彩。”这句话的理解?

  学生讨论后明确:第一次不仅带给我们新鲜刺激,更带给我们新的生活领域和人生阅历。第一次的感觉是生命中难得的宝贵经验,珍重第一次,就是珍重你的生命。

  4.反思拓展

  我将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围绕以下几个问题思考:说课/

  (1)既然第一次真好,为什么有的人生命中的第一次不多?

  (2)怎样才能有更多的第一次?

  (3)什么样的“第一次”不能尝试?为什么?通过这个环节的讨论学*,学生会明白:只有随时留心,寻找机会,大胆尝试,创造出越来越多的有益于身心的第一次,才能使生命多姿多彩。有害身心的第一次是不能尝试的。

  5.总结归纳

  我在最后鼓励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我认为随时总结学*中的收获是十分必要的,学生如果能在学*中养成自评的*惯,那么,他们收获的将不仅仅是知识,而是终生受益的学*方法。

  五.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在教学过程中完成的。这里不做详细介绍。总之,要突出重点、难点。整个板书设计要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6

  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夏感》(板书:夏感 梁衡),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谈谈这一课的教学设计。

  首先说教材:

  《夏感》是一篇洋溢热情抒情散文,篇幅不长,语言优美雅致,行文调理清晰,作者立意新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夏日里大自然的景象和人们的生活、劳作情景,流露出对夏的喜爱之情。

  王荣生教授说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感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这一篇课文虽然不长,但细细品读,我觉这篇课文值得教的内容非常多。结合本文特点和我对七年级学情的了解,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朗读课文,感知课文描写夏季内容。

  2.品味文中生动的动词和精彩的拟人句,学*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

  3.感受作者对对夏的喜爱之情。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品味文中生动的动词和精彩的拟人句,学*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作为教学重点;结合学生心理和知识水*,我将“学*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作为教学的难点。

  再来说说教法与学法。

  修改的20xx年修订的新课标指出,教学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主动积极的思维。结合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本节课教法上我准备采用1:朗读法。要求学生读出“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感情基调。读出梁衡散文刚健的风格。2.点拨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学中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适时引导点拨,激发学生的思维,排除障碍,突破难点。3.联想想象法。课文写夏季,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生动的,鼓励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课文夏季自然景色的情境中。

  叶圣陶先生说“凡教者必期达于不教”。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只有把学法教给学生,才能达到不教。所以学法上我采用1.朗读法,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2.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发现新问题,逐步解决问题。

  此外,这节课我会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说教学过程。

  教学重在过程。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把教学过程安排为导入新课------初读课文-------品味赏析------小结课文、布置作业四个环节。

  一、导入新课。课文导入有许多方式,本课是一篇文质优美散文。首先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展示我拍摄的几张校园中一年四季照片,有玉兰花开的春季,有学生在操场上挥汗如雨的夏季、满地落叶的秋季,有白雪皑皑的冬季,配上班得瑞的音乐《寂静之音》,用学生熟悉的情景导入可以激发学*的兴趣,然后出示从古至今一首首优美的描写四季的的诗句,让学生诵读,在学生美好的氛围中,请同学们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个季节?并说明理由。在学生的热烈的回答中过渡到本课的学*:“在作家梁衡的笔下,夏季是什么样的呢?作者对夏季抱有什么态度呢?今天让我们一同来欣赏梁衡的散文《夏感》。”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文章篇幅不长,我播放优美的课文朗读,要求学生一边听读一边想象课文中描写的夏季景色,让课文描写的绿色的树林、翻滚的麦浪、匍匐的瓜苗、弯腰劳作的农民呈现在学生的头脑中。学生在听读后,带着自己的美好感受自由朗读课文。此后,媒体呈现问题:“夏季给作者什么样的感受?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夏季的?”师生明确第一段总写了作者对夏的感受——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在此基础上,分别写了自然之夏、农人之夏。师生讨论课文段落的划分,理清文章的层次,文章共分三个层次,结构上是总分总方式,文章第一段总领全篇,最后一段总结全文。最后提问:“在作者笔下,夏天是热烈、紧张、急促的,作者对夏天怀有什么感情呢?”这样的教学流程按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过程进行的。新课标指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

  三、品味赏析。

  这是教学的重难点,文章运用了丰富的拟人句和生动的动词,王荣生教授说教学要教学生看不到的东西。我展示两句话:这是一篇动词使用精美的文章;这是一篇修辞使用精美的文章。我先给学生呈现一个例句:“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我问学生能否将文中的“凝”字换成“砌”,引导学生思考,师生讨论交流,“凝”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凝”的事物是流动的,而“砌”是缺乏诗意的表达,显得生硬而且与绿烟搭配不妥。好的文章是读出来的,我要求学生去朗读这个句子,注意节奏的'停顿,语气舒缓,我示范朗读,“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再指导学生朗读,要求读出几份幽静和诗意。

  备课中,我预设了“潜”、“扑打”“匍匐”等词,让学生充足的时间中,互相交流学*,品味这些词句的精美和情趣。

  此外,我采用了变形阅读的方法,改变句式,变文为诗,增加教学的情趣。例如我将第二段文字通过变形,成为一首精美的小诗,媒体呈现如下:

  夏天

  芊芊细草/渐渐长成一片密密的厚发

  淡淡绿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

  轻飞漫舞的蜂蝶不多见了——

  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

  ……

  配上悠扬音乐,我先范读。再请学生自己朗读这首小诗,要求学生注意诗的朗读节奏语调,面带表情把小诗读得富有情趣。将朗读与语言品味结合起来,学生真正走入文本,感受到语言和感情之美。

  四、小结课文,布置作业。

  最后我让学生小结课文,想一想,通过本文学*,你感受到了什么?学到了哪些赏析文章的方法?带着作者对夏季的热爱之情,请同学们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吧!

  作业的布置有两道题,一是课下继续诵读文中精彩语句;二学*本文写景方法,用生动的动词写几句拟人句。作业布置体现了将所学的知识由课内向课外迁移,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

  最后说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整个教学的纪念碑。板书设计我追求简介、直观、实用的原则。我把这节课的课文内容和教学重点呈现出来,增加学生的印象。

  夏感

  梁衡

  夏季的景色 夏季的人物活动

  精妙的动词 生动的拟人句

  对夏的热爱之情

  以上是我对《夏感》这篇课文的说课,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7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学*斑斓多彩的人类文化的民俗文化。民俗风情源远流长,民俗文化是斑斓多彩的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社会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越来越淡,于是,让学生通过课本了解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本课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三篇课文。通过对《本命年的回想》的学*,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拓宽学生的学*空间,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能多留心,多观察,多思索,多积累,学会从生活中寻找丰富的写作材料,从而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热爱父母,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作者通过回忆幼时过年的点点滴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极富浓郁地方特色的风景画。表现了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

  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刚学过沈从文的散文《端午日》以及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对*的传统节日有了一些了解,也已经感受到传统节日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为本节课的学*打下了基础。本班学生*占90%,没有过年的亲身体验,只是通过周围汉民生活、电视、网络等媒体来了解过年,所以,让学生对本课本命年的回想提起兴趣比较难。因此,在讲课时要在这方面下功夫。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些字词的正确读音及书写;2、了解过年*俗中所蕴涵的乡土风情,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感受乡土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3、欣赏作品展现的民风民俗图及生动传神的语言。

  教学重点:

  1、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俗,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2、品位生动传神的语言。

  教学难点:

  1、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俗,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2、能说出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对过年的独特感受

  二、说教法学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加强阅读指导,主要由学生通过阅读来了解文意。

  教学思路设计:学生学*自主阅读为主;教师辅以提问引导、讲解评价,串联全课教学。

  说教法1、复述法:学生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复述来提高自己的概括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2、朗读法:“熟读百遍,其义自现”。反复朗读课文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说学法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动笔勾画、积极读书。2、发现法: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知识。

  本课所用的教法学法是依据《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惯”。贯彻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是学*的主体”,“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倡导自主、探究的学*方式”。

  三、说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导入新课

  1、教师问:*的传统节日都有哪些?(学生根据经历和经验说自己的答案)那么这些传统节日中那个是过的最隆重的呢?我们班以*同学为主,许多同学肯定会对老师说,我们是*,不过春节,对这些节日也不感兴趣,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因为你既是*,更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只要是属于*的东西,我们都应该去了解它,认识它。通过你的周围或者在电视上,人们在过春节时有哪些庆祝方式呢?学生自主回答。2、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入本课教学。春节,对*的老百姓来说,是一件相当重要的事情,每到春节,人们会用各种方式去庆祝,表达人们对节日的喜爱。本课《本命年的回想》就描绘了一副乡村过春节的民俗画。

  (二)走进作家教师简介作者,并明确补充作者及其创作风格

  (三)整体感知下面大家自己朗读课文,回答这样三个个问题

  (1)本命年和春节有什么样的关系?(2)处理生字词(3)文章是怎样引出春节这一话题的?(4)文章主要部分描述了人们过春节的`热闹气氛,主要描写了几件事?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总结出来?

  1、解题:本命年,我国*惯用十二生肖记人的出生年,每十二年轮回一次。(统计班内本命年的人数),这篇文章是作者六十岁时,正逢自己的本明年,回想过去过年的热闹气氛,有感而发。

  2、字词检查浓郁簸箕筛子门槛秫秸阖家鬼祟(崇高)玉米糁儿

  疙瘩鬏磕头(嗑瓜子、瞌睡)

  3、本文先写二十四节气,引出春节,这样更衬托了春节的色彩缤纷。

  4、旧时过年的风俗:①炒年货②吃腊八粥③买糖果④挑绒花⑤杀牲畜⑥备糕点⑦送灶王爷⑧换门神⑨守岁⑩拜新年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8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叫xxx,来自初级中学。我说课的题目是:《山市》。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谈谈对这篇文章的理解。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的特点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0课。本单元主要反映的是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内容。《山市》是一篇文言文,它所涉及的自然现象与“海市蜃楼”相似,可引导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适当的探究。课文用精练生动的语言描述山市的生成、发展、高潮及至消失的过程,极富想象力。本文是自读课文,学生学*文言文又尚在初始阶段(这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接触到的第三篇文言文),所以对文言字词、语法的要求可以尽量放低,甚至基本不作要求。

  2.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贯彻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教育,结合本单元的特点,我把本节课的学*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学*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能力目标: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

  丰富想象,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山市”神奇、壮丽的幻景。

  养成主动探究的*惯。

  重点:发挥想象,体会“山市”这一自然现象的神奇,并再现“山市”。

  难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想象及口头表达能力。

  3.学情分析

  初中一年级学生较活跃,形象思维较强,有一定的概括能力,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进行分析。意义识记已优于机械识记,自我意识较强,对事物有一定的独立见解,但他们的有意注意稳定性较差。在教学过程中,可将积累词语与培养想象力结合起来,请学生用画笔或语言描绘出山市奇幻的景象。还要运用电脑多媒体手段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吸引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

  文言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学生虽已初步接触了文言文,对怎样学*文言文也已有了一定的整体印象,但还是有畏难心理。而且本文又是一篇自读课文,根据要求用一课时来完成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要抓好预*。要求学生在课外利用工具书

  4、课文下的注解疏通文意,能够找出难词难句,并对课文有初步的印象。

  ⑴预*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注意语速和语调。

  ②借助工具书和书中注释疏通文意,准备复述课文。

  ⑵预*步骤:

  ①初读:识记生字词,分清停顿,标出难词难句。

  ②再读:逐词逐句疏通文意,补出省略的翻译。

  二、教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学*。因此,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1.情境设置法。

  本节课中,我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首先是动画片《阿拉丁神灯》片断,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其次整节课都在具有神秘气息的*古典民乐的氛围中。课件的背景是与文言文意境相似的*古典山水画,字体采用楷书、隶书、行书等书法字体。整体界面古色古香,充满了浓浓的*传统文化的韵味。从而帮助学生感受文言文中的物象,通过联想与想象,在整体上把握课文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融入课文的意境中。

  2.诵读法

  教法千变,朗读为本。对文言文的教学来说,诵读尤为重要。要克服学生学*文言文的畏难心理,激发学*兴趣,就要从朗读入手,让学生把握文言文的节奏,体会其中的音乐美,感悟*古代文化的韵味。

  3.质疑法

  课前作好预*,课上提出预*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学生互相释疑,教师适当补充。

  4.讨论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同时将简单的分组讨论引向有组织、有分工、有合作的更高层次的讨论形式。

  5.画图法

  《山市》中的景色瞬息万变、虚无缥缈,比较适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因此,我从三个层面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①以创造性复述来培养学生描述景物的再造想象力。

  ②以给景物画插图的形式来培养学生将语言转化为图景的空间想象力。

  ③最后又给插图配上文字,将再造想象力与空间想象力相结合。

  三、学法

  在我的教学设计中,始终贯彻了新课标的精神,即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共同发展。

  1.圈点勾画法

  此法主要用在预*以及检索“山市”的变化过程中。预*中,圈出生字词,划出疑难句,注出自读心得。在检索“山市”的变化过程中,要通过快速默读,标出“山市”的初生、发展、高潮与消失四个阶段。

  2.文言文阅读法

  ;在预*中使用“初读通语句,再读明大意,三读有感悟,四读品内涵,五读得启迪”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诵读法

  把握文言文的节奏,体会其中的音乐美,感悟*古代文化的韵味。

  4.讨论法

  充分讨论,互相启迪,有合作、有分工,感受团队的力量。

  5.画图法

  充分发挥想象力,用图画再现“山市”,描绘文中之景,想象言外之象。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以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导入

  先播放动画片《阿拉丁神灯》的片段:主人公阿拉丁为了向公主求婚,命令灯神一夜之间在沙漠上建起了无数宫殿。然后,请同学们说说动画片中最神奇的是什么?并适时引导:现实生活中有可能在瞬息间出现一座城市吗?让我们走进《山市》,去领会“山市”的神奇吧!

  [说明]:设计此环节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为后面的活动作好情感准备。

  2.检查预*,整体感知

  理解课文大意是一切活动的基础,因此,要在检查预*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具体做法是:

  ①学生提出预*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可以是朗读、词义句义、课文理解等各方面的。由学生互相释疑,教师适当补充。

  ②齐读课文,解释课后练*中的词语,反馈预*情况,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或肯定或指正。

  ③分别请两位同学复述课文,并请其他同学点评优劣。评价的重点放在文言文的复述是否仅仅是机械的翻译,倡导创造性复述,为下一环节的再现“山市”作铺垫。

  3.合作探究,培养想象力

  这一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要求学生研读相关段落,通过小组讨论,分工合作,描绘文中之景,想象言外之象。步骤:

  ①快速默读课文,检索主要信息,并围绕它展开讨论:可以将“山市”的变化画成几副图,挑选一副图思考:该图中有哪些内容?(文中之景学生可以说得很好,主要引导学生想象言外之象)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多媒体出示板书,并进一步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有的小组提出在孤塔、城郭、危楼的周围还应该有山、有树、有小桥流水……把文中没有提到,现实中有的事物画进去。那么请问文中的孤塔、危楼都“直接霄汗”,我们在有限的画纸上怎样表现无限的“山市”呢?

  ②按小组活动再现“山市”的奇幻场景,由小组长组织分工,擅长画的画,擅长作文的同学就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该场景,可以是描写性的文字,也可以是诗歌等形式。

  ③请各小组派代表展示作品,并谈谈创作的设想及过程。

  4.拓展延伸

  这么奇妙的“山市”要是能经常看见多好啊!那么它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通过这一问题自然的将思考从课内到课外,从文本迁移到自然科学,激发学生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究的欲望。

  5.总结评价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虽然我们无缘目睹海市蜃楼,但同学们能充分发挥想象,用手中的笔再现“山市”,真是棒极了!!最后让我们回归文本,在朗读中体会“山市”的神奇、壮丽吧!

  [说明]:此环节对学生活动给以大力的肯定和鼓励,并回归文本,从整体感知到局部的.活动,最终又回到对整体的把握上,体会文言文的音乐美、语言美,想象大自然的神奇。

  6.作业

  请同学们回家把“山市”的故事讲给父母听。

  [说明]:通过讲故事使“山市”的成因及其变化过程更清晰的呈现在学生的头脑中,进一步培养想象力,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9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及教学目标。

  《百草园》是初中教材第一册第五单元(观察、反映生活——景和物)中的一篇课文。该单元的学*重点是要求学生懂得观察、反映周围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周围景物的*惯,逐步提高观察、反映周围景物的能力。《百草园》是该单元中第一篇课文,起着引导学生理解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反映身边景物的兴趣的重任。课文节选自鲁迅的现代散文集《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它通过描写景物和叙写童年趣事来反映童年的“乐”园,表现了童年鲁迅热爱大自然、追求美好事物的纯真感情。体现了鲁迅广泛的生活兴趣和聪明才智。

  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认知目标:了解观察描写景物的意义。(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细致观察景物的能力;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形象、有序的描写的能力。(3)情感目标:感受课文所表现的儿童情趣,热爱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的儿童情趣。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课文主要写百草园的自然景物和在百草园中的有趣活动。课文显著的特点是:作者观察景物和描写景物的细致,能抓住景物的不同特点;对这些特点的描写角度不同,很注意顺序安排,且描写具体;选用准确生动的词语,恰当运用比喻、拟人手法,生动鲜明,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因此,我把课文描写百草园景物描写细致、形象、有序,用词准确定为教学的重点。把对“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以及最后一段中“我”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定为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

  这篇课文完全是从儿童的眼光、儿童的口吻和儿童的心理出发来写的。鲁迅研究专家李何林同志说得好:“此文,景是儿童心理的景,情是儿童心理的情。”而且写景细致、有序,极为形象传神。为此,在课文讲读教学中,可采用读文品句赏析、读文表演等方法进行教学。

  “观察欣赏花鸟虫草之乐”部分课文,作者采用一定的写作顺序,着力从色彩、形状、声音、滋味等方面人手进行细致地描写,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加以具体生动的描绘,表现了百草园趣味所在。在读文中品句赏析能使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品味意会百草园“春”、“夏”、“秋”之乐。

  “雪地捕鸟”的过程运用了一连串动词,这些动词都很普通,但又十分准确、传神地展现了雪地捕鸟全过程,突出了冬天百草园玩的乐趣。教学中可请学生上来表演一下捕鸟的过程,屏幕上预先播放“雪地捕鸟”的插图,其他学生仔细观察,对照“图”文,进行评论。采用这种教法,既能激发兴趣,调动课堂气氛,又能使学生加深印象。

  三、说学法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苦练*,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根据课文特点,拟着重指导学生朗读训练,从重点段人手,指导学生背诵。引导学生以孩子独有的纯真的心理和幼稚的看法去发现、去探究、去体验课文内容。启发引导“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在文中的作用,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使学生在朗读时跟作者站在同一角度去感受百草园的趣味盎然,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四、说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了解背景。设计话题由讲述童年趣事导入,让学生置身于课文情景之中。简要介绍《朝花夕拾》和写作背景,了解作者到了中年才来回忆童年、少年时期的生活,更能滋长热爱自然的情趣,有助于作者对“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的百草园“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和“家里人要将我送进书塾去”的恐惧心情的理解。

  2.整体把握,理清思路。朗读全文寻找中心句“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把握全文主要内容,让学生明确课文的思路和结构,即文章从春、夏、秋三季百草园的乐趣和冬天百草园的乐趣两方面展开。

  3.读文品句,突破重点。这一教学环节,是为课文第二段描写百草园景物部分这个教学重点而设计的。通过带着问题读文(听录音)、讨论,品句背诵明确:本段写景的合理顺序,用形象传神的词语来描写百草园景物的色彩、形状、声音、滋味等突出百草园“无限乐趣”,使学生感受少年鲁迅热爱自然,喜欢探索,爱好自由的性格和情趣。

  4.读文表演,加深印象。百草园的春夏秋三季景色迷人,乐趣无穷。冬季比较无味,大雪却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的趣味。课文中“雪地捕鸟”片断写得绘声绘色,十分精彩,用词极为准确。在屏幕上显示捕鸟“插图”,请学生上台来表演捕鸟的过程。通过几名学生的不断补充,让学生掌握捕鸟的动作,体会用词的准确。

  5.解读语言,体会情感。文章最后一段话是文章难点之一,通过对下面具体的语言分析,让学生体会到“我”被迫离开百草园时的复杂情感。

  (1)三个“也许是因为……”的`排比句,对离开百草园的原因进行推测。(2)两个“Ade”一词的运用,德语中专门指儿童分别时所用。(3)“我的蟋蟀们!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一句中所运用的拟人的修辞。

  6.小结拓展。理解课文内容,紧扣“乐园”写出无限乐趣来表达中心思想;在写作知识上,作者细致、有序、动人的景物描写得益于细心观察和精心选用词语。引导学生*时养成注意观察的好*惯,结合课文,指导观察方法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10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学*斑斓多彩的人类文化的民俗文化。民俗风情源远流长,民俗文化是斑斓多彩的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社会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越来越淡,于是,让学生通过课本了解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本课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三篇课文。通过对《本命年的回想》的学*,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拓宽学生的学*空间,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能多留心,多观察,多思索,多积累,学会从生活中寻找丰富的写作材料,从而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热爱父母,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作者通过回忆幼时过年的点点滴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极富浓郁地方特色的风景画。表现了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

  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刚学过沈从文的散文《端午日》以及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对*的传统节日有了一些了解,也已经感受到传统节日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为本节课的学*打下了基础。本班学生*占90%,没有过年的亲身体验,只是通过周围汉民生活、电视、网络等媒体来了解过年,所以,让学生对本课本命年的回想提起兴趣比较难。因此,在讲课时要在这方面下功夫。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些字词的正确读音及书写;2、了解过年*俗中所蕴涵的乡土风情,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感受乡土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3、欣赏作品展现的民风民俗图及生动传神的语言。

  教学重点:

  1、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俗,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2、品位生动传神的语言。

  教学难点:

  1、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俗,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2、能说出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对过年的独特感受

  二、说教法学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加强阅读指导,主要由学生通过阅读来了解文意。

  教学思路设计:学生学*自主阅读为主;教师辅以提问引导、讲解评价,串联全课教学。

  说教法1、复述法:学生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复述来提高自己的概括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2、朗读法:“熟读百遍,其义自现”。反复朗读课文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说学法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动笔勾画、积极读书。2、发现法: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知识。

  本课所用的教法学法是依据《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惯”。贯彻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是学*的主体”,“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倡导自主、探究的学*方式”。

  三、说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导入新课

  1、教师问:*的传统节日都有哪些?(学生根据经历和经验说自己的答案)那么这些传统节日中那个是过的最隆重的呢?我们班以*同学为主,许多同学肯定会对老师说,我们是*,不过春节,对这些节日也不感兴趣,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因为你既是*,更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只要是属于*的东西,我们都应该去了解它,认识它。通过你的周围或者在电视上,人们在过春节时有哪些庆祝方式呢?学生自主回答。2、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入本课教学。春节,对*的老百姓来说,是一件相当重要的事情,每到春节,人们会用各种方式去庆祝,表达人们对节日的喜爱。本课《本命年的回想》就描绘了一副乡村过春节的民俗画。

  (二)走进作家教师简介作者,并明确补充作者及其创作风格

  (三)整体感知下面大家自己朗读课文,回答这样三个个问题

  (1)本命年和春节有什么样的关系?(2)处理生字词(3)文章是怎样引出春节这一话题的?(4)文章主要部分描述了人们过春节的热闹气氛,主要描写了几件事?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总结出来?

  1、解题:本命年,我国*惯用十二生肖记人的出生年,每十二年轮回一次。(统计班内本命年的人数),这篇文章是作者六十岁时,正逢自己的本明年,回想过去过年的热闹气氛,有感而发。

  2、字词检查浓郁簸箕筛子门槛秫秸阖家鬼祟(崇高)玉米糁儿

  疙瘩鬏磕头(嗑瓜子、瞌睡)

  3、本文先写二十四节气,引出春节,这样更衬托了春节的色彩缤纷。

  4、旧时过年的风俗:①炒年货②吃腊八粥③买糖果④挑绒花⑤杀牲畜⑥备糕点⑦送灶王爷⑧换门神⑨守岁⑩拜新年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11

  我说的课文是《种一片太阳花》,我计划安排两个课时教学本课。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明白本单元重点,熟悉课文。下面我就第二课时的教学分教材理解、教法的选择、学法的指导、教学程序设计及板书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说教材:

  《种》是第二册第七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安排是“记叙中的说明”,即在记叙人、事、景、物的过程中穿插说明性的文字,或交代原因,或解说、说明。初一的语文着重培养学生记叙方面的读写能力。本单元的设置,不仅是前几个单元如记叙的中心、继续的顺序、记叙的详略的进一步学*,同时,也为初二上学期说明文的学*打基础。但综观全文,说明性的语句并不多。

  全文公四个部分,分别交代太阳花的由来,太阳花从种子落地到一齐开放的过程,太阳花经久不衰的原因,太阳花的启示,通过作者记叙种太阳花的经验和感受,表露作者对“事业”的憧憬,对创建一个“科学、合理、公*”的世界的渴望。全文中提到说明的不明显,在介绍花的生命时才有所提及,所以我想把侧重点置于太阳花的美、经久不衰的原因和太阳花的启示上。

  根绝教材的这种情况,教学大纲的要求及学生实际,我制定目标如下:

  (1)理解太阳花独特美的原因及太阳花经久不衰的原因。

  (2)理解文中比喻的修辞及记叙、描写、说明相符合的表达方式。

  (3)感受作者对太阳花的喜爱之情和所寄托的意愿,理解其象征意义。

  其中,(1)(2)是重点,(3)是难点。

  二、说教法:

  为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严格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语文教学原则,针对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设计教学方法为:

  1、启发式教学:即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划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

  2、朗读法:语文教学应以语感培养为核心;语感只有通过多读、多品、多揣摩才能形成。朗读是语文课的第一教学法,通过朗读把课文语言内化为学生的心理结构,熏陶情感,启迪思想,于潜移默化中达到德育美育的目的。再说,这篇课文也较适合朗读。

  3、联想法:用联想法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本课中,可让学生产生相关联想。

  三、说学法: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活动,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主动性。素质教育提出课堂教学应充分让学生自主学*,真正成为学*的主体、课堂的主人,因此,我设计的学法为“学*阅读思考——讨论——解疑——拓展训练”的方式。课堂中通过启发引导,学生讨论,逐步解疑,拓展训练,学以致用,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程序设计:

  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与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的安排教学程序却是成功的关键一环。为使学生学有所获,我设计以下几个步骤教学:

  (一)设置情境,激起兴趣:

  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上课一开始,我就设置情境:在自然界、生活中,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其中,花,往往是最具代表性的,那*时,你觉得什么花最美呢?然后让学生来讲自己的体会,教师适当加以引导,每种花都有自己美的一面,那太阳花具有怎样独特的美呢?这样处理,就可把学生引到美的情境之中,激起学生积极参与和学*的欲望。

  (二)读课文,挖掘太阳花的美

  心理学认为:强烈的目标意识是导读成功的关键。所以,在这部分,我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太阳花具有怎样独特的美,从哪看出?”去读书,带着目标,边读边思考,边读边画,这样就避免了盲目性,使其专注阅读。

  在学生阅读完毕后,可顺便点出个别读错的字词,同时启发学生挖掘太阳花独特的美,如:外在美、充满生机的美、毫无保留的美、经久不衰的美等,在讲外在美时,可提及文中的描写,落实重点。在学生畅所欲言之后,我略做总结,对学生结论加以肯定,激励学生,并引发联系到教学的第三步骤。

  (三)深入研究,花美的原因

  太阳花美,且能经久不衰,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引导学生读课文第三部分,启发概括出三个原因:喜爱阳光、善于抓住机会、主动让位,同时,点明此处在记叙中夹杂说明。

  (四)听课文录音,谈花的启示

  文章的第四部分点明了太阳花的有益启示,并表达了“还要种一片的”愿望,这部分主要设置听课文录音,启发学生思考:太阳花生命短促,却能保持灿烂多姿,那你棉队这样的太阳花,你能不能学到点什么,捂出点什么呢?为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此处,我给学生两分钟时间自由讨论,讨论后学生发言,启发他们联想,如太阳花是否很象生活中的某类人呢?它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呢?对于学生的答案,有理就加以肯定,鼓励学生多说,这样,既培养学生的思维,又训练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五)课堂小结,拓展训练

  为提高总结质量,也提高学生梳理问题和概括问题的能力,我让学生参与课堂总结,明确落实重难点,这样使学生对知识有系统化的认识。在学生总结的同时,教师适当补充,正是因为太阳花有丰富的内在美,所以作者非常喜爱,那大家就围绕“爱”来填写下面的诗歌。

  ● 融情入诗:

  当把(银粒儿)一般的种子撒向泥土

  我们就开始了(期待)

  心 有些(焦躁)

  我们正(莫衷一是)呢

  你却摇晃着(娇嫩)的身躯

  和我们说:hello my dear

  你长得多(美)呀

  你把(缤纷)的季节 画在了我们的眼前

  有谁 能逃得了这份美的(诱惑)

  于是 我们的春天不再(单调)

  夏天不再(炎热)

  难怪 我们已深情的决定——

  (来年春暖时分,再种一片太阳花)

  请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填写,这样,既学以致用,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又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落实了课程标准中“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的要求,同时巩固学生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竹影》是初中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本文是篇涉及到绘画艺术的自读课文,文中叙述是我和几个小伙伴在充满童真童趣的游戏——借着月光画竹影,中引出对*画的艺术体验。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作家对艺术的体验和感悟,也可了解在丰子恺眼里“儿童是天下最真的人”是尘世中最真实、纯然的生灵,也许,艺术和美就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

  (二)说教材的特点

  其一,文中涉及到游戏的话题,有利于保护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

  其二,文章涉及到的绘画艺术能落实语文审美教育的功能。

  根据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因而本文的切入点在品析喜爱本文的基础上,将其化为自身的情感体验。

  (三)说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初步了解*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从*水墨画与西洋画对比中找寻*艺术文化的些许特质。

  确立“情感和态度”目标: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鼓励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确立教学重难点

  1.品味本文充满童趣的生动描写(重点)。

  2.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文中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领会蕴含在童稚活动中的艺术的美(重点)。

  3.初步了解*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升华*传统文化特点的些许认识。(难点)。

  (四)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激趣——感知—品读—讨论—欣赏—延伸”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查找收集资料。倡导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的转变,构建师生间和谐*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注重文本阅读,个性阅读”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并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和感悟,鼓励他们有创意地表达。)

  2.说学法:

  整体阅读、个体阅读。

  三说教学过程

  用儿歌《影子》导入,学生齐读儿歌:“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是个小黑狗,常常跟着我;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是个好朋友,常常陪着我”。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篇关于影子的文章——《竹影》,希望今天的学*对大家有所启发。

  (二)走*作者,走进课文(展示你的搜集成果):你能介绍一下“丰子恺”吗?

  丰子恺(1898~1975),浙江桐乡人。名仁,又名婴行。他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漫画家、文学家、美术家和音乐教育家。他的漫画风格独特,富有创意,内涵深刻,耐人寻味。他的散文在文学史上也有很大影响,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甘美的回忆》《率真集》等。

  丰子恺被国际友人誉为“现代*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

  子恺漫画

  丰子恺风格独特的漫画作品影响很大,深受人们的喜爱。他的作品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可见,儿童是他漫画里最重要的角色。在丰子恺心里,儿童自由纯洁、充满想象力,远胜过险恶虚伪,没有活力的**,希望用画笔唤回人们的童心。可见丰子恺在绘画、散文创作方面成就颇丰,而这些成就与他从小就爱在生活中去发现、思考分不开的。丰子恺是一位在多方面卓有成就的艺术大师,在绘画、散文创作方面成就颇丰,这些成就与他从小就爱在生活中去发现、思考分不开的。下面,就让我们从阅读作者的文章开始,走进《竹影》,走*丰子恺。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展示你的自学成果):

  1.自由诵读课文,自主学*,积累生字词(新课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初读课文,合作学*熟悉文本,设置问题。理解与本文中心、写作特点紧密相关的问题,讨论释疑。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课文内容。『体现问题教学法』

  初读:

  1.你认为哪些字容易读错?请提示一下。

  这些字词你都会读会写吗?

  惬意qiè参差不齐cēncī撇piě蘸zhàn口头禅chán乘凉chénɡ千乘之国(shènɡ)

  (古代指四匹马拉的车一辆为一乘)参加(cān)人参(shēn)

  2.用简洁的一句话概括课文的内容。

  看——画——评——听——悟

  (3)你怎样看待游戏与艺术的关系?

  (美的姿态)

  (活的神气)

  游戏创新“美”艺术

  其实,艺术并非高不可攀,它往往就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

  (4)如何理解文中语句“西洋画像照相,*画像符号”?

  (细看以下图片,而后作答)

  丰了恺——脚踏车、取苹果吴昌硕——《墨竹图》管道升——《烟雨业竹图》罗中立——《父亲》

  赵子昂——《浴马图卷》

  “照相”是对事物真实的反应,

  “符号”是抽象地指称事物。

  *画重写意,重神似;

  西洋画则重写实,重形似。

  思考: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做游戏,比如用泥巴造城堡,用野花编花环……想一想,你是否也在进行着一种艺术上的创造,是否也有艺术上的发现呢?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菁华12篇)(扩展2)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菁华9篇)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1

  一、关于教材

  1、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其特点。

  《松树金龟子》一文是苏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动物世界”中的一篇说明文。本单元课文让学生接触动物世界,了解一些动物,激发起他们关爱、保护野生动物的感情。《松树金龟子》一文通过准确的说明,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向我们介绍了具有“音乐天赋”的松树金龟子,使我们了解了金龟子的外形、特点、生活*性等,唤起我们对动物世界生活状态的关注,激发我们关爱动物、保护动物的热情。

  2、教学目的

  根据本文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的:

  (1)有心情地朗读课文,归纳综合松树金龟子的特点。

  (2)学*本文抓住事物特性举行视察,相识松树金龟子的发音原理。

  (3)领会本文生动、逼真的语言。

  (4)探究虫豸界的`有关知识,引发学生对大天然的热爱。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从视察入手,抓住动物的形态、行动、*性来科学阐明。

  (2)一些生物学术语;本文的写作特色。

  4、课本课本处置处罚

  (1)课时摆设:两课时

  (2)教学假想:

  本文我重要接纳多媒体教学。在第一课时中让学生学会生字词,相识作者,感知课文布局,熟*松树金龟子的形状特性。第二课时使用课件,资助学生明白松树金龟子的生活*性,婚恋生活,发音原理的相干内容以及领会作者对金龟子的情绪。在明白内容的底子上引导学生朗读,领会本文阐明语言的生动、形象,引提倡他们关爱动物、掩护动物的热情。

  二、教学要领及教学本领的运用

  为了让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对症下药,我接纳以下要领教学:

  1、训练法。教学第二课时,我起首以*题训练情势,牢固第一课时的学*结果。

  2、讨论法。学生限时速读课文相应内容,开端掌握课文内容,再举行小组讨论,使全体学生积极到场并总结得出课文重要内容,再由小组保举学生作答。

  3、提问法。在学*课文第二部分关于松树金龟子的发音原理的内容时,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由提出问题,别人作答,激发起学生参与热情,逐步引导,逐渐深入理解。

  通过以上多种教法的采用,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得透彻,只有对课文内容完全理解了,才能便于指导朗读,朗读时才能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富有表情。多媒体的运用,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动学生的学*热情、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学*方法,完成学*目标。在教学中,课题、作者、金龟子的图片,读文后字音词义及文学常识内容的检测,我都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出示。为了帮助学生扩展知识面,插入大量图片、动画素材,使其认识文中所涉及昆虫类更多的伙伴。这样,运用图片、文字、动画、声音等多种形式,从多个方面调动了学生的感官,使学生能够投入到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多媒体的运用,可以替代或补充传统教学设备(如黑板)的不足,方便清晰地展示问题,板书或提示内容,给学*以深刻的印象。

  三、学法

  根据本课的特点(动物天下中的虫豸类),我接纳让学生“看看、读读、想想、说说”的要领学*本课。起首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出金龟子的实物图片,让学生看看,使学生对其形状有了开端印象。再通过提问法,讨论法,朗读法的教学,深入明白文中关于金龟子婚恋生活、发音原理等内容,末了上升到唤起学*对动物天下生活状态的存眷,并积极投身于掩护野生动物的人群中去,还可让他们说说自己学*后的领会。

  四、教学步伐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自学生字词→阅读课文,团体感知文章布局→相识松树金龟子的形状特性

  第二课时:

  查抄导入→熟*新内容→深入明白新内容并能心情朗读→总结全文布局,领会写作特色→拓展性训练→部署作业。

  课文重要内容

  松树金龟子的生活*性,分外是婚恋生活及基发音原理。

  写作特色:

  1、运用作比力的阐明要领。

  2、抓住事物特性睁开阐明。

  3、正确、生动、形象的语言。

  五、教学预期结果

  盼望学生通过学*这篇课文,能明白掌握并学*运用本文中几种写作特色,细致视察某一动物,细致它的形态、行动、*性等,写一篇小漫笔。

  六、板书设计:略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2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九课《观舞记》。我的说课分为七个板块:(出示幻灯片)

  第一板块

  (播放多媒体)本课我确定了三个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

  第四单元是以文化艺术为主题,如《社戏》中的乡村戏剧;《口技》中的民间传统艺术;《竹影》中的绘画艺术;《观舞记》、《安塞腰鼓》中舞蹈艺术。本课《观舞记》具有非常强烈的民族文化气息,表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作者冰心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来表现舞台艺术,尽可能地把视觉形象转化为语言形象,使读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七年级学生实际认知水*和参与能力基础,联系现实生活。我把更多的自由想象空间留给学生,使学生可以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第二板块: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感知体会,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理念:“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培养语感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阅读分析,披文而入情,深入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在含义,充分感受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我确立本文的教学重点为:

  本文对舞蹈艺术的描写优美生动。

  第三板块

  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本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分析”的教学思想;结合本课的文化背景、高超的语言技巧及写作的特色,我确定的教学方法是“以朗读法为主,点拨法、多媒体演示法为辅”,(播放多媒体)

  我之所以确定以“朗读法为主”的原因是朗诵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义的活动,是把文字符号转化成声音,直接感受语言,揣摩作者蕴含的情趣和意念,充分感知课文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境等,使课文内容主体化,想象化,进而对文章内容产生真切敏锐的感受,即“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第四板块

  我认为: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交给学生学*的方法。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播放多媒体)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朗读法:指导学生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探究优美的语言。

  第五板块

  多媒体辅助教学(播放多媒体)

  多媒体辅助教学主要目的.在于营造一种艺术的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将文字转换为画面,更加直观的、形象的理解课文。

  第六板块

  新课程之所以“新”,不仅体现在教材的开放性和弹性,新型的学*方式、师生关系等方面,更体现在评价方面。评价需要教师有一双“爱”的眼睛,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需要在心里装着所有学生,激励他们不断进步,鼓励他们健康成长。本课时的教学我采用两种评价方式:

  1.教学语言梯度评价:针对学生的不同程度的回答,作出相应的评价。使用“读得真好听,老师要感谢你的爸爸妈妈给了你一副好嗓子,不过要是加上表情就更加能传情达意了,不信,你试一试!”“我看到了大家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等等有梯度的语言进行评价。

  2.师生互动行为评价:采用鼓掌方式或学生充当“小老师”来评议。

  第七板块

  “精导妙引——整体感知——研讨赏析——拓展延伸”。

  我之所以这样确立,是因为我一直都信奉的这样的一句话:“一棵树苗,或生长在荒凉的沙漠,或生长在茫茫盐碱地,或栽种在肥沃的土壤,不同的地域会出现不同的结果。”我们的学生就犹如是树苗,我们的课堂就犹如是培育树苗的地域,而只有民主的、和谐氛围才是学生积极学*,努力思考,顺利实现学*目标的土壤。

  (一)精导妙引

  (播放多媒体)(4分钟)

  现场情景展示:教师多媒体放错,尴尬万分的say“sorry”,立刻神情紧张的纠正,

  没想到却频频的出错。

  恢复正常说:“其实刚才是我为同学们特设的一个现场情景,”(播放多媒体)要求学生用口头语言对刚才的情景进行描述。

  目的在于为了让学生在体会并学*冰心描写舞蹈艺术语言优美,先行演练,而后在学*课文的过程中,他们会自主地将自己口述的语言与冰心的语言进行比较,以达到更好的体会优美语言的目的。

  (展示课题,学生简介作者,教师补充。)

  二.整体感知。(10分钟)

  初读课文,谈谈初读体验。

  这部分要明确:飞动的“美”。

  具体体现在:服饰、动作、眼神、表情……

  (在学生归纳之后,多媒体放映印度的婆罗多舞)

  三.研讨赏析(11—1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勾划出自己认为写的精妙的句、段,以着重号“△”标出,细心品味、大声朗读并加以积累。提示学生在选择语段旁就“感情、语气、语速、轻重”等方面作文字或符号的标注。

  学生先在小组中进行合作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了解本文的形式特点)

  四、拓展延伸(8--10分钟)

  欣赏杨丽萍的《雀之灵》。要求学*冰心奶奶用优美的词语来表现自己所看到和想到的,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字都行。谁先写好,谁就优先展示他的劳动成果。

  目的有二:一是激起学生练笔的兴趣,二是提供一种容易模仿的模式,放飞学生想象。之后全班交流,鼓励和肯定大胆新奇的想象。

  五.结束语。(1分钟)

  作者多处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多角度描绘了卡拉马姐妹二人精湛的舞艺,这舞蹈是心灵之舞,而这“心灵之舞”又植根于本民族深远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希望同学们细细品味,多渠道的去接触、吸收、借鉴优秀的外国文化,从中得到精神的滋养。同时也要学*大师高超的语言技巧,去描述生活中精彩的画面。

  最后,老师衷心的祝愿每位同学每天都如这舞蹈一样活的精彩。

  说课结束语:

  “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教学应是师生共同理解、共同感悟、共同建构、共同发展的“双赢”活动,师生自然地结为一个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学*共同体。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如有不当敬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3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叫xx,我说课的内容是《骆驼寻宝记》第一课时,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材处理、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说说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骆驼寻宝记》是语文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从教材编排的意图看,作为单元首篇课文,它对单元教学起着举一反三的示范作用。从内容上看,这是一篇具有时代特点的童话,文章浅显易懂,叙述的是骆驼历经艰险寻宝成功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坚忍不拔、勇敢无畏、造福他人的艺术形象,歌颂了无私无畏的精神。从艺术上看,这篇童话想象丰富,情节生动,结构很严谨,有着清晰的故事发展脉络(起因、发展、高潮、结局),适合学生借鉴模仿,同时在语言和写作技巧上也很讲究,值得学生学*。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并且是知识的源泉。”而学*童话正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落实课程标准规定的“认识世界”、“发展思维”的要求。同时,将语文知识和思想教育、人文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教学目标及依据。

  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语文的良好*惯;注重培养创造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我拟定教学目标为:

  (1)知识和能力目标

  ①理解课文丰富内涵,学*本文鲜明、生动、准确、富有感染力的语言。

  ②学*本文精巧的构思。

  ③通过片断练*,培养学生想像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①通过“读”、“议”、“讲”、“演”使学生感受学*童话的快乐,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童话的兴趣。

  ②通过阅读资料,了解治理沙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①学*骆驼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②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参与环境保护行动。

  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及其有机联系、三位一体、不可分割的教学理念。

  3、重点与难点: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课文内容特点,确定教学重难点如下:

  (1)教学重点:分析骆驼形象,品析本文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2)教学难点:分析精巧的文章结构,品析本文语言特点。

  二、教材处理。

  1、学生状况及对策:

  学生是学*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对童话的把握程度大都还只停留在了解故事内容的水*上,而对语言特点、形象刻画、情节安排以及文章的思想内容等的理解、领悟能力还比较低,并且他们的想象能力尚在进一步形成中。所以在教学本文时,我通过“读”、“议”、“演”、“练”使学生掌握、运用语言;通过片断练*,叙述骆驼的心理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大胆想像。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节省学生查阅资料的时间,降低学*难度。

  2、内容的组织安排:

  第一,充分预*。要求学生课下借助工具书和相关辅助用书进行预*,内容包括:作家作品;写作背景;掌握生字生词;熟读课文、理清层次。

  说明:学生在课前认真、充分地预*本文学*内容,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课堂学*效率,也是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自主学*的具体措施。

  第二,分解重点、难点。我将课文教学分三课时进行:第一课时,导入激思,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拓展延伸;第二课时,理清课文结构;分析骆驼形象; 探究课文写法;第三课时,学*文章语言;片断练*;研究拓展。

  说明:分解重难点,目的是确保学生真正做到一课一得。

  三、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1、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应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等、民主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在教学时,我采用情境教学法,讨论法,师生互动法等,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了本课的知识。具体做法为:第一课时:以朗读、训练、交流为主;第二课时:以合作讨论、探究为主;第三课时:以讨论、交流、训练为主。

  2、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扩大课堂教学容量。

  说明: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二)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在教学中我着力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的学*,先让学生在学*小组内自由朗读,合作分角色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然后让学生思考几个问题,在自主研究的基础上共同探讨,对有争议的问题作进一步讨论,让他们各抒己见,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敏锐的思维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我还设计了两个拓展创新题,让学生自由想象,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具体做法为:

  自学、自读、自悟占主导。让学生在充分的朗读过程中,自由地、有个性地感悟人物形象,有自己的思考过程,有自己感悟的空间。充分体现了发挥学生自主性的原则。

  对比思考,引导深入感悟。在学生自主思考的基础上,教师充分引导学生把不同动物前后的各种变化进行对比。例如:如骆驼与其他动物寻宝目的的对比,途中情形的对比,在这种对比中感悟故事的思想内容。

  展开想象法。通过想象故事中没有表述出来的情节,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体会骆驼寻宝的行动和心理,进一步感悟文章的中心。

  品词析句,从字里行间搜索信息,感悟文章的中心。

  四、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主要教学内容:导入激思,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拓展延伸。

  (一)导入新课 。(约5分钟)

  1、猜谜:(出示幻灯片1:谜语)四腿长长脖子弯, 背上驮着两座山,一次吃饱水和草,几天不饿口不干, 驮着重担走沙漠, 不怕烈日和风寒。

  说明:此谜语难度不大,学生基本上能猜出谜底是骆驼。让学生猜谜,调动学生兴趣,激发求知欲,让学生都很有信心地进入课堂,消除课堂中紧张情绪,同时对骆驼的形象、生活*性等有个大致了解,有助于学生理解、学*课文。

  2、学生答出谜底后,教师便在黑板正中板书:骆驼。然后接着问:课文中的骆驼做了一件什么事呢?待学生答出“去寻宝或寻到宝”,便在“骆驼”后板书“寻宝”二字,最后再加上“记”使课文标题完整。

  说明: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理解标题与内容的关系(概述事件),为今后作文拟标题提供借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约25分钟) (出示幻灯片2:导读提纲)。

  1、初读课文,理解文意。

  教师范读课文前三自然段,然后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说明:教师的范读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对文章产生兴趣。

  2、让学生在小组内分角色朗读(选择第4至第10段中自己喜欢或读得好的内容),在朗读的过程中,模仿文中描写的动物的样子,学动物的叫声,表演动物们争相上路和纷纷半途而废的情景。

  说明:给你一个舞台,展示你的风采,把主动权让给学生。学生唱主角,真正把课堂的舞台还给学生,七年级的学生既好动又有强烈的表现欲,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充分展示他们的朗读能力、表演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同时营造宽松、和谐、融洽、开放、富有情趣的课堂氛围,调动一切可调动的积极因素,充分发掘学生的内在潜能,让学生充分体验学*过程的乐趣,从而去追求学*的成功。

  3、根据学生朗读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如:注意朗读语气————童话阅读的主体是孩子,它充满了想像和夸张,读时要注意语气的抑扬顿挫。如“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一件无价之宝”一句中“遥远”一词要拖长声音,“无价”重读,) 最后,让学生个别示范朗读(第4至第10自然段自己认为读得最好的段落)。

  说明:采用多样的朗读形式,有利激起学生学*的兴趣,设计的方式有利全体学生的参与,这样也落实了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发展的原则。

  4、学生复述故事。(先在学*小组内互相复述,然后推荐到班上发言交流)

  说明:此项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故事内容,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小组内互相复述可增加训练的广度,符合全面发展的原则。

  (三)随堂练*(约4分钟)(出示幻灯片3)。

  1、字词积累,给加点字注音。

  嗥______獾______瘸______踽踽______淙淙______携手______

  说明:通过此题,落实生字读音,达到积累词语的目的。

  2、根据各种动物特征填空

  (1)大公象扇动着两只__________的耳朵。

  (2)金丝猴听到这个消息,二话没说,穿上__________,又摘了十来个__________,装进__________口袋里,往肩上一搭,也上路了。

  (3)孔雀心疼自己__________,也打个盘旋飞回去了。

  (4)长颈鹿是个巨人,_______,可是他已经跑了两天,这条路还是望不到尽头。

  说明:通过此题的练*,让学生进一步把握金丝猴等一些动物的形象,为完成下一环节“拓展延伸”提供借鉴,也为下节课分析骆驼的形象和衬托的写法打下基础。

  (四)拓展延伸 (约10分钟)(出示幻灯片4)。

  同学们学*课文中对动物的描写方法,列举文中没有出现的动物比如老鼠、猫等等,如果它们去寻宝,又会怎样上路,怎样退场呢?

  要求:一定要抓住这种动物的特点;学*小组内交流,然后推荐到班上发言交流。

  说明:此项活动目的是落实“知识和能力目标”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再现生活阅历,密切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即语文学*的外延与生活相等。

  (五)课堂小结。(约1分钟)(出示幻灯片5)

  课文叙述了众多动物纷纷踏上寻宝的道路又全都半途而废,而骆驼历经艰险寻宝成功的'故事。请同学们课后继续熟读课文,探究一下骆驼寻宝成功的原因。

  (六)布置作业。(出示幻灯片6)

  1、课文题目是《骆驼寻宝记》,为什么用*一半的篇幅来写众多动物在寻宝途中的表现呢?

  说明:学生结合板书内容思考此题,为下一节课分析课文的精巧结构作铺垫。

  2、个性练*设计(选做题)。

  (1)仿照下列例句来造句。

  隐隐的青山,峰峦起伏,像座翡翠的绿屏风。

  (2)说说下列加点词的作用。

  ①可是他很谦虚,从不大喊大叫,只是默默的走着

  ②骆驼以最大的耐性,强行穿走这两里长的“夹扁谷”

  说明:选做题,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顾及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符合分层导学的教学原则。

  (七)板书设计:

  骆驼寻宝记

  众多动物: 半途而废 失

  寻宝宝

  骆驼: 历尽艰辛 得

  说明:课堂小结时板书,直观地表现了众多动物与骆驼不同的行动产生不同的结果,让学生对课文的主体内容一目了然,符合直观性的教学原则。

  八、教学评价:

  本节课的教学,紧扣学生既好动又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的心理特点,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根据学生情况营造出*等、民主、开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培养和训练学生自主学**惯,提高学生思维创造能力。

  以上就是《骆驼寻宝记》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谢谢,各位评委的指教。

  附:第二、第三课时的教学内容概要。

  第二课时

  主要教学内容:理清课文结构;探究课文写法;分析骆驼形象。

  一、复*引入。

  二、理清课文结构。

  课文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1—10段):写各种动物纷纷踏上寻宝的道路又全都半途而废的经过。

  第二部分(11~19段):写骆驼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寻到了宝贝

  三、探究课文写作手法。提问:文中都写了哪些动物?为什么要写这么多的动物?

  四、分析骆驼形象。提问:骆驼寻到宝的原因是什么?课文是如何描写的?

  五、课堂小结。

  骆驼寻宝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他有着坚定的信念、战胜困难的勇气和百折不挠的毅力。骆驼寻宝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改变沙漠的面貌。

  六、当堂训练。

  七、作业布置。

  第三课时

  主要教学内容:学*语言进行特色;片断练*;研究拓展。

  一、学*文章语言特色。

  语言赏析:结合课后练*二,说说作者是怎样抓住动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

  (为了便于学生描述,老师可先做一个示例:作者用了“一群”、“挤在一起”来表现鸭子喜群居的特点。把鸭子寻宝的动机说成是“买个清水池塘……洗澡”,写出了鸭子喜欢戏水的特点)

  学生浏览课文根据提示,思考讨论,然后交流明确。

  二、片断练*。口头作文:寻宝的路上骆驼会想些什么?

  要求:用第一人称,根据骆驼的行为合理想象。

  策略: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培养想象能

  三、研究拓展。

  1、如何治理沙漠。(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搜集的相关资料。)

  2、啄木鸟的宝在树林,骆驼的宝在沙漠,你的宝又在哪儿呢,用你的宝给你自己设计一条成功之路。 (学生课堂合作讨论,然后交流)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4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安塞腰鼓》,根据新课改的理念,我认为应该在教学中以“读——品——写”为学*线索,抓住“语言”和“情感”两个方面对安塞腰鼓进行赏析,通过环环相扣的设计,逐步完成“品味——理解——运用语言”的任务,达到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共同探究的教学效果。为此,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说说这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安塞腰鼓》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主要是通过体味作者对生活中艺术的体验和感悟,以及由此而触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使学生在学*中进一步认识生命的力量和人生的价值。为学生今后的阅读、欣赏、审美打下基础。《安塞腰鼓》是一篇具有诗意美的散文,文章以铿锵磅礴的语言,瑰丽奇伟的想象,急促暴裂的节奏,用一个个宛如鼓槌的汉字,在雄浑厚重的黄土高原上,为我们鼓起一场惊心动魄,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那生命滔滔的激流,仿佛汹涌的黄河夺路而出。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激越澎湃的活力。本课肩负的教学任务是品味铿锵语局表达的勃发的生命激情,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二、说学情

  我所教本课时面对的七年级学生、求知欲望、探究欲望比较强烈,自主学*、探究能力强。虽然对散文的基础形式了解不深,但对阅读优美诗意的散文有浓厚的兴趣。他们也积累了一定的学*散文的经验与方法,但在语言的品味和鉴赏方面还有待提高,这在教学当中应该有所考虑。

  三、说教学目标及难点的指定

  根据以上学情,结合对教材的分析以及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准备以学定教,这样制定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排比、叠句手法、比喻的修辞,理解其作用,品味理解文中有关语句表达的深刻感情。

  2、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朗读课文,获得整体感知——品读语言,赏析安塞腰鼓的魅力——拓展延伸激发对人生的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活力,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同时体会中华民族精神的生生不息,拼搏顽强。

  对散文语言的赏析是散文阅读的.核心,因此我把教学重点制定为:品读语言、赏析安塞腰鼓的魅力。学生对于文中“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的意义不好把握,而这又是理解文章深层内容的关键因素,所以我把教学难点制定为:结合时代背景,探究黄土高原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在特质。

  四、说教法和学法

  为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难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法和说法。

  1、基于本课的特点,以声感人的主线。我采用的教法指导思想是: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自主解决问题,采用情境导入法、诵读法、点拨法,同时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其中以诵读、赏析、讨论为重、课型为赏析合作式。

  2、真正的诗歌是需要反复咏唱的,这是《诗经》以来的传统,散文亦复如此。指导学生从朗诵中感受音美、形美、意美。所以在学法上,我贯彻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指导思想,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具体采用的学*方法是:朗读法、讨论法、勾画圈点读书法。

  有这些教法和学法,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一定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五、说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我准备从以下5个环节展开。

  环节1、导入新课

  通过调查得知,绝大部分学生对安塞腰鼓这一民间艺术都不熟悉,我在导课时先用多媒体展示安塞腰鼓的相关图片和资料介绍,再播放一段黄土高原上,后生们粗犷、动力十足的安塞腰鼓表演的视频。给学生以直观感知,以此引出文章,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兴趣。

  环节2、朗诵课文,整体感知(鼓舞飞扬)

  为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接下来我就让学生朗读课文,并以“好一个声音(气势、舞姿、场面) 的安塞腰鼓”这样一个填空形式整体概括安塞腰鼓的特征。通过看视频和阅读文章,学生能很快完成填空。

  给出的答案可能有:“声音铿锵有力、气势大气磅礴、舞姿势烈奔放、场面恢宏壮阔。”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也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达到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目的。同时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环节3、品读语言,感悟散文语言的魅力。

  在散文阅读中,语言是灵魂,所以本课的重点环节是赏析本文的语言。在这里,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来解决教学重点。

  “文中哪些语句深深地震撼了你的心灵,请找出来读给同桌听,并说说你喜欢这句话的理由?”

  学生有可能找到的语句有:(我把学生可能找到的语句有选择地用多媒体展示出来)

  1、“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学生会说出比喻、排比的修辞及作用。

  ▲我就势指导学生,通过感悟“骤雨”、“旋风”、“乱蛙”的特征,感受安腰鼓鼓声节奏的铿锵,动作的矫健。通过对比“火花”与“星星”的不同特征、感受腰鼓的热情与活力,品“斗虎”一词,引导学生想象斗虎的场面,联系与虎有关的成语,比如:生龙活虎、虎虎生威等,感受腰鼓的大气、霸气、强健。

  2、“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夹杂着草根的土壤,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好一个安塞腰鼓!”

  ▲学生同样会关注到排比句的波涛汹涌的气势,同时还会提到叠词的运用,仿佛鼓声回荡在空际。我就势引导学生以手为鼓槌、以桌为鼓面,用“发狠的、忘情的、没命的“力气压着”“隆隆隆隆”的鼓点朗诵这段文字,语调高亢、欢快、充满活力,感受安塞腰鼓的气势与生机。

  3、“使人想起:日落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 在这里我设计了一个“你想起了什么”的问题,让同学们充分地发挥想象和联想的能力,展开思想的翅膀,学生可能会想到一些场面壮大的场景,如:举国欢庆春节、战场上擂鼓鸣金的场面等。

  4、“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 这里学生会说出这句话的斩钉截铁的语气。我会指导他试着用铿锵有力、高亢激昂的语气读出来。同时同学生合作朗读9-13段,配以背景音乐。

  环节4、探究质疑,挖掘主旨

  理解相关语句的内涵是本文的教学难点、这个问题解决了,文章的主旨也就会清晰起来,教学难点也就突破了。结合上面环节,学生会提出质疑:

  1、“晦暗了又明晰”是什么意思?

  2、“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什么?

  我及时用多媒体展示相关背景资料。

  正如古人所说:“学成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创新的起点,是思维的火花,是进步的阶梯。更是成功的关键!让每一个学生结合背景资料自由、充分的发挥见解,从而得出本文主旨:

  歌颂生生不息、奋发向上、斗志昂扬、热情奔放的黄土精神,而这也恰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在特质。

  完成教学难点后,为了升华主题,我设计了让学生再次齐声配乐朗读“愈捶愈烈……”段落,让学生再次置身于雄浑壮阔的情境里去。使他们受到了情感熏陶,享受到了审美乐趣。

  环节5、延伸感悟

  听了、读了、品了安塞腰鼓所展现出来的奋发向上,斗志昂扬的精神面貌,学生们联系自身,从中有何收获?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关注社会、关注自我发展。

  我播放铿锵有力的鼓声,配着学生的发言。在磅礴雄浑的音乐中结束本课。

  环节6、作业布置

  搜集身边的民间艺术,说说他们的由来和特征。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关注身边社会人和事。

  这样的作业布置加深了学生对民间艺术的感悟,从而又丰富了知识结构。

  六、板书设计

  根据以上教学过程,我设计了板书。他全面而简明地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同时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各位评委老师,以上就是我本节课说课的全部内容,如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老师给予批评指正!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5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你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散步》。莫怀戚先生所写的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散步》是义务教育课程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它不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家人散步时互敬互爱、融洽和睦的画卷,更为我们谱写了一曲尊老爱幼的颂歌。相信随着作者一家人散步过后,我们每一位朋友都会陶然沉醉于家的温馨和美之中,也会浸润在血浓于水的暖暖亲情里,更会加倍珍惜我们生命历程中的每一个落日和朝阳。

  一、课标与文本关系:

  《新课标》强调审美体验,注重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用情感和心灵去感受、欣赏、评价文学作品,进而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单元的主题是人生体验。集人性美、情感美、景物美和语言美于一体的《散步》要想在"人生体验"中达到体验人生的目的,就需要学生真正走进文本,用心灵和情感去感受、体悟。

  二、学情分析

  根据课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课的重要目的之一是要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本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由于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的误导,许多学生亲情观念淡薄,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伦理准则,因此需要教师进一步加强教育。

  三、教学目标:

  基于《新课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提高审美情趣;2、合作、探究、揣摩关键词句的含义,并通过指导朗读,品味语言美。3、培养尊老爱幼的高尚美德,感悟亲情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那么,如何将目标转化成现实?这就要看重难点的准确定位了。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青少年思想不成熟,易受不良因素的影响,较难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意识。同时散文诗意的语言更是令人咀嚼不已、玩味无穷。因此,我把教学重点确定为:

  重点:

  (1)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感悟亲情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2)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的美;

  难点:

  理解具有象征意义的最后一句话。

  那么,采用什么方法将重点化解到教学中,又如何引领学生寻找解除难点这一杂症的灵丹妙药就成了目前的当务之急。法宝就在下面的教法和学法这一环节中。

  五、教法和学法

  1、教法:以朗读及朗读指导为经,以引导学生感悟、品味、讨论、探究为纬。经纬交织的方法。

  2、学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抓关键语句,深入思索,反复品味,加深感悟,提升感情。

  教法和学法这把双刃剑怎样才能游刃有余地在课堂这块阵地上发挥威力呢?重难点这两种溶质又如何充分溶解在教学过程这一溶剂中,变成营养丰富的溶液被学生吸收继而实现教学目标呢?这就要看下面的环节——教学过程的实施了。

  六、教学过程

  (一)、在轻音乐伴奏下激情导入

  有一种水,能让你喝醉,这种水叫作母爱,因为母爱如水。有一座山,能让你坚韧,这座山叫作父爱,因为父爱如山。我们的父母在艰辛和苦难里繁衍生息,才有了我们的幸福与安宁。如今,他们老了,孱弱的双肩担不起重负,今天,就让我们搀扶着他们走进暖暖的春日,去进行一次心灵的散步。

  (二)、教学目标(前面已经说过这里不再重复)(三)、读文生情整体感知

  1、配乐朗读,(课件显示朗读要求):

  a、把握感情基调欢愉而深沉

  b、朗读的语气:温和亲切中含庄重

  c、朗读的语调:*稳、深沉、抒情

  d、朗读的语速:中速略舒缓

  (看到大家深情的朗读,我也仿佛沉浸在亲情的世界里,我想大家一定感知了许多道理,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下面两个问题。)思考:

  (1)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

  (2)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2、反馈、点评、小结:(1)我们一家四人、在春天的田野里、散步。

  (2)归结为"和美"(板书)

  (下面就让我们把自己也融入这样一个"和美"的家庭,去感悟他们美丽的心灵。讨论)(四)、研读入境合作讨论

  1、展示:(1)在整个散步过程中,你最欣赏谁的表现?理由是?(小组口头)(2)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到底谁说了算?(班上书面)2、划分4人小组、要求:①个人见解独到、精彩,每人欣赏一个人。

  ②小组观点一致:中心、补充、记录、发言代表3、小组讨论,教师参与,点评讨论情况。

  4、反馈、小结。

  (1)检查一个小组:对四人的欣赏、理由。

  (2)不存在谁的权利最大,"和美"的家庭是由尊老爱幼的亲情链组成的。

  5、补充名人的话:培根说(展示)一个外国人如此欣赏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作为一个*人就更应坚持和发扬)培养民族自豪感情。

  (这是一篇短玲珑剔透、小精悍的叙事散文,但在写景上也别具特色。)

  (五)、涵泳入理品味探究(默、朗结合,品味意境)1、思考:①文章哪几个段落有写景的片段?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②第4段:田野、新绿、嫩芽、冬水

  第7段:菜花、桑树、鱼塘("粼、鳞"、)

  2、思考:①从你更喜欢片段中?感悟到了什么样的意境和哲理?

  ②男、女朗读,品味

  ③第4段:意境:蓬勃的生机——哲理:珍爱生命第7段:意境:春天的召唤——哲理:热爱生活、。

  (我们品味了本文生机蓬勃的意境美,下面我们来揣摩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美。)

  (六)、赏读入心拓展运用

  1、展示"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猜猜老师喜欢它原因?

  2、反馈、形式:形式对称,音韵和谐,相映成趣,清新淡雅。

  内容:生生不息(如果我们写作增添亮色)

  3、这样的句子在文中还有很多,请画出来(每组看两段,找到一句即可举手)4、深情赏读:领读—跟读,评价。

  当我们闭上眼睛,一幅幅感人的画面便呈现在我们面前,()是谁在日落昏黄时,倚在窗前焦急地盼我们归家,又是谁在我们出门时,仔细叮咛;当然是我们的父母。

  5、仿写:"爸爸妈妈是_______;我是______."

  ("和美"的家需要我们用心去经营,需要我们用责任去支撑。)6、朗读最后一段,感悟最后一句的含义。

  7、反馈、小结:以轻衬重,体现了作者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再读)(多媒体低音播放《让爱住我家》歌曲,进入下一环节)

  (七)、凝神细想,独抒性灵

  为了学以致用,练*对称句式的写法,也为了借助文本激发学生与心灵对话,与生活对话,所以设计了这样一道题:

  请以"爱"、"家"或"亲情"为开头写一组对称的比喻句。

  设计中考虑到学生的学情和语文基础的差异,我设计了下面的几个开头,让抒写有困难的.学生采用仿句的形式续写,能仿写多少就写多少;基础好的学生自己另辟蹊径写,然后交流。

  ①亲情是饥肠辘辘时的一碗米饭,……②亲情是爸爸严厉的批评与责骂,……①如久旱后的一场甘霖,……②爱如沙漠中的一泓清泉,……①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②家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用责任来担当;……在音乐的激荡下,学生尘封已久的记忆犹如洪水般一泄如注,思绪也随之荡漾开来,*日里被忽略的小事此刻都变成了爱的源泉,在汩汩流淌在每一位同学的心田。于是下笔如有神助。

  (八)、教学小结:

  (继续低音播放《让爱住我家》,教师寄语。

  亲情不单靠今天课堂上片刻的时间来体会,

  它更需要我们用一生的光阴来感悟。

  亲情不单是父母无条件的付出,

  它更应该是儿女们无言的回报。

  让我们的家永远洋溢着亲情,让我们的家永远充满爱!

  (九)、课后作业:(父亲的故事过渡)

  1、为你的长辈做一件你力所能及的事(如"洗脚"、"洗衣"、"梳头"等)2、将这一过程及感受写成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七、板书设计:

  板书的设计主要让学生对一堂课的结构和内容有更直观的认识,帮助学生理清课堂教学内容,由最初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阶段。

  好了,我的说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6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九课《观舞记》。我的说课分为七个板块:(出示幻灯片)

  第一板块

  (播放多媒体)本课我确定了三个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

  第四单元是以文化艺术为主题,如《社戏》中的乡村戏剧;《口技》中的民间传统艺术;《竹影》中的'绘画艺术;《观舞记》、《安塞腰鼓》中舞蹈艺术。本课《观舞记》具有非常强烈的民族文化气息,表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作者冰心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来表现舞台艺术,尽可能地把视觉形象转化为语言形象,使读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七年级学生实际认知水*和参与能力基础,联系现实生活。我把更多的自由想象空间留给学生,使学生可以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第二板块: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感知体会,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理念:“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培养语感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阅读分析,披文而入情,深入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在含义,充分感受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我确立本文的教学重点为:

  本文对舞蹈艺术的描写优美生动。

  第三板块

  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本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分析”的教学思想;结合本课的文化背景、高超的语言技巧及写作的特色,我确定的教学方法是“以朗读法为主,点拨法、多媒体演示法为辅”,(播放多媒体)

  我之所以确定以“朗读法为主”的原因是朗诵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义的活动,是把文字符号转化成声音,直接感受语言,揣摩作者蕴含的情趣和意念,充分感知课文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境等,使课文内容主体化,想象化,进而对文章内容产生真切敏锐的感受,即“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第四板块

  我认为: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交给学生学*的方法。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播放多媒体)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朗读法:指导学生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探究优美的语言。

  第五板块

  多媒体辅助教学(播放多媒体)

  多媒体辅助教学主要目的在于营造一种艺术的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将文字转换为画面,更加直观的、形象的理解课文。

  第六板块

  新课程之所以“新”,不仅体现在教材的开放性和弹性,新型的学*方式、师生关系等方面,更体现在评价方面。评价需要教师有一双“爱”的眼睛,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需要在心里装着所有学生,激励他们不断进步,鼓励他们健康成长。本课时的教学我采用两种评价方式:

  1.教学语言梯度评价:针对学生的不同程度的回答,作出相应的评价。使用“读得真好听,老师要感谢你的爸爸妈妈给了你一副好嗓子,不过要是加上表情就更加能传情达意了,不信,你试一试!”“我看到了大家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等等有梯度的语言进行评价。

  2.师生互动行为评价:采用鼓掌方式或学生充当“小老师”来评议。

  第七板块

  “精导妙引——整体感知——研讨赏析——拓展延伸”。

  我之所以这样确立,是因为我一直都信奉的这样的一句话:“一棵树苗,或生长在荒凉的沙漠,或生长在茫茫盐碱地,或栽种在肥沃的土壤,不同的地域会出现不同的结果。”我们的学生就犹如是树苗,我们的课堂就犹如是培育树苗的地域,而只有民主的、和谐氛围才是学生积极学*,努力思考,顺利实现学*目标的土壤。

  (一)精导妙引

  (播放多媒体)(4分钟)

  现场情景展示:教师多媒体放错,尴尬万分的say“sorry”,立刻神情紧张的纠正,

  没想到却频频的出错。

  恢复正常说:“其实刚才是我为同学们特设的一个现场情景,”(播放多媒体)要求学生用口头语言对刚才的情景进行描述。

  目的在于为了让学生在体会并学*冰心描写舞蹈艺术语言优美,先行演练,而后在学*课文的过程中,他们会自主地将自己口述的语言与冰心的语言进行比较,以达到更好的体会优美语言的目的。

  (展示课题,学生简介作者,教师补充。)

  二.整体感知。(10分钟)

  初读课文,谈谈初读体验。

  这部分要明确:飞动的“美”。

  具体体现在:服饰、动作、眼神、表情……

  (在学生归纳之后,多媒体放映印度的婆罗多舞)

  三.研讨赏析(11—1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勾划出自己认为写的精妙的句、段,以着重号“△”标出,细心品味、大声朗读并加以积累。提示学生在选择语段旁就“感情、语气、语速、轻重”等方面作文字或符号的标注。

  学生先在小组中进行合作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了解本文的形式特点)

  四、拓展延伸(8--10分钟)

  欣赏杨丽萍的《雀之灵》。要求学*冰心奶奶用优美的词语来表现自己所看到和想到的,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字都行。谁先写好,谁就优先展示他的劳动成果。

  目的有二:一是激起学生练笔的兴趣,二是提供一种容易模仿的模式,放飞学生想象。之后全班交流,鼓励和肯定大胆新奇的想象。

  五.结束语。(1分钟)

  作者多处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多角度描绘了卡拉马姐妹二人精湛的舞艺,这舞蹈是心灵之舞,而这“心灵之舞”又植根于本民族深远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希望同学们细细品味,多渠道的去接触、吸收、借鉴优秀的外国文化,从中得到精神的滋养。同时也要学*大师高超的语言技巧,去描述生活中精彩的画面。

  最后,老师衷心的祝愿每位同学每天都如这舞蹈一样活的精彩。

  说课结束语:

  “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教学应是师生共同理解、共同感悟、共同建构、共同发展的“双赢”活动,师生自然地结为一个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学*共同体。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如有不当敬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7

各位老师:

  大家好,非常荣幸今天能跟各位老师做教学上的交流,因为我们一直接触的是人教版的课本,对河大版的课本只是在评优课时接触到一些,所以在这里,只是就《四季交响曲》一课,把我备课时的一些心得向大家作一汇报,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一、课程设计指导思想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而对于语文素养课标解释道:“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着力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综合能力。想要达到这个目的,每一课就要制订相应的学*目标。《课标》中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作为新课程的实验教材,冀教版教材吸收了*年来语文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成果,在阅读、写作方面的安排体现了新的语文教育观。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和要求,它致力于从三维目标上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我拿到教材之后,发现其中的确有不少新的东西,完全按照以前的模式来上就很难体现实验教材的价值。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认为这堂课的设计思想应该是从文本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充分的感受文本,调动积累,联系生活,生成并交流对文本的独到的感悟。此外,语文课堂上应该有朗朗读书声、热烈的讨论声,有思考和积极发言的时间和机会。

  二、内容分析

  第四单元属于散文单元,其中有两篇著名的散文《春》与《济南的冬天》,这两篇文章更多的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对自然的喜爱和抒发人生的感悟,《四季交响曲》是第四单元的第四篇文章,本文选自作者的散文集《心灵的笔记》。这是一篇歌咏大自然的散文作品,作者用自己的一双慧眼努力发现大自然四季容颜的变化,并用深刻的笔触抒写了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无论在语言形式,还是思想意境,都称得上一篇赏心悦目的佳作。但与以上两篇不同的是,作者的描写重点并没有放在四季各自不同的季节特征上,作者曾在本文的创作谈中说她写这篇文章是“用自己的目光去看待大自然……努力发现它们在不同季节的细微变化,并用自己的心灵与自然对话。”其对话的目的也就是“托物言志”。因此,理解作者的感情和人生信念,是掌握课文内容的关键。作者一向“崇尚真诚、善良、勇敢的品质崇尚拼搏、奉献的精神,对现实生活中的投机钻营者、自私自利者……抱着一种鄙弃的态度”。而七年级学生由于生活阅历、思想认识等诸多方面的局限,对于本文主题的理解和把握不能深透到位。那么,先让学生理解了作者写作本文的思想基础,也就不难理解作品中透视出的社会的发展与变革,更不难理解其间蕴含的作者对人生及生命价值的特有感悟。解决了上述问题,学生就能理解本文颂扬美德,抨击陋*的主旋律。

  因此,我是这样确定该课文的学*目标的:

  知识与技能:学*本文景物描写中蕴含深刻哲理的写作手法,学*将景观人格化、形象化的诗一般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鉴赏能力、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赏析诗一般的语言;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作者对社会陋*的批判,对公*、公正、无私、善良、坦诚、拼搏等美德的热烈追求。

  三、学情分析

  这个阶段的学生刚由小学升入初中,朗读能力、阅读能力都不是很强,对抒情的哲理散文往往缺乏深刻的体会,对所谓“托物言志”概念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表层。针对这些实际情况,我主要从朗读入手,利用不同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在不断的“读”中逐步加深对“美”的体验,逐步感受四季中蕴含的哲理。在调动起学生积极情感的同时,引导学生赏析文章的美,品味写景的方法,以期让学生有所收获。

  这样一番分析之后,就形成了《四季交响曲》一课的具体教学方案,整个教学过程包括:导入、铺垫、品析、总结等环节。下面就其中重点的环节谈谈自己的设计思路。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人说,季节就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春是一个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夏是一个热情率直的小伙子,秋是稳重的中年人,成熟丰厚,冬则是亲善长者,端庄肃穆。女作家杨林勃用她清新优美的笔调向我们抒写了她对四季独特的感受,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的四季世界。

  思路:我的导语设计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下文品析四季形象作铺垫;二是使学生感受到四季不仅仅是自然现象,其中的深意也和我们的社会息息相关。导语形式很简单。在这里我想说的是,有的老师很看重导入语的设计,的确,精美的导入除了具有引入过渡的工具的作用外,还应该承载一定量的思想文化。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能让学生将之与课文内容对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激发学生的学*热情,开拓学生视野和思维。但相对于一篇课文而言,导入只是第一步,不能因为导语的效果而把相当的精力放在此,而忽略了对文本的研读。其实,干净简洁的导入开门见山,既能顺利过渡,又能节省时间,在*时的上课过程中可能更为实用。

  (二)教学结构的处理安排

  1.整个课程的安排采用了“板块式”的形式。

  第一板块:教学铺垫——字词积累

  饕餮 蛰伏 滥竽

  情愫 请柬 桑葚

  思路:这些是学生容易读错和理解上有困难的词。要使学生能够正确的理解文意,理解词义是关键,还要会读。所以字词的积累是赏析文章的前提,是学生积累语言,丰富语言的重要过程。这个过程不能省略。我觉得,在课堂上,不但让学生会识字,还要大声的朗读出来,这样学生的印象会更深刻。

  第二板块

  品读——整体感知、细节赏析

  思路:这是课堂讲授的主体部分,目的是通过反复的朗读,针对性的赏析,解决本课的教学重点,达到预先设定的教学目的。这个大板块中又分为三个小板块

  四季向我们走来——整体感知

  我们感悟了四季——美文赏析

  用心发现生活——拓展练*

  思路:基本的思想是“读——品——悟”的模式,以读带品,拓展训练,既是对文章内容的总结,也是对学生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的一个训练。“读”贯穿于始终。这个目的在讲课时基本达到了。

  第三板块

  总结

  思路:关于文中内容及知识点的总结实际已在第二板块中得到了解决,在这里是表达教师自己对大家的期望,为情感教育作结。

  关于“板块式”教学法

  我想跟大家交流一下我对“板块式”教学的一点想法。

  什么是“板块式”呢?板块式教学法是针对一节课,一篇课文而言的。把课文按照各个不同部分,分成几个“块”状的教学内容进行备课。这是为了授课时灵活使用而设定的。换种说法,也可以说它是一种教学设计的模式,或者说是一种教学设计的手法。

  我之所以采用它是因为考虑到“板块式”教学的几个优点,

  1.使课堂教学有序进行。其课堂教学结构清晰的表现为“一步一步地向前走”,课堂教学内容明显的表现为“一块一块的来落实”,将全课的教学板块连缀起来看,呈现出一种层进式的教学造型。

  2.由于教学中的每一个板块都着眼于解决教学内容的某一角度、某一侧面的问题,于是每个板块就是一种半独立的“小课”或叫“微型课”,这就需要精心地研读教材,优化、整合课文内容,提炼出可供进行教学的内容板块,提高课堂的授课效率。

  3.由于“板块”的出现,就需要考虑板块的切分与连缀,考虑板块之间的过渡与照应,考虑板块组合的科学性与艺术性,这就改变了常规的备课思路,让学生充分的占有时间,真正的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为实践活动的主体。

  板块式的教学思路由于有“板块”的划分有时会显得过于齐整、过于刚劲而不够柔和,也可以采用一些方法对其进行改进,可以淡化板块意识而操作手法大致不变,如运用艺术的穿插手法来自然的形成板块,如用文学性、情景性的语言来美化板块的命名等等。如:可以把板块设计为:积累、品读、感悟,也可以设计为学*活动一、学*活动二等等,比如我识字的板块的名称为“教学铺垫”,而从整篇文章来讲,文章语言优美含蓄,犹如一首动听的乐章。我在设计时,就把自己的整堂课看作一首乐章,所以板块就命名为“乐章”,这样可以使学生更细致的体会全文流畅的结构,以美的眼光来欣赏本文。

  这种形式也是余映潮老师的一个独创。给各位老师再举一个例子。

  课文:《紫藤萝瀑布》

  设计理念:美文需要美教。用“美”来结构全文的教学过程。大致过程是一一品味花之美,情之美,意之美。

  教学内容之一:学*积累

  1.作者简介。

  2.切进课文中"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这句话,简介作者写作本文的特殊背景。

  教学内容之二:认识课文

  听读课文,认读文中的生字,朗读课文。

  请同学们叙说自己的初读感受, 话题:你认为这篇课文是一篇什么样的课文。

  教学内容之三:品味文中的花之美

  1.同学们选读课文,自由朗读文中描写花之美的句段。

  2.话题讨论:说说自己品味到的描写花之美的句段并用朗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体味。

  教学内容之四:品味文中的情之美

  请同学们紧扣文中的字词句,体味作者在文中抒发的真挚情感。

  教学内容之五:晶昧文中的意之美

  教师指出,所谓"意",在这儿指文章中的"意味",即文章中意趣与情味,文章中让人觉得意味深长的地方。

  教学内容之六:课堂学*小结

  2.指导朗读,读出“味道”。

  古人说:三分文章七分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中学语文教材荟萃了诸多名篇佳作,其中有众多颇具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寄寓着各种撼人心魄的情愫意绪。它的美,不是单凭老师的分析、讲解学生能获得的。洪镇涛曾说:“读,是语文课的第一教学法,抓住了‘读’,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要领”。“操千曲而后知音,观千剑然后识器。”应在读中让学生从审美对象中获得美感,增强审美情趣,陶冶高雅情操。语文新课标的阶段目标第四学段(7-9年级)中指出:学生要“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注意加强对学生*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四季交响曲》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文章,语言凝练、隽永。是朗读的好材料。所以,在课上我非常重视学生的朗读。

  1。用“读”贯穿全文,形式多样。我在第一个板块中主要通过读的方来让学生初步感知四季的形象。形式有齐读、分组读、个人读等等。如:

  师:结合老师的提示,请你深入的认识我们的四季朋友,做出小结,并把相关的段落有感情的读出来。

  此外,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朗读的热情,我在阅读方式上也进行了小小的改变——变换人称。例如:

  冬天来了,带着冰刀,带着雪箭,带着威风凛凛的气势闯入了这个世界。冬天来了,万物都经受着一场严峻的考验。面对这场考验,世间的一切都在急剧地变化着。天上的星星重新组合起队形了;地上的山峰换上一副刚毅的面容了;树木的家族为节省开支甩掉豪华的服饰了;林中的野兽们不敢坐享其成,渐渐闭起饕餮之口了;小小的虫蛇们怕掉了队么?都蛰伏起来,积蓄着能量,去构筑明年辉煌的梦了。

  把文中的“冬天”改为“我”,学生以“我”的口吻铿锵的读着冬的严肃,仿佛自己就是这样一个严肃的法官,切身体会文中蕴含的哲理,效果还是不错的。

  在进行第二个小板块的教学时,学生进行美句赏析,我的要求是必须有感情的读出来,整体下来,学生读的时间非常多,应该说很好的理解了文章。

  2。加强指导,提高朗读质量。

  在学生朗读时,我强调要注意重音与节奏,并请学生进行示范朗读,效果不错,课堂气氛有了一个小小的高潮。如:

  夏天来了,是槐树花儿告诉我的,它赠我一串串洁白的珍珠;夏天来了,是紫红的桑葚告诉我的,它点染我一腔多彩的情愫。

  关于朗读

  关于这个环节,我有一些小的感悟。

  1.课堂上应该有教师的范读。随着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许多老师喜欢用名家名人的表演性朗读替代自己的范读。固然,多媒体上的朗读,普通话比较标准,朗读技巧比较娴熟,而且还常常配以色彩鲜艳夺目的画面,优美的音乐,似乎课堂的氛围更浓烈一些。但其实,它远远不如教师音色也许并不美发音也许并不标准的朗读亲切,真实,对学生的感染力影响力更大。曾听过余映潮老师的一节《三峡》示范课,给我印象深刻的是余老师范读课文时,抑扬顿挫,和风细雨,缓缓道来,真是一种美的享受。但余老师说他为了用普通话朗读,是下了一番功夫的。高声朗读成功后,他又练更难得低声朗读。在他的课上,学生总会像模像样的模仿他的朗读,去感受文字的美。在讲该课时,我担心时间的紧迫,没有范读,只是稍作点拨,但我发现学生的朗读还是停留在小学生一字一句拖长声音朗读的方式上,影响了朗读的效果。

  2.通过朗读让学生更好的接触文本,方式要多变,以提高学生读的兴趣。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对于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来说,语文课的朗读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创造能力相对比较弱一些,可他们的形象思维和模仿能力却要强得多,他们对课文内容、写作技巧等的学*还未产生很大的兴趣,却很热衷于朗读,对磁带的语调、教师的表情模仿得快、准。因此,初中的语文教学,朗读是必可少的。教材中的教读课、自读课都应不同程度的过好朗读关。学生可以通过朗读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和意味,既能受到熏陶感染,又能锻炼用语音描绘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以致能提高听、说和写作水*,加大语文为生活服务的力度。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朗读,检阅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感情倾向、认识水*和运用程度。读的方式,老师们可以依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情形的不同而有所选择有所变化。为的是努力让学生保持朗读的积极性。

  有一段时间,为了赶进度,节约课堂的时间,我总是把读课文的环节放在课下,让学生以预*的方式来解决,更少有朗读指导。有些偷懒的学生自然就不读,这样就造成了有一部分学生对课文内容不熟练,讲课就更不上,更重要的是,缺乏了朗读,就缺乏了对文章细致而美好的感悟,久而久之,学生审美的神经自然就会迟钝,脑海中留下的只能是对课文简单的分析和肢解之后的枯燥。

  3.注重朗读方法的指导。朗读教学的设计可以从重音、停顿、强调、语速等方面进行指导。仍拿余映潮老师的朗读指导做例子。他在讲《三峡》一课时,提出三个在读时应注意的问题,读好“领起”词的短暂拖音;读好四字词语的节拍;读好特别之处的顿音。在他的指导下,学生再读效果果然有了很大的改变。如:

  读好“领起”词的短暂拖音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至于/夏水襄陵 或/王命急宣 有时/朝发白帝

  虽/乘奔御风 则/素湍绿潭?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

  读好四字词语的节拍

  如:*/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读好特别之处的顿音

  如:清/荣/峻/茂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一篇文章这样读下来,非常漂亮。

  3.“主问题”的设置

  关于“主问题”

  在传统阅读教学中,字词的积累,标点、语法、修辞等的分析,文学以及文化常识的识记等等,繁琐、细碎、杂乱。有些课堂教学中,教师就某个重要的语段就能列举几个或十几个问题,知识点“沙化”现象严重。由于这样的教学大多带有静止、孤立等弊端,其着眼点往往不能牵一“练”而动全“篇”,缺少指向与渗透文章的“合力”。

  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这些过多、过细、过浅、过滥的提问而言的,就是指“主干问题”,它在课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能起主导作用、支撑作用,能让学生真正进行整体性阅读,从而提升学生的发展性学力。余映潮老师认为,“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立意高远的有质量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和粘合剂,在教学中呈现着“以一当十”的力量。

  如果一节课中分层次的出现几次“主问题”,那么就必然能形成几个教学的“板块”,这又使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深刻的变化。如:

  在讲课时,每一个板块我也尝试采用了这种办法,

  以“四季档案”的“主问题”来体会四季的特点,为理解文章解释的哲理打基础;第二板块以“请你从内容、修辞、用词上对文中的美句谈出自己的看法。”的“主问题”把握文章的语言。第三板块以“从下列词中任选一词,写一段话,表达思想感情”的思路让学生模仿,进行拓展。

  这样就避免了课堂繁琐的一问一答的形式,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来对文本进行较为细致的思考。说实在的,我的设计并非完全意义上的“主问题”,这只是一个尝试, “主问题”运用得好,在课文教学的初读阶段,可牵动对全篇课文的深刻理解;在课文教学的进行阶段,可形成明晰的课堂教学思路,形成学生呈主体性参与的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在深化阶段,可激发思考,引发讨论,深化理解,强化创造,形成波澜,酿造课堂教学的高潮。

  “主问题”的设计角度可从着眼于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分析课文、欣赏课文、探究课文的角度来进行,也可从多元的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多侧面地分析人物*惯形象、多角度的品析文中的美点妙处、多板块的积累文中的语言材料、多手法的对课文内容进行“再表达”的角度来设计。

  下面,用一个完整的教学构想来具体表现上述说法:

  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

  创意:以跳读为基础,设计三个“主问题”,用“自助”“探究”的形式,从不同的角度实现对课文的整体与读教学。

  1.请你用一则日记的形式记叙毕业典礼的经过。

  2.你对文中英子的父亲了解多少?结合课文的记叙说说你的印象。

  3.你认为爸爸对英子的影响有哪些?如果你是英子,你会对爸爸说什么?

  4.美文赏读

  作者杨林勃是个诗人,她的诗朴实秀丽,富有意境与哲理,在国内诗坛有一定的影响。人说诗文不分家,诗人出身的她写起散文来,自然别具一格。她把诗的意境与语言带入散文。她用抒情的笔法去叙事,用形象的语言去状物,因此作品中就有了诗的感应,诗的联想,诗的激情。它不但用凝练的语言描摹四季景物的变化,而且又含蓄的触摸到社会与灵魂的多个层面,充满哲思,撼人心惊,诗意盎然,意蕴深远。

  鉴于七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过深刻的分析只能让学生一头雾水,于是我适当降低了难度,以读带析,从学生接触过的分析用词、修辞方法入手,并结合课后设置的练*来体会语言凝练含蓄的特点。并给出一定的语言模式,目的也是降低难度。

  (1)赏析词句

  请你从内容、修辞、用词上对文中的美句谈出自己的看法。

  我认为, (句、词)美,因为 。

  学生选取的内容还是比较广泛的。如:

  冬天来了,带着冰刀,带着雪箭,带着威风凛凛的气势闯入了这个世界。——修辞:拟人、排比,写出天寒水冷,万物肃杀的景象。

  圆圆的果实,圆圆的豆谷,仿佛给这一年画上一个个圆满的句号。——用词:“园园、圆满、一年,一个个”描摹形象,限制范围,突出特点。

  她带来生命,复活了香花也复活了毒草;她带来了音乐,唤醒了沉寂也生出噪乱;她捧出了绿色,画出了明媚也增长了阴影;她赐予了温暖,创造了舒适也生出了困倦。——对比的手法,写春天的无私善良

  在分析的过程中,学生找出的句子要带感情地去读,一是强化朗读意识,二可以通过带感情的朗读,使学生更好的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

  (2)学生赞辞是在原文基础上的总结,在总结的过程中要对所学的内容做一梳理,又要有自己的感悟,既是对理解文章主题的的升华,又是一次练笔的。事先给出例句,便于学生模仿,也降低了难度。

  把心中的赞词献给你钟爱的季节。

  我喜欢你, ,因为 。

  (3)音乐的加入。

  马克思说:“只有音乐才唤醒人的艺术感觉。”自古以来文学与音乐就有着难解之缘,优美的音乐流入语文课堂,在营造了美的意境的同时,加深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审美的鉴赏离不开想象,阅读文学作品,往往容易禁锢在文字里,但在音乐所展现的虚渺空灵的世界里,人们的想象可以自由驰骋,思维更具发散性。

  这个环节的目的是把学生带入到美的情境中,使学生深入的体会美、感悟美,进而感受美的境界。通过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的目的。

  五、教后反思

  作为一节公开课,我努力发挥自己授课的特长,

  1.从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考虑到他们对文章中揭示的人生哲理不能透彻的理解,从欣赏的角度年入手,降低难度。

  2.以读为主,各种朗读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反复的诵读中体味情感。

  3.形式上力求有一定的个性化的设计,不希望落入俗套。

  4。在时间的安排上,我很注意张弛有度的设计,其实,一堂课的节奏就比如一篇生动的小说,也有开端、发展、高潮与结局,如果把每个板块看成是其中的一部分的话,导入1分钟,字词4分钟,整体感悟朗读12分钟,品析20分钟,拓展5分钟,总结1分钟。有铺垫,也有高潮。我也在尝试着使自己的课上得有波澜。

  关于备课

  在这里我还想说几点关于备课的感悟。

  1.*时多看书,多学*,多积累

  上完一堂课下来,我觉得最累的阶段不是讲课,而是调动自己的积累备课的过程。我越来越感受到了*时积累的重要性。“书到用时方恨少”,我没有教过冀教版的教材,对于这篇文章的了解更少,脑海中似乎根本无“米”下锅。时间紧迫,我感到了上课时从没有的紧张感。

  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似乎越来越不太关于于*时的积累,一个旧教案,一本参考书,成了我备课的全部,更在*时以班主任工作忙为借口而懒得仔细备课了。余映潮老师的讲学给了我很大的震撼。与老师示意教研员的身份,在50岁时才登上讲台的。在这之前,他写下了《中学语文教案品评100篇》广泛接触各种不同的课堂创意,他自己定了许多教育专刊,每一篇文章都作了详细的笔记,其间又发表了中学语文教学教研各类文章*千篇。“厚积”才能“薄发”,多年的积累使余老师信心十足地登上讲台,独创了“板块式”教学思路和“主问题”设置的教学实践。而上课备课都是他在自己业余的时间完成的。

  余老师说:“走向成功的重要前提是占有时间,勤奋学*;发展自己的基本要求是钻研教学,突破专题。”“语文教师的第一‘课外’阅读是语文专业报刊,语文教师的第一科研能力是提炼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在课堂上怎样指导学生脑力劳动时说“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10倍、多20倍,以便能够应付自如的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挑选出最重要的来讲。如果我知道的东西比我教给学生的东西多20倍,那么我在课堂上的思想和语言就不知不觉地是针对学生而产生的”。在谈到教师的教育素养时又说:“为什么教师要懂得那些课堂上并不学*的东西以及那些跟中学所学的教材没有直接联系的东西呢?这是因为:关于学校教学大纲的知识对于教师来说,应当只是他的知识视野中的起码常识。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的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一个教师如果在备课时没有充分拓展自己的视野,而只是对单个文本的内容、课堂教学形式、媒体的选用等孜孜以求,就如同将房子建在沙滩上一样,无论房子的样式多么别致,房子的装修多么精美,都不是一间好房子。

  选入课本中的内容如同海面上的冰山,只有八分之一凸现在水面上,如果想了解这八分之一就需要了解水下更多的部分。不仅需要对教材和教参做深入细致的研读,而其需要自觉地广泛涉猎有关的知识,像海绵吸水一样吸取有用的信息,增加一些可以称为“背景”的东西,并把这些东西进行内化,变成对教学有用的东西,这样,文本在学生眼前就不再是孤立出现的一株植物,而是有着深蓝色天空做映衬的一幅图画。

  这就需要我们静下心来,好好做一些事情。余老师说:“做珍惜时间的人,做严谨谦逊的人,做勤劳刻苦的人,做热情善良的人,做胸怀大度的人,作坚持不懈的人。”

  2.吃透课本,创意设计

  余老师说:“语文教师的任务,是把教材读‘厚’,把教材教‘薄’”,我们能否图利《教参》,脱离网络的拷贝,精心钻研课本,拿出自己的创意呢?

  记得曾有机会在一所学校里听三位教师教这篇课文,都是按着盼春、绘春、赞春的顺序里清理文章思路,都是按照顺序用了五幅图概括绘春部分的具体内容,虽然教师不同,学生不同,教法几乎完全相同,很难看出那位教师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听完课后,我曾有过一个假想:如果没有《教学参考书》,三位教师都去独立的处理教材,设计教学方案,恐怕就不会出现那么多的“相同”。毕竟每一个人阅读教材后的感受存在着差异,毕竟每一个人处理教材的能力有高下之分。而“差异”和“高下”正是产生教学多样化的条件,事实本该如此。现在,因为大家都按照《教学参考书》上课,教师们对教材的独特体验和感受没有在教学中反映出来,他们所做的只是《教学参考是》代言人的工作。这种现象,不是偶然的,是较为普遍存在、大家都*以为常了的“不正常”。

  固然,《教学参考书》有它的积极作用,诸如提供一些背景材料、研究资料、教学设计等,帮助教师拓展视野,开启思路。如果用《教学参考书》取代了教师自己对教材直接的阅读体验,取代了教师自己量力而行地教学设计,那么,就违背了《教学参考书》编写者的初衷。实施新课程后,《教参》的编写有了进一步的改进,资料性的作用加强了,目的就是要引导教师“决定性的战役自己打”。钱梦龙先生指出:“看一位教师是否成熟,主要标志有两条:一条是在教育思想上是不是有明确、一贯的追求,另一条是有没有独立处理教材的能力。”因此,在教学生,我们还真的在这两个方面下一番大的功夫。

  在去年11月份,我校邀请余映潮老师来我校讲学,与老师精巧的课程设计,完美的重点提炼让我们大开眼界。但更令我们震撼的是余老师每一篇课文的备课材料都将*万字,从自己对文种感情的理解,到某句话的含义,甚至细致到对某一个字的理解。余老师都一一作了记录。余老师的每一篇课文都有三种以上的教案设计,他说,在不同的地方讲同一篇课文,我的教案都是不一样的。而一次讲座,他的讲义竟打印了整整73张,特级教师于漪曾在《于漪文集》的自序里写道:“要潜心钻研教材,取得试试用教材带领学生学好语文的主动权。查检资料,独立分析,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从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一篇篇课文反复推敲、研究、把文章的脉络、篇章的构成、语言的运用、作者的思路等等,弄得一清如水,力求使教材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或许是参考资料少的缘故吧,我反而能够集中精神,精心研读文本本身,有了很多新的想法。在准备讲课的时候,我首先做的就是撇开资料,像老师要求学生一样的朗读、默读课文,印象中反复读课文将*百遍,学*目标该如何确立?应该以怎样的方法指导朗读?重点品析新文章的那一点?每考虑一个问题,就要对文章进行一篇系统地研读。就在这一遍遍的“读”的过程中,作者的思路,文章的重点也在我的脑海中渐渐由模糊变得清楚起来。这样的创意一定是自己的。

  以上是我在上课之后的一些感悟,其中有很多不成熟的想法,请各位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8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你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散步》。莫怀戚先生所写的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散步》是义务教育课程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它不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家人散步时互敬互爱、融洽和睦的画卷,更为我们谱写了一曲尊老爱幼的颂歌。相信随着作者一家人散步过后,我们每一位朋友都会陶然沉醉于家的温馨和美之中,也会浸润在血浓于水的暖暖亲情里,更会加倍珍惜我们生命历程中的每一个落日和朝阳。

  一、课标与文本关系:

  《新课标》强调审美体验,注重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用情感和心灵去感受、欣赏、评价文学作品,进而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单元的主题是人生体验。集人性美、情感美、景物美和语言美于一体的《散步》要想在"人生体验"中达到体验人生的目的,就需要学生真正走进文本,用心灵和情感去感受、体悟。

  二、学情分析

  根据课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课的重要目的之一是要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本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由于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的误导,许多学生亲情观念淡薄,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伦理准则,因此需要教师进一步加强教育。

  三、教学目标:

  基于《新课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提高审美情趣;2、合作、探究、揣摩关键词句的含义,并通过指导朗读,品味语言美。3、培养尊老爱幼的高尚美德,感悟亲情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那么,如何将目标转化成现实?这就要看重难点的准确定位了。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青少年思想不成熟,易受不良因素的影响,较难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意识。同时散文诗意的语言更是令人咀嚼不已、玩味无穷。因此,我把教学重点确定为:

  重点:

  (1)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感悟亲情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2)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的美;

  难点:

  理解具有象征意义的最后一句话。

  那么,采用什么方法将重点化解到教学中,又如何引领学生寻找解除难点这一杂症的灵丹妙药就成了目前的当务之急。法宝就在下面的教法和学法这一环节中。

  五、教法和学法

  1、教法:以朗读及朗读指导为经,以引导学生感悟、品味、讨论、探究为纬。经纬交织的方法。

  2、学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抓关键语句,深入思索,反复品味,加深感悟,提升感情。

  教法和学法这把双刃剑怎样才能游刃有余地在课堂这块阵地上发挥威力呢?重难点这两种溶质又如何充分溶解在教学过程这一溶剂中,变成营养丰富的溶液被学生吸收继而实现教学目标呢?这就要看下面的环节——教学过程的实施了。

  六、教学过程

  (一)、在轻音乐伴奏下激情导入

  有一种水,能让你喝醉,这种水叫作母爱,因为母爱如水。有一座山,能让你坚韧,这座山叫作父爱,因为父爱如山。我们的父母在艰辛和苦难里繁衍生息,才有了我们的幸福与安宁。如今,他们老了,孱弱的双肩担不起重负,今天,就让我们搀扶着他们走进暖暖的春日,去进行一次心灵的散步。

  (二)、教学目标(前面已经说过这里不再重复)(三)、读文生情整体感知

  1、配乐朗读,(课件显示朗读要求):

  a、把握感情基调欢愉而深沉

  b、朗读的语气:温和亲切中含庄重

  c、朗读的语调:*稳、深沉、抒情

  d、朗读的语速:中速略舒缓

  (看到大家深情的朗读,我也仿佛沉浸在亲情的世界里,我想大家一定感知了许多道理,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下面两个问题。)思考:

  (1)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

  (2)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2、反馈、点评、小结:(1)我们一家四人、在春天的田野里、散步。

  (2)归结为"和美"(板书)

  (下面就让我们把自己也融入这样一个"和美"的家庭,去感悟他们美丽的心灵。讨论)(四)、研读入境合作讨论

  1、展示:(1)在整个散步过程中,你最欣赏谁的表现?理由是?(小组口头)(2)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到底谁说了算?(班上书面)2、划分4人小组、要求:①个人见解独到、精彩,每人欣赏一个人。

  ②小组观点一致:中心、补充、记录、发言代表3、小组讨论,教师参与,点评讨论情况。

  4、反馈、小结。

  (1)检查一个小组:对四人的欣赏、理由。

  (2)不存在谁的权利最大,"和美"的家庭是由尊老爱幼的亲情链组成的。

  5、补充名人的话:培根说(展示)一个外国人如此欣赏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作为一个*人就更应坚持和发扬)培养民族自豪感情。

  (这是一篇短玲珑剔透、小精悍的叙事散文,但在写景上也别具特色。)

  (五)、涵泳入理品味探究(默、朗结合,品味意境)1、思考:①文章哪几个段落有写景的片段?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②第4段:田野、新绿、嫩芽、冬水

  第7段:菜花、桑树、鱼塘("粼、鳞"、)

  2、思考:①从你更喜欢片段中?感悟到了什么样的意境和哲理?

  ②男、女朗读,品味

  ③第4段:意境:蓬勃的生机——哲理:珍爱生命第7段:意境:春天的召唤——哲理:热爱生活、。

  (我们品味了本文生机蓬勃的意境美,下面我们来揣摩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美。)

  (六)、赏读入心拓展运用

  1、展示"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猜猜老师喜欢它原因?

  2、反馈、形式:形式对称,音韵和谐,相映成趣,清新淡雅。

  内容:生生不息(如果我们写作增添亮色)

  3、这样的句子在文中还有很多,请画出来(每组看两段,找到一句即可举手)4、深情赏读:领读—跟读,评价。

  当我们闭上眼睛,一幅幅感人的画面便呈现在我们面前,()是谁在日落昏黄时,倚在窗前焦急地盼我们归家,又是谁在我们出门时,仔细叮咛;当然是我们的父母。

  5、仿写:"爸爸妈妈是_______;我是______."

  ("和美"的家需要我们用心去经营,需要我们用责任去支撑。)6、朗读最后一段,感悟最后一句的含义。

  7、反馈、小结:以轻衬重,体现了作者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再读)(多媒体低音播放《让爱住我家》歌曲,进入下一环节)

  (七)、凝神细想,独抒性灵

  为了学以致用,练*对称句式的写法,也为了借助文本激发学生与心灵对话,与生活对话,所以设计了这样一道题:

  请以"爱"、"家"或"亲情"为开头写一组对称的比喻句。

  设计中考虑到学生的学情和语文基础的差异,我设计了下面的几个开头,让抒写有困难的学生采用仿句的形式续写,能仿写多少就写多少;基础好的学生自己另辟蹊径写,然后交流。

  ①亲情是饥肠辘辘时的一碗米饭,……②亲情是爸爸严厉的批评与责骂,……①如久旱后的一场甘霖,……②爱如沙漠中的一泓清泉,……①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②家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用责任来担当;……在音乐的激荡下,学生尘封已久的记忆犹如洪水般一泄如注,思绪也随之荡漾开来,*日里被忽略的小事此刻都变成了爱的源泉,在汩汩流淌在每一位同学的心田。于是下笔如有神助。

  (八)、教学小结:

  (继续低音播放《让爱住我家》,教师寄语。

  亲情不单靠今天课堂上片刻的时间来体会,

  它更需要我们用一生的光阴来感悟。

  亲情不单是父母无条件的付出,

  它更应该是儿女们无言的回报。

  让我们的家永远洋溢着亲情,让我们的家永远充满爱!

  (九)、课后作业:(父亲的故事过渡)

  1、为你的长辈做一件你力所能及的事(如"洗脚"、"洗衣"、"梳头"等)2、将这一过程及感受写成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七、板书设计:

  板书的设计主要让学生对一堂课的结构和内容有更直观的认识,帮助学生理清课堂教学内容,由最初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阶段。

  好了,我的说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9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第五单元第二课,本单元的文章采用散文、诗歌、小故事等多种写作形式,描绘了母女情、同学情、母子情、兄弟情等,从而讴歌人世间最真挚的情感——亲情。本单元要求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把握要点,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感受字里行间洋溢的亲情。同时掌握朗读和圈点勾画的读书技巧。本课《羚羊木雕》较之前一课《风筝》显得比较浅显,本篇所写家庭故事贴*学生生活,便于学生理解,文章大量的人物对话,更适合于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但围绕羚羊木雕母女情和同学情发生的矛盾,是非曲直,也需要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感受文章丰富的情感。从而欣赏课文的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

  二、学*对象的分析

  1、学生由小学升入初中正是由少年儿童向青少年过渡时期,她们的世界观、价值观正是有待形成时期。本篇文章价值观念倾向明显,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

  2、学生在阅读中还是为读而读,缺乏阅读的技巧,对阅读中的感受还是被动的接受。为此在教学中,应注重阅读技巧的培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感悟。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揣摩文章的语言,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掌握朗读和圈点勾画等读书方法。

  2、能力目标

  (1)在整体阅读文章的基础上,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倾向。

  (2)在整体把握要点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情感目标:

  通过感悟文章联系生活,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在整体阅读文章的基础上把握要点,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倾向。

  2、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联系自己的生活感悟生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教学策略

  1、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关于同龄人对长大的一段话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如果说一个人的历史要用笔来写的话,那么现在应该是我们从父母手里接过笔自己写的时候了。

  在不知不觉中,我长大了。不再是那个只会听话的小朋友了。在我脑海的深处,有一颗叛逆的种子在萌动。我已有了自己的主见,不再事事听从家长了。

  通过引用同龄人的一段话,激起同学的同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说读课文

  浏览课文,学生就“一个——的木雕”、“一个——的爸爸”、“一个——的妈妈”、“一个——的奶奶”、“一个——的万芳”、“一个——的故事”进行自选话题,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进行说话活动。当同学说完的时候,请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1、训练了学生“说”的能力,并在此过程中初步感知了文章的内容,感知了作者的情感,感知木雕的名贵,爸爸妈妈的逼迫,奶奶的无能为力,万芳的仗义。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注意到了语文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过程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培养了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

  (三)品读课文

  1、默读课文1—15段默读

  课文,标划出体现爸爸、妈妈、我三个人物形象的神态描写。

  1、培养了学生圈点勾画等读书的*惯。

  2、使学生在标话中感受到了爸爸妈妈不同的人物语言体现了人物的不同的性格,同时了解了爸爸妈妈对我的逼迫,描写了我的委屈,使学生感受到了作者对爸爸妈妈的批评。

  2、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1——15段,学生进行评价

  1、由默读到有感情的读,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体会到爸爸妈妈对我的伤害。

  2、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3、速读文章2——6段至结尾,标化心理描写和景物描写的句子,体会“我”的内心世界。

  既加强学生阅读*惯的培养,又使学生深刻的感受到“我”的无奈、委屈、痛苦。爸爸妈妈对我的伤害。

  4、指名读、学生齐读

  加强学生“读”的能力的培养,同时使学生在读中感受作者的倾向。

  (四)探究课文

  1、这件事究竟应该怪谁?展开辩论。

  1、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文中来。

  2、使学生更深刻理解到父母和“我”的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父母非常的重财轻义,而我和万芳之间非常重视友谊。

  3、培养了学生在合作中的团结协作的能力。

  2、讨论:既然羚羊木雕已送给了万芳,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

  1、不限制学生的答案,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2、交给学生处理问题的方法,学会与人沟通。

  小结:

  本文围绕羚羊木雕,写了一场家庭矛盾,赞美真诚无私的友爱,批评重财轻义的思想,呼吁父母要理解尊重孩子纯真的感情;同时也说明我们做事应与人商量,考虑周全些。

  (五)课后作业

  1、与父母一起欣赏这篇小说,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快乐生活。

  2、与父母一起探讨后,合理地改编某一部分的故事情节,并工整地写到小作文本上。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菁华12篇)(扩展3)

——七年级语文《珍珠鸟》说课稿 (菁华3篇)

七年级语文《珍珠鸟》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珍珠鸟》一课是七年级(下)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以人的生存伙伴——动物为内容专题编选课文。这单元的五篇课文都是写动物的佳作,都各自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人与动物”的关系。阅读这五篇课文,不但可以激发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还可以引发对人与动物关系的深入思考。冯骥才写的这篇散文《珍珠鸟》主要写了由于作者对珍珠鸟的悉心照顾和真切关爱,让小鸟由怕人到喜人、*人、亲人、爱人,最后到与人融为一体的经过。通过人与鸟相亲相伴地细腻描写,不仅显示出作家对自然、人生的挚爱之情,而且让人领悟作者“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由衷感慨,并从中感悟到了一份至真至纯的人生哲理,是学生学*的一篇佳作。

  2、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唤醒关爱,联系生活,引发思考,激发学生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的情感。通过阅读、赏鉴,领会作者的情怀,让学生能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充满爱和信赖的理想境界,感受“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含义,以及更深的人生哲理。

  (2)知识和能力目标:积累生动的词语和优美、深刻的语句。提高对散文的整体感知能力,学*散文“以小见大”的写法,撷取身边小事来体验、感悟生活。以读为主,读写结合。进一步强化学生朗读等能力,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思维*惯,注重学*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引导。

  (3)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3教学重点:

  (1)体会人和动物之间充满爱和信赖的理想境界。

  (2)提高对课文的感悟能力及散文的阅读能力。

  4教学难点:对人与动物之间信赖关系的理解。本课的教学难点就是是否能激发学生的情感,触动他们的心灵,体会依赖的基础,及更加深广的意义。

  二、说教法

  关于教法,魏书生老师的一句话对我的启发很大:“真正的阅读是与作者心灵的对话,如果读书的人是正在成长的中学生,而书的作者是民族与世界、人类的大师和巨匠,那么,这样的读书实际上是一个文化传递、精神传递的过程,要能形成作者—教师—学生三者之间对话交流的互动关系。”所以教师应当设法使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保持旺盛的精力和良好的兴趣领会、认同作者的情感、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朗读法和情境教学法的结合,是本节课的主要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是教师充分考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的学*情绪,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本课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可以运用配乐朗读的形式创造出温馨和谐、情意融融的优美情境,激发学生发挥想像和创造性思维,来揣摩理解课文,让他们在欣赏中想象,在想象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另外,在教学设计时,注重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的能力,通过快速阅读筛选关键信息,在自读中上感悟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和基本内容。教学互动流程以“问题”为主线,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愿望,引导学生在自主、互助、合作的学*中互相启发,并获得新的感受。

  三、说学法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中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新《标准》也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可见,学*的基础是自主,而学*的关键也是自主。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学*法,让学生在自读中感知,在合作中领悟,在探究中启迪,阅读、讨论、探究出本课蕴含的哲理。突出重难点,注重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和学*中的独特体验。这种新的学*理念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使之得到不断地强化和训练。针对这篇散文的特点,我认为学生最重要的是学会赏析优美语句和语段。学会赏析语句的基本方法,并通过对文句的赏析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涵。就是要引导学生读出“言外之意”、悟出“言中之情”,透过语言文字看到背后的意思。教师应着力训练,遵循“示范——尝试”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这也是给学生散文阅读基本功的一个锻炼。

  四、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请学生欣赏一组大自然中鸟儿自由飞翔的精美图片(配班德瑞《迷雾森林》),让学生在音乐中进入文境,并畅谈感想。

  师导入课文:是的,鸟儿那自由飞翔的身姿,色彩绮丽的羽毛,以及婉转多变的歌喉,为世界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和意趣,这让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盛赞不已,写出了许多充满灵性的诗歌与文章。有位作家还在自己的书房里给珍珠鸟安了个温馨、舒适的家,他就是作家冯骥才。这样设计在课前极短的时间内抓住学生的心神,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又可以奠定学*本文的感情基调,珍珠鸟在这样的氛围中翩然而至,自然也就有了“信赖”与“被信赖”的一幕。

  2、初读课文,感受情意:学生朗读,配乐班德瑞《寂静山林》,并思考以下三个问题:(1)课文中作者为鸟儿做了哪些事?(2)小珍珠鸟有什么反应?(3)我从中获得了什么感受?旨在让学生在听读中初步感知的课文,为下文对人与鸟之间真情的理解做铺垫。教师适时点拔总结。

  设计以上问题,不仅让学生探究的目标更加具体化,明确化,对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感情基调有个初步的把握;而且让学生学会筛选课文中的有关信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谈阅读感受或受到的启示。由此引导学生走进文章,通过精读研讨,看看人与鸟的信赖是如何营造出来的。

  3、品味语言,阅读赏析:教师引导:

  我想许多人都可能有过养鸟的经历,但能从中感悟到如此纯挚美好的感情和至真至纯的人生哲理,并把它用如诗如画的语言表达出来的人一定不多。作者善于感悟生活中的美,并善于表达,才使这份真情得到传递、滋润许多人的心田。我要求学生选读自己最喜欢的或最感动的语段或句子,有感情的朗读并说说喜欢的原因。(学生自由朗读)在我的逐步引导中,大家都能找到4--6自然段、第8—10自然段、13-14自然段,特别是雏儿“鸟儿啄书、喝茶”、“鸟儿在我肩头睡觉”等内容,并从中都能体会到小鸟的活泼可爱,品味到“我”对小鸟的的关爱、呵护,并领悟到人、鸟的接*,表现在举止之上,这些举止是理解,是尊重,是包容,是沟通,是“人鸟合一”的感动。读书要品味,就是要能从语言文字里读出味道来,这叫“言外之意、言中之情”。这个过程首先在小组里完成,然后请小组代表发言,并且还要求他们朗读,还要告诉同学们应该怎样朗读品味,才能表达出文章的感情,这主要培养学生“读”的能力。学生主要采用自主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也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兴趣倍加浓烈,探究阅读的层次和空间更加深广。

  4、拓展延伸,整体深化:

  (1)“鸟儿啄书、喝茶”、“鸟儿在我肩头睡觉”等两个场景几乎让所有人怦然心动,请大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为这幅画取个题目,并说出理由。(出示人鸟相亲图)

  (2)仿句练*: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信赖,往往。这个设计让学生在我写作运用中深入感悟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关系,乃至为人处世的哲理,体会文章情感和思想的精彩之处。同时学*散文“以小见大”的写法,撷取身边小事来体验、感悟生活。在这一板块中,主要是在方法上课内实现向课外的延伸,将学生课外阅读、作文与课文结合,升华情感,渗透人文精神,实现能力的提升与迁

  5、学生自结,归纳收获:可围绕“如何朗读”、“如何赏析散文”、“如何联系现实”等方面,引导学生总结学*本文的收获。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

  6、作业布置:你的童年中有过小动物相伴相随吗?请拿起笔来写出你与它相伴的经历,记录下人生中难以忘怀的一段旧时光吧?记叙文,题目自拟,字数500字左右。这样的作业提醒每个学生,我们对文章美好情感的感知和深刻哲理的领悟不仅停留在认知,更反思和促成我们的实际行动。

  7、板书设计我的爱护:不看、不管、不赶、不写

  鸟的变化:显得怕人一渐渐胆大一已经放心一完全信赖

  关爱理解尊重信赖

七年级语文《珍珠鸟》说课稿2

  一.说教材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二册第六单元是一个描写人类的生存伙伴——动物的单元。《珍珠鸟》是这一单元中最能体现人与动物的*等意识的一课。

  到目前为止,人类已经尝够了狂热而轻率地向“自然开战”结出的苦果,他们迫切地思考着一个直接关系到民族与人类未来的问题——人与自然如何和睦相处,如何创造出更美好、更和谐的生存环境?其实,早在80年代,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就以精美散文《珍珠鸟》为我们开辟了一个新思路:“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生命是*等的,没有高低优劣之分。保护动物,珍视生命”是《珍珠鸟》一文的主题,可以说这是一个相当重大的主题,但在冯骥才先生的笔下,却没有枯燥的说教,作者将自己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融注在对鸟的描写之中,把人的灵性赋予无知的小鸟,所以刻画鸟的形状、动作乃至神态都极细腻、逼真。语言朴素、清新而有文采。让我们在一种极美的文字中感悟到一种美的情感,感悟到一种深远的意境和深刻的人生内涵。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我将本课的学*目标、学*重点难点制定如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冯骥才及其创作

  设置原因:冯骥才是现当代一位非常重要的作家,学生有必要了解,同时,也可引导学生养成自觉地对课文进行延伸阅读的*惯。

  2.能力目标:

  a、培养学生以朗读方式品味文章的语言,揣摩文章细腻的描写风格,从而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b、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惯。

  设置原因:a、根据美国教育和心理学家本杰明s布卢姆的“具体——抽象——具体”的目标教学思想。

  b、根据语文新课标中“语文是一种长期的终生的教育”。“利用语文学科对学生进行审美鉴赏、德育熏陶”和“利用课堂培养学生发现、探究、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c、养成诵读*惯并学会以此种方法解读本单元以及其它适于朗读的课文。

  3.德育目标:

  引发学生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激发他们关爱动物、珍视生命的情感。

  设置原因:根据新时期人才培养要求“培养富有爱心的下一代”

  (二)教学重点

  以朗读方式品味文章语言,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感悟、鉴赏能力,真正地激起学生心中“爱”的情感。

  设置原因:a、于漪老师的“情意教学原理”,以朗读方式有效地培养学生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

  b、本文语言优美,充满爱意,是一曲人与动物之间的爱的颂歌。

  (三)教学难点

  领会“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内涵。

  设置原因:本文主体用了很多笔墨来写珍珠鸟,以初中学生的能力层次多半只会停留在“本文是写人与鸟的闲情逸致”上,但本文绝非如此,而是小中见大,由物及人,由个体到整体,即不仅是人与动物,人与人、国家与国家之间也是如此,意境相当深远。

  二.说学生

  (1)从德育角度讲,现代学生并不缺少“被人爱”,相反地,恰恰是因为拥有太多的“被人爱”,反而使他们缺少了一种“爱别人”的胸怀,根据陶行知的教育理念,最美好的教育应该是把孩子们对善的向往提升起来,把人的良知焕发出来,使他们在学*知识的同时,建立起独立的精神,健全的人格,懂得爱和自由,乐于创造,热爱自然,学会生活和怀有理解人生的渴望。因此,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是责无旁贷的,也是力所能及的。

  (2)从语文角度讲,初中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往往还只停留在以情节判断作品好坏这一浅层面上。因此,帮助学生品味文学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长期任务。

  三.说教法

  1.朗读型美读鉴赏法:(此法由叶圣陶先生提出)。

  设置原因:a、〈珍珠鸟〉描写的人鸟相亲的感人画面,语言优美精致,有着浓郁的诗意,适合朗读。

  b、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言“对于写在纸上的死的语言,可以从声音里得其意味,变成活的语气。”教师表情化的朗读可以把作者感情的流程直接诉诸于学生的听觉,加之伴随着语意的理解,学生的心灵和情感逐渐被打动,从而使他们逐渐展开全面的鉴赏活动。这样以读导讲,以讲导读,更能使学生明晰而深刻地感受到作品中的意蕴。

  2.讨论法、解疑法

  设置原因:整个课堂上师生的互动也更容易营造一种浓浓的欣赏氛围,让学生得到各种程度上的美的享受

  四.说学法

  (1)朗读鉴赏法

  设置原因:a、初中学生由于阅历浅,生活积累少,以及思维能力的限制,他们不可能如高中生一样,对作品进行理性的分析。而只能通过对语言的感受体味来切入文本,对作品获得感性的认识。

  b、学生的朗读可以让学生调集各种审美心理因素,去亲历再造作者言语表达生动性的过程,在情感上与产作者产生共鸣,从而获得再创造的兴趣和喜悦。

  (2)小组合作学*

  设置原因:a、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探讨,可以开阔他们的眼界,培养他们合作的精神。

  五.说教具

  多媒体课件,包括相应的动物图片、以自然音乐为主的背景音乐。

  设置原因:以此为学生营造一个亲切自然的欣赏氛围,激活他们的思维,便于他们展开联想和想象。

  六.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

  (1)查找资料,了解冯骥才,

  设置原因:冯骥才是我国现当代一位非常重要的作家,其作品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况味。《珍珠鸟》一文也属此文风。学生先行查找资料,既可以培养其独立自主的学**惯,又能帮助其更好地理解课文,以完成本课的知识教学目标。

  (2)阅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后大声朗读课文

  设置原因:根据钱梦龙老师的教学理论,任何时候的语文教学都不能忽略文字教学。语言是情感的载体,而文字则是语言的表现,只有先扫清文字障碍,才能谈得上对作品的欣赏。而这一学*环节,学生应该也完全可以独立完成。——完成能力目标b

  (二)导入新课

  (1)课件展示:大象与蚂蚁的图片,并配诗

  设置原因:大象与蚂蚁在体积上有强烈的对比效果,图片的展示,是为了给学生直观感受,而诗中却强调了生命的*等。

  (2)提问:从这个画面与这首小诗,你想到了什么?(一句话)

  设置原因:a、训练学生的感悟能力、概括能力

  b、由此引出“生命是*等”的这一话题,从而导入本单元中最能体现生命*等意识的课文《珍珠鸟》。

  (三)课文研讨(完成能力目标、德育目标以及重点的落实、难点的突破)

  1.概括本文内容(语言简洁)

  设置原因:整体把握文本

  2.本文给你最大的感受?

  设置原因:a、此为开放性题目,综合训练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b、此题的目的在于将学生的目光集中引导至本文的学*重点和难点,从而让学生启动对课文的鉴赏。

  (3)学生分组研读

  以课件展示分组研读要求

  a、组员每人朗读一小段——有声、有心

  注意以下字的读音:垂蔓葱茏画框眼睑眸子呷

  b、大家交流意见:读到什么地方最顺口最动情?为什么?

  设置原因:叶圣陶先生言,“教是为了不教”,先给学生时间自主朗读,目的在于给予学生充分的独立的体会时间,让他们自己在朗读的过程中思考、质疑,而后在与其他同学的合作中探究问题,最后师生共同讨论、答疑。这就避免了用老师的事先范读来束缚学生的思维,从而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对文章的语言品味当中去,真正地感受到文章的妙处——好的语言,美的情感需要学生自己去品味,而不是教师自己陶醉,将学生作为旁观者。

  (3)交流:

  a、由学生自荐或小组推荐同学朗读,学生评议。

  b、教师引导(穿插于a中):

  a.对学生的评价要以肯定为主。

  b.引导学生注意领悟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鸟”,在与鸟的接触中人的善意的、主动的行为是建立人与鸟亲密关系的前提条件。注意品味文章中对鸟的活动、神态、形状等描写的语句(此引导结合课件展示),顺势导入对本课难点“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讨论,突破。

  c.边评议边揣摩语言,引导学生着重从情感体悟入手,去品味语言——语言是情感的载体,离开情感体悟谈语言,势必会形成学生在认知上的“空中楼阁”

  (4)总结:

  a、学生小结通过本课的学*后获得的体会。

  b、教师小结:朗读,是一种艺术性极强的创造性活动,它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美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朗读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还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文明言行,增进理解,可以有效地培养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好文章是百读不厌的,好文章总是耐人寻味的,朗读的过程也就是我们仔细寻味的过程。我相信,通过今天这一课,我们可以更深地体会到朗读对于鉴赏文学作品的重要作用。

  c、教师配乐范读,并展示课件——图片由课文内容逐渐延伸到人与自然,人与人,国家与国家。

  (3)布置作业:

  1.以朗读的方法解读《斑羚飞渡》,体会文章的情感。

  2.摘抄文中富有哲理的句子和雏鸟憨态可爱的神态描写的句子。

  3.推荐阅读:屠格涅夫《猎人笔记》、老舍《小麻雀》。

七年级语文《珍珠鸟》说课稿3

  一、说教材

  《珍珠鸟》是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散文,这个单元都是描写人类的生存伙伴——动物的文章。阅读这些文章,激发学生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的情感,引发对人与动物关系的深入思考。《珍珠鸟》是一篇情感浓郁、描绘细腻、朴素而有文采的文章。作家冯骥才用细腻的笔触向我们描述了与珍珠鸟一家三口从相识、熟悉、亲*、到相依为伴的关系变化过程。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鸟儿的喜爱。特别是对雏鸟的描写,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仿佛是一个顽皮的孩童形象。因为作者爱鸟,才会细致的观察,才会有文中这些满怀爱意的描写。文章开头交代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鸟,因为对鸟儿的尊重,鸟儿由胆小——渐渐胆大——开始亲*我——完全相信我,在这种变化中,作者的举动起到了决定作用。作者用爱心赢得了鸟对人的信赖,创造出一种“人鸟相依”的美好境界。文章最后写道:“扭头看,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读来让我们不禁为之动容,仿佛让我们进入一个美好的境界,人鸟相依,情意浓浓,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啊!最后作者流泻下一时的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使人不觉联想到人与人之间的相处。《珍珠鸟》是一篇能引起我们的学生共鸣的文章。我们的学生缺乏的是一种对生命的珍视,对他人的关爱,让学生善待身边的每一个生命。《珍珠鸟》不失为一篇好的阅读材料。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作者用爱心营造的氛围,从中受到一定的启发,激起学生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感。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激发学生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品味文章的语言,培养阅读、鉴赏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惯。

  2、教学重点:

  唤醒学生内心爱的情感,激发他们爱护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3、教学难点:

  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二、说教法

  1、针对这篇文章语言生动的特点。主要采用阅读法,通过听读感知课文内容。通过默读、圈画,了解“我”的举动,珍珠鸟的反应。“我”和“珍珠鸟”信赖关系是怎么样建立起来的。通过跳读、品析描写雏鸟的语句,学*对珍珠鸟细腻、人性化的描写手法,教学中辅之以谈话法、讨论法。在读中欣赏、感悟语言文字的内涵。

  2、借助音乐、图片等手段,增强学生学*的兴趣。

  三、说学法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在确定朗读基调的基础上进行接力赛读。读准字音、读出感情。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学*从文中提取相应的信息。训练学生快速阅读筛选信息的能力。在品读文章中的语句时让学生学*拟人化的描写手法。感受作者在对小鸟神态、动作的描写之中融入了自己的喜爱之情。把人的情感、灵性赋予珍珠鸟,把小鸟写得妖憨可爱。最后让学生谈对“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的理解。并让学生学会联系实际,并有所感悟,这是对文章的进一步理解,培养学生说和议的能力。

  四、说教学流程

  (一)新课导入

  1、配图聆听鸟鸣声,问:“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喜欢小鸟吗?为什么?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它为我们的生活带来色彩和乐趣,也许是因为人类对它的伤害太多,所以鸟生人面前显得生性胆小、心存戒备。人和鸟之间怎样建立起一种相互信赖的关系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冯骥才和他的'鸟儿朋友的世界。(出示作者及课题)

  2、简介作者

  3、介绍珍珠鸟

  (让学生在音乐中融入课文,激发他们的认知兴趣,给学生一种清新,轻松感觉,进入本文的学*,并要求学生利用课前查阅的资料回答问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是一篇叙事散文,同学们课前预*过,你觉得我们该怎么来读呢?(用喜爱的语气读)。接力赛读,师生共同正音。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文章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概括文章内容)

  2、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⑴“我”是怎么样对待珍珠鸟的?你能用相关的语句说出来吗?

  ⑵珍珠鸟对“我”有什么反应?

  ⑶“我”从和珍珠鸟的相处中得到哪些感受?

  (通过让学生默读课文,从文中提取相应的信息,进一步熟悉文章内容,让学生通过讨论与交流明白在“我”的努力下,“我”和珍珠鸟之间的信赖关系是怎么样逐步建立起来的。同时,也让学生练*从文章中正确筛选信息。)

  (三)、品味语言,深入文本

  1、正因为作者对鸟儿怀有爱心,才格外认真的观察鸟儿的一举一动,用文字描绘下来。请你找出你喜欢的一些描写珍珠鸟的语句,读一读,并简要说说喜欢的理由。

  2、师生共同交流

  (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赏析文章中的语言,在读一读,讲一讲中体会作者在对小鸟的描写中融入喜爱之情的描写方法,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赏析能力。)

  3、出示“人鸟相依”图,齐读语段14段。

  你能为这幅图取个名吗?

  4、在这样的情景中,作者流泻下一时的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齐读)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在你看来,为了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创造这种境界,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这个环节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感悟)

  (五)师生共同小结

  从这篇文章中,你读出了什么?

  (六)作业布置

  请写一个蕴含哲理的片断,阐明人与人之间如何创造美好的境界,用上“尊重”、“关爱”、“信赖”三个词语。

  (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菁华12篇)(扩展4)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菁选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合集15篇

  作为一名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语文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1

  【说学生】

  这篇600多字的小短文语言清新活泼,内容简单明了,对于刚刚升入初中的七年级学生来说不难于理解,用一节课的时间完成学*任务不成问题。除了语言的积累、内容的结构掌握,主要是解决如何引导学生真正深切体会“第一次真好”的内涵,与作者形成心与心的交流碰撞,以至于让他们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不断勇于尝试,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

  【说教法、学法】

  结合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教法学法设计如下:

  1、学*目标:

  ⑴知识与能力:

  ①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语。

  ②详略得当的写法。

  ⑵过程与方法:养成独立质疑和合作研讨的学**惯。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认识人生第一次经历的重大意义,珍视第一次经验。

  ②辩证地理解文中所讲“第一次”的含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学*重难点:辩证地理解“第一次”的含义,认识到珍视“第一次”,并不去尝试坏事的“第一次”,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3、学*课时:一节课。

  4、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人生有太多的“第一次”了,第一次学会走路,第一次学会叫爸爸妈妈,第一次学会写字画画,第一次上网,第一次上台表演,第一次住校,第一次参加军训……“第一次”的感觉怎样?台湾女作家周素珊说“第一次真好”,下面就让我们她的文章《第一次真好》,让我们共同来体验这第一次的美妙吧。

  (设计意图:简单的几句话,切入整体,轻松自如地将学生引入所学内容。)

  二、作者简介:周素珊

  设计意图:简单介绍作者情况,并温故知新,回顾这学期已经学过台湾作家的作品──杏林子《生命生命》、张晓风《行道树》。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正音正字:

  要求:读音准确,大声流利,情声并茂。

  ⑴请一学生朗读课文。(读完课文后教师引导学生稍做点评)

  ⑵生字生词:(大屏幕出示字词)

  ①注意下列划线字的读音:

  雏形、丰硕、稀疏、霎时、孵鸟、姊妹、柚子、沉甸甸、结实累累、玲珑剔透、霎时间

  ②弄懂下列词语的意思:

  玲珑剔透:形容器物精致通明,结构细巧。

  具体而微:整个形体都已具备了,只是比较微小而已。

  不可磨灭:指事迹言论等将始终保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回味无穷:比喻回想某一事物,越想越觉得有意思。

  多姿多彩:本文指生活丰富而充实。

  ⑶大声自由朗读课文:(标出段序)

  (设计意图:准确掌握生字生词的读音和意思,扎实基础知识的积累;达到基本的朗读要求。以大屏幕显示,节省时间,加深印象。)

  2、思考:

  ⑴作者写了她的哪些“第一次”经历?感受如何?(请划出原文词语)

  ⑵这些第一次,作者是如何安排详略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4、深入感知,合作探究:

  找出你最感兴趣、最受启发的句子,或不懂的'句子,大家交流讨论。

  问题汇总:

  ⑴为什么说是“一幅秋日的风情画”而比不说“风景画”、“风光画”?

  ⑵既然第一次真好,可文中却说“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为什么“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使人回味无穷”?

  ⑶如何理解“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变得愈益多姿多彩。”

  ⑷怎样才能使生命多姿多彩呢?

  ⑸请同学们搜索你生活中的记忆,想一想你的生活经历了哪些难忘的第一次,选一次最精彩的告诉大家。

  要求:小组为单位,每人讲述一件自己的第一次,看谁讲的最感人,最精彩。

  每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在全班讲,看哪组最好。

  让学生较详细地说完过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2

各位老师:

  大家好,非常荣幸今天能跟各位老师做教学上的交流,因为我们一直接触的是人教版的课本,对河大版的课本只是在评优课时接触到一些,所以在这里,只是就《四季交响曲》一课,把我备课时的一些心得向大家作一汇报,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一、课程设计指导思想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而对于语文素养课标解释道:“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着力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综合能力。想要达到这个目的,每一课就要制订相应的学*目标。《课标》中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作为新课程的实验教材,冀教版教材吸收了*年来语文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成果,在阅读、写作方面的安排体现了新的语文教育观。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和要求,它致力于从三维目标上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我拿到教材之后,发现其中的确有不少新的东西,完全按照以前的模式来上就很难体现实验教材的价值。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认为这堂课的设计思想应该是从文本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充分的感受文本,调动积累,联系生活,生成并交流对文本的独到的感悟。此外,语文课堂上应该有朗朗读书声、热烈的讨论声,有思考和积极发言的时间和机会。

  二、内容分析

  第四单元属于散文单元,其中有两篇著名的散文《春》与《济南的冬天》,这两篇文章更多的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对自然的喜爱和抒发人生的感悟,《四季交响曲》是第四单元的第四篇文章,本文选自作者的散文集《心灵的笔记》。这是一篇歌咏大自然的散文作品,作者用自己的一双慧眼努力发现大自然四季容颜的变化,并用深刻的笔触抒写了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无论在语言形式,还是思想意境,都称得上一篇赏心悦目的佳作。但与以上两篇不同的是,作者的描写重点并没有放在四季各自不同的季节特征上,作者曾在本文的创作谈中说她写这篇文章是“用自己的目光去看待大自然……努力发现它们在不同季节的细微变化,并用自己的心灵与自然对话。”其对话的目的也就是“托物言志”。因此,理解作者的感情和人生信念,是掌握课文内容的关键。作者一向“崇尚真诚、善良、勇敢的品质崇尚拼搏、奉献的精神,对现实生活中的投机钻营者、自私自利者……抱着一种鄙弃的态度”。而七年级学生由于生活阅历、思想认识等诸多方面的局限,对于本文主题的理解和把握不能深透到位。那么,先让学生理解了作者写作本文的思想基础,也就不难理解作品中透视出的社会的发展与变革,更不难理解其间蕴含的作者对人生及生命价值的特有感悟。解决了上述问题,学生就能理解本文颂扬美德,抨击陋*的主旋律。

  因此,我是这样确定该课文的学*目标的:

  知识与技能:学*本文景物描写中蕴含深刻哲理的写作手法,学*将景观人格化、形象化的诗一般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鉴赏能力、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赏析诗一般的语言;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作者对社会陋*的批判,对公*、公正、无私、善良、坦诚、拼搏等美德的热烈追求。

  三、学情分析

  这个阶段的学生刚由小学升入初中,朗读能力、阅读能力都不是很强,对抒情的哲理散文往往缺乏深刻的体会,对所谓“托物言志”概念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表层。针对这些实际情况,我主要从朗读入手,利用不同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在不断的“读”中逐步加深对“美”的体验,逐步感受四季中蕴含的哲理。在调动起学生积极情感的同时,引导学生赏析文章的美,品味写景的方法,以期让学生有所收获。

  这样一番分析之后,就形成了《四季交响曲》一课的具体教学方案,整个教学过程包括:导入、铺垫、品析、总结等环节。下面就其中重点的环节谈谈自己的设计思路。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人说,季节就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春是一个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夏是一个热情率直的小伙子,秋是稳重的中年人,成熟丰厚,冬则是亲善长者,端庄肃穆。女作家杨林勃用她清新优美的笔调向我们抒写了她对四季独特的感受,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的四季世界。

  思路:我的导语设计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下文品析四季形象作铺垫;二是使学生感受到四季不仅仅是自然现象,其中的深意也和我们的社会息息相关。导语形式很简单。在这里我想说的是,有的老师很看重导入语的设计,的确,精美的导入除了具有引入过渡的工具的作用外,还应该承载一定量的思想文化。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能让学生将之与课文内容对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激发学生的学*热情,开拓学生视野和思维。但相对于一篇课文而言,导入只是第一步,不能因为导语的效果而把相当的精力放在此,而忽略了对文本的研读。其实,干净简洁的导入开门见山,既能顺利过渡,又能节省时间,在*时的上课过程中可能更为实用。

  (二)教学结构的处理安排

  1.整个课程的安排采用了“板块式”的形式。

  第一板块:教学铺垫——字词积累

  饕餮 蛰伏 滥竽

  情愫 请柬 桑葚

  思路:这些是学生容易读错和理解上有困难的词。要使学生能够正确的理解文意,理解词义是关键,还要会读。所以字词的积累是赏析文章的前提,是学生积累语言,丰富语言的重要过程。这个过程不能省略。我觉得,在课堂上,不但让学生会识字,还要大声的朗读出来,这样学生的印象会更深刻。

  第二板块

  品读——整体感知、细节赏析

  思路:这是课堂讲授的主体部分,目的是通过反复的朗读,针对性的赏析,解决本课的教学重点,达到预先设定的教学目的。这个大板块中又分为三个小板块

  四季向我们走来——整体感知

  我们感悟了四季——美文赏析

  用心发现生活——拓展练*

  思路:基本的思想是“读——品——悟”的模式,以读带品,拓展训练,既是对文章内容的总结,也是对学生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的一个训练。“读”贯穿于始终。这个目的在讲课时基本达到了。

  第三板块

  总结

  思路:关于文中内容及知识点的总结实际已在第二板块中得到了解决,在这里是表达教师自己对大家的期望,为情感教育作结。

  关于“板块式”教学法

  我想跟大家交流一下我对“板块式”教学的一点想法。

  什么是“板块式”呢?板块式教学法是针对一节课,一篇课文而言的。把课文按照各个不同部分,分成几个“块”状的教学内容进行备课。这是为了授课时灵活使用而设定的。换种说法,也可以说它是一种教学设计的模式,或者说是一种教学设计的手法。

  我之所以采用它是因为考虑到“板块式”教学的几个优点,

  1.使课堂教学有序进行。其课堂教学结构清晰的表现为“一步一步地向前走”,课堂教学内容明显的表现为“一块一块的来落实”,将全课的教学板块连缀起来看,呈现出一种层进式的教学造型。

  2.由于教学中的每一个板块都着眼于解决教学内容的某一角度、某一侧面的问题,于是每个板块就是一种半独立的“小课”或叫“微型课”,这就需要精心地研读教材,优化、整合课文内容,提炼出可供进行教学的内容板块,提高课堂的授课效率。

  3.由于“板块”的出现,就需要考虑板块的切分与连缀,考虑板块之间的过渡与照应,考虑板块组合的科学性与艺术性,这就改变了常规的备课思路,让学生充分的占有时间,真正的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为实践活动的主体。

  板块式的教学思路由于有“板块”的划分有时会显得过于齐整、过于刚劲而不够柔和,也可以采用一些方法对其进行改进,可以淡化板块意识而操作手法大致不变,如运用艺术的穿插手法来自然的形成板块,如用文学性、情景性的语言来美化板块的命名等等。如:可以把板块设计为:积累、品读、感悟,也可以设计为学*活动一、学*活动二等等,比如我识字的板块的名称为“教学铺垫”,而从整篇文章来讲,文章语言优美含蓄,犹如一首动听的乐章。我在设计时,就把自己的整堂课看作一首乐章,所以板块就命名为“乐章”,这样可以使学生更细致的体会全文流畅的结构,以美的眼光来欣赏本文。

  这种形式也是余映潮老师的一个独创。给各位老师再举一个例子。

  课文:《紫藤萝瀑布》

  设计理念:美文需要美教。用“美”来结构全文的教学过程。大致过程是一一品味花之美,情之美,意之美。

  教学内容之一:学*积累

  1.作者简介。

  2.切进课文中"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这句话,简介作者写作本文的特殊背景。

  教学内容之二:认识课文

  听读课文,认读文中的生字,朗读课文。

  请同学们叙说自己的初读感受, 话题:你认为这篇课文是一篇什么样的课文。

  教学内容之三:品味文中的花之美

  1.同学们选读课文,自由朗读文中描写花之美的句段。

  2.话题讨论:说说自己品味到的描写花之美的句段并用朗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体味。

  教学内容之四:品味文中的情之美

  请同学们紧扣文中的字词句,体味作者在文中抒发的真挚情感。

  教学内容之五:晶昧文中的意之美

  教师指出,所谓"意",在这儿指文章中的"意味",即文章中意趣与情味,文章中让人觉得意味深长的地方。

  教学内容之六:课堂学*小结

  2.指导朗读,读出“味道”。

  古人说:三分文章七分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中学语文教材荟萃了诸多名篇佳作,其中有众多颇具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寄寓着各种撼人心魄的情愫意绪。它的美,不是单凭老师的分析、讲解学生能获得的。洪镇涛曾说:“读,是语文课的第一教学法,抓住了‘读’,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要领”。“操千曲而后知音,观千剑然后识器。”应在读中让学生从审美对象中获得美感,增强审美情趣,陶冶高雅情操。语文新课标的阶段目标第四学段(7-9年级)中指出:学生要“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注意加强对学生*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四季交响曲》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文章,语言凝练、隽永。是朗读的好材料。所以,在课上我非常重视学生的朗读。

  1。用“读”贯穿全文,形式多样。我在第一个板块中主要通过读的方来让学生初步感知四季的形象。形式有齐读、分组读、个人读等等。如:

  师:结合老师的提示,请你深入的认识我们的四季朋友,做出小结,并把相关的段落有感情的读出来。

  此外,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朗读的热情,我在阅读方式上也进行了小小的改变——变换人称。例如:

  冬天来了,带着冰刀,带着雪箭,带着威风凛凛的气势闯入了这个世界。冬天来了,万物都经受着一场严峻的考验。面对这场考验,世间的一切都在急剧地变化着。天上的星星重新组合起队形了;地上的山峰换上一副刚毅的面容了;树木的家族为节省开支甩掉豪华的服饰了;林中的野兽们不敢坐享其成,渐渐闭起饕餮之口了;小小的虫蛇们怕掉了队么?都蛰伏起来,积蓄着能量,去构筑明年辉煌的梦了。

  把文中的“冬天”改为“我”,学生以“我”的口吻铿锵的读着冬的严肃,仿佛自己就是这样一个严肃的法官,切身体会文中蕴含的哲理,效果还是不错的。

  在进行第二个小板块的教学时,学生进行美句赏析,我的要求是必须有感情的读出来,整体下来,学生读的时间非常多,应该说很好的理解了文章。

  2。加强指导,提高朗读质量。

  在学生朗读时,我强调要注意重音与节奏,并请学生进行示范朗读,效果不错,课堂气氛有了一个小小的高潮。如:

  夏天来了,是槐树花儿告诉我的,它赠我一串串洁白的珍珠;夏天来了,是紫红的桑葚告诉我的,它点染我一腔多彩的情愫。

  关于朗读

  关于这个环节,我有一些小的感悟。

  1.课堂上应该有教师的范读。随着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许多老师喜欢用名家名人的表演性朗读替代自己的范读。固然,多媒体上的朗读,普通话比较标准,朗读技巧比较娴熟,而且还常常配以色彩鲜艳夺目的画面,优美的音乐,似乎课堂的氛围更浓烈一些。但其实,它远远不如教师音色也许并不美发音也许并不标准的朗读亲切,真实,对学生的感染力影响力更大。曾听过余映潮老师的一节《三峡》示范课,给我印象深刻的是余老师范读课文时,抑扬顿挫,和风细雨,缓缓道来,真是一种美的享受。但余老师说他为了用普通话朗读,是下了一番功夫的。高声朗读成功后,他又练更难得低声朗读。在他的课上,学生总会像模像样的模仿他的朗读,去感受文字的美。在讲该课时,我担心时间的紧迫,没有范读,只是稍作点拨,但我发现学生的朗读还是停留在小学生一字一句拖长声音朗读的方式上,影响了朗读的效果。

  2.通过朗读让学生更好的接触文本,方式要多变,以提高学生读的兴趣。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对于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来说,语文课的朗读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创造能力相对比较弱一些,可他们的形象思维和模仿能力却要强得多,他们对课文内容、写作技巧等的学*还未产生很大的兴趣,却很热衷于朗读,对磁带的语调、教师的表情模仿得快、准。因此,初中的语文教学,朗读是必可少的。教材中的教读课、自读课都应不同程度的过好朗读关。学生可以通过朗读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和意味,既能受到熏陶感染,又能锻炼用语音描绘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以致能提高听、说和写作水*,加大语文为生活服务的力度。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朗读,检阅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感情倾向、认识水*和运用程度。读的方式,老师们可以依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情形的不同而有所选择有所变化。为的是努力让学生保持朗读的积极性。

  有一段时间,为了赶进度,节约课堂的时间,我总是把读课文的`环节放在课下,让学生以预*的方式来解决,更少有朗读指导。有些偷懒的学生自然就不读,这样就造成了有一部分学生对课文内容不熟练,讲课就更不上,更重要的是,缺乏了朗读,就缺乏了对文章细致而美好的感悟,久而久之,学生审美的神经自然就会迟钝,脑海中留下的只能是对课文简单的分析和肢解之后的枯燥。

  3.注重朗读方法的指导。朗读教学的设计可以从重音、停顿、强调、语速等方面进行指导。仍拿余映潮老师的朗读指导做例子。他在讲《三峡》一课时,提出三个在读时应注意的问题,读好“领起”词的短暂拖音;读好四字词语的节拍;读好特别之处的顿音。在他的指导下,学生再读效果果然有了很大的改变。如:

  读好“领起”词的短暂拖音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至于/夏水襄陵 或/王命急宣 有时/朝发白帝

  虽/乘奔御风 则/素湍绿潭?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

  读好四字词语的节拍

  如:**/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读好特别之处的顿音

  如:清/荣/峻/茂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一篇文章这样读下来,非常漂亮。

  3.“主问题”的设置

  关于“主问题”

  在传统阅读教学中,字词的积累,标点、语法、修辞等的分析,文学以及文化常识的识记等等,繁琐、细碎、杂乱。有些课堂教学中,教师就某个重要的语段就能列举几个或十几个问题,知识点“沙化”现象严重。由于这样的教学大多带有静止、孤立等弊端,其着眼点往往不能牵一“练”而动全“篇”,缺少指向与渗透文章的“合力”。

  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这些过多、过细、过浅、过滥的提问而言的,就是指“主干问题”,它在课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能起主导作用、支撑作用,能让学生真正进行整体性阅读,从而提升学生的发展性学力。余映潮老师认为,“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立意高远的有质量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和粘合剂,在教学中呈现着“以一当十”的力量。

  如果一节课中分层次的出现几次“主问题”,那么就必然能形成几个教学的“板块”,这又使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深刻的变化。如:

  在讲课时,每一个板块我也尝试采用了这种办法,

  以“四季档案”的“主问题”来体会四季的特点,为理解文章解释的哲理打基础;第二板块以“请你从内容、修辞、用词上对文中的美句谈出自己的看法。”的“主问题”把握文章的语言。第三板块以“从下列词中任选一词,写一段话,表达思想感情”的思路让学生模仿,进行拓展。

  这样就避免了课堂繁琐的一问一答的形式,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来对文本进行较为细致的思考。说实在的,我的设计并非完全意义上的“主问题”,这只是一个尝试, “主问题”运用得好,在课文教学的初读阶段,可牵动对全篇课文的深刻理解;在课文教学的进行阶段,可形成明晰的课堂教学思路,形成学生呈主体性参与的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在深化阶段,可激发思考,引发讨论,深化理解,强化创造,形成波澜,酿造课堂教学的高潮。

  “主问题”的设计角度可从着眼于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分析课文、欣赏课文、探究课文的角度来进行,也可从多元的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多侧面地分析人物*惯形象、多角度的品析文中的美点妙处、多板块的积累文中的语言材料、多手法的对课文内容进行“再表达”的角度来设计。

  下面,用一个完整的教学构想来具体表现上述说法:

  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

  创意:以跳读为基础,设计三个“主问题”,用“自助”“探究”的形式,从不同的角度实现对课文的整体与读教学。

  1.请你用一则日记的形式记叙毕业典礼的经过。

  2.你对文中英子的父亲了解多少?结合课文的记叙说说你的印象。

  3.你认为爸爸对英子的影响有哪些?如果你是英子,你会对爸爸说什么?

  4.美文赏读

  作者杨林勃是个诗人,她的诗朴实秀丽,富有意境与哲理,在国内诗坛有一定的影响。人说诗文不分家,诗人出身的她写起散文来,自然别具一格。她把诗的意境与语言带入散文。她用抒情的笔法去叙事,用形象的语言去状物,因此作品中就有了诗的感应,诗的联想,诗的激情。它不但用凝练的语言描摹四季景物的变化,而且又含蓄的触摸到社会与灵魂的多个层面,充满哲思,撼人心惊,诗意盎然,意蕴深远。

  鉴于七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过深刻的分析只能让学生一头雾水,于是我适当降低了难度,以读带析,从学生接触过的分析用词、修辞方法入手,并结合课后设置的练*来体会语言凝练含蓄的特点。并给出一定的语言模式,目的也是降低难度。

  (1)赏析词句

  请你从内容、修辞、用词上对文中的美句谈出自己的看法。

  我认为, (句、词)美,因为 。

  学生选取的内容还是比较广泛的。如:

  冬天来了,带着冰刀,带着雪箭,带着威风凛凛的气势闯入了这个世界。——修辞:拟人、排比,写出天寒水冷,万物肃杀的景象。

  圆圆的果实,圆圆的豆谷,仿佛给这一年画上一个个圆满的句号。——用词:“园园、圆满、一年,一个个”描摹形象,限制范围,突出特点。

  她带来生命,复活了香花也复活了毒草;她带来了音乐,唤醒了沉寂也生出噪乱;她捧出了绿色,画出了明媚也增长了阴影;她赐予了温暖,创造了舒适也生出了困倦。——对比的手法,写春天的无私善良

  在分析的过程中,学生找出的句子要带感情地去读,一是强化朗读意识,二可以通过带感情的朗读,使学生更好的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

  (2)学生赞辞是在原文基础上的总结,在总结的过程中要对所学的内容做一梳理,又要有自己的感悟,既是对理解文章主题的的升华,又是一次练笔的。事先给出例句,便于学生模仿,也降低了难度。

  把心中的赞词献给你钟爱的季节。

  我喜欢你, ,因为 。

  (3)音乐的加入。

  马克思说:“只有音乐才唤醒人的艺术感觉。”自古以来文学与音乐就有着难解之缘,优美的音乐流入语文课堂,在营造了美的意境的同时,加深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审美的鉴赏离不开想象,阅读文学作品,往往容易禁锢在文字里,但在音乐所展现的虚渺空灵的世界里,人们的想象可以自由驰骋,思维更具发散性。

  这个环节的目的是把学生带入到美的情境中,使学生深入的体会美、感悟美,进而感受美的境界。通过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的目的。

  五、教后反思

  作为一节公开课,我努力发挥自己授课的特长,

  1.从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考虑到他们对文章中揭示的人生哲理不能透彻的理解,从欣赏的角度年入手,降低难度。

  2.以读为主,各种朗读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反复的诵读中体味情感。

  3.形式上力求有一定的个性化的设计,不希望落入俗套。

  4。在时间的安排上,我很注意张弛有度的设计,其实,一堂课的节奏就比如一篇生动的小说,也有开端、发展、高潮与结局,如果把每个板块看成是其中的一部分的话,导入1分钟,字词4分钟,整体感悟朗读12分钟,品析20分钟,拓展5分钟,总结1分钟。有铺垫,也有高潮。我也在尝试着使自己的课上得有波澜。

  关于备课

  在这里我还想说几点关于备课的感悟。

  1.*时多看书,多学*,多积累

  上完一堂课下来,我觉得最累的阶段不是讲课,而是调动自己的积累备课的过程。我越来越感受到了*时积累的重要性。“书到用时方恨少”,我没有教过冀教版的教材,对于这篇文章的了解更少,脑海中似乎根本无“米”下锅。时间紧迫,我感到了上课时从没有的紧张感。

  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似乎越来越不太关于于*时的积累,一个旧教案,一本参考书,成了我备课的全部,更在*时以班主任工作忙为借口而懒得仔细备课了。余映潮老师的讲学给了我很大的震撼。与老师示意教研员的身份,在50岁时才登上讲台的。在这之前,他写下了《中学语文教案品评100篇》广泛接触各种不同的课堂创意,他自己定了许多教育专刊,每一篇文章都作了详细的笔记,其间又发表了中学语文教学教研各类文章*千篇。“厚积”才能“薄发”,多年的积累使余老师信心十足地登上讲台,独创了“板块式”教学思路和“主问题”设置的教学实践。而上课备课都是他在自己业余的时间完成的。

  余老师说:“走向成功的重要前提是占有时间,勤奋学*;发展自己的基本要求是钻研教学,突破专题。”“语文教师的第一‘课外’阅读是语文专业报刊,语文教师的第一科研能力是提炼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在课堂上怎样指导学生脑力劳动时说“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10倍、多20倍,以便能够应付自如的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挑选出最重要的来讲。如果我知道的东西比我教给学生的东西多20倍,那么我在课堂上的思想和语言就不知不觉地是针对学生而产生的”。在谈到教师的教育素养时又说:“为什么教师要懂得那些课堂上并不学*的东西以及那些跟中学所学的教材没有直接联系的东西呢?这是因为:关于学校教学大纲的知识对于教师来说,应当只是他的知识视野中的起码常识。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的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一个教师如果在备课时没有充分拓展自己的视野,而只是对单个文本的内容、课堂教学形式、媒体的选用等孜孜以求,就如同将房子建在沙滩上一样,无论房子的样式多么别致,房子的装修多么精美,都不是一间好房子。

  选入课本中的内容如同海面上的冰山,只有八分之一凸现在水面上,如果想了解这八分之一就需要了解水下更多的部分。不仅需要对教材和教参做深入细致的研读,而其需要自觉地广泛涉猎有关的知识,像海绵吸水一样吸取有用的信息,增加一些可以称为“背景”的东西,并把这些东西进行内化,变成对教学有用的东西,这样,文本在学生眼前就不再是孤立出现的一株植物,而是有着深蓝色天空做映衬的一幅图画。

  这就需要我们静下心来,好好做一些事情。余老师说:“做珍惜时间的人,做严谨谦逊的人,做勤劳刻苦的人,做热情善良的人,做胸怀大度的人,作坚持不懈的人。”

  2.吃透课本,创意设计

  余老师说:“语文教师的任务,是把教材读‘厚’,把教材教‘薄’”,我们能否图利《教参》,脱离网络的拷贝,精心钻研课本,拿出自己的创意呢?

  记得曾有机会在一所学校里听三位教师教这篇课文,都是按着盼春、绘春、赞春的顺序里清理文章思路,都是按照顺序用了五幅图概括绘春部分的具体内容,虽然教师不同,学生不同,教法几乎完全相同,很难看出那位教师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听完课后,我曾有过一个假想:如果没有《教学参考书》,三位教师都去独立的处理教材,设计教学方案,恐怕就不会出现那么多的“相同”。毕竟每一个人阅读教材后的感受存在着差异,毕竟每一个人处理教材的能力有高下之分。而“差异”和“高下”正是产生教学多样化的条件,事实本该如此。现在,因为大家都按照《教学参考书》上课,教师们对教材的独特体验和感受没有在教学中反映出来,他们所做的只是《教学参考是》代言人的工作。这种现象,不是偶然的,是较为普遍存在、大家都*以为常了的“不正常”。

  固然,《教学参考书》有它的积极作用,诸如提供一些背景材料、研究资料、教学设计等,帮助教师拓展视野,开启思路。如果用《教学参考书》取代了教师自己对教材直接的阅读体验,取代了教师自己量力而行地教学设计,那么,就违背了《教学参考书》编写者的初衷。实施新课程后,《教参》的编写有了进一步的改进,资料性的作用加强了,目的就是要引导教师“决定性的战役自己打”。钱梦龙先生指出:“看一位教师是否成熟,主要标志有两条:一条是在教育思想上是不是有明确、一贯的追求,另一条是有没有独立处理教材的能力。”因此,在教学生,我们还真的在这两个方面下一番大的功夫。

  在去年11月份,我校邀请余映潮老师来我校讲学,与老师精巧的课程设计,完美的重点提炼让我们大开眼界。但更令我们震撼的是余老师每一篇课文的备课材料都将*万字,从自己对文种感情的理解,到某句话的含义,甚至细致到对某一个字的理解。余老师都一一作了记录。余老师的每一篇课文都有三种以上的教案设计,他说,在不同的地方讲同一篇课文,我的教案都是不一样的。而一次讲座,他的讲义竟打印了整整73张,特级教师于漪曾在《于漪文集》的自序里写道:“要潜心钻研教材,取得试试用教材带领学生学好语文的主动权。查检资料,独立分析,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从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一篇篇课文反复推敲、研究、把文章的脉络、篇章的构成、语言的运用、作者的思路等等,弄得一清如水,力求使教材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或许是参考资料少的缘故吧,我反而能够集中精神,精心研读文本本身,有了很多新的想法。在准备讲课的时候,我首先做的就是撇开资料,像老师要求学生一样的朗读、默读课文,印象中反复读课文将*百遍,学*目标该如何确立?应该以怎样的方法指导朗读?重点品析新文章的那一点?每考虑一个问题,就要对文章进行一篇系统地研读。就在这一遍遍的“读”的过程中,作者的思路,文章的重点也在我的脑海中渐渐由模糊变得清楚起来。这样的创意一定是自己的。

  以上是我在上课之后的一些感悟,其中有很多不成熟的想法,请各位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课是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第四单元第十四课,本单元要点是引导学生学会写景的方法,学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而《春》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回春的动人景象,并感受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春》在选材上,谋篇上紧紧扣住了春天的特征,而且在语言的技巧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因此《春》作为第四单元第一篇是其道理的,由《春》这一课开始.,继而学*后几篇课文来加深人们热爱自然的感情也是有好处的。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掌握生字词

  B、学*用鲜明、准确、生动的语言,具体地、绘声绘色地描绘春天的各种景色。

  C、学*作者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和抓住“春天”的特点。

  ○2能力目标

  A、引导学生品味作者用诗一般的抒情笔调、优美的语言描绘春天。

  B、学*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

  C、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3情感目标

  深刻理解作者通过细致生动的描绘充满生命力的春天景象,来表现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为建设人类美好的春天而发奋努力的崇高理想。

  [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领悟,写好景物必须进行细致的观察,还要逐步学会各种写景方法(如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运用)

  教学难点:读课文,要求读出有感情,用声音来塑造春天的形象,传达内心的感受。

  4○1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已经学*过抒情散文,但具体的学*全篇都是写景的抒情散文还是第一次。因此要引导学生懂得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还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努力通过本课,做到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停顿的长短、读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和语调的抑扬来传达内心感受。

  ○2校情分析:

  我校是一所乡镇中学,农村的孩子,学*语文较被动,语感较差,语文素质的层次明显,难以用上多媒体。

  5教具的使用:收录机、小黑板、朗读带、《春江花月夜》伴奏带。

  二、说教法与学法

  1自主学*享受美的愉悦,提高审美能力。(应多读少讲,以读代讲为主)

  过去,不知多少人读过《春》,读了多少年,但读过后有些人只能隐隐约约的记住几个词句。而有些人读过,那一片春色再也无法从记忆中抹去。两种不同的阅读结果,主要取决于读的方法。《春》这样的名篇,如果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那么学生永远无法领略到《春》的意蕴悠长的美。所以,我本着注重创设教学情境,运用直觉领悟和心理体验的思维方法,带领学生进入艺术境界,自己阅读。让课堂成为感知美、欣赏美、品味美、探讨美的自由空间,提高审美能力,进而初步学会表达美和创造美。

  2示范分析,而后以合作、探究辅之。通过示范,学生就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分析。

  [说明]示范分析是根据校情来决定的。

  3学法指导:

  本文是抒情散文,要求学生从课文出发,采用边看、边问、边想、边读、边写。看:看课文,从中发现问题。问:指出问题。想:思考并回答教师精心设置的问题。读:读顺、读流畅,读出感情。写:通过本文的学*,教师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写片断。

  4教学时数:三课时(因为乡下学生语文的底子薄)

  三、教学程序

  总的用一句概括:由表及里,循序渐进。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现在正饱受着严冬的寒冷,总是希望着冬天早点过去,春天早点到来,因为春能给人温暖、给人力量、给人希望、给人自然勃发。所以,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文,如唐朝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却无”;杜牧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涌旗风”。这些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今天我们来学*一下今人对春的赞美的散文。

  [说明]

  ○1此设计帮助学生回忆春天美好的感受,设计一个较好的教学环境,为课文教学作情感铺垫。

  ○2诗文预先写在小黑板上,并还要多写几则,可以轻松自然的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扩大教学容量。

  (二)听录音、学生静听,通过声音感受春色之美

  导语引导着学生回忆春天,现在则是通过声音把学生引入春天的佳境,这样文质优美、简洁明快的散文,不必象以往急着去介绍作者,熟悉文字,而应该创设一种教学环境,将学生由课前分散的注意力转换到集中的、急于求新知的心境上来,主动配合教师学。一遍、两遍,让学生静静聆听,闭目想象,让思绪飞出教室,飞进春意盎然的大自然,去采撷那一片片美丽诱人的春色。莱辛说:“凡是我们在艺术作品里发现美的东西,并不是直接由眼睛,而是由想象力通过眼睛发现为美的。”同时让学生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完成能力目标中的C点,也为教学难点铺*道路。

  (三)作者简介:(此步骤要求学生在预*时自己查找资料完成对朱自清的认识,课堂上让同学们相互补充。)

  [说明]设计这一步骤是因为朱自清是一位现代著名作家,对他应作多了解。

  (四)掌握文中的生字词,特别是一些多音字。(抄写在小黑板增大课内容量)

  [说明]特地设计这一步骤针对乡下学生对字词的学*被动,基础较差而设的,同时扩大识字量,为下面的朗读扫除障碍。

  (五)学生自读,理解欣赏春色之美。

  在这个阶段,学生往往只能直觉意会“美”而不能言传“美”,所以我准备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及其特点,理解“春”究竟是怎样美的,作者是如何构思的?讲究层次的?此时教师作示范如:山——朗润,水——涨,太阳——红,小草——钻,要求学生轻声读,边读、边想、边用笔勾画,自读、自悟、自得、自问。然后小组互动学*、分析、整理。所得及所问,派代表参与板书,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视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也可作如下的质疑,作为对学生思考不足的补充。当然,这些问题事先写在小黑板上,等到同学们讨论地差不多的时候才出示。

  ○1写春草作者为什么却写孩子们的嬉戏?

  ○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为什么不说成“嫩嫩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3“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句话的前后都描写花,为什么中间夹一句动物的描写。

  ○4春风是无形、无色、无味,但作者是通过哪些角

  度把它写的有情有感的?

  ○5写春花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6文章的结尾为什么用“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来比喻“春天”?

  最后由教师总结归纳,让同学们能够由点到面,将零散的景物及特点集中。

  [说明]设计这一步骤旨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能力。同时再从独立转向合作、探究,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启发,这样就形成了多维态势的交流,拉*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让学生用心读、用心赏,读出美,增强审美能力,每个人都会有收获,教师的设问与及同学的质疑。落实了教学重点,完成知识目标的C点和情感目标。

  (六)精读,通过比赛朗读、配乐朗读品味语言之美。

  还像上节课那样一遍遍的朗读,学生绝对会觉的枯燥泛味,因此我让学生各自找最精彩的地方朗读,品味它的语言。另外,进行朗读比赛,各组推荐二到三名同学朗读自己最拿手的段落,由*常朗读较好的同学作评委,进行打分评比,最后作全班配乐朗读。在这过程中,我还用了这样一个句式:“___段(句)好,好在___”要求学生从词、句式、修辞的角度,从写法、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评点。根据乡下学生素质较低,我先用了“春草图”作示范。设了些小问题:如“钻”为什么不用“长”。“偷偷”叠词的运用,运用了什么修饰手法及其作用?

  [说明]采用多样的朗读形式,有利激起学生学*的兴趣,有利激起学生自主的活动,设计的句式有利全体学生的参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说是由扶到放的过程,这样也落实了教学重点及难点。

  (七)从文学作品和记忆中寻找美

  同学读完《春》,从中受到了美的感染和熏陶,一定能够从文学作品或记忆中找出描写春的优美词句。

  [说明]设计此题步骤目的是将学生学语文的目光由课内导向课外,引向丰富多彩的更大空间,使课内外结合,我还准备印发一些有关“春”的名句供他们欣赏。

  (八)、美的训练

  1、引导学生从形式到内容进行总结归纳。

  2、写一段描写家乡冬景的文字。

  3通过本文的文字把它变成一幅幅春景画。

  [说明]设计第一道主要是要培养自学能力,因为初一年的学生还处于自觉的适应阶段,通过本文的总结归纳有利今后的自主学*。设计第二道主要是学*的迁移,听、说、读的最后落脚点是写。初一年的学生写作水*难以当堂完成,所以放在课外。另外,又因本文的教学时间是在冬季,所以只得由本文写“春季”的内容迁移到写“冬景”上。同时也可以为下文学*《济南的冬天》先作个铺垫。第三道是选做题,学生完成之后贴于“作业栏”上,这样布置是根据学生的多样性,有利调动一切学生可调动的因素,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本文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完成(一)-(四)个步骤,第二课时完成(五),第三课时完成(六)-(七),第八个步骤安排在课外。

  说课后记:

  写完本说课稿,我再回忆以往教《春》的模式:那是一段段的分析,一个个问题简单的提问。教师包办一切,学生听得容易累,老师教的更累。那是因为没有把学生当成“学*的主人”学生被动接受老师的灌输。但这次,我的教学设计尽可能围绕着新课程所倡导的来实施,那就是:阅读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老师要巧妙设计,创造性地拓展延伸,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创设心灵的自由,行动的自由。学生就可以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邀游。

  板书设计:略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4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一些字词的正确读音及书写;

  2、了解过年*俗中所蕴涵的乡土风情,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感受乡土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

  3、欣赏作品展现的民风民俗图及生动传神的语言。

  教学重点:

  1、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俗,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

  2、品位生动传神的语言。

  教学难点:

  1、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俗,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

  2、能说出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对过年的独特感受。

  二、说教法学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加强阅读指导,主要由学生通过阅读来了解文意。

  教学思路设计:学生学*自主阅读为主;教师辅以提问引导、讲解评价,串联全课教学。

  说教法

  1、复述法:学生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复述来提高自己的概括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2、朗读法:“熟读百遍,其义自现”。反复朗读课文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说学法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动笔勾画、积极读书。

  2、发现法: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知识。

  本课所用的教法学法是依据《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惯”。贯彻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是学*的主体”,“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倡导自主、探究的学*方式”。

  三、说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导入新课

  1、教师问: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有哪些?(学生根据经历和经验说自己的答案)那么这些传统节日中那个是过的最隆重的呢?我们班以**同学为主,许多同学肯定会对老师说,我们是**,不过春节,对这些节日也不感兴趣,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因为你既是**,更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只要是属于中国的东西,我们都应该去了解它,认识它。通过你的周围或者在电视上,人们在过春节时有哪些庆祝方式呢?学生自主回答。

  2、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入本课教学。春节,对中国的老百姓来说,是一件相当重要的事情,每到春节,人们会用各种方式去庆祝,表达人们对节日的喜爱。本课《本命年的回想》就描绘了一副乡村过春节的民俗画。

  (二)、走进作家教师简介作者,并明确补充作者及其创作风格

  (三)、整体感知下面大家自己朗读课文,回答这样三个个问题

  (1)本命年和春节有什么样的关系?

  (2)处理生字词

  (3)文章是怎样引出春节这一话题的?

  (4)文章主要部分描述了人们过春节的热闹气氛,主要描写了几件事?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总结出来?

  1、解题:本命年,我国*惯用十二生肖记人的出生年,每十二年轮回一次。(统计班内本命年的人数),这篇文章是作者六十岁时,正逢自己的本明年,回想过去过年的热闹气氛,有感而发。

  2、字词检查浓郁簸箕筛子门槛秫秸阖家鬼祟(崇高)玉米糁儿疙瘩鬏磕头(嗑瓜子、瞌睡)

  3、本文先写二十四节气,引出春节,这样更衬托了春节的色彩缤纷。

  4、旧时过年的风俗:①炒年货 ②吃腊八粥 ③买糖果 ④挑绒花 ⑤杀牲畜⑥备糕点 ⑦送灶王爷 ⑧换门神 ⑨守岁⑩拜新年

  (四)、民俗风情游

  1、让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过年的场景或者说这十项过年活动,你们最想参与其中的那些活动并且说说为什么。

  2、从作者家乡过年的场面看我们民族过年的风俗,人们不仅仅享受过年的丰富隆重火热的气氛,期中还寄托着人们的某种期盼?你能不能在文章当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并且谈谈其中包含了人们的那种感情?

  3、这么多的传统节日,人们为什么这么重视春节呢?①辛苦一年,幸喜五谷丰登,享用劳动成果;②展望来年,祈求好运,祝愿*安幸福;③合家团聚,增进亲情,密切邻里关系,和和美美共奔前程。

  (五)、小结:通过本课的学*,同学们应该了解了一些有关春节的知识。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它能把所有的中华儿女的心,一颗颗联串起来,它是每个炎黄子孙心目中最神圣的日子。家、故乡又成为每一个龙的子孙情感的归宿,所以,春节这种民俗文化归根结底又是家的文化。希望大家能够重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了解它、热爱它并将它传承下去。

  (六)作业布置:

  1、生字词两遍

  2、想一想应该怎样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5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竹影》是初中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本文是篇涉及到绘画艺术的自读课文,文中叙述是我和几个小伙伴在充满童真童趣的游戏——借着月光画竹影,中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作家对艺术的体验和感悟,也可了解在丰子恺眼里“儿童是天下最真的人”是尘世中最真实、纯然的生灵,也许,艺术和美就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

  (二)说教材的特点

  其一,文中涉及到游戏的话题,有利于保护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

  其二,文章涉及到的绘画艺术能落实语文审美教育的功能。

  根据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因而本文的切入点在品析喜爱本文的基础上,将其化为自身的情感体验。

  (三)说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初步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从中国水墨画与西洋画对比中找寻中国艺术文化的些许特质。

  确立“情感和态度”目标: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鼓励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确立教学重难点

  1.品味本文充满童趣的生动描写(重点)。

  2.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文中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领会蕴含在童稚活动中的艺术的美(重点)。

  3.初步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升华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的些许认识。(难点)。

  (四)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激趣——感知—品读—讨论—欣赏—延伸”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查找收集资料。倡导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的转变,构建师生间和谐*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注重文本阅读,个性阅读”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并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和感悟,鼓励他们有创意地表达。)

  2.说学法:

  整体阅读、个体阅读。

  三说教学过程

  用儿歌《影子》导入,学生齐读儿歌:“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是个小黑狗,常常跟着我;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是个好朋友,常常陪着我”。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篇关于影子的文章——《竹影》,希望今天的学*对大家有所启发。

  (二)走*作者,走进课文(展示你的搜集成果):你能介绍一下“丰子恺”吗?

  丰子恺(1898~1975),浙江桐乡人。名仁,又名婴行。他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漫画家、文学家、美术家和音乐教育家。他的漫画风格独特,富有创意,内涵深刻,耐人寻味。他的散文在文学史上也有很大影响,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甘美的回忆》《率真集》等。

  丰子恺被国际友人誉为“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

  子恺漫画

  丰子恺风格独特的漫画作品影响很大,深受人们的喜爱。他的作品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可见,儿童是他漫画里最重要的角色。在丰子恺心里,儿童自由纯洁、充满想象力,远胜过险恶虚伪,没有活力的**,希望用画笔唤回人们的童心。可见丰子恺在绘画、散文创作方面成就颇丰,而这些成就与他从小就爱在生活中去发现、思考分不开的。丰子恺是一位在多方面卓有成就的艺术大师,在绘画、散文创作方面成就颇丰,这些成就与他从小就爱在生活中去发现、思考分不开的。下面,就让我们从阅读作者的文章开始,走进《竹影》,走*丰子恺。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展示你的自学成果):

  1.自由诵读课文,自主学*,积累生字词(新课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初读课文,合作学*熟悉文本,设置问题。理解与本文中心、写作特点紧密相关的问题,讨论释疑。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课文内容。『体现问题教学法』

  初读:

  1.你认为哪些字容易读错?请提示一下。

  这些字词你都会读会写吗?

  惬意qiè参差不齐cēncī撇piě蘸zhàn口头禅chán乘凉chénɡ千乘之国(shènɡ)

  (古代指四匹马拉的车一辆为一乘)参加(cān)人参(shēn)

  2.用简洁的一句话概括课文的内容。

  看——画——评——听——悟

  (3)你怎样看待游戏与艺术的关系?

  (美的姿态)

  (活的神气)

  游戏创新“美”艺术

  其实,艺术并非高不可攀,它往往就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

  (4)如何理解文中语句“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

  (细看以下图片,而后作答)

  丰了恺——脚踏车、取苹果吴昌硕——《墨竹图》管道升——《烟雨业竹图》罗中立——《父亲》

  赵子昂——《浴马图卷》

  “照相”是对事物真实的反应,

  “符号”是抽象地指称事物。

  中国画重写意,重神似;

  西洋画则重写实,重形似。

  思考: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做游戏,比如用泥巴造城堡,用野花编花环……想一想,你是否也在进行着一种艺术上的创造,是否也有艺术上的发现呢?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6

  一、说教材

  《王几何》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中的第四篇课文,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作者马及时回忆了儿童时代王几何老师的一堂几何课的难忘经历,生动传神地刻画出了一位学业水*高、业务能力强的教师形象。作者是用童心来回忆往事的,在叙事中融入了儿童自然而纯真的感受,使得那些普普通通的小事十分生动、感人。

  每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本单元的几篇课文所谈到的老师,对儿童都起到了终生的影响作用,他们不但学识渊博、为人正直,而且爱憎分明,对***执着地追求。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为体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这一特点,我把本文的学*目标定为:1.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王老师的敬佩之情。2.熟读课文,感知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学*重点确定为:字词的掌握;文章感情的体会。难点为:学*刻画人物的写法。

  二、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的理念认为: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根据以学定教的原则,特制定如下教学与学*的方法:

  1、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当今课堂教学一股清新的活水,能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命。采用情境教学,可以较好地扣住教材特点,落实教材因素和学生因素,强化训练目标,引诱学*动机,激发学*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2、朗读感受法

  《王几何》作者用儿童纯真的心理回忆王老师的一堂生动有趣的几何课,有强烈的亲和力。学*中,指导学生多朗读,运用齐读,精读、默读等阅读方法,让学生与课文进行多次接触,心灵融入浓浓的亲师之中,感悟王几何老师的教学魅力。

  3、质疑探究法

  让学生在自主学*的过程中,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体现学生自主学*的特点,这样的方式能让学生在学*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看到成功的记录,这种成就感促使学生可持续性地发展。

  4、讨论分析法

  这既是个体的学*,又是团体的学*。讨论是一种双向或多向的活动,当中体现了个体的思维,又有思维的碰撞、磨合、吸纳,是合作学*的体现。

  三、说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这里运用的是“情境教学法”关键是教师必须要进行情境诱导,使学生顺利地进入学*情境,进而主动学*,实现目标。因为相类人物能唤起学生无限丰富的联想。这里让七年级的新生回忆他们刚离别不久的小学老师,口头描述老师的形象和事迹,学生们绝对有兴致侃侃而谈,话语当中也会饱含记忆犹新的深情。此时此刻,再顺势而发,引导学生进入第二个环节。

  2、朗读感知

  ①学生默读(感受课文流露的真情,同时给每个自然段标序号并给生字注音)

  ②学生生个别朗读课文(朗读前提醒学生注意用儿童的口吻来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的感情基调。)

  3、检查本课的一些生字词,教师强调了重点和考点。

  4、概括课文的大意(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后练*题,王几何老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请学生用一个或两个形容词来概括(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概括的.时候可能会找到一些事,也可能找到一些细节描写。为了整体感知课文的的需要,所以教师又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课文几次写了同学们的笑?

  (2)他们为什么笑?

  (3)“我们”在课堂上的收获是什么?通过这三个小问题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6、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塑造王老师的细节描写。这也是这节课的难点之一。所以这一环节尽量地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尽可能多的让学生找到一些细节描写,从而学*刻画人物的方法。在展示过程中,老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从人物描写的几个角度进行分析动作、神态、语言外貌等,不但培养学生口头表述的能力,而且使学生扎实地学*了写人的方法。

  最后让学生说说:“你认为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好老师?”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正确的理解师爱。老师博大的爱,不仅仅表现在幽默,也表现在严厉。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7

  我今天所说课的篇目是《夏感》,《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多彩四季”的第三篇课文。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第一册第三单元就是以反映自然世界内容为主的单元,单元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品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和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二、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该课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

  1、知识和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理清行文层次,把握所感内容。

  学*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透过语言文字,感悟课文充满诗意的画面。

  2、过程和方法目标:

  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引导启发为辅,强调有感情地朗读,融入文本意境。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提高学生人文涵养,在领略自然美的同时,懂得把握文中的哲理。

  教学重难点:

  1、抓住课文重点词语,理清思路,品味赏析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

  2、引导学生揣测写作意图,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方法:

  1、朗读法

  通过富有感情的美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意境,品味文章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自读点拨法

  本文属自读篇目,课堂教学以学生充分阅读、自由探究为主,教师点拨课文的学*要点为辅。

  3、比较阅读法

  在语文教学中,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是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四、说学法(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

  1.看一看,这是属于哪个季节的事物。(展示图片)

  (夏季)

  3.你喜不喜欢夏季呢?为什么?

  4.当代著名作家梁衡的眼中,“夏”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梁衡先生的散文《夏》,看一看梁先生喜不喜欢夏。

  (二)感情朗读

  1、检查预*—作者介绍、生字词

  2、美读课文——磅礴之势、升腾之气

  初读课文:

  (1)找出作者描写夏天特点的关键词。

  ——紧张、热烈、急促。

  (2)阅读课文,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夏天景致的?

  ——自然景物、色彩、旋律。

  (3)文题是“夏感”,那么作者的“感”是什么?

  ——热爱自然,赞美劳动。

  再读课文,感知文段内容。

  (三)赏析佳句:

  文中多处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请同学在课文中找出来,并作简要分析。

  “我欣赏的佳句是——,

  它所采用的修辞手法是—,

  这样写的好处在于——”

  (四)仿写练*: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

  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五)拓展阅读:

  比较阅读:

  正如作者所说,“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有闲情逸致的人”不喜欢夏天“紧张的旋律”阅读下面这首诗,说说与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山亭夏日(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香。

  附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掩卷遐思,整节课我和我的学生们都沐浴在美的熏陶中,孩子们的眼睛发现了美,并用绚丽的语言去描绘自然之美,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我真心的希望并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当学生们再欣赏到壮丽的自然风光,心灵中一定会生出书写山河的冲动。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8

  一、明确教材地位,把握教学内容

  《女娲造人》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三篇课文。本单元都是以想象见长的文学作品,体裁涉及神话、诗歌、童话、寓言。因此,本单元的学*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深入理解课文,激活想象力的一次绝佳的机会。本文作者袁珂是一位神话学家,他运用丰富的想象,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丰富了女娲造人的故事,使得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色彩。此外,作品内容浅显易懂,故事性强,符合初一学生的欣赏心理,同时意蕴丰富,令人遐想。在文中女娲不仅是一位神通广大的神,也是一个真实的有着喜怒哀乐的人,更是一位勤劳善良的母亲。

  二、设计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的特点与地位,并结合学生实际,本文的教学目标定为:

  1、整体感知故事情节,比较阅读,初步感受想象的作用;

  2、探究阅读,挖掘“人”的内涵,感受体会文中女娲朴实感人的母亲形象;

  3、拓展阅读,运用创造性想象改写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体会文中女娲朴实感人的母亲形象;把握想象的特点,尝试运用大胆合理的想象改写课文。

  三、明确教学思路,优选教学方法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既要有老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因此本文的总体教学思路为:在老师的引导下,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探究文本,赏析女娲这一人物形象,并发挥自己的.想象改写课文。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台,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激发兴趣法、朗读法、比较阅读法、指导归纳法、拓展思维法进行教学。

  四、进行科学指导,注重学法传授

  依据“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理论,要求教师教学重在学*方法指导,能力培养。因此本文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五、重视能力训练,优化教学过程

  1、讲述故事

  由学生讲述《**开天地》的故事,然后过渡到本文,明确体裁,激发阅读兴趣。

  【让学生讲述故事以调动、创造轻松的气氛,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带着良好的情绪走进课堂,愉快接受新知识,而且充分体现课标所提倡的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这一理念。实际上这也是激活学生想象力的第一步。】

  2、比较阅读

  第一步:学生齐读课文标题,就此提出一些疑问,教师出示疑问,学生自由默读课文,并解决这些疑问,初步熟悉课文内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女娲为什么要造人?女娲怎样造人?女娲用什么来造人?

  第二步:与《风俗通》对比,课文丰富了哪些内容。

  齐读《风俗通》的内容,学生通过与原文的比对,得出作者通过想象手法来改写课文,丰富了女娲造人的原因、方法、过程、心理活动等内容。明确本文想象的特点:大胆合理。

  第三步:从女娲的角度来理清故事情节,进一步把握课文内容。

  用多媒体出示女娲造人的主要过程,学生依据提示理清故事情节。

  【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思维训练,同时依据本单元的单元目标,要求学生在默读、朗读的过程中把握课文内容。在阅读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就是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高。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交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把握课文内容,同时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力,明确想象手法的运用,为下一环节的赏形象作铺垫。】

  3、探究阅读

  第一步:挖掘“人”的内涵。

  引导学生抓住“小东西”、“小家伙”、“人”三个称呼的变换为切入点。朗读表现泥捏人的叫“妈妈”喜悦之情的语句,体会为什么要这样想象,学生从课本找依据并反复读出这种喜悦的情感,随后提出问题:女娲给这些心

  爱的孩子取什么名呢?让学生从字形和字意上想象“人”的涵义,探究“人”的内涵。这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教师要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分析关键语句的方法达到预期目标。

  第二步:根据课文分析女娲母亲形象,并与古人眼中女娲形象作对比。

  引导学生圈点勾画女娲的动作、神态、心理等,要求学生朗读、欣赏,将每一句话在脑海中慢慢映射成一幅画面。多角度分析其勤劳、善良、朴实的母亲形象。通过阅读交流,学生会有这样的收获:

  如:第五段中的“掘起、掺和、揉团”,第15段中的“拉、伸、搅、挥洒”这些动作描写。学生脑海中呈现出,莽莽榛榛的天地间女娲在池塘边造人的画面。一个勤劳的女娲便在脑海中清晰的浮现。

  第9段女娲听见叫妈妈的喊声那种洋溢幸福的情境。

  第13段的朗读分析,呈现女娲日以继夜辛勤造人的场景。

  学生像这样将每一句话通过朗读、欣赏幻化成图画。这样既是对女娲形象的赏析,也是训练学生想象能力。

  这一环节的朗读培养了学生的语感,通过朗读、赏析把文章中的人、事、意境、画面,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趣味,绘声绘色的表达出来,也使字里行间潜在的含义溢于言表,把书面文字难以表达或者根本无法表达的隐情妙趣抒发出来。“吟诵,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能理智地了解,而且能亲切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法就化为自己的东西”。

  这一环节为本节课的重点,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在读、思、议的过程中深度分析文本把握女娲这一母亲形象。

  【教学就是交给学生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获得新的知识,使学*成为一种活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立足文本,通过朗读、抓关键词、合作学*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互补性,给每个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教师则要抓住学*过程中的契机,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立足文本通过朗读、抓关键词、赏析语言等方法,挖掘内涵,赏析人物形象。这样就自然而然地挖掘出了“人”的内涵与女娲的母亲形象,从而凸显亮点,突破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

  4、拓展阅读

  发挥自己的想象,让学生想象子自己是当时造出来的第一个人,会有哪些举动?

  小组合作,选出一个发言人。在此过程中老师对学生进行点拨。如:“我”看到了什么景象,“我”会有怎样的举动,“我”和女娲怎样相处,女娲会交给“我”哪些能力等。帮助学生展开想象。

  【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训练创造性思维,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开拓学生想象力,达到由感知想象到创造想象的升华。这既是运用,又是知识的迁移训练,学以致用。】

  5、迁移练*

  1)认真修改你创作的《女娲造人》,注意细节描写。

  2)查找有关《女娲补天》的资料,充实女娲的形象。

  【整理思维,进一步拓展想象能力以促进学生对女娲形象的把握与充实,从而完成知识的内化与迁移。】

  六、简化板书设计,以画龙点睛

  板书是借助视觉作用于学生大脑的重要手段。因此,本文的板书反映的是本文学*的重点,力求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使复杂的内容明朗化,体现板书设计的简洁性、直观性、目标性原则,使学生准确把握本课的学*重点。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9

  一说教学理念

  新课标中提出学生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所以我将本着“生先于师”“先生后师”的教育理念,用各种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用自主合作探究法进行教学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并让学生通过朗读去发现感受本文的语言美、情感美,提高他们的感受力。

  二、说教材

  《济南的冬天》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要求是能品味和赏析优美的语言,能欣赏和积累精彩的语段。《济南的冬天》老舍初写的一篇通过描绘济南冬天的美丽景色来抒发感情的写景散文。本文特别值得学生学*的内容有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和特别亲切自然富有情趣的语言,如本文中多次用到“小”字,“小山”“小雪”“小山村”等。

  三、说学情

  下面我来说一说我的学生。初一的学生这时已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初中生活,适应了初中的学*方式,具备了一定的体悟和感受力的能力,也掌握了一些散文的鉴赏分析的方法,这对本文的学*很有帮助,但是领会本文中情景交融的写法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老师加以引导。

  基于以上的教材和学情分析,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四、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a、学生能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的细致描绘的方法;

  b、学生能掌握和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a、学生能通过朗读法、评点法、合作研究法掌握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a、学生能体味老舍先生对济南的.冬天的热爱之情;

  b、学生能树立起对自己的家乡的热爱之情。

  针对学情,在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可能会有以下的重点、难点

  五、说教材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的方法,通过读品体会作者对济南的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则是掌握作者情景交融的写法。

  六、说教学过程。

  对于这堂课的导入我先以简洁的话语提起北国的冬天,北国之冬总会让人想起“大雪纷飞”、“寒冬凛冽”这样的景象。然而在冰雪皑皑的北国之冬中,却有一个地方的景色与众不同,它是哪那?它的景色到底是怎样的呢?让我们跟随老舍先生一起来看一看吧。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采用这样的导入比较能够激起学生对本文的兴趣,能更快的进入到本文的学*中。

  (1)第一个环节:初读感知

  初读课文,限定时间,让学生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朗读,使学生感知课文,问题用课件打出如下:

  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随机点两三名学生进行回答,然后教师指正补充。

  设题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读去整体感知文本,初步了解文章内容。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去发现原因,以提升学生的概括和总结能力。

  (2)第二环节接下来就是透过对精彩语段的精读,来使学生能掌握本文的重点突破本文的难点。主要采用朗读法、评点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先让学生朗读课文评点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语段,分析其妙处。而后小组间可就生成的意见进行交流讨论,在整合后发言。

  比如就文中的“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用一“晒”、-“睡”、-“醒”,一连串相关的拟人手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这样亲切字眼的选用也体现了老舍的喜爱之情。

  设题意图:让学生先读,引导学生主动地品析重点语句,就能使学生体会作者感情,又能够使学生生成自己的体验,提高学生的鉴赏与感受力。这也是突破本文难点的很重要的环节。

  (3)透过对精彩语段的赏析,学生理解了老舍的一些写作手法和技巧,我将安排学生进行写作练*。要求是请仿照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写一下身边的校园和家乡。

  设题意图:这样既学*本文的写作手法,是对写作能力的一种训练,又能以写促情,抒发学生自己对家乡、对大自然的感情。

  (4)归纳小结

  让学生说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老师对学生的见解都要积极的评价,,这一环节可以很好的了解学生的学*结果为下一课时做准备。)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10

  一、教材地位

  “成长”作文属于记叙文写作,它隶属于第一单元。本单元的文章,或记录作者成长的足迹,或展示他人成长的历程,都给学生以有益的启迪。侧重于培养学生写作记叙文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关注自己成长的足迹,体会自己成长的历程。在成长过程中,有幸福的回忆,美好的向往,也有小小的烦恼。写好这篇作文,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学会写作记叙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并培养学生关注自我成长的兴趣和*惯,为学生进一步写作记叙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优等生的知识与能力目标:能够快速合理地构思成长类作文。

  中等生的知识与能力目标:阅读成长类文章,从中得到有益的写作借鉴。

  学困生的知识与能力目标:追寻成长的足迹,体会长大的感觉。

  学*方法培训目标:让学生学会合理构思成长类作文的方法。

  学**惯养成目标: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积累素材、学以致用的良好*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教学重点:能运用积累快速合理地构思成长类作文,并体验成长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深入挖掘文章的写作技巧。

  教学关键:积累成长的素材并理解写作方法。

  四、教学方法

  积极采用启发、引导的方式,采用不同方式的激励法。在指导中抓住相关作文,巧妙设置关于成长的积累题,并随时评价学生的回答。同时,利用大屏幕图片、抢答、小组竞赛等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思考、参与意识。

  五、学*方法

  积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通过研讨、畅谈、抢答等多种形式,让每名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独立写作和思考成果的机会,并学会迁移写作方法,把握写作成长记叙文的思路。

  六、教学过程

  1、定向示标。教师出示本节目标,学生齐读,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2、话题积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积累为写作之源。如何积累对学生写作至关重要。“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因此,我让学生关注读书,关注生活。事先下发作文提纲,有目的地让学生课下积累。养成动用各种资源积累相关素材的好*惯。课上教师让学生出示作文提纲,并根据课前预*的情况回答大屏幕的问题,侧重成长记叙文的积累。从中检查学生课前对成长作文的素材积累情况,根据积累明了学生的自主学*情况,为写作指导做好准备。

  3、方法归纳。“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是学生写作的现状。我首先让学生根据单元所学,在课文中进一步让学生归纳写作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默读例文,回答长大的标志及写作的借鉴,在这一过程中体会成长作文的写作方法。学生合作交流、畅所欲言,教师再进一步归纳指导。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会逐步提高,写作能力也会随之增强。

  4、*作构思。我让学生根据归纳的写作方法进行构思同题练*。这样学生不仅锻炼了不同的思维方式,明确了成长记叙文的写作要求。而且联系生活体验更加深了记叙文写作的理解,从而在思想上受到熏陶,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积累素材、学以致用的良好*惯。

  5、总结体会。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教师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让学生做到一堂一得。并布置下节课的预*任务。

  七、板书设计。我力求简洁、精炼,根据几个关键词来让学生理解写作的方法。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意义

  《看云识天气》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单元主要反映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内容。

  本文是一篇科普小品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云的形态和云的光彩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文章层次清楚,有纲有目,抓住了云的特点来进行说明,而且语言生动形象。

  2.教学目标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要点,了解云与天气变化的关系;

  (2)通过品读课文中优美句段,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3)通过拓展延伸、作业布置,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惯。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本单元的要求及本文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快速阅读,概括要点,品味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

  针对本班学生学*能力参差不齐的现状,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分析把握课文主体部分的内容和结构层次。

  4.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我针对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本课教学流程制作了精致的课件,形象、生动、直观的课件让学生在学*课文过程中兴趣大增,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明显。

  二、说教法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谈话法、点拨法、小组合作学*法和情境教学法。

  如谈话导入课文,使学生在较为轻松的谈话过程中进入本课的学*,消除了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谈话、交流,形成了教师、学生与文本三方的和谐对话,而且能使教学的各个环节自然衔接,教学流程自然流畅。

  在学生思维出现困难时,我适时使用点拨法,让学生茅塞顿开,形成师生的和谐对话。如学生自我介绍云与天气的关系这一环节中,我适时点拨,学生就能更好地抓住各种云的特点,介绍云与天气的关系。

  在小组合作这一环节中,我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情境: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种云,你会怎样向大家介绍你自己呢?请学生以自我介绍的方式来介绍云,这样入情入境,学生融入了课文的学*中,也能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

  学法上,我贯彻“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指导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具体的学法是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讨论法、小组合作学*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惯,养成与人合作的好*惯。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中我是从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中一个成功的导语同样也能为一节好课铺设一段通往成功之门的路。在教学本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因使用谐音双关表情达意而显得新颖别致。那么,大自然的晴雨天气真的像人的感情一样捉摸不定吗?除了天气预报,人们还能根据什么识别天气的变化呢?预*过课文的学生会回答:云、云彩。于是我顺势导入:对,还可以能过云彩。怎样通过云彩预知天气情况?今天我们一起学*一篇科普小品文《看云识天气》。(板书课题)

  学生在小学时就背诵过刘禹锡的这首《竹枝词》,这一导语以学生熟悉的诗句导入,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为学生营造了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创设一种诗的意境引入这篇科普小品文的学*,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环节2: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新课标对初中学生的阅读要求是“养成默读*惯,有一定的速度”,这也是本单元的学*要求,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首先请学生速读课文,并思考“云和天气有怎样的关系?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说明的?”我要求学生圈画出相关句子,理清文章脉络,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云的形态,云的光彩。

  在这一问题解决的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具体思考云的形态和云的光彩与天气变化的关系,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别板书云的不同形态的名称,及不同光彩的名称。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

  边思考的过程中理清了课文思路,锻炼了学生的速读能力和概括能力,初步解决了教学重点。同时,我适时引导学生注意课文中“往往”“常常”这两个词语在文中的作用,体会本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环节3:小组合作研读赏析

  这一环节是解决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环节,我采用了这样四个步骤来完成教学:

  首先我请学生细读课文,用不同的标志标示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点和它们带来的天气情况。这样在我的指导下,学生再次走进文本,理解文本,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惯也在这一环节中进一步落实。

  接着,为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完成对这一问题的检查,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要求学生以第一人称方式介绍一种云或其光彩,要介绍清楚会带来怎样的天气,并尽量使用文中原句;先自行预演,再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小组内推荐一名同学进行全班交流。

  以自我介绍的方式来介绍云与天气的关系,使学生能入情入境,融入对课文的学*中。我要求学生并尽量使用课文原句,这样能使学生进一步感受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既考察了学生对课文重点内容的理解程度,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自行预演环节,给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为下一环节小组交流打好了基础,避免了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全班交流的过程是一个使所有学生都受益的过程,配以课件中相应的云的形态和光彩的图片,学生对云与天气变化的关系印象深刻。步骤一、二的设计一脉相承,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和小组讨论中,加深了对云和天气关系的理解和体验,并有所感悟和思考,进一步解决了教学重点。

  学生在充分了解了云与天气的关系之后,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介绍了这么多的云,但读来却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这时学生根据板书的要点,明确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会使文章层次清楚、条理分明。

  最后一个步骤是品析优美语句。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课堂上我请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出喜欢的理由。在这一过程中,我适时点拨,学生体味和推敲重要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体会不同的修辞方法在文中的作用。在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中,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进一步巩固了教学重点的学*。

  环节4: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结合在课前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搜集有关天气的谚语,在这一环节我提问到:除了云之外,自然界中还有许多东西都可以预示天气。学生立刻能结合自己预*课文时所搜集的天气谚语来回答,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谚语的含义,增加了生活常识,也拓展了知识面和阅读范围。作业的布置是写一篇观察日记,意在让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惯。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清文章脉络。

  附:板书设计

  看云识天气

  云是天气的“招牌”

  薄云: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层次分明

  形态晴朗天气

  厚云: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条理清晰

  光彩:晕华虹霞阴雨天气

  意义、局限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教材的认识和想法。不足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多指正。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1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让流行歌曲装点作文》。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本节课在课题中的地位。

  xx在北大百年校庆上说:“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综合素质的体现。”国家教育部在跨世纪发展战略中也把创新能力作为新世纪的重点培养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学校教育就必须更新观念,从单一的知识传授教育转变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上。作文是语文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担当着重要的任务,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让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达到从生活中感悟语文,让学生通过观察周围的事物,用心去体验生活,用自己的话去表达真情实感。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从而喜欢写作,我们做了许多尝试,从学生非常喜爱的流行音乐中感悟写作之源,扮靓作文语言,就是我们的尝试之一。我选择了脍至人口的:《吉祥三宝》、学生们喜欢的周杰伦的歌,在听的基础上,让学生对歌曲所表达的内涵有进一步的了解。因为生活是写作的第一源泉,有了这样的生活素材,我相信学生一定能够写出好的文章。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

  依据《新课程标准》、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我是这样确立的:

  学生们都喜欢流行歌曲,但很多学生都是盲从,赶时髦,引导他们听、感、悟,把学生喜欢的变成知识的一部分,我确立了知识目标:学*感悟歌词中含蓄委婉,富有哲理,具有时代气息的语言。

  在感悟歌词的基础上,能与生活联系在一起,表达自己的心灵。我确立能力目标:用心去与歌曲碰撞,用文字来表达心声。

  作文就是写真情,帮助学生找到真情尤为重要,我确立了情感目标:热爱生活、关注心灵体验。

  创新目标:吸收歌词中的精华,把它变成自己的一种语文学*需要。

  用心去与歌曲碰撞,用文字来表达心声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找到生活中与歌曲的共鸣点是教学难点。解决难点的突破点:倾听与感悟。空白点:学生喜欢的歌曲有个性差异,留给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这堂课是一堂引导课,后面还要有系统的辅导,为后面的教学留下空白点。

  三、教学过程

  为了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圆满的完成这次的教学任务,我采取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导入。为了能一下子抓住学生,我选择了学生们喜欢的周杰伦的歌《我的地盘》,用FLASH播放,从视、听上把学生带进课堂。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加强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来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

  2、学生陈述喜欢这首歌的理由,从而引导他们听、感、悟,从感性的'喜爱变成理性的思考。

  3、有一组小练*,带领学生走进作文。再给学生下发几篇*作,感悟把歌词带进作文的好处和方法。。

  4、归结写作方法。

  5、当堂片段练*。为了尊重学生的个人喜好,可以让学生从自己喜爱的歌曲中挑选,先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达到“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交换之后就是两个思想。”的目的。再从事个人创作。

  6、作品展示,学生、老师给予评价。对他们的优点闪光之处当众表扬,尤其是有创意的地方给以热情的鼓励,增强他们的成功欲。对于一般的文章,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以帮助其提高写作水*。

  7、由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8、课后延伸:作业。发布到博客,共同交流,发布评论,这也是我们的一个创新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的作用,启迪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联想及生活体验,注重学*方法的培养。

  学生通过倾听、感悟、交流、写作、评改几个环节,完成教学目标。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13

  一、教材解读

  本文在承担巩固本单元文言文学*方法这一任务的同时,还应该承担积累一些文言字词的任务,同时,根据本文的写作特点,还应理解故事所蕴涵的道理——只有不畏艰辛,脚踏实地,一个人才可能取得某种成就,否则只会到处碰壁。

  鉴于上述对教材的认识,又考虑到学生实际,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引导学生正确辨析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二)通过概述故事内容,训练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理解故事蕴涵的道理,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教学重点是正确辨析并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教学难点是理解故事情节,体会文中蕴涵的深刻道理。

  二、教法介绍

  一是强调读。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这节课我先后设计运用了个别范读、自由朗读、分段齐声朗读三种方式,借以起到强化感知课文的作用。

  二是重视导。教略读课文,教师把握好自己的角色是关键。教师既不能“主”而不“导”,又不能“导”而不“主”,要灵活地指导、引导学生去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主体在教学双边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例如,我采用营造氛围讲故事的方法导入新课,突出了“导”;在讨论归纳故事情节时,我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讨论之球”在学生之间传递,当学生甲说完后,我不立即加入,而是让学生乙指出学生甲的不足或提出不同的意见,从而突出了“引”;在释译、理解课文时我主要采用师生双方设疑问答,启发谈话式等*等讨论方法,即“引”又“导”,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三是注重创。“创”就是创新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教师的首要任务之一的。在教学中要使学生的学*处于积极地思考状态,通过创新应用提高学生应用知识和拓展思维的能力。在“拓展延伸”板块里,我提出了一些疑问:如果王生继续在劳山待下去可能会有什么样的结局?你认为王生怎样做师父才会教给他真正的本事?你认为这个故事还可以怎样改编会有一些新的含义?请大家试试看。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学法指导

  1、指导自主探究,培养能力。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比较浅显易懂,因此我在教学时,首先是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疏通课文大意,难懂之处可反复朗读,根据语言环境去理解本文蕴涵的深刻道理。这样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能力。

  2、指导合作学*,养成*惯。

  学生在自主学*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难题,需要大家合作才能解决。考虑到学生在“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和“概述故事情节”两个地方会有一定的难度,我又设计了几个互动环节,学生可以相互之间交流合作。这样不仅使学生思维变得更加活跃,还会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四、流程设计

  本文的教学,我设计了三个大的教学板块:

  1、创设情境,导入新授。

  首先我用神灵鬼怪,谈狐论鬼的故事集——《聊斋志异》导入新课。因为《聊斋志异》已经家喻户晓,所以大家都跃跃欲试,我问:“那谁能说一个《聊斋志异》里的故事呢?”在这里,我抓住学生对鬼怪强烈的好奇心理,引领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走进学*内容。

  2、引导探究,熏染情感。

  ①整体感知。新课标特别强调“读”的重要性,因此在这里,我设计了四次朗读:首先是学生自读课文,给他们提出的要求是了解课文内容,画出生字难词;然后是听朗读录音,这时,学生可以纠正自己错误的读音和停顿。接着学生再自读课文,并利用注释,解决疑难字、词,把不理解的标出来。然后是分段分组齐读课文。通过整体感知,学生对故事的情节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只是会有一些难懂的字词成为理解课文内容的“拦路虎”,所以我设计了第二个环节。

  ②重点突破。对重点字、词、句的理解,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我主要采用的是师生双方设疑问答,启发谈话式等*等讨论方法。我首先引导学生提问题,把自己不懂的字、词或者是句子说出来,由其他同学来回答,之后我再进行纠正或补充。同时,我也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启发他们思考、讨论,然后回答。最后,出示投影片,这是我备课时归纳出的一些重点词句的释注,让学生识记,使学生对文言字词的积累更加具有建构意义。

  ③双边互动。学生是学*的主体,本着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思考还给学生”的理念,根据本课的教学任务,我设计运用了二个互动环节,

  互动1:用自己的话逐句复述课文。

  首先,请一个同学朗读课文,要求其余学生边听边思考该怎样复述。接着创设情景,引导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参与其中,个别指导。然后由教师引导学生说,经过这一轮的交流,让学生已经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了。再让学生讨论故事的主要情节,总结性地复述故事的主要情节,同时我适时地出示四幅插图投影,让学生由情入景,披文入情,培养他们感受、理解、归纳、评价的综合能力。

  互动2:开小故事会。分小组开小故事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的理解并掌握故事的内容,进一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④辩明内涵。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独立思考这篇文章所蕴涵的道理,然后用多媒体投影展示他们思考的部分结果。这里不要求千篇一律的答案,只要他讲得有道理,就应给予肯定,既要尊重学生个性,更要鼓励他们的创新思维。

  3、达标反馈,拓展延伸。

  达标反馈我设计了几个难度适宜的填空题,以检测学*效果,巩固新知。拓展延伸一是让学生改编这个故事,二是让学生谈谈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像王生之类的人,三是鼓励学生课后阅读《聊斋志异》。

  五、课后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倡导“个性化阅读”,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的熏陶。在学*方法上注重自主、合作、探究。在此背景下,我以为语文课堂应从优化整合文本资源,优化课堂动态交流,优化多元教学手段三个方面来建构“课堂大语文环境”;应精心策划,使课堂更加注重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体现出与课程资源相和谐的人文关怀与生命关怀,逐步达到发展学生的语感与思维,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学生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学生健全人格的终极目标。这正是本课教学设计的基本出发点。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14

  一、教材地位及教学目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童年趣事。通过学*让同学们不仅能够体会作家笔下各种童年的酸甜苦辣,引起学生的共鸣,本文作为这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起着引导学生理解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反映身边景物的兴趣,本文通过对百草园自由快乐生活和三味书屋学*生活的记叙,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私熟教育的`若干侧面。

  因此,我把本课教学目标确定为:(1)认识目标: 识记本课生字;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景物的能力;(3)情感目标:感受课文表现作者热爱大自然的儿童情趣。

  教学重点 难点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童年的乐趣集中在百草园里,百草园主要是景物的细致描绘,所以我把课文描写百草园确定教学重点,感受作者对百草园的思想感情作为难点。

  二、说教法

  1、朗读法

  通过接力的形式,对课文进行朗读,培养学生语感,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使学生咀嚼,感受课文的内涵。

  2、 启发问答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精心设问,以促进学生主体活动由易到难、循序渐出,引导学生一步步研读课文,思考释疑,逐步达标。

  3、 圈点法

  让学生点出景物描写的词语,感受语言用词的形象。

  4、 综合训练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以综合训练学生听、说、读、写、析为目的,采用不断质疑,不断训练读写,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说学法

  根据课文特点,着重指导学生朗读,引导学生发现,去探索,关键在第二自然段和捕鸟内容的学*,让学生走入作者的生活去感受百草园的趣味盎然。

  四、说教学设计

  1、导入课文 设计让学生说自己童年的乐园导入,调动学生学*的热情。

  2、介绍鲁迅

  3、感知课文 为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通过接力朗读,一个接一个各读一段。这一步环节的朗读目的是了解熟悉课文,字词正音。

  ① 从课文标题看作者写了哪两个地方? 那我们刚说的作者的乐园在哪?

  ②作者“我”的乐趣表现在哪里?(读百草园部分)

  ③哪件事觉得最乐,为什么?

  ④这乐按什么顺序写、写了哪些景物?

  ⑤这部分除了写乐还写了什么?这是属记叙中的插叙,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

  3、小结拓展

  ①那你们现在的乐园在哪儿呢?与鲁迅先生的相比谁最乐。(教师出示写作背景)。

  理解文章主要 内容 挖掘主题

  板书

  乐景

  乐园 乐闻 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 乐事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1、 教材地位:

  《天上的街市》安排在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这单元共五课九篇文章:有童话《皇帝的新装》《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神话《女娲造人》;诗歌《天上的街市》《静夜》;《寓言四则》。它们共同的特点是通过虚构的故事和景象曲折地反映现实,或揭露鞭挞现实生活中的丑恶,或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或赞美呼唤人间真情。想像丰富奇特,引人遐思。目的是通过这些富于想像力的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联想、想像的能力,引导学生憎恶假丑恶,向往***。

  《天上的街市》取材于我国古代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它借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像,描绘了美妙的天街景象,表达了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诗歌意境优美,节奏舒缓,有着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趣,适合朗读。我试图加强朗读指导,提高学生朗读能力;通过探究调动学生想像思维。

  2、 教学目的:

  ①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② 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③ 体会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3、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难点是:理解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并形成能力。

  二、【说教法】:

  1、 结构、层次:从教师教学角度主要设计为六个环节(引导入境—明确目标—指导朗读—提问探究—小结巩固—练*提高)。

  2、 思路、理念:

  引导入境尽量简洁明快自然得体。

  明确目标为的是减少学生学*活动中的无效思维,并有利于学*活动中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指导朗读,重在学生体验,新课标认为“学*的过程是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所以朗读指导重在示范,不在理论解说。同时这是重点之一,而且是下一环节的基础,要视学生情况舍得花时间,学生朗读训练形式要多样。

  提问探究,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诗的写法及风格,学*联想和想像的手法,体会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伙伴间的互动互生是最接*‘最*发展区’的。”因此,这环节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允许并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勇于提问质疑,讨论争辩。

  小结巩固要做到紧扣要点,帮助学生形成思维整合。

  练*提高,安排图景和文字的联想和想像,目的是引导学生作联想、想像的训练。要求学生最好不作同类事物的联想,还要要求所联想的事物应该是美的`。借此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和健康向上的情趣。

  3、 手段及依据:教学手段方面,设想运用简单课件辅助教学,做到实用、有效,不搞花样。仅提供配乐朗诵以供模仿学*,提供文字材料以提示重点作资料参考,图片画面的运用也仅为激发联想想像而设,坚定语文课堂“文本学*为主,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教学立场。

  【说教学程序】

  1、 过程总体框架及各板块的时间分配:

  教学过程按教师活动分六步:

  引导入境(1分钟)

  明确目标(1分钟)

  指导朗读(15分钟)

  提问探究并质疑(15分钟)

  小结巩固(5分钟)

  练*提高(8分钟)

  2、 教学环节设计

  引导入境:(1分钟)课件屏幕出现文字,教师口述引出“夜晚,我们仰望天空,群星璀璨,那里,发生过多少美丽的故事,产生过多少神奇的传说,令人禁不住心驰神往。今天,让我们跟随着郭沫若先生一起步入那《天上的街市》,去感受那份美丽、那份新奇吧!”

  明确目标:(1分钟)课件屏幕出现,学生读出明确“学*任务:

  ①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②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③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教师解说指出:这首诗很美,“美是需要发现的”请同学们从学*任务入手,带上三个问题去发现诗中的“美”,问题是

  A、如何有感情地朗读?

  B、怎样联想和想像?

  C、诗歌表现的是怎样的情感?

  指导朗读(15分钟)学生先个人试读说说自己的理解,再听读感觉情感基调和节奏重音,接着教师屏幕显示朗读要点并提醒心境体验和眼神运用,学生再听配乐朗诵跟读并核准节奏和重音,然后组织齐朗诵、小组内齐朗诵、男女分组朗诵等形式。

  提问探究并质疑(15分钟)分两步,

  先探究内容。问题是a.全诗共四个小节,你能指出哪些是写实,哪些是想像吗? b.你能概括出诗人所想像的内容及想像过程吗?

  再探究情感。先围绕问题小组合作探究,问题是a.课文中想像的牛郎织女的生活跟神话故事中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有什么不同?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 b.诗人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想像,要对传说中的故事情节做这么大的改动?这种想像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c.诗中反复出现的“定然”“定”有什么作用? 然后再学生提问质疑,同学间互相释疑。

  探究过程中提醒学生利用好课前准备的资料,并根据需要提供有关“作者简介”“诗歌背景”“联想和想像” “牛郎织女图片”等。巡视指导小组合作探究。

  小结巩固(5分钟)先齐朗诵诗歌一遍,再请学生概括自己对于这首诗歌的理解。最后老师作结“老师认为:这是一首极美的诗。首先,全诗语言优美亲切,节奏舒缓,极具音韵美;其次,诗人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为我们描绘了美丽的天街,创造了牛郎织女自由幸福的生活图景,又具意境美;还有,就是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情感非常的美。”

  练*提高(8分钟)如果探究讨论热烈可安排为课外作业。安排两题:a、由两副烛光图片引发联想和想像,b、课后练*,仿例续写。

  3、 突破重点、难点的手段和方法:以上设计主要是形成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学*梯级,为学生设计一个“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学*过程”;其次,辅助运用多媒体提供配乐朗诵以供模仿学*,提供资料参考,用图片画面作引导,增强直观感受;另外,学生间的交流,也是突破重点、难点的手段和方法之一。

  【说学法】:学法指导、能力培养、培优转差

  从学生学*活动来说,这节课是四个板块:

  一是朗读感悟,感受音乐美。培养朗读能力,更多关注基础薄弱学生,落实本课最基础的目标。

  二是探究内容,理解意境美。培养信息搜索和概括能力,以中等学生为基准,达成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隐性目标。

  三是探究写法,领悟情感美。通过语言分析、信息整合,提高中等及中等以上同学的分析理解能力,让基础薄弱学生有基本的情感体验。

  四是模仿学*,拓展思维,培养想像力,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听说读写” 为训练主线,学生通过朗读、模仿续写、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拥有更多的时间、空间和思维形式。

  学生接受的学*方法指导主要是:朗读的技巧和探究的方式。

  【板书】突出“美”:

  音 韵

  美

  意 境 情 感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