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安塞腰鼓》说课稿 (菁华3篇)

首页 / 说课稿 / | 说课稿,语文,初一

初一语文《安塞腰鼓》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安塞腰鼓》是一篇具有诗意美的散文,文章以铿锵磅礴的语言,张扬激荡的句式,瑰丽奇伟的想象,急促暴烈的节奏,用一个个宛如鼓槌的汉字,在那天地之间,雄浑厚重的黄土高原之上,为我们鼓荡起一场惊心动魄、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那生命滔滔的激流,仿佛汹涌的黄河夺路而出。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激越澎湃的活力。

  基于这个特点,这篇课文的教学主要内容是品味铿锵语句传达的勃发的生命激情,咏叹出的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2.教材的地位、作用

  新课标在实施目标中明确指出,要求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安塞腰鼓》是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主要是通过体味作者对生活中艺术的体验和感悟以及由此而触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使学生在学*中进一步认识生命的力量和人生的价值,提高学生的素养,为今后学生阅读、欣赏、审美鉴赏打下基础。《安塞腰鼓》这篇散文充分展示了我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充盈着生命的渲泄与活力,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的影响是深广的。同时,本文在写作上,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气势恢弘,有阳刚之美,理解其对文章表达的作用,并通过写作训练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方法,对于*惯于学生腔的中学生来说,其冲击是巨大的。本课在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培养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我从三个维度出发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能力:让学生掌握排比、反复修辞及短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并综合运用其他语言品味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4)、重点、难点

  由于这篇文章语言很有特色,而我们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品味并积累优美的词句,所以我把这堂课的重点确定为:品味语言,感受恢宏气势。

  由于语文的外延是生活,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所学到的东西能运用到生活中去,这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学生要把感性的文字上升为理性的思考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把这堂课的难点确定为:通过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二、说教法

  1、学情分析

  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对于生活在南方或现在都市中的青少年,大都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在本课教学设计上,要注重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比较直观地感受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和火烈的气势。同时,要通过朗读调动学生的情绪和想象力,帮助学生进入角色,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教学设计思路

  语文学*,无论是语言积累,还是情感熏陶,都要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中实现。所以,所有的教学环节设计都以让学生看、听、读、说等实践活动为核心,并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合作交流让个体的片面的认识趋于完整。根据本文内容,结合创新教育理论,本课教学我将采用自读感悟式,指导学生以“朗读法”学*课文,即以“朗读”贯穿读、说、析、品、评,不知不觉让学生受到熏陶,完成教学。以“讨论法”引导学生在自主学*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使学生自然融到课文的意境中去,从而将课外与课内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写作、生活实践相结合,以深化对文章的感悟,提高学生审美、写作能力,深化对学生心灵的影响。

  3、学法指导

  当然,无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最终还得落到学生身上。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中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自主探究学*理论也认为:“只有学会的,没有教会的。”可见,学*的基础是自主,而学*的关键也是自主。因此,学生课堂上的学法重点就在体验学*与探究学*上。在课堂学*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让学生既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能从别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懂得与人合作的意义,体验群体合作的成功感。

  三、说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

  1.布置预*:落实字词,会读会写;多读课文,试图了解安塞腰鼓。

  2.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苍凉厚重的黄土高原上,后生们粗犷、动力十足的击鼓场面。安塞腰鼓的大型演出)。

  (二)导入新课

  好的导入犹如唱戏前的开台锣鼓。我采用下面的导入设计:同学们:安塞腰鼓是我国北方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民间舞蹈之一,人称“天下第一鼓”。通过对课文的预*,不知大家有没有体会其中的气势。现在,让我们先观看一段《安塞腰鼓》的视频,一起去黄土高原领略安塞腰鼓的风姿与魅力,一齐感受其中的生命律动!这样的导入设计,意在贴*课文内容,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主动、自觉进入下一环节--新课的学*。

  (三)学*新课

  因为现在的教学要求大多是要对文本感悟领会,所以就要对课文进行精读。《语文课程标准》写道:“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教学建议”的阅读部分又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根据这一精神,我重点作了如下设计。

  1、播放范读,整体感知

  怎样读好,当然牵涉到一些具体方法。本课教学中,在让学生读前,我通过播放课文范读的课件,创设文章情境,同时用多媒体出示听读要求。这样,一方面让学生在听读中解决生字词。提出在听读中发现的问题,在教师的点拨下相互交流讨论。然后用“……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最好是文中的内容。力求从整体与局部的结合中初步感受文章的形式美以及其中的深情,实现知识目标。另一方面给学生以强烈的感官刺激,让学生反复揣摩文章的朗读技巧,力求能最大限度的展现文章内容。

  这一环节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在听读中理层次,明条理,学会在读中把握文章的“脉”。

  2、反复诵读,品词析句

  铿锵激越的朗读能深深感染学生,许多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感情可通过读来悟出。因此,教师应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并多让学生朗读。《语文课程标准》讲到“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听了课文的范读录音之后,让学生借鉴范读的方法,用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去读。方式不加限定,可自读,可读给别人听,可与同学共同揣摩朗读,可默读等,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理解文章语言的意蕴美,情味美,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悟出文章的好之所在。再进行分组寻找美点比赛,用“美,你看(听)……”的句式叙述出来,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此环节旨在陶冶学生情操,教给他们“生活中不是没有美,关键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的真谛。

  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是学懂课文,更重要的是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在教学中,我将采用“质疑问难--想像描述--感情朗读”的方法进行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想象力和语言表达力,让学生学用课文句式、段式写作。将作文与课文结合起来,实现学生能力的提高与迁移。

  现在我说说本课的教学构想与板书,本课我在教学中弱化了字词的讲解,尝试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学生自读自悟上,并把反复诵读课文作为重点。摒弃了教师的详细分析、讲解,侧重于展现本文的人文文化精髓和优美的句式段点,在侧重学生自读感悟与探究的同时,以学生活动为课堂主线。因而,本文的教学具有极大的开放性,灵活性与不可预知性。要求教师参与到学*中去,成为学*的促进者与指导者。我的板书主要以展示教学程度为主,学生学*成果为辅。使板书同时具有了强大的教学功能和评价功能。

  最后,在磅礴雄浑的音乐《安塞腰鼓》声中结束这篇文章的课堂学*。

初一语文《安塞腰鼓》说课稿2

  【说教材】

  教材分析:

  《安塞腰鼓》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单元的主题为“民风民俗”,是教育孩子们对祖国的民风民俗有个直观的了解,通过学*,感受祖国的地大物博。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爱戴之情。本课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文章,课文主要通过作者对安塞腰鼓场面、鼓声、后生们、舞姿等方面的描述,表现了安塞腰鼓磅礴大气的、壮阔的生命力之美。

  遵照“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学*文中的排比句式仿写句子,感受安塞腰鼓的壮美与大气。

  3、能学*作者的“抓住典型场景叙述”的方法,并且能够在以后的学*中加以运用。

  4、能积累、背诵课文中的优美句子。

  情感目标:

  能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体会出安塞腰鼓所散发出的生命力之美。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体会出安塞腰鼓所散发出的生命力之美。

  3、能积累、背诵课文中的优美句子。

  教学难点:

  1、能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体会出安塞腰鼓所散发出的生命力之美。

  教学具准备:

  《安塞腰鼓》课件

  【说教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六年级学生的语文素养,特别是考虑到我们的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我对这篇课文的的教学采取了“以读为主,读中求悟,”的方法,让学生通过不同方式的读,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安塞腰鼓的壮阔之美和文章语言文字的优美。

  我对第二课时的处理是这样的:.

  首先,精心设计导入。

  我以安塞腰鼓的视频片段导入课文,让学生了解到安塞腰鼓这一“天下第一鼓”的迷人的魅力。然后以国庆节*广场安塞腰鼓表演的视频让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从而随着我一起走入了课文。学生在浓浓的壮阔的氛围中,极富兴趣地去课文中去找寻有关段落进行有感情的朗读。通过对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出安塞腰鼓的场面美、后生美、舞姿美、鼓声美,让学生一直在这样的情境中进行整篇文章的学*。

  第二,我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

  由于本文是一篇极富激情的抒情性文章,所以对学生的促动很大,在情境中,学生的感情得到了升华。我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读,让他们在读中感悟作者感情,感悟自己的感情,想象安塞腰鼓的迷人的魅力。

  第三,充分利用课件的优势;

  情境的熏陶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尤为重要。

  开始,我利用多媒体播放《安塞腰鼓进京城》,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浓浓的大气的氛围,让孩子们在这样的氛围中进入课文,结合课文的语言文字,开始感受作者的感情;

  接着,在教学“场面美”的部分时,我播放了国庆节安塞腰鼓*广场的表演视频,壮阔的场面,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了安塞腰鼓的魅力,所以学生读课文就读得非常的动情,非常的投入。

  最后,我再次利用多媒体播放安塞腰鼓在黄土高原的表演,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在壮阔的场面中,在同学们的对腰鼓场面深深地迷醉中结束课堂。

  【说学法】

  在教学中,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是这样学*:

  1、读。进行了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感受到安塞腰鼓表演时场面之美、舞姿之美……

  2、写。学*作者的写作方法,运用排比句增强语势。不仅积累作者的优美词句,而且运用这种方法进行句子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说过程】

  一、导入;

  课件导入情境,同时老师以饱含感情的语言进行导入,让学生很快进入课堂。

  二、探究新知:

  1、了解作者“抓住典型场景叙述”的方法;

  2、从课文的语言文字中感受安塞腰鼓的壮美(重点);

  3、结束课堂。

初一语文《安塞腰鼓》说课稿3

  一、说教材

  《安塞腰鼓》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所学的五篇都是有关于文学艺术方面的内容,阅读这些可以提高文化素养,陶冶情操。这一单元的重点是:要求通过朗读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让学生从修辞、写法、用词、句式等方面品味并积累优美的语言。《安塞腰鼓》是一篇篇,优美的散文,以动人心魄的语言描写了安塞腰鼓表演的场面,让人感受到了强大的生命力。学*本课可以学*语言品味的方法、体会排比修辞手法的作用、学*场面描写、布局的方法、体会短句是使用的妙处等。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士的有益启示,要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结合本带的重点和本课的特点,我给本课设计的目标是:一、品味语言题和安塞腰鼓的特点。二、反复诵读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本文是一篇散文,对散文语言的赏析是散文阅读的核心,因此我把教学的重点你品味语言,体会安塞腰鼓的震撼美。由于本文的写作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学生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把体会的思想内容作为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课的特点,为了完成本课的目标,解决重点突破难点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我将用情景导入法、点拨法、诵读法等教学方法来进行本课教学。虽然新课程改革要求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但教师在教育课堂中的引领示范是不可或缺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中我会在学生诵读和品味语言时给予学生适当的示范及方法的指导,从而规范他们的课堂语言,强化他们的阅读*惯。为此本篇课文的教学,我将分两个课时进行。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学*《安塞腰鼓》品味语言,体会思想内容。第二课时会另选三篇,让学生用从第一课时学的阅读方法自由阅读,交流展示。

  四、教学流程

  下面我主要说一说第一课时的课堂教学流程。这节课我将从以下三个环节展开:

  环节一、初识魅力

  为了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激活他们内心的'生活体验,我叫以“打节拍的游戏”导入。

  环节二,反复诵读品味语言,感受魅力

  这环节是将紧扣目标一进行教学,也是本课的重要环节。在具体教学中以学生圈点批注,老师也不点拨引导的方式教学。具体将引导他们从段与段的排比,句与句间的排比,短语与短语之间的排比进行赏析。用不同的朗读方式和情景体验法,来体会的排比修辞手法的妙处。

  环节三,结合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内容,升华魅力

  这一环节主要为了完成目标二,也是本课的难点。我将引导学生结合背景,结合仿写练*,来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最后以师生、合颂的方式再次加深体验,完成本课的教学。

  这是我对本课的初步预设,具体环节我会根据上课时学生的具体学*情况,作适当调整。


初一语文《安塞腰鼓》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初一语文《安塞腰鼓》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1)

——初一语文《安塞腰鼓》说课稿 (菁华3篇)

初一语文《安塞腰鼓》说课稿1

  【说教材】

  教材分析:

  《安塞腰鼓》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单元的主题为“民风民俗”,是教育孩子们对祖国的民风民俗有个直观的了解,通过学*,感受祖国的地大物博。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爱戴之情。本课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文章,课文主要通过作者对安塞腰鼓场面、鼓声、后生们、舞姿等方面的描述,表现了安塞腰鼓磅礴大气的、壮阔的生命力之美。

  遵照“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学*文中的排比句式仿写句子,感受安塞腰鼓的壮美与大气。

  3、能学*作者的“抓住典型场景叙述”的方法,并且能够在以后的学*中加以运用。

  4、能积累、背诵课文中的优美句子。

  情感目标:

  能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体会出安塞腰鼓所散发出的生命力之美。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体会出安塞腰鼓所散发出的生命力之美。

  3、能积累、背诵课文中的优美句子。

  教学难点:

  1、能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体会出安塞腰鼓所散发出的生命力之美。

  教学具准备:

  《安塞腰鼓》课件

  【说教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六年级学生的语文素养,特别是考虑到我们的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我对这篇课文的的教学采取了“以读为主,读中求悟,”的方法,让学生通过不同方式的读,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安塞腰鼓的壮阔之美和文章语言文字的优美。

  我对第二课时的处理是这样的:.

  首先,精心设计导入。

  我以安塞腰鼓的视频片段导入课文,让学生了解到安塞腰鼓这一“天下第一鼓”的迷人的魅力。然后以国庆节*广场安塞腰鼓表演的视频让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从而随着我一起走入了课文。学生在浓浓的壮阔的氛围中,极富兴趣地去课文中去找寻有关段落进行有感情的朗读。通过对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出安塞腰鼓的场面美、后生美、舞姿美、鼓声美,让学生一直在这样的情境中进行整篇文章的学*。

  第二,我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

  由于本文是一篇极富激情的抒情性文章,所以对学生的促动很大,在情境中,学生的感情得到了升华。我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读,让他们在读中感悟作者感情,感悟自己的感情,想象安塞腰鼓的迷人的魅力。

  第三,充分利用课件的优势;

  情境的熏陶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尤为重要。

  开始,我利用多媒体播放《安塞腰鼓进京城》,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浓浓的大气的氛围,让孩子们在这样的氛围中进入课文,结合课文的语言文字,开始感受作者的感情;

  接着,在教学“场面美”的`部分时,我播放了国庆节安塞腰鼓*广场的表演视频,壮阔的场面,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了安塞腰鼓的魅力,所以学生读课文就读得非常的动情,非常的投入。

  最后,我再次利用多媒体播放安塞腰鼓在黄土高原的表演,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在壮阔的场面中,在同学们的对腰鼓场面深深地迷醉中结束课堂。

  【说学法】

  在教学中,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是这样学*:

  1、读。进行了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感受到安塞腰鼓表演时场面之美、舞姿之美……

  2、写。学*作者的写作方法,运用排比句增强语势。不仅积累作者的优美词句,而且运用这种方法进行句子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说过程】

  一、导入;

  课件导入情境,同时老师以饱含感情的语言进行导入,让学生很快进入课堂。

  二、探究新知:

  1、了解作者“抓住典型场景叙述”的方法;

  2、从课文的语言文字中感受安塞腰鼓的壮美(重点);

  3、结束课堂。

初一语文《安塞腰鼓》说课稿2

  【说教材】

  教材分析:

  《安塞腰鼓》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单元的主题为“民风民俗”,是教育孩子们对祖国的民风民俗有个直观的了解,通过学*,感受祖国的地大物博。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爱戴之情。本课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文章,课文主要通过作者对安塞腰鼓场面、鼓声、后生们、舞姿等方面的描述,表现了安塞腰鼓磅礴大气的、壮阔的生命力之美。

  遵照“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学*文中的排比句式仿写句子,感受安塞腰鼓的壮美与大气。

  3、能学*作者的“抓住典型场景叙述”的方法,并且能够在以后的学*中加以运用。

  4、能积累、背诵课文中的优美句子。

  情感目标:

  能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体会出安塞腰鼓所散发出的生命力之美。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体会出安塞腰鼓所散发出的生命力之美。

  3、能积累、背诵课文中的优美句子。

  教学难点:

  1、能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体会出安塞腰鼓所散发出的生命力之美。

  教学具准备:

  《安塞腰鼓》课件

  【说教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六年级学生的语文素养,特别是考虑到我们的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我对这篇课文的的教学采取了“以读为主,读中求悟,”的方法,让学生通过不同方式的读,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安塞腰鼓的壮阔之美和文章语言文字的优美。

  我对第二课时的处理是这样的:.

  首先,精心设计导入。

  我以安塞腰鼓的视频片段导入课文,让学生了解到安塞腰鼓这一“天下第一鼓”的迷人的魅力。然后以国庆节*广场安塞腰鼓表演的视频让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从而随着我一起走入了课文。学生在浓浓的壮阔的氛围中,极富兴趣地去课文中去找寻有关段落进行有感情的朗读。通过对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出安塞腰鼓的场面美、后生美、舞姿美、鼓声美,让学生一直在这样的情境中进行整篇文章的学*。

  第二,我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

  由于本文是一篇极富激情的抒情性文章,所以对学生的促动很大,在情境中,学生的感情得到了升华。我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读,让他们在读中感悟作者感情,感悟自己的感情,想象安塞腰鼓的迷人的魅力。

  第三,充分利用课件的优势;

  情境的熏陶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尤为重要。

  开始,我利用多媒体播放《安塞腰鼓进京城》,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浓浓的大气的氛围,让孩子们在这样的氛围中进入课文,结合课文的语言文字,开始感受作者的感情;

  接着,在教学“场面美”的部分时,我播放了国庆节安塞腰鼓*广场的表演视频,壮阔的场面,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了安塞腰鼓的魅力,所以学生读课文就读得非常的动情,非常的投入。

  最后,我再次利用多媒体播放安塞腰鼓在黄土高原的表演,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在壮阔的场面中,在同学们的对腰鼓场面深深地迷醉中结束课堂。

  【说学法】

  在教学中,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是这样学*:

  1、读。进行了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感受到安塞腰鼓表演时场面之美、舞姿之美……

  2、写。学*作者的写作方法,运用排比句增强语势。不仅积累作者的优美词句,而且运用这种方法进行句子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说过程】

  一、导入;

  课件导入情境,同时老师以饱含感情的语言进行导入,让学生很快进入课堂。

  二、探究新知:

  1、了解作者“抓住典型场景叙述”的方法;

  2、从课文的语言文字中感受安塞腰鼓的壮美(重点);

  3、结束课堂。

初一语文《安塞腰鼓》说课稿3

  一、说教材

  《安塞腰鼓》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所学的五篇都是有关于文学艺术方面的内容,阅读这些可以提高文化素养,陶冶情操。这一单元的重点是:要求通过朗读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让学生从修辞、写法、用词、句式等方面品味并积累优美的语言。《安塞腰鼓》是一篇篇,优美的散文,以动人心魄的语言描写了安塞腰鼓表演的场面,让人感受到了强大的生命力。学*本课可以学*语言品味的方法、体会排比修辞手法的作用、学*场面描写、布局的方法、体会短句是使用的妙处等。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士的有益启示,要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结合本带的重点和本课的特点,我给本课设计的目标是:一、品味语言题和安塞腰鼓的特点。二、反复诵读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本文是一篇散文,对散文语言的赏析是散文阅读的核心,因此我把教学的重点你品味语言,体会安塞腰鼓的震撼美。由于本文的写作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学生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把体会的思想内容作为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课的特点,为了完成本课的目标,解决重点突破难点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我将用情景导入法、点拨法、诵读法等教学方法来进行本课教学。虽然新课程改革要求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但教师在教育课堂中的引领示范是不可或缺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中我会在学生诵读和品味语言时给予学生适当的示范及方法的指导,从而规范他们的课堂语言,强化他们的阅读*惯。为此本篇课文的教学,我将分两个课时进行。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学*《安塞腰鼓》品味语言,体会思想内容。第二课时会另选三篇,让学生用从第一课时学的阅读方法自由阅读,交流展示。

  四、教学流程

  下面我主要说一说第一课时的课堂教学流程。这节课我将从以下三个环节展开:

  环节一、初识魅力

  为了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激活他们内心的'生活体验,我叫以“打节拍的游戏”导入。

  环节二,反复诵读品味语言,感受魅力

  这环节是将紧扣目标一进行教学,也是本课的重要环节。在具体教学中以学生圈点批注,老师也不点拨引导的方式教学。具体将引导他们从段与段的排比,句与句间的排比,短语与短语之间的排比进行赏析。用不同的朗读方式和情景体验法,来体会的排比修辞手法的妙处。

  环节三,结合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内容,升华魅力

  这一环节主要为了完成目标二,也是本课的难点。我将引导学生结合背景,结合仿写练*,来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最后以师生、合颂的方式再次加深体验,完成本课的教学。

  这是我对本课的初步预设,具体环节我会根据上课时学生的具体学*情况,作适当调整。


初一语文《安塞腰鼓》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2)

——初一语文《社戏》教案 (菁华3篇)

初一语文《社戏》教案1

  学*目标:

  1、训练朗读和背诵

  2、品位景物描写的优美、心理描写的细腻、语言的自然流畅。

  3、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

  教学重难点:

  景物描写的优美、心理描写的细腻、语言的自然流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童年:童年是七彩的梦/伴我在床头玩耍/童年是弯弯的小船/载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童年是快乐的小鸟张开翅膀/携我在自由的蓝天上飞翔//现在呵/童年却是一枚小小的铃铛/不管春与夏、秋与冬/永在我记忆深处/放声歌唱……是啊,人们回忆往事,总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即使如鲁迅这样的斗士,回忆起童年往事,笔调也是温馨的。这从我们今天要学的鲁迅的小说〈社戏〉中可以看出来。(板书课题)

  二、了解作者:

  鲁迅,原名周树人,文学家、革命家、思想家。浙江绍兴人,有小说、杂文、散文、诗歌等,都收在《鲁迅全集》里。1918年发表了*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又发表了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

  三、学生朗读课文:

  1、了解课文内容。

  2、画记并解决自己难以读准、难以了解的字词。

  3、标出自己最欣赏的词、句、段。

  4、理请文章结构,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

  5、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段落。

  线索:看社戏

  (1)看戏前(1--3)--(2)看戏中(4--30)--看戏后(31--40)

  四、略读第一部分,明确这一部分的重要性。

  1、请三名同学朗读这一部分。

  2、第一部分有一个词即写出了*桥村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又写出了"我"对*桥村的情感,请同学们把这个词找出来。("乐土")

  3、"乐"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

  方法:班上集体讨论,教师归纳。

  (1)"我"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优待

  (2)可以不念〈诗经〉只类难懂的书

  (3)可以钓虾、放牛等

  4、这一部分与看社戏有什么关系?

  提示: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

  这一部分写"我"随母亲归省在*桥村的生活,意在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同时简写一些"趣事",为下文详写"看戏"中的趣事作铺垫。

  五、小结:(略)

  六、作业:

  1、朗读课文,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

  2、把文中没掌握的字词带拼音写一遍。

初一语文《社戏》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体味*桥人淳朴真挚的感情。

  2.体会小说景物描写的作用。

  二.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预*,疏通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1.小组互动探究

  2.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设计

  (第一教时)

  (一)导入

  新课,揭示目标

  (二)作者简介,检查字词

  (三)感知课文,互动交流

  快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情节。

  小说的主要情节:

  1、随母归省小住*桥村

  2、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3、看社戏前的波折

  4、夜航去看社戏途中

  5、赵庄看社戏

  6、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7、六一公公送豆

  (四)感悟探究,精读揣摩

  1.重点探究课文第11,12自然段。

  (五)人学*小组互动交流

  集体交流

  从嗅觉、视觉、听觉等入手,写得有味,有色,有声,更有情.作者还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写出了江南水乡的夜晚美景,烘托了“我”看社戏途中愉快的心情。写行船之快,衬托了“我”急于想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

  2.自选探究

  1.读——读喜爱的语段。

  2.说——说探究的内容。

  3.问——问不懂的问题。

  4.帮——帮助解决疑难。

  5.选——选探究优胜者。

  四人学*小组互动交流

  集体交流

  教师强调:“偷豆”的是与非?

  五课文小结,反馈拓展

  1.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迅哥之意不在戏,在乎山水人和之间也,山水人和之乐,得之心而寓之戏也。

  2.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会吗?

初一语文《社戏》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学*分析小说的一般方法,理解文中叙事有详有略的特点。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3.感悟课文所表达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引导学生体会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2、了解人物性格,理解表现劳动人民的纯朴可爱和怀念社戏的关系。

  难点:本文结尾对“豆”与“戏”的评价、赞美的理解。

  三、本课创新设计的'设想及理论依据

  《社戏》是鲁迅小说中的美文,又是一篇四千余字的长文。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本课旨在简化头绪,长文短教,摆正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摒弃繁琐的分析、提问和板书,优化课堂结构,还给学生阅读时间,借助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主动阅读,使每一个学生有发言的机会,提高课堂学*效益,受到美的熏陶,掌握阅读小说的方法。

  四、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括《童年》MTV、轻缓的乐曲、越剧片段、江南水乡月夜画面、江浙一带月夜航船、看戏画面等)

  五、课堂教学实录

  (一)创设情境导入

  多媒体播放《童年》MTV

  师:一首轻松活泼的歌曲,把我们带到了天真烂漫的童年,童年有很多美好的回忆,透过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以领略到鲁迅童年的生活,今天我们再学*一篇他写的小说《社戏》,小说写的人与事不一定都是真人真事,但也能从中看出鲁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

  (第一板块解说:选用多媒体播放《童年》MTV,作为导入 新课的引子,创设教学情境,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让学生进入特定的学*氛围中,迅速激发起学生的学*兴趣,同时由熟悉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过渡到不熟悉的小说,引导学生关注教材,引发遐想和求知欲望,调动内在学*诱因及其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为走进文本作了知识上、情感上的准备。)

  (二)说情节,多角度概括

  师: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自选一个角度,概括一下全文内容,力求用最简洁的词语来表达,小组合作解决,提示可从“时间”、“事情”、怀念童年的原因等方面去思考。

  生1:围绕课题,从时间角度来看,全文是这样安排的:看戏前——看戏——看戏后。

  生2:从事情角度来看:随母归省——钓虾放牛——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上看戏——归航偷豆——六一送豆

  师:归纳得很好,句式工整,语言准确,你怎么知道是“夏夜”?

  生3:因为文中写“消夏”。

  师:不错,还有哪些句子点明是夏季的?

  生4:“扫墓完毕之后”

  生5:“罗汉豆成熟”

  生6:“*的豆麦”

  师:由此可见,准确地说----

  生齐答:春末夏初。

  师:详略是怎样安排的?

  生:详写的有: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上看戏、归航偷豆;略写的有:随母归省、钓虾放牛、六一送豆。

  师:为什么这样安排?

  生:因为从题目来看课文主要写看社戏,与此关系紧密的详写,关系不大的略写。

  师:很好,我们写作也应该这样围绕中心去选材。

  (第二板块解说:多角度概括旨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从不同角度来筛选信息。)

  (三)读精段,层次式品析,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夏夜行船”和“归航偷豆”有关段落,把表现“我”所见、所闻,所嗅、所感的美句分别摘出来。

  (学生朗读并记诵美句)

  师:谁来说一说“我”所见的句子

  生1: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生2:漆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生3:……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还有几点火……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生4: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

  生5: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生6: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师:找得很多,谁来说说“我”所闻的句子

  生1: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

  生2: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

  生3: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

  生4:连夜渔的几个老渔夫,也停了小艇看着唱采起来。

  师:很好,谁来说说从嗅觉角度来写的句子

  生:*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吹来。

  师:不错,那么从感觉角度来写的,谁来说说

  生1: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生2: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生3: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乡的夜色里。

  生4:回望……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师:同学们看书都很仔细,这些语句作者写得很美,美词美句需要我们用心去体验,请自选一段你认为写得美的句子,读一读,然后用“我觉得(美词)用得好,好在它写出了(或表现了)”的形式对你选读的美词进行品味、讨论、交流。

  (学生自读课文,体验感悟、讨论交流)

  师:谁来将阅读的感受说出来,让我们一起分享一下。

  生1:我觉得“朦胧”和“皎洁”用得好,好在它们写出了月光的色彩美。

  师:很好,你从色彩的角度,读出了月色的美好,你觉得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

  生:舒缓的

  师:好,你来给我们读一下,要音乐吗?

  (生点头,师播放江南水乡月色画面及舒缓的音乐,生轻缓地感情朗读。)

  师点头赞许:他的朗读把我们带到了那个朦胧的月夜,好,让我们也一起“朦胧”一下。

  (众生感情朗读)

  师:我们还可以从其它方面如气味、声音、心情、动态等方面来品味,谁再来谈谈。

  生1:我觉得“清香”用得好,好在它写出了豆麦和水草的气味美。

  生2:我觉得“潺潺”用得好,好在它写出了水声美。

  生3:我觉得“宛转”、“悠扬”用得好,好在它写出了笛声美。

  生4:我觉得“起伏”、“踊跃”用得好,好在它写出了连山的动态美。

  生5:我觉得“蹿”、“喝采”用得好,好在它们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船行的轻快美。

  生6:我觉得“自失”、“弥散”用得好,好在它们表现了“我”的陶醉之情。

  生7:我觉得“回望”用得好,好在它表现了“我”的依依不舍之情。

  师:同学们的感受很真切,刚才我们对文中的两个精段进行了由句到词,由粗到细的品读,感受了江南水乡的温柔秀美,我们在读的时候还要思考,这些自然环境描写对作品主题的表达有什么作用?请大家思考并讨论一下。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后发言)

  生1:写“*连山向船尾跑去了”,从写连山的向后跑表现出船前进之快,“但我还以为船慢”,表现了急欲看到演戏的心情。

  生2:“我在航船去看戏途中曾产生过两点误认:

  一是把途中的“松柏林”误认为赵庄,一是把“渔火”误以为戏台上的灯火。心急才产生误认,写这两点,既构成情节的曲折,又进一步表现“我”急欲去赵庄看戏的心情。

  生3:看戏归来小朋友一面议论戏子,或骂,或笑,一面摇得那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表现了对看戏仍然兴趣很浓,愉快兴奋。

  师:说得很好,这几段 从嗅觉(清香)、触觉(扑面吹来)、视觉(朦胧的月色、漆黑的起伏的连山、依稀的赵庄、几点火)、听觉(歌吹)、想象(戏台、渔火)写出江南水乡月夜的特征。这些景物描写写出了江南水乡夜景的清新优美,使“我”这次看戏更具有独特的韵味,写出小朋友行船之快,也很好地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愉快和迫切的心情,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热爱农村的感情。

  师:好,想象一下一个清新秀美的月夜,一场精彩的戏正在开演,而你还在看戏的途中,带着这份情感,我们一起跟着音乐朗读一下这部分景物描写的句子,好,请看画面,听音乐,开始!

  (师播放江南水乡月夜画面、钢琴曲《水边的阿蒂丽娜》,众生齐读)

  (第三板块解说:《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为此,以上板块的设计借助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主动阅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发现文本中自己认为很精妙贴切的美点,并用自己的话按照一定的表达句式把它表达出来,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辅之以教师的指导点拨,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合作意识、探究的态度,体验发现的乐趣,培养创新精神。同时,由句到词,由粗到精的品读,感受了江南水乡的温柔、秀美,训练了学生的分类摘录、语言品味、口头表达能力,能力训练如登台阶,从中学生掌握了阅读精段的一般方法。)

  (四)评人物,抓中心

  师:小说有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这篇小说不仅情节吸引人,自然环境描写细腻,更塑造了一些热情的伙伴和淳朴的乡民形象。

  请同学们运用“我喜欢文中的(人物),因为他(他们)(评价其性格的品质),比如(举人物表现)的句式,写三言两语,勾勒人物形象,请结合课文合作讨论后写话。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讨论,评价人物句子如下)

  生1:我喜欢文中的双喜。因为他胆大心细,聪明伶俐,比如当“我”看不成戏,“急得要哭时”,双喜马上计上心来,解决“大船”的问题,并且“找包票”保证“我”的安全,让“外祖母和母亲也相信。”

  师:有理有据,说得不错,谁再来补充一下,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写双喜的。

  生2:我也喜欢双喜,因为他像个小领袖,敢于负责,比如当老旦唱个没完没了,大家都已经厌倦但不好说回去的时候,又是他提议回家。

  生3:我喜欢文中的阿发,因为他纯洁无私,比如午夜归航时,阿发以“我们的(豆)大得多”为由,建议去偷自家的豆。

  生4:我喜欢文中的六一公公。因为他淳朴厚道,热情好客。比如,对于孩子们偷他的豆,只是轻加责备,听说摘豆是为了请客,马上说是“应该的”。

  生5:我来补充一下,还有他亲自送豆给“我”吃,“我”夸他的豆“好吃”,他“竟非常感激起来”。

  师:刚才同学们谈的都是有名字的,文中还有一群没有名字的小伙伴,有谁喜欢?

  生6:我喜欢,因为他们友爱热情,比如“我”是“远客”他们得到父母许可,伴我来游戏。

  生7:我也喜欢,因为开船时“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船中,较大的聚在船尾”,以防万一。

  生8:因为他们聪明活泼,比如对付细心的八公公,他们议论之后,想出要八公公归还枯桕树,当面叫他“八瘌子”的办法。

  生9:因为他们很能干,比如他们驾船技术高超水性很好。

  师总结:通过刚才的学*,我们进一步了解了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说情节,多角度概括;读精段,层次式品析;评人物,简笔式速写。这三步,头绪简化结构优化,整体美化,对同学们的概括能力,品味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都进行了训练,相信对大家的阅读能力的提高会有所帮助。

  五、抓文眼,明主旨

  师:本文主要是写看社戏,那么我们来看戏好看么?(播放船头看戏及一段越剧)

  齐:不好看

  师:请结合课文内容来谈谈为什么不好看?

  生1: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那老生没翻。

  生2:想看“蛇精”和“跳老虎”,等了许久都不见出来。

  生3:最怕看“老旦”,她还是不停地唱着。

  师:很好,这些都是正面表现戏不好看,还有从侧面表现戏不好看的吗?

  生:有,男孩子的“喃喃的骂”、“不停的吁气”、“打起呵欠”等,这些神态描写从侧面表现了戏不好看。

  师:去看戏,不尽兴,在船上吃的豆也是生长在田里的普通豆,但文章结尾“我”却说“直到现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的好戏了,”这看似矛盾的结尾,你是如何理解的?你有过类似的体验吗?请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

  生1:这个“好”,我的理解是有双喜、阿发这样的好朋友陪我,使我难忘。

  生2:这个“好”我认为是农村美好的景色,使我流留年忘返。

  生3:这个好,是国为我们偷了六一公公的豆,他没骂我们,还送豆给我,表现了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关系。

  师:回答得很好,正如你们所说,“我”所难忘的是*桥村老人、孩子那份朴实、真挚的感情和那独特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在城镇未曾见到过,在后来的人生路途中也很少再见到的。“我”对这段往事的深情回忆,表达了自身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好,我们一齐把最后一部分读一下,感受一下这份人间真情。

  (第四、五板块设计解说:针对小说体裁特点,这两步设计简化头绪,优化结构,让学生借助自己阅读的体验,说出自己的感受,理解人物,领悟主题,力求学生的所得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解,而不是老师、文本、教参强加给学生的东西,契合新大纲的要求:“教学过程 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方式。”

  六、体验迁移

  师:你的身边也有文中这样的朋友和长者吗?你有过类似的体验么?

  生1:我有个这样的朋友,他和我外婆在一个村。去年夏天,我在外婆家过暑假,他看我闲着没事,就约我去小河游泳,炎炎烈日下,我们在一个小沟里捉鱼,我还亲手抓到一只鲫鱼呢,我感觉那段时间很快乐。

  生2:我的老家在农村,每年暑假我都要回老家去过一段时间,那里有好几个和我差不多大的小伙伴。每次我们去钓鱼,如果我钓不到,他们总要把鱼分一部分给我,还把他们家地里长的香瓜偷偷摘给我吃,我觉得他们就像阿发一样,对我很友好。

  师:看来你俩都有剪不断的农村情结,农村的鱼好,瓜好,人更好!谁来谈谈城市情结?

  生3:我们家的对门是位退休的老奶奶,我父母有时出差,她就让我去她家吃饭,好几次,我父母送东西给她,她都不要,我觉得她就像文中的六一公公,有一颗慈爱的心。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道出了人间的真情。

  你希望你的家乡有怎样的“民风”?事实上怎样?请小组合作讨论一下,选一个代表做发言人。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后回答)

  生:如果哪一天,我不小心丢了钥匙什么的,我希望拾到的人应及时归还给我,也就是说,我希望人与人之间要互爱互助。

  师:如果你拾到什么贵重东西,你会归还给物主吗?

  生1:我想我会的,我有过这样的经历,上次我的车钥匙丢了,害得我扛了几百米才找到修车的,如果有人拾到及时给我,我会很感激的。

  师:为你的这份真情鼓掌。(师生一起鼓掌)还有哪一个来谈谈?

  生2:我希望每家的大门像农村一样能敞开着,这样相互之间能方便地串串门,聊聊天,不要一进家门就紧闭大门,防贼似的,这样隔绝了别人,也隔绝了自己。

  师:说得很好!你们的希望正如鲁迅一样,他在作品中所表现的就是一种劳动人民的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这种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值得我们去用心体味,愿我们每位同学能像作品中的阿发、双喜、六一公公一样,有一颗善良、友爱、无私的心!这样我们的世界才会变得更加美好!课外完成下列作业 :

  (师播放幻灯片,内容如下)

  (第六板块解说:这个板块的设计是本课的第三个亮点,《新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过程中的体验”,“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语文教学应是开放的,本设计旨在拓宽语文学*的内容,开辟语文学*的空间,打通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渠道,让学生带着生活经验与感受走进语文课堂,又带着语文课堂的收获与感悟走向社会生活,提升阅读的价值,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七、课外完成下列作业 (自选一题):

  1、请通过想象将去看戏和归途中所描绘的生动画面用画笔画出来,体会一下人在画中游的感觉。

  2、你是否也有过一次愉快的旅行或难忘的探亲故事?写下来给大家看看。

  3、利用在线资源(互联网)收集了解鲁迅先生的生活情趣,

  师:好,下课!

  (播放《童年》音乐)

  (第七板块解说:1、考虑到了学生的实际,实行分层次作业 ,便于学生操作。2、《新课程标准》指出:“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为此,设计了第3题作业 ,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搜集信息的*惯和能力,拓展丰富学生阅读的空间。)

  板书设计 :

  (板书设计 解说:板书是借助视觉,作用于学生大脑的重要教学手段,它将抽象的教学内容直观化,使复杂的教学内容明确化,本课板书内容上进一步简化,遵循求实、求新、求精的原则,体现了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现了美学理论中意境美和形式美的统一。线条简约,造型契合文本内容,是文本内容的再创造,是文本内容的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在视觉上产生美的情趣,易为学生接受和理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无意注意,增强教学效果。)

  附本课总体解说:

  本课设计有如下几个特点:

  1、教学目标 紧扣《新课程标准》“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的要求,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2、教学过程 契合新大纲 “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的要求,简化头绪,优化课堂结构,摒弃烦琐的分析、提问和板书,长文短教,还给学生阅读的时间。

  3、积极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积极探索,主动实践,大胆表现自己的感悟、心得,注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凸现新课标的倡导精神。

  4、加强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课堂学*效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初一语文《安塞腰鼓》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3)

——《安塞腰鼓》说课稿 (菁华5篇)

《安塞腰鼓》说课稿1

  一、说教材

  《安塞腰鼓》是人教版7年级下册第4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是作家对艺术的体验和感悟,以及引发的对人生的认识与思考。本单元的课文侧重于通过重点句段的分析,对作者表达方式的认识,请学生联系实际,发挥自学能力领悟文章中的道理。语言丰富生动,富感染力。《安塞腰鼓》是一篇散文,讲述了作者刘成章通过对安塞花鼓表演的描写,展现了力量的奔腾和生命的升华。

  二、说学情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应本着“因材施教”的理念结合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备课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基本词汇、修辞等等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把握。对于散文这种文体,他们也接触过。但由于生活经验较少,对散文这种文体的语言和情感的分析还不够精准到位。此外,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我将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设置口语表达及写作的环节,学生可通过实践进一步强化这方面的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我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正确读写“亢奋、晦暗、羁绊、蓦然、冗杂”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独立思考、讨论、交流等过程,体会文章语言的气势。(重难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对以安塞腰鼓为代表的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独立思考、讨论、交流等过程,体会文章语言的气势为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采用谈话、讨论法、PPT辅助教学法。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的目的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将学生带进语文学*的氛围中来,因此,导入新课可以采用求新求奇的方式。因此,我用PPT出示安塞腰鼓的完整视频,补充安塞腰鼓的相关知识。之后请学生分别描述安塞腰鼓的声音、舞姿、舞者是什么样的(稍作互动,只要学生能自圆其说都用鼓励性的语言评价)。然后引题:同学们说的都很好,今天我们也来学*一篇描写安塞腰鼓的散文,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文章是怎么写的。(板书标题)

  (二)初步感知

  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朗读可加强学生对文章语言的感受,可加强语感;默读可加强学生对文章框架的整理能力,可训练学生的逻辑性。因此,在本课开始,我会给同学们3分钟,请他们用大声朗读的方式初读课文,同时用PPT出示本文的生词“亢奋、晦暗、羁绊、蓦然、冗杂”。并要求学生要注意包含这些词的句子,并反复朗读。

  初步熟悉课文后,我会提出一个问题:文章描写了一个怎样的过程,划出文章中反复出现的句子。

  这是一个结构性问题,学生可以依据以前课上讲到的划分层系的方法找到答案。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可对文章框架有了整体上的把握,为我们下一步从细节上深入做好了准备。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细节是如何支撑逻辑框架的,并且能够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细节信息是如何通过逻辑框架服务于主题。为此,在这一环节,我将用PPT展示出几个与结构相关的问题给学生,学生自主思考,回答问题的方式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同学们已经找出了全文的描写重点放在“动”这个部分,那么这部分的写作结构是如何的?

  2.在作者对安塞腰鼓的舞者、鼓点、舞姿进行了融合性的描述的语言中,有什么独特之处?这样写有何好处?

  3.结合反复出现的句子的位置,来想想这些句子有什么作用?

  这三个问题是针对文章详写的部分的分析,通过思考,学生可从结构、内容、语言三个层面对文章的主要部分切入分析,这三个层面都分析清楚后,就把握好文章的主题了。

  (四)巩固提高

  为了加强学生的`自我分析能力,我会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文章主旨所指向的不同的方向,之后再针对学生得出的结论进行正确的归纳和总结。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可以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并利用我们本节课的思路:结构、内容和语言的分析。分析的过程也是学生一种自学方式,口头表达又是训练交际能力的机会。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

  (五)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是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对于文学性比较强的文章,我会带领学生回顾全文内容和语言特色。尤其是描写具体生动的句子,在结尾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作业课程实践性地拓展延伸,也是训练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

  基于此,课下请学生选择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如排比、比喻、拟人等句子来仿写三个。下节课点评。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文章的关键字句和情感走向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安塞腰鼓》说课稿2

  一、说教材

  《安塞腰鼓》是著名散文家刘成章先生撰写的一篇富有诗意美的散文。它以诗一般凝练而又富有动感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慷慨激荡、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激越澎湃的活力,传达出勃发的生命激情,是对我们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

  教学本文,宜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前提下,体会文章景、情、理和谐相融的意境,欣赏文章的阳刚美、语言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能力。

  为了实现这一意图,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听读课文,能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

  2、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能品味关键语句,体会排比修辞在文章中的作用。

  3、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体会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其中我把引导学生感受安塞腰鼓的阳刚之美,体会其所宣泄的蓬勃生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把培养学生品析文句的能力,体会排比修辞的作用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学情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老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确立教学重点难点时不仅要做到心中有本,即有教材,更要做到心中有人即有学生。我所任教的班级,学生都来自附*的农村,视野相对狭窄,对腰鼓艺术缺乏感性的认知和体验,此外,他们的朗读水*和欣赏品味语言的能力也较低。这都是我制定教学目标所必须考虑的。当然,作为七年级的学生他们毕竟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积累,毕竟有了一定的语文素养,这则是我进行教法选择的重要依据。

  三、说教法学法

  教与学本是互动的一体化的过程,老师教的过程本应就是学生学的过程,在这儿我把教理解为示范、引导、点拨与鼓励,把学理解为仿效、质疑、阐述与内化。

  基于文章本身的特点,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本课时,我主要选用朗读法,品读法和讨论法。除了配乐范读外,品读和讨论的主体全是学生。老师只是创设情景进行必要的组织和引导。

  四、说教学过程

  如果说深入钻研教材,细致研究学生,确立恰当的教学目标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和基础的话,那么合理的安排教学程序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为了使学生能真正学有所获,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关于本课的导入,我是这样设计的:老师先在黑板上写下“腰鼓”两个字,然后问学生:“咱们大家有谁见过腰鼓吗?”等学生回答后,老师追问:“你知道*的腰鼓之乡在什么地方吗?”根据学生的反应相机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和作者。这样导入,一是生活化,非常自然;二是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可能拥有的生活积累。更重要的是这样做十分切合本文的内容,使学生的思维能尽快的活跃起来投入到学*中去。

  (二)整体感知

  导入新课后,我会用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将课文范读给学生听。要求他们听准字音并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我一直认为对一些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当老师的是应该在课堂上范读或朗诵给学生听的。且不说老师本身就是教学资源的一部分,只从技术层面讲,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所创设的浓郁学*氛围,对有效展开师生互动也极为重要,更何况老师的朗读会给学生一杆标尺,树立一个榜样。

  朗读结束后,我会设计三个问题来检测学生的听读情况:

  第一、让学生认读生字词,以完成对重点词语的积累。

  第二、让学生根据文中对安塞腰鼓的描述说话,说一说在刘成章先生的眼中安塞腰鼓是怎样的一种舞蹈艺术。促使学生再次展开与文本的对话,并通过言说来呈现阅读的成果。

  第三、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安塞腰鼓留给自己的最真切的感受是什么,以此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引导学生体悟安塞腰鼓所传达的生命的激情与活力。

  (三)精读句段

  在完成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后,我们将目光由全篇聚焦至句子和段落,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记诵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然后朗诵给大家听,并且要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这篇文章有许多意蕴深厚而精警的美句,完全应该让学生积累到自己的记忆仓库中,而学生若能说出自己喜欢某些句子的理由,就已经是对文句的鉴赏了。在这一环节,老师要做的就是对学生的朗读予以有针对性的指导和示范,对学生的赏析及时的做出点评和鼓励。

  (四)赏析表达

  对一篇文章的解读,除了引导学生明晰其写了什么之外,还要让学生知道作者的意图是怎样实现的,只有把这个问题也解决了,我们的课堂教学才称得上扎实深入。

  在完成了对句子的积累和欣赏后,我会创设情景让学生思考:腰鼓是有声的艺术而文字是无声的,刘成章先生是怎样用无声的文字把有声的腰鼓艺术展示给我们的呢?而且展示的那样完美、那样逼真、那样的气势恢宏。这个问题会促使学生再次走进文本,通过讨论探求文章在修辞上的精妙之处,体会排比、比喻等修辞的表达作用。

  (五)课堂小结

  在既定的教学目标基本实现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

  已经擂响了两千多年的安塞腰鼓还要响彻下去,因为它代表着我们民族血脉里那股最原始、最纯粹、最自然、最强劲的生命力。让我们在对二十五至二十七段的齐读中结束本课的学*,再次感受那振奋人心的旋律。这样总结既突出了本文的人文内涵,又与初上课时老师的范读遥相呼应,使整个教学过程显得更加圆融。

  六、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师生共同智慧的结晶,是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的完美结合。

  本课教学摒弃了教师的详细分析、讲解,旨在通过品读、讨论与言说引导学生学*积累语言,感受安塞腰鼓所传达的旺盛的生命激情,侧重学生自读感悟与探究。学生活动成为课堂主体。具有极大的开放性,灵活性与不可预见性。因而,本课板书将以展示学生学*成果为主,板书的形式为课前预设而其内容将遵从学生的意见。

《安塞腰鼓》说课稿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朗读的方法与技巧。

  2、在朗读中,体会安塞腰鼓磅礴的气势。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筛选文章关键词语的方法,表达初读感受。

  2、采用教师示范,学生实践的办法,掌握朗读方法,学会朗读,体会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中华文化的悠久和精深。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在朗读中,体会安塞腰鼓磅礴的气势。

  2、难点:在朗读中,体会安塞腰鼓磅礴的气势。

  三、教学方法

  1、教法:朗读法品析法

  2、学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陕西安塞县,有一种独特的大型民间舞蹈,它历史悠久,动作豪放,舞姿奔放,曾在北京、香港等地演出。展示了西北黄土高原人民粗犷豪放的个性,被称为“天下第一鼓”。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文字中,体会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板书课题)

  (二)活动过程

  活动一:说初读感受

  浏览课文,根据课文词语,用“的安塞腰鼓”表达初读感受。

  (提示:从课文中寻找,可填词语、短语或句子)

  示例:壮阔、豪放、火烈的安塞腰鼓。

  活动二:说朗读理解

  【教师阐释】本文的结构脉络:

  第一部分(1—4段)表演前;

  第二部分(5—27段)表演中;

  第三部分(28—30)表演后

  朗读——

  第7段;

  第18段;

  第27段:

  从自己朗读后的感受出发,用“好一个的安塞腰鼓”表达你的朗读理解。

  (要求:不能用课本上的内容,可以是词语、短语或句子)

  示例:好一个读了让人酣畅淋漓的安塞腰鼓。

  在全班的朗读声中结束课堂教学。

《安塞腰鼓》说课稿4

  一:教材分析

  教材体系:初中语文教材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即第一、第二学期,要求是联系生活,着重培养一般的阅读能力。《安塞腰鼓》收入九义初中语文教材人教版第二册第四单元中。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整体领悟,发表见解。

  文章内容:本单元是反映精神文化生活的,共有两篇讲读课文,三篇阅读课文。《安塞腰鼓》是第二篇讲读课文,文章以铿锵磅礴的语言,张扬激荡的句式,瑰丽奇伟的想象,急促暴烈的节奏,用一个个宛如鼓槌的汉字,在那天地之间,雄浑厚重的黄土高原之上,为我们鼓荡起一场惊心动魄、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那生命滔滔的激流,仿佛汹涌的黄河夺路而出。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鼓荡澎湃的活力。

  文章的作用和地位:新课标在实施目标中明确指出,要求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在港台流行歌曲充斥校园,学生们追星火热的时候,本文充分展示了我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充盈着生命的渲泄与活力,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的影响是深广的。同时,本文在写作上,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气势恢弘,有阳刚之美。对于*惯于学生腔的中学生来说,其冲击是巨大的。

  目标制定:上课前,我先请学生预*文章,提出本文他们已经知道了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并拟定出来,综合学生意见,依据大纲及本单元要求,结合本文特点,最终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研究课文的表达方式,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2:情感目标(人文目标):通过对文章的综合性学*,开放课堂,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用中华民族生命律动的厚重阳刚之美熏陶感染学生,

  3:能力目标:巩固运用整体与局部相结合把握文章的方法。注重感悟并发表自己的见解。体会文章的形式美与内在美。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

  本文的学*重难点是通过对文章的揣摩朗读,感悟其中的深意与情感。

  二:教法设计

  由于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体,具有综合性与实践性的特点,根据本文内容,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的基础上,结合创新教育理论,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自读感悟式,注重学生读的优化训练,以读代讲。课堂上提倡自由研讨,允许下位置交流意见。根据“大语文观”的要求,将课外与课内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写作、生活实践相结合,以深化对文章的感悟,提高学生审美、写作能力,深化对学生心灵的影响。

  三:学法设计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中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自主探究学*理论也认为:“只有学会的,没有教会的。”可见,学*的基础是自主,而学*的关键也是自主。根据创新学*的思想,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学*法,进行综合性学*、研究性学*。突出重难点,注重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和学*中的独特体验。不求全,不求面面俱到,这也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精神的。

  四:教学准备

  为了拓宽课堂,实现生活、语文、课堂的对接,体现大语文观,实现综合学*,在上课之前首先布置两项任务:

  1:收集有关安塞腰鼓的资料。(可以是录相、音乐、文本等等)

  2:仔细聆听自己最喜欢的音乐,写一篇感悟文章。

  教具准备:扫描仪、多媒体课件(1:苍凉厚重的黄土高原上,后生们粗犷、动力十足的击鼓场面。2:塞腰鼓的大型演出)

  五: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由导入新课、学*新课、创造性作业设计三个环节组成。我准备用大约三课时时间完成本文教学,具体课时划分将根据课堂的发展和学生的学*状态确定。

  (一):导入新课

  传统的新课导入几乎都是老师的表演或导演开始,学生处于一种观看者、参予者的地位,师生位置区分明显,而本课导入,我则从作品欣赏开始,学生一下子便进入了中心地位,我则和同学们坐在一起,共同欣赏、议论学生作文,打破了传统导入的局限,创设了一种民主、开放、自由的学*空间。与本文的教学、学*符合。

  学生在欣赏了自己的作文以后,迫切想知道同样类型的文章,作家刘成章又是怎样写的呢?他在文章中又要表达些什么呢?这种求知的渴望与需要,产生了学*的强大动力,使学生主动、自觉的进入下一环节------新课的学*。

  (二):学*新课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真正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树立教为学服务的思想,转变师生角色,真正体现师生*等,教学民主。在课堂上,我将作为教学的促进者、参予者,深入学生群体,与学生一起学*,共同讨论,相机点拨、引导,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与热情。

  根据本文的教学思想及模式,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板块,在这些板块的学*中,我将大部分学*的时间都交给了学生,让他们发挥主动探究、勇于创新及小组、班级合作的精神,通过自己反复读书、讨论而领悟,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学*的目标。

  第一板块: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播放课件1,创设文章情境。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读文章,解决生字词,提出在读中发现的问题,在教师的点拨下相互交流讨论,实在不能解决的,再留到以后的学*中处理。利用课件的情境,让学生反复揣摩文章的朗读技巧,力求能最大限度的展现文章内容。鼓励学生采取多种方式练*,提倡合作交流,从整体与局部的结合中初步把握文章,初步感受文章的形式美以及其中的深情,实现知识目标。学生将被本文深深的震撼,不知不觉实现了人文主义精神的潜移默化。

  在对文章进行初步钻研,有了整体的感知以后,学生们都想更深入的研究,这,就进入了精读阶段。

  第二板块:精读文章,感悟探究

  在这一板块中,主要是采用“课题研究”策略,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提出研究课题,通过自读自悟,合作探究,解决文章的重、难点。侧重实现能力目标与情感目标。

  教师点拨:对于这篇文章,你们想对哪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

  学生与老师的共同确定并板书出以下主要的小课题:(允许学生有别的小课题)

  1:对安塞腰鼓的研究

  2:对本文语言的研究

  3:对本文主题思想的研究

  ………………

  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确定研究题目,自由组合成几个小组,合作探究。这些小研究题目,要求学生一定要深入思考,结合全文,参照课后练*,集小组的智慧于一起,才能得到一个较为完美的答案,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就应当肯定。同时,用扫描仪代替板书,将学生的研究成果展示出来,师生共同讨论评价。激发他们的学*、钻研的热情,培养合作与深入钻研的精神。在这几个课题的研究中,学生已经明了本文的写作特点、对安塞腰鼓也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对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底蕴也有了铭心的感受,而且,能够结合文章体味中华民族的历史与将来,增强民族自豪感。现在,同学们最想的,就是将自己心里的更多感受对老师、对同学,说出来,水到渠成的开始了品读、表达。

  第三板块:品读文章,赏析表达

  这个板块主要是通过学生再朗读的优化训练,从读中深化对文章的感悟。侧重于实现情感目标。

  1:展示课件2,对于学生们的研究成果作必要的补充完善。使大家对安塞腰鼓的认识更深入,体会更深刻。

  2:展示课件1,播放课文的朗读伴音。

  听了课文的朗读录音之后,借鉴朗读的方法,用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去处理读法。读书方式不加限定,可自读,可读给别人听,可与同学共同揣摩朗读,可默读等。然后,可配合画面表演读。同学们给以评价。

  3:质疑:说说现在你的新感受,或新的发现(问题)。

  发现教育法认为:“当学生对文章有了深刻的理解后,就可以提出有一定深度、较为典型的问题,而学生对于自己的问题总是有更大的兴趣,又将主动回到文章中去探究答案”。古人说:“学成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创新的起点,是思维的火花,是进步的阶梯,更是成功的关键!在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读书、钻研后,请学生自由提问,相互质疑问难。打破思维束缚,让每一个学生自由、充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实现本单元的教学目标。通过探究性、创造性、多角度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与批判等环节,拓展了思维空间受到了情感熏陶,享受到了审美乐趣。我将无比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与理解,并将给以高度的评价与鼓励。

  最后,进入第四板块:熟读课文,整体深化

  在这一板块中,主要是将课内课外结合,将学生作文与课文结合,升华情感,渗透人文精神,实现能力的拔高与迁移。

  1:教师点拨:结合自己的作文谈谈学了本文之后,自己有些什么收获?

  学生们将畅所欲言,在文章的比较中,学生将明白自己的得与失,提高写作的素养,同时又对本文的学*进行了梳理与巩固,远远胜过教师的讲解。

  2:欣赏、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材料。(用扫描仪将学生收集的文本材料进行扫描,直接投影在屏幕上。对于学生的音乐、录相材料运用多媒体进行播放。)

  学生们听到了粗犷雄浑的音乐,看到了引人入胜的材料,谈论着自己的收获。这时的语文课已经不仅仅是语文课了,它将欣赏课、音乐课、地理课、社会课等综合在了一起,体现了大语观综合学*的思想,小小的课堂有效的拓宽了、延伸了。对学生的影响和熏陶更深入了。加之先进手段的运用,学生的成就感是非凡的,热情是高涨的。

  可是,假如我们满足于以上的成果,那是远远不够的,文章的人文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同样是意犹未尽,按照创新教育思想,我设计了第三个教学环节。

  (三):创造性作业设计

  结合学生的精神生活与接触的社会生活,紧承本文文化内涵,我设计了以下富有创新精神的题目,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其中一个,允许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另外,学生也可以自行设计作业题目。从而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身发展。

  1:论文题目:调查一下本地具有特色、具有文化内涵的民间艺术,写一篇文章。

  2:写作提高:选一篇同样写音乐,生命或是黄土高原的文章,与本文比较分析,写出它们的相同、不同的地方。(可先找资料学*写法。)

  3:反思:当代中学生应该是什么样的?(可以举行辩论会,深入讨论。)

  在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完成作业之后,在班上举行作品发布会,可邀请老师、学校领导参加,同学们展示自己的成果。

  最后,《安塞腰鼓》这篇文章在磅礴雄浑的音乐声中,在学生们的畅谈中结束。

  现在我说说本文的教学构想与板书,本文我摒弃了教师的详细分析、讲解,侧重于展现本文的人文文化精髓,侧重学生自读感悟与探究。以学生的思想为课堂主线,以学生活动为课堂主体。因而,本文的教学具有极大的开放性,灵活性与不可预见性。要求教师参预到学*中去,成为学*的促进者与主体。因而,我的板书以展示学生学*成果为主,利用多媒体手段代替了传统板书,使传统板书之不能成为了可能。板书同时也具有了强大的评价功能与教学功能。

《安塞腰鼓》说课稿5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安塞腰鼓》,根据新课改的理念,我认为应该在教学中以“读——品——写”为学*线索,抓住“语言”和“情感”两个方面对安塞腰鼓进行赏析,通过环环相扣的设计,逐步完成“品味——理解——运用语言”的任务,达到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共同探究的教学效果。为此,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说说这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安塞腰鼓》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主要是通过体味作者对生活中艺术的体验和感悟,以及由此而触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使学生在学*中进一步认识生命的力量和人生的价值。为学生今后的阅读、欣赏、审美打下基础。《安塞腰鼓》是一篇具有诗意美的散文,文章以铿锵磅礴的语言,瑰丽奇伟的想象,急促暴裂的节奏,用一个个宛如鼓槌的汉字,在雄浑厚重的黄土高原上,为我们鼓起一场惊心动魄,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那生命滔滔的激流,仿佛汹涌的黄河夺路而出。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激越澎湃的活力。本课肩负的教学任务是品味铿锵语局表达的勃发的生命激情,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二、说学情

  我所教本课时面对的七年级学生、求知欲望、探究欲望比较强烈,自主学*、探究能力强。虽然对散文的基础形式了解不深,但对阅读优美诗意的散文有浓厚的兴趣。他们也积累了一定的学*散文的经验与方法,但在语言的品味和鉴赏方面还有待提高,这在教学当中应该有所考虑。

  三、说教学目标及难点的指定

  根据以上学情,结合对教材的分析以及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准备以学定教,这样制定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排比、叠句手法、比喻的修辞,理解其作用,品味理解文中有关语句表达的深刻感情。

  2、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朗读课文,获得整体感知——品读语言,赏析安塞腰鼓的魅力——拓展延伸激发对人生的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活力,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同时体会中华民族精神的生生不息,拼搏顽强。

  对散文语言的赏析是散文阅读的核心,因此我把教学重点制定为:品读语言、赏析安塞腰鼓的魅力。学生对于文中“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的意义不好把握,而这又是理解文章深层内容的关键因素,所以我把教学难点制定为:结合时代背景,探究黄土高原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在特质。

  四、说教法和学法

  为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难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法和说法。

  1、基于本课的特点,以声感人的主线。我采用的教法指导思想是: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自主解决问题,采用情境导入法、诵读法、点拨法,同时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其中以诵读、赏析、讨论为重、课型为赏析合作式。

  2、真正的诗歌是需要反复咏唱的,这是《诗经》以来的传统,散文亦复如此。指导学生从朗诵中感受音美、形美、意美。所以在学法上,我贯彻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指导思想,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具体采用的学*方法是:朗读法、讨论法、勾画圈点读书法。

  有这些教法和学法,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一定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五、说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我准备从以下5个环节展开。

  环节1、导入新课

  通过调查得知,绝大部分学生对安塞腰鼓这一民间艺术都不熟悉,我在导课时先用多媒体展示安塞腰鼓的相关图片和资料介绍,再播放一段黄土高原上,后生们粗犷、动力十足的安塞腰鼓表演的视频。给学生以直观感知,以此引出文章,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兴趣。

  环节2、朗诵课文,整体感知(鼓舞飞扬)

  为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接下来我就让学生朗读课文,并以“好一个声音(气势、舞姿、场面) 的安塞腰鼓”这样一个填空形式整体概括安塞腰鼓的特征。通过看视频和阅读文章,学生能很快完成填空。

  给出的答案可能有:“声音铿锵有力、气势大气磅礴、舞姿势烈奔放、场面恢宏壮阔。”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也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达到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目的。同时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环节3、品读语言,感悟散文语言的魅力。

  在散文阅读中,语言是灵魂,所以本课的重点环节是赏析本文的语言。在这里,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来解决教学重点。

  “文中哪些语句深深地震撼了你的心灵,请找出来读给同桌听,并说说你喜欢这句话的理由?”

  学生有可能找到的语句有:(我把学生可能找到的语句有选择地用多媒体展示出来)

  1、“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学生会说出比喻、排比的修辞及作用。

  ▲我就势指导学生,通过感悟“骤雨”、“旋风”、“乱蛙”的特征,感受安腰鼓鼓声节奏的铿锵,动作的矫健。通过对比“火花”与“星星”的不同特征、感受腰鼓的热情与活力,品“斗虎”一词,引导学生想象斗虎的场面,联系与虎有关的成语,比如:生龙活虎、虎虎生威等,感受腰鼓的大气、霸气、强健。

  2、“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夹杂着草根的土壤,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好一个安塞腰鼓!”

  ▲学生同样会关注到排比句的波涛汹涌的气势,同时还会提到叠词的运用,仿佛鼓声回荡在空际。我就势引导学生以手为鼓槌、以桌为鼓面,用“发狠的、忘情的、没命的“力气压着”“隆隆隆隆”的鼓点朗诵这段文字,语调高亢、欢快、充满活力,感受安塞腰鼓的气势与生机。

  3、“使人想起:日落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 在这里我设计了一个“你想起了什么”的问题,让同学们充分地发挥想象和联想的能力,展开思想的翅膀,学生可能会想到一些场面壮大的场景,如:举国欢庆春节、战场上擂鼓鸣金的场面等。

  4、“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 这里学生会说出这句话的斩钉截铁的语气。我会指导他试着用铿锵有力、高亢激昂的语气读出来。同时同学生合作朗读9-13段,配以背景音乐。

  环节4、探究质疑,挖掘主旨

  理解相关语句的内涵是本文的教学难点、这个问题解决了,文章的主旨也就会清晰起来,教学难点也就突破了。结合上面环节,学生会提出质疑:

  1、“晦暗了又明晰”是什么意思?

  2、“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什么?

  我及时用多媒体展示相关背景资料。

  正如古人所说:“学成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创新的起点,是思维的火花,是进步的阶梯。更是成功的关键!让每一个学生结合背景资料自由、充分的发挥见解,从而得出本文主旨:

  歌颂生生不息、奋发向上、斗志昂扬、热情奔放的黄土精神,而这也恰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在特质。

  完成教学难点后,为了升华主题,我设计了让学生再次齐声配乐朗读“愈捶愈烈……”段落,让学生再次置身于雄浑壮阔的情境里去。使他们受到了情感熏陶,享受到了审美乐趣。

  环节5、延伸感悟

  听了、读了、品了安塞腰鼓所展现出来的奋发向上,斗志昂扬的精神面貌,学生们联系自身,从中有何收获?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关注社会、关注自我发展。

  我播放铿锵有力的鼓声,配着学生的发言。在磅礴雄浑的音乐中结束本课。

  环节6、作业布置

  搜集身边的民间艺术,说说他们的由来和特征。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关注身边社会人和事。

  这样的作业布置加深了学生对民间艺术的感悟,从而又丰富了知识结构。

  六、板书设计

  根据以上教学过程,我设计了板书。他全面而简明地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同时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各位评委老师,以上就是我本节课说课的全部内容,如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老师给予批评指正!


初一语文《安塞腰鼓》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4)

——安塞腰鼓说课稿汇总十篇

  安塞腰鼓说课稿 1

  一、说教材

  《安塞腰鼓》是著名散文家刘成章先生撰写的一篇富有诗意美的散文。它以诗一般凝练而又富有动感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慷慨激荡、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激越澎湃的活力,传达出勃发的生命激情,是对我们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

  教学本文,宜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前提下,体会文章景、情、理和谐相融的意境,欣赏文章的阳刚美、语言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能力。

  为了实现这一意图,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听读课文,能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

  2、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能品味关键语句,体会排比修辞在文章中的作用。

  3、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体会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其中我把引导学生感受安塞腰鼓的阳刚之美,体会其所宣泄的蓬勃生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把培养学生品析文句的能力,体会排比修辞的作用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学情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老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确立教学重点难点时不仅要做到心中有本,即有教材,更要做到心中有人即有学生。我所任教的班级,学生都来自附*的农村,视野相对狭窄,对腰鼓艺术缺乏感性的认知和体验,此外,他们的朗读水*和欣赏品味语言的能力也较低。这都是我制定教学目标所必须考虑的。当然,作为七年级的学生他们毕竟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积累,毕竟有了一定的语文素养,这则是我进行教法选择的重要依据。

  三、说教法学法

  教与学本是互动的一体化的过程,老师教的过程本应就是学生学的过程,在这儿我把教理解为示范、引导、点拨与鼓励,把学理解为仿效、质疑、阐述与内化。

  基于文章本身的特点,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本课时,我主要选用朗读法,品读法和讨论法。除了配乐范读外,品读和讨论的主体全是学生。老师只是创设情景进行必要的组织和引导。

  四、说教学过程

  如果说深入钻研教材,细致研究学生,确立恰当的教学目标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和基础的话,那么合理的安排教学程序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为了使学生能真正学有所获,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关于本课的'导入,我是这样设计的:老师先在黑板上写下“腰鼓”两个字,然后问学生:“咱们大家有谁见过腰鼓吗?”等学生回答后,老师追问:“你知道中国的腰鼓之乡在什么地方吗?”根据学生的反应相机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和作者。这样导入,一是生活化,非常自然;二是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可能拥有的生活积累。更重要的是这样做十分切合本文的内容,使学生的思维能尽快的活跃起来投入到学*中去。

  (二)整体感知

  导入新课后,我会用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将课文范读给学生听。要求他们听准字音并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我一直认为对一些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当老师的是应该在课堂上范读或朗诵给学生听的。且不说老师本身就是教学资源的一部分,只从技术层面讲,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所创设的浓郁学*氛围,对有效展开师生互动也极为重要,更何况老师的朗读会给学生一杆标尺,树立一个榜样。

  朗读结束后,我会设计三个问题来检测学生的听读情况:

  第一、让学生认读生字词,以完成对重点词语的积累。

  第二、让学生根据文中对安塞腰鼓的描述说话,说一说在刘成章先生的眼中安塞腰鼓是怎样的一种舞蹈艺术。促使学生再次展开与文本的对话,并通过言说来呈现阅读的成果。

  第三、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安塞腰鼓留给自己的最真切的感受是什么,以此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引导学生体悟安塞腰鼓所传达的生命的激情与活力。

  (三)精读句段

  在完成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后,我们将目光由全篇聚焦至句子和段落,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记诵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然后朗诵给大家听,并且要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这篇文章有许多意蕴深厚而精警的美句,完全应该让学生积累到自己的记忆仓库中,而学生若能说出自己喜欢某些句子的理由,就已经是对文句的鉴赏了。在这一环节,老师要做的就是对学生的朗读予以有针对性的指导和示范,对学生的赏析及时的做出点评和鼓励。

  (四)赏析表达

  对一篇文章的解读,除了引导学生明晰其写了什么之外,还要让学生知道作者的意图是怎样实现的,只有把这个问题也解决了,我们的课堂教学才称得上扎实深入。

  在完成了对句子的积累和欣赏后,我会创设情景让学生思考:腰鼓是有声的艺术而文字是无声的,刘成章先生是怎样用无声的文字把有声的腰鼓艺术展示给我们的呢?而且展示的那样完美、那样逼真、那样的气势恢宏。这个问题会促使学生再次走进文本,通过讨论探求文章在修辞上的精妙之处,体会排比、比喻等修辞的表达作用。

  (五)课堂小结

  在既定的教学目标基本实现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

  已经擂响了两千多年的安塞腰鼓还要响彻下去,因为它代表着我们民族血脉里那股最原始、最纯粹、最自然、最强劲的生命力。让我们在对二十五至二十七段的齐读中结束本课的学*,再次感受那振奋人心的旋律。这样总结既突出了本文的人文内涵,又与初上课时老师的范读遥相呼应,使整个教学过程显得更加圆融。

  六、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师生共同智慧的结晶,是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的完美结合。

  本课教学摒弃了教师的详细分析、讲解,旨在通过品读、讨论与言说引导学生学*积累语言,感受安塞腰鼓所传达的旺盛的生命激情,侧重学生自读感悟与探究。学生活动成为课堂主体。具有极大的开放性,灵活性与不可预见性。因而,本课板书将以展示学生学*成果为主,板书的形式为课前预设而其内容将遵从学生的意见。

  安塞腰鼓说课稿 2

  一、说教材

  《安塞腰鼓》是著名散文家刘成章先生撰写的一篇富有诗意美的散文。它以诗一般凝练而又富有动感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慷慨激荡、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激越澎湃的活力,传达出勃发的生命激情,是对我们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

  教学本文,宜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前提下,体会文章景、情、理和谐相融的意境,欣赏文章的阳刚美、语言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能力。

  为了实现这一意图,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听读课文,能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

  2、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能品味关键语句,体会排比修辞在文章中的作用。

  3、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体会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其中我把引导学生感受安塞腰鼓的阳刚之美,体会其所宣泄的蓬勃生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把培养学生品析文句的能力,体会排比修辞的作用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学情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老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确立教学重点难点时不仅要做到心中有本,即有教材,更要做到心中有人即有学生。我所任教的班级,学生都来自附*的农村,视野相对狭窄,对腰鼓艺术缺乏感性的认知和体验,此外,他们的朗读水*和欣赏品味语言的能力也较低。这都是我制定教学目标所必须考虑的。当然,作为七年级的学生他们毕竟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积累,毕竟有了一定的语文素养,这则是我进行教法选择的重要依据。

  三、说教法学法

  教与学本是互动的一体化的过程,老师教的过程本应就是学生学的过程,在这儿我把教理解为示范、引导、点拨与鼓励,把学理解为仿效、质疑、阐述与内化。

  基于文章本身的特点,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本课时,我主要选用朗读法,品读法和讨论法。除了配乐范读外,品读和讨论的主体全是学生。老师只是创设情景进行必要的组织和引导。

  四、说教学过程

  如果说深入钻研教材,细致研究学生,确立恰当的教学目标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和基础的话,那么合理的安排教学程序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为了使学生能真正学有所获,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关于本课的导入,我是这样设计的:老师先在黑板上写下“腰鼓”两个字,然后问学生:“咱们大家有谁见过腰鼓吗?”等学生回答后,老师追问:“你知道中国的腰鼓之乡在什么地方吗?”根据学生的反应相机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和作者。这样导入,一是生活化,非常自然;二是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可能拥有的生活积累。更重要的是这样做十分切合本文的内容,使学生的思维能尽快的活跃起来投入到学*中去。

  (二)整体感知

  导入新课后,我会用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将课文范读给学生听。要求他们听准字音并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我一直认为对一些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当老师的是应该在课堂上范读或朗诵给学生听的。且不说老师本身就是教学资源的一部分,只从技术层面讲,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所创设的浓郁学*氛围,对有效展开师生互动也极为重要,更何况老师的朗读会给学生一杆标尺,树立一个榜样。

  朗读结束后,我会设计三个问题来检测学生的听读情况:

  第一、让学生认读生字词,以完成对重点词语的积累。

  第二、让学生根据文中对安塞腰鼓的描述说话,说一说在刘成章先生的眼中安塞腰鼓是怎样的一种舞蹈艺术。促使学生再次展开与文本的对话,并通过言说来呈现阅读的成果。

  第三、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安塞腰鼓留给自己的最真切的感受是什么,以此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引导学生体悟安塞腰鼓所传达的生命的激情与活力。

  (三)精读句段

  在完成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后,我们将目光由全篇聚焦至句子和段落,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记诵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然后朗诵给大家听,并且要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这篇文章有许多意蕴深厚而精警的美句,完全应该让学生积累到自己的记忆仓库中,而学生若能说出自己喜欢某些句子的理由,就已经是对文句的鉴赏了。在这一环节,老师要做的就是对学生的朗读予以有针对性的指导和示范,对学生的赏析及时的做出点评和鼓励。

  (四)赏析表达

  对一篇文章的解读,除了引导学生明晰其写了什么之外,还要让学生知道作者的意图是怎样实现的,只有把这个问题也解决了,我们的课堂教学才称得上扎实深入。

  在完成了对句子的积累和欣赏后,我会创设情景让学生思考:腰鼓是有声的艺术而文字是无声的,刘成章先生是怎样用无声的文字把有声的腰鼓艺术展示给我们的呢?而且展示的那样完美、那样逼真、那样的气势恢宏。这个问题会促使学生再次走进文本,通过讨论探求文章在修辞上的精妙之处,体会排比、比喻等修辞的表达作用。

  (五)课堂小结

  在既定的教学目标基本实现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

  已经擂响了两千多年的`安塞腰鼓还要响彻下去,因为它代表着我们民族血脉里那股最原始、最纯粹、最自然、最强劲的生命力。让我们在对二十五至二十七段的齐读中结束本课的学*,再次感受那振奋人心的旋律。这样总结既突出了本文的人文内涵,又与初上课时老师的范读遥相呼应,使整个教学过程显得更加圆融。

  六、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师生共同智慧的结晶,是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的完美结合。

  本课教学摒弃了教师的详细分析、讲解,旨在通过品读、讨论与言说引导学生学*积累语言,感受安塞腰鼓所传达的旺盛的生命激情,侧重学生自读感悟与探究。学生活动成为课堂主体。具有极大的开放性,灵活性与不可预见性。因而,本课板书将以展示学生学*成果为主,板书的形式为课前预设而其内容将遵从学生的意见。

  安塞腰鼓说课稿 3

尊敬的评委老师们:

  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刘成章的散文《安塞腰鼓》。我设计了文本细读、学情分析、教学流程以及课堂预设四个环节,来进行我的说课。

  通过文本细读,我发现这是一篇形神兼备的优美散文,它以独树一帜的语言,丰富多彩的修辞,再现了“安塞腰鼓”的冲天激情和生命力的张扬。根据文本价值我们可以提取如下的教学价值:一、进行诵读教学的价值;二、优美语言传达蓬勃生命力的审美价值;三、文章蕴藏多元化主旨的探究价值。

  要在教学中体现以上价值,就必须了解学生的学情。我总结了一个陌生:即对安塞腰鼓表演形式的陌生;两个障碍:对散文的激情朗读技巧把握不够,不能充分传达鼓声中所蕴含的磅礴气势;对本篇散文厚重的思想内涵解读不到位,不能顺利的透过安塞腰鼓本身看到其背后隐藏的深意。 ;三种能力: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散文诵读能力、语言赏析能力和感悟表达能力 。

  基于以上分析我预设了本课的教学流程。

  指导思想:

  少教多学思想,这是我校刚刚申请的国家级课题的主导思想,即尽可能的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结果

  1、激情朗读散文,赏析优美语言,感悟散文意蕴之美。

  2、渗透方法指导,提升散文的诵读、赏析及体悟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赏析语言之美,感受意蕴之美,体悟修辞之美。

  教学难点:

  少教多学----自主探究文字背后的文章主旨。

  教学方法:

  少教多学法,读析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倾听美文----理清文路、读出气势----探寻主旨、升华精神。

  下面,我结合课件来具体汇报一下我的课堂预设:

  导入新课、倾听美文:课前播放《黄土高坡》,激情造境,使学生快速进入情境。美文听读,打造视听盛宴,使学生在视频中认识安塞腰鼓,在听读中酝酿激情。

  理清文路、读出气势:此情此景,我顺势抛出一个提纲挈领的问题:文章中四次反复出现一句话强烈赞美安塞腰鼓,请找出来。这四句话既是指导朗读的突破口,也是明晰文章内容和结构的切中点。朗读技巧指导最能体现少教多学思想,我就指导一个 “鼓” 字,许多学生是这样读的,但是你再听,学生恍然大悟,鼓字上扬更能凸显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他们纷纷效仿,跃跃欲试。一个字点燃了学生激情朗读的热情火焰,四两拨千斤,一字带全篇的目的轻巧达到,课堂气氛渐入佳境。接着,我仍以这四句话为突破口,顺势解决文章结构和主要内容。课堂到此,学生朗读的欲望特别浓烈,我适时地给他们一个抒发的时机,让他们的感情在咏叹中得到升华。他们陶醉其中,激情四射。我知道这样的做法已暗合了以读促解的语文规律,他们有了想说的欲望,我提供了一个品味语言的*台,让学生品味自己喜欢的句子,巧妙涵盖了文中纷繁复杂的修辞、多种多样的句式、正面侧面的描写等内容,使学生对安塞腰鼓的意蕴之美有了更深层面的认识。这样,我再锁定这几段进行朗读验收,我采用多种朗读形式,而师生合作读是又一大亮点,老师是引导者,参与者,呈现出一个民主化的和谐课堂,教室里充满了此起彼伏的朗朗的读书声,不,是安塞腰鼓的隆隆声!在背景音乐的的烘托下,课堂气氛再次进入高潮。

  探寻主旨、升华精神:在品味文字魅力之后,我抛出这样一问题,作者仅仅是在赞美安塞腰鼓么?让我们再欣赏一段安塞腰鼓的视频,看看安塞腰鼓背后隐藏的深意。再次观瞻安塞腰鼓的'火烈场面,学生看到的不仅仅是安塞腰鼓本身了,而自然而然进入到蕴藏其中的精神层面,为学生突破主题做了铺垫。此处是难点,我适当点拨,把抽象的黄土高原的精神具象化,采用情境教学法,出示图片:贫瘠的黄土高原,却有这样一群生龙活虎的后生,他们乐观、积极向上;而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因此,黄土高原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多元化的主题水到渠成的展现出来。出示以前黄土高原的破窑洞图片,贫瘠、荒凉、沧桑的面貌不言而喻,几十年过去了,黄土高原会有怎样的变化呢?你来看!学生一定是一片惊呼。再次升华了主题,使文章隽永,回味无穷。

  教师寄语: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走过一段又一段艰难的历程,创造了美好的今天,靠的就是乐观向上、不屈不挠的精神,。而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也要带上民族精神,风雨兼程,一路高歌,一路前行!

  课堂戛然而止,我的说课也到此为止,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安塞腰鼓说课稿 4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安塞腰鼓》。下面我就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

  本单元选编的几篇与文化艺术有关的文章。这些文章从不同的方面向学生展示了各式各样的文艺形式,对于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开阔视野,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起到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

  本文以铿锵磅礴的语言,张扬激荡的句式,瑰丽奇伟的想象,急促暴烈的节奏,用一个个宛如鼓槌的汉字,在那天地之间,雄浑厚重的黄土高原之上,为我们鼓荡起一场惊心动魄、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那生命滔滔的激流,仿佛汹涌的黄河夺路而出。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澎湃激扬的活力。

  这样的文字对于新课标提出的要求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是极有帮助的,因为她充分展示了我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充盈着生命的渲泄与活力,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的影响是深广的。同时,本文在写作上,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气势恢弘,有阳刚之美,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和穿透力。对于*惯于学生腔的中学生来说,其冲击力是可想而知的。

  2、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依据新课程标准及本单元要求,结合本文特点,最终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2、品味课文语言的气势、节奏与激情。3、掌握“三读”式散文阅读赏析方法。

  重点,难点:1、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品味课文语言的气势、节奏与激情。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二、说教法 由于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体,具有综合性与实践性的特点,根据本文内容,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的基础上,结合创新教育理论,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也应该由“课文解析型”模式向“活动建构型”模式转变,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由“问题式”(设计琐碎问题若干,组织逐个击破,目的是让学生明确知道答案)向“话题式”(提炼少量话题,组织讨论交流,目的是通过学*活动促进学生建构生成)转变。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自读感悟式,注重学生读的优化训练,以读代讲。课堂上提倡自由研讨,交流意见。根据“大语文观”的要求,将课外与课内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写作、生活实践相结合,以深化对文章的'感悟,提高学生审美、写作能力,深化对学生心灵的影响。

  三、说学法

  老师不仅要奉献,更要教给学生发现真理。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

  本文作为一篇诗化的散文,将指导学生以"朗读法"学*课文,即以"朗读"一线贯穿,由初读感知,到品读美句,再到解读难句, “三读”之后的“一写”,不知不觉让学生受到熏陶,完成教学。以"讨论法"引导学生在自主学*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合作探究。注重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和学*中的独特体验。不求全,不求面面俱到,这也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精神的。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设计,以个人对新课标的理解为指导思想。新课标认为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我的理解是这揭示了阅读教学的本质属性──对话性。围绕这一属性,教学过程中要突出五个注重,即注重情境创设,为对话营造氛围;注重朗读感知,为对话夯实基础;注重内外勾连,为对话丰富内涵;注重个性化阅读体验,这是对话能否有效高质的重要条件;重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这是对话活动的重要目的。为了能很好地体现对话性,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也应该由“课文解析型”模式向“活动建构型”模式转变,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由“问题式”(设计琐碎问题若干,组织逐个击破,目的是让学生明确知道答案)向“话题式”(提炼少量话题,组织讨论交流,目的是通过学*活动促进学生建构生成)转变。

  这节课,抓住课文的关键句“好一个安塞腰鼓!”设定话题。师生围绕一个“好”字,生发出三个子话题展开对话交流:“好鼓”,侧重于对安塞腰鼓艺术形象的感知;“好文”,侧重于对课文优美语言的品味;“好创意”,侧重于创设特定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对话交流的目的在于达成新课标倡导的三维教学目标。

  学生能充分感受到安塞腰鼓表演中的那股“劲”,体验到它所宣泄的生命的力量,潜移默化之间养成积极面对生活的情感态度和生命在于奋力搏击的价值观念。识别排比句,为其划分类型,品读排比句及意味深长的语句,体味其中的气势、节奏和激情,学生在朗读感知的同时,语文知识得以落实,阅读技能得以培养。由初读, 整体感知安塞腰鼓艺术形象,到品读美句,感受文中排比句的气势、节奏与激情,再到解读难句,合作探究,领悟文中写意语句的内涵,逐步深入的“三读”,既是教学内容呈现的过程,也教给了学生品读赏析美文的基本步骤及方法。“三读”之后的“一写”(广告创意),适当让学生参与评价,进行生间互评,这样会更加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既体现了读写结合、学用结合、课堂与生活结合的教学原则,又由于创设了贴*学生实际、富有时代气息的写作情境,给了学生驰骋想像力的较大空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创造的欲望。不少学生作品宣传意象准确,语言简洁明快,构思富有创意,使本节课由于生成了新的教学资源而显得较为丰实。

  安塞腰鼓说课稿 5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来自广安实验中学, 我叫周璐。我的说课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7课――《安塞腰鼓》。以下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课时安排――教学程序”等多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继续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线索,按照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版块组织单元。第四单元是以文化艺术为主题,如《社戏》中的乡村戏剧;《口技》中的民间传统艺术;《竹影》中的绘画艺术;《观舞记》、《安塞腰鼓》是舞蹈艺术,表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本课作者刘成章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来表现腰鼓这门独特的民族艺术,尽可能地把视觉形象转化为语言形象,使读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既是对安塞腰鼓的热切的赞美,更是对陕北人民蓬勃生命力的赞美。学*本课要积极投入的放声朗读,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品味有张力的语言,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

  【理论依据】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七年级学生实际认知水*和参与能力基础,新课标中重点提出,要让学生“关注自然,关注人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根据以上两方面的要求,结合本课的内容和特点我这样确立这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品味本文大量的短句、排比句和反复修辞等,感受充沛的语言气势,理解其作用;品味理解文中有关语句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安塞腰鼓的恢弘气势,感受西北汉子的奔腾力量,同时体会本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和艺术情操。

  三、教学重难点

  【理论依据】本文既用写实的笔触描绘了气势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又用更多的笔墨写意。如何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是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层面感受安塞腰鼓的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发表对课文的见解即教学的重点。

  1、 重点:学*朗读课文,学*排比手法及作用,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品味充沛的语言气势。

  2、 难点: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安塞腰鼓的的恢弘气。

  四、教法学法

  【理论依据】: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语文教育应该注重教学过程对学生的熏陶感染,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体验文本中蕴藏着的感情,在体验中拓展自己的视野,提出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法:朗读鉴赏法、美文点拨法、合作探究法。将感受体验与合作交流结合起来,在课堂学*过程中逐渐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法:诵读赏析法、合作探究法,让学生自主进入文本,读出感受,发表见解,全情投入。对于发现的问题,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讨解决问题。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准备:1、初读课文,梳理字词 2、收集作家以及课文资料

  七、教学步骤:

  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下面请看……

  (播放多媒体课件―安塞腰鼓表演片段让学生)

  安塞腰鼓是我国北方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民间舞蹈之一。有人这样形容道:“安塞腰鼓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足劲!”今天我们学*陕北作家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这篇文章,借助作者的生动描摹,跟着安塞腰鼓的节奏,体会它的气势,感受其中的生命律动。

  二、预*检查,夯实基础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内容:首先请大家欣赏全文朗读,在整体感知的同时,根据板书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1、看表演片断,听全文朗读。

  (播放3~4分钟的腰鼓舞片段)

  过渡:请同学来描绘一下刚才所看到的表演;你想到了什么?

  刚才,大家从声响、画面感受到腰鼓的恢宏气势和铿锵激越,下面让我们展开想像的翅膀,从刘成章的文字中体味激情的腰鼓。请班里朗读最好的一位同学来读课文的一部分。

  过渡:刚才**同学读得怎么样?下面我们播放课文的录音听听。(播放课文录音)

  2、引导学生划分结构层次。

  过渡:大家喜欢安塞腰鼓吗?大家喜欢作者的描绘吗?

  让学生在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并说出理由。(分组讨论3分钟,各小组代表发言。要求有感情地朗读出那个部分,然后说出好在哪里。)

  过渡:文中主要描写的内容有哪些方面?从哪些方面在写作?

  (分组交流、合作讨论)

  明确、板书

  第一部分:(1--4)击鼓前的预备阶段,蓄势待发。

  (5--13)火烈的场面。

  第二部分:(5--27)表演安塞腰鼓。 (14--17)沉重的响声。

  (18--22)击鼓的后生。

  (23--27)梦幻的舞姿。

  第三部分:(28--30)鼓声戛然而止,以动衬静,意境幽远。

  3、划出文中高度概括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的一句话: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四、品味语言、重点突破。

  1、过渡:安塞腰鼓是一曲生命与力量的礼赞,为了表现生命挣脱束缚、冲破羁绊、撞开闭塞的雄浑粗犷的力量,作者十分注意形式与内容的和谐。我们重点品读其中一个片断,感受作者是怎样造成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排山倒海的气势,来与所要歌颂的生命的力量相辅相承的。

  2、精读第二部分第一层次

  播放范读片断(配乐、配画面),指导朗读,结合具体语境感受分析排比修辞的表达效果。

  (1)问:本文段突出地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种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排比。给人一气呵成之感,语言畅达,节奏感强,有气势,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请同学朗读本文段的排比句,要求读准重音,读出节奏、气势。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增强气势)

  (3)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节奏感强,渲染动感形象)

  ,《安塞腰鼓》说课稿6(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案设计)标签:初一下册语文教案大全, 《安塞腰鼓》说课稿6(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案设计),

  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感情充沛,富有感染力)

  (4)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层层推进,一气呵成)

  (5)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排山倒海,气势磅礴)

  小结:本文段使用排比,将安塞腰鼓的力与美推到极致。

  过渡:安塞腰鼓不仅带给我们视觉形象上的刺激,更带来思想情感上的震撼。看来艺术欣赏不仅要察其形,更要重其意。我们再来探究一下作者是如何将写形与写意结合起来,从不同角度、侧面展示安塞腰鼓的美的。

  (个人体会,畅所欲言)

  如骤雨,如旋风,如乱蛙,如火花,如斗虎――这是安塞腰鼓的“形”;

  挣脱了束缚、冲破了羁绊、撞开了闭塞――这是安塞腰鼓的“意”;

  “使人想起……使人想起……使人想起……”――联想和想象是联结“形”与“意”的纽带。

  八、课堂小结

  作者利用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再现“安塞腰鼓”的恢弘气势,又运用由写实到写意的艺术描摹手法,揭示了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现在请大家快读文章其他部分,品味精彩语句,说说自己对安塞腰鼓的感受。

  板书设计:(见教学步骤)

  九、布置作业

  1、自由选择文中某一精彩片段朗读、背诵。

  2、拓展训练:描绘一个场面,比赛、集市、演出、劳动等等。

  教学回顾:

  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把更多的自由想象空间留给学生,使学生可以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只有将课堂还给学生,才能真正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主体性,只有注重个体的阅读和心灵的感悟,才能真正达到新课标“欣赏文学作品,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的要求。

  在语文教学上,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本次说课到此结束,请评委老师予以批评指正。

  安塞腰鼓说课稿 6

  一、说教材

  《安塞腰鼓》是人教版7年级下册第4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是作家对艺术的体验和感悟,以及引发的对人生的认识与思考。本单元的课文侧重于通过重点句段的分析,对作者表达方式的认识,请学生联系实际,发挥自学能力领悟文章中的道理。语言丰富生动,富感染力。《安塞腰鼓》是一篇散文,讲述了作者刘成章通过对安塞花鼓表演的描写,展现了力量的奔腾和生命的升华。

  二、说学情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应本着“因材施教”的理念结合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备课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基本词汇、修辞等等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把握。对于散文这种文体,他们也接触过。但由于生活经验较少,对散文这种文体的语言和情感的分析还不够精准到位。此外,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我将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设置口语表达及写作的环节,学生可通过实践进一步强化这方面的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我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正确读写“亢奋、晦暗、羁绊、蓦然、冗杂”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独立思考、讨论、交流等过程,体会文章语言的气势。(重难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对以安塞腰鼓为代表的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独立思考、讨论、交流等过程,体会文章语言的气势为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采用谈话、讨论法、PPT辅助教学法。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的目的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将学生带进语文学*的氛围中来,因此,导入新课可以采用求新求奇的方式。因此,我用PPT出示安塞腰鼓的完整视频,补充安塞腰鼓的相关知识。之后请学生分别描述安塞腰鼓的声音、舞姿、舞者是什么样的(稍作互动,只要学生能自圆其说都用鼓励性的语言评价)。然后引题:同学们说的都很好,今天我们也来学*一篇描写安塞腰鼓的散文,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文章是怎么写的。(板书标题)

  (二)初步感知

  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朗读可加强学生对文章语言的感受,可加强语感;默读可加强学生对文章框架的整理能力,可训练学生的逻辑性。因此,在本课开始,我会给同学们3分钟,请他们用大声朗读的'方式初读课文,同时用PPT出示本文的生词“亢奋、晦暗、羁绊、蓦然、冗杂”。并要求学生要注意包含这些词的句子,并反复朗读。

  初步熟悉课文后,我会提出一个问题:文章描写了一个怎样的过程,划出文章中反复出现的句子。

  这是一个结构性问题,学生可以依据以前课上讲到的划分层系的方法找到答案。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可对文章框架有了整体上的把握,为我们下一步从细节上深入做好了准备。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细节是如何支撑逻辑框架的,并且能够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细节信息是如何通过逻辑框架服务于主题。为此,在这一环节,我将用PPT展示出几个与结构相关的问题给学生,学生自主思考,回答问题的方式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同学们已经找出了全文的描写重点放在“动”这个部分,那么这部分的写作结构是如何的?

  2.在作者对安塞腰鼓的舞者、鼓点、舞姿进行了融合性的描述的语言中,有什么独特之处?这样写有何好处?

  3.结合反复出现的句子的位置,来想想这些句子有什么作用?

  这三个问题是针对文章详写的部分的分析,通过思考,学生可从结构、内容、语言三个层面对文章的主要部分切入分析,这三个层面都分析清楚后,就把握好文章的主题了。

  (四)巩固提高

  为了加强学生的自我分析能力,我会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文章主旨所指向的不同的方向,之后再针对学生得出的结论进行正确的归纳和总结。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可以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并利用我们本节课的思路:结构、内容和语言的分析。分析的过程也是学生一种自学方式,口头表达又是训练交际能力的机会。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

  (五)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是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对于文学性比较强的文章,我会带领学生回顾全文内容和语言特色。尤其是描写具体生动的句子,在结尾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作业课程实践性地拓展延伸,也是训练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

  基于此,课下请学生选择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如排比、比喻、拟人等句子来仿写三个。下节课点评。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文章的关键字句和情感走向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安塞腰鼓说课稿 7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安塞腰鼓》的第二课时。《安塞腰鼓》是苏教版六年级语文第十一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这个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展现的是多姿多彩的民间生活。下面我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安塞腰鼓》是我国当代作家刘成章写的一篇抒情散文,课文通过写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来赞美黄土高原人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

  品味作者如诗如画,极富音乐美的语言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学生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教师在课前应根据教学需要制作好多媒体课件,给学生以感官的刺激,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

  二、说目标

  为了贯彻新课标提出的“要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这一目标,根据本篇课文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我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如下: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味词语,促进语感的培养、语言的积累。

  3、充分感受安塞腰鼓的独特魅力,感受黄土高原后生活力四射的精神风貌。

  三.说教法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具有综合性与实践性的特点,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我将根据文本内容,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的基础上,结合创新教育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自读感悟式,注重学生读的优化训练,以读代讲贯穿教学的全过程,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同时充分运用多媒体丰富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吸引学生注意,激发他们的学*兴趣,促进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四.说教学过程

  这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有着雄浑奇伟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整篇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所要掌握的知识很多,因此我在教学上安排三节课时间,下面所讲的是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好的导入犹如唱戏前的开台锣鼓。我采用下面的导入设计: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你能用课文中的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说说这是怎样的安塞腰鼓。(课件出示:那是的安塞腰鼓)

  2.“好一个安塞腰鼓”作者一共发出了几次这样的赞叹?每一次赞叹都是因为什么?(相机板书:场面 鼓声 后生 舞姿)每一次赞叹都是心灵的激荡、感情的升华,让我们一起再次走*黄土高原的安塞腰鼓去充分感受它的独特魅力吧!

  (这样的导入既回顾了上节课所学内容,同时又引领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教师以慷慨激昂的语言奠定本课的基调,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二)精读感悟

  新课标要求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真正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树立教为学服务的思想,真正体现师生*等,教学民主。因此在课堂上我将作为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与学生共同学*讨论,激发学生的学*热情。

  根据本文的教学思想,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板块,在这些板块的学*中我将大部分时间都交给了学生,让他们发挥主动探究,勇于创新以及小组合作的精神,通过反复读书、交流,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目标。

  第一板块:感受场面

  1.出示:“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自由品读感悟,体会排比、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

  2.出示安塞腰鼓的`相关图片,指导朗读好这段话。

  3.教师引读,出示“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自由读,找出这段话中的三组反义词,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教师小结:好一个安塞腰鼓!好就好在那场面是那么壮阔、那么豪放、那么火烈!(板书:豪放火烈)

  第二板块:倾听鼓声

  1. 指名学生读课文9-10自然段,师生评议。

  2. 变换方式读,男生读第九自然段,女生读第十自然段,齐读“隆隆”,以朗读促感悟,体会鼓声的力量与震撼。

  3. 拓展:这鼓声碰撞在黄土地上,黄土地也成了 ,也是。

  这鼓声碰撞在天幕上,天幕也成了 ,也是。

  这鼓声碰撞在你的心上,你的心也成了 ,也是。

  这鼓声碰撞在我们的心上,我们的心也成了 ,也是 。

  4. 相机追问:这一切的一切是真的都成了牛皮鼓面吗?小结:其实这是他们与鼓声的共鸣。这隆隆的鼓声震撼了山崖,震撼了黄土地,震撼了观众,也震撼了我们。难怪我们会发出一声赞叹“好一个安塞腰鼓”,好就好在它的鼓声是那样惊天动地!(板书:惊天动地)

  第三板块:感悟后生

  1. 指名读课文12自然段,思考:这是一群怎样的后生?(板书:元气淋漓)

  2. “元气淋漓”是什么意思?你从课文中哪些语句看出“元气淋漓”?

  3. 这里的“震撼、烧灼、威逼“可以调换次序吗?为什么?你能读出这种力量、激情与气势吗?指名读,齐读,试背诵。

  4. 读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是谁赋予后生们这样的精气神儿?教师相机引读课文13-14自然段,

  5. 教师小结:好一个安塞腰鼓!好就好在击鼓的后生是那样的元气淋漓!

  第四板块:享受舞姿

  1. 出示15自然段,齐读,提问:这是怎样的舞姿?(相机板书:叹为观止)

  2. 这一段共有四句话,分别写出了舞姿的什么特点?这里的“战栗”能换成“陶醉”吗?为什么?

  3. 作者在这里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那我们怎么读出这种气势呢?指名读,齐读。

  4. 引读: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5. 小结:是呀,好一个安塞腰鼓,好就好在这令人叹为观止的舞姿呀!

  第五板块:体会反复

  1. 教师小结:在课文的5-16自然段中作者反复赞美“好一个安塞腰鼓“,从舞蹈场面的豪放火烈,鼓声的惊天动地,到击鼓后生的元气淋漓,再到令人叹为观止的舞姿,层层深入,写出了安塞腰鼓的独特激情,下面让我们读出这种激情(学生有感情再读反复句)

  2.让我们一起观看一段《安塞腰鼓》的视频,一起去黄土高原领略安塞腰鼓的风姿与魅力,一齐感受其中的生命律动吧!(播放视频)

  三、读写结合

  1.再读反复出现的句子。

  2.“好一个安塞腰鼓“写出了作者的赞美,下面让我们也来赞美安塞腰鼓吧。出示:以“好一个安塞腰鼓“为中心句,自由抒发内心的赞美之情。可以赞美它的场面、鼓声,也可以赞美击鼓的后生和舞姿。

  3.学生自由抒写,交流,音乐伴奏,结束新课。

  (此环节的设计既是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回顾,同时引领学生把书本知识内化成自己的语言)

  板书设计:

  场面 豪放火烈

  好一个 鼓声 惊天动地

  安塞腰鼓后生 元气淋漓

  舞姿 叹为观止

  安塞腰鼓说课稿 8

  一、说教材

  《安塞腰鼓》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所学的五篇都是有关于文学艺术方面的内容,阅读这些可以提高文化素养,陶冶情操。这一单元的重点是:要求通过朗读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让学生从修辞、写法、用词、句式等方面品味并积累优美的语言。《安塞腰鼓》是一篇篇,优美的散文,以动人心魄的语言描写了安塞腰鼓表演的场面,让人感受到了强大的生命力。学*本课可以学*语言品味的方法、体会排比修辞手法的作用、学*场面描写、布局的方法、体会短句是使用的妙处等。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士的有益启示,要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结合本带的重点和本课的特点,我给本课设计的目标是:一、品味语言题和安塞腰鼓的特点。二、反复诵读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本文是一篇散文,对散文语言的赏析是散文阅读的核心,因此我把教学的重点你品味语言,体会安塞腰鼓的震撼美。由于本文的写作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学生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把体会的思想内容作为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课的特点,为了完成本课的目标,解决重点突破难点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我将用情景导入法、点拨法、诵读法等教学方法来进行本课教学。虽然新课程改革要求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但教师在教育课堂中的引领示范是不可或缺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中我会在学生诵读和品味语言时给予学生适当的示范及方法的指导,从而规范他们的课堂语言,强化他们的阅读*惯。为此本篇课文的教学,我将分两个课时进行。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学*《安塞腰鼓》品味语言,体会思想内容。第二课时会另选三篇,让学生用从第一课时学的阅读方法自由阅读,交流展示。

  四、教学流程

  下面我主要说一说第一课时的课堂教学流程。这节课我将从以下三个环节展开:

  环节一、初识魅力

  为了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激活他们内心的生活体验,我叫以“打节拍的游戏”导入。

  环节二,反复诵读品味语言,感受魅力

  这环节是将紧扣目标一进行教学,也是本课的重要环节。在具体教学中以学生圈点批注,老师也不点拨引导的方式教学。具体将引导他们从段与段的排比,句与句间的排比,短语与短语之间的排比进行赏析。用不同的朗读方式和情景体验法,来体会的排比修辞手法的妙处。

  环节三,结合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内容,升华魅力

  这一环节主要为了完成目标二,也是本课的难点。我将引导学生结合背景,结合仿写练*,来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最后以师生、合颂的方式再次加深体验,完成本课的教学。

  这是我对本课的初步预设,具体环节我会根据上课时学生的具体学*情况,作适当调整。

  安塞腰鼓说课稿 9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安塞腰鼓》的第二课时。《安塞腰鼓》是苏教版六年级语文第十一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这个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展现的是多姿多彩的民间生活。下面我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安塞腰鼓》是我国当代作家刘成章写的一篇抒情散文,课文通过写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来赞美黄土高原人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

  品味作者如诗如画,极富音乐美的语言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学生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教师在课前应根据教学需要制作好多媒体课件,给学生以感官的刺激,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

  二、说目标

  为了贯彻新课标提出的“要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这一目标,根据本篇课文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我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如下: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味词语,促进语感的培养、语言的积累。

  3、充分感受安塞腰鼓的独特魅力,感受黄土高原后生活力四射的精神风貌。

  三.说教法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具有综合性与实践性的特点,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我将根据文本内容,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的基础上,结合创新教育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自读感悟式,注重学生读的优化训练,以读代讲贯穿教学的全过程,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同时充分运用多媒体丰富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吸引学生注意,激发他们的学*兴趣,促进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四.说教学过程

  这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有着雄浑奇伟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整篇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所要掌握的知识很多,因此我在教学上安排三节课时间,下面所讲的是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好的导入犹如唱戏前的开台锣鼓。我采用下面的导入设计: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你能用课文中的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说说这是怎样的安塞腰鼓。(课件出示:那是的安塞腰鼓)

  2.“好一个安塞腰鼓”作者一共发出了几次这样的赞叹?每一次赞叹都是因为什么?(相机板书:场面 鼓声 后生 舞姿)每一次赞叹都是心灵的激荡、感情的升华,让我们一起再次走*黄土高原的安塞腰鼓去充分感受它的独特魅力吧!

  (这样的导入既回顾了上节课所学内容,同时又引领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教师以慷慨激昂的语言奠定本课的基调,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二)精读感悟

  新课标要求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真正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树立教为学服务的思想,真正体现师生*等,教学民主。因此在课堂上我将作为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与学生共同学*讨论,激发学生的学*热情。

  根据本文的教学思想,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板块,在这些板块的学*中我将大部分时间都交给了学生,让他们发挥主动探究,勇于创新以及小组合作的精神,通过反复读书、交流,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目标。

  第一板块:感受场面

  1.出示:“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自由品读感悟,体会排比、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

  2.出示安塞腰鼓的相关图片,指导朗读好这段话。

  3.教师引读,出示“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自由读,找出这段话中的三组反义词,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教师小结:好一个安塞腰鼓!好就好在那场面是那么壮阔、那么豪放、那么火烈!(板书:豪放火烈)

  第二板块:倾听鼓声

  1. 指名学生读课文9-10自然段,师生评议。

  2. 变换方式读,男生读第九自然段,女生读第十自然段,齐读“隆隆”,以朗读促感悟,体会鼓声的力量与震撼。

  3. 拓展:这鼓声碰撞在黄土地上,黄土地也成了 ,也是。

  这鼓声碰撞在天幕上,天幕也成了 ,也是。

  这鼓声碰撞在你的心上,你的心也成了 ,也是。

  这鼓声碰撞在我们的心上,我们的心也成了 ,也是 。

  4. 相机追问:这一切的一切是真的都成了牛皮鼓面吗?小结:其实这是他们与鼓声的共鸣。这隆隆的鼓声震撼了山崖,震撼了黄土地,震撼了观众,也震撼了我们。难怪我们会发出一声赞叹“好一个安塞腰鼓”,好就好在它的鼓声是那样惊天动地!(板书:惊天动地)

  第三板块:感悟后生

  1. 指名读课文12自然段,思考:这是一群怎样的后生?(板书:元气淋漓)

  2. “元气淋漓”是什么意思?你从课文中哪些语句看出“元气淋漓”?

  3. 这里的“震撼、烧灼、威逼“可以调换次序吗?为什么?你能读出这种力量、激情与气势吗?指名读,齐读,试背诵。

  4. 读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是谁赋予后生们这样的精气神儿?教师相机引读课文13-14自然段,

  5. 教师小结:好一个安塞腰鼓!好就好在击鼓的后生是那样的元气淋漓!

  第四板块:享受舞姿

  1. 出示15自然段,齐读,提问:这是怎样的舞姿?(相机板书:叹为观止)

  2. 这一段共有四句话,分别写出了舞姿的什么特点?这里的“战栗”能换成“陶醉”吗?为什么?

  3. 作者在这里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那我们怎么读出这种气势呢?指名读,齐读。

  4. 引读: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5. 小结:是呀,好一个安塞腰鼓,好就好在这令人叹为观止的舞姿呀!

  第五板块:体会反复

  1. 教师小结:在课文的5-16自然段中作者反复赞美“好一个安塞腰鼓“,从舞蹈场面的豪放火烈,鼓声的惊天动地,到击鼓后生的元气淋漓,再到令人叹为观止的舞姿,层层深入,写出了安塞腰鼓的独特激情,下面让我们读出这种激情(学生有感情再读反复句)

  2.让我们一起观看一段《安塞腰鼓》的视频,一起去黄土高原领略安塞腰鼓的风姿与魅力,一齐感受其中的生命律动吧!(播放视频)

  三、读写结合

  1.再读反复出现的句子。

  2.“好一个安塞腰鼓“写出了作者的赞美,下面让我们也来赞美安塞腰鼓吧。出示:以“好一个安塞腰鼓“为中心句,自由抒发内心的赞美之情。可以赞美它的场面、鼓声,也可以赞美击鼓的后生和舞姿。

  3.学生自由抒写,交流,音乐伴奏,结束新课。

  (此环节的设计既是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回顾,同时引领学生把书本知识内化成自己的语言)

  板书设计:

  场面 豪放火烈

  好一个 鼓声 惊天动地

  安塞腰鼓后生 元气淋漓

  舞姿 叹为观止

  安塞腰鼓说课稿 10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安塞腰鼓》的第二课时。《安塞腰鼓》是苏教版六年级语文第十一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这个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展现的是多姿多彩的民间生活。下面我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安塞腰鼓》是我国当代作家刘成章写的一篇抒情散文,课文通过写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来赞美黄土高原人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

  品味作者如诗如画,极富音乐美的语言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学生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教师在课前应根据教学需要制作好多媒体课件,给学生以感官的刺激,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

  二、说目标

  为了贯彻新课标提出的“要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这一目标,根据本篇课文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我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如下: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味词语,促进语感的培养、语言的积累。

  3、充分感受安塞腰鼓的独特魅力,感受黄土高原后生活力四射的精神风貌。

  三.说教法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具有综合性与实践性的特点,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我将根据文本内容,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的基础上,结合创新教育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自读感悟式,注重学生读的优化训练,以读代讲贯穿教学的全过程,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同时充分运用多媒体丰富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吸引学生注意,激发他们的学*兴趣,促进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四.说教学过程

  这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有着雄浑奇伟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整篇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所要掌握的知识很多,因此我在教学上安排三节课时间,下面所讲的是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好的导入犹如唱戏前的开台锣鼓。我采用下面的导入设计: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你能用课文中的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说说这是怎样的安塞腰鼓。(课件出示:那是的安塞腰鼓)

  2.“好一个安塞腰鼓”作者一共发出了几次这样的赞叹?每一次赞叹都是因为什么?(相机板书:场面 鼓声 后生 舞姿)每一次赞叹都是心灵的激荡、感情的升华,让我们一起再次走*黄土高原的安塞腰鼓去充分感受它的独特魅力吧!

  (这样的导入既回顾了上节课所学内容,同时又引领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教师以慷慨激昂的语言奠定本课的基调,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二)精读感悟

  新课标要求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真正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树立教为学服务的思想,真正体现师生*等,教学民主。因此在课堂上我将作为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与学生共同学*讨论,激发学生的学*热情。

  根据本文的教学思想,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板块,在这些板块的学*中我将大部分时间都交给了学生,让他们发挥主动探究,勇于创新以及小组合作的精神,通过反复读书、交流,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目标。

  第一板块:感受场面

  1.出示:“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自由品读感悟,体会排比、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

  2.出示安塞腰鼓的相关图片,指导朗读好这段话。

  3.教师引读,出示“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自由读,找出这段话中的三组反义词,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教师小结:好一个安塞腰鼓!好就好在那场面是那么壮阔、那么豪放、那么火烈!(板书:豪放火烈)

  第二板块:倾听鼓声

  1. 指名学生读课文9-10自然段,师生评议。

  2. 变换方式读,男生读第九自然段,女生读第十自然段,齐读“隆隆”,以朗读促感悟,体会鼓声的力量与震撼。

  3. 拓展:这鼓声碰撞在黄土地上,黄土地也成了 ,也是。

  这鼓声碰撞在天幕上,天幕也成了 ,也是。

  这鼓声碰撞在你的心上,你的心也成了 ,也是。

  这鼓声碰撞在我们的心上,我们的心也成了 ,也是 。

  4. 相机追问:这一切的一切是真的都成了牛皮鼓面吗?小结:其实这是他们与鼓声的共鸣。这隆隆的鼓声震撼了山崖,震撼了黄土地,震撼了观众,也震撼了我们。难怪我们会发出一声赞叹“好一个安塞腰鼓”,好就好在它的鼓声是那样惊天动地!(板书:惊天动地)

  第三板块:感悟后生

  1. 指名读课文12自然段,思考:这是一群怎样的后生?(板书:元气淋漓)

  2. “元气淋漓”是什么意思?你从课文中哪些语句看出“元气淋漓”?

  3. 这里的“震撼、烧灼、威逼“可以调换次序吗?为什么?你能读出这种力量、激情与气势吗?指名读,齐读,试背诵。

  4. 读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是谁赋予后生们这样的精气神儿?教师相机引读课文13-14自然段,

  5. 教师小结:好一个安塞腰鼓!好就好在击鼓的后生是那样的元气淋漓!

  第四板块:享受舞姿

  1. 出示15自然段,齐读,提问:这是怎样的舞姿?(相机板书:叹为观止)

  2. 这一段共有四句话,分别写出了舞姿的什么特点?这里的“战栗”能换成“陶醉”吗?为什么?

  3. 作者在这里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那我们怎么读出这种气势呢?指名读,齐读。

  4. 引读: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5. 小结:是呀,好一个安塞腰鼓,好就好在这令人叹为观止的舞姿呀!

  第五板块:体会反复

  1. 教师小结:在课文的5-16自然段中作者反复赞美“好一个安塞腰鼓“,从舞蹈场面的豪放火烈,鼓声的惊天动地,到击鼓后生的元气淋漓,再到令人叹为观止的舞姿,层层深入,写出了安塞腰鼓的独特激情,下面让我们读出这种激情(学生有感情再读反复句)

  2.让我们一起观看一段《安塞腰鼓》的视频,一起去黄土高原领略安塞腰鼓的风姿与魅力,一齐感受其中的生命律动吧!(播放视频)

  三、读写结合

  1.再读反复出现的句子。

  2.“好一个安塞腰鼓“写出了作者的赞美,下面让我们也来赞美安塞腰鼓吧。出示:以“好一个安塞腰鼓“为中心句,自由抒发内心的赞美之情。可以赞美它的场面、鼓声,也可以赞美击鼓的后生和舞姿。

  3.学生自由抒写,交流,音乐伴奏,结束新课。

  (此环节的设计既是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回顾,同时引领学生把书本知识内化成自己的语言)

  板书设计:

  场面 豪放火烈

  好一个 鼓声 惊天动地

  安塞腰鼓后生 元气淋漓

  舞姿 叹为观止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