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说课稿合集10篇

首页 / 说课稿 / |

  中东说课稿 1

  一、 教材分析:

  新的地理课程强调,要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世界上的热点地区和热点问题,学会分析区域内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之间的联系,树立和谐的人地关系。《中东》这一节教材,正是从重视世界上地理问题突出的地区和国家出发,引导学生关注世界上的热点地区和热点问题而编排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了区域地理《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和《我们临*的国家和地区》的基础上来学*的,同时,本节内容的学*,也是为后面进一步学*区域地理奠定扎实的基础,因此,《中东》这一节内容,在七年级地理下册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作为区域地理的内容,“中东”这一节教材并没有着重于某一个国家,而是对整个区域进行总体描述,因此,在教学中不求面面俱到,而是要抓住中东特有的地理特征——长期热点地区来组织教学。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学生已经学会了阅读和使用地图的一般方法,学会了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的地理现象,学会了通过创设情境----收集资料信息------用事实论证的合作探究式学*方法。掌握了学*区域地理的技巧和策略,初步理解了部分区域内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树立了一定的人地协调观念。同时,,学生在*时的学*中对地理产生了较为浓厚的兴趣,学*的积极性高、主动性强,在课堂上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然,他们毕竟是孩子,思维不够全面,语言不够严谨,有些观点的表达可能很幼稚,作为教师,我们应及时点拨,加以引导。

  三、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与我校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中东是一个全世界关注的热点地区;

  通过读图说明中东地区的范围、位置;初步学会分析本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掌握中东是一个两洋三洲五海之地,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的交通要道;

  通过以上内容的学*,进一步培养读图能力,以及对地理信息的归纳、推理、对比及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搜集和阅读资料、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过程,逐步掌握运用地理信息进行案例分析的方法。能简单分析中东成为热点地区的原因,并侧重于分析本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关注世界上地理问题突出的热点地区和热点问题的意识;

  引导学生树立民族*等观念,呼吁世界和*、反对战争。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中东成为世界热点地区的原因。

  三洲五海之地的重要性和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

  教学难点:

  理解中东地区矛盾的复杂性。

  认识苏伊士运河和土耳其海峡的重要作用。

  5、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鼓励、组织学生课前收集有关中东局势时事的新闻材料及相关资料,使学生认识到中东地区因战争、冲突不断而备受关注,成为世界上长期的热点地区。

  通过指导学生读“中东地区”图,引导学生分析出中东所处的大洲、周围临*的海洋,总结出中东是一个地处联系三大洲、沟通两大洋的重要地理位置,并通过填图练*加以巩固。

  四、教法设计与学法指导

  1、教学思路:

  本课从中东地区一直是全世界关注的热点及其战争、冲突频繁入手提出问题,然后从中东地区重要的交通地理位置、丰富的石油资源、匮乏的水资源、文化差异四个方面说明其不安定的原因,其目的在于了解该区域一些基本的地理常识,并通过阅读、思考等途径培养分析原因、总结规律等地理思维能力,其中也渗透了对读图、搜集归纳地理信息能力的训练,其中重要的交通地理位置是本课的学*重点

  2、教法设计: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读图分析+分组讨论练*”的教学方式为主,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练*和资料,体现地理课堂的特色。

  3、学法指导:在学法指导上突出一个“动”:

  (1)、课前“动”——课前准备

  收集资料:安排学生在课前收集关于中东(如:巴以冲突、中东名字的由来)以及苏伊士河运和土耳其海峡的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培养和锻炼学生自学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2)、课上“动”----积极参与

  为学生提供舞台,把课前收集到的资料通过小组讨论,相互交流来增强学生的胆量和,;

  让学生以中东地区的普通老百姓的身份来体会和感受对和*的渴望,这样活跃了课堂气氛,训练了语言表达和思维组织能力,同时也突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加强读图、识图、填图方法的指导,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地图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后“动”——课后延伸

  悬念式的小结,为下节课设疑,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的。

  课后作业布置突出特色,鼓励学生以“我所认识的中东”为题,写一篇日记。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结合中央电视台每天晚上七点钟准时播出的《新闻联播》栏目中经常有关于中东的报道引入新课。通过词语接龙、模拟播音等,使学生对中东有初步的认识,产生学*的。

  (二)联系生活,感性认识

  通过课件、资料展示,提出逐层递进式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联系生活实际讨论,与学生产生共鸣,帮助学生树立“反对战争、呼吁和*”的观念。

  (三)积极探索,理性思考

  在学生已经有了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中东为什么冲突、战争不断?引导学生从中东地区重要的交通地理位置、丰富的石油资源、匮乏的水资源、文化差异四个方面简要说明其不安定的原因,进一步从地理的角度出发,对中东的地理位置展开详细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中东沟通两大洋、连接三大洲、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的交通要道,备受关注,是引发战争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及时巩固,加深印象

  完成P52页活动题,通过填图练*将重要的知识点落实在地图上,课后写一篇日记加深对中东的印象。

  中东说课稿 2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中东》,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下册,适用于七年级学生使用。下面我从五个方面谈一下对这节课的设计。

  一、对课程标准要求的理解

  本节课涉及到的标准是在地图上找出中东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中东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及中东丰富的石油资源。

  活动建议:结合地区热点问题,收集有关资料,并展开讨论。

  这充分体现了以下几点:一是新课标在知识与技能方面以人为本,从生活实际出发,降低学*难度,减少识记内容,基本技能要求比过去有所提高。二是在过程与方法方面把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活动引入课堂,更加关注学生的兴趣和实际体验,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动手动脑、快乐学*的过程。三是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引导学生学*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培养学生关注时事和关心世界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

  长期以来,大多数学生认为地理是非升学科目,不参加中考,学不学无所谓,导致了学生的上课态度不够积极。只有少数爱好地理的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积极参与,因而从整体来看,学生的地理知识基础较差。

  针对这种情况,我在课前指导学生各种媒体搜集资料,使学生对中东地区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课堂上利用powerpoint等软件制作地理课件,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对本节教材的分析和处理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第一节《中东》,是在学生学*了我们邻*的国家和地区之后,从重视世界上地理问题突出的地区和国家出发,从引导学生关注世界上的热点问题和热点地区出发,选择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半个多世纪里,世界上冲突、战争最频繁的热点地区──中东地区进行突出介绍。教材共包括长期的热点地区、三洲五海之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匮乏的水资源、文化差异五部分内容。本节课我选取了“长期的热点地区”和“三洲五海之地” “丰富的石油资源”三部分内容为一课时进行教学。为了保证知识的整体性和减轻下一课时的压力,在这节课中对下一课时的内容进行了适当的渗透。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读图说出中东地区的范围和位置,认识主要的国家和城市。

  2.掌握中东地处“两洋三洲五海之地”,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的交通要道。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节的学*,培养读图能力。借助相关资料及教材知识,分析中东成为热点地区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时事和关心世界的意识,理解战争的残酷,明确各国和各民族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和*共处。

  【教学重点与难点】:根据课程标准及教学目标要求,确定中东地处“三洲五海之地”的地理位置重要性为教学重点,“中东成为长期的热点地区”的地理背景既是教学重点亦为教学难点。

  四、教学方法分析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教程中着重采用如

  下教学方法。

  1.分组讨论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2.比较教学法:通过与已知的地理知识的纵向、横向比较,开拓学生的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3.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powerpoint等软件制作地理课件,创设直观性教学情境。

  五、课堂教学设计

  主要包括情境导入、新课教学、巩固练*、课堂小结和结束语五部分。

  【情境导入】

  采用多媒体展示教材中出现过的与中东地区相关的图片,如死海、麦加、屋顶旅馆等,通过师生谈话导入新课。这种设计不光考虑到精美的图片会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而且也是对以前学过的一些知识的复*与巩固;更主要的是,这与战争给中东地区的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形成强烈的对比,进而突出战争的残酷,突破情感目标。

  【新课教学】

  新课教学主要包括“长期的热点地区”和“三洲五海之地”两部分内容。

  首先通过大屏幕展示课题,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中东地区名称的由来。

  关于长期的热点地区的教学,课前让学生搜集资料、图片、媒体报道,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战争的无情以及战争给中东地区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课堂上让学生把搜集到的相关资料展示出来,与同学们一起交流、讨论。在学生情绪极端高涨的时候,用多媒体展示两幅图片:一名巴勒斯坦男子站在已沦为一片废墟的家园前和躲在铁丝网后的巴勒斯坦儿童惊恐地看着走过的以色列士兵。当学生完全沉浸在教学情境中时,教师及时引导:假如你就是一名中东地区的学生,你最想说的一句话会是什么?你最想做的事又是什么?

  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之后,教师用过渡语把学生引领到下一部分内容的教学当中:没有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民愿意被长期的战争所困扰,那么中东地区为什么会成为长期的热点地区呢?

  这部分内容的设计主要考虑锻炼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通过讨论交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合作、探究与交流的能力。

  关于中东地区地理位置重要性的教学,首先让学生快速浏览教材,从整体上把握中东地区成为长期的热点地区的原因;紧接着利用多媒体展示“中东在世界中的位置”,初步了解中东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再通过“中东”和“西亚”地区的对比,了解两个地区之间的差别,明确中东的范围及主要国家。最后,课件展示中东的地形图,通过问题导学的方式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东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以及中东地区的国家和主要城市等。

  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课件中闪烁等方式演示,形象直观的对比,突破教学重难点。

  【巩固练*】

  我安排了一道必做题和一道选做题,这样做的目的,主要考虑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但使基础稍差的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思考和答题,而且使能力较强的学生不必浪费较多的时间在简单的问题上。

  【课堂小结】

  总体上讲,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充分体现了“学*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适当借鉴了其他学科的教学长处。以“战争给中东地区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为主线,以中东地区的宗教文化为副线,通过纵向横向的对比,来突显战争的残酷,唤醒学生热爱和*的意识,突破教学重难点。最后,给学生以无限的想象空间,从而激发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兴趣。

  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中东说课稿 3

  一、教材分析

  《动荡的中东地区》是选自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的一节课。本课内容紧紧围绕一个主题——中东地区的局势动荡,按照一条线索中东动荡局面的产生——动荡局面的频仍——动荡根源的复杂性展开叙述。层层推进,逐步深入。

  二战后,和*与发展逐渐成为世界两大主题,世界大战短期内不会爆发,但地区冲突成为影响世界和*的重要因素。中东问题尤为突出,它集中了战后国际社会的各种矛盾,民族、宗教、政治、经济、地缘……任何构成混乱与动荡的因子都能在中东发现其渊薮,这也是中东问题至今悬而未决的症结。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把握中东矛盾的复杂性这一关键问题。解决好了这一问题不仅有利于学生对二战后世界政治局势的把握,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中东地区的相关知识学生在地理课中已有所涉猎,这为本课的学*奠定了基础;关于中东问题,多数学生对其动荡表象很感兴趣,但由于认知水*的限制,对动荡局势的成因、后果缺乏理性思考。因此,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手段,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贴*历史。并设置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启发学生去思考,达到认识上的提高。

  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及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制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了解中东地区在地理、交通、经济方面的重要价值;知道为解决中东问题作出过突出贡献的历史人物;掌握中东战争的基本概况。

  (2)在收集并运用资料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学生整合资料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树立小组合作意识;并通过讨论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理解中东问题的复杂性,提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分析中东战争的严重后果,认识到冲突与战争最终受害的是广大人民,战争不是解决矛盾的最好办法,树立和*观念,认识到生命与和*的可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掌握中东战争概况、认识战争的严重后果

  2、理解中东地区矛盾的复杂性

  【确立依据】课程标准要求知道中东战争,认识战后中东地区矛盾的复杂性;通过对历次中东战争的分析,不仅可以准确把握中东政治局势的特点,而且为理解中东问题的复杂性作了铺垫。而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是中东局势动荡的重要原因,也是中东问题难以顺利解决的症结所在。

  难点:分析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

  【确立依据】中东地区战火频仍,其原因错综复杂,而九年级学生知识储备有限、理性思维能力不足,让他们有条理的分析交织在一起的诸多矛盾,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教法与学法

  本着以学生发展为主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对本课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教法:

  1、情境创设法:激发学*兴趣、活跃学生思维

  2、探究式教学法:设计恰当的问题,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中东说课稿 4

  【说教材】

  1.本课教材的地位、特点和作用

  本节课涉及到的标准是在地图上找出中东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中东地

  地理位置的特点。活动建议:结合地区热点问题,收集有关资料,并展开讨论。这充分体现了以下几点:一是新课标在知识与技能方面以人为本,从生活实际出发,降低学*难度,减少识记内容,基本技能要求比过去有所提高。二是在过程与方法方面把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活动引入课堂,更加关注学生的兴趣和实际体验,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动手动脑、快乐学*的过程。三是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引导学生学

  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培养学生关注时事和关心世界的意识。

  2.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学情分析

  长期以来,大多数学生认为地理是非升学科目,不参加中考,学不学无所谓,导致了学生的上课态度不够积极。只有少数爱好地理的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积极参与,因而从整体来看,学生的地理知识基础较差。针对这种情况,我在课前指导学生各种媒体搜集资料,使学生对中东地区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课堂上利用powerpoint等软件制作地理课件,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说教法】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教程中着重采用如下教学

  法。1.分组讨论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2.比较教学法:通过与已知的地理知识的纵向、横向比较,开拓学生的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3.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powerpoint等软件制作地理课件,创设直观性教学情境。

  【说学法】

  【说教学过程】

  主要包括情境导入、新课教学、巩固练*、课堂小结和结束语五部分。

  【情境导入】

  采用多媒体展示教材中出现过的与中东地区相关的图片,如死海、麦加、屋顶旅馆等,通过师生谈话导入新课。这种设计不光考虑到精美的图片会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而且也是对以前学过的一些知识的复*与巩固;更主要的是,这与战争给中东地区的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形成强烈的对比,进而突出战争的残酷,突破情感目标。

  【新课教学】

  新课教学主要包括“长期的热点地区”和“三洲五海之地”两部分内容。

  首先通过大屏幕展示课题,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中东地区名称的由来。

  关于长期的热点地区的教学,课前让学生搜集资料、图片、媒体报道,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战争的无情以及战争给中东地区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课堂上让学生把搜集到的相关资料展示出来,与同学们一起交流、讨论。在学生情绪极端高涨的时候,用多媒体展示两幅图片:一名巴勒斯坦男子站在已沦为一片废墟的家园前和躲在铁丝网后的巴勒斯坦儿童惊恐地看着走过的以色列士兵。当学生完全沉浸在教学情境中时,教师及时引导:假如你就是一名中东地区的学生,你最想说的一句话会是什么?你最想做的事又是什么?

  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之后,教师用过渡语把学生引领到下一部分内容的教学当中:没有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民愿意被长期的战争所困扰,那么中东地区为什么会成为长期的热点地区呢?

  这部分内容的设计主要考虑锻炼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通过讨论交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合作、探究与交流的能力。

  关于中东地区地理位置重要性的教学,首先让学生快速浏览教材,从整体上把握中东地区成为长期的热点地区的原因;紧接着利用多媒体展示“中东在世界中的位置”,初步了解中东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再通过“中东”和“西亚”地区的对比,了解两个地区之间的差别,明确中东的范围及主要国家。最后,课件展示中东的地形图,通过问题导学的方式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东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以及中东地区的国家和主要城市等。

  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课件中闪烁等方式演示,形象直观的对比,突破教学重难点。

  【巩固练*】

  我安排了一道必做题和一道选做题,这样做的目的,主要考虑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但使基础稍差的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思考和答题,而且使能力较强的学生不必浪费较多的时间在简单的问题上。

  【课堂小结】

  是以一首小诗的形式出现的,歌诀记忆是我们地理课堂中常用的一种记忆方式。讲课之前,我把原来比较流行的一首有关中东的小诗进行了适当的改写,使其更适合于本课的教学,更浅显易懂,便于学生记忆。

  总体上讲,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充分体现了“学*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适当借鉴了其他学科的教学长处。以“战争给中东地区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为主线,以中东地区的宗教文化为副线,通过纵向横向的对比,来突显战争的残酷,唤醒学生热爱和*的意识,突破教学重难点。最后,以诗一般的结束语,给学生以无限的想象空间,从而激发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兴趣。

  中东说课稿 5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中东》。

  一、 教材分析:

  新的地理课程强调,要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世界上的热点地区和热点问题,学会分析区域内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之间的联系,树立和谐的人地关系。《中东》这一节教材,正是从重视世界上地理问题突出的地区和国家出发,引导学生关注世界上的热点地区和热点问题而编排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了区域地理《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和《我们临*的国家和地区》的基础上来学*的,同时,本节内容的学*,也是为后面进一步学*区域地理奠定扎实的基础,因此,《中东》这一节内容,在七年级地理下册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作为区域地理的内容,“中东”这一节教材并没有着重于某一个国家,而是对整个区域进行总体描述,因此,在教学中不求面面俱到,而是要抓住中东特有的地理特征——长期热点地区来组织教学。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学生已经学会了阅读和使用地图的一般方法,学会了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的地理现象,学会了通过创设情境----收集资料信息------用事实论证的合作探究式学*方法。掌握了学*区域地理的技巧和策略,初步理解了部分区域内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树立了一定的人地协调观念。同时,,学生在*时的学*中对地理产生了较为浓厚的兴趣,学*的积极性高、主动性强,在课堂上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然,他们毕竟是孩子,思维不够全面,语言不够严谨,有些观点的表达可能很幼稚,作为教师,我们应及时点拨,加以引导。

  三、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与我校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中东是一个全世界关注的热点地区;

  通过读图说明中东地区的范围、位置;初步学会分析本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掌握中东是一个两洋三洲五海之地,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的交通要道;

  通过以上内容的学*,进一步培养读图能力,以及对地理信息的归纳、推理、对比及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搜集和阅读资料、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过程,逐步掌握运用地理信息进行案例分析的方法。能简单分析中东成为热点地区的原因,并侧重于分析本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关注世界上地理问题突出的热点地区和热点问题的意识;

  引导学生树立民族*等观念,呼吁世界和*、反对战争。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中东成为世界热点地区的原因。

  三洲五海之地的重要性和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

  教学难点:

  理解中东地区矛盾的复杂性。

  认识苏伊士运河和土耳其海峡的重要作用。

  5、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鼓励、组织学生课前收集有关中东局势时事的新闻材料及相关资料,使学生认识到中东地区因战争、冲突不断而备受关注,成为世界上长期的热点地区。

  通过指导学生读“中东地区”图,引导学生分析出中东所处的大洲、周围临*的海洋,总结出中东是一个地处联系三大洲、沟通两大洋的重要地理位置,并通过填图练*加以巩固。

  四、教法设计与学法指导

  1、教学思路:

  本课从中东地区一直是全世界关注的热点及其战争、冲突频繁入手提出问题,然后从中东地区重要的交通地理位置、丰富的石油资源、匮乏的水资源、文化差异四个方面说明其不安定的原因,其目的在于了解该区域一些基本的地理常识,并通过阅读、思考等途径培养分析原因、总结规律等地理思维能力,其中也渗透了对读图、搜集归纳地理信息能力的训练,其中重要的交通地理位置是本课的学*重点

  2、教法设计: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读图分析+分组讨论练*”的教学方式为主,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练*和资料,体现地理课堂的特色。

  3、学法指导:在学法指导上突出一个“动”:

  (1)、课前“动”——课前准备

  收集资料:安排学生在课前收集关于中东(如:巴以冲突、中东名字的由来)以及苏伊士河运和土耳其海峡的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培养和锻炼学生自学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2)、课上“动”----积极参与

  为学生提供舞台,把课前收集到的资料通过小组讨论,相互交流来增强学生的胆量和,;

  让学生以中东地区的普通老百姓的身份来体会和感受对和*的渴望,这样活跃了课堂气氛,训练了语言表达和思维组织能力,同时也突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加强读图、识图、填图方法的指导,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地图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后“动”——课后延伸

  悬念式的小结,为下节课设疑,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的。

  课后作业布置突出特色,鼓励学生以“我所认识的中东”为题,写一篇日记。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结合中央电视台每天晚上七点钟准时播出的《新闻联播》栏目中经常有关于中东的报道引入新课。通过词语接龙、模拟播音等,使学生对中东有初步的认识,产生学*的。

  (二)联系生活,感性认识

  通过课件、资料展示,提出逐层递进式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联系生活实际讨论,与学生产生共鸣,帮助学生树立“反对战争、呼吁和*”的观念。

  (三)积极探索,理性思考

  在学生已经有了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中东为什么冲突、战争不断?引导学生从中东地区重要的交通地理位置、丰富的石油资源、匮乏的水资源、文化差异四个方面简要说明其不安定的原因,进一步从地理的角度出发,对中东的地理位置展开详细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中东沟通两大洋、连接三大洲、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的交通要道,备受关注,是引发战争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及时巩固,加深印象

  完成P52页活动题,通过填图练*将重要的知识点落实在地图上,课后写一篇日记加深对中东的印象。

  中东说课稿 6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七年级下册第八章东半球的国家和地区第一节的内容,对本节课,课标的要求有:

  1、在地图上找出某一地区的位置范围,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2、指出某一地区对当地或世界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一种或几种自然资源,说出其分布、生产出口情况。

  根据课标的要求及我的解读我将本节课教学目标确定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读图说明中东地区的范围、位置;

  学会运用地图、统计数字说明中东石油的分布、生产、输出情况。

  能力目标

  学会分析本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分析中东石油资源对本地区经济及世界经济的影响,能分析出中东战争频繁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及人地协调观念。

  教学重难点

  1、认识中东地区三洲五海之地的重要性;

  2、了解中东地区的石油储量、产量和出口量在世界的地位及中东石油的输出路线。

  教学思路:

  本节整体思路是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学生只有掌握了最基本的知识,才有可能发展提高。我为学生预设学*目标是学生能将所学知识落实在地图和课本上,并能将本节课的学*方法运用到以后的自主学*中去。在教学中要紧抓教材,通过学生自学、小组探究合作边学边练,达到掌握新知识,增强学*能力的效果。

  导入采用学生分角色扮演的形式,所选四段新闻都发生在今年三月份,其目的是让学生对中东地区有一个初步的印象,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本节课的第一个重难点即“中东地区三洲五海之地的重要性”,我设计的方法很简单:读图指图。因为地理的学*是不能脱离地图的,所以在这个知识点上我为预设学*目标是将所有的知识点都落实在地图上。学生在对本区的地理位置和地理事物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分析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并得出结论,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了解了中东的地理区域后我设计了3个练*:

  1、让学生两人一组互相练*,一人说地理名称,另一人在地图上找出来,让所有同学都参与进来,进一步认识中东的地理位置,让每位同学通过互动练*,切实将所学知识落实在地图上,同时锻炼同学之间的共同协作学*的能力。

  2、找两个不同层次的同学在大屏幕上找出我所指出的地理位置,其目的让我对学生在这部分知识的掌握程度有一定的了解。

  3、完成课本上P52活动题1(1),这道题比较简单,我先让学生独立自主完成,然后通过快速抢答,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给学生自学的空间。同时让学生的大脑时刻处在一种兴奋状态,提高注意力,从而提升课堂的学*效果。

  最后通过学生的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总结出中东地理位置的重要性。通过讲解与活动培养学生的读图填图能力,理解中东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直观化,使学生轻松的获取知识,真正教会学生读图。养成学会和善于使用地图的*惯。

  本节课的第二个重难点则是中东石油的分布,生产与输出。为了让学生了解中东石油在国际上的地位以及石油资源对中东当地乃至世界经济发展影响,我在这部分知识的教学设计为:

  首先让学生通过读中东石油储量、产量、出口量饼状图,确立中东石油在世界上的地位;

  其次通过读世界主要产油国石油储量柱状图,得出结论世界主要产油国主要在中东地区及中东主要五个产油国;

  然后了解中东主要产油国的分布情况,分析出中东石油的分布地区;

  最后查找中东石油输出路线,了解中东石油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及影响。

  这样层层推进,逐步加深,希望学生能较好地掌握中东石油问题。通过讲解全球石油资源的供求关系,让学生知道中东的石油资源对世界是经济的作用。

  中东石油输出路线的确定是本节课一个重难点,所以在这里我采用了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来完成课本P53活动题3,让学生通过讨论与合作来完成中东石油的输出路线,这样既降低了学*的难度,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将自己的学*成果告诉大家,以实现资源共享的效果,并将知识点落实在课本上。同时让学生知道自己在这个班级中还是有很大作用的,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增强学生的信心。

  石油资源是非可再生能源,为了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及人地协调观念,我预设了一个开放性问题“中东一旦石油资源用完该怎么办?”,回答这一问题学生需要的较广知识面,我将其设计为学生通过讨论来共同完成,希望通过这个活动既能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又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小结部分采用了学生谈收获共同完成板书的方法,这样既对本节知识做了一个系统的了解,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给学生一个机会让他去表达、表演。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理念。

  中东说课稿 7

  一、教材分析

  《动荡的中东地区》是选自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的一节课。本课内容紧紧围绕一个主题——中东地区的局势动荡,按照一条线索中东动荡局面的产生——动荡局面的频仍——动荡根源的复杂性展开叙述。层层推进,逐步深入。

  二战后,和*与发展逐渐成为世界两大主题,世界大战短期内不会爆发,但地区冲突成为影响世界和*的重要因素。中东问题尤为突出,它集中了战后国际社会的各种矛盾,民族、宗教、政治、经济、地缘……任何构成混乱与动荡的因子都能在中东发现其渊薮,这也是中东问题至今悬而未决的症结。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把握中东矛盾的复杂性这一关键问题。解决好了这一问题不仅有利于学生对二战后世界政治局势的把握,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中东地区的相关知识学生在地理课中已有所涉猎,这为本课的学*奠定了基础;关于中东问题,多数学生对其动荡表象很感兴趣,但由于认知水*的限制,对动荡局势的成因、后果缺乏理性思考。因此,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手段,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贴*历史。并设置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启发学生去思考,达到认识上的提高。

  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及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制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了解中东地区在地理、交通、经济方面的重要价值;知道为解决中东问题作出过突出贡献的历史人物;掌握中东战争的`基本概况。

  (2)在收集并运用资料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学生整合资料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树立小组合作意识;并通过讨论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理解中东问题的复杂性,提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分析中东战争的严重后果,认识到冲突与战争最终受害的是广大人民,战争不是解决矛盾的最好办法,树立和*观念,认识到生命与和*的可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掌握中东战争概况、认识战争的严重后果

  2、理解中东地区矛盾的复杂性

  【确立依据】课程标准要求知道中东战争,认识战后中东地区矛盾的复杂性;通过对历次中东战争的分析,不仅可以准确把握中东政治局势的特点,而且为理解中东问题的复杂性作了铺垫。而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是中东局势动荡的重要原因,也是中东问题难以顺利解决的症结所在。

  难点:分析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

  【确立依据】中东地区战火频仍,其原因错综复杂,而九年级学生知识储备有限、理性思维能力不足,让他们有条理的分析交织在一起的诸多矛盾,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教法与学法

  本着以学生发展为主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对本课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教法:

  1、情境创设法:激发学*兴趣、活跃学生思维

  2、探究式教学法:设计恰当的问题,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中东说课稿 8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中东》。

  一、 教材分析:

  新的地理课程强调,要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世界上的热点地区和热点问题,学会分析区域内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之间的联系,树立和谐的人地关系。《中东》这一节教材,正是从重视世界上地理问题突出的地区和国家出发,引导学生关注世界上的热点地区和热点问题而编排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了区域地理《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和《我们临*的国家和地区》的基础上来学*的,同时,本节内容的学*,也是为后面进一步学*区域地理奠定扎实的基础,因此,《中东》这一节内容,在七年级地理下册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作为区域地理的内容,“中东”这一节教材并没有着重于某一个国家,而是对整个区域进行总体描述,因此,在教学中不求面面俱到,而是要抓住中东特有的地理特征——长期热点地区来组织教学。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学生已经学会了阅读和使用地图的一般方法,学会了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的地理现象,学会了通过创设情境----收集资料信息------用事实论证的合作探究式学*方法。掌握了学*区域地理的技巧和策略,初步理解了部分区域内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树立了一定的人地协调观念。同时,,学生在*时的学*中对地理产生了较为浓厚的兴趣,学*的积极性高、主动性强,在课堂上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然,他们毕竟是孩子,思维不够全面,语言不够严谨,有些观点的表达可能很幼稚,作为教师,我们应及时点拨,加以引导。

  三、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与我校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中东是一个全世界关注的热点地区;

  通过读图说明中东地区的范围、位置;初步学会分析本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掌握中东是一个两洋三洲五海之地,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的交通要道;

  通过以上内容的学*,进一步培养读图能力,以及对地理信息的归纳、推理、对比及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搜集和阅读资料、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过程,逐步掌握运用地理信息进行案例分析的方法。能简单分析中东成为热点地区的原因,并侧重于分析本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关注世界上地理问题突出的热点地区和热点问题的意识;

  引导学生树立民族*等观念,呼吁世界和*、反对战争。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中东成为世界热点地区的原因。

  三洲五海之地的重要性和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

  教学难点:

  理解中东地区矛盾的复杂性。

  认识苏伊士运河和土耳其海峡的重要作用。

  5、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鼓励、组织学生课前收集有关中东局势时事的新闻材料及相关资料,使学生认识到中东地区因战争、冲突不断而备受关注,成为世界上长期的热点地区。

  通过指导学生读“中东地区”图,引导学生分析出中东所处的大洲、周围临*的海洋,总结出中东是一个地处联系三大洲、沟通两大洋的重要地理位置,并通过填图练*加以巩固。

  四、教法设计与学法指导

  1、教学思路:

  本课从中东地区一直是全世界关注的热点及其战争、冲突频繁入手提出问题,然后从中东地区重要的交通地理位置、丰富的石油资源、匮乏的水资源、文化差异四个方面说明其不安定的原因,其目的在于了解该区域一些基本的地理常识,并通过阅读、思考等途径培养分析原因、总结规律等地理思维能力,其中也渗透了对读图、搜集归纳地理信息能力的训练,其中重要的交通地理位置是本课的学*重点

  2、教法设计: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读图分析+分组讨论练*”的教学方式为主,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练*和资料,体现地理课堂的特色。

  3、学法指导:在学法指导上突出一个“动”:

  (1)、课前“动”——课前准备

  收集资料:安排学生在课前收集关于中东(如:巴以冲突、中东名字的由来)以及苏伊士河运和土耳其海峡的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培养和锻炼学生自学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2)、课上“动”----积极参与

  为学生提供舞台,把课前收集到的资料通过小组讨论,相互交流来增强学生的胆量和,;

  让学生以中东地区的普通老百姓的身份来体会和感受对和*的渴望,这样活跃了课堂气氛,训练了语言表达和思维组织能力,同时也突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加强读图、识图、填图方法的指导,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地图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后“动”——课后延伸

  悬念式的小结,为下节课设疑,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的。

  课后作业布置突出特色,鼓励学生以“我所认识的中东”为题,写一篇日记。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结合中央电视台每天晚上七点钟准时播出的《新闻联播》栏目中经常有关于中东的报道引入新课。通过词语接龙、模拟播音等,使学生对中东有初步的认识,产生学*的。

  (二)联系生活,感性认识

  通过课件、资料展示,提出逐层递进式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联系生活实际讨论,与学生产生共鸣,帮助学生树立“反对战争、呼吁和*”的观念。

  (三)积极探索,理性思考

  在学生已经有了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中东为什么冲突、战争不断?引导学生从中东地区重要的交通地理位置、丰富的石油资源、匮乏的水资源、文化差异四个方面简要说明其不安定的原因,进一步从地理的角度出发,对中东的地理位置展开详细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中东沟通两大洋、连接三大洲、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的交通要道,备受关注,是引发战争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及时巩固,加深印象

  完成P52页活动题,通过填图练*将重要的知识点落实在地图上,课后写一篇日记加深对中东的印象。

  中东说课稿 9

  【说教材】

  1.本课教材的地位、特点和作用

  本节课涉及到的标准是在地图上找出中东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中东地

  地理位置的特点。活动建议:结合地区热点问题,收集有关资料,并展开讨论。这充分体现了以下几点:一是新课标在知识与技能方面以人为本,从生活实际出发,降低学*难度,减少识记内容,基本技能要求比过去有所提高。二是在过程与方法方面把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活动引入课堂,更加关注学生的兴趣和实际体验,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动手动脑、快乐学*的过程。三是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引导学生学

  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培养学生关注时事和关心世界的意识。

  2.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学情分析

  长期以来,大多数学生认为地理是非升学科目,不参加中考,学不学无所谓,导致了学生的上课态度不够积极。只有少数爱好地理的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积极参与,因而从整体来看,学生的地理知识基础较差。针对这种情况,我在课前指导学生各种媒体搜集资料,使学生对中东地区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课堂上利用powerpoint等软件制作地理课件,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说教法】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教程中着重采用如下教学

  法。1.分组讨论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2.比较教学法:通过与已知的地理知识的纵向、横向比较,开拓学生的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3.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powerpoint等软件制作地理课件,创设直观性教学情境。

  【说学法】

  【说教学过程】

  主要包括情境导入、新课教学、巩固练*、课堂小结和结束语五部分。

  【情境导入】

  采用多媒体展示教材中出现过的与中东地区相关的图片,如死海、麦加、屋顶旅馆等,通过师生谈话导入新课。这种设计不光考虑到精美的图片会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而且也是对以前学过的一些知识的复*与巩固;更主要的是,这与战争给中东地区的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形成强烈的对比,进而突出战争的残酷,突破情感目标。

  【新课教学】

  新课教学主要包括“长期的热点地区”和“三洲五海之地”两部分内容。

  首先通过大屏幕展示课题,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中东地区名称的由来。

  关于长期的热点地区的教学,课前让学生搜集资料、图片、媒体报道,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战争的无情以及战争给中东地区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课堂上让学生把搜集到的相关资料展示出来,与同学们一起交流、讨论。在学生情绪极端高涨的时候,用多媒体展示两幅图片:一名巴勒斯坦男子站在已沦为一片废墟的家园前和躲在铁丝网后的巴勒斯坦儿童惊恐地看着走过的以色列士兵。当学生完全沉浸在教学情境中时,教师及时引导:假如你就是一名中东地区的学生,你最想说的一句话会是什么?你最想做的事又是什么?

  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之后,教师用过渡语把学生引领到下一部分内容的教学当中:没有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民愿意被长期的战争所困扰,那么中东地区为什么会成为长期的热点地区呢?

  这部分内容的设计主要考虑锻炼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通过讨论交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合作、探究与交流的能力。

  关于中东地区地理位置重要性的教学,首先让学生快速浏览教材,从整体上把握中东地区成为长期的热点地区的原因;紧接着利用多媒体展示“中东在世界中的位置”,初步了解中东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再通过“中东”和“西亚”地区的对比,了解两个地区之间的差别,明确中东的范围及主要国家。最后,课件展示中东的地形图,通过问题导学的方式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东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以及中东地区的国家和主要城市等。

  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课件中闪烁等方式演示,形象直观的对比,突破教学重难点。

  【巩固练*】

  我安排了一道必做题和一道选做题,这样做的目的,主要考虑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但使基础稍差的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思考和答题,而且使能力较强的学生不必浪费较多的时间在简单的问题上。

  【课堂小结】

  是以一首小诗的形式出现的,歌诀记忆是我们地理课堂中常用的一种记忆方式。讲课之前,我把原来比较流行的一首有关中东的小诗进行了适当的改写,使其更适合于本课的教学,更浅显易懂,便于学生记忆。

  总体上讲,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充分体现了“学*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适当借鉴了其他学科的教学长处。以“战争给中东地区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为主线,以中东地区的宗教文化为副线,通过纵向横向的对比,来突显战争的残酷,唤醒学生热爱和*的意识,突破教学重难点。最后,以诗一般的结束语,给学生以无限的想象空间,从而激发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兴趣。

  中东说课稿 10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中东》。

  一、 教材分析:

  新的地理课程强调,要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世界上的热点地区和热点问题,学会分析区域内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之间的联系,树立和谐的人地关系。《中东》这一节教材,正是从重视世界上地理问题突出的地区和国家出发,引导学生关注世界上的热点地区和热点问题而编排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了区域地理《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和《我们临*的国家和地区》的基础上来学*的,同时,本节内容的学*,也是为后面进一步学*区域地理奠定扎实的基础,因此,《中东》这一节内容,在七年级地理下册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作为区域地理的内容,“中东”这一节教材并没有着重于某一个国家,而是对整个区域进行总体描述,因此,在教学中不求面面俱到,而是要抓住中东特有的地理特征——长期热点地区来组织教学。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学生已经学会了阅读和使用地图的一般方法,学会了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的地理现象,学会了通过创设情境----收集资料信息------用事实论证的合作探究式学*方法。掌握了学*区域地理的技巧和策略,初步理解了部分区域内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树立了一定的人地协调观念。同时,,学生在*时的学*中对地理产生了较为浓厚的兴趣,学*的积极性高、主动性强,在课堂上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然,他们毕竟是孩子,思维不够全面,语言不够严谨,有些观点的表达可能很幼稚,作为教师,我们应及时点拨,加以引导。

  三、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与我校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中东是一个全世界关注的热点地区;

  通过读图说明中东地区的范围、位置;初步学会分析本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掌握中东是一个两洋三洲五海之地,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的交通要道;

  通过以上内容的学*,进一步培养读图能力,以及对地理信息的归纳、推理、对比及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搜集和阅读资料、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过程,逐步掌握运用地理信息进行案例分析的方法。能简单分析中东成为热点地区的原因,并侧重于分析本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关注世界上地理问题突出的热点地区和热点问题的意识;

  引导学生树立民族*等观念,呼吁世界和*、反对战争。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中东成为世界热点地区的原因。

  三洲五海之地的重要性和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

  教学难点:

  理解中东地区矛盾的复杂性。

  认识苏伊士运河和土耳其海峡的重要作用。

  5、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鼓励、组织学生课前收集有关中东局势时事的新闻材料及相关资料,使学生认识到中东地区因战争、冲突不断而备受关注,成为世界上长期的热点地区。

  通过指导学生读“中东地区”图,引导学生分析出中东所处的大洲、周围临*的海洋,总结出中东是一个地处联系三大洲、沟通两大洋的重要地理位置,并通过填图练*加以巩固。

  四、教法设计与学法指导

  1、教学思路:

  本课从中东地区一直是全世界关注的热点及其战争、冲突频繁入手提出问题,然后从中东地区重要的交通地理位置、丰富的石油资源、匮乏的水资源、文化差异四个方面说明其不安定的原因,其目的在于了解该区域一些基本的地理常识,并通过阅读、思考等途径培养分析原因、总结规律等地理思维能力,其中也渗透了对读图、搜集归纳地理信息能力的训练,其中重要的交通地理位置是本课的学*重点

  2、教法设计: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读图分析+分组讨论练*”的教学方式为主,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练*和资料,体现地理课堂的特色。

  3、学法指导:在学法指导上突出一个“动”:

  (1)、课前“动”——课前准备

  收集资料:安排学生在课前收集关于中东(如:巴以冲突、中东名字的由来)以及苏伊士河运和土耳其海峡的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培养和锻炼学生自学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2)、课上“动”----积极参与

  为学生提供舞台,把课前收集到的资料通过小组讨论,相互交流来增强学生的胆量和,;

  让学生以中东地区的普通老百姓的身份来体会和感受对和*的渴望,这样活跃了课堂气氛,训练了语言表达和思维组织能力,同时也突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加强读图、识图、填图方法的指导,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地图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后“动”——课后延伸

  悬念式的小结,为下节课设疑,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的。

  课后作业布置突出特色,鼓励学生以“我所认识的中东”为题,写一篇日记。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结合中央电视台每天晚上七点钟准时播出的《新闻联播》栏目中经常有关于中东的报道引入新课。通过词语接龙、模拟播音等,使学生对中东有初步的认识,产生学*的。

  (二)联系生活,感性认识

  通过课件、资料展示,提出逐层递进式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联系生活实际讨论,与学生产生共鸣,帮助学生树立“反对战争、呼吁和*”的观念。

  (三)积极探索,理性思考

  在学生已经有了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中东为什么冲突、战争不断?引导学生从中东地区重要的交通地理位置、丰富的石油资源、匮乏的水资源、文化差异四个方面简要说明其不安定的原因,进一步从地理的角度出发,对中东的地理位置展开详细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中东沟通两大洋、连接三大洲、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的交通要道,备受关注,是引发战争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及时巩固,加深印象

  完成P52页活动题,通过填图练*将重要的知识点落实在地图上,课后写一篇日记加深对中东的印象。


中东说课稿合集10篇扩展阅读


中东说课稿合集10篇(扩展1)

——中东说课稿 (菁华5篇)

中东说课稿1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的课题是《中东》,

  第一课时

  一、说教材

  作为区域地理的内容,“中东”这一节的教材并没有着重某一个国家,而是对整个区域进行了总体描述。教材突出了以下几点:①长期的热点地区;②重要的地理位置;③丰富的石油资源;④匮乏的水资源;⑤宗教以及文化的差异。其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该区域一些基本的地理常识,并通过阅读和思考培养分析原因、总结规律等地理思维能力,其中也渗透了对读图、搜集归纳地理信息能力的训练。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

  确定本课知识目标有如下四点:

  1.能指图说出中东地区的范围和位置,以及重要的临海、海峡、运河;

  2.能运用地图、统计数字说明中东石油的分布、生产和输出情况,并能领会中东石油对本地区经济及世界经济的重要影响;

  3.运用中东河流图及世界气候图,分析本区水资源状况;

  4.了解中东的文化差异和宗教矛盾。

  能力目标为:

  通过本节的学*,加强培养读图能力,以及对地图的归纳、推理、分析判断能力,同时培养的自主学*能力。

  思想目标:

  结合时事地理内容,培养关心社会和关心世界的情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概念与人地协调观念,明确世界各国各民族应团结协作,而非势力抗衡,呼吁世界和*。

  综上所述,根据新课标对学生认识水*的要求确定:中东处于三洲五海之地的重要性和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为教学重点。中东地区矛盾的复杂性,既是本课重点又是本课难点,就其重点而言,它是中东问题难以顺利解决的症结所在,又是中东地区战火频仍的重要原因。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进行全面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课的又一难点是:巴以冲突。这既是一个历史渊源很深的问题,又是一个现实矛盾很突出的问题。尤其是巴以疆界线的划定,学生很难读懂。

  对教材我是这样处理的,本节课共用三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利用多媒体展现冲突、战争频繁的中东,激发学生呼吁世界和*的情感;接着利用自制课件辅助讲授中东重要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石油资源,并通过课堂练*对重点加以巩固。第二课时,从中东的气候入手,分析中东匮乏的水资源,以图片叙述文化的差异,并通过动画演示巴以的领土纷争,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做到既全面兼顾,又突出重点。第三课主要从分析伊拉克入手,通过分析伊拉克的历史,了解伊拉克灿烂的古文明──古巴比伦。通过学生集体讨论伊拉克战争,即锻练了用地理思维分析问题的方法,又提高了历史思维能力。其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该区域一些基本的地理常识,并通过阅读和思考,培养学生分析原因、总结规律等的地理思维能力,其中也渗透了对学生读图、搜集归纳地理信息能力的训练。

  二、说教法学法: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读图分析+分组讨论练*”的教学方式为主,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练*和资料,体现地理课堂的特色。同时通过多媒体动画突破重点难点。

  学生通过阅读讨论,以及对美伊战争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原因、总结规律等地理思维能力,其中也渗透了对学生读图、搜集归纳地理信息能力的训练。

  三、教学过程:

  (在美伊战争的视频播放中拉开序幕)大家不要以为这是什么电影或是什么战争片,这是20xx年,美国入侵伊拉克纪录片,美伊战争的硝烟至今仍未散尽。

  *半个世纪以来,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地区像中东一样,一直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地区。频繁的冲突、战争,给这里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请同学读教材上中东战争年表(教师板书:中东 战火频仍 局势动荡)

  在电视的国际新闻中,差不多每天都有关于中东的报道,那么为什么这里战争与冲突不断呢?这就是我们本节主要讨论的中东问题。(课件)

  首先一起看一下中东在世界上的位置,16~17世纪欧洲国家向东方扩张时,将部分国家分为*东、中东、远东。

  中东联系亚欧非三个大洲──被五个海所环绕,它们是:阿、红、地中、黑、里海──其中里海是世界上最大的湖,盐水湖──谁能说一说为什么里海虽名为海而实际上为湖?──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是土耳其海峡──亚非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还有就是著名的海湾,波斯湾。

  谁知道波斯湾为什么那么著名?

  对,因为那里有大量的石油,一起看世界石油分布图,我们可以看到,中东石油的分布最密集。

  这是世界主要产油国的石油储量,我们可以看到排在前五位的都是中东的国家,它们依次是沙特、伊拉克、科威特、伊朗、阿联酋。我们可以看到排在前五位的都是中东的国家。

  我们从饼状图上可以看出,中东石油的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65.4%。

  一起看,这是中东的国家,中东的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这里是中东的五个主要产油国,它们分别是(指出),一起看沙特***,它不仅石油储量居世界第一,而且在中东,它的国土面积最大。

  一起看,这是沙特的油田,这是巨大的输油管线,这是伊拉克的石油加工,这是科威特的石油生产。

  一起看中东的石油是如何向外输出的。这里有三条石油外运航线:

  航线一经由苏伊士运河运往西欧各国和美国;

  航线二绕道非洲南端的好望角运往西欧各国和美国;

  航线三穿越马六甲海峡运往日本和美国。

  航线一和航线二同样是运往西欧和美国,这两条航线有何差异?

  请同学们结合世界地图找出三条石油外运航线所经过的海洋、海峡、运河和所到达的国家和地区,填入课本53页的表中。

  在世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柱状图上,可以看到以色列和沙特的国民生产总值远远高于我国,但是,石油是一种非可再生资源,终究会有用完的一天,中东地区没有了石油,它的经济应该如何发展?

  在学生讨论完成后,小结,针对教学重点难安排课堂练*。

  课堂练*后布置作业:完成P52页活动题预并预*。

中东说课稿2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七年级下册第八章东半球的国家和地区第一节的内容,对本节课,课标的要求有:

  1、在地图上找出某一地区的位置范围,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2、指出某一地区对当地或世界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一种或几种自然资源,说出其分布、生产出口情况。

  根据课标的要求及我的解读我将本节课教学目标确定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读图说明中东地区的范围、位置;

  学会运用地图、统计数字说明中东石油的分布、生产、输出情况。

  能力目标

  学会分析本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分析中东石油资源对本地区经济及世界经济的影响,能分析出中东战争频繁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及人地协调观念。

  教学重难点

  1、认识中东地区三洲五海之地的重要性;

  2、了解中东地区的石油储量、产量和出口量在世界的地位及中东石油的输出路线。

  教学思路:

  本节整体思路是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学生只有掌握了最基本的知识,才有可能发展提高。我为学生预设学*目标是学生能将所学知识落实在地图和课本上,并能将本节课的学*方法运用到以后的自主学*中去。在教学中要紧抓教材,通过学生自学、小组探究合作边学边练,达到掌握新知识,增强学*能力的效果。

  导入采用学生分角色扮演的形式,所选四段新闻都发生在今年三月份,其目的是让学生对中东地区有一个初步的印象,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本节课的第一个重难点即“中东地区三洲五海之地的重要性”,我设计的方法很简单:读图指图。因为地理的学*是不能脱离地图的,所以在这个知识点上我为预设学*目标是将所有的知识点都落实在地图上。学生在对本区的地理位置和地理事物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分析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并得出结论,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了解了中东的地理区域后我设计了3个练*:

  1、让学生两人一组互相练*,一人说地理名称,另一人在地图上找出来,让所有同学都参与进来,进一步认识中东的地理位置,让每位同学通过互动练*,切实将所学知识落实在地图上,同时锻炼同学之间的共同协作学*的能力。

  2、找两个不同层次的同学在大屏幕上找出我所指出的地理位置,其目的让我对学生在这部分知识的掌握程度有一定的了解。

  3、完成课本上P52活动题1(1),这道题比较简单,我先让学生独立自主完成,然后通过快速抢答,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给学生自学的空间。同时让学生的大脑时刻处在一种兴奋状态,提高注意力,从而提升课堂的学*效果。

  最后通过学生的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总结出中东地理位置的重要性。通过讲解与活动培养学生的读图填图能力,理解中东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直观化,使学生轻松的获取知识,真正教会学生读图。养成学会和善于使用地图的*惯。

  本节课的第二个重难点则是中东石油的分布,生产与输出。为了让学生了解中东石油在国际上的地位以及石油资源对中东当地乃至世界经济发展影响,我在这部分知识的教学设计为:

  首先让学生通过读中东石油储量、产量、出口量饼状图,确立中东石油在世界上的地位;

  其次通过读世界主要产油国石油储量柱状图,得出结论世界主要产油国主要在中东地区及中东主要五个产油国;

  然后了解中东主要产油国的分布情况,分析出中东石油的分布地区;

  最后查找中东石油输出路线,了解中东石油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及影响。

  这样层层推进,逐步加深,希望学生能较好地掌握中东石油问题。通过讲解全球石油资源的供求关系,让学生知道中东的石油资源对世界是经济的作用。

  中东石油输出路线的确定是本节课一个重难点,所以在这里我采用了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来完成课本P53活动题3,让学生通过讨论与合作来完成中东石油的输出路线,这样既降低了学*的难度,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将自己的学*成果告诉大家,以实现资源共享的效果,并将知识点落实在课本上。同时让学生知道自己在这个班级中还是有很大作用的,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增强学生的信心。

  石油资源是非可再生能源,为了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及人地协调观念,我预设了一个开放性问题“中东一旦石油资源用完该怎么办?”,回答这一问题学生需要的较广知识面,我将其设计为学生通过讨论来共同完成,希望通过这个活动既能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又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小结部分采用了学生谈收获共同完成板书的方法,这样既对本节知识做了一个系统的了解,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给学生一个机会让他去表达、表演。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理念。

中东说课稿3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中东》。

  一、 教材分析:

  新的地理课程强调,要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世界上的热点地区和热点问题,学会分析区域内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之间的联系,树立和谐的人地关系。《中东》这一节教材,正是从重视世界上地理问题突出的地区和国家出发,引导学生关注世界上的热点地区和热点问题而编排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了区域地理《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和《我们临*的国家和地区》的基础上来学*的,同时,本节内容的学*,也是为后面进一步学*区域地理奠定扎实的基础,因此,《中东》这一节内容,在七年级地理下册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作为区域地理的内容,“中东”这一节教材并没有着重于某一个国家,而是对整个区域进行总体描述,因此,在教学中不求面面俱到,而是要抓住中东特有的地理特征——长期热点地区来组织教学。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学生已经学会了阅读和使用地图的一般方法,学会了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的地理现象,学会了通过创设情境----收集资料信息------用事实论证的合作探究式学*方法。掌握了学*区域地理的技巧和策略,初步理解了部分区域内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树立了一定的人地协调观念。同时,,学生在*时的学*中对地理产生了较为浓厚的兴趣,学*的积极性高、主动性强,在课堂上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然,他们毕竟是孩子,思维不够全面,语言不够严谨,有些观点的表达可能很幼稚,作为教师,我们应及时点拨,加以引导。

  三、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与我校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中东是一个全世界关注的热点地区;

  通过读图说明中东地区的范围、位置;初步学会分析本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掌握中东是一个两洋三洲五海之地,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的交通要道;

  通过以上内容的学*,进一步培养读图能力,以及对地理信息的归纳、推理、对比及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搜集和阅读资料、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过程,逐步掌握运用地理信息进行案例分析的方法。能简单分析中东成为热点地区的原因,并侧重于分析本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关注世界上地理问题突出的热点地区和热点问题的意识;

  引导学生树立民族*等观念,呼吁世界和*、反对战争。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中东成为世界热点地区的原因。

  三洲五海之地的重要性和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

  教学难点:

  理解中东地区矛盾的复杂性。

  认识苏伊士运河和土耳其海峡的重要作用。

  5、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鼓励、组织学生课前收集有关中东局势时事的新闻材料及相关资料,使学生认识到中东地区因战争、冲突不断而备受关注,成为世界上长期的热点地区。

  通过指导学生读“中东地区”图,引导学生分析出中东所处的大洲、周围临*的海洋,总结出中东是一个地处联系三大洲、沟通两大洋的重要地理位置,并通过填图练*加以巩固。

  四、教法设计与学法指导

  1、教学思路:

  本课从中东地区一直是全世界关注的热点及其战争、冲突频繁入手提出问题,然后从中东地区重要的交通地理位置、丰富的石油资源、匮乏的水资源、文化差异四个方面说明其不安定的原因,其目的在于了解该区域一些基本的地理常识,并通过阅读、思考等途径培养分析原因、总结规律等地理思维能力,其中也渗透了对读图、搜集归纳地理信息能力的训练,其中重要的交通地理位置是本课的学*重点

  2、教法设计: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读图分析+分组讨论练*”的教学方式为主,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练*和资料,体现地理课堂的特色。

  3、学法指导:在学法指导上突出一个“动”:

  (1)、课前“动”——课前准备

  收集资料:安排学生在课前收集关于中东(如:巴以冲突、中东名字的由来)以及苏伊士河运和土耳其海峡的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培养和锻炼学生自学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2)、课上“动”----积极参与

  为学生提供舞台,把课前收集到的资料通过小组讨论,相互交流来增强学生的胆量和,;

  让学生以中东地区的普通老百姓的身份来体会和感受对和*的渴望,这样活跃了课堂气氛,训练了语言表达和思维组织能力,同时也突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加强读图、识图、填图方法的指导,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地图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后“动”——课后延伸

  悬念式的小结,为下节课设疑,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的。

  课后作业布置突出特色,鼓励学生以“我所认识的中东”为题,写一篇日记。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结合中央电视台每天晚上七点钟准时播出的《新闻联播》栏目中经常有关于中东的报道引入新课。通过词语接龙、模拟播音等,使学生对中东有初步的认识,产生学*的。

  (二)联系生活,感性认识

  通过课件、资料展示,提出逐层递进式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联系生活实际讨论,与学生产生共鸣,帮助学生树立“反对战争、呼吁和*”的观念。

  (三)积极探索,理性思考

  在学生已经有了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中东为什么冲突、战争不断?引导学生从中东地区重要的交通地理位置、丰富的石油资源、匮乏的水资源、文化差异四个方面简要说明其不安定的原因,进一步从地理的角度出发,对中东的地理位置展开详细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中东沟通两大洋、连接三大洲、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的交通要道,备受关注,是引发战争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及时巩固,加深印象

  完成P52页活动题,通过填图练*将重要的知识点落实在地图上,课后写一篇日记加深对中东的印象。

中东说课稿4

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xx号参赛选手,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中东》。

  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和指导,我将从以下五个环节展开说课:

  1教材分析

  2学情分析

  3教学目标

  4教法学法

  5教学过程

  教材分析

  本节课节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教材中将本节课分为长期的热点地区、三洲五海之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匮乏的水资源、文化差异这五部分,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情况和教材内容,我对教材做了一定的处理,以“长期的热点地区”为中心和线索、“三洲五海之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匮乏的水资源和文化差异为深化和拓展这两个层次来认识中东。这样能更好地反映本节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突出知识之间的联系性,学生也更容易接受。本节课既是学*第七章“我们临*的国家和地区”的延伸,又为学*东半球其他国家和地区奠定了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双重作用。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思维活跃,乐于动手,善于展示自我,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度阶段,在媒体,网络等日益发达的今天,同学们对一些中东国家如:伊拉克、索马里等已并不陌生,已具备初步的感性认识,但学生对区域地理各要素的综合分析能力还有待提高。特别是本节课:中东成为热点地区的原因,学生在现有知识储备条件下,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有限,基于以上考虑,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和三维教学目标。

  重点:两洋三洲五海一湾之地

  石油分布及石油经济

  难点:中东成为热点地区的影响因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读图能够掌握中东地区的范围、位置;分析本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学会运用地图、统计数字说明中东石油的分布、生产和输出情况,能够分析中东石油资源对本地区经济以及对世界经济的重要影响,掌握中东水资源短缺的状况。

  过程与方法:

  通过运用地图等资料,分析中东的地理位置,石油分布及经济特征、水资源状况,培养学生读图分析、搜集资料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史实材料,时事新闻,引导学生关注世界上地理问题突出的热点地区和热点问题,使学生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及人地协调观念,明确在各国、各民族关系中,应强调对话而非对抗,呼吁世界和*。

  教法学法

  一个理想的地理课堂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成为学生主动学*的引导者,帮助者和合作者,基于以上考虑,我确定了以下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启发式讨论教学法和直观教学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教师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授之以渔,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以达到终生学*的目标,因此,本节课我将指导学生自主学*,合作探究学*。最终实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运用教学方法,完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都体现在了教学过程中,下面就说一下我本次说课的重点环节。

  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将由:

  情景激趣,导入新课;

  识图分析,新课探究;

  课堂反馈,巩固测评;

  归纳总结,布置作业;和板书设计;

  五个环节组成。首先:

  情景激趣,导入新课

  在新课开始前,我会根据同学们课前预*的基础,运用思维导图,展示本节课的目标思路。

  接着,带着问题和思路去观看一段来自中东的时事图片,让同学们思考:通过看图片结合课前问题,说说你所认识的中东。这个时候,同学们可能会说“中东战事频繁,中东石油丰富等”,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探索欲望,还能够快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顺利引导他们走进课堂。

  通过看图片我们看到了中东的现实状况,由于对不同的焦点矛盾处理不当,从而造成了现在动荡的中东。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究竟有哪些焦点促成了中东成为了长期的热点地区呢?

  在认识中东之前,我会带领同学们先整体认识中东概况,了解中东的名称由来,掌握中东与西亚的区别。接着,在地图上找一找,看一看,开启本节课的新课探究。(板书)

  考虑到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读图分析能力,此环节开展小组合作学*,将同学们分成4个小组,开展“一拼到底我最快“的活动。

  活动要求:

  在展示的中东轮廓图上,将各个关键名词补充到相应位置,看谁拼的又快又准,根据同学们拼图比赛的情况,评比出“最佳小组”。小组胜者获得地理徽章一枚。

  最后,教师带领大家共同完成拼图任务,并利用数字巧记:中东地处2洋3洲5海1湾之地,要求学生熟记2洋指大西洋,印度洋;3洲:亚州、非州、欧州;5海: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海;1湾波斯湾。

  通过拼图我们认识了地理位置重要的中东,它不仅是大陆与大陆的交界点,同时地区内的苏伊士运河,曼德海峡,因其航运要塞的位置,历来被人们称作战略重地。长久以来成为商家和兵家的必争之地。(焦点一“东西方交通要道)

  这样,在轻松有趣的课堂活动中,本节课的第一个教学重点就轻松突破了。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但是在中东,这句话却不怎么中听,因为水土不养人,石油才养人。从而引入第二个教学重点。

  曾有人这样形容中东:“在中东的土地上跺一脚就能冒出油来”,这句话虽然说有点夸张,但一点不过分,中东的确是一个富得流油的地区,让学生通过看统计数字图,掌握中东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生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并在地图上找出石油集中分布的地区,并识记其范围: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同时具体到国家,让学生记忆中东主要产油国,从而为以后的学*打下基础。

  石油是现代工业的血液。聪明的中东人便将开采的石油卖给其他需要的国家,将这一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中东的国家靠出口石油赚了很多钱,从而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地区之一。同时其他国家也依托中东的石油获得更好的发展,如,在美国大街上跑的汽车,十辆中有六辆油箱里的油都来自中东。

  由于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采一点就少一点,终究会有用完的一天。所以这些产油国家都在考虑石油资源采完之后本国经济的出路问题。

  在这里让同学们小组讨论想一想:你认为中东该怎样调整经济结构来应对石油资源日益短缺的现状呢?

  从而引导学生树立节约资源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石油集中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那么,怎么样运到其他地方呢?

  这里引入第二个小问题,石油外运三条航线,通过读图:波斯湾石油外运航线,结合刚刚掌握的地理位置的知识,让学生们想一想,航线a和航线b有什么区别呢?

  接着“小鬼来当家”,假如你是石油公司小老板,你会把石油卖到哪里?选着哪条航线呢?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呢?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还能充分体现学*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新课标理念。

  由于石油对当代世界的重要意义,以及石油的价值,所以因为石油引发的战争和冲突从未中断。(从而得出焦点二:丰富的石油资源)

  上回说到,中东的水土不养人,这是由于与丰富的石油资源形成的对比,中东水资源却少的可怜。由于同学们在上册已经学*过“世界气候分布”,此环节开展自主探究学*。结合所学知识想一想为什么中东水资源这么稀少呢?引导学生从地理位置,气候角度来思考。并展示地形图和降水量气温图进而探讨出影响水资源少的原因:地处内陆,回归线附*,热带沙漠气候分布广布,地表径流少。从而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物以稀为贵,由于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备条件,所以在中东有关河流、湖泊水资源的分配和争夺问题,在水资源越来越少的今天愈演愈烈,更有人说:“20世纪的中东曾为石油而战,21世纪的中东将为水而战”,(焦点三:匮乏的水资源)同时在这里呼吁大家*时要节约用水(加图片)。

  这样本节课后两个重点也被轻松掌握了。

  文化差异:

  了解完中东的自然地理,我们在深入领悟一下中东的人文风情。

  由于这部分内容学生容易掌握,此环节开展自主学*,向学生们展示学*目标和学*任务,让同学们通过课本熟记中东的人种,主要宗教及一些主要城市等。

  最后展示阅读材料,让同学们了解*国家的风俗*惯。以及因为文化的差异性引起的宗教冲突,从而引出焦点四:文化差异。同时树立对待文化差异要求同存异、对待分歧要和*谈判解决问题的理念。

  通过以上的学*,让学生通过突破教学重点来全面掌握教学难点,从而达到构建知识网络,系统掌握知识的目的。

  课堂反馈,巩固测评

  通过填图的方式,让同学们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充分重视地图,巩固提高。

  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一个好的课堂总结有助于学生整体回忆把握知识内容,强化记忆,因此我会带领同学们一起做课堂小结,本节课,通过探究学*,我们一起从四个角度认识了中东的自然地理和人文风貌,从而理解了中东长久以来成为热点地区的原因。同时,我们也认识到节约资源的紧迫性,以及和*的价值。

  为了增加知识的趣味性,便于学生记忆,我会把本节课主要知识点编成歌谣,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歌谣,加深对知识的掌握。

  同时,让同学们知道中东的未来,以及焦点问题的解决方法。

  古人云“学而时*之,不亦乐乎”,因此,我会布置这样的作业:1,提供相应网站,鼓励学生课下学*。另外,以”我所认识的中东”为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地理小短文。对本节课的学*做一个总结,并与“新课导入”部分前后呼应,展示学生学*后的提高。

  最后,是我的板书设计:

  我采用结构式板书设计,条理清晰,知识点明确,有助于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系统把握和回忆巩固.

  总之,一切的课堂设计都为给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快乐的学*氛围,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本节课中通过对中东成为热点问题四个因素的深入分析,从而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并在学*过程中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及人地协调观念,突出新课改中培养学生“人文关怀”的理念。

  到此本次说课完毕,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中东说课稿5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七年级下册第八章东半球的国家和地区第一节的内容,对本节课,课标的要求有:

  1、在地图上找出某一地区的位置范围,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2、指出某一地区对当地或世界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一种或几种自然资源,说出其分布、生产出口情况。

  根据课标的要求及我的解读我将本节课教学目标确定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读图说明中东地区的范围、位置;

  学会运用地图、统计数字说明中东石油的分布、生产、输出情况。

  能力目标

  学会分析本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分析中东石油资源对本地区经济及世界经济的影响,能分析出中东战争频繁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及人地协调观念。

  教学重难点

  1、认识中东地区三洲五海之地的重要性;

  2、了解中东地区的石油储量、产量和出口量在世界的地位及中东石油的输出路线。

  教学思路:

  本节整体思路是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学生只有掌握了最基本的知识,才有可能发展提高。我为学生预设学*目标是学生能将所学知识落实在地图和课本上,并能将本节课的学*方法运用到以后的自主学*中去。在教学中要紧抓教材,通过学生自学、小组探究合作边学边练,达到掌握新知识,增强学*能力的效果。

  导入采用学生分角色扮演的形式,所选四段新闻都发生在今年三月份,其目的是让学生对中东地区有一个初步的印象,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本节课的第一个重难点即“中东地区三洲五海之地的重要性”,我设计的方法很简单:读图指图。因为地理的学*是不能脱离地图的,所以在这个知识点上我为预设学*目标是将所有的知识点都落实在地图上。学生在对本区的地理位置和地理事物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分析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并得出结论,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了解了中东的地理区域后我设计了3个练*:

  1、让学生两人一组互相练*,一人说地理名称,另一人在地图上找出来,让所有同学都参与进来,进一步认识中东的地理位置,让每位同学通过互动练*,切实将所学知识落实在地图上,同时锻炼同学之间的共同协作学*的能力。

  2、找两个不同层次的同学在大屏幕上找出我所指出的地理位置,其目的让我对学生在这部分知识的掌握程度有一定的了解。

  3、完成课本上P52活动题1(1),这道题比较简单,我先让学生独立自主完成,然后通过快速抢答,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给学生自学的空间。同时让学生的大脑时刻处在一种兴奋状态,提高注意力,从而提升课堂的学*效果。

  最后通过学生的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总结出中东地理位置的重要性。通过讲解与活动培养学生的读图填图能力,理解中东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直观化,使学生轻松的获取知识,真正教会学生读图。养成学会和善于使用地图的*惯。

  本节课的第二个重难点则是中东石油的分布,生产与输出。为了让学生了解中东石油在国际上的地位以及石油资源对中东当地乃至世界经济发展影响,我在这部分知识的教学设计为:

  首先让学生通过读中东石油储量、产量、出口量饼状图,确立中东石油在世界上的地位;

  其次通过读世界主要产油国石油储量柱状图,得出结论世界主要产油国主要在中东地区及中东主要五个产油国;

  然后了解中东主要产油国的分布情况,分析出中东石油的分布地区;

  最后查找中东石油输出路线,了解中东石油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及影响。

  这样层层推进,逐步加深,希望学生能较好地掌握中东石油问题。通过讲解全球石油资源的供求关系,让学生知道中东的石油资源对世界是经济的作用。

  中东石油输出路线的确定是本节课一个重难点,所以在这里我采用了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来完成课本P53活动题3,让学生通过讨论与合作来完成中东石油的输出路线,这样既降低了学*的难度,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将自己的学*成果告诉大家,以实现资源共享的效果,并将知识点落实在课本上。同时让学生知道自己在这个班级中还是有很大作用的,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增强学生的.信心。

  石油资源是非可再生能源,为了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及人地协调观念,我预设了一个开放性问题“中东一旦石油资源用完该怎么办?”,回答这一问题学生需要的较广知识面,我将其设计为学生通过讨论来共同完成,希望通过这个活动既能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又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小结部分采用了学生谈收获共同完成板书的方法,这样既对本节知识做了一个系统的了解,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给学生一个机会让他去表达、表演。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理念。


中东说课稿合集10篇(扩展2)

——《中东》说课稿汇总五篇

  《中东》说课稿 1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中东》。

  一、 教材分析:

  新的地理课程强调,要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世界上的热点地区和热点问题,学会分析区域内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之间的联系,树立和谐的人地关系。《中东》这一节教材,正是从重视世界上地理问题突出的地区和国家出发,引导学生关注世界上的热点地区和热点问题而编排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了区域地理《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和《我们临*的国家和地区》的基础上来学*的,同时,本节内容的学*,也是为后面进一步学*区域地理奠定扎实的基础,因此,《中东》这一节内容,在七年级地理下册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作为区域地理的内容,“中东”这一节教材并没有着重于某一个国家,而是对整个区域进行总体描述,因此,在教学中不求面面俱到,而是要抓住中东特有的地理特征——长期热点地区来组织教学。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学生已经学会了阅读和使用地图的一般方法,学会了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的地理现象,学会了通过创设情境----收集资料信息------用事实论证的合作探究式学*方法。掌握了学*区域地理的技巧和策略,初步理解了部分区域内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树立了一定的人地协调观念。同时,,学生在*时的学*中对地理产生了较为浓厚的兴趣,学*的积极性高、主动性强,在课堂上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然,他们毕竟是孩子,思维不够全面,语言不够严谨,有些观点的表达可能很幼稚,作为教师,我们应及时点拨,加以引导。

  三、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与我校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中东是一个全世界关注的热点地区;

  通过读图说明中东地区的范围、位置;初步学会分析本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掌握中东是一个两洋三洲五海之地,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的交通要道;

  通过以上内容的学*,进一步培养读图能力,以及对地理信息的归纳、推理、对比及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搜集和阅读资料、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过程,逐步掌握运用地理信息进行案例分析的方法。能简单分析中东成为热点地区的原因,并侧重于分析本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关注世界上地理问题突出的热点地区和热点问题的意识;

  引导学生树立民族*等观念,呼吁世界和*、反对战争。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中东成为世界热点地区的原因。

  三洲五海之地的重要性和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

  教学难点:

  理解中东地区矛盾的复杂性。

  认识苏伊士运河和土耳其海峡的重要作用。

  5、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鼓励、组织学生课前收集有关中东局势时事的新闻材料及相关资料,使学生认识到中东地区因战争、冲突不断而备受关注,成为世界上长期的热点地区。

  通过指导学生读“中东地区”图,引导学生分析出中东所处的大洲、周围临*的海洋,总结出中东是一个地处联系三大洲、沟通两大洋的重要地理位置,并通过填图练*加以巩固。

  四、教法设计与学法指导

  1、教学思路:

  本课从中东地区一直是全世界关注的热点及其战争、冲突频繁入手提出问题,然后从中东地区重要的交通地理位置、丰富的石油资源、匮乏的`水资源、文化差异四个方面说明其不安定的原因,其目的在于了解该区域一些基本的地理常识,并通过阅读、思考等途径培养分析原因、总结规律等地理思维能力,其中也渗透了对读图、搜集归纳地理信息能力的训练,其中重要的交通地理位置是本课的学*重点

  2、教法设计: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读图分析+分组讨论练*”的教学方式为主,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练*和资料,体现地理课堂的特色。

  3、学法指导:在学法指导上突出一个“动”:

  (1)、课前“动”——课前准备

  收集资料:安排学生在课前收集关于中东(如:巴以冲突、中东名字的由来)以及苏伊士河运和土耳其海峡的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培养和锻炼学生自学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2)、课上“动”----积极参与

  为学生提供舞台,把课前收集到的资料通过小组讨论,相互交流来增强学生的胆量和,;

  让学生以中东地区的普通老百姓的身份来体会和感受对和*的渴望,这样活跃了课堂气氛,训练了语言表达和思维组织能力,同时也突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加强读图、识图、填图方法的指导,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地图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后“动”——课后延伸

  悬念式的小结,为下节课设疑,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的。

  课后作业布置突出特色,鼓励学生以“我所认识的中东”为题,写一篇日记。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结合中央电视台每天晚上七点钟准时播出的《新闻联播》栏目中经常有关于中东的报道引入新课。通过词语接龙、模拟播音等,使学生对中东有初步的认识,产生学*的。

  (二)联系生活,感性认识

  通过课件、资料展示,提出逐层递进式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联系生活实际讨论,与学生产生共鸣,帮助学生树立“反对战争、呼吁和*”的观念。

  (三)积极探索,理性思考

  在学生已经有了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中东为什么冲突、战争不断?引导学生从中东地区重要的交通地理位置、丰富的石油资源、匮乏的水资源、文化差异四个方面简要说明其不安定的原因,进一步从地理的角度出发,对中东的地理位置展开详细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中东沟通两大洋、连接三大洲、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的交通要道,备受关注,是引发战争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及时巩固,加深印象

  完成P52页活动题,通过填图练*将重要的知识点落实在地图上,课后写一篇日记加深对中东的印象。

  《中东》说课稿 2

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xx号参赛选手,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中东》。

  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和指导,我将从以下五个环节展开说课:

  1教材分析

  2学情分析

  3教学目标

  4教法学法

  5教学过程

  教材分析

  本节课节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教材中将本节课分为长期的热点地区、三洲五海之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匮乏的水资源、文化差异这五部分,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情况和教材内容,我对教材做了一定的处理,以“长期的热点地区”为中心和线索、“三洲五海之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匮乏的水资源和文化差异为深化和拓展这两个层次来认识中东。这样能更好地反映本节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突出知识之间的联系性,学生也更容易接受。本节课既是学*第七章“我们临*的国家和地区”的延伸,又为学*东半球其他国家和地区奠定了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双重作用。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思维活跃,乐于动手,善于展示自我,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度阶段,在媒体,网络等日益发达的今天,同学们对一些中东国家如:伊拉克、索马里等已并不陌生,已具备初步的感性认识,但学生对区域地理各要素的综合分析能力还有待提高。特别是本节课:中东成为热点地区的原因,学生在现有知识储备条件下,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有限,基于以上考虑,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和三维教学目标。

  重点:两洋三洲五海一湾之地

  石油分布及石油经济

  难点:中东成为热点地区的影响因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读图能够掌握中东地区的范围、位置;分析本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学会运用地图、统计数字说明中东石油的分布、生产和输出情况,能够分析中东石油资源对本地区经济以及对世界经济的重要影响,掌握中东水资源短缺的状况。

  过程与方法:

  通过运用地图等资料,分析中东的地理位置,石油分布及经济特征、水资源状况,培养学生读图分析、搜集资料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史实材料,时事新闻,引导学生关注世界上地理问题突出的热点地区和热点问题,使学生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及人地协调观念,明确在各国、各民族关系中,应强调对话而非对抗,呼吁世界和*。

  教法学法

  一个理想的地理课堂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成为学生主动学*的引导者,帮助者和合作者,基于以上考虑,我确定了以下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启发式讨论教学法和直观教学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教师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授之以渔,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以达到终生学*的目标,因此,本节课我将指导学生自主学*,合作探究学*。最终实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运用教学方法,完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都体现在了教学过程中,下面就说一下我本次说课的重点环节。

  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将由:

  情景激趣,导入新课;

  识图分析,新课探究;

  课堂反馈,巩固测评;

  归纳总结,布置作业;和板书设计;

  五个环节组成。首先:

  情景激趣,导入新课

  在新课开始前,我会根据同学们课前预*的基础,运用思维导图,展示本节课的目标思路。

  接着,带着问题和思路去观看一段来自中东的时事图片,让同学们思考:通过看图片结合课前问题,说说你所认识的中东。这个时候,同学们可能会说“中东战事频繁,中东石油丰富等”,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探索欲望,还能够快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顺利引导他们走进课堂。

  通过看图片我们看到了中东的现实状况,由于对不同的焦点矛盾处理不当,从而造成了现在动荡的中东。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究竟有哪些焦点促成了中东成为了长期的热点地区呢?

  在认识中东之前,我会带领同学们先整体认识中东概况,了解中东的名称由来,掌握中东与西亚的区别。接着,在地图上找一找,看一看,开启本节课的新课探究。(板书)

  考虑到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读图分析能力,此环节开展小组合作学*,将同学们分成4个小组,开展“一拼到底我最快“的活动。

  活动要求:

  在展示的中东轮廓图上,将各个关键名词补充到相应位置,看谁拼的又快又准,根据同学们拼图比赛的情况,评比出“最佳小组”。小组胜者获得地理徽章一枚。

  最后,教师带领大家共同完成拼图任务,并利用数字巧记:中东地处2洋3洲5海1湾之地,要求学生熟记2洋指大西洋,印度洋;3洲:亚州、非州、欧州;5海: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海;1湾波斯湾。

  通过拼图我们认识了地理位置重要的中东,它不仅是大陆与大陆的交界点,同时地区内的苏伊士运河,曼德海峡,因其航运要塞的位置,历来被人们称作战略重地。长久以来成为商家和兵家的必争之地。(焦点一“东西方交通要道)

  这样,在轻松有趣的课堂活动中,本节课的第一个教学重点就轻松突破了。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但是在中东,这句话却不怎么中听,因为水土不养人,石油才养人。从而引入第二个教学重点。

  曾有人这样形容中东:“在中东的土地上跺一脚就能冒出油来”,这句话虽然说有点夸张,但一点不过分,中东的确是一个富得流油的地区,让学生通过看统计数字图,掌握中东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生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并在地图上找出石油集中分布的地区,并识记其范围: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同时具体到国家,让学生记忆中东主要产油国,从而为以后的学*打下基础。

  石油是现代工业的血液。聪明的中东人便将开采的石油卖给其他需要的国家,将这一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中东的国家靠出口石油赚了很多钱,从而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地区之一。同时其他国家也依托中东的石油获得更好的发展,如,在美国大街上跑的汽车,十辆中有六辆油箱里的油都来自中东。

  由于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采一点就少一点,终究会有用完的一天。所以这些产油国家都在考虑石油资源采完之后本国经济的出路问题。

  在这里让同学们小组讨论想一想:你认为中东该怎样调整经济结构来应对石油资源日益短缺的现状呢?

  从而引导学生树立节约资源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石油集中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那么,怎么样运到其他地方呢?

  这里引入第二个小问题,石油外运三条航线,通过读图:波斯湾石油外运航线,结合刚刚掌握的地理位置的知识,让学生们想一想,航线a和航线b有什么区别呢?

  接着“小鬼来当家”,假如你是石油公司小老板,你会把石油卖到哪里?选着哪条航线呢?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呢?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还能充分体现学*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新课标理念。

  由于石油对当代世界的重要意义,以及石油的价值,所以因为石油引发的战争和冲突从未中断。(从而得出焦点二:丰富的石油资源)

  上回说到,中东的水土不养人,这是由于与丰富的石油资源形成的对比,中东水资源却少的可怜。由于同学们在上册已经学*过“世界气候分布”,此环节开展自主探究学*。结合所学知识想一想为什么中东水资源这么稀少呢?引导学生从地理位置,气候角度来思考。并展示地形图和降水量气温图进而探讨出影响水资源少的原因:地处内陆,回归线附*,热带沙漠气候分布广布,地表径流少。从而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物以稀为贵,由于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备条件,所以在中东有关河流、湖泊水资源的分配和争夺问题,在水资源越来越少的今天愈演愈烈,更有人说:“20世纪的中东曾为石油而战,21世纪的中东将为水而战”,(焦点三:匮乏的水资源)同时在这里呼吁大家*时要节约用水(加图片)。

  这样本节课后两个重点也被轻松掌握了。

  文化差异:

  了解完中东的自然地理,我们在深入领悟一下中东的人文风情。

  由于这部分内容学生容易掌握,此环节开展自主学*,向学生们展示学*目标和学*任务,让同学们通过课本熟记中东的人种,主要宗教及一些主要城市等。

  最后展示阅读材料,让同学们了解***国家的风俗*惯。以及因为文化的差异性引起的宗教冲突,从而引出焦点四:文化差异。同时树立对待文化差异要求同存异、对待分歧要和*谈判解决问题的理念。

  通过以上的学*,让学生通过突破教学重点来全面掌握教学难点,从而达到构建知识网络,系统掌握知识的目的。

  课堂反馈,巩固测评

  通过填图的方式,让同学们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充分重视地图,巩固提高。

  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一个好的课堂总结有助于学生整体回忆把握知识内容,强化记忆,因此我会带领同学们一起做课堂小结,本节课,通过探究学*,我们一起从四个角度认识了中东的自然地理和人文风貌,从而理解了中东长久以来成为热点地区的原因。同时,我们也认识到节约资源的紧迫性,以及和*的价值。

  为了增加知识的趣味性,便于学生记忆,我会把本节课主要知识点编成歌谣,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歌谣,加深对知识的掌握。

  同时,让同学们知道中东的未来,以及焦点问题的解决方法。

  古人云“学而时*之,不亦乐乎”,因此,我会布置这样的作业:1,提供相应网站,鼓励学生课下学*。另外,以”我所认识的中东”为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地理小短文。对本节课的学*做一个总结,并与“新课导入”部分前后呼应,展示学生学*后的提高。

  最后,是我的板书设计:

  我采用结构式板书设计,条理清晰,知识点明确,有助于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系统把握和回忆巩固.

  总之,一切的课堂设计都为给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快乐的学*氛围,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本节课中通过对中东成为热点问题四个因素的深入分析,从而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并在学*过程中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及人地协调观念,突出新课改中培养学生“人文关怀”的理念。

  到此本次说课完毕,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中东》说课稿 3

  【说教材】

  1.本课教材的地位、特点和作用

  本节课涉及到的标准是在地图上找出中东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中东地

  地理位置的特点。活动建议:结合地区热点问题,收集有关资料,并展开讨论。这充分体现了以下几点:一是新课标在知识与技能方面以人为本,从生活实际出发,降低学*难度,减少识记内容,基本技能要求比过去有所提高。二是在过程与方法方面把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活动引入课堂,更加关注学生的兴趣和实际体验,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动手动脑、快乐学*的过程。三是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引导学生学

  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培养学生关注时事和关心世界的意识。

  2.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学情分析

  长期以来,大多数学生认为地理是非升学科目,不参加中考,学不学无所谓,导致了学生的上课态度不够积极。只有少数爱好地理的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积极参与,因而从整体来看,学生的地理知识基础较差。针对这种情况,我在课前指导学生各种媒体搜集资料,使学生对中东地区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课堂上利用powerpoint等软件制作地理课件,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说教法】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教程中着重采用如下教学

  法。1.分组讨论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2.比较教学法:通过与已知的地理知识的纵向、横向比较,开拓学生的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3.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powerpoint等软件制作地理课件,创设直观性教学情境。

  【说学法】

  【说教学过程】

  主要包括情境导入、新课教学、巩固练*、课堂小结和结束语五部分。

  【情境导入】

  采用多媒体展示教材中出现过的与中东地区相关的图片,如死海、麦加、屋顶旅馆等,通过师生谈话导入新课。这种设计不光考虑到精美的图片会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而且也是对以前学过的一些知识的复*与巩固;更主要的是,这与战争给中东地区的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形成强烈的对比,进而突出战争的残酷,突破情感目标。

  【新课教学】

  新课教学主要包括“长期的热点地区”和“三洲五海之地”两部分内容。

  首先通过大屏幕展示课题,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中东地区名称的由来。

  关于长期的热点地区的教学,课前让学生搜集资料、图片、媒体报道,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战争的无情以及战争给中东地区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课堂上让学生把搜集到的相关资料展示出来,与同学们一起交流、讨论。在学生情绪极端高涨的时候,用多媒体展示两幅图片:一名巴勒斯坦男子站在已沦为一片废墟的家园前和躲在铁丝网后的巴勒斯坦儿童惊恐地看着走过的以色列士兵。当学生完全沉浸在教学情境中时,教师及时引导:假如你就是一名中东地区的学生,你最想说的一句话会是什么?你最想做的事又是什么?

  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之后,教师用过渡语把学生引领到下一部分内容的教学当中:没有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民愿意被长期的战争所困扰,那么中东地区为什么会成为长期的热点地区呢?

  这部分内容的设计主要考虑锻炼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通过讨论交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合作、探究与交流的能力。

  关于中东地区地理位置重要性的教学,首先让学生快速浏览教材,从整体上把握中东地区成为长期的热点地区的原因;紧接着利用多媒体展示“中东在世界中的位置”,初步了解中东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再通过“中东”和“西亚”地区的对比,了解两个地区之间的差别,明确中东的范围及主要国家。最后,课件展示中东的地形图,通过问题导学的方式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东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以及中东地区的国家和主要城市等。

  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课件中闪烁等方式演示,形象直观的对比,突破教学重难点。

  【巩固练*】

  我安排了一道必做题和一道选做题,这样做的目的,主要考虑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但使基础稍差的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思考和答题,而且使能力较强的学生不必浪费较多的时间在简单的问题上。

  【课堂小结】

  是以一首小诗的形式出现的,歌诀记忆是我们地理课堂中常用的一种记忆方式。讲课之前,我把原来比较流行的一首有关中东的小诗进行了适当的改写,使其更适合于本课的教学,更浅显易懂,便于学生记忆。

  总体上讲,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充分体现了“学*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适当借鉴了其他学科的教学长处。以“战争给中东地区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为主线,以中东地区的宗教文化为副线,通过纵向横向的对比,来突显战争的残酷,唤醒学生热爱和*的意识,突破教学重难点。最后,以诗一般的结束语,给学生以无限的想象空间,从而激发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兴趣。

  《中东》说课稿 4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七年级下册第八章东半球的国家和地区第一节的内容,对本节课,课标的要求有:

  1、在地图上找出某一地区的位置范围,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2、指出某一地区对当地或世界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一种或几种自然资源,说出其分布、生产出口情况。

  根据课标的要求及我的解读我将本节课教学目标确定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读图说明中东地区的范围、位置;

  学会运用地图、统计数字说明中东石油的分布、生产、输出情况。

  能力目标

  学会分析本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分析中东石油资源对本地区经济及世界经济的影响,能分析出中东战争频繁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及人地协调观念。

  教学重难点

  1、认识中东地区三洲五海之地的重要性;

  2、了解中东地区的石油储量、产量和出口量在世界的地位及中东石油的输出路线。

  教学思路:

  本节整体思路是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学生只有掌握了最基本的知识,才有可能发展提高。我为学生预设学*目标是学生能将所学知识落实在地图和课本上,并能将本节课的学*方法运用到以后的自主学*中去。在教学中要紧抓教材,通过学生自学、小组探究合作边学边练,达到掌握新知识,增强学*能力的效果。

  导入采用学生分角色扮演的形式,所选四段新闻都发生在今年三月份,其目的是让学生对中东地区有一个初步的印象,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本节课的第一个重难点即“中东地区三洲五海之地的重要性”,我设计的方法很简单:读图指图。因为地理的学*是不能脱离地图的,所以在这个知识点上我为预设学*目标是将所有的知识点都落实在地图上。学生在对本区的地理位置和地理事物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分析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并得出结论,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了解了中东的地理区域后我设计了3个练*:

  1、让学生两人一组互相练*,一人说地理名称,另一人在地图上找出来,让所有同学都参与进来,进一步认识中东的地理位置,让每位同学通过互动练*,切实将所学知识落实在地图上,同时锻炼同学之间的共同协作学*的能力。

  2、找两个不同层次的同学在大屏幕上找出我所指出的地理位置,其目的让我对学生在这部分知识的掌握程度有一定的了解。

  3、完成课本上P52活动题1(1),这道题比较简单,我先让学生独立自主完成,然后通过快速抢答,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给学生自学的空间。同时让学生的大脑时刻处在一种兴奋状态,提高注意力,从而提升课堂的学*效果。

  最后通过学生的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总结出中东地理位置的重要性。通过讲解与活动培养学生的读图填图能力,理解中东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直观化,使学生轻松的获取知识,真正教会学生读图。养成学会和善于使用地图的*惯。

  本节课的第二个重难点则是中东石油的分布,生产与输出。为了让学生了解中东石油在国际上的地位以及石油资源对中东当地乃至世界经济发展影响,我在这部分知识的教学设计为:

  首先让学生通过读中东石油储量、产量、出口量饼状图,确立中东石油在世界上的地位;

  其次通过读世界主要产油国石油储量柱状图,得出结论世界主要产油国主要在中东地区及中东主要五个产油国;

  然后了解中东主要产油国的分布情况,分析出中东石油的分布地区;

  最后查找中东石油输出路线,了解中东石油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及影响。

  这样层层推进,逐步加深,希望学生能较好地掌握中东石油问题。通过讲解全球石油资源的供求关系,让学生知道中东的石油资源对世界是经济的作用。

  中东石油输出路线的确定是本节课一个重难点,所以在这里我采用了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来完成课本P53活动题3,让学生通过讨论与合作来完成中东石油的输出路线,这样既降低了学*的难度,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将自己的学*成果告诉大家,以实现资源共享的效果,并将知识点落实在课本上。同时让学生知道自己在这个班级中还是有很大作用的,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增强学生的信心。

  石油资源是非可再生能源,为了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及人地协调观念,我预设了一个开放性问题“中东一旦石油资源用完该怎么办?”,回答这一问题学生需要的较广知识面,我将其设计为学生通过讨论来共同完成,希望通过这个活动既能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又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小结部分采用了学生谈收获共同完成板书的方法,这样既对本节知识做了一个系统的了解,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给学生一个机会让他去表达、表演。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理念。

  《中东》说课稿 5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中东》,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下册,适用于七年级学生使用。下面我从五个方面谈一下对这节课的设计。

  一、对课程标准要求的理解

  本节课涉及到的标准是在地图上找出中东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中东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及中东丰富的石油资源。

  活动建议:结合地区热点问题,收集有关资料,并展开讨论。

  这充分体现了以下几点:一是新课标在知识与技能方面以人为本,从生活实际出发,降低学*难度,减少识记内容,基本技能要求比过去有所提高。二是在过程与方法方面把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活动引入课堂,更加关注学生的兴趣和实际体验,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动手动脑、快乐学*的过程。三是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引导学生学*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培养学生关注时事和关心世界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

  长期以来,大多数学生认为地理是非升学科目,不参加中考,学不学无所谓,导致了学生的上课态度不够积极。只有少数爱好地理的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积极参与,因而从整体来看,学生的地理知识基础较差。

  针对这种情况,我在课前指导学生各种媒体搜集资料,使学生对中东地区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课堂上利用powerpoint等软件制作地理课件,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对本节教材的分析和处理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第一节《中东》,是在学生学*了我们邻*的国家和地区之后,从重视世界上地理问题突出的地区和国家出发,从引导学生关注世界上的热点问题和热点地区出发,选择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半个多世纪里,世界上冲突、战争最频繁的热点地区──中东地区进行突出介绍。教材共包括长期的热点地区、三洲五海之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匮乏的水资源、文化差异五部分内容。本节课我选取了“长期的热点地区”和“三洲五海之地” “丰富的石油资源”三部分内容为一课时进行教学。为了保证知识的整体性和减轻下一课时的压力,在这节课中对下一课时的内容进行了适当的渗透。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读图说出中东地区的范围和位置,认识主要的国家和城市。

  2、掌握中东地处“两洋三洲五海之地”,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的交通要道。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节的学*,培养读图能力。借助相关资料及教材知识,分析中东成为热点地区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时事和关心世界的意识,理解战争的残酷,明确各国和各民族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和*共处。

  【教学重点与难点】:根据课程标准及教学目标要求,确定中东地处“三洲五海之地”的地理位置重要性为教学重点,“中东成为长期的热点地区”的地理背景既是教学重点亦为教学难点。

  四、教学方法分析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教程中着重采用如

  下教学方法。

  1、分组讨论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2、比较教学法:通过与已知的地理知识的纵向、横向比较,开拓学生的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3、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powerpoint等软件制作地理课件,创设直观性教学情境。

  五、课堂教学设计

  主要包括情境导入、新课教学、巩固练*、课堂小结和结束语五部分。

  【情境导入】

  采用多媒体展示教材中出现过的与中东地区相关的图片,如死海、麦加、屋顶旅馆等,通过师生谈话导入新课。这种设计不光考虑到精美的图片会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而且也是对以前学过的一些知识的复*与巩固;更主要的是,这与战争给中东地区的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形成强烈的对比,进而突出战争的残酷,突破情感目标。

  【新课教学】

  新课教学主要包括“长期的热点地区”和“三洲五海之地”两部分内容。

  首先通过大屏幕展示课题,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中东地区名称的由来。

  关于长期的热点地区的教学,课前让学生搜集资料、图片、媒体报道,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战争的无情以及战争给中东地区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课堂上让学生把搜集到的相关资料展示出来,与同学们一起交流、讨论。在学生情绪极端高涨的时候,用多媒体展示两幅图片:一名巴勒斯坦男子站在已沦为一片废墟的家园前和躲在铁丝网后的巴勒斯坦儿童惊恐地看着走过的以色列士兵。当学生完全沉浸在教学情境中时,教师及时引导:假如你就是一名中东地区的学生,你最想说的一句话会是什么?你最想做的事又是什么?

  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之后,教师用过渡语把学生引领到下一部分内容的教学当中:没有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民愿意被长期的战争所困扰,那么中东地区为什么会成为长期的'热点地区呢?

  这部分内容的设计主要考虑锻炼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通过讨论交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合作、探究与交流的能力。

  关于中东地区地理位置重要性的教学,首先让学生快速浏览教材,从整体上把握中东地区成为长期的热点地区的原因;紧接着利用多媒体展示“中东在世界中的位置”,初步了解中东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再通过“中东”和“西亚”地区的对比,了解两个地区之间的差别,明确中东的范围及主要国家。最后,课件展示中东的地形图,通过问题导学的方式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东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以及中东地区的国家和主要城市等。

  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课件中闪烁等方式演示,形象直观的对比,突破教学重难点。

  【巩固练*】

  我安排了一道必做题和一道选做题,这样做的目的,主要考虑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但使基础稍差的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思考和答题,而且使能力较强的学生不必浪费较多的时间在简单的问题上。

  【课堂小结】

  总体上讲,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充分体现了“学*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适当借鉴了其他学科的教学长处。以“战争给中东地区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为主线,以中东地区的宗教文化为副线,通过纵向横向的对比,来突显战争的残酷,唤醒学生热爱和*的意识,突破教学重难点。最后,给学生以无限的想象空间,从而激发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兴趣。


中东说课稿合集10篇(扩展3)

——《中东》教学反思 (菁华5篇)

《中东》教学反思1

  通过参加课题汇报课,使我受益非浅,收获很大。同时通过这节课我更加深入的研究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也发现了自己很多不足之处,对我今后教学水*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成功之处:

  1、在上《中东》这节课之前,我对这课进行认真地研究,仔细阅读教参中的“教材分析”,明确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在上“中东”这一课时,我利用课件展示两则关于“巴以冲突”的新闻报道)请男同学读一则报道,女同学读一则报道,并且提出希望,希望听到男同学浑厚有力的声音,女同学清脆悦耳的声音,读完报道之后加以肯定性的表扬,并提出问题:1、“巴以冲突”指的是哪两个国家的冲突?2、这两个国家所在的地区有一个媒体常常提及的名字,大家知道吗?鼓励和调动了学生的学*兴趣,导入新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课前我又布置学生收集有关中东的新闻资料,锻炼了学生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3、为了让学生确实感受中东成为长期的热点地区给人们带来的是痛苦和灾害。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当有关中东地区的图片慢慢展开的时候,这些图片给学生以震撼,激发学生对和*的珍惜之情,我做了一个假设说:“同学们,假如你是一名中东的中学生,你有何感想?如果给大家所在国的领导人或世界人民说几句话的机会,此时你最想说什么?”“我们需要和*”,“百姓是无辜的”,“我想要一个家”“为什么要战争呢?这样的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之中。让学生以中东地区的普通老百姓的身份来体会和感受对和*的渴望,这样能很好的达到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从而完成了第一个教学重点——中东——世界的热点地区。

  4、而第二个教学重点我是中东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特征。我通过读图和对地理信息的归纳、对比以及分析来完成的,进一步培养学生判断、总结、归纳的能力。从中东的名字开始,让学生详细了解中东两洋、五海、三洲的优越的地理位置,范围和国家,以及土耳其海峡和苏伊士运河的重要作用,使学生了解中东地理位置也是中东成为社会热点的原因之一。在此教学环节,我注重对学困生学*兴趣和自信心的培养,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例如:在授课过程,有这样一则案例。一班有一名女同学,因利用地理课写作业,不听课,我批评了她,她情绪很冲动,当场把作业本撕掉了。事后,我找过她谈了几次话,与她谈心讲清道理。她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但由于底子薄,在课堂上表现的仍然不积极。上这节课时,因为是在多媒体教室授课,所以学生位置有一定的变动,我发现她主动做在了第一排,我感到这是个好现象、好机会,由是,在进行中东与西亚区分的教学环节中,我主动提问了她,她的回答其实不并理想,而且耗费时间,其他同学都很替她着急,但是,我没有放弃,并且鼓励她说:”你已经回答出80%了,我相信你能回答的很好,我对你有信心。“听到老师我说的话,她深吸了一口气,然后终于在我和全班同学的帮助下,回答出了这个问题。这之后,我发现她这节课听得十分来劲,在做巩固练*时,她主动举手了,为了使她增强自信,我提问了她一下比较简单的问题,当她成功的回答完问题之后,她脸上有了笑容,眼睛里留露出了对知识的渴望。

  不足之处:

  1、在第一个问题讲解的过程中,语言表达还不够到位。

  2、在教学过程中虽然提问学生的面比较广,但是还存在一个学生反复提问多次的现象。

  3、学生方面:我觉得学生们很投入地把自己的感受通过语言、神态表达出来。但是也看出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还有待于提高,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中东》教学反思2

  一、教学设计思路

  《中东》这一章节我利用两课时讲完。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力求创设让学生真正自主学*的情境,使学生做到“问我所思,说我所想”。通过一个学期的地理教学,学生已经积累有一定的自主学*地理经验,加上中东地区又是当今世界一大热点地区,学生容易找到相关资料,依据资料自主学*。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主要以发生在中东大地的几次战争为主线,分三部分进行教学:

  第一部分:引导学生由生活走向地理。利用社会热点问题以及对生活的体验,培养学生关心世界大事,关注世界和*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第二部分:由几次战争发起的原因,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角度探究生活的热点问题,深化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促使地理新知识点和能力的形成。

  第三部分:多次创设情境,利用角色互换让学生体验自主学*的乐趣,培养学生梳理知识、处理并运用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中我感到做得比较满意之处

  1、基本体现了学生的学*主**置。这节课我重视情境创设、角色互换、说话练*等多种形式改变学生的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动脑。例如:对中东领导人或世界人民说话;假如我是日本等国石油公司的老板;为中东未来经济献计献策等环节中,学生的思维水*的发挥,超出了我的预想,整个教学过程同学们积极自主学*。

  2、采用探究式的学*方式,大幅度减少了知识点机械记忆的数量,减轻了学生的学*负担。本节课强调从生活走向科学,把知识引入生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构建学生多层次知识结构。如:利用所需知识为中东未来经济发展出谋划策。

  3、建立了“四学”目标。在教学的每个环节都涉及了“学生想知道什么”,然后再探究。“四学”目标是:

  能学:建立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

  想学:建立与学生具有自主信息动机基础上的想学;

  会学:建立在学生掌握另一端信息策略基础上的想学。

  坚持学:建立在意识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4、能通过时事走入地理,采用看图片、播新闻的形式激起学生热爱和*、关注和*的价值取向。

  5、了解中东的范围和两洋、三洲、五海、一湾、一运河、三海峡的地理位置以及中东石油资源时,采用了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和对问题认识逐步升级的探究方法,通过小组讨论等形式,培养了学生自我探究和相互合作的能力。

  6、课堂练*力求分层次照顾不同层面的学生,使每位同学都有自己会做的题目。同时利用作业练*培养学生从小关注世界,参与时事政治,敢于发表自己观点的能力。如:给联合国秘书长或中东领导人写信等。

  三、教学中的不足及改进设想

  1、课堂讲述的语言不够精炼,专业术语不够规范。

  2、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有待提高。

  3、学生绘图基本技能不够落实。

  四、今后教学中应注意:

  1、加强地理基础知识和地理专业术的训练。

  2、应结合生活实际学*地理,学*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3、加强地理图表的教学,注重学生认识图表、绘制图表能力的训练。

  4、注重将热点新闻有机的结合在地理教学中。

  五、总结和反思

  本节课为充分体现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中我通过五个教学环节主线完成了本节学*的主要任务,由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中东学*主线,学生亲自通过图片、地图的动画效果,在活动过程中通过定向自学、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展示点评、自主学*方式轻松的掌握了中东的重难点内容,充分体验到多媒体运用到地理教学中的优势,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更大的激发了学生学*地理课的兴趣。当然,也存在一些教学语言不够精炼、学生读图、绘图能力培养训练没有落实到位等不足之处。通过反思,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力求更好。

《中东》教学反思3

  1、新课程对教师的传统教学经验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只有教师意识到自己的教学经验及其局限性并经过反思使之得到调整和重组,才能形成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的先进的教学观念和个人化教育哲学。我们应该重视它。

  2、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和展示这样,即锻炼了学生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有增强了同学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3、为了让学生确实感受中东成为长期的热点地区给人们带来的是痛苦和灾害。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当有关中东地区的图片慢慢展开的时候,同学们随着一声“啊”同学们开始在小声讨论起来。画面上的小男孩应该是天真活泼、无忧无虑的,但是我们看到的却是一双充满恐惧的眼睛。

  曾经是巴勒斯坦人民美丽的家园,然而现在却是狼籍一片,凄凉不堪,这些图片给学生强烈的震撼,激发学生对和*的珍惜之情,此时。当我介绍到这的时候,整个班级一片寂静,把他们都带进了情境当中,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了我这里了。看着他们的表情,我激动地说:“同学们,假如你是一名中东的中学生,你有何感想?如果给大家所在国的领导人或世界人民说几句话的机会,此时你最想说什么?”“我们需要和*”,“百姓是无辜的”,“我想要一个家”“为什么要战争呢?这样的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之中。

  让学生以中东地区的普通老百姓的身份来体会和感受对和*的渴望,这样活跃了课堂气氛,并能很好的达到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学生们纷纷地说出自己想说的话,是那样地虔诚,那样地真实。我似乎真的看到中东的中学生在向世界人民呼吁和*。整个教学活动中形成了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学生与学生群体之间的多重的网状交互关系。从而完成了第一个教学重点——中东——世界的热点地区。

  4、而第二个教学重点我是中东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特征。我通过读图和对地理信息的归纳、对比以及分析来完成的,进一步培养学生判断、总结、归纳的能力。

《中东》教学反思4

  一、教学设计思路

  《中东》这一章节我利用两课时讲完。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力求创设让学生真正自主学*的情境,使学生做到“问我所思,说我所想”。通过一个学期的地理教学,学生已经积累有一定的自主学*地理经验,加上中东地区又是当今世界一大热点地区,学生容易找到相关资料,依据资料自主学*。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主要以发生在中东大地的几次战争为主线,分三部分进行教学:

  第一部分:引导学生由生活走向地理。利用社会热点问题以及对生活的体验,培养学生关心世界大事,关注世界和*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第二部分:由几次战争发起的原因,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角度探究生活的热点问题,深化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促使地理新知识点和能力的形成。

  第三部分:多次创设情境,利用角色互换让学生体验自主学*的乐趣,培养学生梳理知识、处理并运用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中我感到做得比较满意之处

  1、基本体现了学生的学*主**置。这节课我重视情境创设、角色互换、说话练*等多种形式改变学生的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动脑。例如:对中东领导人或世界人民说话;假如我是日本等国石油公司的老板;为中东未来经济献计献策等环节中,学生的思维水*的发挥,超出了我的预想,整个教学过程同学们积极自主学*。

  2、采用探究式的学*方式,大幅度减少了知识点机械记忆的数量,减轻了学生的学*负担。本节课强调从生活走向科学,把知识引入生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构建学生多层次知识结构。如:利用所需知识为中东未来经济发展出谋划策。

  3、建立了“四学”目标。在教学的每个环节都涉及了“学生想知道什么”,然后再探究。“四学”目标是:

  能学:建立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

  想学:建立与学生具有自主信息动机基础上的想学;

  会学:建立在学生掌握另一端信息策略基础上的想学。

  坚持学:建立在意识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4、能通过时事走入地理,采用看图片、播新闻的形式激起学生热爱和*、关注和*的价值取向。

  5、了解中东的范围和两洋、三洲、五海、一湾、一运河、三海峡的地理位置以及中东石油资源时,采用了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和对问题认识逐步升级的探究方法,通过小组讨论等形式,培养了学生自我探究和相互合作的能力。

  6、课堂练*力求分层次照顾不同层面的学生,使每位同学都有自己会做的题目。同时利用作业练*培养学生从小关注世界,参与时事政治,敢于发表自己观点的能力。如:给联合国秘书长或中东领导人写信等。

  三、教学中的不足及改进设想

  1、课堂讲述的语言不够精炼,专业术语不够规范。

  2、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有待提高。

  3、学生绘图基本技能不够落实。

  四、今后教学中应注意:

  1、加强地理基础知识和地理专业术的训练。

  2、应结合生活实际学*地理,学*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3、加强地理图表的教学,注重学生认识图表、绘制图表能力的训练。

  4、注重将热点新闻有机的结合在地理教学中。

  五、总结和反思

  本节课为充分体现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中我通过五个教学环节主线完成了本节学*的主要任务,由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中东学*主线,学生亲自通过图片、地图的动画效果,在活动过程中通过定向自学、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展示点评、自主学*方式轻松的掌握了中东的重难点内容,充分体验到多媒体运用到地理教学中的优势,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更大的.激发了学生学*地理课的兴趣。当然,也存在一些教学语言不够精炼、学生读图、绘图能力培养训练没有落实到位等不足之处。通过反思,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力求更好。

《中东》教学反思5

  这节课一开始,我就跟同学们说要进行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即自主学*。但在真正实践当中,我却没有做到。首先,由于准备的不充分,做好的学案没来得及油印,也就没有用得上,而是以在课本中划重点和做笔记的形式代替;其次,只有开头的几分钟是让学生自己看书找答案的,后面基本上都是我讲,无意中又回到了从前我讲学生听的教法,主要原因还是我处理的不够好,比如,最后一个问,自然资源的特征,完全可以由学生分组讨论,自己理解,实在理解不了,再将问题写下来,大家一起解决,在大家一起解决的这个环节,也可以由我来念问题,然后依旧由学生开回答,有时候学生的理解方式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最后,由于我自己讲的太多,时间控制的不好,到下课铃声响的时候,后面还有一点点尾巴没讲完,也忘记了布置作业,比如最后,自然资源的数量变少了,质量变差了,变脏了,作为和谐社会的一个成员,我们应该怎么做。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做作业就好了,可当时我没有布置。

  经过反思,我想下节课我将这样上。首先分析将要上的这个班级的学生的特点,因为6个班的学生并不是都一样的,在这个班上课的方法在别的班不一定取得同意的效果。然后,把学案整理好。之前的学案并不合理,我想重新改过之后再油印出来以备上课用,争取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通过完成学案来完成本节课的目标而不是完全由我讲。

  最后,把握好时间,尽量留出一点时间来布置作业和做练*巩固。


中东说课稿合集10篇(扩展4)

——《小松鼠找花生》说课稿合集10篇

  《小松鼠找花生》说课稿 1

  一、说教材:

  《小松鼠找花生》是一篇科学童话,借小松鼠找花生这件事间接告诉学生花生在地下结果这一常识。

  课文采用科学言语的形式,寓常识于生动形象的故事之中,语言活泼浅显,符合儿童特点。

  教学目标:

  1.自主认识“找、生”等12个生字。

  2.根据自己的体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祖国语言的美。

  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花生在地下结果这一特性,产生观察植物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准备

  花生实物、电脑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点:

  学生能认识要求认的字,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花生结果的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学*能够对观察事物产生兴趣,学会观察事物。

  二、说教法

  在教学方法上,因为一年级小同学比较活泼,富于想象力的心理特点,根据教材的特点,我拟定了以下教学法:

  一是在活动与生活中创设情景,情趣教学.

  教学中运用生动的语言唤起学生的情感。我在接下来两方面作了努力:

  (1)激发学*情趣。

  通过爱心唤起学生对课文学*的兴趣,使学生容易入情入境。

  (2)引导学生超越文本,调动多种感官发挥想象。

  在理解“自言自语”词语时,学生在自己完成一件事情遇到困难,而旁无他人时会说什么,说说看,然后接着点拨,这就是“自言自语”。

  二是与学生建立伙伴关系,合作学*

  (1)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引导学生相互合作,读通课文。学生读通后进行激励,师生互动调动学生情趣。

  (2)表情朗读,体验真情。

  品读课文,越是细细品味,越能够体会其中的情感与内涵。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之后,进行朗读指导,并鼓励学生有个性朗读。

  三、说学法:

  学*方法是学*活动规律的理性总结。根据课标的要求,这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用发现法、合作法、比较法与探究法的学*方式来学*,通过学法的'指导学生真正懂得如何去观察、思考、学*。

  四、说教学过程:

  1、利用孩子热与助人的爱心导课

  我会问学生:小松鼠遇到困难你愿意帮助他吗?接着由孩子们喜欢吃花生引到松鼠也喜欢,就把松鼠想吃花生的热情与自己的心里结合起来,拉*孩子与小松鼠的距离。通过激发,孩子就能积极、主动地投入自学。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最初接触课文,学生只要能读正确,读通顺就可以,读之前交待一下学生读书的一点要求,教给孩子读书方法:

2)个人检查读时,抽几个小朋友分段读书,并让听的同学与朗读的同学互相提要求与建议,使孩子明确自己在读或听时该注意什么。

3)让学生评价学生。学生之间正确、公正、激励性的评价与建议可激起学生学*的热情。

  (三) 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想象力

  我让学生观察“花生开花”图,引出“格外”、“鲜艳”一词,引出松鼠与鼹鼠的对话,引出松鼠高兴的心情,观察“小松鼠疑问”图,引出“奇怪”和“自言自语”,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花生到底到哪儿去了?

  (四) 注重课内与生活实际的结合

  我还设计了了解还有哪些植物的果实长在地里。这实际上是让语文学*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

  4、指导读书

  通过分角色读课文,把自己变成文中人物,进一步感受课文内容,进行感情读书。

  五、说教学总结:

  通过小松鼠的故事,我们知道了花生是在土里结果,老师告诉你们,其实,不同的植物它们都有自己生长的特点,同学们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其中还有很多的奥秘。老师希望你们以后能通过自己亲身体验,了解更多书上没有学到的,好吗?

  《小松鼠找花生》说课稿 2

  一、说教材:

  《小松鼠找花生》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它以“益智”为主题,借小松鼠找花生这件事,间接告诉学生花生在地下结果这一常识,教育学生遇事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仔细观察,勤于观察,善于思考。课文以生动形象的童话形式讲授知识,是活跃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的好方式。文中插图形象鲜艳,有助于学生观察想象。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对第一学段阅读的要求,要让孩子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我设计了目标:

  1、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培养自主阅读的愿望,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因此我制定的教学目标:

  2、是认识12个生字,能准确认读。

  阅读目标要求孩子能读一些童话,感兴趣的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因此我设计了教学目标:

  3、知道花生在地下结果这一特性,激发学生观察植物的兴趣。

  三、说学*重点、难点

  1、重点:

  (1)通过《小松鼠找花生》这个故事,启发学生明白遇到事情要动脑筋,仔细观察,善于思考道理。

  (2)朗读课文,注意读出句子的语气。

  2、难点:

  (1)理解“奇怪”“自言自语”的意思。

  (2)朗读课文,注意读出句子的语气。

  (3)知道花生在地里结果的这一特点。

  四、说学生

  1.一年级孩子对花生这种植物的生长过程都不是很了解,因此,小松鼠的疑问也就是孩子们很想解决的问题。

  2、一年级下学期的孩子朗读能力都很弱,阅读后孩子对课文已经有自己的一些问题和想法引导他们动脑想,动手做,动口说来解决问题,逐步培养他们自主学*的能力。

  五、说教学方法

  根据学龄初期,儿童感性认识较强,理性思维较弱,而且活泼,好动,富于想象,喜欢尝试的心理特征,依据教材特点,我拟定以下教学方法:

  1、直观教学法: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直观的东西,表情动作来记住字形,理解字义。

  2、体验法:通过表演对小松鼠的动作心情的体验,使学生的朗读更有感情。

  3、以读代讲法:在课堂中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程理念,以学生的朗读,代替教师的讲解分析,让学生在读中感,在读中悟。激发兴趣,培养语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

  4、探究法:引导学生去仔细观察,积极探讨。让学生懂得去观察思考、学*。

  六、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一堂新课的导语设计是至关重要的所谓“万事开头难”。富有情趣的导语,就像在师生之间驾起一座沟通心灵的桥。通过桥梁,师生的心拉*了。

  《小松鼠找花生》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

  1、小朋友,在森林里的一棵大松树上,住着一位可爱的朋友,瞧,它来了!大家看看是谁啊?———(多媒体课件出示:小松鼠)你认识它吗?大声地和它打声招呼吧!

  通过打招呼拉*孩子与小松鼠的距离,仿佛这个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同时也使孩子学着礼貌、热情地与人打招呼。

  2、谁还愿意和它说说话?他怎么啦?他的表情你会想到一个什么词?听他在跟你们说什么?

  3、(多媒体课件出示小松鼠的话---谜语)小朋友,我今天要找一样东西,你们能帮我找找吗?这件东西啊,它是“红房子,麻帐子,里面有个白胖子”。你知道是什么吗?

  如此激趣导入新课,学生的听觉、思维与想象都被调动起来,“多频道”地运作,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也更使孩子在轻松的猜谜活动中感受到老师更像一个共同学*的伙伴。

  4、那就让我们和小松鼠一起去大森林找花生吧。然后揭示题目《小松鼠找花生》,让学生想办法记住“鼠”“找“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对低年级学生来写,多读是最主要的理解课文的方法,我采用多种方式的读:自由读,体会内容;图文对照,再次读,重点语句,体会读;对话分角色读,体会人物心理。读书百变,其义无需再讲就会自见。比如:小松鼠和鼹

  鼠对话,理解小松鼠的想吃花生的心情。加重语气读“小松鼠每天都到地里去”的“每天”,“他等啊,等啊,等到花都落光了,”出没看见一颗花生“,从重点词语的读中,感悟出小鼠松的疑惑。这样既提高学生朗读能力,出让学生随小松鼠一起思考。

  2、老师指导有些长句的朗读。

  3、谁愿意来比赛?(各小组选一个学生分自然段进行朗读比赛)

  三)、精读课文、朗读感悟

  第一、二自然段

  1、(多媒体出示花生开花的画面)随机教学第一自然段。指名说说画面的景色。你喜欢这些小花吗?为什么?课文里指什么鲜艳,鲜艳是什么意思?

  课文里的“格外”一词,应怎样理解?可以换成哪些词?

  设计意图:直观的画面。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花生开花的美丽景色,帮助学生理解词语。换词理解“格外”“鲜艳的()”的教学,注重了低年级词语的积累与运用。

  2、这些花真美,我们看到了,小松鼠和鼹鼠也看到了,听他们在说什么呢?

  3、带上你做好的头饰,当一当小松鼠和小鼹鼠(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老师加以指导。)

  4、哪只小松鼠准备好了,可以上台表演呢?(请学生表演读。)

  5、听了鼹鼠的话,小松鼠可真高兴,这时它可能想些什么呢?(启发学生想象花生成熟后的情景,树上长满了花生,小松鼠津津有味的吃花生)

  6、老师引读:小松鼠很高兴,他想:

  设计意图:在朗读上,根据学生理解水*,要求一步步上升。通过学生不同角色转变,联系实际想象说话,师生互动,以读代讲

  第三、四自然段

  看着鲜艳的花生花,听着鼹鼠的介绍,小松鼠多么想吃到好吃的花生。小松鼠越想越高兴,那它是怎么做的呢?结果又怎样呢?

  1、理解“每天”

  设计意图:承上启下,想象理解,通过从前天、昨天、今天三天的比较,得出“小松鼠每天都去花生地看花生结果了没有”这个结论,充分感知“每天”所强调的意思,符合低年级儿童的理解规律。

  2、等了多久啊?一天?两天?大家看看小松鼠等到什么时候了?

  第五自然段:

  等了这么久都没有看见一个花生,这时候小松鼠会怎么样呢?让我们来看看小松鼠做了什么?理解“自言自语”

  通过实际情景再现,让学生简单明了地明白意思,并用说话来反馈自己的理解。同时让学生理解运用“自言自语”这个词。

  1、是谁摘走了小松鼠的花生啊?帮小松鼠想一想,希望大家说的时候要注意说出你的理由。

  2、各小组说说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

  3、花生究竟都到哪里去了?出示资料:花生又称“落花生”“长生果”。一年生草本植物。茎匍匐或直立,有棱,被茸毛。羽状复叶。腋生总状花序,花黄色,**后子房柄迅速伸长,钻入土中,子房在土中发育成茧状荚果。我国栽培极广,黄河下游各地最多。

  (四)、再读课文、回归整体

  指导学生朗读,要让学生自悟自得。通过读,让学生理解体会小松鼠心情的变化。

  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避免逐段逐句地进行,应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和学*的主体性.

  (五)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你还知道哪些植物供我们吃的部分也长在泥土里?(土豆、芋艿、红薯、藕……)

  2、课文里的故事虽然结束了,但是小朋友们只要你再动脑筋,还会有一个新的故事,你能以《花生找到了》为题目再编一个故事吗?试一试吧!把你编的故事讲给小组同学听。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图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教学规律,调动学生学*的兴趣,及时予以点拨指导,在课堂上建立*等、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学会给别人以补充和帮助,形成有效的师生、生生互动。但由于能力有限,会有许多遗漏与不足,希望各位同行批评指正,我一定会虚心接受。

  七、说板书设计

  看到——花生开花了

  小松鼠等啊,等啊——没看见一个花生(花生长在地底下)

  自言自语——谁偷走了花生

  《小松鼠找花生》说课稿 3

  一、说教材:

  《小松鼠找花生》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科学童话,借小松鼠找花生这件事间接告诉学生花生在地下结果这一常识。

  课文采用科学言语的形式,寓常识于生动形象的故事之中,语言活泼浅显,符合儿童特点。课文结尾小松鼠的问题即与课文呼应又能引发学生的思考。这篇课文的大部分生字都集中在第一自然段,学生读顺了第一自然段,接下来的阅读就容易了。本课难读的是第四、五自然段的两句话。前句讲小松鼠始终没看见花生的果实,间接地说出花生的果实不是结在茎上的这一特点,后一句讲小松鼠弄不明白,自己每天都来看花生,花都落光了,怎么没见一个花生,于是独自猜想:是谁把花生摘走了?以学生现有的水*及对花生的了解应该能够感知。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低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学生能认识12个生字,并能理解和运用“格外”、“自言自语”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知道花生在地下结果这一特性,产生观察植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生能认识要求认的字,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花生结果的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学*能够对观察事物产生兴趣,学会观察事物。

  二、说教法

  在教学方法上,因为一年级小同学比较活泼,富于想象力的心理特点,根据教材的特点,我拟定了以下教法:

  ,我采用了法进行教学。

  一是在活动与生活中创设情景,情趣教学

  教学中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唤起学生的情感。教学《礼物》我在一下来两方面作了努力:

  (1)让学生参与猜谜,激发学*情趣。

  谜语学生对花生比较熟悉,而且又是最喜欢参与的活动,通过谜语唤起学生对课文学*的兴趣,使学生容易入情入境。

  (2)引导学生超越文本,调动多种感官发挥想象。

  在理解“自言自语”词语时,引导学生在自己完成一件事情遇到困难,而旁无他人时会说什么,说说看,然后接着点拨,这就是“自言自语”。

  二是与学生建立伙伴关系,合作学*

  (1)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教师引导学生相互合作,读通课文。学生读通后进行激励,师生互动调动学生情趣。

  (2)表情朗读,体验真情。

  品读课文,越是细细品味,越能够体会其中的情感与内涵。教师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之后,进行朗读指导,并鼓励学生有个性朗读。

  三、说学法:

  学*方法是学*活动规律的理性总结。为了充分体现“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根据课标的要求,这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用发现法、合作法、比较法与探究法的学*方式来学*,通过学法的指导学生真正懂得如何去观察、思考、学*。

  四、说教学过程:

  1、谜语导课

  我认为富有情趣的导语,就像师生之间驾起一座沟通心距的桥。通过桥梁,师生的心拉*了。如一开始我会问学生:喜欢谜语吗?老师这儿有个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个白胖子,猜猜是什么?接着由孩子们喜欢吃花生引到松鼠也喜欢,就把松鼠想吃花生的热情与自己的心里结合起来,拉*孩子与小松鼠的距离。通过激发,孩子就能积极、主动地投入自学。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最初接触课文,学生只要能读正确,读通顺就可以,读之前交待一下学生读书的一点要求,教给孩子读书方法:比如,难读的字词多读几遍,发现易错字,多音字圈起来,告诉大家……

  2)个人检查读时,抽几个小朋友分段读书,并让听的同学与朗读的同学互相提要求与建议,使孩子明确自己在读或听时该注意什么。

  3)让学生评价学生。学生之间正确、公正、激励性的评价与建议可激起学生学*的热情。

  4)一起说说自己都读懂了什么,让学生知道课文的大意,提高总结归纳能力。

  3、字与文相结合,在合作中学*。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创新和进取的精神,对课文的质疑可以使学生懂得在思考中学*,在问题中学*。

  (一)注重识字形式的多样化

  新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的识字目标告诉我们:喜欢学*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如何使学生有这样的愿望,我觉得识字的形式应该多样化。在教案中,我设计了这样几种形式,首先是小组交流识字情况,然后小组把好的.识字方法推广到全班。在巩固识字阶段,我设计了“小松鼠过河游戏”、“花瓶开花”等游戏,最后围绕课文内容自编了一首带有本课生字的儿歌。同时在学*生字的过程中注意让学生把字带到文中去,理解生字在文中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意思,这样的设计,激发了学生识字的激情,课堂顿时活跃起来。同时学*中也加入了合作学*,让识字在游戏中完成,让识字在理解中升华。

  (二) 注重在合作学*中朗读与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一年级的阅读教学应把“让学生能朗读课文并感受阅读的兴趣”作为起步阶段阅读教学的第一要求,采用多种手段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读书,主动地读书,进而视读书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向往美好的情境”,“感受语言的特点”和“阅读的乐趣”。

  人们都知道“一千个观众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阅读文章后到底有什么样的感受,这是教师应把握住的。要为学生营造宽松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起来发表意见,教师应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不要在刚入学不久,就把学生的独到意见扼杀在摇篮里。在教案中,我只设计了教师的导语,而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从读中悟,让学生参与评价。同时为加强小组的合作性,我设计了每组辅导一名学生参加朗读比赛,组织记者招待会让优胜学生谈体会,这样的设计不仅练*了朗读,也锻炼了口语交际能力。

  (三) 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想象力

  新教材注重了图文并茂,所以学生爱读。我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让学生仔细观察,透过观察了解文章内容,透过文章内容想象文章以外的内容。教案中,我让学生观察“花生开花”图,引出“格外”、“鲜艳”一词,引出松鼠与鼹鼠的对话,引出松鼠高兴的心情,观察“小松鼠疑问”图,引出“奇怪”和“自言自语”,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花生到底到哪儿去了?

  (四) 注重课内与生活实际的结合

  教案中,我还设计了续编故事和了解还有哪些植物的果实长在地里。这实际上是让语文学*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

  4、指导读书

  通过分角色读课文,把自己变成文中人物,进一步感受课文内容,进行感情读书。

  5、学会观察

  写一块“观察日记”下节课看看谁观察地最仔细,评一为“小小观察家”。引导学生要学会思考,学会观察,做个有心人。

  《小松鼠找花生》说课稿 4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科普童话,通过小松鼠找花生果的故事,告诉孩子花生是在地下结果的。全文共5个自然段,以小松鼠找花生果为线索:花生开花了---小松鼠想摘花生果过冬---小松鼠始终没见一个花生果---小松鼠怀疑花生果被人摘走了---蚯蚓告诉小松鼠花生果全在泥土里。

  二、学生分析:

  架设生活与教学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意培养学生对事物有正确的情感态度。

  三、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绿线内的7个生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偏旁,理解新词的意思。

  3.了解花生果长在地下的特征,激发学生认识自然的兴趣。本课以感情朗读为基本任务,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边读边悟。

  四、设计思路:

  我们教研组呈现给大家的这节课,主要是立足于日常的教学,让学生在自由、民主的氛围中学*,自主地读、说:自读自悟、主动探究认识生字、读懂故事,另外,我们注重了低年级学生良好学**惯的培养,让好*惯伴随孩子们的一生。

  五、课时安排:

  2课时,本课是第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以趣导入

  老师通过一个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个红胖子”引出花生,然后问学生:你们喜欢吃花生吗?小松鼠也喜欢吃,今天我们就来学*26课小松鼠找花生果。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两遍,要根据拼音读准每个字的读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生按要求读文)

  2、把生字圈出来读两遍,在课文中找出标出自然段。

  3、检查课文是否读通顺(生开火车读)

  4、带拼音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齐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5、去掉拼音再读。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们把生字的音读准,为学*课**好准备,刘老师抓住了“结”这个字,这个字读一声,有许多孩子都读错了,只要出现了错误,刘老师就给予及时的纠正,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朗读生趣,深入感知

  1、小松鼠看见花生长的怎么样呢?请同学们自读第一自然段。

  接下来,师讲解“绿油油、黄灿灿”。先让学生通过思考说出自己的理解,再运用直观、形象的图片创设愉悦、轻松的课堂教学情境,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认知规律,为学生学*活动的充分开展创设了鲜活的空间,教师也变换角色参与其中,整个情境立体化,趣味纵横。教师指导:绿油油是说绿得发亮,像是冒出了油似的`;黄灿灿是指黄得耀眼夺目。最后引导学生说说还有什么是绿油油的,黄灿灿的,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去,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这里我们还设计了一个小小的延伸:像“绿油油、黄灿灿”这类词还有很多,它们组成了一个大家庭,你能说一说在它们家庭中还有哪些成员吗?让学生联系到前面所学过的“蓝湛湛、碧澄澄”,有些同学还能说到“绿阴阴、红通通”等,这样使学生大脑中有关于这一类的知识得到一个系统的整理。

  2、这么美的景色到底是什么呀?小松鼠也有疑问了。

  ⑴出示:第二自然段小松鼠和蚯蚓的对话。

  两人分角色配合读。

  ⑵听了蚯蚓的话,如果你是小松鼠,你会想些什么呀?

  学生转变角色想象练*说话。

  ⑶(师引读)小松鼠也有这样美好的愿望呢!它想——等花生结了果,我就去摘下来,留着冬天吃。(生接读)

  [在朗读上,根据学生理解水*,要求一步步上升。通过学生不同角色转变,联系实际想象说话,师生互动,以读代讲,很有实效。]

  3、于是它就行动起来了。小松鼠是怎样做的?指名说。

  4、教师点出:小松鼠找得多辛苦呀!每天都去!

  用“每天”说话。

  让学生充分进入情境,抓住重点,展开想象说话,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5、“可是,找的结果怎样呢?”

  (1)指名说。

  此时的小松鼠心情怎样?

  生:失望

  指导朗读这句,读出失望、奇怪的语气。

  出示第三自然段。

  ⑵师:“小松鼠心里可着急了!在失望的同时,小松鼠还感觉到非常奇怪!你能读出小松鼠心中的奇怪吗?”出示第四段并指导朗读第四段,通过言语神情来表现。

  5、小朋友们,花生果到底上哪儿去了?现在我是小松鼠,你能告诉我吗?

  生:在泥土里。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有的回答是从书上知道的,刘老师评价说,你真是个会读书的好孩子,从书中我们可以获得许多知识;有的说是自己就亲自见到过,刘老师评价说:你是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而获得的知识,还有的说是问爷爷、奶奶,刘老师评价说:问知道的人,也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方法。这几句看似简单的评价,却等于是给学生打开了一扇又一扇的窗户,让孩子们懂得了不管打开哪一扇窗户,我都能看见蔚蓝的天空。)

  6、接下来,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小朋友们,听完了故事,我有一个疑问,为什么蚯蚓知道花生果长在泥土里,而小松鼠却不知道?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学*语言过程中,教师作为伙伴参与其中,适当点拨、引导,鼓励学生积极投入语言实践中去,课堂教学才能焕发生命与光彩。

  四、指导写字

  学写一个新字“油”。

  大家都知道,苏教版的生字比较多,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还让学生自主的把生字学会呢?我们想了许多的方法,今天这个“油”字,我们主要是运用了熟字加偏旁的方法,但是刘老师又联系了生活中的经验,你在生活中哪里还见过空上字?生说酱油、花生油等等,通过“油”的形状联系到了“三点水”,记忆的更扎实。

  五、拓展

  其实还有许多植物的果实也长在泥土里,你们知道吗?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因为,学*不仅是与书本结合,更重要的是与生活相结合,让学生明白一切来源于生活,要学会细心观察生活。

  《小松鼠找花生》说课稿 5

  《小松鼠找花生果》是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的一篇科普童话。它通过品读小松鼠找花生果的故事,了解花生的生长规律,学会细致地观察生活。我在教学中以小松鼠找花生果的过程(即:花生开花了——小松鼠想摘花生过冬——小松鼠始终没见一个花生果——小松鼠怀疑花生果被人摘走了——蚯蚓告诉小松鼠花生果全在泥土里)为明线,以小松鼠找花生果这一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即新奇——高兴——急切、失望——疑惑——喜悦)为暗线展开教学。

  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复*导入,第二部分为品读感知,第三为部分回归拓展,第四部分为学写生字。其实教学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这里着重说说品读感知部分。课文共五个自然段,文中语言通俗易懂,富有童趣。品读课文时综合各种手段,逐层深入,通过看一看、读一读、想一想、品一品等环节,引导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学*到积累,充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在第一段教学中主要让学生按图以“绿油油”、“黄灿灿”为重点练*说话,引学生充分进入情境,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第二自然段主要是指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充分体会小松鼠因认识花生而产生一个美好愿望时的高兴心情,让学生进入角色,进而读好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抓住“每天、都、可是、直到、也、睁大眼睛、自言自语”这些关键词充分感知小松鼠找花生果时的急切以及始终没见一个花生果时的失望、意外、疑惑之情,在此基础上指导朗读,符合低年级儿童的理解规律。第五段教学中先让学生自悟其中的秘密,读好蚯蚓的话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最后再让学生联系全文说说为什么直到金色的小花都落光了,小松鼠也没看见一个花生果?进一步了解花生的生长规律,从而学好课文,积累丰富的语言。

  总之本着“让孩子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的理念,教学中着力以读为本,读中促思,以生动的.情境创设为辅助,让学生比较顺利突破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体会到朗读的乐趣,思考的乐趣,语文的乐趣。

  《小松鼠找花生》说课稿 6

  《小松鼠找花生》是小学教科版第二册第13课这一单元以“益智”为主题,编选了有趣、又有道理的主体课文和扩展阅读课文,激发学生遇事要仔细观察、勤于动脑、善于思考、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本课的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知道花生在地下结果这一特征,产生观察植物的兴趣。教学重点是激发学生任务,突破难点和重点,我是这样设计教学内容的`:

  一、 图文结合,引情激趣

  结合低年级学生任知特点,从图画入手,很好地再现课文中的插图,放大图片的事物花与人物,从传神的动画、色彩艳丽把花朵引学生入课文的意境,引导学生进入画面,进入故事片场,激发学生学*兴趣,把读到课文内容等几个自然是第一幅图分清,即在图画中理解了课文内容,双把课文内容通过学生感观与大脑的想像再现出来,这无需老师过多讲解,就明白了课文内容。

  二、 从读中感悟,引入思考。

  对低年级学生来写,多读是最主要的理解课文的方法,我采用多种方式的读:自由读,体会内容;图文对照,再次读,重点语句,体会读;对话分角色读,体会人物心理。读书百变,其义无需再讲就会自见。比如:小松鼠和鼹鼠对话,理解小松鼠的想吃花生的心情。加重语气读“小松鼠每天都到地里去”的“每天”,“他等啊,等啊,等到花都落光了,”出没看见一颗花生“,从重点词语的读中,感悟出小鼠松的疑惑。这样既提高学生朗读能力,出让学生随小松鼠一起思考。

  三、 从拓展中益智在延伸中深思

  从课文最后一句“是谁把花生摘走了呢?“引导置疑,通过学生的问,找资料,寻找答案,解开谜底,激发学生了解植物的兴趣,开拓视野。在拓展中,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吃的食物还有哪些是长在土里的?还有生在什么地方,学生各尽所能,荟萃了知识,彼此增长生活经验,最后让学生再读故事《花生找到了》,培养学说话表达,组织材料的能力,同时出正是把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进行系统梳理。

  总之,在设计本节课时,为了完成教学目标,采用了很多方法,但在实际操动中,因为个人能力有取限,会有很多遗漏与不足,希望领导批评指正,我会虚心接受,及时改正。

  《小松鼠找花生》说课稿 7

  一、说教材:

  《小松鼠找花生》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文借小松鼠找花生这件事,间接告诉学生花生在地下结果这一常识。课文结尾小松鼠的问题,既与课题呼应,又能引发学生的思考。课文采用科学童话的形式,寓常识于生动形象的故事之中。因此,我把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内容:

  1、教学目标

  认识12个生字;学写三个汉字;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知道花生在地下结果这一特征;激发学生观察植物的兴趣

  2、教学重点:

  识记生字;学写汉字;朗读课文,注意读出句子的语气;知道花生结果的特点。

  3、教学难点:

  识字、写字;朗读课文,注意读出句子的语气。

  二、说教法

  1、直观教学法:依据教材特点和一年级学生感性认识较强的特点,通过幻灯片的直观演示,让学生识记生字,同时激发学生学*课文的兴趣。

  2、体验法:让学生体验小松鼠的动作心情,使学生的朗读更有感情。

  3、以读代讲法:《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一年级的阅读教学要求是“让学生能够朗读并感受阅读的兴趣”,教学中采用多种手段,以学生的朗读,代替教师的讲解分析,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语言,读中感悟。

  三、说学法

  (1)自主合作探究法:通过自主朗读、小组合作研读等方法解决字词读音,互相探究记字方法,体验到合作、自主、探究学*的成功与喜悦,增强学*的主人翁意识。

  (2)读中感悟法:朗读是学生获得情感体验的重要环节。本课教学以读为本,形式多种多样的读字、读文,使学生较好的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课文的内容。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一堂新课的导入设计是至关重要的。富有情趣的导入,就像在师生之间驾起一座沟通心灵的桥。《小松鼠找花生》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

  1、在森林里的一棵大松树上,住着一位可爱的朋友,你们看它是谁?(课件出示:小松鼠)2、小朋友,你们看它好像在找什么,你们想知道它在找什么吗?激情带着问题读课文。

  运用直观、形象的画面演示,创设愉悦、轻松的课堂教学情境,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认知规律,为学生学*活动的充分开展创设了鲜活的空间。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新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的识字目标是:喜欢学*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所以,我采用多种形式识记生字。先随课题认识“生”和“找”,然后为学生的自主学*提出建议:先自己响亮地读读课文,如果遇到你不认识的字,可以请教你的汉语拼音朋友。读完课文后,可别忘了把12个生字找出来自己拼读读准字音。首先是小组交流识字情况,然后小组把好的识字方法推广到全班。在巩固识字阶段,识字过程采用闯关的形式,让学生体验成功。最后围绕课文内容自编了一首带有本课生字的儿歌。这样的设计,激发了学生识字的激情,在合作学*中轻松快乐识字。

  (三)精读课文、朗读感悟

  课文内容浅显,我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理解课文。

  1、抓住重点词句品读

  ⑴理解“格外鲜艳”

  (多媒体出示花生开花的画面)指名说说画面的景色。课文里指什么鲜艳,鲜艳是什么意思?*常我们还可以说鲜艳的什么?(拿出两盆盛开的鲜花,一盆放在灯光下,一盆放在远离灯光的地方)放在灯光下的鲜花怎样?理解“格外”后再美美地读一读。直观的画面,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花生开花的美丽景色,帮助学生理解词语“格外鲜艳”。换词理解“鲜艳的()”的教学,注重了低年级词语的积累与运用。

  ⑵理解“自言自语”

  ①师表演“自言自语”:咦,笔怎么找不到了?

  ②说说刚才老师在干什么呀?生用“自言自语”来描述。然后试着用“自言自语”来说话。

  ③把小松鼠自言自语说的话找出来读读,指导读出奇怪的语气,为画面中的小松鼠配音。

  通过实际情景再现,让学生明白意思,并用说话来反馈自己的理解,能更好读出句子的语气。

  2、表演中体会读

  课文第二自然段中有小松鼠和鼹鼠的对话,一问一答,怎样读好问句和感叹句呢?我是这样设计的:(多媒体出示画面)他们在说什么呢?学生用不同线画出松鼠和鼹鼠说的话自渎。然后找自己的学*伙伴合作读一读,还可以加上一些合适的动作来表演。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老师加以指导。然后请学生戴上头饰上台表演读。通过分角色、表演读的形式,理解课文,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四)、小组讨论,解决疑问

  1、是谁摘走了花生啊?小组讨论结果。

  2、花生究竟都到哪里去了?还是让小花生自己说说吧。(动画:花生自诉生长过程)

  教给学生合作学*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讨论学会解决问题。

  (五)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你还知道哪些植物供我们吃的部分也长在泥土里?(土豆、芋艿、红薯、藕……)2、课文里的故事虽然结束了,但是小朋友们只要你再动脑筋,还会有一个新的故事,你能以《花生找到了》为题目再编一个故事吗?试一试吧!把你编的故事讲给小组同学听。目的是培养学生搜集使用信息的能力和想象能力,让语文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五、说板书设计:

  16、小松鼠找花生

  小松鼠找花生

  花(鲜艳)→  花生(谁摘走了呢?)

  |

  (埋在地下)

  《小松鼠找花生》说课稿 8

  《小松鼠找花生果》是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的一篇科普童话。它通过品读小松鼠找花生果的故事,了解花生的生长规律,学会细致地观察生活。我在教学中以小松鼠找花生果的过程(即:花生开花了——小松鼠想摘花生过冬——小松鼠始终没见一个花生果——小松鼠怀疑花生果被人摘走了——蚯蚓告诉小松鼠花生果全在泥土里)为明线,以小松鼠找花生果这一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即新奇——高兴——急切、失望——疑惑——喜悦)为暗线展开教学。

  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复*导入,第二部分为品读感知,第三为部分回归拓展,第四部分为学写生字。其实教学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这里着重说说品读感知部分。课文共五个自然段,文中语言通俗易懂,富有童趣。品读课文时综合各种手段,逐层深入,通过看一看、读一读、想一想、品一品等环节,引导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学*到积累,充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在第一段教学中主要让学生按图以“绿油油”、“黄灿灿”为重点练*说话,引学生充分进入情境,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第二自然段主要是指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充分体会小松鼠因认识花生而产生一个美好愿望时的高兴心情,让学生进入角色,进而读好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抓住“每天、都、可是、直到、也、睁大眼睛、自言自语”这些关键词充分感知小松鼠找花生果时的急切以及始终没见一个花生果时的失望、意外、疑惑之情,在此基础上指导朗读,符合低年级儿童的理解规律。第五段教学中先让学生自悟其中的秘密,读好蚯蚓的`话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最后再让学生联系全文说说为什么直到金色的小花都落光了,小松鼠也没看见一个花生果?进一步了解花生的生长规律,从而学好课文,积累丰富的语言。

  总之本着“让孩子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的理念,教学中着力以读为本,读中促思,以生动的情境创设为辅助,让学生比较顺利突破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体会到朗读的乐趣,思考的乐趣,语文的乐趣。

  《小松鼠找花生》说课稿 9

  《小松鼠找花生》是小学教科版第二册第13课这一单元以“益智”为主题,编选了有趣、又有道理的`主体课文和扩展阅读课文,激发学生遇事要仔细观察、勤于动脑、善于思考、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本课的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知道花生在地下结果这一特征,产生观察植物的兴趣。教学重点是激发学生任务,突破难点和重点,我是这样设计教学内容的:

  一、 图文结合,引情激趣

  结合低年级学生任知特点,从图画入手,很好地再现课文中的插图,放大图片的事物花与人物,从传神的动画、色彩艳丽把花朵引学生入课文的意境,引导学生进入画面,进入故事片场,激发学生学*兴趣,把读到课文内容等几个自然是第一幅图分清,即在图画中理解了课文内容,双把课文内容通过学生感观与大脑的想像再现出来,这无需老师过多讲解,就明白了课文内容。

  二、 从读中感悟,引入思考。

  对低年级学生来写,多读是最主要的理解课文的方法,我采用多种方式的读:自由读,体会内容;图文对照,再次读,重点语句,体会读;对话分角色读,体会人物心理。读书百变,其义无需再讲就会自见。比如:小松鼠和鼹鼠对话,理解小松鼠的想吃花生的心情。加重语气读“小松鼠每天都到地里去”的“每天”,“他等啊,等啊,等到花都落光了,”出没看见一颗花生“,从重点词语的读中,感悟出小鼠松的疑惑。这样既提高学生朗读能力,出让学生随小松鼠一起思考。

  三、 从拓展中益智在延伸中深思

  从课文最后一句“是谁把花生摘走了呢?“引导置疑,通过学生的问,找资料,寻找答案,解开谜底,激发学生了解植物的兴趣,开拓视野。在拓展中,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吃的食物还有哪些是长在土里的?还有生在什么地方,学生各尽所能,荟萃了知识,彼此增长生活经验,最后让学生再读故事《花生找到了》,培养学说话表达,组织材料的能力,同时出正是把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进行系统梳理。

  总之,在设计本节课时,为了完成教学目标,采用了很多方法,但在实际操动中,因为个人能力有取限,会有很多遗漏与不足,希望领导批评指正,我会虚心接受,及时改正。

  《小松鼠找花生》说课稿 10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科普童话,通过小松鼠找花生果的故事,告诉孩子花生是在地下结果的。全文共5个自然段,以小松鼠找花生果为线索:花生开花了---小松鼠想摘花生果过冬---小松鼠始终没见一个花生果---小松鼠怀疑花生果被人摘走了---蚯蚓告诉小松鼠花生果全在泥土里。

  二、学生分析:

  架设生活与教学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意培养学生对事物有正确的情感态度。

  三、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绿线内的7个生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偏旁,理解新词的意思。

  3.了解花生果长在地下的特征,激发学生认识自然的兴趣。本课以感情朗读为基本任务,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边读边悟。

  四、设计思路:

  我们教研组呈现给大家的这节课,主要是立足于日常的.教学,让学生在自由、民主的氛围中学*,自主地读、说:自读自悟、主动探究认识生字、读懂故事,另外,我们注重了低年级学生良好学**惯的培养,让好*惯伴随孩子们的一生。

  五、课时安排:

  2课时,本课是第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以趣导入

  老师通过一个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个红胖子”引出花生,然后问学生:你们喜欢吃花生吗?小松鼠也喜欢吃,今天我们就来学*26课小松鼠找花生果。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两遍,要根据拼音读准每个字的读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生按要求读文)

  2、把生字圈出来读两遍,在课文中找出标出自然段。

  3、检查课文是否读通顺(生开火车读)

  4、带拼音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齐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5、去掉拼音再读。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们把生字的音读准,为学*课**好准备,刘老师抓住了“结”这个字,这个字读一声,有许多孩子都读错了,只要出现了错误,刘老师就给予及时的纠正,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朗读生趣,深入感知

  1、小松鼠看见花生长的怎么样呢?请同学们自读第一自然段。

  接下来,师讲解“绿油油、黄灿灿”。先让学生通过思考说出自己的理解,再运用直观、形象的图片创设愉悦、轻松的课堂教学情境,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认知规律,为学生学*活动的充分开展创设了鲜活的空间,教师也变换角色参与其中,整个情境立体化,趣味纵横。教师指导:绿油油是说绿得发亮,像是冒出了油似的;黄灿灿是指黄得耀眼夺目。最后引导学生说说还有什么是绿油油的,黄灿灿的,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去,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这里我们还设计了一个小小的延伸:像“绿油油、黄灿灿”这类词还有很多,它们组成了一个大家庭,你能说一说在它们家庭中还有哪些成员吗?让学生联系到前面所学过的“蓝湛湛、碧澄澄”,有些同学还能说到“绿阴阴、红通通”等,这样使学生大脑中有关于这一类的知识得到一个系统的整理。

  2、这么美的景色到底是什么呀?小松鼠也有疑问了。

  ⑴出示:第二自然段小松鼠和蚯蚓的对话。

  两人分角色配合读。

  ⑵听了蚯蚓的话,如果你是小松鼠,你会想些什么呀?

  学生转变角色想象练*说话。

  ⑶(师引读)小松鼠也有这样美好的愿望呢!它想——等花生结了果,我就去摘下来,留着冬天吃。(生接读)

  [在朗读上,根据学生理解水*,要求一步步上升。通过学生不同角色转变,联系实际想象说话,师生互动,以读代讲,很有实效。]

  3、于是它就行动起来了。小松鼠是怎样做的?指名说。

  4、教师点出:小松鼠找得多辛苦呀!每天都去!

  用“每天”说话。

  让学生充分进入情境,抓住重点,展开想象说话,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5、“可是,找的结果怎样呢?”

  (1)指名说。

  此时的小松鼠心情怎样?

  生:失望

  指导朗读这句,读出失望、奇怪的语气。

  出示第三自然段。

  ⑵师:“小松鼠心里可着急了!在失望的同时,小松鼠还感觉到非常奇怪!你能读出小松鼠心中的奇怪吗?”出示第四段并指导朗读第四段,通过言语神情来表现。

  5、小朋友们,花生果到底上哪儿去了?现在我是小松鼠,你能告诉我吗?

  生:在泥土里。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有的回答是从书上知道的,刘老师评价说,你真是个会读书的好孩子,从书中我们可以获得许多知识;有的说是自己就亲自见到过,刘老师评价说:你是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而获得的知识,还有的说是问爷爷、奶奶,刘老师评价说:问知道的人,也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方法。这几句看似简单的评价,却等于是给学生打开了一扇又一扇的窗户,让孩子们懂得了不管打开哪一扇窗户,我都能看见蔚蓝的天空。)

  6、接下来,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小朋友们,听完了故事,我有一个疑问,为什么蚯蚓知道花生果长在泥土里,而小松鼠却不知道?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学*语言过程中,教师作为伙伴参与其中,适当点拨、引导,鼓励学生积极投入语言实践中去,课堂教学才能焕发生命与光彩。

  四、指导写字

  学写一个新字“油”。

  大家都知道,苏教版的生字比较多,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还让学生自主的把生字学会呢?我们想了许多的方法,今天这个“油”字,我们主要是运用了熟字加偏旁的方法,但是刘老师又联系了生活中的经验,你在生活中哪里还见过空上字?生说酱油、花生油等等,通过“油”的形状联系到了“三点水”,记忆的更扎实。

  五、拓展

  其实还有许多植物的果实也长在泥土里,你们知道吗?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因为,学*不仅是与书本结合,更重要的是与生活相结合,让学生明白一切来源于生活,要学会细心观察生活。


中东说课稿合集10篇(扩展5)

——《小数的性质》说课稿合集10篇

  《小数的性质》说课稿 1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本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八册第四单元的“小数的性质和小数大小的比较”第一课时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小数,形成了一定的概念。本节课主要是帮助学生在原有的小数基础上建立小数性质这个概念,为今后继续学*小数知识打下基础。

  2、教材地位:本节是让学生正确掌握小数、加深对小数的理解,为后面学*小数四则计算做了必要的准备,起铺垫作用。

  3、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

  (2)能力目标: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3)情感目标:在教学中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和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4、教学重难点

  A、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掌握小数的性质,并能应用小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B、教学难点:理解小数性质归纳的过程

  5、教具、学具准备:直尺(10厘米以上)

  多媒体课件(以辅助教学)

  二、说教法

  1、采用创设故事法导入(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中来)

  2、通过直观、推理让学生充分感知,联系旧知,经过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小数的性质,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3、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和敢于质疑,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参与到探索新知的旅程中来

  三、说学法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应以教导学生学会怎么学*为己任,以下是我在教学过程中要教导学生掌握的学*方法:

  1、学会借助直观图理解、掌握新知的方法。

  2、学会有顺序地观察问题,对比分析问题,概括知识及联想的方法

  3、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趣揭题

  同学们,喜欢《蜡笔小新》吗?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关于小新的故事:有一天,小新跟妈妈一起到超市买东西,小新跑到熊仔饼的货架上拿熊仔饼,突然,小新叫起来了:“妈妈,妈妈,快来啊!熊仔饼怎么涨价了?”小新妈妈,跑过来一看,哈哈大笑起来。原来,标价上写着“5.00元/盒”,可是之前买的时候是5元钱一盒。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小新妈妈为什么哈哈大笑吗?

  学*了这节课,我们就知道其中的奥秘了。”

  (二)主动参与、探索新知

  1、出示例1,比较0.1米,0.10米和0.100米的大小。

  (1)复*:首先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直尺(10厘米以上),比比1分米、10厘米、100毫米的大小,引领学生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是同一距离,说明:

  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板书并出示课件)

  (2)请同学们看着课件仔细观察思考:

  A、1分米是米,可写成怎样的小数?(0.1米)

  B、10厘米是10个米,可写成怎样的小数?(0.10米)

  C、100毫米是100个米,可写成怎样的小数?(0.100米)

  (3)根据学生回答,我会出示上面三道题的答案,并与同学们共同推导出0.1米=0.10米=0.100米。

  2、观察0.1米、0.10米、0.100米,概括小数的性质

  ①从左往右观察、比较这三个数,你们发现了什么?(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

  ②从右往左观察、比较这三个数,你们发现了什么?(在小数的末尾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③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引导学生归纳)

  小数的末尾添上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就是小数的性质。

  ④为了进一步证明小数性质的可靠性,出示做一做:比较0.3和0.30的大小。

  教师指导,学生按要求涂色并前后四人一组讨论问题:

  左图是把一个正方形*均分成几份?(10份)涂色部分占几分之几?()

  右图是把一个正方形*均分成几份?(100份)涂色部分占几分之几?()

  提问:从图上可以看出0.3是三个,0.30是30个,也是3个,那么0.3和0.30是什么关系?

  学生思考回答:0.3=0.30

  这里运用了什么规律?

  3、呼应课始,引导学生揭示奥秘:(出示课件,唤起学生的记忆)由于小新妈妈掌握了小数的性质,知道5元=5.00元,所以才会哈哈大笑的。

  提问:那么小数的性质是什么呢?(让学生运用知识)

  4、联系生活,再现新知:

  同学们在商场看到货物的标价如:这本书标价:4.50元/本。

  设问:“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这样写,不但没有改变小数的大小,而且让顾客很清楚地知道是几元几角几分。

  提问:4.50元中的“0”可以去掉吗?3.05呢?

  引导学生再次说出小数的性质。

  这时我让学生尝试做题(出示例题,从旁提示、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新知,获取新知):

  (1)把小数化简

  0.70=0.7 105.0900=(105.09)

  提示:根据小数的性质,遇到小数末尾有“0”的时候,一般地可以去掉小数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2)不改变小数的大小,把0.2、4.08、3改写成三位小数。

  0.2=0.200 4.08=_ 3=_

  提示:整数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0。

  (三)巩固深化,扩展思维

  按要求说出一个数

  ①所有“0”都不能去掉

  ②所有“0”都能去掉

  ③既有能去掉的“0”,又有不能去掉的“0”。

  (四)全课小结

  1、通过本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和大家分享?

  2、我们是怎样探索小数的性质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整理总结所学知识,达到及时整理思路、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的目的。

  五、作业布置

  练*十第一题

  【设计意图】:这一道题能让学生充分运用这节课学到的知识,更进一步加深对小数的性质的理解。

  《小数的性质》说课稿 2

  各位领导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小数的性质》,本课时是青岛版教材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蛋的世界——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信息窗二第二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对小数和分数有了初步认识并且学*了小数的意义、小数的大小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学*的,是深入学*小数有关知识的开始。学好这部分知识可以为今后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等规律性较强的知识打下一个比较好的铺垫。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和对教材内容理解、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通过猜想、验证以及比较、归纳等活动,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会应用小数的性质化简或改写小数。

  2、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3、激发学*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并能应用小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性质归纳的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直尺、正方形纸片,多媒体课件

  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数学学*过程应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应成为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法与学法。

  1、以学生活动为主体。通过多种形式的学生活动,促使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参与学*活动。

  2、体现规律形成的全过程。教学中,教师不是简单的奉送结论,而是在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猜测、操作、验证,发现、分析、归纳和巩固运用。

  3、坚持面向全体,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学中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尽最大的努力体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并在空间、时间上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充分条件。

  基于以上对教材教法的分析,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 创设情景,引发兴趣

  以超市购物的话题引入,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关于小数大小比较的问题,引导学生猜测“铅笔和橡皮,哪一个贵?”,这样设计,不仅让学生复*上课时的内容,而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使学生切身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

  二、 猜想验证,探究性质

  本环节我设计以下几个层次:

  1、小组合作,初步感知 在猜测0。9=0。90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质疑:你的猜想正确吗?小组合作,选择喜欢的工具,通过量一量,涂一涂,验证自己的猜想。然后让学生“观察等号左右两边的小数,你有什么发现吗?”(先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引导出小数的末尾有没有0,小数的大小一样。)

  这样设计把问题放到小组中,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参与活动,以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等相处,提出自己的看法,尊重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大胆动手量一量、涂一涂进行验证,培养学生敢于表达见解的精神,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举例验证,总结性质初步验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质疑“我们的猜想是不是对所有的小数都适用?”,组织学生进行举例,然后小组合作验证,全班交流,最后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数据,你有什么发现?”,通过交流,总结板书: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板书课题:小数的性质)这样,让学生在初步发现规律之后,举例验证,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不仅让学生初步学会了举例验证的方法,而且体现了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本环节意在尽可能多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的数学活动中,初步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

  3、利用性质,体会价值

  本环节设计让学生初步应用小数的性质对小数进行化简改写,先让学生独立完成题目,在这个过程中,设置关键性问题“这个0可以去掉吗?”“怎样把5改写成三位小数呢?”要引导学生重点理解“13。040中间的0为什么不能去掉”“把5变成小数后为什么要在它的右下角加上小数点”,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小数性质的理解,体会小数性质的价值。

  三、练*反馈,巩固内化

  本环节设计三个层次的题目,包括基本题,综合题和拓展题。基本题的设计面向全体,使每个学生都能巩固基本的方法和技能,综合题关注差异,使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拓展题关注发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四、总结质疑,自我提高

  让学生交流学*的收获,引导学生梳理所学知识,总结学*方法,并在自评与互评的反思中提高。

  基于教学环节的设计,为了突出重点,为学生掌握知识和记忆打下坚实的基础,板书如下:

  小数的性质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

  以上是我对这一课时的教学设想,在这堂课的设计中,注重引导学生沿着“实例——猜想——验证——总结——应用”的轨迹去探索、去发现,使学生体验探索、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策略和方法。我相信学生能在老师的带领下,完成此节课的教学内容,基本达到教学目标。说课完毕,欢迎指正,谢谢!

  《小数的性质》说课稿 3

  一、说教材、学情

  本次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小数的性质》。

  小数的性质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是学生在学*了“小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深入学*小数有关知识的开始。掌握小数的性质,不但可以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而且它也是小数的化简、改写和四则运算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内容的分析,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

  (2)数学思考: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意识以及简单的推理能力。使学生学会主动思考问题。

  (3)问题解决:通过直观推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进行推理的能力。

  (4)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经历小数的性质探究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与实际问题的联系,激发学生的数学学*兴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

  针对上述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定位如下:

  1、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

  2、教学难点:探究小数性质的知识形成过程。

  四、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

  本节课我准备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多媒体辅助法等教法。让学生在教师营造的“可探索”的环境里,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发现小数的性质。

  2、学法

  预设的学*方法是:观察发现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练*法等。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主动探究,主动发现,主动提高,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

  3、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地辅助课堂教学,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教具、学具上我准备了米尺,正方形方格纸,多媒体课件等。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了切实落实教学目标,有效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分别是:创设情境、激趣引思;体验操作、探究新知;巩固深化、学以致用;课堂总结、回顾反思和作业布置。

  (一)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引思

  1、多媒体出示超市情境图,将学生带入到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去:老师昨天想去买一只中性笔,可是两家超市的标价不一样,我要去哪家买更便宜一些呢?(出示中性笔价格图片:一家是2.5元,一家是2.50元)

  2、学生会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回答:去哪家买都一样。

  教师在这时追问为什么,并引导学生说出:因为2.5元表示2元5角,2.50元表示2元50分,5角=50分,所以2.5元=2.50元(教师板书)

  3、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两个小数的区别,学生会发现:小数的末尾多了一个0,大小还没变。

  4、教师提出质疑:

  那是不是所有的小数都有这样的特点呢?这节课让我们共同来探究一下吧,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开始新知识的探究。

  设计理念:

  通过超市价格标签的具体生活情境引出小数性质的教学,利用学生熟悉的人民币直观感知相等关系,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带着对知识的好奇心走进知识的殿堂。

  (二)体验操作,探究新知

  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以下3个教学层次:

  1、小组合作,初步感知

  课件出示:0.1m,0.10m,0.100m这三个长度,让学生进行大小比较。

  (1)我为每个学*小组都准备了米尺,让学生在尺上先找一找0.1m,0.10m,0.100m这三个长度,并与小组成员说说你是怎么找的,然后在纸上画出来,比较他们的大小。(教师进行随堂指导)

  (2)小组探究完成后进行展示交流

  每个小组派代表分别展示他们找到的0.1m,0.10m,0.100m的长度,并说说是怎么找的,也就是小数的意义。

  学生们得出探究结果:因为这三个长度都相等,所以这3个小数的大小是一样的。

  (3)教师让学生观察0.1m,0.10m,0.100m这3个小数,引导学生发现三个小数的区别:三个小数末尾的0不一样多,但是大小一样。

  看来像这样大小相等但末尾0不一样多的小数的确存在。

  设计理念:

  借助长度单位初步体会小数的性质,让学生动手在米尺上找出0.1m/0.10m/0.100m的长度,使学生直观感受到0.1m,0.10m,0.100m的长度相等,所以大小相等,初步感知小数的性质。

  2、大胆猜想,独立验证

  教师板书0.3和0.30这两个小数,让学生猜一猜这两个小数有什么关系?学生根据刚才的探究会说“相等”。

  (1)这时我为学生准备了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一个正方形*均分成了10份,另一张正方形*均分成了100份,让学生独立验证自己的猜想。(教师进行随堂指导)

  (2)学生独立验证后进行汇报展示

  找学生投影展示涂方格的方法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说出小数的意义,因为涂的面积相同,所以两个小数相等)

  设计意图:

  利用直观图比较0.3和0.30的大小,通过观察,引导学生借助小数的意义发现0.3和0.30的异同点,进而脱离具体的量,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性质。

  3、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3组算式:我们先从左往右看,小数的末尾有什么变化?从右往左看呢?他们的大小呢?你有什么发现?

  (2)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板书)

  (教师强调并解释:末尾指的是小数点后面最后一个非0的数。帮助学生区分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3)教师强调课题:我们把这个小数所共有的特点叫做小数的性质(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探究验证之后,尝试自己总结规律,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概括能力。

  (三)巩固深化、学以致用

  1、对口令游戏:教师说一个小数,学生对出相等的小数。

  2、哪些数可以去掉末尾的0(重点区分小数中哪些0可以去掉,整数与小数的区别,强化小数的性质)

  3、连线

  设计理念:

  注重练*设计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体现新课标中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的要求。

  (四)课堂总结,回顾反思

  俗话说“千金难买回头看”。课的结尾,通过提问: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你是怎样获得新知的?你还有什么疑惑?来回顾所学知识,梳理知识。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和获取知识的方法进行总结和反思。

  (五)作业布置

  小游戏:你能只动三笔,使5,50,500,5000四个数相等吗?既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带有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在课下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素有“微型教案”之称,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艺术性和指导性的特征。本节课的板书是随着教学进度依次呈现的,它能体现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对学生整堂课的学*,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小数的性质

  2.5元=2.50元

  0.1m=0.10m=0.100m

  0.3=0.30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在这堂课的设计中,注重引导学生沿着“实例――猜想――验证――总结――应用”的轨迹去探索、去发现,使学生体验探索、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策略和方法。我相信学生能在老师的带领下,完成此节课的教学内容,基本达到教学目标。我的说课完毕,请评委老师们指正,谢谢!

  《小数的性质》说课稿 4

各位老师:

  下午好!

  我今天上的是苏教版数学第八册内容: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性质这节课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例1例2小数性质的揭示,二是例3例4小数性质的应用。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小数的开始。由整数学*进入小数学*,对于学生来讲,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小数的性质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十分重要,一方面可以使学生通过在小数末尾添0去0而不改变其大小,来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同时他还是小数四则运算的基础。本课的教学目的:

  1、通过推理比较使学生发现小数的性质。

  2、能运用小数的性质化简小数,能根据实际需要不改变原数的大小,写成指定位数的小数。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作了以下教学设计:

  一、以疑引思

  在整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整数的大小会发生很大的变化,那么在小数中是不是也一样呢?课堂的一开始向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展开对0.1米0.10米0.100米这三个数量的探讨。

  二、初步感知

  例1是三个以米作单位的小数的长度,进行大小比较,小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学生并不清楚。那到底怎样比较这三个数量的大小呢?一方面通过转化,将小数转化成用整数表示的量1分米10厘米100毫米,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观察这三个数量表示的实际长度。从而发现0.1米=0.10米=0.100米然后进一步观察这道等式,使学生初步知道小数末尾添上去掉0后小数大小不变。

  三、深入研究

  在小数末尾添上0去掉0大小不变,对于0.1米0.10米0.100米这三个数量是这样,那么对于其他更多的小数是不是也适用呢?这个性质是不是具有普遍性?这个问题的提出,引发了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与研究。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教给了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态度。学生通过给两个正方形图阴影知道了0.40=0.4以及和同座位合作发现0.30=0.3 0.6=0.60等一系列等式。当发现这一系列小数相等的时候,小数性质的可靠性得到了证实。

  四、发现性质

  回顾整个研究的过程,第一次对0.1米0.10米0.100米三个数量的初步感知以及第2次全面深入的研究,学生很容易地就发现:在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一性质。不同的学生对小数性质的理解程度是不相同的,通过“关于小数的性质,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这样的交流,使学生对小数的性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五、实际应用

  小数的性质是小数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结论,那么它到底有什么用呢?首先带领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超市里商品的价格通常都是用元做单位,改写成两位小数表示的,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学*和生活有了共鸣,学生再自学例3例4,从而掌握化简小数和改写小数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在小数性质这节课的教学中

  1、通过直观、推理让学生充分感知,然后经过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小数的性质,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2、采用问题教学法,创设一个个有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和敢于质疑,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眼以及采用多种形式的巩固练*,使学生学有所疑学有所思,力求把数学课上得有趣、有益、有效。

  《小数的性质》说课稿 5

  一、说教材

  1、小数的性质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是在学*了“小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深入学*小数有关知识的开始。掌握小数的性质,不但可以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而且它是小数四则计算的基础。根据小数的性质可以把末尾有零的小数化简,也可以不改变小数的大小,把一个数改写成指定位数的小数。

  2、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掌握小数性质的含义是教学的重点,理解小数性质归纳的过程是教学的难点。

  3、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知道、掌握小数的性质,能利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小数的化简和改写。

  (2)利用知识迁移规律,让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通过直观推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3)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激发学*数学的兴趣,主动参与数学活动。

  二、说教法

  1、通过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交流,概括出小数的性质;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2、采用故事导入法,调动学生学*的自觉性、积极性。

  三、说学法

  通过本节教学,要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方法:

  1、学会通过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出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通过指导独立看书,汇报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交流的好*惯。

  四、教学过程设计

  首先故事导入,激趣揭题。通过西游记故事引入数学问题0.1米、0.10米、0.100米谁长谁短?通过小组合作解决这个问题,再通过学生观察思考、教师引导概括出小数的性质。新课标指出:数学的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部分教学就是在学生学*了小数的意义的基础上的,是小数意义的运用。紧接着学生明白了小数的性质,开始用性质去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这就是例2与例3的教学,通过这部分教学为以后小数四则计算做准备,小数性质理解了,在应用过程中并不是什么难事,只是有些细节问题需要教师做以提示,所以这部分主要以学生自学、自讲、自练为主。

  最后的练*是必不可少的,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所以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尤其是安排了一个思维拓展题,以游戏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品尝到思考的乐趣。

  《小数的性质》说课稿 6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本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八册第四单元的“小数的性质和小数大小的比较”第一课时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小数,形成了一定的概念。本节课主要是帮助学生在原有的小数基础上建立小数性质这个概念,为今后继续学*小数知识打下基础。

  2、教材地位:本节是让学生正确掌握小数、加深对小数的理解,为后面学*小数四则计算做了必要的准备,起铺垫作用。

  3、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

  (2)能力目标: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3)情感目标:在教学中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和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4、教学重难点

  A、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掌握小数的性质,并能应用小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B、教学难点:理解小数性质归纳的过程

  5、教具、学具准备:直尺(10厘米以上)

  多媒体课件(以辅助教学)

  二、说教法

  1、采用创设故事法导入(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中来)

  2、通过直观、推理让学生充分感知,联系旧知,经过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小数的`性质,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3、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和敢于质疑,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参与到探索新知的旅程中来

  三、说学法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应以教导学生学会怎么学*为己任,以下是我在教学过程中要教导学生掌握的学*方法:

  1、学会借助直观图理解、掌握新知的方法。

  2、学会有顺序地观察问题,对比分析问题,概括知识及联想的方法

  3、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趣揭题

  同学们,喜欢《蜡笔小新》吗?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关于小新的故事:有一天,小新跟妈妈一起到超市买东西,小新跑到熊仔饼的货架上拿熊仔饼,突然,小新叫起来了:“妈妈,妈妈,快来啊!熊仔饼怎么涨价了?”小新妈妈,跑过来一看,哈哈大笑起来。原来,标价上写着“5.00元/盒”,可是之前买的时候是5元钱一盒。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小新妈妈为什么哈哈大笑吗?

  学*了这节课,我们就知道其中的奥秘了。”

  (二)主动参与、探索新知

  1、出示例1,比较0.1米,0.10米和0.100米的大小。

  (1)复*:首先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直尺(10厘米以上),比比1分米、10厘米、100毫米的大小,引领学生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是同一距离,说明:

  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板书并出示课件)

  (2)请同学们看着课件仔细观察思考:

  A、1分米是米,可写成怎样的小数?(0.1米)

  B、10厘米是10个米,可写成怎样的小数?(0.10米)

  C、100毫米是100个米,可写成怎样的小数?(0.100米)

  (3)根据学生回答,我会出示上面三道题的答案,并与同学们共同推导出0.1米=0.10米=0.100米。

  2、观察0.1米、0.10米、0.100米,概括小数的性质

  ①从左往右观察、比较这三个数,你们发现了什么?(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

  ②从右往左观察、比较这三个数,你们发现了什么?(在小数的末尾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③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引导学生归纳)

  小数的末尾添上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就是小数的性质。

  ④为了进一步证明小数性质的可靠性,出示做一做:比较0.3和0.30的大小。

  教师指导,学生按要求涂色并前后四人一组讨论问题:

  左图是把一个正方形*均分成几份?(10份)涂色部分占几分之几?()

  右图是把一个正方形*均分成几份?(100份)涂色部分占几分之几?()

  提问:从图上可以看出0.3是三个,0.30是30个,也是3个,那么0.3和0.30是什么关系?

  学生思考回答:0.3=0.30

  这里运用了什么规律?

  3、呼应课始,引导学生揭示奥秘:(出示课件,唤起学生的记忆)由于小新妈妈掌握了小数的性质,知道5元=5.00元,所以才会哈哈大笑的。

  提问:那么小数的性质是什么呢?(让学生运用知识)

  4、联系生活,再现新知:

  同学们在商场看到货物的标价如:这本书标价:4.50元/本。

  设问:“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这样写,不但没有改变小数的大小,而且让顾客很清楚地知道是几元几角几分。

  提问:4.50元中的“0”可以去掉吗?3.05呢?

  引导学生再次说出小数的性质。

  这时我让学生尝试做题(出示例题,从旁提示、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新知,获取新知):

  (1)把小数化简

  0.70=0.7 105.0900=(105.09)

  提示:根据小数的性质,遇到小数末尾有“0”的时候,一般地可以去掉小数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2)不改变小数的大小,把0.2、4.08、3改写成三位小数。

  提示:整数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0。

  (三)巩固深化,扩展思维

  按要求说出一个数

  ①所有“0”都不能去掉

  ②所有“0”都能去掉

  ③既有能去掉的“0”,又有不能去掉的“0”。

  (四)全课小结

  1、通过本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和大家分享?

  2、我们是怎样探索小数的性质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整理总结所学知识,达到及时整理思路、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的目的。

  五、作业布置

  练*十第一题

  【设计意图】:这一道题能让学生充分运用这节课学到的知识,更进一步加深对小数的性质的理解。

  《小数的性质》说课稿 7

  一、说教材

  1、小数的性质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是在学*了“小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深入学*小数有关知识的开始。掌握小数的性质,不但可以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而且它是小数四则计算的基础。根据小数的性质可以把末尾有零的小数化简,也可以不改变小数的大小,把一个数改写成指定位数的小数。

  2、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掌握小数性质的含义是教学的重点,理解小数性质归纳的过程是教学的难点。

  3、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知道、掌握小数的`性质,能利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小数的化简和改写。

  (2)利用知识迁移规律,让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通过直观推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3)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激发学*数学的兴趣,主动参与数学活动。

  二、说教法

  1、通过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交流,概括出小数的性质;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2、采用故事导入法,调动学生学*的自觉性、积极性。

  三、说学法

  通过本节教学,要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方法:

  1、学会通过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出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通过指导独立看书,汇报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交流的好*惯。

  四、教学过程设计

  首先故事导入,激趣揭题。通过西游记故事引入数学问题0.1米、0.10米、0.100米谁长谁短?通过小组合作解决这个问题,再通过学生观察思考、教师引导概括出小数的性质。新课标指出:数学的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部分教学就是在学生学*了小数的意义的基础上的,是小数意义的运用。紧接着学生明白了小数的性质,开始用性质去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这就是例2与例3的教学,通过这部分教学为以后小数四则计算做准备,小数性质理解了,在应用过程中并不是什么难事,只是有些细节问题需要教师做以提示,所以这部分主要以学生自学、自讲、自练为主。

  最后的练*是必不可少的,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所以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尤其是安排了一个思维拓展题,以游戏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品尝到思考的乐趣。

  《小数的性质》说课稿 8

各位领导: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小数的性质》,本课时是青岛版教材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蛋的世界——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信息窗二第二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对小数和分数有了初步认识并且学*了小数的意义、小数的大小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学*的,是深入学*小数有关知识的开始。学好这部分知识可以为今后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等规律性较强的知识打下一个比较好的铺垫。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和对教材内容理解、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通过猜想、验证以及比较、归纳等活动,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会应用小数的性质化简或改写小数。

  2、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3、激发学*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并能应用小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性质归纳的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直尺、正方形纸片,多媒体课件

  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数学学*过程应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应成为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法与学法。

  1、以学生活动为主体。通过多种形式的学生活动,促使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参与学*活动。

  2、体现规律形成的全过程。教学中,教师不是简单的奉送结论,而是在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猜测、操作、验证,发现、分析、归纳和巩固运用。

  3、坚持面向全体,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学中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尽最大的努力体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并在空间、时间上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充分条件。

  基于以上对教材教法的分析,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 创设情景,引发兴趣

  以超市购物的话题引入,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关于小数大小比较的问题,引导学生猜测“铅笔和橡皮,哪一个贵?”,这样设计,不仅让学生复*上课时的内容,而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使学生切身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

  二、 猜想验证,探究性质

  本环节我设计以下几个层次:

  1、小组合作,初步感知 在猜测0。9=0。90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质疑:你的猜想正确吗?小组合作,选择喜欢的工具,通过量一量,涂一涂,验证自己的猜想。然后让学生“观察等号左右两边的小数,你有什么发现吗?”(先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引导出小数的末尾有没有0,小数的大小一样。)

  这样设计把问题放到小组中,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参与活动,以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等相处,提出自己的看法,尊重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大胆动手量一量、涂一涂进行验证,培养学生敢于表达见解的精神,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举例验证,总结性质初步验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质疑“我们的猜想是不是对所有的小数都适用?”,组织学生进行举例,然后小组合作验证,全班交流,最后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数据,你有什么发现?”,通过交流,总结板书: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板书课题:小数的性质)这样,让学生在初步发现规律之后,举例验证,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不仅让学生初步学会了举例验证的方法,而且体现了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本环节意在尽可能多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的数学活动中,初步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

  3、利用性质,体会价值

  本环节设计让学生初步应用小数的性质对小数进行化简改写,先让学生独立完成题目,在这个过程中,设置关键性问题“这个0可以去掉吗?”“怎样把5改写成三位小数呢?”要引导学生重点理解“13。040中间的0为什么不能去掉”“把5变成小数后为什么要在它的右下角加上小数点”,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小数性质的理解,体会小数性质的价值。

  三、练*反馈,巩固内化

  本环节设计三个层次的题目,包括基本题,综合题和拓展题。基本题的设计面向全体,使每个学生都能巩固基本的方法和技能,综合题关注差异,使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拓展题关注发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四、总结质疑,自我提高

  让学生交流学*的收获,引导学生梳理所学知识,总结学*方法,并在自评与互评的反思中提高。

  基于教学环节的设计,为了突出重点,为学生掌握知识和记忆打下坚实的基础,板书如下:

  小数的性质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

  以上是我对这一课时的教学设想,在这堂课的设计中,注重引导学生沿着“实例——猜想——验证——总结——应用”的轨迹去探索、去发现,使学生体验探索、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策略和方法。我相信学生能在老师的带领下,完成此节课的教学内容,基本达到教学目标。说课完毕,欢迎指正,谢谢!

  《小数的性质》说课稿 9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P100例1、2。

  小数的性质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是在学*了“小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深入学*小数有关知识的开始。掌握小数的性质,不但可以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而且它是小数四则计算的基础。根据小数的性质可以把末尾有零的小数化简,也可以不改变小数的大小,把一个数改写成指定位数的小数。

  2、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掌握小数性质的含义是教学的重点,理解小数性质归纳的过程是教学的难点。

  3、教学目标:

  (1)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让同学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提高同**用知识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2)让同学进一步体验教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从而激发学*数学的兴趣,以主动参与数学活动。

  (3)在教学中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和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说教法

  1、通过直观、图示,让同学充沛感知,经过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出小数的性质;从而使同学的思维从形象思维过渡到笼统思维。

  2、采用引探教学法,依据同学认知规律对例题进行加工调整,在探求知识规律处适当给予启发、引导,以调动同学学*的自觉性、积极性,从而达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三、说学法

  通过本节教学,要使同学掌握一些基本的学*方法:

  1、学会通过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出一类事物的实质属性。

  2、引导同学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通过指导独立看书,汇报交流活动,培养同学的自学能力和合作交流的好*惯。

  四、说教学程序

  (一)情景导入 激趣揭题

  (课件出示)唐僧师徒一起去西天取经,有一天,他们口渴了,唐僧要把三根甘蔗分给三个徒弟吃,事先他把甘蔗分别装进三个袋子里,上面标注着长度:0. l米、0.10米、0.100米,馋嘴的八戒抢先一步说:“我的肚子大,我吃长的。”说着拿回了注有“0.100米”的袋子。沙和尚好不服气,上前对师傅说:“八戒好吃懒做,长的应该让给大师兄悟空吃。”悟空笑了笑说:“两位徒弟别吵了,无论哪个袋子都一样呀!”唐僧听了悟空的话,微笑着点了点头。

  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师傅对悟空的话点头微笑呢?这是因为大师兄悟空掌握了小数很重要的性质,学*了这节课,我们就知道其中的奥妙了”。(板书:小数的性质)

  这样的设汁,旨在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贯穿在小同学喜闻乐道的故事中,引发起学主的学*兴趣,点燃他们求知欲望的火花,从而进入最佳的学*状态,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

  (二)调整例题 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米尺投影图

  (2)引导同学观察米尺图,提问:

  A、0.1米是几分之几米(1/10米)?用整数表示就是多少分米?(l分米)

  B、0.10O米是几个几分之1米?(10个1/100米)1/100米用整数表示是几厘米(1厘米)?10个1/100米就是多少毫米?(10厘米)

  C、0.100米就是几个几分之1米(100个1/1000米)?1/1000米用整数表示是几毫米(1毫米)?那么100个1/1000米就是多少毫米?(100毫米)

  结合同学回答,例1 图上的标注应改为:

  0.1米是1/10米,就是1分米

  0.10米是10个1/100米,就是10厘米

  0.100米就是10个1/1000米,就是100毫米

  因为 1分米= 10厘米=100毫米

  所以 0.l米=0.10米= 0.100米

  这样,同学根据小数的意义,主动从“0.l米、0.10米、0.100米”动身研究问题。在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中,同学锻炼了运用已有知识解答新问题的能力,培养了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数学课程规范)强调:数学活动必需建立在同学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这样教学,也正是使本节课牢牢地扎根于小数意义的基础上,是小数意义的运用,而不是简单的重复,因而是有意义学*。

  接着教师指着“0.l米= 0.10米= 0.100米"这个等式,并标上考虑符号“→”,先让同学从左往右观察、比较,提问三个小数0.1、0.10、0.100有什么不同?(小数的位数不同,但在0.l米的末尾添上一个“0”或两个“0”,表示的实际长度不变,板书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再标出考虑箭头“→”,让同学从右往左观察,发现什么规律,补充板书小数的末尾去掉“0”。

  这样教学,把静态的知识结论转化动态的求知过程,让同学真正成为学*的主人,对所学的内容理解深刻,记忆牢固,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同时,还培养了同学归纳概括事物实质属性的能力。

  2.教学例2

  在例1的学*过程中,同学已经初步掌握了探求新知的方法。所以例2的教学,教师出示自学提纲,提倡同学先独立看书,然后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1)左图把1个正方形*均分成几份?阴影分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

  (2)右图把同样的正方形*均分成几份?阴影局部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

  (3)从左图到右图有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份数变了,正方形的大小和阴影面积的大小没变)

  (4)怎样比较0.30和0.3的大小?(0.30是30个1/100,0.3是3个1/10, 因为10个1/100是1个1/10,30个1/100也就是31/10,所以两个小数的大小相等)。

  这样使同学的思维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笼统思维,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同时,通过看书交流,培养了同学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意识。通过两道例题,让同学进一步掌握规律,全面概括出小数的性质。

  3.呼应课始,揭示奥妙:由于悟空掌握了小数的性质,所以他面对两位师弟的争执说:“无论哪一袋都一样”。

  4.联系生活,再现新知:还有同学们在商场看到货物的标价为2.50元、3.00元,这样写,不但没有改变小数的大小,而且让顾客很清楚地知道是几元几角几分。

  (三)巩固深化 拓展思维

  这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这一阶段是同学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的重要过程。在这一阶段,特别是抓住同学的求胜心理进行了练*、要进一步激发同学的学*兴趣,确保学*任务的圆满完成。

  1、判断下面小数哪些0去掉是对的,哪些0去掉是错的?

  8.080 8.0 880.00 80.80 800

  2.判断下面各组两个数是否相等?为什么?

  0.25和0.2500 0.25和0.205 0.7和0.07 3和300 3和3.00

  3.闭眼听判:

  “小数点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这样设计、让同学对新知识的各种误解进行辨析、判断,使得所学知识真正转化为能力。

  《小数的性质》说课稿 10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P100例1、2。

  小数的性质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是在学*了“小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深入学*小数有关知识的开始。掌握小数的性质,不但可以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而且它是小数四则计算的基础。根据小数的性质可以把末尾有零的小数化简,也可以不改变小数的大小,把一个数改写成指定位数的小数。

  2、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掌握小数性质的含义是教学的重点,理解小数性质归纳的过程是教学的难点。

  3、教学目标:

  (1)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2)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教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从而激发学*数学的兴趣,以主动参与数学活动。

  (3)在教学中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和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说教法

  1、通过直观、图示,让学生充分感知,经过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出小数的性质;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2、采用引探教学法,依据学生认知规律对例题进行加工调整,在探求知识规律处适当给予启发、引导,以调动学生学*的自觉性、积极性,从而达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三、说学法

  通过本节教学,要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方法:

  1、学会通过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出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通过指导独立看书,汇报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交流的好*惯。

  四、说教学程序

  (一)情景导入激趣揭题

  (课件出示)唐僧师徒一起去西天取经,有一天,他们口渴了,唐僧要把三根甘蔗分给三个徒弟吃,事先他把甘蔗分别装进三个袋子里,上面标注着长度:0.1米、0.10米、0.100米,馋嘴的八戒抢先一步说:“我的肚子大,我吃长的。”说着拿回了注有“0.100米”的袋子。沙和尚好不服气,上前对师傅说:“八戒好吃懒做,长的应该让给大师兄悟空吃。”悟空笑了笑说:“两位徒弟别吵了,无论哪个袋子都一样呀!”唐僧听了悟空的话,微笑着点了点头。

  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师傅对悟空的话点头微笑呢?这是因为大师兄悟空掌握了小数很重要的性质,学*了这节课,我们就知道其中的奥秘了”。(板书:小数的性质)

  这样的设汁,旨在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贯穿在小学生喜闻乐道的故事中,引发起学主的学*兴趣,点燃他们求知欲望的火花,从而进入最佳的学*状态,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

  (二)调整例题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米尺投影图

  (2)引导学生观察米尺图,提问:

  A、0.1米是几分之几米(1/10米)?用整数表示就是多少分米?(1分米)

  B、0.10O米是几个几分之1米?(10个1/100米)1/100米用整数表示是几厘米(1厘米)?10个1/100米就是多少毫米?(10厘米)

  C、0.100米就是几个几分之1米(100个1/1000米)?1/1000米用整数表示是几毫米(1毫米)?那么100个1/1000米就是多少毫米?(100毫米)

  结合学生回答,例1图上的标注应改为:

  0.1米是1/10米,就是1分米

  0.10米是10个1/100米,就是10厘米

  0.100米就是10个1/1000米,就是100毫米

  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所以0.1米=0.10米=0.100米

  这样,学生根据小数的意义,主动从“0.1米、0.10米、0.100米”出发研究问题。在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中,学生锻炼了运用已有知识解答新问题的能力,培养了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这样教学,也正是使本节课牢牢地扎根于小数意义的基础上,是小数意义的运用,而不是简单的重复,因而是有意义学*。

  接着教师指着“0.1米=0.10米=0.100米"这个等式,并标上思考符号“→”,先让学生从左往右观察、比较,提问三个小数0.1、0.10、0.100有什么不同?(小数的位数不同,但在0.1米的末尾添上一个“0”或两个“0”,表示的实际长度不变,板书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再标出思考箭头“→”,让学生从右往左观察,发现什么规律,补充板书小数的末尾去掉“0”。

  这样教学,把静态的知识结论转化动态的求知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对所学的内容理解深刻,记忆牢固,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事物本质属性的能力。

  2、教学例2

  在例1的学*过程中,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探求新知的方法。所以例2的教学,教师出示自学提纲,提倡学生先独立看书,然后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1)左图把1个正方形*均分成几份?阴影分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

  (2)右图把同样的正方形*均分成几份?阴影部分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

  (3)从左图到右图有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份数变了,正方形的大小和阴影面积的大小没变)

  (4)怎样比较0.30和0.3的大小?(0.30是30个1/100,0.3是3个1/10,因为10个1/100是1个1/10,30个1/100也就是31/10,所以两个小数的大小相等)。

  这样使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同时,通过看书交流,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意识。通过两道例题,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规律,全面概括出小数的性质。

  3、呼应课始,揭示奥秘:由于悟空掌握了小数的性质,所以他面对两位师弟的争执说:“无论哪一袋都一样”。

  4、联系生活,再现新知:还有同学们在商场看到货物的标价为2.50元、3.00元,这样写,不但没有改变小数的大小,而且让顾客很清楚地知道是几元几角几分。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这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这一阶段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的重要过程。在这一阶段,特别是抓住学生的求胜心理进行了练*、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确保学*任务的圆满完成。

  1、判断下面小数哪些0去掉是对的,哪些0去掉是错的?

  8.0808.0880.0080.80800

  2、判断下面各组两个数是否相等?为什么?

  0.25和0.2500、0.25和0.205、0.7和0.07、3和300、3和3.00

  3、闭眼听判:

  “小数点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这样设计、让学生对新知识的各种误解进行辨析、判断,使得所学知识真正转化为能力。

  (四)全课小结

  略


中东说课稿合集10篇(扩展6)

——《女娲造人》说课稿合集10篇

  《女娲造人》说课稿 1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一则神话《女娲造人》,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女娲造人》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想像极为丰富的作品。《女娲造人》是一则神话,通过本课的学*,使学生了解神话的特点,了解原始先民关于人类起源的极富想像力的解释,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引导学生理解女娲身上所寄托的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感受人类诞生后的欢欣与愉快。

  2.教学目标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应当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能力为重,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根据本课内容确定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①知识目标:掌握神话的特点,体会想像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了解原始先民关于自身起源的极富想像力的解释,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追寻人类起源。

  ②能力目标:使学生理解女娲身上所寄托的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③情感目标:让学生体验人类诞生的欢欣与愉快,感受创造的快乐,思索自身来源,珍爱生命。

  教学重、难点

  体会神话大胆而新奇的想像和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二、说教法

  1. 教法分析

  这篇课文属神话,内容浅显易懂,所以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自读、想像女娲另一种造人的动机、方法,并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进一步理解女娲的形象,从而进一步体会作者丰富的想像力。

  适当延伸拓展,使学生认识神话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进一步加深了解神话的特点,并对“人”的自身发展作进一步思考。

  2. 学法指导

  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使学生的学*始终处于一种愉悦、主动的学*状态。

  3.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说过程

  1.情境导入

  由学生思考人类起源导入。

  2.让学生说说自己所熟悉的神话,了解神话特点。

  3.合作探究,师生互动

  ①比较阅读

  (目的是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像力的`作用)

  思考:课文比《风俗通》丰富了哪些内容?

  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可见作者高超的想像力

  ②找一找,谈一谈

  找出文中表现人类诞生的喜悦感的语句,谈一谈你的感受。

  (目的:体会这则神话丰富、生动的情节和语言,进一步感受想像的作用。)

  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全文洋溢着一种人类诞生的喜悦感,人的产生给大自然带来无限生机。人类产生的同时也产生了爱,产生了人间的温暖。总之,人的出现使死寂的天地间获得了生机,更充满了人间的温情爱意与天伦之乐,只有人才使这世界充满温馨,充满爱。

  ③神话精彩情节欣赏――听录音。

  (目的:使学生体会“人来到世间”的欢欣)

  请学生闭上眼睛想像女娲造人的辛劳与执着,感受人类诞生后的欢欣愉快。

  ④女娲形象分析

  (目的:体会神话的情节是想像的,但又是合乎现实生活的情理的,体会女娲神性与人性的统一)

  学生讨论,合作探究。

  教师小结:女娲是神,更是人,神性与人性在女娲身上得到高度的统一。

  女娲的慈爱、辛劳与不懈努力不正是一位勤劳、智慧、伟大的母亲形象吗?她充满生命活力与母性,有着母亲的喜与忧。从女娲身上我们看到了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这种崇高的母爱不正是我们人类生生不息的源泉吗?

  女娲造人,体现了人类可贵的创造与探求精神。女娲不正是一个创造者吗?这种创造精神正是我们今天所迫切需要的。

  女娲的勤劳、智慧、坚持不懈何尝不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体现?

  ⑤ 展开想像的翅膀,对女娲造人的动机、过程作另一种推测。

  自编神话《女娲造人》与袁珂比一比。

  (目的: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分四小组讨论,各组选一名代表在全班交流。

  ⑥思考:有关人类的起源,你还知道哪些神话传说呢?

  学生谈一谈

  (目的:通过比较了解各民族对自身起源极富想像力的解释)

  教师小结:对于自身起源问题,世界各地人们一直都在探索。可是,在远古完全隔绝状态,东西方的想像竟然这样相似,这实在是非常有趣的。

  ⑦要求学生试着用自己所学知识科学地解释一下人类的起源。

  (目的: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教师展示:(多媒体)

  人类起源学说:

  传统的古猿进化说;

  最新的海猿说;

  海陆双祖先复合说;

  外星人说;

  尘埃说。

  4.作业:

  ①参考有关资料,思考人类起源,写一则小论文;

  ②继续完成自编神话《女娲造人》。

  (目的: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5.感悟小结:

  (目的:教育学生珍爱生命,努力拼搏,无愧于自己的生命。)

  无论是今天学*的美丽的神话还是关于人类起源的科学争鸣,都是一串串不同时代的人们探寻生命问题的足迹。它让我们体验到了生而为人的自豪,使我们感受到生命是如此独特而美好。也许我们的生命本身就是个奇迹,让我们珍爱生命,努力拼搏,这样才能无愧于自己的生命,让我们美丽的生命绽放出应有的光彩!

  《女娲造人》说课稿 2

各位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一则神话《女娲造人》,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女娲造人》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想像极为丰富的作品。《女娲造人》是一则神话,通过本课的学*,使学生了解神话的特点,了解原始先民关于人类起源的极富想像力的解释,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引导学生理解女娲身上所寄托的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感受人类诞生后的欢欣与愉快。

  2.教学目标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应当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能力为重,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根据本课内容确定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①知识目标:掌握神话的特点,体会想像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了解原始先民关于自身起源的极富想像力的解释,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追寻人类起源。

  ②能力目标:使学生理解女娲身上所寄托的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③情感目标:让学生体验人类诞生的欢欣与愉快,感受创造的快乐,思索自身来源,珍爱生命。

  教学重、难点

  体会神话大胆而新奇的想像和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二、说教法

  1. 教法分析

  这篇课文属神话,内容浅显易懂,所以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自读、想像女娲另一种造人的动机、方法,并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进一步理解女娲的形象,从而进一步体会作者丰富的想像力。

  适当延伸拓展,使学生认识神话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进一步加深了解神话的特点,并对“人”的自身发展作进一步思考。

  2. 学法指导

  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使学生的学*始终处于一种愉悦、主动的学*状态。

  3、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说过程

  1、情境导入

  由学生思考人类起源导入。

  2、让学生说说自己所熟悉的神话,了解神话特点。

  3、合作探究,师生互动

  ①比较阅读

  (目的是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像力的作用)

  思考:课文比《风俗通》丰富了哪些内容?

  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可见作者高超的想像力

  ②找一找,谈一谈

  找出文中表现人类诞生的喜悦感的语句,谈一谈你的感受。

  (目的:体会这则神话丰富、生动的情节和语言,进一步感受想像的作用。)

  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全文洋溢着一种人类诞生的喜悦感,人的产生给大自然带来无限生机。人类产生的同时也产生了爱,产生了人间的温暖。总之,人的出现使死寂的天地间获得了生机,更充满了人间的温情爱意与天伦之乐,只有人才使这世界充满温馨,充满爱。

  ③神话精彩情节欣赏――听录音。

  (目的:使学生体会“人来到世间”的欢欣)

  请学生闭上眼睛想像女娲造人的辛劳与执着,感受人类诞生后的欢欣愉快。

  ④女娲形象分析

  (目的:体会神话的情节是想像的,但又是合乎现实生活的情理的,体会女娲神性与人性的统一)

  学生讨论,合作探究。

  教师小结:女娲是神,更是人,神性与人性在女娲身上得到高度的统一。

  女娲的慈爱、辛劳与不懈努力不正是一位勤劳、智慧、伟大的母亲形象吗?她充满生命活力与母性,有着母亲的喜与忧。从女娲身上我们看到了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这种崇高的母爱不正是我们人类生生不息的源泉吗?

  女娲造人,体现了人类可贵的创造与探求精神。女娲不正是一个创造者吗?这种创造精神正是我们今天所迫切需要的。

  女娲的勤劳、智慧、坚持不懈何尝不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体现?

  ⑤ 展开想像的翅膀,对女娲造人的动机、过程作另一种推测。

  自编神话《女娲造人》与袁珂比一比。

  (目的: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分四小组讨论,各组选一名代表在全班交流。

  ⑥思考:有关人类的起源,你还知道哪些神话传说呢?

  学生谈一谈

  (目的:通过比较了解各民族对自身起源极富想像力的解释)

  教师小结:对于自身起源问题,世界各地人们一直都在探索。可是,在远古完全隔绝状态,东西方的想像竟然这样相似,这实在是非常有趣的。

  ⑦要求学生试着用自己所学知识科学地解释一下人类的起源。

  (目的: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教师展示:(多媒体)

  人类起源学说:

  传统的古猿进化说;

  最新的海猿说;

  海陆双祖先复合说;

  外星人说;

  尘埃说。

  4、作业:

  ①参考有关资料,思考人类起源,写一则小论文;

  ②继续完成自编神话《女娲造人》。

  (目的: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5、感悟小结:

  (目的:教育学生珍爱生命,努力拼搏,无愧于自己的生命。)

  无论是今天学*的美丽的神话还是关于人类起源的科学争鸣,都是一串串不同时代的人们探寻生命问题的足迹。它让我们体验到了生而为人的自豪,使我们感受到生命是如此独特而美好。也许我们的生命本身就是个奇迹,让我们珍爱生命,努力拼搏,这样才能无愧于自己的生命,让我们美丽的生命绽放出应有的光彩!

  《女娲造人》说课稿 3

  一、说教材

  1、说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女娲造人》是初中语文第一册第六单元中的第3篇课文它根据《风俗通》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神话袁珂以大胆新奇的想像,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使得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色彩马克思在谈到希腊艺术时曾指出:“任何神话都是用想像和借助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由此可知,神话带有浓厚的幻想色彩

  课文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表现了原始民对人类自身来源的好奇、追索,以及在当时社会生活条件下所做出的极富想像力的解释

  文章清新、质朴,洋溢着一种天真的新鲜感女娲完全是在一种极自然的、无意识的状态下萌发了造人的念头带有原始洪荒时代的稚拙与朴素,读者通过字里行间,仿佛看到女娲本身就是一个活泼、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孩子,并非一个神

  教学重点放在激发学生想像力上,可以通过其他类似的神话故事加以引导,看图片想像故事,更可以让学生对女娲造人的动机、方法等,作另一种推测,进行想像的训练

  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的重难点

  2、教学目标:

  (1)、熟悉课文,生动复述故事;了解神话的特点;理解本文联想和想像手法的运用

  (2)、发挥自己联想、想像力来感受神话传说的魅力;运用联想、想像创编神话故事;进一步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3)、引导学生感受我们祖先大胆奇特的想像力,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养成课外搜索、整理资料,勤于思考的*惯

  3、教学重点:

  (1)、体会神话故事中想像的魅力

  (2)、把握想像的特点,尝试运用大胆合理的想像

  4、课前准备:

  学生: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收集神话

  教师:课件,朗诵背景音乐,两个视频文件

  二、说教学方法

  1、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兴趣法、比较阅读法、指导归纳法、拓展思维法进行教学

  据新《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激发兴趣法、比较阅读法、指导归纳法、拓展思维法进行教学使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教学目标自读课文,体味作者丰富的想像力,感受神话的魅力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拓展想像力,培养健康情感,学会会说、会扩、会创神话故事,感受中国灿烂、繁荣的文化魅力

  2、采用多媒体教学*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从网络下载了一个中央电教中心的《女娲造人》动画片,一个普通型的flash,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热情,又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另外我又以舒缓的音乐弥漫于学生自读课文时间段,营造一个愉快的、宽松的课堂氛围,促发思维的生成,并使他们充分发挥想像创造能力,品尝想像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有目的地到图书馆和网络世界中去搜寻所需信息材料,丰富拓展文化知识,增强学生自主探究学*的能力

  3、教师应讲得少

  这则神话容易理解,所以教学环节中教师的分析要少主要通过学生的充分活动,由浅入深地把握想像特点,初步学会运用想像教学过程简单来说就是:读读课文、讲讲故事、讨论分析、写写片段

  三、说学法指导

  这篇课文浅显易懂,内容非常有趣,体现了神话艺术永久的魅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复述故事,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然后加以点拨,让学生开阔视野,增加知识,激发起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学*的重点在想像力的激发上,可以通过观看视频文件来拓展想像力,观看图片培养说话能力,更可以让学生对女娲造人的动机、方法等,作另一种推测,进行想像的训练整堂课以培养学生想像力为主要目标,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法等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的积极性,根据一个极富趣味的“人是从哪里来的”问题导入,紧扣教学目标,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进行想像力大考查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到会学,学生既了解了神话的产生,掌握了想像的特点,又培养了想像力

  四、教学程序

  (一)、导入课文

  先投影“人,是从哪里来的?”这个有趣话题,引出同学对此问题的理解和想像,(生答: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基督教的上帝创造了人、中国的女娲造人……)接着,打出课题《女娲造人》,辨析8幅中国古代神话图,指出名称(生答:**开天辟地、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夸父追日……)那么这些故事是不是真有其事?明明知道这些并不存在,可我们听起来还是觉得津津有味,为什么?(生答:故事有趣、神奇,有神秘色彩,想像奇特……)确实如此,神话故事当中有丰富的想像,奇妙的情节,瑰丽的色彩,以及奔放的情感它表现了“人类童年时代的天真”,具有“永久的魅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神话世界,感受一下女娲捏土造人的神奇

  (二)、了解神话、神话的产生

  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像的故事

  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的水*很低,人们不能科学的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和变化,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助[内容来于Y-Y_课-件_园]想像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这种想像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同时,这种奇特的想像也创造了古代的神话故事,并由此形成一幅简单图表,

  (三)、整体阅读、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像的作用

  1、投影《风俗通》中的两则短文,引用作者袁珂的话“我根据《风俗通》里的有关资料改编了一个《女娲补天》的故事,请你们翻开课文读一读,切盼你们的回应:你们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如果喜欢,请把它推荐给你的'朋友”,由此进入“故事推荐”环节

  2、自由朗读课文,绘声绘色讲述课文(播放背景音乐,看图片说故事)

  3、研讨课后练*一

  ①比较课文与《风俗通》中的短文研讨课文中哪些情节更能体现作者的想像力?

  ②四人小组讨论要求学生筛选出联想想像的内容,和《风俗通》对比,以获得对于联想想像的方法、思路的启示(解题思路:先从文章中标出神话故事中的内容,其余就是丰富补充的内容)

  ③交流后明确:更能体现作者的想像力的情节,如:①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②人造出来之后欢欣喜悦场面;③女娲像人一样具有心理活动和

  喜怒哀乐等情绪……其中女娲造出小人之后欢欣鼓舞的场面以及对女娲的人性化描写最见作者的想像力

  4、探究阅读,体会神话故事中想像的魅力

  美好的故事不能浅尝辄止,让我们来共同探讨这则神话中想像的焦点女娲

  讨论:结合文中想像的情节,体会女娲形象完成句式:女娲是一个

  说明:同桌讨论,踊跃发言,教师参考提示:勤劳、慈祥、聪明、活泼、情感丰富、有伟大的神力……

  再问:女娲是现实生活中没有的,她是借助什么创造的?(明确:想像)

  5、结合女娲形象,体会想像的特点

  作者运用怎样的想像,才塑造了这个既有着奇异神力,又有着丰富情感的女神?(明确:大胆奇特的想像,成就了女娲捏土**、洒泥**的神力;而合情合理的想像,赋予了女娲聪明勤劳、有喜有悲的人性这样才使得女娲的形象,既神奇又符合人类社会的情理所以想像要大胆奇特,却又不能随心所欲、任意发挥、不受限制,还要合情合理)

  教师打出图表,将大胆奇特与合情合理,分别填在想像的两边

  6、拓展思维,试试你的想像力(设计三个情景,可逐一进行,也可选做)

  情景一:欣赏图片《后羿射日》,展开大胆奇特而又合情合理的想像,联成一个趣味横生的故事

  情景二:运用创造性想像扩写《夸父追日》选择一处情节,写片断

  ……夸父拄着杖,去追赶太阳当他到达太阳将要落入的禺谷之际,觉得口干舌燥,便去喝黄河和渭河的水,河水被他喝干后,口渴仍没有止住他想去喝北方大泽里的水,还没有走到,就渴死了夸父临死,抛掉手里的杖,这杖顿时成了一片鲜果累累的桃林,为后来追求光明的人解除口渴……

  请两三个同学读自己的片段,其他同学评析其中的想像是否符合要求(师生共议)

  情景三:借想像的翅膀,发挥一下你的创造力,对女娲造人的动机、经过做另一种推测,再编一则《女娲造人》的故事,去和袁珂比一比

  7、课堂小结:

  (1)小结:爱因斯坦曾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概括着世界上的进步,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大胆合理的想像不仅可以锦上添花,有时也能化腐朽为神奇古今中外的神话故事便是“想像”的宝藏,有待大家去开采让我们插上想像的翅膀,张开想像的双翼自由飞翔

  (2)格言共勉①想像力是发明、发现及其他创造活动的源泉——亚里士多德

  ②想像力是人类能力的试金石,人们正是依靠想像力征服世界!——奥斯本

  8、课外作业:

  阅读中外神话故事,体会其中的想像

  推荐书籍:袁珂《中国古代神话》、施瓦布(德)《希腊神话故事》、《山海经》、《一千零一夜》

  《女娲造人》说课稿 4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女娲造人》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想像极为丰富的作品。《女娲造人》是一则神话,通过本课的学*,使学生了解神话的特点,了解原始先民关于人类起源的极富想像力的解释,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引导学生理解女娲身上所寄托的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感受人类诞生后的欢欣与愉快。

  2、教学目标: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应当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能力为重,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根据本课内容确定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⑴知识目标:掌握神话的特点,体会想像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了解原始先民关于自身起源的极富想像力的解释,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追寻人类起源。

  ⑵能力目标:使学生理解女娲身上所寄托的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⑶情感目标:让学生体验人类诞生的欢欣与愉快,感受创造的快乐,思索自身来源,珍爱生命。

  3、教学重、难点:体会神话大胆而新奇的想像和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说教法】

  1、教法分析:这篇课文属神话,内容浅显易懂,所以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自读、想像女娲另一种造人的动机、方法,并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进一步理解女娲的形象,从而进一步体会作者丰富的想像力。

  适当延伸拓展,使学生认识神话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进一步加深了解神话的特点,并对“人”的自身发展作进一步思考。

  2、学法指导: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使学生的学*始终处于一种愉悦、主动的学*状态。

  3、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说过程】

  一、情境导入

  由学生思考人类起源导入。

  二、让学生说说自己所熟悉的神话,了解神话特点

  三、合作探究,师生互动

  1、比较阅读:

  (目的: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像力的作用)

  思考:课文比《风俗通》丰富了哪些内容?

  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可见作者高超的想像力。

  2、找一找,谈一谈:找出文中表现人类诞生的喜悦感的语句,谈一谈你的感受。

  (目的:体会这则神话丰富、生动的情节和语言,进一步感受想像的作用。)

  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全文洋溢着一种人类诞生的喜悦感,人的产生给大自然带来无限生机。人类产生的同时也产生了爱,产生了人间的温暖。总之,人的出现使死寂的天地间获得了生机,更充满了人间的温情爱意与天伦之乐,只有人才使这世界充满温馨,充满爱。

  3、神话精彩情节欣赏──听录音。

  (目的:使学生体会“人来到世间”的欢欣)

  请学生闭上眼睛想像女娲造人的辛劳与执着,感受人类诞生后的欢欣愉快。

  4、女娲形象分析:

  (目的:体会神话的情节是想像的,但又是合乎现实生活的情理的,体会女娲神性与人性的统一)

  学生讨论,合作探究。

  教师小结:女娲是神,更是人,神性与人性在女娲身上得到高度的统一。

  女娲的慈爱、辛劳与不懈努力不正是一位勤劳、智慧、伟大的母亲形象吗?她充满生命活力与母性,有着母亲的喜与忧。从女娲身上我们看到了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这种崇高的母爱不正是我们人类生生不息的源泉吗?

  女娲造人,体现了人类可贵的创造与探求精神。女娲不正是一个创造者吗?这种创造精神正是我们今天所迫切需要的。

  女娲的勤劳、智慧、坚持不懈何尝不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体现?

  5、展开想像的翅膀,对女娲造人的动机、过程作另一种推测。

  自编神话《女娲造人》与袁珂比一比。

  (目的: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分四小组讨论,各组选一名代表在全班交流。

  6、思考:有关人类的起源,你还知道哪些神话传说呢?

  学生谈一谈。

  (目的:通过比较了解各民族对自身起源极富想像力的解释)

  教师小结:对于自身起源问题,世界各地人们一直都在探索。可是,在远古完全隔绝状态,东西方的想像竟然这样相似,这实在是非常有趣的。

  7、要求学生试着用自己所学知识科学地解释一下人类的起源。

  (目的: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教师展示:(多媒体)

  人类起源学说;

  传统的古猿进化说;

  最新的海猿说;

  海陆双祖先复合说;

  外星人说;

  尘埃说。

  四、作业

  1、参考有关资料,思考人类起源,写一则小论文。

  2、继续完成自编神话《女娲造人》。

  (目的: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五、感悟小结

  (目的:教育学生珍爱生命,努力拼搏,无愧于自己的生命。)

  无论是今天学*的美丽的神话还是关于人类起源的科学争鸣,都是一串串不同时代的人们探寻生命问题的足迹。它让我们体验到了生而为人的自豪,使我们感受到生命是如此独特而美好。也许我们的生命本身就是个奇迹,让我们珍爱生命,努力拼搏,这样才能无愧于自己的生命,让我们美丽的生命绽放出应有的光彩!

  《女娲造人》说课稿 5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同事: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女娲造人》,下面,我将从课标、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六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课标

  《新课程标准》将语文性质定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并提出了语文课程标准的四个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探究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七年级上册语文部编教材的编写更注重提出“以人为本”“自主性学*”等新的教学理念,在语文教材中沉淀下来。倡导语文课注重两个延伸:往课外阅读延伸,往语文生活延伸。《女娲造人》是一篇阅读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阅读能力一般,要注重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能力的培养,但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

  二、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七年级上册语文共6个单元,22课,其中以散文和记叙文为主的有3个单元,写动物小说1个单元,议论文、散文和现代诗歌1个单元,童话、神话、寓言故事1个单元,《女娲造人》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第3篇课文。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想像极为丰富的作品。《女娲造人》是一则神话,它是根据《风俗通》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神话。袁珂以大胆新奇的想像,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使得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色彩。马克思在谈到希腊艺术时曾指出:“任何神话都是用想像和借助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由此可知,神话带有浓厚的幻想色彩。

  课文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表现了原始初民对人类自身来源的好奇、追索,通过本课的学*,使学生了解神话的特点,了解原始先民关于人类起源的极富想像力的解释,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引导学生理解女娲身上所寄托的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感受人类诞生后的欢欣与愉快。

  2、教学目标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应当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能力为重,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根据本课内容确定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并掌握课后生字词“揉”、“莽莽”、“蓬勃”、“澄澈”“神通广大”等词的字音和含义。

  (2)、了解神话的特点。

  (3)、体会想像联想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阅读,清楚女娲的形象,领会其神性与人性的统一。

  (2)、合作学*,自主探究。通过比较阅读,初步了解课文想像力丰富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体会文中女娲朴实感人的母亲形象。

  (2)、感受文中洋溢着的人类诞生的喜悦感,女娲身上的母性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

  (1)、体会神话故事中想像的魅力。

  (2)、把握想像的特点,尝试运用大胆合理的想像。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感受人类诞生的欢欣与愉快。

  三、说教法

  1、据新《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朗读速读法、指导归纳法、比较阅读法、拓展思维法进行教学。使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教学目标自读课文,体味作者丰富的想像力,感受神话的魅力。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拓展想像力,培养健康情感,学会改写神话故事,感受中国灿烂、繁荣的文化魅力。

  2、采用多媒体教学*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台,将重要的问题通过多媒体扩大教学容量,节省教学时间。

  3、教师尽量少讲。

  这则神话属于自渎课文,内容容易理解,所以教学环节中教师的分析要少。主要通过学生的充分活动,由浅入深地把握想像特点,初步学会运用想像。教学过程简单来说就是:读读课文、熟悉情节、分析形象、体会情感、写写片段。

  四、说学法指导

  这篇课文浅显易懂,内容非常有趣,体现了神话艺术永久的魅力。在教学中,打算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梳理故事情节,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师加以点拨,让学生分析形象、感知情感。这个过程中指导学生圈点批注,做好书间笔记,掌握常用的学*方法,另外将学*的重点放在想像力的激发上,让学生对女娲造人的动机、方法等,作另一种推测,进行想像的训练。整堂课以培养学生想像力为主要目标,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及反馈练*法等。

  五、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导语:师板书“人”字,问:同学们认识这个字吗?那你知道万物之长的人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吗?人类又是怎么诞生的?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人类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但在科技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人们认为人是“造出来的”,是由谁造出来的?

  补充板书——女娲造人。今天,我们来学*《女娲造人》,看看女娲是怎样造人的?

  ——顺便简单介绍作者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1、检测字词

  【设计意图】:想通过投影检测学生对字词的预*和掌握情况,落实字词关,实现知识与能力目标一。

  2、关于神话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了解并记录神话体裁的特点,进而对本课有个宏观的把握,实现知识与能力目标二。

  3、生朗读课文,熟悉本文情节。

  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问题思考:

  ①、女娲造人的原因是什么?

  ②、女娲如何造人的?

  ③、女娲想出了一个怎样让人类长久繁衍生存的好办法?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了一个配乐朗诵,旨在营造一种课堂氛围,便于学生走进文本,感知内容并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三个问题的设计是为了让其他学生学会带任务听读,以问题驱动学生理清文章思路,完成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任务。

  (三)、细读课文,深入探究

  过渡:这么生动感人的神话,除了精彩的故事情节,还离不开鲜明的人物形象。接下来就让我们来认识一下故事的主角:女娲。

  围绕“鲜明的人物形象,美好的情感”进一步探究课文。

  (1)、鲜明的人物形象(方法指导:先用括号标出描写女娲的重要词句,然后分析女娲形象)

  试用:“这是一个()的女娲”说话,并说出依据。

  (2)、美好的情感(方法指导:先用波浪线画出体现喜悦感的重要语句,然后说说你的体会)

  学生按照指导方法阅读、思考、圈画、归纳,做好书间笔记。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惯,让他们通过阅读文本归纳女娲的形象,把握女娲这一人物形象及女娲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同时教给学生圈点勾画,随时批注的读书方法。

  (四)、对比阅读,拓展迁移

  请学生看课后“阅读提示”,学生齐读《风俗通》片段。

  师:大家更喜欢哪个?

  ——很明显,课文内容更丰富、更生动些,想想:袁珂是凭借什么把《风俗通》变的如此生动呢?

  ——想象

  对,正是因为有了作者大胆新奇的想象,这个古老的神话才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色彩,下面,请同学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就女娲造人的原因、方法、过程以及女娲的形象进行另一番大胆而新奇的想象,来一次《女娲造人故事新编》。

  投影提示:造人原因、造人方法、造人过程、女娲形象任选一个细节想象。

  【设计意图】与《风俗通》故事进行比较,让学生体验联想与想象的力量。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笔训练,锻炼写作能力,培养想象力以体现大语文教学观。实现能力迁移和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此环节教学中师要注重观察、巡视,若写作有难度师可适当出示范文,加以引导。

  (五)、作业布置:

  《新课标》要求初中生要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识字与写字始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基础,因此第一个作业题布置的是课后生字词;同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9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其中就有神话故事,因此第二个作业布置了课后推荐阅读篇目,又因为担心课堂时间紧张,大部分同学的写作片段得不到展示,因此第三个作业将课堂练笔布置成一篇小作文,以实现人人达标。使课堂教学任务有布置、有反馈、有指导、有落实。

  1、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生字词;

  2、推荐课后阅读:《**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等神话故事。

  3、课后继续完成《女娲造人故事新编》。

  六、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本节课板书主要书写三个问题:造人原因、过程方法、繁衍生存方法,以及女娲形象的高度概括,用简洁的文字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清文章情节,体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的统一。

  《女娲造人》说课稿 6

  一、新教材对童话教学的要求 :

  《语文课程标准》以新的教学理念为出发点,为童话、神话、科幻作品一类的教学提出了新的具体的目标。即:① 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②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文学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二、教材内容的分析:

  课文是根据《风神通》有关于“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作者以大胆新奇的想象,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使得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色彩。马克思在谈到希腊艺时曾指出:“人和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由此可知,神话带有浓厚的幻想色彩。课文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表现了原始初民对人类自身来源的好奇、追索,以及在当时社会生活条件下所作出的极富想象力的解释。文章清新、质朴,洋溢着一种天真的新鲜感,而且文笔优美,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能很好的激发起学生的学*兴趣。

  三、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该课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

  1、通过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感知故事情节,明确写作的目的。

  2、比较阅读,初步了解神话的特点,感受想象的作用。

  3、体会神话故事的魅力,学*本文大胆而奇特的想象手法,进行创作。教学重点是大胆而新奇的想象。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吸收营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自读、复述、讨论、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兴趣。教学活动是教和学的双边相互促进活动。在上述教学方法的指导下,学生能联系自己的知识积极主动参与。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铺垫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读神话故事吗?那么请你们迅速开启记忆的大门分辨一下,这几幅图片分别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有了人类,才有一切,也才有神话的创作。那么你们知道人类从何而来吗?你们知道哪几种关于人类起源的说法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欣赏讲述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女娲造人》(与本单元的综合性学*内容“追寻人类起源”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了解生命的起源,引出学*的内容《女娲造人》。激发学生对神话的兴趣。)

  (二)、整体感悟,导读品学。

  1、自读课文。

  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自读课文。(此环节是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自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为复述故事做准备。并且能够自主地解决一些问题,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2、复述故事。

  从不同的角度来复述课文。(这个环节锻炼学生上课专注的听别人说,学*筛选信息,并锻炼归纳、概括能力。并且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复述,既是想象力的培养,也是创造力的培养。)

  3、写作目的。

  凭我们现有的知识就可以明白,神创造人是不可能的,难道作者如此孤陋寡闻?她为什么要创造这个神话故事呢?(此环节一是为了让学生科学的认识人类的起源,二是为了让学生明确本文的写作目的,初步感受神话的魅力。)

  (三)、对比阅读,延伸运用。

  1、对比阅读。

  优美的风景,文人骚客会争相咏叹,丹青高手会争相描摹,而动人的故事也会被人们争相创作。课文后有《风俗通》中的两段短文,讲述的同样是女娲造人的故事。大家快速读一读,然后告诉我,课文和《风俗通》中的两段短文,你更喜欢那一篇,为什么?(通过对比,初步了解神话的特点,感受想象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2、延伸运用。

  如果你就是女娲,你为什么造人?你又会用什么方法造人?(学*大胆而奇特的想象并进行创作。学生采取合作的方式,发挥集体的智慧,只要想象合理都可以。并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巨大作用。)

  (四)、反馈练*。

  欣赏《夸父追日》的神话故事并充实故事。(说写结合,进一步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

  (五)、推荐书目。

  指导学生阅读更多的神话故事,进一步感受神话的独特魅力。

  《女娲造人》说课稿 7

  我今天所说课的篇目是《女娲造人》,它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神话。

  一、新教材对童话教学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以新的教学理念为出发点,为童话、神话、科幻作品一类的教学提出了新的具体的目标。即:

  1、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2、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文学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二、教材内容的分析

  课文是根据《风神通》有关于“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作者以大胆新奇的想象,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使得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色彩。马克思在谈到希腊艺时曾指出:“人和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由此可知,神话带有浓厚的幻想色彩。课文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表现了原始初民对人类自身来源的好奇、追索,以及在当时社会生活条件下所作出的极富想象力的解释。文章清新、质朴,洋溢着一种天真的新鲜感,而且文笔优美,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能很好的激发起学生的学*兴趣。

  三、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该课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

  1、通过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感知故事情节,明确写作的目的。

  2、比较阅读,初步了解神话的特点,感受想象的作用。

  3、体会神话故事的魅力,学*本文大胆而奇特的想象手法,进行创作。教学重点是大胆而新奇的想象。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吸收营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自读、复述、讨论、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兴趣。教学活动是教和学的双边相互促进活动。在上述教学方法的指导下,学生能联系自己的知识积极主动参与。

  五、教学过程设计

  1、铺垫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读神话故事吗?那么请你们迅速开启记忆的大门分辨一下,这几幅图片分别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有了人类,才有一切,也才有神话的创作。那么你们知道人类从何而来吗?你们知道哪几种关于人类起源的说法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欣赏讲述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女娲造人》(与本单元的综合性学*内容“追寻人类起源”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了解生命的起源,引出学*的内容《女娲造人》。激发学生对神话的兴趣。)

  2、整体感悟,导读品学:

  ⑴ 自读课文:

  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自读课文。(此环节是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自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为复述故事做准备。并且能够自主地解决一些问题,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⑵ 复述故事:

  从不同的角度来复述课文。(这个环节锻炼学生上课专注的听别人说,学*筛选信息,并锻炼归纳、概括能力。并且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复述,既是想象力的培养,也是创造力的培养。)

  ⑶ 写作目的:

  凭我们现有的知识就可以明白,神创造人是不可能的,难道作者如此孤陋寡闻?她为什么要创造这个神话故事呢?(此环节一是为了让学生科学的认识人类的起源,二是为了让学生明确本文的写作目的,初步感受神话的魅力。)

  3、对比阅读,延伸运用:

  ⑴ 对比阅读:

  优美的风景,文人骚客会争相咏叹,丹青高手会争相描摹,而动人的故事也会被人们争相创作。课文后有《风俗通》中的两段短文,讲述的同样是女娲造人的故事。大家快速读一读,然后告诉我,课文和《风俗通》中的两段短文,你更喜欢那一篇,为什么?(通过对比,初步了解神话的特点,感受想象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⑵ 延伸运用:

  如果你就是女娲,你为什么造人?你又会用什么方法造人?(学*大胆而奇特的想象并进行创作。学生采取合作的方式,发挥集体的智慧,只要想象合理都可以。并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巨大作用。)

  4、反馈练*:

  欣赏《夸父追日》的神话故事并充实故事。(说写结合,进一步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

  5、推荐书目:

  指导学生阅读更多的神话故事,进一步感受神话的独特魅力。

  《女娲造人》说课稿 8

  我今天所说课的篇目是《女娲造人》,它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神话。

  一、新教材对童话教学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以新的教学理念为出发点,为童话、神话、科幻作品一类的教学提出了新的具体的目标。即:

  1、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2、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文学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二、教材内容的分析

  课文是根据《风神通》有关于“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作者以大胆新奇的想象,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使得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色彩。马克思在谈到希腊艺时曾指出:“人和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由此可知,神话带有浓厚的幻想色彩。课文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表现了原始初民对人类自身来源的好奇、追索,以及在当时社会生活条件下所作出的极富想象力的解释。文章清新、质朴,洋溢着一种天真的新鲜感,而且文笔优美,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能很好的激发起学生的学*兴趣。

  三、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该课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

  1、通过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感知故事情节,明确写作的目的。

  2、比较阅读,初步了解神话的特点,感受想象的作用。

  3、体会神话故事的魅力,学*本文大胆而奇特的想象手法,进行创作。教学重点是大胆而新奇的想象。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吸收营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自读、复述、讨论、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兴趣。教学活动是教和学的双边相互促进活动。在上述教学方法的指导下,学生能联系自己的知识积极主动参与。

  五、教学过程设计

  1、铺垫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读神话故事吗?那么请你们迅速开启记忆的大门分辨一下,这几幅图片分别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有了人类,才有一切,也才有神话的创作。那么你们知道人类从何而来吗?你们知道哪几种关于人类起源的说法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欣赏讲述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女娲造人》(与本单元的综合性学*内容“追寻人类起源”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了解生命的起源,引出学*的内容《女娲造人》。激发学生对神话的兴趣。)

  2、整体感悟,导读品学:

  ⑴ 自读课文:

  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自读课文。(此环节是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自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为复述故事做准备。并且能够自主地解决一些问题,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⑵ 复述故事:

  从不同的角度来复述课文。(这个环节锻炼学生上课专注的'听别人说,学*筛选信息,并锻炼归纳、概括能力。并且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复述,既是想象力的培养,也是创造力的培养。)

  ⑶ 写作目的:

  凭我们现有的知识就可以明白,神创造人是不可能的,难道作者如此孤陋寡闻?她为什么要创造这个神话故事呢?(此环节一是为了让学生科学的认识人类的起源,二是为了让学生明确本文的写作目的,初步感受神话的魅力。)

  3、对比阅读,延伸运用:

  ⑴ 对比阅读:

  优美的风景,文人骚客会争相咏叹,丹青高手会争相描摹,而动人的故事也会被人们争相创作。课文后有《风俗通》中的两段短文,讲述的同样是女娲造人的故事。大家快速读一读,然后告诉我,课文和《风俗通》中的两段短文,你更喜欢那一篇,为什么?(通过对比,初步了解神话的特点,感受想象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⑵ 延伸运用:

  如果你就是女娲,你为什么造人?你又会用什么方法造人?(学*大胆而奇特的想象并进行创作。学生采取合作的方式,发挥集体的智慧,只要想象合理都可以。并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巨大作用。)

  4、反馈练*:

  欣赏《夸父追日》的神话故事并充实故事。(说写结合,进一步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

  5、推荐书目:

  指导学生阅读更多的神话故事,进一步感受神话的独特魅力。

  《女娲造人》说课稿 9

  一、说教材

  1、说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女娲造人》是初中语文第一册第六单元中的第3篇课文。它根据《风俗通》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神话。袁珂以大胆新奇的想像,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使得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色彩。马克思在谈到希腊艺术时曾指出:“任何神话都是用想像和借助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由此可知,神话带有浓厚的幻想色彩。

  课文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表现了原始民对人类自身来源的好奇、追索,以及在当时社会生活条件下所做出的极富想像力的解释。

  文章清新、质朴,洋溢着一种天真的新鲜感。女娲完全是在一种极自然的、无意识的状态下萌发了造人的念头。带有原始洪荒时代的稚拙与朴素,读者通过字里行间,仿佛看到女娲本身就是一个活泼、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孩子,并非一个神。

  教学重点放在激发学生想像力上,可以通过其他类似的神话故事加以引导,看图片想像故事,更可以让学生对女娲造人的动机、方法等,作另一种推测,进行想像的训练。

  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的重难点。

  2、教学目标:

  (1)熟悉课文,生动复述故事;了解神话的特点;理解本文联想和想像手法的运用。

  (2)发挥自己联想、想像力来感受神话传说的魅力;运用联想、想像创编神话故事;进一步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3)引导学生感受我们祖先大胆奇特的想像力,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养成课外搜索、整理资料,勤于思考的*惯。

  3、教学重点:

  (1)体会神话故事中想像的魅力。

  (2)把握想像的特点,尝试运用大胆合理的想像。

  4、课前准备:

  学生: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收集神话

  教师:课件,朗诵背景音乐,两个视频文件

  二、说教学方法

  1、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兴趣法、比较阅读法、指导归纳法、拓展思维法进行教学。

  据新《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激发兴趣法、比较阅读法、指导归纳法、拓展思维法进行教学。使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教学目标自读课文,体味作者丰富的想像力,感受神话的魅力。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拓展想像力,培养健康情感,学会会说、会扩、会创神话故事,感受中国灿烂、繁荣的文化魅力。

  2、采用多媒体教学*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从网络下载了一个中央电教中心的《女娲造人》动画片,一个普通型的flash,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热情,又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另外我又以舒缓的音乐弥漫于学生自读课文时间段,营造一个愉快的、宽松的课堂氛围,促发思维的生成,并使他们充分发挥想像创造能力,品尝想像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有目的地到图书馆和网络世界中去搜寻所需信息材料,丰富拓展文化知识,增强学生自主探究学*的能力。

  3、教师应讲得少。

  这则神话容易理解,所以教学环节中教师的分析要少。主要通过学生的充分活动,由浅入深地把握想像特点,初步学会运用想像。教学过程简单来说就是:读读课文、讲讲故事、讨论分析、写写片段。

  三、说学法指导

  这篇课文浅显易懂,内容非常有趣,体现了神话艺术永久的魅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复述故事,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然后加以点拨,让学生开阔视野,增加知识,激发起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学*的重点在想像力的激发上,可以通过观看视频文件来拓展想像力,观看图片培养说话能力,更可以让学生对女娲造人的动机、方法等,作另一种推测,进行想像的训练。整堂课以培养学生想像力为主要目标,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法等。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的积极性,根据一个极富趣味的“人是从哪里来的”问题导入,紧扣教学目标,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进行想像力大考查。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到会学,学生既了解了神话的产生,掌握了想像的特点,又培养了想像力。四、教学程序

  (一)导入课文

  先投影“人,是从哪里来的?”这个有趣话题,引出同学对此问题的理解和想像,(生答: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基督教的上帝创造了人、中国的女娲造人……

  接着,打出课题《女娲造人》,辨析8幅中国古代神话图,指出名称。(生答:**开天辟地、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夸父追日……)那么这些故事是不是真有其事?明明知道这些并不存在,可我们听起来还是觉得津津有味,为什么?(生答:故事有趣、神奇,有神秘色彩,想像奇特……)确实如此,神话故事当中有丰富的想像,奇妙的情节,瑰丽的色彩,以及奔放的情感。它表现了“人类童年时代的天真”,具有“永久的魅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神话世界,感受一下女娲捏土造人的神奇。

  (二)了解神话、神话的产生。

  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像的故事。

  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的水*很低,人们不能科学的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和变化,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助想像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这种想像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同时,这种奇特的想像也创造了古代的神话故事,并由此形成一幅简单图表,

  (三)整体阅读、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像的作用。

  1、投影《风俗通》中的两则短文,引用作者袁珂的话“我根据《风俗通》里的有关资料改编了一个《女娲补天》的故事,请你们翻开课文读一读,切盼你们的回应:你们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如果喜欢,请把它推荐给你的朋友”,由此进入“故事推荐”环节。

  2、自由朗读课文,绘声绘色讲述课文。(播放背景音乐,看图片说故事)

  3、研讨课后练*一。

  ①比较课文与《风俗通》中的短文。研讨课文中哪些情节更能体现作者的想像力?

  ②四人小组讨论。要求学生筛选出联想想像的内容,和《风俗通》对比,以获得对于联想想像的方法、思路的启示。(解题思路:先从文章中标出神话故事中的内容,其余就是丰富补充的内容。)

  ③交流后明确:更能体现作者的想像力的情节,如:①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②人造出来之后欢欣喜悦场面;③女娲像人一样具有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等情绪……其中女娲造出小人之后欢欣鼓舞的场面以及对女娲的人性化描写最见作者的想像力。

  4、探究阅读,体会神话故事中想像的魅力。

  美好的故事不能浅尝辄止,让我们来共同探讨这则神话中想像的焦点——女娲。

  讨论:结合文中想像的情节,体会女娲形象。完成句式:女娲是一个。

  说明:同桌讨论,踊跃发言,教师参考提示:勤劳、慈祥、聪明、活泼、情感丰富、有伟大的神力…

  再问:女娲是现实生活中没有的,她是借助什么创造的?(明确:想像)

  5、结合女娲形象,体会想像的特点。

  作者运用怎样的想像,才塑造了这个既有着奇异神力,又有着丰富情感的女神?(明确:大胆奇特的想像,成就了女娲捏土**、洒泥**的神力;而合情合理的想像,赋予了女娲聪明勤劳、有喜有悲的人性。这样才使得女娲的形象,既神奇又符合人类社会的情理。所以想像要大胆奇特,却又不能随心所欲、任意发挥、不受限制,还要合情合理。)

  教师打出图表,将大胆奇特与合情合理,分别填在想像的两边。

  6、拓展思维,试试你的想像力。(设计三个情景,可逐一进行,也可选做。)

  情景一:欣赏图片《后羿射日》,展开大胆奇特而又合情合理的想像,联成一个趣味横生的故事。

  情景二:运用创造性想像扩写《夸父追日》。选择一处情节,写片断。

  ……夸父拄着杖,去追赶太阳。当他到达太阳将要落入的禺谷之际,觉得口干舌燥,便去喝黄河和渭河的水,河水被他喝干后,口渴仍没有止住。他想去喝北方大泽里的水,还没有走到,就渴死了。夸父临死,抛掉手里的杖,这杖顿时成了一片鲜果累累的桃林,为后来追求光明的人解除口渴……

  请两三个同学读自己的片段,其他同学评析其中的想像是否符合要求。(师生共议)

  情景三:借想像的翅膀,发挥一下你的创造力,对女娲造人的动机、经过做另一种推测,再编一则《女娲造人》的故事,去和袁珂比一比。

  7、课堂小结:

  (1)小结:爱因斯坦曾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概括着世界上的进步,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大胆合理的想像不仅可以锦上添花,有时也能化腐朽为神奇。古今中外的神话故事便是“想像”的宝藏,有待大家去开采。让我们插上想像的翅膀,张开想像的双翼自由飞翔。

  (2)格言共勉。①想像力是发明、发现及其他创造活动的源泉。——亚里士多德

  ②想像力是人类能力的试金石,人们正是依靠想像力征服世界!——奥斯本

  8、课外作业:

  阅读中外神话故事,体会其中的想像。

  推荐书籍:袁珂《中国古代神话》、施瓦布(德)《希腊神话故事》、《山海经》、《一千零一夜》

  《女娲造人》说课稿 10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一则神话《女娲造人》,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女娲造人》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想像极为丰富的作品。《女娲造人》是一则神话,通过本课的学*,使学生了解神话的特点,了解原始先民关于人类起源的极富想像力的解释,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引导学生理解女娲身上所寄托的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感受人类诞生后的欢欣与愉快。

  2.教学目标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应当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能力为重,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根据本课内容确定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①知识目标:掌握神话的特点,体会想像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了解原始先民关于自身起源的极富想像力的解释,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追寻人类起源。

  ②能力目标:使学生理解女娲身上所寄托的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③情感目标:让学生体验人类诞生的欢欣与愉快,感受创造的快乐,思索自身来源,珍爱生命。

  教学重、难点

  体会神话大胆而新奇的想像和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二、说教法

  1. 教法分析

  这篇课文属神话,内容浅显易懂,所以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自读、想像女娲另一种造人的动机、方法,并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进一步理解女娲的形象,从而进一步体会作者丰富的想像力。

  适当延伸拓展,使学生认识神话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进一步加深了解神话的特点,并对“人”的自身发展作进一步思考。

  2. 学法指导

  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使学生的学*始终处于一种愉悦、主动的学*状态。

  3.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说过程

  1.情境导入

  由学生思考人类起源导入。

  2.让学生说说自己所熟悉的神话,了解神话特点。

  3.合作探究,师生互动

  ①比较阅读

  (目的是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像力的作用)

  思考:课文比《风俗通》丰富了哪些内容?

  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可见作者高超的想像力

  ②找一找,谈一谈

  找出文中表现人类诞生的喜悦感的'语句,谈一谈你的感受。

  (目的:体会这则神话丰富、生动的情节和语言,进一步感受想像的作用。)

  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全文洋溢着一种人类诞生的喜悦感,人的产生给大自然带来无限生机。人类产生的同时也产生了爱,产生了人间的温暖。总之,人的出现使死寂的天地间获得了生机,更充满了人间的温情爱意与天伦之乐,只有人才使这世界充满温馨,充满爱。

  ③神话精彩情节欣赏――听录音。

  (目的:使学生体会“人来到世间”的欢欣)

  请学生闭上眼睛想像女娲造人的辛劳与执着,感受人类诞生后的欢欣愉快。

  ④女娲形象分析

  (目的:体会神话的情节是想像的,但又是合乎现实生活的情理的,体会女娲神性与人性的统一)

  学生讨论,合作探究。

  教师小结:女娲是神,更是人,神性与人性在女娲身上得到高度的统一。

  女娲的慈爱、辛劳与不懈努力不正是一位勤劳、智慧、伟大的母亲形象吗?她充满生命活力与母性,有着母亲的喜与忧。从女娲身上我们看到了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这种崇高的母爱不正是我们人类生生不息的源泉吗?

  女娲造人,体现了人类可贵的创造与探求精神。女娲不正是一个创造者吗?这种创造精神正是我们今天所迫切需要的。

  女娲的勤劳、智慧、坚持不懈何尝不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体现?

  ⑤ 展开想像的翅膀,对女娲造人的动机、过程作另一种推测。

  自编神话《女娲造人》与袁珂比一比。

  (目的: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分四小组讨论,各组选一名代表在全班交流。

  ⑥思考:有关人类的起源,你还知道哪些神话传说呢?

  学生谈一谈

  (目的:通过比较了解各民族对自身起源极富想像力的解释)

  教师小结:对于自身起源问题,世界各地人们一直都在探索。可是,在远古完全隔绝状态,东西方的想像竟然这样相似,这实在是非常有趣的。

  ⑦要求学生试着用自己所学知识科学地解释一下人类的起源。

  (目的: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教师展示:(多媒体)

  人类起源学说:

  传统的古猿进化说;

  最新的海猿说;

  海陆双祖先复合说;

  外星人说;

  尘埃说。

  4.作业:

  ①参考有关资料,思考人类起源,写一则小论文;

  ②继续完成自编神话《女娲造人》。

  (目的: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5.感悟小结:

  (目的:教育学生珍爱生命,努力拼搏,无愧于自己的生命。)

  无论是今天学*的美丽的神话还是关于人类起源的科学争鸣,都是一串串不同时代的人们探寻生命问题的足迹。它让我们体验到了生而为人的自豪,使我们感受到生命是如此独特而美好。也许我们的生命本身就是个奇迹,让我们珍爱生命,努力拼搏,这样才能无愧于自己的生命,让我们美丽的生命绽放出应有的光彩!


中东说课稿合集10篇(扩展7)

——《认识厘米》说课稿合集10篇

  《认识厘米》说课稿 1

  我说课的内容是全日制培智学校教材数学第六册《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为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这一单元是在学生已学过“比长短”,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并学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长短的基础上来学*以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学*,已经认识了100以内的数,学会了两位数的加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行四边形、和圆这些*面图形,认识了圆柱、球、长方体、正方体这些立体图形,认识了人民币,并学会了一些简单的统计方法。这些知识储备和学**惯为我们进一步学*新知识打下基础。

  三、教学目标

  知识点:

  1、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不同测量方式,体会建立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2、让学生初步学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3、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并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能力点:能选用合适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培养观察、动手操作能力。

  德育点:

  1、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认真学*的*惯。

  2、进一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量的计量应用越来越广泛。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统一长度单位以及厘米的认识。先通过故事情境的导入,引出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然后进一步引出长度单位厘米。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并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的认识。

  五、教法和学法

  教法: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虽然他们已经养成一定的学**惯,由于年龄较小,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应以情境教学法为主,创设学生喜欢的故事情境、熟悉的游戏情境、活动情境,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学*兴趣,让他们充分去感受和发现获取新知识,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法、谈话法、练*法等,实现学生的多样化学*。

  学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多样化学*方式,在学*中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脑,在课堂上采用多种形式的活动,让他们在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六、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故事:科利亚4岁时,从家门口往菜园的方向走了十步路埋下了他的木匣子,8岁的时候,科利亚还是从门口往菜园走了十步,却怎么也找不到他的木匣子了。这是什么原因呢?你能帮帮他吗?

  让学生自己发现是因为长大了步子也变大了的原因,并找到应该用尺量出家门口距埋下木匣子处的距离的办法,得出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二)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1、认识直尺

  观察直尺上的信息:①刻度 ②刻度线 ③字母“cm”读作厘米,是国际统一的计量长度的单位。

  2、认识1厘米

  看直尺,说说1厘米有多长并用一句话概括。

  明确:相邻的两条长刻度线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3、建立1厘米表象

  感受:用左手的食指和拇指夹住1厘米的物体,慢慢的抽出物体,感受两指间的缝隙就大约1厘米,闭上眼睛把1厘米的长度深深地印在脑海里。

  启发:发现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4、正确使用直尺

  出示几种不同的使用直尺的图,要求判断测量方法是否正确,从而让学生导出正确使用方法:让尺子与所要测量的物体的边*行,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动手:用尺子正确测量各种实物,并记录结果。

  (三)巩固操练,多种方式使用长度单位

  1、抢答:①尺子直接测量铅笔 ②铅笔的左端被物体遮住,只见右端刻度。

  启发:第二张图的铅笔是几厘米?怎么知道的?这两种测量方法你会选哪种?

  小结:第一种物体左端对准直尺0刻度是常用的一般量法,直接观察右端对准的刻度读出结果;第二种是在特殊情况下会碰到的(如尺子断了)量法,用物体右端的刻度减去左端的刻度得出结果。

  (四)拓展练*

  量一量:

  小蚂蚁清晨外出跑步,量一量从出发点跑到旗杆的位置跑了几厘米,这时突然下起了大雨,探讨小蚂蚁该如何做呢?若到树下去躲雨,要跑多少厘米呢?雨停后小蚂蚁还要走多长的路才能到家?思考小蚂蚁直接跑回家和躲雨后走回家哪个更远呢?

  (设计练*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五)总结:

  ① 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必须使用统一的单位长度;

  ② 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子量;

  ③让尺子与所要测量的物体的边*行,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看物体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七、课堂总结

  在练*结束后,让学生来总结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和感想。充分肯定学生的学*成绩并提出新的要求,这能使学生有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同时又引发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

  八、课堂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以动手实践为主线,遵循具体到抽象的教学原则,让学生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经历“质疑—探究—释疑”的过程,教学中不仅关注到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而且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

  《认识厘米》说课稿 2

  一、说教材

  1、 教材简析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厘米》。本课教材的编排特点是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数学知识,并通过多种方式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这一课作为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显得尤为重要。这部分内容也是学生以后学*米、毫米、千米等长度单位的知识基础。二年级第一学期的学生通过一年级上册“比长短”的学*,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这一课就是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 教学目标

  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和《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及本教学内容特点,以及二年级孩子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喜欢生动活泼的建构,我从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个维度来确定以下目标:

  ①在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②通过小组合作的学*方式,得到自己的思考途径和学*成果。在老师的指导下在自然情境中亲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观察并与同伴交流、讨论认识2厘米、3厘米、4厘米等更多的厘米.

  ③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估算意识。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及结合二年级学生由于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的特征,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会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是建立1厘米的表象。

  二、说教法和学法

  结合《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内容,这节课采用“直观演示、合作探究、实践操作”等学*方法,主要采取小组合作的学*方式,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讨论,得到自己的思考途径和学*成果,亲身体会长度单位的产生。我将围绕如何激发学生探求新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一指导思想,组织教学过程。同时根据指导学生的自主性原则和渗透性原则,在直观演示认识1厘米之后,放手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认识2厘米、3厘米、4厘米等更多的厘米,体现出寓学法于教法之中。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结合本课目标,我以“在活动中体验,在实践中运用”为教学设计理念,我设计了以下的几个环节:1、动手操作,合作研究;2、引导探究、训练技能;3、练*巩固、实践运用;4、课堂小结、升华认识:

  课堂实施的第一个环节是动手操作合作研究,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以下的步骤:

  1、提出问题:数学书的短边有多长呢?

  2、小组合作研究,引导学生用各种不同的学具来测量。

  3、引导观察,发现数据,学生把自己的发现在小组中交流。

  4、质疑,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短边,可是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5、再次质疑如果测量桌子的长度,用一个个小方块去摆,方便吗?有什么更好的方法?

  6、引出课题《认识厘米》

  因为二年级的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象,抽象思维还未形成。因此从生活实际引入,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学具,通过实践活动建立对该知识的理解。落实了第一个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的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同时厘米是最基本的长度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它进行估测或实测。反过来,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有关长度单位的观念。因此在第二个环节引导探究、训练技能中我设计了多种活动,第一个活动:先是让学生感受1厘米。在这个活动中,我先出示1厘米长的小棒,告诉学生,这根小棒的长度是1厘米,再让学生用食指和拇指“握”小棒,让学生说一说,两指间的距离是多长。接着让学生轻轻地抽出小棒,再让学生观察两指间的距离,并相互说一说这是长1厘米。接着让学生动手,用1厘米长的小棒摆出2厘米、3厘米有多长。最后让学生找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宽度)大概是1厘米。通过这样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学生亲自参与的动手操作过程,对厘米的认识不再停留在1厘米上,而是更加丰富了学生对厘米的认识。这样*得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不容易忘记的。从而掌握本节课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这一教学重点,从而突破难以建立1厘米的表象这一教学难点。也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第二个活动是认识尺,我通过1、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尺,找一找尺上都有些什么。2、引导学生用尺测量小方块的边长是几厘米?来认识的。从而为掌握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这一技能作准备。

  (4)认识更多的厘米。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接着我设计了第三个活动认识2厘米,让学生有机会表现自己对厘米的理解,培养学生大胆说,从0-2是2厘米,或是1-3是2厘米等等。

  为了让学生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充分张扬个性我紧接着设计了第四个活动认识更多的厘米,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厘米和小组成员交流。

  有了以上的学*,学生已经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为了更好检测学生掌握的程度,我设置的第三个环节练*巩固,实践运用。在这个环节中,考虑到学生可能会在测量中出现不正确的测量方法我先设置了第一个练*:判断量法的对错。通过这一题的训练,指出了学生测量时易错的地方,为下一步正确动手测量奠定了基础。

  教学用书和《数学课程标准》里,明确提出要重视估测,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我设计的第二个练*是估一估,量一量彩带、铅笔和数学书的短边的长度。(提醒学生先不要量,估计好了,再用尺量一量)并和同伴说说你的估计结果怎样?你是怎样量的?最后得出正确测量的方法:量物体的长度时一般要把物体的一端与尺子的0刻度线对齐,然后把物体贴紧尺子, 看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刻度上的数是几,它的长度就是几厘米。这样的设计,使估测与实际测量相互配合,有效地帮助学生发展长度的空间观念,增强他们测量的灵活性。

  为了训练学生的测量能力,学会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问题我设计的第三个练*是:量一量生活中的实物:请学生选择最喜欢的身边物体量一量,还可以和合作量。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课堂实施的最后一个环节:课堂小结,升华认识。引导学生回忆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这节课你表现得怎样? 这样的小结有利于学生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大大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励他们更还好地学好数学知识。

  最后我的板书设计是:

  认识厘米

  1厘米有多长?

  如何测量?

  我的说课完了,谢谢大家!

  《认识厘米》说课稿 3

  学生已经学会直接比较长短与高矮,对线段有了初步的认识,生活中,学生也积累了用(文具盒、铅笔等)非标准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经验。而数学中的标准长度单位,是学生最早接触的计量单位,也是最基本的,因此,本课作为计量单位的起始课,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发现学生在尺子上或测量物体时,都有接触过厘米这个长度单位,也知道用尺可以测量物体,但对其意义的理解并不清晰。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有长度单位,不知道怎么用长度单位,也不知道为什么要用尺来测量……那么本课怎样让学生对以上这些理解清晰,体现其“起始课”的特质呢?我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思考:一方面,我们该如何让学生体会“厘米”这个单位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怎样认识厘米,又怎样将其过程与方法迁移、渗透到(米、分米、毫米、千米等)其他长度单位的学*中去。

  说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根据对以上的理解与思考,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明白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厘米”的重要性,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学会用刻度尺对物体进行测量,会画规定长度的线段,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测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

  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的落实课程标准:1.教师是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2.学生是学*的主体;3.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从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出发,采取了如下教法与学法:

  教法:直观演示、设疑诱导、活动探究

  学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说教学流程

  为了更好的发挥本节起始课的作用,我主要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课前敏悟,引入新知。第二环节:课中敏学,掌握新知。第三环节:课后应用,巩固新知。第四环节:总结课堂,评价学生。

  第一环节:课前敏悟,引入新知(敏悟单见附件2)

  比较一:

  小红

  小丽 小红比小丽多2个

  引出“单位”,

  小强 体会单位的重

  小明 小强比小明少3颗要性。

  比较二:

  小朋友的身高差,该用什么单位表示?引出长度单位“厘米”,并揭示课题。

  第二环节:课中敏学,掌握新知

  这个环节我分四个层次进行展开。

  1.认识尺子

  尺子是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重要工具。首先我出示一把特殊的尺子(尺子上什么都没有),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尺子,看老师出示的尺子缺了什么,通过复原尺子,使学生更好的找出尺子的组成部分:刻度线,数和单位厘米(cm),使学生对尺的认识更深刻。

  2.认识1厘米

  认识1厘米是本节课最为核心的内容,教学时首先明确告诉学生,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做单位,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这一大格的长度就是1厘米,那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到其他的1厘米吗?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每相邻两个数(长刻度线)之间的距离都是长1厘米,这样学生对1厘米的长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

  然后通过①让学生用拇指和食指在刻度尺上(直尺、三角尺等)比划1厘米,有一个形象的直观感受,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②用拇指和食指捏住棱长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再慢慢抽出;③直接比划1厘米的长;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长约1厘米的物体。四个环节的操作,让学生的体验活动走向深刻,积累1厘米长度的量感经验,对1厘米的实际长度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学到这儿,我让学生回顾认识1厘米的过程与方法,并尝试小结。这个环节层层递进,既突出了重点,又逐步分散了难点,为其过程与方法迁移、渗透到后续学*中做好铺垫。

  3.认识几厘米

  通过刚才的学*,学生已经认识1厘米。那么刻度0~刻度2是几厘米呢?引导学生认识到2个“1厘米”就是2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找出其他的2厘米吗?再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找一找4厘米、5厘米。并反问刻度6到刻度10是几厘米?为什么?在层层追问中明白“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同时实现了知识的变迁,渗透了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4.测量实物

  (1)量一量

  首先学生自主观察书本小刀图,判断其长度,并在小组内交流,由组长组织,归纳总结出测量物体的基本方法,即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或线段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这样的设计给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主要是想抓住课堂的生成,及时发现一些错误的量法,让学生在矛盾冲突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比老师的直接讲授要更有价值。

  接着,让学生应用探索出的测量方法,独立测量书本中出示的线段,和身边的任一物体,进一步加深正确测量方法的印象。

  (2)画一画

  放手让学生自学,通过自主阅读书本第51页画一画内容,明确画特定长度的线段的方法,即一般从0画起,画到几就是几厘米(和刚才测量的方法基本一致)。并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进行巩固。教师要信任学生的学*能力,充分发挥其学*的主动性。

  第三环节:课后应用,巩固新知

  为了使学生更牢固的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

  第一层次:基础练*。

  完成“想想做做”2、3两题。

  通过量、看、填写的练*,检查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初步渗透估测意识。

  第二层次:提高练*。

  1.估测:

  (1)开展“火眼金睛”活动,学生先估计再测量自己手掌的宽度,食指的长度,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并了解自己身上的尺子。

  (2)利用身上的尺先估计自己中指的长、数学书封面短边的长,文具盒的长,再用尺子量一量,进一步巩固验证估测的能力。

  这个环节,学生在反复的估测、实测中,逐步修正他们的估测策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长度观念。

  2. 回顾学生比高矮的情形,用厘米表示他们相差的高度。前后呼应,体现了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的理念。

  3.断尺量小刀

  结合书本内容,我设计了一道思考题:像这样一把断尺能测量小刀的长度吗?引导学生思考,这其实是测量方法的一个升华,虽然没有了0刻度,但我们通过“认几厘米的方法”也可以判断出小刀的长度。设计本题旨在在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能够灵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第三层次:拓展练*。

  厘米可以测量较短的物体或线段长度,如果测量学校操场的长,你觉得用厘米做单位合适吗?为后面的学*埋下伏笔。

  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的终结,让学生带着问题出课堂。

  第四环节:总结课堂,评价学生

  在这节课结束之前,我让学生回顾厘米的认识过程,并告诉学生,以后我们可以用类似的方法,来继续认识其他的长度单位。这样就凸显了起始课的内在意义。

  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板书简单明了,重点突出,便于学生及时回忆、总结本课知识,并进行自我评价。

  认识厘米

  单位

  长度单位 1厘米

  整节课我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加强直观操作,以生为本,以学定教,让学生在量一量、比一比、猜一猜等活动中充分发挥主动性,让认识厘米的过程与方法在后续学*中得到迁移生长,使数学学*变得更简约有效,让学生学得轻松,学的快乐。

  《认识厘米》说课稿 4

  一、说教材

  1、《认识厘米》是苏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六单元中的。“认识厘米”是“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中的内容。“认识厘米”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

  2、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猜、量等学*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并为以后学*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

  3、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明白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利用刻度尺对物体进行测量。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渗透知识来源于实践并应用于实践。

  4、本节课的重点是建立厘米的长度观念,会测量物体的长。由于二年级的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尚未形成,所以我定本节课的难点是建立厘米的观念。

  二、说学法

  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加强直观操作,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实践操作中感知“厘米”的概念,在讨论交流中体验测量的方法。并在现实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的厘米知识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感受学*成功喜悦的同时,深深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说教法

  根据课程标准与学生的认知水*,以及为了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1、创设情景。新课标强调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所以在教学初我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亲自体验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同时也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与探索的兴趣。

  2、直观演示与操作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体验感知、判断推理、主动地学*新知。通过学生的探究,操作,交流,分析,反思等活动,主动进行知识建构。

  四、说教具学具20厘米长的直尺、铅笔、小纸条、钉子、多媒体

  五、说教学流程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让学生运用观察、操作、讨论等

  多种方法学*新知,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活泼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

  具体设了四大环节:一、创设情境,统一方法,二、自主参与,探索新知,三、巩固应用,理解掌握,四、总结课堂,评价学生。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统一方法。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测量课桌的长,这一情境,分四步完成本环节的教学。

  1、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可以运用什么工具进行测量? 只能用尺来量吗?可以用其他工具来量吗?会得到怎样的结果呢?

  2、组织活动:用不同的工具来量一量课桌长边的长度,看看结果怎样?

  3、质疑:我们测量的是同样大小的课桌,为什么大家说的数却不同呢?

  4、统一:我们选择的工具不同,标准就不同,所以结果也不同,为了统一标准,人们就发明了尺,所以用尺量更好些。

  第二环节:自主参与,探索新知,分五步完成本环节的教学

  1、认识尺,出示学生尺,引导学生观察观察一下尺上有些什么?学生带着问题,交流、讨论、发现、总结得出:直尺上有刻度线、数和长度单位厘米,并了解到:一般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做单位。从而揭示课题。

  2、认识1厘米 ,1厘米有多长呢?首先教师通过电脑演示,让学生了解到:从0刻度线到1刻度线这一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说明屏幕上的一厘米是放大的。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接着让在自己的尺上找出0刻度线到1刻度线这一大格, 并用手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找出身边长度是1厘米的物体,从尺上找出1厘米,不局限在0——1,只要是一大格都表示1厘米。

  3、认识几厘米,在尺上找1厘米的活动结束后,教师引发学生思考:刻度0到刻度3是几厘米?为什么?刻度0到刻度4呢?你发现了什么?在活动交流中,总结出:从刻度0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4、量一量,首先要结合对直观图的观察,讲清楚测量物体或线段长度的基本方法,即:先把尺放*,然后把0刻度线和物体(或线段)的一端对齐,看物体(或线段的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接着利用基本的方法,教师安排一些测量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可结合51的想想做做中的练*1,进一步形成技能。

  5、画一画,学会了正确地用尺测量线段的长度的方法,组织学生尝试画出一条4厘米的线段,在操作中学生的主动参与,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的机会,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进一步矫正测量方法。第三环节,巩固应用,理解掌握

  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既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或保持的一手段,也是使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知识的重要方式,为此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

  第一层次:操作性练*,完成练*2、3、4、6。

  通过量、看、填写的练*,检查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及时巩固所学知识,这样可以增加课堂的容量,达到练*的目的。

  第二层次:开放性练*。

  1、估测:开展活动测量自己,,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了解身上的尺子。

  2、想想做做5,先估计,再测量中指的长,数学书封面短边的长,文具盒的长,活动开始前,可以让学生简单说明自己的思考过程,实际测量后要让学生将实际测量结果和估计结果进行比较。

  第三层次:发展性练*:断尺量小刀。利用一把断尺进行物体的测量,然给学生字测量活动中,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真实生活情境中问题的能力,逐步完善了自己的思考过程,使学生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科学的,合理的测量方法在学生的体验之中不知不觉地生成。

  第四环节,总结课堂,评价学生,及时总结本课知识,评价学生,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了厘米,总结全课后,教师可设问:如果测量学校操场的长,你觉得用厘米作单位合适吗?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的终结。这一问目的在于鼓励学生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同时为下一节课的学*做准备。

  《认识厘米》说课稿 5

  一、说教材

  通过一年级上册“比长短”的学*,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的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这一课就是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这一课作为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显得尤为重要,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以后学米、毫米、千米等长度单位的知识的基础。

  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猜、量等学*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基于对教材的以上认识,按照大纲的要求,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CM的长度观念,并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和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会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二、说学法

  长度单位,学生是第一次进行接触,这部分内容是教学上比较难的,也是生活中经常要遇到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尽量使学生发挥自主学*精神。寻找有关与生活实际的物体进行测量,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使他们在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还获得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说教法

  为了达到本课时的教学目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内容,可以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联系生活:注意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2、引导探究:教学过程中应将围绕如何激发学生探索新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一指导思想,组织教学。

  3、合作交流: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合作的精神,引导学生进行互评等活动来巩固新知,从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这样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动手操作,情境导入

  根据学生学*数学的特点,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长度单位:新学期我们要买书皮包书,要知道数学书两边的长短,怎么办?先来研究数学书的短边有多长呢?给学生提供各种不同的学具(橡皮、回形针、一角的硬币、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进行测理,然后将测量结果在小组内交流。学生在测量观察后发现测量结果不同,提出质疑: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短边,可是量的结果却不一样?从而引出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如果我们要测量桌子的长度,再用小方块一个个去摆,你觉得方便吗?你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吗?引出测量工具尺子。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通过创设一个问题情境——量数学书短边,学生发现用不同的工具量得的数量不同,从而引出需要用统一的测量工具——尺来量物体的长度。]

  (二)引导探究,训练技能

  1、认识尺子

  先通过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尺子,找一找尺上都有些什么。知道尺上各部分的名称:刻度、刻度线、“0”刻度。接着帮助学生会看尺上的刻度,为学生下面的自主探究扫清障碍。最后引出这节课要学*的长度单位——厘米。这里的设计从表象逐渐抽象出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认识1厘米

  这部分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因此我设计了以下活动:

  (1)看一看:刻度0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2)指一指:让学生在同桌内互相对着尺子用手指一指,尺子上的哪里到哪里的长度是1厘米?

  (3)找一找:让学生估测食指的宽度并测量,得出结论:食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然后在教师给出的物品中(硬币、回形针、钮扣)找一找哪些物品的长度接*1厘米。

  (4)比一比:让学生判断练*本、新华字典、橡皮的厚度比1厘米短还是比1厘米长。

  (5)估一估:让学生用食指的宽度估测文具盒和像皮的长度是多少,有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

  [设计意图:建立1厘米的实际长度观念是本节课的重难点,这一环节让学生在细致、到位的操作中感知、领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认识几厘米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在尺上指2厘米、5厘米和其他几厘米。让学生思考: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发现?得出结论:从刻度0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4、用厘米量

  第一步: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纸条,先估计一下,它大约是几厘米长?

  汇报量法(学生可能有以下量法)

  第1种:从尺的0刻度开始量

  第2种:从尺的顶端开始量

  第3种:从尺的其他刻度开始量

  比较择优,从而明确:尺上有0刻度,就从刻度0开始量,如果尺断了没有刻度0,可以从其他刻度开始量。不同的情况要采用不同的方法。

  第二步:请你再量一量数学书的短边吧。学生测量后可能会说18厘米不到或17厘米多一些,那么它最接*几厘米呢?教师指出数学书的短边可以说大约长17厘米。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加深对厘米的认识,体会厘米的用途,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和应用能力。]

  (三)实践应用,练*巩固

  练*的设计体现层次性、发展性。

  1、判断量法:通过让学生举手势判断测量的正误,有没有从0开始量,有用断尺量的,可是读数时错误,这些都是学生易错的题,通过这一题的的训练,指出了学生测量时易错的地方,为进一步动手测量奠定了基础。

  2、测量比赛:课件出示四件物品,请四人小组合作,先估测再量出彩带的长、铅笔的长、练*本的宽、粉笔盒的高,比一比哪组测得又快又准。学生合作进行测量比赛,之后反馈测量结果。

  (四)课堂总结、升华知识

  1、引导学生回忆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它对你有什么帮助?

  [这样的小结有利于学生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励他们更好地学好数学知识。]

  2、拓展提高:前几天老师做衣服的时候,需要知道腰围一圈的长度,可用直尺怎么量都不方便,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测量,体会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使学生感受数学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教师小结:其实人们为了测量方便,不仅发明了直尺,三角尺,还发明了卷尺,皮尺等(课件欣赏),我们在生活中应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尺子来测量。

  五、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板书简单明了,重点突出,让学生一眼就能看清本节知识重点,便于学生记忆知识,提高学*效率,本节课板书设计如下:

  1、认识厘米

  2、测量工具——尺子

  3、长度单位——厘米

  《认识厘米》说课稿 6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是苏教版新课程数学第三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本课教学是在学生认识了线段的基础上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用厘米量,也为认识米用米量做下铺垫。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认识长度单位的过程,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量比较短的物体的方法,能够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会画规定长度的线段,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学*活动的心理倾向,与同桌合作的意识,并能在实际观察操作中,养成细心认真的学**惯。。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是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做单位的测量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尺。

  二、说教法:

  通过看、量、画等学*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

  三、说学法:

  本教学采用了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自学的学*方法,

  四、教学思路:

  教学中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一、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对于认识厘米,教师就是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中引入的。由此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因此在课一开始,教师通过“你想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选择自己喜欢的工具量量课桌的长度?”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五花八门的答案让学生不由自主地体会到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同时,“找原因”、“量课桌”这样富有“陷阱味”的活动也吸引学生对新知学*产生兴趣,对生活中数学知识引起重视,由于大家量的结果不一样,是因为没有统一的尺度,引出用尺量更好,从而引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发展思维,形成技能

  新的教育理念提出: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最终获取,还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本课教学注重引导学生以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方式。首先,要求学生通过从尺上找一找1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用手比划1厘米的长度,闭眼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以及找一找生活之中1厘米长的物体等活动来建立1厘米的表象。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了解2厘米、5厘米等几厘米的具体长度,进一步认识厘米。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认识厘米,形成表象。

  他们在从尺子上、从周围物体中找1厘米的比照与估计中以及寻求多种答案的过程中,体验了1厘米、几厘米的具体长度,形成了初步的估测能力。其次,在探究用厘米量、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同桌交流,最后汇报交流,指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自己怎么量的,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学生创设了开放的思维情景,“怎样量这枝铅笔,”、“怎样看出铅笔长几厘米?”“你喜欢哪种量法?”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由于给学生提供了动手量长度的机会,学生就有可能探索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学生既掌握了技能,又发展了思维。学生获得了自我探索和成功的体验。自学用厘米画的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要求他们同桌合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使他们在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还获得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在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他们获得了知识,丰富了经验,培养了能力。

  三、加强估测,发展空间观念

  估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加强估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正确建立厘米的概念,增强其空间观念与学*兴趣。教学时,教师通过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以及对周围物体的长度先估计,在量一量的活动,使学生在比照中积累经验,形成初步的估测能力。

  四、游戏活动、发展能力

  在学生掌握了量、画的本领后,通过量一量、画一画、估一估等活动对厘米的认识更加深刻了,对厘米的用途也得到了充分的体验,其估测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更可贵的是,他们尝试着独立解决问题,用不同的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与小伙伴合作着解决问题,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使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再一次将数学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大社会成为小课堂的延伸,成为学生获取更多知识的大舞台.

  《认识厘米》说课稿 7

  一、说教材.

  我授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六单元中的《认识厘米》。“认识厘米”是“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中的内容。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现知识,形成技能。

  “认识厘米”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猜、量等学*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并为以后学*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

  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水*,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3、解决问题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自主学*能力,估测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依据是课标对低段学生学*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的具体目标以及本课在长度单位教学中的地位。)(体现在:认识1厘米和量手掌与数学课本的宽度、一柞的长度。)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依据是课标的要求与学生的认知水*。)(体现在:找1厘米长的物体。)

  二、说学法

  1、学情分析:长度单位学生是第一次进行接触,这部分内容是教学上比较难的,也是生活中经常要遇到的实际问题。但学生一般都有一把直尺,从自己的尺上可以看出1厘米。

  2、学法指导:在教学用厘米量的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要求他们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使他们在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还获得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说教法

  根据课程标准与学生的认知水*,以及为了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1、创设情景。课标强调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所以在教学初我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把学生喜闻乐见的小动物——可爱的小蚂蚁带入课堂,根据它在桌子上到底爬了多远,调动学生的学*兴趣。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亲自体验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同时也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与探索的兴趣。

  2、动手操作。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的主人。七、八岁的儿童好奇,好动,有较强的求知欲,但注意力不能持久。根据学生的这一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恰当设置操作的过程,加大操作的力度,把学生真正推到主人翁的位置。

  四、说教具学具

  根据学生认识特点,本节课采用实物学具米尺、20厘米长的直尺、图钉、小正方体等,引导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表象并进行测量。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让学生运用观察、操作、讨论等多种方法学*新知,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活泼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具体的教学程序安排如下:

  (一)创设情景,诱发兴趣。(用时3分钟)

  首先电脑显示。教师激趣:“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小伙伴,它也非常爱学*,有一天,它就沿着我们的一条课桌边爬了一次。”课件出示小蚂蚁在课桌上爬行,并替小蚂蚁提问:“小蚂蚁给同学们留下两个问题:它爬的是哪条课桌边?它爬的这条课桌边实际有多长?你有没有办法给它量一量?”调动学生学*兴趣,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量,但答案不一。学生感到疑惑之时,引出“课题:认识厘米”。

  【好奇是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这样设计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心理上产生悬念,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及”的最佳心理状态,并以高昂的情绪投入学*。】

  (二)自主参与,探索新知。(用时16分钟)

  新课教学,我分两大块进行。

  第一块:感知1厘米。分4部教学。

  (1)认识尺子。

  多媒体显示一把放大的直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尺子的共同点,认识长短不同的竖线--刻度线,以及不同的数,厘米(CM),使学生对尺的.认识更深刻。

  (2)认识1厘米。

  让学生了解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接着让学生观察自己尺上的1厘米长度。然后我组织学生研究,尺子上从哪里到哪里也是1厘米?学生回答时电脑显示这些线段。

  (3)建立1厘米的表象。

  先让学生用手比画1厘米,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找1厘米长的物体。在我出示几样1厘米的物体给学生看的基础上,学生列举。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兴趣,而且对1厘米的实际长度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4)认识几厘米

  让学生知道2厘米、4厘米有多长呢?学生拿尺介绍两者的长度,同时介绍认的方法。渗透量长度的方法。

  第二块:学*测量方法。分3部教学。

  (1)量小棒长度,掌握测量方法。

  我让学生独立测量,再全班讨论,互相启发,尝试得出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然后用多媒体验证量的过程。在初步测量的基础上,在让学生当小评委:

  [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的机会,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

  (2)矫正测量方法。

  在初步测量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当小评委:

  师:小蚂蚁看到同学们用尺子准确地量出了小棒长度,深深感到尺子的作用,于是,他组织几只小蚂蚁开展了测量活动,请小朋友们当评委。

  进一步加深正确测量方法的印象。

  (三)巩固应用,理解掌握。(20分钟)

  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既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或保持的一种手段,也是使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知识的重要方式,为此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

  第一层次:操作性练*。

  完成练*2,3。

  [通过量、看、填写的练*,检查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及时巩固所学知识,这样可以增加课堂的容量,达到练*的目的。]

  第二层次:开放性练*。

  1、估测:开展“火眼金睛”活动,测量自己,自己中手掌的宽度,一扎的长度,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了解身上的尺子。

  2、断尺量小刀。

  第三层次:发展性练*。

  电脑显示课始图,让学生回答:“现在能知道长多少了吗?”学生测量出课桌的长度,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为后面的学*埋下伏笔。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出课堂。

  [这一层次的练*,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四)总结课堂,评价学生。(1分钟)

  及时总结本课知识,评价学生: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了厘米,还有更大的长度单位,我们今后还会学*他们。

  六、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板书简单明了,重点突出,让学生一眼就能看清本节的知识重点,便与学生记忆知识,提高学*效率。

  本节课板书设计如下:

  认识厘米

  测量工具----尺子

  长度单位:厘米文章

  《认识厘米》说课稿 8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是苏教版新课程数学第三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本课教学是在学生认识了线段的基础上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用厘米量,也为认识米用米量做下铺垫。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认识长度单位的过程,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量比较短的物体的方法,能够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会画规定长度的线段,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学*活动的心理倾向,与同桌合作的意识,并能在实际观察操作中,养成细心认真的学**惯。。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是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做单位的测量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尺。

  二、说教法:

  通过看、量、画等学*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

  三、说学法:

  本教学采用了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自学的学*方法,

  四、教学思路:

  教学中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一、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对于认识厘米,教师就是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中引入的。由此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因此在课一开始,教师通过“你想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选择自己喜欢的工具量量课桌的长度?”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五花八门的答案让学生不由自主地体会到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同时,“找原因”、“量课桌”这样富有“陷阱味”的活动也吸引学生对新知学*产生兴趣,对生活中数学知识引起重视,由于大家量的结果不一样,是因为没有统一的尺度,引出用尺量更好,从而引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发展思维,形成技能

  新的教育理念提出: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最终获取,还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本课教学注重引导学生以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方式。首先,要求学生通过从尺上找一找1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用手比划1厘米的长度,闭眼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以及找一找生活之中1厘米长的物体等活动来建立1厘米的表象。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了解2厘米、5厘米等几厘米的具体长度,进一步认识厘米。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认识厘米,形成表象。

  他们在从尺子上、从周围物体中找1厘米的比照与估计中以及寻求多种答案的过程中,体验了1厘米、几厘米的具体长度,形成了初步的估测能力。其次,在探究用厘米量、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同桌交流,最后汇报交流,指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自己怎么量的,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学生创设了开放的思维情景,“怎样量这枝铅笔,”、“怎样看出铅笔长几厘米?”“你喜欢哪种量法?”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由于给学生提供了动手量长度的机会,学生就有可能探索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学生既掌握了技能,又发展了思维。学生获得了自我探索和成功的体验。自学用厘米画的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要求他们同桌合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使他们在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还获得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在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他们获得了知识,丰富了经验,培养了能力。

  三、加强估测,发展空间观念

  估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加强估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正确建立厘米的概念,增强其空间观念与学*兴趣。教学时,教师通过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以及对周围物体的长度先估计,在量一量的活动,使学生在比照中积累经验,形成初步的估测能力。

  四、游戏活动、发展能力

  在学生掌握了量、画的本领后,通过量一量、画一画、估一估等活动对厘米的认识更加深刻了,对厘米的用途也得到了充分的体验,其估测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更可贵的是,他们尝试着独立解决问题,用不同的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与小伙伴合作着解决问题,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使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再一次将数学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大社会成为小课堂的延伸,成为学生获取更多知识的大舞台.

  《认识厘米》说课稿 9

  一、说教材

  1、 教材简析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厘米》。本课教材的编排特点是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数学知识,并通过多种方式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这一课作为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显得尤为重要。这部分内容也是学生以后学*米、毫米、千米等长度单位的知识基础。二年级第一学期的学生通过一年级上册“比长短”的学*,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这一课就是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 教学目标

  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和《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及本教学内容特点,以及二年级孩子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喜欢生动活泼的建构,我从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个维度来确定以下目标:

  ①在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②通过小组合作的学*方式,得到自己的思考途径和学*成果。在老师的指导下在自然情境中亲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观察并与同伴交流、讨论认识2厘米、3厘米、4厘米等更多的厘米.

  ③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估算意识。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及结合二年级学生由于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的特征,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会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是建立1厘米的表象。

  二、说教法和学法

  结合《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内容,这节课采用“直观演示、合作探究、实践操作”等学*方法,主要采取小组合作的学*方式,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讨论,得到自己的思考途径和学*成果,亲身体会长度单位的产生。我将围绕如何激发学生探求新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一指导思想,组织教学过程。同时根据指导学生的自主性原则和渗透性原则,在直观演示认识1厘米之后,放手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认识2厘米、3厘米、4厘米等更多的厘米,体现出寓学法于教法之中。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结合本课目标,我以“在活动中体验,在实践中运用”为教学设计理念,我设计了以下的几个环节:1、动手操作,合作研究;2、引导探究、训练技能;3、练*巩固、实践运用;4、课堂小结、升华认识:

  课堂实施的第一个环节是动手操作合作研究,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以下的步骤:

  1、提出问题:数学书的短边有多长呢?

  2、小组合作研究,引导学生用各种不同的学具来测量。

  3、引导观察,发现数据,学生把自己的发现在小组中交流。

  4、质疑,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短边,可是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5、再次质疑如果测量桌子的长度,用一个个小方块去摆,方便吗?有什么更好的方法?

  6、引出课题《认识厘米》

  因为二年级的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象,抽象思维还未形成。因此从生活实际引入,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学具,通过实践活动建立对该知识的理解。落实了第一个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的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同时厘米是最基本的长度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它进行估测或实测。反过来,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有关长度单位的观念。因此在第二个环节引导探究、训练技能中我设计了多种活动,第一个活动:先是让学生感受1厘米。在这个活动中,我先出示1厘米长的小棒,告诉学生,这根小棒的长度是1厘米,再让学生用食指和拇指“握”小棒,让学生说一说,两指间的距离是多长。接着让学生轻轻地抽出小棒,再让学生观察两指间的距离,并相互说一说这是长1厘米。接着让学生动手,用1厘米长的小棒摆出2厘米、3厘米有多长。最后让学生找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宽度)大概是1厘米。通过这样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学生亲自参与的动手操作过程,对厘米的认识不再停留在1厘米上,而是更加丰富了学生对厘米的认识。这样*得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不容易忘记的。从而掌握本节课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这一教学重点,从而突破难以建立1厘米的表象这一教学难点。也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第二个活动是认识尺,我通过1、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尺,找一找尺上都有些什么。2、引导学生用尺测量小方块的边长是几厘米?来认识的。从而为掌握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这一技能作准备。

  (4)认识更多的厘米。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接着我设计了第三个活动认识2厘米,让学生有机会表现自己对厘米的理解,培养学生大胆说,从0-2是2厘米,或是1-3是2厘米等等。

  为了让学生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充分张扬个性我紧接着设计了第四个活动认识更多的厘米,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厘米和小组成员交流。

  有了以上的学*,学生已经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为了更好检测学生掌握的程度,我设置的第三个环节练*巩固,实践运用。在这个环节中,考虑到学生可能会在测量中出现不正确的测量方法我先设置了第一个练*:判断量法的对错。通过这一题的训练,指出了学生测量时易错的地方,为下一步正确动手测量奠定了基础。

  教学用书和《数学课程标准》里,明确提出要重视估测,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我设计的第二个练*是估一估,量一量彩带、铅笔和数学书的短边的长度。(提醒学生先不要量,估计好了,再用尺量一量)并和同伴说说你的估计结果怎样?你是怎样量的?最后得出正确测量的方法:量物体的长度时一般要把物体的一端与尺子的0刻度线对齐,然后把物体贴紧尺子, 看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刻度上的数是几,它的长度就是几厘米。这样的设计,使估测与实际测量相互配合,有效地帮助学生发展长度的空间观念,增强他们测量的灵活性。

  为了训练学生的测量能力,学会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问题我设计的第三个练*是:量一量生活中的实物:请学生选择最喜欢的身边物体量一量,还可以和合作量。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课堂实施的最后一个环节:课堂小结,升华认识。引导学生回忆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这节课你表现得怎样? 这样的小结有利于学生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大大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励他们更还好地学好数学知识。

  最后我的板书设计是:

  认识厘米

  1厘米有多长?

  如何测量?

  我的说课完了,谢谢大家!

  《认识厘米》说课稿 10

  学生已经学会直接比较长短与高矮,对线段有了初步的认识,生活中,学生也积累了用(文具盒、铅笔等)非标准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经验。而数学中的标准长度单位,是学生最早接触的计量单位,也是最基本的,因此,本课作为计量单位的起始课,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发现学生在尺子上或测量物体时,都有接触过厘米这个长度单位,也知道用尺可以测量物体,但对其意义的理解并不清晰。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有长度单位,不知道怎么用长度单位,也不知道为什么要用尺来测量……那么本课怎样让学生对以上这些理解清晰,体现其“起始课”的特质呢?我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思考:一方面,我们该如何让学生体会“厘米”这个单位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怎样认识厘米,又怎样将其过程与方法迁移、渗透到(米、分米、毫米、千米等)其他长度单位的学*中去。

  说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根据对以上的理解与思考,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明白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厘米”的重要性,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学会用刻度尺对物体进行测量,会画规定长度的线段,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测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

  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的落实课程标准:1.教师是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2.学生是学*的主体;3.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从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出发,采取了如下教法与学法:

  教法:直观演示、设疑诱导、活动探究

  学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说教学流程

  为了更好的发挥本节起始课的作用,我主要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课前敏悟,引入新知。第二环节:课中敏学,掌握新知。第三环节:课后应用,巩固新知。第四环节:总结课堂,评价学生。

  第一环节:课前敏悟,引入新知(敏悟单见附件2)

  比较一:

  小红

  小丽 小红比小丽多2个

  引出“单位”,

  小强 体会单位的重

  小明 小强比小明少3颗要性。

  比较二:

  小朋友的身高差,该用什么单位表示?引出长度单位“厘米”,并揭示课题。

  第二环节:课中敏学,掌握新知

  这个环节我分四个层次进行展开。

  1.认识尺子

  尺子是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重要工具。首先我出示一把特殊的尺子(尺子上什么都没有),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尺子,看老师出示的尺子缺了什么,通过复原尺子,使学生更好的找出尺子的组成部分:刻度线,数和单位厘米(cm),使学生对尺的认识更深刻。

  2.认识1厘米

  认识1厘米是本节课最为核心的内容,教学时首先明确告诉学生,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做单位,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这一大格的长度就是1厘米,那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到其他的1厘米吗?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每相邻两个数(长刻度线)之间的距离都是长1厘米,这样学生对1厘米的长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

  然后通过①让学生用拇指和食指在刻度尺上(直尺、三角尺等)比划1厘米,有一个形象的直观感受,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②用拇指和食指捏住棱长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再慢慢抽出;③直接比划1厘米的长;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长约1厘米的物体。四个环节的操作,让学生的体验活动走向深刻,积累1厘米长度的量感经验,对1厘米的实际长度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学到这儿,我让学生回顾认识1厘米的过程与方法,并尝试小结。这个环节层层递进,既突出了重点,又逐步分散了难点,为其过程与方法迁移、渗透到后续学*中做好铺垫。

  3.认识几厘米

  通过刚才的学*,学生已经认识1厘米。那么刻度0~刻度2是几厘米呢?引导学生认识到2个“1厘米”就是2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找出其他的2厘米吗?再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找一找4厘米、5厘米。并反问刻度6到刻度10是几厘米?为什么?在层层追问中明白“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同时实现了知识的变迁,渗透了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4.测量实物

  (1)量一量

  首先学生自主观察书本小刀图,判断其长度,并在小组内交流,由组长组织,归纳总结出测量物体的基本方法,即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或线段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这样的设计给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主要是想抓住课堂的生成,及时发现一些错误的量法,让学生在矛盾冲突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比老师的直接讲授要更有价值。

  接着,让学生应用探索出的测量方法,独立测量书本中出示的线段,和身边的任一物体,进一步加深正确测量方法的印象。

  (2)画一画

  放手让学生自学,通过自主阅读书本第51页画一画内容,明确画特定长度的线段的方法,即一般从0画起,画到几就是几厘米(和刚才测量的方法基本一致)。并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进行巩固。教师要信任学生的学*能力,充分发挥其学*的主动性。

  第三环节:课后应用,巩固新知

  为了使学生更牢固的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

  第一层次:基础练*。

  完成“想想做做”2、3两题。

  通过量、看、填写的练*,检查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初步渗透估测意识。

  第二层次:提高练*。

  1.估测:

  (1)开展“火眼金睛”活动,学生先估计再测量自己手掌的宽度,食指的长度,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并了解自己身上的尺子。

  (2)利用身上的尺先估计自己中指的长、数学书封面短边的长,文具盒的长,再用尺子量一量,进一步巩固验证估测的能力。

  这个环节,学生在反复的估测、实测中,逐步修正他们的估测策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长度观念。

  2. 回顾学生比高矮的情形,用厘米表示他们相差的高度。前后呼应,体现了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的理念。

  3.断尺量小刀

  结合书本内容,我设计了一道思考题:像这样一把断尺能测量小刀的长度吗?引导学生思考,这其实是测量方法的一个升华,虽然没有了0刻度,但我们通过“认几厘米的方法”也可以判断出小刀的长度。设计本题旨在在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能够灵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第三层次:拓展练*。

  厘米可以测量较短的物体或线段长度,如果测量学校操场的长,你觉得用厘米做单位合适吗?为后面的学*埋下伏笔。

  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的终结,让学生带着问题出课堂。

  第四环节:总结课堂,评价学生

  在这节课结束之前,我让学生回顾厘米的认识过程,并告诉学生,以后我们可以用类似的方法,来继续认识其他的长度单位。这样就凸显了起始课的内在意义。

  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板书简单明了,重点突出,便于学生及时回忆、总结本课知识,并进行自我评价。

  认识厘米

  单位

  长度单位 1厘米

  整节课我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加强直观操作,以生为本,以学定教,让学生在量一量、比一比、猜一猜等活动中充分发挥主动性,让认识厘米的过程与方法在后续学*中得到迁移生长,使数学学*变得更简约有效,让学生学得轻松,学的快乐。


中东说课稿合集10篇(扩展8)

——藤野先生说课稿合集10篇

  藤野先生说课稿 1

  一、说教材

  (一)对课文的理解:

  该课文是八年级下期语文第一单元的一篇文章,本单元的主题是追述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是展现名人、伟人的一个生活侧面,揭示人生意义。《藤野先生》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写此文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理清文章思路和线索,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叙事能与抒情有机结合,能抓住主要特征写人。

  2、 过程与方法目标:提高默读的速度和质量,培养默读的技能。通过综合知识积累,拓展视野,了解鲁迅的思想发展脉络。

  3、 情感与价值目标:体会鲁迅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以使祖国强盛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操。

  其中把握内容和主题,学*记叙文中选取典型的事例真实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的崇高品质的写作方法,感受藤野形象是学*重点。

  对鲁迅弃医从文的行为的理解把握鲁迅思想成长的脉络是教学难点。

  二、 说教法学法。

  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深刻,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了解写作本文时的鲁迅和文中鲁迅的时代处境,在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所以,我采用资料搜集法、交流讨论法,激励学生的主动学*合作学*的精神。采取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形象感知的基础上拓深文章的内容。

  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为让学生学有所获,贯彻新课程标准上提出的“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加强学生学*过程中的思辨色彩,要让学生。所以教法重点就在探究学*上,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时可采用默读法、圈点勾画法,之后,可采用讨论法、仿写法等学法。

  三、说教学过程

  整体教学是现代教学的一大理念,特别是融入多媒体教学手段以来,大容量,课堂建构的高、精、深也成了一种趋向。因此我采取了拓展迁移式、质疑深入式、比较赏析式的教学思路,安排了三课时分层推进。

  第一课时:要求学生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掌握字词、理清课文脉络,把握文章的写作线索之一——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1、 听读课文圈点出需要积累的词语,解决生字词为研*课文内容扫清障碍。

  2、 请学生根据提前从网络、书籍等渠道收集到的有关鲁迅的资料,从生*经历、性格特点、文学贡献三个方面进行四人小组的合作讨论交流,每组派一个代表选择一个方面谈谈对鲁迅的认识,从而引导学生理解鲁迅的爱国思想,理解鲁迅留学日本是为了寻求救国之路。

  3、 让学生默读全文,圈点出文章变换的几个地点,层次按照时间和地点的转移划分文章的段落,将课件中的空缺处填写完整:

  (1)在 ,表达对 的厌恶;

  (2)在 ,回忆与 的交往;

  (3)在 ,表达对藤野先生的 和 。

  在资料交流讨论环节中,可以培养学生筛选、判断信息的能力。通过圈点整体感知文章结构,从而明确全文是以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的,这是全文的一条明线。

  第二课时,安排了拓展延伸——质疑创造——比较赏析的教学环节。利用文章多层面的内容,通过拓展延伸,把握对文章感情线索——鲁迅的爱国之情的理解,并在拓展延伸的阅读中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与质量,鼓励学生的独立思辨能力的发展,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让课内教学走向课外,同时能提高学生的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导入:打开自制教学软件《藤野先生》封面,在乐曲的伴奏下介绍参读材料。

  此诗译成白话诗

  祖国啊,我的心灵无法逃脱丘比特的神箭,

  虽然你风雨飘摇,像夜晚一样黑暗。

  即使你并不了解我的情感,

  我也要将一腔热血向你奉献!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导入环节引导学生进入学*状态,激发学生对鲁迅爱国之情的钦佩感慨,营造一种激昂的课堂教学气氛。

  (二)拓展延伸

  1.读: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第一部分,圈点出描写“清国留学生”外貌的词语,标注出他们在日本东京做的事情是什么。

  2. 说:教师利用课件介绍我国的“辫子文化”,让学生迅速默读一篇文章——鲁迅《头发的故事》(节选),然后讨论“清国留学生”辫子盘在头顶,说明什么?

  补充课外阅读资料,拓宽阅读视野培养学生检索筛选、判断信息的能力,让学生独立理解这些“清国留学生”的本质是效忠清王朝,是思想腐朽的保皇党。这个环节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上提出的“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的教学理念。

  同时老师引导学生体会到鲁迅白描手法刻画灵魂的高超艺术功力,鲁迅抓住“盘辫子”的特点写“清国留学生”的外貌,与其说是写外貌,不如说是画灵魂——他以简洁而又朴素的语言表现了极深刻、极丰富的内容,有画龙点睛之效。使学生的艺术认识能力有所提高。让学生感受到鲁迅抱有满腔的爱国热情。

  藤野先生说课稿 2

  一、说教材

  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学*语文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养成学*语文的良好*惯。依据这一原则,并结合本课的具体内容,我确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题;

  2、理清思路,梳理线索,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和风格特点;

  3、学*选取典型事件,抓住主要特征,表现人物高贵品质的写作方法;

  4、感受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鲁迅先生东渡日本留学,弃矿从医,幸遇藤野先生;不久又弃医从文,惜别藤野先生,在与老师阔别二十年后,他满怀深情地写下了这篇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鲁迅早年留学日本期间,正值日俄战争,许多日本人深受狭隘民族主义的毒害,但藤野先生毫不受恶劣空气的影响。鲁迅深切感受到藤野先生人格的伟大,怀着感激的心情,颂扬了他的师德,颂扬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受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体会鲁迅和藤野先生之间的真挚感情,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

  鲁迅原来想走“学医救国”的道路,但“匿名信风波”和“电影事件”极大地伤害了他的民族自尊心,使鲁迅认识到要拯救国家,就要医治国民的麻木、愚昧,这就需要用文艺唤醒沉睡的国民。于是他决定弃医从文。这一举动正是作者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表现。教学时,要让学生理解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过程,这也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同时也是教学难点所在。

  二、说教法、学法

  本文篇幅较长,涉及的人和事较多。如果讲课时不分巨细、面面俱到,势必会顾此失彼,给学生“零碎”的感觉。这就要求教师从总体上把握课文,突出重点、难点。教学中要始终突出以学生为本位的思想,从文学常识的积累、主题内容的把握、重点词句的赏析到拓展、迁移、运用,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使学生读、思、品、说、写,让学生在不同的情景中,在独特的体验中去品味语言、揣摩内涵与反思人生,从中获得感悟,得到教益。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问题“对于鲁迅和《朝花夕拾》,你了解多少?”,让学生结合文学常识的积累了解鲁迅先生的原名、籍贯、地位及代表作品,尤其是《朝花夕拾》回忆散文集的性质及其创作背景,为理解本**情感铺垫。

  (二)检查预*

  多媒体出示“读一读,写一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三)整体感知

  首先让学生阅读标题,揣测文章内容,思考如果没有阅读课文,假如让你来写这篇文章,你会写些什么,主题会是什么?此环节让学生自由发挥,只要合乎情理或能自圆其说即可。在此基础上,使学生明确认识到“文似看山不喜*”,好文章大都是一波三折的,更何况是大手笔的鲁迅,从而激发学生感悟名篇、深刻探究的学*激情。

  第二出示问题组,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这里采用师生共读的方式。思考问题如下:

  (1)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了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在这段经历中,作者转换了三个地点,请找出文中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

  (2)文章标题是对全文思想内容鲜明精练的概括。据此,你认为课文是以什么为中心记叙的,叙述线索又是什么?请结合文意谈出自己的理解。

  (3)课文除直接写藤野先生外,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材料是围绕什么线索来组织的?

  (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从哪里领会到的?

  这里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明确问题。通过第一题来给课文划分段落,使学生能够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通过时间、地点的变换来叙述事件的好处,从中学*构思布局的写作方法;通过第二、三题明确认识本文有两条叙事线索,明线是鲁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暗线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通过第四题理解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作者的爱国之情,使学生能够在自我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句(如“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实在标致极了”等),抓住典型事件(如“匿名信风波”和“电影事件”),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至此完成第一课时的学*任务,突破学*重点——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线索,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研读赏析

  在这一环节重点突破本课的另一个个学*重点——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并学*通过选取典型事例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要求学生带着以下问题速读第二部分“在仙台”。

  (1)在这一部分主要叙述了哪几件事?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2)你认为最让鲁迅感动的是什么?说说理由;

  (3)那段感人至深又发人深省的往事是什么?请你带着感情复述一下这件往事。

  结合第一题总结出这一部分共叙述了四件事,表现了藤野先生多方面的高尚品质:

  修改我的讲义——正直热诚、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纠正解剖图——热情关心、严格要求

  了解女人裹脚——认真求实、治学严谨

  使学生认识到通过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的好处。在第二题中则让学生重点了解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这一高尚品质,鲁迅虽然是弱国的国民,但藤野先生却给他满腔热忱的帮助和指导,鲁迅的医学专业成绩“及格”。可日本的“爱国青年”对此却无端猜疑,“借”了鲁迅的笔记查看,他们的言行充满对弱国国民的歧视。藤野先生和“爱国青年”对鲁迅的态度截然不同,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第三题则结合《鲁迅自传》进行比较阅读,从而让学生更好的了解鲁迅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过程,完成对教学难点的突破。

  (五)探究补疑

  为了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挖掘教材,设计一些出乎学生意料的疑难问题,促使学生的大脑处于兴奋状态,以活跃课堂气氛,并加深对文章的理解。问题如下:1、本文是赞美藤野先生高尚品质的,却写了他的“掌故”,这样是否有损于他的形象吗?2、日本学生给鲁迅的信,以托尔斯泰的话开头,隐含什么内容?3、藤野先生向鲁迅泄露了题目吗?如没有,你有何依据?4、鲁迅对藤野先生充满敬佩、感激之情,为何分别时,却向藤野先生说了谎?

  (六)布置作业

  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通过两三件具体事例,来刻画给你帮助最大的一个人。

  (七)板书设计

  为了让学生清晰地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结构层次、表现手法,我精心设计板书,体现教学思路。把课文内容浓缩于板书,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根据板书,有序地开展教学活动,把握课堂教学动向。

  整个教学流程,既要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提升,又要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以体现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教师应该点拨到位,从而开启学生的心灵之窗,引导学生深刻探究,从而抓住内在的东西,以培养自学能力,能够学以致用,突出其主体地位。

  藤野先生说课稿 3

  【说教材及学情】

  首先我先来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本篇课文是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鲁迅早年留学日本期间,正值日俄战争,许多日本人深受狭隘民族主义的毒害,但藤野先生毫不受恶劣空气的影响。鲁迅深切感受到藤野先生人格的伟大,怀着感激的心情,颂扬了他的师德,颂扬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八年级的学生认知水*有了一定的提高,对鲁迅先生的文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对于文章的把握也会相对容易些。

  【说三维目标】

  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置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并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了解藤野先生。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法,理解描写藤野先生和我在求学来往之间的句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藤野先生无私的精神,并让这种情感得到升华。

  【说重难点】

  我将理解课文中描写藤野先生和我之间交往的句子并受到感染作为我的教学重点及难点。

  【说教法学法】

  结合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读书指导法、主问题法、关键词法的教法以及探究法、讨论法、圈点勾勒法的学法,最后再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重点开展我的教学过程。

  【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要说说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说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环节如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在你们的印象中有没有让你敬佩的老师,请同学们上讲台来谈谈你的感受,从而顺势地引出今天我们所要学*的课题《藤野先生》。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达到“课未始,兴已浓”的课堂氛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我请同学们借助手边的工具书去预*这篇课文,在读的过程中要求同学们把课文中的生字词和描写藤野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的句子画出来,同桌进行讨论。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同时为下面的细读课文奠定基础。

  三、研读课文,分析内容

  这一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我会将学生分为四人一组,通过分小组读、分角色读、全班读的形式朗读本篇课文。接下来顺势抛出相关问题,要求学生将课文中描写藤野先生帮我修改讲义,还有帮助我学*解剖学的句子找出来仔细品味。全班进行交流合作,然后派代表起来回答问题,用时5分钟。老师再进行适时点拨与总结。通过对文章的分析,学生能够体会藤野先生认真负责、严格要求、正直无私的高贵品质。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继续播放藤野先生与作者交往的小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这种情感,并让这种情感得到升华。

  五、作业布置

  说课即将接*尾声,作业布置如下。

  观察身边让你感触最深的事,先和朋友进行交流,明天我们一起来交流与讨论。

  【说板书设计】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本课内容,板书设计如下:

  我的说课结束,谢谢各位考官!

  藤野先生说课稿 4

  一、说教材

  该课文是八年级下期语文第一单元的一篇文章,本单元的主题是追述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是展现名人、伟人的一个生活侧面,揭示人生意义。《藤野先生》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早年留学日本期间,正值日俄战争,许多日本人深受狭隘民族主义的毒害,但藤野先生毫不受恶劣空气的影响。鲁迅深切感受到藤野先生人格的伟大,怀着感激的心情,颂扬了他的师德,颂扬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鲁迅原来想走“学医救国”的道路,但“匿名信风波”和“电影事件”极大地伤害了他的民族自尊心,使鲁迅认识到要拯救国家,就要医治国民的麻木、愚昧,这就需要用文艺唤醒沉睡的国民。于是他决定弃医从文。这一举动正是作者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表现。我们也知道初中的学生也正处于自我意识觉醒,青春叛逆时期,让他们了解名人、伟人的经历,理解他们的人格魅力和人生追求,可以唤起学生内心美好的情感,引导他们思考自己的追求。所以依据课文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题;

  2、理清思路,梳理线索,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和风格特点;

  3、学*选取典型事件,抓住主要特征,表现人物高贵品质的写作方法;

  4、感受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让学生感受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理解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过程,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同时也是教学难点所在。

  二、说教法、学法

  本文篇幅较长,涉及的人和事较多。教学需要2个课时。而且如果讲课时不分巨细、面面俱到,势必会顾此失彼,给学生“零碎”的感觉。这就要求教师从总体上把握课文,突出重点、难点。在这篇文章的两个重点中,和藤野先生的交往是叙事线索,学生比较好把握,所以我把攻克“感受藤野先生高贵品质”这一重点,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体会鲁迅的爱国主义精神。从易到难的掌握本文的两个重点。而课堂要真正地成为学生的课堂,真正使学生成为学*的主人就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此,我设计一中心“问题”促使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法,在合作交流中完成对课文的解读,引导学生感受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但要领会鲁迅的爱国主义情感,课文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的词语、句子,就必须让学生通过朗读获得体验。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

  出示“读一读,写一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二)导入新课

  学必求良师。一位好的老师有时会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鲁迅在国家风雨飘摇的时候,远赴他国求学,在苦苦追求而屡遭侮辱时,一位恩师以无私的爱和真诚的帮助给了鲁迅莫大的斗争勇气。这位恩师就是——藤野先生。

  (三)整体感知,探讨研读:

  第一:首先让学生阅读标题,揣测文章内容,思考如果没有阅读课文,假如让你来写这篇文章,你会写些什么,主题会是什么?此环节让学生自由发挥,只要合乎情理或能自圆其说即可。

  学生一般会说写一些和老师之间发生的故事,用写事来反映这个人。这时候老师表扬学生,因为他的写作思路和大文豪鲁迅是一样的。然而,老师此时也要点到课文是从开头就开始写鲁迅和藤野先生之间的故事吗?引起学生对文章段落层次的思考及鲁迅这样安排材料的意图。

  第二:让学生默读全文,圈点出文章变换的几个地点,层次按照时间和地点的转移划分文章的段落,明确本文的段落层次,重点研读鲁迅和藤野先生的交往部分。

  (1)在 ,表达对 的厌恶;

  (2)在 ,回忆与 的交往;

  (3)在 ,表达对藤野先生的 和 。

  (通过圈点整体感知文章结构,从而明确全文是以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的,这是全文的一条明线。)

  (四)研读赏析

  在这一环节重点突破本课的另一个个学*重点——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并学*通过选取典型事例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要求学生带着以下问题速读第二部分“在仙台”。(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对课文的理解)

  (1)、在这一部分主要叙述了哪几件事?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2)、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评价鲁迅心中的藤野先生。说说理由。

  结合第一题总结出这一部分共叙述了四件事,表现了藤野先生多方面的高尚品质:(教师根据学生的答案,完成板书。)

  修改我的讲义——正直热诚、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纠正解剖图——热情关心、严格要求

  关心解剖实* ——正直无私、真挚诚恳

  了解女人裹脚——认真求实、治学严谨

  使学生认识到通过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的好处。在第二题中通过“伟大”这个词,连通课文的前后,让学生重点了解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这一高尚品质,鲁迅虽然是弱国的国民,但藤野先生却给他满腔热忱的帮助和指导,鲁迅的医学专业成绩“及格”。这“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可日本的“爱国青年”对此却无端猜疑,“借”了鲁迅的笔记查看,他们的言行充满对弱国国民的歧视。藤野先生和“爱国青年”对鲁迅的态度截然不同,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遇到了一个如此好的老师,可鲁迅又为什么会弃医从文呢?是什么触动了他?(引起学生的思考,自然地过渡到第二课时的重点内容。)

  藤野先生说课稿 5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藤野先生》是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在频繁更换篇目的语文教科里,能一而再、再而三被保留的,便是名篇中的名篇,鲁迅的《藤野先生》便是这样的经典。这篇回忆录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赞扬了他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作者追述了自己弃医学文的思想变化,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2、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的确立

  1)新课标要求本单元教学,要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进而了解社会人生;要继续了解叙事精华作品的文本特征,还要注意品味含义丰富的语句。

  所以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和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思路和线索;体会作者感情。

  2、过程和方法目标:抓住精进的段落,深入领会重点语句对文章的感知有整体到局部,深入作品的意境。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2)“学生是语文学*的主人”,教学中始终要突出以学生为本位的思想。

  教学重点:

  1、正确朗读,理清思路和线索,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并学*通过选取典型事例刻画人物的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过程

  二、说学情

  初二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散文知识,本文可以侧重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品读分析。但是同时学生不能真正领悟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需要老师加以引导,就会使学生更好进入作品的天地。另外,学生个性鲜明,但语文基础与语文能力较差,个体间学*水*差距比较大。重点难点的突破有一定的挑战。

  三、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的理念认为: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根据以学定教的原则,特制定如下教学与学*的方法:

  (一)教法

  1、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当今课堂教学一股清新的活水,能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命。采用情境教学,可以较好地扣住教材特点,落实教材因素和学生因素,强化训练目标,引诱学*动机,激发学*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2、朗读感受法

  《藤野先生》这篇回忆性散文写的是作者终生难忘的伟大的人,记的是震动作者灵魂的典型的事,因此不管是议论抒情的语言还是写人记事的语言,都包含感情。学*中,指导学生多朗读,运用齐读,精读、默读等阅读方法,让学生与课文进行多次接触,心灵融入浓浓情感之中

  3、质疑探究法

  让学生在自主学*的过程中,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体现学生自主学*的特点,这样的方式能让学生在学*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看到成功的记录,这种成就感促使学生可持续性地发展。

  4、讨论分析法

  这既是个体的学*,又是团体的学*。讨论是一种双向或多向的活动,当中体现了个体的思维,又有思维的碰撞、磨合、吸纳,是合作学*的体现。

  (二)学法。(依据“三有利”原则)

  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兴趣积极思维。

  ②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主动性,培养学生学*方法,以利于学生终身可持发展。

  ③有利于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无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最终还得落实到学生身上,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根据“345”优质高效课堂模式,学生课堂上的学法重点就在体验学*与探究上。学法具体如下:

  1朗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课文语言的韵味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七个环节展开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前利用多媒体播放日本古筝曲《樱花》,创设情境

  这节课,我设计的导语是: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期间最尊重的老师散文《藤野先生》是鲁迅最看中的作品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版《鲁迅选集》,译者增田涉到上海征求鲁迅意见,问他选哪些文章才好鲁迅回答:“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今天我们就跟随鲁迅去认识这位可敬的异国教师——藤野先生。

  (二)明确目标,任务引领

  明确本节课的学*目标,让学生一开始就知道教师期望他们做什么,那么他们便能更好地组织学*这节课我确定的学*目标是(同教学重点)。

  (三)资料助读,检查预*

  指名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介绍鲁迅,其他学生进行补充,教师做总结,帮助学生进行文学常识的积累。

  (四)感受课文,自主学*

  学生带着问题看大屏幕展示的思考题:

  (1)文章写了那么多的事,这些事发生在哪里?分别在文章的哪些段落里?

  (2)文章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本文的线索有明线和暗线明线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的过程组成

  暗线主要以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来贯穿始终

  3赞扬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表达了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过渡:我们感知了课文内容,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感悟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下面我们就随着作者的叙述,去深入的了解一下藤野先生,去找找作者深深怀念藤野先生的原因。

  (五)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在学生自主学*的基础上,教师以多媒体出示问题,适时引导学生同桌合作、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可以取得相互启迪、相互弥补、相互质疑、相互竞争的效果,从而对课文加深了理解,进而解决了教学难点。

  这节课,主要探讨的问题如下:(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课文“在仙台”部分)

  1、在这一部分里,作者主要记叙了哪几件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

  2、你认为最让鲁迅先生感动的是什么?说说理由

  3、那段感人至深又发人深省的往事是什么?请你带着感情复述一下这件往事

  (学生在自主学*后讨论明确:)

  1、共记叙了四件事:

  修改我的讲义——正直热诚、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纠正解剖图——热情关心、严格要求

  关心解剖实* ——正直无私、真挚诚恳

  了解女人裹脚——认真求实、治学严谨

  2、最让鲁迅先生感动的是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当时的社会贫穷落后,处处**挨打而藤野先生却诚恳地对待作者这样一个弱国子民,真诚的帮助一位来自弱国的学生

  3、弃医从文(学生复述后,再请同学予以评价,重在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师小结】:作者选择了弃医从文,因为他“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及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提倡文艺运动了”鲁迅先生的这段话告诉我们他当年弃医从文的原因,贯穿着一种情怀,那就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六)重点研读,品味语言

  品味语言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发展思维能力应教给学生品味语言的方法,可以首先从关键词入手,其次从句式入手,最后从修辞入手。

  我将引导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涵咏品味语言,记住文笔精华。

  [学生很容易找到第一段对清国留学生的描写、对藤野先生的外貌描写等处佳句]

  (七)体验反思,巩固检测

  鲁迅先生一生有多次重大的选择,每一次选择的支点都是民族的利益、民族的前途,这不能不令我们感动尽管我们同学的年龄不大,生活中一定也有不少选择请说出来和大家一起交流,也和鲁迅先生比较一下,看看你选择的支点是什么?与鲁迅有什么不同?

  藤野先生说课稿 6

  一、教材分析

  《中学语文课标》要求,阅读文学类作品时,要体验情感,领悟主题,得到启示,能够正确评价作品,并且会品味语言。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学*叙述类文学作品,选用鲁迅的《藤野先生》我认为比较恰当,但是难度较大。鲁迅在文中回顾了留学日本的经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赞美了藤野先生的的高贵品格,又把爱国情感融汇其中,很巧妙。

  二、学情及学法分析

  初二的学生学*本文,有一定的难度,一是阅历较浅,二是心理不够成熟。

  鲁迅在写作时,一向把自己的思想藏得很深,他说的与他想的往往不同。

  鉴于以上原因,课上要多用阅读品味思考的方法,在老师的讲授引导下,看清文中的鲁迅。安排两课时,一课时归纳事件,及人物性格,完成重点。二课时归纳主题,解决句义,突破难点。实际操作时,目标重点难点是交融的。

  三、目标

  根据三维目标的要求,依据以上的分析,制定目标如下:

  1.阅读中识字解词,归纳事件,整理思路。

  2.品味中辨析重点词句的运用,体会深远含义。

  3.喜欢本文,进而喜欢鲁迅,喜欢推敲咀嚼文学作品。

  4.教学重点是写人的具体化,难点是对含义深刻句子的.理解,对主题的理解。

  四、过程

  1.导入:板书文章标题后,提问:“藤野先生是谁?”直接切入文章的主人公。

  预*过的学生,就可以答出“鲁迅的老师”。

  再提问:“什么时候的老师?”

  也可以答出“留学日本时的老师“。

  三提问:“鲁迅认为这个老师怎么样?”

  这一问题是击中难点,初二学生不容易说清楚。于是引导学生阅读文本。

  2. 一读文本:找出文中写了关于藤野的几件事。此环节要尽量多给学生自学的时间, 教师学生都要保持安静。学生利用以往的学*经验,完全可以归纳出来。教师不要代劳,不要养成学生课堂懒惰的*惯。

  师生共同明确: (一)相识。<生活朴素,教学严谨>

  (二)改讲义。<严格要求,循循善诱>

  (三)问裹脚。<实事求是>

  (四)漏题门。<正义感。>(此处会有学生质疑,“藤野”对此事并无表示。这时要引导学生细读这段文章,“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这后面的表态和行动,有没有藤野参与。学生会发生激烈的讨论,最后明确“也”字的意义,应该有藤野参与。此处提醒学生读书要仔细。点击难点)

  (五)话别 <师生情深>

  小结:可见藤野是鲁迅最感激、最爱戴、最敬仰的一位恩师。板书

  在这一环节中,应该不断突出重点,归纳出事件之后,分析人物性格,就是要注意引导学生写人的具体化。比如话别一段,“我”告知他将离开,写藤的神态,“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写出了人物内心丰富的情感变化,伤心,想挽留,又无可挽留。想表示悲伤,坚韧的个性又使他掩蔽。于是“我”急忙安慰。师生二人,可谓心有灵犀,令人感动。

  在“将走的前几天,他叫我到他家里去,交给我一张照相,后面写着两个字道:“惜别”,还说希望将我的也送他。但我这时适值没有照相了;他便叮嘱我将来照了寄给他,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一段,质朴的叙述,浅白的语言,却浸透了依依离别的深情。

  大家齐读,品味,体验没有抒情胜于抒情的效果。

  五、总结说课

  这是我安排的第一课时,依据课标和教学理念,我主要运用了阅读品味法,朗读体验法。注重教师的启发引导,同时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鼓励学生的个性张扬。在具体操作时,还要注意“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原则,把握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情绪变化。

  板书:

  藤野先生

  鲁迅

  感激

  爱戴

  恩师

  敬仰

  藤野先生说课稿 7

  【说教材】

  1、对课文的理解:

  该课文是八年级下期语文第一单元的一篇文章,本单元的主题是追述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是展现名人、伟人的一个生活侧面,揭示人生意义。《藤野先生》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写此文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2、教学目标:

  ⑴ 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清文章思路和线索,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叙事能与抒情有机结合,能抓住主要特征写人。

  ⑵ 过程与方法目标:

  提高默读的速度和质量,培养默读的技能。通过综合知识积累,拓展视野,了解鲁迅的思想发展脉络。

  ⑶ 情感与价值目标:

  体会鲁迅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以使祖国强盛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操。

  其中把握内容和主题,学*记叙文中选取典型的事例真实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的崇高品质的写作方法,感受藤野形象是学*重点。

  对鲁迅弃医从文的行为的理解把握鲁迅思想成长的脉络是教学难点。

  【说教法学法】

  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深刻,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了解写作本文时的鲁迅和文中鲁迅的时代处境,在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所以,我采用资料搜集法、交流讨论法,激励学生的主动学*合作学*的精神。采取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形象感知的基础上拓深文章的内容。

  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为让学生学有所获,贯彻新课程标准上提出的“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加强学生学*过程中的思辨色彩,要让学生。所以教法重点就在探究学*上,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时可采用默读法、圈点勾画法,之后,可采用讨论法、仿写法等学法。

  【说教学过程】

  整体教学是现代教学的一大理念,特别是融入多媒体教学手段以来,大容量,课堂建构的高、精、深也成了一种趋向。因此我采取了拓展迁移式、质疑深入式、比较赏析式的教学思路,安排了三课时分层推进。

  第一课时

  要求学生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掌握字词、理清课文脉络,把握文章的写作线索之一──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1、听读课文圈点出需要积累的词语,解决生字词为研*课文内容扫清障碍。

  2、请学生根据提前从网络、书籍等渠道收集到的有关鲁迅的资料,从生*经历、性格特点、文学贡献三个方面进行四人小组的合作讨论交流,每组派一个代表选择一个方面谈谈对鲁迅的认识,从而引导学生理解鲁迅的爱国思想,理解鲁迅留学日本是为了寻求救国之路。

  3、让学生默读全文,圈点出文章变换的几个地点,层次按照时间和地点的转移划分文章的段落,将课件中的空缺处填写完整:

  ⑴ 在__________,表达对__________的厌恶;

  ⑵ 在__________,回忆与__________的交往;

  ⑶ 在__________,表达对藤野先生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

  在资料交流讨论环节中,可以培养学生筛选、判断信息的能力。通过圈点整体感知文章结构,从而明确全文是以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的,这是全文的一条明线。

  第二课时

  安排了拓展延伸──质疑创造──比较赏析的教学环节。利用文章多层面的内容,通过拓展延伸,把握对文章感情线索──鲁迅的爱国之情的理解,并在拓展延伸的阅读中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与质量,鼓励学生的独立思辨能力的发展,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让课内教学走向课外,同时能提高学生的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导入

  打开自制教学软件《藤野先生》封面,在乐曲的伴奏下介绍参读材料: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此诗译成白话诗:

  祖国啊,我的心灵无法逃脱丘比特的神箭,

  虽然你风雨飘摇,像夜晚一样黑暗。

  即使你并不了解我的情感,

  我也要将一腔热血向你奉献!

  导入环节引导学生进入学*状态,激发学生对鲁迅爱国之情的钦佩感慨,营造一种激昂的课堂教学气氛。

  二、拓展延伸

  1、读:

  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第一部分,圈点出描写“清国留学生”外貌的词语,标注出他们在日本东京做的事情是什么。

  2、说:

  教师利用课件介绍我国的“辫子文化”,让学生迅速默读一篇文章──鲁迅《头发的故事》(节选),然后讨论“清国留学生”辫子盘在头顶,说明什么?

  补充课外阅读资料,拓宽阅读视野培养学生检索筛选、判断信息的能力,让学生独立理解这些“清国留学生”的本质是效忠清王朝,是思想腐朽的保皇党。这个环节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上提出的“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的教学理念。

  同时老师引导学生体会到鲁迅白描手法刻画灵魂的高超艺术功力,鲁迅抓住“盘辫子”的特点写“清国留学生”的外貌,与其说是写外貌,不如说是画灵魂──他以简洁而又朴素的语言表现了极深刻、极丰富的内容,有画龙点睛之效。使学生的艺术认识能力有所提高。让学生感受到鲁迅抱有满腔的爱国热情。

  3、说:老师提出话题:“如果没有爱国热情,鲁迅就_______________”让学生充分讨论发言。

  例如:如果没有爱国热情鲁迅就不会东渡日本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如果没有爱国热情,鲁迅就不会厌恶“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就不会对东京充满失望之情,就不会前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就不会弃医从文……

  这一个话题可以激活学生所有的思维,设置了一座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对话的桥梁,在这种逆向分析中,学生独立自主的了解了行文的严谨结构,加深了对作品主题的深入理解,体会到作品的感情线索是鲁迅的爱国之情。

  三、质疑创造

  1、速读全文,参照参考资料填表说明作者写了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哪四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序号事例思想品质

  1添改讲义工作认真负责

  2纠正解剖图对学生严格要求

  3关心解剖实*热情诚恳

  4了解女人裹脚求实精神

  2、质疑:

  让学生讨论:这个答案正确吗?学生先是认为正确。我提供下列名言,启发他们质疑:

  朱熹:读书无疑者须先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陆九渊: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然后启发指导质疑,鼓励创造:

  ⑴ 典型事例是四个吗?

  ⑵ 藤野先生的品质仅仅是“认真负责”、“严格要求”之类吗?

  ⑶ 藤野先生是否对每个学生都如此“认真负责”?

  ⑷ 仅仅说说藤野先生“不怀民族偏见”准确吗?

  通过阅读参读材料二──当代研究鲁迅的专家、上海华东师大教授王晓明先生《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第3章《离乡者的悲哀》(节选)以及参读材料之三──藤野先生的《谨忆周树人君》,可以得出结论了──藤野先生的品质是:在日本举国上下都鄙视中国人的风气下,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与尊重。这,是比“认真负责”之类更难能可贵、也更使鲁迅感激和终生怀念的品质。“认真负责”之类,失之肤浅。因此,方才的表格应改成:

  序号事例

  思想品质

  浅层的深层的

  1添改讲义工作认真负责  在日本举国上下都鄙视中国人的风气下,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与尊重。

  2纠正解剖图对学生严格要求

  3关心解剖实*热情诚恳

  4了解女人裹脚求实精神

  5惜别友好与尊重

  新课程标准第一句话就说:“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这要求语文教学也要把培养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放在重要位置。而创造,往往始于一个“疑”字。在这个环节中我主要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学*态度,引导学生质疑和创造。完成学*本文选取典型的事例真实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的崇高品质的写作方法,感受藤野形象的学*重点。

  四、比较赏析

  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从两个角度比较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

  1、藤野先生与其他关心鲁迅先生的教职员的比较:

  正衬藤野先生的品质。这些人关心鲁迅,只是“物以稀为贵”,不是尊重。

  2、藤野先生与“爱国青年”的比较:

  反衬藤野先生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和尊重。

  在比较分析中,引导学生理解鲁迅离开仙台的原因──因为爱国的热情,所以鲁迅要寻求别样的道路来改变国民的精神面貌。

  这个教学环节是利用文章多层面的对比,通过反复的比较赏析,把握文章特色,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完成教学难点──理解鲁迅弃医从文的行为把握鲁迅思想成长的脉络。

  五、总结归纳

  本文以作者与的交往叙事线索,以作者的爱国之情为感情线索,赞扬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怀念之情。

  第三课时

  分析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的语言,感受鲁迅的爱国之情。

  齐声朗读文章的第三部分,感受作者对的赞颂和思念之情。

  〖板书设计〗

  藤野先生

  在东京   失望厌恶

  在仙台   思想改变

  回国后   思念感激

  藤野先生说课稿 8

  一、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生于没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动的基石。鲁迅先生以笔为戈,战斗一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二、故事背景

  1902年,鲁迅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离别祖国,到日本留学。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鲁迅在仙台学医期间,结识了藤野先生,并建立了深挚的情谊。

  鲁迅与藤野先生分别20年后的1926年,正值中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进入高潮时期,也是鲁迅世界观发生伟大飞跃的时期。这年秋天,由于北洋军阀****的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藤野先生》就是这时在厦门大学图书馆楼上写成的。

  三、文学常识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其主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其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空限制,但材料必须为中心思想服务,集中地表现中心思想。

  四、理解词义

  烂漫:颜色鲜明而美丽。

  油光可鉴:这里是说头发上摸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鉴,照。

  标致:漂亮。这里是反语,用来讽刺。

  斗乱:飞腾杂乱。

  客死:死在异国他乡。

  掌故: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的传说或故事。这里指学校里发生过的一些事情。

  模胡:即“模糊”,这里指马虎、不讲究。

  落第:原指科举时代应试不中。这里指考试不及格。

  不逊:无礼。逊,谦逊。

  匿名:不署名或不署真名。匿,隐藏。

  犹言:如同说。

  诘责:质问并责备。

  托辞:借口。

  凄然:形容悲伤难过的样子。

  适值:正好遇到。

  正人君子: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深恶痛疾:厌恶、痛恨到极点。疾,痛恨。

  五、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3):写作者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交代去仙台的原因。

  第二部分(4-35):写“我”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和分别。

  第三部分(36-38):写“我”离别藤野先生后对他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六、问题归纳

  1、“我”对藤野先生怀有一种什么感情?

  首先是感激、怀念,然后是因“状况无聊”对没有寄信和照片的愧疚之情、

  2、“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描写了清国留学生恶浊庸俗的生活、流露出作者矛盾、失望、痛苦、厌恶的复杂情绪、反衬一个爱国志士忧国忧民的悲愤、

  3、初到仙台的“我”受到优待,究其原因是“物以稀为贵”,句中的“大概”的理解?

  物以稀为贵”,包含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4、怎样理解xxx这句话?

  这种出于偏见而武断作结论,侮辱人格的做法引起作者极大的愤慨,这种愤慨不仅是因个人的人格遭受侮辱,更因民族衰弱在列强面前遭到歧视而产生的悲哀、话中表达了作者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和忧盼祖国强盛的愿望、

  5、“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句中的“何尝”是什么意思?

  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人们精神麻木的极其沉痛的情感、

  6、“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

  前一个指受**主义思想毒害的日本青年学生;后一个“他们”指闲看枪毙犯人的麻木的中国人。

  7、文章的结尾有何作用?

  这一结尾把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之情与爱国主义精神统一起来,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合起来,从而深化了主题,使文章更具现实意义、

  8、我”对藤野先生怀有一种什么感情?引用课文内容简要回答。

  “我”对藤野先生的感情:感激、怀念,体现在:①装订收藏讲义②悬挂先生的照片③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和力量。

  9、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你怎样看待鲁迅的这样行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原因:在课堂上看电影时,看到中国人那种麻木、不觉醒的精神状态,他认为学医只能医其身体上的痛苦,而不能医其心灵上的疾病,只有拿起笔写文章,才能唤醒国人的不觉醒的意识。

  表达情感:这是鲁迅崇高的精神境界的反映,表现了他总是站在国家与民族利益的高度想问题与做事情,将自己的人生与祖国和民族联系起来,具有极强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自尊心。

  10、匿名信事件使作者深感弱国弱民

  倍受岐视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愿望。

  “看电影事件”使作者深感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上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医治中国民众的愚昧、麻木人的精神,唤醒民众的觉悟。

  鲁迅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精神,这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充分体现。

  七、课文主题

  《藤野先生》这篇回忆性散文,记叙了作者留学日本时的生活片段。文章赞扬了日本学者藤野先生正直、热情、认真负责,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抒发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真挚、深沉的怀念之情,并表述了作者当年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和要同**派斗争到底的决心。全篇洋溢着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藤野先生说课稿 9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藤野先生》,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藤野先生》选自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选自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在文中回忆了在日本的留学生活,热烈赞颂了藤野先生辛勤治学、诲人不倦的精神和踏实严谨的作风,特别是他对中国人民的诚挚友谊。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以及同帝国主义势力斗争的战斗精神。

  二、说学情

  学生是语文学*的主人,合理把握学情是教师上好一堂课的基础,也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较强的语文积累,具有文本分析的能力,对常见的人物描写的方法也有所掌握,也学*过鲁迅先生的其他文章,对鲁迅有所了解,但是本文鲁迅先生所表达的情感对他们来说难以把握,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引导。此外,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能够独立或与人合作解决一些问题,对于问题的看法还有自己的观点,这为本课的学*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教材与学情,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通过反复阅读,结合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事例,感知藤野先生人物形象。

  3、体会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感受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感知藤野先生人物形象是我的教学重点,体会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感受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为我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五、说教学方法

  根据本课目标和文本特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等。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环节我会采用谈话式导入:老师在我们每个人的学*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相信在同学们的记忆里一定有一位给你们留下深刻印象,令你们难忘的老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的主人公藤野先生也是一位老师,鲁迅先生在课文中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为什么鲁迅先生会这么说?藤野先生又是个什么样的人?让我们一起走进《藤野先生》,来看看鲁迅先生眼中的藤野先生是什么样子的。

  (二)整体感知

  在整体感知环节,由于在课前已经提前给学生布置过了预*作业,所以我会先找学生简单说一说他所了解的鲁迅先生。

  接下来我会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根据书下注释与工具书解决生字词。解决生字词可以扫清阅读障碍,让学生对文章内容有大致的把握,为接下来的教学活动打基础。

  最后,我再引导学生通读文章,思考文章一共提到了几次地点的转变,并结合文中地点的转变,说一说在每个地方都发生了什么事?学生通读文章,找出文章一共提到了三次地点的转变,即从东京到仙台再到离开仙台。并根据地点转变概括出文章主要写了作者在东京的所见所感,在仙台的学*生活以及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我会这样开展本堂课的深入研读:

  1、再读文章,找到藤野先生第一次出现的段落,画出原文中对藤野先生描写的语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进一步思考,与同桌讨论这段描写有什么作用?学生找到在第六段第一次出现了藤野先生,并画出原文语句,明确这一段用了外貌描写与动作描写,抓住了藤野先生的外貌特征与具体动作,将一个正直的学者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表现出藤野先生严于治学。

  2、接下来我会提问第二个问题:继续阅读,概括出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中发生的几件事,从这几件事中能看出藤野先生什么样的品质?小组共同讨论后,我会指定两三位学生名来回答,一同总结,明确文**写了四件事:1、添改讲义;2、纠正解剖图;3、关心解剖实*;4、了解中国女人裹脚。体现出藤野先生认真负责、正直热诚、治学严谨的品质。

  3、顺势我会提出第三个问题:找到发生了哪些事情使得作者离开仙台,放弃学医?学生概括出发生了匿名信事件与看电影时间两件事。继续提问:这两件事看似和藤野先生无关,作者为什么要写?而这两件事又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精神?小组讨论交流后,结合我的引导共同总结,明确答案:在这两件事中作者写了一群与藤野先生完全不同的日本人,通过强烈的对比,能够表现出藤野先生对作者的关心和尊重以及他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作者对日本“爱国青年”表示愤懑,是由于他们看不起中国人;看电影之后毅然决定弃医从文,更是出于爱国的考虑,这都体现出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4、最后我会让学生仔细阅读文章最后一部分,思考作者离开日本后为什么如此怀念藤野先生。找学生回答后,共同探讨得出:藤野先生与其他人完全不同,他关心作者、尊重作者,藤野先生的关爱与帮助是作者在日本感受到的唯一的温暖与光明,藤野先生关爱学生、治学严谨,他不歧视来自弱国的子民,不轻视来自于被**的中国的作者,毫无民族偏见。

  通过以上环节我达成了我的三维目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四)延伸作业

  为了进一步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拓展延伸环节我设计为:请同学们分享一下你所读过的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

  最后,我会和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给学生留这样一个作业:选一位任课老师,抓住他的特点写一段话,下节课与大家分享。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要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通过板书,学生能直观抓住要点,我的板书就力求体现这一点:

  藤野先生说课稿 10

  说教学目标:

  《藤野先生》是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节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要品味作品中的语言。”本单元教学目标中也提出:品味风格多样的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本课的预*提示中也提出:看看作者笔下的藤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鲁迅作品的语言简洁,幽默,耐人寻味,细细体味。由这些要求,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通过品析字词法,理解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采用简单介绍鲁迅先生的老师的情况引出藤野先生。

  “悠悠师生情,拳拳报国心。今天讲什么,藤野先生。”前两句是对今天要学的重点内容的概括,也是对本文的理解的一种提示。这样,先入为主,引起学生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然后板书题目。

  接着采用简介寿镜吾、章太炎、藤野这三位鲁迅在文章中写过的老师,引出对藤野的敬仰,尤其是课文的后两段中的话,让学生读,品味情感,引出下一个环节。

  二、铭记一份感激

  主要分析段落里的“伟大”,因何而伟大,“瞥”字所蕴含的情感。若将“瞥”字改为“深深地注视”会怎样?通过字词的赏析,教给学生一种阅读的方法。

  三、感受一种深情

  与藤野先生相处的事件。

  体会“敬重”所体现出的一种情感。

  在此环节,仍然采用本节课所教到的字词赏析方法,让学生通过品析字词,体会其中的情感。

  四、体会一种境遇

  由文中的四个句子,抓取其中的关健词:无非、大概、当然、特别,从而体会鲁迅先生在日本的境遇,从这些字词里边所生发出的爱国之情。

  这个环节主要采用学生分组讨论的方法,由学生在学*了前面的赏析方法后,探讨鲁迅先生的境遇,爱国情感。同时,在此处我将会补充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

  说教学方法:

  这篇课文教学我采用抓蕴含特殊意义的词,引导学生品析的方法,组织教学。同时,在学了方法后,开展小组合作学*,共同探究,获取新知。

  说学法:

  本节课主要是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如何才能在20分钟内有效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找好切入点,需要对学生加以引导,辅以方法。所以本节课,我引导学生在读中悟,在合作交流中探讨,在品味中理解。朗读、交流、品析则是学生在本节课中所用到的主要方法。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