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碑》说课稿范文十份

首页 / 说课稿 / |

  《丰碑》说课稿 1

  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七单元中课文《丰碑》。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七单元《丰碑》是人教版小学教材中语文教材第十册第七章的内容。文章记叙了在风雪交加的行军途中,一位红军的军需处长因衣服过于单薄在冰天雪地里被严寒的感人事迹,表现了这位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贵品质。文章文字精美、感情真挚、悲壮动人,是一篇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好教材。

  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学会本课13个生字,并能正确读写生字词。

  B、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冰坨、呼啸、恶劣、残酷、袭击、严峻、覆盖、晶莹、丰碑”等。

  C、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能力目标:

  A、学*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记叙的方法

  B、学*作者有主有次地安排材料来表达主要意思的写法。

  (3)、情感目标:

  A、能够深刻领会文章表达的思想内容,从中受到到革命传统的感染和教育。

  B、学生能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3:课文重点,难点:

  本课中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感受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体会“晶莹的丰碑”的含义是重点和难点,由于学生年龄小,分析和理解问题能力相对较为薄弱,对文字内涵的理解和意境的联想难度大。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

  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根据学学生实际情况,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手段及方法:

  ㈠教学手段:

  A、“读(看)——议——讲”结合法;B、分组讨论法;C、教学过程中坚持启发式教学的原则

  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基础上,在教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学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法、课堂讨论法,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及收集到的信息(感性材料)来理解课文中的理论知识。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热情。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三:学情分析:(说学法)

  学生特点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但他们却生活在幸福优越的环境里,对红军长征的艰难险恶了解太少,因此会对军需处长“宁愿自己忍饥挨饿,甚至不惜牺牲自己也要把衣物拿给其他的战士”的举动表示难以理解。为了让学生能对当时的环境状况有较为清楚的认识,课前要求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来查找有关红军长征时的资料(如:上网、查找工具书、观看电影《万水千山》等);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体会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可让学生通过抓描写军需处长冻死时的神态、动作、穿着的语句及将军的神态的描写的语句来让学生反复朗读、理解、体会、感悟,力争将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实处,

  从而让学生能深刻理解人物品格,激发他们对伟大人格的崇敬。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四、教学程序及设想:

  1、第一环节:

  A、板书:“丰碑”两字,提问学生,“碑”字的意思,质疑“丰碑”二字,形成阅读期待。

  B、激情带读,整体感知

  通过带领学生通读课文,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大致内容,心中对丰碑所指含义有个初步了解。

  2、第二环节:答疑“丰碑”两字所指含义:

  A、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丰碑两字含义的句子和段落,让学生回答问题。

  B、引导学生找到课文所指“丰碑”就是指覆盖着积雪的军需处长和身体。提出问题,为什么军需处长会覆盖着积雪的军需处长和身体指的是丰碑?让学生思考,进一步形成阅读期待。

  3、第三环节:感受军需处长的无私精神。

  A、通过精读课文,让学生找出描写军需处长的句子和段落,使学生深入文本,了解军需处长的世界,感受其无私的优良革命精神。

  B、激情范读课文所描写的军需处长的句子和段落,进一步升华学生心中的思想感情,并让学生模仿句子,让学生书写对军需处长那无私奉献精神的赞美之情。

  4、第四环节:联想启发,拓宽学生的思想感情。

  A、通过精读课文,创设情境,带学生想象长征精神,让学生充分感受革命精神的伟大与无私。

  B、让学生把想象的描写长征革命精神写出来,并让其读出来,强化学生对优良革命传统精神的理解。

  5、第五环节:总结结论,深化认识。

  通过自己的总结,让学生领悟革命精神的伟大无私。

  五、说板书。

  本节课我采用提纲式板书形式,这样提纲挈领、层次分明,很好地说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附板书设计:

  “丰碑”精神、革命传统精神、伟大无私、长征精神、

  六、作业布置:

  写一篇赞美革命传统精神的作文。

  《丰碑》说课稿 2

  一、教材简析

  《丰碑》是一篇讲读课文,主要讲的是红军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为了把棉衣让给战友穿,而自己却被活活冻死的感人故事,歌颂了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文章语言生动,描写细致传神,感情丰富深沉。课文双线并行,一条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具体写了军需处长冻死的感人事迹,另一条是隐含在文中的情感线索,通过将军的情感变化来突出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

  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是“详写和略写”,侧重于写的训练,它是在前两单元“按一定顺序写”、“分清主次”的训练基础上的发展和提高,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读写训练体系。通过本课的教学,要使学生懂得写文章不仅要有一定的顺序,还要做到有详有略。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课文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特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能抓住重点词语、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3、学*课文紧扣中心,合理安排详略的写法。

  4、能在品读想象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学*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已为人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难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感受军需处长崇高的精神世界;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二、教学方法

  根据课文内容悲壮感人、饱含情感的特点,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在教学时,主要通过创设情境、朗读品味、想象体验等方法,把学生带到那艰苦的战斗岁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的全过程,突出学生亲身经历的语言实践活动,使学生不仅获得语文的知识和技能,还自然渗透学法指导,学会如何去学*感悟语言,并且使学生在教师刻意追求的一种和谐而美好的情感氛围中得到心灵的净化,情感的陶冶,精神的提升。

  三、教学设计

  本节课教学分为这样三个环节: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使学生想学。

  (二)引导自主探索,激发学*情感,使学生会学。

  (三)总结延伸升华,强化学*情感,使学生乐学。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使学生想学。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解第1、2自然段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教学伊始,教师可结合回顾课文1、2自然段的内容用深沉而又充满激情的语言如下设疑导入:

  1、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狂风呼啸,大雪纷飞,寒冷、饥饿、疲劳无情地吞噬着每一个战士,还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面对这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将军是怎么想的?

  学生从文中“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严峻的考验呢?”一句不难体会到将军那时心里十分担忧。

  2、再让学生读读最后一节,问学生:“将军这时还担忧吗?”让学生找到文章最后一句“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从中体会到将军这时已坚信胜利一定会属于他们。

  3、将军这前后截然不同的情感,把学生带进了一种特定的问题情境之中,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的思维火花被点燃,不禁要问:“是什么使开始还十分担忧的将军后来又坚信胜利一定属于他们呢?”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而这正是本课需要重点研究解决的问题,这样就使本课的教学目标成为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任务,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引导自主探索,激发学*情感, 使学生会学。

  1、围绕以上问题,自读课文第三段,进一步思考:①从这段中自己读懂了什么?②划出最让你感动的语句,并说说为什么感动?③提出不懂的问题。以上问题问域宽,解答距长,思维强度大,灵活性强,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读书体会作出回答。

  2、在学生自读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小组合作交流,汇报自学情况。通过小组合作学*,营造自主参与的氛围,扩大参与面,不仅能使学生相互启发,使许多问题在小组内就得到解决,还使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交流思想、交流情感,培养了互助合作的精神。

  3、在小组讨论交流的基础上,针对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和认识上的偏差,组织全班读议。

  首先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感受和疑问分成两类,一类是关于军需处长的,另一类是关于将军的。然后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细细品读,进入情境,领悟情感,自主解疑。

  第一步,品读描写军需处长的语句。在学生初步感受的基础上,教师因势利导,抓住课文重点段第七小节描写军需处长冻僵了的样子的语句,体会他的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崇高品质。我准备出示第七小节文字作如下引导:

  (1)朗读体验,整体感受。请同学们用心读第七小节,看着这样一位老战士被冻死了,你的心里有何感受?你能读出自己的感受吗?强化朗读训练,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朗读中体验、理解、感悟。

  (2)质疑深究,深入体验。在朗读体验,整体感受,把握情感基调的基础上,再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在这冰天雪地的严冬,这位老战士身上穿的却是这样单薄破旧的衣服,读到这里,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经过一阵情感的酝酿,学生不禁要问:“他的棉衣呢?他是军需处长,为什么不给自己留一件呢?”教师因势利导,反问学生:“是啊,他为什么不给自己留一件呢?他难道不冷吗?”在讨论中深化学生的认识:棉衣代表着生的希望,老战士是把生的希望让给了自己的战友。这样紧扣语言文字,由表及里,不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质疑,展开想象,使军需处长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渐渐变得丰满生动起来。

  之后再问:生命属于每个人都只有一次,谁不珍惜自己宝贵的生命呢?老战士把棉衣让给了更需要它的战友,自己却活活冻死,他在牺牲前后悔吗?你怎么知道的?让学生再回到课文读书思考,从军需处长“镇定”、“安详”的神态中寻找答案,体会到军需处长已完全把自己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

  (3)展开想象,说中体会。可这样引导:老战士牺牲了,死得那样*静,没有一句豪言壮语,然而牺牲时这位老战土心里肯定有许多话想说,他会想说些什么呢?启发学生进行多角度思考,从可能会对战友们说、对首长说、对儿女说、对自己说等多方面展开丰富的想象,把语言表达训练、思维训练和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有机结合起来。

  (4)定格画面,配乐背诵。在学生深入理解感悟的基础上,趁着被刚刚激发的情感激流,教师再用深沉而又充满激情的语调这样引导:“多么伟大的战士,让我们再来看看这感人的一幕吧!”随即打出投影——军需处长冻死时的画面,伴随着一段低沉悲壮的交响曲,教师动情地范读第七小节,读完,停顿一会儿,让学生的心在老战士那美好情怀的感染中得到净化,然后,教师再把还沉浸在悲壮的情绪中的学生唤醒:“同学们,我们面对的不是军需处长已僵硬的身躯,而是一颗高尚的灵魂,让我们伴随着这震憾心灵的音乐试着背诵这段,让这感人至深的一幕永远留在我们的心灵深处……”于是学生开始动情地背诵。

  以上环节,摒弃了烦琐的分析和支离破碎的讲解,从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入手,突出朗读训练,并且避免贴标签式的学法指导,而是引导学生在自读感悟中自然渗透学法,通过品读、想象、质疑、讨论感受军需处长的高尚灵魂。深沉悲壮的音乐,饱含激情的导语,创设了一种学*语文的特有的情感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情感。在这里,我有意识的把人格的熏陶与培育,有机地融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让学生如春雨润物般受到感染,受到熏陶。

  第二步,抓住描写将军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体会将军的情感变化。在学生初步感受的基础上,再作如下引导:

  (1)一位老战士活活冻死了,将军看到这样的情景,他的心情会怎样?(悲愤)你从哪里体会出来的?谁能把将军悲愤的语气读出来?引导学生感情朗读8-10小节,读中体会将军悲愤的心情。

  (2)在此基础上,再次引导学生质疑:将军为什么对军需处长发这么大的火?通过讨论,反复朗读,体会到将军对战士的爱。

  (3)然后循着将军的情感变化,读文思考:当他得知眼前冻死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时,他的心情怎样?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出来的?引导学生抓住将军的动作、神态朗读体会将军当时内疚、自责、难过、崇敬等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的情感。

  这样抓住将军的情感变化线索,精心设疑,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满足了学生的学*需求,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突出了军需处长的高大形象。

  (4)朗读13小节,领悟丰碑的含义。由于有了以上的深入展开,学生对文中称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的理解已水到渠成。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体验自由表达对课文中丰碑的特殊含义的理解。正是军需处长舍已为人、一心为公的崇高品质成了将军和战士们心中的一座丰碑,从而突破了难点,领悟了中心。

  (5)朗读14小节,回应开头的问题。读到这里,你知道是什么坚定了将军必胜的信念了吗?(是红军战士舍已为人的精神和钢铁般的意志)

  (三)总结延伸升华,强化学*情感,使学生乐学。

  1、在红军艰难的征途中,这晶莹的丰碑又何止一座呢?读了这篇课文,你还想到了谁?让学生认识到,无数为革命而献身的英雄,都是我们心中的丰碑,从而使学生对课题丰碑含义的认识又更深了一层,情感得到升华。

  2、总结写法,突出读写训练的重点。先让学生说说课文写到了哪些内容?然后组织交流其中详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通过交流讨论,使学生懂得作文时应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来安排文章的详略。

  3、课外延伸,布置学生课后到图书馆借阅红军长征的故事书,然后大家一起交流。

  这样设计旨在构建大语文的教学观,语文学*和学生的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学生课堂学*要为课外学*服务,要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课堂不是唯一的信息源,以课堂教学为一个基点,把学生的思维触角引向一个广阔的空间,把学生的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感受,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语文,得到发展,这远比让学生做几个枯燥机械的练*有效得多。

  《丰碑》说课稿 3

  一、 教材简析

  小学语文课本里收集了不少红军长征途中涌现的可歌可泣的故事,今天,让我们把思绪再一次拉回到那艰苦的战争岁月,一起走进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丰碑》这篇课文。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讲述了红军在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文章对人物的刻画非常细腻,表示了红军将士们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尚精神,在教学中,如何让同学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让同学对红军将士的敬佩从心底油然而生。我们尝试利用多媒体让情景交融,让同学在自主、合作学*中去感悟。

  二、 教学目标、重难点说明

  新的课程规范告诉我们,应注意课文的人文内涵,引导同学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于是,我拟订了以下学*目标。

  1 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感悟文中人物的人格魅力,激发同学自觉主动学*红军忠于革命、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人片断,协助同学积累语言。

  3 培养同学自读、自悟、自议的能力。

  4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体会文中当详则详,当略则略的表达方法。

  本课的重难点在于: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感悟文中人物的人格魅力,激发同学自觉主动学*红军将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三、 教法、学法设计

  1 激情范读,整体感知

  利用多媒体集图象、音效、文字为一体的优点,从一开始就把同学引入情景,在凝重的画面与音乐声中,老师用充溢激情的朗读,引发同学情感上的共鸣,并简要说出整体感受。

  2 自主学*,重点感悟

  新的课程规范告诉我们:“阅读教学是同学、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同学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同学的阅读实践。”以此审视阅读教学过程,课堂首先要保证同学独立、充沛、深入地与文本对话。

  这种对话至少应包括:

  (1)搜集处置信息并掌握意义(即读懂了什么);

  (2)受到情感熏陶;

  (3)获得思想启迪;

  (4)享受审美乐趣。第一点是主要的,但并不意味着后三者可以不要。教学中我让同学找出自身最受感动的段落,并想想为什么感动?同学把自身的感悟与小组其他同学一起分享。多媒体把同学可能受感动的段落隐藏起来,到同学汇报学*情况的时候,跟随同学的汇报一一展现出来,北风呼啸、大雪纷飞的情景,加上师生互动的推进,为同学的感悟营造了氛围,发明了有利条件。这样的自主选择性学*,可以给同学更广阔的空间,同学在自主选择学*方式、学*资料、学*伙伴的过程中,真正参与了学*活动的全过程,真正实现了自主,真正走进了文本。

  3 相互启发,协同学*

  既然阅读是一种对话,那如何来掌握教师与同学之间的对话,我认为在课堂上,教师应有两种身份,第一种是与同学*等的再学*者;第二种是给予同学启迪的引路人。教与学的过程,我们何不把它看作是相互启发、协同学*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同学的独特感受,也要给予同学适时的点拨。例如:描写冻僵的军需处长那一段,如何让同学感悟其伟大,我引导同学抓住几个重点词语:倚靠、镇定、安宁、夹着、伸着、单薄破旧,联系人物的身份和这样严寒的环境,引导同学质疑问难,紧接着,带领同学走进军需处长的内心,想象此时此刻他忍受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痛苦。掌握军队后勤大权的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形象一下浮出水面。同样,描写将军向军需处长敬礼的那一段,抓住“缓缓地、深深地”这些词语让同学走进将军的内心,体会将军的复杂心情。而文中到最后情感达到一个高潮,同时,多媒体也把我们引进一个高潮,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同学预*时理解的“丰碑”只是字典上的解释,即高大的石碑。可在文中是这个意思吗?从而促使同学去研讨丰碑的真正含义,它是一种舍己为人的高尚精神。画面中,军需处长被大雪掩盖住了,与云中山连为了一体,让我们感受到军需处长的这种精神与天地同在。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红军将士不时前进,文中最后有这样一句话:假如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可以请同学换个说法,体会一个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可能有的会说:“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有的会说:“胜利怎能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有的会说:“难道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吗?”等等。通过朗读比较,让小朋友们知道:同一个意思有不同的表达方法;要根据表达的需要来确定采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本课要表达强烈的感情,用反问的形式是最好的。同学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丰富了自身的语言,也让同学感受到红军将士的决心,多媒体同时出现铿锵有力的脚步声,把整个课堂引入一个高潮。

  4 收集信息,延伸学*

  众所周知,语文是门百科全书式的学科,是非常生活化的课程。这篇课文离同学的实际距离遥远,如何拉*时空的距离。课前资料的收集尤为重要。同学采用各种渠道,收集有关长征的音像、图片、文字资料,互相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同学们对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了认识,也了解到红军长征的艰险以和一些故事。课堂上同学对内容的感悟,也有一局部来自于这些收集来的信息。这样真正让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 板书处置

  板书意在言简意赅,本课的板书,我以一棵大树、几座山峰为背景,这也是军需处长牺牲的场景,大树下“舍己为人、勇于牺牲”几个大字体现了人物的人格魅力,让同学铭记于心。

  《丰碑》说课稿 4

  一、说教材

  《丰碑》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选学课文。本课跟前面的第四单元配套,是革命传统类的文章。课文记叙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军需处长把自己的棉衣让给了战友,自己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赞扬了他不怕牺牲、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本文的选编意图:一是要入境入情,抓住那些感动我们的地方;二是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从军需处长的崇高品质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文章文字精美、感情真挚、悲壮动人,是一篇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好教材。

  五年级的学生,处于第三学段,他们掌握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并初步学会了自主合作探究学*方式。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在教学中,我将以立人为主旨、学生为主体、实践为主线的教学理念,努力构建学生主动参与的生命课堂。

  基于以上认识,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订为以下几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感受军需处长无私的精神、无畏的信念,从中受到革命传统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军需处长的身体怎么会“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及红军部队受到的鼓舞。

  二、说教法、说学法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根据学学生实际情况,我将采取运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以读代讲法,做到讲与练结合,扶与放结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一种愉悦民主的教学气氛,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同人物共鸣、入情入境、抒发崇敬之情,揣摩写作方法,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科特点,我设计了了解丰碑、感知丰碑、走*丰碑、丰满丰碑、树立丰碑等五大块内容。

  第一环节:了解丰碑,感知丰碑,形成阅读期待

  直接导入课题《丰碑》后我便引导学生对课题咬文嚼字,通过质疑“碑”字含义,用组词法理解“丰”的含义,初步了解课题含义是:记载着丰功伟绩的石碑,然后顺势抛出问题:本文中的丰碑是指什么呢?找出文中的一句话读读。学生很容易找第13自然段认定“丰碑”就是指覆盖着积雪的军需处长的身体,这时我顺学而导采取变序法先组织学*第13段。在初步了解丰碑的含义是指高大的碑后,我又引导学生质疑此句,提炼出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问题:军需处长的身体又怎么成为丰碑的呢?然后我又将学生的目光转移到第7小节,轻声朗读这个自然段,读的时候要做到字字入目,句句留心,一边读一边想:读着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些什么?

  这样课堂从咬文嚼字开始,将大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阅读期待,不但有了语文味,也达到“课伊始,趣已生”的情景。

  第二环节:走*军需处长,感受丰碑形象

  学生很容易找到直接描写军需处长的第7自然段。在这个自然段的教学中,我一抓“塑像”,配合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充分感受其“形”,同时又巧妙地穿插天气描写的句子。再抓“塑像”,感悟其神时,我便以文中矛盾处引导学生思考:人被冻死是很痛苦的,为什么军需处长死的时候这样镇定、安详?通过边朗读边思考军需处长的内心活动,并引导学生用“因为军需处长想到……所以被活活冻死却十分安详镇定”来说话,然后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反复读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句子,并熟读成诵。这既是语言训练,又是情感内化,符合是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特点。

  第三环节:丰满丰碑,揣文章写作特色

  我以引读的方式过渡到第三环节:学*将军的有关句子,但重点就抓“军礼”,体会将军情感变化。特别突出“想象”:如果这个军礼会说话的话,可能会说什么呢?进一步带学生走进将军的内心世界,并顺势引导学生分别带着震惊、愧疚和崇敬的感情反复朗读“将军愣住了……敬了一个军礼。”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情感积淀,当教师引领学生在军需处长的精神和将军的情感变化中走了个来回时,军需处长的高大形象也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心中,学生对这位与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充满了崇敬,这时老师再引导学生重读引导学生关注“晶莹”这个词,先从字面上理解指光亮而透明,再挖掘到深层――军需处长为了革命的胜利而不怕牺牲、舍己为人的精神。接着又通过课件出示一组“英雄”形象,进一步丰满人物形象,提升“丰碑”含义。那么最后诵读碑文,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了,这也将是课堂的一个高潮。

  第四环节:树立丰碑,抒发崇敬之情

  军需处长那冰雪中高大的形象看起来就像一座丰碑,他那舍已为人(无私)、勇于献身(无畏)的不朽精神更是一座晶莹的丰碑。人们常说:“文道结合”。在总结课文时,我便对学生说:“这座晶莹的丰碑不仅感染了将军,坚定了这只队伍的信心,也深深地感染了我们,让我们把这座碑永远牢记在心中吧!

  《丰碑》说课稿 5

  一、说教材

  《丰碑》一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每十册第七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叙述了在风雪交加的行军途中,一位红军的军需处长因衣服过于单薄而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表现了这位军需处长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高贵品质。

  《丰碑》的主人公是军需处长,可全文直接描写军需处长的地方不多,而是用了大量的笔墨细致地描写了将军的神态和动作,感情真挚浓烈,有力地衬托了军需处长的高大形象。

  在认真分析了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丰碑》这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本课的生字新词。

  语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情感目标: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理解丰碑的含义。

  能力目标:学*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记叙的方法。初步领会文章侧面描写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体会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丰碑的含义。

  二、说教法

  1、质疑问难法: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能激发学生浓厚的思考兴趣和创新思维。

  2、多媒体直观法:课堂中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能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更快、更准、更深地理解课文内容。

  3、自主、合作、探究法: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孩子的全部奥秘在于相信孩子和**孩子。在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部分,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可以锻炼学生的协作精神,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4、表演法:表演是学生喜爱的一种活动方式,在课堂中运用表演法,能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

  5、诵读感悟法:《丰碑》一课语言精练生动,思想性强,故事感人至深。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可以实现语感的积淀。

  三、说学法

  语文学*不仅要帮助学*和掌握知识,而尤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学*方法,变我学会为我会学。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水*,课堂上,引导学生运用读一读、画一画、想一想、议一议、读一读的学*方法逐步学*课文,入情入境,自悟自得。

  四、说教学流程

  针对教材特点,我把这课的教学时间定为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学*课文的第1、2自然段。这里我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在这一课时里,我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来达到教学目标。

  第一个教学环节 渲染气氛,读题导入

  1、利用多媒体出示红军长征途中爬雪山的行军画面,播放狂风呼啸的录音。教师激情导入: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多少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今天,我们将把纷飞的思绪再一次拉回到那艰苦的战争岁月,去聆听发生在红军长征途中的又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

  2、教师先板书一个碑字,让学生组词理解字义。然后板书丰字,让学生,根据词义选择义项。这样,学生很容易弄懂课题的意思是:高大的石碑、高大的纪念碑这时,教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问,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一定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是一座什么纪念碑,是纪念谁的?

  这样导入课文,会立即将学生带入一个特定的情境中,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也为学生把握课文重点奠定了基础。

  第二个教学环节 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1、学生自由读课文,指名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学生不难从课文的第13自然段找到答案:丰碑是指被大雪覆盖的、冻僵的军需处长。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再提出问题: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学生思考后一定能提出:为什么被大雪覆盖的,冻僵的军需处长是一座丰碑呢?教师表扬学生问题提得好,鼓励学生再读课文,自悟自得。

  2、学生再读课文,在自己最受感动的地方做上记号,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这个环节的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还引导学生扣住了本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幼口、幼脑、幼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的精神。

  第三个教学环节:感悟丰碑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到第十三自然段,思考两个问题:

  ①文中除了讲军需处长,还讲了谁?

  ②哪些内容直接描写军需处长?哪些内容写将军?(这些环节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重点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学生默读自学课文第七自然段,教师提出自学要求:

  ①画出描写军需处长动作、神态、穿着的词。

  ②议一议:从这些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讨论完毕,各小组作小结,然后在全班汇报交流,教师抓住重难点进行点拨指导。

  在体会军需处长穿着单薄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换词法理解贴的精妙。然后引导学生联系课文第一自然段中的冰天雪地、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等词语,利用电教手段辅助以、大雪纷飞、狂风呼啸的画面来感受天气的严寒。

  这个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联系比较中,在情境体验中充分感受到军需处长是因为穿得太少而被严寒活活冻死的。

  在体会军需处长动作、神态的时候,首先让学生理解镇定、安详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讨论问题:军需处长掌管着整个部队所需的给养、被服等,怎么会被活活冻死呢?他冻僵时为什么表现得那样镇定、安详?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明白:军需处长是把生的希望留给了战友,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为了革命,他视死如归。为了人民,他死得其所。

  在学生体会了军需处长的高尚品质后,我设计了各种形式的朗读:引读、指导朗读、加一个抒情句子颂读、自由读。比如:加抒情句子读:这位老战士是多么伟大,多么坚强啊!

  这一环节通过理解重点词语,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不仅使学生感悟到军需处长的高尚品质,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而且记住了好词好句,积累了语言。

  3、体会将军的动作、神态描写

  ①画一画:课文哪些地方描写了将军的神态?

  ②议一议:将军的神态描写反映了他怎样的心情?

  ③演一演:指名表演将军敬礼的动作,其他同学评价,体会将军的心情。

  ④在学生充分讨论交流后,教师出示填空练*题,进一步巩固学生的探究结果。

  这一环节的教学,让学生在读、议、演、品将军神态变化的词句后明白:通过描写将军错怪军需处长后的愧疚之情以及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更显出军需处长形象的高大,品质的高贵。写将军实际上是作者从侧面刻画军需处长的形象,让学生体会到衬托手法的妙处。

  4、体会丰碑的含义

  多媒体出示第13自然段的课文内容,利用课件展示情境。

  ①指名读后引导学生理解晶莹的意思。生活中哪些东西是晶莹的?课文中指什么?

  ②学生讨论交流问题: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冻僵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③启发学生谈一谈:面对这座晶莹的丰碑,你想说点什么或者做点什么?

  ④指导感情朗读,齐读。

  这个环节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利用电教媒体展示了特定的情境,减缓了理解难点的坡度。学生在读议中体例到军城, 处长舍已为人、勇于献身的精神像一座纪念碑一样永垂不朽,流芳百世。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第四个教学环节 首尾联系 深化主题

  面对行军途中将要面临的严峻考验,将军开始是什么样的心理?(担心)现在他还担心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1、指名读第14自然段,思考:战士们的脚步声为什么是沉重而坚定的?

  2、要求学生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后提出问题:为什么说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

  引导学生联系军需处长的高尚品质来理解,然后指导学生用坚定的语气来朗读。

  3、配画播放《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歌曲。

  这个环节通过抓重点词句的教学,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学生明白了军需处长仅仅是千千万万个红军中的一个代表,他的精神就是红军队伍的精神。配画播放歌曲让学生再次入情入境,深刻感悟。

  第五个教学环节 拓展延伸

  根据下面的题目,自选一题,课后完成。

  1、搜集红军战士的英雄事迹,办一份手抄报。

  2、自读资料:有关殷雪梅舍身救人的英雄事迹的报道

  读了这则报道,你有什么感想?写一写。

  语文教学要树立大语文观,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链接了学生的课堂内外,拓宽了学生的眼界,深化了学生的认识,培养了学生读写结合的能力。

  《丰碑》说课稿 6

  一、说教材

  《丰碑》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选学课文。本课跟前面的第四单元配套,是革命传统类的文章。课文记叙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军需处长把自己的棉衣让给了战友,自己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赞扬了他不怕牺牲、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本文的选编意图:一是要入境入情,抓住那些感动我们的地方;二是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从军需处长的崇高品质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文章文字精美、感情真挚、悲壮动人,是一篇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好教材。

  五年级的学生,处于第三学段,他们掌握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并初步学会了自主合作探究学*方式。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在教学中,我将以立人为主旨、学生为主体、实践为主线的教学理念,努力构建学生主动参与的生命课堂。

  基于以上认识,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订为以下几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感受军需处长无私的精神、无畏的信念,从中受到革命传统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军需处长的身体怎么会“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及红军部队受到的鼓舞。

  二、说教法、说学法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根据学学生实际情况,我将采取运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以读代讲法,做到讲与练结合,扶与放结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一种愉悦民主的教学气氛,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同人物共鸣、入情入境、抒发崇敬之情,揣摩写作方法,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科特点,我设计了了解丰碑、感知丰碑、走*丰碑、丰满丰碑、树立丰碑等五大块内容。

  第一环节:了解丰碑,感知丰碑,形成阅读期待

  直接导入课题《丰碑》后我便引导学生对课题咬文嚼字,通过质疑“碑”字含义,用组词法理解“丰”的含义,初步了解课题含义是:记载着丰功伟绩的石碑,然后顺势抛出问题:本文中的丰碑是指什么呢?找出文中的一句话读读。学生很容易找第13自然段认定“丰碑”就是指覆盖着积雪的军需处长的身体,这时我顺学而导采取变序法先组织学*第13段。在初步了解丰碑的含义是指高大的碑后,我又引导学生质疑此句,提炼出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问题:军需处长的身体又怎么成为丰碑的呢?然后我又将学生的目光转移到第7小节,轻声朗读这个自然段,读的时候要做到字字入目,句句留心,一边读一边想:读着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些什么?

  这样课堂从咬文嚼字开始,将大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阅读期待,不但有了语文味,也达到“课伊始,趣已生”的情景。

  第二环节:走*军需处长,感受丰碑形象

  学生很容易找到直接描写军需处长的第7自然段。在这个自然段的教学中,我一抓“塑像”,配合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充分感受其“形”,同时又巧妙地穿插天气描写的句子。再抓“塑像”,感悟其神时,我便以文中矛盾处引导学生思考:人被冻死是很痛苦的,为什么军需处长死的时候这样镇定、安详?通过边朗读边思考军需处长的内心活动,并引导学生用“因为军需处长想到……所以被活活冻死却十分安详镇定”来说话,然后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反复读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句子,并熟读成诵。这既是语言训练,又是情感内化,符合是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特点。

  第三环节:丰满丰碑,揣文章写作特色

  我以引读的方式过渡到第三环节:学*将军的有关句子,但重点就抓“军礼”,体会将军情感变化。特别突出“想象”:如果这个军礼会说话的话,可能会说什么呢?进一步带学生走进将军的内心世界,并顺势引导学生分别带着震惊、愧疚和崇敬的感情反复朗读“将军愣住了……敬了一个军礼。”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情感积淀,当教师引领学生在军需处长的精神和将军的情感变化中走了个来回时,军需处长的高大形象也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心中,学生对这位与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充满了崇敬,这时老师再引导学生重读引导学生关注“晶莹”这个词,先从字面上理解指光亮而透明,再挖掘到深层——军需处长为了革命的胜利而不怕牺牲、舍己为人的精神。接着又通过课件出示一组“英雄”形象,进一步丰满人物形象,提升“丰碑”含义。那么最后诵读碑文,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了,这也将是课堂的一个高潮。

  第四环节:树立丰碑,抒发崇敬之情

  军需处长那冰雪中高大的形象看起来就像一座丰碑,他那舍已为人(无私)、勇于献身(无畏)的不朽精神更是一座晶莹的丰碑。人们常说:“文道结合”。在总结课文时,我便对学生说:“这座晶莹的丰碑不仅感染了将军,坚定了这只队伍的信心,也深深地感染了我们,让我们把这座碑永远牢记在心中吧!

  《丰碑》说课稿 7

  一、 教材简析

  小学语文课本里收集了不少红军长征途中涌现的可歌可泣的故事,今天,让我们把思绪再一次拉回到那艰苦的战争岁月,一起走进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丰碑》这篇课文。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讲述了红军在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文章对人物的刻画非常细腻,表现了红军将士们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对红军将士的敬佩从心底油然而生。我们尝试利用多媒体让情景交融,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中去感悟。

  二、 教学目标、重难点说明

  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应注意课文的人文内涵,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于是,我拟订了以下学*目标。

  1 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感悟文中人物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学*红军忠于革命、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人片断,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3 培养学生自读、自悟、自议的能力。

  4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体会文中当详则详,当略则略的表达方法。

  本课的重难点在于: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感悟文中人物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学*红军将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三、 教法、学法设计

  1 激情范读,整体感知

  利用多媒体集图象、音效、文字为一体的优点,从一开始就把学生引入情景,在凝重的画面与音乐声中,老师用充满激情的朗读,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并简要说出整体感受。

  2 自主学*,重点感悟

  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此审视阅读教学过程,课堂首先要保证学生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本对话。这种对话至少应包括:(1)搜集处理信息并把握意义(即读懂了什么);(2)受到情感熏陶;(3)获得思想启迪;(4)享受审美乐趣。第一点是主要的,但并不意味着后三者可以不要。教学中我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受感动的段落,并想想为什么感动?学生把自己的感悟与小组其他同学一起分享。多媒体把学生可能受感动的段落隐藏起来,到学生汇报学*情况的时候,跟随学生的汇报一一展现出来,北风呼啸、大雪纷飞的情景,加上师生互动的推进,为学生的感悟营造了氛围,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样的自主选择性学*,可以给学生更广阔的空间,学生在自主选择学*方式、学*材料、学*伙伴的过程中,真正参与了学*活动的全过程,真正实现了自主,真正走进了文本。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3 相互启发,协同学*

  既然阅读是一种对话,那如何来把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我认为在课堂上,教师应有两种身份,第一种是与学生*等的再学*者;第二种是给予学生启迪的引路人。教与学的过程,我们何不把它看作是相互启发、协同学*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也要给予学生适时的点拨。例如:描写冻僵的军需处长那一段,如何让学生感悟其伟大,我引导学生抓住几个重点词语:倚靠、镇定、安详、夹着、伸着、单薄破旧,联系人物的身份和这样严寒的环境,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紧接着,带领学生走进军需处长的内心,想象此时此刻他忍受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痛苦。掌握军队后勤大权的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形象一下浮出水面。同样,描写将军向军需处长敬礼的那一段,抓住缓缓地、深深地这些词语让学生走进将军的内心,体会将军的复杂心情。而文中到最后情感达到一个高潮,同时,多媒体也把我们引进一个高潮,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学生预*时理解的丰碑只是字典上的解释,即高大的石碑。可在文中是这个意思吗?从而促使学生去探讨丰碑的真正含义,它是一种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画面中,军需处长被大雪掩盖住了,与云中山连为了一体,让我们感受到军需处长的这种精神与天地同在。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红军将士不断前进,文中最后有这样一句话: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可以请学生换个说法,体会一个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可能有的会说: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有的会说:胜利怎能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有的会说:难道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吗?等等。通过朗读比较,让孩子们知道:同一个意思有不同的表达方法;要根据表达的需要来确定采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本课要表达强烈的感情,用反问的形式是最好的。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丰富了自己的语言,也让学生感受到红军将士的决心,多媒体同时出现铿锵有力的脚步声,把整个课堂引入一个高潮。

  4 收集信息,延伸学*

  众所周知,语文是门百科全书式的学科,是非常生活化的课程。这篇课文离学生的现实距离遥远,如何拉*时空的距离。课前资料的收集尤为重要。学生采用各种渠道,收集有关长征的音像、图片、文字资料,互相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对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了认识,也了解到红军长征的艰险以及一些故事。课堂上学生对内容的感悟,也有一部分来自于这些收集来的信息。这样真正让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 板书处理

  板书意在言简意赅,本课的板书,我以一棵大树、几座山峰为背景,这也是军需处长牺牲的场景,大树下舍己为人、勇于牺牲几个大字体现了人物的人格魅力,让学生铭记于心。

  《丰碑》说课稿 8

  一、说教材

  《丰碑》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选学课文。本课跟前面的第四单元配套,是革命传统类的文章。课文记叙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军需处长把自己的棉衣让给了战友,自己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赞扬了他不怕牺牲、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本文的选编意图:一是要入境入情,抓住那些感动我们的地方;二是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从军需处长的崇高品质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文章文字精美、感情真挚、悲壮动人,是一篇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好教材。

  五年级的学生,处于第三学段,他们掌握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并初步学会了自主合作探究学*方式。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在教学中,我将以立人为主旨、学生为主体、实践为主线的教学理念,努力构建学生主动参与的生命课堂。

  基于以上认识,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订为以下几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感受军需处长无私的精神、无畏的信念,从中受到革命传统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军需处长的身体怎么会“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及红军部队受到的鼓舞。

  二、说教法、说学法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根据学学生实际情况,我将采取运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以读代讲法,做到讲与练结合,扶与放结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一种愉悦民主的教学气氛,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同人物共鸣、入情入境、抒发崇敬之情,揣摩写作方法,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科特点,我设计了了解丰碑、感知丰碑、走*丰碑、丰满丰碑、树立丰碑等五大块内容。

  第一环节:了解丰碑,感知丰碑,形成阅读期待

  直接导入课题《丰碑》后我便引导学生对课题咬文嚼字,通过质疑“碑”字含义,用组词法理解“丰”的含义,初步了解课题含义是:记载着丰功伟绩的石碑,然后顺势抛出问题:本文中的丰碑是指什么呢?找出文中的一句话读读。学生很容易找第13自然段认定“丰碑”就是指覆盖着积雪的军需处长的身体,这时我顺学而导采取变序法先组织学*第13段。在初步了解丰碑的含义是指高大的碑后,我又引导学生质疑此句,提炼出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问题:军需处长的身体又怎么成为丰碑的呢?然后我又将学生的目光转移到第7小节,轻声朗读这个自然段,读的时候要做到字字入目,句句留心,一边读一边想:读着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些什么?

  这样课堂从咬文嚼字开始,将大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阅读期待,不但有了语文味,也达到“课伊始,趣已生”的情景。

  第二环节:走*军需处长,感受丰碑形象

  学生很容易找到直接描写军需处长的第7自然段。在这个自然段的教学中,我一抓“塑像”,配合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充分感受其“形”,同时又巧妙地穿插天气描写的句子。再抓“塑像”,感悟其神时,我便以文中矛盾处引导学生思考:人被冻死是很痛苦的,为什么军需处长死的时候这样镇定、安详?通过边朗读边思考军需处长的内心活动,并引导学生用“因为军需处长想到……所以被活活冻死却十分安详镇定”来说话,然后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反复读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句子,并熟读成诵。这既是语言训练,又是情感内化,符合是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特点。

  第三环节:丰满丰碑,揣文章写作特色

  我以引读的方式过渡到第三环节:学*将军的有关句子,但重点就抓“军礼”,体会将军情感变化。特别突出“想象”:如果这个军礼会说话的话,可能会说什么呢?进一步带学生走进将军的内心世界,并顺势引导学生分别带着震惊、愧疚和崇敬的感情反复朗读“将军愣住了……敬了一个军礼。”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情感积淀,当教师引领学生在军需处长的精神和将军的情感变化中走了个来回时,军需处长的高大形象也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心中,学生对这位与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充满了崇敬,这时老师再引导学生重读引导学生关注“晶莹”这个词,先从字面上理解指光亮而透明,再挖掘到深层——军需处长为了革命的胜利而不怕牺牲、舍己为人的精神。接着又通过课件出示一组“英雄”形象,进一步丰满人物形象,提升“丰碑”含义。那么最后诵读碑文,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了,这也将是课堂的一个高潮。

  第四环节:树立丰碑,抒发崇敬之情

  军需处长那冰雪中高大的形象看起来就像一座丰碑,他那舍已为人(无私)、勇于献身(无畏)的不朽精神更是一座晶莹的丰碑。人们常说:“文道结合”。在总结课文时,我便对学生说:“这座晶莹的丰碑不仅感染了将军,坚定了这只队伍的信心,也深深地感染了我们,让我们把这座碑永远牢记在心中吧!

  《丰碑》说课稿 9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十册第22课《丰碑》第2课时。

  2、教材简析:这是讲读课文。记叙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军需处长把自己的棉衣让给了战友,自己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赞扬了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

  3、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丰碑是第七组教材的一篇讲读课文。本组教材的训练重点是“详写与略写”。学懂了这篇课文,落实了这一训练重点,学生在今后的阅读中不单是从文章的内容去理解文章,还懂得从材料的安排来理解文章的结构,从而也使学生知道在写作中详略得当地进行写作,安排材料。

  4、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目标的确定应根据教学大纲,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思想品德的教育三个方面全面考虑,而且要明确具体,切实可行,符合学生的实际,以实现全面育人的目标。

  (1)本课时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因此,可确认为本课时的知识目标。

  (2)在教学时,我围绕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及将军的情感变化的语句进行分析,从而体会军需处长的高贵品质,在学*过程中,学生领悟了理解人物品质的方法,培养了学*能力,因此,理解人物品质重点的语段作为本课时的能力目标。

  (3)本课时的教学,让学生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他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这是本课时的思想的教育目标。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他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2)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5、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二、说教法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根据教材内容和高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灵活合理的进行多种教法的优化组合,运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以读代讲法,做到讲与练结合,扶与放结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一种愉悦民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成为教学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三、说学法

  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学。”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需教教学生会学。本课时教学要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从而体会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在授课时,我引导学生学*讨论,从描写军需处长的神态、动作、衣着的词句中品词、析句,从而体会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课文写将军的情感变化的语段,实际上是为了从侧面衬托军需处长的伟大,在教学这部分时,我引导学生去分析将军的神态、动作、语言,体会他的心情,让学生在想一想、划一划、议一议、读一读的过程中,体会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在整个学*的过程中,把学*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他们不仅学懂了这篇课文,还使他们知道今后在学*这类文章时,如何去挖掘人物的品质,从中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程序设计

  (一)由题入文,设置悬念。

  一上课,让学生齐读课题后,便让学生回答课题“丰碑”是指什么?让学生知道丰碑是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杰作或伟大的功绩。紧接着我问课文中的丰碑指什么?学生从课文中便能找出答案,这丰碑指的是军需处长。这时我让学生知道军需处长在军队中是负责管理什么的?这为体现军需处长的高贵品质埋下了伏笔。于是我又问道: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呢?这引起了同学们的深思。这样设置么悬念,能激发同学们的学*兴趣,也让学生从整体上去了解文章的内容。

  (二)剖析课文,理解中心。

  文章赞扬的是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这也是教学中需要学生领悟的重点。为了突破重点,我抓住了最能体现军需处长崇高精神的语段进行深入地分析理解。我首先引导学生分析描写军需处长的课文第七自然段。在教学这一重点段时,我首先利用媒体展现了被冻僵的军需处长的画面,以画面来感染学生,再找出有关自然段让学生学*讨论这段话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军需处长的?并想想哪些词语用得好。学生不难找出“安详”“镇定”“单薄破旧”这些词语用得好,然后我进一步诱导学生去分析。我问道:“为什么军需处长穿得这么单薄?”这样一点拨,使学生明白到这是一支装备很差的队伍,他们最缺的是棉衣。军需处长把棉衣让给了战友。我紧接着说:“这么严寒的天气,军需处长的穿着这么单薄,他明明知道自己会被冻死,可他的神态为什么这么镇定,这么安详呢?这一问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他们明白了军需处长这么做是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所以,他十分镇定、安详;他们明白了军需处长这么镇定、安详是因为自己尽到责任,死而无憾;他们明白了军需处长这么镇定、安详是因为早已把死置之度外了。这样,在不知不觉中,便让学生体会到了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配乐朗读,并进行配乐范读,在读中进一步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一股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文章对将军的描写,实际上是为了从侧面衬托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在教学这一重点部分时,我先让学生找出哪几个自然段是描写将军看到老红军牺牲时的神态、动作、语言的变化。然后让学生划出这些词语体会。为了帮助学生梳理,我让学生填表分析将军的情感变化。我问学生,当看到冻僵的老战士时,将军为什么叫军需处长来?当没有人回答他时,他为什么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这些问题让学生明白这时将军认为军需处长没给这位老战士发棉衣,以至冻死。这是军需处长失职造成的严重后果。他要叫军需处长来追究责任,这也为下文体现军需处长的伟大作了个埋伏;当将军知道这位牺牲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将军为什么向这位军需处长庄严地敬了一个军礼?这是一个较难的问题。这一个军礼,包含了将军复杂的感情。他为自己错怪了军需处长而内疚。这一无声的军礼,表达了将军的千言万语和对军需处长的哀悼。学生明白了这一点,也就从中体会到了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使同学们再次受到震撼。在分析这些句子的同时,我让学生比较“愣了一下”和“愣住了”有什么区别;“抽动”和“抖动”有什么区别。这样学生的基础知识扎扎实实得到训练,也学会在特定的句子中体会词义。在分析清楚将军的情感变化后,我让学生满怀深情地朗读,学生在读中再一次被军需处长的伟大感动了,再次激起了情感的波澜。

  为了落实这一单元训练重点,我紧接着问道:“课文为什么详写军需处长牺牲时的神态、动作、衣着和详写将军的神态、动作、语言?这一问让学生知道:这都是为了突出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也让学生知道和文章中心思想关系特别密切的材料应详细些,为学生今后*作作铺垫。

  三、深入体会,强化中心。

  通过上面的学*,学生已能体会到军需处长那种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这时我便问: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呢?我让学生边看图边回答,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去分析问题,这时学生都能说军需处长的外形,确实像一座晶莹的丰碑,更重要的是他舍己为人、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是不朽的,他永远铭记在战士们心中,解决了这一画龙点睛的问题,学生便由表及里地了解了课文的内容。

  在讲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时,我让学生体会脚步声为什么是沉重坚定的?让学生体会到战士心情的沉重,但心中因为树立了军需处长那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充满了胜利的信心,从而进一步体会到因为受到军需处长的鼓舞,战士们一定能经受严峻的考验,一定能战胜重重困难。这样,也使同学们从中受到鼓舞。

  四、总结课文,熏陶情感。

  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不仅在战士们心中树立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在同学们的心中也树立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军需处长和晶莹的丰碑一样永垂不朽。人们常说:“文道结合”。在总结课文时,我便对学生说:“你从军需处长身上想到了什么?”这时学生纷纷把对军需处长的崇敬表达出来。

  五、布置作业,巩固知识。

  为了巩固堂上所学的知识,我给学生布置两题作业:

  (1)用“湿润”“晶莹”造句;

  (2)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丰碑》说课稿 10

  小学语文课本里收集了不少红军长征途中涌现的可歌可泣的故事,今天,让我们把思绪再一次拉回到那艰苦的战争岁月,一起走进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丰碑》这篇课文,

  二、 教学目标、重难点说明
 

  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应注意课文的人文内涵,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于是,我拟订了以下学*目标。

  1 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感悟文中人物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学*红军忠于革命、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人片断,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3 培养学生自读、自悟、自议的能力。

  4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体会文中当详则详,当略则略的表达方法。

  本课的重难点在于: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感悟文中人物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学*红军将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三、 教法、学法设计
 

  1 激情范读,整体感知

  利用多媒体集图象、音效、文字为一体的优点,从一开始就把学生引入情景,在凝重的画面与音乐声中,老师用充满激情的朗读,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并简要说出整体感受。

  2 自主学*,重点感悟

  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此审视阅读教学过程,课堂首先要保证学生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本对话。这种对话至少应包括:(1)搜集处理信息并把握意义(即读懂了什么);(2)受到情感熏陶;(3)获得思想启迪;(4)享受审美乐趣。第一点是主要的,但并不意味着后三者可以不要。教学中我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受感动的段落,并想想为什么感动?学生把自己的感悟与小组其他同学一起分享。多媒体把学生可能受感动的段落隐藏起来,到学生汇报学*情况的时候,跟随学生的汇报一一展现出来,北风呼啸、大雪纷飞的情景,加上师生互动的推进,为学生的感悟营造了氛围,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样的自主选择性学*,可以给学生更广阔的空间,学生在自主选择学*方式、学*材料、学*伙伴的过程中,真正参与了学*活动的全过程,真正实现了自主,真正走进了文本,

  3 相互启发,协同学*

  既然阅读是一种对话,那如何来把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我认为在课堂上,教师应有两种身份,第一种是与学生*等的再学*者;第二种是给予学生启迪的引路人。教与学的过程,我们何不把它看作是相互启发、协同学*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也要给予学生适时的点拨。例如:描写冻僵的军需处长那一段,如何让学生感悟其伟大,我引导学生抓住几个重点词语:倚靠、镇定、安详、夹着、伸着、单薄破旧,联系人物的身份和这样严寒的环境,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紧接着,带领学生走进军需处长的内心,想象此时此刻他忍受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痛苦。掌握军队后勤大权的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形象一下浮出水面。同样,描写将军向军需处长敬礼的那一段,抓住“缓缓地、深深地”这些词语让学生走进将军的内心,体会将军的复杂心情。而文中到最后情感达到一个高潮,同时,多媒体也把我们引进一个高潮,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学生预*时理解的“丰碑”只是字典上的解释,即高大的石碑。可在文中是这个意思吗?从而促使学生去探讨丰碑的真正含义,它是一种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画面中,军需处长被大雪掩盖住了,与云中山连为了一体,让我们感受到军需处长的这种精神与天地同在。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红军将士不断前进,文中最后有这样一句话: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可以请学生换个说法,体会一个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可能有的会说:“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有的会说:“胜利怎能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有的会说:“难道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吗?”等等。通过朗读比较,让孩子们知道:同一个意思有不同的表达方法;要根据表达的需要来确定采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本课要表达强烈的感情,用反问的形式是最好的。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丰富了自己的语言,也让学生感受到红军将士的决心,多媒体同时出现铿锵有力的脚步声,把整个课堂引入一个高潮。

  4 收集信息,延伸学*

  众所周知,语文是门百科全书式的学科,是非常生活化的课程。这篇课文离学生的现实距离遥远,如何拉*时空的距离。课前资料的收集尤为重要。学生采用各种渠道,收集有关长征的音像、图片、文字资料,互相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对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了认识,也了解到红军长征的艰险以及一些故事。课堂上学生对内容的感悟,也有一部分来自于这些收集来的信息。这样真正让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 板书处理
 

  板书意在言简意赅,本课的板书,我以一棵大树、几座山峰为背景,这也是军需处长牺牲的场景,大树下“舍己为人、勇于牺牲”几个大字体现了人物的人格魅力,让学生铭记于心。


《丰碑》说课稿范文十份扩展阅读


《丰碑》说课稿范文十份(扩展1)

——《丰碑》读后感作文范文十份

  《丰碑》读后感作文 1

  在这学期中,大家学过了很多课文,也有很多感受,可是最令我感动的是《丰碑》这篇课文。

  《丰碑》这一课主要讲述了红军长征途中攀登雪山时,军需处长把棉衣让给别的战士,而他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我读完这篇文章,被主人公的事迹深深地感动了,这个可以掌管红军棉衣的处长,却因把衣服让给别人而活活地冻死,他是傻瓜吗?,不!他是真正的英雄。红军战士就是凭着这样坚定的信念和舍已为人的'高尚品质,才完成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战士勇往直前,英勇无畏的精神时刻激励着我,现在的社会里,也是有很多像军需处长那样的人,还记得在2003年非典流行的时候,那些不顾个人安危挽救病人生命的白衣天使们,在汶川大地震中为救助被压在瓦砾下的同胞,而不幸牺牲的***战士,他们不正是新时代的一座座丰碑吗?在我身边也有这样的人,还记得在学校,一们五年级同学患了白血病,全校师生每人都捐出了自己的一片爱心,是这爱心使那们同学重新扬起生命的风帆。还有那些在大山里支教的大学生老师们,他们放弃了大城市优越的生活,这边远山区的孩子带去了精神食粮,他们用自己的青春,点亮祖国的未来。

  在我们的社会中,正需要许许多多军需处长那样的人,如果大家都能像军需处长那样舍已为人,那我们的社会该是多么美好啊!

  《丰碑》读后感作文 2

  今天,我读了《丰碑》,我不禁感到无比的感动,那是来自心底深处的震撼。

  这篇文章写了在红军25000里的长征中,有一位管理,棉衣等物资的军需处长,竟然在雪地里被活活冻死。

  刚读完这篇文章时,我下意识感到这个军需处长可让人有点理解不了。俗话说:*水楼台先得月。难道他没有知觉吗?就不会拿一件棉衣来取暖吗?可过了一会儿,我就给我对这位老战士的'猜测画了一个大大的叉号。

  在红军25000里的长征中,各种装备和资源是极其缺少的。在一九三四年十月到一九三六年十月整整两年的时间里,红军爬过雪山,走过草地,才到了陕北。但是,有那么多棉衣给他们御寒取暖呢?

  于是,我不禁感到这位军需处长真是大公无私,为了其他士兵的安全,不惜牺牲自己。我不禁想到:他真是一位为士兵们着想的好干部啊!生存下去的机会留给了战士们,死亡的危险留给了自己。这是多么令人敬佩的行为呀!

  看着革命先烈们的事迹,我去,又不禁想起了我自己。

  那一回,我一直到了早上十点才起床,足足睡了13个小时。我才懒洋洋爬出了暖和的被窝。我有些慵懒的穿上了大衣,伸了伸懒腰,走到餐桌前,拿起勺子,去舀那已经不热的饭菜。我悄悄地探了探头,咦!妈妈好像不在家!

  嗯,那我自己看会儿电视,也是可以理解的嘛!于是,我端着饭偷偷溜到了客厅,把电视开了起来。我过你一个小时,我随意的瞄了一眼闹钟。呀!不好!妈妈快要回家啦!赶快往嘴里塞了几口饭,把电视关了,把饭放好。佯装看书。

  革命先辈如此拼命,我们还在如此奢侈享受!革命先辈们,安心吧,我们继续守护历史的丰碑!

  《丰碑》读后感作文 3

  今年我们学校给我们每人发了一本《精神丰碑》一书,拿到这本书,我就认认真真地看了一遍,有时我被感动的热泪盈框,更多的是被书中一些道德模范事迹所深深激励着、鼓舞着。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全国道德模范的一些先进事迹。全书分为六大篇,分别是助人为乐篇、见义勇为篇、诚实守信篇、敬业奉献篇、孝老爱亲篇、自强不息篇。其中让我感触最深刻的是助人为乐篇和见义勇为篇。

  见义勇为篇中令我敬佩之一的就是勇救孩童的小英雄――童世强。3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打破了甘肃省陇南市礼县祁山乡中王小学的*静。当时,六年级学生童世强和同学们像往常一样端坐在教室里,认真地上着语文课。突然间整个教室开始晃动,屋上瓦片纷纷掉落,吊灯剧烈摇晃,门框哗哗作响。地震了!学生在老师的组织下,都纷纷跑到操场上。但已经安全的童世强看到还有十几名学生没有出来,奋不顾身又跑回了支部活动室,抢救出了一个又一个同学,在把最后一个孩童被抱出时,拱门墙轰然倒塌,扬起的灰尘笼盖了童世强一身。童世强在地震发生时,并没有只顾自己逃,而是想到了比自己小的同学还没有逃出来,此时他没有犹豫,在危险的时候挺身而出,不仅打动了我,也打动了所有的'人。这种举动和他*时经常助人为乐是分不开的,在老师眼中他一直是班中品学兼优、乐于助人的好学生,他的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值得我们学*。

  也许在*时,同学们都会认为,这种做好人好事或见义勇为什么的我们也能做,关键是我们没有遇见。其实我要说,通过读过这本书,我认为只要你有心去做,需要帮助的人或要做的事无处不在,它就在你我身边,再渺小的事只要我们去做了都能把它做出有意义的大事来。“心与心相连,手和手相牵,让我们彼此之间距离不再遥远……”每当大型义演或宣传道德的晚会上都会唱响这首歌。是啊,只要我们共同伸出彼此的手,心与心相连,每一名中华儿女都应该学会关爱,做一名有责任心、有爱心的人,我们这个社会将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丰碑》读后感作文 4

  《丰碑》讲述了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走着将军把他的马让给了重伤员,他率领战士们继续挺进,在冰雪中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道。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能不能接受考验呢?将军思索着。红军放慢了速度,前面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干什么。将军让大家不要停下来,继续前进。警卫员告诉将军前面有人冻死了,将军愣了一下快速朝前走去。只见一个冻僵的老战士依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像,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安详,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贴在身上。将军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没人回答,没人走开。将军又一次发怒了,他仍然逼问着大家。有人小声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将军久久站在雪地里,眼睛湿润了,他深吸一口气,缓缓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雪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将军沉思着,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他深信: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虽然只是几件棉袄,可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实在难得,红军队伍虽然装备差,但只要大家团结一心、舍己为人,红军终会战胜敌人,取得成功的!因为不止是这位军需处长在默默奉献着,更有千千万万的军需处长在当时省吃俭用给战士们。在但是缺粮的情况下,军需处长们把自己的粮食给战士们吃,自己拔草根嚼。红军终会战胜敌人,取得成功的!因为不只是这些军需处长在默默奉献着,更有无数红军在战场上清剿敌人,给中国的老百姓带来充满希望的明天和幸福的生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战争年代,不只是有血性和暴行,更多的是战士之间的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和彼此之间的舍己为人,血洒战场的战士们,我们永远还念您!

  《丰碑》读后感作文 5

  我读过许许多多的课文和文章,让我受益匪浅的文章就是在五年级学的《丰碑》一课。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红军队伍在环境恶劣的云中山行走时,发现有人冻死,到真相明白好,将军非常崇敬军需处长的一件事。当将军知道这个人就是军需处长时,他"愣住了"。说明将军感到非常意外,这位专门负责办理红军所需的给养的人竟只穿一件单薄破旧的衣服,原来这位军需处长将棉衣发给战士们,好让他们能一心一意地为祖国打击敌人。课文中"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句话表面是写军需处长的身体积满了雪,光亮透明,真像一座晶莹的丰碑,实际上是在歌颂军需处长那一心为公p舍己为人p毫不利己的高尚品质,将永远成为人们心中的丰碑。

  记得在我6岁那年的年初一,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买年货。来到街上,人山人海,人声鼎沸,买卖声,嬉小声等交织成一首迎新年的交响曲,非常热闹。突然,我看到有一位大约二十多岁的小伙子抱着一台大电视,高兴地走着,一不小心撞到一为年过六旬的手里拿着许多东西的老奶奶,只见老奶奶"扑通"一声,屁股摔在地下,手了拿着的`饼干之类的年货撒满地,她着急的说:"我的年货"。那位青年匆匆忙忙的从人群中消失了。我看到脚下有一快饼干,便趁别人不注意,躬下身子,做着一个找东西的动作,把饼干防灾自己的口袋中,便高兴的跑到爸爸妈妈的身边。

  自从学了《丰碑》一课,对比军需处长崇高的风格,自己是多么的渺小。我非常后悔,因为我不但没把老奶奶扶起,还偷吃了她的年货,如果有后悔药,我一定要回到六岁,把老奶奶扶起,帮她收拾好撒在地上的东西。

  《丰碑》读后感作文 6

  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天空万里无云,正是出游的好日子!正当我为出行高兴不已的时候,站在满满的衣柜前的我却犯了难――我该穿什么呢?衣柜里没有一件好看点的,全都旧了!对了,可以求助妈妈给我买新的!

  “妈妈,我想买新衣服了。”

  妈妈听了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妈妈给你讲讲个故事吧!”――

  那是一个冰天雪地、寒风飕飕的日子,有个军需处长依靠大树旁边,神态镇定,中指和食指间还有半截卷烟,单薄的衣服紧贴身上,而他的厚衣被穿在了其他战士身上:“给他吧,让他们去打仗,让祖国和*,身为军需处长的我就该付出所有的一切,这是我的'职责,也是我的心愿。”于是军需处长用自己顽强的毅力对抗着暴风雪的来袭,最终冻僵在雪山之中。你要知道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极其艰难困苦的,他们的衣服粮食短缺,面对皑皑白雪的阻隔,他们也没有退缩,依然前进。

  这个故事叫做《丰碑》。听了这个故事,我被这位军需处长公而忘私,舍己为人的精神深深打动了!他为长征的胜利贡献了自己的生命!

  妈妈说:“现在,我们的生活条件好了,正是千千万万像他一样的革命战士用生命换来的,我们不该珍惜吗?”

  我羞愧地低下了头,对妈妈说:“妈妈,对不起,我再也不会贪心浪费了,我以后会好好珍惜眼前的东西。我马上去换衣服!”

  《丰碑》读后感作文 7

  今天我读了《丰碑》这篇文章,反复阅读,受益匪浅。文章通过写红军过雪山,军需处长因没有穿棉衣而活活冻死。赞扬了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品质。

  当我读到“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着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他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真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士借火,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的贴在身上”时,我热泪盈眶,为什么呢?

  因为军需处长在大冬天只穿了一件单薄破旧的衣服,他没发棉衣吗?不,他不给自己发棉衣是因为他宁愿冻死,也不愿意让战士冷。令我想到:我在冬天穿的羽绒服,戴的是棉手套,穿的是皮靴子。哪能感到冬天的`寒风刺骨呀!下雨了,雨衣、雨靴穿着,雨伞打着,和处长比起,我的生活多美好呀!

  我接着向下读,读到“将军找军需处长,别人却给他说那位被冻僵的人时,我深深地被感动了,他那先人后己的品质多么令人学*呀!可现在当官的,他们那些官如果当军需处长,肯定会把暖和的棉衣留给自己,如果不暖和了,破了,就还一件暖和的,他和军需处长比是多么渺小呀!

  读完此文,我感到,如果人人都像军需处长一样,我们的生活是多么美好呀!

  《丰碑》读后感作文 8

  红色的故事闪闪发光,红色故事是我们祖国的荣耀,红色的故事是不朽的经典,被人们世代传唱。每当读起红色的故事,我被一代代的革命先烈们感动着……

  《丰碑》这一篇文章讲述了在红军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把自己的棉衣让给了战友,自己被严寒冰冻死的感人故事,他那先人后己的崇高品质永远铭记在人们的心中,他的被冰冻的光辉形象永远散发着熠熠光彩!

  当我读到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一个大冰坨时,我不禁打了一个冷颤,这支队伍好坚强呀,而且都是伤病员,等待他们的不仅是恶劣的环境,还有残酷的'战斗,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这样的队伍经受着严峻的考验。在这样的艰难时刻,队伍中的每个人不是都想着自己,而是心系别人的生命和安危:将军把马让给了伤员,军需处长因为不想让他人受冻,自己却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严寒,独自一个人躲在树后,最终被冻死了。我忍不住流泪了,不敢想象他最后被冻到极限的时候多么难受呀,可是为了其他战士,宁愿冻死,也没有丝毫怨言,他的光辉形象就像一座丰碑,永远屹立在人们的心中。这样的队伍,怎么不会赢得战争的胜利?

  此时的我们,生活衣食无忧的年代里,还成天挑食,成天抱怨饭菜不好吃。爸爸妈妈买的衣服,这件不好看,那件不时髦,却不知多少个像军需处长一样的红军战士,为了取得革命的胜利,因为缺衣少食,活活冻死或饿死在长征途中。我们要珍惜他们用生命换来的这一切,永远感恩红色英雄们!

  《丰碑》读后感作文 9

  语文课下课后,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项作业,自主复*丰碑这一课。回到家,我拿出语文课本,贪婪的读着,丝毫不放过一字一句。

  课文讲述的是在冰天雪地的云中山里,红军战士穿着刚刚发下的旧棉衣,顶风冒雪前进。风雪中,一位警卫员发现一位老战士冻死在冰崖旁。军需处长这个管理棉衣的人没有棉衣,被冻死的感人故事,歌颂了他舍己救人的伟大精神,表达了对这位红军战士深深的崇敬之情。红军队伍在风雪中继续前进,军需处长被大雪覆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在这篇作文里,我联想到了社会上的人们。在社会上,有谁会乐于助人,例如小悦悦事件,在那种情况里,有18个路人经过,却只是好奇的望了一眼,并冷漠的路过。谁叫法律没有规定不救人是犯法的行为。而第19个路人。却是出手相助,她只是一个普通的拾荒者,却有一颗善良的心。

  这篇课文的主人公军需处长,心里装着别人,有一颗为别人着想的心。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我们要向他学*,虽然做不到舍己救人,但起码我们能做到乐于助人!

  《丰碑》读后感作文 10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书名叫《永恒的丰碑》。书中介绍了许多抗战时期的英雄故事,虽然这些故事的发生时间距离现在很遥远,但仍带给我许多感动,我对他们的英勇事迹非常佩服。比如第一个驾驶飞机轰炸日本本土的飞行员徐焕�N、带领八百壮士死守四行仓库的谢晋元、领导上海妇女界抗日救亡的巾帼豪杰茅丽瑛……他们大都是最普通的上海民众,但他们以无所畏惧的精神和无穷的智慧,在面临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筑起了民族自尊自立自强的最坚实的基矗他们中的很多人在牺牲时还很年轻,他们在参加抗日活动时就知道他们很可能会牺牲,但是,他们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不怕牺牲。因为有了他们,才有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

  我非常热爱我的祖国,每当在新闻中听到我们中国人被其他国家欺负时,我就感到非常愤怒。我知道这都是因为我们中国还不够强大,我们国家在某些领域还不能完全自立,常常会受制于人。我希望在将来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长大**时,我们中国能够成为一个强国,不仅能受到其他国家的尊重,还能够帮助弱小的国家强大起来。这是我的理想,我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学*科学知识,树立起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不断奋斗,中华民族终将会成为一个令十几亿中国人引以为豪的民族!

  我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丰碑》说课稿范文十份(扩展2)

——《丰碑》的优秀教案范文十份

  《丰碑》的优秀教案 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2、培养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朗读课文的能力。

  3、学*写文章时把重点的内容写详细,把其它内容写简略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从军需处长被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及将军的心情变化,体会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

  三、教学难点:

  弄清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四、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视频显示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二)略读第二自然段。

  引导质疑,设置悬念:将军最忧虑的是什么?

  (三)研读第三至十三自然段。

  1、范读,初步感知。

  2、品读第七自然段。

  视频显示冻死的军需处长,抓住关键词,读悟老战士的品质。

  3、读议八至十二自然段。

  (1)自读、自悟,体会将军的心情变化。

  (2)视频显示配文插图,展开想象,体会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精神。

  (3)理解丰碑的含义。

  (四)略学最后一个自然段。

  1、齐读。

  2、释除悬念,将军此时的忧虑不存在了。

  (五).总结课文。

  板书设计:

  22、丰碑

  军 舍

  需 己

  处 为

  长 人

  严峻考验 ? 沉着坚定

  《丰碑》的优秀教案 2

  教学目标: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他为了他人,为了革命,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

  2、弄清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有条理地将思想内容表达清楚的。

  3、学*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丰碑”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配乐导入。

  1、师: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多少英雄儿女不惜抛头洒热血,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今天,我们将把纷飞的思绪再一次拉回到那艰苦卓绝的战争岁月,去聆听发生在红军长征中的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2、学生借助学*网站中“忆海畅游”网页自由选择浏览一下图片、录象或文字资料,加深理解时代背景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地轻声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同时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讨论交流。

  三、再读课文 。

  1、师:让我们穿过时空的隧道,再读课文,在文章开始和结尾处找出两个带问号的句子;

  2、结合学生回答,课件出示句子后齐读。

  3、第一句是将军的思考,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疑问呢?在课文中找一找。

  4、学生找出四个“可能”后,师生合作读句子。

  四、重点突破,精讲赏读。

  1、(过渡)如此恶劣的环境,让所有人都不得不思考这样的问题。那么这支队伍有没有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

  队伍在继续前进,展现在将军面前的是一幅感人至深的画面。

  (CAI课件出示画面,教师配乐感情朗读第七自然段。)

  2、 师:下面让我们来学*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借助网页“自学天地”中“自学向导”“词语导航”的帮助进行自学,最后还可以选一段你认为最合适的音乐进行朗读。

  3、学生自由学*,自主浏览网页。

  4、学*小组交流自学收获和疑难。

  5、交流反馈。

  6、我们再来读读这一段。你为这段选择了什么样的音乐?

  (指名读;同学推荐读;全班模仿读)

  7、面对着这样的感人画面,将军的神态发生了变化,再读读课文,找出描写将军神态的有关句子。

  8、学生进入“自学天地”自由复制粘贴描写将军神态的句子,并思考将军为什么发怒?

  9、(广播教学)根据学生回答,调用学生机。

  10、师:将军指导这位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吗?这时有人小声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

  (课件出示第十二自然段)学生齐读这一段。

  11、师问:将军由发怒到现在愣住了,这时他会想些什么?

  12、师:将军的千言万语只能化作一个动作:敬了一个军礼。让我们带着对这位军需处长的敬意来读读这个自然段。

  (配乐朗读)

  五、理解感悟。

  1、(过渡)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同时课件出示插图)

  同学们,你们见过碑吗?碑是刻着文字或图画,竖立起来作纪念物的石头。军需处长是一个人,为什么这时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2、同座位互相讨论。

  3、交流反馈。

  4、师:、同学们,可敬的军需处长,离我们远去了,并和高高的云中山化为一体,然而在人们的心中,他那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却像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高高矗立着,它将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人永远前进,让我们把对军需处长的深深敬意化成我们笔端的文字,请同学们打开网页中“童心飞扬”,在这儿有一座我们为军需处长建立的纪念碑,请你们为这座丰碑配上简短的题词。

  (教师电脑监控学生,调用学生留言。)

  5、谁能用肯定的语气来说一说“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6、师:对,我们的军队中有这样关心战士的将军,有这样无私忘我的军需处长,有这样勇于克服困难的战士们,胜利怎么会不属于我们呢?

  六、总结拓展,升华中心

  1、现在让我们进入“网海采撷”,去回顾一下中国革命的艰难历程。

  2、生浏览网页,实现由课内向课外拓展。

  3、总结:(再次出示插图)让我们永远记住这座晶莹的丰碑。

  《丰碑》的优秀教案 3

  教学目标:

  1、学*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叙述的方法。

  2、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认识军需处长那种一心为公、舍己救人的崇高品质,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难点:

  1、学*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叙述的方法。

  2、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1)"丰碑"是什么意思?

  (2)《丰碑》讲述的故事是发生在什么时候的一件事?文中为什么把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为"丰碑"呢?

  二、出示目标。三、学*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思考:红军在过云中山时,那里自然环境怎样?(环境十分恶劣)

  2、除自然环境十分恶劣之外,还有什么困难在威胁、考验他们?(装备差)

  3、指导有语气朗读。

  三、学*第二自然段。

  1、默读,思考:

  (1)军长听到警卫员的报告后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这样做?注意带点的词,理解句子的意思。风雪中,一位老战士,靠着冰崖坐着,一动也不动,好像一尊塑像。他浑身落满了雪花,神情十分镇定、自然。

  (2)军长知道冻死的就是军需处长时,他又是怎样做的?

  2、读课文,抓词,谈体会。

  军长听到"前边冻死一个人"的消息后,先是"一愣",表明事情发生得突然,没有想到,接着他边"急步朝队伍前面走去",表明他心里很着急。"军长思索着,脸变得阴云密布,嘴角的肌肉明显地抽动着。"他为冻死了战士而痛心,为军需处长没有发给这位战士棉衣而愤怒。从军长"喊""大声命令""给我找来""叫来"可以看出军长心中充满了对军需处长失职的愤怒。"好像一尊雕像"表达了作者对死者的崇敬之情。"镇定、自然"表明这位老战士甘愿牺牲,从容赴死的心境。当军长从一位战士口中得知眼前死去的战士就是军需处长时,"满脸怒气的军长冷静下来,他向前几步,深情地注视着眼前这位死去的战友"他因误解军需处长而悔恨、自责;他因军需处长的崇高品德而感动。于是他"慢慢地举起了右手,庄严地行了一个军礼,泪水湿润了他的眼睛"。表达了军长对军需处长的崇敬,对失去战友的悲痛。

  3、讨论:这段课文有几句话?是按怎样的顺序连句成段的?

  (这段课文共十五句话。引导学生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弄明白上下句之间的承接关系。一、二句写军长听了警卫员的报告,疾步朝队伍前走去。三至六句写军长赶到队伍前边看到了已经冻死的老战士的神情和衣着。七至十三句写军长心中的疑问、面部表情以及发怒时的语言。十五句写军长感情的变化。句与句顺承相接,前因后果紧密相连,先发生的情况先写,后发生的情况后写。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连句成段的。)

  4、学了这段课文,你敬佩军需处长吗?为什么?

  5、小结:

  这段课文具体、细致地描写了军长感情的变化(吃惊、着急——疑问、愤怒——冷静、悔恨、自责——崇敬、悲痛),具体、细致地描写了已经冻僵的老战士的神情、衣着,并把两者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结合起来,表现了军需处长这位老红军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崇高的***精神。

  6、指导有语气朗读。

  四、学*第三自然段。

  1、齐读,体会"丰碑"的含义。

  (投影)注意带点的词语,理解句子的意思。大雪很快地覆盖了死去的军需处长,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把军需处长比做光亮透明的高大的石碑,表达了作者对这位伟大的红军战士的崇敬心情。)

  2、指导有语气朗读。

  3、练*背诵。

  五、结束语:

  可敬的军需处长离我们远去了,并和高高的云中山化为一体,然而在人们的心中,他克己奉公的精神却象高山一样永存,他所代表着的红军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的财富,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永远前进。

  《丰碑》的优秀教案 4

  一、教学目标:

  1、学*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下面词语:“冰坨、呼啸、残酷、严峻、丰碑、恶劣、袭击、倚靠、湿润、覆盖、晶莹”等。

  2、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志、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三、教学难点:

  1、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体会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知:学*生字词,理解课文大意,通过感情朗读,体会军需处长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2、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受到爱国主义及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

  3、能力:感情朗读,体会文中含义;勾、画、标、注重点词句;质疑、解难,想象等综合能力。

  一、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情景,配乐《长征组歌》)师用低沉的声音描述: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多少英雄儿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哥泣的英雄赞歌。今天,我们将把份飞的纷飞的思绪再一次拉回到那艰苦卓绝的战争岁月,去聆听发生在红军长征中的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板书22.《丰碑》

  生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生质疑)

  生围绕课题质疑,问题可能为:什么是“丰碑”?文中“丰碑”是指什么?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二、新课

  1、那为什么课题是《丰碑》?同学们,要想理解好这层含义,就得好好读课文,从字里行间去体会这种感情。(课件出示自学提示)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自学提示:

  a勾出生字词,难读的多读几遍。

  b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

  c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检查自学:

  a认读生字词。

  b解词

  c这篇课文主要讲了________________,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3、自学质疑

  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在小组讨论后,把认为有价值的记录下来。

  a小组讨论:每人提出自己的问题后,小组进行整理,写出几个有代表性的大问题。

  b小组汇报,归纳整理出几个大问题让学生写在黑板上。

  问题1、为什么说红军队伍面临的考验是严峻的?

  问题2、将军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问题3、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4、重点研读解决第一个问题

  a以四人小组讨论,组长组织,争取每个成员都参与讨论,并选派代表发言。

  b交流讨论结果。

  主要知道学生体会“环境恶劣”“装备差”以及他们“可能遇到的困难”,并启发学生想象还有哪些“可能”?同时相机指导学生感情朗读第一、二自然段。

  c、同学们想象得很合理,是啊,可能太多了,前进途中困难重重,红军所面临的考验的确非常严峻。正因如此,将军非常担心,非常忧虑,那么,在困难面前,将军是怎么做的?(让马)说明将军是个什么样的人?(爱护战士,勇敢)

  三、小结

  在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面前,我们的将军英勇无畏。这支队伍在前进途中会发生怎样的事情呢?将军思索着。同学们也一定很想知道,我们下节课继续学*课文。

  e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己为人,将军被深深感动了。只见他(出示将军敬礼的动画图,引导看图,说图。并出示文字,比较“他敬了一个军礼”和原文的不同,体会军礼的庄严。)

  f此时无声胜有声,一个军礼饱含着无限的崇敬和哀悼!(屏幕动画展示军需处长变丰碑)风更狂了,雪更大了,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的身体,(生接读)

  2、研读问题3

  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的身体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a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和晶莹的丰碑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

  小组讨论交流。

  b面对此情此景,将军还用说什么呢?(引读最后一段)

  你读懂了什么?还有疑问吗?

  重点理解“沉重”“坚定”和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c胜利当然属于这支队伍,二万五千里长征,**战争的炮火,社会主义建设,抗洪抢险的第一线……历史证明,他们以钢铁般的意志经受了一次又一次严峻的考验,胜利将属于这支革命的队伍!

  四、作业

  如果为“丰碑”写碑文,你想写些什么?想好后,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五、结束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重点感悟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神态、穿着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弄懂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设想:

  一、导入

  我们继续学*第22课《丰碑》(板书课题)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丰碑》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生答)

  (课件展示画面,教师随着音乐和画面有感情地讲述)(略)

  二、新课

  回忆上节课未解决的问题

  问题2、将军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问题3、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1、研读问题2

  (课件展示要求:用——画出描写将军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用。标出反映将军神态变化的词语。

  汇报交流:

  a将军“愣了一下”是为什么?

  b将军为什么由“愣了一下”到“发怒”?我们先看看老战士冻死时的样子。(屏幕出示军需处长的画面和第七自然段的内容。)引导学生读第七自然段,边读边勾画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语句,思考他为什么会有那样的神态?

  c将军看到这样的情景,认为是(引读),于是他(引读)。

  d正当他怒不可遏时,有人小声告诉他,(学生接读)。这时,将军“愣住了”。“愣住了”和“愣了一下”有什么不同?

  “他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在想什么?(启发学生联想)

  《丰碑》的优秀教案 5

  一、教学目标:

  1、学*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下面词语:“冰坨、呼啸、残酷、严峻、丰碑、恶劣、袭击、倚靠、湿润、覆盖、晶莹”等。

  2、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志、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三、教学难点:

  1、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体会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知:学*生字词,理解课文大意,通过感情朗读,体会军需处长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2、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受到爱国主义及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

  3、能力:感情朗读,体会文中含义;勾、画、标、注重点词句;质疑、解难,想象等综合能力。

  一、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情景,配乐《长征组歌》)师用低沉的声音描述: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多少英雄儿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哥泣的英雄赞歌。今天,我们将把份飞的纷飞的思绪再一次拉回到那艰苦卓绝的战争岁月,去聆听发生在红军长征中的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板书22.《丰碑》

  生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生质疑)

  生围绕课题质疑,问题可能为:什么是“丰碑”?文中“丰碑”是指什么?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二、新课

  1、那为什么课题是《丰碑》?同学们,要想理解好这层含义,就得好好读课文,从字里行间去体会这种感情。(课件出示自学提示)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自学提示:

  a勾出生字词,难读的多读几遍。

  b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

  c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检查自学:

  a认读生字词。

  b解词

  c这篇课文主要讲了________________,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3、自学质疑

  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在小组讨论后,把认为有价值的记录下来。

  a小组讨论:每人提出自己的问题后,小组进行整理,写出几个有代表性的大问题。

  b小组汇报,归纳整理出几个大问题让学生写在黑板上。

  问题1、为什么说红军队伍面临的考验是严峻的?

  问题2、将军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问题3、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4、重点研读解决第一个问题

  a以四人小组讨论,组长组织,争取每个成员都参与讨论,并选派代表发言。

  b交流讨论结果。

  主要知道学生体会“环境恶劣”“装备差”以及他们“可能遇到的困难”,并启发学生想象还有哪些“可能”?同时相机指导学生感情朗读第一、二自然段。

  c、同学们想象得很合理,是啊,可能太多了,前进途中困难重重,红军所面临的考验的确非常严峻。正因如此,将军非常担心,非常忧虑,那么,在困难面前,将军是怎么做的?(让马)说明将军是个什么样的人?(爱护战士,勇敢)

  三、小结

  在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面前,我们的将军英勇无畏。这支队伍在前进途中会发生怎样的事情呢?将军思索着。同学们也一定很想知道,我们下节课继续学*课文。

  e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己为人,将军被深深感动了。只见他(出示将军敬礼的动画图,引导看图,说图。并出示文字,比较“他敬了一个军礼”和原文的不同,体会军礼的庄严。)

  f此时无声胜有声,一个军礼饱含着无限的崇敬和哀悼!(屏幕动画展示军需处长变丰碑)风更狂了,雪更大了,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的身体,(生接读)

  2、研读问题3

  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的身体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a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和晶莹的丰碑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

  小组讨论交流。

  b面对此情此景,将军还用说什么呢?(引读最后一段)

  你读懂了什么?还有疑问吗?

  重点理解“沉重”“坚定”和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c胜利当然属于这支队伍,二万五千里长征,**战争的炮火,社会主义建设,抗洪抢险的第一线……历史证明,他们以钢铁般的意志经受了一次又一次严峻的考验,胜利将属于这支革命的队伍!

  四、作业

  如果为“丰碑”写碑文,你想写些什么?想好后,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五、结束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重点感悟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神态、穿着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弄懂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设想:

  一、导入

  我们继续学*第22课《丰碑》(板书课题)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丰碑》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生答)

  (课件展示画面,教师随着音乐和画面有感情地讲述)(略)

  二、新课

  回忆上节课未解决的问题

  问题2、将军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问题3、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1、研读问题2

  (课件展示要求:用——画出描写将军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用。标出反映将军神态变化的词语。

  汇报交流:a将军“愣了一下”是为什么?

  b将军为什么由“愣了一下”到“发怒”?我们先看看老战士冻死时的样子。(屏幕出示军需处长的画面和第七自然段的内容。)引导学生读第七自然段,边读边勾画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语句,思考他为什么会有那样的神态?

  c将军看到这样的情景,认为是(引读),于是他(引读)。

  d正当他怒不可遏时,有人小声告诉他,(学生接读)。这时,将军“愣住了”。“愣住了”和“愣了一下”有什么不同?

  “他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在想什么?(启发学生联想)

  《丰碑》的优秀教案 6

  优秀作文推荐:一、教学目标: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他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

  2、弄清课文的重点内容。

  3、学*本课的生字。掌握“丰碑、恶劣、袭击、倚靠、湿润、覆盖、晶莹”等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志、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三、教学难点:

  1、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体会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

  第一课时

  一、前提测评:

  导语引入: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多少英雄儿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哥泣的英雄赞歌。今天,我们将把份飞的纷飞的思绪再一次拉回到那艰苦卓绝的战争岁月,去聆听发生在红军长征中的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出示板书《丰碑》。

  二、认定目标:

  1、认知:理解课文大意,弄清课文重点内容。通过感情朗读,体会军需处长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2、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受到爱国主义及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

  3、能力:感情朗读,体会文中含义;勾、画、标、注重点词句;质疑、解难,想象等综合能力。

  三、导学达标:

  (一)师放间乐《长征组歌》,狂风呼啸,贴出挂图:红军爬雪山过草地时的情景。

  伴随音乐低沉叙述导语,并结合板书课题。

  (二)播放课文录音:提出预*思考中的问题。

  1、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把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语句用“~~~~”划出来。

  学生用自己组织的语言简要概括大意。

  (三)理清课文脉落,小组讨论课文第几部分为重点内容,并说出根据。

  (四)通过分组讨论提出问题,教师分类。

  再选派代表汇报本组预*收获,或你知道了什么?

  (主体作用,自主学*)

  (五)学*课文一、二部分

  教师激情范读,引入(这是一个寒冷的冬天,狂风呼啸,大雪纷飞……)读课文一、二部分。

  这支队伍面临怎样的考验?你是从哪儿看出的?

  请你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重点词句。

  你还体会到了什么?

  将军担心什么?

  请同学们用低沉、缓慢的语速自由练读。

  四、达标测评:

  四人小组赛读,选出最棒的朗读员。

  第二课时

  一、前提测评: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整体感知了课文,理清了课文主次,抓住了重点,而且我们深深地领略了红军在长征途中所面临的险恶环境,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地学*课文。

  二、认定目标:

  1、认知:通过字、词练*,理解重点词句,深入理解文章重点,读中感悟,自觉领会中心思想。

  2、情感:从字里行间渗透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珍惜今天的幸福时光。

  3、能力: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多种读的能力。

  三、导学达标:

  《丰碑》的优秀教案 7

  文章叙述了在风雪交加的行军途中,一位红军的军需处长因衣服过于单薄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表现了这位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贵品质。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深刻领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4、学*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记叙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不同内容,体会课文的叙述顺序

  2、领会文章先抑后扬及侧面描写的表现手法。

  3、理解“丰碑”的含义。

  教学准备:录音机、投影仪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理解课文的内容,深刻领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材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引入课题

  2、板书齐读课题

  3、释题

  二:整体感知,检查预*

  1、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2、自己读课文

  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小组内交流上述问题

  4、全班叫交流讨论的结果。

  三、细读理解

  1、学生分小组读课文,把你最感兴趣,感受最深的那部分读一读。

  2、小组内交流:你读明白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小组内的同学相互质疑问难,相互解答,如果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你记下来,等会我们大家共同解决。

  3、汇报讨论的结果

  教师重点引导以下几点:

  (1)、找出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句子,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什么?(坚韧刚强,把生命的希望留给战士把死亡留给自己,面对困难和死亡处之泰然的忘我精神。

  (2)、找出描写将军的神态的文字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什么?

  A、如看到一位冻僵的老战士,将军脸色严峻,“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两腮的肌肉抖动着”表现了将军两种不同的感情:一是对军需处长的不满和责备;二是对红军战士深深的爱。

  B、当知这位冻僵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时“将军楞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呼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个军长敬了一个礼。”

  让学生谈一谈体会理解将军的两种感情:一是因错怪军需处长而感到深深愧疚。二是对军需处长崇高的敬意。

  (3)、“丰碑”本来指什么?在课文中指什么?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4、指导朗读

  第7自然段要读出一种庄严、悲痛的情调。语速较慢,句调*直。8―10段要读出一种激怒感,将军的几句话,要表现出斥责、威严的口吻。12自然段要读出震惊、内疚、敬仰的复杂心情,语速缓慢,读的深沉、庄重。

  四、总结

  1、配乐朗读全文

  2、同学们,课文已学完,此时你想说点什么?

  《丰碑》的优秀教案 8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他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2、了解课文内容,观察课文插图,发挥学生想像能力,体会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

  3、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第七小节,从“冻僵”、“单薄破旧”、“镇定安详”三个词语体会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

  2、通过课文内容理解将军的愤怒心情。

  3、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4、理解课文的第14小节所表达的内容。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软件

  教学过程

  媒体设计意图 一、听说训练,导入新课

  1、听说训练,复*旧知。

  2、小结过渡,配乐朗读。

  二、步步为营,学文悟情

  (一)学*第7节

  1、出示课文插图,边看图边读第七节,观察并练*说话。

  2、从“冻僵”、“单薄破旧”、“镇定安详”三个词语体会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

  3、配乐齐读课文第七小节。

  (二)学*第8――10节

  1、轻声读课文,试着用将军的口吻来说一说将军当时的心情。

  2、体会将军的愤怒的心情,有感情朗读。

  (三)学*第11――12节

  1、媒体出现第12节内容,体会将军心情的转变。

  2、接读课文,学生练*有感情朗读。

  3、朗读竞技,明确目标,给读得最好的同学配乐朗读。

  4、在余音声中,全体起立敬礼。

  (四)学*第13节

  1、边诵读边媒体出示画面:雪一层层覆盖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并出示第13节内容。

  2、抓住重点词“晶莹的丰碑”,借以画面理解内容。

  3、练*给“丰碑”刻字。

  (五)学*第14节

  1、配乐出示,学生齐读。

  2、分小组讨论问题: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

  3、集体讨论:为什么说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队伍,还会属于谁呢?出示并完成练*:这支队伍有(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军需处长,有(爱兵如子)的将军,有(顽强)的战士,他们一定能经受住(种种严峻)的考验,胜利也一定会属于这样的队伍。

  三、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课后收集红军队伍中像军需处长这样的人和事交流。 以雪山为背景,配以大风雪背景音乐,突出环境之恶劣。声情并茂,感染学生,让学生融入课内情境。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微宏观方面的优势,帮助学生观察思考,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利用放大图片的直观性,发展学生想象能力,体会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并通过图文结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运用音乐情景,深化学生印象,体会课文思想感情。

  有目的的出示课文内容,让学生抓住重点字词,体会理解军需处长的精神之崇高。

  以学生感兴趣的配乐现代化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同时巧妙设计配乐,利用余音渲染气氛,对英雄致以崇高的敬意 。

  以直观形象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渲染气氛,激发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晶莹的丰碑”,让学生沉浸于课文的情境中,进一步体会思想感情。

  借助直观的语言文字训练,帮助学生轻而易举地解决问题,突破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使教学水到渠成。

  《丰碑》的优秀教案 9

  课文是根据同名小说改写的。文章记叙了在风雪交加的行军途中,一位红军队伍的军需处长因衣服过于单薄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表现了这位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贵品质。

  课文脉络清晰,它是以军长思想感情的发展为线索,通过对军长的侧面描写来烘托军需处长的品质。

  学情分析:

  1.课文着力运用的人物刻画、侧面描写等表现手法,适于学生学*写作。

  2.课文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芒:课文塑造了两个干部形象,一个是对战士无比关怀的军长;一个是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士的军需处长。这种忘我精神的渗透利于学生情感、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设计理念: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整节课应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乐学、会学,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质疑,实现语感积淀,促进学生自悟自得,在积淀语言的同时,受到良好的情感熏陶,轻松地落实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 :

  1、通过对军需处长冻死时的神态、动作、穿着及军长的神态描写的分析学*,体会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引导学生初步领会文章侧面描写等表现手法。

  3、通过对课文的整体学*,能理解“丰碑”的含义。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及对军长的描写,引导学生初步领会文章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为什么说“大雪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媒体和资源:幻灯片 视频短片

  本课流程: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重点品读.体会精神

  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体会军需处长

  体会军长

  深刻感悟军需处长

  理解丰碑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在漫长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红军们爬雪山、过草地,以他们惊人的毅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意想不到的困难,用他们的生命和鲜血谱写出了一曲又一曲动人的英雄赞歌。

  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丰碑》讲述的就是红军途中的一个感人的故事,齐读课题

  师:(课件出示红军队伍爬雪山时的视频)

  看,这就是那只装备极差的红军队伍,此时的云中山早已被严寒冻成了一个大冰坨,战士们冒着刺骨的寒风在冰天雪地里艰难的跋涉着,设想一下这支队伍将会遇到怎样的困难?

  生1: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好几百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激情引入和直观的视频感知,把孩子引入到文本的意境中,把学生带到了艰苦的长征路上,这样声形并茂的引入,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使他们轻松自如地集中注意力,达到“课伊始,情即发”的目的。

  二、重点品读,体会精神(分析军需处长)

  师:在这样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面前,这支队伍在前进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

  请同学们快速地读读3――13段,边读边想。

  生:这一部分主要写了在严寒中冻死了的一位军需处长,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板书:军需处长。

  师:军需处长是做什么的?课文中哪个自然段详细地描写军需处长了?

  生:是给大家发放物资,衣服的…… 第7自然段详细写了军需处长。

  师:默读这一自然段,(自学要求出示):

  用横线画出描写军需处长动作的句子,

  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句子,

  用双横线画出描写军需处长穿着的句子。

  在旁边做简单地批注。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引领学生自主读、画,钻研文本,推敲词句。

  师:描写军需处长动作的句子是――

  生: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

  师: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句子是――

  生:他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士借火。(冒号后面表解释说明,描写他神态的样子)

  从“镇定、安详“引导孩子:对于当时恶劣的环境,能活下来已经是件很不容易的事了,对军需处长来说,他本可以凭着自己是“军需处长”的官职,穿上棉衣,不会冻死。通过“镇定、安详”那坦然自若的神态让学生明白:军需处长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他为自己尽到责任,死而无憾!体会到军需处长那种“大公无私”的伟大精神。

  师:描写军需处长穿着的句子是――

  生: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师引导孩子:“单薄破旧”说明了他穿得既少又破,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中,他就是发放衣服、被褥等物资的,他本来有优势给自己穿最好的棉衣,甚至有优势多穿一件,但他却没有这么做……军需处长明明知道自己会冻死,却把棉衣让给了战友,让孩子从表面的理解词语到真正的发自内心的说出“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追问、评价,学生抓住重点句子读书、思考、品析,将语言文字的感知、理解、品味落到实处。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积累,推想关键词句的意思,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从而发展语感。

  师:(课件出示军需处长图和第七段文字并配上舒缓的音乐)

  下面让我们怀着对军需处长无比崇敬与怀念的心情,以低沉、舒缓的语调一起来读读这个自然段。

  生:齐读7自然段

  三、侧面描写,体会精神(分析军长)

  师:我们对军需处长这个人物有了更深的认识,你发现了吗?作者同时还详细地描写了另外一个人物,谁?

  生:――军长

  师:请同学们画出描写军长神态的语句,归纳一下军长神态有哪些变化?

  简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给学生学*方法,并使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方法去实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师:出示填空:当军长发现有人被冻死时,军长( )

  当军长知道他就是军需处长时,军长( )

  当军长眼睛湿润地久久地站在雪地时,军长( )

  当军长向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的时候,军长( )

  生:小组交流填空 (悲愤)――(震惊)――(内疚)――(敬佩)

  师:军长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谁来读读表现军长悲愤的语句――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导朗读

  生:读句子――感受到了军长脾气很大……

  师:“抽动”和“抖动”有什么区别?

  生:抽动没有抖动程度深,抖动说明军长悲愤到了极点……

  师:读出悲愤的语气

  生:读这几句

  师:你还想读表现军长的那些句子?读出味道来。――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想读表现军长震惊的句子,说明军长……

  我想读表现军长内疚的句子,说明军长……

  师:他为什么愣住了?――前边还有一个“愣了一下”有什么区别?

  生:第一个愣说明他很吃惊,第二个说明他很自责。

  师:谁来读读表现军长敬佩的句子

  生:读句子,谈感受?

  师:谁来当一下这个军长,把军长的感情变化读出来。

  生:读出来。

  师:文章主要写军需处长,为什么还用了大量的笔墨写军长呢?

  生:从军长的描写可以表现军需处长“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精神。

  师:你知道这是什么描写吗?

  生:侧面描写。(介绍)

  师:是呀,此时将军的心情是多么复杂呀,既有震惊又有内疚,但更多的是敬仰,你自己也来读读这段话,体会一下此时此刻将军复杂的心境吧!

  生:自读。

  设计意图:理清军长的情感变化后,让学生满怀激情地朗读.通过学生那浓浓的情感,深深的敬意让学生、老师、文本融为一体。那位舍己为人的军需处长的形象就像一座晶莹的丰碑耸立于每位学生的心中。至此,学生的感悟水到渠成。

  四、回顾重点,深入领悟。

  师:通过对军长的语言、神态的刻画,更加突出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我们再来读读描写军需处长的那个段落。(出示第七自然段)

  生:配乐,师先读――生接读――生齐读

  设计意图:这时学生的读比第一次分析时的朗读应该更有韵味,因为这时的朗读孩子是在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军需处长的伟大精神所在,带着的是发自内心的敬佩而读,从读中真正感悟到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伟大精神。

  五、题目连接,体现中心

  师生配合: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住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师板画丰碑图)同学们,这篇课文的题目是“丰碑”,在这里又出现了,想一想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师引导:

  1、“丰碑”本来指什么?(指的是对死去的人立一个石碑,写上一些碑文)

  2、在文中指什么?(让学生感悟到军需处长冻死的画面就想一座丰碑)

  3、最后讨论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通过军需处长画面的这座丰碑,让学生真正理解到军需处长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伟大精神,他是军长、好战士心中的一座丰碑。)

  设计意图:课堂虽已接*尾声,但此时学生内心的情感却在澎湃着,内心的激情却在涌动着,安排这样的环节就是要学生通过语言表达来倾吐他们对军需处长那份由衷的敬佩。从而解决了本课的难点,使文章的中心也达到了一个提升。

  师:这位军需处长为了战友们永远地长眠于雪山之中。他的战友能走出雪山、走向胜利吗?

  生:能。

  师:让我们带着战士那坚定、必胜的信念一起来读读最后一段话。

  生:齐读最后一段话。

  师:这段的最后一句话是什么句?

  生:反问句

  师:作者想表达什么意思?(改成陈述句)

  生:胜利一定会属于这只队伍。

  六、环境描写,衬托人物

  师:作者不仅描写了两个人物,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还有大量的环境描写,从书中找一找,

  生:找环境描写的句子

  师:谁给大家读一读?用这么多环境描写有什么好处?

  生:恶劣的环境能突出红军的品质,能突出军需处长的精神……

  师:我们以后在写作的时候也可以学*作者的这种写作方法,用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的品质。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环境描写的好处,有助于学生写作的积累,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七、总结全文,升化情感。

  师:战士们走过了雪山,红军的长征也取得了胜利。但是我们的这位军需处长却长眠于雪山之中了,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你想在碑上写什么?在纸上写一写。

  生:毫不利己 专门利人……

  设计意图:这样不仅让孩子写作得到了训练,而且还锻炼了孩子语言表达概括的能力,做到了读写结合,同时也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其实更是孩子们对课文内容总结的一个考察,对课文中心思想的一个升华。

  师:让我们记住这段感人的故事吧,记住这个伟大的军需处长吧,记住这座晶莹的丰碑。

  《丰碑》的优秀教案 10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字,理解词义;

  2.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在海拔2000多米的云中山上狂风呼啸,大雪纷飞,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他们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将军在思索着,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同样的思索来学*一篇课文“丰碑”。(教师板书课题)

  (二)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注意生字及自己不认识的字的读音,标出自然段序号。

  (三)学生朗读课文

  1.集体朗读,读准字音,语句通顺。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3.投影本课生字,让学生做填空练*。

  4.正确理解下列词语:

  丰碑: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杰作或伟大的功绩。

  袭击:本课指出其不意的打击。

  恶劣:非常不好,很坏。

  严峻:严肃、严厉。

  覆盖:遮盖。

  晶莹:光亮而透明。

  冰坨:成堆的冰块。课文把云中山比作大冰坨,说明天气非常寒冷。

  安详:形容人的表情*静,动作从容不迫。

  考验:通过具体事件、行动或困难环境来检验是否正确。

  镇定:遇到紧急的情况不慌不乱。

  5.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四)自学课文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在小组讨论后,把认为有价值的记录下来。

  可能会有这样几个问题:

  (1)在整篇文章中,将军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2)文章开始描写了天气的寒冷,这一内容有什么作用?(或:为什么说红军队伍面临的考验是严峻的?)

  (3)为什么说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呢?

  (五)研究问题

  1.自读课文,思考上面的问题。

  2.小组讨论,互相交流:

  以4人为一小组,可选一组长进行组织,争取小组成员都参与讨论。

  3.交流讨论结果。

  (l)先通过理解第l-2自然段,明确为什么说红军队伍面临的考验是严峻的。

  ①先理解什么是“严峻的考验”,然后从环境恶劣、装备差这两方面理解考验的严峻。(抓重点词:a.4个“可能”;b.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

  ②通过理解将军的一句话,体会他的心情。

  (将军很担心,说明考验的确严峻。)

  (2)了解军需处长牺牲时的形象。

  a.理解“单薄破旧”的含义。

  b.启发学生联系前两自然段谈。(天气冷,装备差。)

  感情朗读第7自然段。

  (3)理解将军的心情。

  ①结合第8-12自然段,谈谈:面对这位冻僵的老战士,将军的心情是怎样的?(先概括地说,将军先愤怒了,后又被感动了,再联系有关词句重点理解。主要抓“吼道”、“红着眼睛”、“豹子”、“抖动”等词。)

  ②感情朗读第8-10自然段。(体会将军愤怒的心清。)

  ③当将军知道被冻死的就是军需处长时,他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在想什么呢?

  (4)理解描写军需处长死去时的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①再次显示大雪覆盖军需处长的画面,结合语言文字谈谈从哪儿看出来被冻死的军需处长的神态很镇定、安详?

  (引导学生结合描写军需处长动作的句子来谈。)

  ②再谈谈他为什么会这么镇定和安详?

  (5)体会军礼的庄严及将军由衷的崇敬之情。

  ①句子对比

  a.他举起右手,敬了一个军礼。

  b.他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敬了一个军礼。

  ②通过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体会军礼的庄严。

  ③感情朗读第11-12自然段。

  (6)理解“丰碑”的含义:

  ①联系第13自然段,再结合上文,谈谈为什么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先理解“丰碑”的意思,再说说为什么是晶莹的丰碑;从外表和精神两方面来体会。)

  ②结合最后一自然段理解战士们的脚步声为什么是“沉重而坚定”的。

  (沉重:失去军需处长心情沉重;坚定:a.为军需处长的精神感动和鼓舞;b.充满必胜的信心。)

  ③理解最后一句话。

  (六)总结

  是啊,这座晶莹的丰碑不仅感染了将军,感染了这支队伍,也深深地感染了我们,让我们把这座晶莹的丰碑牢牢树在心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对课文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学*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记叙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独自练*朗读,边读,边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一些句子深刻的含义。

  2.小组内每个同学选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来朗读,互相评议。

  3.小组推荐人选参加全班朗读比赛。

  (二)学*写作方法

  1.快速浏览课文,体会:课文哪些地方写的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并说说为什么?

  2.讨论交流:

  (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将军的神态变化写的详细,以突出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精神,对红军部队的任务,所遇到的困难写得简略。)

  (三)总结

  分小组讲自己课下准备好的有关长征的小故事,然后每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在全班讲,看谁讲的最感人。

  (五)布置作业

  1.熟记本课的生字。

  2.在感情朗读全文的基础上,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把《丰碑》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丰碑》说课稿范文十份(扩展3)

——丰碑说课稿(10)份

  丰碑说课稿 1

  一、 教材简析

  小学语文课本里收集了不少红军长征途中涌现的可歌可泣的故事,今天,让我们把思绪再一次拉回到那艰苦的战争岁月,一起走进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丰碑》这篇课文。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讲述了红军在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文章对人物的刻画非常细腻,表示了红军将士们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尚精神,在教学中,如何让同学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让同学对红军将士的敬佩从心底油然而生。我们尝试利用多媒体让情景交融,让同学在自主、合作学*中去感悟。

  二、 教学目标、重难点说明

  新的课程规范告诉我们,应注意课文的人文内涵,引导同学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于是,我拟订了以下学*目标。

  1 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感悟文中人物的人格魅力,激发同学自觉主动学*红军忠于革命、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人片断,协助同学积累语言。

  3 培养同学自读、自悟、自议的能力。

  4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体会文中当详则详,当略则略的表达方法。

  本课的重难点在于: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感悟文中人物的人格魅力,激发同学自觉主动学*红军将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三、 教法、学法设计

  1 激情范读,整体感知

  利用多媒体集图象、音效、文字为一体的优点,从一开始就把同学引入情景,在凝重的画面与音乐声中,老师用充溢激情的朗读,引发同学情感上的共鸣,并简要说出整体感受。

  2 自主学*,重点感悟

  新的课程规范告诉我们:“阅读教学是同学、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同学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同学的阅读实践。”以此审视阅读教学过程,课堂首先要保证同学独立、充沛、深入地与文本对话。

  这种对话至少应包括:

  (1)搜集处置信息并掌握意义(即读懂了什么);

  (2)受到情感熏陶;

  (3)获得思想启迪;

  (4)享受审美乐趣。第一点是主要的,但并不意味着后三者可以不要。教学中我让同学找出自身最受感动的段落,并想想为什么感动?同学把自身的感悟与小组其他同学一起分享。多媒体把同学可能受感动的段落隐藏起来,到同学汇报学*情况的时候,跟随同学的汇报一一展现出来,北风呼啸、大雪纷飞的情景,加上师生互动的推进,为同学的感悟营造了氛围,发明了有利条件。这样的自主选择性学*,可以给同学更广阔的空间,同学在自主选择学*方式、学*资料、学*伙伴的过程中,真正参与了学*活动的全过程,真正实现了自主,真正走进了文本。

  3 相互启发,协同学*

  既然阅读是一种对话,那如何来掌握教师与同学之间的对话,我认为在课堂上,教师应有两种身份,第一种是与同学*等的再学*者;第二种是给予同学启迪的引路人。教与学的过程,我们何不把它看作是相互启发、协同学*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同学的独特感受,也要给予同学适时的点拨。例如:描写冻僵的军需处长那一段,如何让同学感悟其伟大,我引导同学抓住几个重点词语:倚靠、镇定、安宁、夹着、伸着、单薄破旧,联系人物的身份和这样严寒的环境,引导同学质疑问难,紧接着,带领同学走进军需处长的内心,想象此时此刻他忍受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痛苦。掌握军队后勤大权的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形象一下浮出水面。同样,描写将军向军需处长敬礼的那一段,抓住“缓缓地、深深地”这些词语让同学走进将军的内心,体会将军的复杂心情。而文中到最后情感达到一个高潮,同时,多媒体也把我们引进一个高潮,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同学预*时理解的“丰碑”只是字典上的解释,即高大的石碑。可在文中是这个意思吗?从而促使同学去研讨丰碑的真正含义,它是一种舍己为人的高尚精神。画面中,军需处长被大雪掩盖住了,与云中山连为了一体,让我们感受到军需处长的这种精神与天地同在。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红军将士不时前进,文中最后有这样一句话:假如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可以请同学换个说法,体会一个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可能有的会说:“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有的会说:“胜利怎能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有的会说:“难道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吗?”等等。通过朗读比较,让小朋友们知道:同一个意思有不同的表达方法;要根据表达的需要来确定采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本课要表达强烈的感情,用反问的形式是最好的。同学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丰富了自身的语言,也让同学感受到红军将士的决心,多媒体同时出现铿锵有力的脚步声,把整个课堂引入一个高潮。

  4 收集信息,延伸学*

  众所周知,语文是门百科全书式的学科,是非常生活化的课程。这篇课文离同学的实际距离遥远,如何拉*时空的距离。课前资料的收集尤为重要。同学采用各种渠道,收集有关长征的音像、图片、文字资料,互相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同学们对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了认识,也了解到红军长征的艰险以和一些故事。课堂上同学对内容的感悟,也有一局部来自于这些收集来的信息。这样真正让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 板书处置

  板书意在言简意赅,本课的板书,我以一棵大树、几座山峰为背景,这也是军需处长牺牲的场景,大树下“舍己为人、勇于牺牲”几个大字体现了人物的人格魅力,让同学铭记于心。

  丰碑说课稿 2

  [教材分析]

  《丰碑》是九年义务教育四年级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五单元中的第2篇课文。这篇课文意境优美,人物形象鲜明行动,感情真挚浓烈,给人经呼之欲出之感。根据这一特点,教学时按照本组“详写和略写”的训练要求:一要从将军语言、神态的变化,了解将军的内心活动,体会将军对军需处长崇敬的心情;二要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体会军需处长毫不利已、专门利人,为革命事业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晶莹的丰碑”的特殊含义。据此说明,在教学中使学生明白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将军语言、神态的变化是详写;红军部队艰难前进、种种考验等是略写。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以联系的方式“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设计特色]

  立足整体,突出重点;强化联系,促进感悟。

  《丰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他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崇精神。

  2、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

  3、学*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重点

  1、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神。

  2、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难点

  理解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时间

  二课时

  教法

  情境教学法、直观法、对比法、自学法等

  教具

  多媒体、录音带

  一、揭题导入

  同学们,为了新中国的诞生,曾经有无数个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英雄赞歌。今天,让我们的思绪再次回到那艰苦的战争岁月,去聆听一个发生在行军途中真实感人的故事,认识一位无名英雄。这节课,我们一起学*25课《丰碑》。(板书课题)

  1、齐读课题

  2、谁告诉大家,“碑”是什么?有什么作用?“丰碑”是什么意思?

  3、再读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二、自主读文,围绕难点,抓住重点,理解教材

  1、这是一座什么样的丰碑?用来纪念谁?请同学们带着问题,打开课本124页,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1)读读下面的词语。

  冰坨呼啸恶劣残酷袭击

  树干塑像单薄严峻倚靠

  (2)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通过读书,你还明白了什么?(板书:军需处长)

  (4)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看看文章哪一段点明了这是一座晶莹的丰碑,是用来纪念军需处长的。

  2、课件出示13小节:

  (1)自由读读这段文字,想一想,你头脑中产生了什么问题,需要提出来与大家共同研究?

  (2)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肯定:好,你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

  读书是解决问题最好办法。带着问题,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语句;用曲线画出描写将军神态的语句。

  三、学*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部分。

  1、谁告诉大家,军需处长神态描写的部分在文章的哪一自然段?(课件出示)

  2、谁来把这一段有关军需处长神态描写的语句给大家读读。

  (1)“镇定”“安详”是什么意思?

  (2)这位老战士被严寒冻死了,为什么还那么镇定、安详?请你结合这一段描写、联系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

  (3)你谈得非常深刻,你能不能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读后老师显见相机提问;你是怀着什么心情读的?

  (4)还有谁的理解跟他不一样?大家都赞同他的想法?那好,还有谁愿意再读读?你准备怀着什么样的心情读读?

  (5)作为一名军需处长,他尽到了自己的职责,他无愧于每一位战士,在他身上,有一种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可贵精神,让我们怀着崇敬之情一起来读读这一小节。

  四、学*描写将军部分,过渡导入:将军看到这位被冻僵的老战士,会有什么反应呢?

  1、你刚才读书时,画出了那几处将军神态描写的句子?

  2、(课件出示)自由读读屏幕上对将军的描写,想一想:你从将军的每一次神态变化中体会到了他什么样的心情?

  (1)交流学*成果

  a、通过神态语言体会将军生气、震怒、悲伤、内疚、感动、敬佩的情感变化。

  b、自由读,师生对读体会、生生反复读体会。

  c、将军本以为是军需处长的失职致使老战士被严寒冻死,他非常生气、愤怒,但当他得知眼前这位冻僵的老战士竟然就是那位给战士们分发棉衣的军需处长时,内疚、感动、敬佩一齐涌上心头,军需处长身上有一种多么了不起的精神啊!将军的眼睛湿润了,百感交集的他将自己的千言万语化做了一个志高无上的军礼。(出示课件插图:这就是当时那感人的一幕)

  (2)同学们,假如你就是图中的将军,看着眼前被严寒冻死,渐渐和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你心里会想些什么?让我们也跟将军一起把由衷的敬意化作一个庄严的军礼。“全体起立,敬礼!”

  (3)军需处长心系革命,心系他人,心中惟独没有他自己,他这种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精神不仅成了将军心中的丰碑,也成了我们心中的丰碑,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文中的这段话?(课件配乐,出示13小节内容)

  (4)同学们,请你联系课文内容,谈一谈对“晶莹的丰碑”的理解(板书:一心为公、舍己为人)。

  小结:从形象上看,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的身体像一座晶莹的丰碑,更重要的是一座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精神是不朽的,成了将军和战士心中的丰碑。(同时插掉黑板遗留的问题)

  (5)同学们,你由眼前的军需处长想到了哪些为新中国的诞生而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

  (课件:由插图依次闪现刘胡兰,董存瑞……)小结:其实,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像军需处长这样的战士还有很多很多。

  (6)那么,处在今天的和*时期,你能说出你心中的丰碑吗?(白衣天使、抗洪英雄等)是啊,他们和军需处长一样,成了我们,不,成了每一个中国人心中不朽的丰碑,成了共和国的中流砥柱。

  五、同学们,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齐读14小节。

  六、小结

  1、学到这儿,老师的心情久久不能*静,你们是否跟我一样呢?假如你就是一位红军战士,这时,你最想对军需处长说什么话来表达你此时的心情?请同学们在课文的插图下题一两句碑文。

  2、同学们由感而发,运用诗句和妙笔写下了如此感人的碑文,请同学们再次读读全文,回顾一下当时的情景,看看你还有没有问题要问?

  3、同学们军需处长走了,他坦然从容的走了,没有人知道他的真实姓名,但是他那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精神就是一座丰碑,(构画丰碑图)留在了将军的心中,留在了战士们的心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断前进。

  丰碑说课稿 3

  [教材分析]

  《丰碑》是九年义务教育四年级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五单元中的第2篇课文。这篇课文意境优美,人物形象鲜明行动,感情真挚浓烈,给人经呼之欲出之感。根据这一特点,教学时按照本组“详写和略写”的训练要求:一要从将军语言、神态的变化,了解将军的内心活动,体会将军对军需处长崇敬的心情;二要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体会军需处长毫不利已、专门利人,为革命事业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晶莹的丰碑”的特殊含义。据此说明,在教学中使学生明白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将军语言、神态的变化是详写;红军部队艰难前进、种种考验等是略写。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以联系的方式“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设计特色]

  立足整体,突出重点;强化联系,促进感悟。

  《丰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他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崇精神。

  2、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

  3、学*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重点

  1、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神。

  2、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难点

  理解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时间

  二课时

  教法

  情境教学法、直观法、对比法、自学法等

  教具

  多媒体、录音带

  一、揭题导入

  同学们,为了新中国的`诞生,曾经有无数个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英雄赞歌。今天,让我们的思绪再次回到那艰苦的战争岁月,去聆听一个发生在行军途中真实感人的故事,认识一位无名英雄。这节课,我们一起学*25课《丰碑》。(板书课题)

  1、齐读课题

  2、谁告诉大家,“碑”是什么?有什么作用?“丰碑”是什么意思?

  3、再读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二、自主读文,围绕难点,抓住重点,理解教材

  1、这是一座什么样的丰碑?用来纪念谁?请同学们带着问题,打开课本124页,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1)读读下面的词语。

  冰坨呼啸恶劣残酷袭击

  树干塑像单薄严峻倚靠

  (2)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通过读书,你还明白了什么?(板书:军需处长)

  (4)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看看文章哪一段点明了这是一座晶莹的丰碑,是用来纪念军需处长的。

  2、课件出示13小节:

  (1)自由读读这段文字,想一想,你头脑中产生了什么问题,需要提出来与大家共同研究?

  (2)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肯定:好,你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

  读书是解决问题最好办法。带着问题,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语句;用曲线画出描写将军神态的语句。

  三、学*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部分。

  1、谁告诉大家,军需处长神态描写的部分在文章的哪一自然段?(课件出示)

  2、谁来把这一段有关军需处长神态描写的语句给大家读读。

  (1)“镇定”“安详”是什么意思?

  (2)这位老战士被严寒冻死了,为什么还那么镇定、安详?请你结合这一段描写、联系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

  (3)你谈得非常深刻,你能不能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读后老师显见相机提问;你是怀着什么心情读的?

  (4)还有谁的理解跟他不一样?大家都赞同他的想法?那好,还有谁愿意再读读?你准备怀着什么样的心情读读?

  (5)作为一名军需处长,他尽到了自己的职责,他无愧于每一位战士,在他身上,有一种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可贵精神,让我们怀着崇敬之情一起来读读这一小节。

  四、学*描写将军部分,过渡导入:将军看到这位被冻僵的老战士,会有什么反应呢?

  1、你刚才读书时,画出了那几处将军神态描写的句子?

  2、(课件出示)自由读读屏幕上对将军的描写,想一想:你从将军的每一次神态变化中体会到了他什么样的心情?

  (1)交流学*成果

  a、通过神态语言体会将军生气、震怒、悲伤、内疚、感动、敬佩的情感变化。

  b、自由读,师生对读体会、生生反复读体会。

  c、将军本以为是军需处长的失职致使老战士被严寒冻死,他非常生气、愤怒,但当他得知眼前这位冻僵的老战士竟然就是那位给战士们分发棉衣的军需处长时,内疚、感动、敬佩一齐涌上心头,军需处长身上有一种多么了不起的精神啊!将军的眼睛湿润了,百感交集的他将自己的千言万语化做了一个志高无上的军礼。(出示课件插图:这就是当时那感人的一幕)

  (2)同学们,假如你就是图中的将军,看着眼前被严寒冻死,渐渐和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你心里会想些什么?让我们也跟将军一起把由衷的敬意化作一个庄严的军礼。“全体起立,敬礼!”

  (3)军需处长心系革命,心系他人,心中惟独没有他自己,他这种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精神不仅成了将军心中的丰碑,也成了我们心中的丰碑,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文中的这段话?(课件配乐,出示13小节内容)

  (4)同学们,请你联系课文内容,谈一谈对“晶莹的丰碑”的理解(板书:一心为公、舍己为人)。

  小结:从形象上看,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的身体像一座晶莹的丰碑,更重要的是一座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精神是不朽的,成了将军和战士心中的丰碑。(同时插掉黑板遗留的问题)

  (5)同学们,你由眼前的军需处长想到了哪些为新中国的诞生而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

  (课件:由插图依次闪现刘胡兰,董存瑞……)小结:其实,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像军需处长这样的战士还有很多很多。

  (6)那么,处在今天的和*时期,你能说出你心中的丰碑吗?(白衣天使、抗洪英雄等)是啊,他们和军需处长一样,成了我们,不,成了每一个中国人心中不朽的丰碑,成了共和国的中流砥柱。

  五、同学们,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齐读14小节。

  六、小结

  1、学到这儿,老师的心情久久不能*静,你们是否跟我一样呢?假如你就是一位红军战士,这时,你最想对军需处长说什么话来表达你此时的心情?请同学们在课文的插图下题一两句碑文。

  2、同学们由感而发,运用诗句和妙笔写下了如此感人的碑文,请同学们再次读读全文,回顾一下当时的情景,看看你还有没有问题要问?

  3、同学们军需处长走了,他坦然从容的走了,没有人知道他的真实姓名,但是他那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精神就是一座丰碑,(构画丰碑图)留在了将军的心中,留在了战士们的心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断前进。

  丰碑说课稿 4

  一、 教材简析

  小学语文课本里收集了不少红军长征途中涌现的可歌可泣的故事,今天,让我们把思绪再一次拉回到那艰苦的战争岁月,一起走进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丰碑》这篇课文。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讲述了红军在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文章对人物的刻画非常细腻,表现了红军将士们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对红军将士的敬佩从心底油然而生。我们尝试利用多媒体让情景交融,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中去感悟。

  二、 教学目标、重难点说明

  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应注意课文的人文内涵,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于是,我拟订了以下学*目标。

  1 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感悟文中人物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学*红军忠于革命、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人片断,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3 培养学生自读、自悟、自议的能力。

  4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体会文中当详则详,当略则略的表达方法。

  本课的重难点在于: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感悟文中人物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学*红军将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三、 教法、学法设计

  1 激情范读,整体感知

  利用多媒体集图象、音效、文字为一体的优点,从一开始就把学生引入情景,在凝重的画面与音乐声中,老师用充满激情的朗读,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并简要说出整体感受。

  2 自主学*,重点感悟

  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此审视阅读教学过程,课堂首先要保证学生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本对话。这种对话至少应包括:(1)搜集处理信息并把握意义(即读懂了什么);(2)受到情感熏陶;(3)获得思想启迪;(4)享受审美乐趣。第一点是主要的,但并不意味着后三者可以不要。教学中我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受感动的段落,并想想为什么感动?学生把自己的感悟与小组其他同学一起分享。多媒体把学生可能受感动的段落隐藏起来,到学生汇报学*情况的时候,跟随学生的汇报一一展现出来,北风呼啸、大雪纷飞的情景,加上师生互动的推进,为学生的感悟营造了氛围,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样的自主选择性学*,可以给学生更广阔的空间,学生在自主选择学*方式、学*材料、学*伙伴的过程中,真正参与了学*活动的全过程,真正实现了自主,真正走进了文本。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3 相互启发,协同学*

  既然阅读是一种对话,那如何来把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我认为在课堂上,教师应有两种身份,第一种是与学生*等的再学*者;第二种是给予学生启迪的引路人。教与学的过程,我们何不把它看作是相互启发、协同学*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也要给予学生适时的点拨。例如:描写冻僵的军需处长那一段,如何让学生感悟其伟大,我引导学生抓住几个重点词语:倚靠、镇定、安详、夹着、伸着、单薄破旧,联系人物的'身份和这样严寒的环境,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紧接着,带领学生走进军需处长的内心,想象此时此刻他忍受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痛苦。掌握军队后勤大权的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形象一下浮出水面。同样,描写将军向军需处长敬礼的那一段,抓住缓缓地、深深地这些词语让学生走进将军的内心,体会将军的复杂心情。而文中到最后情感达到一个高潮,同时,多媒体也把我们引进一个高潮,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学生预*时理解的丰碑只是字典上的解释,即高大的石碑。可在文中是这个意思吗?从而促使学生去探讨丰碑的真正含义,它是一种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画面中,军需处长被大雪掩盖住了,与云中山连为了一体,让我们感受到军需处长的这种精神与天地同在。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红军将士不断前进,文中最后有这样一句话: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可以请学生换个说法,体会一个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可能有的会说: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有的会说:胜利怎能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有的会说:难道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吗?等等。通过朗读比较,让孩子们知道:同一个意思有不同的表达方法;要根据表达的需要来确定采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本课要表达强烈的感情,用反问的形式是最好的。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丰富了自己的语言,也让学生感受到红军将士的决心,多媒体同时出现铿锵有力的脚步声,把整个课堂引入一个高潮。

  4 收集信息,延伸学*

  众所周知,语文是门百科全书式的学科,是非常生活化的课程。这篇课文离学生的现实距离遥远,如何拉*时空的距离。课前资料的收集尤为重要。学生采用各种渠道,收集有关长征的音像、图片、文字资料,互相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对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了认识,也了解到红军长征的艰险以及一些故事。课堂上学生对内容的感悟,也有一部分来自于这些收集来的信息。这样真正让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 板书处理

  板书意在言简意赅,本课的板书,我以一棵大树、几座山峰为背景,这也是军需处长牺牲的场景,大树下舍己为人、勇于牺牲几个大字体现了人物的人格魅力,让学生铭记于心。

  丰碑说课稿 5

  一、说教材

  《丰碑》一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每十册第七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叙述了在风雪交加的行军途中,一位红军的军需处长因衣服过于单薄而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表现了这位军需处长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高贵品质。

  《丰碑》的主人公是军需处长,可全文直接描写军需处长的地方不多,而是用了大量的笔墨细致地描写了将军的神态和动作,感情真挚浓烈,有力地衬托了军需处长的高大形象。

  在认真分析了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丰碑》这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本课的生字新词。

  语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情感目标: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理解丰碑的含义。

  能力目标:学*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记叙的方法。初步领会文章侧面描写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体会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丰碑的含义。

  二、说教法

  1、质疑问难法: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能激发学生浓厚的思考兴趣和创新思维。

  2、多媒体直观法:课堂中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能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更快、更准、更深地理解课文内容。

  3、自主、合作、探究法: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孩子的全部奥秘在于相信孩子和**孩子。在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部分,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可以锻炼学生的协作精神,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4、表演法:表演是学生喜爱的一种活动方式,在课堂中运用表演法,能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

  5、诵读感悟法:《丰碑》一课语言精练生动,思想性强,故事感人至深。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可以实现语感的积淀。

  三、说学法

  语文学*不仅要帮助学*和掌握知识,而尤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学*方法,变我学会为我会学。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水*,课堂上,引导学生运用读一读、画一画、想一想、议一议、读一读的学*方法逐步学*课文,入情入境,自悟自得。

  四、说教学流程

  针对教材特点,我把这课的教学时间定为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学*课文的第1、2自然段。这里我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在这一课时里,我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来达到教学目标。

  第一个教学环节 渲染气氛,读题导入

  1、利用多媒体出示红军长征途中爬雪山的行军画面,播放狂风呼啸的录音。教师激情导入: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多少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今天,我们将把纷飞的思绪再一次拉回到那艰苦的战争岁月,去聆听发生在红军长征途中的又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

  2、教师先板书一个碑字,让学生组词理解字义。然后板书丰字,让学生,根据词义选择义项。这样,学生很容易弄懂课题的`意思是:高大的石碑、高大的纪念碑这时,教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问,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一定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是一座什么纪念碑,是纪念谁的?

  这样导入课文,会立即将学生带入一个特定的情境中,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也为学生把握课文重点奠定了基础。

  第二个教学环节 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1、学生自由读课文,指名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学生不难从课文的第13自然段找到答案:丰碑是指被大雪覆盖的、冻僵的军需处长。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再提出问题: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学生思考后一定能提出:为什么被大雪覆盖的,冻僵的军需处长是一座丰碑呢?教师表扬学生问题提得好,鼓励学生再读课文,自悟自得。

  2、学生再读课文,在自己最受感动的地方做上记号,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这个环节的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还引导学生扣住了本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幼口、幼脑、幼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的精神。

  第三个教学环节:感悟丰碑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到第十三自然段,思考两个问题:

  ①文中除了讲军需处长,还讲了谁?

  ②哪些内容直接描写军需处长?哪些内容写将军?(这些环节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重点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学生默读自学课文第七自然段,教师提出自学要求:

  ①画出描写军需处长动作、神态、穿着的词。

  ②议一议:从这些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讨论完毕,各小组作小结,然后在全班汇报交流,教师抓住重难点进行点拨指导。

  在体会军需处长穿着单薄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换词法理解贴的精妙。然后引导学生联系课文第一自然段中的冰天雪地、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等词语,利用电教手段辅助以、大雪纷飞、狂风呼啸的画面来感受天气的严寒。

  这个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联系比较中,在情境体验中充分感受到军需处长是因为穿得太少而被严寒活活冻死的。

  在体会军需处长动作、神态的时候,首先让学生理解镇定、安详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讨论问题:军需处长掌管着整个部队所需的给养、被服等,怎么会被活活冻死呢?他冻僵时为什么表现得那样镇定、安详?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明白:军需处长是把生的希望留给了战友,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为了革命,他视死如归。为了人民,他死得其所。

  在学生体会了军需处长的高尚品质后,我设计了各种形式的朗读:引读、指导朗读、加一个抒情句子颂读、自由读。比如:加抒情句子读:这位老战士是多么伟大,多么坚强啊!

  这一环节通过理解重点词语,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不仅使学生感悟到军需处长的高尚品质,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而且记住了好词好句,积累了语言。

  3、体会将军的动作、神态描写

  ①画一画:课文哪些地方描写了将军的神态?

  ②议一议:将军的神态描写反映了他怎样的心情?

  ③演一演:指名表演将军敬礼的动作,其他同学评价,体会将军的心情。

  ④在学生充分讨论交流后,教师出示填空练*题,进一步巩固学生的探究结果。

  这一环节的教学,让学生在读、议、演、品将军神态变化的词句后明白:通过描写将军错怪军需处长后的愧疚之情以及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更显出军需处长形象的高大,品质的高贵。写将军实际上是作者从侧面刻画军需处长的形象,让学生体会到衬托手法的妙处。

  4、体会丰碑的含义

  多媒体出示第13自然段的课文内容,利用课件展示情境。

  ①指名读后引导学生理解晶莹的意思。生活中哪些东西是晶莹的?课文中指什么?

  ②学生讨论交流问题: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冻僵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③启发学生谈一谈:面对这座晶莹的丰碑,你想说点什么或者做点什么?

  ④指导感情朗读,齐读。

  这个环节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利用电教媒体展示了特定的情境,减缓了理解难点的坡度。学生在读议中体例到军城, 处长舍已为人、勇于献身的精神像一座纪念碑一样永垂不朽,流芳百世。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第四个教学环节 首尾联系 深化主题

  面对行军途中将要面临的严峻考验,将军开始是什么样的心理?(担心)现在他还担心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1、指名读第14自然段,思考:战士们的脚步声为什么是沉重而坚定的?

  2、要求学生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后提出问题:为什么说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

  引导学生联系军需处长的高尚品质来理解,然后指导学生用坚定的语气来朗读。

  3、配画播放《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歌曲。

  这个环节通过抓重点词句的教学,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学生明白了军需处长仅仅是千千万万个红军中的一个代表,他的精神就是红军队伍的精神。配画播放歌曲让学生再次入情入境,深刻感悟。

  第五个教学环节 拓展延伸

  根据下面的题目,自选一题,课后完成。

  1、搜集红军战士的英雄事迹,办一份手抄报。

  2、自读资料:有关殷雪梅舍身救人的英雄事迹的报道

  读了这则报道,你有什么感想?写一写。

  语文教学要树立大语文观,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链接了学生的课堂内外,拓宽了学生的眼界,深化了学生的认识,培养了学生读写结合的能力。

  丰碑说课稿 6

  一、说教材

  《丰碑》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选学课文。本课跟前面的第四单元配套,是革命传统类的文章。课文记叙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军需处长把自己的棉衣让给了战友,自己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赞扬了他不怕牺牲、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本文的选编意图:一是要入境入情,抓住那些感动我们的地方;二是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从军需处长的崇高品质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文章文字精美、感情真挚、悲壮动人,是一篇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好教材。

  五年级的学生,处于第三学段,他们掌握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并初步学会了自主合作探究学*方式。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在教学中,我将以立人为主旨、学生为主体、实践为主线的教学理念,努力构建学生主动参与的生命课堂。

  基于以上认识,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订为以下几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感受军需处长无私的精神、无畏的信念,从中受到革命传统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军需处长的身体怎么会“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及红军部队受到的鼓舞。

  二、说教法、说学法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根据学学生实际情况,我将采取运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以读代讲法,做到讲与练结合,扶与放结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一种愉悦民主的教学气氛,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同人物共鸣、入情入境、抒发崇敬之情,揣摩写作方法,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科特点,我设计了了解丰碑、感知丰碑、走*丰碑、丰满丰碑、树立丰碑等五大块内容。

  第一环节:了解丰碑,感知丰碑,形成阅读期待

  直接导入课题《丰碑》后我便引导学生对课题咬文嚼字,通过质疑“碑”字含义,用组词法理解“丰”的含义,初步了解课题含义是:记载着丰功伟绩的石碑,然后顺势抛出问题:本文中的丰碑是指什么呢?找出文中的一句话读读。学生很容易找第13自然段认定“丰碑”就是指覆盖着积雪的军需处长的身体,这时我顺学而导采取变序法先组织学*第13段。在初步了解丰碑的含义是指高大的碑后,我又引导学生质疑此句,提炼出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问题:军需处长的身体又怎么成为丰碑的呢?然后我又将学生的目光转移到第7小节,轻声朗读这个自然段,读的时候要做到字字入目,句句留心,一边读一边想:读着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些什么?

  这样课堂从咬文嚼字开始,将大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阅读期待,不但有了语文味,也达到“课伊始,趣已生”的情景。

  第二环节:走*军需处长,感受丰碑形象

  学生很容易找到直接描写军需处长的第7自然段。在这个自然段的教学中,我一抓“塑像”,配合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充分感受其“形”,同时又巧妙地穿插天气描写的句子。再抓“塑像”,感悟其神时,我便以文中矛盾处引导学生思考:人被冻死是很痛苦的,为什么军需处长死的时候这样镇定、安详?通过边朗读边思考军需处长的内心活动,并引导学生用“因为军需处长想到……所以被活活冻死却十分安详镇定”来说话,然后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反复读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句子,并熟读成诵。这既是语言训练,又是情感内化,符合是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特点。

  第三环节:丰满丰碑,揣文章写作特色

  我以引读的方式过渡到第三环节:学*将军的有关句子,但重点就抓“军礼”,体会将军情感变化。特别突出“想象”:如果这个军礼会说话的话,可能会说什么呢?进一步带学生走进将军的内心世界,并顺势引导学生分别带着震惊、愧疚和崇敬的感情反复朗读“将军愣住了……敬了一个军礼。”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情感积淀,当教师引领学生在军需处长的精神和将军的情感变化中走了个来回时,军需处长的高大形象也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心中,学生对这位与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充满了崇敬,这时老师再引导学生重读引导学生关注“晶莹”这个词,先从字面上理解指光亮而透明,再挖掘到深层——军需处长为了革命的胜利而不怕牺牲、舍己为人的精神。接着又通过课件出示一组“英雄”形象,进一步丰满人物形象,提升“丰碑”含义。那么最后诵读碑文,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了,这也将是课堂的一个高潮。

  第四环节:树立丰碑,抒发崇敬之情

  军需处长那冰雪中高大的形象看起来就像一座丰碑,他那舍已为人(无私)、勇于献身(无畏)的不朽精神更是一座晶莹的丰碑。人们常说:“文道结合”。在总结课文时,我便对学生说:“这座晶莹的丰碑不仅感染了将军,坚定了这只队伍的信心,也深深地感染了我们,让我们把这座碑永远牢记在心中吧!

  丰碑说课稿 7

  一、说教材:

  《丰碑》这篇课文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十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是根据同名小说改写的。文章记叙了在风雪交加的行军途中,一位红军的军需处长因衣服过于单薄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表现了这位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贵品质。

  课文魅力:首先是课文中着力渲染的神态描写和侧面描写,以及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这一点有助于学生学*写作。其次,这篇课文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芒:课文塑造了两个干部形象,一个是对战士无比关怀的将军;一个是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士的军需处长。用这种忘我精神去打造学生的情感、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第三,全文以将军思想感情的发展为线索,通过对将军的侧面描写来烘托军需处长的品质。

  全文可分四部分:先写将军对行军途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和考验的思索,为下文所发生的事情作了必要的铺垫和暗示;接着写将军看到一位老战士冻僵在雪地上时的激怒和对军需处长的责备;然后写将军得知冻僵的老战士正是军需处长时的震惊和对军需处长的崇敬;最后写在军需处长崇高精神的鼓舞下,将军率领红军战士继续前进。

  本单元训练重点: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注意体会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注意体会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有条理地将思想内容表达清楚的。

  结合课文实际、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制订以下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下面词语:冰坨、呼啸、恶劣、残酷、袭击、严峻、覆盖、晶莹、丰碑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技能目标:

  感悟课文侧面描写比直接描写更加感人和留有回味余地的表现方法,学*神态描写的方法。

  情感目标:

  1、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2、在小组合作学*中,学会与人合作。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如下:

  1、读懂课文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课文的叙述顺序。

  2、引导学生初步领会课文先抑后扬及侧面描写的表现手法。

  3、理解丰碑一词深刻的含义显然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难点。

  课时安排:本文宜用两课时教完。

  二、说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课堂中注重创设情境,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学*兴趣,通过图片、录音等教学设备营造氛围,让学生观看红军过雪山的录相和冻僵的军需处长图片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鲜明形象,引起学生对课文中人物的关注,入情入境生情。

  诵读质疑法:指导读中感悟,读中质疑,实现语感积淀,促进学生自悟自得,使学生在图、声、乐、情中自主学*。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深刻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表演采访法:课中让学生表演将军发怒的形象,让学生采访将军,从而探明将军发怒的原因,领悟人物品质。

  课中实践法:用给军需处长设计碑文的方法,让学生领悟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可贵品质。语文学*的特点是实践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语言,运用语言。情能补拙,用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品质去激发学生练*之情,发挥情感因素在课堂中的作用。

  三、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酝酿情感

  首先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听过长征途中的故事吗?让我们一起观看一段录相,去回顾那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感人故事。(出示红军过雪山的录相媒体,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

  (这样贴*课文,贴*学生理解能力的导语,为引入课**了铺垫,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达到课伊始,情即发的目的。)

  2、揭题质疑自主定标

  有名言说道:问号是开启科学大门的钥匙!教学时适时启发学生质疑,会培养学生研究性学*的品质。课题揭示学生书写后,教者便可激发学生质疑:看到这个课题,你想到了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会问:丰碑的含义?据此引导学生自主明确学*目标,教师相机点拨补充。

  生自由泛读课文,通过交流讨论,弄明丰碑在课文中的特定含义。

  3、直入重点,阅读课文第七自然段:

  (1)、出示图片,通过仔细观察,在头脑中建构丰碑感性形象。

  (2)、抓住关键词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反复品读,领会课文中神态描写的方法。

  (3)、引导学生说出心中的疑问:老战士为什么穿这么少?为什么不发给他棉衣?

  (4)、讨论弄明原因,体会军需处长的感人品质。

  4、课中表演,升华情境,学*将军发怒部分。

  (1)、反复读将军发怒部分,体会将军神态的变化及这种神态变化所体现的思想感情。

  (2)、激发兴趣挑战朗读:有谁觉得比他读得好的就站起来读!读后引导学生评价。

  (这样有感情地朗读就是要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正如孟子所说以意逆志,同时让学生经历了语言。)

  (3)、安排采访实践,表达自己领悟到的感情。

  推荐一名读得最好的同学表演将军,然后让全班同学采访:

  将军,你为什么发这么大的怒?

  将军,我发现你的眼睛湿润了,为什么?

  将军,你为什么向军需处长敬一个军礼?

  (排演和采访使得阅读变成了一种目的明确的自觉任务,一种其乐融融的活动。排演和采访又使学生设身处地当一回文中的角色,想角色所想,代角色说话,这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体验。有助于让他们在真切的情感体验中,更深刻地体察作者及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丰富自己的情绪经验,形成相应的积极情感,提升道德信息贮备。)

  5、再读第七自然段,练写碑文。

  (1)、读,点划出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词语结合图片进行品读。让学生从军需处长那坦然自若的神态体悟军需处长的坚韧刚强和舍己为人的品质。

  (2)、为军需处长的丰碑设计碑文。

  同学们,面对军需处长这座丰碑,你想写些什么呢?

  学生写完后交流,概括成简短的碑文,用毛笔写下来张贴。

  6、品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质疑探究。

  重点指导理解反问句: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支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7、回归整体,领悟写法,总结全文。

  8、课后延伸,能力迁移运用。

  让语文作业更加贴*学生生活,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摘抄课文中的好词好句,持之以恒积累词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阅读长征途中的另外的感人故事。

  设计意图:

  一、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而且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教学获得之中。

  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质疑,实现语感积淀,促进学生自悟自得,通过表演、采访加强合作与探究,让课堂成为学生合作交流的*台。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十册第22课《丰碑》第2课时。

  2、教材简析:这是讲读课文。记叙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军需处长把自己的棉衣让给了战友,自己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赞扬了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

  3、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丰碑是第七组教材的一篇讲读课文。本组教材的训练重点是详写与略写。学懂了这篇课文,落实了这一训练重点,学生在今后的阅读中不单是从文章的内容去理解文章,还懂得从材料的安排来理解文章的结构,从而也使学生知道在写作中详略得当地进行写作,安排材料。

  4、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目标的确定应根据教学大纲,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思想品德的教育三个方面全面考虑,而且要明确具体,切实可行,符合学生的实际,以实现全面育人的目标。

  (1)本课时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因此,可确认为本课时的知识目标。

  (2)在教学时,我围绕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及将军的情感变化的`语句进行分析,从而体会军需处长的高贵品质,在学*过程中,学生领悟了理解人物品质的方法,培养了学*能力,因此,理解人物品质重点的语段作为本课时的能力目标。

  (3)本课时的教学,让学生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他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这是本课时的思想的教育目标。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他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2)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5、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二、说教法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根据教材内容和高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灵活合理的进行多种教法的优化组合,运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以读代讲法,做到讲与练结合,扶与放结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一种愉悦民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成为教学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三、说学法

  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学。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需教教学生会学。本课时教学要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从而体会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在授课时,我引导学生学*讨论,从描写军需处长的神态、动作、衣着的词句中品词、析句,从而体会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课文写将军的情感变化的语段,实际上是为了从侧面衬托军需处长的伟大,在教学这部分时,我引导学生去分析将军的神态、动作、语言,体会他的心情,让学生在想一想、划一划、议一议、读一读的过程中,体会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在整个学*的过程中,把学*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他们不仅学懂了这篇课文,还使他们知道今后在学*这类文章时,如何去挖掘人物的品质,从中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程序设计

  (一)由题入文,设置悬念。

  一上课,让学生齐读课题后,便让学生回答课题丰碑是指什么?让学生知道丰碑是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杰作或伟大的功绩。紧接着我问课文中的丰碑指什么?学生从课文中便能找出答案,这丰碑指的是军需处长。这时我让学生知道军需处长在军队中是负责管理什么的?这为体现军需处长的高贵品质埋下了伏笔。于是我又问道: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呢?这引起了同学们的深思。这样设置么悬念,能激发同学们的学*兴趣,也让学生从整体上去了解文章的内容。

  (二)剖析课文,理解中心。

  文章赞扬的是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这也是教学中需要学生领悟的重点。为了突破重点,我抓住了最能体现军需处长崇高精神的语段进行深入地分析理解。我首先引导学生分析描写军需处长的课文第七自然段。在教学这一重点段时,我首先利用媒体展现了被冻僵的军需处长的画面,以画面来感染学生,再找出有关自然段让学生学*讨论这段话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军需处长的?并想想哪些词语用得好。学生不难找出安详镇定单薄破旧这些词语用得好,然后我进一步诱导学生去分析。我问道:为什么军需处长穿得这么单薄?这样一点拨,使学生明白到这是一支装备很差的队伍,他们最缺的是棉衣。军需处长把棉衣让给了战友。我紧接着说:这么严寒的天气,军需处长的穿着这么单薄,他明明知道自己会被冻死,可他的神态为什么这么镇定,这么安详呢?这一问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他们明白了军需处长这么做是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所以,他十分镇定、安详;他们明白了军需处长这么镇定、安详是因为自己尽到责任,死而无憾;他们明白了军需处长这么镇定、安详是因为早已把死置之度外了。这样,在不知不觉中,便让学生体会到了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配乐朗读,并进行配乐范读,在读中进一步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一股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文章对将军的描写,实际上是为了从侧面衬托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在教学这一重点部分时,我先让学生找出哪几个自然段是描写将军看到老红军牺牲时的神态、动作、语言的变化。然后让学生划出这些词语体会。为了帮助学生梳理,我让学生填表分析将军的情感变化。我问学生,当看到冻僵的老战士时,将军为什么叫军需处长来?当没有人回答他时,他为什么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这些问题让学生明白这时将军认为军需处长没给这位老战士发棉衣,以至冻死。这是军需处长失职造成的严重后果。他要叫军需处长来追究责任,这也为下文体现军需处长的伟大作了个埋伏;当将军知道这位牺牲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将军为什么向这位军需处长庄严地敬了一个军礼?这是一个较难的问题。这一个军礼,包含了将军复杂的感情。他为自己错怪了军需处长而内疚。这一无声的军礼,表达了将军的千言万语和对军需处长的哀悼。学生明白了这一点,也就从中体会到了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使同学们再次受到震撼。在分析这些句子的同时,我让学生比较愣了一下和愣住了有什么区别;抽动和抖动有什么区别。这样学生的基础知识扎扎实实得到训练,也学会在特定的句子中体会词义。在分析清楚将军的情感变化后,我让学生满怀深情地朗读,学生在读中再一次被军需处长的伟大感动了,再次激起了情感的波澜。

  为了落实这一单元训练重点,我紧接着问道:课文为什么详写军需处长牺牲时的神态、动作、衣着和详写将军的神态、动作、语言?这一问让学生知道:这都是为了突出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也让学生知道和文章中心思想关系特别密切的材料应详细些,为学生今后*作作铺垫。

  (三)、深入体会,强化中心。

  通过上面的学*,学生已能体会到军需处长那种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这时我便问: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呢?我让学生边看图边回答,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去分析问题,这时学生都能说军需处长的外形,确实像一座晶莹的丰碑,更重要的是他舍己为人、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是不朽的,他永远铭记在战士们心中,解决了这一画龙点睛的问题,学生便由表及里地了解了课文的内容。

  在讲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时,我让学生体会脚步声为什么是沉重坚定的?让学生体会到战士心情的沉重,但心中因为树立了军需处长那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充满了胜利的信心,从而进一步体会到因为受到军需处长的鼓舞,战士们一定能经受严峻的考验,一定能战胜重重困难。这样,也使同学们从中受到鼓舞。

  (四)、总结课文,熏陶情感。

  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不仅在战士们心中树立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在同学们的心中也树立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军需处长和晶莹的丰碑一样永垂不朽。人们常说:文道结合。在总结课文时,我便对学生说:你从军需处长身上想到了什么?这时学生纷纷把对军需处长的崇敬表达出来。

  (五)、布置作业,巩固知识。

  为了巩固堂上所学的知识,我给学生布置两题作业:(1)用湿润晶莹造句;(2)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丰碑说课稿 8

  一、说教材

  《丰碑》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选学课文。本课跟前面的第四单元配套,是革命传统类的文章。课文记叙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军需处长把自己的棉衣让给了战友,自己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赞扬了他不怕牺牲、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本文的选编意图:一是要入境入情,抓住那些感动我们的地方;二是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从军需处长的崇高品质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文章文字精美、感情真挚、悲壮动人,是一篇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好教材。

  五年级的学生,处于第三学段,他们掌握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并初步学会了自主合作探究学*方式。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在教学中,我将以立人为主旨、学生为主体、实践为主线的教学理念,努力构建学生主动参与的生命课堂。

  基于以上认识,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订为以下几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感受军需处长无私的精神、无畏的信念,从中受到革命传统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军需处长的身体怎么会“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及红军部队受到的鼓舞。

  二、说教法、说学法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根据学学生实际情况,我将采取运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以读代讲法,做到讲与练结合,扶与放结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一种愉悦民主的教学气氛,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同人物共鸣、入情入境、抒发崇敬之情,揣摩写作方法,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科特点,我设计了了解丰碑、感知丰碑、走*丰碑、丰满丰碑、树立丰碑等五大块内容。

  第一环节:了解丰碑,感知丰碑,形成阅读期待

  直接导入课题《丰碑》后我便引导学生对课题咬文嚼字,通过质疑“碑”字含义,用组词法理解“丰”的含义,初步了解课题含义是:记载着丰功伟绩的石碑,然后顺势抛出问题:本文中的丰碑是指什么呢?找出文中的一句话读读。学生很容易找第13自然段认定“丰碑”就是指覆盖着积雪的军需处长的身体,这时我顺学而导采取变序法先组织学*第13段。在初步了解丰碑的含义是指高大的碑后,我又引导学生质疑此句,提炼出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问题:军需处长的身体又怎么成为丰碑的呢?然后我又将学生的目光转移到第7小节,轻声朗读这个自然段,读的`时候要做到字字入目,句句留心,一边读一边想:读着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些什么?

  这样课堂从咬文嚼字开始,将大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阅读期待,不但有了语文味,也达到“课伊始,趣已生”的情景。

  第二环节:走*军需处长,感受丰碑形象

  学生很容易找到直接描写军需处长的第7自然段。在这个自然段的教学中,我一抓“塑像”,配合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充分感受其“形”,同时又巧妙地穿插天气描写的句子。再抓“塑像”,感悟其神时,我便以文中矛盾处引导学生思考:人被冻死是很痛苦的,为什么军需处长死的时候这样镇定、安详?通过边朗读边思考军需处长的内心活动,并引导学生用“因为军需处长想到……所以被活活冻死却十分安详镇定”来说话,然后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反复读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句子,并熟读成诵。这既是语言训练,又是情感内化,符合是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特点。

  第三环节:丰满丰碑,揣文章写作特色

  我以引读的方式过渡到第三环节:学*将军的有关句子,但重点就抓“军礼”,体会将军情感变化。特别突出“想象”:如果这个军礼会说话的话,可能会说什么呢?进一步带学生走进将军的内心世界,并顺势引导学生分别带着震惊、愧疚和崇敬的感情反复朗读“将军愣住了……敬了一个军礼。”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情感积淀,当教师引领学生在军需处长的精神和将军的情感变化中走了个来回时,军需处长的高大形象也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心中,学生对这位与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充满了崇敬,这时老师再引导学生重读引导学生关注“晶莹”这个词,先从字面上理解指光亮而透明,再挖掘到深层——军需处长为了革命的胜利而不怕牺牲、舍己为人的精神。接着又通过课件出示一组“英雄”形象,进一步丰满人物形象,提升“丰碑”含义。那么最后诵读碑文,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了,这也将是课堂的一个高潮。

  第四环节:树立丰碑,抒发崇敬之情

  军需处长那冰雪中高大的形象看起来就像一座丰碑,他那舍已为人(无私)、勇于献身(无畏)的不朽精神更是一座晶莹的丰碑。人们常说:“文道结合”。在总结课文时,我便对学生说:“这座晶莹的丰碑不仅感染了将军,坚定了这只队伍的信心,也深深地感染了我们,让我们把这座碑永远牢记在心中吧!

  丰碑说课稿 9

  一、教材简析

  《丰碑》是一篇讲读课文,主要讲的是红军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为了把棉衣让给战友穿,而自己却被活活冻死的感人故事,歌颂了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文章语言生动,描写细致传神,感情丰富深沉。课文双线并行,一条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具体写了军需处长冻死的感人事迹,另一条是隐含在文中的情感线索,通过将军的情感变化来突出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

  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是“详写和略写”,侧重于写的训练,它是在前两单元“按一定顺序写”、“分清主次”的训练基础上的发展和提高,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读写训练体系。通过本课的教学,要使学生懂得写文章不仅要有一定的顺序,还要做到有详有略。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课文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特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能抓住重点词语、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3、学*课文紧扣中心,合理安排详略的写法。

  4、能在品读想象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学*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已为人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难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感受军需处长崇高的精神世界;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二、教学方法

  根据课文内容悲壮感人、饱含情感的特点,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在教学时,主要通过创设情境、朗读品味、想象体验等方法,把学生带到那艰苦的战斗岁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的全过程,突出学生亲身经历的语言实践活动,使学生不仅获得语文的知识和技能,还自然渗透学法指导,学会如何去学*感悟语言,并且使学生在教师刻意追求的一种和谐而美好的情感氛围中得到心灵的净化,情感的陶冶,精神的提升。

  三、教学设计

  本节课教学分为这样三个环节: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使学生想学。

  (二)引导自主探索,激发学*情感,使学生会学。

  (三)总结延伸升华,强化学*情感,使学生乐学。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使学生想学。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解第1、2自然段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教学伊始,教师可结合回顾课文1、2自然段的内容用深沉而又充满激情的语言如下设疑导入:

  1、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狂风呼啸,大雪纷飞,寒冷、饥饿、疲劳无情地吞噬着每一个战士,还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面对这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将军是怎么想的?

  学生从文中“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严峻的考验呢?”一句不难体会到将军那时心里十分担忧。

  2、再让学生读读最后一节,问学生:“将军这时还担忧吗?”让学生找到文章最后一句“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从中体会到将军这时已坚信胜利一定会属于他们。

  3、将军这前后截然不同的情感,把学生带进了一种特定的问题情境之中,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的思维火花被点燃,不禁要问:“是什么使开始还十分担忧的将军后来又坚信胜利一定属于他们呢?”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而这正是本课需要重点研究解决的问题,这样就使本课的教学目标成为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任务,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引导自主探索,激发学*情感, 使学生会学。

  1、围绕以上问题,自读课文第三段,进一步思考:①从这段中自己读懂了什么?②划出最让你感动的语句,并说说为什么感动?③提出不懂的问题。以上问题问域宽,解答距长,思维强度大,灵活性强,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读书体会作出回答。

  2、在学生自读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小组合作交流,汇报自学情况。通过小组合作学*,营造自主参与的氛围,扩大参与面,不仅能使学生相互启发,使许多问题在小组内就得到解决,还使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交流思想、交流情感,培养了互助合作的精神。

  3、在小组讨论交流的基础上,针对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和认识上的偏差,组织全班读议。

  首先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感受和疑问分成两类,一类是关于军需处长的,另一类是关于将军的。然后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细细品读,进入情境,领悟情感,自主解疑。

  第一步,品读描写军需处长的语句。在学生初步感受的基础上,教师因势利导,抓住课文重点段第七小节描写军需处长冻僵了的样子的语句,体会他的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崇高品质。我准备出示第七小节文字作如下引导:

  (1)朗读体验,整体感受。请同学们用心读第七小节,看着这样一位老战士被冻死了,你的心里有何感受?你能读出自己的感受吗?强化朗读训练,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朗读中体验、理解、感悟。

  (2)质疑深究,深入体验。在朗读体验,整体感受,把握情感基调的基础上,再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在这冰天雪地的严冬,这位老战士身上穿的却是这样单薄破旧的衣服,读到这里,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经过一阵情感的酝酿,学生不禁要问:“他的棉衣呢?他是军需处长,为什么不给自己留一件呢?”教师因势利导,反问学生:“是啊,他为什么不给自己留一件呢?他难道不冷吗?”在讨论中深化学生的认识:棉衣代表着生的希望,老战士是把生的希望让给了自己的战友。这样紧扣语言文字,由表及里,不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质疑,展开想象,使军需处长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渐渐变得丰满生动起来。

  之后再问:生命属于每个人都只有一次,谁不珍惜自己宝贵的生命呢?老战士把棉衣让给了更需要它的战友,自己却活活冻死,他在牺牲前后悔吗?你怎么知道的?让学生再回到课文读书思考,从军需处长“镇定”、“安详”的神态中寻找答案,体会到军需处长已完全把自己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

  (3)展开想象,说中体会。可这样引导:老战士牺牲了,死得那样*静,没有一句豪言壮语,然而牺牲时这位老战土心里肯定有许多话想说,他会想说些什么呢?启发学生进行多角度思考,从可能会对战友们说、对首长说、对儿女说、对自己说等多方面展开丰富的想象,把语言表达训练、思维训练和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有机结合起来。

  (4)定格画面,配乐背诵。在学生深入理解感悟的基础上,趁着被刚刚激发的情感激流,教师再用深沉而又充满激情的语调这样引导:“多么伟大的战士,让我们再来看看这感人的一幕吧!”随即打出投影——军需处长冻死时的画面,伴随着一段低沉悲壮的交响曲,教师动情地范读第七小节,读完,停顿一会儿,让学生的心在老战士那美好情怀的感染中得到净化,然后,教师再把还沉浸在悲壮的情绪中的学生唤醒:“同学们,我们面对的不是军需处长已僵硬的身躯,而是一颗高尚的灵魂,让我们伴随着这震憾心灵的音乐试着背诵这段,让这感人至深的一幕永远留在我们的心灵深处……”于是学生开始动情地背诵。

  以上环节,摒弃了烦琐的分析和支离破碎的讲解,从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入手,突出朗读训练,并且避免贴标签式的学法指导,而是引导学生在自读感悟中自然渗透学法,通过品读、想象、质疑、讨论感受军需处长的高尚灵魂。深沉悲壮的音乐,饱含激情的导语,创设了一种学*语文的特有的情感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情感。在这里,我有意识的把人格的熏陶与培育,有机地融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让学生如春雨润物般受到感染,受到熏陶。

  第二步,抓住描写将军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体会将军的情感变化。在学生初步感受的基础上,再作如下引导:

  (1)一位老战士活活冻死了,将军看到这样的情景,他的心情会怎样?(悲愤)你从哪里体会出来的?谁能把将军悲愤的语气读出来?引导学生感情朗读8-10小节,读中体会将军悲愤的心情。

  (2)在此基础上,再次引导学生质疑:将军为什么对军需处长发这么大的火?通过讨论,反复朗读,体会到将军对战士的爱。

  (3)然后循着将军的情感变化,读文思考:当他得知眼前冻死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时,他的心情怎样?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出来的?引导学生抓住将军的动作、神态朗读体会将军当时内疚、自责、难过、崇敬等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的情感。

  这样抓住将军的情感变化线索,精心设疑,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满足了学生的学*需求,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突出了军需处长的高大形象。

  (4)朗读13小节,领悟丰碑的含义。由于有了以上的深入展开,学生对文中称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的理解已水到渠成。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体验自由表达对课文中丰碑的特殊含义的理解。正是军需处长舍已为人、一心为公的崇高品质成了将军和战士们心中的一座丰碑,从而突破了难点,领悟了中心。

  (5)朗读14小节,回应开头的问题。读到这里,你知道是什么坚定了将军必胜的信念了吗?(是红军战士舍已为人的精神和钢铁般的意志)

  (三)总结延伸升华,强化学*情感,使学生乐学。

  1、在红军艰难的征途中,这晶莹的丰碑又何止一座呢?读了这篇课文,你还想到了谁?让学生认识到,无数为革命而献身的英雄,都是我们心中的丰碑,从而使学生对课题丰碑含义的认识又更深了一层,情感得到升华。

  2、总结写法,突出读写训练的重点。先让学生说说课文写到了哪些内容?然后组织交流其中详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通过交流讨论,使学生懂得作文时应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来安排文章的详略。

  3、课外延伸,布置学生课后到图书馆借阅红军长征的故事书,然后大家一起交流。

  这样设计旨在构建大语文的教学观,语文学*和学生的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学生课堂学*要为课外学*服务,要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课堂不是唯一的信息源,以课堂教学为一个基点,把学生的思维触角引向一个广阔的空间,把学生的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感受,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语文,得到发展,这远比让学生做几个枯燥机械的练*有效得多。

  丰碑说课稿 10

  一、说教材

  《丰碑》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十册第七组的一篇讲读课文。文章文字精美、感情真挚、悲壮动人,讲述了长征途中,一位老军需处长在冰天雪地里被严寒冻死的事,是一篇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好教材。

  这篇课文位于《狼牙山五壮士》一文之后。教学本文除继续训练学生分清详写和略写外,要抓住两个重点:一是在充分感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使学生受到情感上的陶冶;二是通过对课文重点词、句、段的理解、积累和运用,丰富学生的语言储备,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根据本课的特点和所处的位置,针对学生的实际,我把教学目标定为:

  1、读懂课文内容,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会用“湿润”“晶莹”造句。

  2、学*课文第七自然段抓住人物动作、神态、衣着等方面详细描写的方法。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其中,通过“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体会军需处长崇高的内心世界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语言特色,在教学方法的总体构想上,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以读代讲,结合投影、录音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师通过激情导入、音乐渲染和富有感染性的语言描述,引导学生自读入境,“披文入情”,美读品味,体悟写法,从而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本课除继续运用“分清详略、自读自悟、体情悟法”的学*方法外,着重教给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由外表体会人物内心的方法。同时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比较、反复诵读、看图等方法,达到“不需要教”的最高境界。在激活学生方面,教师主要运用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适时激励、示范引导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自己读书感悟的兴趣。在阅读*惯方面,着重培养学生读书用脑、注意文题、主动自学、自觉积累的良好阅读*惯。

  三、说教学程序

  围绕教学目标,体现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我将本课的教学任务安排在两课时内完成。

  第一课时,整体感知,学*生字词,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

  第二课时,巩固生字词语,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完成课后练*及片段仿写。整个教学真正体现“充分感知、理解品味、诵读积累、迁移运用”的母语学*规律。

  充分感知、教学第一步,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接着指名学生读课文,检查读书情况,对读不好的地方进行示范朗读后,再让学生反复练读,直到“充分”为止。

  理解品味、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汇报初读课文读懂了什么,以了解学生自读中还存在哪些问题。接着直奔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抓住读不懂的问题,理解品味。着重理解“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分这样几个步骤:

  1、通过看图、联系上下文、表演等方法,理解“镇定、安详”的字面意思;

  2、通过过联想补充老军需处长牺牲时的内心活动,理解“镇定、安详”的内在意蕴,激活现场感,使学生入境入情;

  3、反复诵读,抒发学生心中的感情;

  4、背诵内化课本语言;

  5、写赞美的话,进行表达训练。最后通过教师的引读,读懂将军在这一过程中的情感历程。

  诵读积累、在理解的基础上,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及时把精美的语段背下来,已水到渠成。这一段主要采用以读代讲法,用富有激情的引读语言、音乐渲染,引导学生读出真情实感,背得如出己口。

  迁移运用、这一步设计了两道练*:一是写一段赞美老军需处长的话,用上“湿润、晶莹”等词语。二是仿照第七自然段的写法,写人物外貌。


《丰碑》说课稿范文十份(扩展4)

——丰碑说课稿

丰碑说课稿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丰碑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丰碑说课稿1

  一、 教材简析

  小学语文课本里收集了不少红军长征途中涌现的可歌可泣的故事,今天,让我们把思绪再一次拉回到那艰苦的战争岁月,一起走进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丰碑》这篇课文。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讲述了红军在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文章对人物的刻画非常细腻,表现了红军将士们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对红军将士的敬佩从心底油然而生。我们尝试利用多媒体让情景交融,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中去感悟。

  二、 教学目标、重难点说明

  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应注意课文的人文内涵,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于是,我拟订了以下学*目标。

  1 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感悟文中人物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学*红军忠于革命、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人片断,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3 培养学生自读、自悟、自议的能力。

  4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体会文中当详则详,当略则略的表达方法。

  本课的重难点在于: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感悟文中人物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学*红军将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三、 教法、学法设计

  1 激情范读,整体感知

  利用多媒体集图象、音效、文字为一体的优点,从一开始就把学生引入情景,在凝重的画面与音乐声中,老师用充满激情的朗读,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并简要说出整体感受。

  2 自主学*,重点感悟

  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此审视阅读教学过程,课堂首先要保证学生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本对话。这种对话至少应包括:(1)搜集处理信息并把握意义(即读懂了什么);(2)受到情感熏陶;(3)获得思想启迪;(4)享受审美乐趣。第一点是主要的,但并不意味着后三者可以不要。教学中我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受感动的段落,并想想为什么感动?学生把自己的感悟与小组其他同学一起分享。多媒体把学生可能受感动的段落隐藏起来,到学生汇报学*情况的时候,跟随学生的汇报一一展现出来,北风呼啸、大雪纷飞的情景,加上师生互动的推进,为学生的感悟营造了氛围,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样的自主选择性学*,可以给学生更广阔的空间,学生在自主选择学*方式、学*材料、学*伙伴的过程中,真正参与了学*活动的全过程,真正实现了自主,真正走进了文本。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3 相互启发,协同学*

  既然阅读是一种对话,那如何来把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我认为在课堂上,教师应有两种身份,第一种是与学生*等的再学*者;第二种是给予学生启迪的引路人。教与学的过程,我们何不把它看作是相互启发、协同学*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也要给予学生适时的点拨。例如:描写冻僵的军需处长那一段,如何让学生感悟其伟大,我引导学生抓住几个重点词语:倚靠、镇定、安详、夹着、伸着、单薄破旧,联系人物的身份和这样严寒的环境,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紧接着,带领学生走进军需处长的内心,想象此时此刻他忍受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痛苦。掌握军队后勤大权的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形象一下浮出水面。同样,描写将军向军需处长敬礼的那一段,抓住缓缓地、深深地这些词语让学生走进将军的内心,体会将军的复杂心情。而文中到最后情感达到一个高潮,同时,多媒体也把我们引进一个高潮,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学生预*时理解的丰碑只是字典上的解释,即高大的石碑。可在文中是这个意思吗?从而促使学生去探讨丰碑的真正含义,它是一种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画面中,军需处长被大雪掩盖住了,与云中山连为了一体,让我们感受到军需处长的这种精神与天地同在。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红军将士不断前进,文中最后有这样一句话: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可以请学生换个说法,体会一个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可能有的会说: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有的会说:胜利怎能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有的会说:难道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吗?等等。通过朗读比较,让孩子们知道:同一个意思有不同的表达方法;要根据表达的需要来确定采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本课要表达强烈的感情,用反问的形式是最好的。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丰富了自己的语言,也让学生感受到红军将士的决心,多媒体同时出现铿锵有力的脚步声,把整个课堂引入一个高潮。

  4 收集信息,延伸学*

  众所周知,语文是门百科全书式的学科,是非常生活化的课程。这篇课文离学生的现实距离遥远,如何拉*时空的距离。课前资料的收集尤为重要。学生采用各种渠道,收集有关长征的音像、图片、文字资料,互相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对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了认识,也了解到红军长征的艰险以及一些故事。课堂上学生对内容的感悟,也有一部分来自于这些收集来的信息。这样真正让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 板书处理

  板书意在言简意赅,本课的板书,我以一棵大树、几座山峰为背景,这也是军需处长牺牲的场景,大树下舍己为人、勇于牺牲几个大字体现了人物的人格魅力,让学生铭记于心。

丰碑说课稿2

  一、说教材

  《丰碑》一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每十册第七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叙述了在风雪交加的行军途中,一位红军的军需处长因衣服过于单薄而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表现了这位军需处长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高贵品质。

  《丰碑》的主人公是军需处长,可全文直接描写军需处长的地方不多,而是用了大量的笔墨细致地描写了将军的神态和动作,感情真挚浓烈,有力地衬托了军需处长的高大形象。

  在认真分析了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丰碑》这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本课的生字新词。

  语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情感目标: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理解丰碑的含义。

  能力目标:学*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记叙的方法。初步领会文章侧面描写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体会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丰碑的含义。

  二、说教法

  1、质疑问难法: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能激发学生浓厚的思考兴趣和创新思维。

  2、多媒体直观法:课堂中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能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更快、更准、更深地理解课文内容。

  3、自主、合作、探究法: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孩子的全部奥秘在于相信孩子和**孩子。在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部分,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可以锻炼学生的协作精神,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4、表演法:表演是学生喜爱的一种活动方式,在课堂中运用表演法,能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

  5、诵读感悟法:《丰碑》一课语言精练生动,思想性强,故事感人至深。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可以实现语感的积淀。

  三、说学法

  语文学*不仅要帮助学*和掌握知识,而尤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学*方法,变我学会为我会学。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水*,课堂上,引导学生运用读一读、画一画、想一想、议一议、读一读的学*方法逐步学*课文,入情入境,自悟自得。

  四、说教学流程

  针对教材特点,我把这课的教学时间定为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学*课文的第1、2自然段。这里我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在这一课时里,我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来达到教学目标。

  第一个教学环节 渲染气氛,读题导入

  1、利用多媒体出示红军长征途中爬雪山的行军画面,播放狂风呼啸的录音。教师激情导入: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多少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今天,我们将把纷飞的思绪再一次拉回到那艰苦的战争岁月,去聆听发生在红军长征途中的又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

  2、教师先板书一个碑字,让学生组词理解字义。然后板书丰字,让学生,根据词义选择义项。这样,学生很容易弄懂课题的意思是:高大的石碑、高大的纪念碑这时,教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问,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一定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是一座什么纪念碑,是纪念谁的?

  这样导入课文,会立即将学生带入一个特定的情境中,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也为学生把握课文重点奠定了基础。

  第二个教学环节 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1、学生自由读课文,指名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学生不难从课文的第13自然段找到答案:丰碑是指被大雪覆盖的、冻僵的军需处长。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再提出问题: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学生思考后一定能提出:为什么被大雪覆盖的,冻僵的军需处长是一座丰碑呢?教师表扬学生问题提得好,鼓励学生再读课文,自悟自得。

  2、学生再读课文,在自己最受感动的地方做上记号,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这个环节的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还引导学生扣住了本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幼口、幼脑、幼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的精神。

  第三个教学环节:感悟丰碑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到第十三自然段,思考两个问题:

  ①文中除了讲军需处长,还讲了谁?

  ②哪些内容直接描写军需处长?哪些内容写将军?(这些环节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重点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学生默读自学课文第七自然段,教师提出自学要求:

  ①画出描写军需处长动作、神态、穿着的词。

  ②议一议:从这些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讨论完毕,各小组作小结,然后在全班汇报交流,教师抓住重难点进行点拨指导。

  在体会军需处长穿着单薄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换词法理解贴的精妙。然后引导学生联系课文第一自然段中的冰天雪地、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等词语,利用电教手段辅助以、大雪纷飞、狂风呼啸的画面来感受天气的严寒。

  这个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联系比较中,在情境体验中充分感受到军需处长是因为穿得太少而被严寒活活冻死的。

  在体会军需处长动作、神态的时候,首先让学生理解镇定、安详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讨论问题:军需处长掌管着整个部队所需的给养、被服等,怎么会被活活冻死呢?他冻僵时为什么表现得那样镇定、安详?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明白:军需处长是把生的希望留给了战友,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为了革命,他视死如归。为了人民,他死得其所。

  在学生体会了军需处长的高尚品质后,我设计了各种形式的朗读:引读、指导朗读、加一个抒情句子颂读、自由读。比如:加抒情句子读:这位老战士是多么伟大,多么坚强啊!

  这一环节通过理解重点词语,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不仅使学生感悟到军需处长的高尚品质,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而且记住了好词好句,积累了语言。

  3、体会将军的动作、神态描写

  ①画一画:课文哪些地方描写了将军的神态?

  ②议一议:将军的神态描写反映了他怎样的心情?

  ③演一演:指名表演将军敬礼的动作,其他同学评价,体会将军的心情。

  ④在学生充分讨论交流后,教师出示填空练*题,进一步巩固学生的探究结果。

  这一环节的教学,让学生在读、议、演、品将军神态变化的词句后明白:通过描写将军错怪军需处长后的愧疚之情以及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更显出军需处长形象的高大,品质的高贵。写将军实际上是作者从侧面刻画军需处长的形象,让学生体会到衬托手法的妙处。

  4、体会丰碑的含义

  多媒体出示第13自然段的课文内容,利用课件展示情境。

  ①指名读后引导学生理解晶莹的意思。生活中哪些东西是晶莹的?课文中指什么?

  ②学生讨论交流问题: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冻僵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③启发学生谈一谈:面对这座晶莹的丰碑,你想说点什么或者做点什么?

  ④指导感情朗读,齐读。

  这个环节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利用电教媒体展示了特定的情境,减缓了理解难点的坡度。学生在读议中体例到军城, 处长舍已为人、勇于献身的精神像一座纪念碑一样永垂不朽,流芳百世。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第四个教学环节 首尾联系 深化主题

  面对行军途中将要面临的严峻考验,将军开始是什么样的心理?(担心)现在他还担心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1、指名读第14自然段,思考:战士们的脚步声为什么是沉重而坚定的?

  2、要求学生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后提出问题:为什么说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

  引导学生联系军需处长的高尚品质来理解,然后指导学生用坚定的语气来朗读。

  3、配画播放《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歌曲。

  这个环节通过抓重点词句的教学,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学生明白了军需处长仅仅是千千万万个红军中的一个代表,他的精神就是红军队伍的精神。配画播放歌曲让学生再次入情入境,深刻感悟。

  第五个教学环节 拓展延伸

  根据下面的题目,自选一题,课后完成。

  1、搜集红军战士的英雄事迹,办一份手抄报。

  2、自读资料:有关殷雪梅舍身救人的英雄事迹的报道

  读了这则报道,你有什么感想?写一写。

  语文教学要树立大语文观,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链接了学生的课堂内外,拓宽了学生的眼界,深化了学生的认识,培养了学生读写结合的能力。

丰碑说课稿3

  一、 教材简析

  小学语文课本里收集了不少红军长征途中涌现的可歌可泣的故事,今天,让我们把思绪再一次拉回到那艰苦的战争岁月,一起走进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丰碑》这篇课文。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讲述了红军在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文章对人物的刻画非常细腻,表示了红军将士们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尚精神,在教学中,如何让同学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让同学对红军将士的敬佩从心底油然而生。我们尝试利用多媒体让情景交融,让同学在自主、合作学*中去感悟。

  二、 教学目标、重难点说明

  新的课程规范告诉我们,应注意课文的人文内涵,引导同学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于是,我拟订了以下学*目标。

  1 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感悟文中人物的人格魅力,激发同学自觉主动学*红军忠于革命、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人片断,协助同学积累语言。

  3 培养同学自读、自悟、自议的能力。

  4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体会文中当详则详,当略则略的表达方法。

  本课的重难点在于: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感悟文中人物的人格魅力,激发同学自觉主动学*红军将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三、 教法、学法设计

  1 激情范读,整体感知

  利用多媒体集图象、音效、文字为一体的优点,从一开始就把同学引入情景,在凝重的画面与音乐声中,老师用充溢激情的朗读,引发同学情感上的共鸣,并简要说出整体感受。

  2 自主学*,重点感悟

  新的课程规范告诉我们:“阅读教学是同学、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同学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同学的阅读实践。”以此审视阅读教学过程,课堂首先要保证同学独立、充沛、深入地与文本对话。

  这种对话至少应包括:

  (1)搜集处置信息并掌握意义(即读懂了什么);

  (2)受到情感熏陶;

  (3)获得思想启迪;

  (4)享受审美乐趣。第一点是主要的,但并不意味着后三者可以不要。教学中我让同学找出自身最受感动的段落,并想想为什么感动?同学把自身的感悟与小组其他同学一起分享。多媒体把同学可能受感动的段落隐藏起来,到同学汇报学*情况的时候,跟随同学的汇报一一展现出来,北风呼啸、大雪纷飞的情景,加上师生互动的推进,为同学的感悟营造了氛围,发明了有利条件。这样的自主选择性学*,可以给同学更广阔的空间,同学在自主选择学*方式、学*资料、学*伙伴的过程中,真正参与了学*活动的全过程,真正实现了自主,真正走进了文本。

  3 相互启发,协同学*

  既然阅读是一种对话,那如何来掌握教师与同学之间的对话,我认为在课堂上,教师应有两种身份,第一种是与同学*等的再学*者;第二种是给予同学启迪的引路人。教与学的过程,我们何不把它看作是相互启发、协同学*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同学的独特感受,也要给予同学适时的点拨。例如:描写冻僵的军需处长那一段,如何让同学感悟其伟大,我引导同学抓住几个重点词语:倚靠、镇定、安宁、夹着、伸着、单薄破旧,联系人物的身份和这样严寒的环境,引导同学质疑问难,紧接着,带领同学走进军需处长的内心,想象此时此刻他忍受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痛苦。掌握军队后勤大权的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形象一下浮出水面。同样,描写将军向军需处长敬礼的那一段,抓住“缓缓地、深深地”这些词语让同学走进将军的内心,体会将军的复杂心情。而文中到最后情感达到一个高潮,同时,多媒体也把我们引进一个高潮,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同学预*时理解的“丰碑”只是字典上的解释,即高大的石碑。可在文中是这个意思吗?从而促使同学去研讨丰碑的真正含义,它是一种舍己为人的高尚精神。画面中,军需处长被大雪掩盖住了,与云中山连为了一体,让我们感受到军需处长的这种精神与天地同在。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红军将士不时前进,文中最后有这样一句话:假如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可以请同学换个说法,体会一个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可能有的会说:“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有的会说:“胜利怎能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有的会说:“难道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吗?”等等。通过朗读比较,让小朋友们知道:同一个意思有不同的表达方法;要根据表达的需要来确定采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本课要表达强烈的感情,用反问的形式是最好的。同学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丰富了自身的语言,也让同学感受到红军将士的决心,多媒体同时出现铿锵有力的脚步声,把整个课堂引入一个高潮。

  4 收集信息,延伸学*

  众所周知,语文是门百科全书式的学科,是非常生活化的课程。这篇课文离同学的实际距离遥远,如何拉*时空的距离。课前资料的收集尤为重要。同学采用各种渠道,收集有关长征的音像、图片、文字资料,互相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同学们对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了认识,也了解到红军长征的艰险以和一些故事。课堂上同学对内容的感悟,也有一局部来自于这些收集来的信息。这样真正让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 板书处置

  板书意在言简意赅,本课的板书,我以一棵大树、几座山峰为背景,这也是军需处长牺牲的场景,大树下“舍己为人、勇于牺牲”几个大字体现了人物的人格魅力,让同学铭记于心。

丰碑说课稿4

  一、说教材

  《丰碑》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选学课文。本课跟前面的第四单元配套,是革命传统类的文章。课文记叙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军需处长把自己的棉衣让给了战友,自己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赞扬了他不怕牺牲、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本文的选编意图:一是要入境入情,抓住那些感动我们的地方;二是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从军需处长的崇高品质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文章文字精美、感情真挚、悲壮动人,是一篇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好教材。

  五年级的学生,处于第三学段,他们掌握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并初步学会了自主合作探究学*方式。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在教学中,我将以立人为主旨、学生为主体、实践为主线的教学理念,努力构建学生主动参与的生命课堂。

  基于以上认识,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订为以下几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感受军需处长无私的精神、无畏的信念,从中受到革命传统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军需处长的身体怎么会“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及红军部队受到的鼓舞。

  二、说教法、说学法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根据学学生实际情况,我将采取运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以读代讲法,做到讲与练结合,扶与放结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一种愉悦民主的教学气氛,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同人物共鸣、入情入境、抒发崇敬之情,揣摩写作方法,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科特点,我设计了了解丰碑、感知丰碑、走*丰碑、丰满丰碑、树立丰碑等五大块内容。

  第一环节:了解丰碑,感知丰碑,形成阅读期待

  直接导入课题《丰碑》后我便引导学生对课题咬文嚼字,通过质疑“碑”字含义,用组词法理解“丰”的含义,初步了解课题含义是:记载着丰功伟绩的石碑,然后顺势抛出问题:本文中的丰碑是指什么呢?找出文中的一句话读读。学生很容易找第13自然段认定“丰碑”就是指覆盖着积雪的军需处长的身体,这时我顺学而导采取变序法先组织学*第13段。在初步了解丰碑的含义是指高大的碑后,我又引导学生质疑此句,提炼出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问题:军需处长的身体又怎么成为丰碑的呢?然后我又将学生的目光转移到第7小节,轻声朗读这个自然段,读的时候要做到字字入目,句句留心,一边读一边想:读着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些什么?

  这样课堂从咬文嚼字开始,将大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阅读期待,不但有了语文味,也达到“课伊始,趣已生”的情景。

  第二环节:走*军需处长,感受丰碑形象

  学生很容易找到直接描写军需处长的第7自然段。在这个自然段的教学中,我一抓“塑像”,配合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充分感受其“形”,同时又巧妙地穿插天气描写的句子。再抓“塑像”,感悟其神时,我便以文中矛盾处引导学生思考:人被冻死是很痛苦的,为什么军需处长死的时候这样镇定、安详?通过边朗读边思考军需处长的内心活动,并引导学生用“因为军需处长想到……所以被活活冻死却十分安详镇定”来说话,然后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反复读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句子,并熟读成诵。这既是语言训练,又是情感内化,符合是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特点。

  第三环节:丰满丰碑,揣文章写作特色

  我以引读的方式过渡到第三环节:学*将军的有关句子,但重点就抓“军礼”,体会将军情感变化。特别突出“想象”:如果这个军礼会说话的话,可能会说什么呢?进一步带学生走进将军的内心世界,并顺势引导学生分别带着震惊、愧疚和崇敬的感情反复朗读“将军愣住了……敬了一个军礼。”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情感积淀,当教师引领学生在军需处长的精神和将军的情感变化中走了个来回时,军需处长的高大形象也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心中,学生对这位与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充满了崇敬,这时老师再引导学生重读引导学生关注“晶莹”这个词,先从字面上理解指光亮而透明,再挖掘到深层——军需处长为了革命的胜利而不怕牺牲、舍己为人的精神。接着又通过课件出示一组“英雄”形象,进一步丰满人物形象,提升“丰碑”含义。那么最后诵读碑文,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了,这也将是课堂的一个高潮。

  第四环节:树立丰碑,抒发崇敬之情

  军需处长那冰雪中高大的形象看起来就像一座丰碑,他那舍已为人(无私)、勇于献身(无畏)的不朽精神更是一座晶莹的`丰碑。人们常说:“文道结合”。在总结课文时,我便对学生说:“这座晶莹的丰碑不仅感染了将军,坚定了这只队伍的信心,也深深地感染了我们,让我们把这座碑永远牢记在心中吧!

丰碑说课稿5

  一、教材简析

  《丰碑》是一篇讲读课文,主要讲的是红军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为了把棉衣让给战友穿,而自己却被活活冻死的感人故事,歌颂了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文章语言生动,描写细致传神,感情丰富深沉。课文双线并行,一条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具体写了军需处长冻死的感人事迹,另一条是隐含在文中的情感线索,通过将军的情感变化来突出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

  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是“详写和略写”,侧重于写的训练,它是在前两单元“按一定顺序写”、“分清主次”的训练基础上的发展和提高,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读写训练体系。通过本课的教学,要使学生懂得写文章不仅要有一定的顺序,还要做到有详有略。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课文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特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能抓住重点词语、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3、学*课文紧扣中心,合理安排详略的写法。

  4、能在品读想象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学*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已为人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难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感受军需处长崇高的精神世界;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二、教学方法

  根据课文内容悲壮感人、饱含情感的特点,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在教学时,主要通过创设情境、朗读品味、想象体验等方法,把学生带到那艰苦的战斗岁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的全过程,突出学生亲身经历的语言实践活动,使学生不仅获得语文的知识和技能,还自然渗透学法指导,学会如何去学*感悟语言,并且使学生在教师刻意追求的一种和谐而美好的情感氛围中得到心灵的净化,情感的陶冶,精神的提升。

  三、教学设计

  本节课教学分为这样三个环节: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使学生想学。

  (二)引导自主探索,激发学*情感,使学生会学。

  (三)总结延伸升华,强化学*情感,使学生乐学。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使学生想学。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解第1、2自然段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教学伊始,教师可结合回顾课文1、2自然段的内容用深沉而又充满激情的语言如下设疑导入:

  1、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狂风呼啸,大雪纷飞,寒冷、饥饿、疲劳无情地吞噬着每一个战士,还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面对这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将军是怎么想的?

  学生从文中“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严峻的考验呢?”一句不难体会到将军那时心里十分担忧。

  2、再让学生读读最后一节,问学生:“将军这时还担忧吗?”让学生找到文章最后一句“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从中体会到将军这时已坚信胜利一定会属于他们。

  3、将军这前后截然不同的情感,把学生带进了一种特定的问题情境之中,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的思维火花被点燃,不禁要问:“是什么使开始还十分担忧的将军后来又坚信胜利一定属于他们呢?”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而这正是本课需要重点研究解决的问题,这样就使本课的教学目标成为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任务,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引导自主探索,激发学*情感, 使学生会学。

  1、围绕以上问题,自读课文第三段,进一步思考:①从这段中自己读懂了什么?②划出最让你感动的语句,并说说为什么感动?③提出不懂的问题。以上问题问域宽,解答距长,思维强度大,灵活性强,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读书体会作出回答。

  2、在学生自读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小组合作交流,汇报自学情况。通过小组合作学*,营造自主参与的氛围,扩大参与面,不仅能使学生相互启发,使许多问题在小组内就得到解决,还使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交流思想、交流情感,培养了互助合作的精神。

  3、在小组讨论交流的基础上,针对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和认识上的偏差,组织全班读议。

  首先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感受和疑问分成两类,一类是关于军需处长的,另一类是关于将军的。然后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细细品读,进入情境,领悟情感,自主解疑。

  第一步,品读描写军需处长的语句。在学生初步感受的基础上,教师因势利导,抓住课文重点段第七小节描写军需处长冻僵了的样子的语句,体会他的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崇高品质。我准备出示第七小节文字作如下引导:

  (1)朗读体验,整体感受。请同学们用心读第七小节,看着这样一位老战士被冻死了,你的心里有何感受?你能读出自己的感受吗?强化朗读训练,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朗读中体验、理解、感悟。

  (2)质疑深究,深入体验。在朗读体验,整体感受,把握情感基调的基础上,再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在这冰天雪地的严冬,这位老战士身上穿的却是这样单薄破旧的衣服,读到这里,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经过一阵情感的酝酿,学生不禁要问:“他的棉衣呢?他是军需处长,为什么不给自己留一件呢?”教师因势利导,反问学生:“是啊,他为什么不给自己留一件呢?他难道不冷吗?”在讨论中深化学生的认识:棉衣代表着生的希望,老战士是把生的希望让给了自己的战友。这样紧扣语言文字,由表及里,不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质疑,展开想象,使军需处长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渐渐变得丰满生动起来。

  之后再问:生命属于每个人都只有一次,谁不珍惜自己宝贵的生命呢?老战士把棉衣让给了更需要它的战友,自己却活活冻死,他在牺牲前后悔吗?你怎么知道的?让学生再回到课文读书思考,从军需处长“镇定”、“安详”的神态中寻找答案,体会到军需处长已完全把自己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

  (3)展开想象,说中体会。可这样引导:老战士牺牲了,死得那样*静,没有一句豪言壮语,然而牺牲时这位老战土心里肯定有许多话想说,他会想说些什么呢?启发学生进行多角度思考,从可能会对战友们说、对首长说、对儿女说、对自己说等多方面展开丰富的想象,把语言表达训练、思维训练和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有机结合起来。

  (4)定格画面,配乐背诵。在学生深入理解感悟的基础上,趁着被刚刚激发的情感激流,教师再用深沉而又充满激情的语调这样引导:“多么伟大的战士,让我们再来看看这感人的一幕吧!”随即打出投影——军需处长冻死时的画面,伴随着一段低沉悲壮的交响曲,教师动情地范读第七小节,读完,停顿一会儿,让学生的心在老战士那美好情怀的感染中得到净化,然后,教师再把还沉浸在悲壮的情绪中的学生唤醒:“同学们,我们面对的不是军需处长已僵硬的身躯,而是一颗高尚的灵魂,让我们伴随着这震憾心灵的音乐试着背诵这段,让这感人至深的一幕永远留在我们的心灵深处……”于是学生开始动情地背诵。

  以上环节,摒弃了烦琐的分析和支离破碎的讲解,从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入手,突出朗读训练,并且避免贴标签式的学法指导,而是引导学生在自读感悟中自然渗透学法,通过品读、想象、质疑、讨论感受军需处长的高尚灵魂。深沉悲壮的音乐,饱含激情的导语,创设了一种学*语文的特有的情感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情感。在这里,我有意识的把人格的熏陶与培育,有机地融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让学生如春雨润物般受到感染,受到熏陶。

  第二步,抓住描写将军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体会将军的情感变化。在学生初步感受的基础上,再作如下引导:

  (1)一位老战士活活冻死了,将军看到这样的情景,他的心情会怎样?(悲愤)你从哪里体会出来的?谁能把将军悲愤的语气读出来?引导学生感情朗读8-10小节,读中体会将军悲愤的心情。

  (2)在此基础上,再次引导学生质疑:将军为什么对军需处长发这么大的火?通过讨论,反复朗读,体会到将军对战士的爱。

  (3)然后循着将军的情感变化,读文思考:当他得知眼前冻死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时,他的心情怎样?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出来的?引导学生抓住将军的动作、神态朗读体会将军当时内疚、自责、难过、崇敬等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的情感。

  这样抓住将军的情感变化线索,精心设疑,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满足了学生的学*需求,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突出了军需处长的高大形象。

  (4)朗读13小节,领悟丰碑的含义。由于有了以上的深入展开,学生对文中称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的理解已水到渠成。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体验自由表达对课文中丰碑的特殊含义的理解。正是军需处长舍已为人、一心为公的崇高品质成了将军和战士们心中的一座丰碑,从而突破了难点,领悟了中心。

  (5)朗读14小节,回应开头的问题。读到这里,你知道是什么坚定了将军必胜的信念了吗?(是红军战士舍已为人的精神和钢铁般的意志)

  (三)总结延伸升华,强化学*情感,使学生乐学。

  1、在红军艰难的征途中,这晶莹的丰碑又何止一座呢?读了这篇课文,你还想到了谁?让学生认识到,无数为革命而献身的英雄,都是我们心中的丰碑,从而使学生对课题丰碑含义的认识又更深了一层,情感得到升华。

  2、总结写法,突出读写训练的重点。先让学生说说课文写到了哪些内容?然后组织交流其中详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通过交流讨论,使学生懂得作文时应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来安排文章的详略。

  3、课外延伸,布置学生课后到图书馆借阅红军长征的故事书,然后大家一起交流。

  这样设计旨在构建大语文的教学观,语文学*和学生的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学生课堂学*要为课外学*服务,要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课堂不是唯一的信息源,以课堂教学为一个基点,把学生的思维触角引向一个广阔的空间,把学生的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感受,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语文,得到发展,这远比让学生做几个枯燥机械的练*有效得多。

丰碑说课稿6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十册第22课《丰碑》第2课时。

  2、教材简析:这是讲读课文。记叙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军需处长把自己的棉衣让给了战友,自己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赞扬了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

  3、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丰碑是第七组教材的一篇讲读课文。本组教材的训练重点是“详写与略写”。学懂了这篇课文,落实了这一训练重点,学生在今后的阅读中不单是从文章的内容去理解文章,还懂得从材料的安排来理解文章的结构,从而也使学生知道在写作中详略得当地进行写作,安排材料。

  4、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目标的确定应根据教学大纲,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思想品德的教育三个方面全面考虑,而且要明确具体,切实可行,符合学生的实际,以实现全面育人的目标。

  (1)本课时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因此,可确认为本课时的知识目标。

  (2)在教学时,我围绕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及将军的情感变化的语句进行分析,从而体会军需处长的高贵品质,在学*过程中,学生领悟了理解人物品质的方法,培养了学*能力,因此,理解人物品质重点的语段作为本课时的能力目标。

  (3)本课时的教学,让学生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他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这是本课时的思想的教育目标。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他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2)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5、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二、说教法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根据教材内容和高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灵活合理的进行多种教法的优化组合,运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以读代讲法,做到讲与练结合,扶与放结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一种愉悦民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成为教学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三、说学法

  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学。”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需教教学生会学。本课时教学要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从而体会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在授课时,我引导学生学*讨论,从描写军需处长的神态、动作、衣着的词句中品词、析句,从而体会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课文写将军的情感变化的语段,实际上是为了从侧面衬托军需处长的伟大,在教学这部分时,我引导学生去分析将军的神态、动作、语言,体会他的心情,让学生在想一想、划一划、议一议、读一读的过程中,体会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在整个学*的过程中,把学*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他们不仅学懂了这篇课文,还使他们知道今后在学*这类文章时,如何去挖掘人物的品质,从中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程序设计

  (一)由题入文,设置悬念。

  一上课,让学生齐读课题后,便让学生回答课题“丰碑”是指什么?让学生知道丰碑是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杰作或伟大的功绩。紧接着我问课文中的丰碑指什么?学生从课文中便能找出答案,这丰碑指的是军需处长。这时我让学生知道军需处长在军队中是负责管理什么的?这为体现军需处长的高贵品质埋下了伏笔。于是我又问道: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呢?这引起了同学们的深思。这样设置么悬念,能激发同学们的学*兴趣,也让学生从整体上去了解文章的内容。

  (二)剖析课文,理解中心。

  文章赞扬的是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这也是教学中需要学生领悟的重点。为了突破重点,我抓住了最能体现军需处长崇高精神的语段进行深入地分析理解。我首先引导学生分析描写军需处长的课文第七自然段。在教学这一重点段时,我首先利用媒体展现了被冻僵的军需处长的画面,以画面来感染学生,再找出有关自然段让学生学*讨论这段话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军需处长的?并想想哪些词语用得好。学生不难找出“安详”“镇定”“单薄破旧”这些词语用得好,然后我进一步诱导学生去分析。我问道:“为什么军需处长穿得这么单薄?”这样一点拨,使学生明白到这是一支装备很差的队伍,他们最缺的是棉衣。军需处长把棉衣让给了战友。我紧接着说:“这么严寒的天气,军需处长的穿着这么单薄,他明明知道自己会被冻死,可他的神态为什么这么镇定,这么安详呢?这一问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他们明白了军需处长这么做是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所以,他十分镇定、安详;他们明白了军需处长这么镇定、安详是因为自己尽到责任,死而无憾;他们明白了军需处长这么镇定、安详是因为早已把死置之度外了。这样,在不知不觉中,便让学生体会到了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配乐朗读,并进行配乐范读,在读中进一步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一股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文章对将军的描写,实际上是为了从侧面衬托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在教学这一重点部分时,我先让学生找出哪几个自然段是描写将军看到老红军牺牲时的神态、动作、语言的变化。然后让学生划出这些词语体会。为了帮助学生梳理,我让学生填表分析将军的情感变化。我问学生,当看到冻僵的老战士时,将军为什么叫军需处长来?当没有人回答他时,他为什么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这些问题让学生明白这时将军认为军需处长没给这位老战士发棉衣,以至冻死。这是军需处长失职造成的严重后果。他要叫军需处长来追究责任,这也为下文体现军需处长的伟大作了个埋伏;当将军知道这位牺牲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将军为什么向这位军需处长庄严地敬了一个军礼?这是一个较难的问题。这一个军礼,包含了将军复杂的感情。他为自己错怪了军需处长而内疚。这一无声的军礼,表达了将军的千言万语和对军需处长的哀悼。学生明白了这一点,也就从中体会到了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使同学们再次受到震撼。在分析这些句子的同时,我让学生比较“愣了一下”和“愣住了”有什么区别;“抽动”和“抖动”有什么区别。这样学生的基础知识扎扎实实得到训练,也学会在特定的句子中体会词义。在分析清楚将军的情感变化后,我让学生满怀深情地朗读,学生在读中再一次被军需处长的伟大感动了,再次激起了情感的波澜。

  为了落实这一单元训练重点,我紧接着问道:“课文为什么详写军需处长牺牲时的神态、动作、衣着和详写将军的神态、动作、语言?这一问让学生知道:这都是为了突出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也让学生知道和文章中心思想关系特别密切的材料应详细些,为学生今后*作作铺垫。

  (三)深入体会,强化中心。

  通过上面的学*,学生已能体会到军需处长那种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这时我便问: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呢?我让学生边看图边回答,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去分析问题,这时学生都能说军需处长的外形,确实像一座晶莹的丰碑,更重要的是他舍己为人、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是不朽的,他永远铭记在战士们心中,解决了这一画龙点睛的问题,学生便由表及里地了解了课文的内容。

  在讲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时,我让学生体会脚步声为什么是沉重坚定的?让学生体会到战士心情的沉重,但心中因为树立了军需处长那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充满了胜利的信心,从而进一步体会到因为受到军需处长的鼓舞,战士们一定能经受严峻的考验,一定能战胜重重困难。这样,也使同学们从中受到鼓舞。

  (四)总结课文,熏陶情感。

  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不仅在战士们心中树立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在同学们的心中也树立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军需处长和晶莹的丰碑一样永垂不朽。人们常说:“文道结合”。在总结课文时,我便对学生说:“你从军需处长身上想到了什么?”这时学生纷纷把对军需处长的崇敬表达出来。

  五、布置作业,巩固知识。

  为了巩固堂上所学的知识,我给学生布置两题作业:

  (1)用“湿润”“晶莹”造句;

  (2)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丰碑》说课稿范文十份(扩展5)

——《植物妈妈有办法》说课稿范文十份

  《植物妈妈有办法》说课稿 1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第三课《植物妈妈有办法》,本文是一首充满儿童情趣的小诗,从题目到内容都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蒲公英、苍耳、豌豆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全诗共五节,第一节提出了问题,植物靠什么传播种子;第二、三、四节分别讲蒲公英、苍耳、豌豆传播种子的方法;第五节讲只要细心观察就能获得更多的知识。语言优美、生动,贴*儿童的生活,读起来朗朗上口,是一篇百读不厌的科普作品。

  【设计思路】

  课标对第一学段的阅读教学指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基于对课文的理解与分析,结合课标精神与学生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从以下三点予以定位:

  1、知识目标:

  ⑴认识“旅、蒲”等12个生字。会写“已、甲”等10个字。

  ⑵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⑶了解文中介绍的蒲公英、苍耳、豌豆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⑷收集一些植物制作标本,并介绍其传播种子的方法。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主识字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⑴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⑵激发学生探究植物奥秘的兴趣和欲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⑵正确认读、书写生字。

  难点:

  ⑴了解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⑵理解文中“旅行”“穿着带刺的铠甲”等所表达的意思。

  为了将三维目标得以真正落实,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用图片激情、课件展示、音乐渲染等形式指导学生朗读,在读中去感悟课文的韵律美,去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精妙,以达到熟读背诵。

  基于以上认识,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一、激趣导入。二、自读识字。三、合作交流。四、品读领悟。五、巩固延伸。下面,我就对本课的教学流程做以具体的阐述。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我们都知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我采用谈话导入的方式进入新课的学*。 “我们都知道牛马有脚,鸟有翅膀,它们都可以去各地旅行,可植物没脚,没翅膀,它们要旅行靠什么办法呢?聪明的植物妈妈想出了很多的办法,今天我带你们一起去认识这些植物妈妈。同时板书课题,让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利用阅读期待,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

  二、自读识字。

  1、教师范读课文。

  充分利用云空间课堂魔方,播放有关蒲公英、苍耳、豌豆传播种子的配乐动画,教师伴随着生动的画面、优美的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听读课文后讨论:从刚才的画面中,你认识了哪几种植物呢?

  2、学生自读课文。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遇到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边读边标出生字,鼓励学生利用各种方法自主识字,从而达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目的。

  (2)讨论:你认识了哪几种植物呢?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生动有趣的动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探索新知的欲望。

  三、合作交流

  ⑴指名回答,教师相机出示词语:蒲(pú)公英、苍(cāng)耳、豌豆。齐读词语。

  ⑵说说用什么方法记住“蒲、苍”两个生字?(提醒学生勿把“蒲”字写成左右结构)

  ⑶利用游戏巩固识字。我将采用摘苹果、气球飞上天等游戏巩固学生的识字成果。

  (4)小组内轮读生字,读得正确、流利的,由小组长为他贴上“ ”,没有达到要求的,再把生字多读几遍。

  (5)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让学生在多音字“得”下画上记号。看看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得”的读音有什么不同。

  出示大屏幕:

  A、孩子如果已经长大,就得告别妈妈。

  B、那里有许多知识,粗心的小朋友可得不到它。

  C、蒲公英的种子,飞得多远哪!

  先认读“得”的三种不同的读音“děi、dé、de”,再读句子,选音节注音,最后齐读这三句话。

  (6)让学生在课文中找找还有哪些多音字?(为、降、乘……)画上记号,并给这些多音字组词。

  【设计意图】通过听读、互读、赛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互助互学,人人参与,不但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的感知,而且让学生从中体会到读书的乐趣,提升自己的自信心。

  (7)识记字形,练写生字

  1、识记生字

  ⑴出示文中的生字,自由练读,小老师带读。

  ⑵小组讨论: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些生字。比比谁的方法好。

  ⑶全班交流。

  2、指导书写

  ⑴出示要写的字:如、已、娃、纷、好。学生认读。

  ⑵指导观察。要把这些生字写美观,必须注意什么?

  ⑶学生观察字的结构,交流书写注意的地方。

  (4)教师示范,指导重点笔画。如“已”要半封口,不能写成自己的“己”等。“绞丝旁”的写法,提示学生注意两个撇折的起笔收笔基本上下对齐,比较“洼”和“娃”的字形。

  (5)学生练*。教师巡视,有针对性地指导。如:“巳”与“已”的区别,女字旁与“女”字宽窄不一样,第三笔到右边不出头。在重视学生写字质量的同时,还应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培养良好的写字*惯。

  【设计意图】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教学生需要教的知识”,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四、品读感悟

  本环节的设计我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我们说到“牛马有脚,鸟有翅膀,那植物妈妈究竟用什么方法送孩子去旅行的呢?现在就自由读课文,并画出来。

  1、说蒲公英

  (1)首先我们看看蒲公英妈妈是怎样将自己孩子送出家门的?请同学读读诗的第二小节。(板书:蒲公英、画)

  (2)教师拿起蒲公英标本,边吹气边引导学生理解,蒲公英妈妈给孩子们准备了什么?(降落伞),那这里的降落伞指什么?(一朵毛茸茸的小花)你们看过真的降落伞吗?什么样的?

  师:降落伞多美啊!但光有降落伞就行了吗?植物要旅行还得需要什么?师板书(风吹)

  师:风婆婆过来了,蒲公英身上的冠毛便展开了,像一把把降落伞四散开来,你们瞧,种子这里一颗,那里一颗,都从空中飘落下来了。(我们可以用哪一个词来描述?引导学生说出:“纷纷”。

  “纷纷“是什么意思?(指名说)实物演示,让学生说一说种子是怎样飞的。(一个紧跟着一个没有顺序地随风飞去。)

  谁能用“纷纷”说一句话。

  (3)(只要微风轻轻一吹,孩子们就乘着风纷纷出发。)这句诗多美啊!你能美美的把这句诗读一读吗?(指名读)

  师:是啊!孩子们长大了,终于可以离开妈妈独自生活了。孩子们多自豪啊。蒲公英妈妈准备了降落伞,把它送给自己的娃娃。只要微风轻轻一吹,孩子们就纷纷出发。它们会飞到什么地方呢?(指名说)

  (4)用“蒲公英娃娃飞呀,飞呀,有的孩子飞到了(田野),有的孩子飞到了(草原),还有的孩子飞到了(山坡)(指名说)

  师:你们觉得蒲公英妈妈的办法怎么样?那它又是怎样的一个妈妈呢?请你夸一夸。

  (5)像蒲公英这样聪明、伟大的妈妈还有很多,那大家想不想知道苍耳妈妈和豌豆妈妈是怎样送孩子去旅行的呢?

  2、说苍耳

  ⑴蒲公英妈妈是靠风来传播种子的,而苍耳妈妈又有什么好办法呢?谁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说一说苍耳妈妈的办法?学生交流并回答(板书苍耳动物皮毛带)

  ⑵让学生再次拿出苍耳标本,看一看,摸一摸,形象地感受“带刺的铠甲”。

  ⑶让学生任意把苍耳挂在自己的头发、衣服上,然后走一走、跳一跳,体会苍耳妈妈传播种子的妙处,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⑷苍耳宝宝只要挂住动物的皮毛,就能去田野、山洼。这个办法多妙呀!谁来夸夸苍耳妈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节。

  ⑸苍耳妈妈是靠动物皮毛带把孩子送走的。那豌豆妈妈的办法又是什么呢?

  3、说豌豆

  ⑴第4小节分组进行学*。(出示学*要求)

  ①自由读第四节。

  ②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小组成员之间共同探讨。

  ③说说豌豆是怎么传播种子的?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板书豌豆)

  ⑵各组选派代表汇报学*情况。

  ⑶针对学生的疑问,教师拿出一颗豆荚,将豆荚一捏,壳突然收缩,形成弹力,豌豆便弹射出来。同时,教师告诉学生这与“豌豆晒在太阳底下,豆荚炸开,豆粒儿蹦着跳着离开妈妈”的效果是一样的。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具,让学生明白了豌豆传播种子的方法。(教师板画:太阳)

  ⑷出示句子:

  豆荚炸开,孩子们离开妈妈。

  啪的一声,豆荚炸开,孩子们蹦着跳着离开妈妈。

  ①比较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一句写得好?为什么?(引导学生从豆荚炸开的响声、豆子蹦跳的动作、联想生活中蹦跳的快乐等方面去思考)

  ②指导学生读出豌豆宝宝蹦着跳着离开妈妈时的高兴的心情。

  (5)试着根据板书背诵课文,可以配上自己喜欢的动作。

  本环节的学*中,从老师的引领,到小组合作,到自学,引导学生由扶到合作,到独立学*,教学生学会学*,感受到了学*的快乐。)

  五、巩固延伸

  1、植物妈妈的办法还有很多很多,你们还收集了哪些植物呢?能说说这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吗?(让学生拿出课前收集的其他植物标本,边展示边介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如:鬼针草宝宝只要挂住小朋友的衣服,就能去田野、山洼;葡萄的种子被贪吃的小鸟带到远方;太阳一晒,凤仙花娃娃们就蹦着跳着离开妈妈……)

  2、交流其它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然后仿照课文表达形式写一小节诗歌。

  展示诗歌

  3、教师总结:植物王国里的奥秘还有很多,粗心的小朋友是找不到的。希望你们做细心的孩子,探索大自然中更多有趣的事物和现象。

  【设计意图】对课文知识进行拓展,加强课内外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仿写,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板书设计:

  3植物妈妈有办法

  ↓ ↓

  蒲公英→风吹

  苍耳→动物皮毛带

  豌豆→太阳晒

  【板书设计】

  植物妈妈有办法

  风吹

  蒲公英

  皮毛挂

  苍耳

  太阳晒

  豌豆

  本课教学让我们看到农村教师在课程改革风口浪尖上撞击出一朵朵美丽的浪花。

  本课精彩之一:

  大胆开发课程资源,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田间、山野去。学生对照课本知识采集各种植物标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眼观、手摸、发现不同植物传播种子的奇特办法,心中必涌动起涟漪,禁不住要讲述自己的发现。同桌展示,全班交流,原本不善言辞的学生也畅所欲言,看似简单的活动,激发了学生说的欲望,发散了学生思维,学生各抒己见,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积累了语感。

  精彩之二:对比发现是学*、提炼语言的好办法,许多老师都采用,但往往只注意表面,不作深挖。设计中执教者就“啪的一声,豆荚炸开,孩子们蹦着跳着离开妈妈。”引导学生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发现句子的优美之处(豆荚炸开的响声,豆子蹦跳的动作,联想生活中蹦跳的快乐,感受豆粒儿的情感。)让学生体验语言的精致和微妙。

  精彩之三:活学活用文本。课文是学*语文的范本,学*是为了运用。本课设计了让学生把采集的植物做成标本,并仿造课文写一首儿歌,或以第一人称的形式介绍该植物。这一设计独具匠心,一方面可以使文中的句式在活用的过程中得以内化;另一方面,激活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既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又激发了学生热爱自然乐于探究之情。这正是语文教学所追求的境界。

  《植物妈妈有办法》说课稿 2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植物妈妈有办法》这首小诗,充满儿童情趣、富有韵律感。全诗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把自然知识蕴含其中,语言朗朗上口、内容浅显易懂,是一篇优秀的科普作品。学*这篇课文的目的是激发学生了解植物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留心身边的事物、认真观察的好*惯。

  2、教学目标

  依据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和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了解诗歌中三位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办法。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读出诗的韵味,并能试着仿编诗歌。逐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好*惯。

  3、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有关植物传播种子方面的知识,并能有感情的诵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味。

  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更好地达到以上的教学目标,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其中以“多形式的读”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因为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主要就是教会学生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去实践,而读不可置疑是一种非常好的语言实践的方法。同时,我也采用实物观察,多媒体创设情境,联系生活等多种方法来进行教学,将学生带入快乐的阅读情境之中。增强学生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说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整体感知——赏读情趣——拓展延伸——仿编诗歌

  先简单说说整体感知这一环节

  在激趣导入新课后,让学生带着不同的要求分别进行了4次读文。目的就是让学生获得整体感知,读后交流收获。

  第二环节是赏读情趣

  这一环节就是引导学生精读诗歌,理解重点。由于诗歌的第二、三、四小节结构相似,因此我决定采用二小节重点指导,三小节扶,四小节放得教学策略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为了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我在第二小节中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和小蒲公英一起随风出发,在情境朗读中找到美、读出美,读出诗的韵味儿;在第三小节中运用实物演示法,帮学生理解“铠甲”、“挂住”等词语,并从朗读中体会苍耳妈妈办法之“妙”;第四小节中,我则放手,让学生自主学*感悟出豌豆妈妈的方法之“巧”。

  下面就是第三环节和第四环节:拓展延伸和仿写诗歌这两个环节密不可分。

  拓展延伸:让学生先说说你还知道那些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然后我再出示有代表性的几种植物和学生交流

  这一环节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激发了学生探索奥秘的兴趣。同时也为创编诗歌环节作了很好的铺垫。

  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中,我将采用“图文并列”式的板书。它的特点是:简单明了、主题鲜明。能清晰体现教学思路。

  《植物妈妈有办法》说课稿 3

  今天我要说的课的题目是《植物妈妈有办法》。我将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流程”等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一篇关于自然知识的课文。课文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是告诉孩子们长大了会离开妈妈的简单提示简单举例动物并提出问题。然后举例说明蒲公英、苍耳、豌豆妈妈们帮孩子们旅行的方法。最后讲了还有很多植物的旅行方法要我们同学去观察发现。从而,可以对学生进行教育学*的态度要细心,不可粗心(马虎)。

  因此本科教学的整体思路是“引导学生发现和运用形声字识字方法,熟字加偏旁的方法来识字,还可以编故事”等方法来识字。通过学*生字可以把学过的识字方法引出来。在识字教学中让孩子们发挥自己的创意能力特别是喜欢编故事识记的同学给一个发挥的*台。又要引导学生通过本课文的朗读感悟,了解一些科技常识,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植物和事有自己的独特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引发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科学。

  1、教学目标:

  为了达到教学目的,一句汉语课标,我从三个方面身结论三位目标,分别是:

  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12个认读字和三个会写的字,会写“已、娃、洼”三个字。

  ②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用不同的识字方法来认识生字。

  情感与态度、价值观:通过探究式学*了解植物知识、引发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留心身事物、仔细观察的*惯。

  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12个生字,正确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正确书写“娃、洼”偏旁的大小决定,字在米字格里的位置。

  3、课时安排:

  这篇课文是关于自然知识的课文,我把识字教学和朗读教学分为两大块,教学上安排两课时。

  二、说教法、学法

  语文教学是在师生*等的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因此,教学中不仅应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更要注重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

  根据教学目标的确立和重难点的提出,结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1、激发兴趣: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结构和识字方法。

  2、书写要求: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3、兴趣朗读: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本文的学法指导:

  对于学生学法的指导是走向主体性学*的最根本的途径,本文的教学我从以下两点教给学生们学*方法:

  首先,培养学生“主动学*生字词”的良好*惯及识字方法上下了功夫。让学生在学*识字方法的同时理解词语。

  其次,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新课程标准”鼓励学生运用多种识字方法来识记,进行多样化的探究学*。本课的教学流程如下:

  一、导入

  质疑引入。

  1、出示图片:花草、树木、庄稼等(这些称作植物)在哪儿能够见得到呢?(野外)

  板书:植物

  这节课我们一起去看一下,植物妈妈的到底有哪些办法?

  2、补全课题。板书:植物(妈妈有办法)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3、把植物当**来写,就是拟人的手法。

  意图:激趣导读培养学生读书质疑的*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示范读(都有哪些植物要告别妈妈要旅行呢?)学生认真听:回答

  生自由读:读的时候把读不准的词语画出来,多读几遍)

  三、识字

  1、学*认读字:

  认读词语:旅行、(蒲公英、降落伞、苍耳、)图片、娃娃、纷纷、山洼、啪、(象声词)、炸开、蹦着跳着、观察、知识(读轻声)

  2、学*生字、词:

  需要会写的字:已经、铠甲、豌豆、知识、纷纷、已经、如果、好办法、娃娃、山洼

  (用自己的方法识记)

  巡视了解识字情况,调整重难点。

  1、参与小组学*。(不会的字首先在小组内解决)同桌也可。

  2、检查生字—————自读、看生字自读、同桌互读、“开火车”读等。

  3、汇报识字方法或经验。

  意图:在游戏中巩固识字,培养独立思考读通课文。

  [不同识字方法来认识生字,培养学生的自主学*能力,发现字的规律和乐趣。]

  四、细读课文。

  1、课文讲了几种植物?它们各自用什么方法传播种子

  2、第一小节的时候,把多音字“得”组词,“告别”是什么意思?

  3、第二~四小节:图文结合————“纷纷”是?

  4、“带刺的铠甲”苍耳妈妈靠什么传播?理解“铠甲”的意思?

  5、豌豆妈妈是什么样子的?—————靠太阳

  1、(只要……就……)说一句话。

  2、这些妈妈当中你最喜欢谁的方法?

  3、选择自己喜欢的妈妈部分多读、背诵。

  意图:引导学生观察收获知识,总结背诵的方法及窍门。

  4、你还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不会的话老师来提供资料:如凤仙花、椰树。

  意图:引导学生对植物产生兴趣和观察能力的培养

  《植物妈妈有办法》说课稿 4

  一、说教材: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标实验教材第三册第三篇课文。这是一首诗歌,介绍植物用什么方法传播种子的常识。全诗共五节,第一节提出问题,第二、三、四节结构相似,分别介绍了蒲公英、苍耳、豌豆传播种子的方法。

  诗歌语言生动形象,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

  二、教学目标:

  依据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和学生的实际,确定课文的教学目标如下:

  (1) 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过程与方法:围绕课题,质疑学文,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养成仔细观察的*惯。培养观察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有关植物传播种子方面的知识,

  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

  四、 教学策略

  课标指出:语文课要以人为本,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为体现这些新的理念,实现既定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标中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时,我遵循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学生为主体,让每个人有尝试的机会和自主选择的权利,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面对面地听、说、读、问、评、议等去实现,坚持把“读”的训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并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力求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五、说教学设计:

  为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情景导入,诱发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赏读课文,入情悟趣,

  (四)深化内容,拓展延伸。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伊始,学生观看有关植物的影片,我声情并茂地作介绍,把学生带到植物的世界中去,植物的孩子没长脚也没有翅膀,怎样才能到四面八方去呢?通过质疑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并揭示课题《植物妈妈有办法》。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想提出来吗?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为下一步的读书探究打下基础。

  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做到不加字、掉字、将自己感兴趣的小节多读几遍,思考:课文讲了哪几位植物妈妈?在书上把它们画下来,以训练学生边读边想的好*惯,

  新课标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使他们成为语文学*的主人。在这个教学步骤中,我以课堂为主阵地,始终将“分组讨论,合作交流,读中理解”作为一种激活课堂信息交流的有效方式。在学生整体感知全文后,我导学第二小节,课件出示降落伞,“看,这降落伞多美呀!有了它,蒲公英妈妈就能*它传播种子了。”再演示课件,风轻轻一吹,降落伞一个接一个出发的情景,理解“纷纷”一词,蒲公英的孩子多快乐呀!让学生美美地把这一节读出来,学生练读,我再指导读,“蒲公英**的办法怎么样”?指导学生再看画面,抽生夸一夸,再随意地加上动作,表情站起来读,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快乐的学*氛围。

  分小组合作学生自己喜欢的小节,喜欢苍耳的就学*第三节,喜欢豌豆妈妈就学*第四节。我出示学*方法。(1)读一读课文,(2)说一说办法(3)演一演情景(4)夸一夸妈妈。然后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质疑,我把课前采集的苍耳种子实物让学生摸一摸,体会苍耳布满刺的外壳。再用课件演示铠甲挂住动物皮毛这一动作,让学生体会这一办法的有趣,再让学生用朗读把它表达出来。学生自由读,我抽读,分小组比赛读,使每一个人都有参与的权利。同桌练*说一说“蒲公英妈妈,苍耳妈妈,豌豆妈妈*什么传播种子”。以达到训练全班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目的。

  我小结:

  蒲公英妈妈*风吹,苍耳妈妈*动物的皮毛带,豌豆妈妈*太阳晒传播种子。

  植物妈妈传播种子还有哪些办法?让我们一起去野外观察吧!我课件显示美丽的草原、田野、树林等。抽生像课文那样夸一夸这些植物妈妈。再把它写出来,以此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能力和语言文字训练的能

  六、说板书:

  蒲公英

  风

  苍 耳

  动物皮毛带

  豌 豆

  太阳晒

  《植物妈妈有办法》说课稿 5

  一、说教材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第三册第五单元的内容,这是一首介绍自然常识的诗歌。作者运用诗歌的形式,以简短的篇幅、形象的语言,叙述了蒲公英、苍耳、豌豆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富有儿童情趣。本课主要培养学生理解、概括、朗读和收集使用信息的能力。

  根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如下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课文中介绍的几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

  3、情感价值目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重点难点:

  1、理解文中重点词句,了解蒲公英、苍耳和豆荚传播种子的办法。

  2、练*有感情地朗读。

  二、说教法

  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按每段课文的深浅程度,选用如下几种教法授课,使学生很快了解了一些植物传播种子的常识,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1、 用谈话的方式让学生进入情境,引入新课。学生产生疑问,有了疑问,才有解决问题的兴趣。

  2、利用各种媒体激发兴趣,使学生直观主动地去理解内容,促进学*。

  3、适当采用“表演——体验”的教法,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得到发展。

  三、说学法

  1、 鼓励课外收集信息,调动学生主动收集的积极性,开阔视野。

  2、 初读课文采取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

  3、在导学第1节后,让学生自主学*2、3、4节。

  四、说教学过程

  在我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课件是贯穿始终的。

  1、 用课件出示的读书要求,让学生明确要求,按照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 认读词语是通过出示课件中的同学们非常熟悉的机器猫,在它们的身上有词语,告诉学生只有把词语读正确了,它才愿意和你做朋友,激发学生的认读兴趣。

  3、 在讲解蒲公英,苍耳,豌豆传播种子的过程时是用课件进行的演示,通过学生的认真观察,让学生掌握他们是用什么方式靠什么来传播种子的,而且在演示课件的过程中有朗读的录音,这样学生既通过画面掌握方法有通过朗读录音学会正确的朗读。

  4、 “啪”的一声,豆荚炸开的声音是通过课件的演示来完成的,这样让学生看一看,听一听,真切的感受到用这个词不但形象生动的写出了豆荚炸开时的声音,而且写出了豆荚炸开时的动作和心情。

  5、 植物妈妈的办法还有很多,我通过课件又向学生介绍了一种椰树利用水来传播种子的方法,对知识进行了拓展。

  6、 作业是通过课件展示给学生的。

  《植物妈妈有办法》说课稿 6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植物妈妈有办法》,它是人教版第三册上的课文。这篇文章从题目到内容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科学知识用韵文的形式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语言朗朗上口,我跟人认为是一篇让我百读不厌的科普文章。在教学时我就引领学生多读,在读中去感悟课文的韵律美,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精妙,了解课文告诉我们的科学知识。根据课文语言的跳跃性这一特点以及新课标要求重视朗读这一教学建议,我觉得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而理解课文内容相对刚进入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些困难。

  二、教学目标。

  这课的教学,我准备达成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12个生字,写10个生字。

  2、技能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情感目标:产生观察植物知识,了解植物知识,探究植物奥妙的兴趣。

  三、设计理念(教学方法)

  为了更好地达到以上的教学目标,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其中以“多形式的读”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因为我个人认为语文教学主要就是教会学生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去实践。而读不可置疑是一种非常好的语言实践的方法。同时,我也采用实物观察,创设情境,联系生活等多种方法来进行教学,必要时,我也采用多媒体来更好地教学。

  四、说课时;

  本课我准备分两课时完成,今天我着重讲第一课时。下面我所讲的就是这课时的教学流程。

  五、教学流程。

  (一)联系实际,揭示课题。

  一进课堂,我便在黑板上写下“旅行”这两个字,问学生有谁认识这两个字,让他们谈谈是怎么认识这两个字的。说完之后,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时都去过什么地方旅行?怎么去的?旅行的感觉怎样?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可能会说很多很多有趣的旅行,也会畅谈多种有趣的旅行方式。这时,我便置疑,那如果植物也想去旅行,该用什么办法呢?揭示课题《植物妈妈有办法》。我想带着疑问学生会对文本充满好奇,会更有兴趣朗读课文的。

  (二)读通课文,认读生字。

  这环节我分三步完成。1、让学生自由读,边读边圈出文中要认的字与同桌相互读准字音。2、出示词语指名读。此时我只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个别字说说识字方法(苍耳读音比较难掌握,采用跟读来帮助读准字音。)不打算逐一逐一地认字。因为我觉得二年级的学生已经通过一年的识字训练,对与一般的字已经能够自己识字了。3、让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目的还是读通课文,整体把握课文。

  (三)精读课文,感受旅行快乐。

  在学生通读课文之后,我便设计了这样的题目:文中你认识了哪些植物宝宝?根据学生的回答一一板书。蒲公英苍耳…学生回答完后,我便追问植物妈妈用什么办法让它的孩子旅行的呢?让学生带着这问题读读课文2—4小节。(有人说,教是为了不教。师者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环节我采用了扶放结合的方法,重点教学第二小节,简要教学3、4小节。力求在我的扶下,能让学生学会自己学。)第二小节我是这样教学的。学生读完第2小节,让学生说说蒲公英是用什么办法让自己的宝宝旅行的?学生说出了乘着降落伞纷纷出发时,我出示降落伞的实物图,让学生说说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同时引导学生感悟出乘降落伞旅行的有趣。当学生理解到这一层面时,我还带着学生望课文的深处走,采用理解纷纷一词,感悟这种旅行的美和快乐。我在黑板上画出一朵蒲公英,用富有童趣的话语说:“你看这一朵蒲公英出发了,这一朵出发叫纷纷出发吗?”学生会说不是。我就在黑板上画很多很多的蒲公英,追问:这样叫纷纷出发了吗?那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纷纷吗?语言训练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如此感悟“纷纷”,我想会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种动感,使语言活起来。接着,我让学生欣赏蒲公英纷纷出发的动感画面。(多媒体是这样设计的。蓝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下面是一望无垠的蒲公英,蒲公英随着风伴着柔和的音乐纷纷飞舞。)看完后,请学生谈谈感受,要求把这种感受放到课文中读出来。学生感受到美丽了,也就能有感情地把这一段文章好好地读出来。我继续带着学生往下走:蒲公英纷纷出发,他们都会到什么地方去呢?(生会说:田野,山沟,)蒲公英且这么多的地方课文中有一个词语就叫做“四海为家”。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培养学生说话的契机,同时也是非常好的理解“四海为家”的语文情境。

  学完了第二小节,我把课文的第三小节和第四小节按类似的教学方法来进行。其中有几点不太一样的.我来说说。“苍耳”对于学生来说其实是熟悉的,但可能不是很清楚它的学名。我便出示实物让学生摸摸,看看,同时让他们联系实际谈谈*时在生活中衣服或头发被苍耳挂住的事情。想像苍耳妈妈带孩子旅行的乐趣。第四小节中没有什么难以理解的东西,我只是让学生用动作来表达“蹦着跳着”,感受豌豆去旅行的快乐。在这两小节的教学中,我都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这些宝宝都会去什么地方旅行呢?加深理解“四海为家”这个词语。

  (四)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教完了2—4小节,我便准备结束这课时的阅读教学。我是这样结课的。小朋友,生活中还有许多像这样的植物宝宝,它们的妈妈有各种各样的办法来让他们快乐的旅行。这时,我布置学生课后要搜索还有哪些植物用什么办法来旅行。这一设计主要为了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去发现去观察,同时也为第二课时的教学埋下伏笔。

  (五)阐述第二课时的教学。第二课时我准备完成以下的教学任务。1、完成该认写的字。2、让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课文。3、根据调查,模仿课文创作一首儿歌。如:樱桃妈妈有个好办法,她给孩子穿上了红皮袄,只要小鸟将他吞下,就能带它到田野、山洼。

  (六)趣味写字,扎实训练。

  小学一二年级是养成良好的书写*惯的关键时刻,一二年级的写字也是重中之重。因此,我个人觉得每堂课都要留时间进行写字训练。这堂课我让学生写“纷”和“经”。首先让学生观察这俩字的异同,让他们去发现字型的特点。书写时,我教学部件“绞丝旁”学生先练写部件,再整个字连起来书写。书写完后,选取优秀的作业来进行表扬。

  六、说板书。

  一堂课的板书相当于一堂课的灵魂,一个人的眼睛。好的板书能让学生一目了然,同时还能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个提纲挈领的作用。本课时的板书就是符合这些好处的。

  植物妈妈有办法

  蒲公英苍豌豆…

  风刺太阳…

  《植物妈妈有办法》说课稿 7

  今天我要说的课的题目是《植物妈妈有办法》。我将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流程”等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一篇关于自然知识的课文。课文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是告诉孩子们长大了会离开妈妈的简单提示简单举例动物并提出问题。然后举例说明蒲公英、苍耳、豌豆妈妈们帮孩子们旅行的方法。最后讲了还有很多植物的旅行方法要我们同学去观察发现。从而,可以对学生进行教育学*的态度要细心,不可粗心(马虎)。

  因此本科教学的整体思路是“引导学生发现和运用形声字识字方法,熟字加偏旁的方法来识字,还可以编故事”等方法来识字。通过学*生字可以把学过的识字方法引出来。在识字教学中让孩子们发挥自己的创意能力特别是喜欢编故事识记的同学给一个发挥的*台。又要引导学生通过本课文的朗读感悟,了解一些科技常识,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植物和事有自己的独特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引发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科学。

  1、教学目标:

  为了达到教学目的,一句汉语课标,我从三个方面身结论三位目标,分别是:

  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12个认读字和三个会写的字,会写“已、娃、洼”三个字。

  ②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用不同的识字方法来认识生字。

  情感与态度、价值观:通过探究式学*了解植物知识、引发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留心身事物、仔细观察的*惯。

  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12个生字,正确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正确书写“娃、洼”偏旁的大小决定,字在米字格里的位置。

  3、课时安排:

  这篇课文是关于自然知识的课文,我把识字教学和朗读教学分为两大块,教学上安排两课时。

  二、说教法、学法

  语文教学是在师生*等的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因此,教学中不仅应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更要注重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

  根据教学目标的确立和重难点的提出,结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1、激发兴趣: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结构和识字方法。

  2、书写要求: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3、兴趣朗读: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本文的学法指导:

  对于学生学法的指导是走向主体性学*的最根本的途径,本文的教学我从以下两点教给学生们学*方法:

  首先,培养学生“主动学*生字词”的良好*惯及识字方法上下了功夫。让学生在学*识字方法的同时理解词语。

  其次,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新课程标准”鼓励学生运用多种识字方法来识记,进行多样化的探究学*。本课的教学流程如下:

  一、导入

  质疑引入。

  1、出示图片:花草、树木、庄稼等(这些称作植物)在哪儿能够见得到呢?(野外)

  板书:植物

  这节课我们一起去看一下,植物妈妈的到底有哪些办法?

  2、补全课题。板书:植物(妈妈有办法)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3、把植物当**来写,就是拟人的手法。

  意图:激趣导读培养学生读书质疑的*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示范读(都有哪些植物要告别妈妈要旅行呢?)学生认真听:回答

  生自由读:读的时候把读不准的词语画出来,多读几遍)

  三、识字

  1、学*认读字:

  认读词语:旅行、(蒲公英、降落伞、苍耳、)图片、娃娃、纷纷、山洼、啪、(象声词)、炸开、蹦着跳着、观察、知识(读轻声)

  2、学*生字、词:

  需要会写的字:已经、铠甲、豌豆、知识、纷纷、已经、如果、好办法、娃娃、山洼

  (用自己的方法识记)

  巡视了解识字情况,调整重难点。

  1、参与小组学*。(不会的字首先在小组内解决)同桌也可。

  2、检查生字―――――自读、看生字自读、同桌互读、“开火车”读等。

  3、汇报识字方法或经验。

  意图:在游戏中巩固识字,培养独立思考读通课文。

  [不同识字方法来认识生字,培养学生的自主学*能力,发现字的规律和乐趣。]

  四、细读课文。

  1、课文讲了几种植物?它们各自用什么方法传播种子

  2、第一小节的时候,把多音字“得”组词,“告别”是什么意思?

  3、第二~四小节:图文结合――――“纷纷”是?

  4、“带刺的铠甲”苍耳妈妈靠什么传播?理解“铠甲”的意思?

  5、豌豆妈妈是什么样子的?―――――靠太阳

  1、(只要……就……)说一句话。

  2、这些妈妈当中你最喜欢谁的方法?

  3、选择自己喜欢的妈妈部分多读、背诵。

  意图:引导学生观察收获知识,总结背诵的方法及窍门。

  4、你还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不会的话老师来提供资料:如凤仙花、椰树。

  意图:引导学生对植物产生兴趣和观察能力的培养

  《植物妈妈有办法》说课稿 8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植物妈妈有办法》,它是人教版第三册上的课文。这篇文章从题目到内容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科学知识用韵文的形式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语言朗朗上口,我跟人认为是一篇让我百读不厌的科普文章。在教学时我就引领学生多读,在读中去感悟课文的韵律美,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精妙,了解课文告诉我们的科学知识。根据课文语言的跳跃性这一特点以及新课标要求重视朗读这一教学建议,我觉得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而理解课文内容相对刚进入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些困难。

  二、教学目标。

  这课的教学,我准备达成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12个生字,写10个生字。

  2、技能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情感目标:产生观察植物知识,了解植物知识,探究植物奥妙的兴趣。

  三、设计理念(教学方法)

  为了更好地达到以上的教学目标,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其中以“多形式的读”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因为我个人认为语文教学主要就是教会学生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去实践。而读不可置疑是一种非常好的语言实践的方法。同时,我也采用实物观察,创设情境,联系生活等多种方法来进行教学,必要时,我也采用多媒体来更好地教学。

  四、说课时;

  本课我准备分两课时完成,今天我着重讲第一课时。下面我所讲的就是这课时的教学流程。

  五、教学流程。

  (一)联系实际,揭示课题。

  一进课堂,我便在黑板上写下“旅行”这两个字,问学生有谁认识这两个字,让他们谈谈是怎么认识这两个字的。说完之后,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时都去过什么地方旅行?怎么去的?旅行的感觉怎样?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可能会说很多很多有趣的旅行,也会畅谈多种有趣的旅行方式。这时,我便置疑,那如果植物也想去旅行,该用什么办法呢?揭示课题《植物妈妈有办法》。我想带着疑问学生会对文本充满好奇,会更有兴趣朗读课文的。

  (二)读通课文,认读生字。

  这环节我分三步完成。1、让学生自由读,边读边圈出文中要认的字与同桌相互读准字音。2、出示词语指名读。此时我只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个别字说说识字方法(苍耳读音比较难掌握,采用跟读来帮助读准字音。)不打算逐一逐一地认字。因为我觉得二年级的学生已经通过一年的识字训练,对与一般的字已经能够自己识字了。3、让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目的还是读通课文,整体把握课文。

  (三)精读课文,感受旅行快乐。

  在学生通读课文之后,我便设计了这样的题目:文中你认识了哪些植物宝宝?根据学生的回答一一板书。蒲公英苍耳…学生回答完后,我便追问植物妈妈用什么办法让它的孩子旅行的呢?让学生带着这问题读读课文2—4小节。(有人说,教是为了不教。师者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环节我采用了扶放结合的方法,重点教学第二小节,简要教学3、4小节。力求在我的扶下,能让学生学会自己学。)第二小节我是这样教学的。学生读完第2小节,让学生说说蒲公英是用什么办法让自己的宝宝旅行的?学生说出了乘着降落伞纷纷出发时,我出示降落伞的实物图,让学生说说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同时引导学生感悟出乘降落伞旅行的有趣。当学生理解到这一层面时,我还带着学生望课文的深处走,采用理解纷纷一词,感悟这种旅行的美和快乐。我在黑板上画出一朵蒲公英,用富有童趣的话语说:“你看这一朵蒲公英出发了,这一朵出发叫纷纷出发吗?”学生会说不是。我就在黑板上画很多很多的蒲公英,追问:这样叫纷纷出发了吗?那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纷纷吗?语言训练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如此感悟“纷纷”,我想会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种动感,使语言活起来。接着,我让学生欣赏蒲公英纷纷出发的动感画面。(多媒体是这样设计的。蓝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下面是一望无垠的蒲公英,蒲公英随着风伴着柔和的音乐纷纷飞舞。)看完后,请学生谈谈感受,要求把这种感受放到课文中读出来。学生感受到美丽了,也就能有感情地把这一段文章好好地读出来。我继续带着学生往下走:蒲公英纷纷出发,他们都会到什么地方去呢?(生会说:田野,山沟,)蒲公英且这么多的地方课文中有一个词语就叫做“四海为家”。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培养学生说话的契机,同时也是非常好的理解“四海为家”的语文情境。

  学完了第二小节,我把课文的第三小节和第四小节按类似的教学方法来进行。其中有几点不太一样的我来说说。“苍耳”对于学生来说其实是熟悉的,但可能不是很清楚它的学名。我便出示实物让学生摸摸,看看,同时让他们联系实际谈谈*时在生活中衣服或头发被苍耳挂住的事情。想像苍耳妈妈带孩子旅行的乐趣。第四小节中没有什么难以理解的东西,我只是让学生用动作来表达“蹦着跳着”,感受豌豆去旅行的快乐。在这两小节的教学中,我都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这些宝宝都会去什么地方旅行呢?加深理解“四海为家”这个词语。

  (四)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教完了2—4小节,我便准备结束这课时的阅读教学。我是这样结课的。小朋友,生活中还有许多像这样的植物宝宝,它们的妈妈有各种各样的办法来让他们快乐的旅行。这时,我布置学生课后要搜索还有哪些植物用什么办法来旅行。这一设计主要为了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去发现去观察,同时也为第二课时的教学埋下伏笔。

  (五)阐述第二课时的教学。第二课时我准备完成以下的教学任务。1、完成该认写的字。2、让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课文。3、根据调查,模仿课文创作一首儿歌。如:樱桃妈妈有个好办法,她给孩子穿上了红皮袄,只要小鸟将他吞下,就能带它到田野、山洼。

  (六)趣味写字,扎实训练。

  小学一二年级是养成良好的书写*惯的关键时刻,一二年级的写字也是重中之重。因此,我个人觉得每堂课都要留时间进行写字训练。这堂课我让学生写“纷”和“经”。首先让学生观察这俩字的异同,让他们去发现字型的'特点。书写时,我教学部件“绞丝旁”学生先练写部件,再整个字连起来书写。书写完后,选取优秀的作业来进行表扬。

  六、说板书。

  一堂课的板书相当于一堂课的灵魂,一个人的眼睛。好的板书能让学生一目了然,同时还能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个提纲挈领的作用。本课时的板书就是符合这些好处的。

  植物妈妈有办法

  蒲公英苍豌豆…

  风刺太阳…

  《植物妈妈有办法》说课稿 9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植物妈妈有办法》这首小诗,充满儿童情趣、富有韵律感。全诗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把自然知识蕴含其中,语言朗朗上口、内容浅显易懂,是一篇优秀的科普作品。学*这篇课文的目的是激发学生了解植物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留心身边的事物、认真观察的好*惯。

  2、教学目标

  依据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和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了解诗歌中三位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办法。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读出诗的韵味,并能试着仿编诗歌。逐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好*惯。

  3、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有关植物传播种子方面的知识,并能有感情的诵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味。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更好地达到以上的教学目标,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其中以“多形式的读”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因为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主要就是教会学生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去实践,而读不可置疑是一种非常好的语言实践的方法。同时,我也采用实物观察,多媒体创设情境,联系生活等多种方法来进行教学,将学生带入快乐的阅读情境之中。增强学生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说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整体感知——赏读情趣——拓展延伸——仿编诗歌

  先简单说说整体感知这一环节

  在激趣导入新课后,让学生带着不同的要求分别进行了4次读文。目的就是让学生获得整体感知,读后交流收获。

  第二环节是赏读情趣

  这一环节就是引导学生精读诗歌,理解重点。由于诗歌的第二、三、四小节结构相似,因此我决定采用二小节重点指导,三小节扶,四小节放得教学策略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为了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我在第二小节中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和小蒲公英一起随风出发,在情境朗读中找到美、读出美,读出诗的韵味儿;在第三小节中运用实物演示法,帮学生理解“铠甲”、“挂住”等词语,并从朗读中体会苍耳妈妈办法之“妙”;第四小节中,我则放手,让学生自主学*感悟出豌豆妈妈的方法之“巧”。

  下面就是第三环节和第四环节:拓展延伸和仿写诗歌这两个环节密不可分。

  拓展延伸:让学生先说说你还知道那些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然后我再出示有代表性的几种植物和学生交流

  这一环节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激发了学生探索奥秘的兴趣。同时也为创编诗歌环节作了很好的铺垫。

  《植物妈妈有办法》说课稿 10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选自教科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七课,课题是《植物妈妈有办法》。下面我就从四方面说说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植物妈妈有办法》这首小诗,充满儿童情趣、富有韵律感。全诗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把自然知识蕴含其中,语言朗朗上口、内容浅显易懂,是一篇优秀的科普作品。学*这篇课文的目的是激发学生了解植物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留心身边的事物、认真观察的好*惯。

  2、教学目标

  依据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和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了解诗歌中三位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办法。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读出诗的韵味,并能试着仿编诗歌。逐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好*惯。

  3、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有关植物传播种子方面的知识,并能有感情的诵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味。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更好地达到以上的教学目标,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其中以“多形式的读”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因为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主要就是教会学生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去实践,而读不可置疑是一种非常好的语言实践的方法。同时,我也采用实物观察,多媒体创设情境,联系生活等多种方法来进行教学,将学生带入快乐的阅读情境之中。增强学生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说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整体感知——赏读情趣——拓展延伸——仿编诗歌

  先简单说说整体感知这一环节

  在激趣导入新课后,让学生带着不同的要求分别进行了4次读文。目的就是让学生获得整体感知,读后交流收获。

  第二环节是赏读情趣

  这一环节就是引导学生精读诗歌,理解重点。由于诗歌的第二、三、四小节结构相似,因此我决定采用二小节重点指导,三小节扶,四小节放得教学策略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为了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我在第二小节中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和小蒲公英一起随风出发,在情境朗读中找到美、读出美,读出诗的韵味儿;在第三小节中运用实物演示法,帮学生理解“铠甲”、“挂住”等词语,并从朗读中体会苍耳妈妈办法之“妙”;第四小节中,我则放手,让学生自主学*感悟出豌豆妈妈的方法之“巧”。

  下面就是第三环节和第四环节:拓展延伸和仿写诗歌这两个环节密不可分。

  拓展延伸:让学生先说说你还知道那些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然后我再出示有代表性的几种植物和学生交流

  这一环节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激发了学生探索奥秘的兴趣。同时也为创编诗歌环节作了很好的铺垫。

  四、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中,我将采用“图文并列”式的板书。它的特点是:简单明了、主题鲜明。能清晰体现教学思路。

  以上就是我对本课的一些粗浅的想法,下面我就将这节课呈现给大家,希望各位老师听后能给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丰碑》说课稿范文十份(扩展6)

——济南的冬天说课稿范文十份

  济南的冬天说课稿 1

  一、话教材

  1、课文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济南的冬天》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这一单元选取的四篇课文都是写自然景物的,分别描绘了旖旎的春光、多姿的冬景、茂盛的竹林和绿色的草原,呈现出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展现了丰富多彩、姿态各异的自然景观,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细细品味这些作品,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人们对大自然的无限眷念和热爱。

  这篇课文,充满诗情画意,作者笔下的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雪、那绿藻……无不给人美的享受。它以无穷的魅力吸引读者的心灵回归自然,为我们在教学中开展丰富的审美活动提供了充沛的资源,所以学*本文,首先得利用其审美价值,引领学生进入作者营造的美的意境,整体感知,获取美的享受和熏陶。

  走进课文,包围你的是满含温情的亲切优美而生动的语言,老舍先生不愧是卓越的语言大师。一系列的'比喻、拟人、抒情句是作品给我们的极好馈赠,这就为学生积累感悟语言、提高文化品位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所以教学本文,积累语言也是对学生极具体极实惠的丰收。

  这篇课文更为独特的文本价值在于:作为写景抒情的散文,浑然天成地运用了丰富的写景方法和技巧,实为同类作品中的典范。所以教学本文,学*写景的一些方法是对学生进行写作引导的最好资源。

  二、说学情:

  《济南的冬天》一文,所讲的内容是学生们并不熟知的区域——济南,初一年级的学生们还没系统学*地理知识,对济南的了解甚少。但他们有一定的生活经验,通过与家乡冬天的比较,对济南的冬天一定会随作者去感受,与作者产生共鸣。再者,他们还有一个突出的优势就是活泼好动、争强好胜,并且愿意合作,善于合作,乐于探究,因此本篇文章学*起来,没有什么太大的阻碍。

  三、定目标:

  1、依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本身已经具有的生活经验、本单元编排的意图和本文的特点应抓住以下目标:

  (1)知识和能力:

  了解作者老舍及与课文相关内容;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

  学*作者写景的多种方法,并用之于指导自己的写作实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本文,体会作者对济南、对祖国的大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

  2、教学的重点难点: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告诉我们:“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据此,确定本文的教学重点及难点为:抓住景物的特征从多方面加以表现。

  四、析教法:

  目前,我国的教育正经历着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的深刻变革,教师要更新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对学生思想品质,思维能力的培养,将学*方法的指导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按照“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观,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

  在引入本课教学时,启发学生思考为何老舍要写冬天、写济南的冬天呢?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这样一启发,学生有了“惊奇”和“疑问”,自然地触发了他们的学*兴趣,也激活了思维。

  2、以读促学

  教学本文时,引导学生从读中获取信息,从读中探究作者写景的方法,从读中体会作者感情。这里所说的读是要真正地读进去,读法多样,默读与朗读、齐读与个别朗读等。默读主要是让学生能够迅速归纳概括知识要点,朗读主要是让学生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性,齐读是为了体现语言的节奏美,个别朗读主要是为了调动学*的积极性。

  3、示例迁移

  叶老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本课中有两段写景最为生动,而且写法大同小异。教师只需重点指导学生学*一段,另一段则让学生用学*前一段的方法小组合作学*,这样既是学以致用,又是一种*得。该课文学完之后,布置学生写一篇作文,也是这方面的道理。

  五、定学法: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依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方式的形成。“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体会到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教给他们好的学*方法,培养良好的*惯,让他们学会学*。依据本课的实际内容,结合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年龄特点、日常学*态度以及学校的教学条件,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诵读法

  通过默读、自由读等多种方式,反复诵读课文,体会老舍清新朴朴实的语言风格,感受语言文字中蕴涵的语言美、语意美、语境美。摒弃课文分析的老套路,返璞归真,让语文教学回到“读”书的根本轨道上来,让学生充分体验作品的原汁原味,获取作者最初的思想和艺术特质感受,培养其思维的创造性。这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灵魂之所在。

  2、设问法

  学生一边读文章,老师一边设疑,让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领悟。学生既自主学*,又合作探究。

  3、比较法

  教师提出两种情况让学生通过比较,从中总结出其中不同,从而明白其优劣,作出正确英明的选择。比如,让学生体会“济南的冬天”和“冬天的济南”之间的差别;体会将“这就是冬天的济南”另起一段与课文原来写法的不一样。

  六、谈设计:

  基于以上对教材、教法、学法的分析,同时考虑到,由于基础差异,智力差异,学**惯差异的存在,再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并遵循“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的原则,我是从“启发导入→初读,整体将握→精读,学*方法→品读,体会感情→*作,学以致用”五个环节、两课时来组织教学的。下面我主要说第二课时的设计。

  (一)启发导入

  在你的印象中,冬天是什么样子的,请你用几个四字词语来概括(学生答后,教师再接下去说)。在祖国九百六十万*方公里的土地上有没有这么一个地方,那儿的冬天与众不同呢?让我们随着老舍先生一起到《冬天的济南》看看。

  激趣是教学中不可小觑的一个环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对学*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再大的困难他也愿意去克服,学起来自然主动积极,而且学*效果也好。激趣的方式灵活多样,讲故事、猜谜语、听歌曲、看挂图等不一而足,我采用的方法则是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在对比中萌生求知欲望。

  (二)初读,整体将握

  1、让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两个问题:

  (1)课文写了济南的冬天什么特点?请用文章中的一个两字词语来概括。

  (2)作者写了哪些景物来突出济南的冬天的特点?

  待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后,进行全班交流。

  设计这一步骤,有两个理由:一是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印象;二是让学生将握文章总—分的结构。

  (三)精读,学*方法

  在初读,整体将握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课文中自己最喜欢、最欣赏的段落,并将它仔细读一读,想想为什么喜欢。由此自然过渡到对文章第三段的精读,教师指导引路,学生在读中思考总结,归纳出“抓特征、有层次、有映衬、有虚实、有动静”五种写景方法。然后再让学生小组合作用学*该段的方法对比学*第五段,看看第五段是否用了这些方法,有无新的写景方法。最后教师让学生质疑第五段,大家共同解决疑难,并明确该段新用的“有远*”的写景方法。

  学*这两段,花费的时间相对长一些,因为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及难点,主要就是想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给学生一些方法,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四)品读,体会感情

  在重点学*第三、五段后,让学生再回到整篇课文,默读课文一遍,想想: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来写济南的冬天的?你是怎样感受出来的?课文开头和结尾各有一句话,满载作者这种感情,你知道各是哪一句吗?对文章的结尾一句,你觉得放在最后一段末尾妥当吗?你有什么建议?有人提议将题目《济南的冬天》改成《冬天的济南》,你觉得可以吗?

  设计这些问题,一是让学生知道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二是让学生了解“情景交融”“首尾呼应”的写法;三是让学生要批判性地读书,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不唯书,不唯他。

  这一环节,是一个从课文中走出来的过程,一个将文章由长读短的过程。

  (五)*作,学以致用

  让学生以《校园的早晨》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作文。

  布置写作,用意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巩固在课文中学*到的众多写景方法,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学会将景物写活、写生动。

  济南的冬天说课稿 2

  一、话教材

  1、课文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济南的冬天》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这一单元选取的四篇课文都是写自然景物的,分别描绘了旖旎的春光、多姿的冬景、茂盛的竹林和绿色的草原,呈现出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展现了丰富多彩、姿态各异的自然景观,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细细品味这些作品,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人们对大自然的无限眷念和热爱。

  《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充满诗情画意,作者笔下的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雪、那绿藻……无不给人美的享受。它以无穷的魅力吸引读者的心灵回归自然,为我们在教学中开展丰富的审美活动提供了充沛的资源,所以学*本文,首先得利用其审美价值,引领学生进入作者营造的美的意境,整体感知,获取美的享受和熏陶。

  走进课文,包围你的是满含温情的亲切优美而生动的语言,老舍先生不愧是卓越的语言大师。一系列的比喻、拟人、抒情句是作品给我们的极好馈赠,这就为学生积累感悟语言、提高文化品位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所以教学本文,积累语言也是对学生极具体极实惠的丰收。

  《济南的冬天》更为独特的文本价值在于:作为写景抒情的散文,浑然天成地运用了丰富的写景方法和技巧,实为同类作品中的典范。所以教学本文,学*写景的一些方法是对学生进行写作引导的最好资源。

  二、说学情:

  《济南的冬天》一文,所讲的内容是学生们并不熟知的区域――济南,初一年级的学生们还没系统学*地理知识,对济南的了解甚少。但他们有一定的生活经验,通过与家乡冬天的比较,对济南的冬天一定会随作者去感受,与作者产生共鸣。再者,他们还有一个突出的优势就是活泼好动、争强好胜,并且愿意合作,善于合作,乐于探究,因此本篇文章学*起来,没有什么太大的阻碍。

  三、定目标:

  1、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本身已经具有的生活经验、本单元编排的意图和本文的特点应抓住以下目标:

  (1)知识和能力:

  了解作者老舍及与课文相关内容;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

  学*作者写景的多种方法,并用之于指导自己的写作实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本文,体会作者对济南、对祖国的大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

  2、教学的重点难点:

  告诉我们:“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据此,确定本文的教学重点及难点为:抓住景物的特征从多方面加以表现。

  四、析教法:

  目前,我国的教育正经历着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的深刻变革,教师要更新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对学生思想品质,思维能力的培养,把学*方法的指导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按照“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观,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

  在引入本课教学时,启发学生思考为何老舍要写冬天、写济南的冬天呢?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这样一启发,学生有了“惊奇”和“疑问”,自然地触发了他们的学*兴趣,也激活了思维。

  2、以读促学

  教学本文时,引导学生从读中获取信息,从读中探究作者写景的方法,从读中体会作者感情。这里所说的读是要真正地读进去,读法多样,默读与朗读、齐读与个别朗读等。默读主要是让学生能够迅速归纳概括知识要点,朗读主要是让学生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性,齐读是为了体现语言的节奏美,个别朗读主要是为了调动学*的积极性。

  3、示例迁移

  叶老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本课中有两段写景最为生动,而且写法大同小异。教师只需重点指导学生学*一段,另一段则让学生用学*前一段的方法小组合作学*,这样既是学以致用,又是一种*得。该课文学完之后,布置学生写一篇作文,也是这方面的道理。

  五、定学法: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方式的形成。“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我体会到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教给他们好的学*方法,培养良好的*惯,让他们学会学*。依据本课的实际内容,结合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年龄特点、日常学*态度以及学校的教学条件,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诵读法

  通过默读、自由读等多种方式,反复诵读课文,体会老舍清新朴实的语言风格,感受语言文字中蕴涵的语言美、语意美、语境美。摒弃课文分析的老套路,返璞归真,让语文教学回到“读”书的根本轨道上来,让学生充分体验作品的原汁原味,获取作者最初的思想和艺术特质感受,培养其思维的创造性。这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灵魂之所在。

  2、设问法

  学生一边读文章,老师一边设疑,让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领悟。学生既自主学*,又合作探究。

  3、比较法

  教师提出两种情况让学生通过比较,从中总结出其中不同,从而明白其优劣,作出正确英明的选择。比如,让学生体会“济南的冬天”和“冬天的济南”之间的差别;体会把“这就是冬天的济南”另起一段与课文原来写法的不一样。

  六、谈设计:

  基于以上对教材、教法、学法的分析,同时考虑到,由于基础差异,智力差异,学**惯差异的存在,再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并遵循“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的原则,我是从“启发导入→初读,整体把握→精读,学*方法→品读,体会感情→*作,学以致用”五个环节、两课时来组织教学的。下面我主要说第二课时的设计。

  (一)启发导入

  在你的印象中,冬天是什么样子的,请你用几个四字词语来概括。在祖国九百六十万*方公里的土地上有没有这么一个地方,那儿的冬天与众不同呢?让我们随着老舍先生一起到《冬天的济南》看看。

  激趣是教学中不可小觑的一个环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对学*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再大的困难他也愿意去克服,学起来自然主动积极,而且学*效果也好。激趣的方式灵活多样,讲故事、猜谜语、听歌曲、看挂图等不一而足,我采用的方法则是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在对比中萌生求知欲望。

  (二)初读,整体把握

  1、让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两个问题:

  (1)课文写了济南的冬天什么特点?请用文章中的一个两字词语来概括。

  (2)作者写了哪些景物来突出济南的冬天的特点?

  待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后,进行全班交流。

  设计这一步骤,有两个理由:一是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印象;二是让学生把握文章总―分的结构。

  (三)精读,学*方法

  在初读,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课文中自己最喜欢、最欣赏的段落,并把它仔细读一读,想想为什么喜欢。由此自然过渡到对文章第三段的精读,教师指导引路,学生在读中思考总结,归纳出“抓特征、有层次、有映衬、有虚实、有动静”五种写景方法。然后再让学生小组合作用学*该段的方法对比学*第五段,看看第五段是否用了这些方法,有无新的写景方法。最后教师让学生质疑第五段,大家共同解决疑难,并明确该段新用的“有远*”的写景方法。

  学*这两段,花费的时间相对长一些,因为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及难点,主要就是想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给学生一些方法,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四)品读,体会感情

  在重点学*第三、五段后,让学生再回到整篇课文,默读课文一遍,想想: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来写济南的冬天的?你是怎样感受出来的?课文开头和结尾各有一句话,满载作者这种感情,你知道各是哪一句吗?对文章的结尾一句,你觉得放在最后一段末尾妥当吗?你有什么建议?有人提议把题目《济南的冬天》改成《冬天的济南》,你觉得可以吗?

  设计这些问题,一是让学生知道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二是让学生了解“情景交融”“首尾呼应”的写法;三是让学生要批判性地读书,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不唯书,不唯他。

  这一环节,是一个从课文中走出来的过程,一个把文章由长读短的过程。

  (五)*作,学以致用

  让学生以《校园的早晨》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作文。

  布置写作,用意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巩固在课文中学*到的众多写景方法,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学会把景物写活、写生动。

  七、示板书:(略)

  济南的冬天说课稿 3

各位老师:

  早上好,这天我说课的资料是《济南的冬天》。

  【教材简析】

  《济南的冬天》是七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作者是老舍。本文描绘了济南的山、水、城、人等,作者抓住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以山水为主要描述对象,从不一样角度描绘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本文角度独特,语言准确生动,多使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首尾呼应,浑然天成。学*这篇课文对学生的写景类的*作有很大的帮忙。

  【教学目标】

  根据本文的具体资料和主要特点,思考七年级学生的实际状况,以及语文新课改的主要精神,我确定了这样的三维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等生词,感知济南冬天的特点。

  2、透过反复朗读与品词析句,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在写景中的表达作用。

  3、透过品味济南的冬天的美,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本课教学的重点:朗读欣赏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了解济南冬天的特点,学*作者抓住特征进行描述景物的方法。

  2、难点:学会作者情境交融的表现手法。

  【教法学法】

  1、主要教法是朗读感悟和“以学定教”。

  2、主要的学法是:“找—读—议—品—写”的五步学*法。

  【教学过程】

  老师们,因为时光关系,下方重点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基于上述的教材简析、目标设定、重难点的把握以及教法学法的选取,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预*检测,整体感知;

  3、自主质疑,以学定教;

  4、合作探究,深化要点;

  5、检测反馈,训练提升;

  6、总结全课,指导预*。下方我分步来讲讲: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老师说:良好的情境,有益于学生的感受,有益于学生的想象,有益于学生的学*。课的开始,我将用课件展示济南冬天的一组风景图片,引导学生走进美丽的济南,感受冬天的风景。

  二、预*检测,整体感知

  1、我将设计一组有关重点字词的基础题,检查学生的课前预*状况。(重点字词有――)

  2、透过自由读和指名读的方式组织学生通读整篇课文。在通读课文之后,我组织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资料。

  3、圈画有关济南的冬天的景物词语来理清课文的脉络。

  三、自主质疑,以学定教

  我打算利用学生个人自主质疑的方式,定向本课学*的要点,实现“以学定教”的理念。学生可能有以下几个问题:

  1、作者是从那几个方面展开对济南冬天的描述的?

  2、作者在描述时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3、为什么说……

  这些问题将是本课学*的重点。

  四、合作探究,深化要点

  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环节。以教学第一自然段为例,我打算透过“找—读—议—品—写”这五步来和学生一齐学*。

  1、找,就是找找文中描述济南冬天山、水等生动语句,把它们圈画出来。

  2、读,就是透过指名读、比赛读、齐读等方式反复朗读课文。“阅读教学最好的方法就是朗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例如,读好――)

  3、议,就是透过分小组的形式分析这些词句好在哪里、妙在何处,分析作者的.表现手法,分析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让学生合作探究,“生教生,兵带兵”,深入地感悟课文资料。

  4、品,就是品语言,品意蕴,学*作者的方法。抓住文中的“……”进行深入品读。

  5、写,就是请学生在最有感触的文字旁写下自我的感受。

  接下来几个部分,我也会按同样的方法和学生一齐探讨学*。

  五、拓展延伸,检测反馈

  1、根据学生的学*状况,我适时补充一则阅读教材《冬之韵》,让学生在阅读之后,谈谈作者笔下的冬天与老舍笔下的冬天的异同点。

  2、我将从《当堂反馈》中选取一组检测题,对学生的学*状况进行当堂检测。

  3、根据状况,对典型问题进行集中反馈。

  六、总结全课,指导预*

  在简单的课堂总结后,提出下一课预*的要点。

  老师们,我想透过上述六个环节的课堂教学,初步能够达成我所预设的三维目标。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多谢大家!

  济南的冬天说课稿 4

  (一)说教材 (我把它分为三个方面)

  1、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济南的冬天》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它是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在1931年初写的,是一篇景美、情美、语言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文章选取了一个个独特的角度,描绘了济南冬天特有的魅力。这其中作者感情的抒发非常别致,不是采取直抒胸臆的方式,而是采取表达一种感受的方式,将自己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不露痕迹的依附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因此显得格外自然真挚。从本单元教材编排的意图来看,学*本课,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在《春》中所学到的比喻、拟人的修辞,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学*文中“情景交融”的写法。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对作品中感人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据此并结合本单元编排的意图和本文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2、教学目的

  a. 理解重点词语,品味积累语言,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b. 初步培养感悟散文的能力:学*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体会本文运用比喻、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学*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c. 通过感受济南冬天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教材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描写景物的方法,以及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侧重讲析第3段和第5段。教学难点则是作者情景交融的写法。

  (二)、 教学方法

  1、 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通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进行教学。

  据新《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本文是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适于朗读。学*本课重在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特征细致描绘的写法,体会作者借景抒发的赞美之情。所以在文章的讲析中引入了诵读法教学,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领悟文章描景绘物的美。

  2.采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增强教学直观性,扩大教学容量。

  (三)、 学法指导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自主学*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法。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完成课后问题进行巩固。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四)、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因此我在教学上安排三节课的时间,我的教学设想是,第一课时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及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第二课时通过学*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品析语言并充分感受作者的感情。第三课时将本文与朱自清的《春》的比较,理解散文的特点及作用。本说案只说明第一课时。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

  (五)、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a、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的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

  b、理清本文的层次结构。

  c、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

  d、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诵读法

  教仪:课件

  教学步骤:

  这节课我是按“引入新课--讲授新课--反馈训练--归纳总结”进行教学的。

  1、引入新课:我先对布置的预*作业进行抽查并明确生字词答案;然后以简洁的话语引入新课,情境导入

  一年有四季,季季有特色。今天我们单表一下多姿的冬天。和学生一起欣赏燕京一带冬天雪花,感受边塞冬天的奇寒;东北的冬天,云南的冬天。引出素有“泉城”之称的济南,冬天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追逐老舍先生的足迹,到济南去看一下冬天的景象,感受一下冬天的气息。(这时用课件对作者及与课文有关的经历进行介绍)

  2、讲授新课:在讲授前,让学生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朗读,使学生感知课文,问题用课件打出如下:

  a、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

  b、济南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写了三幅山景图,还写了水色,各突出了什么特点 (抓关键词概括) ? 三幅山景图之间有什么关系? 四幅景物图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c、文中渗透作者对济南的冬天什么样的感情?

  朗读课文后,围绕以上问题对课文进行赏析;在赏析过程中,我把问题与课文结构的分析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先阅读1——2节,并讨论解答两个问题:

  1、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作者在文章的开头是怎样表达的?

  2、济南冬天的这种特点是源于什么样的地形特点?

  (明确:

  (1)、通过对比,写出了济南冬天的总特点是:无风声、响晴、温晴。

  与北*相比——无风声

  与伦敦相比——无重雾 (响晴) } 宝地

  与热带相比——无毒日 (温晴)

  (2)、济南的地形特点:“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是北边缺着点口儿。”,决定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接着,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研读3——5节,并作重点分析

  【1、济南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写了三幅山景图,还写了水色,各突出了什么特点,三幅山景图之间有什么关系?第3小节和第5小节在写景顺序有什么不同之处?

  2、第3小节和第5小节在抒发感情和修辞运用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

  在分析中除了使学生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的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对课文内容有更深一层的了解,也提及作者所用的比喻、拟人手法,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好准备。

  (学生讨论后明确:

  1、阳光朗照下的山——温静;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城外的远山——淡雅;水色——绿。第一幅图是总写,第二、三幅图是具体写。

  写山景:自上而下的顺序,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

  写水色:自下而上的顺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

  2、作者在第3小节对薄雪覆盖下的山的描绘和第5小节对水色的描写中都体现了对冬天的喜爱、赞美之情;都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3、归纳总结出作者写北国的冬天,不着眼于“寒”而着眼于“暖”,不着眼于“壮”而在于“秀”,是本文的一大特点。并与学生共同解答:文中渗透作者对济南的冬天什么样的感情?解答中使学生了解作者在文中处处渗透着对济南冬天的喜爱,抒发了赞美之情。标题不可以换。因为“济南的冬天”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一特定地域的冬天;“冬天的济南”目的在于赞美“冬天”这个特定时令的济南,进行最后的课文巩固。

  5、布置作业:

  1、文中有哪些比喻、拟人句用得好,找出来,想想为什么写得好? 哪个词语用得最妙?好在哪儿? (美句赏析,着重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2、假设要给一个从没到过济南的人讲讲济南美丽的冬天,参照课文,你将分哪几个方面讲?着重讲哪几个精彩的片断? (设题意图:主要是引导学生从总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抓住重点,找出自己认为精彩的片断,并训练学生的复述能力。)

  3、在小组或班上向大家说说你家乡的冬天是什么样子,再借鉴课文的某些写法,将你家乡冬天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字数不限。(此题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能力。提示学生借鉴课文的某些写法,抓住景物特点来写,目的是将阅读之所得转化为写作之所能,是阅读的迁移与深化。)

  济南的冬天说课稿 5

  《济南的冬天》是由现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剧作家老舍创作于1931年的一篇散文,下面我们来看看《济南的冬天》优秀说课稿,欢迎阅读。

  各位老师:

  早上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济南的冬天》。

  【教材简析】

  《济南的冬天》是七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作者是老舍。本文描绘了济南的山、水、城、人等,作者抓住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以山水为主要描写对象,从不同角度描绘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本文角度独特,语言准确生动,多使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首尾呼应,浑然天成。学*这篇课文对学生的写景类的*作有很大的帮助。

  【教学目标】

  根据本文的具体内容和主要特点,考虑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语文新课改的主要精神,我确定了这样的三维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等生词,感知济南冬天的特点。

  2、通过反复朗读与品词析句,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在写景中的表达作用。

  3、通过品味济南的冬天的美,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本课教学的重点:朗读欣赏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了解济南冬天的特点,学*作者抓住特征进行描写景物的方法。

  2、难点:学会作者情境交融的表现手法。

  【教法学法】

  1、主要教法是朗读感悟和“以学定教”。

  2、主要的学法是:“找-读-议-品-写”的五步学*法。

  【教学过程】

  老师们,因为时间关系,下面重点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基于上述的教材简析、目标设定、重难点的把握以及教法学法的选择,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预*检测,整体感知;

  3、自主质疑,以学定教;

  4、合作探究,深化要点;

  5、检测反馈,训练提升;

  6、总结全课,指导预*。

  下面我分步来讲讲: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老师说:良好的情境,有益于学生的感受,有益于学生的想象,有益于学生的学*。课的开始,我将用课件展示济南冬天的一组风景图片,引导学生走进美丽的济南,感受冬天的风景。

  二、预*检测,整体感知

  1、我将设计一组有关重点字词的基础题,检查学生的课前预*情况。(重点字词有——)

  2、通过自由读和指名读的方式组织学生通读整篇课文。在通读课文之后,我组织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圈画有关济南的冬天的景物词语来理清课文的脉络。

  三、自主质疑,以学定教

  我打算利用学生个人自主质疑的方式,定向本课学*的要点,实现“以学定教”的理念。学生可能有以下几个问题:

  1、作者是从那几个方面展开对济南冬天的描写的?

  2、作者在描写时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3、为什么说……

  这些问题将是本课学*的重点。

  四、合作探究,深化要点

  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环节。以教学第一自然段为例,我打算通过“找-读-议-品-写”这五步来和学生一起学*。

  1、找,就是找找文中描写济南冬天山、水等生动语句,把它们圈画出来。

  2、读,就是通过指名读、比赛读、齐读等方式反复朗读课文。“阅读教学最好的方法就是朗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例如,读好——)

  3、议,就是通过分小组的形式分析这些词句好在哪里、妙在何处,分析作者的表现手法,分析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让学生合作探究,“生教生,兵带兵”,深入地感悟课文内容。

  4、品,就是品语言,品意蕴,学*作者的方法。抓住文中的“……”进行深入品读。

  5、写,就是请学生在最有感触的文字旁写下自己的感受。

  接下来几个部分,我也会按同样的方法和学生一起探讨学*。

  五、拓展延伸,检测反馈

  1、根据学生的学*情况,我适时补充一则阅读教材《冬之韵》,让学生在阅读之后,谈谈作者笔下的冬天与老舍笔下的冬天的异同点。

  2、我将从《当堂反馈》中选择一组检测题,对学生的学*情况进行当堂检测。

  3、根据情况,对典型问题进行集中反馈。

  六、总结全课,指导预*

  在简单的课堂总结后,提出下一课预*的要点。

  老师们,我想通过上述六个环节的课堂教学,初步能够达成我所预设的三维目标。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济南的冬天说课稿 6

  一、说教材

  《济南的冬天》是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中的课文。它是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在1931年初写的一篇通过描绘济南冬天美丽景色来抒发感情的写景散文。

  根据该单元要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领略自然景物的美,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揣摩精彩的词语、句子和段落,还要练*精读的技能,并作适当的摘录的总的教学目的;以及这篇文章描绘景物,语言准确生动,多使用比喻、拟人手法,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鲜明的印象和感受。其中描写最形象最生动的是第3段和末段。而作者感情的抒发也非常别致,非同一般,不是采取直抒胸臆的方式,而是采取表达一种感受的方式,将自己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不露痕迹的依附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因此显得格外自然真挚,富有感染力的认识上,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a、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的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

  b、理清本文的层次结构。

  2)能力目标:

  a、培养同**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能力。

  b、培养同学分析、综合的能力。

  3)德育目标:

  培养同学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是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描写景物的方法,以及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侧重讲析第3段和第5段。

  教学难点:作者情景交融的写法。

  二、说教学

  1、根据课文特点和同学实际情况,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

  2、采用电教*台、录音等电教手段,扩大教学容量。

  3、本文文质兼美,适于朗读,教学中引入诵读法。

  三、说学法

  教学是教师和同学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同学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法。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同学参与课堂学*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同学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完成课后问题进行巩固。使同学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到会学,同学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五、四、说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a、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的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

  b、理清本文的层次结构。

  c、培养同学分析、综合的能力。

  d、培养同学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诵读法

  教仪:课件

  教学步骤:

  这节课我是按“引入新课、讲授新课、反馈练*、归纳总结”进行教学的。

  1、引入新课:我先对布置的预*作业进行抽查并明确生字词答案;然后以简洁的话语引入新课,用课件对作者及与课文有关的经历进行介绍。

  2、讲授新课:在讲授前,让同学带着问题 对课文进行朗读,使同学感知课文,问题用课件打出如下:

  a、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

  b、济南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写了三幅山景图,还写了水色,各突出了什么特点(抓关键词概括)?三幅山景图之间有什么关系?四幅景物图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c、文中渗透作者对济南的冬天什么样的感情?

  d、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

  朗读课文后,围绕以上问题对课文进行赏析;在赏析过程中,我把问题与课文结构的分析结合在一起,引导同学先阅读1——2节,并讨论解答两个问题:1、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作者在文章的开头是怎样表达的?2、济南冬天的这种特点是源于什么样的地形特点?(明确:1、通过对比,写出了济南冬天的总特点是:无风声、响晴、温晴。

  与北*相比——无风声

  与伦敦相比——无重雾(响晴)}宝地

  与热带相比——无毒日(温晴)

  2、济南的地形特点:“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 只是北边缺着点口儿。”,决定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接着,提出问题引导同学研读3——5节,并作重点分析(1、济南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写了三幅山景图,还写了水色,各突出了什么特点,三幅山景图之间有什么关系?第3小节和第5小节在写景顺序有什么不同之处?2、第3小节和第5小节在抒发感情和修辞运用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在分析中除了使同学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的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对课文内容有更深一层的了解,也提及作者所用的比喻、拟人手法,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好准备。(同学 讨论后明确:

  1、阳光朗照下的山——温静;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城外的远山——淡雅;水色——绿。第一幅图是总写,第二、三幅图是具体写。

  写山景:自上而下的顺序,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写水色:自下而上的顺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

  2、作者在第3小节对薄雪覆盖下的山的描绘和第5小节对水色的描写中都体现了对冬天的喜爱、赞美之情;都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3、反馈练*:要求同学根据老师的讲授及自己的笔记,朗读课文后用自己的话语解答课后练*题一,从而加深同学对课文的理解,领会作者的感情。

  4、归纳总结:在同学完成练*的 基础上,归纳出作者写北国的冬天,不着眼于“寒”而着眼于“暖”,不着眼于“壮”而在于“ 秀”,是本文的一大特点。并与同学共同解答 :文中渗透作者对济南的冬天什么样的感情? 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 ”?,解答中使同学了解作者在文中处处渗透着对济南冬天的喜爱,抒发了赞美之情。标题不可以换。因为“济南的冬天”表明所写的是 济南这一特定地域的冬天;“冬天的济南”目的在于赞美“冬天”这个特定时令的济南,进行最后的课文巩固。

  5、布置作业:

  1、文中有哪些比喻、拟人句用得好,找出来,想想为什么写得好?哪个词语用得最妙?好在哪儿?(美句赏析,着重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2、假 设要给一个从没到过济南的人讲讲济南美丽的冬天,参照课文,你将分哪几个方面讲?着重讲哪几个精彩的片断?(设题意图:主要是引导同学从总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抓住重点,找出自己认为精彩的片断,并训练同学的复述能力。)

  3、在小组或班上向大家说说你家乡的冬天是什么样子,再借鉴课文的某些写法,将你家乡冬天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字数不限。(此题训练同学的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能力。提示同学借鉴课文的某些写法,抓住景物特点来写,目的是将阅读之所得转化为写作之所能,是阅读的迁移与深化。)

  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

  老舍

  与北*比——无风声 与伦敦比——无重雾

  与热带比——无毒日

  阳光朗照下的山——温静;

  薄雪覆盖下的山 秀气

  城外的远山

  水色——绿。

  作者借景抒发了赞美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深挚的爱。

  济南的冬天说课稿 7

  一、教材地位

  1、课文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济南的冬天》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教读课,这一单元选取的四篇课文都是描写自然景物的文学作品,学*本单元,教材要求要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蕴含于文字中的感情,并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语言运用的技巧。

  《济南的冬天》是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在1931年初写的一篇通过描绘济南冬天的美丽景色来抒发感情的写景散文。学*这篇文章,让学生领略到自然景物的美,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揣摩精彩的词语、句子和段落,练*精读的技能,并作适当的摘录。

  2、课文解读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最具个性的写景散文,是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去阅读文本、观察生活的极好范例。本文的语言清新、优美、亲切、自然,描写生动形象而又妙趣横生。作者对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中见奇,常出见险,“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种观察事物描摹事物的能力应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另外,还可以把本

  文与朱自清的《春》比较阅读,进一步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对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作用。文章开头写济南冬天的天气,作者以自己亲身的感受,写出了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特点;接着转到对冬天山水的描写,文章用了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先写阳光朗照的山,次写薄雪覆盖下的山,再写城外远山,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最后写冬天的水色。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文章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情景交融是本文的又一大特点。其中描写最形象最生动的是第3段和第5段。作者感情的抒发也非常别致,不是采取直抒胸臆,而是通过表达一种感受的方式,如这样一句话,“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作者将自己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不露痕迹的依附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因此显得格外自然真挚,富有感染力。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3、教材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的方法,通过阅读体会作者对济南的赞美之情。侧重赏析第3段和第5段,让学生在反复的读的过程中,领会要旨。

  教学难点则是作者情景交融的写法。我准备用读写说的综合教学方法来突破难点。让学生在读出美的句子中,说出独特的感受。进一步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体现的情感。最后,用写作来升华。

  二、教学目标

  在知识和技能上,了解老舍以及本篇课文的写作背景。同时,能

  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新词。

  在过程和方法上,仔细阅读全文,理清本文的层次结构。学*作者写景的多种方法,并用之于指导自己的写作实践。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通过学*本文,体会作者对济南、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

  三、教学对象

  《济南的冬天》一文,所讲的内容是学生们并不熟知的区域——济南,初一年级的学生们还没有系统学*地理知识,对济南的了解较少。但他们有一定的生活经验,通过与家乡冬天的比较,对济南的冬天一定会随作者去感受,与作者产生共鸣。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法。

  在指导过程中,通过诵读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的积极性,然后根据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的发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进行拓展巩固。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四、教学方法

  1、在课堂上尽可能多的制造语文学*的自由空间,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并且大力提倡自由研讨,将课外与课文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写作相结合,以深化对文章的感悟,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这样可以强化视觉和听觉效应多种感官共同协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

  五、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因此我在教学上安排2节课的时间,我的教学设想是,第一课时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及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第二课时进一步感受作者的感情。本说课教案只说明第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主要分为学生准备和教师准备

  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的多种渠道,搜集有关作者的生*资料及代表作品,还可阅读老舍先生的另一篇佳作《济南的秋天》,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求知欲望。有意识的指导学生预*课文,解决生字词所带来的困难。

  在课前,我精心准备了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手段来丰富教学,扩大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二)、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是按“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归纳总结——反馈练*”进行教学的。

  导入新课:我先以简洁的话语引入新课一提起北国的冬天,总会让人想起“大雪纷飞”、“寒冬凛冽”这样的景象。然而在冰雪皑皑的

  北国之冬中,有一个地方的景色与众不同:它的气候温晴,它的水在冬天“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这个地方就是济南。这节课,我们就在老舍先生的引导下,一起到济南领略济南冬天的奇景。(采取这样煽情的开头,能更快的`将学生带入情景)

  讲授新课:a初读课文,采用默读法,限定时间,要求学生不回读,全神贯注的读,并且让学生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朗读,使学生感知课文,问题用课件打出如下: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设题目的:引导学生通过读去整体感知文本,初步了解文章内容。解题思路: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去发现,找出能够支撑作者说法的地方,并谈出自己的见解。)b精读关键段落(3—5段)我适时提出问题:你最喜欢那一句,为什么?(设题目的:引导学生主动地品析重点语句,体会作者感情。也是突破本文难点的很重要的环节。解题思路:让学生先读再说,甚至用多种形式去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文句的妙处。)c使用探究法,老师展示四幅图片,让学生再读课文,并评价老师所展示的图片,哪些地方与课文内容相对应,哪些不相符。(设题目的: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让学生更为主动的去探究知识。)这种方式将一改以往的老师把学生的思维给固定了的模式。而是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讨论中来,以获取更多的情感体验。

  归纳小结:让学生说这节课学到了什么?(课堂互动,老师对学生的每一点见解都予以肯定,积极的鼓励和表扬学生,能更好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反馈练*:老师给大家布置2个作业,请大家完成

  1、文中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设题目的:让学生领悟散文的特点、结构及抒发感情的作用,以便引入下一课时。)

  2、*作,让学生以《校园的早晨》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作文。

  (布置写作,让学生巩固在课文中学*到的众多写景方法,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学会把景物写活、写生动。)

  济南的冬天说课稿 8

  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那么,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济南的冬天》选自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这篇课文是老舍先生的一篇写景散文,文章描写了济南冬天气候温和、风景如画,通过对济南冬天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及赞美之情。文章的题目直接交代了作者所描写的地点及季节,文章抓住“温晴”这个特点来进行描写,描绘出济南冬天的特有的魅力,作者在进行景物描写时语言优美生动,深深地表达出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在学*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于文章中的语言进行赏析,学*作者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说学情

  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具有基本的概括和归纳的能力,抽象思维处于发展阶段,本文是一篇写景的抒情散文,因而重心在欣赏优美语句,体会作者情感上。我将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着重采用诵读,感悟的方法进行文本分析。

  三、说教学目标

  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通过朗读的方式,学生能够把握文章情感基调。通过朗诵,小组讨论的方式,理解济南冬天的特点“温晴”。

  3.感受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体会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学*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及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五、说教学方法

  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朗诵法;讨论法;教师导读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好的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不但使学生了解这节课所要学*的课题和内容,还要形成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我会通过谈话法进行导读“同学们,在你们的印象中冬天是什么样的呢?老师听到有的同学说时白雪皑皑、寒风呼啸的。对啊,北方的冬天总是给人一种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印象。但是有这样一个地方,它的冬天是不一样的,没有呼啸的寒风,没有皑皑的白雪,那里有着无限的温暖,同学们想知道这是哪里吗?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济南的冬天》”。

  (二)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赏析文章的前提,通过初读,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将要学到的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图,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形成整体感知。

  首先,我会让学生大声诵读课文,同时注意朗读的语速、感情等。

  其次,我会引导学生了解文章大概内容。让学生从课文中能够感受到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体会作者所表达对的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及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细节来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我会这样开展本堂课的深入研读:

  1.学生在初步感知文章情感基调之后,我会让学生再次读课文,并且进行提问:济南冬天总的特点是什么?作者通过哪些景物呈现了济南冬天的特点?学生会通过阅读课文找到济南冬天总的特点是“温晴”,并且作者通过对济南山、雪、水等景物的描写来体现济南冬天的特点。

  2.顺势我会提问第二个问题,我的问题是:作者是如何对冬天景物进行描写的?这时候我会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第三自然段中,作者对济南的小山进行了描写“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在这句话中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将小山周围的地理环境比喻成了“小摇篮”,将四周的小山比喻成“看护者”。通过比喻手法的运用加上作者所感受到的温暖等一系列的描写,写出了周围的一圈小山特别可爱。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对“小雪”进行了描写。“那点薄雪好像是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作者将雪富裕了人的情感,写雪是“害羞的”并且“露出点粉色”,这些描写都写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第六自然段对济南的水进行了描写,冬天水不结冰,水里的水藻在晴天的时候也越来越绿,因为这些水是不忍得冻上的,况且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作者通过描写使水富有了灵气,通过描写水藻及垂柳,进一步说明水不忍得冻上的原因。

  3.接着,我会提出第三个问题:作者通过对一系列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何种思想感情?学生通过读课文,结合我的引导和总结后,明确问题答案如下:

  作者通过运用比喻、拟人等一系列的修辞手法对景物进行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同时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通过以上环节我达成了我的三维目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四)延伸作业

  语文教学没有明确的终结点,而是引导学生从这个问题走向另一个问题。促使学生将学*延伸到课外,构建起大语文学*观。所以我的拓展延伸和小结作业环节设计为:

  学生再次集体朗诵本文,思考老舍先生刚从伦敦回到祖国,到了济南,对济南冬天的“温晴”感受十分真切,此时给学生布置任务:当你到一个新的地点后是否有不同的感受?请谈谈感受并让学生写下来。

  最后,我的作业设计为:老舍抓住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并且运用了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请同学们课下学*作者的写作手法,进行一段景物描写。学会作者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它是教学内容的浓缩。通过板书,学生能直观抓住要点摒弃繁琐,我的板书就力求体现这一点:

  济南的冬天说课稿 9

  一、说教材

  《济南的冬天》是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中的课文。它是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在1931年初写的一篇通过描绘济南冬天美丽景色来抒发感情的写景散文。

  根据该单元要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领略自然景物的美,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揣摩精彩的词语、句子和段落,还要练*精读的技能,并作适当的摘录的总的教学目的;以及这篇文章描绘景物,语言准确生动,多使用比喻、拟人手法,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鲜明的印象和感受。其中描写最形象最生动的是第3段和末段。而作者感情的抒发也非常别致,非同一般,不是采取直抒胸臆的方式,而是采取表达一种感受的方式,将自己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不露痕迹的依附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因此显得格外自然真挚,富有感染力的认识上,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a、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的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

  b、理清本文的层次结构。

  2)能力目标:

  a、培养同**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能力。

  b、培养同学分析、综合的能力。

  3)德育目标:

  培养同学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是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描写景物的方法,以及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侧重讲析第3段和第5段。

  教学难点:作者情景交融的写法。

  二、说教学

  1、根据课文特点和同学实际情况,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

  2、采用电教*台、录音等电教手段,扩大教学容量。

  3、本文文质兼美,适于朗读,教学中引入诵读法。

  三.说学法

  教学是教师和同学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同学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法。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同学参与课堂学*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同学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完成课后问题进行巩固。使同学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到会学,同学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五、四、说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a、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的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

  b、理清本文的层次结构。

  c、培养同学分析、综合的能力。

  d、培养同学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诵读法

  教仪:课件

  教学步骤:

  这节课我是按“引入新课,授新课,反馈练*,归纳总结”进行教学的。

  1、引入新课:我先对布置的预*作业进行抽查并明确生字词答案;然后以简洁的话语引入新课,用课件对作者及与课文有关的经历进行介绍。

  2、讲授新课:在讲授前,让同学带着问题 对课文进行朗读,使同学感知课文,问题用课件打出如下:

  a、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

  b、济南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写了三幅山景图,还写了水色,各突出了什么特点(抓关键词概括)?三幅山景图之间有什么关系?四幅景物图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c、文中渗透作者对济南的冬天什么样的感情?

  d、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

  朗读课文后,围绕以上问题对课文进行赏析;在赏析过程中,我把问题与课文结构的分析结合在一起,引导同学先阅读1——2节,并讨论解答两个问题:1、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作者在文章的开头是怎样表达的?2、济南冬天的这种特点是源于什么样的地形特点?(明确:1、通过对比,写出了济南冬天的总特点是:无风声、响晴、温晴。

  与北*相比——无风声

  与伦敦相比——无重雾(响晴)}宝地

  与热带相比——无毒日(温晴)

  2、济南的地形特点:“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 只是北边缺着点口儿。”,决定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让同学试着画出这种地形,体会其特点,教师可根据同学画出的地形图作小结。]

  接着,提出问题引导同学研读3——5节,并作重点分析(1、济南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写了三幅山景图,还写了水色,各突出了什么特点,三幅山景图之间有什么关系?第3小节和第5小节在写景顺序有什么不同之处?2、第3小节和第5小节在抒发感情和修辞运用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在分析中除了使同学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的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对课文内容有更深一层的了解,也提及作者所用的比喻、拟人手法,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好准备。(同学 讨论后明确:

  1、阳光朗照下的山——温静;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城外的远山——淡雅;水色——绿。第一幅图是总写,第二、三幅图是具体写。

  写山景:自上而下的顺序,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写水色:自下而上的顺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

  2、作者在第3小节对薄雪覆盖下的山的描绘和第5小节对水色的描写中都体现了对冬天的喜爱、赞美之情;都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3、反馈练*:要求同学根据老师的讲授及自己的笔记,朗读课文后用自己的话语解答课后练*题一,从而加深同学对课文的理解,领会作者的感情。

  4、归纳总结:在同学完成练*的 基础上,归纳出作者写北国的冬天,不着眼于“寒”而着眼于“暖”,不着眼于“壮”而在于“ 秀”,是本文的一大特点。并与同学共同解答 :文中渗透作者对济南的冬天什么样的感情? 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 ”?,解答中使同学了解作者在文中处处渗透着对济南冬天的喜爱,抒发了赞美之情。标题不可以换。因为“济南的冬天”表明所写的是 济南这一特定地域的冬天;“冬天的济南”目的在于赞美“冬天”这个特定时令的济南,进行最后的课文巩固。

  5、布置作业:

  1、文中有哪些比喻、拟人句用得好,找出来,想想为什么写得好?哪个词语用得最妙?好在哪儿?(美句赏析,着重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2、假 设要给一个从没到过济南的人讲讲济南美丽的冬天,参照课文,你将分哪几个方面讲?着重讲哪几个精彩的片断?(设题意图:主要是引导同学从总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抓住重点,找出自己认为精彩的片断,并训练同学的复述能力。)

  3、在小组或班上向大家说说你家乡的冬天是什么样子,再借鉴课文的某些写法,将你家乡冬天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字数不限。(此题训练同学的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能力。提示同学借鉴课文的某些写法,抓住景物特点来写,目的是将阅读之所得转化为写作之所能,是阅读的迁移与深化。)

  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

  老舍

  与北*比——无风声 与伦敦比——无重雾

  与热带比——无毒日

  阳光朗照下的山——温静;

  薄雪覆盖下的山 秀气

  城外的远山

  水色——绿。

  作者借景抒发了赞美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深挚的爱。

  济南的冬天说课稿 10

  一、依托单元说教材

  人文主题:《济南的冬天》是部编教材七上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本单元主题是“四季美景”,由一组描写景物的优美诗文组成,学生在美景、美情、美言中,感受课文中丰富多彩的景物之美,激发对大自然、对人生的热爱。《济南的冬天》抓住“温晴”的特点,用温婉的语言,融情于景的写法,给读者“温情”的感觉,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语文要素之一:朗读。学*本单元,要重视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领略景物之美。本课的重点是把握好重音和停连,感受汉语声韵之美。

  语文要素之二:赏景。阅读本单元的课文,要发挥联想和想象,再现情景,获得情感体验。还要注意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济南的冬天》要品味细腻、生动的景物描写,唤起对事物的细微感觉。

  二、植根课标说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提高思想文化修养。”同时要求:“有自己的心得和体会,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既要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和“品读”来领会文章的主要内容,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和合作探究,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情感,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基于以上的思考,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创意。

  【教学目标】

  1.朗读,掌握重音和停连的要领,赏析文中之景。

  2.品读,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学*比喻、比拟的修辞方法,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融入的感情。

  【教学创意】

  本文的教学切入点: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领略自然景物的美,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领会作者鲜明的印象和感受。因此,本课的主要教学板块:抓住“温晴”,整体感知课文,赏析文中之景;抓住“温情”,品味精美语言,体会笔下之情。

  三、立足学情说过程

  对于刚刚跨入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情境,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是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根据本课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将融合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诵读欣赏法。本文文质兼美,适于朗读,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去发现美、感知美、探究美。

  2.关键词教学法。围绕“温晴”和“温情”两个关键词,引导学生感受、品味济南冬天之美,使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立足学生的学情及选用的教学方法,下面我来说说主要的教学步骤及策略意图。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老舍说:“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那么,“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济南在冬天又是怎样的胜景呢?这节课,我们一块来欣赏《济南的冬天》。

  (策略意图:用老舍先生的话及描写济南的诗句导入新课,意图将厚实的知识储备用精当的语言传达给学生,开课直奔正题,初步感知老舍对济南的赞美之情)

  二、初读,赏析文中之景。(铺垫一)

  师:默读全篇,圈点勾画,边读边思考问题:

  1.作者所写的济南的冬天有着怎样的特点?(词语提示:宝地、理想的境界、温晴、慈善、有山有水)

  2.他是通过哪些景物呈现这一特点的?济南的冬天像小山摇篮图(暖城)、雪后初晴图、淡雅水墨画(暖山)、空灵水晶图(冒热气的水)(屏幕)

  小结:从全文看,作者的笔触由暖阳、暖城、暖山,到不结冰的水,所表现的都是温暖晴和。

  (策略意图:让学生活动方式具体:默读全篇,圈点勾画;让活动内容明确:围绕“温晴”一词整体感知冬天的特点;让活动难度适中:用济南的冬天像……,来欣赏景物之美。这一板块的设计,为下一个教学环节做好了内容上的铺垫。)

  过渡语:以上我们欣赏了济南“温晴”的冬景,“一切景语皆情语”,下面老师来介绍老舍与济南的情缘。(铺垫二)

  师:1930年7月,老舍受邀来济南齐鲁大学任教,在济南生活的四年多时间里,他陶醉于济南秀美安适的风光山水,倾情于博大精深的齐鲁文化,他用温情诗意的笔触描写济南独一无二的山水景致……。

  链接材料:

  “从民国十九年七月到二十三年秋初,我整整的在济南住过四载。在那里,我有了第一个小孩,即起名为“济”(舒济)。在那里,我交下不少的朋友:无论什么时候我从那里过,总有人笑脸地招呼我;无论我到何处去,那里总有人惦念着我。在那里,我写成了《大明湖》、《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和收在《赶集》里的那十几个短篇。在那里,我努力地创作,快活地休息……四年虽短,但是一气住下来,于是事与事的联系,人与人的交往,快乐与悲苦的代换,便显明地在这一生里自成一段落,深深地印划在心中;时短情长,济南就成了我的第二故乡。”《吊济南》

  (策略意图:用老舍与济南的情缘介绍,使学生体会到“一切景语皆情语”,为下一下教学环节做好了情感上的铺垫。)

  三、品读,体会笔下之情

  师:找出语句、做好批注、标出重音和停连、动情朗读,你从哪些句中读出了老舍对济南的喜爱赞美之情?老舍是怎样做到融情于景的呢?

  批注示例: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作者直抒胸臆,表达了对济南城小山的喜爱之情。“小摇篮”“安静不动地低声说”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展开想象,饱含喜爱之情。

  重音、停连示例: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重音,是对一句话中需要强调的词语加以重读,以引起听者的注意。停连,朗读语流的停顿和连接。

  (策略意图:示例就是“授之于渔”。用具体的示例,教学生做批注的角度和方法,朗读中重音和停连的规律和方法。师生的合作,让后面的小组合作有章可循。)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后三幅图的批注和朗读。

  学生找到的“温情”语句可能有:

  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象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拟人手法赋予薄雪以少女“害羞”的情态,写出雪的娇羞美丽。

  “济南真得算个宝地。”一个“真”字,一个“算”字,直接赞美济南。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一个“妙”字,再加上用“最”字修饰,喜爱之情显露至极。

  “那些小山太秀气了!”一个“秀气”,再加上“太”,我读出了老舍先生的怜爱之情。

  “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小”字体现出了爱惜,“名手”再次赞美。

  (策略意图:品读是本课的重头戏。批注指导,让学生学会品味精妙的语言,体会作者融情于景的`写作技巧;朗读指导,让学生诵读含情的语句,体会作者直抒胸臆或笔下有情的写作风格。)

  老舍自从踏上济南这块土地,就深深地爱上了这座中古老城。正如他自己所述:“济南的每一角落,似乎都存着一些生命的痕迹;每一小小的变迁,都引起一些感触;就是一风一雨也仿佛含着无限的情意似的。”

  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感受了老舍先生笔下的济南的冬天的美,同学们还学了抓住关键语句,用重音和停连的朗读方法去欣赏美。现在,我们全班同学一起以赞美与喜爱之情,朗读课文的部分美句,再次感受济南的“温晴”与老舍的“温情”吧。

  齐颂:

  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策略意图:提取文中的精妙语句,组成一篇精美的小短文,在诵读中感受济南的“温晴”与老舍的“温情”,可谓余味犹存。)

  四、基于课堂说反思

  这是一节精心设计、精彩迭出的展示课。它将朗读与欣赏巧妙结合,做到了在读赏美景、品美言的活动中体悟美情。

  练*朗读,美在情感。

  余映潮老师说:朗读是品味感受的阅读活动,是充满诗意的文学活动,也是丰富细腻的情感活动。老师的指导“手法精美,过程生动”。听,“特别”一词重音突现,情感凸显,读出济南城内的温暖、温柔。老师的指导“有引有读,形式活波”。听,教师在指导比较停顿与不停顿的区别;学生试读,再齐读。老师的指导“小步轻迈,层次细腻”。听,先读好重音,再练*停连,读出了节奏变化之美,读出了旋律起伏之美,读出了情感丰富之美。

  文句撷英,妙在创意。

  创意一:老师设计了“济南的冬天像……”的活动,切入点的选择巧妙。这个活动是对文章整体意境的把握。学生很容易地找出了“摇篮”“画”“蓝水晶”三个比喻,为他们进一步品读的做好了铺垫。

  创意二:语言赏析先引后放。老师的批注指导给学生指明了角度和方法,主问题设计的话题宽泛。学生能够充分的发挥他们的学*能力,细细品味这些优美的句子。如拟人句、比喻句的品析;重点字词“顶”“镶”等的品析。这一创意设计,层层深入,学生拾级而上,步步登高,学生的思维在激动中亢奋,巧掀高潮。

  创意三:结束时,老师撷取文中词句,组合成一篇短小精美的散文。这一活动,妙在“一箭双雕”,既回顾课文内容的重点,又升华了对文本情感的体验,切实地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这节课既有知识的储备,又有动情的指导;既有诗意的讲析,又有微文的呈现;既有“直奔正题”的开课,又有“余味犹存”的收束。使人欣赏到了《济南的冬天》一文中景物的“温晴”美和作者的“温情”美。

  当然,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语文的阅读就在于挖掘,对文本的挖掘,对作者的挖掘,对时代背景的挖掘,对生活的挖掘,对自我体验的挖掘。还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这是新课改提高语文素养,丰富人文内涵所要求的,更是我今后不断思考,不断实践的方向。


《丰碑》说课稿范文十份(扩展7)

——《风娃娃》说课稿范文十份

  《风娃娃》说课稿 1

  一、说教材分析

  《风娃娃》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是一篇看图学文。本文共有三幅图,八段文字。课文以小学生喜爱的故事形式出现,生动有趣,层次清楚。通过风娃娃既乖得可爱,又“傻”得可爱,生动形象地向学生介绍了风为人们带来的好处和坏处,课文结尾留给孩子们一个问题,让孩子们通过思考明白,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望不行,还要看是不是真的对别人有用的道理。

  二、说学*内容

  本节课教学内容为本课的第二课时。这节课以读为主,以读定教,通过学生入情入境地感情朗读,从而体会文章所蕴涵的道理。课标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课的设计力求贴*学生的生活、贴*实际,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以情为基础,以读为训练的主线,让学生自主发展,主动探究,增强合作意识。采用多种手段感受阅读的兴趣,力求使每位学生都喜欢读书,能主动地读书。

  三、说学*目标

  二年级的学生能借助拼音识记生字,熟读课文,有简单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意识。通过第一课时的学*,同学们已经较好掌握了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字,课文能读通顺,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大概的印象、整体的了解。知道风娃娃干过哪些好事,哪些不好的事。在此基础上,根据新课标所倡导的三维目标特制定第二课时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复*检查课后的生字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在个人读,集体读、品读中积累语汇,获得言语美感。在自读自悟,合作探究中体会风娃娃的好心和傻气。

  3、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望不行,还要看是不是对别人有用”的道理。

  四、说学*重点、难点

  感情读文;懂得“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望不行,还要看是不是对别人有用”的道理。

  五、教与学的方法

  教法:情境创设法,图文结合法,扶放相结法。

  学法:自学探究法,角色扮演法,合作学*法。

  六、学*准备

  课件

  七、学*过程

  (一)直入课题,巧设情境:

  1、直入课题,板书课题。

  2、听风,出示风娃娃图片,和风娃娃打招呼。

  (富于特色的情境教学显现出了它越来越多的优越性。它以优化的情境为空间,以创设情境为主线,以营造一种富有情境的学*氛围为手段,使学生的学*活动变得鲜活、生动、有趣。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培养兴趣和能力。所以,在课始,我就用声音,图片,言语创设了虚拟的情境,使学生们带着美好的童话般的想象和期待开始这节课的学*。当学生们对这节课充满着兴趣和喜悦的时候,这节课也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复*检查、认读字词:

  1、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下面带拼音的生字多读几遍。

  2、认读课件上出示的12个课后生字。重点:给极和吸组词,区分字形;再读驶和示,区别音*字;筝,轻声。

  3、开火车读12个词。

  (通过指名认,开火车认这两种方式快速地检查同学们对12个字词的掌握情况。将几个容易出错的,重点的字,进行强调。如:给“极”和“吸”通过组词来区分字形,给“示”和“驶”通过比较读来区分字音,还有“筝”的轻声读法。以巩固学生们的识记。)

  (三)图文结合,深入研读

  1、导语:风娃娃们,看来你们已经长大了,听听风妈妈会对你们说什么?

  (在深入学文的开始,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风娃娃们,看来你们已经长大了,听听风妈妈会对你们说什么?风妈妈的出现,让学生们获得了更真实的角色体验,风妈妈的话就是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由此自然巧妙地过渡到第二自然段的学*中。)

  2、重点学*第二自然段。

  (在这节课的教法设计当中,第二段是重点指导,重点学*的段落。我设计了几个层次的朗读,来帮助学生体会字理行间所表露的感情。像先观察图再读,通过演示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断断续续”来读句子,这一点符合新课标对于1、2年级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就是:“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然后学着风娃娃的样子做动作读句子,最后用“高兴”和“高兴极了”做对比使学生准确体会风娃娃的心情,每一次读文前,不管是指名读,还是齐读,都给学生提出明确的读的目标,带着要求读,带着问题读,带着感情读,这样才能读出效果。将这一段学精,读透,能保证学生们下面的自学顺利的进行。)

  3、半扶半放学*第三自然段。

  (第三段和第二段有着相同的结构,句子排列,感情变化。所以,这一段的学*就相对简单,处于半扶半放的状态了。只是通过观察图片体会纤夫们拉船的辛苦,及需要人帮助的心理,以此衬托风娃娃们在听到感谢后极其高兴的心情。在想象纤夫们会怎样表达谢意这一点上,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4、提读第四自然段。疑问:只要有力气就行了,是这样的吗?

  (第四自然段是研学风娃娃做“好事”和“好心办坏事”这两个模块的转折点,风娃娃的想法也是浅显易懂的。这一段的最后,设计了一个用关联词说话的环节。这是一个随文进行的说话训练,目的是将知识能力目标渗透在学文中。)

  5、自学5、6、7、8四个自然段。

  (有了前面两个自然段学*的基础,后四个自然段就放手让学生自已学。自读自想,自已动笔圈画,考虑黑板上的板书,以提高总结归纳的能力。不会的地方和同桌商量或请教小组内的其它同学,发挥合作学*的作用。这一部分的学*集中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索与研究,不仅找到了答案,更重要的是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了合作,学会了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认识。在第五自然段中,使用了一个省略号,这是课文的留白部分,是最适合学生发挥想象的时机,我让学生再看看图,图上除了大风刮走了风筝,刮跑了衣服,刮断了小树,还造成了哪些破坏,图上没画出来的,你能想象到吗?想象是孩子们的天性,有想象才会有创造。这一环节的设计对学生看图观察能力,图文结合能力,思维创造能力都有训练。)

  (四)启发思考,突破难点:

  1、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告诉风娃娃,为什么它想帮人们做好事,可人们却还要责怪它呢?(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望不行,还要看是不是对别人有用。)

  2、谈谈生活中,你象风娃娃那样经常帮助别人吗?有没有发生过类似的好心办坏事的情况?

  (本课的难点是:懂得“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望不行,还要看是不是对别人有用”的道理。通过前面的深入学文和自学所知,同学们应该可以顺利地帮风娃娃解决问题。再用“生活中,你像风娃娃那样常帮助人吗?发生过类似的好心办坏事的情况吗?”这样一个问题把学生们带回到现实生活当中,使同学们跳出课文,回归自已。通过教师的言语引导和学生们的集体交流,使同学们更加明晰地了解风,了解课文所蕴涵的道理,并将其应用到自已的生活实际中。我想语文的学*有了生活的源泉,才会有生命和活力。课堂是用风妈妈的话开始,又用风娃娃的话结束,这在情境的创设上是完整的,能起到首尾照应的作用。)

  (五)拓展延伸,巩固积累:

  1、总结课文。

  2、读根据这篇课文改编的“三字经”

  风娃娃,风娃娃,做好事,大家夸。大风车,转得欢,秧苗长,乐哈哈,吹帆船,帮大忙,呼啦啦,呼啦啦。风娃娃,风娃娃,做坏事,责怪他。大风筝,翻跟头,吹衣服,折小树,出蛮劲,尽惹祸,呼啦啦,呼啦啦。

  (六)作业:明白道理的风娃娃又会做哪些好事呢?

  《风娃娃》说课稿 2

  大家好,我今天讲的课文是《风娃娃》。

  说教材:

  《风娃娃》是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以小学生喜爱的故事形式出现,通过风娃娃既乖得可爱,又“傻”得可爱,生动形象地向学生介绍了“风为人们带来的好处和坏处,让学生懂得光有好的愿望不行,还要看是不是对别人有用”的道理。本课时的学*,在课堂上充分加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通过读读、画画、说说、写写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尝试学*、发现,再相机进行引导。同时根据文章第二自然段的语段特点,让学生感知句子连接的特点,并尝试迁移。

  说学*目标:

  根据文本特点及孩子的学情,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记“抽、续、吸、极”等12个,准确书写“表、夫”“吸、极”两组字。通过看图理解、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断断续续、纤夫、慢慢转动”等词语。

  2、通过角色体验、想象画面等方式读好课文的1、2、3自然段,感受风娃娃做了好事后的开心、自豪。

  3、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初步感受第2、3段句子连接的特点。

  学*重点:学*生字词,理解词义;读好课文,感受句子连接的特点。

  说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引入课文。

  师:小朋友坐得真有精神,老师奖励大家来猜个谜语:抓不住它的身子,看不见它的影子,小时摇动树枝,大了推动房子。

  瞧,风娃娃来了,大大的眼睛,胖乎乎的脸蛋,多可爱呀!

  怎么样的风娃娃?

  师小结:是呀,风娃娃很可爱,常常做好事,风娃娃也很淘气,会做一些傻事,看看今天我们学的课文《风娃娃》是怎么来描写这个可爱又带点傻气的风娃娃的。

  板书,亲切地叫一声。

  (本环节的设置意在用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孩子的学*兴趣。)

  二、初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学*生字词。

  师:自由轻轻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不会读的字请底下的“小树叶”帮忙。

  课文读过了,这些词语你会读吗?

  (1)抽水、表示、行驶、风筝——读准翘舌音。

  吸气、纤夫、流汗、责怪——通过画面了解纤夫。

  (2)慢慢转动、断断续续、无影无踪、伤心极了——多音字转。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师:风娃娃长大了,有一天妈妈对它说:“到田野里去吧,在那里,你可以帮人们做许多好事。”风娃娃都做了哪些事?请你到课文中依次地去找一找。

  (通过指名读,开火车认读这两种方式快速地检查同学们对字词的掌握情况。将几个容易出错的,重点的字,进行强调。如:动作帮助理解慢慢转动“转”这个多音字的意思,画面了解“纤夫”,把词语放入句子中读,由点到面进行训练)。

  三、品读感悟,指导朗读,感受句子的连接方式。

  1、学*课文第二自然段。

  师:我们来学*课文第二自然段,看看风娃娃做的第一件好事。

  出示第一句,指名读。

  师:看,风娃娃看见这儿的水,一会有,一会儿(没有)课文里用了个什么词来表示?(断断续续)指导感情朗读。

  师:水为什么会流得断断续续的——大风车慢慢转动。讲述:这是风力水车,借助风的力量转动水车,这架大风车转得快,水就流得快,大风车转得慢,水就流得慢。现在谁断断续续的,禾苗喝不足水,耷拉着脑袋,多么需要风娃娃来帮忙啊!风娃娃看见了,心情怎么样?它是怎么做的。

  出示第二句,指名读。哪些词让我们感受到风娃娃很卖力。指导朗读。

  谁来读剩下的句子。

  师:在风娃娃的帮助下,本来转得很慢的风车一下子——转得飞快!原来抽上来的水断断续续地流着,现在——奔跑着,向田野流去。小秧苗喝足了水,正感谢风娃娃呢!风娃娃是什么心情啊?(高兴、开心、欣慰)那你能带着这些感情读一读吗?(指名读,齐读。)

  2、(出示这段话)小结学法:

  课文是怎样把风娃娃做的第一件好事一步一步写清楚的?这段话先写风娃娃来到什么地方看见了什么,接着写它怎么做,最后写结果怎样,(带着孩子一起划一划)写得多清楚啊!

  (在这节课的教法设计当中,第二段是重点指导,重点学*的段落。我设计了几个层次的朗读,来帮助学生体会字理行间所表露的感情。像通过老师叙说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断断续续”,学着风娃娃的样子做动作读句子,通过画面感受使学生准确体会风娃娃的心情。整个过程用朗读贯穿始终,层层递进,将这一段学精,读透,能保证学生们下面的自学顺利的进行。)

  3、我们来看看风娃娃做的第二件好事,迁移学*第三自然段。

  师:风娃娃又来到了哪里,他看见了什么?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用横线划出写风娃娃来到哪里,看见了什么的句子。

  用波浪线划出写风娃娃怎么做的句子。

  用括号把结果怎样的句子括起来。

  指导朗读:他们弯着腰,流着汗,喊着号子,船却走得很慢。

  理解号子:纤夫们弯着腰,流着汗,拉着纤绳,不由自主地发出了怎样的声音。

  指导朗读

  同桌合作读

  (第三段和第二段有着相同的结构,句子排列,感情变化。所以,这一段的学*就相对简单,处于半扶半放的状态了。只是通过观察图片体会纤夫们拉船的辛苦,及需要人帮助的心理,以此衬托风娃娃们在听到感谢后极其高兴的心情。)

  3、设悬:风娃娃帮助人们做了好事,得到了赞扬,心里不仅高兴甚至还有些得意了呢!你听听他的心里话:帮助人么做好事真容易,只要有力气就行。这是这样的吗?我们下节课再来学。

  四、学写生字:夫、表、吸、极

  1、夫表(写好上下结构的字,前者注意撇捺的舒展,后者注意三横紧凑,上紧下松)

  师范写,生练写,反馈

  2、吸极(写好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左窄右宽,笔画的穿插)

  板书设计:

  风娃娃

  好事 傻事

  吹动风车 吹翻风筝

  吹动船帆 吹跑衣服

  吹断小树

  《风娃娃》说课稿 3

  一、说教材分析

  《风娃娃》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是一篇看图学文。本文共有三幅图,八段文字。课文以小学生喜爱的故事形式出现,生动有趣,层次清楚。通过风娃娃既乖得可爱,又“傻”得可爱,生动形象地向学生介绍了风为人们带来的好处和坏处,课文结尾留给孩子们一个问题,让孩子们通过思考明白,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望不行,还要看是不是真的对别人有用的道理。

  二、说学*内容

  本节课教学内容为本课的第二课时。这节课以读为主,以读定教,通过学生入情入境地感情朗读,从而体会文章所蕴涵的道理。课标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课的设计力求贴*学生的生活、贴*实际,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以情为基础,以读为训练的主线,让学生自主发展,主动探究,增强合作意识。采用多种手段感受阅读的兴趣,力求使每位学生都喜欢读书,能主动地读书。

  三、说学*目标

  二年级的学生能借助拼音识记生字,熟读课文,有简单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意识。通过第一课时的学*,同学们已经较好掌握了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字,课文能读通顺,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大概的印象、整体的了解。知道风娃娃干过哪些好事,哪些不好的事。在此基础上,根据新课标所倡导的三维目标特制定第二课时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复*检查课后的生字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在个人读,集体读、品读中积累语汇,获得言语美感。在自读自悟,合作探究中体会风娃娃的好心和傻气。

  3、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望不行,还要看是不是对别人有用”的道理。

  四、说学*重点

  感情读文

  五、说学*难点

  懂得“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望不行,还要看是不是对别人有用”的道理。

  六、教与学的方法

  教法:情境创设法,图文结合法,扶放相结法

  学法:自学探究法,角色扮演法,合作学*法。

  七、学*准备

  课件

  八、学*过程

  一、直入课题,巧设情境:

  1、直入课题,板书课题。

  2、听风,出示风娃娃图片,和风娃娃打招呼

  (富于特色的情境教学显现出了它越来越多的优越性。它以优化的情境为空间,以创设情境为主线,以营造一种富有情境的学*氛围为手段,使学生的学*活动变得鲜活、生动、有趣。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培养兴趣和能力。所以,在课始,我就用声音,图片,言语创设了虚拟的情境,使学生们带着美好的童话般的想象和期待开始这节课的学*。当学生们对这节课充满着兴趣和喜悦的时候,这节课也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复*检查、认读字词:

  1、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下面带拼音的生字多读几遍。

  2、认读课件上出示的12个课后生字。重点:给极和吸组词,区分字形;再读驶和示,区别音*字;筝,轻声。

  3、开火车读12个词。

  (通过指名认,开火车认这两种方式快速地检查同学们对12个字词的掌握情况。将几个容易出错的,重点的字,进行强调。如:给“极”和“吸”通过组词来区分字形,给“示”和“驶”通过比较读来区分字音,还有“筝”的轻声读法。以巩固学生们的识记。)

  三、图文结合,深入研读

  1、导语:风娃娃们,看来你们已经长大了,听听风妈妈会对你们说什么?

  (在深入学文的开始,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风娃娃们,看来你们已经长大了,听听风妈妈会对你们说什么?风妈妈的出现,让学生们获得了更真实的角色体验,风妈妈的话就是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由此自然巧妙地过渡到第二自然段的学*中。)

  2、重点学*第二自然段。

  (在这节课的教法设计当中,第二段是重点指导,重点学*的段落。我设计了几个层次的朗读,来帮助学生体会字理行间所表露的感情。像先观察图再读,通过演示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断断续续”来读句子,这一点符合新课标对于1、2年级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就是:“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然后学着风娃娃的样子做动作读句子,最后用“高兴”和“高兴极了”做对比使学生准确体会风娃娃的心情,每一次读文前,不管是指名读,还是齐读,都给学生提出明确的读的目标,带着要求读,带着问题读,带着感情读,这样才能读出效果。将这一段学精,读透,能保证学生们下面的自学顺利的进行。)

  3、半扶半放学*第三自然段。

  (第三段和第二段有着相同的结构,句子排列,感情变化。所以,这一段的学*就相对简单,处于半扶半放的状态了。只是通过观察图片体会纤夫们拉船的辛苦,及需要人帮助的心理,以此衬托风娃娃们在听到感谢后极其高兴的心情。在想象纤夫们会怎样表达谢意这一点上,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4、提读第四自然段。疑问:只要有力气就行了,是这样的吗?

  (第四自然段是研学风娃娃做“好事”和“好心办坏事”这两个模块的转折点,风娃娃的想法也是浅显易懂的。这一段的最后,设计了一个用关联词说话的环节。这是一个随文进行的说话训练,目的是将知识能力目标渗透在学文中。)

  5、自学5、6、7、8四个自然段。

  (有了前面两个自然段学*的基础,后四个自然段就放手让学生自已学。自读自想,自已动笔圈画,考虑黑板上的板书,以提高总结归纳的能力。不会的地方和同桌商量或请教小组内的其它同学,发挥合作学*的作用。这一部分的学*集中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索与研究,不仅找到了答案,更重要的是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了合作,学会了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认识。在第五自然段中,使用了一个省略号,这是课文的留白部分,是最适合学生发挥想象的时机,我让学生再看看图,图上除了大风刮走了风筝,刮跑了衣服,刮断了小树,还造成了哪些破坏,图上没画出来的,你能想象到吗?想象是孩子们的天性,有想象才会有创造。这一环节的设计对学生看图观察能力,图文结合能力,思维创造能力都有训练。)

  四、启发思考,突破难点:

  1、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告诉风娃娃,为什么它想帮人们做好事,可人们却还要责怪它呢?(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望不行,还要看是不是对别人有用。)

  2、谈谈生活中,你象风娃娃那样经常帮助别人吗?有没有发生过类似的好心办坏事的情况?

  (本课的难点是:懂得“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望不行,还要看是不是对别人有用”的道理。通过前面的深入学文和自学所知,同学们应该可以顺利地帮风娃娃解决问题。再用“生活中,你像风娃娃那样常帮助人吗?发生过类似的好心办坏事的情况吗?”这样一个问题把学生们带回到现实生活当中,使同学们跳出课文,回归自已。通过教师的言语引导和学生们的集体交流,使同学们更加明晰地了解风,了解课文所蕴涵的'道理,并将其应用到自已的生活实际中。我想语文的学*有了生活的源泉,才会有生命和活力。课堂是用风妈妈的话开始,又用风娃娃的话结束,这在情境的创设上是完整的,能起到首尾照应的作用。)

  五、拓展延伸 巩固积累:

  1、总结课文。

  2、读根据这篇课文改编的“三字经”

  风娃娃,风娃娃,做好事,大家夸。大风车,转得欢,秧苗长,乐哈哈,吹帆船,帮大忙,呼啦啦,呼啦啦。风娃娃,风娃娃,做坏事,责怪他。大风筝,翻跟头,吹衣服,折小树,出蛮劲,尽惹祸,呼啦啦,呼啦啦。

  六、作业:明白道理的风娃娃又会做哪些好事呢?

  七、板书设计:

  吹风车

  吹船帆 做 好事 笑脸

  风娃娃

  吹风筝

  吹衣服 好心办坏事 哭脸

  吹小树

  《风娃娃》说课稿 4

  说教材分析

  《风娃娃》是一篇看图学文。本文共有三幅图,八段文字。课文以小学生喜爱的故事形式出现,生动有趣,层次清楚。通过风娃娃既乖得可爱,又“傻”得可爱,生动形象地向学生介绍了风为人们带来的好处和坏处,课文结尾留给孩子们一个问题,让孩子们通过思考明白,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望不行,还要看是不是真的对别人有用的道理。

  说学*内容

  本节课教学内容为本课的第二课时。这节课以读为主,以读定教,通过学生入情入境地感情朗读,从而体会文章所蕴涵的道理。课标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课的设计力求贴*学生的生活、贴*实际,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以情为基础,以读为训练的主线,让学生自主发展,主动探究,增强合作意识。采用多种手段感受阅读的兴趣,力求使每位学生都喜欢读书,能主动地读书。

  说学*目标

  二年级的学生能借助拼音识记生字,熟读课文,有简单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意识。通过第一课时的学*,同学们已经较好掌握了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字,课文能读通顺,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大概的印象、整体的了解。知道风娃娃干过哪些好事,哪些不好的事。在此基础上,根据新课标所倡导的三维目标特制定第二课时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复*检查课后的生字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在个人读,集体读、品读中积累语汇,获得言语美感。在自读自悟,合作探究中体会风娃娃的好心和傻气。

  ★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望不行,还要看是不是对别人有用”的道理。

  说学*重难点

  ★感情读文

  ★懂得“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望不行,还要看是不是对别人有用”的道理。

  教与学的方法

  教法:情境创设法,图文结合法,扶放相结法

  学法:自学探究法,角色扮演法,合作学*法。

  学*准备

  课件

  学*过程

  一、直入课题,巧设情境:

  1、直入课题,板书课题。

  2、听风,出示风娃娃图片,和风娃娃打招呼

  (富于特色的情境教学显现出了它越来越多的优越性。它以优化的情境为空间,以创设情境为主线,以营造一种富有情境的学*氛围为手段,使学生的学*活动变得鲜活、生动、有趣。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培养兴趣和能力。所以,在课始,我就用声音,图片,言语创设了虚拟的情境,使学生们带着美好的童话般的想象和期待开始这节课的学*。当学生们对这节课充满着兴趣和喜悦的时候,这节课也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复*检查、认读字词:

  1、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下面带拼音的生字多读几遍。

  2、认读课件上出示的12个课后生字。重点:给极和吸组词,区分字形;再读驶和示,区别音*字;筝,轻声。

  3、开火车读12个词。

  (通过指名认,开火车认这两种方式快速地检查同学们对12个字词的掌握情况。将几个容易出错的,重点的字,进行强调。如:给“极”和“吸”通过组词来区分字形,给“示”和“驶”通过比较读来区分字音,还有“筝”的轻声读法。以巩固学生们的识记。)

  三、图文结合,深入研读

  1、导语:风娃娃们,看来你们已经长大了,听听风妈妈会对你们说什么?

  (在深入学文的开始,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风娃娃们,看来你们已经长大了,听听风妈妈会对你们说什么?风妈妈的出现,让学生们获得了更真实的角色体验,风妈妈的话就是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由此自然巧妙地过渡到第二自然段的学*中。)

  2、重点学*第二自然段。

  (在这节课的教法设计当中,第二段是重点指导,重点学*的段落。我设计了几个层次的朗读,来帮助学生体会字理行间所表露的感情。像先观察图再读,通过演示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断断续续”来读句子,这一点符合新课标对于1、2年级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就是:“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然后学着风娃娃的样子做动作读句子,最后用“高兴”和“高兴极了”做对比使学生准确体会风娃娃的心情,每一次读文前,不管是指名读,还是齐读,都给学生提出明确的读的目标,带着要求读,带着问题读,带着感情读,这样才能读出效果。将这一段学精,读透,能保证学生们下面的自学顺利的进行。)

  3、半扶半放学*第三自然段。

  (第三段和第二段有着相同的结构,句子排列,感情变化。所以,这一段的学*就相对简单,处于半扶半放的状态了。只是通过观察图片体会纤夫们拉船的辛苦,及需要人帮助的心理,以此衬托风娃娃们在听到感谢后极其高兴的心情。在想象纤夫们会怎样表达谢意这一点上,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4、提读第四自然段。疑问:只要有力气就行了,是这样的吗?

  (第四自然段是研学风娃娃做“好事”和“好心办坏事”这两个模块的转折点,风娃娃的想法也是浅显易懂的。这一段的最后,设计了一个用关联词说话的环节。这是一个随文进行的说话训练,目的是将知识能力目标渗透在学文中。)

  5、自学5、6、7、8四个自然段。

  (有了前面两个自然段学*的基础,后四个自然段就放手让学生自已学。自读自想,自已动笔圈画,考虑黑板上的板书,以提高总结归纳的能力。不会的地方和同桌商量或请教小组内的其它同学,发挥合作学*的作用。这一部分的学*集中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索与研究,不仅找到了答案,更重要的是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了合作,学会了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认识。在第五自然段中,使用了一个省略号,这是课文的留白部分,是最适合学生发挥想象的时机,我让学生再看看图,图上除了大风刮走了风筝,刮跑了衣服,刮断了小树,还造成了哪些破坏,图上没画出来的,你能想象到吗?想象是孩子们的天性,有想象才会有创造。这一环节的设计对学生看图观察能力,图文结合能力,思维创造能力都有训练。)

  四、启发思考,突破难点:

  1、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告诉风娃娃,为什么它想帮人们做好事,可人们却还要责怪它呢?(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望不行,还要看是不是对别人有用。)

  2、谈谈生活中,你象风娃娃那样经常帮助别人吗?有没有发生过类似的好心办坏事的情况?

  (本课的难点是:懂得“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望不行,还要看是不是对别人有用”的道理。通过前面的深入学文和自学所知,同学们应该可以顺利地帮风娃娃解决问题。再用“生活中,你像风娃娃那样常帮助人吗?发生过类似的好心办坏事的情况吗?”这样一个问题把学生们带回到现实生活当中,使同学们跳出课文,回归自已。通过教师的言语引导和学生们的集体交流,使同学们更加明晰地了解风,了解课文所蕴涵的道理,并将其应用到自已的生活实际中。我想语文的学*有了生活的源泉,才会有生命和活力。课堂是用风妈妈的话开始,又用风娃娃的话结束,这在情境的创设上是完整的,能起到首尾照应的作用。)

  五、拓展延伸、巩固积累:

  1、总结课文。

  2、读根据这篇课文改编的“三字经”

  风娃娃,风娃娃,做好事,大家夸。大风车,转得欢,秧苗长,乐哈哈,吹帆船,帮大忙,呼啦啦,呼啦啦。风娃娃,风娃娃,做坏事,责怪他。大风筝,翻跟头,吹衣服,折小树,出蛮劲,尽惹祸,呼啦啦,呼啦啦。

  六、作业:

  明白道理的风娃娃又会做哪些好事呢?

  《风娃娃》说课稿 5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特点

  《风娃娃》是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的一篇看图学文。本文共有三幅图,八段文字。课文以小学生喜爱的故事形式出现,生动有趣,层次清楚。通过风娃娃既乖得可爱,又“傻”得可爱,生动形象地向学生介绍了风为人们带来的好处和坏处,课文结尾留给孩子们一个问题,让孩子们通过讨论、思考明白: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望不行,还要看是不是真的对别人有用的道理。本文紧紧围绕本组“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这个专题,让学生在阅读中识字,在阅读中感悟生活的哲理。

  2、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词句的理解,体会风娃娃的好心和傻气。

  难点:懂得“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望是不行的,还要看是不是对别人真的有用”的道理。

  3、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风娃娃的好心和傻气。

  (3)、懂得“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望是不行的,还要看是不是对别人真的有用” 的道理。

  4、教具准备

  (1)、生字卡片 (2)、图片

  5、课时安排

  整课计划2课时完成,第1课时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指导朗读感悟文章内涵,总结全文,激发学生阅读课外读物的兴趣。

  二、说学生

  我班学生大多数活泼大胆且独立,他们对童话故事特别感兴趣,绝大多数的学生识字速度较快,识字扎实有效,但在语言表达能力上还有待提高,在有感情的朗读上还有待提高。

  三、说教法、学法:

  对于二年级的课文,面对的学生已认识了许多生字,并能读懂浅显的童话、寓言、故事等,并且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本课中我运用情境导入法、小组合作讨论法、读思议结合等方法教学。学生的学法采用自读自悟、合作探究进行学*。

  四、说教学程序: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孩子们喜欢画画,所以我在黑板上画出了风娃娃的图像以及课文的插图,因此很自然地引出课题,导入新课。

  (二)初读感知,检测生字、新词

  1、提出自读要求: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不认识的字求助于带拼音的小树叶或自查字典。明确了读的要求,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十分必要,使他们有事可做。这样可认提高读书的效率,有利于养成良好的读书*惯。

  2、认读课文中12个生字,先通过指名认读、全班齐读等方式加以检查、正音,接着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识记这些生字的,在此基础上,我适时采用了玩“给生字小朋友找伙伴”的游戏,让学生主动参与,以比赛的形式认读,读得全对的能得到老师的奖励。然后老师也参与其中,学生学*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三)合作探究,深入理解

  新课标中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教师提出几个问题,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深入理解课文,突破重难点。

  1、为了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建立“框架结构”的认识,训练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从全局出发了解全貌,把握文章的脉络,我首先就提出了2个主要问题:①、风娃娃为人们做了哪几件事情?②、这几件事中,哪些是他做的好事,哪此是他做的坏事呢?这里我是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学*讨论总结,这样很快就把文章的脉络梳理好了。

  2、对于课文内容我是从三大板块来教的:

  第一板块:品读课文第二至八段:找出风娃娃一共为人们做了几件事,这几件是不是都是好事呢?(把全班学生分为三小组来一起学*讨论,并派一位代表起来发言。)

  第二板块:研读“做好事”板块。这一板块我是采用“导学”的方法,风娃娃为什么要帮人们做好事?它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选择重点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提出问题:风娃娃做了两件好事后,是怎样想的?读一读这一句话。从他心里想的,你体会到了什么?感受怎么样?(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自身感受。)

  第三板块:研读“做坏事”板块。这一板块我是采用学生“自读自悟”的方法,先让学生看课文插图,创设情境:让某个学生说说自己都看到了哪些糟糕的现象,并问:当你碰到了风娃娃,你会怎样责怪风娃娃呢?你会对它说些什么?

  风娃娃听了人们的责怪,是怎样想的?读一读这句话。由该句话引导学生去帮风娃娃找寻答案,学生很自然地就总结出了课文想要说明的道理:帮别人做好事,光有好的愿望还不行,还得看你做的事情是否对别人有用。因势利导,从风娃娃的故事中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四)总结全文,扩散思维。

  (1)、指着高兴、伤心的两个风娃娃问:你喜欢哪个风娃娃,说说理由,有的说:喜欢高兴的风娃娃是因为它很可爱,乐于助人。而有的说:喜欢伤心的风娃娃是因为它有错就改,是个好孩子。

  (2)、让学生说说风对我们还有哪些好处和坏处?这样的设计是为了促使学生的学*延伸到课外,激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五)板书设计

  本课板书图文结合,直观形象,突出了重难点,是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风娃娃》说课稿 6

  大家好,我今天讲的课文是《风娃娃》。

  说教材:

  《风娃娃》是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以小学生喜爱的故事形式出现,通过风娃娃既乖得可爱,又“傻”得可爱,生动形象地向学生介绍了“风为人们带来的好处和坏处,让学生懂得光有好的愿望不行,还要看是不是对别人有用”的道理。本课时的学*,在课堂上充分加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通过读读、画画、说说、写写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尝试学*、发现,再相机进行引导。同时根据文章第二自然段的语段特点,让学生感知句子连接的特点,并尝试迁移。

  说学*目标:

  根据文本特点及孩子的学情,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记“抽、续、吸、极”等12个,准确书写“表、夫”“吸、极”两组字。通过看图理解、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断断续续、纤夫、慢慢转动”等词语。

  2、通过角色体验、想象画面等方式读好课文的1、2、3自然段,感受风娃娃做了好事后的开心、自豪。

  3、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初步感受第2、3段句子连接的特点。

  学*重点:学*生字词,理解词义;读好课文,感受句子连接的特点。

  说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引入课文。

  师:小朋友坐得真有精神,老师奖励大家来猜个谜语:抓不住它的身子,看不见它的影子,小时摇动树枝,大了推动房子。

  瞧,风娃娃来了,大大的眼睛,胖乎乎的脸蛋,多可爱呀!

  怎么样的风娃娃?

  师小结:是呀,风娃娃很可爱,常常做好事,风娃娃也很淘气,会做一些傻事,看看今天我们学的课文《风娃娃》是怎么来描写这个可爱又带点傻气的风娃娃的。

  板书,亲切地叫一声。

  (本环节的设置意在用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孩子的学*兴趣。)

  二、初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学*生字词。

  师:自由轻轻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不会读的字请底下的“小树叶”帮忙。

  课文读过了,这些词语你会读吗?

  (1)抽水、表示、行驶、风筝——读准翘舌音。

  吸气、纤夫、流汗、责怪——通过画面了解纤夫。

  (2)慢慢转动、断断续续、无影无踪、伤心极了——多音字转。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师:风娃娃长大了,有一天妈妈对它说:“到田野里去吧,在那里,你可以帮人们做许多好事。”风娃娃都做了哪些事?请你到课文中依次地去找一找。

  (通过指名读,开火车认读这两种方式快速地检查同学们对字词的掌握情况。将几个容易出错的,重点的字,进行强调。如:动作帮助理解慢慢转动“转”这个多音字的意思,画面了解“纤夫”,把词语放入句子中读,由点到面进行训练)。

  三、品读感悟,指导朗读,感受句子的连接方式。

  1、学*课文第二自然段。

  师:我们来学*课文第二自然段,看看风娃娃做的第一件好事。

  出示第一句,指名读。

  师:看,风娃娃看见这儿的水,一会有,一会儿(没有)课文里用了个什么词来表示?(断断续续)指导感情朗读。

  师:水为什么会流得断断续续的——大风车慢慢转动。讲述:这是风力水车,借助风的力量转动水车,这架大风车转得快,水就流得快,大风车转得慢,水就流得慢。现在谁断断续续的,禾苗喝不足水,耷拉着脑袋,多么需要风娃娃来帮忙啊!风娃娃看见了,心情怎么样?它是怎么做的。

  出示第二句,指名读。哪些词让我们感受到风娃娃很卖力。指导朗读。

  谁来读剩下的句子。

  师:在风娃娃的帮助下,本来转得很慢的风车一下子——转得飞快!原来抽上来的水断断续续地流着,现在——奔跑着,向田野流去。小秧苗喝足了水,正感谢风娃娃呢!风娃娃是什么心情啊?(高兴、开心、欣慰)那你能带着这些感情读一读吗?(指名读,齐读。)

  2、(出示这段话)小结学法:

  课文是怎样把风娃娃做的第一件好事一步一步写清楚的?这段话先写风娃娃来到什么地方看见了什么,接着写它怎么做,最后写结果怎样,(带着孩子一起划一划)写得多清楚啊!

  (在这节课的教法设计当中,第二段是重点指导,重点学*的段落。我设计了几个层次的朗读,来帮助学生体会字理行间所表露的感情。像通过老师叙说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断断续续”,学着风娃娃的样子做动作读句子,通过画面感受使学生准确体会风娃娃的心情。整个过程用朗读贯穿始终,层层递进,将这一段学精,读透,能保证学生们下面的自学顺利的进行。)

  3、我们来看看风娃娃做的第二件好事,迁移学*第三自然段。

  师:风娃娃又来到了哪里,他看见了什么?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用横线划出写风娃娃来到哪里,看见了什么的句子。

  用波浪线划出写风娃娃怎么做的句子。

  用括号把结果怎样的句子括起来。

  指导朗读:他们弯着腰,流着汗,喊着号子,船却走得很慢。

  理解号子:纤夫们弯着腰,流着汗,拉着纤绳,不由自主地发出了怎样的声音。

  指导朗读

  同桌合作读

  (第三段和第二段有着相同的结构,句子排列,感情变化。所以,这一段的学*就相对简单,处于半扶半放的状态了。只是通过观察图片体会纤夫们拉船的辛苦,及需要人帮助的心理,以此衬托风娃娃们在听到感谢后极其高兴的心情。)

  3、设悬:风娃娃帮助人们做了好事,得到了赞扬,心里不仅高兴甚至还有些得意了呢!你听听他的心里话:帮助人么做好事真容易,只要有力气就行。这是这样的吗?我们下节课再来学。

  四、学写生字:夫、表、吸、极

  1、夫表(写好上下结构的字,前者注意撇捺的舒展,后者注意三横紧凑,上紧下松)

  师范写,生练写,反馈

  2、吸极(写好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左窄右宽,笔画的穿插)

  《风娃娃》说课稿 7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特点

  《风娃娃》是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的一篇看图学文。本文共有三幅图,八段文字。课文以小学生喜爱的故事形式出现,生动有趣,层次清楚。通过风娃娃既乖得可爱,又“傻”得可爱,生动形象地向学生介绍了风为人们带来的好处和坏处,课文结尾留给孩子们一个问题,让孩子们通过思考明白,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望不行,还要看是不是真的对别人有用的道理。本文紧紧围绕本组“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这个专题,让学生在阅读中识字,在阅读中感悟生活的哲理。

  2、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目标

  大纲对二年级的学生在阅读上提出了“阅读浅*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的要求,结合本文内容,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词句的理解,体会风娃娃的好心和傻气。难点是懂得“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望是不行的,还要看是不是对别人真的有用”的道理。

  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风娃娃的好心和傻气。

  3、懂得“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望是不行的,还要看是不是对别人真的有用”的道理。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依据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过程是一种“沟通、理解和创新“的过程,学*不是仅仅把知识装进学生的头脑中,更重要的是要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把知识变成自己的“学识”,变成自己的“主见”,自己的“思想”。“给”永远只能给死的知识,而“导”却能激活活的源泉。所以根据学科教学特点和教材特点,我采用了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教学程序的设计和依据

  本节课的结构主要有三大版块:(一)授之以法;(二)半扶半放;(三)放手自学。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在课堂上,我们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发展能力,更重要是教会学生学*的.方法。而崔峦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一文中指出:“如果只注重学生的学,忽略老师的教,如果把学法看成一种知识,以为把“法”教给学生,学生就有了能力,这种认识和做法是不全面的。”这段话告诉我们,学法知道应通过教师的教渗透方法,然后将学法学到手。

  (一)直入课题,巧设情境

  1、版画风哇哇,和风娃娃打招呼

  这是一个怎样的风哇哇,可爱的风哇哇都做了那些是呢,这些事都是好事吗?导入课题。

  (二)(在实施新课标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富于特色的情境教学显现出了它越来越多的优越性。它以优化的情境为空间,以创设情境为主线,以营造一种富有情境的学*氛围为手段,使学生的学*活动变得鲜活、生动、有趣。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培养兴趣和能力。所以,在课始,我就用图片,言语创设了虚拟的情境,使学生们带着美好的童话般的想象和期待开始这节课的学*。当学生们对这节课充满着兴趣和喜悦的时候,这节课也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复*检查、认读字词

  1、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下面带拼音的生字多读几遍。

  2、认读课件上出示的12个课后生字。重点:给极和吸组词,区分字形;再读驶和示,区别音*字;筝,轻声。将几个容易出错的,重点的字,进行强调。如:给“极”和“吸”通过组词来区分字形,给“示”和“驶”通过比较读来区分字音,还有“筝”的轻声读法。以巩固学生们的识记。)

  3、开火车读课后的词。

  (因为是第二课时,识字方法,字形识记这些都在第一课时完成了,所以,这一环节我检查的比较快。在布置学生自由地通读课文时,提出明确的要求,使同学们带着明确的目地来读文,这样的学*就很有目标性。然后通过指名认,开火车认这两种方式快速地检查同学们对课后字词的掌握情况。

  (三)、图文结合,深入研读

  1、导语:风娃娃们,看来你们已经长大了,听听风妈妈会对你们说什么?

  (在深入学文的开始,我继续将课始的情境创设下去,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风娃娃们,看来你们已经长大了,听听风妈妈会对你们说什么?风妈妈的出现,让学生们获得了更真实的角色体验,风妈妈的话就是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由此自然巧妙地过渡到第二自然段的学*中。)

  2、重点学*第二自然段。

  (在这节课扶放相结合的教法设计当中,第二段是重点指导,重点学*的段落。我设计了几个层次的朗读,来帮助学生体会字理行间所表露的感情。像先观察图再读,理解重点词语“断断续续”来读句子,这一点符合新课标对于1、2年级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就是:“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然后学着风娃娃的样子做动作读句子,最后用“高兴”和“高兴极了”做对比使学生准确体会风娃娃的心情,每一次读文前,不管是指名读,还是齐读,都给学生提出明确的读的目标,带着要求读,带着问题读,带着感情读,这样才能读出效果。将这一段学精,读透,能保证学生们下面的自学顺利的进行。)

  3、半扶半放学*第三自然段。

  (第三段和第二段有着相同的结构,句子排列,感情变化。所以,这一段的学*就相对简单,处于半扶半放的状态了。只是通过观察图片体会纤夫们拉船的辛苦,及需要人帮助的心理,以此衬托风娃娃们在听到感谢后极其高兴的心情。在想象纤夫们会怎样表达谢意这一点上,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这一段的最后,设计了一个用关联词说话的环节。这是一个随文进行的说话训练,目的是将知识能力目标渗透在学文中。)

  4、提读第四自然段。疑问:只要有力气就行了,是这样的吗?

  (第四自然段是研学风娃娃做“好事”和“好心办坏事”这两个模块的转折点,风娃娃的想法也是浅显易懂的。所以一个疑问句带过,引起学生们的思考即可。)

  5、自学5、6、7、8四个自然段。

  (有了前面两个自然段学*的基础,后四个自然段就放手让学生自已学。自读自想,自已动笔圈画,考虑黑板上的板书,以提高总结归纳的能力。不会的地方和同桌商量或请教小组内的其它同学,发挥合作学*的作用。这一部分的学*集中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索与研究,不仅找到了答案,更重要的是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了合作,学会了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认识。在第五自然段中,使用了一个省略号,这是课文的留白部分,是最适合学生发挥想象的时机,我让学生再看看图,图上除了大风刮走了风筝,刮跑了衣服,刮断了小树,还造成了哪些破坏,图上没画出来的,你能想象到吗?想象是孩子们的天性,有想象才会有创造。这一环节的设计对学生看图观察能力,图文结合能力,思维创造能力都有训练。)

  (四)、启发思考,突破难点

  1、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告诉风娃娃,为什么它想帮人们做好事,可人们却还要责怪它呢?(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望不行,还要看是不是对别人有用。)

  2、听了你们的话,我们再听听风娃娃说些什么?播放录音

  3、明白道理的风娃娃又会做哪些好呢?

  4、谈谈生活中,你象风娃娃那样经常帮助别人吗?有没有发生过类似的好心办坏事的情况?

  (本课的难点是:懂得“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望不行,还要看是不是对别人有用”的道理。通过前面的深入学文和自学所知,同学们应该可以顺利地帮风娃娃解决问题。再用“生活中,你像风娃娃那样常帮助人吗?发生过类似的好心办坏事的情况吗?”这样一个问题把学生们带回到现实生活当中,使同学们跳出课文,回归自已。通过教师的言语引导和学生们的集体交流,使同学们更加明晰地了解风,了解课文所蕴涵的道理,并将其应用到自已的生活实际中。我想语文的学*有了生活的源泉,才会有生命和活力。课堂是用风妈妈的话开始,又用风娃娃的话结束,这在情境的创设上是完整的,能起到首尾照应的作用。)

  (五)、拓展延伸巩固积累

  1、总结课文。

  2、读根据这篇课文改编的“三字经”

  风娃娃,风娃娃,做好事,大家夸。大风车,转得欢,秧苗长,乐哈哈,吹帆船,帮大忙,呼啦啦,呼啦啦。风娃娃,风娃娃,做坏事,责怪他。大风筝,翻跟头,吹衣服,折小树,出蛮劲,尽惹祸,呼啦啦,呼啦啦

  《风娃娃》说课稿 8

  上一堂课其实就是做一桌菜,现在菜做完了,味道怎么样,我们听课的老师是最有发言权的,不管是否合口味,我还得把做菜的配料和工序向大家说明一下。

  今天的课如果要提教学的难点,其实是无关教学内容和目标的,我认为最难的是如何调控好孩子的情绪,如何引导孩子至始至终地投入到课堂中来。孩子们只有二年级,连着上两节高容量的语文课,这在我第二节课堂中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而且这几年自己一直在中高年级上课,无论是说话语调和表达方式都和二年级孩子有一定的差距,课堂最怕的就是这种疏离感。所以今天在课堂调控上是花了很多心思的,比如刚一上课的跳操游戏和用娃娃引入夸一夸自己都是为了解除孩子的疲劳,激发他的参与热情。其次是课中的两次15秒钟律动也是想起到调节的作用。当然用的最多的是随机的表扬。但从效果来看,自己做的还远远不够好。比如两次动笔后怎样让所有的孩子都停下来进入到下一阶段的学*,还得向低年级的老师好好学学。

  其次说课的设计,因为是两位老师合作上一节课的,因此我的第二课时设计要努力和第一课时做到前后一致,一脉相传。这点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识字方法的相同。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我们都采用了随文识词的方式,在理解朗读的过程中相机出现重点的、或者是比较难理解的词语。比如在第二课时中主要针对三个词,一是摇摇摆摆,二是无影无踪,三是责怪,但在理解上又有方法的不一样,摇摇摆摆是用联想类比的方式,来进行说话的;无影无踪是通过想象风筝哪里去了来达到词义的理解,责怪则是在写话的过程中顺势引导出的。一脉相传的第二点比较明显的就是让学生理解故事在表达一件事情中的过程中的三部曲:风娃娃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他是怎么做的`?结果怎么样?

  但是因为是第二课时,所以在思路相同的同时,在具体操作的时候又有所不同。比如第一课时的两段指导的比较细致,那么学生对这种写法有了大致的了解,所以我在上课时就进行了放手。在学*第五第六两小节时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然后进行概括复述,再此基础上进行朗读,通过朗读评价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评价,自己去改进。比较大胆的做法是让学生把第七段的两件只有结果的事情,也学着用这种方式分三步进行写具体。一是让学生尝试自己用这三部曲的方式说具体一件事,二是让学生感受到在别人不需要帮忙的时候不恰当的帮助只会帮倒忙。这点的难度是很大的,有一部分孩子的确有一定的困难,但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很多孩子不仅会写通顺,还会用上刚刚积累的几个词,比如使劲、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等。

  与第一课时不同的是:第二课时还要揭示故事的道理,但又不能让他做成说教式的道理告诉。那该怎么做呢?本单元教材是围绕“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这个主题来安排的,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生活的哲理。所以我主要围绕第四段话进行三次的循环回扣来做的。第一次是初次朗读中感受到真容易,只要有力气的单纯。第二次在吹跑风筝后的思考:前两次,他用力吹风车,秧苗笑了;他用力吹帆船,纤夫感谢他。这次,他也是用力吹风筝,可是为什么“使孩子们伤心极了”呢?感受到“吹风筝”根本不用那么大力气。第三次在思考人们为什么责怪时引出说话:风娃娃想:帮助人们做好事,可不容易,不光要有力气,

  这样结合故事内容的循环回扣,故事的哲理孩子自己也能发现。

  当然,这样的写话和说话也许带有高年级的味道,设计的难度也显得稍大了一点,不过总的来说,学生的学*效率还是比较高的。

  这是我对材料和工序的设计,至于火候是否掌握好了,还请大家多提意见。

  《风娃娃》说课稿 9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风娃娃是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以小学生喜爱的故事形式出现,通过风娃娃既乖得可爱,又“傻”得可爱,生动形象地向学生介绍了“风为人们带来的好处和坏处,让学生懂得光有好的愿望不行,还要看是不是对别人有用”的道理。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8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风娃娃的好心和傻气。3、懂得“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望不行,还要看是不是对别人有用”的道理。

  3、教学重难点

  通过理解课文,体会风娃娃的好心和傻气,并懂得“做好事要看是不是真的对别人有用”的道理。

  4、教具准备

  1、识字小魔方 2、多媒体课件 3、图片

  5、课时安排

  整课计划3课时完成,第1课时初读课文,认识生字,学*课文1自然段。第2课时讲读二至八自然段并指导朗读,总结全文,激发学生阅读课外读物的兴趣。第3课时,识记生字的形,指导书写,完成课后练*。

  二、说教法、学法:

  这是二年级的课文,面对的学生已认识了许多生字,并能读懂浅显的童话、寓言、故事等,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本课中我运用情境导入法、媒体辅助法、读思议结合等方法教学。学生的学法采用自读自悟、合作探究进行学*。

  三、说教学程序: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们年纪小,爱猜谜语,因而我用猜谜为切入点,很自然地引出课题,导入新课。

  (二)初读感知,检测生字、新词

  1、提出自读要求: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不认识的字求助于带拼音的小树叶。明确了读的要求,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十分必要,使他们有事可做。这样可认提高读书的效率,有利于养成良好的读书*惯

  2、认读课文中12个生字,先通过指名认读、全班齐读等方式加以检查、正音,接着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识记这些生字的,在此基础上,我适时采用了玩“识字小魔方”的游戏,让学生主动参与,以小组比赛的形式认读,读得全对的小组能得到老师的奖励。然后老师也参与其中,学生学*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三)合作探究,深入理解

  新课标中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教师提出几个问题,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深入理解课文,突破重难点。

  1、为了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建立“框架结构”的认识,训练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从全局出发了解全貌,把握文章的脉络,我首先就提出了2个主要问题:①风娃娃为人们做了哪几件事情?②这几件事中,哪些是他做的好事,哪此是他做的坏事呢?这里我是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图片,这样很快就把文章的脉络梳理好了。

  2、对于课文内容我是从两大板块来教的:

  第一板块:研读“做好事”板块。这一板块我是采用“导学”的方法,风娃娃为什么要帮人们做好事?它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选择重点句子读一读,想一想。)在边教的同时,边放出有趣的课件动画,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这样通过媒体的辅助,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还能够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悟出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风娃娃做了两件好事后,是怎样想的?读一读这一句话。从他心里想的,你体会到了什么?感受怎么样?(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自身感受。)

  第二板块:研读“做坏事”板块。这一板块我是采用学生“自读自悟”的方法,先让学生看课文插图,创设情境:让某个学生说说自己都看到了哪些糟糕的现象,并问:当你碰到了风娃娃,你会怎样责怪风娃娃呢?你会对它说些什么?由另一个同学扮演风娃娃,这样学生很容易进入到情境中来,与作者产生共鸣。

  风娃娃听了人们的责怪,是怎样想的?读一读这句话。由该句话引导学生去帮风娃娃找寻答案,学生很自然地就总结出了课文想要说明的道理:帮别人做好事,光有好的愿望还不行,还得看你做的事情是否对别人有用。因势利导,从风娃娃的故事中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四)总结全文,扩散思维。

  (1)指着高兴、伤心的两个风娃娃问:你喜欢哪个风娃娃,说说理由,有的说:喜欢高兴的风娃娃是因为它很可爱,乐于助人。而有的说:喜欢伤心的风娃娃是因为它有错就改,是个好孩子。

  (2)让学生说说风对我们还有哪些好处和坏处?这样的设计是为了促使学生的学*延伸到课外,激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五)写字指导,加强训练

  1、重点指导“吸”和“极”。

  2、练*书写。

  3、同桌欣赏、评价。

  4、学生再练写。

  (六)板书设计

  《风娃娃》说课稿 10

  上一堂课其实就是做一桌菜,现在菜做完了,味道怎么样,我们听课的老师是最有发言权的,不管是否合口味,我还得把做菜的配料和工序向大家说明一下。

  今天的课如果要提教学的难点,其实是无关教学内容和目标的,我认为最难的是如何调控好孩子的情绪,如何引导孩子至始至终地投入到课堂中来。孩子们只有二年级,连着上两节高容量的语文课,这在我第二节课堂中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而且这几年自己一直在中高年级上课,无论是说话语调和表达方式都和二年级孩子有一定的差距,课堂最怕的就是这种疏离感。所以今天在课堂调控上是花了很多心思的,比如刚一上课的跳操游戏和用娃娃引入夸一夸自己都是为了解除孩子的疲劳,激发他的参与热情。其次是课中的两次15秒钟律动也是想起到调节的作用。当然用的最多的是随机的表扬。但从效果来看,自己做的还远远不够好。比如两次动笔后怎样让所有的孩子都停下来进入到下一阶段的学*,还得向低年级的老师好好学学。

  其次说课的设计,因为是两位老师合作上一节课的,因此我的第二课时设计要努力和第一课时做到前后一致,一脉相传。这点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识字方法的相同。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我们都采用了随文识词的方式,在理解朗读的过程中相机出现重点的、或者是比较难理解的词语。比如在第二课时中主要针对三个词,一是摇摇摆摆,二是无影无踪,三是责怪,但在理解上又有方法的不一样,摇摇摆摆是用联想类比的方式,来进行说话的;无影无踪是通过想象风筝哪里去了来达到词义的理解,责怪则是在写话的过程中顺势引导出的。一脉相传的第二点比较明显的就是让学生理解故事在表达一件事情中的过程中的三部曲:风娃娃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他是怎么做的?结果怎么样?

  但是因为是第二课时,所以在思路相同的同时,在具体操作的时候又有所不同。比如第一课时的两段指导的比较细致,那么学生对这种写法有了大致的了解,所以我在上课时就进行了放手。在学*第五第六两小节时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然后进行概括复述,再此基础上进行朗读,通过朗读评价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评价,自己去改进。比较大胆的做法是让学生把第七段的两件只有结果的事情,也学着用这种方式分三步进行写具体。一是让学生尝试自己用这三部曲的方式说具体一件事,二是让学生感受到在别人不需要帮忙的时候不恰当的帮助只会帮倒忙。这点的难度是很大的,有一部分孩子的确有一定的困难,但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很多孩子不仅会写通顺,还会用上刚刚积累的几个词,比如使劲、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等。

  与第一课时不同的是:第二课时还要揭示故事的道理,但又不能让他做成说教式的道理告诉。那该怎么做呢?本单元教材是围绕“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这个主题来安排的,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生活的哲理。所以我主要围绕第四段话进行三次的循环回扣来做的。第一次是初次朗读中感受到真容易,只要有力气的单纯。第二次在吹跑风筝后的思考:前两次,他用力吹风车,秧苗笑了;他用力吹帆船,纤夫感谢他。这次,他也是用力吹风筝,可是为什么“使孩子们伤心极了”呢?感受到“吹风筝”根本不用那么大力气。第三次在思考人们为什么责怪时引出说话:风娃娃想:帮助人们做好事,可不容易,不光要有力气,

  这样结合故事内容的循环回扣,故事的哲理孩子自己也能发现。

  当然,这样的写话和说话也许带有高年级的味道,设计的难度也显得稍大了一点,不过总的来说,学生的学*效率还是比较高的。

  这是我对材料和工序的设计,至于火候是否掌握好了,还请大家多提意见。


《丰碑》说课稿范文十份(扩展8)

——《孔乙己》说课稿范文十份

  《孔乙己》说课稿 1

各位评委、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孔乙己》,具体内容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一、教材分析

  这是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小说,也是一篇在中学教材里历久不衰、在鲁迅作品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的经典小说,它极其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个社会的世态,揭露了为封建制度所戕害的读书人的病苦,是一篇讨伐封建制度及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小说运用正侧面描写、白描手法,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鲜明表现了孔乙己的性格特点,成功塑造了孔乙己这个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

  基于对教材的认识,我认为本文的教学目标有三:

  (一)、整体感受,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取对社会、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二)、对作品中的人物,能分析其形象,分析造成孔乙己人生悲剧的原因并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三)、学*小说用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培养提高学生对小说的欣赏能力。

  针对以上目标,我把孔乙己性格特点的分析定为教学重点;由于学生对小说背景和小说反映的社会现实的了解缺乏,分析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就成为本课的教学难点了。

  三、教法和学法

  随着新课标的推行,新的教育理念日渐获得教师们的认同并开始发挥它的导向、准绳作用。学生只有在经历了“苦苦求索”的自我探寻过程之后,收获才能最大化,因此教师要严格遵循“生为主师为辅”的原则,切实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杜绝“越俎代庖”现象的发生。在本课教学中,我将采用圈点法、朗读法、表演法来实施教学活动,尽量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并在此基础上质疑,从而得出答案。

  四、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我采用这段文字——“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无不知道孔乙己这个文学形象,无不为这个苦人儿所撼动。鲁迅生前也说过他最喜欢的就是这部小说,鲁迅为何最喜欢它呢?他又是以怎样的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这个苦命人的命运的呢?……”之所以采用它,是因为我觉得它不光凸显了这篇小说的艺术成就和重要地位,也暗示了我们的学*目标和重点。

  (二)、介绍相关背景资料

  写作背景、科举制度等。

  (三)、初读课文,理清情节

  1、浏览全文,扫清障碍;

  2、圈画有关孔乙己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的语句并加以朗读;

  3、概括文中描写的孔乙己的生活片段:

  a、众人嘲笑孔乙己偷东西;

  b、众人嘲笑孔乙己没考上秀才;

  c、孔乙己教我识字;

  d、孔乙己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

  e、孔乙己坐着蒲包用手走来喝酒的惨状。

  此阶段大多采用四人合作小组学*模式,教师巡视点拨,并提醒学生为下堂课的表演作准备。

  (四)、品味语言,把握形象

  1、抓关键语句来讨论孔乙己的性格特点

  a、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b、窃书不能算偷

  c、排出九文大钱

  2、表演小说中的四个小片段

  a、孔乙己在酒店与人争辩

  b、孔乙己教我识字

  c、孔乙己分茴香豆给孩子们

  d、孔乙己被打折腿之后

  学生作评委,教师适时点评并以学生表演得失引出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最终作出归纳概括。此活动的目的在于“以演促研”——即表演促使学生用心研读课文,而用心研读的结果是给表演准确定了位,并能让表演尽可能地“形神兼备”,两者相辅相成,无形中加深了学生对小说内容的掌握及对孔乙己性格特点的理解。

  (五)、讨论探究,领会主旨

  由学*小组出题大家解答(每组至少一题,出得好的、答得好的都予以加分),此间教师也可提供一些参考问题:

  1、孔乙己的命运能否改变?

  2、孔乙己的悲剧命运根源在哪里?

  3、孔乙己所处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

  4、孔乙己式的人物当今是否存在?

  5、生活中我们应当如何对待弱者,如何对待别人的不幸?

  此出题答题活动旨在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欲望,并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学*提问的角度、方式、着眼点等,借此提高提问的水*。

  (六)、布置课后作业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呐喊》相关篇目并就其中任意一篇写出内容梗概。

  以上是我对上好《孔乙己》的基本设想,不足不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谢谢!

  《孔乙己》说课稿 2

  一、 教学内容

  《孔乙己》是初中第六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小说,本单元是初中阶段最后一次体裁为小说的课文阅读,主要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孔乙己》是一篇短篇小说,却极其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个社会的世态。它揭露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残害的读书人的痛苦,是一篇讨伐封建制度以及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小说充分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描写,鲜明地表现了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成功塑造了孔乙己这个封建下层知识分子的形。教这一课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小说的思想内容,而且还能启发学生怎样欣赏小说。

  二、教学目标

  教授本课主要是培养学生欣赏小说的兴趣和基本方法,从而培养和提高他们对小说的欣赏能力,为今后更好地阅读和欣赏小说打下基础。孔乙己是我国现代文学长廊里很突出的一个人物形象,可以这样说,只要成功地解读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欣赏《孔乙己》这篇小说的目的就能达成。因此,我们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认知目标:进一步了解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及侧面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能力目标:从理解作品塑造人物形象方法及作品的社会意义的角度入手,初步学会欣赏小说的基本方法。

  3、情感目标:感受作者对孔乙己“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情,感觉作者对封建文化教育的忧愤之情。

  这样的教学目标,为学生提供了欣赏小说的方法和途径之一——通过筛选关键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评价人物的社会意义,理解小说的主题。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及教学对象,对孔乙己性格特点的分析是教学重点,而由于学生对小说的背景和小说所反映的当时的社会现实缺乏了解,因此,分析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是教学难点。

  三、教学方法

  文学鉴赏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精神活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眼光,不同时代的人的眼光更是千差万别。为此教学中,可设计几个讨论性的问题,让学生对小说中人物性格、主题、阅读感觉进行充分的讨论。学生的回答,只要是经过认真思考的,表达出来又能自圆其说的,我们就肯定。课堂中形成了一种“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师生互动,使学生一反被动、静止的状态而富于强烈的参与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学生的学*积极性,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教学环节

  基于上述教学目标和教法设想,在教学环节上设计如下:

  1、提示课题,了解时代背景——为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提供基本条件。

  小说所写的是清朝末年的事。一九一一年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并没有完成,旧的封建教育制度根本没有改变。一些封建复古主义者顽固地维护着封建思想和封建文化教育制度针对这种现状,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鲁迅在“五四”前夕,写下了这篇白话小说。

  对于这一背景材料,如果说条件允许的话可预先布置学生从网上或书籍中搜集,课内交流补充。后来由于怕时间紧,就没有让学生在课内交流,而是由我直接以此导入新课。

  2、分析人物的悲惨命运,尤其是现代文阅读教材的处理,要改变旧有观念,改变每文必分析结构层次,每课必讲授写作方法的做法。教师应当想尽办法调动学生求知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和认知,因而更富于有效性。比如,对本文的信息顺序也可作适当调整,首先设计这样的个问题:

  小说最后一名写道: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你认为孔乙己到底是死了,还是活着?为什么?

  设计这个问题,目的有两个:一是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并能以课文为依据陈述观点,培养筛选能力;二是为分析孔乙己的性格及其社会原因打好基础。

  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学生从结局入手,对孔乙已的悲惨命运、性格特点作了思考分析。

  3、 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孔乙己性格特点及其社会原因。

  分析孔乙己的性格,是为突破“社会原因分析”这个教学难点做准备,同时,通过对孔乙己性格的分析,让学生初步掌握从分析人物性格入手欣赏小说的基本方法。为此,可要求学生深入具体课文,快速阅读找出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方面语句,圈点主要词语、句段分析孔乙己好喝懒做、迂腐守旧、穷困潦倒、死要面子、自命清高、自欺欺人、心地善良的性格特点。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从文中筛选重点语句,进行分析、归类,加以论述,多角度分析孔乙己的死因。

  4、 评价孔乙己这一典型形象的意义。

  为了使学生对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有更深刻的认识,对《孔乙己》这篇小说的主题有更深刻的理解,也为了使教学更有层次感,更为了让学生初步了解从分析小说典型形象的社会意义入手欣赏小说的基本方法,可设计这一环节,让学生在对下列问题的讨论中,理解孔乙己这一典型形象的意义。具体问题如下:

  ①对孔乙己这一人物是否同情?为什么?

  ②对孔乙己这一个物是否怨恨?为什么?

  ③者为什么要刻画孔乙己这个典型形象?

  5、 教学小结。

  教学小结具备两大功能,一是反馈课堂教学效果,二是整理课堂教学思路与方法。为了充分发挥教学小结的这两个功能,可设计下面的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中完成对本课的教学小结:

  ①学了《孔乙己》这篇以后,你在阅读小说方面有什么收获?

  ②你对封建科举制度有什么新的认识?

  五、板书设计

  孔 乙 己

  鲁迅

  孔乙己性格特点 悲剧的社会原因

  死?——————→死。——————→死!

  好喝懒做 穷困潦倒 科举制度的毒害

  迂腐守旧 死要面子 封建等级观念

  自命清高 自欺欺人 封建统治者的狠毒残酷

  心地善良

  这个板书设计的特点是:结构清晰,语言简洁,内涵丰富。中间一行,从问号的“死”到句号的“死”再到感叹号的“死”,既体现了本堂课的教学思路和线索,又揭示了对孔乙已这个人物的认识过程的不断深入。从“孔乙己的性格特点”到“悲剧的社会原因”,则认识过程不断深入的具体体现。

  这堂课的设计,主要想体现了两个特点:一是追求学*目标的逐步实现,通过几个环节的设计,反复强化,围绕孔乙已这个主要人物进行充分分析和讨论,使学生学得实,学得活。二是课堂提问由几组问题组成,问题有一定的层次性。我认为,问题的设设计是推进教学层次,开展自主学*,达成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设计这些问题,是为了引导学生针对教学目标去“学”——从哪些角度去学,用什么方法学,学到怎样的程度。

  《孔乙己》说课稿 3

  一、说教材

  《孔乙己》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五篇课文,该单元主要是把握情节的前提下,欣赏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点,了解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孔乙己》鲁迅的一篇小说,小说描写了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生活上穷困潦倒,最后被封建地主阶级所吞噬的悲惨故事,深刻揭露了当时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二、说学情

  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九年级的学生没有足够的生活经验和体会,对文字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或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观点。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多读、多交流、多质疑,让学生有自己的感悟。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与文本对话,与教师和同学对话,从而正确理解文本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既要注意作品创作背景,又要注意用学生本有兴趣牵引,创设情境。

  三、说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与背景,理清小说故事情节。

  2、学*运用语言、动作、肖像和神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学*文中的环境描写,把握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3、感受作者对孔乙己的批判与同情,明确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和封建社会的腐朽与病态。

  四、说教学重难点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我进一步对教学重难点进行了把握。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学*运用人物刻画和环境描写方法;教学难点确定为体会作者对孔乙己的复杂感情及对封建制度的批判。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突破教学重点,实现教学难点,在本堂课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朗读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等多种教学方式来引生入境,增强学生的感受和体会。

  下面,我来谈一谈我的教学过程是我此次说课的核心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好的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它就像一块磁石一样可以牢牢的抓住学生,吸引住学生。因此,在本课伊始,我采用的是名言导入的方式并配以这样的导入语:臧克家说过:“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著名作家鲁迅虽已去世多年,但他的作品依旧警醒着世人,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著名作品《孔乙己》,去体会鲁迅先生笔下的封建社会。从而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并顺势书写课题。

  (二)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对文章的一个初步的感受,一个大致的解读,因此,在此环节,我会首先请学生结合之前知识的学*积累谈一谈对鲁迅的认识,接着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结合文本及课下注释感知作者创作这篇小说的背景。以此达到感知文本内容的目的。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是深入的与作者对话,深入的与文本对话,因此,在这一环节,我会设置几个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问题:

  1、阅读课文1—3段,回答回答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这一问题较为简单,学生根据原文不难找出答案,地点是鲁镇咸亨酒店,时间是20多年前。接着我会顺势提出第二个问题,

  2、在咸亨酒店喝酒的有几类人,分别有什么特点?掌柜更喜欢哪一类人?并在此设置小组讨论,在此过程中我会下台参与讨论,适时点拨,加以指导。这一步是为了真正把课堂交还给学生,进而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根据小组代表发言我进行总结:长衫客:衣着长衫,坐着吃酒,趾高气昂;短衣帮:衣着短衫,站着吃酒。掌柜更喜欢长衫客,从掌柜对他们极力逢迎的态度中看出。

  最后提出第3个问题:作者描写咸亨酒店的环境有何作用?结合学生答案进行总结:对咸亨酒店的.环境描写属于典型环境的描写,有助于刻画孔乙己这一典型人物形象,也揭露了当时森严的等级制度,揭露小说反封建的这一主题。

  然后我会紧接着让学生阅读文章的4—9段并提问:

  4、分析孔乙己的典型形象及性格人?根据学生回答我进行总结:孔乙己是唯一一个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人,他“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夹杂伤痕”“花白胡子”表明他备受生活折磨,也能够看出他竭力保持读书人架势,体现出他自视清高的性格特点,充分说明他深受封建思想毒害。本文的写作手法是重点教学内容,所以我顺势提问:第四、六段的动作和神态描写,以及孔乙己教小伙计写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能够看出孔乙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总结:从中可以看出孔乙己死要面子、自欺欺人、迂腐穷酸、自命清高的性格。在这几段落中的学*中我提出的最后一个问题是:思考第九段的作用。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总结: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各个场面不同人的笑,下启孔乙己的悲惨结局;内容上寄托着作者对孔乙己既同情又批判的复杂感情。

  最后是文章10—13段的学*,我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进行提问,首先问到:“忽然”一词的含义。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总结:忽然”说明偶然想起,上承“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下启“他打折了腿”。在第三个问题时问到:“大约”“的确”该如何理解?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总结:没有人确切讲过孔乙己死了的消息,但从孔乙己的处境和遭遇来看,推测出他在这种生存环境下死亡是必然的,即使是死亡也不会有人关心,又因事隔20多年,小伙计说孔乙己死亡但并没有确切的消息,所以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其中第二个问题则设置为:孔乙己第一次出场和最后一次出场不同,有何作用?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总结:通过对比说明封建制度不仅毒害了他的思想,还毒害了他的肉体;人们仍对他取笑,则说明了人的麻木不仁。

  (四)延伸作业

  语文教学没有明确的终结点,而是引导学生从这个问题走向另一个问题。促使学生将学*延伸到课外,构建起大语文学*观。所以我的拓展延伸和小结作业环节设计为:

  在拓展延伸环节,我会请学生集体思考:孔乙己的最终命运如何?自由发言。

  在小结环节,我会采用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来结束课堂,并布置如下作业:对比鲁迅其他作品中的人物,找出鲁迅先生笔下人物的共同特点。

  《孔乙己》说课稿 4

各位评委、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孔乙己》,具体内容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一、教材分析

  这是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小说,也是一篇在中学教材里历久不衰、在鲁迅作品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的经典小说,它极其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个社会的世态,揭露了为封建制度所戕害的读书人的病苦,是一篇讨伐封建制度及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小说运用正侧面描写、白描手法,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鲜明表现了孔乙己的性格特点,成功塑造了孔乙己这个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

  基于对教材的认识,我认为本文的教学目标有三:

  (一)、整体感受,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取对社会、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二)、对作品中的人物,能分析其形象,分析造成孔乙己人生悲剧的原因并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三)、学*小说用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培养提高学生对小说的欣赏能力。

  针对以上目标,我把孔乙己性格特点的分析定为教学重点;由于学生对小说背景和小说反映的社会现实的了解缺乏,分析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就成为本课的教学难点了。

  三、教法和学法

  随着新课标的推行,新的教育理念日渐获得教师们的认同并开始发挥它的导向、准绳作用。学生只有在经历了“苦苦求索”的自我探寻过程之后,收获才能最大化,因此教师要严格遵循“生为主师为辅”的原则,切实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杜绝“越俎代庖”现象的发生。在本课教学中,我将采用圈点法、朗读法、表演法来实施教学活动,尽量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并在此基础上质疑,从而得出答案。

  四、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我采用这段文字——“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无不知道孔乙己这个文学形象,无不为这个苦人儿所撼动。鲁迅生前也说过他最喜欢的就是这部小说,鲁迅为何最喜欢它呢?他又是以怎样的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这个苦命人的命运的呢?……”之所以采用它,是因为我觉得它不光凸显了这篇小说的艺术成就和重要地位,也暗示了我们的学*目标和重点。

  (二)、介绍相关背景资料

  写作背景、科举制度等。

  (三)、初读课文,理清情节

  1、浏览全文,扫清障碍;

  2、圈画有关孔乙己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的语句并加以朗读;

  3、概括文中描写的孔乙己的生活片段:

  a、众人嘲笑孔乙己偷东西;

  b、众人嘲笑孔乙己没考上秀才;

  c、孔乙己教我识字;

  d、孔乙己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

  e、孔乙己坐着蒲包用手走来喝酒的惨状。

  此阶段大多采用四人合作小组学*模式,教师巡视点拨,并提醒学生为下堂课的表演作准备。

  (四)、品味语言,把握形象

  1、抓关键语句来讨论孔乙己的性格特点

  a、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b、窃书不能算偷

  c、排出九文大钱

  2、表演小说中的四个小片段

  a、孔乙己在酒店与人争辩

  b、孔乙己教我识字

  c、孔乙己分茴香豆给孩子们

  d、孔乙己被打折腿之后

  学生作评委,教师适时点评并以学生表演得失引出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最终作出归纳概括。此活动的目的在于“以演促研”——即表演促使学生用心研读课文,而用心研读的结果是给表演准确定了位,并能让表演尽可能地“形神兼备”,两者相辅相成,无形中加深了学生对小说内容的掌握及对孔乙己性格特点的理解。

  (五)、讨论探究,领会主旨

  由学*小组出题大家解答(每组至少一题,出得好的、答得好的都予以加分),此间教师也可提供一些参考问题:

  1、孔乙己的命运能否改变?

  2、孔乙己的悲剧命运根源在哪里?

  3、孔乙己所处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

  4、孔乙己式的人物当今是否存在?

  5、生活中我们应当如何对待弱者,如何对待别人的不幸?

  此出题答题活动旨在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欲望,并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学*提问的角度、方式、着眼点等,借此提高提问的水*。

  (六)、布置课后作业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呐喊》相关篇目并就其中任意一篇写出内容梗概。

  以上是我对上好《孔乙己》的基本设想,不足不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谢谢!

  《孔乙己》说课稿 5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孔乙己》。

  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那么,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孔乙己》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五篇课文,该单元主要是把握情节的前提下,欣赏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点,了解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孔乙己》鲁迅的一篇小说,小说描写了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生活上穷困潦倒,最后被封建地主阶级所吞噬的悲惨故事,深刻揭露了当时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二、说学情

  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九年级的学生没有足够的生活经验和体会,对文字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或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观点。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多读、多交流、多质疑,让学生有自己的感悟。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与文本对话,与教师和同学对话,从而正确理解文本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既要注意作品创作背景,又要注意用学生本有兴趣牵引,创设情境。

  三、说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与背景,理清小说故事情节。

  2、学*运用语言、动作、肖像和神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学*文中的环境描写,把握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3、感受作者对孔乙己的批判与同情,明确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和封建社会的腐朽与病态。

  四、说教学重难点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我进一步对教学重难点进行了把握。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学*运用人物刻画和环境描写方法;教学难点确定为体会作者对孔乙己的复杂感情及对封建制度的批判。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突破教学重点,实现教学难点,在本堂课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朗读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等多种教学方式来引生入境,增强学生的感受和体会。

  下面,我来谈一谈我的教学过程是我此次说课的核心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好的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它就像一块磁石一样可以牢牢的抓住学生,吸引住学生。因此,在本课伊始,我采用的是名言导入的方式并配以这样的导入语:臧克家说过:“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著名作家鲁迅虽已去世多年,但他的作品依旧警醒着世人,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著名作品《孔乙己》,去体会鲁迅先生笔下的封建社会。从而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并顺势书写课题。

  (二)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对文章的一个初步的感受,一个大致的解读,因此,在此环节,我会首先请学生结合之前知识的学*积累谈一谈对鲁迅的认识,接着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结合文本及课下注释感知作者创作这篇小说的背景。以此达到感知文本内容的目的。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是深入的与作者对话,深入的与文本对话,因此,在这一环节,我会设置几个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问题:

  1、阅读课文1—3段,回答回答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这一问题较为简单,学生根据原文不难找出答案,地点是鲁镇咸亨酒店,时间是20多年前。接着我会顺势提出第二个问题,

  2、在咸亨酒店喝酒的有几类人,分别有什么特点?掌柜更喜欢哪一类人?并在此设置小组讨论,在此过程中我会下台参与讨论,适时点拨,加以指导。这一步是为了真正把课堂交还给学生,进而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根据小组代表发言我进行总结:长衫客:衣着长衫,坐着吃酒,趾高气昂;短衣帮:衣着短衫,站着吃酒。掌柜更喜欢长衫客,从掌柜对他们极力逢迎的态度中看出。

  最后提出第3个问题:作者描写咸亨酒店的环境有何作用?结合学生答案进行总结:对咸亨酒店的环境描写属于典型环境的描写,有助于刻画孔乙己这一典型人物形象,也揭露了当时森严的等级制度,揭露小说反封建的这一主题。

  然后我会紧接着让学生阅读文章的4—9段并提问:

  4、分析孔乙己的典型形象及性格人?根据学生回答我进行总结:孔乙己是唯一一个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人,他“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夹杂伤痕”“花白胡子”表明他备受生活折磨,也能够看出他竭力保持读书人架势,体现出他自视清高的性格特点,充分说明他深受封建思想毒害。本文的写作手法是重点教学内容,所以我顺势提问:第四、六段的动作和神态描写,以及孔乙己教小伙计写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能够看出孔乙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总结:从中可以看出孔乙己死要面子、自欺欺人、迂腐穷酸、自命清高的性格。在这几段落中的学*中我提出的最后一个问题是:思考第九段的作用。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总结: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各个场面不同人的笑,下启孔乙己的悲惨结局;内容上寄托着作者对孔乙己既同情又批判的复杂感情。

  最后是文章10—13段的学*,我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进行提问,首先问到:“忽然”一词的含义。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总结:忽然”说明偶然想起,上承“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下启“他打折了腿”。在第三个问题时问到:“大约”“的确”该如何理解?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总结:没有人确切讲过孔乙己死了的消息,但从孔乙己的处境和遭遇来看,推测出他在这种生存环境下死亡是必然的,即使是死亡也不会有人关心,又因事隔20多年,小伙计说孔乙己死亡但并没有确切的消息,所以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其中第二个问题则设置为:孔乙己第一次出场和最后一次出场不同,有何作用?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总结:通过对比说明封建制度不仅毒害了他的思想,还毒害了他的肉体;人们仍对他取笑,则说明了人的麻木不仁。

  (四)延伸作业

  语文教学没有明确的终结点,而是引导学生从这个问题走向另一个问题。促使学生将学*延伸到课外,构建起大语文学*观。所以我的拓展延伸和小结作业环节设计为:

  在拓展延伸环节,我会请学生集体思考:孔乙己的最终命运如何?自由发言。

  在小结环节,我会采用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来结束课堂,并布置如下作业:对比鲁迅其他作品中的人物,找出鲁迅先生笔下人物的共同特点。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它是教学内容的浓缩。通过板书,学生能直观抓住要点摒弃繁琐,我的板书就力求体现这一点: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如有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再次感谢各位评委老师。(鞠躬,擦黑板)

  《孔乙己》说课稿 6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作用及联系。

  《孔乙己》是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七册第一单元(小说单元)中的第一课。小说这一体裁在第三、四册略有接触,第五、六册曾系统地学*小说的文体特点,本课承接已有的知识,先复*、巩固所学知识,然后深入学*本文结构的安排和作品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二、备课的指导思想。

  因此我在处理这节课时本着这样两个指导思想:第一注意线索清晰,是教材知识系统化;第二符合普遍认识的规律,方便学生记忆。

  三、备课原则。

  另外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领会其中的精华,我在备课之前本着这样几个原则:

  1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

  2注重学生双基能力的培养,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3把握好语文的工具性和思想性,是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受到良好的情感教育。

  4设计的问题要具有梯度性,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注意全面性。

  5注重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反应,及时有效的处理课堂突发事件,找到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6充分利用电化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

  四、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指导思想,备课原则及我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生的了解,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德育目标: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罪恶

  2、知识目标:

  1)字词的积累,作家作品;

  2)了解小说的叙述特点。

  3)体会作品以笑写悲的艺术手法。

  3、能力目标:

  ①能通过肖像、语言、动作来刻画人物的性格;

  ②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小说的能力;

  ③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五、确立重难点的依据。

  学生是学*的主体,每当我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的教学对象在学*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生的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立学*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象。根据以上理论及我教的班级的现状,

  六、重难点。

  我把以上目标均作为重点,根据学生不同层次确定为难点。

  七、如何突破重难点。

  那么,我是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的进行教学。第二,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培养,因材施教。第三,以“笑”为突破口,创设问题情境,达到深入浅出情境教学的效果。

  八、确立教法学法的依据。

  以新大纲“教学中在重视的问题”和学生的实际水*及教材特点为依据,采取以下教学法进行教学:

  1分层次教学法。

  2目标导学法。

  3教师“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学生“自主式”的分析归纳法。此种教学法着眼于学生的能力训练、着眼于学生学*方法的培养、着眼于学生知识的积累。

  教学媒体:采用电脑课件辅助教学

  九、预*

  1、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

  2、勾画、圈点、作批注、摘抄名句(*惯的培养)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不同人物身份要读出不同的语气)

  十、教学设想:

  1、以“笑”为突破口,组织安排教学全过程。

  2、分层次教学,以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兴趣。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1、导课

  据鲁迅先生的朋友说,他对其小说中的人物,最喜欢是孔乙己。鲁迅先生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呢?他是以怎样的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这个苦人儿的形象的呢?你们认真读课文以后,就能得到回答。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那么,鲁迅写孔乙己悲惨的一生,是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问题的悲剧呢?下面我们就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这样导课的优点是这样不围绕课文内容本身,而借课题以外的与课文有关联的某些内容发问,巧设悬念,由远及*,引入新课,不仅过渡自然,而且所述问题正是学*《孔乙己》的一些本质问题,即塑造孔乙己形象的创作方法和孔乙己这个形象的典型意义。另外也激发了学生主动学*、探索的期待欲,同时也能让学生在教学的起始阶段就保持对课文内容的审美注意,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实施。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其代表作有:《呐喊》,《彷徨》,《朝花夕拾》 ……

  同学们都知道,鲁迅除了擅长写小说,还擅长写杂文,鲁迅的杂文象匕首,象投枪,对**派进行无情的揭露,鞭笞。因此,他对**派左边一巴掌,(18)右边一巴掌(81),合起来为鲁迅的出生年(1881)两巴掌加起来是(36),即鲁迅死于(1936)年。

  《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说集,共收入1918年4月至1922年10月间写下的14篇小说,记忆口诀如下:

  狂人孔乙己在明天吃药,阿Q在故乡讲头发的故事,兔和猫为了一件小事闹了一场风波,端午节看社戏,刷的一道白光,原来是鸭的喜剧。

  3、 写作背景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最初发表于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后收入小说集《呐喊》。这是鲁迅创作的第二篇白话小说,也是他继《狂人日记》之后的又一篇反封建主义的小说。《孔乙己》写于五四运动前夜。当时,***、***正以《新青年》为阵地,领导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向封建主义、孔孟之道进行猛烈的抨击。

  4、字词教学

  5、分角色朗读课文,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考虑以下几个问题,教师幻灯打出。

  6、分层次教学

  教师提示:1、衣着可笑

  2、名字可笑

  3、动作可笑

  4、神态可笑

  5、语言可笑

  6、事情可笑

  A: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

  B:这些笑说明了什么?

  C:从这些可笑的地方,反映出孔乙己怎样的性格特点?

  教师提示“我”,众人,小孩,掌柜

  A:分辨他们的笑有什么含义?

  B:从他们笑的含义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

  C:从中挖掘出孔乙己悲剧的根源。

  分层次教学的优势:

  根据我所教班级的现有基础,特划出三个层次:

  A:20%左右的学生对学科基础较差,或学*态度不端正,或学*方法不良,而学*比较困难的学生作为A类层次对待。

  C:30%左右的学生对语文学*有浓厚的兴趣,基础知识较扎实,对所学知识有一定迁移能力,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因此作为C类层次对待。

  B:50%的中间生作为B类层次对待。

  教学目标分层

  课堂教学分层

  作业训练分层

  考试评价分层

  层级由本人自愿,老师衡量而定,但此种分类是动态的,课堂上教师可以适时调整,这样分层次教学可以使学生们人人有事可做,人人有受表扬的机会,人人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从而有效地激发的学生学*的积极性。

  6:归纳板书

  孔乙己是一个特殊人物,正因为如此,他成了人们取笑的对象。他被笑声包围,这恰恰就是人物的可悲。人们不无恶意的取笑,正如一支支利箭刺向他,人物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不言而喻。

  7、 小结

  “笑”是作者进行人物塑造的一种艺术手段。小说以“笑”为线索,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苟活,最后在笑声中走向死亡。小说对各种人物的笑,描写越是生动,越是具体,我们就越是感到悲凉。这样让悲剧在喜剧的气氛中进行,以“喜”衬“悲”,更增强的小说的悲剧效果。

  教学的预期效果

  希望学生通过这节课,能体会作品以笑写悲的艺术手法。

  另外,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训练,如说话、概括、表演、创造性思维能力等。

  1、作业

  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有针对性的布置,不作统一要求。

  1)创作课本剧,

  2)发散性思维训练。

  3)写作训练,

  2)题目:《孔乙己离开酒店以后……》

  《20xx版孔乙己》

  要求:不改变原小说的主题,充分发挥想象,

  通过肖像、语言、动作来刻画人物的

  性格。

  字数:300字以上。

  3)内容:通过肖像、语言、动作来刻画一个你熟悉的人物

  《孔乙己》说课稿 7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之后的第二篇白话小说,这篇小说通过生动形象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中国*代史上思想文化转型期的炎凉世态,是一篇讨伐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战斗檄文,应该说,这是一篇大家都很熟悉的课文,但如何上出新意呢?钱梦龙先生说过:“会读”才能”会教”,教读的根本问题在于教会学生读文章,而要真正教会学生读文章,首先是须有一位会读文章的语文教师,听了杨老师这一节示范课后,评课小组经过座谈、交流和总结,对其评价结果如下:

  一、巧妙而有效的解读切口

  这篇文章布局精巧独特,它没有像一般小说那样以一个中心情节贯穿始终,而是充分体现出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的特点。小说通过多处细腻而深刻的`人物描写和场景描写,塑造了孔乙己这样一个徘徊于新旧秩序之间的没落社会的最底层知识分子,他既没有勇气也没有力量,更没有机会投身到变革的大潮中去,只能成了文明发展、社会转型中的边缘人、落伍者和牺牲品。因此,杨老师紧紧抓住孔乙己是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的牺牲品这一点,巧妙地利用另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人——范进来引入课文,这样的导入既起到搭桥铺路、巧设契机、自然而然引入课题的作用,又能开宗明义,突出课文主题,为下一步的教学巧作铺设,从而引起学生注意,使学生更好、更快地投入课堂。

  二、真切而深刻的文本体验

  在长期的小说文体教学中一直存在着一种弊端,老师们在的教学中,多重主题形象的思想性解读而轻叙事技法的艺术性剖析,在对鲁迅小说的教学中尤为突出,从而造成了学生不爱上,老师不好上的尴尬情形。许多老师在《孔乙己》的教学中,多流于程式化的作品慨括,通过简单的情节介绍,生硬得出小说批判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对旧知识分子的毒害这一主题。换句话说,老师们关注的是往住只是情节这一“主干”,而容易忽视小说的场景描写的人物刻画这一姿态万千、丰富多彩的“枝”和“叶”。然而小说的中心主题总是通过血肉丰满的人物刻画来展现的,如何界定孔乙己僵化保守、清高迂腐、好喝懒做、自命不凡、孤芳自赏、偷偷摸摸、死要面子,却又热情善良、讲信誉的形象;小说又是如何通过人物与场景的刻画来展现主题的呢?这就必须带着学生进入文本,用心去体验与感悟。而**老师的教学正好弥补了许多老师在教学中存在的这一缺憾。杨老师在教学中并没有过多停留于小说的情节么复讲述,而有意淡化故事情节的讲解。但这种淡化并非简单化处理,而是在学生通过预*已熟知小说情节的基础上,让学生简要复述,在复述中敏锐抓住小说中重要的情节和人物特征,转而重点分析人物形象。且**老师在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解读时,并没有刻意要学生按部就班,跟着自己预设的框架或节奏走,而是有意让学生从自己理解的角度、从自己关注的点对文章进行诠释,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的自主参与。在让学生自主参与的同时,杨老师还及时对学生进行订正与点拨。最后再通过杨老师巧妙的引导,对同学们观点进行归纳总结,得出让学生驯服的结论。可以说,这一堂课是有放有收的开放式课堂组织中,在学生的积极自主参与中圆满完成了教学目标。

  三、活泼而高效的教学进程

  老师这一堂课,准确地理解了多媒体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的目的和宗旨。很多老师用多媒体教学普遍存在着单纯追求形象、动感、色彩和音效的炫丽,而忽视语文的学科特点。实际上,片面追求课件的形象性,生动性,课上似乎热热闹闹,其实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弱化了语文知识的获得与语文能力的培养。杨老师在上课时,除了提供孔乙己的图文音像这些丰富而有必要的感性资料外,更多的是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及时回归文本,通过适当的画面音效创设有效情境,让学生通过快速阅读、小组讨论、自由发言、师生互动等自主、合作、探究的开放形式,自己找出课文对孔乙己的各方面描写,找出自己感兴趣的点,探究作者是怎样应用语言材料和表现手法来刻画人物的,使学生得到相应知识的激活和储备,不至于课堂轰轰烈烈,而课后却空空洞洞,真正落实好语文教学的重点和根本任务。正是运用了这种开放、轻松、高效的教学手段,杨老师让学生深入而有效的挖掘了文本,加深了对小说的体验与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了审美乐趣。

  可以说,杨老师在此次教学示范中,切入有效、构思精巧、组织严密、收放自如、轻松有序、活泼高效,真正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参与式教学的特点,符合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新技能的要求,教学效果很好,教法值得推广。


  《孔乙己》说课稿 8

各位评委、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孔乙己》,具体内容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一、教材分析

  这是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小说,也是一篇在中学教材里历久不衰、在鲁迅作品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的经典小说,它极其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个社会的世态,揭露了为封建制度所戕害的读书人的病苦,是一篇讨伐封建制度及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小说运用正侧面描写、白描手法,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鲜明表现了孔乙己的性格特点,成功塑造了孔乙己这个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

  基于对教材的认识,我认为本文的教学目标有三:

  (一)、整体感受,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取对社会、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二)、对作品中的人物,能分析其形象,分析造成孔乙己人生悲剧的原因并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三)、学*小说用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培养提高学生对小说的欣赏能力。

  针对以上目标,我把孔乙己性格特点的分析定为教学重点;由于学生对小说背景和小说反映的社会现实的了解缺乏,分析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就成为本课的教学难点了。

  三、教法和学法

  随着新课标的推行,新的教育理念日渐获得教师们的认同并开始发挥它的导向、准绳作用。学生只有在经历了“苦苦求索”的自我探寻过程之后,收获才能最大化,因此教师要严格遵循“生为主师为辅”的原则,切实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杜绝“越俎代庖”现象的发生。在本课教学中,我将采用圈点法、朗读法、表演法来实施教学活动,尽量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并在此基础上质疑,从而得出答案。

  四、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我采用这段文字——“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无不知道孔乙己这个文学形象,无不为这个苦人儿所撼动。鲁迅生前也说过他最喜欢的就是这部小说,鲁迅为何最喜欢它呢?他又是以怎样的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这个苦命人的命运的呢?……”之所以采用它,是因为我觉得它不光凸显了这篇小说的艺术成就和重要地位,也暗示了我们的学*目标和重点。

  (二)、介绍相关背景资料

  写作背景、科举制度等。

  (三)、初读课文,理清情节

  1、浏览全文,扫清障碍;

  2、圈画有关孔乙己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的语句并加以朗读;

  3、概括文中描写的孔乙己的生活片段:

  a、众人嘲笑孔乙己偷东西;

  b、众人嘲笑孔乙己没考上秀才;

  c、孔乙己教我识字;

  d、孔乙己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

  e、孔乙己坐着蒲包用手走来喝酒的惨状。

  此阶段大多采用四人合作小组学*模式,教师巡视点拨,并提醒学生为下堂课的表演作准备。

  (四)、品味语言,把握形象

  1、抓关键语句来讨论孔乙己的性格特点

  a、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b、窃书不能算偷

  c、排出九文大钱

  2、表演小说中的四个小片段

  a、孔乙己在酒店与人争辩

  b、孔乙己教我识字

  c、孔乙己分茴香豆给孩子们

  d、孔乙己被打折腿之后

  学生作评委,教师适时点评并以学生表演得失引出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最终作出归纳概括。此活动的目的在于“以演促研”——即表演促使学生用心研读课文,而用心研读的结果是给表演准确定了位,并能让表演尽可能地“形神兼备”,两者相辅相成,无形中加深了学生对小说内容的掌握及对孔乙己性格特点的理解。

  (五)、讨论探究,领会主旨

  由学*小组出题大家解答(每组至少一题,出得好的、答得好的都予以加分),此间教师也可提供一些参考问题:

  1、孔乙己的命运能否改变?

  2、孔乙己的悲剧命运根源在哪里?

  3、孔乙己所处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

  4、孔乙己式的人物当今是否存在?

  5、生活中我们应当如何对待弱者,如何对待别人的不幸?

  此出题答题活动旨在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欲望,并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学*提问的角度、方式、着眼点等,借此提高提问的水*。

  (六)、布置课后作业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呐喊》相关篇目并就其中任意一篇写出内容梗概。

  以上是我对上好《孔乙己》的基本设想,不足不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谢谢!

  《孔乙己》说课稿 9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初中语文版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第二课时。我说课的内容包括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教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七大环节。

  一.说教材

  《孔乙己》是初中语文版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笔下封建科举制度残害下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通过孔乙己悲惨命运的描写,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读书人造成的毒害,是一篇反对封建文化和封建科举制度的战斗檄文。

  二.说学情

  九年级的学生,知识水*和认知能力都有了很大进步,阅读能力不断增强,情感体验也更加深入,对小说这一文体也有了较好的知识储备,为本课的深入学*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说教学目标

  1,分析孔乙己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2,探究孔乙己悲剧的根源;

  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罪恶。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孔乙己的形象。

  教学难点:探究孔乙己悲剧的根源。

  五.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1,根据新课标、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采用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分析比较法和引导点拨法等来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

  2,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果。

  (二)学法

  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重视让学生主动学*、合作探究的过程,重视学生思维方式的训练和合作意识的培养。在指导过程中,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的积极性,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在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中解决问题,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一)说导语:

  首先使用一段话引入:“上节课我们已经对孔乙己的身世和他所生活的时代背景有了一定了解,并且从咸亨酒店小伙计口中得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然而孔乙己孔乙己其人究竟如何,其死因到底如何,我们还仍需深究,那么这节课就让老师再次带领各位少年侦探

  穿越时空,实地探访,了解孔乙己其人,调查孔乙己死因。”

  其次,布置任务:1,潜入酒店,观察孔乙己——分析孔乙己性格特。2,访谈调查,剖析孔死因——探究孔乙己悲剧根源。

  最后,公布奖励制度:在行动中表现优秀的侦探小组将获得“少年名侦探”的勋章奖励。

  【设计意图】创设学*氛围,激发学*兴趣。

  (二)观察孔乙己的言行举止,分析孔乙己性格特点。

  飞船出发,我们即将抵达鲁镇咸亨酒店,请各侦探小组潜入酒店,完成第一项调查任务——观察孔乙己的言行举止,分析孔乙己性格特点。请小组内合作完成调查表一,并总结孔乙己性格特点。(配合动画和图片)

  【设计意图】创设学*环境,调动学*积极性,适当点拨引导。

  如此一个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他既穷且酸,不但迂腐虚荣,还好喝懒做,他被人嘲笑,任人戏弄,但最终他也只不过是人们心中无足轻重的.多余人。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内的合作交流,把握多种人物描写方法的分析,总结孔乙己的人物形象特点。

  (三)访谈酒店内群众,剖析孔乙己死亡因素。

  我们了解了孔乙己的性格特点,那么除了孔乙己各人原因,还有那些因素导致了孔乙己的死亡,请个小组继续深入调查,采访咸亨酒店内群众,完成调查表二,并派各组探长总结发言,结案陈词。(配合动画)

  师生共同总结造成孔乙己死亡的因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

  【设计意图】在合作探究中,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入体验,探究孔乙己死亡的根源。

  (四)课堂总结及表奖作业:

  作者通过孔乙己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封建社会末期下层知识分子精神和肉体收到的双重摧残,揭露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的罪恶,揭示了民众麻木、思想愚钝的精神状态。

  感谢各位少年侦探的积极参与,请优秀小组领取勋章。我们顺利完成了孔乙己死亡一案的调查,请大家课后撰写本案的调查反思与感想。

  【设计意图】总结小说主题,加深学生感悟。

  七.说板书设计:

  性格原因

  好喝懒做孔乙己冷漠麻木

  自命清高

  科举制度被嘲笑戏弄

  【设计意图】好的板书,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它是教学内容的浓缩。通过板书,学生能直观抓住要点摈弃繁琐,因此板书设计力求简明扼要,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孔乙己》说课稿 10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初中语文版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第二课时。我说课的内容包括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教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七大环节。

  一.说教材

  《孔乙己》是初中语文版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笔下封建科举制度残害下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通过孔乙己悲惨命运的描写,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读书人造成的毒害,是一篇反对封建文化和封建科举制度的战斗檄文。

  二.说学情

  九年级的学生,知识水*和认知能力都有了很大进步,阅读能力不断增强,情感体验也更加深入,对小说这一文体也有了较好的知识储备,为本课的深入学*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说教学目标

  1,分析孔乙己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2,探究孔乙己悲剧的根源;

  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罪恶。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孔乙己的形象。

  教学难点:探究孔乙己悲剧的根源。

  五.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1,根据新课标、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采用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分析比较法和引导点拨法等来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

  2,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果。

  (二)学法

  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重视让学生主动学*、合作探究的过程,重视学生思维方式的训练和合作意识的培养。在指导过程中,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的积极性,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在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中解决问题,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一)说导语:

  首先使用一段话引入:“上节课我们已经对孔乙己的身世和他所生活的时代背景有了一定了解,并且从咸亨酒店小伙计口中得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然而孔乙己孔乙己其人究竟如何,其死因到底如何,我们还仍需深究,那么这节课就让老师再次带领各位少年侦探

  穿越时空,实地探访,了解孔乙己其人,调查孔乙己死因。”

  其次,布置任务:1,潜入酒店,观察孔乙己——分析孔乙己性格特。2,访谈调查,剖析孔死因——探究孔乙己悲剧根源。

  最后,公布奖励制度:在行动中表现优秀的侦探小组将获得“少年名侦探”的勋章奖励。

  【设计意图】创设学*氛围,激发学*兴趣。

  (二)观察孔乙己的.言行举止,分析孔乙己性格特点。

  飞船出发,我们即将抵达鲁镇咸亨酒店,请各侦探小组潜入酒店,完成第一项调查任务——观察孔乙己的言行举止,分析孔乙己性格特点。请小组内合作完成调查表一,并总结孔乙己性格特点。(配合动画和图片)

  【设计意图】创设学*环境,调动学*积极性,适当点拨引导。

  如此一个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他既穷且酸,不但迂腐虚荣,还好喝懒做,他被人嘲笑,任人戏弄,但最终他也只不过是人们心中无足轻重的多余人。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内的合作交流,把握多种人物描写方法的分析,总结孔乙己的人物形象特点。

  (三)访谈酒店内群众,剖析孔乙己死亡因素。

  我们了解了孔乙己的性格特点,那么除了孔乙己各人原因,还有那些因素导致了孔乙己的死亡,请个小组继续深入调查,采访咸亨酒店内群众,完成调查表二,并派各组探长总结发言,结案陈词。(配合动画)

  师生共同总结造成孔乙己死亡的因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

  【设计意图】在合作探究中,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入体验,探究孔乙己死亡的根源。

  (四)课堂总结及表奖作业:

  作者通过孔乙己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封建社会末期下层知识分子精神和肉 体收到的双重摧残,揭露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的罪恶,揭示了民众麻木、思想愚钝的精神状态。

  感谢各位少年侦探的积极参与,请优秀小组领取勋章。我们顺利完成了孔乙己死亡一案的调查,请大家课后撰写本案的调查反思与感想。

  【设计意图】总结小说主题,加深学生感悟。

  七.说板书设计:

  性格原因

  好喝懒做孔乙己冷漠麻木

  自命清高

  科举制度被嘲笑戏弄

  【设计意图】好的板书,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它是教学内容的浓缩。通过板书,学生能直观抓住要点摈弃繁琐,因此板书设计力求简明扼要,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丰碑》说课稿范文十份(扩展9)

——《画角》说课稿范文十份

  《画角》说课稿 1

  一、说教材

  画角是在学生直观认识锐角,直角,钝角以及掌握角的度量的基础上教学的,学*这些内容,对于进一步学*空间与图形的认识以及发展空间观念,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学*“画角”之前,学生对于角已有一定的认识,已能对角进行分类。

  根据对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分析,并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水*,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小组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明确各种角的特征。

  技能目标:能够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尺画30度,45度,60度和90度的角。

  情感目标: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学*活动,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形成各类不同的角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怎样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是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准确画出指定度数的角。

  二、说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重点,分散难点,营造独立,自主的学*氛围,在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中,我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设计了五个环节。

  (一)复*旧知,激发兴趣。

  1、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说出各种角。

  2、用量角器量出下列角的度数。

  3、思考:我们已经学过画角的方法,如果知道一个角的度数,怎样画出这个角呢?

  (在复*中引起学生的求知兴趣,为学*新课做铺垫。)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教师明确研究任务:画一个40°的角。

  引导学生活动:

  教学角的画法。

  (1)利用活动角和量角器,想办法摆一个40°的角。

  (2)同学之间互相利用量角器检验。

  3、引导学生学*角的画法:

  要求:利用量角器画一个40°的角,画完之后再用量角器量一量。

  引导学生活动:

  (1)尝试并体验画一个40°的角。

  (2)质疑,提出自己画角时遇到的问题。

  (3)请学生介绍自己画角的技巧。

  (动手操作,参与探索。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以发挥学生学*的自主性和实践性)

  4、教师演示角的画法。

  5、讨论画角的步骤。(重合、找点、连线)

  (三)归纳小结,质疑问难

  1、引导学生小结“角的画法”

  2、让学生质疑问难。师:大家有什么需要请教或者提醒别人注意的问题吗?

  (四)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用量角器画出30°的角。

  集体订正。提问:如果不用量角器,你能准确地画出30°的角吗?(提醒学生利用手中现有工具——三角板)

  2、让学生画60°的角,由学生代表展示这两种方法。

  3、提问:用一副三角板可以画出哪些角?

  我们常用的一副三角板有两个,每个角的度数如下:下面我们来画一画。

  (1)动手尝试:分别用一块三角板画角。

  (2)使用两个三角板用加或减的方法画角。

  (3)合作交流,按照同样的画法还可以画出哪些角?

  (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完成了知识的学*,直观,有趣。在小组的共同活动中,学生也体会到合作的愉悦。)

  4、让学生用量角器画出20°、70°、95°、135°和165°的角,比较与三角板的画法,发现问题:

  用三角板那不容易画出的角,而用量角器能准确地画出,三

  角板在画角时是有局限性的,所以,在画角时应该根据角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来画。

  5、提问:你还有其他不同的画法吗?

  (问题是开放的,目标是明确的,思维是发散的,操作是自由的,结论是待定的,学生始终是积极主动的,其思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被深化。)

  (五)练*的设计

  练*紧紧围绕本节课学*内容,安排了两个画角的题目:画出70°和140°的角。

  《画角》说课稿 2

  说教材:《画角》是人教版数学第二单元的最后一个内容,其认知基础是学生已经会用量角器量一个角的度数,并掌握了角的基本分类。本课的学*任务是让学生按照画角的步骤正确画出指定度数的角,初步培养学生作图的能力,同时养成画后认真检查的*惯,加强量角和画角的沟通与联系。

  教材中是直接呈现画角的三个基本步骤:先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再在量角器相应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最后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现画一条射线。在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的发展,觉得直接教学生按这些步骤画,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画,不容易掌握。思量再三觉得还是应该放手让学生尝试画角,在画的过程中慢慢体会画角的步骤。但怎样确保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就能正确画角呢?通过反复研读教材,我体会到画角实际上就是从一个顶点画两条射线,这也正是角的定义,问题是怎样保证两条射线构成的度数符合要求,那就要用到量角器或三角尺这些能量角的工具,用这些工具来确定第二条射线所在的位置。想到这儿,我立刻有了主意,那就是先用学具或手势摆出指定度数的角,再在量角器上摆出相应度数的角,最后才是依据所摆的角,想办法画出相应度数的角。这种教法,既将画角同量角进行了有机整合,又为学生自主探究画角的方法搭设了梯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使用工具画图的良好*惯。

  说教学:

  1、口算是数学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提高口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因此,每节课都应在课前进行口算的热身训练,以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运用课件出示口算,既能提高课堂效率,又能快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上来。

  2、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用一个学生很感兴趣的话题——画标准的五角星进行新课的导入。我根据五角星的两个数学特征,每条边长度相等、每个顶角都是36度,引导学生画36度角,进一步探讨如何画指定度数的角。

  3:画准角的前提是脑海中有角的大致样子,因此在探讨角的画法之前先让学生通过摆角、估计角、辨别角等一系列活动做到“胸中有角”,以达到准确画出指定度数角的效果。使用实物投影等先进教学设备,充分展示了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操作过程,直观、形象、准确、方便,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4、在课的结尾让学生画标准的五角星,可谓首尾呼应,学以致用。

  《画角》说课稿 3

  一、 说教材

  1、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七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节第一课时,即教材第22页至23页内容。

  2、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角的分类和画角是在学生直观认识锐角,直角,钝角以及掌握角的度量的基础上尽心教学的,学*这些内容,对于进一步学*空间与图形的认识以及发展空间观念,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 教材的编写特点。

  (1) 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学*新的内容。

  (2) 以原有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在学*活动中建构新的知识。

  (3) 重视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认识和掌握新的内容。

  4、 教学目标。

  根据对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分析,并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水*,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小组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明确各种角的特征。

  技能目标:能够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尺画30度,45度,60度和90度的角。

  情感目标: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学*活动,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形成各类不同的角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5、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明确各种角的特征是教学的重点,怎样用量角器画角是教学的难点。

  6、 教具,学具

  二、 说学情。

  在学*“角的分类和画角”之前,学生对于角已有一定的认识,部分校舍感已能对角进行分类。因此在教学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能进一步熟练掌握用量角器画角的步骤,这样的方法,让全体学生学起来觉得容易多了。

  三、 说教法(略)

  四、 说学法(略)

  五、 说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重点,分散难点,营造独立,自主的学*氛围,在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中,我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设计了五个环节。

  (一) 故事引入,创设情境。

  我以“小兔做彩旗”的故事引入。

  (二) 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 教学角的分类。

  (1) 学生操作,直观感知。

  学生通过观察做出来的彩旗,比较后,发现旗子上有不同的角,大小一样。(这样的设计是为学*角的分类铺垫基石)

  (2) 让学生量一量这些角的度数。把不同的角展示出来。

  (3) 通过观察,找出这些角的特征,结合归纳,给出三类角的命名:锐角,直角,钝角。

  (4) 转动活动角的一条边,引导学生观察,得出与这三类角不同的角:*角和周角。

  (5) 发散思维:学生找出生活当中的*角和周角。

  (6) 引导学生发现这五类角的大小排列顺序和直角,*角,周角之间的等量关系。

  2、 教学角的画法。

  (1) 请学生画一个60度的角,并说说自己是用什么工具画的为什么?(请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

  (2) 让学生画出一个70度的角,怎样画?说出画的方法,不对的地方教师加以纠正。

  (3) 教师说明:像这样画指定度数的角,最好的方法就是用量角器。

  (4) 小结画角的方法,并演示。

  (5) 学生试一试画给出不同方向的射线的角,指名扮演,同桌交换量一量。

  (三) 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学以致用”,新知识一旦形成,务必应用它来解决问题,使它进一步形成技能,技巧,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用结合是提高深化学生巩固知识的重要环节,所以设计以下练*:(略)

  (四) 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什么内容?角可以分为哪几类?怎样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呢?

  课外延伸:学生收集不同的角,下节课比一比谁找得最多。

  (五) 学生互相评价,自己评价自己,(互评,自评)

  六、 说板书设计

  板书内容是一节课的精髓,能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反映教学思维的过程。

  七、 说教学评价。

  本课时的教学,我大胆组织教材,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分散难点,始终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导入新颖,创设情景,使学生进入有序思维,首尾呼应志趣相融,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学生参与,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作用,本节课板书大方,一目了然,各个环节衔接合理。

  《画角》说课稿 4

  一、教材分析

  《画角》是在学生学*了《角的度量》和《角的分类》之后进行教学的。“画角”不仅能对《角的度量》进行巩固,在实际生活中经常需要画角,所以,它还是一种应用。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让学生学会画角正是着眼于他们未来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课堂教学的归宿。确定合理、准确的教学目标必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考虑。因此,我确定:

  教学目标——探索用不同方法画指定度数的角。

  目标分解: 在这条目标里面,“画角的方法”是知识目标;“能正确画出规定度数的角”是能力目标;而我更看重的是“探索不同的画角方法的过程”,因为它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更能让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惯,大胆创新的精神,这些都是学生终生受用的能力、情感和态度。

  三、单任务、粗线条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教学不仅仅是为完成教材上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教育一个有个性、活生生的人,学生间是有差异的,使用教材过程中,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水*设计教学,而不能“以本为纲”一个模式地上下去。学生在学*了《角的度量》后,已经能够正确的使用量角器进行角的度量,利用量角器画角并不是十分困难。所以,我认为本节课不能只停留在用量角器画角的知识目标上,应大胆突破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把重心放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上。因此,我确定本课时的单任务:以不同方法画角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为了完成这一重要的任务,将以“探索用多种方法画规定大小的角”为学*主线来组织教过程。

  四、学*板块

  板块一:探索用三角板画角的方法

  “合作探索”中,教师注重数学方法的指导,用说一说,拼一拼,画一画的活动, “直接画”“加一加”“减一减”清晰的反映出思维的过程和方法的指导。“比较”本身是一种方法,同时也渗透了选择最优方案的思想。

  在此过程中,“摆角”为“画角”做好了铺垫,就好比在“量角”与“画角”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使学生能顺利进入画角。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一切真理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要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新课标也强调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我在“合作探究”“得出结论”的环节,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的优势,让孩子们自主探索,充分发言,尽情展示,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自己得出方法。人人互动参与,个个主动发展。

  板块二:探索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

  在此过程中,“摆角”为“画角”做好了铺垫,就好比在“量角”与“画角”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使学生能顺利进入画角。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一切真理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要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新课标也强调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我在“合作探究”“得出结论”的环节,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的优势,让孩子们自主探索,充分发言,尽情展示,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自己得出方法。人人互动参与,个个主动发展。

  板块三:拓展延伸,培养创新

  我设计了:“我是小小设计师”活动——通过折纸,折出更多的特殊度数的角。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这样的学*活动既能激发学*兴趣,又能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板书设计:

  画 角

  1、用三角板画角:直接画 30、45、60、90度

  加一加 75、105、120、135、150度

  减一减 15度等

  2、用三角板画角:用量角器画角: 重合、找点、连线。

  合理选择画角方法。

  这样的板书简捷、清晰,突出重点,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梳理,也有学*方法的引领。

  《画角》说课稿 5

  一、 说教材

  《画角》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线与角》的内容。关于角的认识,本套教材是分三个阶段编排的。第一个阶段,是在二年级上册,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和直角,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尺画角,用三角板判断直角。第二个阶段,是在二年级下册,让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并能借助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一个角是直角、还是锐角和钝角。第三个阶段,就是本册教材这一单元,让学生进一步学*角的度量。

  《画角》这一课是在认识了射线、角和量角器、掌握了量角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一堂动作技能操作课。教材把《画角》安排在这一单元的第四课时,意图是让学生在画角的操作过程中进一步体验角的定义和各类角的大小区域,其知识迁移点是量角器的使用——量角、画角的共同点,即“两重合一对准”。教材的例题出示了画角的几个步骤,让学生按照规定的步骤去画,是为了初步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并让学生体验运用迁移学*新知的方法,同时也为后续学*多边形的知识打下基础。教材在编排时,注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数学规律。通过画角,用三角板拼角等多种方式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识。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理解、掌握画角的步骤,能正确画出指定度数的角,形成画角技能,养成学生良好规范的作图*惯。

  2、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画出指定度数的角,培养学生灵活发散的思维能力。

  3、让学生在自主尝试和小组合作过程中体会学*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是理解、掌握画角的步骤,能正确地画出给定度数的角。 教学难点:是掌握正确的画角技能。

  三、说教法、学法

  我对高效课堂的理解是:高效课堂是学生学会学*的课堂,是朴实简易的课堂。没有学生的认真自学,不新授;没有学生的充分独立思考,不交流;没有发现学生学*的障碍,不讲解。让学生在自主尝试中探究学*,在质疑问难中探究学*,在讨论合作中探究学*,在自我展示中探究学*,在问题解决中探究学*,在实践活动中探究学*,突出学生学*兴趣、学*方法和学*能力的培养。因此,结合本班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探索未知的世界、喜欢动手活动等特点,本节课我采取探究模式进行教学。结合尝试教学法和动手操作法让学生在尝试画角的亲身经历中体验画角的具体步骤,丰富学生学*“空间与图形”的经验;还运用了合作交流法让学生通过合作讨论,从而互相启迪,多向交流,互补完善、检查反馈,尽可能的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份活动的空间,多一次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喜悦。

  四、说教学流程

  一、复*导入

  复*三角板各个角的度数

  (为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做铺垫)

  二、主动探索(设计了三个活动)

  1、活动一:画一个 60°的角

  方法一:用三角板画:(4步)

  (画射线、两重合、画另一条射线、标角符与度数)

  方法二:用量角器画:(5步)

  (画射线、两重合、找点、画另一条射线、标角符与度数)

  过程中注意强调:右边零刻度线所对应的是内圈度数。

  2、活动二:你能画出150°的角吗?

  方法一:复*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

  方法二:引入用两个三角板拼出150°的角(两个角度相加)

  3、活动三:想一想,用一副三角板还可以拼出哪些角?

  90°+60°=150° 30°+45°=75°

  45°+60°=105° 30°+90°=120°

  45°+90°=135°

  45°-30°=15° (两个角度的相加或相减)

  三、课堂练*,巩固认知

  课本P29页试一试第2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哪些知识?

  1、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

  2、用三角板画角的方法

  3、用三角板可以直接画出哪些角?

  4、用三角板可以拼出:75°、105°、120°、135°、 150°、 15°……(两个角度的相加或相减)

  《画角》说课稿 6

  一、说教材

  画角是在学生直观认识锐角,直角,钝角以及掌握角的度量的基础上教学的,学*这些内容,对于进一步学*空间与图形的认识以及发展空间观念,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学*“画角”之前,学生对于角已有一定的认识,已能对角进行分类。

  根据对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分析,并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水*,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小组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明确各种角的特征。

  技能目标:能够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尺画30度,45度,60度和90度的角。

  情感目标: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学*活动,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形成各类不同的角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怎样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是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准确画出指定度数的角。

  二、说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重点,分散难点,营造独立,自主的学*氛围,在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中,我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设计了五个环节。

  (一)复*旧知,激发兴趣。

  1、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说出各种角。

  2、用量角器量出下列角的度数。

  3、思考:我们已经学过画角的方法,如果知道一个角的度数,怎样画出这个角呢?

  (在复*中引起学生的求知兴趣,为学*新课做铺垫。)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教师明确研究任务:画一个40°的角。

  引导学生活动:

  教学角的画法。

  (1)利用活动角和量角器,想办法摆一个40°的角。

  (2)同学之间互相利用量角器检验。

  3、引导学生学*角的画法:

  要求:利用量角器画一个40°的角,画完之后再用量角器量一量。

  引导学生活动:

  (1)尝试并体验画一个40°的角。

  (2)质疑,提出自己画角时遇到的问题。

  (3)请学生介绍自己画角的技巧。

  (动手操作,参与探索。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以发挥学生学*的自主性和实践性)

  4、教师演示角的画法。

  5、讨论画角的步骤。(重合、找点、连线)

  (三)归纳小结,质疑问难

  1、引导学生小结“角的画法”

  2、让学生质疑问难。师:大家有什么需要请教或者提醒别人注意的问题吗?

  (四)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用量角器画出30°的角。

  集体订正。提问:如果不用量角器,你能准确地画出30°的角吗?(提醒学生利用手中现有工具——三角板)

  2、让学生画60°的角,由学生代表展示这两种方法。

  3、提问:用一副三角板可以画出哪些角?

  我们常用的一副三角板有两个,每个角的度数如下:下面我们来画一画。

  (1)动手尝试:分别用一块三角板画角。

  (2)使用两个三角板用加或减的方法画角。

  (3)合作交流,按照同样的画法还可以画出哪些角?

  (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完成了知识的学*,直观,有趣。在小组的共同活动中,学生也体会到合作的愉悦。)

  4、让学生用量角器画出20°、70°、95°、135°和165°的角,比较与三角板的画法,发现问题:

  用三角板那不容易画出的角,而用量角器能准确地画出,三

  角板在画角时是有局限性的,所以,在画角时应该根据角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来画。

  5、提问:你还有其他不同的画法吗?

  (问题是开放的,目标是明确的,思维是发散的,操作是自由的,结论是待定的,学生始终是积极主动的,其思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被深化。)

  (五)练*的设计

  练*紧紧围绕本节课学*内容,安排了两个画角的题目:画出70°和140°的角。

  《画角》说课稿2

  《画角》说课稿 7

  一、说教材

  《画角》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线与角》的内容。关于角的认识,本套教材是分三个阶段编排的。第一个阶段,是在二年级上册,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和直角,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尺画角,用三角板判断直角。第二个阶段,是在二年级下册,让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并能借助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一个角是直角、还是锐角和钝角。第三个阶段,就是本册教材这一单元,让学生进一步学*角的度量。

  《画角》这一课是在认识了射线、角和量角器、掌握了量角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一堂动作技能操作课。教材把《画角》安排在这一单元的第四课时,意图是让学生在画角的操作过程中进一步体验角的定义和各类角的大小区域,其知识迁移点是量角器的使用――量角、画角的共同点,即“两重合一对准”。教材的例题出示了画角的几个步骤,让学生按照规定的步骤去画,是为了初步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并让学生体验运用迁移学*新知的方法,同时也为后续学*多边形的知识打下基础。教材在编排时,注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数学规律。通过画角,用三角板拼角等多种方式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识。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理解、掌握画角的步骤,能正确画出指定度数的角,形成画角技能,养成学生良好规范的作图*惯。

  2、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画出指定度数的角,培养学生灵活发散的思维能力。

  3、让学生在自主尝试和小组合作过程中体会学*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是理解、掌握画角的步骤,能正确地画出给定度数的角。教学难点:是掌握正确的画角技能。

  三、说教法、学法

  我对高效课堂的理解是:高效课堂是学生学会学*的课堂,是朴实简易的课堂。没有学生的认真自学,不新授;没有学生的充分独立思考,不交流;没有发现学生学*的障碍,不讲解。让学生在自主尝试中探究学*,在质疑问难中探究学*,在讨论合作中探究学*,在自我展示中探究学*,在问题解决中探究学*,在实践活动中探究学*,突出学生学*兴趣、学*方法和学*能力的培养。因此,结合本班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探索未知的世界、喜欢动手活动等特点,本节课我采取探究模式进行教学。结合尝试教学法和动手操作法让学生在尝试画角的亲身经历中体验画角的具体步骤,丰富学生学*“空间与图形”的经验;还运用了合作交流法让学生通过合作讨论,从而互相启迪,多向交流,互补完善、检查反馈,尽可能的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份活动的空间,多一次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喜悦。

  四、说教学流程

  一)复*导入

  复*三角板各个角的度数

  (为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做铺垫)

  二)主动探索(设计了三个活动)

  1、活动一:画一个60°的角

  方法一:用三角板画:(4步)

  (画射线、两重合、画另一条射线、标角符与度数)

  方法二:用量角器画:(5步)

  (画射线、两重合、找点、画另一条射线、标角符与度数)

  过程中注意强调:右边零刻度线所对应的是内圈度数。

  2、活动二:你能画出150°的角吗?

  方法一:复*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

  方法二:引入用两个三角板拼出150°的角(两个角度相加)

  3、活动三:想一想,用一副三角板还可以拼出哪些角?

  90°+60°=150°30°+45°=75°

  45°+60°=105°30°+90°=120°

  45°+90°=135°

  45°-30°=15°(两个角度的相加或相减)

  三)课堂练*,巩固认知

  课本P29页试一试第2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哪些知识?

  1、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

  2、用三角板画角的方法

  3、用三角板可以直接画出哪些角?

  4、用三角板可以拼出:75°、105°、120°、135°、150°、15°……(两个角度的相加或相减)

  《画角》说课稿 8

  一、说教材

  《画角》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线与角》的内容。关于角的认识,本套教材是分三个阶段编排的。第一个阶段,是在二年级上册,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和直角,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尺画角,用三角板判断直角。第二个阶段,是在二年级下册,让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并能借助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一个角是直角、还是锐角和钝角。第三个阶段,就是本册教材这一单元,让学生进一步学*角的度量。

  《画角》这一课是在认识了射线、角和量角器、掌握了量角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一堂动作技能操作课。教材把《画角》安排在这一单元的第四课时,意图是让学生在画角的操作过程中进一步体验角的定义和各类角的大小区域,其知识迁移点是量角器的使用——量角、画角的共同点,即“两重合一对准”。教材的例题出示了画角的几个步骤,让学生按照规定的步骤去画,是为了初步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并让学生体验运用迁移学*新知的方法,同时也为后续学*多边形的知识打下基础。教材在编排时,注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数学规律。通过画角,用三角板拼角等多种方式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识。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理解、掌握画角的步骤,能正确画出指定度数的角,形成画角技能,养成学生良好规范的作图*惯。

  2、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画出指定度数的角,培养学生灵活发散的思维能力。

  3、让学生在自主尝试和小组合作过程中体会学*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是理解、掌握画角的步骤,能正确地画出给定度数的角。教学难点:是掌握正确的画角技能。

  三、说教法、学法

  我对高效课堂的理解是:高效课堂是学生学会学*的课堂,是朴实简易的课堂。没有学生的认真自学,不新授;没有学生的充分独立思考,不交流;没有发现学生学*的障碍,不讲解。让学生在自主尝试中探究学*,在质疑问难中探究学*,在讨论合作中探究学*,在自我展示中探究学*,在问题解决中探究学*,在实践活动中探究学*,突出学生学*兴趣、学*方法和学*能力的培养。因此,结合本班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探索未知的世界、喜欢动手活动等特点,本节课我采取探究模式进行教学。结合尝试教学法和动手操作法让学生在尝试画角的亲身经历中体验画角的具体步骤,丰富学生学*“空间与图形”的经验;还运用了合作交流法让学生通过合作讨论,从而互相启迪,多向交流,互补完善、检查反馈,尽可能的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份活动的空间,多一次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喜悦。

  四、说教学流程

  一)复*导入

  复*三角板各个角的度数

  (为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做铺垫)

  二)主动探索(设计了三个活动)

  1、活动一:画一个60°的角

  方法一:用三角板画:(4步)

  (画射线、两重合、画另一条射线、标角符与度数)

  方法二:用量角器画:(5步)

  (画射线、两重合、找点、画另一条射线、标角符与度数)

  过程中注意强调:右边零刻度线所对应的是内圈度数。

  2、活动二:你能画出150°的角吗?

  方法一:复*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

  方法二:引入用两个三角板拼出150°的角(两个角度相加)

  3、活动三:想一想,用一副三角板还可以拼出哪些角?

  90°+60°=150°30°+45°=75°

  45°+60°=105°30°+90°=120°

  45°+90°=135°

  45°-30°=15°(两个角度的相加或相减)

  三)课堂练*,巩固认知

  课本P29页试一试第2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哪些知识?

  1、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

  2、用三角板画角的方法

  3、用三角板可以直接画出哪些角?

  4、用三角板可以拼出:75°、105°、120°、135°、150°、15°……(两个角度的相加或相减)

  《画角》说课稿 9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画角》这一课是在认识了射线、角和量角器,掌握了量角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一堂动作技能操作课。教材把《画角》安排在这一单元的第四课时,意图是让学生在画角的操作过程中进一步体验角的定义和各类角的大小区域,其知识迁移点是量角器的使用以及量角、画角的共同点,也就是量角、画角的共同点,即两重合一对准。初步培养了学生的作图能力,并让学生体验运用迁移,学*新知的方法,同时也为后续学*垂直和确定物体的位置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在学*画角之前,学生对于角已有一定的认识,部分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已初步掌握用量角器画角的步骤,本节课将进一步学*画角的方法。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四年级学生现有的知识水*,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小组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明确各种角的特征。

  2、技能目标:能够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板画特殊的角。

  3、情感目标: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学*活动,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形成各类角的不同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四)说教学的重点

  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

  (五)说教学难点。

  准确画出指定度数的角

  (六)教学工具:

  量角器、三角板、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说学法

  1、说教法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本课我采用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和动手操作法。我适当的引导学生在量角和画角之间寻找知识的连接点,并通过具体操作,从量角过程中探究画角的具体步骤。另外,我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本课制成生动、新颖的课件,直观清楚地显示了画角的详细过程,巧妙地架起了学生通向求知的桥梁,使学生在寓教于乐,寓智于趣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探索,获取新知。

  2、说学法。

  根据学生情况,我认为本课的学法,应该是以自主探究式学*方法为主。因此在学法指导上,我注重让学生在尝试画角的亲身经历中体验画角的具体步骤,丰富学生学*空间与图形的经验;我还注重组织学生合作讨论,让他们互相启迪、多向交流、检查反馈,尽可能的给同学们多一次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喜悦。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重点,分散难点,营造独立,自主的学*氛围,在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中,我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我设计了五个环节。

  (一)复*旧知,激发兴趣。

  我首先让学生说一说使用量角器量角的基本步骤,然后让学生又快又准地度量出三角板各角的度数。接下来我启发学生思考:我们已经学过量角的方法,如果知道一个角的度数,怎样画出这个角呢?

  本环节我这样做的目的是:【既有利于学生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巩固已有知识;又为新知的自主、合作探究提供知识上的迁移做好铺垫。】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我首先让学生尝试画一个65的角。交给学生自己去实践,为他们的自主思考、自主操作、自主发现提供时间。让他们在充分的动脑、动手、动口中获取画角的感性认识,这一过程需要学生多种感官协同发挥作用,在操作过程中及时调整操作策略,初步获得画角的方法。然后让学生互相检查对方所画的65角是否准确,并在检查中查找不准确的根本原因,这样做能够让学生在小组内提前获得初步的画角方法。再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画角的方法,在交流中选择最优画法,初步形成画角方法的共同认识。

  2、引导学生总结画角的步骤:

  接下来我派两名学生代表说出自己在画角时遇到的问题,针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我演示画角的正确方法。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通过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出画角的基本步骤。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跨越,然后我课件出示画角的基本步骤:

  (1)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2)在量角器65的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

  (3)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

  【本环节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动态演示中明晰步骤,在师生交流中体验学*方法,在模仿巩固中掌握重点,在检查反馈中培养*惯,让学生对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力求让全体学生都能掌握画角的技能,同时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以发挥学生学*的自主性和实践性。】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我要求学生用量角器画出70、95、135这三个角,要求学生边说边操作,目的在于激发学生操作热情的同时,检查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通过基本练*来巩固知识,让他们在练*中体验知识的应用价值、懂得学好数学就能解决实际问题的道理。

  (四)深化练*,拓展思维。

  我启发学生如果不用量角器画75、105、120、135、150的角,还可以借助什么工具来画呢?再次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与学*兴趣,引发学生想办法利用一副三角板两角组合拼成一个新的角的思维与操作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联想及创新思维能力。达到既扩充知识面又深化学生思维的目的。

  然后我让学生分组讨论用一副三角板可以画出哪些角?得出结论后,让学生通过加一加、减一减的方法利用自己手中的三角板来画一画。

  【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巩固,体会到画角方法的多样性。让学生明白用三角板不容易画出的角,而用量角器能准确地画出,三角板在画角时是有局限性的,所以,在画角时应该根据角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来画。通过小组讨论的方法,也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愉悦,感受到学*成功的喜悦。】

  (五)发挥想象,培养创新。

  我指导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45135的角。然后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画135的角,看谁的画法最多?

  【本环节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会灵活运用特殊的方法画角,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布置作业:

  为了巩固本课所学知识,对学生进行自我检测与评价,我采用分层布置作业的方法。

  1、必做题

  2、选做题

  《画角》说课稿 10

  一、 说教材

  1、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七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节第一课时,即教材第22页至23页内容。

  2、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角的分类和画角是在学生直观认识锐角,直角,钝角以及掌握角的度量的基础上尽心教学的,学*这些内容,对于进一步学*空间与图形的认识以及发展空间观念,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 教材的编写特点。

  (1) 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学*新的内容。

  (2) 以原有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在学*活动中建构新的知识。

  (3) 重视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认识和掌握新的内容。

  4、 教学目标。

  根据对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分析,并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水*,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小组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明确各种角的特征。

  技能目标:能够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尺画30度,45度,60度和90度的角。

  情感目标: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学*活动,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形成各类不同的角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5、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明确各种角的特征是教学的重点,怎样用量角器画角是教学的难点。

  6、 教具,学具

  二、 说学情。

  在学*“角的分类和画角”之前,学生对于角已有一定的认识,部分校舍感已能对角进行分类。因此在教学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能进一步熟练掌握用量角器画角的步骤,这样的方法,让全体学生学起来觉得容易多了。

  三、 说教法。(略)

  四、 说学法。(略)

  五、 说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重点,分散难点,营造独立,自主的学*氛围,在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中,我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设计了五个环节。

  (一) 故事引入,创设情境。

  我以“小兔做彩旗”的故事引入。

  (二) 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 教学角的分类。

  (1) 学生操作,直观感知。

  学生通过观察做出来的彩旗,比较后,发现旗子上有不同的角,大小一样。(这样的设计是为学*角的分类铺垫基石)

  (2) 让学生量一量这些角的度数。把不同的角展示出来。

  (3) 通过观察,找出这些角的特征,结合归纳,给出三类角的命名:锐角,直角,钝角。

  (4) 转动活动角的一条边,引导学生观察,得出与这三类角不同的角:*角和周角。

  (5) 发散思维:学生找出生活当中的*角和周角。

  (6) 引导学生发现这五类角的大小排列顺序和直角,*角,周角之间的等量关系。

  2、 教学角的画法。

  (1) 请学生画一个60度的角,并说说自己是用什么工具画的为什么?(请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

  (2) 让学生画出一个70度的角,怎样画?说出画的方法,不对的地方教师加以纠正。

  (3) 教师说明:像这样画指定度数的角,最好的方法就是用量角器。

  (4) 小结画角的方法,并演示。

  (5) 学生试一试画给出不同方向的射线的角,指名扮演,同桌交换量一量。

  (三) 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学以致用”,新知识一旦形成,务必应用它来解决问题,使它进一步形成技能,技巧,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用结合是提高深化学生巩固知识的重要环节,所以设计以下练*:(略)

  (四) 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什么内容?角可以分为哪几类?怎样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呢?

  课外延伸:学生收集不同的角,下节课比一比谁找得最多。

  (五) 学生互相评价,自己评价自己,(互评,自评)

  六、 说板书设计

  板书内容是一节课的精髓,能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反映教学思维的过程。

  七、 说教学评价。

  本课时的教学,我大胆组织教材,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分散难点,始终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导入新颖,创设情景,使学生进入有序思维,首尾呼应志趣相融,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学生参与,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作用,本节课板书大方,一目了然,各个环节衔接合理。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