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规律》教学设计实用5份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探索规律》教学设计 1

  教材分析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使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感受发现规律的乐趣,同时体会计算器的工具性作用。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基本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但是还并不完全认识计算器在学*、生活中的工具性作用,所以教学中还要让学生进一步加深认识;在数学计算过程中,学生已有一定的通过计算结果寻找计算规律的经验,通过进一步探讨,体会发现规律是学*捷径,感受其中的乐趣。

  教学目标

  1、能借助计算器探求简单的数学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推理的数学能力。

  3、让学生感受到计算器给学*与生活带来的便捷。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能让学生发现简单的数学规律。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学*方法。

  难点:

  帮助学生培养观察、推理的数学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生兴趣

  1、小组合作

  从一——9中选出四个不相同的数字,分别组成最大数和最小数,并用计算器计算最大数减最小数,再用所得结果的四个数字重复上述过程,你会发现什么?

  巡视,指导学生讨论

  2、小组讨论,汇报

  设计意图【不要0,减小难度,容易激发兴趣体验数学趣味,体会计算器在计算中的作用。】

  二、自主探索

  出示例题10,让学生观察等式的变化,发现规律

  1、观察,发现

  学生能发现:1商是循环小数;2第二题的被除数是第一题的2倍?3第二题的商是第一题的2倍?

  2、知识迁移

  不用计算,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后几题的商。

  学生能应用所发现的规律填出后几题的商

  叙述发现的规律。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的观察、发现的自主能动性】

  3、小结

  三、知识拓展

  1、练*

  出示题目:先找规律,再按规律填数

  6×7=42

  6.6×6.7=44.22

  6.66×66.7=444.222

  ?

  6.6666×6666.7=

  6.66666×66666.7=

  2、观察式子所呈现的特征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应用能力】

  四、指导学生总结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概括、推理能力。因为计算器显示的数位有限。】

  五、作业

  1÷0.1=1×10

  3×100=3÷

  设计意图【感受数学美。】

  板书设计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探索规律

  《探索规律》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会用计算器计算比较复杂的小数乘除法,并有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意识。

  2、在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时,能通过观察、分析发现算式中的规律,并能按规律直接填得数。]

  3、在引导发现规律、描述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让学生体会数学中的美以及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能用计算器探索计算规律,并能应用探索出的规律进行一些小数乘除法的计算。

  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检查学生有没有带计算器。

  2、师:昨天我们学*了循环小数,知道两个数的商有些是有限小数,有些是循环小数。

  比一比,看谁能很快知道下面这些除法算式的商是不是循环小数。

  课件出示:1.59÷17=19.89÷5.2=

  学生反馈。

  3、教师小结:当我们遇到较麻烦的数学计算的时候,可以使用计算器。

  导入课题,揭题。

  二、自主探究

  1、出示例10。

  (1)师:请同学们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题。

  (2)学生用计算器独立计算。

  (3)学生反馈,校对答案。

  (3)学生独立观察、比较,发现规律。(教学中一定要给学生留足发现规律的时间。)

  (4)小组交流同伴之间的发现结果。

  (鼓励学生把发现的规律都说出来,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

  (5)集体交流。谁愿意来说说你的发现?(注意学生语言的规范性。)

  2、师:同学们通过用计算器计算,观察计算结果,集体交流,发现规律。那大家能不能不计算,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下面几题的商?

  6÷11=7÷11=8÷11=9÷11=

  问:你是根据什么来写这些商的?(使学生说出应用规律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规律的理解。)

  用计算器来检验一下。

  3、师生共同小结。

  刚才我们是怎么学*的?

  用计算器计算——观察、探索规律——用规律直接填空

  三、巩固练*

  1、完成书上“做一做”。

  用计算器计算前4题,试着写出后2题的积。

  问:通过计算你发现什么规律?怎么找到后两题的积?

  2、出示练*五第7题。]

  (1)独立完成。

  (2)反馈计算结果:谁来说说你的计算结果?

  (因为中间7与9中间少了一个8,估计学生会计算错误,提醒学生要看清题目后再计算。)

  (3)拓展:谁还能写出其他有关的算式?是否还符合这个规律?怎么写?怎么填?为什么?

  3、进一步拓展。

  老师也找了几个与1234.5679×99=122222.2221

  1234.5679×108=133333.3332

  1234.5679×117=144444.4443

  1234.5679×126=

  1234.5679×135=

  1234.5679×144

  1234.5679×153=

  4、算一算,找规律:

  46×96=69×64=

  14×82=28×41=

  26×93=39×62=

  5、练*五第八题。

  四、课堂总结

  在这节课上,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还有什么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吗?

  五、作业

  1、先用计算器计算前面4题,仔细观察,再试着写出后面的得数。(保留6位小数)

  1÷7=2÷7=3÷7=

  4÷7=5÷7=6÷7=

  2、根据规律不计算直接填得数。

  5×5=25

  15×15=225

  25×25=625

  35×35=

  45×45=

  55×55=

  3、找规律填数。

  14916()()

  214283()()

  4、到网上或其他参考书中找一找这样的神奇而有趣的数学算式。

  《探索规律》教学设计 3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总复*《探索规律》P87-88。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运用观察、猜想、分析、证明等数学活动、发现生活中存在的一些数学规律,解决问题。

  2、形成发现规律、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重

  1、探索、猜想、验证、归纳等能力的培养。

  2、用语言或运用算式符号描述、表示事物中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六一儿童节到了,六(1)班同学按下面的规律为教室挂上气球。

  课件出示情境图,你能发现下列图形的规律吗?(按红黄红红黄,五个

  一组的顺序排列)

  第20个气球是什么颜色的?(黄的)第27个呢?(黄色)

  按照一定的规律,我们能很快地推算出任意一个气球的颜色。

  二、探索之旅

  (一)探索乘法表中的数学规律。

  日常生活中的规律无处不在,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乘法表中的数学规律。课件出示主题图,认真观察,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请同学们打开书P87,你能快速的把它补充完整吗?

  同桌交流,探索其中蕴含的规律,并用简洁明了的方式注明你们的发现。

  归纳 整理观察的方法:(1)横着看,每一行的数字都是第一个数的倍数。(2)竖着看,每一列都是一个数的倍数。(3)沿对角线斜着的一组数字1,4,9,16,25,36,49,64,81分别是1,2,3,4,5,6,7,8,9,的*方。(4)另一条对角线上的数字则是以两端对称形式排列的。……

  师:“这张乘法表中,我们找出了几种规律?是怎么观察得到的?(横看、竖看或斜看)

  (二)探索图中正方体个数的规律。

  正方形边长/cm

  1

  2

  3

  4

  

  n

  正方形个数/个

  …

  用式子表示正方形个数的规律:X=N×N=N2

  巩固应用

  (一)、P88第3题--摆桌椅

  (1)、1张桌子可坐6人,2张桌子可坐人,3张呢?4张呢?

  (2)、猜想一下,10张坐几人呢?

  (3)、摆N张呢?小组交流

  (4)、 小结规律:不管摆多少张,我们都可以用一个式子表示桌椅摆放的规律4n+2

  (5)、验证并填写书P88表格。

  (二)、P88第4题--堆放小球

  (1)、第5堆有(1+2+3+4+5=14)个小球,

  (2)、第8堆有(1+2+3+4+5+6+7+8=36)个小球。

  (3)、你知道第n堆有多少个小球吗?(1+2+3+…+n=?)

  (4)、展示高斯求和的故事:1+2+3+……+100=5050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和=(首项+末项)×项数÷2

  (三)、魔方的故事

  第一个图形由1个小正方体搭成;

  第二个图形由2*2*2=8个小正方体搭成;

  第三个图形由3*3*3=27个小正方体搭成;

  由此搭下去,第n个图形由n3个小正方体搭成。

  四、全课 小结

  今天在探索规律中,你有什么收获?

  你是否应用一些策略?这节课我们学*了?长方体体积与什么有关?怎样计算长方体体积?怎样计算正方体体积?

  布置作业

  1、P87第1题。

  2、P88第5题。

  六、板书设计:

  探索规律

  1、观察、比较 横看、竖看、斜看……

  2、推理、分析 正方形个数:X=N×N=N2

  3、猜想、验证 可坐人数:X=4n+2

  用符号(或字母)表 第n堆小球:X=1+2+3+…+n

  示实际问题的一般规律, 正方体个数:X=N×N×N=N3

  并用运算来验证一般规律。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引导学生探索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鼓励学生探索数之间、图形之间、实际生活中蕴含的规律等。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利用探究法、观察法、归纳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归纳学*内容。在教师的引导、组织下,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共同探究,揭示数与数之间的变化规律,图形的排列规律,并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在合作学*的过程中,小组成员生生互动,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帮助,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学生自如地在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活动中获取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 精神。

  《探索规律》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操作、猜测、推理等实践活动发现事物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和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美的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难点:能够学会找简单规律的方法。

  教、学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三角形 、正方形、圆形各10个

  (课前谈话:放松心情,自己拍着胸脯对自己大声说3遍我最棒,为教学规律做一小铺垫。)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就知道大家是最棒的,现在我们就来做一个猜图形的游戏,老师盒子里放了两种图形,圆、正方形,老师随便拿一个,可能会是什么,还可能是什么?随便拿出贴在黑板上,第二次呢?第三次呢?第四次呢?(学生找到规律后越来越快)大家说说看为什么会越来越快呀!

  学生回答。

  像这样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不断的重复出现,就是有规律,这节课我们就来学*找规律,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生活中也有很多规律,瞧,胜利小学1年级六班的教室里正在开联欢会呢?现在同学们同位两人说说图中哪些是有规律的?(课件出示)

  2、汇报:小旗、灯笼、小花、同学们

  3、 探索规律

  ① 课件出示彩旗图

  师:那么,我们先来找找彩旗排列的规律。

  师:猜一猜,下一面会是什么颜色?

  生:是黄色的。

  师:都猜是黄旗,看看对不对。(点击) 猜可真准!你们是怎么想的呢?

  生:因为小旗是按照红色,黄色这样的顺序一直摆下去的,所以红旗的后面是黄旗。

  师:恩,你说的可真不错!从颜色上观察,它是按照红色,黄色这样的顺序一直摆下去的。

  师:那如果给它分分组,你会怎样分?分完后能让我们把彩旗的规律看的清清楚楚的。

  学生随意说,若没有学生能说出,老师自己分。

  师:下面我也来分一分。 (就按照你说的来分)

  师:现在我们已经把彩旗分成了这么多组,谁来说一说每一组都是怎样出现的?

  生:一红一黄两个一组。

  师:恩,说的可真棒!小旗是一红一黄两个一组,一红一黄两个一组,接下来又是一红一黄两个一组,一红一黄两个一组,这同样的一组出现了这么多次,谁能用一个词来代替呢?

  生:反复出现。

  师:真是太厉害了,帮我们解决了这一个大难题啊。(板书:反复出现)

  师:谁能把彩旗的规律大声地说一遍呢?

  师:我们一起把彩旗的规律来说一遍好吗?

  ② 课件出示灯笼图

  师:彩旗的规律我们已经找到了,那么灯笼的摆放又有什么规律呢?把你发现的秘密小声地告诉同桌。

  (学生思考,交流)

  师:谁愿意把你的发现告诉全班小朋友?

  生1:我通过观察知道下一个灯笼是紫色的

  师:你能说说灯笼排列的规律吗?

  生1:灯笼是按紫,金黄这样的顺序一直摆下去的,所以下一个灯笼是紫色。

  三、巩固练*。

  1、下一个是几,课本例2,出示课件,学生能够回答规律是什么,下一个是什么。

  2、涂色游戏。(1)只说不涂。

  (2)先集体说,再动手做练*第2题。

  3、摆一摆。(小小设计师)

  学生动手摆,教师巡视,好的用相机照下来。

  汇报。

  4、发散练*。三角形 圆 圆 三角形 ,接下来怎样摆,有规律(只用三角形 圆)思考后汇报。

  5、鼓掌祝贺优秀的同学,做到有规律。

  四、小结。

  1、学生找身边的规律。

  2、出示生活中有规律的图片,欣赏,感受规律的美。总结只要我们善于观察会发现很多很多美的事物,只要我们努力去创造,会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五、解决生活中问题。

  工人叔叔要在公路的一边每两根电线杆中间安装一个广告牌,现在有20根电线杆,需要多少个广告牌?

  教学反思:

  “找规律”在新教材中是一个独立的单元。作为新单元第一课的“找规律”,非常重要。本单元是从形象的图形排列规律、颜色交替规律慢慢过渡到抽象的数列规律,如果这节课没有把握好,那么对学生后面的继续学*将造成障碍。

  在本节课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利用猜图形导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活动,只有动脑发现规律,才会猜得越来越快。新课中,首先让孩子发现规律,然后通过说一说,涂一涂,摆一摆,等各种活动紧紧抓住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主动参与学*,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感知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学生的创造意识,激发孩子挑战的欲望。 最后让学生欣赏生活中有规律的图片,学生感受到了规律的美。本节课孩子的整体学*效果较好,大部分孩子的思维都紧紧跟随着老师,学*兴趣浓厚。

  值得修改的地方:学生实际动手创造的规律,有条件的话可以通过实物投影多去演示,尤其是张老师提到的让好学生的作品去展示,给他们成功的体验,效果会更好。姜老师提到可以用相机把学生的作品照下来立刻传到电脑通过多媒体,让学生去评价,欣赏也值得自己去思考改进。

  《探索规律》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理解和掌握商不变的规律,并能运用这一规律口算有关除法;培养学生观察、概括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学生在参与观察、比较、猜想、概括、验证等学*活动过程中,体验成功,同时渗透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归纳出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难点:

  使学生会初步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预设过程:

  一、创设情景,感悟变与不变

  (课件投影,创设情景)

  电脑演示孙悟空大闹海龙宫夺金箍棒的情节,从金箍棒的变化帮助学生理解“变与不变”、“扩大”、“缩小”的`概念,作好铺垫。提出揭示课题,今天就研究相关问题。

  二、 探究规律

  1. 创新情境,提出问题

  孙悟空大闹天宫,如来佛祖要收服他,让他在手掌上翻筋斗逃跑。

  (1)孙先跨出一步1米,如来的手掌长1米,请问如来手掌长是孙步长的几倍?

  (2)孙生气了,跨出一大步5米,谁知如来的手掌长长5米,请问这次如来手掌长长的长度是孙这一步长的几倍?

  (3)孙更生气了,跨出了更一大步10米,小朋友猜,如来的手掌长会长长几米,(10米),小朋友真聪明,猜对了,请问这次如来手掌长长的长度是孙这一步长的几倍?(让学生说出算式:10÷10=1,师板书)

  (4)孙更气到脸都紫了,小跺了一小步1/2米,小朋友不用猜,肯定知道如来的手掌长也长了1/2米,谁能说说这次如来手掌长长的长度是孙这一步长的几倍?(让学生说出算式:1/2÷1/2=1,师板书在1÷1=1上面)

  (5)孙气疯了,打了一个筋斗云,小朋友知道是多少吗,(108000里),如来的手掌长也疯长,也长到同样长的108000里,请问这次如来手掌长长的长度是孙这一步长的几倍?

  指算式提问:请同学们观察这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

  2、探索与发现:

  (让学生以个人观察算式分析思考后,小组、全班交流活动形式组织学生探索和发现商不变规律。)

  1、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会汇报:

  a、在同一个算式中的被除数和除数都相同,商都是1。(师表扬这位同学观察很仔细,肯定学生回答后,指着算式中所有得数回应:从算式中我们看出,确实这几个除法算式中,商是相等的。还有哪位同学结合算式说得具体一些?)

  b、这几道都是用除法计算的,被除数和除数虽然不同,但商是相同的。(师表扬这位同学分析很到位,数理很清楚,肯定学生回答后,再次指着算式回应:从算式中我们看出,商是相等的,被除数和除数确实不同。现在请同学们再联系算式,看看它们之间有关系吗,你还能再发现什么?大家先独立思考1分钟,再小组交流。)

  2、引导小结: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概括一下我们刚才发现的规律,汇报小结后板书: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相同的数,商不变。

  3、质疑: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0,商还不变吗?引导强调零除外。

  4、试一试,验证规律。

  刚才看的神话故事,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有吗?

  (1)师拿了一瓶矿泉水,说:老师去买了2瓶矿泉水,付给售货员4元,请帮老师算算一瓶多少钱?指名生板书:4÷2=2

  (2)同学算得真好,售货员确实告诉我每瓶2元,写算式2÷1=2

  (3)假如我现在还想再10瓶,谁愿意来算算要多少钱?写算式20÷10=2

  (4)如果老师有100元,谁能很快地算出能买多少瓶?写算式100÷(50)=2,为什么?

  指着4个算式让学生讨论验证商不变规律

  5、引导学生归纳: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商不变。

  6、让学生给我们的发现的规律起个名字。揭示课题:商不变规律。

  三、应用规律。

  1、让学生提出问题:(指着课题)看到这规律你想了解什么?

  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积极发言,最后集中解决规律应用方面的问题。

  2、谁愿意举例说说你发现商不变规律在哪些地方很好用。

  (让学生先说,不够老师结合例子补充)

  (1)除法的简便计算。如950÷50可变成95÷5来计算,注意强调要整除的情况下使用才方便。

  练*:p75第1、2小题、观察与思考。

  (2)生活运用,物品的合理估算。

  练*:p75第3小题。

  (3)除法的小数计算和比例的应用等,在此暂不作介绍,以后五、六年级将会学*到,如果有兴趣的同学可自己找资料学*。

  四、深化、拓展。(游戏:救孙悟空)

  孙犯错了,最终被如来压在五指山下,但是如来说,我们小朋友要是能动脑筋,过四关,答对四组问题就可救了孙来,小朋友你敢迎接挑战吗?

  第一关: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4500÷500= 4800÷400=

  要求学生口算,并说说是怎么想的?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并引导学生用商不变的规律解释以前的算法。

  第二关:从上到下,先算出每组题中第一题的商,然后很快地写出下面两题的商。让学生独立做在书上,集体订正。

  72÷9= 36÷3=80÷4=

  720÷90= 360÷30= 800÷40=

  7200÷900=3600÷300=8000÷400=

  第三关:我当小裁判。(投影出示题目)

  (1)让学生判断“下面的计算对吗?”

  小结:在计算被除数和除数末尾有0的除法,商不变的规律能让我们的计算变得既简单又快捷,但在计算时要注意被除数和除数要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

  (2)(14×2)÷(2÷2)=7( ),(14×5)÷(2×3)=7( )

  第四关:填空:在□中填数,在○中填运算符号:

  200÷40=5

  (200×4)÷(40×□)=5(200÷2)÷(40÷□)=5

  (200×3)÷(40○□)=5(200÷4)÷(40○□)=5

  (200×□)÷(40○□)=5

  师:□里可以填“0”吗?为什么?

  四、课堂总结:谁能用一句话说说这节课你的感受或收获。(思考半分钟后作答)

  五、布置课外作业:(三题中选做其中一份)

  1、举例说说商不变规律。

  2、说说你发现生活中的商不变规律在哪应用了,如何用,好处在哪里?

  3、写一篇关于你探索商不变规律的数学日记。


《探索规律》教学设计实用5份扩展阅读


《探索规律》教学设计实用5份(扩展1)

——《探索规律》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探索规律》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会用计算器计算比较复杂的小数乘除法,并有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意识。

  2、在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时,能通过观察、分析发现算式中的规律,并能按规律直接填得数。]

  3、在引导发现规律、描述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让学生体会数学中的美以及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能用计算器探索计算规律,并能应用探索出的规律进行一些小数乘除法的计算。

  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检查学生有没有带计算器。

  2、师:昨天我们学*了循环小数,知道两个数的商有些是有限小数,有些是循环小数。

  比一比,看谁能很快知道下面这些除法算式的商是不是循环小数。

  课件出示:1.59÷17=19.89÷5.2=

  学生反馈。

  3、教师小结:当我们遇到较麻烦的数学计算的时候,可以使用计算器。

  导入课题,揭题。

  二、自主探究

  1、出示例10。

  (1)师:请同学们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题。

  (2)学生用计算器独立计算。

  (3)学生反馈,校对答案。

  (3)学生独立观察、比较,发现规律。(教学中一定要给学生留足发现规律的时间。)

  (4)小组交流同伴之间的发现结果。

  (鼓励学生把发现的规律都说出来,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

  (5)集体交流。谁愿意来说说你的发现?(注意学生语言的规范性。)

  2、师:同学们通过用计算器计算,观察计算结果,集体交流,发现规律。那大家能不能不计算,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下面几题的商?

  6÷11=7÷11=8÷11=9÷11=

  问:你是根据什么来写这些商的?(使学生说出应用规律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规律的理解。)

  用计算器来检验一下。

  3、师生共同小结。

  刚才我们是怎么学*的?

  用计算器计算——观察、探索规律——用规律直接填空

  三、巩固练*

  1、完成书上“做一做”。

  用计算器计算前4题,试着写出后2题的积。

  问:通过计算你发现什么规律?怎么找到后两题的积?

  2、出示练*五第7题。]

  (1)独立完成。

  (2)反馈计算结果:谁来说说你的计算结果?

  (因为中间7与9中间少了一个8,估计学生会计算错误,提醒学生要看清题目后再计算。)

  (3)拓展:谁还能写出其他有关的算式?是否还符合这个规律?怎么写?怎么填?为什么?

  3、进一步拓展。

  老师也找了几个与1234.5679×99=122222.2221

  1234.5679×108=133333.3332

  1234.5679×117=144444.4443

  1234.5679×126=

  1234.5679×135=

  1234.5679×144

  1234.5679×153=

  4、算一算,找规律:

  46×96=69×64=

  14×82=28×41=

  26×93=39×62=

  5、练*五第八题。

  四、课堂总结

  在这节课上,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还有什么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吗?

  五、作业

  1、先用计算器计算前面4题,仔细观察,再试着写出后面的得数。(保留6位小数)

  1÷7=2÷7=3÷7=

  4÷7=5÷7=6÷7=

  2、根据规律不计算直接填得数。

  5×5=25

  15×15=225

  25×25=625

  35×35=

  45×45=

  55×55=

  3、找规律填数。

  14916()()

  214283()()

  4、到网上或其他参考书中找一找这样的神奇而有趣的数学算式。

《探索规律》教学设计2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出示有规律的葡萄,让学生们猜一猜下一串会是什么颜色?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像葡萄这样一串紫一串绿连续重复出现的,我们就说它们是有规律的,有规律的排列帮大家猜准了葡萄的颜色。其实在生活中对规律的排列还有很多,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索规律。(板书:探索规律)

  二、探索新知

  1、出示超市开业情境图,让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中哪些东西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它们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小组合作,互相说一说吧!开始。

  2、找同学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东西的排列是有规律的?

  学生可能回答:

  我发现彩旗的排列是有规律的。(有什么规律,你能说说吗?)

  彩旗的排列规律是……(多找同学说)(和同桌说一说)

  师:我们看彩旗的排列规律是一面红色,一面黄色,一面蓝色,三个一组连续重复出现的,也就是这一组的后面紧跟着又出现一组,又一组,这就是连续重复出现。

  (板书:一组一组连续重复)

  这样我们发现了彩旗的排列规律,那按规律我在接着往后插一面,应该是什么颜色?再往前插一面是什么颜色?

  师:我们找到了彩旗的排列规律,下面我们接着看,图中还有哪些东西的排列是有规律的?

  (学生想说哪个说哪个,提示学生用完整的话说)

  三、游戏

  师:好了,现在我们放松一下。

  做拍手、跺脚、伸手臂游戏

  师:其实我们都发现了规律,知道后面怎么做了,我们把拍手、跺脚、伸手臂这一组动作连着做了三次,我们就发现了规律,找到了规律,我们就知道怎么做了。其实一组固定的事物,他就是要连续重复出现三次,也就是至少要三次,三次可以,比三次多也可以,它们的排列是有规律的,我们就能找出规律,并且按规律接着去完成了。

  四、找规律

  师:好了,等了这么久,我们去超市看一看。

  瞧,这些物品多整齐啊,它们的排列有规律吗?(小组合作学*,找同学汇报)

  五、闯一闯

  师:对规律的知识我们越来越了解了,下面我们利用有规律的知识去完成闯关练*,敢不敢?

  (学生说一道解释为什么?)

  第三关设计一幅有规律的图形,请同学们拿出老师给大家准备的学具,倒出里边的学具,再拿出作业纸,把长长的双面胶撕下来,用这些学具在作业纸上摆出有规律的图形。听明白了吗?开始。(你可以边摆边说)

  找同学说设计想法 ,并把作品粘贴在黑板上。

  六、欣赏

  下面就请同学们开动你的小脑筋去想一想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有规律的事物?

  生:自由说。(说出具体的规律)

  师:为了奖励大家,老师这也有几幅有规律的图片,我们一起看一看。

  最后,请同学们设计一幅有规律的图画。

《探索规律》教学设计3

  一、复*旧知,直入课题

  1.课件出示问题,复*探索图形中规律的方法:

  师:同学们我们在一年级就一起探索过图形中的规律,今天魔法火车给我们带来了2组有规律的图形,我们赶快看一看吧。请你快速观察,用按板做出选择。问题1:后面2个图形是什么

  翻板,师指名选择正确的同学问:你为什么这么选?

  生1:因为是一个正方形、一个圆、一个正方形、一个圆,所以后面也一样是一个正方形、一个圆。

  师:他先仔细观察已经有的这些图形,发现了图形形状的规律,你看他这个方法多好啊!但是谁来说说你怎么不选第三个呢?

  生2:因为颜色是蓝黄蓝黄的,所以后面也应该是蓝黄的。

  师:(板书:形状、颜色)你们真棒,还观察到了颜色的变化也是有规律的,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二个礼盒里藏着什么!聪明的孩子赶快作出你的选择。

  问题2:后面的图形是什么

  师:谁来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生:因为一个白一个黑,然后是一个白两个黑,一个白三个黑,后面肯定是一个白四个黑。

  师:你发现黑色三角的什么存在规律啊?

  生:数量。

  师:你观察真仔细!可是第三个也是四个三角啊?(可以找选1的同学讲给选3的同学)

  生:因为第三个都是向下的三角。

  师:看来方向也不能错。

  师:刚才同学们先从整体观察图形,然后从形状、颜色、数量和方向等方面找到了所给图形的变化规律,再按照规律确定需要补充的图形。所以大家很快就解决了魔法火车带给我们的题目。

  其实图形还有很多很有意思的规律等着我们去探寻呢,今天我们就继续研究“图形的规律”(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请学生先观察再进行选择,来说一说理由,复*通过观察颜色、形状等重复出现的顺序寻找规律的方法。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一)探索顺时针旋转规律

  1. 小游戏,初次感知旋转:

  师:魔法火车也奖励了我们一个游戏礼盒,请同学们读一读游戏要求。

  课件出示要求:

  (1)起立,和老师一起做。

  (2)边做边想,动作有什么特点。

  (3)老师停后,同学接着做。

  师:注意力特别集中的孩子肯定都明白游戏要求了,可以一边做一边说。

  师(镜面示范)做向上、向右、向下、向左,上、右、左、下,学生跟着做。

  师不做,学生依然继续做拍手动作。师追问:为什么老师不做了,你们还可以接着做?

  生:按顺序就是上右左下。(用手势)

  2.课件直观演示,认识“顺时针旋转“

  课件展示钟表动态顺时针旋转图片,师:你们看这样旋转的方向是不是和钟表上时针转动的方向一样?那像这样的旋转,我们给它起个名字称作顺时针旋转。

  引导学生用手势表示时针、分针转动的方向。

  观察课件中风车转动,强化对“顺时针旋转”的认识。

  师:看,小风车转起来了,快用手势学一学它是怎么转的!(带领学生一边做手势一边说“上右下左”)这样的旋转我们叫它什么?(齐答:顺时针旋转)。

  那如果风车从下边开始转。“下左上右……”是不是顺时针旋转?

  真棒,看来你们已经认识顺时针旋转了。赶快在桌子上用手画一画,用嘴说一说顺时针旋转的方向。

  意图:增强学生对“顺时针旋转”的立体旋转和*面旋转的认识。

  3.创设情境:探索图形顺时针旋转的规律

  美术课上老师让同学们画四个有规律风车,这是小力画的,他只把一部分涂成了红色。(课件出示3个风车图片)师提问:快用你的手连续表示一下红色部分的位置(一边做手势一边说“上右下”)你发现红色部分连续起来是按照什么方向旋转的么,谁来说一说?

  生:红色部分沿顺时针方向旋转的。

  师:(课件出示第4个空白的风车)按照这样的规律,你能说出第四个风车红色部分出现的位置么?

  生:第四个红色部分在左边。

  师:下面的同学你们同意么。谁来具体地说说这么想的理由是什么?

  ——预设1 学生未能说出顺时针旋转

  生:因为前三个红色是在“上右下”所以是第四个应该在左边。

  师:他能观察所给图形颜色的位置,特别好,说得更具体一点,就是“前三个图形红色部分都在“上右下”顺时针旋转的,所以按照这样的规律转下去,第四个风车红色部分在左边。”谁能把你们推测的过程说得更准确更具体?

  或者:说明了位置,我们还要告诉别人你发现的规律,所以要说“红色部分出现在上右下,是按顺时针旋转的”,然后按照你发现的规律再说“第四个风车红色应该在左边”。你能再说一次么?

  (——预设2学生直接说出顺时针上右做旋转

  生:前三个图形红色部分都在“上右左”顺时针旋转的,所以按照这样的规律转下去,第四个风车红色部分在左边。

  师:他说得真全面,谁能像他一样说一说。)

  规范语言后:

  (1)指名1~2回答,师:他们都已经懂得了先观察图形的位置,确定旋转的规律,再用规律找到正确的图形真棒!请你也和你的同桌赶快说一说。

  同桌互相说

  (2)指名同学上台交流

  设计意图:规范学生语言表达,为后续学*做好铺垫。

  3.新知迁移,自主探索并运用规律

  师:同学们老师这里也有画好的四个图形,请你们来用刚才学过的方法先观察图形的位置发现规律,再帮老师找到蓝色部分画在什么位置呢?快来选一选吧!

  课件出示题目(调整PPT):

  选项:(1) (2) (3) (4)

  生独立思考,进行选择。

  师翻板,依据数据调整教学。

  师:这么多同学选择了第一个,谁来指着大屏幕说一说为什么。

  生:应该选第一个。因为涂色部分在左上、右上、右下和坐下,是顺时针旋转,所以再旋转就到了左上。学生的小手指指着,言行一致。

  师:他说得理由真充分!(课件演示格子静态不动,色块顺时针旋转)他是观察到图形的颜色的位置按照顺时针旋转的,然后推测出下一个图形是在左上,还有不同的观察方法么?

  其实我们也可以让格子动起来(课件演示格子和色块一起动态旋转)这样观察你们能说出后面图形的位置么(再出示三个格子,学生说出位置,课件出现相应色块)?

  你们看看这八个图形,能用这节课学*的知识给他们分分组么?

  生:四个一组。

  师:为什么?

  生:因为到第五个又开始重复了。

  师:(课件出示四个四个一圈)无论怎样观察,都要找到图形旋转的规律再运用规律。

  (二)探索逆时针旋转规律

  1. 小游戏,初次感知旋转: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研究的这些图形都是按照顺时针的方向旋转的,顺时针旋转都有什么规律呢?我们一边做手势一边说一说(带领学生做手势、说方向)。

  如果反过来,你们知道怎么旋转么?(带领学生做手势“上左下右”)反过来总是按照“上左下右“的方向旋转,你们能给它起个名字么?(逆时针旋转)。

  师板书, 逆时针旋转(画一个箭头)

  师:咱们一起用小手说说这个小风车是旋转的方向。(课件出示风车,生边指边说:上左下右)快在桌子上画一画逆时针旋转的圆。

  2.观察小明画的风车,认识并探索“逆时针旋转”规律

  (1)课件出示小明画的前三个风车让学生先观察前三个风车的变化规律,再给最后一个图形涂色。

  师:聪明的同学们,小明也想求得你们的帮助,你们愿意么?

  课件出示题目:

  (2)生选择,翻版,指名同学说理由。

  生1:因为第一个在左,转到了下、右是逆时针旋转,所以最后一个是右。

  师:(提问选错的同学)现在你认为应该选什么,能试着说一说现在的想法么?

  3.运用规律

  107页练一练第1题中的第(1)小题 半圆的练*

  三、练*

  1. 107页练一练第1题中的第(2)小题 有阴影的练*

  2. 题目:图形方向旋转

  3.组合规律:

  (1)课件动态展示,风车有时候也会做逆时针旋转。那如果其中一个扇叶按逆时针旋转涂上了颜色,那你们快观察观察剩余三个扇叶的旋转呢?(也做逆时针旋转)

  师:你们真会观察,现在小丽把风车的四个扇叶都涂上了颜色,赶快从四个图形中选出正确一个吧!如果觉得有困难还可以用手势帮助你。

  课件出示题目3:

  指名学生说说怎样想。

  生1:先看绿色是上左下右逆时针旋转,再看其他颜色也是逆时针旋转,因此要选4

  生2:我是看出四个颜色都是顺时针旋转,因此这样涂色。

  师:你们都有了自己观察的方法,真好!

  (2)课件出示题目2(数字和颜色一起变化的规律):

  师:如果我们把每个风车的扇叶都标上数字,观察这些数字的位置,你知道黄色扇叶上的数字应该是几?

  生选择,师翻版: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3)形状旋转,数字不转(可以图形顺时针旋转同时,把数字改为逆时针旋转?)

  (4):形状,数字一起转

  学生选择,师翻版讲解。

  师总结:看来同学现在遇到涂色部分很多的图形,都懂得整体来观察

  四、图形欣赏,还原生活

  师:其实生活中很多地方都存在图形旋转的规律。我们就可以利用图形的旋转创造美。

  课件出示:拉花(每朵花的花瓣按顺时针旋转)、花坛的码放。

  (设计一些形状、数字、颜色和方向综合旋转的图形排列)……

  五、创造规律,全班交流

  1.出示图形,让学生独立思考,用彩笔在练*纸上创造一组有规律的图形。

  师:那今天我们学*了图形旋转的规律,你们能用我们今天学*的知识和我们之前学*过有关数字、形状、颜色的规律,把下面的图形变的有规律而且丰富漂亮么?快动手试一试。

  2.全班交流。

  五、交流收获

  今天你都学到了什么?

《探索规律》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使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感受发现规律的乐趣,同时体会计算器的工具性作用。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基本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但是还并不完全认识计算器在学*、生活中的工具性作用,所以教学中还要让学生进一步加深认识;在数学计算过程中,学生已有一定的通过计算结果寻找计算规律的经验,通过进一步探讨,体会发现规律是学*捷径,感受其中的乐趣。

  教学目标

  1、能借助计算器探求简单的数学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推理的数学能力。

  3、让学生感受到计算器给学*与生活带来的便捷。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能让学生发现简单的数学规律。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学*方法。

  难点:

  帮助学生培养观察、推理的数学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生兴趣

  1、小组合作

  从一——9中选出四个不相同的数字,分别组成最大数和最小数,并用计算器计算最大数减最小数,再用所得结果的四个数字重复上述过程,你会发现什么?

  巡视,指导学生讨论

  2、小组讨论,汇报

  设计意图【不要0,减小难度,容易激发兴趣体验数学趣味,体会计算器在计算中的作用。】

  二、自主探索

  出示例题10,让学生观察等式的变化,发现规律

  1、观察,发现

  学生能发现:1商是循环小数;2第二题的被除数是第一题的2倍?3第二题的商是第一题的2倍?

  2、知识迁移

  不用计算,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后几题的商。

  学生能应用所发现的规律填出后几题的商

  叙述发现的规律。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的观察、发现的自主能动性】

  3、小结

  三、知识拓展

  1、练*

  出示题目:先找规律,再按规律填数

  6×7=42

  6.6×6.7=44.22

  6.66×66.7=444.222

  ?

  6.6666×6666.7=

  6.66666×66666.7=

  2、观察式子所呈现的特征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应用能力】

  四、指导学生总结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概括、推理能力。因为计算器显示的数位有限。】

  五、作业

  1÷0.1=1×10

  3×100=3÷

  设计意图【感受数学美。】

  板书设计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探索规律

《探索规律》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操作、猜测、推理等实践活动发现事物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和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美的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难点:能够学会找简单规律的方法。

  教、学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三角形 、正方形、圆形各10个

  (课前谈话:放松心情,自己拍着胸脯对自己大声说3遍我最棒,为教学规律做一小铺垫。)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就知道大家是最棒的,现在我们就来做一个猜图形的'游戏,老师盒子里放了两种图形,圆、正方形,老师随便拿一个,可能会是什么,还可能是什么?随便拿出贴在黑板上,第二次呢?第三次呢?第四次呢?(学生找到规律后越来越快)大家说说看为什么会越来越快呀!

  学生回答。

  像这样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不断的重复出现,就是有规律,这节课我们就来学*找规律,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生活中也有很多规律,瞧,胜利小学1年级六班的教室里正在开联欢会呢?现在同学们同位两人说说图中哪些是有规律的?(课件出示)

  2、汇报:小旗、灯笼、小花、同学们

  3、 探索规律

  ① 课件出示彩旗图

  师:那么,我们先来找找彩旗排列的规律。

  师:猜一猜,下一面会是什么颜色?

  生:是黄色的。

  师:都猜是黄旗,看看对不对。(点击) 猜可真准!你们是怎么想的呢?

  生:因为小旗是按照红色,黄色这样的顺序一直摆下去的,所以红旗的后面是黄旗。

  师:恩,你说的可真不错!从颜色上观察,它是按照红色,黄色这样的顺序一直摆下去的。

  师:那如果给它分分组,你会怎样分?分完后能让我们把彩旗的规律看的清清楚楚的。

  学生随意说,若没有学生能说出,老师自己分。

  师:下面我也来分一分。 (就按照你说的来分)

  师:现在我们已经把彩旗分成了这么多组,谁来说一说每一组都是怎样出现的?

  生:一红一黄两个一组。

  师:恩,说的可真棒!小旗是一红一黄两个一组,一红一黄两个一组,接下来又是一红一黄两个一组,一红一黄两个一组,这同样的一组出现了这么多次,谁能用一个词来代替呢?

  生:反复出现。

  师:真是太厉害了,帮我们解决了这一个大难题啊。(板书:反复出现)

  师:谁能把彩旗的规律大声地说一遍呢?

  师:我们一起把彩旗的规律来说一遍好吗?

  ② 课件出示灯笼图

  师:彩旗的规律我们已经找到了,那么灯笼的摆放又有什么规律呢?把你发现的秘密小声地告诉同桌。

  (学生思考,交流)

  师:谁愿意把你的发现告诉全班小朋友?

  生1:我通过观察知道下一个灯笼是紫色的

  师:你能说说灯笼排列的规律吗?

  生1:灯笼是按紫,金黄这样的顺序一直摆下去的,所以下一个灯笼是紫色。

  三、巩固练*。

  1、下一个是几,课本例2,出示课件,学生能够回答规律是什么,下一个是什么。

  2、涂色游戏。(1)只说不涂。

  (2)先集体说,再动手做练*第2题。

  3、摆一摆。(小小设计师)

  学生动手摆,教师巡视,好的用相机照下来。

  汇报。

  4、发散练*。三角形 圆 圆 三角形 ,接下来怎样摆,有规律(只用三角形 圆)思考后汇报。

  5、鼓掌祝贺优秀的同学,做到有规律。

  四、小结。

  1、学生找身边的规律。

  2、出示生活中有规律的图片,欣赏,感受规律的美。总结只要我们善于观察会发现很多很多美的事物,只要我们努力去创造,会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五、解决生活中问题。

  工人叔叔要在公路的一边每两根电线杆中间安装一个广告牌,现在有20根电线杆,需要多少个广告牌?

  教学反思:

  “找规律”在新教材中是一个独立的单元。作为新单元第一课的“找规律”,非常重要。本单元是从形象的图形排列规律、颜色交替规律慢慢过渡到抽象的数列规律,如果这节课没有把握好,那么对学生后面的继续学*将造成障碍。

  在本节课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利用猜图形导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活动,只有动脑发现规律,才会猜得越来越快。新课中,首先让孩子发现规律,然后通过说一说,涂一涂,摆一摆,等各种活动紧紧抓住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主动参与学*,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感知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学生的创造意识,激发孩子挑战的欲望。 最后让学生欣赏生活中有规律的图片,学生感受到了规律的美。本节课孩子的整体学*效果较好,大部分孩子的思维都紧紧跟随着老师,学*兴趣浓厚。

  值得修改的地方:学生实际动手创造的规律,有条件的话可以通过实物投影多去演示,尤其是张老师提到的让好学生的作品去展示,给他们成功的体验,效果会更好。姜老师提到可以用相机把学生的作品照下来立刻传到电脑通过多媒体,让学生去评价,欣赏也值得自己去思考改进。


《探索规律》教学设计实用5份(扩展2)

——探索规律教学反思范本五份

  探索规律教学反思 1

  师:我想继续和大家玩一个游戏,愿意吗?这个游戏叫“我的特异功能”。我需要小助手和我配合一下。(学生上台,教师出示下表)

  因数因数积积的变化

  师:(对一生)这是一张表格,你的任务就是根据老师的要求来填表、回答问题。其他同学帮忙看,注意看、注意听。

  师:(背朝学生)小助手,请在表格第一行任写一个乘法算式,如果因数比较大,可以用计算器计算积。小助手,请告诉我,积是多少?

  (小助手回答)

  师:小助手,第二行的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任意乘一个数,告诉我,第二个因数乘了几?

  (小助手回答)

  师:同学们,虽然我不知道原来的两个因数是多少,但我知道现在的积是多少,是××。不相信,你们算算看。

  师:相信老师有特异功能吗?(不相信)那你们猜猜老师是怎么算出现在的积的?

  生:我也能算出来,用上一行的积去乘6。

  师:是吗?大家算算看。

  (学生计算,表示同意)

  师:我想采访一下这位同学,你怎么想到用上一行的积乘这个数的?(指第二个因数乘的数

  )生:因为这个算式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6,所以积也同时乘6。

  师:那如果乘7呢?

  生:积也乘7。

  师:如果乘99呢?

  生:积也乘99。

  师:这个同学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想法,他认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板书)。大家同意他的说法吗?(同意)我可有点半信半疑。这个说法我们可以称之为猜想,究竟对不对需要进一步来验证。思考一下,如何验证?

  生:可以把这个猜想用到实际中。

  师:对,事实胜于雄辩,咱们可以举些例子。

  (学生举例。一组学生用因数乘因数算出积是多少,另一组学生用猜想的方法算出积,并比较结果)

  因数

  因数

  积

  积的变化

  29

  46

  1334

  -

  29

  46×6

  8004

  1334×6

  29×80

  46

  106720

  1334×80

  29

  46×10

  13340

  1334×10

  29×20

  46

  26680

  1334×20

  师:同学们,咱们任意举了几个例子,请大家仔细观察整张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生:刚才那位同学说的猜想是正确的。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同样乘几。

  师:看来在29×46=1334这个乘法算式中,这个猜想是成立的,那么在其他乘法算式中,这个猜想是否还成立呢?

  生:是成立的。

  师:口说无凭,咱们还是得用事实说话。

  (学生自主举例,并在小组里交流)

  师:有没有哪位同学举的例子不符合猜想的,请举手!(无人举手)看来,在所有的乘法算式里,这个猜想都是成立的。其实老师在

  开始的游戏中说有特异功能,只不过想考考大家。你们真不简单,我提议大家为自己的表现鼓鼓掌。

  师:在所有的乘法算式里,其实都存在这样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是什么?

  (学生齐答)

  [反思]

  教材在引导学生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时,主要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具体丰富的实例,运用不完全归纳法,总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的规律。虽然教材在此前的教学内容中为“积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大量的铺垫和准备,但学生对规律的感知和认识仍然要经历逐步清晰的过程。为此,教师设计了教师有“特异功能”的游戏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具体情境中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从而作出猜想。在此基础上的验证环节,努力体现研究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教师先引导学生重点研究在29×46=1334这道乘法算式中猜想成立,再在其他的乘法算式中进行验证,这样的设计凸显了不完全归纳法的要求。另外,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得到了恰到好处的发挥

  探索规律教学反思 2

  《找规律》的第一课时。本课时让学生找的都是一些直观图形和事物的变化规律,所以我在课堂中结合了多媒体来辅助教学,让学生能在直观、生动的学*环境中找出事物的变化规律。这节课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学*的乐趣,并主动地去探求知识,发展思维。

  在教学中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究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以学生喜欢的“猜花的颜色”为引子,通过“找简单的规律——画规律——找生活中的规律——动手创造规律”等活动。使学生在自己喜欢的实践活动中探究、发现事物的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推理能力,以及提高学生间相互合作的意识。

  进行数学活动的教学。我设计了找一找、涂一涂、摆一摆,排一排等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规律。通过排队把知识进一步的拓展,从而让学生再创造出不同规律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我把知识进行拓展,让学生都纷纷举出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通过找生活中的规律并欣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这节课,我和同学融为一体,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愉快时刻荡漾在课堂上,创新,自主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成为课堂的主旋律。

  探索规律教学反思 3

  一、有效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达到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在探索规律这一环节中,我设计的探索题,激发了强烈的探索兴趣和能力。学生不自觉地就进入了新规律套所的状态中,发现新的规律也成为学生的主题需要,学生由被动地接受者、参与者成为主动地创造者、主体者,而我的角色更符合顾问,适当的时机引领寻声的探索走向深入、持久、有效。

  二、高效教学

  适时引入计算器。在探索规律时,有的计算过程比较复杂,这时引入计算器省时又精确,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到计算器的作用和优势,同时培养了学生灵活选择计算方法和工具的意识。

  整节课自始自终,把学*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通过让学生试算、观察、比较、讨论等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让学生全面参与新规律的发现过程。而多种感官参加学*活动,可使学*内容在大脑建立多层次、多网络联系,利于学生理解记忆,也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学学*变成学生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发展和提升的过程,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

  三、魅力教学

  要使学生感悟小学数学中蕴涵的丰富美,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让学生亲生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

  “数学是美的王国”。本课教学中,让学生从一组组有趣的算式中寻找出了一个个固定不变的规律,即美的存在,感悟到数学的“统一美”,接着根据已发现的规律,让学生写出符合规律的等式,感悟到数学的“神奇美”,数学规律被发现、被理解,这个过程本身也会令学会兴奋和满足,引起审美喜悦。课上学生还能体验到整个教学过程的和谐美。

  总之,努力使学生在充满美的氛围中津津有味地品尝老师精心制作的美的大餐。

  探索规律教学反思 4

  “探索规律”这一教学内容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好素材,它能培养学生观察、猜想、归纳的思想方法,教材主要呈现了探索数列的规律,图形的规律,实际生活中蕴涵的规律等几个复*内容。鉴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我对本节课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整理,主要分了以下几个环节来完成。

  一、探索活动,发现规律。

  “乘法表”是数学体现数字规律的篇章,通过先填再找乘法表中的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去观察,大脑去思考、归纳,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探究猜测——推理验证——得出结论这一过程。给学生创设了宽松的独立思考空间,让学生自主发现各种规律,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分享彼此的思维成果,相互启发,共同发展。开始几个学生发现的规律还仅仅只停留在横着看竖着看的基础上,当有学生发现斜着看的排列规律后,其他的学生深受启发,马上顿悟,把学*过正反比例的知识也应用在其中。在这一过程中可使学生在探索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二、探索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的数学学*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现实生活的数学,而这个现实不是**眼中的现实,应该是学生眼中的现实,贴*他们现实生活的内容进行教学,才能唤起他们的学*兴趣,主动应用数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们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情境一:“摆放桌椅”这一活动,拉*了学生生活世界与书本世界的距离,用学生熟悉的、有兴趣的调动学*积极性,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知识是密不可分的,使数学课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教学过程中,我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先让学生用具体的数来表示,然后上升到用字母及代数式来反映规律,从而使学生体验由一般到特殊的方法,教师有意识地分层次引导: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规律;当出现两种结论时再让学生验证;然后大家一起总结;最后电脑演示验证,做到了循循善诱,层层引导,重难点逐步突破。

  情境二:“推算年份”这一活动是教材上没有的,是我增加的一个教学内容,我想这是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学生也感兴趣,通过十二生肖来推算20xx年是什么年。这是数学中的“周期性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归纳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重点是确定“组”,即每组几个以及排列规律,最后用除法计算就可以了。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利用探究法、观察法、归纳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归纳学*内容。在教师的引导、组织下,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共同探究,揭示数与数之间的变化规律,图形的排列规律,并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在合作学*的过程中,小组成员生生互动,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帮助,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学生自如地在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活动中获取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探索规律教学反思 5

  数学的探索规律是鲁教版版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三章《整式及其加减》中的第七节。这是本节的重点、难点。从学*内容上,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了“用字母表示数”、“列代数式”、“去括号”、“合并同类项”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也是对这些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对学生体会数学建模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对本章前几节知识内容的学*,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及符号表示能力。

  从学生学情来讲,由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教师教育理念得到了更新,现代教学手段不论是在城市中学还是在农村中学都进入了课堂改革,学生的学*方式得到了根本性的转变,主要表现在学生课堂上活跃大胆,具有较强的参与意识。学生的学**惯和认知水*与以往相比也均有明显提高,在此基础上研究探索规律问题,无论是思想上还是方法上都具备了良好的契机。

  本节课我没有采用书上的乘法表的例子,而是采用一个含有规律的游戏《数青蛙》引入课题。接着是让学生通过例题来回顾梳理探索事物隐含规律的基本方法,以及这些规律在表达时用到代数式更加简洁易懂。然后通过发现的规律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使学生体会数学就是一个发现认识规律的过程。只要用心观察思考就能发现规律的存在。(在练*中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从不同角度谈发现的规律说的很好)。

  教学难点:

  用字母、运算符号表示一般规律。 根据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可安排如下的教学过程:首先特意为学生提供一个游戏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活动过程提供一个有趣的背景,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再通过对生活中日历的观察与分析,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用本章学*过的字母表示数、代数式、代数式的值等知识去探索日历中数与数之间的变化规律,并用去括号、合并同类项等知识去验证规律;最后在巩固练*和评价小结的基础上结束本课的学*。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由学生充分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来完成对规律的探索和验证过程。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学生用语言、符号、字母表示规律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学生经历创新思维的过程。针对这一点,我决定从首对于每次增加相同的数,探索规律,应用相同数乘以序号再加上或去掉1个数,此类练1道其次对于连续奇数1,3,5,7.第n个数是2n-1对于 奇数3,5,7,9第n个数是2n+1,对于连续 偶数2,4,6,8,10用2n表示,对于1,4,9,16,25这一类数用n的*方表示对于2,4,8,16,32用2n次方表示 于1,3,7,15,31用2的n次方减1这些规律同学们要理解记忆。对于图形中的规律,可换成数字找,或者从图形观察规律时,用字母表示数,最后寻求规律。如随堂练*, 这就犹如游戏,学生学起来有兴趣,也利用数字的角度去揭示它的规律这些常见的类型要求学思考生深入探讨,思考研究对于图形中的规律,可换成数字找,或者从图形观察数学中的许多知识点都是规律,我们探索出许多正确的规律,用它处理许多问题 。规律需要我们认真探索,严密并且对任何数都正确在课堂的学*上,我力求使学生在规律中自由翱翔。大胆发表现观点,用常用方法技巧探求最常见的规律。

  在教学时如果能让学生一直处于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进行实验等问题状态之中,学生就能用不同的眼光观察事物并发现问题,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探究,形成独特的个人见解。学生有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思想、表现自我的强烈欲望,才会在不同意见或见解的相互碰撞中产生创新的思想火花,才能因自己富有创意的做法或观点得到他人的认同而产生强烈的心理满足感与成就感,才能在学*互动的过程中学会竞争与合作,增强团队互助合作的精神,提高学生的整体数学水*。


《探索规律》教学设计实用5份(扩展3)

——《找规律》教学设计 (菁华9篇)

《找规律》教学设计1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在升旗和上体育课的时候都是怎么去的?

  生反应(排队)

  师:在排队的时候有什么要求?(快、静、齐)

  师:不仅同学们会排队,小动物们也会排队,大家请看。(投影)

  师:你有什么发现?

  生反应(有规律)

  师:这种排列规律是我们在一年级学*时发现的,这种排队规律是比较简单,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找一找更复杂、更漂亮的规律,(板书:找规律)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排队,引出动物的排队,让学生能够发现规律,从而导入新课,这样设计可以比较自然的导课,从动物的排队入手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二、引导探索,寻找规律

  师:请看大屏幕,你能有什么发现?

  生反应。

  1、师:来看看这些小动物在排队中过程中,它们的位置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1)学生自由发言说发现。

  师:看来这些动物排队的变化规律有些复杂,下面的时间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共同研究,看看这里到底藏着什么样的变化规律?

  (2)小组合作,研讨交流。

  小组汇报研讨结果。

  师:如果我把这幅图分开,现在你能够发现怎样的变化规律?(生反应)

  (3)重点引导学生能说出横着看的规律。(提示:先要看从第二次开始动物的位置都是怎样变化的?根据变化说出规律。)

  (4)让生上台演示动物排队的变化现象,帮助生理解掌握规律。

  师:现在,规律已经掌握了,你能按照刚刚发现的规律说出它们第五次排队的情况吗?

  (设计意图:动物的排队比较直观,学生容易理解,让学生先找动物在排队中的变化规律,当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再让学生去找其他的排列规律会更简单一些。)

  2、师:很好,不仅小动物会排队,漂亮的图片也会排队,大家看。(出示课件)

  师:你能发现图片在排队时的规律吗?

  让学生观察,自由发言说发现。

  师:你能按照这个规律,说出第四排的排列情况吗?

  3、找方砖的排列规律。

  师:同学们表现的非常不错,接下来我们再来看这些方砖在排队的时候有什么规律?

  生反应

  师:你能根据这种规律说出第四行吗?第五行呢?第六行呢?

  师:现在这几行都怎么样?(和前面的重复)

  师:如果按照这种规律继续排出第7行、8行、9行……,你猜会是什么样?

  投影展示

  师:看到这种效果,你有什么感觉?(漂亮)如果用这些方砖给你们家铺地板怎么样?

  师:看来像这种有规律的排列,可以使我们的环境变得更漂亮?

  (设计意图:在方砖的排列中让学生发现了循环排列,在不断的循环后,让学生感受到方砖排列的很美丽,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有规律的排列可以让我们的环境变得更美丽,体现了学*找规律的在生活中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三、巩固练*,加深认识

  1、师:很好,下面我们就用刚才发现的规律来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找出下面图形的排列规律,并画出第4组。

  (1)让生观察说规律

  (2)画出第4组,投影展示。

  2、请你为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设计一幅美丽的地板图案:

  (设计意图:前两道练*题和方阵的形式不一样,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摆脱方阵规律的约束,让学生能够灵活的寻找规律;第三题设计图案,是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去做数学。)

  四、总结

  1、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教师结语: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有规律的事物在美化着我们的生活,我们要用自己的智慧去发现它,运用它,将来把我们的环境打扮得更美丽!

《找规律》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的简单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及推理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学具准备:

  红、蓝三角形各若干个;彩色笔3支;一张16k白纸的1/4。

  教具准备:

  主题图5幅。

  教学过程:

  一、摆摆猜猜,引出课题:

  1、师:请生在桌上摆出一个红的三角形,紧挨着一个蓝的三角形,一个红的三角形,一个蓝的三角形……问:猜一猜,接下去该摆出什么颜色的三角形?为什么?

  2、先同桌两人商量后全班交流。

  3、引出课题:“找规律”

  4、点:摆放三角形中有什么规律?“一红一蓝一红一蓝一红一蓝……”这样的次序排列的。

  (通过摆放“一红一蓝”三角形的学具操作,引出“找规律”的主题,让学生发现“规律”就在身边,而且很鲜明,激起探索“规律”的欲望。)

  二、建立表象,感受“规律”

  1、主题图1:庆“六一”联欢会,装饰教室,挂彩色的三角形

  (1)、接着挂什么?为什么?

  (2)、先两个同学商量后全班交流:“一黄一红”的次序排列的。

  (数量相同,形状一样,颜色循环变化规律的渗透,在上面操作的基础上抽取出来,按“颜色”变化规律排列。由实践操作过渡到形象表象,感受“规律”。)

  2、主题图2:

  教室里又挂上了彩灯美丽吗?漂亮吗?为什么美丽漂亮?“一盏红灯笼,一盏彩灯”(数量相同,形状,颜色变化规律。)

  3、(黄)(红)(蓝)……你能发现这幅画的规律吗?把发现的规律告诉你最要好的朋友。

  (主题图的教学让学生感知数量、形状、颜色等变化的规律,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由简单渐渐过度到稍复杂的“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让学生充分感受“规律”的丰富多彩。)

  (变化循环的内容由原来的2个物品拓展到3个物品,留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更慎密的数学思想。)

  三、排队游戏,拓展规律

  1、一男二女一男二女排成圆形,为下课跳圆舞曲作准备。

  想一想接下去会请谁?愿意上台的请举手(通过举手了解学生发现规律的程度:男生举手多,还是女生举手多)(数量由一个增加到2个)指名让学生自己请同伴。(让学生亲自参与规律形成的过程。)

  2、你还能创造出另外有规律的排法吗?先独立思考,后四人小组交流,演示,最后全班组际交流。

  (开放式的“规律”设计,一下子将学生的视野打开,感受到“规律”的美丽)

  (“找规律”学生在熟悉的“排队”情境中感受,让学生体验到现实生活中的有规律的排列原来包含有数学问题,初步感受到数学的奇妙和无所不在,产生学*和探索数学的动机,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探究的方式学*)

  四、再次感受,表达规律

  1、很快的找出规律:“一个萝卜,二个辣椒,一个萝卜,二个辣椒……”

  (1)、形状(萝卜,辣椒)颜色(白,红),数量(1,2)循环变化的规律

  (2)、看到的规律写下来,用数字表示(对着图写)

  2、欣赏老师画得图,作出简单评价,先四人小组后全班交流

  2个黄的,6个蓝色的……

  (颜色,数量,大小循环变化规律)

  (一方面让学生再次感受到大小、形状、颜色、数量循环变化的规律;另一方面让学生从感性的图形中抽取出数字,为数字排列规律的探究打下扎实的基础。)

  五、设计图案,创造规律

  1、静思:(美丽、漂亮、有规律)想一想准备画什么?怎样表达?要求:先静静地思考一会儿后动手操作。

  2、独立创作,指两名学生上台板演。

  3、四人内交流,后全班交流。

  (1)、将自己创造的图案介绍给大家,其余3人验证规律是什么?

  (2)、将规律写下来。板演的两位学生先进行,后全班学生各自进行。

  (设计有规律的图案,一方面巩固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体会数学学*的乐趣,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将作品展示出来,请大家欣赏,感受数学美,欣赏数学美,同时享受到创新的乐趣。)

  六、课堂小结

  生活中有规律的事件隐含着数学问题。让我们努力地发现生活的美,从而感受数学的'魅力。

  课后反思:

  “探索给定图形或数字中简单的排列规律”既具有挑战性又具有趣味性。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初步感受数学的思考方法,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同时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内容的选择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猜测等活动去发现规律,然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独立设计出有规律图案,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数学精神。

《找规律》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猜测、推理等活动,使学生发现简单图形的排列规律。

  2、能根据发现的规律进行推理,确定后续事物的排列方式。能动手创造简单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推理和动手操作等学*方式,发现简单事物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数学规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发现和欣赏数学的美。

  教学重点:理解规律的含义,能发现简单的图形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找出稍复杂的图形的排列规律,能自己创造出有规律的排列。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彩旗;小花;灯笼。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口念:拍手拍手偏偏头拍手拍手偏偏头拍手拍手偏偏头……

  师:我们休息一下吧,静息.

  一、通过猜颜色的游戏,感知规律的含义。

  同学们第一行猜的很棒,第二行却猜得乱七八糟的,几乎没有猜对的,是不是表示你们退步了呢?是什么原因?

  看来啊,有规律就好猜,没有规律就不好猜,规律确实很重要,这节课咱们就来”找规律”

  二、引导探索,认识规律。

  课件出示数学小精灵聪聪,让小精灵带着同学们去参观会场布置。

  1、课件出示彩旗图

  ①通过让学生观察,回答问题,孩子们清晰的认识什么是“一组”并板书。

  ②给孩子们强调回答问题要完整,如这里的黄旗、红旗为一组,完整的说是一面黄旗、一面红旗为一组。

  2、课件出示小花图

  ①先让学生读一读,读完一组之后,稍微停顿一下,让别人闭着眼睛听就能听出规律。

  ②通过提问题,找一找谁和谁是一组,圈一圈每一组,让学生理解“重复排列”的含义。并板书。

  ③提出新问题“谁在重复出现?”加深对“重复排列”的理解。

  3、黑板上出示彩旗图、小花图。

  让孩子反复用语言说一说彩旗、小花的排列规律。

  ①彩旗:彩旗是按一面黄旗、一面红旗为一组重复排列的。

  老师想继续往后摆一面小旗,你觉得该摆什么颜色的小旗?

  那老师再继续摆一面呢?

  谁能完整的再来说一遍小旗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

  ②小花:小花是按一朵红花、一朵紫花为一组重复排列的。

  老师想继续往后摆一朵小花,你觉得该摆什么颜色的小花?

  那老师再继续摆一朵呢?

  谁能完整的再来说一遍小花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

  三、强化巩固,加深对规律的认识。

  灯笼和小朋友的排列规律。

  ①读一读:读读灯笼、小朋友的排列

  ②圈一圈:圈出灯笼、小朋友的每一组

  ③说一说:说出灯笼、小朋友的排列规律

  小结:像彩旗、小花、灯笼、小朋友这样一组一组的重复出现的排列,就是有规律的排列。

  四、达标训练

  刚才我们全班同学一起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儿,那就是找规律,那么找规律是干什么的呢?为什么要去找规律呢?找规律是为了人们更好的应用规律去顺得的解决一些问题。

  1、说一说后面藏着谁?

  2、如果继续摆下去,第6个是红色吗?

  五、联系生活,欣赏规律

  1、我说你接。

  春夏秋冬春夏秋冬春夏秋冬春夏秋冬……

  白天黑夜白天黑夜白天黑夜……

  2、欣赏图片

  六、课堂小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先说,然后师指着板书总结:像彩旗、小花、灯笼、小朋友这样一组一组的重复出现的排列,就是有规律的排列。再来读一读这几个字:一组一组重复出现。

  生活中处处有规律,只要大家用心观察,多动脑筋,一定能发现且创造出更多的规律,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七、板书设计:

  找规律

  一组一组重复出现

《找规律》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的简单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及推理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学具准备:

  红、蓝三角形各若干个;彩色笔3支;一张16k白纸的1/4。

  教具准备:

  主题图5幅。

  教学过程:

  一、摆摆猜猜,引出课题:

  1、师:请生在桌上摆出一个红的三角形,紧挨着一个蓝的三角形,一个红的三角形,一个蓝的三角形……问:猜一猜,接下去该摆出什么颜色的三角形?为什么?

  2、先同桌两人商量后全班交流。

  3、引出课题:“找规律”

  4、点:摆放三角形中有什么规律?“一红一蓝一红一蓝一红一蓝……”这样的次序排列的。

  (通过摆放“一红一蓝”三角形的学具操作,引出“找规律”的主题,让学生发现“规律”就在身边,而且很鲜明,激起探索“规律”的欲望。)

  二、建立表象,感受“规律”

  1、主题图1:庆“六一”联欢会,装饰教室,挂彩色的三角形

  (1)、接着挂什么?为什么?

  (2)、先两个同学商量后全班交流:“一黄一红”的次序排列的。

  (数量相同,形状一样,颜色循环变化规律的渗透,在上面操作的基础上抽取出来,按“颜色”变化规律排列。由实践操作过渡到形象表象,感受“规律”。)

  2、主题图2:

  教室里又挂上了彩灯美丽吗?漂亮吗?为什么美丽漂亮?“一盏红灯笼,一盏彩灯”(数量相同,形状,颜色变化规律。)

  3、(黄)(红)(蓝)……你能发现这幅画的规律吗?把发现的规律告诉你最要好的朋友。

  (主题图的教学让学生感知数量、形状、颜色等变化的规律,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由简单渐渐过度到稍复杂的“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让学生充分感受“规律”的丰富多彩。)

  (变化循环的内容由原来的2个物品拓展到3个物品,留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更慎密的.数学思想。)

  三、排队游戏,拓展规律

  1、一男二女一男二女排成圆形,为下课跳圆舞曲作准备。

  想一想接下去会请谁?愿意上台的请举手(通过举手了解学生发现规律的程度:男生举手多,还是女生举手多)(数量由一个增加到2个)指名让学生自己请同伴。(让学生亲自参与规律形成的过程。)

  2、你还能创造出另外有规律的排法吗?先独立思考,后四人小组交流,演示,最后全班组际交流。

  (开放式的“规律”设计,一下子将学生的视野打开,感受到“规律”的美丽)

  (“找规律”学生在熟悉的“排队”情境中感受,让学生体验到现实生活中的有规律的排列原来包含有数学问题,初步感受到数学的奇妙和无所不在,产生学*和探索数学的动机,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探究的方式学*)

  四、再次感受,表达规律

  1、很快的找出规律:“一个萝卜,二个辣椒,一个萝卜,二个辣椒……”

  (1)、形状(萝卜,辣椒)颜色(白,红),数量(1,2)循环变化的规律

  (2)、看到的规律写下来,用数字表示(对着图写)

  2、欣赏老师画得图,作出简单评价,先四人小组后全班交流

  2个黄的,6个蓝色的……

  (颜色,数量,大小循环变化规律)

  (一方面让学生再次感受到大小、形状、颜色、数量循环变化的规律;另一方面让学生从感性的图形中抽取出数字,为数字排列规律的探究打下扎实的基础。)

  五、设计图案,创造规律

  1、静思:(美丽、漂亮、有规律)想一想准备画什么?怎样表达?要求:先静静地思考一会儿后动手操作。

  2、独立创作,指两名学生上台板演。

  3、四人内交流,后全班交流。

  (1)、将自己创造的图案介绍给大家,其余3人验证规律是什么?

  (2)、将规律写下来。板演的两位学生先进行,后全班学生各自进行。

  (设计有规律的图案,一方面巩固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体会数学学*的乐趣,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将作品展示出来,请大家欣赏,感受数学美,欣赏数学美,同时享受到创新的乐趣。)

  六、课堂小结

  生活中有规律的事件隐含着数学问题。让我们努力地发现生活的美,从而感受数学的魅力。

  课后反思:

  “探索给定图形或数字中简单的排列规律”既具有挑战性又具有趣味性。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初步感受数学的思考方法,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同时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内容的选择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猜测等活动去发现规律,然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独立设计出有规律图案,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数学精神。

《找规律》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通过经历观察、猜测、推理、操作等活动,让学生发现图形和生活中一些事物的简单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推理等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与创新意识。

  3、借助变一变、找一找等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现和欣赏数学的美。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发现图形和事物的简单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一组图形或事物排列中有多个组合的。

  教具准备:花边、图形(教具盒)、复印纸纸、小三角形、磁铁。

  教学过程:

  一、在游戏中感知规律

  1、从里面分别逐一抽出有规律的三角旗,让学生猜一猜接下去会是什么颜色的?(猜得真准呀)

  2、从里面分别逐一抽出没有规律的三角旗,让学生猜一猜接下来是什么?

  问:为什么第二次猜不准,而第一次猜的又快又准呢?这里到底有什么秘密呢?(生发表意见)

  3、出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规律。(板书:规律)

  4、你观察两条彩带,哪条美一点?(师:嗯,看来规律可以你我们带来美感!)

  二、在探究中发现规律

  (一)颜色不一样的花边(两个一组)

  1、猜一猜:出示花边红绿红,猜一猜接下来是什么颜色的花?(随学生的猜出示花)

  师:你们真厉害,又猜对了,有什么发现吗?(生说)

  2、交流:说说你们的想法。(按红绿红绿红绿这个规律排列的)

  3、变长:按红绿红绿红绿这个规律排列,你能把这花边变长吗?

  (生说师贴:先往左贴,在往右贴)

  (二)颜色一样,形状有规律的(二个一组)

  1、找一找:仔细观察有什么规律?

  2、全班交流:有什么发现?谁来说说。(苹果都是1个,梨子一次比一次多1个。)

  3、变长:根据这样的规律,如果继续延长,应怎样摆?(让学生报)

  (三)颜色或方向、大小都有规律的(三个一组)

  1、找一找:生找一找有没有规律?

  2、同桌交流:有没有规律,如果有那么有怎样的规律?把找出的规律说给同桌的小朋友听一听?(找规律)

  3、全班交流:指名说一说

  (四)猜一猜(体验一条规律中一组图形一般要重复出现三次)

  小结: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至少三次)。

  三、巩固练*

  1、圈一圈:(书上第88页例1)

  2、我会画:(书上第89页)

  (1)颜色规律

  (2)颜色、方向的规律

  (3)颜色、形状规律

  3、节秦中发现规律

  (1)师拍:……

  (2)生接着拍、说说规律。

  问:为什么这么快跟上节奏?(有规律的)

  (3)你能根据这个节奏编一段动作吗?(动作中也可以有规律)

  (4)自己编一段有规律的节奏或动作让桌猜。

  如:伸伸手、拍拍肩、伸伸手、拍拍肩……

  4、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也是有规律?

  小结:刚才小朋友们发现了很多规律,有的规律是大自然本身就存在的,如:斑马身上的条纹、一年四季、白天黑夜等等,有的规律是人们创造出来的,如衣服上的花纹,项链等等)这些规律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5、小小设计师(创造规律)

  (1)创造规律:形状、颜色上有规律或别的

  (2)展示作品

  (3)评价作品

  6、机动:欣赏有规律的图片(再一次感受规律美)

  四、课堂总结:这些有规律的事物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丽,希望你们能做一个善于发现美,创造美的有心人!

《找规律》教学设计6

  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1、出示智慧星,初步感知规律

  师:今天的数学课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串漂亮的智慧星,你们想看么?

  (从盒中先出示一串中的前两颗星)

  这一串智慧星我们已经看到了前两颗是一颗黄星一颗蓝星,那下一颗智慧星的颜色,你能试着猜猜么?(指生猜色)

  这几个小朋友猜的颜色都有可能,但今天老师准备的智慧星,他们的颜色可是有规律的,我们一起来看看下一颗到底是什么颜色呢?(揭示答案)

  接下来一颗会是什么颜色呢?(指生猜色)

  小朋友们已经看到了一颗黄星一颗蓝星一颗黄星一颗蓝星,如果老师让你猜接下来两颗星的颜色,你还能猜得准么?(指生猜色)

  2、将一串智慧星贴在黑板上

  师:我想把这串漂亮的智慧星奖励给课堂上爱动脑筋的孩子,你们今天可要加油啊!

  3、揭示猜星窍门,感受其中的规律

  师:刚刚我们在猜得时候,发现一开始有人猜错了,但后来猜得越来越准,你们一定有什么窍门,谁来说说?(生:一颗黄星一颗蓝星重复出现。师同时在黑板上将每组用虚线分开)你们都是这样想的么?

  4、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师:像这样一颗黄星一颗蓝星重复的排列,我们就叫它有规律的排列。(板书:规律,生读)

  生活中像这样的事物有许多,你们想找出他们的规律么?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找规律。(课件出示课题)

  二、教学新课,认识规律

  1、课件出示小学生联欢主题图

  ⑴ 观察思考

  师:我们一起先来看一幅图,你们看,六一儿童节那天,同学们在教室的上面挂起了漂亮的彩旗,彩花和灯笼,这些装饰品把教室打扮的多美呀!小朋友们也围成了一个圈,正开心的做游戏呢。请你们仔细观察,看看画面上哪些地方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又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呢?

  ⑵同桌讨论

  师:轻轻的和你旁边的小伙伴说说,看谁发现的多!

  ⑶逐一说图中的规律(彩旗、小花、灯笼、小朋友)

  ⑷师小结(将所有有规律的事物逐一出示在屏幕上)

  我们一起找到了彩旗,小花,灯笼,小朋友排列的规律,像彩旗的一面红旗一面黄旗(课件点击圈出这一组),彩花的一朵绿花一朵紫花(圈出),灯笼的一盏紫灯笼一盏蓝灯笼(圈出),小朋友的一个女孩一个男孩(圈出),以及黑板上的一颗黄星一颗蓝星,我们都把他们叫做“一组”,(在第一组黄蓝星下板:一组,齐说)

  当我们找事物排列规律的时候,只要找到一组是什么,在看看剩下的是不是按一组一组(师在屏幕上指出)重复的出现,如果是,我们就说他们是有规律的排列。当然,重复出现的次数越多,最少要重复3次,这样我们就能更准确的找出他们的规律。

  2、深化找规律的方法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几幅图的规律都找到了,老师这还有一些图片,你们还想找么?看谁的眼睛最亮!

  ⑴颜色相同,形状不同的变化规律

  蓝色的一正方体一圆柱(猜最后一个)

  ⑵形状相同,颜色不同的变化规律

  蓝黄红三角图(猜后面两个三角的颜色)

  ⑶形状和颜色都不同的变化规律

  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猜中间两个)

  ⑷形状,颜色,数量都不同的变化规律

  一个蓝正方体两个红正方体(猜后面两个)

  一个蓝正方形三个红三角形(猜中间四个)

  3、动手操作,创造规律

  ⑴自己尝试摆学具(各种形状的卡片若干)

  师:小朋友的眼睛都很会观察,我们一起发现了这些图形在形状,颜色以及数量上的变化规律,那你们的小手是不是一样能干呢?你们能用学具摆出有规律的图案么?拿出学具自己试试吧!

  ⑵师随机选取学生作品投影展示

  ⑶小组互相欣赏(欣赏周围小朋友摆的作品,试着说一说他是按什么规律摆的)

  4、动手涂色,深化规律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能用学具创造出有规律的图案,那你们能用彩笔涂出有规律的颜色么?

  ⑴指导生拿出彩笔涂书上89页下面的做一做

  这有两排图形,每排图形的形状都相同,请你拿出彩笔给这两排图形涂上有规律的颜色吧!

  ⑵幻灯展示个别学生作品(2个)

  ⑶同桌互相欣赏(看看你旁边的小伙伴涂的颜色有规律么)

  ⑷展示老师涂色作品(正方形图)

  三、寻找生活中的规律

  师:今天我们班的小朋友真能干,不仅学会了“找规律”,还能用学具摆出有规律的图案,用彩笔涂出有规律的颜色,其实在我们的身边,我们的生活中,也能经常看到有规律的排列。

  ⑴引导学生不出声,自己在心中想想生活中有哪些事物的排列是有规律的。

  ⑵老师课件展示生活中有规律的图片

  师:老师也带来了一些资料,我们一起看看你刚刚想的和老师想的一样不一样。

  四、拓展提高,探寻声音动作中的规律

  ⑴跟着这美妙的音乐,我们也可用小手拍出有规律的声音,你听…(师拍)

  ⑵也可以做出有规律的动作,我们一起来试试……(师示范动作)

  ⑶还能怎么做?你自己也来试试吧!(个别展示)

  五、总结

  师:今天我们主要找了图形图案和一些事物的规律,其实在数字王国里也有很多规律,我们下节课再一起学*吧!

  六、板书:

  找规律

《找规律》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

  教科书85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事物中简单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以及发现和欣赏数学规律美的意识。

  【教学准备】

  课件、彩旗、作业纸、贴画、彩笔

  【教学重点】

  理解规律的含义,掌握找规律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能够表述发现的规律,并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 课前游戏

  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我们来比一比谁是最强大脑,出示数学老师电话号码:15226182826,老师给你们5秒,看谁能记住,谁来试一试。学生没有准确说出老师的电话号码。

  没关系,我们来看体育老师号码:13213213213,学生马上准确说出老师的电话号码。

  同学们你们为什么体育老师电话号码很快能说出来,而数学老师的电话号码没记住呢?你总结的真好!对,体育老师的电话号码有规律,能猜对,而数学老师的电话号码没有规律,所以不好记。

  那我们这节课就来学*找规律。这三个字你们认识吗?一起读一遍。(板书课题)

  二、学*新知

  1.观察图片,感知规律

  师:下个月就到了大家期待的节日了,六一儿童节,看,小朋友们正在为这个节日装饰教室、排练节目呢,他们在用什么装饰教室?

  生:彩旗、彩花和灯笼。

  师:还有这么多的小朋友在排练节目,你感觉这些事物排列的怎么样?

  生:很有规律。

  师:那下面我们就找一找里面的规律。(板书:找规律)

  2.图形的排列规律

  (1)彩旗的规律

  师:我们先来找一找彩旗的规律,仔细观察,彩旗是怎么排列的?

  生:一面黄旗、一面红旗、一面黄旗、一面红旗……

  师:观察的很到位,你发现了吗?谁再来说一说?

  生:一面黄旗、一面红旗、一面黄旗、一面红旗……

  师:我们一起来说一说。

  生:一面黄旗、一面红旗,又一面黄旗、一面红旗……

  师:一面黄旗、一面红旗,一面黄旗、一面红旗,又一面黄旗、一面红旗……总是这样排列,我们就把“一面黄旗、一面红旗”叫做彩旗的一组。(幻灯片圈一组,板书:一组)

  师:彩旗的一组是什么?

  生:一面黄旗、一面红旗。

  师:第一面是?

  生:黄旗。(在黑板上贴一面黄旗)

  师:第二面呢?

  生:红旗。(在黑板上贴一面红旗)

  师:一面黄一面红就是彩旗的`一组,黄旗作为开始。我们圈一圈彩旗的每一组吧,伸出小手,一面黄、一面红圈起来,一面黄、一面红圈起来……

  师:如果我再贴一组,先贴什么颜色?

  生:黄色。

  师:再贴什么颜色?

  生:红色。

  师:再往后摆呢?

  生:黄色和红色。

  师:再往后呢?

  生:还是黄色和红色。

  师:再往后?

  生:黄色和红色。

  师:一直是黄色、红色,黄色、红色,一组一组的排列下去,这叫重复排列。(板书:重复排列)

  师:刚才我们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了彩旗的规律,其实我们可以用简洁的一句话描述彩旗的规律,彩旗是按一面黄旗、一面红旗,2个为一组,重复排列。(幻灯片展示)你能像这样说一说吗?

  生:彩旗是按一面黄旗、一面红旗,2个为一组,重复排列。(多找几个学生说)

  师:同位之间说一说。

  (2)彩花、灯笼的规律

  师:经过大家的努力,找到了彩旗的排列规律,能不能用找彩旗的规律的方法找一找彩花的规律?(幻灯片出示彩花)

  生:能。

  师:你能找到彩花重复的一组吗?是什么?

  生:一朵红花、一朵紫花。(在黑板上贴一组)

  师:你能用简单的一句话概括彩花的排列规律吗?(幻灯片出示,让学生填空说)

  生:是按一朵红花、一朵紫花,2个为一组,重复排列。(多找学生说)

  师:谁能找到灯笼的排列规律?(幻灯片出示,让学生填空)

  生:是按一个红灯笼,两个蓝灯笼,3个为一组,重复排列。

  师:看来同学们找规律的经验已经很丰富了,观察彩旗的一组、彩花的一组、灯笼的一组,你有什么发现?

  生:彩旗、彩花的一组都是2个,灯笼的一组是3个。

  师:看来有规律的一组不仅可以是2个,还可以是3个,还可以是?

  生:4个。

  师:甚至?

  师:5个。

  师:几个都可以。

  (3)小朋友(封闭一圈)的规律

  师:还有小朋友的规律,快来找一找,找到了吗?谁来说一说?

  生:是按一男一女,2个为一组,重复排列。

  师:有不同意见的吗?

  生:是按一女一男,2个为一组,重复排列的。

  师:这样说对吗?为什么彩旗、彩花、灯笼只有一个规律,小朋友却有两个规律?(幻灯片展示四种事物的一组)

  生:彩旗、彩花、灯笼是排的一行,小朋友是一圈。

  师:你说到了关键,像这样围成一圈的,可以从男生开始观察,一男一女为一组,也可以从女生开始观察,一女一男作为一组。

  师:刚才我们不但找到了一行图形的排列规律,还找到了一圈图形的排列规律,想不想来运用我们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

  三、巩固训练

  1.圈出规律的一组,再说一说它们的排列规律。

  2.星星下面藏的是什么颜色(图形)?

  3.小小设计师

  师:刚才我们找到了那么多规律,下面我们自己创造一个规律,拿出作业纸,按自己喜欢的规律涂颜色,并圈出重复的一组,和同桌说一说排列的规律。

  (展示学生作品)

  4.生活中的规律

  师:孩子们,不仅图形中、数字中存在规律,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存在着漂亮的规律呢,请欣赏。(幻灯片展示规律的美)

  四、小结收获

  师:通过努力,我们学会了什么?

  生:我们学会找规律,还创造了规律,要找到规律,我们首先要找出一串图形的一组是什么。

  师:孩子你们真的很棒,理解的真不错,找到图形的一组是找规律的关键,希望同学们课下继续用善于观察的眼睛寻找生活中规律之美。

  【板书设计】

  找规律

  一组 重复排列

《找规律》教学设计8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猜测、推理等活动,使学生发现简单图形的排列规律。

  2、能根据发现的规律进行推理,确定后续事物的排列方式。能动手创造简单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推理和动手操作等学*方式,发现简单事物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数学规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发现和欣赏数学的美。

  教学重点:

  理解规律的含义,能发现简单的图形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

  找出稍复杂的图形的排列规律,能自己创造出有规律的排列。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彩旗;小花;灯笼。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口念:拍手拍手偏偏头拍手拍手偏偏头拍手拍手偏偏头……

  师:我们休息一下吧,静息.

  一、通过猜颜色的游戏,感知规律的含义。

  同学们第一行猜的很棒,第二行却猜得乱七八糟的,几乎没有猜对的,是不是表示你们退步了呢?是什么原因?

  看来啊,有规律就好猜,没有规律就不好猜,规律确实很重要,这节课咱们就来”找规律”

  二、引导探索,认识规律。

  课件出示数学小精灵聪聪,让小精灵带着同学们去参观会场布置。

  1、课件出示彩旗图

  ①通过让学生观察,回答问题,孩子们清晰的认识什么是“一组”并板书。

  ②给孩子们强调回答问题要完整,如这里的黄旗、红旗为一组,完整的说是一面黄旗、一面红旗为一组。

  2、课件出示小花图

  ①先让学生读一读,读完一组之后,稍微停顿一下,让别人闭着眼睛听就能听出规律。

  ②通过提问题,找一找谁和谁是一组,圈一圈每一组,让学生理解“重复排列”的含义。并板书。

  ③提出新问题“谁在重复出现?”加深对“重复排列”的理解。

  3、黑板上出示彩旗图、小花图。

  让孩子反复用语言说一说彩旗、小花的排列规律。

  ①彩旗:彩旗是按一面黄旗、一面红旗为一组重复排列的。

  老师想继续往后摆一面小旗,你觉得该摆什么颜色的小旗?

  那老师再继续摆一面呢?

  谁能完整的再来说一遍小旗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

  ②小花:小花是按一朵红花、一朵紫花为一组重复排列的。

  老师想继续往后摆一朵小花,你觉得该摆什么颜色的小花?

  那老师再继续摆一朵呢?

  谁能完整的再来说一遍小花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

  三、强化巩固,加深对规律的认识。

  灯笼和小朋友的排列规律。

  ①读一读:读读灯笼、小朋友的排列

  ②圈一圈:圈出灯笼、小朋友的每一组

  ③说一说:说出灯笼、小朋友的排列规律

  小结:像彩旗、小花、灯笼、小朋友这样一组一组的重复出现的排列,就是有规律的排列。

  四、达标训练

  刚才我们全班同学一起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儿,那就是找规律,那么找规律是干什么的呢?为什么要去找规律呢?找规律是为了人们更好的应用规律去顺得的解决一些问题。

  1、说一说后面藏着谁?

  2、如果继续摆下去,第6个是红色吗?

  五、联系生活,欣赏规律

  1、我说你接。

  春夏秋冬春夏秋冬春夏秋冬春夏秋冬……

  白天黑夜白天黑夜白天黑夜……

  2、欣赏图片

  六、课堂小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先说,然后师指着板书总结:像彩旗、小花、灯笼、小朋友这样一组一组的重复出现的排列,就是有规律的排列。再来读一读这几个字:一组一组重复出现。

  生活中处处有规律,只要大家用心观察,多动脑筋,一定能发现且创造出更多的规律,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七、板书设计:

  找规律

  一组一组重复出现

《找规律》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

  第48~49页例题,:“想想做做”地1~4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这种关系和其中的简单规律。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通过观察、猜测、以及与他人交流等活动,发现事物中隐含的规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用数学的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探索和合作交流“找”出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之间的规律。

  教学难点:利用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第一部分:初步感知规律(2分钟)

  1、出示图,你能猜猜接下来老师会放什么吗?

  2、你们都是这么想的吗?咦,猜得真准,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3、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这是一个隔一个摆的,象这样的一个隔着一个排列,我们叫它“间隔排列”(板书:间隔排列)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间隔排列”这种情况中的规律。

  第二部分:发现规律(8分钟)

  1、看图,你能在这幅图中找出间隔排列的事物吗?把你的发现轻声地说给同桌听听。

  2、谁愿意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你的发现?(学生说时,教师板书)

  3、你能在图中找出间隔排列的事物吗?

  兔子和蘑菇是不是间隔排列呢?

  师边指图形边请学生齐说“兔子、蘑菇、兔子、蘑菇……”

  兔子和蘑菇是间隔排列,从兔子开始排,中间隔着蘑菇,一直排到兔子结束。(板书:兔子蘑菇)

  数一数,兔子有几只?蘑菇有几个?(师补充板书)

  4、兔子排在队伍的两端,我们就把它叫两端物体。(板书:两端物体)

  蘑菇排在兔子的中间,我们就把排在中间的物体叫做“中间物体”(板书:中间物体)

  5、除了兔子和蘑菇,还有其他也是这样间隔排列的吗?(板书:夹子手帕;树桩篱笆)

  6、数数各有多少个?(师板书)

  7、总结规律。

  师:观察一下这4组事物,有没有一定的规律。

  (1)同桌讨论

  (2)指名说一说

  排在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物体少1(板书:两端比中间多1)

  两端的物体相同(板书)

  (3)师:噢,原来这四组事物都是间隔排列,两端相同,而且排在两端的事物都比中间的多1,反过来,中间的都比两端的少1。

  8、一开始的小棒和圆片是不是也符合这样的规律呢?

  继续摆小棒和圆片,数一数是否符合刚才找到的规律,如果这里有10根小棒,该有多少圆片?如果这里有15个圆片,该有多少根小棒呢?

  第三部分:运用规律(25分钟)

  寻找到规律还不够,关键是我们要学会用规律解决问题。

  1、先来一个简单的,5个8相加,要用几个加号?

  2、马路一边有25根电线杆,每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个广告牌。一共有多少个广告牌?

  3、①小东用30张纸订成一本本子,从头数起,每两张纸之间夹一片树叶,这本本子内一共可以放进多少片树叶?

  ②明明用同样的方法夹树叶,用了99片树叶,那么明明这本本子有多少页?

  4、(1)学校一条大路的一边共插了20面彩旗。如果每两面彩旗之间放一盆花,一共要放多少盆花?

  (2)如果使每两盆花之间有一面彩旗,一共要放多少盆花?

  5、把一根木料锯3次,能锯成多少段?如果需要锯成6段,需要锯几次?

  提醒:要注意两端物体是什么,中间物体又是什么?

  6、(1)河堤的一边栽了8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栽桃树多少棵?

  指名口答。

  (2)沿圆形池塘的一周共栽了8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可以栽桃树多少棵?

  ①比一比,这两题有什么不同?(重点突出“圆形”、“一周”、“一边”)

  师:噢,原来刚才是在一条直线上栽柳树和桃树,而现在是在圆形池塘的周围栽柳树和桃树。

  可能的结果:7棵、8棵、9棵

  ②师:这3个结果到底哪个正确呢?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因为在这个游戏中有个小秘密,你如果找到了这个秘密,也许就能知道这道题的正确结果了,比一比,谁能先找到这个秘密。

  ※排队游戏。

  ①请4名男同学上来排成一排,想一想,每2个男同学中间站1个女同学,应该叫几个女同学上来?(3个)

  ②请3个女同学上来站成一排,问:这样排符合我们今天所讲的规律吗?

  现在,请这7名同学手拉手围成一圈,看一看,这样排符合我们所讲的规律吗?

  该怎么办?(下去一个男生或上来一个女生)

  数一数,男生和女生的个数,你有什么发现?(围成一圈的时候男女生人数相等了)

  师:现在你知道这道题的结果了吗?

  7、摆花题

  ①8盆红花摆成了1个正方形,在每2盆红花之间放1盆黄花,应该放几盆黄花?

  ②8盆红花摆成了1个三角形,在每2盆红花之间放1盆黄花,应该放几盆黄花?

  ③你有什么发现?

  生:如果两种事物围起来的话,不管围的是什么图形,他们的数量是同样多的。

  这是间隔排列的.第二种情况,首尾相连时,

  两种物体的数量是相同的。(板书)

  8、拓展题(备用)

  任意任意拿几根小棒和圆片间隔排列,并且两端物体相同,摆成一排。

  (1)两端都摆小棒,摆了20根小棒,圆片应摆几个?

  (2)两端都摆小棒,摆了50个圆片,小棒应摆几根?

  (3)两端物体相同,摆了7根小棒,圆片可能摆了几个?

  6个,小棒和圆片间隔排列,两端都摆小棒,小棒比圆片多1。

  8个,小棒和圆片间隔排列,两端都摆圆片,圆片比小棒多1。

  第四部分:总结评价,延伸规律

  今天,我们通过自己找一找,看一看,发现了生活中的一些规律,同学们表现得都很棒。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的规律,只要大家*时多观察,多动脑,相信你们一定能找到更多的规律,希望大家做个有心人。

  第五部分:课堂作业(5分钟)

  完成《一课一练》第37页。

  课后作业题:

  小小设计师:运用今天学到的规律设计一幅漂亮的图案来。

  教后反思:

  “找规律”是新课标实验教材的新增内容之一,它蕴含着深刻的教学思想,是学生今后学*、生活的基础知识之一。这部分内容原本是数学竞赛植树问题中的内容,一共有四种类型:(1)一端植的;(2)两端植的;(3)两端都不植的;(4)首尾相连的。现在把这部分内容摆在了课堂教学中,这是一个比较难的知识点,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从给定的事物中发现蕴含的简单规律,然后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本课的重难点就是找到规律解决问题。

  本节课从摆小棒和圆片入手,让学生猜测其中有何规律,揭示这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间隔排列”,然后把间隔排列分成两类,一是两端相同时的间隔排列,二是首尾相连时的间隔排列。第一类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自己的除规律,两端的事物比中间的事物多1。这其中练*题的第二题我是把它归到这一类的,因为这可以把木料段看成是两端事物,锯口看成是中间事物,这样还是满足刚才的规律的。至于第二个类型的题目是在*题中才出现的,我是想通过题目的相互比较,游戏的实际演示,学生会得出不管是什么形状,只要是围成封闭图形并且是间隔排列,那么两种事物的数量是相同的。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的设想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原因有二,一是课堂上前半部分练*的题量稍稍多了点,占用了一部分的时间,二是课堂上提问的都是班级中的学*有点困难的学生,拖了一点时间,导致了第二种类型的题目讲得不够到位,有点草草收场的味道,于试教时的情况绝然不同,试教时不仅是把课堂内容全部完成,并且还把《一课一练》上相关的*题完成。这也就说明课堂的应变能力还得进一步的提高。


《探索规律》教学设计实用5份(扩展4)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通用 (菁华3篇)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通用1

  借助计算器探究规律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为了训练学生对键盘的熟悉程度吗?抑或是掌握计算的准确度?这节课应该怎样上?两节课的计算器教学已经结束,我却陷入了沉思。

  上节课学生用计算器算出的22222222×55555555的结果五花八门,我曾经提示:“你看,这么多的2和这么多的5相乘,能不能想个巧妙的办法,从简单的算式入手,尝试解决呢?”没想到,还真有几个孩子说出先从2×5=10开始,看能否找到积的排列规律!!

  于是,有趣的算式出现了——

  2×5=10

  22×55=1210

  222×555=123210

  2222×5555=12343210……

  “我好像发现规律了!”我听到几个孩子小声嘟囔着。

  ”积当中最大的数字就是两个因数的位数,然后再从大到小排列到0就行。“赵洪涛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虽然不是特别准确,但是规律基本上是正确的。在此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进行了总结:从1开始,因数是几位数就写到几,倒过来再写到1,最后加一个0。

  ”看来,计算器虽然有时候不能计算出像22222222×55555555的'结果,但是我们可以运用计算的结果,找到积与积之间的排列规律,根据规律就可以写出结果了。当然,这个规律的探索还需要同学们掌握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我们再来试一试,好吗?“

  …………

  一节课下来,孩子们”玩“得挺高兴,但是学生对于探索规律的推理问题还不够明晰——光注重积的表面的变化,并没有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因此,个人认为,“用计算器探究规律”应该作为一节完整的课为学生呈现,而且重点应该在于引导学生探索出计算背后的本质规律,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要给学生充分经历观察、猜想、归纳和验证的时间,这样学生学到的才不只是结论,更是一种方法。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通用2

  一、有效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达到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在探索规律这一环节中,我设计的探索题,激发了强烈的探索兴趣和能力。学生不自觉地就进入了新规律套所的状态中,发现新的规律也成为学生的主题需要,学生由被动地接受者、参与者成为主动地创造者、主体者,而我的角色更符合顾问,适当的时机引领寻声的探索走向深入、持久、有效。

  二、高效教学

  适时引入计算器。在探索规律时,有的计算过程比较复杂,这时引入计算器省时又精确,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到计算器的作用和优势,同时培养了学生灵活选择计算方法和工具的意识。

  整节课自始自终,把学*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通过让学生试算、观察、比较、讨论等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让学生全面参与新规律的发现过程。而多种感官参加学*活动,可使学*内容在大脑建立多层次、多网络联系,利于学生理解记忆,也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学学*变成学生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发展和提升的过程,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

  三、魅力教学

  要使学生感悟小学数学中蕴涵的丰富美,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让学生亲生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

  “数学是美的王国”。本课教学中,让学生从一组组有趣的算式中寻找出了一个个固定不变的规律,即美的存在,感悟到数学的“统一美”,接着根据已发现的规律,让学生写出符合规律的等式,感悟到数学的“神奇美”,数学规律被发现、被理解,这个过程本身也会令学会兴奋和满足,引起审美喜悦。课上学生还能体验到整个教学过程的和谐美。

  总之,努力使学生在充满美的氛围中津津有味地品尝老师精心制作的美的大餐。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通用3

  在教学《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一课时,学生的积极性极高,可能是他们可以乘机玩一玩他们认为非常神奇有趣的计算器吧!虽然这一现象使课堂看着充满激情,但在这激情的背后却让我陷入了几点思考之中。

  1、计算器要“利用”到何种程度为宜。我们借助计算器,将学生的思维从繁杂的计算中解脱出来,使学生更加关注规律的发现过程。在猜想、枚举验证、应用规律的过程中,学生必然要经历大量的计算,其中也包括一些大数目的计算。为了使学生摆脱这些繁杂的计算,让学生的思维集中于探索和发现规律上,教材也明确要求学生使用计算器来进行这些计算。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探索数学规律的过程与方法,并使教学过程更多地侧重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这是计算器的作用所在。但同学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计算器是用来帮助学生能较快较准地计算出大数目计算题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发现各种规律。所以我认为计算器只是本节课的一种辅助工具,而非本课所学规律的重点。我们不要把计算器神奇化,使得学生过分相信、依赖于计算器计算,这样只有害处且无益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数感的培养。

  2、本课内容似乎略显单薄,时间尚余。本课是教学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相应地发生变化的规律。但是通过实践教学,我发现这个内容在一节课内进行教学和相应的应用练*,时间还有多余,学生也似乎还能学*的余力。对此,教师可以有多种处理方式,比如增加练*,进而巩固知识;又如适当地补充学*内容:

  (1)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的变化;

  (2)两个因数都有变化时积的相应变化等等。如果是从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方面考虑,我则偏向选择第二种处理方法。当然,这是对学有余力的同学而言。对于其他学生则可在今后的学*和练*中慢慢巩固。我觉得这样做不但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和提高,还能有效地避免学生产生思维定势。


《探索规律》教学设计实用5份(扩展5)

——《找规律》优秀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找规律》优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的简单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及推理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学具准备:

  红、蓝三角形各若干个;彩色笔3支;一张16k白纸的1/4。

  教具准备:

  主题图5幅。

  教学过程:

  一、摆摆猜猜,引出课题:

  1、师:请生在桌上摆出一个红的三角形,紧挨着一个蓝的三角形,一个红的三角形,一个蓝的三角形……问:猜一猜,接下去该摆出什么颜色的三角形?为什么?

  2、先同桌两人商量后全班交流。

  3、引出课题:“找规律”

  4、点:摆放三角形中有什么规律?“一红一蓝一红一蓝一红一蓝……”这样的次序排列的。

  (通过摆放“一红一蓝”三角形的学具操作,引出“找规律”的主题,让学生发现“规律”就在身边,而且很鲜明,激起探索“规律”的欲望。)

  二、建立表象,感受“规律”

  1、主题图1:庆“六一”联欢会,装饰教室,挂彩色的三角形

  (1)接着挂什么?为什么?

  (2)先两个同学商量后全班交流:“一黄一红”的次序排列的。

  (数量相同,形状一样,颜色循环变化规律的渗透,在上面操作的基础上抽取出来,按“颜色”变化规律排列。由实践操作过渡到形象表象,感受“规律”。)

  2、主题图2:

  教室里又挂上了彩灯美丽吗?漂亮吗?为什么美丽漂亮?“一盏红灯笼,一盏彩灯”(数量相同,形状,颜色变化规律。)

  3、(黄)(红)(蓝)……你能发现这幅画的规律吗?把发现的规律告诉你最要好的朋友。

  (主题图的教学让学生感知数量、形状、颜色等变化的规律,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由简单渐渐过度到稍复杂的“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让学生充分感受“规律”的丰富多彩。)

  (变化循环的内容由原来的2个物品拓展到3个物品,留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更慎密的数学思想。)

  三、排队游戏,拓展规律

  1、一男二女一男二女排成圆形,为下课跳圆舞曲作准备。

  想一想接下去会请谁?愿意上台的请举手(通过举手了解学生发现规律的程度:男生举手多,还是女生举手多)(数量由一个增加到2个)指名让学生自己请同伴。(让学生亲自参与规律形成的过程。)

  2、你还能创造出另外有规律的排法吗?先独立思考,后四人小组交流,演示,最后全班组际交流。

  (开放式的“规律”设计,一下子将学生的视野打开,感受到“规律”的美丽)

  (“找规律”学生在熟悉的“排队”情境中感受,让学生体验到现实生活中的有规律的排列原来包含有数学问题,初步感受到数学的奇妙和无所不在,产生学*和探索数学的动机,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探究的方式学*)

  四、再次感受,表达规律

  1、很快的找出规律:“一个萝卜,二个辣椒,一个萝卜,二个辣椒……”

  (1)形状(萝卜,辣椒)颜色(白,红),数量(1,2)循环变化的规律

  (2)看到的规律写下来,用数字表示(对着图写)

  2、欣赏老师画得图,作出简单评价,先四人小组后全班交流

  2个黄的,6个蓝色的……

  (颜色,数量,大小循环变化规律)

  (一方面让学生再次感受到大小、形状、颜色、数量循环变化的规律;另一方面让学生从感性的图形中抽取出数字,为数字排列规律的探究打下扎实的基础。)

  五、设计图案,创造规律

  1、静思:(美丽、漂亮、有规律)想一想准备画什么?怎样表达?要求:先静静地思考一会儿后动手操作。

  2、独立创作,指两名学生上台板演。

  3、四人内交流,后全班交流。

  (1)将自己创造的图案介绍给大家,其余3人验证规律是什么?

  (2)将规律写下来。板演的两位学生先进行,后全班学生各自进行。

  (设计有规律的图案,一方面巩固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体会数学学*的乐趣,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将作品展示出来,请大家欣赏,感受数学美,欣赏数学美,同时享受到创新的乐趣。)

  六、课堂小结

  生活中有规律的事件隐含着数学问题。让我们努力地发现生活的美,从而感受数学的魅力。

  课后反思:

  “探索给定图形或数字中简单的排列规律”既具有挑战性又具有趣味性。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初步感受数学的思考方法,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同时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内容的选择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猜测等活动去发现规律,然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独立设计出有规律图案,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数学精神。

《找规律》优秀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的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找出数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激趣,揭示课题。

  生活中许多事物都是有规律的。我们今天就继续学*“找规律”。

  (板书课题:找规律)

  二、出示学*提纲,探究新知

  1、例7。

  a、规律有很多种,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把它记下来

  b、例7的(1),找出这些图形的摆放规律。

  方法提示:拿出自己的学具摆一摆,把你找到的规律与同桌的小朋友互相说一说。

  讨论:告诉大家这些图形的规律是什么?后面应怎么摆呢?再往后你会摆吗?应摆几个?为什么?

  c、用同样的方法学*例7的(2)(3)

  小组共同用学具摆一摆,比比哪一小组最先找到规律。

  找出这三组图形的规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照样子创造规律。

  2、学*例8。

  讨论:她创造的规律没有图形,只有数,你能找到规律吗?

  方法:不管有没有图形,在数量上它们都是依次增加相同的数。找规律时,只要算出每相邻两个数的差就可以了。

  练*:学生自己创造规律,教师板书,并与学生共同参与,一起找规律。

  三、巩固提升

  1、完成书上第91页“做一做”及第92页第4题。

  要求学生说出规律和找规律的方法。

  2、完成第92页思考题。

《找规律》优秀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操作、猜测、推理等实践活动发现事物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和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美的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难点:能够学会找简单规律的方法。

  教、学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三角形 、正方形、圆形各10个

  (课前谈话:放松心情,自己拍着胸脯对自己大声说3遍我最棒,为教学规律做一小铺垫。)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就知道大家是最棒的,现在我们就来做一个猜图形的游戏,老师盒子里放了两种图形,圆、正方形,老师随便拿一个,可能会是什么,还可能是什么?随便拿出贴在黑板上,第二次呢?第三次呢?第四次呢?(学生找到规律后越来越快)大家说说看为什么会越来越快呀!

  学生回答。

  像这样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不断的重复出现,就是有规律,这节课我们就来学*找规律,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生活中也有很多规律,瞧,胜利小学1年级六班的教室里正在开联欢会呢?现在同学们同位两人说说图中哪些是有规律的?(课件出示)

  2、汇报:小旗、灯笼、小花、同学们

  3、 探索规律

  ① 课件出示彩旗图

  师:那么,我们先来找找彩旗排列的规律。

  师:猜一猜,下一面会是什么颜色?

  生:是黄色的。

  师:都猜是黄旗,看看对不对。(点击) 猜可真准!你们是怎么想的呢?

  生:因为小旗是按照红色,黄色这样的顺序一直摆下去的,所以红旗的后面是黄旗。

  师:恩,你说的可真不错!从颜色上观察,它是按照红色,黄色这样的顺序一直摆下去的。

  师:那如果给它分分组,你会怎样分?分完后能让我们把彩旗的规律看的清清楚楚的。

  学生随意说,若没有学生能说出,老师自己分。

  师:下面我也来分一分。 (就按照你说的来分)

  师:现在我们已经把彩旗分成了这么多组,谁来说一说每一组都是怎样出现的?

  生:一红一黄两个一组。

  师:恩,说的可真棒!小旗是一红一黄两个一组,一红一黄两个一组,接下来又是一红一黄两个一组,一红一黄两个一组,这同样的一组出现了这么多次,谁能用一个词来代替呢?

  生:反复出现。

  师:真是太厉害了,帮我们解决了这一个大难题啊。(板书:反复出现)

  师:谁能把彩旗的规律大声地说一遍呢?

  师:我们一起把彩旗的规律来说一遍好吗?

  ② 课件出示灯笼图

  师:彩旗的规律我们已经找到了,那么灯笼的摆放又有什么规律呢?把你发现的秘密小声地告诉同桌。

  (学生思考,交流)

  师:谁愿意把你的发现告诉全班小朋友?

  生1:我通过观察知道下一个灯笼是紫色的

  师:你能说说灯笼排列的规律吗?

  生1:灯笼是按紫,金黄这样的顺序一直摆下去的,所以下一个灯笼是紫色。

  三、巩固练*。

  1、下一个是几,课本例2,出示课件,学生能够回答规律是什么,下一个是什么。

  2、涂色游戏。

  (1)只说不涂。

  (2)先集体说,再动手做练*第2题。

  3、摆一摆。(小小设计师)

  学生动手摆,教师巡视,好的用相机照下来。

  汇报。

  4、发散练*。三角形 圆 圆 三角形 ,接下来怎样摆,有规律(只用三角形 圆)思考后汇报。

  5、鼓掌祝贺优秀的同学,做到有规律。

  四、小结。

  1、学生找身边的规律。

  2、出示生活中有规律的图片,欣赏,感受规律的美。总结只要我们善于观察会发现很多很多美的事物,只要我们努力去创造,会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五、解决生活中问题。

  工人叔叔要在公路的一边每两根电线杆中间安装一个广告牌,现在有20根电线杆,需要多少个广告牌?

  教学反思:

  “找规律”在新教材中是一个独立的单元。作为新单元第一课的“找规律”,非常重要。本单元是从形象的图形排列规律、颜色交替规律慢慢过渡到抽象的数列规律,如果这节课没有把握好,那么对学生后面的继续学*将造成障碍。

  在本节课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利用猜图形导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活动,只有动脑发现规律,才会猜得越来越快。新课中,首先让孩子发现规律,然后通过说一说,涂一涂,摆一摆,等各种活动紧紧抓住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主动参与学*,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感知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学生的创造意识,激发孩子挑战的欲望。 最后让学生欣赏生活中有规律的图片,学生感受到了规律的美。本节课孩子的整体学*效果较好,大部分孩子的思维都紧紧跟随着老师,学*兴趣浓厚。

  值得修改的地方:学生实际动手创造的规律,有条件的话可以通过实物投影多去演示,尤其是张老师提到的让好学生的作品去展示,给他们成功的体验,效果会更好。姜老师提到可以用相机把学生的作品照下来立刻传到电脑通过多媒体,让学生去评价,欣赏也值得自己去思考改进。

《找规律》优秀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猜测、推理等活动,使学生发现简单图形的排列规律。

  2、能根据发现的规律进行推理,确定后续事物的排列方式。能动手创造简单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推理和动手操作等学*方式,发现简单事物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数学规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发现和欣赏数学的美。

  教学重点:理解规律的含义,能发现简单的图形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找出稍复杂的图形的排列规律,能自己创造出有规律的排列。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彩旗;小花;灯笼。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口念:拍手拍手偏偏头拍手拍手偏偏头拍手拍手偏偏头……

  师:我们休息一下吧,静息.

  一、通过猜颜色的游戏,感知规律的含义。

  同学们第一行猜的很棒,第二行却猜得乱七八糟的,几乎没有猜对的,是不是表示你们退步了呢?是什么原因?

  看来啊,有规律就好猜,没有规律就不好猜,规律确实很重要,这节课咱们就来”找规律”

  二、引导探索,认识规律。

  课件出示数学小精灵聪聪,让小精灵带着同学们去参观会场布置。

  1、课件出示彩旗图

  ①通过让学生观察,回答问题,孩子们清晰的认识什么是“一组”并板书。

  ②给孩子们强调回答问题要完整,如这里的黄旗、红旗为一组,完整的说是一面黄旗、一面红旗为一组。

  2、课件出示小花图

  ①先让学生读一读,读完一组之后,稍微停顿一下,让别人闭着眼睛听就能听出规律。

  ②通过提问题,找一找谁和谁是一组,圈一圈每一组,让学生理解“重复排列”的含义。并板书。

  ③提出新问题“谁在重复出现?”加深对“重复排列”的理解。

  3、黑板上出示彩旗图、小花图。

  让孩子反复用语言说一说彩旗、小花的排列规律。

  ①彩旗:彩旗是按一面黄旗、一面红旗为一组重复排列的。

  老师想继续往后摆一面小旗,你觉得该摆什么颜色的小旗?

  那老师再继续摆一面呢?

  谁能完整的再来说一遍小旗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

  ②小花:小花是按一朵红花、一朵紫花为一组重复排列的。

  老师想继续往后摆一朵小花,你觉得该摆什么颜色的小花?

  那老师再继续摆一朵呢?

  谁能完整的再来说一遍小花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

  三、强化巩固,加深对规律的认识。

  灯笼和小朋友的排列规律。

  ①读一读:读读灯笼、小朋友的排列

  ②圈一圈:圈出灯笼、小朋友的每一组

  ③说一说:说出灯笼、小朋友的排列规律

  小结:像彩旗、小花、灯笼、小朋友这样一组一组的重复出现的排列,就是有规律的排列。

  四、达标训练

  刚才我们全班同学一起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儿,那就是找规律,那么找规律是干什么的呢?为什么要去找规律呢?找规律是为了人们更好的应用规律去顺得的解决一些问题。

  1、说一说后面藏着谁?

  2、如果继续摆下去,第6个是红色吗?

  五、联系生活,欣赏规律

  1、我说你接。

  春夏秋冬春夏秋冬春夏秋冬春夏秋冬……

  白天黑夜白天黑夜白天黑夜……

  2、欣赏图片

  六、课堂小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先说,然后师指着板书总结:像彩旗、小花、灯笼、小朋友这样一组一组的重复出现的排列,就是有规律的排列。再来读一读这几个字:一组一组重复出现。

  生活中处处有规律,只要大家用心观察,多动脑筋,一定能发现且创造出更多的规律,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七、板书设计:

  找规律

  一组一组重复出现

《找规律》优秀教学设计5

  教学设计理念:

  学生的数学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需求。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115—11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使学生发现图形的循环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事物排列的过程中隐含着数学知识。

  教学准备:

  CAI课件、学具(贴贴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过有关规律的知识。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有规律的事物装扮着我们的生活。这不,聪聪和明明这两个小朋友就运用规律的知识来装饰自己的房间。

  课件出示聪聪的房间,播放语音

  师:仔细观察,谁能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可能有:

  生1:窗帘的颜色排列有规律。(蓝长条和白长条一组,重复出现);

  生2:灯笼排列有规律。(两个红的一个蓝的一组,重复出现);

  生3:桌布的颜色排列有规律。

  师给予表扬和肯定。

  师:聪聪的房间已经参观过了,现在我们和聪聪一起去参观一下明明的房间。

  课件出示明明的房间,播放语音。

  师: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助聪聪找出规律吗?

  生:愿意。

  师:今天我们就来帮助聪聪“找规律”。

  板书课题:找规律

  (通过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让学生感觉比较自然亲切。学生在参观的同时很自然地进入观察、发现阶段,体现数学内容生活化,学生学*的是身边的数学。同时还可以唤醒学生沉睡已久的旧知)

  二、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1、找出墙面的规律

  师:我们先来找一找墙面图案的规律。

  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有些什么图形?它们是怎样排列的?

  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和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

  小组交流,生生互动,激发思维。师参与其中。

  组织汇报,并根据学生汇报点击课件演示。

  师:哪个小组把自己发现的规律和大家说一说。

  预设:

  生1:我是斜着看的,斜着看每一斜行的图形都相同;

  生2:横着看,上一行的第一个图形移到最后,其他图形都向前移了一格;

  生3:竖着看,前面一排的第一个图形移到了最下面,就变成了后面一排的图案。

  师激发提问:同学们斜着看,从上往下看,从左往右看,都发现了规律,我们再换一换方法,看看你还能发现什么规律?

  点名回答。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发现规律。

  师:这种规律就像我们所学的一种什么现象引发的规律?

  生:*移现象。(板书:*移)

  师:如果按照这个规律再变化一次的话,将会是怎样的结果?

  生:和第一行的一样。

  师:像这种经过几次变化以后又恢复原来的样子,我们把它叫做循环。(板书:循环)

  (利用教材资源,引导学生从几种不同的角度去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多角度的观察能力,同时发散学生的思维)

  2、寻找地面上的图形的排列规律

  师:我们已经找到了墙面图形的排列规律,地面上的图形排列规律又是怎样的呢?把你的发现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培养学生的评议和表达能力)

  点名汇报,集体评议。

  3、例1的教学。出示例1

  (1)、引导学生审题,明确解题要求。

  (2)、让学生动手尝试,画一画。

  (3)、交流并说说这样画的理由。

  (4)、评议

  (让学生体会排列的方法变了,但规律没变)

  (5)、完成115页做一做,交流,并展示学生作业/

  三、知识运用,操作巩固

  今天同学们表现很棒,下面我们要利用今天所学的规律知识进行闯关游戏。

  1、第一关:小巧手

  按照今天所学的规律,你能设计出有规律的图案吗?试一试。

  学生操作学具

  展示学生作业。问:你发现了他所摆的规律吗?

  (激发学生的兴趣,巩固新知,同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欣赏数学美的能力,让学生在“玩中学”)

  2、第二关:猜一猜

  师:动物王国举行联欢会。瞧,它们都排着整齐的欢迎我们呢。

  请你猜一猜,接下来排的是什么动物呢?

  (用富有儿童情趣的语言和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3、第三关:画一画

  117页练*二十三第1题

  引导学生利用旋转的知识,发现其中的循环规律。

  (板书:旋转)

  4、生活中的循环规律

  师:小朋友们,你发现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和我们今天所学的循环排列的规律吗?

  学生自由发言

  点击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循环规律。

  (向学生渗透“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教育理念。同时进一步感受数学美)。

  四、全课小结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有规律的事物在美化着我们的生活,我们要用自己的智慧去发现它,运用它,将来把我们周围的.环境打扮的更加美丽。

  今天我们的学*就到此为止。课后请同学们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和你的学具去装饰一下你的小手帕,看谁装扮的最美丽。

  (将知识延伸到课外,课虽尽,意仍存)。


《探索规律》教学设计实用5份(扩展6)

——探索规律的教学反思(精选10篇)

  探索规律的教学反思 1

  这节课最重要的我认为是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发现“商不变规律”的过程,因此我非常重视和期待生成的过程。在观察4个算式的被除数和除数的变化时,我预设了3个阶段

  1、末尾0多少的变化;

  2、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充分的通过全班交流、小组合作、同桌探讨等方式,运用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归纳和验证的学法,积极主动地探索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但发现、理解和掌握了商不变的规律,最重要的经历了整个探究过程,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尤其是自主学*的能力的培养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实际的效果也比较明显,这是我本节课最大的收获。

  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要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注重学*过程,相信经过长年累月的训练,学生会掌握必备的学*方法,取得长足的进步,正所谓:积硅步,至千里!

  探索规律的教学反思 2

  在教学《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一课时,学生的积极性极高,可能是他们可以乘机玩一玩他们认为非常神奇有趣的计算器吧!虽然这一现象使课堂看着充满激情,但在这激情的背后却让我陷入了几点思考之中。

  1、计算器要“利用”到何种程度为宜。我们借助计算器,将学生的思维从繁杂的计算中解脱出来,使学生更加关注规律的发现过程。在猜想、枚举验证、应用规律的过程中,学生必然要经历大量的计算,其中也包括一些大数目的计算。为了使学生摆脱这些繁杂的计算,让学生的思维集中于探索和发现规律上,教材也明确要求学生使用计算器来进行这些计算。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探索数学规律的过程与方法,并使教学过程更多地侧重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这是计算器的作用所在。但同学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计算器是用来帮助学生能较快较准地计算出大数目计算题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发现各种规律。所以我认为计算器只是本节课的一种辅助工具,而非本课所学规律的重点。我们不要把计算器神奇化,使得学生过分相信、依赖于计算器计算,这样只有害处且无益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数感的培养。

  2、本课内容似乎略显单薄,时间尚余。本课是教学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相应地发生变化的规律。但是通过实践教学,我发现这个内容在一节课内进行教学和相应的应用练*,时间还有多余,学生也似乎还能学*的余力。对此,教师可以有多种处理方式,比如增加练*,进而巩固知识;又如适当地补充学*内容:

  (1)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的变化;

  (2)两个因数都有变化时积的相应变化等等。如果是从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方面考虑,我则偏向选择第二种处理方法。当然,这是对学有余力的同学而言。对于其他学生则可在今后的学*和练*中慢慢巩固。我觉得这样做不但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和提高,还能有效地避免学生产生思维定势。

  探索规律的教学反思 3

  《找规律》的第一课时。本课时让学生找的都是一些直观图形和事物的变化规律,所以我在课堂中结合了多媒体来辅助教学,让学生能在直观、生动的学*环境中找出事物的变化规律。这节课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学*的乐趣,并主动地去探求知识,发展思维。

  在教学中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究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以学生喜欢的“猜花的颜色”为引子,通过“找简单的规律——画规律——找生活中的规律——动手创造规律”等活动。使学生在自己喜欢的实践活动中探究、发现事物的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推理能力,以及提高学生间相互合作的意识。

  进行数学活动的教学。我设计了找一找、涂一涂、摆一摆,排一排等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规律。通过排队把知识进一步的拓展,从而让学生再创造出不同规律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我把知识进行拓展,让学生都纷纷举出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通过找生活中的规律并欣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这节课,我和同学融为一体,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愉快时刻荡漾在课堂上,创新,自主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成为课堂的主旋律。

  探索规律的教学反思 4

  师:我想继续和大家玩一个游戏,愿意吗?这个游戏叫“我的特异功能”。我需要小助手和我配合一下。(学生上台,教师出示下表)

  因数因数积积的变化

  师:(对一生)这是一张表格,你的任务就是根据老师的要求来填表、回答问题。其他同学帮忙看,注意看、注意听。

  师:(背朝学生)小助手,请在表格第一行任写一个乘法算式,如果因数比较大,可以用计算器计算积。小助手,请告诉我,积是多少?

  (小助手回答)

  师:小助手,第二行的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任意乘一个数,告诉我,第二个因数乘了几?

  (小助手回答)

  师:同学们,虽然我不知道原来的两个因数是多少,但我知道现在的积是多少,是××。不相信,你们算算看。

  师:相信老师有特异功能吗?(不相信)那你们猜猜老师是怎么算出现在的积的?

  生:我也能算出来,用上一行的积去乘6。

  师:是吗?大家算算看。

  (学生计算,表示同意)

  师:我想采访一下这位同学,你怎么想到用上一行的积乘这个数的?(指第二个因数乘的数

  )生:因为这个算式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6,所以积也同时乘6。

  师:那如果乘7呢?

  生:积也乘7。

  师:如果乘99呢?

  生:积也乘99。

  师:这个同学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想法,他认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板书)。大家同意他的说法吗?(同意)我可有点半信半疑。这个说法我们可以称之为猜想,究竟对不对需要进一步来验证。思考一下,如何验证?

  生:可以把这个猜想用到实际中。

  师:对,事实胜于雄辩,咱们可以举些例子。

  (学生举例。一组学生用因数乘因数算出积是多少,另一组学生用猜想的方法算出积,并比较结果)

  因数

  因数

  积

  积的变化

  29

  46

  1334

  -

  29

  46×6

  8004

  1334×6

  29×80

  46

  106720

  1334×80

  29

  46×10

  13340

  1334×10

  29×20

  46

  26680

  1334×20

  师:同学们,咱们任意举了几个例子,请大家仔细观察整张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生:刚才那位同学说的猜想是正确的。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同样乘几。

  师:看来在29×46=1334这个乘法算式中,这个猜想是成立的,那么在其他乘法算式中,这个猜想是否还成立呢?

  生:是成立的。

  师:口说无凭,咱们还是得用事实说话。

  (学生自主举例,并在小组里交流)

  师:有没有哪位同学举的例子不符合猜想的,请举手!(无人举手)看来,在所有的乘法算式里,这个猜想都是成立的。其实老师在

  开始的游戏中说有特异功能,只不过想考考大家。你们真不简单,我提议大家为自己的表现鼓鼓掌。

  师:在所有的乘法算式里,其实都存在这样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是什么?

  (学生齐答)

  [反思]

  教材在引导学生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时,主要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具体丰富的实例,运用不完全归纳法,总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的规律。虽然教材在此前的教学内容中为“积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大量的铺垫和准备,但学生对规律的感知和认识仍然要经历逐步清晰的过程。为此,教师设计了教师有“特异功能”的游戏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具体情境中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从而作出猜想。在此基础上的验证环节,努力体现研究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教师先引导学生重点研究在29×46=1334这道乘法算式中猜想成立,再在其他的乘法算式中进行验证,这样的设计凸显了不完全归纳法的要求。另外,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得到了恰到好处的发挥

  探索规律的教学反思 5

  学生已经在一年级下学期学*了一些图形和数的简单排列规律,本册教材中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显得复杂一些。这节课是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操作、观察、猜测、推理等活动去探索图形的排列规律。众所周知,数学是模式的科学,寻找和发现周围世界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事物变化的规律构成了数学学*的重要内容。同时,发现关系和规律的过程也是发展学生探索能力的过程。因此,《标准》将“探索规律”作为数学与运算独立的内容,其目的是加强这方面教学的力度,把这种“探索规律”的活动,结合其它方面内容的学*,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开阔学生的思路。因此在设计时,我根据本课探究性和活动性比较强的特点,为学生设置了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推理的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出课题

  “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有利于学生解决数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个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创设一个具有一定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学生的思想,让他们敢想;**学生的嘴,让他们敢问。在刚一上课,我便问学生:“喜欢做游戏吗?我们快去看看吧!”由此自然引出一年级下学期学*的简单的排列规律,即复*了旧的知识,有很自然地引出新的知识,揭示了课题,调动起了学生学*的积极性。

  二、充分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心理学研究表明,不经过学生个人亲身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要想把已知的真理变成学生的真知是不可能的。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是学*的主体,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方式,尽量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表现在材料提供上。“材料引起学*,材料引起活动”。学*材料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知识、提高能力的基本载体。

  其次,注重合作探究、交流。小学数学课堂是一种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在本课中,既考虑到学生对知识技能目标的落实,又考虑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

  第三,加强数学思考。《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

  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特别在例1教学后,让学生把残缺不全的拼图补充完整,每个学生都动起手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思维得到了训练。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努力体现《标准》的新理念,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个性化思维,注重合作学*,相互交流、启发,面向全体,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探索规律的教学反思 6

  本课时主要引导学生借助计算器探索积的一些变化规律和商不变的规律,以及运用这些规律进行简便计算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学*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了整数乘、除法和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有了一定的学*基础。因此,重点应放在对规律的探索方面,教学完本单元内容,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教学时要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发现探索规律,并且有独立思考的时间。上课时有些思维敏捷的孩子会一下子发现规律,并脱口而出,于是,我就让这个学生来说说是怎么想的,给还处于懵懂的孩子一些提示,小结规律后,再通过学生自己写算式来验证发现的"规律,这样就加深学生对规律的认识。当然,对那些“聪明”孩子的上课*惯还是要加强培养。

  2、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在上课前,先让学生在家里算一算例题,找找规律,这样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上课,提高课堂效率,也给学生留出了充足的时间发现规律。

  3、克服思维惰性,加强估算能力的培养。发现和总结出规律后,就可以进行简便计算,一些较难的两位数乘两位数可以很快得出答案,但有些孩子为了避免犯错,会回避用规律来进行计算,而是采用比较繁琐的列竖式。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有两种原因,一种是课堂上对规律的感知还不够,要适当的给这部分孩子增加练*量,进一步感受规律,提高规律掌握的熟练度。另一种是,怕粗心犯错,对于这部分孩子则可让他们算完后,进行估算,这样有利于他们养成自觉检查的好*惯,通过估算也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感。

  4、《探索图形的规律》教学反思

  《探索图形的规律》一课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发现一些简单图形摆放的规律,通过探究图形的规律,培养学生发现规律,总结归纳规律的能力。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的是引导发现的教学方法,抛出问题后,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思考、自己得出答案,如果有问题教师予以指导。本节课的教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是仍有些不足。现总结本节课教学的优缺点如下:

  一、优点:

  1、本节课的设计合理,思路清晰,问题设置由浅入深。由摆n个三角形、正方形、五边形需要多少根小木棒总结出n个n边形需要小木棒的根数,这是这节课的亮点。

  2、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作用是引导,不是一味的"讲。

  3、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审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对于学生的观点,让学生自行质疑提问,学生面向学生,更调动了学生的学*主动性。

  二、缺点:

  1、教师的引导语言还不够精炼,以至于个别的问题没有启发出学生的思维。

  2、课堂语言不够严肃,出现了几句和课堂无关的话。

  3、有两处没有耐心的等学生思考出答案就进行了提示,没有锻炼好学生的思考力。

  4、小组讨论时间有些不足,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探究出了答案。

  5、课堂预设不够丰富,在学生提出独特的想法的时候,教师的应变有点慢。

  6、还应该提高教师的应变能力。

  课堂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每一节课都会有些许的遗憾,但是每一节公开课对于我来说都是一次提升,虽然仍有很多的不足,但是我在众多教师观摩的情况下仍然展示出了这节课教学的优点,说明我还是进步的。我不能因为这节课的教学中出现了些许的不足而丧志信心,更不能因为拥有了这些优点而骄傲自满。以后教学工作中的每一节课都是我展现优势改正缺点的*台,既然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那我就让缺憾变的最小吧。

  探索规律的教学反思 7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首先激发学生情趣导入新课,学生非常投入。我利用探究法、观察法、归纳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归纳学*内容。在教师的引导、组织下,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共同探究,揭示数与数之间的变化规律,图形的排列规律,并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在合作学*的过程中,小组成员生生互动,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帮助,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学生自如地在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活动中获取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怎样找规律呢?也许,我们更多地关注找怎样的规律,其实,我们更需要在“找”上做文章。找规律的教学价值与重点是在“找”的过程中。课前导学的问题正体现了这一点。例1设计的问题,是用探索有多少个不同的和的问题,引入可以框住多少个相邻两个自然数,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能自主的小组探索,教学目标能提前完成。而对于规律的发现学生还是逐个*移红色的方框,我又提出:是否有更简捷的方式找到一共有多少种拿法呢?我的意图是:红色的方框不再逐个向右*移,而是一下子从最左端*移至最右端,通过找框内第一个数,找到一共有多少种拿法。而且,这样也为学生后面的算式算出有多少种拿法提供解释算理的形象支撑。探索规律”的过程是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创造性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许多富有情趣的细节,有助于帮助学生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

  探索规律的教学反思 8

  本课时主要引导学生借助计算器探索积的.一些变化规律和商不变的规律,以及运用这些规律进行简便计算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学*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了整数乘、除法和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有了一定的学*基础。因此,重点应放在对规律的探索方面,教学完本单元内容,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教学时要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发现探索规律,并且有独立思考的时间。上课时有些思维敏捷的孩子会一下子发现规律,并脱口而出,于是,我就让这个学生来说说是怎么想的,给还处于懵懂的孩子一些提示,小结规律后,再通过学生自己写算式来验证发现的"规律,这样就加深学生对规律的认识。当然,对那些“聪明”孩子的上课*惯还是要加强培养。

  2、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在上课前,先让学生在家里算一算例题,找找规律,这样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上课,提高课堂效率,也给学生留出了充足的时间发现规律。

  3、克服思维惰性,加强估算能力的培养。发现和总结出规律后,就可以进行简便计算,一些较难的两位数乘两位数可以很快得出答案,但有些孩子为了避免犯错,会回避用规律来进行计算,而是采用比较繁琐的列竖式。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有两种原因,一种是课堂上对规律的感知还不够,要适当的给这部分孩子增加练*量,进一步感受规律,提高规律掌握的熟练度。另一种是,怕粗心犯错,对于这部分孩子则可让他们算完后,进行估算,这样有利于他们养成自觉检查的好*惯,通过估算也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感。

  4、《探索图形的规律》教学反思

  《探索图形的规律》一课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发现一些简单图形摆放的规律,通过探究图形的规律,培养学生发现规律,总结归纳规律的能力。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的是引导发现的教学方法,抛出问题后,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思考、自己得出答案,如果有问题教师予以指导。本节课的教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是仍有些不足。现总结本节课教学的优缺点如下:

  一、优点:

  1、本节课的设计合理,思路清晰,问题设置由浅入深。由摆n个三角形、正方形、五边形需要多少根小木棒总结出n个n边形需要小木棒的根数,这是这节课的亮点。

  2、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作用是引导,不是一味的"讲。

  3、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审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对于学生的观点,让学生自行质疑提问,学生面向学生,更调动了学生的学*主动性。

  二、缺点:

  1、教师的引导语言还不够精炼,以至于个别的问题没有启发出学生的思维。

  2、课堂语言不够严肃,出现了几句和课堂无关的话。

  3、有两处没有耐心的等学生思考出答案就进行了提示,没有锻炼好学生的思考力。

  4、小组讨论时间有些不足,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探究出了答案。

  5、课堂预设不够丰富,在学生提出独特的想法的时候,教师的应变有点慢。

  6、还应该提高教师的应变能力。

  课堂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每一节课都会有些许的遗憾,但是每一节公开课对于我来说都是一次提升,虽然仍有很多的不足,但是我在众多教师观摩的情况下仍然展示出了这节课教学的优点,说明我还是进步的。我不能因为这节课的教学中出现了些许的不足而丧志信心,更不能因为拥有了这些优点而骄傲自满。以后教学工作中的每一节课都是我展现优势改正缺点的*台,既然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那我就让缺憾变的最小吧。

  探索规律的教学反思 9

  “探索规律”这一教学内容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好素材,它能培养学生观察、猜想、归纳的思想方法,教材主要呈现了探索数列的规律,图形的规律,实际生活中蕴涵的规律等几个复*内容。鉴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我对本节课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整理,主要分了以下几个环节来完成。

  一、探索活动,发现规律。

  “乘法表”是数学体现数字规律的篇章,通过先填再找乘法表中的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去观察,大脑去思考、归纳,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探究猜测——推理验证——得出结论这一过程。给学生创设了宽松的独立思考空间,让学生自主发现各种规律,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分享彼此的思维成果,相互启发,共同发展。开始几个学生发现的规律还仅仅只停留在横着看竖着看的基础上,当有学生发现斜着看的排列规律后,其他的学生深受启发,马上顿悟,把学*过正反比例的知识也应用在其中。在这一过程中可使学生在探索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二、探索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的数学学*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现实生活的数学,而这个现实不是**眼中的现实,应该是学生眼中的现实,贴*他们现实生活的内容进行教学,才能唤起他们的学*兴趣,主动应用数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们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情境一:“摆放桌椅”这一活动,拉*了学生生活世界与书本世界的距离,用学生熟悉的、有兴趣的调动学*积极性,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知识是密不可分的,使数学课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教学过程中,我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先让学生用具体的数来表示,然后上升到用字母及代数式来反映规律,从而使学生体验由一般到特殊的方法,教师有意识地分层次引导: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规律;当出现两种结论时再让学生验证;然后大家一起总结;最后电脑演示验证,做到了循循善诱,层层引导,重难点逐步突破。

  情境二:“推算年份”这一活动是教材上没有的,是我增加的一个教学内容,我想这是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学生也感兴趣,通过十二生肖来推算20xx年是什么年。这是数学中的“周期性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归纳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重点是确定“组”,即每组几个以及排列规律,最后用除法计算就可以了。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利用探究法、观察法、归纳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归纳学*内容。在教师的引导、组织下,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共同探究,揭示数与数之间的变化规律,图形的排列规律,并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在合作学*的过程中,小组成员生生互动,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帮助,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学生自如地在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活动中获取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探索规律的教学反思 10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出课题

  “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有利于学生解决数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个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创设一个具有一定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学生的思想,让他们敢想;**学生的嘴,让他们敢问。根据低年级学生都对小动物比较喜欢的特点,我为本课设计了一条贯穿始终的情感线:帮小猴找规律引出的一系列问题。用这条情感线来支撑知识线和能力线,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二、充分利用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

  本教学设计教学层次清晰,注意合理地处理“教”与“学”的关系,采取层层推进的办法。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运用规律

  三、充分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注重合作探究、交流。小学数学课堂是一种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在本课中,既考虑到学生对知识技能目标的落实,又考虑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几节课下来,感觉到大多数时间学生思维活跃,畅所欲言,能够积极投入到学*和探究中来。

  总之,在这三节课的教学中,努力体现《标准》的新理念,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个性化思维,注重合作学*,相互交流、启发,面向全体,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探索规律》教学设计实用5份(扩展7)

——找规律的教学设计方案合集5篇

  找规律的教学设计方案 1

  设计背景

  作为中班下学期的孩子,已经有过规律排序的教学活动,所以具备粗浅的规律排序经验,已掌握了 AABAAB、ABBABB的排序能力,本次教学活动既在帮助孩子巩固对已学知识的掌握,能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事物的排列规律,也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学*新的排序规律。

  活动目标

  1、能主动发现排列的规律AABAAB、ABBABB和 ABCABC,学*按规律AABBCC的方法进行排列。

  2、在做珠帘、欣赏珠帘的过程中感受规律美。

  3、提高观察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重难点

  重点:能主动发现排列的规律

  难点:学*按规律AABBCC的方法进行排列。

  活动准备

  1、教具:小熊、小猴、小猪、小猫的图片;三条有规律的路;三个已粘有部分AABBCC规律的盘子;一根长绳子,上面穿有夹子;一条有AABBCC规律的围巾图片。

  2、学具:人手一根长纸条,一个固体胶、各色小圆片若干。

  3、经验准备:幼儿已有AABABB、ABBABB的排序认知经验。

  活动过程

  (一)复*规律AABAAB、ABBABB,引出规律ABCABC

  1、出示三种动物图片。

  2、逐一出示三条路,引导孩子发现AABABB、ABBABB和ABCABC排列规律。

  (二)学*新规律AABBCC

  1、出示围巾图片,引导孩子观察、发现AABBCC的规律。

  2、观察围巾上的花纹有几种颜色?每种颜色又有几个并排放在一起?

  3、引导孩子发现盘子上的规律,并接下去往下排。 第一个集体排,还有两个请两个孩子上来比赛排,检查是否排对。

  4、小结:原来这三个盘子上的花纹也都是有规律地排列的。

  (三)操作,进一步巩固规律AABBCC

  1、做一串珠帘,要三种颜色有顺序地排。

  2、介绍操作材料和要求:每个人拿一根长纸片,从画着颜色的这一头开始粘,三个颜色有规律地排,一直到纸片粘满了,就把它挂到珠帘下面,用上面的夹子夹住。

  3、孩子操作。

  (四)欣赏漂亮的珠帘,感知规律美

  活动反思

  我设计了以“小熊请客”为线索,巧妙地渗透各种具有规律排序的事物,让孩子在与这些“动物”的互动中主动积极地探索新的规律,达到教学活动的目标。

  孩子们对今天的教学内容非常感兴趣,而且决大多数的孩子在自主的操作过程中也能正确地完成排序规律,但是在自己的讲解和孩子的操作中也有不足:

  1、在引导孩子感知AABBCC的排序规律时出示了一个圆盘,但当孩子全部粘贴完整之后,忽然意识到应该给孩子一个起始的标记,没有标记颜色就混在一起,规律不再那么清晰。

  2、我提供给孩子长纸条的时候,让孩子自己根据规律粘贴,应该提示孩子当纸条已经不再有地方粘时,一个节结束的时候就不再往下粘了,而我们则应该在孩子操作之前就要要提醒孩子将AA也要去掉,地方不够了就不再往下粘了。

  让我知道了我们要做的前期准备有太多,包括教材的核心经验,知识点的正确把握等等,尤其是数学、科学领域,是不允许老师有丝毫的学科知识方面的偏差,甚至只是环节设计中的一个小细节,教师都需要考虑周全才性,才能带给孩子最为科学的认知经验。

  找规律的教学设计方案 2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个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这种关系和其中的简单规律。

  2、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以及与他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用数学的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引出规律

  在课的一开始,让学生把双手背到后面去,不看手指,说一说一只手上有几根手指?(5根)每两根手指之间有一个空挡,一共有几个空挡?(4个)想一想,手指数和空档数,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交流得出:一只手上有5根手指,有4个空档,手指数比空档数多1,空档数比手指数少1。

  指出:其实像这样的有规律现象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首先我们一起到小白兔家去看看吧!(板书:找规律)

  二、创设情境,探索规律

  1、呈现例题情境图,看看图上有什么?你能从图中找出像我们刚才游戏中手指和空档这样排列的事物吗?看看哪个同学找到的最多?

  生1:夹子和手帕。

  生2:兔子和蘑菇。

  生3:木桩和篱笆。

  (板书:夹子和手帕 兔子和蘑菇 木桩和篱笆)

  2、观察“夹子和手帕”(出示部分手帕图)

  师:夹子和手帕是怎样排列的?

  生:一个一个排列的。

  师:一个一个排列就是手帕、手帕、手帕……夹子、夹子、夹子……来排列的,它们是这样排列的吗?

  生:不是。是按照一个夹子、一个手帕……这样排列的。

  师:对,它是按照夹子、手帕、夹子、手帕……顺序排列的。(板书:夹子、手帕、夹子、手帕……)

  师:第一个是什么?最后一个是什么?

  生:夹子。

  师:第一个和最后一个都是夹子。还可以说成两端都是夹子。

  师把板书补充完整。(夹子、手帕、夹子、手帕……夹子)。

  3、小结:像以上这样一个物体与另一个物体间隔的排列,叫间隔排列。板书:间隔排列。

  师:看一看,图上一共晒了多少块手帕?用了多少个夹子?想一想,你发现夹子的个数与手帕的块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吗?同桌互相讨论一下。(夹子数比手帕数多1,手帕数比夹子数少1。)

  4、观察“蘑菇和兔子”(出示部分兔子图)

  师:让我们再来看看蘑菇和小兔子吧,他们又是怎么排列的呢?第一个是谁?最后一个是谁?两端都是谁?那么小兔子的只数与蘑菇的个数之间有没有规律呢?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呢?谁来说一说。(小兔和蘑菇间隔排列,两端都是小兔,小兔数比蘑菇数多1,蘑菇数比小兔数少1。)

  5、观察“篱笆和木桩”(出示部分木桩图)

  师:再来看木桩和篱笆,你找到其中的规律了吗?

  说一说:你找到的规律是怎样的?

  6、归纳小结:

  通过观察,我们一起发现了图中存在的一些规律。一般来说,像夹子、小兔、木桩这样,是处于两端的物体(板书:两端);像手帕、蘑菇、篱笆这样,是处于中间的物体(板书:中间)。

  现在,谁来说一说,两端的物体与中间的物体间存在什么规律?

  [两种物体间隔排列,并且两端物体相同,排在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要多1(板书:要多1)反过来,处于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物体要少1(板书:要少1)。]

  三、动手操作:

  同学们真聪明。现在,老师就要来考考你们了。(课件出示题目)

  请同学们拿出身边的小棒和小圆片,摆一摆,使得你摆出的图形也符合这种规律,看谁摆得又快又正确。(学生动手操作)

  说一说:你是怎么摆的呢?谁上来摆一摆,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摆的。

  (让摆得较快的学生上前,在投影上演示自己摆的情况)

  师:如果将最后一个小棒拿掉,结果会怎么样呢?

  问:为什么同样是间隔排列,却出现了不同的结果呢?(小棒和小圆片个数相等)

  它们是怎么摆放的?(也是间隔排列,但两端的物体不相同)

  小结:两种物体间隔排列,如果两端物体不同,那么排在两端的物体和中间的物体个数同样多。

  四、巩固、应用:

  1、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物体也有这样的规律。你能说一说吗?((生举例说明)

  *如:树和树之间的空档间隔排列,两端都是树,空档比树少1。

  *又如:有的人穿的衣服一条蓝的一条黄的排列着。

  *再如:每天学校做操时,操场上排列的队伍、广场的栅栏、……

  2、师:老师这儿也找到了一些生活中的例子,需要大家一起来帮助解决。大家请看屏幕。(课件出示题目)

  (1)、“电线杆和广告牌”

  仔细看这幅图,这是马路的一边,有电线杆和广告牌,仔细观察它们是怎么排列的?谁是两端的物体,谁是中间的物体?现有25根电线杆,那么会有多少块广告牌呢?为什么?

  (有24块。每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块广告牌,广告牌的块数比电线杆的根数少1)

  追问:如果有25个广告牌,那又会有多少根电线杆呢?为什么?

  (2)、“锯木头”

  师:图中这人在干什么?

  锯木头中是不是也有这种规律呢?

  A、把这根木料锯一次,能锯成多少段?锯2次呢?(课件出示)

  B、 如果要锯成6段,需要锯几次?(课件出示)

  问:同学们发现什么规律了吗?谁来说一说?(锯的段数总是比次数多1,锯的次数总是比段数少1。)

  用这个规律快速抢答:锯7次能锯成多少段?锯9次呢?55次?

  反过来,如果要锯成8段,需要锯多少次?9段呢?24段呢?

  3、小结:同学们,你们现在已经熟练掌握了规律,思考的速度就快了。

  五、拓展规律:

  1、请同学们再来看一看河堤上种的树。(课件出示)

  师:有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要种一棵桃树。一共可以种多少棵桃树?

  (口答)你是怎么想的?

  2、请同学们再看这一题和上面一题一样吗?哪里不一样?(上一题是在河堤的一边栽树,这一题是在圆形池塘的一周栽树)那答案一样吗?(同桌交流)

  学生有可能会出现两种答案(75,74)哪一种是正确的呢?

  课件出示,一起交流。 师:同学们发现什么规律了吗?(柳数和桃数相等)为什么会相等?(因为它们是在一个圆形池塘的一周栽树,圆形是一个封闭图形)什么是封闭图形?(首尾相连的图形,像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等)接下来我们再看两幅图。(课件出示)一个正方形,一个三角形,这都是封闭图形。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一共可以栽多少棵桃树?小结:在封闭图形里,如果两种物体间隔排列,那么两种物体的数量相等。现在同学们知道刚才哪一个答案正确了吗?

  六、总结

  师:今天,我们发现了一条很有用的规律,还运用这条规律解决了不少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其实,这样的规律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老师也找了一些,我们一起来欣赏。

  找规律的教学设计方案 3

  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让幼儿学*有规律的排序,体验不同的排序方法。

  2、能力目标:初步感受数学中的规律美,并能清楚的说出发现的规律,培养幼儿多样性思维。

  3、情感目标:能积极参加探索活动,与同伴分享探索、发现快乐。

  活动准备:

  1、PPT课件。

  2、教具:规律卡

  3、学具:彩笔、画纸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占场地一侧

  师: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个神秘小客人,它是谁呢,当当当当(出示手偶小猴),我们一起玩跳房子的游戏!

  2、在欢快的音乐中师与幼儿入场地做游戏(幼儿依次跳过地上方格)入座

  3、课件:引导观察小房子的排列规律。

  师:你们玩的开心吗?老师也开心!我们找找刚才的房子有什么规律吗(幼儿:1个房子、2个房子、1个房子、2个房子、、)师幼一起看课件说完房子。

  4、师小结:1个房子、2个房子像这样依次不断重复排列就是有规律的排序。

  二、探索发现,积极参与

  1、听一听

  (1)先课件导语:小猴玩的可开心了,邀请我们去水帘洞参观,进水帘洞要有密码,密码在小猴身上是什么呢?小朋友要仔细听、仔细观察啊

  (2)通过倾听教师发出的各种声音——师操作手中小猴拍手1下、小猴叫1声

  (3)引导幼儿初步感知规律——AB模式。

  师:刚才小猴做了那些动作拍几下手,叫几声,你们观察的很仔细,赶快输入密码吧。

  师幼一起学小猴拍1下,叫1声哈,进行连续重复五组

  2、想一想

  (1)先课件导语:哇终于到小猴家,水帘洞后面发现有一条路,这条小路按什么规律排列?

  (2)通过观察课件中小路的图形排列,引导幼儿说出物体的排列规律——AAB模式。2个正方形1个三角形(课件先显现2组)接下来呢(幼儿说,课件全部跟显示出来)

  (3)师小结:2个正方形1个三角形、(师幼看课件说完)像这样依次不断重复排列就是有规律的排序。

  3、涂一涂

  (1)先课件导语:哇原来这条小路是通向小猴家的桃园呀,这里这么多的桃子,我们一起数数吧

  (2)先观察红桃子和绿桃子的排列规律,再尝试给后半部分补充涂色,探索物体排列的——ABB模式。

  师:(点一下显1个红桃,点一下显2个绿桃),咦后面桃子颜色不见了,应该什么颜色?(幼儿说颜色,师操作填色)。

  (3)师小结:1个红桃2个绿桃、(师幼看课件说完)(最后一句师说)像这样依次不断重复排列就是有规律的排序。

  4、找一找

  (1)先导语课件:哇舞会开始了,看看谁来了?

  (2)鼓励幼儿说一说猴子的排列规律,再找一找谁不见了,帮猴子们找回位置。认识物体排列的AABB模式。

  师:(课件:2只大猴2只小猴,)谁藏起来了?(幼儿说出,课件点出)原来是2只大猴。这次谁又藏起来了(接着找出2只小猴)

  (3)师小结:2只大猴2只小猴、(师幼看课件说完)(最后一句师说:像这样依次不断重复排列就是有规律的排序。)

  5、跳一跳,说一说

  (1)先导语课件:舞会开始了,该我们表演节目了,表演什么呢?请听音乐。

  (2)在热情的音乐中通过身体律动,感知AABB、AAB和ABB三种规律模式,并说一说三组动作分别可以用课件上的哪组图形规律表示。

  感知AABB:师幼一起拍2下手、跺2次脚。

  感知AAB:师幼一起小兔跳2下、做1个造型。

  感知ABB:师幼一起拍1下手、拍2下腿。

  (3)师小结:像这样依次不断重复排列就是有规律的排序。

  三、集体操作,分享快乐——贴规律卡(一种颜色,图形圆形、正方形、三角形)

  师:舞会结束了,我们也该回家了,小猴给小朋友准备了乘车卡,我们去看看吧。用图形贴出你喜欢的规律。

  尝试用自己的方式把喜欢的规律贴下来。

  教师巡回指导,作品完成后与他人分享交流。师:你的图形是按照什么规律排序的?小结像这样依次不断重复排列就是有规律的排序。

  四、结束部分,游戏延伸

  师:孩子们,拿好你们的规律卡我们要上车回家啦!请按照两个男孩两个女孩的规律上车。

  随音乐跑步退场。

  找规律的教学设计方案 4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88~89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找出直观事物的变化规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和逻辑思维的能力,提高合作交流的意识。

  (3)情感目标:感受到数学的美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发现图形的简单(单层)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

  找出稍复杂的图形排列规律。(既含形状规律,又含颜色规律的多层次规律。)

  教学过程:

  一:引入:

  猜一猜:下一朵花?1朵红花2朵黄花

  为什么刚开始的时候很多同学都猜不对,而后来都能猜对了呢?发现了什么有规律?

  颜色又是怎样的规律?一朵红,一朵黄,一朵红,一朵黄,我们说不说得完啊?

  揭示规律的概念:像这样,前面是什么,后面是什么,并按这样有次序重复出现的就叫规律。聪明的小朋友们,那我们今天就用自己智慧的双眼来一起来找规律。我们来闯关比赛,比一比看谁观察得更仔细,找得准,李老师就把这些智慧星奖励给他。

  二:教授新课:

  1、教学例一:(第一关:“找一找”)

  大家知道,六一儿童节刚过,旁边学校的初一的哥哥姐姐还要开联欢会庆祝自己的节日。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他们开联欢会的场景吧!

  把你发现的秘密同桌两个人悄悄交流一下。

  2、汇报结果:(随着学生回答电脑分别出示每一组排列有规律的图形)

  灯笼有什么规律?(把一紫一红圈起来,一红一紫在重复的出现。)

  彩旗有什么规律?(我该怎么圈呢?)

  花朵有什么规律

  小朋友又什么规律?如果跳舞的10个小朋友其中两个放开手,男同学带头就是按一男一女这样的规律站的,女同学带头就是按一女一男这样的规律站的。演示10个小朋友放开手后排成一排的两种情况。

  二、教学例二

  1、(1)这个规律简单吗?想找个难点的规律吗?看看这两道例题,。

  (2)两道题,我比一比:(体会规律的多样化)

  1、小红旗和例2第二题比较,它们的规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总结:

  (1)一个是2个2个一组,一个是3个3个一组地在重复;

  (2)一个只有颜色的规律,一个既有颜色,又有形状的规律。

  大家观察得非常仔细,说得非常好。看来大家不仅眼睛亮,而且也很善于思考总结。所以,第一关闯关顺利成功。

  2、涂一涂,巩固升华(第二关:涂一涂)

  想不想再闯第二关,手和眼睛一起用起来。

  第二关就藏在你们数学书的第89页,上面的“做一做”。边涂边思考:你为什么这样涂?有什么规律?

  涂一涂

  涂完的同学,同桌两人互相检验一下。

  3、集体交流(展示学生涂色卡):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师:小博士同桌两人从中任选一组。

  三、动手操作,创造规律

  1、师:你们的表演真精彩,表扬自己好不好?(学生拍出×××的节奏)再来一次好不好?(连续拍三次)从刚才的拍手中发现什么规律?原来用声音、动作可以创造规律,你也能用声音、动作创造规律吗?(一学生上台表演,其他学生跟做。)

  师:,那么你们能不能自己来创造规律呢?用手中的学具,看哪名同学创造出来的东西最有规律且最美而且能和别人不一样。现在我们就一起进入(第三关:创意大比拼)

  学生上台展示作品,并问:你们发现的图案有什么规律?相互评价。

  四、感受生活中的规律(第三关:找生活中的规律)

  小朋友已经学会了找规律,你再仔细找一找,你们身边有规律吗?看哪些小朋友是生活的细心人。

  红绿灯、春夏秋冬、星期几、人行道线、衣服上的条纹、斑马上的条纹、

  五、在总结中提高,应用规律

  大家有什么收获吗?

  找规律的教学设计方案 5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8~4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当两端的物体相同时,两端的物体数量比中间的多1;当两端的物体不同时,两种物体的数量相等。”这一规律。

  2、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掌握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思想。培养学生发现与应用规律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以及学*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间隔排列规律的探索过程,找到“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当两端的物体相同时,两端的物体数量比中间的多1;当两端的物体不同时,两种物体的数量相等。”这一规律。教学难点:利用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感知规律

  1、伸出手张开,问:有几个手指?有几个空档?如果每两个手指间夹一枝笔,能夹几枝笔?(板书:每两个手指间夹一枝笔)

  2、请4名男生和4名女生排队,要求:每两个男生之间站一个女生。全都排着符合要求吗?怎么办?(排成4男3女)他们是怎么排的,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出来。

  交流表示的方法。师:这样的排列方法叫一一间隔排列。(板书:一一间隔排列)

  二、探索规律

  1、出示教学挂图。

  (1)在图上找一找,有没有像刚才男生和女生这样的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交流。能不能用一句话描述它们是怎么排列的?

  (2)这些一一间隔排列有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有什么规律?同桌合作讨论、探究。交流。

  (3)汇报讨论结果。出示名称:两端物体中间物体

  (4)归纳出“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

  三、运用规律

  1、马路一边有25根电线杆,每相邻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个广告牌。一共有多少个广告牌?提问:“每相邻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个广告牌相”可知什么?

  各自解答。交流。

  把上题改成:马路一边有25个广告牌,每相邻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个广告牌。一共有多少根电线杆?

  该怎样解决?

  2、(1)把一根木料锯3次,能锯成多少段?

  提示:一根木料锯1次,能锯成几段?画图理解。那锯3次能锯几段呢?为什么?

  (2)如果锯成6段,需要锯几次?

  四、拓展规律

  1、把前面表演过的4男4女再次请上台。思考:有什么办法不多加一名男生或者不去掉一名女生,使每相邻两个男生之间站一名女生?(围成一圈)归纳:当围成一圈时,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同样多。

  2、沿圆形池塘的一周共栽了75棵柳树,每相邻两棵柳树之间栽一棵桃树,可以栽桃树多少棵?

  提问:为什么桃树也是75棵?

  五、总结规律。


《探索规律》教学设计实用5份(扩展8)

——探索规律说课稿范本五份

  探索规律说课稿 1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内容教材通过例10先让学生利用计算器独立探索,发现规律,再利用规律来完成计算。在探索规律时,有时要根据计算结果寻找规律,但有的计算过程比较复杂,如小数除法,小数位数比较多的乘法等,如果用计算器计算省时省力又很准确,这样可以减轻学生的计算负担,便于把主要精力用于寻找规律。因此教材结合小数除法的学*,专门安排了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内容,让学生感受发现规律的乐趣,同时体会计算器的工具性作用。

  2、说教学目标:

  1、能借助计算器探求简单的数学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推理的数学能力。

  3、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的意识,形成初步的探索能力。

  3、说教学重难点:

  发现规律并运用规律进行计算。

  二、说教法:

  1、开课激趣,老师利用“缺8数”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动积极性。如老师出示一个很有趣的数,让学生想办法很快地记住它?(板书:12345679)然后让学生利用计算器计算这个数乘9得多少?乘18得多少?最后让学生探索规律,体会发现的乐趣。

  2、采用小组合作学*的形式,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学生对规律的发现要经历一个观察、对比、分析等过程,所以教学中给学生留足发现规律的时间,先让学生独立发现,再小组交流的方式组织教学。这样既给学生一个独立思考的`机会,又能借鉴同伴的发现结果,还能从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把发现的规律都说出来,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

  3、以学生自主学*为主,注重探索过程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听为自主学,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通过计算、猜测、验证、总结归纳,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突破难点,提高效率。

  三、说学法: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能借助计算器观察、归纳、概括、推理、探索和数字想象等过程,真正成为学*的主体,从“被动学会”自主转变成“主动会学”。在引导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同时,力图让他们体验到类推的数学思想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这一课的内容,我安排的教学程序:提供材料,开课激趣—自主探索——总结归纳——独立练*。

  (一)开课激趣。

  谈话导入:老师这里有一个很有趣的数,你有什么办法很快地记住它?(板书:12345679)我们把它叫“缺8数”。

  1、用这个数乘9得多少?12345679×9=(用计算器计算)

  2、你能再算一算:12345679×18=

  3、你发现了什么?(同桌讨论)

  4、考考你,下面的题你能不用计算器直接写出答案吗?

  根据教师的引导,让学生用计算器解决问题。通过这个流程既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又让学生体会到发现规律的乐趣,提高学*的兴趣。

  然后老师揭示课题:我们可以利用计算器的这种优点探索规律。

  (二)自主探索

  1、出示例10。1÷11=2÷11=3÷11=4÷11=………

  例10的教学,我是这样安排的:“用计算器计算——观察发现规律——用规律写商”三部分。我先让学生独立操作,你发现了什么?然后小组交流,说出你发现的规律,最后用发现的规律写出下面一组题的商。其中商的规律都是循环小数;循环节都是被除数的9倍。

  1÷11=0.090909……的循环节是09;2÷11=0.1818&

  hellip;…的循环节18;

  3÷11=0.2727……的循环节是27。根据这一规律就可以直接填出下面一组题的商。学生用发现的规律写出商后,再通过“你是根据什么来写这些商”,使学生说出自己应用规律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规律的理解。

  (三)巩固拓展,内化规律。

  1、独立完成“做一做”,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出前4题,并观察这一组算式的规律,写出其他答案,在集体交流发现的规律。

  2、课堂练*,让学生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让学生感受发现规律的乐趣。

  3、这样通过大量的感知表象的融合,学生的感性认识旧会产生一个飞跃,借助于数学语言,便能总结归纳出规律。并能体会到借助于规律,不用计算器也能很快得出得数。

  (四)总结归纳

  让学生谈谈收获,通过这节课的学*,学生应该体会到借助于规律,不用计算器也能很快得出得数。

  探索规律说课稿 2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这节课内容是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下册P83页的例题(有变化)、想想做做第1—4题。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了整数乘除法和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计算器探索积的一些变化规律,掌握这些规律,为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乘除法运算的理解以及今后自主探索和理解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做好准备。

  教材首先出示36×30=1080,以填表的形式呈现,让学生依据给出的乘法算式,借助计算器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得到的积会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作出猜想。再列举一些例子,用计算器计算来验证猜想。我认为36×30=1080、36×60=2160、36×300=10800的积不便于学生比较,就将例题改为37×3=111、37×6=222、37×12=444等,引导学生观察,学生比较容易发现规律,提出猜想,用计算器进行验证。由于研究的是关于运算的规律,势必涉及较大数的计算,为了将学生的思维从繁杂的计算中解脱出来,使学生更加关注规律的发现过程,所以用计算器作为探索规律的工具。

  3.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借助计算器的计算,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在利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进一步获得一些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3)通过学*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并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与正确性,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4.教学重点: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在探索和发现规律上,能更多的体验一般策略和方法,发展数学思考。

  5.课前准备:课件、学生每人计算器一个、学生每人一张空白表格。

  二、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用计算器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

  (2)学法:借助计算器,通过观察交流,让学生经历提出猜想、验证猜想、表述规律、应用规律的自主探索过程,获得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

  三、说教学过程

  结合本课特点,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1.情境引入,猜想规律

  (1)课件出示师专附属小学和希望小学教学条件的照片,创设我校师生为希望小学捐款买书的情境,已知每套书37元,买3套多少元?买6套?买12套?买27套呢?不仅使学生感知捐款的意义,还为学生学*新知创设熟悉的情景。

  (2)引导学生列出第一个问题的算式,用计算器计算出结果。并使学生清楚地知道算式中的三个数分别叫做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和积。

  一个因数

  另一个因数、积、积的变化

  (1)

  37

  3

  111

  (2)

  37

  3×2

  111×2

  (3)

  37

  3×4

  111×4

  (4)

  37

  3×9

  111×9

  (3)引导学生列出其余问题的算式。

  (4)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思考积会怎样变化。提出猜想: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

  『设计理念』这样的设计是想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的数感及提出数学猜想的意识和能力。

  2.动手操作,验证规律

  (1)首先让学生独立用计算器计算出每题的结果并将得到的.积与原来的积进行比较,然后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初步验证猜想,老师进行小结:经过实际计算,发现这里每一题的计算结果都符合先前的猜想。并进一步提出:这个猜想是不是适合所有的乘法算式?

  一个因数

  另一个因数

  积

  积的变化

  (1)

  37

  3

  111

  111

  (2)

  37

  3×2

  222

  111×2

  (3)

  37

  3×4

  444

  111×4

  (4)

  37

  3×9

  999

  111×9

  (2)引导学生举例,进一步验证猜想。同桌相互合作,写出任意一组算式: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用计算器算出结果,进行比较。全班交流,通过交流进一步确认猜想成立。

  (3)语言表述规律,小结探索方法。首先让学生说规律,然后讲出探索的方法:如用计算器计算,提出猜想、验证猜想、不完全归纳等。

  『设计理念』新课标当中指出: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来。因此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充分利用计算器,运用不完全归纳法,通过具体丰富的实例验证猜想,让学生用数学语言准确地描述自己发现的规律。引导学生掌握数学规律与知识的获得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能力,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使学生终生受益。

  3.实践运用,巩固规律

  (1)课本P83想想做做第1题。采用题组的形式让学生应用规律直接写出乘法算式的积。完成后再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使学生进一步熟悉积的变化规律。

  (2)用规律解释口算、笔算、和简算。

  口算:16×5=16×500=16×5000=

  竖式计算:17×517×5017×500

  简便计算:125×48=125×8×6

  让学生口头回答,体会积的变化规律的应用,进一步明确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口算、笔算方法,以及积的变化规律在乘法计算中的巧妙应用。

  (3)补充题:2008年的奥运会在北京举行,小明的爸爸决定去北京观看一些比赛项目,为中国健儿加油。

  如果坐汽车,每小时行使60千米,4小时可以多少千米?

  如果坐火车,火车的速度是汽车的2倍,同样的时间可以行使多少千米?

  这题的第2个问题中蕴含着两种解题思路,让学生说一说、比一比。一种是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先算出变化了的那个因数是多少,再求积。另一种是根据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以几,原来的积也乘以几解决问题。两种方法得出的积相同,使学生体会积的变化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普遍规律。

  『设计理念』在层次分明,形式多样的练*中,通过让学生想一想、填一填、说一说,使学生在规律的应用中逐步加深对积的变化规律的理解。

  4.拓展练*,升华规律

  36×5400=18×24=

  36×540=180×240=

  36×54=1800×2400=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是通过两组题目的计算,让学生用本节课的研究问题的方法继续探索积的变化规律,使得积的变化规律的内涵得到延伸,让学生对这一规律有进一步的理解。

  5.总结全课,内化规律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你有了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设计理念』在回忆中总结全课,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与能力。

  四、说板书设计。(见课件)

  综观全课,我给学生营造了宽松的学*氛围,让学生在主动观察、讨论交流、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中,通过看、想、说的过程,逐步探索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这样的探索过程丰富了学生学*的体验,加深了学生的思考,突破了学生思维和经验的障碍,而且为学生创造了猜测与验证、辨析与交流的空间,激发了他们的学*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的主人,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我在说课中可能存在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探索规律说课稿 3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探索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第一课时。从四年级上册开始,教材先后集中安排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的规律,对几个物体进行搭配或排列的规律和简单周期现象中的规律。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探索规律的基本经验和方法。教材还先后安排教学列表、画图等解决问题的常用策略,这些都是学生学*本课内容的重要基础。通过本课的学*,能进一步提升学生探索规律的意识和水*,提高从数学角度认识和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这节课学*把图形沿一个方向*移,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探索并发现简单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为下节课把图形分别沿两个方向*移,根据这两个方向*移的次数推算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做好铺垫。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利用活动单导学,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探索并发现简单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能用“总数”和“不能打头的数”推算覆盖总次数或根据图形*移的次数来推算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并解决相应的问题。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有序列举和简化思维是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进一步培养发现和概括规律的能力,初步形成对比与反思探索规律过程的意识。

  3.让学生努力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简约的魅力。

  教学重点:

  探索简单图形沿一个方向进行*移后覆盖次数的规律。

  教学难点:

  能用“总数”和“不能打头的数”或根据图形*移的次数来推算覆盖总次数,解决相应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自主活动单。

  具体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部分:一、动手操作,多样列举。二、对比研究,发现规律。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四、全课总结,归纳回顾。整节课内容的安排与“我的一家”的日常生活为主线,渗透活动单导学,以学定教,重在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规律,创设多种情境练*,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生活化。

  一、动手操作,多样列举。

  1、联系实际,谈话引入。

  首先由旅游时间安排引入新课。女儿喜欢旅游,爸爸准备在5月1日到10日安排到常州恐龙园二日游,请孩子们当参谋选择哪两天去?

  这一环节从学生熟悉的去恐龙园旅游入手,让学生帮助选择,拉*了生活和数学学*的联系,起点低,但贴*学生的最*发展区,有利于接下来的自主探究。

  2、抽象排列,自主研究。

  学生说的答案有些乱,接下来顺势利导我们有必要整理整理,用

  10个数来表示这10天,用活动单的形式让孩子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来研究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情况。

  用活动单导学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巧妙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整理刚才的答案,得到一共有多少种方法。

  3、交流展示,点明共性。

  展示学生的活动单,欣赏不同的方法,如连一连、圈一圈、列举等,引导学生发现共性:具体操作时要注意什么?就是要有序思考,一个一个依次移,不重复、不遗漏。

  在这个基础上在演示用红色方框*移的方法,让学生初步感受图形覆盖的道理。

  展示作品便于学生对比研究,通过比较学生很容易达成共性要想将所有的答案整理全,就要注意有序思考,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才是关键。在学生多种方法的基础上再出示移动方框的方法,开始渗透用简单图形来覆盖的现象,为下面进一步探索规律做好伏笔。

  4、变化问题,二次探究。

  改变问题,总天数不变,二日游改为三日游,让学生再次探究共有多少种安排方法?这一次让学生尝试用红色方框来覆盖*移,完成自主学*单上的活动二。

  答案是多少?哪样的8种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多媒体演示“套框——*移”法。

  让学生亲身经历简单图形覆盖*移的过程,通过让学生每次框出不同的数,既能丰富学生对规律有感知,又为发现规律积累必不可少的素材。

  二、对比研究,发现规律。

  1、合作探究,交流发现。

  (1)质疑。

  如果我们一家选择海南四日游,又会有多少种安排方法?如果我们5月份选择北京五日游呢?

  孩子们我们还会继续框一框,移一移吗?

  这一环节设置这样的疑问让学生从刚才的操作实践中走出来,开始冷静地思考如果总数增加,再框一框就显得很麻烦了,很自然会想到该找找有没有什么规律可循,把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有助于下一步深入探索研究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

  下一步让学生看图讨论,10天选3日游为什么结果是8种呢?

  2、对比沟通,寻求最优。

  (1)方法汇聚

  让学生畅所欲言,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如方法一:剩下的天数加1。

  方法二:看移动的首数,也即总数减去不能做头的数。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进行课件演示。

  这一环节的设计只是想让学生初步说出所发现的规律,或许比较肤浅,或许表达不够清楚,或许只是一种猜测,都可以,这是学生最原始的发现,也是他们展示思维的一个过程,更为学生接下来深入探究规律搭建了桥梁。

  (2)尝试填表,归纳对比,进一步深化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

  根据刚才的回答让学生冷静下来,通过尝试填表,观察表中的数据进一步比较清晰地发现规律,有条理的说一说规律。完成自主学*单上的活动三。

  我在这个环节设计了两个表格让学生来选择,汇聚了两种不同的方法,体现方法的多样化,让学生模仿上面的数据继续填表,再尝试举一个例子来验证一下,发现的什么规律可用算式表示出来,在交流时让学生具体说一说所发现的规律,教师再进行适当的引导点拨,这一部分的教学,不是生硬、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规律,而是采用了“慢镜头”,让学生在一步一步地摸索中慢慢悟出规律,重在“探索”,完善了认知建构。相信在这个环节学生会根据表格清晰地说出所发现的规律,教师板书规律后很自然地揭示课题。(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

  接下来乘热打铁,举一反三,让学生应用规律进行练*,完成自主学*单上的活动四。

  五月份去北京5日游、20xx年台湾七日游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这部分内容我在设计时从我们身边发现数学问题,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解决问题,由浅入深,步步深入,共分为三个层次。

  (一)基本题练*

  体育彩票和俄罗斯方块中的图形覆盖现象。

  (二)变式练*

  电影院里的座位,一排15个座位,母女连坐,女儿坐在我的左边,在同一排中有多少种不同坐法?

  如果去掉女儿坐在妈妈左边一共有多少种坐法?(就要考虑两种情况)

  如果这一排中9、10、11三个座位已经有人坐了还剩下几种方法呢?注意女儿坐在左边不带交换座位呀。(注意要分开算)

  观看时装表演,T型舞台座位分两种情况,一种要分开算,一种不用分开算,重点考验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拓展练*

  大摆锤的座位是环形的,首尾相连,在安排座位时就不存在哪个数字不好打头的问题,和以前学过的间隔规律有异曲同工之处,感受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学会找准起点与终点,灵活应对。

  四、全课总结,归纳回顾。

  这节课的教学渗透了一些数学思想,如操作尝试、猜想验证、归纳应用、有序思考等,这些思想和方法在以前的学*中都有接触,通过最后的回顾归纳,让学生合理有效地建构认知结构,形成有效的思想方法,为以后的数学学*“扣线串珠”。

  总的说来,本课教学我遵从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儿童学*数学既要关注生活经验又要凸显数学本质的规律,注重找规律的过程,在“找”中探究,让规律在探究中深化,以学定教,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的说课完了,谢谢

  探索规律说课稿 4

  一、 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处于数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三章最后一节.从这一章开始利用字母表示数(即符号化),它深刻揭示存在于一类实际问题中的共性.有助于人们对显示世界的认识,它的各种表示方法(如公式法、表格法、图象法等),不仅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重要策略,而且为数学交流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它的模型化方法、函数思想以及推理的方法也为数学本身和其它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二、 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中“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及应用意识”确定了如下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1.经历探索数量关系,运用符号表示规律,通过运算、验证规律的过程.

  2.会用代数式表示简单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能用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等法则验证所探索的规律.

  3.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的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确定了如下的情感目标: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利用转化、类比的方法去探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交往协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创新能力.

  三.教材重点、难点的确定.

  根据“材设计关注的是学生是否理解字母表示的含义,能否用字母表示和能否积极从事数量关系的探索过程”,从而确定了教学重点是能将探索发现数学规律并能正确验证.对于刚刚接触用字母表示数的学生来说,整个过程需要大胆进行探索、猜想、归纳、验证等能力的培养比较困难,因此发现数学规律也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如何突出重点和难点71页

  教法:根据本节课的特点,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法.

  学法:根据初一学生知识储备量小、学生性格好动的特点,采用分组、合作、交流的学*方法.

  四.教学流程:

  1.巧用情景引入课题,通过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引出问题“n只青蛙几张嘴,几只眼睛几条腿?”从中鼓励学生发现规律,尝试用字母符号表达规律.

  2.讲授新课:首先出示某年某月的日历,然后根据问题探讨日历中的规律.由于这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根据学生情况,为了突破难点,对于课本的'编排从新调整.提出了如下的几个问题:①日历中同一行中连续三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②日历中同一列中相邻三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③日历中斜着的三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④用长方形框住的四个数有什么关系?⑤用正方形框住的九个数有什么关系?先让学生用具体的数来回答问题,然后上升到用字母来反映规律.从而让学生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的方法。

  教师评价:71页另外教师不断鼓励学生发现、表达、合理解释.

  以上主要采用教师启发引导式的方法.

  其次,让学生动手折纸完成课后随堂练*第2题,目的是换一种活动方式.本题主要由学生独立完成.

  最后,通过以上的日历、折纸,对学生分组完成做一做.本题采用分组合作的方式进行.

  五. 学情预测:

  优点:问题的层次递进符号学生的实际情况.

  缺点:规律找到但是表达不准或不正确,如去括号问题,另外缺乏验证.

  针对缺点采用的弥补方法是:适当布置有关去括号知识的问题,强调规律探索中的验证这一环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六.总结反思和理念:

  探索规律要用到归纳、推理,它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维方法,数学史上的一些发现如哥德巴赫猜想等都是通过探索、总结、猜想而得到的,但是要注意猜想的验证。

  探索规律说课稿 5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探索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第一课时。从四年级上册开始,教材先后集中安排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的规律,对几个物体进行搭配或排列的规律和简单周期现象中的规律。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探索规律的基本经验和方法。教材还先后安排教学列表、画图等解决问题的常用策略,这些都是学生学*本课内容的重要基础。通过本课的学*,能进一步提升学生探索规律的意识和水*,提高从数学角度认识和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这节课学*把图形沿一个方向*移,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探索并发现简单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为下节课把图形分别沿两个方向*移,根据这两个方向*移的次数推算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做好铺垫。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利用活动单导学,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探索并发现简单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能用“总数”和“不能打头的数”推算覆盖总次数或根据图形*移的次数来推算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并解决相应的问题。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有序列举和简化思维是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进一步培养发现和概括规律的能力,初步形成对比与反思探索规律过程的意识。

  3.让学生努力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简约的魅力。

  教学重点:

  探索简单图形沿一个方向进行*移后覆盖次数的规律。

  教学难点:

  能用“总数”和“不能打头的数”或根据图形*移的次数来推算覆盖总次数,解决相应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自主活动单。

  具体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部分:一、动手操作,多样列举。二、对比研究,发现规律。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四、全课总结,归纳回顾。整节课内容的安排与“我的一家”的日常生活为主线,渗透活动单导学,以学定教,重在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规律,创设多种情境练*,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生活化。

  一、动手操作,多样列举。

  1、联系实际,谈话引入。

  首先由旅游时间安排引入新课。女儿喜欢旅游,爸爸准备在5月1日到10日安排到常州恐龙园二日游,请孩子们当参谋选择哪两天去?

  这一环节从学生熟悉的去恐龙园旅游入手,让学生帮助选择,拉*了生活和数学学*的联系,起点低,但贴*学生的最*发展区,有利于接下来的自主探究。

  2、抽象排列,自主研究。

  学生说的答案有些乱,接下来顺势利导我们有必要整理整理,用

  10个数来表示这10天,用活动单的形式让孩子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来研究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情况。

  用活动单导学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巧妙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整理刚才的答案,得到一共有多少种方法。

  3、交流展示,点明共性。

  展示学生的活动单,欣赏不同的方法,如连一连、圈一圈、列举等,引导学生发现共性:具体操作时要注意什么?就是要有序思考,一个一个依次移,不重复、不遗漏。

  在这个基础上在演示用红色方框*移的方法,让学生初步感受图形覆盖的道理。

  展示作品便于学生对比研究,通过比较学生很容易达成共性要想将所有的答案整理全,就要注意有序思考,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才是关键。在学生多种方法的基础上再出示移动方框的方法,开始渗透用简单图形来覆盖的现象,为下面进一步探索规律做好伏笔。

  4、变化问题,二次探究。

  改变问题,总天数不变,二日游改为三日游,让学生再次探究共有多少种安排方法?这一次让学生尝试用红色方框来覆盖*移,完成自主学*单上的活动二。

  答案是多少?哪样的8种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多媒体演示“套框——*移”法。

  让学生亲身经历简单图形覆盖*移的过程,通过让学生每次框出不同的数,既能丰富学生对规律有感知,又为发现规律积累必不可少的素材。

  二、对比研究,发现规律。

  1、合作探究,交流发现。

  (1)质疑。

  如果我们一家选择海南四日游,又会有多少种安排方法?如果我们5月份选择北京五日游呢?

  孩子们我们还会继续框一框,移一移吗?

  这一环节设置这样的疑问让学生从刚才的操作实践中走出来,开始冷静地思考如果总数增加,再框一框就显得很麻烦了,很自然会想到该找找有没有什么规律可循,把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有助于下一步深入探索研究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

  下一步让学生看图讨论,10天选3日游为什么结果是8种呢?

  2、对比沟通,寻求最优。

  (1)方法汇聚

  让学生畅所欲言,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如方法一:剩下的天数加1。

  方法二:看移动的首数,也即总数减去不能做头的数。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进行课件演示。

  这一环节的设计只是想让学生初步说出所发现的规律,或许比较肤浅,或许表达不够清楚,或许只是一种猜测,都可以,这是学生最原始的发现,也是他们展示思维的一个过程,更为学生接下来深入探究规律搭建了桥梁。

  (2)尝试填表,归纳对比,进一步深化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

  根据刚才的回答让学生冷静下来,通过尝试填表,观察表中的数据进一步比较清晰地发现规律,有条理的说一说规律。完成自主学*单上的活动三。

  我在这个环节设计了两个表格让学生来选择,汇聚了两种不同的方法,体现方法的多样化,让学生模仿上面的数据继续填表,再尝试举一个例子来验证一下,发现的什么规律可用算式表示出来,在交流时让学生具体说一说所发现的规律,教师再进行适当的引导点拨,这一部分的教学,不是生硬、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规律,而是采用了“慢镜头”,让学生在一步一步地摸索中慢慢悟出规律,重在“探索”,完善了认知建构。相信在这个环节学生会根据表格清晰地说出所发现的规律,教师板书规律后很自然地揭示课题。(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

  接下来乘热打铁,举一反三,让学生应用规律进行练*,完成自主学*单上的活动四。

  五月份去北京5日游、20xx年台湾七日游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这部分内容我在设计时从我们身边发现数学问题,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解决问题,由浅入深,步步深入,共分为三个层次。

  (一)基本题练*

  体育彩票和俄罗斯方块中的图形覆盖现象。

  (二)变式练*

  电影院里的座位,一排15个座位,母女连坐,女儿坐在我的左边,在同一排中有多少种不同坐法?

  如果去掉女儿坐在妈妈左边一共有多少种坐法?(就要考虑两种情况)

  如果这一排中9、10、11三个座位已经有人坐了还剩下几种方法呢?注意女儿坐在左边不带交换座位呀。(注意要分开算)

  观看时装表演,T型舞台座位分两种情况,一种要分开算,一种不用分开算,重点考验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拓展练*

  大摆锤的座位是环形的,首尾相连,在安排座位时就不存在哪个数字不好打头的问题,和以前学过的间隔规律有异曲同工之处,感受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学会找准起点与终点,灵活应对。

  四、全课总结,归纳回顾。

  这节课的教学渗透了一些数学思想,如操作尝试、猜想验证、归纳应用、有序思考等,这些思想和方法在以前的学*中都有接触,通过最后的回顾归纳,让学生合理有效地建构认知结构,形成有效的思想方法,为以后的数学学*“扣线串珠”。

  总的说来,本课教学我遵从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儿童学*数学既要关注生活经验又要凸显数学本质的规律,注重找规律的过程,在“找”中探究,让规律在探究中深化,以学定教,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的说课完了,谢谢


《探索规律》教学设计实用5份(扩展9)

——《探索规律》六年级数学评课稿实用五份

  《探索规律》六年级数学评课稿 1

  “探索规律”问题蕴涵着观察、猜想、归纳的思想方法,是锻炼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一个好素材 。鉴于上学期学生已经有了找规律的经验,我对本节课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整理,分了三个环节来完成。

  第一环节的“智力测验”旨在让学生从简单的数字规律中发现这些数字都是通过“加、减、乘、除、乘方”运算建立联系的。同时向同学们传达了解决问题的普遍方法,即:先发现规律,然后利用规律解决具体问题。

  第二环节的“杨辉三角”是数学史上很著名的体现数字规律的篇章,通过寻找杨辉三角的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去观察,大脑去思考、归纳,然后利用发现的`规律续写杨辉三角。接下来我向同学们介绍了杨辉三角的悠久历史,使同学们为我们民族的数学发展感到自豪,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兴趣。这么著名的杨辉三角究竟有什么用途呢?这时我将它与我们最*学*的多项式乘法联系起来,引导同学们观察(a+b)n[n是正整数]的展开式,按照a的指数依次降低的顺序排列之后,将各项的系数拿出来排列成表,发现恰好是杨辉三角,同时还发现各项中字母指数也是有一定规律的。学生们已经学*了多项式的乘法,感受更深,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运用杨辉三角来简化多项式(a+b)n[n是正整数]的运算。

  《探索规律》六年级数学评课稿 2

  纵观全课,蔡老师能细研教材,结合实际,灵活组织教材,通过截取“乘法口诀”、“数的排列”与“图形排列”三个知识环节,引导学生探求给定事物中隐含的规律及其变化趋势,鼓励学生探索数字之间、图形之间以及现实生活中蕴涵的数学规律。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赏析及商榷,评得不到之处请见谅。

  一巧妙创设情境,让孩子在轻快、神秘的魔术色彩中进入新课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好的开课能让人耳目一新,通过“猜数魔术”开课,能充分激发孩子的学*热情,教师的语言及教态,此时都能散发出一种强大的气场。稍为遗憾的是教师陈述结果时不够干脆利落,还略有疑虑及出错现象,这稍有降低“魔术”的神秘色彩及吸引力;另外,由于时间关系,在课尾没有看到这个“魔术”的揭秘环节,略为遗憾。

  二关注情感,让学生在愉悦体验中学*数学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的学*不仅是认知的参与,更需要情感的投入。蔡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了人文和谐的师生对话情景,旨在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在自由、轻松的气氛下,尽情地发挥聪明才智,进行创造性地学*。

  三关注过程,让孩子在思维活动中体悟成功的快乐

  通过呈现“乘法表”让学生观察表格探索其中的规律,教师能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及渗透思维的有序性,把以前分散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帮助学生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此环节个人感觉还是挖掘得不够,如:当学生的思维只停留在横看竖观的观察层面时,教师还可以启发或呈现斜看或其它更多的观察层面所隐含的规律,如第一行“9的乘法口诀”中乘积的两数之和都等于9这些规律,同时引伸拓展能被9整除的数的特征,以及如何判断等,又如寻找乘积相同的两个因数成反比例关系的规律,旨意在于拓宽孩子的思路,渗透多层面寻找事物之间所隐含的'规律性。

  通过呈现“数的排列”及“桌椅的摆放”知识,让学生探索研究并填空这两个环节,教师能启发学生逐一进行充分探究,抓住变与不变的规律去解决问题,还从多角度地揭示规律并反馈交流,引领孩子在采撷丰盛的思维成果时体悟到了成功的喜悦。但感觉在时间的分配上有失偏颇,在挖掘规律的深度也有待商榷。比如“数的排列”环节,能否只选取其中三几个题例进行精讲,其余略讲,放手给学生尝试练*,又比如有“桌椅的摆放”环节,能否将孩子找出来的各种字母表达式:6+4(n+1),6n—2×(n—1)……作一个合并同类项的计算,揭示出最简字母表达式:4n+2。

  总的来说,教师都能根据本班实际情况对教材作一个重新调整,细致的分析,引领孩子充分地探究,只是在时间的安排上略为遗憾,没能看到孩子当堂在练*中去检测知识的巩固运用。

  《探索规律》六年级数学评课稿 3

  《找规律》的第一课时。本课时让学生找的都是一些直观图形和事物的变化规律,所以我在课堂中结合了多媒体来辅助教学,让学生能在直观、生动的学*环境中找出事物的变化规律。这节课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学*的乐趣,并主动地去探求知识,发展思维。

  在教学中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究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以学生喜欢的“猜花的颜色”为引子,通过“找简单的规律——画规律——找生活中的规律——动手创造规律”等活动。使学生在自己喜欢的实践活动中探究、发现事物的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推理能力,以及提高学生间相互合作的意识。

  进行数学活动的教学。我设计了找一找、涂一涂、摆一摆,排一排等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规律。通过排队把知识进一步的拓展,从而让学生再创造出不同规律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我把知识进行拓展,让学生都纷纷举出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通过找生活中的规律并欣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这节课,我和同学融为一体,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愉快时刻荡漾在课堂上,创新,自主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成为课堂的主旋律。

  《探索规律》六年级数学评课稿 4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是课本第十单元的内容,主要讲的是“积的变化规律”和“商不变的规律”以及利用这些规律进行简便计算或总结新规律的内容,在此之前很多练*或考试中也出现过这样的简单的规律的问题,虽然那些时候没有明确说出这些规律,但学生已经有了这样的意识或者感觉,比如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怎么变化积就跟着怎么变化,学生似乎对这样的知识很熟悉。上完这一单元,我感觉我们班的学生对于积的变化规律掌握的较好,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一个数,得到的积就是原来的积乘(或除以)这个数,学生对一个因数变化积的变化规律掌握的很好,甚至两个因数同时乘(或除以)的也掌握的不错,掌握不好的是一个因数乘一个数,另一个因数除以一个数的情况,这一课的`时候,我事先想到了这样的问题,所以在拓展题中加了这样的题目,认真讲解了这样的题目可以分成两步来看,先看一个因数的变化,再让第二个因数进行变化,找出它们的积的变化,讲完了我发现还是有一些学生没有完全掌握,导致在练*和考试中出现错误。

  第二节课中,我先让学生回顾了积的变化规律,并从简单的例子入手,让学生意识到除法算式中的商也有它自己的规律引入新课,我着重强调了商不变的规律的前提是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但是在练*的时候我也发现,其实部分同学在做题目的时候,不会想到用我们学过的商不变的规律,不会去拿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相同的数去判断这一题的商是不是不变,而是直接把口算得出答案,在问到几个同学是怎么做这些题目的时候,几个人给我的是相同的答案,口算出来的,再追问一句怎么口算出来的,大部分都会说是根据简答的算式推导出来的。而这样的推导过程就是规律的运用过程,看到被除数和除数都乘10就会想到它们的商不变,当然也有一些同学学到的新知识是需要慢慢消化的,慢慢地他应该就能发现利用规律的简便之处。其实课后想一想也是的,很多知识都是在潜移默化中运用着,在学生的无意识中运用着。

  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除法竖式的简便计算中,我先回顾了学完的两个规律,并请学生进行举例说明,唤起学生的已有知识后,我先出示了一道能整除的整百数除以整十数的问题,学生用之前学过的除法算式很快就列出了竖式,这一题的教学时,我先板书了一般的列竖式的方法,有板书了根据商不变的规律去掉被除数和除数末尾相同个数的零的方法,学生一直认为第二种方法比较简便,很快接受了这种新的方法。接下来我将除数进行了修改,变成了有余数的除法,先让学生根据刚才的简便算法列出了竖式,特意没有让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写出横式,列完竖式的时候我让学生再写横式,结果大部分的同学就直接把竖式得到的商和余数写了上去,少部分同学发现这里的问题,趁着这样的机会,我让学生认识了商不变的规律下其实余数是变化的,一个小小的设计想让学生意识到本节课的难点,商不变的规律下,余数是变化的,而余数的变化是跟原来的除法算式有很大的关系的。学生在练*的时候也留意了这样的问题,突破了难点。

  练*中我发现,学生对于这一单元的难点还是没有全部突破,部分学生仍然不能准确地判断出积和商的变化规律,特别是两个因数同时变化的情况,或者是被除数和除数一个乘一个除以的时候,在以后的练*中这样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解决。

  《探索规律》六年级数学评课稿 5

  一、有效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达到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在探索规律这一环节中,我设计的探索题,激发了强烈的探索兴趣和能力。学生不自觉地就进入了新规律套所的状态中,发现新的规律也成为学生的主题需要,学生由被动地接受者、参与者成为主动地创造者、主体者,而我的角色更符合顾问,适当的时机引领寻声的探索走向深入、持久、有效。

  二、高效教学

  适时引入计算器。在探索规律时,有的计算过程比较复杂,这时引入计算器省时又精确,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到计算器的作用和优势,同时培养了学生灵活选择计算方法和工具的意识。

  整节课自始自终,把学*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通过让学生试算、观察、比较、讨论等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让学生全面参与新规律的发现过程。而多种感官参加学*活动,可使学*内容在大脑建立多层次、多网络联系,利于学生理解记忆,也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学学*变成学生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发展和提升的过程,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

  三、魅力教学

  要使学生感悟小学数学中蕴涵的丰富美,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让学生亲生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

  “数学是美的王国”。本课教学中,让学生从一组组有趣的算式中寻找出了一个个固定不变的规律,即美的存在,感悟到数学的“统一美”,接着根据已发现的规律,让学生写出符合规律的等式,感悟到数学的“神奇美”,数学规律被发现、被理解,这个过程本身也会令学会兴奋和满足,引起审美喜悦。课上学生还能体验到整个教学过程的和谐美。

  总之,努力使学生在充满美的氛围中津津有味地品尝老师精心制作的美的大餐。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