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 (菁华6篇)

首页 / 说课稿 / | 说课稿,数学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1

  一、说教材

  《数铅笔》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材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的内容。在一年级上册的学*内容中,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20内数的数数、比较及加减运算,对20以内数的组成也有了初步认识。本课教材安排了“数铅笔”这一情景和一些相关的练*题。意图是让学生通过用不同方法数数,认识 100以内数的组成,会数、会读100以内的数。并在具体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感,体验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运用不同的方法数出100以内的数,通过数实物、表示结果、圈一圈的活动,感知以10当一的优越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选择合适的方法数数,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增强学生优化算法的意识。

  3、情感与态度:通过小组调查、数数活动,初步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

  感知以10当一的优越性,自主建构新的计数单位“十”。理解计数单位“一”和“十”。

  课前准备:

  1、学具:小棒100根。

  2、课前调查活动:调查生活中哪些方面存在数。

  二、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动手操作为主,让学生的操作中启迪思维,在合作交流活动中体验数学,体现自主探索的优越感。感受数学活动的有趣性,初步渗透数学的生活性。

  三、说教学流程

  (一)检查课前调查并复*

  师:上学期我们学*了20以内的数。我想问问小朋友一个数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是什么位?

  [教学预设:学生说出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

  师:同学们,老师布置你们回去调查生活中哪些方面存在数,现在请你们四人小组里面互相说说你发现生活中哪些方面存在数。并且说说这些数个位上是几,十位上是几,这个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巡视指导)。

  [教学预设:学生能说出类似我家有8盆花,8只有个位,是由8个一组成的;这栋楼有16户人家,16的个位上是6,十位是1,16是由1个十和6个一组成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对20以内数的组成进行复*,对新课进行铺垫。]

  师:刚才有的小朋友说的物体的个数超过了20个,你们还会数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数100以内的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知学*新课的必要性]

  (二)探究新知

  1、数一数。

  (1)师:这一共有多少根小棒?说一说你是怎么数的?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分组讨论,然后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向全班汇报数小棒的方法。

  [教学预设: 1根1根数;2根2根数;5根5根数;10根10根数等,此时就让全班学生接数。对每一种数法给予肯定]

  [设计意图:学生先独立思考,再通过小组内合作数数,了解数序互相提示、检查。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学*成果,培养学生合作意识。通过交流感受数法多样化。]

  (2)优化数法,练*10根10根数,边摆边数。

  师:你最喜欢哪种数法?为什么?

  [教学预设:10根10根数,因为最快。]

  那我们也像那个小朋友一样,10根10根数,并且我们利用带来的皮筋,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

  [设计意图: 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呈现不同的表示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各种方法的异同,培养学生优化意识。通过对比几种数法,体现以10当一的优越性。]

  师:小朋友们想一想,1捆是10根小棒,那么10个一就表示1个什么?2捆小棒表示2个什么?5捆,8捆又表示什么?数一数一共捆了多少捆小棒。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计数单位“十”和“一”]

  (3)学生跟着老师在一次十根十根数100根小棒。并用皮筋把10捆捆在一起。

  (4)明确十进关系。

  10个一是1个十,10个十是一百。

  2、圈一圈,数一数。

  数P2练*。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从实物到数点子,从规则排列地数到混合排列的`数的过程。数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数,引导学生十个十个地数。]

  (三)巩固练*

  1、完成第3页练一练,第1题,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3、游戏:接力赛

  教师说清游戏规则:两人做游戏 ,一人说出3个有规律排列的数(如34、36、38)另一人接着按规律再数出3个数。

  4、练*5(开放题)。

  [设计意图:主要体现几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以游戏的形式巩固练*,让学生不觉得累;让学生感受成功。激励学生进一步学*数学。体现数学的趣味性与多样性]

  四、总结

  谈自己本课所学到的知识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2

  一、说教材

  《数铅笔》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材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的内容。在一年级上册的学*内容中,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20内数的数数、比较及加减运算,对20以内数的组成也有了初步认识。本课教材安排了“数铅笔”这一情景和一些相关的练*题。意图是让学生通过用不同方法数数,认识 100以内数的组成,会数、会读100以内的数。并在具体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感,体验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运用不同的方法数出100以内的数,通过数实物、表示结果、圈一圈的活动,感知以10当一的优越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选择合适的方法数数,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增强学生优化算法的意识。

  3、情感与态度:通过小组调查、数数活动,初步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

  感知以10当一的优越性,自主建构新的计数单位“十”。理解计数单位“一”和“十”。

  课前准备:

  1、学具:小棒100根。

  2、课前调查活动:调查生活中哪些方面存在数。

  二、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动手操作为主,让学生的操作中启迪思维,在合作交流活动中体验数学,体现自主探索的优越感。感受数学活动的有趣性,初步渗透数学的生活性。

  三、说教学流程

  (一)检查课前调查并复*

  师:上学期我们学*了20以内的数。我想问问小朋友一个数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是什么位?

  [教学预设:学生说出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

  师:同学们,老师布置你们回去调查生活中哪些方面存在数,现在请你们四人小组里面互相说说你发现生活中哪些方面存在数。并且说说这些数个位上是几,十位上是几,这个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巡视指导)。

  [教学预设:学生能说出类似我家有8盆花,8只有个位,是由8个一组成的;这栋楼有16户人家,16的个位上是6,十位是1,16是由1个十和6个一组成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对20以内数的组成进行复*,对新课进行铺垫。]

  师:刚才有的小朋友说的物体的个数超过了20个,你们还会数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数100以内的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知学*新课的必要性]

  (二)探究新知

  1、数一数。

  (1)师:这一共有多少根小棒?说一说你是怎么数的?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分组讨论,然后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向全班汇报数小棒的方法。

  [教学预设: 1根1根数;2根2根数;5根5根数;10根10根数等,此时就让全班学生接数。对每一种数法给予肯定]

  [设计意图:学生先独立思考,再通过小组内合作数数,了解数序互相提示、检查。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学*成果,培养学生合作意识。通过交流感受数法多样化。]

  (2)优化数法,练*10根10根数,边摆边数。

  师:你最喜欢哪种数法?为什么?

  [教学预设:10根10根数,因为最快。]

  那我们也像那个小朋友一样,10根10根数,并且我们利用带来的皮筋,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

  [设计意图: 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呈现不同的表示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各种方法的异同,培养学生优化意识。通过对比几种数法,体现以10当一的优越性。]

  师:小朋友们想一想,1捆是10根小棒,那么10个一就表示1个什么?2捆小棒表示2个什么?5捆,8捆又表示什么?数一数一共捆了多少捆小棒。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计数单位“十”和“一”]

  (3)学生跟着老师在一次十根十根数100根小棒。并用皮筋把10捆捆在一起。

  (4)明确十进关系。

  10个一是1个十,10个十是一百。

  2、圈一圈,数一数。

  数P2练*。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从实物到数点子,从规则排列地数到混合排列的数的过程。数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数,引导学生十个十个地数。]

  (三)巩固练*

  1、完成第3页练一练,第1题,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3、游戏:接力赛

  教师说清游戏规则:两人做游戏 ,一人说出3个有规律排列的数(如34、36、38)另一人接着按规律再数出3个数。

  4、练*5(开放题)。

  [设计意图:主要体现几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以游戏的形式巩固练*,让学生不觉得累;让学生感受成功。激励学生进一步学*数学。体现数学的趣味性与多样性]

  四、总结

  谈自己本课所学到的知识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3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第一册的教学内容。这是新教材增加的一个新体系,这部分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它是本册教材第四单元分类中第二部分的内容。这节课的教学是学生在学*了整理房间的基础上学*的又一种分类活动。学生在通过整理房间 的活动后,已经感知和体验了分类的含义及方法,学生能按指定的分类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分类在生活中的用途。这一内容的学*,是让学生通过实际的分类活动,使学生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由于这部分教材与学生的实际学*和生活联系紧密,学生的学*兴趣比较高。课本是以数学活动的形式呈现教材,体现数学学*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过程的课程新理念。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分类的思想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用途,增加学*数学的兴趣。

  2、在给事物分类的过程中,体验活动的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全体学生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

  难点:使学生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关键: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经历分类的活动。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学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

  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都处于一个引导者、组织者与合作者的位置,把学生当作是学*的主体,努力创设*等、和谐的学*氛围,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交流中经历分类的活动,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与空间 进行学*,使学生在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中认识和体会到分类的必要性。在给定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让学生自主选择某种标准对事物进行比较、分类活动,体验活动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1、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学*,拓宽教学的'时空。①②③

  (1)分类是一个学生实践性的活动,因此在课前我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亲自去整理房间,体会分类的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用处,学会做一些事情。

  (2)课后让学生去观察和寻找实际生活中运用到分类的一些现象,体会分类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整理书包》说课稿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整理书包》说课稿2、在课堂教学的设计当中努力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原则,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利用比赛、猜想,分一分等多个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是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表现,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1) 创设问题情境 一开课我就让学生进行了一个小比赛,请同学们按老师的要求拿出指定的物品就站起来,并让每一位学生对结果进行猜想,为什么有些同学拿得快。从而引入了这节课的内容。一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进行思考与观察,然后利用教材提供的内容,化静为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

  (2) 自主探究,构建模型

  [1]、动手实践,分类整理书包 首先教师请大家把书包里所有的东西都放在桌面上,然后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知道在整理物品之前,最好先做什么?(学生会回答:给物体分类)接着就请同学们先分类整理,然后同桌两人相互说一说,你是怎样整理的。(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教师对与学生的整理过程可以给予过程性评价)。

  [2]、介绍讨论不同的分类方法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分的,我们可以知道有些学生是按学科的不同分的,有些学生按用途的不同分成书和本子两类等。接着引导学生看书上的笑笑和淘气是怎样分的,你和谁的分法一样?并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分法。

  [3]、整理好书包并初步体会分类的好处 请学生把自己已经分类整理好的书、本子再放回到书包里,再比一比看谁拿得快,让学生感受这次拿和上次比一比有什么不同。学生会知道这一次方便多了,不像以前那么乱,书包里比以前整齐多了,原来分类整理有这么多的好处。

  (3) 解释与应用 在做练*中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教学中给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猜想推测活动,分类之前学会先思考后再行动,这既是做事情的一种好*惯,也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分类活动中要让学生学会思维方法: 按什么分?(理由是什么?) 如何分? 这样分好不好?(有必要吗?)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过程这一课改新理念。整节课的教学都是围绕活动进行,整理书包,分帽子、分车子、给老师和同学分一分,学生是全程参与,全员参与分类活动,而且每一个活动中都安排有同学之间的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整理房间的、你认为谁拿书会快一些,为什么?、说说你是怎样整理书包的?、说出你分帽子、车子和人的方法。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差异,利用学生之间的资源组织教学。

  教学中尽量鼓励学生一人能用多种方法进行分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总结出事物可以按照不同的方法来分类,而且分类跟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希望学生在今后的学*与生活中,能够真正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中,学会自己分类整理书包,分类房间和其他物品,做一个生活的小主人! 说课是教师面对同行和其它听众口头讲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根据的新的教学研究形式。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4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第一册的教学内容。这是新教材增加的'一个新体系,这部分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它是本册教材第四单元分类中第二部分的内容。这节课的教学是学生在学*了整理房间的基础上学*的又一种分类活动。学生在通过整理房间 的活动后,已经感知和体验了分类的含义及方法,学生能按指定的分类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分类在生活中的用途。这一内容的学*,是让学生通过实际的分类活动,使学生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由于这部分教材与学生的实际学*和生活联系紧密,学生的学*兴趣比较高。课本是以数学活动的形式呈现教材,体现数学学*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过程的课程新理念。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分类的思想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用途,增加学*数学的兴趣。

  2、在给事物分类的过程中,体验活动的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全体学生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

  难点:使学生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关键: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经历分类的活动。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学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

  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都处于一个引导者、组织者与合作者的位置,把学生当作是学*的主体,努力创设*等、和谐的学*氛围,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交流中经历分类的活动,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与空间 进行学*,使学生在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中认识和体会到分类的必要性。在给定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让学生自主选择某种标准对事物进行比较、分类活动,体验活动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1、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学*,拓宽教学的时空。①②③

  (1)分类是一个学生实践性的活动,因此在课前我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亲自去整理房间,体会分类的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用处,学会做一些事情。

  (2)课后让学生去观察和寻找实际生活中运用到分类的一些现象,体会分类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整理书包》说课稿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整理书包》说课稿2、在课堂教学的设计当中努力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原则,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利用比赛、猜想,分一分等多个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是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表现,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1) 创设问题情境 一开课我就让学生进行了一个小比赛,请同学们按老师的要求拿出指定的物品就站起来,并让每一位学生对结果进行猜想,为什么有些同学拿得快。从而引入了这节课的内容。一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进行思考与观察,然后利用教材提供的内容,化静为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

  (2) 自主探究,构建模型

  [1]、动手实践,分类整理书包 首先教师请大家把书包里所有的东西都放在桌面上,然后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知道在整理物品之前,最好先做什么?(学生会回答:给物体分类)接着就请同学们先分类整理,然后同桌两人相互说一说,你是怎样整理的。(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教师对与学生的整理过程可以给予过程性评价)。

  [2]、介绍讨论不同的分类方法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分的,我们可以知道有些学生是按学科的不同分的,有些学生按用途的不同分成书和本子两类等。接着引导学生看书上的笑笑和淘气是怎样分的,你和谁的分法一样?并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分法。

  [3]、整理好书包并初步体会分类的好处 请学生把自己已经分类整理好的书、本子再放回到书包里,再比一比看谁拿得快,让学生感受这次拿和上次比一比有什么不同。学生会知道这一次方便多了,不像以前那么乱,书包里比以前整齐多了,原来分类整理有这么多的好处。

  (3) 解释与应用 在做练*中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教学中给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猜想推测活动,分类之前学会先思考后再行动,这既是做事情的一种好*惯,也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分类活动中要让学生学会思维方法: 按什么分?(理由是什么?) 如何分? 这样分好不好?(有必要吗?)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过程这一课改新理念。整节课的教学都是围绕活动进行,整理书包,分帽子、分车子、给老师和同学分一分,学生是全程参与,全员参与分类活动,而且每一个活动中都安排有同学之间的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整理房间的、你认为谁拿书会快一些,为什么?、说说你是怎样整理书包的?、说出你分帽子、车子和人的方法。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差异,利用学生之间的资源组织教学。

  教学中尽量鼓励学生一人能用多种方法进行分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总结出事物可以按照不同的方法来分类,而且分类跟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希望学生在今后的学*与生活中,能够真正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中,学会自己分类整理书包,分类房间和其他物品,做一个生活的小主人! 说课是教师面对同行和其它听众口头讲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根据的新的教学研究形式。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5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三单元“摘果子”一课。

  一、说教材

  本课是学生学*减法的开始,学生对减法的含义体会不深。教材从学生日常生活入手,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浓厚兴趣及必要性。初步体会减法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因此,我根据教学要求,学生特点确定教学目的为:

  知识目标、初步体会减法与生活的联系。

  在具体情境和活动中,体会减法含义;能正确列出并读出算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与语言交流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大胆发言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体会减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体会减法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具: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二、说教法

  本课我采用观察操作,练*,讨论多种方法交进行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摘果子”这一生活情境中初步感知减法含义。

  三、说学法

  学生本课中通过观察操作,提出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加深对减法的理解。

  四、说教学流程

  根据数学“创境——探究”教学模式,我把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一)复*准备,创设情境

  l 在这一环节,我充分利用“摘果子”这一情境。“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园,自然过子里的果子成熟了,兰兰提这篮子来摘果子。她请我们一起去,你们说好吗?那我们出发吧!这样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渡到第二阶段。

  (二)探究新知,总结规律

  首先让学生看图观察,树上原来有几个果子?兰兰摘走几个?还剩几个?教师引导学生讲图意提问题,这样即可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问题能力,又为以后学*减法应用题打下基础。接着指名列式计算,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自己读算式,认识减号。为了加深对减法的理解,我问:“你是怎样知道

  还剩3个果子?为什么用减法算?”学生对减法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我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寻求不同解法。

  为使每个学生对减法含义的理解,建立在亲身体验和动手操作的基础上,我设计了同桌摆铅笔的小练*。一人说另一人摆。最后我引导学生:生活中还有很多事情与减法有关,你能举例说明吗?让学生找找身边的减法,初步体会减法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再进行小结质疑:兰兰见到同学们学得这样好高兴得忘了刚才我们学*了什么知识,谁能告诉她?如果没有问题进行第三街段。

  (三)巩固练*,形成技能

  练*是发展智力,形成技能的重要手段。练*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突出重难点。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练*题1看图填算式。让学生对本课知识点进一步掌握。2算一算检查学生离开图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3到5题也是看图计算。其中4,5题答案会有不同的结果,只要学生解释合理,我都给予肯定。为了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我设计第6题是比较大小。这道题我采用同桌合作学*,让学生通过互相帮助合作解决困难,让他们每个人都产生成功的喜悦,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 因素。最后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游戏“摘果子”让孩子们在玩玩,笑笑,算算中结束本节课。

  (四)全课总结,强化新知

  一堂课的结束,要让学生明确所学的知识,建立知识网络。我问;“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这节课我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同时,自主感受,协调发展。力求圆满完成教学任务,使课堂教学优质高效。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6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位 置与顺序第二课时:上下。

  教材简析: 在新课程标准中,有明确指出各个学段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具体目标。本单 元是通过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从而初 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属于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第一学段。本节内容上下 是学生学完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学*的,继续培养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描 述事物的好*惯,学会用上下正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进而初步发展学生的空 间观念,为以后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标准》中对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具体化为四个方面:知识与技能、数学思 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根据以上四点,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我制定以下的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与顺序,体验上、下位置关 系的相对性,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知识技能目标)

  (2)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简单的空间推理能力。(能力培 养目标)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惯。(素质培养目标)

  (4)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推理等思考活动,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学*数学是有趣的,以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情感态度目标)

  教学重点:学会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与顺序。

  教学难点: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说教法与学法设计:

  本节课要让学生在具体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相关体验,不能把它作为单纯的知 识点来讲授,而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获得体验和理解。结合一年级学生 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和本节课学*素材的特点,实现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 方式,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我设计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既重视选择灵活的教法,又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创设情境,直观形象法。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 (菁华6篇)扩展阅读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 (菁华6篇)(扩展1)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 (菁华10篇)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1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第一册的教学内容。这是新教材增加的一个新体系,这部分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它是本册教材第四单元“分类”中第二部分的内容。这节课的教学是学生在学*了“整理房间”的基础上学*的又一种分类活动。学生在通过“整理房间” 的活动后,已经感知和体验了分类的含义及方法,学生能按指定的分类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分类在生活中的用途。这一内容的学*,是让学生通过实际的分类活动,使学生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由于这部分教材与学生的实际学*和生活联系紧密,学生的学*兴趣比较高。课本是以数学活动的形式呈现教材,体现数学学*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过程的课程新理念。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分类的思想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用途,增加学*数学的兴趣。

  2、在给事物分类的过程中,体验活动的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全体学生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

  难点:使学生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关键: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经历分类的活动。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学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都处于一个引导者、组织者与合作者的位置,把学生当作是学*的主体,努力创设*等、和谐的学*氛围,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交流中经历分类的活动,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与空间 进行学*,使学生在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中认识和体会到分类的必要性。在给定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让学生自主选择某种标准对事物进行比较、分类活动,体验活动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1、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学*,拓宽教学的时空。①②③

  (1)“分类”是一个学生实践性的活动,因此在课前我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亲自去整理房间,体会分类的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用处,学会做一些事情。

  (2)课后让学生去观察和寻找实际生活中运用到分类的一些现象,体会分类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在课堂教学的设计当中努力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原则,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利用比赛、猜想,分一分等多个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是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表现,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1) 创设问题情境 一开课我就让学生进行了一个小比赛,请同学们按老师的要求拿出指定的物品就站起来,并让每一位学生对结果进行猜想,为什么有些同学拿得快。从而引入了这节课的内容。一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进行思考与观察,然后利用教材提供的内容,化静为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

  (2) 自主探究,构建模型

  [1]、动手实践,分类整理书包 首先教师请大家把书包里所有的东西都放在桌面上,然后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知道在整理物品之前,最好先做什么?(学生会回答:给物体分类)接着就请同学们先分类整理,然后同桌两人相互说一说,你是怎样整理的。(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教师对与学生的整理过程可以给予过程性评价)。

  [2]、介绍讨论不同的分类方法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分的,我们可以知道有些学生是按学科的不同分的,有些学生按用途的不同分成书和本子两类等。接着引导学生看书上的笑笑和淘气是怎样分的,你和谁的分法一样?并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分法。

  [3]、整理好书包并初步体会分类的好处 请学生把自己已经分类整理好的书、本子再放回到书包里,再比一比看谁拿得快,让学生感受这次拿和上次比一比有什么不同。学生会知道这一次方便多了,不像以前那么乱,书包里比以前整齐多了,原来分类整理有这么多的好处。

  (3) 解释与应用 在做练*中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教学中给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猜想推测活动,分类之前学会先思考后再行动,这既是做事情的一种好*惯,也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分类活动中要让学生学会思维方法: ·按什么分?(理由是什么?) ·如何分? ·这样分好不好?(有必要吗?)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过程”这一课改新理念。整节课的教学都是围绕活动进行,“整理书包”,“分帽子”、“分车子”、“给老师和同学分一分”,学生是全程参与,全员参与分类活动,而且每一个活动中都安排有同学之间的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整理房间的”、“你认为谁拿书会快一些,为什么?”、“说说你是怎样整理书包的?”、“说出你分帽子、车子和人的方法”。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差异,利用学生之间的资源组织教学。

  教学中尽量鼓励学生一人能用多种方法进行分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总结出事物可以按照不同的方法来分类,而且分类跟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希望学生在今后的学*与生活中,能够真正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中,学会自己分类整理书包,分类房间和其他物品,做一个“生活的小主人”! 说课是教师面对同行和其它听众口头讲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根据的新的教学研究形式。

  以上,我仅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上说明了“教什么”和“怎么教”阐明了“为什么这样教”。说课对我们已不算是新事物了,今后我将进一步说好课,并希望各位专家领导对本堂说课提出宝贵意见。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2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第一册的教学内容。这是新教材增加的一个新体系,这部分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它是本册教材第四单元分类中第二部分的内容。这节课的教学是学生在学*了整理房间的基础上学*的又一种分类活动。学生在通过整理房间 的活动后,已经感知和体验了分类的含义及方法,学生能按指定的分类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分类在生活中的用途。这一内容的学*,是让学生通过实际的分类活动,使学生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由于这部分教材与学生的实际学*和生活联系紧密,学生的学*兴趣比较高。课本是以数学活动的形式呈现教材,体现数学学*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过程的课程新理念。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分类的思想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用途,增加学*数学的兴趣。

  2、在给事物分类的过程中,体验活动的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全体学生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

  难点:使学生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关键: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经历分类的活动。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学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

  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都处于一个引导者、组织者与合作者的位置,把学生当作是学*的主体,努力创设*等、和谐的学*氛围,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交流中经历分类的活动,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与空间 进行学*,使学生在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中认识和体会到分类的必要性。在给定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让学生自主选择某种标准对事物进行比较、分类活动,体验活动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1、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学*,拓宽教学的时空。①②③

  (1)分类是一个学生实践性的活动,因此在课前我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亲自去整理房间,体会分类的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用处,学会做一些事情。

  (2)课后让学生去观察和寻找实际生活中运用到分类的一些现象,体会分类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整理书包》说课稿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整理书包》说课稿2、在课堂教学的设计当中努力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原则,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利用比赛、猜想,分一分等多个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是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表现,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1) 创设问题情境 一开课我就让学生进行了一个小比赛,请同学们按老师的要求拿出指定的物品就站起来,并让每一位学生对结果进行猜想,为什么有些同学拿得快。从而引入了这节课的内容。一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进行思考与观察,然后利用教材提供的内容,化静为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

  (2) 自主探究,构建模型

  [1]、动手实践,分类整理书包 首先教师请大家把书包里所有的东西都放在桌面上,然后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知道在整理物品之前,最好先做什么?(学生会回答:给物体分类)接着就请同学们先分类整理,然后同桌两人相互说一说,你是怎样整理的。(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教师对与学生的整理过程可以给予过程性评价)。

  [2]、介绍讨论不同的分类方法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分的,我们可以知道有些学生是按学科的不同分的,有些学生按用途的不同分成书和本子两类等。接着引导学生看书上的笑笑和淘气是怎样分的,你和谁的分法一样?并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分法。

  [3]、整理好书包并初步体会分类的好处 请学生把自己已经分类整理好的书、本子再放回到书包里,再比一比看谁拿得快,让学生感受这次拿和上次比一比有什么不同。学生会知道这一次方便多了,不像以前那么乱,书包里比以前整齐多了,原来分类整理有这么多的好处。

  (3) 解释与应用 在做练*中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教学中给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猜想推测活动,分类之前学会先思考后再行动,这既是做事情的一种好*惯,也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分类活动中要让学生学会思维方法: 按什么分?(理由是什么?) 如何分? 这样分好不好?(有必要吗?)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过程这一课改新理念。整节课的教学都是围绕活动进行,整理书包,分帽子、分车子、给老师和同学分一分,学生是全程参与,全员参与分类活动,而且每一个活动中都安排有同学之间的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整理房间的、你认为谁拿书会快一些,为什么?、说说你是怎样整理书包的?、说出你分帽子、车子和人的方法。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差异,利用学生之间的资源组织教学。

  教学中尽量鼓励学生一人能用多种方法进行分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总结出事物可以按照不同的方法来分类,而且分类跟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希望学生在今后的学*与生活中,能够真正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中,学会自己分类整理书包,分类房间和其他物品,做一个生活的小主人! 说课是教师面对同行和其它听众口头讲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根据的新的教学研究形式。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3

  一、集体备课的思路

  统计知识在一年级主要是让学生感受统计的重要性,初步培养统计的`观念,并在初步学*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基础上,认识统计图表,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一年级上册通过最喜欢的水果这一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并根据图表中的数据提出简单问题并回答问题。

  《组织比赛》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统计的第一课时,在教材中先后安排了学生所熟悉的组织比赛买气球调查你们组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三个活动,使学生体会统计的必要性,鼓励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增长统计活动的经验。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继续学*有关的统计知识。让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并能用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的形式呈现数据;在此基础上,学生学会绘制条形统计图,这与一年级上学期绘制的象形统计图相比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另外在对统计图的分析中,学生通过阅读条形统计图作出合理的判断,从而为决策提供依据,进一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本课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借助真实、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发展统计观念。

  2、使学生经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3、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和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根据信息做出判断和决策。

  4、学会与人合作,积累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本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方法

  根据"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的思想理念,为了有效的促进师生互动、共同发展,落实课堂教学效果,展现真实的课堂教学,我本着以生为本,发展能力的原则,从教学内容、学生思维特点和年龄特征考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一)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教学活动能否激发兴趣,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中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之所在。为此,我充分利用一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征。由奥运和福娃引入"组织什么比赛好呢",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中去寻找、发现、探究,认识和掌握数学,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从而明确,统计的必要性。

  (二)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强调自主,注重合作交流。小组活动中收集数据时,方法多种多样,学生边调查、边收集、边整理数据,在愉悦的动手中了解了同学们都喜欢什么活动好,又互相启发,共同进步,增强了合作意识。再根据统计图上的的信息做出决策:组织参与人数最多的那项活动才好,又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从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该为生活服务。"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整理数据的方法后,我联系课堂实际设计练*,让学生在小组里统计得到奖励的福娃,要求学生分析统计结果,作出比较,切实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4

  一、说教材。

  《小兔请客》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加与减(二)》的第一课时,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已经学过20以内的加减法及其应用,在后面还要学*10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又是进一步学*运算的基础。

  “小兔请客”的教学内容是100以内的整十数加减法,是本册教材计算教学的起始,也是进一步学*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它是在学生认识了100以内的数和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小兔请客”的童话故事,创设加减法的具体情境,从中引出问题:

  ①一共有多少个果子?

  ②草地上还剩下多少个果子?

  然后让学生用小棒代替果子摆一摆,帮助学生建立加减法的表象,最后鼓励学生列出抽象的算式,再让学生尝试解答。通过交流,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同时结合算式引导学生认识加减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本单元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根据《标准》的理念,在教学中,把计算教学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实际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整十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并能正确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初步经历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和主动探索的意识,也培养学生初步的迁移类推能力。

  三、说重点、难点。

  1、重点:计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要内容,探索并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则是本节课的重点。

  2、难点:在实际情境中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四、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运用了情境创设法、比较、迁移、归纳法及练*巩固、拓展延伸等教学方法。并对学生进行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法指导,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学法指导及合作、交流、探究学法指导。让学生在直接感触的基础上,体会算理,掌握多样的计算方法,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五、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复*铺垫。

  2、故事导入。

  在一个很美很美的森林里,住着一只勤劳善良的小兔子……讲故事的过程中揭示并板书课题:小兔请客。多媒体出示主题图。本环节通过创设学生喜欢的故事情境吸引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产生学*的动力。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探索加法的计算方法。

  (1)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教师提问:从这幅图中,你能发现哪些有关果子的数学信息呢?学生思考后回答。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根据数学信息提出用加法解决的数学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 “一共有多少个果子”怎样列算式呢?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不但要学会提出问题,还要学会解决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0+30=或30+20=

  (3)那么20+30等于多少呢?你是怎么想的? 先自主探索计算方法。之后,教师再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算法。(反馈计算方法。)

  学生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可能得出不同的计算方法。

  这时,可能出现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用摆小棒的方法计算,先摆2捆小棒,再摆3捆小棒,合起来是5捆,也就是50根小棒,所以20+30=50;

  ②因为2+3=5,所以20+30=50;

  ③因为2个“10”加3个“10”是5个“10”,所以20+30=50;

  ④用数一数的方法10,20,30,40,50;

  ⑤在计数器十位上先拨2个珠子,再拨3个珠子,合起来5个珠子表示50,所以20+30=50。

  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并把它说给你的小伙伴听一听。

  2、渗透应用题中的简单数量关系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予以表扬和鼓励,同时提问,你们知道在这个算式中每个数字都表示什么含义呢?鼓励学生尝试回答,通过这个问题,使学生对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初步的简单印象。

  3、学*加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在加法算式中,每一个数都和你们一样,有自己的名字,想知道它们的名字吗?这时如果有的学生知道,就让学生介绍。并边说边板书。

  4.探索减法的计算方法。

  老师继续讲故事了,就在他们正要享用这些果子的时候……,前面计算的讲解和练*,学生难免疲惫,老师通过继续讲故事,一方面是让学生得到短暂的休息,另一方面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为后面的学*做好铺垫。

  课件显示第二幅情境图,指导学生说出图意,重点在于同第一幅图相区别。根据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试着自己解决提出的问题。教学过程与上面大体一致。

  5.学*减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三)巩固练*,拓展延伸。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计算。做完后组织学生口答,并说出计算过程。“用你喜欢的方法算”,学生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充分体现学生是学*的主人。通过这道题也加深了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

  (四)全课总结: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得高兴吗?你学会了什么?

  (五)思想教育:老师知道你们不仅聪明,而且者是懂事的好孩子,对吗?小白兔有好吃的要与好朋友们一起分享,谁能说说你们在生活中有好吃的是怎么做的?

  生:我分给爸、妈妈吃。

  生:我要分给小朋友们吃。

  生:我要和老师一起吃。

  意图:使学生把本课的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使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六、说课堂评价。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运用多种方式探究整十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计算。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参与远比结果重要的多,所以只要学生动手操作,积极参与,教师就要予以肯定和表扬,在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同学的意见,对于同学与自己相同的看法要肯定,不同的看法要讨论,在交流与探讨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5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第一册的教学内容。这是新教材增加的一个新体系,这部分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它是本册教材第四单元分类中第二部分的内容。这节课的教学是学生在学*了整理房间的基础上学*的又一种分类活动。学生在通过整理房间 的活动后,已经感知和体验了分类的含义及方法,学生能按指定的分类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分类在生活中的用途。这一内容的学*,是让学生通过实际的分类活动,使学生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由于这部分教材与学生的实际学*和生活联系紧密,学生的学*兴趣比较高。课本是以数学活动的形式呈现教材,体现数学学*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过程的课程新理念。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分类的思想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用途,增加学*数学的兴趣。

  2、在给事物分类的过程中,体验活动的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全体学生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

  难点:使学生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关键: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经历分类的活动。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学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

  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都处于一个引导者、组织者与合作者的位置,把学生当作是学*的主体,努力创设*等、和谐的学*氛围,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交流中经历分类的活动,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与空间 进行学*,使学生在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中认识和体会到分类的必要性。在给定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让学生自主选择某种标准对事物进行比较、分类活动,体验活动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1、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学*,拓宽教学的'时空。①②③

  (1)分类是一个学生实践性的活动,因此在课前我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亲自去整理房间,体会分类的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用处,学会做一些事情。

  (2)课后让学生去观察和寻找实际生活中运用到分类的一些现象,体会分类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整理书包》说课稿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整理书包》说课稿2、在课堂教学的设计当中努力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原则,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利用比赛、猜想,分一分等多个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是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表现,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1) 创设问题情境 一开课我就让学生进行了一个小比赛,请同学们按老师的要求拿出指定的物品就站起来,并让每一位学生对结果进行猜想,为什么有些同学拿得快。从而引入了这节课的内容。一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进行思考与观察,然后利用教材提供的内容,化静为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

  (2) 自主探究,构建模型

  [1]、动手实践,分类整理书包 首先教师请大家把书包里所有的东西都放在桌面上,然后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知道在整理物品之前,最好先做什么?(学生会回答:给物体分类)接着就请同学们先分类整理,然后同桌两人相互说一说,你是怎样整理的。(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教师对与学生的整理过程可以给予过程性评价)。

  [2]、介绍讨论不同的分类方法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分的,我们可以知道有些学生是按学科的不同分的,有些学生按用途的不同分成书和本子两类等。接着引导学生看书上的笑笑和淘气是怎样分的,你和谁的分法一样?并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分法。

  [3]、整理好书包并初步体会分类的好处 请学生把自己已经分类整理好的书、本子再放回到书包里,再比一比看谁拿得快,让学生感受这次拿和上次比一比有什么不同。学生会知道这一次方便多了,不像以前那么乱,书包里比以前整齐多了,原来分类整理有这么多的好处。

  (3) 解释与应用 在做练*中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教学中给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猜想推测活动,分类之前学会先思考后再行动,这既是做事情的一种好*惯,也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分类活动中要让学生学会思维方法: 按什么分?(理由是什么?) 如何分? 这样分好不好?(有必要吗?)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过程这一课改新理念。整节课的教学都是围绕活动进行,整理书包,分帽子、分车子、给老师和同学分一分,学生是全程参与,全员参与分类活动,而且每一个活动中都安排有同学之间的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整理房间的、你认为谁拿书会快一些,为什么?、说说你是怎样整理书包的?、说出你分帽子、车子和人的方法。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差异,利用学生之间的资源组织教学。

  教学中尽量鼓励学生一人能用多种方法进行分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总结出事物可以按照不同的方法来分类,而且分类跟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希望学生在今后的学*与生活中,能够真正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中,学会自己分类整理书包,分类房间和其他物品,做一个生活的小主人! 说课是教师面对同行和其它听众口头讲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根据的新的教学研究形式。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6

  一、说教材。

  《小兔请客》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加与减(二)》的第一课时,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已经学过20以内的加减法及其应用,在后面还要学*10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又是进一步学*运算的基础。

  “小兔请客”的教学内容是100以内的整十数加减法,是本册教材计算教学的起始,也是进一步学*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它是在学生认识了100以内的数和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小兔请客”的童话故事,创设加减法的具体情境,从中引出问题:

  ①一共有多少个果子?

  ②草地上还剩下多少个果子?

  然后让学生用小棒代替果子摆一摆,帮助学生建立加减法的表象,最后鼓励学生列出抽象的算式,再让学生尝试解答。通过交流,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同时结合算式引导学生认识加减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本单元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根据《标准》的理念,在教学中,把计算教学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实际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整十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并能正确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初步经历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和主动探索的意识,也培养学生初步的迁移类推能力。

  三、说重点、难点。

  1、重点:计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要内容,探索并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则是本节课的重点。

  2、难点:在实际情境中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四、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运用了情境创设法、比较、迁移、归纳法及练*巩固、拓展延伸等教学方法。并对学生进行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法指导,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学法指导及合作、交流、探究学法指导。让学生在直接感触的基础上,体会算理,掌握多样的计算方法,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五、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复*铺垫。

  2、故事导入。

  在一个很美很美的森林里,住着一只勤劳善良的小兔子……讲故事的过程中揭示并板书课题:小兔请客。多媒体出示主题图。本环节通过创设学生喜欢的故事情境吸引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产生学*的动力。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探索加法的计算方法。

  (1)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教师提问:从这幅图中,你能发现哪些有关果子的数学信息呢?学生思考后回答。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根据数学信息提出用加法解决的数学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 “一共有多少个果子”怎样列算式呢?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不但要学会提出问题,还要学会解决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0+30=或30+20=

  (3)那么20+30等于多少呢?你是怎么想的? 先自主探索计算方法。之后,教师再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算法。(反馈计算方法。)

  学生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可能得出不同的计算方法。

  这时,可能出现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用摆小棒的方法计算,先摆2捆小棒,再摆3捆小棒,合起来是5捆,也就是50根小棒,所以20+30=50;

  ②因为2+3=5,所以20+30=50;

  ③因为2个“10”加3个“10”是5个“10”,所以20+30=50;

  ④用数一数的方法10,20,30,40,50;

  ⑤在计数器十位上先拨2个珠子,再拨3个珠子,合起来5个珠子表示50,所以20+30=50。

  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并把它说给你的小伙伴听一听。

  2、渗透应用题中的简单数量关系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予以表扬和鼓励,同时提问,你们知道在这个算式中每个数字都表示什么含义呢?鼓励学生尝试回答,通过这个问题,使学生对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初步的简单印象。

  3、学*加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在加法算式中,每一个数都和你们一样,有自己的名字,想知道它们的名字吗?这时如果有的学生知道,就让学生介绍。并边说边板书。

  4.探索减法的计算方法。

  老师继续讲故事了,就在他们正要享用这些果子的时候……,前面计算的讲解和练*,学生难免疲惫,老师通过继续讲故事,一方面是让学生得到短暂的休息,另一方面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为后面的学*做好铺垫。

  课件显示第二幅情境图,指导学生说出图意,重点在于同第一幅图相区别。根据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试着自己解决提出的问题。教学过程与上面大体一致。

  5.学*减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三)巩固练*,拓展延伸。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计算。做完后组织学生口答,并说出计算过程。“用你喜欢的方法算”,学生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充分体现学生是学*的主人。通过这道题也加深了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

  (四)全课总结: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得高兴吗?你学会了什么?

  (五)思想教育:老师知道你们不仅聪明,而且者是懂事的好孩子,对吗?小白兔有好吃的要与好朋友们一起分享,谁能说说你们在生活中有好吃的`是怎么做的?

  生:我分给爸、妈妈吃。

  生:我要分给小朋友们吃。

  生:我要和老师一起吃。

  意图:使学生把本课的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使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六、说课堂评价。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运用多种方式探究整十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计算。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参与远比结果重要的多,所以只要学生动手操作,积极参与,教师就要予以肯定和表扬,在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同学的意见,对于同学与自己相同的看法要肯定,不同的看法要讨论,在交流与探讨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7

  一、说教材。

  《小兔请客》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加与减(二)》的第一课时,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已经学过20以内的加减法及其应用,在后面还要学*10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又是进一步学*运算的基础。

  “小兔请客”的教学内容是100以内的整十数加减法,是本册教材计算教学的起始,也是进一步学*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它是在学生认识了100以内的数和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小兔请客”的童话故事,创设加减法的具体情境,从中引出问题:

  ①一共有多少个果子?

  ②草地上还剩下多少个果子?

  然后让学生用小棒代替果子摆一摆,帮助学生建立加减法的表象,最后鼓励学生列出抽象的算式,再让学生尝试解答。通过交流,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同时结合算式引导学生认识加减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本单元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根据《标准》的理念,在教学中,把计算教学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实际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整十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并能正确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初步经历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和主动探索的意识,也培养学生初步的迁移类推能力。

  三、说重点、难点。

  1、重点:计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要内容,探索并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则是本节课的重点。

  2、难点:在实际情境中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四、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运用了情境创设法、比较、迁移、归纳法及练*巩固、拓展延伸等教学方法。并对学生进行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法指导,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学法指导及合作、交流、探究学法指导。让学生在直接感触的基础上,体会算理,掌握多样的计算方法,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五、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复*铺垫。

  2、故事导入。

  在一个很美很美的森林里,住着一只勤劳善良的小兔子……讲故事的过程中揭示并板书课题:小兔请客。多媒体出示主题图。本环节通过创设学生喜欢的故事情境吸引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产生学*的动力。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探索加法的计算方法。

  (1)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教师提问:从这幅图中,你能发现哪些有关果子的数学信息呢?学生思考后回答。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根据数学信息提出用加法解决的数学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 “一共有多少个果子”怎样列算式呢?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不但要学会提出问题,还要学会解决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0+30=或30+20=

  (3)那么20+30等于多少呢?你是怎么想的? 先自主探索计算方法。之后,教师再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算法。(反馈计算方法。)

  学生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可能得出不同的计算方法。

  这时,可能出现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用摆小棒的方法计算,先摆2捆小棒,再摆3捆小棒,合起来是5捆,也就是50根小棒,所以20+30=50;

  ②因为2+3=5,所以20+30=50;

  ③因为2个“10”加3个“10”是5个“10”,所以20+30=50;

  ④用数一数的方法10,20,30,40,50;

  ⑤在计数器十位上先拨2个珠子,再拨3个珠子,合起来5个珠子表示50,所以20+30=50。

  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并把它说给你的小伙伴听一听。

  2、渗透应用题中的简单数量关系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予以表扬和鼓励,同时提问,你们知道在这个算式中每个数字都表示什么含义呢?鼓励学生尝试回答,通过这个问题,使学生对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初步的简单印象。

  3、学*加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在加法算式中,每一个数都和你们一样,有自己的名字,想知道它们的名字吗?这时如果有的学生知道,就让学生介绍。并边说边板书。

  4.探索减法的计算方法。

  老师继续讲故事了,就在他们正要享用这些果子的时候……,前面计算的讲解和练*,学生难免疲惫,老师通过继续讲故事,一方面是让学生得到短暂的休息,另一方面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为后面的学*做好铺垫。

  课件显示第二幅情境图,指导学生说出图意,重点在于同第一幅图相区别。根据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试着自己解决提出的问题。教学过程与上面大体一致。

  5.学*减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三)巩固练*,拓展延伸。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计算。做完后组织学生口答,并说出计算过程。“用你喜欢的方法算”,学生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充分体现学生是学*的主人。通过这道题也加深了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

  (四)全课总结: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得高兴吗?你学会了什么?

  (五)思想教育:老师知道你们不仅聪明,而且者是懂事的好孩子,对吗?小白兔有好吃的要与好朋友们一起分享,谁能说说你们在生活中有好吃的是怎么做的?

  生:我分给爸、妈妈吃。

  生:我要分给小朋友们吃。

  生:我要和老师一起吃。

  意图:使学生把本课的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使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六、说课堂评价。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运用多种方式探究整十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计算。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参与远比结果重要的多,所以只要学生动手操作,积极参与,教师就要予以肯定和表扬,在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同学的意见,对于同学与自己相同的看法要肯定,不同的看法要讨论,在交流与探讨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8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位 置与顺序第二课时:上下。

  教材简析: 在新课程标准中,有明确指出各个学段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具体目标。本单 元是通过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从而初 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属于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第一学段。本节内容上下 是学生学完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学*的,继续培养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描 述事物的好*惯,学会用上下正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进而初步发展学生的空 间观念,为以后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标准》中对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具体化为四个方面:知识与技能、数学思 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根据以上四点,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我制定以下的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与顺序,体验上、下位置关 系的相对性,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知识技能目标)

  (2)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简单的空间推理能力。(能力培 养目标)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惯。(素质培养目标)

  (4)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推理等思考活动,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学*数学是有趣的,以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情感态度目标)

  教学重点:学会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与顺序。

  教学难点: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说教法与学法设计:

  本节课要让学生在具体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相关体验,不能把它作为单纯的知 识点来讲授,而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获得体验和理解。结合一年级学生 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和本节课学*素材的特点,实现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 方式,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我设计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既重视选择灵活的教法,又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创设情境,直观形象法。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9

  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第一课时。

  一、教材简析

  《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是本册教材《有趣的图形》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在第一册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认识*面图形,为以后学*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教材体现了从立体到*面的设计思路,注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的兴趣。

  2、教学重点

  会辨认这四种图形。

  3、教学难点

  体会“面”在“体”上。

  4、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立体图形实物若干、*面图形若干、白纸、彩笔等。

  二.教法学法

  本次教学活动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模式呈现教学内容,注重让学生体验“从立体到*面”的探究、建模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方法为一体,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

  三.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漂亮的城堡)

  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带我们来到了一座漂亮的城堡,在这座城堡里,住着各种形状的图形,请小朋友们认一认,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名字。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的城堡里,除了立体图形家族,还住着一个庞大的家族,那就是*面图形。

  (课件出示:*面图形)

  学生尝试说说认识的图形名字。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这些*面图形。

  (板书:认识图形)

  (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常见的物体出发,再让学生认识和了解*面图形,丰富学生对*面图形的感性认识。)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感知“面”在“体”上

  (1)观察操作。

  提出要求:这些*面图形都藏在大家桌面上的物体中,请大家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赶快行动吧!

  (2)汇报交流

  说一说:你在什么物体上找到了什么图形?再摸一摸自己找的图形的面,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面”的主要特点是*。)

  (通过“摸”的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体会到物体的每个面都是*的。)

  (3)引导发现

  (课件演示“面”在“体”上的分离过程)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发现,这些*面图形的家都住在立体图形上。

  (通过“看”,初步体会面在体上)

  2、动手操作,合作学*

  (1)教师启发: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把这些*面图形从立体图形上请出来,留在桌上的白纸上呢?

  (这一要求既有挑战性,也有探索性,同时具有操作性。)

  (2)小组合作完成

  (3)汇报、交流不同的方法

  引导学生想出多种办法(可用描、画、印等方法),给予赞扬。

  (充分给学生“说”的机会,让学生陈述操作过程,表达亲身感受,培养语言的条理性,促进思维的逻辑性。)

  (通过这种“做中学”,让学生积极参与操作过程,亲身体验面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建立*面图形的空间观念,突破本课难点。实现数学学*的亲历性,突出学生学*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实现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

  3、小结

  我们从长方体上找到了长方形,从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从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圆柱上找到了圆形。我们还发现,这些图形的面都是*的,并且只有一个面,所以,就把这些图形叫做*面图形。

  4、游戏:我说你想

  试试你掌握的本领。老师说一个图形的名字,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它的样子,一边想一边用手指画一画。

  同桌之间可进行互动练*。

  (通过让学生闭眼想象所学

  的图形,培养空间想象力,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巩固加深,迁移拓展

  1、连一连:将图形与名字连线

  (变式图形的呈现,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将获得的性质特征概括到同类对象中去,使学生在概括中获得对图形进一步的理解。)

  2、找一找:生活中,你在哪里还见过这样的图形?

  (教师先引导学生看看教室里哪些物体上有这样的图形,可离开座位去找、去指、去摸,再把发现告诉大家。)

  师:其实,在我们回家的路上也能看到这些图形,现在,我们一起去马路上看看吧!

  说一说:这些交通标志牌是什么形状?

  (课件演示:介绍交通标志牌的作用,渗透交通安全教育)

  (将数学课上认识的图形与生活中的物体融合,加深对这些图形的认识。借助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的兴趣。)

  3、找朋友(进一步体验“面”由“体”得。)

  4、数一数数一数每个图形分别是由哪些*面图形组成的?

  5、拼一拼

  今天这节课小朋友学得很好,胡老师要奖励给每个小组一份礼物。请打开礼品袋(袋内装有*面图形若干),用里面的图形拼出你最喜欢的东西。

  (1)小组合作 评课稿连接: pkg/

  (2)交流展示。说一说,你拼的是什么?用了哪些图形?

  (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学生的创造欲,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通过作品的展示,让学生学会自我欣赏和互相欣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6、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这节课最有趣的是什么?

  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

  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10

  一、集体备课的思路

  统计知识在一年级主要是让学生感受统计的重要性,初步培养统计的观念,并在初步学*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基础上,认识统计图表,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一年级上册通过最喜欢的水果这一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并根据图表中的数据提出简单问题并回答问题。

  《组织比赛》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统计的第一课时,在教材中先后安排了学生所熟悉的组织比赛买气球调查你们组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三个活动,使学生体会统计的必要性,鼓励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增长统计活动的经验。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继续学*有关的统计知识。让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并能用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的形式呈现数据;在此基础上,学生学会绘制条形统计图,这与一年级上学期绘制的象形统计图相比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另外在对统计图的分析中,学生通过阅读条形统计图作出合理的判断,从而为决策提供依据,进一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本课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借助真实、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发展统计观念。

  2、使学生经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3、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和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根据信息做出判断和决策。

  4、学会与人合作,积累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本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方法

  根据"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的思想理念,为了有效的促进师生互动、共同发展,落实课堂教学效果,展现真实的课堂教学,我本着以生为本,发展能力的原则,从教学内容、学生思维特点和年龄特征考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一)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教学活动能否激发兴趣,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中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之所在。为此,我充分利用一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征。由奥运和福娃引入"组织什么比赛好呢",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中去寻找、发现、探究,认识和掌握数学,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从而明确,统计的必要性。

  (二)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强调自主,注重合作交流。小组活动中收集数据时,方法多种多样,学生边调查、边收集、边整理数据,在愉悦的动手中了解了同学们都喜欢什么活动好,又互相启发,共同进步,增强了合作意识。再根据统计图上的的信息做出决策:组织参与人数最多的那项活动才好,又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从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该为生活服务。"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整理数据的方法后,我联系课堂实际设计练*,让学生在小组里统计得到奖励的`福娃,要求学生分析统计结果,作出比较,切实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 (菁华6篇)(扩展2)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 (菁华9篇)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1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北师版教材一年级上册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学*了比较、分类等知识的基础上学*统计的初步知识,体验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最喜欢的水果”的情境是学生学*象形统计图的载体,教材通过设置这一活动性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深入的体会到,统计图对数据处理的方便,从而体会到学*这些知识的必要性。

  2、教学目标

  (1)、借助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培养初步的统计意识。

  (2)、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认识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图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能力的培养。

  二、说教法、学法

  1、设计思路

  由于一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于统计活动会有一些接触,虽然学生是第一次接触统计知识,但对于本课的学*他们不会感到陌生,所以设计了一个“小熊请客”的情境,让学生帮小熊调查朋友们最喜欢吃的水果,在他们动手操作进行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

  2、教法

  这节课主要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活动,放手让学生在小组内收集数据,进行整理,在班内展示;通过全班交流,得出制作统计图表的基本方法。

  3、学法

  本节课在学生学*方法的引导上,我力求体现: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发现问题,感受到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分三部分进行教学。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2

  一、说教材。

  《小兔请客》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加与减(二)》的第一课时,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已经学过20以内的加减法及其应用,在后面还要学*10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又是进一步学*运算的基础。

  “小兔请客”的教学内容是100以内的整十数加减法,是本册教材计算教学的起始,也是进一步学*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它是在学生认识了100以内的数和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小兔请客”的童话故事,创设加减法的具体情境,从中引出问题:

  ①一共有多少个果子?

  ②草地上还剩下多少个果子?

  然后让学生用小棒代替果子摆一摆,帮助学生建立加减法的表象,最后鼓励学生列出抽象的算式,再让学生尝试解答。通过交流,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同时结合算式引导学生认识加减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本单元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根据《标准》的理念,在教学中,把计算教学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实际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整十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并能正确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初步经历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和主动探索的意识,也培养学生初步的迁移类推能力。

  三、说重点、难点。

  1、重点:计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要内容,探索并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则是本节课的重点。

  2、难点:在实际情境中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四、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运用了情境创设法、比较、迁移、归纳法及练*巩固、拓展延伸等教学方法。并对学生进行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法指导,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学法指导及合作、交流、探究学法指导。让学生在直接感触的基础上,体会算理,掌握多样的计算方法,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五、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复*铺垫。

  2、故事导入。

  在一个很美很美的森林里,住着一只勤劳善良的小兔子……讲故事的过程中揭示并板书课题:小兔请客。多媒体出示主题图。本环节通过创设学生喜欢的故事情境吸引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产生学*的动力。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探索加法的计算方法。

  (1)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教师提问:从这幅图中,你能发现哪些有关果子的数学信息呢?学生思考后回答。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根据数学信息提出用加法解决的数学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 “一共有多少个果子”怎样列算式呢?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不但要学会提出问题,还要学会解决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0+30=或30+20=

  (3)那么20+30等于多少呢?你是怎么想的? 先自主探索计算方法。之后,教师再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算法。(反馈计算方法。)

  学生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可能得出不同的计算方法。

  这时,可能出现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用摆小棒的方法计算,先摆2捆小棒,再摆3捆小棒,合起来是5捆,也就是50根小棒,所以20+30=50;

  ②因为2+3=5,所以20+30=50;

  ③因为2个“10”加3个“10”是5个“10”,所以20+30=50;

  ④用数一数的方法10,20,30,40,50;

  ⑤在计数器十位上先拨2个珠子,再拨3个珠子,合起来5个珠子表示50,所以20+30=50。

  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并把它说给你的小伙伴听一听。

  2、渗透应用题中的简单数量关系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予以表扬和鼓励,同时提问,你们知道在这个算式中每个数字都表示什么含义呢?鼓励学生尝试回答,通过这个问题,使学生对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初步的简单印象。

  3、学*加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在加法算式中,每一个数都和你们一样,有自己的名字,想知道它们的名字吗?这时如果有的学生知道,就让学生介绍。并边说边板书。

  4.探索减法的计算方法。

  老师继续讲故事了,就在他们正要享用这些果子的时候……,前面计算的讲解和练*,学生难免疲惫,老师通过继续讲故事,一方面是让学生得到短暂的休息,另一方面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为后面的学*做好铺垫。

  课件显示第二幅情境图,指导学生说出图意,重点在于同第一幅图相区别。根据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试着自己解决提出的问题。教学过程与上面大体一致。

  5.学*减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三)巩固练*,拓展延伸。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计算。做完后组织学生口答,并说出计算过程。“用你喜欢的方法算”,学生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充分体现学生是学*的主人。通过这道题也加深了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

  (四)全课总结: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得高兴吗?你学会了什么?

  (五)思想教育:老师知道你们不仅聪明,而且者是懂事的好孩子,对吗?小白兔有好吃的要与好朋友们一起分享,谁能说说你们在生活中有好吃的是怎么做的?

  生:我分给爸、妈妈吃。

  生:我要分给小朋友们吃。

  生:我要和老师一起吃。

  意图:使学生把本课的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使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六、说课堂评价。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运用多种方式探究整十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计算。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参与远比结果重要的多,所以只要学生动手操作,积极参与,教师就要予以肯定和表扬,在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同学的意见,对于同学与自己相同的看法要肯定,不同的看法要讨论,在交流与探讨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3

  一、说教材

  《今天我当家》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的内容,在学*了100以内加减法,以及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上所开展的一节数学综合活动课。

  其教学目的不仅仅是巩固运用计算的方法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加减运算的含义;3、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材中创设了淘气和笑笑“六·一”做小当家以及到商场购物的情境,正是为了让学生感受生活,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目标:

  1、通过购物中的付款活动,体验付款方式的多样性。

  2、通过购物活动,巩固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购物中的付款活动,体验付款方式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

  1、文具表、价钱表

  2、钱币(纸)

  二、说教法

  1、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数学源于生活,更应用于生活。我会把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的形式来进行学*,会在小组内模拟超市,让学生当售货员、当顾客。在卖与买的过程中,学生不仅用到加减计算的数学知识,又用到了实际的生活经验。在动手的过程中,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生活,体会生活。

  2.让学生自评和互评。

  学生是学*的主体,在学*过程中,特别在小组活动时,学生与学生的接触很多,学生对学生的评价也显得尤为重要。在小组的购物活动后,让学生开展自评与互评,其中不管是表扬还是批评,都是属于学生自己的体会。这样既可以训练学生的评价能力,又可以激励学生的学*热情。

  3.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

  新课程标准相当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对于现在的一年级小朋友,绝大部分在实际生活中缺乏独立购物的生活经验,但他们对新事物又充满了好奇和向往,于是,设计《今天我当家》一课时,创设一个模拟超市,让学生由合作到独立操作,初步体验“当家”的过程,让学生既感受了许多活动中的乐趣,也自觉的运用了所学的数学方法、技能,还在相互的汇报、讨论、交流中,感受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得到了情感和过程的双重体验。

  4.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家庭的背景不同,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角度也不同,这就意味着相同的问题情境,不同的学生就可能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教学中,要力求尊重学生,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考和交流的空间。本课中的许多环节中,如用20元、30元、100元去购物,该如何购法?这问题的回答是多种多样的,学生在提出方案后并说出理由。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巩固了学生的计算技能,同时也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因此,我在在上课前我会对学会进行调查,询问学生什么叫“当家”?“日常生活中你的家是由谁当家的?当家要做那些事情?目的是让架站给与孩子交流怎么河里购物和消费,怎样进行人民币的计算和换算。

  三、说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

  出示淘气和笑笑,通过两人的对话,渗透热爱劳动以及帮父母减轻家务负担的思想教育。

  2.购物。

  (1)合作制定方案。

  出示商场,摆出不同的商品,每一小组派发一张商品和价格一览表,让学生设计好方案后挑出自己要买的东西,再进行计算。同时,提出各种不同条件“30元钱可以买些什么?”“20元钱可以买些什么?”。先让学生小组内讨论,定制购物方案,并要说出该方案的依据。由于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方案,而且这里的30元钱和20元钱在购物过程中既可以全部用完,又可以有余额,所以在这里可以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而在小组内要自己的购物方案得到其他组员的认同,学生必须“买之有道”——买这些是用来包菜饺子还是肉饺子?为什么要买这么多?要有充分的依据才能支持自己的方案,在此过程中,又训练了学生的说理能力。

  (2)限定性购物。

  出示收银台,提出另外的条件“我花了25元钱,买了……”“我花了14元钱,买了……”。

  让学生自主操作,列出购物清单。跟前面“可以买些什么”对比,这里着重训练的是学生对加法的纯熟运用。在说出购物清单后,再让学生进行评价,说出自己评价的理由,从而又训练了学生的说理能力。

  3.菜桌上的数学问题。

  出示全家人在家里吃饺子的情境,根据“淘气做了43个肉饺子”、“笑笑做了38个菜饺子”,让学生发散思维,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再让学生通过列式、计算来解决这些问题。在这个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巩固了100以内的加减运算能力。

  4.购物游戏。

  课的最后环节,模拟购物活动,在小组内让一名学生当售货员,其他学生当顾客,用预先准备的物品作为货物。购物时说出“买什么商品,付多少钱,找回多少钱。”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而在这个游戏中,既巩固了这节课的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学*兴趣。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4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第一册第一单元8、9页的内容。本课是在了解儿童的认数、数数情况,以及1~5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小猫钓鱼这一生活情境让学生观察、思考、交流,理解0的含义,即0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也可以表示起点和(或)分界点,学会读、写0。教科书的编排是先认识0的意义(表示什么物体也没有),再认识、理解0的其他含义,最后书写0,并将知识拓展到课外,寻找生活中用到0的地方。根据一年级新生喜欢听故事和做游戏的特点,通过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使学生乐学、爱学。

  二、说学前分析

  对0的认识,许多学生只把0理解为什么都没有,对0可以表示起点(或分界点)基本没有接触过,因而对0的更深刻的认识,单独安排一节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对0的认识和理解,学生可以认识到一个数所表示意义的多样性,体会答案的不惟一性。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初步知道0的三个含义,通过直尺认识0在数中的顺序,会读写0.能力目标:

  2、指导学生规范写0,培养学生书写能力。

  3、体会数的意义的多样性,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4、通过探究活动发展的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

  在生活中会运用,初步培养学生的运用意识;进一步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做事要认真的态度。

  教学重点:

  1.初步知道0的含义,0在数中的顺序,会读写0.

  2.指导学生规范书写,养成良好的书写*惯.

  教学难点:

  理解0的三种含义

  四、说教法,说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以多媒体为教学手段,采用小组合作学*的方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中完成教学,并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情境导入法:创设富有情趣的活动情景,激发学生的学*的浓厚兴趣与动机。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学*容易疲劳,因此,我以钓鱼游戏的形式为切入点,将数学知识融于他们感兴趣的活动之中,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而且使学生很自然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引入多媒体教学,

  设计小猫钓鱼的情景图,以鲜活的图片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我通过出示直尺、温度计等实物引导学生

  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开放性的讨论中架起从已知到未知的桥梁,去获取新的知识,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探索方法的过程中,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发现不同于常规的思维方法和途径。

  学法可归纳为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好学。

  (二)举例说明法:学生说出生活中用0的例子,理解0的含义,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悟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操作观察法:利用直尺、温度计、台秤等实物或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来直观感知0表示起点和分界线的意义,突破学*的难点。

  (四)活动练*法:把练*设计成各种活动,使学生乐于参与,激发学生乐学的欲望。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播放数字歌)

  (一)组织学生做钓鱼游戏,并计数,比比看在一定的时间里谁钓的鱼最多?多者获胜。利用游戏的形式开课,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今天,小猫们也举行了一场钓鱼比赛,你们想不想去看看比赛的情况呀?我们来帮小猫记一记,四只小猫分别钓了几条鱼,好吗?(出示主题图).

  (点评:“借助小猫钓鱼”的有趣情境,呈现一组情景图,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看到变化过程.我在这里注意联系学生的儿童心理特点,通过学生喜欢的童话形式,丰富学生的感性积累,发展学生的数感.)

  二、新知探究:教学0的含义。

  (一)0表示没有。

  你们能把这些数(小猫钓的鱼的条数)写在下面的田字格里吗?

  1.出示图片

  (1)学生在书上写数.

  (2)展示

  教师:你认为他哪写的好,哪还需要改进呢?

  (点评:学生之间的评价也很重要,在学生评价中我有意识的'进行引导,让学生可以看到其他同学的优点,引导学生正确的进行互评.)

  教师:小黄猫一只也没钓着,在他的下面应该写几呢?(写0)它怎么一条鱼也没有钓着呀?(因为做事不认真,三心二意……)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我们做事时不能像小黄猫一样,应该认真做事,专心致志……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学*“0”的认识.(板书:0的认识)

  教师:你们的知识可真丰富!0也和1、2、3这些数一样,也是一个数.

  师指着小猫下面的0问:在这里0表示什么呢?(没有)板书:没有

  2、实践体会0表示没有的意思。

  (1)猜铅笔的游戏。先是师生猜再由学生小组合作活动猜一猜,注意要创造出用0表示的。

  (2)教师举例让学生理解:如小猴吃桃、放飞气球等。

  (3)学生举例: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0表示。(我有一支铅笔用玩了,剩下0枝。妈妈给我了三个苹果,我一天吃完了,我还有0个苹果……)通过这一环节,不但使学生可以清楚地理解0表示没有的含义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就可以用0表示,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教师对说得好的学生应及时给与表扬和奖励。

  3、教学书写0。

  1、教师:我们刚才已经认识了0,那么0像什么呀?说一说,你会写0吗?

  2、课件演示:0的写法,学生认真观察。

  3、教师在黑板上边演示边讲解,强调格式,学生书空。

  4、描红,练*书上的第8页写一写,写完后进行展示。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5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第一册的教学内容。这是新教材增加的一个新体系,这部分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它是本册教材第四单元分类中第二部分的内容。这节课的教学是学生在学*了整理房间的基础上学*的又一种分类活动。学生在通过整理房间 的活动后,已经感知和体验了分类的含义及方法,学生能按指定的分类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分类在生活中的用途。这一内容的学*,是让学生通过实际的分类活动,使学生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由于这部分教材与学生的实际学*和生活联系紧密,学生的学*兴趣比较高。课本是以数学活动的形式呈现教材,体现数学学*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过程的'课程新理念。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分类的思想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用途,增加学*数学的兴趣。

  2、在给事物分类的过程中,体验活动的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全体学生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

  难点:使学生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关键: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经历分类的活动。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学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

  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都处于一个引导者、组织者与合作者的位置,把学生当作是学*的主体,努力创设*等、和谐的学*氛围,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交流中经历分类的活动,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与空间 进行学*,使学生在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中认识和体会到分类的必要性。在给定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让学生自主选择某种标准对事物进行比较、分类活动,体验活动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1、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学*,拓宽教学的时空。①②③

  (1)分类是一个学生实践性的活动,因此在课前我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亲自去整理房间,体会分类的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用处,学会做一些事情。

  (2)课后让学生去观察和寻找实际生活中运用到分类的一些现象,体会分类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整理书包》说课稿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整理书包》说课稿2、在课堂教学的设计当中努力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原则,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利用比赛、猜想,分一分等多个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是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表现,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1) 创设问题情境 一开课我就让学生进行了一个小比赛,请同学们按老师的要求拿出指定的物品就站起来,并让每一位学生对结果进行猜想,为什么有些同学拿得快。从而引入了这节课的内容。一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进行思考与观察,然后利用教材提供的内容,化静为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

  (2) 自主探究,构建模型

  [1]、动手实践,分类整理书包 首先教师请大家把书包里所有的东西都放在桌面上,然后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知道在整理物品之前,最好先做什么?(学生会回答:给物体分类)接着就请同学们先分类整理,然后同桌两人相互说一说,你是怎样整理的。(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教师对与学生的整理过程可以给予过程性评价)。

  [2]、介绍讨论不同的分类方法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分的,我们可以知道有些学生是按学科的不同分的,有些学生按用途的不同分成书和本子两类等。接着引导学生看书上的笑笑和淘气是怎样分的,你和谁的分法一样?并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分法。

  [3]、整理好书包并初步体会分类的好处 请学生把自己已经分类整理好的书、本子再放回到书包里,再比一比看谁拿得快,让学生感受这次拿和上次比一比有什么不同。学生会知道这一次方便多了,不像以前那么乱,书包里比以前整齐多了,原来分类整理有这么多的好处。

  (3) 解释与应用 在做练*中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教学中给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猜想推测活动,分类之前学会先思考后再行动,这既是做事情的一种好*惯,也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分类活动中要让学生学会思维方法: 按什么分?(理由是什么?) 如何分? 这样分好不好?(有必要吗?)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过程这一课改新理念。整节课的教学都是围绕活动进行,整理书包,分帽子、分车子、给老师和同学分一分,学生是全程参与,全员参与分类活动,而且每一个活动中都安排有同学之间的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整理房间的、你认为谁拿书会快一些,为什么?、说说你是怎样整理书包的?、说出你分帽子、车子和人的方法。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差异,利用学生之间的资源组织教学。

  教学中尽量鼓励学生一人能用多种方法进行分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总结出事物可以按照不同的方法来分类,而且分类跟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希望学生在今后的学*与生活中,能够真正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中,学会自己分类整理书包,分类房间和其他物品,做一个生活的小主人! 说课是教师面对同行和其它听众口头讲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根据的新的教学研究形式。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6

  一 、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本课内容选自)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第60-61页。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前后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但方位感不强,不一定能准确的加以判断。而“上下” “前后”“左右”都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要达到熟练、准确地辨别“前、后”的位置,就需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通过大量的活动来完成。

  为了让学生直观地 认识物体的 前后相对位置关系,教材借助“森林运动会”这一有趣的情境,让学生用“前、后”描述物体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为日后学*方向与位置做好铺垫。

  3、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结合学生年龄的特征,本节课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能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二)过程与方法.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的良好*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4、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能正确描述物体的“前、后”位置,而教学难点定为让学生体会“前、后”的相对性。

  5、教具准备方面,(我选用)多媒体课件、小红花、动物图片等、课前还为学生准备了卡丁车图片作为学具。

  二、说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一年级的小学生更喜欢用形象来思维的。在本节课中,我主要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引导探究法,运用多媒体,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贯穿于整节课,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看到“森林运动会”这一情景,仿佛身临其境,便于学生充分地 感知物体间的前后位置关系。

  同时,<<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因此,我注重学生的学*过程,让他们采取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方式,在观察、描述、想象、合作交流中体验前后的含义,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探索的乐趣。

  三、说教学设想

  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充分挖掘现场资源来启发学生学*,采用各种有趣的小活动充分地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让他们在一个自主的空间中观察、操作,在问题情境中主动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 学*的主人。

  学生将通过说、找、摆、做、练的活动,逐渐加深对“前后”位置关系的认识。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体现本课的设计理念,我构建了探索性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课

  同学们,你们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结果是——对!小兔子骄傲自满,结果输给了小乌龟。小兔子为此很不服气,今天,又找到了乌龟,非要再赛一次,乌龟明白,这次小兔子肯定不会睡大觉了,就对小兔子说:“比赛可以,但这次的路线必须有我来定。”小兔子连想都没想就答应了。现在我们就到赛场去看一看。

  (二) 观察交流,获取新知

  同学们,今天森林之王老虎给我打电话说森林王国有一场运动会,邀请我们一年级二班的同学去观看。还等什么,赶紧去看看吧:百米赛跑都快要开始了,我用电脑出示动物赛跑图,问:同学们,你们看到哪些小动物?老师最喜欢小兔子(我把小兔子的图片贴在黑板上)接下来,引导学生观察小兔子的前面、后面有哪些小动物?学生在观察中很容易发现小兔子的前面是小松鼠,后面是小乌龟。同时也可能有学生会发现小兔子的前面是小松鼠和小鹿,后面是小乌龟和小蜗牛。 只要回答合理,我都给予表扬说“你真棒”、“观察得真仔细”等等,并用小红花作为奖励。

  通过这一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同时,动态的信息资源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维空间,让学生从情境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学生还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介绍给其它的同学,这也充分尊重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的自*。

  然后,我激发兴趣,看完了紧张的百米赛跑,可惜我们错过了卡丁车比赛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这时利用笑笑发来的短信

  2号车排在最前面,3号车排在4号车的后面,1号车在最后面。

  请各小组同学根据短信的内容,利用手中的卡丁车图片在小组内说一说,摆一摆。小组交流汇报,然后请一组同学到前面利用图片边说边摆。这里我会给说的好的学生给予评价。学生汇报后引导学生观看视频回放,让学生对照自己摆的对不对。

  卡丁车大赛的情境新颖时尚,同学们团结合作,认识字的同学读信息,其他同学摆图片,在小组内观察与交流中,解决了这样一个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初步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三)结合实际,启发思维

  在这个环节中,我通过让中间一横排同学起立,说说前后分别是谁,向后转再说一说前后分别是谁,让学生发现问题,明确方向发生了变化,前后顺序就变了。然后我继续问学生:前在哪儿?后在哪儿?方向转一转,前后怎么办?学生可能会说(小脸)对着就是前。(后背)对着就是后。方向转一转,前后就(改变)。最后根据问题和学生的回答编出下面这首儿歌:

  小朋友们告诉我,前、前在哪儿?

  老师老师告诉你,(小脸)对着就是前。

  小朋友们告诉我,后、后在哪儿?

  老师老师告诉你,(后背)对着就是后。

  123、321方向转一转,前后怎么样?动脑想一想。

  123、321方向转一转,前后就会(改变),就会(改变)

  这样的设计,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前后的意义,体验到前后的相对性,同时更深一层理解到以什么为标准,确定前后的重要性,既考查了学生是否掌握“前后”概念意义,又培养了学生初步的空间概念,使学生再次获得愉快、成功的数学情感体验。

  (四 )拓展应用,培养能力

  在这一环节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小明和同学们去儿童乐园买票的情境图。在此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小明前面有几个人?后面有几个人?一共有多少个人在买票?

  之后,我出示了一道排队的思考题作为这节课的拓展延伸。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运用多种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由于一年级学生识字少,对直观的事物感兴趣。因此,我采用了这种图文结合的板书,使教学内容更加美观实用,学生更加容易理解。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7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第一册的教学内容。这是新教材增加的一个新体系,这部分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它是本册教材第四单元“分类”中第二部分的内容。这节课的教学是学生在学*了“整理房间”的基础上学*的又一种分类活动。学生在通过“整理房间” 的活动后,已经感知和体验了分类的含义及方法,学生能按指定的分类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分类在生活中的用途。这一内容的学*,是让学生通过实际的分类活动,使学生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由于这部分教材与学生的实际学*和生活联系紧密,学生的学*兴趣比较高。课本是以数学活动的形式呈现教材,体现数学学*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过程的课程新理念。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分类的思想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用途,增加学*数学的兴趣。

  2、在给事物分类的过程中,体验活动的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全体学生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

  难点:使学生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关键: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经历分类的活动。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学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都处于一个引导者、组织者与合作者的位置,把学生当作是学*的主体,努力创设*等、和谐的学*氛围,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交流中经历分类的活动,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与空间 进行学*,使学生在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中认识和体会到分类的必要性。在给定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让学生自主选择某种标准对事物进行比较、分类活动,体验活动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1、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学*,拓宽教学的时空。①②③

  (1)“分类”是一个学生实践性的活动,因此在课前我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亲自去整理房间,体会分类的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用处,学会做一些事情。

  (2)课后让学生去观察和寻找实际生活中运用到分类的一些现象,体会分类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在课堂教学的设计当中努力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原则,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利用比赛、猜想,分一分等多个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是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表现,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1) 创设问题情境 一开课我就让学生进行了一个小比赛,请同学们按老师的要求拿出指定的物品就站起来,并让每一位学生对结果进行猜想,为什么有些同学拿得快。从而引入了这节课的内容。一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进行思考与观察,然后利用教材提供的内容,化静为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

  (2) 自主探究,构建模型

  [1]、动手实践,分类整理书包 首先教师请大家把书包里所有的东西都放在桌面上,然后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知道在整理物品之前,最好先做什么?(学生会回答:给物体分类)接着就请同学们先分类整理,然后同桌两人相互说一说,你是怎样整理的。(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教师对与学生的整理过程可以给予过程性评价)。

  [2]、介绍讨论不同的分类方法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分的,我们可以知道有些学生是按学科的不同分的,有些学生按用途的不同分成书和本子两类等。接着引导学生看书上的笑笑和淘气是怎样分的,你和谁的分法一样?并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分法。

  [3]、整理好书包并初步体会分类的好处 请学生把自己已经分类整理好的书、本子再放回到书包里,再比一比看谁拿得快,让学生感受这次拿和上次比一比有什么不同。学生会知道这一次方便多了,不像以前那么乱,书包里比以前整齐多了,原来分类整理有这么多的好处。

  (3) 解释与应用 在做练*中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教学中给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猜想推测活动,分类之前学会先思考后再行动,这既是做事情的一种好*惯,也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分类活动中要让学生学会思维方法: ·按什么分?(理由是什么?) ·如何分? ·这样分好不好?(有必要吗?)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过程”这一课改新理念。整节课的教学都是围绕活动进行,“整理书包”,“分帽子”、“分车子”、“给老师和同学分一分”,学生是全程参与,全员参与分类活动,而且每一个活动中都安排有同学之间的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整理房间的”、“你认为谁拿书会快一些,为什么?”、“说说你是怎样整理书包的?”、“说出你分帽子、车子和人的方法”。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差异,利用学生之间的资源组织教学。

  教学中尽量鼓励学生一人能用多种方法进行分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总结出事物可以按照不同的方法来分类,而且分类跟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希望学生在今后的学*与生活中,能够真正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中,学会自己分类整理书包,分类房间和其他物品,做一个“生活的小主人”! 说课是教师面对同行和其它听众口头讲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根据的新的教学研究形式。

  以上,我仅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上说明了“教什么”和“怎么教”阐明了“为什么这样教”。说课对我们已不算是新事物了,今后我将进一步说好课,并希望各位专家领导对本堂说课提出宝贵意见。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8

  一、 说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的内容,本节课是让学生初步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教材通过“跳绳”这个游戏来教授新知识,即方便又实用。教材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抓住所有儿童的天性-----“好玩”来设计。取材于学生所熟悉喜爱的活动,让学生感到亲切、生动有趣。让学生自己提问,自己解决,体现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

  二、 说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减一位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以及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等多种计算方法,能熟练进行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计算,也能够较为熟练的运用竖式计算,已理解并牢记竖式计算中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用运数学语言表达计算思维过程;提高学生观察、思维、计算的能力。

  2.让学生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立性。

  3.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生活化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轻松愉快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退位的算理,掌握退位的方法。

  三、 说教学流程

  1.从游戏“跳绳”开始,即复*以前学*的内容,有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由“第一届阳光体育节”引出课题,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获取信息,引发问题。

  3.自主探究,合作学*。利用学具先拨一拨,说一说。再列竖式解决。在列竖式时,需要注意哪些?和学生一起边回忆边写。最后小结列竖式的要求。

  4.掌握方法后,通过一系列的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即玩的高兴,又学到知识,将枯燥的计算教学,变得很轻松,玩的高兴,学的轻松,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所萌发出的满足感、学*信心,中主动意识。是教学的成功所在。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9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三单元“摘果子”一课。

  一、说教材

  本课是学生学*减法的开始,学生对减法的含义体会不深。教材从学生日常生活入手,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浓厚兴趣及必要性。初步体会减法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因此,我根据教学要求,学生特点确定教学目的为:

  知识目标、初步体会减法与生活的联系。

  在具体情境和活动中,体会减法含义;能正确列出并读出算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与语言交流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大胆发言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体会减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体会减法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具: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二、说教法

  本课我采用观察操作,练*,讨论多种方法交进行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摘果子”这一生活情境中初步感知减法含义。

  三、说学法

  学生本课中通过观察操作,提出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加深对减法的理解。

  四、说教学流程

  根据数学“创境——探究”教学模式,我把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一)复*准备,创设情境

  l 在这一环节,我充分利用“摘果子”这一情境。“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园,自然过子里的果子成熟了,兰兰提这篮子来摘果子。她请我们一起去,你们说好吗?那我们出发吧!这样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渡到第二阶段。

  (二)探究新知,总结规律

  首先让学生看图观察,树上原来有几个果子?兰兰摘走几个?还剩几个?教师引导学生讲图意提问题,这样即可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问题能力,又为以后学*减法应用题打下基础。接着指名列式计算,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自己读算式,认识减号。为了加深对减法的理解,我问:“你是怎样知道

  还剩3个果子?为什么用减法算?”学生对减法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我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寻求不同解法。

  为使每个学生对减法含义的理解,建立在亲身体验和动手操作的基础上,我设计了同桌摆铅笔的小练*。一人说另一人摆。最后我引导学生:生活中还有很多事情与减法有关,你能举例说明吗?让学生找找身边的减法,初步体会减法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再进行小结质疑:兰兰见到同学们学得这样好高兴得忘了刚才我们学*了什么知识,谁能告诉她?如果没有问题进行第三街段。

  (三)巩固练*,形成技能

  练*是发展智力,形成技能的重要手段。练*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突出重难点。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练*题1看图填算式。让学生对本课知识点进一步掌握。2算一算检查学生离开图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3到5题也是看图计算。其中4,5题答案会有不同的结果,只要学生解释合理,我都给予肯定。为了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我设计第6题是比较大小。这道题我采用同桌合作学*,让学生通过互相帮助合作解决困难,让他们每个人都产生成功的喜悦,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 因素。最后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游戏“摘果子”让孩子们在玩玩,笑笑,算算中结束本节课。

  (四)全课总结,强化新知

  一堂课的结束,要让学生明确所学的知识,建立知识网络。我问;“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这节课我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同时,自主感受,协调发展。力求圆满完成教学任务,使课堂教学优质高效。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 (菁华6篇)(扩展3)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菁华10篇)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跳绳》是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第三单元的一节新授课,本课是在7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8的加减法教学的。学生基本掌握了简单的说和算。

  二、学生分析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0-10并掌握了7以内的加减法,已具备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这个班的学生大部分上过学前班,数的组成也基本上知道;大部分的学生会看图说算式。所以这节课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提出相关的加减法问题的能力,组织学生交流加减法算式,体会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三、说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并掌握“8”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让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境列出算式,并能说出算式的含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3、指导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

  4.初步养成仔细观察、主动思考、认真倾听、大胆交流的良好学**惯。

  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正确计算“8”的加减法,掌握计算方法。

  难点:能用“8”的加减法解决问题。

  四、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我采取情景演示法,自主探究法,引导学生结合情景图,鼓励学生仔细观察、主动思考,然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说出算法,掌握8

  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口算。

  (二)创设情景引入。

  (三)学*新知。

  课件出示课本第38页主题图

  1、仔细观察图,从图中你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

  2、提出问题并解决

  (1)一共有几个小朋友?你能列算式解决吗?

  (2)你能说一说算式中各数字的含义吗?

  (3)你是怎么计算出来的?能给大家讲讲吗?

  (4)根据刚才找到的数学信息,你还能列出不同的加法算式吗?你能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吗?

  (5)你能提出一个用减法解决的问题吗?

  3、师写算式学生猜算式表示的意义。

  4、“8”的组成。

  学生动手操作将8个桃子分给两只猴子。

  5、说一说。

  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结合给出的算式3+5=□进行交流。

  练*

  1、课本练一练1、2题。

  2、手指游戏:同桌两人进行,要求两人的手指合起来是8个。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的表现怎么样?

  (五)作业布置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2

  教学目的:

  1、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地铁中的数学问题。

  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3、让学生在解决身边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课前准备:

  1、以小组为单位对南京地铁作调查,收集有关信息。

  2、学生准备计算器,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

  师:我们班大部分同学都坐过地铁,乘坐地铁你有什么感受?

  生:舒适、快捷。

  生:爽!

  生:坐得时间短,还不过瘾。

  师:课前同学们都分小组收集了南京地铁的有关信息,请每一小组的代表汇报一下你们小组收集的信息。

  各小组代表汇报,并在实物投影仪上显示。

  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信息,我们大家一起来看看。

  (多媒体课件演示一组图片,图片中附相关的文字数据)

  配音:南京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于20xx年9月1日正式开通,地 铁全线是从迈皋桥站到奥体中心站,全长21.72千米,南北向穿越南京主城区。从迈皋桥站到奥体中心站,一共有16站, 15个区间。地铁票价按照这样的标准来定价:1—7个区间内票价2元;8—11个区间票价3元;12—15个区间票价4元。

  师:通过介绍,你又知道了哪些有关地铁的数学信息,在四人小组内交流一下。

  学生讨论并交流。

  出示下表

  共设:16站台(有15个区间)

  票价:1—7个区间内票价2元;

  8—11个区间票价3元;

  12—15个区间票价4元。

  师:其实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在我们的身边就有很多数学问题,南京地铁中就蕴含着许多数学问题。(板书课题:地铁中的数学问题)

  (出示南京地铁1号线线路图)

  师:围绕乘坐地铁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小组成员商量一下。

  生:从小行站上车到奥体中心站一共需要多少分钟?

  生:用5元钱从小行站到红山动物园站,一个来回够不够?

  生:地铁从迈皋桥站行驶到奥体中心站,全程要多少分钟?

  生:地铁一天运营多少趟?总共能载客大约多少人?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把问题分类。

  师:我们一道来研究其中几个数学问题,首先我们来看看购票问题,好吗?

  [评析] 在数学学*中,提出数学问题有时比解决数学问题还重要。活动中教师放手让学生提数学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与主动参与的意识,也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

  二、解决实际问题

  1、购票问题。

  师:如果我们乘地铁从小行站出发,到新街口站需要买几元的票?到红山动物园呢?(2元,3元)

  师:除了用现金购票,我们还可以刷卡,这样可以更便宜一些,这节课我们只研究用现金购票的问题。

  师:给你2元钱,乘地铁从小行站出发,你可以坐到哪些站台下车出站?

  (同桌先互相说说再汇报)

  师:同样给你2元钱,乘地铁从小行站出发,最远能到哪一站下车出站?你是怎样想的?

  生:往西走最远可以到奥体中心站,往北走最远可以到鼓楼站。

  (课件演示地铁从小行站分别到奥体中心站和鼓楼站走过的路程)

  师:从小行站出发一共可以到达多少个不同的站台下车出站?

  师:如果给你2元钱,你能从哪一站坐到哪一站下车出站?

  学生在小组内先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2、乘车时间问题。

  (课件模拟演示地铁运行情况)

  配音:每天早晨6:30分,分别从迈皋桥和奥体中心两个底站同时相对发出第一班列车,以后每隔7分钟再发一趟列车。地铁对于时间的把握惊人的准确,每一站之间行驶2分30秒,每一站停靠30秒,迈皋桥站、南京站、鼓楼站、新街口站四个大站停靠45秒。晚上9:40分同时从两个底站相对开出最后一班列车。每列车有6节车厢,*均每节车厢载客约200人。

  整理成表

  运营时间:早晨6:30分发出第一列车,晚上9:40分发出最后一列车。

  发车间隔:每7分钟发出一列车。

  每个区间行驶时间:约是2分30秒。

  每个站台停靠时间:每站停30秒。(迈皋桥、南京站,鼓楼,新街口等四个大站停45秒)

  每列车:有6节车厢,每节车厢一趟*均载客200人。

  师:如果这个周末爸爸妈妈有空,你最想让爸爸妈妈带你乘地铁去哪儿?乘车途中需要多长时间?

  解决短距离和长距离各1个时间问题,让学生拿出计算器来算列车行使时间。

  (结合学生的回答板演)

  从小行站出发 奥体中心站下车 从小行站出发 红山动物园站下车

  算式:150×3 +30×2 150×11+30×10+15×3

  =450+60 =1650+300+45

  =510(秒) =1995(秒)

  510秒=8分30秒 1995秒=33分15秒

  3×3=9(分)

  9分-30秒=8分30秒

  师:如果这位同学乘坐的是早晨8点从小行站出发的地铁列车,大约什么时刻能到达红山动物园站?(8点33分15秒)

  3、客流量问题。

  师:小组内商量并尝试解决下面的问题----

  (1)从早晨6:30分发出第一列车到晚上9:40分发出最后一列车,地铁公司一共发了多少列次车?(262列次)

  (2)地铁列车一天能载客多少人次?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后,小组代表板演。

  生1: 晚上9:40分是21:40分

  21时40分-6时30分=15时10分

  15时10分=910分

  910÷7=130(列次)

  130×2+2=262(列次)

  答:一共发了262列次车。

  生2: 200×6×262=314400(人次)

  答:地铁列车一天能载客314400人次。

  [评析]让学生经过讨论与交流,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学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体验解决问题成功的喜悦。

  三、总结评价

  师:正因为地铁运行的快捷、方便、载客量大,大大缓解了城市的`交通压力,我们南京已经开工建设了地铁2号线。 ,将来还要建地铁3号线、4号线……(课件出示2号线、3号线……规划蓝图)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或体会?

  学生回答略。

  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利用收集来的一些南京地铁的数学信息研究了有关购票、时间和客流量等方面的问题,课后同学们还可以再去研究自己感兴趣的其它数学问题。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3

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十几减九),这是苏教版第(二)册第(一)单元20以内退位减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经(认识20以内的数,掌握10以内加、减法以及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上,教材通过(小猴卖桃、小兔买桃的童话情景引入13-9,再让学生自己思考,探究算法,并引导交流,体会不同的算法,意在让学生在比较中选择喜欢的算法),这部分内容是20以内退位减的起始课,是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的重要基础知识,能为后继教材的学*做好迁移准备。此外教材的例题与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例题相对应,都是从学生感兴趣的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并通过列式计算解决问题,这样把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和计算结合起来,使计算成为解决问题的需要,既有利于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起学生进一步学*和探索的欲望;又有利于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本课时最重要的一点是重视让学生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提倡算法多样化,并逐步引导学生优化算法,十几减九的计算出现了四种算法:数数法、破十法、*十法、想加算减法,在“想想做做”中,明确提出了“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个性。

  所以根据学生的学*心理、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编排的特点与要求,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订如下的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目标:让学生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理解计算十几减9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十几减9;2、能力目标: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探究、思考的意识和能力,体会算法多样化,发展创新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交流,体验与同伴合作的快乐,树立合作交流的意识。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掌握计算十几减9的方法,正确计算十几减9。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十几减9的算法。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准备采用以下一些教法引导学生学*:

  ①教学中,我将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引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动机,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

  ②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数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过程。

  ③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通过灵活多样的练*,巩固方法,提高技能。

  ④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的问题,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促进学生的发展。

  接下来,我详细说一说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在导入新课之前,我设计了相应的复*铺垫,如:9加几的进位加、十几的组成、9的分与合等,旨在帮助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同时对下面十几减9的不同算法起推波助澜的效果。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猴子卖桃、小兔买桃的故事。引导学生观察并说说画面:(1)1盒桃再加3个桃,一共有几个桃?(2)小兔买了9个桃,猴子还剩几个桃?怎样计算?算式怎样列?教师根据学生口答板书算式:13-9。这一环节的'设计,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常见的“买桃”一事,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凭着日常生活中买东西的经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产生学*数学的愿望和兴趣。

  第二环节:活动探究,获取新知。

  教师用一句话引导:让我们也来当一回售货员,从13个桃里拿出9个,可以怎么拿?学生独立动手操作。这一环节是每个学生有较明确的操作目的,主动参与到课堂学*活动中。尽量让每位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发现13-9的计算方法,逐步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独立思考的能力。然后进行组内交流,学生边操作边说出从13个桃中减去9个桃的操作过程。最后进行全班交流,根据交流情况,相机用课件演示拿桃的过程,并出示相应的计算过程。学生可能出现书上的4种想法:第一种,从13个桃中一个一个减,减9次;第二种,先从10个桃中减去9个,再和其他3个桃合起来,这时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说说这种算法是把13分成几和几,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第三种,先减去盒子外的3个桃,再减去盒内的6个桃,这样共减去了9个桃,教师引导学生说说这种算法是把9分成几和几,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第四种,13个桃分成9个桃和4个桃,所以13减去9等于4。在学生表述时,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想法,不要让学生感觉到四种算法有何优劣之分,而是引导学生对算法进行比较,找适合自己的并努力学好。以上环节的教学,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把各自的生活经验转化为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第三环节:联系实际,深化应用。

  完成“想想做做”第1-3题:第一题,学生动手去画去圈,有困难的学生还可以摆摆小棒,着重让学生说出思考过程,并正确计算,不强求统一方法;第二题,先让学生说说括线图各部分表示的内容,在引导列式计算,并说算法;第三题,要求学生用喜欢的方法去计算,其实也就是学生最熟悉的方法。这个环节,虽然学生用各自的方法计算,但教师要了解哪种方法最受学生欢迎,对全班学生的思维水*做整体上的评估。这一教学环节,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促进理论同实践的结合。同时,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第四环节:巩固提高,总结发散

  完成“想想做做”第4、5题:第四题做成口算卡片,反复练*;第五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竖排)发现算式的排列及得数排列的规律,使学生在理解算法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记忆。这一环节紧扣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设计多种形式的数学练*,为学生提供创造、发展思维的空间。最后学生总结所学内容,谈感想及收获,教师全课总结。并延伸内容:如果小兔买的是8个桃,那么还剩几个?这一环节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巩固和自主学*能力的提高,体验到学*成功的快乐。

  综上所述,本课中,我重在从情境、探索、交流三方面,让学生思考、实践,理解十几减9的算法,正确进行十几减9的计算,体验到自主学*成功的快乐。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4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第一课时十几减9。 2、教材简析:20以内退位减法对进一步学*多位数计算和其他数学知识非常重要,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作为第一课时尤为重要,通过系统学*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为十几减几的学*构建基本的学*思路。

  3、教学目标:

  ⑴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理解十几减9的算理,构建20以内退位减法的基本思路。

  ⑵正确计算十几减9的题目。

  ⑶感受20以内退位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⑷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体验探索与创造的快乐。 4、教学重点:探究算法,正确计算。

  5、教学难点:理解算理,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计算方法。

  二、说教法:

  本节课属于计算教学。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只注重算理、算法(单一)及技能训练,比较枯燥。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本节课在教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学*数学知识。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知识,学会计算方法。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成功的乐趣。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需求。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计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倡算法多样化,使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多种方法中肯定有比较简便的方法,但是并不是每个同学都能很快接受快捷方便的方法,因此教师只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同时给他们留出消化吸收的空间,千万不要强加给学生,应让他们在逐步的体验中自然而然的接受,从而选取更优的方法。

  三、说学法: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必须转变学生的学*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方法上力求体现: 1、在具体情景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学*的快乐。

  2、在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进行个性化学*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通过比较、批判“自我反思”,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学*方法。 3、通过灵活、有趣的练*,巩固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技能。

  4、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数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说教学程序

  ㈠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选择话题,通过灰太狼和喜羊羊童话愉快的情景与数学学科的联系,引出课题。 ㈡探究新知,构建方法。 1、解决“卖气球”问题。 2、解决“套圈游戏”问题。

  3、解决“卖风车,猜字谜”问题。

  4、小结计算方法,选取自己喜欢的比较简便的方法。

  5、阅读课本,质疑问难。

  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动手实践,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在亲身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掌握自己认为好的计算方法,自觉地构建退位减法的基本思路。 ㈢课堂练*,巩固提高。

  通过由浅入深,形式各异的练*,巩固基本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的应用,同时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㈣课堂小结,激励评价。

  对学生在知识掌握、技能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与发展方面的情况作全面的总结;让学生结合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自评、互评,发扬优点,弥补不足,不断进步。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要一目了然,能反映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主要体现学生得出的计算过程。设计如下:十几减九

  15 – 9 = 6

  六、教学反思:

  根据新的教学理念,我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从创设问题情境入手,激发探究的热情,引导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组织学生广泛交流,呈现算法多样化,培养了创新精神和思维的灵活性,真正让学生经历在实际情况中提出数学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获得探索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不足之处,没有很好的激发学生算题多样化,拓开学生的思维。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5

各位专家领导:

  早上好!

  今天我将为大家讲的课题是《整理书包》,首先我对本节教材做一些分析 。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第一册的教学内容。这是新教材增加的一个新体系,这部分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它是本册教材第四单元“分类”中第二部分的内容。这节课的教学是学生在学*了“整理房间”的基础上学*的又一种分类活动。学生在通过“整理房间” 的活动后,已经感知和体验了分类的含义及方法,学生能按指定的分类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分类在生活中的用途。这一内容的学*,是让学生通过实际的分类活动,使学生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由于这部分教材与学生的实际学*和生活联系紧密,学生的学*兴趣比较高。课本是以数学活动的形式呈现教材,体现数学学*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过程的课程新理念。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分类的思想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用途,增加学*数学的兴趣。

  2、在给事物分类的过程中,体验活动的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全体学生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

  难点:使学生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关键: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经历分类的活动。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学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都处于一个引导者、组织者与合作者的位置,把学生当作是学*的主体,努力创设*等、和谐的学*氛围,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交流中经历分类的活动,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与空间 进行学*,使学生在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中认识和体会到分类的必要性。在给定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让学生自主选择某种标准对事物进行比较、分类活动,体验活动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1、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学*,拓宽教学的时空。

  (1)“分类”是一个学生实践性的活动,因此在课前我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亲自去整理房间,体会分类的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用处,学会做一些事情。

  (2)课后让学生去观察和寻找实际生活中运用到分类的一些现象,体会分类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在课堂教学的设计当中努力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原则,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利用比赛、猜想,分一分等多个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是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表现,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1) 创设问题情境

  一开课我就让学生进行了一个小比赛,请同学们按老师的要求拿出指定的物品就站起来,并让每一位学生对结果进行猜想,为什么有些同学拿得快。从而引入了这节课的内容。一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进行思考与观察,然后利用教材提供的内容,化静为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

  (2) 自主探究,构建模型

  1、动手实践,分类整理书包

  首先教师请大家把书包里所有的东西都放在桌面上,然后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知道在整理物品之前,最好先做什么?(学生会回答:给物体分类)接着就请同学们先分类整理,然后同桌两人相互说一说,你是怎样整理的。(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教师对与学生的整理过程可以给予过程性。)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6

  课题:认识乘法(说课)

  作者:长沙市芙蓉区长铁四小

  内容: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

  教材简析:

  教材的第一道例题是几个相同的数连加,通过求一共有几只兔和一共有几只鸡的实际问题列出两道连加算式,引导学生从3个2相加和4个3相加的角度理解连加算式的特征,为教学乘法的意义作准备。例题后的“试一试”,继续加强学生对几个几相加的认识,并让学生注意到3个5相加和5个3相加的的数是相同的。

  第二道例题在相同数连加的基础上教学乘法,包括乘法的意义、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在教学乘法的意义时,“还可以用乘法算”是例题的重点。例题后的“试一试”既要用加法算 ,也要用乘法,教材指点学生把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比一比,哪种写法比较简便,引导学生体会乘法的意义。

  “想想做做”中的1—8题由看图找几个几再列加法算式最后列乘法算式,到直接列乘法算式计算,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的意义,知道几个几相加用乘法计算比较简单。

  2、 能根据一个加法算式写出两个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 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惯。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乘法和改写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怎样改写乘法。

  教学准备:CAI

  设计理念:

  这节课,我将教材进行了一定的处理,把“认识乘法”创设在一个童话情景中,并将乘法意义的两个内涵:在几个相同数相加时才能用乘法算;列乘法算式往往比加法算式简便。分开突破,不增加学生的难度与负担。整节课营造出一个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练*设计的难易程度也是由浅入深,开放性题趣味十足,同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导入部分,首先提出:“小朋友都认识‘小红帽’吗?”让学生回忆起童话故事,从而调动学生的兴趣,因为小学生尤其低年级学生学*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素材的感受与兴趣,现实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容易激活学生学*的愿望。紧接着,创设情境,“数学课上老师也带小朋友来看看小红帽的家。”《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环境,创设生动有趣的有助于学生自主学*,合作交流的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现实的情境中学*数学。所以在导入部分中,我根据儿童心理,喜欢玩,喜欢小动物,卡通人物。时时调动着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都是用一个完整的情境贯穿始终。

  《新课程标准》提出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给学生提供现实有趣的学*背景,把新知的学*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具体情况呈现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根据建构主义的理论:“你要把孩子引导到新的地方,你首先得知道孩子现在所处的位置。”学生学*数学是学生生活的系统化,离不开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对学生来说,数学知识并不是“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旧知识”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有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课堂上的数学学*是他们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的经验的总结与升华。因此,老师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现实数学世界出发,与教材的内容发生相互作用。创设问题情境,构建数学知识。而乘法和加法是有密切联系的,掌握了加法就具备继续学*乘法的条件。在100以内的加法中,学生比较熟悉的是两个数相加和三个不相同的一位数连加,对几个相同的数连加,由于接触少,显得比较生疏。为此,在教学中设计了“小鸡”,“小兔,“鸡蛋”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列出几个相同的数连加的算式,并让学生通过观察,模仿说出许多相同的数连加的算式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计算几个相同的数连加的能力。

  设计“鸡蛋”这一问题情境,首先是提高学生计算几个相同的一位数连加的能力,为学*乘法扫除障碍,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是培养学生算法的多样化。《新课标》中对计算的要求不再是以前的又快,有准,而是看准的方法多,即“算法多样化”。这样学生就可以带着解决问题的渴望去学*新知识,形成新技能。学生根据“鸡蛋图”分别列出了3个5相加(横着看的),5个3相加(竖着看的)的连加算式。甚至也会有学生斜着看来列算式,或6个6个的看等等各种方法,学生通过自己动脑想出的方法,学生能够理解,也记忆深刻。

  我在教学中,在新授中让学生将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外,在练*中,并出现了“5+6+6”这类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的加法,通过比较,从而让学生在现实活动中积累有关概念的感性认识——把感性认识加工成表象或抽象成概念——在实践中应用概念并进一步巩固概念。

  紧接着我设计了小红帽过生日的情境,来一个人要两支筷子,来50个人要准备多少支筷子?学生中大多数用乘法,我提问;“为什么不用加法呢?”学生都感受到太长了,麻烦。从而将乘法的意义突破。

  《新课标》提出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在练*设计中,教师遵循由浅入深教学的原则,由基础题到提高题。首先让学生看一副图,说出是几个几相加,并列出加法算式,再根据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过渡到看到相同数连加的算式列出乘法算式,最后提高到看一幅图直接列乘法算式。最后,教师设计了一道开放性题。让学生在开放性题中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多样的,有些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2+3+5+5”这一题,刚开始学生会以为它没办法改写成乘法算式,因为它不是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但通过自己的探索,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使学生知道先算出2+3=5,这样就变成3个5相加,从而可以改写成3×5,5×3;接下来“3+3+6”这道算式就可以变成2个6相加的加法算式,进而可以改写为2×6,6×2的乘法算式,同时“3+3+6”这道题可以把6拆成两个3使原来的加法算式变为4个3相加,可列出3×4或4×3的乘法算式:最后是一道字母题:A+A+A+A。其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进而再一次的巩固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总之,把数学教学建立在学生认识发展水*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有利于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真正理解并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有利于教师发挥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课后感受:

  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大部分学生理解了乘法的意义,当然也有学生还出于一知半解的状态,我觉得对于这节课,应允许学生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有的`学生很快就理解了,更能在新知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有的学生当堂课不明白,说不定回到家却突然知道了,后知后觉。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7

  说课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小节6和7的认识及加减法中的用数学部分,主题图为课本47页插图:金色的秋天。

  教材简析:

  1、 主要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学*了6、7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教材集中安排了一组以金色的秋天为题的用数学的内容,包括两道例题和一组做一做的*题,练*中的13题《美丽的小湖》也是类似的题目,其内容都是用6和7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计算问题。教材在这里第一次出现了大括号和问号。

  2、 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一种用情境图反映的数学问题,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并在生活中去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发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整个知识网络来看,它也标志着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开始,是向后面的文字应用题过渡的桥梁。

  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教材,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使学生认识并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能借助图画正确分析题意。

  2、 技能目标:会用6和7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3、 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教学,向学生渗透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等方面的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在态度、情感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这三个目标在教学中是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

  为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主要采取了情境教学、小组合作和直观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措施:

  本节课的重点是用6和7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是让学生学会观察、分析,提出合适的数学问题。其中,正确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是关键所在。

  对于教材重难点的确定,我是通过如下两个方面的分析得出的:

  1、从教材知识点分析:6和7的加减法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同时它又是进一步学*8和9以及10的加减法的最直接的基础。

  2、 从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来分析: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不是很强,通过观察图画,分析并叙述出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进而选择正确算法,还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过程。

  针对重难点,我打算采取小组合作和直观演示相结合的方式加以突破。

  教学过程:

  共分四大环节:

  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针对一年级学生纯真幼稚、富于幻想的心理特征,我创设了如下情境:同学们,你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对,是秋天,秋姑娘呀,正忙着给勤劳的人们送去丰收和喜悦呢!看,她给咱们每个小组也送来了一份礼物(电脑出示)你能根据算式猜想一下,这些礼物各属于哪个小组吗?要解决这个问题,需用到哪些知识呢?我设计这个环节,意在激发学生兴趣,借此复*6和7的加减法,为后面学*它的应用做好铺垫。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利用这些知识,还可以解决哪些问题呢?好,咱们还是随秋姑娘一起去大自然中转一转,看一看吧!(出示插图,导入新课)

  二、放手学生,探究新知

  在这一环节中,我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和直观演示相结合的方式展开教学。

  1、 让学生对着插图,进行观察和交流。

  具体做法是:先引导学生由*及远或者由远及*有序地观察,借此培养他们初步地自主学*的意识,至于学生观察到什么,我不去做过多限制,不管是蓝天、白云、还是房子、小草,这些都是学生利用双眼来认知大自然的宝贵素材。

  接着安排小组交流观察的内容,并尝试提出疑难问题,在互通知识中,也给每位学生提供了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的机会。

  然后,由小组代表在进行交流,并提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做到知识共享。

  而这观察、交流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感悟体验的过程,学生从中感悟到自然美、家乡美,进而激发起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这是教师用空洞的语言所不能替代的。

  2、 教学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

  作为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我在与学生一起观察、感悟的过程中,有选择地解答一些疑难问题,并最终将重点巧妙地引到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教学上,比如说:图中还有哪些你以前从没见过的数学符号?你知道它代表什么意思吗?或者说:老师这儿有两个新朋友,你想认识一下吗?这些导语都是可行的。

  接下来,我主要借助多媒体演示,先引导学生分别认知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明确大括号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问号表示要求的问题。在演示中,注意把大括号的尖朝向各个方向,以避免学生认为大括号的尖总是朝上的误区。自制教具演示也是可以的。再引导他们理解大括号和问号合在一起表示的意义,并能对着情境图叙述完整的图意,互相反复交流,直至明确要求的问题是什么。在引导学生叙述图意的过程中,其实已孕伏了应用题的结构,即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这对于学生进一步学*应用题是非常有益的。

  3、 针对提出问题,列出算式进行计算。

  在学生理解了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之后,能够明确这幅图要求的问题是一共有多少个学生,也就是把男生和女生合起来,根据加法的意义,应该说不难解决。用左边的4人加上右边的2人,一共6人,或者用男生2人加上女生4人。但我决不就此满足,而要深挖教材,引导学生列出多种算式,如扎小辫的3人加上不扎小辫的3人;低头的1人加上不低头的5人等等,打破了原先只用左右两堆求和的思维定势。这样做,我认为有利用于学生多角度地看问题。况且,提倡算法多样化,这也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当然算式的选择也得视题而定。

  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观察第二幅图,并与第一幅图进行比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不同之处,自己去表述图意,如有困难,可小组合作交流,教师没必要过多讲解。如此反复之后,明确要求的问题是还剩几个向日葵盘?是求一部分,根据减法的意义,应该列式为7—2=5。利用电脑的优势,我也可将问号移到另一边,引导学生列出不同的算式,7—5=2。这是两道容易混淆的减法算式,应加以辨析。而当问号移到算式中得数的位置时,这幅图则有上述两种列式。这两道应用题的教学,意在让学生从中感悟两点:

  1、问号的位置决定着列式方法。

  2、问号既然是要求的问题,那它必定是算式中的得数。

  同时辅以清晰明了的板书设计,以更好地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至此为止,我认为本节内容的重难点已真正突破。

  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更加强烈。新教材蕴含着许多有待学生发现的奥秘,我认为只要教师充分地理解教材、利用教材,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就可以满足他们这种强烈的需要。

  4、 及时反馈,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有了刚才的分析验证,对于做一做中的两道题目,我放手学生自己进行辨析,从中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在全面搜集学生信息的基础上,我也要根据学生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

  二、应用新知,培养能力

  学*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课本51页插图《美丽的小湖》与前面的知识点是类似的,因此,我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让学生对着图画进行讲故事比赛,如《小鸭的一家》、《小青蛙比本领》、《小金鱼找朋友》等等,以加深学生对图意的理解,从而能够正确列式解答问题,并辅以可行的奖励机制,如评选故事大王、速算冠军以及优胜小组等,意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逐步培养自己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当时机可对学生进行爱护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当然,这项活动也可视教学情况放到第二节课或者课外进行,毕竟,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应该是生成的,而不是现成的。

  四、及时总结,拓展延伸

  通过总结,引导学生发现庭院里有数学、田野中有数学、小湖边也有数学,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周围还有哪些地方也有数学,比一比,看一看,谁是爱数学的小博士。这样,就将学生的知识从课堂引向课外,从而体现了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的新的教学理念。

  总之,我在教学中,不光利用多媒体,还要利用多种媒体,使知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注重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我相信,这金色的秋天会让孩子们拥有一份沉甸甸的收获!

  好,我的说课完毕,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和老师给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8

  一、把握教材

  1、说课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四单元分类的第一课时。

  2、教材地位:分类是重要的数学思想,也是学生学*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本单元的“分类”是一个学生实践活动,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体验分类的含义和方法。本节课选取学生熟悉的家庭生活场景为基本素材,通过整理房间的活动,启发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中学*分类,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教材通过一个信息窗“乱七八糟的房间”引出“怎样整理呢?”这个问题,感受分类的必要性,体会分类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通过活动,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

  能力目标: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比一比、议一议等活动,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表达的能力,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

  情感目标:初步体验将生活中简单事物进行分类整理的好处,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惯。

  4、教学重点: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的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

  5、教学难点:学会将物体进行分类的方法。

  6、教具准备:课件、学具袋(分别装图片、豆子)

  二、灵活选择教法

  本节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展开教学,为实现教学目标,灵活合理地选择了以下几种教法:

  1、情境创设法

  《课标》指出:教师应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数学,激发学生的兴趣。一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兴趣就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在本节课开头我采用了猜一猜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什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并要不得 将小礼物奖励给今天表现最棒的同学,引导学生给小礼物归类的情境,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主要内容通过多媒体、分组讨论、动手操作、掌声鼓励等方式体现愉快的教法。在练*时,开展竞赛的游戏活动、采用美观的图片来刺激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

  2、引导探究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学生是学*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因此,我在设计导课的时候,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产生问题,产生疑问,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为学*新知识打下了很好的开头。教学法新知时,让孩子们自己探索,通观看未整理的房间谈感受,引出问题“怎样整理呢?”,在小组内说想法,动手圈一圈、画一画,把同类的东西放在`一起,相互讨论分类的结果。再让学生通过观看整理后的房间,使学生感受到分类在生活中的作用。在练*中,让孩子们动手整理文具盒,开放题让小组同学议一议,分工合作,将袋子中的豆子挑出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掌握了分类的技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培养他们主动探索精神。

  3、联系生活法

  《课标》中强调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新理念。在教学中我把数学与儿童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分类的知识,让学生体会到分类的用途,创设生活情境:用课件出示乱七八糟的未经整理的房间,和整理后整齐、美观的房间。在强烈的对比之中,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运用数学知识就能改

  变我们的生活,感受到了数学的价值。在练*中,让学生说说日常生活中见到分类摆放物品的现象,整理文具盒、图片,把豆子进行分类等生活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自然、真实、亲切,从而激发学*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4、多媒体教学法

  本节课两次使用多媒体教学法,在新课教学中,通过幻灯片出示未整理的房间和整理后的房间,运用了直观教学,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教学中通过观察、比较,形象而直观地感受到整理后的房间整齐、美观,使人赏心悦目,使用方便,便于清理,体验到分类给生活带来了好处。`

  三、培养能力说学法

  教师的教还有赖于学生的学,“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因此我特别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法的指导,本节课我结合实际指导学生运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学*:

  1、实践操作法

  本节课多次创设让学生参与操作的实践活动,如在教学中运用学具,让每个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操作实践,通过圈一圈、涂一涂、分一分、比一比等实践活动,使学生经历了分类的过程,掌握了按一定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给学生提供了动手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发展,充分体现了在“做中学”的新理念。

  2、学*讨论法

  讨论法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加深理解,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对“你是怎么整理的,为什么这样整理?”这个问题充分发表见解,在练*的比一比中,先学生议一议怎样给豆子进行分类,并在比赛后互相交流评价各自的方法,在分一分的活动中让学生相互讨论如何将图片进行分类,小组之间相互评价,给学生的思考、探索与表达留下较大的空间,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小组合作的必要性,培养了学生对问题的钻研精神,并训练了表达能力。

  3、观察发现法

  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幻灯片,发现了房间很乱,需要整理,使学*分类的新知成为学生的需要;使学生的感情和需求上与老师产生共鸣。从而达到主动发现新问题,探究新知,进而达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的目的。再让学生看整理后的房间,不仅整齐美观,而且使用方便,从而感受到分类在生活中的价值。

  四、优化组合说程序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低年级学生都有一种强烈的表现欲望,好奇心、好胜心强,都认为“我是最棒”的。针对这一特点,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水*经验出发,通过创设情境,动手操作来吸引学生,点燃学生学*兴趣的火花,为此我是这样设计的:小朋友们猜一猜,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礼物?大家想知道吗?看,这是什么?(教师一边贴一边让学生认,贴完后)告诉同学们老师要把这些小礼物分别奖励给今天表现最棒的小朋友,然后请同学们帮助老师来把这些小礼物分一分,归一下类。让不同分法的同学说说分

  法,为什么这样分,使学生初步感受分类的'意义,从而导入新课,揭示课题。这一环节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这样让学生解决问题,学生不感到任何压力与束缚,而是感到好玩,全身心投入,学*积极性高涨,课堂上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1、创设情境,设疑引思

  师:小明同学最*搬新家,他想邀请大家去参观他的新居,瞧,这就是他的房间,(多媒体出示教材主题图)看到小明的房间,你想说什么?假如你是小明,你准备怎样整理?

  2、讨论交流,动手操作

  学生在小组内说想法,动手圈一圈,画一画。学生交流反馈。说一说怎样整理,为什么这样整理?请二名学生上台,一人说一人贴图片。经过你们整理后的房间会是怎样的呢?多媒体出示整理后的房间。看了这两张图你有什么感受?为什么?

  3、小结:通过整理房间,你们学会什么?

  这一环节通过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多媒体教学,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让学生动手操作,相互叙述,使叙述在观察、思维、想象、交流中初步感知分类的方法、意义,分类给生活带来方便,同时感受到我们生活中就有数学。充分体现《课标》中强调的数学教学应联系学生的生活经经验,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的新理念。

  (三)巩固发展,体验分类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理念指导下,我设计了以下练*,使练*成为学生学*、创造、游戏的乐园,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成技能。

  1、说一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的家里或其他地方有没有分类摆放的情况?

  2、运用所学知识整理自己文具盒,比一比看谁整理得又快又有条理,学生独立整理完交流评价整理过程。

  这一练*给学生创造一个实践、思考、交流的空间,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养成有条理思维的*惯。

  3、练一练中的 1—3题

  (1)第一题,涂一涂(把会飞的动物涂上色),先指导学生看书,在小组里说一说有哪些动物,哪些动物会飞,它们有什么特征,再让学生动手涂一涂,最后引导学生把剩余的动物进行分类。

  (2)第二题,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并启发学生说一说还知道哪些水果和蔬菜。

  (3)第三题,分一分,让学生将1号学具袋里的图片进行分类,分别装入青蛙玩具盒、文具盒、服装鞋帽袋中,把同类的图片装在一起。(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再进行小组间互相检查分的结果,相互评价。

  4、比一比

  让孩子们将2号学具袋里的黄豆、绿豆花生仁、蚕豆挑出来,(小组合作,先议一议怎样分,比一比哪一组分得快)。比赛后让学生相互交流评价,使学生明确获胜的原因是小组分工合作,掌握技巧,从多中挑少,小中挑大。这一综合练*使学生体验分类技巧,让所有学生参与学*,在合作中学会交流,学会分享,体验到与人合作的快乐,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与竞争意识。

  (四)、课堂总结

  1、你觉得今天谁表现得最棒,为什么?

  2、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师总结:今天同学们都表现得很不错,学会了按一定的标准或自定的标准给事物进行分类,掌握了分类的方法。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为今天的表现 喝彩。

  (五)、课后实践

  请同学们回家后用今天学过的方法整理自己的房间。

  板书设计:

  分类

  学*用品 玩具 穿的 体育用品

  图片略

  我根据新课内容进行板书设计,用图片直观形象展现教学内容同,使学生感受到分类的含义,掌握分类的方法,实现了教学目标,突破了重难点,使学生懂得应养成有条理的思维*惯。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9

  一、说教材:

  《分与合》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练*8-10各数的分与合的过程。第2题用“猜”的形式巩固对10的分与合的理解;第3题综合了8-10各数分与合的内容,让学生在游戏中进一步熟悉8-10各数的分与合。第4题让学生应用对8-10各数分与合的理解填空;第5题通过富有情趣的练*形式,启发学生灵活应用数的分与合的知识合理作出选择。第6题是通过填一填,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有条理思考的重要性。第7题是写数练*。这一部分内容为以后学*10以内的加减法奠定了很重要的基础,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通过有趣的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巩固运用学过的知识。

  2、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

  3、发展学生的有序思考和分析、推理等能力。

  本节课的重点:在掌握10以内数的组成过程中,形成“分”与“合”的思想

  本节课的难点:形成“分”与“合”的思想,为以后的加与减的学*打基础。

  二、说教法:

  1、情景教学法练*课是很枯燥的课型,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情景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本课我设计了一个蚂蚁旅行的故事贯穿整个练*,让每一个练*都联系起来,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又不会让学生感觉枯燥,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发现法:在分一分的时候,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发现出有次序有条理的分法,自己发现出分与合的联系。从而掌握一些自己整理知识的方法。

  三、说学法〈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观察比较以及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操作法、观察比较法也是本节课中学*练*的主要方式,同时重视学*方法的指导。

  1、观察法:在出现实物或是画面时让学生用完整的语方表达出来是很好的学*方法。观察目的确,比如怎么样才能又快又好的将各种可能的分法全部分到?先要观察再思考,不仅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而且教给学生观察的思维方法。

  2、实践操作法: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他们需要通过种活动来学*知识,发展自己的智慧。因此,在练*的时候,通过学生动手摆一摆。找一找,亲身感知,巩固数的分与合,从而小结出数组成的规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得知识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一)情境引入:

  因为学生对分与合的知识已经接触很多,所以先设计每个学生完成一个分与合的练*。这样有竞赛的情况下,抓住孩子爱玩的特点,积极地调动了学生的学*兴趣。

  (二)将分与合的题贴到黑板上,学生就利用这些教具进行有序的分解。再小组利用学具进行活动,完成课本第一题,组织交流,要求学生有条理地进行表达,并提醒学生从分与合这两个角度分别说一说。

  (三)玩猜一猜的游戏:师先示范,在纸上写上10的分解,让学生来猜;然后小组进行活动。先由一人在纸上写好一种分法,再让其他同学猜。这样既可巩固有关数的分与合知识,又可以增强学生的练*兴趣。

  (四)第三题,我将它改成放风筝的游戏。说说8-10各数的分与合。在教师示范后,放手让学生自己来出题。

  (五)每个学生身上都有个号码,第五题的时候,让学生自己去找朋友。练*时,可以一座房,一座房地考虑。全体学生都动起来,让学生有兴趣去参与教师所设计的活动。

  (六)因为事先正好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所以第6题让每个组的学生都来种一棵小树。提示学生有次序地填写。从下往上,左边的数由大到小,右边的数由小到大。再让学生按顺序说说各数的不同分法,帮助学生熟练掌握。

  (七)写字练*穿插在课堂中,让学生在动中能静一静。

  (八)小结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0

  一、把握教材

  1、说课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四单元分类的第一课时。

  2、教材地位:分类是重要的数学思想,也是学生学*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本单元的“分类”是一个学生实践活动,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体验分类的含义和方法。本节课选取学生熟悉的家庭生活场景为基本素材,通过整理房间的活动,启发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中学*分类,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教材通过一个信息窗“乱七八糟的房间”引出“怎样整理呢?”这个问题,感受分类的必要性,体会分类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通过活动,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

  能力目标: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比一比、议一议等活动,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表达的能力,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

  情感目标:初步体验将生活中简单事物进行分类整理的好处,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惯。

  4、教学重点: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的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

  5、教学难点:学会将物体进行分类的方法。

  6、教具准备:课件、学具袋(分别装图片、豆子)

  二、灵活选择教法

  本节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展开教学,为实现教学目标,灵活合理地选择了以下几种教法:

  1、情境创设法

  《课标》指出:教师应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数学,激发学生的兴趣。一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兴趣就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在本节课开头我采用了猜一猜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什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并要不得 将小礼物奖励给今天表现最棒的同学,引导学生给小礼物归类的情境,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主要内容通过多媒体、分组讨论、动手操作、掌声鼓励等方式体现愉快的教法。在练*时,开展竞赛的游戏活动、采用美观的图片来刺激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

  2、引导探究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学生是学*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因此,我在设计导课的时候,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产生问题,产生疑问,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为学*新知识打下了很好的开头。教学法新知时,让孩子们自己探索,通观看未整理的房间谈感受,引出问题“怎样整理呢?”,在小组内说想法,动手圈一圈、画一画,把同类的东西放在`一起,相互讨论分类的结果。再让学生通过观看整理后的房间,使学生感受到分类在生活中的作用。在练*中,让孩子们动手整理文具盒,开放题让小组同学议一议,分工合作,将袋子中的豆子挑出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掌握了分类的技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培养他们主动探索精神。

  3、联系生活法

  《课标》中强调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新理念。在教学中我把数学与儿童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分类的知识,让学生体会到分类的用途,创设生活情境:用课件出示乱七八糟的未经整理的房间,和整理后整齐、美观的房间。在强烈的对比之中,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运用数学知识就能改

  变我们的生活,感受到了数学的价值。在练*中,让学生说说日常生活中见到分类摆放物品的现象,整理文具盒、图片,把豆子进行分类等生活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自然、真实、亲切,从而激发学*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4、多媒体教学法

  本节课两次使用多媒体教学法,在新课教学中,通过幻灯片出示未整理的房间和整理后的房间,运用了直观教学,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教学中通过观察、比较,形象而直观地感受到整理后的房间整齐、美观,使人赏心悦目,使用方便,便于清理,体验到分类给生活带来了好处。`

  三、培养能力说学法

  教师的教还有赖于学生的学,“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因此我特别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法的指导,本节课我结合实际指导学生运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学*:

  1、实践操作法

  本节课多次创设让学生参与操作的实践活动,如在教学中运用学具,让每个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操作实践,通过圈一圈、涂一涂、分一分、比一比等实践活动,使学生经历了分类的过程,掌握了按一定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给学生提供了动手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发展,充分体现了在“做中学”的新理念。

  2、学*讨论法

  讨论法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加深理解,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对“你是怎么整理的,为什么这样整理?”这个问题充分发表见解,在练*的比一比中,先学生议一议怎样给豆子进行分类,并在比赛后互相交流评价各自的方法,在分一分的活动中让学生相互讨论如何将图片进行分类,小组之间相互评价,给学生的思考、探索与表达留下较大的空间,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小组合作的必要性,培养了学生对问题的钻研精神,并训练了表达能力。

  3、观察发现法

  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幻灯片,发现了房间很乱,需要整理,使学*分类的新知成为学生的需要;使学生的感情和需求上与老师产生共鸣。从而达到主动发现新问题,探究新知,进而达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的目的。再让学生看整理后的房间,不仅整齐美观,而且使用方便,从而感受到分类在生活中的价值。

  四、优化组合说程序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低年级学生都有一种强烈的表现欲望,好奇心、好胜心强,都认为“我是最棒”的。针对这一特点,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水*经验出发,通过创设情境,动手操作来吸引学生,点燃学生学*兴趣的火花,为此我是这样设计的:小朋友们猜一猜,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礼物?大家想知道吗?看,这是什么?(教师一边贴一边让学生认,贴完后)告诉同学们老师要把这些小礼物分别奖励给今天表现最棒的小朋友,然后请同学们帮助老师来把这些小礼物分一分,归一下类。让不同分法的同学说说分

  法,为什么这样分,使学生初步感受分类的意义,从而导入新课,揭示课题。这一环节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这样让学生解决问题,学生不感到任何压力与束缚,而是感到好玩,全身心投入,学*积极性高涨,课堂上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1、创设情境,设疑引思

  师:小明同学最*搬新家,他想邀请大家去参观他的新居,瞧,这就是他的房间,(多媒体出示教材主题图)看到小明的房间,你想说什么?假如你是小明,你准备怎样整理?

  2、讨论交流,动手操作

  学生在小组内说想法,动手圈一圈,画一画。学生交流反馈。说一说怎样整理,为什么这样整理?请二名学生上台,一人说一人贴图片。经过你们整理后的房间会是怎样的呢?多媒体出示整理后的房间。看了这两张图你有什么感受?为什么?

  3、小结:通过整理房间,你们学会什么?

  这一环节通过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多媒体教学,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让学生动手操作,相互叙述,使叙述在观察、思维、想象、交流中初步感知分类的方法、意义,分类给生活带来方便,同时感受到我们生活中就有数学。充分体现《课标》中强调的.数学教学应联系学生的生活经经验,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的新理念。

  (三)巩固发展,体验分类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理念指导下,我设计了以下练*,使练*成为学生学*、创造、游戏的乐园,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成技能。

  1、说一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的家里或其他地方有没有分类摆放的情况?

  2、运用所学知识整理自己文具盒,比一比看谁整理得又快又有条理,学生独立整理完交流评价整理过程。

  这一练*给学生创造一个实践、思考、交流的空间,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养成有条理思维的*惯。

  3、练一练中的 1—3题

  (1)第一题,涂一涂(把会飞的动物涂上色),先指导学生看书,在小组里说一说有哪些动物,哪些动物会飞,它们有什么特征,再让学生动手涂一涂,最后引导学生把剩余的动物进行分类。

  (2)第二题,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并启发学生说一说还知道哪些水果和蔬菜。

  (3)第三题,分一分,让学生将1号学具袋里的图片进行分类,分别装入青蛙玩具盒、文具盒、服装鞋帽袋中,把同类的图片装在一起。(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再进行小组间互相检查分的结果,相互评价。

  4、比一比

  让孩子们将2号学具袋里的黄豆、绿豆花生仁、蚕豆挑出来,(小组合作,先议一议怎样分,比一比哪一组分得快)。比赛后让学生相互交流评价,使学生明确获胜的原因是小组分工合作,掌握技巧,从多中挑少,小中挑大。这一综合练*使学生体验分类技巧,让所有学生参与学*,在合作中学会交流,学会分享,体验到与人合作的快乐,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与竞争意识。

  (四)、课堂总结

  1、你觉得今天谁表现得最棒,为什么?

  2、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师总结:今天同学们都表现得很不错,学会了按一定的标准或自定的标准给事物进行分类,掌握了分类的方法。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为今天的表现 喝彩。

  (五)、课后实践

  请同学们回家后用今天学过的方法整理自己的房间。

  板书设计:

  分类

  学*用品 玩具 穿的 体育用品

  图片略

  我根据新课内容进行板书设计,用图片直观形象展现教学内容同,使学生感受到分类的含义,掌握分类的方法,实现了教学目标,突破了重难点,使学生懂得应养成有条理的思维*惯。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 (菁华6篇)(扩展4)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 (菁华5篇)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1

  一 、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本课内容选自)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第60-61页。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前后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但方位感不强,不一定能准确的加以判断。而“上下” “前后”“左右”都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要达到熟练、准确地辨别“前、后”的位置,就需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通过大量的活动来完成。

  为了让学生直观地 认识物体的 前后相对位置关系,教材借助“森林运动会”这一有趣的情境,让学生用“前、后”描述物体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为日后学*方向与位置做好铺垫。

  3、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结合学生年龄的特征,本节课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能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二)过程与方法.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的良好*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4、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能正确描述物体的“前、后”位置,而教学难点定为让学生体会“前、后”的相对性。

  5、教具准备方面,(我选用)多媒体课件、小红花、动物图片等、课前还为学生准备了卡丁车图片作为学具。

  二、说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一年级的小学生更喜欢用形象来思维的。在本节课中,我主要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引导探究法,运用多媒体,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贯穿于整节课,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看到“森林运动会”这一情景,仿佛身临其境,便于学生充分地 感知物体间的前后位置关系。

  同时,<<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因此,我注重学生的学*过程,让他们采取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方式,在观察、描述、想象、合作交流中体验前后的含义,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探索的乐趣。

  三、说教学设想

  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充分挖掘现场资源来启发学生学*,采用各种有趣的小活动充分地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让他们在一个自主的空间中观察、操作,在问题情境中主动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 学*的主人。

  学生将通过说、找、摆、做、练的活动,逐渐加深对“前后”位置关系的认识。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体现本课的设计理念,我构建了探索性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课

  同学们,你们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结果是——对!小兔子骄傲自满,结果输给了小乌龟。小兔子为此很不服气,今天,又找到了乌龟,非要再赛一次,乌龟明白,这次小兔子肯定不会睡大觉了,就对小兔子说:“比赛可以,但这次的路线必须有我来定。”小兔子连想都没想就答应了。现在我们就到赛场去看一看。

  (二) 观察交流,获取新知

  同学们,今天森林之王老虎给我打电话说森林王国有一场运动会,邀请我们一年级二班的同学去观看。还等什么,赶紧去看看吧:百米赛跑都快要开始了,我用电脑出示动物赛跑图,问:同学们,你们看到哪些小动物?老师最喜欢小兔子(我把小兔子的图片贴在黑板上)接下来,引导学生观察小兔子的前面、后面有哪些小动物?学生在观察中很容易发现小兔子的前面是小松鼠,后面是小乌龟。同时也可能有学生会发现小兔子的前面是小松鼠和小鹿,后面是小乌龟和小蜗牛。 只要回答合理,我都给予表扬说“你真棒”、“观察得真仔细”等等,并用小红花作为奖励。

  通过这一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同时,动态的信息资源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维空间,让学生从情境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学生还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介绍给其它的同学,这也充分尊重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的自*。

  然后,我激发兴趣,看完了紧张的百米赛跑,可惜我们错过了卡丁车比赛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这时利用笑笑发来的'短信

  2号车排在最前面,3号车排在4号车的后面,1号车在最后面。

  请各小组同学根据短信的内容,利用手中的卡丁车图片在小组内说一说,摆一摆。小组交流汇报,然后请一组同学到前面利用图片边说边摆。这里我会给说的好的学生给予评价。学生汇报后引导学生观看视频回放,让学生对照自己摆的对不对。

  卡丁车大赛的情境新颖时尚,同学们团结合作,认识字的同学读信息,其他同学摆图片,在小组内观察与交流中,解决了这样一个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初步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三)结合实际,启发思维

  在这个环节中,我通过让中间一横排同学起立,说说前后分别是谁,向后转再说一说前后分别是谁,让学生发现问题,明确方向发生了变化,前后顺序就变了。然后我继续问学生:前在哪儿?后在哪儿?方向转一转,前后怎么办?学生可能会说(小脸)对着就是前。(后背)对着就是后。方向转一转,前后就(改变)。最后根据问题和学生的回答编出下面这首儿歌:

  小朋友们告诉我,前、前在哪儿?

  老师老师告诉你,(小脸)对着就是前。

  小朋友们告诉我,后、后在哪儿?

  老师老师告诉你,(后背)对着就是后。

  123、321方向转一转,前后怎么样?动脑想一想。

  123、321方向转一转,前后就会(改变),就会(改变)

  这样的设计,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前后的意义,体验到前后的相对性,同时更深一层理解到以什么为标准,确定前后的重要性,既考查了学生是否掌握“前后”概念意义,又培养了学生初步的空间概念,使学生再次获得愉快、成功的数学情感体验。

  (四 )拓展应用,培养能力

  在这一环节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小明和同学们去儿童乐园买票的情境图。在此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小明前面有几个人?后面有几个人?一共有多少个人在买票?

  之后,我出示了一道排队的思考题作为这节课的拓展延伸。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运用多种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由于一年级学生识字少,对直观的事物感兴趣。因此,我采用了这种图文结合的板书,使教学内容更加美观实用,学生更加容易理解。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2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第一册的教学内容。这是新教材增加的一个新体系,这部分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它是本册教材第四单元分类中第二部分的内容。这节课的教学是学生在学*了整理房间的基础上学*的又一种分类活动。学生在通过整理房间 的活动后,已经感知和体验了分类的含义及方法,学生能按指定的分类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分类在生活中的用途。这一内容的学*,是让学生通过实际的分类活动,使学生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由于这部分教材与学生的实际学*和生活联系紧密,学生的学*兴趣比较高。课本是以数学活动的形式呈现教材,体现数学学*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过程的课程新理念。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分类的思想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用途,增加学*数学的兴趣。

  2、在给事物分类的过程中,体验活动的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全体学生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

  难点:使学生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关键: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经历分类的活动。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学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

  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都处于一个引导者、组织者与合作者的位置,把学生当作是学*的主体,努力创设*等、和谐的学*氛围,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交流中经历分类的活动,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与空间 进行学*,使学生在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中认识和体会到分类的必要性。在给定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让学生自主选择某种标准对事物进行比较、分类活动,体验活动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1、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学*,拓宽教学的时空。①②③

  (1)分类是一个学生实践性的活动,因此在课前我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亲自去整理房间,体会分类的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用处,学会做一些事情。

  (2)课后让学生去观察和寻找实际生活中运用到分类的一些现象,体会分类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整理书包》说课稿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整理书包》说课稿2、在课堂教学的设计当中努力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原则,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利用比赛、猜想,分一分等多个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是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表现,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1) 创设问题情境 一开课我就让学生进行了一个小比赛,请同学们按老师的要求拿出指定的物品就站起来,并让每一位学生对结果进行猜想,为什么有些同学拿得快。从而引入了这节课的内容。一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进行思考与观察,然后利用教材提供的内容,化静为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

  (2) 自主探究,构建模型

  [1]、动手实践,分类整理书包 首先教师请大家把书包里所有的东西都放在桌面上,然后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知道在整理物品之前,最好先做什么?(学生会回答:给物体分类)接着就请同学们先分类整理,然后同桌两人相互说一说,你是怎样整理的。(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教师对与学生的整理过程可以给予过程性评价)。

  [2]、介绍讨论不同的分类方法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分的,我们可以知道有些学生是按学科的不同分的,有些学生按用途的不同分成书和本子两类等。接着引导学生看书上的笑笑和淘气是怎样分的,你和谁的分法一样?并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分法。

  [3]、整理好书包并初步体会分类的好处 请学生把自己已经分类整理好的书、本子再放回到书包里,再比一比看谁拿得快,让学生感受这次拿和上次比一比有什么不同。学生会知道这一次方便多了,不像以前那么乱,书包里比以前整齐多了,原来分类整理有这么多的好处。

  (3) 解释与应用 在做练*中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教学中给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猜想推测活动,分类之前学会先思考后再行动,这既是做事情的一种好*惯,也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分类活动中要让学生学会思维方法: 按什么分?(理由是什么?) 如何分? 这样分好不好?(有必要吗?)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过程这一课改新理念。整节课的教学都是围绕活动进行,整理书包,分帽子、分车子、给老师和同学分一分,学生是全程参与,全员参与分类活动,而且每一个活动中都安排有同学之间的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整理房间的、你认为谁拿书会快一些,为什么?、说说你是怎样整理书包的?、说出你分帽子、车子和人的方法。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差异,利用学生之间的资源组织教学。

  教学中尽量鼓励学生一人能用多种方法进行分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总结出事物可以按照不同的方法来分类,而且分类跟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希望学生在今后的学*与生活中,能够真正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中,学会自己分类整理书包,分类房间和其他物品,做一个生活的小主人! 说课是教师面对同行和其它听众口头讲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根据的新的教学研究形式。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3

  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第一课时。

  一、教材简析

  《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是本册教材《有趣的图形》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在第一册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认识*面图形,为以后学*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教材体现了从立体到*面的设计思路,注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的兴趣。

  2、教学重点

  会辨认这四种图形。

  3、教学难点

  体会“面”在“体”上。

  4、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立体图形实物若干、*面图形若干、白纸、彩笔等。

  二.教法学法

  本次教学活动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模式呈现教学内容,注重让学生体验“从立体到*面”的探究、建模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方法为一体,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

  三.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漂亮的城堡)

  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带我们来到了一座漂亮的城堡,在这座城堡里,住着各种形状的图形,请小朋友们认一认,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名字。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的城堡里,除了立体图形家族,还住着一个庞大的'家族,那就是*面图形。

  (课件出示:*面图形)

  学生尝试说说认识的图形名字。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这些*面图形。

  (板书:认识图形)

  (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常见的物体出发,再让学生认识和了解*面图形,丰富学生对*面图形的感性认识。)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感知“面”在“体”上

  (1)观察操作。

  提出要求:这些*面图形都藏在大家桌面上的物体中,请大家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赶快行动吧!

  (2)汇报交流

  说一说:你在什么物体上找到了什么图形?再摸一摸自己找的图形的面,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面”的主要特点是*。)

  (通过“摸”的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体会到物体的每个面都是*的。)

  (3)引导发现

  (课件演示“面”在“体”上的分离过程)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发现,这些*面图形的家都住在立体图形上。

  (通过“看”,初步体会面在体上)

  2、动手操作,合作学*

  (1)教师启发: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把这些*面图形从立体图形上请出来,留在桌上的白纸上呢?

  (这一要求既有挑战性,也有探索性,同时具有操作性。)

  (2)小组合作完成

  (3)汇报、交流不同的方法

  引导学生想出多种办法(可用描、画、印等方法),给予赞扬。

  (充分给学生“说”的机会,让学生陈述操作过程,表达亲身感受,培养语言的条理性,促进思维的逻辑性。)

  (通过这种“做中学”,让学生积极参与操作过程,亲身体验面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建立*面图形的空间观念,突破本课难点。实现数学学*的亲历性,突出学生学*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实现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

  3、小结

  我们从长方体上找到了长方形,从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从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圆柱上找到了圆形。我们还发现,这些图形的面都是*的,并且只有一个面,所以,就把这些图形叫做*面图形。

  4、游戏:我说你想

  试试你掌握的本领。老师说一个图形的名字,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它的样子,一边想一边用手指画一画。

  同桌之间可进行互动练*。

  (通过让学生闭眼想象所学

  的图形,培养空间想象力,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巩固加深,迁移拓展

  1、连一连:将图形与名字连线

  (变式图形的呈现,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将获得的性质特征概括到同类对象中去,使学生在概括中获得对图形进一步的理解。)

  2、找一找:生活中,你在哪里还见过这样的图形?

  (教师先引导学生看看教室里哪些物体上有这样的图形,可离开座位去找、去指、去摸,再把发现告诉大家。)

  师:其实,在我们回家的路上也能看到这些图形,现在,我们一起去马路上看看吧!

  说一说:这些交通标志牌是什么形状?

  (课件演示:介绍交通标志牌的作用,渗透交通安全教育)

  (将数学课上认识的图形与生活中的物体融合,加深对这些图形的认识。借助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的兴趣。)

  3、找朋友(进一步体验“面”由“体”得。)

  4、数一数数一数每个图形分别是由哪些*面图形组成的?

  5、拼一拼

  今天这节课小朋友学得很好,胡老师要奖励给每个小组一份礼物。请打开礼品袋(袋内装有*面图形若干),用里面的图形拼出你最喜欢的东西。

  (1)小组合作 评课稿连接: pkg/

  (2)交流展示。说一说,你拼的是什么?用了哪些图形?

  (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学生的创造欲,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通过作品的展示,让学生学会自我欣赏和互相欣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6、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这节课最有趣的是什么?

  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

  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4

  一 、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本课内容选自)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第60-61页。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前后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但方位感不强,不一定能准确的加以判断。而“上下” “前后”“左右”都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要达到熟练、准确地辨别“前、后”的位置,就需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通过大量的`活动来完成。

  为了让学生直观地 认识物体的 前后相对位置关系,教材借助“森林运动会”这一有趣的情境,让学生用“前、后”描述物体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为日后学*方向与位置做好铺垫。

  3、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结合学生年龄的特征,本节课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能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二)过程与方法.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的良好*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4、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能正确描述物体的“前、后”位置,而教学难点定为让学生体会“前、后”的相对性。

  5、教具准备方面,(我选用)多媒体课件、小红花、动物图片等、课前还为学生准备了卡丁车图片作为学具。

  二、说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一年级的小学生更喜欢用形象来思维的。在本节课中,我主要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引导探究法,运用多媒体,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贯穿于整节课,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看到“森林运动会”这一情景,仿佛身临其境,便于学生充分地 感知物体间的前后位置关系。

  同时,<<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因此,我注重学生的学*过程,让他们采取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方式,在观察、描述、想象、合作交流中体验前后的含义,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探索的乐趣。

  三、说教学设想

  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充分挖掘现场资源来启发学生学*,采用各种有趣的小活动充分地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让他们在一个自主的空间中观察、操作,在问题情境中主动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 学*的主人。

  学生将通过说、找、摆、做、练的活动,逐渐加深对“前后”位置关系的认识。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体现本课的设计理念,我构建了探索性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课

  同学们,你们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结果是——对!小兔子骄傲自满,结果输给了小乌龟。小兔子为此很不服气,今天,又找到了乌龟,非要再赛一次,乌龟明白,这次小兔子肯定不会睡大觉了,就对小兔子说:“比赛可以,但这次的路线必须有我来定。”小兔子连想都没想就答应了。现在我们就到赛场去看一看。

  (二) 观察交流,获取新知

  同学们,今天森林之王老虎给我打电话说森林王国有一场运动会,邀请我们一年级二班的同学去观看。还等什么,赶紧去看看吧:百米赛跑都快要开始了,我用电脑出示动物赛跑图,问:同学们,你们看到哪些小动物?老师最喜欢小兔子(我把小兔子的图片贴在黑板上)接下来,引导学生观察小兔子的前面、后面有哪些小动物?学生在观察中很容易发现小兔子的前面是小松鼠,后面是小乌龟。同时也可能有学生会发现小兔子的前面是小松鼠和小鹿,后面是小乌龟和小蜗牛。 只要回答合理,我都给予表扬说“你真棒”、“观察得真仔细”等等,并用小红花作为奖励。

  通过这一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同时,动态的信息资源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维空间,让学生从情境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学生还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介绍给其它的同学,这也充分尊重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的自*。

  然后,我激发兴趣,看完了紧张的百米赛跑,可惜我们错过了卡丁车比赛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这时利用笑笑发来的短信

  2号车排在最前面,3号车排在4号车的后面,1号车在最后面。

  请各小组同学根据短信的内容,利用手中的卡丁车图片在小组内说一说,摆一摆。小组交流汇报,然后请一组同学到前面利用图片边说边摆。这里我会给说的好的学生给予评价。学生汇报后引导学生观看视频回放,让学生对照自己摆的对不对。

  卡丁车大赛的情境新颖时尚,同学们团结合作,认识字的同学读信息,其他同学摆图片,在小组内观察与交流中,解决了这样一个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初步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三)结合实际,启发思维

  在这个环节中,我通过让中间一横排同学起立,说说前后分别是谁,向后转再说一说前后分别是谁,让学生发现问题,明确方向发生了变化,前后顺序就变了。然后我继续问学生:前在哪儿?后在哪儿?方向转一转,前后怎么办?学生可能会说(小脸)对着就是前。(后背)对着就是后。方向转一转,前后就(改变)。最后根据问题和学生的回答编出下面这首儿歌:

  小朋友们告诉我,前、前在哪儿?

  老师老师告诉你,(小脸)对着就是前。

  小朋友们告诉我,后、后在哪儿?

  老师老师告诉你,(后背)对着就是后。

  123、321方向转一转,前后怎么样?动脑想一想。

  123、321方向转一转,前后就会(改变),就会(改变)

  这样的设计,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前后的意义,体验到前后的相对性,同时更深一层理解到以什么为标准,确定前后的重要性,既考查了学生是否掌握“前后”概念意义,又培养了学生初步的空间概念,使学生再次获得愉快、成功的数学情感体验。

  (四 )拓展应用,培养能力

  在这一环节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小明和同学们去儿童乐园买票的情境图。在此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小明前面有几个人?后面有几个人?一共有多少个人在买票?

  之后,我出示了一道排队的思考题作为这节课的拓展延伸。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运用多种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由于一年级学生识字少,对直观的事物感兴趣。因此,我采用了这种图文结合的板书,使教学内容更加美观实用,学生更加容易理解。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5

  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第一课时。

  一、教材简析

  《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是本册教材《有趣的图形》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在第一册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认识*面图形,为以后学*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教材体现了从立体到*面的设计思路,注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的兴趣。

  2、教学重点

  会辨认这四种图形。

  3、教学难点

  体会“面”在“体”上。

  4、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立体图形实物若干、*面图形若干、白纸、彩笔等。

  二.教法学法

  本次教学活动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模式呈现教学内容,注重让学生体验“从立体到*面”的探究、建模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方法为一体,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

  三.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漂亮的城堡)

  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带我们来到了一座漂亮的城堡,在这座城堡里,住着各种形状的图形,请小朋友们认一认,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名字。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的城堡里,除了立体图形家族,还住着一个庞大的家族,那就是*面图形。

  (课件出示:*面图形)

  学生尝试说说认识的图形名字。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这些*面图形。

  (板书:认识图形)

  (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常见的物体出发,再让学生认识和了解*面图形,丰富学生对*面图形的感性认识。)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感知“面”在“体”上

  (1)观察操作。

  提出要求:这些*面图形都藏在大家桌面上的物体中,请大家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赶快行动吧!

  (2)汇报交流

  说一说:你在什么物体上找到了什么图形?再摸一摸自己找的图形的面,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面”的主要特点是*。)

  (通过“摸”的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体会到物体的每个面都是*的。)

  (3)引导发现

  (课件演示“面”在“体”上的分离过程)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发现,这些*面图形的家都住在立体图形上。

  (通过“看”,初步体会面在体上)

  2、动手操作,合作学*

  (1)教师启发: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把这些*面图形从立体图形上请出来,留在桌上的白纸上呢?

  (这一要求既有挑战性,也有探索性,同时具有操作性。)

  (2)小组合作完成

  (3)汇报、交流不同的方法

  引导学生想出多种办法(可用描、画、印等方法),给予赞扬。

  (充分给学生“说”的机会,让学生陈述操作过程,表达亲身感受,培养语言的条理性,促进思维的逻辑性。)

  (通过这种“做中学”,让学生积极参与操作过程,亲身体验面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建立*面图形的空间观念,突破本课难点。实现数学学*的亲历性,突出学生学*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实现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

  3、小结

  我们从长方体上找到了长方形,从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从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圆柱上找到了圆形。我们还发现,这些图形的面都是*的,并且只有一个面,所以,就把这些图形叫做*面图形。

  4、游戏:我说你想

  试试你掌握的本领。老师说一个图形的名字,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它的样子,一边想一边用手指画一画。

  同桌之间可进行互动练*。

  (通过让学生闭眼想象所学

  的图形,培养空间想象力,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巩固加深,迁移拓展

  1、连一连:将图形与名字连线

  (变式图形的呈现,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将获得的性质特征概括到同类对象中去,使学生在概括中获得对图形进一步的理解。)

  2、找一找:生活中,你在哪里还见过这样的图形?

  (教师先引导学生看看教室里哪些物体上有这样的图形,可离开座位去找、去指、去摸,再把发现告诉大家。)

  师:其实,在我们回家的路上也能看到这些图形,现在,我们一起去马路上看看吧!

  说一说:这些交通标志牌是什么形状?

  (课件演示:介绍交通标志牌的作用,渗透交通安全教育)

  (将数学课上认识的图形与生活中的物体融合,加深对这些图形的认识。借助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的兴趣。)

  3、找朋友(进一步体验“面”由“体”得。)

  4、数一数数一数每个图形分别是由哪些*面图形组成的?

  5、拼一拼

  今天这节课小朋友学得很好,胡老师要奖励给每个小组一份礼物。请打开礼品袋(袋内装有*面图形若干),用里面的图形拼出你最喜欢的东西。

  (1)小组合作 评课稿连接: pkg/

  (2)交流展示。说一说,你拼的是什么?用了哪些图形?

  (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学生的创造欲,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通过作品的展示,让学生学会自我欣赏和互相欣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6、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这节课最有趣的是什么?

  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

  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 (菁华6篇)(扩展5)

——北师大数学一年级上册说课稿 (菁华3篇)

北师大数学一年级上册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北师版教材一年级上册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学*了比较、分类等知识的基础上学*统计的初步知识,体验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最喜欢的水果”的情境是学生学*象形统计图的载体,教材通过设置这一活动性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深入的体会到,统计图对数据处理的方便,从而体会到学*这些知识的必要性。

  2、教学目标

  (1)、借助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培养初步的统计意识。

  (2)、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认识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图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能力的培养。

  二、说教法、学法

  1、设计思路

  由于一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于统计活动会有一些接触,虽然学生是第一次接触统计知识,但对于本课的学*他们不会感到陌生,所以设计了一个“小熊请客”的情境,让学生帮小熊调查朋友们最喜欢吃的水果,在他们动手操作进行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

  2、教法

  这节课主要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活动,放手让学生在小组内收集数据,进行整理,在班内展示;通过全班交流,得出制作统计图表的基本方法。

  3、学法

  本节课在学生学*方法的引导上,我力求体现: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发现问题,感受到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分三部分进行教学。

北师大数学一年级上册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在教材第3637页。所呈现的内容是学生学*8和9的加减法后的一节练*课,图中所安排的企鹅活动情境,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本课是第一次出现带大括号和问号的图画式应用问题。要让学生在理解主题图图意的基础上,说一说图中大括号、问号各表示什么。在一定的情景画面中解决应用问题,巩固8、9的加减法。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刚入学不久,好动、好奇、好玩,对数学学*的兴趣比较浓厚,大部分学生对帮助小动物解决问题有极大的兴趣。经过两个月的常规培养,学生有好的听课*惯,有初步的小组合作意识,有一定的观察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学生也基本上已经理解8、9的加减法的意义,但对于首次出现的大括号比较陌生,不容易理解其意思。对南极的情况有少数学生有些了解,大部分学生不知道企鹅的生活情况。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问题情景中的大括号和问号的含义。

  2、学会做相关的加减法。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学*让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2、在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学生的合作学*,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与人交流

  的能力,体验与人合作、交流的.快乐;

  2、通过本课学*,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信心和勇气。

  四、教学重点

  1、对括号和问号的理解

  2、在具体的情境和活动中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五、教学难点

  结合图和图中括号、问号对图意的理解。

  六、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小圆片

  2、试一试中的两张表格。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授 师:同学们,开学快两个月了,你们跟老师在一起开心吗?(开心)

  师:我也非常地开心,做梦都想跟你们在一起。昨天晚上,老师做了一个美梦,你们想和老师一起分享吗?(想!)老师梦见,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老师跟你们一起乘坐热汽球飘到了南极!一到南极,你们跟老师一样,都兴奋极了。知道为什么吗?因为在那里,我们看到了许多可爱的企鹅(板书课题:可爱的企鹅)。你们拼命地召唤企鹅,想和企鹅交朋友。可企鹅们没有马上答应,而是要我们共同努力,答对了它们的问题才跟我们交朋友!你们有信心答对吗?

北师大数学一年级上册说课稿3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三单元“摘果子”一课。

  一、说教材

  本课是学生学*减法的开始,学生对减法的含义体会不深。教材从学生日常生活入手,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浓厚兴趣及必要性。初步体会减法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因此,我根据教学要求,学生特点确定教学目的为:

  知识目标、初步体会减法与生活的.联系。

  在具体情境和活动中,体会减法含义;能正确列出并读出算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与语言交流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大胆发言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体会减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体会减法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具: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二、说教法

  本课我采用观察操作,练*,讨论多种方法交进行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摘果子”这一生活情境中初步感知减法含义。

  三、说学法

  学生本课中通过观察操作,提出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加深对减法的理解。

  四、说教学流程

  根据数学“创境——探究”教学模式,我把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一)复*准备,创设情境

  l 在这一环节,我充分利用“摘果子”这一情境。“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园,自然过子里的果子成熟了,兰兰提这篮子来摘果子。她请我们一起去,你们说好吗?那我们出发吧!这样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渡到第二阶段。

  (二)探究新知,总结规律

  首先让学生看图观察,树上原来有几个果子?兰兰摘走几个?还剩几个?教师引导学生讲图意提问题,这样即可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问题能力,又为以后学*减法应用题打下基础。接着指名列式计算,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自己读算式,认识减号。为了加深对减法的理解,我问:“你是怎样知道

  还剩3个果子?为什么用减法算?”学生对减法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我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寻求不同解法。

  为使每个学生对减法含义的理解,建立在亲身体验和动手操作的基础上,我设计了同桌摆铅笔的小练*。一人说另一人摆。最后我引导学生:生活中还有很多事情与减法有关,你能举例说明吗?让学生找找身边的减法,初步体会减法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再进行小结质疑:兰兰见到同学们学得这样好高兴得忘了刚才我们学*了什么知识,谁能告诉她?如果没有问题进行第三街段。

  (三)巩固练*,形成技能

  练*是发展智力,形成技能的重要手段。练*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突出重难点。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练*题1看图填算式。让学生对本课知识点进一步掌握。2算一算检查学生离开图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3到5题也是看图计算。其中4,5题答案会有不同的结果,只要学生解释合理,我都给予肯定。为了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我设计第6题是比较大小。这道题我采用同桌合作学*,让学生通过互相帮助合作解决困难,让他们每个人都产生成功的喜悦,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 因素。最后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游戏“摘果子”让孩子们在玩玩,笑笑,算算中结束本节课。

  (四)全课总结,强化新知

  一堂课的结束,要让学生明确所学的知识,建立知识网络。我问;“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这节课我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同时,自主感受,协调发展。力求圆满完成教学任务,使课堂教学优质高效。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 (菁华6篇)(扩展6)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1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位 置与顺序第二课时:上下。

  教材简析: 在新课程标准中,有明确指出各个学段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具体目标。本单 元是通过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从而初 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属于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第一学段。本节内容上下 是学生学完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学*的,继续培养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描 述事物的好*惯,学会用上下正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进而初步发展学生的空 间观念,为以后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标准》中对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具体化为四个方面:知识与技能、数学思 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根据以上四点,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我制定以下的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与顺序,体验上、下位置关 系的相对性,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知识技能目标)

  (2)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简单的空间推理能力。(能力培 养目标)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惯。(素质培养目标)

  (4)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推理等思考活动,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学*数学是有趣的,以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情感态度目标)

  教学重点:学会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与顺序。

  教学难点: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说教法与学法设计:

  本节课要让学生在具体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相关体验,不能把它作为单纯的知 识点来讲授,而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获得体验和理解。结合一年级学生 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和本节课学*素材的特点,实现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 方式,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我设计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既重视选择灵活的教法,又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创设情境,直观形象法。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2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6和7的组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新课程《数学》一年级上册中的"6和7的分与合"。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和学法分析、教学程序、评价分析四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小学一年级上册第32-33页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本节课内容教学前,学生已能理解10以内数的具体含义,掌握0-10各数的读写法。通过学*2-5的组成,对分与合有初步的认识,这些都为这节课内容的学*作了思想上和方法上的铺垫迁移。本课的教学,通过让学生观察、动口、动脑,进一步体会分与合的思想,学会由一种方法得出两种说法,为后面学*8、9、10的组成奠定了基础。经过这样的学*,初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及有条理的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合作创新的能力,体会学*数学的乐趣。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分与合的思想,熟练地掌握6、7的组成,进一步加深对6、7的认识。

  2、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语言表达,探索简单的规律,初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有序思维及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间互相交流、合作学*的意识,体会学*数学的乐趣。

  (四)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

  本节课的教材编与"2-5"的组成相似,新内容以具体实物分成两部分为支撑点,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边分边想,从而学会6的分与合。这样初步渗透有序地分的思想,以一种分法得出两种说法,认识6的组成。"试一试"创设小兔和小朋友做游戏的情境,小组合作学*的形式,让学生经过动手分一分、数一数、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自主合作交流,归纳出7的各种组成。想想做做采用多层练*的游戏形式对6、7的组成进行巩固深化。

  (五)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体会分与合的思想,自己探索并掌握6、7的组成。

  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有序地分一分、有条理地说一说。

  二、教学和学法分析

  (一)注重直观演示、操作,探索简单的规律,发掘学生的潜能。

  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直接经验是思维表象形成的基础,学生学*所需要的直接经验主要来源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生活或学*用品的演示、观察、动手操作等教学实践。因此,教学中我借助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借助实物:小棒、小球、彩旗、卡片等教具,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在眼看、手动、脑想、口说中沟通多种感官的信息,在合作探索中抽象知识,体会分与合的思想。

  (二)重视新旧衔接,铺垫迁移,启发探新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即使是一年级的学生,也有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因此本节课,我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以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设计富有儿童情境的情境,引导学生把"2-5"的组成中学到的本领运用到"6-7"的组成中去,实现了温故引路,启发探新的效果。也降低了学生学*的难度,而且为分散本节课的难点作了铺路搭桥的作用。"7"的组成,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进一步调动了他们主动探索的欲望,也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知识,完成学*任务。

  (三)精心创设情境、游戏,激发兴趣

  希腊普罗塔尔说:"头脑并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点燃的火把。"这说明,只有兴趣,才能把火把点燃;只有兴趣,才是开发智力、挖掘潜能的内驱力,也才是参与学*的动力。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爱活动,学*兴趣是支持、推动他们投入学*的巨大内动力。因此,我努力创设多种情境,鼓励学生手、口、脑并用,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去解决问题,又通过不同形式的游戏活动,借助多媒体课件,强烈刺激学生的感官,学生保持热情、高涨的情绪,从而体验学*数学的快乐变"苦学"为"乐学"。

  (四)营造融洽和谐环境,激发创造潜能

  营造融洽、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这节课里,我重视尊重每一个孩子的心理感受,肯定他们的一切努力,赞扬他们思考的一切结论,保护和激励他们所有创造欲望。给学生参与学*的时间,给学生思考问题、发表言论的时间,让全体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得到潜意识的发展。

  三、教学程序。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数学卡片、磁性黑板、小棒、小球、彩旗等。

  (一)创设情境,复*铺垫

  1、谈话:小朋友们,老师和你们已经做了"2-5"的分与合的游戏,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朋友。

  课件演示:

  唐老鸭博士自我介绍:我是唐老鸭博士,你们看,这里是数学王国,你们想不想跟我一起去数学王国呢?但是要打开这扇门,需要一把金钥匙,只要你们能闯过三关,就能得到这把金钥匙。

  学生每答对一题,老师就送一个五星

  新课的开始,设计了一个闯过三关,才能进入数学王国的课件,它形象生动的演示,充分刺激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又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运用多媒体将旧知生动再现,每答对一题就送出一面彩旗,有效的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积极性,也有利于后面的教学。

  (二)探究新知(▲进入第二关)

  1、学*6的分与合(揭示课题)

  (1)师生合作操作

  师:看!五颜六色的彩旗,谁来数一数一共有几面?(6面),6面彩旗分在两只手里,可以怎么分?

  让一名学生上台演示,分一分,其他用6根棒小棒代替彩旗也分一分,数一数。

  接着就让学生说说这样就表示6可以分成几和几?几和几合成6?

  (多媒体同步演示6的分法的图片与分合式。)

  这一环节,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维活动的空间,让他们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边分边想,在玩中学、学中玩,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会6的分与合,起到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作用。

  (2)唐老鸭博士是让小动物按这样的顺序分的,请小朋友从左往右观察,看这样分好吗?为什么?

  (3)填写课本第32页相应的部分

  学生交流后订正填写,师板书

  这一设计,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简单有条理有序的思考,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学*7的分与合

  (1)小组合作探究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小兔也想和大家一起来做分与合的游戏,并且带来了许多智慧星,看谁表现好,想奖励你们。

  请每两个小朋友分为一组,拿出准备好的7个小球,分一分,想一想,7可以分成几和几?

  学生操作后小组讨论

  汇报,让两名学生上台汇报分的情况,其他学生评判,并口述7的分合式。

  (2)填写课本第32页相应的内容

  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动、好胜等心理特点,我创设小兔和小朋友一起分与合的游戏情境,并奖励他们智慧星,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又通过用小球分一分,数一数,继而说一说、写一写,这样又培养了学生操作、观察、表达等能力,还提高了学生间交流、合作学*的意识。

  (三)多层练*,巩固深化(▲进入第三关)

  1、想想做做第1、2题

  让学生把合起来是6的两张卡片用线连一连,再把上面的数合起来是7的红花连起来。

  2、拍手游戏

  创设小鸟衔来一个数的情境,指导学生玩拍手游戏。(师生间拍手,学生间拍手)

  师:××生1:×××

  如:67

  生:××××生2:××××

  3、出示一个个可爱的小动物,让学生弄清题意,试着完成,再用数字卡片集体订立。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形式对6-7的组成进行巩固、深化。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积极参与学*活动,轻松愉快地掌握了新学知识。借助多媒体又营造出活跃、融洽的学*氛围,使学生练中有乐,乐而见效。

  4、综合练*

  安排唐老鸭博士和小朋友做"贴数游戏"。学生准备好数字卡片,老师进行电脑操作(显示唐老鸭博士出数)学生上台贴数,最后,唐老鸭博士说话了;小朋友们,直棒看来你们都闯过了三关。欢迎你们进入数学王国。

  这个游戏综合4、5、6、7的组合,配以动听的音乐,使小学生在宽松,活跃的气氛中锤炼思维,既复*旧知识,又为后继学*作了铺垫。最后安排唐老鸭博士的话,对学生产生激励的作用,同时我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这样促使学生思想得到了升华。体现寓出思想教育于数学中。

  四、评价分析

  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我紧紧抓住知识的系统结构,通过逐个突破、及教学媒体的运用,有效地解决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因本人水*,在说课和备课的过程中,肯定存在许多不足,这有待我以后继续努力,不断探索。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3

  一、说教材: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1、教学内容:《认识人民币》这一课是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二册第五单元的内容。认识人民币是小学数学教材中唯一的一个单元。

  2、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在此之前,学生都有过用钱的经历,从小就知道钱是好东西,有相当一部分同学都已经认识人民币了。

  3、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根据教材的编排要求并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的基础,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在现实的情境中,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2)、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3)、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合理使用和爱护人民币的意识,培养勤俭节约的*惯。

  4、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本课中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是重点,用钱、换钱,知道1元=10角,1角=10分是本课的难点。

  二、说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

  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在学生交流、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启发引导,通过师生交谈、问答法、课堂交流法,引导学生根据收集到的信息来理解知识。教学中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使学生学*对生活有用的数学,学*对终身发展有用的数学。教师利用直观教具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探索新知,理解新知,应用新知,从而巩固和深化新知。

  三:学情分析:(说学法)

  1、学生特点分析:小学生好动、好表现,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

  2、知识障碍上:知识掌握上,学生原有的认识人民币的知识并不全面,这节课就是要系统学生的知识,认识各种人民币,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

  3、动机和兴趣上:要让学生有明确的学*目的。教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四、说教学过程: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四个教学程序:情境导入、自主学*,探索新知、拓展应用,加深认识、反馈总结。

  (一)情境导入

  设计思路:实物导入——情景产生问题——凸显解决问题策略

  课始,教师出示存钱罐,问:同学们这是什么?(生:存钱罐)说的对,这是老师小时候用的存钱罐,漂亮吗?你们有没有自己的存钱罐?看来,大多同学都有自己的存钱罐。咱们国家的钱叫什么知道吗?对,咱们国家的钱是归全国人民的,所以叫人民币,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人民币。这时,教师就板书课题。然后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找准了新知识的起点,激发起学生的学*兴趣和求知欲。

  (二)自主学*,探究新知

  这一程序主要安排3个教学环节:小组交流初步认识—全班交流再次认识—拓展介绍深化认识

  要想分类数,那得先会认,认识人民币的小朋友举手,太好了,课前老师让你们带的钱带来了吗?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将你带来的钱介绍给大家,介绍时说清这2件事,课件出示:1、你这张钱面值是多少?(也就数字是1角还是5元,这也是钱的正面)2、你这张钱的图案是什么?

  活动一: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倾听、指导,发现素材。

  活动二:全班交流。学生展示钱币并介绍,教师组织其他同学倾听、提问,并注重与学生对话,适当解读,如图案。通过同样面值的不同式样介绍套数及人民币的收藏价值,根据交流先后分区域板书。(大面额的教师提供)大面值的教师现场提供。

  活动三:换零钱。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这么多人民币(指板书)如果要给他们分类的话,可以分为几类?为什么?(竖线隔开,板书元角分,介绍人民币的单位)

  生活中常常要换零钱,比如乘公交车。我现在有1元钱(出示)要换成成角的。现在各组准备成角的钱和我换,1角、2角、5角都行,但合起来得和我这1元相等。(小组讨论、凑钱)现场兑换,方案不同,都是10角。板书:1元=10角。推想一下1角是多少分呢?板书:1角=10分

  关于人民币,你还知道那些知识?或者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适当拓展介绍,如:人民币的地位、趣闻、爱护等)

  让学生充分经历了操作、观察、比较、推理、归纳、概括等数学活动与数学思考,认识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发现了1元=10角,1角=10分,充分的探究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合理的推理能力,又有效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拓展应用,加深认识

  1、认一认,填一填。自主练*第1题

  2、数一数,填一填。

  小组活动后展示,同学评价,教师总结。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学会了什么?我们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1元=1角=让我们从现在起,做人民币的小卫士,爱护和使用好人民币,下课!

  让学生自己说说本节课的收获,既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回顾与整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表达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既简明,又突出重点,让学生看上去一目了然,能很清楚地看到这节课所学的知识。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4

  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第一课时。

  一、教材简析

  《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是本册教材《有趣的图形》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在第一册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认识*面图形,为以后学*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教材体现了从立体到*面的设计思路,注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的兴趣。

  2、教学重点

  会辨认这四种图形。

  3、教学难点

  体会“面”在“体”上。

  4、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立体图形实物若干、*面图形若干、白纸、彩笔等。

  二.教法学法

  本次教学活动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模式呈现教学内容,注重让学生体验“从立体到*面”的探究、建模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方法为一体,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

  三.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漂亮的城堡)

  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带我们来到了一座漂亮的城堡,在这座城堡里,住着各种形状的图形,请小朋友们认一认,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名字。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的城堡里,除了立体图形家族,还住着一个庞大的家族,那就是*面图形。

  (课件出示:*面图形)

  学生尝试说说认识的图形名字。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这些*面图形。

  (板书:认识图形)

  (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常见的物体出发,再让学生认识和了解*面图形,丰富学生对*面图形的感性认识。)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感知“面”在“体”上

  (1)观察操作。

  提出要求:这些*面图形都藏在大家桌面上的物体中,请大家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赶快行动吧!

  (2)汇报交流

  说一说:你在什么物体上找到了什么图形?再摸一摸自己找的图形的面,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面”的主要特点是*。)

  (通过“摸”的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体会到物体的每个面都是*的。)

  (3)引导发现

  (课件演示“面”在“体”上的分离过程)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发现,这些*面图形的家都住在立体图形上。

  (通过“看”,初步体会面在体上)

  2、动手操作,合作学*

  (1)教师启发: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把这些*面图形从立体图形上请出来,留在桌上的白纸上呢?

  (这一要求既有挑战性,也有探索性,同时具有操作性。)

  (2)小组合作完成

  (3)汇报、交流不同的方法

  引导学生想出多种办法(可用描、画、印等方法),给予赞扬。

  (充分给学生“说”的机会,让学生陈述操作过程,表达亲身感受,培养语言的条理性,促进思维的逻辑性。)

  (通过这种“做中学”,让学生积极参与操作过程,亲身体验面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建立*面图形的空间观念,突破本课难点。实现数学学*的亲历性,突出学生学*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实现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

  3、小结

  我们从长方体上找到了长方形,从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从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圆柱上找到了圆形。我们还发现,这些图形的面都是*的,并且只有一个面,所以,就把这些图形叫做*面图形。

  4、游戏:我说你想

  试试你掌握的本领。老师说一个图形的名字,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它的样子,一边想一边用手指画一画。

  同桌之间可进行互动练*。

  (通过让学生闭眼想象所学

  的图形,培养空间想象力,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巩固加深,迁移拓展

  1、连一连:将图形与名字连线

  (变式图形的呈现,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将获得的性质特征概括到同类对象中去,使学生在概括中获得对图形进一步的理解。)

  2、找一找:生活中,你在哪里还见过这样的图形?

  (教师先引导学生看看教室里哪些物体上有这样的图形,可离开座位去找、去指、去摸,再把发现告诉大家。)

  师:其实,在我们回家的路上也能看到这些图形,现在,我们一起去马路上看看吧!

  说一说:这些交通标志牌是什么形状?

  (课件演示:介绍交通标志牌的作用,渗透交通安全教育)

  (将数学课上认识的图形与生活中的物体融合,加深对这些图形的认识。借助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的兴趣。)

  3、找朋友(进一步体验“面”由“体”得。)

  4、数一数数一数每个图形分别是由哪些*面图形组成的?

  5、拼一拼

  今天这节课小朋友学得很好,胡老师要奖励给每个小组一份礼物。请打开礼品袋(袋内装有*面图形若干),用里面的图形拼出你最喜欢的东西。

  (1)小组合作 评课稿连接: pkg/

  (2)交流展示。说一说,你拼的是什么?用了哪些图形?

  (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学生的创造欲,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通过作品的展示,让学生学会自我欣赏和互相欣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6、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这节课最有趣的是什么?

  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

  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5

  我说课的内容是京版教材第一册第九单元的学看钟表,由于水*有限,在设计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指导思想我依据以下两点:

  1、建构主义观强调知识不是教师教给学生的,而是通过学生亲身参与,自主探索,主动建构的,因此要强调学生的自身感悟和探究;

  2、《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的数学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因此应该选择现实生活素材进行教学;

  根据以上的具体要求,本次教学设计充分考虑一年级学生已有认知和认知发展规律,通过各种形式的直观教学和动手实践认识钟表,通过对比观察会看钟表的整时和半时,感悟钟表指针指向的道理,体会钟表在生活的重要作用。

  教材分析:

  《学看钟表》是北京市义务教育改革实验教材第一册第八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也是小学课本中第一次出现关于时间的知识,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首先认识钟面,通过观察知道钟面上有1—12个数字,是怎样排列的;认识时针和分针。其次让学生学会看“整时”和“几时半”时刻的方法,能正确读出这样的时刻。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时间和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把数学知识的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向学生进行遵守时间和珍惜时间的教育。

  学情分析:

  在一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里,有许多关于时间的信息:上学的时间、放学的时间、吃饭、休息的时间、……况且大多数孩子在家庭、幼儿园已经了解了一些看钟表的方法,应该说许多学生已经储备了一些“认识钟表”的知识经验。在上课前我也做了一些调查:

  1、首先我找几名学生做了课前访谈,我拿着钟表分别问了整时和半时,有80%的学生都能正确的说出整时,但只有40%的学生能正确的说出半时,当我在问你是怎么知道的时,也仅有一两个学生能准确的说清楚认识钟表的方法。

  2、我在班中做了调查问卷。

  问卷表明,有91.5%的学生能够正确的分清分针、时针。85%的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整时,但一些学生在书写上还有问题,有71.4%的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半时,并且只有25.7%的学生能够正确的画出半时,可见,学生对钟表的认识还是粗浅的、感性的,不能真正掌握认识钟表的方法。而且多数学生表达时间的方式为几点、几点半。

  为此,教学设计时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已有认知和认知规律,让学生在各种生动的具体活动中学看钟表。同时指导学生学会在观察比较,总结归纳出认读整时和半时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认识钟面,区分时针与分针。

  2.经历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学会看钟表,会认读整时和半时。

  3.感受时间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会区分时针与分针,认读整时和半时。

  教学难点:

  认读半时,掌握认读方法。

  教学环节:

  一、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位好朋友,想知道他是谁吗?仔细听。猜猜他是谁?

  2、师:对了,答案就是钟表。生活中它有什么用啊?钟表,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好朋友,他可以告诉我们几点上学,叫我们起床,你会看钟表吗?如果自己学会了看钟表,那该多方便呀!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看钟表。

  设计意图:从谜语导入,激起学生兴趣,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让学生感受生活与时间的联系,从而揭示认识钟表的重要性,让学生产生认知需求。

  二、自主感知钟面

  1、钟表王国的兄弟姐妹可多了,你都见过哪些种类的钟表?你们想去钟表大世界看看吗?(出示图片)

  2、师:快拿出你们的钟表,仔细观察,钟表面上,都有些什么?

  生:数字、指针、格

  3、我们认识了时针和分针,你知道时针和分针在钟面上是朝哪个方向走的吗?(用手指比划一下)像这样顺着表针走的方向叫顺时针方向。引导学生发现时针比分针走的慢,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格。它们不停地在钟面上走着,随时告诉我们是什么时间了,该去做什么事了。

  设计意图:通过对钟面详细的观察,让学生明白两根针是如何按数字的方向走的,学生有了对顺时针方向的认识,头脑中有了表针走动的表象,在认半时的时候,学生自己就知道分针走过了7,是7时半,还没有到8不能是8时半。这样就分散认半时时的难点。

  三、动一动,认识整时

  其实,小钟表不仅能帮小猴解决问题,我们在学校一天的学*和生活也离不开它。

  1、老师也用时间记录了的一我们同学的一天,你知道这是几时吗?

  为什么是8时呢?(几名学生说)(贴图)

  对了,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8,就是8时。我们还可以把这个时间记录下来,先写数8,再写一个时间的时,读作8时。(板书:8时)

  谁来完整的说说,8时我们在干什么?

  2、时间滴答滴答向前走,转眼间,同学们上第二节课了,谁能完整的说说,现在是几时?你们在干什么?(出示图片和钟表)

  快来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分针和时针各指向几,就是9时?

  3、时间过的真快,两节课结束了,同学们的大脑该放松一下了。10时是我们上课间操的时间,你知道,分针和时针该指向几吗?(出示图片)

  生说

  对,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10,就是10时。(出示钟表)

  4、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3个整时的时刻,快来观察一下,这三个钟面,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出示三个钟面)

  几名生回答:分针都指向12,时针指向8就是8时,指向9就是9时,指向10就是10时。(圈出分针,出示时间)

  你们找到认识整时的方法了吗?

  对,当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出示重点字)

  设计意图:学生在生活中虽然有的能认识整时,但概念是模糊的。为了更好的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用课件出示3个表示不同时刻的钟面,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讨论交流,最后达成共识:这3个钟面的分针都指向12,引导总结出当分针指向12时,时针指几就是几时。培养学生进行思维的梳理,使学生能够进行初步的观察、概括、抽象、归纳等思维活动,突出培养学生对数学规律的发现和概括。

  5、拿出你的小钟表,播出一个你喜欢的整时,和同桌说一说,

  6、刚才我们一起找出了认识整时的方法,此时,我们在干什么呢?(出示午餐图片)你认识这个时间吗?快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吧。

  对,这个时刻就是12时整,他比较特殊,当分针和时针重合在一起,都指向12,这个时候就是12时整。你记住他了吗?

  四、动一动,认识半时

  1、吃完午餐后,同学们该午休了,从12时到1时,经过一个小时的午休,同学们该进行下午的学*了,下午第一节课的时间是几时呢,快来看看吧,你认识这个时刻吗?(出示图片钟表贴图)

  生说,1时半或2时半,

  2、到底是几时半呢?我们一起看一看!

  3、请你仔细观察,从1时到1时半,时针和分针是怎样变化的?(出示动态指针)

  生说变化:时针走到1和2之间,我们也可以说刚刚经过1,没到2.

  分针从12走到了6,我们也可以说,走过了6大格

  4、所以,当时针刚刚经过1没到2,分针指向6,这个时刻就是1时半。(圈出1、2,分针闪动)

  设计意图:教师利用钟表动态演示从1时到1时半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对半时的表象认识。有效的避免了学生错把1时半认成2时半的发生。

  5、我们结束了一天的学校生活,回到了家里,大家是怎么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的,一起到西西家看看吧。

  6、这是几时半,小伟在做什么?(出示图片和钟表)

  真聪明,这是5时半,西西在做......

  请你仔细观察,另外两幅图中,西西什么时间在做什么?(6时半看动画片,8时半睡觉)

  7、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三个半时的钟面,有了学*整时的经验,你们一定能够很快找到认识半时的方法。快和身边的同学交流一下吧。(出示三个钟面)

  几个生说:这三时钟的分针都指向6,时针刚刚经过5,没到6,就是5时半。。。(圈出5、6、8)

  8、怎样认识半时呢?

  生说

  对了,分针指向6,时针刚刚经过几,就是几时半。(出示重点字)你也来说一说吧。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次的对比观察,使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整时和半时的表针指向特点。有利于学生更加熟练的辨认整时和半时。

  9、播钟。拿出你的小钟表,拨一个你喜欢的半时,考考你的同桌。

  五、情节引入电子钟表

  1、经过了一夜的休息,西西自己起床了,没用妈妈叫,原来他有了自己的新手表,你见过这种时间表示方法吗?(出示起床图片,电子表)

  这种表示时间的方法是电子计时法,你知道这是几时吗?

  2、你在哪还见过这种表示时间的方法?

  老师也带来了几个电子计时法表示的时间,认识他们吗?一起来看看这都是什么时间?(出示电子表)

  生:第一个钟面上,是12时

  怎样用电子计时法来表示这个时刻呢,先写12,再写两个竖着的圆点,最后再写两个0。读作12时。

  3、第二个钟表是几时啊?生:6时半

  你知道如何用电子计时法表示它吗?

  生:先写6,再写两个圆点,再写3和0

  4、相信你也能用电子计时法表示出黑板上的时间,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应该如何表示,找两个同学到黑板上写。

  六、拓展知识

  现在有各种这样的钟表帮助我们表示时间,那你知道古时候人们如何表示时间吗?想不想看看。(出示图片并介绍)古时候的人们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发明了很多表示时间的方法,感兴趣的同学可以下课后继续了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古代计时方法,丰富知识,激发兴趣

  七、总结回顾

  这节课马上要结束了,我们一起渡过了40分钟的时间,真快呀!同学们,时间就是这样,很快过去而且不会再回来。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时间非常宝贵,我们要好好利用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

  教学效果评价设计

  一、经过和大家一起学*,小猴已经会看钟表了,为了表示对大家的感谢,小猴邀请大家一起参加智力大闯关游戏。

  1、第一关,连线(练*卷子4个表面)

  钟表图:6时9时半3时3时半

  选项:3时半6:009时半3:00

  分别说一遍确定方法。

  第三个和第四个钟面上你是怎么知道哪个是3时和哪个是3时半的?

  2、第二关,照样子写一些(卷子3个表面)

  请你将钟面上的时间用两个不同的方法,表示出来。

  例子:9点9时11点的4点半的

  9:00

  二、回家后制作一张自己的作息时间表,让你的星期天更加有充实。

  本节课的设计特点

  (一)在动态中认识钟表。

  学生伸出手指跟着钟表的指针顺时针转动,边走边数,体会顺时针方向。

  教师利用钟表动态演示从1时到1时半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对半时的表象认识。

  有效的避免了学生错把1时半认成2时半的发生。

  (二)在对比中学看钟表。

  第一次对比:凸显整时表针指向特征,有利于学生准确熟练的辨认整时。

  第二次对比:区别整时、半时。有利于学生更加准确熟练的辨认整时和半时。

  第三次对比:凸显半时表针指向特征,有利于学生准确熟练的辨认半时。

  (三)、本节课以情境以及联系学生的一天生活等活动,贴*学生生活实际,同时把对时间的认识融入到具体有趣的情境中,培养了学生学*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在交流中巩固对钟表的认识。

  教师的提问,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学生出现意见的分歧,让他们自己说说为什么,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中,学生一步步对钟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整节课学生经历着在观察中思考,在对比中发现,在发现中争论,在争论中提升的过程。我们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师生在共同的研讨、交流中感受数学学*的乐趣。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6

  一、说教材

  《今天我当家》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的内容,在学*了100以内加减法,以及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上所开展的一节数学综合活动课。

  其教学目的不仅仅是巩固运用计算的方法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加减运算的含义;3、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材中创设了淘气和笑笑“六·一”做小当家以及到商场购物的情境,正是为了让学生感受生活,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目标:

  1、通过购物中的付款活动,体验付款方式的多样性。

  2、通过购物活动,巩固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购物中的付款活动,体验付款方式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

  1、文具表、价钱表

  2、钱币(纸)

  二、说教法

  1、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数学源于生活,更应用于生活。我会把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的形式来进行学*,会在小组内模拟超市,让学生当售货员、当顾客。在卖与买的过程中,学生不仅用到加减计算的数学知识,又用到了实际的生活经验。在动手的过程中,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生活,体会生活。

  2.让学生自评和互评。

  学生是学*的主体,在学*过程中,特别在小组活动时,学生与学生的接触很多,学生对学生的评价也显得尤为重要。在小组的购物活动后,让学生开展自评与互评,其中不管是表扬还是批评,都是属于学生自己的体会。这样既可以训练学生的评价能力,又可以激励学生的学*热情。

  3.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

  新课程标准相当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对于现在的一年级小朋友,绝大部分在实际生活中缺乏独立购物的生活经验,但他们对新事物又充满了好奇和向往,于是,设计《今天我当家》一课时,创设一个模拟超市,让学生由合作到独立操作,初步体验“当家”的过程,让学生既感受了许多活动中的乐趣,也自觉的运用了所学的数学方法、技能,还在相互的汇报、讨论、交流中,感受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得到了情感和过程的双重体验。

  4.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家庭的背景不同,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角度也不同,这就意味着相同的问题情境,不同的学生就可能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教学中,要力求尊重学生,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考和交流的空间。本课中的许多环节中,如用20元、30元、100元去购物,该如何购法?这问题的回答是多种多样的,学生在提出方案后并说出理由。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巩固了学生的计算技能,同时也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因此,我在在上课前我会对学会进行调查,询问学生什么叫“当家”?“日常生活中你的家是由谁当家的?当家要做那些事情?目的是让架站给与孩子交流怎么河里购物和消费,怎样进行人民币的计算和换算。

  三、说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

  出示淘气和笑笑,通过两人的对话,渗透热爱劳动以及帮父母减轻家务负担的思想教育。

  2.购物。

  (1)合作制定方案。

  出示商场,摆出不同的商品,每一小组派发一张商品和价格一览表,让学生设计好方案后挑出自己要买的东西,再进行计算。同时,提出各种不同条件“30元钱可以买些什么?”“20元钱可以买些什么?”。先让学生小组内讨论,定制购物方案,并要说出该方案的依据。由于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方案,而且这里的30元钱和20元钱在购物过程中既可以全部用完,又可以有余额,所以在这里可以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而在小组内要自己的购物方案得到其他组员的认同,学生必须“买之有道”——买这些是用来包菜饺子还是肉饺子?为什么要买这么多?要有充分的依据才能支持自己的方案,在此过程中,又训练了学生的说理能力。

  (2)限定性购物。

  出示收银台,提出另外的条件“我花了25元钱,买了……”“我花了14元钱,买了……”。

  让学生自主操作,列出购物清单。跟前面“可以买些什么”对比,这里着重训练的是学生对加法的纯熟运用。在说出购物清单后,再让学生进行评价,说出自己评价的理由,从而又训练了学生的说理能力。

  3.菜桌上的数学问题。

  出示全家人在家里吃饺子的情境,根据“淘气做了43个肉饺子”、“笑笑做了38个菜饺子”,让学生发散思维,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再让学生通过列式、计算来解决这些问题。在这个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巩固了100以内的加减运算能力。

  4.购物游戏。

  课的最后环节,模拟购物活动,在小组内让一名学生当售货员,其他学生当顾客,用预先准备的物品作为货物。购物时说出“买什么商品,付多少钱,找回多少钱。”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而在这个游戏中,既巩固了这节课的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学*兴趣。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7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一年级数学(北师大版)第三章加减法,第八课时----可爱的企鹅.本课时的主要内容是认识并理解大括号和问号,能根据情景图做有关的加减法.

  (二)教学知识目标

  1.理解问题情景中的大括号和问号的含义.

  2.学会做有关的加减法.

  (三)教学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

  在具体的情境和活动中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五)教学难点

  看图正确理解数量关系

  二、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出示情景图----可爱的企鹅1)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三)活动一:观察讨论,学*新知1

  (观察图片:可爱的企鹅1)

  教师:仔细观察图,说说图的意思,你能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2.教师提问

  (1)想一想图中的大括号表示什么 问号又表示什么

  (2)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这幅图的意思吗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板书:6+3=9

  (3)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自由交流)

  (四)活动二:加深理解,强化新知.

  1.(出示图片:可爱的企鹅2)

  2.小组合作学*

  要求:(1)仔细看图,完整地说一遍图意.

  (2)图中的大括号表示什么意思 问号又表示什么意思

  (3)怎样算出藏起来多少只企鹅呢 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吗

  3.小组汇报

  (五)动手操作.(展示课件3)

  三.巩固练*,启发思维(完成练一练1---3题)

  四.小结

  五.说教学方法

  1. 设计教学法

  所谓「设计教学法」,就是设想/ 创设一种问题的情景,让学生自己去计划去执行解决问题.设计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实际活动的学*方式.进行这种教学活动之时,一定要先设立一个实际的问题,然后由学生去拟定学*计划与内容,而后运用有关的具体材料,从实际活动当中去完成解决问题.因此,整个的「设计教学」是包括实际的思考与各样的活动在内;一边思考,一面执行;既用脑,也用手.

  设计教学法不仅活泼,而且也会有许多创意的学*活动从中产生.设计教学是有目的的学*活动;学生在有明确的目的及强烈的意愿中学*,必然能提高他们参与学*的热诚.再者,当一个设设由学生自己去思想,去拟订计划时,更可训练他们的思考.组织和搜集资料的能力;一切手,脑并用的活动,对于他们精通知识与培养纯熟的思考和技能,都是有益处的;学生们由始至终获得完整的经验,更是宝贵.在本节课中,通过创设企鹅的情景图,让学生独立思考,理解大括号的意义并能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2.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就是利用系统的步骤,指导学生解决问题,藉以增进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教师必须认真地去设计各种问题,以使学生达到有兴趣集中学*注意力去思考和参与讨论等的目的.

  六.说学法

  1.自主学*

  自主学*是学生在教学条件下能够主动地进行学*,是和被动学*相对而言的.专家们认为自主学*应体现在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等方面.这是一个理想的境界,最终的目标.在义务教育阶段,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注意培养学生学*的自觉性,感到学*是自己的事,而且是一件愉快的.事,愿意学*,热爱学*.

  2.合作学*

  合作学*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 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合作学*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下组之间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全面发展的目标.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8

  说课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小节6和7的认识及加减法中的用数学部分,主题图为课本47页插图:金色的秋天。

  教材简析:

  1、 主要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学*了6、7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教材集中安排了一组以金色的秋天为题的用数学的内容,包括两道例题和一组做一做的*题,练*中的13题《美丽的小湖》也是类似的题目,其内容都是用6和7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计算问题。教材在这里第一次出现了大括号和问号。

  2、 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一种用情境图反映的数学问题,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并在生活中去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发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整个知识网络来看,它也标志着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开始,是向后面的文字应用题过渡的桥梁。

  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教材,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使学生认识并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能借助图画正确分析题意。

  2、 技能目标:会用6和7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3、 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教学,向学生渗透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等方面的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在态度、情感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这三个目标在教学中是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

  为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主要采取了情境教学、小组合作和直观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措施:

  本节课的重点是用6和7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是让学生学会观察、分析,提出合适的数学问题。其中,正确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是关键所在。

  对于教材重难点的确定,我是通过如下两个方面的分析得出的:

  1、从教材知识点分析:6和7的加减法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同时它又是进一步学*8和9以及10的加减法的最直接的基础。

  2、 从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来分析: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不是很强,通过观察图画,分析并叙述出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进而选择正确算法,还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过程。

  针对重难点,我打算采取小组合作和直观演示相结合的方式加以突破。

  教学过程:

  共分四大环节:

  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针对一年级学生纯真幼稚、富于幻想的心理特征,我创设了如下情境:同学们,你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对,是秋天,秋姑娘呀,正忙着给勤劳的人们送去丰收和喜悦呢!看,她给咱们每个小组也送来了一份礼物(电脑出示)你能根据算式猜想一下,这些礼物各属于哪个小组吗?要解决这个问题,需用到哪些知识呢?我设计这个环节,意在激发学生兴趣,借此复*6和7的加减法,为后面学*它的应用做好铺垫。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利用这些知识,还可以解决哪些问题呢?好,咱们还是随秋姑娘一起去大自然中转一转,看一看吧!(出示插图,导入新课)

  二、放手学生,探究新知

  在这一环节中,我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和直观演示相结合的方式展开教学。

  1、 让学生对着插图,进行观察和交流。

  具体做法是:先引导学生由*及远或者由远及*有序地观察,借此培养他们初步地自主学*的意识,至于学生观察到什么,我不去做过多限制,不管是蓝天、白云、还是房子、小草,这些都是学生利用双眼来认知大自然的宝贵素材。

  接着安排小组交流观察的内容,并尝试提出疑难问题,在互通知识中,也给每位学生提供了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的机会。

  然后,由小组代表在进行交流,并提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做到知识共享。

  而这观察、交流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感悟体验的过程,学生从中感悟到自然美、家乡美,进而激发起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这是教师用空洞的语言所不能替代的。

  2、 教学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

  作为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我在与学生一起观察、感悟的过程中,有选择地解答一些疑难问题,并最终将重点巧妙地引到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教学上,比如说:图中还有哪些你以前从没见过的数学符号?你知道它代表什么意思吗?或者说:老师这儿有两个新朋友,你想认识一下吗?这些导语都是可行的。

  接下来,我主要借助多媒体演示,先引导学生分别认知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明确大括号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问号表示要求的问题。在演示中,注意把大括号的尖朝向各个方向,以避免学生认为大括号的尖总是朝上的误区。自制教具演示也是可以的。再引导他们理解大括号和问号合在一起表示的意义,并能对着情境图叙述完整的图意,互相反复交流,直至明确要求的问题是什么。在引导学生叙述图意的过程中,其实已孕伏了应用题的结构,即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这对于学生进一步学*应用题是非常有益的。

  3、 针对提出问题,列出算式进行计算。

  在学生理解了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之后,能够明确这幅图要求的问题是一共有多少个学生,也就是把男生和女生合起来,根据加法的意义,应该说不难解决。用左边的4人加上右边的2人,一共6人,或者用男生2人加上女生4人。但我决不就此满足,而要深挖教材,引导学生列出多种算式,如扎小辫的3人加上不扎小辫的3人;低头的1人加上不低头的5人等等,打破了原先只用左右两堆求和的思维定势。这样做,我认为有利用于学生多角度地看问题。况且,提倡算法多样化,这也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当然算式的选择也得视题而定。

  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观察第二幅图,并与第一幅图进行比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不同之处,自己去表述图意,如有困难,可小组合作交流,教师没必要过多讲解。如此反复之后,明确要求的问题是还剩几个向日葵盘?是求一部分,根据减法的意义,应该列式为7—2=5。利用电脑的优势,我也可将问号移到另一边,引导学生列出不同的算式,7—5=2。这是两道容易混淆的减法算式,应加以辨析。而当问号移到算式中得数的位置时,这幅图则有上述两种列式。这两道应用题的教学,意在让学生从中感悟两点:

  1、问号的位置决定着列式方法。

  2、问号既然是要求的问题,那它必定是算式中的得数。

  同时辅以清晰明了的板书设计,以更好地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至此为止,我认为本节内容的重难点已真正突破。

  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更加强烈。新教材蕴含着许多有待学生发现的奥秘,我认为只要教师充分地理解教材、利用教材,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就可以满足他们这种强烈的需要。

  4、 及时反馈,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有了刚才的分析验证,对于做一做中的两道题目,我放手学生自己进行辨析,从中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在全面搜集学生信息的基础上,我也要根据学生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

  二、应用新知,培养能力

  学*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课本51页插图《美丽的小湖》与前面的知识点是类似的,因此,我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让学生对着图画进行讲故事比赛,如《小鸭的一家》、《小青蛙比本领》、《小金鱼找朋友》等等,以加深学生对图意的理解,从而能够正确列式解答问题,并辅以可行的奖励机制,如评选故事大王、速算冠军以及优胜小组等,意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逐步培养自己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当时机可对学生进行爱护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当然,这项活动也可视教学情况放到第二节课或者课外进行,毕竟,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应该是生成的,而不是现成的。

  四、及时总结,拓展延伸

  通过总结,引导学生发现庭院里有数学、田野中有数学、小湖边也有数学,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周围还有哪些地方也有数学,比一比,看一看,谁是爱数学的小博士。这样,就将学生的知识从课堂引向课外,从而体现了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的新的教学理念。

  总之,我在教学中,不光利用多媒体,还要利用多种媒体,使知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注重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我相信,这金色的秋天会让孩子们拥有一份沉甸甸的收获!

  好,我的说课完毕,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和老师给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9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北师版教材一年级上册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学*了比较、分类等知识的基础上学*统计的初步知识,体验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最喜欢的水果”的情境是学生学*象形统计图的载体,教材通过设置这一活动性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深入的体会到,统计图对数据处理的方便,从而体会到学*这些知识的必要性。

  2、教学目标

  (1)、借助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培养初步的统计意识。

  (2)、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认识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图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能力的培养。

  二、说教法、学法

  1、设计思路

  由于一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于统计活动会有一些接触,虽然学生是第一次接触统计知识,但对于本课的学*他们不会感到陌生,所以设计了一个“小熊请客”的情境,让学生帮小熊调查朋友们最喜欢吃的水果,在他们动手操作进行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

  2、教法

  这节课主要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活动,放手让学生在小组内收集数据,进行整理,在班内展示;通过全班交流,得出制作统计图表的基本方法。

  3、学法

  本节课在学生学*方法的引导上,我力求体现: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发现问题,感受到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分三部分进行教学。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10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七单元加与减(三)第一课时76页《套圈游戏》。这节课是在学生学完100以内加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我通过课件创设套圈游戏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体验数学和理解数学,强调数学与社会的联系,通过学生数学活动的参与,目的是让学生探索并掌握100以内数连加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并渗透估算意识的培养。

  教学目标

  ⑴认知目标:结合教学情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的意义;探究并掌握100以内数连加的计算方法,掌握连加竖式的写法;进一步体验算法多样化。

  (2)能力目标:发展初步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探索与解决问题,激发并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并掌握100以内数连加的计算方法。

  难点: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二、 说学情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还是以无意注意为主,教学时尽可能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密切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使知识变成学生的切身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他们在玩中学,在动中求知,通过探究、交流去探索创新。

  三、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属于计算教学。为了避免单纯计算而带来的枯燥无味,我抓住低年级学生好动爱玩,好奇心强这一特点,按排了四种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学,运用观察法-获取已知的条件,用估测法-体会估算必要性,用引导法-体验算法多样化,用游戏法-扩展学生的思维,让计算教学也生动丰富起来。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按以下四个环节进行: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上课前和学生课前谈话问学生*时喜欢玩什么游戏?引出课文所学内容。出示课件让学生观看后提问。你能狜狜谁会赢。

  (二)验证猜测,探索算法

  1、估算.

  学生通过分析统计表上的数据,初步估计淘气是赢家,培养学生初步的估算意识和能力。此处,学生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采用多种估算方法去进行估计。

  (1)、比较每一次得分的多少;

  (2)、比较赢的次数;

  (3)、通过移多补少比较赢的次数;

  小朋友说得都真不错!但是你的估计真的对了吗?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来验证一下呢?

  (1)学生说方法:可以先算出三次比赛结束后,淘气共得了多少分?

  再算出三次比赛结束后,笑笑共得了多少分?然后再比较。

  (2)揭示课题. 生说师板书:淘气共得多少分?24+29+44=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一年级下册数学《套圈游戏》说课稿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一年级下册数学《套圈游戏》说课稿观察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呢?(三个数连加)以前我们也学过,你知道连加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呢?(生:从左到右计算)

  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100以内数的连加。(板书课题:连加)

  2、探索算法.

  (1)学生自己探索算法。(学生通过预*,通过对前面所学知识的迁移,自己尝试计算三个两位数连加)

  (2)反馈,交流算法. 学生上台介绍自己的方法。教师适时讲解。

  (3)优化算法. 让孩子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法,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三次比赛结束后,笑笑共得了多少分?

  3、小结:

  通过计算,可以验证我们的估计是对的,其实估算在我们的生活中起很大的作用,我们经常要运用它。

  (三)巩固新知,运用新知

  出示一个举重运动员参加比赛时的情境,让学生记录课件中运动员每回所得的分数。当裁判,观看比赛,记录分数。先估估谁会赢。然后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此处以学生生活为背景,有意识地将计算知识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引导学生发现原型以外的知识,赋予学生在数学深层次上思考的机会。

  (四)交流评价,课堂总结

  这一环节是全课的总结部分。我以这节课你学会什么?这一问题引导学生交流本节课学*的内容,使他们强化对新知的理解。

  五,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采用了这样的板书设计,简明扼要,一目了然,重点突出,充分强调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以上是我对《套圈游戏》这节课的教学设想,突出了以问题为教学线索,以学生为课堂主体,以情绪为学生动力的特色。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11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第36—37页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三单元“加减法(一)第八课时,所呈现的内容是学生学*8和9的加减法后的一节练*课,本节课是利用“可爱的企鹅”这一学生熟悉的有趣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提出有关加减法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进一步巩固8和9的加减法。由于图中第一次呈现大括号的形式,所以教学中需要教师作适当地讲解,对图中每个符号的出现,都应让他们清清楚楚,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理解图中的大括号、问号所表示的意义,进一步加深对加减法意义的理解。

  2、巩固8和9的加减法,能够正确迅速地计算;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引导学生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在具体的情境和活动中体会加减法的含义,理解大括号、问号表示的意义。

  教学难点:看图正确理解数量关系,准确熟练地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五)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学具图片、小棒等。

  二、说学生

  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刚入学不久,好动、好奇、好玩,大部分学生对猜谜语、帮助小动物解决问题有极大的兴趣。经过两个月的常规培养,学生的听课*惯正在逐步的得到规范,有了初步的数感和问题意识,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还很欠缺,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强训练。

  三、说教法和学法

  1、情境教学法。

  生动、熟悉的生活情境可以使数学由抽象变具体,激活学生的学*思维。因此,我们要积极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使学生从生活情境中去感受数学、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由于本课第一次出现大括号和问号,学生理解其意义有一定困难,因此在本节课我充分利用学生喜爱的小动物企鹅在冰山上玩耍的情境,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一方面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体验到用数学解决身边实际问题的成功喜悦,找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丰富了学生的思维。

  2、发现学*法。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不应仅局限于解决数学问题,而应让学生参与数学问题的提出过程,“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经历收集、处理信息,进而提出问题的过程”。教师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与机会从熟悉、喜爱的情境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拓展“再创造”的时空,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产生对数学问题进一步探究的愿望,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观察、交流等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以主人的身份参与了知识的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是一个发现者。

  3、指导学生学会数学语言,培养学生表达数学语言的能力。

  语文课有文字语言和口头表达的语言。数学同样也有表达的语言。它包括对概念、定理等的文字叙述语言和符号表达语言、解题中的逻辑推理语言、几何中的图形表达或画图语言及列表叙述的语言。所以数学中的文字叙述、符号表达、图表描述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数学王国,及魅力无比的内在思维形式。所以要学好数学,显然要学会这些语言的表达形式。不但要读懂这些语言,而且还要会表达。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课件展示信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图中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正确运用语言表达思想,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

  4、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优势。

  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其直观、形象而又生动的特点。在本课教学中,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图画应用题,用语言表述已知条件和问题,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从直观形象入手,动态展示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启迪了学生的思维。

  四、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想玩猜谜语的游戏吗? 师:“白衬衣,黑大褂,走起路来左右摆,冰天雪地也不怕。”猜猜是什么动物?(企鹅)

  师:你们喜欢企鹅吗? 师:知道企鹅生活在哪里吗?(南极)

  师:今天,可爱的企鹅来到了我们的身边,想请小朋友们帮忙解决一些数学问题,你们愿意帮助小企鹅吗? (玩猜谜语的游戏引入,一方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通过观察图片让学生了解企鹅生活的环境,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二)合作探究,自主学*

  师:比一比,看谁今天上课最认真,帮小企鹅解决的问题最多。

  1、教学第一幅图。

  出示第一幅图。

  (课件出示冰山上原来有3只企鹅,又来了6只企鹅。)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原来有3只企鹅,又来了6只企鹅。

  师:那么谁能帮助小企鹅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呢? 生:冰山上一共有几只企鹅? 师:谁能当小老师,把刚才数学信息和问题完整地说一遍。

  师:在图上怎样表示刚才提的问题呢?(出现大括号和问号。) 现在图上多了什么符号,知道它们叫什么名字吗? 教师边指边告诉学生:“大括号”,“问号”。

  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答出:“大括号”的样子好像要把上面的这些企鹅怎么样?(生:合起来。) 师:“问号”的作用是什么? 生:要求的问题。

  师:对,要求的问题是“冰山上一共有几只企鹅?”

  师:要想知道一共有几只企鹅,该怎样计算?

  (把算式写在作业本上,并汇报。) 师:哪个小朋来跟大家说说你的算式?

  生1:我的算式是6+3=9(只)

  生2:我的算式是3+6=9(只)

  师:同学们真能干,你们能回答得更完整一些吗?

  生:6+3=9(只),冰山上一共有9只企鹅。

  师:太棒了,就要像这样说得完整、明白。

  师:那么多同学都在帮企鹅解决问题,企鹅们可高兴了。

  2、教学第二、三幅图。

  (1)出示第二幅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从图中得到了什么信息?(冰山上一共有9只企鹅)

  师:你是怎么知道有9只企鹅的?

  生:我是数出来的。

  生:我看到大括号下面有“9只”。

  (2)出示第三幅图。

  师:9只小企鹅在一起,真热闹呀!它们在商量着玩捉迷藏的游戏。我们一起去看一看,仔细观察,图上有什么变化?

  生:藏起来一些企鹅,还有三只企鹅在外面。

  师:谁能把这两幅图的意思连起来完整地说一说?你想提个什么问题来考考大家?

  生:冰山后面有几只企鹅?

  师:老师把你的问题在图上表示出来。课件出示:“冰山后面有?只”这个“?只”是问哪里的企鹅呀?

  生:问我们藏起来几只企鹅。

  师:要想知道冰山后面有几只企鹅,该怎样计算呢?

  (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发现:要求的是“冰山后面有几只企鹅?”这个问题,要用已经知道的数学信息来列出算式解决问题。)

  生4:9—3=6(只),冰山后面有6只企鹅。

  (组织学生讨论图中所呈现的内容,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图中的内容,找到已知条件和问题,尝试解决问题,并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学生是第一次解决类似的额问题,所以对图中每个符号的出现,都应让他们清清楚楚。这个环节的教学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3、比一比,发现规律。

  师:生活中有些问题需要用加法解决,有些问题需要用减法解决。那么什么时候用加法,什么时候用减法呢?请与同桌同学讨论一下并汇报。(把两部分合起来就用加法;从总数中取出一部分就用减法。)

  4、反馈练*练一练第3题。

  课件出示题目。

  师:请同学们看图,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生认真观察后,说一说。

  师:谁知道这道题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生:房子里有几只兔子?

  师:要知道“房子里有几只兔子”该怎么计算呢?

  (学生解答,教师板书:7—5=2(只),房子里有2只兔子。) (这道题本来是练一练的第3题,我把它提前是为了及时地巩固和反馈,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动手操作,巩固练*

  1、试一试:课本第36页的试一试。

  用学具图片或小棒,两人一组,一个人摆,另一个人根据摆的情况进行填数,再汇报,教师讲评、展示。

  (让学生准备8、9个圆纸片,自己先摆一摆,然后根据摆的情况进行填数,以降低学生练*的难度。)

  2、练一练。

  第1题:口算。学生独立完成。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两个新朋友:“大括号”和“小问号”,以后做这类题时要认真看题,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五)游戏

  猜一猜。把准备好的图片板(9个圆点)任意盖住部分,先请同学们说算式,再逐步减少一个圆点,师生互动进行游戏。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12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数学(北京版)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认识图形》第一课时。教科书第75—76页的内容。

  2、教材简析

  《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是在第一册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认识*面图形,为以后学*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教材体现了从立体到*面的设计思路,注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

  二、说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生观察、操作,经历从立体图形到*面图形的过程,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和*行四边形,初步体会“面”在“体”上。

  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的兴趣。

  三、说重难点

  教学重点

  经历从立体图形到*面图形的过程,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和*行四边形

  教学难点

  体会“面”在“体”上。

  四、说准备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立体图形实物若干、*面图形若干、白纸、彩笔等。

  五、说教学过程

  (一)说导入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过一些图形,你还认识么?看课件说名字。

  再看桌面的立体图形,说给大家听你手里拿的是什么立体图形?

  规范语言:我手里拿的立体图形是长方体。

  刚才大家认得都很清楚,记忆力真不错!

  它们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的大家庭里,除了立体图形,还有另一个庞大的家族,那就是*面图形。(课件出示:*面图形)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些*面图形。

  【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再让学生认识和了解立体图形,丰富学生对立体图形和*面图形的感性认识。还可以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从常见的物体出发,唤起学生的学*兴趣,初步体会图形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感知“面”在“体”上

  (1)观察操作。

  提出要求:这些*面图形就藏在你的立体图形上,它的某一个面就是*面图形,请你找一找、摸一摸,赶快行动吧!

  (2)汇报交流

  追问:你的手掌上是什么感觉。(滑滑的,**的。)摸:*。对了这就是*面图形。(引导学生说出“面”的主要特点是*。)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13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册第六单元《认识图形》的第一课时――《认识图形》。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这四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首先我对本教才进行简单的分析,课程标准把空间与图形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初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的学*内容。《认识图行》是本册教材《认识图形》的起始课,是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些*面图形的基础上来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立体图形,体现从*面到立体的设计思路。认识这几种图形不仅是今后学*他们的、周长、面积体积、三视图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2、说教学目标

  依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的认知能力,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圆体,体会“面在体上”

  2、能力目标:在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实践、创新能力,建立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情感。

  4、评价目标: 用评价来考察学生的学*状况,激励学生的学*热情,也让学生学会评价他人,评价自己,建立自信。

  3、说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会辨认这四种图形;

  另外,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很容易将长方体体和正方体混淆,所以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为:分析各类图形的特点,进行分类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如何突破重难点,完成上述四维目标呢?新课程标准指出: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对于入学不久的一年级学生,它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且好动,爱说。针对这种情况,我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采用情景教学法,尝试教学法,活动教学法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学*活动,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学*新知,经历探索,获得知识。

  学法: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我还会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在本课教学中,我融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学*方法为一体,安排学生在摸一摸,说一说,做一做,涂一涂这一系列活动中动眼、动手、动口、动脑中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些*面图形的特征。

  三、说教学过程

  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和年龄特征,我将本课的教学设计为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通过多媒体展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和三棱柱,并提出问题一:这里有大家熟悉的朋友吗,是谁呢?我想通过这个问题帮助学生回忆起已学过的知识,这里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学生应该能说出他们的名字,可能有部分学生不认识三棱柱,这里我要简要的介绍一下,为后面认识三角形做准备 。提出问题二:今天我们来这里要认识几位新朋友,在交朋友之前你想要知道什么?学生可能会说我想知道他的名字,还想知道它长得怎么样,住哪里等等,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又为后面的学*做好铺垫 。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这个环节是本课的中心环节,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索性的学*根据这一理念我设置了四个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在学*学*中体验,时间控制在18分钟左右。

  活动一:认识新朋友,我创设这样的一个问题情境:新朋友都在这幅图中,请大家找一找然后再分分类,看这里有几种图形(多媒体展示分类结果)问题一:你想和这些图形做朋友吗?学生会异口同声的说:想!我就说,那我们来个比赛,看哪队交的朋友最多:绿队,蓝队,黄队,橙队。提出问题二:你们知道这些图形的名字吗?这里我让学生进行尝试,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边出示图形,边板书图形名称。小结:知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都叫做*面图形。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这些*面图形。

  活动二:了解新朋友,提出问题一:这些新朋友的家在什么地方,我们到哪去找它们呢?这个问题,孩子们非常想知道答案,有利于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

  在找家的活动中,我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首先手拿一个长方体,用手摸着它的一个面问:这个面是什么形状?接着我通过问题二引导学生从桌面的物体中找出长方形,可能有学生从长方体上找出,也有可能从三棱柱中找到长方形,甚至会有学生找到几个长方形,对这样的同学我会进行这样的评价,比如:你真棒,你观察的真仔细,同时将小图形奖给他们小组,我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经过老师的引导找出长方形后,提出拓展性的问题三:你能从桌面的物体上找出其他图形吗?这个问题我会采取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讨论的形式进行。我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采取先辅后方的策略,在这里我会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希望他们能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来亲身体验从体上找面,面在体上从而突出本课的重点。从模型中找出这几种图形后,提出问题四:请把你刚才找到的几个面摸给同桌看看,并说说摸得时候你有什么感觉。学生可能说,摸起来,**的、滑滑的等等,这里我想通过摸一摸的活动让学生体验这几个面都是*的。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课件演示:面在体上滑下,加深学生对面在体上的理解,因为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已经认识了*面图形,但是对体和面的关系理解的不透彻。我想通过课件的动态演示更直观更生动的揭示体和面的关系,帮助学生建立起*面图形的空间观念,从而突破本课的难点。

  活动三:给新朋友画像,提出问题一:小组讨论,看谁能想个好方法,把你喜欢的新朋友从立体图形中请出来?我希望通过这个既有挑战性也有探索性,同时还具有操作行的问题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经过交流,学生可能想到画的方法,印的方法,折的方法等等,如果学生只说到画的方法,我就会引导他还有别的方法吗?这里我会给机会学生来说,说操作过程,并且让学生进行自评,互评,奖励评价好的小组。接着,学生活动,提出要求:请选择一种合适的方法得到这些新朋友。学生活动:描一描,印一印,折一折。我想让学生通过做数学来让他们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活动四:找朋友,提出问题:生活中,你在哪里还见过这些图形呢?这个问题我让学生自由发言,学生可能说到门的形状,窗的形状,在必要的时候我还会进行引导,比如我们黑板面的形状,红领巾的形状等等,接着出示生活中的一些图片,让学生先观察,然后再来说一说。我想通过找图形,让学生体验到这些图形在生活中有着广范的应用。为了体现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创设一个小朋友上学路上的情景:并提问,这些交通标志牌的表面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呢?把学生引入到现实情景中,实现数学经验生活化,并且我

  想通过对这些标志牌的认识来增进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学生学*数学的热情,同时我还进行交通安全的教育。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在这里我设置了不同层次的4道练*题:

  第1题:连一连

  我想通过该这道题目来加深学生对这四种图形的认识,区别形和体

  第2题:猜一猜

  我想通过这道题目进一步体会面在体上

  第3题:涂一涂

  通过动手加深学生对这四种图形的认识

  第4题:数一数

  这里我会引导学生数红色的三角形有4个,绿色的三角形也有4个,所以共有8个三角形,黄色正方形一个,绿色一个,红色一个,共有3个正方形

  (四)总结反思,深化认识

  我想借助这个环节及时反馈本课的教学效果,引导学生说出这四种*面图形的基本特征,提出问题,这些都是今天认识的新朋友,你打算怎样把它介绍你的爸爸、妈妈呢?

  在教学结束前,我会对小组评价进行总结,评选出优胜组,给予鼓励,表扬。、

  四、板书设计

  结合学生的认知水*,我将本课的板书设计的很简洁,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14

  教学分析:

  这一课是学*20以内退位减法的起始课,是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的进位加,以及10以内加减法基础上进行学*的,为今后学生学*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做好铺垫。使学生通过本课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尝试,从而对数学的本质产生新的领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计算十几减9、减8的减法,并能简单应用。

  过程与方法: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探索十几减9、减8的退位减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培养善于思考、倾听的学**惯,能理解他人的不同算法。

  教学重点:

  1、学会正确计算十几减9、十几减8的退位减法。

  2、理解多样化的计算方法中的一种或几种。

  教学难点:

  感知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共分为以下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网络)

  第二环节:探索算法,解决问题。(多媒体)

  第三环节:拓展活动,综合训练。(多媒体、网络)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首先,我创设情境:“小朋友都喜欢做游戏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玩一个打靶飞镖的游戏。”根据学生打出飞镖的数量提出数学问题“这节课我们就先来解决15-9=这一问题。”由此导入新课在这里我改变教学情景,把教材提供的主题图小白兔到袋鼠的文具店买铅笔的情景,设计成学生熟悉而又感兴趣的打靶飞镖游戏,把游戏搬到课堂上,让孩子亲身参与,真切地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最终这一情景设计的改变在教学反实践中达到了课堂气氛更为热烈突出的教学效果。

  第二环节:探索算法,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探索十几减9、减8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1、独立思考15-9的算法: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去整理自己的思路,才能在后一环节小组交流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2、小组交流:这一环节根据借助网络的教学探讨让小组合作具体化,组内交流不流于形式,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善于思考、倾听的学**惯,能理解他人的不同算法。因此我在让学生把准备好的算法依次说给组里的小朋友听的时候,提出了具体要求,交流时注意:(1)说的小朋友尽量说清楚,让每个人都听懂你说的意思(2)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说过的方法就不要重复等

  3、全班汇报:引导学生在听与说、议与思的互动过程中,寻找合理,简便的算法来培养优化的意识,利用多媒体展示本课的四种重点方法,在对于是非辨别能力较弱的一年级学生给他一个思考的空间但做出正确的引导,即体现教师主导又让学生主体作用得以发挥,最终形成学生对“20以内退位减法”的深刻理解。

  4、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尝试练*15-8=?

  第三环节:拓展活动,综合训练。

  这一环节,是以一个小兔把萝卜的故事贯穿始终通过“小兔背萝卜”“送小兔回家”一系列的故事发生发展过程中进行(17-9)的基本应用训练、拓展思维训练等。

  既充分发挥了孩子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又让他们在充满生机与乐趣的氛围中,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学*的乐趣。

  教学媒体设计思路:

  多媒体整合点:利用多媒体创设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情境,一环接一环的故事,好像一集集的动画片吸引着学生.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及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轻松理解新知。

  网络整合点:我请了几位教学资深的领导、老师来帮助我审核这堂课,但由于地域、以及*时班主任工作的繁忙我们真的很难有时间聚在一起讨论,这确实让我感到棘手,后来我利用了我们和*区教师博客进行交流研讨,在这里我发表了我的教学设计,很快得到了更多老师的回复点评,这样棘手的问题几乎不成问题,而且也让更多的老师参与进来,后来我经过三次试教,多次网上研讨,多方面改进,终于今天承载着众多老师的智慧走到了全国大赛。

  有效地进行了信息技术与常态教学的整合:本课我选择的不是网络运用自如,很有网络发挥空间的特殊课例,而是一堂普普通通再常态不过的计算教学课,而它所体现的整合作用却让我受益匪浅,使我对新课标的理念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了全新的认识,极大地提高了我的教学视野。

  在此感谢组委会给我这样一个机会。谢谢各位评委老师。我的说课就到这里。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15

  一、说教材

  分类和比较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也是学生学*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本课教学以“帮妈妈放衣服”为主情境,通过妈妈与小朋友的对话,引发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学*比较“厚薄”,同时根据图中提供的花瓶、琉璃球、瓷马等物品还可以比较“长短”、“多少”、“大小”、“轻重”、“粗细”、“高矮”等。通过“在情境图中找一找,比一比”,让学生自己寻找可比的对象,选择比较的标准来“比”,给学生较大的自由发挥空间,体现“以人为本”、“以发展为宗旨”的素质教育新理念和目标。

  二、说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学会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远*、宽窄、粗细、厚薄等。

  (2)、让学生在比一比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有关“比较”的简单数学问题,能初步汇报和交流自己的想法。,

  (2)充分关注学生的学*过程,对积极参与、勇于交流的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经历比较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产生好奇心和兴趣。

  三、 说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学会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远*、宽窄、粗细、厚薄等。

  难点:让学生在比一比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能

  四、 说教学策略

  1、说学情

  根据日常的生活经验,学生对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远*、宽窄、粗细、厚薄等,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考虑比较的多种方法。

  2、设计理念

  本着让学生学*身边的数学,学*生活中的数学的理念。设计了一定要让学生在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感悟、体会、认识。基于这样的理念,设计了一个个游戏,让学生去动手实践,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身边。

  3、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气球、弹力球

  五、课前游戏:对口令。

  师说上句,生对下句。

  我说大,我对小;我说高,我对矮;我说低,我对高;我说长,我对短;我说薄,我对厚;我说轻,我对重;我说宽,我对窄;我说远,我对*……

  热闹的师生互动的对口令游戏,充分调动学生学*兴趣。对口令的内容紧扣本课知识点,便于学生感知、理解,为“比一比”的学*做好铺垫。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请班里一名比较高的同学与自己合作比一比个子。得出老师比同学矮的结论。

  2、再请两个同学与第一个同学比个子,分别得出结论。

  3、引出课题。这些结论都是通过“比一比”得到的(板书:比一比),今天我就来研究“比一比”,看通过“比一比”的活动,还能知道些什么?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小事引出“比一比”的学*,使他们切身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民主地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去,和学生打成一片,教师以一名合作者的身份提出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大胆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反驳,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精神,充分调动学生研究“比一比”问题的积极性。】

  二、引导探究。

  1、整体感知情境图。(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仔细观察,说说图上都有什么?

  学生们通过观察说出画面中左边有挂衣橱和存衣柜,放有爸爸、妈妈和小明衣服;右边是博古架,摆放着瓷马、花瓶、琉璃球等。

  2、比多少、厚薄。

  (课件播放)小明说:妈妈的衣服真多呀!

  师:你和小明的看法一样吗?你怎么知道的?

  (多媒体突出放大存衣柜,便于学生观察。)

  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数一数妈妈的衣服有11件、小明的衣服有4件,所以妈妈的衣服比小明的多。

  (2)妈妈的衣服比小明的衣服厚,所以妈妈的衣服多。

  (多媒体演示比厚薄的过程)……

  小结:同学们用了不少好方法比较出妈妈的衣服最多,通过“比一比”,我们还可以发现许多问题呢。

  3、比长短。

  师:秋天到了,天气凉了,妈妈准备了三件外衣挂在衣橱里,(多媒体突出放大挂衣柜),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讨论并在全班汇报。

  学生们会出现许多不同的结论,如:妈妈的衣服比小明的衣服长;小明的衣服比妈妈的衣服短;爸爸的衣服比小明的衣服长;小明的衣服比爸爸的衣服短;妈妈的衣服比小明的衣服长,比爸爸的衣服短;爸爸的衣服最长,小明的衣服最短……对于能用多种标准进行比较的小组进行表扬。

  小结:比较的时候一定要确定谁跟谁比,比的标准不同,结果也会不同。

  3、你还能比什么?

  仔细观察情境图,小组确定研究内容,选择一样主题图中的一件物品,合作进行比较研究。

  小组汇报,其它组补充、评价。

  小组可以选择琉璃球比较大小、轻重等;可以选择瓷马比较高、矮、多少等;也可以选择花瓶比较胖瘦、高矮等。

  小结:(根据小组合作学*情况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先带领学生充分感知情境图,说一说看到了什么,由“妈妈的衣服真多呀,你也这样认为吗”这个问题,激起学生运用生活经验进行自主探索的兴趣。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采取由扶到放的方式帮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先是领着学生比较衣服厚薄,再半放给小组交流比较衣服长短,最后通过“还可以把什么东西比一比”,让小组自选研究题目,进行比较,这样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通过小组合作,互相补充、互相启发,使他们对新知识得到比较清晰、全面的认识。】

  三、“闯关”巩固。

  第一关比多少、厚薄(多媒体出示第23页第1题)

  师问:哪边的书最多,哪本书最厚?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第二关比轻重(第24页第2题)。

  用多媒体模拟天*称量水果的过程,

  学生独立思考后判断轻重。

  说说理由。(学生可以结合压翘翘板的生活经验直观感受天*杠杆重的一端下沉,轻的一端上翘的原理。)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演示,变教材的静态呈现为动态呈现,引起学生对已有的生活经验感受,从而更直观形象的感知天*称重的有关原理。】

  第三关比手的长短(第24页第4题)。

  演示活动:教师演妈妈,大同学扮演“我”,小同学扮演“弟弟”,比手。谁的手最长?

  【设计意图:结合自主练*中的的插图在课堂上组织分角色表演演示活动,紧紧抓住了学生们的注意力,符合儿童欣赏、认知特点,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第四关:实践应用活动:谁哪合适?

  1、出示一个气球和一个弹力球。

  师:请你猜一猜哪个球重?哪个球轻?

  2、学生们掂一掂、试一试后,说说实际比较的结果。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猜测一下哪个球重,哪个球轻?熟悉这两种球的孩子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很快判断出弹力球比气球重,对与没有这种生活经验的孩子教师要组织他们亲身试一试,体会大得物体不一定重,小的物体不一定轻的辨证思想。这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开放题,一定要留给学生充足的空间在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

  第五关:实践拓展活动

  找一找,生活中、教室里还有什么可以比的东西,小组合作找一找、比一比、说一说。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 (菁华6篇)(扩展7)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菁选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汇编1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

  本节课的内容是一年级下册统计这个单元的例2,学生在例1的学*中已经初步经历了统计的过程,能够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与例1最大的不同的是,例2出现了记录数据的过程和方法,展示了描述数据的方法:统计表和完整条形统计图,学生需要进一步加深对统计过程的认识,拓展完善统计方法。

  学生在前面的学*中已经对统计过程有了初步的认识,本节课重点就是要引导学生在经历统计的过程中,完善对统计过程和方法的认识与体验,从而为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迈出重要的一步。下面我围绕本节课的的几个主要环节来说明是如何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的:

  一、注重经历统计过程,引导学生“钟爱”数据

  作为统计教学,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本节课我特别注重学生对于统计过程的经历。因为今天的内容是学生统计学*的开始,在上一节学*中学生并没有完整的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对于描述数据的方法也是不完整和不完善的,可以说学生本节课的学*是完整认识统计过程的开始。所以在课上我创设了一个完整的现实的情景,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地感受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方法,使得他们在知识的拓展中不断地经历与完善,从而加深他们对统计数据的认识与理解。在分析数据的过程中,使得学生充分感受到数据的重要,从而培养了学生对统计数据的“钟爱”的*惯。尤其是在进行决策的过程中,学生深深感受到用真实的数据说话才更有说服力,才能更加合理的解决问题。可以说,统计观念在这样的一个经历过程中悄然萌芽。

  二、注重创设问题情境,训练学生用统计的方法解决问题

  本节课的教学,我打破了以往的教学模式,以研究的.问题作为切入点,力求以问题驱动的方式引领学生感受统计的必要性。课上我们以选择合适的活动场所作为情境创设,通过大家意见不统一这样一个“矛盾”,引领学生以现实问题“到底选择去哪里呢?”作为课堂研究的起始,从而展开研究活动。而且在活动过程中,不断地引导学生追求方法的合理性,追求数据结果的真实性,追求方案实施的可行性,一切的决定以数据作为依据,用数据来说话,用数据来帮助我们进行决策。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力求使得学生感受到用统计的方法解决问题的重要价值以及必要性。整节课下来,用统计的方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已经成为学生头脑中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思考问题的方式。

  三、注重审视数据,引领学生关注数据结果的真实性

  对于统计教学,课标中指出,统计观念还表现在“对收集数据的方法以及数据结果的合理性提出质疑”。对于这一点,我在本节课上也有所体现。在学生汇报收集数据结果的过程中,我预设了2种方案:如果学生出现数据结果不一致现象,我则抓住这个生成,“逼”着学生想办法来验证数据,寻找真实的数据。如果学生的数据结果一致,则提出疑问:老师的记录的结果和你们不一样,咱们谁的对呢?仍然是“逼”着学生想办法来验证数据,寻找真实的数据。之所以这样设计,就是想借助这样的一个过程,帮助学生把目光从对个体数据的关注转移到对整体数据的关注上,与此同时训练学生对数据的结果进行审视与质疑的*惯。追求数据结果的真实性与合理性是统计的目标与追求,这样的活动过程无疑是在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

  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在每个细小的环节处“精打细算”,让统计观念像春雨一样润物无声,悄然植根于学生的心灵深处,是我们统计教学所追求的目标,带着这样淳朴又简单的愿望,精心设计我们的课堂,我们一定会收获得更多。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左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缘谖宓ピ第三课时的内容。

  2、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左右》是前后上下的延续性学*。但认识左右比认识前后上下要困难一些。“左右”的含义及其相对性要具有更强的空间观念。它为以后认识立体图形建立空间立体感打好基础。

  3、教学目标

  (1)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

  (2)能够初步运用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

  4、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和“左右”的相对性。

  二、说学生

  1、六、七岁的一年级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左右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但是不一定能准确的加以判断。因此让他们更加熟悉这些常用的方位很有必要。

  2、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知识的学*和巩固应考虑儿童的年龄特征,以活动为主,培养学生学*兴趣。

  三、教学设计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出示课件:机灵狗

  1、同学们,可爱的机灵狗来到了我们的课堂,它想和你们一起学*,一起做游戏,你们喜不喜欢它?(喜欢)

  2、喜欢机灵狗的同学请举手。你举的是哪只手?(右手)另一只手就是(左手)。

  出示课题:左右

  教学生区分“左”、“右”两字。

  二、操作感受,认识左右。

  1、借助亲身体验,初步感知“左右”

  (1)右手除了用来举手发言,还可以做什么?(拿筷子吃饭、拿笔写字……)左手呢?(吃饭时用左手拿碗……)

  (2)左右手是一对好朋友,能帮我们做很多的事情,找一找自己身上还有这样的好朋友吗?(左右眼、左右耳、左右脚……)

  (3)利用身体左右的.朋友跟机灵狗做动作。

  2、借助身边事物,理解左边和右边

  (1)向大家介绍左边的同学是谁?右边的同学是谁?

  (2)出示课件:丁丁和当当在摆文具

  师:丁丁和当当也来到了我们课堂,他们在摆什么呢?

  生:摆文具。

  师:丁丁给当当提出了一个问题,从左数,橡皮是第几个?从右数,橡皮是第几个?

  生:从左数,橡皮是第二个;从右数,橡皮是第4个。

  机灵狗质疑:为什么同一块橡皮,一会儿是第2个,一会儿是第4个?

  师:当当也给丁丁提出了一个问题,尺子的左边有什么?右边呢?

  生:尺子的左边有橡皮、有铅笔,右边有铅笔盒、有小刀。

  议一议:根据重新排列的文具图,同桌同学议一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代表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

  (3)摆一摆,解决课本第61页“练一练”第2题。

  准备:课本、练*本、尺子和铅笔

  一位学生在黑板上摆,其他学生在课桌上摆。

  3、联系生活实际,实践应用“左右”。

  出示情境图:田田星期天要到小明家玩。

  学生说一说三间房的位置。

  师:田田忘了小明家的门牌号码,他只记得小明家在左边。小明家住几号房?

  生:7号房。

  4、教师现身演示,体验“左右”相对性。

  (1)让学生举起右手,教师面向黑板,也举起右手,问:老师举的是哪只手?(右手)你们的右手和老师的右手在同一边吗?(在同一边)

  (2)教师转过身来,面向学生,再问:老师的右手和你们的右手仍在同一边吗?(不在同一边)

  (3)思考:老师的右手为什么和你们的右手不在同一边?

  (4)师:如果老师和你们不是面对面站着的呢?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解答“练一练”第3题。

  出示课件:上下楼梯。

  (1)机灵狗提问:他们都是靠右边走的吗?

  (2)老师请6位同学上来演示。(这6位同学模仿画面上下楼梯的情景,举着右手走)

  师:他们都是靠右走,为什么不在同一边?

  (3)师:如果上下楼梯的人有的靠左走,有的靠右走,会出现什么情况?

  (4)结合情景,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如上下楼梯要靠右走。

  2、解答“练一练”第4题。

  出示课件:停车场上。

  ①机灵狗提问:从右数大客车是第5辆,一共有几辆车?

  ②学生解答,鼓励学生说出多种计算方法。

  四、数学游戏,综合运用。

  游戏规则:老师先请一位同学站在讲台上,再请另一位同学站在他的左边(或右边),站对的留在台上指挥下一位同学,站错的回座位……

  五、课堂总结。

  1、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左右)

  六、布置作业。

  观察生活中“左右”的现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七、板书设计。

  出示课题:左右

  区分“左”、“右”两字。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3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大家早上好!

  今天,能站在这里,与各位专家和老师零距离交流,探讨课堂教学的话题,我感到非常荣幸,感谢教育局、教研室和学校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宝贵的机会。

  下面就我执教的《找规律》这节课,我将从教材及学情、教法与学法、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四个方面跟大家进行交流。

  一、教材及学情

  1、教材分析:“找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是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的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数学推理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节课是《找规律》的第一课时,本课时让学生探索的都是一些直观图形和事物的变化规律。

  2、学情分析:学生对于规律已有初步的感知基础。在学前阶段就曾接受过“找规律”这部分知识的启蒙教育。因此,学生对于学*简单的图形排列规律这部分内容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容易的。他们在生活中、学*中已经或多或少接触到了一些规律性的现象,只是没有把它作为专项知识进行学*和研究,还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在课堂中,只要老师稍加规范和引导,就可以使学生的思路变得清晰。也就是说《找规律》内容是孩子初次正式接触,怎样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探索、领悟、创造规律,将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而又因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精力容易焕散但其又很活泼,思维很灵活。如何根据学生的年龄、个性、心理特点扬长避短地进行教学,是我教学设计的重点。

  3、教材处理:基于学情的分析,我将教材进行了尝试性的处理,以教材中的主题图作为本节课的第一个层次的练*,而将学生动手创造规律、展示规律、表达规律作为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将教学的难度提高,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训练学生的探究能力。

  根据以上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4、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探索、领悟、创造的规律,并能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

  (2)通过说一说、画一画、摆一摆等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和推理的能力,学会从多角度发现规律、创造规律。

  (3)通过本节课的学*,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之美,体验数学之乐趣。

  5、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充分参与到找探究规律的活动中,自主探究并发现规律。

  6、教学难点:能用合理、清晰的语言阐述自己所发现的规律,学会用“重复的一组”来表达规律,并会创造规律。

  二、教法与学法

  1、教法:

  (1)本节课从关注“教”转向关注“学”,从而进一步转向关注“人”的发展。为了能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层次,并在与同伴交流中获得进步。在本节课教学时,我让学生自己去参与数学活动,在动态的过程中体验规律、感悟规律、应用规律,同时获得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这节课首先要让学生能够从事物中发现简单的规律,然后能准确清楚的表述规律,最终运用规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2)创设多元情景、发展多元智能。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一个人都具有不同的智力发展潜能。我创设多元情景,如读规律、演规律,听规律,画规律,欣赏规律等活动,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

  2、学法:《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操作法、自主探究法也是本节课中学生学*新知识的主要方式,同时重视学*方法的指导。

  (1)实践操作法。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他们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学*知识,发展自己的智慧。因此,在教学本节课时,我设计了找规律圈一圈、创造规律摆一摆等操作活动,通过学生动手圈、摆、画,亲身感知、体验事物的排列规律,逐步发展其动手、观察及推理能力。

  (2)自主探究法。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始终做到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素材、创设充分学*的空间、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

  (3)对比归纳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学会归纳总结,同时锤炼学生表述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1、创设情境,感知规律

  2、动手操作,探究规律

  3、激趣练*,应用规律

  4、联系生活,欣赏规律

  四、教学反思

  这节课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创造一种和谐愉悦的气氛,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学*的乐趣,并主动地去探求知识,发展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我力图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体现“以人为本,关注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在教学中结合学生已有的认识水*和思维特点,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积极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学*方式。

  2、进行了数学活动的教学。学*数学是一个“做数学”的过程。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摆一摆、说一说,圈一圈等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规律。

  3、数学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通过自编规律,把知识进一步的拓展,从而让学生再创造出不同规律来。

  4、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的最后,我把知识进行拓展,让学生都纷纷举出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通过举例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规律无处不在,因为有规律我们的生活才会丰富多彩。只要同学们善于观察,会发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这节课,我和同学融为一体,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愉快时刻荡漾在课堂上,创新,自主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成为课堂的主旋律。

  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在我的整堂课中也存在着如时间紧张、学生表达不清晰等问题,恳请各位专家、老师提出宝贵的建议,谢谢!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4

  一、讲讲我对教材的理解:

  《买铅笔》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七单元(加减二)的第一课时。本课教学是在学生学*了20以内的进位加,以及10以内加减法,初步感知了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今后学生学*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基础。

  教材提供的主题图是小白兔到袋鼠的文具商店买铅笔情景。主题图中已经出示了数学问题:“15支铅笔,卖出9支,还剩多少支?”我认为本课的主题图给出的数学问题太直接,学生没有思维的空间。因此在教学时我把主题图进行了改进。把主题图中袋鼠提出的数学问题改为“有15支铅笔”这一条件,这样,让学生自己去观察主题图,从图中找出有用的数学信息,再根据相应的信息提出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从教材提供的例题和练*分析,本课应是学*十几减9、8的退位减法。但我认为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运算方法应该是相通。只要掌握了十几减9、8的退位减法的运算方法,学生就会自然地迁移到所有的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上来。因此,我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也作了调整,即20以内退位减法的运算。

  二、谈谈我确立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说课稿买铅笔:教学目标有三大来源:一是来自学生的学*需求。即要了解学生的一般特征,了解学*者的学*风格;二是来自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蕴涵着丰富的科学原理,怎样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生活情景中蕴涵的科学原理,并确定体验目标的要素构成与逻辑关联,怎样引导学生将学*成果运用于生活实际,并实现体验性目标与结果性目标的统一,这是教师在制定目标是要重点考虑的。三是来自教材的学*素材。

  从确定教学目标角度而言,教材的价值及其研究重点在于:

  1、提供学*内容的知识结构和逻辑联系;

  2、确定教材所反映的知识结构和逻辑联系同学生认识特点的结合点;

  3、确定教材所反映的.知识结构和逻辑联系同学生现实生活情景的结合点。“以学生的全域发展”作为标准,教学目标可以分为知识技能,问题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四个方面。

  依据以上的教材分析和我对目标制定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我是这样确立的:

  教学目标:

  1、以“十几减9”为切入点,在合作交流中学会20以内退位减法的运算方法。

  2、掌握20以内退位减法,并运用它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通过鼓励算法的多样化,初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

  4、在小组合作学*中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活动以及善于交流,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的学*态度。

  教学重点:

  学会20以内退位减法的运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探讨“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说说本课的教法和学法:

  (一)关于教法:

  本节课属于计算教学。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只注重算理、算法(单一)及技能训练,比较枯燥。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本节课在教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学*数学知识。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为学生展现一幅幅带有活动情节的画面,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知识,学会计算方法。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成功的乐趣。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需求。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计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倡算法多样化,使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多种方法中肯定有比较简便的方法,但是并不是每个同学都能很快接受快捷方便的方法,因此教师只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同时给他们留出消化吸收的空间,千万不要强加给学生,应让他们在逐步的体验中自然而然的接受,从而选取更优的方法。

  (二)关于学法: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必须转变学生的学*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方法上力求体现:

  1、在具体情景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学*的快乐。

  2、在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进行个性化学*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通过比较、批判“自我反思”,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学*方法。

  3、通过灵活、有趣的练*,巩固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技能。

  4、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数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聊聊我的教学设计与分析:

  (一)观察主题图,提出数学问题。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获取数学信息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而利用好教材中的主题图正是培养学生上述能力的良好时机。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只有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逐步形成能力。因此,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1、出示教材第78页修改后的主题图。(如何修改我在教材分析中已经说过。)

  2、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主题图,从中获取有用的数学信息。

  3、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我想,只有让学生经过独立观察、独立思考来获取有用的数学信息,从而提出数学问题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个性化理解才能充分暴露,主题图的作用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二)根据问题,列出式子。

  学生经过10以内的加减法的学*以及20以内进位加法的学*和长时间的培养,已经具备了根据数学问题列出式子的能力。因此学生根据“15支铅笔,卖出9支,还剩多少支?”这个问题,能很快的列出式子。

  (三)讨论15—9的算法。

  本环节的教学,我安排了4个小环节:

  1、独立思考15-9的算法。

  2、小组交流15-9的算法,教师巡回指导。

  3、全班交流,教师整理板书。

  4、尝试练*(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为什么要安排4个小环节呢?我认为探究性学*必须要有独立思考的时间。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对15-9的理解也就不同,只有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去整理自己的思路才能在后一环节小组交流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再则,由于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语言组织能力差,只有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好好的想一想应该怎样表达自己的想法,才能在后一环节小组交流中有东西好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提倡算法多样化”和“鼓励算法多样化”的要求。不同的算法展示了学生不同的认知方式。教学中,学生探讨算法环节的设计,目的是使学生经历一个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与再创造的过程。这种探究式思考的价值远远大于遵循某种方法的思考价值。教学中,学生的计算方法各异,教师不急于评价某种方法的优劣,而是让学生介绍清楚各种方法的特点,引导学生“取其精华”,使算法多样化的过程成为一个探索与创新的过程。在教学中,安排小组交流环节,使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擦出智慧的火花。

  提倡算法多样化,并非要求学生一定要掌握多种计算方法;也并不是要求学生要生硬地去套出多种算法。“算法多样化”应是学生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新课标中所提及的算法多样化和优化,是指集体的多样化,个体的优化。也就是说要求全体学生尽可能地多想出几种不同的算法,而不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想到或掌握这些算法。优化是学生个体的行为,教师不能把全班同学所有的算法都优化成一个算法,这有违新课标的精神。因此,在全班交流环节,教师有意识的把学生汇报的算法板书出来,把算理大致相同的算法整理在一起,让学生在听与说、议与思的过程中学会算法,为以后的个体优化奠定基础。

  小组合作对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难度比较大,学生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很好地倾听他人的意见,如何让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都积极地参与又是一大难题。我认为,小组合作的重点是要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因此,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对学生的合作学*提出了一些具体明确的学*任务。(见教案)

  (四)巩固算法

  这环节,我安排了3个层面的练*。

  第一层是基本练*。通过本题的练*,使学生巩固十几减9的算理,并迁移到十几减8、十几减7等20以内退位减法,使学生明确20以内退位减法的算理是相通。

  第二层是解决问题,延伸算法。计算教学如果只重

  视计算技能的学*,往往比较枯燥。只有把计算教学至于问题解决中去,使学生感受到计算是有用的,是能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生会更感兴趣。同时,利用两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也使学生感捂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第三层是摘苹果游戏。

  游戏是底年级儿童最喜欢的课堂学*形式。让学生在游戏中、玩乐中轻轻松松学知识,这不正是我们的追求。

  (五)回顾反思,总结评价。

  这节数学课你学地开心吗?你有什么收获?你想提醒同伴们注意什么?

  对学生在知识掌握、技能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与发展方面的情况作全面的总结;让学生结合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自评、互评,发扬优点,弥补不足,不断进步。

  以上是我对本课教学的一点认识,请各位同仁、专家批评指正。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5

  一、说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基于对《数学课程标准》的研读,结合本节课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我对本节课的教学理念有如下认识:

  1、创造有利于学生理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2、为学生提供充分数学活动的机会,变“学数学”为“做数学”。

  3、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推理、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

  4、多方位、多元化评价学生。

  二、说依据

  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依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教学方法即,教师的“教”立足于学生的“学”。

  三、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61页主题图及第62页例1,完成“做一做”及第63页练*十四第2题、第3题、第5题。

  2、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基本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读法、写法和数的组成,以及整十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编排的。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与10以内加、减法基本相同,只是计数单位不同,是以十为计数单位。教材首先呈现给学生的是一幅发新书的情境图,学生尝试提出数学问题。小精灵的提示语显示出让学生自主探索口算方法,相互交流,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理念。这样编排,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相同单位的.数可以直接相加、减的认识,为后面学*任意两个数相加、减打基础。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属于本单元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之一,着重解决把相同数位的数相加。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为进一步提高计算速度、培养计算能力,解决实际问题打基础。

  3、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目标:

  (1)、经历在实际情景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口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让学生学会把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归结为10以内加减法,树立转化意识。

  (3)、在观察、比较、合作交流中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独立思考的意识,感受算法的多样性,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4)、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教学难点: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的算理、算法。

  四、说教法

  本着树立以“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的思想,在教学活动中我采用引导自学、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熟练运用算法形成计算技能,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在知识的应用阶段,我还采用自主探索来解决问题,形成技能。

  因为计算常给人的感觉是枯燥乏味,所以在教学中我借助发新书这一生动情境,把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置入有事物情境、有情节的探索中,使口算含有丰富、生动的具体内容。

  在探索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时,通过讨论、交流、动手操作等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显示不同算法,体现了《课标》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的理念。

  练*环节请学生帮忙摆筷子,参与开火车游戏,帮助家人买衣服,淡化“练”的痕迹,巩固和实践相关的知识技能,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五、说学法

  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借助发新书的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环境中愉快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看一看(看图)、想一想(想问题和算法)、数一数(数书)、说一说(说算理与算法)、摆一摆(摆小棒)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体验来学*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数学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体现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功能。

  六、说教学过程……

  七、说反思……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6

  一、说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分与合》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中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1~5各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本部分内容为以后学*5以内的加减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在整个第三单元的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会学*的乐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说学*目标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教材内容的安排,基于课程标准,制定学*目标如下:

  1、通过动手操作,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4和5的组成,能够熟练地说出5以内数的组成。

  2、经历探索与交流的过程,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学生能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根据学*目标,制定如下评价任务:

  1、通过动手操作、练*等形式完成对目标1的检测。

  2、通过口头提问、练*等形式完成对目标2的检测。

  接下来,对学*的重难点进行分析

  学*重点:通过实践活动直观地了解4、5的数的组成。

  学*难点:熟练地说出5以内数的组成。

  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注重通过设置多种问题情境来营造轻松、有趣的课堂氛围。学生可以经历“具体→抽象”的探索过程。所以我采用“谈话法、观察法、演示法、练*法”等教学方法,并且使用“数学课件、教具图”等直观教具。

  关于学法,新课程的最高理念为: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学生应该成为学*的主人,学生可以做到好学、乐学。教师是学生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并且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方法。学生经历了探索、交流的过程,才能牢固掌握知识,提升技能。

  四、说学*过程

  学*过程分为五个环节

  一、谈话引入

  二、探究新知.

  三、自主练*。

  四、本课小结

  五、布置作业

  六、课后反思

  出示课题,开始新课

  环节一:忆旧迎新 趣味导入

  出示课件,复*巩固。

  环节二:利用情境 探索新知

  1. 谈话导入

  孩子们,中秋节老师用四个苹果招待客人。

  你想知道老师是怎样用两个水果盘,分四个苹果的吗?……

  在数学王国里呀,也经常用到分与合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数的分与合。(板书课题:分与合)

  2. 探索4的组成

  出示篮子和向日葵的教具,孩子们上台来分一分,摆一摆,经历动手操作的.过程。

  3.师生共同玩猜球游戏,探索3的组成。

  这样既可巩固有关数的分与合知识,又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

  4. 探索5的组成

  出示盘子和玉米的教具,孩子们上台分一分、摆一摆。

  5.直接给出2的分与合:2可以分成1和1,1和1可以合成2.

  环节三 自主练*

  1、大家看看这里有几个篮子几朵向日葵花啊?

  问题:把4朵向日葵放到两个筐里,怎样放?

  操作:谁来帮我摆一摆,看看会有几种情况。(叫学生上来动手操作)

  看一看与我们分的怎么样?(课件)

  2、开火车游戏。

  环节四 本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新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课堂总结:你今天都学*了什么?能不能回家跟你的爸爸妈妈说一说?

  以上是我的课堂教学预设,但是实际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还需要结合实际情景来教学。谢谢各位同仁的聆听。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7

  一、说教材

  本课教学是在学生掌握100以内数数及数的组成的基础了进行的,读数和写数是综合应用本单元所学概念的过程。每读、写一个数,都要应用数的组成、数位意义来进行,是以后学*数的大小比较、100以内数的计算的重要基础,教材的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说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让学生感受100以内数的意义,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会进行简单的估计与交流。

  2、能正确地读、写出100以内的各数是本课的重点。

  3、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惯。

  三、教法和学法

  通过直观和操作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借助教具、实物等的`演示和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兴趣,增强感性认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学会观察、记忆、思维、想像、操作等的学*方法,***与学的过程,使每位学生都参与到学*活动中。

  四、教具准备:计数器等。

  五、说教学程序

  (一)、复*

  十个一是()。

  二十三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50里有()个十,一百里有()个十。

  (二)、新授

  1、教学例4、

  出示例4。

  (1)这里共有几枝铅笔?它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你能在计数器上把它表示出来吗?

  (2)请学生在计数器上拨珠表示24,边拨边说。

  (3)请学生在计数器的相应的位置上写出24,问:为什仏这么写?教师说明:写数时,要先写十位,再写个位,十位上是几,就写几,个位是几,就写几,读数时,先读十位数,再读个位数,十位是几,就读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几。

  (设计意图:由用铅笔表示数到用计数器上的珠子表示数,使学生初步理解数位的意义,会利用计数器正确读数、写数。)

  (4)、请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42,同时写出读出42,问:42与24中的“2”、“4”的意义是否相同。

  (设计意图:通过42与24的对比,加深对不同数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的理解。)

  2、教学例5、

  出示例5。

  (1)学生独立写数,相互读一读,听一听。

  (2)引导学生观察,个位上一个也没有,该怎么写呢?学生回答后强调:个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写“0”。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白,当个位上一个也没有时,应用“0”占位。)

  3、教学例6、

  出示例6。

  (1)让学生利用计数器进行满十进一拨珠练*。

  (2)问:一共有几捆小棒?几个十?10个十是多少?请学生用计数器上的珠子表示一百。

  (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理解10个一是一十,10个十是一百的十进制计数法的基本原理。)

  问:100怎么写??引导学生说。

  (3)观察数位表,说一说从有边起第一、二、三位各是什么数位?然后在书上填空。

  (4)让学生回头看例5、例6中自己写的数,读一读,想一想:写数和读数是从哪边开始的?引导学生概括出:读数和写数都应从高位起。

  (6)今天我们学*的是什么内容?(板书课题)

  (三)、巩固练*、

  1、第35页“做一做”。

  2、练*七4、8题。

  (四)、板书设计

  读数写数

  例4、

  例5、

  例6、

  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8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第一课时前后。

  在小学阶段,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空间观念的数学知识。这个单元选取的内容都是学生身边的、常见的、感兴趣的事物,非常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与生活体验。教学时主要让学生在具体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有关体验,结合对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已有的简单生活经验,认识前后。因此,在教学中结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学*素材的特点,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

  2、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设计理念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对实际情境的观察中,认识物体前后的相对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空间观念。

  能力目标:能用语言表达实际情境中物体间的前后关系。

  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探索精神,树立学数学、用数学、爱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认识前后位置关系,正确确定前后。

  教学难点:理解前后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孩子的.天性就是爱玩,让学生在玩中感知的知识是最深刻、最牢固的。我本着玩中学,学中玩的理念与直观教学原则,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本节课中,我主要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引导探究法,运用多媒体介入,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看到森林运动会这一场景,仿佛身临其境,便于学生充分地感知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

  同时,《标准》强调: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因而,我注重学生的学*过程,让他们采取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方式,在观察、描述、想象、合作交流中体验前后的含义,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探索的乐趣。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9

  5、4、3、2加几是在9加几和8、7、6加几的基础上设置的,经过前两节课的学*,学生已经基本上掌握了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都是与前两节内容相关的小数加大数的式题,都可以用交换加数的位置来计算,要求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完成这些计算。学生在前面已经掌握了凑十法,本节课的重点不再是研究怎样凑十,而是算法的多样化。

  因此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1.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5、4、3、2加几的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

  2.培养学生利用9、8、7、6加几的计算方法学*5、4、6、2加几的迁移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惯和认真负责的品质.

  教学重点:

  使学生熟练掌握5、4、3、2加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悟出5、4、3、2加几的最好的计算方法就是交换加数的位置,想大数加小数.

  在设计本课时,依照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设计了形式多样的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知识,同时注重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我的整节课设计,要体现以下设计意图:

  1.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以学生发展为主,合作交流。

  有关20以内进位加法,学生已经学过9、8、7、6加几,所以,整堂课我没有像前面那样教学怎样去凑十,而是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主讨论、交流。在出示5+7=后,让学生先自己想一想,再同桌说一说。这样,既创设了一个合作交流的氛围,又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小组中发表自己的看法,互相交流、补充、完善,使每一个人都取长补短,同时也养成倾听别人说话的好*惯。

  2.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在开放自主的环境里,让学生的思维开阔和活跃起来。在探究新知环节5+7=教学后,我进行了算法统计和优化,明确:在计算时,只要计算准确,你喜欢用哪种方法计算就用哪种方法。在学*完例4后,我引导学生想:5加几、4加几、3加几、2加几的题还有哪些?并适时地给出两个提示,这样学生就能迅速、准确地想出来,比起老师直接给出20以内进位加法表记忆更深刻。

  3.尊重学生的'思维多样性,鼓励算法多样化。

  小学生的思维是灵活多样的。他们在课堂上时常会冒出许多智慧的火花,我们应给予保护,这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在出示5+7=后,学生想出很多种方法,我适时引导,鼓励创新,提倡学生算法多样化。学生看到自己的方法得到老师的认可,学*的兴趣变得更高,真正感到自己是学*的主人。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0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42、43页《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以及课后的练*题,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说学法、教学过程以及课后反思等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42、43页《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以及课后的“想想做做”练*题第1、2、3、4、5题。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既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位的含义,也便于以后在学*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口算以及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时,为理解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做准备。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能够正确、熟练地口算出100以内的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能力目标:进一步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的算理。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方法。

  难点:理解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算理。

  五、说教法

  愉快式教学

  互动式讨论

  研究式探索

  六、说学法

  ☆自主探究法

  ☆观察发现法

  ☆合作交流法

  七、教学准备

  多媒体、实物投影、课本。

  八、教学过程

  这节课为了体现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今天是3月7日,明天是什么节日呢?*时妈妈对我们好吗?明天是她们的节日,老师带你们去摘花,明天送给妈妈好不好呢?出示复*练*题(1、10以内数的加减法。2、数的组成。)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根据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了为妈妈准备节日礼物的教学情境,既复*了已学的知识,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为学*新知识在情绪、知识等方面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主动探索,体会领悟

  小动物们也有礼物要送给妈妈呢!(呈现画面:小松鼠手中拿着3串冰糖葫芦,每串10个,在路上遇到了小狗,小狗的手中拿着2串冰糖葫芦,每串也是10个)。引导学生观察:有哪些小动物?它们手中拿着什么东西?

  1、提出问题

  小松鼠和小狗一共有多少个冰糖葫芦?(让学生试着独立去解决这些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2、班内交流

  计算30+20时你是怎样想的,结合学生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逐一板书:

  (1)十个十个地数。

  (2)3个十加2个十得5个十,5个十是50。

  (3)因为3+2=5,所以30+20=50。

  ......

  那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在小组内相互说一说。

  3、试一试

  你能算出50-20等于多少吗?说说计算时你是怎样想的?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借助小松鼠和小狗也为妈妈准备礼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说出冰糖葫芦的串数和每串的个数,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提出问题,使题目由“枯燥”的计算变成“丰富、生动”的具体内容。接着有目的、有意识地安排让学生同桌讨论、小组交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说说有多少种算法,提倡算法多样的理念,启发学生学会自主探究、观察发现、合作交流等学*方法。我根据学生说出的不同方法,板书其中的三种方法,这样使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树立起学*的信心。

  (三)、综合应用,拓展延伸

  1、夺取智慧珠。(呈现“想想做做”的第1题。)

  2、鸭子找妈妈。(结合画面)几个小鸭子路过鸭妈妈的家,发现4只鸭妈妈身上有数字40、50、70、80,可着急了,原来它们四家的孩子(小鸭的身上都有算式)跑到了一起,你能帮助小鸭子很快就找到它们的妈妈吗?(指导学生完成“想想做做”的第2题)。

  3、过山车。(结合画面)我们玩过山车游戏吧!小朋友你们谁愿意当火车司机呢?(指导学生完成“想想做做”的第3题)。

  4、小猫钓鱼。(结合画面)(指导学生完成“想想做做”的第4题)。

  设计意图: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注意力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较差,所以这一环节我设计了“去游乐场”的练*游戏,再次激发了学生参与学*的积极性,这样设计打破了由“枯燥”的计算变成了“直观、生动”的练*。这样既注重了基础,又拓展了知识,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兴趣,这个环节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和提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让学生汇报本节课的收获,引导学生回顾、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所获得的学*方法及情感经验,既有助于老师获取学生学*效果的信息,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

  总之,这节课我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

  九、课后反思

  整节课优点

  1、为学生提供探索和尝试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这些问题,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很自然的形成了算法多样的局面。

  2、及时板书学生说出的各种算法,有利于学生对自己的算法进行确认、理解和修正,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进行交流,并在“试一试”中进行算法的有效迁移,从而帮助学生明确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算理。

  3、练*设计生动有趣,充分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应用情境中,这样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而且能够变“被动学*”为“主动学*”,有效地提高了练*的质量和效果。

  不足之处:学生的个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在上新课的环节怕时间不够,怕他们不会自己解决问题,所以没能让学生观察主题图提出更多的问题来进行讨论,今后要逐步改进教学方法,使教学方法多样化。

  今后打算:我将不断学*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理论,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1

  一、集体备课的思路

  统计知识在一年级主要是让学生感受统计的重要性,初步培养统计的观念,并在初步学*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基础上,认识统计图表,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一年级上册通过最喜欢的水果这一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并根据图表中的数据提出简单问题并回答问题。

  《组织比赛》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统计的第一课时,在教材中先后安排了学生所熟悉的组织比赛买气球调查你们组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三个活动,使学生体会统计的必要性,鼓励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增长统计活动的经验。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继续学*有关的统计知识。让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并能用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的形式呈现数据;在此基础上,学生学会绘制条形统计图,这与一年级上学期绘制的象形统计图相比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另外在对统计图的分析中,学生通过阅读条形统计图作出合理的判断,从而为决策提供依据,进一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本课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借助真实、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发展统计观念。

  2、使学生经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3、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和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根据信息做出判断和决策。

  4、学会与人合作,积累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本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方法

  根据"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的思想理念,为了有效的促进师生互动、共同发展,落实课堂教学效果,展现真实的课堂教学,我本着以生为本,发展能力的原则,从教学内容、学生思维特点和年龄特征考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一)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教学活动能否激发兴趣,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中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之所在。为此,我充分利用一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征。由奥运和福娃引入"组织什么比赛好呢",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中去寻找、发现、探究,认识和掌握数学,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从而明确,统计的必要性。

  (二)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强调自主,注重合作交流。小组活动中收集数据时,方法多种多样,学生边调查、边收集、边整理数据,在愉悦的动手中了解了同学们都喜欢什么活动好,又互相启发,共同进步,增强了合作意识。再根据统计图上的的信息做出决策:组织参与人数最多的那项活动才好,又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从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该为生活服务。"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整理数据的方法后,我联系课堂实际设计练*,让学生在小组里统计得到奖励的福娃,要求学生分析统计结果,作出比较,切实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2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三单元“摘果子”一课。

  一、说教材

  本课是学生学*减法的开始,学生对减法的含义体会不深。教材从学生日常生活入手,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浓厚兴趣及必要性。初步体会减法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因此,我根据教学要求,学生特点确定教学目的为:

  知识目标、初步体会减法与生活的联系。

  在具体情境和活动中,体会减法含义;能正确列出并读出算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与语言交流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大胆发言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体会减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体会减法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具: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二、说教法

  本课我采用观察操作,练*,讨论多种方法交进行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摘果子”这一生活情境中初步感知减法含义。

  三、说学法

  学生本课中通过观察操作,提出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加深对减法的理解。

  四、说教学流程

  根据数学“创境——探究”教学模式,我把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一)复*准备,创设情境

  l 在这一环节,我充分利用“摘果子”这一情境。“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园,自然过子里的果子成熟了,兰兰提这篮子来摘果子。她请我们一起去,你们说好吗?那我们出发吧!这样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渡到第二阶段。

  (二)探究新知,总结规律

  首先让学生看图观察,树上原来有几个果子?兰兰摘走几个?还剩几个?教师引导学生讲图意提问题,这样即可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问题能力,又为以后学*减法应用题打下基础。接着指名列式计算,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自己读算式,认识减号。为了加深对减法的理解,我问:“你是怎样知道

  还剩3个果子?为什么用减法算?”学生对减法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我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寻求不同解法。

  为使每个学生对减法含义的理解,建立在亲身体验和动手操作的基础上,我设计了同桌摆铅笔的小练*。一人说另一人摆。最后我引导学生:生活中还有很多事情与减法有关,你能举例说明吗?让学生找找身边的减法,初步体会减法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再进行小结质疑:兰兰见到同学们学得这样好高兴得忘了刚才我们学*了什么知识,谁能告诉她?如果没有问题进行第三街段。

  (三)巩固练*,形成技能

  练*是发展智力,形成技能的重要手段。练*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突出重难点。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练*题1看图填算式。让学生对本课知识点进一步掌握。2算一算检查学生离开图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3到5题也是看图计算。其中4,5题答案会有不同的结果,只要学生解释合理,我都给予肯定。为了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我设计第6题是比较大小。这道题我采用同桌合作学*,让学生通过互相帮助合作解决困难,让他们每个人都产生成功的喜悦,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 因素。最后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游戏“摘果子”让孩子们在玩玩,笑笑,算算中结束本节课。

  (四)全课总结,强化新知

  一堂课的结束,要让学生明确所学的知识,建立知识网络。我问;“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这节课我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同时,自主感受,协调发展。力求圆满完成教学任务,使课堂教学优质高效。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3

  教材分析

  《桌子有多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2单元《观察与测量》的内容。本单元内容在全册教材中为学生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以他们的观察、操作活动拉*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距离,从有别于数的另一个角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桌子有多长”则是学生在测量中首先从厘米引发的对测量的理解,包括对为什么测量,用什么测量,怎样测量和如何记录等都有一定的掌握,并在头脑中建立起最初的长度单位——厘米的空间概念,使学生能够自己估计出一定的长度,经历由知到识,就像剥豆荚,从皮剥到豆,不断明确的过程。

  学生分析

  学生年龄虽小,但都已经大略认识尺子(学生尺每个学生都见过),以他们的经验出发,知道尺子能用来做什么,怎么使用(当然不一定很准确地使用,所具有的知识也未必全面),比如说,在完成课本第7页第2题“连一连”的题目中,有的学生就用尺子画线,他们知道,尺子可以用来画直线;在裁纸活动中,有的学生没有剪刀,为了将纸撕齐,以尺子压纸边进行,也是取用了尺子的直,可见,学生对尺子并不陌生。当全班一起了解物体长度时,有个别学生最先试着用尺测量,就会带动其他学生效仿。一年级的学生都有模仿和好动的*惯,知道的学生会向不知道的同学甚至全班传授,公布结果;而不知道的学生会转身,回头,甚至下座位,问、看别人怎么做。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学中就要给他们时间,有要求、有目的地让他们表达自己,在争论与探索中获取知识。

  本班学生思维活跃、聪明、积极,经常会出现一些教师始料不及之处,使得课前的设计会发生许多变化,不能按事先预计好的进行下去。所以,教师应面对学生的变化而变化,让学生从他们的认识基础出发,主动学*。

  设计思路

  鉴于学生的认识,课堂上教师应尽量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在学*中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以及学会学*的.能力。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体验到动脑的乐趣。比如说:学生在集体中具体认识尺子后,说明尺子上数字的作用;教师指明“从一个数字到下一个数字之间的长度即是1厘米”,及时加深学生对厘米的认识,巩固、肯定(或纠正)他们原有的看法,利用这点使他们做到举一反三。

  认识尺子之后,是练*巩固。由学生自己测量同一物体,出现不同答案时,讨论找出原因:怎么会这样?起点位置对吗?无论讨论是否能立刻给学生一个结果,起码每个学生都动脑筋思考了这个问题,达到了讨论的目的——参与、思考。这也就是让他们先自己探索获取信息的一种途径,同时也培养了合作意识。此时,教师再以一句简练、切中要害的话总结或提示,就能顺利地达到让每个学生理解和牢记的效果,比起教师限制学生活动,先做示范,再让学生模仿完成,要来得生动得多,积极得多。

  之后,教师从旁引导,走出关键的一步,其余交由学生尝试完成。

  教学目标

  1.初步体会到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了解实际生活中测量方法的多样性。

  2.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cm),建立起1厘米的长度概念,能对长度进行估测。

  3.学会用刻度尺对物体长度进行测量,体会厘米的含义。

  4.在合作、讨论中去发掘知识,掌握知识,并体验到学*的乐趣。

  教学准备

  绘制放大的尺子图;制作幻灯直尺图,便于学生演示自己的测量方法准备各类尺子(米尺、钢卷尺、皮尺),拓宽学生认识尺子的知识面。

  教学流程

  一、引入。

  很自然地引入主题:我们来了解桌子有多长。

  板书课题:测量物体。

  二、讲授。

  1.估计:让学生试着估计一下自己的桌子长度,可以用眼睛看,也可用手比划着估,估好后,举手交流结果。在这里若出现大多数学生已经很熟练地说出×ד厘米”,在后面的学*中请学生留心找一找答案是什么?

  【这部分安排,让学生对一个物体的长度提前有一个不具体的感官认识,同时也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能力。】

  2.测量:在学生估计得数后,求证一下,(先避开用尺子,给个假设)如果不用尺子,你还能想出什么办法来量桌子呢?展开讨论,再由各小组汇报用什么方法?(用文具盒、书、笔等。)测量的桌子是多长呢?(希望是几个文具盒长,几本书长……)多提问几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及时总结。

  师:为什么测出的桌子长度的说法都不一样呢?桌子真的都不一样长吗?

  总结:使用的工具不同,结果就会不一样,只有当工具一样时,结果才会相同,所以,我们才会找一个统一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经过测量,你们认为统一的工具最好是什么呢?(引入尺子,并为介绍尺子做铺垫。)

  【旨在使学生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同时感受生活中测量方法的多样性。】

  3.认识尺子。

  (1)师:尺子有很多种,不止是你们手中用的这种,还有这些。(出示各类尺子,拓宽知识面,让学生多认识一些尺子。以一句话“它们用在各自不同的地方”,结束对尺子种类的介绍。)而在我们的学*中,最常用的就是你们这种(从学生手中取过)学生尺。(同时,黑板上贴出放大的直尺图。)

  (2)师:那么,请你们看看,常用的学生尺上有些什么呢?(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讨论再汇报。这样可避免部分学生不观察或观察不仔细,漏掉东西。)

  生1:有数字。

  生2:有一些小线、小格。

  师:这是刻度线,小格就是由这些刻度线分出来的,你们仔细数一数,每一个数字和下一个数字之间,也就是最长的两条刻度线之间有几个小格。(帮助学生认准尺子)

  生3:有字母cm。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激起其他学生关注。)

  教师再讲讲cm的含义——c和m合在一起,表示厘米的意思,说明“cm”和“厘米”可以互相替换,而且指出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

  板书:长度单位——厘米(cm)。

  教师在学生开始估测时,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出解答。请学生说,我们的桌子单位是××厘米。

  (3)师:在尺子上找到“0”了吗?它在什么位置上表示什么意思?(生:尺子最左边,表示开始起点。)

  师提醒:量物时,一般从起点0刻度线量起。

  师:尺子上还有些数字是什么意思?( 引出厘米的长度。)请找到尺子上从“0~1”这一段,从0~1是几厘米?(从学生的经验和认识出发。)

  学生先猜,再互相交流。

  师:从一个数字到下一个数字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那么0~1就是(生:“1厘米”)。

  在黑板直尺图上用彩色笔画出0~1之间是1厘米。

  以抢答形式,再让学生说一说,5~6、9~10、0~2、0~6之间分别是几厘米等问题。(缓解,调动情绪,及时给予表扬,对最难的问题答对者以奖励,激励大家多思考。)

  (4)在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用手比划感

  受一下“1厘米有多长”,再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你见到过什么东西是1厘米长的?(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多给予肯定。)

  4.量物。

  (1)要求学生取出统一物体(学具中的大三角形),找到长边(正好整数),小组讨论试着量,再汇报。面对结果不统一时,大家讨论原因,说明最好从0刻度量起。并找一人上台演示,在学生演示过程中,教师跟着演示一步步说明要求:量物体时,先把一端对准0刻度线,再看另一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2)再量这个大三角形(等腰)的一个短边,不够整数,全班交流该读作多少。

  师:离哪个刻度线比较*,就是大约几厘米。

  三、练*。

  铅笔长( )厘米。

  2.打开书看第15页第3题,判断谁量得对。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说出错误原因。指出从一个整刻度到另一个整刻度测量也是对的。

  3.小组活动,完成第15页第1题,先估计,再测量。

  四、总结。

  师:学完这一节课,你们都有哪些收获?

  学生:通过学*这一节课,知道了我的课桌有多长,用尺子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长度单位有厘米,厘米也可以cm表示,测量时,要从0刻度开始,也可以从整刻度开始,1厘米有多长,等等。

  课后反思

  上完课发现,学生已有的基础是教师始料不及的,致使原先设计好的课无法正常进行下去,课上虽也根据突**况灵活变动了,但因种种原因,变动后课堂把握不是很成功,许多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能激活课堂气氛的构想没能淋漓尽致发挥作用。面对突发事件,课堂的驾驭能力还要提高,备课时也要多方面思考周全,方能以不变应万变。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4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的第一课时《认识图形》。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这四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想。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首先我对本教才进行简单的分析,课程标准把空间与图形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初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的学*内容。《认识图行》是本册教材《有趣的图形》的起始课,是在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基础上来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些*面图形,体现从立体到*面的设计思路。认识这几种图形不仅是今后学*他们的特征、周长,还有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2、说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体会面在体上

  2、能力目标:在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实践、创新能力,建立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情感。

  4、评价目标: 用评价来考察学生的学*状况,激励学生的学*热情,也让学生学会评价他人,评价自己,建立自信。

  说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会辨认这四种图形;另外,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很容易将体和面混淆,所以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为:体会面在体上。

  说教法、学法 教法:

  如何突破重难点,完成上述四维目标呢?新课程标准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对于入学不久的一年级学生,它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且好动,爱说。针对这种情况,我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采用情景教学法,尝试教学法,活动教学法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学*活动,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学*新知,经历探索,获得知识。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5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一册《有几瓶牛奶》。下面我就从教材、学情、学法、教法、以及教学流程和板书设计等方面谈谈我的构思。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一册第七单元《加减二》第三节第一课时P79页和P80页相关练*。

  《二》、教材分析

  我对本课教学背景进行深入的分析:“有几瓶牛奶”的情景活动。“有几瓶牛奶”是9加几的进位加法,是初步进行加法的计算方法,是本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也是今后学生学*100以内数的加减的基础前提,教材提供的主题图是笑笑有两盒牛奶,一盒是9瓶,另一盒是5瓶的相关信息,主题图中已经说明了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瓶牛奶?

  教材共分三次活动进行,第一次活动是根据生活情境的观察进行思考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列出加法算式,第二次活动,呈现学生解决这一问题的几种思考方法,例如通过摆小棒探索“9+5”进行加法的多种方法,特别是“凑成十”时,可以拆5凑9,也可以拆9凑5,“凑成十”的方法,第三次活动通过“圈一圈,算一算”两道加法算式,用以前学过的方法或你喜欢方式来进行加法的算式计算,使学生练*参与面广,有利于学好这部分的知识。

  《三》、确定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问题解决,使学生学会“9+?”的进位加法。初步感知计算方法的简便性。

  2、能力目标: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理解和掌握9加几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并能够正确地计算9加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学*的好*惯。

  3、情感目标:在学*数学的过程中,学会与同学合作,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直观教学,让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凑十法”,能够掌握“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9加几”。

  教学难点:使学生掌握正确表达“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与思维过程。

  二、说学情

  我班有65人,经过两个多月的常规培养和学*之后,大部分学生已经有了较好的学**惯,有合作学*的意识,*段主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大胆发言,并且通过家庭教育、幼儿教育、学前教育等。在一定的基础上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还没有系统的学*过,通过前面的学*,学生学*了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后,我对这节课创设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经过独立的思考,探索,动

  手,互相交流的算法,体会多样性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

  儿童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的思维是从感知生动表象以及动手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在求知者的面前,从而使其亲自发现新知,亲身感受学*的乐趣。在设计教学时,我根据教材内容和儿童认识规律设置了“探索研究”的课堂教学结构,以“启发式”教学理论为指导,采用以下教学策略,较好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采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的教学策略。

  学法:自主探索,与同桌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

  根据以上的认识,我的教学思路是:老师的“教”体现在“创设情景、激发兴趣、鼓励探索、引导发现”;学生的“学”体现在尽量独立的进行“摆、算、说”的尝试。在尝试中创造出“凑十法”在尝试中发现9加几的速算规律。因此,这节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是“尝试、发现法”就是在尝试中有发现的方法。

  五、说教学流程设计

  (一)、教学准备

  1﹑计数器,小棒

  2﹑自制课件

  (二)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米奇)你们认识它吗?

  今天米奇就来到我们课上和我们一起学*。

  2﹑游戏。(坐碰碰车,相碰的做加法)

  下面米奇请同桌的小朋友

  做个凑十的游戏?

  你是1,我是9,我们都是好朋友。

  你是2,我是8,团结起来力量大。

  你是3,我是7,我们从小爱学*。

  你是4,我是6,说话老实不吹牛。

  你是5,我是5,两数凑十不马虎。

  我设计学生喜爱的游戏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表达和参与的热情。通过“对口令”游戏复*10的组成,不但激发了学生学*兴趣,又为学*“凑十”法做好铺垫。

  3、自主尝试,探索算法

  (1)谈话引入

  (师谈话,淘气的妈妈给淘气买了两盒牛奶,一盒有9瓶,一盒有5瓶,可是淘气的妈妈就要求他数一数一共有多少瓶?数对了才能喝,这下可难住了淘气,小朋友你能帮一帮淘气数一数吗?

  根据妈妈的谈话的情景和现实生活为出发点,用贴*学*生活情境展开探索,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而且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并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感受变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表达和参与的热情。

  师:淘气不知道两个盒子里有几瓶牛奶,请同学们帮忙算一算,想一想,一共有多少瓶,怎样解决?(师:到底有多少瓶牛奶呢?请自己动先脑想一想?如果需要,可以用你手中的学具摆一摆,算一算(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思考,或

  借助学生学具想一想算一算,教师巡视并进行个别指导,使学生的直观感知进一步深化,了解学生学*的情况)

  (2)探索算法

  四人小组,学*研究,交流方法

  师:你一定想出了自己的好方法,你能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吗?下面小组长组织,先在组内商量计算的方法,再选出代表一会儿在全班交流。(学生在组内讨论的时候,可以选一名或几名代表,我深入到小组中,及时鼓励学生,参与学生的讨论。) (3)全班交流成果

  师:哪个小组愿意说说你们讨论的情景?你能试着说一说吗?

  生1:我是用小棒一个一个的数出来的1、2、3、4······14瓶,一共14瓶。

  师:这样的方法你觉得对吗?谁要补充?

  生2:我用的是加法9+5,把9凑成10,先从5瓶里拿出1瓶和9瓶放在一起是10瓶,再加4瓶,10+4=14。

  师:真了不起!这种方法你喜欢吗?

  板书

  (看大数,分小数,凑成十,加剩数)

  生3:我也用加法,9+5,把5凑成10,从9里拿出5和5放在一起是10瓶,再加4瓶,10+4=14。

  板书

  (看小数,分大数,凑成十,加剩数)

  生4:我是这样算的把9看成10,把加的结果减去1。师:同学们真行!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5:我和大家都不一样,是用计数器算出来的,

  先在个位上拔9颗珠子,再在个位上拔5颗珠子,把个位上的10颗珠子表示在十位上,应在十位上拔1颗珠子,去掉个位上的10颗,个位上剩下4颗珠,也就是1个十和4个一,和起来是14。即是9+5=14。

  (以上五种方法都可以计算9加几,相对来说就是“9”添“1”凑成10,再用10和剩下的数相加计算起来比较简便。在情景教学中学生通过认真观察、独立思考有着不同的算法,展示了学生不同的认知方式。

  师小结:你认为哪种方法比较好?说一说,你喜欢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计算?在教学中多创造一些机会让同学们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问题,在这里达到个性优化。

  4、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圈一圈,算一算

  课本P79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说一说或摆一摆计算出得数,然后再汇报交流。(学生在圈的时候,可能有不同的方法,如拆大数或小数等。对学*有困难的学生,鼓励他们通过实物操作帮助理解问题。)

  (2)课本P80页第1题,第2题。

  (学生看图理解意图,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集中交流订正,从小就培养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也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这样能准确检测出学生在课堂的学*效果。)

  本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必要途径,是检查教学目标落实情况的重要手段,这节课我为了巩固新知,深化思维,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设计如上练*,由浅到深,循序渐进力求面向全体学生。

  5、畅谈收获,课堂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学*,你都有什么收获?我们生活中还有更多的知识值得我们学*,老师相信你们会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努力,在成长的道路上有更大的收获。

  首先让学生畅谈收获,然后教师总结评价,提出希望,最后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的关于9加几的问题。这一环节重在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再一次向学生渗透生活中有数学,在生活中学数学的思想,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的好*惯。这样,通过梳理,归纳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整节课的安排善始善终。

  6、数学游戏

  搭积木(9加几)

  (游戏是低年级儿童最喜欢的课堂学*形式。让学生在游戏中轻轻松松学知识,这不正是我们的追求。于是此环节我设计了游戏。)

  师:小淘气知道同学们这么爱动脑筋,很愿意和大家交朋友,我们看看,他会带领我们到哪里去呢? (出示摆一摆、算一算,小朋友们在公园游乐场的一角玩搭积木的游戏课件。)师:我们也像公园里的小朋友那样玩一玩、做一做吧。学生争先恐后地来玩这种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练了9+?的进位加法,并在算题的过程中练*了自己最熟练的有关加法的计算方法,达到练*和强化的目的。学生可以利用手中的方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摆一摆,算一算9+?,加深对计算算理的理解。再次用游戏来激发学生,小朋友们都很乐意帮助,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体会和运用多种算法。

  7、课外作业(购买食品)

  师:小淘气和大家一起逛了一会儿公园,他想请大家一起到公园的小店里吃点东西,你能帮他选择两种食品并算出价钱吗? (出示课件:食品的价钱如下,糖果6元、面包3元、果汁4元、汉堡8元、巧克力7元、鸡腿9元、可乐5元。) (1)帮小淘气选择一个鸡腿和另一种食品并计算价钱。(学生选择后练*9加几的计算。) (2)自己任意选择两种食品并算出价钱。

  (学生自主选择进行任意两个数的计算。) (练*题设计生动、有趣,在愉悦的气氛中,既使知识得到了巩固,又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购买食品这一练*的设计,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五、板书设计:由于学生思维活跃、聪明、积极,经常出现一些意想不到之处,所以对本课的设计应根据学生的变化而变化的,让学生从自身的认识基础出发,主动学*。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 (菁华6篇)(扩展8)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菁选

关于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一年级数学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于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

  一、 教材分析

  教材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分别安排了两部分内容,单一标准的分类和不同标准的分类。教材第38页就是单一标准的分类教学内容,教材在设计单一标准的分类活动中,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分类的意义,找出分类的标准,掌握分类的基本方法,没有提出过高要求;教材第39页就是不同标准的分类教学内容,在已经掌握分类的基本方法后,重点是让学生学会选择不同分类标准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开阔兴和灵活性,同时,各种能力得到提高,让他们感到身边处处有数学。

  二、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能够根据事物的非本质的、表面的特征(如颜色、形状等)对事物进行分类,但还未能发展到根据事物的功用(个别的功能和用途,如可以吃)进行分类。因此,在进行教学时,单一标准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分类的意义,找出分类的标准,掌握分类的基本方法;不同标准的分类在学生已经学会了分类的基本方法后,让学生学会选择不同分类标准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开阔性和灵活性。

  三、 教学目标

  1. 能按照某一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2. 能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不同的分类。

  3. 在分类活动中,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四、 教学重点:

  学会对物体进行分类的方法,体验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

  五、 教学难点:

  体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关于一年级数学说课稿2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第3637页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三单元加减法(一)第八课时,所呈现的内容是学生学*8和9的加减法后的一节练*课,本节课是利用可爱的企鹅这一学生熟悉的有趣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提出有关加减法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进一步巩固8和9的加减法。由于图中第一次呈现大括号的形式,所以教学中需要教师作适当地讲解,对图中每个符号的出现,都应让他们清清楚楚,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理解图中的大括号、问号所表示的意义,进一步加深对加减法意

  义的.理解。

  2、巩固8和9的加减法,能够正确迅速地计算;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

  际问题。

  3、引导学生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在具体的情境和活动中体会加减法的含义,理解大括号、问号表示的意义。

  教学难点:看图正确理解数量关系,准确熟练地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五)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学具图片、小棒等。

  二、说学生

  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刚入学不久,好动、好奇、好玩,大部分学生对猜谜语、帮助小动物解决问题有极大的兴趣。经过两个月的常规培养,学生的听课*惯正在逐步的得到规范,有了初步的数感和问题意识,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还很欠缺,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强训练。

  三、说教法和学法

  1、情境教学法。

  生动、熟悉的生活情境可以使数学由抽象变具体,激活学生的学*思维。因此,我们要积极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使学生从生活情境中去感受数学、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由于本课第一次出现大括号和问号,学生理解其意义有一定困难,因此在本节课我充分利用学生喜爱的小动物企鹅在冰山上玩耍的情境,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一方面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体验到用数学解决身边实际问题的成功喜悦,找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丰富了学生的思维。

关于一年级数学说课稿3

  11减几是小数学第一册第四单元中的一节,内容包括准备题、例1到例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11减几的退位减法的思维过程,学*有关11减几的计算方法, 并能正确的计算。

  2、在观察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操作、交流中培养学生自主 探究的能力,得出多样化的算法。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学*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

  4、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体验到成功解决 数学问题的喜悦。

  教学重点:

  在观察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操作、交流中培养学 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出多样化的算法。

  教学难点:

  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分析问题的思路,掌握11减几的计算方法。

  关于教法:

  本节课属于计算教学,在教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学*数学知识。

  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成功的乐趣。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需求。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计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倡算法多样化,使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多种方法中肯定有比较简便的方法,但是并不是每个同学都能很快接受快捷方便的方法,因此教师只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同时给他们留出消化吸收的空间,千万不要强加给学生,应让他们在逐步的体验中自然而然的接受,从而选取更优的方法。

  关于学法: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必须转变学生的学*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方法上力求体现:

  1、在具体情景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学*的.快乐。

  2、在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进行个性化学*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通过比较,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学*方法。

  3、通过灵活、有趣的练*,巩固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技能。

  4、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数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学过程:

  在引入新课的时候应用学生以往学过的知识设置问题,让学生知道用17-5的方法计算11-5是不行的,从而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让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算法,再交流得出计算方法,让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的方法,为学生提供了一次对比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比较、分析,从而优化自己的计算方法,使学生不仅学会了计算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搜集、获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练*过程中应用添圆列算式以及摘苹果游戏,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激发学生的学*热情,调动学生参与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达到巩固新知的作用。

  最后对学生在知识掌握、技能提高等方面作全面的总结。

  我采用的复*题是和新课密切相关的,几加几等于11、11减1再减几、用10减几再加1,这些都是新课要用到内容。在引入新课的时候我采用问题引入法,从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入手,让学生知道用以前的方法,也就是从散的里面减不够,设置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关于一年级数学说课稿4

  一、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体验数学

  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乐学、爱学。

  本课按运动会的开幕→比赛→发奖→回家四个环节,用主持人“机灵狗”串成活动情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引出“看开幕表演发现图形”、“看比赛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赛结束制作奖杯”、“运动员回家估算乘车问题”等四大环节,让学生自始自终置身于运动会情境中,积极而又自然的参与每个环节的学*,真正的感受生活,体验数学。

  二、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会团队合作与竞争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学*既能为学生提供参与交流的学*空间与*台,又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本课的教学,我安排了两次合作学*,第一次是“生生互评”,让学生在解决了运动场上的数学问题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并互相评价;第二次是“利用图形制作奖杯”,根据各种图形,团队先设计构思出奖杯,然后分工贴奖杯。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学生参与面大,考虑问题策略多样化,合作学*促进了学生更加生动活泼的参与学*。

  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现生活“数学化”

  数学来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本课教学的四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渗透着生活问题数学化。如运动会是学生亲身经历过的,用它来作为知识的切入点,学生就会感到数学知识就在他们身边;如“乘车问题”,生活中经常遇到,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这一问题,他不仅会觉得有趣,而且会有成功感。这些都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并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数学的重要性。

  四、充分尊重学生,把学*的自**交给学生。

  在引导学生观看小动物的比赛时,通过情境的再次创设学生争先恐后提出一系列的数学问题,解决问题时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自主选择独立解决,在汇报交流时采用师生共同参与的评价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的自信心,又充分挖掘了每个学生的潜能。

  本节课借助了多媒体的声、色、光、动画等视听媒体优势创设富有吸引力的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培养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欣赏美的能力。

关于一年级数学说课稿5

  一、说教材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加与减(二)》中《有几瓶牛奶》一课。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有几瓶牛奶”的情境中教授9加几的进位加法。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前面的相关内容有本册教材第三单元《加与减(一)》中的1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其应用。而本课又同时是为本单元的20以内数进退为加减法及其应用、及一年级下册的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其应用做铺垫。

  二、说教学目标

  1、会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2、通过组织摆小棒、数小棒、说一说的教学活动,教会学生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3、通过创设“有几瓶牛奶”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图中搜集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

  三、说教法说学法

  1、教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策略。

  2、学法: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合作。

  四、说教具准备

  1、教具:多媒体课件、小棒模型、计数器模型

  2、学具:小棒

  五、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难点:会运用“凑十法”计算进位加法。

  六、说教学设计

  1、进入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在开课时以谈话导入新课“小朋友们知道早上喝什么最有益健康吗?”这样导入可以使学生能够想到牛奶,进而再进一步创设情境,教师接着说:“老师也很喜欢喝牛奶,而且老师家里有好多牛奶,你看!”并出示情境图。导入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要用教师的生活情境充分引起学生的学*兴趣。出示情境图后,给学生几秒钟的时间观察情境图,然后提出问题“你能从图中得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由于有第三单元学*加减法的基础,已经基本能够从图中搜集到有用的数学信息,学生可以从图中得到数学信息“左边有9瓶牛奶,右边有5瓶牛奶。”在这里,*惯培养点体现的是搜集信息*惯的培养。接着教师让学生质疑,“你能提出一个加法问题吗?”体现质疑问难*惯的培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又有前面学*的基础,能够提出“一共有几瓶牛奶?”这样的加法问题。这时教师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有几瓶牛奶。并用多媒体呈现问题。

  2、自主探究,学*新知

  为了能让学生顺利解决问题同时帮助后进学生复*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设计了简单的复*环节,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提出“求‘一共’就是求什么?”,学生回答“求‘一共’就是求总数。”,进而教师提出“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的要求,学生在10以内加减法及其解决问题的学*的基础上列数学算式“9+5=”。为了让学生体会加法交换律,教师追问“还可以怎样解决?”,学生列式“5+9=”。在这里,教师希望学生能够只列数学算式,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算法探究,但是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由于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直接口算得数,因此学生可能会直接说出9+5=14,这时教师就可以质疑:“你是怎样算的?”但是并不需要学生在这时给出答案,而是组织活动并提出要求“请你用你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可以动手摆小棒,可以用多种方法,也可以同桌互相帮助合作,并试着讲一讲你是怎样计算的,等会我们说说看谁的方法最多、最好。”教师提出这样要求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用手中的学具进行算法多样化的自主探究及合作式的学*。在这里让学生摆小棒是为了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算式转化成实物,在学生的脑中建立表象的加法概念,帮助学生理解加法算式的意义。同时,为后面的.“凑十法”的教学做好铺垫。接着学生就用手中的小棒进行自主探究式的学*活动,教师在这个时候巡视班级,加入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这样一方面可以了解到学生对多种算法的探究达到了什么程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关注学*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去解决问题。

  在汇报交流中,让学生到黑板用小棒模型进行演示,边讲边摆小棒,“我先摆9根小棒,再摆5根小棒……”。这样可以让其他学生清楚地看到计算的过程,并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让学生全神贯注的进行学*,培养学生的倾听*惯。在汇报中,学生一般都能够首先想到用“一个一个数”的方法进行计算,接着可能会有学生仿照这种方法“两个两个”的数等等。这样的汇报只要一个,两个就可以了,不用演示,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踊跃发言但要及时的止住学生类似的想法,以免浪费时间。教师可以说:“这些同学说的其实是一种方法,就是数小棒的方法,谁还有其他的方法?”班级中会有少数学生想到用“凑十法”计算,学生汇报时同样到黑板演示,“先摆9根小棒,再摆5根小棒,我从5根小棒中拿出1根小棒,1加9等于10,再加上4根小棒就是14根小棒,所以9+5=14。”学生汇报后,教师要进行质疑“你为什么要从5根小棒中拿出1根小棒给9?”学生会回答,“因为9根小棒加上1根小棒就是10根小棒。”这时学生可能用语言解释不明白自己的想法,教师可以帮助,告诉学生凑成10之后,剩下几根小棒再和10相加就是十几,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用“凑十法”,并理解“凑十法”的简便之处。然后讲解“这种先将一个加数凑成十再进行计算的计算方法叫做‘凑十法’。”同时板书。然后教师用课件边演示边讲解“凑十法”,规范讲题语言,“我想将9凑成十,把5分成1和4,9加1等于10,10加4等于14,所以9+5=14。”然后组织学生边摆小棒边讲题,采取的形式有自主练*和指名汇报,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和说一说的过程理解“凑十法”。

  在学生基本能够理解“凑十法”的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这个算式用“凑十法”还能怎样计算?”学生在这里马上会想到还可以将5凑成十,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摆小棒和说一说的活动,采取的形式是自主练*、同桌交流和全班指名汇报。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让学生能够用“凑十法”正确的进行计算,同时检验学生对于“凑十法”的理解应用程度。

  为了帮助学生能够运用“凑十法”解决9加几的进位加法,在这里设计了两个小练*:

  9+3=;7+9=。

  要求:用“凑十法”计算。

  形式:自主探究,全班汇报、交流。

  回到解决问题中,针对算式9+5=,教师提问“还有其他算法吗?”学生如果有其他方法就汇报,只要合理,就给予鼓励。然后教师介绍第三种方法:拨计数器。教师用计数器模型演示,先在个位上拨9个珠子,再在计数器上拨5个珠子,满十进一,向十位进一。个位上剩下4个珠子,所以9+5=14。此处的教学目的在于利用计数器帮助学生理解十进制,为一年级下册学*100以内的进位加法打下基础。这部分只需要学生理解,不需要掌握。

  3、巩固练*,解决问题

  练*第一题是“圈一圈,算一算”。设计此题目的在于巩固“凑十法”。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教师可以先演示第一小题,然后在让学生自己完成。然后全班交流反馈,说算法。

  练*第二题是解决问题“一共有几条鱼”。此题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解决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实际问题。教学时让学生自己先审题,说清楚图的意思,求什么,培养学生的审题*惯。然后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并讲解算法。鼓励算法多样化。

  4、总结提升。

  总结本课的知识点,教师展示本课学生解决的数学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学生能够从算式中找到相同点“这些算式都是9加几的算式。”此时教师板书副标题,《9加几的进位加法》。之后教师提问“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可以总结计算方法。

  最后,“你有什么收获或遗憾?”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关于一年级数学说课稿6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本课时的教学核心内容是学会10的加减法,在分苹果的活动中,使学生体会10的加减法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知识目标:

  1.学会10的加减法.

  2.通过游戏学会凑10法.

  (三)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四).教学重点:

  10的加减法

  (五).教学难点:

  体会10的加减法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二.说教学过程

  一.复*(展示课件1)

  二.新授

  1.导入.(出示情景图,展示课件2)

  今天老师请你们帮个忙,把这堆苹果分成两堆,每堆有几个 你有几种分法 (让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学*,每个人用10根小棒试着分一分)

  2. 建立模型,体会10的加减法.

  (1)全班交流,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9个一堆,1个一堆,可以列式:9+1=10,1+9=10

  8个一堆,2个一堆,可以列式:8+2=10,2+8=10

  7个一堆,3个一堆,可以列式:7+3=10,3+7=10

  ...

  最后总结出几加几得10的`所有算式,让学生自己吧算式整理排列好,并问:哪种排列方法好 并说出理由.

  1+9=10 2+8=10 3+7=10

  4+6=10 5+5=10 6+4=10

  7+3=10 8+2=10 9+1=10

  让学生看算式,找一找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1)使学生初步感知:在总量10不变的前提下,一部分量依次增加,另一部分量就依次减少

  (2)出示表格,问这个表格怎么填(只要表格中上下两个数相加等于10就行)

  通过填空体会10减几得几的减法.

  10减1得9,10减2得几 10减3得几 ......

  让学生独立填一填,从而总结出10减几得几的规律.

  10-9=1 10-2=8 10-3=7

  10-4=6 10-5=5 10-6=4

  10-7=3 10-8=2 10-9=1

  (3)数学游戏——数字划拳游戏(同位同学相互做,比如说:一个同学出2根手指,让对方同学出8组成10)

  三.巩固练*

  完成练一练第1,2,3,4题.(展示课件4)

  练一练

  哪两盘合起来是10个

  连一连.

  练一练

  10-3=

  5+4=

  10-5=

  2+8=

  8-2=

  10-7=

  10-4=

  10-6=

  3+7=

  4+6=

  9-3=

  0+10=

  四.说教法

  1.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集图象.声音.文字于一体,使教学内容更生动更形象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新的知识.我在教学中就利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情景图的展示,作业的设计就充分利用了这点.

  2. 情景展示与实物演示法

  创设生动形象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在生动活泼的情景中学*新的知识,另外通过数小棒这些真实的实物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既加深了他们的记忆,也在游戏中学*了新的知识.

  五.说学法

  1.自主学*

  在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同时,要培养他们自主学*的学* *惯,让他们独立思考,独自发现规律,不能由老师全权代替.

  2.合作互动学*

  合作互动学*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特别是在低年级的教学中,合作互动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积极主动,易于合作.

关于一年级数学说课稿7

  一、集体备课的思路

  统计知识在一年级主要是让学生感受统计的重要性,初步培养统计的观念,并在初步学*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基础上,认识统计图表,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一年级上册通过最喜欢的水果这一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并根据图表中的数据提出简单问题并回答问题。

  《组织比赛》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统计的第一课时,在教材中先后安排了学生所熟悉的组织比赛买气球调查你们组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三个活动,使学生体会统计的必要性,鼓励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增长统计活动的经验。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继续学*有关的统计知识。让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并能用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的`形式呈现数据;在此基础上,学生学会绘制条形统计图,这与一年级上学期绘制的象形统计图相比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另外在对统计图的分析中,学生通过阅读条形统计图作出合理的判断,从而为决策提供依据,进一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本课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借助真实、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发展统计观念。

  2、使学生经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3、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和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根据信息做出判断和决策。

  4、学会与人合作,积累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本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方法

  根据"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的思想理念,为了有效的促进师生互动、共同发展,落实课堂教学效果,展现真实的课堂教学,我本着以生为本,发展能力的原则,从教学内容、学生思维特点和年龄特征考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一)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教学活动能否激发兴趣,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中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之所在。为此,我充分利用一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征。由奥运和福娃引入"组织什么比赛好呢",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中去寻找、发现、探究,认识和掌握数学,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从而明确,统计的必要性。

  (二)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强调自主,注重合作交流。小组活动中收集数据时,方法多种多样,学生边调查、边收集、边整理数据,在愉悦的动手中了解了同学们都喜欢什么活动好,又互相启发,共同进步,增强了合作意识。再根据统计图上的的信息做出决策:组织参与人数最多的那项活动才好,又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从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该为生活服务。"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整理数据的方法后,我联系课堂实际设计练*,让学生在小组里统计得到奖励的福娃,要求学生分析统计结果,作出比较,切实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关于一年级数学说课稿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钟表的组成部分,知道时针、分针及钟面的数字。

  2.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并知道整时的两种表示方法。

  3.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时间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惯。

  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看整时

  教学难点:整时时针、分针所在的位置

  教学具准备:实物钟、模型钟,实物展示及相关多媒体课件,头饰。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请同学们听听这是什么声音?(嘀嗒……)

  再听听这是什么声音?(闹钟声……)

  2.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离不开钟表,钟表有着各种不同的形状,(圆的、方的、扇形的……)钟面上还有丰富的知识,你们想知道吗?

  二、整合问题:

  1.说一说,关于钟表,你都知道哪些知识内容?

  2.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钟表。

  三、解决问题:

  1.自主学*,解决问题

  学生拿出学具钟,说说在钟面上你都看见了什么?

  2.合作学*,解决问题

  同桌比一比,看钟面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指名汇报)

  3.教师点拨,解决问题

  (1)时针、分针、12个数(数一数)12个大格、一些小格(秒针)

  (2)师拨动按钮,生说针是按怎样的方向转的?(顺时针)

  四、总结归纳

  1.认识整时

  (1)师:听闹钟又响了,文文还在睡懒觉呢。(出示情境图)

  快告诉文文,现在是什么时刻了,再睡下去,她会迟到的。

  (纠正7点说成7时)

  (2)师:再说说这些是什么时刻?(出示图片)8时、3时、6时

  生观察这些钟面上的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

  生汇报: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3)整时的常用方法8时、3时、6时(文字表示法)

  (4)整时的另一种表示法:8:00 3:00 6:00

  你见过这种时间吗?在哪见过?(电子表示法)

  (5)怎样用电子表示法记录时间?(同桌互练)

  五、拓展应用

  1.找朋友(头饰)时间相同的才是好朋友,刻别找错呀。

  2.拨钟表说时间。(同桌互做)

  3.过一小时是几时?(出示图片)生思考动手操作

  六、升成创新

  出示缺少时针的钟面,分针指向12.问:这是几时,你想让它是几时,怎么办?

关于一年级数学说课稿9

  《认识图形.一》是学生学*“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这一单元包括: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和*面图形的初步认识。因为现实生活中孩子们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教材把认识立体图形排在*面图形之前。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上体现了新课标的两大理念: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在活动中学*知识,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自然地完成学*过程,掌握知识。

  我的学生大多是五六岁,年龄偏小,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还非常弱,加上班上人数多(53人),分组活动不容易组织。另外,据我课前调查,学前班虽然也认识过这些图形,但很多孩子将“长方体”说成“长方形”,将“正方体”说成“正方形”,也有将“圆柱”说成“长方形”的,将“球”说成“圆”的更多,所以教学目标不能定得太高。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观察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袋子,提出一个要求: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看哪个组的小朋友放得又快又好。

  (二)、活动,操作感知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指名学生上台演示,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2)揭示概念。

  教师拿出大小、颜色不同的实物直观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概念,并板书名称。然后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模型,让学生认一认,并与相应的实物归为一类。

  2、摸一摸,感知特征。

  (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这些实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在小组内交流。

  (2)在班上汇报交流。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由实物图抽象出模型图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对几种立体图形有了比较多的感性、直观的认识,促使学生形成几种立体图形的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2、让学生说一说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

  3、记忆想像。

  (1)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图形让学生辩认,将这些图贴在黑板上,让学生拿出相应的实物。

  (2)让学生闭上眼想一想四种图形的样子,并用手比划。

  (3)游戏:猜一猜

  学生闭上眼,摸一摸老师给出的一种实物,判断它的形状。

  (四)、游戏

  1、看一看

  2、摸一摸

  3、猜一猜

  板书:

  认识图形:

  正方形 长方形 圆柱 球

关于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0

  学生在学*这部分知识之前学*了比较,并且已经接触了减法,是总数减部分数等于另一部分,和这节课的减法意义有所不同,而且“谁比谁多几,谁比谁少几”这样的数学语言学生叙述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这节课重点解决这个问题。

  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根据情境让学生从图上发现信息,再根据得到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师生共同解决问题。接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不当之处老师做以引导。在巩固练*的过程中我选择了同桌合作的方式,循序渐进,从摆图形到用语言叙述“谁比谁多几,谁比谁少几”,再到列算式解答,这是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一个形成过程,这样可以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所以上课中间安排了“唱首歌轻松一下”的`活动。为了巩固新知识我安排了“考考你”,一是出示题目巩固练*,二是拍手游戏,使学生参与活动面更广。最后把直观的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也是分层教学的一个体验,由实物抽象为数字的比较,可以找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一次比赛,检验他们的学*效果,并且使他们有一定的提高。

关于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1

  1.教材说明

  教材将加法的初步认识和5以内的加法安排在一起进行教学。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把两个数“合起来”是多少用加法计算,并会用适合自己的算法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同时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应用前面所学的数的组成的知识来计算,比较简便。

  教材分为四个板块:第一块为加法的初步认识,主题图是一个变化过程,让学生在此变化中理解加法的含义,就是表示“合起来”,在教材中的主题图里渗透了三个具体问题的含义,都可以用1+2=3这个算式来表示,渗透了不同的含义的事情可用一个抽象的算式来表达的数学思想,使学生初步感受、体会数学抽象的作用及数学的简洁美。接着,教材安排了一个变化的情境图,小丑合气球,来进一步直观形象地表达、说明加法的含义,让学生通过看图、理解图意,明确求一共有多少用加法计算,说出加法算式,从而来帮助学生对加法的含义有更深一层的理解;第二块“做一做”是一个让学生自己动手摆学具的活动,如摆一个圆片,再摆一个,一共是几个?摆两个圆片,再摆两个,一共是几个?让学生在操作中巩固对加法含义的理解,并能说出加法算式;第三块为1—5的加法,在学生掌握了5以内数的顺序及各数的组成,并初步知道加法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块根据儿童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水*初步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通过三个小朋友计算4+1=?的思考过程,鼓励学生说出自己计算的过程,尊重学生的想法,同时,引导学生使其初步认识到应用前面所学的.数的组成的知识来计算比较简便;第四块教材安排了“做一做”练*。通过学生自己看图计算3+2=5和2+3=5,3+1=4和1+3=4两组算式,来进一步巩固算理和初步感知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道理。

  2.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对加法含义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由于在进行加法教学前,学生已掌握了5以内数的顺序和各数的组成,能够自觉的运用加法进行计算,但不知道为什么要用加法进行计算以及我们是如何用加法进行计算的。因此,再进行加法的教学时,重点是帮助学生理解加法的含义,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计算的同时感知用数的组成计算的简便。将他们对加法的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

  其次,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因此,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也着重培养学生发展其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的能力和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让学生感受到与同伴交流的乐趣,也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倾听他人想法的*惯。

  3.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知道加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使学生经历与同伴交流5以内加法的算法过程,会用适合自己的算法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

  (2)通过学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并感受与同伴交流的乐趣。

  (3)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倾听他人想法的*惯。

  (4)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4.教学重点

  (1)知道加法的含义

  (2)激励学生说出自己计算4+1=5的过程

  5.教学难点

  (1)知道加法的含义

  (2)使学生会用数的组成知识来计算5以内的加法

关于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2

  我说课的内容是京版教材第一册第九单元的学看钟表,由于水*有限,在设计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指导思想我依据以下两点:

  1、建构主义观强调知识不是教师教给学生的,而是通过学生亲身参与,自主探索,主动建构的,因此要强调学生的自身感悟和探究;

  2、《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的数学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因此应该选择现实生活素材进行教学;

  根据以上的具体要求,本次教学设计充分考虑一年级学生已有认知和认知发展规律,通过各种形式的直观教学和动手实践认识钟表,通过对比观察会看钟表的整时和半时,感悟钟表指针指向的道理,体会钟表在生活的重要作用。

  教材分析:

  《学看钟表》是北京市义务教育改革实验教材第一册第八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也是小学课本中第一次出现关于时间的知识,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首先认识钟面,通过观察知道钟面上有1—12个数字,是怎样排列的;认识时针和分针。其次让学生学会看“整时”和“几时半”时刻的方法,能正确读出这样的时刻。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时间和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把数学知识的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向学生进行遵守时间和珍惜时间的教育。

  学情分析:

  在一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里,有许多关于时间的信息:上学的时间、放学的时间、吃饭、休息的时间、……况且大多数孩子在家庭、幼儿园已经了解了一些看钟表的方法,应该说许多学生已经储备了一些“认识钟表”的知识经验。在上课前我也做了一些调查:

  1、首先我找几名学生做了课前访谈,我拿着钟表分别问了整时和半时,有80%的学生都能正确的说出整时,但只有40%的学生能正确的说出半时,当我在问你是怎么知道的时,也仅有一两个学生能准确的说清楚认识钟表的方法。

  2、我在班中做了调查问卷。

  问卷表明,有91.5%的学生能够正确的分清分针、时针。85%的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整时,但一些学生在书写上还有问题,有71.4%的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半时,并且只有25.7%的学生能够正确的画出半时,可见,学生对钟表的认识还是粗浅的、感性的,不能真正掌握认识钟表的方法。而且多数学生表达时间的方式为几点、几点半。

  为此,教学设计时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已有认知和认知规律,让学生在各种生动的具体活动中学看钟表。同时指导学生学会在观察比较,总结归纳出认读整时和半时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认识钟面,区分时针与分针。

  2.经历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学会看钟表,会认读整时和半时。

  3.感受时间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会区分时针与分针,认读整时和半时。

  教学难点:

  认读半时,掌握认读方法。

  教学环节:

  一、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位好朋友,想知道他是谁吗?仔细听。猜猜他是谁?

  2、师:对了,答案就是钟表。生活中它有什么用啊?钟表,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好朋友,他可以告诉我们几点上学,叫我们起床,你会看钟表吗?如果自己学会了看钟表,那该多方便呀!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看钟表。

  【设计意图:从谜语导入,激起学生兴趣,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让学生感受生活与时间的联系,从而揭示认识钟表的重要性,让学生产生认知需求。】

  二、自主感知钟面

  1、钟表王国的兄弟姐妹可多了,你都见过哪些种类的钟表?你们想去钟表大世界看看吗?(出示图片)

  2、师:快拿出你们的钟表,仔细观察,钟表面上,都有些什么?

  生:数字、指针、格

  3、我们认识了时针和分针,你知道时针和分针在钟面上是朝哪个方向走的吗?(用手指比划一下)像这样顺着表针走的方向叫顺时针方向。引导学生发现时针比分针走的慢,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格。它们不停地在钟面上走着,随时告诉我们是什么时间了,该去做什么事了。

  【设计意图:通过对钟面详细的观察,让学生明白两根针是如何按数字的方向走的,学生有了对顺时针方向的认识,头脑中有了表针走动的表象,在认半时的时候,学生自己就知道分针走过了7,是7时半,还没有到8不能是8时半。这样就分散认半时时的难点。】

  三、动一动,认识整时

  其实,小钟表不仅能帮小猴解决问题,我们在学校一天的学*和生活也离不开它。

  1、老师也用时间记录了的一我们同学的一天,你知道这是几时吗?

  为什么是8时呢?(几名学生说)(贴图)

  对了,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8,就是8时。我们还可以把这个时间记录下来,先写数8,再写一个时间的时,读作8时。(板书:8时)

  谁来完整的说说,8时我们在干什么?

  2、时间滴答滴答向前走,转眼间,同学们上第二节课了,谁能完整的说说,现在是几时?你们在干什么?(出示图片和钟表)

  快来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分针和时针各指向几,就是9时?

  3、时间过的真快,两节课结束了,同学们的大脑该放松一下了。10时是我们上课间操的时间,你知道,分针和时针该指向几吗?(出示图片)

  生说

  对,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10,就是10时。(出示钟表)

  4、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3个整时的时刻,快来观察一下,这三个钟面,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出示三个钟面)

  几名生回答:分针都指向12,时针指向8就是8时,指向9就是9时,指向10就是10时。(圈出分针,出示时间)

  你们找到认识整时的方法了吗?

  对,当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出示重点字)

  【设计意图:学生在生活中虽然有的.能认识整时,但概念是模糊的。为了更好的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用课件出示3个表示不同时刻的钟面,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讨论交流,最后达成共识:这3个钟面的分针都指向12,引导总结出当分针指向12时,时针指几就是几时。培养学生进行思维的梳理,使学生能够进行初步的观察、概括、抽象、归纳等思维活动,突出培养学生对数学规律的发现和概括。】

  5、拿出你的小钟表,播出一个你喜欢的整时,和同桌说一说,

  6、刚才我们一起找出了认识整时的方法,此时,我们在干什么呢?(出示午餐图片)你认识这个时间吗?快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吧。

  对,这个时刻就是12时整,他比较特殊,当分针和时针重合在一起,都指向12,这个时候就是12时整。你记住他了吗?

  四、动一动,认识半时

  1、吃完午餐后,同学们该午休了,从12时到1时,经过一个小时的午休,同学们该进行下午的学*了,下午第一节课的时间是几时呢,快来看看吧,你认识这个时刻吗?(出示图片钟表贴图)

  生说,1时半或2时半,

  2、到底是几时半呢?我们一起看一看!

  3、请你仔细观察,从1时到1时半,时针和分针是怎样变化的?(出示动态指针)

  生说变化:时针走到1和2之间,我们也可以说刚刚经过1,没到2.

  分针从12走到了6,我们也可以说,走过了6大格

  4、所以,当时针刚刚经过1没到2,分针指向6,这个时刻就是1时半。(圈出1、2,分针闪动)

  【设计意图:教师利用钟表动态演示从1时到1时半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对半时的表象认识。有效的避免了学生错把1时半认成2时半的发生。】

  5、我们结束了一天的学校生活,回到了家里,大家是怎么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的,一起到西西家看看吧。

  6、这是几时半,小伟在做什么?(出示图片和钟表)

  真聪明,这是5时半,西西在做......

  请你仔细观察,另外两幅图中,西西什么时间在做什么?(6时半看动画片,8时半睡觉)

  7、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三个半时的钟面,有了学*整时的经验,你们一定能够很快找到认识半时的方法。快和身边的同学交流一下吧。(出示三个钟面)

  几个生说:这三时钟的分针都指向6,时针刚刚经过5,没到6,就是5时半......(圈出5、6、8)

  8、怎样认识半时呢?

  生说

  对了,分针指向6,时针刚刚经过几,就是几时半。(出示重点字)你也来说一说吧。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次的对比观察,使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整时和半时的表针指向特点。有利于学生更加熟练的辨认整时和半时。】

  9、播钟。拿出你的小钟表,拨一个你喜欢的半时,考考你的同桌。

  五、情节引入电子钟表

  1、经过了一夜的休息,西西自己起床了,没用妈妈叫,原来他有了自己的新手表,你见过这种时间表示方法吗?(出示起床图片,电子表)

  这种表示时间的方法是电子计时法,你知道这是几时吗?

  2、你在哪还见过这种表示时间的方法?

  老师也带来了几个电子计时法表示的时间,认识他们吗?一起来看看这都是什么时间?(出示电子表)

  生:第一个钟面上,是12时

  怎样用电子计时法来表示这个时刻呢,先写12,再写两个竖着的圆点,最后再写两个0。读作12时。

  3、第二个钟表是几时啊?生:6时半

  你知道如何用电子计时法表示它吗?

  生:先写6,再写两个圆点,再写3和0

  4、相信你也能用电子计时法表示出黑板上的时间,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应该如何表示,找两个同学到黑板上写。

  六、拓展知识

  现在有各种这样的钟表帮助我们表示时间,那你知道古时候人们如何表示时间吗?想不想看看。(出示图片并介绍)古时候的人们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发明了很多表示时间的方法,感兴趣的同学可以下课后继续了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古代计时方法,丰富知识,激发兴趣】

  七、总结回顾

  这节课马上要结束了,我们一起渡过了40分钟的时间,真快呀!同学们,时间就是这样,很快过去而且不会再回来。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时间非常宝贵,我们要好好利用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

  【教学效果评价设计】

  一、经过和大家一起学*,小猴已经会看钟表了,为了表示对大家的感谢,小猴邀请大家一起参加智力大闯关游戏。

  1、第一关,连线(练*卷子4个表面)

  钟表图:6时9时半3时3时半

  选项:3时半6:00 9时半3:00

  分别说一遍确定方法。

  第三个和第四个钟面上你是怎么知道哪个是3时和哪个是3时半的?

  2、第二关,照样子写一些(卷子3个表面)

  请你将钟面上的时间用两个不同的方法,表示出来。

  例子:9点9时11点的4点半的

  9:00

  二、回家后制作一张自己的作息时间表,让你的星期天更加有充实。

  【本节课的设计特点】

  (一)在动态中认识钟表。

  学生伸出手指跟着钟表的指针顺时针转动,边走边数,体会顺时针方向。

  教师利用钟表动态演示从1时到1时半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对半时的表象认识。

  有效的避免了学生错把1时半认成2时半的发生。

  (二)在对比中学看钟表。

  第一次对比:凸显整时表针指向特征,有利于学生准确熟练的辨认整时。

  第二次对比:区别整时、半时。有利于学生更加准确熟练的辨认整时和半时。

  第三次对比:凸显半时表针指向特征,有利于学生准确熟练的辨认半时。

  (三)、本节课以情境以及联系学生的一天生活等活动,贴*学生生活实际,同时把对时间的认识融入到具体有趣的情境中,培养了学生学*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在交流中巩固对钟表的认识。

  教师的提问,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学生出现意见的分歧,让他们自己说说为什么,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中,学生一步步对钟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整节课学生经历着在观察中思考,在对比中发现,在发现中争论,在争论中提升的过程。我们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师生在共同的研讨、交流中感受数学学*的乐趣。

关于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3

  尊敬的各位领导和老师:

  大家好!

  一、说教材、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加减法(一)第八课时《分苹果》。本节课是在学生理解了加减法含义,对加法交换律有一定认识并掌握9以内的加减法的基础上展开。同时,本课10以内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后续学*20以内加减法应用以及100以内加减法应用的基础知识,需要每一个学生切实掌握。

  教材编写首先通过分苹果为学生积累对10的加减法的感性认识奠定基础,教材创设丰富多彩的练*活动,不断强化数的分与合的意识。有关10以内的加减法在计算教学中十分重要,让学生将每次的分配过程用数据记录下来,从而引入10的各种分配方法。接下来通过练一练中连一连以及口算进一步巩固掌握10的加减法。爬台阶、说一说,填一填等环节的设置让学生开阔思维自主探索,结合教师的引导,锻炼从而提高学生的对运算学*的兴趣、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方式及运用数**算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说学生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受过学前教育的儿童。他们对新知识有很高的学*兴趣和热情,但年龄小,认识与思维方式仍处于直观形象的阶段。在教学中要注重联系学生的实际,重视直观实物操作与言语解说引导相结合,采用多种练*方式,设计不同层次教学*题,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激发兴趣巩固所学,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解决简单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能力。学生们通过本章节前几节课程的学*和练*,已经理解加减法的含义,体会到加法的交换律,掌握9以内的加减法以及一定的运算思维方法,教学时要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逐步构建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三、教学目标

  1. 在分苹果的操作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实际意义,逐步发展解决问题的意识。

  2. 初步掌握10的加减法,并能正确计算。

  3. 发展有条理思考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关于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4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的第一课时《认识图形》。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这四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想。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首先我对本教才进行简单的分析,课程标准把空间与图形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初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的学*内容。《认识图行》是本册教材《有趣的图形》的起始课,是在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基础上来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些*面图形,体现从立体到*面的设计思路。认识这几种图形不仅是今后学*他们的特征、周长,还有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2、说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体会面在体上

  2、能力目标:在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实践、创新能力,建立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情感。

  4、评价目标: 用评价来考察学生的学*状况,激励学生的学*热情,也让学生学会评价他人,评价自己,建立自信。

  说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会辨认这四种图形;另外,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很容易将体和面混淆,所以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为:体会面在体上。

  说教法、学法 教法:

  如何突破重难点,完成上述四维目标呢?新课程标准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对于入学不久的一年级学生,它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且好动,爱说。针对这种情况,我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采用情景教学法,尝试教学法,活动教学法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学*活动,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学*新知,经历探索,获得知识。

关于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5

  一、理解教材

  《认识物体和图形》是学生学*“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这一单元包括: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和*面图形的初步认识。因为现实生活中孩子们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教材把认识立体图形排在*面图形之前。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上体现了新课标的两大理念: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在活动中学*知识,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自然地完成学*过程,掌握知识。

  二、了解学生

  儿童对形状的知觉是通过视觉、触觉、运动觉协同运动的,这有利于增进他们对所处环境的认识,为将来学*几何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其实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关于形状,他们已经有了较多的的感知经验,只是这些经验太感性,需要进一步抽象化,形成简单的几何概念,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我的学生大多是五六岁,年龄偏小,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还非常弱,加上班上人数多(56人),分组活动不容易组织。另外,据我课前调查,学前班虽然也认识过这些图形,但很多孩子将“长方体”说成“长方形”,将“正方体”说成“正方形”,也有将“圆柱”说成“长方形”的,将“球”说成“圆”的更多,所以教学目标不能定得太高。

  三、拟定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将教学目标定为:1、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这是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观察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这是数学思考方面的目标);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这是情感与态度方面的目标)

  教学重点与难点是: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四、学法与教法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学生应采用这样的学法:一、积极投入到活动中,仔细观察,更要多动手操作;二、和其他同学一起合作学*,共同探究;三、将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学以致用。“教”是服务于“学”的,与这些学法对应,教师该做的是:一、准备大量的实物和模型,为学生的观察、操作活动提供材料;二、营造好学*氛围,组织好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主动探究;三、适当指导,帮助学生提高。

  五、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孩子们喜欢看动画片,喜欢蓝猫,我先出示漂亮的蓝猫图片,然后说:小朋友,今天聪明的蓝猫来和我们一起上数学课,咱们每个组的桌上都有一个袋子,这是蓝猫给大家的礼物,看一看是些什么?蓝猫还提出一个要求: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看哪个组的小朋友放得又快又好。

  这里用蓝猫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用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引入课题,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并能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小组活动,操作感知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小组活动,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2)揭示概念。

  教师拿出大小、颜色不同的实物直观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概念,并板书名称。然后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模型,让学生认一认,并与相应的实物归为一类。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说课稿《认识立体图形》:经过上面的活动,学生有了一些感性的经验,这时教师揭示概念,出示一般模型,帮助学生将感性认识抽象化。

  2、摸一摸,感知特征。

  (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这些实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在小组内交流。

  (2)在班上汇报交流。

  亲自去摸一摸,可以加深学生对几种立体图形特征的体验,和同学的交流有利于丰富对这些立体图形的认识,在以上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由实物图抽象出模型图

  教师以一句“蓝猫放映的时间到了”将学生注意力吸引到投影屏幕上来。通过幻灯片,从一个个实物图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一般模型图。

  前面的两次小组活动,以实物和模型为研究对象,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对几种立体图形有了比较多的感性、直观的认识,这时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图,再过渡到模型图,逐渐抽象,为的是促使学生形成几种立体图形的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2、记忆想像。

  (1)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图形让学生辩认,将这些图贴在黑板上,让学生拿出相应的实物。

  (2)让学生闭上眼想一想四种图形的样子,并用手比划。

  (3)两人游戏:猜一猜

  一人闭上眼,摸一摸别人给出的一种实物,判断它的形状。

  这一组活动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四种立体图形的表象,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说一说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

  安排这一环节是引导学生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意识和能力。

  (四)、游戏中体验特征

  1、推一推

  2、搭一搭

  3、摸一摸

  用游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快乐地学*,对几种立体图形的特征有更丰富的体验,并能培养动手能力、合作能力。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