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 (菁华10篇)

首页 / 说课稿 / | 说课稿,数学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1

  一、说教材

  《今天我当家》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的内容,在学*了100以内加减法,以及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上所开展的一节数学综合活动课。

  其教学目的不仅仅是巩固运用计算的方法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加减运算的含义;3、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材中创设了淘气和笑笑“六·一”做小当家以及到商场购物的情境,正是为了让学生感受生活,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目标:

  1、通过购物中的付款活动,体验付款方式的多样性。

  2、通过购物活动,巩固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购物中的付款活动,体验付款方式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

  1、文具表、价钱表

  2、钱币(纸)

  二、说教法

  1、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数学源于生活,更应用于生活。我会把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的形式来进行学*,会在小组内模拟超市,让学生当售货员、当顾客。在卖与买的过程中,学生不仅用到加减计算的数学知识,又用到了实际的生活经验。在动手的过程中,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生活,体会生活。

  2.让学生自评和互评。

  学生是学*的主体,在学*过程中,特别在小组活动时,学生与学生的接触很多,学生对学生的评价也显得尤为重要。在小组的购物活动后,让学生开展自评与互评,其中不管是表扬还是批评,都是属于学生自己的'体会。这样既可以训练学生的评价能力,又可以激励学生的学*热情。

  3.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

  新课程标准相当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对于现在的一年级小朋友,绝大部分在实际生活中缺乏独立购物的生活经验,但他们对新事物又充满了好奇和向往,于是,设计《今天我当家》一课时,创设一个模拟超市,让学生由合作到独立操作,初步体验“当家”的过程,让学生既感受了许多活动中的乐趣,也自觉的运用了所学的数学方法、技能,还在相互的汇报、讨论、交流中,感受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得到了情感和过程的双重体验。

  4.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家庭的背景不同,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角度也不同,这就意味着相同的问题情境,不同的学生就可能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教学中,要力求尊重学生,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考和交流的空间。本课中的许多环节中,如用20元、30元、100元去购物,该如何购法?这问题的回答是多种多样的,学生在提出方案后并说出理由。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巩固了学生的计算技能,同时也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因此,我在在上课前我会对学会进行调查,询问学生什么叫“当家”?“日常生活中你的家是由谁当家的?当家要做那些事情?目的是让架站给与孩子交流怎么河里购物和消费,怎样进行人民币的计算和换算。

  三、说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

  出示淘气和笑笑,通过两人的对话,渗透热爱劳动以及帮父母减轻家务负担的思想教育。

  2.购物。

  (1)合作制定方案。

  出示商场,摆出不同的商品,每一小组派发一张商品和价格一览表,让学生设计好方案后挑出自己要买的东西,再进行计算。同时,提出各种不同条件“30元钱可以买些什么?”“20元钱可以买些什么?”。先让学生小组内讨论,定制购物方案,并要说出该方案的依据。由于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方案,而且这里的30元钱和20元钱在购物过程中既可以全部用完,又可以有余额,所以在这里可以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而在小组内要自己的购物方案得到其他组员的认同,学生必须“买之有道”——买这些是用来包菜饺子还是肉饺子?为什么要买这么多?要有充分的依据才能支持自己的方案,在此过程中,又训练了学生的说理能力。

  (2)限定性购物。

  出示收银台,提出另外的条件“我花了25元钱,买了……”“我花了14元钱,买了……”。

  让学生自主操作,列出购物清单。跟前面“可以买些什么”对比,这里着重训练的是学生对加法的纯熟运用。在说出购物清单后,再让学生进行评价,说出自己评价的理由,从而又训练了学生的说理能力。

  3.菜桌上的数学问题。

  出示全家人在家里吃饺子的情境,根据“淘气做了43个肉饺子”、“笑笑做了38个菜饺子”,让学生发散思维,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再让学生通过列式、计算来解决这些问题。在这个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巩固了100以内的加减运算能力。

  4.购物游戏。

  课的最后环节,模拟购物活动,在小组内让一名学生当售货员,其他学生当顾客,用预先准备的物品作为货物。购物时说出“买什么商品,付多少钱,找回多少钱。”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而在这个游戏中,既巩固了这节课的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学*兴趣。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2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第一册第一单元8、9页的内容。本课是在了解儿童的认数、数数情况,以及1~5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小猫钓鱼这一生活情境让学生观察、思考、交流,理解0的含义,即0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也可以表示起点和(或)分界点,学会读、写0。教科书的编排是先认识0的意义(表示什么物体也没有),再认识、理解0的其他含义,最后书写0,并将知识拓展到课外,寻找生活中用到0的地方。根据一年级新生喜欢听故事和做游戏的特点,通过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使学生乐学、爱学。

  二、说学前分析

  对0的认识,许多学生只把0理解为什么都没有,对0可以表示起点(或分界点)基本没有接触过,因而对0的更深刻的认识,单独安排一节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对0的认识和理解,学生可以认识到一个数所表示意义的多样性,体会答案的不惟一性。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初步知道0的三个含义,通过直尺认识0在数中的顺序,会读写0.能力目标:

  2、指导学生规范写0,培养学生书写能力。

  3、体会数的意义的多样性,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4、通过探究活动发展的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

  在生活中会运用,初步培养学生的运用意识;进一步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做事要认真的态度。

  教学重点:

  1.初步知道0的含义,0在数中的顺序,会读写0.

  2.指导学生规范书写,养成良好的书写*惯.

  教学难点:

  理解0的三种含义

  四、说教法,说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以多媒体为教学手段,采用小组合作学*的方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中完成教学,并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情境导入法:创设富有情趣的活动情景,激发学生的学*的浓厚兴趣与动机。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学*容易疲劳,因此,我以钓鱼游戏的'形式为切入点,将数学知识融于他们感兴趣的活动之中,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而且使学生很自然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引入多媒体教学,

  设计小猫钓鱼的情景图,以鲜活的图片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我通过出示直尺、温度计等实物引导学生

  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开放性的讨论中架起从已知到未知的桥梁,去获取新的知识,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探索方法的过程中,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发现不同于常规的思维方法和途径。

  学法可归纳为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好学。

  (二)举例说明法:学生说出生活中用0的例子,理解0的含义,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悟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操作观察法:利用直尺、温度计、台秤等实物或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来直观感知0表示起点和分界线的意义,突破学*的难点。

  (四)活动练*法:把练*设计成各种活动,使学生乐于参与,激发学生乐学的欲望。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播放数字歌)

  (一)组织学生做钓鱼游戏,并计数,比比看在一定的时间里谁钓的鱼最多?多者获胜。利用游戏的形式开课,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今天,小猫们也举行了一场钓鱼比赛,你们想不想去看看比赛的情况呀?我们来帮小猫记一记,四只小猫分别钓了几条鱼,好吗?(出示主题图).

  (点评:“借助小猫钓鱼”的有趣情境,呈现一组情景图,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看到变化过程.我在这里注意联系学生的儿童心理特点,通过学生喜欢的童话形式,丰富学生的感性积累,发展学生的数感.)

  二、新知探究:教学0的含义。

  (一)0表示没有。

  你们能把这些数(小猫钓的鱼的条数)写在下面的田字格里吗?

  1.出示图片

  (1)学生在书上写数.

  (2)展示

  教师:你认为他哪写的好,哪还需要改进呢?

  (点评:学生之间的评价也很重要,在学生评价中我有意识的进行引导,让学生可以看到其他同学的优点,引导学生正确的进行互评.)

  教师:小黄猫一只也没钓着,在他的下面应该写几呢?(写0)它怎么一条鱼也没有钓着呀?(因为做事不认真,三心二意……)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我们做事时不能像小黄猫一样,应该认真做事,专心致志……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学*“0”的认识.(板书:0的认识)

  教师:你们的知识可真丰富!0也和1、2、3这些数一样,也是一个数.

  师指着小猫下面的0问:在这里0表示什么呢?(没有)板书:没有

  2、实践体会0表示没有的意思。

  (1)猜铅笔的游戏。先是师生猜再由学生小组合作活动猜一猜,注意要创造出用0表示的。

  (2)教师举例让学生理解:如小猴吃桃、放飞气球等。

  (3)学生举例: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0表示。(我有一支铅笔用玩了,剩下0枝。妈妈给我了三个苹果,我一天吃完了,我还有0个苹果……)通过这一环节,不但使学生可以清楚地理解0表示没有的含义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就可以用0表示,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教师对说得好的学生应及时给与表扬和奖励。

  3、教学书写0。

  1、教师:我们刚才已经认识了0,那么0像什么呀?说一说,你会写0吗?

  2、课件演示:0的写法,学生认真观察。

  3、教师在黑板上边演示边讲解,强调格式,学生书空。

  4、描红,练*书上的第8页写一写,写完后进行展示。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3

  一、集体备课的思路

  统计知识在一年级主要是让学生感受统计的重要性,初步培养统计的观念,并在初步学*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基础上,认识统计图表,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一年级上册通过最喜欢的水果这一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并根据图表中的数据提出简单问题并回答问题。

  《组织比赛》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统计的第一课时,在教材中先后安排了学生所熟悉的组织比赛买气球调查你们组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三个活动,使学生体会统计的必要性,鼓励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增长统计活动的经验。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继续学*有关的统计知识。让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并能用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的形式呈现数据;在此基础上,学生学会绘制条形统计图,这与一年级上学期绘制的象形统计图相比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另外在对统计图的分析中,学生通过阅读条形统计图作出合理的判断,从而为决策提供依据,进一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本课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借助真实、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发展统计观念。

  2、使学生经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3、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和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根据信息做出判断和决策。

  4、学会与人合作,积累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本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方法

  根据"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的思想理念,为了有效的促进师生互动、共同发展,落实课堂教学效果,展现真实的课堂教学,我本着以生为本,发展能力的原则,从教学内容、学生思维特点和年龄特征考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一)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教学活动能否激发兴趣,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中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之所在。为此,我充分利用一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征。由奥运和福娃引入"组织什么比赛好呢",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中去寻找、发现、探究,认识和掌握数学,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从而明确,统计的必要性。

  (二)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强调自主,注重合作交流。小组活动中收集数据时,方法多种多样,学生边调查、边收集、边整理数据,在愉悦的动手中了解了同学们都喜欢什么活动好,又互相启发,共同进步,增强了合作意识。再根据统计图上的的信息做出决策:组织参与人数最多的那项活动才好,又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从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该为生活服务。"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整理数据的方法后,我联系课堂实际设计练*,让学生在小组里统计得到奖励的福娃,要求学生分析统计结果,作出比较,切实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4

  一、说教材。

  《小兔请客》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加与减(二)》的第一课时,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已经学过20以内的加减法及其应用,在后面还要学*10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又是进一步学*运算的基础。

  “小兔请客”的教学内容是100以内的整十数加减法,是本册教材计算教学的起始,也是进一步学*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它是在学生认识了100以内的数和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小兔请客”的童话故事,创设加减法的具体情境,从中引出问题:

  ①一共有多少个果子?

  ②草地上还剩下多少个果子?

  然后让学生用小棒代替果子摆一摆,帮助学生建立加减法的'表象,最后鼓励学生列出抽象的算式,再让学生尝试解答。通过交流,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同时结合算式引导学生认识加减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本单元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根据《标准》的理念,在教学中,把计算教学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实际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整十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并能正确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初步经历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和主动探索的意识,也培养学生初步的迁移类推能力。

  三、说重点、难点。

  1、重点:计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要内容,探索并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则是本节课的重点。

  2、难点:在实际情境中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四、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运用了情境创设法、比较、迁移、归纳法及练*巩固、拓展延伸等教学方法。并对学生进行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法指导,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学法指导及合作、交流、探究学法指导。让学生在直接感触的基础上,体会算理,掌握多样的计算方法,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五、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复*铺垫。

  2、故事导入。

  在一个很美很美的森林里,住着一只勤劳善良的小兔子……讲故事的过程中揭示并板书课题:小兔请客。多媒体出示主题图。本环节通过创设学生喜欢的故事情境吸引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产生学*的动力。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探索加法的计算方法。

  (1)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教师提问:从这幅图中,你能发现哪些有关果子的数学信息呢?学生思考后回答。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根据数学信息提出用加法解决的数学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 “一共有多少个果子”怎样列算式呢?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不但要学会提出问题,还要学会解决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0+30=或30+20=

  (3)那么20+30等于多少呢?你是怎么想的? 先自主探索计算方法。之后,教师再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算法。(反馈计算方法。)

  学生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可能得出不同的计算方法。

  这时,可能出现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用摆小棒的方法计算,先摆2捆小棒,再摆3捆小棒,合起来是5捆,也就是50根小棒,所以20+30=50;

  ②因为2+3=5,所以20+30=50;

  ③因为2个“10”加3个“10”是5个“10”,所以20+30=50;

  ④用数一数的方法10,20,30,40,50;

  ⑤在计数器十位上先拨2个珠子,再拨3个珠子,合起来5个珠子表示50,所以20+30=50。

  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并把它说给你的小伙伴听一听。

  2、渗透应用题中的简单数量关系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予以表扬和鼓励,同时提问,你们知道在这个算式中每个数字都表示什么含义呢?鼓励学生尝试回答,通过这个问题,使学生对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初步的简单印象。

  3、学*加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在加法算式中,每一个数都和你们一样,有自己的名字,想知道它们的名字吗?这时如果有的学生知道,就让学生介绍。并边说边板书。

  4.探索减法的计算方法。

  老师继续讲故事了,就在他们正要享用这些果子的时候……,前面计算的讲解和练*,学生难免疲惫,老师通过继续讲故事,一方面是让学生得到短暂的休息,另一方面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为后面的学*做好铺垫。

  课件显示第二幅情境图,指导学生说出图意,重点在于同第一幅图相区别。根据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试着自己解决提出的问题。教学过程与上面大体一致。

  5.学*减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三)巩固练*,拓展延伸。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计算。做完后组织学生口答,并说出计算过程。“用你喜欢的方法算”,学生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充分体现学生是学*的主人。通过这道题也加深了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

  (四)全课总结: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得高兴吗?你学会了什么?

  (五)思想教育:老师知道你们不仅聪明,而且者是懂事的好孩子,对吗?小白兔有好吃的要与好朋友们一起分享,谁能说说你们在生活中有好吃的是怎么做的?

  生:我分给爸、妈妈吃。

  生:我要分给小朋友们吃。

  生:我要和老师一起吃。

  意图:使学生把本课的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使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六、说课堂评价。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运用多种方式探究整十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计算。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参与远比结果重要的多,所以只要学生动手操作,积极参与,教师就要予以肯定和表扬,在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同学的意见,对于同学与自己相同的看法要肯定,不同的看法要讨论,在交流与探讨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5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第一册的教学内容。这是新教材增加的一个新体系,这部分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它是本册教材第四单元分类中第二部分的内容。这节课的教学是学生在学*了整理房间的基础上学*的又一种分类活动。学生在通过整理房间 的活动后,已经感知和体验了分类的含义及方法,学生能按指定的分类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分类在生活中的用途。这一内容的学*,是让学生通过实际的分类活动,使学生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由于这部分教材与学生的实际学*和生活联系紧密,学生的学*兴趣比较高。课本是以数学活动的形式呈现教材,体现数学学*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过程的课程新理念。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分类的思想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用途,增加学*数学的兴趣。

  2、在给事物分类的过程中,体验活动的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全体学生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

  难点:使学生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关键: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经历分类的活动。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学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

  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都处于一个引导者、组织者与合作者的位置,把学生当作是学*的主体,努力创设*等、和谐的学*氛围,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交流中经历分类的活动,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与空间 进行学*,使学生在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中认识和体会到分类的必要性。在给定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让学生自主选择某种标准对事物进行比较、分类活动,体验活动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1、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学*,拓宽教学的时空。①②③

  (1)分类是一个学生实践性的活动,因此在课前我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亲自去整理房间,体会分类的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用处,学会做一些事情。

  (2)课后让学生去观察和寻找实际生活中运用到分类的一些现象,体会分类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整理书包》说课稿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整理书包》说课稿2、在课堂教学的设计当中努力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原则,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利用比赛、猜想,分一分等多个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是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表现,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1) 创设问题情境 一开课我就让学生进行了一个小比赛,请同学们按老师的要求拿出指定的物品就站起来,并让每一位学生对结果进行猜想,为什么有些同学拿得快。从而引入了这节课的内容。一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进行思考与观察,然后利用教材提供的内容,化静为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

  (2) 自主探究,构建模型

  [1]、动手实践,分类整理书包 首先教师请大家把书包里所有的东西都放在桌面上,然后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知道在整理物品之前,最好先做什么?(学生会回答:给物体分类)接着就请同学们先分类整理,然后同桌两人相互说一说,你是怎样整理的。(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教师对与学生的整理过程可以给予过程性评价)。

  [2]、介绍讨论不同的分类方法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分的,我们可以知道有些学生是按学科的不同分的,有些学生按用途的不同分成书和本子两类等。接着引导学生看书上的笑笑和淘气是怎样分的,你和谁的分法一样?并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分法。

  [3]、整理好书包并初步体会分类的好处 请学生把自己已经分类整理好的书、本子再放回到书包里,再比一比看谁拿得快,让学生感受这次拿和上次比一比有什么不同。学生会知道这一次方便多了,不像以前那么乱,书包里比以前整齐多了,原来分类整理有这么多的好处。

  (3) 解释与应用 在做练*中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教学中给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猜想推测活动,分类之前学会先思考后再行动,这既是做事情的一种好*惯,也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分类活动中要让学生学会思维方法: 按什么分?(理由是什么?) 如何分? 这样分好不好?(有必要吗?)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过程这一课改新理念。整节课的教学都是围绕活动进行,整理书包,分帽子、分车子、给老师和同学分一分,学生是全程参与,全员参与分类活动,而且每一个活动中都安排有同学之间的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整理房间的、你认为谁拿书会快一些,为什么?、说说你是怎样整理书包的?、说出你分帽子、车子和人的方法。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差异,利用学生之间的资源组织教学。

  教学中尽量鼓励学生一人能用多种方法进行分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总结出事物可以按照不同的方法来分类,而且分类跟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希望学生在今后的学*与生活中,能够真正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中,学会自己分类整理书包,分类房间和其他物品,做一个生活的小主人! 说课是教师面对同行和其它听众口头讲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根据的新的教学研究形式。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6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第一册的教学内容。这是新教材增加的一个新体系,这部分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它是本册教材第四单元分类中第二部分的内容。这节课的教学是学生在学*了整理房间的基础上学*的又一种分类活动。学生在通过整理房间 的活动后,已经感知和体验了分类的含义及方法,学生能按指定的分类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分类在生活中的用途。这一内容的学*,是让学生通过实际的分类活动,使学生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由于这部分教材与学生的实际学*和生活联系紧密,学生的学*兴趣比较高。课本是以数学活动的形式呈现教材,体现数学学*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过程的'课程新理念。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分类的思想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用途,增加学*数学的兴趣。

  2、在给事物分类的过程中,体验活动的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全体学生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

  难点:使学生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关键: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经历分类的活动。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学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

  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都处于一个引导者、组织者与合作者的位置,把学生当作是学*的主体,努力创设*等、和谐的学*氛围,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交流中经历分类的活动,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与空间 进行学*,使学生在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中认识和体会到分类的必要性。在给定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让学生自主选择某种标准对事物进行比较、分类活动,体验活动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1、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学*,拓宽教学的时空。①②③

  (1)分类是一个学生实践性的活动,因此在课前我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亲自去整理房间,体会分类的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用处,学会做一些事情。

  (2)课后让学生去观察和寻找实际生活中运用到分类的一些现象,体会分类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整理书包》说课稿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整理书包》说课稿2、在课堂教学的设计当中努力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原则,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利用比赛、猜想,分一分等多个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是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表现,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1) 创设问题情境 一开课我就让学生进行了一个小比赛,请同学们按老师的要求拿出指定的物品就站起来,并让每一位学生对结果进行猜想,为什么有些同学拿得快。从而引入了这节课的内容。一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进行思考与观察,然后利用教材提供的内容,化静为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

  (2) 自主探究,构建模型

  [1]、动手实践,分类整理书包 首先教师请大家把书包里所有的东西都放在桌面上,然后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知道在整理物品之前,最好先做什么?(学生会回答:给物体分类)接着就请同学们先分类整理,然后同桌两人相互说一说,你是怎样整理的。(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教师对与学生的整理过程可以给予过程性评价)。

  [2]、介绍讨论不同的分类方法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分的,我们可以知道有些学生是按学科的不同分的,有些学生按用途的不同分成书和本子两类等。接着引导学生看书上的笑笑和淘气是怎样分的,你和谁的分法一样?并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分法。

  [3]、整理好书包并初步体会分类的好处 请学生把自己已经分类整理好的书、本子再放回到书包里,再比一比看谁拿得快,让学生感受这次拿和上次比一比有什么不同。学生会知道这一次方便多了,不像以前那么乱,书包里比以前整齐多了,原来分类整理有这么多的好处。

  (3) 解释与应用 在做练*中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教学中给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猜想推测活动,分类之前学会先思考后再行动,这既是做事情的一种好*惯,也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分类活动中要让学生学会思维方法: 按什么分?(理由是什么?) 如何分? 这样分好不好?(有必要吗?)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过程这一课改新理念。整节课的教学都是围绕活动进行,整理书包,分帽子、分车子、给老师和同学分一分,学生是全程参与,全员参与分类活动,而且每一个活动中都安排有同学之间的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整理房间的、你认为谁拿书会快一些,为什么?、说说你是怎样整理书包的?、说出你分帽子、车子和人的方法。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差异,利用学生之间的资源组织教学。

  教学中尽量鼓励学生一人能用多种方法进行分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总结出事物可以按照不同的方法来分类,而且分类跟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希望学生在今后的学*与生活中,能够真正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中,学会自己分类整理书包,分类房间和其他物品,做一个生活的小主人! 说课是教师面对同行和其它听众口头讲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根据的新的教学研究形式。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7

  一、集体备课的思路

  统计知识在一年级主要是让学生感受统计的重要性,初步培养统计的观念,并在初步学*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基础上,认识统计图表,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一年级上册通过最喜欢的水果这一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并根据图表中的数据提出简单问题并回答问题。

  《组织比赛》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统计的第一课时,在教材中先后安排了学生所熟悉的组织比赛买气球调查你们组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三个活动,使学生体会统计的必要性,鼓励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增长统计活动的经验。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继续学*有关的统计知识。让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并能用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的形式呈现数据;在此基础上,学生学会绘制条形统计图,这与一年级上学期绘制的象形统计图相比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另外在对统计图的分析中,学生通过阅读条形统计图作出合理的判断,从而为决策提供依据,进一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本课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借助真实、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发展统计观念。

  2、使学生经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3、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和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根据信息做出判断和决策。

  4、学会与人合作,积累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本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方法

  根据"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的思想理念,为了有效的促进师生互动、共同发展,落实课堂教学效果,展现真实的课堂教学,我本着以生为本,发展能力的原则,从教学内容、学生思维特点和年龄特征考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一)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教学活动能否激发兴趣,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中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之所在。为此,我充分利用一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征。由奥运和福娃引入"组织什么比赛好呢",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中去寻找、发现、探究,认识和掌握数学,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从而明确,统计的必要性。

  (二)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强调自主,注重合作交流。小组活动中收集数据时,方法多种多样,学生边调查、边收集、边整理数据,在愉悦的动手中了解了同学们都喜欢什么活动好,又互相启发,共同进步,增强了合作意识。再根据统计图上的的信息做出决策:组织参与人数最多的那项活动才好,又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从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该为生活服务。"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整理数据的方法后,我联系课堂实际设计练*,让学生在小组里统计得到奖励的福娃,要求学生分析统计结果,作出比较,切实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8

  一、说教材

  《数铅笔》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材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的内容。在一年级上册的学*内容中,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20内数的数数、比较及加减运算,对20以内数的组成也有了初步认识。本课教材安排了“数铅笔”这一情景和一些相关的练*题。意图是让学生通过用不同方法数数,认识 100以内数的组成,会数、会读100以内的数。并在具体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感,体验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运用不同的方法数出100以内的数,通过数实物、表示结果、圈一圈的活动,感知以10当一的优越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选择合适的方法数数,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增强学生优化算法的意识。

  3、情感与态度:通过小组调查、数数活动,初步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

  感知以10当一的优越性,自主建构新的计数单位“十”。理解计数单位“一”和“十”。

  课前准备:

  1、学具:小棒100根。

  2、课前调查活动:调查生活中哪些方面存在数。

  二、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动手操作为主,让学生的操作中启迪思维,在合作交流活动中体验数学,体现自主探索的优越感。感受数学活动的有趣性,初步渗透数学的生活性。

  三、说教学流程

  (一)检查课前调查并复*

  师:上学期我们学*了20以内的数。我想问问小朋友一个数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是什么位?

  [教学预设:学生说出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

  师:同学们,老师布置你们回去调查生活中哪些方面存在数,现在请你们四人小组里面互相说说你发现生活中哪些方面存在数。并且说说这些数个位上是几,十位上是几,这个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巡视指导)。

  [教学预设:学生能说出类似我家有8盆花,8只有个位,是由8个一组成的;这栋楼有16户人家,16的个位上是6,十位是1,16是由1个十和6个一组成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对20以内数的组成进行复*,对新课进行铺垫。]

  师:刚才有的小朋友说的物体的个数超过了20个,你们还会数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数100以内的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知学*新课的必要性]

  (二)探究新知

  1、数一数。

  (1)师:这一共有多少根小棒?说一说你是怎么数的?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分组讨论,然后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向全班汇报数小棒的方法。

  [教学预设: 1根1根数;2根2根数;5根5根数;10根10根数等,此时就让全班学生接数。对每一种数法给予肯定]

  [设计意图:学生先独立思考,再通过小组内合作数数,了解数序互相提示、检查。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学*成果,培养学生合作意识。通过交流感受数法多样化。]

  (2)优化数法,练*10根10根数,边摆边数。

  师:你最喜欢哪种数法?为什么?

  [教学预设:10根10根数,因为最快。]

  那我们也像那个小朋友一样,10根10根数,并且我们利用带来的皮筋,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

  [设计意图: 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呈现不同的表示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各种方法的异同,培养学生优化意识。通过对比几种数法,体现以10当一的优越性。]

  师:小朋友们想一想,1捆是10根小棒,那么10个一就表示1个什么?2捆小棒表示2个什么?5捆,8捆又表示什么?数一数一共捆了多少捆小棒。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计数单位“十”和“一”]

  (3)学生跟着老师在一次十根十根数100根小棒。并用皮筋把10捆捆在一起。

  (4)明确十进关系。

  10个一是1个十,10个十是一百。

  2、圈一圈,数一数。

  数P2练*。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从实物到数点子,从规则排列地数到混合排列的数的过程。数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数,引导学生十个十个地数。]

  (三)巩固练*

  1、完成第3页练一练,第1题,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3、游戏:接力赛

  教师说清游戏规则:两人做游戏 ,一人说出3个有规律排列的数(如34、36、38)另一人接着按规律再数出3个数。

  4、练*5(开放题)。

  [设计意图:主要体现几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以游戏的形式巩固练*,让学生不觉得累;让学生感受成功。激励学生进一步学*数学。体现数学的趣味性与多样性]

  四、总结

  谈自己本课所学到的知识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9

  一、说教材

  《今天我当家》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的内容,在学*了100以内加减法,以及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上所开展的一节数学综合活动课。

  其教学目的不仅仅是巩固运用计算的方法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加减运算的含义;3、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材中创设了淘气和笑笑“六·一”做小当家以及到商场购物的情境,正是为了让学生感受生活,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目标:

  1、通过购物中的付款活动,体验付款方式的多样性。

  2、通过购物活动,巩固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购物中的付款活动,体验付款方式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

  1、文具表、价钱表

  2、钱币(纸)

  二、说教法

  1、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数学源于生活,更应用于生活。我会把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的形式来进行学*,会在小组内模拟超市,让学生当售货员、当顾客。在卖与买的过程中,学生不仅用到加减计算的数学知识,又用到了实际的生活经验。在动手的过程中,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生活,体会生活。

  2.让学生自评和互评。

  学生是学*的主体,在学*过程中,特别在小组活动时,学生与学生的接触很多,学生对学生的评价也显得尤为重要。在小组的购物活动后,让学生开展自评与互评,其中不管是表扬还是批评,都是属于学生自己的体会。这样既可以训练学生的评价能力,又可以激励学生的学*热情。

  3.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

  新课程标准相当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对于现在的一年级小朋友,绝大部分在实际生活中缺乏独立购物的生活经验,但他们对新事物又充满了好奇和向往,于是,设计《今天我当家》一课时,创设一个模拟超市,让学生由合作到独立操作,初步体验“当家”的过程,让学生既感受了许多活动中的乐趣,也自觉的运用了所学的数学方法、技能,还在相互的汇报、讨论、交流中,感受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得到了情感和过程的双重体验。

  4.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家庭的背景不同,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角度也不同,这就意味着相同的`问题情境,不同的学生就可能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教学中,要力求尊重学生,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考和交流的空间。本课中的许多环节中,如用20元、30元、100元去购物,该如何购法?这问题的回答是多种多样的,学生在提出方案后并说出理由。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巩固了学生的计算技能,同时也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因此,我在在上课前我会对学会进行调查,询问学生什么叫“当家”?“日常生活中你的家是由谁当家的?当家要做那些事情?目的是让架站给与孩子交流怎么河里购物和消费,怎样进行人民币的计算和换算。

  三、说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

  出示淘气和笑笑,通过两人的对话,渗透热爱劳动以及帮父母减轻家务负担的思想教育。

  2.购物。

  (1)合作制定方案。

  出示商场,摆出不同的商品,每一小组派发一张商品和价格一览表,让学生设计好方案后挑出自己要买的东西,再进行计算。同时,提出各种不同条件“30元钱可以买些什么?”“20元钱可以买些什么?”。先让学生小组内讨论,定制购物方案,并要说出该方案的依据。由于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方案,而且这里的30元钱和20元钱在购物过程中既可以全部用完,又可以有余额,所以在这里可以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而在小组内要自己的购物方案得到其他组员的认同,学生必须“买之有道”——买这些是用来包菜饺子还是肉饺子?为什么要买这么多?要有充分的依据才能支持自己的方案,在此过程中,又训练了学生的说理能力。

  (2)限定性购物。

  出示收银台,提出另外的条件“我花了25元钱,买了……”“我花了14元钱,买了……”。

  让学生自主操作,列出购物清单。跟前面“可以买些什么”对比,这里着重训练的是学生对加法的纯熟运用。在说出购物清单后,再让学生进行评价,说出自己评价的理由,从而又训练了学生的说理能力。

  3.菜桌上的数学问题。

  出示全家人在家里吃饺子的情境,根据“淘气做了43个肉饺子”、“笑笑做了38个菜饺子”,让学生发散思维,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再让学生通过列式、计算来解决这些问题。在这个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巩固了100以内的加减运算能力。

  4.购物游戏。

  课的最后环节,模拟购物活动,在小组内让一名学生当售货员,其他学生当顾客,用预先准备的物品作为货物。购物时说出“买什么商品,付多少钱,找回多少钱。”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而在这个游戏中,既巩固了这节课的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学*兴趣。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10

  一、说教材

  《数铅笔》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材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的内容。在一年级上册的学*内容中,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20内数的数数、比较及加减运算,对20以内数的组成也有了初步认识。本课教材安排了“数铅笔”这一情景和一些相关的练*题。意图是让学生通过用不同方法数数,认识 100以内数的组成,会数、会读100以内的数。并在具体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感,体验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运用不同的方法数出100以内的数,通过数实物、表示结果、圈一圈的活动,感知以10当一的优越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选择合适的方法数数,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增强学生优化算法的意识。

  3、情感与态度:通过小组调查、数数活动,初步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

  感知以10当一的优越性,自主建构新的计数单位“十”。理解计数单位“一”和“十”。

  课前准备:

  1、学具:小棒100根。

  2、课前调查活动:调查生活中哪些方面存在数。

  二、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动手操作为主,让学生的操作中启迪思维,在合作交流活动中体验数学,体现自主探索的优越感。感受数学活动的有趣性,初步渗透数学的生活性。

  三、说教学流程

  (一)检查课前调查并复*

  师:上学期我们学*了20以内的数。我想问问小朋友一个数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是什么位?

  [教学预设:学生说出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

  师:同学们,老师布置你们回去调查生活中哪些方面存在数,现在请你们四人小组里面互相说说你发现生活中哪些方面存在数。并且说说这些数个位上是几,十位上是几,这个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巡视指导)。

  [教学预设:学生能说出类似我家有8盆花,8只有个位,是由8个一组成的;这栋楼有16户人家,16的个位上是6,十位是1,16是由1个十和6个一组成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对20以内数的组成进行复*,对新课进行铺垫。]

  师:刚才有的小朋友说的物体的个数超过了20个,你们还会数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数100以内的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知学*新课的必要性]

  (二)探究新知

  1、数一数。

  (1)师:这一共有多少根小棒?说一说你是怎么数的?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分组讨论,然后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向全班汇报数小棒的方法。

  [教学预设: 1根1根数;2根2根数;5根5根数;10根10根数等,此时就让全班学生接数。对每一种数法给予肯定]

  [设计意图:学生先独立思考,再通过小组内合作数数,了解数序互相提示、检查。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学*成果,培养学生合作意识。通过交流感受数法多样化。]

  (2)优化数法,练*10根10根数,边摆边数。

  师:你最喜欢哪种数法?为什么?

  [教学预设:10根10根数,因为最快。]

  那我们也像那个小朋友一样,10根10根数,并且我们利用带来的皮筋,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

  [设计意图: 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呈现不同的表示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各种方法的异同,培养学生优化意识。通过对比几种数法,体现以10当一的优越性。]

  师:小朋友们想一想,1捆是10根小棒,那么10个一就表示1个什么?2捆小棒表示2个什么?5捆,8捆又表示什么?数一数一共捆了多少捆小棒。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计数单位“十”和“一”]

  (3)学生跟着老师在一次十根十根数100根小棒。并用皮筋把10捆捆在一起。

  (4)明确十进关系。

  10个一是1个十,10个十是一百。

  2、圈一圈,数一数。

  数P2练*。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从实物到数点子,从规则排列地数到混合排列的数的过程。数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数,引导学生十个十个地数。]

  (三)巩固练*

  1、完成第3页练一练,第1题,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3、游戏:接力赛

  教师说清游戏规则:两人做游戏 ,一人说出3个有规律排列的数(如34、36、38)另一人接着按规律再数出3个数。

  4、练*5(开放题)。

  [设计意图:主要体现几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以游戏的形式巩固练*,让学生不觉得累;让学生感受成功。激励学生进一步学*数学。体现数学的趣味性与多样性]

  四、总结

  谈自己本课所学到的知识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 (菁华10篇)扩展阅读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 (菁华10篇)(扩展1)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 (菁华10篇)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1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第一册的教学内容。这是新教材增加的一个新体系,这部分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它是本册教材第四单元“分类”中第二部分的内容。这节课的教学是学生在学*了“整理房间”的基础上学*的又一种分类活动。学生在通过“整理房间” 的活动后,已经感知和体验了分类的含义及方法,学生能按指定的分类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分类在生活中的用途。这一内容的学*,是让学生通过实际的分类活动,使学生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由于这部分教材与学生的实际学*和生活联系紧密,学生的学*兴趣比较高。课本是以数学活动的形式呈现教材,体现数学学*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过程的课程新理念。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分类的思想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用途,增加学*数学的兴趣。

  2、在给事物分类的过程中,体验活动的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全体学生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

  难点:使学生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关键: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经历分类的活动。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学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都处于一个引导者、组织者与合作者的位置,把学生当作是学*的主体,努力创设*等、和谐的学*氛围,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交流中经历分类的活动,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与空间 进行学*,使学生在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中认识和体会到分类的必要性。在给定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让学生自主选择某种标准对事物进行比较、分类活动,体验活动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1、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学*,拓宽教学的时空。①②③

  (1)“分类”是一个学生实践性的活动,因此在课前我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亲自去整理房间,体会分类的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用处,学会做一些事情。

  (2)课后让学生去观察和寻找实际生活中运用到分类的一些现象,体会分类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在课堂教学的设计当中努力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原则,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利用比赛、猜想,分一分等多个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是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表现,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1) 创设问题情境 一开课我就让学生进行了一个小比赛,请同学们按老师的要求拿出指定的物品就站起来,并让每一位学生对结果进行猜想,为什么有些同学拿得快。从而引入了这节课的内容。一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进行思考与观察,然后利用教材提供的内容,化静为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

  (2) 自主探究,构建模型

  [1]、动手实践,分类整理书包 首先教师请大家把书包里所有的东西都放在桌面上,然后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知道在整理物品之前,最好先做什么?(学生会回答:给物体分类)接着就请同学们先分类整理,然后同桌两人相互说一说,你是怎样整理的。(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教师对与学生的整理过程可以给予过程性评价)。

  [2]、介绍讨论不同的分类方法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分的,我们可以知道有些学生是按学科的不同分的,有些学生按用途的不同分成书和本子两类等。接着引导学生看书上的笑笑和淘气是怎样分的,你和谁的分法一样?并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分法。

  [3]、整理好书包并初步体会分类的好处 请学生把自己已经分类整理好的书、本子再放回到书包里,再比一比看谁拿得快,让学生感受这次拿和上次比一比有什么不同。学生会知道这一次方便多了,不像以前那么乱,书包里比以前整齐多了,原来分类整理有这么多的好处。

  (3) 解释与应用 在做练*中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教学中给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猜想推测活动,分类之前学会先思考后再行动,这既是做事情的一种好*惯,也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分类活动中要让学生学会思维方法: ·按什么分?(理由是什么?) ·如何分? ·这样分好不好?(有必要吗?)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过程”这一课改新理念。整节课的教学都是围绕活动进行,“整理书包”,“分帽子”、“分车子”、“给老师和同学分一分”,学生是全程参与,全员参与分类活动,而且每一个活动中都安排有同学之间的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整理房间的”、“你认为谁拿书会快一些,为什么?”、“说说你是怎样整理书包的?”、“说出你分帽子、车子和人的方法”。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差异,利用学生之间的资源组织教学。

  教学中尽量鼓励学生一人能用多种方法进行分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总结出事物可以按照不同的方法来分类,而且分类跟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希望学生在今后的学*与生活中,能够真正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中,学会自己分类整理书包,分类房间和其他物品,做一个“生活的小主人”! 说课是教师面对同行和其它听众口头讲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根据的新的教学研究形式。

  以上,我仅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上说明了“教什么”和“怎么教”阐明了“为什么这样教”。说课对我们已不算是新事物了,今后我将进一步说好课,并希望各位专家领导对本堂说课提出宝贵意见。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2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第一册的教学内容。这是新教材增加的一个新体系,这部分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它是本册教材第四单元分类中第二部分的内容。这节课的教学是学生在学*了整理房间的基础上学*的又一种分类活动。学生在通过整理房间 的活动后,已经感知和体验了分类的含义及方法,学生能按指定的分类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分类在生活中的用途。这一内容的学*,是让学生通过实际的分类活动,使学生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由于这部分教材与学生的实际学*和生活联系紧密,学生的学*兴趣比较高。课本是以数学活动的形式呈现教材,体现数学学*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过程的课程新理念。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分类的思想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用途,增加学*数学的兴趣。

  2、在给事物分类的过程中,体验活动的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全体学生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

  难点:使学生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关键: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经历分类的活动。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学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

  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都处于一个引导者、组织者与合作者的位置,把学生当作是学*的主体,努力创设*等、和谐的学*氛围,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交流中经历分类的活动,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与空间 进行学*,使学生在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中认识和体会到分类的必要性。在给定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让学生自主选择某种标准对事物进行比较、分类活动,体验活动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1、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学*,拓宽教学的时空。①②③

  (1)分类是一个学生实践性的活动,因此在课前我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亲自去整理房间,体会分类的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用处,学会做一些事情。

  (2)课后让学生去观察和寻找实际生活中运用到分类的一些现象,体会分类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整理书包》说课稿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整理书包》说课稿2、在课堂教学的设计当中努力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原则,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利用比赛、猜想,分一分等多个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是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表现,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1) 创设问题情境 一开课我就让学生进行了一个小比赛,请同学们按老师的要求拿出指定的物品就站起来,并让每一位学生对结果进行猜想,为什么有些同学拿得快。从而引入了这节课的内容。一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进行思考与观察,然后利用教材提供的内容,化静为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

  (2) 自主探究,构建模型

  [1]、动手实践,分类整理书包 首先教师请大家把书包里所有的东西都放在桌面上,然后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知道在整理物品之前,最好先做什么?(学生会回答:给物体分类)接着就请同学们先分类整理,然后同桌两人相互说一说,你是怎样整理的。(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教师对与学生的整理过程可以给予过程性评价)。

  [2]、介绍讨论不同的分类方法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分的,我们可以知道有些学生是按学科的不同分的,有些学生按用途的不同分成书和本子两类等。接着引导学生看书上的笑笑和淘气是怎样分的,你和谁的分法一样?并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分法。

  [3]、整理好书包并初步体会分类的好处 请学生把自己已经分类整理好的书、本子再放回到书包里,再比一比看谁拿得快,让学生感受这次拿和上次比一比有什么不同。学生会知道这一次方便多了,不像以前那么乱,书包里比以前整齐多了,原来分类整理有这么多的好处。

  (3) 解释与应用 在做练*中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教学中给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猜想推测活动,分类之前学会先思考后再行动,这既是做事情的一种好*惯,也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分类活动中要让学生学会思维方法: 按什么分?(理由是什么?) 如何分? 这样分好不好?(有必要吗?)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过程这一课改新理念。整节课的教学都是围绕活动进行,整理书包,分帽子、分车子、给老师和同学分一分,学生是全程参与,全员参与分类活动,而且每一个活动中都安排有同学之间的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整理房间的、你认为谁拿书会快一些,为什么?、说说你是怎样整理书包的?、说出你分帽子、车子和人的方法。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差异,利用学生之间的资源组织教学。

  教学中尽量鼓励学生一人能用多种方法进行分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总结出事物可以按照不同的方法来分类,而且分类跟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希望学生在今后的学*与生活中,能够真正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中,学会自己分类整理书包,分类房间和其他物品,做一个生活的小主人! 说课是教师面对同行和其它听众口头讲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根据的新的教学研究形式。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3

  一、集体备课的思路

  统计知识在一年级主要是让学生感受统计的重要性,初步培养统计的`观念,并在初步学*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基础上,认识统计图表,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一年级上册通过最喜欢的水果这一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并根据图表中的数据提出简单问题并回答问题。

  《组织比赛》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统计的第一课时,在教材中先后安排了学生所熟悉的组织比赛买气球调查你们组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三个活动,使学生体会统计的必要性,鼓励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增长统计活动的经验。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继续学*有关的统计知识。让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并能用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的形式呈现数据;在此基础上,学生学会绘制条形统计图,这与一年级上学期绘制的象形统计图相比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另外在对统计图的分析中,学生通过阅读条形统计图作出合理的判断,从而为决策提供依据,进一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本课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借助真实、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发展统计观念。

  2、使学生经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3、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和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根据信息做出判断和决策。

  4、学会与人合作,积累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本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方法

  根据"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的思想理念,为了有效的促进师生互动、共同发展,落实课堂教学效果,展现真实的课堂教学,我本着以生为本,发展能力的原则,从教学内容、学生思维特点和年龄特征考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一)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教学活动能否激发兴趣,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中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之所在。为此,我充分利用一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征。由奥运和福娃引入"组织什么比赛好呢",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中去寻找、发现、探究,认识和掌握数学,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从而明确,统计的必要性。

  (二)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强调自主,注重合作交流。小组活动中收集数据时,方法多种多样,学生边调查、边收集、边整理数据,在愉悦的动手中了解了同学们都喜欢什么活动好,又互相启发,共同进步,增强了合作意识。再根据统计图上的的信息做出决策:组织参与人数最多的那项活动才好,又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从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该为生活服务。"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整理数据的方法后,我联系课堂实际设计练*,让学生在小组里统计得到奖励的福娃,要求学生分析统计结果,作出比较,切实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4

  一、说教材。

  《小兔请客》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加与减(二)》的第一课时,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已经学过20以内的加减法及其应用,在后面还要学*10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又是进一步学*运算的基础。

  “小兔请客”的教学内容是100以内的整十数加减法,是本册教材计算教学的起始,也是进一步学*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它是在学生认识了100以内的数和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小兔请客”的童话故事,创设加减法的具体情境,从中引出问题:

  ①一共有多少个果子?

  ②草地上还剩下多少个果子?

  然后让学生用小棒代替果子摆一摆,帮助学生建立加减法的表象,最后鼓励学生列出抽象的算式,再让学生尝试解答。通过交流,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同时结合算式引导学生认识加减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本单元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根据《标准》的理念,在教学中,把计算教学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实际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整十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并能正确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初步经历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和主动探索的意识,也培养学生初步的迁移类推能力。

  三、说重点、难点。

  1、重点:计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要内容,探索并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则是本节课的重点。

  2、难点:在实际情境中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四、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运用了情境创设法、比较、迁移、归纳法及练*巩固、拓展延伸等教学方法。并对学生进行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法指导,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学法指导及合作、交流、探究学法指导。让学生在直接感触的基础上,体会算理,掌握多样的计算方法,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五、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复*铺垫。

  2、故事导入。

  在一个很美很美的森林里,住着一只勤劳善良的小兔子……讲故事的过程中揭示并板书课题:小兔请客。多媒体出示主题图。本环节通过创设学生喜欢的故事情境吸引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产生学*的动力。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探索加法的计算方法。

  (1)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教师提问:从这幅图中,你能发现哪些有关果子的数学信息呢?学生思考后回答。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根据数学信息提出用加法解决的数学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 “一共有多少个果子”怎样列算式呢?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不但要学会提出问题,还要学会解决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0+30=或30+20=

  (3)那么20+30等于多少呢?你是怎么想的? 先自主探索计算方法。之后,教师再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算法。(反馈计算方法。)

  学生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可能得出不同的计算方法。

  这时,可能出现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用摆小棒的方法计算,先摆2捆小棒,再摆3捆小棒,合起来是5捆,也就是50根小棒,所以20+30=50;

  ②因为2+3=5,所以20+30=50;

  ③因为2个“10”加3个“10”是5个“10”,所以20+30=50;

  ④用数一数的方法10,20,30,40,50;

  ⑤在计数器十位上先拨2个珠子,再拨3个珠子,合起来5个珠子表示50,所以20+30=50。

  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并把它说给你的小伙伴听一听。

  2、渗透应用题中的简单数量关系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予以表扬和鼓励,同时提问,你们知道在这个算式中每个数字都表示什么含义呢?鼓励学生尝试回答,通过这个问题,使学生对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初步的简单印象。

  3、学*加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在加法算式中,每一个数都和你们一样,有自己的名字,想知道它们的名字吗?这时如果有的学生知道,就让学生介绍。并边说边板书。

  4.探索减法的计算方法。

  老师继续讲故事了,就在他们正要享用这些果子的时候……,前面计算的讲解和练*,学生难免疲惫,老师通过继续讲故事,一方面是让学生得到短暂的休息,另一方面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为后面的学*做好铺垫。

  课件显示第二幅情境图,指导学生说出图意,重点在于同第一幅图相区别。根据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试着自己解决提出的问题。教学过程与上面大体一致。

  5.学*减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三)巩固练*,拓展延伸。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计算。做完后组织学生口答,并说出计算过程。“用你喜欢的方法算”,学生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充分体现学生是学*的主人。通过这道题也加深了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

  (四)全课总结: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得高兴吗?你学会了什么?

  (五)思想教育:老师知道你们不仅聪明,而且者是懂事的好孩子,对吗?小白兔有好吃的要与好朋友们一起分享,谁能说说你们在生活中有好吃的是怎么做的?

  生:我分给爸、妈妈吃。

  生:我要分给小朋友们吃。

  生:我要和老师一起吃。

  意图:使学生把本课的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使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六、说课堂评价。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运用多种方式探究整十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计算。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参与远比结果重要的多,所以只要学生动手操作,积极参与,教师就要予以肯定和表扬,在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同学的意见,对于同学与自己相同的看法要肯定,不同的看法要讨论,在交流与探讨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5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第一册的教学内容。这是新教材增加的一个新体系,这部分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它是本册教材第四单元分类中第二部分的内容。这节课的教学是学生在学*了整理房间的基础上学*的又一种分类活动。学生在通过整理房间 的活动后,已经感知和体验了分类的含义及方法,学生能按指定的分类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分类在生活中的用途。这一内容的学*,是让学生通过实际的分类活动,使学生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由于这部分教材与学生的实际学*和生活联系紧密,学生的学*兴趣比较高。课本是以数学活动的形式呈现教材,体现数学学*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过程的课程新理念。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分类的思想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用途,增加学*数学的兴趣。

  2、在给事物分类的过程中,体验活动的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全体学生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

  难点:使学生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关键: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经历分类的活动。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学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

  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都处于一个引导者、组织者与合作者的位置,把学生当作是学*的主体,努力创设*等、和谐的学*氛围,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交流中经历分类的活动,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与空间 进行学*,使学生在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中认识和体会到分类的必要性。在给定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让学生自主选择某种标准对事物进行比较、分类活动,体验活动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1、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学*,拓宽教学的'时空。①②③

  (1)分类是一个学生实践性的活动,因此在课前我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亲自去整理房间,体会分类的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用处,学会做一些事情。

  (2)课后让学生去观察和寻找实际生活中运用到分类的一些现象,体会分类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整理书包》说课稿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整理书包》说课稿2、在课堂教学的设计当中努力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原则,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利用比赛、猜想,分一分等多个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是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表现,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1) 创设问题情境 一开课我就让学生进行了一个小比赛,请同学们按老师的要求拿出指定的物品就站起来,并让每一位学生对结果进行猜想,为什么有些同学拿得快。从而引入了这节课的内容。一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进行思考与观察,然后利用教材提供的内容,化静为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

  (2) 自主探究,构建模型

  [1]、动手实践,分类整理书包 首先教师请大家把书包里所有的东西都放在桌面上,然后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知道在整理物品之前,最好先做什么?(学生会回答:给物体分类)接着就请同学们先分类整理,然后同桌两人相互说一说,你是怎样整理的。(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教师对与学生的整理过程可以给予过程性评价)。

  [2]、介绍讨论不同的分类方法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分的,我们可以知道有些学生是按学科的不同分的,有些学生按用途的不同分成书和本子两类等。接着引导学生看书上的笑笑和淘气是怎样分的,你和谁的分法一样?并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分法。

  [3]、整理好书包并初步体会分类的好处 请学生把自己已经分类整理好的书、本子再放回到书包里,再比一比看谁拿得快,让学生感受这次拿和上次比一比有什么不同。学生会知道这一次方便多了,不像以前那么乱,书包里比以前整齐多了,原来分类整理有这么多的好处。

  (3) 解释与应用 在做练*中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教学中给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猜想推测活动,分类之前学会先思考后再行动,这既是做事情的一种好*惯,也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分类活动中要让学生学会思维方法: 按什么分?(理由是什么?) 如何分? 这样分好不好?(有必要吗?)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过程这一课改新理念。整节课的教学都是围绕活动进行,整理书包,分帽子、分车子、给老师和同学分一分,学生是全程参与,全员参与分类活动,而且每一个活动中都安排有同学之间的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整理房间的、你认为谁拿书会快一些,为什么?、说说你是怎样整理书包的?、说出你分帽子、车子和人的方法。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差异,利用学生之间的资源组织教学。

  教学中尽量鼓励学生一人能用多种方法进行分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总结出事物可以按照不同的方法来分类,而且分类跟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希望学生在今后的学*与生活中,能够真正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中,学会自己分类整理书包,分类房间和其他物品,做一个生活的小主人! 说课是教师面对同行和其它听众口头讲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根据的新的教学研究形式。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6

  一、说教材。

  《小兔请客》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加与减(二)》的第一课时,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已经学过20以内的加减法及其应用,在后面还要学*10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又是进一步学*运算的基础。

  “小兔请客”的教学内容是100以内的整十数加减法,是本册教材计算教学的起始,也是进一步学*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它是在学生认识了100以内的数和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小兔请客”的童话故事,创设加减法的具体情境,从中引出问题:

  ①一共有多少个果子?

  ②草地上还剩下多少个果子?

  然后让学生用小棒代替果子摆一摆,帮助学生建立加减法的表象,最后鼓励学生列出抽象的算式,再让学生尝试解答。通过交流,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同时结合算式引导学生认识加减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本单元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根据《标准》的理念,在教学中,把计算教学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实际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整十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并能正确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初步经历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和主动探索的意识,也培养学生初步的迁移类推能力。

  三、说重点、难点。

  1、重点:计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要内容,探索并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则是本节课的重点。

  2、难点:在实际情境中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四、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运用了情境创设法、比较、迁移、归纳法及练*巩固、拓展延伸等教学方法。并对学生进行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法指导,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学法指导及合作、交流、探究学法指导。让学生在直接感触的基础上,体会算理,掌握多样的计算方法,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五、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复*铺垫。

  2、故事导入。

  在一个很美很美的森林里,住着一只勤劳善良的小兔子……讲故事的过程中揭示并板书课题:小兔请客。多媒体出示主题图。本环节通过创设学生喜欢的故事情境吸引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产生学*的动力。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探索加法的计算方法。

  (1)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教师提问:从这幅图中,你能发现哪些有关果子的数学信息呢?学生思考后回答。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根据数学信息提出用加法解决的数学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 “一共有多少个果子”怎样列算式呢?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不但要学会提出问题,还要学会解决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0+30=或30+20=

  (3)那么20+30等于多少呢?你是怎么想的? 先自主探索计算方法。之后,教师再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算法。(反馈计算方法。)

  学生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可能得出不同的计算方法。

  这时,可能出现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用摆小棒的方法计算,先摆2捆小棒,再摆3捆小棒,合起来是5捆,也就是50根小棒,所以20+30=50;

  ②因为2+3=5,所以20+30=50;

  ③因为2个“10”加3个“10”是5个“10”,所以20+30=50;

  ④用数一数的方法10,20,30,40,50;

  ⑤在计数器十位上先拨2个珠子,再拨3个珠子,合起来5个珠子表示50,所以20+30=50。

  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并把它说给你的小伙伴听一听。

  2、渗透应用题中的简单数量关系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予以表扬和鼓励,同时提问,你们知道在这个算式中每个数字都表示什么含义呢?鼓励学生尝试回答,通过这个问题,使学生对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初步的简单印象。

  3、学*加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在加法算式中,每一个数都和你们一样,有自己的名字,想知道它们的名字吗?这时如果有的学生知道,就让学生介绍。并边说边板书。

  4.探索减法的计算方法。

  老师继续讲故事了,就在他们正要享用这些果子的时候……,前面计算的讲解和练*,学生难免疲惫,老师通过继续讲故事,一方面是让学生得到短暂的休息,另一方面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为后面的学*做好铺垫。

  课件显示第二幅情境图,指导学生说出图意,重点在于同第一幅图相区别。根据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试着自己解决提出的问题。教学过程与上面大体一致。

  5.学*减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三)巩固练*,拓展延伸。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计算。做完后组织学生口答,并说出计算过程。“用你喜欢的方法算”,学生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充分体现学生是学*的主人。通过这道题也加深了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

  (四)全课总结: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得高兴吗?你学会了什么?

  (五)思想教育:老师知道你们不仅聪明,而且者是懂事的好孩子,对吗?小白兔有好吃的要与好朋友们一起分享,谁能说说你们在生活中有好吃的`是怎么做的?

  生:我分给爸、妈妈吃。

  生:我要分给小朋友们吃。

  生:我要和老师一起吃。

  意图:使学生把本课的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使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六、说课堂评价。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运用多种方式探究整十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计算。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参与远比结果重要的多,所以只要学生动手操作,积极参与,教师就要予以肯定和表扬,在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同学的意见,对于同学与自己相同的看法要肯定,不同的看法要讨论,在交流与探讨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7

  一、说教材。

  《小兔请客》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加与减(二)》的第一课时,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已经学过20以内的加减法及其应用,在后面还要学*10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又是进一步学*运算的基础。

  “小兔请客”的教学内容是100以内的整十数加减法,是本册教材计算教学的起始,也是进一步学*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它是在学生认识了100以内的数和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小兔请客”的童话故事,创设加减法的具体情境,从中引出问题:

  ①一共有多少个果子?

  ②草地上还剩下多少个果子?

  然后让学生用小棒代替果子摆一摆,帮助学生建立加减法的表象,最后鼓励学生列出抽象的算式,再让学生尝试解答。通过交流,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同时结合算式引导学生认识加减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本单元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根据《标准》的理念,在教学中,把计算教学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实际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整十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并能正确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初步经历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和主动探索的意识,也培养学生初步的迁移类推能力。

  三、说重点、难点。

  1、重点:计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要内容,探索并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则是本节课的重点。

  2、难点:在实际情境中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四、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运用了情境创设法、比较、迁移、归纳法及练*巩固、拓展延伸等教学方法。并对学生进行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法指导,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学法指导及合作、交流、探究学法指导。让学生在直接感触的基础上,体会算理,掌握多样的计算方法,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五、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复*铺垫。

  2、故事导入。

  在一个很美很美的森林里,住着一只勤劳善良的小兔子……讲故事的过程中揭示并板书课题:小兔请客。多媒体出示主题图。本环节通过创设学生喜欢的故事情境吸引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产生学*的动力。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探索加法的计算方法。

  (1)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教师提问:从这幅图中,你能发现哪些有关果子的数学信息呢?学生思考后回答。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根据数学信息提出用加法解决的数学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 “一共有多少个果子”怎样列算式呢?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不但要学会提出问题,还要学会解决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0+30=或30+20=

  (3)那么20+30等于多少呢?你是怎么想的? 先自主探索计算方法。之后,教师再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算法。(反馈计算方法。)

  学生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可能得出不同的计算方法。

  这时,可能出现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用摆小棒的方法计算,先摆2捆小棒,再摆3捆小棒,合起来是5捆,也就是50根小棒,所以20+30=50;

  ②因为2+3=5,所以20+30=50;

  ③因为2个“10”加3个“10”是5个“10”,所以20+30=50;

  ④用数一数的方法10,20,30,40,50;

  ⑤在计数器十位上先拨2个珠子,再拨3个珠子,合起来5个珠子表示50,所以20+30=50。

  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并把它说给你的小伙伴听一听。

  2、渗透应用题中的简单数量关系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予以表扬和鼓励,同时提问,你们知道在这个算式中每个数字都表示什么含义呢?鼓励学生尝试回答,通过这个问题,使学生对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初步的简单印象。

  3、学*加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在加法算式中,每一个数都和你们一样,有自己的名字,想知道它们的名字吗?这时如果有的学生知道,就让学生介绍。并边说边板书。

  4.探索减法的计算方法。

  老师继续讲故事了,就在他们正要享用这些果子的时候……,前面计算的讲解和练*,学生难免疲惫,老师通过继续讲故事,一方面是让学生得到短暂的休息,另一方面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为后面的学*做好铺垫。

  课件显示第二幅情境图,指导学生说出图意,重点在于同第一幅图相区别。根据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试着自己解决提出的问题。教学过程与上面大体一致。

  5.学*减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三)巩固练*,拓展延伸。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计算。做完后组织学生口答,并说出计算过程。“用你喜欢的方法算”,学生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充分体现学生是学*的主人。通过这道题也加深了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

  (四)全课总结: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得高兴吗?你学会了什么?

  (五)思想教育:老师知道你们不仅聪明,而且者是懂事的好孩子,对吗?小白兔有好吃的要与好朋友们一起分享,谁能说说你们在生活中有好吃的是怎么做的?

  生:我分给爸、妈妈吃。

  生:我要分给小朋友们吃。

  生:我要和老师一起吃。

  意图:使学生把本课的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使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六、说课堂评价。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运用多种方式探究整十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计算。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参与远比结果重要的多,所以只要学生动手操作,积极参与,教师就要予以肯定和表扬,在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同学的意见,对于同学与自己相同的看法要肯定,不同的看法要讨论,在交流与探讨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8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位 置与顺序第二课时:上下。

  教材简析: 在新课程标准中,有明确指出各个学段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具体目标。本单 元是通过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从而初 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属于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第一学段。本节内容上下 是学生学完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学*的,继续培养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描 述事物的好*惯,学会用上下正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进而初步发展学生的空 间观念,为以后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标准》中对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具体化为四个方面:知识与技能、数学思 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根据以上四点,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我制定以下的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与顺序,体验上、下位置关 系的相对性,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知识技能目标)

  (2)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简单的空间推理能力。(能力培 养目标)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惯。(素质培养目标)

  (4)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推理等思考活动,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学*数学是有趣的,以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情感态度目标)

  教学重点:学会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与顺序。

  教学难点: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说教法与学法设计:

  本节课要让学生在具体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相关体验,不能把它作为单纯的知 识点来讲授,而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获得体验和理解。结合一年级学生 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和本节课学*素材的特点,实现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 方式,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我设计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既重视选择灵活的教法,又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创设情境,直观形象法。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9

  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第一课时。

  一、教材简析

  《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是本册教材《有趣的图形》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在第一册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认识*面图形,为以后学*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教材体现了从立体到*面的设计思路,注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的兴趣。

  2、教学重点

  会辨认这四种图形。

  3、教学难点

  体会“面”在“体”上。

  4、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立体图形实物若干、*面图形若干、白纸、彩笔等。

  二.教法学法

  本次教学活动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模式呈现教学内容,注重让学生体验“从立体到*面”的探究、建模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方法为一体,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

  三.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漂亮的城堡)

  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带我们来到了一座漂亮的城堡,在这座城堡里,住着各种形状的图形,请小朋友们认一认,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名字。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的城堡里,除了立体图形家族,还住着一个庞大的家族,那就是*面图形。

  (课件出示:*面图形)

  学生尝试说说认识的图形名字。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这些*面图形。

  (板书:认识图形)

  (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常见的物体出发,再让学生认识和了解*面图形,丰富学生对*面图形的感性认识。)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感知“面”在“体”上

  (1)观察操作。

  提出要求:这些*面图形都藏在大家桌面上的物体中,请大家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赶快行动吧!

  (2)汇报交流

  说一说:你在什么物体上找到了什么图形?再摸一摸自己找的图形的面,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面”的主要特点是*。)

  (通过“摸”的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体会到物体的每个面都是*的。)

  (3)引导发现

  (课件演示“面”在“体”上的分离过程)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发现,这些*面图形的家都住在立体图形上。

  (通过“看”,初步体会面在体上)

  2、动手操作,合作学*

  (1)教师启发: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把这些*面图形从立体图形上请出来,留在桌上的白纸上呢?

  (这一要求既有挑战性,也有探索性,同时具有操作性。)

  (2)小组合作完成

  (3)汇报、交流不同的方法

  引导学生想出多种办法(可用描、画、印等方法),给予赞扬。

  (充分给学生“说”的机会,让学生陈述操作过程,表达亲身感受,培养语言的条理性,促进思维的逻辑性。)

  (通过这种“做中学”,让学生积极参与操作过程,亲身体验面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建立*面图形的空间观念,突破本课难点。实现数学学*的亲历性,突出学生学*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实现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

  3、小结

  我们从长方体上找到了长方形,从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从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圆柱上找到了圆形。我们还发现,这些图形的面都是*的,并且只有一个面,所以,就把这些图形叫做*面图形。

  4、游戏:我说你想

  试试你掌握的本领。老师说一个图形的名字,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它的样子,一边想一边用手指画一画。

  同桌之间可进行互动练*。

  (通过让学生闭眼想象所学

  的图形,培养空间想象力,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巩固加深,迁移拓展

  1、连一连:将图形与名字连线

  (变式图形的呈现,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将获得的性质特征概括到同类对象中去,使学生在概括中获得对图形进一步的理解。)

  2、找一找:生活中,你在哪里还见过这样的图形?

  (教师先引导学生看看教室里哪些物体上有这样的图形,可离开座位去找、去指、去摸,再把发现告诉大家。)

  师:其实,在我们回家的路上也能看到这些图形,现在,我们一起去马路上看看吧!

  说一说:这些交通标志牌是什么形状?

  (课件演示:介绍交通标志牌的作用,渗透交通安全教育)

  (将数学课上认识的图形与生活中的物体融合,加深对这些图形的认识。借助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的兴趣。)

  3、找朋友(进一步体验“面”由“体”得。)

  4、数一数数一数每个图形分别是由哪些*面图形组成的?

  5、拼一拼

  今天这节课小朋友学得很好,胡老师要奖励给每个小组一份礼物。请打开礼品袋(袋内装有*面图形若干),用里面的图形拼出你最喜欢的东西。

  (1)小组合作 评课稿连接: pkg/

  (2)交流展示。说一说,你拼的是什么?用了哪些图形?

  (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学生的创造欲,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通过作品的展示,让学生学会自我欣赏和互相欣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6、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这节课最有趣的是什么?

  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

  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10

  一、集体备课的思路

  统计知识在一年级主要是让学生感受统计的重要性,初步培养统计的观念,并在初步学*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基础上,认识统计图表,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一年级上册通过最喜欢的水果这一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并根据图表中的数据提出简单问题并回答问题。

  《组织比赛》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统计的第一课时,在教材中先后安排了学生所熟悉的组织比赛买气球调查你们组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三个活动,使学生体会统计的必要性,鼓励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增长统计活动的经验。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继续学*有关的统计知识。让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并能用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的形式呈现数据;在此基础上,学生学会绘制条形统计图,这与一年级上学期绘制的象形统计图相比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另外在对统计图的分析中,学生通过阅读条形统计图作出合理的判断,从而为决策提供依据,进一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本课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借助真实、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发展统计观念。

  2、使学生经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3、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和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根据信息做出判断和决策。

  4、学会与人合作,积累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本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方法

  根据"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的思想理念,为了有效的促进师生互动、共同发展,落实课堂教学效果,展现真实的课堂教学,我本着以生为本,发展能力的原则,从教学内容、学生思维特点和年龄特征考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一)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教学活动能否激发兴趣,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中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之所在。为此,我充分利用一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征。由奥运和福娃引入"组织什么比赛好呢",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中去寻找、发现、探究,认识和掌握数学,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从而明确,统计的必要性。

  (二)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强调自主,注重合作交流。小组活动中收集数据时,方法多种多样,学生边调查、边收集、边整理数据,在愉悦的动手中了解了同学们都喜欢什么活动好,又互相启发,共同进步,增强了合作意识。再根据统计图上的的信息做出决策:组织参与人数最多的那项活动才好,又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从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该为生活服务。"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整理数据的方法后,我联系课堂实际设计练*,让学生在小组里统计得到奖励的`福娃,要求学生分析统计结果,作出比较,切实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 (菁华10篇)(扩展2)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菁华10篇)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跳绳》是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第三单元的一节新授课,本课是在7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8的加减法教学的。学生基本掌握了简单的说和算。

  二、学生分析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0-10并掌握了7以内的加减法,已具备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这个班的学生大部分上过学前班,数的组成也基本上知道;大部分的学生会看图说算式。所以这节课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提出相关的加减法问题的能力,组织学生交流加减法算式,体会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三、说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并掌握“8”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让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境列出算式,并能说出算式的含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3、指导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

  4.初步养成仔细观察、主动思考、认真倾听、大胆交流的良好学**惯。

  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正确计算“8”的加减法,掌握计算方法。

  难点:能用“8”的加减法解决问题。

  四、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我采取情景演示法,自主探究法,引导学生结合情景图,鼓励学生仔细观察、主动思考,然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说出算法,掌握8

  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口算。

  (二)创设情景引入。

  (三)学*新知。

  课件出示课本第38页主题图

  1、仔细观察图,从图中你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

  2、提出问题并解决

  (1)一共有几个小朋友?你能列算式解决吗?

  (2)你能说一说算式中各数字的含义吗?

  (3)你是怎么计算出来的?能给大家讲讲吗?

  (4)根据刚才找到的数学信息,你还能列出不同的加法算式吗?你能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吗?

  (5)你能提出一个用减法解决的问题吗?

  3、师写算式学生猜算式表示的意义。

  4、“8”的组成。

  学生动手操作将8个桃子分给两只猴子。

  5、说一说。

  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结合给出的算式3+5=□进行交流。

  练*

  1、课本练一练1、2题。

  2、手指游戏:同桌两人进行,要求两人的手指合起来是8个。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的表现怎么样?

  (五)作业布置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2

  教学目的:

  1、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地铁中的数学问题。

  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3、让学生在解决身边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课前准备:

  1、以小组为单位对南京地铁作调查,收集有关信息。

  2、学生准备计算器,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

  师:我们班大部分同学都坐过地铁,乘坐地铁你有什么感受?

  生:舒适、快捷。

  生:爽!

  生:坐得时间短,还不过瘾。

  师:课前同学们都分小组收集了南京地铁的有关信息,请每一小组的代表汇报一下你们小组收集的信息。

  各小组代表汇报,并在实物投影仪上显示。

  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信息,我们大家一起来看看。

  (多媒体课件演示一组图片,图片中附相关的文字数据)

  配音:南京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于20xx年9月1日正式开通,地 铁全线是从迈皋桥站到奥体中心站,全长21.72千米,南北向穿越南京主城区。从迈皋桥站到奥体中心站,一共有16站, 15个区间。地铁票价按照这样的标准来定价:1—7个区间内票价2元;8—11个区间票价3元;12—15个区间票价4元。

  师:通过介绍,你又知道了哪些有关地铁的数学信息,在四人小组内交流一下。

  学生讨论并交流。

  出示下表

  共设:16站台(有15个区间)

  票价:1—7个区间内票价2元;

  8—11个区间票价3元;

  12—15个区间票价4元。

  师:其实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在我们的身边就有很多数学问题,南京地铁中就蕴含着许多数学问题。(板书课题:地铁中的数学问题)

  (出示南京地铁1号线线路图)

  师:围绕乘坐地铁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小组成员商量一下。

  生:从小行站上车到奥体中心站一共需要多少分钟?

  生:用5元钱从小行站到红山动物园站,一个来回够不够?

  生:地铁从迈皋桥站行驶到奥体中心站,全程要多少分钟?

  生:地铁一天运营多少趟?总共能载客大约多少人?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把问题分类。

  师:我们一道来研究其中几个数学问题,首先我们来看看购票问题,好吗?

  [评析] 在数学学*中,提出数学问题有时比解决数学问题还重要。活动中教师放手让学生提数学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与主动参与的意识,也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

  二、解决实际问题

  1、购票问题。

  师:如果我们乘地铁从小行站出发,到新街口站需要买几元的票?到红山动物园呢?(2元,3元)

  师:除了用现金购票,我们还可以刷卡,这样可以更便宜一些,这节课我们只研究用现金购票的问题。

  师:给你2元钱,乘地铁从小行站出发,你可以坐到哪些站台下车出站?

  (同桌先互相说说再汇报)

  师:同样给你2元钱,乘地铁从小行站出发,最远能到哪一站下车出站?你是怎样想的?

  生:往西走最远可以到奥体中心站,往北走最远可以到鼓楼站。

  (课件演示地铁从小行站分别到奥体中心站和鼓楼站走过的路程)

  师:从小行站出发一共可以到达多少个不同的站台下车出站?

  师:如果给你2元钱,你能从哪一站坐到哪一站下车出站?

  学生在小组内先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2、乘车时间问题。

  (课件模拟演示地铁运行情况)

  配音:每天早晨6:30分,分别从迈皋桥和奥体中心两个底站同时相对发出第一班列车,以后每隔7分钟再发一趟列车。地铁对于时间的把握惊人的准确,每一站之间行驶2分30秒,每一站停靠30秒,迈皋桥站、南京站、鼓楼站、新街口站四个大站停靠45秒。晚上9:40分同时从两个底站相对开出最后一班列车。每列车有6节车厢,*均每节车厢载客约200人。

  整理成表

  运营时间:早晨6:30分发出第一列车,晚上9:40分发出最后一列车。

  发车间隔:每7分钟发出一列车。

  每个区间行驶时间:约是2分30秒。

  每个站台停靠时间:每站停30秒。(迈皋桥、南京站,鼓楼,新街口等四个大站停45秒)

  每列车:有6节车厢,每节车厢一趟*均载客200人。

  师:如果这个周末爸爸妈妈有空,你最想让爸爸妈妈带你乘地铁去哪儿?乘车途中需要多长时间?

  解决短距离和长距离各1个时间问题,让学生拿出计算器来算列车行使时间。

  (结合学生的回答板演)

  从小行站出发 奥体中心站下车 从小行站出发 红山动物园站下车

  算式:150×3 +30×2 150×11+30×10+15×3

  =450+60 =1650+300+45

  =510(秒) =1995(秒)

  510秒=8分30秒 1995秒=33分15秒

  3×3=9(分)

  9分-30秒=8分30秒

  师:如果这位同学乘坐的是早晨8点从小行站出发的地铁列车,大约什么时刻能到达红山动物园站?(8点33分15秒)

  3、客流量问题。

  师:小组内商量并尝试解决下面的问题----

  (1)从早晨6:30分发出第一列车到晚上9:40分发出最后一列车,地铁公司一共发了多少列次车?(262列次)

  (2)地铁列车一天能载客多少人次?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后,小组代表板演。

  生1: 晚上9:40分是21:40分

  21时40分-6时30分=15时10分

  15时10分=910分

  910÷7=130(列次)

  130×2+2=262(列次)

  答:一共发了262列次车。

  生2: 200×6×262=314400(人次)

  答:地铁列车一天能载客314400人次。

  [评析]让学生经过讨论与交流,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学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体验解决问题成功的喜悦。

  三、总结评价

  师:正因为地铁运行的快捷、方便、载客量大,大大缓解了城市的`交通压力,我们南京已经开工建设了地铁2号线。 ,将来还要建地铁3号线、4号线……(课件出示2号线、3号线……规划蓝图)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或体会?

  学生回答略。

  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利用收集来的一些南京地铁的数学信息研究了有关购票、时间和客流量等方面的问题,课后同学们还可以再去研究自己感兴趣的其它数学问题。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3

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十几减九),这是苏教版第(二)册第(一)单元20以内退位减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经(认识20以内的数,掌握10以内加、减法以及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上,教材通过(小猴卖桃、小兔买桃的童话情景引入13-9,再让学生自己思考,探究算法,并引导交流,体会不同的算法,意在让学生在比较中选择喜欢的算法),这部分内容是20以内退位减的起始课,是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的重要基础知识,能为后继教材的学*做好迁移准备。此外教材的例题与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例题相对应,都是从学生感兴趣的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并通过列式计算解决问题,这样把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和计算结合起来,使计算成为解决问题的需要,既有利于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起学生进一步学*和探索的欲望;又有利于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本课时最重要的一点是重视让学生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提倡算法多样化,并逐步引导学生优化算法,十几减九的计算出现了四种算法:数数法、破十法、*十法、想加算减法,在“想想做做”中,明确提出了“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个性。

  所以根据学生的学*心理、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编排的特点与要求,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订如下的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目标:让学生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理解计算十几减9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十几减9;2、能力目标: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探究、思考的意识和能力,体会算法多样化,发展创新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交流,体验与同伴合作的快乐,树立合作交流的意识。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掌握计算十几减9的方法,正确计算十几减9。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十几减9的算法。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准备采用以下一些教法引导学生学*:

  ①教学中,我将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引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动机,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

  ②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数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过程。

  ③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通过灵活多样的练*,巩固方法,提高技能。

  ④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的问题,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促进学生的发展。

  接下来,我详细说一说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在导入新课之前,我设计了相应的复*铺垫,如:9加几的进位加、十几的组成、9的分与合等,旨在帮助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同时对下面十几减9的不同算法起推波助澜的效果。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猴子卖桃、小兔买桃的故事。引导学生观察并说说画面:(1)1盒桃再加3个桃,一共有几个桃?(2)小兔买了9个桃,猴子还剩几个桃?怎样计算?算式怎样列?教师根据学生口答板书算式:13-9。这一环节的'设计,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常见的“买桃”一事,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凭着日常生活中买东西的经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产生学*数学的愿望和兴趣。

  第二环节:活动探究,获取新知。

  教师用一句话引导:让我们也来当一回售货员,从13个桃里拿出9个,可以怎么拿?学生独立动手操作。这一环节是每个学生有较明确的操作目的,主动参与到课堂学*活动中。尽量让每位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发现13-9的计算方法,逐步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独立思考的能力。然后进行组内交流,学生边操作边说出从13个桃中减去9个桃的操作过程。最后进行全班交流,根据交流情况,相机用课件演示拿桃的过程,并出示相应的计算过程。学生可能出现书上的4种想法:第一种,从13个桃中一个一个减,减9次;第二种,先从10个桃中减去9个,再和其他3个桃合起来,这时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说说这种算法是把13分成几和几,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第三种,先减去盒子外的3个桃,再减去盒内的6个桃,这样共减去了9个桃,教师引导学生说说这种算法是把9分成几和几,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第四种,13个桃分成9个桃和4个桃,所以13减去9等于4。在学生表述时,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想法,不要让学生感觉到四种算法有何优劣之分,而是引导学生对算法进行比较,找适合自己的并努力学好。以上环节的教学,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把各自的生活经验转化为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第三环节:联系实际,深化应用。

  完成“想想做做”第1-3题:第一题,学生动手去画去圈,有困难的学生还可以摆摆小棒,着重让学生说出思考过程,并正确计算,不强求统一方法;第二题,先让学生说说括线图各部分表示的内容,在引导列式计算,并说算法;第三题,要求学生用喜欢的方法去计算,其实也就是学生最熟悉的方法。这个环节,虽然学生用各自的方法计算,但教师要了解哪种方法最受学生欢迎,对全班学生的思维水*做整体上的评估。这一教学环节,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促进理论同实践的结合。同时,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第四环节:巩固提高,总结发散

  完成“想想做做”第4、5题:第四题做成口算卡片,反复练*;第五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竖排)发现算式的排列及得数排列的规律,使学生在理解算法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记忆。这一环节紧扣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设计多种形式的数学练*,为学生提供创造、发展思维的空间。最后学生总结所学内容,谈感想及收获,教师全课总结。并延伸内容:如果小兔买的是8个桃,那么还剩几个?这一环节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巩固和自主学*能力的提高,体验到学*成功的快乐。

  综上所述,本课中,我重在从情境、探索、交流三方面,让学生思考、实践,理解十几减9的算法,正确进行十几减9的计算,体验到自主学*成功的快乐。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4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第一课时十几减9。 2、教材简析:20以内退位减法对进一步学*多位数计算和其他数学知识非常重要,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作为第一课时尤为重要,通过系统学*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为十几减几的学*构建基本的学*思路。

  3、教学目标:

  ⑴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理解十几减9的算理,构建20以内退位减法的基本思路。

  ⑵正确计算十几减9的题目。

  ⑶感受20以内退位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⑷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体验探索与创造的快乐。 4、教学重点:探究算法,正确计算。

  5、教学难点:理解算理,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计算方法。

  二、说教法:

  本节课属于计算教学。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只注重算理、算法(单一)及技能训练,比较枯燥。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本节课在教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学*数学知识。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知识,学会计算方法。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成功的乐趣。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需求。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计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倡算法多样化,使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多种方法中肯定有比较简便的方法,但是并不是每个同学都能很快接受快捷方便的方法,因此教师只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同时给他们留出消化吸收的空间,千万不要强加给学生,应让他们在逐步的体验中自然而然的接受,从而选取更优的方法。

  三、说学法: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必须转变学生的学*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方法上力求体现: 1、在具体情景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学*的快乐。

  2、在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进行个性化学*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通过比较、批判“自我反思”,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学*方法。 3、通过灵活、有趣的练*,巩固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技能。

  4、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数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说教学程序

  ㈠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选择话题,通过灰太狼和喜羊羊童话愉快的情景与数学学科的联系,引出课题。 ㈡探究新知,构建方法。 1、解决“卖气球”问题。 2、解决“套圈游戏”问题。

  3、解决“卖风车,猜字谜”问题。

  4、小结计算方法,选取自己喜欢的比较简便的方法。

  5、阅读课本,质疑问难。

  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动手实践,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在亲身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掌握自己认为好的计算方法,自觉地构建退位减法的基本思路。 ㈢课堂练*,巩固提高。

  通过由浅入深,形式各异的练*,巩固基本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的应用,同时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㈣课堂小结,激励评价。

  对学生在知识掌握、技能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与发展方面的情况作全面的总结;让学生结合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自评、互评,发扬优点,弥补不足,不断进步。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要一目了然,能反映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主要体现学生得出的计算过程。设计如下:十几减九

  15 – 9 = 6

  六、教学反思:

  根据新的教学理念,我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从创设问题情境入手,激发探究的热情,引导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组织学生广泛交流,呈现算法多样化,培养了创新精神和思维的灵活性,真正让学生经历在实际情况中提出数学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获得探索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不足之处,没有很好的激发学生算题多样化,拓开学生的思维。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5

各位专家领导:

  早上好!

  今天我将为大家讲的课题是《整理书包》,首先我对本节教材做一些分析 。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第一册的教学内容。这是新教材增加的一个新体系,这部分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它是本册教材第四单元“分类”中第二部分的内容。这节课的教学是学生在学*了“整理房间”的基础上学*的又一种分类活动。学生在通过“整理房间” 的活动后,已经感知和体验了分类的含义及方法,学生能按指定的分类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分类在生活中的用途。这一内容的学*,是让学生通过实际的分类活动,使学生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由于这部分教材与学生的实际学*和生活联系紧密,学生的学*兴趣比较高。课本是以数学活动的形式呈现教材,体现数学学*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过程的课程新理念。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分类的思想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用途,增加学*数学的兴趣。

  2、在给事物分类的过程中,体验活动的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全体学生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

  难点:使学生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关键: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经历分类的活动。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学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都处于一个引导者、组织者与合作者的位置,把学生当作是学*的主体,努力创设*等、和谐的学*氛围,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交流中经历分类的活动,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与空间 进行学*,使学生在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中认识和体会到分类的必要性。在给定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让学生自主选择某种标准对事物进行比较、分类活动,体验活动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1、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学*,拓宽教学的时空。

  (1)“分类”是一个学生实践性的活动,因此在课前我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亲自去整理房间,体会分类的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用处,学会做一些事情。

  (2)课后让学生去观察和寻找实际生活中运用到分类的一些现象,体会分类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在课堂教学的设计当中努力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原则,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利用比赛、猜想,分一分等多个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是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表现,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1) 创设问题情境

  一开课我就让学生进行了一个小比赛,请同学们按老师的要求拿出指定的物品就站起来,并让每一位学生对结果进行猜想,为什么有些同学拿得快。从而引入了这节课的内容。一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进行思考与观察,然后利用教材提供的内容,化静为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

  (2) 自主探究,构建模型

  1、动手实践,分类整理书包

  首先教师请大家把书包里所有的东西都放在桌面上,然后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知道在整理物品之前,最好先做什么?(学生会回答:给物体分类)接着就请同学们先分类整理,然后同桌两人相互说一说,你是怎样整理的。(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教师对与学生的整理过程可以给予过程性。)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6

  课题:认识乘法(说课)

  作者:长沙市芙蓉区长铁四小

  内容: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

  教材简析:

  教材的第一道例题是几个相同的数连加,通过求一共有几只兔和一共有几只鸡的实际问题列出两道连加算式,引导学生从3个2相加和4个3相加的角度理解连加算式的特征,为教学乘法的意义作准备。例题后的“试一试”,继续加强学生对几个几相加的认识,并让学生注意到3个5相加和5个3相加的的数是相同的。

  第二道例题在相同数连加的基础上教学乘法,包括乘法的意义、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在教学乘法的意义时,“还可以用乘法算”是例题的重点。例题后的“试一试”既要用加法算 ,也要用乘法,教材指点学生把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比一比,哪种写法比较简便,引导学生体会乘法的意义。

  “想想做做”中的1—8题由看图找几个几再列加法算式最后列乘法算式,到直接列乘法算式计算,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的意义,知道几个几相加用乘法计算比较简单。

  2、 能根据一个加法算式写出两个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 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惯。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乘法和改写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怎样改写乘法。

  教学准备:CAI

  设计理念:

  这节课,我将教材进行了一定的处理,把“认识乘法”创设在一个童话情景中,并将乘法意义的两个内涵:在几个相同数相加时才能用乘法算;列乘法算式往往比加法算式简便。分开突破,不增加学生的难度与负担。整节课营造出一个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练*设计的难易程度也是由浅入深,开放性题趣味十足,同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导入部分,首先提出:“小朋友都认识‘小红帽’吗?”让学生回忆起童话故事,从而调动学生的兴趣,因为小学生尤其低年级学生学*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素材的感受与兴趣,现实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容易激活学生学*的愿望。紧接着,创设情境,“数学课上老师也带小朋友来看看小红帽的家。”《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环境,创设生动有趣的有助于学生自主学*,合作交流的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现实的情境中学*数学。所以在导入部分中,我根据儿童心理,喜欢玩,喜欢小动物,卡通人物。时时调动着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都是用一个完整的情境贯穿始终。

  《新课程标准》提出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给学生提供现实有趣的学*背景,把新知的学*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具体情况呈现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根据建构主义的理论:“你要把孩子引导到新的地方,你首先得知道孩子现在所处的位置。”学生学*数学是学生生活的系统化,离不开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对学生来说,数学知识并不是“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旧知识”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有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课堂上的数学学*是他们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的经验的总结与升华。因此,老师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现实数学世界出发,与教材的内容发生相互作用。创设问题情境,构建数学知识。而乘法和加法是有密切联系的,掌握了加法就具备继续学*乘法的条件。在100以内的加法中,学生比较熟悉的是两个数相加和三个不相同的一位数连加,对几个相同的数连加,由于接触少,显得比较生疏。为此,在教学中设计了“小鸡”,“小兔,“鸡蛋”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列出几个相同的数连加的算式,并让学生通过观察,模仿说出许多相同的数连加的算式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计算几个相同的数连加的能力。

  设计“鸡蛋”这一问题情境,首先是提高学生计算几个相同的一位数连加的能力,为学*乘法扫除障碍,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是培养学生算法的多样化。《新课标》中对计算的要求不再是以前的又快,有准,而是看准的方法多,即“算法多样化”。这样学生就可以带着解决问题的渴望去学*新知识,形成新技能。学生根据“鸡蛋图”分别列出了3个5相加(横着看的),5个3相加(竖着看的)的连加算式。甚至也会有学生斜着看来列算式,或6个6个的看等等各种方法,学生通过自己动脑想出的方法,学生能够理解,也记忆深刻。

  我在教学中,在新授中让学生将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外,在练*中,并出现了“5+6+6”这类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的加法,通过比较,从而让学生在现实活动中积累有关概念的感性认识——把感性认识加工成表象或抽象成概念——在实践中应用概念并进一步巩固概念。

  紧接着我设计了小红帽过生日的情境,来一个人要两支筷子,来50个人要准备多少支筷子?学生中大多数用乘法,我提问;“为什么不用加法呢?”学生都感受到太长了,麻烦。从而将乘法的意义突破。

  《新课标》提出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在练*设计中,教师遵循由浅入深教学的原则,由基础题到提高题。首先让学生看一副图,说出是几个几相加,并列出加法算式,再根据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过渡到看到相同数连加的算式列出乘法算式,最后提高到看一幅图直接列乘法算式。最后,教师设计了一道开放性题。让学生在开放性题中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多样的,有些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2+3+5+5”这一题,刚开始学生会以为它没办法改写成乘法算式,因为它不是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但通过自己的探索,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使学生知道先算出2+3=5,这样就变成3个5相加,从而可以改写成3×5,5×3;接下来“3+3+6”这道算式就可以变成2个6相加的加法算式,进而可以改写为2×6,6×2的乘法算式,同时“3+3+6”这道题可以把6拆成两个3使原来的加法算式变为4个3相加,可列出3×4或4×3的乘法算式:最后是一道字母题:A+A+A+A。其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进而再一次的巩固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总之,把数学教学建立在学生认识发展水*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有利于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真正理解并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有利于教师发挥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课后感受:

  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大部分学生理解了乘法的意义,当然也有学生还出于一知半解的状态,我觉得对于这节课,应允许学生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有的`学生很快就理解了,更能在新知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有的学生当堂课不明白,说不定回到家却突然知道了,后知后觉。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7

  说课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小节6和7的认识及加减法中的用数学部分,主题图为课本47页插图:金色的秋天。

  教材简析:

  1、 主要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学*了6、7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教材集中安排了一组以金色的秋天为题的用数学的内容,包括两道例题和一组做一做的*题,练*中的13题《美丽的小湖》也是类似的题目,其内容都是用6和7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计算问题。教材在这里第一次出现了大括号和问号。

  2、 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一种用情境图反映的数学问题,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并在生活中去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发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整个知识网络来看,它也标志着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开始,是向后面的文字应用题过渡的桥梁。

  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教材,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使学生认识并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能借助图画正确分析题意。

  2、 技能目标:会用6和7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3、 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教学,向学生渗透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等方面的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在态度、情感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这三个目标在教学中是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

  为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主要采取了情境教学、小组合作和直观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措施:

  本节课的重点是用6和7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是让学生学会观察、分析,提出合适的数学问题。其中,正确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是关键所在。

  对于教材重难点的确定,我是通过如下两个方面的分析得出的:

  1、从教材知识点分析:6和7的加减法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同时它又是进一步学*8和9以及10的加减法的最直接的基础。

  2、 从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来分析: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不是很强,通过观察图画,分析并叙述出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进而选择正确算法,还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过程。

  针对重难点,我打算采取小组合作和直观演示相结合的方式加以突破。

  教学过程:

  共分四大环节:

  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针对一年级学生纯真幼稚、富于幻想的心理特征,我创设了如下情境:同学们,你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对,是秋天,秋姑娘呀,正忙着给勤劳的人们送去丰收和喜悦呢!看,她给咱们每个小组也送来了一份礼物(电脑出示)你能根据算式猜想一下,这些礼物各属于哪个小组吗?要解决这个问题,需用到哪些知识呢?我设计这个环节,意在激发学生兴趣,借此复*6和7的加减法,为后面学*它的应用做好铺垫。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利用这些知识,还可以解决哪些问题呢?好,咱们还是随秋姑娘一起去大自然中转一转,看一看吧!(出示插图,导入新课)

  二、放手学生,探究新知

  在这一环节中,我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和直观演示相结合的方式展开教学。

  1、 让学生对着插图,进行观察和交流。

  具体做法是:先引导学生由*及远或者由远及*有序地观察,借此培养他们初步地自主学*的意识,至于学生观察到什么,我不去做过多限制,不管是蓝天、白云、还是房子、小草,这些都是学生利用双眼来认知大自然的宝贵素材。

  接着安排小组交流观察的内容,并尝试提出疑难问题,在互通知识中,也给每位学生提供了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的机会。

  然后,由小组代表在进行交流,并提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做到知识共享。

  而这观察、交流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感悟体验的过程,学生从中感悟到自然美、家乡美,进而激发起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这是教师用空洞的语言所不能替代的。

  2、 教学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

  作为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我在与学生一起观察、感悟的过程中,有选择地解答一些疑难问题,并最终将重点巧妙地引到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教学上,比如说:图中还有哪些你以前从没见过的数学符号?你知道它代表什么意思吗?或者说:老师这儿有两个新朋友,你想认识一下吗?这些导语都是可行的。

  接下来,我主要借助多媒体演示,先引导学生分别认知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明确大括号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问号表示要求的问题。在演示中,注意把大括号的尖朝向各个方向,以避免学生认为大括号的尖总是朝上的误区。自制教具演示也是可以的。再引导他们理解大括号和问号合在一起表示的意义,并能对着情境图叙述完整的图意,互相反复交流,直至明确要求的问题是什么。在引导学生叙述图意的过程中,其实已孕伏了应用题的结构,即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这对于学生进一步学*应用题是非常有益的。

  3、 针对提出问题,列出算式进行计算。

  在学生理解了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之后,能够明确这幅图要求的问题是一共有多少个学生,也就是把男生和女生合起来,根据加法的意义,应该说不难解决。用左边的4人加上右边的2人,一共6人,或者用男生2人加上女生4人。但我决不就此满足,而要深挖教材,引导学生列出多种算式,如扎小辫的3人加上不扎小辫的3人;低头的1人加上不低头的5人等等,打破了原先只用左右两堆求和的思维定势。这样做,我认为有利用于学生多角度地看问题。况且,提倡算法多样化,这也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当然算式的选择也得视题而定。

  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观察第二幅图,并与第一幅图进行比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不同之处,自己去表述图意,如有困难,可小组合作交流,教师没必要过多讲解。如此反复之后,明确要求的问题是还剩几个向日葵盘?是求一部分,根据减法的意义,应该列式为7—2=5。利用电脑的优势,我也可将问号移到另一边,引导学生列出不同的算式,7—5=2。这是两道容易混淆的减法算式,应加以辨析。而当问号移到算式中得数的位置时,这幅图则有上述两种列式。这两道应用题的教学,意在让学生从中感悟两点:

  1、问号的位置决定着列式方法。

  2、问号既然是要求的问题,那它必定是算式中的得数。

  同时辅以清晰明了的板书设计,以更好地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至此为止,我认为本节内容的重难点已真正突破。

  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更加强烈。新教材蕴含着许多有待学生发现的奥秘,我认为只要教师充分地理解教材、利用教材,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就可以满足他们这种强烈的需要。

  4、 及时反馈,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有了刚才的分析验证,对于做一做中的两道题目,我放手学生自己进行辨析,从中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在全面搜集学生信息的基础上,我也要根据学生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

  二、应用新知,培养能力

  学*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课本51页插图《美丽的小湖》与前面的知识点是类似的,因此,我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让学生对着图画进行讲故事比赛,如《小鸭的一家》、《小青蛙比本领》、《小金鱼找朋友》等等,以加深学生对图意的理解,从而能够正确列式解答问题,并辅以可行的奖励机制,如评选故事大王、速算冠军以及优胜小组等,意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逐步培养自己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当时机可对学生进行爱护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当然,这项活动也可视教学情况放到第二节课或者课外进行,毕竟,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应该是生成的,而不是现成的。

  四、及时总结,拓展延伸

  通过总结,引导学生发现庭院里有数学、田野中有数学、小湖边也有数学,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周围还有哪些地方也有数学,比一比,看一看,谁是爱数学的小博士。这样,就将学生的知识从课堂引向课外,从而体现了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的新的教学理念。

  总之,我在教学中,不光利用多媒体,还要利用多种媒体,使知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注重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我相信,这金色的秋天会让孩子们拥有一份沉甸甸的收获!

  好,我的说课完毕,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和老师给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8

  一、把握教材

  1、说课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四单元分类的第一课时。

  2、教材地位:分类是重要的数学思想,也是学生学*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本单元的“分类”是一个学生实践活动,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体验分类的含义和方法。本节课选取学生熟悉的家庭生活场景为基本素材,通过整理房间的活动,启发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中学*分类,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教材通过一个信息窗“乱七八糟的房间”引出“怎样整理呢?”这个问题,感受分类的必要性,体会分类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通过活动,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

  能力目标: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比一比、议一议等活动,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表达的能力,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

  情感目标:初步体验将生活中简单事物进行分类整理的好处,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惯。

  4、教学重点: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的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

  5、教学难点:学会将物体进行分类的方法。

  6、教具准备:课件、学具袋(分别装图片、豆子)

  二、灵活选择教法

  本节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展开教学,为实现教学目标,灵活合理地选择了以下几种教法:

  1、情境创设法

  《课标》指出:教师应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数学,激发学生的兴趣。一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兴趣就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在本节课开头我采用了猜一猜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什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并要不得 将小礼物奖励给今天表现最棒的同学,引导学生给小礼物归类的情境,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主要内容通过多媒体、分组讨论、动手操作、掌声鼓励等方式体现愉快的教法。在练*时,开展竞赛的游戏活动、采用美观的图片来刺激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

  2、引导探究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学生是学*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因此,我在设计导课的时候,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产生问题,产生疑问,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为学*新知识打下了很好的开头。教学法新知时,让孩子们自己探索,通观看未整理的房间谈感受,引出问题“怎样整理呢?”,在小组内说想法,动手圈一圈、画一画,把同类的东西放在`一起,相互讨论分类的结果。再让学生通过观看整理后的房间,使学生感受到分类在生活中的作用。在练*中,让孩子们动手整理文具盒,开放题让小组同学议一议,分工合作,将袋子中的豆子挑出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掌握了分类的技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培养他们主动探索精神。

  3、联系生活法

  《课标》中强调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新理念。在教学中我把数学与儿童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分类的知识,让学生体会到分类的用途,创设生活情境:用课件出示乱七八糟的未经整理的房间,和整理后整齐、美观的房间。在强烈的对比之中,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运用数学知识就能改

  变我们的生活,感受到了数学的价值。在练*中,让学生说说日常生活中见到分类摆放物品的现象,整理文具盒、图片,把豆子进行分类等生活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自然、真实、亲切,从而激发学*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4、多媒体教学法

  本节课两次使用多媒体教学法,在新课教学中,通过幻灯片出示未整理的房间和整理后的房间,运用了直观教学,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教学中通过观察、比较,形象而直观地感受到整理后的房间整齐、美观,使人赏心悦目,使用方便,便于清理,体验到分类给生活带来了好处。`

  三、培养能力说学法

  教师的教还有赖于学生的学,“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因此我特别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法的指导,本节课我结合实际指导学生运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学*:

  1、实践操作法

  本节课多次创设让学生参与操作的实践活动,如在教学中运用学具,让每个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操作实践,通过圈一圈、涂一涂、分一分、比一比等实践活动,使学生经历了分类的过程,掌握了按一定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给学生提供了动手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发展,充分体现了在“做中学”的新理念。

  2、学*讨论法

  讨论法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加深理解,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对“你是怎么整理的,为什么这样整理?”这个问题充分发表见解,在练*的比一比中,先学生议一议怎样给豆子进行分类,并在比赛后互相交流评价各自的方法,在分一分的活动中让学生相互讨论如何将图片进行分类,小组之间相互评价,给学生的思考、探索与表达留下较大的空间,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小组合作的必要性,培养了学生对问题的钻研精神,并训练了表达能力。

  3、观察发现法

  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幻灯片,发现了房间很乱,需要整理,使学*分类的新知成为学生的需要;使学生的感情和需求上与老师产生共鸣。从而达到主动发现新问题,探究新知,进而达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的目的。再让学生看整理后的房间,不仅整齐美观,而且使用方便,从而感受到分类在生活中的价值。

  四、优化组合说程序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低年级学生都有一种强烈的表现欲望,好奇心、好胜心强,都认为“我是最棒”的。针对这一特点,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水*经验出发,通过创设情境,动手操作来吸引学生,点燃学生学*兴趣的火花,为此我是这样设计的:小朋友们猜一猜,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礼物?大家想知道吗?看,这是什么?(教师一边贴一边让学生认,贴完后)告诉同学们老师要把这些小礼物分别奖励给今天表现最棒的小朋友,然后请同学们帮助老师来把这些小礼物分一分,归一下类。让不同分法的同学说说分

  法,为什么这样分,使学生初步感受分类的'意义,从而导入新课,揭示课题。这一环节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这样让学生解决问题,学生不感到任何压力与束缚,而是感到好玩,全身心投入,学*积极性高涨,课堂上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1、创设情境,设疑引思

  师:小明同学最*搬新家,他想邀请大家去参观他的新居,瞧,这就是他的房间,(多媒体出示教材主题图)看到小明的房间,你想说什么?假如你是小明,你准备怎样整理?

  2、讨论交流,动手操作

  学生在小组内说想法,动手圈一圈,画一画。学生交流反馈。说一说怎样整理,为什么这样整理?请二名学生上台,一人说一人贴图片。经过你们整理后的房间会是怎样的呢?多媒体出示整理后的房间。看了这两张图你有什么感受?为什么?

  3、小结:通过整理房间,你们学会什么?

  这一环节通过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多媒体教学,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让学生动手操作,相互叙述,使叙述在观察、思维、想象、交流中初步感知分类的方法、意义,分类给生活带来方便,同时感受到我们生活中就有数学。充分体现《课标》中强调的数学教学应联系学生的生活经经验,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的新理念。

  (三)巩固发展,体验分类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理念指导下,我设计了以下练*,使练*成为学生学*、创造、游戏的乐园,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成技能。

  1、说一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的家里或其他地方有没有分类摆放的情况?

  2、运用所学知识整理自己文具盒,比一比看谁整理得又快又有条理,学生独立整理完交流评价整理过程。

  这一练*给学生创造一个实践、思考、交流的空间,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养成有条理思维的*惯。

  3、练一练中的 1—3题

  (1)第一题,涂一涂(把会飞的动物涂上色),先指导学生看书,在小组里说一说有哪些动物,哪些动物会飞,它们有什么特征,再让学生动手涂一涂,最后引导学生把剩余的动物进行分类。

  (2)第二题,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并启发学生说一说还知道哪些水果和蔬菜。

  (3)第三题,分一分,让学生将1号学具袋里的图片进行分类,分别装入青蛙玩具盒、文具盒、服装鞋帽袋中,把同类的图片装在一起。(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再进行小组间互相检查分的结果,相互评价。

  4、比一比

  让孩子们将2号学具袋里的黄豆、绿豆花生仁、蚕豆挑出来,(小组合作,先议一议怎样分,比一比哪一组分得快)。比赛后让学生相互交流评价,使学生明确获胜的原因是小组分工合作,掌握技巧,从多中挑少,小中挑大。这一综合练*使学生体验分类技巧,让所有学生参与学*,在合作中学会交流,学会分享,体验到与人合作的快乐,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与竞争意识。

  (四)、课堂总结

  1、你觉得今天谁表现得最棒,为什么?

  2、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师总结:今天同学们都表现得很不错,学会了按一定的标准或自定的标准给事物进行分类,掌握了分类的方法。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为今天的表现 喝彩。

  (五)、课后实践

  请同学们回家后用今天学过的方法整理自己的房间。

  板书设计:

  分类

  学*用品 玩具 穿的 体育用品

  图片略

  我根据新课内容进行板书设计,用图片直观形象展现教学内容同,使学生感受到分类的含义,掌握分类的方法,实现了教学目标,突破了重难点,使学生懂得应养成有条理的思维*惯。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9

  一、说教材:

  《分与合》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练*8-10各数的分与合的过程。第2题用“猜”的形式巩固对10的分与合的理解;第3题综合了8-10各数分与合的内容,让学生在游戏中进一步熟悉8-10各数的分与合。第4题让学生应用对8-10各数分与合的理解填空;第5题通过富有情趣的练*形式,启发学生灵活应用数的分与合的知识合理作出选择。第6题是通过填一填,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有条理思考的重要性。第7题是写数练*。这一部分内容为以后学*10以内的加减法奠定了很重要的基础,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通过有趣的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巩固运用学过的知识。

  2、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

  3、发展学生的有序思考和分析、推理等能力。

  本节课的重点:在掌握10以内数的组成过程中,形成“分”与“合”的思想

  本节课的难点:形成“分”与“合”的思想,为以后的加与减的学*打基础。

  二、说教法:

  1、情景教学法练*课是很枯燥的课型,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情景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本课我设计了一个蚂蚁旅行的故事贯穿整个练*,让每一个练*都联系起来,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又不会让学生感觉枯燥,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发现法:在分一分的时候,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发现出有次序有条理的分法,自己发现出分与合的联系。从而掌握一些自己整理知识的方法。

  三、说学法〈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观察比较以及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操作法、观察比较法也是本节课中学*练*的主要方式,同时重视学*方法的指导。

  1、观察法:在出现实物或是画面时让学生用完整的语方表达出来是很好的学*方法。观察目的确,比如怎么样才能又快又好的将各种可能的分法全部分到?先要观察再思考,不仅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而且教给学生观察的思维方法。

  2、实践操作法: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他们需要通过种活动来学*知识,发展自己的智慧。因此,在练*的时候,通过学生动手摆一摆。找一找,亲身感知,巩固数的分与合,从而小结出数组成的规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得知识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一)情境引入:

  因为学生对分与合的知识已经接触很多,所以先设计每个学生完成一个分与合的练*。这样有竞赛的情况下,抓住孩子爱玩的特点,积极地调动了学生的学*兴趣。

  (二)将分与合的题贴到黑板上,学生就利用这些教具进行有序的分解。再小组利用学具进行活动,完成课本第一题,组织交流,要求学生有条理地进行表达,并提醒学生从分与合这两个角度分别说一说。

  (三)玩猜一猜的游戏:师先示范,在纸上写上10的分解,让学生来猜;然后小组进行活动。先由一人在纸上写好一种分法,再让其他同学猜。这样既可巩固有关数的分与合知识,又可以增强学生的练*兴趣。

  (四)第三题,我将它改成放风筝的游戏。说说8-10各数的分与合。在教师示范后,放手让学生自己来出题。

  (五)每个学生身上都有个号码,第五题的时候,让学生自己去找朋友。练*时,可以一座房,一座房地考虑。全体学生都动起来,让学生有兴趣去参与教师所设计的活动。

  (六)因为事先正好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所以第6题让每个组的学生都来种一棵小树。提示学生有次序地填写。从下往上,左边的数由大到小,右边的数由小到大。再让学生按顺序说说各数的不同分法,帮助学生熟练掌握。

  (七)写字练*穿插在课堂中,让学生在动中能静一静。

  (八)小结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0

  一、把握教材

  1、说课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四单元分类的第一课时。

  2、教材地位:分类是重要的数学思想,也是学生学*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本单元的“分类”是一个学生实践活动,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体验分类的含义和方法。本节课选取学生熟悉的家庭生活场景为基本素材,通过整理房间的活动,启发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中学*分类,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教材通过一个信息窗“乱七八糟的房间”引出“怎样整理呢?”这个问题,感受分类的必要性,体会分类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通过活动,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

  能力目标: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比一比、议一议等活动,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表达的能力,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

  情感目标:初步体验将生活中简单事物进行分类整理的好处,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惯。

  4、教学重点: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的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

  5、教学难点:学会将物体进行分类的方法。

  6、教具准备:课件、学具袋(分别装图片、豆子)

  二、灵活选择教法

  本节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展开教学,为实现教学目标,灵活合理地选择了以下几种教法:

  1、情境创设法

  《课标》指出:教师应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数学,激发学生的兴趣。一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兴趣就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在本节课开头我采用了猜一猜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什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并要不得 将小礼物奖励给今天表现最棒的同学,引导学生给小礼物归类的情境,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主要内容通过多媒体、分组讨论、动手操作、掌声鼓励等方式体现愉快的教法。在练*时,开展竞赛的游戏活动、采用美观的图片来刺激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

  2、引导探究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学生是学*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因此,我在设计导课的时候,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产生问题,产生疑问,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为学*新知识打下了很好的开头。教学法新知时,让孩子们自己探索,通观看未整理的房间谈感受,引出问题“怎样整理呢?”,在小组内说想法,动手圈一圈、画一画,把同类的东西放在`一起,相互讨论分类的结果。再让学生通过观看整理后的房间,使学生感受到分类在生活中的作用。在练*中,让孩子们动手整理文具盒,开放题让小组同学议一议,分工合作,将袋子中的豆子挑出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掌握了分类的技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培养他们主动探索精神。

  3、联系生活法

  《课标》中强调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新理念。在教学中我把数学与儿童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分类的知识,让学生体会到分类的用途,创设生活情境:用课件出示乱七八糟的未经整理的房间,和整理后整齐、美观的房间。在强烈的对比之中,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运用数学知识就能改

  变我们的生活,感受到了数学的价值。在练*中,让学生说说日常生活中见到分类摆放物品的现象,整理文具盒、图片,把豆子进行分类等生活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自然、真实、亲切,从而激发学*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4、多媒体教学法

  本节课两次使用多媒体教学法,在新课教学中,通过幻灯片出示未整理的房间和整理后的房间,运用了直观教学,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教学中通过观察、比较,形象而直观地感受到整理后的房间整齐、美观,使人赏心悦目,使用方便,便于清理,体验到分类给生活带来了好处。`

  三、培养能力说学法

  教师的教还有赖于学生的学,“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因此我特别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法的指导,本节课我结合实际指导学生运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学*:

  1、实践操作法

  本节课多次创设让学生参与操作的实践活动,如在教学中运用学具,让每个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操作实践,通过圈一圈、涂一涂、分一分、比一比等实践活动,使学生经历了分类的过程,掌握了按一定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给学生提供了动手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发展,充分体现了在“做中学”的新理念。

  2、学*讨论法

  讨论法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加深理解,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对“你是怎么整理的,为什么这样整理?”这个问题充分发表见解,在练*的比一比中,先学生议一议怎样给豆子进行分类,并在比赛后互相交流评价各自的方法,在分一分的活动中让学生相互讨论如何将图片进行分类,小组之间相互评价,给学生的思考、探索与表达留下较大的空间,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小组合作的必要性,培养了学生对问题的钻研精神,并训练了表达能力。

  3、观察发现法

  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幻灯片,发现了房间很乱,需要整理,使学*分类的新知成为学生的需要;使学生的感情和需求上与老师产生共鸣。从而达到主动发现新问题,探究新知,进而达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的目的。再让学生看整理后的房间,不仅整齐美观,而且使用方便,从而感受到分类在生活中的价值。

  四、优化组合说程序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低年级学生都有一种强烈的表现欲望,好奇心、好胜心强,都认为“我是最棒”的。针对这一特点,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水*经验出发,通过创设情境,动手操作来吸引学生,点燃学生学*兴趣的火花,为此我是这样设计的:小朋友们猜一猜,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礼物?大家想知道吗?看,这是什么?(教师一边贴一边让学生认,贴完后)告诉同学们老师要把这些小礼物分别奖励给今天表现最棒的小朋友,然后请同学们帮助老师来把这些小礼物分一分,归一下类。让不同分法的同学说说分

  法,为什么这样分,使学生初步感受分类的意义,从而导入新课,揭示课题。这一环节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这样让学生解决问题,学生不感到任何压力与束缚,而是感到好玩,全身心投入,学*积极性高涨,课堂上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1、创设情境,设疑引思

  师:小明同学最*搬新家,他想邀请大家去参观他的新居,瞧,这就是他的房间,(多媒体出示教材主题图)看到小明的房间,你想说什么?假如你是小明,你准备怎样整理?

  2、讨论交流,动手操作

  学生在小组内说想法,动手圈一圈,画一画。学生交流反馈。说一说怎样整理,为什么这样整理?请二名学生上台,一人说一人贴图片。经过你们整理后的房间会是怎样的呢?多媒体出示整理后的房间。看了这两张图你有什么感受?为什么?

  3、小结:通过整理房间,你们学会什么?

  这一环节通过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多媒体教学,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让学生动手操作,相互叙述,使叙述在观察、思维、想象、交流中初步感知分类的方法、意义,分类给生活带来方便,同时感受到我们生活中就有数学。充分体现《课标》中强调的.数学教学应联系学生的生活经经验,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的新理念。

  (三)巩固发展,体验分类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理念指导下,我设计了以下练*,使练*成为学生学*、创造、游戏的乐园,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成技能。

  1、说一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的家里或其他地方有没有分类摆放的情况?

  2、运用所学知识整理自己文具盒,比一比看谁整理得又快又有条理,学生独立整理完交流评价整理过程。

  这一练*给学生创造一个实践、思考、交流的空间,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养成有条理思维的*惯。

  3、练一练中的 1—3题

  (1)第一题,涂一涂(把会飞的动物涂上色),先指导学生看书,在小组里说一说有哪些动物,哪些动物会飞,它们有什么特征,再让学生动手涂一涂,最后引导学生把剩余的动物进行分类。

  (2)第二题,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并启发学生说一说还知道哪些水果和蔬菜。

  (3)第三题,分一分,让学生将1号学具袋里的图片进行分类,分别装入青蛙玩具盒、文具盒、服装鞋帽袋中,把同类的图片装在一起。(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再进行小组间互相检查分的结果,相互评价。

  4、比一比

  让孩子们将2号学具袋里的黄豆、绿豆花生仁、蚕豆挑出来,(小组合作,先议一议怎样分,比一比哪一组分得快)。比赛后让学生相互交流评价,使学生明确获胜的原因是小组分工合作,掌握技巧,从多中挑少,小中挑大。这一综合练*使学生体验分类技巧,让所有学生参与学*,在合作中学会交流,学会分享,体验到与人合作的快乐,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与竞争意识。

  (四)、课堂总结

  1、你觉得今天谁表现得最棒,为什么?

  2、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师总结:今天同学们都表现得很不错,学会了按一定的标准或自定的标准给事物进行分类,掌握了分类的方法。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为今天的表现 喝彩。

  (五)、课后实践

  请同学们回家后用今天学过的方法整理自己的房间。

  板书设计:

  分类

  学*用品 玩具 穿的 体育用品

  图片略

  我根据新课内容进行板书设计,用图片直观形象展现教学内容同,使学生感受到分类的含义,掌握分类的方法,实现了教学目标,突破了重难点,使学生懂得应养成有条理的思维*惯。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 (菁华10篇)(扩展3)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 (菁华9篇)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1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北师版教材一年级上册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学*了比较、分类等知识的基础上学*统计的初步知识,体验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最喜欢的水果”的情境是学生学*象形统计图的载体,教材通过设置这一活动性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深入的体会到,统计图对数据处理的方便,从而体会到学*这些知识的必要性。

  2、教学目标

  (1)、借助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培养初步的统计意识。

  (2)、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认识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图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能力的培养。

  二、说教法、学法

  1、设计思路

  由于一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于统计活动会有一些接触,虽然学生是第一次接触统计知识,但对于本课的学*他们不会感到陌生,所以设计了一个“小熊请客”的情境,让学生帮小熊调查朋友们最喜欢吃的水果,在他们动手操作进行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

  2、教法

  这节课主要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活动,放手让学生在小组内收集数据,进行整理,在班内展示;通过全班交流,得出制作统计图表的基本方法。

  3、学法

  本节课在学生学*方法的引导上,我力求体现: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发现问题,感受到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分三部分进行教学。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2

  一、说教材。

  《小兔请客》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加与减(二)》的第一课时,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已经学过20以内的加减法及其应用,在后面还要学*10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又是进一步学*运算的基础。

  “小兔请客”的教学内容是100以内的整十数加减法,是本册教材计算教学的起始,也是进一步学*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它是在学生认识了100以内的数和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小兔请客”的童话故事,创设加减法的具体情境,从中引出问题:

  ①一共有多少个果子?

  ②草地上还剩下多少个果子?

  然后让学生用小棒代替果子摆一摆,帮助学生建立加减法的表象,最后鼓励学生列出抽象的算式,再让学生尝试解答。通过交流,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同时结合算式引导学生认识加减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本单元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根据《标准》的理念,在教学中,把计算教学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实际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整十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并能正确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初步经历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和主动探索的意识,也培养学生初步的迁移类推能力。

  三、说重点、难点。

  1、重点:计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要内容,探索并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则是本节课的重点。

  2、难点:在实际情境中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四、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运用了情境创设法、比较、迁移、归纳法及练*巩固、拓展延伸等教学方法。并对学生进行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法指导,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学法指导及合作、交流、探究学法指导。让学生在直接感触的基础上,体会算理,掌握多样的计算方法,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五、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复*铺垫。

  2、故事导入。

  在一个很美很美的森林里,住着一只勤劳善良的小兔子……讲故事的过程中揭示并板书课题:小兔请客。多媒体出示主题图。本环节通过创设学生喜欢的故事情境吸引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产生学*的动力。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探索加法的计算方法。

  (1)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教师提问:从这幅图中,你能发现哪些有关果子的数学信息呢?学生思考后回答。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根据数学信息提出用加法解决的数学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 “一共有多少个果子”怎样列算式呢?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不但要学会提出问题,还要学会解决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0+30=或30+20=

  (3)那么20+30等于多少呢?你是怎么想的? 先自主探索计算方法。之后,教师再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算法。(反馈计算方法。)

  学生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可能得出不同的计算方法。

  这时,可能出现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用摆小棒的方法计算,先摆2捆小棒,再摆3捆小棒,合起来是5捆,也就是50根小棒,所以20+30=50;

  ②因为2+3=5,所以20+30=50;

  ③因为2个“10”加3个“10”是5个“10”,所以20+30=50;

  ④用数一数的方法10,20,30,40,50;

  ⑤在计数器十位上先拨2个珠子,再拨3个珠子,合起来5个珠子表示50,所以20+30=50。

  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并把它说给你的小伙伴听一听。

  2、渗透应用题中的简单数量关系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予以表扬和鼓励,同时提问,你们知道在这个算式中每个数字都表示什么含义呢?鼓励学生尝试回答,通过这个问题,使学生对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初步的简单印象。

  3、学*加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在加法算式中,每一个数都和你们一样,有自己的名字,想知道它们的名字吗?这时如果有的学生知道,就让学生介绍。并边说边板书。

  4.探索减法的计算方法。

  老师继续讲故事了,就在他们正要享用这些果子的时候……,前面计算的讲解和练*,学生难免疲惫,老师通过继续讲故事,一方面是让学生得到短暂的休息,另一方面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为后面的学*做好铺垫。

  课件显示第二幅情境图,指导学生说出图意,重点在于同第一幅图相区别。根据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试着自己解决提出的问题。教学过程与上面大体一致。

  5.学*减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三)巩固练*,拓展延伸。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计算。做完后组织学生口答,并说出计算过程。“用你喜欢的方法算”,学生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充分体现学生是学*的主人。通过这道题也加深了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

  (四)全课总结: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得高兴吗?你学会了什么?

  (五)思想教育:老师知道你们不仅聪明,而且者是懂事的好孩子,对吗?小白兔有好吃的要与好朋友们一起分享,谁能说说你们在生活中有好吃的是怎么做的?

  生:我分给爸、妈妈吃。

  生:我要分给小朋友们吃。

  生:我要和老师一起吃。

  意图:使学生把本课的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使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六、说课堂评价。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运用多种方式探究整十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计算。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参与远比结果重要的多,所以只要学生动手操作,积极参与,教师就要予以肯定和表扬,在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同学的意见,对于同学与自己相同的看法要肯定,不同的看法要讨论,在交流与探讨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3

  一、说教材

  《今天我当家》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的内容,在学*了100以内加减法,以及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上所开展的一节数学综合活动课。

  其教学目的不仅仅是巩固运用计算的方法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加减运算的含义;3、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材中创设了淘气和笑笑“六·一”做小当家以及到商场购物的情境,正是为了让学生感受生活,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目标:

  1、通过购物中的付款活动,体验付款方式的多样性。

  2、通过购物活动,巩固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购物中的付款活动,体验付款方式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

  1、文具表、价钱表

  2、钱币(纸)

  二、说教法

  1、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数学源于生活,更应用于生活。我会把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的形式来进行学*,会在小组内模拟超市,让学生当售货员、当顾客。在卖与买的过程中,学生不仅用到加减计算的数学知识,又用到了实际的生活经验。在动手的过程中,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生活,体会生活。

  2.让学生自评和互评。

  学生是学*的主体,在学*过程中,特别在小组活动时,学生与学生的接触很多,学生对学生的评价也显得尤为重要。在小组的购物活动后,让学生开展自评与互评,其中不管是表扬还是批评,都是属于学生自己的体会。这样既可以训练学生的评价能力,又可以激励学生的学*热情。

  3.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

  新课程标准相当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对于现在的一年级小朋友,绝大部分在实际生活中缺乏独立购物的生活经验,但他们对新事物又充满了好奇和向往,于是,设计《今天我当家》一课时,创设一个模拟超市,让学生由合作到独立操作,初步体验“当家”的过程,让学生既感受了许多活动中的乐趣,也自觉的运用了所学的数学方法、技能,还在相互的汇报、讨论、交流中,感受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得到了情感和过程的双重体验。

  4.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家庭的背景不同,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角度也不同,这就意味着相同的问题情境,不同的学生就可能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教学中,要力求尊重学生,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考和交流的空间。本课中的许多环节中,如用20元、30元、100元去购物,该如何购法?这问题的回答是多种多样的,学生在提出方案后并说出理由。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巩固了学生的计算技能,同时也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因此,我在在上课前我会对学会进行调查,询问学生什么叫“当家”?“日常生活中你的家是由谁当家的?当家要做那些事情?目的是让架站给与孩子交流怎么河里购物和消费,怎样进行人民币的计算和换算。

  三、说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

  出示淘气和笑笑,通过两人的对话,渗透热爱劳动以及帮父母减轻家务负担的思想教育。

  2.购物。

  (1)合作制定方案。

  出示商场,摆出不同的商品,每一小组派发一张商品和价格一览表,让学生设计好方案后挑出自己要买的东西,再进行计算。同时,提出各种不同条件“30元钱可以买些什么?”“20元钱可以买些什么?”。先让学生小组内讨论,定制购物方案,并要说出该方案的依据。由于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方案,而且这里的30元钱和20元钱在购物过程中既可以全部用完,又可以有余额,所以在这里可以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而在小组内要自己的购物方案得到其他组员的认同,学生必须“买之有道”——买这些是用来包菜饺子还是肉饺子?为什么要买这么多?要有充分的依据才能支持自己的方案,在此过程中,又训练了学生的说理能力。

  (2)限定性购物。

  出示收银台,提出另外的条件“我花了25元钱,买了……”“我花了14元钱,买了……”。

  让学生自主操作,列出购物清单。跟前面“可以买些什么”对比,这里着重训练的是学生对加法的纯熟运用。在说出购物清单后,再让学生进行评价,说出自己评价的理由,从而又训练了学生的说理能力。

  3.菜桌上的数学问题。

  出示全家人在家里吃饺子的情境,根据“淘气做了43个肉饺子”、“笑笑做了38个菜饺子”,让学生发散思维,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再让学生通过列式、计算来解决这些问题。在这个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巩固了100以内的加减运算能力。

  4.购物游戏。

  课的最后环节,模拟购物活动,在小组内让一名学生当售货员,其他学生当顾客,用预先准备的物品作为货物。购物时说出“买什么商品,付多少钱,找回多少钱。”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而在这个游戏中,既巩固了这节课的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学*兴趣。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4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第一册第一单元8、9页的内容。本课是在了解儿童的认数、数数情况,以及1~5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小猫钓鱼这一生活情境让学生观察、思考、交流,理解0的含义,即0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也可以表示起点和(或)分界点,学会读、写0。教科书的编排是先认识0的意义(表示什么物体也没有),再认识、理解0的其他含义,最后书写0,并将知识拓展到课外,寻找生活中用到0的地方。根据一年级新生喜欢听故事和做游戏的特点,通过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使学生乐学、爱学。

  二、说学前分析

  对0的认识,许多学生只把0理解为什么都没有,对0可以表示起点(或分界点)基本没有接触过,因而对0的更深刻的认识,单独安排一节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对0的认识和理解,学生可以认识到一个数所表示意义的多样性,体会答案的不惟一性。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初步知道0的三个含义,通过直尺认识0在数中的顺序,会读写0.能力目标:

  2、指导学生规范写0,培养学生书写能力。

  3、体会数的意义的多样性,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4、通过探究活动发展的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

  在生活中会运用,初步培养学生的运用意识;进一步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做事要认真的态度。

  教学重点:

  1.初步知道0的含义,0在数中的顺序,会读写0.

  2.指导学生规范书写,养成良好的书写*惯.

  教学难点:

  理解0的三种含义

  四、说教法,说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以多媒体为教学手段,采用小组合作学*的方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中完成教学,并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情境导入法:创设富有情趣的活动情景,激发学生的学*的浓厚兴趣与动机。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学*容易疲劳,因此,我以钓鱼游戏的形式为切入点,将数学知识融于他们感兴趣的活动之中,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而且使学生很自然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引入多媒体教学,

  设计小猫钓鱼的情景图,以鲜活的图片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我通过出示直尺、温度计等实物引导学生

  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开放性的讨论中架起从已知到未知的桥梁,去获取新的知识,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探索方法的过程中,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发现不同于常规的思维方法和途径。

  学法可归纳为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好学。

  (二)举例说明法:学生说出生活中用0的例子,理解0的含义,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悟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操作观察法:利用直尺、温度计、台秤等实物或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来直观感知0表示起点和分界线的意义,突破学*的难点。

  (四)活动练*法:把练*设计成各种活动,使学生乐于参与,激发学生乐学的欲望。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播放数字歌)

  (一)组织学生做钓鱼游戏,并计数,比比看在一定的时间里谁钓的鱼最多?多者获胜。利用游戏的形式开课,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今天,小猫们也举行了一场钓鱼比赛,你们想不想去看看比赛的情况呀?我们来帮小猫记一记,四只小猫分别钓了几条鱼,好吗?(出示主题图).

  (点评:“借助小猫钓鱼”的有趣情境,呈现一组情景图,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看到变化过程.我在这里注意联系学生的儿童心理特点,通过学生喜欢的童话形式,丰富学生的感性积累,发展学生的数感.)

  二、新知探究:教学0的含义。

  (一)0表示没有。

  你们能把这些数(小猫钓的鱼的条数)写在下面的田字格里吗?

  1.出示图片

  (1)学生在书上写数.

  (2)展示

  教师:你认为他哪写的好,哪还需要改进呢?

  (点评:学生之间的评价也很重要,在学生评价中我有意识的'进行引导,让学生可以看到其他同学的优点,引导学生正确的进行互评.)

  教师:小黄猫一只也没钓着,在他的下面应该写几呢?(写0)它怎么一条鱼也没有钓着呀?(因为做事不认真,三心二意……)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我们做事时不能像小黄猫一样,应该认真做事,专心致志……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学*“0”的认识.(板书:0的认识)

  教师:你们的知识可真丰富!0也和1、2、3这些数一样,也是一个数.

  师指着小猫下面的0问:在这里0表示什么呢?(没有)板书:没有

  2、实践体会0表示没有的意思。

  (1)猜铅笔的游戏。先是师生猜再由学生小组合作活动猜一猜,注意要创造出用0表示的。

  (2)教师举例让学生理解:如小猴吃桃、放飞气球等。

  (3)学生举例: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0表示。(我有一支铅笔用玩了,剩下0枝。妈妈给我了三个苹果,我一天吃完了,我还有0个苹果……)通过这一环节,不但使学生可以清楚地理解0表示没有的含义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就可以用0表示,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教师对说得好的学生应及时给与表扬和奖励。

  3、教学书写0。

  1、教师:我们刚才已经认识了0,那么0像什么呀?说一说,你会写0吗?

  2、课件演示:0的写法,学生认真观察。

  3、教师在黑板上边演示边讲解,强调格式,学生书空。

  4、描红,练*书上的第8页写一写,写完后进行展示。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5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第一册的教学内容。这是新教材增加的一个新体系,这部分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它是本册教材第四单元分类中第二部分的内容。这节课的教学是学生在学*了整理房间的基础上学*的又一种分类活动。学生在通过整理房间 的活动后,已经感知和体验了分类的含义及方法,学生能按指定的分类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分类在生活中的用途。这一内容的学*,是让学生通过实际的分类活动,使学生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由于这部分教材与学生的实际学*和生活联系紧密,学生的学*兴趣比较高。课本是以数学活动的形式呈现教材,体现数学学*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过程的'课程新理念。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分类的思想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用途,增加学*数学的兴趣。

  2、在给事物分类的过程中,体验活动的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全体学生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

  难点:使学生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关键: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经历分类的活动。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学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

  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都处于一个引导者、组织者与合作者的位置,把学生当作是学*的主体,努力创设*等、和谐的学*氛围,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交流中经历分类的活动,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与空间 进行学*,使学生在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中认识和体会到分类的必要性。在给定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让学生自主选择某种标准对事物进行比较、分类活动,体验活动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1、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学*,拓宽教学的时空。①②③

  (1)分类是一个学生实践性的活动,因此在课前我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亲自去整理房间,体会分类的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用处,学会做一些事情。

  (2)课后让学生去观察和寻找实际生活中运用到分类的一些现象,体会分类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整理书包》说课稿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整理书包》说课稿2、在课堂教学的设计当中努力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原则,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利用比赛、猜想,分一分等多个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是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表现,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1) 创设问题情境 一开课我就让学生进行了一个小比赛,请同学们按老师的要求拿出指定的物品就站起来,并让每一位学生对结果进行猜想,为什么有些同学拿得快。从而引入了这节课的内容。一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进行思考与观察,然后利用教材提供的内容,化静为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

  (2) 自主探究,构建模型

  [1]、动手实践,分类整理书包 首先教师请大家把书包里所有的东西都放在桌面上,然后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知道在整理物品之前,最好先做什么?(学生会回答:给物体分类)接着就请同学们先分类整理,然后同桌两人相互说一说,你是怎样整理的。(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教师对与学生的整理过程可以给予过程性评价)。

  [2]、介绍讨论不同的分类方法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分的,我们可以知道有些学生是按学科的不同分的,有些学生按用途的不同分成书和本子两类等。接着引导学生看书上的笑笑和淘气是怎样分的,你和谁的分法一样?并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分法。

  [3]、整理好书包并初步体会分类的好处 请学生把自己已经分类整理好的书、本子再放回到书包里,再比一比看谁拿得快,让学生感受这次拿和上次比一比有什么不同。学生会知道这一次方便多了,不像以前那么乱,书包里比以前整齐多了,原来分类整理有这么多的好处。

  (3) 解释与应用 在做练*中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教学中给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猜想推测活动,分类之前学会先思考后再行动,这既是做事情的一种好*惯,也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分类活动中要让学生学会思维方法: 按什么分?(理由是什么?) 如何分? 这样分好不好?(有必要吗?)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过程这一课改新理念。整节课的教学都是围绕活动进行,整理书包,分帽子、分车子、给老师和同学分一分,学生是全程参与,全员参与分类活动,而且每一个活动中都安排有同学之间的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整理房间的、你认为谁拿书会快一些,为什么?、说说你是怎样整理书包的?、说出你分帽子、车子和人的方法。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差异,利用学生之间的资源组织教学。

  教学中尽量鼓励学生一人能用多种方法进行分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总结出事物可以按照不同的方法来分类,而且分类跟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希望学生在今后的学*与生活中,能够真正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中,学会自己分类整理书包,分类房间和其他物品,做一个生活的小主人! 说课是教师面对同行和其它听众口头讲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根据的新的教学研究形式。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6

  一 、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本课内容选自)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第60-61页。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前后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但方位感不强,不一定能准确的加以判断。而“上下” “前后”“左右”都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要达到熟练、准确地辨别“前、后”的位置,就需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通过大量的活动来完成。

  为了让学生直观地 认识物体的 前后相对位置关系,教材借助“森林运动会”这一有趣的情境,让学生用“前、后”描述物体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为日后学*方向与位置做好铺垫。

  3、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结合学生年龄的特征,本节课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能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二)过程与方法.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的良好*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4、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能正确描述物体的“前、后”位置,而教学难点定为让学生体会“前、后”的相对性。

  5、教具准备方面,(我选用)多媒体课件、小红花、动物图片等、课前还为学生准备了卡丁车图片作为学具。

  二、说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一年级的小学生更喜欢用形象来思维的。在本节课中,我主要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引导探究法,运用多媒体,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贯穿于整节课,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看到“森林运动会”这一情景,仿佛身临其境,便于学生充分地 感知物体间的前后位置关系。

  同时,<<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因此,我注重学生的学*过程,让他们采取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方式,在观察、描述、想象、合作交流中体验前后的含义,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探索的乐趣。

  三、说教学设想

  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充分挖掘现场资源来启发学生学*,采用各种有趣的小活动充分地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让他们在一个自主的空间中观察、操作,在问题情境中主动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 学*的主人。

  学生将通过说、找、摆、做、练的活动,逐渐加深对“前后”位置关系的认识。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体现本课的设计理念,我构建了探索性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课

  同学们,你们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结果是——对!小兔子骄傲自满,结果输给了小乌龟。小兔子为此很不服气,今天,又找到了乌龟,非要再赛一次,乌龟明白,这次小兔子肯定不会睡大觉了,就对小兔子说:“比赛可以,但这次的路线必须有我来定。”小兔子连想都没想就答应了。现在我们就到赛场去看一看。

  (二) 观察交流,获取新知

  同学们,今天森林之王老虎给我打电话说森林王国有一场运动会,邀请我们一年级二班的同学去观看。还等什么,赶紧去看看吧:百米赛跑都快要开始了,我用电脑出示动物赛跑图,问:同学们,你们看到哪些小动物?老师最喜欢小兔子(我把小兔子的图片贴在黑板上)接下来,引导学生观察小兔子的前面、后面有哪些小动物?学生在观察中很容易发现小兔子的前面是小松鼠,后面是小乌龟。同时也可能有学生会发现小兔子的前面是小松鼠和小鹿,后面是小乌龟和小蜗牛。 只要回答合理,我都给予表扬说“你真棒”、“观察得真仔细”等等,并用小红花作为奖励。

  通过这一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同时,动态的信息资源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维空间,让学生从情境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学生还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介绍给其它的同学,这也充分尊重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的自*。

  然后,我激发兴趣,看完了紧张的百米赛跑,可惜我们错过了卡丁车比赛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这时利用笑笑发来的短信

  2号车排在最前面,3号车排在4号车的后面,1号车在最后面。

  请各小组同学根据短信的内容,利用手中的卡丁车图片在小组内说一说,摆一摆。小组交流汇报,然后请一组同学到前面利用图片边说边摆。这里我会给说的好的学生给予评价。学生汇报后引导学生观看视频回放,让学生对照自己摆的对不对。

  卡丁车大赛的情境新颖时尚,同学们团结合作,认识字的同学读信息,其他同学摆图片,在小组内观察与交流中,解决了这样一个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初步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三)结合实际,启发思维

  在这个环节中,我通过让中间一横排同学起立,说说前后分别是谁,向后转再说一说前后分别是谁,让学生发现问题,明确方向发生了变化,前后顺序就变了。然后我继续问学生:前在哪儿?后在哪儿?方向转一转,前后怎么办?学生可能会说(小脸)对着就是前。(后背)对着就是后。方向转一转,前后就(改变)。最后根据问题和学生的回答编出下面这首儿歌:

  小朋友们告诉我,前、前在哪儿?

  老师老师告诉你,(小脸)对着就是前。

  小朋友们告诉我,后、后在哪儿?

  老师老师告诉你,(后背)对着就是后。

  123、321方向转一转,前后怎么样?动脑想一想。

  123、321方向转一转,前后就会(改变),就会(改变)

  这样的设计,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前后的意义,体验到前后的相对性,同时更深一层理解到以什么为标准,确定前后的重要性,既考查了学生是否掌握“前后”概念意义,又培养了学生初步的空间概念,使学生再次获得愉快、成功的数学情感体验。

  (四 )拓展应用,培养能力

  在这一环节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小明和同学们去儿童乐园买票的情境图。在此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小明前面有几个人?后面有几个人?一共有多少个人在买票?

  之后,我出示了一道排队的思考题作为这节课的拓展延伸。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运用多种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由于一年级学生识字少,对直观的事物感兴趣。因此,我采用了这种图文结合的板书,使教学内容更加美观实用,学生更加容易理解。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7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第一册的教学内容。这是新教材增加的一个新体系,这部分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它是本册教材第四单元“分类”中第二部分的内容。这节课的教学是学生在学*了“整理房间”的基础上学*的又一种分类活动。学生在通过“整理房间” 的活动后,已经感知和体验了分类的含义及方法,学生能按指定的分类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分类在生活中的用途。这一内容的学*,是让学生通过实际的分类活动,使学生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由于这部分教材与学生的实际学*和生活联系紧密,学生的学*兴趣比较高。课本是以数学活动的形式呈现教材,体现数学学*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过程的课程新理念。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分类的思想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用途,增加学*数学的兴趣。

  2、在给事物分类的过程中,体验活动的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全体学生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

  难点:使学生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关键: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经历分类的活动。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学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都处于一个引导者、组织者与合作者的位置,把学生当作是学*的主体,努力创设*等、和谐的学*氛围,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交流中经历分类的活动,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与空间 进行学*,使学生在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中认识和体会到分类的必要性。在给定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让学生自主选择某种标准对事物进行比较、分类活动,体验活动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1、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学*,拓宽教学的时空。①②③

  (1)“分类”是一个学生实践性的活动,因此在课前我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亲自去整理房间,体会分类的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用处,学会做一些事情。

  (2)课后让学生去观察和寻找实际生活中运用到分类的一些现象,体会分类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在课堂教学的设计当中努力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原则,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利用比赛、猜想,分一分等多个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是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表现,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1) 创设问题情境 一开课我就让学生进行了一个小比赛,请同学们按老师的要求拿出指定的物品就站起来,并让每一位学生对结果进行猜想,为什么有些同学拿得快。从而引入了这节课的内容。一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进行思考与观察,然后利用教材提供的内容,化静为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

  (2) 自主探究,构建模型

  [1]、动手实践,分类整理书包 首先教师请大家把书包里所有的东西都放在桌面上,然后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知道在整理物品之前,最好先做什么?(学生会回答:给物体分类)接着就请同学们先分类整理,然后同桌两人相互说一说,你是怎样整理的。(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教师对与学生的整理过程可以给予过程性评价)。

  [2]、介绍讨论不同的分类方法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分的,我们可以知道有些学生是按学科的不同分的,有些学生按用途的不同分成书和本子两类等。接着引导学生看书上的笑笑和淘气是怎样分的,你和谁的分法一样?并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分法。

  [3]、整理好书包并初步体会分类的好处 请学生把自己已经分类整理好的书、本子再放回到书包里,再比一比看谁拿得快,让学生感受这次拿和上次比一比有什么不同。学生会知道这一次方便多了,不像以前那么乱,书包里比以前整齐多了,原来分类整理有这么多的好处。

  (3) 解释与应用 在做练*中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教学中给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猜想推测活动,分类之前学会先思考后再行动,这既是做事情的一种好*惯,也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分类活动中要让学生学会思维方法: ·按什么分?(理由是什么?) ·如何分? ·这样分好不好?(有必要吗?)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过程”这一课改新理念。整节课的教学都是围绕活动进行,“整理书包”,“分帽子”、“分车子”、“给老师和同学分一分”,学生是全程参与,全员参与分类活动,而且每一个活动中都安排有同学之间的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整理房间的”、“你认为谁拿书会快一些,为什么?”、“说说你是怎样整理书包的?”、“说出你分帽子、车子和人的方法”。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差异,利用学生之间的资源组织教学。

  教学中尽量鼓励学生一人能用多种方法进行分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总结出事物可以按照不同的方法来分类,而且分类跟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希望学生在今后的学*与生活中,能够真正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中,学会自己分类整理书包,分类房间和其他物品,做一个“生活的小主人”! 说课是教师面对同行和其它听众口头讲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根据的新的教学研究形式。

  以上,我仅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上说明了“教什么”和“怎么教”阐明了“为什么这样教”。说课对我们已不算是新事物了,今后我将进一步说好课,并希望各位专家领导对本堂说课提出宝贵意见。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8

  一、 说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的内容,本节课是让学生初步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教材通过“跳绳”这个游戏来教授新知识,即方便又实用。教材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抓住所有儿童的天性-----“好玩”来设计。取材于学生所熟悉喜爱的活动,让学生感到亲切、生动有趣。让学生自己提问,自己解决,体现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

  二、 说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减一位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以及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等多种计算方法,能熟练进行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计算,也能够较为熟练的运用竖式计算,已理解并牢记竖式计算中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用运数学语言表达计算思维过程;提高学生观察、思维、计算的能力。

  2.让学生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立性。

  3.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生活化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轻松愉快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退位的算理,掌握退位的方法。

  三、 说教学流程

  1.从游戏“跳绳”开始,即复*以前学*的内容,有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由“第一届阳光体育节”引出课题,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获取信息,引发问题。

  3.自主探究,合作学*。利用学具先拨一拨,说一说。再列竖式解决。在列竖式时,需要注意哪些?和学生一起边回忆边写。最后小结列竖式的要求。

  4.掌握方法后,通过一系列的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即玩的高兴,又学到知识,将枯燥的计算教学,变得很轻松,玩的高兴,学的轻松,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所萌发出的满足感、学*信心,中主动意识。是教学的成功所在。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9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三单元“摘果子”一课。

  一、说教材

  本课是学生学*减法的开始,学生对减法的含义体会不深。教材从学生日常生活入手,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浓厚兴趣及必要性。初步体会减法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因此,我根据教学要求,学生特点确定教学目的为:

  知识目标、初步体会减法与生活的联系。

  在具体情境和活动中,体会减法含义;能正确列出并读出算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与语言交流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大胆发言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体会减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体会减法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具: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二、说教法

  本课我采用观察操作,练*,讨论多种方法交进行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摘果子”这一生活情境中初步感知减法含义。

  三、说学法

  学生本课中通过观察操作,提出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加深对减法的理解。

  四、说教学流程

  根据数学“创境——探究”教学模式,我把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一)复*准备,创设情境

  l 在这一环节,我充分利用“摘果子”这一情境。“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园,自然过子里的果子成熟了,兰兰提这篮子来摘果子。她请我们一起去,你们说好吗?那我们出发吧!这样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渡到第二阶段。

  (二)探究新知,总结规律

  首先让学生看图观察,树上原来有几个果子?兰兰摘走几个?还剩几个?教师引导学生讲图意提问题,这样即可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问题能力,又为以后学*减法应用题打下基础。接着指名列式计算,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自己读算式,认识减号。为了加深对减法的理解,我问:“你是怎样知道

  还剩3个果子?为什么用减法算?”学生对减法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我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寻求不同解法。

  为使每个学生对减法含义的理解,建立在亲身体验和动手操作的基础上,我设计了同桌摆铅笔的小练*。一人说另一人摆。最后我引导学生:生活中还有很多事情与减法有关,你能举例说明吗?让学生找找身边的减法,初步体会减法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再进行小结质疑:兰兰见到同学们学得这样好高兴得忘了刚才我们学*了什么知识,谁能告诉她?如果没有问题进行第三街段。

  (三)巩固练*,形成技能

  练*是发展智力,形成技能的重要手段。练*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突出重难点。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练*题1看图填算式。让学生对本课知识点进一步掌握。2算一算检查学生离开图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3到5题也是看图计算。其中4,5题答案会有不同的结果,只要学生解释合理,我都给予肯定。为了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我设计第6题是比较大小。这道题我采用同桌合作学*,让学生通过互相帮助合作解决困难,让他们每个人都产生成功的喜悦,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 因素。最后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游戏“摘果子”让孩子们在玩玩,笑笑,算算中结束本节课。

  (四)全课总结,强化新知

  一堂课的结束,要让学生明确所学的知识,建立知识网络。我问;“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这节课我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同时,自主感受,协调发展。力求圆满完成教学任务,使课堂教学优质高效。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 (菁华10篇)(扩展4)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 (菁华9篇)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1

  一、说教材

  《今天我当家》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的内容,在学*了100以内加减法,以及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上所开展的一节数学综合活动课。

  其教学目的不仅仅是巩固运用计算的方法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加减运算的含义;3、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材中创设了淘气和笑笑“六·一”做小当家以及到商场购物的情境,正是为了让学生感受生活,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目标:

  1、通过购物中的付款活动,体验付款方式的多样性。

  2、通过购物活动,巩固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购物中的付款活动,体验付款方式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

  1、文具表、价钱表

  2、钱币(纸)

  二、说教法

  1、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数学源于生活,更应用于生活。我会把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的形式来进行学*,会在小组内模拟超市,让学生当售货员、当顾客。在卖与买的过程中,学生不仅用到加减计算的`数学知识,又用到了实际的生活经验。在动手的过程中,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生活,体会生活。

  2.让学生自评和互评。

  学生是学*的主体,在学*过程中,特别在小组活动时,学生与学生的接触很多,学生对学生的评价也显得尤为重要。在小组的购物活动后,让学生开展自评与互评,其中不管是表扬还是批评,都是属于学生自己的体会。这样既可以训练学生的评价能力,又可以激励学生的学*热情。

  3.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

  新课程标准相当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对于现在的一年级小朋友,绝大部分在实际生活中缺乏独立购物的生活经验,但他们对新事物又充满了好奇和向往,于是,设计《今天我当家》一课时,创设一个模拟超市,让学生由合作到独立操作,初步体验“当家”的过程,让学生既感受了许多活动中的乐趣,也自觉的运用了所学的数学方法、技能,还在相互的汇报、讨论、交流中,感受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得到了情感和过程的双重体验。

  4.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家庭的背景不同,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角度也不同,这就意味着相同的问题情境,不同的学生就可能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教学中,要力求尊重学生,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考和交流的空间。本课中的许多环节中,如用20元、30元、100元去购物,该如何购法?这问题的回答是多种多样的,学生在提出方案后并说出理由。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巩固了学生的计算技能,同时也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因此,我在在上课前我会对学会进行调查,询问学生什么叫“当家”?“日常生活中你的家是由谁当家的?当家要做那些事情?目的是让架站给与孩子交流怎么河里购物和消费,怎样进行人民币的计算和换算。

  三、说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

  出示淘气和笑笑,通过两人的对话,渗透热爱劳动以及帮父母减轻家务负担的思想教育。

  2.购物。

  (1)合作制定方案。

  出示商场,摆出不同的商品,每一小组派发一张商品和价格一览表,让学生设计好方案后挑出自己要买的东西,再进行计算。同时,提出各种不同条件“30元钱可以买些什么?”“20元钱可以买些什么?”。先让学生小组内讨论,定制购物方案,并要说出该方案的依据。由于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方案,而且这里的30元钱和20元钱在购物过程中既可以全部用完,又可以有余额,所以在这里可以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而在小组内要自己的购物方案得到其他组员的认同,学生必须“买之有道”——买这些是用来包菜饺子还是肉饺子?为什么要买这么多?要有充分的依据才能支持自己的方案,在此过程中,又训练了学生的说理能力。

  (2)限定性购物。

  出示收银台,提出另外的条件“我花了25元钱,买了……”“我花了14元钱,买了……”。

  让学生自主操作,列出购物清单。跟前面“可以买些什么”对比,这里着重训练的是学生对加法的纯熟运用。在说出购物清单后,再让学生进行评价,说出自己评价的理由,从而又训练了学生的说理能力。

  3.菜桌上的数学问题。

  出示全家人在家里吃饺子的情境,根据“淘气做了43个肉饺子”、“笑笑做了38个菜饺子”,让学生发散思维,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再让学生通过列式、计算来解决这些问题。在这个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巩固了100以内的加减运算能力。

  4.购物游戏。

  课的最后环节,模拟购物活动,在小组内让一名学生当售货员,其他学生当顾客,用预先准备的物品作为货物。购物时说出“买什么商品,付多少钱,找回多少钱。”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而在这个游戏中,既巩固了这节课的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学*兴趣。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2

  一、说教材。

  《小兔请客》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加与减(二)》的第一课时,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已经学过20以内的加减法及其应用,在后面还要学*10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又是进一步学*运算的'基础。

  “小兔请客”的教学内容是100以内的整十数加减法,是本册教材计算教学的起始,也是进一步学*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它是在学生认识了100以内的数和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小兔请客”的童话故事,创设加减法的具体情境,从中引出问题:

  ①一共有多少个果子?

  ②草地上还剩下多少个果子?

  然后让学生用小棒代替果子摆一摆,帮助学生建立加减法的表象,最后鼓励学生列出抽象的算式,再让学生尝试解答。通过交流,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同时结合算式引导学生认识加减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本单元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根据《标准》的理念,在教学中,把计算教学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实际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整十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并能正确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初步经历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和主动探索的意识,也培养学生初步的迁移类推能力。

  三、说重点、难点。

  1、重点:计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要内容,探索并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则是本节课的重点。

  2、难点:在实际情境中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四、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运用了情境创设法、比较、迁移、归纳法及练*巩固、拓展延伸等教学方法。并对学生进行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法指导,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学法指导及合作、交流、探究学法指导。让学生在直接感触的基础上,体会算理,掌握多样的计算方法,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五、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复*铺垫。

  2、故事导入。

  在一个很美很美的森林里,住着一只勤劳善良的小兔子……讲故事的过程中揭示并板书课题:小兔请客。多媒体出示主题图。本环节通过创设学生喜欢的故事情境吸引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产生学*的动力。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探索加法的计算方法。

  (1)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教师提问:从这幅图中,你能发现哪些有关果子的数学信息呢?学生思考后回答。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根据数学信息提出用加法解决的数学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 “一共有多少个果子”怎样列算式呢?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不但要学会提出问题,还要学会解决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0+30=或30+20=

  (3)那么20+30等于多少呢?你是怎么想的? 先自主探索计算方法。之后,教师再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算法。(反馈计算方法。)

  学生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可能得出不同的计算方法。

  这时,可能出现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用摆小棒的方法计算,先摆2捆小棒,再摆3捆小棒,合起来是5捆,也就是50根小棒,所以20+30=50;

  ②因为2+3=5,所以20+30=50;

  ③因为2个“10”加3个“10”是5个“10”,所以20+30=50;

  ④用数一数的方法10,20,30,40,50;

  ⑤在计数器十位上先拨2个珠子,再拨3个珠子,合起来5个珠子表示50,所以20+30=50。

  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并把它说给你的小伙伴听一听。

  2、渗透应用题中的简单数量关系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予以表扬和鼓励,同时提问,你们知道在这个算式中每个数字都表示什么含义呢?鼓励学生尝试回答,通过这个问题,使学生对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初步的简单印象。

  3、学*加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在加法算式中,每一个数都和你们一样,有自己的名字,想知道它们的名字吗?这时如果有的学生知道,就让学生介绍。并边说边板书。

  4.探索减法的计算方法。

  老师继续讲故事了,就在他们正要享用这些果子的时候……,前面计算的讲解和练*,学生难免疲惫,老师通过继续讲故事,一方面是让学生得到短暂的休息,另一方面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为后面的学*做好铺垫。

  课件显示第二幅情境图,指导学生说出图意,重点在于同第一幅图相区别。根据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试着自己解决提出的问题。教学过程与上面大体一致。

  5.学*减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三)巩固练*,拓展延伸。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计算。做完后组织学生口答,并说出计算过程。“用你喜欢的方法算”,学生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充分体现学生是学*的主人。通过这道题也加深了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

  (四)全课总结: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得高兴吗?你学会了什么?

  (五)思想教育:老师知道你们不仅聪明,而且者是懂事的好孩子,对吗?小白兔有好吃的要与好朋友们一起分享,谁能说说你们在生活中有好吃的是怎么做的?

  生:我分给爸、妈妈吃。

  生:我要分给小朋友们吃。

  生:我要和老师一起吃。

  意图:使学生把本课的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使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六、说课堂评价。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运用多种方式探究整十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计算。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参与远比结果重要的多,所以只要学生动手操作,积极参与,教师就要予以肯定和表扬,在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同学的意见,对于同学与自己相同的看法要肯定,不同的看法要讨论,在交流与探讨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3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第一册的教学内容。这是新教材增加的一个新体系,这部分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它是本册教材第四单元分类中第二部分的内容。这节课的教学是学生在学*了整理房间的基础上学*的又一种分类活动。学生在通过整理房间 的活动后,已经感知和体验了分类的含义及方法,学生能按指定的分类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分类在生活中的用途。这一内容的学*,是让学生通过实际的分类活动,使学生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由于这部分教材与学生的实际学*和生活联系紧密,学生的学*兴趣比较高。课本是以数学活动的形式呈现教材,体现数学学*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过程的课程新理念。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分类的思想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用途,增加学*数学的兴趣。

  2、在给事物分类的过程中,体验活动的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全体学生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

  难点:使学生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关键: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经历分类的活动。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学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

  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都处于一个引导者、组织者与合作者的位置,把学生当作是学*的主体,努力创设*等、和谐的学*氛围,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交流中经历分类的活动,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与空间 进行学*,使学生在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中认识和体会到分类的必要性。在给定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让学生自主选择某种标准对事物进行比较、分类活动,体验活动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1、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学*,拓宽教学的时空。①②③

  (1)分类是一个学生实践性的活动,因此在课前我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亲自去整理房间,体会分类的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用处,学会做一些事情。

  (2)课后让学生去观察和寻找实际生活中运用到分类的一些现象,体会分类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整理书包》说课稿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整理书包》说课稿2、在课堂教学的设计当中努力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原则,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利用比赛、猜想,分一分等多个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是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表现,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1) 创设问题情境 一开课我就让学生进行了一个小比赛,请同学们按老师的要求拿出指定的物品就站起来,并让每一位学生对结果进行猜想,为什么有些同学拿得快。从而引入了这节课的内容。一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进行思考与观察,然后利用教材提供的内容,化静为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

  (2) 自主探究,构建模型

  [1]、动手实践,分类整理书包 首先教师请大家把书包里所有的东西都放在桌面上,然后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知道在整理物品之前,最好先做什么?(学生会回答:给物体分类)接着就请同学们先分类整理,然后同桌两人相互说一说,你是怎样整理的。(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教师对与学生的整理过程可以给予过程性评价)。

  [2]、介绍讨论不同的分类方法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分的,我们可以知道有些学生是按学科的不同分的,有些学生按用途的不同分成书和本子两类等。接着引导学生看书上的笑笑和淘气是怎样分的,你和谁的分法一样?并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分法。

  [3]、整理好书包并初步体会分类的好处 请学生把自己已经分类整理好的书、本子再放回到书包里,再比一比看谁拿得快,让学生感受这次拿和上次比一比有什么不同。学生会知道这一次方便多了,不像以前那么乱,书包里比以前整齐多了,原来分类整理有这么多的好处。

  (3) 解释与应用 在做练*中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教学中给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猜想推测活动,分类之前学会先思考后再行动,这既是做事情的一种好*惯,也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分类活动中要让学生学会思维方法: 按什么分?(理由是什么?) 如何分? 这样分好不好?(有必要吗?)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过程这一课改新理念。整节课的教学都是围绕活动进行,整理书包,分帽子、分车子、给老师和同学分一分,学生是全程参与,全员参与分类活动,而且每一个活动中都安排有同学之间的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整理房间的、你认为谁拿书会快一些,为什么?、说说你是怎样整理书包的?、说出你分帽子、车子和人的方法。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差异,利用学生之间的资源组织教学。

  教学中尽量鼓励学生一人能用多种方法进行分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总结出事物可以按照不同的方法来分类,而且分类跟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希望学生在今后的学*与生活中,能够真正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中,学会自己分类整理书包,分类房间和其他物品,做一个生活的小主人! 说课是教师面对同行和其它听众口头讲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根据的新的教学研究形式。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4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第一册第一单元8、9页的内容。本课是在了解儿童的认数、数数情况,以及1~5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小猫钓鱼这一生活情境让学生观察、思考、交流,理解0的含义,即0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也可以表示起点和(或)分界点,学会读、写0。教科书的编排是先认识0的意义(表示什么物体也没有),再认识、理解0的其他含义,最后书写0,并将知识拓展到课外,寻找生活中用到0的地方。根据一年级新生喜欢听故事和做游戏的特点,通过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使学生乐学、爱学。

  二、说学前分析

  对0的认识,许多学生只把0理解为什么都没有,对0可以表示起点(或分界点)基本没有接触过,因而对0的更深刻的认识,单独安排一节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对0的认识和理解,学生可以认识到一个数所表示意义的多样性,体会答案的不惟一性。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初步知道0的三个含义,通过直尺认识0在数中的顺序,会读写0.能力目标:

  2、指导学生规范写0,培养学生书写能力。

  3、体会数的意义的多样性,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4、通过探究活动发展的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

  在生活中会运用,初步培养学生的运用意识;进一步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做事要认真的态度。

  教学重点:

  1.初步知道0的含义,0在数中的顺序,会读写0.

  2.指导学生规范书写,养成良好的书写*惯.

  教学难点:

  理解0的三种含义

  四、说教法,说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以多媒体为教学手段,采用小组合作学*的方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中完成教学,并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情境导入法:创设富有情趣的活动情景,激发学生的学*的浓厚兴趣与动机。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学*容易疲劳,因此,我以钓鱼游戏的形式为切入点,将数学知识融于他们感兴趣的活动之中,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而且使学生很自然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引入多媒体教学,

  设计小猫钓鱼的情景图,以鲜活的图片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我通过出示直尺、温度计等实物引导学生

  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开放性的讨论中架起从已知到未知的桥梁,去获取新的知识,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探索方法的过程中,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发现不同于常规的思维方法和途径。

  学法可归纳为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好学。

  (二)举例说明法:学生说出生活中用0的例子,理解0的含义,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悟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操作观察法:利用直尺、温度计、台秤等实物或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来直观感知0表示起点和分界线的意义,突破学*的难点。

  (四)活动练*法:把练*设计成各种活动,使学生乐于参与,激发学生乐学的欲望。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播放数字歌)

  (一)组织学生做钓鱼游戏,并计数,比比看在一定的时间里谁钓的鱼最多?多者获胜。利用游戏的形式开课,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今天,小猫们也举行了一场钓鱼比赛,你们想不想去看看比赛的情况呀?我们来帮小猫记一记,四只小猫分别钓了几条鱼,好吗?(出示主题图).

  (点评:“借助小猫钓鱼”的有趣情境,呈现一组情景图,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看到变化过程.我在这里注意联系学生的儿童心理特点,通过学生喜欢的童话形式,丰富学生的感性积累,发展学生的数感.)

  二、新知探究:教学0的含义。

  (一)0表示没有。

  你们能把这些数(小猫钓的鱼的条数)写在下面的田字格里吗?

  1.出示图片

  (1)学生在书上写数.

  (2)展示

  教师:你认为他哪写的好,哪还需要改进呢?

  (点评:学生之间的评价也很重要,在学生评价中我有意识的进行引导,让学生可以看到其他同学的优点,引导学生正确的进行互评.)

  教师:小黄猫一只也没钓着,在他的下面应该写几呢?(写0)它怎么一条鱼也没有钓着呀?(因为做事不认真,三心二意……)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我们做事时不能像小黄猫一样,应该认真做事,专心致志……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学*“0”的认识.(板书:0的认识)

  教师:你们的知识可真丰富!0也和1、2、3这些数一样,也是一个数.

  师指着小猫下面的0问:在这里0表示什么呢?(没有)板书:没有

  2、实践体会0表示没有的意思。

  (1)猜铅笔的游戏。先是师生猜再由学生小组合作活动猜一猜,注意要创造出用0表示的。

  (2)教师举例让学生理解:如小猴吃桃、放飞气球等。

  (3)学生举例: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0表示。(我有一支铅笔用玩了,剩下0枝。妈妈给我了三个苹果,我一天吃完了,我还有0个苹果……)通过这一环节,不但使学生可以清楚地理解0表示没有的`含义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就可以用0表示,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教师对说得好的学生应及时给与表扬和奖励。

  3、教学书写0。

  1、教师:我们刚才已经认识了0,那么0像什么呀?说一说,你会写0吗?

  2、课件演示:0的写法,学生认真观察。

  3、教师在黑板上边演示边讲解,强调格式,学生书空。

  4、描红,练*书上的第8页写一写,写完后进行展示。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5

  一、说教材。

  《小兔请客》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加与减(二)》的第一课时,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已经学过20以内的加减法及其应用,在后面还要学*10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又是进一步学*运算的基础。

  “小兔请客”的教学内容是100以内的整十数加减法,是本册教材计算教学的起始,也是进一步学*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它是在学生认识了100以内的数和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小兔请客”的童话故事,创设加减法的具体情境,从中引出问题:

  ①一共有多少个果子?

  ②草地上还剩下多少个果子?

  然后让学生用小棒代替果子摆一摆,帮助学生建立加减法的表象,最后鼓励学生列出抽象的算式,再让学生尝试解答。通过交流,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同时结合算式引导学生认识加减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本单元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根据《标准》的理念,在教学中,把计算教学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实际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整十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并能正确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初步经历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和主动探索的意识,也培养学生初步的迁移类推能力。

  三、说重点、难点。

  1、重点:计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要内容,探索并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则是本节课的重点。

  2、难点:在实际情境中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四、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运用了情境创设法、比较、迁移、归纳法及练*巩固、拓展延伸等教学方法。并对学生进行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法指导,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学法指导及合作、交流、探究学法指导。让学生在直接感触的基础上,体会算理,掌握多样的计算方法,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五、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复*铺垫。

  2、故事导入。

  在一个很美很美的森林里,住着一只勤劳善良的小兔子……讲故事的过程中揭示并板书课题:小兔请客。多媒体出示主题图。本环节通过创设学生喜欢的故事情境吸引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产生学*的动力。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探索加法的计算方法。

  (1)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教师提问:从这幅图中,你能发现哪些有关果子的数学信息呢?学生思考后回答。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根据数学信息提出用加法解决的数学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 “一共有多少个果子”怎样列算式呢?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不但要学会提出问题,还要学会解决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0+30=或30+20=

  (3)那么20+30等于多少呢?你是怎么想的? 先自主探索计算方法。之后,教师再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算法。(反馈计算方法。)

  学生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可能得出不同的计算方法。

  这时,可能出现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用摆小棒的方法计算,先摆2捆小棒,再摆3捆小棒,合起来是5捆,也就是50根小棒,所以20+30=50;

  ②因为2+3=5,所以20+30=50;

  ③因为2个“10”加3个“10”是5个“10”,所以20+30=50;

  ④用数一数的方法10,20,30,40,50;

  ⑤在计数器十位上先拨2个珠子,再拨3个珠子,合起来5个珠子表示50,所以20+30=50。

  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并把它说给你的小伙伴听一听。

  2、渗透应用题中的简单数量关系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予以表扬和鼓励,同时提问,你们知道在这个算式中每个数字都表示什么含义呢?鼓励学生尝试回答,通过这个问题,使学生对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初步的简单印象。

  3、学*加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在加法算式中,每一个数都和你们一样,有自己的名字,想知道它们的名字吗?这时如果有的学生知道,就让学生介绍。并边说边板书。

  4.探索减法的计算方法。

  老师继续讲故事了,就在他们正要享用这些果子的时候……,前面计算的讲解和练*,学生难免疲惫,老师通过继续讲故事,一方面是让学生得到短暂的休息,另一方面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为后面的学*做好铺垫。

  课件显示第二幅情境图,指导学生说出图意,重点在于同第一幅图相区别。根据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试着自己解决提出的问题。教学过程与上面大体一致。

  5.学*减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三)巩固练*,拓展延伸。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计算。做完后组织学生口答,并说出计算过程。“用你喜欢的方法算”,学生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充分体现学生是学*的主人。通过这道题也加深了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

  (四)全课总结: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得高兴吗?你学会了什么?

  (五)思想教育:老师知道你们不仅聪明,而且者是懂事的.好孩子,对吗?小白兔有好吃的要与好朋友们一起分享,谁能说说你们在生活中有好吃的是怎么做的?

  生:我分给爸、妈妈吃。

  生:我要分给小朋友们吃。

  生:我要和老师一起吃。

  意图:使学生把本课的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使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六、说课堂评价。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运用多种方式探究整十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计算。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参与远比结果重要的多,所以只要学生动手操作,积极参与,教师就要予以肯定和表扬,在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同学的意见,对于同学与自己相同的看法要肯定,不同的看法要讨论,在交流与探讨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6

  一、 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练*四》是北师大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加与减(二)中“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一节练*课。

  (二)教材分析:本单元加与减(二)是在学生已学*了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退位减法和100以内数的不进位、不退位减法的基础上,学*10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退位减法,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感受数的加减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练*四》是在学*了本单元第一课: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后安排的一节练*课。编排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两位数加减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同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涉及进位加法运算的实际问题。

  (三)学情分析:学生已学过了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退位减法和100以内数的不进位、不退位减法以及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法,对加减法的意义了一定的理解。大部分学生能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但还不够熟练。甚至一部分学生在列竖式时,会忘记“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将进位的小1漏写或漏算。

  (四)教学目标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并结合新课标的具体要求,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 进一步理解、巩固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计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进位加法。

  2、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认真思考的良好学**惯。

  (五) 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两种以上的方法(口算和列竖式计算),能正确熟练地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这也是教学难点之一,还包括从具体情境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说教法和学法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本节课教学中结合一年级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主要采用探究、合作的教学方法,并运用游戏、竞赛、观察、交流等形式辅助教学,设计适合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发展的教学过程。在有趣的活动和游戏中,根据自己的学*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等方式,感受到数学问题并非凭空捏造、遥不可及,而是活生生地存在于我们身边,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切感,这种亲切感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通过灵活、有趣和富有创意的练*,提高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流程

  该学段的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上进心和求知欲,但年龄小、自制力较差。因此,在教学中,我遵循该年龄阶段的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并结合教材内容,创设了“在数学智慧王国中逛商城”的情境,来贯穿整堂课的每一个环节,不断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与探索欲。下面就整个教学过程作具体阐述:

  (一) 创设情境,引入学*

  创设“在数学王国里逛商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小朋友,今天数学王国的商商城开张,淘气和笑笑决定去逛一逛。你们想去吗?请用行动告诉我吧。”引导学生进入学*情境。

  (二) 体验情境,快乐学*

  1、 智慧图书馆。我在这一环节设计了“参观小书架”的活动:根据已经创设的情境出示图书专柜图,引出图书统计表即第1题,请学生看统计表理解并交流题意“大家算一算,每一个小书架一共有多少本书”,独立完成后,同桌交流“观察统计表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2、 智慧门诊。以淘气在商场里遇见老朋友啄木鸟医生的情境引入。淘气说:有几棵树生病了,请医生帮忙看看树病在哪儿。由学生扮演医生,帮淘气找到数的并在哪里,再开个“药方”給树治治病。通过体验当医生的角色,交流帮小树开“药方”的心得,进一步巩固竖式计算的方法,突出教学重点。

  3、 智慧购物街。这一环节设计了以下活动:“智慧泡泡店”、“小小服装设计师”、“体育明星店”。

  活动一:智慧泡泡店。笑笑在智慧商场里买了神奇的智慧泡泡水。瞧,这是她吹出的泡泡,出示有算式的泡泡。提出要求:如果算错了,那个泡泡就会破。进入计算情境,比一比,看看谁最后得到泡泡多。通过游戏与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学*的情感。并通过竞赛规则的方式提醒学生计算时要做到准确、熟练。

  活动二:小小服装设计师。“淘气来到了童装店,遇到了许多小朋友,他们都穿上了一件自己喜欢的衣服。可该配哪顶帽子呢?请大家帮这些小朋友搭配一下吧。”请学生观察第4题后,说说题意,算一算得数是几就连哪一顶帽子,再连一连,看谁该戴哪顶帽子。汇报交流时提问:77+8为什么没有帽子?提高分析为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三:体育明星店。安排这个环节是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谈话引入:好孩子不仅爱学*,也爱锻炼。笑笑又买了一副羽毛球和一副乒乓球。出示第6题,组织学生收集数学信息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成第6题。学生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培养解决问题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 智慧广场。在参观智慧广场小猴和“摘桃比赛”表演时需要获得入场券,先要通过“智慧大闯关”环节。 引导学生独立完成第7题,接着集体订正,交流时,说说自己是怎么比较的,鼓励发现左右两式间的关系直接比较的方法。闯关成功,观看小猴摘桃表演,看练*第8题,选择一只喜欢的小猴,算一算,帮他很快的摘到桃子。通过活动,在游戏与比赛中强化计算能力,从而突出教学重点。

  (三) 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1、 这节课我们去数学王国逛商城,你玩的开心吗?你有哪些收获?你觉得自己今天的表现怎样?

  2、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最后的总结与交流,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反思和总结一节课的收获和体会,不但学会反思和评价自己,而且学会反思和评价他人。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7

  一、说教材

  《今天我当家》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的内容,在学*了100以内加减法,以及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上所开展的一节数学综合活动课。

  其教学目的不仅仅是巩固运用计算的方法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加减运算的含义;3、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材中创设了淘气和笑笑“六·一”做小当家以及到商场购物的情境,正是为了让学生感受生活,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目标:

  1、通过购物中的付款活动,体验付款方式的多样性。

  2、通过购物活动,巩固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购物中的付款活动,体验付款方式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

  1、文具表、价钱表

  2、钱币(纸)

  二、说教法

  1、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数学源于生活,更应用于生活。我会把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的形式来进行学*,会在小组内模拟超市,让学生当售货员、当顾客。在卖与买的过程中,学生不仅用到加减计算的数学知识,又用到了实际的生活经验。在动手的过程中,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生活,体会生活。

  2.让学生自评和互评。

  学生是学*的主体,在学*过程中,特别在小组活动时,学生与学生的接触很多,学生对学生的评价也显得尤为重要。在小组的购物活动后,让学生开展自评与互评,其中不管是表扬还是批评,都是属于学生自己的体会。这样既可以训练学生的评价能力,又可以激励学生的学*热情。

  3.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

  新课程标准相当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对于现在的一年级小朋友,绝大部分在实际生活中缺乏独立购物的生活经验,但他们对新事物又充满了好奇和向往,于是,设计《今天我当家》一课时,创设一个模拟超市,让学生由合作到独立操作,初步体验“当家”的过程,让学生既感受了许多活动中的乐趣,也自觉的运用了所学的数学方法、技能,还在相互的汇报、讨论、交流中,感受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得到了情感和过程的双重体验。

  4.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家庭的背景不同,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角度也不同,这就意味着相同的`问题情境,不同的学生就可能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教学中,要力求尊重学生,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考和交流的空间。本课中的许多环节中,如用20元、30元、100元去购物,该如何购法?这问题的回答是多种多样的,学生在提出方案后并说出理由。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巩固了学生的计算技能,同时也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因此,我在在上课前我会对学会进行调查,询问学生什么叫“当家”?“日常生活中你的家是由谁当家的?当家要做那些事情?目的是让架站给与孩子交流怎么河里购物和消费,怎样进行人民币的计算和换算。

  三、说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

  出示淘气和笑笑,通过两人的对话,渗透热爱劳动以及帮父母减轻家务负担的思想教育。

  2.购物。

  (1)合作制定方案。

  出示商场,摆出不同的商品,每一小组派发一张商品和价格一览表,让学生设计好方案后挑出自己要买的东西,再进行计算。同时,提出各种不同条件“30元钱可以买些什么?”“20元钱可以买些什么?”。先让学生小组内讨论,定制购物方案,并要说出该方案的依据。由于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方案,而且这里的30元钱和20元钱在购物过程中既可以全部用完,又可以有余额,所以在这里可以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而在小组内要自己的购物方案得到其他组员的认同,学生必须“买之有道”——买这些是用来包菜饺子还是肉饺子?为什么要买这么多?要有充分的依据才能支持自己的方案,在此过程中,又训练了学生的说理能力。

  (2)限定性购物。

  出示收银台,提出另外的条件“我花了25元钱,买了……”“我花了14元钱,买了……”。

  让学生自主操作,列出购物清单。跟前面“可以买些什么”对比,这里着重训练的是学生对加法的纯熟运用。在说出购物清单后,再让学生进行评价,说出自己评价的理由,从而又训练了学生的说理能力。

  3.菜桌上的数学问题。

  出示全家人在家里吃饺子的情境,根据“淘气做了43个肉饺子”、“笑笑做了38个菜饺子”,让学生发散思维,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再让学生通过列式、计算来解决这些问题。在这个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巩固了100以内的加减运算能力。

  4.购物游戏。

  课的最后环节,模拟购物活动,在小组内让一名学生当售货员,其他学生当顾客,用预先准备的物品作为货物。购物时说出“买什么商品,付多少钱,找回多少钱。”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而在这个游戏中,既巩固了这节课的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学*兴趣。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8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北师版教材一年级上册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学*了比较、分类等知识的基础上学*统计的初步知识,体验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最喜欢的水果”的情境是学生学*象形统计图的载体,教材通过设置这一活动性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深入的体会到,统计图对数据处理的方便,从而体会到学*这些知识的必要性。

  2、教学目标

  (1)、借助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培养初步的统计意识。

  (2)、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认识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图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能力的培养。

  二、说教法、学法

  1、设计思路

  由于一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于统计活动会有一些接触,虽然学生是第一次接触统计知识,但对于本课的学*他们不会感到陌生,所以设计了一个“小熊请客”的情境,让学生帮小熊调查朋友们最喜欢吃的水果,在他们动手操作进行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

  2、教法

  这节课主要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活动,放手让学生在小组内收集数据,进行整理,在班内展示;通过全班交流,得出制作统计图表的基本方法。

  3、学法

  本节课在学生学*方法的引导上,我力求体现: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发现问题,感受到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分三部分进行教学。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9

  一、说教材。

  《小兔请客》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加与减(二)》的第一课时,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已经学过20以内的加减法及其应用,在后面还要学*10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又是进一步学*运算的基础。

  “小兔请客”的教学内容是100以内的整十数加减法,是本册教材计算教学的起始,也是进一步学*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它是在学生认识了100以内的数和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小兔请客”的童话故事,创设加减法的具体情境,从中引出问题:

  ①一共有多少个果子?

  ②草地上还剩下多少个果子?

  然后让学生用小棒代替果子摆一摆,帮助学生建立加减法的表象,最后鼓励学生列出抽象的算式,再让学生尝试解答。通过交流,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同时结合算式引导学生认识加减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本单元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根据《标准》的理念,在教学中,把计算教学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实际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整十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并能正确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初步经历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和主动探索的意识,也培养学生初步的迁移类推能力。

  三、说重点、难点。

  1、重点:计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要内容,探索并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则是本节课的重点。

  2、难点:在实际情境中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四、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运用了情境创设法、比较、迁移、归纳法及练*巩固、拓展延伸等教学方法。并对学生进行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法指导,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学法指导及合作、交流、探究学法指导。让学生在直接感触的基础上,体会算理,掌握多样的计算方法,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五、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复*铺垫。

  2、故事导入。

  在一个很美很美的森林里,住着一只勤劳善良的小兔子……讲故事的过程中揭示并板书课题:小兔请客。多媒体出示主题图。本环节通过创设学生喜欢的`故事情境吸引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产生学*的动力。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探索加法的计算方法。

  (1)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教师提问:从这幅图中,你能发现哪些有关果子的数学信息呢?学生思考后回答。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根据数学信息提出用加法解决的数学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 “一共有多少个果子”怎样列算式呢?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不但要学会提出问题,还要学会解决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0+30=或30+20=

  (3)那么20+30等于多少呢?你是怎么想的? 先自主探索计算方法。之后,教师再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算法。(反馈计算方法。)

  学生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可能得出不同的计算方法。

  这时,可能出现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用摆小棒的方法计算,先摆2捆小棒,再摆3捆小棒,合起来是5捆,也就是50根小棒,所以20+30=50;

  ②因为2+3=5,所以20+30=50;

  ③因为2个“10”加3个“10”是5个“10”,所以20+30=50;

  ④用数一数的方法10,20,30,40,50;

  ⑤在计数器十位上先拨2个珠子,再拨3个珠子,合起来5个珠子表示50,所以20+30=50。

  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并把它说给你的小伙伴听一听。

  2、渗透应用题中的简单数量关系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予以表扬和鼓励,同时提问,你们知道在这个算式中每个数字都表示什么含义呢?鼓励学生尝试回答,通过这个问题,使学生对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初步的简单印象。

  3、学*加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在加法算式中,每一个数都和你们一样,有自己的名字,想知道它们的名字吗?这时如果有的学生知道,就让学生介绍。并边说边板书。

  4.探索减法的计算方法。

  老师继续讲故事了,就在他们正要享用这些果子的时候……,前面计算的讲解和练*,学生难免疲惫,老师通过继续讲故事,一方面是让学生得到短暂的休息,另一方面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为后面的学*做好铺垫。

  课件显示第二幅情境图,指导学生说出图意,重点在于同第一幅图相区别。根据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试着自己解决提出的问题。教学过程与上面大体一致。

  5.学*减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三)巩固练*,拓展延伸。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计算。做完后组织学生口答,并说出计算过程。“用你喜欢的方法算”,学生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充分体现学生是学*的主人。通过这道题也加深了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

  (四)全课总结: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得高兴吗?你学会了什么?

  (五)思想教育:老师知道你们不仅聪明,而且者是懂事的好孩子,对吗?小白兔有好吃的要与好朋友们一起分享,谁能说说你们在生活中有好吃的是怎么做的?

  生:我分给爸、妈妈吃。

  生:我要分给小朋友们吃。

  生:我要和老师一起吃。

  意图:使学生把本课的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使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六、说课堂评价。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运用多种方式探究整十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计算。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参与远比结果重要的多,所以只要学生动手操作,积极参与,教师就要予以肯定和表扬,在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同学的意见,对于同学与自己相同的看法要肯定,不同的看法要讨论,在交流与探讨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 (菁华10篇)(扩展5)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菁选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通用1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年级数学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已有的生活经验上体会数的意义,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数数、读数、写数,初步体会数序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自主探索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正确数出物体的个数、

  三、教学难点:

  正确书写数字、

  四、教学准备:

  数字卡片、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

  教师谈话:开学这几天,你认识了几个新朋友?能给大家介绍介绍吗?

  1、同学之间互相介召、互相说、

  2、指名回答、

  教师提问:有认识一位新朋友的吗?谁认识了两位新朋友?有更多的吗?这2个新朋友是谁?

  教师板书:

  1 2 3 4 5

  (根据学生所说的板书)。

  (教师谈话:有一位小朋友叫“淘气”,他也认识了一位新朋友“笑笑”、有一天,“淘气”请“笑笑”到家里做客、

  (二)出示主题图

  课本第六页

  教师提问

  1、看到这幅图,你想说些什么?

  2、他们在玩些什么玩具?请你数一数,说一说、引导学生说出图上的物体数量、

  (学生:他们在玩玩具,有5个积木、4辆汽车、3个皮球等等)

  尝试探索

  教师提问

  1、你是怎样知道这些物体的数量的?(数出来的)

  2、你是怎样数的?(一个一个的数、两个两个的'数)

  指名数一数、说一说、

  1、小组讨论:你认为怎样数数比较好?为什么?

  思考:如果有更多的物体,又可以怎样数数呢?

  (三个三个的数、五个五个的数、十个十个的数……)

  2、小组合作:数出铅笔盒里文具的个数、(指名展示,全班交流、)

  3、如果你想请你的新朋友到家里做客,你准备怎样做?

  学生1:我准备拿2个洋娃娃请好朋友玩、

  学生2:我准备拿4辆小汽车请好朋友玩、

  学生3:我准备拿5把玩具枪请好朋友玩、

  揭示课题教师谈话:刚才同学们准备了那么多的玩具,你们真是一个好客的小主人、同时我也听出来了,你们说出了许多数量是1 、2、3、4、5的物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

  教师板书:玩具(1、2、3、4、5)

  指导书写

  教师谈话:我们会数出数量是1、2、3、4、5的物体,这些数该怎么写呢?谁会写1?2怎么写?(指名板书)

  教师提问:你们觉得他们写的怎么样?那么怎样写才能写的又漂亮又规范呢?

  出示田字格及示范字。

  教师提问:看到这些字你有什么感觉?

  教师:让我们一起来练*怎么写的、(生描示范字,师巡视指导、)

  比较:你认为哪儿写的比较好?还有什么不足之处?

  比较数序

  1、看图数数、

  教师谈话:“淘气”和“笑笑”玩的高兴及了,妈妈给他们准备了一些水果、出示水果图,见课本

  教师提问:都有那些水果?各有多少个?你是怎么知道的?

  教师明确:1、3、5叫单数,2、4叫双数、

  2、比一比、什么水果最多?什么最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3、生活中你还在哪见过这些数字?它们有什么用?

  4、数序

  教师谈话:2个好朋友刚吃过水果,动画片开始了、出示火车图

  教师提问:他们在干什么?“淘气”说老虎在第一节,“笑笑”说熊猫排第一节,他们谁说的对?小松鼠在第几节?大象呢?

  (三)总结说说这节课你最高兴的事是什么?

  六、教学反思: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学*数学,是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要求、通过“介绍新朋友”的情节引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激发了学生的学*欲望。创设情境,让学生不由自主的数数,从而感受到数字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应用广泛,同时也激发学生数数、用数的积极性。通过观察实物,使学生体会数数的方法,感悟出数物体的数量时要一一对应,数更多物体数量进行渗透、同时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进一步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对数学逐渐产生亲切感。

  先引导学生观察数的写法,有了认识之后再描,最后自己写,这样的过程实际上在不知不觉的演示过程中学会了书写。通过观察实物,使学生感悟到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同时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进一步增加学*的兴趣,从而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1、本节课,让学生在经历数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感悟一些数数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力求创设各种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学*情境,提供学生参与学*的各种机会,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增强了应用意识,感受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还可以应用于生活。

  2、数学的学*不仅在课上、课下,也不应该局限于教师的“引”与学生的主动探索,还应该利用恰当时机进行拓展、如数数的方法,以及单数与双数的概念,教师巧妙的设计,把他们引入课堂,通过做游戏的形式,使学生感悟、理解,同时也为今后的加减法的学*打下了基础。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2

  一、说教材: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1、教学内容:《认识人民币》这一课是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二册第五单元的内容。认识人民币是小学数学教材中唯一的一个单元。

  2、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在此之前,学生都有过用钱的经历,从小就知道钱是好东西,有相当一部分同学都已经认识人民币了。

  3、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根据教材的编排要求并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的基础,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在现实的情境中,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2)、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3)、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合理使用和爱护人民币的意识,培养勤俭节约的*惯。

  4、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本课中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是重点,用钱、换钱,知道1元=10角,1角=10分是本课的难点。

  二、说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

  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在学生交流、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启发引导,通过师生交谈、问答法、课堂交流法,引导学生根据收集到的信息来理解知识。教学中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使学生学*对生活有用的数学,学*对终身发展有用的数学。教师利用直观教具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探索新知,理解新知,应用新知,从而巩固和深化新知。

  三:学情分析:(说学法)

  1、学生特点分析:小学生好动、好表现,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

  2、知识障碍上:知识掌握上,学生原有的认识人民币的知识并不全面,这节课就是要系统学生的知识,认识各种人民币,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

  3、动机和兴趣上:要让学生有明确的学*目的。教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四、说教学过程: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四个教学程序:情境导入、自主学*,探索新知、拓展应用,加深认识、反馈总结。

  (一)情境导入

  设计思路:实物导入——情景产生问题——凸显解决问题策略

  课始,教师出示存钱罐,问:同学们这是什么?(生:存钱罐)说的对,这是老师小时候用的存钱罐,漂亮吗?你们有没有自己的存钱罐?看来,大多同学都有自己的存钱罐。咱们国家的钱叫什么知道吗?对,咱们国家的钱是归全国人民的,所以叫人民币,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人民币。这时,教师就板书课题。然后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找准了新知识的起点,激发起学生的学*兴趣和求知欲。

  (二)自主学*,探究新知

  这一程序主要安排3个教学环节:小组交流初步认识—全班交流再次认识—拓展介绍深化认识

  要想分类数,那得先会认,认识人民币的小朋友举手,太好了,课前老师让你们带的钱带来了吗?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将你带来的钱介绍给大家,介绍时说清这2件事,课件出示:1、你这张钱面值是多少?(也就数字是1角还是5元,这也是钱的正面)2、你这张钱的`图案是什么?

  活动一: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倾听、指导,发现素材。

  活动二:全班交流。学生展示钱币并介绍,教师组织其他同学倾听、提问,并注重与学生对话,适当解读,如图案。通过同样面值的不同式样介绍套数及人民币的收藏价值,根据交流先后分区域板书。(大面额的教师提供)大面值的教师现场提供。

  活动三:换零钱。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这么多人民币(指板书)如果要给他们分类的话,可以分为几类?为什么?(竖线隔开,板书元角分,介绍人民币的单位)

  生活中常常要换零钱,比如乘公交车。我现在有1元钱(出示)要换成成角的。现在各组准备成角的钱和我换,1角、2角、5角都行,但合起来得和我这1元相等。(小组讨论、凑钱)现场兑换,方案不同,都是10角。板书:1元=10角。推想一下1角是多少分呢?板书:1角=10分

  关于人民币,你还知道那些知识?或者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适当拓展介绍,如:人民币的地位、趣闻、爱护等)

  让学生充分经历了操作、观察、比较、推理、归纳、概括等数学活动与数学思考,认识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发现了1元=10角,1角=10分,充分的探究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合理的推理能力,又有效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拓展应用,加深认识

  1、认一认,填一填。自主练*第1题

  2、数一数,填一填。

  小组活动后展示,同学评价,教师总结。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学会了什么?我们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1元=1角=让我们从现在起,做人民币的小卫士,爱护和使用好人民币,下课!

  让学生自己说说本节课的收获,既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回顾与整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表达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既简明,又突出重点,让学生看上去一目了然,能很清楚地看到这节课所学的知识。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3

  一、说教材。

  新教材更关注学生的经验与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另外新教材以发展人文精神为宗旨,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贴*学生生活实际为导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总把所要学*的知识渗透到特定的情境中,让学生入境生情,在身临其境的氛围中学*数学。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认识人民币”。人民币是我国法定的货币,它是价值的一般代表,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让一年级的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掌握的100以内数的知识,学*认识人民币,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新教材对这部分内容的编排加强了对人民币的整体认识,并结合具体操作帮助学生掌握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之间的关系。一年级儿童年龄虽小,但对于要用钱才能买到东西这一朴素的等价交换的商品意识是有的。为了突出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和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教材在这方面做了精心的安排。如主题图出示了3幅逼真的购物、乘车、存钱的画面,即只要进行商品交换,就要用到人民币。同时,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教育学生将*时的零花钱积攒起来,积少成多后,将这些钱用来办更多更有意义的事情,如买好书捐赠给贫困的同伴等等。另外,新教材还多处精心创设购物情境,让学生在购物活动中认识人民币。通过活动,使学生在买卖商品中掌握人民币的有关知识,提高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

  (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通过对人民币的识别做系统的整理,使学生对全套人民币能清晰地识别,以识别过程为载体,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2、归纳出1元=10角、1角=10分,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

  3、在游戏中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以及节约用钱的良好*惯。

  (二)教学重点: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三)教学难点:人民币的等价兑换。

  二、说教法、学法。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也就是说,在教学中要结合实际给学生创设实践的机会。这节课的设计我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动手实践,自主地学会新知。另外,小组讨论有利于全体学生主动性的发展,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有利于不同思维的碰撞。

  这节课的教学比较适合运用合作探究的学*方式。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探究活动,既鼓励学生独立尝试,又注重学生间的合作互助,给学生提供了多向交往的机会。提高学生合作学*的意识。学生在活动中互相交流,提高了观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联系生活实际,引出课题。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要使用钱?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列举自己使用人民币的例子。

  出示一位小朋友存钱的示意图。

  师:谁能说一说零花钱可以用来干什么?

  在这里渗透德育:不乱花钱,积少成多,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献爱心等。

  师:我们国家的钱叫人民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有关人民币的知识。(板书:认识人民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根据主题图,联系生活实际列举自己使用人民币的例子,举例不限于教材上的内容。这个回忆过程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水*,找准学生的最*发展区,同时让学生感知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和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兴趣,突出知识生长点。

  (二)认识人民币。

  师: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用过哪些人民币?

  学生自由发言。

  师: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见过或者用过的人民币有的是几元的,有的是几角的,还有的`是几分的,你们知道吗?元、角、分就是人民币的常用单位。(板书:元角分)

  师:同学们已经认识了这么多不同的人民币,谁能说说你是怎样认识它们的?

  学生发表不同意见。

  师:同学们真不错,用那么多方法来认识人民币,请把课桌上的人民币中你认识的,给你的伙伴说一说。

  学生活动,互相说认识的人民币。

  师:每个小组的同学能把你们课桌上的人民币分分类吗?

  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分完后汇报交流。

  生l:我们把元的分成一类,角的分成一类,分的分成一类。

  生2:我们把纸币分一类,把分币分一类。

  生3:我们按数值来分类。

  师:人民币上的**,代表我们的祖国,我们爱护人民币,就是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没有对“怎样认人民币和人民币的分类”进行传统的“授予”,而是作为引导者,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在师生互动中完成对已有经验的归纳与延伸。通过小组合作,互相交流,让全体学生参与学*过程,在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细心观察的良好*惯。

  (三)探索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师:老师这里有一块1元钱的橡皮,你能想到不同的付钱方法买到这块橡皮吗?小组的同学互相讨论讨论,然后把想好的方案说给大家听听。

  汇报交流。

  生1:我直接付l张1元的。

  生2:我付2个5角的。

  生3:我付5个2角的,还可以付10个1角的。

  生4:我还可以付1个5角和5个1角。

  师:同学们想出的付钱方法还真多,哪位同学能说说元和角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生归纳,师板书:1元=10角。

  师:你真了不起,同学们桌上还有一个标价l角的练*本,请你们想出不同的付钱方法来购买这个本,然后互相说一说角和分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讨论后汇报,师板书:1角=10分。

  换钱游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

  1个5分的可以换()个1分的;

  1张1角的可以换()个2分的,还可以换()个5分的;

  1张2角可以换()张1角;

  1张5角可以换()张1角;

  1张1元可以换()张5角的,还可以换()张2角;

  ……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在清晰识别人民币,掌握元角十进关系、角分十进关系的基础上,对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游戏在师生之间或小组内进行,为每个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四)模拟购物,实践运用。

  师:接下来我们开展一个“购物活动”,每组选出一名超市经理。请“经理”先介绍一下超市的商品。各组推选出的“经理”介绍商品。

  师:请大家拿着自己的钱去购买自己喜爱的物品吧!

  学生自由购物。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尊重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的原则。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在活动中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学得生动、轻松、愉快,学到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有价值的数学。

  (五)评价及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们上得高兴吗?你认为这节课谁表现得比较好?你应该向他学*什么?谁来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在热烈的购物之后,师生小结,学生由此回顾整个学*过程,多方面进行小结,提升成功的意义,满足学生成功欲望。

  总之,让整个教学过程融入学生的生活世界之中,打通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联系,实现他们之间的有效沟通。那么,学生将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中去挖掘无尽的教育财富,生活世界也就成了学生最丰富的学*资源。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4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84-85页的内容及相应的*题。

  (二)、教材所处地位及作用

  “11-20各数的认识”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掌握10以内数的基础上,通过操作实践,观察思考、合作交流等学*方式帮助学生学*新知识,并且为学*20以内的加、减法做好准备。本课分成三个层次进行教学:第一,是先创设一幅教师带学生过马路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数一数,图中有些什么?有多少?并且通过这个情境图向学生进行遵守交通规则和注意安全的教育。第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操作、数一数及合作交流的学*方式去学*“11-20各数”的认识、组成、数的顺序及大小。第三,通过创设一系列的游戏情境,让学生巩固本节课的新知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数数、读数,知道这些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并掌握20以内的顺序、会比较数的大小。

  2、在日常生活中发现11-20各数。

  3、能积极主动探索、动手操作并参与数学学*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数11-20各数的读法。

  教学难点:理解11-20各数的组成。

  二、说教法与学法

  1、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数一数的学*方式去认识11-20各数。

  2、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猜一猜、数一数、摆一摆及合作交流的`方式去掌握“11-20各数”的读法、组成、数的顺序和大小。

  3、创设一系列的游戏情境,让学生通过数一数、摆一摆、合作交流的学*方式去巩固新知识。

  三、教学过程:

  第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请看一看这幅图,你都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了1位老师和9个学生一共10个人。

  生2:再接着数一共是19人。

  生3:我发现有14棵树、20条斑马线。

  ……

  师:大家说得可真好,这幅中告诉我们过马路时一定要注意安全。

  (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了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情境,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通过情境向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第二、提供探索机会,经历学*过程

  1、操作、数数。

  师:大家看看老师有一把铅笔,猜一猜,有几支?

  生:[自由猜测]9、15、16、20……

  师:小朋友猜了这么多,那到底谁猜的对呢?怎么办?

  生:数一数就知道了。

  师:好,我们数数看,。

  生:1、2、……10,

  师:好的,老师先把这10支捆成1捆,那么再接着数下去。

  生:11、12……20。(再把这10支捆成1捆)

  师:这里一共是20支,你猜对了吗?(台下一片欢呼声)

  师:现在你们能像老师刚才的样子,拿20根小棒,同桌合作,一个摆一个数吗?

  (同桌合作,一个摆一个数)

  师:这些数是我们今天学*的新知识。(揭示课题)

  师:大家观察一下我们的教室,哪些事物是表示“11-20各数”的。

  (班上桌子的张数、男女生各有20人……)

  2、摆小棒,读数。

  (教师直接出示11支铅笔)

  师:你们知道这表示多少?

  生:[快速且大声地回答]11

  师:你们怎么这么快就看出来了,怎么看的呢?

  生:[大部分学生抢着举手],1捆就是10根,再加旁边的1根,就是11。

  师:[拿起1捆小棒]简单地说,几个十?

  生:1个十。

  师:[再拿出1根小棒]几个一?

  生:1个一。

  师:[教师语速放慢]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好,刚才老师讲的这句话,谁还会说?[指名复述这句话]

  师:还有好多同学都会说,都想说,那同桌互相说吧?[同桌互说]

  师:刚才都是老师摆小棒,现在小朋友能不能也用这种方法摆一个十几,同桌合作,一个摆一个说组成,有问题吗?

  生:没问题。[同桌合作后个别汇报]

  师:你摆的小棒表示几?生1:17。

  师:好多小朋友都看不见你摆的,你能介绍一下你是怎么摆的吗?

  生1:我是先拿1捆,再加7根。

  师:也就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生1:是由1个十和7个一组成的。

  生2:我摆的是19,是由1个十和9个一组成。

  ……

  [同桌之间根据各自所摆的数字互相猜数、评价]

  3、数的顺序和大小。

  师:小朋友很聪明,能够看着小棒读出它们表示的数,现在看看尺子图,把你认识的数字读出来好吗?(生顺数、倒数、读单数、双数)

  师:尺子上的数字,越往右,你发现什么?生:数字越来越大。

  师:老师看着尺上的数字,就能想出好多问题,比如,15前一个数是几?后面又是几

  生:它的前面是14,后面是16。

  师:比16多1是几?生:17。

  师:19比20少几?生:少1个。

  师:谁能学老师的样子,看着尺上的数字给大家提问题,并且比我提得更好?

  [学生提问,其他倾听回答]

  师:好多小朋友还想提,那同桌合作,1个提问,1个答。[同桌内交流]

  师:小朋友能否把尺上的数字记住,不用看尺子进行抢答。

  师:13比14少几?19前一个数是几?2个十是几?[抢答]

  第三、学*应用,巩固新知。

  1、分组比赛,看哪组数得最好。

  A、从11数到20B、从7数到13

  C、19倒数到10D、从11数到18

  2、摆小棒的游戏。

  师出示数字卡片,一个摆一个读数和说数的组成。

  3、找朋友。

  下面拿数字卡片的小朋友,上去找数字相同的好朋友。

  第四、小结。

  师:这节课中你最高兴的是什么事?

  生1:我学会了11~20各数。

  生2:猜数字我很喜欢

  ……

  四、板书设计

  11-20各数的认识

  情境图尺子图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5

  一、说教材

  10的认识的编排与前面8、9的认识基本相同,先显示一幅主题图供学生数数抽象出数10,再认识10、10以内数的顺序,比较相邻两个数的大小,最后学*10的组成和写数。10的组成十分重要,它是今后学*20以内进位加法和进一步认识100以内、万以内以及多位数的基础。

  二、说学情

  一年级学生才入学不久,好奇心强,对数学、游戏、创新思维等有特殊的兴趣和爱好,他们前一段的数学学*中打下了一定的数字基础。所以,完成本课的教学内容较容易。但要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学*技巧,还必需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三、说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初步建立10的数感。

  2、学会10的数数、认数、读数、写数、比较大小和组成,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3、引导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的情感。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10的数概念和10的组成,体验数学在身边。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从一组组成想到另一组组成。

  五、说教法、学法

  说教法

  1、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创设情境,多媒体直观演示,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10,建立数感。

  2、根据学生心理发展和认识规律,本课的教学从直观到数学抽象,从生活到数学,再从数学回到生活,使学生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的作用。

  说学法

  注意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推理、交流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老师请大家猜一猜。

  1、有一个数,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还表示起点,它是谁?

  2、能与0做邻居的又是谁?

  3、在我们所学过的数字中谁最大?

  4、故事:9知道它最大了,它对1----8各数字说:“你们谁都没有我大,特别是你---------0,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你真是太小了,不能和我比。”0听了可伤心了。1走到0的身边,和0想出了一个很好的办法对付9。这时9没话可说了。大家猜一猜,1和0想了一个什么办法?

  在教学“10的认识时”用一个有趣的故事调动学生的兴趣:有一

  天,0--9几个数字娃娃做起了排队游戏。9最大当上了队长,就骄傲起来,看不起别的数字娃娃。他神气的对0说:“你呀,表示一个物体没有和我比起来真是太小了。”0听了圆圆的眼睛里流出了眼泪,小朋友你能不能帮0想个办法呢?这样创设出学*情境课堂显得生动有趣,学生的积极性大大的调动起来。

  5.引出10后板书课题:10的认识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0的含义及10以内数的顺序。

  (1)生活中和10有关的事情很多,你能用一句话说说吗?

  让学生分别说说生活中的10

  学生分别说出:星期天我在广场看见10只气球;我在南桥看见10只风筝;我家阳台种有10盆花;我爸爸钓了10条鱼。

  组织活动:请小朋友们数数教室里第一排有几人?老师走进去,现在有几人?

  提问:想让学生第一排有几人怎么办?

  问:谁是第一排的第10个?怎么数的?

  (2)数字宝宝找家

  课件演示“0——10”各数字娃娃在玩耍的情况,到了回家时,其它数字娃娃都回到了家,只有数字娃“5、6、9、10”不会回家,还在走来走去。师;小朋友们,你们可以把这些数字宝宝送回家吗?

  (3)说说10以内数的顺序

  请小朋友观察(实物投影)9在8的后面,10在哪里,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9再添上1就是10,10在9的`后面,10比0~9都大。请生分别按从小到大、从大到小的顺序读0~10这几个数字。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我就把教学直尺图这一枯燥的内容改为小朋友非常喜爱的“数字宝宝找家”。这里先是课件演示“0——10”各数字娃娃在玩耍的情况,到了回家时,其它数字娃娃都回到了家,只有数字娃“5、6、9、10”不会回家,还在走来走去。然后,我就请小朋友帮这些数字宝宝找到自己的家,数字宝宝都找到家以后,我就让小朋友说10以内数的顺序,这一教学形式新颖,富有趣味性,同时也有助于学*目标的落实。】

  ●比大小。

  听到小朋友们都说10比9大,9可不服气了,就把10单独找来比大小。师板书:10○9、9○10,10和9的大小关系可以分别用什么符号表示。借助点子图着重强调9添上1就是10。

  ●10的写法

  (1)观察10和我们前面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

  (2)谁能说说10怎样写?

  (3)教师示范10的写法

  (4)在书本第65页的田字格里练*写10。

  10的组成。

  情境引入(课件演示):

  有一天,小聪约小伙伴去踢球,顺便从家里带10瓶饮料去和小朋友一起喝,把饮料装到袋子里,可是一个袋子装不完,就把10瓶饮料分别装到两个袋子里,小聪可能会怎样装这10瓶饮料呢?

  (1)请你拿出10根小棒代替10瓶饮料,摆一摆,分一分,看看你有多少种方法?谁能想办法,分得又快又好。

  (2)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一下你的方法。

  (3)请一个小组汇报你们组的方法(实物投影展示) 。

  (4)根据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10 10 10 10 10

  /\/\/

  \/\/\

  9 1 8 2 7 3 6 4 5 5

  全班学生齐读上面的10的组成。

  (5)引导学生推想10的另外的组成。

  教师:看到上面10的组成,你还能想到什么?请举例说明。学生:看到一组组成,还可以想到和它有联系的另外一组组成。如看到我马上就想到了。学生由推想出另外几组组成。

  (6)引导学生讨论10的组成的记忆方法。

  教师:根据刚才推想10的组成的过程,怎样去记忆10的组成?学生:学*时主要记住前面五种组成,其余几组成不必牢牢记住,完全可以由前面几种组成推想出来。

  (7)独立完成第65页10的组成的填空。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师生互动。

  教师说一个数,学生说一个数,两个数组成10。

  2.生生互动。

  同桌两人做游戏,说数并出手指,两个同学出的手指数合起来是10。

  3.练*九第1题。

  一个学生上来演示,其余学生在书上完成。

  4.练*九第2题。

  (1)学生模仿指挥员发射命令,让学生体会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2)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这样的情景。

  补充练*:把下面的数字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1 4 5 7 2 9 0 6 8 3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通过老师的提问:今天你认识了哪位朋友呢?

  2.天你学得最高兴的是哪一部分的内容?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6

  一、说教材

  《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面图形,为以后学*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教材体现了从立体到*面的设计思路,注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能辨别出这四种*面图形,体会“面在体上”。

  2、能力目标:通过实践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表达及思维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教学重点:感知这四种*面图形的特征,并会辨认。

  教学难点: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立体图形实物若干、*面图形若干、白纸、彩笔等。

  二、说教法学法

  学生在一年级上学期已初步认识了立体图形,有了一定的动手操

  作能力及合作意识,所以这节课我将以“自主学*、合作探究、精讲释疑、训练检测”四环节教学模式呈现教学内容。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方法为一体,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学*。

  三、说教学流程

  为了体现学生是学*活动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感知

  通过课件出示一个由一些立体图形拼成的机器人,目的是引起学生的学*兴趣,为新课做好准备。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达到新课标强调的“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索学*,在体验中学*,在学*中体验”的目的,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活动。

  1、帮新朋友取名

  2、给新朋友找家

  在这个环节中,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来亲自体验从体上找面,体会面在体上。通过摸的活动让学生知道面都是*的。然后通过观察课件:面从体上滑下,加深学生对面在体上的理解。突破本课的难点,切实反应“学数学”不如“做数学”的理念。

  3、新朋友自我介绍

  这个环节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假如你是这些图形,怎样向大家介绍自己呢?我这样做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合作交流抽象出四种*面图形的特征,突出本课的重点。

  (三)、联系生活,深化新知。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为了将数学课上的图形与生活中的物体融合,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识,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生活中,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些图形呢?通过找图形让学生体验到,这些图形在生活中广泛的应用,增进了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认识,同时渗透了交通安全教育。

  (四)、趣味练*,拓展新知

  我通过让学生找、涂、数、拼等多层次的练*,巩固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训练他们的数学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知识应用能力。

  1、教材37页练一练第一题,以游戏的形式进行,先指名学生蒙上眼睛摸一摸、猜一猜,再连一连。

  2、第2题涂一涂,第5题数一数。加深学生对*面图形的认识。

  3、拼一拼,在动手操作中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美,几何美。

  四、板书设计

  *面图形

  长方形 正方形 三角形 圆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7

  一、教材分析

  《跳绳》是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第三单元的一节新授课,本课是在7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8的加减法教学的。学生基本掌握了简单的说和算。

  二、学生分析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0-10并掌握了7以内的加减法,已具备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这个班的学生大部分上过学前班,数的组成也基本上知道;大部分的学生会看图说算式。所以这节课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提出相关的加减法问题的能力,组织学生交流加减法算式,体会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三、说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并掌握“8”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让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境列出算式,并能说出算式的含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3、指导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

  4.初步养成仔细观察、主动思考、认真倾听、大胆交流的良好学**惯。

  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正确计算“8”的加减法,掌握计算方法。

  难点:能用“8”的加减法解决问题。

  四、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我采取情景演示法,自主探究法,引导学生结合情景图,鼓励学生仔细观察、主动思考,然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说出算法,掌握8

  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口算。

  (二)创设情景引入。

  (三)学*新知。

  课件出示课本第38页主题图

  1、仔细观察图,从图中你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

  2、提出问题并解决

  (1)一共有几个小朋友?你能列算式解决吗?

  (2)你能说一说算式中各数字的含义吗?

  (3)你是怎么计算出来的?能给大家讲讲吗?

  (4)根据刚才找到的数学信息,你还能列出不同的加法算式吗?你能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吗?

  (5)你能提出一个用减法解决的问题吗?

  3、师写算式学生猜算式表示的意义。

  4、“8”的组成。

  学生动手操作将8个桃子分给两只猴子。

  5、说一说。

  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结合给出的算式3+5=□进行交流。

  练*

  1、课本练一练1、2题。

  2、手指游戏:同桌两人进行,要求两人的手指合起来是8个。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的表现怎么样?

  (五)作业布置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8

  本节课的内容是一年级下册统计这个单元的例2,学生在例1的学*中已经初步经历了统计的过程,能够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与例1最大的不同的是,例2出现了记录数据的过程和方法,展示了描述数据的方法:统计表和完整条形统计图,学生需要进一步加深对统计过程的认识,拓展完善统计方法。

  学生在前面的学*中已经对统计过程有了初步的认识,本节课重点就是要引导学生在经历统计的过程中,完善对统计过程和方法的认识与体验,从而为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迈出重要的一步。下面我围绕本节课的的几个主要环节来说明是如何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的:

  一、注重经历统计过程,引导学生“钟爱”数据

  作为统计教学,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本节课我特别注重学生对于统计过程的经历。因为今天的内容是学生统计学*的开始,在上一节学*中学生并没有完整的'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对于描述数据的方法也是不完整和不完善的,可以说学生本节课的学*是完整认识统计过程的开始。所以在课上我创设了一个完整的现实的情景,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地感受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方法,使得他们在知识的拓展中不断地经历与完善,从而加深他们对统计数据的认识与理解。在分析数据的过程中,使得学生充分感受到数据的重要,从而培养了学生对统计数据的“钟爱”的*惯。尤其是在进行决策的过程中,学生深深感受到用真实的数据说话才更有说服力,才能更加合理的解决问题。可以说,统计观念在这样的一个经历过程中悄然萌芽。

  二、注重创设问题情境,训练学生用统计的方法解决问题

  本节课的教学,我打破了以往的教学模式,以研究的问题作为切入点,力求以问题驱动的方式引领学生感受统计的必要性。课上我们以选择合适的活动场所作为情境创设,通过大家意见不统一这样一个“矛盾”,引领学生以现实问题“到底选择去哪里呢?”作为课堂研究的起始,从而展开研究活动。而且在活动过程中,不断地引导学生追求方法的合理性,追求数据结果的真实性,追求方案实施的可行性,一切的决定以数据作为依据,用数据来说话,用数据来帮助我们进行决策。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力求使得学生感受到用统计的方法解决问题的重要价值以及必要性。整节课下来,用统计的方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已经成为学生头脑中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思考问题的方式。

  三、注重审视数据,引领学生关注数据结果的真实性

  对于统计教学,课标中指出,统计观念还表现在“对收集数据的方法以及数据结果的合理性提出质疑”。对于这一点,我在本节课上也有所体现。在学生汇报收集数据结果的过程中,我预设了2种方案:如果学生出现数据结果不一致现象,我则抓住这个生成,“逼”着学生想办法来验证数据,寻找真实的数据。如果学生的数据结果一致,则提出疑问:老师的记录的结果和你们不一样,咱们谁的对呢?仍然是“逼”着学生想办法来验证数据,寻找真实的数据。之所以这样设计,就是想借助这样的一个过程,帮助学生把目光从对个体数据的关注转移到对整体数据的关注上,与此同时训练学生对数据的结果进行审视与质疑的*惯。追求数据结果的真实性与合理性是统计的目标与追求,这样的活动过程无疑是在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

  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在每个细小的环节处“精打细算”,让统计观念像春雨一样润物无声,悄然植根于学生的心灵深处,是我们统计教学所追求的目标,带着这样淳朴又简单的愿望,精心设计我们的课堂,我们一定会收获得更多。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9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小学新课程《数学》一年级上册中的"6以内的合成"。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和学法分析、教学过程、课堂小结四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小学一年级上册第28—29页

  本节课围绕的4、5、6的组成设计了三个操作活动。活动一,4的组成。教材提出了拿出2个蓝色花片和2个红色花片,合起来有几个花片的问题,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目的使学生在操作中理解合起来的含义,体验合的方法,并通过摆出的花片学*2和2组成4。活动二,5的组成。教材提出了拿出两种颜色的花片,使它们合起来是5个的活动要求。这个活动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会有不同的做法。在学生操作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5的组成式。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归纳出1和4,2和3这两个组成式。活动三:6的组成。在学生学会了5的组式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和总结归纳出6的组成式。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本节课我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交流、归纳4—6各数的组成式的过程。

  2、理解和体会合的方法,学会6以内数的组成,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抽象和推理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逐步发展合作学*的意识,愿意表达自己个性化的做法,初步形成对数学学*的自信心和兴趣。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对教材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动手操作,体会合与分的方法,掌握2—6的组成。

  教学难点:理解分与合的方法,了解6以内数的组成。

  二、学情分析

  (一)注重直观演示、操作,探索简单的规律,发掘学生的潜能。

  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直接经验是思维表象形成的基础,学生学*所需要的直接经验主要来源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学具的演示、观察、动手操作等教学实践。因此,教学中我借助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借助实物:圆片为教具,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在眼看、手动、脑想、口说中沟通多种感官的信息,在合作探索中抽象知识,体会分与合的思想。

  (二)精心创设情境、游戏,激发兴趣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爱活动,学*兴趣是支持、推动他们投入学*的巨大内动力。因此,我努力创设多种情境,鼓励学生手、口、脑并用,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去解决问题,又通过不同形式的游戏活动,借助多媒体课件,强烈刺激学生的感官,学生保持热情、高涨的情绪,从而体验学*数学的快乐变"苦学"为"乐学"。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精心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三、教学过程。

  一、炫我两分钟

  1、说出10以内数的顺序。

  2、猜数:一个数比3大比10小,它可能是几?

  3、用我们学过的数字说一句话。

  二、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谈话:同学们,刚才这几位同学说的好吗?我们给他们鼓鼓掌!(学生热烈鼓掌)

  同学们在鼓掌时是怎么拍手的,谁来示范一下?

  谁来示范一次,要求越慢越好!大家也照样子慢慢地做几次拍手动作,好吗?(集体模仿)

  2、现在谁来说一说我们鼓掌时是怎么拍手的吗?

  生:把分开的两个手合在一起

  说得真好!看来只有把分开的两手合在一起才能拍响。(板书课题:合)。

  在数学王国里呀,也经常用到合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数的合成。

  [说明:通过鼓掌,使学生理解合与分的意义。

  三、动手操作,自主探索

  (一)学生动手操作合的过程,学*4的合成。

  拿出2个蓝色圆片和2个红色圆片,合起来有几个圆片?

  (1)放手让学生活动,教师适当引导。

  (2)全班反馈,交流摆的结果。

  使学生知道两种颜色的圆片摆的先后不一样,结果相同。

  教师讲解:2合2合起来是4,并写出表达式。

  结合学生的表达,板书22

  (3)把两种颜色的圆片分出来。

  (4)下面同桌合作,每人拿出一种颜色的圆片,使他们合起来是4个。

  (5)交流拿的方法,总结让学生知道,无论哪的是哪种颜色的圆片他们的顺序如何,都是1和3合起来是4个。谁还可以说出几和几合成4?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同学们们真了不起,自己学会了4的几种不同合成。

  3、比较两种分法

  提问:观察这两种分法,同学们们有什么发现?(分成的2个数交换了位置)教师小结:当我们找到一种分法后,可以交换两个数的`位置,即可得到另一种分法。

  (二)探索5、6的合成。

  1、师:同学们们很聪明,一会儿就将4的合成学会了。下面拿出两种不同颜色的圆片,使他们合起来是5。

  (1)学生自主操作。(通过摆两种颜色的圆片,探究5的合成)

  (2)让4人合作交流得出的结论。

  (3)小组长归纳汇报探索结果。

  老师根据学生的反馈板书:

  (4)去掉圆片的颜色,使学生归纳几和几合成5。

  (5)选择好的方法记5的组成。

  2、拿出两种颜色的圆片,使他们合起来是6个。(方法如5的合成)

  [说明:在探究新知阶段,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与探索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猜想意识,让学生的思考力逐步生长。通过摆圆片、“手势法”的练*,学生能有序的记忆。]

  四、游戏活动,运用巩固

  1、“轻松入门”:看图填空。

  (1)学生自己完成填空。(2)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并说出2、3的合成。

  (1)先摆一摆,再看一看2可以分成几和几?3可以分成几和几?(2)完成书上练*。

  (3)请学生说出2和3的分与合。

  2、“快乐学*”:填一填

  3、“小试牛刀”:看图画一画

  4、数学游戏:教师说游戏规则,同桌之间经行。

  小学生的学*大多以无意识注意和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好奇、好胜,注意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较差,因此在这一环节,以游戏巩固,可以再次激发学生参与学*的积极性。

  五、课堂小结,深化认识

  1、这节课你学*了什么内容?(完整揭示课题:6以内数的合成)

  2、回家把6以内各数的合成说给爸爸、妈妈听一听。

  师:今天同学们玩得高兴又学到了知识,老师也为你们感到高兴,老师还有一个小小的要求,请你们把今天学的和做的游戏回家与爸爸、妈妈一起玩一玩,好不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小朋友再见!

  (简单的课堂小结,让学生的学*成就感再次得到满足;教师对课后的要求,巧妙地将学*活动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书本延伸到生活。)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0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各位同事,大家早上好!我是一年级数学老师岳银,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认识图形》,我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研读课本说教材

  《认识图形》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认识图形》中的第一课时,是课本70—71页的内容。本节是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的起始课,教材主要通过分类、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引导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初步认识它们的特点,并知道它们的名称。为充分运用学生的已有经验,教材所呈现的物品都是学生十分熟悉的,安排的活动也都是学生可以操作的,旨在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加感性认识,为深刻认识立体图形的特征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结合学情说目标

  在入学前,孩子们已经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他们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几种几何体有了一些不同程度的感性认识,有的甚至可以叫出它们的名字。可以说在生活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几何体的经验,但是由于个人生活背景不同,他们对这部分知识的认识存在很大的差异。学生虽然已经有形状方面的初步感知和体验,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不会太难,但要他们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根据课程标准对本学段教学目标的规定,结合以上对教材的研读和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在分类、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中,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初步认识这些立体图形的特点,并知道它们的名称。

  2、结合分一分、认一认、玩一玩等学*活动,积累观察、思考、交流的学*经验,感受分类思想。

  3、培养观察、表达和归纳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根据教材特点,本节课教学重点为: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明确这些基本立体图形的特征。结合学生认知水*,本节课难点确定为:在生活中逐步抽象、辨认出基本的立体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三、师生共进说教法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学生,根据儿童年龄、心理及认知规律的特点,结合本节课的相关内容,我采用了引导观察法、合作交流法、操作发现法等多种方法结合,来引导学生展开对立体图形特征的`探究,并在操作活动中加深认识,发展思维。

  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是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为此我十分重视学生学*方法的指导。本节课学生学*的方法为:观察发现法,合作交流法,动手操作法。让他们在观察,发现,交流,操作中,亲身感受立体图形的特征,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数学活动经验。

  四、立足课堂说过程

  为了体现教材编写意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学生认知规律,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主要设计了以下5个教学环节:

  1、联系生活———分图形

  结合生活中的常见物品,让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进行分类,感受分类思想,不仅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这四类物体的外观形状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

  2、交流对比———认图形

  这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为了体现生本理念,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我安排了方法指引,合作探究,反馈辨析这三个层次进行教学。

  第一个层次:方法指引。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长方体学具,先看一看它的形状,再摸一摸面的特点,最后滚一滚,看是否能滚动,从而得出长方体的特征,并在操作的过程中,学会探究立体图形特点的方法。

  第二个层次:合作探究。鼓励学生,同桌两人合作,利用刚才的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继续研究其他立体图形的特征,再次体会探究的方法,积累经验。

  第三个层次:反馈辨析。通过学生的反馈,质疑,补充,总结,加深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对长方体和正方体,圆柱和球进行特点辨析,巩固理解。

  3、游戏巩固————辨图形

  本环节设计的猜物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再次巩固四种立体图形的特征,最后落脚到特殊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辨析上,即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不是正方体,让学生在观察,发现,交流,总结中加深对立体图形的认识。

  4、联系生活—————找图形

  通过生活中常见物品,建筑的展示,让学生根据形状特点抽象出立体图形的数学模型,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加深了学生对这几种立体图形特征的理解和认识,也让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5、学以致用—————用图形

  本环节通过“为什么不把足球设计成正方体形状的?”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利用今天所学*的立体图形的特征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五、顺应理念说评价

  课程标准指出,评价既要关注知识的掌握,也要关注学生的学*过程,根据这一理念,本节课中我将通过各种激励式评价,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不断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概念,体验数学学*的快乐。

  本节课板书以教学内容为主,力求一目了然。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初步预设,具体实施过程将根据学生的课堂生成进行适当调整。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认识图形》,下面我向大家汇报一下我的教学设想。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认识图形》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的起始课,是在第一册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些*面图形,体现了从立体到*面的思路。认识这几种图形不仅是今后学*其特征、周长、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和交流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2、学情分析:本课面对一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低年级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上学期,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这些立体图形,形成一定的空间观念;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比较关注自己周围的事物。能够根据老师的具体要求进行有目的的尝试,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会用鼠标进行计算机基本操作。有初步的小组合作意识,有一定的观察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等。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过程与方法: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方法为一体,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正确辨认四种图形。

  教学难点:体会“面”在“体”上。

  四、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教学环境:计算机网络教室。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各种立体图型、*面图形的学具等。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设计过程:1、出示五种立体图形,请同学们找一找熟悉的好朋友。

  2、在认识新朋友之前你想知道什么?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回忆旧知,为学*新知作铺垫,同时介绍三棱柱,扫清学前障碍。

  (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活动一:认识新朋友

  设计过程:1、创设拼图宝宝情境,请同学们找一找,再分分类,看看一共有几种图形。

  2、你能叫出这些图形的名字吗?

  3、概括:这些图形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就是*面图形。

  整合点:用多媒体演示分类过程,摒弃了传统教学中在黑板上逐一粘贴的繁琐,方便快捷,一目了然。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动态过程会与多数学生猜测的思维过程完全吻合,从新课开始就调动起学生学*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突出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

  活动二:了解新朋友

  设计过程:1、这些新朋友的家在什么地方?我们到哪里找他们?

  2、长方体的这个面是什么形状?你能从这些立体图形上找出长方形吗?

  3、你能从这些立体图形上找出其他*面图形吗?

  4、摸一摸立体图形的每个面,说说摸的时候有什么感受?

  整合点:多数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知道这几种*面图形,但对体和面的关系了解的不透彻,通过多媒体演示“面”从“体”分离的'过程,能够直观的、生动的体现出体和面的关系,即“从体上找面,面在体上”。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这一点,从而化难为简的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难点:让学生体会“面”在“体”上。

  活动三:给新朋友画像

  设计过程:1、小组讨论,看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把新朋友从立体图形上请出来。

  2、学生活动,提出要求:请选择一种合适的方法得到这些新朋友。

  教学评价及效果:经过交流,学生想到折、印、画、圈等方法。再一次深化了教学难点,体会到“面在体上”。在探究合作的过程中,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语言表达、合作交流等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并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

  活动四:找朋友

  设计过程:1、生活中你在哪里还见过这些图形呢?

  2、找出交通标志牌上的*面图形。

  整合点:传统教学中,只能是一名学生说,其他同学在脑中想象,但是借助多媒体的演示,学生能够真实的看到生活中的图形和交通标志,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在生活中普遍性,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知识与生活间精心搭设了一座桥梁,生动体现了数学的生活化。

  (三)练*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这个环节是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效果最佳的环节,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完美整合。结合学生生性好玩的特点,我用游戏的形式设置不同层次的练*。

  练*一分饼干

  整合点:利用多媒体教学,让每一名学生都参与其中,提高了学生对图形的辨别能力。同时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让教师在短时间内根据分图形的情况,准确掌握了所有学生的学*情况,及时做到教学反馈。

  练*二火眼金睛

  整合点:象这种图形套着图形的题,学生找全是个难点,教师在黑板上画会出现图形重合的现象,学生看得也就不是很清楚,但是,教师用多媒体演示数的过程,让学生一目了然,加深了学生对图形的认识。

  练*三小小设计师

  整合点:比起传统教学的拼图设计,这个练*让学生操作简便,省时省力,在拼组过程中又可以加深对图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效果及评价:三个游戏练*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形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强化了教学重点:即正确辨认四种图形。这种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的教学方式,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寓教于乐,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四)小结 总结反思,深化认识

  你打算怎样把这些图形介绍给爸爸妈妈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说出*面图形各自的基本特征,初步渗透图形特征,为下节课学*作铺垫。

  六、教学评价:

  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这节课教师对学生的学*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学*过程评价。主要是指在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主要内容包括学生的学*态度、语言表达和合作精神。评价的方式有自评、互评和师评。

  2.学*效果评价。主要是指对学生学*结果的评价。发挥学*的激励作用,因材施教,适时指导,让学生在评价中取长补短,有更大进步。

  七、教学反思:

  1、将数学知识与信息技术合理恰当的整合在一起,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提高了学*效

  率和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更有效的学*知识,教学达到了最佳效果。

  2、多媒体资料的引用。文字、图片、影音和动画练*等,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3、教学方式注意结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活动方式灵活多样。在学会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和锻炼。正是新课改精神的体现。

  总之,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老师耐心的聆听,不足之处请予以指正,谢谢!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加与减(二)》中《有几瓶牛奶》一课。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有几瓶牛奶”的情境中教授9加几的进位加法。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前面的相关内容有本册教材第三单元《加与减(一)》中的1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其应用。而本课又同时是为本单元的20以内数进退为加减法及其应用、及一年级下册的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其应用做铺垫。

  二、说教学目标

  1、会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2、通过组织摆小棒、数小棒、说一说的教学活动,教会学生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3、通过创设“有几瓶牛奶”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图中搜集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

  三、说教法说学法

  1、教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策略。

  2、学法: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合作。

  四、说教具准备

  1、教具:多媒体课件、小棒模型、计数器模型

  2、学具:小棒

  五、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难点:会运用“凑十法”计算进位加法。

  六、说教学设计

  1、进入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在开课时以谈话导入新课“小朋友们知道早上喝什么最有益健康吗?”这样导入可以使学生能够想到牛奶,进而再进一步创设情境,教师接着说:“老师也很喜欢喝牛奶,而且老师家里有好多牛奶,你看!”并出示情境图。导入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要用教师的生活情境充分引起学生的学*兴趣。出示情境图后,给学生几秒钟的时间观察情境图,然后提出问题“你能从图中得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由于有第三单元学*加减法的基础,已经基本能够从图中搜集到有用的数学信息,学生可以从图中得到数学信息“左边有9瓶牛奶,右边有5瓶牛奶。”在这里,*惯培养点体现的是搜集信息*惯的`培养。接着教师让学生质疑,“你能提出一个加法问题吗?”体现质疑问难*惯的培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又有前面学*的基础,能够提出“一共有几瓶牛奶?”这样的加法问题。这时教师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有几瓶牛奶。并用多媒体呈现问题。

  2、自主探究,学*新知

  为了能让学生顺利解决问题同时帮助后进学生复*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设计了简单的复*环节,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提出“求‘一共’就是求什么?”,学生回答“求‘一共’就是求总数。”,进而教师提出“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的要求,学生在10以内加减法及其解决问题的学*的基础上列数学算式“9+5=”。为了让学生体会加法交换律,教师追问“还可以怎样解决?”,学生列式“5+9=”。在这里,教师希望学生能够只列数学算式,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算法探究,但是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由于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直接口算得数,因此学生可能会直接说出9+5=14,这时教师就可以质疑:“你是怎样算的?”但是并不需要学生在这时给出答案,而是组织活动并提出要求“请你用你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可以动手摆小棒,可以用多种方法,也可以同桌互相帮助合作,并试着讲一讲你是怎样计算的,等会我们说说看谁的方法最多、最好。”教师提出这样要求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用手中的学具进行算法多样化的自主探究及合作式的学*。在这里让学生摆小棒是为了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算式转化成实物,在学生的脑中建立表象的加法概念,帮助学生理解加法算式的意义。同时,为后面的“凑十法”的教学做好铺垫。接着学生就用手中的小棒进行自主探究式的学*活动,教师在这个时候巡视班级,加入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这样一方面可以了解到学生对多种算法的探究达到了什么程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关注学*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去解决问题。

  在汇报交流中,让学生到黑板用小棒模型进行演示,边讲边摆小棒,“我先摆9根小棒,再摆5根小棒……”。这样可以让其他学生清楚地看到计算的过程,并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让学生全神贯注的进行学*,培养学生的倾听*惯。在汇报中,学生一般都能够首先想到用“一个一个数”的方法进行计算,接着可能会有学生仿照这种方法“两个两个”的数等等。这样的汇报只要一个,两个就可以了,不用演示,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踊跃发言但要及时的止住学生类似的想法,以免浪费时间。教师可以说:“这些同学说的其实是一种方法,就是数小棒的方法,谁还有其他的方法?”班级中会有少数学生想到用“凑十法”计算,学生汇报时同样到黑板演示,“先摆9根小棒,再摆5根小棒,我从5根小棒中拿出1根小棒,1加9等于10,再加上4根小棒就是14根小棒,所以9+5=14。”学生汇报后,教师要进行质疑“你为什么要从5根小棒中拿出1根小棒给9?”学生会回答,“因为9根小棒加上1根小棒就是10根小棒。”这时学生可能用语言解释不明白自己的想法,教师可以帮助,告诉学生凑成10之后,剩下几根小棒再和10相加就是十几,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用“凑十法”,并理解“凑十法”的简便之处。然后讲解“这种先将一个加数凑成十再进行计算的计算方法叫做‘凑十法’。”同时板书。然后教师用课件边演示边讲解“凑十法”,规范讲题语言,“我想将9凑成十,把5分成1和4,9加1等于10,10加4等于14,所以9+5=14。”然后组织学生边摆小棒边讲题,采取的形式有自主练*和指名汇报,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和说一说的过程理解“凑十法”。

  在学生基本能够理解“凑十法”的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这个算式用“凑十法”还能怎样计算?”学生在这里马上会想到还可以将5凑成十,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摆小棒和说一说的活动,采取的形式是自主练*、同桌交流和全班指名汇报。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让学生能够用“凑十法”正确的进行计算,同时检验学生对于“凑十法”的理解应用程度。

  为了帮助学生能够运用“凑十法”解决9加几的进位加法,在这里设计了两个小练*:

  9+3=;7+9=。

  要求:用“凑十法”计算。

  形式:自主探究,全班汇报、交流。

  回到解决问题中,针对算式9+5=,教师提问“还有其他算法吗?”学生如果有其他方法就汇报,只要合理,就给予鼓励。然后教师介绍第三种方法:拨计数器。教师用计数器模型演示,先在个位上拨9个珠子,再在计数器上拨5个珠子,满十进一,向十位进一。个位上剩下4个珠子,所以9+5=14。此处的教学目的在于利用计数器帮助学生理解十进制,为一年级下册学*100以内的进位加法打下基础。这部分只需要学生理解,不需要掌握。

  3、巩固练*,解决问题

  练*第一题是“圈一圈,算一算”。设计此题目的在于巩固“凑十法”。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教师可以先演示第一小题,然后在让学生自己完成。然后全班交流反馈,说算法。

  练*第二题是解决问题“一共有几条鱼”。此题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解决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实际问题。教学时让学生自己先审题,说清楚图的意思,求什么,培养学生的审题*惯。然后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并讲解算法。鼓励算法多样化。

  4、总结提升。

  总结本课的知识点,教师展示本课学生解决的数学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学生能够从算式中找到相同点“这些算式都是9加几的算式。”此时教师板书副标题,《9加几的进位加法》。之后教师提问“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可以总结计算方法。

  最后,“你有什么收获或遗憾?”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的第1课时《分类与整理》。分类与整理是重要的数学思想,也是学生学*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本单元的“分类”是一个学生实践活动,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体验分类的含义和方法。本节课选取学生熟悉的游乐场场景为基本素材,通过将不同形状和颜色的气球分类的活动,启发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中学*分类,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通过活动,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并将分类的结果整理成图或表。

  2、能力目标:通过分一分、数一数、比一比、等活动,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表达的能力,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

  3、情感目标:初步体验将生活中简单事物进行分类整理的.好处,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惯。

  本节课的重点是: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并将分类的结果整理成图或表。

  二、说教法

  1、情境创设法

  《课标》指出:教师应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数学,激发学生的兴趣。一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兴趣就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在本节课开头我采用了猜一猜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什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并将小礼物奖励给今天表现最棒的同学,引导学生给小礼物归类的情境,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主要内容通过多媒体、分组讨论、动手操作、掌声鼓励等方式体现愉快的教法。在练*时,采用美观的图片来刺激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

  2、探究发现法

  本节课选取学生熟悉的游乐场场景为基本素材,通过将不同形状和颜色的气球分类的活动,启发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会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并将分类的结果整理成图或表。

  3、联系生活法

  《课标》中强调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新理念。在教学中我把数学与儿童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分类的知识,让学生体会到分类的用途,了解生活中分类现象,体会分类的作用如此之大。

  三、说学法

  教师的教还有赖于学生的学,“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因此我特别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法的指导,本节课我结合实际指导学生运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学*:

  1、实践操作法

  本节课创设让学生参与操作的实践活动,如在教学中运用学具,将气球按颜色或形状为标准进行分类。让每个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操作实践,通过分一分、数一数、比一比等实践活动,使学生经历了分类的过程,掌握了按一定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给学生提供了动手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发展,充分体现了在“做中学”的新理念。

  2、学*讨论法

  讨论法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加深理解,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对“你是怎么整理的,为什么这样整理?”这个问题充分发表见解,给学生的思考、探索与表达留下较大的空间,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小组合作的必要性,培养了学生对问题的钻研精神,并训练了表达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主要有五个环节:

  (一)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本节课通过情境创设为学生带来6件礼物,激发学生兴趣,礼物为6件,是通过颜色和大小得来,初步让学生感知按一定标准进行分类。紧接着联系生活说说分类的现象,体会分类的作用之大。最后利用整理前后的书架的便捷,揭示课题。

  (二)讲授新课

  (1)创设情境:小朋友手中的气球该如何分类?

  (2)动手操作:同桌两人为一小组,合作探究,将游乐场的气球按颜色或形状为标准分一分,数一数,将结果记录在白纸上。

  (3)展示结果:通过展台和黑板,展示学生的作品,并将分类结果整理成图或表,让学生初步认识图和表。

  (三)课堂练*

  1、将水果和蔬菜进行分类。

  2、将*面图形整理成图,并按图填一填表,按表比一比多少。

  3、将飞机、轮船、汽车、摩托车按一定标准进行分类。

  (四)课堂小结

  我们可以以形状、颜色、用途和功能等标准进行分类。由于选择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会不同。我们可以将分类结果整理成图或表。

  (五)作业布置

  练*七1、2题。

  五、课后反思

  分类现象应联系生活,灵活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表述不完整和回答不上来的问题,应旁敲侧击引导学生回答,而不能代替学生回答,应将机会留给学生。语言也应该更精炼。

  最后,谢谢各位老师,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4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今天我当家》。

  一、教材分析与学生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中提出,要让学生“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通过活动体会数学、了解数学、认识数学,所以教科书设计了《今天我当家》的情境。借助有趣的情境,在实践活动中综合复*了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法、连加、连减以及加减混合运算,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也可以提出有趣的问题,并能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加以解决。在这一活动中,渗透了对学生进行爱劳动的教育。

  计算对学生来说可以说一件枯燥无味的事情,但如果在有趣的情境中就不一样了。一年级的小孩子喜欢活动,让孩子们在买东西的模拟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使孩子们感到数学就在身边,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和数学的价值。

  一、 教学设计理念:

  1.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实

  践活动,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感受到学*数学的乐趣。

  2.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知识的作用在于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让孩子们感受到生活中需要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孩子们明确学数学还要用数学。

  3.解决问题要成为数学教学的核心,而解决问题的核心是要引起学生的数学思维。解决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探索、研究和创新的过程,是学生进行数学思考的历程。

  4.自主为本,合作协作。把每一个人的能量凝聚为团队精神,把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的意识。

  二、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以上设计理念,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在“今天我当家”的模拟情境中,让孩子们灵活运用100以内

  的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经历“我当家”的过程,培养良好的合作、倾听意识,勇于思考、大胆尝试的意识。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体会学*数学的乐趣,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的教育。

  教学重点是:在具体情境中灵活运用100以内的加减法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是对提出的问题能正确解答,培养孩子们勇于思考,大胆尝试的意识。

  三、 教学方式与学*方式:

  在本节课中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引导,把孩子们引入到购物和吃

  饭的模拟活动中,引导孩子们在小组活动中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并在解决问题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数学最主要的是要有学*的兴趣,在购物和吃饭这样的模拟活动中,足以能调动起孩子们的学*兴趣。有了学*的兴趣,孩子们就会用原有的数学经验在活动中自主地提出问题,并能对提出的问题加以解决。同时引入小组竞争机制,开展小组之间的比赛,能进一步保持孩子们的学*兴趣,吸引孩子们参与到活动中来。也正是因为孩子们有了学*的兴趣,有了参与活动的热情,对于他们提出的问题中有些也可能是不可预料的,所以孩子们的学*过程不再是简单的`接受,而是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也只有这样的学*方式,才会充分挖掘孩子们的资源。

  四、 教学手段与评价方式:

  为了给孩子们一个更真实的实践活动情境,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学*的兴趣,我把教材中的图片情境设计成模拟商店的情境。在课前,布置每个孩子都带一些商品实物,对于鸡、鸭、鱼、肉比较难带的实物,可以让孩子们设计成一幅图。这样课堂上会出现一个小小的购物模拟商店。除了准备商品实物外,还要准备一些假钞,用扫描仪扫出来的钞票,为学生在购物活动中做准备。

  教师的评价对孩子来说是最具有震撼力的,所以我不会吝啬我的语言,会给他们鼓励。同时会培养孩子们之间的相互评价、相互欣赏的能力。

  五、 教学过程设想:

  (一)、导入新课:(1分钟)

  同学们,*时都是爸爸妈妈为我们买菜做饭,爸爸妈妈很辛苦,今天让我们也当回家,让我们自己去采购自己动手为爸爸妈妈做一顿可口的饭菜,好吗?(板书课题:今天我当家)

  用这样的话导入,让孩子们体会到爸爸妈妈劳动的辛苦,激发孩子们学*的欲望,并直奔课题。

  (二)、实践活动:(25分钟左右)

  这是四个小组第一次比赛:在比赛购物前让孩子们说说,这顿晚饭要做什么?打算买哪些东西?买东西时要注意什么?让孩子

  们说这些问题,实际上是各小组确定方案的过程,确定自己要买什么,谁买谁卖,并注意在买东西过程中不要算错钱。

  接下来四个小组分头进行模拟购物活动。我们班是34个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组大约是8、9个学生。每组可以有2-----3个售货员,其他的是小小购物员。教师参与活动,询问有没有要包饺子的小组,如果有就参与其中,如果没有教师建议其中一个小组今天的晚餐包饺子,为后面在“吃饭”这个情境中也有数学问题做准备。

  各小组进行汇报:各小组说说买了哪些东西,怎样买的?在买东西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吗?在学生汇报过程中引导学生互相说说汇报得怎样,如果有听课教师,可以让孩子询问听课教师的意见,可以这样说:“老师,您好!您认为我们小组的同学汇报得如何?您给我们小组打多少分呢?”这样可以锻炼孩子们的胆量,使各小组的比赛更激烈。

  接下来各小组根据自己买的东西,设计今天的晚餐,设计在一张4开纸上,可以画、可以写。教师巡视各小组,给出建议,并引导想能否在晚餐中找出数学问题。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晚餐内容,在展示中注意是否与自己买的东西相符,在展示中看哪小组发现了数学问题。在给各小组打分时可以像前面让听课教师来打分。如果没有听课教师,教者即是裁判。

  在整个“今天我当家”的模拟实践活动中,让孩子们通过有趣的

  购物活动灵活地运用10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合作、倾听意识,体会到学*数学是快乐的,并进行热爱劳动的教育。

  (三)、小组对抗:(13分钟左右)

  给各小组时间和机会,根据模拟商店的情境以及各小组的晚餐情境提出数学问题互相考一考,采取抢答的方式。提出正确的数学问题加10分,答对了加20分。如果学生不能提出“30元可以买些什么?”这样的问题,教师可以这样说:“老师也想到了

  一个问题,不知道怎样解决,你们能帮助一下我吗?”像这样开放性的问题,只要学生的答案合理就给予鼓励。

  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们自由地开放地提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勇于思考、大胆尝试的意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最后进行总结,评选出优胜小组,说说他们为什么会取胜?让孩子们知道团结合作的重要,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的意识。

  (四)、课外延伸:(1分钟)

  回家后在父母的帮助下真正“当一回家”,去帮助父母买菜或买其他的东西。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我希望在我的课堂中让孩子们感受到学*数学是快乐的,能够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孩子们在互动有序、活而不乱的课堂氛围中敢想、敢说、敢争议。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5

  一、 说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的内容,本节课是让学生初步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教材通过“跳绳”这个游戏来教授新知识,即方便又实用。教材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抓住所有儿童的天性-----“好玩”来设计。取材于学生所熟悉喜爱的活动,让学生感到亲切、生动有趣。让学生自己提问,自己解决,体现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

  二、 说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减一位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以及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等多种计算方法,能熟练进行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计算,也能够较为熟练的运用竖式计算,已理解并牢记竖式计算中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用运数学语言表达计算思维过程;提高学生观察、思维、计算的能力。

  2.让学生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立性。

  3.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生活化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轻松愉快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退位的`算理,掌握退位的方法。

  三、 说教学流程

  1.从游戏“跳绳”开始,即复*以前学*的内容,有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由“第一届阳光体育节”引出课题,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获取信息,引发问题。

  3.自主探究,合作学*。利用学具先拨一拨,说一说。再列竖式解决。在列竖式时,需要注意哪些?和学生一起边回忆边写。最后小结列竖式的要求。

  4.掌握方法后,通过一系列的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即玩的高兴,又学到知识,将枯燥的计算教学,变得很轻松,玩的高兴,学的轻松,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所萌发出的满足感、学*信心,中主动意识。是教学的成功所在。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