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 (菁华3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教学反思

五年级《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1

  一、吃透教材,选择合适的学*材料

  本节课是引导学生在自主参与、发现、归纳的基础上认识并建立并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概念的过程。五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更为丰富,新课程标准要求教材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采取螺旋上升的方式,由浅入深地促使学生在探索与交流中建立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整除、倍数、因数以及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本节课的意图是通过写出几个数的倍数,找出公有的倍数,再从公有的倍数中找出最小的一个,从而引出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接着用集合图形象地表示出4和6的倍数,以及这两个数公有的倍数,这一内容的学*也为今后的通分、约分学*打下的基础,具有科学的、严密的逻辑性。但是,教材中铺砖对于理解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意义,比较抽象,不利于建立对概念的理解。本节课把“原来铺墙砖”的题目改为“找两人的共同休息日”来建立概念。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学生的学*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有效的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充分利用课堂中最有效的时间是前15钟,做好这段时间的教学,提高了学*效率。

  二、吃透教材,确定准确的教学目标

  教师主要围绕,让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应用,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渗透集合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这些目标展开教学。把本节课的重点应放在学生对数的概念的认识上,体现了新课标中“4—6年级的学生能找出10以内任意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要求。小学生的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普遍较低,把运用“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定为本节课的难点。体现新课标中“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技能”的要求。

  三、吃透教材,设计流畅的教学环节

  小学生的动手欲较强,学生认识数的概念时更愿意自主参与,自己发现。再者,学生个人的解题能力有限,而小组合作则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数学思维,通过交流获得数学信息。通过动手,让学生在月历纸的上动手找一找,圈一圈;通过动口,在概念揭示前,学生动口说一说。给学生机会说动手之后的感悟,还可以在个人表达的同时倾听他人的说法。设计成寓教于乐的形式,将教学内容融入一环环的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的过程中。

  1、利用情境引入新课,通过月历探索新知。学生在月历上找出4和6的倍数的日期,清楚形象的看到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2、顺其自然地渗透概念,初步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学生探索后,引导学生观察所找出的日期数,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日历上的有特征的数,用自己的语言梳理新知,使学生在环环相扣的教学进程中顺理成章的理解概念,把生活问题提炼为数学问题,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沟通二者之间的联系。

  3、创设问题情境,尝试应用,方法提炼。结合教学内容特征,创设富有生活情趣的问题情境,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背景,鼓励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解题技能。

  4、巩固练*、不断刺激,不断巩固提升。先让学会用最基本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再用这样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排队问题,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情境,激发学*兴趣,再次打通生活与数学的屏障。接着是找生日,铺墙砖,让用数学方法来解释生活现象,感受到求公因数与求公倍数的联系。

  4、学生回忆整堂课所学知识。学生通过这一环节可以将整个学*过程进行回顾、按一定的线索梳理新知,形成整体印象,便于知识的理解记忆。

  总之,本节课体现了这样的设计理念:将直观演示与抽象思维相结合,让学生在自主参与的基础上感悟、理解、应用、巩固。

五年级《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2

  一、精心研究,创新备课。

  1、说“公”。只要与“公”有关的词语都可以说。然后简要分析“公”字所代表的意思。然后让学生思考前面是否学过与“公”字有关的数学知识。学生很自然的想到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然后借机引入本课课题: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

  2、让学生结合已有知识经验说说自己对“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理解。

  3、创设情境,先让学生独立发现“春”字剪纸中的数学信息,再进一步思考如何把这种规格剪纸作品布置成大小不同的正方形展板。并思考这些正方形展板的边长可以是多少分米?

  4、铺正方形纸板。每个小组发放一套长3厘米、宽2厘米的小长方形代替“春”字剪纸进行探究。看能否在6张边长不同的正方形纸板上正好铺满。

  5、现场汇总各小组探究情况。能按照长方形长或宽正好排满的用“Y”表示,不能正好排满的用“N”表示。让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找出为何有的额正好铺满,有的不能正好铺满的原因。

  6、认识公倍数。我们发现这样的小长方形能正好铺满边长是6厘米、12厘米、18厘米的正方形。如果用这样的长方形来铺,还能铺成边长是多少厘米的正方形呢?体会解决此类问题不必每次都摆卡片。

  7、用列举法找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8、在解决问题中渗透短除法。体会上述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而短除法可以找出任意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9、让学生认识的找最小公倍数的应用。可以根据最小公倍数推算出其他公倍数。

  10、课下整理公倍数与公因数的区别与联系学*资料卡。在对比中清晰认知这两个知识点。培养学生掌握科学高效的学*方法。

  二、环环相扣,细腻授课。

  上课开始后,设计思路的前两步进展非常顺利。到了第三步时,学生开始出现困惑的表现,这正是我所追求的学生真实状态。不然一开始就让学生感觉很简单,对他们思维深度的开发力度就不够。

  在接下来的学生动手操作中,进展很不顺利。由于发放给他们的卡片只能满足横铺和竖铺一侧的数量。无法实现真正的密铺。我这一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从铺一侧而推理出能否正好铺满。结果对一些同学来说比较抽象。他们把手中的长方形卡片铺在一起,到是得到了正方形,但只是铺在正方形纸板的一个角上。无法确定是否可以正好密铺整个正方形纸板。

  于是,我告诉他们,如果你想不出其他办法,可以向老师申请备用卡片。结果没有一个小组申请。看来他们也是不想服输。然后我借机介绍了一个成功小组的做法,其他小组受到这一启发,可谓茅塞顿开。不一会就顺利完成了操作探究。唯一比较遗憾的是由于一开始操作不成功,再思考办法,然后根据受到的启发进行改正,耽误了很长一段时间,影响了后面一小部分教学内容。

  设计思路的第5步—第7步进展非常顺利。毕竟同学们的思路一旦打开,他们就会产生很多我们不可小觑的想法。而且精确而富有深度。

  三、课后反思,着眼未来。

  通过40分钟的上课过程,我为孩子们的成功探究感到开心,为他们充实的收获而喜悦,为没有完成所有的教学设计而遗憾。这也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除了考虑学生的知识储备外,还要考虑到他们在*时的学*中是否有动手探究的实践经验。然后将自己的新想法、新思路,进行科学有效的实施。在未来的成长过程中争当一名研究型教师。不管成功与否,要敢于迈出打造创新、务实、高效课堂的第一步。让自己和学生的思想永远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这才是一个数学老师所应追求的……。

五年级《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3

  教学实录:

  一.公倍数的意义

  师:出示问题: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分别铺两个边长6厘米和8厘米的正方形,可以正好铺满哪几个正方形?

  学生思考后回答。

  生:能铺满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因为边长6的正方形面积是36*方厘米,长方形面积是6*方厘米,36÷6=6个,用6个正好铺满。

  师:那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为什么不能正好铺满?

  学生沉默。

  师:我们接着他刚才的想法往下想。

  生:正方形面积64*方厘米,64÷6=10……4,还多4*方厘米。

  师:好的,还有别的想法吗?

  学生沉默,教师引导。

  师:我们一起来想想这6个长方形怎么铺,正好铺满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

  生:每排2个,摆3排。

  生:6÷3=2个,6÷2=3个

  师:很好,长3宽2的长方形除了正好铺满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还能铺满边长几厘米的正方形?

  生:12、18、24、36……

  师:这些数有什么特点?

  生: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

  师揭题。像6、12、18、24、36……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它们是2和3的公倍数。现在再来说说为什么能正好铺满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而不能铺满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

  生:6是2和3的公倍数,8是2的倍数但不是3的倍数。(师:所以……)8不是2和3的公倍数。

  二.找公倍数的方法

  师:找出6和9的公倍数有哪些?

  学生独立思考如何找公倍数,学生交流。

  生:6和9的公倍数有18、36、54、72……

  师:你是怎么找的?

  生:先找18,再十位上加2,个位上加2……

  师:这方法是能找出公倍数来,可总觉得不太保险,会不会有遗漏,有没有其他方法了。

  生:找出6和9的倍数,再从中找出一样的。

  师生共同找,(略)

  师:这方法是保险了,但有点烦,有简单点的方法了吗?

  学生思考。

  生:找9的倍数,再从中找出6的倍数,因为先找6的倍数的话,比如第一个是6,比9小,肯定不是9的倍数。

  师:大家觉得这方法怎样。老师觉得至少有两个优点,第一,比刚才的方法简单了,而且不会遗漏。第二,大家想,在一定的范围里,9的倍数可定比6的倍数要…(少)这样,考虑的数也就……(少)

  师生一起找,先找9的倍数再找6的倍数。

  生:还有方法,先找9的倍数,第一个是9,第二个是18,18是6和9的最小公倍数,那么以后的公倍数就只要依次加18.

  师:刚才他提到的最小公倍数大家懂吗?

  生:就是公倍数中最小的那个

  师:哦。那我们来一起试试看。

  三.教学韦恩图(略)

  教后反思:

  本课教学中,除了开始部分由于教学准备不足,学生思维有点跟不上外,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能有效的引导学生围绕着为什么能铺满,还能铺满边长几厘米的正方形,丰富学生对公倍数的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公倍数的意义。能围绕着找公倍数的方法展开方法优劣的比较,让学生从中较为主动地自主学*有关公倍数的一系列知识点。本课上完后的体会是:一是教师的问题不宜过多,要有重点的设置几个即可,有益于学生在课堂学*思维的连贯性和思考的深度。二是备课除了思路清晰外,一些细小的地方还应完善做得充分点。


五年级《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阅读


五年级《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1)

——五年级《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 (菁华3篇)

五年级《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1

  一、精心研究,创新备课。

  1、说“公”。只要与“公”有关的词语都可以说。然后简要分析“公”字所代表的意思。然后让学生思考前面是否学过与“公”字有关的数学知识。学生很自然的想到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然后借机引入本课课题: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

  2、让学生结合已有知识经验说说自己对“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理解。

  3、创设情境,先让学生独立发现“春”字剪纸中的数学信息,再进一步思考如何把这种规格剪纸作品布置成大小不同的正方形展板。并思考这些正方形展板的边长可以是多少分米?

  4、铺正方形纸板。每个小组发放一套长3厘米、宽2厘米的小长方形代替“春”字剪纸进行探究。看能否在6张边长不同的正方形纸板上正好铺满。

  5、现场汇总各小组探究情况。能按照长方形长或宽正好排满的用“Y”表示,不能正好排满的用“N”表示。让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找出为何有的额正好铺满,有的不能正好铺满的原因。

  6、认识公倍数。我们发现这样的小长方形能正好铺满边长是6厘米、12厘米、18厘米的正方形。如果用这样的长方形来铺,还能铺成边长是多少厘米的正方形呢?体会解决此类问题不必每次都摆卡片。

  7、用列举法找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8、在解决问题中渗透短除法。体会上述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而短除法可以找出任意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9、让学生认识的找最小公倍数的应用。可以根据最小公倍数推算出其他公倍数。

  10、课下整理公倍数与公因数的区别与联系学*资料卡。在对比中清晰认知这两个知识点。培养学生掌握科学高效的学*方法。

  二、环环相扣,细腻授课。

  上课开始后,设计思路的前两步进展非常顺利。到了第三步时,学生开始出现困惑的表现,这正是我所追求的学生真实状态。不然一开始就让学生感觉很简单,对他们思维深度的开发力度就不够。

  在接下来的学生动手操作中,进展很不顺利。由于发放给他们的卡片只能满足横铺和竖铺一侧的数量。无法实现真正的密铺。我这一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从铺一侧而推理出能否正好铺满。结果对一些同学来说比较抽象。他们把手中的长方形卡片铺在一起,到是得到了正方形,但只是铺在正方形纸板的一个角上。无法确定是否可以正好密铺整个正方形纸板。

  于是,我告诉他们,如果你想不出其他办法,可以向老师申请备用卡片。结果没有一个小组申请。看来他们也是不想服输。然后我借机介绍了一个成功小组的做法,其他小组受到这一启发,可谓茅塞顿开。不一会就顺利完成了操作探究。唯一比较遗憾的是由于一开始操作不成功,再思考办法,然后根据受到的启发进行改正,耽误了很长一段时间,影响了后面一小部分教学内容。

  设计思路的第5步—第7步进展非常顺利。毕竟同学们的思路一旦打开,他们就会产生很多我们不可小觑的想法。而且精确而富有深度。

  三、课后反思,着眼未来。

  通过40分钟的上课过程,我为孩子们的成功探究感到开心,为他们充实的收获而喜悦,为没有完成所有的教学设计而遗憾。这也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除了考虑学生的知识储备外,还要考虑到他们在*时的学*中是否有动手探究的实践经验。然后将自己的新想法、新思路,进行科学有效的实施。在未来的成长过程中争当一名研究型教师。不管成功与否,要敢于迈出打造创新、务实、高效课堂的第一步。让自己和学生的思想永远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这才是一个数学老师所应追求的……。

五年级《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2

  本节课,虽然是按照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阅读理解→分析解答→回顾反思进行的;但是,学生学*的积极性较高,知识的掌握也较为自然而扎实,学生的思维也在呈螺旋式上升趋势,感觉还是比较成功的。

  1.巧设问题导航,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引出数学问题,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不仅有效地引发学生的学*兴趣,而且唤醒了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积淀,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加强思考与探索,使学生经历了“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形成对知识的自我构建,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又体念到了学数学的快乐。

  2.创设生活情境,内化学生知识应用能力

  在巩固练*阶段,通过解决生动具体的实际问题,获得对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概念内部结构特征的直接体验,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再次深化诸如此类问题的一般解决方法:转化成求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数。

  总之,本节课体现了这样的设计理念:将直观演示与抽象思维相结合,让学生在自主参与的基础上感悟、理解、应用、巩固,进行了多元化的思维训练,引导得当,点拨到位,是一节高效的课。

五年级《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3

  教学实录:

  一.公倍数的意义

  师:出示问题: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分别铺两个边长6厘米和8厘米的正方形,可以正好铺满哪几个正方形?

  学生思考后回答。

  生:能铺满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因为边长6的正方形面积是36*方厘米,长方形面积是6*方厘米,36÷6=6个,用6个正好铺满。

  师:那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为什么不能正好铺满?

  学生沉默。

  师:我们接着他刚才的想法往下想。

  生:正方形面积64*方厘米,64÷6=10……4,还多4*方厘米。

  师:好的,还有别的想法吗?

  学生沉默,教师引导。

  师:我们一起来想想这6个长方形怎么铺,正好铺满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

  生:每排2个,摆3排。

  生:6÷3=2个,6÷2=3个

  师:很好,长3宽2的长方形除了正好铺满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还能铺满边长几厘米的正方形?

  生:12、18、24、36……

  师:这些数有什么特点?

  生: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

  师揭题。像6、12、18、24、36……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它们是2和3的公倍数。现在再来说说为什么能正好铺满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而不能铺满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

  生:6是2和3的公倍数,8是2的倍数但不是3的倍数。(师:所以……)8不是2和3的公倍数。

  二.找公倍数的方法

  师:找出6和9的公倍数有哪些?

  学生独立思考如何找公倍数,学生交流。

  生:6和9的公倍数有18、36、54、72……

  师:你是怎么找的?

  生:先找18,再十位上加2,个位上加2……

  师:这方法是能找出公倍数来,可总觉得不太保险,会不会有遗漏,有没有其他方法了。

  生:找出6和9的倍数,再从中找出一样的。

  师生共同找,(略)

  师:这方法是保险了,但有点烦,有简单点的方法了吗?

  学生思考。

  生:找9的倍数,再从中找出6的倍数,因为先找6的倍数的话,比如第一个是6,比9小,肯定不是9的倍数。

  师:大家觉得这方法怎样。老师觉得至少有两个优点,第一,比刚才的方法简单了,而且不会遗漏。第二,大家想,在一定的范围里,9的倍数可定比6的倍数要…(少)这样,考虑的数也就……(少)

  师生一起找,先找9的倍数再找6的倍数。

  生:还有方法,先找9的倍数,第一个是9,第二个是18,18是6和9的最小公倍数,那么以后的公倍数就只要依次加18.

  师:刚才他提到的最小公倍数大家懂吗?

  生:就是公倍数中最小的那个

  师:哦。那我们来一起试试看。

  三.教学韦恩图(略)

  教后反思:

  本课教学中,除了开始部分由于教学准备不足,学生思维有点跟不上外,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能有效的引导学生围绕着为什么能铺满,还能铺满边长几厘米的正方形,丰富学生对公倍数的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公倍数的意义。能围绕着找公倍数的方法展开方法优劣的比较,让学生从中较为主动地自主学*有关公倍数的一系列知识点。本课上完后的体会是:一是教师的问题不宜过多,要有重点的设置几个即可,有益于学生在课堂学*思维的连贯性和思考的深度。二是备课除了思路清晰外,一些细小的地方还应完善做得充分点。


五年级《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2)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实用五份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 1

  教学内容:五年级下册P22—24内容教学目标:1、在解决问题的操作活动中,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会在集合图中分别表示两个数独有的倍数和它们的公倍数。2、探索两个数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能用列举法找到10以内的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探索简捷的方法,进行有条理的思考。3、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活动中,进一步发展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获得成功体验,学会欣赏他人。

  教学过程:

  一、解决问题:

  1、呈现问题:

  (1)猜一猜用长3cm、宽2cm的长方形纸片分别铺边长为6厘米和8厘米的两个正方形。可以正好铺满哪个正方形?

  学生说猜想结果和想法。

  (2)实践验证:

  请小组拿出小长方形和画有正方形的纸,动手铺一铺。

  (3)反馈交流:

  A肯定:哪个正方形正好铺满?B质疑:为什么边长12cm的正方形能正好铺满,而边长16厘米的正方形不能正好铺满呢?C交流:结合学生思路板书有关算式D我们发现:6cm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所以能正好铺满,8cm虽是2的倍数,但不是3的倍数,所以不能正好铺满。

  (4)深入探索:

  这样的长方形纸片还能正好铺满边长是多少厘米的正方形呢?

  (5)反馈交流:

  A板书数据:6、12、18、24……

  B说理:为什么这些边长的正方形也都能正好铺满?你能举其中一个例子来说一说吗?其中最小的边长是6厘米,能找到比6厘米更小的边长吗?

  C小结:我们发现,能正好铺满的正方形,边长的厘米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

  2、揭示概念

  (1)揭示:6、12、18、24……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它们是2和3的公倍数。(2)提问:A2和3的公倍数中的……表示什么意思呢?揭示:2和3的公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B2和3的公倍数中,谁是最小的?有没有比6更小的了呢?揭示:2和3的最小公倍数是6。

  (3)辨析:16是2和3的公倍数吗?为什么?

  二、探索方法,优化策略。

  同学们,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公倍数、最小公倍数,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不过要同学们自己来探索,自己来寻找方法,有信心吗?

  1、呈现例26和9的公倍数有哪些?其中最小的公倍数是几?

  2、学生探索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比一比,哪个组想的方法多,想得方法好。

  3、反馈呈现多种方法

  方法一:列举法分别求6和9的倍数,再找公倍数、最小公倍数。

  方法二:先找出6的倍数,再从6的倍数中找出9的倍数

  方法三:先找出9的倍数,再从9的倍数中找出6的倍数

  可能出现方法四:先找到最小公倍数,再找出最小公倍数的倍数。

  4、评价方法:

  方法一与方法二、方法三比,你有什么想法?方法二与方法三比,你有什么想法?方法四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但要找到最小公倍数,我们通常要用到前面几种方法来找最小公倍数。

  5、出示集合图。

  6、小结:通过同学们积极思考,大胆交流,我们找到了多种方法来求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在解决问题时,我们可以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三、综合练*,拓展提升。

  1、完成练一练

  2、完成练*四1——4

  3、比一比,看谁找得快,找出下列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8和25和73和910和45和109和104和81和54和54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五、解决实际问题(见小小设计师)

  药物研究所研究出一种新药,经临床试验成功后决定向市场推广,这种药**每天吃2次,每次2片,一天一共吃4片;儿童每天吃3次,每次1片,一天一共吃3片;如果你是药厂包装设计师,每一版药你认为设计多少颗比较合理,说说你的理由。

  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是学生四年级学*的延续,在四年级(下册)教材里,学生已经建立了倍数和因数的概念,会找10以内自然数的倍数,100以内自然数的因数。这课教学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要学生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学会找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为后面学*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会求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进行通分、约分和分数四则计算作充分全面的准备。作为全新的课改内容,本课教材编排与旧教材相比,改革的力度较大,体现了浓郁的课改气息,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润物细无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理解概念。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小长方形去铺边长分别是6厘米、8厘米的正方形,哪个能正好铺满?教材以学生喜欢的操作情景入手,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在探索中生成问题:怎样的正方形肯定能正好铺满?怎样的不行?像这样能正好铺满的正方形还能找到吗?引发学生深入探索,在充分探索观察的基础上发现:能正好铺满的正方形的边长正好既是小长方形长的倍数,又是宽的倍数。这时引入公倍数的概念自然是水到渠成,学生觉得很自然、亲切,觉得解决的问题是有价值的,公倍数的概念也是现实的、有意义的鲜活概念。

  2、多样呈精彩:在找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时候,采用全开放的方式,放大学生思维空间让学生自由探索,以小组交流形成思维碰撞,呈现多彩的智慧。以评价促方法的对比,以评价促思维的深入,以评价促探索精神的提升,学生自然自得其乐,收获多多。

  3、适度显睿智。在练*部分,教材能尊重学生的思维差异,能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让学生选用喜欢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这是适度体现的其一。其二对求两个数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教材抛弃了短除法的方法,而只要学生找10以内数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降低了学*要求,更符合学生实际。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 2

  一、在操作中生疑

  教材之所以选择长方形纸片铺正方形的活动教学公倍数,我想是因为这一活动能吸引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当学生用同一种长方形纸片铺两个不同的正方形,面对出现的两种结果,会提出“为什么有时正好铺满、有时不能”,“什么时候正好铺满、什么时候不能”这些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他们沿着正方形的边铺长方形纸片,就会想到正好铺满与不能正好铺满的原因可能和边长有关,于是产生进一步研究正方形边长和长方形长、宽之间关系的愿望。

  二、在交流中感悟

  在分析正方形的边长和长方形长、宽之间的关系,按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设计成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联系铺的过程与结果,从两个正方形的边长除以长方形的长、宽没有余数和有余数的层面上,体会正好铺满与不能正好铺满的原因。第二个层次根据正好铺满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不能正好铺满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的经验,联想还能正好铺满边长是几厘米的正方形。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知道这样的正方形有无数多个。

  三、在联想中建构

  因为学生在四年级(下册)教材里,已经建立了倍数和因数的概念,会找10以内自然数的倍数,因此当教师一旦给学生提供交流讨论分享的*台时,学生思维的火花不断擦亮,有的联想到“能正好铺满边长是6的倍数的正方形”有的联想到“能正好铺满的正方形,边长的厘米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在头脑中将眼前的长方形和正方形,与“倍数”紧紧地联系起来,然后教师及时揭示公倍数的含义,把感性认识提升成理性认识,实现了数与形的完美结合。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 3

  教学实录:

  一.公倍数的意义

  师:出示问题: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分别铺两个边长6厘米和8厘米的正方形,可以正好铺满哪几个正方形?

  学生思考后回答。

  生:能铺满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因为边长6的正方形面积是36*方厘米,长方形面积是6*方厘米,36÷6=6个,用6个正好铺满。

  师:那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为什么不能正好铺满?

  学生沉默。

  师:我们接着他刚才的想法往下想。

  生:正方形面积64*方厘米,64÷6=10……4,还多4*方厘米。

  师:好的,还有别的想法吗?

  学生沉默,教师引导。

  师:我们一起来想想这6个长方形怎么铺,正好铺满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

  生:每排2个,摆3排。

  生:6÷3=2个,6÷2=3个

  师:很好,长3宽2的长方形除了正好铺满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还能铺满边长几厘米的正方形?

  生:12、18、24、36……

  师:这些数有什么特点?

  生: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

  师揭题。像6、12、18、24、36……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它们是2和3的公倍数。现在再来说说为什么能正好铺满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而不能铺满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

  生:6是2和3的公倍数,8是2的倍数但不是3的倍数。(师:所以……)8不是2和3的公倍数。

  二.找公倍数的方法

  师:找出6和9的公倍数有哪些?

  学生独立思考如何找公倍数,学生交流。

  生:6和9的公倍数有18、36、54、72……

  师:你是怎么找的?

  生:先找18,再十位上加2,个位上加2……

  师:这方法是能找出公倍数来,可总觉得不太保险,会不会有遗漏,有没有其他方法了。

  生:找出6和9的倍数,再从中找出一样的。

  师生共同找,(略)

  师:这方法是保险了,但有点烦,有简单点的方法了吗?

  学生思考。

  生:找9的倍数,再从中找出6的倍数,因为先找6的倍数的话,比如第一个是6,比9小,肯定不是9的倍数。

  师:大家觉得这方法怎样。老师觉得至少有两个优点,第一,比刚才的方法简单了,而且不会遗漏。第二,大家想,在一定的范围里,9的倍数可定比6的倍数要…(少)这样,考虑的数也就……(少)

  师生一起找,先找9的倍数再找6的倍数。

  生:还有方法,先找9的倍数,第一个是9,第二个是18,18是6和9的最小公倍数,那么以后的公倍数就只要依次加18.

  师:刚才他提到的最小公倍数大家懂吗?

  生:就是公倍数中最小的那个

  师:哦。那我们来一起试试看。

  三.教学韦恩图(略)

  教后反思:

  本课教学中,除了开始部分由于教学准备不足,学生思维有点跟不上外,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能有效的引导学生围绕着为什么能铺满,还能铺满边长几厘米的正方形,丰富学生对公倍数的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公倍数的意义。能围绕着找公倍数的方法展开方法优劣的比较,让学生从中较为主动地自主学*有关公倍数的一系列知识点。本课上完后的体会是:一是教师的问题不宜过多,要有重点的设置几个即可,有益于学生在课堂学**思维的连贯性和思考的深度。二是备课除了思路清晰外,一些细小的地方还应完善做得充分点。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 4

  一、精心研究,创新备课。

  1、说“公”。只要与“公”有关的词语都可以说。然后简要分析“公”字所代表的意思。然后让学生思考前面是否学过与“公”字有关的数学知识。学生很自然的想到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然后借机引入本课课题: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

  2、让学生结合已有知识经验说说自己对“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理解。

  3、创设情境,先让学生独立发现“春”字剪纸中的数学信息,再进一步思考如何把这种规格剪纸作品布置成大小不同的正方形展板。并思考这些正方形展板的边长可以是多少分米?

  4、铺正方形纸板。每个小组发放一套长3厘米、宽2厘米的小长方形代替“春”字剪纸进行探究。看能否在6张边长不同的正方形纸板上正好铺满。

  5、现场汇总各小组探究情况。能按照长方形长或宽正好排满的用“Y”表示,不能正好排满的用“N”表示。让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找出为何有的额正好铺满,有的不能正好铺满的原因。

  6、认识公倍数。我们发现这样的小长方形能正好铺满边长是6厘米、12厘米、18厘米的正方形。如果用这样的长方形来铺,还能铺成边长是多少厘米的正方形呢?体会解决此类问题不必每次都摆卡片。

  7、用列举法找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8、在解决问题中渗透短除法。体会上述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而短除法可以找出任意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9、让学生认识的找最小公倍数的应用。可以根据最小公倍数推算出其他公倍数。

  10、课下整理公倍数与公因数的区别与联系学*资料卡。在对比中清晰认知这两个知识点。培养学生掌握科学高效的学*方法。

  二、环环相扣,细腻授课。

  上课开始后,设计思路的前两步进展非常顺利。到了第三步时,学生开始出现困惑的表现,这正是我所追求的学生真实状态。不然一开始就让学生感觉很简单,对他们思维深度的开发力度就不够。

  在接下来的学生动手操作中,进展很不顺利。由于发放给他们的卡片只能满足横铺和竖铺一侧的数量。无法实现真正的密铺。我这一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从铺一侧而推理出能否正好铺满。结果对一些同学来说比较抽象。他们把手中的长方形卡片铺在一起,到是得到了正方形,但只是铺在正方形纸板的一个角上。无法确定是否可以正好密铺整个正方形纸板。

  于是,我告诉他们,如果你想不出其他办法,可以向老师申请备用卡片。结果没有一个小组申请。看来他们也是不想服输。然后我借机介绍了一个成功小组的做法,其他小组受到这一启发,可谓茅塞顿开。不一会就顺利完成了操作探究。唯一比较遗憾的是由于一开始操作不成功,再思考办法,然后根据受到的启发进行改正,耽误了很长一段时间,影响了后面一小部分教学内容。

  设计思路的第5步—第7步进展非常顺利。毕竟同学们的思路一旦打开,他们就会产生很多我们不可小觑的想法。而且精确而富有深度。

  三、课后反思,着眼未来。

  通过40分钟的上课过程,我为孩子们的成功探究感到开心,为他们充实的

  收获而喜悦,为没有完成所有的教学设计而遗憾。这也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除了考虑学生的知识储备外,还要考虑到他们在*时的学*中是否有动手探究的实践经验。然后将自己的新想法、新思路,进行科学有效的实施。在未来的成长过程中争当一名研究型教师。不管成功与否,要敢于迈出打造创新、务实、高效课堂的第一步。让自己和学生的思想永远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这才是一个数学老师所应追求的……。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 5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为了让这些枯燥的知识变成鲜活、灵动数学,使学生体会到最小公倍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课始,创设了生活中的事例,要求用公倍数来求的,这样我把新知找4和6的公倍数融入到学生喜欢的生活中中,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了新知,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教学中,我们不要教给学生现成的数学,而是要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探索研究数学。

  因此在研究最小公倍数的意义时,我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设计了求两数的公因数只有1的情况下,最小公倍数怎样求?两数是倍数关系时最小公倍数怎样求?你是怎么想的?一系列开放的数学问题,每个问题都为学生留出了足够的思维活动空间,让学生在高度的思维状态下,调动大量的原有知识参与新知识的构建。

  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自主地在小组内开展了探究性的合作活动,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主地、开放地去探究,生成了各种方案资源。使学生的数学学*活动真正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给我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就是“教学的精彩在于学生的发现。”


五年级《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3)

——五年级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 (菁华3篇)

五年级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1

  《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数学概念课,人教版新教材在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本节课又是这一单元的的教学重点。为让学生很好的感受因数与倍数的意义,能够熟练的找出一个数的因数与倍数,灵活地处理了教材,分为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只让学生认识了因数和倍数的意义及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效果不错。

  一、设计情境,引起思考。

  改变教材的情境图,用学生有兴趣的情意引入课题:有12个小方块,要求摆成一个长方体,你想怎么摆。引起学生思考,学生想到有3种摆法,每种摆法怎么列式求出一共有多少方块?由于方法的多样性,为不同思维的展现提供了空间。从而理解决因数与倍数的`意义。

  二、引导学生探求找因数的方法,使探索有方向。

  如何找一个数的因数是这节课的重点,首先放手让学生找出24的因数,由于个人经验和思维的差异,出现了不同的方法与答案,在探索这些方法和答案的过程中,学生明白了如何求出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从而掌握了知识点。

  根据学生的学*特点,灵活的应用教材,使之服务于教学,让教学有效的进行,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

五年级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2

  今天和孩子们一起学*了新的一节课《因数》,对于《因数》来说是孩子们第一册接触的知识,但是对于因数这个词来说,孩子们也并不陌生,因为在乘法算式中已经有了因数的一个初步的了解。所以对于本节课来说自己有如下的感受:

  一、初步感知,数形结合让学生形成表象

  在教学的时候,我首先通过课本上飞机图的情景图让学生看图列算式,并且用现在自己五年级的思维来用不同的乘法算式来表示,这一环节对于学生列式来说是比较简单的,基本上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很好的列出算是,然后根据学生列出的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意义。在此环节的设计上由于方法的多样性,为不同思维的展现提供了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而又借助 “形”与“数”的关系,为接下来研究“因数与倍数”概念打下了良好基础,有效地实现了已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更好的分化了难点,让学生很轻松的接受了知识的形成。

  二、自主探究以邻为师

  在学生知道了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上,接下来出示了让学生自己动手找18的所有的因数。为了能够更好的、全面的找到18的所有因数,让同桌两人互相合作来完成。通过教学发现学生的合作能力很强,能够用数学语言来准确的表述,而且大多数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也能很好的找到、找全18的所有的因数。

  三、在练*中体验学*的快乐

  在 最后的环节中我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先让学生说说有关因数和倍数的意义的一些练*题,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主要是让学生明白因数和倍数不是单独存在的, 是相互已存的,必须要说清楚是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通过教学来看学生掌握的还算可以。接着出示了让学生找不同数的因数,在这个环节的设计用了不同 的形式,比如:找朋友,你来说我来做,比一比说最快等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很感兴趣,激情很好课堂气氛热烈,也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体 验到学*的快乐。

  不足之处:

  在本节课的教学上还是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虽然自己也知道新课标提出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只是引导着和合作者,可是在教学过程中许多地方还是不由自主的说得过多,给学生的自主探索空间太少。

  如在教学找18的因数这一环节时,由于担心孩子们是第一次接触因数,对于因数的概念不够了解,而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所以引导的过多讲解的过细,因此给他们自主探究的空间太小了,没能很好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五年级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3

  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八年级(下册)“倍数和因数”与老教材比较有较大的变化。传统的教材按除法—整除—约数和倍数的顺序安排,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是按操作—乘法—倍数和因数的顺序编写,倍数和因数的概念建立在直观模型之上。教材的变化呼唤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进。笔者四次执教该课,对教学内容和呈现形式作了微调处理并重视与学生*等对话,最终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1.例3中36的因数如何书写?

  第一次试上时我采用了从小到大依次书写的方法,第二次试上时我采用了一对一对书写的方法:1、36,2、18,3、12、4、9、6。第一种方法便于学生发现一个数的因数的特征,但书写时比较麻烦;后一种方法书写起来比较方便,但由于因数不是按大小顺序排列,所以不利于学生发现一个数因数的特征。后面的教学中我对写法作了微调处理:即一对一对书写,但是从两边向中间书写,最后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实践证明效果很好,既注重了顺序,也兼顾了方法,且有利于学生发现一个数因数的特征。

  2.到底要让学生发现什么?

  在教学完例2、例3及其各自的“试一试”后,教材都呈现问题:“观察上面几个例子,你有什么发现?”不少教师认为只要学生能发现教材上揭示的几条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特征就行了,但我认为,发现的结果不应完全局限于教材上揭示的几条特征。因为发现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是学生通过经历、观察、猜测、概括等活动获得知识的过程,这一过程是自由的、开放的。我对这一教学内容的微调处理是: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发现,对于学生的观点只作最后的评判,并选择几条正确的结论揭示在黑板上(当然包括教材中的结论)。事实证明,这样的微调处理激活了学生的潜能,彰显了学生的个性。

  3.“有限”和“无限”的结论怎样呈现?

  让学生认识“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和“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教材是分开编排的,即在学*找一个数的倍数后学*前者,在学*完找一个数的因数后再学*后者。我认为在学生学会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以后,结合板书比较,学生对“有限”和“无限”的理解更加深刻,教学的过程也更加顺畅。实践证明,这一微调处理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

  与学生*等对话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传统的问答式教学,学生大多以被动的方式接受学*,很难自己确定思考的方向;有时问答的频度过高,不利于学生对问题作深度思考。对话的教学方式则不然。当学生进入对话状态时,他们能积极主动地与同学或教师进行交流,在思维的碰撞中,对问题的认识易于走向深入。现记录学生观察36、15和16这三个数的因数后的对话。

  生:我认为双数的因数中都有2。

  师:真聪明!

  生:我发现双数的因数是成对成对出现的,而单数的因数个数也是单数。

  生:我认为不对,因为单数15的因数个数是4个,4是双数。

  生:单数的因数全部是单数。

  师:是吗?大家再找个单数,写出它的所有因数,看看他的发现是否正确。

  学生验证检查后,发现是正确的。我及时地表扬了这个学生。

  生:我发现1是任何自然数的因数。

  师:真了不起,1是任何自然数的因数。再看看一个数的因数中1的大小怎样?

  生:最小。

  师:那么我们可以说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几?

  生: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

  生:一个数最大的因数就是它自己。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后,共同作出肯定的评价。

  师:一个数最大的因数是它自己,这句话,我们又可以说成,一个数最大的因数就是它本身。

  生:老师,我还发现一个数最大的因数又是它的倍数。

  学生的精彩发言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我想这与教学中*等的对话氛围是分不开的。首先,我把自己定位在与学生*等的话语地位上,用“仰视”的姿态去欣赏学生的发言,让学生心理放松,敢想敢说。其次,绝不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不管学生的发现在不在点子上,只要他有观点要表达,都要让他把话说完。再次,不失时机地通过鼓励和表扬等方式肯定学生的对话成果,即使认识上有错误,也要肯定他敢于发表观点的勇气。最后,为使对话紧紧围绕主题,注意及时进行适当的引导点拨(引导点拨不能太多,多则会经常打断学生的思维)。比如,在学生发现,1是任何自然数的因数后,我及时表扬他的发现“真了不起”,同时,通过引导学生“看看一个数的因数中1的大小怎样”,把学生的观察引向一个数最小的因数和最大的因数。教师的适当点拨有益于对话的顺利推进,有益于学生的认识不断深入。


五年级《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4)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1

  本节课,虽然是按照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阅读理解→分析解答→回顾反思进行的;但是,学生学*的积极性较高,知识的掌握也较为自然而扎实,学生的思维也在呈螺旋式上升趋势,感觉还是比较成功的。

  1、巧设问题导航,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引出数学问题,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不仅有效地引发学生的学*兴趣,而且唤醒了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积淀,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加强思考与探索,使学生经历了“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形成对知识的自我构建,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又体念到了学数学的快乐。

  2、创设生活情境,内化学生知识应用能力

  在巩固练*阶段,通过解决生动具体的实际问题,获得对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概念内部结构特征的直接体验,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再次深化诸如此类问题的一般解决方法:转化成求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数。

  总之,本节课体现了这样的设计理念:将直观演示与抽象思维相结合,让学生在自主参与的基础上感悟、理解、应用、巩固,进行了多元化的思维训练,引导得当,点拨到位,是一节高效的课。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2

  一、精心研究,创新备课。

  1、说“公”。只要与“公”有关的词语都可以说。然后简要分析“公”字所代表的意思。然后让学生思考前面是否学过与“公”字有关的数学知识。学生很自然的想到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然后借机引入本课课题: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

  2、让学生结合已有知识经验说说自己对“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理解。

  3、创设情境,先让学生独立发现“春”字剪纸中的数学信息,再进一步思考如何把这种规格剪纸作品布置成大小不同的正方形展板。并思考这些正方形展板的边长可以是多少分米?

  4、铺正方形纸板。每个小组发放一套长3厘米、宽2厘米的小长方形代替“春”字剪纸进行探究。看能否在6张边长不同的正方形纸板上正好铺满。

  5、现场汇总各小组探究情况。能按照长方形长或宽正好排满的用“Y”表示,不能正好排满的用“N”表示。让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找出为何有的额正好铺满,有的不能正好铺满的原因。

  6、认识公倍数。我们发现这样的小长方形能正好铺满边长是6厘米、12厘米、18厘米的正方形。如果用这样的长方形来铺,还能铺成边长是多少厘米的正方形呢?体会解决此类问题不必每次都摆卡片。

  7、用列举法找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8、在解决问题中渗透短除法。体会上述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而短除法可以找出任意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9、让学生认识的找最小公倍数的应用。可以根据最小公倍数推算出其他公倍数。

  10、课下整理公倍数与公因数的区别与联系学*资料卡。在对比中清晰认知这两个知识点。培养学生掌握科学高效的学*方法。

  二、环环相扣,细腻授课。

  上课开始后,设计思路的前两步进展非常顺利。到了第三步时,学生开始出现困惑的表现,这正是我所追求的学生真实状态。不然一开始就让学生感觉很简单,对他们思维深度的开发力度就不够。

  在接下来的学生动手操作中,进展很不顺利。由于发放给他们的卡片只能满足横铺和竖铺一侧的数量。无法实现真正的密铺。我这一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从铺一侧而推理出能否正好铺满。结果对一些同学来说比较抽象。他们把手中的长方形卡片铺在一起,到是得到了正方形,但只是铺在正方形纸板的一个角上。无法确定是否可以正好密铺整个正方形纸板。

  于是,我告诉他们,如果你想不出其他办法,可以向老师申请备用卡片。结果没有一个小组申请。看来他们也是不想服输。然后我借机介绍了一个成功小组的做法,其他小组受到这一启发,可谓茅塞顿开。不一会就顺利完成了操作探究。唯一比较遗憾的是由于一开始操作不成功,再思考办法,然后根据受到的启发进行改正,耽误了很长一段时间,影响了后面一小部分教学内容。

  设计思路的第5步—第7步进展非常顺利。毕竟同学们的思路一旦打开,他们就会产生很多我们不可小觑的想法。而且精确而富有深度。

  三、课后反思,着眼未来。

  通过40分钟的上课过程,我为孩子们的成功探究感到开心,为他们充实的

  收获而喜悦,为没有完成所有的教学设计而遗憾。这也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除了考虑学生的知识储备外,还要考虑到他们在*时的学*中是否有动手探究的实践经验。然后将自己的新想法、新思路,进行科学有效的实施。在未来的成长过程中争当一名研究型教师。不管成功与否,要敢于迈出打造创新、务实、高效课堂的第一步。让自己和学生的思想永远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这才是一个数学老师所应追求的……。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3

  本节课较好地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通过“动手操作——想象延伸——揭示概念——自主探索方法——巩固练*”这样的教学结构,来认识来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找到了求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师细致分析教材和学生,精心设计提问和课件,使数学活动真正地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激发了学生的学*积极性。课堂中教师语言精练、提问有效,学生在操作、观察、思考、比较等活动中,逐步体会到了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在同学之间的讨论、交流、探索中进行了思维训练,如例1:学生动手操作、课件演示后,得出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能正好铺满边长是6厘米的正方形,不能正好铺满边长是8厘米的正方形的结果后,学生又围绕用这样的长方形纸片还能正好铺满边长多长厘米的正方形这一问题展开了讨论,互相交流、积极发言。有的说:找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的数,有的说:直接找6的倍数就行,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出了好多数,12、24、36,有的同学及时补充18、30、42,还有48、54、60、66、72、84、96等,学生体会到这样的数有无数个,这时教师进一步追问:108可以吗?促使学生更深一步思考,学生马上想到说:个位是8、各个数位的和是9,可以,应用以前学的2的倍数、3的倍数的特征来判断,思维逐步深入。在学生充分感知、思考的基础上,自己发现刚才说的一串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自己总结出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点明了课题。这一片段,既进行了思维训练,又转变了学生的学*方式。

  学生的学*方式不是单纯地模仿记忆,而更重要的是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又在整理、归纳、交流的活动中,在层次清楚、形式多样的练*中丰富了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了能力。总之,体现了学生是学*的主人和数学学*是主动建构的理念。但还需在加强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注意学生的反馈情况、注意更多关注后进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等方面努力。

  从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来看是比较合理的,在课堂上对学生评价方面做的也比较到位,特别是对学困生的关注方面还是比较好的,本篇教案面向大多数学生,但是也存在很多的缺点。

  1、在难点突破方面做的不够到位。

  2、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对数学术语说的不够准确。

  希望听课的领导教师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4

  本节课较好地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通过“动手操作——想象延伸——揭示概念——自主探索方法——巩固练*”这样的教学结构,来认识来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找到了求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师细致分析教材和学生,精心设计提问和课件,使数学活动真正地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激发了学生的学*积极性。课堂中教师语言精练、提问有效,学生在操作、观察、思考、比较等活动中,逐步体会到了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在同学之间的讨论、交流、探索中进行了思维训练,如例1:学生动手操作、课件演示后,得出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能正好铺满边长是6厘米的正方形,不能正好铺满边长是8厘米的正方形的结果后,学生又围绕用这样的长方形纸片还能正好铺满边长多长厘米的正方形这一问题展开了讨论,互相交流、积极发言。有的说:找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的数,有的说:直接找6的倍数就行,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出了好多数,12、24、36,有的同学及时补充18、30、42,还有48、54、60、66、72、84、96等,学生体会到这样的数有无数个,这时教师进一步追问:108可以吗?促使学生更深一步思考,学生马上想到说:个位是8、各个数位的和是9,可以,应用以前学的2的倍数、3的倍数的特征来判断,思维逐步深入。在学生充分感知、思考的.基础上,自己发现刚才说的一串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自己总结出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点明了课题。这一片段,既进行了思维训练,又转变了学生的学*方式。

  学生的学*方式不是单纯地模仿记忆,而更重要的是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又在整理、归纳、交流的活动中,在层次清楚、形式多样的练*中丰富了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了能力。总之,体现了学生是学*的主人和数学学*是主动建构的理念。但还需在加强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注意学生的反馈情况、注意更多关注后进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等方面努力。

  从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来看是比较合理的,在课堂上对学生评价方面做的也比较到位,特别是对学困生的关注方面还是比较好的,本篇教案面向大多数学生,但是也存在很多的缺点。

  1、在难点突破方面做的不够到位。

  2、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对数学术语说的不够准确。

  希望听课的领导教师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5

  本节课教学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是在学生理解了倍数概念的基础上教学的。在例1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来分别铺边长是6厘米和8厘米的正方形进行操作,然后通过一系列的讨论,引发学生进行进一步思考其中的原因,得出因为6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这个长方形纸片就能正好把它铺满;8虽然是2 的倍数,但不是3的倍数,则不行。学生具体感知公倍数的含义,揭示公倍数的概念。在教学例2找6和9的公倍数,对于学生而言并不是很难,主要是方法上的指导。尤其是用集合图表示6和9的公倍数对于学生来讲是陌生的,所以我在教学时,就直接展示集合图,让学生看图回答,这样可以比较容易地帮助学生认识这种集合图的形式,了解其内容,从而理解6的倍数、9的倍数及6和9的公倍数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且强调因为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几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也是无限的,后面应该用省略号。纵观这节课,学生学得还是比较轻松,掌握的较好。


五年级《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5)

——《最小公倍数》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最小公倍数》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教材第88、89页的内容及第91页练*十七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自主探索并总结找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操作用长方形纸片(长3Cm,宽2Cm)与方格纸。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谈话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前面,我们通过研究两个数的因数,掌握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知识。今天,我们来研究两个数的倍数。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在数轴上标出4、6的倍数所在的点。

  拿出老师课前发的画有两条直线的纸。

  在第一条直线上找出4的倍数所在的点,画上黑点。在第二条直线上找出6的倍数所在的点,圈上小圆圈。

  2、引入公倍数。

  (l)学生汇报,多媒体课件出现两条数轴,并根据学生报的数,仿效出现黑点和小圆圈。

  (2)观察:从4和6的倍数中你发现了什么?

  (3)学生回答后,多媒体课件演示两条数轴合并在一起,闪现12和21。

  (4)我们发现:有些数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如果让你给这些数起个名,把它们叫做4和6的什么数呢?(板书:公倍数)

  说说看,什么叫两个数的公倍数?

  3、用集合图表示。

  如果让你把4的倍数、6的倍数、4和6的公倍数填在下面的图中,你会填吗?试试看。同桌两人可以讨论一下。

  4、引人最小公倍数。

  学生汇报后问:

  (1)为什么三个部分里都要添上省略号?

  (2)4和6的公倍数还有哪些?有没有最大公倍数?

  (3)有没有最小公倍数?4和6的最小公倍数是几?(板书:最小公倍数)

  4的倍数6的倍数

  4,8,

  16,20,…

  12,24,

  4和6的公倍数:

  5、引出例1。

  前面学*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时,我们研究了用正方形地砖铺地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们再来研究一个用长方形墙砖铺成正方形的实际问题出示例1。

  (1)操作探究。

  学生任意选择操作方式。

  ①用长方形学具拼正方形。

  ②在印有格子的纸上面画出用长方形墙砖拼成的正方形。边操作、边思考:拼成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与长方形墙砖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2)反馈并揭示意义。

  ①请选用第一种操作方式的学生上来演示拼的过程,并说一说拼出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老师根据学生的演示板书正方形边长,如6dm

  ②请选第二种操作方式的学生汇报,老师让多媒体课件闪现边长为6dm、12dm……的正方形。

  ③正方形边长还有可能是几?你是怎样知道的?

  ④观察所拼成的边长是6dm、12dm、18dm…的正方形与墙砖的长3dm、宽2dm的关系。体会正方形的边长正好是3和2的公倍数,而6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思考:两个数的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之间有什么关系?(最小公倍乘2乘3…就是这两个数的其他公倍数。)

  ⑤阅读教材第88、89页的内容,进一步体会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实际意义。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画一画,说一说。

  小松鼠一次能跳2格,小猴一次能跳3格,它们从同一点往前跳,跳到第几格时第一次跳到同一点,第2次跳到同一点是在第几格?第3次呢?

  引导学生将本题与例1比较:内容不同,但数学意义相同,都是求2和3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2)完成教材第89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思考,写出答案并交流:4人一组正好分完,说明总人数是4的倍数;6人一组正好分完,说明总人数是6的倍数。总人数在40以内,所以是求40以内4和6的公倍数。

  (3)独立完成教材第91页练*十七的第2题。

  (4)完成教材第91页练*十七的第1题。

  指导学生找到写出两个数的公倍数的简便方法,先找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再用最小公倍数乘2、乘3、得到其他公倍数。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本节课我们共同研究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并通过解决铺长方形地砖的问题,了解了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板书设计:

  4的倍数:4、8、12、16、20、24、28、36……

  6的倍数:6、12、18、24、30、36……

  4和6的公倍数:12、24、36……

  4和6的最小公倍数:12

  教后反思:

  优点:

  本节课主要学*怎样进行约分,在学*中让学生自己总结方法,找到约分的技巧,并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总结出约分时的注意事项。本节课教学内容充实,教学目标达成度高。

  不足:

  首先在分层练*的时候题目较简单,没有体现由易到难,分层练*这个过程。其次本节课从整体上来说更像一节纯粹的做练*课,缺乏必要的讲解和语言文字的修饰,更只是简单的*题罗列。

《最小公倍数》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在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建构,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掌握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及求法。

  2、培养学生的迁移、判断、推理、分析能力。学会反思,学会合作。

  3、培养学生的积极学*情感,学会欣赏他人。

  教学过程

  一、再现原有知识结构

  1、用短除法求30与45的最大公约数

  独立完成,一人板演,集体订正。

  师提问:怎样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评析:根据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要设计课堂引入环节,实实在在,利于学生再现原有知识结构,为构建新的知识结构做好了知识准备与心理准备。)

  二、构建新的知识结构

  1、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来研究最小公倍数。(板书课题)

  2、明确意义

  师:你认为什么是最小公倍数?

  生1:两个数公有的最小的倍数。

  师:说的很好,你很会扩写。(生笑)

  生2:两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它们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生3:公倍数可以是两个数公有的倍数,也可以是三个或四个数公有的倍数。我认为应改成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它们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师:太好了,谁能再说一遍。

  生说完师出示,齐读。

  (评析:有了最大公约数的认知基础,学生很容易通过迁移实现对最小公倍数这一概念的自主建构。因此教师直接揭示课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补充完善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探讨求法

  出示:求4与5的最小公倍数。

  师:你认为可以怎样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生1:用短除法。(师板书:短除法)

  师:oh,你会吗?(生摇头。受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的影响,直觉让他有此想法。这种直觉思维值得呵护。)暂时不会不要紧,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研究。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2: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但我暂时没想出来。(师板书:分解质因数)

  生3:,他们俩的方法太麻烦,我觉得把两个数直接相乘就行了。(师板书:直接相乘)

  其余学生露出惊奇与赞同的表情。

  师:你们认为他的方法怎样?

  生4:很简单。

  生5:用直接相乘的方法求4与5的最小公倍数是对的,但求其他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就不一定对了。如10与20,10×20=200,但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20。

  师:看来你的方法不能完全成立。

  生3:很多时候我的方法是对的。

  师:所以老师建议你课后继续研究:什么时候?你的方法是正确的?

  师:还有其他见解吗?

  生6:我认为可以用短乘法。(学生都很好奇。)

  师:短乘法!我们还真实第一次听说,你能给大家讲讲吗?

  该生主动走上讲台,边板书边讲:如10与20都2得20与40,再乘3得60与120,(板书如下)

  2 × 10 20

  3 × 20 40

  60 120

  生(很多):永远求不出来。

  生6茫然

  师:你的方法很有创意,但是……

  生7:干脆先写出一个数的倍数,再写出另一个数的倍数。通过比较找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师:行吗?

  生:行!

  师:请你们用这种方法求出4与6的最小公倍数。

  学生独立完成,一人板演。

  4的倍数:4、8、12、16、20……

  6的倍数:6、12、18、24、30……

  4与6的最小公倍数是12

  集体订正后,师问:用集合圈怎样表示?

  学生独立完成,一人板演。板书如下:

  4的倍数 6的倍数

  4 8 6 18

  16 20 12 24 30

  … …

  ↑

  4与6的最小公倍数

  师:对吗?

  生(齐答):对!

  师皱眉:仔细看一看。

  生:中间交叉的地方不能只填最小公倍数,它们公有的地方应填它们的公倍数。还要填24 36…

  师:对!做任何事情都要力求准确!(板书:24 36…)

  生:我发现4与6的公倍数就是最小公倍数的1倍、2倍、3倍、4倍…,有无数个。

  师:你的发现很有价值。正是如此,我们有必要研究最小公倍数,公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没法研究最大公倍数。

  生6:这种方法太麻烦,我仍能用短乘法。(生6不服气的走上讲台,边板演边讲。)

  2× 4 6 ←只用6乘

  3× 4 12 ←只用4乘

  12 12

  师:恭喜你!你终于研究出来了。

  生:他是已知4与6的最小公倍数是12,又瞎凑的。(其他同学异口同声。)

  生:似乎有这种嫌疑。(生笑)但我们评价别人,要指出不足,更要学会发现有价值的东西。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用4乘3,而用6乘2呢?

  小组讨论

  生:我们小组把4与6分解质因数,4=2×2,6=2×3,比较4与6的质因数我们发现4比6少了一个质因数3,,因此用4去乘它缺少的3。6比4少了一个质因数2,而用6去乘它缺少的2。

  师:你们小组善于利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能讲得再慢一点吗?

  生:我能很形象的讲清楚。(主动走上讲台,边板书边讲。)4与6的最小公倍数肯定要4与6所有的质因数,4=2×2,6=2×3,所以4与6的最小公倍数应含有两个2,一个3,也就是2×2×3=12。因此要求4与6的最小公倍数只要用(2×2)×3或2×(2×3)。(学生露出会意的笑容,听课教师也情不自禁的鼓起掌来。)

  师:这么难的知识被你讲得形象生动,真了不起!同学们刚才用的方法就是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先把这两个数分解质因数,找出它们公有的质因数,再找出它们独有的质因数,然后用它们公有的质因数去乘它们独有的质因数就求出了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板书如下)

  4= 2 ×2

  6= 2 × 3

  4与6的最小公倍数是2×2×3=12

  独立完成练*十五第一题

  提问:为什么用2×3×5×7?

  师:刚才有的同学提出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下面就以小组为单位研究短除法。

  出示例2:求18与30的最小公倍数

  小组合作完成,一组板演并讲解:先用它们公有的质因数2去除,再用3去除,3与5互质。所以18与30的最小公倍数是2×3×3×5=90。(生讲解师板书)

  公有的质因数→ 2 18 30

  公有的质因数→ 3 9 15

  3 5 ←互质数

  师提问:用什么数去除?除到什么时候为止?把哪些数相乘?为什么?

  做一做 用短除法求30与42的最小公倍数。

  独立完成,说说解答过程。

  (评析:“探讨求法”是本节课的重点,同时又是难点,但学生思维活跃,情绪高昂,不时有惊人的发现。教师是如何使这节枯燥的数学课变得生动有趣呢?我想主要是实现以下“四化”:1、探索自主化。学生只有感觉到自己是学*的主人,而不是被当作灌输的容器,才能真正激发他们的学*热情。最小公倍数的求法很多,而且利用短除法与分解质因数的方法算理很难理解。教师直接把这一问题抛给学生,这样,不同的学生就会有不同的想法,教师却从不给出结论性的评价,而是始终鼓励他们大胆猜测验证,互相补充说明,学生真正投入探究学*的氛围中,体验着学*给他们带来的快乐。2、教学情感化。积极的学*情感是学生自主学*的不竭动力。教师不仅具有敏锐的观察分析能力,善于发现学生发言中的优点,更善于把这种发现转化为对学生的鼓励赏识,这样学生感觉到自己的探究,自己的发现被关注,被赏识,才会始终保持积极的学*情感。3、师生*等化。教师只是先生—先于学生生成知识,因此教师要蹲下来看学生,与学生处在同一互动*台,共同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在*等的氛围下学生才敢于主动的表达自己的发现,教师也才会不断的根据学生的发现调整教学,成为学生学*的助手。4、评价多元化。学生自评利于学生反思元认知,学生互评利于学生拓展思维,因此学生能评价的教师决不越俎代庖,但学生评价有时会片面、肤浅甚至偏激。这时又要充分发挥教师评价的重要作用,使学生的探究学*始终围绕着有价值的问题展开。这节课教师正式调动多种评价手段,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参与者、反思者。)

  三、巩固新的知识结构

  练*十五第二题前4题 第三题 第四题

  四、小结

  谈谈这节课的学*感受

  五、作业 练*十五第二题后4题

《最小公倍数》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应用,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探索找公倍数的方法,会利用列举法等方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3、培养学生推理、归纳、总结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用列举法找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难点:

  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以趣激疑

  比比谁的声音亮?请两组学生报数,并请报到2、3倍数的同学分别起立。问: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有些人起立了两次?让学生初步感受有些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教师引导学生用“既是…又是…”来表达想法。)

  师:6、12、18、24……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我们就可以说6、12、18、24……是2和3的公倍数。(师板书“公倍数”)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公倍数”的问题。

  二、创设情境,感知概念

  1、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教学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阿凡提吗?为什么喜欢他?(他聪明、机智、幽默、……)今天老师也给你们讲个阿凡提的故事:从前有个长工,在巴依老爷家干了一年也没有拿到一个铜板。长工们于是自发地组织了起来并邀请阿凡提帮他们去向巴依老爷讨工资。巴依老爷含着烟斗冷笑着说:“工资我可以给你,不过我的钱都在我的账房先生那里。从八月一日起,我要连续出去收账3天才休息一天,我的账房先生要连续收账5天才可以休息一天,你们就在我们两人同时休息的时候来吧。我肯定给钱。”阿凡提动了动脑筋,便带长工们离开了。到了某天,他真的从巴依老爷家帮长工拿到了工钱。

  请大家想一想,阿凡提是哪天去巴依老爷家的?他用的是什么办法找到这个日期的?你准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让学生独立思考,整理解决问题的思路,并在四人小组里交流、讨论。全班汇报,交流想法。(同学们达成共识:要先分别找出巴依老爷、账房先生的休息日、再找出他们两人的共同休息日。)

  同桌两人合作,通过在日历上圈一圈、本子上写一写等方式,寻求解决的办法。师巡视,并重点引导学生辨析休息日的日期应是4和6的公倍数,而不是3和5的公倍数。

  全班交流,汇报。

  师板书:巴依老爷的休息日:4、8、12、16、20、24、28

  账房先生的休息日:6、12、18、24、30

  他们八月份的共同休息日:12、24

  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如果阿凡提8日这天去巴依老爷家行吗?那18日这天去巴依老爷家行吗?引导学生明确阿凡提要把事情办好,只有在巴依老爷和账房先生都在家休息的日子去才行。所以阿凡提可以在12日和24日这两天去找巴依老爷和账房先生。

  你们猜猜阿凡提会哪一天去巴依老爷家呢?

  师板书:最早的共同休息日:12

  师:你们真聪明,用自己的智慧解决了问题。现在我们一起用数学的眼光,来看看巴依老爷和账房先生的休息日的数据有什么特点?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把板书“巴依老爷的休息日、账房先生的休息日、他们八月份的共同休息日”相应地改写成“4的倍数、6的倍数、4和6的倍数”。

  师:“4和6的倍数”还可以怎么说?(4和6的公倍数)“公”是什么意思?(你有我也有、共有)数据“12”是什么?(4和6的最小公倍数)

  你还有其他的表示方式吗?(集合圈的图示方式)

  谁能说说什么是公倍数?什么是最小公倍数?教师板书课题。

  2、加深学生对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现实意义的理解。

  现在我们再来帮助小朋友解决问题。教师出示图,一些小朋友在组织跳绳活动。班长说:“我们可以分成6人一组,也可以分成8人一组,都正好分完。”请大家猜猜这些学生可能有几人?

  细细体会班长说的话,你知道了什么?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全班交流想法,要求总人数就是求6和8的公倍数。

  引导学生介绍用“大数翻倍法”等,简化步骤,不断改进方法。注意学生用省略号表示不同的可能性。

  师:如果这些学生的总人数在50以内,那么他们最多有几人?我们所求出的“48人”是6和8的最大公倍数吗?为什么?为什么不用学*求最大公倍数呢?(因为每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都是无限的,两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也是无限的。因此,两个数没有最大的公倍数。)

  3、归纳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师:想一想找“共同的休息日”和“总人数”的过程,说一说可以怎样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①找倍数:从小到大依次找出各个数的倍数;②找公有:把各个数的倍数进行对照找出公有的倍数;③找最小:从公有的倍数中找出最小的一个。)

  4、看书88——89页,你还有什么问题?

  师:观察一下,为什么6和8这两个数不相同,却可以写出相同的公倍数呢?公倍数与原有的这两个数有什么关系?公倍数与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又有什么关系?

  教师画出数轴表示6和8的倍数,并可生动地比喻6宝宝步子小,要走3次才能到达24的位置。而8宝宝步子大,只要走两次就到达24的位置。到达24的位置后,6宝宝和8宝宝就碰面了。可见公倍数24是6和8的不同倍数。

  三、解决问题,深化理解

  1、互质数和倍数关系的数的最小公倍数

  师出示书第90页的“做一做”,让学生独立解决,填写在书上。

  观察一下这里的每一组中的两个数有什么关系?

  它们的最小公倍数与这两个数有什么关系?

  (提示:3和5这两个数有什么关系?3和5的公倍数有哪些?最小公倍数是几?15与3、5这两个数有什么关系?)

  提问:根据刚才的分析,你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

  (当两数成倍数关系时,较大的数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当两数只有公因数1时,这两个数的积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2、打电话游戏。

  师:许老师家的电话号码是一个七位数,从高位到低位依次是:

  (1)2和8的最小公倍数

  (2)最小的质数

  (3)既是6的倍数又是6的因数

  (4)5和15的最大公因数

  (5)既是偶数又是质数

  (6)比所有自然数的公因数多7的数

  (7)2和3的最小公倍数。你能说说老师家的电话吗?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

  师:你们分析得多好啊!真了不起!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收获最大的是什么?你有什么学*经验介绍给大家?

  五、作业

  运用这单元学*的知识,也给你的朋友编一个谜语,让他们猜猜你们家的电话号码。

  教学反思:

  一、尊重学生的数学现实,巧妙设计

  新课程强调:数学学*应该是一个思维活动,而不是程序操练的过程。学生总是带着自己的数学现实参与数学课堂,不断地利用原有的经验背景对新的问题做出解释,进行加工,从而实现对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的意义建构。所以,作为教师在预设数学活动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数学现实,不拘于教材,不照本宣科,巧妙设计,拓宽探索的空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中,我能够根据教学的需要,大胆地改变教材的呈现形式,调整了教材的资源,激发了学生产生学*和探究的欲望。

  上课一开始,通过设计“报数”的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有些同学之所以站了两次,是因为他们的号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从而在自然而然的活动参与中,使学生体会到:“两个不同的数存在着公倍数”。

  接着,通过阿凡提的机智故事,引导学生在解决巴依老爷和账房先生的共同休息日的问题中,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发现他们各自的休息日数据上的特点,从而得出巴依老爷的休息日就是4的倍数,账房先生的休息日就是6的倍数,他们两人的共同休息日就是4和6的公倍数……这样的教学设计,不像教师讲解学生接受那样直接明快,确实“费时”,但是并不“低效”。学生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从各自的已有经验出发,体验了“最小公倍数”概念的发生、形成的过程,经历了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数学建构活动,获取了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而且还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了进步和发展。

  二、提升学生的数学现实,画龙点睛

  数学学*是新知识与学生已有“数学现实”互相作用融为一体的过程,数学学*的任务就是要不断丰富和提高学生所拥有的数学现实。所以作为一名教师,课堂上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已有的数学现实的再现,而应设计出“点睛之笔”,用恰如其分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的认识科学化、深刻化,从而真正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本节课在教学中虽然充分地展现了学生在解决“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问题的不同方法和思维策略,但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共同的数学交流中,通过经验分享、方法交换、思维沟通等实现融合,并在比较中求同存异,实现由个性化认识向共性化知识的有效转变。面对学生众多不同的解题方法如:列举法、集合图表示法、小数翻倍法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讨论,对各种解题方法的优劣性重新进行认识,并在交流的过程中实现方法的有效优化。可通过展开比赛,分大组分别写出50以内4和6的倍数等活动,让学生自行发现,在相同的取值范围内,较大数的倍数比较少,较小数的倍数比较多。从而引导学生对小数翻倍法进行修正,改为大数翻倍法。大数翻倍法简便易学,便于心算,是一种比较好的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应通过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切实地理解和掌握。

  此外,本节课的例2在设计上存在着与例1重复、低效的弊端,应把例2的数字改为“4和8”,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引导学生再次从观察数据的特点入手,找到求最小公倍数的更直接有效的方法。通过这样的修正,整节课的容量将更加丰富、更有层次性、更有思考和探究的空间。

《最小公倍数》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五年级下册P22—24内容教学目标:1、在解决问题的操作活动中,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会在集合图中分别表示两个数独有的倍数和它们的公倍数。2、探索两个数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能用列举法找到10以内的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探索简捷的方法,进行有条理的思考。3、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活动中,进一步发展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获得成功体验,学会欣赏他人。

  教学过程:

  一、解决问题:

  1、呈现问题:

  (1)猜一猜用长3cm、宽2cm的长方形纸片分别铺边长为6厘米和8厘米的两个正方形。可以正好铺满哪个正方形?

  学生说猜想结果和想法。

  (2)实践验证:

  请小组拿出小长方形和画有正方形的纸,动手铺一铺。

  (3)反馈交流:

  A肯定:哪个正方形正好铺满?B质疑:为什么边长12cm的正方形能正好铺满,而边长16厘米的正方形不能正好铺满呢?C交流:结合学生思路板书有关算式D我们发现:6cm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所以能正好铺满,8cm虽是2的倍数,但不是3的倍数,所以不能正好铺满。

  (4)深入探索:

  这样的长方形纸片还能正好铺满边长是多少厘米的正方形呢?

  (5)反馈交流:

  A板书数据:6、12、18、24……

  B说理:为什么这些边长的正方形也都能正好铺满?你能举其中一个例子来说一说吗?其中最小的边长是6厘米,能找到比6厘米更小的边长吗?

  C小结:我们发现,能正好铺满的正方形,边长的厘米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

  2、揭示概念

  (1)揭示:6、12、18、24……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它们是2和3的公倍数。(2)提问:A2和3的公倍数中的……表示什么意思呢?揭示:2和3的公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B2和3的公倍数中,谁是最小的?有没有比6更小的了呢?揭示:2和3的最小公倍数是6。

  (3)辨析:16是2和3的公倍数吗?为什么?

  二、探索方法,优化策略。

  同学们,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公倍数、最小公倍数,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不过要同学们自己来探索,自己来寻找方法,有信心吗?

  1、呈现例26和9的公倍数有哪些?其中最小的公倍数是几?

  2、学生探索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比一比,哪个组想的方法多,想得方法好。

  3、反馈呈现多种方法

  方法一:列举法分别求6和9的倍数,再找公倍数、最小公倍数。

  方法二:先找出6的倍数,再从6的倍数中找出9的倍数

  方法三:先找出9的倍数,再从9的倍数中找出6的倍数

  可能出现方法四:先找到最小公倍数,再找出最小公倍数的倍数。

  4、评价方法:

  方法一与方法二、方法三比,你有什么想法?方法二与方法三比,你有什么想法?方法四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但要找到最小公倍数,我们通常要用到前面几种方法来找最小公倍数。

  5、出示集合图。

  6、小结:通过同学们积极思考,大胆交流,我们找到了多种方法来求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在解决问题时,我们可以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三、综合练*,拓展提升。

  1、完成练一练

  2、完成练*四1——4

  3、比一比,看谁找得快,找出下列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8和25和73和910和45和109和104和81和54和54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五、解决实际问题(见小小设计师)

  药物研究所研究出一种新药,经临床试验成功后决定向市场推广,这种药**每天吃2次,每次2片,一天一共吃4片;儿童每天吃3次,每次1片,一天一共吃3片;如果你是药厂包装设计师,每一版药你认为设计多少颗比较合理,说说你的理由。

  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是学生四年级学*的延续,在四年级(下册)教材里,学生已经建立了倍数和因数的概念,会找10以内自然数的倍数,100以内自然数的因数。这课教学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要学生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学会找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为后面学*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会求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进行通分、约分和分数四则计算作充分全面的准备。作为全新的课改内容,本课教材编排与旧教材相比,改革的力度较大,体现了浓郁的课改气息,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润物细无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理解概念。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小长方形去铺边长分别是6厘米、8厘米的正方形,哪个能正好铺满?教材以学生喜欢的操作情景入手,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在探索中生成问题:怎样的正方形肯定能正好铺满?怎样的不行?像这样能正好铺满的正方形还能找到吗?引发学生深入探索,在充分探索观察的基础上发现:能正好铺满的正方形的边长正好既是小长方形长的倍数,又是宽的倍数。这时引入公倍数的概念自然是水到渠成,学生觉得很自然、亲切,觉得解决的问题是有价值的,公倍数的概念也是现实的、有意义的鲜活概念。

  2、多样呈精彩:在找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时候,采用全开放的方式,放大学生思维空间让学生自由探索,以小组交流形成思维碰撞,呈现多彩的智慧。以评价促方法的对比,以评价促思维的深入,以评价促探索精神的提升,学生自然自得其乐,收获多多。

  3、适度显睿智。在练*部分,教材能尊重学生的思维差异,能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让学生选用喜欢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这是适度体现的其一。其二对求两个数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教材抛弃了短除法的方法,而只要学生找10以内数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降低了学*要求,更符合学生实际。

《最小公倍数》教学设计5

  知识目标:经历具体的操作活动,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会在集合图中分别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和它们的公倍数,在探究中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能力目标:在探索寻找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过程中,经历观察、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会运用公倍数,最大公倍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利用公倍数、最小公倍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若干张长3cm,宽2cm的长方形纸以及边长为5cm,6cm,……,15cm,16cm的正方形纸各一张。

  学情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倍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为学*通分做准备。按照《标准》的要求,教材中要注重揭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探究已知

  师:课前我们来做个报数游戏,看谁的反应最快。

  师:请报到3的倍数的同学起立。再来一轮,报到4的倍数的同学起立。你们发现了什么?(有的同学要起立两次,因为他们报到的号数既是3的倍数又是4的倍数)是吗?咱们一起来验证一下。请起立两次的同学报数。(12、24)

  师:像这些数既是3的倍数,又是4的倍数,我们就把这些数叫做3和4的公倍数。关于倍数的知识,你还知道什么?

  生: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研究倍数。

  二、创设情景,动手操作

  1.出示主题图:

  师:孔老师家的墙面出现了问题,谁愿意来帮工人师傅解决问题?

  读题:这种墙砖长3分米,宽2分米。如果用这种墙砖铺一个正方形(用的墙砖都是整块),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多少分米?最小是多少分米?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解决这个问题要注意什么?

  课件出示红色字体:用的墙砖都是整块,用长方形铺一个正方形。

  2.合作交流,动手操作

  我们根据上面的要求,请小组同学用一些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来代替瓷砖在正方形纸上,合作摆一摆,也可以画一画,或者算一算,探究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多少分米?最小是多少分米?看谁的方法多。一会我们进行展示。

  (设计意图:这个材料的选择经过多次的筛选,最终还是用书上的例题,最主要是基于以下两点考虑:一是“铺地砖”这一生活情境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能有效激发起学生的学*兴趣;二是可借助于实物模型,让学生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加强思考与探索,经历知识的发生与形成过程,完成数学建模)

  师:哪个小组愿意展示?

  (教师根据学生实物投影展示,出示相关方法的课件)

  预设:(1)我用的是计算法,长方形的长为3,宽为2,那么选用的边长得既能除开2,也能除开3。也就是既是2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所以我们选用了边长为6厘米和12厘米的正方形,果然成功了,这是我们拼摆的图形。(师引导,像这样的数还有哪些?)

  (2)我选用的是摆一摆的方法。我摆的是边长为5厘米、6厘米和8厘米的正方形。其中,边长为5厘米、8厘米的正方形都失败了。只有边长是6厘米的成功了。

  (3)我选用的是画一画的方法。是用小长方形去铺边长是6厘米和12厘米的正方形。因为6里面有3个2,所以就在边长为6的正方形边上,既可以画3个小长方形,也可以画2个小长方形。12也是这个道理。像这样的数还有18、24、30……

  3.归纳总结

  通过同学们的展示,你得出什么结论?

  边长是6分米、12分米、是6的倍数的正方形都可以进行铺设。只有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才可以满足要求。

  师:那么这这些答案和长3、宽2有着怎样的关系呢?请用集合图来表示。

  填完同学,结合预*的知识。自己说说每一部分表示什么?小组再交流一下。

  预设:2的倍数有2,4,6,8,10,12,14…;

  3的倍数有3,6,9,12,15,18,…

  公倍数有6,12,18,24…

  最小公倍数是6。(板书)

  师小结:揭示课题:最小公倍数

  4.回顾生活。

  如果以后再考虑“可以选择边长是几分米的正方形?”我们可以直接?(找公倍数)

  那如果解决“边长最小是几分米”呢?(找最小公倍数)

  三、拓展提升、实际应用

  1.基础题。

  2.综合题。

  3.发展题。

  4.生活中的应用。

  四、课题回顾,布置作业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预设:这节课我们主要认识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掌握了求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这一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求解最小公倍数的方法也很多。回家搜集整理,下节课展示讲解。


五年级《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6)

——《最小公倍数》教案实用二十份

  《最小公倍数》教案 1

  设计说明

  1.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促进知识的构建。

  本设计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和知识经验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利用数轴引出公倍数,让学生对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产生感性的认识。利用最大公因数的知识迁移,让学生自己抽象出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

  2.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倡导,要注重角色转变,改变在以往的教学中只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设计在教学如何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出方法,并观察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得到充分的思考,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投影仪

  学生准备 数轴卡片 彩色笔

  教学过程

  ⊙复*旧知,引入新课

  1.复*。

  分别说一说4和6的倍数分别有哪些。

  4的倍数 6的倍数

  4 6

  812

  1218

  1624

  20xx

  …………

  2.导入。

  师:我们分别列出了4的倍数和6的倍数。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两个数公有的因数,今天来学*两个数公有的倍数。

  设计意图:分别说出4和6的倍数,一是复*倍数知识,二是为学*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作铺垫,使学生的思维自然过渡到新知。

  ⊙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

  1.探究概念。

  (1)在数轴上表示数。

  在数轴上分别找出表示4的倍数和6的'倍数的点。(学生观察数轴,用两种不同颜色的笔在数轴上分别描出这些点)

  (2)观察数轴,交流发现。

  4和6公有的倍数有哪些?最小的是几?有没有最大的?(学生口答后,老师在投影仪上表示出来)

  (3)迁移命名。

  想一想我们已经学过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谁能给几个公有的倍数和其中最小的一个取名字?(公倍数 最小公倍数)

  (4)理解意义。

  请说一说什么是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学生口答: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5)集合表示法。

  课件出示教材68页的集合圈。为什么集合圈里要写上省略号?(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几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也是无限的)

  2.练*。(课件出示)

  把不超过50的3和6的倍数、公倍数填在68页“做一做”中的集合圈里,再找出它们的最小公倍数。请一位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填在教材上,然后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对具体问题的进一步研究,帮助学生加深对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意义的理解,使表象更加清晰,由此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过程。

  ⊙最小公倍数的求法

  1.探究方法。

  师:你是怎样求6和8的公倍数的?可以怎样表示?

  (1)学生先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想法试着找出6和8的最小公倍数。

  (2)小组讨论,互相启发,再全班交流。

  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方法。

  方法一 先分别写出6和8各自的倍数,再从中找出它们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方法二 先写出8的倍数,再从小到大圈出6的倍数,第一个圈出的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方法三 先写出6的倍数,再看6的倍数中哪些是8的倍数,从中找出最小的。

  方法四 从小到大写出8的倍数,边写边判断是不是6的倍数,第一个6的倍数,就是6和8的最小公倍数。

  《最小公倍数》教案 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理解、掌握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探索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育人目标):在师生共同探讨的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小组长汇报“前置小研究”完成情况怎样求3和2的最小公倍数?

  第一步:3的倍数有:()

  2的倍数有:()

  第二步:3和2的公倍数有:()

  第三步:3和2的最小公倍数是:()

  (二)、小组交流、探讨“前置小研究”

  1、要求小组内互相解决出现的错误,并能说说自己的方法;

  2、要求学生说说:

  (1)什么是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2)两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是怎样的?

  (三)引课:今天我们就来探究最小公倍数(板书课题)

  出示书例1题一种墙砖长3 dm,宽2 dm。如果用这种墙砖铺一个正方形(用的墙砖都是整块),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多少分米?最小是多少分米?

  1.请仔细看看小明家装修的要求,你获得了哪些有价值的信息?

  ①要用这种长是3dm,宽是2dm的墙砖铺一个正方形。

  ②使用的墙砖必须都是整块的,不能切割开用半块的。

  ③问题是铺好的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多少分米,最小是多少分米?

  2.我们先来研究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多少分米。你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3.学具:长是3dm,宽是2dm的长方形纸片

  动手来实践。

  (1).要求:

  ①用长方形纸片代替墙砖拼一个正方形。

  ②和你的同桌进行交流,说说你摆出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

  (2).探究结果交流。

  ①我第一行摆了2个长方形,摆了这样的3行,拼成了一个边长是

  6dm的正方形。

  ②我第一行摆了4个长方形,摆了这样的6行,拼成了一个边长是

  12dm的正方形。

  你还能拼成不一样的大正方形吗?

  学生进行讨论:

  (3).如果我们有足够多的小长方形的话,还可以拼出边长是其他数的正方形吗?

  (4).用这样的小长方形可以拼出边长是18dm,24dm,30dm……的正方形吗?小组内讨论一下。

  (5).我们长2dm、宽3dm的'长方形可以拼出多少个边长不一样的大正方形呢?说说理由。

  (6).用这样的长方形可以拼成边长是8dm的正方形吗?说说理由。

  ①不能,因为8是2的倍数,不是3的倍数,拼不成边长是8的正方形。

  ②实际动手操作。

  (7).在拼成的所有正方形里边长最小是几分米?你怎么知道的?

  (8).总结提升:通过解决这个问题你有哪些收获?

  ①求3和2的最小公倍数,还可以用用集合圈的方法表示

  ②全班交流并板书。

  3的倍数

  2的倍数

  可以铺出边长是6 dm,12 dm,18 dm,···的正方形,最小的正方形边长是6 dm。

  6,12,18,···是3和2公有的倍数,叫做它们的公倍数。其中,6是最小的公倍数,叫做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4、考考你:用新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完成P89做一做

  5、教学例2:怎样求6和8的最小公倍数?

  (1)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2)学生交流方法有(交流时课件演示)

  ①列举法:先找倍数,再找公倍数,最后找出最小公倍数。

  例如:6的倍数:6,12,18,24,30,36,42,48,

  8的倍数:8,16,24,32,40,48,

  6和8公倍数:24,48,

  6和8的最小公倍数:24

  ②用图表示也很清楚。

  ③6的倍数中有哪些是8的倍数呢?

  你还有其他方法吗?和同学讨论一下。

  教师介绍:

  ①大数翻倍法:8,16,24,

  6和8的最小公倍数:24

  ②分解质因数法:8=2×2×2

  6=2×3

  8和6的最小公倍数= 2×2×2×3 = 24

  8和6的最小公倍数包括8和6的公有质因数和各自独有的质因数的乘积。

  6、通过观察,想一想:

  ①两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是怎样的?

  ②两个数的公倍数和它们的最小公倍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5、考考你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吗?

  完成书P90做一做:求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看看有什么发现?

  3和6 2和8 5和6 4和9

  7、交流你的发现:若两数互质,两数直接相乘求最小公倍数;若两数含有倍数的关系,较大数是两数的最小公倍数。

  8、我能很快说出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8和9()24和8()30和5()4和12()36和4()48和6()17和13()14和15()23和24()

  (四)加强应用,巩固练*

  1.有一堆糖,4颗4颗地数,6颗6颗地数,都能刚好数完。这堆糖至少

  有多少颗?

  2.如果这些学生的总人数在40人以内,可能是多少人?

  3.李阿姨给月季和君子兰同时浇水,至少多少天以后要再给这两种花同时浇水?

  知识应用:练*

  布置作业:

  作业:第72页练*十七,第10题、第11题。

  (五)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最小公倍数

  公倍数:两个数公有的倍数

  最小公倍数:两个数公有的倍数中最小的那个数

  找“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1、一般情况:

  先写出一个数的倍数,再写出另一个数的倍数,从两个数的公倍数中找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特殊情况:

  ①当两数成倍数关系时,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就是较大的数;

  ②当两个数是互质数时,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就是这两个数的积。

  《最小公倍数》教案 3

  教学内容: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81——82页及练*。

  教学目标:

  1、在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的活动中,经历认识最小公倍数和用短除法求最小公倍数的过程。

  2、了解最小公倍数,学会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3、能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获得积极的学*体验,提高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会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对口令

  师: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对口令,老师说一个数请你对出它的倍数1、对9、12的倍数。

  2、对出一个数,它既是2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

  二、创设情境,感知概念

  1、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教学

  师:同学们,我们每周都会上微机课,老师想了解一下同学打字情况,那谁愿意介绍一下你一分钟能打多少个字呢?

  请几位学生说说自己一分钟能打多少个字。学生打字的速度各有不同,教师可进行激励性。如:真不错,你一分钟能打这么多字;打得慢了点,没关系,只要你经常练*,一定会越来越快。

  师:你们知道吗?我们的小伙伴红红和聪聪都是打字的能手,他俩打同样一份稿件进行了一次打字比赛。

  出示教材上的情境图。

  师:从两个人的对话中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1:聪聪用了5/6小时。

  生2:红红用3/4小时就打完了。

  师:他们两个人谁打得快呢?请同学们当裁判,通过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来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并比较,教师巡视,了解通分的方法和结果。师:谁来说说是怎样比较的?谁打得快呢?

  师:谁来说说是怎样比较的?谁打得快呢?

  学生交流,教师进行板书。

  生1:因为6×4=24,我先把和进行通分,都化成分母是24的分数,然后再进行比较。

  5/6=5×4/6×4=20/24,3/4=3×6/4×6=18/24

  20/24>18/24,所以5/6>3/4。

  红红打得快。

  生2:我也认为红红打得快。但是我把5/6和3/4进行通分,都化成分母是12的分数,然后再进行比较。

  5/6=5×2/6×2=10/12,3/4=3×3/4×3=9/12

  10/12>9/12,所以5/6>3/4。

  ……

  如果学生只有分母是24或12的'一种方法,教师要作为参与者介绍另一种方法。

  师:现在请大家观察这两种方法,你发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概括一下,应有如下回答:

  ●相同的地方

  (1)这两种方法都是先把5/6和3/4进行通分后,再比较大小的。

  (2)两种方法通分时用的分母12和24都是6和4的公倍数。

  教学预设

  ●不同的地方

  (1)第一种方法,通分时用两个分数分母的积24作分母,第二种方法,通分时用4和6的公倍数12作分母。

  (2)24是12的2倍。

  ……

  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两种通分方法中,12和24都是6和4的公倍数。那么,4和6的公倍数还有哪些?请同桌的同学合作,在老师发给你们的椭圆形纸片上分别写出50以内4和6的倍数,再圈出它们的公倍数。

  学生自己找,教师巡视。

  师:说说你们是怎么找的?4和6的公倍数都有哪些呢?生:我先找出4和6各自的倍数

  4的倍数有:4,8,12,16,20,24,28,32,36,40,44,48,

  师:如果让你继续找下去,4的倍数还有没有?用什么表示?

  生:还有无数个,用省略号表示。

  生:6的倍数有:6,12,18,24,30,36,42,48,

  师:如果让你继续找下去,6的倍数还有没有?用什么表示?

  生:还有无数个,也用省略号表示。

  生:然后找4和6的公倍数有:12,24,36,48,……。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件。

  师:观察我们找到的50以内6和4的这几个公倍数,想一想,如果继续找下去,48后面一个公倍数是几?说一说你是怎样判断的?

  学生可能会说:

  生:继续找下去,48后面一个公倍数是60。因为每两个公倍数之间都相差12,48加12等于60。

  师:60后面还有没有?还有多少个?

  生:还有无数个,用省略号表示。

  师:有没有最大公倍数?

  生:没有最大公倍数。因为4和6的公倍数有无数个,找不到最大的一个。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现在再来观察4和6的这些公倍数,没有最大的我们能找到一个最小的谁?

  生:12。

  师:还有比12小的公倍数吗?

  生:没有了。

  师: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做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研究一下最小公倍数。(教师板书课题:最小公倍数)

  师:我们对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有了一些认识,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公倍数?什么是最小公倍数?同桌的同学现互相说说。

  学生之间互相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出概念(出示课件)让学生读一读。

  师:刚才我们找了4和6的最小公倍数,现找了4的倍数,又找了6的倍数,最后找到4和6的最小公倍数。这种方法太麻烦,其实有一种更简便的方法——短除法(教师边说边板书用短除法求4和6的最小公倍数)

  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与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书写方式一样。

  板书设计:

  《最小公倍数》教案 4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教科书第88—90页内容。

  【设计理念】:

  数学于生活,有作用于生活。在本堂课的教学,我把数学与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从而构建一种生活化的数学课堂。让学生根据现实生活中一些能够反映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实际问题,获得对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概念内部结构特征的直接体验,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进而激发学生兴趣,去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真切地体会到数学与外部生活世界的联系,体会到数学的特点和价值,体会到“数学化”的真正含义,从而帮助他们获得对数学的正确认识。真正达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创设具体情境(三个情景片断)和操作活动,使学生认识并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会找两个数的公倍数和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经历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过程,鼓励学生思考多样化,简洁化,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与同伴的合作交流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于生活,体会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生活中的实际价值。

  【教学重点】:

  1、理解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2、能找出两个数的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会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教学难点】:

  能找出两个数的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会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日历。

  《最小公倍数》教案 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 五年级下册》第88~90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

  学*目标:

  1、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初步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学*任务:

  任务一 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任务二 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师:同学们,看今天我们要学*什么?(最小公倍数)

  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想到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知识?(倍数)

  2、师:(出示)谁会求这俩个数的倍数?有了这个知识做铺垫,相信我们这节课一定会学的很轻松。

  3、(出示目标)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请同学们默读一遍,并牢牢的记住它。

  (二)民主导学

  任务一

  一、任务呈现

  师:过几天,我们五年级的同学将外出旅游,高兴吗?小兰也想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游玩,可从7月1日起,小兰的妈妈每4天休息一天,爸爸每6天休息一天,他们打算等爸妈全部休息时,全家一块儿去。那么在这一个月里,他们可选那些日子去呢?你会帮他们把这些日子找出来吗?

  要求:先独立思考,不会的小组商量。

  提示:每4天休息一天就是工作3天休息一天,每6天休息一天就是工作5天休息一天

  二、自主学* 教师巡视学*情况

  三、展示交流

  1)师:他们可选那几日外出?(12、24)

  你是怎样选出来的?根据回答板书:

  妈妈的休息日:4 8 12 16 20 24 28 ---- 4的倍数

  爸爸的休息日:6 12 18 24 30 -----6的倍数。

  共同的休息日:12 24 -----4和6的公倍数

  最*的一天:12------4和6的最小公倍数

  还可以用集合图来表示,

  2)仔细观察两组数据有什么特征?

  3)再次强调 4 的公倍数就是妈妈的休息日

  6 的公倍数就是爸爸的休息日

  4 和6的公倍数就是爸爸和妈妈的共同休息日

  4)最*是哪一天? 12

  12也是这公倍数中最小的一个,叫做最小公倍数。

  5)集合图还可以这样表示 出示:

  问:和前面的.图有什么不同?中间的部分表示什么?(重合的、公共的)

  你会填吗?把刚才的数据填在这个表里,中间填?两旁呢?

  这样我们可以一眼看出4 和6的公倍数是12、24.

  6)谁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是公倍数?什么是最小公倍数?

  7)89页做一做

  二、那如何求最小公倍数呢?

  任务二 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一、任务呈现

  1、求6和8的最小公倍数

  2.想一想:

  1.你还能想出几种求法?

  2.公倍数有多少个?你能找出最大的公倍数吗?

  3.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自主学*

  三、展示交流:

  1、把不同求法板书

  2、交流以上三个问题

  (三)检测导结

  1、目标检测

  求下列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要求5分钟)

  2和7 4和8

  3和5 6和15

  2、结果反馈

  一次正确5分,自己改正4分,帮助改正3分,

  3、反思总结 谈谈收获和不足

  5

  《最小公倍数》教案 6

  教学要求 在知道两数特殊关系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求两个数的。

  教学重点 掌握求两个数的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求出特殊情况下两个数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口算练*:将练*十五的第五题做在书上,做完后集体修订正。

  2.回答问题:什么是公倍数?什么是是?

  3.求24和32的。

  4.说说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数有什么关系?

  12和36 4和5

  二、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会求两个数的,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求特殊情况下两个数的。(板书课题:求特殊情况下两个数的)

  三、探索研究

  1.教学例3

  (1)先让学生用上节课学的方法分别求出这两组数的。

  (2)观察结果:通过这两组数的,你发现了什么?

  (3)归纳方法:先让学生讲,再指导学生看教材第73页的结论。

  (4)尝试练*。

  做教材第74页下面的做一做,先让学生判断每组中两个数的关系,再解答出来集体订正。

  四、课堂实践

  1、做练*十五的第6题,先让学生写,再让学生说,最后集体订正。

  2、做练*十五的第7题,先让学生观察每组中两个数的关系,再让学生正确、熟练地说出它们的,并订正。

  3、做练*十五的第9题。先让学生独立判断,对的打,错的打,再点几名学生讲打或的理由。

  五、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的内容、方法。

  六、课堂作业

  做练*十五的第8题。

  课题三:求三个数的

  教学要求 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求三个数的。

  教学重点 求三个数的与求两个数的的区别。

  教学难点 会求三个数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求下面各组数的。(学生做完后,集体订正时,点几名学生说怎样求两个数的)

  5和8 7和28 12和16

  二、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会求两个数的,怎样求三个数的呢?现在我们一起来学*。(板书课题:求三个数的)

  三、探索研究

  1.教学例4。

  (1)请同学们把8、12、和30分解质因数,并指出公有质因数是哪些?(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如下)

  8=222

  12=223

  30=2 35

  (2)分组讨论。

  ①8、12、30的必须包含哪些质因数?

  ②如果先取这三个数公有质因数1个2,再取每两个数公有质因数1个2和1个3,最后取各自独有的质因数2和5 ,(22235)这些质因数是否包含了8、12和30所有的质因数?

  ③8、12和30的是多少?

  (3)归纳:8、12和30的,必须包含这三个数全部公有的质因数(1个2)和每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1个2和1个3)以及各自独有的(2和5),这些质因数积(22235=120)就是8、12和30的。

  (4)求三个数的的方法。

  求三个数的与求两个数的的方法大同小异。(板书短除式)

  8 12 30

  ①先用什么数作除数去除?

  ②再用什么数作除数去除?(重点指导:另一个数要移下来)

  ③一直除到什么时候为止?

  ④最后怎样做就可以求出三个数的?

  (5)比较求三个数的与求两个数的有什么不同?(先可让学生说,然后老师归纳)

  相同点:都是用短除的形式分解质因数,都是把所有的除数和商连乘起来。

  不同点:求两个数的时,除到两个商是互质数这止;而求三个数的时,要先用三个数公有的质因数去除,再用两个数的'公有的质因数去除,一直除到三个商中每两个数都是互质数(两两互质)为止。

  四、课堂实践

  1.做教材第75页的做一做。

  2.做练*十五的第12题,先让学生看,再指出它的错误,使学生明确:错在三个数公有的质因数还没有找完。在用6除时把8移下来,就等于在里多取了一个质因数2。

  3.做练*十五的第13题,学生口答。

  五、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的内容、方法。

  六、课堂作业

  1.做练*十五的第10、11、14题。

  2.有兴趣、有余力的学生可做练*十五的第21*~23*题。

  课题四:最大公约数和的比较

  教学要求 通过比较,使学生进一步分清求最大公约数和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能正确地求出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

  教学重点 比较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的不同点。

  教学用具 在投影片上画好教材第80页的表格(留空备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做练*十六的第1题,先让学生将能被2整除的数用△圈起来;能被3整除的数用○圈起来;能被5整除的数用□圈起来,做在书上,集体订正。

  2.很快说下面每组数的。

  5和7 9和45 9和12 2、3和11 8、10和40 3、4和6

  二、探索研究

  1.教学例5。

  (1)出示例5(点2名学生在黑板上做,其余的学生做在练*本上):

  28 42 28 42

  7 14 6 7 14 6

  2 3 2 3

  28和42的最大公约数是: 42和28的是:

  27=14 2723=84

  (2)揭示课题:我们现在来比较一下,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的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板书课题:最大公约数和的比较)

  (3)出示留空的表格。

  先让同桌的学生互相说说,再点几名学生谈自己的看法,最后归纳填表。

  (4)看表上的不同点回答。

  为什么它们在计算时不相同?

  使学生明确:①因为两个数最大公约数只包含这两个数全部公有质因数,所以只把这两个数全部公有质因数连乘起来,也就是把所有的除数乘起来,就得到它们的最大公约数。②而两个数的不仅包含这两个数全部公有的质因数,还包含它们各自独有的质因数,所以要把这两个数全部公有的质因数以及各自独有的质因数连乘起来,也就是把所有的除数和商乘起来,就得到它们的。

  (5)尝试练*。

  做教材第80页的做一做,然后点几名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做的。

  三、课堂实践

  做练*十六的第2题。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的异同点。

  五、课堂作业 。做练*十六的3、4、5、6*题。

  《最小公倍数》教案 7

  一、教学内容 :

  课本 P88~90 例 1、例 2。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理解、掌握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探索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育人目标):在师生共同探讨的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

  三、重点难点:

  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四、教学设计

  (一)、小组长汇报“前置小研究”完成情况

  怎样求3和2的最小公倍数?

  第一步:3的倍数有:()

  2的倍数有:()

  第二步:3和2的公倍数有:( )

  第三步:3和2的最小公倍数是:()

  (二)、小组交流、探讨“前置小研究”

  1、 要求小组内互相解决出现的错误,并能说说自己的方法;

  2、要求学生说说:

  (1)什么是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2)两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是怎样的?

  (三)引课:今天我们就来探究最小公倍数(板书课题)

  1、出示书P88例1题

  一种墙砖长 3 dm,宽 2 dm。如果用这种墙砖铺一个正方形 (用的墙砖都是整块),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多少分米? 最小是多少分米?

  (1)、学生进行讨论:

  (2)、出示分别用6个、24个、54个长方形摆成的边长是6分米、12分米、18分米的`正方形的动画

  (3)、学生反馈:这个正方形的边长必须既是 3 的倍数,又是 2 的倍数。

  (4)、还可以怎样表示求3和2的最小公倍数?

  ①求3和2的最小公倍数,还可以用用集合圈的方法表示 ②全班交流并板书。

  可以铺出边长是 6 dm,12 dm,18 dm,··· 的正方形,最小的正方形边长是 6 dm。

  3的倍数 2的倍数

  6, 6 是最小的公倍数,叫做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2、考考你:用新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完成P89做一做

  3、教学例2:怎样求 6 和 8 的最小公倍数?

  (1)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2)学生交流方法有(交流时课件演示)

  ①列举法:先找倍数,再找公倍数,最后找出最小公倍数。 例如:6 的倍数:6,12,18,24,30,36,42,48,?

  8 的倍数:8,16,24,32,40,48,?

  6 和 8 公倍数:24,48,?

  6 和 8 的最小公倍数:24

  ②用图表示也很清楚。

  ③6 的倍数中有哪些是 8 的倍数呢?

  你还有其他方法吗?和同学讨论一下。

  教师介绍:①大数翻倍法:8,16,24,?6 和 8 的最小公倍数:24 ②分解质因数法:

  数的乘积。

  4、通过观察,想一想:①两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是怎样的?②两个数的公倍数和它们的最小公倍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5、考考你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吗?

  完成书P90做一做:求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看看有什么发现? 3 和 6 2 和 8 5和 6 4 和 9

  6、交流你的发现:若两数互质,两数直接相乘求最小公倍数;若两数含有倍数的关系,较大数是两数的最小公倍数。

  7、我能很快说出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8和9() 24和8 () 30和5( ) 4和12() 36和4()48和6 () 17和13() 14和15() 23和24( )

  (四)巩固练* :书P91第1题。

  (五)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最小公倍数

  公倍数:两个数公有的倍数

  最小公倍数:两个数公有的倍数中最小的那个数 找“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个数的公倍数中找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特殊情况:

  ①当两数成倍数关系时,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就是较大的数; ②当两个数是互质数时,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就是这两个数的积。

  《最小公倍数》教案 8

  教学内容: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81——82页及练*。

  教学目标:

  1、在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的活动中,经历认识最小公倍数和用短除法求最小公倍数的过程。

  2、了解最小公倍数,学会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3、能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获得积极的学*体验,提高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会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对口令

  师: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对口令,老师说一个数请你对出它的倍数1、对9、12的倍数。

  2、对出一个数,它既是2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

  二、创设情境,感知概念

  1、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教学

  师:同学们,我们每周都会上微机课,老师想了解一下同学打字情况,那谁愿意介绍一下你一分钟能打多少个字呢?

  请几位学生说说自己一分钟能打多少个字。学生打字的速度各有不同,教师可进行激励性。如:真不错,你一分钟能打这么多字;打得慢了点,没关系,只要你经常练*,一定会越来越快。

  师:你们知道吗?我们的小伙伴红红和聪聪都是打字的能手,他俩打同样一份稿件进行了一次打字比赛。

  出示教材上的情境图。

  师:从两个人的对话中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1:聪聪用了5/6小时。

  生2:红红用3/4小时就打完了。

  师:他们两个人谁打得快呢?请同学们当裁判,通过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来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并比较,教师巡视,了解通分的方法和结果。师:谁来说说是怎样比较的?谁打得快呢?

  师:谁来说说是怎样比较的?谁打得快呢?

  学生交流,教师进行板书。

  生1:因为6×4=24,我先把和进行通分,都化成分母是24的分数,然后再进行比较。

  5/6=5×4/6×4=20/24,3/4=3×6/4×6=18/24

  20/24>18/24,所以5/6>3/4。

  红红打得快。

  生2:我也认为红红打得快。但是我把5/6和3/4进行通分,都化成分母是12的分数,然后再进行比较。

  5/6=5×2/6×2=10/12,3/4=3×3/4×3=9/12

  10/12>9/12,所以5/6>3/4。

  ……

  如果学生只有分母是24或12的.一种方法,教师要作为参与者介绍另一种方法。

  师:现在请大家观察这两种方法,你发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概括一下,应有如下回答:

  ●相同的地方

  (1)这两种方法都是先把5/6和3/4进行通分后,再比较大小的。

  (2)两种方法通分时用的分母12和24都是6和4的公倍数。

  教学预设

  ●不同的地方

  (1)第一种方法,通分时用两个分数分母的积24作分母,第二种方法,通分时用4和6的公倍数12作分母。

  (2)24是12的2倍。

  ……

  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两种通分方法中,12和24都是6和4的公倍数。那么,4和6的公倍数还有哪些?请同桌的同学合作,在老师发给你们的椭圆形纸片上分别写出50以内4和6的倍数,再圈出它们的公倍数。

  学生自己找,教师巡视。

  师:说说你们是怎么找的?4和6的公倍数都有哪些呢?生:我先找出4和6各自的倍数

  4的倍数有:4,8,12,16,20,24,28,32,36,40,44,48,

  师:如果让你继续找下去,4的倍数还有没有?用什么表示?

  生:还有无数个,用省略号表示。

  生:6的倍数有:6,12,18,24,30,36,42,48,

  师:如果让你继续找下去,6的倍数还有没有?用什么表示?

  生:还有无数个,也用省略号表示。

  生:然后找4和6的公倍数有:12,24,36,48,……。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件。

  师:观察我们找到的50以内6和4的这几个公倍数,想一想,如果继续找下去,48后面一个公倍数是几?说一说你是怎样判断的?

  学生可能会说:

  生:继续找下去,48后面一个公倍数是60。因为每两个公倍数之间都相差12,48加12等于60。

  师:60后面还有没有?还有多少个?

  生:还有无数个,用省略号表示。

  师:有没有最大公倍数?

  生:没有最大公倍数。因为4和6的公倍数有无数个,找不到最大的一个。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现在再来观察4和6的这些公倍数,没有最大的我们能找到一个最小的谁?

  生:12。

  师:还有比12小的公倍数吗?

  生:没有了。

  师: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做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研究一下最小公倍数。(教师板书课题:最小公倍数)

  师:我们对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有了一些认识,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公倍数?什么是最小公倍数?同桌的同学现互相说说。

  学生之间互相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出概念(出示课件)让学生读一读。

  师:刚才我们找了4和6的最小公倍数,现找了4的倍数,又找了6的倍数,最后找到4和6的最小公倍数。这种方法太麻烦,其实有一种更简便的方法——短除法(教师边说边板书用短除法求4和6的最小公倍数)

  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与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书写方式一样。

  板书设计:

  《最小公倍数》教案 9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要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思考并分析身边的问题,教材中的铺砖这一实际生活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还有一定的距离,课前我特意创造性加入了课前的游戏将公倍数知识蕴藏在游戏活动中,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前能够感悟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学情分析:

  五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实际经验,但是铺砖的生活情境离学生还是有一定的距离,让学生在课堂当中动手操作,可以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交流空间。让抽象的数学知识更形象。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70页以及相关练*。

  教学目标:

  1.学会用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现实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解决问题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现实意义,进一步熟悉求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3.在学生愉快的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以及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合作的精神,感受到数学学*的快乐和价值,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分析并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用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体会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现实意义。色圃中小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方格纸,长方形学具,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课前引入

  1.师课前谈话:各位亲爱的同学,我们已经认识了最小公倍数和公倍数,而且还学会了如何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公倍数。为了表示对你们在学*上的收获。周老师在今天的这节课带给大家一首最原生态的歌曲,看看我们在共同庆贺的时候,还能在学*上得到什么!

  2.师出示歌唱要求:一起来看歌唱要求:男生每2秒唱出歌词“嘿”,而女生则每3秒唱出歌词“哈”。师:大家已经明白要求了吗?一起来试一试。让我们一起关注时钟上跳动的数字,按照要求一起唱出歌词。

  3.在学生完成第一次试唱后,教师提问:根据要求,在哪些时钟数字时男生会唱出歌词?大家同意吗?师板书,同时小结(2的倍数)然后继续提出:男生已经找到了他们的时钟数字,看一看在下一次的歌声中,女同学也能找到属于你们的时钟数字吗?一起准备,请关注滚动的时钟数字。女同学们,你们是否已经找到了属于你们的时钟数字。请告诉我们,大家同意吗?师板书,同时小结(3的倍数)现在我们把歌声中再加入一点配乐,一起来看。能够做到吗?设计意图欢快的歌声让抽象的数学知识瞬间变得触手可及。而在欢快的歌声中,学生能够很自然地运用倍数的知识来说明并解决问题。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建立起数学知识和活动要求的联系。以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欢快的歌声也会激发出学生的学*兴趣和欲望,同时这样的数学课堂也别具感染力。能够增强学生参与课堂学*的积极性。

  二、新授

  1.看看我们的歌声中,加入了配乐会有多么的雄壮。并播放课件出示要求:男生每2秒唱出歌词“嘿”,同时拍桌子,而女生则每3秒唱出歌词“哈”同时击掌。

  2.学生在完成歌唱后,教师提出:在我们的歌声中,只有男同学齐唱,女同学齐唱的歌声吗?(不是),那还有什么?对,还有男女生的合唱。你能找出男女生在哪些时候会一起唱出歌词呢?师板书数字,同时小结(2和3的公倍数)

  3.在学生指出合唱时间后,教师相机提出:看来我们在歌声中还找到了关于倍数和公倍数的知识。接下来,让我们带上知识走入生活,一起解决实际问题。一起来看。

  三、引入新知

  师:出示张叔叔要用长3分米,宽2分米的长方形瓷砖在外墙铺一个正方形。(用的都是整块),你觉得可以铺出边长是多少分米的正方形?边长最小是多少分米?

  1.阅读与理解师:请孩子们仔细读题,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抽生回答,老师提取有价值的数学信息帮助学生理解。

  2.分析与解答师:这个正方形的边长可能是多少?最小是多少?师: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猜想分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出示活动要求:

  (1)请你通过画一画,铺一铺或者写一写等方式去验证自己的猜想。

  (2)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分工合作,积极参与,并讨论交流各自的操作发现。

  (3)小组长对本组交流意见进行整理,填好记录单。

  学生分小组操作(教师巡视,参与其中)师:哪些小组使用摆的方法,哪些小组使用了画的方法。请小组内成员展示自己组内的.摆或者画的成果。配以记录单进行说明或者讲解。

  (1)汇报铺出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

  (2)对铺出正方形的过程加以说明

  (3)使用记录单,说明铺出的图形各边长度的变化

  (4)确定正方形的边长数字是多少?

  3.回顾与反思。

  师提出:就只有这几种铺法吗?难道就要这样一直画下去、摆下去吗?

  生:不需要,只要是2和3的公倍数都可以是正方形的边长。

  师:看来,我们要把铺砖的实际问题转化成公倍数的问题,就能很容易地解决了。

  师:用这样的瓷砖能铺出边长是4分米的正方形吗?能铺出边长是9分米的正方形吗?

  师:看来要解决生活中这样的问题,首先要找到什么?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注重了学生对于解决问题的思考步奏,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达到知其然而所以然的效果。学生的铺砖环节能够充分感受问题转化的过程,而记录单上数据的变化过程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归纳和总结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在回顾与反思中,让学生中我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过程。既对知识进行了总结,还对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了渗透。

  四、练*巩固

  1.练*一看来,我们在歌声中再一次认识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而且也帮助张叔叔铺砖的实际问题。现在让我们带上知识走入生活,体会数学学*的价值!并出示:xx班同学参加植树活动,每6人一组,每9人一组都刚好完。而人数在40人以内,人数肯能是多少人?一起来看大屏幕,根据你的阅读并理解,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现在呢?请告诉我们你的结果。

  2.练*二

  (1)出示练*二。xx班共有学生40人,参加植树活动,每4人一组,每6人一组都要刚好分完。如果全班同学都要参加,至少还要从别的班借多少人?

  (2)阅读收集数学信息。

  (3)抽生根据数学信息分析并解答。

  3.走入生活第二季:

  (1)出示:李老师生日的月份数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李老师可能出生在几月份?

  (2)师提出:根据阅读,你作出了怎样的分析?在学生回答后,继续提出:现在我们可以把问题当中的一个词换作哪一个词?师:月份数一定是在10月,那日期数又是哪一天呢?继续探秘:

  (3)出示:生日的日期数比4的倍数多1,比6的倍数也多1,李老师生日的日期数可能是多少?现在你如何分析呢?抽生回答。

  五、课堂总结

  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并赞美,顺势提出:让我们再一次走入歌声中,一起找到属于数学的快乐。一起题前祝愿李老师生日快乐。在学生的歌唱后继续追问:

  第1次合唱是几秒?

  第3次合唱是多少秒?

  第101次合唱是多少秒?

  现在怀着快乐的心情,你想告诉所有的同学和老师一点什么?

  在学生总结后,出示结束语。

  设计意图:

  本环节使用歌声让学生来作为课堂总结的前奏,既能够让数学课堂充满乐趣,还能够让课堂教学首尾照应。快乐的歌声能够让学生在祝福的同时再一次提升对于公倍数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是对学生在思想情感上的一次感悟,达到了知识渗透与情感育人并行的目的。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长边铺出2,4,6,6,8,10,…(2的倍数)

  宽边铺出3,6,9,12,15,…(3的倍数)

  正方形边长6,12,18,…(2和3的公倍数)

  《最小公倍数》教案 10

  设计说明

  1.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促进知识的构建。

  本设计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和知识经验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利用数轴引出公倍数,让学生对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产生感性的认识。利用最大公因数的知识迁移,让学生自己抽象出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

  2.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倡导,要注重角色转变,改变在以往的教学中只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设计在教学如何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出方法,并观察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得到充分的思考,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投影仪

  学生准备 数轴卡片 彩色笔

  教学过程

  ⊙复*旧知,引入新课

  1.复*。

  分别说一说4和6的倍数分别有哪些。

  4的倍数 6的倍数

  4 6

  812

  1218

  1624

  20xx

  …………

  2.导入。

  师:我们分别列出了4的倍数和6的倍数。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两个数公有的因数,今天来学*两个数公有的倍数。

  设计意图:分别说出4和6的倍数,一是复*倍数知识,二是为学*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作铺垫,使学生的思维自然过渡到新知。

  ⊙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

  1.探究概念。

  (1)在数轴上表示数。

  在数轴上分别找出表示4的倍数和6的倍数的点。(学生观察数轴,用两种不同颜色的笔在数轴上分别描出这些点)

  (2)观察数轴,交流发现。

  4和6公有的倍数有哪些?最小的是几?有没有最大的?(学生口答后,老师在投影仪上表示出来)

  (3)迁移命名。

  想一想我们已经学过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谁能给几个公有的倍数和其中最小的一个取名字?(公倍数 最小公倍数)

  (4)理解意义。

  请说一说什么是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学生口答: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5)集合表示法。

  课件出示教材68页的集合圈。为什么集合圈里要写上省略号?(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几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也是无限的)

  2.练*。(课件出示)

  把不超过50的3和6的倍数、公倍数填在68页“做一做”中的集合圈里,再找出它们的最小公倍数。请一位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填在教材上,然后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对具体问题的进一步研究,帮助学生加深对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意义的理解,使表象更加清晰,由此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过程。

  ⊙最小公倍数的求法

  1.探究方法。

  师:你是怎样求6和8的公倍数的?可以怎样表示?

  (1)学生先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想法试着找出6和8的最小公倍数。

  (2)小组讨论,互相启发,再全班交流。

  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方法。

  方法一 先分别写出6和8各自的倍数,再从中找出它们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方法二 先写出8的倍数,再从小到大圈出6的倍数,第一个圈出的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方法三 先写出6的倍数,再看6的倍数中哪些是8的倍数,从中找出最小的。

  方法四 从小到大写出8的倍数,边写边判断是不是6的倍数,第一个6的倍数,就是6和8的最小公倍数。

  《最小公倍数》教案 1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 五年级下册》第88~90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

  学*目标:

  1、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初步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学*任务:

  任务一 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任务二 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师:同学们,看今天我们要学*什么?(最小公倍数)

  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想到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知识?(倍数)

  2、师:(出示)谁会求这俩个数的倍数?有了这个知识做铺垫,相信我们这节课一定会学的很轻松。

  3、(出示目标)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请同学们默读一遍,并牢牢的记住它。

  (二)民主导学

  任务一

  一、任务呈现

  师:过几天,我们五年级的同学将外出旅游,高兴吗?小兰也想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游玩,可从7月1日起,小兰的妈妈每4天休息一天,爸爸每6天休息一天,他们打算等爸妈全部休息时,全家一块儿去。那么在这一个月里,他们可选那些日子去呢?你会帮他们把这些日子找出来吗?

  要求:先独立思考,不会的小组商量。

  提示:每4天休息一天就是工作3天休息一天,每6天休息一天就是工作5天休息一天

  二、自主学* 教师巡视学*情况

  三、展示交流

  1)师:他们可选那几日外出?(12、24)

  你是怎样选出来的?根据回答板书:

  妈妈的休息日:4 8 12 16 20 24 28 ---- 4的倍数

  爸爸的休息日:6 12 18 24 30 -----6的倍数。

  共同的休息日:12 24 -----4和6的公倍数

  最*的一天:12------4和6的最小公倍数

  还可以用集合图来表示,

  2)仔细观察两组数据有什么特征?

  3)再次强调 4 的公倍数就是妈妈的休息日

  6 的公倍数就是爸爸的休息日

  4 和6的公倍数就是爸爸和妈妈的共同休息日

  4)最*是哪一天? 12

  12也是这公倍数中最小的一个,叫做最小公倍数。

  5)集合图还可以这样表示 出示:

  问:和前面的图有什么不同?中间的部分表示什么?(重合的、公共的)

  你会填吗?把刚才的数据填在这个表里,中间填?两旁呢?

  这样我们可以一眼看出4 和6的公倍数是12、24.

  6)谁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是公倍数?什么是最小公倍数?

  7)89页做一做

  二、那如何求最小公倍数呢?

  任务二 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一、任务呈现

  1、求6和8的最小公倍数

  2.想一想:

  1.你还能想出几种求法?

  2.公倍数有多少个?你能找出最大的公倍数吗?

  3.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自主学*

  三、展示交流:

  1、把不同求法板书

  2、交流以上三个问题

  (三)检测导结

  1、目标检测

  求下列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要求5分钟)

  2和7 4和8

  3和5 6和15

  2、结果反馈

  一次正确5分,自己改正4分,帮助改正3分,

  3、反思总结 谈谈收获和不足

  5

  《最小公倍数》教案 12

  教学内容: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81——82页及练*。

  教学目标:

  1、在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的活动中,经历认识最小公倍数和用短除法求最小公倍数的过程。

  2、了解最小公倍数,学会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3、能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获得积极的学*体验,提高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会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对口令

  师: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对口令,老师说一个数请你对出它的倍数1、对9、12的倍数。

  2、对出一个数,它既是2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

  二、创设情境,感知概念

  1、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教学

  师:同学们,我们每周都会上微机课,老师想了解一下同学打字情况,那谁愿意介绍一下你一分钟能打多少个字呢?

  请几位学生说说自己一分钟能打多少个字。学生打字的速度各有不同,教师可进行激励性。如:真不错,你一分钟能打这么多字;打得慢了点,没关系,只要你经常练*,一定会越来越快。

  师:你们知道吗?我们的小伙伴红红和聪聪都是打字的能手,他俩打同样一份稿件进行了一次打字比赛。

  出示教材上的情境图。

  师:从两个人的对话中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1:聪聪用了5/6小时。

  生2:红红用3/4小时就打完了。

  师:他们两个人谁打得快呢?请同学们当裁判,通过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来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并比较,教师巡视,了解通分的方法和结果。师:谁来说说是怎样比较的?谁打得快呢?

  师:谁来说说是怎样比较的?谁打得快呢?

  学生交流,教师进行板书。

  生1:因为6×4=24,我先把和进行通分,都化成分母是24的分数,然后再进行比较。

  5/6=5×4/6×4=20/24,3/4=3×6/4×6=18/24

  20/24>18/24,所以5/6>3/4。

  红红打得快。

  生2:我也认为红红打得快。但是我把5/6和3/4进行通分,都化成分母是12的分数,然后再进行比较。

  5/6=5×2/6×2=10/12,3/4=3×3/4×3=9/12

  10/12>9/12,所以5/6>3/4。

  ……

  如果学生只有分母是24或12的`一种方法,教师要作为参与者介绍另一种方法。

  师:现在请大家观察这两种方法,你发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概括一下,应有如下回答:

  ●相同的地方

  (1)这两种方法都是先把5/6和3/4进行通分后,再比较大小的。

  (2)两种方法通分时用的分母12和24都是6和4的公倍数。

  教学预设

  ●不同的地方

  (1)第一种方法,通分时用两个分数分母的积24作分母,第二种方法,通分时用4和6的公倍数12作分母。

  (2)24是12的2倍。

  ……

  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两种通分方法中,12和24都是6和4的公倍数。那么,4和6的公倍数还有哪些?请同桌的同学合作,在老师发给你们的椭圆形纸片上分别写出50以内4和6的倍数,再圈出它们的公倍数。

  学生自己找,教师巡视。

  师:说说你们是怎么找的?4和6的公倍数都有哪些呢?生:我先找出4和6各自的倍数

  4的倍数有:4,8,12,16,20,24,28,32,36,40,44,48,

  师:如果让你继续找下去,4的倍数还有没有?用什么表示?

  生:还有无数个,用省略号表示。

  生:6的倍数有:6,12,18,24,30,36,42,48,

  师:如果让你继续找下去,6的倍数还有没有?用什么表示?

  生:还有无数个,也用省略号表示。

  生:然后找4和6的公倍数有:12,24,36,48,……。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件。

  师:观察我们找到的50以内6和4的这几个公倍数,想一想,如果继续找下去,48后面一个公倍数是几?说一说你是怎样判断的?

  学生可能会说:

  生:继续找下去,48后面一个公倍数是60。因为每两个公倍数之间都相差12,48加12等于60。

  师:60后面还有没有?还有多少个?

  生:还有无数个,用省略号表示。

  师:有没有最大公倍数?

  生:没有最大公倍数。因为4和6的公倍数有无数个,找不到最大的一个。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现在再来观察4和6的这些公倍数,没有最大的我们能找到一个最小的谁?

  生:12。

  师:还有比12小的公倍数吗?

  生:没有了。

  师: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做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研究一下最小公倍数。(教师板书课题:最小公倍数)

  师:我们对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有了一些认识,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公倍数?什么是最小公倍数?同桌的同学现互相说说。

  学生之间互相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出概念(出示课件)让学生读一读。

  师:刚才我们找了4和6的最小公倍数,现找了4的倍数,又找了6的倍数,最后找到4和6的最小公倍数。这种方法太麻烦,其实有一种更简便的方法——短除法(教师边说边板书用短除法求4和6的最小公倍数)

  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与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书写方式一样。

  板书设计:

  《最小公倍数》教案 1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 五年级下册》第88~90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

  学*目标:

  1、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初步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学*任务:

  任务一 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任务二 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师:同学们,看今天我们要学*什么?(最小公倍数)

  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想到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知识?(倍数)

  2、师:(出示)谁会求这俩个数的倍数?有了这个知识做铺垫,相信我们这节课一定会学的很轻松。

  3、(出示目标)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请同学们默读一遍,并牢牢的记住它。

  (二)民主导学

  任务一

  一、任务呈现

  师:过几天,我们五年级的.同学将外出旅游,高兴吗?小兰也想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游玩,可从7月1日起,小兰的妈妈每4天休息一天,爸爸每6天休息一天,他们打算等爸妈全部休息时,全家一块儿去。那么在这一个月里,他们可选那些日子去呢?你会帮他们把这些日子找出来吗?

  要求:先独立思考,不会的小组商量。

  提示:每4天休息一天就是工作3天休息一天,每6天休息一天就是工作5天休息一天

  二、自主学* 教师巡视学*情况

  三、展示交流

  1)师:他们可选那几日外出?(12、24)

  你是怎样选出来的?根据回答板书:

  妈妈的休息日:4 8 12 16 20 24 28 ---- 4的倍数

  爸爸的休息日:6 12 18 24 30 -----6的倍数。

  共同的休息日:12 24 -----4和6的公倍数

  最*的一天:12------4和6的最小公倍数

  还可以用集合图来表示,

  2)仔细观察两组数据有什么特征?

  3)再次强调 4 的公倍数就是妈妈的休息日

  6 的公倍数就是爸爸的休息日

  4 和6的公倍数就是爸爸和妈妈的共同休息日

  4)最*是哪一天? 12

  12也是这公倍数中最小的一个,叫做最小公倍数。

  5)集合图还可以这样表示 出示:

  问:和前面的图有什么不同?中间的部分表示什么?(重合的、公共的)

  你会填吗?把刚才的数据填在这个表里,中间填?两旁呢?

  这样我们可以一眼看出4 和6的公倍数是12、24.

  6)谁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是公倍数?什么是最小公倍数?

  7)89页做一做

  二、那如何求最小公倍数呢?

  任务二 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一、任务呈现

  1、求6和8的最小公倍数

  2.想一想:

  1.你还能想出几种求法?

  2.公倍数有多少个?你能找出最大的公倍数吗?

  3.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自主学*

  三、展示交流:

  1、把不同求法板书

  2、交流以上三个问题

  (三)检测导结

  1、目标检测

  求下列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要求5分钟)

  2和7 4和8

  3和5 6和15

  2、结果反馈

  一次正确5分,自己改正4分,帮助改正3分,

  3、反思总结 谈谈收获和不足

  5

  《最小公倍数》教案 14

  教学内容:

  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22--23页,练*四1--4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应用,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探索找公倍数的方法,会利用列举法等方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3、培养学生推理、归纳、总结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用列举法找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难点:

  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以趣激疑

  比比谁的声音亮?请两组学生报数,并请报到2、3倍数的同学分别起立。问: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有些人起立了两次?让学生初步感受有些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教师引导学生用“既是…又是…”来表达想法。)

  师:6、12、18、24……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我们就可以说6、12、18、24……是2和3的公倍数。(师板书“公倍数” )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公倍数”的问题。

  二、创设情境,感知概念

  1、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教学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阿凡提吗?为什么喜欢他?(他聪明、机智、幽默、……)今天老师也给你们讲个阿凡提的故事:从前有个长工,在巴依老爷家干了一年也没有拿到一个铜板。长工们于是自发地组织了起来并邀请阿凡提帮他们去向巴依老爷讨工资。巴依老爷含着烟斗冷笑着说:“工资我可以给你,不过我的钱都在我的账房先生那里。从八月一日起,我要连续出去收账3天才休息一天,我的账房先生要连续收账5天才可以休息一天,你们就在我们两人同时休息的时候来吧。我肯定给钱。”阿凡提动了动脑筋,便带长工们离开了。到了某天,他真的从巴依老爷家帮长工拿到了工钱。

  请大家想一想,阿凡提是哪天去巴依老爷家的?他用的是什么办法找到这个日期的?你准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让学生独立思考,整理解决问题的思路,并在四人小组里交流、讨论。全班汇报,交流想法。(同学们达成共识:要先分别找出巴依老爷、账房先生的休息日、再找出他们两人的共同休息日。)

  同桌两人合作,通过在日历上圈一圈、本子上写一写等方式,寻求解决的办法。师巡视,并重点引导学生辨析休息日的日期应是4和6的公倍数,而不是3和5的公倍数。

  全班交流,汇报。

  师板书:巴依老爷的休息日:4、8、12、16、20、24、28

  账房先生的休息日:6、12、18、24、30

  他们八月份的共同休息日:12、24

  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如果阿凡提8日这天去巴依老爷家行吗?那18日这天去巴依老爷家行吗?引导学生明确阿凡提要把事情办好,只有在巴依老爷和账房先生都在家休息的日子去才行。所以阿凡提可以在12日和24日这两天去找巴依老爷和账房先生。

  你们猜猜阿凡提会哪一天去巴依老爷家呢?

  师板书:最早的共同休息日:12

  师:你们真聪明,用自己的智慧解决了问题。现在我们一起用数学的眼光,来看看巴依老爷和账房先生的休息日的数据有什么特点?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把板书“巴依老爷的休息日、账房先生的休息日、他们八月份的共同休息日”相应地改写成“4的倍数、6的倍数、4和6的倍数”。

  师:“4和6的倍数”还可以怎么说?(4和6的公倍数)“公”是什么意思?(你有我也有、共有)数据“12”是什么?(4和6的最小公倍数)

  你还有其他的表示方式吗?(集合圈的图示方式)

  谁能说说什么是公倍数?什么是最小公倍数?教师板书课题。

  2、加深学生对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现实意义的理解。

  现在我们再来帮助小朋友解决问题。教师出示图,一些小朋友在组织跳绳活动。班长说:“我们可以分成6人一组,也可以分成8人一组,都正好分完。”请大家猜猜这些学生可能有几人?

  细细体会班长说的话,你知道了什么?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全班交流想法,要求总人数就是求6和8的公倍数。

  引导学生介绍用“大数翻倍法”等,简化步骤,不断改进方法。注意学生用省略号表示不同的可能性。

  师:如果这些学生的总人数在50以内,那么他们最多有几人?我们所求出的“48人”是6和8的最大公倍数吗?为什么?为什么不用学*求最大公倍数呢?(因为每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都是无限的,两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也是无限的。因此,两个数没有最大的公倍数。)

  3、归纳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师:想一想找“共同的休息日”和“总人数”的过程,说一说可以怎样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①找倍数:从小到大依次找出各个数的倍数;②找公有:把各个数的倍数进行对照找出公有的倍数;③找最小:从公有的倍数中找出最小的一个。)

  4、看书22--23页内容,你还有什么问题?

  师:观察一下,为什么6和8这两个数不相同,却可以写出相同的公倍数呢?公倍数与原有的这两个数有什么关系?公倍数与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又有什么关系?

  教师画出数轴表示6和8的倍数,并可生动地比喻6宝宝步子小,要走3次才能到达24的位置。而8宝宝步子大,只要走两次就到达24的位置。到达24的位置后,6宝宝和8宝宝就碰面了。可见公倍数24是6和8的不同倍数。

  三、解决问题,深化理解

  1、互质数和倍数关系的数的最小公倍数

  师出示书第90页的“做一做”,让学生独立解决,填写在书上。

  观察一下这里的每一组中的两个数有什么关系?

  它们的最小公倍数与这两个数有什么关系?

  (提示:3和5这两个数有什么关系?3和5的公倍数有哪些?最小公倍数是几?15与3、5这两个数有什么关系?)

  提问:根据刚才的分析,你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

  (当两数成倍数关系时,较大的数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当两数只有公因数1时,这两个数的积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2、打电话游戏。

  师:梁老师家的电话号码是一个七位数,从高位到低位依次是:(1)2和8的最小公倍数(2)最小的质数(3)既是6的倍数又是6的因数(4)5和15的.最大公因数(5)既是偶数又是质数(6)比所有自然数的公因数多7的数(7)2和3的最小公倍数。你能说说老师家的电话吗?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

  师:你们分析得多好啊!真了不起!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收获最大的是什么?你有什么学*经验介绍给大家?

  五、作业

  运用这单元学*的知识,也给你的朋友编一个谜语,让他们猜猜你们家的电话号码。

  《最小公倍数》教案 15

  一、教学内容 :

  课本 P88~90 例 1、例 2。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理解、掌握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探索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育人目标):在师生共同探讨的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

  三、重点难点:

  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四、教学设计

  (一)、小组长汇报“前置小研究”完成情况

  怎样求3和2的最小公倍数?

  第一步:3的倍数有:()

  2的倍数有:()

  第二步:3和2的公倍数有:( )

  第三步:3和2的最小公倍数是:()

  (二)、小组交流、探讨“前置小研究”

  1、 要求小组内互相解决出现的错误,并能说说自己的方法;

  2、要求学生说说:

  (1)什么是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2)两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是怎样的?

  (三)引课:今天我们就来探究最小公倍数(板书课题)

  1、出示书P88例1题

  一种墙砖长 3 dm,宽 2 dm。如果用这种墙砖铺一个正方形 (用的墙砖都是整块),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多少分米? 最小是多少分米?

  (1)、学生进行讨论:

  (2)、出示分别用6个、24个、54个长方形摆成的边长是6分米、12分米、18分米的正方形的动画

  (3)、学生反馈:这个正方形的边长必须既是 3 的倍数,又是 2 的倍数。

  (4)、还可以怎样表示求3和2的最小公倍数?

  ①求3和2的最小公倍数,还可以用用集合圈的方法表示 ②全班交流并板书。

  可以铺出边长是 6 dm,12 dm,18 dm,··· 的正方形,最小的正方形边长是 6 dm。

  3的倍数 2的`倍数

  6, 6 是最小的公倍数,叫做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2、考考你:用新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完成P89做一做

  3、教学例2:怎样求 6 和 8 的最小公倍数?

  (1)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2)学生交流方法有(交流时课件演示)

  ①列举法:先找倍数,再找公倍数,最后找出最小公倍数。 例如:6 的倍数:6,12,18,24,30,36,42,48,?

  8 的倍数:8,16,24,32,40,48,?

  6 和 8 公倍数:24,48,?

  6 和 8 的最小公倍数:24

  ②用图表示也很清楚。

  ③6 的倍数中有哪些是 8 的倍数呢?

  你还有其他方法吗?和同学讨论一下。

  教师介绍:①大数翻倍法:8,16,24,?6 和 8 的最小公倍数:24 ②分解质因数法:

  数的乘积。

  4、通过观察,想一想:①两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是怎样的?②两个数的公倍数和它们的最小公倍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5、考考你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吗?

  完成书P90做一做:求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看看有什么发现? 3 和 6 2 和 8 5和 6 4 和 9

  6、交流你的发现:若两数互质,两数直接相乘求最小公倍数;若两数含有倍数的关系,较大数是两数的最小公倍数。

  7、我能很快说出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8和9() 24和8 () 30和5( ) 4和12() 36和4()48和6 () 17和13() 14和15() 23和24( )

  (四)巩固练* :书P91第1题。

  (五)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最小公倍数

  公倍数:两个数公有的倍数

  最小公倍数:两个数公有的倍数中最小的那个数 找“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个数的公倍数中找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特殊情况:

  ①当两数成倍数关系时,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就是较大的数; ②当两个数是互质数时,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就是这两个数的积。

  《最小公倍数》教案 16

  教学内容:

  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22--23页,练*四1--4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应用,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探索找公倍数的方法,会利用列举法等方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3、培养学生推理、归纳、总结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用列举法找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难点:

  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以趣激疑

  比比谁的声音亮?请两组学生报数,并请报到2、3倍数的同学分别起立。问: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有些人起立了两次?让学生初步感受有些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教师引导学生用“既是…又是…”来表达想法。)

  师:6、12、18、24……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我们就可以说6、12、18、24……是2和3的公倍数。(师板书“公倍数” )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公倍数”的问题。

  二、创设情境,感知概念

  1、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教学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阿凡提吗?为什么喜欢他?(他聪明、机智、幽默、……)今天老师也给你们讲个阿凡提的故事:从前有个长工,在巴依老爷家干了一年也没有拿到一个铜板。长工们于是自发地组织了起来并邀请阿凡提帮他们去向巴依老爷讨工资。巴依老爷含着烟斗冷笑着说:“工资我可以给你,不过我的钱都在我的账房先生那里。从八月一日起,我要连续出去收账3天才休息一天,我的账房先生要连续收账5天才可以休息一天,你们就在我们两人同时休息的时候来吧。我肯定给钱。”阿凡提动了动脑筋,便带长工们离开了。到了某天,他真的从巴依老爷家帮长工拿到了工钱。

  请大家想一想,阿凡提是哪天去巴依老爷家的?他用的是什么办法找到这个日期的?你准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让学生独立思考,整理解决问题的思路,并在四人小组里交流、讨论。全班汇报,交流想法。(同学们达成共识:要先分别找出巴依老爷、账房先生的休息日、再找出他们两人的共同休息日。)

  同桌两人合作,通过在日历上圈一圈、本子上写一写等方式,寻求解决的办法。师巡视,并重点引导学生辨析休息日的日期应是4和6的公倍数,而不是3和5的公倍数。

  全班交流,汇报。

  师板书:巴依老爷的休息日:4、8、12、16、20、24、28

  账房先生的休息日:6、12、18、24、30

  他们八月份的共同休息日:12、24

  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如果阿凡提8日这天去巴依老爷家行吗?那18日这天去巴依老爷家行吗?引导学生明确阿凡提要把事情办好,只有在巴依老爷和账房先生都在家休息的日子去才行。所以阿凡提可以在12日和24日这两天去找巴依老爷和账房先生。

  你们猜猜阿凡提会哪一天去巴依老爷家呢?

  师板书:最早的共同休息日:12

  师:你们真聪明,用自己的智慧解决了问题。现在我们一起用数学的眼光,来看看巴依老爷和账房先生的休息日的数据有什么特点?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把板书“巴依老爷的休息日、账房先生的休息日、他们八月份的共同休息日”相应地改写成“4的倍数、6的倍数、4和6的倍数”。

  师:“4和6的倍数”还可以怎么说?(4和6的公倍数)“公”是什么意思?(你有我也有、共有)数据“12”是什么?(4和6的最小公倍数)

  你还有其他的表示方式吗?(集合圈的图示方式)

  谁能说说什么是公倍数?什么是最小公倍数?教师板书课题。

  2、加深学生对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现实意义的理解。

  现在我们再来帮助小朋友解决问题。教师出示图,一些小朋友在组织跳绳活动。班长说:“我们可以分成6人一组,也可以分成8人一组,都正好分完。”请大家猜猜这些学生可能有几人?

  细细体会班长说的话,你知道了什么?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全班交流想法,要求总人数就是求6和8的公倍数。

  引导学生介绍用“大数翻倍法”等,简化步骤,不断改进方法。注意学生用省略号表示不同的可能性。

  师:如果这些学生的总人数在50以内,那么他们最多有几人?我们所求出的“48人”是6和8的最大公倍数吗?为什么?为什么不用学*求最大公倍数呢?(因为每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都是无限的,两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也是无限的。因此,两个数没有最大的公倍数。)

  3、归纳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师:想一想找“共同的休息日”和“总人数”的过程,说一说可以怎样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①找倍数:从小到大依次找出各个数的倍数;②找公有:把各个数的倍数进行对照找出公有的倍数;③找最小:从公有的倍数中找出最小的一个。)

  4、看书22--23页内容,你还有什么问题?

  师:观察一下,为什么6和8这两个数不相同,却可以写出相同的公倍数呢?公倍数与原有的这两个数有什么关系?公倍数与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又有什么关系?

  教师画出数轴表示6和8的倍数,并可生动地比喻6宝宝步子小,要走3次才能到达24的位置。而8宝宝步子大,只要走两次就到达24的位置。到达24的位置后,6宝宝和8宝宝就碰面了。可见公倍数24是6和8的不同倍数。

  三、解决问题,深化理解

  1、互质数和倍数关系的数的最小公倍数

  师出示书第90页的“做一做”,让学生独立解决,填写在书上。

  观察一下这里的每一组中的两个数有什么关系?

  它们的最小公倍数与这两个数有什么关系?

  (提示:3和5这两个数有什么关系?3和5的公倍数有哪些?最小公倍数是几?15与3、5这两个数有什么关系?)

  提问:根据刚才的分析,你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

  (当两数成倍数关系时,较大的数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当两数只有公因数1时,这两个数的积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2、打电话游戏。

  师:梁老师家的电话号码是一个七位数,从高位到低位依次是:(1)2和8的最小公倍数(2)最小的质数(3)既是6的倍数又是6的因数(4)5和15的最大公因数(5)既是偶数又是质数(6)比所有自然数的公因数多7的数(7)2和3的最小公倍数。你能说说老师家的电话吗?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

  师:你们分析得多好啊!真了不起!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收获最大的是什么?你有什么学*经验介绍给大家?

  五、作业

  运用这单元学*的知识,也给你的朋友编一个谜语,让他们猜猜你们家的电话号码。

  《最小公倍数》教案 17

  教学内容 :

  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及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课本 P88~90 例 1、例 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理解、掌握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探索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育人目标):在师生共同探讨的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

  重点难点: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识

  1、写出下面各数的倍数

  3的倍数有:()

  2的倍数有:()

  2、学生汇报填写结果,教师板**录

  3、说一说,你对倍数有什么理解?

  学生回答

  二、创设情境

  出示阿凡提的故事

  1、教师:请大家想一想,阿凡提是哪天去巴依老爷家的?他用的是什么办法找到这个日期的?我们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内容:最小公倍数(板书)

  2、出示日期,让学生找出巴依老爷休息的日期和标出账房先生休息的日期

  3、展示问题(让学生回答)

  (1)老渔夫休息的日子有哪几天?4,8,12,16,20,24,28 它们都是()的倍数

  (2)小渔夫休息的日子有哪几天?6,12,18,24,30

  它们都是( )的倍数

  (3)老渔夫和小渔夫同时休息的日子有哪几天?12,24

  它们是( )和()共同的倍数

  (4)我最早应在几号去拜访他们?12

  4、总结问题后,导出课题:最小公倍数

  5、出示问题:(通过上面的问题以及以前学过的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我们可以知道)

  (1)什么叫公倍数?

  (2)什么叫做最小公倍数?

  6、学生:回答

  教师: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三、讲授新课

  1、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最小公倍数,那么我们就一起来试一试

  (1)、找出6和9的`最小公倍数

  6的倍数:6 ,12 ,18,24 30,36……

  9的倍数:9,18,27,36……

  6和9的公倍数:18,36……

  6和9的最小公倍数:18

  教师:同学们会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了吗?

  学生:会

  (2)求3和2的最小公倍数

  全班交流并板书。

  还可以这样表示

  3的倍数 2的倍数

  2

  (3)怎样求6和8的最小公倍数?

  四、通过这几题的学*,观察一下: 观察一下,两个数的公倍数和它们的最小公倍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

  教师:我发现:两个数的公倍数都是它们最小公倍数的倍数

  五、归纳总结:

  找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1)先分别找出两个数的倍数

  (2)再找出两个数的公倍数

  (3)其中最小的一个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六:随堂练*:

  1、求下列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2和8 3和8 6和156和9

  4和106和8 4和108和10

  2、下面的说法对吗?说一说你的理由。

  (1)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一定比这两个数都大。

  (2)两个数的积一定是这两个数的公倍数。

  3、练*:六盘水火车站是12路和13路公交车的起点站。12路每3分钟发车一次,13路公交车每5分钟发车一次。这两路公交车同时发车以后,至少再过多久又同时发车?

  七、渗透法制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第六十二条 行人通过路口或者横过道路,应当走人行横道或者过街设施;通过有交通信号灯的人行横道,应当按照交通

  信号灯指示通行;通过没有交通信号灯、人行横道的路口,或者在没有过街设施的路段横过道路,应当在确认安全后通过。 ? 第五十一条 机动车行驶时,驾驶人、乘坐人员应当按规定使用安全带,摩托车驾驶人及乘坐人员应当按规定戴安全头盔。

  ?第六十六条 乘车人不得携带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不得向车外抛洒物品,不得有影响驾驶人安全驾驶的行为。

  问题结束:你们现在知道阿凡提是哪一天去巴依老爷家的了吗?

  八:布置作业

  《最小公倍数》教案 18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体会公倍

  数和最小公倍数的运用。

  2、探究找公倍数的方法,会利用列举法等方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3、能积极探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

  教学重点:探究找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会利用列举法等方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初步感受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倍数,谁能举例说几个3的倍数?

  生:3的倍数有3、6、9、12、15,…

  师:2的倍数呢?

  生:2的倍数有2、4、6、8、10,…

  师:3和2的最小倍数各是几?

  生:都是它们本身。

  师:那么,为什么在说倍数时要加省略号呢?

  生: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无限的,所以要加省略号。

  (师出示教材第51页数表,在这张数表中有50个数。请同学们用△标出4的倍数,用○标出6的倍数。)

  (生操作圈数)

  师:谁能说说4的倍数?

  生:4的倍数有4、8、12、16、…,48。

  师:6的倍数呢?

  生:6的倍数有6、12、18、24、30、…,48。

  师:在圈数时,你们发现什么?

  生:我们发现有些数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

  师:能举例说明吗?

  生:如12、24、36、48。这些数既用△标出,又用○标出,所以它们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

  二、顺理成章,概念

  师:那么,能否给这些数起一个名字吗?

  生1:我起的名字叫共同的倍数。

  生2:这个名字太长了,叫公倍数更好.

  师:这个名字起的好,在数学上把这些数都叫做公倍数,那么谁来一下什么叫做公倍数?

  生3:公倍数就是这几个数共同有的倍数.

  师:那么,在这几个数的公倍数中,谁给"12"也起个名字?

  生4:它是最小一个,所以它的名字叫最小公倍数.

  师:有没有最大公倍数呢?

  (师生共同讨论)

  三.方法,实际应用

  师: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刚才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引出公倍数的?

  (学生的发言,板书:枚举法)

  师:在寻找最小公倍数时,经常用到枚举的方法。下面请用这个方法作第51页的填一填。

  (学生练*,在他们汇报时,,教师应指导集合圈的写法。)

  师:谁来汇报的结果?

  (学生展示各自的练*)

  师:在做这一题时,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生1:我认为用书上的方法寻找最小公倍数太麻烦,所以我不用这个方法也能求出6和9的最小公倍数。我在想6的倍数,想到8这个数时,就发现它也是9的倍数,那它一定是6和9最小公倍数,这样就不用写到50了。

  生2:我同意他的看法,不过应该从9的倍数找起会更快。因为9的倍数比6的倍数大,会找的更快。

  生3:我发现3和5的.最小公倍数是15,就是3×5得到的,所以求最小公倍数就用两个数相乘就行了。

  生4:我不同意,6和9相乘得54,而6和9的最小公倍数时18。

  生5:我发现54要是除以6和9的最大公因数3就是18了。

  师:那么,,同学们对这几位同学的发现有什么看法?不妨通过几组数来考证一下这几位同学的想法,从而一下求最小公倍数的几种方法。

  (出示教材第52页第3题,学生独立求最小公倍数,然后在小组里讨论有什么发现。师生共同求3种类型的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出示教材第52页的第4题,讨论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

  四、收获

  师: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师:()同学们不仅很好地理解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又掌握了求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的方法。

  《最小公倍数》教案 19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 五年级下册》第88~90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

  学*目标:

  1、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初步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学*任务:

  任务一 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任务二 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师:同学们,看今天我们要学*什么?(最小公倍数)

  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想到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知识?(倍数)

  2、师:(出示)谁会求这俩个数的倍数?有了这个知识做铺垫,相信我们这节课一定会学的很轻松。

  3、(出示目标)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请同学们默读一遍,并牢牢的记住它。

  (二)民主导学

  任务一

  一、任务呈现

  师:过几天,我们五年级的同学将外出旅游,高兴吗?小兰也想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游玩,可从7月1日起,小兰的妈妈每4天休息一天,爸爸每6天休息一天,他们打算等爸妈全部休息时,全家一块儿去。那么在这一个月里,他们可选那些日子去呢?你会帮他们把这些日子找出来吗?

  要求:先独立思考,不会的小组商量。

  提示:每4天休息一天就是工作3天休息一天,每6天休息一天就是工作5天休息一天

  二、自主学* 教师巡视学*情况

  三、展示交流

  1)师:他们可选那几日外出?(12、24)

  你是怎样选出来的?根据回答板书:

  妈妈的休息日:4 8 12 16 20 24 28 ---- 4的倍数

  爸爸的休息日:6 12 18 24 30 -----6的倍数。

  共同的休息日:12 24 -----4和6的公倍数

  最*的一天:12------4和6的最小公倍数

  还可以用集合图来表示,

  2)仔细观察两组数据有什么特征?

  3)再次强调 4 的公倍数就是妈妈的休息日

  6 的公倍数就是爸爸的休息日

  4 和6的公倍数就是爸爸和妈妈的共同休息日

  4)最*是哪一天? 12

  12也是这公倍数中最小的一个,叫做最小公倍数。

  5)集合图还可以这样表示 出示:

  问:和前面的图有什么不同?中间的部分表示什么?(重合的、公共的)

  你会填吗?把刚才的数据填在这个表里,中间填?两旁呢?

  这样我们可以一眼看出4 和6的公倍数是12、24.

  6)谁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是公倍数?什么是最小公倍数?

  7)89页做一做

  二、那如何求最小公倍数呢?

  任务二 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一、任务呈现

  1、求6和8的最小公倍数

  2.想一想:

  1.你还能想出几种求法?

  2.公倍数有多少个?你能找出最大的公倍数吗?

  3.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自主学*

  三、展示交流:

  1、把不同求法板书

  2、交流以上三个问题

  (三)检测导结

  1、目标检测

  求下列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要求5分钟)

  2和7 4和8

  3和5 6和15

  2、结果反馈

  一次正确5分,自己改正4分,帮助改正3分,

  3、反思总结 谈谈收获和不足

  5

  《最小公倍数》教案 20

  教学内容 第十册数学P72—74最小公倍数

  教学目标

  1、在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建构,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掌握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及求法。

  2、培养学生的迁移、判断、推理、分析能力。学会反思,学会合作。

  3、培养学生的积极学*情感,学会欣赏他人。

  教学过程

  一、再现原有知识结构

  1、用短除法求30与45的最大公约数

  独立完成,一人板演,集体订正。

  师提问:怎样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评析:根据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要设计课堂引入环节,实实在在,利于学生再现原有知识结构,为构建新的.知识结构做好了知识准备与心理准备。)

  二、构建新的知识结构

  1、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来研究最小公倍数。(板书课题)

  2、明确意义

  师:你认为什么是最小公倍数?

  生1:两个数公有的最小的倍数。

  师:说的很好,你很会扩写。(生笑)

  生2:两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它们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生3:公倍数可以是两个数公有的倍数,也可以是三个或四个数公有的倍数。我认为应改成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它们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师:太好了,谁能再说一遍。

  生说完师出示,齐读。

  (评析:有了最大公约数的认知基础,学生很容易通过迁移实现对最小公倍数这一概念的自主建构。因此教师直接揭示课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补充完善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探讨求法

  出示:求4与5的最小公倍数。

  师:你认为可以怎样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生1:用短除法。(师板书:短除法)

  师:oh,你会吗?


五年级《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7)

——五年级数学《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合集5篇

  五年级数学《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 1

  一、为学生提供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使得学生在问题的解决中建构知识体系。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由传递完成的,知识只能在综合的学*情景中被交流。现代教育观点认为:学*不是为了占有知识,而是为了生长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要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探索研究出数学。为此,这节课一开始就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具体的问题情境:“从十月一日起,小兰的妈妈每4天休息一天,爸爸每6天休息一天,他们打算等爸爸妈妈休息时,全家一块儿去公园玩。那么在这一个月里,他们可以选哪些日子去呢?你会帮他们把这些日子找出来吗?”让学生通过解决这个生动具体的实际问题,获得对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概念内部结构特征的直接体验,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从生活“进到数学”,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反思抽象,引出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等数学概念,并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进一步提炼,总结出求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二、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

  如上所述,学生获取知识过程花的时间可能也要稍多一些,但是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当他们面对那些生动有趣的实际问题时,会自觉地调动起已有的生活经验和那些“自己的”思维方式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主动地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用学过的一些方法来展示自己内部的思维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清楚地体会到数学的内部联系,而且能真切地体会到数学与外部生活世界的联系,体会到数学的特点和价值,体会到“数学化”的真正含义,从而帮助他们获得对数学的正确认识。

  在学会了基本概念之后,引导学生运用列举法找几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练*了完成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其中的规律提出猜想和假设,然后通过每个小组的验证得到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发现了特殊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简便求法,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和严谨的学*态度和初步的学*数学的方法,培养同学之间的协作精神。

  五年级数学《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 2

  教学目标:

  (一)进一步理解并掌握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分清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培养学生仔细、认真的做题*惯和比较的思维方法。

  (三)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异同点的比较。

  教学用具:教具:小黑板,投影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准备

  1、什么叫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怎样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2、求下面各题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口答)

  8和16,13和26,2和9,7和15

  教师:对上面几道题你是怎么想的?各有什么特点?

  明确:①两个数有倍数关系,最大公约数最较小数,最小公倍数是较大数。

  ②两个数互质,最大公约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两个数乘积。

  (二)学*新课

  1.出示例4。

  求30和45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33045

  51015

  23

  30和45的最大公约数是:3×5=15

  33045

  51015

  23

  30和45的最小公倍数是:3×5×2×3=90

  教师:观察上面两道题,谁能说出求最大公约数和求最小公倍数有什么地方相同?什么地方不同?(讨论)

  在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出下面的结论。

  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相同点

  都要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

  不同点

  只要把除得的除数相乘

  把除得的除数和商都相乘

  教师:为什么求最大公约数只要把所有除数乘起来,而求最小公倍数就要把所有除数和商都乘起来呢?

  明确:求最大公约数是两个数公有质因数的积;求最小公倍数既要包含两个数公有质因数,又要包括各自独有的质因数。

  教师:既然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短除过程是相同的,那么,我们就可以用一个短除式来表示。例4怎样做简便?(由学生完成。)

  2.出示做一做。

  根据下面的短除,你能很快说出42和56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吗?

  24256

  72128

  34

  (三)巩固反馈

  1.求下面各组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30和18,75和35,16和72

  9和31,20和12,100和30

  2.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①互质的两个数没有最大公约数;

  ②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倍数;

  ③a与b的最大公约数是1,那么a与b的最小公倍数是ab;

  ④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可以用这两个数的公约数连续去除。

  ⑤17和51的最大公约数是17,

  最小公倍数是:17×51=867。

  3.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里。

  (1)已知甲、乙两个数互质,那么甲、乙最大公约数是,最小公倍数是。

  ①1,②甲,③乙,④甲×乙

  (2)已知a=2×3×2,b=2×3×5,那么a,b的最大公约数是,最小公倍数是。

  ①2×3②2×3×2③2×3×5④2×3×2×5

  (四)课堂总结(学生总结)

  1.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用一个短除式。

  2.求最大公约数把所有的除数乘起来,求最小公倍数把所有的除数和商乘起来。

  (五)布置作业:课本65页练*十一,11、12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新课教学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教学例4,由学生独立求出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第二部分,对比例4中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的求法,讨论它们有什么异同点,结合算理找出解法不同之处的内在原因,从而总结出结论。

  教学反思:知其然且知所以然——摆脱纯技能的训练

  本节课教学是在学生学*分别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区分并深入理解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在掌握方法时还需要多问一个为什么。比如求30和45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中,为什么3×5=15是两数的最小公倍数,3×5×2×3=90是两数的最小公倍数?对于这一点,应该让学生透过题目表面的理解,寻求对它本质的掌握。教学中在安排学生独立完成例题后,分组讨论此题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有什么异同点,由学生列表得出结论。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求最大公约数是把所有除数相乘,而求最小公倍数是把所有除数和商相乘?使学生深入、透彻地理解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或许,这样的题目经过机械的训练,也能达到会做类似的题目的效果,但是如果换成12=2×2×3,30=2×3×5,求12和30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你还能保持高的正确率吗?恐怕很难。甚至还会有这样的题目:m=a×b×c,n=a×c×c,求m和n的最小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恐怕这次做对的就更少了。所以只有学生明白了算理:两数最大公约数是两数的所有公有的质因数的乘积,两数最小公倍数是两数所有公有的质因数和独有的质因数的乘积,才能有效正确地解答。

  所以,在进行技能训练的时候,还要多问一个为什么,让学生搞清楚算理,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同时培养了学生严谨治学、独立思考的学**惯及比较的能力。

  五年级数学《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 3

  教学实录:

  一.公倍数的意义

  师:出示问题: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分别铺两个边长6厘米和8厘米的正方形,可以正好铺满哪几个正方形?

  学生思考后回答。

  生:能铺满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因为边长6的正方形面积是36*方厘米,长方形面积是6*方厘米,36÷6=6个,用6个正好铺满。

  师:那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为什么不能正好铺满?

  学生沉默。

  师:我们接着他刚才的想法往下想。

  生:正方形面积64*方厘米,64÷6=10……4,还多4*方厘米。

  师:好的,还有别的想法吗?

  学生沉默,教师引导。

  师:我们一起来想想这6个长方形怎么铺,正好铺满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

  生:每排2个,摆3排。

  生:6÷3=2个,6÷2=3个

  师:很好,长3宽2的长方形除了正好铺满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还能铺满边长几厘米的正方形?

  生:12、18、24、36……

  师:这些数有什么特点?

  生: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

  师揭题。像6、12、18、24、36……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它们是2和3的公倍数。现在再来说说为什么能正好铺满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而不能铺满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

  生:6是2和3的公倍数,8是2的倍数但不是3的倍数。(师:所以……)8不是2和3的公倍数。

  二.找公倍数的方法

  师:找出6和9的公倍数有哪些?

  学生独立思考如何找公倍数,学生交流。

  生:6和9的公倍数有18、36、54、72……

  师:你是怎么找的?

  生:先找18,再十位上加2,个位上加2……

  师:这方法是能找出公倍数来,可总觉得不太保险,会不会有遗漏,有没有其他方法了。

  生:找出6和9的倍数,再从中找出一样的。

  师生共同找,(略)

  师:这方法是保险了,但有点烦,有简单点的方法了吗?

  学生思考。

  生:找9的倍数,再从中找出6的倍数,因为先找6的倍数的话,比如第一个是6,比9小,肯定不是9的倍数。

  师:大家觉得这方法怎样。老师觉得至少有两个优点,第一,比刚才的方法简单了,而且不会遗漏。第二,大家想,在一定的范围里,9的倍数可定比6的倍数要…(少)这样,考虑的数也就……(少)

  师生一起找,先找9的倍数再找6的倍数。

  生:还有方法,先找9的倍数,第一个是9,第二个是18,18是6和9的最小公倍数,那么以后的公倍数就只要依次加18.

  师:刚才他提到的最小公倍数大家懂吗?

  生:就是公倍数中最小的那个

  师:哦。那我们来一起试试看。

  三.教学韦恩图(略)

  教后反思:

  本课教学中,除了开始部分由于教学准备不足,学生思维有点跟不上外,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能有效的引导学生围绕着为什么能铺满,还能铺满边长几厘米的正方形,丰富学生对公倍数的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公倍数的意义。能围绕着找公倍数的方法展开方法优劣的比较,让学生从中较为主动地自主学*有关公倍数的一系列知识点。本课上完后的体会是:一是教师的问题不宜过多,要有重点的设置几个即可,有益于学生在课堂学**思维的连贯性和思考的深度。二是备课除了思路清晰外,一些细小的地方还应完善做得充分点。

  五年级数学《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 4

  今天教学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首先我复*:

  1、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的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2、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3、怎样找一个数的倍数?

  其次,在引入的环节,我用学生喜欢的故事和动画来展示:在美丽的洪泽湖边上有一个小渔村,村里住着一老一少两个渔夫。今年,他们从4月1日一起开始打鱼,并且每个人都给自己定了一条规矩。老渔夫说:“我连续打3天鱼要休息一天。”年轻渔夫说:“我连续打5天鱼要休息一天。”有一位城里的朋友想趁他们一起休息的日子去看望他们,那么在这个月里,他可以选哪些日子去呢?你会帮他把这些日子找出来吗?听了这个故事之后,学生积极性很高。

  学生对公倍数的个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使用省略号方法学生没有掌握好。如:6和9的公倍数后面要用省略号,30以内6和9的公倍数后面要不用省略号。

  五年级数学《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 5

  上完了《最小公倍数》这节课,我的感受很多,收获也很多。反思其中的几点闪光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1、情境的创设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

  课前我就想,如果能让学生通过自己学*来寻找最小公倍数,深刻了解什么是最小公倍数,以及如何来计算,让这一切都由学生自主完成,那他们的记忆就会更加深刻。考虑到这是一节纯数学的课,课上全是抽象的数学化的知识,我就想能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于是我创设了学生铺砖这个情景。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用列举的方法找到了最小公倍数。然后以一条数轴为契机,小松鼠一次能跳2格,小猴一次能跳3格为情境,通过画一画、说一说得出它们从同一点往前跳,跳到第几格时会第一次相遇,第二次呢?以此来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认识。最后,在肯定大家学*积极性的同时,又创设了我想带一部分表现好的同学出去参加一项活动,可以分成4人一组,也可以分成6人一组,都正好分完,你知道我最少带了多少人吗?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学的情绪高涨,思维时刻处于活动的状态中。

  2、以旧带新,渗透转化思想

  课堂中当学生体验到用找倍数的方法求最小公倍数比较烦琐时,适时地引出用短除法来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因为在前面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也是用短除来求的,短除法的方法是一致的,因此可以让学生在已有基础上探究,将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学*。这节课重点也是让学生理解:为什么把这些乘起来就是最小公倍数了呢?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可以更加深入的进行探讨,但感觉学生掌握的深度还不够,因此,在学*最小公倍数时,为什么乘最后的商时,还需进一步加强学*。

  3、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在自读自悟中学*知识

  教学时,我给了学生充足的空间思考问题,让学生在自感自悟中学*知识。长时间下来,学生才能养成良好的思维*惯,有的放矢的思考,有序的思考。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