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小公倍数的说课稿(精选五篇)

首页 / 说课稿 / |

  最小公倍数的说课稿 1

  一、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最小公倍数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倍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为学*通分做准备。按照《标准》的要求,教材中只出现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所处的地位和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让学生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用列举法和短除法会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过程与方法:

  培养观察、操作、表达、思维能力与探索意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能根据两个数的不同关系灵活地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渗透集合思想,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孩子在生活经验中体会成功的快乐,体会数学与人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的理念。

  3、教学重、难点:

  新课标鼓励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经历探索的过程。据以上的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教学难点是选用恰当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二、说学法

  1、学情分析

  小学生的动手欲较强,学生认识数的概念时更愿意自主参与,自己发现。再者,学生个人的解题能力有限,而小组合作则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数学思维,通过交流获得数学信息。

  2、学法指导

  通过动手,让学生用长方形纸片拼一拼、摆一摆,通过动口,在概念揭示前,学生动口说一说。给学生机会说动手之后的感悟,还可以在个人表达的同时倾听他人的说法。

  三、说教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标准》中的要求,也为了更好的解决教学重、难点,我将本节课设计成寓教于乐的`形式,将教学内容融入一环环的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的过程中。

  1、利用温故知新引入新课,通过动手摆一摆纸片来探索新知。

  2、顺其自然地渗透概念,初步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学生探索后,用自己的语言梳理新知,学生便能在环环相扣的教学进程中顺理成章的理解概念,沟通二者之间的联系。

  3、创设问题情境,尝试应用,方法提炼。

  结合教学内容特征,创设富有生活情趣的问题情境,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背景,鼓励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解题技能。

  4、巩固练*、不断刺激,不断巩固提升。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长3分米、宽2分米的长方形纸片若干个

  五、说教学设计:

  我设计的总体理念:让学生在自主参与的基础上感悟、理解、应用、巩固。将直观演示与抽象思维相结合。我的教学流程如下:

  (一)温故知新,引出新知

  教材创设了学生在裁纸中遇到的问题创设情境,是想通过求正方形的边长及其最小值,抽象出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学生尝试拼摆而且没有目的的去摆,且花费的时间也不少。怎样才能在一节课内完成概念及方法的教学呢?对,直奔主题。在复*完找倍数以后,我直接请学生观察这两个数的倍数中有什么相同点,从而引出公倍数。通过找其中最小的公倍数,顺利地引出最小公倍数。概念的教学由学生观察得出,学生很快就理解了。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强调: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两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也是无限的,所以用省略号来表示。

  让学生自己说说什么是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出示12和18

  用自己的方法来找出最小公倍数。

  学生会用到列举法和几何图形的方法。对数比较小的可以用这些方法,那么1200和3400的找出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可以吗?

  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有没有比较简便的方法呢?由于前面学*最大公因数的时候学过短除法,有的学生会想到,及时表扬学生。

  引出了短除法.让学生自学课本来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在适当的加以点拨。

  找生汇报解答的方法。

  师生共同总结找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把所有的除数和商连乘起来,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三)运用知识 解决问题

  1、你发现了吗?

  出示一组数.如:5和74和96和128和24

  让学生求出最小公倍数

  仔细观察,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与这组数之间的关系?你发现了什么?

  出示一点小窍门:

  当两数只有公因数1时,他们的最大公因数也是1.

  当两数成倍数关系时,较小的数就是他们的最大公因数.

  这样的练*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发现求最小公倍数中的特殊情况。

  2.火眼金睛:巩固今天这节课的概念性的知识点.

  (四)迁移运用,拓展探究

  写出下列各分数分子和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7/21 8/28 16/40 6/15

  目的是为下一节课《通分》做好了知识的铺垫。

  (五)学以致用:

  有一袋糖果,无论8人来分,还是9人来分,都正好分完,这袋糖果至少有多少粒?

  (六)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同桌互说,指名汇报。这样的总结,从知识的层面上做了一次回顾。并及时的总结了解学情,真正做到堂堂清。

  六、说板书设计

  我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本课的内容传递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各位评委老师,我仅从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这只是我预设的一种方案,但是课堂千变万化的生成效果,最终还要和学生、课堂相结合。

  最小公倍数的说课稿 2

  教学内容:

  最小公倍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

  学*目标:

  1、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初步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学*任务:

  任务一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任务二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师:同学们,看今天我们要学*什么?(最小公倍数)

  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想到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知识?(倍数)

  2、师:(出示课件)谁会求这俩个数的倍数?有了这个知识做铺垫,相信我们这节课一定会学的很轻松。

  3、(出示目标)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请同学们默读一遍,并牢牢的记住它。

  二、民主导学

  任务一:

  一、任务呈现

  师:过几天,我们五年级的同学将外出旅游,高兴吗?小兰也想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游玩,可从7月1日起,小兰的妈妈每4天休息一天,爸爸每6天休息一天,他们打算等爸妈全部休息时,全家一块儿去。那么在这一个月里,他们可选那些日子去呢?你会帮他们把这些日子找出来吗?

  要求:先独立思考,不会的小组商量。

  提示:每4天休息一天就是工作3天休息一天,每6天休息一天就是工作5天休息一天

  二、自主学*

  教师巡视学*情况

  三、展示交流

  1、师:他们可选那几日外出?(12、24)

  你是怎样选出来的?根据回答板书;

  妈妈的休息日:481216202428----4的倍数

  爸爸的休息日:612182430-----6的倍数。

  共同的休息日:1224-----4和6的公倍数

  最*的一天:12------4和6的最小公倍数

  还可以用集合图来表示,

  2、仔细观察两组数据有什么特征?

  3、再次强调4的公倍数就是妈妈的休息日

  6的公倍数就是爸爸的休息日

  4和6的公倍数就是爸爸和妈妈的共同休息日

  4、最*是哪一天?12

  12也是这公倍数中最小的一个,叫做最小公倍数。

  5、集合图还可以这样表示出示课件

  问:和前面的`图有什么不同?中间的部分表示什么?(重合的、公共的)

  你会填吗?把刚才的数据填在这个表里,中间填?两旁呢?

  这样我们可以一眼看出4和6的公倍数是12、24.

  6、谁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是公倍数?什么是最小公倍数?

  二、那如何求最小公倍数呢?

  任务二:

  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一、任务呈现

  1、求6和8的最小公倍数

  2、想一想

  1.你还能想出几种求法?

  2.公倍数有多少个?你能找出最大的公倍数吗?

  3.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自主学*

  三、展示交流

  1、把不同求法板书

  2、交流以上三个问题

  (三)检测导结

  1、目标检测

  求下列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要求5分钟)

  2和74和8

  3和56和15

  2、结果反馈

  一次正确5分,自己改正4分,帮助改正3分。

  最小公倍数的说课稿 3

  《最小公倍数》是浙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的教学内容,是最小公倍数的第一课时,是引导学生在自主参与、发现、归纳的基础上认识并建立最小公倍数的概念的过程。新课标要求教材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由浅入深地促使学生在探索与交流中建立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在此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整除、倍数、约数以及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例1通过写出几个数的倍数,找出公有的倍数,再从公有的倍数中找出最小的一个,从而引出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接着用集合图形象地表示出6的倍数、9的倍数与它们公倍数之间的关系,这一内容的学*也为今后的通分、约分学*打下了基础,具有科学的、严密的逻辑性。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建立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使学生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

  2、学会用列举法找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3、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与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比较推理与抽象概括能力。

  本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建立。教学难点在于运用“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

  这部分的教材是这样的:例1通过写出几个数的倍数,找出公有的倍数,再从公有的倍数中找出最小的一个。这部分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比较容易掌握。接着教材用集合图形象地表示出6的倍数、9的倍数与它们公倍数之间的关系,出示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然后教材安排了试一试,让学生在学会找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基础上,用同样的方法找三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此之后,提示学生想一想:1.有没有最大公倍数,为什么?2.倍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有什么区别?最后教材安排了练*,1.找6和8的倍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2.找50以内的'3和7的倍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3.用集合图表示4和6的公倍数,并找出它们的最小公倍数。4和5在给定的数里找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根据教材的安排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对教材进行了一定的处理。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是这样设计我的教学过程的。

  (一)复*旧知,引入新授

  1.师:我们已经学*过一个数的倍数,谁来说一说倍数的三个特性?

  (通过复*倍数的特性,为解决公倍数的特性作铺垫)

  2.师:我们分别来找一找4和6的倍数。观察4和6的倍数,你有什么发现?

  (观察4和6的倍数,发现有些数既是4的倍数,也是6的倍数,从而引出公倍数这个概念)

  3.师:你觉得什么是公倍数?说一个4和6的公倍数。为什么说它是4和6的公倍数。4和6的公倍数还有吗?

  (通过这一连串的问题的深入,使学生明白公有的倍数就是他们的公倍数)

  4.师:象公约数一样用集合图来表示4与6的倍数和它们公倍数之间的关系。

  (通过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借助集合图进一步感受倍数和公倍数之间的关系,明确公倍数是公有的倍数,使学生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

  5.师:观察这些公倍数,你发现了公倍数有什么特性?

  (通过观察,明确两个知识点,公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没有最大的公倍数,有一个最小的公倍数)

  6.师: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什么是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通过上面的学*,学生对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已经有了深入的认识,适时地提问什么是公倍数,用语言把公倍数的概念表达出来,建立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明了公倍数的概念,解决这堂课的教学重点)

  2、师生共同小结方法。

  3、找三个数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

  (小结寻找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为学生独立寻找三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提供方法指导,学会用列举法找几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4.倍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之间的关系。

  (讨论它们的关系,使学生能够分清倍数和公倍数。)

  (二)课堂练*,深入学*新知

  1.找出8和32的最小公倍数

  (课堂练*,巩固上一部分的知识,通过观察,明确大数是小数的倍数,大数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并学会简单的应用。)

  2.找6和8的最小公倍数

  (掌握所有的公倍数都是最小公倍数的倍数,并会在实际的操作中运用。通过1和2这两个练*,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比较推理与抽象概括能力。)

  3.判断

  如果18是A和B的最小公倍数,那么

  1.18是A和B的公倍数()

  2.18是A的倍数()

  3.B是18的约数()

  两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而最小公倍数只有一个。()

  (出示这些判断题的用意在于帮学生理清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三)总结课堂,梳理知识

  (四)创设情境,应用知识

  师:用你掌握的知识,来帮小兰解决她遇到的困难。

  从今年7月1日开始,小兰的爸爸妈妈就要去新公司上班了。根据新公司的规定,小兰的妈妈每4天休息一天,小兰的爸爸每5天休息一天,小兰很希望等爸爸妈妈一起休息时,全家一块儿去公园玩。

  (1)由故事引出问题一:爸爸和妈妈能有机会一起休息吗?

  (2)由故事引出问题二:爸爸妈妈的第一次一起休息是在第几天?

  (3)由故事引出问题三:爸爸妈妈的第3次一起休息是在几月几日?

  (第一个问题是应用了公倍数的知识,第二个问题应用最小公倍数的知识,第三个问题是综合运用知识,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与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最小公倍数的说课稿 4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所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最小公倍数》。

  (一)教材分析

  “最小公倍数”是通分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采用“找”的方法求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通过信息技术教育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有趣的学*环境。

  (二)学情分析

  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在掌握了倍数和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创设了教学情境,让学生在阿凡提的故事中,体会、探索、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最小公倍数一课是数学的基础课,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学生情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应用。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探索找公倍数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利用列举等方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突出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难点: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整合点:

  通过信息技术的使用,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掌握求他们的方法。作为农村远程教育项目学校,信息技术的的应用,使我们的'课堂更加生动,形象,把大容量的信息呈现给我们的孩子!

  为了达成上述教学目标,我设计如下五个教学环节。

  (一)以趣激疑、引出课题

  通过体育课上报数的形式,感知有些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初步感知公倍数的存在,引出课题。

  (二)创设情境、探索交流

  通过四个步骤达到探索交流的目的。

  1、体验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我首先对教材的情境图进行了加工,从学生喜爱佩服的阿凡提帮工人讨工资的故事引入,目的是通过富有生活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学*的兴趣。通过自己的思考和生活常识,采用日历上圈一圈,本子上写一写、画一画等方法找到阿凡提取钱的日子,突出教学重点。通过探索,汇报,发现巴依老爷的休息日实际上就是4的倍数,账房先生的休息日就是6的倍数,他们共同的休息日就是4和6的公倍数。因为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要在集合圈里用省略号表示出来。除此以外,还可以用线段图的方式表示。形象直观的演示,一方面突出了教学重点,另一方面也突破了教学难点。

  2、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加深对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理解。

  然后,我又把教材中的情境教学作为动手实践的内容出示,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中,进一步掌握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同时体会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关系。

  3、归纳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学生亲身经历了探索的过程,经历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过程,感知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归纳总结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多角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学*的合作意识和交流意识。

  4、看书质疑。让学生学会读书,学会质疑。

  (三)解决问题、深化理解

  首先出示书P90页的做一做,独立完成并总结规律。使学生知道倍数关系和互质数关系的最小公倍数的特点,从而明白实际情况是解决问题的最好依据。

  然后是打电话游戏。

  这个环节的设计力图体现“数学知识的教学要与学生现实密切联系”的理念。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进行“再创造”,既有利于学生凭借生活经验主动探索,实现生活经验数学化,又有利于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

  (四)、课堂小结、总结归纳

  请同学们说一说,今天都学到了什么?谈谈这堂课的感受。

  (五)、课后作业、拓展延伸

  运用这单元学*的知识,也给你的朋友编一个谜语,让他们猜猜你们家的电话号码。

  这个环节通过新知的运用,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放松学生的心理,巩固基础知识,发展思维,充分体现“玩中学,做中学,学中悟”的理念,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真正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学会。

  教学反思

  最小公倍数在五年级的数学学*中,是比较枯燥的内容。本节课通过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使学生在有效的课堂教学时间里获取了丰富的知识。

  谢谢!

  最小公倍数的说课稿 5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70页例3。

  二、教学目标

  1、学会用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能够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学会用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活动设计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数学课堂。在学*新知识前,我们先来复*上节课的内容。

  1、回顾求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请你找出下列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6和92和148和9

  第一组:找6和9的最小公倍数,可以先写出9的倍数,再从中圈出6的倍数,其中从小到大第一个圈出的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第二组:因为14是2的倍数,所以14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第三组:因为8和9只有公因数1,所以两个数的积72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2、教学例3。

  这节课,我们一起利用求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王叔叔在装修房子时遇到了这样的问题,请你认真读一读,题目中有哪些重要的数学信息呢?(出示例3)

  阅读与理解:王叔叔装修墙面用的墙砖是一个长3分米,宽2分米的长方形,要用许多块这样的长方形墙砖铺成一个正方形,而且墙砖必须用整块的,王叔叔想让我们帮着找一找,拼成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分米?其中最小是多少分米呢?可以怎么拼呢,一起试一试。

  分析与解答:横着铺两块,我们先铺一行,铺成的图形显然不是正方形,再铺一行,也不是正方形,那么铺三行呢?铺成的图形是正方形吗?我们一起算一算,横着铺两块,它的长就是2个3,6分米,铺了这样的三行,竖着看就有3个2,它的长度也是6分米,不错,我们铺成了一个边长是6分米的正方形。

  那么横着铺3块可以吗?再一起试一试,横着铺3块,它的长是9分米,铺两行宽是4分米,铺三行是6分米,铺四行是8分米,如果铺五行就是10分米,因为墙砖必须是整块的,所以不能铺成9分米的长度,也就不能铺成一个正方形。

  我们还可以这么拼,横着铺4块,铺一行、铺两行,显然都不是正方形,大家想一想,铺几行才能铺成一个正方形呢?有同学说可以铺6行,大家一起算一算,铺6行是不是正方形?横着铺4块,长就是4个3,12分米,铺这样的6行,就有6个2,也是12分米,真好,我们又铺成了一个边长是12分米的正方形。

  通过铺一铺,算一算,我们铺成了一个边长是6分米的正方形,我们也铺成了一个边长是12分米的正方形,相信同学们还能铺成其他很多不同的正方形,那么为什么横着铺2块和4块,都能铺成正方形,而横着铺3块却不能铺成正方形呢?请你仔细观察,试着找一找,铺成的正方形的边长与长方形墙砖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横着铺两块的时候,长是6分米,有2个3,我们也可以说6是3的倍数,像这样铺3行,就是6分米,有3个2,6也是2的倍数,铺出的正方形边长6分米既是3的倍数,又是2的倍数,也就是它们的公倍数。同样,12分米既是2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也就是2和3的公倍数,所以它们能铺成正方形。那么,是不是边长是2和3的公倍数就能铺成正方形,如果不是它们的公倍数就不能铺成正方形了呢?

  我们一起看看,横着铺3块墙砖时的情况。横着铺3块,长9分米,是3的倍数,但不是2的倍数,所以另一条边不可能铺出9分米。因为9不是2和3的公倍数,所以不能铺成正方形。

  看来只要铺成的正方形的边长是2和3的公倍数,也就是铺成的正方形的边长是长方形墙砖长与宽的公倍数的时候,就一定能铺成正方形。

  2和3的公倍数有6、12、18……所以铺成的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6分米,12分米,18分米,还有很多不同边长的正方形,其中最小公倍数6分米,就是铺成的正方形的最小边长。

  回顾与反思:回忆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发现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把用整块的长方形墙砖铺成正方形的问题转化成求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数学问题,同学们,你们掌握了吗?

  3、实际应用(练*十七5—12题、生活中的数学)

  【P71—6】请你认真读一读,题目中有哪些重要的数学信息呢?李阿姨要给花浇水,月季每4天浇一次,君子兰每6天浇一次。李阿姨5月1日给月季和君子兰同时浇了水,她想让大家帮忙算一算,下一次再给这两种花同时浇水应是5月几日?同学们一定想到了,4和6的公倍数是同时浇花的间隔天数,因为是求“下一次同时浇花”,所以要取最小的间隔天数,也就是4和6的最小公倍数。4和6的最小公倍数是12,所以下一次同时给两种花浇水应是5月13日。

  【P71—7】请大家先读题,找出重要的.数学信息。好,我们一起来看,这些学生可以分成6人一组,也可以分成9人一组,都正好分完。说明这些学生的总人数是6和9的公倍数。又已知总人数在40以内,所以是求40以内6和9的公倍数。40以内6和9的公倍数有18、36,所以这些学生的总人数可能是18人,可能是36人。

  【P72—10】接着请大家把教材翻到72页看第10题,自己先尝试独立完成,看看大家能不能将这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相信大家一定做出来了。每隔几分钟发车即每过几分钟发车,3路车每过6分钟发一次车,5路车每过8分钟发一次车,在它们同时发车后,第二次同时发车过的分钟数就是6和8的最小公倍数。因为6和8的最小公倍数是24,所以两路公共汽车过24分钟第二次同时发车。

  【P72—11】请大家认真读题,解答出第1个数学问题后,再尝试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我们一起来看,爸爸跑一圈用3分钟,妈妈跑一圈用4分钟,女孩跑一圈用6分钟。如果爸爸妈妈同时起跑,至少多少分钟后两人在起点再次相遇,这里的“至少”就是取最小的间隔时间,也就是求3和4的最小公倍数,3和4的最小公倍数是12,所以爸爸妈妈至少12分钟后在起点再次相遇。此时,爸爸跑了12÷3=4圈,妈妈跑了12÷4=3圈。根据题意,我们还可以提出爸爸和女孩,妈妈和女孩以及三人同时起跑,至少多少分钟再在起点相遇,此时分别跑了多少圈。请你检查一下,自己做对了吗?

  【P72—12】第12题是一道带*号的选做题,让我们一起挑战一下吧!36可能是哪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请你先试着找一找,看看你能找出几组。

  我们知道当两数成倍数关系时,较大的数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所以任意一个36的因数,除36以外,与36组合,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都是36。我们先写出36的所有因数,即1、2、3、4、6、9、12、18、36。去掉36,其他因数与36组合,可以得到8组。此外,两个数不成倍数关系的还有4组,分别是4和9,4和18,9和12,12和18。

  【生活中的数学】我们一起看“生活中的数学”,用洗衣液手洗衣物时,一盆5升30摄氏度左右的温水,可以加入《最小公倍数例3》教学设计瓶盖20毫升的洗衣液调匀。相机可以用《最小公倍数例3》教学设计秒的快门速度曝光,美国科学家研制出了粗细只有头发丝的《最小公倍数例3》教学设计的太阳能电池。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课后,同学们可以继续寻找生活中与分数有关的例子,还可以寻找生活中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实际应用。

  4、课后作业:71页第5题、第8题,72页第9题。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最小公倍数的说课稿(精选五篇)扩展阅读


最小公倍数的说课稿(精选五篇)(扩展1)

——最小公倍数说课稿优选【10】份

  最小公倍数说课稿 1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70页例3。

  二、教学目标

  1、学会用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能够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学会用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活动设计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数学课堂。在学*新知识前,我们先来复*上节课的内容。

  1、回顾求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请你找出下列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6和92和148和9

  第一组:找6和9的最小公倍数,可以先写出9的倍数,再从中圈出6的倍数,其中从小到大第一个圈出的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第二组:因为14是2的倍数,所以14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第三组:因为8和9只有公因数1,所以两个数的积72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2、教学例3。

  这节课,我们一起利用求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王叔叔在装修房子时遇到了这样的问题,请你认真读一读,题目中有哪些重要的数学信息呢?(出示例3)

  阅读与理解:王叔叔装修墙面用的墙砖是一个长3分米,宽2分米的长方形,要用许多块这样的长方形墙砖铺成一个正方形,而且墙砖必须用整块的,王叔叔想让我们帮着找一找,拼成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分米?其中最小是多少分米呢?可以怎么拼呢,一起试一试。

  分析与解答:横着铺两块,我们先铺一行,铺成的图形显然不是正方形,再铺一行,也不是正方形,那么铺三行呢?铺成的图形是正方形吗?我们一起算一算,横着铺两块,它的长就是2个3,6分米,铺了这样的三行,竖着看就有3个2,它的长度也是6分米,不错,我们铺成了一个边长是6分米的正方形。

  那么横着铺3块可以吗?再一起试一试,横着铺3块,它的长是9分米,铺两行宽是4分米,铺三行是6分米,铺四行是8分米,如果铺五行就是10分米,因为墙砖必须是整块的,所以不能铺成9分米的长度,也就不能铺成一个正方形。

  我们还可以这么拼,横着铺4块,铺一行、铺两行,显然都不是正方形,大家想一想,铺几行才能铺成一个正方形呢?有同学说可以铺6行,大家一起算一算,铺6行是不是正方形?横着铺4块,长就是4个3,12分米,铺这样的6行,就有6个2,也是12分米,真好,我们又铺成了一个边长是12分米的正方形。

  通过铺一铺,算一算,我们铺成了一个边长是6分米的正方形,我们也铺成了一个边长是12分米的正方形,相信同学们还能铺成其他很多不同的正方形,那么为什么横着铺2块和4块,都能铺成正方形,而横着铺3块却不能铺成正方形呢?请你仔细观察,试着找一找,铺成的正方形的边长与长方形墙砖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横着铺两块的时候,长是6分米,有2个3,我们也可以说6是3的倍数,像这样铺3行,就是6分米,有3个2,6也是2的倍数,铺出的正方形边长6分米既是3的倍数,又是2的倍数,也就是它们的公倍数。同样,12分米既是2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也就是2和3的公倍数,所以它们能铺成正方形。那么,是不是边长是2和3的公倍数就能铺成正方形,如果不是它们的公倍数就不能铺成正方形了呢?

  我们一起看看,横着铺3块墙砖时的情况。横着铺3块,长9分米,是3的倍数,但不是2的倍数,所以另一条边不可能铺出9分米。因为9不是2和3的公倍数,所以不能铺成正方形。

  看来只要铺成的正方形的边长是2和3的公倍数,也就是铺成的正方形的边长是长方形墙砖长与宽的公倍数的时候,就一定能铺成正方形。

  2和3的公倍数有6、12、18……所以铺成的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6分米,12分米,18分米,还有很多不同边长的正方形,其中最小公倍数6分米,就是铺成的正方形的最小边长。

  回顾与反思:回忆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发现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把用整块的长方形墙砖铺成正方形的问题转化成求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数学问题,同学们,你们掌握了吗?

  3、实际应用(练*十七5—12题、生活中的数学)

  【P71—6】请你认真读一读,题目中有哪些重要的数学信息呢?李阿姨要给花浇水,月季每4天浇一次,君子兰每6天浇一次。李阿姨5月1日给月季和君子兰同时浇了水,她想让大家帮忙算一算,下一次再给这两种花同时浇水应是5月几日?同学们一定想到了,4和6的公倍数是同时浇花的间隔天数,因为是求“下一次同时浇花”,所以要取最小的间隔天数,也就是4和6的最小公倍数。4和6的最小公倍数是12,所以下一次同时给两种花浇水应是5月13日。

  【P71—7】请大家先读题,找出重要的数学信息。好,我们一起来看,这些学生可以分成6人一组,也可以分成9人一组,都正好分完。说明这些学生的总人数是6和9的公倍数。又已知总人数在40以内,所以是求40以内6和9的公倍数。40以内6和9的公倍数有18、36,所以这些学生的总人数可能是18人,可能是36人。

  【P72—10】接着请大家把教材翻到72页看第10题,自己先尝试独立完成,看看大家能不能将这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相信大家一定做出来了。每隔几分钟发车即每过几分钟发车,3路车每过6分钟发一次车,5路车每过8分钟发一次车,在它们同时发车后,第二次同时发车过的分钟数就是6和8的最小公倍数。因为6和8的最小公倍数是24,所以两路公共汽车过24分钟第二次同时发车。

  【P72—11】请大家认真读题,解答出第1个数学问题后,再尝试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我们一起来看,爸爸跑一圈用3分钟,妈妈跑一圈用4分钟,女孩跑一圈用6分钟。如果爸爸妈妈同时起跑,至少多少分钟后两人在起点再次相遇,这里的“至少”就是取最小的间隔时间,也就是求3和4的最小公倍数,3和4的最小公倍数是12,所以爸爸妈妈至少12分钟后在起点再次相遇。此时,爸爸跑了12÷3=4圈,妈妈跑了12÷4=3圈。根据题意,我们还可以提出爸爸和女孩,妈妈和女孩以及三人同时起跑,至少多少分钟再在起点相遇,此时分别跑了多少圈。请你检查一下,自己做对了吗?

  【P72—12】第12题是一道带*号的选做题,让我们一起挑战一下吧!36可能是哪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请你先试着找一找,看看你能找出几组。

  我们知道当两数成倍数关系时,较大的数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所以任意一个36的因数,除36以外,与36组合,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都是36。我们先写出36的所有因数,即1、2、3、4、6、9、12、18、36。去掉36,其他因数与36组合,可以得到8组。此外,两个数不成倍数关系的还有4组,分别是4和9,4和18,9和12,12和18。

  【生活中的数学】我们一起看“生活中的数学”,用洗衣液手洗衣物时,一盆5升30摄氏度左右的温水,可以加入《最小公倍数例3》教学设计瓶盖20毫升的洗衣液调匀。相机可以用《最小公倍数例3》教学设计秒的快门速度曝光,美国科学家研制出了粗细只有头发丝的《最小公倍数例3》教学设计的太阳能电池。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课后,同学们可以继续寻找生活中与分数有关的例子,还可以寻找生活中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实际应用。

  4、课后作业:71页第5题、第8题,72页第9题。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最小公倍数说课稿 2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理解了倍数的基础上教学的。

  本节课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有:

  1、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会在集合图中分别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和它们的公倍数。

  2、使学生学会用列举的方法找到10以内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探索简捷的方法,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3、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建立。教学难点是运用“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在教学公倍数的概念时,让学生经历操作、思考的过程,认识公倍数。如例1安排了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分别铺边长是6厘米和8厘米的正方形的操作活动,通过学生的操作,引导学生观察正方形的边长与长方形的长、宽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看看正方形每条边各铺了几次?怎样用算式表示?,来说明为什么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能铺满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不能铺满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接下来让学生思考这样的长方形纸片还能铺满边长是多少厘米的正方形?学生思考后,回答12厘米、18厘米、24厘米,从而引出公倍数的概念,再强调因为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两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也是无限的,用省略号表示,最后让学生说明8是2和3的公倍数吗?为什么?让学生在自主参与、发现、归纳的基础上认识并建立公倍数的概念的过程。

  学生在已经掌握公倍数的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学*怎样找两个数的公倍数,学以致用。教学例2时,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小组交流。通过具体的运用,巩固公倍数的概念。让学生说说怎样找6和9的公倍数,学生说了三种方法,一是先找9的倍数,从9的倍数中找6的倍数;二是分别找出6和9的倍数,再从中找出公有的倍数;三是先找6的倍数,再从中找出9的倍数,通过比较三种方法,让学生感受哪种方法比较简捷。在此基础上,揭示最小公倍数的含义,并介绍用集合圈的形式来表示6和9的倍数和公倍数,通过学生自主学*,弄清怎样用集合图来表示两个数的公倍数。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概念,感受数学方法的严谨性。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最小公倍数第一课时。是引导学生在自主参与、发现、归纳的基础上认识并建立并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概念的过程。

  2、结合学情与新课程标准对本环节的要求,分析教材编写意图:

  五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更为丰富,新课程标准要求教材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采取螺旋上升的方式,由浅入深地促使学生在探索与交流中建立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整除、倍数、因数以及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通过写出几个数的倍数,找出公有的倍数,再从公有的倍数中找出最小的一个,从而引出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接着用集合图形象地表示出4和6的倍数,以及这两个数公有的倍数,这一内容的学*也为今后的通分、约分学*打下的基础,具有科学的、严密的逻辑性。

  (二)对教材的处理意见

  1、教材中铺砖对于理解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意义,比较抽象,不利于建立对概念的理解。所以把“原来铺墙砖”的题目改为“找两人的共同休息日”来建立概念。原因有三:首先,学生的学*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其次,有效的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再者,课堂中最有效的时间是前15钟,做好这段时间的教学,有利于提高学*效率。从而把这一比较难理解的环节放在后面。

  2、新授课中补充生活实例,引导学生从意义的理解来,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解决问题来理解意义。理由是:数学教学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3、课堂*题进行了有明确针对性与目的性的改变。(后述)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教学目标

  (1)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应用,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渗透集合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教学重点

  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建立。理由是:《标准》中要求4—6年级的学生能找出10以内任意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应放在学生对数的概念的认识上。

  3、教学难点

  运用“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理由是:《标准》中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技能。但小学生的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普遍较低,所以要达到《标准》中的要求这无疑是重点中的难点。

  二、说学法

  1、学情分析

  小学生的动手欲较强,学生认识数的概念时更愿意自主参与,自己发现。再者,学生个人的解题能力有限,而小组合作则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数学思维,通过交流获得数学信息。

  2、学法指导

  通过动手,让学生在月历纸的上动手找一找,圈一圈;通过动口,在概念揭示前,学生动口说一说。给学生机会说动手之后的感悟,还可以在个人表达的同时倾听他人的说法。

  三、说教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标准》中的要求,也为了更好的解决教学重、难点,我将本节课设计成寓教于乐的形式,将教学内容融入一环环的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的过程中。

  1、利用情境引入新课,通过月历探索新知。

  学生在月历上找日期,清楚形象的看到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2、顺其自然地渗透概念,初步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学生探索后,用自己的语言梳理新知,学生便能在环环相扣的教学进程中顺理成章的理解概念,沟通二者之间的联系。

  3、创设问题情境,尝试应用,方法提炼。

  结合教学内容特征,创设富有生活情趣的问题情境,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背景,鼓励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解题技能。

  4、巩固练*、不断刺激,不断巩固提升。

  四、教学具准备:印有月历纸、多媒体。

  五、具体的教学过程:

  我设计的总体理念:让学生在自主参与的基础上感悟、理解、应用、巩固。将直观演示与抽象思维相结合。我的教学流程如下:

  (一)、利用学具,导入新课(本环节为解决教学重点)

  1、 学生在预先发放的月历纸上按照老师的要求,在上面找出4和6的倍数的日期。

  2、引导学生观察所找出的日期数,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日历上的有特征的数,从而引出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

  3、把生活问题提炼为数学问题,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二)、创设情境,应用知识:(本环节为解决教学难点)

  1、出示同学排队的题目。理由是:用富有生活问题的情境,激发学*兴趣,再次打通生活与数学的屏障。

  2、合作交流解决问题,方法提炼。

  (三)、练*巩固(讲清练*的层次)

  1、学会用最基本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用这样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找生日。基本——拓展

  (2)铺墙砖。用数学方法来解释生活现象,隐含着求公因数与求公倍数的联系。

  (四)、课堂小结

  学生回忆整堂课所学知识。学生通过这一环节可以将整个学*过程进行回顾、按一定的线索梳理新知,形成整体印象,便于知识的理解记忆。

  最小公倍数说课稿 3

  一、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最小公倍数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倍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为学*通分做准备。按照《标准》的要求,教材中只出现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所处的地位和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让学生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用列举法和短除法会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过程与方法:

  培养观察、操作、表达、思维能力与探索意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能根据两个数的不同关系灵活地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渗透集合思想,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孩子在生活经验中体会成功的快乐,体会数学与人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的理念。

  3、教学重、难点:

  新课标鼓励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经历探索的过程。据以上的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教学难点是选用恰当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二、说学法

  1、学情分析

  小学生的动手欲较强,学生认识数的概念时更愿意自主参与,自己发现。再者,学生个人的解题能力有限,而小组合作则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数学思维,通过交流获得数学信息。

  2、学法指导

  通过动手,让学生用长方形纸片拼一拼、摆一摆,通过动口,在概念揭示前,学生动口说一说。给学生机会说动手之后的感悟,还可以在个人表达的同时倾听他人的说法。

  三、说教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标准》中的要求,也为了更好的解决教学重、难点,我将本节课设计成寓教于乐的形式,将教学内容融入一环环的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的过程中。

  1、利用温故知新引入新课,通过动手摆一摆纸片来探索新知。

  2、顺其自然地渗透概念,初步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学生探索后,用自己的语言梳理新知,学生便能在环环相扣的教学进程中顺理成章的理解概念,沟通二者之间的联系。

  3、创设问题情境,尝试应用,方法提炼。

  结合教学内容特征,创设富有生活情趣的问题情境,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背景,鼓励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解题技能。

  4、巩固练*、不断刺激,不断巩固提升。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长3分米、宽2分米的长方形纸片若干个

  五、说教学设计:

  我设计的总体理念:让学生在自主参与的基础上感悟、理解、应用、巩固。将直观演示与抽象思维相结合。我的教学流程如下:

  (一)温故知新,引出新知

  教材创设了学生在裁纸中遇到的问题创设情境,是想通过求正方形的边长及其最小值,抽象出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学生尝试拼摆而且没有目的的去摆,且花费的时间也不少。怎样才能在一节课内完成概念及方法的教学呢?对,直奔主题。在复*完找倍数以后,我直接请学生观察这两个数的倍数中有什么相同点,从而引出公倍数。通过找其中最小的公倍数,顺利地引出最小公倍数。概念的教学由学生观察得出,学生很快就理解了。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强调: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两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也是无限的,所以用省略号来表示。

  让学生自己说说什么是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出示12和18

  用自己的方法来找出最小公倍数。

  学生会用到列举法和几何图形的方法。对数比较小的可以用这些方法,那么1200和3400的找出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可以吗?

  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有没有比较简便的方法呢?由于前面学*最大公因数的时候学过短除法,有的学生会想到,及时表扬学生。

  引出了短除法.让学生自学课本来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在适当的加以点拨。

  找生汇报解答的方法。

  师生共同总结找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把所有的除数和商连乘起来,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三)运用知识 解决问题

  1、你发现了吗?

  出示一组数.如:5和74和96和128和24

  让学生求出最小公倍数

  仔细观察,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与这组数之间的关系?你发现了什么?

  出示一点小窍门:

  当两数只有公因数1时,他们的最大公因数也是1.

  当两数成倍数关系时,较小的数就是他们的最大公因数.

  这样的练*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发现求最小公倍数中的特殊情况。

  2.火眼金睛:巩固今天这节课的概念性的知识点.

  (四)迁移运用,拓展探究

  写出下列各分数分子和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7/21 8/28 16/40 6/15

  目的是为下一节课《通分》做好了知识的铺垫。

  (五)学以致用:

  有一袋糖果,无论8人来分,还是9人来分,都正好分完,这袋糖果至少有多少粒?

  (六)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同桌互说,指名汇报。这样的总结,从知识的层面上做了一次回顾。并及时的总结了解学情,真正做到堂堂清。

  六、说板书设计

  我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本课的内容传递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各位评委老师,我仅从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这只是我预设的一种方案,但是课堂千变万化的生成效果,最终还要和学生、课堂相结合。

  最小公倍数说课稿 4

  一、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88~90页的《最小公倍数》一课。最小公倍数是在学生掌握了倍数、因数和公因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为了以后学*通分做准备。在生活实际中也存在它自身的的意义和作用,这节课是一节以概念为本的教学。教材的编写意图是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建立概念;用自己想到的方法尝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体现算法的多样化。

  二、学情分析:

  在不同的学校、班级进行前测,直接让不同认知水*的学生,用模拟的小长方形墙砖铺成正方形。在动手操作中,由于受密铺的影响,横拼竖摆,不但耗时过长,而且很难有效的构建公倍数内在的结构关系。因此在设计操作环节时,我搭建“脚手架”。通过构建公倍数内在的结构关系和构建公倍数体系两个环节进行有效教学。成功搭建起教学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的桥梁。

  三、教学目标:

  (1)建立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会用集合图表示。掌握求10以内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2)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建立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思考问题。积极参与到对数学问题的探究活动中。真真切切地体验到学*数学的快乐和价值。

  教学重点:建立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掌握求10以内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游戏卡片一套,模拟墙壁的*面图、模拟长方形墙砖多套,作业纸多张和多媒体课件一套。

  五、教法和学法:

  加点理念课堂上我采用尝试教学法和启发教学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合作交流等方法进行学*。

  六、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按照下面五个环节进行教学:初步感知,建立表象;动手操作,建立概念;自主探究,归纳方法;实际应用,回归生活;全课总结,延伸课外。

  (一)、初步感知,建立表象。

  首先我从游戏中引入,我把枯燥的倍数复*设计成“抢倍数的游戏”。让学生初步感悟公倍数。(预设5-6分钟)

  具体操作:首先我手里拿着数字卡片,给学生说,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风靡我们全班的游戏—抢倍数游戏。面对全体同学讲一下规则:找两个同学上来,一个负责抢3的倍数,一个负责抢2的倍数。老师把卡片放到黑板上,过了抢的时间老师会把卡片收起来。最后抢的多的同学获胜。然后把全班分成两大组,要求每组快速派一名代表上来。当两名学生上台进行游戏,其他学生做裁判共同参与。接下来游戏,当第7张卡片出来的时候,两个同学会同时抢6这个数字。如果没有出现抢的局面。我会再出示12这个数字。学生很容易发现并说出:数字6是决定游戏胜负的关键,因为6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紧跟着追问:“为什么都来抢6这张卡片”。先让这两个代表说说,再让其他同学说说。然后揭示出公倍数的概念。6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也就是说6是3和2公有的倍数,我们把6叫做3和2的公倍数.(板书公倍数及概念。)引导学生想想:那你还知道哪个数是3和2的公倍数?学生答出12、18、24等数,并用这些数完整的表述出公倍数的概念。及时表扬说的对,说的完整的同学。多让几个同学说说,并让同桌说说,强化公倍数的概念。

  【设计理念:布鲁纳说过:“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整的结构把他们连在一起,那是多半会遗忘的知识。”学*一个概念,需要组织起适当的认知结构,并使之成为内部知识网络的一部分。所以复*倍数的知识是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意义的关键。为了创设学生乐学的氛围,让学生从无意识的玩到有意识的关注6是3和2的公倍数,建立公倍数的概念。体现了认知的由浅入深的过程。】

  (二)、动手操作,建立概念。

  这一大环节是深刻理解公倍数,建立最小公倍数的重点内容,为此我分两个层次进行教学。

  (1)固定的正方形边长,选择长方形墙砖。(预设6-7分)首先在前面通过游戏感悟公倍数的基础上,过渡到生活中。让学生体验公倍数能在生活中帮我们做什么。(出示生活情境,课件显示。)当学生明白题意后,要求学生利用模拟的长方形墙砖和墙壁正方形*面图,分小组活动进行动手操作。学生通过摆一摆,画一画,得到不同的方案。然后让学生汇报想法,谁来说说:你们小组选择的是长几分米,宽几分米的墙砖,怎样铺的?在汇报方案时,学生都会选择长3分米,宽2分米的墙砖。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适时进行追问:“正方形墙面墙壁的边长所用墙砖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让学生自主发现:按照要求进行,所铺成的正方形边长必须是小长方形长和宽的公倍数这一结论。这个时候多让几个学生说说这一结论。其次我再追问:“大家为什么都不选择长5分米,宽3分米的墙砖?”学生很容易答出,因为12不是5和3的公倍数。最后我作课堂小结:“看来所铺正方形墙壁的边长必须是长方形墙砖长3分米,宽2分米的公倍数。”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搭建的“脚手架”过程,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公倍数的意义,这样由实际生活抽象出概念,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也有利揭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概念的现实意义。】

  (2)用固定的长方形墙砖,铺多个的正方形。(预设6-7分)从上个环节直接过渡到问题中。“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动手操作,获得很有价值的发现。(课件出示情境)用这种长3分米宽2分米的长方形墙砖,整块整块的铺,还可以铺成边长是多少分米的正方形?”然后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当有的同学有想法后,请同学们拿出表格,填写完整。让学生填出表格,空间想象能力好的学生能直接想到这些正方形的边长都是2和3的公倍数,想象不出来的,允许动手摆一摆,画一画。其次把两个同学的表格用实物投影仪打出。让学生交流这样填的想法。学生有可能答出:发现这些正方形的边长必须是所铺长方形墙砖长和宽的公倍数。及时表扬:“你能用今天所学的'公倍数知识解决问题,这了不起”还可能发现:其他公倍数都是6的倍数;最小的公倍数;公倍数是有很多个…如果没有学生说出来,及时追问:“察这些公倍数,最小的是几?”学生很容易说出6是公倍数中最小的。揭示出:6是最小的公倍数。叫做3和2的最小公倍数。(板书:最小)及时强化最小公倍数的概念。让多个学生说说6是3和2的什么数?同桌也互相说说。再次追问:3和2有没有最大的公倍数?这些公倍数能写完吗?让学生说出公倍数是无限的。

  【设计意图:怎样能让学生深刻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学生构建数学概念的过程,决不能是简单“告知”的过程,以概念为本的学*需要经历一些经验性的活动过程。通过学生亲自操作和体验,在一种富有生命活力的再创造过程中,主动建立概念。完成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

  (3)用集合圈表示倍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预设4-5分)首先让学生用数学上的集合圈的形式表示3的倍数和2的倍数。并把3和2的公倍数画出来。(课件出示两个空白的集合圈)。学生写完后,汇报结果。同时课件显示出答案。然后利用课件使集合圈重叠一部分。给学生问题:如果这两个集合圈这样放在一起,该怎样填呢?(课件出示空白的交叉的集合圈)让学生思考、交流。明白各部分填什么,怎样填。让学生在作业纸上完成后汇报结果。(课件出示答案)并让学生说说3和2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再次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设计意图:根据弗赖登塔尔“数学是一项人类活动”的观点,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开始,从生活中的问题到数学问题,从具体到抽象概念,从特殊关系到一般规则,逐步通过学生自己的发现去学*数学。进行集合思想和极限思想的渗透。感受数学化的简洁美。】

  (三)、自主探究,归纳方法。(预设7-8分钟)

  这一环节是让学生自主探究出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直接出示问题:那给你两个数6和8,怎样求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板书:怎样求6和8的最小公倍数。)这时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当学生有了想法后,让学生拿出作业纸,把过程写出来。然后让学生小组可以互相交流一下。接下来让学生进行汇报。(找几个不同的方法,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出来。)在展示过程中,让学生交流、争辩,在交流各种方法的同时,可能发现:两个数相乘方法和倍数关系时找最大数的局限性。认识到列举法的普遍性。在学生交流各自的方法后。我会说:老师非常欣赏大家的方法。我这也有个方法。我们可以把这些数在有方向的直线上表示出来。上面表示6的倍数,下面表示8的倍数。所圈重叠的线段是6和8的公倍数。(教材中出现了数轴上表示倍数的方法,考虑到学生想不到这种方法,我参与活动中,最后展示这种图形结合的方法。)

  【设计理念:探究学*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方式。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获得能力发展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渗透数学归纳思想,体现方法的多样化,个性化。】

  (四)、实际应用,回归生活。(预设3-4分钟)

  做一个课堂小结,转到学生解决问题中。“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认识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掌握了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相信大家一定有很深的收获。让我们带着收获进行下面的练*。相信你一定没有问题。”(课件出示一道生活情境题)

  2、学生交流汇报得出:全班可能有48人或24人,最少为24人。

  【教学理念:数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应当是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学生得到抽象化的数学知识之后,应及时把它们应用到新的现实问题中去。】

  (五)、全课总结,延伸课外。(预设3分钟)

  告诉学生在天文学中也有最小公倍数的知识,让学生边听边看屏幕:(随着音乐的响起,播放图片。)。我朗诵:中国人对日食现象的记载,已有将*四千年的历史。在汉代就发现日食出现具有一定的周期。月球从月初到下一次月初是一个朔望月,*均约长30天。太阳从月球轨道的升交点再回到升交点是一交点年,*均约长347天。朔望月与交点年的最小公倍数就和日食的周期有关。课堂结语:“奇妙吧!如果大家还想继续了解,回去可以上网查找一下相关的资料。让我们带着收获,下课!”

  【教学理念: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利用收集到的生活资料,开发出更多的教学资源,让学生整体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真正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学生是带着问号走进课堂,又将带着问号走出课堂?这样的数学教学带给学生的是智慧的行囊,生命的启迪。】

  最小公倍数说课稿 5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最小公倍数。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首先,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这节课是以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概念为主的教学,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倍数、因数和公因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为了以后学*通分做准备。在生活实际中也存在它自身的的意义和作用。教材的编写意图是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建立概念;用自己想到的方法尝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体现算法的多样化。

  其次我谈一下学情,小学生的动手欲望较强,学生认识数的概念时更愿意自主参与,自己发现。但是,学生个人的解题能力有限,因此通过小组合作的学*方式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数学思维,通过交流获得数学信息。

  根据新课标的标准,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两个概念的意义。2、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认识过程,体验观察思考,迁移发现,理解运用的学*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活动中,体验探索知识过程的乐趣,激发学*的兴趣,培养学严谨认真的学*态度。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是:

  教学重点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教学难点掌握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考虑到小学生的现状,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活动教学法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慧:差的教师只会奉送真理,好的教师则教给学生如何发现真理。

  在指导学生的学*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动手操作法、分析归纳法、合作探究法。

  下面,主要谈谈对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

  首先进入的是导入新课部分,在这一部分采用设置情景导入法,让同学们都拿出课前准备的一些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以及边长为6cm、8cm的正方形纸片。并且提出问题:请同学们用这些长方形纸片去铺一铺你手中的这两个正方形,看看是否可以正好铺满吗?

  并向同学们解释正好铺满的意思就是无空隙,不重叠。当同学们动手操作之后发现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只能铺满边长为6cm的正方形纸片,而不能铺满边长为8cm的正方形纸片。此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有时可以正好铺满正方形,有时却不能,这是怎么回事呢?

  学生通过思考及同桌交流以后能够答出如果正方形边长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时,这个正方形就可以被正好铺满,否则就不能。这时我就顺势总结:像6、12、这些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学*的内容公倍数。这样做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接下来进入的是讲授新课部分,在这一部分我主要设计两个环节:

  第一环节:归纳总结出公倍数的概念,针对导入时的情景,继续向学生提问: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还能够正好铺满哪些正方形纸片。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同学们能够容易得出答案。通过这个实例让同学来总结归纳概括出公倍数的概念。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这也是新课标理论所要求的。

  接下来进入第二环节:合作探究环节

  在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寻找两个数的公倍数的方法,这样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把全班同学分成三个学*小组,以小组学*的方式思考并回答问题:找一找6和9的公倍数有哪些?其中最小的公倍数是几?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派代表来和大家分享他们的成果。在讨论过程中,我会巡视,时刻注意其讨论动向,也会时不时加入他们的`讨论当中。

  通过讨论之后,学生得出找公倍数的方法可能有以下几种:

  第一组:依次分别列举6和9的倍数。先依次列举6的倍数和9的倍数,圈出它们公有的倍数,这样就找到了6和9的公倍数是18、36、54等,其中最小的一个18就是6和9的最小公倍数。(板书)

  第二组:只依次列举6的倍数,再从6的倍数中圈出9的倍数,圈出的这些数就是6和9的公倍数。

  第三组:只依次列举9的倍数,再从9的倍数中圈出6的倍数,圈出的这些数就是6和9的公倍数。

  最后教师和同学们一起总结:找这两个数的公倍数可以先分别有序列举两个数的倍数,再找出两个数公有的倍数。也可以先列举其中一个数的倍数,再从中找出另一个数的倍数。

  接下来进入的是巩固练*环节,为了加深对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认识,给出集合图,让学生把50以内6和8的倍数、公倍数分别填在下面的圈里,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作,其它同学在自己练*本上作。作完以后学生互评。

  最后是小结、拓展延伸环节

  通过提问: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学*,你有哪些收获呢?伴随着同学们的回答结束今天的课程。

  最小公倍数说课稿 6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所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最小公倍数》。

  (一)教材分析

  “最小公倍数”是通分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采用“找”的方法求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通过信息技术教育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有趣的学*环境。

  (二)学情分析

  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在掌握了倍数和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创设了教学情境,让学生在阿凡提的故事中,体会、探索、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最小公倍数一课是数学的基础课,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学生情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应用。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探索找公倍数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利用列举等方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突出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难点: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整合点:

  通过信息技术的使用,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掌握求他们的方法。作为农村远程教育项目学校,信息技术的的应用,使我们的课堂更加生动,形象,把大容量的信息呈现给我们的孩子!

  为了达成上述教学目标,我设计如下五个教学环节。

  (一)以趣激疑、引出课题

  通过体育课上报数的形式,感知有些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初步感知公倍数的存在,引出课题。

  (二)创设情境、探索交流

  通过四个步骤达到探索交流的目的。

  1、体验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我首先对教材的情境图进行了加工,从学生喜爱佩服的阿凡提帮工人讨工资的故事引入,目的是通过富有生活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学*的兴趣。通过自己的思考和生活常识,采用日历上圈一圈,本子上写一写、画一画等方法找到阿凡提取钱的日子,突出教学重点。通过探索,汇报,发现巴依老爷的休息日实际上就是4的倍数,账房先生的休息日就是6的倍数,他们共同的休息日就是4和6的公倍数。因为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要在集合圈里用省略号表示出来。除此以外,还可以用线段图的方式表示。形象直观的演示,一方面突出了教学重点,另一方面也突破了教学难点。

  2、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加深对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理解。

  然后,我又把教材中的情境教学作为动手实践的内容出示,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中,进一步掌握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同时体会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关系。

  3、归纳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学生亲身经历了探索的过程,经历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过程,感知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归纳总结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多角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学*的合作意识和交流意识。

  4、看书质疑。让学生学会读书,学会质疑。

  (三)解决问题、深化理解

  首先出示书P90页的做一做,独立完成并总结规律。使学生知道倍数关系和互质数关系的最小公倍数的特点,从而明白实际情况是解决问题的最好依据。

  然后是打电话游戏。

  这个环节的设计力图体现“数学知识的教学要与学生现实密切联系”的理念。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进行“再创造”,既有利于学生凭借生活经验主动探索,实现生活经验数学化,又有利于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

  (四)、课堂小结、总结归纳

  请同学们说一说,今天都学到了什么?谈谈这堂课的感受。

  (五)、课后作业、拓展延伸

  运用这单元学*的知识,也给你的朋友编一个谜语,让他们猜猜你们家的电话号码。

  这个环节通过新知的运用,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放松学生的心理,巩固基础知识,发展思维,充分体现“玩中学,做中学,学中悟”的理念,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真正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学会。

  教学反思

  最小公倍数在五年级的数学学*中,是比较枯燥的内容。本节课通过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使学生在有效的课堂教学时间里获取了丰富的知识。

  谢谢!

  最小公倍数说课稿 7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最小公倍数。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首先,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这节课是以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概念为主的教学,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倍数、因数和公因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为了以后学*通分做准备。在生活实际中也存在它自身的的意义和作用。教材的编写意图是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建立概念;用自己想到的方法尝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体现算法的多样化。

  其次我谈一下学情,小学生的动手欲望较强,学生认识数的概念时更愿意自主参与,自己发现。但是,学生个人的解题能力有限,因此通过小组合作的学*方式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数学思维,通过交流获得数学信息。

  根据新课标的标准,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两个概念的意义。2、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认识过程,体验观察思考,迁移发现,理解运用的学*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活动中,体验探索知识过程的乐趣,激发学*的兴趣,培养学严谨认真的学*态度。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是:

  教学重点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教学难点掌握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考虑到小学生的现状,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活动教学法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慧:差的教师只会奉送真理,好的教师则教给学生如何发现真理。

  在指导学生的学*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动手操作法、分析归纳法、合作探究法。

  下面,主要谈谈对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

  首先进入的是导入新课部分,在这一部分采用设置情景导入法,让同学们都拿出课前准备的一些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以及边长为6cm、8cm的正方形纸片。并且提出问题:请同学们用这些长方形纸片去铺一铺你手中的这两个正方形,看看是否可以正好铺满吗?

  并向同学们解释正好铺满的意思就是无空隙,不重叠。当同学们动手操作之后发现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只能铺满边长为6cm的正方形纸片,而不能铺满边长为8cm的正方形纸片。此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有时可以正好铺满正方形,有时却不能,这是怎么回事呢?

  学生通过思考及同桌交流以后能够答出如果正方形边长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时,这个正方形就可以被正好铺满,否则就不能。这时我就顺势总结:像6、12、这些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学*的内容公倍数。这样做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接下来进入的是讲授新课部分,在这一部分我主要设计两个环节:

  第一环节:归纳总结出公倍数的概念,针对导入时的情景,继续向学生提问: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还能够正好铺满哪些正方形纸片。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同学们能够容易得出答案。通过这个实例让同学来总结归纳概括出公倍数的概念。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这也是新课标理论所要求的。

  接下来进入第二环节:合作探究环节

  在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寻找两个数的公倍数的方法,这样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把全班同学分成三个学*小组,以小组学*的方式思考并回答问题:找一找6和9的公倍数有哪些?其中最小的公倍数是几?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派代表来和大家分享他们的成果。在讨论过程中,我会巡视,时刻注意其讨论动向,也会时不时加入他们的讨论当中。

  通过讨论之后,学生得出找公倍数的方法可能有以下几种:

  第一组:依次分别列举6和9的倍数。先依次列举6的倍数和9的倍数,圈出它们公有的倍数,这样就找到了6和9的公倍数是18、36、54等,其中最小的一个18就是6和9的最小公倍数。(板书)

  第二组:只依次列举6的倍数,再从6的倍数中圈出9的倍数,圈出的这些数就是6和9的公倍数。

  第三组:只依次列举9的倍数,再从9的倍数中圈出6的倍数,圈出的这些数就是6和9的公倍数。

  最后教师和同学们一起总结:找这两个数的公倍数可以先分别有序列举两个数的倍数,再找出两个数公有的倍数。也可以先列举其中一个数的倍数,再从中找出另一个数的倍数。

  接下来进入的是巩固练*环节,为了加深对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认识,给出集合图,让学生把50以内6和8的倍数、公倍数分别填在下面的圈里,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作,其它同学在自己练*本上作。作完以后学生互评。

  最后是小结、拓展延伸环节

  通过提问: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学*,你有哪些收获呢?伴随着同学们的回答结束今天的课程。

  最小公倍数说课稿 8

  一、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88~90页的《最小公倍数》一课。最小公倍数是在学生掌握了倍数、因数和公因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为了以后学*通分做准备。在生活实际中也存在它自身的的意义和作用,这节课是一节以概念为本的教学。教材的编写意图是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建立概念 ;用自己想到的方法尝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体现算法的多样化。

  二、学情分析:

  在不同的学校、班级进行前测,直接让不同认知水*的学生,用模拟的小长方形墙砖铺成正方形。在动手操作中,由于受密铺的影响,横拼竖摆,不但耗时过长,而且很难有效的构建公倍数内在的结构关系。因此在设计操作环节时,我搭建 “脚手架”。通过构建公倍数内在的结构关系和构建公倍数体系两个环节进行有效教学。成功搭建起教学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的桥梁。

  三、教学目标:

  (1)建立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会用集合图表示。掌握求100以内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2)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建立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思考问题。积极参与到对数学问题的探究活动中。真真切切地体验到学*数学的快乐和价值。

  教学重点:建立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掌握求100以内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游戏卡片一套,模拟墙壁的*面图、模拟长方形墙砖多套,作业纸多张和多媒体课件一套。

  五、教法和学法:

  加点理念课堂上我采用尝试教学法和启发教学法。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合作交流等方法进行学*。

  六、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按照下面五个环节进行教学:初步感知,建立表象;动手操作,建立概念;自主探究,归纳方法;实际应用,回归生活;全课总结,延伸课外。

  (一)、初步感知,建立表象。

  首先我从游戏中引入,我把枯燥的倍数复*设计成“抢倍数的游戏”。让学生初步感悟公倍数。(预设5-6分钟)

  具体操作:

  首先我手里拿着数字卡片,给学生说,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风靡我们全班的游戏―抢倍数游戏。面对全体同学讲一下规则:找两个同学上来,一个负责抢3的倍数,一个负责抢2的倍数。老师把卡片放到黑板上,过了抢的时间老师会把卡片收起来。最后抢的多的同学获胜。

  然后把全班分成两大组,要求每组快速派一名代表上来。当两名学生上台进行游戏,其他学生做裁判共同参与。

  接下来游戏,当第7张卡片出来的时候,两个同学会同时抢6这个数字。如果没有出现抢的局面。我会再出示12这个数字。学生很容易发现并说出:数字6是决定游戏胜负的关键,因为6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

  紧跟着追问:“为什么都来抢6这张卡片”。先让这两个代表说说,再让其他同学说说。

  然后揭示出公倍数的概念。6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也就是说6是3和2公有的倍数,我们把6叫做3和2的公倍数.(板书公倍数及概念。)

  引导学生想想:那你还知道哪个数是3和2的公倍数?

  学生答出12、18、24等数,并用这些数完整的表述出公倍数的概念。

  及时表扬说的对,说的完整的同学。多让几个同学说说,并让同桌说说,强化公倍数的概念。

  【设计理念:布鲁纳说过:“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整的结构把他们连在一起,那是多半会遗忘的知识。”学*一个概念,需要组织起适当的认知结构,并使之成为内部知识网络的一部分。所以复*倍数的知识是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意义的关键。为了创设学生乐学的氛围,让学生从无意识的玩到有意识的关注6是3和2的公倍数,建立公倍数的概念。体现了认知的由浅入深的过程。】

  (二)、动手操作,建立概念。

  这一大环节是深刻理解公倍数,建立最小公倍数的重点内容,为此我分两个层次进行教学。

  (1) 固定的正方形边长,选择长方形墙砖。(预设6-7分)

  首先在前面通过游戏感悟公倍数的基础上,过渡到生活中。让学生体验公倍数能在生活中帮我们做什么。

  (出示生活情境,课件显示。)

  当学生明白题意后,要求学生利用模拟的长方形墙砖和墙壁正方形*面图,

  分小组活动进行动手操作。学生通过摆一摆,画一画,得到不同的方案。

  然后让学生汇报想法,谁来说说:你们小组选择的是长几分米,宽几分米的墙砖,怎样铺的?

  在汇报方案时,学生都会选择长3分米,宽2分米的墙砖。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适时进行追问:“正方形墙面墙壁的边长所用墙砖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自主发现:按照要求进行,所铺成的正方形边长必须是小长方形长和宽的公倍数这一结论。

  这个时候多让几个学生说说这一结论。

  其次我再追问:“大家为什么都不选择长5分米,宽3分米的墙砖?”

  学生很容易答出,因为12不是5和3的公倍数。

  最后我作课堂小结:“看来所铺正方形墙壁的边长必须是长方形墙砖长3分米,宽2分米的公倍数。”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搭建的“脚手架”过程,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公倍数的意义,这样由实际生活抽象出概念,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也有利揭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概念的现实意义。】

  (2) 用固定的长方形墙砖,铺多个的正方形。(预设6-7分)

  从上个环节直接过渡到问题中。“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动手操作,获得很有价值的发现。(课件出示情境)用这种长3分米宽2分米的长方形墙砖,整块整块的铺,还可以铺成边长是多少分米的正方形?”

  然后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当有的同学有想法后,请同学们拿出表格,填写完整。

  让学生填出表格,空间想象能力好的学生能直接想到这些正方形的边长都是2和3的公倍数,想象不出来的,允许动手摆一摆,画一画。

  其次把两个同学的表格用实物投影仪打出。让学生交流这样填的想法。

  学生有可能答出:发现这些正方形的边长必须是所铺长方形墙砖长和宽的公倍数。及时表扬:“你能用今天所学的公倍数知识解决问题,这了不起”

  还可能发现:其他公倍数都是6的倍数;最小的公倍数;公倍数是有很多个…

  如果没有学生说出来,及时追问:“察这些公倍数,最小的是几?”学生很容易

  说出6是公倍数中最小的。 揭示出:6是最小的公倍数。叫做3和2的最小公倍数。(板书:最小)

  及时强化最小公倍数的概念。让多个学生说说6是3和2的什么数?同桌也互相说说。

  再次追问:3和2有没有最大的公倍数?这些公倍数能写完吗?让学生说出公倍数是无限的。

  【设计意图:怎样能让学生深刻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学生构建数学概念的过程,决不能是简单“告知”的过程,以概念为本的学*需要经历一些经验性的活动过程。通过学生亲自操作和体验,在一种富有生命活力的再创造过程中,主动建立概念。完成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

  (3) 用集合圈表示倍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预设4-5分)

  首先让学生用数学上的集合圈的形式表示3的倍数和2的倍数。并把3和2的公倍数画出来。(课件出示两个空白的集合圈)。学生写完后,汇报结果。同时课件显示出答案。

  然后利用课件使集合圈重叠一部分。给学生问题:如果这两个集合圈这样放在一起,该怎样填呢?(课件出示空白的交叉的集合圈)

  让学生思考、交流。明白各部分填什么,怎样填。让学生在作业纸上

  完成后汇报结果。(课件出示答案)并让学生说说3和2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再次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设计意图:根据弗赖登塔尔“数学是一项人类活动”的观点,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开始,从生活中的问题到数学问题,从具体到抽象概念,从特殊关系到一般规则,逐步通过学生自己的发现去学*数学。进行集合思想和极限思想的渗透。感受数学化的简洁美。】

  (三)、自主探究,归纳方法。(预设7-8分钟)

  这一环节是让学生自主探究出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直接出示问题:那给你两个数6和8,怎样求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板书:怎样求6和8的最小公倍数。)

  这时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当学生有了想法后,让学生拿出作业纸,把过程写出来。

  然后让学生小组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接下来让学生进行汇报。(找几个不同的方法,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出来。)

  在展示过程中,让学生交流、争辩,在交流各种方法的同时,可能发现:两个数相乘方法和倍数关系时找最大数的局限性。认识到列举法的普遍性。

  在学生交流各自的方法后。我会说:老师非常欣赏大家的方法。我这也

  有个方法。我们可以把这些数在有方向的直线上表示出来。上面表示6的倍数,下面表示8的倍数。所圈重叠的线段是6和8的公倍数。

  (教材中出现了数轴上表示倍数的方法,考虑到学生想不到这种方法,我参与活动中,最后展示这种图形结合的方法。)

  【设计理念:探究学*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方式。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获得能力发展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渗透数学归纳思想,体现方法的多样化,个性化。】

  (四)、实际应用,回归生活。(预设3-4分钟)

  做一个课堂小结,转到学生解决问题中。“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认识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 。掌握了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相信大家一定有很深的收获。让我们带着收获进行下面的练*。相信你一定没有问题。”

  课件出示一道生活情境题)

  2、学生交流汇报得出:全班可能有48人或24人,最少为24人。

  【教学理念:数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应当是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学生得到抽象化的数学知识之后,应及时把它们应用到新的现实问题中去。】

  (五)、全课总结,延伸课外。(预设3分钟)

  告诉学生在天文学中也有最小公倍数的知识,让学生边听边看屏幕:

  (随着音乐的响起,播放图片。)。

  我朗诵:中国人对日食现象的记载,已有将*四千年的历史。在汉代就发现日食出现具有一定的周期。月球从月初到下一次月初是一个朔望月,*均约长30天。太阳从月球轨道的升交点再回到升交点是一交点年,*均约长347天。朔望月与交点年的最小公倍数就和日食的周期有关。

  课堂结语:“奇妙吧!如果大家还想继续了解,回去可以上网查找一下相关的资料。让我们带着收获,下课!”

  【教学理念: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利用收集到的生活资料,开发出更多的教学资源,让学生整体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真正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 学生是带着问号走进课堂,又将带着问号走出课堂?这样的数学教学带给学生的是智慧的行囊,生命的启迪。】

  最小公倍数说课稿 9

  一、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88~90页的《最小公倍数》一课。最小公倍数是在学生掌握了倍数、因数和公因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为了以后学*通分做准备。在生活实际中也存在它自身的的意义和作用,这节课是一节以概念为本的教学。教材的编写意图是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建立概念 ;用自己想到的方法尝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体现算法的多样化。

  二、学情分析:

  在不同的学校、班级进行前测,直接让不同认知水*的学生,用模拟的小长方形墙砖铺成正方形。在动手操作中,由于受密铺的影响,横拼竖摆,不但耗时过长,而且很难有效的构建公倍数内在的结构关系。因此在设计操作环节时,我搭建 “脚手架”。通过构建公倍数内在的结构关系和构建公倍数体系两个环节进行有效教学。成功搭建起教学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的桥梁。

  三、教学目标:

  (1)建立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会用集合图表示。掌握求100以内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2)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建立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思考问题。积极参与到对数学问题的探究活动中。真真切切地体验到学*数学的快乐和价值。

  教学重点:建立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掌握求100以内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游戏卡片一套,模拟墙壁的*面图、模拟长方形墙砖多套,作业纸多张和多媒体课件一套。

  五、教法和学法:

  加点理念课堂上我采用尝试教学法和启发教学法。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合作交流等方法进行学*。

  六、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按照下面五个环节进行教学:初步感知,建立表象;动手操作,建立概念;自主探究,归纳方法;实际应用,回归生活;全课总结,延伸课外。

  (一)、初步感知,建立表象。

  首先我从游戏中引入,我把枯燥的倍数复*设计成“抢倍数的游戏”。让学生初步感悟公倍数。(预设5-6分钟)

  具体操作:

  首先我手里拿着数字卡片,给学生说,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风靡我们全班的游戏—抢倍数游戏。面对全体同学讲一下规则:找两个同学上来,一个负责抢3的倍数,一个负责抢2的倍数。老师把卡片放到黑板上,过了抢的时间老师会把卡片收起来。最后抢的多的同学获胜。

  然后把全班分成两大组,要求每组快速派一名代表上来。当两名学生上台进行游戏,其他学生做裁判共同参与。

  接下来游戏,当第7张卡片出来的时候,两个同学会同时抢6这个数字。如果没有出现抢的局面。我会再出示12这个数字。学生很容易发现并说出:数字6是决定游戏胜负的关键,因为6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

  紧跟着追问:“为什么都来抢6这张卡片”。先让这两个代表说说,再让其他同学说说。

  然后揭示出公倍数的概念。6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也就是说6是3和2公有的倍数,我们把6叫做3和2的公倍数.(板书公倍数及概念。)

  引导学生想想:那你还知道哪个数是3和2的公倍数?

  学生答出12、18、24等数,并用这些数完整的表述出公倍数的概念。

  及时表扬说的对,说的完整的同学。多让几个同学说说,并让同桌说说,强化公倍数的概念。

  【设计理念:布鲁纳说过:“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整的结构把他们连在一起,那是多半会遗忘的知识。”学*一个概念,需要组织起适当的认知结构,并使之成为内部知识网络的一部分。所以复*倍数的知识是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意义的关键。为了创设学生乐学的氛围,让学生从无意识的玩到有意识的关注6是3和2的公倍数,建立公倍数的概念。体现了认知的由浅入深的过程。】

  (二)、动手操作,建立概念。

  这一大环节是深刻理解公倍数,建立最小公倍数的重点内容,为此我分两个层次进行教学。

  (1) 固定的正方形边长,选择长方形墙砖。(预设6-7分)

  首先在前面通过游戏感悟公倍数的基础上,过渡到生活中。让学生体验公倍数能在生活中帮我们做什么。

  (出示生活情境,课件显示。)

  当学生明白题意后,要求学生利用模拟的长方形墙砖和墙壁正方形*面图,

  分小组活动进行动手操作。学生通过摆一摆,画一画,得到不同的方案。

  然后让学生汇报想法,谁来说说:你们小组选择的是长几分米,宽几分米的墙砖,怎样铺的?

  在汇报方案时,学生都会选择长3分米,宽2分米的墙砖。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适时进行追问:“正方形墙面墙壁的边长所用墙砖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自主发现:按照要求进行,所铺成的正方形边长必须是小长方形长和宽的公倍数这一结论。

  这个时候多让几个学生说说这一结论。

  其次我再追问:“大家为什么都不选择长5分米,宽3分米的墙砖?”

  学生很容易答出,因为12不是5和3的公倍数。

  最后我作课堂小结:“看来所铺正方形墙壁的边长必须是长方形墙砖长3分米,宽2分米的公倍数。”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搭建的“脚手架”过程,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公倍数的意义,这样由实际生活抽象出概念,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也有利揭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概念的现实意义。】

  (2) 用固定的长方形墙砖,铺多个的正方形。(预设6-7分)

  从上个环节直接过渡到问题中。“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动手操作,获得很有价值的发现。(课件出示情境)用这种长3分米宽2分米的长方形墙砖,整块整块的铺,还可以铺成边长是多少分米的正方形?”

  然后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当有的同学有想法后,请同学们拿出表格,填写完整。

  让学生填出表格,空间想象能力好的学生能直接想到这些正方形的边长都是2和3的公倍数,想象不出来的,允许动手摆一摆,画一画。

  其次把两个同学的表格用实物投影仪打出。让学生交流这样填的想法。

  学生有可能答出:发现这些正方形的边长必须是所铺长方形墙砖长和宽的公倍数。及时表扬:“你能用今天所学的公倍数知识解决问题,这了不起”

  还可能发现:其他公倍数都是6的倍数;最小的公倍数;公倍数是有很多个…

  如果没有学生说出来,及时追问:“察这些公倍数,最小的是几?”学生很容易

  说出6是公倍数中最小的。 揭示出:6是最小的公倍数。叫做3和2的最小公倍数。(板书:最小)

  及时强化最小公倍数的概念。让多个学生说说6是3和2的什么数?同桌也互相说说。

  再次追问:3和2有没有最大的公倍数?这些公倍数能写完吗?让学生说出公倍数是无限的。

  【设计意图:怎样能让学生深刻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学生构建数学概念的过程,决不能是简单“告知”的过程,以概念为本的学*需要经历一些经验性的活动过程。通过学生亲自操作和体验,在一种富有生命活力的再创造过程中,主动建立概念。完成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

  (3) 用集合圈表示倍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预设4-5分)

  首先让学生用数学上的集合圈的形式表示3的倍数和2的倍数。并把3和2的公倍数画出来。(课件出示两个空白的集合圈)。学生写完后,汇报结果。同时课件显示出答案。

  然后利用课件使集合圈重叠一部分。给学生问题:如果这两个集合圈这样放在一起,该怎样填呢?(课件出示空白的交叉的集合圈)

  让学生思考、交流。明白各部分填什么,怎样填。让学生在作业纸上

  完成后汇报结果。(课件出示答案)并让学生说说3和2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再次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设计意图:根据弗赖登塔尔“数学是一项人类活动”的观点,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开始,从生活中的问题到数学问题,从具体到抽象概念,从特殊关系到一般规则,逐步通过学生自己的发现去学*数学。进行集合思想和极限思想的渗透。感受数学化的简洁美。】

  (三)、自主探究,归纳方法。(预设7-8分钟)

  这一环节是让学生自主探究出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直接出示问题:那给你两个数6和8,怎样求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板书:怎样求6和8的最小公倍数。)

  这时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当学生有了想法后,让学生拿出作业纸,把过程写出来。

  然后让学生小组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接下来让学生进行汇报。(找几个不同的方法,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出来。)

  在展示过程中,让学生交流、争辩,在交流各种方法的同时,可能发现:两个数相乘方法和倍数关系时找最大数的局限性。认识到列举法的普遍性。

  在学生交流各自的方法后。我会说:老师非常欣赏大家的方法。我这也

  有个方法。我们可以把这些数在有方向的直线上表示出来。上面表示6的倍数,下面表示8的倍数。所圈重叠的线段是6和8的公倍数。

  (教材中出现了数轴上表示倍数的方法,考虑到学生想不到这种方法,我参与活动中,最后展示这种图形结合的方法。)

  【设计理念:探究学*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方式。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获得能力发展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渗透数学归纳思想,体现方法的多样化,个性化。】

  (四)、实际应用,回归生活。(预设3-4分钟)

  做一个课堂小结,转到学生解决问题中。“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认识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 。掌握了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相信大家一定有很深的收获。让我们带着收获进行下面的练*。相信你一定没有问题。”

  课件出示一道生活情境题)

  2、学生交流汇报得出:全班可能有48人或24人,最少为24人。

  【教学理念:数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应当是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学生得到抽象化的数学知识之后,应及时把它们应用到新的现实问题中去。】

  (五)、全课总结,延伸课外。(预设3分钟)

  告诉学生在天文学中也有最小公倍数的知识,让学生边听边看屏幕:

  (随着音乐的响起,播放图片。)。

  我朗诵:中国人对日食现象的记载,已有将*四千年的历史。在汉代就发现日食出现具有一定的周期。月球从月初到下一次月初是一个朔望月,*均约长30天。太阳从月球轨道的升交点再回到升交点是一交点年,*均约长347天。朔望月与交点年的最小公倍数就和日食的周期有关。

  课堂结语:“奇妙吧!如果大家还想继续了解,回去可以上网查找一下相关的资料。让我们带着收获,下课!”

  【教学理念: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利用收集到的生活资料,开发出更多的教学资源,让学生整体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真正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 学生是带着问号走进课堂,又将带着问号走出课堂?这样的数学教学带给学生的是智慧的行囊,生命的启迪。】

  最小公倍数说课稿 10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70页例3。

  二、教学目标

  1、学会用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能够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学会用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活动设计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数学课堂。在学*新知识前,我们先来复*上节课的内容。

  1、回顾求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请你找出下列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6和92和148和9

  第一组:找6和9的最小公倍数,可以先写出9的倍数,再从中圈出6的倍数,其中从小到大第一个圈出的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第二组:因为14是2的倍数,所以14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第三组:因为8和9只有公因数1,所以两个数的积72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2、教学例3。

  这节课,我们一起利用求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王叔叔在装修房子时遇到了这样的问题,请你认真读一读,题目中有哪些重要的数学信息呢?(出示例3)

  阅读与理解:王叔叔装修墙面用的墙砖是一个长3分米,宽2分米的长方形,要用许多块这样的长方形墙砖铺成一个正方形,而且墙砖必须用整块的,王叔叔想让我们帮着找一找,拼成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分米?其中最小是多少分米呢?可以怎么拼呢,一起试一试。

  分析与解答:横着铺两块,我们先铺一行,铺成的图形显然不是正方形,再铺一行,也不是正方形,那么铺三行呢?铺成的图形是正方形吗?我们一起算一算,横着铺两块,它的长就是2个3,6分米,铺了这样的三行,竖着看就有3个2,它的长度也是6分米,不错,我们铺成了一个边长是6分米的正方形。

  那么横着铺3块可以吗?再一起试一试,横着铺3块,它的长是9分米,铺两行宽是4分米,铺三行是6分米,铺四行是8分米,如果铺五行就是10分米,因为墙砖必须是整块的,所以不能铺成9分米的长度,也就不能铺成一个正方形。

  我们还可以这么拼,横着铺4块,铺一行、铺两行,显然都不是正方形,大家想一想,铺几行才能铺成一个正方形呢?有同学说可以铺6行,大家一起算一算,铺6行是不是正方形?横着铺4块,长就是4个3,12分米,铺这样的6行,就有6个2,也是12分米,真好,我们又铺成了一个边长是12分米的正方形。

  通过铺一铺,算一算,我们铺成了一个边长是6分米的正方形,我们也铺成了一个边长是12分米的正方形,相信同学们还能铺成其他很多不同的正方形,那么为什么横着铺2块和4块,都能铺成正方形,而横着铺3块却不能铺成正方形呢?请你仔细观察,试着找一找,铺成的正方形的边长与长方形墙砖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横着铺两块的时候,长是6分米,有2个3,我们也可以说6是3的倍数,像这样铺3行,就是6分米,有3个2,6也是2的倍数,铺出的正方形边长6分米既是3的倍数,又是2的倍数,也就是它们的公倍数。同样,12分米既是2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也就是2和3的公倍数,所以它们能铺成正方形。那么,是不是边长是2和3的公倍数就能铺成正方形,如果不是它们的公倍数就不能铺成正方形了呢?

  我们一起看看,横着铺3块墙砖时的情况。横着铺3块,长9分米,是3的倍数,但不是2的倍数,所以另一条边不可能铺出9分米。因为9不是2和3的公倍数,所以不能铺成正方形。

  看来只要铺成的正方形的边长是2和3的公倍数,也就是铺成的正方形的边长是长方形墙砖长与宽的公倍数的时候,就一定能铺成正方形。

  2和3的公倍数有6、12、18……所以铺成的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6分米,12分米,18分米,还有很多不同边长的正方形,其中最小公倍数6分米,就是铺成的正方形的最小边长。

  回顾与反思:回忆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发现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把用整块的长方形墙砖铺成正方形的问题转化成求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数学问题,同学们,你们掌握了吗?

  3、实际应用(练*十七5—12题、生活中的数学)

  【P71—6】请你认真读一读,题目中有哪些重要的数学信息呢?李阿姨要给花浇水,月季每4天浇一次,君子兰每6天浇一次。李阿姨5月1日给月季和君子兰同时浇了水,她想让大家帮忙算一算,下一次再给这两种花同时浇水应是5月几日?同学们一定想到了,4和6的公倍数是同时浇花的间隔天数,因为是求“下一次同时浇花”,所以要取最小的间隔天数,也就是4和6的最小公倍数。4和6的最小公倍数是12,所以下一次同时给两种花浇水应是5月13日。

  【P71—7】请大家先读题,找出重要的数学信息。好,我们一起来看,这些学生可以分成6人一组,也可以分成9人一组,都正好分完。说明这些学生的总人数是6和9的公倍数。又已知总人数在40以内,所以是求40以内6和9的公倍数。40以内6和9的公倍数有18、36,所以这些学生的总人数可能是18人,可能是36人。

  【P72—10】接着请大家把教材翻到72页看第10题,自己先尝试独立完成,看看大家能不能将这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相信大家一定做出来了。每隔几分钟发车即每过几分钟发车,3路车每过6分钟发一次车,5路车每过8分钟发一次车,在它们同时发车后,第二次同时发车过的分钟数就是6和8的最小公倍数。因为6和8的最小公倍数是24,所以两路公共汽车过24分钟第二次同时发车。

  【P72—11】请大家认真读题,解答出第1个数学问题后,再尝试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我们一起来看,爸爸跑一圈用3分钟,妈妈跑一圈用4分钟,女孩跑一圈用6分钟。如果爸爸妈妈同时起跑,至少多少分钟后两人在起点再次相遇,这里的“至少”就是取最小的间隔时间,也就是求3和4的最小公倍数,3和4的最小公倍数是12,所以爸爸妈妈至少12分钟后在起点再次相遇。此时,爸爸跑了12÷3=4圈,妈妈跑了12÷4=3圈。根据题意,我们还可以提出爸爸和女孩,妈妈和女孩以及三人同时起跑,至少多少分钟再在起点相遇,此时分别跑了多少圈。请你检查一下,自己做对了吗?

  【P72—12】第12题是一道带*号的选做题,让我们一起挑战一下吧!36可能是哪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请你先试着找一找,看看你能找出几组。

  我们知道当两数成倍数关系时,较大的数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所以任意一个36的因数,除36以外,与36组合,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都是36。我们先写出36的所有因数,即1、2、3、4、6、9、12、18、36。去掉36,其他因数与36组合,可以得到8组。此外,两个数不成倍数关系的还有4组,分别是4和9,4和18,9和12,12和18。

  【生活中的数学】我们一起看“生活中的数学”,用洗衣液手洗衣物时,一盆5升30摄氏度左右的温水,可以加入《最小公倍数例3》教学设计瓶盖20毫升的洗衣液调匀。相机可以用《最小公倍数例3》教学设计秒的快门速度曝光,美国科学家研制出了粗细只有头发丝的《最小公倍数例3》教学设计的太阳能电池。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课后,同学们可以继续寻找生活中与分数有关的例子,还可以寻找生活中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实际应用。

  4、课后作业:71页第5题、第8题,72页第9题。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最小公倍数的说课稿(精选五篇)(扩展2)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精选五篇)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 1

  1、利用情境引入新课,通过月历探索新知。学生在月历上找出4和6的倍数的日期,清楚形象的看到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2、顺其自然地渗透概念,初步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学生探索后,引导学生观察所找出的日期数,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日历上的有特征的数,用自己的语言梳理新知,使学生在环环相扣的教学进程中顺理成章的理解概念,把生活问题提炼为数学问题,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沟通二者之间的联系。

  3、创设问题情境,尝试应用,方法提炼。结合教学内容特征,创设富有生活情趣的问题情境,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背景,鼓励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解题技能。

  4、巩固练*、不断刺激,不断巩固提升。先让学会用最基本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再用这样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排队问题,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情境,激发学*兴趣,再次打通生活与数学的屏障。接着是找生日,铺墙砖,让用数学方法来解释生活现象,感受到求公因数与求公倍数的联系。

  4、学生回忆整堂课所学知识。学生通过这一环节可以将整个学*过程进行回顾、按一定的线索梳理新知,形成整体印象,便于知识的理解记忆。

  总之,本节课体现了这样的设计理念:将直观演示与抽象思维相结合,让学生在自主参与的基础上感悟、理解、应用、巩固。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 2

  一、精心研究,创新备课。

  1、说“公”。只要与“公”有关的词语都可以说。然后简要分析“公”字所代表的意思。然后让学生思考前面是否学过与“公”字有关的数学知识。学生很自然的想到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然后借机引入本课课题: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

  2、让学生结合已有知识经验说说自己对“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理解。

  3、创设情境,先让学生独立发现“春”字剪纸中的数学信息,再进一步思考如何把这种规格剪纸作品布置成大小不同的正方形展板。并思考这些正方形展板的边长可以是多少分米?

  4、铺正方形纸板。每个小组发放一套长3厘米、宽2厘米的小长方形代替“春”字剪纸进行探究。看能否在6张边长不同的正方形纸板上正好铺满。

  5、现场汇总各小组探究情况。能按照长方形长或宽正好排满的用“Y”表示,不能正好排满的用“N”表示。让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找出为何有的额正好铺满,有的不能正好铺满的原因。

  6、认识公倍数。我们发现这样的小长方形能正好铺满边长是6厘米、12厘米、18厘米的正方形。如果用这样的长方形来铺,还能铺成边长是多少厘米的正方形呢?体会解决此类问题不必每次都摆卡片。

  7、用列举法找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8、在解决问题中渗透短除法。体会上述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而短除法可以找出任意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9、让学生认识的找最小公倍数的应用。可以根据最小公倍数推算出其他公倍数。

  10、课下整理公倍数与公因数的区别与联系学*资料卡。在对比中清晰认知这两个知识点。培养学生掌握科学高效的学*方法。

  二、环环相扣,细腻授课。

  上课开始后,设计思路的前两步进展非常顺利。到了第三步时,学生开始出现困惑的表现,这正是我所追求的学生真实状态。不然一开始就让学生感觉很简单,对他们思维深度的开发力度就不够。

  在接下来的学生动手操作中,进展很不顺利。由于发放给他们的卡片只能满足横铺和竖铺一侧的数量。无法实现真正的密铺。我这一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从铺一侧而推理出能否正好铺满。结果对一些同学来说比较抽象。他们把手中的长方形卡片铺在一起,到是得到了正方形,但只是铺在正方形纸板的一个角上。无法确定是否可以正好密铺整个正方形纸板。

  于是,我告诉他们,如果你想不出其他办法,可以向老师申请备用卡片。结果没有一个小组申请。看来他们也是不想服输。然后我借机介绍了一个成功小组的做法,其他小组受到这一启发,可谓茅塞顿开。不一会就顺利完成了操作探究。唯一比较遗憾的是由于一开始操作不成功,再思考办法,然后根据受到的启发进行改正,耽误了很长一段时间,影响了后面一小部分教学内容。

  设计思路的第5步—第7步进展非常顺利。毕竟同学们的思路一旦打开,他们就会产生很多我们不可小觑的想法。而且精确而富有深度。

  三、课后反思,着眼未来。

  通过40分钟的上课过程,我为孩子们的成功探究感到开心,为他们充实的

  收获而喜悦,为没有完成所有的教学设计而遗憾。这也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除了考虑学生的知识储备外,还要考虑到他们在*时的学*中是否有动手探究的实践经验。然后将自己的新想法、新思路,进行科学有效的实施。在未来的成长过程中争当一名研究型教师。不管成功与否,要敢于迈出打造创新、务实、高效课堂的第一步。让自己和学生的思想永远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这才是一个数学老师所应追求的……。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 3

  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有几种情况,一种是大数是小数的倍数,一种是两个数是互质数,还有一种是既不是互质数也不是倍数关系。

  对于第三种情况,新课标的要求是用列举的方法一一列举出两个数所有的倍数,再找两个数公有的倍数中最小的。这样教学,对于学生来说好理解,但是,实际教学是有部分学生不好掌握,所以就补充了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效果还是不错。在用短除法的来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非常简单的,因为在前面有了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也是用短除法来求的,短除法的方法应该是一致的,重点也是让学生判断是不是除到末尾的两个数是不是互质数了,书本上说把所有的除数和商乘起来,我觉得这样的说明未必太简单了,怎么把这些乘起来就是最小公倍数了呢?其实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可以更加深入的进行探讨,所有的除数就是两个数公有的因数,所有的商就是不公有的因数,12=2×3×2 30=2×3×2×5 这两个数共有的因数是2、3不公有的因数是2、5,所以他们的最小公倍数是2×3×2×5=60。

  我觉得这样的教学才能使学生对最小公倍数理解的更加深透。另外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互质的两个数判断不是很熟悉。对倍数关系的两个数,互质数的最小公倍数没有灵活应用。

  通过学*,使每一个孩子都能会用不同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众怒难犯倍数。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 4

  本节课教学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是在学生理解了倍数概念的基础上教学的。在例1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来分别铺边长是6厘米和8厘米的正方形进行操作,然后通过一系列的讨论,引发学生进行进一步思考其中的原因,得出因为6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这个长方形纸片就能正好把它铺满;8虽然是2 的倍数,但不是3的倍数,则不行。学生具体感知公倍数的含义,揭示公倍数的概念。在教学例2找6和9的公倍数,对于学生而言并不是很难,主要是方法上的'指导。尤其是用集合图表示6和9的公倍数对于学生来讲是陌生的,所以我在教学时,就直接展示集合图,让学生看图回答,这样可以比较容易地帮助学生认识这种集合图的形式,了解其内容,从而理解6的倍数、9的倍数及6和9的公倍数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且强调因为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几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也是无限的,后面应该用省略号。纵观这节课,学生学得还是比较轻松,掌握的较好。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 5

  本节课较好地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通过“动手操作——想象延伸——揭示概念——自主探索方法——巩固练*”这样的教学结构,来认识来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找到了求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师细致分析教材和学生,精心设计提问和课件,使数学活动真正地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激发了学生的学*积极性。课堂中教师语言精练、提问有效,学生在操作、观察、思考、比较等活动中,逐步体会到了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在同学之间的讨论、交流、探索中进行了思维训练,如例1:学生动手操作、课件演示后,得出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能正好铺满边长是6厘米的正方形,不能正好铺满边长是8厘米的正方形的结果后,学生又围绕用这样的长方形纸片还能正好铺满边长多长厘米的正方形这一问题展开了讨论,互相交流、积极发言。有的说:找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的数,有的说:直接找6的倍数就行,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出了好多数,12、24、36,有的同学及时补充18、30、42,还有48、54、60、66、72、84、96等,学生体会到这样的数有无数个,这时教师进一步追问:108可以吗?促使学生更深一步思考,学生马上想到说:个位是8、各个数位的和是9,可以,应用以前学的2的倍数、3的倍数的特征来判断,思维逐步深入。在学生充分感知、思考的基础上,自己发现刚才说的一串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自己总结出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点明了课题。这一片段,既进行了思维训练,又转变了学生的学*方式。

  学生的学*方式不是单纯地模仿记忆,而更重要的是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又在整理、归纳、交流的活动中,在层次清楚、形式多样的练*中丰富了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了能力。总之,体现了学生是学*的主人和数学学*是主动建构的理念。但还需在加强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注意学生的反馈情况、注意更多关注后进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等方面努力。

  从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来看是比较合理的,在课堂上对学生评价方面做的也比较到位,特别是对学困生的关注方面还是比较好的,本篇教案面向大多数学生,但是也存在很多的缺点。

  1、在难点突破方面做的不够到位。

  2、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对数学术语说的不够准确。

  希望听课的领导教师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最小公倍数的说课稿(精选五篇)(扩展3)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说课稿优选【五】篇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说课稿 1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探究找公倍数的方法,会利用列举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和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重点:

  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

  探究找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教师谈话:,乐乐就放假了,很想爸爸妈妈带她出去玩。可乐乐的妈妈从七月一日起每工作3天休息一天,爸爸从七月一日起每工作5天休息一天,他们打算等爸爸妈妈同时休息时,全家一块儿去西湖公园玩。(出示:七月份的日历)那么在这一个月里,他们可以选哪些日子去呢?你会帮他们把这些日子找出来吗?

  请学生相互议论后,教师提示:同桌两位同学可分工合作来解决这个问题。一位同学找乐乐妈妈的休息日,另一位同学找小兰爸爸的休息日,然后再把两人找的结果合起来对照一下,就可以很快找出乐乐爸爸和妈妈共同的休息日了。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逐步完成以下板书。

  妈妈的休息日:4、8、12、16、20、24、28。

  爸爸的休息日:6、12、18、24、30。

  他们共同的休息日:12、24。

  其中最早的一天:12。

  (二)尝试探讨。

  1、几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教学。

  我们一起来看妈妈的休息日,把这些数读一读(学生读数),你发现这些数有些什么特点?

  师:对了,这些数都是4的倍数。(教师顺势把板书中妈妈的休息日改成了4的倍数。)

  师:刚才我们是在30以内的数中,依次找出了这些4的倍数,如果继续找下去,4的倍数还有吗?有多少个?(学生举例,教师在4的倍数后面添上了省略号。)

  2、我们再来看爸爸的休息日有什么特点?6的倍数有多少个?

  把爸爸的休息日改成6的倍数并添上省略号。

  师:下面我们再来看他们共同的休息日,这些数和4、6有什么关系?

  师:对了,这些数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你能给它一个新的名字吗?

  把板书中他们共同的休息日改为4和6的公倍数。

  师:刚才我们从30以内的数中找出了4和6的公倍数有12、24,如果继续找下去,你还能找出一些来吗?可以找多少?

  学生举例,老师根据学生回答,在后面添上省略号。

  师:这其中最早的一天,我们一起给它起个名字,叫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把板书中其中最早的一天改为4和6的最小公倍数。

  板书:

  4的倍数:4、8、12、16、20、24、28。

  6的倍数:6、12、18、24、30。

  4和6的公倍数:12、24。

  4和6的最小公倍数:12。

  教师谈话:4的倍数、6的倍数、4和6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我们还可以用这样的图来表示。

  4的倍数、6的'倍数、4的倍数、6的倍数、4和6的公倍数。

  (三)深化概念。

  师:通过找共同的休息日,我们分别求出了这组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请同学们把书翻到51页看例子,填一填。

  师:什么是公倍数?

  生:两个数公有的倍数就是他们的公倍数。

  师:公倍数有多少个?

  生:有无数个,找到两个数的一个公倍数,用它去乘2、乘3所得的积一定是这两个数的公倍数。

  师:我们发现任意两个数都有公倍数,而且每组公倍数的个数都是无限的。那么三个数之间是否也有公倍数?四个数呢?五个数呢?

  生①:举例:2、4和5的公倍数是20。

  生②:无论几个数,只要相乘,它们的乘积一定是它们的公倍数。

  师:那你能找出最大的或最小的公倍数吗?

  生:没有最大的,只有最小的。

  师:为什么?

  生:因为公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没有最大公倍数。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叫公倍数?什么叫最小公倍数?

  板书: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揭示课题:最小公倍数)

  师:那么我们刚才是怎么找出最小公倍数的呢?

  出示:找最小公倍数。

  2和6 9和18 6和24 5和35 3和9

  3和5 7和5 4和9 9和11

  让学生找出每组数的公倍数。

  师:有的同学找得很快,能给大家说一说你的方法吗?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讨论,之后汇报。

  生:如果大数是小数的倍数,那么它们的乘积也是它们的公倍数。

  生:2和6的最小公倍数是12,并不是它们的乘积。

  生:大数要是小数的倍数,大数就是它们的公倍数,而且是最小公倍数。例如2和6,9和18,最大的数都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师:你们还能发现了什么?

  生③:第二排每一组都是互质数。例如3和5两个数是互质数。互质数的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乘积。

  师总结。

  师;你们能举一些这类的例子吗?

  请同学们用刚才的发现做书本52页的第3题,求下面各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四)利用最小公倍数解决生活问题。

  (1)五(1)班同学参加植树劳动,按6人一组或8人一组都正好分完。五(2)班参加植树的至少有多少人?

  齐读两次,找出题中的关键字,引导中理解题意后放手让生自己完成,同桌间比对。

  (2)人民公园是1路和6路汽车的起点站。1路汽车每3分钟发车一次,6路汽车每5分钟发车一次。这两路汽车同时发车以后,至少再过多久又同时发车?

  (五)小结。

  今天学*了什么内容?什么叫最小公倍数?我们今天学*了求最小公倍数的哪几种情况?怎样才能很快地求出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板书设计:

  找最小公倍数

  一般关系 列举法

  倍数关系 较大数

  特殊关系

  互质关系 两数的乘积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说课稿 2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70页例3。

  二、教学目标

  1、学会用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能够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学会用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活动设计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数学课堂。在学*新知识前,我们先来复*上节课的内容。

  1、回顾求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请你找出下列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6和92和148和9

  第一组:找6和9的最小公倍数,可以先写出9的倍数,再从中圈出6的倍数,其中从小到大第一个圈出的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第二组:因为14是2的倍数,所以14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第三组:因为8和9只有公因数1,所以两个数的积72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2、教学例3。

  这节课,我们一起利用求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王叔叔在装修房子时遇到了这样的问题,请你认真读一读,题目中有哪些重要的数学信息呢?(出示例3)

  阅读与理解:王叔叔装修墙面用的墙砖是一个长3分米,宽2分米的长方形,要用许多块这样的长方形墙砖铺成一个正方形,而且墙砖必须用整块的,王叔叔想让我们帮着找一找,拼成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分米?其中最小是多少分米呢?可以怎么拼呢,一起试一试。

  分析与解答:横着铺两块,我们先铺一行,铺成的图形显然不是正方形,再铺一行,也不是正方形,那么铺三行呢?铺成的图形是正方形吗?我们一起算一算,横着铺两块,它的长就是2个3,6分米,铺了这样的三行,竖着看就有3个2,它的长度也是6分米,不错,我们铺成了一个边长是6分米的正方形。

  那么横着铺3块可以吗?再一起试一试,横着铺3块,它的长是9分米,铺两行宽是4分米,铺三行是6分米,铺四行是8分米,如果铺五行就是10分米,因为墙砖必须是整块的,所以不能铺成9分米的长度,也就不能铺成一个正方形。

  我们还可以这么拼,横着铺4块,铺一行、铺两行,显然都不是正方形,大家想一想,铺几行才能铺成一个正方形呢?有同学说可以铺6行,大家一起算一算,铺6行是不是正方形?横着铺4块,长就是4个3,12分米,铺这样的6行,就有6个2,也是12分米,真好,我们又铺成了一个边长是12分米的正方形。

  通过铺一铺,算一算,我们铺成了一个边长是6分米的正方形,我们也铺成了一个边长是12分米的正方形,相信同学们还能铺成其他很多不同的正方形,那么为什么横着铺2块和4块,都能铺成正方形,而横着铺3块却不能铺成正方形呢?请你仔细观察,试着找一找,铺成的正方形的边长与长方形墙砖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横着铺两块的时候,长是6分米,有2个3,我们也可以说6是3的倍数,像这样铺3行,就是6分米,有3个2,6也是2的倍数,铺出的正方形边长6分米既是3的倍数,又是2的倍数,也就是它们的公倍数。同样,12分米既是2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也就是2和3的公倍数,所以它们能铺成正方形。那么,是不是边长是2和3的公倍数就能铺成正方形,如果不是它们的公倍数就不能铺成正方形了呢?

  我们一起看看,横着铺3块墙砖时的情况。横着铺3块,长9分米,是3的倍数,但不是2的倍数,所以另一条边不可能铺出9分米。因为9不是2和3的公倍数,所以不能铺成正方形。

  看来只要铺成的正方形的边长是2和3的公倍数,也就是铺成的正方形的边长是长方形墙砖长与宽的公倍数的时候,就一定能铺成正方形。

  2和3的公倍数有6、12、18……所以铺成的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6分米,12分米,18分米,还有很多不同边长的正方形,其中最小公倍数6分米,就是铺成的正方形的最小边长。

  回顾与反思:回忆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发现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把用整块的长方形墙砖铺成正方形的`问题转化成求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数学问题,同学们,你们掌握了吗?

  3、实际应用(练*十七5—12题、生活中的数学)

  【P71—6】请你认真读一读,题目中有哪些重要的数学信息呢?李阿姨要给花浇水,月季每4天浇一次,君子兰每6天浇一次。李阿姨5月1日给月季和君子兰同时浇了水,她想让大家帮忙算一算,下一次再给这两种花同时浇水应是5月几日?同学们一定想到了,4和6的公倍数是同时浇花的间隔天数,因为是求“下一次同时浇花”,所以要取最小的间隔天数,也就是4和6的最小公倍数。4和6的最小公倍数是12,所以下一次同时给两种花浇水应是5月13日。

  【P71—7】请大家先读题,找出重要的数学信息。好,我们一起来看,这些学生可以分成6人一组,也可以分成9人一组,都正好分完。说明这些学生的总人数是6和9的公倍数。又已知总人数在40以内,所以是求40以内6和9的公倍数。40以内6和9的公倍数有18、36,所以这些学生的总人数可能是18人,可能是36人。

  【P72—10】接着请大家把教材翻到72页看第10题,自己先尝试独立完成,看看大家能不能将这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相信大家一定做出来了。每隔几分钟发车即每过几分钟发车,3路车每过6分钟发一次车,5路车每过8分钟发一次车,在它们同时发车后,第二次同时发车过的分钟数就是6和8的最小公倍数。因为6和8的最小公倍数是24,所以两路公共汽车过24分钟第二次同时发车。

  【P72—11】请大家认真读题,解答出第1个数学问题后,再尝试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我们一起来看,爸爸跑一圈用3分钟,妈妈跑一圈用4分钟,女孩跑一圈用6分钟。如果爸爸妈妈同时起跑,至少多少分钟后两人在起点再次相遇,这里的“至少”就是取最小的间隔时间,也就是求3和4的最小公倍数,3和4的最小公倍数是12,所以爸爸妈妈至少12分钟后在起点再次相遇。此时,爸爸跑了12÷3=4圈,妈妈跑了12÷4=3圈。根据题意,我们还可以提出爸爸和女孩,妈妈和女孩以及三人同时起跑,至少多少分钟再在起点相遇,此时分别跑了多少圈。请你检查一下,自己做对了吗?

  【P72—12】第12题是一道带*号的选做题,让我们一起挑战一下吧!36可能是哪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请你先试着找一找,看看你能找出几组。

  我们知道当两数成倍数关系时,较大的数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所以任意一个36的因数,除36以外,与36组合,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都是36。我们先写出36的所有因数,即1、2、3、4、6、9、12、18、36。去掉36,其他因数与36组合,可以得到8组。此外,两个数不成倍数关系的还有4组,分别是4和9,4和18,9和12,12和18。

  【生活中的数学】我们一起看“生活中的数学”,用洗衣液手洗衣物时,一盆5升30摄氏度左右的温水,可以加入《最小公倍数例3》教学设计瓶盖20毫升的洗衣液调匀。相机可以用《最小公倍数例3》教学设计秒的快门速度曝光,美国科学家研制出了粗细只有头发丝的《最小公倍数例3》教学设计的太阳能电池。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课后,同学们可以继续寻找生活中与分数有关的例子,还可以寻找生活中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实际应用。

  4、课后作业:71页第5题、第8题,72页第9题。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说课稿 3

  一、教学内容

  教材分两段:

  例1教学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认识,例2教学求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例3教学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认识,例4教学求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安排了实践与综合应用“数字与信息”。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借助操作活动,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

  以往教学公倍数的概念,通常是直接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倍数,然后让学生发现有的倍数是两个数公有的,从而揭示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教学同样如此。本单元教材注意以直观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经历公倍数和公因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这样安排有两点好处:

  一是学生通过操作活动,能体会公倍数和公因数的实际背景,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二是有利于改善学*方式,便于学生通过操作和交流经历学*过程。

  以公倍数为例,教学时应让学生经历下面几个环节:

  第一,准备好必要的图形。要为学生准备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边长6厘米和8厘米的正方形,也要准备边长为12、18、24厘米等不同的正方形。

  第二,经历操作活动。让学生按要求自主操作,发现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可以正好铺满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而不能正好铺满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在发现结果的同时,还应引导学生联系除法算式进行思考。这是对直观操作活动的初步抽象。

  第三,把初步发现的结论进行类推,先自己尝试看还能铺满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再在小组里交流。不难发现能正好铺满边长12厘米、18厘米、24厘米等的正方形;在此基础上,还应引导学生思考12、18、24等这些边长和长方形的长、宽有什么关系。

  第四,揭示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突出概念的内涵是“既是……又是……”即“公有”。

  第五,判断8是不是2和3的公倍数,让学生通过反例进一步认识公倍数。理解概念的外延。在此基础上,教材注意借助直观的集合图显示公倍数的意义。公因数的教学同样如此。

  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理解,教材在练*中安排了一些实际问题。如第25页第7题,先引导学生用列表的策略通过列举找到答案,再引导学生联系最小公倍数的知识解决问题。第8题也可用最小公倍数解决问题,但也允许学生用列表的策略列举出答案。第29页第10题让学生先在图中画一画找到答案,也可让学生联系最大公因数的知识解决问题。第11题为学生提供了彩带图,学生可以在图中画一画,也可以直接用最大公因数的知识思考。

  2.提倡思考方法多样化,找公倍数和公因数。

  课程标准只要求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二是只要求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而不是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出公倍数或公因数。

  不教学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还有两个原因:

  一是通过列举出两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方法,找出公倍数或公因数。突出对公倍数和公因数意义的理解;

  二是学生对用短除的形式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算理理解有困难,减轻学生的学*负担。在教学找公倍数或公因数时,应提倡思考方法多样化。以求8和12的公因数为例,学生可能会分别写出8和12的所有因数,再找一找;也可能先找出8的因数,再从8的因数中找出12的因数,或着先找出12的.因数,再从中找出8的因数。

  在找出公倍数或公因数之后,还应引导学生用集合图表示出来。要让学生经历填集合图的过程,明确集合图中每一部分的数表示的意义,体会初步的集合思想。

  对于两个数有特殊关系时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教材在练*中安排,引导学生探索简单的规律。由于教材不讲互质数,所以两个互质数的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乘积,最大公因数是1这样的结论不要出现,只要求学生在具体的对象中感受。

  为了拓宽学生对求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方法的认识,教材在“你知道吗”栏目里介绍了“辗转相除法”求最大公因数和用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并介绍了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符号表示。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结合阅读进行思考。必要时,教师可以进行简单的讲解。

  3.通过调查、交流和尝试,感受数在表达信息中的作用。

  教学“数字与信息”这一实践与综合应用时,应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和交流参与活动,感受数字在表达信息中的作用。

  课前调查的内容有:

  (1)110、112、114、120等特殊电话号码是什么号码;

  (2)自己所在学校和家庭居住地的邮政编码;

  (3)自己家庭成员的出生日期和身份证号码;

  (4)生活中用常见的数字编码表达信息的例子;

  (5)自己学籍卡上的学籍号。课后调查的内容有:

  (1)去邮局调查有关邮政编码的其他信息;

  (2)生活中还有哪些常见的数字编码。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充分开展交流活动:比如,为什么有些编号的开头是0?怎样从身份证中看出一个人出生的日期?身份证上的数字编码有哪些用处?等等。

  在此基础上,教材在“做一做”中让学生结合实际问题,尝试用数字编码表达信息。比如,为某宾馆的两幢客房大楼的房间编号,为一年级新生编号,还安排了与方位和距离联系的问题,用编码表示家大约在学校的什么位置。

  教学时,可以根据需要和时间情况,灵活安排教学时间。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说课稿 4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理解了倍数的基础上教学的。

  本节课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有:

  1、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会在集合图中分别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和它们的公倍数。

  2、使学生学会用列举的方法找到10以内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探索简捷的方法,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3、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建立。教学难点是运用“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在教学公倍数的概念时,让学生经历操作、思考的过程,认识公倍数。如例1安排了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分别铺边长是6厘米和8厘米的正方形的操作活动,通过学生的操作,引导学生观察正方形的边长与长方形的长、宽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看看正方形每条边各铺了几次?怎样用算式表示?,来说明为什么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能铺满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不能铺满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接下来让学生思考这样的长方形纸片还能铺满边长是多少厘米的正方形?学生思考后,回答12厘米、18厘米、24厘米,从而引出公倍数的概念,再强调因为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两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也是无限的,用省略号表示,最后让学生说明8是2和3的公倍数吗?为什么?让学生在自主参与、发现、归纳的基础上认识并建立公倍数的概念的过程。

  学生在已经掌握公倍数的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学*怎样找两个数的公倍数,学以致用。教学例2时,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小组交流。通过具体的运用,巩固公倍数的概念。让学生说说怎样找6和9的公倍数,学生说了三种方法,一是先找9的倍数,从9的倍数中找6的倍数;二是分别找出6和9的倍数,再从中找出公有的倍数;三是先找6的倍数,再从中找出9的倍数,通过比较三种方法,让学生感受哪种方法比较简捷。在此基础上,揭示最小公倍数的含义,并介绍用集合圈的形式来表示6和9的倍数和公倍数,通过学生自主学*,弄清怎样用集合图来表示两个数的公倍数。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概念,感受数学方法的严谨性。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最小公倍数第一课时。是引导学生在自主参与、发现、归纳的基础上认识并建立并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概念的过程。

  2、结合学情与新课程标准对本环节的要求,分析教材编写意图:

  五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更为丰富,新课程标准要求教材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采取螺旋上升的方式,由浅入深地促使学生在探索与交流中建立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整除、倍数、因数以及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通过写出几个数的倍数,找出公有的倍数,再从公有的倍数中找出最小的一个,从而引出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接着用集合图形象地表示出4和6的倍数,以及这两个数公有的倍数,这一内容的学*也为今后的通分、约分学*打下的基础,具有科学的、严密的逻辑性。

  (二)对教材的处理意见

  1、教材中铺砖对于理解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意义,比较抽象,不利于建立对概念的理解。所以把“原来铺墙砖”的题目改为“找两人的共同休息日”来建立概念。原因有三:首先,学生的学*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其次,有效的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再者,课堂中最有效的时间是前15钟,做好这段时间的教学,有利于提高学*效率。从而把这一比较难理解的环节放在后面。

  2、新授课中补充生活实例,引导学生从意义的理解来,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解决问题来理解意义。理由是:数学教学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3、课堂*题进行了有明确针对性与目的性的改变。(后述)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教学目标

  (1)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应用,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渗透集合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教学重点

  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建立。理由是:《标准》中要求4—6年级的学生能找出10以内任意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应放在学生对数的概念的认识上。

  3、教学难点

  运用“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理由是:《标准》中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技能。但小学生的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普遍较低,所以要达到《标准》中的要求这无疑是重点中的难点。

  二、说学法

  1、学情分析

  小学生的动手欲较强,学生认识数的概念时更愿意自主参与,自己发现。再者,学生个人的解题能力有限,而小组合作则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数学思维,通过交流获得数学信息。

  2、学法指导

  通过动手,让学生在月历纸的上动手找一找,圈一圈;通过动口,在概念揭示前,学生动口说一说。给学生机会说动手之后的感悟,还可以在个人表达的同时倾听他人的说法。

  三、说教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标准》中的要求,也为了更好的解决教学重、难点,我将本节课设计成寓教于乐的形式,将教学内容融入一环环的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的过程中。

  1、利用情境引入新课,通过月历探索新知。

  学生在月历上找日期,清楚形象的看到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2、顺其自然地渗透概念,初步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学生探索后,用自己的语言梳理新知,学生便能在环环相扣的教学进程中顺理成章的理解概念,沟通二者之间的联系。

  3、创设问题情境,尝试应用,方法提炼。

  结合教学内容特征,创设富有生活情趣的问题情境,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背景,鼓励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解题技能。

  4、巩固练*、不断刺激,不断巩固提升。

  四、教学具准备:

  印有月历纸、多媒体课件。

  五、具体的教学过程:

  我设计的总体理念:让学生在自主参与的基础上感悟、理解、应用、巩固。将直观演示与抽象思维相结合。我的教学流程如下:

  (一)、利用学具,导入新课(本环节为解决教学重点)

  1、学生在预先发放的月历纸上按照老师的要求,在上面找出4和6的倍数的日期。

  2、引导学生观察所找出的日期数,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日历上的有特征的数,从而引出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

  3、把生活问题提炼为数学问题,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二)、创设情境,应用知识:(本环节为解决教学难点)

  1、出示同学排队的题目。理由是:用富有生活问题的情境,激发学*兴趣,再次打通生活与数学的屏障。

  2、合作交流解决问题,方法提炼。

  (三)、练*巩固(讲清练*的层次)

  1、学会用最基本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用这样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找生日。基本——拓展

  (2)铺墙砖。用数学方法来解释生活现象,隐含着求公因数与求公倍数的联系。

  (四)、课堂小结

  学生回忆整堂课所学知识。学生通过这一环节可以将整个学*过程进行回顾、按一定的线索梳理新知,形成整体印象,便于知识的理解记忆。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说课稿 5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从我们学校到中山公园可乘坐A、B两种车,A车大约每隔400米设有一个车站,B车大约每隔600米设有一个车站。天气越来越热了,我们少先队员开展送爱心活动,在这条线路上摆几个慰问点,为驾驶员、售票员送上毛巾擦擦汗、送上凉水解解渴。现在请你们小组商量一下,慰问点设在哪里可以同时慰问两条线路的司售人员,并且要说明你的理由。

  2、在这里,我们找A、B两车的车站就是运用了有关倍数的知识,那么,你是否知道同时有两个车站的这几个数字表示的是什么呢?

  出示课题:公倍数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叫公倍数?

  这一个是最小的,我们又称它为什么?

  补充课题:最小公倍数

  谁能再来说一说什么叫最小公倍数?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

  二、探究

  1、看了这个课题,你想在这节课中了解些什么?请学生写在纸上,并贴到黑板上。

  2、四人一组合作解决1--2个问题,举例说明,组长笔录。可以翻书请教,在P69--P71。

  3、成果汇报:(由学生任选一种方法)

  (1)公倍数有多少个?

  (2)求最小公倍数的几种方法:

  ①枚举法:根据学生举例填写集合圈并说出各部分所表示的内容(参见下左图):

  ②分解质因数:如:12与30的最小公倍数(见上右图)

  最小公倍数是两个数全部公有质因数与各自独有之因数的乘积。

  [12,30]=2×3×2×5=60

  从这两个分解质因数的式子里你能看出12与30的最大公约数是几?

  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参见下左图。

  最小公倍数是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与各自独有质因数的乘积。

  短除法:如求:36和45的最小公倍数,参见上右图。

  讨论:与求最大公约数比较有什么异同之处?

  短除法与分解质因数有什么联系?

  任选一种方法,求下列各组数的最小公倍数(第一组必做,其它可任选,看谁做的.又快又多又正确):

  16和20;65和130;4和15;18和24。

  得出两个特殊情况:当两个数是互质数时,最小公倍数是这两个数的乘积;当两个数有倍数关系时,最小公倍数是较大的数。

  4、总结:今天你们根据自己所提出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学*,每个人的研究都非常成功,对于今天所学的内容还有什么疑问?

  三、回家作业布置(感兴趣的同学做)

  世纪大道是浦东新区最为壮观的轴线大道,它横贯陆家嘴金融贸易区,起于东方明珠电视塔,止于花木行政文化中心,全长4200米。请你当一位设计师,在大道的一旁每隔()米种一棵香樟,在大道的另一旁每隔()米种一棵银杏,那么,每()米一棵香樟和一棵银杏正好面对面,这样的情况共有()组相对的树木。

  教学反思:

  我们的教学是要真正地为学生服务,教师的职责不是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在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时帮他们把好舵。讲台不是老师的,而是师生共同的,谁都能在这里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只有在被肯定、被信任的时候,才能提高学*兴趣、学*动机。


最小公倍数的说课稿(精选五篇)(扩展4)

——《倍数和因数》说课稿 (菁华3篇)

《倍数和因数》说课稿1

  一、学情分析

  学生在*时学*中缺少主动性,一部分学生怕困难,缺乏独立思考的*惯,同时考虑问题也不够全面。在本单元的教学中,需要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学*的参与性,体验成功的乐趣,通过学生的亲自探索和合作交流,来达到学*知识,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同时感受数学中的奥妙。

  二、教材分析

  《倍数和因数》是冀教版第五单元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部分的最重要知识之一,在四年级教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内容。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亿以内的数,已经掌握整数加减乘除四则计算的基础上学*的。这一单元更为学生进一步学*公倍数和公因数,以及分数的约分、通分和四则运算奠定基础,可以说这一单元对以后的数学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一单元主要包括了五个课时。第一课时,自然数。第二课时倍数,第三课时2.5的倍数的特征,第四课时3的倍数的特征,第五课时 认识因数、质数、合数,第六课时,分解质因数。第七课时,综合练*

  在对整数和自然数的认识中,概念较多,而且容易混淆,难以理解和掌握,本套教材在整数概念的认识和相关计算的编排上,采取与相关知识整合、分散编排的方式,降低学*的难度,增强知识的应用性。

  三、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自然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并能进行判断。

  2.了解倍数的含义,在1~100的自然树中,能找出10以内自然数的所有倍数,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3.5的.倍数。

  3.了解乘数也叫因数,在1~100的自然树中,能找出一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会分解质因数。

  4.在观察、探索、猜想、验证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

  5.愿意了解社会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的信息,主动参与数学学*活动中;初步养成乐于思考、勇于探索数学问题的良好品质。

  四、重点

  1、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2.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3.寻找2.3.5的倍数的特征。

  4.区分倍数和因数

  5.区分质数和合数

  6.分解质因数。

  五、说教法、说学法

  1.在第一课时自然数这一课时,有两个知识点,认识自然数,认识奇数和偶数。根据本节教学内容的特点,立足于小学四年级学生的思维,决定采用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启发引导法,观察发现法以及直接讲授法来指导学生学*新知,培养学生学*的数学的兴趣。

  2.在第二课时《倍数》这一课时,有两个知识点,认识倍数是基础,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是重点,也是难点。我会创设情景,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设置来启发学生思考,在思考中体会数学概念形成过程中所蕴涵的数学方法,使之获得内心感受。

  3.在第三、四课时《2、3、5的倍数的特征》这两个课时,这两个课时都是找规律。我会通过启发诱导、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学*新知。

  4.在第五课时《认识因数、质数、合数》这一课时,我会利用故事激趣,设疑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哥德巴赫猜想”这个故事,引入质数、合数的概念,举例讲授质数、合数的概念,通过练*让学*加深理解。然后会让学生合作探究找一个因数的方法。从而导入这节课的教学活动。

  5.在第六课时《分解质因数》这一课时,通过复*因数质数、合数导入新知,然后在合作、交流、讨论中探究新知,最后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来探究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倍数和因数》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前后关系:在学*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百以内、千以内、万以内、亿以内以及一些整亿的数。但这只是对数字的浅在认识,为学生进一步学*公倍数和公因数,以及分数的约分、通分和四则运算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

  情感、价值目标:

  2.让学生初步意识到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非零自然数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体会教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3)教学重点:

  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与方法

  (4)教学难点:

  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二、谈设计理念

  首先从学生的操作入手,由浅入深,利用学生对乘法运算以及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关系的已有认识,在操作中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

  其次以学生讨论、交流、相互评价,促成学生对找一个数的倍数、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进行优化处理,提升、巩固学生方法表达的完整性、有效性,避免学生只掌握了方法的理解,而不能全面的正确的表达。

  三、谈教学过程:

  (1)合作交流、揭示主题

  用12个大小完全相同的小正方形,进行不同的摆法展示,为了避免简单的操作,引导学生通过算式来想他是怎么摆的。组织交流,引出算式与概念鉴定。

  (2)教学概念、正反促成

  利用横里读、竖里读,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知识概念,并及时出示整个前提:是在不含0的自然数,让学生自己举例,示范说、相互说,最后以教师举学生不容易想到了例子:4×4=16,18÷6=3,促成学生不仅从乘法的角度去思考,而且也可以从除法的角度进行,也为后面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做好伏笔。

  (3)设疑,置疑,激发学生的反思力度

  在教学找一个数的倍数时,“才说到12、18是3的倍数(板书:3的倍数),3的倍数是不是只有12、18这两个数呢?”组织交流:3的倍数有哪些呢?同学互评,交流形成自己的学*成果,提高形成了知识的整体性教学,加大了探索的力度,提高了思维的难度,“分钟内你们写完了吗?如果再给半分钟呢?为什么?”

  (4)判断中进行教学内容的递深,形成了反思——学* ——强化的整个学*过程。在学生做出“6是倍数”的正确判断之后,并不简单换章,而是以此为契机

  “教学找一个数的因数”以谈话导入,形成知识相互的联系与区别,

  “谈话:必须说清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所以6可能是某些数的倍数,也可能是某些数的因数,那我们就来找一个数的因数。你能找出36所有的因数吗?”

  (5)讨论互评,自主学*

  放手让学生学*找一个数的因数,从无序到有序,从自寻到互学,请学生板书,

  学生评价,“提问:你是用什么方法找到一个数的因数,可以介绍给大家吗?还有其他方法吗?”

  1×36=3636÷1=36

  2×18=3636÷2=18

  3×12=3636÷3=12

  4×9=3636÷4=9

  6×6=3636÷6=6

  (6)自主不失指导,掌握不失总结

  如:提问:5为什么不是36的因数?(因为36÷5不能整除,有余数)

  小结:不能被这个数整除的数就不是这个数的因数。

  小结:我们即可以从乘法算式,也可以从除法算式找到一个数的因数。

  提问:那对于一个数的因数从36的因数、15的因数这两个例子又有什么发现?

  总结:对于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它们是不同的,但通过乘法算式、除法算式又是相互依存的、相互联系的。

  四、教学板书(略)

《倍数和因数》说课稿3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们团队所执教的是《因数和倍数》。

  一、说教材:

  《因数和倍数》是小学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部分最重要的知识之一。《因数和倍数》的学*,是在初步 认识自然数的基础上,探究其性质。其中涉及到的内容属于初等数论的基本内容,相当抽象。在这一内容的编排上与以往教材不同,没有数学化的语言给“整除”下 定义,而是在本课时通过乘法算式借助整除的模式na=b直接给出因数与位数的概念。这节课是因数与倍数的概念的引入,为本单元最后的内容,以及第四单元的 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提供了必须且重要的铺垫。

  根据教材所处的地位和前后关系,确定了以下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掌握因数倍数的概念,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意义,掌握找一个数因数与倍数的方法。

  情感,价值目标:

  培养学生合作、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体会教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掌握找出一个数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时学*中缺少主动性,一部分学生怕困难,缺乏独立思考的*惯,同时考虑问题也不够全面。在本堂课的教学中,主要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课 堂学*的参与性,体验成功的乐趣,通过学生的亲自探索和合作交流,来达到学*知识,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同时感受数学中的奥妙。

  三、教法与学法指导

  当今社会,人类的语言离不开素质教育,而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学生为本”课堂教学要围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出发,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一定的基础。本节课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心理特征来进行教学策略和方法的设计。

  1、遵循学生主体,老师主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线的理念,利用学生对乘法的运算理解概念。

  2、小组合作讨论法。以学生讨论,交流,互相评价,促成学生对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进行优化处理,提升。巩固学生方法表达的完整性,有效性,避免学生只掌握方法的理解,而不能全面的正确的表达。

  四,教学过程

  1、揭示主题

  老师直接揭示主题,大胆创新,打破了传统的为了导入而导入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的自主合作学*提供了开放的空间。

  2、合作交流,理解因数,倍数的概念及其意义。

  教师出示前置性作业,小组内交流,汇报学*成果,教师适时点拨,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也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交流中培养了合作学*的意识,对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对它们之间的联系也有了更好的理解。

  3、学*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是本节课中技能目标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使学生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独立的列举一个数的因数,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得出。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真正地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通过引导,使学生加深理解,化解难点。

  4、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归纳寻找共性,找出不同,得出一个数的因数,使学生学会有序思考,从而形成基本技能与方法,做到即关注了过程,又关注了结果。教师的教学水到渠成,学生的学*则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5、引导学生置疑,集体交流,化解疑问

  便于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更好的消化理解。

  五、练*

  练*题设计形式多样,有梯度。既注重基础,又有所提高,从而真正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最小公倍数的说课稿(精选五篇)(扩展5)

——五年级数学《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 (菁华5篇)

五年级数学《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1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是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学生要真正理解这些概念较为困难。但五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已经很丰富了,而且他们思维活跃,喜欢自我挑战。对于新知识总喜欢自己探索,并且喜欢寻找与他人不同的看法。因此,我在教学时,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究,在探究的基础上我作一些适当的指导。这节课也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反思自己的教学,我有下列体会。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有规律可循,又有灵活的生成和不可预测性。只有通过课堂生成资源的适度开发和有效利用,才能促进预设教育目标的高效率完成或新的更高价值目标的生成。这节课,学生的新发现为我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课堂再生资源,我充分利用了这份宝贵的资源,让学生自己探索问题并解决问题。回想起在我*时的教学中,也有这样的机会,当时没有敏锐的捕捉并加以利用,是多么的可惜啊。所以,教师应该重视课堂教学中突发的每件事,善加捕捉与利用。因为学生不是一个容器,而是一枝需要点燃的火把。我们只有珍惜和利用课堂生成资源,就能创建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在此过程中提升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质量。

  本节课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学生之所以有更多不同的想法,是因为课堂上学生有了更多的与小组同学交流不同的机会。能有勇气在师生共同交流时挑战权威,提出不同的看法的学生还是少数,但在小组里交流情况就完全不同,学生在这里更会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当然就会有更多的思维火花。因此,在课堂上如何把小组合作用到实处,用到好处,也给我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

五年级数学《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2

  教学实录:

  一.公倍数的意义

  师:出示问题: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分别铺两个边长6厘米和8厘米的正方形,可以正好铺满哪几个正方形?

  学生思考后回答。

  生:能铺满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因为边长6的正方形面积是36*方厘米,长方形面积是6*方厘米,36÷6=6个,用6个正好铺满。

  师:那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为什么不能正好铺满?

  学生沉默。

  师:我们接着他刚才的想法往下想。

  生:正方形面积64*方厘米,64÷6=10……4,还多4*方厘米。

  师:好的,还有别的想法吗?

  学生沉默,教师引导。

  师:我们一起来想想这6个长方形怎么铺,正好铺满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

  生:每排2个,摆3排。

  生:6÷3=2个,6÷2=3个

  师:很好,长3宽2的长方形除了正好铺满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还能铺满边长几厘米的正方形?

  生:12、18、24、36……

  师:这些数有什么特点?

  生: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

  师揭题。像6、12、18、24、36……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它们是2和3的公倍数。现在再来说说为什么能正好铺满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而不能铺满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

  生:6是2和3的公倍数,8是2的倍数但不是3的倍数。(师:所以……)8不是2和3的公倍数。

  二.找公倍数的方法

  师:找出6和9的公倍数有哪些?

  学生独立思考如何找公倍数,学生交流。

  生:6和9的公倍数有18、36、54、72……

  师:你是怎么找的?

  生:先找18,再十位上加2,个位上加2……

  师:这方法是能找出公倍数来,可总觉得不太保险,会不会有遗漏,有没有其他方法了。

  生:找出6和9的倍数,再从中找出一样的。

  师生共同找,(略)

  师:这方法是保险了,但有点烦,有简单点的方法了吗?

  学生思考。

  生:找9的倍数,再从中找出6的倍数,因为先找6的倍数的话,比如第一个是6,比9小,肯定不是9的倍数。

  师:大家觉得这方法怎样。老师觉得至少有两个优点,第一,比刚才的方法简单了,而且不会遗漏。第二,大家想,在一定的范围里,9的倍数可定比6的倍数要…(少)这样,考虑的数也就……(少)

  师生一起找,先找9的倍数再找6的倍数。

  生:还有方法,先找9的倍数,第一个是9,第二个是18,18是6和9的最小公倍数,那么以后的公倍数就只要依次加18.

  师:刚才他提到的最小公倍数大家懂吗?

  生:就是公倍数中最小的那个

  师:哦。那我们来一起试试看。

  三.教学韦恩图(略)

  教后反思:

  本课教学中,除了开始部分由于教学准备不足,学生思维有点跟不上外,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能有效的引导学生围绕着为什么能铺满,还能铺满边长几厘米的正方形,丰富学生对公倍数的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公倍数的意义。能围绕着找公倍数的方法展开方法优劣的比较,让学生从中较为主动地自主学*有关公倍数的一系列知识点。本课上完后的体会是:一是教师的问题不宜过多,要有重点的设置几个即可,有益于学生在课堂学*思维的连贯性和思考的深度。二是备课除了思路清晰外,一些细小的地方还应完善做得充分点。

五年级数学《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3

  这一堂课下来总体感觉学生讲得不错,各环节也安排得井然有序,首先是汇报教材基本的知识点,让学生充分理解概念;接下来利用典型例题让学生充分展示不同的解题思路,进一步巩固相关概念;最后集体完成相应练*,交流一堂课的收获。学生在认真思考,该讲的也讲完了,但仔细思考后发现在以下几方面还可以进一步的完善:

  一、小组汇报与个人汇报有效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汇报积极性

  本堂课没有发挥小组的优势,每个学生都是代表自己一个人在讲台上展示,以至于整堂课下来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参与到了课堂的思考中来,课堂显得有些压抑。在汇报时还是应结合小组的优势,让每个上前分享的学生都代表着小组的荣誉与责任,这样能使接受有困难的同学敢于出来发言,因为,即使说错了,还有组长在后面帮助他呢。

  二、预设充分,有效点评,及时把握住课堂的生成

  在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上,学生想到了很多有意思的方法,课堂上生成不少有价值的东西,但是就是不能很好的用语言去把它描述出来。这时因我课前预设不充分,当时显得有些不知所措,既没有很好倾听学生的想法,在总结时也没有作出有效的点评,没有使问题得到一个满意的答案,还耽误了不少时间。这种情况主要应该是老师在备课时没有充分站在学生的思维上去思考问题,也就是预设不充分,所以在以后备课时光有导学稿还不行,老师应更多的去备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充分考虑到各种情况,这样的话不管课堂出现什么情况,教师都能从容面对。至此,我又总结出一条很可贵的经验:在实施三环节教学中,不但要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方式,教师必须正确、有深度地把握教材,必须充分地备学生!

  三、分层设计自学结果检测,培养尖子生

  课后级经过与老师的交流,发现整堂课学生缺少静下来练*的时间,而且练*设计上还可以进一步改进。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差异性,既要有大家都必需过关的基础性练*,又要有针对尖子生设计的培优性练*,而且最好是以小条的形式,只有基础练*都过关了才可以将小条发下去,我想这给我以后上练*课指出了一个很好的改进方向。

  四、充分利用老师的语言艺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学*的积极性

  如何充分提高学生的学*积极性,使让学们说变成学生想说,这确实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经过评课,在这方面也有一些感触。通过这课堂我们发现当你让学生说的时候,学生是处于被动的回答状态,而当你说我有困惑需要帮忙的时候,这时学生就不是回答而是一种教师的身份来进行问题的交流与分享,他们这时往往更容易站出来发言。所以我总结为,作为老师一定要掌握一定的语言技巧,通过自己的语言不动声色的去引导课堂,正如有的老师在评课时说的那样,当想问学生求最小公倍数还有没有其它方法时,不是去问,最好是自言自语“噢,原来这是列举法,是不是只有列举法呢!?”学生在课前自学时已经找到了多种方法,听老师这么一说,肯定会急于上来展示自己的方法,这就很自然地达到了学生主动参与学*的目的。

五年级数学《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4

  这一堂课下来总体感觉学生讲得不错,各环节也安排得井然有序,首先是汇报教材基本的知识点,让学生充分理解概念;接下来利用典型例题让学生充分展示不同的解题思路,进一步巩固相关概念;最后集体完成相应练*,交流一堂课的收获。学生在认真思考,该讲的也讲完了,但仔细思考后发现在以下几方面还可以进一步的完善:

  一、小组汇报与个人汇报有效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汇报积极性

  本堂课没有发挥小组的优势,每个学生都是代表自己一个人在讲台上展示,以至于整堂课下来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参与到了课堂的思考中来,课堂显得有些压抑。在汇报时还是应结合小组的优势,让每个上前分享的学生都代表着小组的荣誉与责任,这样能使接受有困难的同学敢于出来发言,因为,即使说错了,还有组长在后面帮助他呢。

  二、预设充分,有效点评,及时把握住课堂的生成

  在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上,学生想到了很多有意思的方法,课堂上生成不少有价值的东西,但是就是不能很好的用语言去把它描述出来。这时因我课前预设不充分,当时显得有些不知所措,既没有很好倾听学生的想法,在总结时也没有作出有效的点评,没有使问题得到一个满意的答案,还耽误了不少时间。这种情况主要应该是老师在备课时没有充分站在学生的思维上去思考问题,也就是预设不充分,所以在以后备课时光有导学稿还不行,老师应更多的去备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充分考虑到各种情况,这样的话不管课堂出现什么情况,教师都能从容面对。至此,我又总结出一条很可贵的经验:在实施三环节教学中,不但要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方式,教师必须正确、有深度地把握教材,必须充分地备学生!

  三、分层设计自学结果检测,培养尖子生

  课后级经过与老师的交流,发现整堂课学生缺少静下来练*的时间,而且练*设计上还可以进一步改进。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差异性,既要有大家都必需过关的基础性练*,又要有针对尖子生设计的培优性练*,而且最好是以小条的形式,只有基础练*都过关了才可以将小条发下去,我想这给我以后上练*课指出了一个很好的改进方向。

  四、充分利用老师的语言艺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学*的积极性

  如何充分提高学生的学*积极性,使让学们说变成学生想说,这确实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经过评课,在这方面也有一些感触。通过这课堂我们发现当你让学生说的时候,学生是处于被动的回答状态,而当你说我有困惑需要帮忙的时候,这时学生就不是回答而是一种教师的身份来进行问题的交流与分享,他们这时往往更容易站出来发言。所以我总结为,作为老师一定要掌握一定的语言技巧,通过自己的语言不动声色的去引导课堂,正如有的老师在评课时说的那样,当想问学生求最小公倍数还有没有其它方法时,不是去问,最好是自言自语“噢,原来这是列举法,是不是只有列举法呢!?”学生在课前自学时已经找到了多种方法,听老师这么一说,肯定会急于上来展示自己的方法,这就很自然地达到了学生主动参与学*的目的。

五年级数学《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5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小学生在理解概念时,往往难度较大。我就出示投影片,利用练*启发学生:从刚才找4的6的倍数,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小组进行讨论: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意义,然后汇报。教师出示图表示,引导学生观察:两个数的公倍数有什么特点?有没有最大的公倍数?让学生明确:因为每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都是无限的,所以两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也是无限的。因此,两个数没有最大的公倍数。

  理解求最小公倍数的算理时,主要也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使学生学会用一般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通过研究最小公倍数计算方法的算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利用列举法探索新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及时巩固练*,有层次,有趣味。

  学生做全堂总结:这节课学*了什么?怎样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你还学到了哪些知识?调动学*积极性,学会归纳总结。


最小公倍数的说课稿(精选五篇)(扩展6)

——《公倍数和公因数》教学反思汇总五篇

  《公倍数和公因数》教学反思 1

  《公倍数和公因数》在新教材中改动很大,新教材将数的整除中有关分解质因数、互质数、用短除法求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教学内容精简掉了,新教材突出了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探究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突出了运用数学概念,让学生探索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注重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探索简洁的方法,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加强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以后与以前的教材相比,主要的体会有以下几点。

  一是在现实的情境中教学概念,让学生通过操作领会公倍数、公因数的含义。例1教学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例3教学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都是形成新的数学概念,都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领会概念的含义。学生通过操作活动,感受公倍数和公因数的实际背景,缩短了抽象概念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学生运用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是有利于改善学*方式,便于学生通过操作和交流经历学*过程。在教学中,让学生按要求自主操作,发现用怎样的长方形可以正好铺满一个正方形;用边长几厘米的正方形可以正好铺满一个长方形。在对所发现的不同的结果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联系除法算式进行思考,对直观操作活动进行初步的抽象。再把初步发现的结论进行类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正方形的边长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再揭示公倍数和公因数,最小公倍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概念,突出概念的内涵是“既是……又是……”即“公有”。并在此基础上,借助直观的集合等图式,显示公倍数与公因数的意义。让学生经历了概念的形成过程。

  三是删掉了一些与学生实际联系不够紧密、对后继学*没有影响的内容后,确实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但是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时由于采用了列举法,学生得花较多的时间去找,当碰到的两个数都比较大时,不仅花时多,而且还容易出现遗漏或算错的情况。相比之下,用短除法来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就不会出现这方面的问题,所以我在实际教学中,先根据概念采用一一列举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待学生熟悉之后就教学生运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这样的安排效果不错,学生也没感到增加了负担。

  《公倍数和公因数》教学反思 2

  《公倍数和公因数》的教学已接*尾声,但练*反馈,部分学生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错误百出,细细思量,用课本上列举的方法,真的很难一下子准确找到最大公因数或最小公倍数。如:8和10的最小公倍数,有学生写80,25和50的最大公因数有学生写5。……而且去问问学生找两个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或者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感受,他们都说“烦”,“很烦”,“太麻烦了”。

  在了解了学生的感受以后,我又重新通过练*概括出了一些特殊情况:

  (1)两个数是倍数关系的,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其中较大的一个数,最大公因数是其中较小的一个数;

  (2)三种最大公因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两数乘积的情况(“互质数”这个概念学生没有学到):

  ①两个不同的素数;

  ②两个连续的自然数;

  ③1和任何自然数。

  另外,我又结合教材后面的“你知道吗?”,指导了一下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在完成练*时,让学生根据情况,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这样,给学生结合题目中两个数的特点,自主选择方法的空间,学生比较喜欢。

  想来想去,还是真得很怀念旧教材上的“短除法”。

  《公倍数和公因数》教学反思 3

  《公倍数和公因数》的教学已接*尾声,但练*反馈,部分学生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错误百出,细细思量,用课本上列举的方法,真的很难一下子准确找到最大公因数或最小公倍数。如:8和10的最小公倍数,有学生写80,25和50的最大公因数有学生写5。而且去问问学生找两个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或者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感受,他们都说“烦”,“很烦”,“太麻烦了”。

  在了解了学生的感受以后,我又重新通过练*概括出了一些特殊情况:

  (1)两个数是倍数关系的,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其中较大的一个数,最大公因数是其中较小的一个数;

  (2)三种最大公因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两数乘积的情况(“互质数”这个概念学生没有学到):①两个不同的素数;②两个连续的自然数;③1和任何自然数。

  另外,我又结合教材后面的“你知道吗?”,指导了一下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在完成练*时,让学生根据情况,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这样,给学生结合题目中两个数的特点,自主选择方法的空间,学生比较喜欢。

  想来想去,还是真得很怀念旧教材上的“短除法”。

  《公倍数和公因数》教学反思 4

  去年教学《公倍数和公因数》这一单元时,依照学生预*、阅读课本进行教学,老师没有作过多的讲解,从学生的练*反馈中,部分学生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错误百出,反思教学后,觉得用课本上列举的方法,真的很难一下子准确找到最大公因数或最小公倍数。如:8和10的最小公倍数,有学生写80,25和50的最大公因数有学生写5。……调查询问学生找两个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或者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感受,他们都说“太麻烦了”。

  今年教学《公倍数和公因数》这一单元时,我在去年教学《公倍数和公因数》的基础上作了一些改进:

  一、仍然是将预*前置。

  二、动手操作,想象延伸。

  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感知效果,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表象,是促进形象思维发展的有利途径。例题教学中让学生动手铺,铺后想,想后算,算后思。

  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分别铺边长6厘米、8厘米的正方形,能铺满哪个正方形?拿出手中的图形,动手拼一拼。

  学生分组操作,用除法算式把不同的摆法写出来。

  提问:通过刚才的活动,你们发现了什么?

  以直观的操作活动,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体会公倍数和公因数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经历公倍数和公因数概念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思考:根据刚才铺正方形的过程,在头脑里想一想,用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正好铺满边长多少厘米的正方形?在小组里交流。

  三、在教学中严格要求学生先用“列举法”教学“求两数公倍数与公因数”;在学生相对较熟练的时候尝试让学生直接说出公倍数与公因数;在此基础上适当介绍后面的阅读知识,但不要求学生使用。

  四、在教学了用“列举法”“求两数公倍数与公因数”的知识之后,适当提高训练难度,将求“最小公倍数”与“最大公因数”合并训练。通过联系“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知识,引导学生发现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扩倍法等其它的方法。要求学生根据情况,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这样,给学生结合题目中两个数的特点,自主选择方法的空间,学生比较喜欢,掌握较好。通过练*引导学生感悟、概括出了一些特殊情况:

  (1)两个数是倍数关系的,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其中较大的一个数,最大公因数是其中较小的一个数;

  (2)三种最大公因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两数乘积的情况(“互质数”这个概念学生没有学到):

  ①两个不同的'素数;

  ②两个连续的自然数;

  ③1和任何自然数。

  课后反思:

  一、预*后的课堂教学,还要教,直接放手要出问题。

  二、介绍一下短除法是有必要的。但不能直接按传统的教学思路以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简单代替列举法。

  《公倍数和公因数》教学反思 5

  《公倍数和公因数》的教学已接*尾声,但练*反馈,部分学生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错误百出,细细思量,用课本上列举的方法,真的很难一下子准确找到最大公因数或最小公倍数。如:8和10的最小公倍数,有学生写80,25和50的最大公因数有学生写5。……而且去问问学生找两个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或者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感受,他们都说“烦”,“很烦”,“太麻烦了”。

  在了解了学生的感受以后,我又重新通过练*概括出了一些特殊情况:(1)两个数是倍数关系的,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其中较大的一个数,最大公因数是其中较小的一个数;(2)三种最大公因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两数乘积的情况(“互质数”这个概念学生没有学到):①两个不同的素数;②两个连续的自然数;③1和任何自然数。

  另外,我又结合教材后面的“你知道吗?”,指导了一下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在完成练*时,让学生根据情况,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这样,给学生结合题目中两个数的特点,自主选择方法的空间,学生比较喜欢。

  想来想去,还是真得很怀念旧教材上的“短除法”。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