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规律说课稿范本五份

首页 / 说课稿 / |

  探索规律说课稿 1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内容教材通过例10先让学生利用计算器独立探索,发现规律,再利用规律来完成计算。在探索规律时,有时要根据计算结果寻找规律,但有的计算过程比较复杂,如小数除法,小数位数比较多的乘法等,如果用计算器计算省时省力又很准确,这样可以减轻学生的计算负担,便于把主要精力用于寻找规律。因此教材结合小数除法的学*,专门安排了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内容,让学生感受发现规律的乐趣,同时体会计算器的工具性作用。

  2、说教学目标:

  1、能借助计算器探求简单的数学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推理的数学能力。

  3、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的意识,形成初步的探索能力。

  3、说教学重难点:

  发现规律并运用规律进行计算。

  二、说教法:

  1、开课激趣,老师利用“缺8数”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动积极性。如老师出示一个很有趣的数,让学生想办法很快地记住它?(板书:12345679)然后让学生利用计算器计算这个数乘9得多少?乘18得多少?最后让学生探索规律,体会发现的乐趣。

  2、采用小组合作学*的形式,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学生对规律的发现要经历一个观察、对比、分析等过程,所以教学中给学生留足发现规律的时间,先让学生独立发现,再小组交流的方式组织教学。这样既给学生一个独立思考的`机会,又能借鉴同伴的发现结果,还能从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把发现的规律都说出来,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

  3、以学生自主学*为主,注重探索过程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听为自主学,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通过计算、猜测、验证、总结归纳,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突破难点,提高效率。

  三、说学法: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能借助计算器观察、归纳、概括、推理、探索和数字想象等过程,真正成为学*的主体,从“被动学会”自主转变成“主动会学”。在引导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同时,力图让他们体验到类推的数学思想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这一课的内容,我安排的教学程序:提供材料,开课激趣—自主探索——总结归纳——独立练*。

  (一)开课激趣。

  谈话导入:老师这里有一个很有趣的数,你有什么办法很快地记住它?(板书:12345679)我们把它叫“缺8数”。

  1、用这个数乘9得多少?12345679×9=(用计算器计算)

  2、你能再算一算:12345679×18=

  3、你发现了什么?(同桌讨论)

  4、考考你,下面的题你能不用计算器直接写出答案吗?

  根据教师的引导,让学生用计算器解决问题。通过这个流程既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又让学生体会到发现规律的乐趣,提高学*的兴趣。

  然后老师揭示课题:我们可以利用计算器的这种优点探索规律。

  (二)自主探索

  1、出示例10。1÷11=2÷11=3÷11=4÷11=………

  例10的教学,我是这样安排的:“用计算器计算——观察发现规律——用规律写商”三部分。我先让学生独立操作,你发现了什么?然后小组交流,说出你发现的规律,最后用发现的规律写出下面一组题的商。其中商的规律都是循环小数;循环节都是被除数的9倍。

  1÷11=0.090909……的循环节是09;2÷11=0.1818&

  hellip;…的循环节18;

  3÷11=0.2727……的循环节是27。根据这一规律就可以直接填出下面一组题的商。学生用发现的规律写出商后,再通过“你是根据什么来写这些商”,使学生说出自己应用规律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规律的理解。

  (三)巩固拓展,内化规律。

  1、独立完成“做一做”,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出前4题,并观察这一组算式的规律,写出其他答案,在集体交流发现的规律。

  2、课堂练*,让学生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让学生感受发现规律的乐趣。

  3、这样通过大量的感知表象的融合,学生的感性认识旧会产生一个飞跃,借助于数学语言,便能总结归纳出规律。并能体会到借助于规律,不用计算器也能很快得出得数。

  (四)总结归纳

  让学生谈谈收获,通过这节课的学*,学生应该体会到借助于规律,不用计算器也能很快得出得数。

  探索规律说课稿 2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这节课内容是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下册P83页的例题(有变化)、想想做做第1—4题。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了整数乘除法和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计算器探索积的一些变化规律,掌握这些规律,为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乘除法运算的理解以及今后自主探索和理解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做好准备。

  教材首先出示36×30=1080,以填表的形式呈现,让学生依据给出的乘法算式,借助计算器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得到的积会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作出猜想。再列举一些例子,用计算器计算来验证猜想。我认为36×30=1080、36×60=2160、36×300=10800的积不便于学生比较,就将例题改为37×3=111、37×6=222、37×12=444等,引导学生观察,学生比较容易发现规律,提出猜想,用计算器进行验证。由于研究的是关于运算的规律,势必涉及较大数的计算,为了将学生的思维从繁杂的计算中解脱出来,使学生更加关注规律的发现过程,所以用计算器作为探索规律的工具。

  3.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借助计算器的计算,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在利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进一步获得一些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3)通过学*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并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与正确性,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4.教学重点: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在探索和发现规律上,能更多的体验一般策略和方法,发展数学思考。

  5.课前准备:课件、学生每人计算器一个、学生每人一张空白表格。

  二、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用计算器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

  (2)学法:借助计算器,通过观察交流,让学生经历提出猜想、验证猜想、表述规律、应用规律的自主探索过程,获得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

  三、说教学过程

  结合本课特点,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1.情境引入,猜想规律

  (1)课件出示师专附属小学和希望小学教学条件的照片,创设我校师生为希望小学捐款买书的情境,已知每套书37元,买3套多少元?买6套?买12套?买27套呢?不仅使学生感知捐款的意义,还为学生学*新知创设熟悉的情景。

  (2)引导学生列出第一个问题的算式,用计算器计算出结果。并使学生清楚地知道算式中的三个数分别叫做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和积。

  一个因数

  另一个因数、积、积的变化

  (1)

  37

  3

  111

  (2)

  37

  3×2

  111×2

  (3)

  37

  3×4

  111×4

  (4)

  37

  3×9

  111×9

  (3)引导学生列出其余问题的算式。

  (4)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思考积会怎样变化。提出猜想: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

  『设计理念』这样的设计是想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的数感及提出数学猜想的意识和能力。

  2.动手操作,验证规律

  (1)首先让学生独立用计算器计算出每题的结果并将得到的.积与原来的积进行比较,然后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初步验证猜想,老师进行小结:经过实际计算,发现这里每一题的计算结果都符合先前的猜想。并进一步提出:这个猜想是不是适合所有的乘法算式?

  一个因数

  另一个因数

  积

  积的变化

  (1)

  37

  3

  111

  111

  (2)

  37

  3×2

  222

  111×2

  (3)

  37

  3×4

  444

  111×4

  (4)

  37

  3×9

  999

  111×9

  (2)引导学生举例,进一步验证猜想。同桌相互合作,写出任意一组算式: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用计算器算出结果,进行比较。全班交流,通过交流进一步确认猜想成立。

  (3)语言表述规律,小结探索方法。首先让学生说规律,然后讲出探索的方法:如用计算器计算,提出猜想、验证猜想、不完全归纳等。

  『设计理念』新课标当中指出: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来。因此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充分利用计算器,运用不完全归纳法,通过具体丰富的实例验证猜想,让学生用数学语言准确地描述自己发现的规律。引导学生掌握数学规律与知识的获得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能力,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使学生终生受益。

  3.实践运用,巩固规律

  (1)课本P83想想做做第1题。采用题组的形式让学生应用规律直接写出乘法算式的积。完成后再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使学生进一步熟悉积的变化规律。

  (2)用规律解释口算、笔算、和简算。

  口算:16×5=16×500=16×5000=

  竖式计算:17×517×5017×500

  简便计算:125×48=125×8×6

  让学生口头回答,体会积的变化规律的应用,进一步明确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口算、笔算方法,以及积的变化规律在乘法计算中的巧妙应用。

  (3)补充题:2008年的奥运会在北京举行,小明的爸爸决定去北京观看一些比赛项目,为中国健儿加油。

  如果坐汽车,每小时行使60千米,4小时可以多少千米?

  如果坐火车,火车的速度是汽车的2倍,同样的时间可以行使多少千米?

  这题的第2个问题中蕴含着两种解题思路,让学生说一说、比一比。一种是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先算出变化了的那个因数是多少,再求积。另一种是根据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以几,原来的积也乘以几解决问题。两种方法得出的积相同,使学生体会积的变化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普遍规律。

  『设计理念』在层次分明,形式多样的练*中,通过让学生想一想、填一填、说一说,使学生在规律的应用中逐步加深对积的变化规律的理解。

  4.拓展练*,升华规律

  36×5400=18×24=

  36×540=180×240=

  36×54=1800×2400=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是通过两组题目的计算,让学生用本节课的研究问题的方法继续探索积的变化规律,使得积的变化规律的内涵得到延伸,让学生对这一规律有进一步的理解。

  5.总结全课,内化规律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你有了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设计理念』在回忆中总结全课,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与能力。

  四、说板书设计。(见课件)

  综观全课,我给学生营造了宽松的学*氛围,让学生在主动观察、讨论交流、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中,通过看、想、说的过程,逐步探索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这样的探索过程丰富了学生学*的体验,加深了学生的思考,突破了学生思维和经验的障碍,而且为学生创造了猜测与验证、辨析与交流的空间,激发了他们的学*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的主人,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我在说课中可能存在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探索规律说课稿 3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探索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第一课时。从四年级上册开始,教材先后集中安排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的规律,对几个物体进行搭配或排列的规律和简单周期现象中的规律。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探索规律的基本经验和方法。教材还先后安排教学列表、画图等解决问题的常用策略,这些都是学生学*本课内容的重要基础。通过本课的学*,能进一步提升学生探索规律的意识和水*,提高从数学角度认识和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这节课学*把图形沿一个方向*移,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探索并发现简单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为下节课把图形分别沿两个方向*移,根据这两个方向*移的次数推算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做好铺垫。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利用活动单导学,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探索并发现简单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能用“总数”和“不能打头的数”推算覆盖总次数或根据图形*移的次数来推算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并解决相应的问题。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有序列举和简化思维是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进一步培养发现和概括规律的能力,初步形成对比与反思探索规律过程的意识。

  3.让学生努力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简约的魅力。

  教学重点:

  探索简单图形沿一个方向进行*移后覆盖次数的规律。

  教学难点:

  能用“总数”和“不能打头的数”或根据图形*移的次数来推算覆盖总次数,解决相应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自主活动单。

  具体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部分:一、动手操作,多样列举。二、对比研究,发现规律。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四、全课总结,归纳回顾。整节课内容的安排与“我的一家”的日常生活为主线,渗透活动单导学,以学定教,重在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规律,创设多种情境练*,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生活化。

  一、动手操作,多样列举。

  1、联系实际,谈话引入。

  首先由旅游时间安排引入新课。女儿喜欢旅游,爸爸准备在5月1日到10日安排到常州恐龙园二日游,请孩子们当参谋选择哪两天去?

  这一环节从学生熟悉的去恐龙园旅游入手,让学生帮助选择,拉*了生活和数学学*的联系,起点低,但贴*学生的最*发展区,有利于接下来的自主探究。

  2、抽象排列,自主研究。

  学生说的答案有些乱,接下来顺势利导我们有必要整理整理,用

  10个数来表示这10天,用活动单的形式让孩子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来研究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情况。

  用活动单导学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巧妙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整理刚才的答案,得到一共有多少种方法。

  3、交流展示,点明共性。

  展示学生的活动单,欣赏不同的方法,如连一连、圈一圈、列举等,引导学生发现共性:具体操作时要注意什么?就是要有序思考,一个一个依次移,不重复、不遗漏。

  在这个基础上在演示用红色方框*移的方法,让学生初步感受图形覆盖的道理。

  展示作品便于学生对比研究,通过比较学生很容易达成共性要想将所有的答案整理全,就要注意有序思考,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才是关键。在学生多种方法的基础上再出示移动方框的方法,开始渗透用简单图形来覆盖的现象,为下面进一步探索规律做好伏笔。

  4、变化问题,二次探究。

  改变问题,总天数不变,二日游改为三日游,让学生再次探究共有多少种安排方法?这一次让学生尝试用红色方框来覆盖*移,完成自主学*单上的活动二。

  答案是多少?哪样的8种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多媒体演示“套框——*移”法。

  让学生亲身经历简单图形覆盖*移的过程,通过让学生每次框出不同的数,既能丰富学生对规律有感知,又为发现规律积累必不可少的素材。

  二、对比研究,发现规律。

  1、合作探究,交流发现。

  (1)质疑。

  如果我们一家选择海南四日游,又会有多少种安排方法?如果我们5月份选择北京五日游呢?

  孩子们我们还会继续框一框,移一移吗?

  这一环节设置这样的疑问让学生从刚才的操作实践中走出来,开始冷静地思考如果总数增加,再框一框就显得很麻烦了,很自然会想到该找找有没有什么规律可循,把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有助于下一步深入探索研究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

  下一步让学生看图讨论,10天选3日游为什么结果是8种呢?

  2、对比沟通,寻求最优。

  (1)方法汇聚

  让学生畅所欲言,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如方法一:剩下的天数加1。

  方法二:看移动的首数,也即总数减去不能做头的数。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进行课件演示。

  这一环节的设计只是想让学生初步说出所发现的规律,或许比较肤浅,或许表达不够清楚,或许只是一种猜测,都可以,这是学生最原始的发现,也是他们展示思维的一个过程,更为学生接下来深入探究规律搭建了桥梁。

  (2)尝试填表,归纳对比,进一步深化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

  根据刚才的回答让学生冷静下来,通过尝试填表,观察表中的数据进一步比较清晰地发现规律,有条理的说一说规律。完成自主学*单上的活动三。

  我在这个环节设计了两个表格让学生来选择,汇聚了两种不同的方法,体现方法的多样化,让学生模仿上面的数据继续填表,再尝试举一个例子来验证一下,发现的什么规律可用算式表示出来,在交流时让学生具体说一说所发现的规律,教师再进行适当的引导点拨,这一部分的教学,不是生硬、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规律,而是采用了“慢镜头”,让学生在一步一步地摸索中慢慢悟出规律,重在“探索”,完善了认知建构。相信在这个环节学生会根据表格清晰地说出所发现的规律,教师板书规律后很自然地揭示课题。(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

  接下来乘热打铁,举一反三,让学生应用规律进行练*,完成自主学*单上的活动四。

  五月份去北京5日游、20xx年台湾七日游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这部分内容我在设计时从我们身边发现数学问题,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解决问题,由浅入深,步步深入,共分为三个层次。

  (一)基本题练*

  体育彩票和俄罗斯方块中的图形覆盖现象。

  (二)变式练*

  电影院里的座位,一排15个座位,母女连坐,女儿坐在我的左边,在同一排中有多少种不同坐法?

  如果去掉女儿坐在妈妈左边一共有多少种坐法?(就要考虑两种情况)

  如果这一排中9、10、11三个座位已经有人坐了还剩下几种方法呢?注意女儿坐在左边不带交换座位呀。(注意要分开算)

  观看时装表演,T型舞台座位分两种情况,一种要分开算,一种不用分开算,重点考验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拓展练*

  大摆锤的座位是环形的,首尾相连,在安排座位时就不存在哪个数字不好打头的问题,和以前学过的间隔规律有异曲同工之处,感受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学会找准起点与终点,灵活应对。

  四、全课总结,归纳回顾。

  这节课的教学渗透了一些数学思想,如操作尝试、猜想验证、归纳应用、有序思考等,这些思想和方法在以前的学*中都有接触,通过最后的回顾归纳,让学生合理有效地建构认知结构,形成有效的思想方法,为以后的数学学*“扣线串珠”。

  总的说来,本课教学我遵从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儿童学*数学既要关注生活经验又要凸显数学本质的规律,注重找规律的过程,在“找”中探究,让规律在探究中深化,以学定教,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的说课完了,谢谢

  探索规律说课稿 4

  一、 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处于数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三章最后一节.从这一章开始利用字母表示数(即符号化),它深刻揭示存在于一类实际问题中的共性.有助于人们对显示世界的认识,它的各种表示方法(如公式法、表格法、图象法等),不仅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重要策略,而且为数学交流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它的模型化方法、函数思想以及推理的方法也为数学本身和其它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二、 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中“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及应用意识”确定了如下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1.经历探索数量关系,运用符号表示规律,通过运算、验证规律的过程.

  2.会用代数式表示简单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能用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等法则验证所探索的规律.

  3.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的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确定了如下的情感目标: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利用转化、类比的方法去探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交往协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创新能力.

  三.教材重点、难点的确定.

  根据“材设计关注的是学生是否理解字母表示的含义,能否用字母表示和能否积极从事数量关系的探索过程”,从而确定了教学重点是能将探索发现数学规律并能正确验证.对于刚刚接触用字母表示数的学生来说,整个过程需要大胆进行探索、猜想、归纳、验证等能力的培养比较困难,因此发现数学规律也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如何突出重点和难点71页

  教法:根据本节课的特点,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法.

  学法:根据初一学生知识储备量小、学生性格好动的特点,采用分组、合作、交流的学*方法.

  四.教学流程:

  1.巧用情景引入课题,通过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引出问题“n只青蛙几张嘴,几只眼睛几条腿?”从中鼓励学生发现规律,尝试用字母符号表达规律.

  2.讲授新课:首先出示某年某月的日历,然后根据问题探讨日历中的规律.由于这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根据学生情况,为了突破难点,对于课本的'编排从新调整.提出了如下的几个问题:①日历中同一行中连续三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②日历中同一列中相邻三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③日历中斜着的三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④用长方形框住的四个数有什么关系?⑤用正方形框住的九个数有什么关系?先让学生用具体的数来回答问题,然后上升到用字母来反映规律.从而让学生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的方法。

  教师评价:71页另外教师不断鼓励学生发现、表达、合理解释.

  以上主要采用教师启发引导式的方法.

  其次,让学生动手折纸完成课后随堂练*第2题,目的是换一种活动方式.本题主要由学生独立完成.

  最后,通过以上的日历、折纸,对学生分组完成做一做.本题采用分组合作的方式进行.

  五. 学情预测:

  优点:问题的层次递进符号学生的实际情况.

  缺点:规律找到但是表达不准或不正确,如去括号问题,另外缺乏验证.

  针对缺点采用的弥补方法是:适当布置有关去括号知识的问题,强调规律探索中的验证这一环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六.总结反思和理念:

  探索规律要用到归纳、推理,它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维方法,数学史上的一些发现如哥德巴赫猜想等都是通过探索、总结、猜想而得到的,但是要注意猜想的验证。

  探索规律说课稿 5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探索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第一课时。从四年级上册开始,教材先后集中安排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的规律,对几个物体进行搭配或排列的规律和简单周期现象中的规律。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探索规律的基本经验和方法。教材还先后安排教学列表、画图等解决问题的常用策略,这些都是学生学*本课内容的重要基础。通过本课的学*,能进一步提升学生探索规律的意识和水*,提高从数学角度认识和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这节课学*把图形沿一个方向*移,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探索并发现简单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为下节课把图形分别沿两个方向*移,根据这两个方向*移的次数推算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做好铺垫。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利用活动单导学,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探索并发现简单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能用“总数”和“不能打头的数”推算覆盖总次数或根据图形*移的次数来推算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并解决相应的问题。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有序列举和简化思维是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进一步培养发现和概括规律的能力,初步形成对比与反思探索规律过程的意识。

  3.让学生努力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简约的魅力。

  教学重点:

  探索简单图形沿一个方向进行*移后覆盖次数的规律。

  教学难点:

  能用“总数”和“不能打头的数”或根据图形*移的次数来推算覆盖总次数,解决相应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自主活动单。

  具体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部分:一、动手操作,多样列举。二、对比研究,发现规律。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四、全课总结,归纳回顾。整节课内容的安排与“我的一家”的日常生活为主线,渗透活动单导学,以学定教,重在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规律,创设多种情境练*,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生活化。

  一、动手操作,多样列举。

  1、联系实际,谈话引入。

  首先由旅游时间安排引入新课。女儿喜欢旅游,爸爸准备在5月1日到10日安排到常州恐龙园二日游,请孩子们当参谋选择哪两天去?

  这一环节从学生熟悉的去恐龙园旅游入手,让学生帮助选择,拉*了生活和数学学*的联系,起点低,但贴*学生的最*发展区,有利于接下来的自主探究。

  2、抽象排列,自主研究。

  学生说的答案有些乱,接下来顺势利导我们有必要整理整理,用

  10个数来表示这10天,用活动单的形式让孩子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来研究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情况。

  用活动单导学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巧妙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整理刚才的答案,得到一共有多少种方法。

  3、交流展示,点明共性。

  展示学生的活动单,欣赏不同的方法,如连一连、圈一圈、列举等,引导学生发现共性:具体操作时要注意什么?就是要有序思考,一个一个依次移,不重复、不遗漏。

  在这个基础上在演示用红色方框*移的方法,让学生初步感受图形覆盖的道理。

  展示作品便于学生对比研究,通过比较学生很容易达成共性要想将所有的答案整理全,就要注意有序思考,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才是关键。在学生多种方法的基础上再出示移动方框的方法,开始渗透用简单图形来覆盖的现象,为下面进一步探索规律做好伏笔。

  4、变化问题,二次探究。

  改变问题,总天数不变,二日游改为三日游,让学生再次探究共有多少种安排方法?这一次让学生尝试用红色方框来覆盖*移,完成自主学*单上的活动二。

  答案是多少?哪样的8种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多媒体演示“套框——*移”法。

  让学生亲身经历简单图形覆盖*移的过程,通过让学生每次框出不同的数,既能丰富学生对规律有感知,又为发现规律积累必不可少的素材。

  二、对比研究,发现规律。

  1、合作探究,交流发现。

  (1)质疑。

  如果我们一家选择海南四日游,又会有多少种安排方法?如果我们5月份选择北京五日游呢?

  孩子们我们还会继续框一框,移一移吗?

  这一环节设置这样的疑问让学生从刚才的操作实践中走出来,开始冷静地思考如果总数增加,再框一框就显得很麻烦了,很自然会想到该找找有没有什么规律可循,把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有助于下一步深入探索研究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

  下一步让学生看图讨论,10天选3日游为什么结果是8种呢?

  2、对比沟通,寻求最优。

  (1)方法汇聚

  让学生畅所欲言,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如方法一:剩下的天数加1。

  方法二:看移动的首数,也即总数减去不能做头的数。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进行课件演示。

  这一环节的设计只是想让学生初步说出所发现的规律,或许比较肤浅,或许表达不够清楚,或许只是一种猜测,都可以,这是学生最原始的发现,也是他们展示思维的一个过程,更为学生接下来深入探究规律搭建了桥梁。

  (2)尝试填表,归纳对比,进一步深化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

  根据刚才的回答让学生冷静下来,通过尝试填表,观察表中的数据进一步比较清晰地发现规律,有条理的说一说规律。完成自主学*单上的活动三。

  我在这个环节设计了两个表格让学生来选择,汇聚了两种不同的方法,体现方法的多样化,让学生模仿上面的数据继续填表,再尝试举一个例子来验证一下,发现的什么规律可用算式表示出来,在交流时让学生具体说一说所发现的规律,教师再进行适当的引导点拨,这一部分的教学,不是生硬、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规律,而是采用了“慢镜头”,让学生在一步一步地摸索中慢慢悟出规律,重在“探索”,完善了认知建构。相信在这个环节学生会根据表格清晰地说出所发现的规律,教师板书规律后很自然地揭示课题。(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

  接下来乘热打铁,举一反三,让学生应用规律进行练*,完成自主学*单上的活动四。

  五月份去北京5日游、20xx年台湾七日游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这部分内容我在设计时从我们身边发现数学问题,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解决问题,由浅入深,步步深入,共分为三个层次。

  (一)基本题练*

  体育彩票和俄罗斯方块中的图形覆盖现象。

  (二)变式练*

  电影院里的座位,一排15个座位,母女连坐,女儿坐在我的左边,在同一排中有多少种不同坐法?

  如果去掉女儿坐在妈妈左边一共有多少种坐法?(就要考虑两种情况)

  如果这一排中9、10、11三个座位已经有人坐了还剩下几种方法呢?注意女儿坐在左边不带交换座位呀。(注意要分开算)

  观看时装表演,T型舞台座位分两种情况,一种要分开算,一种不用分开算,重点考验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拓展练*

  大摆锤的座位是环形的,首尾相连,在安排座位时就不存在哪个数字不好打头的问题,和以前学过的间隔规律有异曲同工之处,感受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学会找准起点与终点,灵活应对。

  四、全课总结,归纳回顾。

  这节课的教学渗透了一些数学思想,如操作尝试、猜想验证、归纳应用、有序思考等,这些思想和方法在以前的学*中都有接触,通过最后的回顾归纳,让学生合理有效地建构认知结构,形成有效的思想方法,为以后的数学学*“扣线串珠”。

  总的说来,本课教学我遵从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儿童学*数学既要关注生活经验又要凸显数学本质的规律,注重找规律的过程,在“找”中探究,让规律在探究中深化,以学定教,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的说课完了,谢谢


探索规律说课稿范本五份扩展阅读


探索规律说课稿范本五份(扩展1)

——探索规律教学反思范本五份

  探索规律教学反思 1

  师:我想继续和大家玩一个游戏,愿意吗?这个游戏叫“我的特异功能”。我需要小助手和我配合一下。(学生上台,教师出示下表)

  因数因数积积的变化

  师:(对一生)这是一张表格,你的任务就是根据老师的要求来填表、回答问题。其他同学帮忙看,注意看、注意听。

  师:(背朝学生)小助手,请在表格第一行任写一个乘法算式,如果因数比较大,可以用计算器计算积。小助手,请告诉我,积是多少?

  (小助手回答)

  师:小助手,第二行的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任意乘一个数,告诉我,第二个因数乘了几?

  (小助手回答)

  师:同学们,虽然我不知道原来的两个因数是多少,但我知道现在的积是多少,是××。不相信,你们算算看。

  师:相信老师有特异功能吗?(不相信)那你们猜猜老师是怎么算出现在的积的?

  生:我也能算出来,用上一行的积去乘6。

  师:是吗?大家算算看。

  (学生计算,表示同意)

  师:我想采访一下这位同学,你怎么想到用上一行的积乘这个数的?(指第二个因数乘的数

  )生:因为这个算式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6,所以积也同时乘6。

  师:那如果乘7呢?

  生:积也乘7。

  师:如果乘99呢?

  生:积也乘99。

  师:这个同学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想法,他认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板书)。大家同意他的说法吗?(同意)我可有点半信半疑。这个说法我们可以称之为猜想,究竟对不对需要进一步来验证。思考一下,如何验证?

  生:可以把这个猜想用到实际中。

  师:对,事实胜于雄辩,咱们可以举些例子。

  (学生举例。一组学生用因数乘因数算出积是多少,另一组学生用猜想的方法算出积,并比较结果)

  因数

  因数

  积

  积的变化

  29

  46

  1334

  -

  29

  46×6

  8004

  1334×6

  29×80

  46

  106720

  1334×80

  29

  46×10

  13340

  1334×10

  29×20

  46

  26680

  1334×20

  师:同学们,咱们任意举了几个例子,请大家仔细观察整张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生:刚才那位同学说的猜想是正确的。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同样乘几。

  师:看来在29×46=1334这个乘法算式中,这个猜想是成立的,那么在其他乘法算式中,这个猜想是否还成立呢?

  生:是成立的。

  师:口说无凭,咱们还是得用事实说话。

  (学生自主举例,并在小组里交流)

  师:有没有哪位同学举的例子不符合猜想的,请举手!(无人举手)看来,在所有的乘法算式里,这个猜想都是成立的。其实老师在

  开始的游戏中说有特异功能,只不过想考考大家。你们真不简单,我提议大家为自己的表现鼓鼓掌。

  师:在所有的乘法算式里,其实都存在这样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是什么?

  (学生齐答)

  [反思]

  教材在引导学生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时,主要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具体丰富的实例,运用不完全归纳法,总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的规律。虽然教材在此前的教学内容中为“积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大量的铺垫和准备,但学生对规律的感知和认识仍然要经历逐步清晰的过程。为此,教师设计了教师有“特异功能”的游戏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具体情境中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从而作出猜想。在此基础上的验证环节,努力体现研究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教师先引导学生重点研究在29×46=1334这道乘法算式中猜想成立,再在其他的乘法算式中进行验证,这样的设计凸显了不完全归纳法的要求。另外,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得到了恰到好处的发挥

  探索规律教学反思 2

  《找规律》的第一课时。本课时让学生找的都是一些直观图形和事物的变化规律,所以我在课堂中结合了多媒体来辅助教学,让学生能在直观、生动的学*环境中找出事物的变化规律。这节课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学*的乐趣,并主动地去探求知识,发展思维。

  在教学中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究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以学生喜欢的“猜花的颜色”为引子,通过“找简单的规律——画规律——找生活中的规律——动手创造规律”等活动。使学生在自己喜欢的实践活动中探究、发现事物的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推理能力,以及提高学生间相互合作的意识。

  进行数学活动的教学。我设计了找一找、涂一涂、摆一摆,排一排等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规律。通过排队把知识进一步的拓展,从而让学生再创造出不同规律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我把知识进行拓展,让学生都纷纷举出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通过找生活中的规律并欣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这节课,我和同学融为一体,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愉快时刻荡漾在课堂上,创新,自主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成为课堂的主旋律。

  探索规律教学反思 3

  一、有效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达到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在探索规律这一环节中,我设计的探索题,激发了强烈的探索兴趣和能力。学生不自觉地就进入了新规律套所的状态中,发现新的规律也成为学生的主题需要,学生由被动地接受者、参与者成为主动地创造者、主体者,而我的角色更符合顾问,适当的时机引领寻声的探索走向深入、持久、有效。

  二、高效教学

  适时引入计算器。在探索规律时,有的计算过程比较复杂,这时引入计算器省时又精确,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到计算器的作用和优势,同时培养了学生灵活选择计算方法和工具的意识。

  整节课自始自终,把学*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通过让学生试算、观察、比较、讨论等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让学生全面参与新规律的发现过程。而多种感官参加学*活动,可使学*内容在大脑建立多层次、多网络联系,利于学生理解记忆,也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学学*变成学生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发展和提升的过程,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

  三、魅力教学

  要使学生感悟小学数学中蕴涵的丰富美,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让学生亲生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

  “数学是美的王国”。本课教学中,让学生从一组组有趣的算式中寻找出了一个个固定不变的规律,即美的存在,感悟到数学的“统一美”,接着根据已发现的规律,让学生写出符合规律的等式,感悟到数学的“神奇美”,数学规律被发现、被理解,这个过程本身也会令学会兴奋和满足,引起审美喜悦。课上学生还能体验到整个教学过程的和谐美。

  总之,努力使学生在充满美的氛围中津津有味地品尝老师精心制作的美的大餐。

  探索规律教学反思 4

  “探索规律”这一教学内容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好素材,它能培养学生观察、猜想、归纳的思想方法,教材主要呈现了探索数列的规律,图形的规律,实际生活中蕴涵的规律等几个复*内容。鉴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我对本节课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整理,主要分了以下几个环节来完成。

  一、探索活动,发现规律。

  “乘法表”是数学体现数字规律的篇章,通过先填再找乘法表中的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去观察,大脑去思考、归纳,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探究猜测——推理验证——得出结论这一过程。给学生创设了宽松的独立思考空间,让学生自主发现各种规律,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分享彼此的思维成果,相互启发,共同发展。开始几个学生发现的规律还仅仅只停留在横着看竖着看的基础上,当有学生发现斜着看的排列规律后,其他的学生深受启发,马上顿悟,把学*过正反比例的知识也应用在其中。在这一过程中可使学生在探索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二、探索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的数学学*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现实生活的数学,而这个现实不是**眼中的现实,应该是学生眼中的现实,贴*他们现实生活的内容进行教学,才能唤起他们的学*兴趣,主动应用数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们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情境一:“摆放桌椅”这一活动,拉*了学生生活世界与书本世界的距离,用学生熟悉的、有兴趣的调动学*积极性,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知识是密不可分的,使数学课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教学过程中,我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先让学生用具体的数来表示,然后上升到用字母及代数式来反映规律,从而使学生体验由一般到特殊的方法,教师有意识地分层次引导: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规律;当出现两种结论时再让学生验证;然后大家一起总结;最后电脑演示验证,做到了循循善诱,层层引导,重难点逐步突破。

  情境二:“推算年份”这一活动是教材上没有的,是我增加的一个教学内容,我想这是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学生也感兴趣,通过十二生肖来推算20xx年是什么年。这是数学中的“周期性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归纳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重点是确定“组”,即每组几个以及排列规律,最后用除法计算就可以了。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利用探究法、观察法、归纳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归纳学*内容。在教师的引导、组织下,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共同探究,揭示数与数之间的变化规律,图形的排列规律,并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在合作学*的过程中,小组成员生生互动,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帮助,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学生自如地在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活动中获取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探索规律教学反思 5

  数学的探索规律是鲁教版版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三章《整式及其加减》中的第七节。这是本节的重点、难点。从学*内容上,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了“用字母表示数”、“列代数式”、“去括号”、“合并同类项”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也是对这些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对学生体会数学建模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对本章前几节知识内容的学*,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及符号表示能力。

  从学生学情来讲,由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教师教育理念得到了更新,现代教学手段不论是在城市中学还是在农村中学都进入了课堂改革,学生的学*方式得到了根本性的转变,主要表现在学生课堂上活跃大胆,具有较强的参与意识。学生的学**惯和认知水*与以往相比也均有明显提高,在此基础上研究探索规律问题,无论是思想上还是方法上都具备了良好的契机。

  本节课我没有采用书上的乘法表的例子,而是采用一个含有规律的游戏《数青蛙》引入课题。接着是让学生通过例题来回顾梳理探索事物隐含规律的基本方法,以及这些规律在表达时用到代数式更加简洁易懂。然后通过发现的规律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使学生体会数学就是一个发现认识规律的过程。只要用心观察思考就能发现规律的存在。(在练*中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从不同角度谈发现的规律说的很好)。

  教学难点:

  用字母、运算符号表示一般规律。 根据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可安排如下的教学过程:首先特意为学生提供一个游戏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活动过程提供一个有趣的背景,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再通过对生活中日历的观察与分析,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用本章学*过的字母表示数、代数式、代数式的值等知识去探索日历中数与数之间的变化规律,并用去括号、合并同类项等知识去验证规律;最后在巩固练*和评价小结的基础上结束本课的学*。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由学生充分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来完成对规律的探索和验证过程。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学生用语言、符号、字母表示规律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学生经历创新思维的过程。针对这一点,我决定从首对于每次增加相同的数,探索规律,应用相同数乘以序号再加上或去掉1个数,此类练1道其次对于连续奇数1,3,5,7.第n个数是2n-1对于 奇数3,5,7,9第n个数是2n+1,对于连续 偶数2,4,6,8,10用2n表示,对于1,4,9,16,25这一类数用n的*方表示对于2,4,8,16,32用2n次方表示 于1,3,7,15,31用2的n次方减1这些规律同学们要理解记忆。对于图形中的规律,可换成数字找,或者从图形观察规律时,用字母表示数,最后寻求规律。如随堂练*, 这就犹如游戏,学生学起来有兴趣,也利用数字的角度去揭示它的规律这些常见的类型要求学思考生深入探讨,思考研究对于图形中的规律,可换成数字找,或者从图形观察数学中的许多知识点都是规律,我们探索出许多正确的规律,用它处理许多问题 。规律需要我们认真探索,严密并且对任何数都正确在课堂的学*上,我力求使学生在规律中自由翱翔。大胆发表现观点,用常用方法技巧探求最常见的规律。

  在教学时如果能让学生一直处于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进行实验等问题状态之中,学生就能用不同的眼光观察事物并发现问题,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探究,形成独特的个人见解。学生有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思想、表现自我的强烈欲望,才会在不同意见或见解的相互碰撞中产生创新的思想火花,才能因自己富有创意的做法或观点得到他人的认同而产生强烈的心理满足感与成就感,才能在学*互动的过程中学会竞争与合作,增强团队互助合作的精神,提高学生的整体数学水*。


探索规律说课稿范本五份(扩展2)

——《探索规律》教学设计实用5份

  《探索规律》教学设计 1

  教材分析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使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感受发现规律的乐趣,同时体会计算器的工具性作用。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基本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但是还并不完全认识计算器在学*、生活中的工具性作用,所以教学中还要让学生进一步加深认识;在数学计算过程中,学生已有一定的通过计算结果寻找计算规律的经验,通过进一步探讨,体会发现规律是学*捷径,感受其中的乐趣。

  教学目标

  1、能借助计算器探求简单的数学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推理的数学能力。

  3、让学生感受到计算器给学*与生活带来的便捷。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能让学生发现简单的数学规律。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学*方法。

  难点:

  帮助学生培养观察、推理的数学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生兴趣

  1、小组合作

  从一——9中选出四个不相同的数字,分别组成最大数和最小数,并用计算器计算最大数减最小数,再用所得结果的四个数字重复上述过程,你会发现什么?

  巡视,指导学生讨论

  2、小组讨论,汇报

  设计意图【不要0,减小难度,容易激发兴趣体验数学趣味,体会计算器在计算中的作用。】

  二、自主探索

  出示例题10,让学生观察等式的变化,发现规律

  1、观察,发现

  学生能发现:1商是循环小数;2第二题的被除数是第一题的2倍?3第二题的商是第一题的2倍?

  2、知识迁移

  不用计算,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后几题的商。

  学生能应用所发现的规律填出后几题的商

  叙述发现的规律。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的观察、发现的自主能动性】

  3、小结

  三、知识拓展

  1、练*

  出示题目:先找规律,再按规律填数

  6×7=42

  6.6×6.7=44.22

  6.66×66.7=444.222

  ?

  6.6666×6666.7=

  6.66666×66666.7=

  2、观察式子所呈现的特征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应用能力】

  四、指导学生总结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概括、推理能力。因为计算器显示的数位有限。】

  五、作业

  1÷0.1=1×10

  3×100=3÷

  设计意图【感受数学美。】

  板书设计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探索规律

  《探索规律》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会用计算器计算比较复杂的小数乘除法,并有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意识。

  2、在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时,能通过观察、分析发现算式中的规律,并能按规律直接填得数。]

  3、在引导发现规律、描述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让学生体会数学中的美以及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能用计算器探索计算规律,并能应用探索出的规律进行一些小数乘除法的计算。

  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检查学生有没有带计算器。

  2、师:昨天我们学*了循环小数,知道两个数的商有些是有限小数,有些是循环小数。

  比一比,看谁能很快知道下面这些除法算式的商是不是循环小数。

  课件出示:1.59÷17=19.89÷5.2=

  学生反馈。

  3、教师小结:当我们遇到较麻烦的数学计算的时候,可以使用计算器。

  导入课题,揭题。

  二、自主探究

  1、出示例10。

  (1)师:请同学们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题。

  (2)学生用计算器独立计算。

  (3)学生反馈,校对答案。

  (3)学生独立观察、比较,发现规律。(教学中一定要给学生留足发现规律的时间。)

  (4)小组交流同伴之间的发现结果。

  (鼓励学生把发现的规律都说出来,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

  (5)集体交流。谁愿意来说说你的发现?(注意学生语言的规范性。)

  2、师:同学们通过用计算器计算,观察计算结果,集体交流,发现规律。那大家能不能不计算,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下面几题的商?

  6÷11=7÷11=8÷11=9÷11=

  问:你是根据什么来写这些商的?(使学生说出应用规律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规律的理解。)

  用计算器来检验一下。

  3、师生共同小结。

  刚才我们是怎么学*的?

  用计算器计算——观察、探索规律——用规律直接填空

  三、巩固练*

  1、完成书上“做一做”。

  用计算器计算前4题,试着写出后2题的积。

  问:通过计算你发现什么规律?怎么找到后两题的积?

  2、出示练*五第7题。]

  (1)独立完成。

  (2)反馈计算结果:谁来说说你的计算结果?

  (因为中间7与9中间少了一个8,估计学生会计算错误,提醒学生要看清题目后再计算。)

  (3)拓展:谁还能写出其他有关的算式?是否还符合这个规律?怎么写?怎么填?为什么?

  3、进一步拓展。

  老师也找了几个与1234.5679×99=122222.2221

  1234.5679×108=133333.3332

  1234.5679×117=144444.4443

  1234.5679×126=

  1234.5679×135=

  1234.5679×144

  1234.5679×153=

  4、算一算,找规律:

  46×96=69×64=

  14×82=28×41=

  26×93=39×62=

  5、练*五第八题。

  四、课堂总结

  在这节课上,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还有什么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吗?

  五、作业

  1、先用计算器计算前面4题,仔细观察,再试着写出后面的得数。(保留6位小数)

  1÷7=2÷7=3÷7=

  4÷7=5÷7=6÷7=

  2、根据规律不计算直接填得数。

  5×5=25

  15×15=225

  25×25=625

  35×35=

  45×45=

  55×55=

  3、找规律填数。

  14916()()

  214283()()

  4、到网上或其他参考书中找一找这样的神奇而有趣的数学算式。

  《探索规律》教学设计 3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总复*《探索规律》P87-88。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运用观察、猜想、分析、证明等数学活动、发现生活中存在的一些数学规律,解决问题。

  2、形成发现规律、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重

  1、探索、猜想、验证、归纳等能力的培养。

  2、用语言或运用算式符号描述、表示事物中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六一儿童节到了,六(1)班同学按下面的规律为教室挂上气球。

  课件出示情境图,你能发现下列图形的规律吗?(按红黄红红黄,五个

  一组的顺序排列)

  第20个气球是什么颜色的?(黄的)第27个呢?(黄色)

  按照一定的规律,我们能很快地推算出任意一个气球的颜色。

  二、探索之旅

  (一)探索乘法表中的数学规律。

  日常生活中的规律无处不在,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乘法表中的数学规律。课件出示主题图,认真观察,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请同学们打开书P87,你能快速的把它补充完整吗?

  同桌交流,探索其中蕴含的规律,并用简洁明了的方式注明你们的发现。

  归纳 整理观察的方法:(1)横着看,每一行的数字都是第一个数的倍数。(2)竖着看,每一列都是一个数的倍数。(3)沿对角线斜着的一组数字1,4,9,16,25,36,49,64,81分别是1,2,3,4,5,6,7,8,9,的*方。(4)另一条对角线上的数字则是以两端对称形式排列的。……

  师:“这张乘法表中,我们找出了几种规律?是怎么观察得到的?(横看、竖看或斜看)

  (二)探索图中正方体个数的规律。

  正方形边长/cm

  1

  2

  3

  4

  

  n

  正方形个数/个

  …

  用式子表示正方形个数的规律:X=N×N=N2

  巩固应用

  (一)、P88第3题--摆桌椅

  (1)、1张桌子可坐6人,2张桌子可坐人,3张呢?4张呢?

  (2)、猜想一下,10张坐几人呢?

  (3)、摆N张呢?小组交流

  (4)、 小结规律:不管摆多少张,我们都可以用一个式子表示桌椅摆放的规律4n+2

  (5)、验证并填写书P88表格。

  (二)、P88第4题--堆放小球

  (1)、第5堆有(1+2+3+4+5=14)个小球,

  (2)、第8堆有(1+2+3+4+5+6+7+8=36)个小球。

  (3)、你知道第n堆有多少个小球吗?(1+2+3+…+n=?)

  (4)、展示高斯求和的故事:1+2+3+……+100=5050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和=(首项+末项)×项数÷2

  (三)、魔方的故事

  第一个图形由1个小正方体搭成;

  第二个图形由2*2*2=8个小正方体搭成;

  第三个图形由3*3*3=27个小正方体搭成;

  由此搭下去,第n个图形由n3个小正方体搭成。

  四、全课 小结

  今天在探索规律中,你有什么收获?

  你是否应用一些策略?这节课我们学*了?长方体体积与什么有关?怎样计算长方体体积?怎样计算正方体体积?

  布置作业

  1、P87第1题。

  2、P88第5题。

  六、板书设计:

  探索规律

  1、观察、比较 横看、竖看、斜看……

  2、推理、分析 正方形个数:X=N×N=N2

  3、猜想、验证 可坐人数:X=4n+2

  用符号(或字母)表 第n堆小球:X=1+2+3+…+n

  示实际问题的一般规律, 正方体个数:X=N×N×N=N3

  并用运算来验证一般规律。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引导学生探索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鼓励学生探索数之间、图形之间、实际生活中蕴含的规律等。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利用探究法、观察法、归纳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归纳学*内容。在教师的引导、组织下,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共同探究,揭示数与数之间的变化规律,图形的排列规律,并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在合作学*的过程中,小组成员生生互动,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帮助,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学生自如地在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活动中获取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 精神。

  《探索规律》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操作、猜测、推理等实践活动发现事物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和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美的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难点:能够学会找简单规律的方法。

  教、学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三角形 、正方形、圆形各10个

  (课前谈话:放松心情,自己拍着胸脯对自己大声说3遍我最棒,为教学规律做一小铺垫。)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就知道大家是最棒的,现在我们就来做一个猜图形的游戏,老师盒子里放了两种图形,圆、正方形,老师随便拿一个,可能会是什么,还可能是什么?随便拿出贴在黑板上,第二次呢?第三次呢?第四次呢?(学生找到规律后越来越快)大家说说看为什么会越来越快呀!

  学生回答。

  像这样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不断的重复出现,就是有规律,这节课我们就来学*找规律,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生活中也有很多规律,瞧,胜利小学1年级六班的教室里正在开联欢会呢?现在同学们同位两人说说图中哪些是有规律的?(课件出示)

  2、汇报:小旗、灯笼、小花、同学们

  3、 探索规律

  ① 课件出示彩旗图

  师:那么,我们先来找找彩旗排列的规律。

  师:猜一猜,下一面会是什么颜色?

  生:是黄色的。

  师:都猜是黄旗,看看对不对。(点击) 猜可真准!你们是怎么想的呢?

  生:因为小旗是按照红色,黄色这样的顺序一直摆下去的,所以红旗的后面是黄旗。

  师:恩,你说的可真不错!从颜色上观察,它是按照红色,黄色这样的顺序一直摆下去的。

  师:那如果给它分分组,你会怎样分?分完后能让我们把彩旗的规律看的清清楚楚的。

  学生随意说,若没有学生能说出,老师自己分。

  师:下面我也来分一分。 (就按照你说的来分)

  师:现在我们已经把彩旗分成了这么多组,谁来说一说每一组都是怎样出现的?

  生:一红一黄两个一组。

  师:恩,说的可真棒!小旗是一红一黄两个一组,一红一黄两个一组,接下来又是一红一黄两个一组,一红一黄两个一组,这同样的一组出现了这么多次,谁能用一个词来代替呢?

  生:反复出现。

  师:真是太厉害了,帮我们解决了这一个大难题啊。(板书:反复出现)

  师:谁能把彩旗的规律大声地说一遍呢?

  师:我们一起把彩旗的规律来说一遍好吗?

  ② 课件出示灯笼图

  师:彩旗的规律我们已经找到了,那么灯笼的摆放又有什么规律呢?把你发现的秘密小声地告诉同桌。

  (学生思考,交流)

  师:谁愿意把你的发现告诉全班小朋友?

  生1:我通过观察知道下一个灯笼是紫色的

  师:你能说说灯笼排列的规律吗?

  生1:灯笼是按紫,金黄这样的顺序一直摆下去的,所以下一个灯笼是紫色。

  三、巩固练*。

  1、下一个是几,课本例2,出示课件,学生能够回答规律是什么,下一个是什么。

  2、涂色游戏。(1)只说不涂。

  (2)先集体说,再动手做练*第2题。

  3、摆一摆。(小小设计师)

  学生动手摆,教师巡视,好的用相机照下来。

  汇报。

  4、发散练*。三角形 圆 圆 三角形 ,接下来怎样摆,有规律(只用三角形 圆)思考后汇报。

  5、鼓掌祝贺优秀的同学,做到有规律。

  四、小结。

  1、学生找身边的规律。

  2、出示生活中有规律的图片,欣赏,感受规律的美。总结只要我们善于观察会发现很多很多美的事物,只要我们努力去创造,会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五、解决生活中问题。

  工人叔叔要在公路的一边每两根电线杆中间安装一个广告牌,现在有20根电线杆,需要多少个广告牌?

  教学反思:

  “找规律”在新教材中是一个独立的单元。作为新单元第一课的“找规律”,非常重要。本单元是从形象的图形排列规律、颜色交替规律慢慢过渡到抽象的数列规律,如果这节课没有把握好,那么对学生后面的继续学*将造成障碍。

  在本节课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利用猜图形导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活动,只有动脑发现规律,才会猜得越来越快。新课中,首先让孩子发现规律,然后通过说一说,涂一涂,摆一摆,等各种活动紧紧抓住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主动参与学*,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感知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学生的创造意识,激发孩子挑战的欲望。 最后让学生欣赏生活中有规律的图片,学生感受到了规律的美。本节课孩子的整体学*效果较好,大部分孩子的思维都紧紧跟随着老师,学*兴趣浓厚。

  值得修改的地方:学生实际动手创造的规律,有条件的话可以通过实物投影多去演示,尤其是张老师提到的让好学生的作品去展示,给他们成功的体验,效果会更好。姜老师提到可以用相机把学生的作品照下来立刻传到电脑通过多媒体,让学生去评价,欣赏也值得自己去思考改进。

  《探索规律》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理解和掌握商不变的规律,并能运用这一规律口算有关除法;培养学生观察、概括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学生在参与观察、比较、猜想、概括、验证等学*活动过程中,体验成功,同时渗透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归纳出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难点:

  使学生会初步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预设过程:

  一、创设情景,感悟变与不变

  (课件投影,创设情景)

  电脑演示孙悟空大闹海龙宫夺金箍棒的情节,从金箍棒的变化帮助学生理解“变与不变”、“扩大”、“缩小”的`概念,作好铺垫。提出揭示课题,今天就研究相关问题。

  二、 探究规律

  1. 创新情境,提出问题

  孙悟空大闹天宫,如来佛祖要收服他,让他在手掌上翻筋斗逃跑。

  (1)孙先跨出一步1米,如来的手掌长1米,请问如来手掌长是孙步长的几倍?

  (2)孙生气了,跨出一大步5米,谁知如来的手掌长长5米,请问这次如来手掌长长的长度是孙这一步长的几倍?

  (3)孙更生气了,跨出了更一大步10米,小朋友猜,如来的手掌长会长长几米,(10米),小朋友真聪明,猜对了,请问这次如来手掌长长的长度是孙这一步长的几倍?(让学生说出算式:10÷10=1,师板书)

  (4)孙更气到脸都紫了,小跺了一小步1/2米,小朋友不用猜,肯定知道如来的手掌长也长了1/2米,谁能说说这次如来手掌长长的长度是孙这一步长的几倍?(让学生说出算式:1/2÷1/2=1,师板书在1÷1=1上面)

  (5)孙气疯了,打了一个筋斗云,小朋友知道是多少吗,(108000里),如来的手掌长也疯长,也长到同样长的108000里,请问这次如来手掌长长的长度是孙这一步长的几倍?

  指算式提问:请同学们观察这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

  2、探索与发现:

  (让学生以个人观察算式分析思考后,小组、全班交流活动形式组织学生探索和发现商不变规律。)

  1、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会汇报:

  a、在同一个算式中的被除数和除数都相同,商都是1。(师表扬这位同学观察很仔细,肯定学生回答后,指着算式中所有得数回应:从算式中我们看出,确实这几个除法算式中,商是相等的。还有哪位同学结合算式说得具体一些?)

  b、这几道都是用除法计算的,被除数和除数虽然不同,但商是相同的。(师表扬这位同学分析很到位,数理很清楚,肯定学生回答后,再次指着算式回应:从算式中我们看出,商是相等的,被除数和除数确实不同。现在请同学们再联系算式,看看它们之间有关系吗,你还能再发现什么?大家先独立思考1分钟,再小组交流。)

  2、引导小结: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概括一下我们刚才发现的规律,汇报小结后板书: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相同的数,商不变。

  3、质疑: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0,商还不变吗?引导强调零除外。

  4、试一试,验证规律。

  刚才看的神话故事,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有吗?

  (1)师拿了一瓶矿泉水,说:老师去买了2瓶矿泉水,付给售货员4元,请帮老师算算一瓶多少钱?指名生板书:4÷2=2

  (2)同学算得真好,售货员确实告诉我每瓶2元,写算式2÷1=2

  (3)假如我现在还想再10瓶,谁愿意来算算要多少钱?写算式20÷10=2

  (4)如果老师有100元,谁能很快地算出能买多少瓶?写算式100÷(50)=2,为什么?

  指着4个算式让学生讨论验证商不变规律

  5、引导学生归纳: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商不变。

  6、让学生给我们的发现的规律起个名字。揭示课题:商不变规律。

  三、应用规律。

  1、让学生提出问题:(指着课题)看到这规律你想了解什么?

  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积极发言,最后集中解决规律应用方面的问题。

  2、谁愿意举例说说你发现商不变规律在哪些地方很好用。

  (让学生先说,不够老师结合例子补充)

  (1)除法的简便计算。如950÷50可变成95÷5来计算,注意强调要整除的情况下使用才方便。

  练*:p75第1、2小题、观察与思考。

  (2)生活运用,物品的合理估算。

  练*:p75第3小题。

  (3)除法的小数计算和比例的应用等,在此暂不作介绍,以后五、六年级将会学*到,如果有兴趣的同学可自己找资料学*。

  四、深化、拓展。(游戏:救孙悟空)

  孙犯错了,最终被如来压在五指山下,但是如来说,我们小朋友要是能动脑筋,过四关,答对四组问题就可救了孙来,小朋友你敢迎接挑战吗?

  第一关: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4500÷500= 4800÷400=

  要求学生口算,并说说是怎么想的?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并引导学生用商不变的规律解释以前的算法。

  第二关:从上到下,先算出每组题中第一题的商,然后很快地写出下面两题的商。让学生独立做在书上,集体订正。

  72÷9= 36÷3=80÷4=

  720÷90= 360÷30= 800÷40=

  7200÷900=3600÷300=8000÷400=

  第三关:我当小裁判。(投影出示题目)

  (1)让学生判断“下面的计算对吗?”

  小结:在计算被除数和除数末尾有0的除法,商不变的规律能让我们的计算变得既简单又快捷,但在计算时要注意被除数和除数要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

  (2)(14×2)÷(2÷2)=7( ),(14×5)÷(2×3)=7( )

  第四关:填空:在□中填数,在○中填运算符号:

  200÷40=5

  (200×4)÷(40×□)=5(200÷2)÷(40÷□)=5

  (200×3)÷(40○□)=5(200÷4)÷(40○□)=5

  (200×□)÷(40○□)=5

  师:□里可以填“0”吗?为什么?

  四、课堂总结:谁能用一句话说说这节课你的感受或收获。(思考半分钟后作答)

  五、布置课外作业:(三题中选做其中一份)

  1、举例说说商不变规律。

  2、说说你发现生活中的商不变规律在哪应用了,如何用,好处在哪里?

  3、写一篇关于你探索商不变规律的数学日记。


探索规律说课稿范本五份(扩展3)

——五上《找规律》说课稿优秀范本五份

  五上《找规律》说课稿优秀 1

  【教材概述】

  本节片段教学是人教版课标教材二年级下册找规律的新授部分,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学会观察物体的循环排列规律。学生在一年级下学期已经初步学会了观察物体,能找出物体简单的重复排列规律,所以在简单的记忆游戏导入后直接切入主题学*。本节课抓住二年级学生的特点,用他们喜欢的卡通形象来重新设计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在快乐的.气氛中学*,对知识掌握更加牢固。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使学生发现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

  【教学重难点】

  通过操作、观察、猜测等活动去发现规律,找出有新意的排列规律。

  【教学方法】

  类比教学法、演示教学法、问答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复*旧知

  记忆游戏

  出示一组12个的数字,让学生快速记忆。(987698769876)

  [设计意图]:复*重复排列规律并揭题。

  二、趣味活动,探索新知

  (一)挑战图

  1、出示喜洋洋与灰太狼的挑战图,让学生观察每一行的之间的规律并试试说一说第四行是怎么排列的。

  2、课件依次展示前一行和后一行之间的变化关系。

  (二)瓷砖图

  1、懒羊羊带领大家来到村长家的厨房里,仔细观察墙面,漂亮的图案里能找到什么规律吗?

  (先让学生自己观察,可借助学具摆一摆。引导学生从横着、竖着多方面观察。)

  2、课件演示验证学生想法。

  3、单独观察地面图案,自己说一说。

  4、总结新规律。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引发学生自觉参与学*活动的积极性,使知识的发现过程融于丰富、有趣的活动之中,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

  (三)练一练

  设置游戏情境:帮助喜羊羊他们解决问题。

  1、喜羊羊:课本115页例1。

  2、美羊羊:课本115页做一做。

  强调这一题和前面几题的不同。(他的规律是和前面的倒过来的)

  3、懒羊羊:课本117页练*二十三第1题。

  强调这一题和前面几题的不同。(他的规律是旋转的)

  [设计意图]:三道练*层层递进,练*观察物体不同方向的循环规律。

  三、畅谈收获,归纳方法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归纳找规律的方法。

  四、课堂延伸,动手设计

  设计小卡片。

  [设计意图]:这个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巩固了新知,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五上《找规律》说课稿优秀 2

  一、说教材

  本课时的教学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第一课时内容。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了一些图形和数的简单排列规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探索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与一年级下册教材相比,本册教材最大的变化就是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稍复杂一些,如图形和排列呈现形状和颜色的循环变化。教材的内容选择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而且活动性和探究性较强。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知道并且能找到图形的排列规律,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数学。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知道并且能找到图形的排列规律,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数学。

  2、难点: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操作、推理等找出图形的排列规律,并能设计一定的图形规律。

  四、说教法和学法

  1、 激发学*兴趣,体会数学就在身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它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以请学生到老师家做客为线索,整个教学过程围绕到老师家中做客一系列活动展开,选取贴*生活的素材为教学资源。

  2、观察讨论,互动合作法。

  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实践的学*方式,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教师要紧扣学生已有的经验,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互动、合作、讨论等活动探索新知。

  3、动手操作,积极活动法。

  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动手摆一摆、画一画等方法体会图形的排列规律,同时让学生动手设计有规律的图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应用能力。

  4、尊重学生,和谐发展。

  今天的教育是关注人的教育,因而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现新课程理念的基点便是从学生出发,尊重学生,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营造一种新型的,更有人情味的课堂教学形式。

  五、教学流程

  一、激趣谈话,复*旧知,为引新课作准备。

  师:今天阳老师想考考大家,不知大家有没有信心?

  (1)。拍手小游戏。听老师拍堂,并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大家一起拍掌。

  (2)说说我们已学过哪些几何图形?用学过的图形摆出一组有规律的图形,让学生接着往下摆。

  二、导入新课

  刚才大家所进行的两道找规律的练*题是我们一年级学过的简单的排列规律,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存在着规律,而且有许多规律比我们以前学过的更美丽、更复杂,这节课老师要带着大家继续探索这些更美丽、更复杂的规律。大家愿不愿意?有没有信心?板书课题:找规律

  三、 探索新知

  1、欣赏主题图,感知规律

  (1)师:最*小东家买了新房子,想请大家去做客,愿意吗?首先请大家欣赏一下小东家厨房的墙壁和装修图,他说他设计的这幅图既美观又有规律,可我总觉得乱七八糟的,请小朋友们认真观察一下,四人一组讨论一下到底有没有规律?有什么样的规律?

  (2)学生:合作交流,探索规律,然后汇报各组发现的规律。(对于学生发现的各种规律要积极地给予评价、鼓励,增加学*的信心)

  (3)师:老师发现有一部分同学观察出一些规律,可有些同学却很迷茫, 下面老师和大家一起来探索这幅画面,看看到底有什么样的规律。先引导学生说说每一行都有哪些图形?它们是怎样排列的?第一行和第二行有什么关系,第二行和第三行有什么关系?——(借助课件演示,使学生发现相邻两行的前一行的第一个图形移到第二行的最后,其他图形统统往前*移一格)

  (4)当学生行与行之间的规律发现后,引导其观察列与列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发现变化规律同行与行之间的变化规律相同。

  2、进一步探索验证规律。

  (1)师:刚才大家认真观察了墙壁图形的规律,下面老师把地砖的图形贴在黑板上,你能发现规律吗?

  (2)学生:观察地砖图,观察前三行的颜色有什么样的排列规律?

  (3)师:第四行应该按什么顺序排呢?能不能用墙面的规律来找地砖图的规律呢?

  (4)学生:同桌交流一下发现的规律,然后动手摆一摆,补充第四行。

  (5)师:如果接着摆下一行,应怎样摆?

  (6)学生:观察后回答问题。

  (7)师:揭示“循环”概念。

  3、排列的变化中进一步验证规律。

  (1)把地砖竖着排列改成横的排列。

  (2)你发现什么样的规律吗?接下去怎么排列?

  (3)指名同学上黑板摆出第四排。

  (4)把地砖横的排列改成圆周形排列。学生说说发现什么规律?接下去怎样排?

  4、巩固练*一:课件出示自我挑战题。

  师:同学们表现真不错,从墙面装修和地砖图中发现了有趣的图形排列规律。下面老师想考考同学们。

  5、巩固练*二:完成课本上相应的练*。

  四、应用规律,进行个性设计。

  1、拿出红、黄、绿三种颜色的小正方形摆出有规律的图案。

  2、欣赏作品。

  将学生作品进行展示,评价是否符合要求。(只要是有规律的,都要给予表扬、鼓励)。并贴在黑板上展示。

  五、全课小结。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探索了许多有趣的规律,同时也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了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在我们的数学乐园里还有许多更有趣的知识等待我们大家去继续探索,希望大家做有心人,永攀高峰。

  五上《找规律》说课稿优秀 3

  一、教材分析

  教材编排意图:

  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找规律"是在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上的延续学*。一年级下学期以简单的周期排列为主,在此基础上,本单元则以图形中的循环排列规律为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排列规律。

  2、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感受数学的价值,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初步培养学*发现规律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3、通过数学活动,初步培养学*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发现图形循环排列的规律。

  二、教学策略

  设计理念:

  本节课我就从以人为本这一理念出发,变教师角色由单纯的指导者为学生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拉*师生的心理距离、情感距离,给孩子一个自主发现与创造的空间,使他们体验成功,体验快乐,产生不断学*的内心需要。

  教学方法:

  对于二年级学生而言,要彻底理解图形中的循环规律不是易事。因此我在教学方法的思路体现是:

  教就是为学服务的,教法应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动、好奇、思维具体形象等特征。

  我用情景教学法、直观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提高教学效果。

  说学法:

  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配合现代教学手段等,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快乐地学*氛围。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各抒几见,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我的教学理念:让每一位孩子在我的课堂里找到自信。

  三、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激发学生学*兴趣。

  新课开始,我以动画卡通形象米老鼠,唐老鸭,米妮公主,高飞的庆祝图导入,自然而然地引出本节课要探究的学*内容——找规律。

  2、自主探究、发现新知

  墙面和地面图案的内容和色彩丰富,都是同学们*时喜欢的。既激发了学生学*兴趣,又使学生产生一种 "这么漂亮的图案肯定想研究研究的心理",使学生很快进入课堂角色,成为学*的主人,让他们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发现规律,概括规律,充分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教学理念。

  3、自由设计、深化新知

  这一环节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地面图案铺满的教学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再次感知图形循环排列的规律,并为下面例1的画一画提供心理上的导入,让学生产生:循环排列的规律居然会设计出这么漂亮的图案,我也想动手画一画。二是游戏环节的.设计,此环节是为了让循环排列的规律走进学生的身边,融入学生的心理,以便于在日后的学*和工作中进行更好的灵活运用。

  4、实践操作、巩固新知

  请学生当小小设计师,这个提议对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肯定是个很大的诱惑。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知再次循环排列的规律,对这个知识印象深刻,进行巩固。

  总之,这节课是根据低年级儿童趋乐性理特点设计的,师生在和谐的教学活动中各有所得。

  五上《找规律》说课稿优秀 4

  一、说教材

  《新纲要》提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是教师带领幼儿共同创设适应幼儿年龄特点的,丰富多彩的,引导幼儿在良好的物质环境和轻松愉快的心理氛围中,积极主动,有趣地去观察、实践、创造、体验,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由此,我设计了这一科学活动《找规律》,目的就是让幼儿在良好的物质环境中主动创设活动、参与活动,积极投身实践,这样幼儿身心才能获得较大、较快的发展,使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

  二、说目标

  1、通过活动,幼儿学*按某一特征有规律的间隔排列。

  2、在探索寻找活动中,选择不同的方法尝试有规律排列;并培养幼儿有初步的推理能力,发展幼儿创造力。

  三、说重点

  活动的重点:能在各种事物中找出其不同的排列规律。

  四、说难点

  活动的难点:在有规律的排列中会表现2——3种规律。

  五、说教法

  整个活动中,我运用了游戏法、观察法、操作法、尝试法等几种方法,动静交替,使幼儿在看看、想想、说说、做做等活动中,边玩边学。还为幼儿创设了一个能够使其自由探索、发现、生动活泼的环境,让幼儿在快乐愉悦的氛围中学*知识,提高能力。

  六、说活动流程

  活动分为三大部分。即自由探索---动手操作感知各种物体排列的规律---尝试自由排列。

  第一部分是让幼儿自由探索,活动一开始以游戏引入,让幼儿寻找卡片,观察卡片上有什么,找找卡片上不同的变化,说说各种事物的不同排列,以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运用游戏法能使幼儿参与活动的欲望大大的提高。

  第二部分是通过观察,引导幼儿思考,发现、感知各种物体排列的规律,学*按颜色、几何图形、图案间隔排列的方法,这是活动中的重点。活动中让幼儿动手操作,找出物体的规律,并将规律补完整,以加深巩固有规律的间隔排列的方法,培养幼儿初步的推理能力。由于每一个幼儿都不在同一发展的起跑线上,所以在补规律的操作活动中准备教学具时,按幼儿的能力来分,能力强的有2——3种规律,能力弱的有一种规律,再根据幼儿自身特点和发展进行个别指导,使每一个幼儿都成为主动活动的主人,在原有的不同水*上获得发展。

  第三部分是让幼儿尝试自由排列的活动。这是活动中的难点,让幼儿尝试在有规律的排列中表现出2——3种规律,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

  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诱发学*欲望。

  情境教学以形为手段,以情为纽带,以周围世界为源泉,以培养兴趣为前提,以生活展现情境,以图画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语言描绘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活动,做到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伴相随,有机结合,体现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特点,诱发主动性,促进儿童发展。这就是我在上课一开始设计了有关春天主体画面的初衷。以动入境。吸引学生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事物的规律。

  (二)、自主活动、探究问题学*数学知识。

  本环节是一堂课中的'主要部分,学生的主要活动是:根据上一环节中提出的问题,有目的的进行小组讨论、操作实验、合作探究,放手让学生真正活动起来,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创造,从而达到自主构建知识的目的。在这里教师是学生学*的组织者、合作者、帮助者、点拨者、激励者。就此我设计了从生活中发现规律和随数字娃娃走入智慧宝塔两个活动,并努力的从这两个活动中体现以上的理念。

  (三)、交流质疑、达成共识理清知识脉络。

  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把小组内探究到的结论在班内交流,小组间达成共识。在这个环节中鼓励每一位学生认真倾听,及时记录和自己小组的不同意见,及时发表不同见解,可以互相质疑,互相补充,使学生想问、敢问和善问。而且我自己也倾听学生发言,及时引导和鼓励。

  (四)、拓展应用、深化理解构建认知结构。

  学生在探究交流,发现规律,学会数学知识后,再应用自己的发现解决问题。为此我设计了一些具有层次性、生活性、游戏性、趣味性、开放型、挑战性的*题,最大限度的使所学知识在练*中拓展深化,在应用中升华,构建起知识体系,使学生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 。

  五上《找规律》说课稿优秀 5

  一、说教材

  首先来说说我对教材的理解。这部分内容着重让学生找出间隔排列的物体之间的规律,共安排两道例题。教科书第48页的例题着重引导学生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的数量之间的关系,发现相应的规律。教材以有趣的童话场景为素材,根据间隔排列的手帕与夹子图、蘑菇与兔子图、篱笆与木桩图分别提出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分别感受两者个数之间的关系,感知这些事物之间的共同特点。接着让学生思考、归纳,发现其中的规律。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和本节课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关系间的规律,初步学会联系发现的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初步发展分析、比较、综合和归纳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学*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的观点分析生活现象的初步意识及能力,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逐步形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和学*的自信心。

  根据教学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关系作为重点。初步体会和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关系间的规律作为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我来谈谈我对教法、学法的认识,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的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引导发现法、直观演示法、动手操作法等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操作,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学法应遵循自主性与差异性的原则,让学生在“观察一操作一概括一检验一应用”的学*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三、说教学程序

  我来谈谈我对教学程序的预设,课堂教学是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的主要途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规划,遵循目标性、整体性、启发性、主体性等一系列原则进行教学设计,并分为如下的五个教学环节:(一)、复*旧知,引入新知;(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三)、巩固练*,拓展延伸;(四)课堂小结,深化新知。

  (一)复*旧知,引入新知

  首先让学生们做游戏,5位女生排成一队,在每两个男生中间站一个女生。让学生们数一数男、女生的人数。接着提问:照这样排,6个男生中间可以站几个女生?7个呢?20各呢?从而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板书课题:找规律)。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首先出示课件(例题中的图画)让学生观察图中画了那些物体?哪两个物体间是有联系的:你发现他们之间有什么规律吗?围绕这三个问题进行小组讨论。这样设计的意图不仅可以养成认真观察事物的好*惯,也能锻炼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

  接着分别出示夹子和手帕图,蘑菇和兔子图,篱笆和木桩图,让学生说说它们是如何排列的,发现了什么规律,引导学生概括。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然后让学生在桌面上摆小棒和小圆片,引导学生讨论其中的规律。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引导学生自主探讨,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进一步体会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的规律。

  (三)巩固练*,拓展延伸

  首先让学生们举间隔排列物体的例子,这样设计的意图是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展开充分想象的空间。

  接着出示课件(想想做做的第2、3题)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通过屏幕的演示,让学生们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巩固。

  然后通过做游戏。发现新的规律,这样设计的意图是让知识得到拓展延伸。

  (四)课堂小结,深化新知。

  我让同学们回忆一下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并且发言。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既能把所学的知识结合,对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进行回顾与反思,又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说板书设计:

  (最后来谈谈我对教学本节内容的板书预设)


探索规律说课稿范本五份(扩展4)

——找规律说课稿优选【10】篇

  找规律说课稿 1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找规律》第一课时。

  2.教材简析:“探索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它蕴含了深刻的数学思想,在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都规定了这部分内容。

  本单元是从形象的图形排列规律、颜色交替规律慢慢过渡到抽象的数列规律,而本课时是本单元的起始课,让学生找的都是一些直观图形和事物的变化规律,还未抽象到数,活动性和探究性比较强,所以我在本节课教学时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信息技术等多种工具的强有力支持下,给学生提供多种素材,以实践活动为主线贯穿全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审美观点在直观、生动的学*环境中,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探索出事物的变化规律,并学会交流自己的想法。

  二、说学情分析

  1、一年级的学生直观感知、形象思维仍占优势,他们认识事物的特征也带有很大的具体性和直观形象性。

  2、本年龄段学生的有意注意保持的时间不长,因此,应用信息技术创设新颖、生动、富有情趣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学*热情,规范学生已有的凌乱的知识,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活动中。

  3、现实生活中有规律排列的事物很多,学生已有了一定的感性基础,并能体验到一种美的享受,在此基础上,结合多媒体来辅助教学,让学生在直观、生动的学*环境中发现事物的规律,进而按自己的审美观点创造规律,体现教学的开放性。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通过观察物品的有序排列,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观事物的简单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通过涂色、摆学具、布置教室等生动活泼的情境,培养学生概括、推理和创新的能力,主动探究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在教师和信息技术手段的帮助下,使学生初步学会发现直观事物的变化规律,并学会创造规律,能够对思考过程进行简单的描述;运用规律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与态度方面: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规律,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经历、发现规律的过程,自由发挥想像力创造许多美丽而有规律的图案,培养学生发现、欣赏、创造数学美的意识,激发学生爱数学的情感,体会数学的价值。

  其中,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并能够找出所列举事物的规律,体会数学的思维方法。

  四、应用信息技术的依据和思路:

  1、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能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活泼的,与日常生活经验联系紧密的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学*兴趣,让学生体会到日常生活中事物排列规律的普遍性,找出直观事物的简单变化规律。

  2、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能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事物规律的发现、欣赏、创造过程中去,并能将创作作品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学*台进行展示,使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五、教学过程

  (一)欣赏感知

  1、欣赏图片: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些美丽的照片,一起来看看吧!(请学生边听音乐边欣赏一些有规律的'照片和图片)

  [屏幕依次显示:日出日落、春夏秋冬、新年街上悬挂的灯笼、斑马线等。]

  2.感知规律

  这些图片美吗?这么美的照片中有些什么呀,我们一起来叫叫它们的名字吧!”

  学生依次读出。

  3、明确目标:

  教师引出课题——这些照片中的事物是有一定的顺序的,都是按一定的规律排列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找规律。(板书课题——找规律)

  [使用意图:借助多媒体让学生欣赏多姿多彩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可以感知到我们身边有些事物是有规律的,有规律的事物是很美的,自然产生认识规律、探究规律的欲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二)探究中发现、活动中创造

  第一次探究:

  1、创设情景

  六一节快到了,同学们打算庆祝一下,开个联欢会。瞧,他们正在布置会场呢!

  [课件出示课本上的主题图——未布置完的会场]看了这个会场,你想说些什么?

  2、自主探索规律:

  ①学生发言:根据自己的观察来说说这个会场是用什么来布置的;或发现这个会场还没布置完;或发现彩灯、彩旗和彩花挂的时候是有规律的……(如果学生没有发现,我会提示他们)

  ②小组讨论:这些事物有什么规律?

  让学生在组内互相说一说。

  ③自由汇报,初步认识规律。

  引导学生汇报:彩旗是按一面红色、一面黄色交替出现的;灯笼是按紫、金黄这样的顺序一直摆下去的;彩花是按红、绿、黄这样的规律来布置的……

  3、根据认识的规律布置会场。

  ①教师提出问题:现在我们已经发现了彩旗、灯笼、彩花布置的规律,这个会场还没布置完,如果继续布置的话,该怎样布置呢?下面我们就亲自动手帮他们把会场布置完。

  ②根据刚才初步感知的规律,请学生选择下一朵花、下一个灯笼、下一面彩旗的颜色,继续布置会场。

  [计算机适时给予评判和鼓励]

  [使用意图:通过多媒体创设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给学生提供研究的素材,引发学生自觉参与学*活动的积极性,使知识的发现过程融于有趣的活动之中,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也有利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开展有效地探究,促使人人都有发现,人人的发现都有价值。]

  第二次探究:

  经过大家的努力,看看我们共同布置的会场漂亮吗?(展示布置完的会场。)

  【设计意图:将学生们自己的学*成果展现在他们面前,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建立学*的自信心。】

  会场布置好了,小朋友们在会场中跳起舞来。(课件演示小朋友们手拉手跳舞,并伴随着有规律的音乐。)仔细观察,跳舞的同学又是按怎样的规律站的?(音乐停,小朋友静止。)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跳舞的同学是按一男一女这样的规律站的;他们是按一个女同学一个男同学这样的规律站的;如果跳舞的小朋友其中两人放开手,男同学带头就是按一男一女这样的规律站的,女同学带头就是按一女一男这样的规律站的……

  大家看:课件演示小朋友其中两人放开手排成一排的两种情况。

  【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加深对最全面答案的理解,突破难点。】

  第三次探究:出示入场券(教学例题3)

  1、教师提出活动要求:

  [显示联欢会入场券或用练*卡出示入场券]要求学生用涂色工具或彩色笔按规律涂一涂,画一画,涂对了,画对了就能参加联欢会。

  2、学生自由练*,教师巡视。

  3、当验票员,校对结果。

  谁来当验票员?(请几名学生上台验一验其他学生的“入场券”)。

  [设计意图:通过“填联欢会入场券”的活动更能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为他们创新思维的发展提供机会和条件。]

  4.参加联欢会

  (1)第一个节目是“请你跟我这样做”;

  ①跟着老师做

  我做一串有规律的动作,当我停下来的时候,大家就跟着往下做。

  ②每组设计一串动作,展示并带着大家一起做。

  (2)第二个节目是“请你跟我摆一摆”(88页例题2)

  ①跟着老师摆

  我在上面摆图形,当我停下来的时候,大家就把我接下去要摆的那个图形举得高高的,好吗?

  ②自己摆一条规律

  我摆的规律都被大家找到了,你们想自己来摆规律吗?

  (小组合作,用各种图形创造一条规律。)

  ③小组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图形创造一条规律,给学生一个运用新知充分发散思维的空间,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造,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总结中提高、生活中运用

  1、联欢会结束了,通过今天的联欢会,大家有什么收获吗?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规律?

  2、布置实践性作业。

  [出示“美丽的校园”图,旁边设置许多可移动“小树”、“小花”和“小草”]

  这是我们美丽的校园。春天来了,请小设计师们运用我们课上找到的规律,结合生活实际,设计我们温馨的家吧!

  [使用意图: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学*资源,用多媒体设计我们的校园,使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美术课程相互融合。学生兴趣盎然中,将学到的知识再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真正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新理念。]

  六、板书设计

  找规律

  猜颜色 画一画

  摆图形 做一做

  找规律说课稿 2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江苏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8页的例题,以及相关的练*题。

  2、教材分析:

  探索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化数领域的部分。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接触过直观、简单的找规律方面的内容,但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出现在教材中还是第一次。其内容是让学生探索两种物体间隔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并进行简单应用,教材以有趣的童话场景为素材,引导学生探索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学*这样的内容,可以使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学*方法和经验,发现数学规律,感受数学的探索性,以及数学的价值,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3、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角色,依据学生的特点,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猜测、试验、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学*数学,理解数学。为了做到这一点,在教学时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摆一摆等实践活动中,了解规律,初步建立规律的概念。

  4、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会和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关系间的规律,初步学会联系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初步发展分析、比较、综合与归纳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学*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观点分析生活现象的初步意识初步能力,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逐步形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和学*的自信心。

  5、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找出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之间的规律,通过找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学*数学的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

  6、教具准备

  教具:主题挂图、教学课件。

  学具:每位学生准备小棒和石子。

  二、说教法

  1、在教学思想上,以学生为主,教师只是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始终参与在教学活动中。

  2、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直观法、游戏法、动手操作、引探等方法,从扶到放,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尝试、探索、练*、实践操作过程中悟出规律和创造规律的方法。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学*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引导学生,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等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交流,操作的过程中找出规律。

  四、说教学程序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咱们来做个游戏好吗?游戏名字叫猜一猜,请看:

  1、出示:

  你们猜一猜,下一个气球是什么颜色?

  2、出示:

  请你们猜一猜,中间应该摆上什么水果才能使它们的排列有顺序,且更美呢?

  师:你们真棒!能准确地猜出问题的答案。谁来说说,你们刚才在猜的过程中,是根据找什么而猜出来的呢?

  生:找规律。

  师:对!你们找到了它们的排列规律。

  板书课题:找规律

  师:像这样有规律的排列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很多,只要找到规律,就能解决很多疑难。今天,我们就来学*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体的排列规律。

  (设计理念:以游戏猜一猜的形式导入新课,让学生在感知规律的基础上揭示课题,既与本课的学*内容相联系,又能激发学生学*和探索的欲望)

  (二)创设情景、认识规律

  出示教学主题图:小兔乐园

  师:老师带领同学们参观一下:小兔乐园!

  1、提出问题,小组讨论

  师:请你们把在小兔乐园里看到的和想到的跟小组里的同学说说。

  2、观察数数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每行物体有多少个,它们的排列有什么特点?

  教师依次提出教科书上的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按三部分分别数一数,分别得出两种物体的个数,然后按问题顺序,根据学生数的结果,分别板书三行,显现出各是多少。

  3、比较发现

  (1)师:比较每行两种物体,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先和你的同桌说说。

  (2)组织全班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发现了什么规律,教师帮助学生把话说通顺,清楚。

  4、归纳规律

  (1)师:通过观察、比较、交流从、我们发现小兔乐园的情景中有怎样的规律?

  (2)学生归纳规律。(板书略)

  (设计理念:利用教材主题图提供的信息资源,为学生创设了生活情景,引导学生主动观察,通过数一数,比一比,说一说,小组交流的方式,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规律,寻找规律)

  (三)理解规律

  摆一摆,比一比,谁能发现其中的规律

  (1)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学具,用几根小棒,在桌上摆成一排,再在每根小棒中间摆一个石子。数数小棒的根数和石子的个数,看看有什么发现?把你们的发现告诉同桌,并与前面发现的规律比一比,一样吗?

  (2)组织全班交流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是新知再现,对新知起到检查、巩固、提高的作用,对规律有着更深的理解,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

  (四)实际举例,体验规律美

  1、生活处处有规律

  师:你能在生活中找到有这样规律的例子吗?仔细想想,先跟同学说一说,再告诉全班同学。

  2、欣赏生活中的规律美

  展示生活中规律美的画面

  (设计理念: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也打开了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五)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为了巩固新知识,发展学生思维,我设计了以下几道题:

  1、小明放学回家经过一段马路,他发现马路的一边有10根电线杆,且还发现每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个广告牌,你能帮他算算共有多少各广告牌吗?

  2、河坝的一边了75棵柳树,每俩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栽桃树多少棵?

  3、沿圆形池塘的一周栽了25棵柳树,每俩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可以栽桃树多少棵?

  (设计理念:前两题是基础巩固题,最后一题是拓展延伸题。这样的设计既有层次,又有坡度,对所学知识起到检查、巩固的作用,同时也发现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创造规律

  同学们可真行!能够找到了规律,还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现在老师考考你们:谁能以我们班的一部分男同学和一部分女同学进行排列,并使他们排列有规律可寻?

  (设计理念:运用现在的学*资源,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七)总结归纳

  师:你能告诉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学生举手发言)在生活中,在数学王国里,还有更奇妙的规律等着你去探索。只要同学们用心观察,认真思考,定能发现其中的奥妙!

  (设计理念:这样的总结,既归纳了本课时的学*内容,又能激起学生不断探索知识的决心和欲望)

  附板书设计

  找规律

  图片手帕910夹子

  主题图片蘑菇78兔子

  篱笆1213木桩

  图片

  两种物体间隔着排成一行,排在两端的物体个数比中间的多1,或者说排在中间的物体的个数比两端的少1。

  (设计理念:这样的板书既突出教学重点,又简单明了,便于学生观察、比较、归纳,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找规律说课稿 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15页《找规律》。我主要从四方面进行说课:选择教学内容的思考、选择多媒体环境下教学方式的思考、教学流程及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创新应用、教学效果预测。下面是我对每个部分加以详细的说明。

  一、选择教学内容的思考

  “找规律”,是学生在一年级学*了简单的周期排列规律以后第二次学*找规律,无论从情感上还是知识上,学生都有一定的基础,但这次找图形的规律是以循环排列为主。这样,学生不仅要看清形状或颜色的组合规律,还要发现图形排序上的规律,对学生的观察能力与综合概括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我为什么要选择这个教学内容呢?原因是有些有规律的事物不能在课堂中直接呈现出来,而利用多媒体可以直观地演示这些有规律的画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图形排列的循环规律。

  二、选择多媒体环境下教学方式的思考

  选择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方式主要鉴于两方面的思考:

  一是由教学的三维目标和重点所决定。

  1、通过图形的有序排列,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推理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形式美,培养学生发现、创造、欣赏数学美的能力。

  而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认识物体的简单排列规律。多媒体的演示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

  二是从教学对象的实际水*出发。

  虽然学生在以前已经学*过有关找规律的内容,探索过一些简单规律,初步积累了一些探索规律的经验,但是大部分学生对循环排列不能完全理解,多媒体可以清晰地演示这一循环的过程。

  三、教学流程及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创新应用

  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特点,我采用了情景导学法,并构建了这样的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引入规律

  (二)自主探究,寻找规律

  (三)动手操作,巩固规律

  (四)总结反思,升华规律

  第一部分:创设情境,引入规律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尤其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至关重要。于是在课的一开始,我设计了老师邀请小朋友到家里玩的生活情景,既有效的利用了教材中的主题图,同时又利用信息技术的影像功能,调动了学生的学*主动性。我想学生在这一情景中一定会兴趣盎然,我便抓住时机复*在一年级所学*的周期排列规律,为下一环节的探索作好铺垫:小朋友们在去老师家的路上你都发现了哪些有规律的事物。根据学生回答,我进行提炼:灯柱是红、蓝、黄、绿重复地出现。正当学生满心愉悦之时我自然地揭示课题: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有规律的事物,让我们一起走进老师的家去看看吧!从而诱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第二部分:自主探究,寻找规律

  我说:“在我们的周围中有许多有规律的事物在装扮着我们的生活。请小朋友们看看老师家的墙面有哪些规律。”我先请学生独立观察思考,探索规律,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由此促成了多种发现的产生。学生可能会:斜着看,斜着的图形都是一样的;或者是竖着看,每行中缺少了什么图形,就输入什么图形;或是横着来观察,把第一组的第一个圆形移到后面,就成为第二组的图形,把第二组的第一个三角形移到后面,就成为第三组的图形,把第三组的第一个正方形移到后面,就是防盗门上的密码。学生交流后我用课件演示并总结墙面的规律:像这样几个图形按一定的规律不断重复地排列,我们把这种排列称为循环排列规律。

  当学生对循环规律有了初步的认识时,我又以设计师为我设计了一种铺地面的方案,请同学们帮我看看,这样铺有什么规律,让他们探索地面的规律,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探索中来。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这幅图,无论从横向、竖向、还是斜向他们都能够发现规律。“工人师傅在铺地砖的时候,为了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他们只要每次像这样拼出一大块,然后把大的一块一块拼起来就可以了。同学们规律可以让我们身边的事物变得更美。

  为了让学生通过观察知道规律的多样性,有顺时针循环排列的,也有逆时针循环排列的。我把四行排列变成一行排列,让学生去体会两者的不同处和相同处,明白排列的行数变了,可规律没变。我又设计了摆一摆这一教学活动,以老师用水果来招待大家的形式,巩固前面所学的规律。“要想按前3盘摆放的规律,第4盘该怎么摆呢?”请同学们用学具动手摆一摆。等学生找到答案后,我再用课件演示校对,同时让学生用手势配合,循环规律再一次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清晰的表象。

  事实上这部分正是本节课的重难点,然而是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上的运用,改变了数学教学的内容及呈现形式,缩短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突破了数学教学的时空限制,加强了学生的探究性学*,本课的重难点也就迎刃而解。

  第三部分:动手操作,巩固规律

  此环节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精心设计了一系列数学活动,以大家边吃水果边做闯关游戏的形式,安排了有梯度的三个练*:第一关小巧手,让学生用今天学的规律为老师家窗帘设计图案,从而学生感受到学*找规律的'作用,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欣赏美的能力。第二关猜一猜,“老师还买了许多玩具来布置房间,请你猜一猜我下面还要摆什么玩具?”第三关画一画中让学生独立在练*纸上做一做。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这是数学学*最本质的追求,练*是新知识的巩固,提高环节,又是后续知识的准备和铺垫。但是,单一的练*会让学生失去兴趣,多媒体的呈现可以刺激学生的感观,并且可以设置不同层次的练*,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需求。

  第四部分:总结反思,升华规律

  我与学生一起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自己表现怎样?让学生勤于反思,学会反思。然后让他们举例生活中的有规律的现象。在学生列举过后,我用媒体播放生活中有规律的图片。告诉他们,只要留心观察,做个有心人,肯定会发现生活中更多更美的有规律的事物。来自生活实际的内容,再加上多媒体呈现的惟妙惟肖的图片,容易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

  四、教学效果预测:

  我想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情境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兴趣,满足学生学*的需求。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氛围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学生在学*过程中,让他们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表述观点,我想在交流的过程中他们能够互相补充,互相完善。但在本课的难点发现物体的循环排列规律中,对于个别学困生我还应该重点辅导。而在实际的课堂中我将会不断的审视、完善自己的教学,争取课堂多些精彩少些遗憾!

  总之我设计的这节课实现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的有机整合。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资源,使教学直观形象、教学形式生动活泼、教学过程紧凑高效,显示了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课堂中无可争辩的优势。

  今天,我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找规律说课稿 4

  一、教材及学情

  1.教材分析:“找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是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的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数学推理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节课是《找规律》的第一课时,本课时让学生探索的都是一些直观图形和事物的变化规律。

  2.学情分析:学生对于规律已有初步的感知基础。在学前阶段就曾接受过“找规律”这部分知识的启蒙教育。因此,学生对于学*简单的图形排列规律这部分内容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容易的。他们在生活中、学*中已经或多或少接触到了一些规律性的现象,只是没有把它作为专项知识进行学*和研究,还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在课堂中,只要老师稍加规范和引导,就可以使学生的思路变得清晰。也就是说《找规律》内容是孩子初次正式接触,怎样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探索、领悟、创造规律,将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而又因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精力容易焕散但其又很活泼,思维很灵活。如何根据学生的年龄、个性、心理特点扬长避短地进行教学,是我教学设

  计的.重点。

  3.教材处理:基于学情的分析,我将教材进行了尝试性的处理,以教材中的主题图作为本节课的第一个层次的练*,而将学生动手创造规律、展示规律、表达规律作为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将教学的难度提高,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训练学生的探究能力。

  根据以上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4.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探索、领悟、创造的规律,并能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

  (2)通过说一说、画一画、摆一摆等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和推理的能力,学会从多角度发现规律、创造规律。

  (3)通过本节课的学*,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之美,体验数学之乐趣。

  5.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充分参与到找探究规律的活动中,自主探究并发现规律。

  6.教学难点:能用合理、清晰的语言阐述自己所发现的规律,学会用“重复的一组”来表达规律,并会创造规律。

  二、教法与学法

  1.教法:

  (1)本节课从关注“教”转向关注“学”,从而进一步转向关注“人”的发展。为了能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层次,并在与同伴交流中获得进步。在本节课教学时,我让学生自己去参与数学活动,

  在动态的过程中体验规律、感悟规律、应用规律,同时获得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这节课首先要让学生能够从事物中发现简单的规律,然后能准确清楚的表述规律,最终运用规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2)创设多元情景、发展多元智能。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一个人都具有不同的智力发展潜能。我创设多元情景,如读规律、演规律,听规律,画规律,欣赏规律等活动,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

  2.学法:《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操作法、自主探究法也是本节课中学生学*新知识的主要方式,同时重视学*方法的指导。

  (1)实践操作法。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他们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学*知识,发展自己的智慧。因此,在教学本节课时,我设计了找规律圈一圈、创造规律摆一摆等操作活动,通过学生动手圈、摆、画,亲身感知、体验事物的排列规律,逐步发展其动手、观察及推理能力。

  (2)自主探究法。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始终做到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素材、创设充分学*的空间、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

  (3)对比归纳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学会归纳总结,同时锤炼学生表述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1.创设情境,感知规律

  2.动手操作,探究规律

  3.激趣练*,应用规律

  4.联系生活,欣赏规律

  找规律说课稿 5

  说教材:

  此教学内容节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中《找规律》的第一课时。“找规律”是新教材“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传统教材中没有单独编排数字和图形的排列规律,有关探索规律的内容是新教材新增的内容,也是数学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新变化。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88——89页,例1~例4,有一个基本的循环组,以它为基础,重复出现。例1~例3,循环组中每种图形只有一个,例4,循环组中有的图形不止一个,为从数量角度寻找规律做了铺垫。

  说教法:

  教材为学生的学*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于是在设计时我充分的尊重教材的编写意图,重视实现显性知识与技能目标,经历探索找规律的过程,同时挖掘隐性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实现三位一体的有效课堂教学。

  这部分内容的活动性和探究性比较强,于是我采取了“大班教学小班化”的教学形式,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组长负责,分工合作,交流展示。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认识规律,培养学生观察、猜测、推理的能力。

  说学法:根据教学内容的特殊性,我采取了独立观察和小组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方式,通过猜一猜、找一找、涂一涂、摆一摆、演一演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探索事物的规律,初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说教学流程:

  本节课依据新的教学理念,把指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寻找规律作为这节课的主旋律,真正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为了使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学*的小主人,我实施了六步走教学法,

  一、观察发现,引出规律

  “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有利于学生解决数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个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上课开时,我为数学课堂蒙上一层神秘色彩,老师请来了极为神秘嘉宾和我们共同学*,你想认识他吗?通过让学生观察喜洋洋和灰太狼的排列发现规律,接着老师表扬(XX你真棒XX你真棒)自然而然引出课题——找规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和知识性。

  二、创设情境、探索规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在这一环节,我出示欢度“六一”的主题图让学生探索规律。让学生独立观察这些彩旗、彩花、灯笼的排列有什么规律?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最后选择代表全班交流,教师课件演示。最后小结他们都是一组一组的重复出现的,为学生揭示了找规律的方法,也为后继学*打下基础。

  三、动手操作,体验规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第一步:涂一涂。涂联欢会入场券。这种学*将枯燥的简单机械的练*变得趣味化,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让他们积极地投入到数学活动当中。

  第二步:做一做。

  第二步:摆一摆。

  小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较短,不适合长时间不间断的进行数学学*,于是我设计了请你跟我做一做的环节,旨在通过接动作,摆学具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规律,在轻松有趣的活动中自己建构知识体系。

  四、小组合作,创造规律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起点,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用自己喜欢的图形创造规律,体现了“大班教学小班化”教学模式,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交流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规律的认识,感悟到规律是可以创造出来的,让学生体验到了创造的乐趣。

  五、转换形式,表演规律

  根据规律演一演(用声音或动作)。从学生的作品中选择规律让学生用声音或动作演一演,并及时组织学生相互欣赏,评价。对学生的成绩做出充分的肯定,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六、深入生活,寻找规律

  让学生欣赏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体验到规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规律美,然后让学生找一找藏在身边的规律,将知识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实现了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有机结合。

  亮点:

  1、体现数学—生活—数学的大课程观。

  2、“做中学”自主建构知识体系。

  3、“大班教学小班化”教学模式。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体现《标准》的新理念,以“大班教学小班化”模式逐步展开、层层深入,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性化思维,实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找规律说课稿 6

  一、说教材

  首先来说说我对教材的理解。这部分内容着重让学生找出间隔排列的物体之间的规律,共安排两道例题。教科书第48页的例题着重引导学生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的数量之间的关系,发现相应的规律。教材以有趣的童话场景为素材,根据间隔排列的手帕与夹子图、蘑菇与兔子图、篱笆与木桩图分别提出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分别感受两者个数之间的关系,感知这些事物之间的共同特点。接着让学生思考、归纳,发现其中的规律。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和本节课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关系间的规律,初步学会联系发现的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初步发展分析、比较、综合和归纳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学*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的观点分析生活现象的初步意识及能力,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逐步形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和学*的自信心。

  根据教学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关系作为重点。初步体会和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关系间的规律作为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我来谈谈我对教法、学法的`认识,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的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引导发现法、直观演示法、动手操作法等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操作,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学法应遵循自主性与差异性的原则,让学生在“观察一操作一概括一检验一应用”的学*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三、说教学程序

  我来谈谈我对教学程序的预设,课堂教学是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的主要途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规划,遵循目标性、整体性、启发性、主体性等一系列原则进行教学设计,并分为如下的五个教学环节:(一)、复*旧知,引入新知;(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三)、巩固练*,拓展延伸;(四)课堂小结,深化新知。

  (一)复*旧知,引入新知

  首先让学生们做游戏,5位女生排成一队,在每两个男生中间站一个女生。让学生们数一数男、女生的人数。接着提问:照这样排,6个男生中间可以站几个女生?7个呢?20各呢?从而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板书课题:找规律)。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首先出示课件(例题中的图画)让学生观察图中画了那些物体?哪两个物体间是有联系的:你发现他们之间有什么规律吗?围绕这三个问题进行小组讨论。这样设计的意图不仅可以养成认真观察事物的好*惯,也能锻炼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

  接着分别出示夹子和手帕图,蘑菇和兔子图,篱笆和木桩图,让学生说说它们是如何排列的,发现了什么规律,引导学生概括。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然后让学生在桌面上摆小棒和小圆片,引导学生讨论其中的规律。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引导学生自主探讨,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进一步体会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的规律。

  (三)巩固练*,拓展延伸

  首先让学生们举间隔排列物体的例子,这样设计的意图是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展开充分想象的空间。

  接着出示课件(想想做做的第2、3题)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通过屏幕的演示,让学生们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巩固。

  然后通过做游戏。发现新的规律,这样设计的意图是让知识得到拓展延伸。

  (四)课堂小结,深化新知。

  我让同学们回忆一下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并且发言。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既能把所学的知识结合,对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进行回顾与反思,又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说板书设计:(最后来谈谈我对教学本节内容的板书预设)

  找规律

  一一间隔排列

  夹子手帕

  蘑菇兔子

  篱笆木桩

  两端中间

  多1少1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将本节课所学内容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人看去一目了然,记忆深刻。

  以上是我对本节教学内容的理解与预设,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谢谢!

  找规律说课稿 7

  活动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

  是让幼儿自由探索,活动一开始以游戏引入,让幼儿寻找卡片,观察卡片上有什么,找找卡片上不同的变化,说说各种事物的不同排列,以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运用游戏法能使幼儿参与活动的欲望大大的提高。

  第二部分:

  是通过观察,引导幼儿思考,发现、感知各种物体排列的规律,学*按颜色、几何图形、图案间隔排列的方法,这是活动中的重点。活动中让幼儿动手操作,找出物体的规律,并将规律补完整,以加深巩固有规律的间隔排列的方法,培养幼儿初步的推理能力。由于每一个幼儿都不在同一发展的起跑线上,所以在补规律的操作活动中准备教学具时,按幼儿的能力来分,能力强的有2——3种规律,能力弱的有一种规律,再根据幼儿自身特点和发展进行个别指导,使每一个幼儿都成为主动活动的主人,在原有的不同水*上获得发展。

  第三部分:

  是让幼儿尝试自由排列的活动。这是活动中的难点,让幼儿尝试在有规律的排列中表现出2——3种规律,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中,我运用了游戏法、观察法、操作法、尝试法等几种方法,动静交替,使幼儿在看看、想想、说说、做做等活动中,边玩边学。还为幼儿创设了一个能够使其自由探索、发现、生动活泼的环境,让幼儿在快乐愉悦的氛围中学*知识,提高能力。

  找规律说课稿 8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听了一上午的课,大家一定很辛苦吧?而为了准备这次的课,我们四个和主管领导们也一点也不轻松。“以学为主,当堂达标”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本学期刚刚提出的,并且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实施起来也确实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尽管这段时间一直在进行着努力的钻研,但还是有很多迷茫之处,所以这次所呈现出的这节课一定会有许多的问题和争议,我个人认为把它看成研讨课,或者说是探路课是非常合适的,就是通过各位同仁对我的这节课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进行剖析,提出完善和改进意见,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实践和摸索,从而形成路子和模式。如果能这样我的这节课也算发挥了其应有的价值,这一段时间以来我所饱受的精神折磨也才略微显得有一点意义。

  下面就《找规律》这一课的主要教学环节和设计意图,以及上完课后的一点个人感悟向各位同仁作以简要说明。《找规律》是新教材“数与代数”领域的一部分内容,以从形象的图形排列,颜色交替规律慢慢过渡到抽象的数列规律为内容。今天我所讲的是《找规律》这一知识体系的起始内容,主要为直观图形的形状、颜色的变化规律。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和现象比比皆是,学生也有了一定的生活积累。然而如何从数学的角度去探索事物的规律,领悟“规律”的内涵,却是学生学*的一个新起点。为了让学生不仅学到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还学会学*数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学生喜欢的生活情境,采用直观演示、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尝试练*等教学方式,来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并注重引导学生在观察探索、操作游戏的过程中悟出找规律和创造规律的方法。教学中主要通过四个环节来实现教学目标。

  第一环节:恰当导入,明确问题

  立足与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首先通过拍手跺脚游戏放松学生心情,并让学生在游戏中初步感受到规律的存在,然后以谈话的形式告诉学生生活中有许多像这样按一定的顺序重复出现的现象和事物,并交代这就是规律,使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的学*目的,并激起学生寻找规律的强烈欲望,从而引入新课。

  第二环节:以学为主,解决问题

  首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先初步感受到物品的排放是有规律的,再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具体找出每种物品的排列规律,然后运用所找到的规律解决问题,完成例1的教学任务。由于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自主学*能力还较差,试讲时采取了完全放手让学生去发现彩旗、小花和灯笼的排列规律的方法,结果学生感到无从下手,甚至偏离本课主题,还有的学生发现了规律却不会用语言来表达,所以今天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采取了教师先引导学生弄清其中之一的彩旗的规律,使学生明确了找规律和如何用语言来表达的方法后,再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去发现另外两种物品的排列规律这一抚放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掌握了寻找规律的方法,并能应用找到的规律解决问题,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从实际的课堂教学效果来看比完全放手的效果要好。接着通过让学生借助学具摆一摆的方式,自主完成例2的教学内容,并通过让学生从老师准备的不同颜色的图形中,选出正确的图形,强化了“在找规律时,不但要考虑图形的形状,还要注意它的颜色”这一重要知识点。体现以学为主,先学后教的理念,在学生试做,教师讲评点拨中深化寻找规律的方法,提高学生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里我想说明一下,各位老师在听课过程中可能已经注意到了,我让学生交流时是按2.3.4.1的顺序进行的,我班呢是根据学生情况按组长是1号,中等不爱发言的是2号,较差的学生是3号,中上比较活跃的是4号这样的规律为学生编号的,按号交流可以有效的避免个别学生游离与合作学*之外,迫使人人参与到学*中,另外让2、3号先交流,就是锻炼不爱发言的同学开口说话,强迫学困生去动脑思考,也为了克服学困生只是听众这一小组合作学*的通病,切实提高小组合作学*的实效性。

  第三个环节:当堂检测,点拨达标

  首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练*册上的选一选的练*,教师对各组组长的*题进行批阅,再由组长批组员的*题,然后让各组的小组长帮助有错题的组员,分析错题原因,指导其改正错误,对依然有困难的同学,教师再进行点拨,以兵教兵的方式,体现了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不讲的原则,进一步凸显了小组合作学*在课堂中的重要作用,并通过这一组基础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并通过组长汇报学生做题的准确率,使教师初步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然后通过找一找、猜一猜、改一改这三组练*,使学生在独立思考,倾听他人回答,教师点拨订正的过程中及时修正自己知识掌握上的偏差,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同时也使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达标情况。经检测学生对知识掌握的还是比较好的,所以又进行了说一说、看一看这两组提高拓展练*,力求激发学生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感受到规律的美,激发学*数学的兴趣。

  第四个环节: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让学生回顾自己一节课里在(你说了吗?你会了吗?你开心吗?)这三个层面的表现,强化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完善评价机制,激发学生的学*热情。其实整节课我都特别注重对学生的评价,通过对个人表现好的奖励小标志,对小组表现好的画笑脸,对小组长表现好授予优秀小组长称号的方式,全方位的激发调动学生的热情,使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中来。并通过总结引导,将课堂内容无形中延伸到课外,力求做到课已完,意未尽,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得到更好的培养。

  教学始终都是一种遗憾的艺术,虽然我竭尽所能,但由于能力有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肯定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因为我本人在此山中,所以不能更清楚的认识不足,还恳请各位领导老师多提宝贵意见,以帮助我不断改进提高。谢谢!

  找规律说课稿 9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找规律》是苏教版课程标准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50页到第51页的教学内容。本单元分为两段学*。①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学具,探索两种物品的搭配,这两种物品的搭配如何才能做到有序,探索这些现象中的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在获得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②经历规律的再认识,解决稍微复杂的实际问题,感受规律的应用。本节课的教学是第一阶段的内容,重点在有序的“找”规律。

  2、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对两种事物进行搭配的过程,初步发现简单搭配现象中的规律,并能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学生在观察、操作、抽象、概括、合作和交流等活动中,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初步的符号感。

  3.学生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培养数学学*的情感。

  3、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合作探究,探索两种物品的搭配如何才能做到有序的的,找到这些现象中的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二、说学情:

  四年级的小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观察能力,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找规律》这堂课是从常见的生活现象中找隐含的规律,发现这个规律并不难,关键是让学生知道这些现实生活的现象要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抽象概括。所以在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教师的组织和引导,用多媒体课件和游戏活动,在一定的情境激发他们的欲望,从中发现这个规律。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从生活中发现和探索两种物品的搭配如何才能做到有序的的,找到这些现象中的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因此,我在教学中将主要采用谈话法、小组讨论法、游戏法等教学方法。先用谈话导入,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在探索规律时,将采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情境,学生初步发现这个规律后,将采用小组合作学*法,摆学具,找规律,对规律的认识得到提高将做到教学思想上体现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的组织者、引导者。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谈话:海南有许多旅游景点(出示风景图片),小青和爸爸妈妈想到三亚玩。这次旅游,妈妈给她准备了2件上衣(出示学具):一件绿色的和一件黄色的。还准备了3条裙子(出示学具):粉红色的、蓝色的和大红色的。你喜欢什么颜色的上衣配什么颜色的裙子呢?请同学们给她提些建议吧。

  学生交流,教师操作。

  小结:像这样,一件上衣配一条裙子,就是把上衣和裙子进行搭配。(板书:搭配)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这样从学生喜欢的旅游活动谈话导入,让学生观察自己观察和思考,产生问题悬念,达到“不愤不发”的状态。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知的好奇心,为找规律奠定心理基础。

  (二)合作探究,体会有序

  1.合作探究。

  同桌合作,先把所有的搭配情况都找出来。

  要求:同桌两人合作,一人搭配,另外一人记录。

  教师巡视,学生汇报,同学演示。

  指名同学小结:一共有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2.比较方法。

  提问:大家观察后,你喜欢哪一组同学搭配的方法?为什么?

  学生交流,体会有序搭配是比较好的方法。

  小结:有序地搭配可以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板书:有序,不重复,不遗漏)

  3.理解方法。

  谈话:你们能像刚才这组同学一样,把上衣和裙子进行有序地搭配吗?请同桌两个同学再次合作,按自己的想法进行有序地搭配。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反馈:谁能具体地说一说,你们组是怎样有序搭配的?

  可能出现两种情况(1)选上衣,配裙子。(2)

  选裙子,配上衣。

  4.小结。

  谈话:把2件上衣和3条裙子进行搭配,可先用上衣进行有序搭配,也可先用裙子进行有序搭配。

  [设计意图]以上环节,将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创设了现实的问题情境,突出了学生的主题探索活动,在学生合作的基础上,将引导学生有序地进行观察,发现,交流,使每一位学生都经历不同的探索过程,增强他们探索,研究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三)创新思想,感受符号

  问题:小青的爸爸为了这次旅游,准备了3件衬衫和4条领带,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

  1.讨论。同桌讨论。

  2.尝试。

  谈话: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有序地表示出这些搭配的方法。

  展示学生作业,简要评析。

  小结:同学们想到方法真多,有画实物的,有画简单图形的,还有用字母或数字表示的。

  3.比较。

  这么多的表示方法,你更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

  小结:看来,用简单的图形、字母或数字等符号表示实物的方法更简洁些。

  4.归纳。

  提问:如果领带的条数不变,衬衫减少一件,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2=6。

  再问:如果衬衫的件数不变,领带增加一条,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3=12。

  引导:通过刚才的活动,你有什么发现?衬衫的件数和领带的条数,与有多少种搭配方法是什么关系?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

  小结:领带条数与衬衫件数的乘积就是搭配的方法数,这就是搭配的规律(板书课题:搭配的规律)。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将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分析,经历创新和符号化的探究过程,使学生获得具体的感性的认识,逐步上升为数学思考,初步感受有关的数学模型。

  (四)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1.路线问题。

  提问:这么多的走法?选哪一种比较合适?

  学生交流。

  小结:当搭配的结果很多时,要注意选择最合适的搭配方案。

  2.奖品问题。

  学生交流不同的搭配方法。

  3.游戏问题。

  同学们在做“石头、剪刀、布”的游戏时,怎样运用搭配规律呢?在这个游戏中,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吗?怎样才能把各种不同的搭配方法有序地玩出来呢?

  同桌商量,试着玩一玩。

  小结:原来游戏中也有数学问题呢,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设计意图]让学生解决生活现象问题,培养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和能力,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启发学生用数学思想审视生活,同时好达到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作用。

  (五)全课小结,引导延伸

  找规律说课稿 10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找规律》是选自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找规律”的第一课时。

  《找规律》是在学生认识了数字、图形的基础上学*的,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尝试发现事物中的简单规律,初步感知找规律的方法。同时,教材内容是学生经常看到的一些现象,有利于吸引学生参与探索活动,形成初步的探索意识,增强对数学的认识,提高学数学的乐趣。

  2、教学目标

  ①结合现实场景,发现事物中隐含的规律,对数字、图形、物体等的排列规律有初步的了解。

  ②经历探索、发现规律的过程,初步体验寻找事物规律的思考方法,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③能运用简单的规律解释现实中的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并能够找出所列举事物的规律。

  教学难点是发现数字、运算、图形的排列规律,体会数学的思维方法。

  二、说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一些规律性的现象,只是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在课堂中,只要老师稍加规范和引导,就可以使学生的思路变得清晰。

  一年级的小孩子很活泼,思维很灵活,这就需要一个情景,引起他们的兴趣。找规律这个知识点相对来说很简单,关键就看老师怎么规范学生已有的凌乱的知识,怎么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按照从易到难的层次逐步提高。从简单的颜色规律到形状规律,再过渡到数字规律,之后,联系生活、发现规律,最后能够摆出规律、运用规律。由易到难,一步一个脚印,层层递进。

  三、说教法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基于以上理念,我采用了这样的教学模式:

  创设情景导入———动手操作——合作学  学*方式:小组合作、交流探讨、动手操作。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用游戏引入,根据儿童爱猜的心理,让学生猜有规律的图形,让学生在猜测中意会,积累感性经验,从而初步感知规律。这样的设计,从学生角度出发,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学*动机和学*兴趣,正确把握学生的起点,给学生的学*提供了思考、尝试的机会,在猜想中感知规律存在的同时,初步感知了规律的价值。

  2、引导探索,进一步认识规律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不断地促使学生对规律的进一步认识,即具有一定规律的图案进行观察和提炼,从不同角度获取里面隐含着的数学信息和规律,并加以符号化,使学生对这组规律的认识经历了“感官描述具体的形状、颜色,它们都是一种一个的,并进行分组认识图形的规律。”

  3、动手操作,巩固发展

  让学生动手摆学具,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拼摆出规律的图案。这样,学生的思维就能更好的发散,创设出更多、更复杂的规律,培养了他们的大胆创新意识。

  4、联系生活,发现规律

  引导学生找找身边的规律,生活中的规律。引导学生回到生活,寻找和欣赏日常生活中的规律。使学生从规律之美感受数学。


探索规律说课稿范本五份(扩展5)

——探索月球的作文范本五份

  探索月球的作文 1

  有一天,我做了一个梦,我梦到了未来的月球,梦到了我到了月球上。在不知道多少年后的一天,人类登月的梦想实现了。我在建设者璐璐的带领下,首先参观了月球。

  来到月球,我不禁打了个冷战,好冷啊,举目四望,冰山雪川闪着寒冷的光,广阔的大地一派荒凉的景象,这是迷人的月亮吗?

  璐璐仿佛看出了我的心思,笑着说:“这只是月亮的表面,看了内部,你也许不想走了呢!”

  “是吗?”我半信半疑的随着她走进一个大洞,越走洞越大,五光十色的夜灯,忽明忽暗,各式各样的汽车呜呜的飞驰着,奇形怪状的高楼大厦耸立在路边……好美的夜景!

  “这就是地下城?”地下城里,我们还设计了植物园,走吧!我带你去看一看吧!

  “嘀嘀——”汽车一声长鸣,驶进了植物园。

  我好奇的走进了植物园:稻米竟有鸡蛋那么大,散发出阵阵诱人的稻香;玉米就像一个大金娃娃,苹果红彤彤的,鸭梨黄澄澄的,葡萄水灵灵,紫莹莹的………我看的目瞪口呆,突然,一棵一人高的树吸引了我,银白色的阔叶,枝杆上开放着嫣红的小花儿,美丽极了。

  “这是——”

  “这是无果花,只开花不结果,并且还有把二氧化碳转化为氧的特异功能!”路路自豪的说……

  闹钟把我从梦中惊醒,我突然觉得,未来的月球将会是人类的第二个家园,人类不再只有一个家了。

  探索月球的作文 2

  “月亮,地球的*邻,人类的朋友。孩提时代,我们唱着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的儿歌……”随着主持人抑扬顿挫的声音,我们进入了今天的活动“探索月球奥秘”。

  第一轮节目是由方进读一段资料,然后找几个人回答问题。激烈的比赛热火朝天的开始了,班上顿时沸腾起来了。大家争先恐后的回答问题,“请问:我们只能看到月亮的一面吗?”一位国学犹豫了一会儿,便坚定的回答:“是!”主持人微笑着说:“回答正确,给他贴一个棒字牌。”怎么回事?您别急,只要回答一个问题正确就奖励一个“棒”字,错了就贴一个“笨”字。结束后评三位获得“棒”字最多的人,“笨”字最多的人当然是“笨蛋大王”啰!

  第二个环节是即兴发挥,让同学们自由组合表演节目,于是丁璇、张凡琛、胡子妍等人为我们表演了歌曲《明月几时有》,优美的歌声仿佛把我们带入了月亮的世界。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难道周杰伦也来啦?no!是方进与张桐嘉在倾情演唱,瞧!还真是有模有样哩!活动进入了白热化,我们的语文老师也忍不住要参加,她为我们献出一首:《月亮代表我的心》,“你问我爱你有多深,我爱你有几分,我的情也真,我的爱也真,月亮代表我的心……”随着老师如水一般的'歌喉,我们也合着节

  拍唱了起来,那一刻,我觉得无比温馨与幸福。

  精彩纷呈的活动课就在一片温馨中结束了。

  探索月球的作文 3

  神话故事里有: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的神话传说,而今,又有“神六”、“神七”飞上月球。不知道在月球上的嫦娥是否孤单,还是也和我一样,得看这么多字的书呢。想着想着,一道刺眼的光芒把我包围住了,我赶紧闭上眼睛,只听见有人喊;“快来,太阳神12号就要起飞了!”

  “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这首童谣是我小时候常常吟唱的。我的眼睛好痛哦!在睁开眼时,我惊喜的发现我已登上月球。但登上月球后,我发现月亮好大,并不像小船那么狭窄,镰刀那么小巧。脚下踩着一片灰褐色的土地,周围“峰峦叠嶂”,寂静得可怕,似乎被一层黑雾笼罩着。

  我向前走着,渐渐地,我感到身体轻飘飘的,忽忽悠悠地飞起来了——在月球上是没有引力的。我绕着整个月球飞了半天,发现月球上竟然只有我一个生物体,剩下的只是坑坑洼洼的岩石和弥漫的黑雾。

  月球好象在移动,没错,眼看就要撞上地球了,我赶快跑。“扑通”一声,我给摔了个屁股朝天,好疼呀!虽然这只是幻想,但我十分希望它是一个真的故事!

  探索月球的作文 4

  “月亮,地球的*邻,人类的朋友。孩提时代,我们唱着‘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的儿歌……”随着主持人抑扬顿挫的声音,我们进入了今天的活动“探索月球奥秘”。

  第一轮节目是由方进读一段资料,然后找几个人回答问题。激烈的比赛热火朝天的开始了,班上顿时沸腾起来了。大家争先恐后的回答问题,“请问:我们只能看到月亮的一面吗?”一位国学犹豫了一会儿,便坚定的回答:“是!”主持人微笑着说:“回答正确,给他贴一个‘棒’字牌。”怎么回事?您别急,只要回答一个问题正确就奖励一个“棒”字,错了就贴一个“笨”字。结束后评三位获得“棒”字最多的人,“笨”字最多的人当然是“笨蛋大王”啰!

  第二个环节是即兴发挥,让同学们自由组合表演节目,于是丁璇、张凡琛、胡子妍等人为我们表演了歌曲《明月几时有》,优美的歌声仿佛把我们带入了月亮的世界。

  ……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难道周杰伦也来啦?NO!是方进与张桐嘉在倾情演唱,瞧!还真是有模有样哩!活动进入了白热化,我们的语文老师也忍不住要参加,她为我们献出一首:《月亮代表我的心》,“你问我爱你有多深,我爱你有几分,我的情也真,我的爱也真,月亮代表我的心……”随着老师如水一般的歌喉,我们也合着节拍唱了起来,那一刻,我觉得无比温馨与幸福。

  精彩纷呈的活动课就在一片温馨中结束了。

  探索月球的作文 5

  月球,是地球的天然卫星。在科技不发达的年代,文人墨客总是会赋予月亮最浪漫的色彩,甚至在民间还流传出嫦娥奔月、吴刚砍桂树的故事。我们的祖先在面对未知的事情时,总是会产生很多联想和故事,他们还称呼月球为太阴、玄兔、婵娟、玉盘,来寄托他们的思想。

  望远镜的发明让人类对月球的探索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人们发现月球表面是凹凸不*的,但那时人们还不知道月球的背面是什么。当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尼尔阿姆斯特朗说出了让全人类沸腾的话,“这是我的一小步,确实全人类的一大步。”

  人们发现月球表面布满了小坑,这些小坑是由其他陨石撞击而形成的,因为月球表面没有大气层的保护,所以当宇宙里的陨石划过时,就会撞击在月球的表面,形成一个个小坑。月球是太阳系中比较小的卫星,它只是围绕着地球转。所以其实我们每天都能看到月亮,只不过月亮自身并不会发光,晚上之所以能看到月亮是因为它反射太阳的光,所以我们才能在晚上看到它,事实上,月亮一直都挂在天上,只是白天看不带而已。

  关于月球的诞生有很多种说法,目前比较有说服力的说法有四种。第一种就是分裂说,这种说法是达尔文的儿子乔治提出来的,他认为月球本来是地球的一部分,后来因为地球自转太快就把地球上的一部分物质抛出去了,形成了月球。不过这个说法很快就被别人推翻了。

  第二种说法就是俘获说,他们认为月球是被地球的引力吸引过来的,但是也有人认为地球恐怕没有那么大的力量吸引住月球。第三种说法就是同源说,他们认为地球和月球都是太阳系中弥漫的星云物质,几乎在同一个太阳星云的区域经过旋转和吸积,同时形成大小不同的天体。但这个说法也是存疑的,因为月球表面的岩石,比地球表面的岩石年龄要古老许多。还有一种说法就是碰撞说,这个说法就比较复杂,就是说在一次天体碰撞时,月球由碰撞的天体和地球上撞落的物质结合而成,但又无法脱离地球的引力。因此形成了月球。

  关于月球的探索人类从未停止过脚步,我国的嫦娥五号也顺利降落在月球上,还取样了月球表面的岩石土壤。月球是离我们最*的天体,也是我们探索宇宙的第一步,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都可以一访月球呢。


探索规律说课稿范本五份(扩展6)

——探索勾股定理说课稿实用5篇

  探索勾股定理说课稿 1

  一、 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这节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教材北师大版八年级第一章第一节《探索勾股定理》第一课时,它在数学的发展中起过重要的作用,在现时世界中也有着广泛的作用。学生通过对勾股定理的学*,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直角三角形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勾股定理,并能运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及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了解利用拼图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惯,感受数形结合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爱国热情,让学生体验自己努力得到结论的成就感,体验数学充满探索和创造,体验数学的美感,从而了解数学,喜欢数学.

  (三)教学重点:经历探索及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并能用它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用面积法(拼图法)发现勾股定理。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办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探索、在探索中领悟、在领悟中理解.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归纳、猜想和推理的能力.他们在小学已学*了一些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包括割补、拼接),但运用面积法和割补思想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够.另外,学生普遍学*积极性较高,课堂活动参与较主动,但合作交流的能力还有待加强.

  教法分析:结合八年级学生和本节教材的特点,在教学中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拓展巩固”的模式, 选择引导探索法。把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亲身观察,大胆猜想,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的过程。

  学法分析: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研讨式学*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三、 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实验操作,模型构建

  3.回归生活,应用新知

  4.知识拓展,巩固深化5.感悟收获,布置作业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图片欣赏 勾股定理数形图 1955年希腊发行 美丽的勾股树 20xx年国际数学 的一枚纪念邮票 大会会标 设计意图:通过图形欣赏,感受数学美,感受勾股定理的文化价值.

  (2) 某楼房三楼失火,消防队员赶来救火,了解到每层楼高3米,消防队员取来6.5米长的云梯,如果梯子的底部离墙基的距离是2.5米,请问消防队员能否进入三楼灭火?

  设计意图:以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引入新课,反映了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产生于人的需要,也体现了知识的发生过程,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从而引出下面的环节.

  二、实验操作模型构建

  1.等腰直角三角形(数格子)

  2.一般直角三角形(割补)

  问题一:对于等腰直角三角形,正方形Ⅰ、Ⅱ、Ⅲ的面积有何关系?

  设计意图:这样做利于学生参与探索,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问题二:对于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正方形Ⅰ、Ⅱ、Ⅲ的面积也有这个关系吗?(割补法是本节的难点,组织学生合作交流)

  设计意图:不仅有利于突破难点,而且为归纳结论打下基础,让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无形中得到提高.

  通过以上实验归纳总结勾股定理.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归纳出勾股定理的雏形,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同时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体验了从特殊—— 一般的认知规律.

  三.回归生活应用新知

  让学生解决开头情景中的问题,前呼后应,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增加学以致用的乐趣和信心.

  四、知识拓展巩固深化

  基础题,情境题,探索题.

  设计意图:给出一组题目,分三个梯度,由浅入深层层练*,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知识的运用得到升华.

  基础题: 直角三角形的一直角边长为3,斜边为5,另一直角边长为X,你可以根据条件提出多少个数学问题?你能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吗?

  设计意图:这道题立足于双基.通过学生自己创设情境,锻炼了发散思维.

  情境题:小明妈妈买了一部29英寸(74厘米)的电视机.小明量了电视机的屏幕后,发现屏幕只有58厘米长和46厘米宽,他觉得一定是售货员搞错了.你同意他的想法吗?

  设计意图:增加学生的生活常识,也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

  探索题: 做一个长,宽,高分别为50厘米,40厘米,30厘米的木箱,一根长为70厘米的木棒能否放入,为什么?试用今天学过的知识说明。

  设计意图:探索题的难度相对大了些,但教师利用教学模型和学生合作交流的方式,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五、感悟收获布置作业: 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作业: 李景萍《探索勾股定理》第一课时说课稿 1、课本*题2.1 2、搜集有关勾股定理证明的资料.

  板书设计 探索勾股定理

  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

  李景萍《探索勾股定理》第一课时说课稿

  设计说明::1.探索定理采用面积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宽松的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及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2.让学生人人参与,注重对学生活动的评价,一是学生在活动中的投入程度;二是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思维水*、表达水*.

  探索勾股定理说课稿 2

  一、 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这节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教材北师大版七年级第二章第一节《探索勾股定理》第一课时,勾股定理是几何中几个重要定理之一,它揭示的是直角三角形中三边的数量关系。它在数学的发展中起过重要的作用,在现时世界中也有着广泛的作用。学生通过对勾股定理的学*,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直角三角形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勾股定理,并能运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及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了解利用拼图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惯,感受数形结合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爱国热情,让学生体验自己努力得到结论的成就感,体验数学充满探索和创造,体验数学的美感,从而了解数学,喜欢数学。

  (三)教学重点:经历探索及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并能用它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用面积法(拼图法)发现勾股定理。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办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探索、在探索中领悟、在领悟中理解。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归纳、猜想和推理的能力.他们在小学已学*了一些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包括割补、拼接),但运用面积法和割补思想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够。另外,学生普遍学*积极性较高,课堂活动参与较主动,但合作交流的能力还有待加强.

  教法分析:结合七年级学生和本节教材的特点,在教学中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拓展巩固”的模式, 选择引导探索法。把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亲身观察,大胆猜想,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的过程。

  学法分析: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研讨式学*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三、 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实验操作,模型构建

  3、回归生活,应用新知

  4、知识拓展,巩固深化

  5、感悟收获,布置作业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图片欣赏 勾股定理数形图 1955年希腊发行 美丽的勾股树20xx年国际数学 的一枚纪念邮票 大会会标 设计意图:通过图形欣赏,感受数学美,感受勾股定理的文化价值。

  (2) 某楼房三楼失火,消防队员赶来救火,了解到每层楼高3米,消防队员取来6。5米长的云梯,如果梯子的底部离墙基的距离是2。5米,请问消防队员能否进入三楼灭火

  设计意图:以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引入新课,反映了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产生于人的需要,也体现了知识的发生过程,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从而引出下面的环节。

  二、实验操作模型构建

  1、等腰直角三角形(数格子)

  2、一般直角三角形(割补)

  问题一:对于等腰直角三角形,正方形Ⅰ、Ⅱ、Ⅲ的面积有何关系

  设计意图:这样做利于学生参与探索,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问题二:对于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正方形Ⅰ、Ⅱ、Ⅲ的面积也有这个关系吗 (割补法是本节的难点,组织学生合作交流)

  设计意图:不仅有利于突破难点,而且为归纳结论打下基础,让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无形中得到提高。

  通过以上实验归纳总结勾股定理。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归纳出勾股定理的雏形,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同时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体验了从特殊—— 一般的认知规律。

  三。回归生活应用新知

  让学生解决开头情景中的问题,前呼后应,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增加学以致用的乐趣和信心。

  四、知识拓展巩固深化

  基础题,情境题,探索题。

  设计意图:给出一组题目,分三个梯度,由浅入深层层练*,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知识的运用得到升华。

  基础题: 直角三角形的一直角边长为3,斜边为5,另一直角边长为X,你可以根据条件提出多少个数学问题 你能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吗

  设计意图:这道题立足于双基.通过学生自己创设情境 ,锻炼了发散思维. 情境题:小明妈妈买了一部29英寸(74厘米)的电视机。小明量了电视机的屏幕后,发现屏幕只有58厘米长和46厘米宽,他觉得一定是售货员搞错了。你同意他的想法吗

  设计意图:增加学生的生活常识,也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 探索题: 做一个长,宽,高分别为50厘米,40厘米,30厘米的木箱,一根长为70厘米的木棒能否放入,为什么 试用今天学过的知识说明。

  设计意图:探索题的难度相对大了些,但教师利用教学模型和学生合作交流的方式,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五、感悟收获布置作业: 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作业:1、课本*题

  2、1 2、搜集有关勾股定理证明的资料。

  板书设计 探索勾股定理

  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

  a2 b2 c2

  设计说明::1。探索定理采用面积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宽松的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及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2、让学生人人参与,注重对学生活动的评价,一是学生在活动中的投入程度;二是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思维水*、表达水*。

  探索勾股定理说课稿 3

  一、教材分析

  教材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探索勾股定理”是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内容。“勾股定理”是安排在学生学*了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有关知识之后,它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一种美妙关系,将数与形密切联系起来,在几何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同时勾股定理在生产、生活中也有很大的用途。

  二、教学目标

  综上分析及教学大纲要求,本课时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知识目标

  知道勾股定理的由来,初步理解割补拼接的面积证法。

  掌握勾股定理,通过动手操作利用等积法理解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

  2、能力目标

  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合理猜想——归纳——验证”的数学思想,并体会数形结合以及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抽象概括能力、创造想象能力以及科学探究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观察、猜想、拼图、证明等操作,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介绍“赵爽弦图”,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数学激情及爱国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本课重点是掌握勾股定理,让学生深刻感悟到直角三角形三边所具备的特殊关系。由于八年级学生构造能力较低以及对面积证法的不熟悉,因此本课的难点便是勾股定理的证明。

  四、教学问题诊断

  本节主要攻克的问题就是本节的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我打算采用面积法来讲解,但这种借助于图形的面积来探索、验证数学结论的数形结合思想,对于学生来说,有些陌生,难以理解,又加之数学课本身的课程特征,在讲解时,没有文科那么深动形象,所以针对这一现状,我在教法和学法上都进行了改进。

  五、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学方法与手段]针对八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本节课选择引导探索法,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并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学法分析]在教师组织引导下,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实验,自己获取知识,并感悟学*方法,借此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体。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的主体,增强他们的主动感和责任感,这样对掌握新知会事半功倍。

  六、教学流程设计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本节课开始利用多媒体介绍了在北京召开的20xx年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其图案为“赵爽弦图”,由此导入新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民族自豪感,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的起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注意力,把他们的思绪带进特定的学*情境中,激发学生浓厚的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多媒体展示这一有意义的图案,可有效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励探究,使学生的学*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2、观察发现,类比猜想

  让学生仔细观察毕达哥拉斯朋友家的瓷砖(图1),从而得到特殊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紧接着由特殊到一般,让学生合理猜测:是否任意直角三角形都符合这个“三边关系”的结论?同学们很轻易的得到了结论。最后对此结论通过在网格中数格子进行验证,让学生经历了“观察——合理猜测——归纳——验证”的这一数学思想。在数格子的验证过程中,发现任意直角三角形(图2)斜边上长出的正方形中网格不规则,没法数出。通过同学们的讨论,发现数不出来的原因是格子不规则,从而想到了用补或割的方法进行计算,其原则就是由不规则经过割补变为规则。

  3、实验探究,证明结论

  因为勾股定理的出现,使数学从单一的纯计算进入了几何图形的证明,所以为了让学生感受数形结合这一数学思想,让学生亲自动手,互相协作,拿一块由a2和b2组成的不规则的*面图形经割补,变为规则的c2,又因两块割补前后面积相等,从而得到勾股定理:a2+b2= c2,也因此引入了“等积法”证明勾股定理。

  4、练兵之际

  这是“总统证法”,此时让学生自己探索,然后讨论。选用“总统证法”,第一是为了让同学们熟悉“等积法”,第二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地位之高,第三在没有讲解的情况下,学生自己得出了“总统证法”,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5、自己动手,拼出弦图

  让同学们拿出了提前准备好的四个全等的边长为a、b、c的直角三角形进行拼图,小组活动,拼出自己喜爱的图形,但有一个前提是所拼出的图形必须能够用等积法证明勾股定理。此时已经是把课堂全部还给了学生,让他们在数学的海洋中驰骋,提供这种学*方式就是为了让孩子们更加开阔,更加自主,更方便于他们到广阔的海洋中去寻找宝藏,学生们拼得很好,并且都给出了正确的证明,在黑板上尽情地展示了一番。

  6、总结反思

  通过这一堂课,我认为数学教学的核心不是知识本身,而是数学的思维方式,而培养这种数学思维方式需要丰富的数学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可以用自己创造与体验的方法来学*数学,这样才能真正的掌握数学,真正拥有数学的思维方式,这一课的学*就是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从而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真正做到了先激发兴趣,再合作交流,最后展示成果的自主学*,教学模式也从教师讲授为主转为了学生动脑、动手、自主研究,小组学*讨论交流为主,把数学课堂转化为“数学实验室”,学生通过自己活动得出结论,使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得到了发展。

  七、设计说明

  1、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我采用的数学流程是: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观察发现类比猜想——实验探究证明结论——自己动手拼出弦图——总结反思这五部分。这一流程体现了知识的发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经历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思想和数形结合的思想。

  2、探索定理采用了面积法,引导学生利用实验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对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了结论。这种方法是认识事物规律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教学让学生初步掌握这种方法,对于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对学生终身发展也有很大作用。

  探索勾股定理说课稿 4

  一、 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这节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教材北师大版八年级第一章第一节《探索勾股定理》第一课时,它在数学的发展中起过重要的作用,在现时世界中也有着广泛的作用。学生通过对勾股定理的学*,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直角三角形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勾股定理,并能运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及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了解利用拼图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惯,感受数形结合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爱国热情,让学生体验自己努力得到结论的成就感,体验数学充满探索和创造,体验数学的美感,从而了解数学,喜欢数学.

  (三)教学重点:经历探索及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并能用它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用面积法(拼图法)发现勾股定理。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办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探索、在探索中领悟、在领悟中理解.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归纳、猜想和推理的能力.他们在小学已学*了一些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包括割补、拼接),但运用面积法和割补思想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够.另外,学生普遍学*积极性较高,课堂活动参与较主动,但合作交流的能力还有待加强.

  教法分析:结合八年级学生和本节教材的特点,在教学中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拓展巩固”的模式, 选择引导探索法。把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亲身观察,大胆猜想,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的过程。

  学法分析: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研讨式学*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三、 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实验操作,模型构建

  3.回归生活,应用新知

  4.知识拓展,巩固深化5.感悟收获,布置作业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图片欣赏 勾股定理数形图 1955年希腊发行 美丽的勾股树 20xx年国际数学 的一枚纪念邮票 大会会标 设计意图:通过图形欣赏,感受数学美,感受勾股定理的文化价值.

  (2) 某楼房三楼失火,消防队员赶来救火,了解到每层楼高3米,消防队员取来6.5米长的云梯,如果梯子的底部离墙基的距离是2.5米,请问消防队员能否进入三楼灭火?

  设计意图:以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引入新课,反映了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产生于人的需要,也体现了知识的发生过程,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从而引出下面的环节.

  二、实验操作模型构建

  1.等腰直角三角形(数格子)

  2.一般直角三角形(割补)

  问题一:对于等腰直角三角形,正方形Ⅰ、Ⅱ、Ⅲ的面积有何关系?

  设计意图:这样做利于学生参与探索,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问题二:对于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正方形Ⅰ、Ⅱ、Ⅲ的面积也有这个关系吗?(割补法是本节的难点,组织学生合作交流)

  设计意图:不仅有利于突破难点,而且为归纳结论打下基础,让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无形中得到提高.

  通过以上实验归纳总结勾股定理.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归纳出勾股定理的雏形,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同时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体验了从特殊—— 一般的认知规律.

  三.回归生活应用新知

  让学生解决开头情景中的问题,前呼后应,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增加学以致用的乐趣和信心.

  四、知识拓展巩固深化

  基础题,情境题,探索题.

  设计意图:给出一组题目,分三个梯度,由浅入深层层练*,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知识的运用得到升华.

  基础题: 直角三角形的一直角边长为3,斜边为5,另一直角边长为X,你可以根据条件提出多少个数学问题?你能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吗?

  设计意图:这道题立足于双基.通过学生自己创设情境,锻炼了发散思维.

  情境题:小明妈妈买了一部29英寸(74厘米)的电视机.小明量了电视机的屏幕后,发现屏幕只有58厘米长和46厘米宽,他觉得一定是售货员搞错了.你同意他的想法吗?

  设计意图:增加学生的生活常识,也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

  探索题: 做一个长,宽,高分别为50厘米,40厘米,30厘米的木箱,一根长为70厘米的木棒能否放入,为什么?试用今天学过的知识说明。

  设计意图:探索题的难度相对大了些,但教师利用教学模型和学生合作交流的方式,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五、感悟收获布置作业: 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作业: 李景萍《探索勾股定理》第一课时说课稿 1、课本*题2.1 2、搜集有关勾股定理证明的资料.

  板书设计 探索勾股定理

  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

  李景萍《探索勾股定理》第一课时说课稿

  设计说明::1.探索定理采用面积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宽松的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及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2.让学生人人参与,注重对学生活动的评价,一是学生在活动中的投入程度;二是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思维水*、表达水*.

  探索勾股定理说课稿 5

  一、教材分析

  教材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探索勾股定理”是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内容。“勾股定理”是安排在学生学*了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有关知识之后,它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一种美妙关系,将数与形密切联系起来,在几何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同时勾股定理在生产、生活中也有很大的用途。

  二、教学目标

  综上分析及教学大纲要求,本课时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知识目标

   知道勾股定理的由来,初步理解割补拼接的面积证法。

   掌握勾股定理,通过动手操作利用等积法理解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

  2、能力目标

   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合理猜想——归纳——验证”的数学思想,并体会数形结合以及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抽象概括能力、创造想象能力以及科学探究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观察、猜想、拼图、证明等操作,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介绍“赵爽弦图”,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数学激情及爱国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本课重点是掌握勾股定理,让学生深刻感悟到直角三角形三边所具备的特殊关系。由于八年级学生构造能力较低以及对面积证法的不熟悉,因此本课的难点便是勾股定理的证明。

  四、教学问题诊断

  本 节主要攻克的问题就是本节的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我打算采用面积法来讲解,但这种借助于图形的面积来探索、验证数学结论的数形结合思想,对于学生来说, 有些陌生,难以理解,又加之数学课本身的课程特征,在讲解时,没有文科那么深动形象,所以针对这一现状,我在教法和学法上都进行了改进。

  五、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学方法与手段] 针对八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本节课选择引导探索法,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并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学法分析] 在教师组织引导下,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实验,自己获取知识,并感悟学*方法,借此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体。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的主体,增强他们的主动感和责任感,这样对掌握新知会事半功倍。

  六、教学流程设计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本节课开始利用多媒体介绍了在北京召开的20xx年 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其图案为“赵爽弦图”,由此导入新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民族自豪感,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 课的起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注意力,把他们的思绪带进特定的学*情境中,激发学生浓厚的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多媒体展示这一有意义的图案,可有效开启学 生思维的闸门,激励探究,使学生的学*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2、观察发现,类比猜想

  让学生仔细观察毕达哥拉斯朋友家的瓷砖(图1), 从而得到特殊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紧接着由特殊到一般,让学生合理猜测:是否任意直角三角形都符合这个“三边关系”的结论?同学们很轻易的得到了结 论。最后对此结论通过在网格中数格子进行验证,让学生经历了“观察——合理猜测——归纳——验证”的这一数学思想。在数格子的验证过程中,发现任意直角三 角形(图2)斜边上长出的正方形中网格不规则,没法数出。通过同学们的讨论,发现数不出来的原因是格子不规则,从而想到了用补或割的方法进行计算,其原则就是由不规则经过割补变为规则。

  3、实验探究,证明结论

  因为勾股定理的出现,使数学从单一的纯计算进入了几何图形的证明,所以为了让学生感受数形结合这一数学思想,让学生亲自动手,互相协作,拿一块由a2和b2组成的不规则的*面图形经割补,变为规则的c2,又因两块割补前后面积相等,从而得到勾股定理:a2+b2= c2,也因此引入了“等积法”证明勾股定理。

  4、练兵之际

  这是“总统证法”,此时让学生自己探索,然后讨论。选用“总统证法”,第一是为了让同学们熟悉“等积法”,第二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地位之高,第三在没有讲解的情况下,学生自己得出了“总统证法”,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5、自己动手,拼出弦图

  让同学们拿出了提前准备好的四个全等的边长为a、b、c的 直角三角形进行拼图,小组活动,拼出自己喜爱的图形,但有一个前提是所拼出的图形必须能够用等积法证明勾股定理。此时已经是把课堂全部还给了学生,让他们 在数学的海洋中驰骋,提供这种学*方式就是为了让孩子们更加开阔,更加自主,更方便于他们到广阔的海洋中去寻找宝藏,学生们拼得很好,并且都给出了正确的 证明,在黑板上尽情地展示了一番。

  6、总结反思

  通 过这一堂课,我认为数学教学的核心不是知识本身,而是数学的思维方式,而培养这种数学思维方式需要丰富的数学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可以用自己创造与体验的方 法来学*数学,这样才能真正的掌握数学,真正拥有数学的思维方式,这一课的学*就是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从而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真正做到了先激发兴 趣,再合作交流,最后展示成果的自主学*,教学模式也从教师讲授为主转为了学生动脑、动手、自主研究,小组学*讨论交流为主,把数学课堂转化为“数学实验 室”,学生通过自己活动得出结论,使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得到了发展。

  七、设计说明

  1、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我采用的数学流程是: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观察发现类比猜想——实验探究证明结论——自己动手拼出弦图——总结反思这五部分。这一流程体现了知识的发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经历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思想和数形结合的思想。

  2、探索定理采用了面积法,引导学生利用实验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对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了结论。这种方法是认识事物规律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教学让学生初步掌握这种方法,对于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对学生终身发展也有很大作用。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