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菁华10篇)

首页 / 说课稿 / | 说课稿,语文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

  《黄河的主人》是苏教版第八册教材中的.一篇讲读课文。作家袁鹰在文中写了自己在黄河上所见到的有关景象:艄公在滚滚的黄河上,凭着一根竹篙和羊皮筏子自由而镇静地出没于惊涛骇浪之中,顿生赞美之情,用抒情的笔法着力赞颂了艄公的勇敢、沿着、镇静、机敏。作者运用语言老道、气势磅礴,更突出的是作者通篇运用一种反衬烘托的手法,从不同的侧面来赞颂羊皮筏子上的艄公。文章的末尾直接抒胸意,赞颂艄公的伟大。

  根据文章的特点,教学中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体现作者的意思,表达文章的主体意思:

  一、 建构联系,多角度、多侧面来了解说明有关内容。

  文章对于黄河的介绍不是很多,但语言精炼,学生理解上有一定困难,学生对黄河的情况也会有许多的疑惑,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就需要调动学生从多角度,从课外去全面地了解黄河,建构多学科的课内外相联系的一个大课堂,鼓励学生从社会、地理、文学等方面全面地了解黄河,教学时适时引导学生想像,学生就能轻而易举地在自己的头脑中构建了自己的滚滚黄河。

  二、读、思相结合,深入地有层次地读懂文章。

  本文文笔优美,以赞颂艄公为主线,教学中我始终紧扣赞颂艄公这条主线,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从文章的表层逐渐走向文章的核心,真正地做到了由浅入深,逐层深入,读是理解内容的最有效的手段,同时也是最终目的,理解的程度如何最终体现在读的表现上,读得好了,理解势必到位,也就是在读中求感悟。开始从读通文章开始,到精读文章的第一段联系文章的主线,引导学生思,体会黄河的壮观,而艄公更伟大,感受深入一层,又细读羊皮筏子的段落,再对比、思考,体会艄公更加伟大,又激起一层浪,情到深处。以读来让学生展示内心的真情,颂艄公、敬艄公,水到渠成。

  三、紧扣内在的“语言”,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语言”。

  学生学语文学什么,仅仅是一两个好词,两三句佳句吗?更重要的作者的语言,作者的文学语言和作者的写作方法,这些一定要引导学生去仔细品味、领悟,因为这些是学生学*的根本,是终生受益的知识,而不仅是一两个死板的词条。用语言是学语文的宗旨目的。对这篇文章而言,作者除了生动的文字语言,在写作上,这篇文章采用对比、反衬的方法来烘托艄公的伟大,这一点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去通过各种方式体会到,也许不需要直接用语言表达叫什么方法,一定要让学生体会到这种方法的好处,有何优点。教学中,我就有意地安排了几组对比朗读:

  1、黄河的壮观与赞美艄公。

  2、羊皮筏子的轻小与赞美艄公,通过反复的对比朗读,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作者写黄河的壮观,羊皮筏子的轻小不是浪费笔墨,不是废话连篇,而是作者匠心独运,高明之处。

  学生从领会开始,也许就在他的以后的文章中不自觉的运用了进来,这样不是锦上添花、学以致用,学活语文吗?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2

  说教材

  《一碗水》是语文A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3单元的第3篇课文,该单元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题展开。《一碗水》是军旅作家吴然发表在《儿童文学》中的一篇抒情短文(文章体裁)。他讲述了密林中有一眼小小的泉水,它一年到头都不干涸,总是满满的一碗,为人和动物提供了甘甜的泉水,带来了生活的欢乐,(主要内容)表达了作者对“一碗水”的喜爱、赞美(中心思想)。写作特点是:文章生动流畅,充满情趣,特别是描写小动物来泉水边喝水的那段,写得很有感染力。课文字里行间洋溢着景色美,人情美,文字美。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一碗水”给人和动物带来的方便和乐趣。

  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会用“虽然……可是……”、“那么……那么……那么……”造句;

  能根据课文进行片段仿写。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说教学重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依据这一理念,设计本课教学时,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尊重学生的主体,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学*潜能,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氛围中学*课文内容,掌握技能,进行能力训练,切实体现了“以学定教,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体会“一碗水”给人和动物带来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确定为:为什么说“一碗水”是一眼灵泉。

  说教法和学法(教学重点、难点突破的设计)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很重要。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来突破本文的教学重点。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激发学生想象力的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惯。

  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有这么一个美丽的地方,那儿如一个神话般的世界。今天我就做一次导游带大家去看看。多美的大自然呀!密密的树林里,阳光透过树叶,照亮了爬满石壁的过山藤,照亮了石壁上潮湿的苔藓。在密林深处的石壁下有一眼很小的泉水,人们给它取了一个独特的名字叫“一碗水”。(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是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的前提,这样的设计使学生一开始就被大自然的神奇美妙所吸引,再直奔主题,使学生的学*就有了明确的方向,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回顾课文,找准中心

  过渡:这一碗水人们不但名字独特,老人们还给了它很高的赞誉呢!读读课文,看看人们是怎么称赞他的?用书中的一个词来概括。

  【设计意图】将教学的切入口放在此处,由它为起因创设一个个生动的解读情境,抓住了脉络清晰地教学主线,以便于讲解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细读研讨,理解课文

  过渡:“灵泉”中的“灵”你是怎么理解的?(灵性)一碗水灵性体现在哪?它有有什么特点?

  1.学*第1、2自然段,了解一碗水的神奇。

  轻声读课文,画出描写一碗水特点的句子。交流、有感情读。

  2.默读学*3-6自然段,感受这一碗水给人们、小松鼠、山喜鹊带来的快乐,并标画出相关词句。学生自读标画。

  3、品读、感悟。

  (1)一碗水给小伙伴带来那些快乐?(课文第3自然段)

  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品读感悟。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悟。及时评价。

  (2)读第5、6自然段,体会小松鼠、山喜鹊的快乐。

  抓住动作和叫声体会一碗水给小松鼠、山喜鹊带来的快乐。指导朗读。

  (3)指导写片段。

  4.还有谁会到这一碗水边喝水?它又是怎样表现自己的快乐的?

  5.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相处。

  看到这一幕,我们都不忍心去打扰他们,只好躲得远远的,和他们共同享受这美好的时光。

  6、探究:为什么老人们说他是一眼灵泉?

  7、想想说,你喜欢的动物或植物喝了一碗水会怎么样?

  四、总结升华,激**感

  五、拓展训练,解说文本

  一碗水出名了,许多的游客都要到这儿来观光。请你以小导游的身份把这一碗水介绍给游客吧!

  六、拓展延伸:

  1.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句。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2.有许多人也想前来看看一碗水,请你给他们介绍介绍!试着写导游词。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3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中彩那天》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五组教材中的一篇课文。课文讲述的是一名修理厂的技工,无意中抽中了大奖,但是抽中大奖的彩票却是他帮同事代买的。经过思想斗争,他把大奖送给了同事。作者赞扬了这种诚实、守信的品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14个生字,理解课文内容。

  2、能力目标:

  ①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②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到课文中的父亲、母亲的人格魅力,做一个诚实、有信用的人。

  (三)教学重点:理解父亲从不愿意把大奖还给同事,到最后还给同事的矛盾经过。

  (四)教学难点:理解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

  二、说教法

  本课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和文字感染力,蕴含着一个做人的道理,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情感训练的好文章。 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采用了对比朗读、自由读、尝试性读、带着疑问去读、比较读、互问互读、分角色表演读等多种方法,让生在反复读,反复感受文中的人和事的过程当中,从而领悟课文,感知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尤其是本课的重点,要让学生理解父亲从不愿意把大奖还给同事,到最后还给同事的矛盾经过。因此,我决定引导学生抓住描写父亲动作、神态的句子反复读、体会、交流,感受父亲的高尚品质,在感悟语言的同时受到崇高人格的熏陶和感染。

  三、说学法

  识字教学仍然是中年级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但与低年级有所区别,要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运用查字典自主识字,具有初步的识字能力。因此,在教学本课之前,我安排学生预*生字新词,为读好课文作好铺垫。

  教师不再用自己对课文的分析讲解去取代学生自身的主体感受,而是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尽可能地让学生自我活动,去读书、去思考,参与议论,参与交流,使他们能更充分、更直接、更自如地接触课文,从而更好地去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只有让他们多读读课文,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从读中理解内容,从读中领悟父亲前后两次不同的心情。让学生自己去发挥想象,自己去发现,自己去讨论,在读中不断去体会。而且,我设计这节课主要采取自主、合作的学*方式,给学生相宜的课堂学*“自由度”,给学生“自主感受体验的时间和空间块”,给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自由读,读中思,思中悟,体会课文中父亲高尚的品格。使课堂真正成为一个学生思维浪花相互激趣、强烈碰撞的信息交换场。

  四、说教学设计

  这篇课文所展示的社会和人生画卷,能启迪学生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入思考,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我将引导学生在读、思、想、说的教学活动中受到思想教育,去体验、去感受、去领悟人格美。具体的教学设计如下:

  1、启疑,导新课,初读感知

  一开课,教师便出示一个模型,通过识字比赛的方式奖励给一位同学,并让他谈谈得到这份奖品的心情。随后,教师便引出“我们中奖了都会很高兴。可是有一个人,他虽然中奖了,但是他神情严肃,没有一丝喜悦,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从而揭示课题《中彩那天》。接下来,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读课文,激发学生学*课文的兴趣,在初读中感知了课文内容。随后再采用多种识字方法检查学生预*的生字新词的情况,使学生感到老师是尊重他们的劳动的。

  2、解疑,看插图,细读理解

  本文共有两幅插图,一幅画的是父亲中彩后却神情严肃,看不出一点高兴。另一幅画的是父亲打电话给库伯,要把车子还给他,脸上洋溢着笑容。这两幅图其实也就是表现了父亲中奖后的思想变化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两幅图,找出与之相对应的句子读一读,边读边想。重点引导学生抓住描写父亲动作、神态的句子反复读,并把自己读后的体会、想法与周围的小伙伴进行交流,在交流合作中实现了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学*。

  3、争论,抓重点,精读欣赏

  为了激发学*的参与兴趣,我将安排一个“小小辩论会”,让认为车子应该还给库伯的同学作为正方坐在右边,认为可以留下车子的同学作为反方坐在左边。先让他们在组内讨论,准备充分的理由,可以在课文中找,也可以自己想像。在争辩过程中,当觉得对方言之有理时,可以改变选择,变动座位。让学生的情感、兴趣、个性、思维、人格等在争辩、交流中得以反映,在争辩中进行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

  4、表演,看动画,分角色读

  学生在自由争辩的过程中逐步感受到父亲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此时,教师播放课文内容的动画,让学生为其中的人物配音。这样,让学生走进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去贴*人物的心灵,入境动情,获得了思想启迪,而且有助于创造力的培养。

  5、想象,解难点,畅谈体会

  课文语言有一些未定点,教师应凭借这些未定点,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拓展学生心灵的空间。如库伯派人把汽车开走后,“我”和爸爸、妈妈是怎样的心情,可能有些什么对话。可以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摹拟对话,引导学生感受人物的形象美,从而使思维动起来,体验真起来,语言活起来。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4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扁鹊治病》取材于战国时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写扁鹊拜见蔡桓公,几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疗。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因而对扁鹊的态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到最后的不高兴,致使延误了病情,小病酿成了大病,病入膏肓,无药可医。故事以蔡桓公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警示人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2.教学目标

  ①.认识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拜见、理睬、肠胃、汤药、医治、扁鹊治病、无能为力”等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要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4.教具准备:

  ①.查阅有关扁鹊的资料。

  ②.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

  教学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主动性。因此,本文的总体教学思路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学会根据寓言故事的一般特点来赏析课文的方法,以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可采用“自读自悟”、“鉴赏分析”、“课堂讨论”等方法进行教学。

  三、说学法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讨论、争辩、质疑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意境,导入新课。

  这节课来认识一位古代名医,他是谁呢?

  多媒体慢慢播放故事或发下阅读资料,学生阅读,了解扁鹊其人:

  有一次,扁鹊和弟子子阳、子豹等人路过虢国,虢太子恰好患病,病得很厉害,人们都以为他死了。为此,全国正举行大规模的祈祷活动,把国家大事都撂在一边。扁鹊得知后,前去为虢太子医治。扁鹊告诉国君,太子患的是“尸劂”(类似今天的休克或假死)。于是,扁鹊叫弟子子阳磨制针石,在太子头顶中央凹陷处的百会穴扎了一针。过一会儿,太子就苏醒过来。接着,扁鹊叫弟子子豹在太子两胁下做药熨疗法。不久,太子就能做起来。再服二十天的汤药,虢太子就完全恢复了健康。从此以后,天下人都知道扁鹊有“起死回生”之术。

  生读短文回答:故事中主要讲的是谁,他是什么人?

  小结:看来,扁鹊真不愧是神医啊。就是这个神医扁鹊,与蔡桓公之间发生了一个小故事,并广为流传。我们今天就来学*这篇寓言故事《扁鹊治病》。

  本节课以小故事引入,符合小学生的心理情况,能够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的去学*课文。

  (二)、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边读边思考:扁鹊几次见蔡桓公?都说了什么?结果怎么样?练*简要地讲述课文内容。

  3、把自己的疑问或写下自己受到的启示,准备与大家交流。

  本单元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寓言的魅力,体会其中的道理,而且还要练*学生的复述能力。让学生自读自悟,一是使学生在读中领悟故事所要阐明的道理;二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提倡个性化解读文本。

  (三)、交流讨论,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注意指导读好“蔡桓公、敷烫、骨髓”等词语和第6自然段中扁鹊说的话:“皮肤病用热水敷……”

  2、指名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交流讨论。

  (1)交流学生的疑问。

  学生可能产生这样的疑问:

  ①扁鹊是有名神医,蔡桓公怎么会不相信他?

  ②明知蔡桓公不相信,扁鹊为什么还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说?

  ③扁鹊为什么几天前就跑到秦国去了?

  结合学生的疑问,结合讨论,体会蔡桓公根本没有觉察到自己有病,所以不相信扁鹊的话;而扁鹊出于医生的医德才一次又一次去提醒蔡桓公治病,当他觉得自己无法治疗时,跑到秦国,是出于自己安全的考虑。

  相机指导读好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要结合揣摩他们的心理读好。扁鹊的话要诚恳耐心。

  如:扁鹊第二次来看蔡桓公之前是怎么想的?第三次呢?第四次呢?

  “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他心里会怎么想?

  “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他心里会想什么?

  “蔡桓公觉得奇怪,派人去问他。”蔡恒公会怎么想,怎么说?

  “蔡桓公浑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给他治病。”此时浑身疼痛的他,又会怎么想

  (2)交流受到的启示。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相机点拨:蔡桓公本为患的是皮肤上的小病,怎么会要人命呢?使学生体会到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不能讳疾忌医,固执已见等道理。

  (3)如果能够跨越时空,你想对蔡桓公说什么?用几句话写下来,想想蔡桓公听了你的话会说什么?也用一两句话写出来。题目可用《跨越时空的对话》。

  (或:作为教师,我并没有到此为止,急于下结论,而是趁热打铁,让学生在课后去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写话题目就叫《假若你是扁鹊……》)

  例文:

  跨越时空的对话

  我:蔡桓公,虽然你是国君,又快死了,我还是忍不住要说你两句:扁鹊是那样著名的医生,你怎么把他当庸医一样看呢?怎么怀疑他想显示自己的高明呢?他几次提醒你,你怎么就那么固执地认为自己没病呢?小病终于因没有及时治疗成了不治之症,这都怪你自己啊!我想你一定也在后悔吧!

  蔡桓公:唉,你批评得没错。我快死了,没别的愿望,只希望大家从我的事中吸取教训吧!那个词叫什么?对,叫“防微杜渐”吧!

  新课标倡导以学生为主体,而教师是课堂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这样设计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讨论、争辩、质疑……。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课堂成为他们学*的演练场。

  指导学生写好字,是语文课的重要一部分,因此我在这里设计了第四个环节

  (四)、认读生字,抄写字词

  重点指导:

  对比记忆:“肠、烫、汤”的字形。

  蔡,“祭”的第五笔是“フ”第六笔是捺。

  五、说板书设计:

  29.寓言两则

  扁鹊治病 蔡桓公(讳疾忌医)

  皮肤小病 不信

  请治 皮肉之间 不高兴,不理睬

  肠胃 非常不高兴

  不治→→ 深入骨髓 浑身疼痛→→病死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5

  一、自主阅读,激**感。

  上课伊始,根据在第一课时学生学*生字新词、读通、读顺课文,理清课文脉络的基础上,我以复*生字词为目的引出学生说出“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然后引导:假设现在我们就是那一行游客,跟着向导一起上岛,看看在岛上我们都做了什么蠢事。回想自己所做的一切,觉得哪些行为已经是愚不可及?仔细读课文找出有关内容,细细体会。

  出示课件,阅读提示:

  1、自由读课文3——4自然段。

  2、找出有关句子,说说自己是怎样愚不可及的?把你的体会批注在书上。

  3、把你的体会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二、抓重点词句,以问导读,领悟“道”

  我先引导学生推敲文本中的“欲出又止”和“踌躇不前”两个词感受小绿龟的处境,读懂文本传递的信息。然后提出问题:试想一下,弱小无助的幼龟面对如此凶猛的天敌,又是啄又是拉,处境多么危险啊,此时你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带着这样的感受一起来读这段话!

  学生通过读,充分理解这段语言传递给我们的信息了:我们真是愚不可及啊!紧接着,我引导学生想象补充,个性阅读文本,体会游客与向导截然不同的态度。我设计了四个引读问题。

  1、如果你就在现场,面对这样紧张的一幕,你又会怎么做?那么同伴,向导又是什么反应?体会我、同伴、向导的对幼龟处境的不同态度。

  2、沙滩上真的没有事吗?(不是)是啊!我们着急,担心,揪心,可向导却若无其事,谁来读读向导说的话?

  在我们眼里向导是个什么样的人?那我就要采访一下向导,看他怎么说?

  3、此时,我和同伴对向导所说的“自然之道”是怎么理解的?

  4、向导的冷淡,招来了同伴的一片的呼喊!同伴们会怎样呼喊呢?你能用自己的话来劝劝向导吗?再分角色朗读。

  “你得想想办法啊!”

  “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不能见死不救”

  (这段设计,体现学生个性的阅读文本,体会文本,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想象中充实阅读体悟,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分享别人的智慧与成果,提高自己的认识,如能产生思想上的共鸣,这更是阅读的一种乐趣。)

  三、图文结合读,通过比较分析再读,体会结局的残忍。

  这一环节的教学,我采用教师范读,学生结合多媒体课件展示的画面读中想像,想象后再朗读文本,补充文本,通过读去填补文本中人物的情感、思想,通过想象让学生走进文本、甚至超越文本。

  如:我在出示“不一会,数十只食肉鸟吃得饱饱的,发出欢快的叫声,响彻云霄。”这段文字的同时,我还展示了食肉鸟啄食幼龟的动画,并配有食肉鸟响彻云霄的叫喊声,我问:看到这样的画面,听到这样的声音,你的心情如何?向导的心情呢?我们再把书读进心里:向导心里难受极了:(学生发挥想象填补心里的想法)

  是啊,向导心理难受极了,我们救了一只,却伤害了无数只。

  教师引读,学跟读:

  终于,向导发出了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现在我们再来回想一下向导之前说的那句话(出示向导的话:“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齐读)还会指责他吗?现在你该如何体会“自然之道”的含义?(大自然生存的方式)

  四、以读促写,深化情感

  课文读到这儿,孩子们(出示写话练*:)

  假如我是葬身嘲鸫之腹的一只小幼龟,我想说……

  假如我是一只吃得饱饱的嘲鸫,我想说…

  假如我是亲身经历这件蠢事的作者,我想说……

  请选择一个写一写。

  学生写完后交流,教师小结:我们都感受到了人如果遵循自然之道,就会保护幼龟,如果人违背自然之道,就会伤害幼龟。(板书:人违背遵循)这篇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了我们好心办坏事的故事。孩子们那,我们“我们只有遵循自然之道,才能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

  为了巩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理解,我还设计了拓展延伸内容,让学生内化“道”。师:回顾我们学过的课文,你还知道哪些违背“自然之道”的`事情吗?我们之前学过的,《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拔苗助长》《我要的是葫芦》《“打扫”森林》,都是讲自然之道的课文。学生讲述自己生活中的自然之道的事例。

  五、回归升华,真诚解“道”。

  教师总结:其实,大自然的万事万物都有生存的规律,如果我们违背规律做事,就会得到与愿望相反的结果。如果我们遵循自然之道,就能与自然和谐共存。

  六、布置作业

  出示课件:作业:

  1、把故事讲给家长听,和家长一起探讨有关自然之道的事情。

  2、收集有关人类从大自然中受到过哪些启发,有什么发明创造的资料。

  板书设计:

  遵循救

  人自然之道龟

  违背害

  人是万物之灵,自作聪明,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6

  一、说教材

  《新奇的纳米技术》是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文章介绍了什么是纳米、纳米技术以及介绍了利用纳米技术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写出了纳米技术的神奇。学*本课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浓厚兴趣。

  二、说教学目标、重难点

  (一)说教学目标

  1.掌握新字、词。

  2.了解科学小品文的文体知识。

  3.抓住关键语句,有目的地筛选信息,了解纳米有关知识。

  4.培养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

  (二)说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抓住关键语句,有目的地筛选信息,了解纳米有关知识。

  2.自主、合作探究“神奇”的具体体现。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

  2.有科学依据的大胆想象,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造能力。

  三、说教法

  1.通过查字、词典等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

  2.自主、合作探究“神奇”的具体体现。

  3.体会深入浅出地介绍科学知识的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把学生由神奇的神话世界领进神奇的科学世界)

  1.多媒体播放《西游记》影片中孙悟空变化成一只小虫,随铁扇公主喝茶时,进入了铁扇公主的肚子片段。

  让学生观看《西游记》片段,然后请学生把看到的内容讲给大家听,并谈谈感受。

  归纳、总结:这是神奇的神话,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还有比这神话更神奇的多媒体展示图片

  [*科学家研制的纳米机器人在人体血管中巡游,这机器人长约3毫米],这种机器人能自我复制,能杀灭人体内的有害病……]这样微小的而具有神奇功能的机器人,它就是应用纳米材料并运用纳米技术制造的纳米机器人,今天我就与大家共同走进《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多媒体出示标题,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

  提问:(多媒体展示)同学们,当你看到这个标题,你有什么疑问,你最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什么是纳米,纳米技术体现在哪些地方等)

  (二)阅读探究一

  1.快速浏览课文,筛选出下列信息:

  什么叫纳米?

  什么叫纳米技术?

  纳米技术可以为人类做哪些事情?

  小组交流,班内汇报,学生自由回答。

  归纳小结:

  纳米:又称毫微米,是一种长度计量单位,1纳米等于十亿分之一米。

  纳米技术:研究的对象是1纳米到一百纳米的小小物质,这些小小物质具有新奇特性,纳米技术就是研究这些特性,造福于人类的一门学问。

  2.理解概念,感受“神奇”(多媒体出示标题)

  以上三个问题,是不是都掌握了呢?分别谈谈你对这三个问题的理解。

  (1)学生自由发言,理解概念“纳米”。

  教师补充,请学生计算:人的一根头发直径约0.6毫米,约60万纳米),感受纳米这个长度单位本身的微小。

  (2)理解“纳米技术”,纳米技术指的是1纳米到一百纳米的尺度范围内的小小物质进行观察、操纵和加工的技术。

  (三)阅读探究(二)

  1.大声自由朗读课文,一边勾画出纳米神奇的具体体现。

  2.小组交流。

  3.汇报探究结果(多媒体出示,阅读汇报2)

  归纳小结:并板书

  (四)拓展延伸

  大胆想象,创造神奇(多媒体展示标题)

  开动思维,根据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运用纳米材料和技术来发明创造一些物品,并作简介介绍。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教师适时表扬鼓励。

  (五)纳米情报站,展示神奇

  把教师收集到的有关纳米技术的新产品向学生作介绍:图片1:美国已研制成功的“自净”玻璃;图片2:*研制成功的人工骨粉;图片3:美国人正在研制的“纳米战袍”……

  (六)科海冲浪,搜罗神奇(作业)

  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科海遨游,领略了纳米的神奇,体验了阅读的快乐,大家还想了解有关纳米科技的最新进展吗?请以四人为一小组,查阅报刊、杂志,或上互联网查阅资料,每一个小组办一份以纳米科技为主要内容的手抄报。

  (七)教学后记

  本节课,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教育思想,激发了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注重了课内与课外的联系,使学生学到了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不足之处在于,学生的创造能力还未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7

  一、说教材:

  《扁鹊治病》取材于战国时期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写扁鹊拜见蔡桓公,几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疗。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因而对扁鹊的态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到最后的不高兴,致使延误了病情,病入膏肓,无药可医。故事以蔡桓公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警示人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不堪设想。选编这则寓言:一是使学生在读中感悟故事所要阐明的道理;二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提倡个性化解读文本。

  二、说目标

  根据以上我对教材的理解,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理解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联系有关的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读好人物的对话,揣摩人物的想法,准确的理解寓言的寓意。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2.体会到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说教法

  1、根据教材的特点和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本课的教学中,采用“自主学*,自能阅读”的教学方法。即引导学生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使学生在读中领悟故事所要阐明的道理,并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惯,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创设愉悦和谐的情感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提倡个性化解读文本。以成功达成目标。

  四、说学法

  1、让学生品读重点句,感悟人物特征,体味人物心理想法,感受人物态度变化。

  2、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寓意。

  五、说教学过程

  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让学生在“读、悟、议”这种宽松民主中的氛围中学*。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去深入地感受。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寓言故事啊?大家一起回忆回忆,(课件出示图片)什么是寓言呢?

  今天,老师带着你们一起再来学*一则新的寓言。这则寓言叫《扁鹊治病》(板书:扁鹊治病)

  【目的是通过对之前学过的寓言故事做一个复*,引出对寓言的解释,顺势导出课题。】

  2、教师出示课件,介绍扁鹊。

  (二)、初读感知

  1、带着下面的问题第一遍读课文:

  课文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正确读写下面的词语;

  2、再读课文,根据自读提示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过渡:课文大意我们已经了解了,那文中的这两个人给大家留下了什么印象呢?(出示扁鹊和蔡桓公图像)

  (三)、细读研讨

  1、汇报交流。引导分析扁鹊和蔡桓公的特点。

  快速默读课文,谁来说说你眼中的扁鹊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回答。

  边读边用曲线画出能证明他是名医的句子,并说说你的理解。【这里我的设计打破常规,不逐段分析,而是以“名医”为线索,让学生在找句子的过程中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扁鹊,能归纳他的特点。】

  (板书:扁鹊 医术高明)形容一个人医术高明,我们还学过哪些词?(出示课件)课件显示:救死扶伤 药到病除 妙手回春 对症下药 起死回生 杏林春满

  2、这些成语都是对技术精湛、道德高尚的医生的.高度赞美,而扁鹊恰恰就是这样一位名医,请同学们带着赞美之情一起来读读这些成语吧。(齐读)希望大家能牢牢地记住这些美妙深远的成语,并把它们运用于自己的学*和生活中。

  3、这么好的医生怎么就没治好蔡桓公的病呢?分析原因:课文中扁鹊几次请求给蔡桓公治病?蔡桓公是怎么说的?

  大家再浏览一遍课文,根据课件中的表格,小组合作试着表演扁鹊与蔡桓公的对话,同时体会两个人物的心理。你能不能用四字词语来形容一下蔡桓公生气时的样子?(怒发冲冠勃然变色 愤愤不* 咬牙切齿 暴跳如雷 怒气冲冲 怒火冲天 恼羞成怒 拍案而起 火冒三丈 怒不可遏 怒火中烧 勃然大怒 暴跳如雷 气急败坏 大发雷霆 )

  这里让学生用四字词语来形容一下蔡桓公生气时的样子,目的在于丰富学生的积累,并通过这些词语形象地体会到人物的心情。

  【课文的主要部分我让学生自读自悟,合作学*,品读扁鹊和蔡桓公各自表现的句子,让学生感悟人物的特征,体会人物品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朗读能力。】

  4.因为蔡桓公对扁鹊的不信任、不高兴、不理睬,一次又一次拒绝了扁鹊治病的请求,才是导致他病死的直接原因。最后他后悔了吗?从哪个自然段看出来?指名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你从什么地方看出蔡桓公也相信他是一位名医了?(抓住“请”字理解蔡桓公的后悔。)

  5.当蔡桓公要去请扁鹊治病的时候,已经过了医治疾病的最佳时机,扁鹊走了,病入骨髓、浑身疼痛的蔡桓公只能等死。你想象一下,此时此刻,蔡桓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6、汇报交流,教师顺势引导提问:蔡桓公的病是一下子就不可救药了吗?他的病根到底在哪里?【这个设计是让学生理解寓意打基础。】

  7、蔡桓公根本就不相信扁鹊,(相机板书:固执己见 讳疾忌医)可扁鹊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劝说蔡桓公治病呢?说明了什么?(板书:医德高尚)【这个问题的讨论,是让学生从扁鹊的坚持和担心中体会扁鹊高尚的医德。】

  8、从这个小故事中,我们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生活中,我们身边有蔡桓公这样的人吗?

  (四)、拓展想象

  如果能跨越时空,你想对蔡桓公说些什么?

  【引导学生从蔡桓公的身上想到生活中的不良*惯,并进行拓展练*,是要进行知识的迁移,将寓意升华,提高分辨能力和思维能力。】

  (五)、作业

  1、把《扁鹊治病》这个寓言故事讲给你身边的人听。

  2、课外读《伊索寓言》。【作业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熟悉并掌握课文内容,整合课外资源,开阔眼界。】

  六、板书设计

  这课的板书,我以归纳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和品质,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得出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的道理。

  附板书设计:

  扁 鹊 治 病

  扁 鹊 医术高明 医德高尚

  蔡桓公 讳疾忌医 固执己见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8

  一、教材分析。

  《秋姑娘的信》是一篇科普童话故事,它用秋姑娘写信的形式介绍了大雁南飞、青蛙冬眠、松鼠储备食物、树木裹上稻草准备安全越冬的知识。文章语言生动活泼,在阅读的同时使人感到秋姑娘对大雁、青蛙、松鼠、小树的关怀和体贴。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读背课文和识字写字。

  二、说教法。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设计时我把以读悟情的情感价值作为目标,让孩子在读中感受秋姑娘对朋友细腻真切的关爱,在反复诵读中让学生与秋姑娘美好的心灵交汇,从而让孩子们朋友之间要互相关心的道理。同时,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拓展内容,开发课程资源,为孩子展示潜质潜能和语言实践打开广阔的空间,使课堂教学更为自主、更为开放。

  三、说教学教学流程。

  (一)走进文本,感受人文内涵。

  文本是语言的载体,是孩子情感体验的途径,研读文本是课堂教学的本质任务。在朗读、理解文质兼美的文本的时候,才能体会人物情感,感受文本所要表达的人文内涵。根据这个理念,我对第二课时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1、归谬激疑,探究学文。

  让孩子们带着“秋姑娘给她的好朋友都写了什么?”这个问题去读书,实实在在的给足时间,让他们读准、读通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去寻找答案。接着让孩子挑自己喜欢的一封信互相交流,并且我要求学生用“我喜欢读秋姑娘写给——的信”的句式来交流,旨在培养学生说完整通顺的话。

  2、读信说信,语言实践。

  根据学生交流的内容,我利用媒体依次出示秋姑娘给大雁的信,让孩子自读,不仅再次感受秋姑娘至诚至爱的美好心灵,而且跃出文本,让孩子初步感受书信的基本格式,有机地拓宽知识面。

  接着,我又要求孩子照样子说一说秋姑娘在信中会跟青蛙、松鼠、山村孩子说些什么,为孩子搭建一个语言实践的舞台,给孩子创设一个发挥潜在智能的机会。

  3、挖掘资源,丰富积累。

  在课文中有几处知识点,我也一一挖掘。在品读语言文字时,我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冬眠,哪些动物要冬眠?松鼠喜欢吃什么?(旨在感悟“充足的食品”一词)小树裹上“冬衣”中“冬衣”是什么?为什么要裹?(让学生明白简单的科学道理),这些知识点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积累,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探究自然科学的欲望。

  4、感情朗读,整体回归。

  在学生了解信的内容后,我设计“换位朗读”,告诉孩子:“你现在就是秋姑娘,你该如何通过朗读表现出对朋友的关切之情,关爱(cn—teacher。com)之心呢?”孩子在品读“多加小心”“盖好被子”“别着凉生病”“充足的食品”“别忘了”“裹上冬衣”等词句的过程中,把秋姑娘的内心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感情朗读了2——5小节后,我引读:枫叶都到哪儿去了吧?借这个问题引读文章的第七小节,让孩子的感悟与文章的内涵更吻合,让孩子的体验与文中人物的情感更接*。然后我利用多媒体指导孩子背诵全文,再次感受课文的语言文字美和秋姑娘的心灵美。

  (二)拓展延伸,升华情感体验。

  文本给我们提供的信息是有限的,作为语文课程的实践者和操作者,我们不仅要“重文本”,而且要“超文本”。

  1、内容延伸,探求知识。

  读完全文,我让学生思考秋姑娘还会对其他朋友说,这样操作旨在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秋尽冬来之际动物的生活*性,是对他们课外知识的一种补充,也是为了满足孩子无限的求知欲,更好地激发他们探求知识的欲望。

  2、作业拓展,实践体验。

  最后我也是以秋姑娘信的形式给学生留了一个作业,作业如下:(多媒体出示作业内容。)

  让学生采集落叶观察,并动手做一做树叶标本,也是让学生走出书本,进行课外实践活动,在开放的富有创新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四、板书设计:

  秋姑娘的信

  大雁南去

  松鼠要冬眠

  青蛙准备食品

  山村孩子给小树裹“冬衣”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9

  一、说教材

  《新奇的纳米技术》是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文章介绍了什么是纳米、纳米技术以及介绍了利用纳米技术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写出了纳米技术的神奇。学*本课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浓厚兴趣。

  二、说教学目标、重难点

  (一)说教学目标

  1.掌握新字、词。

  2.了解科学小品文的文体知识。

  3.抓住关键语句,有目的地筛选信息,了解纳米有关知识。

  4.培养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

  (二)说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抓住关键语句,有目的地筛选信息,了解纳米有关知识。

  2.自主、合作探究“神奇”的具体体现。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

  2.有科学依据的大胆想象,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造能力。

  三、说教法

  1.通过查字、词典等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

  2.自主、合作探究“神奇”的具体体现。

  3.体会深入浅出地介绍科学知识的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把学生由神奇的神话世界领进神奇的科学世界)

  1.多媒体播放《西游记》影片中孙悟空变化成一只小虫,随铁扇公主喝茶时,进入了铁扇公主的肚子片段。

  让学生观看《西游记》片段,然后请学生把看到的内容讲给大家听,并谈谈感受。

  归纳、总结:这是神奇的神话,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还有比这神话更神奇的多媒体展示图片

  [*科学家研制的纳米机器人在人体血管中巡游,这机器人长约3毫米],这种机器人能自我复制,能杀灭人体内的有害病……]这样微小的而具有神奇功能的机器人,它就是应用纳米材料并运用纳米技术制造的纳米机器人,今天我就与大家共同走进《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多媒体出示标题,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

  提问:(多媒体展示)同学们,当你看到这个标题,你有什么疑问,你最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什么是纳米,纳米技术体现在哪些地方等)

  (二)阅读探究一

  1.快速浏览课文,筛选出下列信息:

  什么叫纳米?

  什么叫纳米技术?

  纳米技术可以为人类做哪些事情?

  小组交流,班内汇报,学生自由回答。

  归纳小结:

  纳米:又称毫微米,是一种长度计量单位,1纳米等于十亿分之一米。

  纳米技术:研究的对象是1纳米到一百纳米的小小物质,这些小小物质具有新奇特性,纳米技术就是研究这些特性,造福于人类的一门学问。

  2.理解概念,感受“神奇”(多媒体出示标题)

  以上三个问题,是不是都掌握了呢?分别谈谈你对这三个问题的理解。

  (1)学生自由发言,理解概念“纳米”。

  教师补充,请学生计算:人的一根头发直径约0.6毫米,约60万纳米),感受纳米这个长度单位本身的微小。

  (2)理解“纳米技术”,纳米技术指的是1纳米到一百纳米的尺度范围内的小小物质进行观察、操纵和加工的技术。

  (三)阅读探究(二)

  1.大声自由朗读课文,一边勾画出纳米神奇的具体体现。

  2.小组交流。

  3.汇报探究结果(多媒体出示,阅读汇报2)

  归纳小结:并板书

  (四)拓展延伸

  大胆想象,创造神奇(多媒体展示标题)

  开动思维,根据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运用纳米材料和技术来发明创造一些物品,并作简介介绍。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教师适时表扬鼓励。

  (五)纳米情报站,展示神奇

  把教师收集到的有关纳米技术的新产品向学生作介绍:图片1:美国已研制成功的“自净”玻璃;图片2:*研制成功的人工骨粉;图片3:美国人正在研制的“纳米战袍”……

  (六)科海冲浪,搜罗神奇(作业)

  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科海遨游,领略了纳米的神奇,体验了阅读的快乐,大家还想了解有关纳米科技的最新进展吗?请以四人为一小组,查阅报刊、杂志,或上互联网查阅资料,每一个小组办一份以纳米科技为主要内容的手抄报。

  (七)教学后记

  本节课,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教育思想,激发了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注重了课内与课外的联系,使学生学到了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不足之处在于,学生的创造能力还未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第一次抱母亲》是小学语文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围绕“爱心”这一主题,编排了《永远的白衣战士》、《“番茄太阳”》、《第一次抱母亲》和《我不是最弱小的》四篇文章,分别从不同层面探讨爱的内涵。其中,本文主要通过“我”与护士、母亲的对话以及回忆,表现了母亲为孩子和家庭的辛苦操劳和无私奉献,表达了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语文《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第一次抱母亲》文章内容简洁,行文明快,于*白如水的字里行间细腻生动地体现了人世间的浓浓亲情,是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学*语言的好教材。

  二、语言特色

  这篇课文以情动人,往往读了几遍后就能被字里行间的亲情所打动。细细品味,“我”、母亲和护士三人的语言中透露的情感朴实而又真挚。

  “我”说的话:

  (1)我赶紧说:“妈,你别动,我来抱你。”

  (2)我说:“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

  (3)我说:“我以为我妈有100多斤。”

  (4)我说:“如果你跟我妈生活几十年,你也会看不准的。”

  (5)我说:“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6)我突发奇想地说:“妈,你把我从小抱到大,我还没有好好抱过你一回呢。让我抱你入睡吧。”

  护士说的话:

  (1)护士在后面扶了我一把,责怪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

  (2)护士问:“你以为你妈有多重?”

  (3)护士说:“亏你和你妈生活了几十年,眼力这么桊。”

  (4)护士问:“为什么?”

  (5)护士动情地说:“大妈,你真了不起。”

  (6)护士把旧床单拿走,铺上新床单,又很小心地把边边角角拉*,然后回头吩咐我:“把大妈放上去吧,轻一点。”

  (7)护士说:“大妈,你就让他抱一回吧。”

  母亲说的话:

  (1)母亲说:“我这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

  (2)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

  (3)母亲说:“快把我放下,别让人笑话。”

  在课上,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这其中的情感变化,感受母亲对“我”的爱以及这种爱对护士的感染。

  三、说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课教材特点,中年段语文学*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词,会用“轮流”造句;

  2、掌握课文主要内容,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体会母子间的真挚感情,感受到文章中母亲的艰辛和伟大;

  3、学完课文后,能体会到自己妈妈的爱与辛勤,根据自己的真情实感给自己的妈妈写一封信。

  由于学生生活的环境和作者的相距甚远,所以我把体会文章中母亲的艰难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把体会自己妈妈的爱设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本文我设定两课时上完,第一课时重点解决第一个教学目标,第二课时重点解决第二、三个教学目标。

  四、说学情

  四年级的孩子已经具备了通过语言文字感受情感的能力,在之前的学*中,他们也学过《雪儿》《永远的白衣战士》《“番茄太阳”》这样的抒情类文章,应该来说对《第一次抱母亲》流露出的情感并不难把握。但是,文章中作者母亲所处的生活环境与学生的生活还是有一定距离的,所以在课堂上,要引导孩子通过文字的叙述想象文中母亲的艰辛,并能迁移到自己的妈妈身上。

  五、说教学环节

  我设计的教学环节主要是:1、导入新课,质疑激趣;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3、精读课文,体会情感;4、回顾总结,升华情感;5、学写书信,拓展延伸。

  其中,我重点说一说第3和第5个环节。

  3、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课标》指出,中年段的学生应能够“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因此在理解课文的时候,我设计了两个问题“‘我’第一次抱母亲的感受如何?”“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第3、4自然段寻找相关句子,通过朗读、抓关键词、想象的方法,借助小组合作学*的方式理解文字表现出的母亲的爱和艰难。其中,在理解“翻山越岭”和“重担”时,我让学生想象母亲在抚育儿女时可能面临着怎样的困难,并适时补充诗句:“乳哺三年娘受苦,移干就湿卧娘身。”“儿病恨不将身替,调理汤药不离身。”“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让学生感受此处的“重担”不仅仅指身体上的压力,更有心理上的压力,从而使母亲的形象高大起来,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也拉进了。

  理解课文离不开朗读,在一开始我就配乐范读课文,接着让学生自由读、带着问题读,在本课对话比较多的情况下,我还请学生分角色朗读,将自己的理解通过朗读充分表现出来,有的句子不需讲解,通过朗读学生便自然而然理解了其中的深情。

  5、学写书信,拓展延伸

  在课的尾声,我播放《母亲》和《烛光里的妈妈》视频,伴着音乐,我让学生以书信的形式写一写对自己妈妈的心里话,并且请自己的妈妈写一写回信。也许学这篇课文得到的感动只是来源于作者母子间的深情,那么写信读回信收获的便是属于自己的一份亲情了。孩子们写得真挚动人,妈妈们回复的同样情真意切,字里行间都是对自己孩子的爱和无悔。我想,我们的语文课就是如此: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在体会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同时,也收获一些情感的体验。

  六、说板书设计

  无数次流泪

  13、第一次抱母亲

  原因?感受?

  难过

  }没想到母亲是以80多斤的身体承受这么重的担子

  愧疚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菁华10篇)扩展阅读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菁华10篇)(扩展1)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菁华10篇)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

  一、说教材

  《忆江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绝唱之笔。作者以如画之笔描绘出一幅江南春景图,在人们记忆中留下难忘的印象。“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唤起人们对江南绚丽春色的向往,反问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诗,更真切有力地表达了对江南的眷恋之情。同时,“词”这种体裁在湘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材中是首次出现,选编这首词,意在使学生对词这种体裁有一个简单的了解,初步感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开拓学生的视野,感觉*经典诗词的无限魅力。

  二、说设计思路

  *是一个诗的国度,历经千百年而传诵至今的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灿烂奇葩,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然而在古诗词的教学中,不少教师包括我自己都曾切身体会到:教师激情有余,学生悟性不足;教师情有独钟,学生却无动于衷。原因何在?往往由于教师在教学上的情感灌输,造成学生的情感距离,未体现经典诗词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因此,本堂课的教学重在体现语文新课标中“以读为本”的理念,使学生走进文本、亲*文字;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渗透古诗词教学“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诗”的共性规律,使学生学会品读语言、诵读情感、美读意境,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中,提高欣赏古诗词的品味和审美情趣,力求营造一种“简约而不简单,随意却不随便”的和谐语文课堂。

  本首词的教学过程我设定为四个环节:

  (一)谈“忆”导入,情境揭题。(二)“胖”读全词,古词新谈。(三)“瘦”读全词,搜寻词眼。(四)牵引“忆”线,拓展延情。

  三、说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忆”导入,情境揭题。1、(师生问好后,教师板书“忆”字)①师:请同学们读这个字。能给“忆”字组几个词吗?我们的祖先是怎样创造这个字的呢?(课件一:演示“忆”的演变过程)②师:由此,你想到了“忆”的本意是什么呢?(引导学生说出回想、思念)。③师:古往今来,有人思念家乡,有人思念亲人,也有人思念故友,今天,我们将和诗人白居易一同去“思念江南”。(板书:江南,学生齐读课题)2、师:首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课件二:江南风光视频:小桥、流水、垂柳、凉亭??及词作者和写作背景的录音伴奏)。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配上乐曲可以唱。词不同于诗,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又称为长短句。《忆江南》这首词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写,诗人白居易50多岁时曾在江南的苏州、杭州任职做官,江南的秀丽风光给他留下终生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12年以后,他对江南依旧魂牵梦萦,67岁那年,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忆江南》。

  (教师配着古乐范读)[设计理念:教师巧妙地把词、作者和写作背景与江南美景融为一体,在这种无意注意之下,教师细腻、传神、声情并茂的朗读,将使学生心中荡漾起淡淡的愉悦之情,把学生带入一种对江南的向往之中,进而有种渴望要了解,朗读这首诗的心情,激发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热情。]

  (二)“胖”读全词,古诗新谈。[设计理念: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以读为本”,教师刚才的范读已潜移默化地激发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的求知欲望。“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胖”读全词,不在于质好,只在于量大,让学生在反复自由地读字、读词、读句的训练过程中,先领悟诗的大意,初步感悟诗的意境。]这一环节分以下步骤进行教学:1、学生自由朗读并提出循序渐进的要求:读准字音,读正确,读通顺,争取熟读成诵。2、小组合作,探究学*。出示课件三:重要词的注解。要求:①根据注释读懂词的大意,不懂的地方能质疑提问并作上记号。②书写“谙”字两个,在自己与同伴都认为美观的字下画“☆”。

  (三)“瘦”读全词,搜寻词眼[设计理念:一个既浅又俗的“好”字,包罗了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作者的赞扬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同时,只因“好”字之甚,方能“忆”之不休,“好”和“忆”二字在词中相互验证,相得益彰,实为绝妙之笔]1、品析佳句,引导想象。(1)江南好,好在何处?(景美)(2)词中写了哪些景物?用“ ”把它画出来。(太阳、花、水、春天)(3)分别抓住景物的什么特点来进行描写?(色彩)教师引导学生口头填充:( )的花儿 ( )的江水( )的太阳 ( )的春天课件四出示:“日出江花红胜地红,春来江水绿如蓝。”①轻读句子。②说说这个句子写得怎样?用了什么修辞手法?③把词中的“胜”换成“似”、“像”,比较朗读,进一步理解“胜”的妙处。④江边的花为什么会红胜火,江花为什么会绿如蓝呢?(太阳很红,花儿在太阳的照射下,更红了,胜地过了火焰。美丽的江水绿得很纯净,如同蓝草一般)⑤心诵词句。(提示学生眼睛看着文字,嘴上说着语句,脑海想像画面)

  课件五:出示江南美景图:日出→江花→江水→全景。①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这时的江南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②如果你身临其境,你会怎么说?会怎么做?(会大声感叹,会把它画下来,拍下来,会流连忘返?)2、搜寻词眼,品读“江南好”。师:刚才,大家解译词意,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不知不觉就把这首词读“胖”了。如果把我们刚才说的话全写下来,那该是多长一篇文章啊!但我们看这首词,它只有几个字?(27字)。这就是词的优美、简洁、凝练、含蓄的魅力所在。想把这首诗读“瘦”吗?请再放声地读读全词,看能不能把整首词读成一个词语?找找整首词是围绕哪一个词来写的?提问引导学生质疑:江南好,除了景色美,还好在哪些地方呢?(引导学生说:天气好、人好、人杰地灵、美食多??),师:一个“好”字,包罗了诗人对江南的无限赞叹和向往之情,你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引导学生想象诗人当时赞美、回忆江南的表情、神态来读,或者想像诗人作诗的心情,大声的赞诵读,或小声的感叹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四)牵引“忆”线,拓展延情。师反问:对比洛阳,如此美丽的江南春色,叫诗人怎“能不忆江南”呢?

  1、对比句子,说说更喜欢哪句?为什么?出示课件六:能不忆江南?应该忆江南。

  2、创设情境,诗人曾在江南做官十年,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杭州人民对他和他的感情非常深厚,在他辞官离任时,诗人刘禹锡在《白太守行》中写道:“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出示课件七:引导学生读一遍,课件更换一种字体。师:江南人民对诗人如此的'爱戴,让诗人生:接着读——“能不忆江南?”师:诗人对江南人民如此深切的思念,让诗人生:接着读——“能不忆江南?”师:诗人对江南春色的无限的眷恋之情,让诗人生:接着读——“能不忆江南?”师:诗人心中那忘不掉、抹不掉的江南情结,让诗人生接着读——“能不忆江南?”再次对着你对《忆江南》的独特感受,齐读全词。

  3、结束语:同学们,古诗词是我国文学中的艺术瑰宝,好的古诗词、好的现代文一定要背,我们正处在背诵诗文、学*语言的最佳时期,我的老师曾送给我一句话,今天我想把它送给大家:谁拥有了语言,谁就拥有了智慧。

  谢谢大家,下课!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3、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难点是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问道”

  自然万物,有着它自已生存的方式和规律,如果不按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今天,我们继续来学*第九课《自然之道》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学生齐读课题),谁能说说题目中的“道”是什么意思?(道理、规律) 那么题目的意思就是(自然界有其自身的规律)。

  二、统读全文,回顾内容。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了作者一行人的目的,那么他们的目的达到了吗?又发生了什么事呢?读课文,

  读文后(选一个学生汇报作者一行人的目的)。

  说得真好,你们愿意看看可爱的海龟吗?(师点幻灯片,边看边说)看完后,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三、紧抓蠢事,引入探究。

  1、是啊,如此可爱的小海龟却被我们不经意间深深地伤害了,看大屏幕,全班齐读“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师出句子)理解:“愚不可及”

  2、我们哪些做法是愚不可及的?面对我们的表现,向导又是怎样说怎样做的呢?

  请同学们默读文章的第三到第八自然节,边读边画边思考,并标注你的感受。

  四、默读课文,深入研读。

  1、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出示幻灯片)

  思考:

  我们的哪些做法是愚不可及的?

  向导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对此你有什么想法?

  2、汇报交流:

  ⑴ 学*三-四自然节:

  ① 我们的哪些做法是愚不可及的?

  “我和同伴紧张地看着眼前的一幕,其中一位焦急地对联向导说:“你得想想办法啊!”

  看见探头小龟有危险,就焦急起来,让向导想办法。联系上文小龟遇险体会我们因爱护小龟,担心它受到伤害,但不懂它入海的基本规律。相机理解“欲出又止”“踌躇不前”“企图”。

  指导朗读,读出危险及焦急的心情。

  ② 面对着我们如此焦急的表现,向导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

  电脑出示: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叨就叨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向导为什么这么说?理解“若无其事”他说这句话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向导觉得这是正常的规律,幼龟防护天敌,自然有自我保护的办法,不能人为去改变)

  ③ 第四自然节中还有哪些句子表明了他们情感的不同?引导学生理解“冷淡”“极不情愿”等词语。

  ④ 指导朗读:

  谁的想法正确呢?后来发生了什么事呢?

  ⑵ 学*第五自然节:

  ① 学生汇报:相机理解“鱼贯而出”。② 你明白了吗:为什么说我们干的`是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过渡:这件蠢事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呢?

  ⑶ 学*第六、七自然节:

  ① 自由读6~7自然段思考:这件蠢事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呢?

  ② 学生汇报。

  ③ 展开想象:食肉鸟是怎样“饱餐一顿”的?

  ⑷ 理解“我”和同伴此时的心情:

  “天啊!” “看我们做了些什么?

  4、朗读第八自然段,体会中心: ⑴ 我们不顾自然规律,焦急地想救小海龟,而导至海龟受到巨大伤害,令我们震惊,我们极力去救海龟,但我们内心仍是悔恨至极,读第八自然段,从哪儿看出我的心情?

  ⑵ 我们的内心会想什么?(无知,好心办坏事,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只能把事办糟,自然现象神秘莫测,不知道就不能乱加修改。)

  ⑶ (出示句子)向导由若无其事到不情愿,现在心情又是什么样?(悲叹)把悲叹换成感叹行不行?悲(为小龟的惨死)叹(人类的无知,强行改变规律,应受责罚)

  ⑷ 向导明明知道我们的想法会害了幼龟,为什么不制止,反而抱起那只小龟朝大海走去?他这样做你是赞同还是反对呢?

  ⑸ 有感情地读第八自然段。

  四、感悟启示

  如果你就是当时在场的作者和他的同伴,你们一定从这件事中受到了教训,得到了启示。请把你的收获告诉大家。

  五、朗读全文,明“道”。

  自然万物,有着它自己的生存方式和规律,在自然面前,我们人类该做些什么呢?课文通过具体事例告诉我们: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这就是自然之道。请大家再次用心读课文,细细体味吧!

  六、作业。

  找一找生活中违背自然规律行为

  板书: 我们:无知之愚

  自然之道{ } 愚不可及

  向导:有知之愚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3

  一、说教材:

  《扁鹊治病》取材于战国时期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写扁鹊拜见蔡桓公,几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疗。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因而对扁鹊的态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到最后的不高兴,致使延误了病情,病入膏肓,无药可医。故事以蔡桓公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警示人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不堪设想。选编这则寓言:一是使学生在读中感悟故事所要阐明的道理;二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提倡个性化解读文本。

  二、说目标

  根据以上我对教材的理解,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理解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联系有关的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读好人物的'对话,揣摩人物的想法,准确的理解寓言的寓意。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2.体会到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说教法

  1、根据教材的特点和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本课的教学中,采用“自主学*,自能阅读”的教学方法。即引导学生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使学生在读中领悟故事所要阐明的道理,并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惯,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创设愉悦和谐的情感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提倡个性化解读文本。以成功达成目标。

  四、说学法

  1、让学生品读重点句,感悟人物特征,体味人物心理想法,感受人物态度变化。

  2、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寓意。

  五、说教学过程

  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让学生在“读、悟、议”这种宽松民主中的氛围中学*。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去深入地感受。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寓言故事啊?大家一起回忆回忆,(课件出示图片)什么是寓言呢?

  今天,老师带着你们一起再来学*一则新的寓言。这则寓言叫《扁鹊治病》(板书:扁鹊治病)

  【目的是通过对之前学过的寓言故事做一个复*,引出对寓言的解释,顺势导出课题。】

  2、教师出示课件,介绍扁鹊。

  (二)、初读感知

  1、带着下面的问题第一遍读课文:

  课文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正确读写下面的词语;

  2、再读课文,根据自读提示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过渡:课文大意我们已经了解了,那文中的这两个人给大家留下了什么印象呢?(出示扁鹊和蔡桓公图像)

  (三)、细读研讨

  1、汇报交流。引导分析扁鹊和蔡桓公的特点。

  快速默读课文,谁来说说你眼中的扁鹊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回答。

  边读边用曲线画出能证明他是名医的句子,并说说你的理解。【这里我的设计打破常规,不逐段分析,而是以“名医”为线索,让学生在找句子的过程中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扁鹊,能归纳他的特点。】

  (板书:扁鹊 医术高明)形容一个人医术高明,我们还学过哪些词?(出示课件)课件显示:救死扶伤 药到病除 妙手回春 对症下药 起死回生 杏林春满

  2、这些成语都是对技术精湛、道德高尚的医生的高度赞美,而扁鹊恰恰就是这样一位名医,请同学们带着赞美之情一起来读读这些成语吧。(齐读)希望大家能牢牢地记住这些美妙深远的成语,并把它们运用于自己的学*和生活中。

  3、这么好的医生怎么就没治好蔡桓公的病呢?分析原因:课文中扁鹊几次请求给蔡桓公治病?蔡桓公是怎么说的?

  大家再浏览一遍课文,根据课件中的表格,小组合作试着表演扁鹊与蔡桓公的对话,同时体会两个人物的心理。你能不能用四字词语来形容一下蔡桓公生气时的样子?(怒发冲冠勃然变色 愤愤不* 咬牙切齿 暴跳如雷 怒气冲冲 怒火冲天 恼羞成怒 拍案而起 火冒三丈 怒不可遏 怒火中烧 勃然大怒 暴跳如雷 气急败坏 大发雷霆 )

  这里让学生用四字词语来形容一下蔡桓公生气时的样子,目的在于丰富学生的积累,并通过这些词语形象地体会到人物的心情。

  【课文的主要部分我让学生自读自悟,合作学*,品读扁鹊和蔡桓公各自表现的句子,让学生感悟人物的特征,体会人物品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朗读能力。】

  4.因为蔡桓公对扁鹊的不信任、不高兴、不理睬,一次又一次拒绝了扁鹊治病的请求,才是导致他病死的直接原因。最后他后悔了吗?从哪个自然段看出来?指名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你从什么地方看出蔡桓公也相信他是一位名医了?(抓住“请”字理解蔡桓公的后悔。)

  5.当蔡桓公要去请扁鹊治病的时候,已经过了医治疾病的最佳时机,扁鹊走了,病入骨髓、浑身疼痛的蔡桓公只能等死。你想象一下,此时此刻,蔡桓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6、汇报交流,教师顺势引导提问:蔡桓公的病是一下子就不可救药了吗?他的病根到底在哪里?【这个设计是让学生理解寓意打基础。】

  7、蔡桓公根本就不相信扁鹊,(相机板书:固执己见 讳疾忌医)可扁鹊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劝说蔡桓公治病呢?说明了什么?(板书:医德高尚)【这个问题的讨论,是让学生从扁鹊的坚持和担心中体会扁鹊高尚的医德。】

  8、从这个小故事中,我们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生活中,我们身边有蔡桓公这样的人吗?

  (四)、拓展想象

  如果能跨越时空,你想对蔡桓公说些什么?

  【引导学生从蔡桓公的身上想到生活中的不良*惯,并进行拓展练*,是要进行知识的迁移,将寓意升华,提高分辨能力和思维能力。】

  (五)、作业

  1、把《扁鹊治病》这个寓言故事讲给你身边的人听。

  2、课外读《伊索寓言》。【作业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熟悉并掌握课文内容,整合课外资源,开阔眼界。】

  六、板书设计

  这课的板书,我以归纳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和品质,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得出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的道理。

  附板书设计:

  扁 鹊 治 病

  扁 鹊 医术高明 医德高尚

  蔡桓公 讳疾忌医 固执己见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4

  一、 说教材

  《花的勇气》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的一篇略读课文,本文节选自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作者在爱花—寻花—盼花—看花的过程中,被小小的花儿傲风斗雨的精神所感染,闪现出思想的火花:生命的意味就是勇气!

  带着泥土的气息,打开教材《花的勇气》,和作者、编者对话。这篇课文构思精巧别致,以作者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寓情于景,情理交融,耐人寻味。语言生动、优美、流畅,值得细细品味。和本单元其它课文、口语交际共同组成“热爱生命”专题,又是一个发展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启迪学生心智的好例子。

  二、 理念、目标、重难点的确定

  说的是一篇课文,其实是我从教18年的实践、思考: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要在工具性、人文性两者的矛盾中寻求*衡。基于以上理念和年段目标,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通过本课学*,认识4个生字,理解“泛滥”等词语的意思,积累描写花的句子。朗读课文,体会含义深刻词句的意思,感受作者语言的优美。重点:体会花儿在冷风冷雨中怒放的气魄。难点:凭借例子,通过对话,理清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领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三、 说教学法

  为实现上述目标,教学方法选择至关重要。教法、学法互相牵制,融为一体。教法方面,主要采用重点突破法,以课题为切入点,点上探究。我还采取多层次阅读法,引导学生尽情的阅读课文,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悟理。凭借文本的语言文字,力求和学生一起穿透文字的表象,感悟文本背后的'意义,并在感悟中学*语文,关注语言,促使感情与智慧在阅读对话中交融共生。我还运用合作探究法,以作者情感的变化作为本课研讨问题,使学生读、思、说、写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体验情感,突破重点。学法方面,本文是略读课文,充分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通过课前导读,明确阅读要求,自主学*,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合作探究。

  四、 说教学程序

  我追求简约、高效、创新、和谐的课堂。本课安排一课时。根据新课程理念和农村孩子实际,预设如下流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课始,创设情境,唤醒学生。我是这样导入新课:茁壮生长在砖缝中的小瓜苗,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顽强。当你看到花儿在阳光下绽开笑脸,在温室里展露娇媚时,也许你并不会太在意,然而当你面对千万朵在冷风冷雨中怒放的小花的时候,你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今天,我和大家共同学*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的散文片段:《花的勇气》,大家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注意“勇气”两字要写的有力!

  板书:的勇气

  释题:什么是勇气?(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

  学生在激情的话语中走进文本。民主、自由、宽容、激励的气氛从一开始就浸漫课堂,并贯穿教学始终。

  1、引导质疑: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读了题目,你有问题要提出来吗?

  2、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是呀,作者看到的究竟是怎么样的花啊,竟然拥有勇气?要解决这个问题,你觉得第一步我们该做什么?(找写花的语句)第二步我们再做什么?(从写花的语句中尝试感悟花的勇气)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自由读课文,遇到描写小花的语句就动笔画出来。文中描写花儿的语句有两处:

  (出示投影)——第二自然段

  我用手拨开草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它们比青草只矮几厘米,躲在草下边,好像一使劲儿,就会齐刷刷地冒出来……

  1、齐读这段话,然后说说读懂了什么?在课本上做好批注。(花颜色美、可爱、多等特点)

  2、揣摩作者描写小花的方法。(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

  师:你还划出了哪些语句?

  ( 出示投影 )——第七自然段

  迎着吹在脸上的细密的、凉凉的雨点,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这正是前几天那片千万朵小花藏身的草地,此刻那些花儿一下子全冒了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地看到,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1、师:花儿多美呀!想看看吗?

  (出示投影)——花的图片

  教师配音读此段,师生交流理解。

  教师小结:同学们,这个时候老师不但被花的勇气征服了,也被你们的精彩发言征服了, 谁愿意把感悟到的勇气放进这段话里面读一读?(指名读)

  (三)、小组探究 体验情感

  师:小花竟然有勇气!这是作者看到的小花。可是你们知道吗?作者历经了好几次情感变化,让我们再次到课文中去,去寻找作者的情感历程。

  (走进作者不断变化的情感世界里去,与作者的变化之心直接对话,可以更深刻的理解文本。使文本的内在情趣和学生的理解相得益彰,充实其内心,沉淀其语感。)

  (出示投影)

  作者最初看见草地时,感到 失望 ,

  扒开草后看见躲藏着的小草时,感到 ,

  离开维也纳前没看到花,感到 ,

  看见花的原野时,感到 ,

  体会到小花的气魄时,感到____________。

  1、分小组合作学*:针对问题,浏览课文,认真倾听,大胆交流。

  2、选小组代表展示所填内容。体会作者的失望——吃惊——遗憾——惊奇——震惊这一系列心理历程。

  3、个性化展示朗读。

  师:谁有勇气给大家读一段,请自信的举起你的小手。我们需要8位小勇士!注意:每个人读的内容不同,感情也就不一样,有信心读好吗?

  师:同学们,我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小花那种不向冷风冷雨低头的勇气,那种在艰苦的环境里奋力拼搏的精神。那么作者又感悟到了什么呢?请你找出描写作者感悟的语句。

  (出示投影)——第八自然段

  我惊奇地想:它们为什么不是在温暖的阳光下冒出来,偏偏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呢?小小的花儿居然有如此的气魄!我的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1、根据标点符号提示的感情读此语段。(问号、感叹号、破折号)

  2、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交流指导)

  (1)联系课文第五段理解“冷风冷雨”这一恶劣的环境。

  (2)抓住“偏偏”理解小花的勇敢;抓住“居然”理解作者的震惊;抓住“如此的气魄”理解花儿的勇气;抓住“怦然一震”理解作者的感悟至深。

  3、总结本单元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方法:

  (出示投影)——理解句子的方法

  (1)根据标点符号提示,读出感情,帮助理解。(2)联系上下文,完整理解。(3)抓住关键词语,深刻理解。

  4、个性化朗读。

  (这段话是作者的感悟所在,点睛之笔。读点睛之笔,方能悟其中之意。尝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才能激发出学生的语言积累,分析课文的能力才能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让学生在思考中陶冶心灵,在讨论中培育心灵,在倾听中丰盈心灵。)

  (四)、回归全组,升华思想

  这是本组的最后一篇课文,让学生结合本文和前面三篇课文,说一说对人生、对生命的再认识(完成小诗人续写),使本组教材连贯起来成为一个整体,深化学生感受,升华思想。

  师:听你们读到这里,我的心情变的凝重起来,作者由花的勇气悟了到生命的意味,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板书:生命的意味

  (出示投影)——我的小诗

  勇气是冷雨中迎春花绽放的花朵

  勇气是砖缝里小草探出的嫩芽

  勇气是……

  勇气是课堂上高举的小手

  勇气是夜晚独自一个人在家

  勇气是……

  (来,谁接着老师的话说出诗一般的语言)

  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不同,他们对生命的认识不同,语句表达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只要有勇气就会有希望。

  (五)、说板书设计

  略读课文的板书更应简洁明快。我选取了文章当中最能体现花儿勇气的三个词语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作为板书内容,随作者的行文思路横向推导出生命的意味这一主题。

  傲然挺立

  明亮夺目 ——花的勇气—— 生命的意味

  神气十足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5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中彩那天》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五组教材中的一篇课文。课文讲述的是一名修理厂的技工,无意中抽中了大奖,但是抽中大奖的彩票却是他帮同事代买的。经过思想斗争,他把大奖送给了同事。作者赞扬了这种诚实、守信的品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14个生字,理解课文内容。

  2、能力目标:

  ①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②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到课文中的父亲、母亲的人格魅力,做一个诚实、有信用的人。

  (三)教学重点:理解父亲从不愿意把大奖还给同事,到最后还给同事的矛盾经过。

  (四)教学难点:理解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

  二、说教法

  本课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和文字感染力,蕴含着一个做人的道理,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情感训练的好文章。 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采用了对比朗读、自由读、尝试性读、带着疑问去读、比较读、互问互读、分角色表演读等多种方法,让生在反复读,反复感受文中的人和事的过程当中,从而领悟课文,感知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尤其是本课的重点,要让学生理解父亲从不愿意把大奖还给同事,到最后还给同事的矛盾经过。因此,我决定引导学生抓住描写父亲动作、神态的句子反复读、体会、交流,感受父亲的高尚品质,在感悟语言的同时受到崇高人格的熏陶和感染。

  三、说学法

  识字教学仍然是中年级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但与低年级有所区别,要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运用查字典自主识字,具有初步的识字能力。因此,在教学本课之前,我安排学生预*生字新词,为读好课文作好铺垫。

  教师不再用自己对课文的分析讲解去取代学生自身的主体感受,而是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尽可能地让学生自我活动,去读书、去思考,参与议论,参与交流,使他们能更充分、更直接、更自如地接触课文,从而更好地去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只有让他们多读读课文,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从读中理解内容,从读中领悟父亲前后两次不同的心情。让学生自己去发挥想象,自己去发现,自己去讨论,在读中不断去体会。而且,我设计这节课主要采取自主、合作的学*方式,给学生相宜的课堂学*“自由度”,给学生“自主感受体验的时间和空间块”,给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自由读,读中思,思中悟,体会课文中父亲高尚的品格。使课堂真正成为一个学生思维浪花相互激趣、强烈碰撞的信息交换场。

  四、说教学设计

  这篇课文所展示的社会和人生画卷,能启迪学生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入思考,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我将引导学生在读、思、想、说的教学活动中受到思想教育,去体验、去感受、去领悟人格美。具体的教学设计如下:

  1、启疑,导新课,初读感知

  一开课,教师便出示一个模型,通过识字比赛的方式奖励给一位同学,并让他谈谈得到这份奖品的心情。随后,教师便引出“我们中奖了都会很高兴。可是有一个人,他虽然中奖了,但是他神情严肃,没有一丝喜悦,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从而揭示课题《中彩那天》。接下来,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读课文,激发学生学*课文的兴趣,在初读中感知了课文内容。随后再采用多种识字方法检查学生预*的生字新词的情况,使学生感到老师是尊重他们的劳动的。

  2、解疑,看插图,细读理解

  本文共有两幅插图,一幅画的是父亲中彩后却神情严肃,看不出一点高兴。另一幅画的是父亲打电话给库伯,要把车子还给他,脸上洋溢着笑容。这两幅图其实也就是表现了父亲中奖后的思想变化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两幅图,找出与之相对应的句子读一读,边读边想。重点引导学生抓住描写父亲动作、神态的句子反复读,并把自己读后的体会、想法与周围的小伙伴进行交流,在交流合作中实现了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学*。

  3、争论,抓重点,精读欣赏

  为了激发学*的参与兴趣,我将安排一个“小小辩论会”,让认为车子应该还给库伯的同学作为正方坐在右边,认为可以留下车子的同学作为反方坐在左边。先让他们在组内讨论,准备充分的理由,可以在课文中找,也可以自己想像。在争辩过程中,当觉得对方言之有理时,可以改变选择,变动座位。让学生的.情感、兴趣、个性、思维、人格等在争辩、交流中得以反映,在争辩中进行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

  4、表演,看动画,分角色读

  学生在自由争辩的过程中逐步感受到父亲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此时,教师播放课文内容的动画,让学生为其中的人物配音。这样,让学生走进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去贴*人物的心灵,入境动情,获得了思想启迪,而且有助于创造力的培养。

  5、想象,解难点,畅谈体会

  课文语言有一些未定点,教师应凭借这些未定点,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拓展学生心灵的空间。如库伯派人把汽车开走后,“我”和爸爸、妈妈是怎样的心情,可能有些什么对话。可以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摹拟对话,引导学生感受人物的形象美,从而使思维动起来,体验真起来,语言活起来。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6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爱是什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以“爱是什么”为线索,一萨勒老师的行动与语言为主要形式,以萨勒老师帮助海伦理解爱为主要内容。学*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深入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会感受来自别人的爱,懂得珍惜,学会感恩。

  2、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萨勒”老师对我的爱。

  (2)理解爱的深刻含义。

  (3)学会感受来自别人的爱,懂得珍惜,学会感恩。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萨勒老师对我的爱。

  教学难点:体会爱的深刻含义。

  二、说教法和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以课文题目“爱是什么”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三、说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探究体验,感悟爱——拓展巩固,延伸爱。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上课伊始,我播放一段海伦的视频,让学生对一个陌生的人物加深理解,引入课文情境。营造“课始激情情即生,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之中。从而导入课文中心:“爱是什么?”

  当学生抓住了文章的主要线索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这样就为理解和探究作好铺垫,使探究确定了方向。

  接着进入教学的第二阶段——探究体验。

  探究定向后,我用课件出示让学生小组合作学*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边读边合作探究学*成果。而我呢,要深入到学生的学*小组中,用信任而又带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探究,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难免有些片面,这时,要鼓励学生再合作探究,共同寻找真知。学生由自主探究转为合作探究。

  说到这里,我想与在坐的各位教师分享一点我的教学心得:引导小组合作学*是我们的教学模式一直努力地方向,当学生掌握了这一学*方法,对于我们老师来说,这是一种福利,因为我们的课堂轻松了,为孩子们也学会了自主学*的方法,提高了阅读能力。但觉不能让这一学*方式成为一种课堂花哨的形式。所以怎样让孩子们在合作学*中尽可能地做到集体参与,就值得我们探究了。在我的班上,我一直采用这样的学*方式,不仅让他们尽情讨论,每个人还得把讨论结果记录下来,每个学*小组的组长必须检查,无一例外。探究完后,再统一汇报交流。

  这样的教学咱们是不是轻松多了。(那是题外话。)

  我们再回到本堂课的教学话题。

  学生通过读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后理解了爱的含义,从而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悟,引导说话“爱是什么?”在学生不断的回想与回答之中,学生对课文的中心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感悟。语文源自于生活,我们得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

  这样在合作探究中突破教学难点:理解了萨勒老师对“我”的爱。

  体会了爱的深刻含义。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之后,问题基本明朗化,我根据学生的学*汇报相机板书,并及时出示下列重点句子:

  (1)她轻轻地搂着我。

  (2)老师把我搂得紧紧地。

  (3)爱有点像太阳,也有点像云彩……

  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不但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而且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表达出思想感情,所以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我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体验。把文字的情感通过你的语言表达出来。

  在学生探究体验之后,渗透思想教育,学会感受来自别人的爱,懂得珍惜,学会感恩。

  最后进入教学环节的第三部分——拓展巩固,延伸爱。新课改要求中年级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或感受,并引导学生观察社会、观察人生,为体现这一指导思想并突出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宗旨,同时也为了强化学生感受爱,学会感恩。我让学生以“爱是什么”这一主题写一篇诗歌。

  这堂课的教学到此就划上了句号,谢谢大家的聆听!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7

  一、说教材

  这是一篇根据《左传》改写的历史故事。课文简练的笔触,生动的语言,讲述了祁黄羊让位荐贤的事。表现了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思想境界,塑造了一个做事出以公心,行事光明磊落的人物形象。

  一、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阅读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础,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有一定的口头表达能力,不过这种历史题材的文章,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学生不易理解,所以在表达自己的感受方面,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综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要求,我拟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了解课文大意。

  2、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 借助课文具体语言材料,领会祁黄羊公私分明、一心为公的精神。

  三、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嫩联系上下文体会“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

  四、教法学法

  根据素质教育新思想和语文课程标准新理念,充分考虑学生实际,在教学中,我会通过初读 指名读理解文章层次;讨论分角色读,领会祁黄羊公私分明、处事公正、一心为国的精神;最后,在通过复述文章,进行点评,理解祁黄羊崇高的思想境界。

  本节课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学法指导:

  1、 自读自悟法,以读促讲,以读促悟,以读悟情。

  2、 不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勤于动笔,乐于思考

  3、 自主合作的学*方法

  五、教学流程

  (一) 谈话导入

  1、 揭示课题,简介祁黄羊在晋国的'身份,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认清生字。在读顺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谈谈课文讲了什么故事,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2、 初读之后,鼓励学生质疑,教师提炼重要问题。

  (二) 精读课文 重点感悟

  指导学生精读可以从人物的对话入手,感悟祁黄羊一身正气,一心为国的精神。

  1、 指名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2、 在讨论交流中,理解 “几个大国 ” “征伐”

  3、 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祁黄羊辞职的原因。板书:因病辞职

  出示第三自然段 讨论:“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是怎么一回事?

  1、 理解 外举不避仇

  ① 引读悼公和祁黄羊的第一次对话,体会悼公对祁黄羊的重用和信任。从祁黄羊“想了想”“郑重”体会举荐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② 引导读第二次对话,体会祁黄羊的公私分明,不计前嫌的高尚品德。

  ③ 指导分角色对

  2、 理解内举不避亲

  ① 自读8到11段,你体会到了什么?

  ② 从“只有”“想了想”“郑重”这些词语中体会祁黄羊举荐儿子是无奈而慎重的决定。从悼公的惊讶神态和反问中,体会祁黄羊的举荐是出人意料的。

  ③ 指导学生读好祁黄羊的话,理解祁黄羊举荐儿子的原因。

  五、小结

  采用即兴表演的方式,让学生评议:祁黄羊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8

  说教材

  《一碗水》是语文A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3单元的第3篇课文,该单元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题展开。《一碗水》是军旅作家吴然发表在《儿童文学》中的一篇抒情短文(文章体裁)。他讲述了密林中有一眼小小的泉水,它一年到头都不干涸,总是满满的一碗,为人和动物提供了甘甜的泉水,带来了生活的欢乐,(主要内容)表达了作者对“一碗水”的喜爱、赞美(中心思想)。写作特点是:文章生动流畅,充满情趣,特别是描写小动物来泉水边喝水的那段,写得很有感染力。课文字里行间洋溢着景色美,人情美,文字美。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一碗水”给人和动物带来的方便和乐趣。

  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会用“虽然……可是……”、“那么……那么……那么……”造句;

  能根据课文进行片段仿写。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说教学重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依据这一理念,设计本课教学时,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尊重学生的主体,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学*潜能,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氛围中学*课文内容,掌握技能,进行能力训练,切实体现了“以学定教,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体会“一碗水”给人和动物带来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确定为:为什么说“一碗水”是一眼灵泉。

  说教法和学法(教学重点、难点突破的设计)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很重要。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来突破本文的教学重点。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激发学生想象力的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惯。

  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有这么一个美丽的地方,那儿如一个神话般的世界。今天我就做一次导游带大家去看看。多美的大自然呀!密密的树林里,阳光透过树叶,照亮了爬满石壁的过山藤,照亮了石壁上潮湿的苔藓。在密林深处的石壁下有一眼很小的泉水,人们给它取了一个独特的名字叫“一碗水”。(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是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的前提,这样的设计使学生一开始就被大自然的神奇美妙所吸引,再直奔主题,使学生的学*就有了明确的方向,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回顾课文,找准中心

  过渡:这一碗水人们不但名字独特,老人们还给了它很高的赞誉呢!读读课文,看看人们是怎么称赞他的?用书中的一个词来概括。

  【设计意图】将教学的切入口放在此处,由它为起因创设一个个生动的解读情境,抓住了脉络清晰地教学主线,以便于讲解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细读研讨,理解课文

  过渡:“灵泉”中的“灵”你是怎么理解的?(灵性)一碗水灵性体现在哪?它有有什么特点?

  1.学*第1、2自然段,了解一碗水的神奇。

  轻声读课文,画出描写一碗水特点的句子。交流、有感情读。

  2.默读学*3-6自然段,感受这一碗水给人们、小松鼠、山喜鹊带来的快乐,并标画出相关词句。学生自读标画。

  3、品读、感悟。

  (1)一碗水给小伙伴带来那些快乐?(课文第3自然段)

  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品读感悟。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悟。及时评价。

  (2)读第5、6自然段,体会小松鼠、山喜鹊的快乐。

  抓住动作和叫声体会一碗水给小松鼠、山喜鹊带来的快乐。指导朗读。

  (3)指导写片段。

  4.还有谁会到这一碗水边喝水?它又是怎样表现自己的快乐的?

  5.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相处。

  看到这一幕,我们都不忍心去打扰他们,只好躲得远远的,和他们共同享受这美好的时光。

  6、探究:为什么老人们说他是一眼灵泉?

  7、想想说,你喜欢的动物或植物喝了一碗水会怎么样?

  四、总结升华,激**感

  五、拓展训练,解说文本

  一碗水出名了,许多的游客都要到这儿来观光。请你以小导游的身份把这一碗水介绍给游客吧!

  六、拓展延伸:

  1.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句。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2.有许多人也想前来看看一碗水,请你给他们介绍介绍!试着写导游词。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9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第一次抱母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情感型课文。文章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很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母亲对子女的爱,更表达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感恩之情。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影响是深广的,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因此,“张扬个性,让课堂喷涌真情”是教学追求的目标。

  全文共5个自然段,可分三个部分。第一自然段是第一部分,叙述了“我”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没想到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第二、三自然段是第二部分。“我”告诉护士,记忆中的母亲总是挑着重担翻山越岭,“我”总以为母亲“力大无穷”,却不知母亲只有80多斤的身体,却承受那么重的担子。第四、五自然段是第三部分,写“我”突发奇想,想抱母亲入睡,结果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大意,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激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3、体会伟大的母爱,激发学生对母爱的报答。根据实际写出一段与母亲相处的精彩片断。

  教学重难点:

  1、学生通过自主提问探究文章大意。

  2、通过练笔歌颂母亲。

  教学准备:

  VCD歌碟,演示文稿

  教学时间:两课时

  二、说教法、学法。

  阅读要“披文入景,披文入情”才能产生优化的效果。我通过抓重点语段,反复品读,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如抓住母亲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这段描写,让学生展开想象,通过语言文字呈现丰富的内心视像,将文本语言伴随着感性的形象扎根到学生的心灵世界之中,在此基础上多次朗读,揭开文本深藏的内涵。再如为了理解母亲的一句朴素话语,我通过画面、音乐的渲染,让学生对母爱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文章其实最感动的是最后一段,那是一颗对母亲感恩的心在震撼着我们。所以在处理最后一段时,我让学生深情地朗读,将自己和文本融为一体,用朗读,用思考,用言语抒发着感受。接下来拓展的小诗,又反哺了对文本的感悟,让学生走进新文本,加深理解和体验。

  在学生的情感巨浪被充分掀起的基础上,通过语言实践——倾诉,让学生表白内心,使他们的情感得到宣泄。

  1、巧抓兴趣点,教师“循循善诱”

  新课开始前,教师将课下收集到的有关诗句,播放音乐让学生朗读,感受母爱的伟大。接着,以阅读的方法入手,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并要求学生利用学到的方法,充分的用到本节课的学*中,这样设计学生学*兴趣高,容易接受,积极的投入学*当中。

  2、巧抓互动点,教师“穿针引线”。

  在教学中,我首先创设自主学*的空间,让学生自由且充分地阅读,积极主动地感知文本,交流感受,把握情感基调。

  朗读的牵引。对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一篇难以理解的文章。很多地方能意会而不会言传。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反复地朗读体验,以读促思,才能获得更深刻的理解。所以,在本文的朗读方式上,,我们不仅采用了个别读、小组分角色读、全班齐读等方式,而且还多次采用了师生接读、合作朗读。这样的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朗读的激情,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情境。

  三、说教学程序。

  教学设计:

  13〈〈第一次抱母亲〉〉(第二课时)

  一、课前准备:小助手带领朗读上节课学*到的诗句。

  出示:乳哺三年娘受苦,移干就湿卧娘身。

  儿病恨不将身替,调理汤药不离身。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二、导入教学

  1、出示歌德的话1: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

  教师读。

  你懂得这句话的意思吗?这句话告诉我们,如果你要读书,就要很好地去思考,字面上包含的意思要琢磨清楚,还要读出文章中暗含着的意思。这就一定要用心去想,想,不仅是思考,而且要包括想象。这是上课前老师送给大家的读书要则,希望今天上课时大家能够照着这句话说的去做。

  2、同学们,歌颂母亲一直是千百年以来传诵不衰的主题,今天我们继续学*歌颂母亲的文章《第一次抱母亲》。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三、指导朗读,感悟深化

  1、轻轻打开课本,请一名同学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是否读出感情。(学生评价)

  2、出示课件1指导对话。

  3、自由练读,分角色读。

  4、过渡,母亲最重的时候80 多斤,现在生病了,还那么重吗?(生齐答)母亲这么轻,作为儿子,“我”心里是什么感受?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二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有关句子。

  四、评词析句

  1、出示课件2读出感觉,竟然是什么意思?说明什么?

  2、作者没有想到母亲这么轻,心里很难过,为什么难过?答案就在书中,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3、出示课件。

  4、读课件上的内容,透过图片和文字,瘦弱的母亲的肩头挑着100多斤的担子翻山越岭,是怎样的情景?,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想说点什么?

  (1)指导学生说一说。(1,从腰和腿来说明担子重不重2、从汗流浃背来说明累不累3、从挑着粮来说明难不难。)

  齐读读出母亲身上担子的重、身体的累和生活的难。

  (2)翻山越岭是什么意思?难道只是翻过一座座山,一道道岭吗?(是母亲走过生活中的一次次坎坎坷坷,一个个难关)

  师说:现在你知道翻山越岭背后的意思了吗?

  (3)出示课件4读重担是什么意思?母亲除了每天要挑起100多斤的担子还有别的担子吗?

  师说:遇到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为什么?(板书:母爱伟大)

  (4)母爱无处不在,母爱无处不有,出示课件配乐。

  (5)多么伟大的母亲呀!多么感人的母爱呀!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请你有一句话来表达你的感受。(生说)

  (6)好吧,请同学们拿起书,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这段话,读出母亲的累,读出母亲的伟大。读句段“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过渡:母亲的一生用80多斤的身体承受着这么多的重担,而我却不知道此时作者是怎样的心情。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画出有关语句。(生答,师出示有关课件)

  (1)愧疚是什么意思?我为什么感到后悔?(母亲躺在了病床上我才来关心,伤了母亲的心)

  (2)而面对我的愧疚,母亲却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母亲一生中为我们做过那么多的事,她却提都不让提,这是一种不图回报的爱,一种无私的母爱。板书。)

  (3)同学们,母亲付出那么多,护士夸她,她笑了笑说:“提那些事情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从母亲的表情,从母亲的话当中,你看出了什么?(分析:1、提那些事情干什么2、哪个)

  (4)所有母亲都是这样做的。母爱是最无私的,是最伟大的,有人说,世界上的是海洋,比海洋大的是天空,比天空还大的是胸怀。其实不然,比天空还大的是母亲的胸怀!这就是母亲,这就是伟大的母爱!就连护士也为之动情。

  (5)出示6: 接读:护士动情的说:大妈,你真了不起!指导大声的读三遍

  过渡语:同学们说的真好!老师听到你们的心声,也被感动了。

  (6)面对此情此境,你想为自己的母亲做点啥?(生答,师评价)

  过渡语:多么懂事的孩子呀!作者面对病床上的'母亲他最想干什么?他是怎样做的?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画出有关语句。

  生汇报。师相机,出示课件

  (7)指名读图中文字,其他同学边听边观察图画。

  师: 看到母亲眼角流出的泪水吗?为什么流泪?(边说边板书:无数次)这是什么样的泪水?(生答)

  小结:母亲的泪水是欣慰的泪水,是激动的泪水,是幸福的泪水,是又苦又甜的泪水。小时候母亲曾经无数次抱我们,作者仅仅是第一次抱母亲,母亲就那么激动,如此比较,把最想说的话写一写。以“妈妈,我想对您说——————”写一段话。出示“妈妈,我想对您说——————”(学生展示)

  过渡语:太感人了。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体会母爱的伟大。

  (8)配乐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五、总结课文

  1、今天我们读《第一次抱母亲》一文,用一只眼睛读课文,用另一只眼睛感受天下所有母亲无畏、博大、无私的胸怀。我们正像哥德说的那样,是用两只眼睛去读书的,我们的母亲是应该得到崇敬和爱戴,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都要深深记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作业超市

  一、以“妈妈我想对你说”写一篇小练笔。

  二、为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

  三、搜集有关母爱的资料,为“夸夸我的好妈妈”主题班会做准备。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0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的地位和作用

  《我站在祖国地图前》是语文S版六年制小学第八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首一首赞美祖国的诗歌。作者看祖国地图时,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赞美了祖国土地的辽阔、山河的壮丽,展望了祖国的美好前景,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能理解每一小节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重点和难点,我将采用指导朗读、利用课件创设情境,让学生亲身感受祖国的美丽和伟大,引导学生由境入情,感受祖国的雄伟和山河的壮丽。

  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理解“沙漠”、“海湾”、“健康”、“三峡”、“泰 山”、“宏伟”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

  2、理解每一小节内容展开想象,理解诗句意思。

  情感态度目标

  1、以问题为线索,理解我站在祖国地图前看到了什么?想 象到了什么?

  2、通过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说教学对象

  四年级的学生喜欢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并具有一定的自行上网

  运用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学生已掌握了一些读书的方法,如:默读时边读边想,不动笔墨不读书,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等。学生的思维活跃,想象力较丰富,但思维的深刻性、语言的表达上有所欠缺。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以学生的充分自主学*为主,发挥多媒体的多项交流功能,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读、看、想等方式,逐步深入学*课文。 为了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特点,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语文是一门培养人的情感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达到情感升华”。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我校四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所以,本节课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把祖国美丽的名山大川呈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帮助突破重点和难点。发挥多媒体综合功能,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以达到帮助学生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效果。同时,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课件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节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 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并例举生产实践上存在的一些有关的 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节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方法的人,没有情感的人。” 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说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图】 问题引人,激发兴趣 听读课文,整体感知(视频录音) 深入学*,品词品句(课件) 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总结全文 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结束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一)导入新课

  (3—5分钟) 课件展示祖国地图,了解*基本国情导入。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兴趣。

  (二)讲授新课

  (30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确地分析教材的难点。

  1、听视频录音导入新课,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过来,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2、深入学*,品词品句体会情感。这个分析课文的过程中,我通过课件的出示,让学生感受珠穆朗玛峰的峰势雄伟;南沙群岛的多、美、迷人;五岳的雄、奇;三峡的险要;泰山的雄伟壮观。配上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解,这样的设计,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同时我还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认真品读精美词句。 当然,语文课堂中也不可缺少说句写句练*,这个环节,我放在每个小节的学*之后,让学生想象自己站在祖国地图前会想些什么,这样不仅对学生进行了双向思维的训练,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这个环节我会让学生欣赏祖国名山大川,视频的播放能让学生的视觉、听觉完全动起来,更能感受到祖国的辽阔、雄伟、壮观。

  (四)课堂小结,强化认识

  (3—5分钟) 最后我会让学生伴随着优美的音乐有感情朗读课文,这样的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能让学生感受到祖国河山的壮丽,更激发了学生爱国之情。可 这样,整个教学过程就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同时达到了情感的升华。

  (五)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13 我站在祖国地图前 地域辽阔 山河壮观 祖国像妈妈 描绘蓝图

  (六)布置作业

  收集有关祖国名山大川的图片,办一次图片展。这样的作业,让课堂延伸到生活中,学生的爱国情感能再作业中得到进一步升华!

  七、说教学评价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的跨度、学生的认知水*,我对本科教材内容有一定增减。例如:增加一些祖国大川的介绍:丽江,桂林等。 在教学策略的选用上,我运用了以下策略:

  (一)运用了模拟活动,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

  (二)组织学生探究知识并形成新的知识;

  这些策略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力求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目标。让学生从内心上认同这些观点,进而能够主动地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去,有助于实现知、行、信的统一。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菁华10篇)(扩展2)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

  一、紧扣特点,感悟教材。

  《扁鹊治病》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寓言两则中的一则寓言故事。这则寓言故事选自《韩非子》,讲的是扁鹊要给蔡桓公治病,蔡桓公几次三番都说自己没有生病,最后病入膏肓,无药可医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什么都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本单元的专题是“故事长廊”。选编本文的意图:一是使学生在读中领悟故事所要阐明的道理;二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提倡个性化解读文本。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有关词句,体会扁鹊的医术高明和医德高尚,懂得做什么都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鉴于它的体裁特点,根据学生实际,所以我将教学重点放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寓言的寓意。难点是结合重点语句,体会人物心理,认识人物形象,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依据课标,凸现理念

  1.构建课内外阅读体系。

  新“课标”明确规定了各学段的课外阅读总量,凸显了课外阅读的重要作用。本节课我采用了“铺垫”与“延伸”这两种方式,构建了课内外衔接的教学机构。开课时利用以前学过的寓言故事安排了看图猜故事的环节,引出“寓言”这种文学体裁,进而让学生回忆寓言的特征,从而引出《扁鹊治病》,既对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了复*,又检测了学情,并激发了学生阅读兴趣,由课内知识的积淀走进文本。在结课布置作业时,我设计的第二道作业是推荐阅读四则寓言故事并能明白其中的寓意。整堂课做到了课前复*寓言,课中学*寓言,课后积累寓言。

  2.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它们相得益彰,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着永久的活力与生机。鉴于这样的认识,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从教师与学生共同运用教材的角度出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课堂上,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法。开始的初读正音、整体感知意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感悟“名医”意在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桓公之死意在培养学生的想象与语言表达能力;明白寓意,并联系生活实际意在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到最后的按照顺序复述故事是让学生明白本课的写作特点的同时告诉学生说话写作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每个环节有的突显了工具性,有的突显了人文性。实现了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生成。

  3.教师做好学生学*的帮助者、引导者、合作者,努力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任何一个问题和环节的处理,都是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先让学生解决,在学生解决不了的情况下给他们做一点拔和指导。如:在找扁鹊医术高明的环节,通过同桌合作来完成,然后汇报,并且让学生说出找这句话的理由;还有体会扁鹊医德高尚环节,同样是让学生通过朗读谈自已的体会,进而带着体会读句子,从而加深理解。还有在评价方面,也突显学生地位,努力让学生之间进行评价,这样既教给了他们该如何学,又让他们客观正确去评价,同时还培养了他们有自主、合作的意识,达到了教学的预期效果。

  三、依据理念,设计思路

  1.把握两条主线

  《扁鹊治病》这则寓言故事,有两条主线,一条是以人物内心活动为主线。在这条主线里,分为了两个板块进行,分别是感悟“名医”和恒公之死。在感悟“名医”这个板块主要是通过同桌合作交汇报来感受扁鹊的医术高明,通过朗读来感悟医德高尚。在桓公之死板块主要是通过想象补白来感受蔡桓公的讳疾忌医和固执已见,进而突显人物的特征。二是以时间为顺序的写作顺序。通过找几个表示时间的词,让学生利用这些词语进行故事内容的复述,从而让学生知道无论是写文章还是说话都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这样才会条理清楚,简洁明了。

  2.落实三个训练点

  本节课我重点落实三个训练点:读、想和说。第一个训练点:读。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所以,在这节课上,重视读的训练。每个环节的读学生所带得任务不同,要求不同,所获得的情感不同。如第一遍的的自由读,要求读正确、读流利。扁鹊三次劝说蔡桓公时的读,要求读出心情,读出情感再到后来的男女分角色读,从而发挥了学生的主体精神。

  第二个训练点:想。课标指出,语文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还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所以在本节课中走进蔡桓公内心时四次让学生进行了想象,这种想象,使诵读者完成了对作品“空白”的填充。

  第三个训练点:说。语文重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如何让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至关重要。在本节课中,多次给学生提供了说的机会,在医术高明环节让他们说理由,在桓公之死板块让他们走进桓公内心,说出自己所想,在最后,能根据顺序讲述故事,都在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求能简洁明了地展现课文灵魂。因此,我设计主副两块板术。在主板术里,我设计了两个内容:一是对本课中的两个主人公扁鹊和蔡桓公的形象的重点词语的呈现,(扁鹊:医术高明,医德高尚;蔡桓公:讳疾忌医、固执已见);二是本则寓言的寓意(听取意见、防微杜渐)。在副板书里,我主要呈现了对本节课的易写错的字“蔡”。

  期盼得到各位领导、老师的批评与指导。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2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的地位和作用

  《我站在祖国地图前》是语文S版六年制小学第八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首一首赞美祖国的诗歌。作者看祖国地图时,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赞美了祖国土地的辽阔、山河的壮丽,展望了祖国的美好前景,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能理解每一小节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重点和难点,我将采用指导朗读、利用课件创设情境,让学生亲身感受祖国的美丽和伟大,引导学生由境入情,感受祖国的雄伟和山河的壮丽。

  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理解“沙漠”、“海湾”、“健康”、“三峡”、“泰 山”、“宏伟”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

  2、理解每一小节内容展开想象,理解诗句意思。

  情感态度目标

  1、以问题为线索,理解我站在祖国地图前看到了什么?想 象到了什么?

  2、通过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说教学对象

  四年级的学生喜欢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并具有一定的自行上网

  运用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学生已掌握了一些读书的方法,如:默读时边读边想,不动笔墨不读书,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等。学生的思维活跃,想象力较丰富,但思维的深刻性、语言的表达上有所欠缺。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以学生的充分自主学*为主,发挥多媒体的多项交流功能,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读、看、想等方式,逐步深入学*课文。 为了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特点,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语文是一门培养人的情感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达到情感升华”。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我校四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所以,本节课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把祖国美丽的名山大川呈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帮助突破重点和难点。发挥多媒体综合功能,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以达到帮助学生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效果。同时,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课件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节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 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并例举生产实践上存在的一些有关的 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节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方法的人,没有情感的人。” 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说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图】 问题引人,激发兴趣 听读课文,整体感知(视频录音) 深入学*,品词品句(课件) 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总结全文 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结束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一)导入新课

  (3—5分钟) 课件展示祖国地图,了解中国基本国情导入。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兴趣。

  (二)讲授新课

  (30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确地分析教材的难点。

  1、听视频录音导入新课,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过来,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2、深入学*,品词品句体会情感。这个分析课文的过程中,我通过课件的出示,让学生感受珠穆朗玛峰的峰势雄伟;南沙群岛的多、美、迷人;五岳的雄、奇;三峡的险要;泰山的雄伟壮观。配上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解,这样的设计,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同时我还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认真品读精美词句。 当然,语文课堂中也不可缺少说句写句练*,这个环节,我放在每个小节的学*之后,让学生想象自己站在祖国地图前会想些什么,这样不仅对学生进行了双向思维的训练,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这个环节我会让学生欣赏祖国名山大川,视频的播放能让学生的视觉、听觉完全动起来,更能感受到祖国的辽阔、雄伟、壮观。

  (四)课堂小结,强化认识

  (3—5分钟) 最后我会让学生伴随着优美的音乐有感情朗读课文,这样的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能让学生感受到祖国河山的壮丽,更激发了学生爱国之情。可 这样,整个教学过程就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同时达到了情感的升华。

  (五)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13 我站在祖国地图前 地域辽阔 山河壮观 祖国像妈妈 描绘蓝图

  (六)布置作业

  收集有关祖国名山大川的图片,办一次图片展。这样的作业,让课堂延伸到生活中,学生的爱国情感能再作业中得到进一步升华!

  七、说教学评价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的跨度、学生的认知水*,我对本科教材内容有一定增减。例如:增加一些祖国大川的介绍:丽江,桂林等。 在教学策略的选用上,我运用了以下策略:

  (一)运用了模拟活动,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

  (二)组织学生探究知识并形成新的知识;

  这些策略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力求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目标。让学生从内心上认同这些观点,进而能够主动地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去,有助于实现知、行、信的统一。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3

  1、教材的地位

  《将心比心》一文,属于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课文,我想编者之所以将它放在这个位置,是因为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在识字能力、课文理解能力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提高,能够较为轻松地体验文章的情感和态度,并能学以致用。课文分三个自然段,条理简明而清晰。主要用两个简单的故事来讲述将心比心这一做人的道理,教育我们做事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社会才会更和谐。

  2、教学目标

  首先通过让学生预*课文解决生字词的问题,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运用。其次,也是很重要的就是要学生理解文章的核心思想,理解将心比心的真正含义,同时赞同这种价值取向,并且使学生有见贤思齐的倾向,为这种价值观所同化。能将文中所学顺利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教学重难点

  在对教材有了很到位的了解后,我确定了如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体会文中关键的词语以及作者所流露出的情感(如:轻轻地,温暖;一直等);理解并做到将心比心。

  教学难点是:去实践将心比心。毕竟作为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心、智等方面都不够成熟,对是非的辨别能力不强,虽然能够认识和理解,但并不一定能够做到。这就需要教师多做引导,即时纠正,重复多次展现积极的价值观。

  教法与学法

  首先可以通过对将心比心这一词的理解,引申出与之相应的故事,并且做一定的总结,让学生切实体验什么是将心比心。在此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讨论,交流。这样既有利于在学生心中形成基本的框架,同时又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在理解文章中体现人物情感的句子时,教师可以范读,带领学生一起体会。最后,和学生再次讨论,在学*了这篇课文后有和感受或者收获。学生如何学是一个关键问题。首先通过预*,让学生了解相关的事迹和知识;其次,在课堂的一开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说说自己的亲身经历,这在增强表达能力,增进彼此情感的同时,学生了解了更多与课文主题切合的知识。也更有利于运用。最后,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文章内涵。

  教学过程说法与演示

  课前谈话(自由)

  一、讨论导入,揭示课题你对“人”字的理解是什么样子的?能举例具体说说吗?(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生活中,我们用理解、宽容与关爱对待一个个陌生人的事例比比皆是。一段默默地祝福,一句轻轻的问候,一次紧紧地依偎,一声深深的安慰。都是“将心比心”的表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今天的课文,也讲述了两个感人的故事(板书:将心比心)

  2、自由读文三分钟,读完后告诉老师和同学你知道了什么?(先让学生自由练读难读的地点,然后随机重点引导:故事主要写了哪两件事?经历了这两件事的“我”,心里有什么感受?)

  三、感悟课文,品味语言

  如果你也亲身经历着这两件事,你的心里也会感到暖暖的对吗?事情的哪些地方温暖了你的心?请在这些地方做上记号。

  (一)第一件事:哪些地方让你有了温暖的感觉?

  1、句子:“有一次她去商店……松手”(感悟措辞:沉重、一直)。

  2、句子:“阿姨对老奶奶说的话。 ”

  (二)第二件事:哪些地方让你有了温暖的感觉?

  1、 “一天……涌到嘴边的话”

  (1)如果你遇到了这样被扎了两针的情况,你会怎么样?

  (2)感悟“*静”中的母亲当时心里怎么想?

  2、 “只见……果然成功了”

  (1)感悟“不要紧,再来一次”的丰富内涵。

  (2)品读

  (3)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3、 “母亲拉着……这段最后”

  (1)感悟第二次的“*静”

  (2)现在我的心情是温暖的是幸福的,一开始我的心情就这样吗?

  四、体会文中的真实情感

  1、朗读品情

  (1)、阿姨对奶奶的话。“我的妈妈和您的年龄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这种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

  (2)妈妈对护士的话。“这是我的女儿,和你差不多大小,正在医科大学读书,(她也将面对自己的第一个患者。我真希望她第一次扎针的时候,也能得到患者的宽容和鼓励。)”

  2、再读激情:我们应该这样想着:是啊,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将心比心,就会对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对孩子增加一份关爱,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3、教师范读

  五、升华、总结

  1、教师提问: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应该在你的心中装入一个份量最重的什么词?

  2、学生回答,逐一板书。(帮助、关心、宽容、理解、信任、鼓励、支持、尊重……)

  3、结课:同学们,让我们彼此接纳、将心比心,享受爱与被爱的快乐与幸福吧。

  板书说明与演示

  一、课题:将心比心

  二、理解关键字词:一直沉重轻轻地*静地温暖等

  三、理解关键句子:她正在注视着护士额头上细细的汗珠,等

  四、品味含义深刻、情感真挚的句子:

  1“我的妈妈和您的年龄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这种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

  2“这是我的女儿,和你差不多大小,正在医科大学读书,她也将面对自己的第一个患者。我真希望她第一次扎针的时候,也能得到患者的宽容和鼓励。”

  五、我的收获:……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4

  一、教材分析。

  《秋姑娘的信》是一篇科普童话故事,它用秋姑娘写信的形式介绍了大雁南飞、青蛙冬眠、松鼠储备食物、树木裹上稻草准备安全越冬的知识。文章语言生动活泼,在阅读的同时使人感到秋姑娘对大雁、青蛙、松鼠、小树的关怀和体贴。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读背课文和识字写字。

  二、说教法。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设计时我把以读悟情的情感价值作为目标,让孩子在读中感受秋姑娘对朋友细腻真切的关爱,在反复诵读中让学生与秋姑娘美好的心灵交汇,从而让孩子们朋友之间要互相关心的道理。同时,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拓展内容,开发课程资源,为孩子展示潜质潜能和语言实践打开广阔的空间,使课堂教学更为自主、更为开放。

  三、说教学教学流程。

  (一)走进文本,感受人文内涵。

  文本是语言的载体,是孩子情感体验的途径,研读文本是课堂教学的本质任务。在朗读、理解文质兼美的文本的时候,才能体会人物情感,感受文本所要表达的人文内涵。根据这个理念,我对第二课时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1、归谬激疑,探究学文。

  让孩子们带着“秋姑娘给她的好朋友都写了什么?”这个问题去读书,实实在在的给足时间,让他们读准、读通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去寻找答案。接着让孩子挑自己喜欢的一封信互相交流,并且我要求学生用“我喜欢读秋姑娘写给——的信”的句式来交流,旨在培养学生说完整通顺的话。

  2、读信说信,语言实践。

  根据学生交流的内容,我利用媒体依次出示秋姑娘给大雁的信,让孩子自读,不仅再次感受秋姑娘至诚至爱的美好心灵,而且跃出文本,让孩子初步感受书信的基本格式,有机地拓宽知识面。

  接着,我又要求孩子照样子说一说秋姑娘在信中会跟青蛙、松鼠、山村孩子说些什么,为孩子搭建一个语言实践的舞台,给孩子创设一个发挥潜在智能的机会。

  3、挖掘资源,丰富积累。

  在课文中有几处知识点,我也一一挖掘。在品读语言文字时,我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冬眠,哪些动物要冬眠?松鼠喜欢吃什么?(旨在感悟“充足的食品”一词)小树裹上“冬衣”中“冬衣”是什么?为什么要裹?(让学生明白简单的科学道理),这些知识点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积累,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探究自然科学的欲望。

  4、感情朗读,整体回归。

  在学生了解信的内容后,我设计“换位朗读”,告诉孩子:“你现在就是秋姑娘,你该如何通过朗读表现出对朋友的关切之情,关爱(cn—teacher。com)之心呢?”孩子在品读“多加小心”“盖好被子”“别着凉生病”“充足的食品”“别忘了”“裹上冬衣”等词句的过程中,把秋姑娘的内心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感情朗读了2——5小节后,我引读:枫叶都到哪儿去了吧?借这个问题引读文章的第七小节,让孩子的感悟与文章的内涵更吻合,让孩子的体验与文中人物的情感更接*。然后我利用多媒体指导孩子背诵全文,再次感受课文的语言文字美和秋姑娘的心灵美。

  (二)拓展延伸,升华情感体验。

  文本给我们提供的信息是有限的,作为语文课程的实践者和操作者,我们不仅要“重文本”,而且要“超文本”。

  1、内容延伸,探求知识。

  读完全文,我让学生思考秋姑娘还会对其他朋友说,这样操作旨在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秋尽冬来之际动物的生活*性,是对他们课外知识的一种补充,也是为了满足孩子无限的求知欲,更好地激发他们探求知识的欲望。

  2、作业拓展,实践体验。

  最后我也是以秋姑娘信的形式给学生留了一个作业,作业如下:(多媒体出示作业内容。)

  让学生采集落叶观察,并动手做一做树叶标本,也是让学生走出书本,进行课外实践活动,在开放的富有创新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四、板书设计:

  秋姑娘的信

  大雁南去

  松鼠要冬眠

  青蛙准备食品

  山村孩子给小树裹“冬衣”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5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下午好!

  首先,说说我对都教材的理解。

  《我们爱祖国》是西师版四年级(下)的一首现代诗。全诗共有8小节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1—4节,围绕“什么是祖国”这个问题,诗人以行去流水般的文字,展现了祖国各个方面的风貌,视野开阔一气呵成;第二部分为5—8节,围绕“什么是对祖国的爱”这个问题引导我们在生活和学*的各个细节中去捕捉,实现自己对祖国的爱。全诗语言优美,节奏明快,朗朗上口,极富感染力,易激起学生的爱国之情。

  其次,谈谈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设计。

  本课教学分为两课时,我根据本单元训练重点和中年级学生的学段目标,结合新教育有效课堂教学框架,我为第二课时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A类:熟读诗歌,理清诗歌的结构。

  B类: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作者生动的语言所展示的诗情画意,仿写诗句。

  C类:感受祖国悠久的历史文明和蓬勃的发展,激发孩子们爱祖国,为祖国骄傲、自豪之情。

  教学学重点:

  通过诵读、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所展示的诗情画意,并有意识地学着仿写诗句。

  教学难点:

  将优美的诗句通过积极的体会、想象转化为对祖国的全新认识,激发学生对祖国澎湃的爱。理解诗歌词句、体会词句的美,诗歌的美。

  第三、说说教法学法

  德国教育学蒂惠斯说过教育的艺术是激励、唤醒和鼓舞。《语文课标》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本课我采用情境教学法、语言描迷法、质疑引探等教学法,学生采用读中感悟,自主创造的学*方式来提高自己写作能力。发展创新思维。

  第四、说说教学程序

  《语文课标》指出: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我以学生为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重诵读,重感悟、重探究、重创新。整个教学,以“爱”为基调进行着。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6

  一、说教材

  《生命的壮歌》这篇文章是苏教版四年级第八册第五单元 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有 二个故事《蚁国英雄》和《生命桥》,《蚁国英雄》讲的是一群蚂蚁团结合作,扭成一团,肝胆俱裂战胜火海的感人故事。

  《生命桥》讲的一群羚羊在狩猎队的追击下,老羚羊用死亡架起生命之桥,年轻羚羊秩序井然地飞跃悬崖以求生存的感人故事。故事场面悲壮,揪人心肺。是颇具匠心的,内涵极其丰富。

  首先这两个小故事都讴歌了区区弱者在生死的关健时刻所表现出的合作与献身精神,对学生体验生命的价值、情操的熏陶无疑是积极奋进的。其次,两个故事的悲剧的产生都是人为造成的,是人类自己进行反思的好例子。再次,两个故事语言优美,字字句句感人肺腑,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因此,本文是老师引导下学生与文本对话、交流体验、学好语文、感受生活、熏陶情感、体验生命的极具人文性的佳作。

  我预期的教学目标是: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课文,凭借课文语言材料,让学生感受到蚂蚁、羚羊团结合作、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的伟大的献身精神。

  3、关注学生体验交流中新生成的资源,引导学生关爱他人,学*动物的合作和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

  2、通过学*感受动物的伟大精神。

  教学难点:感悟动物的伟大,体验生命的伟大。

  二、说教学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欲望,导入新授。

  在教学前 我通过以下几个问题:学生一定想知道题目为什么叫《生命壮歌》?《蚁国英雄》“英雄”做了什么?“生命桥”是怎样搭成的?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为新授学*开创一个良好的开端。

  2、巧抓互动点,教师“穿针引线”。

  首先,重视指导通过朗读的理解。对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一篇难以理解的文章。很多地方能意会而不会言传。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反复地朗读体验,以读促思,才能获得更深刻的理解。所以,在本文的朗读方式上,我不仅采用了个别朗读、小组齐读、全班齐读等方式,而且还多次采用了师生接读,合作朗读。这样的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朗读的激情,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情境。

  其次,理解的牵引。让学生读、画、议、再读的方式抓关键的句子和词语。当学生说不出来的时候,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巧妙地引导学生去感悟。备课时,为每一个环节,巧设小问题。出示的课件中,通过理解一些典型词语蚂蚁和羚羊的舍身精神。让学生知道动物它们不能用语言商量,却能在危机前,在那么短暂的时间内,做出决定。这表现了动物的什么精神?这样的提问,一下子促动了学生的思维,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中,大家的理解又会加深一层。总之,恰到好处的点拨,是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钥匙。

  3、巧抓想象点,使学生“情感蔓延”

  一切创造都伴随着想象。要给“创造未来”的孩子从小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想象的功能,是推进创造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我在文中设计了两处想象训练:A、通过学了这个感人的故事你想对这些动物说些什么? B、生活中你知道那些人具有蚂蚁和羚羊的精神?学生一下子就情动才涌,理解到深处,自然就有说不尽的想法。

  4、重视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学*能力。

  本篇课文有两个故事,我通过一扶一放的方式。既能让学生有实效的理解课文,又能培养了学生自主学*的能力,借助于第一个学*故事的方法,让学生总结学法,以此运用这个方法来学*的第二个故事,学生采用了读、画、议、再读等一些方法,亲自走进文感悟故事的内涵,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5、多媒体的恰当运用更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在教学时,我注意制作一些直观而且对教学发挥实效作用的教学课件,有有声有色的引人入神的羚羊跳崖动画课件,有蚂蚁被烈火包裹的壮观画面,以及有美观漂亮的幻灯片,这些课件都为学生的学*起到了辅助作用。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1、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画出自己感受深的地方。

  2、汇报学*结果。说出自己感动的原因。

  3、教师小结并让学生总结学*的方法。

  ( 二)利用学法,自读自悟。

  1)通读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读,自学生词,读通语句。

  2、检查。

  3、指名完整朗读课文,帮助学生把课文读通。

  2)精读课文,读出感受。

  1、学生自读,教师随机了解学生学*情况。

  (注:教师的随机了解既是与学生合作交流,又是帮助辅导,更是获取学生学*的信息,以便更好地驾驭课堂。)

  2、汇报交流。(顺学生思路进行教学)

  (三)由此及彼,升华认识。

  这个故事读完了,但想到了些什么呢?你想对它们说些什么?

  总之,想通过一些有效的手段结合学生的实际以此达到最佳的学*效果,让学生受益匪浅。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7

  一、说教材

  《第一次抱母亲》是小学语文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围绕“爱心”这一主题,编排了《永远的白衣战士》、《“番茄太阳”》、《第一次抱母亲》和《我不是最弱小的》四篇文章,分别从不同层面探讨爱的内涵。其中,本文主要通过“我”与护士、母亲的对话以及回忆,表现了母亲为孩子和家庭的辛苦操劳和无私奉献,表达了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语文《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第一次抱母亲》文章内容简洁,行文明快,于*白如水的字里行间细腻生动地体现了人世间的浓浓亲情,是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学*语言的好教材。

  二、语言特色

  这篇课文以情动人,往往读了几遍后就能被字里行间的亲情所打动。细细品味,“我”、母亲和护士三人的语言中透露的情感朴实而又真挚。

  “我”说的话:

  (1)我赶紧说:“妈,你别动,我来抱你。”

  (2)我说:“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

  (3)我说:“我以为我妈有100多斤。”

  (4)我说:“如果你跟我妈生活几十年,你也会看不准的。”

  (5)我说:“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6)我突发奇想地说:“妈,你把我从小抱到大,我还没有好好抱过你一回呢。让我抱你入睡吧。”

  护士说的话:

  (1)护士在后面扶了我一把,责怪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

  (2)护士问:“你以为你妈有多重?”

  (3)护士说:“亏你和你妈生活了几十年,眼力这么桊。”

  (4)护士问:“为什么?”

  (5)护士动情地说:“大妈,你真了不起。”

  (6)护士把旧床单拿走,铺上新床单,又很小心地把边边角角拉*,然后回头吩咐我:“把大妈放上去吧,轻一点。”

  (7)护士说:“大妈,你就让他抱一回吧。”

  母亲说的话:

  (1)母亲说:“我这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

  (2)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

  (3)母亲说:“快把我放下,别让人笑话。”

  在课上,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这其中的情感变化,感受母亲对“我”的爱以及这种爱对护士的感染。

  三、说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课教材特点,中年段语文学*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词,会用“轮流”造句;

  2、掌握课文主要内容,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体会母子间的真挚感情,感受到文章中母亲的艰辛和伟大;

  3、学完课文后,能体会到自己妈妈的爱与辛勤,根据自己的真情实感给自己的妈妈写一封信。

  由于学生生活的环境和作者的相距甚远,所以我把体会文章中母亲的艰难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把体会自己妈妈的爱设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本文我设定两课时上完,第一课时重点解决第一个教学目标,第二课时重点解决第二、三个教学目标。

  四、说学情

  四年级的孩子已经具备了通过语言文字感受情感的能力,在之前的学*中,他们也学过《雪儿》《永远的白衣战士》《“番茄太阳”》这样的抒情类文章,应该来说对《第一次抱母亲》流露出的情感并不难把握。但是,文章中作者母亲所处的生活环境与学生的生活还是有一定距离的,所以在课堂上,要引导孩子通过文字的叙述想象文中母亲的艰辛,并能迁移到自己的妈妈身上。

  五、说教学环节

  我设计的教学环节主要是:1、导入新课,质疑激趣;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3、精读课文,体会情感;4、回顾总结,升华情感;5、学写书信,拓展延伸。

  其中,我重点说一说第3和第5个环节。

  3、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课标》指出,中年段的学生应能够“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因此在理解课文的时候,我设计了两个问题“‘我’第一次抱母亲的感受如何?”“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第3、4自然段寻找相关句子,通过朗读、抓关键词、想象的方法,借助小组合作学*的方式理解文字表现出的母亲的爱和艰难。其中,在理解“翻山越岭”和“重担”时,我让学生想象母亲在抚育儿女时可能面临着怎样的困难,并适时补充诗句:“乳哺三年娘受苦,移干就湿卧娘身。”“儿病恨不将身替,调理汤药不离身。”“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让学生感受此处的“重担”不仅仅指身体上的压力,更有心理上的压力,从而使母亲的形象高大起来,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也拉进了。

  理解课文离不开朗读,在一开始我就配乐范读课文,接着让学生自由读、带着问题读,在本课对话比较多的情况下,我还请学生分角色朗读,将自己的理解通过朗读充分表现出来,有的句子不需讲解,通过朗读学生便自然而然理解了其中的深情。

  5、学写书信,拓展延伸

  在课的尾声,我播放《母亲》和《烛光里的妈妈》视频,伴着音乐,我让学生以书信的形式写一写对自己妈妈的心里话,并且请自己的妈妈写一写回信。也许学这篇课文得到的感动只是来源于作者母子间的深情,那么写信读回信收获的便是属于自己的一份亲情了。孩子们写得真挚动人,妈妈们回复的同样情真意切,字里行间都是对自己孩子的'爱和无悔。我想,我们的语文课就是如此: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在体会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同时,也收获一些情感的体验。

  六、说板书设计

  无数次流泪

  13、第一次抱母亲

  原因?感受?

  难过

  }没想到母亲是以80多斤的身体承受这么重的担子

  愧疚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8

  一、自主阅读,激**感。

  上课伊始,根据在第一课时学生学*生字新词、读通、读顺课文,理清课文脉络的基础上,我以复*生字词为目的引出学生说出“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然后引导:假设现在我们就是那一行游客,跟着向导一起上岛,看看在岛上我们都做了什么蠢事。回想自己所做的一切,觉得哪些行为已经是愚不可及?仔细读课文找出有关内容,细细体会。

  出示课件,阅读提示:

  1、自由读课文3——4自然段。

  2、找出有关句子,说说自己是怎样愚不可及的?把你的体会批注在书上。

  3、把你的体会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二、抓重点词句,以问导读,领悟“道”

  我先引导学生推敲文本中的“欲出又止”和“踌躇不前”两个词感受小绿龟的处境,读懂文本传递的信息。然后提出问题:试想一下,弱小无助的幼龟面对如此凶猛的天敌,又是啄又是拉,处境多么危险啊,此时你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带着这样的感受一起来读这段话!

  学生通过读,充分理解这段语言传递给我们的信息了:我们真是愚不可及啊!紧接着,我引导学生想象补充,个性阅读文本,体会游客与向导截然不同的态度。我设计了四个引读问题。

  1、如果你就在现场,面对这样紧张的一幕,你又会怎么做?那么同伴,向导又是什么反应?体会我、同伴、向导的对幼龟处境的不同态度。

  2、沙滩上真的没有事吗?(不是)是啊!我们着急,担心,揪心,可向导却若无其事,谁来读读向导说的话?

  在我们眼里向导是个什么样的人?那我就要采访一下向导,看他怎么说?

  3、此时,我和同伴对向导所说的“自然之道”是怎么理解的?

  4、向导的冷淡,招来了同伴的一片的呼喊!同伴们会怎样呼喊呢?你能用自己的话来劝劝向导吗?再分角色朗读。

  “你得想想办法啊!”

  “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不能见死不救”

  (这段设计,体现学生个性的阅读文本,体会文本,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想象中充实阅读体悟,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分享别人的智慧与成果,提高自己的认识,如能产生思想上的共鸣,这更是阅读的一种乐趣。)

  三、图文结合读,通过比较分析再读,体会结局的残忍。

  这一环节的教学,我采用教师范读,学生结合多媒体课件展示的画面读中想像,想象后再朗读文本,补充文本,通过读去填补文本中人物的情感、思想,通过想象让学生走进文本、甚至超越文本。

  如:我在出示“不一会,数十只食肉鸟吃得饱饱的,发出欢快的叫声,响彻云霄。”这段文字的同时,我还展示了食肉鸟啄食幼龟的动画,并配有食肉鸟响彻云霄的叫喊声,我问:看到这样的画面,听到这样的声音,你的心情如何?向导的心情呢?我们再把书读进心里:向导心里难受极了:(学生发挥想象填补心里的想法)

  是啊,向导心理难受极了,我们救了一只,却伤害了无数只。

  教师引读,学跟读:

  终于,向导发出了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现在我们再来回想一下向导之前说的那句话(出示向导的话:“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齐读)还会指责他吗?现在你该如何体会“自然之道”的含义?(大自然生存的方式)

  四、以读促写,深化情感

  课文读到这儿,孩子们(出示写话练*:)

  假如我是葬身嘲鸫之腹的一只小幼龟,我想说……

  假如我是一只吃得饱饱的嘲鸫,我想说…

  假如我是亲身经历这件蠢事的作者,我想说……

  请选择一个写一写。

  学生写完后交流,教师小结:我们都感受到了人如果遵循自然之道,就会保护幼龟,如果人违背自然之道,就会伤害幼龟。(板书:人违背遵循)这篇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了我们好心办坏事的故事。孩子们那,我们“我们只有遵循自然之道,才能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

  为了巩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理解,我还设计了拓展延伸内容,让学生内化“道”。师:回顾我们学过的课文,你还知道哪些违背“自然之道”的事情吗?我们之前学过的,《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拔苗助长》《我要的是葫芦》《“打扫”森林》,都是讲自然之道的课文。学生讲述自己生活中的自然之道的事例。

  五、回归升华,真诚解“道”。

  教师总结:其实,大自然的万事万物都有生存的规律,如果我们违背规律做事,就会得到与愿望相反的结果。如果我们遵循自然之道,就能与自然和谐共存。

  六、布置作业

  出示课件:作业:

  1、把故事讲给家长听,和家长一起探讨有关自然之道的事情。

  2、收集有关人类从大自然中受到过哪些启发,有什么发明创造的资料。

  板书设计:

  遵循救

  人自然之道龟

  违背害

  人是万物之灵,自作聪明,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9

  《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以作者第一次抱母亲为引子,唤起作者及人们对爱的思考:长辈对子女付出多少爱,孩子又给予多少关心,从而激发了作者再次抱母亲入睡这样一种感恩的行为。所以说,这是一篇爱的反思性的文学作品,它引发了所有读者对于爱的反思。基于这样的思考,我谈两点体会;

  一、找准切入点。

  我认为,每一篇课文都存在一个窗口,可以让读者由此进入文本的深处,起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作用。在设计时,我扣住“难过”“惭愧”这两个表示作者抱母亲时内心感受的词语引发探究:“我”为什么难过?为什么愧疚?进而探究母亲的“力大无穷”,一指母亲肩上的重担,二指生活的重担。对“翻山越岭”这个词再三斟酌,感悟母亲的艰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认真解读文本后,我认为文章的作者不仅仅是因为感受到了母亲的艰辛而感动,更重要的是他为自己的不知道而愧疚、难过。试上时,我发现,孩子记忆中父母的关爱几乎都是自己生病了的事,因为太过深刻,可这毕竟是偶发事件。事实上,父母的关爱更多的则在*时的点滴。所以,在课堂最后,我引导学生回想自己的生活中父母的哪些关爱是我们根本没在意,甚至都不知道?唤起学生记忆中那些被遗忘的事情,让他们意识到,我们现在应当每天及时发现爱、回报爱,这些是为了将来在父母老去的时候能少一点难过、少一点愧疚。这样“大问题大空间”的设计,相信学生的回答就不仅是泛泛而谈,而是真正落到实处。

  二、彰显语文味。

  语文课就是朗读、感悟、对话的过程,让学生写一手好字,说一段好话,写一篇好文。首先是朗读能力的训练,好的朗读就是说话,文章就是作者内心想说的话,我们的朗读就是在替作者说生活中的话。课堂上,我分几个层次引导学生朗读:特别是在朗读我记忆中的母亲那一段的时候,先是在理解“肩上的重担”时,读出重,接着在感受了母亲“生活的重担”后读出艰辛,最后在读完母亲那句“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之后再读那段话,读出母亲的无私,而作为儿女,却应该是时刻刻铭记在心。通过这样有坡度的朗读,带领孩子们逐步走进文本深处,走进我和母亲的内心,并且融合自己的独特体验再表现出来。其实是感悟与对话,好的对话应该是学生与课文、与作者由内而外的互动,教师是智慧的点拨,点燃唤醒学生,触发学生的想象,让他们有话说,想表达,会表达。比如在最后回忆父母的恩情时,我把说话的时间留给孩子,适当点拨“此刻,当你回忆起这些,你的心情如何?”“父母对你如此呵护,可你却…”,让孩子反思自己的行为,并且大胆表达出来。

  其实这堂课最初的设计并非如此,为了寻求亮点,我最初在翻山越岭这个“翻”字上做了点文章,因为“翻”在说文解字中,左边的“番”是多次反复的意思,而右边的“羽”是鸟儿的翅膀,“翻”字的意思是鸟儿多次拍打翅膀飞翔。课堂上我用鸟来比喻母亲,双翼的重担凸显母亲翻山越岭的艰辛。但是课上下来发现,孩子们印象最深的变成了这只鸟儿,语文失去了它的本真,所以最终只选择了它“反复、多次”这一层面的意思。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朗读训练还应该落实得更扎实些,时间关系,还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批评指正。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0

  【说教材】

  本课是第八册第五组的内容。本组的重点训练项目是理清课文的条理,深入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过程中,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陶冶爱美的情趣。而《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也正是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的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材安排:第一课时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双龙洞的来历,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并按这个顺序分段学*课文内容一、二、三段。第二课时重点是了解怎么样由外洞进入内洞及理解作者描述的景物特点及叙述的条理。至于流经的路线(也就是作者叙述的第二主线及指导朗读指导、背诵全文将安排在第三课时)。

  【说教法】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立足于双基,抓住学*目标精心设计电脑课件,选择好演示的切入点,突破教材的重难点,诱发学生去尝试,自己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另外,让学生尝试阅读之后合着音乐的节拍,欣赏双龙洞这一神奇的溶洞,从而创造激昂、活泼的主动获取知识信息的氛围。教学中,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通过人、机交互获得信息交流,又为学生学之得法创造条件,逐渐从学会到会学。

  【说程序】

  1、回顾上文,理清线索及思路: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19课《记金华的双龙洞》,谁能概括地说一说,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哪些内容?

  2、尝试读文,了解孔隙的特点:

  抓住关键,让学生细读课文,尝试分析。首先让学生带着尝试题有目标地自学课文,初步了解:

  ⑴ 这段话主要写什么?

  ⑵ 分成哪几层?每层意思是什么?

  在这个基础上演示课件──小船怎么进入内洞?让学生直接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再播放录相片断“游人进入内容”的情形,进一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⑴ 找一找,作者是怎么样描述的?用横线画出来。

  ⑵ 用自己的话说说游人进入内洞的情形。

  ⑶ 这样窄小的孔隙,作者通过时有什么感受呢?请同学用波浪线画出来。然后通过句子的比较:

  ① 眼前昏暗了,可是我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② 眼前昏暗了,可是我还能感觉孔隙很窄小。

  让学生懂得怎么样把句子写具体。最后师生一起归纳出“孔隙”这段的学*方法:

  ① 读课文,理清课文内容,了解段落层次,弄清各层意思。

  ② 想一想,作者是怎么样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尝试读文掌握一定的学*方法。

  3、尝试自学第五段,把握特点,深化主题:

  学生用归纳“孔隙”的学*方法自学课文。在学生弄清楚一些比较浅显的问题后,教师循序渐进地抛砖引玉:作者一进内洞时的感受是什么?在这么宽广的内洞里作者观赏了哪些景物?请同学找出来说说。观赏完这些奇异的景物有作者心里什么感受?请同学们用……画出来。学生质疑“变化多端、颜色各异”是什么意思?先同伴协作解决,师再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再通过录象“内洞自然景观”的放映,让学生在自由想像中深化理解句子“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此时概括内洞“奇”的特点也就水到渠成了。最后指导朗读:作者把内洞写得这么美,这么奇,让我们用惊叹的语气来读一读吧!教师引读:首先当然是──(生接读)其次是──(生接读)作者觉得──(生接读)

  4、重视总结,升华尝试成果:

  学生通过分层。有序的尝试,学生已经理解课文的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学*了这篇课文,你们有什么感受呢?

  5、课堂巩固练*:

  填空:

  ⑴ 过孔隙时,我感到____________________,还感到_____________,又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话写出孔隙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

  ⑵ 内洞的石钟乳和石笋形状_________,再加上_______,可见内洞的特点是_________。

  6、板书设计:

  (美) (宽) (大) (窄) (奇)

  金华城 罗甸 洞口 外洞 孔隙 内洞 出洞

  7、布置作业:尝试背诵第四段。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1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工作室全体成员:

  大家好!

  今天是我们工作室新学期开展的第一次研讨活动,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能安排好手头工作与家庭事务来参加今天的活动。今天的活动主要有两项,一是我执教的《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听课活动和研讨交流,二是朱际红老师的讲座。下面我就《雅鲁藏布大峡谷》一课,谈谈教学设计思路与反思:

  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峡谷,也是世界上最深、最长的峡谷,它是世界一大奇观,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本课教学分两课时,今天教学的是第一课时。课前,我播放了优美的歌曲《珠穆朗玛》,营造出***的神秘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孩子们探索的兴趣,很自然地导入新课,并为后面课文的学*作好情感铺垫。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我紧紧抓住“神奇”这条主线组织教学,从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地形、传说、秘境等方面,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反复品读,感悟大峡谷独特迷人之处,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同时,通过播放雅鲁藏布大峡谷迷人风光的短片,使学生对雅鲁藏布大峡谷有了更深刻的感性认识,让学生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情感得以升华,真正感受到了作为中国人的自豪。并顺势提了一个问题:作为一名游客,我们应该怎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这里的环境永远美好?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感想,课堂上掀起了一个小高潮。总结课文时,我对照板书,结合课后“金钥匙”,传授给学生“用一个词语给课文主要部分列提纲”的方法。第二课时,主要学*“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另一奇观——自然博物馆;读文、总结学*方法;学生当导游介绍雅鲁藏布大峡谷”等内容。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感觉课堂上学生的交流还不够充分,朗读指导也不够到位,不足的地方还很多。恳请各位领导、老师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今天的研讨课,我只是起了个头,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后这样的活动还要常开展,期盼我们在一次次的研讨中,不断地反思,共同地进步!

  谢谢大家!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在天晴了的时候》是现代著名诗人戴望舒写的一篇诗歌。整首诗用拟人手法、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雨过天晴的景色,给我们勾画出一幅富有诗意的自然风光图。本诗依次描写了雨后的小路、小草、小白菊、凤蝶等景物,最后写了雨后走小径的独特感受。全诗分为两小节,语言清新明快,优美形象,结构完整紧凑,感情抒发真挚自然,富有韵律美,是让学生领悟春天的魅力,感受美好大自然的好课文。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本课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会认7个生字,查阅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自主积累词语。

  3、体会这首诗所包含的思想感情。通过学*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根据三个教学目标和课文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通过有感情的朗读,逐层次理解重点字词,关键句子,体会诗歌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从中感悟自然美,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为了讲清教学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三、说教学方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本课是一首生动、富有情趣的小诗,教学时主要是以读为主,在读中感受诗的意境,大自然的美丽。所以我在教学中运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新课伊始,我运用多媒体向学生介绍了作者戴望舒。使学生了解作者及诗的写作背景。

  2、朗读体会法。朗读就是赋予作品以生命。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教学中,我让学生用多种形式读:如有个别读、集体读、齐读。让学生在读书的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内容感悟和理解,再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3、鼓励、欣赏法。教师及时的点评、学生之间的互评都是以鼓励、欣赏为主,主要是激励学生充分展示才能,满足他们希望得到赞许,体会成功的心理特点,激起学生学*的欲望,增强朗读的信心。

  四、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成为学*真正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一下方法:

  1、小组合作,生生互动。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注重讨论、交流、合作、体会。让学生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能联系到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

  2、美读训练法。以“看、读、听、说、悟”为主要训练方式,把“读”的训练贯穿在整个教学中,通过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面对面地提问、思考、讨论、交流、体会、练读,逐步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多种语文实践中得到锻炼。

  接下来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学过程大致分为如下步骤:

  环节1、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这一环节我设计的导入是:

  1、教师板书“戴望舒”:同学们,听说过这个人的名字吗?知

  道他是谁吗?

  2、教师小结:戴望舒是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的代表诗人。(出示课件)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他的诗歌《在天晴了的时候》。

  3、读课题。

  课堂的一开始先让学生了解课文作者的简介和诗的创作背景,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环节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

  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词和不理解的词句。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词,朗读,识记。要求:读准字音,记清字形。

  (2)提出不理解的生字、词,作上记号。

  (3)指名朗读,纠正。要求读通顺。

  3、了解课文的内容提示:从诗的结构来入手。

  (1)小组讨论。

  (2)相互交流。

  环节3、再读课文

  1、默读全诗,想想课文哪些诗句写出了雨过天晴时的景

  物,边读边画出重点词句。

  2、朗读全诗,体味诗句之美。

  环节4、深入研读,欣赏美景

  1、教师朗读诗歌的第一节,想一想文中描写了哪些雨过天晴的景物?用横线把景物名称画出来。

  2、指名反馈。(小路、小草、小白菊、凤蝶……)

  3、找出相关的诗句,读一读。

  4、指名反馈。

  5、齐读第一节,想象画面。

  6、指名说说自己最喜欢的画面,然后再读一读。教师相继指导学生朗读。

  7、师导:通过诗人的描述,雨后的小路、小草、小白菊、凤蝶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8、出示:()的小路()的小草()的小白菊()的凤蝶儿

  9、师导:同学们,雨后的景色是多么的美丽而清新!在天晴了的时候,我们真该到小径中去走一走。因为——(学生读描写小路、小草、小白菊、凤蝶儿的句子)。

  10、在读了诗人描写天晴后的小路、小草、小白菊、凤蝶儿的句子后,你们发现了诗歌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拟人)

  11、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12、指导学生朗读第一节。

  环节5、拓展思维,丰富画面

  1、同学们,天晴了,除了可以看到润湿的小路、炫耀着新绿的小草、绽放的小白菊、自在闲游的凤蝶儿,还可以看到怎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第三节。

  2、指名反馈:诗歌描绘的天晴了所看到的景象有哪些?

  3、小结:雨停了,太阳出来了,乌云散了,一切显得那样的明朗:溪中波光荡漾,林中树影婆娑,天空云儿闲游… …多美呀!我们一起把这三行诗句读一读。

  4、拓展思维:你留心观察过雨后天晴时的景象吗?把你看到的、听到的说一说。

  5、小结:雨后的景色多美呀!所以作者不断地倡议我们在天晴的时候出去走走,我们一起来读第二节。

  这一教学环节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巩固知识点,发挥学生想象力,理论、实践,学以致用。

  环节6、品味诗句、练*背诵。

  1、自由诵读课文。

  2、指名读一读。集体评议。

  3、集体读一读。

  4、熟读成诵。

  环节7、总结全文

  同学们,生活中处处都有美,我们只是缺少了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老师希望大家能够和戴望舒一样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留心观察,拥有一双能够发现美的眼睛。

  环节8、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做课后练*,完成一课一练。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借助视觉作用于学生大脑的重要教学手段,它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明确化。本课的板书设计如下:

  泥路:温柔

  小草:新绿

  走走

  小白菊:绽透

  凤蝶儿:闲游

  在天晴了的时候新阳

  溪水

  看看暗绿

  云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3

  【说教材】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写景物的记叙文。记叙了作者七月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陲天山风景的喜爱之情。课文先总述七月的天山是游人最理想的地方;接着分述了作者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异美景;最后作者抒发了对天山美景的赞美之情。

  【说预设】

  【教学要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体会作者通过记叙游览天山的见闻所流露出来的热爱祖国、热爱新生活的深厚感情。

  2、学*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3、体会课文精当、华丽的语言特色,揣摩文中比喻、衬托等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1、掌握组织材料的顺序和方法,可以比喻、映衬等表现手法为讲析重点,学*运用贴切、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

  2、培养热爱祖国边疆的情感。

  【教学难点】

  1、学*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

  2、体会并学*使用绚丽多彩的语言风格。

  【课前准备】

  1、学生借助课前“阅读提示”充分预*,借助工具书正字正音和解词,收集相关资料,初步了解课文的写景状物顺序和特点。

  2、教师制作演示课件,附配乐课文朗诵。

  【课时安排】

  1~2课时。

  【说程序】

  一、用设境式教学导语引入新课

  同学们,江南的山水、溶洞真实奇妙无比,引人入胜,每当想到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一股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北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清代诗人洪亮吉也有诗云:“地脉至此断,天山已包天。日月何处栖,总挂青松巅。”现代散文家汪曾祺也在《早发乌苏望天山》一诗中赞道:“苍苍浮紫气,天山真雄伟。陵谷分阴阳,不假皴擦美。初阳照积雪,色如胭脂水。”这些名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著名作家碧野描写天山绵亘数千里,地域广袤,景物丰美。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二、出示课题,明确学*任务

  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教师演示课件,小结:

  (演示)天山:亚洲中部的大山系,横贯新疆中部,西端伸入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全长2500千米,宽250~300千米。*均海拔约5000米,最高峰托木尔峰海拔为74353米,峰顶白雪皑皑。天山博格达峰上的积雪终年不化,人们叫它“雪海”。在博格达峰的山腰上,有一个名叫“天池”的湖泊,海拔1900米,深约90米。池中的水都是冰雪融化而成,清澈透明,像一面大镜子。洁白的雪峰,翠绿的云杉倒映湖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相传3000多年前周朝的天子来到这里,王母娘娘就在这里设蟠桃宴招待他,因而古称“瑶池”。现在这里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2、解题,了解作者,明确学*任务: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简介作者)

  “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学*要求──抓住景物特点,积累语言)。

  3、提出学*方法:

  三、根据“阅读提示”速读全

  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引导理解内容

  1、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

  2、引导阅读:

  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观察点的移动,由山外到山里。)让学生找出课文的脉络句,即地点变换的句子。(“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

  ⑵学生朗读(或配乐朗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让学生议论,然后交流)

  明确: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

  描绘方法:

  ①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

  ②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⑶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明确:用“蜿蜒无尽”,写森林之广大。以马蹄溅水,几声鸟鸣来衬它的幽静。以林间“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来衬它的稠密。以林外阳光灿烂和林中闪着烟头的红光来衬它的幽深。最后,以“这天山上有的是成群的野羊、草鹿、野牛和野骆驼”来突出森林之富饶。

  ⑷朗读四自然段(或放配乐朗诵):

  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学生用笔在书本上做出标记)

  学生边交流,教师演示:

  “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描其色。

  “像……织绵……彩霞……长虹”──绘其艳。

  “赛八寸的玛瑙盘”──状其大。

  “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显其多。

  “用不着离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夸其高。

  四、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内容

  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

  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3、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4、课外阅读《天山景物记》。

  五、拓展训练

  1、归纳写作特点、然后进行小练笔:

  ⑴十分讲究写景的顺序,全文从总体上说,以游踪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或由远及*,或自上而下,写出了景物的变化,显得繁而不杂。

  ⑵抓住景物的特征,展开细腻的描写。作者抓住特征,用简练而又形象的笔触加以描绘,使之活灵活现,跃然纸上,构成一幅幅生动、奇美的画面。

  ⑶绚丽多彩的语言,饱含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边疆风情,具有感人的魅力。作者精心运用了比喻、映衬、夸张、对偶、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把景物描绘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

  2、小练笔:

  练*写景状物作文,要求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安排明确的线索,采用合理的顺序和即景抒情。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扁鹊治病》取材于战国时期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写扁鹊拜见蔡桓公,几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疗。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因而对扁鹊的态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到最后的不高兴,致使延误了病情,病入膏肓,无药可医。故事以蔡桓公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警示人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不堪设想。选编这则寓言:一是使学生在读中感悟故事所要阐明的道理;二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提倡个性化解读文本。

  二、说目标

  根据以上我对教材的理解,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理解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联系有关的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读好人物的对话,揣摩人物的想法,准确的理解寓言的寓意。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2.体会到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说教法

  1、根据教材的特点和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本课的教学中,采用“自主学*,自能阅读”的教学方法。即引导学生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使学生在读中领悟故事所要阐明的道理,并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惯,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创设愉悦和谐的情感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提倡个性化解读文本。以成功达成目标。

  四、说学法

  1、让学生品读重点句,感悟人物特征,体味人物心理想法,感受人物态度变化。

  2、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寓意。

  五、说教学过程

  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让学生在“读、悟、议”这种宽松民主中的氛围中学*。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去深入地感受。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寓言故事啊?大家一起回忆回忆,(课件出示图片)什么是寓言呢?

  今天,老师带着你们一起再来学*一则新的寓言。这则寓言叫《扁鹊治病》(板书:扁鹊治病)

  【目的是通过对之前学过的寓言故事做一个复*,引出对寓言的解释,顺势导出课题。】

  2、教师出示课件,介绍扁鹊。

  (二)、初读感知

  1、带着下面的问题第一遍读课文:

  课文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正确读写下面的词语;

  2、再读课文,根据自读提示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过渡:课文大意我们已经了解了,那文中的这两个人给大家留下了什么印象呢?(出示扁鹊和蔡桓公图像)

  (三)、细读研讨

  1、汇报交流。引导分析扁鹊和蔡桓公的特点。

  快速默读课文,谁来说说你眼中的扁鹊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回答。

  边读边用曲线画出能证明他是名医的句子,并说说你的理解。【这里我的设计打破常规,不逐段分析,而是以“名医”为线索,让学生在找句子的过程中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扁鹊,能归纳他的特点。】

  (板书:扁鹊 医术高明)形容一个人医术高明,我们还学过哪些词?(出示课件)课件显示:救死扶伤 药到病除 妙手回春 对症下药 起死回生 杏林春满

  2、这些成语都是对技术精湛、道德高尚的医生的高度赞美,而扁鹊恰恰就是这样一位名医,请同学们带着赞美之情一起来读读这些成语吧。(齐读)希望大家能牢牢地记住这些美妙深远的成语,并把它们运用于自己的学*和生活中。

  3、这么好的医生怎么就没治好蔡桓公的病呢?分析原因:课文中扁鹊几次请求给蔡桓公治病?蔡桓公是怎么说的?

  大家再浏览一遍课文,根据课件中的表格,小组合作试着表演扁鹊与蔡桓公的对话,同时体会两个人物的心理。你能不能用四字词语来形容一下蔡桓公生气时的样子?(怒发冲冠勃然变色 愤愤不* 咬牙切齿 暴跳如雷 怒气冲冲 怒火冲天 恼羞成怒 拍案而起 火冒三丈 怒不可遏 怒火中烧 勃然大怒 暴跳如雷 气急败坏 大发雷霆 )

  这里让学生用四字词语来形容一下蔡桓公生气时的样子,目的在于丰富学生的积累,并通过这些词语形象地体会到人物的心情。

  【课文的主要部分我让学生自读自悟,合作学*,品读扁鹊和蔡桓公各自表现的句子,让学生感悟人物的特征,体会人物品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朗读能力。】

  4.因为蔡桓公对扁鹊的不信任、不高兴、不理睬,一次又一次拒绝了扁鹊治病的请求,才是导致他病死的直接原因。最后他后悔了吗?从哪个自然段看出来?指名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你从什么地方看出蔡桓公也相信他是一位名医了?(抓住“请”字理解蔡桓公的后悔。)

  5.当蔡桓公要去请扁鹊治病的时候,已经过了医治疾病的最佳时机,扁鹊走了,病入骨髓、浑身疼痛的蔡桓公只能等死。你想象一下,此时此刻,蔡桓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6、汇报交流,教师顺势引导提问:蔡桓公的病是一下子就不可救药了吗?他的病根到底在哪里?【这个设计是让学生理解寓意打基础。】

  7、蔡桓公根本就不相信扁鹊,(相机板书:固执己见 讳疾忌医)可扁鹊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劝说蔡桓公治病呢?说明了什么?(板书:医德高尚)【这个问题的讨论,是让学生从扁鹊的坚持和担心中体会扁鹊高尚的医德。】

  8、从这个小故事中,我们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生活中,我们身边有蔡桓公这样的人吗?

  (四)、拓展想象

  如果能跨越时空,你想对蔡桓公说些什么?

  【引导学生从蔡桓公的身上想到生活中的不良*惯,并进行拓展练*,是要进行知识的迁移,将寓意升华,提高分辨能力和思维能力。】

  (五)、作业

  1、把《扁鹊治病》这个寓言故事讲给你身边的人听。

  2、课外读《伊索寓言》。【作业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熟悉并掌握课文内容,整合课外资源,开阔眼界。】

  六、板书设计

  这课的板书,我以归纳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和品质,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得出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的道理。

  附板书设计:

  扁 鹊 治 病

  扁 鹊 医术高明 医德高尚

  蔡桓公 讳疾忌医 固执己见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第一次抱母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情感型课文。文章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很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母亲对子女的爱,更表达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感恩之情。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影响是深广的,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因此,“张扬个性,让课堂喷涌真情”是教学追求的目标。

  全文共5个自然段,可分三个部分。第一自然段是第一部分,叙述了“我”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没想到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第二、三自然段是第二部分。“我”告诉护士,记忆中的母亲总是挑着重担翻山越岭,“我”总以为母亲“力大无穷”,却不知母亲只有80多斤的身体,却承受那么重的担子。第四、五自然段是第三部分,写“我”突发奇想,想抱母亲入睡,结果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大意,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激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3、体会伟大的母爱,激发学生对母爱的报答。根据实际写出一段与母亲相处的精彩片断。

  教学重难点:

  1、学生通过自主提问探究文章大意。

  2、通过练笔歌颂母亲。

  教学准备:

  VCD歌碟,演示文稿

  教学时间:两课时

  二、说教法、学法。

  阅读要“披文入景,披文入情”才能产生优化的效果。我通过抓重点语段,反复品读,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如抓住母亲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这段描写,让学生展开想象,通过语言文字呈现丰富的内心视像,将文本语言伴随着感性的形象扎根到学生的心灵世界之中,在此基础上多次朗读,揭开文本深藏的内涵。再如为了理解母亲的一句朴素话语,我通过画面、音乐的渲染,让学生对母爱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文章其实最感动的是最后一段,那是一颗对母亲感恩的心在震撼着我们。所以在处理最后一段时,我让学生深情地朗读,将自己和文本融为一体,用朗读,用思考,用言语抒发着感受。接下来拓展的小诗,又反哺了对文本的感悟,让学生走进新文本,加深理解和体验。

  在学生的情感巨浪被充分掀起的基础上,通过语言实践——倾诉,让学生表白内心,使他们的情感得到宣泄。

  1、巧抓兴趣点,教师“循循善诱”

  新课开始前,教师将课下收集到的有关诗句,播放音乐让学生朗读,感受母爱的伟大。接着,以阅读的方法入手,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并要求学生利用学到的方法,充分的用到本节课的学*中,这样设计学生学*兴趣高,容易接受,积极的投入学*当中。

  2、巧抓互动点,教师“穿针引线”。

  在教学中,我首先创设自主学*的空间,让学生自由且充分地阅读,积极主动地感知文本,交流感受,把握情感基调。

  朗读的牵引。对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一篇难以理解的文章。很多地方能意会而不会言传。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反复地朗读体验,以读促思,才能获得更深刻的理解。所以,在本文的朗读方式上,,我们不仅采用了个别读、小组分角色读、全班齐读等方式,而且还多次采用了师生接读、合作朗读。这样的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朗读的激情,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情境。

  三、说教学程序。

  教学设计:

  13〈〈第一次抱母亲〉〉(第二课时)

  一、课前准备:小助手带领朗读上节课学*到的诗句。

  出示:乳哺三年娘受苦,移干就湿卧娘身。

  儿病恨不将身替,调理汤药不离身。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二、导入教学

  1、出示歌德的话1: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

  教师读。

  你懂得这句话的意思吗?这句话告诉我们,如果你要读书,就要很好地去思考,字面上包含的意思要琢磨清楚,还要读出文章中暗含着的意思。这就一定要用心去想,想,不仅是思考,而且要包括想象。这是上课前老师送给大家的读书要则,希望今天上课时大家能够照着这句话说的去做。

  2、同学们,歌颂母亲一直是千百年以来传诵不衰的主题,今天我们继续学*歌颂母亲的文章《第一次抱母亲》。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三、指导朗读,感悟深化

  1、轻轻打开课本,请一名同学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是否读出感情。(学生评价)

  2、出示课件1指导对话。

  3、自由练读,分角色读。

  4、过渡,母亲最重的时候80多斤,现在生病了,还那么重吗?(生齐答)母亲这么轻,作为儿子,“我”心里是什么感受?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二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有关句子。

  四、评词析句

  1、出示课件2读出感觉,竟然是什么意思?说明什么?

  2、作者没有想到母亲这么轻,心里很难过,为什么难过?答案就在书中,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3、出示课件。

  4、读课件上的内容,透过图片和文字,瘦弱的母亲的肩头挑着100多斤的担子翻山越岭,是怎样的情景?,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想说点什么?

  (1)指导学生说一说。(1,从腰和腿来说明担子重不重2、从汗流浃背来说明累不累3、从挑着粮来说明难不难。)

  齐读读出母亲身上担子的重、身体的累和生活的难。

  (2)翻山越岭是什么意思?难道只是翻过一座座山,一道道岭吗?(是母亲走过生活中的一次次坎坎坷坷,一个个难关)

  师说:现在你知道翻山越岭背后的意思了吗?

  (3)出示课件4读重担是什么意思?母亲除了每天要挑起100多斤的担子还有别的担子吗?

  师说:遇到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为什么?(板书:母爱伟大)

  (4)母爱无处不在,母爱无处不有,出示课件配乐。

  (5)多么伟大的母亲呀!多么感人的母爱呀!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请你有一句话来表达你的感受。(生说)

  (6)好吧,请同学们拿起书,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这段话,读出母亲的累,读出母亲的伟大。读句段“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过渡:母亲的一生用80多斤的身体承受着这么多的重担,而我却不知道此时作者是怎样的心情。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画出有关语句。(生答,师出示有关课件)

  (1)愧疚是什么意思?我为什么感到后悔?(母亲躺在了病床上我才来关心,伤了母亲的心)

  (2)而面对我的愧疚,母亲却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母亲一生中为我们做过那么多的事,她却提都不让提,这是一种不图回报的爱,一种无私的母爱。板书。)

  (3)同学们,母亲付出那么多,护士夸她,她笑了笑说:“提那些事情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从母亲的表情,从母亲的话当中,你看出了什么?(分析:1、提那些事情干什么2、哪个)

  (4)所有母亲都是这样做的。母爱是最无私的,是最伟大的,有人说,世界上的是海洋,比海洋大的是天空,比天空还大的是胸怀。其实不然,比天空还大的是母亲的胸怀!这就是母亲,这就是伟大的母爱!就连护士也为之动情。

  (5)出示6:接读:护士动情的说:大妈,你真了不起!指导大声的读三遍

  过渡语:同学们说的真好!老师听到你们的心声,也被感动了。

  (6)面对此情此境,你想为自己的母亲做点啥?(生答,师评价)

  过渡语:多么懂事的孩子呀!作者面对病床上的母亲他最想干什么?他是怎样做的?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画出有关语句。

  生汇报。师相机,出示课件

  (7)指名读图中文字,其他同学边听边观察图画。

  师:看到母亲眼角流出的泪水吗?为什么流泪?(边说边板书:无数次)这是什么样的泪水?(生答)

  小结:母亲的泪水是欣慰的泪水,是激动的泪水,是幸福的泪水,是又苦又甜的泪水。小时候母亲曾经无数次抱我们,作者仅仅是第一次抱母亲,母亲就那么激动,如此比较,把最想说的话写一写。以“妈妈,我想对您说——————”写一段话。出示“妈妈,我想对您说——————”(学生展示)

  过渡语:太感人了。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体会母爱的伟大。

  (8)配乐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五、总结课文

  1、今天我们读《第一次抱母亲》一文,用一只眼睛读课文,用另一只眼睛感受天下所有母亲无畏、博大、无私的胸怀。我们正像哥德说的那样,是用两只眼睛去读书的,我们的母亲是应该得到崇敬和爱戴,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都要深深记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作业超市

  一、以“妈妈我想对你说”写一篇小练笔。

  二、为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

  三、搜集有关母爱的资料,为“夸夸我的好妈妈”主题班会做准备。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菁华10篇)(扩展3)

——小学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菁华12篇)

小学四年级语文说课稿1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是本册第二组的第三篇精读课文,起着承前启后,化知为能的作用。本组课文的专题是以诚待人,要求学生走进文本,充分感知故事内容,与文本中的人物进行对话,并通过揣摩、品味作者对人物语言、行动及外貌描写等词句,感受人物的思想品质,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

  《尊严》主要讲述了石油大王哈默在年轻的时候,在一次逃难中,尽管极度的疲惫和饥饿,但他仍坚持以劳动换取报酬,体现了个人的尊严,也赢得了别人的尊重与赏识,从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故事以“尊严”为题,含义深刻,耐人寻味。一方面概括了哈默的品格,说明人是要有精神的,要自爱、自强、自尊;另一方面也反应了杰克逊尊重他人,看重人品的'长者风范。在理解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基础上理解、感受到高尚的情感——尊严。我认为编者把一篇文章选入教材应该有他的理由,应该能够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这一特点。《尊严》这篇课文思想上的价值在于通过阅读懂得什么是尊严。在阅读过程*得语言,体会如何把人物的形象写具体的表达方式。

  从学生角度出发,这是一件特别的小事,究竟在哪特别,学生并不能一下子想到尊严,尊严对于他们而言早已存在于生活、学*中,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因此让学生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体会哈默身处困境却仍不放弃原则、放弃自尊的高尚人格也成为我这节课最大的关注点。

  二、说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在结合学生实际我预设了以下三个学*目标:

  1、知识目标:自主学*“捶、惫”等14个生字。理解并积累“疲惫不堪”及“骨瘦如柴”、“狼吞虎咽”等一些描绘人们苦难生活的词语。

  2、能力目标:抓住描写哈默的外貌、神态、语言的句子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理解并积累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哈默坚持劳动后再接受食物的事,让学生懂得一个人必须有尊严,懂得尊严对做人的重要性。

  以上三个学*目标的设定涵盖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

  基于以上学*目标的设定,我认为理解杰克逊大叔的话“别看他现在什么也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是本文的中心所在,也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三、说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学中我会将读贯穿始终,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体验。让学生在阅读中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学*兴趣和信心,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众所周知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方法得当便能引起“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给予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教学重难点的提出,在学法上我主要以“读文章、品语段、悟内涵、写感受”为重要关注点

  因为学生是学*的主体,所以本课的教学方法确定为朗读法、阅读讨论法、课文分析法、情境创设法。教师在课堂上充当的是情境创设者、组织者和引领者,要以一个*等的身份参与学生读、品、悟、写的过程。

  四、说教学流程

  接下来我来说一说我的教学流程。

  我的教学流程分为四个板块展开:

  第一板块:谈话导入

  引用我国古代的一个小故事,让学生初步感受尊严。

  第二板块:检查预*,提出问题。

  经过前一段时间的预*,学生以对课文的字词以及基本内容有了初步的学*,这一板块对学生进行检查,还有把课文的朗读情况进行检查。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以便让我们在这一节课进一步的学*。

  第三板块:学*课文,解决问题。

  1、想一想年轻人作为逃难人群中的一员,他与其他人相同的地方是什么,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划一划描写他外貌、动作和语言的语句。在旁边批上你的感受。

  2、讨论讨论:课文的题目为什么叫做“尊严”?从年轻人哈默和杰克逊大叔身上,我们学到了什么?

  在外貌、动作和语言的描写中,品味语言是重点。在充分阅读,自主学*之后,我引导学生交流。重点理清哈默与杰克逊大叔之间对话的三个层次:1.请求通过劳动来换取食物;2.哈默表达了自己不劳动不能够吃饭;3.坚决表示我要先劳动再吃饭。三个层次同时表现了杰克逊大叔的仁爱之心和哈默必须通过劳动得到食物的坚决态度。我采用重点细读的方式来学*哈默的三段对话,深入体会哈默在以劳动来换取食物这个问题上他的情感和态度,感受他由真诚的请求到恳切,再到坚决的情感和态度,感受尊严,抓住“狼吞虎咽”等重点语句,反复读加对比读体会年轻人饥饿至极但依然坚持先劳动在吃饭,进而理解他讲尊严之可贵。在此基础之上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表达言中之情,抒发个人胸臆。

  接着重点分析杰克逊与女儿的谈话,体会尊严的可贵之处。杰克逊大叔的对话不长,但是这句话既是全文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上的一个难点。在这里,我提倡学生个性化朗读,个性化感悟与体会,相互交流,互相启发,并理解“富翁”真正的含义,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杰克逊大叔的话“别看他现在什么也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是本文中的重点,它含有丰富的哲理,说明一个人能够自尊,必然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任,这为他以后创造财富并有大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四板块:总结课文,升华情感。

  尊严是无价的,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维护自己的尊严,你

  认为*时的学*和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维护自己的尊严呢?请大家畅所欲言。

  五、说板书设计:

  逃难人

  7. 尊严(哈默)

小学四年级语文说课稿2

  一、教材简析:

  《满山的灯笼火把》是四年级上册的一篇主体课文。这是作者童年中的一个成长故事,贴*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文章配有两幅形象生动的插图,记叙了作者住在农村的外婆家,一天,作者在风雨中坠入田边的.土井后的表现,最后被乡村人们救起的感人故事。从中感受到人们的善良品质,学*作者遇事善于动脑思考及勇敢坚强的品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教材的特点及四年级学生的实际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独立自主地学*本课的生字新词,学会多音字“卡”,完成课后练*3;

  2、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乡村人们勤劳善良的品质;

  3、注意抓住文中的事例,通过作者的心理、情感表现,明白遇事要善于动脑思考,要勇敢、坚强。

  重难点:目标中第2、第3

  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本课安排2课时进行教学。

  三、说教法

  针对课文作者的情感表现(哭喊着——不哭也不喊——泪如泉涌)非常鲜明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教师以作者情感为主线,以读贯穿教学始终,注重学生的个性感知、联想、体验等心理活动。采用“以读促悟法”为主,“直观教学法、想像描述法”为辅的教学手段。

  四、说学法:

  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采用自主质疑法,合作解疑法,朗读感悟法,变被动学*为主动学*,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五、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指读导语,了解大意

  (叶老说过:教是为了不教。编者有意设计导语,是给予学生学法的指导,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出方法,为学文设置铺垫)

  二、谈话导入,质疑课题

  (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好。从课题处入手,大胆质疑,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轻声读文,画生字词

  2、同桌合作,互读互纠

  3、小组交流识字方法

  4、教师检测自学情况

  (课堂上,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孩子们在充分读的基础上自主、合作、交流识字方法,养成主动识字的*惯。)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读不懂的地方上作记号。

  2、大堂交流: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质疑问难:让学生说出不懂的地方,注意课堂中的生成。

  4、梳理问题,提出学*目标分页标题#e#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可以使教师更有的放矢,可以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敏于发现,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

  五、布置作业:熟读课文,独立思考问题。

  第二课时

  一、图文结合,直奔重点。(学*2—5自然段)

  1、观察课文插图1,说出所见所思。

  2、带着问题,再次读文。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A、为什么乱挣的结果只会更坏?(想象乱挣的结果,理解“坚持”的意义。)

  B、从作者的身上,你受到什么启发?

  (首先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法,学生与图亲密接触,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表达的能力,体会作者的勇敢坚强、善于动脑思考的良好品质,突出重点。其次,利用文本空白处,激发学生想象,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读中感悟,读中体验。

  1、默读课文,想一想:哪些情景最让你感动?

  2、指名读被感动的句子,说说理由。

  3、图文结合,理解词语意思,能够迁移运用。

  (渴望、满山遍野、泪如泉涌、是热的)

  4、指导朗读最后一段,认识设问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教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读文,自我发现,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理解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

  三、回顾全文,体味感悟

  1、开火车有感情朗读课文。

  2、寻找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词。

  3、尝试复述故事

  (课标指出:积累语言材料的最佳途径是复述。阅读教学目标强调:学生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的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说板书

  一个好的板书设计,能突出课文重点,突破难点。我抓住事情发展的顺序,作者的情感主线为设计点,既简洁又易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小学四年级语文说课稿3

  说课,是一个教师专业素质和文化理论水*的综合体现。说课与备课不同,与上课也不同。它是一门以说课者个人素养为基础,以说课的方法、手段的巧妙运用为核心,以显示说课者的艺术形象和风格为外部表现的综合性艺术。其基本要求,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说课语言的要求

  ①要求语言表述准确、流畅、生动、形象

  说课的语言表述必须正确无误,而且做到用词恰当,句法规范、通俗、明白、简练,语言连贯,同时又生动形象。

  所谓“正确无误”,就是要求确切地使用概念,科学地进行判断,合乎逻辑地进行推理;所谓“用词恰当、句法规范、通俗、明白、简练”,就是要求合理地选用词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言*惯,朴实,不堆砌华丽的词藻,多用口语中常用的词汇和句式,少用生疏、冷僻的名词术语,尽可能减少多余的语言信息,不累赘、重复、絮絮叨叨;这里的“语言连贯而又生动形象”,指的是说课的语言表述应流畅、不能结结巴巴,而且语言在朴实之中还要有文采,有情趣,要善于描绘,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叙事说理则如涓涓清泉在轻轻流淌,娓娓动听。

  ②要求语言幽默,富有节奏感

  幽默的本义,是指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它是语言的一种艺术。说课中语言的幽默,是说课者通过比喻、夸张、诙谐等手法来表现的。说课语言的幽默,体现了说课者驾驭语言的能力。说课中恰当地运用幽默,能使听者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领会说课的内容,获得鲜明的印象,从而优化说课的效果。这里所说的说课语言要富有节奏感,是指说课的语言应当抑扬顿挫,该快则快、该慢则慢、该低则低,不能从开头到结束,始终一个腔调,一种语调。当然说课语气和语言节奏的变化,还应当依据说课的内容,而不能随心所欲。如《江姐》这篇课文,在说到敌人对江姐进行残酷迫害的时候,就应该用愤怒的语气,而在说战友们给江姐那封信的内容的时候,就要放慢节奏,表现出同志们对江姐崇高品格的无限崇敬和对江姐所受迫害的无限关切之情。总之,恰当地把握好说课语言的节奏,合理地运用语言的幽默艺术,既是说课语言的自身要求,也是说好课的一个重要手段。

  ③要求综合运用多种语言

  说课,听的对象不是学生,说课的过程也不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说课的过程是一个由教师讲述教什么、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的叙述过程。有些教师像上课一样来说课,显然是不妥当的。说课应当以讲述语言为主,再综合运用课堂教学语言和朗读语言。所谓讲述语言,指的是一种客观的陈述性语言。“讲述”,即讲说,就是把事情和道理讲出来,它是说者面对听者一种“独白”性的言语活动。其特点是语言信息输出的单向性,没有听众的言语配合。而且独白语言不使用谈话法、问题法,对比讨论法,而唯一依靠独白活动来阐明事理。说课应当以使用此种语言为主,是因为独白语言便于说课者系统地介绍自己的教学设想和所持的理论依据。当然,这并不是说说课,就只要使用一种语言就够了。恰恰相反,说课还要求综合运用多种语言。如:在说教学程序设计的时候,由于说的是怎样教,为了让听者听清楚课堂教学是怎样一步一步实施的,就需要置自己于课堂教学的情境之中,像实际的课堂教学那样,有讲有读,有问有说,整个过程都应以使用课堂教学语言为主。这里的所谓课堂教学语言,指的是教师在课堂上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中所运用的语言。一般来说,说课中除在说教学程序设计时要使用教学语言以外,还有课堂教学的导语,课堂教学总结也应使用教学语言。这样才能使听说课的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感受效果。与此同时,在说教学程序的时候,有时还需要运用朗读语言。所谓朗读语言,就是有表情地运用各种语调、语气将文字读出声来的语言,它广泛运用于小学阅读教学当中。如说课者能在说课中根据说的材料的内容和所要反映的思想感情,恰当地运用朗读语言,就可以增加说课的感受力,并产生良好的艺术效果。

  2.说课内容的要求

  ①要求内容正确

  内容正确,是小学语文说课的最基本的要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教材的分析、理解,包括教材的中心、结构、写作特色、重点、难点和通过教材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都必须说得正确无误,能够体现教材内容的高度科学性;二是在处理教材,即述说教学过程的时候,不能出现知识性的差错,所涉及的名词、术语、概念必须诠释正确、表述无误,而且所传授的知识,也必须是反映客观事实及其规律性的知识,换句话说,也就是所教的文化科学知识要绝对准确,不允许在科学性上有任何疏忽和失误。

  在小学语文说课当中,做到内容正确,是十分重要的,它是构成一堂好课的前提条件,一切教学艺术的运用,都建立在教学内容的正确之上,如果内容出现谬误,即意味着学生在课堂教学当中接受的将是一种错误的信息,这是最不应该发生,也是说课最应当避免的事情。

  ②要术内容完整、系统

  小学语文说课的内容,该说些什么,一般都有一个基本的要求,如大纲、教材、教法、学法、板书、练*设计、理论依据,都是通常说课所需要说到的基本内容。凡属说课的基本内容,原则上都应当说到,这是因为说课内容自身是一个结构严密,彼此间具有多层次内在联系的网络系统,每一部分内容都在说课内容这个总的网络系统中,具有各自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任何一个部分内容的残缺,都有可能损害这个网络系统在完成说课目的任务中所具有整体功能。当然,这并不是说,每一部分内容都需要*均使用力量,恰恰相反,在说课活动中,有时由于时间的限制或突出重点的需要,有的内容不仅需要而且应当略讲、少讲,这就是处理说课内容的灵活性。但略讲或少讲,不是不讲,而且即或是略讲或少讲,也应当以不损害说课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为前提,不然就会影响小学语文说课的质量。

  ③要求内容有序、联贯

  什么叫“序”?“序”就是次序、顺序。序,是由事物的内在联系决定的。事物有序,才更方便和更有利于人们认识和把握。小学语文的说课,不同于文学创作,可以任意正叙或倒叙。它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再说什么,虽然不是绝对固定,但也必须按照自身固有的内在顺序性,一步步按序述说,不能错位、颠三倒四。如说教材,总是放在说教法、说学法的前面,说学法也总是放在 说教法的后面,而不能移到说教法的前面去说。换句话,也就是小学语文的说课,一般总是先说教材、再说教法、学法,然后说教学效果。这决非是刻板的程式,而是说课过程逻辑性的体现。所以在说小学语文课的时候,其内容要求做到有序、而且条理清楚、意思联贯、逻辑严密、结构合理、流畅自然、环环紧扣,以便为实现说课过程的全程优化,提供切实的保证。

  ④要求内容有详有略,重点突出

  突出重点,是达到最优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小学语文说课内容的重点,一般包含两个含义,一个是内容总体上的重点,另一个是所说教材教学方面的重点。所谓内容总体上的重点,指的是构成说课基本内容当中,最能反映说课本质特点的部分,即“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的部分。特别是由于说课者的教学能力、水*综合反映在教材处理上,所以说课中的教学过程这部分内容更需要详说、细说。说清楚教学过程有哪些环节,这些环节是怎样一步一步安排的,每个环节又有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又是怎样一步一步落实的等等;第二个说课含义上的重点是指教材教学方面的重点、难点。这些重点往往是教材中的精华,是必须要让学生掌握的内容。而难点则是学生在获取某部分知识或技能过程中由于受知识和能力局限所造成的障碍。凡是这样的重点或难点也需要详讲、细讲。说课中能否做到该详则详,该略则略,不但反映了说课者说课技巧的成熟程度,也说明说课者理解教材的准确性和实际处理教材的技能。只有抓住重点,突出重点,课才会说得精彩,让人印象难忘。

  3.说课中的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要求

  小学语文说课的“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要求”,是由小学语文说课的主要特征所决定的。小学语文说课的主要特征是强调说“理”,即不但要说“教什么”和“怎样教”,更要说出“为什么这样教”,这个“为什么教”就是教育理论,它涉及大纲、教材、学情、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一系列教育的基础理论。

  在小学语文说课活动中贯彻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要求,保证了教师的课堂教学得以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从而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提供了有利条件,它也使经验型的实践性教学活动,上升成了一种科研型的、研究性的教学探究过程,从而使教育理论也得以可能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得到验证和发展。

  要在小学语文说课活动中落实好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要求。首先必须正确认识与处理理论与教学实践的辨证关系。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从本质上讲是统一的,但由于理论具有普遍性,而教学实践的实际情况却干差万别,所以,有时候,有些教学实践中的做法,从道理上讲是可行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却行不通,有时则道理上讲不通,而实际教学中却行得通。如果不切实际地照搬教育理论,就会成为教学中的教条主义,造成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的脱节。就说课活动而言,就是要求就说的内容进行上课,并通过这种教学实践,使教育理论更接*教学实际,从而逐步做到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其次,要处理好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是不能呆板地说教学实践,也不能孤立地谈教育理论,而要把说教育理论与说教学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且这个“结合”,还应当是自然的,具有某种必然的逻辑联系的,不要为说理论而说理论,而要使理论为教学实践服务,成为实施教学实践的科学依据,从而使听者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以达到增进说课效果之目的。此外,还要在说理论的时候把握好“深浅”的度。浅了,仅仅点到,贴标签似的,固然不好;“深”了,不管需要不需要或有无直接联系,把可以搬出来的理论依据统统搬出来,也是应当避免的。总之,合理、科学、不勉强,在说课中做到理论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而且做到结合得自然,是说好课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对说课的最基本的要求。

  4.说课与课堂教学相统一的要求

  说课与课堂教学相统一的要求是由说课的目的任务决定的。说课的终极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这与课堂教学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对上课前说的课来说,说课中的教学过程既是对课堂教学所作的理论上的规划设计,这些规划设计又要通过课堂教学去实施、验证。如果是上课后说的课,则说课是课堂教育某种意义上的再现。说课与课堂教学这种联系上的特殊性,说明说课应与课堂教学相统一。凡是课堂教学需要遵循的原则,说课也必须遵循。例如课堂教学要求目标明确,因此说课时也必须说清所说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要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发展哪些智能;课堂教学要求结构合理、紧凑,符合系统论的原理,说课中的教学程序也就应该一环紧扣一环,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课堂教学要求教法得当,说课在选择教法的时候,也就必须审慎对待,努力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式。

  在说课中落实说课与课堂教学相统一的要求,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有效地避免说课中理论与实际脱节的倾向,使说课真正发挥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功效。

  5.说课的其它要求

  说课,既是说课者教学素质的集中反映,自身也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说课的其它一些要求是:

  ①要有创造性

  创造性是艺术的灵魂,也是一切艺术所具有的共同特征。赞可夫说:“所谓创造性,就是一种不断前进,向着更完善、更新鲜的事物前进的志向,并且实现这种已产生的志向。明天一定要比今天做得更好,这是一个创造性地工作的教师的座右铭”。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说课艺术,它也贵在创造、贵在灵活、贵在说课者说出自己的`特色来,这也正是同样一个内容,不同的说课者会有不同的说课效果的根本原因。如果刻板地按图索骥,墨守成规,死搬硬套说课的条条框框,说课也就成了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图腾,没有一丝活力和毫无魅力可言了。所以,说课一定要注意发挥自己的特长,在不违反说课原则的前提下,努力扩大创造的空间,说出自己的特色。如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若干说课的若干环节或对某些环节作些拓展,以及设计一些与众不同的精彩的导语和艺术地运用好多种教学媒体等等。

  ②要控制好说课的节奏

  在现实的说课活动中,有时会出现三种情况:一种是规定的说课时间到了,而课还未说完,于是出现了说课的“拖堂”;二是“前松后紧”,即说课开头时慢慢吞吞,没有时 间观念,后来发觉时间所剩无几,而内容还有一大截未说,于是慌里慌张地突然加快语速,一句接一句,也不管别人能否听得清楚,最后匆匆忙忙,草草收场;第三种情况与第二种情况相反,就是“先紧后松”,开始时说得快,后来内容快说完了,而时间尚剩许多,说课者只好采用东拉西扯,或故意减慢语速等手段,以期捱满时间。这些现象都会严重影响说课的整体效果。说课的过程,就像弹奏一部乐曲,自始至终都要注意控制好节奏。说课前应根据说课规定的时间,对各部分内容所需的时间,大致作一个估算,以便心中有底。在具体的说课过程中,应尽量做到按计划时间说课,切忌脚踏西瓜皮,说到哪里算哪里。语速要前后一致,做到整个说课过程节奏统一、和谐、不慌乱、也不紧张,在规定的时间内有条不紊地说完该说的全部内容。

  ③要讲究说课的风度

  要使说课具有高度的艺术性,还要求说课者讲究说课的风度,如整洁的仪表,亲切、自然的教态,轻松自如的谈吐和恰到好处地运用体态语言等等。

  优美的说课风度,也是一种重要的说课艺术,它能给听者以视觉和听觉上的美感,从而使说课也变得更加艺术化。说课中,说课者要轻松、自然、洒脱,但又不能眉飞色舞、手舞足蹈,像演说一般;要庄重,但又不能拘谨、过于严肃。教师说课时的位置,一般要求相对固定,不要多走动。眼睛也不能只盯着讲稿,而要和听者建立视线上的接触,其目光和眼神也应该是十分自然的。总之,说课艺术是说课者高深教学造诣的体现,是建立在说课者个人素质修养基础之上的。它要求说课者在说课中有恰如其分的姿态、动作、神情,并能恰到好处地使用目光、表情、手势、**之类的体态语言。努力做到庄重得体又不拘谨呆板。虽可谈笑风生,但不能流于滑稽;虽可诙谐幽默,但又不能庸俗、浅薄。

小学四年级语文说课稿4

  教材

  1.教材简析

  《中彩那天》是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组以“以诚待人”为专题编写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的是一个修理厂的技工,一次无意买中了大奖,但因买中了大奖的彩票是他同事让他代买的。在家庭的困难和诚信两者之间他陷入了痛苦的矛盾当中,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后,他最终选择了诚信,把大奖还给了同事这一感人故事。课文第3-9自然段叙述了故事发生的全过程。

  2.教学目标

  根据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感受人物的思想品质,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把三维目标落到实处,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通过人物的神态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体会情感。

  技能目标体会叙事条理清楚,首尾照应的表达方式,能复述课文,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懂得诚实守信是人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珍贵的道理,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体会。

  3.教学重难点

  根据新课标对本册课文的提出的要求及学生的知识水*我把教学重点定为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理解诚实与守信的珍贵。难点是对“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的理解。

  说教法

  1.以读代讲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教学时,我采用多种朗读形式,把读的训练贯彻于整个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求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启发诱导法。“思起于疑”,在教学中,我根据课文的重点及学生勇于探索的特点设计了一些启发性较强的问题,诱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从而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3.情境创设法。“入境始于亲”,情境的创设能使学生“亲”入课文当中,入情入境地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说学法

  1.自主学*法。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也曾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的人。”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扮演着一个组织者和引导着的角色,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主学*时间,以达到提高学生自主学*能力的目的。

  2.合作学*法。新课程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使学生互学互鉴,在小组的讨论交流中不断得到启发,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意识,为今后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合作基础。

  说教学程序

  ㈠创设情境,促情激趣

  1.组织“幸运大抽奖”的游戏活动。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游戏后,询问“中奖者”:你的心情任何?让中奖者发表“中奖感言”。

  2.板书课题“中彩那天”,诱导:今天老师要带着同学们一起走进一个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与中奖有关的故事。

  3.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资本主义社会普通农民的生活状况。

  (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本环节中我以游戏开头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体会中奖者的心情,为感受父亲形象打下基础。)

  ㈡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说说对父亲的印象。

  3.学*生字词。(“读课文,整体感知”这一环节遵循认识规律——“感知——重现——理解”)

  ㈢梳理经过,复述课文

  1.让学生再读课文,掌握事情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准备复述课文。

  2.指名复述课文,进行评价。(本文的故事性较强,适宜进行复述训练。学生在复述过程中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概括和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为进一步领会人物的品质作铺垫。)

  ㈣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体会人物品质

  1.自由读课文。

  2.组织探究:在故事发展的整个过程当中,母亲、我、父亲的情感有什么变化?从哪看出来?请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3.组织探究:“你父亲正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这个道德难题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这是一个道德难题?小组合作学*,深入探究。

  4.组织探究:父亲有没有理由留下这辆车?为什么又没有留下?你觉得父亲这样做值得吗?为什么?(小组讨论,各组代表汇报)

  5.组织讨论:母亲的话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什么?为什么说“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

  6.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是怎样理解“人一旦拥有诚信就等于拥有了一大笔财富。”这句话的。

  7.总结,对学生的发言作点评,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设计问题,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通过讨论交流理解了什么是“道德难题”,并感受父亲解决道德难题的不从而充分认识父亲的高贵品质,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㈤回归整体,领悟写法

  1.让学生读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

  2.提问:这三段之间有什么联系?

  (通过让学生比较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领悟作者叙事条理清楚,首尾照应的表达方法。进一步体会文章的主旨,为今后的写作打下基础。)

  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文章的脉络,好的板书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我的板书以主人公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展开,层次清晰,主题明确,既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品质,又能帮助学生领悟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5.中彩那天

  开头:诚实守信=财富

  起因:父亲(神情严肃)

  经过:父亲(闷闷不乐)首尾呼应

  结果:父亲(特别高兴)

  结尾:最富有的时刻

小学四年级语文说课稿5

  《“扫一室”与“扫天下”》是根据《后汉书·陈蕃传》的第一节内容改编的。故事的内容耐人寻味,蕴涵着深刻的哲理。主要讲了东汉时代,一起学陈蕃志存高远,喜好读书,但生活很懒散,连自己的书房也很少收拾打扫。他父亲的朋友告诫他:连一件小小的屋子都不扫,是扫不了天下的。这个故事还警示人们: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溪,无以成江河;成就大事,往往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只有勤于“扫一室”,才能 “扫天下”。其中“领悟‘扫一室’与‘扫天下’ 的特别含义,搞清楚两者之间的必然联系,明白心存大志必须从小事做起,连一间小小屋子都不扫,是扫不了天下的哲理。感受大与小之间的辩证关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围绕这个教学的重、难点,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谈话导入,读题质疑,激发兴趣

  谈论生活当中的大事与小事,目的在于拉*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此外《“扫一室”与“扫天下”》这个课题本身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因此开课伊始,让学生理解课题意思以后,然后围绕课题提出自己最感兴趣的或最想搞明白的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扫一室”与“扫天下”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把他们并排放在一起? “扫一室”与“扫天下”有什么特别的含义?而这正是我们课堂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教师可随机板写下来,以此来组织下一步的教学,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二、初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1.安排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读通句子。

  (了解学生掌握读音的情况,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如为众多个多音字的读音,需要纠正读音并巩固加强。)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的大体内容。

  (了解学生对故事内容的掌握情况,以便把握学生的认知水*,进一步展开下面的教学。)

  三、精读课文,感悟故事内容

  (一)研读3、4自然段,探讨陈蕃的思想根源

  1.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想一想陈蕃是一个怎样的人。

  2.小组合作、交流,议一议陈蕃这个人。

  3.全班交流。(这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陈蕃的做法和想法两个方面,即结合课文的3、4自然段,有理有据、有条有理地谈论、评说。在学生认识的基础上顺势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实现认识上的升华。)

  学生谈到第三段的内容时,可要求学生划出描写陈蕃书房情景的句子,结合句子谈感受。教师要利用好这个句子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从生活态度、生活*惯等方面谈不屑于做小事带给人是不爽甚至是厌烦的感觉。依次来训练学生透过事物现象看本质,提高评判事物的能力。[

  学生谈到第四段的内容时,可指导学生先划出陈蕃对打扫房间不以为然的三个词语:满不在乎、理直气壮、很有些得意,让学生结合陈藩的话谈谈他是怎样想的`?

  他认为要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就不能把精力、心思浪费在无谓的小事上,做小事的人是成就不了大事业的。顺势解决了“扫一室”与“扫天下”的特别含义。

  (二)研读描述薛勤的语句和段落(重点是第五自然段),理解“扫一室”与“扫天下”的关系

  (学生把握了“扫一室”与“扫天下”的特别含义之后,在激发学生的思维,深入探讨“扫一室”与“扫天下”的关系。

  1.薛勤和陈蕃的想法一样吗?他是如何看待陈蕃的言行的?

  (这个话题是学生愿意探究和表达的,教师关键要指导学生理解好第五自然段的两组句子。)

  第一组句子:此人年少而有大志!但连小事都不愿意做,怎么能做成大事呢?(这个句子表述了两层意思:陈蕃从小就有大志,即志存高远,但连打扫房间这样的小事都不愿意做,又怎能做成大事,实现志向。)

  第二组句子:年轻人,你连一间小小的屋子都不扫,又怎么去扫天下呢?(这是一个反问句。要注意引导学生用肯定的句式表达相同的意思。同时通过对比体会反问句表达的意思更强烈。)

  2.帮助学生提炼认识

  帮助学生逆推,要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实现高远的志向,必须从小事做起。要知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溪,无以成江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研读第六自然段,体验陈蕃的内心活动

  以第六自然段为过渡,创设问题情境:薛勤走后,陈蕃沉思起来,觉得他的话很有道理。如果你是陈蕃,你怎样品味薛勤的话,你从中悟到了什么?

  (让学生进行换位思考,更易于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更深入地去理解、感悟薛勤讲的“一间小屋都不扫,又怎么去扫天下”其中蕴涵的深刻哲理。帮助学生初步感受大与小之间的辩证关系。)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深化认识

  重点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的3、4、5自然段,深化对“扫一室”与“扫天下”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五、课外拓展,搜集相关的名言或故事,扩充对“大与小”辩证关系的认识

  六、小练笔

  联系自己的实际,写一写应该做好哪些小事,为将来做好大事打下基础,做好准备。也是学生对自己收益的一个总结。

小学四年级语文说课稿6

  【说教材】

  《麋鹿》是一篇记叙文,介绍了我国珍稀野生动物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性和传奇经历,体现了国家对野生动物的高度重视。教学这篇课文,不仅让学生了解称为“四不像”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性和传奇经历,同时在学*课文的过程中也要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感情。根据教材编写意图和新课标的的教学要求,结合五年级学生的的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的实际情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确定了以下知识、能力、情感目标。

  【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7个生字,会写其中的9个,理解部分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性和传奇经历。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国家对保护野生动物的高度重视。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学着讲解员的样子说说麋鹿的外形特点。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感情。

  【说教学重点】

  课文介绍了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性和传奇经历,学生学*课文,除了了解课文内容,还要用自己的话介绍麋鹿的外形特点和传奇色彩。因此我认为本课的重点确定为: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性和传奇经历。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结合课文内容,学着解说员的样子来介绍麋鹿的外形特点、传奇色彩。

  3.通过课文的学*来体会我国对野生动物的高度重视。

  【说教学准备】

  我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服务教学为宗旨,在课件设计上我没有过多的花哨,只是出示一些麋鹿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直观认识麋鹿,导入课文。再利用教学软件突出重点段(第二、三小节),再配上相应形态的麋鹿图片,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探讨、交流,帮助突破课文的重难点。

  【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我设想让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后检查学生学*生字和课文的预*和朗读情况,后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并学*第一自然段了解麋鹿良好的生活环境。

  第二课时:

  我通过“创设情境导入——引导深读、理解课文——我是小小解说员”等环节来学*理解课文、巩固课文。在这个过程中,最后我布置“送一份美好的祝愿给麋鹿”的作业。

  第三课时:

  练*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参与的热情,精心创设“我是小小解说员”的情景,让学生来介绍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惯和传奇色彩。

  第一步:

  “创设情景导入”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动物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而我们*是世界上野生动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谁能说说我国有那些珍贵的野生动物?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知识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出示麋鹿的图片。

  说说你想从课文中了解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他们想了解的知识)跟着老师一起来认识“麋”字的构字结构。(复*形声字的构字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去看个究竟。

  第二步:

  “初读感知”。

  第一、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这样做考虑到每位学生阅读的方式不同,尊重他们自己的阅读方式,让他们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下学*,对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多读几遍。

  第二、检查初读情况。检查生字的学*情况时让他们先自由读如遇到不会读或不理解的地方问问最*的同学,然后点名读。检查读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落时,让学生试着说说这个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交流出示相关的图片和内容,如麋鹿角、尾巴等,同时也取得更为直观的教学效果。

  第三、在了解课文在向我们介绍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惯和传奇色彩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分段。

  第四、学生在初读后能初步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了,然后引导学生去学*第一自然段。

  第三步:“细读感悟第一自然段”

  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解决的问题来过度:原来麋鹿俗称“四不像”,它的经历也充满了神奇色彩,这让我们越发想深入的了解它,跟它去交个朋友,是吗?想要了解它,首先就必须知道它所处何地,环境如何。请学生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跟同桌交流一下麋鹿的生活环境?交流时要引导学生体会黄海滩涂的静谧、美丽,体会大丰自然保护区的确是麋鹿野生放养的理想场所。最后引导学生齐读。

  第四步:最后为学生留有五分让学生抄写本课的生字或认为自己值得抄写的词语。再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这样是为了改变单一的抄写,激发学生抄写的兴趣,张扬学生的个性。

  【说板书设计】

  外形特点

  麋鹿 黄海滩涂 生活*性

  (理想场所) 传奇色彩

小学四年级语文说课稿7

  【说教材】

  本课是第八册第五组的内容。本组的重点训练项目是理清课文的条理,深入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过程中,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陶冶爱美的情趣。而《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也正是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的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材安排:第一课时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双龙洞的来历,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并按这个顺序分段学*课文内容一、二、三段。第二课时重点是了解怎么样由外洞进入内洞及理解作者描述的景物特点及叙述的条理。至于流经的路线(也就是作者叙述的第二主线及指导朗读指导、背诵全文将安排在第三课时)。

  【说教法】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立足于双基,抓住学*目标精心设计电脑课件,选择好演示的切入点,突破教材的重难点,诱发学生去尝试,自己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另外,让学生尝试阅读之后合着音乐的节拍,欣赏双龙洞这一神奇的溶洞,从而创造激昂、活泼的主动获取知识信息的氛围。教学中,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通过人、机交互获得信息交流,又为学生学之得法创造条件,逐渐从学会到会学。

  【说程序】

  1、回顾上文,理清线索及思路: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19课《记金华的双龙洞》,谁能概括地说一说,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哪些内容?

  2、尝试读文,了解孔隙的特点:

  抓住关键,让学生细读课文,尝试分析。首先让学生带着尝试题有目标地自学课文,初步了解:

  ⑴ 这段话主要写什么?

  ⑵ 分成哪几层?每层意思是什么?

  在这个基础上演示课件──小船怎么进入内洞?让学生直接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再播放录相片断“游人进入内容”的情形,进一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⑴ 找一找,作者是怎么样描述的?用横线画出来。

  ⑵ 用自己的话说说游人进入内洞的'情形。

  ⑶ 这样窄小的孔隙,作者通过时有什么感受呢?请同学用波浪线画出来。然后通过句子的比较:

  ① 眼前昏暗了,可是我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② 眼前昏暗了,可是我还能感觉孔隙很窄小。

  让学生懂得怎么样把句子写具体。最后师生一起归纳出“孔隙”这段的学*方法:

  ① 读课文,理清课文内容,了解段落层次,弄清各层意思。

  ② 想一想,作者是怎么样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尝试读文掌握一定的学*方法。

  3、尝试自学第五段,把握特点,深化主题:

  学生用归纳“孔隙”的学*方法自学课文。在学生弄清楚一些比较浅显的问题后,教师循序渐进地抛砖引玉:作者一进内洞时的感受是什么?在这么宽广的内洞里作者观赏了哪些景物?请同学找出来说说。观赏完这些奇异的景物有作者心里什么感受?请同学们用……画出来。学生质疑“变化多端、颜色各异”是什么意思?先同伴协作解决,师再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再通过录象“内洞自然景观”的放映,让学生在自由想像中深化理解句子“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此时概括内洞“奇”的特点也就水到渠成了。最后指导朗读:作者把内洞写得这么美,这么奇,让我们用惊叹的语气来读一读吧!教师引读:首先当然是──(生接读)其次是──(生接读)作者觉得──(生接读)

  4、重视总结,升华尝试成果:

  学生通过分层。有序的尝试,学生已经理解课文的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学*了这篇课文,你们有什么感受呢?

  5、课堂巩固练*:

  填空:

  ⑴ 过孔隙时,我感到____________________,还感到_____________,又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话写出孔隙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

  ⑵ 内洞的石钟乳和石笋形状_________,再加上_______,可见内洞的特点是_________。

  6、板书设计:

  (美) (宽) (大) (窄) (奇)

  金华城 罗甸 洞口 外洞 孔隙 内洞 出洞

  7、布置作业:尝试背诵第四段。

小学四年级语文说课稿8

  一、教材分析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人教版四年级年级小语第八册第一单元的-篇讲读课文,该单元以“

  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为主题展开。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游记体裁的文章(文章体裁),主要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情融于景(主要内容),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

  (中心思想);写作特点是(一般是:语言简炼、层次清晰;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

  课文按游览的顺序,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孔隙、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写了路上的景色明艳,溪流欢唱,外洞的宽敞,孔隙的窄、小、险;内洞的黑、奇、大;

  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伦美奂令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二、学情分析

  班级中绝大多数学生已经具有独立识字的能力,有一定的学**惯和自己的学*方法,具有较好的表达能力,初步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的设定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共同发展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了解本课写作背景和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2、整体理解文意,概括段意,提炼中心,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3、品味重要词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这个教学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

  教学重点:

  体会金华双龙洞景象的奇异。

  教学难点:

  孔隙的描写。游记类型课文的学*方法。

  四、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

  “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

  具体做法如下:

  ○1

  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

  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3

  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

  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五、说学法:

  教会学生学会学*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过程,强调一些学**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

  (在学生的学*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

  学法具体如下:

  ○1

  勾画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

  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3

  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2

  ○4

  悬念法:带着问题,巩固提高。

  其中,讨论法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求明确重点,解决疑

  难。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六、教学程序:

  (一)

  激趣揭题,质疑定标

  1、在前面的学*中,我们一起去游览了风光秀丽的张家界,畅游了气势宏伟的三峡,欣赏了宽广美丽的大草原,今天我们要去一个特别的地方,金华的双龙洞。

  问:你们当中有谁去过或谁了解呢?

  老师:好的刚才同学都说了很多,让我们跟导游一起去看看这地方道底是怎么样的?

  2、让学生解释“记”是什么意思?(记载)

  3、本文是一篇游记,这篇游记是叶圣陶老先生于

  1957年游览金华双龙洞后写下的。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放录音,学生边听课文朗读录音边看课文,进入情境,感知课文内容。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的景点,想想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

  3、检查自读情况。

  (1)用生字词卡片检查生字词认读情况,可采取指读、齐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

  (2)抽生轮读课文,生生互相纠正,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评价,对于读得不好的同学要多鼓励。

  (3)根据作者的浏览路线,画一张浏览示意图,说说课文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点,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

  (4)教师:作者是按照:金华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三)

  精读感悟,研析结构

  1、齐读第1自然段、思考:这段交待了什么?(游览的时间和目的地)

  2、探究2、3自然段

  (1)教师:作者在从金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欣赏,去感受那里的美景。

  (2)学生默读、思考、勾画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

  ①交流第2自然段中沿途看到的美景

  A、教师引导学生先找出沿途看到的景物再说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最后说说作者看到这些景物后有什么感受。学生边答教师边板书:

  景物——映山红油桐沙土新绿

  特点——各色白色粉红色或浓或淡

  感受——一片明艳

  理解或浓或淡的新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颜色?明艳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感到眼前一片明艳?

  (明艳指色彩明亮鲜艳。新绿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绿色。春天正是植物生长的旺盛时期,不断地有新芽,嫩叶冒出来。刚长出时,颜色是淡绿的,长出时间稍长,颜色就会变深,变浓了。作者说:或浓或淡的新绿,准确的描绘了春天绿色的特点。因为有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

  所以作者感到眼前一片明艳。)

  B、出示挂图,使学生感受到沿途美景就像一幅明艳的彩色画卷。

  c、指导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

  ②交流对第3自然段的理解

  A、教师“沿途不仅有特色的花、树还有水,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看看山中的溪流、听听溪水的歌唱。

  B、讨论交流:溪流为什么会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溪流的样子和声音时时在变化,都是“随着山势的变化而产生的。听溪流声音多好听,有时发出哗哗的声音,有时发出淙淙的声音,有时发出潺潺的声音,多像一首动听的歌啊。)

  c、指导感情朗读第3自然段。

  (四)总结迁移,形成积淀。

  第2、3自然段写了路上的见闻,写得有声有色,充满了对沿途景物的爱,使我们也仿佛亲眼目睹了沿途那迷人的景色。那么我们要不要爱护呢?看看你们该怎么做呢?(爱护环境、保护旅游资源)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我布置的课外作业是:

  1、熟读课文。

  2、交流搜集到的有关金华双龙洞的资料。

  3、家乡旅游景点:

  洪泽湖穆墩岛或杨毛嘴湿地保护区景点片段描写。

  七、板书设计

  板书是无声的语言,是课文内容的缩影,达到启发学生进行科学的思维,帮助学生记忆、分析、消化、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同时,我认为板书要力求精而美。

  本课的板书设计是:

  4记金华的双龙洞

  (顺序)一路上景色明艳

  二洞口外洞宽大美好孔隙窄小内洞奇特(黑、大,双龙,石钟乳、石笋)

  三出洞

  八、设计理念

  1、教学从整体到具体,再回到整体,从而达到思路清晰,脉络分明。

  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读”贯穿始终,这样既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又给下节课做了很好的铺垫。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能使学生陶醉,产生共鸣,也只有熟读才能成诵,把课文里一个个句式,一种种规范的语言化为自己的语言。

  3、教学中学路分明,从“导——扶——放”上,全体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自主、积极、主动的活动。

  耳听、眼看、口读、手写、脑想,全频道运作,立体式展开。

小学四年级语文说课稿9

  一、说教材:

  《“三颗纽扣”的房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十一单元大与小中三篇主体课文之一。

  《“三颗纽扣”的房子》选自意大利通话。故事记述了木匠三颗纽扣做了一间很小的可以推动的房子到外地去谋生。晚上,遇上了狂风暴雨,电闪雷鸣,前来求助避雨的人接二连三,他来者不拒。国王受到了启发,决定放弃王位,拉着小房子周游全国,尽力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这篇童话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一个人的爱心虽小,却能温暖众生。

  这篇童话寓言朴实无华、通俗易懂,故事情节虽然不是起伏跌宕,但发展层次清晰,重复的情节,重复的语言,刻画出穷木匠纯朴、善良、美好的心灵。把好人的心虽小,可容得下全世界的人的哲理巧妙的解释了出来。

  二、说学生:

  四年级的学生大多十岁左右,他们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在学*活动中他们思维活跃,接受事物较快,其有意注意和主动探究问题的意识有所增强,能努力探索问题的结果。在言语发展水*由口头言语向书面言语过渡。小学四年级以后,他们的书面言语水*逐步得到发展。阅读能力也由朗读向默读发展。

  三、教学目标

  1.学生能认识本课的17个生字,会写本课的12个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默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找出课文的中心句。

  4.通过学*课文,使学生明白这样一个深刻的道理:“一个人的爱心虽小,却能温暖众生。”

  四、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读课文,找到文章的中心句,并能领悟概括课文中心意思的句子,培养学生见困助人的爱心。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读童话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意大利童话《“三颗钮扣”的房子》,注意看老师板书。

  师边板书便说:“纽”字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一个生字,注意看老师写:左边一个“”,右边一个“丑”,要写的左窄右宽,读作“纽”。

  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轻轻翻书,认真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序号。注意,课文较长,可以先快速的看完一遍了解课文大意,再有重点的读课文。

  生快速默读

  2、认读生字:

  师;生字会读了吗?先请同桌两人互相指着认字表的生字来读一读,把字音读准。生互相指读。

  师:我们来读读大屏幕上的生字

  钮扣 出租 搁置 锤子 刨子 锯 门槛 膝盖 拒绝 仆人 嘭 寡妇喇叭 娶亲 笑眯眯

  在这节课要学的生字中,有一个字容易写错(出示“膝”字) ,谁来给大家提个醒,说说写这个字是该注意什么?生说

  拿出你的手来和老师一起写写这个字。(师在田字格中范写“膝”字)

  (三)、深入学*,感悟寓意

  1、再读课文

  师:同学们已经为课文自然段标上了序号,一共多少个自然段?(60个)这篇课文很长,同学们在学*这样一篇长课文时,可以先快速的看完一遍,然后再重点阅读某一部分。

  师:下面我们就用这个方法来学*这篇童话故事。请你快速的看一遍课文,看看“三颗纽扣”的房子到底是一间怎样的房子?(生略读课文)

  师生交流,教师相机板书:一个人、十三个人、全世界的人

  师:这些都是同学们读书的过程了解到的。咦,老师就不明白了,“三颗纽扣”到底给自己做了一个什么样的房子呀?

  请自由朗读1--4自然段,划出相关的句子。

  2、学*第一部分

  师:谁来读读你划的语句?

  相机课件出示第三自然段

  师:你感受到这是一个怎样的房子?从哪里你感受到了它很小?(生抓住相关的词句来理解体会)

  师:你能读一读,让我们感受到房子真的很小吗?(指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来读出感情)

  3、学*第二部分

  师:通过读书,我们知道了“三颗纽扣”的房子很小很小,仅仅搁得下他一个人,可是怎么又装得下十三个人呢?这十三个人有是些什么人?请你默读5--33自然段,边读边划出相关语句。

  这些人都是些什么人?(需要帮助的人)在这样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三颗纽扣”的房子给他们遮挡了风雨,从这你看出“三颗纽扣”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颗纽扣的房子虽然很小很小,但还是容下了十三个人,看来问题不在于房子的大小,那在于什么呢?小声读读国王与三颗纽扣对话的部分,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课件出示中心句:人的心只有拳头那么大,可一个好人的心容得下全世界的人。

  师: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结合课文内容来说说?

  师生交流

  师:你认为一个“好人的心”是一颗怎样的心?

  相机出示句子:人的心只有拳头那么大,可一颗( )心容得下全世界的人。(引导学生带到句子里说说)生填空交流

  4、小结

  师:是呀,人的心虽然只有拳头那么大,可一颗善良的、无私奉献的、充满爱的心可以容得下全世界的人(教师一边小结一边完成板书),温暖每个人的心,愿我们都拥有一颗这样的心。

小学四年级语文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

  《触摸春天》是人教版实验教材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组的一篇精读课文。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真切的描写了一个叫安静的盲童在春天充满花香的早晨竟然捉住了一只蝴蝶,并将蝴蝶放飞的故事,表达了盲童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强烈追求。

  本课所在的第五组课文都是围绕“生命”这一专题展开的,所选的4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对生命的思考,抒写了对人生的感悟。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生命的美好,激发对生命的思考,从而更加珍爱生命。二是学*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词句的意思,发现并总结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道理,体会其表达效果,增加语言积累。

  【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自主发现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进行反复研读、思考,结合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语句的含义,在交流中不断完善、升华自己的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学*课文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

  【教学重难点】

  由于本课的话题凝重、深沉,学生年龄较小,生活经验不够丰富,如何深入体会一些关键语句的含义,就成为这课的教学重点。作者用细腻的眼光通过盲女的细小动作揭示了“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这样深刻道理,怎样让学生理解这一意味深长的哲理是本课的教学难点。由此可见,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渗透,因此,我采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画面,创设情境让学生去感悟和课外文本拓展来突破本课教学重难点。

  二、说学情

  学生对盲人的内心世界可能没有深刻的体会,这对理解课文,感受人物内心活动有一定障碍。因此,我将在课前安排一次“假如我是一名盲人”的体验活动,让学生闭上眼睛,通过走路、读书、写字等行动,切身感受盲人生活的不便和困难,从而更好的理解课文。

  三、说教法

  本课采用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品味语言触发感悟——朗读课文抒**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对语言的品读感悟中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又能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感染。

  四、说学法

  根据以上教学方法,学生采用勾画、批注、交流、朗读、书写等方法来学*课文,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通过品味词句有感情地朗读,动笔写下自己的感受,体现以学生为学*主体的原则。

  五、说教学准备DVD机、电视机及光盘

  六、说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研读重点段落、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

  1、导入新课,打开课本,找一找安静捉住蝴蝶的句子,好好地读一读,想一想,句画下来,谈谈体会。

  2、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勾画出你认为关键的词句,好好去体会安静是怎么捉到蝴蝶的。

  3、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一段话,并把它背下来。

  4、提问:如果你是作者,此时站在离安静不远的地方,静静地看着这一切,你会想些什么?

  5、过渡学*第六自然段,思考:安静她为什么把蝴蝶给放了。

  1、读课文,勾画句子。

  2、理解第四自然段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1)读句子:安静的手指悄然全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

  (2)给竟然换词;

  (3)理解“消然合拢”想象安静的内心世界。

  (4)理解“奇迹”!

  (5)理解“神奇的灵性”

  (6)猜测安静是怎么知道的'蝶就在身边?猜测安静的心情?

  3、生读书,背诵第四自然段

  4、生汇报

  5、生读第六自然段

  (1)自读、思考

  (2)汇报、交流

  (3)朗读感悟安静的内心。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以读悟情,激**感,感受到盲女孩安静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

  二、联系实际,感受作者对生活的关爱

  1、出示句子

  “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2)提问:谁到底是谁?

  (3)追问:他们是怎样在创造自己的缤纷世界呢?

  (4)结合实际生活谈谈你的理解。

  1、生汇报交流

  2、感情朗读感悟作者对生命的关爱。

  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感悟生命的美好,以及作者对生命的关爱。

  三、回归课题

  引读课题、总结课文

  生深情读课题

  回归课题,升华情感

  四、布置作业

  1、把课文中你喜欢的段落摘抄下来。

  2、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五、说板书

  17触摸春天

  安静——创造奇迹——热爱生活

  〔板书的设计突出教学重、难点

小学四年级语文说课稿11

  【说教材】

  本课是第八册第五组的内容。本组的重点训练项目是理清课文的条理,深入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过程中,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陶冶爱美的情趣。而《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也正是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的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材安排:第一课时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双龙洞的来历,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并按这个顺序分段学*课文内容一、二、三段。第二课时重点是了解怎么样由外洞进入内洞及理解作者描述的景物特点及叙述的条理。至于流经的路线(也就是作者叙述的第二主线及指导朗读指导、背诵全文将安排在第三课时)。

  【说教法】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立足于双基,抓住学*目标精心设计电脑课件,选择好演示的切入点,突破教材的重难点,诱发学生去尝试,自己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另外,让学生尝试阅读之后合着音乐的节拍,欣赏双龙洞这一神奇的溶洞,从而创造激昂、活泼的主动获取知识信息的氛围。教学中,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通过人、机交互获得信息交流,又为学生学之得法创造条件,逐渐从学会到会学。

  【说程序】

  1、回顾上文,理清线索及思路: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19课《记金华的双龙洞》,谁能概括地说一说,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哪些内容?

  2、尝试读文,了解孔隙的特点:

  抓住关键,让学生细读课文,尝试分析。首先让学生带着尝试题有目标地自学课文,初步了解:

  ⑴ 这段话主要写什么?

  ⑵ 分成哪几层?每层意思是什么?

  在这个基础上演示课件──小船怎么进入内洞?让学生直接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再播放录相片断“游人进入内容”的情形,进一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⑴ 找一找,作者是怎么样描述的?用横线画出来。

  ⑵ 用自己的话说说游人进入内洞的情形。

  ⑶ 这样窄小的孔隙,作者通过时有什么感受呢?请同学用波浪线画出来。然后通过句子的比较:

  ① 眼前昏暗了,可是我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② 眼前昏暗了,可是我还能感觉孔隙很窄小。

  让学生懂得怎么样把句子写具体。最后师生一起归纳出“孔隙”这段的学*方法:

  ① 读课文,理清课文内容,了解段落层次,弄清各层意思。

  ② 想一想,作者是怎么样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尝试读文掌握一定的学*方法。

  3、尝试自学第五段,把握特点,深化主题:

  学生用归纳“孔隙”的学*方法自学课文。在学生弄清楚一些比较浅显的问题后,教师循序渐进地抛砖引玉:作者一进内洞时的感受是什么?在这么宽广的内洞里作者观赏了哪些景物?请同学找出来说说。观赏完这些奇异的景物有作者心里什么感受?请同学们用……画出来。学生质疑“变化多端、颜色各异”是什么意思?先同伴协作解决,师再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再通过录象“内洞自然景观”的放映,让学生在自由想像中深化理解句子“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此时概括内洞“奇”的特点也就水到渠成了。最后指导朗读:作者把内洞写得这么美,这么奇,让我们用惊叹的语气来读一读吧!教师引读:首先当然是──(生接读)其次是──(生接读)作者觉得──(生接读)

  4、重视总结,升华尝试成果:

  学生通过分层。有序的尝试,学生已经理解课文的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学*了这篇课文,你们有什么感受呢?

  5、课堂巩固练*:

  填空:

  ⑴ 过孔隙时,我感到____________________,还感到_____________,又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话写出孔隙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

  ⑵ 内洞的石钟乳和石笋形状_________,再加上_______,可见内洞的特点是_________。

  6、板书设计:

  (美) (宽) (大) (窄) (奇)

  金华城 罗甸 洞口 外洞 孔隙 内洞 出洞

  7、布置作业:尝试背诵第四段。

小学四年级语文说课稿12

  一、根据课标说教材

  本册教材在编排上有两个重点训练项目:一是体会句子里含着的意思,二是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挑山工》一课处在本册教材的第二单元,这组课文通过不同的人和事揭示了怎样做人的道理,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是“体会句子里含着的意思”,有些具有深层含义的句子必须细细体会,才能读懂意思。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主要意思,联系上下文或时代背景来理解句子的含义。《挑山工》一课在本组课文中是第一篇课文,课文通过记叙泰山上的挑山工负担重,走的路程比游人长,但都走在游人的前面,揭示了一个道理: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坚持不懈地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地做下去,就一定能达到目的。课文先从泰山上的挑山工谈起,引出疑问,再通过“我”的经历解决了疑问,最后写“我”从中受到的启发。《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的阅读明确指出: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再加上五年级的学生刚进入第三学段,需要整体提高语文素养,结合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学*本课的14个生字,会正确读写光溜溜、货物、诵读、肌肉、拘束、耽误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含义深刻句子,了解挑山工负担重、路程长,但走得比游人快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挑山工说的话中蕴含的哲理和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针对内容说教法

  为了达到上述各项教学目标,我在教学本课时选用的基本教法是:1.以疑促读,以读促思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教学本课时,我既要设计好能促进学生认真读书的问题,也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带着疑问充分地读书思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2.以读为本,读中悟情法。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学本课时要采用多种形式、各种层次的读书方式,让学生在琅琅的读书声中悟情明理。

  三、着眼学生发展说学法

  因为学生才是语文学*真正的主人,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作为教师,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所以我在本课教学中,引导学生主要采用以下的学法:1.自读自悟法。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2.批注图解法。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在课本的空白处,用精练的词句写下自己对文本的点滴感受,培养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惯。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对语文文字的理解、感悟,而感悟文字的方法很多,能根据语言文字画出相应的图,也是一种方法。教学本课时理解挑山工的“折尺形”路线,让学生边读书边画出图形。

  四、整合资源说过程

  鉴于以上教材的分析,教法学法的确定,我是这样设计教学流程的:本课教学分两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学*生字,扫清阅读障碍,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条理,学*课文的第一部分。第二课时复*检查,理解课文二、三部分,体会句子里含着的意思。下面我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菁华10篇)(扩展4)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菁华12篇)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秋姑娘的信》是一篇科普童话故事,它用秋姑娘写信的形式介绍了大雁南飞、青蛙冬眠、松鼠储备食物、树木裹上稻草准备安全越冬的知识。文章语言生动活泼,在阅读的同时使人感到秋姑娘对大雁、青蛙、松鼠、小树的关怀和体贴。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读背课文和识字写字。

  二、说教法。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设计时我把以读悟情的情感价值作为目标,让孩子在读中感受秋姑娘对朋友细腻真切的关爱,在反复诵读中让学生与秋姑娘美好的心灵交汇,从而让孩子们朋友之间要互相关心的道理。同时,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拓展内容,开发课程资源,为孩子展示潜质潜能和语言实践打开广阔的空间,使课堂教学更为自主、更为开放。

  三、说教学教学流程。

  (一)走进文本,感受人文内涵。

  文本是语言的载体,是孩子情感体验的途径,研读文本是课堂教学的本质任务。在朗读、理解文质兼美的文本的时候,才能体会人物情感,感受文本所要表达的人文内涵。根据这个理念,我对第二课时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1、归谬激疑,探究学文。

  让孩子们带着“秋姑娘给她的好朋友都写了什么?”这个问题去读书,实实在在的给足时间,让他们读准、读通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去寻找答案。接着让孩子挑自己喜欢的一封信互相交流,并且我要求学生用“我喜欢读秋姑娘写给——的信”的句式来交流,旨在培养学生说完整通顺的话。

  2、读信说信,语言实践。

  根据学生交流的内容,我利用媒体依次出示秋姑娘给大雁的信,让孩子自读,不仅再次感受秋姑娘至诚至爱的美好心灵,而且跃出文本,让孩子初步感受书信的基本格式,有机地拓宽知识面。

  接着,我又要求孩子照样子说一说秋姑娘在信中会跟青蛙、松鼠、山村孩子说些什么,为孩子搭建一个语言实践的舞台,给孩子创设一个发挥潜在智能的机会。

  3、挖掘资源,丰富积累。

  在课文中有几处知识点,我也一一挖掘。在品读语言文字时,我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冬眠,哪些动物要冬眠?松鼠喜欢吃什么?(旨在感悟“充足的食品”一词)小树裹上“冬衣”中“冬衣”是什么?为什么要裹?(让学生明白简单的科学道理),这些知识点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积累,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探究自然科学的欲望。

  4、感情朗读,整体回归。

  在学生了解信的内容后,我设计“换位朗读”,告诉孩子:“你现在就是秋姑娘,你该如何通过朗读表现出对朋友的关切之情,关爱(cn—teacher。com)之心呢?”孩子在品读“多加小心”“盖好被子”“别着凉生病”“充足的食品”“别忘了”“裹上冬衣”等词句的过程中,把秋姑娘的内心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感情朗读了2——5小节后,我引读:枫叶都到哪儿去了吧?借这个问题引读文章的.第七小节,让孩子的感悟与文章的内涵更吻合,让孩子的体验与文中人物的情感更接*。然后我利用多媒体指导孩子背诵全文,再次感受课文的语言文字美和秋姑娘的心灵美。

  (二)拓展延伸,升华情感体验。

  文本给我们提供的信息是有限的,作为语文课程的实践者和操作者,我们不仅要“重文本”,而且要“超文本”。

  1、内容延伸,探求知识。

  读完全文,我让学生思考秋姑娘还会对其他朋友说,这样操作旨在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秋尽冬来之际动物的生活*性,是对他们课外知识的一种补充,也是为了满足孩子无限的求知欲,更好地激发他们探求知识的欲望。

  2、作业拓展,实践体验。

  最后我也是以秋姑娘信的形式给学生留了一个作业,作业如下:(多媒体出示作业内容。)

  让学生采集落叶观察,并动手做一做树叶标本,也是让学生走出书本,进行课外实践活动,在开放的富有创新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四、板书设计:

  秋姑娘的信

  大雁南去

  松鼠要冬眠

  青蛙准备食品

  山村孩子给小树裹“冬衣”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2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大家好!很荣幸能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与交流,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语文出版社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篇课文《永生的眼睛》。下面我将从教材,学生,教学目标,重难点,教法,学法以及教学流程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拿到文章,我站在普通读者、学生和教师的立场反复研读了课文。感受到第六单元这组课文以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展示着人们对生命的热爱。这篇课文的作者是美国的琳达·里弗斯,文章讲述了一家三代人已经和准备为盲人捐献角膜的动人事迹,赞美了他们高尚的情操。题目“永生的眼睛”中,“眼睛”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善良和美好,“永生”则弘扬了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必将世代相传,永不泯灭。从更深的意义上理解,“永生的眼睛”体现的就是一种热爱生命的情怀。

  二、说学生

  六年级学生读了本篇课文后,应该能够感受到这其中体现的*,感悟到生命的美好,也能够涌起很多的感动。但是我想,他们还不能清楚地知道究竟是什么使自己产生了感动,这正是教学中应该帮助学生提升的地方。

  三、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成功的基础是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科学地制定出教学目标,才能驾于全局。正如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所说:“科学地确定学*目标是教学的首要环节。”因此,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制定本课的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为:

  1.围绕对话核心主题——“因为谁、为什么而感动”、抓住具体的语言文字进行体会感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在对话中培养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珍惜和热爱生命和美好的生活。

  3.了解角膜捐献,对捐献角膜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

  目标涵盖“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其中教学目标1、2是本课教学重点,目标3是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方法得当,可以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为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体现语文教学的本质,践行新课程理念,我采用“对话式教学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是阅读的本质,也是阅读教学的本质,因此,营造一个和谐的、高效的对话课堂是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本节课设计中,我采用 “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模式”进行设计,形成了以 “对话核心主题”为中心点,以“对话分主题”为线索,以“对话依托点”为具体内容,“由点拉线、由线画面、由面及点”的主题鲜明、各环相融、对话引证式的课堂结构,并具体设计了“预*与交流→确定对话核心主题→引出分主题→借助对话依托点阐述分主题→整合分主题回归核心主题”的教学流程。

  五、说教学流程

  上课之前,我布置学生进行预*,这是确定“对话核心主题”的重要素材。

  (一)导入课文,揭示课题

  导入的设计至关重要,所谓“万事开头难”就是这个道理。富有感情与哲理的导入,就像在师生之间架起沟通心距的桥梁,通过桥梁师生的心接*了。这篇课文学*中,教师首先配乐朗诵一位接受角膜移植手术而重见光明的人写的文章。

  《你的眼睛》

  像远方淡蓝的大海,

  那永恒的痛苦,

  像尘土隐没在你的眼中。

  你的眼睛是清泉,

  它的希望的光照着我,

  通过流水的闪烁,

  宛如水底的珍珠。

  读完后教师说:“这位重见光明的人在呼唤、在寻找给他带来光明的使者,这位光明的使者到底是谁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它是由美国的琳达·里弗斯写的作品《永生的眼睛》”。这样的导入,为后面的对话创设了很好的情境,为后面参与你“因为什么而感动”这一主题的对话打下基础。

  【设计意图】这不是一首普通的诗,这是一首获得温迪捐赠的眼角膜的人书写的情诗,表达了他重见光明后的内心感受。以此诗作导入,配之教师深情朗诵,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学文兴趣,还能为课文的深入学*垫定了一个情感基调。

  (二)出示对话核心主题“你因为什么而感动”

  教师说:“同学们,这篇课文老师读了很多遍,当我读第一遍的时候,我有了一种感动。当我读了很多遍的时候,我的心中涌动着许多的感动。在同学们预*的时候,我发现很多同学也有这样的感动。文章为什么带给我们这么多的感动,我们感动的究竟是什么?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来交流这些感动,共享这些感动。”这一“对话核心主题”的确定,充分考虑了作品的内涵、创作的意图、学生和教师的感受等多方面因素,符合阅读心理和规律,能够使对话有效展开。

  (三)引出分主题,运用对话依托点展开对话

  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用心灵与作者交流,与文本对话。接着,学生交流自己心中的感动,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进行引导。我预设学生会提出因为文章中人物的“富有爱心”、“勇于奉献”、“热爱生命”而感动,这些就是分论点。教师追问:你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动,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和其他资料读一读、说一说。这些语句和资料就是“对话依托点”。此中,我预设重点把握两个语段,这两个语段是文章表达思想的重点段。

  第一个语段:“琳达,”父亲*静地搂着我,“你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我和你妈妈就想过,如果我们死后的躯体能帮助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有了一些意义。”父亲这番话给我上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课。

  这一段,我通过创设一种冲突情境激发学生深入对话。首先,引导学生理解父亲和琳达的态度是不相同的,并找到相关的段落朗读;其次,教师以“能给予别人的东西有很多种,身体是最珍贵的。*的传统说法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能损伤。面对着捐赠器官这件事,琳达是痛苦难忍,可父亲却如此*静,难道父亲不爱妻子,不尊重给予自己身体的父母吗?”引导学生讨论从而进一步得出:父亲爱妻子、爱自己、尊重父母,但也爱别人的生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爱吾生命以及人之生命”。这时,教师适时补充呈现关于眼角膜的资料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能反映作者渴盼得到光明的部分文本,说明对于盲人而言是多么渴望得到角膜重见光明,使学生心灵得到震撼,真正地为琳达父亲感动。然后在感动中全班齐读该段,并以“这时,你想对琳达的父亲说些什么”的方式表达感动。

  第二个语段:“在这一刻我领悟到,父亲所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他所遗留的是辉映在我女儿眼睛里的一片骄傲”。

  教师通过“作者说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那么,父亲留下的更是什么?”来帮助学生体会“热爱生命的精神”;用“‘辉映在我女儿眼睛里的一片骄傲!’”来启发学生与作者自己14岁的时候的情况进行比较,从而感受温迪的富有爱心、勇于奉献和热爱生命。

  第三,我出示本文后面三个自然段,并再一次配乐朗读,激发出学生对温迪更深的敬意和对“永生的眼睛”的内涵的更深的理解。

  没想到,仅仅是两周之后,我再一次为器官捐献组织签署了同意书:我可爱的女儿,才华横溢的小画家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了……当我签字时,她的话萦绕在我耳际:“一个人什么也看不见该有多痛苦!”

  失去温迪三周后,我收到一封来自奥列根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信上写道:“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的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您女儿——一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儿活的纪念,并有幸分享她的美丽……”

  这一刻,我彷佛看到了我金发的温迪,她手中的画笔依旧不停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耀着骄傲的光芒。

  当学生沉浸在情境之中,教师用“看了这样的结尾,你的心灵是否有了一种震撼,你的心中是否又多了一份感动,把你的这份感动,用你的'笔写出来吧。”写好后,请部分学生朗读自己所写的内容,要求读出自己心灵深处那份最深刻的感动。

  所以在这一环节中,在呈现“对话核心主题”后,学生们各抒己见,运用“对话依托点“阐述“对话分主题”,积极地发挥“*等中的首*”作用,通过“说课文内容”、“品关键词句”、“读相应语段”等方式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培养语文能力。

  (四)整合分主题回归对话核心主题,升华“感动”,延伸课外。

  首先,教师满怀激情地说:“同学们,人类美好的情感是没有国界的,这来自异国的文章深深地感动了我们。我们为他们的富有爱心而感动,为他们的——勇于奉献——而感动,为他们的热爱生命——而感动……当我们拥有了这些感动之后,让我们再来看看课题,《永生的眼睛》永生的仅仅是眼睛吗?仅仅是将要消失的眼睛在别人的身上得到了延续吗?还有

  什么?(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还指他们一家三代人富有爱心、勇于奉献、热爱生命的那种伟大的行动和美好的情怀将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感染着我们,将永远流传下去,得到了真正的永生。他们这一家三代人也将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他们也是永生的。”

  然后让学生带着这样的理解,再来读课题。并给予简短的时间讨论:“我们身体所能给予他人的不仅仅是角膜,还可以是什么?”并呈现资料加以说明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就是这样做的。接着,教师说:“如果你善于感动生活中的真、善、美,善于为生活中的小事而感动,那么,你将会是一个幸福而快乐的人。”课外延伸作业是“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用你的这份感动感染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吧。”

  在对分主题进行对话之后,教师通过总结,完成对“对话核心主题”的集体构建。使学生在明白为什么而感动的基础上,拓展感动的外延,将“感动”延伸到日常的生活之中,促使学生在思想、情感上的提升。同时,这一课堂结束形式,与开头形成很好的照应,体现课堂结构的圆合之美。

  结尾: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体会最深的一点就是带着激情去工作,才能使*凡的工作焕发光彩,使*凡的生活充满乐趣。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3

  一、 说教材

  《花的勇气》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的一篇略读课文,本文节选自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作者在爱花—寻花—盼花—看花的过程中,被小小的花儿傲风斗雨的精神所感染,闪现出思想的火花:生命的意味就是勇气!

  带着泥土的气息,打开教材《花的勇气》,和作者、编者对话。这篇课文构思精巧别致,以作者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寓情于景,情理交融,耐人寻味。语言生动、优美、流畅,值得细细品味。和本单元其它课文、口语交际共同组成“热爱生命”专题,又是一个发展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启迪学生心智的好例子。

  二、 理念、目标、重难点的确定

  说的是一篇课文,其实是我从教18年的实践、思考: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要在工具性、人文性两者的矛盾中寻求*衡。基于以上理念和年段目标,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通过本课学*,认识4个生字,理解“泛滥”等词语的意思,积累描写花的句子。朗读课文,体会含义深刻词句的意思,感受作者语言的优美。重点:体会花儿在冷风冷雨中怒放的气魄。难点:凭借例子,通过对话,理清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领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三、 说教学法

  为实现上述目标,教学方法选择至关重要。教法、学法互相牵制,融为一体。教法方面,主要采用重点突破法,以课题为切入点,点上探究。我还采取多层次阅读法,引导学生尽情的阅读课文,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悟理。凭借文本的语言文字,力求和学生一起穿透文字的表象,感悟文本背后的意义,并在感悟中学*语文,关注语言,促使感情与智慧在阅读对话中交融共生。我还运用合作探究法,以作者情感的变化作为本课研讨问题,使学生读、思、说、写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体验情感,突破重点。学法方面,本文是略读课文,充分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通过课前导读,明确阅读要求,自主学*,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合作探究。

  四、 说教学程序

  我追求简约、高效、创新、和谐的课堂。本课安排一课时。根据新课程理念和农村孩子实际,预设如下流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课始,创设情境,唤醒学生。我是这样导入新课:茁壮生长在砖缝中的小瓜苗,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顽强。当你看到花儿在阳光下绽开笑脸,在温室里展露娇媚时,也许你并不会太在意,然而当你面对千万朵在冷风冷雨中怒放的小花的时候,你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今天,我和大家共同学*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的散文片段:《花的勇气》,大家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注意“勇气”两字要写的有力!

  板书:的勇气

  释题:什么是勇气?(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

  学生在激情的话语中走进文本。民主、自由、宽容、激励的气氛从一开始就浸漫课堂,并贯穿教学始终。

  1、引导质疑: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读了题目,你有问题要提出来吗?

  2、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是呀,作者看到的究竟是怎么样的花啊,竟然拥有勇气?要解决这个问题,你觉得第一步我们该做什么?(找写花的语句)第二步我们再做什么?(从写花的语句中尝试感悟花的勇气)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自由读课文,遇到描写小花的语句就动笔画出来。文中描写花儿的语句有两处:

  (出示投影)——第二自然段

  我用手拨开草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它们比青草只矮几厘米,躲在草下边,好像一使劲儿,就会齐刷刷地冒出来……

  1、齐读这段话,然后说说读懂了什么?在课本上做好批注。(花颜色美、可爱、多等特点)

  2、揣摩作者描写小花的方法。(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

  师:你还划出了哪些语句?

  ( 出示投影 )——第七自然段

  迎着吹在脸上的细密的、凉凉的雨点,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这正是前几天那片千万朵小花藏身的草地,此刻那些花儿一下子全冒了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地看到,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1、师:花儿多美呀!想看看吗?

  (出示投影)——花的图片

  教师配音读此段,师生交流理解。

  教师小结:同学们,这个时候老师不但被花的勇气征服了,也被你们的精彩发言征服了, 谁愿意把感悟到的勇气放进这段话里面读一读?(指名读)

  (三)、小组探究 体验情感

  师:小花竟然有勇气!这是作者看到的小花。可是你们知道吗?作者历经了好几次情感变化,让我们再次到课文中去,去寻找作者的情感历程。

  (走进作者不断变化的情感世界里去,与作者的变化之心直接对话,可以更深刻的理解文本。使文本的内在情趣和学生的理解相得益彰,充实其内心,沉淀其语感。)

  (出示投影)

  作者最初看见草地时,感到 失望 ,

  扒开草后看见躲藏着的小草时,感到 ,

  离开维也纳前没看到花,感到 ,

  看见花的原野时,感到 ,

  体会到小花的气魄时,感到____________。

  1、分小组合作学*:针对问题,浏览课文,认真倾听,大胆交流。

  2、选小组代表展示所填内容。体会作者的失望——吃惊——遗憾——惊奇——震惊这一系列心理历程。

  3、个性化展示朗读。

  师:谁有勇气给大家读一段,请自信的举起你的小手。我们需要8位小勇士!注意:每个人读的内容不同,感情也就不一样,有信心读好吗?

  师:同学们,我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小花那种不向冷风冷雨低头的勇气,那种在艰苦的环境里奋力拼搏的精神。那么作者又感悟到了什么呢?请你找出描写作者感悟的语句。

  (出示投影)——第八自然段

  我惊奇地想:它们为什么不是在温暖的阳光下冒出来,偏偏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呢?小小的花儿居然有如此的气魄!我的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1、根据标点符号提示的感情读此语段。(问号、感叹号、破折号)

  2、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交流指导)

  (1)联系课文第五段理解“冷风冷雨”这一恶劣的环境。

  (2)抓住“偏偏”理解小花的勇敢;抓住“居然”理解作者的震惊;抓住“如此的气魄”理解花儿的勇气;抓住“怦然一震”理解作者的感悟至深。

  3、总结本单元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方法:

  (出示投影)——理解句子的方法

  (1)根据标点符号提示,读出感情,帮助理解。(2)联系上下文,完整理解。(3)抓住关键词语,深刻理解。

  4、个性化朗读。

  (这段话是作者的感悟所在,点睛之笔。读点睛之笔,方能悟其中之意。尝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才能激发出学生的语言积累,分析课文的能力才能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让学生在思考中陶冶心灵,在讨论中培育心灵,在倾听中丰盈心灵。)

  (四)、回归全组,升华思想

  这是本组的最后一篇课文,让学生结合本文和前面三篇课文,说一说对人生、对生命的再认识(完成小诗人续写),使本组教材连贯起来成为一个整体,深化学生感受,升华思想。

  师:听你们读到这里,我的心情变的凝重起来,作者由花的勇气悟了到生命的意味,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板书:生命的意味

  (出示投影)——我的小诗

  勇气是冷雨中迎春花绽放的花朵

  勇气是砖缝里小草探出的嫩芽

  勇气是……

  勇气是课堂上高举的小手

  勇气是夜晚独自一个人在家

  勇气是……

  (来,谁接着老师的话说出诗一般的语言)

  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不同,他们对生命的认识不同,语句表达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只要有勇气就会有希望。

  (五)、说板书设计

  略读课文的板书更应简洁明快。我选取了文章当中最能体现花儿勇气的三个词语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作为板书内容,随作者的行文思路横向推导出生命的意味这一主题。

  傲然挺立

  明亮夺目 ——花的勇气—— 生命的意味

  神气十足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4

  一、说教材

  《巨人的`花园》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的专题是童话故事,要求学生在读课文时体会童话的语言美、意境美、思想美。《巨人的花园》是英国作家王尔德写的一篇意蕴深刻的童话,讲述的是一个巨人看到孩子们在自己的花园里玩耍,很生气,便在花园的周围筑起了围墙,将孩子们拒之门外。从此,花园里花不开,鸟不语,一片荒凉。后来,巨人醒悟了,拆除了围墙,与孩子们共同生活,感到无比的幸福。从这篇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二、说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课程目标要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四年级学生特点,设定教学目标如下: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洋溢、允许、围墙、禁止、告示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

  3.读懂课文,明白“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愿意和同学交流阅读的感受。

  童话主要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基于文体特点,确定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想象画面,体会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

  教学难点:体会童话特点,感受童话魅力。

  三、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对童话非常喜爱,也读了很多课内外的童话故事。这个故事非常接*学生的生活,又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相信本文能够激起学生的学*兴趣。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因此,根据课文特点,我将围绕“对比”展开教学。我将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朗读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让学生通过对比思考,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来实施教学,同时在教学中扶放结合,渗透学*方法。

  学法: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渗透了读中悟、悟中读的学法。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形式多样的诵读,让学生领略文章内涵;运用想象、小组合作学*方法,可以实现文本、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多元互动,从而提升学*的效果。

  五、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激趣导入,初读全文。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四年级的学生对童话又有很

  大的兴趣。针对这一点,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

  1.教师:童话那动人的故事和优美的语言,总能把我们带入美好的情境,使我们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同学们,你们读过哪些童话?哪个童话给你的印象最深?

  2.读题想象。教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大胆想象:在你的心目中,这个巨人的花园会是什么样的?这样的导入既能直接切入课题,又能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好课文埋下伏笔。

  3. 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读通读顺课文。

  (2)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故事中出现了哪些人物?

  第二环节:精读课文,突破重点。

  (一)花园变化前后的对比读

  1.提示说话,接触对比

  想想巨人的花园原来是什么样的,后来又是怎样的?并在相关的语句下画上记号。稍后,适时请学生交流。并在屏幕上出示相关的语句。

  2.对比朗读,感受对比

  以对比朗读的方法让学生先读读描写花园漂亮的语句,再读读因为巨人的行为而变得寒冷、荒凉的语句和花园后来又富有春意的语句,最后再读读描写花园变成了冬天的语句。

  (二)冬天性格的巨人和春天性格的孩子内容的对比读

  1.巨人的性格

  (1)我这样引导学生:“这可真是一个神奇的花园啊!可是不知同学们想过没有,同样一个花园,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不同呢?”

  (2)“当巨人面对孩子们一次又一次进入他的花园,态度是怎么样的?”我让学生再次认真读读课文,画出有关的语句。

  (3)当学生交流完后,我适时出示相关语句:“你们在这儿干什么!

  我自己的花园就是我自己的花园。除了我自己以外,我不允许任何人在里面玩。”在研读巨人斥责孩子们这三句话时,我是这样设计的:请你们读一读这三句话,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巨人说这些话的时候,心里可能是怎么想的?他说话的时候可能是什么样子的?

  2.孩子们的性格

  让学生试着上面的方法,找一找,读一读,品一品,悟一悟。并随机理解重点句:小男孩没有拔腿逃跑,却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让学生通过想象补白:小男孩会对巨人说些什么?让学生在想象中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

  (三)巨人醒悟前后的言行对比读

  1.让学生再次朗读感受巨人醒悟前的冷酷、无情的句子。

  2.再让学生找出描写巨人醒悟后言行的重点句:“ 我多么自私啊!现在我明白为什么春天不肯到这儿来了。孩子们,花园现在是你们的了!”再次朗读,然后让学生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第三环节:巧设练笔,升华情感

  设计有创造性的小练笔:“巨人赶走了小孩,你觉得他赶走的仅仅是小孩吗?还有什么?你想对他说些什么?”让学生在练笔中,再次升华学生的情感。

  第四环节:综合学*,拓展延伸。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注重读写结合。一篇篇课文就是一个个鲜活的范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当学生明白童话中所揭示的道理之后,我引导学生合作演一演,或把自己搜集到的童话读一读,或在小组内对人物形象议一议。

  通过这些综合性学*,使学生在揣摩、比较、体会中感悟本课的表达特点,感受童话的魅力,很好地突破了本课重点。

  六、说作业设计

  1.收集有关幸福的名人名言。

  2.课外同步阅读《小青石》和《格林童话》。

  3.收集王尔德的其它童话故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讲给大家听。

  七、说板书设计

  25巨人 的 花园

  赶走 孩子 冬天

  留住 孩子 春天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5

  口语交际教学建议:

  1、事先布置学生观察自然景观,并通过多渠道搜集有关自然景观的资料。让学生从中感受美、热爱美,从而学会捕捉美。

  2、教师启发谈话,鼓励学生把自己了解的自然景观介绍给学生。 (师:有人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是啊,峭壁深渊、怪石云海当然神奇,风雨雷电、花鸟虫鱼等*常的事物也有令人称奇的地方。让我们交流一下我们各自了解的自然景观吧。大家都了解了什么了呢?这我们就来交流一下。)

  3、教师合理分组。

  4、引导学生文明对话,耐心倾听对方的说话。

  5、引导学生清楚明白地交流自己了解的自然奇观,要突出景观的奇特之处

  要求:介绍一处美丽的,首先要有次序有步骤把一个个画面呈现出来,让大家随着你的视线去观察,讲清楚景观的奇特之处,还可以说说这样的奇观是怎样形成的。还要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去描述,让大家在你的语言中感受景观之美。要言之有序。

  6、全班交流各小组派代表交流,提醒:与其他组一样的不重复说。

  7、总结

  【通过学生交流、及体会,让学生从实践中扩大知识面,在交流中培养学生的有效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在体会进一步明确大自然的神奇和伟大。为后面的*作打基础,并达到知识的综合。】

  *作建议:

  一、选好素材,明确写什么

  1、可以是著名的大型风景区,如:杭州西湖、安徽黄山。

  2、也可以是身边的微型景观, 如:校园(公园)一角、乡村的田野。

  3、也可以是一次偶遇,如:海边日出、荷塘月色、都市夜景。

  二、运用技巧 ,指导怎样写

  1、观察描写要有顺序

  ⑴可以按照空间顺序,以观察点的转移为线索描写。

  ⑵也可以按照时间顺序。

  2、要突出景物的奇特之处。

  ⑴抓住景物在不同时间的特点。

  ⑵调动各种艺术手段,活化景物。

  ①使用恰当的比喻、拟人等手法,使文章生动形象。

  ②运用多种感官去感触景色的多姿多彩。

  ③展开丰富的`想象,把写景和抒情结合起来。

  三、明确要求,动笔写作

  1、要围绕自己旅游过或了解到的一处自然景观来写,可以写旅游景点,也可以写自己身边的景物。

  2、写时一定要想一想这一景物有什么特点,要突出它的奇特之处。

  3、要按一定的顺序写,做到语言通顺、流畅。

  4、字数不少于300字。

  四、引导学生用修改符号自己修改*作

  五、合理分配*作时间,向80分钟要质量

  20分钟教师指导;

  40分钟构思、交流、写作;

  20分钟修改。

  六、打分激励,赏识评价,培养兴趣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6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中的一部由历史小说改编的课文《三顾茅庐》,课文讲述了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佐自己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文中着力刻画了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等,重点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的确确是一位旷世奇才。本课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小学生阅读,细节描写是本文的重要特色。另外,环境描写和对比、比喻等修辞方法的恰当使用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是对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强化写作技巧的一个很好的素材。

  学生们虽然对《三国演义》的一些小故事略知一、二,但毕竟不够全面,所以对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课文的背景也了解得也不够透彻,根据新课标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相结合的教学目标体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特色,我初步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三、四自然段。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事物之间的联系,学*“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4、凭借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感受刘备三请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我将目标3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目标4为是教学难点。

  以上目标,我初步设想通过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我将采用“质疑读、合作读、评价读”等多个层面的读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首先,我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插曲,为学生再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调动学生的学*兴趣,继而出示课题,在引导学生通过字典来理解“三顾茅庐”这个成语的意思后,以“刘备三顾茅庐是为了 ”这一填空,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接着,结合初读检查,指导学生再读课文的每个自然段,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着”、“塞”两个多音字,运用多重方法理解词语,如通过查词典来理解“蜿蜒、茅塞顿开”;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辅助、悠然”。在读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指名读、小组读、评读等多种方式,着重引导学生把课文读通、读流利,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读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理清文章脉络,初步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我还为学生布置了这样的课堂作业,找到文中三个比喻句抄写下来,想想句子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为下节课进一步品读课文打下基础。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第二课时的设计

  这一课时的教学,我设想以“诚心诚意”为品读文本的切入点,通过“复*导入,整体感知”“精读感悟体会诚意” “品悟比喻句,读写结合”三个环节引领学生深入文本。

  一、复*导入,寻找切入点

  通过上节课的学*,同学们对文中的人物有了初步的了解。所以,上课伊始,我首先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刘备这个人物的印象,在学生的交流中,我相机出示课文的第一自然段,鼓励学生通过自读、评读感受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并由这一词语引发疑问:刘备诚心诚意表现在哪些方面?刘备为什么对诸葛亮这样“诚心诚意”?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得到了哪些回报?让学生以此为切入点,随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线索更清晰,更能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精读感悟 体会诚意

  1、抓住人物对话,感悟人物品质

  围绕以上3个问题,我引导学生到二——四段中去圈一圈,画一画,分别用_和﹍,找出人物对话及人物的动作,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读一读,品一品,体会其中的含义,品味人物的精神。而后指导学生有层次地进行汇报,教师适时点拨。例如:在学生汇报人物对话一部分时,我相机出示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边读边想象对话时的场面

  ,教师适时范读,指导学生读出张飞“嚷”时的语气和神态,体会他嚷时不耐烦的心情及他率直的性格。读出刘备责备兄弟时的内心的想法,体会出他对诸葛亮的尊重。这时学生再读时眼前的画面更加真实,学生也更能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2、抓住人物动作,体会诚心诚意

  文章的三、四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在学生汇报人物动作一部分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几个重点句子:“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侯。”中的“下马步行、轻轻敲门、“恭恭敬敬”等词语体会刘备对诸葛先生的尊重,届时,我还将鼓励学生以多种方式诠释自己的理解,如通过朗读再现当时的画面,通过课文的插图,感受刘备的谦卑。通过表演体现刘备的求才若渴的心情。接着,我启发学生想象:刘备就这样等啊等啊?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他这样站了多久?此时此刻,刘备会想些什么?在学生的交流中我引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这句名言,此时,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

  这时再次引出课前的问题:刘备为什么对诸葛亮这样“诚心诚意”?“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得到了哪些回报?”并引导学生自读第四小节,透过“群雄纷争”“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结合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学生不难看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而刘备有了诸葛亮的指点更是拨开云雾见青天。这也是刘备三顾茅庐的原因。

  三、品悟比喻句,读写结合

  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回读课文,找出文中的三处比喻句:“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象一条等待时机的卧龙。”“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了水一样啊!”,指导学生想一想,句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这样比喻有什么好处,引导学生仿照例子说几句比喻句。在此处,我还将安排一个小练笔,让学生结合文后第5题的要求,用来到……只见……进行仿写,使读写结合落到了实处。

  在课后,我将布置这样几个供学生多项选择的作业:1、读读《三国演义》,将精彩段落摘记下来。2、将《三国演义》的一个小故事改编为小课本剧,在班会上进行表演。

  以上是我的初步设想,在教学中,我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及调整,以达到最佳效果。

  8.三顾茅庐

  诚心诚意

  刘备 —————→ 诸葛亮

  ←—————

  辅助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7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中彩那天》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五组教材中的一篇课文。课文讲述的是一名修理厂的技工,无意中抽中了大奖,但是抽中大奖的彩票却是他帮同事代买的。经过思想斗争,他把大奖送给了同事。作者赞扬了这种诚实、守信的品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14个生字,理解课文内容。

  2、能力目标:

  ①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②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到课文中的父亲、母亲的人格魅力,做一个诚实、有信用的人。

  (三)教学重点:理解父亲从不愿意把大奖还给同事,到最后还给同事的矛盾经过。

  (四)教学难点:理解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

  二、说教法

  本课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和文字感染力,蕴含着一个做人的道理,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情感训练的好文章。 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采用了对比朗读、自由读、尝试性读、带着疑问去读、比较读、互问互读、分角色表演读等多种方法,让生在反复读,反复感受文中的人和事的过程当中,从而领悟课文,感知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尤其是本课的重点,要让学生理解父亲从不愿意把大奖还给同事,到最后还给同事的矛盾经过。因此,我决定引导学生抓住描写父亲动作、神态的句子反复读、体会、交流,感受父亲的高尚品质,在感悟语言的同时受到崇高人格的熏陶和感染。

  三、说学法

  识字教学仍然是中年级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但与低年级有所区别,要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运用查字典自主识字,具有初步的识字能力。因此,在教学本课之前,我安排学生预*生字新词,为读好课文作好铺垫。

  教师不再用自己对课文的分析讲解去取代学生自身的主体感受,而是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尽可能地让学生自我活动,去读书、去思考,参与议论,参与交流,使他们能更充分、更直接、更自如地接触课文,从而更好地去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只有让他们多读读课文,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从读中理解内容,从读中领悟父亲前后两次不同的心情。让学生自己去发挥想象,自己去发现,自己去讨论,在读中不断去体会。而且,我设计这节课主要采取自主、合作的学*方式,给学生相宜的课堂学*“自由度”,给学生“自主感受体验的时间和空间块”,给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自由读,读中思,思中悟,体会课文中父亲高尚的品格。使课堂真正成为一个学生思维浪花相互激趣、强烈碰撞的信息交换场。

  四、说教学设计

  这篇课文所展示的社会和人生画卷,能启迪学生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入思考,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我将引导学生在读、思、想、说的教学活动中受到思想教育,去体验、去感受、去领悟人格美。具体的教学设计如下:

  1、启疑,导新课,初读感知

  一开课,教师便出示一个模型,通过识字比赛的方式奖励给一位同学,并让他谈谈得到这份奖品的心情。随后,教师便引出“我们中奖了都会很高兴。可是有一个人,他虽然中奖了,但是他神情严肃,没有一丝喜悦,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从而揭示课题《中彩那天》。接下来,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读课文,激发学生学*课文的兴趣,在初读中感知了课文内容。随后再采用多种识字方法检查学生预*的生字新词的情况,使学生感到老师是尊重他们的劳动的。

  2、解疑,看插图,细读理解

  本文共有两幅插图,一幅画的是父亲中彩后却神情严肃,看不出一点高兴。另一幅画的是父亲打电话给库伯,要把车子还给他,脸上洋溢着笑容。这两幅图其实也就是表现了父亲中奖后的思想变化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两幅图,找出与之相对应的句子读一读,边读边想。重点引导学生抓住描写父亲动作、神态的句子反复读,并把自己读后的体会、想法与周围的小伙伴进行交流,在交流合作中实现了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学*。

  3、争论,抓重点,精读欣赏

  为了激发学*的参与兴趣,我将安排一个“小小辩论会”,让认为车子应该还给库伯的同学作为正方坐在右边,认为可以留下车子的同学作为反方坐在左边。先让他们在组内讨论,准备充分的理由,可以在课文中找,也可以自己想像。在争辩过程中,当觉得对方言之有理时,可以改变选择,变动座位。让学生的.情感、兴趣、个性、思维、人格等在争辩、交流中得以反映,在争辩中进行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

  4、表演,看动画,分角色读

  学生在自由争辩的过程中逐步感受到父亲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此时,教师播放课文内容的动画,让学生为其中的人物配音。这样,让学生走进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去贴*人物的心灵,入境动情,获得了思想启迪,而且有助于创造力的培养。

  5、想象,解难点,畅谈体会

  课文语言有一些未定点,教师应凭借这些未定点,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拓展学生心灵的空间。如库伯派人把汽车开走后,“我”和爸爸、妈妈是怎样的心情,可能有些什么对话。可以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摹拟对话,引导学生感受人物的形象美,从而使思维动起来,体验真起来,语言活起来。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8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中的一部由历史小说改编的课文《三顾茅庐》,课文讲述了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佐自己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文中着力刻画了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等,重点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的确确是一位旷世奇才。本课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小学生阅读,细节描写是本文的重要特色。另外,环境描写和对比、比喻等修辞方法的恰当使用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是对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强化写作技巧的一个很好的素材。

  学生们虽然对《三国演义》的一些小故事略知一、二,但毕竟不够全面,所以对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课文的背景也了解得也不够透彻,根据新课标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相结合的教学目标体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特色,我初步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三、四自然段。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事物之间的联系,学*“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4、凭借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感受刘备三请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我将目标3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目标4为是教学难点。

  以上目标,我初步设想通过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我将采用“质疑读、合作读、评价读”等多个层面的读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首先,我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插曲,为学生再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调动学生的学*兴趣,继而出示课题,在引导学生通过字典来理解“三顾茅庐”这个成语的意思后,以“刘备三顾茅庐是为了 ”这一填空,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接着,结合初读检查,指导学生再读课文的每个自然段,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着”、“塞”两个多音字,运用多重方法理解词语,如通过查词典来理解“蜿蜒、茅塞顿开”;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辅助、悠然”。在读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指名读、小组读、评读等多种方式,着重引导学生把课文读通、读流利,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读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理清文章脉络,初步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我还为学生布置了这样的课堂作业,找到文中三个比喻句抄写下来,想想句子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为下节课进一步品读课文打下基础。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第二课时的设计

  这一课时的教学,我设想以“诚心诚意”为品读文本的切入点,通过“复*导入,整体感知”“精读感悟体会诚意” “品悟比喻句,读写结合”三个环节引领学生深入文本。

  一、复*导入,寻找切入点

  通过上节课的学*,同学们对文中的人物有了初步的了解。所以,上课伊始,我首先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刘备这个人物的印象,在学生的交流中,我相机出示课文的第一自然段,鼓励学生通过自读、评读感受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并由这一词语引发疑问:刘备诚心诚意表现在哪些方面?刘备为什么对诸葛亮这样“诚心诚意”?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得到了哪些回报?让学生以此为切入点,随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线索更清晰,更能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精读感悟 体会诚意

  1、抓住人物对话,感悟人物品质

  围绕以上3个问题,我引导学生到二——四段中去圈一圈,画一画,分别用_和﹍,找出人物对话及人物的动作,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读一读,品一品,体会其中的含义,品味人物的精神。而后指导学生有层次地进行汇报,教师适时点拨。例如:在学生汇报人物对话一部分时,我相机出示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边读边想象对话时的场面

  ,教师适时范读,指导学生读出张飞“嚷”时的语气和神态,体会他嚷时不耐烦的心情及他率直的性格。读出刘备责备兄弟时的内心的想法,体会出他对诸葛亮的尊重。这时学生再读时眼前的画面更加真实,学生也更能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2、抓住人物动作,体会诚心诚意

  文章的三、四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在学生汇报人物动作一部分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几个重点句子:“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侯。”中的“下马步行、轻轻敲门、“恭恭敬敬”等词语体会刘备对诸葛先生的尊重,届时,我还将鼓励学生以多种方式诠释自己的理解,如通过朗读再现当时的画面,通过课文的插图,感受刘备的.谦卑。通过表演体现刘备的求才若渴的心情。接着,我启发学生想象:刘备就这样等啊等啊?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他这样站了多久?此时此刻,刘备会想些什么?在学生的交流中我引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这句名言,此时,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

  这时再次引出课前的问题:刘备为什么对诸葛亮这样“诚心诚意”?“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得到了哪些回报?”并引导学生自读第四小节,透过“群雄纷争”“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结合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学生不难看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而刘备有了诸葛亮的指点更是拨开云雾见青天。这也是刘备三顾茅庐的原因。

  三、品悟比喻句,读写结合

  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回读课文,找出文中的三处比喻句:“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象一条等待时机的卧龙。”“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了水一样啊!”,指导学生想一想,句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这样比喻有什么好处,引导学生仿照例子说几句比喻句。在此处,我还将安排一个小练笔,让学生结合文后第5题的要求,用来到……只见……进行仿写,使读写结合落到了实处。

  在课后,我将布置这样几个供学生多项选择的作业:1、读读《三国演义》,将精彩段落摘记下来。2、将《三国演义》的一个小故事改编为小课本剧,在班会上进行表演。

  以上是我的初步设想,在教学中,我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及调整,以达到最佳效果。

  8.三顾茅庐

  诚心诚意

  刘备 —————→ 诸葛亮

  ←—————

  辅助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9

  一、 说教材

  《花的勇气》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的一篇略读课文,本文节选自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作者在爱花—寻花—盼花—看花的过程中,被小小的花儿傲风斗雨的精神所感染,闪现出思想的火花:生命的意味就是勇气!

  带着泥土的气息,打开教材《花的勇气》,和作者、编者对话。这篇课文构思精巧别致,以作者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寓情于景,情理交融,耐人寻味。语言生动、优美、流畅,值得细细品味。和本单元其它课文、口语交际共同组成“热爱生命”专题,又是一个发展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启迪学生心智的好例子。

  二、 理念、目标、重难点的确定

  说的是一篇课文,其实是我从教18年的实践、思考: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要在工具性、人文性两者的矛盾中寻求*衡。基于以上理念和年段目标,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通过本课学*,认识4个生字,理解“泛滥”等词语的意思,积累描写花的句子。朗读课文,体会含义深刻词句的意思,感受作者语言的优美。重点:体会花儿在冷风冷雨中怒放的气魄。难点:凭借例子,通过对话,理清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领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三、 说教学法

  为实现上述目标,教学方法选择至关重要。教法、学法互相牵制,融为一体。教法方面,主要采用重点突破法,以课题为切入点,点上探究。我还采取多层次阅读法,引导学生尽情的阅读课文,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悟理。凭借文本的语言文字,力求和学生一起穿透文字的表象,感悟文本背后的意义,并在感悟中学*语文,关注语言,促使感情与智慧在阅读对话中交融共生。我还运用合作探究法,以作者情感的变化作为本课研讨问题,使学生读、思、说、写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体验情感,突破重点。学法方面,本文是略读课文,充分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通过课前导读,明确阅读要求,自主学*,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合作探究。

  四、 说教学程序

  我追求简约、高效、创新、和谐的课堂。本课安排一课时。根据新课程理念和农村孩子实际,预设如下流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课始,创设情境,唤醒学生。我是这样导入新课:茁壮生长在砖缝中的小瓜苗,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顽强。当你看到花儿在阳光下绽开笑脸,在温室里展露娇媚时,也许你并不会太在意,然而当你面对千万朵在冷风冷雨中怒放的小花的时候,你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今天,我和大家共同学*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的散文片段:《花的勇气》,大家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注意“勇气”两字要写的有力!

  板书:的勇气

  释题:什么是勇气?(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

  学生在激情的话语中走进文本。民主、自由、宽容、激励的气氛从一开始就浸漫课堂,并贯穿教学始终。

  1、引导质疑: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读了题目,你有问题要提出来吗?

  2、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是呀,作者看到的究竟是怎么样的花啊,竟然拥有勇气?要解决这个问题,你觉得第一步我们该做什么?(找写花的语句)第二步我们再做什么?(从写花的语句中尝试感悟花的勇气)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自由读课文,遇到描写小花的语句就动笔画出来。文中描写花儿的语句有两处:

  (出示投影)——第二自然段

  我用手拨开草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它们比青草只矮几厘米,躲在草下边,好像一使劲儿,就会齐刷刷地冒出来……

  1、齐读这段话,然后说说读懂了什么?在课本上做好批注。(花颜色美、可爱、多等特点)

  2、揣摩作者描写小花的方法。(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

  师:你还划出了哪些语句?

  ( 出示投影 )——第七自然段

  迎着吹在脸上的细密的、凉凉的雨点,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这正是前几天那片千万朵小花藏身的草地,此刻那些花儿一下子全冒了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地看到,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1、师:花儿多美呀!想看看吗?

  (出示投影)——花的图片

  教师配音读此段,师生交流理解。

  教师小结:同学们,这个时候老师不但被花的勇气征服了,也被你们的精彩发言征服了, 谁愿意把感悟到的勇气放进这段话里面读一读?(指名读)

  (三)、小组探究 体验情感

  师:小花竟然有勇气!这是作者看到的小花。可是你们知道吗?作者历经了好几次情感变化,让我们再次到课文中去,去寻找作者的情感历程。

  (走进作者不断变化的情感世界里去,与作者的变化之心直接对话,可以更深刻的理解文本。使文本的内在情趣和学生的理解相得益彰,充实其内心,沉淀其语感。)

  (出示投影)

  作者最初看见草地时,感到 失望 ,

  扒开草后看见躲藏着的小草时,感到 ,

  离开维也纳前没看到花,感到 ,

  看见花的原野时,感到 ,

  体会到小花的气魄时,感到____________。

  1、分小组合作学*:针对问题,浏览课文,认真倾听,大胆交流。

  2、选小组代表展示所填内容。体会作者的失望——吃惊——遗憾——惊奇——震惊这一系列心理历程。

  3、个性化展示朗读。

  师:谁有勇气给大家读一段,请自信的举起你的小手。我们需要8位小勇士!注意:每个人读的内容不同,感情也就不一样,有信心读好吗?

  师:同学们,我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小花那种不向冷风冷雨低头的勇气,那种在艰苦的环境里奋力拼搏的精神。那么作者又感悟到了什么呢?请你找出描写作者感悟的语句。

  (出示投影)——第八自然段

  我惊奇地想:它们为什么不是在温暖的阳光下冒出来,偏偏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呢?小小的花儿居然有如此的气魄!我的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1、根据标点符号提示的感情读此语段。(问号、感叹号、破折号)

  2、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交流指导)

  (1)联系课文第五段理解“冷风冷雨”这一恶劣的环境。

  (2)抓住“偏偏”理解小花的勇敢;抓住“居然”理解作者的震惊;抓住“如此的气魄”理解花儿的勇气;抓住“怦然一震”理解作者的感悟至深。

  3、总结本单元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方法:

  (出示投影)——理解句子的方法

  (1)根据标点符号提示,读出感情,帮助理解。(2)联系上下文,完整理解。(3)抓住关键词语,深刻理解。

  4、个性化朗读。

  (这段话是作者的感悟所在,点睛之笔。读点睛之笔,方能悟其中之意。尝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才能激发出学生的语言积累,分析课文的能力才能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让学生在思考中陶冶心灵,在讨论中培育心灵,在倾听中丰盈心灵。)

  (四)、回归全组,升华思想

  这是本组的最后一篇课文,让学生结合本文和前面三篇课文,说一说对人生、对生命的再认识(完成小诗人续写),使本组教材连贯起来成为一个整体,深化学生感受,升华思想。

  师:听你们读到这里,我的心情变的凝重起来,作者由花的勇气悟了到生命的意味,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板书:生命的意味

  (出示投影)——我的小诗

  勇气是冷雨中迎春花绽放的花朵

  勇气是砖缝里小草探出的嫩芽

  勇气是……

  勇气是课堂上高举的小手

  勇气是夜晚独自一个人在家

  勇气是……

  (来,谁接着老师的话说出诗一般的语言)

  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不同,他们对生命的认识不同,语句表达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只要有勇气就会有希望。

  (五)、说板书设计

  略读课文的板书更应简洁明快。我选取了文章当中最能体现花儿勇气的三个词语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作为板书内容,随作者的行文思路横向推导出生命的意味这一主题。

  傲然挺立

  明亮夺目 ——花的勇气—— 生命的意味

  神气十足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0

  【教材简析】

  语文园地二围绕“观察与发现”安排了口语交际、*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成语故事等五块内容。口语交际趣味性较强,通过比眼力,交流观察感受,学生可以充分体验到观察带来的乐趣。

  本组*作的内容和要求与刚刚学过的课文密切相关,要求学生写下*时观察中新的发现,或是观察中发生的事。有两种*作的形式供学生选择,一是自己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二是用《观察日记×则》为题,把自己对某一事物进行连续观察的情况以日记的形式整理出来。

  【教学目标】

  1、能清楚明白地交流自己所观察到的内容,并敢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在交流中能就不明白的地方向人请教,与人商讨。

  2、能把自己的所观所感不拘形式地写下来。注意表现出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自己发现和运用识字方法,养成主动识字的*惯。

  4、能发现细心、长期观察的乐趣所在。

  5、能背诵“日积月累”部分。

  【教学建议】

  1、口语交际的教学目标是:能清楚明白地交流自己所观察到的内容,并敢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在交流中能就不明白的地方向人请教,与人商讨。

  教学时,可以按照教材提示的步骤安排交际活动,重点放在交流“想到的内容”和“观察的感受”。教材中的左图,可以从树上找到隐藏着的10个头像。右上图,从黑白两色中可以分辨出,中间白色的部分是一个杯子,两边黑色的部分是两个侧面头像。右下图,通过对画面进行不同的组合,可以看出两个头像:一个是小女孩,另一个是老妇人。

  可以采取在小组内开展竞赛的方法进行教学,看谁发现得快,发现得多,然后在班上交流各自的发现。在交流时,要引导学生说一说:一开始看到的是什么?后来又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并由此说出观察的感受。最后,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观察的方法和*惯:观察要仔细,要反复地看,多个角度看。

  2、*作对学生的要求是:能把自己的所观所感不拘形式地写下来。注意表现出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对本次*作的指导,可以按以下的步骤进行。

  (1)围绕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最*你观察过什么事物?是在哪里观察,怎么观察的?观察的时候你发现了哪些新奇的事情?哪些地方让你感到有兴趣?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谈话中,捕捉*作的内容,激起*作的欲望。

  (2)教师交代本次*作的具体要求,学生交流各自打算写的内容,教师作适当的点评,引导全班学生相互启发。

  (3)教师对观察日记的写法和格式稍作指点。

  (4)学生试写。

  (5)?选典型的*作进行作中讲解。

  (6)继续修改完稿。

  教师对*作进行批改后,要认真进行讲评,通过多种形式展示学生的作品,还可让学生谈谈这次*作的体会。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中彩那天》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五组教材中的一篇课文。课文讲述的是一名修理厂的技工,无意中抽中了大奖,但是抽中大奖的彩票却是他帮同事代买的。经过思想斗争,他把大奖送给了同事。作者赞扬了这种诚实、守信的品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14个生字,理解课文内容。

  2、能力目标:

  ①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②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到课文中的父亲、母亲的人格魅力,做一个诚实、有信用的人。

  (三)教学重点:理解父亲从不愿意把大奖还给同事,到最后还给同事的矛盾经过。

  (四)教学难点:理解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

  二、说教法

  本课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和文字感染力,蕴含着一个做人的道理,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情感训练的好文章。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采用了对比朗读、自由读、尝试性读、带着疑问去读、比较读、互问互读、分角色表演读等多种方法,让生在反复读,反复感受文中的人和事的过程当中,从而领悟课文,感知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尤其是本课的重点,要让学生理解父亲从不愿意把大奖还给同事,到最后还给同事的矛盾经过。因此,我决定引导学生抓住描写父亲动作、神态的句子反复读、体会、交流,感受父亲的高尚品质,在感悟语言的同时受到崇高人格的熏陶和感染。

  三、说学法

  识字教学仍然是中年级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但与低年级有所区别,要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运用查字典自主识字,具有初步的识字能力。因此,在教学本课之前,我安排学生预*生字新词,为读好课文作好铺垫。

  教师不再用自己对课文的分析讲解去取代学生自身的主体感受,而是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尽可能地让学生自我活动,去读书、去思考,参与议论,参与交流,使他们能更充分、更直接、更自如地接触课文,从而更好地去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只有让他们多读读课文,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从读中理解内容,从读中领悟父亲前后两次不同的心情。让学生自己去发挥想象,自己去发现,自己去讨论,在读中不断去体会。而且,我设计这节课主要采取自主、合作的学*方式,给学生相宜的课堂学*“自由度”,给学生“自主感受体验的时间和空间块”,给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自由读,读中思,思中悟,体会课文中父亲高尚的品格。使课堂真正成为一个学生思维浪花相互激趣、强烈碰撞的信息交换场。

  四、说教学设计

  这篇课文所展示的社会和人生画卷,能启迪学生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入思考,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我将引导学生在读、思、想、说的教学活动中受到思想教育,去体验、去感受、去领悟人格美。具体的教学设计如下:

  1、启疑,导新课,初读感知

  一开课,教师便出示一个模型,通过识字比赛的方式奖励给一位同学,并让他谈谈得到这份奖品的心情。随后,教师便引出“我们中奖了都会很高兴。可是有一个人,他虽然中奖了,但是他神情严肃,没有一丝喜悦,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从而揭示课题《中彩那天》。接下来,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读课文,激发学生学*课文的兴趣,在初读中感知了课文内容。随后再采用多种识字方法检查学生预*的生字新词的情况,使学生感到老师是尊重他们的劳动的。

  2、解疑,看插图,细读理解

  本文共有两幅插图,一幅画的是父亲中彩后却神情严肃,看不出一点高兴。另一幅画的是父亲打电话给库伯,要把车子还给他,脸上洋溢着笑容。这两幅图其实也就是表现了父亲中奖后的思想变化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两幅图,找出与之相对应的句子读一读,边读边想。重点引导学生抓住描写父亲动作、神态的句子反复读,并把自己读后的体会、想法与周围的小伙伴进行交流,在交流合作中实现了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学*。

  3、争论,抓重点,精读欣赏

  为了激发学*的参与兴趣,我将安排一个“小小辩论会”,让认为车子应该还给库伯的同学作为正方坐在右边,认为可以留下车子的同学作为反方坐在左边。先让他们在组内讨论,准备充分的理由,可以在课文中找,也可以自己想像。在争辩过程中,当觉得对方言之有理时,可以改变选择,变动座位。让学生的情感、兴趣、个性、思维、人格等在争辩、交流中得以反映,在争辩中进行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

  4、表演,看动画,分角色读

  学生在自由争辩的过程中逐步感受到父亲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此时,教师播放课文内容的动画,让学生为其中的人物配音。这样,让学生走进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去贴*人物的心灵,入境动情,获得了思想启迪,而且有助于创造力的培养。

  5、想象,解难点,畅谈体会

  课文语言有一些未定点,教师应凭借这些未定点,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拓展学生心灵的空间。如库伯派人把汽车开走后,“我”和爸爸、妈妈是怎样的心情,可能有些什么对话。可以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摹拟对话,引导学生感受人物的形象美,从而使思维动起来,体验真起来,语言活起来。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2

  《我们爱祖国》是西师版四年级(下)的一首现代诗。全诗共有8小节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1—4节,围绕“什么是祖国”这个问题,诗人以行去流水般的文字,展现了祖国各个方面的风貌,视野开阔一气呵成;第二部分为5—8节,围绕“什么是对祖国的爱”这个问题引导我们在生活和学*的各个细节中去捕捉,实现自己对祖国的爱。全诗语言优美,节奏明快,朗朗上口,极富感染力,易激起学生的爱国之情。

  其次,谈谈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设计。

  本课教学分为两课时,我根据本单元训练重点和中年级学生的学段目标,结合新教育有效课堂教学框架,我为第二课时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A类:熟读诗歌,理清诗歌的结构。

  B类: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作者生动的语言所展示的诗情画意,仿写诗句。

  C类:感受祖国悠久的历史文明和蓬勃的发展,激发孩子们爱祖国,为祖国骄傲、自豪之情。

  教学学重点:

  通过诵读、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所展示的诗情画意,并有意识地学着仿写诗句。

  教学难点:

  将优美的诗句通过积极的体会、想象转化为对祖国的全新认识,激发学生对祖国澎湃的爱。理解诗歌词句、体会词句的美,诗歌的美。

  第三、说说教法学法

  德国教育学蒂惠斯说过教育的艺术是激励、唤醒和鼓舞。《语文课标》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本课我采用情境教学法、语言描迷法、质疑引探等教学法,学生采用读中感悟,自主创造的学*方式来提高自己写作能力。发展创新思维。

  第四、说说教学程序

  《语文课标》指出: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我以学生为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重诵读,重感悟、重探究、重创新。整个教学,以“爱”为基调进行着。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菁华10篇)(扩展5)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菁华9篇)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

  一、说教材

  《生命的壮歌》这篇文章是苏教版四年级第八册第五单元 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有 二个故事《蚁国英雄》和《生命桥》,《蚁国英雄》讲的是一群蚂蚁团结合作,扭成一团,肝胆俱裂战胜火海的感人故事。

  《生命桥》讲的一群羚羊在狩猎队的追击下,老羚羊用死亡架起生命之桥,年轻羚羊秩序井然地飞跃悬崖以求生存的感人故事。故事场面悲壮,揪人心肺。是颇具匠心的,内涵极其丰富。

  首先这两个小故事都讴歌了区区弱者在生死的关健时刻所表现出的合作与献身精神,对学生体验生命的价值、情操的熏陶无疑是积极奋进的。其次,两个故事的悲剧的产生都是人为造成的,是人类自己进行反思的好例子。再次,两个故事语言优美,字字句句感人肺腑,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因此,本文是老师引导下学生与文本对话、交流体验、学好语文、感受生活、熏陶情感、体验生命的极具人文性的佳作。

  我预期的教学目标是: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课文,凭借课文语言材料,让学生感受到蚂蚁、羚羊团结合作、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的伟大的献身精神。

  3、关注学生体验交流中新生成的资源,引导学生关爱他人,学*动物的合作和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

  2、通过学*感受动物的伟大精神。

  教学难点:感悟动物的伟大,体验生命的伟大。

  二、说教学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欲望,导入新授。

  在教学前 我通过以下几个问题:学生一定想知道题目为什么叫《生命壮歌》?《蚁国英雄》“英雄”做了什么?“生命桥”是怎样搭成的?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为新授学*开创一个良好的开端。

  2、巧抓互动点,教师“穿针引线”。

  首先,重视指导通过朗读的理解。对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一篇难以理解的文章。很多地方能意会而不会言传。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反复地朗读体验,以读促思,才能获得更深刻的理解。所以,在本文的朗读方式上,我不仅采用了个别朗读、小组齐读、全班齐读等方式,而且还多次采用了师生接读,合作朗读。这样的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朗读的激情,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情境。

  其次,理解的牵引。让学生读、画、议、再读的方式抓关键的句子和词语。当学生说不出来的时候,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巧妙地引导学生去感悟。备课时,为每一个环节,巧设小问题。出示的.课件中,通过理解一些典型词语蚂蚁和羚羊的舍身精神。让学生知道动物它们不能用语言商量,却能在危机前,在那么短暂的时间内,做出决定。这表现了动物的什么精神?这样的提问,一下子促动了学生的思维,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中,大家的理解又会加深一层。总之,恰到好处的点拨,是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钥匙。

  3、巧抓想象点,使学生“情感蔓延”

  一切创造都伴随着想象。要给“创造未来”的孩子从小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想象的功能,是推进创造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我在文中设计了两处想象训练:A、通过学了这个感人的故事你想对这些动物说些什么? B、生活中你知道那些人具有蚂蚁和羚羊的精神?学生一下子就情动才涌,理解到深处,自然就有说不尽的想法。

  4、重视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学*能力。

  本篇课文有两个故事,我通过一扶一放的方式。既能让学生有实效的理解课文,又能培养了学生自主学*的能力,借助于第一个学*故事的方法,让学生总结学法,以此运用这个方法来学*的第二个故事,学生采用了读、画、议、再读等一些方法,亲自走进文感悟故事的内涵,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5、多媒体的恰当运用更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在教学时,我注意制作一些直观而且对教学发挥实效作用的教学课件,有有声有色的引人入神的羚羊跳崖动画课件,有蚂蚁被烈火包裹的壮观画面,以及有美观漂亮的幻灯片,这些课件都为学生的学*起到了辅助作用。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1、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画出自己感受深的地方。

  2、汇报学*结果。说出自己感动的原因。

  3、教师小结并让学生总结学*的方法。

  ( 二)利用学法,自读自悟。

  1)通读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读,自学生词,读通语句。

  2、检查。

  3、指名完整朗读课文,帮助学生把课文读通。

  2)精读课文,读出感受。

  1、学生自读,教师随机了解学生学*情况。

  (注:教师的随机了解既是与学生合作交流,又是帮助辅导,更是获取学生学*的信息,以便更好地驾驭课堂。)

  2、汇报交流。(顺学生思路进行教学)

  (三)由此及彼,升华认识。

  这个故事读完了,但想到了些什么呢?你想对它们说些什么?

  总之,想通过一些有效的手段结合学生的实际以此达到最佳的学*效果,让学生受益匪浅。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2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中的一部由历史小说改编的课文《三顾茅庐》,课文讲述了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佐自己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文中着力刻画了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等,重点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的确确是一位旷世奇才。本课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小学生阅读,细节描写是本文的重要特色。另外,环境描写和对比、比喻等修辞方法的恰当使用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是对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强化写作技巧的一个很好的素材。

  学生们虽然对《三国演义》的一些小故事略知一、二,但毕竟不够全面,所以对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课文的背景也了解得也不够透彻,根据新课标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相结合的教学目标体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特色,我初步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三、四自然段。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事物之间的联系,学*“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4、凭借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感受刘备三请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我将目标3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目标4为是教学难点。

  以上目标,我初步设想通过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我将采用“质疑读、合作读、评价读”等多个层面的读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首先,我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插曲,为学生再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调动学生的学*兴趣,继而出示课题,在引导学生通过字典来理解“三顾茅庐”这个成语的意思后,以“刘备三顾茅庐是为了 ”这一填空,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接着,结合初读检查,指导学生再读课文的每个自然段,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着”、“塞”两个多音字,运用多重方法理解词语,如通过查词典来理解“蜿蜒、茅塞顿开”;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辅助、悠然”。在读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指名读、小组读、评读等多种方式,着重引导学生把课文读通、读流利,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读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理清文章脉络,初步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我还为学生布置了这样的课堂作业,找到文中三个比喻句抄写下来,想想句子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为下节课进一步品读课文打下基础。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第二课时的设计

  这一课时的教学,我设想以“诚心诚意”为品读文本的切入点,通过“复*导入,整体感知”“精读感悟体会诚意” “品悟比喻句,读写结合”三个环节引领学生深入文本。

  一、复*导入,寻找切入点

  通过上节课的学*,同学们对文中的人物有了初步的了解。所以,上课伊始,我首先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刘备这个人物的印象,在学生的'交流中,我相机出示课文的第一自然段,鼓励学生通过自读、评读感受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并由这一词语引发疑问:刘备诚心诚意表现在哪些方面?刘备为什么对诸葛亮这样“诚心诚意”?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得到了哪些回报?让学生以此为切入点,随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线索更清晰,更能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精读感悟 体会诚意

  1、抓住人物对话,感悟人物品质

  围绕以上3个问题,我引导学生到二——四段中去圈一圈,画一画,分别用_和﹍,找出人物对话及人物的动作,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读一读,品一品,体会其中的含义,品味人物的精神。而后指导学生有层次地进行汇报,教师适时点拨。例如:在学生汇报人物对话一部分时,我相机出示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边读边想象对话时的场面

  ,教师适时范读,指导学生读出张飞“嚷”时的语气和神态,体会他嚷时不耐烦的心情及他率直的性格。读出刘备责备兄弟时的内心的想法,体会出他对诸葛亮的尊重。这时学生再读时眼前的画面更加真实,学生也更能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2、抓住人物动作,体会诚心诚意

  文章的三、四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在学生汇报人物动作一部分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几个重点句子:“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侯。”中的“下马步行、轻轻敲门、“恭恭敬敬”等词语体会刘备对诸葛先生的尊重,届时,我还将鼓励学生以多种方式诠释自己的理解,如通过朗读再现当时的画面,通过课文的插图,感受刘备的谦卑。通过表演体现刘备的求才若渴的心情。接着,我启发学生想象:刘备就这样等啊等啊?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他这样站了多久?此时此刻,刘备会想些什么?在学生的交流中我引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这句名言,此时,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

  这时再次引出课前的问题:刘备为什么对诸葛亮这样“诚心诚意”?“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得到了哪些回报?”并引导学生自读第四小节,透过“群雄纷争”“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结合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学生不难看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而刘备有了诸葛亮的指点更是拨开云雾见青天。这也是刘备三顾茅庐的原因。

  三、品悟比喻句,读写结合

  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回读课文,找出文中的三处比喻句:“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象一条等待时机的卧龙。”“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了水一样啊!”,指导学生想一想,句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这样比喻有什么好处,引导学生仿照例子说几句比喻句。在此处,我还将安排一个小练笔,让学生结合文后第5题的要求,用来到……只见……进行仿写,使读写结合落到了实处。

  在课后,我将布置这样几个供学生多项选择的作业:1、读读《三国演义》,将精彩段落摘记下来。2、将《三国演义》的一个小故事改编为小课本剧,在班会上进行表演。

  以上是我的初步设想,在教学中,我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及调整,以达到最佳效果。

  8.三顾茅庐

  诚心诚意

  刘备 —————→ 诸葛亮

  ←—————

  辅助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3

  教学内容:人教版第八册《21、乡下人家》

  教材分析:

  《乡下人家》编排在第六组,本组主题是走进田园,热爱乡村。意在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自然质朴的田园生活,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乡下人家》是本组第一篇精读课文,它用质朴而生动的文字向读者呈现出一幅田园风光的写意画卷。本课的教学目标,一是引导学生体会乡村生活的'自然亲切、优美恬静,感受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二是在阅读中体会作者善于抓住乡村生活中最*凡的事物、最普通的场面,描写乡村生活的特点。读文感悟,学*写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因为我们的孩子住在农村,文中描绘的景与物大多是学生熟悉的,而文章的语言看似*淡,那如何从熟悉的景物中看出新意,从*淡的文字中读出美感,是本课的难点。为突破这一重难点,教学时,我以读代讲,通过 自读时想象画面,自悟时体会情味,交流时畅所欲言的方式展开教学。

  二、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阅读是个性化的过程,不能以教师的思维而取代学生思维,所以,我在引导学生阅读的时候,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自读自悟,说一说感兴趣的景色,抄一抄优美的句子。关注他们情感的生成、个性的体验和生活的联系。

  阅读不仅仅是人文性教育,更不可忽视的是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课标提出这一学段的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词句的意思、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语段等要求。所以我引导学生在解读课文的过程中,同时进行词语的运用,朗读的训练,写法的提炼,使人文性与工具性融为一体。

  三、教学过程的安排及意图。

  根据课文任务量,我将用两节课完成教学。第一节课的任务是通读课文及精读课文第1~4自然段。第二节课的任务是品读5~7自然段及识字。下面我说说第一节课的安排与意图。

  1、激趣导题。通过教师语言描绘,引导学生观察插图,让学生对乡下生活有初步的感受,再引入课题,这样过渡比较自然,又能激发学生学*的欲望。

  2、中心引领,品读佳句。抓住“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进行学*。首先(品读第一自然段)直奔“构成了一幅别有风趣的装饰”这一要点,让学生在读中感受美景,在比较中享受乡村生活。接着(品读第二自然段)通过读一读句子,图文结合,拓宽学生想象花的颜色、香味及“雨后春笋”的画面,引领学生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其次(品读第三自然段)创设情境,让学生边读边演,并用“有的…有的…有的”想象说话,享受乡下人家的生活乐趣。最后(品读第四自然段)通过小练笔,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3、渲染诗意,总结全文。根据板书设计总结课文,再出示诗歌让学生读一读、背一背,激发学生对乡下生活的热爱。

  板书设计:

  屋前搭瓜架

  乡下人家 门前种鲜花

  (迷人、独特) 屋后春笋冒

  院里鸡觅食

  河中鸭嬉戏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4

  一、说教材

  《生命的壮歌》这篇文章是苏教版四年级第八册第五单元 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有 二个故事《蚁国英雄》和《生命桥》,《蚁国英雄》讲的是一群蚂蚁团结合作,扭成一团,肝胆俱裂战胜火海的感人故事。

  《生命桥》讲的一群羚羊在狩猎队的追击下,老羚羊用死亡架起生命之桥,年轻羚羊秩序井然地飞跃悬崖以求生存的感人故事。故事场面悲壮,揪人心肺。是颇具匠心的,内涵极其丰富。

  首先这两个小故事都讴歌了区区弱者在生死的关健时刻所表现出的合作与献身精神,对学生体验生命的价值、情操的熏陶无疑是积极奋进的。其次,两个故事的悲剧的产生都是人为造成的,是人类自己进行反思的好例子。再次,两个故事语言优美,字字句句感人肺腑,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因此,本文是老师引导下学生与文本对话、交流体验、学好语文、感受生活、熏陶情感、体验生命的极具人文性的佳作。

  我预期的教学目标是: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课文,凭借课文语言材料,让学生感受到蚂蚁、羚羊团结合作、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的伟大的献身精神。

  3、关注学生体验交流中新生成的资源,引导学生关爱他人,学*动物的'合作和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

  2、通过学*感受动物的伟大精神。

  教学难点:感悟动物的伟大,体验生命的伟大。

  二、说教学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欲望,导入新授。

  在教学前 我通过以下几个问题:学生一定想知道题目为什么叫《生命壮歌》?《蚁国英雄》“英雄”做了什么?“生命桥”是怎样搭成的?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为新授学*开创一个良好的开端。

  2、巧抓互动点,教师“穿针引线”。

  首先,重视指导通过朗读的理解。对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一篇难以理解的文章。很多地方能意会而不会言传。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反复地朗读体验,以读促思,才能获得更深刻的理解。所以,在本文的朗读方式上,我不仅采用了个别朗读、小组齐读、全班齐读等方式,而且还多次采用了师生接读,合作朗读。这样的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朗读的激情,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情境。

  其次,理解的牵引。让学生读、画、议、再读的方式抓关键的句子和词语。当学生说不出来的时候,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巧妙地引导学生去感悟。备课时,为每一个环节,巧设小问题。出示的课件中,通过理解一些典型词语蚂蚁和羚羊的舍身精神。让学生知道动物它们不能用语言商量,却能在危机前,在那么短暂的时间内,做出决定。这表现了动物的什么精神?这样的提问,一下子促动了学生的思维,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中,大家的理解又会加深一层。总之,恰到好处的点拨,是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钥匙。

  3、巧抓想象点,使学生“情感蔓延”

  一切创造都伴随着想象。要给“创造未来”的孩子从小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想象的功能,是推进创造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我在文中设计了两处想象训练:A、通过学了这个感人的故事你想对这些动物说些什么? B、生活中你知道那些人具有蚂蚁和羚羊的精神?学生一下子就情动才涌,理解到深处,自然就有说不尽的想法。

  4、重视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学*能力。

  本篇课文有两个故事,我通过一扶一放的方式。既能让学生有实效的理解课文,又能培养了学生自主学*的能力,借助于第一个学*故事的方法,让学生总结学法,以此运用这个方法来学*的第二个故事,学生采用了读、画、议、再读等一些方法,亲自走进文感悟故事的内涵,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5、多媒体的恰当运用更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在教学时,我注意制作一些直观而且对教学发挥实效作用的教学课件,有有声有色的引人入神的羚羊跳崖动画课件,有蚂蚁被烈火包裹的壮观画面,以及有美观漂亮的幻灯片,这些课件都为学生的学*起到了辅助作用。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1、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画出自己感受深的地方。

  2、汇报学*结果。说出自己感动的原因。

  3、教师小结并让学生总结学*的方法。

  ( 二)利用学法,自读自悟。

  1)通读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读,自学生词,读通语句。

  2、检查。

  3、指名完整朗读课文,帮助学生把课文读通。

  2)精读课文,读出感受。

  1、学生自读,教师随机了解学生学*情况。

  (注:教师的随机了解既是与学生合作交流,又是帮助辅导,更是获取学生学*的信息,以便更好地驾驭课堂。)

  2、汇报交流。(顺学生思路进行教学)

  (三)由此及彼,升华认识。

  这个故事读完了,但想到了些什么呢?你想对它们说些什么?

  总之,想通过一些有效的手段结合学生的实际以此达到最佳的学*效果,让学生受益匪浅。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5

  一、说教材

  《第一次抱母亲》是小学语文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围绕“爱心”这一主题,编排了《永远的白衣战士》、《“番茄太阳”》、《第一次抱母亲》和《我不是最弱小的》四篇文章,分别从不同层面探讨爱的内涵。其中,本文主要通过“我”与护士、母亲的对话以及回忆,表现了母亲为孩子和家庭的辛苦操劳和无私奉献,表达了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语文《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第一次抱母亲》文章内容简洁,行文明快,于*白如水的字里行间细腻生动地体现了人世间的浓浓亲情,是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学*语言的好教材。

  二、语言特色

  这篇课文以情动人,往往读了几遍后就能被字里行间的亲情所打动。细细品味,“我”、母亲和护士三人的语言中透露的情感朴实而又真挚。

  “我”说的话:

  (1)我赶紧说:“妈,你别动,我来抱你。”

  (2)我说:“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

  (3)我说:“我以为我妈有100多斤。”

  (4)我说:“如果你跟我妈生活几十年,你也会看不准的。”

  (5)我说:“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6)我突发奇想地说:“妈,你把我从小抱到大,我还没有好好抱过你一回呢。让我抱你入睡吧。”

  护士说的话:

  (1)护士在后面扶了我一把,责怪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

  (2)护士问:“你以为你妈有多重?”

  (3)护士说:“亏你和你妈生活了几十年,眼力这么桊。”

  (4)护士问:“为什么?”

  (5)护士动情地说:“大妈,你真了不起。”

  (6)护士把旧床单拿走,铺上新床单,又很小心地把边边角角拉*,然后回头吩咐我:“把大妈放上去吧,轻一点。”

  (7)护士说:“大妈,你就让他抱一回吧。”

  母亲说的话:

  (1)母亲说:“我这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

  (2)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

  (3)母亲说:“快把我放下,别让人笑话。”

  在课上,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这其中的情感变化,感受母亲对“我”的爱以及这种爱对护士的感染。

  三、说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课教材特点,中年段语文学*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词,会用“轮流”造句;

  2、掌握课文主要内容,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体会母子间的真挚感情,感受到文章中母亲的艰辛和伟大;

  3、学完课文后,能体会到自己妈妈的爱与辛勤,根据自己的真情实感给自己的妈妈写一封信。

  由于学生生活的环境和作者的相距甚远,所以我把体会文章中母亲的艰难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把体会自己妈妈的爱设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本文我设定两课时上完,第一课时重点解决第一个教学目标,第二课时重点解决第二、三个教学目标。

  四、说学情

  四年级的孩子已经具备了通过语言文字感受情感的能力,在之前的学*中,他们也学过《雪儿》《永远的白衣战士》《“番茄太阳”》这样的抒情类文章,应该来说对《第一次抱母亲》流露出的情感并不难把握。但是,文章中作者母亲所处的生活环境与学生的生活还是有一定距离的,所以在课堂上,要引导孩子通过文字的叙述想象文中母亲的艰辛,并能迁移到自己的妈妈身上。

  五、说教学环节

  我设计的教学环节主要是:1、导入新课,质疑激趣;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3、精读课文,体会情感;4、回顾总结,升华情感;5、学写书信,拓展延伸。

  其中,我重点说一说第3和第5个环节。

  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课标》指出,中年段的学生应能够“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因此在理解课文的时候,我设计了两个问题“‘我’第一次抱母亲的感受如何?”“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第3、4自然段寻找相关句子,通过朗读、抓关键词、想象的方法,借助小组合作学*的方式理解文字表现出的母亲的爱和艰难。其中,在理解“翻山越岭”和“重担”时,我让学生想象母亲在抚育儿女时可能面临着怎样的困难,并适时补充诗句:“乳哺三年娘受苦,移干就湿卧娘身。”“儿病恨不将身替,调理汤药不离身。”“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让学生感受此处的“重担”不仅仅指身体上的压力,更有心理上的压力,从而使母亲的形象高大起来,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也拉进了。

  理解课文离不开朗读,在一开始我就配乐范读课文,接着让学生自由读、带着问题读,在本课对话比较多的情况下,我还请学生分角色朗读,将自己的理解通过朗读充分表现出来,有的句子不需讲解,通过朗读学生便自然而然理解了其中的深情。

  学写书信,拓展延伸

  在课的尾声,我播放《母亲》和《烛光里的妈妈》视频,伴着音乐,我让学生以书信的形式写一写对自己妈妈的心里话,并且请自己的妈妈写一写回信。也许学这篇课文得到的感动只是来源于作者母子间的深情,那么写信读回信收获的便是属于自己的一份亲情了。孩子们写得真挚动人,妈妈们回复的同样情真意切,字里行间都是对自己孩子的爱和无悔。我想,我们的语文课就是如此: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在体会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同时,也收获一些情感的体验。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6

  一、自主阅读,激**感。

  上课伊始,根据在第一课时学生学*生字新词、读通、读顺课文,理清课文脉络的基础上,我以复*生字词为目的引出学生说出“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然后引导:假设现在我们就是那一行游客,跟着向导一起上岛,看看在岛上我们都做了什么蠢事。回想自己所做的一切,觉得哪些行为已经是愚不可及?仔细读课文找出有关内容,细细体会。

  出示课件,阅读提示:

  1、自由读课文3——4自然段。

  2、找出有关句子,说说自己是怎样愚不可及的?把你的体会批注在书上。

  3、把你的体会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二、抓重点词句,以问导读,领悟“道”

  我先引导学生推敲文本中的“欲出又止”和“踌躇不前”两个词感受小绿龟的处境,读懂文本传递的信息。然后提出问题:试想一下,弱小无助的幼龟面对如此凶猛的天敌,又是啄又是拉,处境多么危险啊,此时你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带着这样的感受一起来读这段话!

  学生通过读,充分理解这段语言传递给我们的信息了:我们真是愚不可及啊!紧接着,我引导学生想象补充,个性阅读文本,体会游客与向导截然不同的态度。我设计了四个引读问题。

  1、如果你就在现场,面对这样紧张的一幕,你又会怎么做?那么同伴,向导又是什么反应?体会我、同伴、向导的对幼龟处境的不同态度。

  2、沙滩上真的没有事吗?(不是)是啊!我们着急,担心,揪心,可向导却若无其事,谁来读读向导说的话?

  在我们眼里向导是个什么样的人?那我就要采访一下向导,看他怎么说?

  3、此时,我和同伴对向导所说的“自然之道”是怎么理解的?

  4、向导的冷淡,招来了同伴的一片的呼喊!同伴们会怎样呼喊呢?你能用自己的话来劝劝向导吗?再分角色朗读。

  “你得想想办法啊!”

  “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不能见死不救”

  (这段设计,体现学生个性的阅读文本,体会文本,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想象中充实阅读体悟,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分享别人的智慧与成果,提高自己的认识,如能产生思想上的共鸣,这更是阅读的一种乐趣。)

  三、图文结合读,通过比较分析再读,体会结局的残忍。

  这一环节的教学,我采用教师范读,学生结合多媒体课件展示的画面读中想像,想象后再朗读文本,补充文本,通过读去填补文本中人物的情感、思想,通过想象让学生走进文本、甚至超越文本。

  如:我在出示“不一会,数十只食肉鸟吃得饱饱的,发出欢快的叫声,响彻云霄。”这段文字的同时,我还展示了食肉鸟啄食幼龟的动画,并配有食肉鸟响彻云霄的叫喊声,我问:看到这样的画面,听到这样的声音,你的心情如何?向导的心情呢?我们再把书读进心里:向导心里难受极了:(学生发挥想象填补心里的想法)

  是啊,向导心理难受极了,我们救了一只,却伤害了无数只。

  教师引读,学跟读:

  终于,向导发出了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现在我们再来回想一下向导之前说的那句话(出示向导的话:“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齐读)还会指责他吗?现在你该如何体会“自然之道”的含义?(大自然生存的方式)

  四、以读促写,深化情感

  课文读到这儿,孩子们(出示写话练*:)

  假如我是葬身嘲鸫之腹的一只小幼龟,我想说……

  假如我是一只吃得饱饱的嘲鸫,我想说…

  假如我是亲身经历这件蠢事的作者,我想说……

  请选择一个写一写。

  学生写完后交流,教师小结:我们都感受到了人如果遵循自然之道,就会保护幼龟,如果人违背自然之道,就会伤害幼龟。(板书:人违背遵循)这篇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了我们好心办坏事的故事。孩子们那,我们“我们只有遵循自然之道,才能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

  为了巩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理解,我还设计了拓展延伸内容,让学生内化“道”。师:回顾我们学过的课文,你还知道哪些违背“自然之道”的事情吗?我们之前学过的,《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拔苗助长》《我要的是葫芦》《“打扫”森林》,都是讲自然之道的课文。学生讲述自己生活中的自然之道的事例。

  五、回归升华,真诚解“道”。

  教师总结:其实,大自然的万事万物都有生存的规律,如果我们违背规律做事,就会得到与愿望相反的结果。如果我们遵循自然之道,就能与自然和谐共存。

  六、布置作业

  出示课件:作业:

  1、把故事讲给家长听,和家长一起探讨有关自然之道的事情。

  2、收集有关人类从大自然中受到过哪些启发,有什么发明创造的资料。

  板书设计:

  遵循救

  人自然之道龟

  违背害

  人是万物之灵,自作聪明,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7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中的一部由历史小说改编的课文《三顾茅庐》,课文讲述了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佐自己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文中着力刻画了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等,重点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的确确是一位旷世奇才。本课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小学生阅读,细节描写是本文的重要特色。另外,环境描写和对比、比喻等修辞方法的恰当使用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是对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强化写作技巧的一个很好的素材。

  学生们虽然对《三国演义》的一些小故事略知一、二,但毕竟不够全面,所以对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课文的背景也了解得也不够透彻,根据新课标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相结合的教学目标体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特色,我初步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三、四自然段。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事物之间的联系,学*“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4、凭借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感受刘备三请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我将目标3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目标4为是教学难点。

  以上目标,我初步设想通过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我将采用“质疑读、合作读、评价读”等多个层面的读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首先,我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插曲,为学生再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调动学生的学*兴趣,继而出示课题,在引导学生通过字典来理解“三顾茅庐”这个成语的意思后,以“刘备三顾茅庐是为了 ”这一填空,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接着,结合初读检查,指导学生再读课文的每个自然段,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着”、“塞”两个多音字,运用多重方法理解词语,如通过查词典来理解“蜿蜒、茅塞顿开”;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辅助、悠然”。在读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指名读、小组读、评读等多种方式,着重引导学生把课文读通、读流利,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读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理清文章脉络,初步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我还为学生布置了这样的课堂作业,找到文中三个比喻句抄写下来,想想句子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为下节课进一步品读课文打下基础。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第二课时的设计

  这一课时的教学,我设想以“诚心诚意”为品读文本的切入点,通过“复*导入,整体感知”“精读感悟体会诚意” “品悟比喻句,读写结合”三个环节引领学生深入文本。

  一、复*导入,寻找切入点

  通过上节课的学*,同学们对文中的人物有了初步的了解。所以,上课伊始,我首先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刘备这个人物的印象,在学生的交流中,我相机出示课文的第一自然段,鼓励学生通过自读、评读感受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并由这一词语引发疑问:刘备诚心诚意表现在哪些方面?刘备为什么对诸葛亮这样“诚心诚意”?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得到了哪些回报?让学生以此为切入点,随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线索更清晰,更能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精读感悟 体会诚意

  1、抓住人物对话,感悟人物品质

  围绕以上3个问题,我引导学生到二——四段中去圈一圈,画一画,分别用_和﹍,找出人物对话及人物的动作,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读一读,品一品,体会其中的含义,品味人物的精神。而后指导学生有层次地进行汇报,教师适时点拨。例如:在学生汇报人物对话一部分时,我相机出示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边读边想象对话时的场面

  ,教师适时范读,指导学生读出张飞“嚷”时的语气和神态,体会他嚷时不耐烦的心情及他率直的性格。读出刘备责备兄弟时的内心的想法,体会出他对诸葛亮的尊重。这时学生再读时眼前的画面更加真实,学生也更能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2、抓住人物动作,体会诚心诚意

  文章的三、四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在学生汇报人物动作一部分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几个重点句子:“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侯。”中的“下马步行、轻轻敲门、“恭恭敬敬”等词语体会刘备对诸葛先生的尊重,届时,我还将鼓励学生以多种方式诠释自己的理解,如通过朗读再现当时的画面,通过课文的插图,感受刘备的.谦卑。通过表演体现刘备的求才若渴的心情。接着,我启发学生想象:刘备就这样等啊等啊?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他这样站了多久?此时此刻,刘备会想些什么?在学生的交流中我引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这句名言,此时,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

  这时再次引出课前的问题:刘备为什么对诸葛亮这样“诚心诚意”?“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得到了哪些回报?”并引导学生自读第四小节,透过“群雄纷争”“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结合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学生不难看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而刘备有了诸葛亮的指点更是拨开云雾见青天。这也是刘备三顾茅庐的原因。

  三、品悟比喻句,读写结合

  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回读课文,找出文中的三处比喻句:“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象一条等待时机的卧龙。”“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了水一样啊!”,指导学生想一想,句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这样比喻有什么好处,引导学生仿照例子说几句比喻句。在此处,我还将安排一个小练笔,让学生结合文后第5题的要求,用来到……只见……进行仿写,使读写结合落到了实处。

  在课后,我将布置这样几个供学生多项选择的作业:1、读读《三国演义》,将精彩段落摘记下来。2、将《三国演义》的一个小故事改编为小课本剧,在班会上进行表演。

  以上是我的初步设想,在教学中,我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及调整,以达到最佳效果。

  8.三顾茅庐

  诚心诚意

  刘备 —————→ 诸葛亮

  ←—————

  辅助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8

  一、说教材:

  《扁鹊治病》取材于战国时期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写扁鹊拜见蔡桓公,几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疗。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因而对扁鹊的态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到最后的不高兴,致使延误了病情,病入膏肓,无药可医。故事以蔡桓公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警示人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不堪设想。选编这则寓言:一是使学生在读中感悟故事所要阐明的道理;二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提倡个性化解读文本。

  二、说目标

  根据以上我对教材的理解,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理解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联系有关的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读好人物的对话,揣摩人物的想法,准确的理解寓言的寓意。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2.体会到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说教法

  1、根据教材的特点和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本课的教学中,采用“自主学*,自能阅读”的教学方法。即引导学生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使学生在读中领悟故事所要阐明的道理,并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惯,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创设愉悦和谐的情感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提倡个性化解读文本。以成功达成目标。

  四、说学法

  1、让学生品读重点句,感悟人物特征,体味人物心理想法,感受人物态度变化。

  2、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寓意。

  五、说教学过程

  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让学生在“读、悟、议”这种宽松民主中的氛围中学*。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去深入地感受。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寓言故事啊?大家一起回忆回忆,(课件出示图片)什么是寓言呢?

  今天,老师带着你们一起再来学*一则新的寓言。这则寓言叫《扁鹊治病》(板书:扁鹊治病)

  【目的是通过对之前学过的寓言故事做一个复*,引出对寓言的解释,顺势导出课题。】

  2、教师出示课件,介绍扁鹊。

  (二)、初读感知

  1、带着下面的问题第一遍读课文:

  课文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正确读写下面的词语;

  2、再读课文,根据自读提示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过渡:课文大意我们已经了解了,那文中的这两个人给大家留下了什么印象呢?(出示扁鹊和蔡桓公图像)

  (三)、细读研讨

  1、汇报交流。引导分析扁鹊和蔡桓公的特点。

  快速默读课文,谁来说说你眼中的扁鹊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回答。

  边读边用曲线画出能证明他是名医的句子,并说说你的理解。【这里我的设计打破常规,不逐段分析,而是以“名医”为线索,让学生在找句子的过程中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扁鹊,能归纳他的特点。】

  (板书:扁鹊 医术高明)形容一个人医术高明,我们还学过哪些词?(出示课件)课件显示:救死扶伤 药到病除 妙手回春 对症下药 起死回生 杏林春满

  2、这些成语都是对技术精湛、道德高尚的医生的高度赞美,而扁鹊恰恰就是这样一位名医,请同学们带着赞美之情一起来读读这些成语吧。(齐读)希望大家能牢牢地记住这些美妙深远的成语,并把它们运用于自己的学*和生活中。

  3、这么好的医生怎么就没治好蔡桓公的病呢?分析原因:课文中扁鹊几次请求给蔡桓公治病?蔡桓公是怎么说的?

  大家再浏览一遍课文,根据课件中的表格,小组合作试着表演扁鹊与蔡桓公的对话,同时体会两个人物的心理。你能不能用四字词语来形容一下蔡桓公生气时的样子?(怒发冲冠勃然变色 愤愤不* 咬牙切齿 暴跳如雷 怒气冲冲 怒火冲天 恼羞成怒 拍案而起 火冒三丈 怒不可遏 怒火中烧 勃然大怒 暴跳如雷 气急败坏 大发雷霆 )

  这里让学生用四字词语来形容一下蔡桓公生气时的样子,目的在于丰富学生的积累,并通过这些词语形象地体会到人物的心情。

  【课文的主要部分我让学生自读自悟,合作学*,品读扁鹊和蔡桓公各自表现的句子,让学生感悟人物的特征,体会人物品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朗读能力。】

  4.因为蔡桓公对扁鹊的不信任、不高兴、不理睬,一次又一次拒绝了扁鹊治病的请求,才是导致他病死的直接原因。最后他后悔了吗?从哪个自然段看出来?指名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你从什么地方看出蔡桓公也相信他是一位名医了?(抓住“请”字理解蔡桓公的后悔。)

  5.当蔡桓公要去请扁鹊治病的时候,已经过了医治疾病的最佳时机,扁鹊走了,病入骨髓、浑身疼痛的蔡桓公只能等死。你想象一下,此时此刻,蔡桓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6、汇报交流,教师顺势引导提问:蔡桓公的病是一下子就不可救药了吗?他的病根到底在哪里?【这个设计是让学生理解寓意打基础。】

  7、蔡桓公根本就不相信扁鹊,(相机板书:固执己见 讳疾忌医)可扁鹊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劝说蔡桓公治病呢?说明了什么?(板书:医德高尚)【这个问题的讨论,是让学生从扁鹊的坚持和担心中体会扁鹊高尚的医德。】

  8、从这个小故事中,我们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生活中,我们身边有蔡桓公这样的人吗?

  (四)、拓展想象

  如果能跨越时空,你想对蔡桓公说些什么?

  【引导学生从蔡桓公的身上想到生活中的不良*惯,并进行拓展练*,是要进行知识的迁移,将寓意升华,提高分辨能力和思维能力。】

  (五)、作业

  1、把《扁鹊治病》这个寓言故事讲给你身边的人听。

  2、课外读《伊索寓言》。【作业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熟悉并掌握课文内容,整合课外资源,开阔眼界。】

  六、板书设计

  这课的板书,我以归纳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和品质,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得出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的道理。

  附板书设计:

  扁 鹊 治 病

  扁 鹊 医术高明 医德高尚

  蔡桓公 讳疾忌医 固执己见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9

  教学内容:人教版第八册《21、乡下人家》

  教材分析:

  《乡下人家》编排在第六组,本组主题是走进田园,热爱乡村。意在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自然质朴的田园生活,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乡下人家》是本组第一篇精读课文,它用质朴而生动的文字向读者呈现出一幅田园风光的写意画卷。本课的教学目标,一是引导学生体会乡村生活的自然亲切、优美恬静,感受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二是在阅读中体会作者善于抓住乡村生活中最*凡的事物、最普通的场面,描写乡村生活的特点。读文感悟,学*写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因为我们的孩子住在农村,文中描绘的景与物大多是学生熟悉的,而文章的语言看似*淡,那如何从熟悉的景物中看出新意,从*淡的文字中读出美感,是本课的难点。为突破这一重难点,教学时,我以读代讲,通过 自读时想象画面,自悟时体会情味,交流时畅所欲言的方式展开教学。

  二、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阅读是个性化的过程,不能以教师的思维而取代学生思维,所以,我在引导学生阅读的时候,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自读自悟,说一说感兴趣的景色,抄一抄优美的句子。关注他们情感的生成、个性的体验和生活的联系。

  阅读不仅仅是人文性教育,更不可忽视的是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课标提出这一学段的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词句的意思、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语段等要求。所以我引导学生在解读课文的过程中,同时进行词语的运用,朗读的训练,写法的提炼,使人文性与工具性融为一体。

  三、教学过程的安排及意图。

  根据课文任务量,我将用两节课完成教学。第一节课的任务是通读课文及精读课文第1~4自然段。第二节课的任务是品读5~7自然段及识字。下面我说说第一节课的安排与意图。

  1、激趣导题。通过教师语言描绘,引导学生观察插图,让学生对乡下生活有初步的感受,再引入课题,这样过渡比较自然,又能激发学生学*的欲望。

  2、中心引领,品读佳句。抓住“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进行学*。首先(品读第一自然段)直奔“构成了一幅别有风趣的装饰”这一要点,让学生在读中感受美景,在比较中享受乡村生活。接着(品读第二自然段)通过读一读句子,图文结合,拓宽学生想象花的颜色、香味及“雨后春笋”的画面,引领学生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其次(品读第三自然段)创设情境,让学生边读边演,并用“有的…有的…有的”想象说话,享受乡下人家的生活乐趣。最后(品读第四自然段)通过小练笔,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3、渲染诗意,总结全文。根据板书设计总结课文,再出示诗歌让学生读一读、背一背,激发学生对乡下生活的热爱。

  板书设计:

  屋前搭瓜架

  乡下人家 门前种鲜花

  (迷人、独特) 屋后春笋冒

  院里鸡觅食

  河中鸭嬉戏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菁华10篇)(扩展6)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菁华9篇)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1

  一、说教材

  《鸟的天堂》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六组课文中的首篇精读课文。著名作家巴金以生花的妙笔记叙了他和朋友们两次游历“鸟的天堂”的不同见闻及感受,表现了大榕树的庞大、茂盛,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里群鸟欢闹名不虚传的奇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课文语言质朴,动静结合,美不胜收,观察有序,笔法细腻,易读易记,情感真挚,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

  本文位居第六组课文之首。而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与旧版教材有别,现训练重点是要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同时,体会并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选编本文的目的在于:1、使学生感受大自然在人类保护下充满生机活力的美,增强环保意识;2、使学生领悟作者描写景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第七组课文的学*又得以“领悟作者的表达方式”这一训练项目为理解凭借与基础,是第六组新阅读学法要求的再次应用。学好此文是日后学*其他同类型课文的凭借与基础,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为此,该文是本组课文教学的“重要练兵场”。综合考虑教材内容、特点及编排意图,从本地区学生的实际出发,参照“语文课程标准”精神和“教学大纲”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确定如下重点及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目标。

  ①学会3个生字:巢、梢、暇。

  ②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纠正、逼*、做巢、树梢、静寂、应接不暇。

  ③理解重点句:

  Α、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Β、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С、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2、能力训练目标。

  ①熟读课文,理清脉络,学会按作者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③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归纳文章中心思想。

  ④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动态描写和寄情于景的表达方法。

  3、德育渗透目标。

  感受美景,培养保护环境,护我绿色家园的环保意识,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教育与熏陶。

  (二)、教学重点

  1、了解大榕树的外形特点,体会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真正理解“鸟的天堂”的含义。

  2、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含义较深的句子,详见“知识教学目标③”。

  (四)教时安排

  鉴于本文是本组课文的重要“练兵场”,考虑到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基础不到扎实、领悟缓慢等情况,为了切实做到学练结合,我给学生以充裕的学*时间,确定用3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课时:①先读“导读”,明确目标。②紧扣“鸟的天堂”做有序展开。

  第二课时:自主研读,合作探究,精读细品“大榕树”和“众鸟纷飞”,领悟表达方法,读写结合。

  第三课时:加深理解,探究意义;综合实践,炼就能力。

  二、说学情

  本班学生均为山区的少数民族农家子弟。学生的课外资料较为缺乏,但他们都有向学之心。听、读的能力稍好,说与写能力方面还存在相当大的缺陷。其想象能力、欣赏能力较为低下。对课文的领悟过程较为缓慢,课堂教学不能操之过急。但作为六年级的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语文知识基础,具有一定程度的自学能力,懂得分清文章的主次。学*过《海上日出》等多篇描写大自然景色的文章。

  三、说教学方法

  “教”最终是为了达到“不教”(叶圣陶语)。教师的教在于相机诱导,不在于全盘授予。对于语美意胜的此文教学,不但要求能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最为重要的还要学*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领悟方法又必须以充分感知理解为根基,结合*时学生怕作文的实际,我注意做到实施“立体的语文知识循环复顾”教学,做到知新要复旧,知识教学循环复顾;作文训练要在*时教学中分散随机进行,形成合理梯度,循序渐进,根据学生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上升到抽象逻辑思维的思维发展规律以及及时复*防止遗忘规律,遵循读写结合原则,我采取“弄明整体要求——明确题解探中心——中间突破各开花——随时知新复旧——综合实践炼能力”的方法进行教学。

  四、说学法

  本文语言浅显,学生理解内容的难度不大。但由于学生年纪还小,所知有限,类比推理与归纳综合能力还不够好,领悟表达方法是有一定难度的。课堂教学要做到教学同步,教学互动,师生互动。学生学*要由过去旧式的“吸收---储存---再现”转向走“探索---转化---创造”的学*新路子。为此,我指导学生用“明确目标要求——整体感知理线索——次要内容以读轻带过,重点部分精读细品多思——图文结合多想象——随时知新复旧——综合实践炼能力”的方法来学*本课。

  五、说教学程序

  有序、紧凑、合理,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所作的教学程序,就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使其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我这样设计本课的教学程序。

  (一)、先读本组课文“导读”,开宗明义交待教学目标。

  心理学实验表明:强烈的目标意识是导读成功的关键。阅读之前,目标明确与否效果大不一样。设计步骤一,能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组课文的训练重点,学*才能有的放矢。

  (二)、紧扣“鸟的天堂”做有序展开。

  “鸟的天堂”是本文的环绕中心。由于本组教学重在于从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领悟表达方法。为了达到目的,势必要紧扣“鸟的天堂”这一中心作“大文章”。

  1、审题设疑,揭示题意。

  设问:看到题目后,你有什么疑问?让学生充分质疑,估计大部分学生会提到:①“天堂”指什么?②“鸟的天堂”又指什么?在哪里?为什么称为“鸟的天堂”?③“鸟的'天堂”里有什么?是不是有很多鸟?等等问题。

  题目是文章的窗口,其往往起着提示全文、点明中心的作用。让学生质疑“题眼”,可以形成“阅读期待”心理,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体现自主、探究精神。

  2、明确题义,简介“鸟的天堂”。

  3、整体感知理线索。在学生充分质疑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为此,我设置了如下思考题:①作者几次去“鸟的天堂”,分别是在什么时候去的?②每次各看到了什么?③小组讨论,划出作者每次去“鸟的天堂”时的感受的语句。这些问题较为浅显,学生完全有能力自行解决。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学,尽量辅导后进生。设置自学要求,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让其读通课文,而且把握好作者的思路,理清课文的线索,以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

  4、依据设问,中间突破,理清脉络。

  引导学生抓住设问答案中的“第一次、第二次”及“第二天、这一次”等字眼,从层次明显的中间部分突破,划分段落,理清脉络。

  5、自学生字词,指导正确读写词语。

  6、以读代讲轻带教学第一段,只要求理解大意,了解游玩的时间、心情等即可。因为学生在对“九义”第八册教科书第五组教材的学*过程中,已懂得“分清文章的主次”,在此处教学就让学生复顾旧识加以应用,以求实现“立体式学*”,最大程度提高教学效益。

  7、达标测评:选词填空。

  静寂 安静 沉寂 喧闹

  ①乡村的午夜是多么的( )啊!②同学们正在教室里( )地学*。

  ③小艇渐渐远去,水面上渐渐( )下来,只见月亮的影子映在水中。

  ④船队一靠岸,海滩上就( )起来。

  (三)、自主研读,合作探究,细品“榕树”。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1、为了达到让学生多读多感悟的目的,又要避免形式单一的纯朗读活动,我结合课文内容设置多种读法来激发学生读课文的兴趣。①重点读此段课文,小组读。②品词细读“簇”。“一簇簇树叶伸到水面上”与“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中的“簇”先后换用“片”、“束”来读一读。③比较读第六自然段。我说“许多株”,朋友一说“只有一株”,朋友二说“是两株”。④表演读“逼*”。让一名学生当“榕树”,静立于讲台一侧。另一名学生当“小船”。其余学生读“我们的船渐渐逼*大榕树了”,“小船”(学生2)慢慢靠*“大榕树”(学生1)。⑤学生画船移动图读“我们的船渐渐逼*大榕树了”,以弄清作者观察基点的变化过程。⑥图文结合读,观察课文插图1(大榕树),精读细品“知识教学目标③”中的A句。⑦结合山区学生生活实际读“知识教学目标③”中的B句。引导学生结合*时多见绿叶和在阳光照射下绿叶上的水珠明亮晶莹的情景来理解该句子意思。

  2、在多种形式读中,逐步完善板书。

  3、让学生根据板书提示的观察方法,引导山乡学生结合日常生活所见例一简明提纲

  ——椰子树。

  (四)、精读“众鸟纷飞”场面,领悟表达方法。

  1、小组读“众鸟纷飞”段落。

  2、借助插图2,略说大意。

  3、讨论释词“应接不暇”(可让学生用动作来表演)。

  4、指导学生体会“众鸟纷飞”景象,指名分句子以每人读一句话接连不断地读的形式读第12、13自然段,以显示纷飞,热闹的场面气氛,为学生的感知理解创设一定的情景气氛。

  5、按原文填空,领悟总写与特写相结合的表达方法。

  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 )了,到处都是( ),到处都是( )。( ),( ),( ),( ),有的站在树枝上( ),有的( )起来,有在( )翅膀。

  6、逐步完善板书,同时循环复顾“九义”教材第九册第八课《十里长街送*》中“迎灵车”部分,说一说文章如何突出“人海”中具有代表性的具体形象:老奶奶(老人)、青年夫妇(青年)、红领巾(小孩)。并与本文中总写“众鸟纷飞”场面与特描“画眉鸟飞”互相结合的表达方法进行类比,引导学生加以理解表达方法,形成记忆网络。

  尝试练*:依照本文写法,用几句话写出“课间十分钟”时同学们在操场上尽情玩耍欢快热闹的场面,要求一定要用上句式“有的……有的……有的……”。

  (五)、紧扣最后一句话,体会五处“鸟的天堂 ”的作用与含义,趁势归纳中心。

  (六)、品读板书,整体领会。

  (七)、朗读全文,加深巩固。

  (八)、主动探究,不忘“环保”。在大力提倡 “保护生态环境”的今天,重读本文意义犹大。在学*本课前,我让学生先重新读第九册教材第28课《大瀑布的葬礼》和本学期教材第9课《只有一个地球》两篇课文,给新课教学铺垫更广阔的空间。在新课教学时我让学生以“自愿组合、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讨论:为什么这个地方会成为“鸟的天堂”?

  引导学生根据“河、树、鸟、人”四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加以研读课文,以“自愿组合、小组合作”方式来开展讨论。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具体的语句,并适当合理展开想象,自由地说自由地议,再选出小组代表进行辩论,探究四者间的生态循环关系与作者“的确是‘鸟的天堂’感受的由来。在学生充分地议的基础上,教师加以归纳整理,最后用投影出示四者关系,让学生加以对照。

  的确是“鸟的天堂” 鸟多(栖息、做巢)

  不

  提 树 好 许

  供 长 去 捉

  肥 更 处 鸟

  料 好

  坏 人(保护意识强)

  破

  不

  滋 润

  河 榕树(大、茂盛、枝繁叶茂)

  (九)、综合实践,炼就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本篇课文后面附有一个“为导游写一篇解说词”的选作题,其目的是为了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加强练笔。早在学生就读五年级第一学期时,就已经进行过“小小导游员”口语交际训练。对此实践活动,可在课前让学生“自愿组合、小组合作”搭配成“旅游团”加“导游”的形式,充分利用“小组”群体力量广泛搜集材料,试学写解说词。组织学生开展“模拟导游”活动,评选优秀导游,以激发学生兴趣,炼好学生能力。

  (十)、作业布置。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课文。扩写本课学*过程中所进行的*作训练项目。

  六、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将有利于教学和复*巩固。为了突出本文的文章结构思路,顺着课堂教学认识过程,感受本文的构思美、自然美;为了让学生更充分地感受和领悟本文的篇章写作手法,我采用顺序系统构框板书的方法。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2

  一、 说教材

  在说教材中分为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教材分析

  《赏花》是冀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讲课文。本单元以“人间真情”为主题,内容丰富。在全书中的作用就是让学生感受到亲情的伟大,友情的可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爱所带来的快乐,学生可通过学*,从而增强他们的家庭责任感,社会责任感。

  本单元中《地震中的父与子》和《新年礼物》讲述的是亲人之间的爱。《古井》讲述的是乡村中,邻里之间的关爱。而《赏花》和《炊烟》这两篇课文讲述的是素不相识的人之间的关爱。

  《赏花》它截取了一群盲人游客在孤独与寂寞中开始了他们的旅程,但行不多时他们不光听到了小河哗哗的流水声,而且看到了盛开的油菜花,飞舞的蝴蝶,他们用心体会到了春光的明媚??这一小片段。而这一切都来自于售票员秀子和司机的善良与热情,来源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互助以及乐观的生活态度。文章题目为“赏花”但非一般意义上的“观赏”“欣赏”,而是用心去体会,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和人们之间的友情与关爱。本文文字浅显,学生能够读懂,但是它表达的情感有时很含蓄的,学生不容易去体会。

  2.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外界事物具有了一定的判断能力,同时在这一时期他们注意力的目的性增强,注意力保持的时间更长及,能够胜任更复杂的学*任务,而且他们的记忆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也在快速发展。但是他们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爱还不能完全的了解,没有形成明确的是非观。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向正义、有道德的一面引导。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a. 正确认识本课“履,厢,售,票,氛,岔,夕,限,弥”9个生字,会正确书写“索,票,盲,夕,郊,岔,梅,亭,驾,旷,夕,限”12个生字。 b.能逐步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a.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b.通过学*课文,抓住文章脉络,以达到提高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生通过对文中词意的理解和朗读、默读、复述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后,感受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真情。

  4.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掌握文中盲人们能够复述课文。 难点:理解车内气氛变化的原因,感受课文中表现的人与人之间温暖与亲情。

  二、教法与学法

  教法:讲授法,创设情景法。

  学法:品读法,合作交流法。

  本篇课文的难点就是让学生能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真情,而学生难以感受到的情况。我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与创设情境法,对于学生们难以理解的地方,如文章当中盲人们的心理变化过程,我讲主要采用讲述法,能够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在学*第十三自然段中,我将采用创设想象的情景法,让学生们想象,盲人除了“看到”了梅林、小河、百灵鸟还可能看到了什么。

  教学活动是交与学的双边互相促进的活动,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我主要采用以下的学法:合作交流,在一些难以回答的问题上我会让同学结成小组,采用合作与交流的方法。如:“车厢中除了弥漫着花香,还有什么?”这个问题在四年级的学生看来是比较抽象的,原文中没有明显的固定的答案,这就需要多位同学共同探讨,一起合作才能得出答案。品读法,本文的语言比较质朴,有人物的对话和人物的心理活动,者之间流露着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但这些不是能很容易地感受到的,必须学生去细细品读才能得出的。如:本文中的第四自然段“秀子想:怎样才能打破这种沉闷的气氛呢?有主意了!他决定为盲人门当一会特别的向导。”这描写的是秀子的心理活动,同学们只有细细品读才能感受到秀子要帮助盲人们的决心,才能感受到秀子的善良和爱心。

  三、说教学过程。

  1.游戏导入。引出新课。

  针对四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我将以一个小游戏的环节来导入我的新课。在上课之前我让学生一起来玩“画鼻子”的小游戏,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能把参与的没有参与的学生都吸引进来,这样能够让老师更好地掌握整个课堂,这个游戏能让学生知道*常很容易办到的一件事,在没有眼睛的辅助下我们很难办到,但是这个游戏因为它的气氛太活跃,若掌握不好将会于整个课堂的气氛形成偏差,所以在学生做完这个游戏之后,我会让他们闭着眼睛走回自己的`座位,然后让其他同学听一下他们闭着眼睛走回座位的感受。这样在学生得到另一个信息,在眼睛看不见的情况下,人们会紧张,无助与害怕。从而能够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本篇课文秀子为什么要帮助盲人乘客,和盲人们情绪变化的原因,为学好本课作铺垫。

  2.初读课文,解决生字。

  我会范读第一遍的课文,这样学生会把自己不会的生字标上拼音。在老师范读之后,让学生自己去读,读的过程中标上自然段。但这样仍不能解决全部的生字词,接着我会出示课件,展示出本文需要学生会读会写的生字和需要理解的词语。

  a.在学*会读的生字时,我会采取老师正确领读,学生齐读,指名读的方式。 b.在学*会写的生字时,我会采取比较生字的学*方法,如本文中的“夕”字与“多”字的比较,“郊”与“效”的比较。采取这样的方法既加深了学生对生字的记忆,又处理了易于它容易混淆的生字。

  c.在学*词语时,在学生理解之后再用来造句,学会灵活运用。

  3.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解决生字词之后,学生读课文就不再困难,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即概括课文大意。在这里不是让同学们复述课文,而是能够知道大概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如:这篇文章讲了一群盲人游客在郊游中得到了售票员秀子和司机的帮助,从而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只有在学生们整体感知之后才能更好的跟着老师细细品读课文。

  在了解大意之后,老师需要检查学生的读课文情况,根据这篇课文对话较多,我会采取分角色的朗读方法。这样老师能知道学生哪一个生字哪一个词读不准,加以指导。分角色朗读,不是让学生通篇的把课文念出来,而是让学生成为这个角色,人物具备的情感他也得有,如“秀子兴奋地说:‘是啊。现在没到结梅子的时候,还只开着花哩’”这里学生需要读出秀子的兴奋。这样,让学生不知不觉间融入这个角色,更能理解课文中人物的思想与感情。

  4.品读课文,感受真情。

  在这个环节是我讲课的重点环节,让学生品读课文,老师用问题加以引导,如第一段中,“秀子吃了一惊”,秀子为什么会吃了一惊?第二、三自然段中“车厢内,充满了难以名状的沉默”“车厢内任然沉默着”乘客们为什么会沉默?思考盲人们的内心是怎样的?第四自然段到第十四自然段中,我们可以从秀子的心理活动、语言、神情当中得出秀子是一个怎样的人?乘客在秀子的帮助下又有什么反应?最后一段“淡淡的花香弥漫了整个车厢”除了花香,还弥漫着什么,这些都是需要学生细细品读才能得到答案的。也只有去细细品读之后才能感受到这篇课文当中流露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爱、温暖与真情。

  5.复述课文,深化理解。

  在品读课文之后我会让学生按照出示的词语,抓住本文的脉络来复述课文,比如让学生根据车厢里气氛的变化由沉默到欢腾到流泪的过程复述。因为只有在品读课文感悟真情之后,学生对课文才能有深入的理解,内心当中也有一定的情感积淀,现在让学生复述水到渠成,而且能够再次深化他对课文的理解。但是学生复述课文是不等同于看着课文读,他必须先考虑说什么,再考虑如何说,用自己的语言组织出来。这是一个记忆,理解,分析的过程,可以训练学生的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6.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在复述课文之后,我会让学生逐步从文本中走出来,让学生在课上感受到的情感体验迁移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来,学以致用。

  (1)积累文中生动的词语并抄写下来。

  本文中有很多好的语句,如:“百灵鸟在滴哩哩地唱歌呢!”,“左边是一片金黄色的油菜地,一只只白蝴蝶在捉迷藏哩!”这些语句都很生动活泼。学生会很喜欢这些句子。司机在文中的一段话:“路边开满了紫罗兰花,美丽极了。我想,至少也得让大家闻闻花香吧,我就采了些来。”这句话质朴却能让人们感受到它的友爱与真情。让学生们把这些语句摘抄到自己的摘抄本上,帮助他们养成,看到好的词语,语句都积累起来的*惯,再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这样能够达到逐步提高他们写作水*和欣赏语文之美的水*。

  (2)找一找“感动*十大人物”的故事读一读。

  让学生们知道这样的爱这样的美,不是仅仅存在于书本当中,而是真实的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社会中,存在于我们的身边,因而可以加强他们对于生活有更好的认识,让他们能够心有感动,让他们明白什么是爱,从而能够让他们热爱生活。

  (3)在生活中多关心帮助身边的残疾人。

  在这里,是要让学生成为施爱的主体,在学*课文之后,学生会对书中人物秀子产生一种莫名的崇拜感与喜爱。这时让他们在生活中也像秀子一样关心帮助身边的残疾人。他们会很乐于接受,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他们会感到自己对于别人是很重要的,帮助他人是幸福的,慢慢地会形成他们对于社会的责任感。在这里我会提醒一下我的学生,遇到不在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时,不能勇为,而是巧为,要寻求大人们的帮助。

  7.板书设计。

  本篇课文有两条线索,一是明线,一是暗线。明线是秀子的活动,暗线就是盲人们的反应,两条线索互为交叉,既是盲人们的沉默让秀子有了做一回特别向导的决定,又是盲人们积极的反应,让秀子更加努力去帮助他们。这篇课文当中还有一个人物活动,就是司机,他在文章最后给盲人们捧来了鲜花,让人问问到了花香,整个车厢被花香弥漫。我运用这两条线索和最后司机的活动,设计了这堂课的板书,这样的板书不但直观,而且让学生能够整体掌握文章的脉络。

  温秀子:特别向导兴奋的说劲头更足暖放开嗓门唱歌 花盲人:沉默低微的笑声惊叹声香感弥动兴高采烈 漫

  真司机:捧来鲜花 情

  四、说教学评价。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3

  一、说教材

  这是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第八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文章写了我在玉泉观鱼时认识的一位聋哑青年,他画鱼到了忘我的境界,把鱼画得又像又活。文章赞扬了聋哑青年勤奋、专注的品质。课文叙议结合,情节生动感人。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可分四部分来理解。第一部分(第一、二自然段)讲我常到西湖的玉泉观鱼;第二部分(第三、四自然段)讲我在后院的金鱼缸边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第三部分(第五至八自然段)讲我看青年画金鱼;第四部分(第九至十四自然段)讲我对青年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知道他是聋哑人,每个星期都来看鱼、画鱼。

  本文安排在第八组课文中的第一篇,对这一单元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本组训练的重点:在阅读中,能边读边提出问题,边阅读思考、合作交流来解决问题。注意情感体验,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大胆提出新见解,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学*如何做事。为后面学*《全神贯注》、《两个铁球同时着地》、《遨游太空的*》作些铺垫。

  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是:

  1、理解课文内容,学*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2、学*作者和聋哑青年观察周围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3、学*本课的生字、词语。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青年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的具体表现。

  2、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鱼先游到了心里的关系。

  教学难点:

  将理解课文内容和学*作者的观察方法同步进行,让掌握作者按一定的顺序来写的*作方法。并且学*作者的*作方法。

  二、说教学过程及教法、学法

  (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学生的训练和朗读感悟,自主合作学*为主线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主导思想,它体现了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观点,因而在课堂中,我将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并将学法渗透到教学中去。

  1、出示挂图,听课文录音,让学生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2、初读课文,画出自己不懂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阅读*惯。

  3、学生分组讨论解决不懂的问题。

  4、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在这个学*过程中,我采用以读代讲、反复朗读品词析句。的方法引导学生对课文的重点内容、难点和特点予以理解,以课后作业1、2、3题展开探索、学*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聋哑青年是怎样观察事物和作者的*作顺序。

  1、以课后作业青年的举止特别在什么地方?展开讨论。

  2、抓住重点理解青年的勤奋、专注的精神。学*自读讨论,小组进行交流。

  3、师生抓住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展开汇报讨论。

  (三)美读课文

  这个阶段,重点在于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达到学生的情文统一,进一步地深入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三、说课堂练*

  语文是一种交流的工具,掌握这种工具的关键还在于运用,学以致用,是语文教学的目的。通过对文章的重点词句的品析,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如下练*:

  1、比较下面句子的异同,说说句子的意思表达有什么不同,哪句更好,为什么?

  (1)他一个人站在金鱼缸边,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

  (2)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

  通过对句子的训练,体会重点词语呆呆、静静的含义,体会青年看鱼的专注、投入。

  2、细读课文第7自然段,填空,并说出填词的理由。

  青年画鱼画得真(逼真、栩栩如生)啊!

  通过这些试题的练*,考察学生对第7自然段的理解。

  3、选择恰当的关联词,把下面的两个句子连成一句话。

  鱼游到了我心里,鱼游到了纸上。

  通过对关联词的选用,辅导学生对课文难点的学*,从而让学生理解因为把鱼形记得牢,所以能把鱼画得活。同时让学生知道作者*时注意观察,积累材料,才把文章写得如此生动。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服务,板书设计的合理,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路和层次,学*人物的品质,同时又能使学生感受到文章的结构,从而帮学生理清作者的*作顺序。

  板书:

  32 鱼游到了纸上

  玉泉观鱼 老是呆呆地

  一丝不苟

  举止特别 忘记吃饭、回家 忘我境界

  (勤奋、专注)

  游到心里 游到纸上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4

  一、说教材。

  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29课《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文章是*科学院院长 *先生写的一篇科技类说明文,文章仅用了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

  二、说教学目标

  针对本人对教材的理解,结合中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日益增加,但他们的认识能力有限,对文字描写的景象难以形成深切体会,这一年龄特征,以及新课标对本年段的基本要求,我将本篇课文安排为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1、认识5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理解“呼风唤雨”等16个词语的意思。2、了解科学技创造的奇迹及威力。3、感受科学技术发展的惊人速度及变化。 这里,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是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是第一课时的教学难点

  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是,1、品读课文,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阅读感受。2、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三、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第一课时的教学流程、设计意图以及教法学法进行具体阐述。

  预*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开端,注重课前的有效预*,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以我在课前布置学生预*:预*课文勾画自学生字词,标记自然段序号;尝试理解词语,收集的有关20世纪重大科技发明的文字和图片资料

  课堂教学过程如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的好,能起到架桥铺路的作用,为了引起学生兴趣,我课件播放20世纪出现了新生事物的录像资料,引导学生们说一说,从而引出这些是20世纪出现的,有人就把20世纪称为“呼风唤雨的世纪”。今天,我们就来学*第29课。师板书,生读题。理解呼风唤雨和世纪的意思,然后让学生质疑,为什么说20世纪是呼风唤雨的世纪。

  这一环节我采用创设情境法导入新课,由课题质疑,带着问题去读,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更能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步骤进行教学:

  1、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并要求把预*中勾画的难读的生字词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掌握情况。识字和写字在中年级仍然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要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因此,我在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后,就用课件出示本课的生字词。以检查的形式指名读一读,及时纠正读错的音,并让学生说一说哪些地方该注意?如:哲翘舌音,程、耕、控是后鼻音要读到位等,接着让学生开火车读、赛读、齐读巩固字音。

  3、让学生交流汇报识字方法及对生字新词的理解。

  4、指导书写难写、易错的字。因为,中年级课标指出通过老师指导,能够掌握难写、易错的字;所以,这一课我就重点指导“幻”这个字,指出这个字要和“幼”比较注意写正确,教师边说边范写,需要注意的笔画用红粉笔写出,引起学生的注意。接着学生练*书写,注意提醒学生养成正确写字姿势,把字写工整、清楚,教师巡视指导。

  5、默读课文思考问题。中年级课标中提出, 随着年级的升高,应逐步加重默读训练。因此,我让学生边默读边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课文主要是围绕那一段写的?每个同学都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对文本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教师只要进行有效点拨即可,对他们个性化的回答都要给予肯定。对于回答精彩的同学要及时给予鼓励,这样学生们才会增强自信心。学生们通过默读,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汇报,引导他们找出课文告诉我们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以及课文是围绕第一段来写的,这一句是本课的中心句。

  这一环节我让学生自由朗读、默读的方式先整体感知课文,带着问题读,从而使学生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了课文的脉络。为后面的学*打下了基础。

  (三)精读课文第1-4自然段,体会变化。

  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步骤进行教学:

  1、教师范读第1--4自然段,范读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好的范读能引起学生的想象,能带领学生深入文本,激起学*课文的欲望。

  2、读一读,想一想。学生进行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或有什么地方不理解的?并要求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惯。边读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做记号。

  3、议一议。学生读完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阅读感受。

  4、根据学生的汇报,我用课件出示重点问题:20世纪有哪些了不起的成就?

  生:20世纪使人类的生活发生变化了吗?怎样的变化?

  (1)让学生默读3、4自然段想一想在小组内讨论。

  (2)学生交流,各自谈感受,教师做引导。

  如:古时候的“千里眼”现在有了,如望远镜、视频。它能让千里以外的人彼此看得到,还有一些可视电话也是。如:古时候的“顺风耳”,现在有了,那就是程控电话,它可以让两个相距很远的人很快听到对方的声音。还有手机、录音机都是神话中的“顺风耳”。 如::古代的人想腾云驾雾,没能实现,只能靠幻想,而现在我们可以腾云驾雾了。你只要坐上飞机就可以了。如:以前的人想着飞到月亮上去看看,就有了“嫦娥奔月”的故事。现在我们的飞船已经登陆月球,做了很多实验。

  根据学生汇报引导小结后,让学生展示课前布置收集的有关20世纪重大科技发明的文字和图片资料,齐读第三自然段前四句话。

  (3)20世纪,人类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变了自身的生活,这变化的速度是如此之快,范围是如此之大,内容是如此之多。引用文中的一句诗来形容课件出示: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引导学生先从字面上来理解是“忽如”说明速度很快。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很多的梨花都开了。 然后联系上下文体会出 20世纪,在整个人类上百万年的历史中是很短的,但是变化是很多、很大、很快的。 指导齐读要读出变化速度之快,内容之多,范围之广。

  (4) 第二自然段后泡泡里的“‘发现’和‘发明’有什么区别”这一问题非常值得关注。我先让学生结合已有经验说说二者的区别后就暂且放下,到第四段时又引导学生在具体语境中找出哪些人类登上月球是为了探索奥秘是发现;电视,电话,因特网火车等是发明。这样学生通过说说、读读、找找,主动参与学*,真切、轻松地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

  5、用赞美自豪的语气再读课文,把课文美美的读一遍

  这一环节我主要采用读中感悟法,合作交流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充分读的基础上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交流,在读中让学生把问题提出来,又把问题还给学生,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阅读,在小组合作学*中,同学们有大量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倾听他人的意见,真正使学生成为学*的主人,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

  (四)、总结、延伸

  师:20世纪,科学技术日益发展、进步,使我们的生活日新月异。人们如何评价这个世纪,如今人们还取得了哪些科技成果?我们下节课接着学。同时,也请你准备好需要交流的资料,下节课,欢迎你展示。

  这样的疑问,用“激发新疑点”的方式,使学生产生了从另一个角度去探询的热情,为第二课时的学*作了很好的铺垫。

  板书设计。

  呼风唤雨的世纪

  人类

  幻想 现实

  千里眼 视频

  顺风耳 电话、手机、

  腾云驾雾的神仙 飞机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5

  教材分析:

  《卡罗纳》是人教版的一篇略读课文,选自《爱的教育》这本书。本文讲述的是小男孩卡罗纳在遭遇失去母亲的'巨大不幸时,身边的人真诚地理解他,热情地安慰她,默默地关爱他。课文抓住卡罗纳失去母亲后第一天来上学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从他承受的巨大悲痛和身边人对他的无限关爱这两方面展开来写的。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5个生字,9个词语。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大家在卡罗纳遭到不幸时是怎么做的,并交流各自的阅读体会和感受。

  2.激发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情感。

  说教法:

  我主要是从整体上体会课文的情感,抓住重点语句进行品读,具体感受课文中的真情。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过程:

  1、课前谈话,作下铺垫

  谈话导入:先让同学们介绍一下自己的妈妈,当学生说到妈妈为自己做的事情时,我就引入:“很多小事中都能感受到妈妈的爱,还有什么事也让你感受到妈妈的爱呢?”让学生自己去说,自我激**感。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卡罗纳的母亲去世了,这是多么悲痛的一件事情啊!他身边的人又怎么同情他,帮助他的呢?我们一起来学*课文《卡罗纳》。(板书课题)

  2.初读课文,感受爱心。

  1).同桌接龙读课文,遇到读错的、停顿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说说课文写了什么事,读了有什么感受。

  3.检查。

  1)板书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

  叮咛 嘱咐

  同情 怜悯

  放声大哭 号啕大哭

  2)找找这三组词语的规律,感情朗读。

  3)读着这些词语,体会到了怎样的爱心。

  4)通过让学生体会卡罗纳曾经与母亲在一起的情景和他伤心欲绝的表现,再一次深化“爱”与“失去爱”这个落差。

  4.自主学*,感悟

  用“—”画出表现卡罗纳内心悲痛的句子,面对遭遇不幸的卡罗纳,大家是怎样做的,用“~~”画出有关句子。联系学生生活,让他们说说自己生活中有谁关爱过你或者你关爱过谁?→推荐并向学生介绍《爱的教育》这本书,这书的故事都很感人,同学们,有空你们读一读《爱的教育》,这必将会提升我们每个人爱的浓度。补充《爱的教育》十一月十日的日记《我的母亲》片断,加深感受,再次感情朗读这四句话。

  “你须记着!你在一生中,最苦的一事,就是失去了母亲。你将来年纪大了,尝遍了世人的辛苦,必然会几千次地回忆你的母亲。一分钟也好,但求能再听听母亲的声音;只一次也好,但求能再在母亲的怀里作小儿样的哭泣。”

  5.感受幸福

  卡罗纳失去了母亲,遭到了巨大(板书:不幸),心里承受着的悲哀。他是一个多么可怜的孩子呀!他失去了母亲,今后的生活将会是怎样?

  此时的他,最需要的是什么?(板书:关爱幸福)周围的人们又是怎样表达对卡罗纳的爱的?

  请再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仔细读课文,用心去体会,在旁边做上批注,在你感动的地方停下来多读几次。然后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分享。开始。

  预设交流:

  1)、体会老师的爱:

  “卡罗纳的母亲去世了……不许在他面前放声大笑。”从一个词,一个标点中你都能感受到这份爱,谁想说?“!”──非常严肃、命令(指导朗读)为什么不许、不许什么?再来读读。

  “老师把卡罗纳拉到自己胸前……孩子,你要坚强哟”联系上文读读,说说你从哪里感受到老师对卡罗纳的爱?学生说一处,就带着感受朗读。老师的哪个动作哪个称呼让你仿佛觉得就是母亲在身边?(“拉到”“孩子”)再来读。

  2)、体会“我”的爱:

  “我本想跟他说几句话……别哭了。”千言万语化为一个动作,做这个动作表示什么?请你来读,把动作背后隐藏着的东西朗读出来。千言万语还化为一句话──齐读。

  3)、体会同学的爱:

  “我心里不由得泛起一阵阵同情和怜悯,大家屏息凝神地望着他。”

  屏息凝神地望着他,什么话都没说,其实那一双双眼睛里写满了什么?如果你就是卡罗纳的同学,你要用这目光告诉他什么?此时的确是无声胜有声啊!这样的场面还有一处,让我们再来读读吧!“放学的时候,大家围在他身边,谁都没有说话,只用关切的目光默默地看着他。”

  4)、体会“我”母亲的爱:

  (读了老师、同学和我对卡罗纳的爱,谁还找出谁也给了卡罗纳的爱?)

  “母亲把我推开了,她目不转睛地望着卡罗纳”母亲的用意我最后明白了吗?从哪个词知道,母亲这个举动想告诉我什么?同学的母亲,她也非常理解,同情卡罗纳当时的处境。

  根据板书小结:

  这同情、怜悯、关爱……包含着周围人对卡罗纳深深的爱!

  这些“爱”卡罗纳感受到了吗?(感受到了)从哪儿看出来?

  齐读(他什么也没说,也没有抬起头来,只是把他的手放在我的手上。)卡罗纳真的没话说吗?他似乎说着什么?是啊,此时的卡罗纳已不需要太多的言语来表达他的感受,真是无声胜有声啊!

  5)说话拓展,延伸爱

  如果你遇到像卡罗纳这样遭遇不幸的人,你会怎么做?让学生也学会关爱。

  6、回归整体,升华感情

  让学生明白爱是一种能力,真正的落实,要从关爱身边的人做起,学会关爱他人。生活中难免遭到不幸,我们应该正确面对。对于我们周围那些遭到不幸的人,我们应该给予他们什么呢?(关爱)这也是这篇课文给我们的启发。再读课题。

  关爱他人是一种美德,他能给人以春天般的温暖,他能融化一颗冰冷的心,我们相信,卡罗纳在这么多爱的笼罩下,心头的悲伤会渐渐消退的。爱让人间充满温馨。同学们,让我们有空多读读《爱的教育》,她将提升我们每个人爱的浓度。“心地善良,心中有爱,你就会伸出一双手帮助他人;心地善良,心中有爱,社会就会伸出一千只手帮助你。”(齐读)相信卡罗纳在这么多人的关爱下,在自己的坚强面对下,他一定能成为生活的强者!相信,当周围的人遭遇不幸时,同学们会向他伸出关爱之手。因为我们知道“心地善良,心中有爱,你就会伸出一双手帮助他人;心地善良,心中有爱,社会就会伸出一千只手帮助你。”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6

  一、介绍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京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15《六个馒头》。这是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不留痕迹的帮助、纯真丰厚的友谊。《六个馒头》讲述的是在一次春游前,其他孩子都在准备春游的零食,而一个来自山区家境贫困的女孩子只到食堂买了六个馒头。在出发那天,女孩子刚刚吃完一个馒头,同学们就以没吃饱为由吃光了她剩下的五个馒头。后来,同学们都以吃了她的馒头为理由,总请她吃饭。女孩子的脸上渐渐有了笑容,吃着香喷喷的馒头,默默接受同学们不留痕迹的帮助,默默享受着纯真丰厚的友谊。此后,女孩子则以努力学*、为集体做好事来表达谢意。全文有三条线索:一条是春游过程的时间线;一条是围绕女孩子吃馒头的变化展开的事情线;一条是同学们不留痕迹、表现纯真丰厚友谊的帮助线。三线并行,相互融合。本篇课文生动描写了同学之间纯真、丰厚的友谊;表现的内容贴*学生生活实际,语言朴实,表达的情感真挚。这样的学生感兴趣,有亲*感,有利于学生主动学*课文,自觉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与现实生活体验相联系,顺利与文本对话;有助于学生在学文中表达自己的感受,增进彼此的了解,受到情感熏陶,增强班级凝聚力。整篇课文处处洋溢着爱的思想、真挚的情感,时时闪烁着人文的光彩。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中心是女孩子默默地接受了同学们不留痕迹的帮助,默默的享受着纯真丰厚的友谊。只是由于学生认识水*较低,对同学们为什么要不留痕迹地帮助女孩子这一问题认识可能会比较肤浅,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现今时代的孩子,他们一直在享受着被爱的甜蜜,但不太懂得去爱别人。本文的女孩子和同学们是他们的同龄人,她的行为最容易被同龄人接受,被模仿,因而要通过反复品味的语言来唤醒沉睡于他们心中的友谊。结合以上学生情况和年段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继续按照一定的顺序复述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同学间纯真丰厚的友谊,懂得体贴关爱别人;

  3、联系课文情境,进入角色,展开想象,写一段话;领悟课文“三线并行”及表现人物的方法;

  4、再按照一定顺序复述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因此我把通过理解课文重点词句和人物的感情变化,体会体会同学间纯真丰厚的友谊作为教学的.重点,把理解课文倒数第二段话作为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和学法

  本课教学我以情感为主线,以“不留痕迹的帮助、纯真丰厚的友谊”贯穿始终,以个性品读为感悟积累的方法,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的过程中通过鲜活的学,灵动地进入文本角色,借助多种生活情境的创设,再现文本情境,把握文本主人公的形象,做到以文启人,以情动人,以美育人,努力让孩子通过这篇课文的学*,展现语言的美,还原人性的美,享受生命的美。

  四、课时安排

  我打算用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课前让学生预*,老师制作精美的。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学会本课的生字,会认读词语,读通课文,并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对课文有整体上的把握,划分段落,重点学*字词,理解个别词语并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能课文的两条线索复述课文。

  今天我主要介绍的是第二课时。第二课时主要是通过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能够理解同学们是怎样不留痕迹的帮助女孩子的,体会同学间纯真丰厚的友谊。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接着学*15课 。(板书课题:15.六个馒头)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出示表格:依据表格中的两条线索让学生复述课文。

  谁能按照一定的顺序复述一遍课文。(板书:同学 女孩 )

  2、结合复述的内容引出概括了全文内容的句子,还点名人物品格?再读一读。

  3、大家都来读一读。

  女孩子的脸上渐渐有了笑容,她默默接受了同学们不留痕迹的帮助,默默地享受着纯真丰厚的友谊。

  板书: 不留痕迹

  4、结合这句话,你们提出了哪些问题?

  5、教师整理学生的质疑:同学们是怎样“不留痕迹”地帮助女孩子的?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三)品词悟句

  1、出示自学提示:

  (1)默读课文,边思考同学们是怎样不留痕迹地帮助女孩子的?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边划出相关的语句,把感受或想法批注在旁边。

  (2)有语气地读一读,进行深刻的体会。学生进行自学。

  2、理解同学“不留痕迹”的帮助

  同学们是怎样“不留痕迹”地帮助女孩子的?

  (1)让学生先一一汇报,汇报时注意按时间顺序,先读读有关句段,再谈谈自己的理解。

  出示学生找到的全部句子。

  重点指导以下内容:

  (2)出发前一天,同学们讨论时的情景。

  ①“唧唧喳喳”地讨论:声音小,不想让女孩子听见。

  ②那个女孩子就是你们的同学,此时你们在讨论什么?是怎么讨论的?

  结合上下文理解。捕捉人物的心理。

  ③听了同学们的讨论,你想说什么?

  (3)出发那天同学们争吃女孩那些被雨水泡头的馒头的情景。

  ①大家纷纷冲向饭厅吃饭去了,只有女孩子一个人待在招待所里,等大家走了,才从背包里取出馒头。女孩子刚刚吃完一个馒头,同学们就回来了。(同学急于去饭厅吃饭,而且时间不长就回到招待所里,唯恐女孩子吃少了,就没法找到帮助她的理由了。)

  ②抓住班长的语言(班长突然说:“哎呀,我还没有吃饱呢,你能给我一个馒头吃吗?”)想象班长当时是怎么说的?读出来。

  ③抓住其他同学争吃馒头时的句子,(同学们纷纷拿起馒头嚼起来,转眼间,剩下的五个馒头都被吃光了。)体会同学们在短时间内吃完馒头,是要女孩子看出他们确实很饿,不露出破绽。

  (4)第二天以及后来,大家以吃了女孩馒头为由,带她到饭厅吃饭的情景。

  ①第二天,该吃早饭了,班长是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

  ②“后来,总有人以吃了女孩子的馒头为理由请她吃饭。女孩子的脸上渐渐有了笑容,她默默接受了同学们不留痕迹的帮助,默默地享受着纯真丰厚的友谊。”读读这段话,划出句子中的一组近义词(接收、享受),想想为什么不都用“接受”一词?查“享受”一词的意思,说说她享受到了怎样纯真丰厚的友谊?

  3、大家为什么要这样做?理解同学们不留痕迹地帮助女孩子的原因。同学们为什么要用这种形式帮助这个来自山区的女孩子呢?(引导学生联系上文,懂得这样做是为维护女孩子强烈的自尊心。因为这个女孩子自卑、胆小,敏感、自尊心极强。)

  (1) 抓住女孩的情感理解。

  第一次流泪:伤心的眼泪

  谁也没有注意到,坐在角落里那个来自山区的女孩子,她微举着手,手指颤抖着却没有张开,颤巍巍的嘴唇,一张一合却没有声音。过了好久,女孩子才站了起来,用极低的声音问:“老师,我可以带馒头吗?”一阵并没有恶意的笑声刺激着女孩,她的脸通红通红的,低着头默默地坐下了,眼泪沿着脸颊流了下来。

  指名读句子,抓住重点词语谈感受;指导朗读。

  出发的前一天,女孩到食堂买了六个馒头,然后低着头跑回学校宿舍,迅速地把馒头装进了塑料袋。

  指名读,抓住重点词语谈感受。

  第二次流泪:后悔的眼泪

  大家纷纷冲向饭厅吃饭去了,只有女孩子一个人待在招待所里,等大家都走了,才从背包里取出馒头。

  第二天,该吃早饭了,女孩子偷偷走了出去,坐在招待所附*的一座矮山上。她在悄悄地流泪,原本可以不来的,她有点后悔来了。

  指名读,抓住重点词语谈感受。

  第三次眼泪:感动的眼泪

  “女孩子和班长一起来到饭厅,喝着热腾腾的粥,吃着香喷喷的馒头,她的眼圈红了。”如果你就是这个女孩子,此时会想些什么?写下来。

  (2)引导学生联系下文(第七、八自然段),体会这样的帮助形式,不是简单的同情和施舍,女孩乐意接受。

  (四)总结升华

  1、学完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说一说。

  师:女孩子又自卑变得乐观起来,是缘于同学不留痕迹的帮助,这帮助是善良的、是充满爱心的、是真诚的。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心灵的花园,就让我们一起努力,用善良做土,用爱心做水,用真诚做阳光。共同培育这友谊之花,相信咱们班的友谊一定会开得无比灿烂耀眼。

  2、全文在连段成篇的顺序和表现人物方法上有什么特点?(三线并行;通过言行神态,表现人物心理。)

  (五)布置作业

  读文后,自己准备完成哪些作业?教师建议:

  1、阅读《语文读本》中《童年的馒头》。

  2、假如你是女孩

  假如你是同学

  假如你是老师

  假如你是……

  你怎样讲述这件事,回家试着讲一讲,明天讲给大家听。

  六、说板书

  六个馒头

  不留痕迹 真诚

  同学 女孩

  努力学*、做好事

  自卑

  友谊

  乐观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7

  一、 说教材:

  《一面*》,这篇课文是人教版语文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的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主要讲了一位旅居海外的*留学生,为维护祖国的尊严,毅然拒绝了救命的面包,面包店的老板为之感到,帮助他的事。本组教材的模块以“热爱祖国”为主题,因此,在教学中应围绕“热爱祖国为荣”的情感线索,挖掘文本资源,让学生通过多元的解读来理解文本,感情文本,吸纳文本,进而让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在教学中有效生成和升华。因此,我设计的教学目标是: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面包店的老板态度的变化。

  2、了解作者运用外在的动作和表情,表达内心感受的写作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品词析句、朗读、感悟和想象,体会“我”对**的尊敬与热爱。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由于我班现有的38名学生,是上学期重新分班组合的,其中有8名是从外地后转来的,加上有部分同学的学*方法死板,基础太差,导致两级分化特别严重。因此,我确定的重点是:通过品词析句、朗读、感悟、想象体会“我”对**的尊敬与热爱;难点是:了解作者用外在的动作与表情表达内心感受的手法。目的是让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中不断对学生进行各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需要。

  二、设计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3、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4、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三、说过程:

  1、创设情境,情感铺垫。

  文章本不是无情物,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曾说过:“语文脱离了感情,语文就是麻木的、冰冷的、僵死的,语文就失去了生命的底蕴。这样的语文,根本就不能植根于学生的心灵世界,根本不可能给学生的生命铺上一层温暖纯净的底色。”热爱祖国是教师应在孩子的人生画布染上的底色。那一面*是祖国的象征。如何让三年级的孩子明白“*”所蕴涵的沉甸甸的意义,对孩子理解文本中的“我”的行为有着极为重要的铺垫作用。因此,在上课开始我就创设了“通过上节的学*,文中的哪部分内容让你特别感动?”这个问题情境,一下子就把学生们带入了对全文的整体性回顾之中,开始不由自主的回忆旧知。与此同时,也被文中“我”的行为感动着,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了情感的'铺垫。

  2、自主读文,品味语言

  《新课标》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提高阅读质量,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教学中,我设计了不同的阅读形式,组织、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上研读文本、感悟文本。特别是理解几处重点词句时,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再反馈交流,然后带着感悟读,最后老师引领学生品读。这样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的情感体验逐渐丰满,也促进了学生的发展。而语言实践就是要带领学生研读文本,反复品味,读出文中情,品出文中味,读出融入孩子自己情感的文本味来。在教学中,研读“我”的处境危险时,当学生找到语句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提炼出表现“我”处境危险的关键词,并通过切身的感受、老师语言描述的情境和查阅工具书随机理解了“漆黑”、“无影无踪”、“荒无人烟”的意思,让学生感悟到留学生当时处境的危险。在此,让学生想象此时留学生最渴望得到的是什么?为下文埋好了伏笔。接着,在给予学生阅读的空间,让学生带着自己感悟到的文中情找出描写“我”动作与神情的句子,并通过想象体会“我”,当时的内容感受。从而指导学生读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体验来,切实地体验到留学生对*的真挚情感。

  另外,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把学生引入问题的天地,就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学生各抒已见,听、说、读、思的能力提高了,就觉得语文更有趣了。这篇文章中有看似矛盾的地方,因此,我抓住时机,在学生找到描写老板前后变化的语句时,让学生前后联系起来,通过对比,让学生质疑,从而引领学生带着问题讨论交流,感受到留学生对*的挚爱,实际上是他爱国的表现,这是他宁可饿死也不用*换面包的原因,也是老板态度发生变化的真正原因,切实体验到了文章的内涵。

  3、总结深化

  因为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立足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读为主,以悟为目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抒发对祖国的热爱。因此,在总结深化这部分时,我采用逐层深化,通过师生互读、音乐的渲染,把学生带入了一个为*自豪的情境中,酝酿了浓浓的爱国情,激发了强烈的爱国志,从而收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以上是我品读课文后的浅薄认识,也是我憧憬中的理想课堂。然而在具体教学中还有许多缺陷,但我十分愿意尝试,因为反思失败课堂也是一种成长。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8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要讲的课文是四年级语文手抄《电脑住宅》。

  一、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电脑住宅》是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是本册最后一组课文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介绍了一栋实验性综合电脑住宅的有关情况。本组课文的专题是关于科学技术方面的内容,这篇课文正好体现了这一特点。全文一共八个自然段,首尾两个自然段都是概括说明,二至七自然段按空间转换的顺序具体介绍电脑住宅的各种设施及其使用功能等,全文条理清晰,叙述有序,结构合理。因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多读多思,教师不宜讲解过多,所以用一课时的时间学*。

  选编本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增长学生的见识,培养他们热家科学的情感;二是引导学生阅读说明性文字,体会按一定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全文是按照空间转换的顺序来介绍的。第1自然段先总体说明了住宅的装置和使用情况。第2至7自然段从住宅的周边设施、进入住宅的程序,以及会客室的布置、厨房意志力、卧室"休息系统"的使用、浴室的装置等几个方面具体说明了电脑住宅中智能系统的使用和功能(本部分为重点)。最后一个自然段概括说明电脑住宅中电脑设置的特点。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地位、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我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 认识课文中带拼音的6个二类生字。

  (2) 学*课文,了解电脑住宅为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感受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科学产生兴趣,并乐于探索科学知识。

  (3) 体会作者按一定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4) 发挥想象,设计一栋自己心目中的电脑住宅。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电脑住宅为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学难点:设计一栋理想的电脑住宅。

  二、说教法与学法

  1、教法

  (1)图文结合,尽可能地把抽象的文字变得直观形象化,便于学生学*和记忆。

  (2)根据文章的写作顺序和段落结构,有条不紊地进行教与学,做到教路、学路、文路和谐统一。

  (3)针对略读课文特点,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阅读,注意培养他们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2、学法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进行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运用“读读、想想、看看、画画”等方法学*。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等方式,培养他们的观察、理解、想象、实践等能力。

  三、说教学程序

  (一)、 创设情境,导入

  1、同学们,自*开天地以来,我们人类的住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山洞到草房子,从土坯房到今天的高楼大厦,

  2、 在你的想像中,未来世界里的住宅是什么样的?(相机引导学生理解“理想”或“高级”的住宅就是智能型的住宅,即电脑住宅。)板书课题。

  3、 其实这种智能型的住宅,已经问世了。世界上第一栋实验性综合电脑住宅,由一位日本人设计,座落在日本东京市中心。这样的引入简单,直接,可以充分激活学生的学*兴趣。

  (二)、 读课文,初步感受电脑住宅的神奇

  1、通过分层次提出目标,让学生读,在读中感悟。由于每个学生的能力不同,对课文的熟悉程度也不同,所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交流这所住宅留下的印象,如果让你给这个题目加上一个修饰词,你会加什么呢?(神奇、高级、舒适、方便)

  2、 认真读,边读边划,弄清1) 这所住宅有哪些设施?2) 这些设施怎样工作?

  3) 这些设施有什么功能?将电脑住宅的具体设施、如何工作、有何功能等内容找出来。如此一来,学生对电脑住宅就有一个初步的整体的印象了。

  3、 点拨文章总分总的结构。

  4、 教给 学生学*段落的方法,以便于下面环节中的自主学*,所以先以大门外的风向标为例,老师带领学生一起来研究一下,它是怎样工作的?有什么功能?谁来交流?教给学生学*的方法。

  (三)、 详细了解电脑住宅的神奇

  小组共同合作,选择这些设施中的一种完成表格的填写。选好发言人,进行全班交流。小组其它同学可以进行补充。通过填一填,体现“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原则,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惯。

  (四)、设计电脑住宅

  小设计师们,可以对原来的这所住宅中的某个设施进行加工,也可以对资料中没有写出的其它地方进行设计。资料中已有的,就不必重复。

  四人小组合作,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以电脑住宅小主人的身份,介绍小组设计的电脑住宅。一个小组交流时,其它小组都是评委,看哪个小组的设计的住宅最神奇,最方便。语文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原则,激励学生重新组织语言,实现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协调发展,使优生大显身手,让差生在优生的带动下也调动起学*和表达的积极性。

  四、作业

  是什么给予这座住宅这样神奇的功能?——电脑

  课后,如果同学们有兴趣,可以以 “我设计的电脑————”(教室、商场、学校、医院……),为主题来进行设计,设计方式可以画图,也可以用文字把自己的设计写出来。这道延伸题能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这一环节体现了学用结合的教学思想。既教给了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又培养了他们爱科学的情感,实现听、读、说、写的互动迁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说板书设计

  根据学生学*的思路及课文重点部分的内容,边分析课文边点击板书电脑住宅的设施、工作、功能的重点词句,边让学生概括,这样板书可以使学生一目了然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及课文按空间转换的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我觉得这样的板书简洁明了,条理清楚,有针对性。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9

  陈xx老师的文体意识很强,教师只有关注文体,才能精准地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并由关注教学内容转向关注言语表达。

  在教学中,教师将自己对剧本教学的解读深入浅出地转化为教学内容,而且将此教学内容又有效地转化为了学生的学*活动。在学*板块二中,陈老师首先让学生品读剧本对话,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悟人物的形象,然后尝试着表演。学生在有趣的表演活动中,会对课文的语言、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揣摩、内化、重组、建构,而后以外显的形式表达出来。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这一言语实践中不着痕迹地得到了训练与提升。剧本蕴含的语文知识就有效地转化为学生听说读演的语文能力。在表演中,教师巧妙机智地把握学*动态,教师不是活动的局外人,而是学生学*的伙伴,表演的合作者,老师表演的管家既给学生提供了范例,又增添了课堂趣味性,使自己的教学行为充满了儿童情趣,这是一种角色与行为的转化。管家送礼时的语言秘密和公仪休拒绝收礼时的巧妙机智,这种语言的智慧教学,没有硬生生地塞给学生,而是让学生代替公仪休解释给子明听,这就使剧本的智慧语言又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秘密,这是识与能的有效转换,这也是学生学*的生长点。

  薛法根老师说,教师要有效地挖掘文本的价值。而文本的价值一是课文本身蕴含的价值,二就是在文本语言背后蕴含的语文教学价值。这是一篇独幕剧,它的语文教学价值是什么?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剧本的特点,是在剧本的阅读中感悟其本身的思想情感,引领学生的精神在不断地生长。剧本还有一个重要的语文教学价值就是仿写剧本,教师在教学最后,让学生改编剧本,这是一种高层次的语文知识向语文能力的转化。这也是我们学*语文、学*语言的终极发展目标—运用语言,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