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菁华10篇)

首页 / 说课稿 / | 说课稿,语文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

  一、说教材

  《忆江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绝唱之笔。作者以如画之笔描绘出一幅江南春景图,在人们记忆中留下难忘的印象。“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唤起人们对江南绚丽春色的向往,反问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诗,更真切有力地表达了对江南的眷恋之情。同时,“词”这种体裁在湘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材中是首次出现,选编这首词,意在使学生对词这种体裁有一个简单的了解,初步感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开拓学生的视野,感觉*经典诗词的无限魅力。

  二、说设计思路

  *是一个诗的国度,历经千百年而传诵至今的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灿烂奇葩,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然而在古诗词的教学中,不少教师包括我自己都曾切身体会到:教师激情有余,学生悟性不足;教师情有独钟,学生却无动于衷。原因何在?往往由于教师在教学上的情感灌输,造成学生的情感距离,未体现经典诗词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因此,本堂课的教学重在体现语文新课标中“以读为本”的理念,使学生走进文本、亲*文字;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渗透古诗词教学“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诗”的共性规律,使学生学会品读语言、诵读情感、美读意境,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中,提高欣赏古诗词的品味和审美情趣,力求营造一种“简约而不简单,随意却不随便”的和谐语文课堂。

  本首词的教学过程我设定为四个环节:

  (一)谈“忆”导入,情境揭题。(二)“胖”读全词,古词新谈。(三)“瘦”读全词,搜寻词眼。(四)牵引“忆”线,拓展延情。

  三、说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忆”导入,情境揭题。1、(师生问好后,教师板书“忆”字)①师:请同学们读这个字。能给“忆”字组几个词吗?我们的祖先是怎样创造这个字的呢?(课件一:演示“忆”的演变过程)②师:由此,你想到了“忆”的本意是什么呢?(引导学生说出回想、思念)。③师:古往今来,有人思念家乡,有人思念亲人,也有人思念故友,今天,我们将和诗人白居易一同去“思念江南”。(板书:江南,学生齐读课题)2、师:首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课件二:江南风光视频:小桥、流水、垂柳、凉亭??及词作者和写作背景的录音伴奏)。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配上乐曲可以唱。词不同于诗,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又称为长短句。《忆江南》这首词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写,诗人白居易50多岁时曾在江南的苏州、杭州任职做官,江南的秀丽风光给他留下终生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12年以后,他对江南依旧魂牵梦萦,67岁那年,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忆江南》。

  (教师配着古乐范读)[设计理念:教师巧妙地把词、作者和写作背景与江南美景融为一体,在这种无意注意之下,教师细腻、传神、声情并茂的朗读,将使学生心中荡漾起淡淡的愉悦之情,把学生带入一种对江南的向往之中,进而有种渴望要了解,朗读这首诗的心情,激发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热情。]

  (二)“胖”读全词,古诗新谈。[设计理念: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以读为本”,教师刚才的范读已潜移默化地激发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的求知欲望。“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胖”读全词,不在于质好,只在于量大,让学生在反复自由地读字、读词、读句的训练过程中,先领悟诗的大意,初步感悟诗的意境。]这一环节分以下步骤进行教学:1、学生自由朗读并提出循序渐进的要求:读准字音,读正确,读通顺,争取熟读成诵。2、小组合作,探究学*。出示课件三:重要词的注解。要求:①根据注释读懂词的大意,不懂的地方能质疑提问并作上记号。②书写“谙”字两个,在自己与同伴都认为美观的字下画“☆”。

  (三)“瘦”读全词,搜寻词眼[设计理念:一个既浅又俗的“好”字,包罗了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作者的赞扬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同时,只因“好”字之甚,方能“忆”之不休,“好”和“忆”二字在词中相互验证,相得益彰,实为绝妙之笔]1、品析佳句,引导想象。(1)江南好,好在何处?(景美)(2)词中写了哪些景物?用“ ”把它画出来。(太阳、花、水、春天)(3)分别抓住景物的什么特点来进行描写?(色彩)教师引导学生口头填充:( )的花儿 ( )的江水( )的太阳 ( )的春天课件四出示:“日出江花红胜地红,春来江水绿如蓝。”①轻读句子。②说说这个句子写得怎样?用了什么修辞手法?③把词中的“胜”换成“似”、“像”,比较朗读,进一步理解“胜”的妙处。④江边的花为什么会红胜火,江花为什么会绿如蓝呢?(太阳很红,花儿在太阳的照射下,更红了,胜地过了火焰。美丽的江水绿得很纯净,如同蓝草一般)⑤心诵词句。(提示学生眼睛看着文字,嘴上说着语句,脑海想像画面)

  课件五:出示江南美景图:日出→江花→江水→全景。①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这时的江南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②如果你身临其境,你会怎么说?会怎么做?(会大声感叹,会把它画下来,拍下来,会流连忘返?)2、搜寻词眼,品读“江南好”。师:刚才,大家解译词意,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不知不觉就把这首词读“胖”了。如果把我们刚才说的话全写下来,那该是多长一篇文章啊!但我们看这首词,它只有几个字?(27字)。这就是词的优美、简洁、凝练、含蓄的魅力所在。想把这首诗读“瘦”吗?请再放声地读读全词,看能不能把整首词读成一个词语?找找整首词是围绕哪一个词来写的?提问引导学生质疑:江南好,除了景色美,还好在哪些地方呢?(引导学生说:天气好、人好、人杰地灵、美食多??),师:一个“好”字,包罗了诗人对江南的无限赞叹和向往之情,你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引导学生想象诗人当时赞美、回忆江南的表情、神态来读,或者想像诗人作诗的心情,大声的赞诵读,或小声的感叹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四)牵引“忆”线,拓展延情。师反问:对比洛阳,如此美丽的江南春色,叫诗人怎“能不忆江南”呢?

  1、对比句子,说说更喜欢哪句?为什么?出示课件六:能不忆江南?应该忆江南。

  2、创设情境,诗人曾在江南做官十年,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杭州人民对他和他的感情非常深厚,在他辞官离任时,诗人刘禹锡在《白太守行》中写道:“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出示课件七:引导学生读一遍,课件更换一种字体。师:江南人民对诗人如此的'爱戴,让诗人生:接着读——“能不忆江南?”师:诗人对江南人民如此深切的思念,让诗人生:接着读——“能不忆江南?”师:诗人对江南春色的无限的眷恋之情,让诗人生:接着读——“能不忆江南?”师:诗人心中那忘不掉、抹不掉的江南情结,让诗人生接着读——“能不忆江南?”再次对着你对《忆江南》的独特感受,齐读全词。

  3、结束语:同学们,古诗词是我国文学中的艺术瑰宝,好的古诗词、好的现代文一定要背,我们正处在背诵诗文、学*语言的最佳时期,我的老师曾送给我一句话,今天我想把它送给大家:谁拥有了语言,谁就拥有了智慧。

  谢谢大家,下课!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3、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难点是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问道”

  自然万物,有着它自已生存的方式和规律,如果不按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今天,我们继续来学*第九课《自然之道》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学生齐读课题),谁能说说题目中的“道”是什么意思?(道理、规律) 那么题目的意思就是(自然界有其自身的规律)。

  二、统读全文,回顾内容。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了作者一行人的目的,那么他们的目的达到了吗?又发生了什么事呢?读课文,

  读文后(选一个学生汇报作者一行人的目的)。

  说得真好,你们愿意看看可爱的海龟吗?(师点幻灯片,边看边说)看完后,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三、紧抓蠢事,引入探究。

  1、是啊,如此可爱的小海龟却被我们不经意间深深地伤害了,看大屏幕,全班齐读“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师出句子)理解:“愚不可及”

  2、我们哪些做法是愚不可及的?面对我们的表现,向导又是怎样说怎样做的呢?

  请同学们默读文章的第三到第八自然节,边读边画边思考,并标注你的感受。

  四、默读课文,深入研读。

  1、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出示幻灯片)

  思考:

  我们的哪些做法是愚不可及的?

  向导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对此你有什么想法?

  2、汇报交流:

  ⑴ 学*三-四自然节:

  ① 我们的哪些做法是愚不可及的?

  “我和同伴紧张地看着眼前的一幕,其中一位焦急地对联向导说:“你得想想办法啊!”

  看见探头小龟有危险,就焦急起来,让向导想办法。联系上文小龟遇险体会我们因爱护小龟,担心它受到伤害,但不懂它入海的基本规律。相机理解“欲出又止”“踌躇不前”“企图”。

  指导朗读,读出危险及焦急的心情。

  ② 面对着我们如此焦急的表现,向导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

  电脑出示: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叨就叨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向导为什么这么说?理解“若无其事”他说这句话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向导觉得这是正常的规律,幼龟防护天敌,自然有自我保护的办法,不能人为去改变)

  ③ 第四自然节中还有哪些句子表明了他们情感的不同?引导学生理解“冷淡”“极不情愿”等词语。

  ④ 指导朗读:

  谁的想法正确呢?后来发生了什么事呢?

  ⑵ 学*第五自然节:

  ① 学生汇报:相机理解“鱼贯而出”。② 你明白了吗:为什么说我们干的`是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过渡:这件蠢事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呢?

  ⑶ 学*第六、七自然节:

  ① 自由读6~7自然段思考:这件蠢事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呢?

  ② 学生汇报。

  ③ 展开想象:食肉鸟是怎样“饱餐一顿”的?

  ⑷ 理解“我”和同伴此时的心情:

  “天啊!” “看我们做了些什么?

  4、朗读第八自然段,体会中心: ⑴ 我们不顾自然规律,焦急地想救小海龟,而导至海龟受到巨大伤害,令我们震惊,我们极力去救海龟,但我们内心仍是悔恨至极,读第八自然段,从哪儿看出我的心情?

  ⑵ 我们的内心会想什么?(无知,好心办坏事,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只能把事办糟,自然现象神秘莫测,不知道就不能乱加修改。)

  ⑶ (出示句子)向导由若无其事到不情愿,现在心情又是什么样?(悲叹)把悲叹换成感叹行不行?悲(为小龟的惨死)叹(人类的无知,强行改变规律,应受责罚)

  ⑷ 向导明明知道我们的想法会害了幼龟,为什么不制止,反而抱起那只小龟朝大海走去?他这样做你是赞同还是反对呢?

  ⑸ 有感情地读第八自然段。

  四、感悟启示

  如果你就是当时在场的作者和他的同伴,你们一定从这件事中受到了教训,得到了启示。请把你的收获告诉大家。

  五、朗读全文,明“道”。

  自然万物,有着它自己的生存方式和规律,在自然面前,我们人类该做些什么呢?课文通过具体事例告诉我们: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这就是自然之道。请大家再次用心读课文,细细体味吧!

  六、作业。

  找一找生活中违背自然规律行为

  板书: 我们:无知之愚

  自然之道{ } 愚不可及

  向导:有知之愚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3

  一、说教材:

  《扁鹊治病》取材于战国时期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写扁鹊拜见蔡桓公,几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疗。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因而对扁鹊的态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到最后的不高兴,致使延误了病情,病入膏肓,无药可医。故事以蔡桓公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警示人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不堪设想。选编这则寓言:一是使学生在读中感悟故事所要阐明的道理;二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提倡个性化解读文本。

  二、说目标

  根据以上我对教材的理解,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理解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联系有关的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读好人物的'对话,揣摩人物的想法,准确的理解寓言的寓意。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2.体会到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说教法

  1、根据教材的特点和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本课的教学中,采用“自主学*,自能阅读”的教学方法。即引导学生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使学生在读中领悟故事所要阐明的道理,并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惯,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创设愉悦和谐的情感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提倡个性化解读文本。以成功达成目标。

  四、说学法

  1、让学生品读重点句,感悟人物特征,体味人物心理想法,感受人物态度变化。

  2、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寓意。

  五、说教学过程

  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让学生在“读、悟、议”这种宽松民主中的氛围中学*。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去深入地感受。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寓言故事啊?大家一起回忆回忆,(课件出示图片)什么是寓言呢?

  今天,老师带着你们一起再来学*一则新的寓言。这则寓言叫《扁鹊治病》(板书:扁鹊治病)

  【目的是通过对之前学过的寓言故事做一个复*,引出对寓言的解释,顺势导出课题。】

  2、教师出示课件,介绍扁鹊。

  (二)、初读感知

  1、带着下面的问题第一遍读课文:

  课文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正确读写下面的词语;

  2、再读课文,根据自读提示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过渡:课文大意我们已经了解了,那文中的这两个人给大家留下了什么印象呢?(出示扁鹊和蔡桓公图像)

  (三)、细读研讨

  1、汇报交流。引导分析扁鹊和蔡桓公的特点。

  快速默读课文,谁来说说你眼中的扁鹊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回答。

  边读边用曲线画出能证明他是名医的句子,并说说你的理解。【这里我的设计打破常规,不逐段分析,而是以“名医”为线索,让学生在找句子的过程中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扁鹊,能归纳他的特点。】

  (板书:扁鹊 医术高明)形容一个人医术高明,我们还学过哪些词?(出示课件)课件显示:救死扶伤 药到病除 妙手回春 对症下药 起死回生 杏林春满

  2、这些成语都是对技术精湛、道德高尚的医生的高度赞美,而扁鹊恰恰就是这样一位名医,请同学们带着赞美之情一起来读读这些成语吧。(齐读)希望大家能牢牢地记住这些美妙深远的成语,并把它们运用于自己的学*和生活中。

  3、这么好的医生怎么就没治好蔡桓公的病呢?分析原因:课文中扁鹊几次请求给蔡桓公治病?蔡桓公是怎么说的?

  大家再浏览一遍课文,根据课件中的表格,小组合作试着表演扁鹊与蔡桓公的对话,同时体会两个人物的心理。你能不能用四字词语来形容一下蔡桓公生气时的样子?(怒发冲冠勃然变色 愤愤不* 咬牙切齿 暴跳如雷 怒气冲冲 怒火冲天 恼羞成怒 拍案而起 火冒三丈 怒不可遏 怒火中烧 勃然大怒 暴跳如雷 气急败坏 大发雷霆 )

  这里让学生用四字词语来形容一下蔡桓公生气时的样子,目的在于丰富学生的积累,并通过这些词语形象地体会到人物的心情。

  【课文的主要部分我让学生自读自悟,合作学*,品读扁鹊和蔡桓公各自表现的句子,让学生感悟人物的特征,体会人物品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朗读能力。】

  4.因为蔡桓公对扁鹊的不信任、不高兴、不理睬,一次又一次拒绝了扁鹊治病的请求,才是导致他病死的直接原因。最后他后悔了吗?从哪个自然段看出来?指名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你从什么地方看出蔡桓公也相信他是一位名医了?(抓住“请”字理解蔡桓公的后悔。)

  5.当蔡桓公要去请扁鹊治病的时候,已经过了医治疾病的最佳时机,扁鹊走了,病入骨髓、浑身疼痛的蔡桓公只能等死。你想象一下,此时此刻,蔡桓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6、汇报交流,教师顺势引导提问:蔡桓公的病是一下子就不可救药了吗?他的病根到底在哪里?【这个设计是让学生理解寓意打基础。】

  7、蔡桓公根本就不相信扁鹊,(相机板书:固执己见 讳疾忌医)可扁鹊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劝说蔡桓公治病呢?说明了什么?(板书:医德高尚)【这个问题的讨论,是让学生从扁鹊的坚持和担心中体会扁鹊高尚的医德。】

  8、从这个小故事中,我们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生活中,我们身边有蔡桓公这样的人吗?

  (四)、拓展想象

  如果能跨越时空,你想对蔡桓公说些什么?

  【引导学生从蔡桓公的身上想到生活中的不良*惯,并进行拓展练*,是要进行知识的迁移,将寓意升华,提高分辨能力和思维能力。】

  (五)、作业

  1、把《扁鹊治病》这个寓言故事讲给你身边的人听。

  2、课外读《伊索寓言》。【作业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熟悉并掌握课文内容,整合课外资源,开阔眼界。】

  六、板书设计

  这课的板书,我以归纳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和品质,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得出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的道理。

  附板书设计:

  扁 鹊 治 病

  扁 鹊 医术高明 医德高尚

  蔡桓公 讳疾忌医 固执己见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4

  一、 说教材

  《花的勇气》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的一篇略读课文,本文节选自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作者在爱花—寻花—盼花—看花的过程中,被小小的花儿傲风斗雨的精神所感染,闪现出思想的火花:生命的意味就是勇气!

  带着泥土的气息,打开教材《花的勇气》,和作者、编者对话。这篇课文构思精巧别致,以作者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寓情于景,情理交融,耐人寻味。语言生动、优美、流畅,值得细细品味。和本单元其它课文、口语交际共同组成“热爱生命”专题,又是一个发展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启迪学生心智的好例子。

  二、 理念、目标、重难点的确定

  说的是一篇课文,其实是我从教18年的实践、思考: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要在工具性、人文性两者的矛盾中寻求*衡。基于以上理念和年段目标,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通过本课学*,认识4个生字,理解“泛滥”等词语的意思,积累描写花的句子。朗读课文,体会含义深刻词句的意思,感受作者语言的优美。重点:体会花儿在冷风冷雨中怒放的气魄。难点:凭借例子,通过对话,理清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领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三、 说教学法

  为实现上述目标,教学方法选择至关重要。教法、学法互相牵制,融为一体。教法方面,主要采用重点突破法,以课题为切入点,点上探究。我还采取多层次阅读法,引导学生尽情的阅读课文,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悟理。凭借文本的语言文字,力求和学生一起穿透文字的表象,感悟文本背后的'意义,并在感悟中学*语文,关注语言,促使感情与智慧在阅读对话中交融共生。我还运用合作探究法,以作者情感的变化作为本课研讨问题,使学生读、思、说、写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体验情感,突破重点。学法方面,本文是略读课文,充分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通过课前导读,明确阅读要求,自主学*,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合作探究。

  四、 说教学程序

  我追求简约、高效、创新、和谐的课堂。本课安排一课时。根据新课程理念和农村孩子实际,预设如下流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课始,创设情境,唤醒学生。我是这样导入新课:茁壮生长在砖缝中的小瓜苗,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顽强。当你看到花儿在阳光下绽开笑脸,在温室里展露娇媚时,也许你并不会太在意,然而当你面对千万朵在冷风冷雨中怒放的小花的时候,你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今天,我和大家共同学*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的散文片段:《花的勇气》,大家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注意“勇气”两字要写的有力!

  板书:的勇气

  释题:什么是勇气?(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

  学生在激情的话语中走进文本。民主、自由、宽容、激励的气氛从一开始就浸漫课堂,并贯穿教学始终。

  1、引导质疑: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读了题目,你有问题要提出来吗?

  2、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是呀,作者看到的究竟是怎么样的花啊,竟然拥有勇气?要解决这个问题,你觉得第一步我们该做什么?(找写花的语句)第二步我们再做什么?(从写花的语句中尝试感悟花的勇气)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自由读课文,遇到描写小花的语句就动笔画出来。文中描写花儿的语句有两处:

  (出示投影)——第二自然段

  我用手拨开草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它们比青草只矮几厘米,躲在草下边,好像一使劲儿,就会齐刷刷地冒出来……

  1、齐读这段话,然后说说读懂了什么?在课本上做好批注。(花颜色美、可爱、多等特点)

  2、揣摩作者描写小花的方法。(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

  师:你还划出了哪些语句?

  ( 出示投影 )——第七自然段

  迎着吹在脸上的细密的、凉凉的雨点,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这正是前几天那片千万朵小花藏身的草地,此刻那些花儿一下子全冒了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地看到,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1、师:花儿多美呀!想看看吗?

  (出示投影)——花的图片

  教师配音读此段,师生交流理解。

  教师小结:同学们,这个时候老师不但被花的勇气征服了,也被你们的精彩发言征服了, 谁愿意把感悟到的勇气放进这段话里面读一读?(指名读)

  (三)、小组探究 体验情感

  师:小花竟然有勇气!这是作者看到的小花。可是你们知道吗?作者历经了好几次情感变化,让我们再次到课文中去,去寻找作者的情感历程。

  (走进作者不断变化的情感世界里去,与作者的变化之心直接对话,可以更深刻的理解文本。使文本的内在情趣和学生的理解相得益彰,充实其内心,沉淀其语感。)

  (出示投影)

  作者最初看见草地时,感到 失望 ,

  扒开草后看见躲藏着的小草时,感到 ,

  离开维也纳前没看到花,感到 ,

  看见花的原野时,感到 ,

  体会到小花的气魄时,感到____________。

  1、分小组合作学*:针对问题,浏览课文,认真倾听,大胆交流。

  2、选小组代表展示所填内容。体会作者的失望——吃惊——遗憾——惊奇——震惊这一系列心理历程。

  3、个性化展示朗读。

  师:谁有勇气给大家读一段,请自信的举起你的小手。我们需要8位小勇士!注意:每个人读的内容不同,感情也就不一样,有信心读好吗?

  师:同学们,我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小花那种不向冷风冷雨低头的勇气,那种在艰苦的环境里奋力拼搏的精神。那么作者又感悟到了什么呢?请你找出描写作者感悟的语句。

  (出示投影)——第八自然段

  我惊奇地想:它们为什么不是在温暖的阳光下冒出来,偏偏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呢?小小的花儿居然有如此的气魄!我的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1、根据标点符号提示的感情读此语段。(问号、感叹号、破折号)

  2、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交流指导)

  (1)联系课文第五段理解“冷风冷雨”这一恶劣的环境。

  (2)抓住“偏偏”理解小花的勇敢;抓住“居然”理解作者的震惊;抓住“如此的气魄”理解花儿的勇气;抓住“怦然一震”理解作者的感悟至深。

  3、总结本单元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方法:

  (出示投影)——理解句子的方法

  (1)根据标点符号提示,读出感情,帮助理解。(2)联系上下文,完整理解。(3)抓住关键词语,深刻理解。

  4、个性化朗读。

  (这段话是作者的感悟所在,点睛之笔。读点睛之笔,方能悟其中之意。尝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才能激发出学生的语言积累,分析课文的能力才能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让学生在思考中陶冶心灵,在讨论中培育心灵,在倾听中丰盈心灵。)

  (四)、回归全组,升华思想

  这是本组的最后一篇课文,让学生结合本文和前面三篇课文,说一说对人生、对生命的再认识(完成小诗人续写),使本组教材连贯起来成为一个整体,深化学生感受,升华思想。

  师:听你们读到这里,我的心情变的凝重起来,作者由花的勇气悟了到生命的意味,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板书:生命的意味

  (出示投影)——我的小诗

  勇气是冷雨中迎春花绽放的花朵

  勇气是砖缝里小草探出的嫩芽

  勇气是……

  勇气是课堂上高举的小手

  勇气是夜晚独自一个人在家

  勇气是……

  (来,谁接着老师的话说出诗一般的语言)

  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不同,他们对生命的认识不同,语句表达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只要有勇气就会有希望。

  (五)、说板书设计

  略读课文的板书更应简洁明快。我选取了文章当中最能体现花儿勇气的三个词语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作为板书内容,随作者的行文思路横向推导出生命的意味这一主题。

  傲然挺立

  明亮夺目 ——花的勇气—— 生命的意味

  神气十足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5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中彩那天》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五组教材中的一篇课文。课文讲述的是一名修理厂的技工,无意中抽中了大奖,但是抽中大奖的彩票却是他帮同事代买的。经过思想斗争,他把大奖送给了同事。作者赞扬了这种诚实、守信的品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14个生字,理解课文内容。

  2、能力目标:

  ①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②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到课文中的父亲、母亲的人格魅力,做一个诚实、有信用的人。

  (三)教学重点:理解父亲从不愿意把大奖还给同事,到最后还给同事的矛盾经过。

  (四)教学难点:理解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

  二、说教法

  本课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和文字感染力,蕴含着一个做人的道理,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情感训练的好文章。 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采用了对比朗读、自由读、尝试性读、带着疑问去读、比较读、互问互读、分角色表演读等多种方法,让生在反复读,反复感受文中的人和事的过程当中,从而领悟课文,感知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尤其是本课的重点,要让学生理解父亲从不愿意把大奖还给同事,到最后还给同事的矛盾经过。因此,我决定引导学生抓住描写父亲动作、神态的句子反复读、体会、交流,感受父亲的高尚品质,在感悟语言的同时受到崇高人格的熏陶和感染。

  三、说学法

  识字教学仍然是中年级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但与低年级有所区别,要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运用查字典自主识字,具有初步的识字能力。因此,在教学本课之前,我安排学生预*生字新词,为读好课文作好铺垫。

  教师不再用自己对课文的分析讲解去取代学生自身的主体感受,而是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尽可能地让学生自我活动,去读书、去思考,参与议论,参与交流,使他们能更充分、更直接、更自如地接触课文,从而更好地去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只有让他们多读读课文,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从读中理解内容,从读中领悟父亲前后两次不同的心情。让学生自己去发挥想象,自己去发现,自己去讨论,在读中不断去体会。而且,我设计这节课主要采取自主、合作的学*方式,给学生相宜的课堂学*“自由度”,给学生“自主感受体验的时间和空间块”,给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自由读,读中思,思中悟,体会课文中父亲高尚的品格。使课堂真正成为一个学生思维浪花相互激趣、强烈碰撞的信息交换场。

  四、说教学设计

  这篇课文所展示的社会和人生画卷,能启迪学生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入思考,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我将引导学生在读、思、想、说的教学活动中受到思想教育,去体验、去感受、去领悟人格美。具体的教学设计如下:

  1、启疑,导新课,初读感知

  一开课,教师便出示一个模型,通过识字比赛的方式奖励给一位同学,并让他谈谈得到这份奖品的心情。随后,教师便引出“我们中奖了都会很高兴。可是有一个人,他虽然中奖了,但是他神情严肃,没有一丝喜悦,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从而揭示课题《中彩那天》。接下来,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读课文,激发学生学*课文的兴趣,在初读中感知了课文内容。随后再采用多种识字方法检查学生预*的生字新词的情况,使学生感到老师是尊重他们的劳动的。

  2、解疑,看插图,细读理解

  本文共有两幅插图,一幅画的是父亲中彩后却神情严肃,看不出一点高兴。另一幅画的是父亲打电话给库伯,要把车子还给他,脸上洋溢着笑容。这两幅图其实也就是表现了父亲中奖后的思想变化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两幅图,找出与之相对应的句子读一读,边读边想。重点引导学生抓住描写父亲动作、神态的句子反复读,并把自己读后的体会、想法与周围的小伙伴进行交流,在交流合作中实现了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学*。

  3、争论,抓重点,精读欣赏

  为了激发学*的参与兴趣,我将安排一个“小小辩论会”,让认为车子应该还给库伯的同学作为正方坐在右边,认为可以留下车子的同学作为反方坐在左边。先让他们在组内讨论,准备充分的理由,可以在课文中找,也可以自己想像。在争辩过程中,当觉得对方言之有理时,可以改变选择,变动座位。让学生的.情感、兴趣、个性、思维、人格等在争辩、交流中得以反映,在争辩中进行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

  4、表演,看动画,分角色读

  学生在自由争辩的过程中逐步感受到父亲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此时,教师播放课文内容的动画,让学生为其中的人物配音。这样,让学生走进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去贴*人物的心灵,入境动情,获得了思想启迪,而且有助于创造力的培养。

  5、想象,解难点,畅谈体会

  课文语言有一些未定点,教师应凭借这些未定点,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拓展学生心灵的空间。如库伯派人把汽车开走后,“我”和爸爸、妈妈是怎样的心情,可能有些什么对话。可以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摹拟对话,引导学生感受人物的形象美,从而使思维动起来,体验真起来,语言活起来。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6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爱是什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以“爱是什么”为线索,一萨勒老师的行动与语言为主要形式,以萨勒老师帮助海伦理解爱为主要内容。学*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深入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会感受来自别人的爱,懂得珍惜,学会感恩。

  2、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萨勒”老师对我的爱。

  (2)理解爱的深刻含义。

  (3)学会感受来自别人的爱,懂得珍惜,学会感恩。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萨勒老师对我的爱。

  教学难点:体会爱的深刻含义。

  二、说教法和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以课文题目“爱是什么”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三、说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探究体验,感悟爱——拓展巩固,延伸爱。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上课伊始,我播放一段海伦的视频,让学生对一个陌生的人物加深理解,引入课文情境。营造“课始激情情即生,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之中。从而导入课文中心:“爱是什么?”

  当学生抓住了文章的主要线索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这样就为理解和探究作好铺垫,使探究确定了方向。

  接着进入教学的第二阶段——探究体验。

  探究定向后,我用课件出示让学生小组合作学*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边读边合作探究学*成果。而我呢,要深入到学生的学*小组中,用信任而又带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探究,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难免有些片面,这时,要鼓励学生再合作探究,共同寻找真知。学生由自主探究转为合作探究。

  说到这里,我想与在坐的各位教师分享一点我的教学心得:引导小组合作学*是我们的教学模式一直努力地方向,当学生掌握了这一学*方法,对于我们老师来说,这是一种福利,因为我们的课堂轻松了,为孩子们也学会了自主学*的方法,提高了阅读能力。但觉不能让这一学*方式成为一种课堂花哨的形式。所以怎样让孩子们在合作学*中尽可能地做到集体参与,就值得我们探究了。在我的班上,我一直采用这样的学*方式,不仅让他们尽情讨论,每个人还得把讨论结果记录下来,每个学*小组的组长必须检查,无一例外。探究完后,再统一汇报交流。

  这样的教学咱们是不是轻松多了。(那是题外话。)

  我们再回到本堂课的教学话题。

  学生通过读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后理解了爱的含义,从而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悟,引导说话“爱是什么?”在学生不断的回想与回答之中,学生对课文的中心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感悟。语文源自于生活,我们得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

  这样在合作探究中突破教学难点:理解了萨勒老师对“我”的爱。

  体会了爱的深刻含义。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之后,问题基本明朗化,我根据学生的学*汇报相机板书,并及时出示下列重点句子:

  (1)她轻轻地搂着我。

  (2)老师把我搂得紧紧地。

  (3)爱有点像太阳,也有点像云彩……

  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不但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而且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表达出思想感情,所以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我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体验。把文字的情感通过你的语言表达出来。

  在学生探究体验之后,渗透思想教育,学会感受来自别人的爱,懂得珍惜,学会感恩。

  最后进入教学环节的第三部分——拓展巩固,延伸爱。新课改要求中年级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或感受,并引导学生观察社会、观察人生,为体现这一指导思想并突出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宗旨,同时也为了强化学生感受爱,学会感恩。我让学生以“爱是什么”这一主题写一篇诗歌。

  这堂课的教学到此就划上了句号,谢谢大家的聆听!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7

  一、说教材

  这是一篇根据《左传》改写的历史故事。课文简练的笔触,生动的语言,讲述了祁黄羊让位荐贤的事。表现了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思想境界,塑造了一个做事出以公心,行事光明磊落的人物形象。

  一、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阅读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础,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有一定的口头表达能力,不过这种历史题材的文章,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学生不易理解,所以在表达自己的感受方面,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综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要求,我拟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了解课文大意。

  2、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 借助课文具体语言材料,领会祁黄羊公私分明、一心为公的精神。

  三、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嫩联系上下文体会“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

  四、教法学法

  根据素质教育新思想和语文课程标准新理念,充分考虑学生实际,在教学中,我会通过初读 指名读理解文章层次;讨论分角色读,领会祁黄羊公私分明、处事公正、一心为国的精神;最后,在通过复述文章,进行点评,理解祁黄羊崇高的思想境界。

  本节课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学法指导:

  1、 自读自悟法,以读促讲,以读促悟,以读悟情。

  2、 不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勤于动笔,乐于思考

  3、 自主合作的学*方法

  五、教学流程

  (一) 谈话导入

  1、 揭示课题,简介祁黄羊在晋国的'身份,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认清生字。在读顺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谈谈课文讲了什么故事,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2、 初读之后,鼓励学生质疑,教师提炼重要问题。

  (二) 精读课文 重点感悟

  指导学生精读可以从人物的对话入手,感悟祁黄羊一身正气,一心为国的精神。

  1、 指名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2、 在讨论交流中,理解 “几个大国 ” “征伐”

  3、 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祁黄羊辞职的原因。板书:因病辞职

  出示第三自然段 讨论:“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是怎么一回事?

  1、 理解 外举不避仇

  ① 引读悼公和祁黄羊的第一次对话,体会悼公对祁黄羊的重用和信任。从祁黄羊“想了想”“郑重”体会举荐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② 引导读第二次对话,体会祁黄羊的公私分明,不计前嫌的高尚品德。

  ③ 指导分角色对

  2、 理解内举不避亲

  ① 自读8到11段,你体会到了什么?

  ② 从“只有”“想了想”“郑重”这些词语中体会祁黄羊举荐儿子是无奈而慎重的决定。从悼公的惊讶神态和反问中,体会祁黄羊的举荐是出人意料的。

  ③ 指导学生读好祁黄羊的话,理解祁黄羊举荐儿子的原因。

  五、小结

  采用即兴表演的方式,让学生评议:祁黄羊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8

  说教材

  《一碗水》是语文A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3单元的第3篇课文,该单元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题展开。《一碗水》是军旅作家吴然发表在《儿童文学》中的一篇抒情短文(文章体裁)。他讲述了密林中有一眼小小的泉水,它一年到头都不干涸,总是满满的一碗,为人和动物提供了甘甜的泉水,带来了生活的欢乐,(主要内容)表达了作者对“一碗水”的喜爱、赞美(中心思想)。写作特点是:文章生动流畅,充满情趣,特别是描写小动物来泉水边喝水的那段,写得很有感染力。课文字里行间洋溢着景色美,人情美,文字美。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一碗水”给人和动物带来的方便和乐趣。

  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会用“虽然……可是……”、“那么……那么……那么……”造句;

  能根据课文进行片段仿写。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说教学重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依据这一理念,设计本课教学时,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尊重学生的主体,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学*潜能,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氛围中学*课文内容,掌握技能,进行能力训练,切实体现了“以学定教,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体会“一碗水”给人和动物带来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确定为:为什么说“一碗水”是一眼灵泉。

  说教法和学法(教学重点、难点突破的设计)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很重要。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来突破本文的教学重点。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激发学生想象力的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惯。

  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有这么一个美丽的地方,那儿如一个神话般的世界。今天我就做一次导游带大家去看看。多美的大自然呀!密密的树林里,阳光透过树叶,照亮了爬满石壁的过山藤,照亮了石壁上潮湿的苔藓。在密林深处的石壁下有一眼很小的泉水,人们给它取了一个独特的名字叫“一碗水”。(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是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的前提,这样的设计使学生一开始就被大自然的神奇美妙所吸引,再直奔主题,使学生的学*就有了明确的方向,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回顾课文,找准中心

  过渡:这一碗水人们不但名字独特,老人们还给了它很高的赞誉呢!读读课文,看看人们是怎么称赞他的?用书中的一个词来概括。

  【设计意图】将教学的切入口放在此处,由它为起因创设一个个生动的解读情境,抓住了脉络清晰地教学主线,以便于讲解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细读研讨,理解课文

  过渡:“灵泉”中的“灵”你是怎么理解的?(灵性)一碗水灵性体现在哪?它有有什么特点?

  1.学*第1、2自然段,了解一碗水的神奇。

  轻声读课文,画出描写一碗水特点的句子。交流、有感情读。

  2.默读学*3-6自然段,感受这一碗水给人们、小松鼠、山喜鹊带来的快乐,并标画出相关词句。学生自读标画。

  3、品读、感悟。

  (1)一碗水给小伙伴带来那些快乐?(课文第3自然段)

  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品读感悟。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悟。及时评价。

  (2)读第5、6自然段,体会小松鼠、山喜鹊的快乐。

  抓住动作和叫声体会一碗水给小松鼠、山喜鹊带来的快乐。指导朗读。

  (3)指导写片段。

  4.还有谁会到这一碗水边喝水?它又是怎样表现自己的快乐的?

  5.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相处。

  看到这一幕,我们都不忍心去打扰他们,只好躲得远远的,和他们共同享受这美好的时光。

  6、探究:为什么老人们说他是一眼灵泉?

  7、想想说,你喜欢的动物或植物喝了一碗水会怎么样?

  四、总结升华,激**感

  五、拓展训练,解说文本

  一碗水出名了,许多的游客都要到这儿来观光。请你以小导游的身份把这一碗水介绍给游客吧!

  六、拓展延伸:

  1.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句。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2.有许多人也想前来看看一碗水,请你给他们介绍介绍!试着写导游词。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9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第一次抱母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情感型课文。文章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很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母亲对子女的爱,更表达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感恩之情。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影响是深广的,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因此,“张扬个性,让课堂喷涌真情”是教学追求的目标。

  全文共5个自然段,可分三个部分。第一自然段是第一部分,叙述了“我”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没想到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第二、三自然段是第二部分。“我”告诉护士,记忆中的母亲总是挑着重担翻山越岭,“我”总以为母亲“力大无穷”,却不知母亲只有80多斤的身体,却承受那么重的担子。第四、五自然段是第三部分,写“我”突发奇想,想抱母亲入睡,结果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大意,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激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3、体会伟大的母爱,激发学生对母爱的报答。根据实际写出一段与母亲相处的精彩片断。

  教学重难点:

  1、学生通过自主提问探究文章大意。

  2、通过练笔歌颂母亲。

  教学准备:

  VCD歌碟,演示文稿

  教学时间:两课时

  二、说教法、学法。

  阅读要“披文入景,披文入情”才能产生优化的效果。我通过抓重点语段,反复品读,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如抓住母亲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这段描写,让学生展开想象,通过语言文字呈现丰富的内心视像,将文本语言伴随着感性的形象扎根到学生的心灵世界之中,在此基础上多次朗读,揭开文本深藏的内涵。再如为了理解母亲的一句朴素话语,我通过画面、音乐的渲染,让学生对母爱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文章其实最感动的是最后一段,那是一颗对母亲感恩的心在震撼着我们。所以在处理最后一段时,我让学生深情地朗读,将自己和文本融为一体,用朗读,用思考,用言语抒发着感受。接下来拓展的小诗,又反哺了对文本的感悟,让学生走进新文本,加深理解和体验。

  在学生的情感巨浪被充分掀起的基础上,通过语言实践——倾诉,让学生表白内心,使他们的情感得到宣泄。

  1、巧抓兴趣点,教师“循循善诱”

  新课开始前,教师将课下收集到的有关诗句,播放音乐让学生朗读,感受母爱的伟大。接着,以阅读的方法入手,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并要求学生利用学到的方法,充分的用到本节课的学*中,这样设计学生学*兴趣高,容易接受,积极的投入学*当中。

  2、巧抓互动点,教师“穿针引线”。

  在教学中,我首先创设自主学*的空间,让学生自由且充分地阅读,积极主动地感知文本,交流感受,把握情感基调。

  朗读的牵引。对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一篇难以理解的文章。很多地方能意会而不会言传。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反复地朗读体验,以读促思,才能获得更深刻的理解。所以,在本文的朗读方式上,,我们不仅采用了个别读、小组分角色读、全班齐读等方式,而且还多次采用了师生接读、合作朗读。这样的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朗读的激情,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情境。

  三、说教学程序。

  教学设计:

  13〈〈第一次抱母亲〉〉(第二课时)

  一、课前准备:小助手带领朗读上节课学*到的诗句。

  出示:乳哺三年娘受苦,移干就湿卧娘身。

  儿病恨不将身替,调理汤药不离身。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二、导入教学

  1、出示歌德的话1: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

  教师读。

  你懂得这句话的意思吗?这句话告诉我们,如果你要读书,就要很好地去思考,字面上包含的意思要琢磨清楚,还要读出文章中暗含着的意思。这就一定要用心去想,想,不仅是思考,而且要包括想象。这是上课前老师送给大家的读书要则,希望今天上课时大家能够照着这句话说的去做。

  2、同学们,歌颂母亲一直是千百年以来传诵不衰的主题,今天我们继续学*歌颂母亲的文章《第一次抱母亲》。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三、指导朗读,感悟深化

  1、轻轻打开课本,请一名同学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是否读出感情。(学生评价)

  2、出示课件1指导对话。

  3、自由练读,分角色读。

  4、过渡,母亲最重的时候80 多斤,现在生病了,还那么重吗?(生齐答)母亲这么轻,作为儿子,“我”心里是什么感受?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二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有关句子。

  四、评词析句

  1、出示课件2读出感觉,竟然是什么意思?说明什么?

  2、作者没有想到母亲这么轻,心里很难过,为什么难过?答案就在书中,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3、出示课件。

  4、读课件上的内容,透过图片和文字,瘦弱的母亲的肩头挑着100多斤的担子翻山越岭,是怎样的情景?,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想说点什么?

  (1)指导学生说一说。(1,从腰和腿来说明担子重不重2、从汗流浃背来说明累不累3、从挑着粮来说明难不难。)

  齐读读出母亲身上担子的重、身体的累和生活的难。

  (2)翻山越岭是什么意思?难道只是翻过一座座山,一道道岭吗?(是母亲走过生活中的一次次坎坎坷坷,一个个难关)

  师说:现在你知道翻山越岭背后的意思了吗?

  (3)出示课件4读重担是什么意思?母亲除了每天要挑起100多斤的担子还有别的担子吗?

  师说:遇到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为什么?(板书:母爱伟大)

  (4)母爱无处不在,母爱无处不有,出示课件配乐。

  (5)多么伟大的母亲呀!多么感人的母爱呀!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请你有一句话来表达你的感受。(生说)

  (6)好吧,请同学们拿起书,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这段话,读出母亲的累,读出母亲的伟大。读句段“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过渡:母亲的一生用80多斤的身体承受着这么多的重担,而我却不知道此时作者是怎样的心情。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画出有关语句。(生答,师出示有关课件)

  (1)愧疚是什么意思?我为什么感到后悔?(母亲躺在了病床上我才来关心,伤了母亲的心)

  (2)而面对我的愧疚,母亲却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母亲一生中为我们做过那么多的事,她却提都不让提,这是一种不图回报的爱,一种无私的母爱。板书。)

  (3)同学们,母亲付出那么多,护士夸她,她笑了笑说:“提那些事情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从母亲的表情,从母亲的话当中,你看出了什么?(分析:1、提那些事情干什么2、哪个)

  (4)所有母亲都是这样做的。母爱是最无私的,是最伟大的,有人说,世界上的是海洋,比海洋大的是天空,比天空还大的是胸怀。其实不然,比天空还大的是母亲的胸怀!这就是母亲,这就是伟大的母爱!就连护士也为之动情。

  (5)出示6: 接读:护士动情的说:大妈,你真了不起!指导大声的读三遍

  过渡语:同学们说的真好!老师听到你们的心声,也被感动了。

  (6)面对此情此境,你想为自己的母亲做点啥?(生答,师评价)

  过渡语:多么懂事的孩子呀!作者面对病床上的'母亲他最想干什么?他是怎样做的?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画出有关语句。

  生汇报。师相机,出示课件

  (7)指名读图中文字,其他同学边听边观察图画。

  师: 看到母亲眼角流出的泪水吗?为什么流泪?(边说边板书:无数次)这是什么样的泪水?(生答)

  小结:母亲的泪水是欣慰的泪水,是激动的泪水,是幸福的泪水,是又苦又甜的泪水。小时候母亲曾经无数次抱我们,作者仅仅是第一次抱母亲,母亲就那么激动,如此比较,把最想说的话写一写。以“妈妈,我想对您说——————”写一段话。出示“妈妈,我想对您说——————”(学生展示)

  过渡语:太感人了。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体会母爱的伟大。

  (8)配乐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五、总结课文

  1、今天我们读《第一次抱母亲》一文,用一只眼睛读课文,用另一只眼睛感受天下所有母亲无畏、博大、无私的胸怀。我们正像哥德说的那样,是用两只眼睛去读书的,我们的母亲是应该得到崇敬和爱戴,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都要深深记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作业超市

  一、以“妈妈我想对你说”写一篇小练笔。

  二、为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

  三、搜集有关母爱的资料,为“夸夸我的好妈妈”主题班会做准备。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0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的地位和作用

  《我站在祖国地图前》是语文S版六年制小学第八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首一首赞美祖国的诗歌。作者看祖国地图时,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赞美了祖国土地的辽阔、山河的壮丽,展望了祖国的美好前景,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能理解每一小节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重点和难点,我将采用指导朗读、利用课件创设情境,让学生亲身感受祖国的美丽和伟大,引导学生由境入情,感受祖国的雄伟和山河的壮丽。

  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理解“沙漠”、“海湾”、“健康”、“三峡”、“泰 山”、“宏伟”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

  2、理解每一小节内容展开想象,理解诗句意思。

  情感态度目标

  1、以问题为线索,理解我站在祖国地图前看到了什么?想 象到了什么?

  2、通过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说教学对象

  四年级的学生喜欢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并具有一定的自行上网

  运用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学生已掌握了一些读书的方法,如:默读时边读边想,不动笔墨不读书,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等。学生的思维活跃,想象力较丰富,但思维的深刻性、语言的表达上有所欠缺。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以学生的充分自主学*为主,发挥多媒体的多项交流功能,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读、看、想等方式,逐步深入学*课文。 为了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特点,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语文是一门培养人的情感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达到情感升华”。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我校四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所以,本节课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把祖国美丽的名山大川呈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帮助突破重点和难点。发挥多媒体综合功能,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以达到帮助学生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效果。同时,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课件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节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 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并例举生产实践上存在的一些有关的 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节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方法的人,没有情感的人。” 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说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图】 问题引人,激发兴趣 听读课文,整体感知(视频录音) 深入学*,品词品句(课件) 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总结全文 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结束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一)导入新课

  (3—5分钟) 课件展示祖国地图,了解*基本国情导入。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兴趣。

  (二)讲授新课

  (30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确地分析教材的难点。

  1、听视频录音导入新课,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过来,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2、深入学*,品词品句体会情感。这个分析课文的过程中,我通过课件的出示,让学生感受珠穆朗玛峰的峰势雄伟;南沙群岛的多、美、迷人;五岳的雄、奇;三峡的险要;泰山的雄伟壮观。配上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解,这样的设计,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同时我还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认真品读精美词句。 当然,语文课堂中也不可缺少说句写句练*,这个环节,我放在每个小节的学*之后,让学生想象自己站在祖国地图前会想些什么,这样不仅对学生进行了双向思维的训练,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这个环节我会让学生欣赏祖国名山大川,视频的播放能让学生的视觉、听觉完全动起来,更能感受到祖国的辽阔、雄伟、壮观。

  (四)课堂小结,强化认识

  (3—5分钟) 最后我会让学生伴随着优美的音乐有感情朗读课文,这样的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能让学生感受到祖国河山的壮丽,更激发了学生爱国之情。可 这样,整个教学过程就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同时达到了情感的升华。

  (五)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13 我站在祖国地图前 地域辽阔 山河壮观 祖国像妈妈 描绘蓝图

  (六)布置作业

  收集有关祖国名山大川的图片,办一次图片展。这样的作业,让课堂延伸到生活中,学生的爱国情感能再作业中得到进一步升华!

  七、说教学评价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的跨度、学生的认知水*,我对本科教材内容有一定增减。例如:增加一些祖国大川的介绍:丽江,桂林等。 在教学策略的选用上,我运用了以下策略:

  (一)运用了模拟活动,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

  (二)组织学生探究知识并形成新的知识;

  这些策略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力求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目标。让学生从内心上认同这些观点,进而能够主动地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去,有助于实现知、行、信的统一。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菁华10篇)扩展阅读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菁华10篇)(扩展1)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菁华10篇)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

  《黄河的主人》是苏教版第八册教材中的.一篇讲读课文。作家袁鹰在文中写了自己在黄河上所见到的有关景象:艄公在滚滚的黄河上,凭着一根竹篙和羊皮筏子自由而镇静地出没于惊涛骇浪之中,顿生赞美之情,用抒情的笔法着力赞颂了艄公的勇敢、沿着、镇静、机敏。作者运用语言老道、气势磅礴,更突出的是作者通篇运用一种反衬烘托的手法,从不同的侧面来赞颂羊皮筏子上的艄公。文章的末尾直接抒胸意,赞颂艄公的伟大。

  根据文章的特点,教学中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体现作者的意思,表达文章的主体意思:

  一、 建构联系,多角度、多侧面来了解说明有关内容。

  文章对于黄河的介绍不是很多,但语言精炼,学生理解上有一定困难,学生对黄河的情况也会有许多的疑惑,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就需要调动学生从多角度,从课外去全面地了解黄河,建构多学科的课内外相联系的一个大课堂,鼓励学生从社会、地理、文学等方面全面地了解黄河,教学时适时引导学生想像,学生就能轻而易举地在自己的头脑中构建了自己的滚滚黄河。

  二、读、思相结合,深入地有层次地读懂文章。

  本文文笔优美,以赞颂艄公为主线,教学中我始终紧扣赞颂艄公这条主线,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从文章的表层逐渐走向文章的核心,真正地做到了由浅入深,逐层深入,读是理解内容的最有效的手段,同时也是最终目的,理解的程度如何最终体现在读的表现上,读得好了,理解势必到位,也就是在读中求感悟。开始从读通文章开始,到精读文章的第一段联系文章的主线,引导学生思,体会黄河的壮观,而艄公更伟大,感受深入一层,又细读羊皮筏子的段落,再对比、思考,体会艄公更加伟大,又激起一层浪,情到深处。以读来让学生展示内心的真情,颂艄公、敬艄公,水到渠成。

  三、紧扣内在的“语言”,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语言”。

  学生学语文学什么,仅仅是一两个好词,两三句佳句吗?更重要的作者的语言,作者的文学语言和作者的写作方法,这些一定要引导学生去仔细品味、领悟,因为这些是学生学*的根本,是终生受益的知识,而不仅是一两个死板的词条。用语言是学语文的宗旨目的。对这篇文章而言,作者除了生动的文字语言,在写作上,这篇文章采用对比、反衬的方法来烘托艄公的伟大,这一点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去通过各种方式体会到,也许不需要直接用语言表达叫什么方法,一定要让学生体会到这种方法的好处,有何优点。教学中,我就有意地安排了几组对比朗读:

  1、黄河的壮观与赞美艄公。

  2、羊皮筏子的轻小与赞美艄公,通过反复的对比朗读,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作者写黄河的壮观,羊皮筏子的轻小不是浪费笔墨,不是废话连篇,而是作者匠心独运,高明之处。

  学生从领会开始,也许就在他的以后的文章中不自觉的运用了进来,这样不是锦上添花、学以致用,学活语文吗?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2

  说教材

  《一碗水》是语文A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3单元的第3篇课文,该单元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题展开。《一碗水》是军旅作家吴然发表在《儿童文学》中的一篇抒情短文(文章体裁)。他讲述了密林中有一眼小小的泉水,它一年到头都不干涸,总是满满的一碗,为人和动物提供了甘甜的泉水,带来了生活的欢乐,(主要内容)表达了作者对“一碗水”的喜爱、赞美(中心思想)。写作特点是:文章生动流畅,充满情趣,特别是描写小动物来泉水边喝水的那段,写得很有感染力。课文字里行间洋溢着景色美,人情美,文字美。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一碗水”给人和动物带来的方便和乐趣。

  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会用“虽然……可是……”、“那么……那么……那么……”造句;

  能根据课文进行片段仿写。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说教学重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依据这一理念,设计本课教学时,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尊重学生的主体,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学*潜能,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氛围中学*课文内容,掌握技能,进行能力训练,切实体现了“以学定教,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体会“一碗水”给人和动物带来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确定为:为什么说“一碗水”是一眼灵泉。

  说教法和学法(教学重点、难点突破的设计)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很重要。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来突破本文的教学重点。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激发学生想象力的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惯。

  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有这么一个美丽的地方,那儿如一个神话般的世界。今天我就做一次导游带大家去看看。多美的大自然呀!密密的树林里,阳光透过树叶,照亮了爬满石壁的过山藤,照亮了石壁上潮湿的苔藓。在密林深处的石壁下有一眼很小的泉水,人们给它取了一个独特的名字叫“一碗水”。(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是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的前提,这样的设计使学生一开始就被大自然的神奇美妙所吸引,再直奔主题,使学生的学*就有了明确的方向,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回顾课文,找准中心

  过渡:这一碗水人们不但名字独特,老人们还给了它很高的赞誉呢!读读课文,看看人们是怎么称赞他的?用书中的一个词来概括。

  【设计意图】将教学的切入口放在此处,由它为起因创设一个个生动的解读情境,抓住了脉络清晰地教学主线,以便于讲解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细读研讨,理解课文

  过渡:“灵泉”中的“灵”你是怎么理解的?(灵性)一碗水灵性体现在哪?它有有什么特点?

  1.学*第1、2自然段,了解一碗水的神奇。

  轻声读课文,画出描写一碗水特点的句子。交流、有感情读。

  2.默读学*3-6自然段,感受这一碗水给人们、小松鼠、山喜鹊带来的快乐,并标画出相关词句。学生自读标画。

  3、品读、感悟。

  (1)一碗水给小伙伴带来那些快乐?(课文第3自然段)

  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品读感悟。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悟。及时评价。

  (2)读第5、6自然段,体会小松鼠、山喜鹊的快乐。

  抓住动作和叫声体会一碗水给小松鼠、山喜鹊带来的快乐。指导朗读。

  (3)指导写片段。

  4.还有谁会到这一碗水边喝水?它又是怎样表现自己的快乐的?

  5.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相处。

  看到这一幕,我们都不忍心去打扰他们,只好躲得远远的,和他们共同享受这美好的时光。

  6、探究:为什么老人们说他是一眼灵泉?

  7、想想说,你喜欢的动物或植物喝了一碗水会怎么样?

  四、总结升华,激**感

  五、拓展训练,解说文本

  一碗水出名了,许多的游客都要到这儿来观光。请你以小导游的身份把这一碗水介绍给游客吧!

  六、拓展延伸:

  1.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句。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2.有许多人也想前来看看一碗水,请你给他们介绍介绍!试着写导游词。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3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中彩那天》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五组教材中的一篇课文。课文讲述的是一名修理厂的技工,无意中抽中了大奖,但是抽中大奖的彩票却是他帮同事代买的。经过思想斗争,他把大奖送给了同事。作者赞扬了这种诚实、守信的品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14个生字,理解课文内容。

  2、能力目标:

  ①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②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到课文中的父亲、母亲的人格魅力,做一个诚实、有信用的人。

  (三)教学重点:理解父亲从不愿意把大奖还给同事,到最后还给同事的矛盾经过。

  (四)教学难点:理解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

  二、说教法

  本课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和文字感染力,蕴含着一个做人的道理,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情感训练的好文章。 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采用了对比朗读、自由读、尝试性读、带着疑问去读、比较读、互问互读、分角色表演读等多种方法,让生在反复读,反复感受文中的人和事的过程当中,从而领悟课文,感知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尤其是本课的重点,要让学生理解父亲从不愿意把大奖还给同事,到最后还给同事的矛盾经过。因此,我决定引导学生抓住描写父亲动作、神态的句子反复读、体会、交流,感受父亲的高尚品质,在感悟语言的同时受到崇高人格的熏陶和感染。

  三、说学法

  识字教学仍然是中年级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但与低年级有所区别,要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运用查字典自主识字,具有初步的识字能力。因此,在教学本课之前,我安排学生预*生字新词,为读好课文作好铺垫。

  教师不再用自己对课文的分析讲解去取代学生自身的主体感受,而是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尽可能地让学生自我活动,去读书、去思考,参与议论,参与交流,使他们能更充分、更直接、更自如地接触课文,从而更好地去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只有让他们多读读课文,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从读中理解内容,从读中领悟父亲前后两次不同的心情。让学生自己去发挥想象,自己去发现,自己去讨论,在读中不断去体会。而且,我设计这节课主要采取自主、合作的学*方式,给学生相宜的课堂学*“自由度”,给学生“自主感受体验的时间和空间块”,给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自由读,读中思,思中悟,体会课文中父亲高尚的品格。使课堂真正成为一个学生思维浪花相互激趣、强烈碰撞的信息交换场。

  四、说教学设计

  这篇课文所展示的社会和人生画卷,能启迪学生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入思考,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我将引导学生在读、思、想、说的教学活动中受到思想教育,去体验、去感受、去领悟人格美。具体的教学设计如下:

  1、启疑,导新课,初读感知

  一开课,教师便出示一个模型,通过识字比赛的方式奖励给一位同学,并让他谈谈得到这份奖品的心情。随后,教师便引出“我们中奖了都会很高兴。可是有一个人,他虽然中奖了,但是他神情严肃,没有一丝喜悦,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从而揭示课题《中彩那天》。接下来,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读课文,激发学生学*课文的兴趣,在初读中感知了课文内容。随后再采用多种识字方法检查学生预*的生字新词的情况,使学生感到老师是尊重他们的劳动的。

  2、解疑,看插图,细读理解

  本文共有两幅插图,一幅画的是父亲中彩后却神情严肃,看不出一点高兴。另一幅画的是父亲打电话给库伯,要把车子还给他,脸上洋溢着笑容。这两幅图其实也就是表现了父亲中奖后的思想变化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两幅图,找出与之相对应的句子读一读,边读边想。重点引导学生抓住描写父亲动作、神态的句子反复读,并把自己读后的体会、想法与周围的小伙伴进行交流,在交流合作中实现了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学*。

  3、争论,抓重点,精读欣赏

  为了激发学*的参与兴趣,我将安排一个“小小辩论会”,让认为车子应该还给库伯的同学作为正方坐在右边,认为可以留下车子的同学作为反方坐在左边。先让他们在组内讨论,准备充分的理由,可以在课文中找,也可以自己想像。在争辩过程中,当觉得对方言之有理时,可以改变选择,变动座位。让学生的情感、兴趣、个性、思维、人格等在争辩、交流中得以反映,在争辩中进行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

  4、表演,看动画,分角色读

  学生在自由争辩的过程中逐步感受到父亲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此时,教师播放课文内容的动画,让学生为其中的人物配音。这样,让学生走进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去贴*人物的心灵,入境动情,获得了思想启迪,而且有助于创造力的培养。

  5、想象,解难点,畅谈体会

  课文语言有一些未定点,教师应凭借这些未定点,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拓展学生心灵的空间。如库伯派人把汽车开走后,“我”和爸爸、妈妈是怎样的心情,可能有些什么对话。可以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摹拟对话,引导学生感受人物的形象美,从而使思维动起来,体验真起来,语言活起来。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4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扁鹊治病》取材于战国时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写扁鹊拜见蔡桓公,几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疗。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因而对扁鹊的态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到最后的不高兴,致使延误了病情,小病酿成了大病,病入膏肓,无药可医。故事以蔡桓公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警示人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2.教学目标

  ①.认识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拜见、理睬、肠胃、汤药、医治、扁鹊治病、无能为力”等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要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4.教具准备:

  ①.查阅有关扁鹊的资料。

  ②.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

  教学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主动性。因此,本文的总体教学思路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学会根据寓言故事的一般特点来赏析课文的方法,以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可采用“自读自悟”、“鉴赏分析”、“课堂讨论”等方法进行教学。

  三、说学法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讨论、争辩、质疑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意境,导入新课。

  这节课来认识一位古代名医,他是谁呢?

  多媒体慢慢播放故事或发下阅读资料,学生阅读,了解扁鹊其人:

  有一次,扁鹊和弟子子阳、子豹等人路过虢国,虢太子恰好患病,病得很厉害,人们都以为他死了。为此,全国正举行大规模的祈祷活动,把国家大事都撂在一边。扁鹊得知后,前去为虢太子医治。扁鹊告诉国君,太子患的是“尸劂”(类似今天的休克或假死)。于是,扁鹊叫弟子子阳磨制针石,在太子头顶中央凹陷处的百会穴扎了一针。过一会儿,太子就苏醒过来。接着,扁鹊叫弟子子豹在太子两胁下做药熨疗法。不久,太子就能做起来。再服二十天的汤药,虢太子就完全恢复了健康。从此以后,天下人都知道扁鹊有“起死回生”之术。

  生读短文回答:故事中主要讲的是谁,他是什么人?

  小结:看来,扁鹊真不愧是神医啊。就是这个神医扁鹊,与蔡桓公之间发生了一个小故事,并广为流传。我们今天就来学*这篇寓言故事《扁鹊治病》。

  本节课以小故事引入,符合小学生的心理情况,能够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的去学*课文。

  (二)、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边读边思考:扁鹊几次见蔡桓公?都说了什么?结果怎么样?练*简要地讲述课文内容。

  3、把自己的疑问或写下自己受到的启示,准备与大家交流。

  本单元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寓言的魅力,体会其中的道理,而且还要练*学生的复述能力。让学生自读自悟,一是使学生在读中领悟故事所要阐明的道理;二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提倡个性化解读文本。

  (三)、交流讨论,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注意指导读好“蔡桓公、敷烫、骨髓”等词语和第6自然段中扁鹊说的话:“皮肤病用热水敷……”

  2、指名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交流讨论。

  (1)交流学生的疑问。

  学生可能产生这样的疑问:

  ①扁鹊是有名神医,蔡桓公怎么会不相信他?

  ②明知蔡桓公不相信,扁鹊为什么还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说?

  ③扁鹊为什么几天前就跑到秦国去了?

  结合学生的疑问,结合讨论,体会蔡桓公根本没有觉察到自己有病,所以不相信扁鹊的话;而扁鹊出于医生的医德才一次又一次去提醒蔡桓公治病,当他觉得自己无法治疗时,跑到秦国,是出于自己安全的考虑。

  相机指导读好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要结合揣摩他们的心理读好。扁鹊的话要诚恳耐心。

  如:扁鹊第二次来看蔡桓公之前是怎么想的?第三次呢?第四次呢?

  “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他心里会怎么想?

  “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他心里会想什么?

  “蔡桓公觉得奇怪,派人去问他。”蔡恒公会怎么想,怎么说?

  “蔡桓公浑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给他治病。”此时浑身疼痛的他,又会怎么想

  (2)交流受到的启示。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相机点拨:蔡桓公本为患的是皮肤上的小病,怎么会要人命呢?使学生体会到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不能讳疾忌医,固执已见等道理。

  (3)如果能够跨越时空,你想对蔡桓公说什么?用几句话写下来,想想蔡桓公听了你的话会说什么?也用一两句话写出来。题目可用《跨越时空的对话》。

  (或:作为教师,我并没有到此为止,急于下结论,而是趁热打铁,让学生在课后去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写话题目就叫《假若你是扁鹊……》)

  例文:

  跨越时空的对话

  我:蔡桓公,虽然你是国君,又快死了,我还是忍不住要说你两句:扁鹊是那样著名的医生,你怎么把他当庸医一样看呢?怎么怀疑他想显示自己的高明呢?他几次提醒你,你怎么就那么固执地认为自己没病呢?小病终于因没有及时治疗成了不治之症,这都怪你自己啊!我想你一定也在后悔吧!

  蔡桓公:唉,你批评得没错。我快死了,没别的愿望,只希望大家从我的事中吸取教训吧!那个词叫什么?对,叫“防微杜渐”吧!

  新课标倡导以学生为主体,而教师是课堂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这样设计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讨论、争辩、质疑……。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课堂成为他们学*的演练场。

  指导学生写好字,是语文课的重要一部分,因此我在这里设计了第四个环节

  (四)、认读生字,抄写字词

  重点指导:

  对比记忆:“肠、烫、汤”的字形。

  蔡,“祭”的第五笔是“フ”第六笔是捺。

  五、说板书设计:

  29.寓言两则

  扁鹊治病 蔡桓公(讳疾忌医)

  皮肤小病 不信

  请治 皮肉之间 不高兴,不理睬

  肠胃 非常不高兴

  不治→→ 深入骨髓 浑身疼痛→→病死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5

  一、自主阅读,激**感。

  上课伊始,根据在第一课时学生学*生字新词、读通、读顺课文,理清课文脉络的基础上,我以复*生字词为目的引出学生说出“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然后引导:假设现在我们就是那一行游客,跟着向导一起上岛,看看在岛上我们都做了什么蠢事。回想自己所做的一切,觉得哪些行为已经是愚不可及?仔细读课文找出有关内容,细细体会。

  出示课件,阅读提示:

  1、自由读课文3——4自然段。

  2、找出有关句子,说说自己是怎样愚不可及的?把你的体会批注在书上。

  3、把你的体会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二、抓重点词句,以问导读,领悟“道”

  我先引导学生推敲文本中的“欲出又止”和“踌躇不前”两个词感受小绿龟的处境,读懂文本传递的信息。然后提出问题:试想一下,弱小无助的幼龟面对如此凶猛的天敌,又是啄又是拉,处境多么危险啊,此时你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带着这样的感受一起来读这段话!

  学生通过读,充分理解这段语言传递给我们的信息了:我们真是愚不可及啊!紧接着,我引导学生想象补充,个性阅读文本,体会游客与向导截然不同的态度。我设计了四个引读问题。

  1、如果你就在现场,面对这样紧张的一幕,你又会怎么做?那么同伴,向导又是什么反应?体会我、同伴、向导的对幼龟处境的不同态度。

  2、沙滩上真的没有事吗?(不是)是啊!我们着急,担心,揪心,可向导却若无其事,谁来读读向导说的话?

  在我们眼里向导是个什么样的人?那我就要采访一下向导,看他怎么说?

  3、此时,我和同伴对向导所说的“自然之道”是怎么理解的?

  4、向导的冷淡,招来了同伴的一片的呼喊!同伴们会怎样呼喊呢?你能用自己的话来劝劝向导吗?再分角色朗读。

  “你得想想办法啊!”

  “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不能见死不救”

  (这段设计,体现学生个性的阅读文本,体会文本,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想象中充实阅读体悟,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分享别人的智慧与成果,提高自己的认识,如能产生思想上的共鸣,这更是阅读的一种乐趣。)

  三、图文结合读,通过比较分析再读,体会结局的残忍。

  这一环节的教学,我采用教师范读,学生结合多媒体课件展示的画面读中想像,想象后再朗读文本,补充文本,通过读去填补文本中人物的情感、思想,通过想象让学生走进文本、甚至超越文本。

  如:我在出示“不一会,数十只食肉鸟吃得饱饱的,发出欢快的叫声,响彻云霄。”这段文字的同时,我还展示了食肉鸟啄食幼龟的动画,并配有食肉鸟响彻云霄的叫喊声,我问:看到这样的画面,听到这样的声音,你的心情如何?向导的心情呢?我们再把书读进心里:向导心里难受极了:(学生发挥想象填补心里的想法)

  是啊,向导心理难受极了,我们救了一只,却伤害了无数只。

  教师引读,学跟读:

  终于,向导发出了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现在我们再来回想一下向导之前说的那句话(出示向导的话:“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齐读)还会指责他吗?现在你该如何体会“自然之道”的含义?(大自然生存的方式)

  四、以读促写,深化情感

  课文读到这儿,孩子们(出示写话练*:)

  假如我是葬身嘲鸫之腹的一只小幼龟,我想说……

  假如我是一只吃得饱饱的嘲鸫,我想说…

  假如我是亲身经历这件蠢事的作者,我想说……

  请选择一个写一写。

  学生写完后交流,教师小结:我们都感受到了人如果遵循自然之道,就会保护幼龟,如果人违背自然之道,就会伤害幼龟。(板书:人违背遵循)这篇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了我们好心办坏事的故事。孩子们那,我们“我们只有遵循自然之道,才能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

  为了巩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理解,我还设计了拓展延伸内容,让学生内化“道”。师:回顾我们学过的课文,你还知道哪些违背“自然之道”的`事情吗?我们之前学过的,《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拔苗助长》《我要的是葫芦》《“打扫”森林》,都是讲自然之道的课文。学生讲述自己生活中的自然之道的事例。

  五、回归升华,真诚解“道”。

  教师总结:其实,大自然的万事万物都有生存的规律,如果我们违背规律做事,就会得到与愿望相反的结果。如果我们遵循自然之道,就能与自然和谐共存。

  六、布置作业

  出示课件:作业:

  1、把故事讲给家长听,和家长一起探讨有关自然之道的事情。

  2、收集有关人类从大自然中受到过哪些启发,有什么发明创造的资料。

  板书设计:

  遵循救

  人自然之道龟

  违背害

  人是万物之灵,自作聪明,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6

  一、说教材

  《新奇的纳米技术》是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文章介绍了什么是纳米、纳米技术以及介绍了利用纳米技术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写出了纳米技术的神奇。学*本课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浓厚兴趣。

  二、说教学目标、重难点

  (一)说教学目标

  1.掌握新字、词。

  2.了解科学小品文的文体知识。

  3.抓住关键语句,有目的地筛选信息,了解纳米有关知识。

  4.培养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

  (二)说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抓住关键语句,有目的地筛选信息,了解纳米有关知识。

  2.自主、合作探究“神奇”的具体体现。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

  2.有科学依据的大胆想象,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造能力。

  三、说教法

  1.通过查字、词典等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

  2.自主、合作探究“神奇”的具体体现。

  3.体会深入浅出地介绍科学知识的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把学生由神奇的神话世界领进神奇的科学世界)

  1.多媒体播放《西游记》影片中孙悟空变化成一只小虫,随铁扇公主喝茶时,进入了铁扇公主的肚子片段。

  让学生观看《西游记》片段,然后请学生把看到的内容讲给大家听,并谈谈感受。

  归纳、总结:这是神奇的神话,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还有比这神话更神奇的多媒体展示图片

  [*科学家研制的纳米机器人在人体血管中巡游,这机器人长约3毫米],这种机器人能自我复制,能杀灭人体内的有害病……]这样微小的而具有神奇功能的机器人,它就是应用纳米材料并运用纳米技术制造的纳米机器人,今天我就与大家共同走进《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多媒体出示标题,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

  提问:(多媒体展示)同学们,当你看到这个标题,你有什么疑问,你最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什么是纳米,纳米技术体现在哪些地方等)

  (二)阅读探究一

  1.快速浏览课文,筛选出下列信息:

  什么叫纳米?

  什么叫纳米技术?

  纳米技术可以为人类做哪些事情?

  小组交流,班内汇报,学生自由回答。

  归纳小结:

  纳米:又称毫微米,是一种长度计量单位,1纳米等于十亿分之一米。

  纳米技术:研究的对象是1纳米到一百纳米的小小物质,这些小小物质具有新奇特性,纳米技术就是研究这些特性,造福于人类的一门学问。

  2.理解概念,感受“神奇”(多媒体出示标题)

  以上三个问题,是不是都掌握了呢?分别谈谈你对这三个问题的理解。

  (1)学生自由发言,理解概念“纳米”。

  教师补充,请学生计算:人的一根头发直径约0.6毫米,约60万纳米),感受纳米这个长度单位本身的微小。

  (2)理解“纳米技术”,纳米技术指的是1纳米到一百纳米的尺度范围内的小小物质进行观察、操纵和加工的技术。

  (三)阅读探究(二)

  1.大声自由朗读课文,一边勾画出纳米神奇的具体体现。

  2.小组交流。

  3.汇报探究结果(多媒体出示,阅读汇报2)

  归纳小结:并板书

  (四)拓展延伸

  大胆想象,创造神奇(多媒体展示标题)

  开动思维,根据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运用纳米材料和技术来发明创造一些物品,并作简介介绍。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教师适时表扬鼓励。

  (五)纳米情报站,展示神奇

  把教师收集到的有关纳米技术的新产品向学生作介绍:图片1:美国已研制成功的“自净”玻璃;图片2:*研制成功的人工骨粉;图片3:美国人正在研制的“纳米战袍”……

  (六)科海冲浪,搜罗神奇(作业)

  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科海遨游,领略了纳米的神奇,体验了阅读的快乐,大家还想了解有关纳米科技的最新进展吗?请以四人为一小组,查阅报刊、杂志,或上互联网查阅资料,每一个小组办一份以纳米科技为主要内容的手抄报。

  (七)教学后记

  本节课,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教育思想,激发了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注重了课内与课外的联系,使学生学到了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不足之处在于,学生的创造能力还未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7

  一、说教材:

  《扁鹊治病》取材于战国时期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写扁鹊拜见蔡桓公,几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疗。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因而对扁鹊的态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到最后的不高兴,致使延误了病情,病入膏肓,无药可医。故事以蔡桓公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警示人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不堪设想。选编这则寓言:一是使学生在读中感悟故事所要阐明的道理;二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提倡个性化解读文本。

  二、说目标

  根据以上我对教材的理解,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理解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联系有关的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读好人物的对话,揣摩人物的想法,准确的理解寓言的寓意。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2.体会到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说教法

  1、根据教材的特点和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本课的教学中,采用“自主学*,自能阅读”的教学方法。即引导学生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使学生在读中领悟故事所要阐明的道理,并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惯,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创设愉悦和谐的情感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提倡个性化解读文本。以成功达成目标。

  四、说学法

  1、让学生品读重点句,感悟人物特征,体味人物心理想法,感受人物态度变化。

  2、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寓意。

  五、说教学过程

  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让学生在“读、悟、议”这种宽松民主中的氛围中学*。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去深入地感受。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寓言故事啊?大家一起回忆回忆,(课件出示图片)什么是寓言呢?

  今天,老师带着你们一起再来学*一则新的寓言。这则寓言叫《扁鹊治病》(板书:扁鹊治病)

  【目的是通过对之前学过的寓言故事做一个复*,引出对寓言的解释,顺势导出课题。】

  2、教师出示课件,介绍扁鹊。

  (二)、初读感知

  1、带着下面的问题第一遍读课文:

  课文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正确读写下面的词语;

  2、再读课文,根据自读提示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过渡:课文大意我们已经了解了,那文中的这两个人给大家留下了什么印象呢?(出示扁鹊和蔡桓公图像)

  (三)、细读研讨

  1、汇报交流。引导分析扁鹊和蔡桓公的特点。

  快速默读课文,谁来说说你眼中的扁鹊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回答。

  边读边用曲线画出能证明他是名医的句子,并说说你的理解。【这里我的设计打破常规,不逐段分析,而是以“名医”为线索,让学生在找句子的过程中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扁鹊,能归纳他的特点。】

  (板书:扁鹊 医术高明)形容一个人医术高明,我们还学过哪些词?(出示课件)课件显示:救死扶伤 药到病除 妙手回春 对症下药 起死回生 杏林春满

  2、这些成语都是对技术精湛、道德高尚的医生的.高度赞美,而扁鹊恰恰就是这样一位名医,请同学们带着赞美之情一起来读读这些成语吧。(齐读)希望大家能牢牢地记住这些美妙深远的成语,并把它们运用于自己的学*和生活中。

  3、这么好的医生怎么就没治好蔡桓公的病呢?分析原因:课文中扁鹊几次请求给蔡桓公治病?蔡桓公是怎么说的?

  大家再浏览一遍课文,根据课件中的表格,小组合作试着表演扁鹊与蔡桓公的对话,同时体会两个人物的心理。你能不能用四字词语来形容一下蔡桓公生气时的样子?(怒发冲冠勃然变色 愤愤不* 咬牙切齿 暴跳如雷 怒气冲冲 怒火冲天 恼羞成怒 拍案而起 火冒三丈 怒不可遏 怒火中烧 勃然大怒 暴跳如雷 气急败坏 大发雷霆 )

  这里让学生用四字词语来形容一下蔡桓公生气时的样子,目的在于丰富学生的积累,并通过这些词语形象地体会到人物的心情。

  【课文的主要部分我让学生自读自悟,合作学*,品读扁鹊和蔡桓公各自表现的句子,让学生感悟人物的特征,体会人物品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朗读能力。】

  4.因为蔡桓公对扁鹊的不信任、不高兴、不理睬,一次又一次拒绝了扁鹊治病的请求,才是导致他病死的直接原因。最后他后悔了吗?从哪个自然段看出来?指名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你从什么地方看出蔡桓公也相信他是一位名医了?(抓住“请”字理解蔡桓公的后悔。)

  5.当蔡桓公要去请扁鹊治病的时候,已经过了医治疾病的最佳时机,扁鹊走了,病入骨髓、浑身疼痛的蔡桓公只能等死。你想象一下,此时此刻,蔡桓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6、汇报交流,教师顺势引导提问:蔡桓公的病是一下子就不可救药了吗?他的病根到底在哪里?【这个设计是让学生理解寓意打基础。】

  7、蔡桓公根本就不相信扁鹊,(相机板书:固执己见 讳疾忌医)可扁鹊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劝说蔡桓公治病呢?说明了什么?(板书:医德高尚)【这个问题的讨论,是让学生从扁鹊的坚持和担心中体会扁鹊高尚的医德。】

  8、从这个小故事中,我们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生活中,我们身边有蔡桓公这样的人吗?

  (四)、拓展想象

  如果能跨越时空,你想对蔡桓公说些什么?

  【引导学生从蔡桓公的身上想到生活中的不良*惯,并进行拓展练*,是要进行知识的迁移,将寓意升华,提高分辨能力和思维能力。】

  (五)、作业

  1、把《扁鹊治病》这个寓言故事讲给你身边的人听。

  2、课外读《伊索寓言》。【作业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熟悉并掌握课文内容,整合课外资源,开阔眼界。】

  六、板书设计

  这课的板书,我以归纳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和品质,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得出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的道理。

  附板书设计:

  扁 鹊 治 病

  扁 鹊 医术高明 医德高尚

  蔡桓公 讳疾忌医 固执己见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8

  一、教材分析。

  《秋姑娘的信》是一篇科普童话故事,它用秋姑娘写信的形式介绍了大雁南飞、青蛙冬眠、松鼠储备食物、树木裹上稻草准备安全越冬的知识。文章语言生动活泼,在阅读的同时使人感到秋姑娘对大雁、青蛙、松鼠、小树的关怀和体贴。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读背课文和识字写字。

  二、说教法。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设计时我把以读悟情的情感价值作为目标,让孩子在读中感受秋姑娘对朋友细腻真切的关爱,在反复诵读中让学生与秋姑娘美好的心灵交汇,从而让孩子们朋友之间要互相关心的道理。同时,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拓展内容,开发课程资源,为孩子展示潜质潜能和语言实践打开广阔的空间,使课堂教学更为自主、更为开放。

  三、说教学教学流程。

  (一)走进文本,感受人文内涵。

  文本是语言的载体,是孩子情感体验的途径,研读文本是课堂教学的本质任务。在朗读、理解文质兼美的文本的时候,才能体会人物情感,感受文本所要表达的人文内涵。根据这个理念,我对第二课时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1、归谬激疑,探究学文。

  让孩子们带着“秋姑娘给她的好朋友都写了什么?”这个问题去读书,实实在在的给足时间,让他们读准、读通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去寻找答案。接着让孩子挑自己喜欢的一封信互相交流,并且我要求学生用“我喜欢读秋姑娘写给——的信”的句式来交流,旨在培养学生说完整通顺的话。

  2、读信说信,语言实践。

  根据学生交流的内容,我利用媒体依次出示秋姑娘给大雁的信,让孩子自读,不仅再次感受秋姑娘至诚至爱的美好心灵,而且跃出文本,让孩子初步感受书信的基本格式,有机地拓宽知识面。

  接着,我又要求孩子照样子说一说秋姑娘在信中会跟青蛙、松鼠、山村孩子说些什么,为孩子搭建一个语言实践的舞台,给孩子创设一个发挥潜在智能的机会。

  3、挖掘资源,丰富积累。

  在课文中有几处知识点,我也一一挖掘。在品读语言文字时,我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冬眠,哪些动物要冬眠?松鼠喜欢吃什么?(旨在感悟“充足的食品”一词)小树裹上“冬衣”中“冬衣”是什么?为什么要裹?(让学生明白简单的科学道理),这些知识点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积累,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探究自然科学的欲望。

  4、感情朗读,整体回归。

  在学生了解信的内容后,我设计“换位朗读”,告诉孩子:“你现在就是秋姑娘,你该如何通过朗读表现出对朋友的关切之情,关爱(cn—teacher。com)之心呢?”孩子在品读“多加小心”“盖好被子”“别着凉生病”“充足的食品”“别忘了”“裹上冬衣”等词句的过程中,把秋姑娘的内心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感情朗读了2——5小节后,我引读:枫叶都到哪儿去了吧?借这个问题引读文章的第七小节,让孩子的感悟与文章的内涵更吻合,让孩子的体验与文中人物的情感更接*。然后我利用多媒体指导孩子背诵全文,再次感受课文的语言文字美和秋姑娘的心灵美。

  (二)拓展延伸,升华情感体验。

  文本给我们提供的信息是有限的,作为语文课程的实践者和操作者,我们不仅要“重文本”,而且要“超文本”。

  1、内容延伸,探求知识。

  读完全文,我让学生思考秋姑娘还会对其他朋友说,这样操作旨在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秋尽冬来之际动物的生活*性,是对他们课外知识的一种补充,也是为了满足孩子无限的求知欲,更好地激发他们探求知识的欲望。

  2、作业拓展,实践体验。

  最后我也是以秋姑娘信的形式给学生留了一个作业,作业如下:(多媒体出示作业内容。)

  让学生采集落叶观察,并动手做一做树叶标本,也是让学生走出书本,进行课外实践活动,在开放的富有创新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四、板书设计:

  秋姑娘的信

  大雁南去

  松鼠要冬眠

  青蛙准备食品

  山村孩子给小树裹“冬衣”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9

  一、说教材

  《新奇的纳米技术》是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文章介绍了什么是纳米、纳米技术以及介绍了利用纳米技术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写出了纳米技术的神奇。学*本课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浓厚兴趣。

  二、说教学目标、重难点

  (一)说教学目标

  1.掌握新字、词。

  2.了解科学小品文的文体知识。

  3.抓住关键语句,有目的地筛选信息,了解纳米有关知识。

  4.培养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

  (二)说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抓住关键语句,有目的地筛选信息,了解纳米有关知识。

  2.自主、合作探究“神奇”的具体体现。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

  2.有科学依据的大胆想象,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造能力。

  三、说教法

  1.通过查字、词典等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

  2.自主、合作探究“神奇”的具体体现。

  3.体会深入浅出地介绍科学知识的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把学生由神奇的神话世界领进神奇的科学世界)

  1.多媒体播放《西游记》影片中孙悟空变化成一只小虫,随铁扇公主喝茶时,进入了铁扇公主的肚子片段。

  让学生观看《西游记》片段,然后请学生把看到的内容讲给大家听,并谈谈感受。

  归纳、总结:这是神奇的神话,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还有比这神话更神奇的多媒体展示图片

  [*科学家研制的纳米机器人在人体血管中巡游,这机器人长约3毫米],这种机器人能自我复制,能杀灭人体内的有害病……]这样微小的而具有神奇功能的机器人,它就是应用纳米材料并运用纳米技术制造的纳米机器人,今天我就与大家共同走进《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多媒体出示标题,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

  提问:(多媒体展示)同学们,当你看到这个标题,你有什么疑问,你最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什么是纳米,纳米技术体现在哪些地方等)

  (二)阅读探究一

  1.快速浏览课文,筛选出下列信息:

  什么叫纳米?

  什么叫纳米技术?

  纳米技术可以为人类做哪些事情?

  小组交流,班内汇报,学生自由回答。

  归纳小结:

  纳米:又称毫微米,是一种长度计量单位,1纳米等于十亿分之一米。

  纳米技术:研究的对象是1纳米到一百纳米的小小物质,这些小小物质具有新奇特性,纳米技术就是研究这些特性,造福于人类的一门学问。

  2.理解概念,感受“神奇”(多媒体出示标题)

  以上三个问题,是不是都掌握了呢?分别谈谈你对这三个问题的理解。

  (1)学生自由发言,理解概念“纳米”。

  教师补充,请学生计算:人的一根头发直径约0.6毫米,约60万纳米),感受纳米这个长度单位本身的微小。

  (2)理解“纳米技术”,纳米技术指的是1纳米到一百纳米的尺度范围内的小小物质进行观察、操纵和加工的技术。

  (三)阅读探究(二)

  1.大声自由朗读课文,一边勾画出纳米神奇的具体体现。

  2.小组交流。

  3.汇报探究结果(多媒体出示,阅读汇报2)

  归纳小结:并板书

  (四)拓展延伸

  大胆想象,创造神奇(多媒体展示标题)

  开动思维,根据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运用纳米材料和技术来发明创造一些物品,并作简介介绍。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教师适时表扬鼓励。

  (五)纳米情报站,展示神奇

  把教师收集到的有关纳米技术的新产品向学生作介绍:图片1:美国已研制成功的“自净”玻璃;图片2:*研制成功的人工骨粉;图片3:美国人正在研制的“纳米战袍”……

  (六)科海冲浪,搜罗神奇(作业)

  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科海遨游,领略了纳米的神奇,体验了阅读的快乐,大家还想了解有关纳米科技的最新进展吗?请以四人为一小组,查阅报刊、杂志,或上互联网查阅资料,每一个小组办一份以纳米科技为主要内容的手抄报。

  (七)教学后记

  本节课,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教育思想,激发了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注重了课内与课外的联系,使学生学到了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不足之处在于,学生的创造能力还未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第一次抱母亲》是小学语文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围绕“爱心”这一主题,编排了《永远的白衣战士》、《“番茄太阳”》、《第一次抱母亲》和《我不是最弱小的》四篇文章,分别从不同层面探讨爱的内涵。其中,本文主要通过“我”与护士、母亲的对话以及回忆,表现了母亲为孩子和家庭的辛苦操劳和无私奉献,表达了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语文《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第一次抱母亲》文章内容简洁,行文明快,于*白如水的字里行间细腻生动地体现了人世间的浓浓亲情,是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学*语言的好教材。

  二、语言特色

  这篇课文以情动人,往往读了几遍后就能被字里行间的亲情所打动。细细品味,“我”、母亲和护士三人的语言中透露的情感朴实而又真挚。

  “我”说的话:

  (1)我赶紧说:“妈,你别动,我来抱你。”

  (2)我说:“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

  (3)我说:“我以为我妈有100多斤。”

  (4)我说:“如果你跟我妈生活几十年,你也会看不准的。”

  (5)我说:“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6)我突发奇想地说:“妈,你把我从小抱到大,我还没有好好抱过你一回呢。让我抱你入睡吧。”

  护士说的话:

  (1)护士在后面扶了我一把,责怪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

  (2)护士问:“你以为你妈有多重?”

  (3)护士说:“亏你和你妈生活了几十年,眼力这么桊。”

  (4)护士问:“为什么?”

  (5)护士动情地说:“大妈,你真了不起。”

  (6)护士把旧床单拿走,铺上新床单,又很小心地把边边角角拉*,然后回头吩咐我:“把大妈放上去吧,轻一点。”

  (7)护士说:“大妈,你就让他抱一回吧。”

  母亲说的话:

  (1)母亲说:“我这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

  (2)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

  (3)母亲说:“快把我放下,别让人笑话。”

  在课上,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这其中的情感变化,感受母亲对“我”的爱以及这种爱对护士的感染。

  三、说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课教材特点,中年段语文学*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词,会用“轮流”造句;

  2、掌握课文主要内容,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体会母子间的真挚感情,感受到文章中母亲的艰辛和伟大;

  3、学完课文后,能体会到自己妈妈的爱与辛勤,根据自己的真情实感给自己的妈妈写一封信。

  由于学生生活的环境和作者的相距甚远,所以我把体会文章中母亲的艰难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把体会自己妈妈的爱设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本文我设定两课时上完,第一课时重点解决第一个教学目标,第二课时重点解决第二、三个教学目标。

  四、说学情

  四年级的孩子已经具备了通过语言文字感受情感的能力,在之前的学*中,他们也学过《雪儿》《永远的白衣战士》《“番茄太阳”》这样的抒情类文章,应该来说对《第一次抱母亲》流露出的情感并不难把握。但是,文章中作者母亲所处的生活环境与学生的生活还是有一定距离的,所以在课堂上,要引导孩子通过文字的叙述想象文中母亲的艰辛,并能迁移到自己的妈妈身上。

  五、说教学环节

  我设计的教学环节主要是:1、导入新课,质疑激趣;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3、精读课文,体会情感;4、回顾总结,升华情感;5、学写书信,拓展延伸。

  其中,我重点说一说第3和第5个环节。

  3、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课标》指出,中年段的学生应能够“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因此在理解课文的时候,我设计了两个问题“‘我’第一次抱母亲的感受如何?”“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第3、4自然段寻找相关句子,通过朗读、抓关键词、想象的方法,借助小组合作学*的方式理解文字表现出的母亲的爱和艰难。其中,在理解“翻山越岭”和“重担”时,我让学生想象母亲在抚育儿女时可能面临着怎样的困难,并适时补充诗句:“乳哺三年娘受苦,移干就湿卧娘身。”“儿病恨不将身替,调理汤药不离身。”“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让学生感受此处的“重担”不仅仅指身体上的压力,更有心理上的压力,从而使母亲的形象高大起来,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也拉进了。

  理解课文离不开朗读,在一开始我就配乐范读课文,接着让学生自由读、带着问题读,在本课对话比较多的情况下,我还请学生分角色朗读,将自己的理解通过朗读充分表现出来,有的句子不需讲解,通过朗读学生便自然而然理解了其中的深情。

  5、学写书信,拓展延伸

  在课的尾声,我播放《母亲》和《烛光里的妈妈》视频,伴着音乐,我让学生以书信的形式写一写对自己妈妈的心里话,并且请自己的妈妈写一写回信。也许学这篇课文得到的感动只是来源于作者母子间的深情,那么写信读回信收获的便是属于自己的一份亲情了。孩子们写得真挚动人,妈妈们回复的同样情真意切,字里行间都是对自己孩子的爱和无悔。我想,我们的语文课就是如此: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在体会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同时,也收获一些情感的体验。

  六、说板书设计

  无数次流泪

  13、第一次抱母亲

  原因?感受?

  难过

  }没想到母亲是以80多斤的身体承受这么重的担子

  愧疚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菁华10篇)(扩展2)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

  一、紧扣特点,感悟教材。

  《扁鹊治病》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寓言两则中的一则寓言故事。这则寓言故事选自《韩非子》,讲的是扁鹊要给蔡桓公治病,蔡桓公几次三番都说自己没有生病,最后病入膏肓,无药可医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什么都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本单元的专题是“故事长廊”。选编本文的意图:一是使学生在读中领悟故事所要阐明的道理;二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提倡个性化解读文本。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有关词句,体会扁鹊的医术高明和医德高尚,懂得做什么都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鉴于它的体裁特点,根据学生实际,所以我将教学重点放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寓言的寓意。难点是结合重点语句,体会人物心理,认识人物形象,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依据课标,凸现理念

  1.构建课内外阅读体系。

  新“课标”明确规定了各学段的课外阅读总量,凸显了课外阅读的重要作用。本节课我采用了“铺垫”与“延伸”这两种方式,构建了课内外衔接的教学机构。开课时利用以前学过的寓言故事安排了看图猜故事的环节,引出“寓言”这种文学体裁,进而让学生回忆寓言的特征,从而引出《扁鹊治病》,既对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了复*,又检测了学情,并激发了学生阅读兴趣,由课内知识的积淀走进文本。在结课布置作业时,我设计的第二道作业是推荐阅读四则寓言故事并能明白其中的寓意。整堂课做到了课前复*寓言,课中学*寓言,课后积累寓言。

  2.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它们相得益彰,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着永久的活力与生机。鉴于这样的认识,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从教师与学生共同运用教材的角度出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课堂上,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法。开始的初读正音、整体感知意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感悟“名医”意在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桓公之死意在培养学生的想象与语言表达能力;明白寓意,并联系生活实际意在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到最后的按照顺序复述故事是让学生明白本课的写作特点的同时告诉学生说话写作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每个环节有的突显了工具性,有的突显了人文性。实现了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生成。

  3.教师做好学生学*的帮助者、引导者、合作者,努力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任何一个问题和环节的处理,都是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先让学生解决,在学生解决不了的情况下给他们做一点拔和指导。如:在找扁鹊医术高明的环节,通过同桌合作来完成,然后汇报,并且让学生说出找这句话的理由;还有体会扁鹊医德高尚环节,同样是让学生通过朗读谈自已的体会,进而带着体会读句子,从而加深理解。还有在评价方面,也突显学生地位,努力让学生之间进行评价,这样既教给了他们该如何学,又让他们客观正确去评价,同时还培养了他们有自主、合作的意识,达到了教学的预期效果。

  三、依据理念,设计思路

  1.把握两条主线

  《扁鹊治病》这则寓言故事,有两条主线,一条是以人物内心活动为主线。在这条主线里,分为了两个板块进行,分别是感悟“名医”和恒公之死。在感悟“名医”这个板块主要是通过同桌合作交汇报来感受扁鹊的医术高明,通过朗读来感悟医德高尚。在桓公之死板块主要是通过想象补白来感受蔡桓公的讳疾忌医和固执已见,进而突显人物的特征。二是以时间为顺序的写作顺序。通过找几个表示时间的词,让学生利用这些词语进行故事内容的复述,从而让学生知道无论是写文章还是说话都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这样才会条理清楚,简洁明了。

  2.落实三个训练点

  本节课我重点落实三个训练点:读、想和说。第一个训练点:读。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所以,在这节课上,重视读的训练。每个环节的读学生所带得任务不同,要求不同,所获得的情感不同。如第一遍的的自由读,要求读正确、读流利。扁鹊三次劝说蔡桓公时的读,要求读出心情,读出情感再到后来的男女分角色读,从而发挥了学生的主体精神。

  第二个训练点:想。课标指出,语文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还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所以在本节课中走进蔡桓公内心时四次让学生进行了想象,这种想象,使诵读者完成了对作品“空白”的填充。

  第三个训练点:说。语文重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如何让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至关重要。在本节课中,多次给学生提供了说的机会,在医术高明环节让他们说理由,在桓公之死板块让他们走进桓公内心,说出自己所想,在最后,能根据顺序讲述故事,都在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求能简洁明了地展现课文灵魂。因此,我设计主副两块板术。在主板术里,我设计了两个内容:一是对本课中的两个主人公扁鹊和蔡桓公的形象的重点词语的呈现,(扁鹊:医术高明,医德高尚;蔡桓公:讳疾忌医、固执已见);二是本则寓言的寓意(听取意见、防微杜渐)。在副板书里,我主要呈现了对本节课的易写错的字“蔡”。

  期盼得到各位领导、老师的批评与指导。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2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的地位和作用

  《我站在祖国地图前》是语文S版六年制小学第八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首一首赞美祖国的诗歌。作者看祖国地图时,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赞美了祖国土地的辽阔、山河的壮丽,展望了祖国的美好前景,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能理解每一小节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重点和难点,我将采用指导朗读、利用课件创设情境,让学生亲身感受祖国的美丽和伟大,引导学生由境入情,感受祖国的雄伟和山河的壮丽。

  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理解“沙漠”、“海湾”、“健康”、“三峡”、“泰 山”、“宏伟”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

  2、理解每一小节内容展开想象,理解诗句意思。

  情感态度目标

  1、以问题为线索,理解我站在祖国地图前看到了什么?想 象到了什么?

  2、通过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说教学对象

  四年级的学生喜欢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并具有一定的自行上网

  运用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学生已掌握了一些读书的方法,如:默读时边读边想,不动笔墨不读书,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等。学生的思维活跃,想象力较丰富,但思维的深刻性、语言的表达上有所欠缺。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以学生的充分自主学*为主,发挥多媒体的多项交流功能,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读、看、想等方式,逐步深入学*课文。 为了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特点,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语文是一门培养人的情感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达到情感升华”。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我校四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所以,本节课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把祖国美丽的名山大川呈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帮助突破重点和难点。发挥多媒体综合功能,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以达到帮助学生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效果。同时,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课件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节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 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并例举生产实践上存在的一些有关的 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节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方法的人,没有情感的人。” 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说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图】 问题引人,激发兴趣 听读课文,整体感知(视频录音) 深入学*,品词品句(课件) 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总结全文 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结束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一)导入新课

  (3—5分钟) 课件展示祖国地图,了解中国基本国情导入。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兴趣。

  (二)讲授新课

  (30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确地分析教材的难点。

  1、听视频录音导入新课,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过来,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2、深入学*,品词品句体会情感。这个分析课文的过程中,我通过课件的出示,让学生感受珠穆朗玛峰的峰势雄伟;南沙群岛的多、美、迷人;五岳的雄、奇;三峡的险要;泰山的雄伟壮观。配上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解,这样的设计,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同时我还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认真品读精美词句。 当然,语文课堂中也不可缺少说句写句练*,这个环节,我放在每个小节的学*之后,让学生想象自己站在祖国地图前会想些什么,这样不仅对学生进行了双向思维的训练,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这个环节我会让学生欣赏祖国名山大川,视频的播放能让学生的视觉、听觉完全动起来,更能感受到祖国的辽阔、雄伟、壮观。

  (四)课堂小结,强化认识

  (3—5分钟) 最后我会让学生伴随着优美的音乐有感情朗读课文,这样的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能让学生感受到祖国河山的壮丽,更激发了学生爱国之情。可 这样,整个教学过程就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同时达到了情感的升华。

  (五)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13 我站在祖国地图前 地域辽阔 山河壮观 祖国像妈妈 描绘蓝图

  (六)布置作业

  收集有关祖国名山大川的图片,办一次图片展。这样的作业,让课堂延伸到生活中,学生的爱国情感能再作业中得到进一步升华!

  七、说教学评价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的跨度、学生的认知水*,我对本科教材内容有一定增减。例如:增加一些祖国大川的介绍:丽江,桂林等。 在教学策略的选用上,我运用了以下策略:

  (一)运用了模拟活动,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

  (二)组织学生探究知识并形成新的知识;

  这些策略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力求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目标。让学生从内心上认同这些观点,进而能够主动地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去,有助于实现知、行、信的统一。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3

  1、教材的地位

  《将心比心》一文,属于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课文,我想编者之所以将它放在这个位置,是因为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在识字能力、课文理解能力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提高,能够较为轻松地体验文章的情感和态度,并能学以致用。课文分三个自然段,条理简明而清晰。主要用两个简单的故事来讲述将心比心这一做人的道理,教育我们做事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社会才会更和谐。

  2、教学目标

  首先通过让学生预*课文解决生字词的问题,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运用。其次,也是很重要的就是要学生理解文章的核心思想,理解将心比心的真正含义,同时赞同这种价值取向,并且使学生有见贤思齐的倾向,为这种价值观所同化。能将文中所学顺利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教学重难点

  在对教材有了很到位的了解后,我确定了如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体会文中关键的词语以及作者所流露出的情感(如:轻轻地,温暖;一直等);理解并做到将心比心。

  教学难点是:去实践将心比心。毕竟作为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心、智等方面都不够成熟,对是非的辨别能力不强,虽然能够认识和理解,但并不一定能够做到。这就需要教师多做引导,即时纠正,重复多次展现积极的价值观。

  教法与学法

  首先可以通过对将心比心这一词的理解,引申出与之相应的故事,并且做一定的总结,让学生切实体验什么是将心比心。在此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讨论,交流。这样既有利于在学生心中形成基本的框架,同时又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在理解文章中体现人物情感的句子时,教师可以范读,带领学生一起体会。最后,和学生再次讨论,在学*了这篇课文后有和感受或者收获。学生如何学是一个关键问题。首先通过预*,让学生了解相关的事迹和知识;其次,在课堂的一开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说说自己的亲身经历,这在增强表达能力,增进彼此情感的同时,学生了解了更多与课文主题切合的知识。也更有利于运用。最后,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文章内涵。

  教学过程说法与演示

  课前谈话(自由)

  一、讨论导入,揭示课题你对“人”字的理解是什么样子的?能举例具体说说吗?(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生活中,我们用理解、宽容与关爱对待一个个陌生人的事例比比皆是。一段默默地祝福,一句轻轻的问候,一次紧紧地依偎,一声深深的安慰。都是“将心比心”的表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今天的课文,也讲述了两个感人的故事(板书:将心比心)

  2、自由读文三分钟,读完后告诉老师和同学你知道了什么?(先让学生自由练读难读的地点,然后随机重点引导:故事主要写了哪两件事?经历了这两件事的“我”,心里有什么感受?)

  三、感悟课文,品味语言

  如果你也亲身经历着这两件事,你的心里也会感到暖暖的对吗?事情的哪些地方温暖了你的心?请在这些地方做上记号。

  (一)第一件事:哪些地方让你有了温暖的感觉?

  1、句子:“有一次她去商店……松手”(感悟措辞:沉重、一直)。

  2、句子:“阿姨对老奶奶说的话。 ”

  (二)第二件事:哪些地方让你有了温暖的感觉?

  1、 “一天……涌到嘴边的话”

  (1)如果你遇到了这样被扎了两针的情况,你会怎么样?

  (2)感悟“*静”中的母亲当时心里怎么想?

  2、 “只见……果然成功了”

  (1)感悟“不要紧,再来一次”的丰富内涵。

  (2)品读

  (3)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3、 “母亲拉着……这段最后”

  (1)感悟第二次的“*静”

  (2)现在我的心情是温暖的是幸福的,一开始我的心情就这样吗?

  四、体会文中的真实情感

  1、朗读品情

  (1)、阿姨对奶奶的话。“我的妈妈和您的年龄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这种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

  (2)妈妈对护士的话。“这是我的女儿,和你差不多大小,正在医科大学读书,(她也将面对自己的第一个患者。我真希望她第一次扎针的时候,也能得到患者的宽容和鼓励。)”

  2、再读激情:我们应该这样想着:是啊,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将心比心,就会对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对孩子增加一份关爱,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3、教师范读

  五、升华、总结

  1、教师提问: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应该在你的心中装入一个份量最重的什么词?

  2、学生回答,逐一板书。(帮助、关心、宽容、理解、信任、鼓励、支持、尊重……)

  3、结课:同学们,让我们彼此接纳、将心比心,享受爱与被爱的快乐与幸福吧。

  板书说明与演示

  一、课题:将心比心

  二、理解关键字词:一直沉重轻轻地*静地温暖等

  三、理解关键句子:她正在注视着护士额头上细细的汗珠,等

  四、品味含义深刻、情感真挚的句子:

  1“我的妈妈和您的年龄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这种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

  2“这是我的女儿,和你差不多大小,正在医科大学读书,她也将面对自己的第一个患者。我真希望她第一次扎针的时候,也能得到患者的宽容和鼓励。”

  五、我的收获:……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4

  一、教材分析。

  《秋姑娘的信》是一篇科普童话故事,它用秋姑娘写信的形式介绍了大雁南飞、青蛙冬眠、松鼠储备食物、树木裹上稻草准备安全越冬的知识。文章语言生动活泼,在阅读的同时使人感到秋姑娘对大雁、青蛙、松鼠、小树的关怀和体贴。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读背课文和识字写字。

  二、说教法。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设计时我把以读悟情的情感价值作为目标,让孩子在读中感受秋姑娘对朋友细腻真切的关爱,在反复诵读中让学生与秋姑娘美好的心灵交汇,从而让孩子们朋友之间要互相关心的道理。同时,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拓展内容,开发课程资源,为孩子展示潜质潜能和语言实践打开广阔的空间,使课堂教学更为自主、更为开放。

  三、说教学教学流程。

  (一)走进文本,感受人文内涵。

  文本是语言的载体,是孩子情感体验的途径,研读文本是课堂教学的本质任务。在朗读、理解文质兼美的文本的时候,才能体会人物情感,感受文本所要表达的人文内涵。根据这个理念,我对第二课时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1、归谬激疑,探究学文。

  让孩子们带着“秋姑娘给她的好朋友都写了什么?”这个问题去读书,实实在在的给足时间,让他们读准、读通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去寻找答案。接着让孩子挑自己喜欢的一封信互相交流,并且我要求学生用“我喜欢读秋姑娘写给——的信”的句式来交流,旨在培养学生说完整通顺的话。

  2、读信说信,语言实践。

  根据学生交流的内容,我利用媒体依次出示秋姑娘给大雁的信,让孩子自读,不仅再次感受秋姑娘至诚至爱的美好心灵,而且跃出文本,让孩子初步感受书信的基本格式,有机地拓宽知识面。

  接着,我又要求孩子照样子说一说秋姑娘在信中会跟青蛙、松鼠、山村孩子说些什么,为孩子搭建一个语言实践的舞台,给孩子创设一个发挥潜在智能的机会。

  3、挖掘资源,丰富积累。

  在课文中有几处知识点,我也一一挖掘。在品读语言文字时,我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冬眠,哪些动物要冬眠?松鼠喜欢吃什么?(旨在感悟“充足的食品”一词)小树裹上“冬衣”中“冬衣”是什么?为什么要裹?(让学生明白简单的科学道理),这些知识点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积累,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探究自然科学的欲望。

  4、感情朗读,整体回归。

  在学生了解信的内容后,我设计“换位朗读”,告诉孩子:“你现在就是秋姑娘,你该如何通过朗读表现出对朋友的关切之情,关爱(cn—teacher。com)之心呢?”孩子在品读“多加小心”“盖好被子”“别着凉生病”“充足的食品”“别忘了”“裹上冬衣”等词句的过程中,把秋姑娘的内心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感情朗读了2——5小节后,我引读:枫叶都到哪儿去了吧?借这个问题引读文章的第七小节,让孩子的感悟与文章的内涵更吻合,让孩子的体验与文中人物的情感更接*。然后我利用多媒体指导孩子背诵全文,再次感受课文的语言文字美和秋姑娘的心灵美。

  (二)拓展延伸,升华情感体验。

  文本给我们提供的信息是有限的,作为语文课程的实践者和操作者,我们不仅要“重文本”,而且要“超文本”。

  1、内容延伸,探求知识。

  读完全文,我让学生思考秋姑娘还会对其他朋友说,这样操作旨在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秋尽冬来之际动物的生活*性,是对他们课外知识的一种补充,也是为了满足孩子无限的求知欲,更好地激发他们探求知识的欲望。

  2、作业拓展,实践体验。

  最后我也是以秋姑娘信的形式给学生留了一个作业,作业如下:(多媒体出示作业内容。)

  让学生采集落叶观察,并动手做一做树叶标本,也是让学生走出书本,进行课外实践活动,在开放的富有创新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四、板书设计:

  秋姑娘的信

  大雁南去

  松鼠要冬眠

  青蛙准备食品

  山村孩子给小树裹“冬衣”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5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下午好!

  首先,说说我对都教材的理解。

  《我们爱祖国》是西师版四年级(下)的一首现代诗。全诗共有8小节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1—4节,围绕“什么是祖国”这个问题,诗人以行去流水般的文字,展现了祖国各个方面的风貌,视野开阔一气呵成;第二部分为5—8节,围绕“什么是对祖国的爱”这个问题引导我们在生活和学*的各个细节中去捕捉,实现自己对祖国的爱。全诗语言优美,节奏明快,朗朗上口,极富感染力,易激起学生的爱国之情。

  其次,谈谈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设计。

  本课教学分为两课时,我根据本单元训练重点和中年级学生的学段目标,结合新教育有效课堂教学框架,我为第二课时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A类:熟读诗歌,理清诗歌的结构。

  B类: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作者生动的语言所展示的诗情画意,仿写诗句。

  C类:感受祖国悠久的历史文明和蓬勃的发展,激发孩子们爱祖国,为祖国骄傲、自豪之情。

  教学学重点:

  通过诵读、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所展示的诗情画意,并有意识地学着仿写诗句。

  教学难点:

  将优美的诗句通过积极的体会、想象转化为对祖国的全新认识,激发学生对祖国澎湃的爱。理解诗歌词句、体会词句的美,诗歌的美。

  第三、说说教法学法

  德国教育学蒂惠斯说过教育的艺术是激励、唤醒和鼓舞。《语文课标》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本课我采用情境教学法、语言描迷法、质疑引探等教学法,学生采用读中感悟,自主创造的学*方式来提高自己写作能力。发展创新思维。

  第四、说说教学程序

  《语文课标》指出: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我以学生为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重诵读,重感悟、重探究、重创新。整个教学,以“爱”为基调进行着。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6

  一、说教材

  《生命的壮歌》这篇文章是苏教版四年级第八册第五单元 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有 二个故事《蚁国英雄》和《生命桥》,《蚁国英雄》讲的是一群蚂蚁团结合作,扭成一团,肝胆俱裂战胜火海的感人故事。

  《生命桥》讲的一群羚羊在狩猎队的追击下,老羚羊用死亡架起生命之桥,年轻羚羊秩序井然地飞跃悬崖以求生存的感人故事。故事场面悲壮,揪人心肺。是颇具匠心的,内涵极其丰富。

  首先这两个小故事都讴歌了区区弱者在生死的关健时刻所表现出的合作与献身精神,对学生体验生命的价值、情操的熏陶无疑是积极奋进的。其次,两个故事的悲剧的产生都是人为造成的,是人类自己进行反思的好例子。再次,两个故事语言优美,字字句句感人肺腑,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因此,本文是老师引导下学生与文本对话、交流体验、学好语文、感受生活、熏陶情感、体验生命的极具人文性的佳作。

  我预期的教学目标是: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课文,凭借课文语言材料,让学生感受到蚂蚁、羚羊团结合作、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的伟大的献身精神。

  3、关注学生体验交流中新生成的资源,引导学生关爱他人,学*动物的合作和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

  2、通过学*感受动物的伟大精神。

  教学难点:感悟动物的伟大,体验生命的伟大。

  二、说教学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欲望,导入新授。

  在教学前 我通过以下几个问题:学生一定想知道题目为什么叫《生命壮歌》?《蚁国英雄》“英雄”做了什么?“生命桥”是怎样搭成的?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为新授学*开创一个良好的开端。

  2、巧抓互动点,教师“穿针引线”。

  首先,重视指导通过朗读的理解。对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一篇难以理解的文章。很多地方能意会而不会言传。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反复地朗读体验,以读促思,才能获得更深刻的理解。所以,在本文的朗读方式上,我不仅采用了个别朗读、小组齐读、全班齐读等方式,而且还多次采用了师生接读,合作朗读。这样的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朗读的激情,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情境。

  其次,理解的牵引。让学生读、画、议、再读的方式抓关键的句子和词语。当学生说不出来的时候,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巧妙地引导学生去感悟。备课时,为每一个环节,巧设小问题。出示的课件中,通过理解一些典型词语蚂蚁和羚羊的舍身精神。让学生知道动物它们不能用语言商量,却能在危机前,在那么短暂的时间内,做出决定。这表现了动物的什么精神?这样的提问,一下子促动了学生的思维,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中,大家的理解又会加深一层。总之,恰到好处的点拨,是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钥匙。

  3、巧抓想象点,使学生“情感蔓延”

  一切创造都伴随着想象。要给“创造未来”的孩子从小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想象的功能,是推进创造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我在文中设计了两处想象训练:A、通过学了这个感人的故事你想对这些动物说些什么? B、生活中你知道那些人具有蚂蚁和羚羊的精神?学生一下子就情动才涌,理解到深处,自然就有说不尽的想法。

  4、重视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学*能力。

  本篇课文有两个故事,我通过一扶一放的方式。既能让学生有实效的理解课文,又能培养了学生自主学*的能力,借助于第一个学*故事的方法,让学生总结学法,以此运用这个方法来学*的第二个故事,学生采用了读、画、议、再读等一些方法,亲自走进文感悟故事的内涵,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5、多媒体的恰当运用更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在教学时,我注意制作一些直观而且对教学发挥实效作用的教学课件,有有声有色的引人入神的羚羊跳崖动画课件,有蚂蚁被烈火包裹的壮观画面,以及有美观漂亮的幻灯片,这些课件都为学生的学*起到了辅助作用。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1、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画出自己感受深的地方。

  2、汇报学*结果。说出自己感动的原因。

  3、教师小结并让学生总结学*的方法。

  ( 二)利用学法,自读自悟。

  1)通读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读,自学生词,读通语句。

  2、检查。

  3、指名完整朗读课文,帮助学生把课文读通。

  2)精读课文,读出感受。

  1、学生自读,教师随机了解学生学*情况。

  (注:教师的随机了解既是与学生合作交流,又是帮助辅导,更是获取学生学*的信息,以便更好地驾驭课堂。)

  2、汇报交流。(顺学生思路进行教学)

  (三)由此及彼,升华认识。

  这个故事读完了,但想到了些什么呢?你想对它们说些什么?

  总之,想通过一些有效的手段结合学生的实际以此达到最佳的学*效果,让学生受益匪浅。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7

  一、说教材

  《第一次抱母亲》是小学语文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围绕“爱心”这一主题,编排了《永远的白衣战士》、《“番茄太阳”》、《第一次抱母亲》和《我不是最弱小的》四篇文章,分别从不同层面探讨爱的内涵。其中,本文主要通过“我”与护士、母亲的对话以及回忆,表现了母亲为孩子和家庭的辛苦操劳和无私奉献,表达了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语文《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第一次抱母亲》文章内容简洁,行文明快,于*白如水的字里行间细腻生动地体现了人世间的浓浓亲情,是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学*语言的好教材。

  二、语言特色

  这篇课文以情动人,往往读了几遍后就能被字里行间的亲情所打动。细细品味,“我”、母亲和护士三人的语言中透露的情感朴实而又真挚。

  “我”说的话:

  (1)我赶紧说:“妈,你别动,我来抱你。”

  (2)我说:“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

  (3)我说:“我以为我妈有100多斤。”

  (4)我说:“如果你跟我妈生活几十年,你也会看不准的。”

  (5)我说:“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6)我突发奇想地说:“妈,你把我从小抱到大,我还没有好好抱过你一回呢。让我抱你入睡吧。”

  护士说的话:

  (1)护士在后面扶了我一把,责怪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

  (2)护士问:“你以为你妈有多重?”

  (3)护士说:“亏你和你妈生活了几十年,眼力这么桊。”

  (4)护士问:“为什么?”

  (5)护士动情地说:“大妈,你真了不起。”

  (6)护士把旧床单拿走,铺上新床单,又很小心地把边边角角拉*,然后回头吩咐我:“把大妈放上去吧,轻一点。”

  (7)护士说:“大妈,你就让他抱一回吧。”

  母亲说的话:

  (1)母亲说:“我这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

  (2)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

  (3)母亲说:“快把我放下,别让人笑话。”

  在课上,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这其中的情感变化,感受母亲对“我”的爱以及这种爱对护士的感染。

  三、说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课教材特点,中年段语文学*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词,会用“轮流”造句;

  2、掌握课文主要内容,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体会母子间的真挚感情,感受到文章中母亲的艰辛和伟大;

  3、学完课文后,能体会到自己妈妈的爱与辛勤,根据自己的真情实感给自己的妈妈写一封信。

  由于学生生活的环境和作者的相距甚远,所以我把体会文章中母亲的艰难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把体会自己妈妈的爱设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本文我设定两课时上完,第一课时重点解决第一个教学目标,第二课时重点解决第二、三个教学目标。

  四、说学情

  四年级的孩子已经具备了通过语言文字感受情感的能力,在之前的学*中,他们也学过《雪儿》《永远的白衣战士》《“番茄太阳”》这样的抒情类文章,应该来说对《第一次抱母亲》流露出的情感并不难把握。但是,文章中作者母亲所处的生活环境与学生的生活还是有一定距离的,所以在课堂上,要引导孩子通过文字的叙述想象文中母亲的艰辛,并能迁移到自己的妈妈身上。

  五、说教学环节

  我设计的教学环节主要是:1、导入新课,质疑激趣;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3、精读课文,体会情感;4、回顾总结,升华情感;5、学写书信,拓展延伸。

  其中,我重点说一说第3和第5个环节。

  3、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课标》指出,中年段的学生应能够“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因此在理解课文的时候,我设计了两个问题“‘我’第一次抱母亲的感受如何?”“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第3、4自然段寻找相关句子,通过朗读、抓关键词、想象的方法,借助小组合作学*的方式理解文字表现出的母亲的爱和艰难。其中,在理解“翻山越岭”和“重担”时,我让学生想象母亲在抚育儿女时可能面临着怎样的困难,并适时补充诗句:“乳哺三年娘受苦,移干就湿卧娘身。”“儿病恨不将身替,调理汤药不离身。”“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让学生感受此处的“重担”不仅仅指身体上的压力,更有心理上的压力,从而使母亲的形象高大起来,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也拉进了。

  理解课文离不开朗读,在一开始我就配乐范读课文,接着让学生自由读、带着问题读,在本课对话比较多的情况下,我还请学生分角色朗读,将自己的理解通过朗读充分表现出来,有的句子不需讲解,通过朗读学生便自然而然理解了其中的深情。

  5、学写书信,拓展延伸

  在课的尾声,我播放《母亲》和《烛光里的妈妈》视频,伴着音乐,我让学生以书信的形式写一写对自己妈妈的心里话,并且请自己的妈妈写一写回信。也许学这篇课文得到的感动只是来源于作者母子间的深情,那么写信读回信收获的便是属于自己的一份亲情了。孩子们写得真挚动人,妈妈们回复的同样情真意切,字里行间都是对自己孩子的'爱和无悔。我想,我们的语文课就是如此: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在体会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同时,也收获一些情感的体验。

  六、说板书设计

  无数次流泪

  13、第一次抱母亲

  原因?感受?

  难过

  }没想到母亲是以80多斤的身体承受这么重的担子

  愧疚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8

  一、自主阅读,激**感。

  上课伊始,根据在第一课时学生学*生字新词、读通、读顺课文,理清课文脉络的基础上,我以复*生字词为目的引出学生说出“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然后引导:假设现在我们就是那一行游客,跟着向导一起上岛,看看在岛上我们都做了什么蠢事。回想自己所做的一切,觉得哪些行为已经是愚不可及?仔细读课文找出有关内容,细细体会。

  出示课件,阅读提示:

  1、自由读课文3——4自然段。

  2、找出有关句子,说说自己是怎样愚不可及的?把你的体会批注在书上。

  3、把你的体会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二、抓重点词句,以问导读,领悟“道”

  我先引导学生推敲文本中的“欲出又止”和“踌躇不前”两个词感受小绿龟的处境,读懂文本传递的信息。然后提出问题:试想一下,弱小无助的幼龟面对如此凶猛的天敌,又是啄又是拉,处境多么危险啊,此时你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带着这样的感受一起来读这段话!

  学生通过读,充分理解这段语言传递给我们的信息了:我们真是愚不可及啊!紧接着,我引导学生想象补充,个性阅读文本,体会游客与向导截然不同的态度。我设计了四个引读问题。

  1、如果你就在现场,面对这样紧张的一幕,你又会怎么做?那么同伴,向导又是什么反应?体会我、同伴、向导的对幼龟处境的不同态度。

  2、沙滩上真的没有事吗?(不是)是啊!我们着急,担心,揪心,可向导却若无其事,谁来读读向导说的话?

  在我们眼里向导是个什么样的人?那我就要采访一下向导,看他怎么说?

  3、此时,我和同伴对向导所说的“自然之道”是怎么理解的?

  4、向导的冷淡,招来了同伴的一片的呼喊!同伴们会怎样呼喊呢?你能用自己的话来劝劝向导吗?再分角色朗读。

  “你得想想办法啊!”

  “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不能见死不救”

  (这段设计,体现学生个性的阅读文本,体会文本,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想象中充实阅读体悟,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分享别人的智慧与成果,提高自己的认识,如能产生思想上的共鸣,这更是阅读的一种乐趣。)

  三、图文结合读,通过比较分析再读,体会结局的残忍。

  这一环节的教学,我采用教师范读,学生结合多媒体课件展示的画面读中想像,想象后再朗读文本,补充文本,通过读去填补文本中人物的情感、思想,通过想象让学生走进文本、甚至超越文本。

  如:我在出示“不一会,数十只食肉鸟吃得饱饱的,发出欢快的叫声,响彻云霄。”这段文字的同时,我还展示了食肉鸟啄食幼龟的动画,并配有食肉鸟响彻云霄的叫喊声,我问:看到这样的画面,听到这样的声音,你的心情如何?向导的心情呢?我们再把书读进心里:向导心里难受极了:(学生发挥想象填补心里的想法)

  是啊,向导心理难受极了,我们救了一只,却伤害了无数只。

  教师引读,学跟读:

  终于,向导发出了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现在我们再来回想一下向导之前说的那句话(出示向导的话:“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齐读)还会指责他吗?现在你该如何体会“自然之道”的含义?(大自然生存的方式)

  四、以读促写,深化情感

  课文读到这儿,孩子们(出示写话练*:)

  假如我是葬身嘲鸫之腹的一只小幼龟,我想说……

  假如我是一只吃得饱饱的嘲鸫,我想说…

  假如我是亲身经历这件蠢事的作者,我想说……

  请选择一个写一写。

  学生写完后交流,教师小结:我们都感受到了人如果遵循自然之道,就会保护幼龟,如果人违背自然之道,就会伤害幼龟。(板书:人违背遵循)这篇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了我们好心办坏事的故事。孩子们那,我们“我们只有遵循自然之道,才能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

  为了巩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理解,我还设计了拓展延伸内容,让学生内化“道”。师:回顾我们学过的课文,你还知道哪些违背“自然之道”的事情吗?我们之前学过的,《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拔苗助长》《我要的是葫芦》《“打扫”森林》,都是讲自然之道的课文。学生讲述自己生活中的自然之道的事例。

  五、回归升华,真诚解“道”。

  教师总结:其实,大自然的万事万物都有生存的规律,如果我们违背规律做事,就会得到与愿望相反的结果。如果我们遵循自然之道,就能与自然和谐共存。

  六、布置作业

  出示课件:作业:

  1、把故事讲给家长听,和家长一起探讨有关自然之道的事情。

  2、收集有关人类从大自然中受到过哪些启发,有什么发明创造的资料。

  板书设计:

  遵循救

  人自然之道龟

  违背害

  人是万物之灵,自作聪明,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9

  《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以作者第一次抱母亲为引子,唤起作者及人们对爱的思考:长辈对子女付出多少爱,孩子又给予多少关心,从而激发了作者再次抱母亲入睡这样一种感恩的行为。所以说,这是一篇爱的反思性的文学作品,它引发了所有读者对于爱的反思。基于这样的思考,我谈两点体会;

  一、找准切入点。

  我认为,每一篇课文都存在一个窗口,可以让读者由此进入文本的深处,起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作用。在设计时,我扣住“难过”“惭愧”这两个表示作者抱母亲时内心感受的词语引发探究:“我”为什么难过?为什么愧疚?进而探究母亲的“力大无穷”,一指母亲肩上的重担,二指生活的重担。对“翻山越岭”这个词再三斟酌,感悟母亲的艰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认真解读文本后,我认为文章的作者不仅仅是因为感受到了母亲的艰辛而感动,更重要的是他为自己的不知道而愧疚、难过。试上时,我发现,孩子记忆中父母的关爱几乎都是自己生病了的事,因为太过深刻,可这毕竟是偶发事件。事实上,父母的关爱更多的则在*时的点滴。所以,在课堂最后,我引导学生回想自己的生活中父母的哪些关爱是我们根本没在意,甚至都不知道?唤起学生记忆中那些被遗忘的事情,让他们意识到,我们现在应当每天及时发现爱、回报爱,这些是为了将来在父母老去的时候能少一点难过、少一点愧疚。这样“大问题大空间”的设计,相信学生的回答就不仅是泛泛而谈,而是真正落到实处。

  二、彰显语文味。

  语文课就是朗读、感悟、对话的过程,让学生写一手好字,说一段好话,写一篇好文。首先是朗读能力的训练,好的朗读就是说话,文章就是作者内心想说的话,我们的朗读就是在替作者说生活中的话。课堂上,我分几个层次引导学生朗读:特别是在朗读我记忆中的母亲那一段的时候,先是在理解“肩上的重担”时,读出重,接着在感受了母亲“生活的重担”后读出艰辛,最后在读完母亲那句“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之后再读那段话,读出母亲的无私,而作为儿女,却应该是时刻刻铭记在心。通过这样有坡度的朗读,带领孩子们逐步走进文本深处,走进我和母亲的内心,并且融合自己的独特体验再表现出来。其实是感悟与对话,好的对话应该是学生与课文、与作者由内而外的互动,教师是智慧的点拨,点燃唤醒学生,触发学生的想象,让他们有话说,想表达,会表达。比如在最后回忆父母的恩情时,我把说话的时间留给孩子,适当点拨“此刻,当你回忆起这些,你的心情如何?”“父母对你如此呵护,可你却…”,让孩子反思自己的行为,并且大胆表达出来。

  其实这堂课最初的设计并非如此,为了寻求亮点,我最初在翻山越岭这个“翻”字上做了点文章,因为“翻”在说文解字中,左边的“番”是多次反复的意思,而右边的“羽”是鸟儿的翅膀,“翻”字的意思是鸟儿多次拍打翅膀飞翔。课堂上我用鸟来比喻母亲,双翼的重担凸显母亲翻山越岭的艰辛。但是课上下来发现,孩子们印象最深的变成了这只鸟儿,语文失去了它的本真,所以最终只选择了它“反复、多次”这一层面的意思。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朗读训练还应该落实得更扎实些,时间关系,还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批评指正。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0

  【说教材】

  本课是第八册第五组的内容。本组的重点训练项目是理清课文的条理,深入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过程中,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陶冶爱美的情趣。而《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也正是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的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材安排:第一课时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双龙洞的来历,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并按这个顺序分段学*课文内容一、二、三段。第二课时重点是了解怎么样由外洞进入内洞及理解作者描述的景物特点及叙述的条理。至于流经的路线(也就是作者叙述的第二主线及指导朗读指导、背诵全文将安排在第三课时)。

  【说教法】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立足于双基,抓住学*目标精心设计电脑课件,选择好演示的切入点,突破教材的重难点,诱发学生去尝试,自己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另外,让学生尝试阅读之后合着音乐的节拍,欣赏双龙洞这一神奇的溶洞,从而创造激昂、活泼的主动获取知识信息的氛围。教学中,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通过人、机交互获得信息交流,又为学生学之得法创造条件,逐渐从学会到会学。

  【说程序】

  1、回顾上文,理清线索及思路: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19课《记金华的双龙洞》,谁能概括地说一说,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哪些内容?

  2、尝试读文,了解孔隙的特点:

  抓住关键,让学生细读课文,尝试分析。首先让学生带着尝试题有目标地自学课文,初步了解:

  ⑴ 这段话主要写什么?

  ⑵ 分成哪几层?每层意思是什么?

  在这个基础上演示课件──小船怎么进入内洞?让学生直接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再播放录相片断“游人进入内容”的情形,进一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⑴ 找一找,作者是怎么样描述的?用横线画出来。

  ⑵ 用自己的话说说游人进入内洞的情形。

  ⑶ 这样窄小的孔隙,作者通过时有什么感受呢?请同学用波浪线画出来。然后通过句子的比较:

  ① 眼前昏暗了,可是我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② 眼前昏暗了,可是我还能感觉孔隙很窄小。

  让学生懂得怎么样把句子写具体。最后师生一起归纳出“孔隙”这段的学*方法:

  ① 读课文,理清课文内容,了解段落层次,弄清各层意思。

  ② 想一想,作者是怎么样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尝试读文掌握一定的学*方法。

  3、尝试自学第五段,把握特点,深化主题:

  学生用归纳“孔隙”的学*方法自学课文。在学生弄清楚一些比较浅显的问题后,教师循序渐进地抛砖引玉:作者一进内洞时的感受是什么?在这么宽广的内洞里作者观赏了哪些景物?请同学找出来说说。观赏完这些奇异的景物有作者心里什么感受?请同学们用……画出来。学生质疑“变化多端、颜色各异”是什么意思?先同伴协作解决,师再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再通过录象“内洞自然景观”的放映,让学生在自由想像中深化理解句子“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此时概括内洞“奇”的特点也就水到渠成了。最后指导朗读:作者把内洞写得这么美,这么奇,让我们用惊叹的语气来读一读吧!教师引读:首先当然是──(生接读)其次是──(生接读)作者觉得──(生接读)

  4、重视总结,升华尝试成果:

  学生通过分层。有序的尝试,学生已经理解课文的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学*了这篇课文,你们有什么感受呢?

  5、课堂巩固练*:

  填空:

  ⑴ 过孔隙时,我感到____________________,还感到_____________,又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话写出孔隙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

  ⑵ 内洞的石钟乳和石笋形状_________,再加上_______,可见内洞的特点是_________。

  6、板书设计:

  (美) (宽) (大) (窄) (奇)

  金华城 罗甸 洞口 外洞 孔隙 内洞 出洞

  7、布置作业:尝试背诵第四段。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1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工作室全体成员:

  大家好!

  今天是我们工作室新学期开展的第一次研讨活动,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能安排好手头工作与家庭事务来参加今天的活动。今天的活动主要有两项,一是我执教的《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听课活动和研讨交流,二是朱际红老师的讲座。下面我就《雅鲁藏布大峡谷》一课,谈谈教学设计思路与反思:

  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峡谷,也是世界上最深、最长的峡谷,它是世界一大奇观,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本课教学分两课时,今天教学的是第一课时。课前,我播放了优美的歌曲《珠穆朗玛》,营造出***的神秘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孩子们探索的兴趣,很自然地导入新课,并为后面课文的学*作好情感铺垫。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我紧紧抓住“神奇”这条主线组织教学,从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地形、传说、秘境等方面,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反复品读,感悟大峡谷独特迷人之处,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同时,通过播放雅鲁藏布大峡谷迷人风光的短片,使学生对雅鲁藏布大峡谷有了更深刻的感性认识,让学生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情感得以升华,真正感受到了作为中国人的自豪。并顺势提了一个问题:作为一名游客,我们应该怎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这里的环境永远美好?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感想,课堂上掀起了一个小高潮。总结课文时,我对照板书,结合课后“金钥匙”,传授给学生“用一个词语给课文主要部分列提纲”的方法。第二课时,主要学*“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另一奇观——自然博物馆;读文、总结学*方法;学生当导游介绍雅鲁藏布大峡谷”等内容。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感觉课堂上学生的交流还不够充分,朗读指导也不够到位,不足的地方还很多。恳请各位领导、老师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今天的研讨课,我只是起了个头,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后这样的活动还要常开展,期盼我们在一次次的研讨中,不断地反思,共同地进步!

  谢谢大家!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在天晴了的时候》是现代著名诗人戴望舒写的一篇诗歌。整首诗用拟人手法、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雨过天晴的景色,给我们勾画出一幅富有诗意的自然风光图。本诗依次描写了雨后的小路、小草、小白菊、凤蝶等景物,最后写了雨后走小径的独特感受。全诗分为两小节,语言清新明快,优美形象,结构完整紧凑,感情抒发真挚自然,富有韵律美,是让学生领悟春天的魅力,感受美好大自然的好课文。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本课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会认7个生字,查阅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自主积累词语。

  3、体会这首诗所包含的思想感情。通过学*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根据三个教学目标和课文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通过有感情的朗读,逐层次理解重点字词,关键句子,体会诗歌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从中感悟自然美,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为了讲清教学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三、说教学方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本课是一首生动、富有情趣的小诗,教学时主要是以读为主,在读中感受诗的意境,大自然的美丽。所以我在教学中运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新课伊始,我运用多媒体向学生介绍了作者戴望舒。使学生了解作者及诗的写作背景。

  2、朗读体会法。朗读就是赋予作品以生命。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教学中,我让学生用多种形式读:如有个别读、集体读、齐读。让学生在读书的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内容感悟和理解,再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3、鼓励、欣赏法。教师及时的点评、学生之间的互评都是以鼓励、欣赏为主,主要是激励学生充分展示才能,满足他们希望得到赞许,体会成功的心理特点,激起学生学*的欲望,增强朗读的信心。

  四、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成为学*真正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一下方法:

  1、小组合作,生生互动。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注重讨论、交流、合作、体会。让学生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能联系到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

  2、美读训练法。以“看、读、听、说、悟”为主要训练方式,把“读”的训练贯穿在整个教学中,通过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面对面地提问、思考、讨论、交流、体会、练读,逐步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多种语文实践中得到锻炼。

  接下来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学过程大致分为如下步骤:

  环节1、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这一环节我设计的导入是:

  1、教师板书“戴望舒”:同学们,听说过这个人的名字吗?知

  道他是谁吗?

  2、教师小结:戴望舒是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的代表诗人。(出示课件)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他的诗歌《在天晴了的时候》。

  3、读课题。

  课堂的一开始先让学生了解课文作者的简介和诗的创作背景,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环节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

  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词和不理解的词句。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词,朗读,识记。要求:读准字音,记清字形。

  (2)提出不理解的生字、词,作上记号。

  (3)指名朗读,纠正。要求读通顺。

  3、了解课文的内容提示:从诗的结构来入手。

  (1)小组讨论。

  (2)相互交流。

  环节3、再读课文

  1、默读全诗,想想课文哪些诗句写出了雨过天晴时的景

  物,边读边画出重点词句。

  2、朗读全诗,体味诗句之美。

  环节4、深入研读,欣赏美景

  1、教师朗读诗歌的第一节,想一想文中描写了哪些雨过天晴的景物?用横线把景物名称画出来。

  2、指名反馈。(小路、小草、小白菊、凤蝶……)

  3、找出相关的诗句,读一读。

  4、指名反馈。

  5、齐读第一节,想象画面。

  6、指名说说自己最喜欢的画面,然后再读一读。教师相继指导学生朗读。

  7、师导:通过诗人的描述,雨后的小路、小草、小白菊、凤蝶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8、出示:()的小路()的小草()的小白菊()的凤蝶儿

  9、师导:同学们,雨后的景色是多么的美丽而清新!在天晴了的时候,我们真该到小径中去走一走。因为——(学生读描写小路、小草、小白菊、凤蝶儿的句子)。

  10、在读了诗人描写天晴后的小路、小草、小白菊、凤蝶儿的句子后,你们发现了诗歌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拟人)

  11、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12、指导学生朗读第一节。

  环节5、拓展思维,丰富画面

  1、同学们,天晴了,除了可以看到润湿的小路、炫耀着新绿的小草、绽放的小白菊、自在闲游的凤蝶儿,还可以看到怎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第三节。

  2、指名反馈:诗歌描绘的天晴了所看到的景象有哪些?

  3、小结:雨停了,太阳出来了,乌云散了,一切显得那样的明朗:溪中波光荡漾,林中树影婆娑,天空云儿闲游… …多美呀!我们一起把这三行诗句读一读。

  4、拓展思维:你留心观察过雨后天晴时的景象吗?把你看到的、听到的说一说。

  5、小结:雨后的景色多美呀!所以作者不断地倡议我们在天晴的时候出去走走,我们一起来读第二节。

  这一教学环节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巩固知识点,发挥学生想象力,理论、实践,学以致用。

  环节6、品味诗句、练*背诵。

  1、自由诵读课文。

  2、指名读一读。集体评议。

  3、集体读一读。

  4、熟读成诵。

  环节7、总结全文

  同学们,生活中处处都有美,我们只是缺少了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老师希望大家能够和戴望舒一样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留心观察,拥有一双能够发现美的眼睛。

  环节8、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做课后练*,完成一课一练。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借助视觉作用于学生大脑的重要教学手段,它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明确化。本课的板书设计如下:

  泥路:温柔

  小草:新绿

  走走

  小白菊:绽透

  凤蝶儿:闲游

  在天晴了的时候新阳

  溪水

  看看暗绿

  云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3

  【说教材】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写景物的记叙文。记叙了作者七月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陲天山风景的喜爱之情。课文先总述七月的天山是游人最理想的地方;接着分述了作者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异美景;最后作者抒发了对天山美景的赞美之情。

  【说预设】

  【教学要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体会作者通过记叙游览天山的见闻所流露出来的热爱祖国、热爱新生活的深厚感情。

  2、学*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3、体会课文精当、华丽的语言特色,揣摩文中比喻、衬托等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1、掌握组织材料的顺序和方法,可以比喻、映衬等表现手法为讲析重点,学*运用贴切、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

  2、培养热爱祖国边疆的情感。

  【教学难点】

  1、学*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

  2、体会并学*使用绚丽多彩的语言风格。

  【课前准备】

  1、学生借助课前“阅读提示”充分预*,借助工具书正字正音和解词,收集相关资料,初步了解课文的写景状物顺序和特点。

  2、教师制作演示课件,附配乐课文朗诵。

  【课时安排】

  1~2课时。

  【说程序】

  一、用设境式教学导语引入新课

  同学们,江南的山水、溶洞真实奇妙无比,引人入胜,每当想到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一股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北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清代诗人洪亮吉也有诗云:“地脉至此断,天山已包天。日月何处栖,总挂青松巅。”现代散文家汪曾祺也在《早发乌苏望天山》一诗中赞道:“苍苍浮紫气,天山真雄伟。陵谷分阴阳,不假皴擦美。初阳照积雪,色如胭脂水。”这些名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著名作家碧野描写天山绵亘数千里,地域广袤,景物丰美。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二、出示课题,明确学*任务

  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教师演示课件,小结:

  (演示)天山:亚洲中部的大山系,横贯新疆中部,西端伸入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全长2500千米,宽250~300千米。*均海拔约5000米,最高峰托木尔峰海拔为74353米,峰顶白雪皑皑。天山博格达峰上的积雪终年不化,人们叫它“雪海”。在博格达峰的山腰上,有一个名叫“天池”的湖泊,海拔1900米,深约90米。池中的水都是冰雪融化而成,清澈透明,像一面大镜子。洁白的雪峰,翠绿的云杉倒映湖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相传3000多年前周朝的天子来到这里,王母娘娘就在这里设蟠桃宴招待他,因而古称“瑶池”。现在这里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2、解题,了解作者,明确学*任务: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简介作者)

  “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学*要求──抓住景物特点,积累语言)。

  3、提出学*方法:

  三、根据“阅读提示”速读全

  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引导理解内容

  1、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

  2、引导阅读:

  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观察点的移动,由山外到山里。)让学生找出课文的脉络句,即地点变换的句子。(“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

  ⑵学生朗读(或配乐朗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让学生议论,然后交流)

  明确: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

  描绘方法:

  ①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

  ②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⑶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明确:用“蜿蜒无尽”,写森林之广大。以马蹄溅水,几声鸟鸣来衬它的幽静。以林间“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来衬它的稠密。以林外阳光灿烂和林中闪着烟头的红光来衬它的幽深。最后,以“这天山上有的是成群的野羊、草鹿、野牛和野骆驼”来突出森林之富饶。

  ⑷朗读四自然段(或放配乐朗诵):

  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学生用笔在书本上做出标记)

  学生边交流,教师演示:

  “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描其色。

  “像……织绵……彩霞……长虹”──绘其艳。

  “赛八寸的玛瑙盘”──状其大。

  “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显其多。

  “用不着离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夸其高。

  四、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内容

  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

  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3、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4、课外阅读《天山景物记》。

  五、拓展训练

  1、归纳写作特点、然后进行小练笔:

  ⑴十分讲究写景的顺序,全文从总体上说,以游踪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或由远及*,或自上而下,写出了景物的变化,显得繁而不杂。

  ⑵抓住景物的特征,展开细腻的描写。作者抓住特征,用简练而又形象的笔触加以描绘,使之活灵活现,跃然纸上,构成一幅幅生动、奇美的画面。

  ⑶绚丽多彩的语言,饱含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边疆风情,具有感人的魅力。作者精心运用了比喻、映衬、夸张、对偶、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把景物描绘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

  2、小练笔:

  练*写景状物作文,要求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安排明确的线索,采用合理的顺序和即景抒情。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扁鹊治病》取材于战国时期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写扁鹊拜见蔡桓公,几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疗。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因而对扁鹊的态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到最后的不高兴,致使延误了病情,病入膏肓,无药可医。故事以蔡桓公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警示人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不堪设想。选编这则寓言:一是使学生在读中感悟故事所要阐明的道理;二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提倡个性化解读文本。

  二、说目标

  根据以上我对教材的理解,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理解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联系有关的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读好人物的对话,揣摩人物的想法,准确的理解寓言的寓意。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2.体会到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说教法

  1、根据教材的特点和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本课的教学中,采用“自主学*,自能阅读”的教学方法。即引导学生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使学生在读中领悟故事所要阐明的道理,并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惯,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创设愉悦和谐的情感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提倡个性化解读文本。以成功达成目标。

  四、说学法

  1、让学生品读重点句,感悟人物特征,体味人物心理想法,感受人物态度变化。

  2、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寓意。

  五、说教学过程

  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让学生在“读、悟、议”这种宽松民主中的氛围中学*。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去深入地感受。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寓言故事啊?大家一起回忆回忆,(课件出示图片)什么是寓言呢?

  今天,老师带着你们一起再来学*一则新的寓言。这则寓言叫《扁鹊治病》(板书:扁鹊治病)

  【目的是通过对之前学过的寓言故事做一个复*,引出对寓言的解释,顺势导出课题。】

  2、教师出示课件,介绍扁鹊。

  (二)、初读感知

  1、带着下面的问题第一遍读课文:

  课文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正确读写下面的词语;

  2、再读课文,根据自读提示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过渡:课文大意我们已经了解了,那文中的这两个人给大家留下了什么印象呢?(出示扁鹊和蔡桓公图像)

  (三)、细读研讨

  1、汇报交流。引导分析扁鹊和蔡桓公的特点。

  快速默读课文,谁来说说你眼中的扁鹊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回答。

  边读边用曲线画出能证明他是名医的句子,并说说你的理解。【这里我的设计打破常规,不逐段分析,而是以“名医”为线索,让学生在找句子的过程中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扁鹊,能归纳他的特点。】

  (板书:扁鹊 医术高明)形容一个人医术高明,我们还学过哪些词?(出示课件)课件显示:救死扶伤 药到病除 妙手回春 对症下药 起死回生 杏林春满

  2、这些成语都是对技术精湛、道德高尚的医生的高度赞美,而扁鹊恰恰就是这样一位名医,请同学们带着赞美之情一起来读读这些成语吧。(齐读)希望大家能牢牢地记住这些美妙深远的成语,并把它们运用于自己的学*和生活中。

  3、这么好的医生怎么就没治好蔡桓公的病呢?分析原因:课文中扁鹊几次请求给蔡桓公治病?蔡桓公是怎么说的?

  大家再浏览一遍课文,根据课件中的表格,小组合作试着表演扁鹊与蔡桓公的对话,同时体会两个人物的心理。你能不能用四字词语来形容一下蔡桓公生气时的样子?(怒发冲冠勃然变色 愤愤不* 咬牙切齿 暴跳如雷 怒气冲冲 怒火冲天 恼羞成怒 拍案而起 火冒三丈 怒不可遏 怒火中烧 勃然大怒 暴跳如雷 气急败坏 大发雷霆 )

  这里让学生用四字词语来形容一下蔡桓公生气时的样子,目的在于丰富学生的积累,并通过这些词语形象地体会到人物的心情。

  【课文的主要部分我让学生自读自悟,合作学*,品读扁鹊和蔡桓公各自表现的句子,让学生感悟人物的特征,体会人物品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朗读能力。】

  4.因为蔡桓公对扁鹊的不信任、不高兴、不理睬,一次又一次拒绝了扁鹊治病的请求,才是导致他病死的直接原因。最后他后悔了吗?从哪个自然段看出来?指名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你从什么地方看出蔡桓公也相信他是一位名医了?(抓住“请”字理解蔡桓公的后悔。)

  5.当蔡桓公要去请扁鹊治病的时候,已经过了医治疾病的最佳时机,扁鹊走了,病入骨髓、浑身疼痛的蔡桓公只能等死。你想象一下,此时此刻,蔡桓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6、汇报交流,教师顺势引导提问:蔡桓公的病是一下子就不可救药了吗?他的病根到底在哪里?【这个设计是让学生理解寓意打基础。】

  7、蔡桓公根本就不相信扁鹊,(相机板书:固执己见 讳疾忌医)可扁鹊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劝说蔡桓公治病呢?说明了什么?(板书:医德高尚)【这个问题的讨论,是让学生从扁鹊的坚持和担心中体会扁鹊高尚的医德。】

  8、从这个小故事中,我们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生活中,我们身边有蔡桓公这样的人吗?

  (四)、拓展想象

  如果能跨越时空,你想对蔡桓公说些什么?

  【引导学生从蔡桓公的身上想到生活中的不良*惯,并进行拓展练*,是要进行知识的迁移,将寓意升华,提高分辨能力和思维能力。】

  (五)、作业

  1、把《扁鹊治病》这个寓言故事讲给你身边的人听。

  2、课外读《伊索寓言》。【作业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熟悉并掌握课文内容,整合课外资源,开阔眼界。】

  六、板书设计

  这课的板书,我以归纳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和品质,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得出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的道理。

  附板书设计:

  扁 鹊 治 病

  扁 鹊 医术高明 医德高尚

  蔡桓公 讳疾忌医 固执己见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第一次抱母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情感型课文。文章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很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母亲对子女的爱,更表达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感恩之情。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影响是深广的,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因此,“张扬个性,让课堂喷涌真情”是教学追求的目标。

  全文共5个自然段,可分三个部分。第一自然段是第一部分,叙述了“我”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没想到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第二、三自然段是第二部分。“我”告诉护士,记忆中的母亲总是挑着重担翻山越岭,“我”总以为母亲“力大无穷”,却不知母亲只有80多斤的身体,却承受那么重的担子。第四、五自然段是第三部分,写“我”突发奇想,想抱母亲入睡,结果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大意,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激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3、体会伟大的母爱,激发学生对母爱的报答。根据实际写出一段与母亲相处的精彩片断。

  教学重难点:

  1、学生通过自主提问探究文章大意。

  2、通过练笔歌颂母亲。

  教学准备:

  VCD歌碟,演示文稿

  教学时间:两课时

  二、说教法、学法。

  阅读要“披文入景,披文入情”才能产生优化的效果。我通过抓重点语段,反复品读,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如抓住母亲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这段描写,让学生展开想象,通过语言文字呈现丰富的内心视像,将文本语言伴随着感性的形象扎根到学生的心灵世界之中,在此基础上多次朗读,揭开文本深藏的内涵。再如为了理解母亲的一句朴素话语,我通过画面、音乐的渲染,让学生对母爱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文章其实最感动的是最后一段,那是一颗对母亲感恩的心在震撼着我们。所以在处理最后一段时,我让学生深情地朗读,将自己和文本融为一体,用朗读,用思考,用言语抒发着感受。接下来拓展的小诗,又反哺了对文本的感悟,让学生走进新文本,加深理解和体验。

  在学生的情感巨浪被充分掀起的基础上,通过语言实践——倾诉,让学生表白内心,使他们的情感得到宣泄。

  1、巧抓兴趣点,教师“循循善诱”

  新课开始前,教师将课下收集到的有关诗句,播放音乐让学生朗读,感受母爱的伟大。接着,以阅读的方法入手,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并要求学生利用学到的方法,充分的用到本节课的学*中,这样设计学生学*兴趣高,容易接受,积极的投入学*当中。

  2、巧抓互动点,教师“穿针引线”。

  在教学中,我首先创设自主学*的空间,让学生自由且充分地阅读,积极主动地感知文本,交流感受,把握情感基调。

  朗读的牵引。对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一篇难以理解的文章。很多地方能意会而不会言传。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反复地朗读体验,以读促思,才能获得更深刻的理解。所以,在本文的朗读方式上,,我们不仅采用了个别读、小组分角色读、全班齐读等方式,而且还多次采用了师生接读、合作朗读。这样的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朗读的激情,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情境。

  三、说教学程序。

  教学设计:

  13〈〈第一次抱母亲〉〉(第二课时)

  一、课前准备:小助手带领朗读上节课学*到的诗句。

  出示:乳哺三年娘受苦,移干就湿卧娘身。

  儿病恨不将身替,调理汤药不离身。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二、导入教学

  1、出示歌德的话1: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

  教师读。

  你懂得这句话的意思吗?这句话告诉我们,如果你要读书,就要很好地去思考,字面上包含的意思要琢磨清楚,还要读出文章中暗含着的意思。这就一定要用心去想,想,不仅是思考,而且要包括想象。这是上课前老师送给大家的读书要则,希望今天上课时大家能够照着这句话说的去做。

  2、同学们,歌颂母亲一直是千百年以来传诵不衰的主题,今天我们继续学*歌颂母亲的文章《第一次抱母亲》。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三、指导朗读,感悟深化

  1、轻轻打开课本,请一名同学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是否读出感情。(学生评价)

  2、出示课件1指导对话。

  3、自由练读,分角色读。

  4、过渡,母亲最重的时候80多斤,现在生病了,还那么重吗?(生齐答)母亲这么轻,作为儿子,“我”心里是什么感受?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二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有关句子。

  四、评词析句

  1、出示课件2读出感觉,竟然是什么意思?说明什么?

  2、作者没有想到母亲这么轻,心里很难过,为什么难过?答案就在书中,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3、出示课件。

  4、读课件上的内容,透过图片和文字,瘦弱的母亲的肩头挑着100多斤的担子翻山越岭,是怎样的情景?,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想说点什么?

  (1)指导学生说一说。(1,从腰和腿来说明担子重不重2、从汗流浃背来说明累不累3、从挑着粮来说明难不难。)

  齐读读出母亲身上担子的重、身体的累和生活的难。

  (2)翻山越岭是什么意思?难道只是翻过一座座山,一道道岭吗?(是母亲走过生活中的一次次坎坎坷坷,一个个难关)

  师说:现在你知道翻山越岭背后的意思了吗?

  (3)出示课件4读重担是什么意思?母亲除了每天要挑起100多斤的担子还有别的担子吗?

  师说:遇到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为什么?(板书:母爱伟大)

  (4)母爱无处不在,母爱无处不有,出示课件配乐。

  (5)多么伟大的母亲呀!多么感人的母爱呀!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请你有一句话来表达你的感受。(生说)

  (6)好吧,请同学们拿起书,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这段话,读出母亲的累,读出母亲的伟大。读句段“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过渡:母亲的一生用80多斤的身体承受着这么多的重担,而我却不知道此时作者是怎样的心情。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画出有关语句。(生答,师出示有关课件)

  (1)愧疚是什么意思?我为什么感到后悔?(母亲躺在了病床上我才来关心,伤了母亲的心)

  (2)而面对我的愧疚,母亲却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母亲一生中为我们做过那么多的事,她却提都不让提,这是一种不图回报的爱,一种无私的母爱。板书。)

  (3)同学们,母亲付出那么多,护士夸她,她笑了笑说:“提那些事情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从母亲的表情,从母亲的话当中,你看出了什么?(分析:1、提那些事情干什么2、哪个)

  (4)所有母亲都是这样做的。母爱是最无私的,是最伟大的,有人说,世界上的是海洋,比海洋大的是天空,比天空还大的是胸怀。其实不然,比天空还大的是母亲的胸怀!这就是母亲,这就是伟大的母爱!就连护士也为之动情。

  (5)出示6:接读:护士动情的说:大妈,你真了不起!指导大声的读三遍

  过渡语:同学们说的真好!老师听到你们的心声,也被感动了。

  (6)面对此情此境,你想为自己的母亲做点啥?(生答,师评价)

  过渡语:多么懂事的孩子呀!作者面对病床上的母亲他最想干什么?他是怎样做的?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画出有关语句。

  生汇报。师相机,出示课件

  (7)指名读图中文字,其他同学边听边观察图画。

  师:看到母亲眼角流出的泪水吗?为什么流泪?(边说边板书:无数次)这是什么样的泪水?(生答)

  小结:母亲的泪水是欣慰的泪水,是激动的泪水,是幸福的泪水,是又苦又甜的泪水。小时候母亲曾经无数次抱我们,作者仅仅是第一次抱母亲,母亲就那么激动,如此比较,把最想说的话写一写。以“妈妈,我想对您说——————”写一段话。出示“妈妈,我想对您说——————”(学生展示)

  过渡语:太感人了。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体会母爱的伟大。

  (8)配乐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五、总结课文

  1、今天我们读《第一次抱母亲》一文,用一只眼睛读课文,用另一只眼睛感受天下所有母亲无畏、博大、无私的胸怀。我们正像哥德说的那样,是用两只眼睛去读书的,我们的母亲是应该得到崇敬和爱戴,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都要深深记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作业超市

  一、以“妈妈我想对你说”写一篇小练笔。

  二、为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

  三、搜集有关母爱的资料,为“夸夸我的好妈妈”主题班会做准备。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菁华10篇)(扩展3)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菁华9篇)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的地位和作用

  《我站在祖国地图前》是语文S版六年制小学第八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首一首赞美祖国的诗歌。作者看祖国地图时,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赞美了祖国土地的辽阔、山河的壮丽,展望了祖国的美好前景,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能理解每一小节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重点和难点,我将采用指导朗读、利用课件创设情境,让学生亲身感受祖国的美丽和伟大,引导学生由境入情,感受祖国的雄伟和山河的壮丽。

  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理解“沙漠”、“海湾”、“健康”、“三峡”、“泰 山”、“宏伟”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

  2、理解每一小节内容展开想象,理解诗句意思。

  情感态度目标

  1、以问题为线索,理解我站在祖国地图前看到了什么?想 象到了什么?

  2、通过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说教学对象

  四年级的学生喜欢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并具有一定的自行上网

  运用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学生已掌握了一些读书的方法,如:默读时边读边想,不动笔墨不读书,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等。学生的思维活跃,想象力较丰富,但思维的深刻性、语言的表达上有所欠缺。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以学生的充分自主学*为主,发挥多媒体的多项交流功能,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读、看、想等方式,逐步深入学*课文。 为了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特点,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语文是一门培养人的情感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达到情感升华”。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我校四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所以,本节课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把祖国美丽的名山大川呈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帮助突破重点和难点。发挥多媒体综合功能,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以达到帮助学生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效果。同时,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课件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节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 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并例举生产实践上存在的一些有关的 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节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方法的人,没有情感的人。” 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说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图】 问题引人,激发兴趣 听读课文,整体感知(视频录音) 深入学*,品词品句(课件) 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总结全文 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结束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一)导入新课

  (3—5分钟) 课件展示祖国地图,了解*基本国情导入。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兴趣。

  (二)讲授新课

  (30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确地分析教材的难点。

  1、听视频录音导入新课,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过来,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2、深入学*,品词品句体会情感。这个分析课文的过程中,我通过课件的出示,让学生感受珠穆朗玛峰的峰势雄伟;南沙群岛的多、美、迷人;五岳的雄、奇;三峡的险要;泰山的雄伟壮观。配上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解,这样的设计,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同时我还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认真品读精美词句。 当然,语文课堂中也不可缺少说句写句练*,这个环节,我放在每个小节的学*之后,让学生想象自己站在祖国地图前会想些什么,这样不仅对学生进行了双向思维的训练,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这个环节我会让学生欣赏祖国名山大川,视频的播放能让学生的视觉、听觉完全动起来,更能感受到祖国的辽阔、雄伟、壮观。

  (四)课堂小结,强化认识

  (3—5分钟) 最后我会让学生伴随着优美的音乐有感情朗读课文,这样的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能让学生感受到祖国河山的壮丽,更激发了学生爱国之情。可 这样,整个教学过程就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同时达到了情感的升华。

  (五)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13 我站在祖国地图前 地域辽阔 山河壮观 祖国像妈妈 描绘蓝图

  (六)布置作业

  收集有关祖国名山大川的图片,办一次图片展。这样的作业,让课堂延伸到生活中,学生的爱国情感能再作业中得到进一步升华!

  七、说教学评价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的'跨度、学生的认知水*,我对本科教材内容有一定增减。例如:增加一些祖国大川的介绍:丽江,桂林等。 在教学策略的选用上,我运用了以下策略:

  (一)运用了模拟活动,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

  (二)组织学生探究知识并形成新的知识;

  这些策略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力求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目标。让学生从内心上认同这些观点,进而能够主动地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去,有助于实现知、行、信的统一。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2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的地位和作用

  《我站在祖国地图前》是语文S版六年制小学第八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首一首赞美祖国的诗歌。作者看祖国地图时,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赞美了祖国土地的辽阔、山河的壮丽,展望了祖国的美好前景,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能理解每一小节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重点和难点,我将采用指导朗读、利用课件创设情境,让学生亲身感受祖国的美丽和伟大,引导学生由境入情,感受祖国的雄伟和山河的壮丽。

  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理解“沙漠”、“海湾”、“健康”、“三峡”、“泰 山”、“宏伟”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

  2、理解每一小节内容展开想象,理解诗句意思。

  情感态度目标

  1、以问题为线索,理解我站在祖国地图前看到了什么?想 象到了什么?

  2、通过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说教学对象

  四年级的学生喜欢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并具有一定的自行上网

  运用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学生已掌握了一些读书的方法,如:默读时边读边想,不动笔墨不读书,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等。学生的思维活跃,想象力较丰富,但思维的深刻性、语言的表达上有所欠缺。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以学生的充分自主学*为主,发挥多媒体的多项交流功能,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读、看、想等方式,逐步深入学*课文。 为了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特点,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语文是一门培养人的情感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达到情感升华”。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我校四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所以,本节课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把祖国美丽的名山大川呈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帮助突破重点和难点。发挥多媒体综合功能,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以达到帮助学生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效果。同时,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课件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节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 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并例举生产实践上存在的一些有关的 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节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方法的人,没有情感的人。” 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说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图】 问题引人,激发兴趣 听读课文,整体感知(视频录音) 深入学*,品词品句(课件) 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总结全文 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结束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一)导入新课

  (3—5分钟) 课件展示祖国地图,了解*基本国情导入。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兴趣。

  (二)讲授新课

  (30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确地分析教材的难点。

  1、听视频录音导入新课,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过来,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2、深入学*,品词品句体会情感。这个分析课文的过程中,我通过课件的出示,让学生感受珠穆朗玛峰的峰势雄伟;南沙群岛的多、美、迷人;五岳的雄、奇;三峡的险要;泰山的雄伟壮观。配上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解,这样的设计,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同时我还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认真品读精美词句。 当然,语文课堂中也不可缺少说句写句练*,这个环节,我放在每个小节的学*之后,让学生想象自己站在祖国地图前会想些什么,这样不仅对学生进行了双向思维的训练,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这个环节我会让学生欣赏祖国名山大川,视频的播放能让学生的视觉、听觉完全动起来,更能感受到祖国的辽阔、雄伟、壮观。

  (四)课堂小结,强化认识

  (3—5分钟) 最后我会让学生伴随着优美的音乐有感情朗读课文,这样的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能让学生感受到祖国河山的壮丽,更激发了学生爱国之情。可 这样,整个教学过程就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同时达到了情感的升华。

  (五)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13 我站在祖国地图前 地域辽阔 山河壮观 祖国像妈妈 描绘蓝图

  (六)布置作业

  收集有关祖国名山大川的图片,办一次图片展。这样的作业,让课堂延伸到生活中,学生的爱国情感能再作业中得到进一步升华!

  七、说教学评价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的跨度、学生的认知水*,我对本科教材内容有一定增减。例如:增加一些祖国大川的介绍:丽江,桂林等。 在教学策略的选用上,我运用了以下策略:

  (一)运用了模拟活动,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

  (二)组织学生探究知识并形成新的知识;

  这些策略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力求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目标。让学生从内心上认同这些观点,进而能够主动地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去,有助于实现知、行、信的统一。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3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大家好!很荣幸能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与交流,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语文出版社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篇课文《永生的眼睛》。下面我将从教材,学生,教学目标,重难点,教法,学法以及教学流程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拿到文章,我站在普通读者、学生和教师的立场反复研读了课文。感受到第六单元这组课文以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展示着人们对生命的热爱。这篇课文的作者是美国的琳达·里弗斯,文章讲述了一家三代人已经和准备为盲人捐献角膜的动人事迹,赞美了他们高尚的情操。题目“永生的眼睛”中,“眼睛”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善良和美好,“永生”则弘扬了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必将世代相传,永不泯灭。从更深的意义上理解,“永生的眼睛”体现的就是一种热爱生命的情怀。

  二、说学生

  六年级学生读了本篇课文后,应该能够感受到这其中体现的*,感悟到生命的美好,也能够涌起很多的感动。但是我想,他们还不能清楚地知道究竟是什么使自己产生了感动,这正是教学中应该帮助学生提升的地方。

  三、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成功的基础是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科学地制定出教学目标,才能驾于全局。正如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所说:“科学地确定学*目标是教学的首要环节。”因此,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制定本课的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为:

  1.围绕对话核心主题——“因为谁、为什么而感动”、抓住具体的语言文字进行体会感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在对话中培养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珍惜和热爱生命和美好的生活。

  3.了解角膜捐献,对捐献角膜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

  目标涵盖“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其中教学目标1、2是本课教学重点,目标3是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方法得当,可以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为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体现语文教学的本质,践行新课程理念,我采用“对话式教学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是阅读的本质,也是阅读教学的本质,因此,营造一个和谐的、高效的对话课堂是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本节课设计中,我采用 “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模式”进行设计,形成了以 “对话核心主题”为中心点,以“对话分主题”为线索,以“对话依托点”为具体内容,“由点拉线、由线画面、由面及点”的主题鲜明、各环相融、对话引证式的课堂结构,并具体设计了“预*与交流→确定对话核心主题→引出分主题→借助对话依托点阐述分主题→整合分主题回归核心主题”的教学流程。

  五、说教学流程

  上课之前,我布置学生进行预*,这是确定“对话核心主题”的重要素材。

  (一)导入课文,揭示课题

  导入的设计至关重要,所谓“万事开头难”就是这个道理。富有感情与哲理的导入,就像在师生之间架起沟通心距的桥梁,通过桥梁师生的心接*了。这篇课文学*中,教师首先配乐朗诵一位接受角膜移植手术而重见光明的人写的文章。

  《你的眼睛》

  像远方淡蓝的大海,

  那永恒的痛苦,

  像尘土隐没在你的眼中。

  你的眼睛是清泉,

  它的希望的光照着我,

  通过流水的闪烁,

  宛如水底的珍珠。

  读完后教师说:“这位重见光明的人在呼唤、在寻找给他带来光明的使者,这位光明的使者到底是谁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它是由美国的琳达·里弗斯写的作品《永生的眼睛》”。这样的导入,为后面的对话创设了很好的情境,为后面参与你“因为什么而感动”这一主题的对话打下基础。

  【设计意图】这不是一首普通的诗,这是一首获得温迪捐赠的眼角膜的人书写的情诗,表达了他重见光明后的内心感受。以此诗作导入,配之教师深情朗诵,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学文兴趣,还能为课文的深入学*垫定了一个情感基调。

  (二)出示对话核心主题“你因为什么而感动”

  教师说:“同学们,这篇课文老师读了很多遍,当我读第一遍的时候,我有了一种感动。当我读了很多遍的时候,我的心中涌动着许多的感动。在同学们预*的时候,我发现很多同学也有这样的感动。文章为什么带给我们这么多的感动,我们感动的究竟是什么?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来交流这些感动,共享这些感动。”这一“对话核心主题”的确定,充分考虑了作品的内涵、创作的意图、学生和教师的感受等多方面因素,符合阅读心理和规律,能够使对话有效展开。

  (三)引出分主题,运用对话依托点展开对话

  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用心灵与作者交流,与文本对话。接着,学生交流自己心中的感动,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进行引导。我预设学生会提出因为文章中人物的“富有爱心”、“勇于奉献”、“热爱生命”而感动,这些就是分论点。教师追问:你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动,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和其他资料读一读、说一说。这些语句和资料就是“对话依托点”。此中,我预设重点把握两个语段,这两个语段是文章表达思想的重点段。

  第一个语段:“琳达,”父亲*静地搂着我,“你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我和你妈妈就想过,如果我们死后的躯体能帮助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有了一些意义。”父亲这番话给我上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课。

  这一段,我通过创设一种冲突情境激发学生深入对话。首先,引导学生理解父亲和琳达的态度是不相同的,并找到相关的段落朗读;其次,教师以“能给予别人的东西有很多种,身体是最珍贵的。*的传统说法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能损伤。面对着捐赠器官这件事,琳达是痛苦难忍,可父亲却如此*静,难道父亲不爱妻子,不尊重给予自己身体的父母吗?”引导学生讨论从而进一步得出:父亲爱妻子、爱自己、尊重父母,但也爱别人的生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爱吾生命以及人之生命”。这时,教师适时补充呈现关于眼角膜的资料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能反映作者渴盼得到光明的部分文本,说明对于盲人而言是多么渴望得到角膜重见光明,使学生心灵得到震撼,真正地为琳达父亲感动。然后在感动中全班齐读该段,并以“这时,你想对琳达的父亲说些什么”的方式表达感动。

  第二个语段:“在这一刻我领悟到,父亲所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他所遗留的是辉映在我女儿眼睛里的一片骄傲”。

  教师通过“作者说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那么,父亲留下的更是什么?”来帮助学生体会“热爱生命的精神”;用“‘辉映在我女儿眼睛里的一片骄傲!’”来启发学生与作者自己14岁的时候的情况进行比较,从而感受温迪的富有爱心、勇于奉献和热爱生命。

  第三,我出示本文后面三个自然段,并再一次配乐朗读,激发出学生对温迪更深的敬意和对“永生的眼睛”的内涵的更深的理解。

  没想到,仅仅是两周之后,我再一次为器官捐献组织签署了同意书:我可爱的女儿,才华横溢的小画家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了……当我签字时,她的话萦绕在我耳际:“一个人什么也看不见该有多痛苦!”

  失去温迪三周后,我收到一封来自奥列根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信上写道:“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的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您女儿——一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儿活的纪念,并有幸分享她的美丽……”

  这一刻,我彷佛看到了我金发的温迪,她手中的画笔依旧不停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耀着骄傲的光芒。

  当学生沉浸在情境之中,教师用“看了这样的结尾,你的心灵是否有了一种震撼,你的心中是否又多了一份感动,把你的这份感动,用你的'笔写出来吧。”写好后,请部分学生朗读自己所写的内容,要求读出自己心灵深处那份最深刻的感动。

  所以在这一环节中,在呈现“对话核心主题”后,学生们各抒己见,运用“对话依托点“阐述“对话分主题”,积极地发挥“*等中的首*”作用,通过“说课文内容”、“品关键词句”、“读相应语段”等方式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培养语文能力。

  (四)整合分主题回归对话核心主题,升华“感动”,延伸课外。

  首先,教师满怀激情地说:“同学们,人类美好的情感是没有国界的,这来自异国的文章深深地感动了我们。我们为他们的富有爱心而感动,为他们的——勇于奉献——而感动,为他们的热爱生命——而感动……当我们拥有了这些感动之后,让我们再来看看课题,《永生的眼睛》永生的仅仅是眼睛吗?仅仅是将要消失的眼睛在别人的身上得到了延续吗?还有

  什么?(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还指他们一家三代人富有爱心、勇于奉献、热爱生命的那种伟大的行动和美好的情怀将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感染着我们,将永远流传下去,得到了真正的永生。他们这一家三代人也将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他们也是永生的。”

  然后让学生带着这样的理解,再来读课题。并给予简短的时间讨论:“我们身体所能给予他人的不仅仅是角膜,还可以是什么?”并呈现资料加以说明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就是这样做的。接着,教师说:“如果你善于感动生活中的真、善、美,善于为生活中的小事而感动,那么,你将会是一个幸福而快乐的人。”课外延伸作业是“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用你的这份感动感染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吧。”

  在对分主题进行对话之后,教师通过总结,完成对“对话核心主题”的集体构建。使学生在明白为什么而感动的基础上,拓展感动的外延,将“感动”延伸到日常的生活之中,促使学生在思想、情感上的提升。同时,这一课堂结束形式,与开头形成很好的照应,体现课堂结构的圆合之美。

  结尾: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体会最深的一点就是带着激情去工作,才能使*凡的工作焕发光彩,使*凡的生活充满乐趣。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4

  一、说教材

  神奇的机器人是鄂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说明文,他说明的对象是现代社会高科技背景下的各种新型的神奇的机器人。采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举例子。学*本文,要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对神奇的机器人产生浓厚的兴趣,对现代科技的进展有所了解,对科学奥秘产生探索的欲望。

  课文主要介绍了“能追捕罪犯的机器人”、“宠物机器人”、“音乐机器人”、“足球比赛机器人”、“仿真机器人”等数种机器人的神奇功能,说明了现代机器人能帮助人们工作,完成许多人们做不了的事,还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无穷的乐趣。

  课文紧紧围绕“神奇”二字,按照先总后分的结构介绍各种机器人的神奇之处。

  1、说教学目标

  1)会认9个字,能用“日新月异”、“大显身手”写句子。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抓住关键的词句,通过读、说活动,体会到机器人的神奇。

  3)学*作者抓住特点说明事物的方法,了解常用的基本的说明方法。

  4)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

  2、说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的内容,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体会到机器人的神奇。

  3、说教学重点

  学*作者抓住特点说明事物的方法,初步了解举例子、作比较这些常用的基本的说明方法。

  二、说教学方法

  1、以情激情,使文本焕发生命力

  2、创设情景,给课堂注入活力

  3、面向全体,让学生自由表达

  三、说教学时间

  两教时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学*生字,感受课文第2、3自然段介绍的机器人的神奇。

  第二教时:

  一、回顾上文,引入新课

  1、师:上一节课,咱们一齐到机器人博览会上的一号展厅游览了一次,看到了各种各样的千奇百怪的机器人。(板书:千奇百怪)

  还记得他们吗?

  2、师:遇到危险的情况,这些机器人就能大显身手;一些人们做不了的事,他们做起来却得心应手。(板书:日新月异)

  二、抓住词句,感受神奇

  1、师:那,除此以外,二号展厅里又会有哪些神奇的机器人,想不想去看一看?快速浏览课文的第4-8自然段,你发现二号展厅里又有哪些机器人呢?

  2、生交流(教师板书名称)

  3、师:看来这次博览会真是群英荟萃呀,光浏览一遍怎么行呢,赶快静心下来,认真地默读每种机器人的介绍词,把能让你感受到神奇的词句勾画下来。

  同桌小伙伴把你勾画的词句读一读,把你感受到神奇的地方说一说。

  4、全班反馈交流:看来大家都被机器人的神奇给吸引住了,选一种你最感兴趣的给大家介绍介绍。

  出示句子,强调“惟妙惟肖”、“以假乱真”。是呀,模仿的`几乎一摸一样,都可以以假乱真了!指导学生读出“神奇”。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5

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第21课《乡下人家》。本次的说课我设计了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各方面。

  一、说教材:

  《乡下人家》编排在第六组,本组主题是"走进田园,热爱乡村”,旨在让学生通过学*,感受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自然质朴的乡村生活,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乡下人家》是本组第一篇精读课文,起到初步实现并辐射这一主题的作用.文章语言质朴,采用白描和勾画的写法,按照房前屋后的空间顺序和春夏秋三季、白天傍晚夜间的时间顺序交叉描写,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也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善于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装点自己的家园,装点自己生活的美好品质。这既是一篇美文,也是一组美画,读之,正如作者所言“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根据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和学生的学*特点,我把本课的三维目标确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认知目标:学*作者抓住乡村生活中最*凡的事物、最普通的场面,描写乡村生活的方法。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想象能力,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激**感,发挥想象,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由衷的热爱之情。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点,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随文想象画面,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

  教学难点:从*凡的事物,普通的场面体会乡村生活的美。

  二、说教法:

  朱熹《孟子集注》中说,事必有法,然后可成,教学方法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因此我选择了导读法、图示法、情景教学法等来组织教学,指导学生充分体会乡下人家自然、质朴的美,从而激发他们对乡村生活的热爱。

  三、说学法

  终身教育的理念并非要求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知识,而是让学*者更多的掌握学*的方法和途径,真正使他们学会学*。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力求学生掌握以下方法:自读感悟法、合作探究法、对比法、读说结合法、读写结合法。

  四、教学过程:

  语文教育界前辈刘国正老师提出语文训练要讲求“实”与“活”。所谓“实”指教学体现务实态度,扎实教风,学生在不同阶段学有所得,从而使课程目标落到实处。所为“活”,指教学要目中有“人”,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从而使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一)创设情境,顺势导学。

  学*写景的'文章,直观的视觉感受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也可以加深对文本的感受。上课伊始,我创设了一个乡下游的情境,用多媒体展示乡村生活画面,使学生再次感受到乡下美景,为后面想象画面做好了铺垫。

  (二)默读课文,整体把握。

  本课分为两课时,经过第一课时的学*,学生对本文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我围绕“课文向我们描绘了哪些乡村美景?”这一问题提出阅读期待,引导学生潜入文本,默读课文。

  (三)品读课文,感悟美景。

  1、读文想像画面

  “读一读,说一说”,感受文中的画面美。

  (1)采取多形式朗读,如学生自由读、教师示范读、个别展示读、小组比赛读、配乐朗读等,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在读中品味,从读中感悟。

  (2)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用语言描述出来,做到读说结合。

  2、凝练概括画面

  (1)教师进行学法指导,示范为画面取名。

  (2)生生互动,合作取画名。

  3、动情欣赏画面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欣赏画面。

  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出示句子,让学生读一读,体会句中哪个字用的好,为什么?学生通过读,可以体会到“探”字用的好,因为“探”字让人感到嫩笋的长势之迅速,展示出了勃勃的生机。

  引导学生运用对比法进行体会。

  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引导学生将乡下人家房前屋后的瓜藤与高楼门前的石狮子作对比,通过具体事物的想象,一动一静,乡下人家瓜藤的可爱与独特便留在了学生的脑海里。

  引导学生用已掌握的“情境体验法”进行体会。

  若是在夏天的傍晚出去散步,常常会瞧见乡下人吃晚饭的情景。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他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6

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第21课《乡下人家》。本次的说课我设计了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各方面。

  一、说教材:

  《乡下人家》编排在第六组,本组主题是"走进田园,热爱乡村”,旨在让学生通过学*,感受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自然质朴的乡村生活,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乡下人家》是本组第一篇精读课文,起到初步实现并辐射这一主题的作用.文章语言质朴,采用白描和勾画的写法,按照房前屋后的空间顺序和春夏秋三季、白天傍晚夜间的时间顺序交叉描写,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也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善于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装点自己的家园,装点自己生活的美好品质。这既是一篇美文,也是一组美画,读之,正如作者所言“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根据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和学生的学*特点,我把本课的三维目标确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认知目标:学*作者抓住乡村生活中最*凡的事物、最普通的场面,描写乡村生活的方法。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想象能力,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激**感,发挥想象,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由衷的热爱之情。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点,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随文想象画面,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

  教学难点:从*凡的事物,普通的场面体会乡村生活的美。

  二、说教法:

  朱熹《孟子集注》中说,事必有法,然后可成,教学方法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因此我选择了导读法、图示法、情景教学法等来组织教学,指导学生充分体会乡下人家自然、质朴的美,从而激发他们对乡村生活的热爱。

  三、说学法

  终身教育的理念并非要求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知识,而是让学*者更多的掌握学*的方法和途径,真正使他们学会学*。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力求学生掌握以下方法:自读感悟法、合作探究法、对比法、读说结合法、读写结合法。

  四、教学过程:

  语文教育界前辈刘国正老师提出语文训练要讲求“实”与“活”。所谓“实”指教学体现务实态度,扎实教风,学生在不同阶段学有所得,从而使课程目标落到实处。所为“活”,指教学要目中有“人”,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从而使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一)创设情境,顺势导学。

  学*写景的文章,直观的视觉感受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也可以加深对文本的感受。上课伊始,我创设了一个乡下游的情境,用多媒体展示乡村生活画面,使学生再次感受到乡下美景,为后面想象画面做好了铺垫。

  (二)默读课文,整体把握。

  本课分为两课时,经过第一课时的学*,学生对本文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我围绕“课文向我们描绘了哪些乡村美景?”这一问题提出阅读期待,引导学生潜入文本,默读课文。

  (三)品读课文,感悟美景。

  1、读文想像画面

  “读一读,说一说”,感受文中的画面美。

  (1)采取多形式朗读,如学生自由读、教师示范读、个别展示读、小组比赛读、配乐朗读等,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在读中品味,从读中感悟。

  (2)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用语言描述出来,做到读说结合。

  2、凝练概括画面

  (1)教师进行学法指导,示范为画面取名。

  (2)生生互动,合作取画名。

  3、动情欣赏画面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欣赏画面。

  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出示句子,让学生读一读,体会句中哪个字用的好,为什么?学生通过读,可以体会到“探”字用的好,因为“探”字让人感到嫩笋的长势之迅速,展示出了勃勃的生机。

  引导学生运用对比法进行体会。

  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引导学生将乡下人家房前屋后的瓜藤与高楼门前的石狮子作对比,通过具体事物的想象,一动一静,乡下人家瓜藤的可爱与独特便留在了学生的脑海里。

  引导学生用已掌握的“情境体验法”进行体会。

  若是在夏天的傍晚出去散步,常常会瞧见乡下人吃晚饭的情景。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他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7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大家好!很荣幸能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与交流,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语文出版社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篇课文《永生的眼睛》。下面我将从教材,学生,教学目标,重难点,教法,学法以及教学流程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拿到文章,我站在普通读者、学生和教师的立场反复研读了课文。感受到第六单元这组课文以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展示着人们对生命的热爱。这篇课文的作者是美国的琳达·里弗斯,文章讲述了一家三代人已经和准备为盲人捐献角膜的动人事迹,赞美了他们高尚的情操。题目“永生的眼睛”中,“眼睛”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善良和美好,“永生”则弘扬了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必将世代相传,永不泯灭。从更深的意义上理解,“永生的眼睛”体现的就是一种热爱生命的情怀。

  二、说学生

  六年级学生读了本篇课文后,应该能够感受到这其中体现的*,感悟到生命的美好,也能够涌起很多的感动。但是我想,他们还不能清楚地知道究竟是什么使自己产生了感动,这正是教学中应该帮助学生提升的地方。

  三、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成功的基础是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科学地制定出教学目标,才能驾于全局。正如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所说:“科学地确定学*目标是教学的首要环节。”因此,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制定本课的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为:

  1.围绕对话核心主题——“因为谁、为什么而感动”、抓住具体的语言文字进行体会感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在对话中培养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珍惜和热爱生命和美好的生活。

  3.了解角膜捐献,对捐献角膜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

  目标涵盖“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其中教学目标1、2是本课教学重点,目标3是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方法得当,可以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为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体现语文教学的本质,践行新课程理念,我采用“对话式教学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是阅读的本质,也是阅读教学的本质,因此,营造一个和谐的、高效的对话课堂是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本节课设计中,我采用 “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模式”进行设计,形成了以 “对话核心主题”为中心点,以“对话分主题”为线索,以“对话依托点”为具体内容,“由点拉线、由线画面、由面及点”的主题鲜明、各环相融、对话引证式的课堂结构,并具体设计了“预*与交流→确定对话核心主题→引出分主题→借助对话依托点阐述分主题→整合分主题回归核心主题”的教学流程。

  五、说教学流程

  上课之前,我布置学生进行预*,这是确定“对话核心主题”的重要素材。

  (一)导入课文,揭示课题

  导入的设计至关重要,所谓“万事开头难”就是这个道理。富有感情与哲理的导入,就像在师生之间架起沟通心距的桥梁,通过桥梁师生的心接*了。这篇课文学*中,教师首先配乐朗诵一位接受角膜移植手术而重见光明的人写的文章。

  《你的眼睛》

  像远方淡蓝的大海,

  那永恒的痛苦,

  像尘土隐没在你的眼中。

  你的眼睛是清泉,

  它的希望的光照着我,

  通过流水的闪烁,

  宛如水底的珍珠。

  读完后教师说:“这位重见光明的人在呼唤、在寻找给他带来光明的使者,这位光明的使者到底是谁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它是由美国的琳达·里弗斯写的作品《永生的眼睛》”。这样的导入,为后面的对话创设了很好的情境,为后面参与你“因为什么而感动”这一主题的对话打下基础。

  【设计意图】这不是一首普通的诗,这是一首获得温迪捐赠的眼角膜的人书写的情诗,表达了他重见光明后的内心感受。以此诗作导入,配之教师深情朗诵,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学文兴趣,还能为课文的深入学*垫定了一个情感基调。

  (二)出示对话核心主题“你因为什么而感动”

  教师说:“同学们,这篇课文老师读了很多遍,当我读第一遍的时候,我有了一种感动。当我读了很多遍的时候,我的心中涌动着许多的感动。在同学们预*的时候,我发现很多同学也有这样的感动。文章为什么带给我们这么多的感动,我们感动的究竟是什么?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来交流这些感动,共享这些感动。”这一“对话核心主题”的确定,充分考虑了作品的内涵、创作的意图、学生和教师的感受等多方面因素,符合阅读心理和规律,能够使对话有效展开。

  (三)引出分主题,运用对话依托点展开对话

  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用心灵与作者交流,与文本对话。接着,学生交流自己心中的感动,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进行引导。我预设学生会提出因为文章中人物的“富有爱心”、“勇于奉献”、“热爱生命”而感动,这些就是分论点。教师追问:你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动,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和其他资料读一读、说一说。这些语句和资料就是“对话依托点”。此中,我预设重点把握两个语段,这两个语段是文章表达思想的重点段。

  第一个语段:“琳达,”父亲*静地搂着我,“你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我和你妈妈就想过,如果我们死后的躯体能帮助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有了一些意义。”父亲这番话给我上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课。

  这一段,我通过创设一种冲突情境激发学生深入对话。首先,引导学生理解父亲和琳达的态度是不相同的,并找到相关的段落朗读;其次,教师以“能给予别人的东西有很多种,身体是最珍贵的。*的传统说法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能损伤。面对着捐赠器官这件事,琳达是痛苦难忍,可父亲却如此*静,难道父亲不爱妻子,不尊重给予自己身体的父母吗?”引导学生讨论从而进一步得出:父亲爱妻子、爱自己、尊重父母,但也爱别人的生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爱吾生命以及人之生命”。这时,教师适时补充呈现关于眼角膜的资料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能反映作者渴盼得到光明的部分文本,说明对于盲人而言是多么渴望得到角膜重见光明,使学生心灵得到震撼,真正地为琳达父亲感动。然后在感动中全班齐读该段,并以“这时,你想对琳达的父亲说些什么”的方式表达感动。

  第二个语段:“在这一刻我领悟到,父亲所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他所遗留的是辉映在我女儿眼睛里的一片骄傲”。

  教师通过“作者说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那么,父亲留下的更是什么?”来帮助学生体会“热爱生命的精神”;用“‘辉映在我女儿眼睛里的一片骄傲!’”来启发学生与作者自己14岁的时候的情况进行比较,从而感受温迪的富有爱心、勇于奉献和热爱生命。

  第三,我出示本文后面三个自然段,并再一次配乐朗读,激发出学生对温迪更深的敬意和对“永生的眼睛”的内涵的更深的理解。

  没想到,仅仅是两周之后,我再一次为器官捐献组织签署了同意书:我可爱的女儿,才华横溢的小画家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了……当我签字时,她的话萦绕在我耳际:“一个人什么也看不见该有多痛苦!”

  失去温迪三周后,我收到一封来自奥列根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信上写道:“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的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您女儿——一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儿活的纪念,并有幸分享她的美丽……”

  这一刻,我彷佛看到了我金发的温迪,她手中的画笔依旧不停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耀着骄傲的光芒。

  当学生沉浸在情境之中,教师用“看了这样的结尾,你的心灵是否有了一种震撼,你的心中是否又多了一份感动,把你的这份感动,用你的笔写出来吧。”写好后,请部分学生朗读自己所写的内容,要求读出自己心灵深处那份最深刻的感动。

  所以在这一环节中,在呈现“对话核心主题”后,学生们各抒己见,运用“对话依托点“阐述“对话分主题”,积极地发挥“*等中的首*”作用,通过“说课文内容”、“品关键词句”、“读相应语段”等方式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培养语文能力。

  (四)整合分主题回归对话核心主题,升华“感动”,延伸课外。

  首先,教师满怀激情地说:“同学们,人类美好的情感是没有国界的,这来自异国的文章深深地感动了我们。我们为他们的富有爱心而感动,为他们的——勇于奉献——而感动,为他们的热爱生命——而感动……当我们拥有了这些感动之后,让我们再来看看课题,《永生的眼睛》永生的仅仅是眼睛吗?仅仅是将要消失的眼睛在别人的身上得到了延续吗?还有

  什么?(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还指他们一家三代人富有爱心、勇于奉献、热爱生命的那种伟大的行动和美好的情怀将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感染着我们,将永远流传下去,得到了真正的永生。他们这一家三代人也将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他们也是永生的。”

  然后让学生带着这样的理解,再来读课题。并给予简短的时间讨论:“我们身体所能给予他人的.不仅仅是角膜,还可以是什么?”并呈现资料加以说明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就是这样做的。接着,教师说:“如果你善于感动生活中的真、善、美,善于为生活中的小事而感动,那么,你将会是一个幸福而快乐的人。”课外延伸作业是“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用你的这份感动感染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吧。”

  在对分主题进行对话之后,教师通过总结,完成对“对话核心主题”的集体构建。使学生在明白为什么而感动的基础上,拓展感动的外延,将“感动”延伸到日常的生活之中,促使学生在思想、情感上的提升。同时,这一课堂结束形式,与开头形成很好的照应,体现课堂结构的圆合之美。

  结尾: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体会最深的一点就是带着激情去工作,才能使*凡的工作焕发光彩,使*凡的生活充满乐趣。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8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扁鹊治病》,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对本课作具体的阐述。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扁鹊治病》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寓言两则》中的第二则。本单元以“故事长廊”为主题展开。《扁鹊治病》讲述了蔡桓公讳疾忌医,最终不治而亡的故事,告诉人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学段要求和本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我制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认“蔡”等4个生字,会写“扁”等9个生字;正确读写“拜见”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掌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抓住有关语句揣摩人物的.心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寓言的寓意——防微杜渐,懂得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

  为了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把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重点:掌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抓住有关语句揣摩人物的心情。

  难点:理解寓言的寓意——防微杜渐,懂得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

  3、教学时间

  根据课文的内容安排,我把本课确定为一课时完成。

  4、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病历单

  二、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掌握了多种学*方法。但是这个阶段的学生具体感性思维正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学生对于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在教学策略方面,主要是让学生自读、自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品味。

  三、说教法和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蔡桓公的病情由轻到重的过程,进而明白防微杜渐的含义,结合四年级学生阅读的实际情况,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朗读感悟法、想象感悟法、情境教学法、评价激励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活动中来。

  在学法上,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于是,我将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自主朗读、讨论交流、合作探究等学*方式,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变成学生发展的学堂。

  四、说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师指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原则,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图片质疑,引入课题

  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曾经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首先要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始就能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因此,开课之初,我先通过多媒体出示“听诊器”和“切脉”的图片,然后引出扁鹊的相关资料,让学生初始人物,拉*了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为学*下文奠定了基础。

  第二环节:初读感知,学*生字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因此,在导入新课后,我让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汇报交流时,我先是打破常规,把生字、词语归类出示,帮助学生灵活记忆,接着,我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总结出“课题扩展法”。

  第三环节:小组探究,合作学*

  小组合作学*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以学*小组为单位,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并相互进行交流,让学生做学*的主人,积极主动地去学*知识,变被动为主动。

  于是,我先提出疑问,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后,小组内填写、讨论蔡桓公的病历单。进而得出“蔡桓公的病情在不断地发展,一次比一次严重”的结论。接着,我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扁鹊劝说蔡桓公治病的语言,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解读,引导学生感悟人物特征,体会人物品质,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最后,我设计一个采访蔡桓公的环节:您临终前有什么话要告诫您的子民吗?目的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第四环节:课文小结,揭示寓意

  为了加深学生对“防微杜渐”的理解,我巧妙地采用了以下方式:

  1、联系课文内容解释词语意思:蔡桓公一开始的皮肤病是微不足道的(板书:微),是由于他不听劝告导致病情渐渐加深而死的。(板书:渐)假如对细微的小病能积极防治的话(板书:防),就能杜绝它渐渐发展(板书:杜),以致酿成大错,这就是(防微杜渐)。也就是《扁鹊治病》这则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2、巧编对联:上联是“悔不听神医扁鹊金玉言”,下联是“叹桓公吃亏丧命在眼前”横批是“防微杜渐”。

  3、拓展相关的俗语格言。

  第五环节:结合生活,迁移运用

  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蔡桓公的身上想到生活中的不良行为*惯,并进行拓展练*,迁移知识,升华寓意。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推荐阅读

  一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活动的完结,而应该以此作为一个新的起点,激发学生进一步学生的热情。因此,我为学生设计了一项作业: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其实《扁鹊治病》这则寓言原名叫《扁鹊见蔡桓公》,选自我国古代的一部名著《韩非子》,书中还有很多精彩的寓言故事,老师推荐大家课后去阅读。

  五、说板书设计

  这一课的板书,我以归纳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和品质,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得出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的道理。

  总之,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交流合作及多媒体展示等活动,我设想能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使大部分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认知新字,读懂新词,交流讨论,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收获,同时力求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9

  《雅鲁藏布大峡谷》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工作室全体成员:

  大家好!

  今天是我们工作室新学期开展的第一次研讨活动,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能安排好手头工作与家庭事务来参加今天的活动。今天的活动主要有两项,一是我执教的《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听课活动和研讨交流,二是朱际红老师的讲座。下面我就《雅鲁藏布大峡谷》一课,谈谈教学设计思路与反思:

  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峡谷,也是世界上最深、最长的峡谷,它是世界一大奇观,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本课教学分两课时,今天教学的是第一课时。课前,我播放了优美的歌曲《珠穆朗玛》,营造出***的神秘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孩子们探索的兴趣,很自然地导入新课,并为后面课文的学*作好情感铺垫。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我紧紧抓住“神奇”这条主线组织教学,从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地形、传说、秘境等方面,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反复品读,感悟大峡谷独特迷人之处,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同时,通过播放雅鲁藏布大峡谷迷人风光的短片,使学生对雅鲁藏布大峡谷有了更深刻的感性认识,让学生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情感得以升华,真正感受到了作为*人的自豪。并顺势提了一个问题:作为一名游客,我们应该怎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这里的环境永远美好?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感想,课堂上掀起了一个小高潮。总结课文时,我对照板书,结合课后“金钥匙”,传授给学生“用一个词语给课文主要部分列提纲”的方法。第二课时,主要学*“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另一奇观——自然博物馆;读文、总结学*方法;学生当导游介绍雅鲁藏布大峡谷”等内容。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感觉课堂上学生的交流还不够充分,朗读指导也不够到位,不足的地方还很多。恳请各位领导、老师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今天的研讨课,我只是起了个头,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后这样的活动还要常开展,期盼我们在一次次的研讨中,不断地反思,共同地进步!

  谢谢大家!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菁华10篇)(扩展4)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菁华6篇)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大家好!很荣幸能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与交流,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语文出版社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篇课文《永生的眼睛》。下面我将从教材,学生,教学目标,重难点,教法,学法以及教学流程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拿到文章,我站在普通读者、学生和教师的立场反复研读了课文。感受到第六单元这组课文以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展示着人们对生命的热爱。这篇课文的作者是美国的琳达·里弗斯,文章讲述了一家三代人已经和准备为盲人捐献角膜的动人事迹,赞美了他们高尚的情操。题目“永生的眼睛”中,“眼睛”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善良和美好,“永生”则弘扬了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必将世代相传,永不泯灭。从更深的意义上理解,“永生的眼睛”体现的就是一种热爱生命的情怀。

  二、说学生

  六年级学生读了本篇课文后,应该能够感受到这其中体现的*,感悟到生命的美好,也能够涌起很多的感动。但是我想,他们还不能清楚地知道究竟是什么使自己产生了感动,这正是教学中应该帮助学生提升的地方。

  三、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成功的基础是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科学地制定出教学目标,才能驾于全局。正如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所说:“科学地确定学*目标是教学的首要环节。”因此,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制定本课的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为:

  1.围绕对话核心主题——“因为谁、为什么而感动”、抓住具体的语言文字进行体会感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在对话中培养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珍惜和热爱生命和美好的生活。

  3.了解角膜捐献,对捐献角膜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

  目标涵盖“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其中教学目标1、2是本课教学重点,目标3是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方法得当,可以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为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体现语文教学的本质,践行新课程理念,我采用“对话式教学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是阅读的本质,也是阅读教学的本质,因此,营造一个和谐的、高效的对话课堂是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本节课设计中,我采用 “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模式”进行设计,形成了以 “对话核心主题”为中心点,以“对话分主题”为线索,以“对话依托点”为具体内容,“由点拉线、由线画面、由面及点”的主题鲜明、各环相融、对话引证式的课堂结构,并具体设计了“预*与交流→确定对话核心主题→引出分主题→借助对话依托点阐述分主题→整合分主题回归核心主题”的教学流程。

  五、说教学流程

  上课之前,我布置学生进行预*,这是确定“对话核心主题”的重要素材。

  (一)导入课文,揭示课题

  导入的设计至关重要,所谓“万事开头难”就是这个道理。富有感情与哲理的导入,就像在师生之间架起沟通心距的桥梁,通过桥梁师生的心接*了。这篇课文学*中,教师首先配乐朗诵一位接受角膜移植手术而重见光明的人写的文章。

  《你的眼睛》

  像远方淡蓝的大海,

  那永恒的痛苦,

  像尘土隐没在你的眼中。

  你的眼睛是清泉,

  它的希望的光照着我,

  通过流水的闪烁,

  宛如水底的珍珠。

  读完后教师说:“这位重见光明的人在呼唤、在寻找给他带来光明的使者,这位光明的使者到底是谁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它是由美国的琳达·里弗斯写的作品《永生的眼睛》”。这样的导入,为后面的对话创设了很好的情境,为后面参与你“因为什么而感动”这一主题的对话打下基础。

  【设计意图】这不是一首普通的诗,这是一首获得温迪捐赠的眼角膜的人书写的情诗,表达了他重见光明后的内心感受。以此诗作导入,配之教师深情朗诵,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学文兴趣,还能为课文的深入学*垫定了一个情感基调。

  (二)出示对话核心主题“你因为什么而感动”

  教师说:“同学们,这篇课文老师读了很多遍,当我读第一遍的时候,我有了一种感动。当我读了很多遍的时候,我的心中涌动着许多的感动。在同学们预*的时候,我发现很多同学也有这样的感动。文章为什么带给我们这么多的感动,我们感动的究竟是什么?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来交流这些感动,共享这些感动。”这一“对话核心主题”的确定,充分考虑了作品的内涵、创作的意图、学生和教师的感受等多方面因素,符合阅读心理和规律,能够使对话有效展开。

  (三)引出分主题,运用对话依托点展开对话

  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用心灵与作者交流,与文本对话。接着,学生交流自己心中的感动,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进行引导。我预设学生会提出因为文章中人物的“富有爱心”、“勇于奉献”、“热爱生命”而感动,这些就是分论点。教师追问:你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动,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和其他资料读一读、说一说。这些语句和资料就是“对话依托点”。此中,我预设重点把握两个语段,这两个语段是文章表达思想的重点段。

  第一个语段:“琳达,”父亲*静地搂着我,“你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我和你妈妈就想过,如果我们死后的躯体能帮助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有了一些意义。”父亲这番话给我上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课。

  这一段,我通过创设一种冲突情境激发学生深入对话。首先,引导学生理解父亲和琳达的态度是不相同的,并找到相关的段落朗读;其次,教师以“能给予别人的东西有很多种,身体是最珍贵的。*的传统说法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能损伤。面对着捐赠器官这件事,琳达是痛苦难忍,可父亲却如此*静,难道父亲不爱妻子,不尊重给予自己身体的父母吗?”引导学生讨论从而进一步得出:父亲爱妻子、爱自己、尊重父母,但也爱别人的生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爱吾生命以及人之生命”。这时,教师适时补充呈现关于眼角膜的资料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能反映作者渴盼得到光明的部分文本,说明对于盲人而言是多么渴望得到角膜重见光明,使学生心灵得到震撼,真正地为琳达父亲感动。然后在感动中全班齐读该段,并以“这时,你想对琳达的父亲说些什么”的方式表达感动。

  第二个语段:“在这一刻我领悟到,父亲所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他所遗留的是辉映在我女儿眼睛里的一片骄傲”。

  教师通过“作者说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那么,父亲留下的更是什么?”来帮助学生体会“热爱生命的精神”;用“‘辉映在我女儿眼睛里的一片骄傲!’”来启发学生与作者自己14岁的时候的情况进行比较,从而感受温迪的富有爱心、勇于奉献和热爱生命。

  第三,我出示本文后面三个自然段,并再一次配乐朗读,激发出学生对温迪更深的敬意和对“永生的眼睛”的内涵的更深的理解。

  没想到,仅仅是两周之后,我再一次为器官捐献组织签署了同意书:我可爱的女儿,才华横溢的小画家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了……当我签字时,她的话萦绕在我耳际:“一个人什么也看不见该有多痛苦!”

  失去温迪三周后,我收到一封来自奥列根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信上写道:“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的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您女儿——一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儿活的纪念,并有幸分享她的美丽……”

  这一刻,我彷佛看到了我金发的温迪,她手中的画笔依旧不停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耀着骄傲的光芒。

  当学生沉浸在情境之中,教师用“看了这样的结尾,你的心灵是否有了一种震撼,你的心中是否又多了一份感动,把你的这份感动,用你的笔写出来吧。”写好后,请部分学生朗读自己所写的内容,要求读出自己心灵深处那份最深刻的感动。

  所以在这一环节中,在呈现“对话核心主题”后,学生们各抒己见,运用“对话依托点“阐述“对话分主题”,积极地发挥“*等中的首*”作用,通过“说课文内容”、“品关键词句”、“读相应语段”等方式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培养语文能力。

  (四)整合分主题回归对话核心主题,升华“感动”,延伸课外。

  首先,教师满怀激情地说:“同学们,人类美好的情感是没有国界的,这来自异国的文章深深地感动了我们。我们为他们的富有爱心而感动,为他们的——勇于奉献——而感动,为他们的热爱生命——而感动……当我们拥有了这些感动之后,让我们再来看看课题,《永生的眼睛》永生的仅仅是眼睛吗?仅仅是将要消失的眼睛在别人的身上得到了延续吗?还有

  什么?(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还指他们一家三代人富有爱心、勇于奉献、热爱生命的那种伟大的行动和美好的情怀将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感染着我们,将永远流传下去,得到了真正的永生。他们这一家三代人也将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他们也是永生的。”

  然后让学生带着这样的理解,再来读课题。并给予简短的时间讨论:“我们身体所能给予他人的不仅仅是角膜,还可以是什么?”并呈现资料加以说明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就是这样做的。接着,教师说:“如果你善于感动生活中的真、善、美,善于为生活中的小事而感动,那么,你将会是一个幸福而快乐的人。”课外延伸作业是“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用你的这份感动感染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吧。”

  在对分主题进行对话之后,教师通过总结,完成对“对话核心主题”的集体构建。使学生在明白为什么而感动的基础上,拓展感动的外延,将“感动”延伸到日常的生活之中,促使学生在思想、情感上的提升。同时,这一课堂结束形式,与开头形成很好的照应,体现课堂结构的圆合之美。

  结尾: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体会最深的一点就是带着激情去工作,才能使*凡的工作焕发光彩,使*凡的生活充满乐趣。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2

  一、说教材

  《生命的壮歌》这篇文章是苏教版四年级第八册第五单元 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有 二个故事《蚁国英雄》和《生命桥》,《蚁国英雄》讲的是一群蚂蚁团结合作,扭成一团,肝胆俱裂战胜火海的感人故事。

  《生命桥》讲的一群羚羊在狩猎队的追击下,老羚羊用死亡架起生命之桥,年轻羚羊秩序井然地飞跃悬崖以求生存的感人故事。故事场面悲壮,揪人心肺。是颇具匠心的,内涵极其丰富。

  首先这两个小故事都讴歌了区区弱者在生死的关健时刻所表现出的合作与献身精神,对学生体验生命的价值、情操的熏陶无疑是积极奋进的。其次,两个故事的悲剧的产生都是人为造成的,是人类自己进行反思的好例子。再次,两个故事语言优美,字字句句感人肺腑,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因此,本文是老师引导下学生与文本对话、交流体验、学好语文、感受生活、熏陶情感、体验生命的极具人文性的佳作。

  我预期的教学目标是: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课文,凭借课文语言材料,让学生感受到蚂蚁、羚羊团结合作、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的伟大的献身精神。

  3、关注学生体验交流中新生成的资源,引导学生关爱他人,学*动物的'合作和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

  2、通过学*感受动物的伟大精神。

  教学难点:感悟动物的伟大,体验生命的伟大。

  二、说教学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欲望,导入新授。

  在教学前 我通过以下几个问题:学生一定想知道题目为什么叫《生命壮歌》?《蚁国英雄》“英雄”做了什么?“生命桥”是怎样搭成的?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为新授学*开创一个良好的开端。

  2、巧抓互动点,教师“穿针引线”。

  首先,重视指导通过朗读的理解。对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一篇难以理解的文章。很多地方能意会而不会言传。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反复地朗读体验,以读促思,才能获得更深刻的理解。所以,在本文的朗读方式上,我不仅采用了个别朗读、小组齐读、全班齐读等方式,而且还多次采用了师生接读,合作朗读。这样的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朗读的激情,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情境。

  其次,理解的牵引。让学生读、画、议、再读的方式抓关键的句子和词语。当学生说不出来的时候,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巧妙地引导学生去感悟。备课时,为每一个环节,巧设小问题。出示的课件中,通过理解一些典型词语蚂蚁和羚羊的舍身精神。让学生知道动物它们不能用语言商量,却能在危机前,在那么短暂的时间内,做出决定。这表现了动物的什么精神?这样的提问,一下子促动了学生的思维,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中,大家的理解又会加深一层。总之,恰到好处的点拨,是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钥匙。

  3、巧抓想象点,使学生“情感蔓延”

  一切创造都伴随着想象。要给“创造未来”的孩子从小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想象的功能,是推进创造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我在文中设计了两处想象训练:A、通过学了这个感人的故事你想对这些动物说些什么? B、生活中你知道那些人具有蚂蚁和羚羊的精神?学生一下子就情动才涌,理解到深处,自然就有说不尽的想法。

  4、重视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学*能力。

  本篇课文有两个故事,我通过一扶一放的方式。既能让学生有实效的理解课文,又能培养了学生自主学*的能力,借助于第一个学*故事的方法,让学生总结学法,以此运用这个方法来学*的第二个故事,学生采用了读、画、议、再读等一些方法,亲自走进文感悟故事的内涵,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5、多媒体的恰当运用更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在教学时,我注意制作一些直观而且对教学发挥实效作用的教学课件,有有声有色的引人入神的羚羊跳崖动画课件,有蚂蚁被烈火包裹的壮观画面,以及有美观漂亮的幻灯片,这些课件都为学生的学*起到了辅助作用。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1、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画出自己感受深的地方。

  2、汇报学*结果。说出自己感动的原因。

  3、教师小结并让学生总结学*的方法。

  ( 二)利用学法,自读自悟。

  1)通读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读,自学生词,读通语句。

  2、检查。

  3、指名完整朗读课文,帮助学生把课文读通。

  2)精读课文,读出感受。

  1、学生自读,教师随机了解学生学*情况。

  (注:教师的随机了解既是与学生合作交流,又是帮助辅导,更是获取学生学*的信息,以便更好地驾驭课堂。)

  2、汇报交流。(顺学生思路进行教学)

  (三)由此及彼,升华认识。

  这个故事读完了,但想到了些什么呢?你想对它们说些什么?

  总之,想通过一些有效的手段结合学生的实际以此达到最佳的学*效果,让学生受益匪浅。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3

  一、说教材

  这是一篇根据《左传》改写的历史故事。课文简练的笔触,生动的语言,讲述了祁黄羊让位荐贤的事。表现了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思想境界,塑造了一个做事出以公心,行事光明磊落的人物形象。

  一、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阅读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础,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有一定的口头表达能力,不过这种历史题材的'文章,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学生不易理解,所以在表达自己的感受方面,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综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要求,我拟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了解课文大意。

  2、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 借助课文具体语言材料,领会祁黄羊公私分明、一心为公的精神。

  三、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嫩联系上下文体会“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

  四、教法学法

  根据素质教育新思想和语文课程标准新理念,充分考虑学生实际,在教学中,我会通过初读 指名读理解文章层次;讨论分角色读,领会祁黄羊公私分明、处事公正、一心为国的精神;最后,在通过复述文章,进行点评,理解祁黄羊崇高的思想境界。

  本节课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学法指导:

  1、 自读自悟法,以读促讲,以读促悟,以读悟情。

  2、 不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勤于动笔,乐于思考

  3、 自主合作的学*方法

  五、教学流程

  (一) 谈话导入

  1、 揭示课题,简介祁黄羊在晋国的身份,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认清生字。在读顺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谈谈课文讲了什么故事,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2、 初读之后,鼓励学生质疑,教师提炼重要问题。

  (二) 精读课文 重点感悟

  指导学生精读可以从人物的对话入手,感悟祁黄羊一身正气,一心为国的精神。

  1、 指名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2、 在讨论交流中,理解 “几个大国 ” “征伐”

  3、 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祁黄羊辞职的原因。板书:因病辞职

  出示第三自然段 讨论:“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是怎么一回事?

  1、 理解 外举不避仇

  ① 引读悼公和祁黄羊的第一次对话,体会悼公对祁黄羊的重用和信任。从祁黄羊“想了想”“郑重”体会举荐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② 引导读第二次对话,体会祁黄羊的公私分明,不计前嫌的高尚品德。

  ③ 指导分角色对

  2、 理解内举不避亲

  ① 自读8到11段,你体会到了什么?

  ② 从“只有”“想了想”“郑重”这些词语中体会祁黄羊举荐儿子是无奈而慎重的决定。从悼公的惊讶神态和反问中,体会祁黄羊的举荐是出人意料的。

  ③ 指导学生读好祁黄羊的话,理解祁黄羊举荐儿子的原因。

  五、小结

  采用即兴表演的方式,让学生评议:祁黄羊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4

  一、说教材

  《巨人的花园》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的专题是童话故事,要求学生在读课文时体会童话的语言美、意境美、思想美。《巨人的花园》是英国作家王尔德写的`一篇意蕴深刻的童话,讲述的是一个巨人看到孩子们在自己的花园里玩耍,很生气,便在花园的周围筑起了围墙,将孩子们拒之门外。从此,花园里花不开,鸟不语,一片荒凉。后来,巨人醒悟了,拆除了围墙,与孩子们共同生活,感到无比的幸福。从这篇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二、说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课程目标要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四年级学生特点,设定教学目标如下: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洋溢、允许、围墙、禁止、告示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

  3.读懂课文,明白“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愿意和同学交流阅读的感受。

  童话主要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基于文体特点,确定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想象画面,体会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

  教学难点:体会童话特点,感受童话魅力。

  三、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对童话非常喜爱,也读了很多课内外的童话故事。这个故事非常接*学生的生活,又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相信本文能够激起学生的学*兴趣。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因此,根据课文特点,我将围绕“对比”展开教学。我将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朗读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让学生通过对比思考,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来实施教学,同时在教学中扶放结合,渗透学*方法。

  学法: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渗透了读中悟、悟中读的学法。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形式多样的诵读,让学生领略文章内涵;运用想象、小组合作学*方法,可以实现文本、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多元互动,从而提升学*的效果。

  五、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激趣导入,初读全文。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四年级的学生对童话又有很

  大的兴趣。针对这一点,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

  1.教师:童话那动人的故事和优美的语言,总能把我们带入美好的情境,使我们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同学们,你们读过哪些童话?哪个童话给你的印象最深?

  2.读题想象。教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大胆想象:在你的心目中,这个巨人的花园会是什么样的?这样的导入既能直接切入课题,又能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好课文埋下伏笔。

  3. 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读通读顺课文。

  (2)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故事中出现了哪些人物?

  第二环节:精读课文,突破重点。

  (一)花园变化前后的对比读

  1.提示说话,接触对比

  想想巨人的花园原来是什么样的,后来又是怎样的?并在相关的语句下画上记号。稍后,适时请学生交流。并在屏幕上出示相关的语句。

  2.对比朗读,感受对比

  以对比朗读的方法让学生先读读描写花园漂亮的语句,再读读因为巨人的行为而变得寒冷、荒凉的语句和花园后来又富有春意的语句,最后再读读描写花园变成了冬天的语句。

  (二)冬天性格的巨人和春天性格的孩子内容的对比读

  1.巨人的性格

  (1)我这样引导学生:“这可真是一个神奇的花园啊!可是不知同学们想过没有,同样一个花园,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不同呢?”

  (2)“当巨人面对孩子们一次又一次进入他的花园,态度是怎么样的?”我让学生再次认真读读课文,画出有关的语句。

  (3)当学生交流完后,我适时出示相关语句:“你们在这儿干什么!

  我自己的花园就是我自己的花园。除了我自己以外,我不允许任何人在里面玩。”在研读巨人斥责孩子们这三句话时,我是这样设计的:请你们读一读这三句话,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巨人说这些话的时候,心里可能是怎么想的?他说话的时候可能是什么样子的?

  2.孩子们的性格

  让学生试着上面的方法,找一找,读一读,品一品,悟一悟。并随机理解重点句:小男孩没有拔腿逃跑,却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让学生通过想象补白:小男孩会对巨人说些什么?让学生在想象中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

  (三)巨人醒悟前后的言行对比读

  1.让学生再次朗读感受巨人醒悟前的冷酷、无情的句子。

  2.再让学生找出描写巨人醒悟后言行的重点句:“ 我多么自私啊!现在我明白为什么春天不肯到这儿来了。孩子们,花园现在是你们的了!”再次朗读,然后让学生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第三环节:巧设练笔,升华情感

  设计有创造性的小练笔:“巨人赶走了小孩,你觉得他赶走的仅仅是小孩吗?还有什么?你想对他说些什么?”让学生在练笔中,再次升华学生的情感。

  第四环节:综合学*,拓展延伸。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注重读写结合。一篇篇课文就是一个个鲜活的范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当学生明白童话中所揭示的道理之后,我引导学生合作演一演,或把自己搜集到的童话读一读,或在小组内对人物形象议一议。

  通过这些综合性学*,使学生在揣摩、比较、体会中感悟本课的表达特点,感受童话的魅力,很好地突破了本课重点。

  六、说作业设计

  1.收集有关幸福的名人名言。

  2.课外同步阅读《小青石》和《格林童话》。

  3.收集王尔德的其它童话故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讲给大家听。

  七、说板书设计

  25巨人 的 花园

  赶走 孩子 冬天

  留住 孩子 春天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5

  一、说教材

  《巨人的花园》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的专题是童话故事,要求学生在读课文时体会童话的语言美、意境美、思想美。《巨人的花园》是英国作家王尔德写的一篇意蕴深刻的童话,讲述的是一个巨人看到孩子们在自己的花园里玩耍,很生气,便在花园的周围筑起了围墙,将孩子们拒之门外。从此,花园里花不开,鸟不语,一片荒凉。后来,巨人醒悟了,拆除了围墙,与孩子们共同生活,感到无比的幸福。从这篇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二、说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课程目标要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四年级学生特点,设定教学目标如下: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洋溢、允许、围墙、禁止、告示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

  3.读懂课文,明白“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愿意和同学交流阅读的感受。

  童话主要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基于文体特点,确定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想象画面,体会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

  教学难点:体会童话特点,感受童话魅力。

  三、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对童话非常喜爱,也读了很多课内外的童话故事。这个故事非常接*学生的生活,又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相信本文能够激起学生的学*兴趣。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因此,根据课文特点,我将围绕“对比”展开教学。我将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朗读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让学生通过对比思考,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来实施教学,同时在教学中扶放结合,渗透学*方法。

  学法: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渗透了读中悟、悟中读的学法。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形式多样的诵读,让学生领略文章内涵;运用想象、小组合作学*方法,可以实现文本、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多元互动,从而提升学*的效果。

  五、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激趣导入,初读全文。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四年级的学生对童话又有很

  大的兴趣。针对这一点,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

  1.教师:童话那动人的故事和优美的语言,总能把我们带入美好的情境,使我们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同学们,你们读过哪些童话?哪个童话给你的印象最深?

  2.读题想象。教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大胆想象:在你的心目中,这个巨人的花园会是什么样的?这样的导入既能直接切入课题,又能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好课文埋下伏笔。

  3. 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读通读顺课文。

  (2)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故事中出现了哪些人物?

  第二环节:精读课文,突破重点。

  (一)花园变化前后的对比读

  1.提示说话,接触对比

  想想巨人的花园原来是什么样的,后来又是怎样的?并在相关的语句下画上记号。稍后,适时请学生交流。并在屏幕上出示相关的语句。

  2.对比朗读,感受对比

  以对比朗读的方法让学生先读读描写花园漂亮的语句,再读读因为巨人的行为而变得寒冷、荒凉的语句和花园后来又富有春意的语句,最后再读读描写花园变成了冬天的语句。

  (二)冬天性格的巨人和春天性格的孩子内容的对比读

  1.巨人的性格

  (1)我这样引导学生:“这可真是一个神奇的花园啊!可是不知同学们想过没有,同样一个花园,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不同呢?”

  (2)“当巨人面对孩子们一次又一次进入他的花园,态度是怎么样的?”我让学生再次认真读读课文,画出有关的语句。

  (3)当学生交流完后,我适时出示相关语句:“你们在这儿干什么!

  我自己的花园就是我自己的花园。除了我自己以外,我不允许任何人在里面玩。”在研读巨人斥责孩子们这三句话时,我是这样设计的:请你们读一读这三句话,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巨人说这些话的时候,心里可能是怎么想的?他说话的时候可能是什么样子的?

  2.孩子们的性格

  让学生试着上面的方法,找一找,读一读,品一品,悟一悟。并随机理解重点句:小男孩没有拔腿逃跑,却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让学生通过想象补白:小男孩会对巨人说些什么?让学生在想象中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

  (三)巨人醒悟前后的言行对比读

  1.让学生再次朗读感受巨人醒悟前的冷酷、无情的句子。

  2.再让学生找出描写巨人醒悟后言行的重点句:“ 我多么自私啊!现在我明白为什么春天不肯到这儿来了。孩子们,花园现在是你们的了!”再次朗读,然后让学生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第三环节:巧设练笔,升华情感

  设计有创造性的小练笔:“巨人赶走了小孩,你觉得他赶走的仅仅是小孩吗?还有什么?你想对他说些什么?”让学生在练笔中,再次升华学生的情感。

  第四环节:综合学*,拓展延伸。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注重读写结合。一篇篇课文就是一个个鲜活的范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当学生明白童话中所揭示的道理之后,我引导学生合作演一演,或把自己搜集到的童话读一读,或在小组内对人物形象议一议。

  通过这些综合性学*,使学生在揣摩、比较、体会中感悟本课的表达特点,感受童话的魅力,很好地突破了本课重点。

  六、说作业设计

  1.收集有关幸福的名人名言。

  2.课外同步阅读《小青石》和《格林童话》。

  3.收集王尔德的其它童话故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讲给大家听。

  七、说板书设计

  25巨人 的 花园

  赶走 孩子 冬天

  留住 孩子 春天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6

  1、教材的地位

  《将心比心》一文,属于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课文,我想编者之所以将它放在这个位置,是因为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在识字能力、课文理解能力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提高,能够较为轻松地体验文章的情感和态度,并能学以致用。课文分三个自然段,条理简明而清晰。主要用两个简单的故事来讲述将心比心这一做人的道理,教育我们做事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社会才会更和谐。

  2、教学目标

  首先通过让学生预*课文解决生字词的问题,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运用。其次,也是很重要的就是要学生理解文章的核心思想,理解将心比心的真正含义,同时赞同这种价值取向,并且使学生有见贤思齐的倾向,为这种价值观所同化。能将文中所学顺利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教学重难点

  在对教材有了很到位的了解后,我确定了如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体会文中关键的词语以及作者所流露出的情感(如:轻轻地,温暖;一直等);理解并做到将心比心。

  教学难点是:去实践将心比心。毕竟作为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心、智等方面都不够成熟,对是非的辨别能力不强,虽然能够认识和理解,但并不一定能够做到。这就需要教师多做引导,即时纠正,重复多次展现积极的价值观。

  教法与学法

  首先可以通过对将心比心这一词的理解,引申出与之相应的故事,并且做一定的总结,让学生切实体验什么是将心比心。在此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讨论,交流。这样既有利于在学生心中形成基本的框架,同时又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在理解文章中体现人物情感的句子时,教师可以范读,带领学生一起体会。最后,和学生再次讨论,在学*了这篇课文后有和感受或者收获。学生如何学是一个关键问题。首先通过预*,让学生了解相关的事迹和知识;其次,在课堂的一开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说说自己的亲身经历,这在增强表达能力,增进彼此情感的同时,学生了解了更多与课文主题切合的知识。也更有利于运用。最后,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文章内涵。

  教学过程说法与演示

  课前谈话(自由)

  一、讨论导入,揭示课题你对“人”字的理解是什么样子的?能举例具体说说吗?(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生活中,我们用理解、宽容与关爱对待一个个陌生人的事例比比皆是。一段默默地祝福,一句轻轻的问候,一次紧紧地依偎,一声深深的安慰。都是“将心比心”的表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今天的课文,也讲述了两个感人的故事(板书:将心比心)

  2、自由读文三分钟,读完后告诉老师和同学你知道了什么?(先让学生自由练读难读的地点,然后随机重点引导:故事主要写了哪两件事?经历了这两件事的“我”,心里有什么感受?)

  三、感悟课文,品味语言

  如果你也亲身经历着这两件事,你的心里也会感到暖暖的对吗?事情的哪些地方温暖了你的心?请在这些地方做上记号。

  (一)第一件事:哪些地方让你有了温暖的感觉?

  1、句子:“有一次她去商店……松手”(感悟措辞:沉重、一直)。

  2、句子:“阿姨对老奶奶说的话。 ”

  (二)第二件事:哪些地方让你有了温暖的感觉?

  1、 “一天……涌到嘴边的话”

  (1)如果你遇到了这样被扎了两针的情况,你会怎么样?

  (2)感悟“*静”中的母亲当时心里怎么想?

  2、 “只见……果然成功了”

  (1)感悟“不要紧,再来一次”的丰富内涵。

  (2)品读

  (3)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3、 “母亲拉着……这段最后”

  (1)感悟第二次的“*静”

  (2)现在我的心情是温暖的是幸福的,一开始我的心情就这样吗?

  四、体会文中的真实情感

  1、朗读品情

  (1)、阿姨对奶奶的话。“我的妈妈和您的年龄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这种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

  (2)妈妈对护士的话。“这是我的女儿,和你差不多大小,正在医科大学读书,(她也将面对自己的第一个患者。我真希望她第一次扎针的时候,也能得到患者的宽容和鼓励。)”

  2、再读激情:我们应该这样想着:是啊,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将心比心,就会对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对孩子增加一份关爱,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3、教师范读

  五、升华、总结

  1、教师提问: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应该在你的心中装入一个份量最重的什么词?

  2、学生回答,逐一板书。(帮助、关心、宽容、理解、信任、鼓励、支持、尊重……)

  3、结课:同学们,让我们彼此接纳、将心比心,享受爱与被爱的快乐与幸福吧。

  板书说明与演示

  一、课题:将心比心

  二、理解关键字词:一直沉重轻轻地*静地温暖等。

  三、理解关键句子:她正在注视着护士额头上细细的汗珠,等。

  四、品味含义深刻、情感真挚的句子:

  1“我的妈妈和您的年龄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这种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

  2“这是我的女儿,和你差不多大小,正在医科大学读书,她也将面对自己的第一个患者。我真希望她第一次扎针的时候,也能得到患者的宽容和鼓励。”

  五、我的收获:……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菁华10篇)(扩展5)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菁华5篇)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是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教材的第九册第七组课文。本组五篇课文都是写景物的记叙文。《桂林山水》是开篇的精读课文。课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先总体提出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分别对桂林水和山的特点进行了形象生动的描写,最后又用这样的山围绕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和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两句作结,使读者对桂林山水产生了一个完整的美好的认识,既照应了课文开头,又丰富了甲天下的内涵。

  重点段分析

  二、三两个自然段分别具体描绘了桂林水、山的特点,是全文的主体,也是重点。这两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是相同的,也是独具匠心的。每段都由三句组成,第一句都以别处的秀水或青山作比较来映衬桂林的水和山,其中第三个分句以却从没看见过这种转折语气的句式来强调、赞美桂林的山或水,并以此句提示下文。第二句由三个并列分句组成,具体地从三个方面,运用排比、对偶和比喻的手法来描写桂林的水、山,每一个分句都是由两个以上的小句组成,而且前半句写出山水的特点,后半句都是由两个以上的小句组成,而且前半句写出山水的特点,后半句补充描写前半句的特点。第三句都写作者的感受。所不同的是:写水句的前半句点出桂林山的特色,奇、秀、险,而后半句以二三个比喻短语组成排比句和两个四个字的词语相结合组成补充描述句,写出了桂林山的形态奇、色彩秀、山势险。

  难点分析:最后一段是一个比喻句,中间又夹着一个排比句。这句话的意思是桂林的山水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山水是画的主体,空中的云雾迷蒙,山间的绿树红花,江上的竹筏小舟则是点缀。多美的一幅山水画!大自然这位雕塑家以鬼斧神工,雕刻出如此巧夺天工的画卷,作者简直入迷了,乘着木船,荡舟漓江,感觉到自己走进了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沉浸在桂林山水的幽静美之中。作者这种对桂林山水热爱的感情的流露,是学生入境动情的难点所在。

  整篇文章构思精巧,句段精美,文首引名句,文尾引诗句,以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开始,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结尾,首尾照应,结构浑然一体,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受。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桂林山水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课文按总分总和按特点记叙的构思方法。

  3、学会生字新词。

  二、说教法

  文章是写景的抒情散文,根据文章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读代讲,以讲促读,这一方法进行教学。

  语言文字具有意会不可言传的特点,许多妙词佳句往往讲也讲不清楚。《桂林山水》遣词造句严谨,语言优美,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桂林山水的一片热情。如果老师讲得太多,文章会搞得支离破碎,整体的美被破坏。只有通过多读,反复读,读出语感,以读代讲,披文入情,使作者的感情和读者的感情溶为一体。因此,在教学中,我是采用以读代讲安排教学环节的:A、范读课文激发感情。揭示课题后,老师马上以饱满的感情范读课文感染学生并激起朗读兴趣;B、自由朗读酝酿感情。当学生激起朗读兴趣后,通过自由朗读酝酿出与作者爱在一起的感情;C、抠字眼体会感情。老师紧扣甲、静、清、绿,奇、秀、险等重点词,读读议议,个别读、齐读、引读、议读,文中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爱之情完全被学生体会出来了;D 、授技巧入情入境。第二小节共三句,第一句话要注意长句的自然停顿,却从没看见过合度的重音,才能在比较中显示出漓江水的独特风格;第二句读好啊的音变[静啊(nga),清啊(nga),绿啊(ya )]和三个并列分句的递进语势(声音由低到高,语速由慢到快,感情由弱到强),才能表达出漓江的水静、清、绿到极点的特点;第二句到第三句语气的转入要稍停长些,语气转入*稳。因为,这时作者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连自己乘坐的船在前进,还是停泊着都没感到,许久许久才醒悟过来;E、品读课文抒发感情,通过前四步,学生已经把握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恋之情,最后学生循作者思路,以真挚的感情齐读课文,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使孩子们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可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

  三、说学法

  重点段两小节的结构、写法颇相似,因此采用举一反三法。

  举一即揭示规律,掌握方法。学*第二自然段漓江的水。按这四步来学*。(1)这小节分几层写?(2)每层各用什么方式来表达?(3)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4)反复诵读。在第二自然段学完之后,让学生回顾一下刚才我们分几步用怎样的方法的学*,现在用这样方法学*第三自然段桂林的山。

  反三重在比异。因为举一提供的模式,反三时按图索骥,多数学生并不会感到困难。容易忽略的恰恰是它们的相异之处。所以重在抓排比句。内容不同:写水时,写水态,水色的特点,而写山时写山态、山色、山势的特点;写法不同:写水时后半句用述叙式,写山时用短语排比和两个四个字的词语。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上段学到的适当的停顿,合度的轻重,语调的抑扬,音色的处理与朗读技巧,反复育读,使教师、学生与作者的感性融为一体。

  这样,从扶到放,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说过程

  1、揭题谈话:

  让学生说说桂林的地理位置,文章的体裁,简介作者及有关作品。

  2、激情入境: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后谈自己的感受、想法。

  3、入境动情:

  自由读后逐段指导读,带学生入境动情。

  第一段:主要理解甲的义和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意思。

  第二段:轻声读课文,讲讲第二小节分几层写?每层各用什么方式来表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老师引导学生一层一层地读读讲讲,讲讲读读,进入作者的意境,用朗读把自己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第三小节运用第二小节的学*方法、朗读技巧,放手让学生自己理解语言文字,入境动情。

  第三段:老师诵读配上图画带学生入境,让学生图文对照,读读议议,体会作者此时此刻入迷的感情,产生共鸣,抒发自己的感情。

  4、以情感人:

  老师总结:作者按总分总的结构,抓桂林山水我构思方法,写出桂林山水甲

  天下,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全班女同学齐读,把这种热爱之情表达出来,感动别人。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2

  一、说教材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我们的教材安排的古诗内容的`学*,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本课《江南春》和《春日偶成》两首古诗,分别是唐代诗人杜牧和宋代诗人程颢所作。每首诗都是七言绝句。我准备按顺序先教学《江南春》,引导学生自主学*,掌握基本学*古诗的方法,接着再学《春日偶成》。

  《江南春》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描写江南的绮丽春色。同时又慨叹南朝覆灭,流露兴亡之感,寄托了讽喻之意。全诗一二句写今:千里江南,到处是绿叶红花,到处是水村山郭,到处是酒旗招风,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春色无边景无限的画面。三四句吊古: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意图托庇神灵,江山永固,可是时移事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还有多少佛台经院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中呢?

  《春日偶成》作者是宋代诗人程颢。这首诗是作者春日郊游,即景生情,意兴所致写下来的。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全诗一二句写景:淡云、轻风、红花、绿柳,加上*午的日光,长流的河水,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三四句抒情:身处这宜人春色里,使人陶然若醉,可是有谁知道他内心的快乐,甚至还以为他像少年人一样偷闲贪玩呢?

  二、说学法教法

  (1)学法

  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兴趣积极思维。

  ②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主动性,培养学生学*方法,以利于学生终身可持发展。

  ③有利于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具体操作模式: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要突出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来提高读书人的素质,以适应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绝不可包办代替,而要让学生作为阅读主体,自主、积极、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最大限度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人生阅历、知识储备、艺术修养、阅读经验等)进行创造,进而形成对语言文化知识的系统性、综合性、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和逻辑把握,并把语言文化知识、经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信念和行为,最终升华为崇高的理想情操和健全的人格特征。

  (2)教法

  ①抓朗诵。诗歌的节奏、韵律要*读来感受,诗歌所蕴藉的感情内涵也*读来体会。读,不仅是自己的领悟所必需;读,也是感染他人,产生共鸣之所需。所以对诗歌不仅要求朗读,还应要求能朗诵,读出情和意。因此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本课教学按照学*的渐进性原则安排了四个层次的诵读,每个层次的诵读又带动对课文内容和感情四个层次的理解,层层深入,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诵读。

  ②坚持启发式。问题要精简,并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不同的点拨手法。在学生主动学*交流的基础上,适当点拨,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通过朗读,运用联想、想象,体会词的意境,理解词的感情。使学生学会阅读诗歌的方法 ?

  ③变教知识为教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与能力,教导他们养成配合工具书积极理解诗文内容的阅读*惯。

  (3)手段——以生为主体,以师为主导,结合挂图等辅助教学。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3

  一、 说教材

  《花的勇气》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的一篇略读课文,本文节选自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作者在爱花—寻花—盼花—看花的过程中,被小小的花儿傲风斗雨的精神所感染,闪现出思想的火花:生命的意味就是勇气!

  带着泥土的气息,打开教材《花的勇气》,和作者、编者对话。这篇课文构思精巧别致,以作者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寓情于景,情理交融,耐人寻味。语言生动、优美、流畅,值得细细品味。和本单元其它课文、口语交际共同组成“热爱生命”专题,又是一个发展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启迪学生心智的好例子。

  二、 理念、目标、重难点的确定

  说的是一篇课文,其实是我从教18年的实践、思考: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要在工具性、人文性两者的矛盾中寻求*衡。基于以上理念和年段目标,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通过本课学*,认识4个生字,理解“泛滥”等词语的意思,积累描写花的句子。朗读课文,体会含义深刻词句的意思,感受作者语言的优美。重点:体会花儿在冷风冷雨中怒放的气魄。难点:凭借例子,通过对话,理清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领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三、 说教学法

  为实现上述目标,教学方法选择至关重要。教法、学法互相牵制,融为一体。教法方面,主要采用重点突破法,以课题为切入点,点上探究。我还采取多层次阅读法,引导学生尽情的阅读课文,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悟理。凭借文本的语言文字,力求和学生一起穿透文字的表象,感悟文本背后的'意义,并在感悟中学*语文,关注语言,促使感情与智慧在阅读对话中交融共生。我还运用合作探究法,以作者情感的变化作为本课研讨问题,使学生读、思、说、写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体验情感,突破重点。学法方面,本文是略读课文,充分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通过课前导读,明确阅读要求,自主学*,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合作探究。

  四、 说教学程序

  我追求简约、高效、创新、和谐的课堂。本课安排一课时。根据新课程理念和农村孩子实际,预设如下流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课始,创设情境,唤醒学生。我是这样导入新课:茁壮生长在砖缝中的小瓜苗,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顽强。当你看到花儿在阳光下绽开笑脸,在温室里展露娇媚时,也许你并不会太在意,然而当你面对千万朵在冷风冷雨中怒放的小花的时候,你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今天,我和大家共同学*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的散文片段:《花的勇气》,大家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注意“勇气”两字要写的有力!

  板书:的勇气

  释题:什么是勇气?(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

  学生在激情的话语中走进文本。民主、自由、宽容、激励的气氛从一开始就浸漫课堂,并贯穿教学始终。

  1、引导质疑: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读了题目,你有问题要提出来吗?

  2、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是呀,作者看到的究竟是怎么样的花啊,竟然拥有勇气?要解决这个问题,你觉得第一步我们该做什么?(找写花的语句)第二步我们再做什么?(从写花的语句中尝试感悟花的勇气)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自由读课文,遇到描写小花的语句就动笔画出来。文中描写花儿的语句有两处:

  (出示投影)——第二自然段

  我用手拨开草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它们比青草只矮几厘米,躲在草下边,好像一使劲儿,就会齐刷刷地冒出来……

  1、齐读这段话,然后说说读懂了什么?在课本上做好批注。(花颜色美、可爱、多等特点)

  2、揣摩作者描写小花的方法。(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

  师:你还划出了哪些语句?

  ( 出示投影 )——第七自然段

  迎着吹在脸上的细密的、凉凉的雨点,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这正是前几天那片千万朵小花藏身的草地,此刻那些花儿一下子全冒了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地看到,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1、师:花儿多美呀!想看看吗?

  (出示投影)——花的图片

  教师配音读此段,师生交流理解。

  教师小结:同学们,这个时候老师不但被花的勇气征服了,也被你们的精彩发言征服了, 谁愿意把感悟到的勇气放进这段话里面读一读?(指名读)

  (三)、小组探究 体验情感

  师:小花竟然有勇气!这是作者看到的小花。可是你们知道吗?作者历经了好几次情感变化,让我们再次到课文中去,去寻找作者的情感历程。

  (走进作者不断变化的情感世界里去,与作者的变化之心直接对话,可以更深刻的理解文本。使文本的内在情趣和学生的理解相得益彰,充实其内心,沉淀其语感。)

  (出示投影)

  作者最初看见草地时,感到 失望 ,

  扒开草后看见躲藏着的小草时,感到 ,

  离开维也纳前没看到花,感到 ,

  看见花的原野时,感到 ,

  体会到小花的气魄时,感到____________。

  1、分小组合作学*:针对问题,浏览课文,认真倾听,大胆交流。

  2、选小组代表展示所填内容。体会作者的失望——吃惊——遗憾——惊奇——震惊这一系列心理历程。

  3、个性化展示朗读。

  师:谁有勇气给大家读一段,请自信的举起你的小手。我们需要8位小勇士!注意:每个人读的内容不同,感情也就不一样,有信心读好吗?

  师:同学们,我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小花那种不向冷风冷雨低头的勇气,那种在艰苦的环境里奋力拼搏的精神。那么作者又感悟到了什么呢?请你找出描写作者感悟的语句。

  (出示投影)——第八自然段

  我惊奇地想:它们为什么不是在温暖的阳光下冒出来,偏偏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呢?小小的花儿居然有如此的气魄!我的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1、根据标点符号提示的感情读此语段。(问号、感叹号、破折号)

  2、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交流指导)

  (1)联系课文第五段理解“冷风冷雨”这一恶劣的环境。

  (2)抓住“偏偏”理解小花的勇敢;抓住“居然”理解作者的震惊;抓住“如此的气魄”理解花儿的勇气;抓住“怦然一震”理解作者的感悟至深。

  3、总结本单元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方法:

  (出示投影)——理解句子的方法

  (1)根据标点符号提示,读出感情,帮助理解。(2)联系上下文,完整理解。(3)抓住关键词语,深刻理解。

  4、个性化朗读。

  (这段话是作者的感悟所在,点睛之笔。读点睛之笔,方能悟其中之意。尝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才能激发出学生的语言积累,分析课文的能力才能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让学生在思考中陶冶心灵,在讨论中培育心灵,在倾听中丰盈心灵。)

  (四)、回归全组,升华思想

  这是本组的最后一篇课文,让学生结合本文和前面三篇课文,说一说对人生、对生命的再认识(完成小诗人续写),使本组教材连贯起来成为一个整体,深化学生感受,升华思想。

  师:听你们读到这里,我的心情变的凝重起来,作者由花的勇气悟了到生命的意味,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板书:生命的意味

  (出示投影)——我的小诗

  勇气是冷雨中迎春花绽放的花朵

  勇气是砖缝里小草探出的嫩芽

  勇气是……

  勇气是课堂上高举的小手

  勇气是夜晚独自一个人在家

  勇气是……

  (来,谁接着老师的话说出诗一般的语言)

  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不同,他们对生命的认识不同,语句表达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只要有勇气就会有希望。

  (五)、说板书设计

  略读课文的板书更应简洁明快。我选取了文章当中最能体现花儿勇气的三个词语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作为板书内容,随作者的行文思路横向推导出生命的意味这一主题。

  傲然挺立

  明亮夺目 ——花的勇气—— 生命的意味

  神气十足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4

  —、说教材

  1、《语言的魅力》是四年级下学期21课,是一篇略读课文。

  本单元的重点训练目的是抓住文中重点段落、语句去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它既是第四单元抓住人物特点描述的延续,又为第六单元抓住事物的特点打下基础。

  2、这篇略读课文是一篇打动人心的好文章。课文讲述的是在繁华大街的街头,有一位盲老人在乞讨,他的身边立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但是没有人帮助他。法国著名诗人让彼浩勒在牌子上添加了“春天到了,可是”几个字,组成了“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这打动人心富有诗意的语句,结果巴黎街头的行人变了,他们从开始对老人的冷漠无情,到后来的热情相助,老人获得帮助后,从心底显出了喜悦之情。从故事中,人们可体会到语言的魅力和情感的力量。

  四年级是小学阶段由低相高发展的关键阶段。大纲明确要求,能抓住重点词、句、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根据大纲要求,课文教学的规律以及《语言的魅力》这一课的特点,应达到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A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增强对语文的学*兴趣。

  B明白语言运用的恰当,有非凡的感染力。

  C教育学生关心帮助他人的思想教育。

  情感目标:

  A学生会认识生字词,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语句。会用引号的用法。

  B给课文分段。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启发学生创设更多有魅力的语言。自制警上示语。

  3、教学重难点

  体会春天到了。我什么也看不见的魅力所在。

  4、教具:CAI课件画面

  5、教学时间:1课时

  二、说教法

  远用电教手段,创设情景。通过语言进行联想、想象,理解课文的内容。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情感”。教育离不开爱,教学情为先。我充分利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入美丽的春景之中,调动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可是盲老人的眼前一片漆黑,他什么也看不见,利用课件出现的这两幅图画的巨大反差,强烈对比,使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将他们的情融为一体,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深刻。利用这种情境教学法,学生对这句话产生的巨大作用就容易理解了。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同时还能启迪思维,发展想象,陶冶情操,对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等方面有独到的作用。

  三、说学法

  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的学*过程,要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从过去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必须优化课堂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把课堂这一个广阔的舞台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素质,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学生采用看、听、读、品的方法学*。

  这节课我说的是第二课时。

  四、说教学过程

  1、 复*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了《语言的魅力》一文,现在请同学们将课文自由地读一遍,在这篇课文中哪句话最有魅力?请把它画出来,并概括文章的故事主要内容。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课件,这句话从重点句子入手和整体文章出发,把握文章的内容,为学*下文奠定了基础。

  2、 借电脑课件突破重难点

  CAI出示一幅春天美景的画面,并配以悠扬的音乐,使学生陶醉在那美丽的景色之中,这时课件出现盲老人衣衫褴褛地站在巴黎的街头乞讨的样子,周围的世界是漆黑一片,与刚才的情景出现强烈的对比,使学生产生共鸣。

  (这样,给学生一个独立学*的空间,鼓励他们积极思考,主动阅读,并大胆表述自己观点,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视觉反差,启发思维,读其文句,品其蕴意)

  3、 设计作业:

  填空(感悟其义)

  CAI出示填空题

  当人们看到“春天到了”,想到-------心情----------,

  当人们看到“我什么也看不见”,想到-------心情----------,

  于是对老人产生了----------,是---------产生了这么大的作用,因为它有----------。

  (目的:学生通过看、听、读、品,理解重点句,从而理解其中心思想,体会到盲老人的无助和人们的幸福两种心情,同时,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4、可以用采访的形式检查学生对课文的自悟感情情况。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表达能力,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学生的情感紧紧地被这句话所打动。学生表演得积极投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从而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加深对课文的感受。教师导,学生演,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宗旨。

  5、 学以致用,向诗人学*,自己创设语言去打动别人,教师给出一定处所范围。如:在学校,有些学生乱踩草坪,随地吐痰,乱扔废纸,请同学们写一句打动人心的话,呼吁人们爱护环境,保护校园。

  (花在微笑,草在睡觉,手脚留意,别打搅。。。。。。)

  (设计意图:学*在于运用,教给学生方法,重视语文实践,在合作的学*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陶冶学生情操,提高语文素养,关注学生发展。)

  6、 板书设计 21 语言的魅力

  什么也没有得到 春天到了,可是

  我什么也看不见!给钱的人多极了

  板书设计抓住了重点语句,引导学生加以概括,归纳,总结,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了解,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课文的能力,提高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

  总之,《语言的'魅力》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借助、运用电化教学的先进手段,采用了情景教学法,发挥学生课堂教学 “三为主”的调控作用,围绕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重点,训练项目,教师注重导方法、导技能,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对学生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又渗透了思想教育。当前,教育面临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重大改革,新课改又注入了生命力。为此,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一定加强课堂教学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研究,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培养跨世纪的人才而努力奋斗!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5

  一、说教材

  1 教材内容简介

  今天,我准备的说课内容是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文《燕子》,《燕子》是现代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的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佳作,长期以来就是小学语文教材的必选篇目,文质兼美,这篇散文描绘了春天里燕子活泼机灵的外形体态,特别是在春光飞掠和憩息的画面,着力写出了它“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机”,充分表现了小燕子的可爱。全文按照主要意思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写燕子的外形特点;第二部分写燕子为春光增添生机;第三部分写燕子飞掠和憩息的特点。我设计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思路及方法。

  2 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设计

  根据教学大纲对本册的要求,即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或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抓住重点观察事物,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惯;陶冶爱美情趣,拟定本课教学目标:

  ⑴ 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俊俏、聚拢、增添、五线谱、荡漾、音符”等词语

  ⑵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全文。

  ⑶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和光彩夺目的春天景色,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⑷学*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的观察和表达方法。

  《燕子》一文描写细致生动,感情充沛激越,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报春使者——小燕子的喜爱之情,因此,怎样引导学生从作者对春天里的小燕子的描写中体会燕子的可爱和生机勃勃的景色就是本课学*的重点。由于小学生受自身活动范围及全面分析认识事物能力的限制,难以体会文章的写作特色,基于此,本课的难点是体会作者在观察的基础上如何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本课拟定二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将重点实现目标1、2、3。

  二、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体验,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还要求教师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根据课标精神,我的整个教学设计立足点在于:教学中,一方面要灵活地利用教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自读自悟,启迪联想……让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取代教师的灌输,用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取代统一答案。《燕子》篇幅短小,描写生动,文笔优美,很适合学生朗读品味,读中品味,读中感悟,因此,本课教法以朗读教学为主,新课标倡导探究、自主、合作的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包括引导、点拨、范读以及必要的讲解、归纳和小结。

  三、说学法

  课堂是学生活动的舞台,我们学校提出的教学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所以课堂上应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预*质疑可以采取自学方式,因为每个学生的个体素质是存在差异的,自学阶段,学生容易有自己的独特体验,交流探讨则是互学阶段,“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己之短”,通过小组讨论或单独发言,达到解疑的目的。课堂积累可以算是共学阶段,在全体学生的吟喔诵读中感受知识的魅力,体会*得的快乐。

  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出示课题,激发兴趣

  由齐唱耳熟能详的少儿歌曲《小燕子》引入课题。这样导入,即触动孩子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增强趣味性,也从另一个角度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歌词里的“我问燕子你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与课文结尾“谱写一曲春天的赞歌”有异曲同工之效。这样,学生就会很快走入课文里那个光彩夺目的春天,感受到小燕子为春天增添的生机,不必用教师点拨,学生的体验就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教学目标。

  第二环节:初读,整体感知

  首先自由通读课文,因为通读课文能为识字教学创设语言环境,为感情朗读打基础,为理解语言作铺垫。学生通读时,教师提出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同时巡回指导,留意纠正学生不标准的字音,并将犯有较普遍的错误的生字词板书,然后由学生们自己查字典正音,纠偏,以锻炼学生自主识字能力。然后,由学生归纳本文的主要内容,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菁华10篇)(扩展6)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菁华5篇)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本课是一篇散文,文章以诗一般的语言向人们描绘出具有“牧场之国”称号的荷兰的美丽的田园风情。你看,碧绿的草原,黑白的花牛,乳白色的绵羊,黑色的猪群;金色的晚霞,默默**的人,宁静的夜,闪烁的灯……美丽富饶的荷兰就像一幅幅田园画展现在读者眼前。作者以描绘荷兰的自然景物为主要内容,精心选择一系列意象,营造出宁静优美的.意境,抒发了对荷兰田园风光以及自由安详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之情。全文仿佛是荷兰风光片的解说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说教法:

  这篇课文通过几个鲜明、生动的画面描写了荷兰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课文描写的景美、语言美,这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中不必过多分析,采用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入情境,让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以“词语引路”为突破口,采用品读感悟,口语练说,再现情境等多种方法让学生全方位、多层次地品味、感悟课文,体会牧场的美景。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将语言文字转换成生动形象的图像,将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言语。

  三、说学法:

  本篇课文虽然描述的是外国的异域风情,但是课文所描写的田园风光和我们学生的生活还是比较接*的,成群的牛羊、黑色的猪群、成千上万的小鸡……这些都是我们学生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所以在这方面的理解学生还是比较容易的。我们教师就要抓住这一契机来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荷兰王国宁静优美的田园风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不添字漏字,不重复,不破句。了解文章脉络,品味、感悟课文语言,体会课文中优美的语言,丰富积累学生的语言,激发学生对荷兰美景的赞美与向往。品味、感悟课文语言,体会文中的美景和语言美,丰富积累学生的语言。

  四、说教学过程:

  (一)有效地落实字词教学、整体感知。

  本课本课是《田园诗情》的第一课时,一上课,我就检查同学们的预*情况,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并提出读书的具体要求: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不读破句,而没有先进行字词教学。其实在试教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把文中的生字、新词和课后四字词语分层出示,引导学生从字词的音、形、义三个方面进行学*。如哪个字在书写时要提醒大家注意的?你理解了哪些词语的意思等等。我发现,学生通过朗读、联系上下文理解和查阅工具书等方法进行预*后,大部分字词都能理解、掌握,无须教师过多地引导,而且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如何有效地落实字词教学呢?薛法根老师曾说过,语文教学中有几个不讲:学生已经懂的不讲,学生能自己读懂的不讲。所以在字词教学方面,我没有对每个生字、新词逐个分析指导,因为通过预*,学生对字词已经有了一个认知、理解的过程。我们只要抓住学生容易读错、易写错的字词进行指导,也可与以前学过的字词进行联系、比较,来加深对生字的理解,还复*了旧知。在教学课后四字词语时,我重点指导了“骠悍强壮”的“骠”,从这个字的音、形、意三方面进行学*。因为“骠”字容易误读为biao,这个词的意思学生也很容易理解,是形容马儿体魄强健,跑得快,所以借机强调是“马”字旁。然后用换偏旁的方法复*了形声字的构字特点,强调不同的偏旁表示不同的意思。并把“骠悍强壮”的“骠”,和肥膘的“膘”作比较,突出读音的异同,使学生印象深刻。当学生个别朗读课文时,我对其他同学也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一边听朗读一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田园风光,荷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让学生整体感知,进入文本。学*课后四字词语后,再让学生用上这些词语说说对荷兰的印象,这其实也是学生对文本的一个回归,一个整体感知。这个教学环节这既让老师了解到学生对文本的把握程度,同时也为学生的迁移运用文本语言创设了一个情境,尽最大努力落实课堂教学中字词教学的有效性。

  (二)有效地引导学生品读文字。

  这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如何引领学生品读文字,感受荷兰牧场的诗情画意呢?教学第2自然段时,我以“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为切入点,先让学生欣赏图片,从“极目远眺”感受到什么?然后想一想“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让你感受到什么?脚踩上去有什么感觉?再亲手摸一摸丝绒,感受到碧草的柔软舒适,最后让学生读出感觉。通过看一看、想一想、摸一摸、读一读这些方法来引导学生感悟荷兰草原的大、绿、美和柔软舒适,最后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读出荷兰牧场美丽如画的诗意。

  教学“骏马图”时,我先让学生谈谈草原上的骏马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然后出示三幅骏马图,学生的目光一下子被吸引住了,感受到了骏马的“骠悍强壮、自由驰骋”,感受到了骏马的强健体魄和飒爽英姿,也看到了马儿在

  草原上自由自在奔跑的情境。再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即使前方出现了低矮的围栏,它们依然(引读:——自由驰骋!鬃毛随风飞扬)即使前方出现了沟渠、小溪,它们依然——(引读:自由驰骋!鬃毛随风飞扬)即使前方出现了小山丘、泥沼地,它们依然——(引读:自由驰骋!鬃毛随风飞扬)此时,学生情绪高涨,充满了对草原、骏马的向往之情,完全进入了情境。最后想象自己就是这些奔腾在草原上的骏马!读出驰骋在草原上的豪情。以图激情,以读促悟,有效地引导学生品读文字。

  (三)关注文章的表达方式。

  这篇文章是总分总的构段方式,而“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是全文中的中心句,其中“牧场之国”则是作者重点描写的。所以教学时,我先出示文章的中心句,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悟荷兰牧场所展示的诗情画意。教学结束时再以“到了晚上,荷兰的牧场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你又从哪里感受到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呢?”引出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最后回归总结“这就是真正的荷兰。”,一起感受总分总结构的妙处,这就是这篇课文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本堂课重点学*的是荷兰白天的牧场风光,也就是课文的2、3、4自然段,这三个自然段的构段方式基本一致,因此教学时具体分析指导第2自然段,从具体的词句中引导感悟,以读促思,以读促悟,读出感情。然后学法迁移,学*3、4自然段,体现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

  对文本的解读除了要知道“写了什么”之外,还应了解“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这篇课文语言优美,运用了想象、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也要引导学生好好体会。如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把牛犊比作顽皮的孩子,突出了小牛的顽皮可爱;把老牛比作牛群的家长,写出了老牛的仪态端庄,这样写使文章更生动活泼,富有情趣。因此,在学*描写奶牛不同姿态的语句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草原上的奶牛还会干什么呢?你能像作者一样用“有的奶牛,仿佛。”来说一两句话吗?学生掌握了构句方式和规律,说起来有章可依,就不觉得难了,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最后还落实到写,真正做到了课堂教学的读写结合。

  五、说教学得失:

  (一)“读”领风骚,“读”中生情。

  语文新《课标》中指出:“应该重视朗读的训练”。在课堂上,当学生通过默读,自主学*,充分自读体会后,我组织学生集体交流,让他们读出自己感兴趣的句子,说说自己从中感受到了什么,然后我顺势引导“能把你的这种体会读出来吗?”学生再读时已经有了些许进步。接着其他同学可以再补充自己的体会,再读,这样,学生们读得越来越好,而且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体会进行个性化的朗读。这样,一节课就在美妙的朗读声中度过了,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而且感悟到了荷兰的田园美景。

  (二)抓住关键词语悟情。

  我们知道,很多时候语言文字表达的精彩往往在个别重点词上表现出来。在教学中,老师如果抓住重点词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摒弃繁琐的分析,取得的教学效果相当好。因为让学生面对课文一遍一遍地读书,自感自悟,这种教学手段既简单,又增强了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造精神,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在教学本课时,当让学生读词语“剽悍强壮”时,刚开始孩子们不理解词语的意思,我就展示了一幅骏马奔驰的图片,接着我继续问:“你体会到了什么叫剽悍强壮?”学生说骏马有力、强壮等,然后我引导他们把自己的这些体会读出来,他们一下子就读好了……一节课下来,学生从读中感悟到了荷兰这个国家的美,连动物都生活得如此惬意,真好!

  (三)课件费时,准备不足。

  开始的课件播放目的是激发学生学*兴趣和让学生感受体会荷兰的美丽、祥和、宁静,但是对学生学*的帮助不大,而且使第一课时的时间更加紧张,以至于到最后有部分环节在下课铃声响了以后才完成。板书时也出现了问题,“田园”写成了“田原”,这些都说明我在做课件和整个教学过程中还不够仔细,对教学设计还不是很熟悉,没有做到熟记在心。特别是过渡语和评价语言还比较欠缺,需要向大家学*。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本课是一篇散文,文章以诗一般的语言向人们描绘出具有“牧场之国”称号的荷兰的美丽的田园风情。你看,碧绿的草原,黑白的花牛,乳白色的绵羊,黑色的猪群;金色的晚霞,默默**的人,宁静的夜,闪烁的灯……美丽富饶的荷兰就像一幅幅田园画展现在读者眼前。作者以描绘荷兰的自然景物为主要内容,精心选择一系列意象,营造出宁静优美的意境,抒发了对荷兰田园风光以及自由安详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之情。全文仿佛是荷兰风光片的解说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说教法:

  这篇课文通过几个鲜明、生动的画面描写了荷兰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课文描写的景美、语言美,这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中不必过多分析,采用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入情境,让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以“词语引路”为突破口,采用品读感悟,口语练说,再现情境等多种方法让学生全方位、多层次地品味、感悟课文,体会牧场的美景。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将语言文字转换成生动形象的图像,将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言语。

  三、说学法:

  本篇课文虽然描述的是外国的异域风情,但是课文所描写的田园风光和我们学生的生活还是比较接*的,成群的牛羊、黑色的猪群、成千上万的小鸡……这些都是我们学生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所以在这方面的理解学生还是比较容易的。我们教师就要抓住这一契机来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荷兰王国宁静优美的田园风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不添字漏字,不重复,不破句。了解文章脉络,品味、感悟课文语言,体会课文中优美的语言,丰富积累学生的语言,激发学生对荷兰美景的赞美与向往。品味、感悟课文语言,体会文中的美景和语言美,丰富积累学生的语言。

  四、说教学过程:

  (一)有效地落实字词教学、整体感知。

  本课本课是《田园诗情》的第一课时,一上课,我就检查同学们的预*情况,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并提出读书的具体要求: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不读破句,而没有先进行字词教学。其实在试教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把文中的生字、新词和课后四字词语分层出示,引导学生从字词的音、形、义三个方面进行学*。如哪个字在书写时要提醒大家注意的?你理解了哪些词语的意思等等。我发现,学生通过朗读、联系上下文理解和查阅工具书等方法进行预*后,大部分字词都能理解、掌握,无须教师过多地引导,而且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如何有效地落实字词教学呢?薛法根老师曾说过,语文教学中有几个不讲:学生已经懂的不讲,学生能自己读懂的不讲。所以在字词教学方面,我没有对每个生字、新词逐个分析指导,因为通过预*,学生对字词已经有了一个认知、理解的过程。我们只要抓住学生容易读错、易写错的字词进行指导,也可与以前学过的字词进行联系、比较,来加深对生字的理解,还复*了旧知。在教学课后四字词语时,我重点指导了“骠悍强壮”的“骠”,从这个字的音、形、意三方面进行学*。因为“骠”字容易误读为biao,这个词的意思学生也很容易理解,是形容马儿体魄强健,跑得快,所以借机强调是“马”字旁。然后用换偏旁的方法复*了形声字的构字特点,强调不同的偏旁表示不同的意思。并把“骠悍强壮”的“骠”,和肥膘的“膘”作比较,突出读音的异同,使学生印象深刻。当学生个别朗读课文时,我对其他同学也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一边听朗读一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田园风光,荷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让学生整体感知,进入文本。学*课后四字词语后,再让学生用上这些词语说说对荷兰的印象,这其实也是学生对文本的一个回归,一个整体感知。这个教学环节这既让老师了解到学生对文本的把握程度,同时也为学生的迁移运用文本语言创设了一个情境,尽最大努力落实课堂教学中字词教学的有效性。

  (二)有效地引导学生品读文字。

  这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如何引领学生品读文字,感受荷兰牧场的诗情画意呢?教学第2自然段时,我以“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为切入点,先让学生欣赏图片,从“极目远眺”感受到什么?然后想一想“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让你感受到什么?脚踩上去有什么感觉?再亲手摸一摸丝绒,感受到碧草的柔软舒适,最后让学生读出感觉。通过看一看、想一想、摸一摸、读一读这些方法来引导学生感悟荷兰草原的大、绿、美和柔软舒适,最后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读出荷兰牧场美丽如画的诗意。

  教学“骏马图”时,我先让学生谈谈草原上的.骏马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然后出示三幅骏马图,学生的目光一下子被吸引住了,感受到了骏马的“骠悍强壮、自由驰骋”,感受到了骏马的强健体魄和飒爽英姿,也看到了马儿在

  草原上自由自在奔跑的情境。再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即使前方出现了低矮的围栏,它们依然(引读:——自由驰骋!鬃毛随风飞扬)即使前方出现了沟渠、小溪,它们依然——(引读:自由驰骋!鬃毛随风飞扬)即使前方出现了小山丘、泥沼地,它们依然——(引读:自由驰骋!鬃毛随风飞扬)此时,学生情绪高涨,充满了对草原、骏马的向往之情,完全进入了情境。最后想象自己就是这些奔腾在草原上的骏马!读出驰骋在草原上的豪情。以图激情,以读促悟,有效地引导学生品读文字。

  (三)关注文章的表达方式。

  这篇文章是总分总的构段方式,而“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是全文中的中心句,其中“牧场之国”则是作者重点描写的。所以教学时,我先出示文章的中心句,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悟荷兰牧场所展示的诗情画意。教学结束时再以“到了晚上,荷兰的牧场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你又从哪里感受到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呢?”引出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最后回归总结“这就是真正的荷兰。”,一起感受总分总结构的妙处,这就是这篇课文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本堂课重点学*的是荷兰白天的牧场风光,也就是课文的2、3、4自然段,这三个自然段的构段方式基本一致,因此教学时具体分析指导第2自然段,从具体的词句中引导感悟,以读促思,以读促悟,读出感情。然后学法迁移,学*3、4自然段,体现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

  对文本的解读除了要知道“写了什么”之外,还应了解“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这篇课文语言优美,运用了想象、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也要引导学生好好体会。如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把牛犊比作顽皮的孩子,突出了小牛的顽皮可爱;把老牛比作牛群的家长,写出了老牛的仪态端庄,这样写使文章更生动活泼,富有情趣。因此,在学*描写奶牛不同姿态的语句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草原上的奶牛还会干什么呢?你能像作者一样用“有的奶牛,仿佛。”来说一两句话吗?学生掌握了构句方式和规律,说起来有章可依,就不觉得难了,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最后还落实到写,真正做到了课堂教学的读写结合。

  五、说教学得失:

  (一)“读”领风骚,“读”中生情。

  语文新《课标》中指出:“应该重视朗读的训练”。在课堂上,当学生通过默读,自主学*,充分自读体会后,我组织学生集体交流,让他们读出自己感兴趣的句子,说说自己从中感受到了什么,然后我顺势引导“能把你的这种体会读出来吗?”学生再读时已经有了些许进步。接着其他同学可以再补充自己的体会,再读,这样,学生们读得越来越好,而且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体会进行个性化的朗读。这样,一节课就在美妙的朗读声中度过了,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而且感悟到了荷兰的田园美景。

  (二)抓住关键词语悟情。

  我们知道,很多时候语言文字表达的精彩往往在个别重点词上表现出来。在教学中,老师如果抓住重点词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摒弃繁琐的分析,取得的教学效果相当好。因为让学生面对课文一遍一遍地读书,自感自悟,这种教学手段既简单,又增强了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造精神,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在教学本课时,当让学生读词语“剽悍强壮”时,刚开始孩子们不理解词语的意思,我就展示了一幅骏马奔驰的图片,接着我继续问:“你体会到了什么叫剽悍强壮?”学生说骏马有力、强壮等,然后我引导他们把自己的这些体会读出来,他们一下子就读好了……一节课下来,学生从读中感悟到了荷兰这个国家的美,连动物都生活得如此惬意,真好!

  (三)课件费时,准备不足。

  开始的课件播放目的是激发学生学*兴趣和让学生感受体会荷兰的美丽、祥和、宁静,但是对学生学*的帮助不大,而且使第一课时的时间更加紧张,以至于到最后有部分环节在下课铃声响了以后才完成。板书时也出现了问题,“田园”写成了“田原”,这些都说明我在做课件和整个教学过程中还不够仔细,对教学设计还不是很熟悉,没有做到熟记在心。特别是过渡语和评价语言还比较欠缺,需要向大家学*。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3

  一、说教材

  《*开天地》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专题是“神话传说”。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使学生认识神话这种文学形式,体会巨人*的献身精神,感受神话丰富的想象力,激发其热爱祖国灿烂的传统文化的情感。《*开天地》想象丰富,脉络清晰,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围绕“创造”这个中心,讲述了一个叫*的巨人,用斧头开天辟地,用身体顶天蹬地,最后化作万物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神奇故事。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宇宙、黑暗、上升、下降、气息、四肢、肌肤、辽阔、血液、奔流不息、茂盛、滋润、创造”等词语。能借助拼音读通课文,了解*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美丽宇宙的过程。有感情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培养学生品读、感悟课文的能力,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3、体会*的献身精神。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博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三、说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的故事内容,培养想象力。

  2、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四、说教学方法:

  《新课标》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手段和方法之一,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在朗读中训练语言文字,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在朗读中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操。”因此,本课我主要采用了“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同时辅以“点拨法”等。

  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训练为主,我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独立探究、自主学*的基础上,通过“读读、划划、想想、说说、写写”的方法学*课文。

  五、说教学过程:

  (一)动画激趣,走进神话

  上课前播放动画(幻灯出示),*开天地的过程,生动形象的画面配上动听的音乐,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这时,再由学生感兴趣的神话故事的主人翁*为话题引入课题,使学生一开始就处在一种轻松和主动的学*氛围中。

  (二)初读感知,提炼中心

  《新课标》一再强调:“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基于这一理念,当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课文的时候,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圈划出生字,然后多媒体第一页显示带拼音的生字,小老师带读。第二页显示去拼音生字,开火车读。第三页将生字带入词语再次开火车朗读。重点解释月字盘的字和什么有关。最后词语掌握了,进入课文。请学生默读课文,并提出阅读要求(幻灯出示):①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②不懂读的字查字典或请教老师和同学。③找出全文的中心句。

  让学生在朗读中提炼中心,这是一种读书方法的渗透,使学生懂得把厚书读薄,同时也把握了故事的梗概——人类的老祖宗*,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三)围绕中心,自读自悟

  “深入学*课文的一个好办法,就是带着问题来读书。”当学生找出中心句后,我让学生围绕中心句提问题,接着梳理问题,板书:创造前、怎么样创造、创造后。分布讨论:*开天地之前宇宙是什么样子的?请同学们阅读第一自然段,重点理解“混沌”一词,在学生回答不明确时,借助字典里的解释让学生选择,学生一目了然。板书:混沌一片。上完第一自然段之后我导读引入问题:在这混沌之中,*一睡就是十万八千年。有一天,他忽然醒了。*是怎样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美丽的宇宙的?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阅读第二自然段,划出相关句子,指名来读。重点指导“抡起”和“猛劈”的语境,板书:抡起和猛劈。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读,个性阅读,体验阅读,从字词读到内容读再到感情读,层层递进,环环紧扣,使学生在品读中明白宇宙成形时天与地的不同,体会*开天辟地的艰难和决心。

  结束后我再次引读:只听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展开多媒体,学生读下半段“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这一环节是本段的重点,我打算分三步进行。第一步请学生来发现句子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第二步理解两个清的区别;第三步指导朗读,朗读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师生配合,男女生合作、带动做朗读等等。在这天地分开之前,轻而清,重而浊的东西是一片混沌,再次理解“混沌”一词。告诉学生今后遇到不懂的词语还有一种方法就是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这一段上完之后再全班齐读一遍。

  最后指导生字,重点指导“创造”,我在黑板上范写,指导个别笔画,留五分钟给学生写字。

  (四)细读品味,感悟精神

  这个环节是本课的重点,我打算分三步来完成。

  第一步:体会“开天辟地”的艰难。

  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正确的读书方法不是盲目地读,要读得有层次,读得有目的。”遵循这个指导思想,这里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朗读,抓住“抡斧猛劈”、“缓缓”、“慢慢”等词,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读,个性阅读,体验阅读,从字词读到内容读再到感情读,层层递进,环环紧扣,使学生在品读中明白宇宙成形时天与地的不同,体会*开天辟地的艰难和决心。

  第二步:体会“顶天蹬地”的顽强。

  这部分的教学,我首先让学生结合课文插图(幻灯出示)理解“顶天蹬地”的意思,接着让学生角色体验,变身*,边读课文边做“顶天蹬地”的动作,最后是谈感受。等学生对“顶天蹬地”有了切身体会后,我激情导读“一百年过去了,一万年过去了,十万年过去了……”学生一次又一次接“*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在一次次的朗读中,*顽强坚定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逐渐清晰,此时,无须太多的分析与讲解,师生都已经和文本进行了高度的对话。第三步:体会“化作万物”的无私。

  “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莫过于琅琅的书声”,我将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句子(幻灯出示),这段话语言生动,想象丰富,读来琅琅上口,我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有师生读、同桌读、男女生读等,边读边谈感受,边读边想象画面。有了前面的感情基础,再通过这段话的朗读和想象,*无私奉献的精神得到了淋离尽致的体现,神话的特色也得到了彰显。

  (五)综合训练,拓展升华

  为了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本课我设计了三个训练项目。

  1、想象创编

  叶圣陶曾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语文学*的目的就在于通过一定数量的范例语言让学生获得一种语言迁移能力,达到自能读书,自能作文。”因此,学到这儿,我设计了“我当小小的神话家”的写话练*,让学生模仿课文句式想象写话:*的()变成了()的()。这样,以读带写,以写促思,通过读写结合,*的精神将内化为学生的语言。

  2、练*复述

  复述能力是阅读能力、记忆能力与说话能力的综合体现,因此,复述课文被列为中年级的训练重点。可是对于刚刚进入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如何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呢?我是这样设计的:在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之后,我带领学生看着板书一起小结本课层次,接着出示画面(幻灯出示)让学生在画面的引领下练*复述,板书、画面、教师的适时点拨,能起到架设桥梁的作用,使学生顺利地学会复述课文。

  3、激情说话

  为了使学生的情感进一步升华,我让学生根据课件提示“我想说……”说一句自己最想说的话,给他们一个倾泻清感的渠道。

  六、说板书设计

  靳家彦说:“板书是教师精心构思的艺术结晶,是浓缩的教学思路,板书设计在于精而准。”根据这个理念,我设计了这个板书: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4

  《大仓老师》是四年级第二学期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通过大仓老师的自我介绍及一堂语文课的叙述展示了他朴实、正直的品质,文字朴实感人。

  虽然三年前我也曾执教过这篇课文,但如今根据教改的不断推进,理念的不断更新,我在教学的形式以及教学内容上稍作调整,基本的教学内容和重难点没多大调整。下面就本次活动的主题“以学定教,打造‘学的课堂’”,谈谈本堂课的教学设计意图:

  一、“以学定教”的教学形式

  1、重视学生的预学

  由于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除了常规的预学(读通课文,自学生字,理解不懂的词语等),我还让学生从以下两方面想想学*收获(可以圈划词句,写写感受,并尝试读好相关句子),或有什么问题:(1)课文内容(提示:课文讲了大仓老师的哪几件事;觉得大仓老师怎么样。)﹡(2)写作手法。

  课文内容方面,学生对课文记叙的两件事能大概了解,对大仓老师的为人也会有一些粗浅的感受。至于写作手法是高层次的要求,学生在自学时对课文的描写手法等稍加注意即可。

  2、课堂中体现以学定教

  在揭示课题后的整体感知、理清文脉这一环节,由于课前已作预学,故直接让学生交流课文讲了大仓老师的哪几件事,教师概括板书。

  对于人物品质的感悟,我让学生先进行小小组交流学*,交流自己在课前学*所得,也倾听别人的*得,思想发生碰撞,互相学*、补充、提高,教师则巡视点拨,及时了解学情,以便适当调整教学。但是,“萝卜烧萝卜,还是萝卜。”,在此基础上必定须要老师的指导,因此,接下来便是集体交流,教师在重点难点处加以深入引导,提高学生学*的品质与能力。

  二、以学定教,教师该教什么

  1、研究学情

  (1)学生对两件事能大致了解,但不会简要复述;(2)对于第一件事中大仓老师的性格特点能初步体会,如幽默、朴素等;(3)对于第二件事中大仓老师的“不偏向”(文中有这些词)、公*等能有所体会。

  2、教什么

  (1)学生有困难的、不能深入的,遣词造句的精妙处

  “挑剔”、“理会”两词的理解感悟,既是课后练*中所要求的,也是用词的精妙处,我们要读懂教材编写的意图,把文后练*巧妙地渗透于阅读教学中。“挑剔”,仿佛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故意找茬、吹毛求疵、骄横跋扈的有钱人家子弟,“理会”,大仓老师不但表面上不去理睬,更从心底里不去认同山本春美,可见大仓老师不畏权势的品格。“若无其事”、“沉默”这两处词句,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想象“真的没事吗?”,大仓老师沉默一会儿,究竟在想什么,让学生深入人物内心深处,读懂大仓老师是顶着重重的压力,甚至是冒着事业的危险再回贫穷生活的可能,在支持一个社会底层的孩子,在体现他公*、正直难能可贵的品质。经过这样深入的引导,学生不光明白了课文的遣词造句,读懂了大仓老师的心,更知道了学*语文就应该深入理解感悟,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样才能真正学好语文。

  (2)重视单元目标的落实,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有的老师认为单元目标可有可无,其实单元目标的设置对于提高学生语文能力至关重要。这两单元的训练目标为“简要复述”,以前学*过详细复述,而且,本课提前教学,简要复述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生虽然对两件事大致了解,但真的要让他们简要复述,他们可能说得过于简单,不清楚,可能过于繁琐,接*详细复述,因此,在学生理解感悟了第一件事后,我让学生明白简要复述的要求与方法,简,就是简单,要,就是扼要,抓要点,还要注意完整性,转述人物语言时人称的变化等。这样,学生学得明白,学得也有法,学*能力自然会提高。第二件事就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来复述,当然,在学*过程中,学生不可能符合你的理想,那就需要老师的倾听、点拨,让学生学会区分主次、抓住要点等,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既要心中明了,也要及时引导、点拨,发挥好主导作用。

  总之,以学定教,不光从形式上有所改变,关键还在于教师应更多地了解学生,更深地研读教材,把握教材,选准教学内容,学生懂的就不教,要教学生所不懂的。只有教师聪明地教,学生才能更聪明地学。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5

  一、课文解说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由两封信组成,一封是张国强同学写给柯岩的信,他认为同学们嫉妒他获奖,因而疏远他,感到很寂寞,所以写信 向柯岩老师讨教,希望得到柯岩老师的帮助。一封是柯岩老师的回信,她在信中通过合理地推断,分析了张国强失去朋友的原因,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告诫国强,只有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一点一滴地改正自己的缺点,才能拥有越来越多的朋友;彼此之心交心,患难与共,才能飞快地进步。张国强在信中提到的问题是学生在生活中很有可能遇到的,因此这篇课文对学生思考自己的成长问题有较普遍的指导意义。

  二、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

  一是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中提出的成长中存在的问题,提醒学生避免类似的问题;二是学*用书信进行书面交流。

  三、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读懂信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尺有所短 寸有所短”的道理,并学*书信的格式、写法。

  四、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的道理,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3、学*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五、教学设计

  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分地读课文,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围绕“课文主要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从中悟出些什么展开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柯岩在回信劝告国强时是非常真诚、耐心的,这样才可能令国强信服。然后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推想:国强的问题还有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你对此有何看法?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畅所欲言,我只是注意倾听,相机指导,与学生形成互动。根据文中后的提示,我在教学引导学生共同讨论从课文中发现书信的格式、写法。

  在教学设计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安排学生在自主学*时 ,运用联系上下文和查阅工具书理解自己在读课文中遇到的生词,再在小组内进行合作交流,这样,既锻炼了学生自主学*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学生在理解了两封信的内容后,我设计了一次小小的练笔,让学生代替张国强给柯岩老师写一封回信,告诉柯岩老师自己今后应该怎样做。通过此次小练笔,既落实了学生对书信内容的理解,又让学生掌握了书信的格式和写法。至此,本课的教学任务已全部完成。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菁华10篇)(扩展7)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范文二十份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1

  说教材:

  《触摸春天》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的一篇文章。这篇简短的抒情散文真切描写了一个盲童在花丛中用手、用心灵来感受美好春天的故事,表达了盲童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强烈追求。文章文笔细腻,用词丰富、优美。本文主要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安静让人不可思议的举动,从在花园里流畅地走,极其准确地伸向沾有露珠的月季花,拢住蝴蝶,到放蝴蝶,再到仰起头张望。一条是作者的感受,从惊叹,到感动,再到对人生发出感慨: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能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缤纷世界。

  说教学目标:

  1、在品读中积累好词好句,通过品读揣摩其中蕴含的道理,能有感情地读含义深刻的句子。

  2、感受盲女孩对生活的热爱,体会盲女孩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盲童安静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教学难点是感悟作者揭示的深刻道理。怎样引导学生从盲童的角度,体会小女孩安静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因为学生缺少体验。

  为了突破这个重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1、为了拉*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我在开课前让同学们进行了一次盲人的体验活动,使他们感受到眼睛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更深地体会到盲童安静对生活充满热爱的可叹之处。2、我采取抓住重点词句和联系上下文等读书方法,引导学生感悟安静热爱春天的心灵;接着是探究体悟,触摸春天。我让学生运用刚才指导的读书方法对含义深刻的句段自主探究体悟,感受安静是怀着一颗热爱生活的心触摸春天的脉搏,捕捉春天的影踪,进一步激**感,受到启迪;最后是升华情感,珍惜春天。我让学生联系文中的安静理解中心句,联系身边的人和事写出自己所受到的启发或感悟。从课内到课外,从阅读到表达,从安静到自己,让学生更深地体会到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创造属于自己的缤纷的世界。

  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1、品读重点词句时,有意识地借用图片激发学生对春天的热爱,让学生猜想安静的心中有什么事物,什么颜色,不仅开拓学生的思维,也深化点缀了“多姿多彩”,为引出作者发出的感慨,揭示的道理渲染升华。2、课外拓展:课前叫学生收集残疾人身残志坚的故事或对生活生命有关的名人名言。课内外的结合,再次深化了作者揭示的人生真谛。3、小练笔――课堂感言,培养学生动笔的能力,读写相结合,在写的过程中对作者揭示的道理有更深的感悟和理解。

  说反思:

  看着同学们一双双闪亮的眼睛,听着他们一句句发自内心的感慨我真的很激动,同学们已经被盲童安静的神奇灵性,缤纷的内心世界打动了。是呀!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从“不可思议”层层推进,学生感受着盲童安静的心灵,那种热爱春天,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追求,从挖掘一个个重点词,到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我真正感受到了来自学生心灵的震撼。当同学们闭着眼睛,在音乐的伴奏下,那一个悄然合拢……那一种惊讶……。我动情地读着,学生入情入境,已悄然走进了安静的心里,安静的心中此刻有什么?有花、有蝴蝶、有草、有阳光、有小伙伴……这就是她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在一次次的点拨中,我周身的热血也随之沸腾,也情不自禁地跟同学们读着“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另外课外资料的补充不仅充实了课堂内容,又是从课文走向生活的一个阶梯,学生补充着自己收集的资料(有残疾人身残志坚的故事及有关生命的名言警句),这一次,我和同学们又再次从心底发出这样的感慨: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整堂课回旋着的是:我们对生命对生活的那份热爱,不管是文章中的安静和作者,还是我、学生和听课的老师都被这人生的真谛所震撼着。

  这么一篇感人又发人生省的文章,可惜的是我的过渡语不够流畅,这浓浓的情感因我的几个疙瘩和突然的停顿而大打折扣。

  通过这次上课,我一定会扬长避短,迎接下一次的教研课,上出自己的风采。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2

  一、说教材

  神奇的机器人是鄂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说明文,他说明的对象是现代社会高科技背景下的各种新型的神奇的机器人。采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举例子。学*本文,要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对神奇的机器人产生浓厚的兴趣,对现代科技的进展有所了解,对科学奥秘产生探索的欲望。

  课文主要介绍了“能追捕罪犯的机器人”、“宠物机器人”、“音乐机器人”、“足球比赛机器人”、“仿真机器人”等数种机器人的神奇功能,说明了现代机器人能帮助人们工作,完成许多人们做不了的事,还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无穷的乐趣。

  课文紧紧围绕“神奇”二字,按照先总后分的结构介绍各种机器人的神奇之处。

  1、说教学目标

  1)会认9个字,能用“日新月异”、“大显身手”写句子。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抓住关键的词句,通过读、说活动,体会到机器人的神奇。

  3)学*作者抓住特点说明事物的方法,了解常用的基本的说明方法。

  4)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

  2、说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的内容,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体会到机器人的神奇。

  3、说教学重点

  学*作者抓住特点说明事物的方法,初步了解举例子、作比较这些常用的基本的说明方法。

  二、说教学方法

  1、以情激情,使文本焕发生命力

  2、创设情景,给课堂注入活力

  3、面向全体,让学生自由表达

  三、说教学时间

  两教时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学*生字,感受课文第2、3自然段介绍的机器人的神奇。

  第二教时:

  一、回顾上文,引入新课

  1、师:上一节课,咱们一齐到机器人博览会上的一号展厅游览了一次,看到了各种各样的千奇百怪的机器人。(板书:千奇百怪)

  还记得他们吗?

  2、师:遇到危险的情况,这些机器人就能大显身手;一些人们做不了的事,他们做起来却得心应手。(板书:日新月异)

  二、抓住词句,感受神奇

  1、师:那,除此以外,二号展厅里又会有哪些神奇的机器人,想不想去看一看?快速浏览课文的第4-8自然段,你发现二号展厅里又有哪些机器人呢?

  2、生交流(教师板书名称)

  3、师:看来这次博览会真是群英荟萃呀,光浏览一遍怎么行呢,赶快静心下来,认真地默读每种机器人的介绍词,把能让你感受到神奇的词句勾画下来。

  同桌小伙伴把你勾画的词句读一读,把你感受到神奇的地方说一说。

  4、全班反馈交流:看来大家都被机器人的神奇给吸引住了,选一种你最感兴趣的给大家介绍介绍。

  出示句子,强调“惟妙惟肖”、“以假乱真”。是呀,模仿的几乎一摸一样,都可以以假乱真了!指导学生读出“神奇”。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3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国标版语文第八册中的一篇关于环境改造与保护的课文—《沙漠中的绿洲》,课文介绍了阿联酋人民在茫茫的沙漠中种植并精心侍弄花草树木,建设绿洲,营造良好生存环境的壮举,表现了阿联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本文结构清晰,重点突出,间接叙述与直接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式,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可见,这是培养学生语感,强化学生写作技巧的佳篇。

  阿联酋属西亚国家,它的地形特点及环境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所以学生体会“沙漠如何变成绿洲”这一过程有一定的难度。针对以上学情,根据四年级教材的实际特点及新课程理念,我初步拟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的壮举,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目标3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以上目标,我初步设想通过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我将采用“质疑读、合作读、评价读”等多个层面的读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新课前,我激活学生已有的积累,交流对沙漠的认识。继而指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放手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接着,结合初读检查,指导学生再读课文的每个自然段,在这个过程中,重点对多音字“漂”进行指导,了解它的两个读音,运用多重方法理解词语,如通过查词典来理解“不毛之地、纵横交错”;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来理解“侍弄、恶劣、源源不断”等词语的意思。在读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指名读、小组读、评读等多种方式,着重引导学生把课文读通、读流利,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读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理清文章脉络,初步了解本文间接叙述与直接描写相结合的写作特色。我还为学生布置了这样的课堂作业,找到“阿联酋人民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花草树木的”的句子读一读、抄一抄,为下节课进一步品读课文打下基础。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第二课时的设计

  这一课时的教学,我设想以课文中心句为品读文本的切入点,通过“复*导入,整体感知”“

  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拓展延伸,读写结合”三个环节引领学生深入文本。

  一、复*导入,寻找切入点

  上课伊始,我首先出示一组阿联酋各城市的图片,配以生动的解说词,请学生边看边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并谈谈沙漠的绿洲留给自己的印象。这时我适时进行引导:“阿联酋人民是怎样把沙漠变成绿洲,使沙漠中的人们有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呢?”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寻找最能概括阿联酋人民做法的的句子。学生不难发现第七节中那两句话“阿联酋人民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着这些花草树木。正是有了这些绿树和鲜花,沙漠中的人们才有了良好的生存环境。”。我相机出示这段话,启发学生读中质疑,教师梳理为两个主要的问题:“从哪里可以看出阿联酋人民侍弄花草树木很精心?他们为什么那样爱护花草树木?”并以此为切入点,引领学生深入文本。

  二、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围绕着以上两个问题,我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的2—6自然段,边读边想,课文向我们展现了几幅画面,鼓励学生为每幅画面起一个名字。如“城市风光”“培养孩子”“爱护孩子”等等,并找到相应的段落,旨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而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画面,用心地读一读,抓住重点的词句圈一圈,画一画,边读边想象,并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在组内议一议,谈谈自己独特的体会。为交流汇报作好充分的准备。

  (一)回顾“培养孩子”的历程,体验那人们坚定的信心。

  这幅画面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一个重点部分,考虑到学生理解能力和理解层次,我着重对这部分进行了点拨。首先,引导学生找到这一段的中心句,相机出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这里,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通过指名读、齐读,引发学生的疑问:为什么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呢?鼓励学生再读这一段,抓住重点的句子汇报自己的感受。在学生的汇报中,我相机出示几个重点句。如:“原先这里是沙漠,地面全是白花花的盐碱,好像罩着一层硬硬的壳。这里,土是咸的,水也是咸的,简直是块不毛之地!”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阅读方法来体会,可以结合书中插图,可以抓住“白花花的”“硬硬的”等词语,可以抓住“!”可以通过朗读再现等等,来感受那“不毛之地”的一片荒凉的.景象。再如:抓住“他们从国外买来泥土,买来淡水,买来树苗和花草。他们又把咸而板结的沙石挖去,填上适宜种植树木的泥土,并在土中埋下自来水管。由总水塔输出的淡水,通过纵横交错的自来水管,源源不断地送到树木花草的根部。”中的“买来……买来……买来……挖去……填上……埋下……”采用边读边想象的方法,体会那巨大的困难,巨大的代价,大到培养一课树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这时,再来回读这一段,学生能够更深地体会到阿联酋的人民不怕困难,改造环境,建设绿洲那坚定的决心。

  (二)再现“爱护孩子”的画面,感悟“精心侍弄”的场景

  相信在重点点拨第三自然段的基础上,学生掌握了更多的阅读方法,所以这一画面,我鼓励学生以小组汇报,其他组补充的方式进行自学交流

  其中,我重点安排了了一个想象的情境,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那公园里的小树,小草,小花,

  “呼呼呼-------”一阵狂风吹过,黄沙漫天飞舞,沙子迷住了眼睛,弄脏了脸和头发,这时觉得怎么样?想干什么?好,我就是园林工人,让我拉出大皮管,打开水龙头,“沙沙沙------”一阵雨雾洒下来,把你们淋得干干净净,感觉怎么样?这么一洒,树叶更绿了,小草更翠了,鲜花更艳了。你们就更漂亮了。你们想对我说些什么?让学生交流后,通过朗读再现这一画面,学生的理解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

  (三)走入“城市风光图”,感受迪拜的美丽、洁净

  “有了艰苦的开发,园林工人的精心侍弄”自然有了好的环境。这时,我将以“只有园林工人才这么爱护花草树木吗?你从哪里看出?”引领学生走入如今的迪拜。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我觉得学生在感悟“城市风光”时难度不大,这里仍放手让学生自学,学生可以结合课前所看的图片,抓住“绿树成阴”、“鲜花遍地”“没有一片绿叶”等词句来体会,也可以朗读来再现画面,在前后的对比中学生充分地感受到迪拜这座城市的美丽、洁净及人们环保意识。

  三、拓展延伸,读写结合

  在总结课文时,学生再一次看到阿联酋那美丽的绿洲,感受到这儿的人民对花草树木像孩子般的精心呵护,一定深有感触。此处,我安排了这样的小练笔:此时此刻,对阿联酋人民、对自己、对同学、对那些破坏环境的人……你最想说些什么呢?请你写一写。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得到了集中的体现。

  此外,我为学生布置了这样几个多项选择的作业:如仔细观察题头照片,以“迪拜街头风光”为题,写一段话,写有关环保的公益用语等等。

  以上是我的初步设想,在教学中,我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及调整,以达到最佳效果。

  板书设计:

  19 沙漠中的绿洲

  花大代价

  不毛之地———绿树成阴、鲜花遍地

  精心侍弄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4

  一、自主阅读,激**感。

  上课伊始,根据在第一课时学生学*生字新词、读通、读顺课文,理清课文脉络的基础上,我以复*生字词为目的引出学生说出“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然后引导:假设现在我们就是那一行游客,跟着向导一起上岛,看看在岛上我们都做了什么蠢事。回想自己所做的一切,觉得哪些行为已经是愚不可及?仔细读课文找出有关内容,细细体会。

  出示课件,阅读提示:

  1、自由读课文3——4自然段。

  2、找出有关句子,说说自己是怎样愚不可及的?把你的体会批注在书上。

  3、把你的体会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二、抓重点词句,以问导读,领悟“道”

  我先引导学生推敲文本中的“欲出又止”和“踌躇不前”两个词感受小绿龟的处境,读懂文本传递的信息。然后提出问题:试想一下,弱小无助的幼龟面对如此凶猛的天敌,又是啄又是拉,处境多么危险啊,此时你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带着这样的感受一起来读这段话!

  学生通过读,充分理解这段语言传递给我们的信息了:我们真是愚不可及啊!紧接着,我引导学生想象补充,个性阅读文本,体会游客与向导截然不同的态度。我设计了四个引读问题。

  1、如果你就在现场,面对这样紧张的一幕,你又会怎么做?那么同伴,向导又是什么反应?体会我、同伴、向导的对幼龟处境的不同态度。

  2、沙滩上真的没有事吗?(不是)是啊!我们着急,担心,揪心,可向导却若无其事,谁来读读向导说的话?

  在我们眼里向导是个什么样的人?那我就要采访一下向导,看他怎么说?

  3、此时,我和同伴对向导所说的“自然之道”是怎么理解的?

  4、向导的冷淡,招来了同伴的一片的呼喊!同伴们会怎样呼喊呢?你能用自己的话来劝劝向导吗?再分角色朗读。

  “你得想想办法啊!”

  “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不能见死不救”

  (这段设计,体现学生个性的阅读文本,体会文本,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想象中充实阅读体悟,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分享别人的智慧与成果,提高自己的认识,如能产生思想上的共鸣,这更是阅读的一种乐趣。)

  三、图文结合读,通过比较分析再读,体会结局的残忍。

  这一环节的教学,我采用教师范读,学生结合多媒体课件展示的画面读中想像,想象后再朗读文本,补充文本,通过读去填补文本中人物的情感、思想,通过想象让学生走进文本、甚至超越文本。

  如:我在出示“不一会,数十只食肉鸟吃得饱饱的,发出欢快的叫声,响彻云霄。”这段文字的同时,我还展示了食肉鸟啄食幼龟的动画,并配有食肉鸟响彻云霄的叫喊声,我问:看到这样的画面,听到这样的声音,你的心情如何?向导的心情呢?我们再把书读进心里:向导心里难受极了:(学生发挥想象填补心里的想法)

  是啊,向导心理难受极了,我们救了一只,却伤害了无数只。

  教师引读,学跟读:

  终于,向导发出了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现在我们再来回想一下向导之前说的那句话(出示向导的话:“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齐读)还会指责他吗?现在你该如何体会“自然之道”的含义?(大自然生存的方式)

  四、以读促写,深化情感

  课文读到这儿,孩子们(出示写话练*:)

  假如我是葬身嘲鸫之腹的一只小幼龟,我想说……

  假如我是一只吃得饱饱的嘲鸫,我想说…

  假如我是亲身经历这件蠢事的作者,我想说……

  请选择一个写一写。

  学生写完后交流,教师小结:我们都感受到了人如果遵循自然之道,就会保护幼龟,如果人违背自然之道,就会伤害幼龟。(板书:人违背遵循)这篇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了我们好心办坏事的故事。孩子们那,我们“我们只有遵循自然之道,才能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

  为了巩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理解,我还设计了拓展延伸内容,让学生内化“道”。师:回顾我们学过的课文,你还知道哪些违背“自然之道”的事情吗?我们之前学过的,《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拔苗助长》《我要的'是葫芦》《“打扫”森林》,都是讲自然之道的课文。学生讲述自己生活中的自然之道的事例。

  五、回归升华,真诚解“道”。

  教师总结:其实,大自然的万事万物都有生存的规律,如果我们违背规律做事,就会得到与愿望相反的结果。如果我们遵循自然之道,就能与自然和谐共存。

  六、布置作业

  出示课件:作业:

  1、把故事讲给家长听,和家长一起探讨有关自然之道的事情。

  2、收集有关人类从大自然中受到过哪些启发,有什么发明创造的资料。

  板书设计:

  遵循救

  人自然之道龟

  违背害

  人是万物之灵,自作聪明,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5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大家好!很荣幸能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与交流,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语文出版社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篇课文《永生的眼睛》。下面我将从教材,学生,教学目标,重难点,教法,学法以及教学流程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拿到文章,我站在普通读者、学生和教师的立场反复研读了课文。感受到第六单元这组课文以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展示着人们对生命的热爱。这篇课文的作者是美国的琳达·里弗斯,文章讲述了一家三代人已经和准备为盲人捐献角膜的动人事迹,赞美了他们高尚的情操。题目“永生的眼睛”中,“眼睛”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善良和美好,“永生”则弘扬了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必将世代相传,永不泯灭。从更深的意义上理解,“永生的眼睛”体现的就是一种热爱生命的情怀。

  二、说学生

  六年级学生读了本篇课文后,应该能够感受到这其中体现的***,感悟到生命的美好,也能够涌起很多的感动。但是我想,他们还不能清楚地知道究竟是什么使自己产生了感动,这正是教学中应该帮助学生提升的地方。

  三、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成功的基础是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科学地制定出教学目标,才能驾于全局。正如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所说:“科学地确定学*目标是教学的首要环节。”因此,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制定本课的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为:

  1.围绕对话核心主题——“因为谁、为什么而感动”、抓住具体的语言文字进行体会感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在对话中培养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珍惜和热爱生命和美好的生活。

  3.了解角膜捐献,对捐献角膜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

  目标涵盖“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其中教学目标1、2是本课教学重点,目标3是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方法得当,可以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为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体现语文教学的本质,践行新课程理念,我采用“对话式教学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是阅读的本质,也是阅读教学的本质,因此,营造一个和谐的、高效的对话课堂是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本节课设计中,我采用 “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模式”进行设计,形成了以 “对话核心主题”为中心点,以“对话分主题”为线索,以“对话依托点”为具体内容,“由点拉线、由线画面、由面及点”的主题鲜明、各环相融、对话引证式的课堂结构,并具体设计了“预*与交流→确定对话核心主题→引出分主题→借助对话依托点阐述分主题→整合分主题回归核心主题”的教学流程。

  五、说教学流程

  上课之前,我布置学生进行预*,这是确定“对话核心主题”的重要素材。

  (一)导入课文,揭示课题

  导入的设计至关重要,所谓“万事开头难”就是这个道理。富有感情与哲理的导入,就像在师生之间架起沟通心距的桥梁,通过桥梁师生的心接*了。这篇课文学*中,教师首先配乐朗诵一位接受角膜移植手术而重见光明的人写的文章。

  《你的眼睛》

  像远方淡蓝的大海,

  那永恒的痛苦,

  像尘土隐没在你的眼中。

  你的眼睛是清泉,

  它的希望的光照着我,

  通过流水的闪烁,

  宛如水底的珍珠。

  读完后教师说:“这位重见光明的人在呼唤、在寻找给他带来光明的使者,这位光明的使者到底是谁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它是由美国的琳达·里弗斯写的作品《永生的眼睛》”。这样的导入,为后面的对话创设了很好的情境,为后面参与你“因为什么而感动”这一主题的对话打下基础。

  【设计意图】这不是一首普通的诗,这是一首获得温迪捐赠的眼角膜的人书写的情诗,表达了他重见光明后的'内心感受。以此诗作导入,配之教师深情朗诵,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学文兴趣,还能为课文的深入学*垫定了一个情感基调。

  (二)出示对话核心主题“你因为什么而感动”

  教师说:“同学们,这篇课文老师读了很多遍,当我读第一遍的时候,我有了一种感动。当我读了很多遍的时候,我的心中涌动着许多的感动。在同学们预*的时候,我发现很多同学也有这样的感动。文章为什么带给我们这么多的感动,我们感动的究竟是什么?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来交流这些感动,共享这些感动。”这一“对话核心主题”的确定,充分考虑了作品的内涵、创作的意图、学生和教师的感受等多方面因素,符合阅读心理和规律,能够使对话有效展开。

  (三)引出分主题,运用对话依托点展开对话

  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用心灵与作者交流,与文本对话。接着,学生交流自己心中的感动,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进行引导。我预设学生会提出因为文章中人物的“富有爱心”、“勇于奉献”、“热爱生命”而感动,这些就是分论点。教师追问:你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动,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和其他资料读一读、说一说。这些语句和资料就是“对话依托点”。此中,我预设重点把握两个语段,这两个语段是文章表达思想的重点段。

  第一个语段:“琳达,”父亲*静地搂着我,“你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我和你妈妈就想过,如果我们死后的躯体能帮助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有了一些意义。”父亲这番话给我上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课。

  这一段,我通过创设一种冲突情境激发学生深入对话。首先,引导学生理解父亲和琳达的态度是不相同的,并找到相关的段落朗读;其次,教师以“能给予别人的东西有很多种,身体是最珍贵的。中国的传统说法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能损伤。面对着捐赠器官这件事,琳达是痛苦难忍,可父亲却如此*静,难道父亲不爱妻子,不尊重给予自己身体的父母吗?”引导学生讨论从而进一步得出:父亲爱妻子、爱自己、尊重父母,但也爱别人的生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爱吾生命以及人之生命”。这时,教师适时补充呈现关于眼角膜的资料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能反映作者渴盼得到光明的部分文本,说明对于盲人而言是多么渴望得到角膜重见光明,使学生心灵得到震撼,真正地为琳达父亲感动。然后在感动中全班齐读该段,并以“这时,你想对琳达的父亲说些什么”的方式表达感动。

  第二个语段:“在这一刻我领悟到,父亲所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他所遗留的是辉映在我女儿眼睛里的一片骄傲”。

  教师通过“作者说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那么,父亲留下的更是什么?”来帮助学生体会“热爱生命的精神”;用“‘辉映在我女儿眼睛里的一片骄傲!’”来启发学生与作者自己14岁的时候的情况进行比较,从而感受温迪的富有爱心、勇于奉献和热爱生命。

  第三,我出示本文后面三个自然段,并再一次配乐朗读,激发出学生对温迪更深的敬意和对“永生的眼睛”的内涵的更深的理解。

  没想到,仅仅是两周之后,我再一次为器官捐献组织签署了同意书:我可爱的女儿,才华横溢的小画家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了……当我签字时,她的话萦绕在我耳际:“一个人什么也看不见该有多痛苦!”

  失去温迪三周后,我收到一封来自奥列根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信上写道:“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的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您女儿——一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儿活的纪念,并有幸分享她的美丽……”

  这一刻,我彷佛看到了我金发的温迪,她手中的画笔依旧不停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耀着骄傲的光芒。

  当学生沉浸在情境之中,教师用“看了这样的结尾,你的心灵是否有了一种震撼,你的心中是否又多了一份感动,把你的这份感动,用你的笔写出来吧。”写好后,请部分学生朗读自己所写的内容,要求读出自己心灵深处那份最深刻的感动。

  所以在这一环节中,在呈现“对话核心主题”后,学生们各抒己见,运用“对话依托点“阐述“对话分主题”,积极地发挥“*等中的首*”作用,通过“说课文内容”、“品关键词句”、“读相应语段”等方式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培养语文能力。

  (四)整合分主题回归对话核心主题,升华“感动”,延伸课外。

  首先,教师满怀激情地说:“同学们,人类美好的情感是没有国界的,这来自异国的文章深深地感动了我们。我们为他们的富有爱心而感动,为他们的——勇于奉献——而感动,为他们的热爱生命——而感动……当我们拥有了这些感动之后,让我们再来看看课题,《永生的眼睛》永生的仅仅是眼睛吗?仅仅是将要消失的眼睛在别人的身上得到了延续吗?还有

  什么?(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还指他们一家三代人富有爱心、勇于奉献、热爱生命的那种伟大的行动和美好的情怀将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感染着我们,将永远流传下去,得到了真正的永生。他们这一家三代人也将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他们也是永生的。”

  然后让学生带着这样的理解,再来读课题。并给予简短的时间讨论:“我们身体所能给予他人的不仅仅是角膜,还可以是什么?”并呈现资料加以说明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就是这样做的。接着,教师说:“如果你善于感动生活中的真、善、美,善于为生活中的小事而感动,那么,你将会是一个幸福而快乐的人。”课外延伸作业是“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用你的这份感动感染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吧。”

  在对分主题进行对话之后,教师通过总结,完成对“对话核心主题”的集体构建。使学生在明白为什么而感动的基础上,拓展感动的外延,将“感动”延伸到日常的生活之中,促使学生在思想、情感上的提升。同时,这一课堂结束形式,与开头形成很好的照应,体现课堂结构的圆合之美。

  结尾: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体会最深的一点就是带着激情去工作,才能使*凡的工作焕发光彩,使*凡的生活充满乐趣。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6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的地位和作用

  《我站在祖国地图前》是语文S版六年制小学第八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首一首赞美祖国的诗歌。作者看祖国地图时,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赞美了祖国土地的辽阔、山河的壮丽,展望了祖国的美好前景,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能理解每一小节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重点和难点,我将采用指导朗读、利用课件创设情境,让学生亲身感受祖国的美丽和伟大,引导学生由境入情,感受祖国的雄伟和山河的壮丽。

  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理解“沙漠”、“海湾”、“健康”、“三峡”、“泰 山”、“宏伟”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

  2、理解每一小节内容展开想象,理解诗句意思。

  情感态度目标

  1、以问题为线索,理解我站在祖国地图前看到了什么?想 象到了什么?

  2、通过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说教学对象

  四年级的学生喜欢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并具有一定的自行上网

  运用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学生已掌握了一些读书的方法,如:默读时边读边想,不动笔墨不读书,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等。学生的思维活跃,想象力较丰富,但思维的深刻性、语言的表达上有所欠缺。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以学生的充分自主学*为主,发挥多媒体的多项交流功能,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读、看、想等方式,逐步深入学*课文。 为了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特点,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语文是一门培养人的情感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达到情感升华”。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我校四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所以,本节课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把祖国美丽的名山大川呈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帮助突破重点和难点。发挥多媒体综合功能,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以达到帮助学生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效果。同时,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课件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节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 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并例举生产实践上存在的一些有关的 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节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方法的人,没有情感的人。” 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说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图】 问题引人,激发兴趣 听读课文,整体感知(视频录音) 深入学*,品词品句(课件) 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总结全文 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结束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一)导入新课

  (3—5分钟) 课件展示祖国地图,了解中国基本国情导入。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兴趣。

  (二)讲授新课

  (30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确地分析教材的难点。

  1、听视频录音导入新课,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过来,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2、深入学*,品词品句体会情感。这个分析课文的过程中,我通过课件的出示,让学生感受珠穆朗玛峰的峰势雄伟;南沙群岛的多、美、迷人;五岳的雄、奇;三峡的险要;泰山的雄伟壮观。配上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解,这样的设计,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同时我还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认真品读精美词句。 当然,语文课堂中也不可缺少说句写句练*,这个环节,我放在每个小节的学*之后,让学生想象自己站在祖国地图前会想些什么,这样不仅对学生进行了双向思维的训练,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这个环节我会让学生欣赏祖国名山大川,视频的播放能让学生的视觉、听觉完全动起来,更能感受到祖国的辽阔、雄伟、壮观。

  (四)课堂小结,强化认识

  (3—5分钟) 最后我会让学生伴随着优美的音乐有感情朗读课文,这样的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能让学生感受到祖国河山的壮丽,更激发了学生爱国之情。可 这样,整个教学过程就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同时达到了情感的升华。

  (五)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13 我站在祖国地图前 地域辽阔 山河壮观 祖国像妈妈 描绘蓝图

  (六)布置作业

  收集有关祖国名山大川的图片,办一次图片展。这样的作业,让课堂延伸到生活中,学生的爱国情感能再作业中得到进一步升华!

  七、说教学评价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的跨度、学生的认知水*,我对本科教材内容有一定增减。例如:增加一些祖国大川的介绍:丽江,桂林等。 在教学策略的选用上,我运用了以下策略:

  (一)运用了模拟活动,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

  (二)组织学生探究知识并形成新的知识;

  这些策略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力求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目标。让学生从内心上认同这些观点,进而能够主动地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去,有助于实现知、行、信的统一。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7

  一、紧扣特点,感悟教材。

  《扁鹊治病》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寓言两则中的一则寓言故事。这则寓言故事选自《韩非子》,讲的是扁鹊要给蔡桓公治病,蔡桓公几次三番都说自己没有生病,最后病入膏肓,无药可医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什么都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本单元的专题是“故事长廊”。选编本文的意图:一是使学生在读中领悟故事所要阐明的道理;二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提倡个性化解读文本。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有关词句,体会扁鹊的医术高明和医德高尚,懂得做什么都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鉴于它的体裁特点,根据学生实际,所以我将教学重点放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寓言的寓意。难点是结合重点语句,体会人物心理,认识人物形象,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依据课标,凸现理念

  1.构建课内外阅读体系。

  新“课标”明确规定了各学段的课外阅读总量,凸显了课外阅读的重要作用。本节课我采用了“铺垫”与“延伸”这两种方式,构建了课内外衔接的教学机构。开课时利用以前学过的寓言故事安排了看图猜故事的环节,引出“寓言”这种文学体裁,进而让学生回忆寓言的特征,从而引出《扁鹊治病》,既对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了复*,又检测了学情,并激发了学生阅读兴趣,由课内知识的积淀走进文本。在结课布置作业时,我设计的第二道作业是推荐阅读四则寓言故事并能明白其中的寓意。整堂课做到了课前复*寓言,课中学*寓言,课后积累寓言。

  2.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它们相得益彰,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着永久的活力与生机。鉴于这样的认识,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从教师与学生共同运用教材的角度出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课堂上,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法。开始的初读正音、整体感知意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感悟“名医”意在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桓公之死意在培养学生的想象与语言表达能力;明白寓意,并联系生活实际意在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到最后的按照顺序复述故事是让学生明白本课的写作特点的同时告诉学生说话写作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每个环节有的突显了工具性,有的突显了人文性。实现了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生成。

  3.教师做好学生学*的帮助者、引导者、合作者,努力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任何一个问题和环节的处理,都是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先让学生解决,在学生解决不了的情况下给他们做一点拔和指导。如:在找扁鹊医术高明的环节,通过同桌合作来完成,然后汇报,并且让学生说出找这句话的理由;还有体会扁鹊医德高尚环节,同样是让学生通过朗读谈自已的体会,进而带着体会读句子,从而加深理解。还有在评价方面,也突显学生地位,努力让学生之间进行评价,这样既教给了他们该如何学,又让他们客观正确去评价,同时还培养了他们有自主、合作的意识,达到了教学的预期效果。

  三、依据理念,设计思路

  1.把握两条主线

  《扁鹊治病》这则寓言故事,有两条主线,一条是以人物内心活动为主线。在这条主线里,分为了两个板块进行,分别是感悟“名医”和恒公之死。在感悟“名医”这个板块主要是通过同桌合作交汇报来感受扁鹊的医术高明,通过朗读来感悟医德高尚。在桓公之死板块主要是通过想象补白来感受蔡桓公的讳疾忌医和固执已见,进而突显人物的特征。二是以时间为顺序的写作顺序。通过找几个表示时间的词,让学生利用这些词语进行故事内容的复述,从而让学生知道无论是写文章还是说话都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这样才会条理清楚,简洁明了。

  2.落实三个训练点

  本节课我重点落实三个训练点:读、想和说。第一个训练点:读。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所以,在这节课上,重视读的训练。每个环节的读学生所带得任务不同,要求不同,所获得的情感不同。如第一遍的的自由读,要求读正确、读流利。扁鹊三次劝说蔡桓公时的读,要求读出心情,读出情感再到后来的男女分角色读,从而发挥了学生的主体精神。

  第二个训练点:想。课标指出,语文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还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所以在本节课中走进蔡桓公内心时四次让学生进行了想象,这种想象,使诵读者完成了对作品“空白”的填充。

  第三个训练点:说。语文重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如何让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至关重要。在本节课中,多次给学生提供了说的机会,在医术高明环节让他们说理由,在桓公之死板块让他们走进桓公内心,说出自己所想,在最后,能根据顺序讲述故事,都在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求能简洁明了地展现课文灵魂。因此,我设计主副两块板术。在主板术里,我设计了两个内容:一是对本课中的两个主人公扁鹊和蔡桓公的形象的重点词语的呈现,(扁鹊:医术高明,医德高尚;蔡桓公:讳疾忌医、固执已见);二是本则寓言的寓意(听取意见、防微杜渐)。在副板书里,我主要呈现了对本节课的易写错的字“蔡”。

  期盼得到各位领导、老师的批评与指导。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8

  一、说教材:

  《琥珀》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它主要写了一只琥珀被发现以及科学家推测它的形成过程。全文语言易懂,描写生动,意在让学生通过学*能够想象出琥珀的形成过程,理解科学家推测的过程是合理严谨的。

  二、说理念:

  1. 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引导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自主体验、感悟,注重体验过程。

  2. 课外延伸,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激活学生的想象能力,使课内学*与课外发展相得益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说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根据琥珀的样子推想它的形成过程,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这也是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2. 发展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根据其它的化石推想成因,学*有依据地、合理地进行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 通过学*,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树立热爱科学的情感。

  四、说教与学活动步骤:

  (一)整体把握课文,进入语文实践

  教师出示文中“琥珀”的图片,学生围绕这块琥珀,说一说课文都写了哪些内容。

  随着学生的汇报,抓住琥珀的样子与它的价值这一段落,学生进行朗读,发现“想象”和“推测”两个词语,并理解意思。随之和科学家一起合理想象琥珀形成的过程。

  (二)探究学*,在语文实践中想象

  这一环节是本文教学的重点环节,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想象能力的体现。

  1. 教师请学生看着这块琥珀,学生转换角色把自己当成科学家,推测琥珀的形成会想到什么?

  2. 学生会想到要有松脂包裹两个小东西,而松脂的形成必须是在炎热的夏天从松树上渗出。这样学生再来读课文可以找到许多琥珀形成过程的语句。

  3. 学生读一读这些句子,说一说它们与琥珀的形成有什么关系。

  4.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发现:这块琥珀的价值还在于同时有两个小东西被包裹在松脂球中,使人们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教师演示:用一大滴松脂来包裹一只苍蝇和蜘蛛,学生发现这并不能做到。因为苍蝇和蜘蛛都会在松脂落下来的一瞬间逃离。此时学生的兴趣会很高涨,教师借势让学生再次读课文,学生发现科学家推测苍蝇轻松得意,所以丧失了警惕,没有注意身边的危险。而蜘蛛一心一意地要把苍蝇当美餐,就忘记了所处的环境。这为下文松脂把它们包在一起提供了可能。这样学生感受到科学家推测过程的合理,那一瞬间是在绝对自然的情况下发生的。

  5.这时,学生对科学家的合理想象,严谨思考产生佩服之情,教师播放松脂球形成的动画,增强学生的直观认识,再来朗读这个被推测出来的小故事,情感会自然流露。

  6.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松脂球变为化石的必备条件要经历沧海桑田的巨变。

  (三)课外延伸,进行综合性学*

  1.学生结合科学家的想象与查找的课外资料,再来想想这块琥珀还有可能形成的过程。学生通过讨论、比较,会感觉很难想象出新的过程,由此更加敬佩科学家想象的合理。

  2.语文教学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教师出示“柏抱槐”图,学生小组讨论它的形成过程,要做到想象合理,课后练*写出一篇像课文一样的科学小品文。

  语文是一个包容性较强的学科,朗读、想象、创造的完成掀起了一个又一个的课堂高潮,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感染,这是语文课带给学生的独特的情感体验,也是语文课的魅力所在。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9

  一、 说教材

  《花的勇气》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的一篇略读课文,本文节选自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作者在爱花―寻花―盼花―看花的过程中,被小小的花儿傲风斗雨的精神所感染,闪现出思想的火花:生命的意味就是勇气!

  带着泥土的气息,打开教材《花的勇气》,和作者、编者对话。这篇课文构思精巧别致,以作者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寓情于景,情理交融,耐人寻味。语言生动、优美、流畅,值得细细品味。和本单元其它课文、口语交际共同组成“热爱生命”专题,又是一个发展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启迪学生心智的好例子。

  二、 理念、目标、重难点的确定

  说的是一篇课文,其实是我从教18年的实践、思考: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要在工具性、人文性两者的矛盾中寻求*衡。基于以上理念和年段目标,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通过本课学*,认识4个生字,理解“泛滥”等词语的意思,积累描写花的句子。朗读课文,体会含义深刻词句的意思,感受作者语言的优美。重点:体会花儿在冷风冷雨中怒放的气魄。难点:凭借例子,通过对话,理清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领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三、 说教学法

  为实现上述目标,教学方法选择至关重要。教法、学法互相牵制,融为一体。教法方面,主要采用重点突破法,以课题为切入点,点上探究。我还采取多层次阅读法,引导学生尽情的阅读课文,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悟理。凭借文本的语言文字,力求和学生一起穿透文字的表象,感悟文本背后的意义,并在感悟中学*语文,关注语言,促使感情与智慧在阅读对话中交融共生。我还运用合作探究法,以作者情感的变化作为本课研讨问题,使学生读、思、说、写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体验情感,突破重点。学法方面,本文是略读课文,充分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通过课前导读,明确阅读要求,自主学*,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合作探究。

  四、 说教学程序

  我追求简约、高效、创新、和谐的课堂。本课安排一课时。根据新课程理念和农村孩子实际,预设如下流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课始,创设情境,唤醒学生。我是这样导入新课:茁壮生长在砖缝中的小瓜苗,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顽强。当你看到花儿在阳光下绽开笑脸,在温室里展露娇媚时,也许你并不会太在意,然而当你面对千万朵在冷风冷雨中怒放的小花的时候,你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今天,我和大家共同学*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的散文片段:《花的勇气》,大家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注意“勇气”两字要写的有力!

  板书:的勇气

  释题:什么是勇气?(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

  学生在激情的话语中走进文本。民主、自由、宽容、激励的气氛从一开始就浸漫课堂,并贯穿教学始终。

  1、引导质疑: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读了题目,你有问题要提出来吗?

  2、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是呀,作者看到的究竟是怎么样的花啊,竟然拥有勇气?要解决这个问题,你觉得第一步我们该做什么?(找写花的语句)第二步我们再做什么?(从写花的语句中尝试感悟花的勇气)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自由读课文,遇到描写小花的语句就动笔画出来。文中描写花儿的语句有两处:

  (出示投影)――第二自然段

  我用手拨开草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它们比青草只矮几厘米,躲在草下边,好像一使劲儿,就会齐刷刷地冒出来……

  1、齐读这段话,然后说说读懂了什么?在课本上做好批注。(花颜色美、可爱、多等特点)

  2、揣摩作者描写小花的方法。(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

  师:你还划出了哪些语句?

  ( 出示投影 )――第七自然段

  迎着吹在脸上的细密的、凉凉的雨点,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这正是前几天那片千万朵小花藏身的草地,此刻那些花儿一下子全冒了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地看到,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1、师:花儿多美呀!想看看吗?

  (出示投影)――花的图片

  教师配音读此段,师生交流理解。

  教师小结:同学们,这个时候老师不但被花的勇气征服了,也被你们的精彩发言征服了, 谁愿意把感悟到的勇气放进这段话里面读一读?(指名读)

  (三)、小组探究 体验情感

  师:小花竟然有勇气!这是作者看到的小花。可是你们知道吗?作者历经了好几次情感变化,让我们再次到课文中去,去寻找作者的情感历程。

  (走进作者不断变化的情感世界里去,与作者的变化之心直接对话,可以更深刻的理解文本。使文本的内在情趣和学生的理解相得益彰,充实其内心,沉淀其语感。)

  (出示投影)

  作者最初看见草地时,感到 失望 ,

  扒开草后看见躲藏着的小草时,感到 ,

  离开维也纳前没看到花,感到 ,

  看见花的原野时,感到 ,

  体会到小花的气魄时,感到____________。

  1、分小组合作学*:针对问题,浏览课文,认真倾听,大胆交流。

  2、选小组代表展示所填内容。体会作者的失望――吃惊――遗憾――惊奇――震惊这一系列心理历程。

  3、个性化展示朗读。

  师:谁有勇气给大家读一段,请自信的举起你的小手。我们需要8位小勇士!注意:每个人读的内容不同,感情也就不一样,有信心读好吗?

  师:同学们,我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小花那种不向冷风冷雨低头的勇气,那种在艰苦的环境里奋力拼搏的精神。那么作者又感悟到了什么呢?请你找出描写作者感悟的语句。

  (出示投影)――第八自然段

  我惊奇地想:它们为什么不是在温暖的阳光下冒出来,偏偏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呢?小小的花儿居然有如此的气魄!我的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1、根据标点符号提示的感情读此语段。(问号、感叹号、破折号)

  2、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交流指导)

  (1)联系课文第五段理解“冷风冷雨”这一恶劣的环境。

  (2)抓住“偏偏”理解小花的勇敢;抓住“居然”理解作者的震惊;抓住“如此的气魄”理解花儿的勇气;抓住“怦然一震”理解作者的感悟至深。

  3、总结本单元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方法:

  (出示投影)――理解句子的方法

  (1)根据标点符号提示,读出感情,帮助理解。(2)联系上下文,完整理解。(3)抓住关键词语,深刻理解。

  4、个性化朗读。

  (这段话是作者的感悟所在,点睛之笔。读点睛之笔,方能悟其中之意。尝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才能激发出学生的语言积累,分析课文的能力才能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让学生在思考中陶冶心灵,在讨论中培育心灵,在倾听中丰盈心灵。)

  (四)、回归全组,升华思想

  这是本组的最后一篇课文,让学生结合本文和前面三篇课文,说一说对人生、对生命的再认识(完成小诗人续写),使本组教材连贯起来成为一个整体,深化学生感受,升华思想。

  师:听你们读到这里,我的心情变的凝重起来,作者由花的勇气悟了到生命的意味,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板书:生命的意味

  (出示投影)――我的小诗

  勇气是冷雨中迎春花绽放的花朵

  勇气是砖缝里小草探出的嫩芽

  勇气是……

  勇气是课堂上高举的小手

  勇气是夜晚独自一个人在家

  勇气是……

  (来,谁接着老师的话说出诗一般的语言)

  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不同,他们对生命的认识不同,语句表达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只要有勇气就会有希望。

  (五)、说板书设计

  略读课文的板书更应简洁明快。我选取了文章当中最能体现花儿勇气的三个词语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作为板书内容,随作者的行文思路横向推导出生命的意味这一主题。

  傲然挺立

  明亮夺目 ――花的勇气―― 生命的意味

  神气十足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10

一、说教材

《生命的壮歌》这篇文章是苏教版四年级第八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有二个故事《蚁国英雄》和《生命桥》,《蚁国英雄》讲的是一群蚂蚁团结合作,扭成一团,肝胆俱裂战胜火海的感人故事。

《生命桥》讲的一群羚羊在狩猎队的追击下,老羚羊用死亡架起生命之桥,年轻羚羊秩序井然地飞跃悬崖以求生存的感人故事。故事场面悲壮,揪人心肺。是颇具匠心的,内涵极其丰富。

首先这两个小故事都讴歌了区区弱者在生死的关健时刻所表现出的合作与献身精神,对学生体验生命的价值、情操的熏陶无疑是积极奋进的。其次,两个故事的悲剧的产生都是人为造成的,是人类自己进行反思的好例子。再次,两个故事语言优美,字字句句感人肺腑,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因此,本文是老师引导下学生与文本对话、交流体验、学好语文、感受生活、熏陶情感、体验生命的极具人文性的佳作。

我预期的教学目标是: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课文,凭借课文语言材料,让学生感受到蚂蚁、羚羊团结合作、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的伟大的献身精神。

3、关注学生体验交流中新生成的资源,引导学生关爱他人,学*动物的合作和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

2、通过学*感受动物的伟大精神。

教学难点:感悟动物的伟大,体验生命的伟大。

二、说教学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欲望,导入新授。

在教学前我通过以下几个问题:学生一定想知道题目为什么叫《生命壮歌》?《蚁国英雄》“英雄”做了什么?“生命桥”是怎样搭成的?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为新授学*开创一个良好的开端。

2、巧抓互动点,教师“穿针引线”。

首先,重视指导通过朗读的理解。对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一篇难以理解的文章。很多地方能意会而不会言传。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反复地朗读体验,以读促思,才能获得更深刻的理解。所以,在本文的朗读方式上,我不仅采用了个别朗读、小组齐读、全班齐读等方式,而且还多次采用了师生接读,合作朗读。这样的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朗读的激情,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情境。

其次,理解的牵引。让学生读、画、议、再读的方式抓关键的句子和词语。当学生说不出来的时候,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巧妙地引导学生去感悟。备课时,为每一个环节,巧设小问题。出示的课件中,通过理解一些典型词语蚂蚁和羚羊的舍身精神。让学生知道动物它们不能用语言商量,却能在危机前,在那么短暂的时间内,做出决定。这表现了动物的什么精神?这样的提问,一下子促动了学生的思维,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中,大家的理解又会加深一层。总之,恰到好处的点拨,是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钥匙。

3、巧抓想象点,使学生“情感蔓延”

一切创造都伴随着想象。要给“创造未来”的孩子从小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想象的功能,是推进创造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我在文中设计了两处想象训练:

A、通过学了这个感人的故事你想对这些动物说些什么?

B、生活中你知道那些人具有蚂蚁和羚羊的精神?学生一下子就情动才涌,理解到深处,自然就有说不尽的想法。

4、重视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学*能力。

本篇课文有两个故事,我通过一扶一放的方式。既能让学生有实效的理解课文,又能培养了学生自主学*的能力,借助于第一个学*故事的方法,让学生总结学法,以此运用这个方法来学*的第二个故事,学生采用了读、画、议、再读等一些方法,亲自走进文感悟故事的内涵,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5、多媒体的恰当运用更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在教学时,我注意制作一些直观而且对教学发挥实效作用的教学课件,有有声有色的引人入神的羚羊跳崖动画课件,有蚂蚁被烈火包裹的壮观画面,以及有美观漂亮的幻灯片,这些课件都为学生的学*起到了辅助作用。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1、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画出自己感受深的地方。

2、汇报学*结果。说出自己感动的原因。

3、教师小结并让学生总结学*的方法。

(二)利用学法,自读自悟。

1)通读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读,自学生词,读通语句。

2、检查。

3、指名完整朗读课文,帮助学生把课文读通。

2)精读课文,读出感受。

1、学生自读,教师随机了解学生学*情况。

(注:教师的随机了解既是与学生合作交流,又是帮助辅导,更是获取学生学*的信息,以便更好地驾驭课堂。)

2、汇报交流。(顺学生思路进行教学)

(三)由此及彼,升华认识。

这个故事读完了,但想到了些什么呢?你想对它们说些什么?

总之,想通过一些有效的手段结合学生的实际以此达到最佳的学*效果,让学生受益匪浅。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11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第一次抱母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情感型课文。文章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很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母亲对子女的爱,更表达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感恩之情。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影响是深广的,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因此,“张扬个性,让课堂喷涌真情”是教学追求的目标。

  全文共5个自然段,可分三个部分。第一自然段是第一部分,叙述了“我”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没想到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第二、三自然段是第二部分。“我”告诉护士,记忆中的母亲总是挑着重担翻山越岭,“我”总以为母亲“力大无穷”,却不知母亲只有80多斤的身体,却承受那么重的担子。第四、五自然段是第三部分,写“我”突发奇想,想抱母亲入睡,结果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大意,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激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3、体会伟大的母爱,激发学生对母爱的报答。根据实际写出一段与母亲相处的精彩片断。

  教学重难点:

  1、学生通过自主提问探究文章大意。

  2、通过练笔歌颂母亲。

  教学准备:

  VCD歌碟,演示文稿

  教学时间:两课时

  二、说教法、学法。

  阅读要“披文入景,披文入情”才能产生优化的效果。我通过抓重点语段,反复品读,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如抓住母亲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这段描写,让学生展开想象,通过语言文字呈现丰富的内心视像,将文本语言伴随着感性的形象扎根到学生的心灵世界之中,在此基础上多次朗读,揭开文本深藏的内涵。再如为了理解母亲的一句朴素话语,我通过画面、音乐的渲染,让学生对母爱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文章其实最感动的是最后一段,那是一颗对母亲感恩的心在震撼着我们。所以在处理最后一段时,我让学生深情地朗读,将自己和文本融为一体,用朗读,用思考,用言语抒发着感受。接下来拓展的小诗,又反哺了对文本的感悟,让学生走进新文本,加深理解和体验。

  在学生的情感巨浪被充分掀起的基础上,通过语言实践――倾诉,让学生表白内心,使他们的情感得到宣泄。

  1、巧抓兴趣点,教师“循循善诱”

  新课开始前,教师将课下收集到的有关诗句,播放音乐让学生朗读,感受母爱的伟大。接着,以阅读的方法入手,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并要求学生利用学到的方法,充分的用到本节课的学*中,这样设计学生学*兴趣高,容易接受,积极的投入学*当中。

  2、巧抓互动点,教师“穿针引线”。

  在教学中,我首先创设自主学*的空间,让学生自由且充分地阅读,积极主动地感知文本,交流感受,把握情感基调。

  朗读的牵引。对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一篇难以理解的文章。很多地方能意会而不会言传。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反复地朗读体验,以读促思,才能获得更深刻的理解。所以,在本文的朗读方式上,,我们不仅采用了个别读、小组分角色读、全班齐读等方式,而且还多次采用了师生接读、合作朗读。这样的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朗读的激情,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情境。

  三、说教学程序。

  教学设计:

  13〈〈第一次抱母亲〉〉(第二课时)

  一、课前准备:小助手带领朗读上节课学*到的诗句。

  出示:乳哺三年娘受苦,移干就湿卧娘身。

  儿病恨不将身替,调理汤药不离身。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二、导入教学

  1、出示歌德的话1: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

  教师读。

  你懂得这句话的意思吗?这句话告诉我们,如果你要读书,就要很好地去思考,字面上包含的意思要琢磨清楚,还要读出文章中暗含着的意思。这就一定要用心去想,想,不仅是思考,而且要包括想象。这是上课前老师送给大家的读书要则,希望今天上课时大家能够照着这句话说的去做。

  2、同学们,歌颂母亲一直是千百年以来传诵不衰的主题,今天我们继续学*歌颂母亲的文章《第一次抱母亲》。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三、指导朗读,感悟深化

  1、轻轻打开课本,请一名同学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是否读出感情。(学生评价)

  2、出示课件1指导对话。

  3、自由练读,分角色读。

  4、过渡,母亲最重的时候80 多斤,现在生病了,还那么重吗?(生齐答)母亲这么轻,作为儿子,“我”心里是什么感受?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二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有关句子。

  四、评词析句

  1、出示课件2读出感觉,竟然是什么意思?说明什么?

  2、作者没有想到母亲这么轻,心里很难过,为什么难过?答案就在书中,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3、出示课件。

  4、读课件上的内容,透过图片和文字,瘦弱的母亲的肩头挑着100多斤的担子翻山越岭,是怎样的情景?,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想说点什么?

  (1)指导学生说一说。(1,从腰和腿来说明担子重不重2、从汗流浃背来说明累不累3、从挑着粮来说明难不难。)

  齐读读出母亲身上担子的重、身体的累和生活的难。

  (2)翻山越岭是什么意思?难道只是翻过一座座山,一道道岭吗?(是母亲走过生活中的一次次坎坎坷坷,一个个难关)

  师说:现在你知道翻山越岭背后的意思了吗?

  (3)出示课件4读重担是什么意思?母亲除了每天要挑起100多斤的担子还有别的担子吗?

  师说:遇到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为什么?(板书:母爱伟大)

  (4)母爱无处不在,母爱无处不有,出示课件配乐。

  (5)多么伟大的母亲呀!多么感人的母爱呀!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请你有一句话来表达你的感受。(生说)

  (6)好吧,请同学们拿起书,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这段话,读出母亲的累,读出母亲的伟大。读句段“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过渡:母亲的一生用80多斤的身体承受着这么多的重担,而我却不知道此时作者是怎样的心情。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画出有关语句。(生答,师出示有关课件)

  (1)愧疚是什么意思?我为什么感到后悔?(母亲躺在了病床上我才来关心,伤了母亲的心)

  (2)而面对我的愧疚,母亲却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母亲一生中为我们做过那么多的事,她却提都不让提,这是一种不图回报的爱,一种无私的母爱。板书。)

  (3)同学们,母亲付出那么多,护士夸她,她笑了笑说:“提那些事情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从母亲的表情,从母亲的话当中,你看出了什么?(分析:1、提那些事情干什么2、哪个)

  (4)所有母亲都是这样做的。母爱是最无私的,是最伟大的,有人说,世界上的是海洋,比海洋大的是天空,比天空还大的是胸怀。其实不然,比天空还大的是母亲的胸怀!这就是母亲,这就是伟大的母爱!就连护士也为之动情。

  (5)出示6: 接读:护士动情的说:大妈,你真了不起!指导大声的读三遍

  过渡语:同学们说的真好!老师听到你们的心声,也被感动了。

  (6)面对此情此境,你想为自己的母亲做点啥?(生答,师评价)

  过渡语:多么懂事的孩子呀!作者面对病床上的母亲他最想干什么?他是怎样做的?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画出有关语句。

  生汇报。师相机,出示课件

  (7)指名读图中文字,其他同学边听边观察图画。

  师: 看到母亲眼角流出的泪水吗?为什么流泪?(边说边板书:无数次)这是什么样的泪水?(生答)

  小结:母亲的泪水是欣慰的泪水,是激动的泪水,是幸福的泪水,是又苦又甜的泪水。小时候母亲曾经无数次抱我们,作者仅仅是第一次抱母亲,母亲就那么激动,如此比较,把最想说的话写一写。以“妈妈,我想对您说――――――”写一段话。出示“妈妈,我想对您说――――――”(学生展示)

  过渡语:太感人了。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体会母爱的伟大。

  (8)配乐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五、总结课文

  1、今天我们读《第一次抱母亲》一文,用一只眼睛读课文,用另一只眼睛感受天下所有母亲无畏、博大、无私的胸怀。我们正像哥德说的那样,是用两只眼睛去读书的,我们的母亲是应该得到崇敬和爱戴,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都要深深记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作业超市

  一、以“妈妈我想对你说”写一篇小练笔。

  二、为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

  三、搜集有关母爱的资料,为“夸夸我的好妈妈”主题班会做准备。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12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鄂教版第八册第七单元第20课所在的单元是以“人与自然”为话题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本文属于写景、抒情相结合的散文,文章构思非常巧妙,作者站在儿童的视角,以轻松活泼的笔调,运用诗一般精美的语言绘声绘色地展现了豆花庄充满诗情画意的自然环境,动物们在这里过着安乐、祥和幸福的生活。文章有很高的品位价值,可能性强,是一篇可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思想内涵的经典文本。

  通过探究课文,深切感受豆花庄优美的自然环境,给小动物们带来的快乐幸福生活,并让学生有物及人展开联想,体会人与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

  依据《课标》对中段语文阅读的要求针对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课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预设为:

  知识目标:掌握生字新词,学*课文内容,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品味课文重点词句,培养学生理解、想象、综合实践以及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课文,感受大自然的风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豆花庄优美的自然环境;

  教学难点:理解几个重点句子的含义,体味为什么这样描述以及怎样描述的。

  二、设计理念: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注重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珍视学生阅读中的个性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本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课标精神,注重三个维度,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在读中明意,读中入情,读中悟理,读中学法,彰显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抓住课文重点句子“多么美丽的村庄啊,真是个童话般的世界”,直奔重点,组织引导学生在读中明意、入情、悟理、学法 。

  学法:根据以上提示方法,学生可采用读一读,画一画;读一读,说一说;读一读,评一评;读一读,唱一唱;读一读,背一背;读一读,谈一谈等来完成本节课的学*任务,让学生在读中寓情趣,读中求发展。

  四、教学流程:

  为达到教学目标,本课我分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引文析疑,初步感知全文内容,自主理解豆花庄的优美自然环境;第二课时,重点探究小动物们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过着怎样快乐的生活。

  下面我着重介绍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新课前播放美丽的田园风光图片,以及小虫虫们各种美妙的歌声。师边放边说:上节课我们在豆花庄里欣赏了美丽的风光,它把我们带进了童话般的世界里,在这个童话世界里,有哪些幸福的小家伙们?他们在豆花庄里过着怎样的幸福的生活呢?

  我们先来听听它们的声音吧!从歌声中能听到都有谁吗?听后说一说。

  (创设情境,让学生得到美的陶冶、美的享受,激发探究欲。)

  二、直奔重点,初读明意

  将学生带入情境后,引导学生直奔重点引入本课时的学*,然后提出学*任务。默读课文8—18自然段,从文中画出写了哪些小动物?

  学生边读边圈画,做上记号,还可以作旁注。

  在这些小动物中,谁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为什么?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引导学生读出了写虫蝈蝈的句子,自读后交流:课文以虫蝈蝈为例,写出了豆花庄虫虫们的快乐生活。(通过这一大环节的设计,抓住重点,学生初读后就能明白这一部分课文的大致意思,这便体现了读的第一个层次。)

  三、研读课文,入情悟理

  1、抓重点词句,自探引导

  蝈蝈在豆花庄里过着怎样快乐的生活呢?读一读课文,从中找出相关的重点语句。

  学生自渎后,小组交流,指名反馈

  师随机出示四个重点句子:

  ①早晨,他们的歌声,像豆叶上的露珠一样,圆润、晶亮。

  ②午后------那歌声,像清凉清凉的渠水,流到了豆棵旁,也流进了我的心田里。

  ③傍晚,他们的歌声,带着豆花的香味,飘着晚霞的色彩,伴送乡间小路上归去的牧笛------。

  ④他们唱的是一支绿色的歌,在绿色的歌里,好像还飘着金以的梦,那么优美,那么令人向往--------。

  2、加强朗读,读中入情

  同学们,能不能通过朗读,感受蝈蝈的快乐?读四个句子,这里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采用多种形式读:个人自读,学生评读,同桌竞赛读,师生合作读,比较示范读等,加强学生语感,让学生在读中入情,受到感染启迪。

  学生边读边想象四个重点句子描述的情景。(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让学生进入一种诗画般的意境中,培养想象力,在读中求发展。)

  3、合作探究,细读悟理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13

  一、说教材

  《三顾茅庐》是一则历史故事,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二、说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能简要复述课文。

  2、体会抓住人物言行,环境烘托以及通过人物间的彼此衬托来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在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

  3、初步学*根据范例合作编写课本剧,并进行表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设计理念

  在传统教学中,对于历史故事我们一贯沿袭着“情节分析+人物特点”的教学模式,教师细腻入微的讲解,学生有本有纲的分析作答,从而提示中心。这样的学*过程,我们说学生只滞留在浅层的语文知识上,至于学生的语文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合作探究的意识、创新精神等等,关注甚少。为此,就对于本课我的设计理念是:

  (一)过程开放,体现探究性。

  语文课程是开放的,有活力的课程,它的开放要向全体学生开放,向学生的思维开放,向学生的情感开放,向学生的未来开放。在开放的学*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为此,为学生创设探究的情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创新精神。

  (1)情境的创设

  在课堂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能启发学生运用多维视角,去思考解决问题,拓展学生思维空间,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从而满足他们的探究欲、表现欲。

  我在《三顾茅庐》中开门设疑:谁三顾茅庐?为什么?结果怎么样?等等疑问,能使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产生撞击,寻找到孩子心跳与教材心跳的合拍点,产生移情效应。

  (2)角色的转换

  《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也就是说:阅读课堂是由这三者之间的互动形式的,在《三顾茅庐》的教学中,课始情境设计,教师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引导者,当学生就“刘备是怎样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教师则是一个能欣赏学生意见的倾听者;能积极参加探究的参与者;当学生呈现探究成果时,教师又是判断学生认识正误的辨别者,这实质上是一个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动态生成过程。

  (二)感悟运用,突出个性。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三)综合训练,注重实践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所以不必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如,本文是学生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生动,深受学生喜爱。因此,适于将课文编写课本剧进行表演,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四、设计思路

  根据文本的特点,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以及设计理念,本节课教学思路为:

  (1)创设情境,质疑探究。

  (2)编写剧本,重组信息。

  (3)表演入境,求活求趣。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质疑探究。

  1、揭题质疑,初知大意。

  (利用多媒体放录像,学生思考提出问题,而后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谁三顾茅庐?为什么三顾茅庐?结果怎么样?

  谁能用一句话说完整、具体?

  (设计意图)通过录像展示学生对故事情节,人物个性有丰满的了解,又激发学生学*课文,积累语言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为编写剧本、表演埋下伏笔,提供给学生创作的素材。

  2、重点质疑,探究交流。

  引出探究重点:刘备是怎样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

  (自由读课文,用符号划出表现“刘备”的词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从语言方面探究

  从行动方面探究(抓重点词句,指导朗读。)

  从环境描写方面(数九寒天)

  从张飞态度方面(训斥张飞的鲁莽)

  3、赏读复述,内化语言。

  (1)自由组合,再次感受刘备邀请的诚意。

  (2)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复述故事。

  设计意图:以问题引导探究,让学生在信息重组、比较分析、多向开放,自由质疑的提高和情境中探究,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开阔的、更活跃的探究*台。问题的解决,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又能激起学生进一步深入阅读,不断钻研,在良性循环中最终形成积极探究的心理倾向,同时赏读、复述,层层深入,让学生积累语言,感悟语言,为今后的编写、表演服务。

  (二)编写剧本,重组信息。

  (1)出示范文,了解写法。

  教师把自己事先准备好的简单课本剧流程发给学生,教师可以从场景的设计、语言的形式(独白、对白、话外音)、人物的动作表情等方面加以指导。

  (2)分工合作,编写剧本。

  以课文为素材,根据课堂探究所得,展开合理想象,编写剧本。

  设计意图:学生编写剧本的过程,也就是学生琢磨课文、推敲语言、体会情感的过程,有意识地将课外信息引入课内,将学生的学*引向课外,拓宽语文学*的内涵和渠道,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能力。

  (三)表演入境,求活求趣。

  设计意图:课本剧的表演将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的表情姿态。它可以启发学生潜在的智力,促使孩子的思维发展,使他们对语文学*发生兴趣,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XXX中心小学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14

  1、教材的地位

  《将心比心》一文,属于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课文,我想编者之所以将它放在这个位置,是因为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在识字能力、课文理解能力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提高,能够较为轻松地体验文章的情感和态度,并能学以致用。课文分三个自然段,条理简明而清晰。主要用两个简单的故事来讲述将心比心这一做人的道理,教育我们做事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社会才会更和谐。

  2、教学目标

  首先通过让学生预*课文解决生字词的问题,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运用。其次,也是很重要的就是要学生理解文章的核心思想,理解将心比心的真正含义,同时赞同这种价值取向,并且使学生有见贤思齐的倾向,为这种价值观所同化。能将文中所学顺利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教学重难点

  在对教材有了很到位的了解后,我确定了如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体会文中关键的词语以及作者所流露出的情感(如:轻轻地,温暖;一直等);理解并做到将心比心。

  教学难点是:去实践将心比心。毕竟作为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心、智等方面都不够成熟,对是非的辨别能力不强,虽然能够认识和理解,但并不一定能够做到。这就需要教师多做引导,即时纠正,重复多次展现积极的价值观。

  教法与学法

  首先可以通过对将心比心这一词的理解,引申出与之相应的故事,并且做一定的总结,让学生切实体验什么是将心比心。在此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讨论,交流。这样既有利于在学生心中形成基本的框架,同时又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在理解文章中体现人物情感的句子时,教师可以范读,带领学生一起体会。最后,和学生再次讨论,在学*了这篇课文后有和感受或者收获。学生如何学是一个关键问题。首先通过预*,让学生了解相关的事迹和知识;其次,在课堂的一开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说说自己的.亲身经历,这在增强表达能力,增进彼此情感的同时,学生了解了更多与课文主题切合的知识。也更有利于运用。最后,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文章内涵。

  教学过程说法与演示

  课前谈话(自由)

  一、讨论导入,揭示课题你对“人”字的理解是什么样子的?能举例具体说说吗?(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生活中,我们用理解、宽容与关爱对待一个个陌生人的事例比比皆是。一段默默地祝福,一句轻轻的问候,一次紧紧地依偎,一声深深的安慰。都是“将心比心”的表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今天的课文,也讲述了两个感人的故事(板书:将心比心)

  2、自由读文三分钟,读完后告诉老师和同学你知道了什么?(先让学生自由练读难读的地点,然后随机重点引导:故事主要写了哪两件事?经历了这两件事的“我”,心里有什么感受?)

  三、感悟课文,品味语言

  如果你也亲身经历着这两件事,你的心里也会感到暖暖的对吗?事情的哪些地方温暖了你的心?请在这些地方做上记号。

  (一)第一件事:哪些地方让你有了温暖的感觉?

  1、句子:“有一次她去商店……松手”(感悟措辞:沉重、一直)。

  2、句子:“阿姨对老奶奶说的话。 ”

  (二)第二件事:哪些地方让你有了温暖的感觉?

  1、 “一天……涌到嘴边的话”

  (1)如果你遇到了这样被扎了两针的情况,你会怎么样?

  (2)感悟“*静”中的母亲当时心里怎么想?

  2、 “只见……果然成功了”

  (1)感悟“不要紧,再来一次”的丰富内涵。

  (2)品读

  (3)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3、 “母亲拉着……这段最后”

  (1)感悟第二次的“*静”

  (2)现在我的心情是温暖的是幸福的,一开始我的心情就这样吗?

  四、体会文中的真实情感

  1、朗读品情

  (1)、阿姨对奶奶的话。“我的妈妈和您的年龄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这种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

  (2)妈妈对护士的话。“这是我的女儿,和你差不多大小,正在医科大学读书,(她也将面对自己的第一个患者。我真希望她第一次扎针的时候,也能得到患者的宽容和鼓励。)”

  2、再读激情:我们应该这样想着:是啊,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将心比心,就会对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对孩子增加一份关爱,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3、教师范读

  五、升华、总结

  1、教师提问: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应该在你的心中装入一个份量最重的什么词?

  2、学生回答,逐一板书。(帮助、关心、宽容、理解、信任、鼓励、支持、尊重……)

  3、结课:同学们,让我们彼此接纳、将心比心,享受爱与被爱的快乐与幸福吧。

  板书说明与演示

  一、课题:将心比心

  二、理解关键字词:一直沉重轻轻地*静地温暖等

  三、理解关键句子:她正在注视着护士额头上细细的汗珠,等

  四、品味含义深刻、情感真挚的句子:

  1“我的妈妈和您的年龄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这种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

  2“这是我的女儿,和你差不多大小,正在医科大学读书,她也将面对自己的第一个患者。我真希望她第一次扎针的时候,也能得到患者的宽容和鼓励。”

  五、我的收获:……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15

  说教材:

  《第一次抱母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很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哄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母亲对子女的爱,更表达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感恩之情。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围绕“奉献爱”这一主题,就本课而言,能通过阅读感受到课文中母亲一生无私奉献的高大形象、体会儿子得知母亲“竟然这么轻”后的愧疚心情,也不忘护士“又很小心地把边边角角拉*”这个细节动作里所传递的关爱与敬意,就是学生通过学*全文后应收获的知识点。本单元另外三篇课文是《永远的白衣战士》《“番茄太阳”》《我不是最弱小的》,分别阐述了对社会的关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弱小者的疼爱,本文则从回报母爱的角度记录了“乌鸦反哺”的感人体验。歌颂了人间真情,教育学生要关爱母亲,懂得回报。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单元编排意图及本课特点,我拟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并积累重点词语;

  2、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加深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并学会向母亲表达爱。

  教学重点: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和重点句子,体会母亲的艰辛、感悟母爱的伟大。

  教学难点:加深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联系学生实际,激发学生报答母爱的渴望。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说教法:

  由于本班的孩子都是进城务工子女或是留守儿童,家长*时忙于生计,和孩子的交流沟通较少,已使大部分孩子对父爱、母爱的认识不知不觉变得淡化,因而把握文本的情感有一定的难度,而本篇课文恰恰是帮助孩子反思母爱、对他们进行感恩教育的好素材。《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的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我采用了以读悟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即读悟教学法:通过抓住重点词句,反复品读,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在本文的朗读方式上,采用个别读,分角色读和全班齐读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情境,读中悟情。

  此外,为了更好地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更有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文章思想感情的体会,我还要采用了以下两种教学法:一是情境教学法:使用图画来展示情境、用音乐来渲染情境、用语言来描述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语文。二是联想感悟法:在文中几处较难理解的地方,让学生通过想象来理解母亲的艰辛。如理解“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这句话,引导学生联想到自己的母亲。通过语言文字的描述,让学生在脑海中呈现出丰富的视像,将文本语言扎根在学生的内心世界中。

  说学法:

  《课标》提出:学生当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天天面对母亲,却不一定感受到母爱,也不一定体会到母亲的辛苦,这就是我班学生的现状,更让人失望的是,根据*日观察及家访了解,有一位同学甚至对母亲怀有排斥反感的态度。“语文以情作谱,以爱作词。”作为语文教师不能只栽树不育林;只教书,不育人。因此,我选用“朗读—体验—感悟—实践”这种学法,即引导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加深对课文重难点的理解和体验,并从中得到思考和感悟,最后能引申到用点滴行动回报自己的母亲。也许一节课不能改变什么,不能使学生对母亲的认识上升到一个理性的高度,但如果学生能通过这节课的学*感悟到“我要关心我的母亲,我要回报我的母亲”有这样一种朦胧的思想意识也就达到目的了。

  说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是:导入新课、初步感知课文、读悟理解课文、升华总结课文、作业安排,巩固所学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母亲》。让学生说说这首歌里歌唱的是谁?并提出: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赞美妈妈,你会说什么?如果让你抱一抱妈妈,你会有什么感觉?老师根据学生不同的回答进行提问,师生交流抱母亲的不同感受。进而引入新课并板书课题:第一次抱母亲

  【设计意图】新课教学之初,用音乐作为师生对话、交流的背景,创设温馨的'情境氛围,学生能够较快地进入教学所需要的情景之中。谈谈抱母亲的感受,迅速地唤起学生心目中母亲的美好形象,同时也为引出课题做好铺垫,为学*本文铺设感情基础。

  二、初步感知课文

  首先是学生自由读课文勾画出不会或者不懂的字词,并提醒学生:眼到、心到、手到。学生读、圈画生字之后,同桌互相读生字词,初步交流释疑解惑。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交流情况出示预设的生字词进行检测。学生轮读生字词,指导写“摔”和“瘦”字,并认识“疚”字的读音。

  接着是指名学生读课文,检查学生是否能把句子读通读顺,并让学生相互评价。

  最后是再次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围绕着课题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学生读后交流并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根据具体情况予以点拨和提示。

  三、读悟理解课文

  《课标》中关于第二学段阅读教学有以下明确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因此,读悟理解课文环节主要的任务就是在充分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课文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以本课重点句——“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为例。在反复阅读教材时我发现文中出现了三次“没想到”,这三个“没想到”正对应着重点句中的“竟然”。它们对学生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是有帮助的。于是用三个“没想到”贯穿整节课的教学。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回答“作者第一次抱母亲的感受是怎样的?”,学生能够很快找到“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

  出示这个句子,再问:“竟然”是什么意思?学生可以理解为“居然,没想到”。教师再引导:“作者没想到什么呢?从文中找出句子来说明。”

  于是会找到这样三个句子;

  A、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

  B、护士在后面扶了我一把,责怪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我说:“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

  C、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让学生反复读这三个句子,通过朗读把作者的当时心情表达出来,既训练了朗读,又促进了理解。接下来,借助情境图,引导学生透过字面展开想象,理解“重担”一词包含的外延;

  夏天,烈日炎炎,母亲汗流浃背,她手里(),背上( ),肩上( )。

  冬天,冰天雪地,母亲顶着寒风,她手里(),背上( ),肩上( )。

  在我成长的日日月月,母亲就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她手里(),背上( )肩上( )。

  此时,设计这样一个情景:我们四年级同学*均体重是40斤,如果请你背一个同学从校门口上三楼到教室,你感觉会是怎样?课文中母亲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相当于两个半同学的重量啊,再读读这句话,你体会到什么?紧接着抛出这样一个问题:“母亲肩上挑的仅仅是那100多斤重的东西吗?母亲的肩头还承受着什么?”

  我们家上有老,下有小,爷爷奶奶生病了,母亲()。为了让我们兄弟姐妹几个吃得饱,上得起学,母亲( )。我们长大了,要出远门了,母亲( )。

  这时老师引导朗读:母亲,一个只有80多斤的弱女子,挑起了生活这副最沉重的担子,这份艰辛,等到母亲病倒了,病得不轻了,儿子才真正体会得到,愧对母亲呀!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回忆。学生感情齐读句子:在我的记忆中,……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紧接着,在理解母亲说的话“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这番话的意思时,出示几幅情境图,如:清晨、中午、生病、学*等时候,引导学生联想自己的母亲,这样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自然缩短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最后让学生在分角色朗读中加深理解,瘦弱的母亲能承受那么重的担子,这并不是母亲的力大无穷,而是母亲对我们的关心,对我们的爱护,这就是母亲,这就是母爱。

  四、升华总结课文

  在《烛光里的妈妈》的音乐声中,用朗读带领学生走进“作者抱母亲入睡”这一情景,启发学生理解这泪水背后的含义,学生体会到这是幸福的泪水,感动的泪水,高兴的泪水……通过“无数次”和“第一次”的比较,让学生认识到母亲给予我们的太多,而我们给予母亲的太少,学生自然想到孟郊的一首诗:《游子吟》,并板书: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最后通过朗读,让那种浓浓母子之情充溢在学生心中。

  五、作业安排,巩固所学。

  1、读一读、写一写课后练*2、3。

  2、积累文中你认为优美的词句或语段,或者搜集有关赞美母爱的文章读一读。

  3、学唱一首给母亲的歌;

  4、为妈妈做一件事,并将它记叙下来……

  在本课重难点的处理上——

  本课的重点是: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和重点句子,体会母亲的艰辛、感悟母爱的伟大。

  因此教授重点时,我预备删减琐碎的分析理解,去除思维度不高的提问,紧紧抓住课后思考题:“母亲竟然这么轻”,“我”的心里为什么很难过?这一核心问题展开阅读理解,以求达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第一课时,请学生交流初读课题时产生的想法,提炼出“作者为什么抱母亲?”和“作者第一次抱母亲是什么感受?”这两个有价值的问题,接下来的自读自悟活动中理清课文条理,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初步感受到“母爱的无私和博大”。

  本课的难点:加深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联系学生实际,激发学生报答母爱的渴望。

  为了突破难点,第二课时着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母亲说的话“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以及思考“母亲流下的是怎样的泪水?”从而达到整体感悟,情感升华。

  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能直观形象地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本节课的板书按照教学思路,通过“轻、重”这两个字,即母亲身体之轻和肩上担负的责任之重形成鲜明的落差,勾勒出勤劳母亲的形象,感悟母爱;通过孟郊的一句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让学生懂得回报母亲,感恩母亲。因此我用关键词和主旨句来设计了板书。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16

  一、教材分析

  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综合性学*《走进田园、热爱家乡》

  语文综合性学*在低年级就开始渗透,到了三年级,综合性学*与一组课文阅读教学穿**行,三年级的综合性学*安排两次提示。第一次放在综合性学*活动前,提出活动要求,明确活动内容,指出活动途径。第二次提示放在活动过程中,主要提示小组在活动过程中要及时小结、反馈、交流活动情况。最后在语文园地中安排“口语交际”、“*作”、“展示台”等栏目,展示学生综合性学*的成果。四年级只安排一次综合提示,为从中年段的小综合过渡到高年段的大综合作好准备。根据这样的编排特点,我制定了本次综合性学*活动的策略,分五个阶段来进行:一、回顾教材,阅读引领(1课时);二、学*建议,规划活动(2课时);三、设置提示,实践参与(8课时);四、搭建*台,成果展示(2课时);五、评价总结,延伸发展(1课时)。

  二、目标定位

  本次综合性活动目标的制定有两个依据第一课标要求,第二学情状况,

  语文课标对综合性学*从会提问题、观察分析、资料搜集、表达方式、活动组织、合作讨论等方面逐步提高要求。

  2、学情状况:

  (1)历次活动,为学生“走进田园”搭建了阶梯。

  (2)生活经验,为学生“走进田园”提供了铺垫。我的学生生长在农村,对乡村的一草一木,蛙叫虫鸣耳熟能详;乡间小道,沟渠小洼了如指掌;农活农具,农家风俗了然于胸,……这样的生长的环境使他们更容易走进田园。

  (3)文本阅读,使学生产生“走进田园”了渴望。

  当然,除了上述三个积极的因素外,还有两个不利因素:

  (1)现实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文本诗化的乡村田园风光,闲情逸致的生活意趣与农村现实的有着天壤之别,因此,在本次综合性学*中,教师要紧扣地域文化、生活特征,引导学生与真实的农家生活“真情拥抱”,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学生珍爱田园的情感。

  (2)活动与语文之间的距离。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用”语文的意识仍然比较淡薄,常沉缅于活动与游戏中,因此,在活动游戏中教师应引领学生发展自己收集信息、口语交际、观察表达,合作探究等语文能力,培养综合的语文素养。

  (二)活动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观察、上网、调查、访问等方法了解家乡的景物;风土人情;了解不同季节的庄稼,瓜果蔬菜,感受田园文化与生活,推动学生听说读写诸方面的能力发展。

  2、过程与方法:借助具体的乡村田园场景,激发学生提问题的意识,以问题为抓手,以语文知识与技能为凭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去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用多种形式把自己的活动过程、体验、感受记录下来,激发学生热爱乡村,珍爱田园的感情。

  三、指导策略

  在语文综合性学*中,教师只是一个指导者,一个参与者,学生才是活动的主体,所以教师的指导作用就在于指导学生开展学*活动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以引导学生的活动过程,指导学生解决活动中的问题,建立活动实施过程中的基本操作规范。综合性学*的课程价值就在学生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因而,教师的指导应跟踪过程,了解学生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展开相应的问题解决活动方式。教师作为学生活动的指导者,应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兴趣,爱好与需要倾听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感受和体悟

  四、活动过程

  第一环节:回顾教材阅读引领

  首先进行课文回顾:《乡下人家》描写的是农家生活画卷,《牧场之国》展现有是异国田园风光,《古诗词三首》诗化了田园意趣。《麦哨》呈现的是欢快的童年生活。通过课文的回顾,一是激起学生的乡村生活、田园风光的经验;二是打开学生探究思路。

  然后借助课文《古诗词三首》、“阅读链接”中戴望舒写的《在天睛了的时候》及“日积月累”中的诗句,进行朗诵,调动学生对乡村田园的美好情感。

  最后利用“词语盘点”中的“读读写写”与“读读记记”进行词串朗读想象,画画写写,积累丰富的词语。

  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就是用语文的方式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再现乡村田园;在诗情画意中激发学生探究的渴望。

  第二环节:学*建议规划活动

  (一)阅读材料

  首先学*单元导语提示:从单元导语中明确编者意图,编者在单元导语中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开展本次综合性学*要借助课文的学*走*乡下人家,感受田园诗情。

  1、学*建议:当学完《乡下人家》的课文后,编者及时地提出开展一次“走进田园”的综合性学*,并提出了活动的内容、方法、策划等建议,通过活动加深对农村生活的了解。

  2、课文启发:学完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引导学生回顾,借助课文,打开学生活动思路。

  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就是要,紧扣编排意图,用足文本资源,打开学生探究思路,为制定自己感兴趣的子课题作准备。

  (二)规划活动

  1、提出问题。学生经过上面的学*,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但是在活动中学生提的问题往往是多、杂、乱、不成系统,有些问题过于深奥或不具备实践操作的条件,所以在这时老师要引导学生将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筛选、归纳,形成一个或两个主要问题。可出示提示单引导:

  我的问题有:

  1

  2

  3

  4

  5

  我们小组讨论后的主要问题是:

  目的:在这个环节上,教师只是一个参与者,一个指导者,指导学生,在众多发散的问题上,作如何选取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

  2、确立子课题

  主要问题出来了,再结合“阅读材料”,(导语、课文、提示、阅读链接等板块)提炼子课题。从景、物、人、事等方面来打开活动思路,确定子课题。子课题预设为:农村风光、童年生活、田园诗歌,农家艺术以及家乡民俗、家乡小吃、家乡特产……

  3、形成小组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知识水*、家庭背景等进行搭配分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影响力对学生随时因势利导,进行提示、建议、归纳等帮助,做好“*等中的首*”。

  4、制订计划

  为了使活动更有效的开展,教师要指导学生对活动作个详细周密的策划。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活动的正常进行。讨论自己小组将制定什么的活动计划。使小组里的每个成员明确活动的时间,地点、内容、方式和分工等。

  友情提示:

  活动主题

  活动方法

  活动目标

  活动时间

  活动地点

  小组成员分工:

  活动内容:

  目的:这个环节,是针对中年级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往往容易偏离目标的现象,活动的随意性大。所以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并遵照执行。

  5、汇报完善

  活动方案设计好了,各小组选代表汇报自己的活动方案,其它小组成员可以提出自己的建议,本小组根据别人合理的意见进行完善,使活动方案更加具备合理性,能够在实际中进行操作。

  学*单:

  我们小组采纳的建议有:

  我们组没有采纳的建议有:

  理由:

  理由:

  6、提交方案。

  第三环节:设置提示实践参与

  在综合性学*的活动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很多陌生的人和事,怎样指导学生顺利完成活动任务、获得成功体验,教师必须设置相应的提示。

  比如:农村风光组、农村艺术组等均须用上走访、调查、参观访问,做记录等方法。教师适时提供访问指南:

  a、作一个有礼貌的,受欢迎的访问者。

  b、发问的问题要先设计好来。

  c、做个会听巧记的访问者。

  d、作个善于发问的访问者。

  e、时间不能太长(20分钟)

  再比如:田园诗词组主要用到上网查找历代部分的田园诗词,还要到镇文化馆、校图书室查阅当地文人或描写当地田园的资料等搜集信息方法。教师可以提供“工具箱”:搜索引擎有(google、百度、雅虎等);提供帮助的联系卡等。

  第四环节:搭建*台,成果展示

  指导学生分析、整理资料,选择恰当的形式进行汇报交流。分两个阶段进行:

  1、口语交际**作的教学

  结合本单元的“口语交际**作的教学,让学生说说对田园风光的感受、体验,谈谈活动过程中的见闻、趣事,评评谁的收获大,写一写印象深的内容。

  出示提示:

  在收集资料过程中,我的收获是:

  在收集资料过程中,我遇到的困难有:

  …….

  ……

  2、语文园地*展示台

  结合展示台的教学,建议小组成员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展现自己的活动成果。比如:农村风光组可以用收集到的照片、图片、文字等办一期板报,出一份手抄报;田园诗词组举行诗词朗诵会;童年生活组开展一次童年故事会、编集优秀*作;农村艺术组可以举行一次作品制作比赛或作品展览会等。

  目的:在这个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们收获的不仅语文综合素养培育,还能得到交往、协调、策划、组织、调查访问等综合素质的锻炼,非常有利于自身的成长。

  第五环节、评价总结延伸发展

  了解评价方法,能够参照各阶段活动目标对自己及他人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通过评价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做好三项工作:一是评选优秀小组、优秀同学等;二是自我反思;三是作好延伸,为下一次的综合性学*作好准备。

  评价他人环节:我设计了这样的一张表。

  评价人:

  被评价人:

  亮点

  语言方面:

  建议

  语言方面:

  待人接物:

  待人接物:

  调查表的设计:

  调查表的设计:

  纪律自控:

  纪律自控:

  活动创意:

  活动创意:

  ……

  ……

  综合性学*结果的评价,应采用多种和元化的方式进行评价,这是遵循评价多元性原则来进行的。综合性学*评价强调多元价值取向和多元标准,肯定学生与世界交往的多元方式。不仅允许对问题的解决可以有不同的方案,而且表现自己学*的形式也可以丰富多样。同时,评价的主体也是多元的。可以是老师、学生,家长等都可以作为评价者。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17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3、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难点是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问道”

  自然万物,有着它自已生存的方式和规律,如果不按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今天,我们继续来学*第九课《自然之道》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学生齐读课题),谁能说说题目中的“道”是什么意思?(道理、规律) 那么题目的意思就是(自然界有其自身的规律)。

  二、统读全文,回顾内容。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了作者一行人的目的,那么他们的目的达到了吗?又发生了什么事呢?读课文,

  读文后(选一个学生汇报作者一行人的目的)。

  说得真好,你们愿意看看可爱的海龟吗?(师点幻灯片,边看边说)看完后,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三、紧抓蠢事,引入探究。

  1、是啊,如此可爱的小海龟却被我们不经意间深深地伤害了,看大屏幕,全班齐读“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师出句子)理解:“愚不可及”

  2、我们哪些做法是愚不可及的?面对我们的表现,向导又是怎样说怎样做的呢?

  请同学们默读文章的第三到第八自然节,边读边画边思考,并标注你的感受。

  四、默读课文,深入研读。

  1、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出示幻灯片)

  思考:

  我们的哪些做法是愚不可及的?

  向导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对此你有什么想法?

  2、汇报交流:

  ⑴ 学*三-四自然节:

  ① 我们的哪些做法是愚不可及的?

  “我和同伴紧张地看着眼前的一幕,其中一位焦急地对联向导说:“你得想想办法啊!”

  看见探头小龟有危险,就焦急起来,让向导想办法。联系上文小龟遇险体会我们因爱护小龟,担心它受到伤害,但不懂它入海的基本规律。相机理解“欲出又止”“踌躇不前”“企图”。

  指导朗读,读出危险及焦急的心情。

  ② 面对着我们如此焦急的表现,向导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

  电脑出示: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叨就叨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向导为什么这么说?理解“若无其事”他说这句话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向导觉得这是正常的规律,幼龟防护天敌,自然有自我保护的办法,不能人为去改变)

  ③ 第四自然节中还有哪些句子表明了他们情感的不同?引导学生理解“冷淡”“极不情愿”等词语。

  ④ 指导朗读:

  谁的想法正确呢?后来发生了什么事呢?

  ⑵ 学*第五自然节:

  ① 学生汇报:相机理解“鱼贯而出”。② 你明白了吗:为什么说我们干的是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过渡:这件蠢事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呢?

  ⑶ 学*第六、七自然节:

  ① 自由读6~7自然段思考:这件蠢事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呢?

  ② 学生汇报。

  ③ 展开想象:食肉鸟是怎样“饱餐一顿”的?

  ⑷ 理解“我”和同伴此时的心情:

  “天啊!” “看我们做了些什么?

  4、朗读第八自然段,体会中心: ⑴ 我们不顾自然规律,焦急地想救小海龟,而导至海龟受到巨大伤害,令我们震惊,我们极力去救海龟,但我们内心仍是悔恨至极,读第八自然段,从哪儿看出我的心情?

  ⑵ 我们的内心会想什么?(无知,好心办坏事,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只能把事办糟,自然现象神秘莫测,不知道就不能乱加修改。)

  ⑶ (出示句子)向导由若无其事到不情愿,现在心情又是什么样?(悲叹)把悲叹换成感叹行不行?悲(为小龟的惨死)叹(人类的无知,强行改变规律,应受责罚)

  ⑷ 向导明明知道我们的想法会害了幼龟,为什么不制止,反而抱起那只小龟朝大海走去?他这样做你是赞同还是反对呢?

  ⑸ 有感情地读第八自然段。

  四、感悟启示

  如果你就是当时在场的作者和他的同伴,你们一定从这件事中受到了教训,得到了启示。请把你的收获告诉大家。

  五、朗读全文,明“道”。

  自然万物,有着它自己的生存方式和规律,在自然面前,我们人类该做些什么呢?课文通过具体事例告诉我们: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这就是自然之道。请大家再次用心读课文,细细体味吧!

  六、作业。

  找一找生活中违背自然规律行为

  板书: 我们:无知之愚

  自然之道{ } 愚不可及

  向导:有知之愚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18

  一、说教材

  1 教材内容简介

  今天,我准备的说课内容是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文《燕子》,《燕子》是现代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的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佳作,长期以来就是小学语文教材的必选篇目,文质兼美,这篇散文描绘了春天里燕子活泼机灵的外形体态,特别是在春光飞掠和憩息的画面,着力写出了它“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机”,充分表现了小燕子的可爱。全文按照主要意思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写燕子的外形特点;第二部分写燕子为春光增添生机;第三部分写燕子飞掠和憩息的特点。我设计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思路及方法。

  2 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设计

  根据教学大纲对本册的要求,即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或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抓住重点观察事物,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惯;陶冶爱美情趣,拟定本课教学目标:

  ⑴ 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俊俏、聚拢、增添、五线谱、荡漾、音符”等词语

  ⑵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全文。

  ⑶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和光彩夺目的春天景色,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⑷学*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的观察和表达方法。

  《燕子》一文描写细致生动,感情充沛激越,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报春使者——小燕子的喜爱之情,因此,怎样引导学生从作者对春天里的小燕子的描写中体会燕子的可爱和生机勃勃的景色就是本课学*的重点。由于小学生受自身活动范围及全面分析认识事物能力的限制,难以体会文章的.写作特色,基于此,本课的难点是体会作者在观察的基础上如何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本课拟定二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将重点实现目标1、2、3。

  二、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体验,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还要求教师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根据课标精神,我的整个教学设计立足点在于:教学中,一方面要灵活地利用教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自读自悟,启迪联想……让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取代教师的灌输,用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取代统一答案。《燕子》篇幅短小,描写生动,文笔优美,很适合学生朗读品味,读中品味,读中感悟,因此,本课教法以朗读教学为主,新课标倡导探究、自主、合作的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包括引导、点拨、范读以及必要的讲解、归纳和小结。

  三、说学法

  课堂是学生活动的舞台,我们学校提出的教学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所以课堂上应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预*质疑可以采取自学方式,因为每个学生的个体素质是存在差异的,自学阶段,学生容易有自己的独特体验,交流探讨则是互学阶段,“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己之短”,通过小组讨论或单独发言,达到解疑的目的。课堂积累可以算是共学阶段,在全体学生的吟喔诵读中感受知识的魅力,体会*得的快乐。

  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出示课题,激发兴趣

  由齐唱耳熟能详的少儿歌曲《小燕子》引入课题。这样导入,即触动孩子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增强趣味性,也从另一个角度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歌词里的“我问燕子你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与课文结尾“谱写一曲春天的赞歌”有异曲同工之效。这样,学生就会很快走入课文里那个光彩夺目的春天,感受到小燕子为春天增添的生机,不必用教师点拨,学生的体验就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教学目标。

  第二环节:初读,整体感知

  首先自由通读课文,因为通读课文能为识字教学创设语言环境,为感情朗读打基础,为理解语言作铺垫。学生通读时,教师提出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同时巡回指导,留意纠正学生不标准的字音,并将犯有较普遍的错误的生字词板书,然后由学生们自己查字典正音,纠偏,以锻炼学生自主识字能力。然后,由学生归纳本文的主要内容,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19

  一、说教材

  《和时间赛跑》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十一组课文中的一篇记叙文,主要叙述作者小时侯因外祖母去世而过分忧伤,爸爸妈妈为早日结束他的哀痛,告诉他外祖母永远不会回来了。从此,他感到时间过的飞快,感到着急和悲伤。为此,他常常和时间赛跑,养成了和时间赛跑的*惯,并使他在最后的几十年里受益匪浅,并捂出了一个成功的秘诀,那就是: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会获得成功。

  本节课训练重点是理解文中父亲说的话、有关珍惜时间的谚语和文章最后一段话,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本课难点是通过文中具体事例明白时间可以争取的道理,从而养成珍惜时间的*惯,这也是本课的教学目标。

  由于四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课文内容和我班学生思维比较活跃的'特点,教学时可以指导学生读文体验并展开探究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然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所见所闻谈体会,感受时间的珍贵,形成珍惜时间的价值观念和情感体验。

  二、说教法和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和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阅读反思谈体会和收获,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堂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三、说教学过程

  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由于文章题目就是文章的文眼,所以上课伊始,我就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质疑,提问:作者为什么要和时间赛跑?“我”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边学*边解决问题。接着我让学生快速的浏览课文,找出“外祖母去世后,爸爸看到我哀痛的样子和我说了什么话,画在书上。”

  探究定向后,我用信任而具带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反复爸爸的话,自主探究,学生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难免碰壁或者片面,这时我再让学生小组讨论,学生有自主探究转为合作探究。

  学生通过读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探究明白了:爸爸的话。并从这些普普通通的生活事例中体会到了时间的一去不复返。学生在对文中“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等谚语的探究理解中体会到了时间的珍贵和飞快。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之后,问题基本明朗化,这时我提问:“作者体会到了时间过的飞快,他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根据学生的回答自然过渡到和时间赛跑,这时顺学而导“课文围绕和时间赛跑写了哪几件事,用①②③标出”让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来体会珍惜时间的意义,最后让学生明白要节约时间,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更多的事情,从而体会文章的最后一段话,这时上课时提出的问题已经解决了。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不但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而且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表达出思想感情。所以在学生探究理解过程重,我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体验,边读边议。

  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要具有开放性和探究性,所以在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并理解体验后,我再让学生交流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最后由教师总结全文。

  四、说板书设计

  学生在讨论探究中,我相机板书,我的板书是这样的:

  和时间赛跑

  外祖母去世:哀痛万分(起因)

  和时间赛跑:兴奋无比(经过)

  假若……就……(结果)

  这个板书一方面展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一方面展示了文章叙述顺序,为下一组了解文章的顺序这一训练重点做好了铺垫,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珍惜时间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和情感态度的转变过程。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20

  【说教材】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写景物的记叙文。记叙了作者七月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陲天山风景的喜爱之情。课文先总述七月的天山是游人最理想的地方;接着分述了作者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异美景;最后作者抒发了对天山美景的赞美之情。

  【说预设】

  【教学要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体会作者通过记叙游览天山的见闻所流露出来的热爱祖国、热爱新生活的深厚感情。

  2、学*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3、体会课文精当、华丽的语言特色,揣摩文中比喻、衬托等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1、掌握组织材料的顺序和方法,可以比喻、映衬等表现手法为讲析重点,学*运用贴切、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

  2、培养热爱祖国边疆的情感。

  【教学难点】

  1、学*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

  2、体会并学*使用绚丽多彩的语言风格。

  【课前准备】

  1、学生借助课前“阅读提示”充分预*,借助工具书正字正音和解词,收集相关资料,初步了解课文的写景状物顺序和特点。

  2、教师制作演示课件,附配乐课文朗诵。

  【课时安排】

  1~2课时。

  【说程序】

  一、用设境式教学导语引入新课

  同学们,江南的山水、溶洞真实奇妙无比,引人入胜,每当想到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一股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北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清代诗人洪亮吉也有诗云:“地脉至此断,天山已包天。日月何处栖,总挂青松巅。”现代散文家汪曾祺也在《早发乌苏望天山》一诗中赞道:“苍苍浮紫气,天山真雄伟。陵谷分阴阳,不假皴擦美。初阳照积雪,色如胭脂水。”这些名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著名作家碧野描写天山绵亘数千里,地域广袤,景物丰美。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二、出示课题,明确学*任务

  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教师演示课件,小结:

  (演示)天山:亚洲中部的大山系,横贯新疆中部,西端伸入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全长2500千米,宽250~300千米。*均海拔约5000米,最高峰托木尔峰海拔为74353米,峰顶白雪皑皑。天山博格达峰上的积雪终年不化,人们叫它“雪海”。在博格达峰的山腰上,有一个名叫“天池”的湖泊,海拔1900米,深约90米。池中的水都是冰雪融化而成,清澈透明,像一面大镜子。洁白的雪峰,翠绿的云杉倒映湖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相传3000多年前周朝的天子来到这里,王母娘娘就在这里设蟠桃宴招待他,因而古称“瑶池”。现在这里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2、解题,了解作者,明确学*任务: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简介作者)

  “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学*要求──抓住景物特点,积累语言)。

  3、提出学*方法:

  三、根据“阅读提示”速读全

  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引导理解内容

  1、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

  2、引导阅读:

  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观察点的移动,由山外到山里。)让学生找出课文的脉络句,即地点变换的句子。(“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

  ⑵学生朗读(或配乐朗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让学生议论,然后交流)

  明确: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

  描绘方法:

  ①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

  ②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⑶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明确:用“蜿蜒无尽”,写森林之广大。以马蹄溅水,几声鸟鸣来衬它的幽静。以林间“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来衬它的稠密。以林外阳光灿烂和林中闪着烟头的红光来衬它的幽深。最后,以“这天山上有的是成群的野羊、草鹿、野牛和野骆驼”来突出森林之富饶。

  ⑷朗读四自然段(或放配乐朗诵):

  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学生用笔在书本上做出标记)

  学生边交流,教师演示:

  “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描其色。

  “像……织绵……彩霞……长虹”──绘其艳。

  “赛八寸的玛瑙盘”──状其大。

  “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显其多。

  “用不着离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夸其高。

  四、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内容

  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

  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3、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4、课外阅读《天山景物记》。

  五、拓展训练

  1、归纳写作特点、然后进行小练笔:

  ⑴十分讲究写景的顺序,全文从总体上说,以游踪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或由远及*,或自上而下,写出了景物的变化,显得繁而不杂。

  ⑵抓住景物的特征,展开细腻的描写。作者抓住特征,用简练而又形象的笔触加以描绘,使之活灵活现,跃然纸上,构成一幅幅生动、奇美的画面。

  ⑶绚丽多彩的语言,饱含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边疆风情,具有感人的魅力。作者精心运用了比喻、映衬、夸张、对偶、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把景物描绘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

  2、小练笔:

  练*写景状物作文,要求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安排明确的线索,采用合理的顺序和即景抒情。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