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优选【10】份

首页 / 说课稿 / |

  四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 1

  一、教学理念

  教师的教学方案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基础之上,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的数学学*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更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说教材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四单元中“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这一内容既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也是系统学*小数的开始。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以后学*小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

  三、说教学目标

  遵循以上教学理念,因此我在制定本课时教学目标时注意联系生活,尽量联系学生身边的事物,充分利用有效资源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使他们在动手、动脑、动口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学会思考、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自身全面和谐发展,因此制定以下目标:

  1、通过教具演示和联系实际使学生在初步认识小数的基础上知道小数的产生,理解小数的意义。

  2、使学生知道小数是在实际生活中产生的,并有着广泛的应用,认识小数与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小数的计数单位,从而对小数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认识。

  3、在学*过程中,让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四、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明确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小数与分数的联系、小数的计数单位,从而对小数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认识。

  教学难点是小数的意义的探究过程。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使学生深刻理解把一个整体*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母10、100、1000……的分数来表示,这些分数的.计数单位分别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写作小说分别是0.1、0.01、0.001……通过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合作交流的学*中解决0.1里面有几个0.01;0.01里面有几个0.001,让学生深刻体会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这节内容选择的教学方法为尝试法、讲授法、练*法等,选择的依据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的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

  五、说教学流程: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我的教学设计包含有四个环节的内容:

  第一个环节是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通过让学生先估测再测量2米长的红丝带和60厘米长的绿丝带、量数学课本的长的估一估、量一量的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热情。当教师让学生用米作单位说出它们的长度时,学生心理产生了矛盾,因为有些测量结果不够1米,无法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教师引出不够1米的部分如果用米作单位,需要用其它数来表示,由此引出“小数”。学生通过测量亲自体验了小数产生的必要性,从而喜欢上小数,对什么是小数产生了神秘感,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第二个环节探究小数的意义。

  小数的意义是个十分抽象的概念,小学生理解起来比较难。新课程理念下的概念教学应改变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方式,防止重结论,轻过程的做法,积极组织有效的数学活动,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与研究实现师生互动、共同研究探讨的方法,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去体验、去思考,构建数学概念。因此,在教学中我力求引导学生在测量、观察等操作的基础上,从直观的1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让学生用米为单位分别用整数、分数、小数来表示,从而过渡到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意义的形成。学生始终参与到概念的探究过程中,通过比较、归纳、分析和综合最后抽象出小数的意义。

  第三个环节是巩固练*、拓展提升。

  当学生成功解决一个问题后趁热打铁,将它拓展变化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比如:给生活中的小数分类。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小数的计数单位是什么;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而是通过闯智慧关的游戏方式让学生从解决问题中发现、归纳出来。我认为这样能促使学生进行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的探索,以练*的形式探索出小数的计数单位、以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创新意识。

  第四个环节是师生进行全课小结。

  教师问:“这节课的学*内容是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来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加以梳理总结,最后教师出示大发明家爱迪生的一句格言:天才=1/100的灵感+99/100的勤奋,让学生用小数把等式中的分数表示出来,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

  教师:“这是大发明家爱迪生用加法描述的一句格言,你明白其中的道理吗?”从而让学生明白:人必须勤奋才能有所成就!祝同学们都能成为天才!人才!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四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 2

  大家好,我是xxx

  今天很高兴能在这里跟大家分享我的说课,我说课的题目是《买文具》。

  结合新课标的理念以及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具和学具的准备、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七个部分来阐述我的教学思路。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选自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材33页第三单元《小数乘法》的第一课时。在学*小数乘法的意义之前,学生已经学*过“元、角、分与小数”、“小数的意义”、“小数的加减法”,掌握了“整数乘法的意义”。本节课将通过类推迁移,借助连加、元角分的转化和直观模型三种方式,把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推广到小数乘法中去,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和学生的个性特点,我希望学生学完本节课能够达到以下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借助面积模型,探索简单的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进行简单小数乘整数的口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具体情境和实际操作,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转化方法的数学思维。

  三、说教学重难点

  【由于一节课的时间有限,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抓住重难点教学,才能提高课堂的实效性。】所以我把本节课的重点定为小数乘整数的意义。而探究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计算简单的小数乘整数的得数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四、说教具、学具的准备

  本节课通过创设具体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学*,所以借助铅笔,橡皮擦,直尺,卷笔刀等文具为学生提供场景,以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借用面积模型帮助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五、说教法与学法

  由于四年级学生的思维形式正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所以在本节课中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类推迁移法,多媒体辅助进行教学,而学生的学*主要采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整个课堂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六、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将从复*旧知、探索新知、巩固练*、课堂小结和布置作业五个方面组织课堂教学。

  第一环节:复*旧知

  通过几道与“整数乘法的意义”、“元、角、分与小数”以及“小数加法”有关知识的练*,为接下来新知识的讲授做好类推迁移的准备。

  第二环节:探索新知

  为了激起学生学*的兴趣,本节课将创设文具店一角情境,在文具架上摆好标有价格的铅笔、橡皮、直尺、卷笔刀等文具。

  教师引导后进生提取数学信息,给予他们自信,同时教育学生要爱惜文具。继而让学生各抒己见,提出数学问题。

  接下来将从学生提出的众多问题中,挑炼出几个问题进行解决。

  买4块橡皮擦需要多少钱?此题引导学生列出式子:0.2×4,那它的结果等于多少呢?由学生小组内展开讨论,并合作探索,找到解决此题结果的方法。

  在学生找到解决方法后,由组与组PK,汇报成果。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1)连加:0.2+0.2+0.2+0.2=0.8(元)(根据乘法意义化乘为加,用小数加法的知识解答,为后面讲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提供知识基础)

  (2)转化法:(把元转化成角,变成整数乘法)

  0.2元=2角

  2×4=8(角)

  8角=0.8元

  也就是说0.2×4=0.8(元)

  【以上两种方法都能算出0.2×4=0.8,接下来课件出示课本中笑笑的方法,鼓励学生利用已经学过的小数的意义来解说0.2×4的意义】

  【借助面积模型,让我们更直观地看到,小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继续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计算买3把尺子需要多少钱?【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孩子们感受到算法的多样化,并将前面学*的方法加以运用。】

  第三环节:巩固练*

  针对本节课的学*内容,考虑到大班教学的特点,学生程度的差异,我有针对性的选择*题,由浅及深,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在本节课的尾声,我将抛出“这节课你们学到什么?”这一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温故而知新,让孩子们回家复*,通过适当的练*学以致用。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不仅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直观艺术表达。以上是我的板书,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力求体现教学重难点,便于学生复*整理。

  以上是我本次说课的全部内容,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四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 3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小数加减法》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课题: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小数加减法”。

  2、教材简析

  (1)课型:新授课。

  (2)知识基础:整数加减法和法则、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3)主要知识点:整数减小数。

  (4)后续知识:小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及分数的加减。

  (5)教材的编排特点、重点和难点:

  本节教学内容从整数加减法引入,先教学加法再教减法,在与整数法则的对比中理解小数的计算法则。一步计算后学*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简便计算。这种编排步步深入,环环相扣,形成了统一的知识链。

  教学切入点:整数加减法教学重点:小数加减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位数不同的加减计算方法(尤其是位数少的减位数多)

  3、教学目标:

  (1)从整数的意义引出小数的意义,使学生了解二者意义相同。

  (2)学生自主探索、与同学合作交流等理解、掌握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

  (3)养成仔细看题、认真验算的*惯。

  (4)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二、说教法学法

  数学学*活动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教师主要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充分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基于此认识,本课教学注重活化教材、强化体验、深化应用。采用“课前参与——课中探索——课后延伸”三段式教学模式。实质上就是整体建构的自学指导、检查点拨、探究规律、回归系统。课前自学收集数据编写小数加减算式,增强收集信息的能力,课中探索发现新知,构建新知,在学*中体验竞争、合作的快乐;课后延伸体现知识的价值,激励学生产生学*的需要。

  三、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准备按以下七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导入。

  创设情境:师:“佳佳文具店”赶着“”前夕开业了,听说那的文具还挺便宜的,咱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文具店图)瞧,还真热闹呢!你了解到了哪些商品信息?(指名说)可老板说了开业期间所有文具一律低价销售,每个人只能挑选两样,你最想买什么?(指名说)算一算你得付多少钱?(导入部分贴*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二)目标。

  让学生能够计算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1、简单的小数加法

  ①整数加法

  ②从学生的各种解法中选择最直接的

  ③区别整、小数加法的异同

  ④懂得小数加法对位的道理

  ⑤会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简单的小数减法

  设计意图:学*目标与教学目标不同,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应达到的要求,适宜教师思考、理解。学*目标的理解对象是学生。学*目标的制定要站在小学生的立场上,适应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制目标也是可行的,学生自己定制的目标适于大多数学生接受。不过学生定制的目标有局限性,高度、深度达不到要求。本节课的目标是教师结合学生实际制定的,说明教师的调控课堂能力不强,放不开手。

  (三)点拨

  1、回忆。

  师:整数加减的法则是什么?

  指名汇报。(复旧迎新,做好铺垫。找准本课学*的切入点。)

  2、推测。

  师:你打算怎样购买,可以提怎样的问题,展示给大家看。生举例,教师使用暗示语言引导学生举出不同类型题目。如:生:+师:1位小数加1位小数。生:+……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验加减法计算的不同类型,突出难点:整数减小数,为点拨规律做好伏笔。

  3、尝试。

  师:任选你喜欢的2题尝试解答。生板演。

  生1:20—=生2:生1错了,我来改正。20—=生3:不对,我来改。—=讨论:谁的方法好?

  小结:生2简单,生3严谨。开始学*时提倡生3做法,熟练后提倡生2做法。设计意图:把握动态生成资源,调动学生自主探索积极性,互助合作解决问题。体现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四)探究。

  师:观察这些算式的解答方法,尝试总结解答方法。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课件出示小数加减计算方法)

  (五)验证。

  用小数计算方法检验刚才计算的题目是否正确。(养成验算*惯)

  (六)回归。

  师:你学*到了什么?想一想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和同桌谈谈

  (七)作业布置:课堂作业:作业本95页

  推荐作业:假期中调查在生活中哪些方面用到了小数加减法,把你的想法写下来和家长、同学或老师交流。

  四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 4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教课程标准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均数与条形统计图-*均数》。下面我谈谈本节课的教学设想,不妥之处,恳请各位教师指正。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这节课是*均数是人教版义教课程标准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节的内容,是“统计与概率”中的基础部分。统计中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与集中趋势的统计量,也常用于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与分析,解决相关实际问题。这里的*均数是指算术*均数。*均数是在学生已学*理解了*均分与除法运算等知识的基础上开展教学的。认识掌握*均*均数能为以后进一步学*统计相关知识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学情的分析,制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方面:理解*均数意义,掌握*均数的计算方法,能计算简单数据的*均数;过程与方法方面:引导学生经历认知*均的探索过程,培养增强学生观察分析数据,解决相关实际问题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使学生在认识*均数的过程中,体会*均数的意义作用,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兴趣与学*自信。

  三.教学重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与理解,本课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均数的意义,掌握*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均数的意义作用,运用*均数相关知识进行简单数据分析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有关*均数的数据统计表。

  四、说教法与学法

  数学课程教学的基本核心理念是让“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下的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同时教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依据教材与现代建构主义学*论,结合学生学情,我拟将选择情景教学、直观演示、谈话启发、激疑,引导学生自主观察、思考、合作交流、归纳构建新知,实践应用,理解掌握*均数意义与计算方法,发展思维,训练能力。

  五、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感知引新

  1、课件出示情景问题:在我家的书橱上、中、下两层书架上的图书本数如下表所示:怎样整理才能使每层书架上的图书本数一样多?

  2、引导思考汇报整理方法

  3、教师谈话引题: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均分等方法,得到的相同的数,就称作这几个数的*均数。今天就来进一步认识*均数。板书课题:*均数。

  (二)引导探索,认知*均数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情景,提出问题通过课件展示呈现:在学校开展的“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活动中,四年级环保分队4名队员收集的饮料瓶数量如下图(例1主题图)所示,环保分队*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2)引导观察思考,探究方法

  ①引导观察,思考讨论(课件呈现思考问题),队员收集瓶子数量的条形统计图中,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xx名队员收集的个数分别是多少?谁最多谁最少?题目中要求的问题是什么?有什么方法能使他们收集的数量变成一样多呢?(学生交流讨论中,教师指出:思考讨论交流中,可看图说方法,也可以动手算一算)

  ②交流汇报,总结方法――移多补少(结合课件展示)汇报中,教师:一是结合课件直观展示队员收集的数量,强调指出他们收集的个数“不一样多”并板书:“不一样多”;二是学生汇报将多的移给少的时,结合课件展示移动方法,启发学生说这种方法可简单概括为几个字?(“移多补少”,同时板书)。三是质疑:移多补少后,他们*均收集的个数一样多吗?是多少?这个数叫什么数?,学生认识明白后在板书“移多补少”后面板书:“一样多”,再在“一样多”下面补上“*均数”。

  ③深入探究,拓展方法――先求和再*均分,质疑:还有别的方法吗?学生汇报方法算式与计算过程,说想法,教师通过课件展示算式:(14+12+11+15)÷4=52÷4=13,*均数算法质疑理解(14+12+11+15)表示什么?(队员收集个数的和――总数量);为什么要除以4?(14+12+11+15)÷4表示(把总数量*均分为4份,4表示总份数,结果13就是4名队员收集瓶子个数的*均数,也就是环保小分队*均每人收集的个数)也印证了移多补少法的结果。板书:总数量÷总份数=*均数。强化*均数意义5质疑:13这个*均数是每人收集到的饮料瓶的实际数量吗?同学们发现了什么?13是怎么得来的?*均数的大小范围怎样?(不是,每人收集的实际数量比13多或比13少;*均数13是通过移多补少和先求和再*分得到的四个数据的*均值;*均数大于四人收集的四个数组中的最小数并小于其中的最大数)

  2、教学例2

  (1)教师质疑谈话引入师:前面我们学*了*均数,谁能说说*均数的意义?生:*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均值师:学*了*均数,有什么作用呢?人们常常通过计算一组数据的*均数来进行数据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课件出示例2及主题图)

  (2)问题观察思考分析讨论(课件出示)从主题图和数据统计表中知道了哪些信息?男、女生队人数相等吗?成绩比较哪个好?怎么判定?

  (3)汇报交流,解决问题(结合课件展示思考讨论问题和问题解答)教师重点质疑:你是怎么判定的?可否根据两队各自的总人数来比较判定?为什么?怎样计算各队的*均成绩?问题解答后质疑强调:如果男、女生两队人数相等,还用计算每队的*均成绩来比较吗?但在两队人数不等的情况下,用*均数来表示和比较各队的成绩更为公*。

  (三)应用拓展,强化巩固新知依据教学重难点知识,结合教材后“做一做”与*题进行变式拓展应用巩固练*,实践应用,学生独立操作,深化理解,巩固新知,形成技能。

  (四)总结归纳,引导学生谈收获通过质疑汇报:“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回顾、反馈本课所学知识。教师小结。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教学知识点的浓缩再现,梳理整合。本节课我拟通过以下简洁的板书突出重点,促进增强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识记。

  七.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设想主要依据“学*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教师是学*活动的组织者、意义建构的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及“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等现代建构主义学*论,教学设计中注重“学生为中心及其能动作用”、“情境”与“协作学*”对意义建构的重要关键作用。以上说课,定有诸多不妥之处,恳请各位评委教师批评指正。

  四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 5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教课程标准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均数与条形统计图-*均数》。下面我谈谈本节课的教学设想,不妥之处,恳请各位教师指正。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这节课是*均数是人教版义教课程标准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节的内容,是“统计与概率”中的'基础部分。统计中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与集中趋势的统计量,也常用于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与分析,解决相关实际问题。这里的*均数是指算术*均数。*均数是在学生已学*理解了*均分与除法运算等知识的基础上开展教学的。认识掌握*均*均数能为以后进一步学*统计相关知识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学情的分析,制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方面:理解*均数意义,掌握*均数的计算方法,能计算简单数据的*均数;过程与方法方面:引导学生经历认知*均的探索过程,培养增强学生观察分析数据,解决相关实际问题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使学生在认识*均数的过程中,体会*均数的意义作用,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兴趣与学*自信。

  三.教学重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与理解,本课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均数的意义,掌握*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均数的意义作用,运用*均数相关知识进行简单数据分析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有关*均数的数据统计表。

  四、说教法与学法

  数学课程教学的基本核心理念是让“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下的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同时教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依据教材与现代建构主义学*论,结合学生学情,我拟将选择情景教学、直观演示、谈话启发、激疑,引导学生自主观察、思考、合作交流、归纳构建新知,实践应用,理解掌握*均数意义与计算方法,发展思维,训练能力。

  五、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感知引新

  1、课件出示情景问题:在我家的书橱上、中、下两层书架上的图书本数如下表所示:怎样整理才能使每层书架上的图书本数一样多?

  2、引导思考汇报整理方法

  3、教师谈话引题: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均分等方法,得到的相同的数,就称作这几个数的*均数。今天就来进一步认识*均数。板书课题:*均数。

  (二)引导探索,认知*均数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情景,提出问题通过课件展示呈现:在学校开展的“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活动中,四年级环保分队4名队员收集的饮料瓶数量如下图(例1主题图)所示,环保分队*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2)引导观察思考,探究方法

  ①引导观察,思考讨论(课件呈现思考问题),队员收集瓶子数量的条形统计图中,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xx名队员收集的个数分别是多少?谁最多谁最少?题目中要求的问题是什么?有什么方法能使他们收集的数量变成一样多呢?(学生交流讨论中,教师指出:思考讨论交流中,可看图说方法,也可以动手算一算)

  ②交流汇报,总结方法——移多补少(结合课件展示)汇报中,教师:一是结合课件直观展示队员收集的数量,强调指出他们收集的个数“不一样多”并板书:“不一样多”;二是学生汇报将多的移给少的时,结合课件展示移动方法,启发学生说这种方法可简单概括为几个字?(“移多补少”,同时板书)。三是质疑:移多补少后,他们*均收集的个数一样多吗?是多少?这个数叫什么数?,学生认识明白后在板书“移多补少”后面板书:“一样多”,再在“一样多”下面补上“*均数”。

  ③深入探究,拓展方法——先求和再*均分,质疑:还有别的方法吗?学生汇报方法算式与计算过程,说想法,教师通过课件展示算式:(14+12+11+15)÷4=52÷4=13,*均数算法质疑理解(14+12+11+15)表示什么?(队员收集个数的和——总数量);为什么要除以4?(14+12+11+15)÷4表示(把总数量*均分为4份,4表示总份数,结果13就是4名队员收集瓶子个数的*均数,也就是环保小分队*均每人收集的个数)也印证了移多补少法的结果。板书:总数量÷总份数=*均数。强化*均数意义5质疑:13这个*均数是每人收集到的饮料瓶的实际数量吗?同学们发现了什么?13是怎么得来的?*均数的大小范围怎样?(不是,每人收集的实际数量比13多或比13少;*均数13是通过移多补少和先求和再*分得到的四个数据的*均值;*均数大于四人收集的四个数组中的最小数并小于其中的最大数)

  2、教学例2

  (1)教师质疑谈话引入师:前面我们学*了*均数,谁能说说*均数的意义?生:*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均值师:学*了*均数,有什么作用呢?人们常常通过计算一组数据的*均数来进行数据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课件出示例2及主题图)

  (2)问题观察思考分析讨论(课件出示)从主题图和数据统计表中知道了哪些信息?男、女生队人数相等吗?成绩比较哪个好?怎么判定?

  (3)汇报交流,解决问题(结合课件展示思考讨论问题和问题解答)教师重点质疑:你是怎么判定的?可否根据两队各自的总人数来比较判定?为什么?怎样计算各队的*均成绩?问题解答后质疑强调:如果男、女生两队人数相等,还用计算每队的*均成绩来比较吗?但在两队人数不等的情况下,用*均数来表示和比较各队的成绩更为公*。

  (三)应用拓展,强化巩固新知依据教学重难点知识,结合教材后“做一做”与*题进行变式拓展应用巩固练*,实践应用,学生独立操作,深化理解,巩固新知,形成技能。

  (四)总结归纳,引导学生谈收获通过质疑汇报:“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回顾、反馈本课所学知识。教师小结。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教学知识点的浓缩再现,梳理整合。本节课我拟通过以下简洁的板书突出重点,促进增强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识记。

  七.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设想主要依据“学*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教师是学*活动的组织者、意义建构的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及“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等现代建构主义学*论,教学设计中注重“学生为中心及其能动作用”、“情境”与“协作学*”对意义建构的重要关键作用。以上说课,定有诸多不妥之处,恳请各位评委教师批评指正。

  四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 6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教学》四年级下册38页-39页。

  二、教材的地位作用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整数乘法意义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教材通过文具店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借助直观模型,使学生体会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设计具体情境和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2)结合小数乘法的意义,使学生能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得数。

  (3)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自我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得数。

  三、说教法学法

  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方法为主,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形成过程。有目的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既要重视学*结果,更要重视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自己去发现,让学生做中学,学中悟,悟中创。

  四、说教学流程

  围绕以上总体思路,我设计了激趣导课探索新知巩固应用课堂总结四个环节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自主学*中发展。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1、激趣导课

  创设文具店,用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买四块橡皮多少元,小组展开讨论。赋予数学知识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促进学生主动地去探索。

  2、探究新知

  学生各小组讨论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提出的问题。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解释并交流。

  师生共同概括总结小数乘整数的方法,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突出本节课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3、巩固应用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发展学生思维,设计了填一填,练一练,算一算等练*,使学生活跃起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通过学生自主总结梳理知识,充分发挥学生学*的主体作用,特别对学*方法的总结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是发展性教学目标在课堂中的体现。

  四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 7

  说教材

  《折线统计图》一课是四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的基础上,又一次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除了可以表示一个数量的多少之外,最主要的作用是表示一个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本课内容又为以后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作准备,通过正确地认读统计图,为今后的统计图分析打下基础。

  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把本课《折线统计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几点

  1.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了解绘制统计图的过程。

  2.根据折线统计图,学生能描述,分析数据,解决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根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根据数据的变化,学会预测问题的结果或趋势,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现实的作用。

  4.在学*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奥运事业的爱国之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设计为: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学会制作折线统计图。

  教学的难点则放在: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说教学理念

  我确立了“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设计理念

  基于这一理念,我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从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设计新颖的导入与例题教学,打破了传统数学课的枯燥无味,给数学课富予新的生命力。导入用奥运会,画图用乐乐的体温表,练*用老总选择人员进行进修等,从而构建一种自主探究、和谐合作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和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说教法

  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现在的知识水*。我主要采用了谈话法、演示法、练*法、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过程中。课堂上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学*伙伴,与学生“同甘共苦”一起体验成功的喜悦,创造一个轻松,高效的学*氛围。特别是采用了课件演示描点的过程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画图的过程,和课件演示线段的的上升、下降及倾斜角度决定增减幅度的特点,从而突破画图和归纳折线统计图的难点。

  说学法

  教学时,我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使学生体会到观察、概括、想象、迁移等数学学*方法,在师生互动中让每个学生都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说教学过程:

  本课分成激趣导入——探究新知——实践应用——总结特征——运用知识五块内容,

  在激趣导入部分:通过今年奥运会的知识进行激发学生兴趣,从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来直接引入“折线统计图”。

  在探究新知部分:复*统计图的各部分名称,了解统计图的制作过程,把统计图补充完整和根据变化趋势预测下一届奥运会中国的金牌数量。

  在实践应用环节,我设计了乐乐的体温统计表:让学生制作折线统计图,除了能读懂图外,还初步理解倾斜角度是决定了数量的增减幅度。从而总结特点:

  先通过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异同点的对比,真正理解把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从不同点来归纳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观察折线统计图中线段上升——数量增加,下降——减少,倾斜角度——增减幅度,从而引出不仅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还清晰能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

  最后,在运用环节,设计了三个练*内容:

  一是找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并简单分析数量的变化(股票图、心电图)。

  二是用江南车城两个销售员的的统计图来选择进修的名额,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现实的作用。

  三是比较两个内容,从而来选择哪一个内容适合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主要是为进一步进一步突出折线统计图能清晰地反映出数量增减变化的特点。

  说板书设计

  我设计的板书既简洁明了,又一目了然,体现了这一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这节课,我认为学生动手了,但小组合作,讨论得还不够

  四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 8

  一、说教材。

  “字母表示数”是小学生学*代数初步知识的启蒙课,是后续学*简易方程以及中学进一步学*代数知识的前提和基础,在数学知识整体结构和学生学*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用字母表示数这一内容,看似浅显,*淡,但它是由具体的数和运算符号组成的式子过渡到含有字母的式子,是学生学*数学的一个转折点,也是认识过程上的一次飞跃。教材通过三个情境,学*用字母和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及数量关系,并体会其方法和作用,学会用字母表示学过的有关图形计算公式和运算定律,体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意图与特点。

  四年级学生已经有了用字母表示一定一种事物或含义的生活经验以及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知识经验,但是用字母表示数是由个别到一般的抽象化过程,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所以对学生来讲有很大难度。因此,我将教材进行了一些处理:

  1. 将算淘气妈妈的年龄改为贴*学生实际的“猜老师”年龄,以此激发学生兴趣,深入学*内容,更好解决问题。

  2. 将“青蛙儿歌”整体呈现分段进行,作为拓展练*,减缓学生认知上的坡度,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学会用字母表示数,能用字母表示运算律和有关图形的计算公式。

  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发现、交流、归纳的过程,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洁美,感受悠久灿烂的数学文化。

  教学重点:

  探索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学会用字母表示数。

  教学难点: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正确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间的关系。

  二、说教法和学法

  《数学新课标解读》中要求:“要尽可能的从实际问题引入,使学生感受到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以及“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为此,我在教法运用和学法指导上努力做到三个注重:注重创设贴*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注重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和传统方式的结合。

  结合上述分析,我将教学流程设计如下:

  三、教学流程

  (一)结合生活实际导入

  本环节,我结合生活中几种学生常见的字母标志,让学生说说这些字母或字母组合表示的含义,提出问题:字母还可以表示什么含义呢?从而引出课题《字母表示数》。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初步感知字母表示事物的简洁性和必要性,激发学生继续探索字母还可以表示什么的学*积极性。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这部分,我结合教材,创设三个教学情境来完成。

  情境一:数青蛙

  这个环节中我从学生喜欢的儿歌入手,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探究意识,明晰课堂教学。

  首先我提出问题:老师做事喜欢有始有终,可是我遇到了一个难题,一首儿歌,我怎么也说不完,你们来帮帮我,好吗?出示课件《数青蛙》,学生共同说儿歌,我又问:谁能想个办法一句话把这个儿歌说完?能不能用字母表示青蛙的只数呢?试着说一说。结合学生的回答我板书 n只青蛙n张嘴,此时我追问:还可以用哪个字母?那么这里的n可以代表哪些数呢?

  这一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洁与方便,生动的儿歌把学生带进了快乐学*的氛围中。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在回答n可以表示哪些数时虽然没有提到分数和小数,但是我认为如果继续追加一问会使学生明确字母表示数的范围。

  情境二:猜年龄

  在这个环节中,我将教材中的淘气与妈妈年龄关系换成猜老师年龄,引导学生发现师生间年龄差是不变的这一规律,进而探究用一个式子来代替所有的算式,表示任意一年老师的年龄以及师生间年龄关系,再通过换位思考:老师b岁时,乐乐的年龄怎样表示?促进学生有效思考的同时学会字母表示数,懂得字母的取值要符合实际生活,体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一个结果及两个数量间的关系。此环节设计更贴*生活实际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实际教学中顾及课堂时间和课堂容量的问题,没有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察发现,只让几名各层次代表学生说了说。但是紧接着出示一组“试一试”让学生及时练*,加深理解与巩固。

  情境三:摆小棒

  在这一环节中,我仍然将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看、摆小棒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三角形个数与所需小棒的根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体会字母表示数的意义、方法和作用,并通过看书自学,汇报交流等方式学会乘法代数式的简写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针对今后学生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中会有更多简写方法,我利用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探讨其他形式的乘法代数式的.简写方法,以此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环节我设计了三道有针对性的练*,以达到及时反馈、巩固的目的,有效化解难点,也为下一环节铺*道路。

  在第一稿研讨中有网友提出学生动手摆三角形不如直接计算避免浪费课堂时间的问题,我思考再三,决定还用原设计。因为班级学生有学优生也有学困生,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也不同,计算速度不同。动手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降低学困生对问题的理解难度,也有利于全体学生对其中数量关系的体验。

  (三)实际应用,综合提高。

  结合《课标》的要求,因此我把练*题的目的定位于对本节知识点的强化,共设计了三种形式的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练*题。

  1. 再数青蛙

  在师生开火车数青蛙后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找出青蛙的只数、嘴数、眼睛数和腿的条数之间的倍数关系,从而比较容易的说出正确答案,巩固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这一教学难点。

  2. 能力展现

  在这里出现两个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手指的只数、呼吸的次数,我让学生自己完成,再次巩固所学。

  3. 图形的计算公式

  此题由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加以订正,教师利用多媒体从旁协助,并通过对比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用字母表示数简洁明了。

  因为网友的交流,我对这一环节的教学预设准备很充分。实际教学中,在数青蛙时果然有学生全部用同一个字母或用了不同的四个字母。此时,我组织学生讨论了这些情况能不能看出青蛙腿数和青蛙只数的倍数关系,从而顺利解决这一教学生成。

  (四)梳理新知,归纳总结

  此环节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是为了让学生经历一次再学*、再巩固的过程,达到充分吸收巩固的目的。

  (五)感受历史,热爱数学

  这一环节以“走进名人屋”线索,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相关数学史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教育和情感熏陶,更好的促进学生发展。

  四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 9

  一、教材、学情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国标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观察物体”,“观察物体”是新课程标准数学教材中“空间U图形”中新设置的一一块教学内容,也是较过去教材相比新增的个教学内容。本单元的学*是在学牛第ˉ学段学*的基础上进行的口第学段教学中,学牛学*了对个物体进行前、后、左、右观察(二上),对一个物体进行正面、上面和侧面观察(六上),对」L个小正方体组成的物体进行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董下)的基础上进行的o

  本教学内容是在原有观察物体的的基础上,通过对由一些小正方体拼摆而成的物体上添加小正方体所组织的物体进行正面、侧面和上而观察而形状不变的观察教学n

  二、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活动中积祟从不同方位观察物体形状的经验,能分别确认或辨认由5个或6个问样火的正方体摆成的不问物体的正酣、侧血和上凹多着到的形状。

  2、使学牛经历观察、操作活动的过程,能根据观察物体看到的某个面的形状,用问样大的正方体摆山柑应的物体,体会物体拣它相应的*面视图的转换甘联系,能借助简单物体或看到的形状进行直观的有条理的推理,发展形象思维和空间观念o

  三、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5、 6个正方体摆成的物体的不同的面,丰富学生的观察经验。

  教学难点:体会物体的相对位置口

  四、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接学生用4个问样大小的正方体摆物体,敦师再课件出示4个问样大小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口

  2、让学牛观察,说说从正面、侧面和上面看到的形状,学牛再上黑板用纸片摆山看到的形状,并课件出示相应的视图。

  (二)学*例题:

  1、分组,先取4个正方体,按照例题的样子摆一摆添1个正方体,从止面看形状不变,应怎样摆?

  分组操作c

  在操作中,思考:你有几种摆法?你发现了什么?

  全班交流:

  (1)正血看到的是什么样的?

  老师随学生回答画一画:

  (2)你有哪几种摆法?在摆的时候你有什么想法?

  (闪为从正面看到的是3个横着的方块,多山来的这一个,可以分别在前面依次添1个,也可以在后面依次添1个,所以共有6种摆法。)

  请学生上来利用投影演示。

  〔3)课件展示

  2、从上面看形状不变,可以摆在哪里?

  学生分组操作,边操作边思考:几种摆法?怎么摆能较快地摆出多种摆法?

  全班交流:

  先要清楚从上面着到的形状:从上血看,形状不变,多出来的1个应该和己有的重合,所以可以分别添在

  这4个的上血。指名学生上黑板演示,教师在课间演示口

  3、从侧面看形状不变呢?

  学牛继续分组操作口

  再交流:先随学牛问答,画出从侧面看到的形状:多山来的这王个可以分别在前面添在己有的2个前面,也可以分别在后面添。

  通过刚才的摆一摆,你有什么发现?

  (不同的形状,在某个角度看,可能会有问样的结果……)

  (三)巩闹练*:

  1,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摆一摆,再观察,然后再连线。

  交流的时候,让学生联系立体图来说说hI以怎样找到不同方位看到的形状口

  2,先照书上的样子摆一摆,再着一看口这土个物体从正酣看到的形状相问

  3、用5个问样大的正方体按要求分别摆摆。

  1、数― ˉ数,各有几个正方体,再摆摆。

  四、进行全课总结

  谈谈自己今天学*了什么知识?

  四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 10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主要认识游戏规则的公*性,在学*本课内容以前,学生已经在四年级认识可能性有大小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经验,教材创设了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下棋时怎么决定谁先走的情境,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里层层深入地设计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提出决定谁先走的办法,第二个问题是讨论是否对双方公*,第三个问题是再设计一个对双方都公*的游戏规则。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在猜想、验证的过程中,体验等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公*性。

  2、技能目标:在活动中,能正确辨别游戏规则是否公*,初步学会设计简单游戏的公*规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游戏交流中,培养学生合作学*的意识及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并会分析、判断规则的公*性。

  教学难点:

  能够设计公*的游戏规则。

  教学准备:

  为了上好这节课,根据课堂的需要我在课前为学生准备了硬币、骰子、纸牌、小纸签、乒乓球、奖品等。为上好这节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说教法

  根据本课内容的特点,创设贴*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在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通过学生演示、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促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表达能力,在玩中学,在学中悟,体验成功解决问题的喜悦。

  三、说学法

  五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学*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学*能力,知道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能对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初步的分析和判断,所以本节课中,我以学生为主体,让孩子们在合作交流、主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探究的乐趣。 四、说教学流程

  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与学法的基础上,我把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这一环节我通过创设学校体育课中老师组织学生进行乒乓球比赛前抛硬币决定发球和场地的情景,从而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让学生从熟悉的活动中知道公*对一个游戏的重要性,并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第二环节:自主合作、探索方法。

  在这里我是通过三个活动来实际的。

  活动一:探索公*的游戏方法

  通过引用课中图例,引导学生解决三个问题:

  1、提出决定谁先走的办法。

  2、讨论方法对双方是否公*。

  3、修改笑笑的方案。这样层层深入,环环相扣,逐渐把学生引向游戏公*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是:可能性相等,游戏公*;可能性不相等,游戏不公*。

  [设计意图:在这里通过自主思考、小组合作,互相交流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合作交流能力和口头表达能]

  活动二:放球游戏

  在这里我要求学生用我提供的`黄白两种球,放入罐子里,并说出自己的规则 。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操作,并把学生的操作与语言、思维联系起来,这样的操作就不仅仅是操作,而是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源泉,让学生凸现真实的个性,他们在操作中求新、求异,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 紧接着我出示了相关的练*,在这我利用了课后练一练,让学生先从设计好的转盘描述公*规则,再独立设计转盘和规则的过程,[设计意图:在这些多层次的练*中,运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他们学*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既是对知识的巩固,又是对思维的又一次拓展,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体验数学学*的快乐,体验学*数学的价值。]

  活动三:砸金蛋

  在这里由于只有8个金蛋,在这样的情况下很自然让学生用刚学的知识从每一组中选出一名学生来参加,当然我还从中选两名同学说了出是用了什么方法从组里被选出来的?以此检查每一组的公*性。上来的的同学我还要求他们选一种简单的方法来确定“谁先砸”的顺序,这样我就等于用了两不同的方法来完成这个活动。

  [设计意图:在这里我放手让学生操作,运用不同的学具,制定公*规则,学生从玩中学到了知识,真正体验到快乐数学的真正含义。] 五、我设计了以下问题让学生总结这节课: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认为要制定公*的游戏规则,最重要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通过总结,促进学生对一堂课的教学进行梳理,并把学*的触角向外拓展延伸,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

  四、说板书设计

  谁先走

  ——游戏公*

  可能性{相等 游戏公*不相等 游戏不公*

  [设计意图:这样的板书设计,既简单又清晰,能够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呈现

  于学生面前,用结构记忆的方法,让学生加深对本节课内容的认识。]


四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优选【10】份扩展阅读


四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优选【10】份(扩展1)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菁华10篇)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教材的是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我主要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三个方面进行说课。说课标包括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说教材包括编写特点,编写体例及目的,内容结构,知识和技能的立体式整合。说建议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

  一、说课标

  根据学生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九年的学*时间划分为三个学段,四年级处于第二学段。

  《数学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维度对本册的学*提出了具体要求,

  知识技能目标

  1.能认、读、写万以上的数。能熟练掌握两位数乘、除两三位数的口算和笔算;会计算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3.能区分直线、射线、线段。了解*面内两直线的*行和相交位置关系。

  数学思考目标

  1.经历从生活情境中发现大数的过程,初步建立数感。

  2.经历探索两位数乘除两、三位数计算的过程,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意识。

  3.经历探索*行和相交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问题解决

  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用四则混合运算解决的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在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化。

  情感态度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的作用。

  内容标准:包括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部分。

  数与代数;

  数的认识要求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万以上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万以上的数;数的运算要求学生能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探索规律要求学生能探索简单的变化规律。

  图形与几何:

  图形的认识要求学生了解线段、射线和直线。了解*面上两条直线的*行和相交(包括垂直)关系。

  统计与概率:

  要求学生能认识并制作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综合与实践: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说教材

  我将从编写特点、编写体例目的、内容结构、知识与的立体整合四个方面系统介绍本册教材。

  (一)编写特点

  本册教材直观形象,图文并茂,它的编写特点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时代性主题、组成"情境串"

  时代性、现实性突出的情景,构成单元一系列"信息窗"是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独创的呈现形式。比如第二单元泰山黄金周、第三单元杨帆奥运、第六单元长大我也去航天。

  一个单元通常由几个信息窗组成,几个信息窗相互关联,反映的是同一个内容。比如第五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共包括五个信息窗:"耕地-播种-管理-丰收-收获",五个情境反映的都是和农田耕作的主题。这些信息窗组成了青岛版数学教材所特有的"情境串".

  2、优化单元知识结构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优化单元知识结构。比如第三单元"杨帆奥运—三位数乘两位数",由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到整百数乘整十数口算,到三位数乘两位数估算,到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到一个因数末尾有零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因数的位数在不断的增加,同时又关注了学生口算、估算、笔算的综合计算能力。在此基础之上,适时编入了四则混合运算,使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进一步应用与巩固。

  3.解决问题 生成新知

  通过解决现实情境中的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比如:在学*"*行与相交"时,主题图呈现的是"我跟爸爸学设计",教材没有直接呈现概念,而是由"怎样画线"的问题引入,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动手实践,先认识线段,又通过线段认识直线和射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既掌握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

  4.倡导多样化的教与学方式,促进课堂教学改革

  本册教材的编写思路、呈现方式和栏目设置都积极倡导新型的教与学方式,努力促进师生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比如第一单元"大数知多少—万以上数的认识",教材呈现的是学生交流调查生活中用到大数的情景,这样的形式提示我们,可以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载体开展教学。

  再比如第六单元"长大我也去航天——统计",教材只提供了活动的形式,()数据都要来源于学生的实践,在教学中组织合适的活动,由学生收集数据,参与统计过程,自主学*。

  5.充分探究、学会学*

  随着知识的加深,教材也注重学*方法的渗透与培养。通过一些提示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究。如第五单元:"农田里的数学—除数是两位数除法"在学*"商不变的规律"时,教材给出问题情境之后,并没有过细的指导,而是通过问题"这是不是个规律呢?"引导学生经历"猜想-举例-发现"等活动获取新知。

  以上五条是教材的编写特点。

  (二)编写体例

  在青岛版教材的特色中,其栏目的设置可谓是独具匠心、特色鲜明。信息窗、合作探索、问题口袋、自主练*、你知道吗、我学会了吗、丰收园、课外实践、聪明小屋等等。他们在整套教材中发挥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每一个栏目,教材都赋予了它一定的内涵和功能。下面我就逐一进行解读。

  信息窗:通过情境串、故事串、问题串等形式,引导学生从中获取数学信息,启发学生主动思考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合作探索:学生提出的问题通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种形式共同解决,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主动性和团队力量。

  问题口袋:对于有价值但不属于本课所学*的问题,暂时放入"问题口袋",从而保护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一旦具备解决能力,随时取出加以解决。

  自主练*:形式多样,有针对性的练*题,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及时巩固和练*所学知识。

  你知道吗:让学生了解更多与数学相关的资料,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面。了解数学文化。

  我学会了吗:每单元一个,让学生了解自己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然后做出自我评价。

  丰收园:左边篮子里的5个苹果功能各不相同,"积极、合作、会问、会想、会用"是对四维目标的诠释,右边是学生的自我反思和交流,在这里学生可以畅谈本单元的收获。

  与之前所用过的北师大版、人教版、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相比较,我发现青岛版教材较其他三版教材,有更多的栏目设置更加巧妙。

  (三)内容结构

  本册教材共编排了七个单元和两个实践活动。

  按照数学学科的四大领域来划分,其中,第一单元万以上数的认识、第二单元计算器、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第五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属于数与代数领域。这四个单元的内容也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内容。

  第四单元*行与相交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

  第六单元统计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

  实践活动荡秋千和纸与我们的生活属于综合与实践领域。

  (四)知识和技能的立体整合

  从横向角度来看,整册内容由浅入深,呈阶梯状上升,在第二学段的教学中起到了奠定基础的作用。

  从纵向角度来看,各方面知识都在第一学段的基础上,有所深化,为第二学段及之后的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总之,教材的编排始终秉承着,既对前面所学的知识加以总结和利用,又为今后继续学*更复杂的内容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数学思维规律。

  三、说建议

  基于我校"先学后导、互助提升"的数学教学模式,结合青岛版数学教材的特点,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说说我的建议。

  (一)教学建议3条

  1.巧妙运用信息窗的情境图

  信息窗是青岛版教材的一大特色,教学中深入研究教材的编写意图,理解设计思路,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灵活运用教材,比如:第三单元第一课时《我跟爸爸学设计——线段、直线、射线》一课,情境中提出的"怎样画出设计图"的问题很现实,通过问题的解决,学生不知不觉学*了新知!

  再比如:第六单元《长大我也去航天——统计》一课,通过学生做转圈的实验完成实践活动,并画出条形统计图。

  2.提升学生质疑的质量。

  汇报质疑是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重要体现,此环节把课堂教学推向一个高潮,学生质疑的语言一般情况下这样说:"大家对我的讲解还有什么疑问吗?""……还有没有问题?……有没有补充?" 随之而来的是补充、建议、追问等……这种对话是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情况,在交流中沟通不同的思路,并通过比较分析寻找相对合理和最优的问题解决方法。

  3.建立学生典型错题集

  在教学中,搜集典型错例锦集。比如,第一单元"大数知多少"关于0的读写:

  (1)0在"级末"或"非级末"位置上的不同读法,

  (2)一个数中某一级前面有0的写数。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中的连续进位乘法,有的学生计算时,乘完之后忘记加进位数的;第五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运用四舍五入法试商,调商的过程等,这些内容难度较大,容易出现错误,教学时进行针对性的练*强化。

  (二)评价建议

  结合课程标准,谈一下我在教学中的评价建议。

  1.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

  我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画"知识树"、做数学手抄报、写数学日记等活动,来评价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2.评价方法多样化

  (1)口头评价与肢体评价相结合。运用这种评价方式时教师把握课堂评价的时机,比如说当学生提出一些富有创意的问题和有独特见解时,我对学生伸出大拇指并在学生的书上印上智慧星,并作为期末考核依据。如果学生的智慧星积累到一定数量,可到教师处换取一些小礼物。

  (2)语言评价与"等级"评价相结合

  在学生课堂作业时,可采用评语与"等级"评价相结合。如用"你的解法很独特!""你的字真漂亮"等简短、热情的话语激励学生,使之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3.多元化教学评价

  *几年来,我校一直实施"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特色教学改革,数学方面,主要包括口算课课练、口算能力测试、解决问题、动手能力测试以及阶段性测试等评价活动。根据不同的测试活动结果,评比出不同类型的"学科小标兵""口算大王""解决问题小能手".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教材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重要依据,因此,教师要做教材的`开发者、创造者,让教材更贴*学生生活。

  1、运用生活资源:我们在学*教材内容时,可以巧妙的结合生活,利用生活资源。比如在学*"*行与相交"一课时,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一些物品来进行讲解,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2、利用其他学科资源:其他学科与数学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们要从其他学科中开发资源,来促进数学教学。

  3、开发网络资源:随着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的移动学*、远程学*、在线学*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方式。所以我们可以开发一个单元或一个专题的系列微课,能帮助学生课前预*或课后巩固,是学好数学的重要资源。

  各位领导、老师们,以上是我对四年级上册教材的研读。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挖掘教材,利用教材,以教材为载体把握课标,构建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是我永远的追求。谢谢大家聆听。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2

  数学蕴含在生活中的每一处,为社会、人类创造丰厚的价值。引导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创造数学的价值,就要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灵活驾驭教材。

  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特色、教学建议三个方面与大家交流。

  第二学段课程标准:

  1、知识与技能: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角过程;理解角的概念;掌握角的大小比较。

  2、数学思考:通过探索理解角,能用量角器画角、交流信息,建立角概念。

  3、解决问题:尝试用量角器量角;体会在讨论的活动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4、情感与态度:知道通过测量、讨论、归纳得出的结论;体验角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内容标准:

  内容标准分四个领域。

  “数与代数”主要包括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空间与图形”包括角的度量*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 ,它们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统计与概率” 主要涉及条形统计图,是让学生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实践与综合应用” 将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所交流的内容就是“空间与图形”领域中的“角的度量”这部分知识的学*,将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直线和射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认识常见的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和按指定画角。

  下面我结合教材的编写特点、编写体例,内容结构和知识与技能的立体式整合来谈谈第二方面:教材特色。

  教材编写特点:

  特点一:优化大数认识的编排结构,突出数学的文化特色,提供丰富素材,培养学生的数感。

  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感是认数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本册实验教材“大数的认识”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极为丰富。不仅结构合理,而且内容的安排和素材的选择突出了数学的文化特色。,加强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结合具体的情境和实际活动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这样的编,学生使能够接受丰富而系统、逻辑较为严密的数概念内容;便于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迁移类推获得新知,形成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特点二:计算教学内容的编排体现改革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四则计算的知识与能力是小学生学*数学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小学阶段计算教学的分量比较重,但是它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通过计算教学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从而感受数学的价值,为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打下基础。本册实验教材精心设计教学顺序,加大教学的步子,留给学生更大的探索和思考空间。

  特点三: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本册实验教材安排了“角的度量”“*行四边形和梯形”两个单元。这两个单元的内容是在第一学段的基础上进行复*、扩展和提高,其中有些图形,如线段、角、*行四边形等,在第一学段已经学*过。但当时的学*是初步的,属于直观的认识。本册教材要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对这些内容加以概括和提高,加深对图形本质特征的认识、对图形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

  特点四: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的统计知识和统计观念得到进一步提升。

  本册教材是第二学段的开始,教材一方面注意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新的统计知识──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使学生认识到本册所学*的统计知识和方法,是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在统计量上进行了分类对比,来表达数据、解决问题,进而使学生对统计知识的认识有所提升。另一方面教材继续注意结合实际问题,进一步教学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作出合理的推断。这样就把数据分析与解决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特点五: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学*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参与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知识和能力,而且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进而奠定发展更高素质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本套实验教材尝试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的简单形式,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这一数学思想的引入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特点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与内在动机。

  本册实验教材不仅内容涉及数学教学内容的各个领域,为学生探索奇妙的数学世界提供了丰富素材,而且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安排了许多体现数学文化的阅读材料、数学史实等,使学生的数学学*活动丰富多彩、充满魅力。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数学的欲望。

  编写体例:

  教材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进行编排,以体现数学课程的特点,编写体例是:激发兴趣的主题图(整体感知、提出问题)――促进思考的例题(促进理解、解决问题)――可操作性方法的小结(归纳概括、得出结论)――多层次的练*(深化理解、拓展应用)――全面的整理和复*(整理巩固、提高升华)

  单元内容结构:

  第二单元的内容有: 认识射线和直线;角的定义;比较角的大小;用量角器量角;认识*角和周角,以及*角、周角、锐角、钝角和直角之间的关系。

  每一小节又包括其枝干内容。其中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和按指定度数画角是本单元的学*重点。

  说知识的立体式整合:

  本套教材分三个阶段编排“角的认识”这一内容。第一个阶段,是在二年级上册,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和直角,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尺画角,用三角板判断直角、画直角。第二个阶段,是在二年级下册,让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并能借助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一个角是直角、锐角和钝角。第三个阶段,就是本册教材这一单元,让学生进一步学*角的度量。

  本单元内容的编排注重数学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从直观过渡到抽象。学生在二上年级认识长度单位时,就已初步认识了线段。因此本单元教材一开始就借助直观,引入了射线和直线的概念。并让学生讨论线段、射线、直线的联系与区别。在此基础上教学角的概念和角的表示符号。然后在角的度量的知识基础上让学生认识*角和周角,教学角的分类和角的画法。

  另外,本单元教材在编排时,注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数学规律。通过画射线、直线,测量角,操作活动角,用三角板拼角,用纸折角等多种方式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识。

  教学建议:

  1.恰当把握教学目标。

  本套教材把有关角的知识分了三个阶段编排,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教学任务,但前后又有连贯性。教师要树立整体意识和目标意识,从整体着眼把握教学目标,明确每一阶段的具体要求,理顺学科教学总目标、学段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学期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

  2.注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适度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许多数学知识与生活有密切联系,可以在现实世界中找到“原型”,儿童的生活经验是他们数学学*的重要基础。但数学毕竟是抽象的,也有相当一部分是找不到“原型”的,如直线的概念就比较抽象,教学时很难借助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数学中所说的“点”是没有大小的,“线”是没有粗细的,“面”是没有厚薄的。正因为如此,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不都能促进他们的数学学*。有的生活经验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数学学*,甚至产生负面影响。如学*“角的初步认识”时,日常生活中的牛角、羊角,甚至人民币的单位名称“角”等时常会对学生的数学学*产生干扰。因此,教学时必须注意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适时和适度地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

  3.加强动手操作,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

  经过第一学段的学*,学生对角已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他们已经学会如何利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知道了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教材中的许多结论如“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和射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以及量角和画角的步骤等都没有直接给出,并在练*中安排了不少“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拼一拼”的操作活动,旨在让学生这些活动中进一步加深对角的认识,并形成画角和量角的技能,初步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同时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这些知识基础,在加强操作活动的同时,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4.努力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对数学的学*不单纯是数的计算,形的研究,贯穿始终的恰恰是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要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抓住有利因素,有意识地加以引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如前面提到的“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和射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就可以渗透极限的思想、猜想和验证的方法。

  评价建议:

  评价是师生交流的一个*台,利用好这个*台,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发展潜能;能促使师生彼此走进心灵、情感互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评价:

  1、课堂表现

  教学过程中,我特别关注学生自学与合作探究过程,这个过程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自觉能力。教学“角的画法” 时,学生根据自学提示先自学,再小组合作学*,教师在巡视参与时,随时根据学生的表现通过手势、眼神、表情和语言等方式适时鼓励。然后结合整体的学*过程从“认真操作,积极讨论,得出结论和大胆汇报”几个方面按A、B、C三个等级进行自评、互评、师评。每周统计一次,期末总评。这种形式的呈现既体现了定量的评价,又体现了定性的评价。

  2、知识掌握

  知识只有掌握的扎实,才能应用的准确,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学会知识的情况采用了“评比+评语”的方式,从作业和测评两方面进行评价。根据学生作业完成的情况和每次测评的结果分优、良、合格三个方面进行评比,同时,站在学生的高度上,写上赏识激励的语言,帮助树立信心。如 “你的角如果能像你的字一样认真漂亮就更好了。”如果有学生对测验的结果觉得不满意,要委婉幽默地鼓励学生重新解答:“试题在向你挑战呢,去战胜它。”学生通过努力做对试题,教师可以就学生的第二次答卷给以评价,并给出鼓励性评语。这种“推迟评价”淡化了评价的甄别功能,突出了学生的纵向发展。特别是对于学*有困难的学生,这种“推迟评价”能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激发新的学*动力。

  3、应用能力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是学*数学的宗旨。教学过程中要给予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同时,要结合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情况进行点评,如,借鉴哲理督促聪明却懒惰的学生:“梅花香自苦寒来,你要战胜惰性。”用精妙之语,激励爱钻研的学生:“你肯定还有高招,我为你骄傲”。有效的评价能开启学生心灵,驰骋想象,学生智慧的火花会更加灿烂夺目,进而引起师生情感共鸣。

  说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

  生活处处皆数学,身边处处是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地走入数学课堂,学*数学知识。因此,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有效开发校内资源,合理运用校外资源。

  教学过程中,教材中的插图,多媒体教学光盘,网上有助教学的图片、视频,都会激起学生的学*兴趣,帮助学生更清楚地理解和掌握有关小数的知识。

  教学角的度数时,需要学生动手测量,可以充分利用学生手中的模拟学具和身边真实物体这两大资源来帮助教学,如:测量书本、文具盒、桌椅、门窗、黑板等;学射线的认识时,可以让学生带着手电筒。学生本身就是一个有利资源,学生的自学、交流的`过程又将其生成为学*资源,特别是汇报时的错误信息更要有效利用,它是帮助学生寻找正确答案有利渠道,是有助教学的重要资源。

  数字是跳动的音符,数学是神奇的学科!做为数学教师,当我们把数学教学当做追求,潜心研究时,我们会伴着优美的旋律与孩子们共同享受艺术般的快乐!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3

  各位领导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小数的性质》,本课时是青岛版教材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蛋的世界——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信息窗二第二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对小数和分数有了初步认识并且学*了小数的意义、小数的大小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学*的,是深入学*小数有关知识的开始。学好这部分知识可以为今后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等规律性较强的知识打下一个比较好的铺垫。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和对教材内容理解、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通过猜想、验证以及比较、归纳等活动,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会应用小数的性质化简或改写小数。

  2、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3、激发学*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并能应用小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性质归纳的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直尺、正方形纸片,多媒体

  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数学学*过程应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应成为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法与学法。

  1、以学生活动为主体。通过多种形式的学生活动,促使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参与学*活动。

  2、体现规律形成的全过程。教学中,教师不是简单的奉送结论,而是在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猜测、操作、验证,发现、分析、归纳和巩固运用。

  3、坚持面向全体,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学中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尽最大的努力体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并在空间、时间上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充分条件。

  基于以上对教材教法的分析,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 创设情景,引发兴趣

  以超市购物的话题引入,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关于小数大小比较的问题,引导学生猜测“铅笔和橡皮,哪一个贵?”,这样设计,不仅让学生复*上课时的'内容,而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使学生切身体会数学于生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

  二、 猜想验证,探究性质

  本环节我设计以下几个层次:

  1、小组合作,初步感知 在猜测0.9=0.90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质疑:你的猜想正确吗?小组合作,选择喜欢的工具,通过量一量,涂一涂,验证自己的猜想。然后让学生“观察等号左右两边的小数,你有什么发现吗?”(先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引导出小数的末尾有没有0,小数的大小一样。)

  这样设计把问题放到小组中,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参与活动,以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等相处,提出自己的看法,尊重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大胆动手量一量、涂一涂进行验证,培养学生敢于表达见解的精神,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举例验证,总结性质初步验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质疑“我们的猜想是不是对所有的小数都适用?”,组织学生进行举例,然后小组合作验证,全班交流,最后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数据,你有什么发现?”,通过交流,总结板书: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板书课题:小数的性质)这样,让学生在初步发现规律之后,举例验证,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不仅让学生初步学会了举例验证的方法,而且体现了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本环节意在尽可能多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的数学活动中,初步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

  3、利用性质,体会价值

  本环节设计让学生初步应用小数的性质对小数进行化简改写,先让学生独立完成题目,在这个过程中,设置关键性问题“这个0可以去掉吗?”“怎样把5改写成三位小数呢?”要引导学生重点理解“13.040中间的0为什么不能去掉”“把5变成小数后为什么要在它的右下角加上小数点”,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小数性质的理解,体会小数性质的价值。

  三、练*反馈,巩固内化

  本环节设计三个层次的题目,包括基本题,综合题和拓展题。基本题的设计面向全体,使每个学生都能巩固基本的方法和技能,综合题关注差异,使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拓展题关注发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四、总结质疑,自我提高

  让学生交流学*的收获,引导学生梳理所学知识,总结学*方法,并在自评与互评的反思中提高。

  基于教学环节的设计,为了突出重点,为学生掌握知识和记忆打下坚实的基础,板书如下:

  小数的性质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

  以上是我对这一课时的教学设想,在这堂课的设计中,注重引导学生沿着“实例——猜想——验证——总结——应用”的轨迹去探索、去发现,使学生体验探索、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策略和方法。我相信学生能在老师的带领下,完成此节课的教学内容,基本达到教学目标。说课完毕,欢迎指正,谢谢!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4

  一、教学内容:人教课标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例5“商的变化规律”第三个“商不变的规律”。

  二、教材分析“商的变化规律”在小学数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进行除法简便运算的依据,也是今后学*小数乘除法、分数、比的基本性质等知识的基础。教材中利用学生已有的计算技能,通过计算比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发现商的变化规律。这部分内容不但可以巩固所学的.计算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的学**惯。裴老师教学的这一课,是在学生刚刚学*了除数不变,被除数和商的变化规律和被除数不变,除数和商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有了前面学*的基础,学生在语言表述和思维方面都没有太大的困难,学*起来比较轻松。

  三、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使学生发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的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抽象、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比较、探讨发现商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被除数和除数的变化同步性,商不变时,被除数和除数相同的变化情况。

  四、教学设想1、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自主探究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前面学*两条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一节课的学*,完善了三个规律,使商的变化规律更完整,也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课堂教学的实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规律、总结规律的过程中,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尝试、交流的过程中,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交流,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2、紧抓学生知识的生长点,将学生知识、能力有效延伸

  本课通过研究商不变的规律,在学生初步感知到被除数、除数、商之间存在着变化的规律基础上,抓住学生这个知识的生长点,从单纯的算式计算延伸到算式内部、算式之间的联系上,延伸学生的知识范围。进而使学生通过本节课研究,经历数学规律产生或发现的一般过程。

  3、尝试猜测—验证—总结结论的数学学*方法,学会辨证的分析问题

  本课使学生在*常的口算练*中,根据思考,得出一个初步的推测,这个推测是否正确,是否具有普遍性都需要进行严格的验证,在验证的过程中,不仅仅使学生学会从广泛的正面举例中证明自己的推测,还要全面的分析,从相反方面思考举出反例,使得出的结论更加全面、正确。举反例对学生来说是个突破,能用逆向思维分析解决问题,对于学生将来的学*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整节课就在学生不断的猜测—验证—总结结论中,参与了获取知识的过程,尝试了这种数学学*方法。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不仅关注学生的学*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过程,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900÷25=?=36 6000÷125=? = 48 让学生口算结果,后面的这道题目由于难度较大,所以学生算不出来,而教师轻易的算了出来,给学生留下悬念。

  (二)自主探索,发现规律

  1、初步发现规律

  口算一组:

  14÷2=7 560÷80=7

  140÷20=7 5600÷800=7

  280÷40=7

  观察这组算式,

  得出:被除数乘10,2,除以2, 除数也跟着变化,而商不变

  2、逐步完善,让学生举例验证我们刚发现的规律

  询问学生还有别的发现吗?所有的数都符合这一规律吗?

  突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0是不可以的。[ — xxjxSJ。 —更多数学说课]

  (三)反馈练*,应用规律

  这一部分分四个层次进行学*。

  1、规律的直接应用:第94页第4题:从上到下,根据第1题的商写出下面两题的商。

  72÷9= 36÷3= 80÷4=

  720÷90= 360÷30= 800÷40=

  7200÷900= 3600÷300= 8000÷400=

  2、规律的运用增加了难度,让学生体会到应用规律计算的方便:1400000÷200000=

  3、通过判断哪个算式的结果与48÷12=4的商相等,说说理由的练*,进一步深化学生对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① (48÷4)÷(12÷4) ② (48×5)÷(12×5)

  ③ (48×3)÷(12÷3) ④ (48÷3)÷(12÷4)

  4、考查学生对规律的灵活掌握情况,通过900÷25的题目,让学生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4,然后化难为易。

  在这几个巩固反馈中,采用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侧面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商不变规律”。而学生也在创设的情境中,围绕中心问题通过观察比较,探究规律,发现规律,表述规律,应用规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发现、抽象概括、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5

  教材分析:

  《线段、直线和射线》是空间与图形认识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从知识上讲,它是最简单、最基本的,是研究复杂图形如三角形、四边形的必要基础,可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数学基础知识,为以后的学*起着奠基的作用。从思想方法上讲,线段、直线和射线的认识体现了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

  学情分析:

  线段、直线和射线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图形,又是容易混淆的知识。虽然学生在低年级时已初步接触过线段,但当时只是感性的初步认识。这次是学生第一次同时接触,要把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在感知方面会有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借助直观和实际的例子加以说明,采用观察想象、抽象概括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三线的特征及区别联系。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的特征。知道线段、直线和射线的联系与区别。

  2、知道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是最短的,掌握用直尺画线段,及数线段的方法。

  3、尝试用数学的意识观察生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能力,体会学*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的特征。

  教学难点:

  掌握线段、直线和射线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方法:

  采取观察—探究—思考—发现—验证的方法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环节: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1、出示奥运场馆图片:找出隐藏在图片中的线段?指着灯光发出的线问你知道这可以看成什么线吗?会有学生说出是射线。

  2、那么,生活中除了线段、射线,还有各种各样的线,你还知道哪些线?学生可能会说出折线,曲线、直线?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入线的世界,重点来研究线段、直线和射线。(板书课题)

  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是结合今年北京成功地举办了奥运会,水立方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一个标志性建筑物,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的线抽象成数学中的线,不仅拉*了数学和生活的距离,而且引发学生对线段的注意,引入自然而顺利。

  二、观察体验,探究新知

  1、线段的认识

  (1)首先出示学生小队活动时的照片:让学生判断哪个小队正在拔河,说出理由。学生会很快发现左面小队的绳子是弯的,还没开始拔,右图中小队的绳子是直的,是正在拔河,因为只有双方用力拉,绳子才会是直的。)

  (2)揭示最前面的两位同学之间这段直直的绳子就可以看成线段,两位同学用手捏住的地方就是这条线段的两头,叫做这条线段的端点。并追问:这两个点叫线段的什么?线段有几个端点?(2个端点)

  接着估计一下老师所画线段的长度,得出线段的长度能度量,是有限的。

  (3)然后让学生用语言描述线段的特点:有两个端点 长度有限 可以度量 意图:这样设计是通过学生喜爱的活动使学生形成线段的表象,再由形象的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认识,将活动中“两手握住的地方”和“端点” 形象地联系起来,化解了对概念“端点”的理解难度。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点,体现学生自主学*意识,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活动中体验新知。

  (4)最后观察自己周围,哪些物体上也可以找到线段的形象,学生可能会说到书本的边,门的边,黑板的边??再让我们走出教室,看看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上也有线。如标志牌上的人行横道,这段桥梁??

  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是在学生认识了线段特点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观察生活中的线段。既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认识到现实生活中很多物体上都有线段,又促进了学生对线段的特征有更清晰地了解。下面继续引导学生认识射线

  2、射线的认识

  (1)首先课件出示一条线段,将它的一端无限延长,延伸到了屏幕的边,还继续延长,延长,这时得到的线就是射线。

  意图:这一环节利用动态 演示由线段得到射线的变化,让学生直观感受它们的联系,在头脑中形成对射线一端无限延伸的深刻表象。

  (2)再去让学生描述射线的特点:射线有一个端点 长度无限 不可度量 意图:这样做是为培养学生归纳、及语言表达结论的能力。

  (3)在认识射线特点后找出生活中哪些线可以*似地看成射线,学生可能会说出手电筒发出的光,探照灯发出的光??这时教师及时出示图片:你知道这里是哪吗?左图是黑龙江的电视塔,右图是上海的东方明珠电视塔,这些彩色的灯光都可以*似地看成射线,沿着端点向一端无限延伸)

  意图:联系生活举例后再通过实物图片强化射线一端无限延伸的特点,从而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惯。

  3、接着回忆刚刚认识过的线段和射线的特点,出示杭州一所工程公司的夜景图,让学生找出藏在这幅图中的线段和射线。楼顶发出的光可以看成射线,这幢大楼的一些边可以看成线段。

  意图:这样依托实物强化学生对线段、射线的认识,掌握线段与射线的特点,发展学生的空间意识。

  4、直线的认识

  (1)出示一条线段,沿两个端点向两边无限延长,到屏幕边了,继续无限延长,延长,同学们闭眼想象一下吧,这条线还在向两端延长、延长、再延长、再延长,你头脑中出现这条线的形象了吗?这条线就叫做直线。(教师板书“直线”) 意图:到此,射线、直线都是依托于线段引出,加强了三线之间的联系。其中直线在生活中不能找到“原型”,概念抽象,所以选择通过想象感知直线,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把抽象事物更加形象化。

  (2)紧接着让学生总结直线的特点:没有端点 长度无限 不可度量

  5、 在对三线进行归纳整理时安排了两个小环节,一是你能在一条线上分别表示出直线、射线和线段吗?试着画一画。本题具有挑战性,教师可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进行*等和谐的交流,得出可以在直线上点两个点,这两点之间是线段,第一个点向左,第二个点向右都形成的是射线。

  三、然后出示表格,通过表格形式归纳整理三线的特征,进一步理解三线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明确线段、射线都是直线上的一部分。

  1、填空

  (1)把5米长的线段向两端各延长70米,得到的是一条( 线段 )。

  (2)线段一端无限延长,得到的是一条( 射线 )。

  (3)线段两端无限延长,得到的是一条( 直线 )。

  其中第一题当中的第一小题学生可能会出现分歧,有的填成直线,有的'填成线段,教师不要急于评价,要让学生再审题,在交流当中统一认识,这条线段是向两端各延长70米,并不是无限延长,所以得到的应该是线段。

  2、判断

  (1)一条直线长12厘米。 ( × )

  (2)直线比射线长。 ( × )

  (3)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 ( √ )

  (4)直线的长度是无限的。 ( √ )

  意图:在这里,通过判断、填空的练*,巩固学生对三线特征的记忆,并灵活运用所学概念灵活做题。

  3、创设情境,这只小狗找不到吃的,都饿了一天了,忽然它发现远处有两根骨头,真想快点吃到它呀!同学们,有几条路能通道骨头那里?你能帮助小狗选择一条最*的路吗?在书上描出来,学生会立刻想到是中间这条路,及时追问学生为什么不选另外两条路呢?学生会说出另外两条路绕远,如果将它们拉直,长度超过了中间这条路。

  意图:这一环节设计的意图是通过实际操作感悟两点间所有的连线中线段最短,并知道连接两点间的线段的长度,就是这两点的距离。

  4、画一条6厘米长的线段。让学生自主尝试选择不同的方法画线段,可能会出现先画线,再画端点,或者先画端点再画线,也可能先画一个端点,然后画线,再画另一个断电,在交流中互相启发、补充,进一步强化了对线段特征的理解和把握,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5、数一数有几条线段。

  +1=3

  可以线段的端点为顺序,第1个点形成2条,第二个点形成1条。

  可以基本线段的条数为顺序,基本线段有2条,线段上有一个分点的线段有1条。 得出:第1个点形成2条,总条数就是(2+1=3)条,第1个点形成3条总条数就是(3+2+1=6)或者看基本线段,有2条基本线段的就是(2+1=3)条,有3条基本线段的就是(3+2+1=6)条。

  追问:如果一条线段上有5个点,6个点,可以形成多少条线段?

  意图:通过此类练*促使学生对线段的认识更丰富,更深刻,同时也较好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有序性。

  6、为防止学生的学*疲劳,我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比比看,在规定时间内看谁过一点画出的射线多,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发现过一点可画无数条射线,再去猜想过一点可以画多少条直线呢?有了动手操作的基础,学生会很快想到同样能画出无数条。

  四、欣赏图片,感受数学美

  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给我们以线段、直线、射线的形象。像奥运会开幕式上的道具(火炬和拨浪鼓),厨房的天花板上非常明显的线段形象,世界公园中各国的建筑上也可以找到线的形象,物美超市,高架桥,激光*。从这些常见的事物入手,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数学广泛应用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接着引出利用线段还能创造出精美的图案,一起欣赏一下,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了学科的整合,使得单调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进一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的乐趣和应用价值。

  五、自主总结,兴趣延伸

  1、总结时学生可能说到通过这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还可能会说通过这节课感受到生活中到处都有线的形象,还会感叹于线带给我们的数学之美。通过学生的自主总结,既使所学知识及时得到内化,又使学生体验到学*成功的喜悦,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教师及时了解教学效果。最后安排这样一个环节,

  2、挑战一: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创造出美丽的图案吗?发挥自己的想象,完成自己的创作。

  挑战二:先判断下面各组中两条线的名称,再判断它们是否相交。

  此环节力求将数学课堂变成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活动场所,也体现了将课堂所学的知识延伸到课外,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情,

  谢谢各位老师的聆听!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6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人教版教科书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第120页例3及部分练*。

  2、教材分析:

  大家知道,人教版的新教材都专门安排了“数学广角”单元,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加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册教材主要是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教材中安排了三个植树问题的典型问题:例1是探讨关于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并且两端都要栽树的情况。例2讨论的是两端都不栽树的情形。例3是植树问题的另一种情况——关于一个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教材借助围棋盘的最外层每边都能放19个棋子,求围棋盘最外层一共可以摆多少棋子的问题,介绍如何解决类似的植树问题。

  教学时,学生很容易会出现教材上的女孩子一样,认为每边放19个棋子,最外层一共就是19×4=76个棋子,而忽略了角上的棋子算重复了。

  教材用直观图的形式展示了两个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一种方法是:先看上下两个边,每边是19个棋子,然后再看左右两边,由于上下两边已经包括了两个端点,所以左右两边每边都少了2个棋子,只有17个,把四边上的棋子加起来就可得到最外层总共的棋子数。另一种想法是:每边都只算一个端点,这样每边正好都是18个棋子,18×4=72得出结果。接下来小精灵提出“你是怎样想的?还有其他的方法吗?”鼓励学生开阔思路,找到自己的方法。教材这里没有给出解决关于封闭图形植树问题的规律,而是用这种直观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体现了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上有不同的发展。如果学生可以接受的话,也可以让他们自主探索这种植树问题中包含的规律,即栽树的棵数正好等于间隔数。例如,围棋盘最外层摆放的棋子数等于最外层每两个棋子间的间隔数,最外层每边有18个间隔,最外层总共摆放的棋子数是18×4=72。

  3、教学目标

  (1)借助围棋盘探讨封闭曲线(方阵)中的植树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4)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意见,乐于与人合作,从不同角度欣赏他人的良好心态。

  4、教学重点:从封闭曲线(方阵)中探讨植树问题。

  教学难点: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二、说教法、学法:

  教学时,教师从围棋的棋盘,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如果最外层每边能放3颗棋子、5颗棋子、6颗棋子……最外层一共可以摆放多少颗棋子?让学生用教师提供的围棋和方格纸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学生讨论汇报。让学生通过抢答、验证、分析、交流等一系列活动,自己发现规律,教师在关键之处疏通点拨,引导学生加深理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对于学生的不同方法,只要合理正确,教师都给予表扬和鼓励,保护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同时也要适时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算法,学*、吸收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和策略,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练*从现实生活出发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在游戏中、在具体情境中充分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的自主学*能力、合作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并进一步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三、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让同学说说自己知道的一些围棋知识,教师提出本堂课的学*内容——进行一场特殊的围棋比赛。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教师巧妙地设置导语,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探索新知

  1.教学每边摆放3粒棋子的方法。

  教师课件出示围棋格子图,让学生说说“如果最外层每边能放3颗棋子。最外层一共可以摆放多少颗棋子?”学生口答时可能会出现多种答案,9颗、8颗、12颗。教师课件演示,确定正确答案。

  接着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数的?学生又会出现多种数的方法,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有选择地板书,并随时表扬学生的创新摆法。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方法:

  3×2+2=8(上边和下边各3颗,左右两边还有2颗)

  3×3-1=8(一共有9个交叉点,中间一个点没有摆)

  2×4=8(2颗2颗数)

  直接点数

  ……

  2.教学每边摆放5粒棋子的方法。

  课件出示每边放5颗棋子的格子图,四人小组动手摆一摆,摆完后小组讨论一下数的方法。小组汇报时着重请学生说出数的方法,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这次,学生数的方法会比第一次多很多,所以要请学生说清数的方法,必要时还要演示一下摆法。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方法:

  5×2+3×2=16(上边和下边各5颗,左右两边各3颗)

  5×5-3×3=16(假设全部摆满,一共是5×5=25颗,实际上中间9颗没有摆,去掉9颗)

  4×4=16(每边只数一个角上的棋子,另一个角上的'棋子放到另一边去数)这时可以有的同学一下不理解,请这位同学来演示数的方法,数一遍给大家看。

  4×5-4=16(4个角上的棋子重复数了一次,所以要去掉4颗)

  3×4+4=16(4个角上的全部不数,每边是3颗,再加上4个角上4颗)

  ……

  数的方法很多,但有的方法算起来很麻烦,所以要让学生在比较时说说自己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3.教学每边摆放6粒棋子的方法。

  这时学生已经有了摆和数的经验,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操作,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数,并写出算式。汇报时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最后和同桌说一说自己最喜欢的方法。

  设计意图:让每位学生都参与活动,通过抢答、验证、分析、交流等一系列活动,借助围棋盘探讨封闭曲线(方阵)中的植树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实现知识能力发展。

  三、总结规律

  (1)根据板书,请学生试着总结数的几种方法,教师适当加以点拔。

  (2)根据规律计算:如果最外层每边放10颗、18颗、19颗棋子,最外层一共可以摆放多少颗棋子?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进行计算。

  学生根据规律,独立计算。交流时让学生说出计算的方法。

  (4)运用规律口答:

  如果最外层每边能放100个,最外层一共可以摆放多少颗棋子?

  如果最外层每边能放200个,最外层一共可以摆放多少颗棋子?

  如果最外层每边能放300个,最外层一共可以摆放多少颗棋子?

  (5)拓展思维:如果一个三角形,怎么算?一个五边形呢?(集体口答)

  设计意图: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学生为主归纳问题;教师在关键之处疏通点拨,引导学生加深理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做第121页第三题。

  为迎接元旦,学校举行团体操表演。四年级学生排成方阵,最外层每边站9个人,最外层一共有多少名学生?整个方阵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这一题的第一个问题与例题相同,只是在例题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问题,即求整个方阵的总人数,可以直接用乘法求出。

  2.请你思考:

  元旦即将来临,四(1)班同学准备开联欢会。大家围坐在一起,如果每边做14人,(如下图),这个班一共有多少个同学?每边都有8张课桌,一共要多少张课桌?

  这题的第一个问题学生很容易上当,把它当成用规律进行计算。这题的设计要让学生知道认真审题的重要性。

  3.请你参加:

  12名学生在操场上做游戏,大家围成一个正方形,每边人数相等。四个顶点都有人,每边各有几名学生?

  这题知道了正方形四边上的总人数,求每边有几个学生,是例题的逆向思考的题目,所以要在学生充分掌握规律的基础上完成。学生计算后请12名学生在教室里围一围。

  4.请你设计:

  学校为了庆祝元旦,改变校园环境,想全校范围内征集校园花坛设计方案。有以下三种,请每组同学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图形,算一算如果每边放三盆花,一共可以摆放多少盆花?

  设计意图:整个练*从现实生活中出发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在游戏中,在具体情境中充分动口、动手、动脑,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能力、合作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7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温度》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生活中的负数>>中的第一课。它是学生认识万以内的数、小数、分数以及体会万、亿等大数的实际意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每天气温的变化是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因此,教材通过天气预报图介绍北京等地的温度,使学生了解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并初步理解负数的意义。教学时,应从学生实际经验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自主地进行探究,体验两个相反意义量之间的关系。为了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我引导学生完成以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收集信息,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理解正负数的表示方法。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会正确读写,会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

  思维能力目标:在教学中通过各种数学活动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创设各种生活情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性和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与关键:

  1了解天气预报中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并能正确读写。

  2正确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

  3让学生经历调查气温活动的过程中,从中积累感性知识,并通过讨论、交流把感性知识升华为理性认识。

  二、说教法

  温度对学生来说是很抽象的,如何把理性的知识转化为学生感性认识?我是这样设计的:

  1情景创设,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本节课我创设了各种情景,如看一看、做一做、摸一摸、猜一猜、测一测,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引导学生由对“活动的兴趣”发展为“数学的志趣”。

  2联系生活,体验感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联系生活实际学数学。因此本节课,我采用了“联系生活体验感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还要还原于生活。

  三、说学法

  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实践的学*方式。因此本节课我教给学生这样的学*方式: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敢于创新。让学生自己探索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和意义。另外,教给学生养成愿意与人合作,交流的学**惯。

  四、说教学手段

  恰当先进的教学手段对一节课的成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节课我利用多媒体的声,光,色,图的配合,给学生营造了一个诗一般的意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索,使学生乐学,爱学。

  五、说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交流信息素材,提供资源

  新课开始,我是这样导入的,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对全国一些大城市的气温进行调查,谁愿给大家说一说你调查的方法与调查结果。学生展示收集的信息,并交流调查的方法,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将相关的数据板书在黑板上,如:-2℃、0℃、5℃、15℃、12℃等。请同学观察这些数据,每个数据后面都由一个“℃”它读作摄氏度,用字母℃来表示,是计量温度的单位。如果让你们把这些数据进行分类,你认为分成几类,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我加以整理并对温度的写法加以规范。

  关于温度,你们已经知道了什么?你们还想知道什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和温度有关的知识,

  【意图:课前让同学们调查各大城市的气温,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同时学生在调查的过程中采用了不同的方法、看电视、上网查询、看报纸等等,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体会到获取知识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

  第二环节操作观察,主动构建

  1体会温度表示的意义。

  同学们,你们想当天天气预报员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份天气预报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和小组成员交流一下,待会请你当天气预报员给大家解说一下。

  【意图:这一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交流中得到提高,思维得到拓展。通过当天气预报员,既新鲜又富有挑战性,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我提出了两个问题

  (1)北京-2~5℃表示什么?

  (2)-2℃表示什么?

  让学生自主解决,体会温度表示的意义。

  2认识温度计

  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温度,那它是怎样得到的呢?是啊,它们是用温度计测量出来的,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温度计,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把你的发现和疑问说一说。学生在质疑与释疑的过程中认识温度计,知道温度计上有刻度、水银指示柱,并会读写温度计。

  【意图:我给学生充分地思考、探讨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

  3用温度计

  我们已经认识了温度计,下面我们用自制的温度计把这几个城市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表示出来。重点引导学生对比零上12℃和零下12℃不一样。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

  【意图:让学生利用学具标出几个城市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学生在动手操作与比较的过程中,体会到我国地域宽广,同一时间,各个城市的温度是不同的,南方城市的温度高于北方。

  4感受温度的高低

  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一杯热水和一杯冷水,用手分别摸一摸,感受一下水的温度,并猜一猜两杯水的温度各是多少?然后用温度计分别测一测两杯水的温度。

  【意图:通过摸一摸、猜一猜、测一测等活动,让学生感受温度的高低,并学会测量温度。

  5温度大小的比较

  机灵狗还给我们带来了*的气温,你能读出来吗?*的最高气温是零下3℃,最低气温是零下20℃。让学生用刚才学*的方法把它表示出来是-20~-3℃。-20~-3℃哪个温度高,哪个温度低,为什么呢?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我用课件进行演示。接着让学生比较另两个温度的大小。

  【意图:通过情景图和温度计,让学生初步学会温度大小的比较,并总结出比较的方法。

  第三环节:实践应用拓展新知

  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四个针对性的练*:

  1出示第一题让学生结合温度计读出个城市的气温,并加以比较,通过想一想,使学生将学到的数学知识灵活应用于实际生活。

  2连一连,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体会到同一样物体,所处的环境不同,温度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读一读,通过读一读,使学生知道,温度在我们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

  4试一试,通过练*,让学生明确要标出个城市的气温,应先确定0℃。

  第四环节:总结交流课外延伸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研究了温度中的学问,现在你对温度有什么新的认识?学生总结汇报后,我揭示正数、负数的意义,并提出:关于负数,你还想知道什么?

  【意图:“学起于疑,又终于疑。”当学生总结汇报后,我提出关于负数,你还想知道什么?独具匠心的设计让学生带着疑问走出课堂,为后继的学*打下伏笔。

  六、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是与学生共同完成的。这样的板书条理清晰、直观形象,一目了然,突出了教学的重点,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8

  一、教材研读。

  1、教材编排。

  (1)逻辑分析:

  方程是等式里的一类特殊对象,传统教材都用属概念加种差的方式,按“等式+含有未知数→方程”的线索教学方程的意义,考虑到方程是在刻画生活中的等量关系时产生的,而且在北师大教材体系中一年级到四年级上册,学生对等式和不等式有所了解,只是没有把“等式”这样一个概念交给学生。并且已经采取逐步渗透的方法来培养代数思维。例如:( )+8=14,90-( )〉65,因此,在北师大教科书里没有从方程和等式的内涵上作太多比较,直接以等式为立足点,立足点较高。

  (2)语言信息及价值分析:

  本课教材的三幅情境图,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层层递进。第一幅情境借助*衡,让学生领悟等式;第二幅情境完成数量关系向等量关系的转化;第三幅情境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找到多种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2、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建立方程的概念。

  (2)在简单情境中寻找等量关系,并会用方程表示。

  (3)经历从生活情景到方程模型的建构过程,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3、教学重难点:

  (1)重点:在简单具体情境中寻找等量关系,并会用方程表示。抓住“含有未知数”和“等式”两个核心关键词建立方程的概念。

  (2)难点:数量关系向等量关系的转化。

  二、学情分析:

  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是用算术方法来解决问题,算术思维是更接*日常生活的思维。由于从算术思维到代数思维的认识发展是非连续的,所以列算式求答案的*惯性思维转向借助等量关系列方程的新思维方式比较困难。列算式时以分析数量关系为主,知与未知,泾渭分明;在代数法中,辩证地处理知与未知、求与不求,使这一矛盾双方和谐地处于同一方程中。

  三、流程设计:

  为了更好地引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做了如下的设计:

  (一)引“典”激趣,诱发思考。

  引用“曹冲称象”的故事,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寻找相等关系,同时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建立概念。

  1、借助天*,启发思考。

  我将教材情境动态化,通过FLANSH课件,让学生充分感知当天*两端都没放物品的时候天*左右两边是*衡的。当我们往天*的一端放上物品而另一端不放的时候,或者两端放的物品质量不等的时候,天*的两臂不*衡,表示两边物体的质量不相等。这时候左边大于右边,或右边大于左边。当我们经过调整,天*两臂再次*衡时,表示两边的物体质量相等,即左边=右边。让学生在天**衡的直观情境中体会等式,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同时,对情境中数据也进行了分批给出的处理。先给出了左边鱼食和小砝码的重量,让学生用一个数学表达式来表示天*左边的质量,再给出天*右边的质量,让学生列出等式。这样就较好地避免了学生*惯性的使用算术的思维方式,同时也顺利地进行了用数字表示向用符号表示的转化。在这一情境的教学中,借助天*这一载体,启发学生理解了*衡,认识了等式。

  第二个主题图是本节课教学的核心内容。首先,我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找出文字信息“4块月饼的质量一共是380克”。然后引导学生结合情境图,把这一信息转化为等量关系。4块月饼的质量是如何表示的呢?用数量关系“每块月饼的质量×4”来表示,“每块月饼的质量×4”表示的是4块月饼的质量,380克也表示4块月饼的质量,所以他们相等。从而完成数量关系向等量关系的转化,算术思想向代数思想的转化,改变学生的长达4年的惯性思维方式。

  3、变换角度,深入思考。

  第三幅情境图隐含着多样的等量关系,也正是引发学生数学思考的最佳情境。根据学生认识的深入程度,可适当让学生体会到等式的“值等”和“意等”,并放手让学生探究,根据不同的认识找到不同的等量关系,列出等量关系不同的同解方程。在教学中,先引导孩子发现情境中的基本相等关系:2瓶水的水量+一杯水的水量=一壶水的水量,并且列出等式2z+200=20xx,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孩子发现其他的等量关系。在这一过程中,充分激发孩子探求知识的欲望,调动孩子思考的主动性和灵活性,从而找到多样化的等量关系,并进一步提高孩子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4、建立概念,判断巩固。

  在前面教学的基础上总结、抽象出方程的含义。通过三道例题的简洁数学式子表达,让小组合作寻找他们的共同特点,从而建立方程的概念。“含有未知数”与“等式”是方程概念的两点最重要的.内涵。并通过“练一练”让学生直接找出方程。

  (三)生活应用,提高能力。

  数学应该服务于生活,紧接着我让同学们根据直观图象列方程。这些题目都来自于生活实际,并且分别以现实情境图、线段、文字叙述、综合拓展为顺序,层层递进。学生在用方程表示直观情境里的相等关系后,他们在写方程时会更加关注方程的本质属性,从而巩固方程的概念。练*强调学生在按照“数量关系—等量关系—方程”这样一个过程,通过想一想,找一找,说一说,写一写等不同的形式学会用方程来表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体会到方程的作用,为以后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坚实基础。

  附板书:

  方程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左边的质量=右边的质量 两瓶水的水量+一杯水的水量=一壶水的水量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9

  我说课的内容是《直角的初步认识》,这部分内容是省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八单元《直角的初步认识》中的第二课时。

  教材先让学生认识角,再让学生认识直角。 角的初步认识这部分教材,先让学生观察实物,如三角板、红领巾、扇子来认识角,然后再让学生观察钟面上的时针、分针转动形成大小不同的角,逐步由实物抽象出角的图形。这里不给角下定义,只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边和顶点,会从给出的点画角。对直角的初步认识就是以这第一课时角的初步认识做基础。 本课的具体教学内容是教材第114~115页的内容及相应的“做做画画”,第116~117页练*二十二第5~9题。教材的第一项内容是借助学生熟悉的三角板来说明什么是直角。接着通过让学生观察课本、信封、黑板面上的角来加强对直角的认识。然后说明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的直角来比一比。最后让学生学会用三角板画直角。教材在“做做画画”中安排了对位置变化的图形作判断,以及用纸折直角和在方格纸上画直角等练*,以此来帮助学生掌握直角的特征,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看一看、找一找、比一比、画一画、折一折等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使学生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2、通过看一看、找一找、比一比、画一画、折一折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讨论、交流与评讲,使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使学生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本课的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难点是使学生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教学过程:

  通过对教材的认识与分析, 我打算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教学。

  第一部分是复*引入:

  首先,让学生判断一些图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并说明理由。

  其次,让学生举例说明见到过哪些物体上的角。再次,让学生指出两把不同的三角板上有哪几个角。这部分的教学通过对前一节课认识的角的复*为认识本课的直角作铺垫。

  第二部分是探索求知:

  首先,就刚刚指出的三角板上的几个角提出疑问:“看了这两把不同的三角板上的几个角,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两把不同的三角板上有一个相同的角。教师追问:“你知道像这样的角叫什么名字吗?”然后说明什么是直角,抽象出直角的图形,并说明表示直角的标记。接着让学生举例说说见到过哪些物体上的直角。这儿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举例等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活动中发现并掌握新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其次,先出示“做做画画”第一题的图形让学生判断哪些是直角,哪些不是直角。其中有一些角接*直角,但不是直角,引起争论。那么就让学生小组讨论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然后大组交流、研究,教师进行适当的补充与说明。接着再让学生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进行判断。这儿的教学让学生在矛盾中提出疑问,然后进行思考、讨论与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再利用发现的方法解决问题,同时验证所发现方法的科学性与可靠性。这样让学生对新知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活动,有利于学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再次,让学生试着自己动手画出一个直角,然后介绍各自的方法,教师组织学生研究、讨论,给予肯定与指导。接着教师再一边示范,一边小结用三角板画直角的方法,并让学生用三角板在方格纸上画两个直角,即“做做画画”第三题。这儿的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让学生体验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第三部分是实践应用。

  首先,完成“做做画画”第二题,让学生拿出一张纸,动手折出一个直角来,折好后交流自己折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其次,完成练*二十二第5题,进一步巩固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的方法。 再次,完成练*二十二第6题,通过画直角标记不仅可以看出学生对直角的判断能力,而且为以后的识图做了一个铺垫。 接着,完成练*二十二第8、9题,通过找直角与找隐藏着的角,发展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最后对全课进行总结,并布置作业,完成第7题。 通过以上的三大步骤的教学活动,基本体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能完成本课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主动观察、尝试、、验证、讨论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通过看、找、比、画、折、想、说、练的过程中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体现了数学学*的“亲历性”,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也能得到一定的进步和发展。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40页小数点搬家。

  2、本节课教材分析:

  小数点搬家其实是: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这一内容的学*,是在已经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性质和小数大小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学*的。学*这一规律既是小数乘除法计算的理论依据,又是复名数与小数相互改写的重要基础。通过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用联系变化的观点来认识事物,并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3、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道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能依据这一变化规律,比较熟练地判断随着小数点位置的变化,引起这个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3)通过动手操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归纳、判断等能力。

  、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教学重点:探索并归纳出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和比较熟练地判断随着小数点位置的变化,引起这个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教学难点:如何发现这个规律和当移动小数点时,小数位数不够怎么处理的情况。

  教学关键:则是启发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发现并归纳出这一变化规律。

  5、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卡片

  二、说教法

  1、体现规律形成的全过程。概念教学应遵循感知-概括-理解-运用-系统化的逻辑过程。教学中,教师不是简单的奉送结论,而是在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感知、操作、发现、分析、归纳和巩固运用。

  2、坚持面向全体,以学生发展为本。课程标准要求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此,我将设计难度不同的问题,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得,都有机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设计练*也注意坡度,既有基本练*,也有发展性练*,尽最大的努力体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并在空间、时间上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充分条件。

  3、注重现代教学技术和直观教具的使用。老师准备教学电脑课件。学生每人几张数字卡片,每小组一张小数点位置移动变化情况表格。

  三、说学法

  以学生活动为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的组织者和合作者,教学活动的一切,要围绕学生的发展来展开。因此本课教学的全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的学生活动,促使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参与学*活动,使课堂教学多次形成学*高潮。即导入新课时鼓励学生猜想的心理高潮,动手操作时的探究高潮,归纳结论时的思维高潮,综合练*时的活动高潮。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已定的教学目标。我安排了四个主要的教学环节;1创设情景,激趣引入,明确目标――2操作感知,探究规律--3多层训练,巩固规律――4总结知识,自我评价等。

  (一)创设情景,激趣引入,明确目标。

  首先,我要学生先看一个小数点移动的动画。

  跟着,我让学生猜想一下,小数点向右移动或向左移动,小数的'大小会引起什么变化呢?

  接着,出示课题,介绍目标

  (二)操作感知,探究规律

  为了分散难点,我安排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探导小数点移动,如果位数不够要补0的方法。

  1、用卡片摆出0.04,将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可以怎样简写?

  2、将0.04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变成什么数?

  3、得出:整数部分前面是0的要省略不写。小数部分没有数,可不写小数点。

  4、将4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小数点左边什么都没有,怎么办?(添0补足)

  5、将4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是多少?

  6、学生小结:移动小数点时,如果位数不够,要用来补足,缺几个位就补几个0。

  第二层次:动手实践,移动卡片,探索规律。

  1.请每个学生拿出小数点位置移动的变化情况表,用数字卡片按要求操作,把结果填在相应的表格里。教师建议同位的同学可以互相帮助。要求:每次移动小数点,都要从第一个式子开始。

  小数点移动的位置

  0.04元4分向右移动一位0.40 元

  40分

  向右移动两位 元400分向右移动三位40.0元

  4000分

  2、提问抽查,纠正评价。

  第三层次:观察表格,总结规律。

  1、请学生观察表格,小组讨论一下。(讨论题)。从上往下观察,小数点怎样移动,小数大小怎样变化?

  2、同学汇报一下,(边汇报,边演示软件)

  3、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观察出来的。(如果有学生从小数表示的意义方面去想,教师应给予鼓励。)

  4、让学生猜想,如果小数点向左移动,原来的数会怎样变化呢?

  5、教学课件演示,验证猜想。

  6、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7、看书40页,请大家一起宣读由他们自己发现并归纳的规律。

  (三)多层训练,巩固规律

  1、巩固练*。

  (1)考填空:小数点向右移动,原来的数就( ),小数点向左移动,原来的数就( )。师问:怎样才能简单地记忆下来?

  (2)完成40页试一试。

  2、变式练*:

  (1)游戏,拖一拖。请一学生上讲台拖动小数点,并问其他同学回答,原数的变化情况。

  (2)解决41页练*题第1和第2题。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播放。

  3、发展练*:如果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再向左移动两位,又向右移动三位,则原来大小有什么变化?

  4、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问学生: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这规律在学*和生活有什么应用?

  (四)小结质疑,自我评价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是怎样的?质疑:对今天的学*还有什么疑问吗?

  (五)作业布置:

  1、回忆一遍操作探索发现规律的整个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方法和*惯。

  2、复*40页的内容,做书上41页练*第二,三题在作业本上。


四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优选【10】份(扩展2)

——四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 (菁华3篇)

四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1

  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与等式间的联系与区别。

  2、通过在不同的情景中建立等量关系列方程,经历方程模型的建构的过程。

  3、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抽象概括等能力。

  学*重点:会用方程表示事物之间简单的数量关系。

  学*难点:能根据图义,找到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生活中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数,对吗?比如说,谁愿意告诉我你今年多大了?(学生说)只知道自己的年龄还不行,谁知道妈妈今年多大了?(学生说)自己的年龄,妈妈的年龄对你来说是已知数,那老师的年龄对你来说是……。。(未知数)以此来引出未知数。

  二、利用等量关系,正确列出等式。

  1、出示天*图1:

  天*左边10克,天*右边:2克和一个樱桃 师:看天*的显示,谁能列出一个等式?(樱桃的质量+ 2克=10克),如果用未知数X来表示樱桃的质量,那么,可以列出一个什么样的等式呢?(2+X=10)

  2、出示情景图2:

  四盒种子的质量一共是2000克。

  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4盒种子的质量=2000克)

  师:能根据这个相等关系写出一个等式吗?

  师:请你给同学们介绍一下你的等式,先说字母表示什么意思? 师:如果用y表示每块月饼的质量,怎样用数学式子表示这个等式呢?( 板书:4y=2000)

  师:下面老师加大难度,敢接受挑战吗?(同学们在家里帮爸爸妈妈倒过开水吗?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倒开水的过程,找一找这里有相等关系吗?)

  3、课件出示图3:

  一壶水刚好倒满两个开水瓶和一个杯子。 师:你们找到其中的相等关系了吗?(两个热水瓶的盛水量+200毫升=2000毫升)

  师:如果用z表示每个热水瓶的盛水量,那么这个关系式可以怎样表示?(板书:2z+200=2000)

  4、理解方程的意义。

  师:刚才我们通过称樱桃,称种子和水壶倒水的三次实践活动,得出了下面这三个等式:(x+5=10 4y=380 2z+200=2000)

  (1)同桌交流。说一说:上面的等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2)全班交流。

  教师小结: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板书课题:方程) 师:自己读一读,你认为关键词是什么?

  (3)巩固知识。

  师:说一说方程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一必须是等式,二必须含有未知数)

  5、会写方程 师:你会自己写出一些方程吗?写下来同桌交换检查。

  (学生试着写出各种各样的方程,再在全班展示,当然也有可能会出现一些不是方程的式子,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出它不是方程的原因。)

  三、巩固练*。

  1、判断

  下面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

  35+65=100 x -14>72 y +24

  5x+32=47 28<16+14 6(y+2)=42

  2、练一练课本67页第一题说一说各图中的等量关系,再列出方程。

  四、总结评价。

  师: 关于方程还有很多有趣的内容,相信同学们还会以饱满的精神、积极地态度去研究、去探索方程的奥妙。

四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本节课教学,主要是通过画线段图或列表的方法解决有关行程的实际问题。题目通过场景图提供了两个小朋友分别从家出发去同一所学校上学的有关信息,包括各人行走的速度和从家到学校所需要的时间,要求学生求出他们两家的距离。教材启发学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采用画图或列表的策略收集和整理信息,并在此基础上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二、说学情

  在学*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学*简单行程问题的一些知识和能力。在知识方面,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乘除法运算能力。并且,大部分学生在已有的生活实践中,已经能够初步感知路程、时间、速度三者直接的关系,能独立解答已知速度和时间求行走路程的应用题。在能力方面,可以说大部分学生在以前的学*中已经具备提取信息的能力、质疑能力,和一定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能够根据已有的信息和提出的问题,选择合适的信息、采用相应的策略解决问题。这些知识、能力及经验为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建构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模型,解决相应的应用题提供了前提条件,并为以后学*较复杂的行程问题奠定了基础。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新课标要求四年级的学生能从社会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探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根据课标要求及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拟定了以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数量关系,会运用数量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创设情境,通过看图分析数量关系,找到解题思路,借助图形表格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数学应用意识,体会数学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数量关系,会运用数量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

  灵活掌握行程问题中求路程问题和相遇时间问题的分析和解答方法。

  四、说教法和学法

  1、迁移法。

  迁移法是数学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在学*行程问题时要掌握基本的速度、时间与距离之间的数量关系,而以后遇到工程问题等类似情境的问题都可以运用。

  2、题组法。

  速度×时间=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时间=速度路程÷相遇时间=速度和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学法:经验归纳法、小组合作探究。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下周学校要进行跑步比赛,学校邀请你当小裁判评出一名赛跑的总冠军,总冠军从三年级的100米跑和六年级的400米跑的冠军中选出,你该怎么选呢?速度快那路程不一样,怎么算速度呢?通过学生讨论归纳出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进而揭示:凡是涉及到这三个数量的问题我们把它称作是行程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寻找解决行程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解决行程问题的策略。

  (二)讨论探究,感受相遇

  (同时、相距、相对、相遇)教师通过学生的表达和演示感受这四个词的含义。同时就是两个人一起走(学生表演感受同时的概念并配以线段说明)相遇就是两位好朋友走到一起碰到了!(学生表演感受相遇的概念并配以线段说明)相对就是两个人面对面的站在一起!(相向)相距是两个人之间的距离(学生表演感受相向的概念并配以线段说明)

  (三)整理信息,解决问题

  亮亮每分钟走50米和芳芳每分钟走40米,他们同时从家里出发走向学校,20分钟后两人在学校门口相遇,他两家相距多少米?

  1、确定相遇位置提问:题目中的信息比较多,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进行整理?(得出用画图和列表两种方法)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所画的线段图,并让指名学生分析。展示学生整理的结果,并让学生介绍自己整理信息的方法,说说是怎样想的?教师进一步把画图的方法重点进行强调。

  2、如何画线段图

  (1)先确定两点表示亮亮和芳芳家,再连接两点画一条线段,中间画学校,学校离芳芳家稍*一些。

  (2)用括线和问号表示所求的问题。列表整理方法的介绍。

  提问:根据整理的信息,想一想:“要求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可以先算什么?学生独立做。请学生在黑板上板演。

  3、质疑解决问题

  (1)讨论第一个算式,算的是什么?(并在线段图中指出来)

  教师追问:为什么小明的路程和小芳的路程加在一起就是两家相距的总路程了?(学生讨论回答并配以线段图讲解。)

  (2)讨论第二个式子:为什么要用(50+40)?进而得出:亮亮的速度+芳芳的速度=速度和。让同学们比一比这两种方法之间有什么联系?

  总结解决问题的两种方法:

  1、从条件入手分析方法

  2、从问题入手分析方法

  (四)巩固练*,深化提高

  1、让学生做试一试。(让学生独立解答问题。加强个别指导,同时培养学生提取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说一说在生活中还有怎样的相遇问题?

  生说:一起相向跑步、一起相向游泳、

  3、补充练*:(培养学生仔细读题的能力)三个小组一起折纸,第一小组1分钟折60个纸鹤,第二小组1分钟折50朵纸鹤,第三小组1分钟折40朵红花,他们10分钟折多少多纸鹤?

  (1)学生板演:第一种做法(60+50+40)×10

  第二种做法:(60+50)×10

  (2)说一说那一种做法正确?

  (3)生说:第二钟正确因为第一组折的才是纸鹤而第二小组折的是红花。

  (五)全课小结

  说一说你们今天有怎样的收获?

  1、时间、速度和路程的数量关系;速度和、相遇时间和路程的数量关系。

  2、掌握行程问题的分析方法。

四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3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要为大家说的课题是:连减的简便计算

  一、教材分析

  《连减的.简便计算》这一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册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P39的内容。让学生体会到运算定律在简便计算中的意义的基础上学*减法的简便计算。教材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会减法的性质,体现算法多样化。使学生能根据运算特点和数据特点,灵活选用合理简便的计算方法,它为后面学*除法的简便计算做了铺垫。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改为减去两个数的和,还可以先减去后一个数再减前一个数这两种减法的简便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中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探索、研究数学的意识与能力。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减法运算性质用性质进行简算。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减法运算性质简便运算。

  四、学生分析:

  1、学生在前面的学*中,已经学*了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特别是对于加法、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这些经验构成了学*本单元知识的认知基础。

  2、将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的内容集中在一个单元学*,虽然系统性很强,但是教师教学难度增大,部分学生接受知识有困难,知识内容易混淆,课时安排也显得比较紧。我故适当调整课时安排,并充分考虑学生练*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加强易混知识的辨析练*。

  五、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

  1、紧密联系生活,创设"帮助李叔叔解决数学问题"这一情境,把简便计算的讨论与实际问题的解决有机地结合起来,便于学生理解筭理,掌握简便的计算方法。

  2、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创设宽松和谐的学*氛围。

  3、设计多种形式的练*,让学生理解和体会减法的简便算法的多样化。如"、判断题、连线、简便算法、等等"在练*中掌握减法的性质,体会简算的意义,领悟计算方法。

  (二)、说学法

  1、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会算法多样化。

  本节课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索计算方法。使学生理解解题思路和方法,明确了连减的简便方法,在探索交流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2、通过多种形式的练*,进一步掌握减法的简便计算,明确一个数连续减去几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这几个数的和,会根据题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算法。

  六、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本节课以"帮助李叔叔解决数学问题"为背景,引出问题"昨天看了66页,今天看了34页,这本书共有234页,还剩多少页?"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设计理由:借助读书这一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让学生关注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预设学生读题后能找到其中的数学信息和所要求的问题。)

  2、小组合作交流解题思路,探究不同的解题方法。

  引出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解题方法,"你会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吗?然后让学生小组交流算法,"看看你的解题方法符合题意吗?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一下",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通过小组讨论,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思考空间,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产生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了条件和空间。同时培养了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最后全班汇报交流,教师板书每一种算法,让学生说说每一种解法的思路,判断是否符合题意。

  随学生板书:234—66—34、234—(66+34)、234—34—66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讲得很有道理,那李叔叔到底还剩多少页没看呢?好,请拿出练*本,请你从这三个算式中选择一个进行计算,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鼓励学生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理念,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组长的回报,让其他学生更明白了算理。)

  3、小组合作交流总结算法,得出简便算法

  让学生观察三种方法,三个算式,"方法不同,结果相同,可以用什么符号连起来?"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连减的计算方法,在计算连减时,有多种多种方法,可以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出可以把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去减;还可以先减去后面的减数,再减去前面的。我们可以根据算式中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连减的计算。然后观察算式,说说哪种方法简便,明确根据算式中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简便算法。

  你喜欢用哪种方法,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说让同学认识到哪种方法简便,为什么?)使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理解连减得简便计算,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4、练*巩固

  练*题设计了五个层次的练*。

  1、判断题,让学生明确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减去这两个数的和。培养学生对减法性质的掌握;

  2、连线题。

  3、在()里和横线上填写相应的运算符号和数。

  4、用简便方法计算。根据题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让学生在简算中明确方法,掌握方法。

  (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的数感,从而找出简便计算的方法;)

  5、拓展练*

  (整个联系设计有坡度有层次,由易到难,适合不同层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使每个学生对所学知识都有收获。)

  6、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在总结中回顾所学,升华所学知识。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条理清楚,是学生一眼看出本节课所学内容,连减有几种算法,简便方法有几种,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方法解答最简便,一目了然;连减得简便计算用字母如何表示,都比较清晰,板书能紧扣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便于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掌握。


四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优选【10】份(扩展3)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20)份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1

  《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时。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对三角形有了直观地认识,能从*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本节课主要是帮助学生在原有的感性认识基础上,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它的特征,为今后进一步学*其他几何图形的有关知识打下基础。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些生活经验,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但本班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较弱。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四年级的认知能力,本节课我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理解三角形的意义,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掌握三角形高的画法,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2、经历观察、分析、猜想、实践的学*过程,培养空间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体验数学学*的过程,发展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数学的兴趣。

  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掌握三角形画高的方法。教学中,为了形象直观的展示学*内容,我使用了多媒体、塑料小棒、三角形硬纸板和彩色*面图形等教具和学具。

  这节课,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

  第一环节、旧知导入,激发兴趣。

  在第一环节我分为两个层面:

  首先我出示一组生活中图片,让学生找学过的*面图形,我根据学生的认知过程将这些*面图形贴在黑板一侧,然后重点问对*行四边形都有哪些了解? 我对高和特性作重点板书。

  接下来让学生回顾生活中的三角形,再通过我提供的第二组生活中的三角形图片,引出课题。

  这一环节由学生熟悉的生活导入,在情境中自然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达到旧知迁移的目的。突出*行四边形的复*,尤其是高和特性的复*,为新知过渡做了较好的铺垫。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起学生的学*兴趣。

  第二环节、主动参与,探索新知。

  这一环节我安排三个层面:

  第一层面是三角形意义的教学,安排了以下活动:

  1、摸三角形,观察三角形特征。

  2、小组交流,派代表阐述小组意见。

  3、师生共同总结三角形的意义及特征

  多媒体演示三角形的特征,教师介绍三角形的字母表示法。

  三角形意义教学既是本节课重点也是难点,我安排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的活动,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小组合作交流,学生自主探索三角形意义和特征,通过多媒体的直观演示,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既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又体现教师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作用。

  第二层面:画三角形的高

  我首先安排学生尝试画高,一名学生板眼,试说方法,选择画高工具,然后我引导画高的方法。此环节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1)是学生画的高和说的方法都正确,教师就可以借用他的话来说,重新演示。(2)是学生画得不正确,这时可安排其他学生表述意见,教师再引导。接下来多媒体演示用三角板画一条高,然后学生独立画出一条高。通过展示学生画的不同底的高,师生共同总结高和底的概念,然后学生尝试画另外两条高。最后通过多媒体的动画演示,使学生掌握在一个任意三角形内画出三条高的方法,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接下来通过一组判断练*,既巩固任意三角形的高,又拓展了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高。

  这个层面中,主要是学生在自主探索中,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学生不仅能学会高的画法,还能领悟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思想,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学*方法及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第三层面:感受三角形稳定性

  首先通过回放生活中三角形图片,使学生产生疑问:这些物体中三角形起什么作用?然后学生猜想。最后学生动手实践,用老师提供的塑料小棒拼三角形和*行四边形,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

  整个层面通过观察——分析——推理——验证为主线,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获得感性的认识,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

  第三环节、综合实践,学以致用。

  为了体现数学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理念,我设计了两个层次的练*:

  首先出示一组基础判断题,达到巩固基本概念的目的。

  第二层面是实践应用题:首先出示一个三角形状的台历,使学生明白是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接着多媒体出示一把歪斜的椅子,让学生思考如何修理。

  这个精心设计的练*,不仅帮助学生建立了正确的概念,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应用数学的能力,体会到把数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所带来的快乐。

  第四个环节: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2

  《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时。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对三角形有了直观地认识,能从*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本节课主要是帮助学生在原有的感性认识基础上,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它的特征,为今后进一步学*其他几何图形的有关知识打下基础。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些生活经验,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但本班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较弱。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四年级的认知能力,本节课我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理解三角形的意义,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掌握三角形高的画法,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2、经历观察、分析、猜想、实践的学*过程,培养空间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体验数学学*的过程,发展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数学的兴趣。

  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掌握三角形画高的方法。教学中,为了形象直观的展示学*内容,我使用了多媒体、塑料小棒、三角形硬纸板和彩色*面图形等教具和学具。

  这节课,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

  第一环节、旧知导入,激发兴趣。

  在第一环节我分为两个层面:

  首先我出示一组生活中图片,让学生找学过的*面图形,我根据学生的认知过程将这些*面图形贴在黑板一侧,然后重点问对*行四边形都有哪些了解? 我对高和特性作重点板书。

  接下来让学生回顾生活中的三角形,再通过我提供的第二组生活中的三角形图片,引出课题。

  这一环节由学生熟悉的生活导入,在情境中自然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达到旧知迁移的目的。突出*行四边形的复*,尤其是高和特性的复*,为新知过渡做了较好的铺垫。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起学生的学*兴趣。

  第二环节、主动参与,探索新知。

  这一环节我安排三个层面:

  第一层面是三角形意义的教学,安排了以下活动:

  1、摸三角形,观察三角形特征。

  2、小组交流,派代表阐述小组意见。

  3、师生共同总结三角形的意义及特征

  多媒体演示三角形的特征,教师介绍三角形的字母表示法。

  三角形意义教学既是本节课重点也是难点,我安排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的活动,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小组合作交流,学生自主探索三角形意义和特征,通过多媒体的直观演示,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既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又体现教师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作用。

  第二层面:画三角形的高

  我首先安排学生尝试画高,一名学生板眼,试说方法,选择画高工具,然后我引导画高的方法。此环节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1)是学生画的高和说的方法都正确,教师就可以借用他的话来说,重新演示。(2)是学生画得不正确,这时可安排其他学生表述意见,教师再引导。接下来多媒体演示用三角板画一条高,然后学生独立画出一条高。通过展示学生画的不同底的高,师生共同总结高和底的概念,然后学生尝试画另外两条高。最后通过多媒体的动画演示,使学生掌握在一个任意三角形内画出三条高的方法,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接下来通过一组判断练*,既巩固任意三角形的高,又拓展了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高。

  这个层面中,主要是学生在自主探索中,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学生不仅能学会高的画法,还能领悟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思想,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学*方法及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第三层面:感受三角形稳定性

  首先通过回放生活中三角形图片,使学生产生疑问:这些物体中三角形起什么作用?然后学生猜想。最后学生动手实践,用老师提供的塑料小棒拼三角形和*行四边形,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

  整个层面通过观察——分析——推理——验证为主线,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获得感性的认识,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

  第三环节、综合实践,学以致用。

  为了体现数学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理念,我设计了两个层次的练*:

  首先出示一组基础判断题,达到巩固基本概念的目的。

  第二层面是实践应用题:首先出示一个三角形状的台历,使学生明白是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接着多媒体出示一把歪斜的.椅子,让学生思考如何修理。

  这个精心设计的练*,不仅帮助学生建立了正确的概念,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应用数学的能力,体会到把数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所带来的快乐。

  第四个环节: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3

  一、分析教材。

  《统计》是课程标准中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的数学知识,贯穿于整个小学教学。而本节课执教的《复式条形统计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第四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也是第二学段关于“统计与概率”的起始教学。在第一学段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已经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掌握了复式统计表、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并会用简单的统计图表示统计的结果,能够根据统计图表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初步经历了用统计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并初步建立了统计观念。而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认识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作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为以后学*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等,进一步形成统计的思想和方法打下基础教学。

  基于以上分析,我从以下三个维度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通过生活的实际例子,使学生感受产生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并能独立补充完整复式条形统计图,初步体会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以及图例的作用;2、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通过创设情境,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识图、分析能力。学生尝试根据实际需要收集整理相应数据并进行描述的过程;3、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绘制等活动,经历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过程,培养学生从统计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并能根据统计的结果作出简单的分析、判断和预测。4、通过统计意识的培养,使学生感受统计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应用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式来阐述观点的方法。其中,将认识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根据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合理有效的分析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将体会图例的作用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介绍教法。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以“创设情境――自主探索――交流完善――联系生活”为主线贯穿课堂始终,同时运用“情境教学、引导交流、互相评价、拓展生活”的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贴*生活而极具时代感的情境中进行学*,在老师恰到好处的点拔和引导下进行探究,在老师精心预设下让课堂的动态生成更有价值。而“教法为学法的导航,学法是教法的缩影”,因此,学生在学*过程中将运用“观察、比较、迁移、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法来帮助学*,使学生在掌握本节课知识要点的同时,了解统计知识的本质性,初步学会一定的学*方法。

  三、阐述教学过程。

  1、在熟悉的教学情境中体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

  《课标》中明确指出:应注重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而考虑到教材中提供的素材是某地区1985年至20xx年城乡人口统计情况离城市孩子的实际生活较远,不便于学生理解他的现实意义,作为新课的开场不足以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因此,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我创设了“学校一日评比活动情况统计”这一素材中,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寻找到学*新知的切入点。在多媒体播放完“一日评活动”的录像,设问:如果你是这位小干部,打算用什么方式向老师汇报评比情况?随着学生的发言,引出用条形统计图来汇报评价结果直观清楚。老师立即通过直观地、按顺序呈现四(1)班三月份和四月份两张单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统计图的名称、统计的内容”及其他发现的信息,凸现研究问题需要调查、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制成统计图表后进行分析这一最终目的。同时,通过现时情境的呈现,不仅复*已有的单式条形统计图的有关知识,同时引出本节课要研究的新问题,“比一比一日评活动中某一项三、四两个月的变化情况”,使学生感受到用两张单式条形统计图对两个月数据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不太方便,帮助学生产生“合二为一”的想法,萌生使用复式条形统计图进行比较的需求,任务的驱动有效地调动学生探究新的统计图的积极性,达到进一步学*的目的,渗透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作用。

  2、在自主探索、交流完善的数学活动中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

  (1)交流、辨析。

  新课程理念强调,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我组织学生先在小组中交流方法,再独立尝试绘制统计图。接下来的反馈过程可以说是本节课的重要环节,要达到在交流中完善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目的。而这个环节非常关注学生思维能力水*的不同,考虑学生自主探索绘制的统计图会有很大的区别,因此教学过程在反馈成果时设计了分层递进处理学生自主探索绘制的统计图资源。学生反馈过程一共分为4个层次:(1)用一种颜色绘制一幅统计图;(2)用两种颜色绘制一幅统计图;(3)用两种颜色并配以文字说明的方法绘制;(4)用两种颜色加图例的绘制情况。根据学生反馈的这些丰富资源,老师再组织学生进行比较、优化,在四幅图中选一个最佳的,并说明理由,让学生在交流、辨析中经历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全过程,初步体会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区别,并明确用两种不同颜色并配以体例说明的是最简洁、清楚地表示两个月各项分的统计图。

  (2)反思、完善。

  接下来,我还设计一个反思、完善的活动,让学生反思最初自己绘制的统计图,在哪方面不够完善,不够简洁,逐步完善自己对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认识。

  在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了较清晰的认识时,立即揭示统计图的名称,“像这样的条形统计图我们把它叫作复式条形统计图” ,随即对这张复式条形统计中的数据进行分析,收获信息,并解决一些相关问题。最后,围绕设问“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展开讨论,通过比较,进一步丰富对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认识,使生成资源转变为学*的资源。

  3、在层次清晰的课堂练*中凸显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征。

  本课在练*环节共安排两个练*一个欣赏,练*内容设计是递进的。第一层次的练*是“体育赛场”中的统计图,属于基本练*,通过呈现姚明、奥尼尔在20xx年*四场比赛中得分情况的复式条形统计图直接获取信息,但在呈现时老师有意只出示统计图,不出示图例,让学生产生冲突,“没办法回答下面问题”,因为没有图例,不知道哪种颜色的直条表示谁。设计统计图的“图例”后出的过程,目的在于加强学生对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认识,进一点使学生认识到复式条形统计图例的作用和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区别,巩固识图的基本技能。第二个层次则是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主题图的素材,根据复式统计表绘制统计图,并解决相应的问题,让学生独立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全过程,这是综合练*的过程。

  另外,教学设计时还注意到本课内容面对的是四年级的学生,生活中看到的素材不够丰富,所以,教师利用课的`尾声,展示一组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欣赏,如:*三年江西主要景点十一期间游客人数量统计图;南昌四季度空气质量一级、二级天数统计图……让学生感知到当三个项目、四个项目……需要进行比较时都可以选择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凸现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势,体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最后一张横向复式条统计图也为下一节课的学*作了伏笔。

  一粒水珠当它凝固时,我们能欣赏到它的晶莹剔透;而当它流动时,我们更能感受到它滑润过的轨道所留下的痕迹。我们的课堂也是如此,流动的轨迹,生成的智慧,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正在倾心追求而为之努力的目标。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4

  目标:

  1、知识目标: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掌握相邻面积间的进率是100,会进行简单的换算。小学数学四年级《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说课稿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能力及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生生合作的学*精神,乐于助人的集体精神。

  重点:掌握相邻面积间的进率是100。

  难点:掌握相邻面积间的进率是100。

  教具:有关的动画课件。

  过程:

  一、 激情引趣,猜想导入

  出示动画片,一个胖嘟嘟的小熊,可是它满脸愁容。

  师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熊为什么不高兴了吗?因为它遇到困难了。昨天,它做了几道数学题,累得满头大汗,眼花缭乱的,你们能不能帮助它解决难题呢?

  出示练*: 1米=( )分米 1分米=( )厘米

  我们学过的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分米、厘米,它们每相邻的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

  这几个问厘都是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的,练*这几道题,即复*了旧知识,也激起了他们的兴趣.学生们都摩拳擦掌,准备新的挑战。

  二、自主探讨、发现规律

  同学们,胖熊嘟嘟的问题,你们解决得真好。那么你能不能也帮助一下它的朋友小蟋蟀呢?

  这个环节的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热情,以便继续激发兴趣导入新课。电脑出示小蟋蟀的家及屋里的.地板即边长是1分米(10厘米)的正方形

  1分米(10厘米)

  师问:小蟋蟀想装修它家的地板,你能告诉它地板的面积有多大吗?

  出示边长是1厘米(地砖)的正方形

  1厘米

  师问:小蟋蟀现在想用1*方厘米的地砖铺地,你们能不能帮它估计一下得用多少块地砖呢?

  设计这个问题,既让学生感知和比较了1*方分米与1*方厘米在面积上的大小,同时又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估计一下1*方分米里到底含有多少个1*方厘米。

  提问后,可以组织学生分组相互交流,体会并进行反馈。

  进行电脑演示,1*方分米里含有1 00个1*方厘米。

  设计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小蟋蟀家到底铺多少块地转这个故事来验证1*方分米就是100*方厘米。100*方厘米就是1*方分米。明确了1*方分米=100*方厘米。这样在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及同学们相互探讨中很自然地突破难点。

  三,激发欲望,巩固练*

  在这里我先向同学们挑战; 问他们能不能帮助老师解决一个难题,就是书上的想想填填。同学们自然非常高兴。

  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 )*方分米

  这样设计既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让他们亲自探索知识的形成并尝试成功的喜悦,从而明确1*方米=100*方分米。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5

  在进行了充分的教材分析以及对学生用字母表示数的实际情况调查后,我设定了如下三个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经历由具体到抽象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

  能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知道数和字母相乘的简单写法。

  学体会到许多实际问题都可以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培养符号意识和数学建模思想。

  教学重点: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和数量关系,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和优越性。

  教学难点:含有字母的式子所表示的意义。

  接下来是我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我所设计的教学过程分为四大块:

  1.情景导入,从生活中取材

  2.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3.巩固练*,能力提升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环节:情境导入,从生活中取材。

  “老师这里有几张图片,你们猜猜这是哪里?”这时大屏幕会出示FC,M,CCTV这三个带有字母的地方的图片。学生会非常快速的回答出这些地方的名称。

  “你们怎么这么快就说出了这些地点的名称?”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知识告诉他们。看到这些特定的标志——字母的组合。就会认出这些地方。

  “是啊,生活中这些特定的字母代表着特定的地方。其实字母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同样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入有关字母的数学课堂,好吗?”

  [设计意图:本环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取材,在一开始就让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词“字母”的情境中,同时最后又从生活中回到数学课堂,拉*了课堂与学生的距离。]

  接下来,是本节课的第二个环节: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优点,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所表示的意义。

  “今天老师带来了两个新的小朋友——丫丫和妞妞,仔细阅读她们的对话内容,你能解答妞妞提出的问题吗?”对于这个问题学生会轻而易举的回答出4岁,“你是如何列式求出这时丫丫年龄的?”顺着这个问题老师和学生开始一问一答的形式,黑板上会板书:

  板书:

  妞妞(岁) 丫丫(岁)

  1 1+3

  2 2+3

  3 3+3

  ┆ ┆

  8 8+3

  ┆ ┆

  18 18+3

  ┆ ┆

  “照这样列举下去,还要写多少?”学生一定会认识到还要写很多很多,“那我们能不能用一种简明、概括的方式表示出妞妞和丫丫的年龄呢?请大家先讨论讨论,然后再试着写一写。”

  这个问题是本节课一个关键性的问题。

  在学生讨论并试着写出表达方式后,我会有意挑选几份具有代表性的表达方式。

  例如:

  (1)妞妞(岁) 丫丫(岁) (2)妞妞(岁) 丫丫(岁)

  (20) (20+3) (年龄) (年龄+3) 或( ) (妞妞的年龄+3)

  (3)妞妞(岁) 丫丫(岁) (4)妞妞(岁) 丫丫(岁)

  () (+3) (a) (a+3)

  这四种表示方式我会逐一出示,因为这些表示方式实际上是有层次性的,出示一种我会让学生分析一种,层层推进,最后让学生意识到第四种方式既简明又概括。“今天我们就用a表示妞妞的年龄,a+3表示丫丫的年龄。”

  “a表示妞妞年龄时,可以是哪些数呢?”学生可能会说可以是1、2、3等等很多很多,因为大部分学生在这里可能没有将a的取值与实际情况相联系,“a=200可以吗?”相信这时有部分学生一定会意识到现在人还不能活到200岁,“据了解,人的最长寿命也就是100多岁,所以这里的字母a能表示的数是有范围的。”

  “a+3除了可以表示丫丫的年龄,还能表示什么?”有了前面自主书写表示方式的和后边分析的过程,学生应当能看出a+3可以表示丫丫比妞妞大三岁。“也就是说,a+3还表示丫丫和妞妞年龄上的关系。”

  接下来是代入求值的过程,也就是从一般回到特殊的过程。

  “现在根据丫丫和妞妞年龄的关系,只要知道妞妞的年龄,就能算出谁的年龄?”

  这时出示蓝灵鼠的问题:妞妞23岁时,丫丫多少岁呢?

  当a=23时,a+3=23+3=26(板书)

  “经过刚才的研究,我们发现用字母不仅能表示数,而且含有字母的式子还能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这就是今天我们研究的内容:用字母表示数。(板书)”

  至此,本节课的重点环节讲授完毕。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经历了从特殊——一般——特殊的过程,采取一种比较开放式的问题导向,让学生经历自主研究问题的解决方式,并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让学生充分明白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优越性。]

  下面是本节课的第三个环节,加深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和优越性,掌握含有字母的乘法运算的简写方式。

  先出示一个铅笔盒及其单价,再出示3个铅笔盒,“列式表示出这3个铅笔盒的总价钱。”学生可能会列式9×3或3×9。接着出示5个铅笔盒,15个铅笔盒,让学生列式表示出铅笔盒的总价钱。这时出示密密麻麻的一堆铅笔盒,,“买这么多铅笔盒需要多少元?”如何列式?学生自然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列式。“你知道买x个铅笔盒需要( )元吗?”,“9×x或x×9”“ 这里的x可以表示哪些数?”

  对于这个问题,有了例1对于a的取值的考虑,学生应该会说出x可以表示很多数。“x=5.2可以吗?”学生会恍然大悟,原来x的取值也是受限的,只能是自然数。

  “像9×X、X×9这些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数学上还有更简洁的写法”。这时大屏幕会出示阅读材料:9×x或x×9可以写成9·x或x·9,也可以简写成9x。1×x或x×1可以简写成x。随即会让学生自行阅读,并完成下面3个小题:×6=,s×1=,t+t+t=。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学生充分自主的学*,对于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对于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的简写采取了自行阅读的方式,锻炼了学生提取重要数学信息的能力。]

  最后一个环节:课后练*

  1.首先是一系列关于存钱罐的问题,通过不同情境的出现,让学生练*了关于含有字母的简单的四则运算。本练*的最后一题将两种运算结合在了一起,达到了练*的梯度性的目的。

  2.这道练*题是“神奇的盒子”,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发现输入与输出的数的关系,然后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这道练*对于学生来说是有挑战性的。

  [设计意图:本环节练*题的设计采取层层递进的方式,让学生有一种“爬坡”的感觉,这是一种不言而喻的感觉,其实有挑战性的才是真正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

  板书设计: 用字母表示数

  妞妞(岁) 丫丫(岁) 9×3

  1 1+3 9×5

  2 2+3 9×15

  3 3+3 9×x=9x

  ┆ ┆ 2n+2b=2(n+b)

  8 8+3 3b-n

  ┆ ┆

  18 18+3

  ┆ ┆

  a a+3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6

  说一说教材分析:

  《找规律》是苏教版课程标准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本单元内容是让学生探索两种物体间隔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并进行简单应用。本课教学的重点在于经历间隔现象中简单规律的探索过程;难点是用恰当的方式描述这一规律。教学目标是:(1)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两个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少1”这一规律。(2)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思想 。

  教法与学法是:

  1、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情境,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2、营造合作学*的氛围,鼓励他们互相合作,共同提高。

  3、面向现实生活,让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意义。

  下面,我重点来介绍这堂课的教学思路

  根据教材特点,我设计了六个主要的教学程序:第一部分通过游戏,导入新课,引出规律;第二部分在有趣的童话情境中,探索规律;第三部分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对这类规律的认识得到提升;第四部分联系生活寻找规律,体会规律的广泛性,巩固和深化学生对规律的认识;第五部分是运用规律,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最后是总结评价,延伸规律。

  一、游戏导入,引出规律

  在课的一开始,我和学生玩一个简单的“跟我学”的小游戏。然后追问:同学们学得都这么快,这么好,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根据学生回答,指出游戏中存在着规律的现象。(师板书:规律)

  然后顺势说明:就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双手中,也存在着规律呢。不信?就让学生把双手背到后面去,不看手指,说一说一只手上有几根手指?每两根手指之间有一个空挡,一共有几个空挡?你还知道了什么?

  学生交流得出:一只手上有5根手指,空档是4个,手指数比空档数多1,空档数比手指数少1。

  然后指出:其实像这样的现象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我们一起到小白兔家去看看吧!

  [在这里,我从学生喜欢的游戏活动导入,让学生从简单的游戏中,初步感受生活中规律的存在,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知的好奇心,为找规律奠定心理基础。]

  二、创设情境,探索规律

  这一环节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首先多媒体显示:音乐声中,小兔们在欢快地唱歌跳舞的场景)告诉学生在这一场景里隐藏着一个规律,想不想把它找出来?

  然后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观察交流:自己从图中获取了那些信息?这些信息之间有什么关系吗?此时学生的观察可能是无序的。在此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有序观察:图上画了几组物体?每组有哪两种?小兔子是怎样排队的?在小兔子中间还有什么?(体会每两只兔子之间有一只蘑菇)你能数一数有几只兔子几个蘑菇吗?

  接着再观察另外的夹子和手帕,木桩和篱笆,树和绳子这几组图,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再认真读一读这些数据,看图想一想每组的两种物体——兔子与蘑菇、夹子与手帕、木桩与篱笆、大树与绳子的排列有什么规律?他们的个数有什么关系?并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然后再通过全班交流使学生直观地看到在每两只兔子之间有一个蘑菇,兔子的只数要比蘑菇的个数多1;在每两个夹子之间有1块手帕,夹子的个数比手帕的块数多1……

  紧接着师提出:是不是有这种排列现象的两种物体,它们的数量就一定有这样的规律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找一找规律。(将板书补充完整:找规律)

  [以上环节,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创设了现实的问题情境,突出了学生的主题探索活动,在学生随意观察初步感知信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序地进行观察、发现、交流,使每一位学生都经历了不同的探索过程,有不同的体验和发现,用自己的方式表达 发现的规律,增强他们探索、研究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三、动手操作,提升规律

  首先,请四人小组合作学*:每人任意拿几根小棒在桌上摆成一排,并在每两根小棒中间摆上一个圆片,将小棒的根数和圆片的个数分别填入表格中,并观察小棒的根数和圆片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然后进行集体交流,引导学生沟通与例题中发现规律的联系。思考:按其排列位置,小棒相当于上面例题中的哪些物体?圆呢?小棒的位置和圆的位置有什么不同?这两种物体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接着再进行对比:通过操作发现的规律与在例题里发现的规律一致吗?能把发现的规律总结出来吗?

  [这个环节,引导学生经历数字化过程,进一步验证规律。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分析,再次经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的排列特点及个数关系的探究过程。沟通与例题中发现的规律的联系,使学生把获得的具体的、感性的认识逐步上升为数学思考,初步感受有关的简单数学模型。]

  四、联系实际,寻找规律

  首先请学生找一找,生活中这样的规律现象,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和能力,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启发学生用数学思想审视生活,

  然后再请学生欣赏一组图片:桥的栏杆;长廊;路边的香樟树和冬青;花栏;地砖;路灯;课桌;梳子;直尺;空调的叶片;学生的队伍等,进一步感受生活中蕴含的规律,拓宽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体会生活中规律的普遍性。

  五、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首先师指出:生活中这种现象还真不少,现在让我们一起到马路上来看一看(电脑出示“想想做做”第一题的图)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这一题可以直接观察,根据发现的规律得出答案。

  然后激励学生联系实际思考、解决“想想做做”第二题“锯木头”的问题。

  接着再回到主场景中,现在有12只小白兔手拉手做游戏,每两只小白兔之间有一个小蘑菇,想一想应该有几个小蘑菇?

  如果12只小白兔想围成圈做游戏,每两只小白兔之间有一个小蘑菇,那应该有几个小蘑菇呢?这里,学生可能有两种不同的意见,应引导他们争论。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圆形排列的物体的规律,我采用多媒体来进行模拟实验:把12只小兔分别用12个数字来表示 /article/,如果每两个数字之间出现一个蘑菇,有多少个蘑菇呢?仔细瞧,数字们要变魔术了!课件演示12个数字围成一圈,形成一个钟面(钟面是学生比较熟悉的,通过以前的学*,都知道钟面上有12个数字和12个间隔)。然后师再提问:现在蘑菇的个数有变化吗?为什么?这样的排列又有着怎样的规律呢?

  [以上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化静为动,使学生体会到在直线上的间隔现象与封闭图形的间隔现象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体会规律的发展变化,启发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正确解决问题。]

  六、总结评价,延伸规律

  首先请学生谈谈,这节课找到了什么规律?是怎么找到规律的?利用规律我们可以干什么?一起归纳总结:通过观察、数数、画图、摆学具等方式发现了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如果排成一行,排在两端的那种物体就比排在中间的物体多一个;如果排成圆圈,两种物体的个数就一样多。

  最后布置一个实践性作业:运用课上找到的规律,结合生活实际,做一个小小的设计。(如用彩灯布置教室,用美丽的图案打扮自己的卧室,设计美观大方的广场,设计有创意的游戏等。)

  [通过布置开放性的作业,进一步把所学的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7

  一、教学理念

  教师的教学方案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基础之上,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的数学学*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更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说教材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四单元中“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这一内容既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也是系统学*小数的开始。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以后学*小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

  三、说教学目标

  遵循以上教学理念,因此我在制定本课时教学目标时注意联系生活,尽量联系学生身边的事物,充分利用有效资源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使他们在动手、动脑、动口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学会思考、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自身全面和谐发展,因此制定以下目标:

  1、通过教具演示和联系实际使学生在初步认识小数的基础上知道小数的产生,理解小数的意义。

  2、使学生知道小数是在实际生活中产生的,并有着广泛的应用,认识小数与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小数的计数单位,从而对小数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认识。

  3、在学*过程中,让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四、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明确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小数与分数的联系、小数的计数单位,从而对小数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认识。

  教学难点是小数的意义的探究过程。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使学生深刻理解把一个整体*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母10、100、1000……的分数来表示,这些分数的计数单位分别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写作小说分别是0.1、0.01、0.001……通过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合作交流的学*中解决0.1里面有几个0.01;0.01里面有几个0.001,让学生深刻体会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这节内容选择的教学方法为尝试法、讲授法、练*法等,选择的依据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的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

  五、说教学流程: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我的教学设计包含有四个环节的内容:

  第一个环节是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通过让学生先估测再测量2米长的红丝带和60厘米长的绿丝带、量数学课本的长的估一估、量一量的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热情。当教师让学生用米作单位说出它们的长度时,学生心理产生了矛盾,因为有些测量结果不够1米,无法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教师引出不够1米的部分如果用米作单位,需要用其它数来表示,由此引出“小数”。学生通过测量亲自体验了小数产生的必要性,从而喜欢上小数,对什么是小数产生了神秘感,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第二个环节探究小数的意义。

  小数的意义是个十分抽象的概念,小学生理解起来比较难。新课程理念下的概念教学应改变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方式,防止重结论,轻过程的做法,积极组织有效的数学活动,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与研究实现师生互动、共同研究探讨的方法,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去体验、去思考,构建数学概念。因此,在教学中我力求引导学生在测量、观察等操作的基础上,从直观的1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让学生用米为单位分别用整数、分数、小数来表示,从而过渡到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意义的形成。学生始终参与到概念的探究过程中,通过比较、归纳、分析和综合最后抽象出小数的意义。

  第三个环节是巩固练*、拓展提升。

  当学生成功解决一个问题后趁热打铁,将它拓展变化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比如:给生活中的小数分类。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小数的计数单位是什么;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而是通过闯智慧关的游戏方式让学生从解决问题中发现、归纳出来。我认为这样能促使学生进行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的探索,以练*的形式探索出小数的计数单位、以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创新意识。

  第四个环节是师生进行全课小结。

  教师问:“这节课的学*内容是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来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加以梳理总结,最后教师出示大发明家爱迪生的一句格言:天才=1/100的灵感+99/100的勤奋,让学生用小数把等式中的分数表示出来,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

  教师:“这是大发明家爱迪生用加法描述的.一句格言,你明白其中的道理吗?”从而让学生明白:人必须勤奋才能有所成就!祝同学们都能成为天才!人才!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8

  一、说教学目标

  1、理解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含义,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2、经历交换律的探索过程,体会观察发现、猜测验证、归纳概括的数学学*方法,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3、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研究的乐趣。

  确定上述教学目标的依据:一是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数学课程标准(xxxx版)》学段目标: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xxxx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二学段中提出:“探索并了解运算律,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对教材的把握

  教材在第一单元教学四则运算的意义及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安排了本单元的教学。本单元学*的五条运算定律,被誉为“数学大厦的基石”,不仅适用于整数的加法和乘法,也适用于有理数、实数甚至复数的加法和乘法,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无论在形式上还是探索方法上都存在相同和相似的地方,而我们通过用人教版的教材教,发现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放在一课时教学,学生很容易产生混淆,其原因用奥苏贝尔认知结构变量来解释,在学*结合律的时候,学生对刚刚概括出的交换律认识还不是很清晰,原有知识的与新知的之间的可分辩性不强,不仅影响了新概念的建立,连对交换律本身的认知都模糊了。因此我在教学这单元之前,综合吸收了北师大教材的编排意见,将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放在一课时教学。

  三、对学情的分析

  对于数**算定律,学生在前面的学*中,已经有广泛的接触,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认同了这两个规律。本单元的学*,更多是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从具体数据的讨论,上升到规律的发现和归纳,最终形成教学模型。因此教学时,没有从具体情境中入手,直接从数学算式展开研究,主要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鉴于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解释运算定律的内在含义对于他们来说比较抽象。因此,在理解运算定律内涵时,还离不开意义的支撑,需要以具体情境中的实例作为依托。

  【教学重难点】:通过观察、猜测、验证、归纳概括出加法和乘法交换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和谐统一,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活动。

  (一)口算比赛,引入课题

  在比赛中激起认知冲突,唤起对加法交换律的已有认知经验。

  (二)结合实例,探究规律

  1、观察发现,质疑引思。

  2、举例验证,得出结论。

  【课标指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通过观察算式,经历从特殊到特殊的类比推理和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发现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并尝试描述所发现的运算规律。经历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提出问题有两种方式:一是用语言描述,二是用字母表示。这个环节要求尝试用语言描述规律,提出数学命题。在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全面的大量例子来验证结论,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的`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3、解释定律模型的正确性。

  【在教学中对运算定律的探究一般是引导学生采用不完全归纳法来进行的,但不完全归纳法与严格证明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在引导学生采用不完全归纳法抽象概括运算定律后,从运算意义的角度理解定律模型的正确性,更加深入地掌握运算定律的本质意义。】

  4、唤起原有经验,同化旧知。建构主义学*论认为,学生的学*时认知结构的不断通话和顺应的过程中达到*衡的过程,回顾学*经历中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的不露声色的反复呈现,使学生体会到今天的学*内容并不陌生,通过梳理,发现交换律解释了原有学*中的这类现象,使原有认知顺应今天所学的内容,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完善和补充。

  (三)知识应用,巩固提升

  适量的练*是巩固知识的有效手段,本课的练*自始至终贯穿在知识探究的过程中,运用加法交换律的研究方法继续研究另外三种运算中是否存在同样的定律,既是规律的探究、提炼,同时也是对本课的数学学*方法的巩固。同时大量的加法和乘法的计算,学生的思考和说理贯穿了整个学*活动,对规律的符号化与练*融为一体,减轻学生负担。

  (四)回顾反思

  借助适当的反思帮助学生完善认知结构,唤醒学生对数学方法乃至数学思想的感悟,升华情感体验。

  五、说教学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xxxx版)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因此,针对教学难点,教学时采用引导发现法,启发式教学法,用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经历观察现象、发现规律、提出证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解释现象的过程。

  六、说学法指导

  为了使学生经历一个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过程,着重指导学生采用观察发现、举例验证、类比归纳法的学*方法,以独立思考、自主实践、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新知建构。在观察发现、验证猜想、概括结论、解释应用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力,体会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9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三单元认识小数中小数的大小比较(课本第36-37页,例7)。本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了小数的特征,并掌握了小数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时内容的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经历购买学*用品这一简单的生活实际情况来获取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兴趣。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以前已经学*了整数大小比较,那时比较一、两位数大小,一般不脱离现实情景和具体的量来抽象地比较数大小的,且仅限于整数。而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深入探究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不仅不受小数位数的限制,而且还要求学生渐渐脱离具体内容采用不同的策略来比较小数的大小。本课中安排了一个购买学*用品的生活情境,结合生活经验比较小数的大小,并得出小数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

  这样使学生的学*热情日益高涨,自主学*的能力也在不断地提高。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合作交流意识;培养学生有顺序地思考、讨论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获取成功的喜悦。

  四、说教法、学法

  情境教学,在例题的教学中创设符合学生生活情境的学*环境,引导学生投入到学*当中。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方法。学生们经通过观察、比较和交流等学*活动,自主探索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五、教学重、难点:

  比较两个小数大小的方法。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新学期开始了,同学们都需要买一些文具,今天老师就给你们介绍这家文具店奇奇文具店。现在我们就请文具店的售货员分别给我们介绍商品的价钱,请同学们注意听,看看你们能发现什么?

  (由一个同学扮演售货员,分别介绍商品的价钱。)

  师:听完售货员的介绍,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这家商店都有练*本、三角板等文具,但价钱不一样。

  师:由这些发现你们想到了什么?

  生1:哪样文具的价格要贵一些?

  生2:它们一共要多少钱啊?

  师:是啊,这两样文具那种要贵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的内容小数的大小比较板书课题。

  二、学*新知。

  1、探索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师:大家都先来猜一猜,哪一种文具要便宜一些?还要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呢?

  生1:0.6元是6角,0.48元是4角8分,0.60.48。

  生2:0.6是60个0.01,0.48是48个0。01,0.60.48

  生3:通过转化为图形可以看出0.60.48

  师:真不错,大家都是很聪明的,想到的方法还真多啊!

  2.大胆猜测:

  师:在以前,大家学过整数的大小比较吗?还记得整数是如何比较的吗?(当整数的位数相同的时候,从高位比起;位数不同的时候,位数越多,数越大)

  在这个环节上,我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让学生们回忆旧有的知识并将已经掌握的整数大小比较方法进一步扩展到小数的大小比较上,进行一次知识的延伸与扩展。从而让学生成了学*的主人,自觉地投入到学*当中去。

  老师这儿还有两个小数要比较大小,你们会吗?大家分组讨论一下。

  出示试一试。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

  7.96○8.32 0.13○0.129

  教师提问:根据你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你对小数的了解,能试着说一说小数怎样比大小吗?

  在学生们回答的基础上总结:(比较时是从整数部分开始比较,整数部分大,这个小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十分位,十分位大,这个数就大.)

  4.比较分析

  教师:我们归纳出来的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与你最初的猜测相比,有什么不同?

  三、拓展运用。

  1、两个同学一组,一人任意说出两个小数,另一人比较小数的大小.要求小数的位数不超过两位。(两名同学之家展开的这种合作、竞争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2、完成练一练.

  2元 ○ 1.9元 3.45米 ○ 3.54米

  8.02○8.20 0.76○0.706

  3.练*六第七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初步理解每个小数在数轴都有一个对应的点,并知道越靠*右边,小数就越大

  4、判断

  (1)6.8096.799( ) (2)5.15.1002( )

  (3)38.74838.75( ) (4)0.0090.010( )

  学生口答结果,并说出理由。这个题目可以不断提高学生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并能进一步掌握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5、练*六第九题

  出示统计图表,让学生们通过观察,找出其中所包含的信息。让学生们分小组讨论:看那个小组能提出的问题多?鼓励学生们开动脑筋,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6、练*六第十题

  □中能填几?7.31□.4 0.5420.5□3

  学生分组讨论,在小组内交流想法。口头回答问题,并说出自己的发现。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小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谁能说一说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吗?希望能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10

  学生分析:

  本课从三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有趣的情境,组织各种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培养学生有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我们认识了万以内的数,会计算三位数加、减法以及学*了元、角、分等常用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充分利用了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了较为丰富的、贴*儿童生活实际的情境,并以元、角、分等常用计量

  单位的知识作为学*小数的形象支撑,让我们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小数的含义,比较小数的大小,在探究中学*小数的加、减法。学*这部分内容既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又能为今后系统的学*小数打下初步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结合买文具的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

  2、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教学重点:

  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教具准备:

  第2页的情境图;第2页试一试。

  学生准备:

  剪下课本附页中的人民币图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以前买过东西吗?

  生:买过。

  师:都买过些什么?

  生1:买过盐。

  生2:买过铅笔。

  生3:买过瓜子。……

  师:那么你能说出它们的价格吗?

  生1:铅笔1角钱一支。

  生2:一包瓜子5角钱。

  生3:本子3角钱一个。……

  师:可见,同学们知道的可真不少,那么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文具商店买文具好吗?

  生:好!

  (师板书课题,出示情境图:文具商店里:铅笔0.5元,尺子1.06元,笔记本3.50元,水彩笔16.85元)

  二、学*新知

  1、师:请同学们仔细看图,你能从图中了解到些什么呢?

  (生观察后回答)

  师:你们知道每种文具的单价是几元几角几分吗?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在小组内把你的想法互相说一说。

  (生独立思考后小组内交流)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

  生:铅笔0.50元,也就是5角;尺子1.06元,也就是1元零6分……

  2、师:同学们真聪明,你们想一下 ,价格标牌上的数与元角分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1)小组讨论,师巡视指导。

  (2)小组汇报。

  (3)教师小结。

  3、师:现在我们来看一下0.5、1.06、3.06、16.85、8.00这些数与以前学过的数一样吗?为什么?

  生:不同,因为有个点。

  师:非常好,所以我们把这样的数叫小数,中间的点叫小数点。

  4、师:小数该怎样读、怎样写呢?

  (1)自学课本。

  (2)指明回答,师适当补充。

  5、师:有位售货员叔叔不小心把笔记本标价牌上的小数点位置点错了,3.50元写成了0.35元,这样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

  (1)小组讨论。

  (2)指名说一说,教师小结,特别强调小数点的重要性。

  三、巩固练*

  1、填一填,相信你能行。

  2、出示投影

【【精华】四年级数学说课稿集合八篇】相关文章:

1.【精华】数学说课稿模板集合9篇

2.【精华】数学说课稿4篇

3.【精华】数学说课稿三篇

4.【精华】数学说课稿四篇

5.【精华】数学说课稿3篇

6.【精华】数学说课稿范文集合十篇

7.【精华】说课稿集合4篇

8.【精华】说课稿集合5篇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11

  一、 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角的度量》第一课时。教材的主要内容学*角的度量方法,能正确度量角的大小。数学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学生已学*过角的认识,有了一定的基础,本节课以学生的好奇心为突破口,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质疑、解疑过程,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索角的度量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努力创设一个民主、*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二、 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标提出: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的,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本节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注意贯彻启发性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角色。 依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

  1、通过学生的自主观察认识量角器,知道角的度量单位,会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并知道它的度数。

  2、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学*,学会正确使用量角器量角,并读出度数。

  3、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操作活动,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的大小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4、通过小组合作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主动参与学*、勇于探究的能力。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量角器,并正确使用量角器。

  教学难点是:正确使用量角器量角以及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我将设计五个环节达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1、 创设情境、激趣引入;2、 合作交流,观察研究;3、尝试量角,探求方法;4、趣味练*,拓展延伸;5、归纳小结,升华认识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出示简笔画并提问:大家从这两幅简笔画中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图形是由线段、圆、角组成的,从而教师提出问题:你了解哪些关于角的知识?简单的问题,促使学生动脑回忆所学过的知识,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总结,为学*新知做好准备,也为能力较弱的学生提供了一次回答问题的机会,从而激发他们的学*欲望。在此环节根据小学生喜欢简笔画的特点,通过简洁生动的简笔画激发学生学*的兴趣,顺利导入新课的学*。

  (二)合作交流,观察研究

  首先出示量角器,让学生观察量角器的组成,师问,仔细观察量角器上有什么?小组合作,比一比谁找得多?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并亲自将自己的发现通过小组的形式表达出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并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认知和情感得到同步发展。学生认识了量角器的结构和计量单位,并观察1度角的大小,观察量角器的刻度,重点认识内圈和外圈。通直观演示,使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1°角的表象,这样也符合学生认识规律;接着让学生动手在量角器上找找几个比较特殊的角,在此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量角器上有两个刻度30 °、150 ° 你认为应该读哪个才正确,为什么? 根据学生已掌握的知识:锐角小于90°,钝角大于90°,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同时使这几个特殊的角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表象;再通过学生找一找刻度线,读一读大小不同的角的度数,来突破内外圈刻度容易读错的难点,为后一环节做了充分的准备。

  (三)尝试量角,探求方法

  这一环节一开始,教师提出:试着量一量,边量边想,你们是怎样量的?有什么好办法?学生带着问题,亲自动手量角,并与同学讨论如何量这个角的度数;在学生开始介绍时,引导学生严格运用数学语言,并及时纠正,针对难点,设计两个问题:1。量角器的边和角的一边对齐,正确吗?应该怎么办? 2。看度数时,有两个数,应该怎么看?什么时候看内圈,什么时候看外圈? ,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概括总结,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和深化,是发展学生记忆力、思维力的重要手段。最后,教师在学生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方法,并电脑课件重现量角的过程,既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巩固,又能对一些学有困难的学生给予释疑。

  整个环节,学生带着问题,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问题,掌握量角的方法,并充分利用

  (四)趣味练*,拓展延伸

  练*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必要手段。本节课的练*我设计了以下三个层次:

  (1)量一量,排排队

  动手用量角器量一量下面各个角的度数,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为这些角排排队,不仅能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又能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

  (2)量一量,摆摆图

  量出一幅三角板每个角的度数,并摆出75 120 135 180

  (3)剪一剪,量一量

  动手剪个五角星,小组合作,量出五角星每个角的度数

  整个练*环节,让学生通过比角、拼角、找角、量角等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给学生创设一个运用新知充分发散思维的空间,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造,不仅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更让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

  (五)归纳小结,升华认识

  首先让学生自己说说,通过今天的学*,你们学会了什么?学生自己小结,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既能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又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教师及时给予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学*的信心。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12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P117——120。

  小数的意义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是在学*了“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学*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意义,是这单元教学的重点,直接关系到小数的性质、单名数和复名数相互改写等相关知识。

  2、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概念中较抽象,难理解的内容。一位小数是十分之几的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学生虽然对分数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学过长度单位、货币单位间的进率,但理解小数的含义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同时学生在以后的学*中,小数方面出现的很多问题是属于小数概念不清。因此,理解小数的含义(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既是本课时的重点、又是难点。在教学中要注意抓住分数与小数的含义的关键。

  3、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测量、猜想等学*活动,感受、体验小数产生于生活,感受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

  2、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说出小数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并正确能读写小数;

  3、在合作与交流中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的乐趣。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完成目标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组合。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尝试法、引导发现法、等方法的优化组合。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小数的含义是属概念教学,较为抽象、凝炼,根据学生对概念的认知,一般遵循:感知——表象——抽象概括——形成概念的这一规律。

  1、从生活中了解小数,明确要用小数表示的必要性。

  2、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理解、抽象小数的意义。

  3、 通过观察、测量,让学生充分感受、体验小数产生于生活,从而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 。

  4、了解小数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及广泛运用,体验数学在身边,感受数学学*的价值和乐趣。

  三、说学法

  通过本节教学,要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方法:

  1、学会通过观察、测量、归纳,可以发现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 。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通过指导独立看书,汇报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交流的好*惯。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创设“5.1”假期情景 ,使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念相吻合

  1、在假期里你买了什么物品?花了多少钱?

  2、老师买了一本书,同学们猜一猜要多少元?

  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归纳出不能用整元数表示的这种数,要用小数表示。引入课题。

  (转自数学 吧 )

  这样的设计,旨在把枯燥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引发起学主的学*兴趣,点燃他们求知欲望的火花,从而进入最佳的学*状态,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

  (二)明确目标 探索新知

  同学们都知道小数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那么同学们想了解小数的什么?

  我预设学生的提问(预设)

  1、小数是怎么来的。(怎么产生的)

  2、什么叫小数?(小数的意义)

  3、小数是怎么读的,怎么写的?

  根据学生提的问题,师生分析问题

  1、师生小结小数的意义

  (1)象“0.1、0.3、0.9”这些小数叫1位小数。(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1位小数。1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2)象“0.01、0.04、0.18”这些小数叫2位小数。(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2位小数。2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3)象“0.001、0.015、0.219”这些小数叫3位小数。(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3位小数。3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2、学*小数的写法

  (三)巩固新知

  1、练*“考考你”;(练一练)第1题

  2、用米做单位测量同桌的高度;

  3、菜市场买菜统计表。

  【把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结合起来,使学生体验教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学*的乐趣】

  (四)小结

  1、了解小数的历史。(小资料)

  【了解小数的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学了小数这节课,能谈谈你知道了些什么吗?

  (五)作业布置

  1、从生活中记录一些小数,明天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2、完成《作业本》

  布置实践性的作业,使学生把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结合起来,体验教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学*的乐趣。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13

  一、教材:

  1、说课内容:五年制小学课本第八册第三章第3节。[数学网更多小学数学说课稿]

  2、教材简析:梯形的面积计算是在梯的认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以后学*图形面积计算的基础。

  3、教学目标:

  (1)理解的基础上掌握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2)通过做图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

  4、教学重难点:

  重点:梯形面积公式。

  难点:熟练正确的进行应用。

  5、教具:课件、小黑板

  学具:两个三角形,两个梯形。

  二、教学:

  在这堂课中设计过程中,我采用目标教学,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讲解法:在本课教学中,梯形面积的计算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我通过学*(三角形及*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过程)进行梯形面积计算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推导能力。

  2、引导发现法:运用边讲边提问的方法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在积极获取新知。

  3、讨论法:由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熟练掌握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又使学生能将本节课的新学的知识进行消化吸收,我采用了讨论法、操作法,通过讨论互相学*,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的学*兴趣。

  4、练*法:通过各种形式分角度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而且保证了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形成。

  三、学法:

  1、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学*知识,让学生初步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2、通过教师的启发讲解,提问教会学生观察区分相似事物之间的规律,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培养、总结、归纳、概括能力,通过不同形式的练*培养学生的判断力、应变能力。

  四、教学过程:

  1、复*铺垫,又促迁移: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我们在教学中安排以下几个过程。

  〈一〉、前提测评:

  师: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图形?

  生:*行四边形

  为了唤起学生的旧知识,促进迁移,上课一开始出示拼一拼和*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师:*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生:*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计算*行四边形的面积(出示课件1)

  师:看,老师把*行四边形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什么图形?

  生: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梯形面积的计算。

  板书:梯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这样安排教学,既复*了旧知识,又为学新知识打下了基础。

  2、引导发现,归纳总结。

  (1)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拼一拼,和学生观察知道一个*行四边形可以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这样把梯形面积的计算转化成以学过的*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2)教师让学生观察课件和自己拼的*行四边形,学生展开讨论交流: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面积与拼成的*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与拼成*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总结梯形面积公式。学生回答师板书: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教师说明如果用a表示梯形上底,b表示下底,h表示高,那么字母公式应怎样写?学生回答,师出示例题理解横截面积,指名说出题目告诉我们什么了?你是怎样想的?学生回答集体练*订正。

  (3)为了巩固梯形面积的计算,做“做一做”,学生练*集体订正,这样有利于学生熟练掌握公式。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学目的在于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和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总结梯形面积的公式,从而在理解梯形公式的推导过程的'基础上进行熟记,正确求出面积。

  3、多种形式练*。

  1、做一做:(课件)

  2、下面是河堤坝的横截面图,它的面积是多少?(课件)

  3、求下面梯形的面积:(只列算式,不计算)

  (1)上底是1.8分米,下底是4.6分米,高是3分米。

  (2)上底是32厘米,下底是47厘米,高是14厘米。

  (3)上底是4.2分米,下底是3.6分米,高是5分米。

  (4)上底是18米,下底是26米,高是8.4米。

  4、选择:(将正确的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求下图的面积,正确的算式是( )(课件)

  A、(13+15)×7÷2

  B、(13+15)×4÷2

  C、(4+7)×13÷2

  D、(4+7)×15÷2

  (2)一块梯形草地,上底为75米,比下底短20米,高为25米,计算它的面积的正确算式是( )

  A、(75+20)×25÷2

  B、(75-25+75)×25÷2

  C、(75+25+75)×20÷2

  D、(75+20+75)×25÷2

  5、梯形的面积是120cm2,如果高是6cm,那么它的上底、下底之和是( )cm。

  6、梯形的面积是70dm2,上底为8dm,高为4dm,则梯形的下底是( )dm。

  7、求下面梯形的面积:(学生自己讨论)(课件)

  [设计意图]本环节要达到的教学目的:(1)熟记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进行实际应用。(2)养成认真做题,正确书写作图的良好*惯。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14

  分析教材:

  面积和周长的对比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P101的教学内容。但由于此教学内容是原人教版第六册的教学内容,而新教材是在本学期更换的,所以现在的四年级学生其实在三年级时已经学*了面积和周长的对比这部分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这部分内容已是旧知。所以这节课的目标是在学生已学*过面积和周长的对比的基础上,通过思考、合作、讨论、比较,从而进一步加深对周长和面积的理解和感受,并着重于培养学生运用这些相应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是能正确比较出周长和面积的区别,并能正确的计算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 教学难点是能正确地运用相应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学法:

  由于此教学内容是学生已掌握的,所以这节课是在原教材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加深对面积和周长的理解而进行了改编设计的,在设计上着重于创设贴*生活的情景,力求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所以我在这节课的设计上,先是通过学生对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面积和周长相同吗?这一问题进行讨论,从而复*面积和周长的比较的知识,并进一步加深对周长和面积的理解和感受。然后在这基础上,把面积和周长的比较的知识融入到现实生活(如:对房屋的装修及修建花园)中,由基础性应用思考性应用拓展性应用创造性应用的逐层提高,力求从中提高学生运用相应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1.小组合作学*突出学*方式变革,体现出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精神。

  本节课运用把学生六人分为一个小组的学*方法,利于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培养学生的参与与合作精神。使学生们能做到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对不同智力水*、认知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实现互补,达到共同提高,加强了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和师生之间的纵向交流,并把两者有机地贯穿起来,组成网络,形成信息交流量纵横交错的立体结构。

  2.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创设生动的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

  把整堂课融入到一个童话故事中,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把整个练*设计成帮小灵通修建一个美丽的家园(包括对房屋的装修及修建花园),学生每完成一个练*或活动,计算机就会显示相应的成果,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过程:

  一、在讨论中比较。

  创设情景,通过童话故事的引入,让学生对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面积和周长相同吗?这一问题进行讨论和完成P101的例1,从而复*面积和周长的比较的知识,并进一步加深对周长和面积的理解和感受。

  二、在应用中比较。

  1.基础性应用。

  口头列式解答:小灵通拥有的边长是20米的土地及长16米、宽10米的房子的占地面积和周长。

  2.思考性应用。

  帮小灵通装修客厅,包括:(1)给客厅做一扇大门;(2)给客厅的地面铺上地砖;(3)用石膏线吊天花。通过解决这三个问题,培养学生选取相关信息并运用已有的相应知识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3.拓展性应用。

  帮小灵通装修房间,包括:(1)给房间围地脚线;(2)给房间窗户配玻璃要多少钱?通过解决这两个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时要考虑到实际情况的意识。

  4.创造性应用。

  小组内进行两个活动。

  第一.讨论在花园内围一个面积36*方米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玫瑰园,要用多长的篱笆?又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

  第二.讨论在花园内修建一个周长为12米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金鱼池,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怎样围面积会最大呢?

  从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还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体现合作的精神。

  三、小结评价。

  让学生谈谈这节课觉得自己学得怎么样?在刚才解决这么多问题的过程中,觉得自己有什么收获?

  由学生自己进行评价和小结,充分体现学生是学*的主体,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才是学*的主人。

  四、发展延伸。(机动)

  如有时间,可进行一个小组活动,请每一个小组在美丽的家园的图纸上设计如何在花园内修建金鱼池和玫瑰园,要求能既省材料,又美观。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15

  “小数大小的比较”一课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一单元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和活动过程等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是比较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的大小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本节课旨在让学生对小数有进一步的认识,掌握小数的比较方法,并在有趣的数学活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特别提倡所学数学内容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本单元的主题是初步的认识小数,小数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基于对教材的认识以及对编写者意图的理解,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我将本课设计如下:

  1.掌握比较小数的大小的方法,能够用符号表示小数的大小。

  2.感受小数的意义,发展数感,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活动中培养获取、提炼信息的能力,提高自主学*、合作探究的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

  本节课的活动重点是比较小数的大小的'方法,活动难点是熟练掌握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活动的准备材料有:多媒体等。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大胆探索通过“数学实践活动”这种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同时,我将教材中较枯燥的数学问题转化成形象生动、贴*学生实际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会、理解并掌握知识,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

  三、说过程设计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对“实践活动”的教学建议,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与学法的基础上,我对本节课的活动过程设计如下,具体包括以下四个环节:

  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复*导入,探索新知

  比较大小,应用知识

  总结回顾,解决问题

  下面我就这四个活动过程做具体的阐述: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男同学都喜欢跳远这项体育活动,体育组<王>老师给男同学测跳远为引子,针对学生争强好胜的心里特点,跳远成绩排名引入新题。 这一环节的设计,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投入学*活动中。

  (二)复*导入,探索新知

  本环节主要通过复*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导入小数的大小的比较。

  (1)出示几道练*题,请学生回答,说说你是怎么比较的。

  (2)总结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三)比较大小,应用新知

  本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入手,通过列举四种物品不同的价格进行比较,其中包含三个知识点,即整数部分的比较,小数部分十分位上数的比较,百分位上数的比较,从而总结出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教师给学生创设了实实在在的探究空间,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最后得出比较方法,初步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了探究成功的喜悦,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和提高继续探索的兴趣。

  (四)总结回顾,解决问题

  本环节主要是做一些练*题,回过头来解决开始设计的问题:男同学跳远成绩的排名。这样能使新知识学以志用。

  在本节课即将结束时,进行总结,问学生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师生共同总结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最后的总结与交流,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反思和总结一节课的收获和体会引导学生思考并初步尝试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从而提升数学学*的实际价值。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16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理解在同一*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行两种。

  (2)能借助直尺和三角板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行线。

  (3)体会*行公理及其推论。

  2、解决问题。

  让学生在探索*行公理的过程中,体会从数学的角度理解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3、情感态度。

  (1)通过对生活中*行线的认识,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促使学生在学*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感和主动参与意识。

  (3)学生经历观察、动手操作、发现讨论等数学活动,感受数学活动充满探索性与创造性,促进学生乐于探究。

  教材分析:

  *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空间与图形”所要研究的基本问题。这些内容学生在前两个学段已经有所接触,本节课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探究*面内两条直线*行的位置关系,*行公理及其推论。这些知识是空间和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在以后的学*中经常要用到。同时,本节课充分利用现实世界中的实物模型,让学生直观感受,通过设置“观察”、“讨论”等活动来鼓励学生勤思考、多交流,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应用意识以及创新能力都有很好的作用。

  教法学法:

  1、动:教师利用多媒体设计动画情景,鼓励学生动手做,动笔画,动脑想,动口说,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2、探:教师引导学生操作模型,动手画图与合作讨论,共同探索出*行公理及推论。同时,通过设置拓广探索等练*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

  3、乐:本节课的设计力求做到“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得紧一点,直观的多一点,动手实验的多一点,使学生的兴趣高一点,自信心强一点”,促使学生乐于学*,乐于思考,乐于探索,乐于创新。

  4、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渗透观察、猜想、归纳、类比等数学思维方法,同时,通过*行公理推论的教学,向学生初步渗透反证思想,让学生尝试“说点儿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让学生感受一组画面,从而引出本节课题:*行线(板书课题)

  (意图:通过熟悉的画面,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几何图形无处不在,也为后面的探究活动作好了情感准备。)

  二、合作交流

  1、建立模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模型,并思考问题:在木条转动的过程中,有没有直线a与直线b不相交的位置呢?

  (意图:利用这个模型引入,可以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行线的概念。同时,通过学生主动的活动,让学生亲眼目睹数学过程形象而生动的性质,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从中感受到数学的力量,促使学生乐于学*。)

  2、*行线的概念。

  (1)学生讨论得到:在木条转动过程中存在一个直线a与直线b不相交的位置,这时直线a与b互相*行(parallel),记作a∥b,读作a*行于b。

  (2)*行线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你还能举出其他一些例子吗?

  (3)动手画一画,分小组讨论:在同一*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几种?

  (4)动画演示空间图形:这样的两条直线会相交吗?那么它们*行吗?

  3、*行线的画法。

  (1)过直线AB外一点P,你能画出直线AB的*行线吗?能画出几条?

  (2)动画演示*行线的画法。

  (3)练*:过点P画直线MN的*行线。

  4、*行公理。

  (1)讨论:在前面转动木条a的过程中,有几个位置使得a与b*行?如图过点B画直线a的*行线,能画出几条?

  (2)类比前面我们学过的“垂线的性质”,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3)归纳*行公理。

  5、*行公理的推论。

  (1)讨论:过点B、C分别画直线a的*行线b和c,那么b和c*行吗?由此你又能得出什么结论?

  (2)归纳*行公理的推论。

  (3)*行公理推论的说理。

  三、反馈练*

  1、巩固练*。

  判断正误

  (1)两条不相交的直线叫*行线。( )

  (2)在同一*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必*行。( )

  (3)一个*面内的两条直线,必把这个*面分为四部分。( )

  (意图:通过练*,巩固*行线的概念及同一*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落实基础知识。)

  2、综合运用:P13、练*。

  说明:(1)学生画图、小组讨论、交流。

  (2)教师巡回指导、集体讲评、示范。

  (意图:这组练*是“基础练*”与“复*巩固”的综合。让学生通过画图进一步巩固*行线的画法及*行公理,使学生能将文字语言转化为图形语言。)

  落实新知

  3、拓广探索。

  小红的妈妈是舞蹈教师,有一次快到六一儿童节了,需要编排一个舞蹈,规定排成三行,然后变换各种队形。小红一听,高兴地对妈妈说:“这是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让我来替您参谋参谋。”小红利用我们刚学过的知识:*面内三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设计出了四种队形。小红的妈妈一看,果然好办法,队形变化多端。

  你知道小红是怎样设计的吗?

  说明: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并在全班交流,然后教师利用动画展示。

  (意图:通过拓广探索,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服务于生活。同时,通过学生设计不同的队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小结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说明:学生分组小结,各组代表发言交流体验,教师及时给予肯定、赞扬。

  (意图:让学生自己小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使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养成良好的学**惯。)

  布置作业

  1、让学生利用*行线设计一些图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体验*行线的美学价值。

  2、让学生利用相交线和*行线画出自己家住房的*面图,自己设计一个户型,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板书设计:

  5.2.1 *行线

  1、*行线的概念练*书P13

  2、*行线的画法

  3、*行公理

  4、*行公理的推论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17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上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广场》。

  说教材

  这部分内容是“空间与图形”的知识,是在一年级从两个方向观察物体和二,三年级从三个方向观察物体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们为学生学*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做好了有力的知识支撑。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与发展他们观察物体的直接经验是相辅相成的,学好这部分内容能为五年级进一步学*从一个方向观察由五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积累知识经验。

  说学生

  学生已有的能力是从三个方向观察立体图形,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想象能力,在此基础上教材给学生提供同一物体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画面,让学生想象、判断这些画面是从什么位置看到的,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说目标

  新课标指出数学学*是让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基本技能。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让学生能说出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的不同形状。

  2.能力目标

  让学生经历想象、猜测、判断推理的过程,通过亲身体验,感受位置的变化导致的图形或物体的变化,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想象的*惯,提高学*数学的兴趣。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让学生根据画面的变化想象位置的变化。由于这是让学生透视二维的画面解决三维的问题,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说教学法

  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的特点我采用教师创设情境法,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比较,讨论,实际操作等活动来完成对知识点的突破。

  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发展他们的空间能力,由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究知识,成为真正的学*的主人,我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反馈是教学法,主要通过创设情境、小组讨论探究、班内交流分享、评价质疑问难,总结概括升华、拓展应用达标等六个环节展开教学的。

  说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情景:教师出示一个汽车玩具,教师展示从教室的门口*移到对面窗前。

  师:你观察到了什么?让学生自由说。

  设计意图:一方面巩固以前学*的从三个方向观察物体,另一方面是借此提高学生的兴趣。

  二、小组探究讨论、班内交流分享、评价质疑问难

  教师多媒体出示课本58页的上半部分。

  1. 师:你发现了什么?

  2. 你能提出那些与观察有关的问题?

  3. 让学闭上眼想象从正面、左面、右面看到的***广场的样子。

  教师出示58页下面的四副图片。

  4. 让学生讨论分别是从什么位置看到的`。

  5. 汇报交流你是怎样想的,让学生说出判断的依据和方法。

  6. 评价学生的回答,生评或教师评。

  7. 验证猜想;和你前面的猜想有什么不同。

  8. 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的中应用,通过猜测、想象、判断推理建立空间想象的意识,培养想象能力,正真体现“做数学”的理念。

  三、总结概括升华

  1.举例说明生活中你见到过或感受到的因位置不同而画面不同的现象。

  2.谈谈你的收获。

  四、拓展应用达标

  1.课本59页的第一题。

  2.课本60页的第二题。

  让学生说出是如何判断的。

  3.游戏:教师出示一个长方体纸盒,让学生在自己的位置上动手画出草图,写上自己的名字,然后交到教师的手里,让学生判断大概是那位同学的作品。

  说板书

  1.板书上课题。2.板书“位置”二字。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恳请各位领导给予批评和指正,谢谢!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18

  一、说教材

  本节课教学,主要是通过画线段图或列表的方法解决有关行程的实际问题。题目通过场景图提供了两个小朋友分别从家出发去同一所学校上学的有关信息,包括各人行走的速度和从家到学校所需要的时间,要求学生求出他们两家的距离。教材启发学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采用画图或列表的策略收集和整理信息,并在此基础上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二、说学情

  在学*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学*简单行程问题的一些知识和能力。在知识方面,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乘除法运算能力。并且,大部分学生在已有的生活实践中,已经能够初步感知路程、时间、速度三者直接的关系,能独立解答已知速度和时间求行走路程的应用题。 在能力方面,可以说大部分学生在以前的学*中已经具备提取信息的能力、质疑能力,和一定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能够根据已有的信息和提出的问题,选择合适的信息、采用相应的策略解决问题。 这些知识、能力及经验为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建构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模型,解决相应的应用题提供了前提条件,并为以后学*较复杂的行程问题奠定了基础。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新课标要求四年级的学生能从社会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探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根据课标要求及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拟定了以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数量关系,会运用数量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创设情境,通过看图分析数量关系,找到解题思路,借助图形 表格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数学应用意识,体会数学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数量关系,会运用数量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 步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

  灵活掌握行程问题中求路程问题和相遇时间问题的分析和解答方法。

  四、说教法和学法

  1.迁移法。

  迁移法是数学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在学*行程问题时要掌握基本的速度、时间与距离之间的数量关系,而以后遇到工程问题等类似情境的问题都可以运用。

  2.题组法。

  速度×时间=路程 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路程÷相遇时间=速度和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学法:经验归纳法、小组合作探究。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下周学校要进行跑步比赛,学校邀请你当小裁判评出一 名赛跑的总冠军,总冠军从三年级的100米跑和六年级的400米跑的冠军中选出,你该怎么选呢? 速度快 那路程不一样,怎么算速度呢? 通过学生讨论归纳出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 进而揭示:凡是涉及到这三个数量的问题我们把它称作是行程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寻找解决行程问题的策略。 板书课题:解决行程问题的策略。

  (二)讨论探究,感受相遇

  (同时、相距、相对、相遇) 教师通过学生的表达和演示感受这四个词的含义。 同时就是两个人一起走(学生表演感受同时的概念并配以线段说明) 相遇就是两位好朋友走到一起碰到了!(学生表演感受相遇的概念并配以线段说明) 相对就是两个人面对面的站在一起! (相向) 相距是两个人之间的距离(学生表演感受相向的概念并配以线段说明)

  (三)整理信息,解决问题

  亮亮每分钟走50米和芳芳每分钟走40米,他们同时从家里出发走向学校,20分钟后两人在学校门口相遇,他两家相距多少米?

  1.确定相遇位置 提问:题目中的信息比较多,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进行整理?(得出用画图和列表两种方法) 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所画的线段图,并让指名学生分析。展示学生整理的结果,并让学生介绍自己整理信息的方法,说说是怎样想的?教师进一步把画图的方法重点进行强调。

  2.如何画线段图

  (1)先确定两点表示亮亮和芳芳家,再连接两点画一条线段,中间画学校,学校离芳芳家稍*一些。

  (2)用括线和问号表示所求的问题。 列表整理方法的介绍。

  提问:根据整理的信息,想一想:“要求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可以先算什么?学生独立做。请学生在黑板上板演。

  3.质疑解决问题

  (1)讨论第一个算式,算的是什么?(并在线段图中指出来)

  教师追问:为什么小明的路程和小芳的路程加在一起就是两家相距的总路程了?(学生讨论回答并配以线段图讲解。)

  (2)讨论第二个式子:为什么要用(50+40)?进而得出:亮亮的速度+芳芳的速度=速度和。 让同学们比一比这两种方法之间有什么联系?

  总结解决问题的两种方法:

  1.从条件入手分析方法

  2.从问题入手分析方法

  (四)巩固练*,深化提高

  1.让学生做试一试。(让学生独立解答问题。加强个别指导,同时培养学生提取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说一说在生活中还有怎样的相遇问题?

  生说:一起相向跑步、一起相向游泳、

  3.补充练*:(培养学生仔细读题的能力) 三个小组一起折纸,第一小组1分钟折60个纸鹤,第二小组1分钟折50朵纸鹤,第三小组1分钟折40朵红花,他们10分钟折多少多纸鹤?

  (1)学生板演:第一种做法(60+50+40) ×10

  第二种做法: (60+50)×10

  (2)说一说那一种做法正确?

  (3)生说:第二钟正确因为第一组折的才是纸鹤而第二小组折的是红花。

  (五)全课小结

  说一说你们今天有怎样的收获?

  1.时间、速度和路程的数量关系;速度和、相遇时间和路程的数量关系。

  2.掌握行程问题的分析方法。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19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6页例2。

  教材分析:《垂线的画法》位于小学数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第二课时,是画规则*面图形的起源。它将直接影响到对规则*面图形的画图和计算。因此,它在整个小学数学*面图形的数学中的地位显得尤其重要,也将影响到学生对*面几何的学*兴趣。

  教学目标:1、掌握垂线的画法,能灵活运用绘图方法能力。

  2、认识垂线的性质。

  3、注重发散思维训练,激发数学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垂线的画法。

  教学难点:垂线性质的理解及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1、教具:,数学用三角尺一套,题单。

  2、学具:学生用三角尺一套。

  教学宗旨:突出重点,深化难点,拓纲务本,忠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教法和学法:1、教法:讲解法、提问法、演示法、问卷法。

  2、学法: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

  教学过程:

  一、总体上安排有:

  1、创设情景、导入新知;

  2、动手操作、探索方法;

  3、强化新知、拓展延伸、提高能力;

  4、畅谈收获与感受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在创设情景、导入新知部分。

  首先复*旧知组织教学,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课堂中来;接着用富有挑战性的语言――你们会画垂线吗?从而激励学生去尝试画垂线。

  第二环节,动手操作、探索方法;

  通过“自己尝试画垂线――比较画法――演示”三个环节引导学生总结画垂线的方法。那就是:

  ① 手握斜边,使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直线重合。

  ② 两手配合,沿直线*移三角尺,使另一条直角边靠*指定点。

  ③ 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线。

  学生掌握了垂线的画法后,再次让学生过直线上的点画垂线,巩固正确作图方法。同时老师重点强调“重合、*移靠点、画线”这画法三步曲

  二、难点的处理:

  也就是探究垂线的性质。

  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此处让学生小组内合作学*,通过“画一画、量一量”,而后发现:点到直线的线段有无数条,有一条最短的。这时老师演示且揭示垂线的性质和点到直线的距离等概念。

  通过质疑“你是怎样画出这条垂线段的?”抽象概括与过直线上一点画垂线的方法是一致的。

  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在强化新知、提高能力。

  先独立完成分层练*题,写在题单上,及时反馈垂线的画法。

  后运用垂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二人小组讨论完成教材第69页5、6题,并说说理由。

  5、最后谈收获与感受,总结本课。让学生谈谈自己在这节课中学到了些什么?还想知道什么?有什么新发现?有何感受?从而培养学生由“学*享受”转变为“享受学*”。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20

  教材分析:

  《线段、直线和射线》是空间与图形认识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从知识上讲,它是最简单、最基本的,是研究复杂图形如三角形、四边形的必要基础,可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数学基础知识,为以后的学*起着奠基的作用。从思想方法上讲,线段、直线和射线的认识体现了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

  学情分析:

  线段、直线和射线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图形,又是容易混淆的知识。虽然学生在低年级时已初步接触过线段,但当时只是感性的初步认识。这次是学生第一次同时接触,要把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在感知方面会有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借助直观和实际的例子加以说明,采用观察想象、抽象概括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三线的特征及区别联系。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的特征。知道线段、直线和射线的联系与区别。

  2、知道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是最短的,掌握用直尺画线段,及数线段的方法。

  3、尝试用数学的意识观察生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能力,体会学*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的特征。

  教学难点:

  掌握线段、直线和射线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方法:

  采取观察―探究―思考―发现―验证的方法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环节: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1、出示奥运场馆图片:找出隐藏在图片中的线段?指着灯光发出的线问你知道这可以看成什么线吗?会有学生说出是射线。

  2、那么,生活中除了线段、射线,还有各种各样的线,你还知道哪些线?学生可能会说出折线,曲线、直线?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入线的世界,重点来研究线段、直线和射线。(板书课题)

  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是结合今年北京成功地举办了奥运会,水立方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一个标志性建筑物,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的线抽象成数学中的线,不仅拉*了数学和生活的距离,而且引发学生对线段的注意,引入自然而顺利。

  二、观察体验,探究新知

  1、线段的认识

  (1)首先出示学生小队活动时的照片:让学生判断哪个小队正在拔河,说出理由。学生会很快发现左面小队的绳子是弯的,还没开始拔,右图中小队的绳子是直的,是正在拔河,因为只有双方用力拉,绳子才会是直的。)

  (2)揭示最前面的两位同学之间这段直直的绳子就可以看成线段,两位同学用手捏住的地方就是这条线段的两头,叫做这条线段的端点。并追问:这两个点叫线段的什么?线段有几个端点?(2个端点)

  接着估计一下老师所画线段的长度,得出线段的长度能度量,是有限的。

  (3)然后让学生用语言描述线段的特点:有两个端点 长度有限 可以度量 意图:这样设计是通过学生喜爱的活动使学生形成线段的表象,再由形象的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认识,将活动中“两手握住的地方”和“端点” 形象地联系起来,化解了对概念“端点”的理解难度。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点,体现学生自主学*意识,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活动中体验新知。

  (4)最后观察自己周围,哪些物体上也可以找到线段的形象,学生可能会说到书本的边,门的边,黑板的边??再让我们走出教室,看看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上也有线。如标志牌上的人行横道,这段桥梁??

  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是在学生认识了线段特点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观察生活中的线段。既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认识到现实生活中很多物体上都有线段,又促进了学生对线段的特征有更清晰地了解。下面继续引导学生认识射线

  2、射线的认识

  (1)首先课件出示一条线段,将它的一端无限延长,延伸到了屏幕的边,还继续延长,延长,这时得到的线就是射线。

  意图:这一环节利用动态 演示由线段得到射线的变化,让学生直观感受它们的联系,在头脑中形成对射线一端无限延伸的深刻表象。

  (2)再去让学生描述射线的特点:射线有一个端点 长度无限 不可度量 意图:这样做是为培养学生归纳、及语言表达结论的能力。

  (3)在认识射线特点后找出生活中哪些线可以*似地看成射线,学生可能会说出手电筒发出的光,探照灯发出的光??这时教师及时出示图片:你知道这里是哪吗?左图是黑龙江的电视塔,右图是上海的东方明珠电视塔,这些彩色的灯光都可以*似地看成射线,沿着端点向一端无限延伸)

  意图:联系生活举例后再通过实物图片强化射线一端无限延伸的特点,从而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惯。

  3、接着回忆刚刚认识过的线段和射线的特点,出示杭州一所工程公司的夜景图,让学生找出藏在这幅图中的线段和射线。楼顶发出的光可以看成射线,这幢大楼的一些边可以看成线段。

  意图:这样依托实物强化学生对线段、射线的认识,掌握线段与射线的特点,发展学生的空间意识。

  4、直线的认识

  (1)出示一条线段,沿两个端点向两边无限延长,到屏幕边了,继续无限延长,延长,同学们闭眼想象一下吧,这条线还在向两端延长、延长、再延长、再延长,你头脑中出现这条线的形象了吗?这条线就叫做直线。(教师板书“直线”) 意图:到此,射线、直线都是依托于线段引出,加强了三线之间的联系。其中直线在生活中不能找到“原型”,概念抽象,所以选择通过想象感知直线,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把抽象事物更加形象化。

  (2)紧接着让学生总结直线的特点:没有端点 长度无限 不可度量

  5、 在对三线进行归纳整理时安排了两个小环节,一是你能在一条线上分别表示出直线、射线和线段吗?试着画一画。本题具有挑战性,教师可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进行*等和谐的交流,得出可以在直线上点两个点,这两点之间是线段,第一个点向左,第二个点向右都形成的是射线。

  三、然后出示表格,通过表格形式归纳整理三线的特征,进一步理解三线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明确线段、射线都是直线上的一部分。

  1、填空

  (1)把5米长的线段向两端各延长70米,得到的是一条( 线段 )。

  (2)线段一端无限延长,得到的是一条( 射线 )。

  (3)线段两端无限延长,得到的是一条( 直线 )。

  其中第一题当中的第一小题学生可能会出现分歧,有的填成直线,有的填成线段,教师不要急于评价,要让学生再审题,在交流当中统一认识,这条线段是向两端各延长70米,并不是无限延长,所以得到的应该是线段。

  2、判断

  (1)一条直线长12厘米。 ( × )

  (2)直线比射线长。 ( × )

  (3)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 ( √ )

  (4)直线的长度是无限的。 ( √ )

  意图:在这里,通过判断、填空的练*,巩固学生对三线特征的记忆,并灵活运用所学概念灵活做题。

  3、创设情境,这只小狗找不到吃的,都饿了一天了,忽然它发现远处有两根骨头,真想快点吃到它呀!同学们,有几条路能通道骨头那里?你能帮助小狗选择一条最*的路吗?在书上描出来,学生会立刻想到是中间这条路,及时追问学生为什么不选另外两条路呢?学生会说出另外两条路绕远,如果将它们拉直,长度超过了中间这条路。

  意图:这一环节设计的意图是通过实际操作感悟两点间所有的连线中线段最短,并知道连接两点间的线段的长度,就是这两点的距离。

  4、画一条6厘米长的线段。让学生自主尝试选择不同的方法画线段,可能会出现先画线,再画端点,或者先画端点再画线,也可能先画一个端点,然后画线,再画另一个断电,在交流中互相启发、补充,进一步强化了对线段特征的理解和把握,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5、数一数有几条线段。

  +1=3

  可以线段的端点为顺序,第1个点形成2条,第二个点形成1条。

  可以基本线段的条数为顺序,基本线段有2条,线段上有一个分点的线段有1条。 得出:第1个点形成2条,总条数就是(2+1=3)条,第1个点形成3条总条数就是(3+2+1=6)或者看基本线段,有2条基本线段的就是(2+1=3)条,有3条基本线段的就是(3+2+1=6)条。

  追问:如果一条线段上有5个点,6个点,可以形成多少条线段?

  意图:通过此类练*促使学生对线段的认识更丰富,更深刻,同时也较好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有序性。

  6、为防止学生的学*疲劳,我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比比看,在规定时间内看谁过一点画出的射线多,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发现过一点可画无数条射线,再去猜想过一点可以画多少条直线呢?有了动手操作的基础,学生会很快想到同样能画出无数条。

  四、欣赏图片,感受数学美

  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给我们以线段、直线、射线的形象。像奥运会开幕式上的道具(火炬和拨浪鼓),厨房的天花板上非常明显的线段形象,世界公园中各国的建筑上也可以找到线的形象,物美超市,高架桥,激光***。从这些常见的事物入手,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数学广泛应用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接着引出利用线段还能创造出精美的图案,一起欣赏一下,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了学科的整合,使得单调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进一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的乐趣和应用价值。

  五、自主总结,兴趣延伸

  1、总结时学生可能说到通过这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还可能会说通过这节课感受到生活中到处都有线的形象,还会感叹于线带给我们的数学之美。通过学生的自主总结,既使所学知识及时得到内化,又使学生体验到学*成功的喜悦,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教师及时了解教学效果。最后安排这样一个环节,

  2、挑战一: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创造出美丽的图案吗?发挥自己的想象,完成自己的创作。

  挑战二:先判断下面各组中两条线的名称,再判断它们是否相交。

  此环节力求将数学课堂变成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活动场所,也体现了将课堂所学的知识延伸到课外,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情,

  谢谢各位老师的聆听!


四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优选【10】份(扩展4)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菁华12篇)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1

  一、教学内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原通用教材六年制小学课本《数学》第八册第73页例1~例4。

  二、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小数的性质,能运用小数的性质化简小数,能根据实际需要不改变原数的大小,写成指定位数的小数。

  三、学具准备:

  同桌的两名学生准备用硬纸条做的米尺一把;长短不一的纸条(长度要大于5分米);剪刀一把。

  四、教学过程:

  师:[板书:0.6元0.60元]0.6元、0.60元各表示多少钱?说明了什么?

  生:0.6元表示6角钱,0.60元也表示6角钱。说明了0.6元等于0.60元。

  师:很好,[板书:0.6元=0.60元]

  师:[板书:5、50、500]“5、50、500”是三个大小不同的数,谁能添上不同的单位名称使它们所表示的量相等?

  生:5元、50角、500分。

  生:5分米、50厘米、500毫米。

  生:5米、50分米、500厘米。

  师:同学们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现在我们选其中的一组来研究。

  [板书:5分米50厘米500毫米]

  这三个数量相等吗?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纸条,再拿出自己用硬纸条做的米尺,第一大组的同学在长纸条上量出5分米的长度,剪下来,第二大组的同学在长纸条上量出50厘米的长度,剪下来,第三大组的同学量出500毫米的长度,剪下来。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师:同学们量得很好,请每个大组交上来一张剪好的纸条。[教师依次把5分米、50厘米、500毫米长的纸条对齐贴在黑板上]你看出了什么?

  生:我看出了三张纸条一样长。

  师:对,这说明了5分米=50厘米=500毫米。

  [教师在黑板上的5分米、50厘米、500毫米中间添上等号]

  师:谁能把5分米、50厘米、500毫米改写成用米作单位的小数?

  生:5分米是0.5米,50厘米是0.50米,500毫米是0.500米。

  师:[板书:对齐上面板书的5分米、50厘米、500毫米,分别在它们的下面写上0.5米、0.50米、0.500米]0.5米、0.50米、0.500米相等吗?为什么?

  生:相等。因为5分米=50厘米=500毫米。

  师:[板书:0.5米=0.50米=0.500米]

  师:我们再来比较0.3和0.30的大小(见图30)。

  请同学们拿出印好的两个正方形,用阴影分别表示出0.3和0.30。

  [同时请一名学生在幻灯片上的正方形中分别画上阴影,表示出0.3和0.30]

  师:[教师巡视]很好,同学们都画完了,请看幻灯演示[用抽拉片将两个正方形中的阴影部分重合]同学们看出了什么?

  生:0.3等于0.30

  师:[板书:0.3=0.30]请同学们观察0.3和0.30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0.3和0.30都是小数。

  生:它们的整数部分都是0,十分位上都是3。

  生:它们的大小都不够1。

  生:它们的大小相等。

  师:再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0.3是一位小数,0.30是两位小数。

  生:0.3的百分位上没有0,0.30的百分位上有0。

  师:同学们说得都对,它们最主要的相同点是大小相等,最主要的不同点是0.30的百分位上有个“0”,现在看看这个“0”在小数的什么地方?

  生:这个“0”在小数的最后面。

  生:这个“0”在小数的末尾。

  师:对,这个“0”在小数的末尾。今天我们专门来研究小数末尾的“0”。

  [教师指着板书的等式0.3=0.30]从左往右看有什么变化?

  生:小数的末尾添了个“0”。

  师:从右往左看有什么变化?

  生:小数的末尾去掉了“0”。

  师:它们的大小变了吗?

  生:它们的大小没变。

  师:请同学们再看前面板演的等式。

  0.5米=0.50米=0.500米

  从左往右看小数的末尾怎样?

  生:小数的'末尾添上了“0”。

  师:从右往左看小数的末尾怎样?

  生:小数的末尾去掉了“0”。

  师:它们的大小变了吗?

  生:它们的大小没有变。

  师:[再指着第一次板演的等式0.6元=0.60元]请同学们从左往右看,再从右往左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它们的大小怎样?

  生:从左往右看小数的末尾添上了“0”,从右往左看小数的末尾去掉了“0”,它们的大小没有变。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好,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小数的性质”。

  [板书课题]

  请同学们打开书第74页看第二段,谁来读?

  生:[读]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小数的性质。

  师:[在黑板上出示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性质分几部分内容?请你讲一讲。

  生:分两部分内容,一是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二是小数的末尾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很好!学*小数的性质有什么用途呢?请同学们看第74页第三段。[看完后请学生回答]

  生:根据小数的性质可以把小数化简。

  师:对,怎样化简小数呢?

  [出示例3]把0.70和105.0900化简。

  生:把0.70末尾的零去掉。

  师:[板书:0.70=0.7]105.0900这个小数化简时只能去掉哪里的“0”?谁上来指一指?

  生:只能去掉小数末尾的“0”。

  师:[板书:105.0900=105.09]

  下面我们进行巩固练*(做练*十九第2、3两题)。

  1.下面的数,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3.90 0.300 1.8000 500

  5.780 0.0040 102.020 60.06

  2.化简下面的小数。

  0.40 1.850 2.900 0.50600

  0.090 10.830 12.0000 0.0750

  [学生做练*,教师巡视、辅导,然后集体订正,及时反馈矫正]

  师:学*小数的性质还有什么用途呢?请看课本第74页第四段,看完后回答。

  生:根据需要可以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

  生:可以把整数改写成小数的形式。

  师:对,[出示例4]

  例4 不改变数的大小,把0.2、4.08、3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生:0.2=0.200

  生:4.08=4.080

  师:很好,根据什么可以这样改写?

  生:根据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怎样把“3”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呢?

  生:在“3”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上3个“0”,3=3.000。

  师:很好,在整数的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上“0”,就能把整数改写成小数的形式。下面我们进行练*(做练*十九第4、5两题)。

  1.用“元”作单位,把下面的钱数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两位的小数。

  3元2角 18元 6角 1元零3分

  2.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的数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5.4 30.04 7 8.01

  13 4.87 0.9 185.34

  [学生做练*,教师巡视辅导,集体订正]

  师:[挂出小黑板]我们再进行下一项练*。

  3.把左右两边相等的数用直线连接起来。

  0.300 2.08

  0.003 2.80

  2.080 0.030

  2.800 20

  20.00 0.3

  [请一名同学在小黑板上连线]

  师:为什么0.003不和0.030连接起来呢?

  生:因为0.003和0.030不相等。

  师:对。请同学们再看下一道判断题。

  4.判断(对就打“√”,错就打“×”)。

  小数点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小数的性质。( )

  [请一名同学在小黑板上判断]

  师:这位同学打的是“×”,错在哪里?

  生:应该是: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而不是“小数点&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2

  一、 说指导思想

  小学数学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学中我切实贯彻新课程理念,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使学生获得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在教学中既重探究的过程又重学得的结果,湛透基本的数学思想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

  二、 说教材

  1、教学内容: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教材(人教版)第六册第六单元70-76页内容。

  2、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从整体上看,其顺序是:认识面积——引入面积单位——长度单位与相应面积单位的比较。分开来看:(1)面积概念,包括物体表面大小和*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方面;(2)面积单位,包括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以及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作面积单位;(3)1厘米与1*方厘米、1分米与1*方

  分米、1米与1*方米的比较。尽管这一课时内容较抽象,为贯彻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应变概念的机械学*为有意义学*。不仅能让学生记住所学概念的描述或符号,而且理解它们的内在涵义,了解与相关数学概念的实质性联系。即一是让学生初步感知为什么选用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的形状;二是知道每个面积单位是怎样规定的;三是了解面积单位与相应长度单位的内在联系。

  3、教学目标:

  (1) 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的方式,结合实例让学生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

  (2)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方米,建立*方厘米、*方分米和*方米的表象,会应用常见的面积单位。

  (3) 通过引导学生有序的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4、教学重点: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

  5、教学难点: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6、教具:教学课件和1*方米的纸,长10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

  学具:每人两张卡片(长方形长:10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正方形边长8厘米),每组一袋学具,内有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学具若干;每个学生面积为1*方厘米、1*方分米的学具若干)

  三、 说教法

  根据本堂课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直观教学法。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提供直观往往是认识的起点,学*的开端。用好直观手段,加强直观教学,对于掌握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各种直观教具和学具,以多媒体课件,注意发挥各种直观手段的优势,让学生真实感受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更有利于表象的形成。

  2、比较法。为防止概念混淆,促成概念精确分化,在教学中我一方面注重加强不同大小面积单位之间的比较,二,加强面积单位与相应长度单位之间的辨析。

  四、 说学法

  空间观念是一个人对周围环境和实物直接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的表象。对小学生来说,受到知识水*和认知规律及生理特点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必须让学生经历感知再到表象最后到形成概念应用的过程。因此有以下几种学*方法:

  1、动手操作学*法。我在本课的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手、口、眼、耳多种感官的感性认识,有效地提高知识摄取的效果。

  2、小组合作学*法。通过小组的合作、同桌的合作,让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五、说教学设计及分析

  (一) 直接导入,初步感知

  (课件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

  师:我们的祖国有多大?(学生自由回答)

  师:千米是什么单位?*方千米表示什么单位?学生回答。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板书课题)

  (二) 情境创设,探索新知

  1、 面积的定义

  (1)课件出示动画片蓝猫和淘气在打扫卫生,蓝猫在抹一块大的图画,淘气在擦电脑,由学生表达情景后,教师指出,什么是物体的表面?

  学生通过自己找、摸,感受什么是物体的表面。(体现新课标下让学生自主学*的理念)

  比较谁先擦完呢?引出面积的概念。教师指出: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并作板书)

  (2)刚才大家摸的都是什么图形呢?(学生发言:有正方形、长方形等)

  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图形呢?

  课件出示以前学过的*面图形,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形共有的特点:首尾相连,它们都是封闭图形,再让学生比较图中长方形和圆形的大小,质疑:这些明封闭图形也有大小,这就是封闭图形的面积。

  (3)先由学生自己小结面积的定义,教师再作补充,师生共同得出面积的定义,指出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2、 面积单位

  (1)提问:如何比较黑板的表面和课桌的表面的大小?(用眼睛看,即观察法)

  (2)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和练*本封面的面积谁大谁小?你是怎么知道的?(用重叠法)

  (3)比较一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大小。(拼摆的方法)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展示是怎样进行拼摆的,指出要用统一的图形为标准来拼摆)

  (4)画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指出它的面积就是1*方厘米。

  (5)再引导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有物体表面的面积是1*方厘米?(学生举例)

  其实我们身体的中指指头表面的大小就是1*方厘米。

  (6) 应用:先估计一张正方形的纸有多大,再用1*方厘米的正方形来测量到底它的面积有多大?

  (7)

  请大家用1*方厘米的正方形来量桌子的大小,学生认为不合适,教师顺势指出我们要用比1*方厘米大的面积单位来量,引出*方分米。并感受1*方分米的大小。

  (8)如果用1*方分米来测量整个会场的大小,合适吗?引出*方米,用实物展示1*方米的大小,由学生先估计黑板表面的面积,教师进行测量。

  三、巩固新知

  1、比较路面的大小,出示图形(因为图形是用小正方形拼成的,所以只要用数数的方法就能比较出来)

  2、单位应用题:乒乓球台4( );电话按键的面积约1( ) 课桌的表面约30 ( )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板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常用的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方米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亿以上数的认识例2、例3。

  2、教材分析:例2教学写亿以上的数,教材呈现了3个数,其中一个整亿数对照数位表直接示范写出,其余两个数由学生对照完成,同时说一说亿以上数该怎样写:例3教学将整亿数改写为以亿为单位的数,非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亿做单位的*似数。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亿以上数的读法与写法。

  亿以上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及写法。

  4、教学目标:

  (1)、理解多位数的读、写法,在具体情境中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出多位数,体会并能阐述多位数读数的规律。

  (2)、结合现实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上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我评价和善于合作的能力。

  二、说教法、学法:

  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大数对于学生读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应充分利用好教材文本,创设具体教学情境,让学生对大数获得丰富感受,注意放手让学生探索,理解大数的读法后,通过独

  立练*,小组合作交流训练,达到熟练程度。

  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给学生留有自主探索的空间,对于数位、数级,十进关系等知识,应该让学生牢固掌握,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去发现,去体会,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达到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密切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收集大数的*惯和能力,数的产生与发展都是生活实践的需要,认识数是为了用它来交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数学意识。

  三、教学理念: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打基础。遵循儿童心理规律和认知规律。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生必须获得有价值的数学,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师精心组织下充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亿以内数的规律,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有学*成功的体验。

  四、说教学过程:

  1、基本练*:

  学生说一说万以内的数是怎样写的?并写出下列各数:

  四千零七十七百八十九千一百零三

  二万五千零四七十八万三千

  2、板书课题,学*新课。

  (1)、尝试写出下列的数,学生写数后交流。

  五亿七千八百四十万二十六亿零五千

  (2)、自学例2。

  三亿三十亿九千万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

  学生写数后交流,这些数怎样写?这些数的最高位在哪位上?万位上是几?其它数位分别是几?怎样写?

  三亿写作300000000

  三十亿九千万写作3090000000

  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写作700300200000

  (3)、讨论怎样写亿以上的数?

  3、尝试写数:完成P25页做一做的第一题。

  4、尝试把下面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280000=()万1400000()

  5、自学例3。

  6、学生尝试完成做一做的第二题,完成后交流,不是整亿的数用什么方法该成用亿做单位的数。

  7、完成31页第十六题。

  五、课堂小结。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4

  一、教材简析和教学目标

  (播放视频)刚才,大家看到学生们正在轻松地玩,你能猜到这是哪部分知识点吗?是的——《认识方程》,我将静态知识进行了动态化处理。

  评委老师,下午好!

  《认识方程》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学生已经学*“用字母表示数”,同时又是即将学*“解方程”的基础。

  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通过具体情境理解方程的含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生活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经历从生活情境中寻找等量关系到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表示等量关系的过程;

  情感与态度:让学生体会到发现、创造的乐趣,经历数学的情感体验。

  二、教学思路

  我的教学思路是让学生在不同的生活情境中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建立方程模型---然后运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本课的教学不拘泥于方程定义的文字描述,而是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经历寻找等量关系的过程。

  基于以上思考,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环节:(创设情境.导入课题;自主学*.感知方程;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三、教学过程

  首先,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扑克游戏、激疑引趣

  我设计了一个“扑克牌猜数”游戏。拿出13张扑克牌,分别代表数字1—13,让学生从中任抽一张,不让老师看见这张牌。然后跟学生说只要你们用这张牌上的数字按要求计算后把结果告诉我,我就能快速猜到所抽的数字。

  学生应该会兴致勃勃地上来抽一张牌,按要求计算后报出结果,比如得数是75,我猜到数字6,学生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再次玩游戏,比如这次学生的计算结果是45,我猜到数字3.

  (2)导入课题、提出问题

  在激发学生的疑问和兴趣后,我赶紧介绍帮我忙的就是数学王国中的“方程”,导入课题。(板书:认识方程)

  然后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我顺势确定两个作为本节课将要研究的大问题。“什么是方程?”“为什么要学*方程?”(板书:“什么是方程?”“为什么要学*方程?”),关注学生问题探究意识的培养。

  2.自主学*感知方程

  我设计了四个活动帮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经历寻找等量关系的过程。

  (1)想象游戏

  在学生明确“天**衡,表示天*两边的质量是相等的”之后,我和学生们一起进入想象游戏状态:“伸出你的双手,闭上你的眼睛,现在我们都变成了一架天*。请注意,您的左盘放进了10克砝码,紧接着您的右盘放进了30克物体。此时此刻,左盘来了救兵——20克砝码。亲爱的天*们,oPENYoUREYEs,您现在怎样了?”

  (课件演示上面天*的过程.快速的)“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天*两边相等的状况吗?”学生很容易说出“10+20=30”。

  想象游戏中多感官的参与,帮助学生建立“等式”概念。

  (2)不同方式表达

  “同学们,我们继续玩天*!”(课件动态演示:左盘先放一个樱桃,右盘放20g砝码)“要使天**衡,该怎么办?”学生应该会说“在左盘放上物体吧”。(课件演示)在创设了樱桃生活情境后,我尊重学生的已有学*经验,开放地处理为: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天*两边相等的状况。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形:

  a.生活语言樱桃的重量加5克等于20克

  b.生活+数学语言樱桃+5克=20克

  c.图片+数学语言《认识方程》说课稿+5g=20g

  d.数学语言X+5=20

  “请思考:你觉得他们写的都对吗?这几种表达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你比较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学生们在观察、思考、对比、评价和选择的思维撞击过程中,逐渐清晰这几种表达方式之间有着本质的联系:那就是等量关系完全相同。顺利从物化天*中抽象出数学语言X+5=20,充分感受数学表达方式的优势:简洁明了。(板书:X+5=20)

  (3)自我挑战

  紧接着,我抛出这样一个问题“没有天*了,你怎么找*衡?”我将教材中后面两个例题处理为挑战题。放手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小组学*汇报的探究学*过程。学生可能会知识正迁移地说“我在脑子里想象有一架天*,左盘放4个月饼,等于右盘的340克”。也可能会说“我去找等量关系:两个热水瓶的盛水量+180毫升=20xx毫升”。

  紧扣本课的重点“在生活情境中经历寻找等量关系的过程”,让学生经历由浅入深、由直观到抽象的探究过程。(板书:4y=3402n+180=20xx)

  (4)阐述“方程”

  (老师将黑板上的方程用红粉笔圈起来)“同学们,这些都是方程!请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说说你理解的方程是怎样的?”

  此时,学生们已经比较充分积累了活动经验,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方程也就水到渠成了。(板书: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3.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这个环节我分层次设计了两个练*。

  (1)看图列方程

  学生运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2)前后呼应、揭示谜底

  “同学们,现在我们来看看“方程”到底是怎样帮了我的忙呢?”我把扑克牌上的数看作X,根据之前学生的两次计算得数现场编辑两道题目。要求学生根据文字中的等量关系尝试列出方程,然后我告诉学生,我就是通过解方程求出6和3,它们就是你们抽的扑克牌数字。

  “那到底怎样解方程呢?后面我们将继续学*。”

  利用“扑克猜数游戏”资源,前后呼应进行解密的同时,让学生参与共建课堂,将知识点指向“解方程”,也为后面的学*埋下了伏笔,可谓一举多得。

  四、总结陈述

  各位评委,刚才我描述的这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是一个“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的过程。主要是让学生经历将现实生活中的等量关系数学化、符号化的活动过程,然后运用方程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我并不是否定语言的交流功能,但是实际上,好多事情都是无法靠语言传达的。”这是日本畅销书作家养老孟司在《傻瓜的围墙》一书中强调的`一句话。我想,我们的说课也是这样。

  谢谢!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5

  一、教材简析和教学目标

  (播放视频)刚才,大家看到学生们正在轻松地玩,你能猜到这是哪部分知识点吗?是的——《认识方程》,我将静态知识进行了动态化处理。

  评委老师,下午好!

  《认识方程》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学生已经学*“用字母表示数”,同时又是即将学*“解方程”的基础。

  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通过具体情境理解方程的含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生活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经历从生活情境中寻找等量关系到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表示等量关系的过程;

  情感与态度:让学生体会到发现、创造的乐趣,经历数学的情感体验。

  二、教学思路

  我的教学思路是让学生在不同的生活情境中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建立方程模型---然后运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本课的教学不拘泥于方程定义的文字描述,而是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经历寻找等量关系的过程。

  基于以上思考,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环节:(创设情境.导入课题;自主学*.感知方程;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三、教学过程

  首先,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扑克游戏、激疑引趣

  我设计了一个“扑克牌猜数”游戏。拿出13张扑克牌,分别代表数字1—13,让学生从中任抽一张,不让老师看见这张牌。然后跟学生说只要你们用这张牌上的数字按要求计算后把结果告诉我,我就能快速猜到所抽的数字。

  学生应该会兴致勃勃地上来抽一张牌,按要求计算后报出结果,比如得数是75,我猜到数字6,学生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再次玩游戏,比如这次学生的计算结果是45,我猜到数字3.

  (2)导入课题、提出问题

  在激发学生的疑问和兴趣后,我赶紧介绍帮我忙的就是数学王国中的“方程”,导入课题。(板书:认识方程)

  然后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我顺势确定两个作为本节课将要研究的大问题。“什么是方程?”“为什么要学*方程?”(板书:“什么是方程?”“为什么要学*方程?”),关注学生问题探究意识的培养。

  2.自主学*感知方程

  我设计了四个活动帮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经历寻找等量关系的过程。

  (1)想象游戏

  在学生明确“天**衡,表示天*两边的质量是相等的”之后,我和学生们一起进入想象游戏状态:“伸出你的双手,闭上你的眼睛,现在我们都变成了一架天*。请注意,您的左盘放进了10克砝码,紧接着您的右盘放进了30克物体。此时此刻,左盘来了救兵——20克砝码。亲爱的天*们,oPENYoUREYEs,您现在怎样了?”

  (课件演示上面天*的过程.快速的)“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天*两边相等的状况吗?”学生很容易说出“10+20=30”。

  想象游戏中多感官的参与,帮助学生建立“等式”概念。

  (2)不同方式表达

  “同学们,我们继续玩天*!”(课件动态演示:左盘先放一个樱桃,右盘放20g砝码)“要使天**衡,该怎么办?”学生应该会说“在左盘放上物体吧”。(课件演示)在创设了樱桃生活情境后,我尊重学生的已有学*经验,开放地处理为: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天*两边相等的状况。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形:

  a.生活语言樱桃的重量加5克等于20克

  b.生活+数学语言樱桃+5克=20克

  c.图片+数学语言《认识方程》说课稿+5g=20g

  d.数学语言X+5=20

  “请思考:你觉得他们写的都对吗?这几种表达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你比较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学生们在观察、思考、对比、评价和选择的思维撞击过程中,逐渐清晰这几种表达方式之间有着本质的联系:那就是等量关系完全相同。顺利从物化天*中抽象出数学语言X+5=20,充分感受数学表达方式的优势:简洁明了。(板书:X+5=20)

  (3)自我挑战

  紧接着,我抛出这样一个问题“没有天*了,你怎么找*衡?”我将教材中后面两个例题处理为挑战题。放手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小组学*汇报的探究学*过程。学生可能会知识正迁移地说“我在脑子里想象有一架天*,左盘放4个月饼,等于右盘的340克”。也可能会说“我去找等量关系:两个热水瓶的盛水量+180毫升=20xx毫升”。

  紧扣本课的重点“在生活情境中经历寻找等量关系的过程”,让学生经历由浅入深、由直观到抽象的探究过程。(板书:4y=3402n+180=20xx)

  (4)阐述“方程”

  (老师将黑板上的方程用红粉笔圈起来)“同学们,这些都是方程!请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说说你理解的方程是怎样的?”

  此时,学生们已经比较充分积累了活动经验,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方程也就水到渠成了。(板书: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3.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这个环节我分层次设计了两个练*。

  (1)看图列方程

  学生运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2)前后呼应、揭示谜底

  “同学们,现在我们来看看“方程”到底是怎样帮了我的忙呢?”我把扑克牌上的数看作X,根据之前学生的两次计算得数现场编辑两道题目。要求学生根据文字中的等量关系尝试列出方程,然后我告诉学生,我就是通过解方程求出6和3,它们就是你们抽的扑克牌数字。

  “那到底怎样解方程呢?后面我们将继续学*。”

  利用“扑克猜数游戏”资源,前后呼应进行解密的同时,让学生参与共建课堂,将知识点指向“解方程”,也为后面的学*埋下了伏笔,可谓一举多得。

  四、总结陈述

  各位评委,刚才我描述的这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是一个“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的过程。主要是让学生经历将现实生活中的等量关系数学化、符号化的活动过程,然后运用方程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我并不是否定语言的交流功能,但是实际上,好多事情都是无法靠语言传达的。”这是日本畅销书作家养老孟司在《傻瓜的围墙》一书中强调的一句话。我想,我们的说课也是这样。

  谢谢!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6

  “小数大小的`比较”一课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一单元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和活动过程等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是比较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的大小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本节课旨在让学生对小数有进一步的认识,掌握小数的比较方法,并在有趣的数学活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特别提倡所学数学内容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本单元的主题是初步的认识小数,小数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基于对教材的认识以及对编写者意图的理解,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我将本课设计如下:

  1.掌握比较小数的大小的方法,能够用符号表示小数的大小。

  2.感受小数的意义,发展数感,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活动中培养获取、提炼信息的能力,提高自主学*、合作探究的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

  本节课的活动重点是比较小数的大小的方法,活动难点是熟练掌握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活动的准备材料有:多媒体等。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大胆探索通过“数学实践活动”这种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同时,我将教材中较枯燥的数学问题转化成形象生动、贴*学生实际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会、理解并掌握知识,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

  三、说过程设计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对“实践活动”的教学建议,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与学法的基础上,我对本节课的活动过程设计如下,具体包括以下四个环节:

  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复*导入,探索新知

  比较大小,应用知识

  总结回顾,解决问题

  下面我就这四个活动过程做具体的阐述: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男同学都喜欢跳远这项体育活动,体育组<王>老师给男同学测跳远为引子,针对学生争强好胜的心里特点,跳远成绩排名引入新题。 这一环节的设计,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投入学*活动中。

  (二)复*导入,探索新知

  本环节主要通过复*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导入小数的大小的比较。

  (1)出示几道练*题,请学生回答,说说你是怎么比较的。

  (2)总结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三)比较大小,应用新知

  本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入手,通过列举四种物品不同的价格进行比较,其中包含三个知识点,即整数部分的比较,小数部分十分位上数的比较,百分位上数的比较,从而总结出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教师给学生创设了实实在在的探究空间,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最后得出比较方法,初步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了探究成功的喜悦,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和提高继续探索的兴趣。

  (四)总结回顾,解决问题

  本环节主要是做一些练*题,回过头来解决开始设计的问题:男同学跳远成绩的排名。这样能使新知识学以志用。

  在本节课即将结束时,进行总结,问学生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师生共同总结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最后的总结与交流,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反思和总结一节课的收获和体会引导学生思考并初步尝试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从而提升数学学*的实际价值。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7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我选择的说课内容是人教版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第一课时亿以内数的认识。

  2、教材地位与作用: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学*了万以内的数的读写认,而本单元则是在以前学*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亿以内的数的读写并了解其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这一单元是在小学阶段对整数学*的最后一课。对以后学生在学*中接触大数,并计算大数奠定了知识基础,而且初步感知大的数目。

  3、教材的编排特点:a.结合实际情境,让学生感受大数,产生学*需要。b.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自主探索。

  本节课的学*,不仅是学生对数认识的一次扩展,也进一步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学*,能加强学生对数据实际意义的理解,会用数学的眼光分析身边一些数据的意义,这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一般具有接触面广、独立性增强、善于观察和发现、乐于动手操作等特点,而且学生在三年级的时候已经系统的学*过万以内的整数。结合学生的这些特点,我会做一些课前准备,一是准备了《亿以内数的认识》的教学课件;二是准备计数器、游戏卡片等教具。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和内容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使学生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学*较大数的必要性,使学生体会较大数的实际意义,感受亿以上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我评价和善于合作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学会读、写亿以内的数;

  2、掌握亿内数的数位顺序表,了解十进制计数法。

  3、认识数级个级、万级、亿级,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亿以内的数。

  教学亿以上数的读法与写法。

  难点:1、读写数位较大的数目。

  2、理解"十进制"计数方法。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方法方面,我会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趣的情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大数对于学生读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应充分利用好教材文本,创设具体教学情境,让学生对大数获得丰富感受,注意放手让学生探索,理解大数的读法后,通过独立练*,小组合作交流训练,达到熟练程度。

  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给学生留有自主探索的空间,对于数位、数级,十进关系等知识,应该让学生牢固掌握,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去发现,去体会,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达到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密切了大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收集大数的*惯和能力,数的产生与发展都是生活实践的需要,认识数是为了用它来交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数学意识。

  学法:学生主体参与;动手操作;多向交流;教学游戏

  五、教学理念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打基础。遵循儿童心理规律和认知规律。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生必须获得有价值的数学,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师精心组织下充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亿以内数的规律,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有学*成功的体验。

  数学教学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教师应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得新知识能力,培养学生敢于自主学*、尝试新知的研究学*。小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为其独立解决数学问题提供了可能。为此,在教学"延伸性、迁移性知识"时,我直接让学生自己自主尝试、积极探索,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通过操作、观察、分析、比较、推理、发现和总结,给学生自主探索新知的空间、时间,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发展。

  六、说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学前准备:口答:一千里面有10个百,一万里面有10个千;口述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

  2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中,还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利用课件出示20xx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图片)你们会读这些数吗?瞧,这些数比以前学*的万以内的数更大,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更大的数,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请学生拿出计数器,一千一千地数,当数到10个一千时问: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多少?(一万)强调:千位上的10个珠子怎么办?

  2、请学生10个10个地数,当数到10个一万时问:是多少?利用计数器问:怎么表示10个一万?

  3、照这样继续数下去。10个十万是多少?10个一百万是多少?10个一千万是多少?.师:一、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都是计数单位。想一想: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是什么关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即十进关系)

  4、把所学数位按数位顺序表排列起来

  亿级万级个级

  亿千百十万千百十个

  万万万

  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

  1381900000表示8个千万

  为了便于读亿以内的数,我国沿用了四位一级的计数规律,即:从右起每4个数位是一级,分为个级、万级和亿级。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8

  一、教学内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原通用教材六年制小学课本《数学》第八册第73页例1~例4。

  二、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小数的性质,能运用小数的性质化简小数,能根据实际需要不改变原数的大小,写成指定位数的小数。

  三、学具准备:

  同桌的两名学生准备用硬纸条做的米尺一把;长短不一的纸条(长度要大于5分米);剪刀一把。

  四、教学过程:

  师:[板书:0.6元0.60元]0.6元、0.60元各表示多少钱?说明了什么?

  生:0.6元表示6角钱,0.60元也表示6角钱。说明了0.6元等于0.60元。

  师:很好,[板书:0.6元=0.60元]

  师:[板书:5、50、500]“5、50、500”是三个大小不同的数,谁能添上不同的单位名称使它们所表示的量相等?

  生:5元、50角、500分。

  生:5分米、50厘米、500毫米。

  生:5米、50分米、500厘米。

  师:同学们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现在我们选其中的一组来研究。

  [板书:5分米50厘米500毫米]

  这三个数量相等吗?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纸条,再拿出自己用硬纸条做的米尺,第一大组的同学在长纸条上量出5分米的长度,剪下来,第二大组的同学在长纸条上量出50厘米的长度,剪下来,第三大组的同学量出500毫米的长度,剪下来。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师:同学们量得很好,请每个大组交上来一张剪好的纸条。[教师依次把5分米、50厘米、500毫米长的纸条对齐贴在黑板上]你看出了什么?

  生:我看出了三张纸条一样长。

  师:对,这说明了5分米=50厘米=500毫米。

  [教师在黑板上的5分米、50厘米、500毫米中间添上等号]

  师:谁能把5分米、50厘米、500毫米改写成用米作单位的小数?

  生:5分米是0.5米,50厘米是0.50米,500毫米是0.500米。

  师:[板书:对齐上面板书的5分米、50厘米、500毫米,分别在它们的下面写上0.5米、0.50米、0.500米]0.5米、0.50米、0.500米相等吗?为什么?

  生:相等。因为5分米=50厘米=500毫米。

  师:[板书:0.5米=0.50米=0.500米]

  师:我们再来比较0.3和0.30的大小(见图30)。

  请同学们拿出印好的两个正方形,用阴影分别表示出0.3和0.30。

  [同时请一名学生在幻灯片上的正方形中分别画上阴影,表示出0.3和0.30]

  师:[教师巡视]很好,同学们都画完了,请看幻灯演示[用抽拉片将两个正方形中的`阴影部分重合]同学们看出了什么?

  生:0.3等于0.30

  师:[板书:0.3=0.30]请同学们观察0.3和0.30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0.3和0.30都是小数。

  生:它们的整数部分都是0,十分位上都是3。

  生:它们的大小都不够1。

  生:它们的大小相等。

  师:再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0.3是一位小数,0.30是两位小数。

  生:0.3的百分位上没有0,0.30的百分位上有0。

  师:同学们说得都对,它们最主要的相同点是大小相等,最主要的不同点是0.30的百分位上有个“0”,现在看看这个“0”在小数的什么地方?

  生:这个“0”在小数的最后面。

  生:这个“0”在小数的末尾。

  师:对,这个“0”在小数的末尾。今天我们专门来研究小数末尾的“0”。

  [教师指着板书的等式0.3=0.30]从左往右看有什么变化?

  生:小数的末尾添了个“0”。

  师:从右往左看有什么变化?

  生:小数的末尾去掉了“0”。

  师:它们的大小变了吗?

  生:它们的大小没变。

  师:请同学们再看前面板演的等式。

  0.5米=0.50米=0.500米

  从左往右看小数的末尾怎样?

  生:小数的末尾添上了“0”。

  师:从右往左看小数的末尾怎样?

  生:小数的末尾去掉了“0”。

  师:它们的大小变了吗?

  生:它们的大小没有变。

  师:[再指着第一次板演的等式0.6元=0.60元]请同学们从左往右看,再从右往左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它们的大小怎样?

  生:从左往右看小数的末尾添上了“0”,从右往左看小数的末尾去掉了“0”,它们的大小没有变。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好,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小数的性质”。

  [板书课题]

  请同学们打开书第74页看第二段,谁来读?

  生:[读]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小数的性质。

  师:[在黑板上出示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性质分几部分内容?请你讲一讲。

  生:分两部分内容,一是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二是小数的末尾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很好!学*小数的性质有什么用途呢?请同学们看第74页第三段。[看完后请学生回答]

  生:根据小数的性质可以把小数化简。

  师:对,怎样化简小数呢?

  [出示例3]把0.70和105.0900化简。

  生:把0.70末尾的零去掉。

  师:[板书:0.70=0.7]105.0900这个小数化简时只能去掉哪里的“0”?谁上来指一指?

  生:只能去掉小数末尾的“0”。

  师:[板书:105.0900=105.09]

  下面我们进行巩固练*(做练*十九第2、3两题)。

  1.下面的数,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3.90 0.300 1.8000 500

  5.780 0.0040 102.020 60.06

  2.化简下面的小数。

  0.40 1.850 2.900 0.50600

  0.090 10.830 12.0000 0.0750

  [学生做练*,教师巡视、辅导,然后集体订正,及时反馈矫正]

  师:学*小数的性质还有什么用途呢?请看课本第74页第四段,看完后回答。

  生:根据需要可以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

  生:可以把整数改写成小数的形式。

  师:对,[出示例4]

  例4 不改变数的大小,把0.2、4.08、3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生:0.2=0.200

  生:4.08=4.080

  师:很好,根据什么可以这样改写?

  生:根据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怎样把“3”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呢?

  生:在“3”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上3个“0”,3=3.000。

  师:很好,在整数的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上“0”,就能把整数改写成小数的形式。下面我们进行练*(做练*十九第4、5两题)。

  1.用“元”作单位,把下面的钱数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两位的小数。

  3元2角 18元 6角 1元零3分

  2.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的数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5.4 30.04 7 8.01

  13 4.87 0.9 185.34

  [学生做练*,教师巡视辅导,集体订正]

  师:[挂出小黑板]我们再进行下一项练*。

  3.把左右两边相等的数用直线连接起来。

  0.300 2.08

  0.003 2.80

  2.080 0.030

  2.800 20

  20.00 0.3

  [请一名同学在小黑板上连线]

  师:为什么0.003不和0.030连接起来呢?

  生:因为0.003和0.030不相等。

  师:对。请同学们再看下一道判断题。

  4.判断(对就打“√”,错就打“×”)。

  小数点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小数的性质。( )

  [请一名同学在小黑板上判断]

  师:这位同学打的是“×”,错在哪里?

  生:应该是: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而不是“小数点&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9

  首先我对教材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说教材

  本节课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八册第82页例3。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三角形的定义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组成特征。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不仅给出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大小关系,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判断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的标准,熟练灵活地应用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是数学严谨性的一个体现,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全面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它还将在以后的`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新课标的精神,要改变学生学*的方式,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做数学”等过程,并注重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学有价值的数学。引悟教育的目标,强调在教师的引导作用下,由“获得知识结论快乐”转变为“探究发现知识快乐”。依据新课标的精神、引悟教育的目标、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特点,以及这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四年级数学《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说课稿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实践操作、观察比较,初步感知三角形边的关系。

  2、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猜想验证、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3、能判断给定长度的三条线段是否围成三角形,能运用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通过学*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探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三)教学难点

  理解性质中的“任意两边”。

  二、说教法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由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在教育方式上,也要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因此,我主要采用了情境导入法、设疑诱导法、操作发现法等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活动,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学*新知、经历探索、获得知识。

  三、说学法

  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是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为此我十分注重学生学*方法的指导,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学*的方法为:动手操作法、观察发现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让他们在剪一剪、围一围、比一比、想一想、议一议等活动中提高能力,获得知识。

  四、说教学程序四年级数学《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说课稿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已定的教学目标。我主要安排了以下的几个教学环节。

  (一)置境引入,使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索成为一种需要。

  教育情境的设计,是引悟教育的基础性工作,这种带有准备性的基础工作,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同时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悟,以及悟的成果。基于这样的认识,在本节课开始,我结合学生已有知识与生活实际,创设了这样的数学情境:(课件出示小明上学的路线)小明去学校一共有几条路可走,走哪条路最*,为什么?这样的问题情境贴*学生的生活,学生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知道走哪条路更*,但却苦于表达不出其中蕴含的道理,就使得对于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索内化成学生的一种需要。(适时板书课题: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二)联结感悟,经历、体验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形成、发展过程。

  借鉴杜威“做中学”的思想,我在设计本课时,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精神,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猜想、质疑、验证、探究、测量、实践操作、问题解决等过程中得以发展。

  这个环节我安排了二个层次的操作活动:

  活动一、动手操作,大胆猜想

  为每位学生提供小棒,让学生用剪刀随意剪成三段,试着围三角形。在围的过程中,学生会出现能围成和不能围成两种情况。我抓住这一契机巧妙设疑:为什么都是三段小棒有的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有的不能够围成一个三角形呢?这里面隐藏着什么秘密?带着疑问开始活动二。

  活动二、小组合作,再次操作,深入探究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小数的认识第三课时:比大小。

  2、教材简析:教材以情景的形式呈现出郑强和李明参加演讲比赛,郑强得9.87分,李明得9.90分,让学生比一比谁的得分高,然后给出张华得9.96,让学生排出名次,最后是道理解题,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与整数比较大小的方法相同,所以这节课的设计思路是在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上,为学生提供熟悉的情节,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自主学*,并在与同伴交流的过程中学*新方法,本节课也为以后进一步学*小数的加、减、乘、除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⑴通过活动,掌握比较两个小数大小的方法,能正确、熟练地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

  ⑵通过引导,启发使学生掌握比较几个数大小的策略、方法能将几个小数按顺序排列。

  ⑶在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交流中探索新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比较大小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小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学会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以及将几个小数按顺序进行排列,从而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难点:

  能够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并且正确地比较它们的大小。

  二、说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小数的比较大小,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内容也比较枯燥,但其内容又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联系。新课程注重小数的现实意义,适当让学生经历一些现实情景,使学生通过活动感受比较小数大小的意义。

  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我在本节课的教学法上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⑴创设生动具体的教育情景,激活学生的有关经验和体验。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景,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引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投入,使他们自主的投入学*。我在本节中首先通过展示少年演讲这一情景,在实际情景中提出问题,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愿望。

  ⑵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中我们应该转变角色,开展探究性学*,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

  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不同的学*效果

  因为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接受能力不同,存在着个体差异,因此在学*新知识时,应给学生消化吸收的空间,不强加给学生,让他们自然而然的接受新知识。

  三、教学程序

  设计这一课时,我以学生亲自参与的自主探索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情景导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尝试

  1、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入手

  引导学生观察,为学生提供自主学*的素材,也隐含着数学知识的生长点。

  2、立足探索发现,在合作交流中获得新知识

  在引入的基础上,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一活动贯穿始终,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是在做数学而不是学数学。

  在小组交流中,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已的想法,恰当给予肯定,然后通过引导,概括出比较的方法,实现知识的整合。

  3、巩固练*

  新的学*成果的强化,主要是通过练*实现的。

  让学生在及时的练*中巩固所学的技能,让学生沉浸在解决问题的快乐中,能强化学生的理解,应用能力。在这节课上,我们也许看不到步调一致的和谐,但我们可以听到来自不同角落的声音。

  4、总结

  让同学们说说本节课的收获,最后老师鼓励总结。

  总之本节课的整个过程,力求做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课堂学*的中心,课堂中的一切活动都在为学生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我选择的说课内容是人教版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第一课时亿以内数的认识。

  2、教材地位与作用: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学*了万以内的数的读写认,而本单元则是在以前学*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亿以内的数的读写并了解其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这一单元是在小学阶段对整数学*的最后一课。对以后学生在学*中接触大数,并计算大数奠定了知识基础,而且初步感知大的数目。

  3、教材的编排特点:a.结合实际情境,让学生感受大数,产生学*需要。b.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自主探索。

  本节课的学*,不仅是学生对数认识的一次扩展,也进一步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学*,能加强学生对数据实际意义的理解,会用数学的眼光分析身边一些数据的意义,这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一般具有接触面广、独立性增强、善于观察和发现、乐于动手操作等特点,而且学生在三年级的时候已经系统的学*过万以内的整数。结合学生的这些特点,我会做一些课前准备,一是准备了《亿以内数的认识》的教学课件;二是准备计数器、游戏卡片等教具。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和内容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使学生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学*较大数的必要性,使学生体会较大数的实际意义,感受亿以上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我评价和善于合作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1、学会读、写亿以内的数;

  2、掌握亿内数的数位顺序表,了解十进制计数法。

  3、认识数级个级、万级、亿级,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亿以内的数。

  教学亿以上数的读法与写法。

  难点:1、读写数位较大的数目。

  2、理解“十进制”计数方法。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方法方面,我会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趣的情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大数对于学生读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应充分利用好教材文本,创设具体教学情境,让学生对大数获得丰富感受,注意放手让学生探索,理解大数的读法后,通过独立练*,小组合作交流训练,达到熟练程度。

  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给学生留有自主探索的空间,对于数位、数级,十进关系等知识,应该让学生牢固掌握,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去发现,去体会,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达到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密切了大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收集大数的*惯和能力,数的产生与发展都是生活实践的需要,认识数是为了用它来交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数学意识。

  学法:学生主体参与;动手操作;多向交流;教学游戏

  五、教学理念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打基础。遵循儿童心理规律和认知规律。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生必须获得有价值的数学,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师精心组织下充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亿以内数的规律,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有学*成功的体验。

  数学教学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教师应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得新知识能力,培养学生敢于自主学*、尝试新知的研究学*。小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为其独立解决数学问题提供了可能。为此,在教学“延伸性、迁移性知识”时,我直接让学生自己自主尝试、积极探索,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通过操作、观察、分析、比较、推理、发现和总结,给学生自主探索新知的空间、时间,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发展。

  六、说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学前准备:口答:一千里面有10个百,一万里面有10个千;口述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

  2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中,还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利用课件出示20xx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图片)你们会读这些数吗?瞧,这些数比以前学*的万以内的数更大,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更大的数,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请学生拿出计数器,一千一千地数,当数到10个一千时问: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多少?(一万)强调:千位上的10个珠子怎么办?

  2、请学生10个10个地数,当数到10个一万时问:是多少?利用计数器问:怎么表示10个一万?

  3、照这样继续数下去。10个十万是多少?10个一百万是多少?10个一千万是多少?。师:一、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都是计数单位。想一想: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是什么关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即十进关系)

  4、把所学数位按数位顺序表排列起来

  亿级万级个级

  亿千百十万千百十个

  万万万

  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

  1381900000表示8个千万

  为了便于读亿以内的数,我国沿用了四位一级的计数规律,即:从右起每4个数位是一级,分为个级、万级和亿级。

  (三)学*亿以内数的读法

  1、拿出作业本上的最末题

  (1)让学生自由读(2)小组交流讨论,该怎样读,为什么

  (3)反馈,老师做引导,而后总结读作:八千四百五十万七千六百

  A、从高位读起B、按照个级的读法,每一级的数读后加读‘万’或“亿”

  (4)思考:怎样去分辨这个数是在个级或万级?

  目的在于明确在读数之前必须先分级,有助于简单的读数。

  2、读数:

  13819000各自读,交流

  分级-从高位读起-按照个级读法,只是在后面加读级名最好在数位顺序表上体现,或进行分级。

  2496640700085000300

  先各自读,将其读法写下来,而后集体交流读法

  按照四位分级的原则,我国的读数法则是:(1)四位以内的数,按照数位顺序从高位读起。

  (2)四位以上的数,先从右向左四位分级,然后从最高位起,顺次读出各级里的数和它们的级名。(3)如果一个数末尾有“0”,末尾的“0”不读;每一级末尾的“0”也不读;其他数位上,不论连续有几个“0”,只读一个零。例如30500804500,读作三百零五亿零八十万四千五百。

  (四)学*亿以内数的写法

  1、六千八百五十万四千二百学生尝试写数-交流-确定方法(分级,借助数位顺序表)

  2、三千零八万一千五百六十九万三千六百七十二万三千一百一十二

  学生练*后,指名到前板演,而后讲评,最终得出写数的方法:先分级,从高位写起,某一位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写0占位。

  3、讨论:

  什么时候写0,写几个0

  (五)复*巩固

  (六)全课小结:说一说这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运用本节课学*的知识,和同学交流你课前收集的这些更大数的实际意义。

  练*设计了5道题,2道读法题,2道写法题还有一个思考题。最后是回顾整理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评价。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12

  教材简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小数,并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和会计算简单的小数乘整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编排从设疑引趣出发,使学生发现小数点的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并通过新奇有趣、层层提高的练*形式让学生掌握并灵活运用知识,为以后学*小数的乘除法作好铺垫。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情境,发现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能运用这一规律计算相关的小数乘除法。

  (3)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探索、概括出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数字卡、纽扣、红黄蓝绿色卡、练*题

  【说教法学法】

  本课以成功教学法为主,遵循导学自学、示学量学、施教施学、互教互学、用教用学、再教再学、查教查学七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充分让学生在动口动手动脑的氛围中乐学好学。同时,我还注重在教学中渗透“游戏学*”的理念,使学生感受到学*的过程其实就是一次快乐无比的游戏,一场富有挑战性的竞争,一回激荡人心的比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说教学流程】

  由于本课的内容与前几课的学*关联不大,而且知识点较多,所以我在课前的预备时间里给学生做了学*铺垫的游戏。

  课前游戏: 1.左右训练:向左点点头、向右招招手、用你的左手拍拍左肩、用你的右手摸摸左耳……

  2.全班抢答:(整数的大小变化规律)

  (例)从285到28500的大小变化(扩大到原来的100倍)

  从16000到16的大小变化(缩小到原来的1/1000倍)……

  教学过程:

  (一)导学自学

  新课伊始,我就让全班学生来读一个奇怪的数,随着课件演示:360.0→36.00→3.600→3600,学生也跟着报出不一样的数,这就产生了一个疑问:怎么数字没变,大家却报出不同的数?原来是调皮的小数点在捣乱。学生的学*兴趣一下子被激起来了,内心产生要知道小数点移动会引起小数怎样的大小变化的强烈愿望,此时便可以马上进入新课教学。

  (二)示学量学

  成功教学法强调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学*,我在上课的前一天晚上给学生布置了预*《小数点搬家》的任务,同时完成自学表。而书上的情境图一直惹来许多争议:快餐的价格从4元一直降到4分才使山羊餐厅从没有顾客到客人如潮,跟现实生活不符。所以我不打算把这情境作为新课的引入,而是让学生在预*时自己去理解、去找原因、谈感受。

  (三)施教施学

  我故意以考学生的自学情况为由,让学生在急迫修改不合理价格的心情中主动探索小数点移动所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之所以选择巧克力和蛋糕为情境,是因为一来这些是学生*常最爱吃的零食,他们会比较清楚价格,二来这两种食物随着份量的大小和质量的高低而有较大的价格差异,这就正合我心意,让学生猜出两种价格,从而顺势探寻小数点移动两次的规律。

  教学时,我跟学生说:刚才一个不留神,调皮的小数点又跑到商场里捣蛋去了。看这里,一颗巧克力糖果的价格是50.00元,大家觉得价格合理学生会说:小数点应该向左移一位,使价格变成5.00元。

  也有的学生会说:小数点向左移两位,价格变成0.50元会有更多人买。

  就这样,逐步引导学生探寻出小数点向左移的规律。

  同时我也板书出:从50.00到5.00,小数点向左移了一位,这个数也缩小到原来的1/10,列式为5010=5。

  当讲小数点向左移两位时,还特别要学生解释一下,这个数缩小到原来的1/100是怎么知道的,再来板书小结,然后乘兴追击,让学生得出小数点向左移三位、四位等的变化规律。

  最后,用蛋糕的标价0.80元来让学生同桌交流,自己归纳出小数点向右移的规律。总结后让全班齐读规律来加深记忆。


四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优选【10】份(扩展5)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菁华15篇)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1

  教材分析:

  “探索与发现(四)商不变的规律”是义务教育课程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P75—76页的内容。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熟练掌握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基础上安排的,让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既为学*简便运算作好准备,也有利于以后学*小数除法、分数和比的有关知识,是小学数学中十分重要的基础知识,同时商不变的规律在实际应用中较为广泛,有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参与、观察、比较、猜想、概括、验证等学*活动过程中体验成功。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商不变的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严谨的学*态度

  4、能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一些除法运算的简便计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和运用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归纳商的不变性质,

  教法学法: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引导发现法为主,辅以谈话法、直观演示法、小组合作等方法的优化组合。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发现规律、分析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教法和学法是和谐统一的。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教学时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诱发其内在的潜力,独立主动的探索规律,使他们不仅学会,而且会学。如教学商不变规律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规律,学生先从上往下观察,找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接着让学生从下往上观察,迁移类推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把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诱发为活动状态,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概括归纳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设疑,提出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要结合教例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问题学*情境。认知心理学研究也表明,“疑”产生于一定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学生展开自主学*的重要载体。所以我创设这样的情境。

  出示狐狸图,这是什么动物?想不想听听狐狸四兄弟的故事?狐狸四兄弟为了卖香蕉谁卖得便宜都吵了起来了。

  老大说: 2千克 卖了8元钱;

  老二说: 20千克 卖了80元钱;

  老三说: 200千克 卖了800元钱;

  老四说: 20xx千克 卖了8000元钱.

  师:你认为谁卖得便宜?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8÷2=4 80÷20=4 800÷200=4 8000÷20xx=4

  师:哦,原来是这样,你真聪明!为什么卖的斤和钱数都在变化,可是每斤的价钱都一样呢?

  用“算式设疑”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使学生欲罢不能,在学*行为中遇到障碍时,让学生观察之前面的算式,引导提出“被除数和除数是怎样变化的?”“商在什么情况下会不变?”等数学问题,明确学*目标,起到目标定向的作用。

  二、分析问题、总结规律

  在这一环节中,我安排了三个步骤,先让学生自主发现规律,然后验证规律,最后是深化理解规律。

  学生分小组讨论、自主探索,教师要参与、指导讨论。由于学生讨论容易偏离重点,所以要注意把学生的讨论引导到重点上来。如:你们组的观察顺序是?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又是怎样变的?

  学生围绕讨论的问题、向全班交流讨论的情况,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诱导学生说出重点内容。教师最后小结: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商不变。

  根据学生刚才的总结,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被除数乘以或除以0,除数也乘以或除以0,商变不变?接着让小组进行讨论?这时学生很容易就发现商不再等于4。

  教师补充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同学们发现的这个规律是否具有普遍性呢?请你们接下来再举几个例子。

  在学生验证这后,然学生给本节课发现的规律起名字“谁能给我们发现的规律取个名字?这个规律人们通常叫“商不变的规律”。(板书:商不变的规律)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的过程中去,充分利用合作探索的学*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索。数学家波利亚说“学*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是现代教育理念提出的学生最重要的学*方式。学生通过对教师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探索和讨论,从中感悟到纳税的重要意义。同时使学生的主体精神也得到良好的培养。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在这一环节主要是运用“商不变性质”来解决“3600÷600=”等被除数、除数末尾同时有0的除法,让学生所有学用,在口算是寻找最佳方法,提高口算速度。

  四、巩固练*,扩展应用

  共三道练*,第一道是口算,让学生用今天学过的知识进行简算,其中象“7500÷50=”等学生易错的题目,通过学生提醒学生的方式,提醒学生在简算时,被除数和除数末尾要去掉相同个数的0。

  第二道练*属于开放性练*:200÷50=(200○□)÷(50○□)拓展学生思维空间,从不同角度、不同类型、不同形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第三道是实际生活问题,一捆铁丝有多长?(提高性练*)让学生观察图片,说出图中两个小朋友是怎样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学生讨论,要求运用定律解决的过程要说出来。

  第四道是观察与思考(拓展性练*)

  出示题目。

  400÷25=(400×4)÷(25×4)=1600÷100

  先让学生思考:观察算式特点,怎样使除法变得简便?为使除法简便,在被除数400和除数25中,首先要对哪个数扩大倍数?根据什么可以同时扩大相同倍数?

  让学生利用这种方法独立完成。

  完成后找个别学生说说自己的运算过程。

  如何利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课难点,利用这个练*把知识的利用具体化了,更具体显示了定律给我们带来的方便。

  第五道练*是从课前情景中提出的.问题:这时狐狸妹妹也来这里卖香蕉了,她的售价牌上这样写着(8÷9)÷(2÷9),她买的香蕉便宜吗?

  五、交流感受,提升认识

  “学生想牢固地掌握数学、就必须用创造与体验的方式来学数学。”让学生展开想象:本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这部分知识有什么用?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商不变的规律

  8÷2=4(元)

  80÷20=4(元)

  800÷200=4(元)

  8000÷20xx=4(元)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商不变。

  这就是我板书设计简洁明了,突出重点,使学生一目了然,理解商不变的规律。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2

  一、教材简析和教学目标

  (播放视频)刚才,大家看到学生们正在轻松地玩,你能猜到这是哪部分知识点吗?是的——《认识方程》,我将静态知识进行了动态化处理。

  评委老师,下午好!

  《认识方程》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学生已经学*“用字母表示数”,同时又是即将学*“解方程”的基础。

  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通过具体情境理解方程的含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生活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经历从生活情境中寻找等量关系到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表示等量关系的过程;

  情感与态度:让学生体会到发现、创造的乐趣,经历数学的情感体验。

  二、教学思路

  我的教学思路是让学生在不同的生活情境中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建立方程模型---然后运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本课的教学不拘泥于方程定义的文字描述,而是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经历寻找等量关系的过程。

  基于以上思考,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环节:(创设情境.导入课题;自主学*.感知方程;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三、教学过程

  首先,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扑克游戏、激疑引趣

  我设计了一个“扑克牌猜数”游戏。拿出13张扑克牌,分别代表数字1—13,让学生从中任抽一张,不让老师看见这张牌。然后跟学生说只要你们用这张牌上的数字按要求计算后把结果告诉我,我就能快速猜到所抽的数字。

  学生应该会兴致勃勃地上来抽一张牌,按要求计算后报出结果,比如得数是75,我猜到数字6,学生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再次玩游戏,比如这次学生的计算结果是45,我猜到数字3.

  (2)导入课题、提出问题

  在激发学生的疑问和兴趣后,我赶紧介绍帮我忙的就是数学王国中的“方程”,导入课题。(板书:认识方程)

  然后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我顺势确定两个作为本节课将要研究的大问题。“什么是方程?”“为什么要学*方程?”(板书:“什么是方程?”“为什么要学*方程?”),关注学生问题探究意识的培养。

  2.自主学*感知方程

  我设计了四个活动帮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经历寻找等量关系的过程。

  (1)想象游戏

  在学生明确“天**衡,表示天*两边的`质量是相等的”之后,我和学生们一起进入想象游戏状态:“伸出你的双手,闭上你的眼睛,现在我们都变成了一架天*。请注意,您的左盘放进了10克砝码,紧接着您的右盘放进了30克物体。此时此刻,左盘来了救兵——20克砝码。亲爱的天*们,oPENYoUREYEs,您现在怎样了?”

  (课件演示上面天*的过程.快速的)“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天*两边相等的状况吗?”学生很容易说出“10+20=30”。

  想象游戏中多感官的参与,帮助学生建立“等式”概念。

  (2)不同方式表达

  “同学们,我们继续玩天*!”(课件动态演示:左盘先放一个樱桃,右盘放20g砝码)“要使天**衡,该怎么办?”学生应该会说“在左盘放上物体吧”。(课件演示)在创设了樱桃生活情境后,我尊重学生的已有学*经验,开放地处理为: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天*两边相等的状况。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形:

  a.生活语言樱桃的重量加5克等于20克

  b.生活+数学语言樱桃+5克=20克

  c.图片+数学语言《认识方程》说课稿+5g=20g

  d.数学语言X+5=20

  “请思考:你觉得他们写的都对吗?这几种表达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你比较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学生们在观察、思考、对比、评价和选择的思维撞击过程中,逐渐清晰这几种表达方式之间有着本质的联系:那就是等量关系完全相同。顺利从物化天*中抽象出数学语言X+5=20,充分感受数学表达方式的优势:简洁明了。(板书:X+5=20)

  (3)自我挑战

  紧接着,我抛出这样一个问题“没有天*了,你怎么找*衡?”我将教材中后面两个例题处理为挑战题。放手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小组学*汇报的探究学*过程。学生可能会知识正迁移地说“我在脑子里想象有一架天*,左盘放4个月饼,等于右盘的340克”。也可能会说“我去找等量关系:两个热水瓶的盛水量+180毫升=20xx毫升”。

  紧扣本课的重点“在生活情境中经历寻找等量关系的过程”,让学生经历由浅入深、由直观到抽象的探究过程。(板书:4y=3402n+180=20xx)

  (4)阐述“方程”

  (老师将黑板上的方程用红粉笔圈起来)“同学们,这些都是方程!请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说说你理解的方程是怎样的?”

  此时,学生们已经比较充分积累了活动经验,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方程也就水到渠成了。(板书: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3.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这个环节我分层次设计了两个练*。

  (1)看图列方程

  学生运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2)前后呼应、揭示谜底

  “同学们,现在我们来看看“方程”到底是怎样帮了我的忙呢?”我把扑克牌上的数看作X,根据之前学生的两次计算得数现场编辑两道题目。要求学生根据文字中的等量关系尝试列出方程,然后我告诉学生,我就是通过解方程求出6和3,它们就是你们抽的扑克牌数字。

  “那到底怎样解方程呢?后面我们将继续学*。”

  利用“扑克猜数游戏”资源,前后呼应进行解密的同时,让学生参与共建课堂,将知识点指向“解方程”,也为后面的学*埋下了伏笔,可谓一举多得。

  四、总结陈述

  各位评委,刚才我描述的这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是一个“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的过程。主要是让学生经历将现实生活中的等量关系数学化、符号化的活动过程,然后运用方程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我并不是否定语言的交流功能,但是实际上,好多事情都是无法靠语言传达的。”这是日本畅销书作家养老孟司在《傻瓜的围墙》一书中强调的一句话。我想,我们的说课也是这样。

  谢谢!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3

  教材分析:

  《线段、直线和射线》是空间与图形认识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从知识上讲,它是最简单、最基本的,是研究复杂图形如三角形、四边形的必要基础,可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数学基础知识,为以后的学*起着奠基的作用。从思想方法上讲,线段、直线和射线的认识体现了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

  学情分析:

  线段、直线和射线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图形,又是容易混淆的知识。虽然学生在低年级时已初步接触过线段,但当时只是感性的初步认识。这次是学生第一次同时接触,要把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在感知方面会有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借助直观和实际的例子加以说明,采用观察想象、抽象概括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三线的特征及区别联系。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的特征。知道线段、直线和射线的联系与区别。

  2、知道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是最短的,掌握用直尺画线段,及数线段的方法。

  3、尝试用数学的意识观察生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能力,体会学*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的特征。

  教学难点:

  掌握线段、直线和射线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方法:

  采取观察—探究—思考—发现—验证的方法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环节: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1、出示奥运场馆图片:找出隐藏在图片中的线段?指着灯光发出的线问你知道这可以看成什么线吗?会有学生说出是射线。

  2、那么,生活中除了线段、射线,还有各种各样的线,你还知道哪些线?学生可能会说出折线,曲线、直线?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入线的世界,重点来研究线段、直线和射线。(板书课题)

  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是结合今年北京成功地举办了奥运会,水立方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一个标志性建筑物,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的线抽象成数学中的线,不仅拉*了数学和生活的距离,而且引发学生对线段的注意,引入自然而顺利。

  二、观察体验,探究新知

  1、线段的认识

  (1)首先出示学生小队活动时的照片:让学生判断哪个小队正在拔河,说出理由。学生会很快发现左面小队的绳子是弯的,还没开始拔,右图中小队的绳子是直的,是正在拔河,因为只有双方用力拉,绳子才会是直的。)

  (2)揭示最前面的两位同学之间这段直直的绳子就可以看成线段,两位同学用手捏住的地方就是这条线段的两头,叫做这条线段的端点。并追问:这两个点叫线段的什么?线段有几个端点?(2个端点)

  接着估计一下老师所画线段的长度,得出线段的长度能度量,是有限的。

  (3)然后让学生用语言描述线段的特点:有两个端点 长度有限 可以度量 意图:这样设计是通过学生喜爱的活动使学生形成线段的表象,再由形象的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认识,将活动中“两手握住的地方”和“端点” 形象地联系起来,化解了对概念“端点”的理解难度。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点,体现学生自主学*意识,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活动中体验新知。

  (4)最后观察自己周围,哪些物体上也可以找到线段的形象,学生可能会说到书本的边,门的边,黑板的边??再让我们走出教室,看看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上也有线。如标志牌上的人行横道,这段桥梁??

  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是在学生认识了线段特点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观察生活中的线段。既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认识到现实生活中很多物体上都有线段,又促进了学生对线段的特征有更清晰地了解。下面继续引导学生认识射线

  2、射线的认识

  (1)首先课件出示一条线段,将它的一端无限延长,延伸到了屏幕的边,还继续延长,延长,这时得到的线就是射线。

  意图:这一环节利用动态 演示由线段得到射线的变化,让学生直观感受它们的联系,在头脑中形成对射线一端无限延伸的深刻表象。

  (2)再去让学生描述射线的特点:射线有一个端点 长度无限 不可度量 意图:这样做是为培养学生归纳、及语言表达结论的能力。

  (3)在认识射线特点后找出生活中哪些线可以*似地看成射线,学生可能会说出手电筒发出的光,探照灯发出的光??这时教师及时出示图片:你知道这里是哪吗?左图是黑龙江的电视塔,右图是上海的东方明珠电视塔,这些彩色的灯光都可以*似地看成射线,沿着端点向一端无限延伸)

  意图:联系生活举例后再通过实物图片强化射线一端无限延伸的特点,从而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惯。

  3、接着回忆刚刚认识过的线段和射线的特点,出示杭州一所工程公司的夜景图,让学生找出藏在这幅图中的线段和射线。楼顶发出的光可以看成射线,这幢大楼的一些边可以看成线段。

  意图:这样依托实物强化学生对线段、射线的认识,掌握线段与射线的特点,发展学生的空间意识。

  4、直线的认识

  (1)出示一条线段,沿两个端点向两边无限延长,到屏幕边了,继续无限延长,延长,同学们闭眼想象一下吧,这条线还在向两端延长、延长、再延长、再延长,你头脑中出现这条线的形象了吗?这条线就叫做直线。(教师板书“直线”) 意图:到此,射线、直线都是依托于线段引出,加强了三线之间的联系。其中直线在生活中不能找到“原型”,概念抽象,所以选择通过想象感知直线,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把抽象事物更加形象化。

  (2)紧接着让学生总结直线的特点:没有端点 长度无限 不可度量

  5、 在对三线进行归纳整理时安排了两个小环节,一是你能在一条线上分别表示出直线、射线和线段吗?试着画一画。本题具有挑战性,教师可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进行*等和谐的交流,得出可以在直线上点两个点,这两点之间是线段,第一个点向左,第二个点向右都形成的是射线。

  三、然后出示表格,通过表格形式归纳整理三线的特征,进一步理解三线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明确线段、射线都是直线上的一部分。

  1、填空

  (1)把5米长的'线段向两端各延长70米,得到的是一条( 线段 )。

  (2)线段一端无限延长,得到的是一条( 射线 )。

  (3)线段两端无限延长,得到的是一条( 直线 )。

  其中第一题当中的第一小题学生可能会出现分歧,有的填成直线,有的填成线段,教师不要急于评价,要让学生再审题,在交流当中统一认识,这条线段是向两端各延长70米,并不是无限延长,所以得到的应该是线段。

  2、判断

  (1)一条直线长12厘米。 ( × )

  (2)直线比射线长。 ( × )

  (3)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 ( √ )

  (4)直线的长度是无限的。 ( √ )

  意图:在这里,通过判断、填空的练*,巩固学生对三线特征的记忆,并灵活运用所学概念灵活做题。

  3、创设情境,这只小狗找不到吃的,都饿了一天了,忽然它发现远处有两根骨头,真想快点吃到它呀!同学们,有几条路能通道骨头那里?你能帮助小狗选择一条最*的路吗?在书上描出来,学生会立刻想到是中间这条路,及时追问学生为什么不选另外两条路呢?学生会说出另外两条路绕远,如果将它们拉直,长度超过了中间这条路。

  意图:这一环节设计的意图是通过实际操作感悟两点间所有的连线中线段最短,并知道连接两点间的线段的长度,就是这两点的距离。

  4、画一条6厘米长的线段。让学生自主尝试选择不同的方法画线段,可能会出现先画线,再画端点,或者先画端点再画线,也可能先画一个端点,然后画线,再画另一个断电,在交流中互相启发、补充,进一步强化了对线段特征的理解和把握,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5、数一数有几条线段。

  +1=3

  可以线段的端点为顺序,第1个点形成2条,第二个点形成1条。

  可以基本线段的条数为顺序,基本线段有2条,线段上有一个分点的线段有1条。 得出:第1个点形成2条,总条数就是(2+1=3)条,第1个点形成3条总条数就是(3+2+1=6)或者看基本线段,有2条基本线段的就是(2+1=3)条,有3条基本线段的就是(3+2+1=6)条。

  追问:如果一条线段上有5个点,6个点,可以形成多少条线段?

  意图:通过此类练*促使学生对线段的认识更丰富,更深刻,同时也较好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有序性。

  6、为防止学生的学*疲劳,我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比比看,在规定时间内看谁过一点画出的射线多,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发现过一点可画无数条射线,再去猜想过一点可以画多少条直线呢?有了动手操作的基础,学生会很快想到同样能画出无数条。

  四、欣赏图片,感受数学美

  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给我们以线段、直线、射线的形象。像奥运会开幕式上的道具(火炬和拨浪鼓),厨房的天花板上非常明显的线段形象,世界公园中各国的建筑上也可以找到线的形象,物美超市,高架桥,激光*。从这些常见的事物入手,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数学广泛应用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接着引出利用线段还能创造出精美的图案,一起欣赏一下,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了学科的整合,使得单调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进一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的乐趣和应用价值。

  五、自主总结,兴趣延伸

  1、总结时学生可能说到通过这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还可能会说通过这节课感受到生活中到处都有线的形象,还会感叹于线带给我们的数学之美。通过学生的自主总结,既使所学知识及时得到内化,又使学生体验到学*成功的喜悦,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教师及时了解教学效果。最后安排这样一个环节,

  2、挑战一: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创造出美丽的图案吗?发挥自己的想象,完成自己的创作。

  挑战二:先判断下面各组中两条线的名称,再判断它们是否相交。

  此环节力求将数学课堂变成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活动场所,也体现了将课堂所学的知识延伸到课外,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情,

  谢谢各位老师的聆听!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4

  一、教材:

  1、说课内容:五年制小学课本第八册第三章第3节。[数学网更多小学数学说课稿]

  2、教材简析:梯形的面积计算是在梯的认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以后学*图形面积计算的'基础。

  3、教学目标:

  (1)理解的基础上掌握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2)通过做图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

  4、教学重难点:

  重点:梯形面积公式。

  难点:熟练正确的进行应用。

  5、教具:课件、小黑板

  学具:两个三角形,两个梯形。

  二、教学:

  在这堂课中设计过程中,我采用目标教学,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讲解法:在本课教学中,梯形面积的计算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我通过学*(三角形及*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过程)进行梯形面积计算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推导能力。

  2、引导发现法:运用边讲边提问的方法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在积极获取新知。

  3、讨论法:由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熟练掌握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又使学生能将本节课的新学的知识进行消化吸收,我采用了讨论法、操作法,通过讨论互相学*,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的学*兴趣。

  4、练*法:通过各种形式分角度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而且保证了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形成。

  三、学法:

  1、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学*知识,让学生初步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2、通过教师的启发讲解,提问教会学生观察区分相似事物之间的规律,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培养、总结、归纳、概括能力,通过不同形式的练*培养学生的判断力、应变能力。

  四、教学过程:

  1、复*铺垫,又促迁移: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我们在教学中安排以下几个过程。

  〈一〉、前提测评:

  师: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图形?

  生:*行四边形

  为了唤起学生的旧知识,促进迁移,上课一开始出示拼一拼和*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师:*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生:*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计算*行四边形的面积(出示课件1)

  师:看,老师把*行四边形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什么图形?

  生: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梯形面积的计算。

  板书:梯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这样安排教学,既复*了旧知识,又为学新知识打下了基础。

  2、引导发现,归纳总结。

  (1)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拼一拼,和学生观察知道一个*行四边形可以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这样把梯形面积的计算转化成以学过的*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2)教师让学生观察课件和自己拼的*行四边形,学生展开讨论交流: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面积与拼成的*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与拼成*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总结梯形面积公式。学生回答师板书: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教师说明如果用a表示梯形上底,b表示下底,h表示高,那么字母公式应怎样写?学生回答,师出示例题理解横截面积,指名说出题目告诉我们什么了?你是怎样想的?学生回答集体练*订正。

  (3)为了巩固梯形面积的计算,做“做一做”,学生练*集体订正,这样有利于学生熟练掌握公式。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学目的在于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和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总结梯形面积的公式,从而在理解梯形公式的推导过程的基础上进行熟记,正确求出面积。

  3、多种形式练*。

  1、做一做:(课件)

  2、下面是河堤坝的横截面图,它的面积是多少?(课件)

  3、求下面梯形的面积:(只列算式,不计算)

  (1)上底是1.8分米,下底是4.6分米,高是3分米。

  (2)上底是32厘米,下底是47厘米,高是14厘米。

  (3)上底是4.2分米,下底是3.6分米,高是5分米。

  (4)上底是18米,下底是26米,高是8.4米。

  4、选择:(将正确的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求下图的面积,正确的算式是( )(课件)

  A、(13+15)×7÷2

  B、(13+15)×4÷2

  C、(4+7)×13÷2

  D、(4+7)×15÷2

  (2)一块梯形草地,上底为75米,比下底短20米,高为25米,计算它的面积的正确算式是( )

  A、(75+20)×25÷2

  B、(75-25+75)×25÷2

  C、(75+25+75)×20÷2

  D、(75+20+75)×25÷2

  5、梯形的面积是120cm2,如果高是6cm,那么它的上底、下底之和是( )cm。

  6、梯形的面积是70dm2,上底为8dm,高为4dm,则梯形的下底是( )dm。

  7、求下面梯形的面积:(学生自己讨论)(课件)

  [设计意图]本环节要达到的教学目的:(1)熟记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进行实际应用。(2)养成认真做题,正确书写作图的良好*惯。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5

  我的说课流程是:说说教材分析,说学情分析,说教学模式、教学设计,说板书、课堂评价与课程资源的开发。

  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含两个信息窗,主要内容有:乘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和乘法分配律

  这节课是学生学*了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乘法运算规律延续。这节课以济青高速公路为背景素材,通过对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的两辆汽车的相遇信息,由解决相遇问题的两种方法,发现和引出了对乘法分配律的探索,体验生活和数学的紧密联系,将数学问题有机结合,合理整合知识,让学生利用自己已学的知识体验推动新知识的学*,培养了学生的知识的迁移能力,提高了教学效率。

  教学方法:

  1、通过复*解答相遇问题,在解答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多种解题方法。

  2、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经验和具体运算,用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等数学方法学*知识。

  3、让学生通过探索体会知识间的联系,理解一些规律都是从一般规律概括出来的。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探索、验证、理解乘法分配率,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理解乘法运算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2、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学会运用乘法分配率进行简便计算。

  4、让学生了解简算在实际生活的运用,提高学生的简算意识。

  学情分析:

  这一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了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第一次接触,但对这方面的经验学生已有了积累。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沟通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模式:

  七步式对话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课前进行有效地预*,搜集资料,极大的扩充了课上有限的40分钟的时间。本节课的预*要求是:熟悉课本知识,并从生活中寻找分配率实例进行验证。有效地预*不仅节约了课堂时间,也使得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到良好的主导作用的关键是创设有效地活动体验,让学生把已有的知识有效地利用,内化为学生的数学素养,这样就会极大的提升学生学*数学的自信心及好奇心。

  教学过程:

  一、模拟激趣,引入学*

  同学们,两个运动中的物体会出现怎样的位置关系,你知道 吗?

  (学生思考回答。)下面我请两个同学到前面演示一下,看哪个 同学观察的最仔细。请学生交流汇报。

  二、进行新课,迁移新知

  1、观看图片,学*铺垫

  这些图片是我们看到济青高速公路的场景,同学们都看 的很认真,你们了解济青高速公路的情况吗?

  2、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自主提问

  请同学们观察这幅图(信息窗图片),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 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可能会提 出:济青高速公路全长约多少千米?相遇时大客车比小客车多 行市驶了多少千米?济南到青岛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2)合作探究

  我们来解决“济青高速公路全长约多少千米?”

  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请同学们分组交 流、解答。

  (3)汇报交流

  小组代表发言,汇报解答思路和方法。(根据学生的回答用 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解题思路。)

  (4)学生独立列式,并指名汇报,教师板书。

  3、精讲点拨

  刚才我们求济青高速公路全长约多少千米,同学们用了两种方 法,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根据刚才的发现,你 有什么想法?鼓励学生说一说,大胆猜想。

  请你在小组内举出这样的例子,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

  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帮助完善发现的规律。

  同学们真棒!发现并验证“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的'规律,叫做乘法的分配

  律。”教师板书课题名称:乘法的分配律

  我们能像前面学*的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哪样,用字母表示我们刚才发现的规律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a+b)?c=a?c+b?c

  三、练*应用,巩固提高

  1、想一想,连一连

  (15+85)×7 325×(99+1)

  325×99+325 34×45+34×55

  34×(45+55) 15×7+85×7

  23×24+23×76 23×(24+76)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80+70)×5=80×□+70×□

  m×153+m×47=□×(□+□)

  (a+b)×9=a×□+□×□

  m×n+m×16=□×(□+□)

  3、火眼金睛辨对错

  (1)13×(16+24)=13×16+13×24 ( )

  (2)12×4×4×13=4×(12+13) ( )

  (3)(a+b)·c=a+(b·c) ( )

  (4)78×101=78×100+78 ( )

  四、感悟收获 通过学*,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请学生谈一谈。

  板书设计:

  乘法的分配律

  (a+b)?c=a?c+b?c

  110×2+90×2 (110+90)×2

  =220+180 =200×2 =400(千米) =400(千米)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6

  一、教材内容及编排意图:

  《求小数的*似数》是义务教材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五节的内容。是学生已经掌握了用四舍五入法求整数*似数后的一次扩展,同时又为后面改写成以万和亿作单位的数做好知识铺垫。教材内容展示了豆豆测量身高这一现实情境,说明小数的*似数在实际测量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从而加深对小数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二、教学目标的设定: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似数的意义,掌握求小数*似数的方法,理解并应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似数,知道精确度的含义。

  2.经历类比迁移求小数*似数的过程,通过观察、发现、讨论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推理及概括能力,初步掌握“迁移”、“数形结合”等学*数学的方法。

  3.感受*似数的实际意义,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兴趣,培养学生的数感。

  三、教学重点:

  1.理解并应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似数。

  2.理解求小数的*似数时,*似数末尾的0不能省略的道理。

  四、教学难点:

  理解求一个数的*似数时,*似数末尾的0不能省略的道理。

  五、教学流程:

  在这节课中,我采用五环节教学,即“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小组合作,探究新知——回归情景,深化理解——反馈练*,拓展提升——课堂总结,回归生活”。具体设计是: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通过观察主题图,学生明确了用 0.984米、0.98米和1米三个数据都能表示豆豆身高后提出问题:他们是怎样得到豆豆身高的*似数的?引出课题,激发学生对求小数*似数的探究欲望。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由整数类比迁移到小数

  在回顾了用四舍五入法求整数*似数的方法后,做出强调:求*似数一定要用约等号来连接。随机提出猜想:求小数的*似数是否也会用到四舍五入法呢?

  2、自主探究,保留一位小数

  接着让学生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进行自主探究:保留一位小数求*似数。在充分理解了保留一位小数就是精确到十分位的含义后放手让学生探究,相互交流,汇报时,重视引导学生进行有条理的完整的叙述。由于学生能够在求整数*似数的基础上进行类比迁移,这一环节表述的比较完整,能轻松的将内部思考过程外化为语言表达。

  3、汇报交流,提炼方法

  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板书、回顾求1.93和16.195*似数的过程比较讨论得出共性,都是按要求保留一位小数,都要看到小数部分的百分位?不同点是:一个运用四舍法求到的*似数会小于原数,一个运用五入法求到的*似数会大于原数,在讨论交流中,学生明确了四舍五入法仍然是求小数*似数的方法。

  4、借用数轴,直观理解

  (1)直观发现1.93距1.9更*

  但为什么求*似数省略部分的最高位小于5时要四舍,不小于5时要五入呢?在提出这一问题后,学生还是会从四舍五入的方法本身进行思考和解答?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时,数轴便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借用动态的设计,数形结合,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因为1.93的位置更接*1.9,所以1.93保留一位小数后约是1.9。

  (2)直观列举,体味“四舍五入”的道理

  在学生能从“四舍”,和“五入”两个角度思考出*似数是1.9的两位小数后,也更容易思考出*似数是1.9的最大两位小数和最小两位小数是多少。

  (3)理解保留一位小数为何只看百分位

  从而得出:因为百分位的数决定了原数的位置,所以无论是几位小数在求*似数时,只要保留一位小数只需要看百分位的结论。进而小结出保留一位小数求*似数的方法后,又让学生再类比迁移,得出保留其他位数的方法。

  5、类比迁移,尝试归纳

  接下来,充分运用练*题的辐射作用引发学生的逆向思考:你能找到能保留三位或四位小数的数吗?为什么?明确原小数至少应该比保留后的*似数多一位。

  三、回归情景,深化理解

  在学生类推到保留整数的方法后,回归情景图中提出的问题,由0.984怎样想到0.98的,又怎样想到1的呢?这时,学生已能较熟练地解决这一问题。在找到0.984保留一位小数的*似数后,再一次引导观察、比较发现:同一个数因为要求不同,会有不同的*似数,但保留位数越多,就越接*准确数,开始的结论是根据小数的性质结果*似数末尾的0能够去掉:经过讨论后发现因为保留位数的`需要(即占位的需要)不能去掉。在此,又借用数轴直观演示*似数为1.0和1的准确数范围,让学生感知到:保留的位数越多,准确数的范围就越小,相应的精确度也就越高。从而得出结论:在求*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

  最后提出问题:回想求小数*似数的过程,和求整数*似数的方法相同吗?从而建构起数学知识间的前后联系。

  随后,学生自主看书学*,进行查漏补缺。

  四、反馈练*,拓展提升

  以闯关形式设计的反馈练*富有层次性,思考性,体现变化,能让学生在多种变式中体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似数的实质。体会到运用所学知识胜利闯关带来的成就感,但因为时间的关系,没有给学生更充分的表述机会,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五、课堂总结,回归生活。

  本课的最后一次讨论是在本课结束,寻找小数*似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购买商品时该付8.953元的究竟会付多少钱呢?由于实际生活的需要,学生会考虑付9.00元。虽然付8.95元相对来说更实惠一些,但实际上5分的钱数已很少见,所以会保留整数付钱更符合生活实际情况,这样,就让数学知识富于了鲜活的生活气息。

  总之,求小数的*似数内容抽象,本课着重引导了学生在疑惑处、重点处、难点处进行讨论,重视对知识源点的梳理,力争让学生理解:求*似数要用“四舍五入法”,以及为什么用“四舍五入法”。我的说课结束,谢谢大家!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7

  一、教材简析:

  1、教学内容:

  《认识几分之几》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P95—96的教学内容。这一内容的编排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理论,再用实践检验理论,指导学生认识几分之几,从而认识分数。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之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

  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是意义上、读写和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很大的差异。这部分知识的掌握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简单分数的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也可为今后的学*分数和小数打下初步基础。分数的含义是分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也是以后认识小数的基础,所以认识分数是本单元的重点。由于学生在生活中一般没有接触过分数,没有“分数”的概念,因此认识分数是教学的难点。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实物、图形和学生熟悉的具体事例,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知道几分之一这样的数是分数,能正确的读写几分之一,并能借助图形明确几分之一的含义。认识分数的各部分名称,使学生在借助图形的情况下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能力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操作,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思维能力。并且学会与人合作,能与他人交流,听取他人的长处的过程和结果。通过分一分、折一折等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几并体会。

  (3)情感目标:

  初步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生活中的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一定兴趣,能够积极的参与其中。

  3、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根据实物来认识几分之一,从而感受到什么是分数。

  (2)教学难点:认识分数。

  二、教法与学法:

  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中力求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理念:从生活中出发,为学生创设探究学*的情景;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改变学生的学*方始,运用合作学*,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新颖性,引导学生以多种感官参与学*的全过程。

  新课程标准指出,必须转变学生旧的学*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方法的引导上力求体现:在生活中让学生感受数学,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和开展小组合作交流的活动,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良好的学*方法;通过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并体验数学的乐趣。

  三、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本课运用电教手段,重点采用……来组织教学。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兴趣。

  1、幼儿园的阿姨要给小朋友们发水果了,如果有40个水果分给40个小朋友,那每个小朋友可以分到多少?但是阿姨只买到了20个,40个小朋友怎么分呢?请同学慢来帮帮这未阿姨。该怎么分呢?谁能够帮助这位阿姨?

  (1)并用电脑演示怎么*均分二分之一。

  (2)板书1/2读数。

  (3)把学生带进这样的情景和氛围中,唤起学生主动参与和学*新知的动机,从而引出“两个人要*均分一个,结果应该如何表示”,在问题的召唤下,学生的好胜心和学*兴趣被升。从而在生动的具体的情景中体会二分之一。

  2、中午吃点心的时候,幼儿园的阿姨又要给小朋友们分发点心了,今天阿姨没的是大饼,把10张大饼分给30个小班的小朋友,又应该怎么分呢?才能使小班的小朋友觉得合理呢?

  (1)电脑演示把一个圆*均分成3分,一份是其中的三分之一。

  (2)板书1/3读数。

  (3)使学生认识三分之一,并使学生了解要*均分,其中的一份是三分之一。

  3、午幼儿园里的小朋友要做手工了,这时老师需要把一张纸分给5位小朋友,那她应该怎么分呢?

  (1)电脑演示把一张纸*均分成5份,其中的一份是五分之一。

  (2)板书1/5读数。

  (3)使学生认识五分之一,使学生了解和体会*均分。

  4、手工上还需要绳子,每一根绳子需要分给10分小朋友,又应该怎么分?

  (1)电脑演示把一根绳子*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一份是10分之1。

  (2)板书1/10读数。

  利用学生好胜的心理来组织,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在这样的一个轻松的氛围中,使学生接触分数,认识分数,了解*均分,对本课是一个铺垫,使学生很快的融入本节课中,自觉主动作为学*的主人来参与其中,既激发了学*的兴趣又为接下去的新知作铺垫。

  (二)观察总结,动脑动口。

  1、请学生观察板书,问他们什么样的数叫做分数呢?分析,概括,总结。

  2、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概括,总结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讲解分子,分数线,分母的名称和意义。

  4、结合板书请学生来讲一讲。

  (三)注重合作实践,让学生主动参与学*。

  1、拿三张完全相同的长方形纸,分别折出它的1/2,1/4,1/8,并分别涂上颜色。老师说出几分之几,他们就把知好展示出来。

  2、小组合作,制造分数。

  (1)利用准备好的材料来制造分数。(如线,纸等)

  1/2,1/4,1/8,1/10。

  (2)交流怎么制造出这样的分数的,你是怎么想的?

  在这个环节中,尽量是学生多做多说做看多交流,老师放手使学生在动手中深刻的体会到要“*均分”,并且验证自己的观点,并通过小组间的讨论与合作,得出结论,不仅达到了强调“*均分”的目的,而且思考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和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自主学*,也教会了学生通过实践寻找例证的学*方法。从而使学生操作,思维,语言相结合,深刻的体会分数的含义,这样的设计还有利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概括等能力得到锻炼,也使学生去体会与他人合作的力量和提取别人的长处。

  (四)联系生活实际,促进认识的发展和评比。

  1、比较分数的大小。

  用电脑演示1/2和1/3的多少来使学生从直观中感知哪个分数大哪个分数小;用电脑演示1/4和1/3的多少来使学生从直观中感知谁大谁小。

  2、板书1/2大于1/31/4小于1/3。

  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你能不能结合你的学*和生活,说一个你在生活和学*中运用分数的例子?”“相同大小的物体,*均分的份数越多(越少),每一份反而越小(越大),你在生活中有遇到这样的例子吗?”这些提问不仅让学生体会到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也让学生在书本知识和生活实际的联系与比较过程中促进了认识的发展、深化,从而培养了学生观察、归纳、概括、比较的能力。

  3、小结:请学生结合板书来总结一下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之,本节课的设计力求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想方设法创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始终处于好奇好学的良好氛围中,让每一位学生学有多得,都能体会学*的成功和喜悦。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8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三角形内角和》一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了《三角形的特性》以及《三角形三边关系》,《三角形的分类》之后进行的,在此之后则是《图形的拼组》,它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掌握多边形内角和及解决其他实际问题的基础,因此,学*,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教学现状的思考,我从知识与技能,教学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拟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通过"量一量","算一算","拼一拼","折一折"的小组活动的方法,探索发现验证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并能应用这一知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通过把三角形的内角和转化为*角进行探究实验,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3.通过数学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因为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概念,分类,熟悉了钝角,锐角,*角这些角的知识.对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学生并不陌生,也有提前预*的*惯,学生几乎都能回答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要了解的是"内角"的概念,如何验证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因此本节课我提出的教学的重点是: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二,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教师的精心引导和点拨,学生在小组中合作探索,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撕一撕,画一画,选择不同的一种或者几种方法来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因为《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结合有关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猜想,培养学生初步的思维能力".四年级学生经过第一学段以及本单元的学*,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分类,比较熟悉*角等有关知识;具备了初步的动手操作,主动探究的能力,他们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本节课,我将重点引导学生从"猜测――验证"展开学*活动,让学生感受这种重要的数学思维方式.

  三,说教学过程

  我以引入,猜测,证实,深化和应用五个活动环节为主线,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进行数学的思考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引入

  呈现情境:出示多个已学的*面图形,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内角".( 把图形中相邻两边的夹角称为内角) 长方形有几个内角 (四个)它的内角有什么特点 (都是直角)这四个内角的和是多少 (360°)三角形有几个内角呢 从而引入课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整体感知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这样的教学, 将三角形内角和置于*面图形内角和的大背景中, 拓展了三角形内角和的数学知识背景, 渗透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有效地避免了新知识的"横空出现".

  猜测

  提出问题:长方形内角和是360°,那么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提出合理猜测: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三)验证

  (1)量:请学生每人画一个自己喜欢的三角形,接着用量角器量一量,然后把这三个内角的度数加起来算一算,看看得出的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2)撕―拼:利用*角是180°这一特点,启发学生能否也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撕下来拼在一起,成为一个*角 请学生同桌合作,从学具中选出一个三角形,撕下来拼一拼.

  (3)折-拼: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向内折,把这三个内角拼组成一个*角,一个*角是180°,所以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画:根据长方形的内角和来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一个长方形有4个直角,每个直角90°,那么长方形的内角和就是360°,每个长方形都可以*均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每个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180°.从长方形的内角和联想到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设计意图】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构建新的数学知识,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新的知识, 而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方法.在探索三角形内角和规律的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将三角形内角和与*角,长方形四个内角的和等知识联系起来, 并使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和新知识的生长点上把握好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整个探索过程中, 学生积极思考并大胆发言, 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充分发挥.

  深化

  质疑: 大小不同的三角形, 它们的内角和会是一样吗

  观察指着黑板上两个大小不同但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三角形并说明原因,三角形变大了, 但角的大小没有变.)

  结论: 角的两条边长了, 但角的大小不变.因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实验: 教师先在黑板上固定小棒, 然后用活动角与小棒组成一个三角形, 教师手拿活动角的顶点处, 往下压, 形成一个新的三角形, 活动角在变大, 而另外两个角在变小.这样多次变化, 活动角越来越大, 而另外两个角越来越小.最后, 当活动角的两条边与小棒重合时.

  结论:活动角就是一个*角180°, 另外两个角都是0°.

  【设计意图】小学生由于年龄小, 容易受图形或物体的外在形式的影响.教师主要是引导学生与角的有关知识联系起来,通过让学生观察利用"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的旧知识来理解说明.

  对于利用精巧的小教具的演示, 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想象, 充分感受三角形三个角之间的联系和变化, 感悟三角形内角和不变的原因.

  (五)应用

  1.基础练*:书本练*十四的*题9,求出三角形各个角的度数.

  2.变式练*:一个三角形可能有两个直角吗 一个三角形可能有两个钝角吗 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说明吗

  3.(1)将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 这个大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

  (2) 将一个大三角形分成两个小三角形, 这两个小三角形的内角和分别是多少

  4.智力大挑战: 你能求出下面图形的内角和吗 书本练*十四的*题

  【设计意图】*题是沟通知识联系的有效手段.在本节课的四个层次的练*中, 能充分注意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和纵横联系,逐步形成对知识的整体认知, 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 从而发展思维, 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题将三角形内角和知识与三角形特征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内角和知识和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图形特征求三角形内角的度数.

  第二题将三角形内角和知识与三角形的分类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运用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去解释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中角的特征, 较好地沟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

  第三题通过两个三角形的分与合的过程,使学生感受此过程中三角内角的 变化情况, 进一步理解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

  第四题是对三角形内角和知识的进一步拓展, 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多边形的内角和.教学中, 学生能把这些多边形分成几个三角形, 将多边形内角和与三角形内角和联系起来,并逐步发现多边形内角和的规律, 以此促进学生对多边形内角和知识的整体构建.

  说课板书设计:

  三角形内角和

  引入:

  猜测:

  验证:

  量——算

  撕——拼

  折——拼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9

  一、教材分析

  解简易方程这部分教材有两种类型方程的解法.教材先出示例5:一个工地用汽车运土,每辆车运X吨。一天上午运了4车,下午运了3车。这一天共运土多少吨?要求3ⅹ+4ⅹ=?这在初中代数中,叫做合并同类项,考虑到小学生的知识水*和接受能力,教材没有出现同类项等属语.而是通过实例并借助插图,帮助学生根据运算意义,从直观上理解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学例6 、7X+9X=80的解法.这也是本节教材的一个重点内容.在后面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有些含有两个未知数的题目,需要列出这样的方程.而且这种题型思路统一,解法一致,既可减轻学生的负担,又可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为今后学*分数应用题及代数方程解应用题打下了牢固的基础。所以我们必须重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结合教学内容,我将教学目标设计为:

  智育目标 (1).理解掌握形如aⅹ±bⅹ=c的方程的算理.(2).会解形如aⅹ±bⅹ=c的方程.为列方程解应用题作准备.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学*中的团结互助精神。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重、难点 形如aⅹ±bⅹ=c的解法

  其次,来说说我设计这课时的'

  二、教学理念

  学生的数学学*过程是他们带着原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学*活动,并通过自己的主体活动,包括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和反思等,本课是在学生已有的观察法、比较法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尝试教学法、迁移法,去建构对数学的理解。这就很好地突出了学*者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过程中去,把发现知识内在联系的机会与权利还给学生。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推理能力。

  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然后说说我的

  三、教学流程

  我将教学流程设依次设计为:精心设计 运用迁移、创设情景 激活课堂、重视指导 拓展延伸三步曲。先说第一步

  精心设计 运用迁移

  教学伊始,为学生营造一个故事情景:班上准备开一次文艺晚会,派你去买些水果,你会怎样给营业员付钱?片刻沉默后,有的说:我会认认刻度,确定有几斤再付钱。因为方程本来就是等式,这样,让学生在数学中也学会生活。再出示本课准备阶段两种类型的练*题,1、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2、一个工地用汽车运土,每辆车运5吨,一天上午运了4车,下午运了3车,这一天共运土多少吨?对例5、例6的学*具有迁移的作用,通过看看、比比、算算,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解题方法可进行自主学*。因为数学本身也是充满观察与猜想的活动。如何围绕重点展开教学,如何突破难点呢?因此教学流程设计的第二步

  创设情景 激活课堂

  “喜欢和好奇比什么都重要.”只有贴*孩子的生活,让他们感到亲切。这样才能产生乐学、好学的动力.本课教学设计时,我对教材的例题加以调整.怎么样才能使学生熟悉而喜欢呢?我不由想起了学生去中村桔园参观一事,我灵机一动,对呀!多好的题材,这样由原来的“工地运土”变为学生熟知的“中村运桔子”。(图片)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身边处处皆数学。先让学生尝试解答,在复*题(3)中,学生根据题意列出了5×4+5×3和5×(4+3),观察两个算式的特点,学生明白了这里的两种方法就是运用了乘法分配律,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解题能力,在此基础上,由复*题演变引出新课,在学生明确其异同点后,迁移运用已有知识充分进行尝试练*解决问题. 但仍有少数基础差、能力弱的孩子难以明白。为照顾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我提出要求,激励孩子们干什么都要比着干,抢着干,争着干!看看哪组最团结,愿意帮助本组学*有困难的同伴度过难关!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积极向上的,只要给他一个舞台,每个人都愿意把自己展示给大家。这样,在本组同学的带动下,就是学*有困难的孩子也很快得出了4ⅹ+3ⅹ=7ⅹ。我又将例5的问题变成:上午比下午多运多少吨?有几个学生的答案是:4ⅹ-3ⅹ=1ⅹ。在此,强调随机教学,学生答案出现偏差,有不适当之处,教师要适时点拔,及时纠正。教师提示:1ⅹ可以写成ⅹ,1可省略不写。并通过不同类型的巩固题让学生更进一步明确算理。尤其注意b-0.6b ⅹ-0.36ⅹ的算法。这样为例6的学*解决了关键一步,掌握例6 7X+9X=80的解题方法自然水到渠成。解答含有两个未知数的方程,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会算,还要让学生会说。说清算理: 一个式子中如果含有两个未知数ⅹ的加减法,可以根据乘法分配律和式子所表示的意义,将未知数前面的因数相加或相减,再乘ⅹ,算出结果.因为学生总爱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也培养了孩子们的综合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当然只要求少数同学能归纳算理就行,学生之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差异,对此不作全面要求.在此教师强调检验,没要求检验的也要口算检验,这是对学生学**惯的培养,从小养成严谨、认真的学*态度。从而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但是不同层次的学生应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因此教学流程的第三步设计为:

  重视指导 拓展延伸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只是在学生需要时给予恰当的帮助。”通过不同形式的*题帮助学生掌握新知。进一步突出本节课的重难点。尤其是创新题,1、编两个不同的方程,使方程的解都是ⅹ=6,2、在□中填入合适的数,使等式成立。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只有当自己的观点与集体不一致时,才会产生要证实自己思想的欲望,从而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但是提出挑战并不意味着要难倒学生,而是要激励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不断地去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是学*的主体,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再创造”活动,才能纳入其认知结构中,才可能成为有效的知识. 在教与学的活动中,有老师的组织、参与和指导,有同伴的合作、交流与探索。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虽只有一字只差,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我选择后者。这样既培养了孩子们分析、推理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又为学生的新知建构拓展出更大的空间!

  最后,说说本节课的

  四、教学反思

  本课从复*题导入例5,由例5过渡到例6,一环一环,环环相扣,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步深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找学生熟悉的教学题材,使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妙趣横生,充满活力;运用迁移法、尝试法、小组合作等不同形式的学*,既可帮助学生突出重点,分散难点,使学生很快掌握了形如aⅹ±bⅹ=c的方程的算理,又可培养学生学*中团结互助的精神。使每位学生都体验着参与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10

  一、教学内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原通用教材六年制小学课本《数学》第八册第73页例1~例4。

  二、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小数的性质,能运用小数的性质化简小数,能根据实际需要不改变原数的大小,写成指定位数的小数。

  三、学具准备:

  同桌的两名学生准备用硬纸条做的米尺一把;长短不一的`纸条(长度要大于5分米);剪刀一把。

  四、教学过程:

  师:[板书:0.6元0.60元]0.6元、0.60元各表示多少钱?说明了什么?

  生:0.6元表示6角钱,0.60元也表示6角钱。说明了0.6元等于0.60元。

  师:很好,[板书:0.6元=0.60元]

  师:[板书:5、50、500]“5、50、500”是三个大小不同的数,谁能添上不同的单位名称使它们所表示的量相等?

  生:5元、50角、500分。

  生:5分米、50厘米、500毫米。

  生:5米、50分米、500厘米。

  师:同学们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现在我们选其中的一组来研究。

  [板书:5分米50厘米500毫米]

  这三个数量相等吗?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纸条,再拿出自己用硬纸条做的米尺,第一大组的同学在长纸条上量出5分米的长度,剪下来,第二大组的同学在长纸条上量出50厘米的长度,剪下来,第三大组的同学量出500毫米的长度,剪下来。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师:同学们量得很好,请每个大组交上来一张剪好的纸条。[教师依次把5分米、50厘米、500毫米长的纸条对齐贴在黑板上]你看出了什么?

  生:我看出了三张纸条一样长。

  师:对,这说明了5分米=50厘米=500毫米。

  [教师在黑板上的5分米、50厘米、500毫米中间添上等号]

  师:谁能把5分米、50厘米、500毫米改写成用米作单位的小数?

  生:5分米是0.5米,50厘米是0.50米,500毫米是0.500米。

  师:[板书:对齐上面板书的5分米、50厘米、500毫米,分别在它们的下面写上0.5米、0.50米、0.500米]0.5米、0.50米、0.500米相等吗?为什么?

  生:相等。因为5分米=50厘米=500毫米。

  师:[板书:0.5米=0.50米=0.500米]

  师:我们再来比较0.3和0.30的大小(见图30)。

  请同学们拿出印好的两个正方形,用阴影分别表示出0.3和0.30。

  [同时请一名学生在幻灯片上的正方形中分别画上阴影,表示出0.3和0.30]

  师:[教师巡视]很好,同学们都画完了,请看幻灯演示[用抽拉片将两个正方形中的阴影部分重合]同学们看出了什么?

  生:0.3等于0.30

  师:[板书:0.3=0.30]请同学们观察0.3和0.30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0.3和0.30都是小数。

  生:它们的整数部分都是0,十分位上都是3。

  生:它们的大小都不够1。

  生:它们的大小相等。

  师:再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0.3是一位小数,0.30是两位小数。

  生:0.3的百分位上没有0,0.30的百分位上有0。

  师:同学们说得都对,它们最主要的相同点是大小相等,最主要的不同点是0.30的百分位上有个“0”,现在看看这个“0”在小数的什么地方?

  生:这个“0”在小数的最后面。

  生:这个“0”在小数的末尾。

  师:对,这个“0”在小数的末尾。今天我们专门来研究小数末尾的“0”。

  [教师指着板书的等式0.3=0.30]从左往右看有什么变化?

  生:小数的末尾添了个“0”。

  师:从右往左看有什么变化?

  生:小数的末尾去掉了“0”。

  师:它们的大小变了吗?

  生:它们的大小没变。

  师:请同学们再看前面板演的等式。

  0.5米=0.50米=0.500米

  从左往右看小数的末尾怎样?

  生:小数的末尾添上了“0”。

  师:从右往左看小数的末尾怎样?

  生:小数的末尾去掉了“0”。

  师:它们的大小变了吗?

  生:它们的大小没有变。

  师:[再指着第一次板演的等式0.6元=0.60元]请同学们从左往右看,再从右往左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它们的大小怎样?

  生:从左往右看小数的末尾添上了“0”,从右往左看小数的末尾去掉了“0”,它们的大小没有变。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好,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小数的性质”。

  [板书课题]

  请同学们打开书第74页看第二段,谁来读?

  生:[读]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小数的性质。

  师:[在黑板上出示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性质分几部分内容?请你讲一讲。

  生:分两部分内容,一是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二是小数的末尾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很好!学*小数的性质有什么用途呢?请同学们看第74页第三段。[看完后请学生回答]

  生:根据小数的性质可以把小数化简。

  师:对,怎样化简小数呢?

  [出示例3]把0.70和105.0900化简。

  生:把0.70末尾的零去掉。

  师:[板书:0.70=0.7]105.0900这个小数化简时只能去掉哪里的“0”?谁上来指一指?

  生:只能去掉小数末尾的“0”。

  师:[板书:105.0900=105.09]

  下面我们进行巩固练*(做练*十九第2、3两题)。

  1.下面的数,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3.90 0.300 1.8000 500

  5.780 0.0040 102.020 60.06

  2.化简下面的小数。

  0.40 1.850 2.900 0.50600

  0.090 10.830 12.0000 0.0750

  [学生做练*,教师巡视、辅导,然后集体订正,及时反馈矫正]

  师:学*小数的性质还有什么用途呢?请看课本第74页第四段,看完后回答。

  生:根据需要可以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

  生:可以把整数改写成小数的形式。

  师:对,[出示例4]

  例4 不改变数的大小,把0.2、4.08、3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生:0.2=0.200

  生:4.08=4.080

  师:很好,根据什么可以这样改写?

  生:根据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怎样把“3”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呢?

  生:在“3”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上3个“0”,3=3.000。

  师:很好,在整数的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上“0”,就能把整数改写成小数的形式。下面我们进行练*(做练*十九第4、5两题)。

  1.用“元”作单位,把下面的钱数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两位的小数。

  3元2角 18元 6角 1元零3分

  2.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的数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5.4 30.04 7 8.01

  13 4.87 0.9 185.34

  [学生做练*,教师巡视辅导,集体订正]

  师:[挂出小黑板]我们再进行下一项练*。

  3.把左右两边相等的数用直线连接起来。

  0.300 2.08

  0.003 2.80

  2.080 0.030

  2.800 20

  20.00 0.3

  [请一名同学在小黑板上连线]

  师:为什么0.003不和0.030连接起来呢?

  生:因为0.003和0.030不相等。

  师:对。请同学们再看下一道判断题。

  4.判断(对就打“√”,错就打“×”)。

  小数点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小数的性质。( )

  [请一名同学在小黑板上判断]

  师:这位同学打的是“×”,错在哪里?

  生:应该是: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而不是“小数点&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11

  一、说教材分析

  乘法估算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第三单元的内容。新课程把估算作为独立的'课时内容来教学,体现了新课程的改革变化之一。

  本节课的乘法估算是在学生学*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一位数乘三位数的估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学*的,学好这部分内容,又为进一步学*估算打基础。

  本节课教材的最大特点是:将估计算方法的讨论与实际问题的解决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既能让实际问题的生活背景成为学生理解估算方法与算理的经验支撑,又使解决问题能力与估算能力的培养相互促进,同步提高.因此,我们要意识到:估算不是纯粹的估算得数,而是根据情境需要灵活地估算。

  根据教材特点与新课标精神,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乘法估算。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惯。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估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积极、主动的估算意识。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惯。

  教学重点: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乘法估算。

  教学难点:根据要解决的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估算方法。

  二、说设计理念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数学教学是活动的教学,特别是应用题教学更应关注学生身边周围熟悉的情境组织教学。基于此认识,本节课设计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学法体现自主性。

  我创设了去游乐场玩的主题式情境,以情境教学法和引探教学为主,综合运用体验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为学生提供解决策略开放,评价标准开放的机会,让学生自主构建模型,自主优化策略,自主迁移方法,自主应用,真正做到不同的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学*数学,学到不同的数学,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提高。

  2.数学知识从实践中来,到生活中去。

  课的展开以生活情境为依托,使学生调动了生活经验,(出门多带点钱把数估大)自然建构了数学模型,体验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现了做数学的思想。在实际应用中,呈现不同层次的现实问题,既可以内化知识,发展思维的深刻性与灵活性,又可以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体现了数学知识的应用性。

  总之,整个过程使教法和学法和谐地统一于“最大地促进学生能力发展”这个教育目标上。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体现我的设计理念,实施备课精神,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铺垫新知

  1、估算:94×7945×52

  想一想:你是用什么方法进行估算的?

  2、试一试:48×103≈427×43≈647×11≈

  3、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探讨有关乘法估算的问题。板书课题:乘法估算

  (二)创设情景,引出新知

  同学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秋天)对,现在是秋高气爽、瓜果飘香风景怡人的秋天,也正是出去秋游的好时光。老师这里有一个关于秋游的问题,你能帮我解决吗?(课件出示:教材第60页例5的主题图)

  “四年级同学去秋游。每套车票和门票49元,一共需要104套票。应该准备多少钱买票?”

  认真读题,弄清题意。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用笔算也可以用估算)怎样列式?师板书:49×104

  (三)探究方法,学*新知

  1、探究把因数估计得大些的情况。

  (1)学生独立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请解决好的同学上黑板写出过程,并介绍一下自己所用的方法,适当地加以解释。

  生1:(介绍:用笔算算出的,这样的结果很准确。)

  生2:应该准备5000元。(介绍:先利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到各个因数的*似数,再计算出结果)

  生3:应该准备5500元。(介绍:把两个因数都估计成是大一点的整十数,在将它们相乘,得到估算结果)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12

  课程改革,让我们每一位数学老师强烈意识到,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联。统计与概率既是生活内容,也是数学内容。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就是西师版课标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统计知识DD条形统计图。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继学*了单式条形统计图和相应统计表后出现的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知识。这后还会认识更多形式和种类的统计图,如复式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等。不难看出,本单元内容既是旧知的迁移与发展,也是以后学*的认知桥梁。

  单元内有4个例题,前两例在于帮助学生认识特征,后两例引导学生学会画图。而本课学*例1、例2。例1以回顾旧知为起点,引入复式条形统计图并初步认识。例2则重在会看条形统计图,会简单的分析统计数据并填写相应的统计表。在教学设计中,我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利用例1的素材与例2有机整合,完成整课的教学DD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

  二、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的主体。

  四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但形象思维仍占主要地位。

  在第一学段中,已掌握部分统计知识,具有一定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能力。

  而通过长期地学*策略和思维的训练,我班的孩子,不但基础扎实而且思维活跃。具备一定的自主探究、合作学*的经验与能力。

  三、教学目标

  根据内容的分析和学生的把握。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通过实例,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及相应的统计表。

  能根据统计结果作出分析,判断、预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和能力。

  经历观察分析数据的过程,让学生体验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

  鉴于预设的目标,学生的认知水*,认为本课的重点为: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征,会正确分析相关的数据。难点为:知道条形统计图中单式与复式的区别。

  四、教学策略

  我校进行了3年的《小学数学学*策略和思维策略》的课题研究,引发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方式的变革。本课就主要采用了其中的“问题探究策略”。问题探究策略,以问题为核心,以研究问题为重点,以培养学生思维策略为目标,设计迁移性、过渡性、反馈性、强化性、延伸性等问题。通过有效问题的有效解决,以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肖伯纳说过:“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各有两种思想。”说明合作交流是一种学*,更是一种创新。在教学策略的引领下,学生的学*方式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为主。

  五、教学过程

  因此教学过程设计为: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深化认识,运用提高六个环节。围绕“问题”展开教学。

  1、创设情景。

  为使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联。创设了我任教的“四年级三班和四班的学生”准备去郊游的情景。并提问:“这次郊游当中准备开展五个活动,每人可选一项,事先要知道我们班参加各项活动的人数,怎么办?”学生自然的想到要事先进行统计才行,从而产生统计需要。并立即让学生自主开展统计活动。于是,由真实的情景转入学*的初期活动。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并在事先准备的表格纸上制出一张统计图。

  与此同时,我将另一个班参加各项活动人数的统计图展示给学生。看到两张反映不同班级学生人数情况的统计图,自然地会进行比较分析。于是提出活动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2、提出问题。

  利用两张统计图中人数接*的一项活动。设问:“三班和四班参加××的人数,谁多谁少?”凭借肉眼观察,肯定会有不同答案,进而发生争执。此时此刻,引导学生想办法。可能会说到用直尺量高度,用直尺比刻度等方法(课件展示)。给予肯定的同时,追问:“有没有简单的方法,能一目了然地看清谁多谁少?”自然会产生把两张统计图合二为一的需要。顺水推舟抛出核心问题:怎样将两张统计图,合二为一?学生在认知需要和问题驱使下,就开始问题的探索。

  3、探索问题。

  我预设,学生可能会生成这些方法(课件展示)。面对众多的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好?说说理由。”引导学生运用“选择探究策略”进行合理选择。让学生体会方法多样性的同时,又懂得寻求方法的合理性。

  当两张统计图合并后,继续引导学生探索。问:把这张统计图给班主任,能看明白吗?”“怎样才能使班主任知道哪种直条表示

  哪个班的人数呢?”从而在争论、交流中认识复式统计图图例的作用,体验统计图表示的严密性。

  4、解决问题。

  建构主义认为:新知,纳入认知系统中,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才完成了认知的建构,新知的内化。把复式条形统计图,纳入已有的统计知识中,并明确它的特点,完成知识建构。于是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弄清:“这种新的条形统计图与以前学*的.统计图有什么区别?”在相互交流中充分明白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一有两种颜色的条形;二有图例。三还能反映两组数据情况。充分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内涵后,自然地揭示它的概念名称DD复式条形统计图。

  5、深化认知。

  问题得以解决,认识如何深化呢?继续利用好例1的素材,让学生发表意见,提出问题和活动建议。如:两个班参加什么项目人数最多?三班参加野炊的人数比四班多几人?等。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的*惯和能力。

  树立“学*论”为中心的现代教学观念是课改的追求。为此,让学生自主填写统计表。在任务驱使下,主动学会看懂统计表,并思考填写的方法。学生可能会一行一行地填,也会一栏一栏地填等,从中体会到解决同一问题的不同方法。沟通统计图与统计表之间内在的联系,明确各自的优越性。从而深化学生对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认识。

  6、运用提高。

  学以致用。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学*的形式完成基本练*DD课堂活动第1和第2题。统计学认为,收集、分析数据,是为预测、干预未来数据和解决问题服务的。为培养学生的预测意识和能力,设计一个拓展问题:“根据你们的分析,预测一下如果再投一次,小刚和小强分别会投进几个呢?”,从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六、板书设计

  为让学生充分地体验复式条形统计图产生的过程,将改变以往在黑板上板书的做法,充分利用多媒体随机生成的功能,将生成的复式条形统计图保留在大屏幕上。直观具体、简洁明了。符合视觉*惯和认知规律。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本课的教学力求体现以生为本的思想,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经验,紧扣教学重点,有机整合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问题探究策略的运用,使学生在核心问题的启发下,积极主动的探究学*,促进学生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13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要为大家说的课题是: 连减的简便计算

  一、教材分析

  《连减的简便计算》这一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册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P39的内容。让学生体会到运算定律在简便计算中的意义的基础上学*减法的简便计算。教材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会减法的性质,体现算法多样化。使学生能根据运算特点和数据特点,灵活选用合理简便的计算方法,它为后面学*除法的简便计算做了铺垫。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改为减去两个数的和,还可以先减去后一个数再减前一个数这两种减法的简便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中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探索、研究数学的意识与能力。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减法运算性质用性质进行简算。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减法运算性质简便运算。

  四、学生分析:

  1、学生在前面的学*中,已经学*了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特别是对于加法、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这些经验构成了学*本单元知识的认知基础。

  2、将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的内容集中在一个单元学*,虽然系统性很强,但是教师教学难度增大,部分学生接受知识有困难,知识内容易混淆,课时安排也显得比较紧。我故适当调整课时安排,并充分考虑学生练*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加强易混知识的辨析练*。

  五、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

  1、紧密联系生活,创设"帮助李叔叔解决数学问题"这一情境,把简便计算的讨论与实际问题的解决有机地结合起来,便于学生理解筭理,掌握简便的计算方法。

  2、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创设宽松和谐的学*氛围。

  3、设计多种形式的练*,让学生理解和体会减法的简便算法的多样化。如"、判断题、连线、简便算法、等等"在练*中掌握减法的性质,体会简算的意义,领悟计算方法。

  (二)、说学法

  1、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会算法多样化。

  本节课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索计算方法。使学生理解解题思路和方法,明确了连减的简便方法,在探索交流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2、通过多种形式的练*,进一步掌握减法的简便计算,明确一个数连续减去几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这几个数的和,会根据题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算法。

  六、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本节课以"帮助李叔叔解决数学问题"为背景,引出问题"昨天看了66页,今天看了34页,这本书共有234页,还剩多少页?"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设计理由:借助读书这一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让学生关注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预设学生读题后能找到其中的数学信息和所要求的问题。)

  2、小组合作交流解题思路,探究不同的解题方法。

  引出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解题方法,"你会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吗?然后让学生小组交流算法,"看看你的解题方法符合题意吗?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一下",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通过小组讨论,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思考空间,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产生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了条件和空间。同时培养了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最后全班汇报交流,教师板书每一种算法,让学生说说每一种解法的思路,判断是否符合题意。

  随学生板书:234-66-34、234-(66+34)、234-34-66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讲得很有道理,那李叔叔到底还剩多少页没看呢?好,请拿出练*本,请你从这三个算式中选择一个进行计算,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鼓励学生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理念,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组长的回报,让其他学生更明白了算理。)

  3、小组合作交流总结算法,得出简便算法

  让学生观察三种方法,三个算式,"方法不同,结果相同,可以用什么符号连起来?"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连减的计算方法,在计算连减时,有多种多种方法,可以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出可以把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去减;还可以先减去后面的减数,再减去前面的。我们可以根据算式中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连减的计算。然后观察算式,说说哪种方法简便,明确根据算式中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简便算法。

  你喜欢用哪种方法,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说让同学认识到哪种方法简便,为什么?)使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理解连减得简便计算,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4、练*巩固

  练*题设计了五个层次的练*。1、判断题,让学生明确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减去这两个数的和。培养学生对减法性质的掌握;

  2、连线题。

  3、在() 里和横线上填写相应的运算符号和数。

  4、用简便方法计算。根据题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让学生在简算中明确方法,掌握方法。

  (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的数感,从而找出简便计算的方法;)

  5、拓展练*

  (整个联系设计有坡度有层次,由易到难,适合不同层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使每个学生对所学知识都有收获。)

  6、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在总结中回顾所学,升华所学知识。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条理清楚,是学生一眼看出本节课所学内容,连减有几种算法,简便方法有几种,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方法解答最简便,一目了然;连减得简便计算用字母如何表示,都比较清晰,板书能紧扣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便于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掌握。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本课时教学内容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62、63页。对称是《数学课程标准》"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图形与变换"的重要内容。学生在三年级下册已经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也接触过根据对称轴所在的位置,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的过程。那么本课要在这基础之上,着重在对"对称轴"这部分知识的进一步探究、学*,能画出一些简单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正确判断对称轴的条数。学生经过三年级的学*应该已经有这方面的朦胧认识,但要通过今天的学*使这种认识浮出水面,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有条理的知识结构,进而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和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1)让学生经历长方形,正方形等轴对称图形各有几条对称轴的探索过程,会画简单的几何图形的对称轴。

  (2)根据对称轴所在的位置,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并借此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2.能力目标:在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分析判断、动手操作、实践验证的能力。

  3.情感目标:进一步感受对称美,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增加学*数学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发现长方形、正方形对称轴条数的过程。

  教学难点:正确画出*面图形的对称轴。根据对称轴所在的位置,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四、说教法和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独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依据这一教学理念,教学中,通过小组合作,借助操作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技能。

  五、说教学准备

  长方形、正方形纸、*面图形、多媒体课件

  六、说教学过程

  结合本课的特点,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一)复*旧知,导入新课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四)总结欣赏,反思延伸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复*旧知,导入新课

  本课的开头,通过让学生对图片的观察,从而自然的回忆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如何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如何表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调动其已有的知识储备,也为本课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探究对称轴的条数,正确画出对称轴打下一个知识基础。接着让学生明确今天的学*内容并板书课题:图形的对称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这部分我分为三个层次来教学:

  1、探索长方形对称轴。

  2、指导学生画对称轴。

  3、探索正方形的对称轴和长方形的对称轴。

  首先第一部分探索长方形的对称轴,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情,他们是有能力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进行操作并得出结论: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可以上下对折,也可以左右对折.这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难,所以我没有在这里放过多的时间。

  其次,指导学生画对称轴,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第二层次指导学生画对称轴上.引导学生思考:刚才同学们是通过对折的方法找到对称轴的位置的',可是很多轴对称图形是不能对折的,比如黑板上的这个长方形,你怎样来画出这个长方形的对称轴呢?由此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尝试自己画长方形的对称轴,然后交流自己的方法。

  而老师要做的是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规范方法,在长方形中,只要找到两条长(宽)的中点这两个关键的点,就能很快地确定对称轴的位置,连接两个中点,就是一条对称轴,正确规范地画出长方形所有的对称轴。

  【设计意图:经历发现长方形对称轴条数的过程,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质疑、思考、进而自主地探索、尝试,想出解决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使解决问题真正成为因为学生需要而去解决。充分体现学生学*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自我发展。而教师的示范作图和必要的讲解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规范、严谨。】

  3、正方形的对称轴

  在第三层次探索正方形的对称轴过程中,我先让学生猜猜它有几条对称轴,然后自己动手折一折,操作验证,再在书上画出结果,有了长方形对称轴的探索基础,学生能轻松找到并画出正方形的所有对称轴。

  最后,我追问:你在画对称轴时是怎么确定关键的两个点的再次强调图形对称轴的正确,规范画法,加深对轴对称图形对称轴的认识。

  【设计意图:有了前面长方形对称轴的探究经历,放手让学生尝试折一折,作图等方法,认识正方形的对称轴,启发他们通过操作自己发现正方形有四条对称轴,正确画出正方形的对称轴。这样很好地突出本课的重点,突破本课的难点。】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练*部分,我比较注重对*题的开发和利用,进行适当地顺序调整、拓展和延伸,使练*部分成为本课的亮点。主要分为5个层次来练*。

  1.想想做做第1题是对基础知识的巩固。

  2.正多边形的对称轴。(想想做做第4题)

  在学生完成画出正多边形的对称轴后,我适当追问,引起学生思考:按照这样推断,那正七边形会有几条对称轴?正十边形呢?正一百边形呢?那么这个规律可以怎么说?让学生归纳总结出这道题中隐含的规律:正几边形,就有几条对称轴。

  3.比较复杂图案的对称轴.(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在完成题目要求后,我又追问:你在找,画它们的对称轴的时候可以把它们和我们学过的图形联系起来吗?分别是哪些图形?

  【设计意图:这样的追问培养学生经常思索的良好品质,学会知识的整理、迁移、归类,更好地解决问题。】

  4.根据对称轴所在的位置,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示想想做做第3题:根据对称轴所在的位置,画出它的另一半使它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这里,我也非常注意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对学生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想一想怎样找最准确。

  5.设计轴对称图形

  请学生来做一回小小设计师,发挥想象力,自由设计对称的图案并画出它的对称轴。

  【设计意图:因为本课新授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容易接受,所以我在练*部分巩固知识的同时,注意知识的拓展和提升,针对所学知识重组练*,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使学生阶段性地提高认识。】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15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教学》四年级下册38页-39页。

  二、教材的地位作用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整数乘法意义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教材通过文具店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借助直观模型,使学生体会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设计具体情境和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2)结合小数乘法的`意义,使学生能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得数。

  (3)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自我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得数。

  三、说教法学法

  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方法为主,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形成过程。有目的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既要重视学*结果,更要重视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自己去发现,让学生做中学,学中悟,悟中创。

  四、说教学流程

  围绕以上总体思路,我设计了激趣导课探索新知巩固应用课堂总结四个环节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自主学*中发展。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1、激趣导课

  创设文具店,用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买四块橡皮多少元,小组展开讨论。赋予数学知识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促进学生主动地去探索。

  2、探究新知

  学生各小组讨论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提出的问题。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解释并交流。

  师生共同概括总结小数乘整数的方法,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突出本节课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3、巩固应用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发展学生思维,设计了填一填,练一练,算一算等练*,使学生活跃起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通过学生自主总结梳理知识,充分发挥学生学*的主体作用,特别对学*方法的总结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是发展性教学目标在课堂中的体现。


四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优选【10】份(扩展6)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菁华12篇)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1

  一、教学理念

  教师的教学方案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基础之上,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的数学学*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更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说教材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四单元中“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这一内容既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也是系统学*小数的开始。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以后学*小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

  三、说教学目标

  遵循以上教学理念,因此我在制定本课时教学目标时注意联系生活,尽量联系学生身边的事物,充分利用有效资源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使他们在动手、动脑、动口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学会思考、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自身全面和谐发展,因此制定以下目标:

  1、通过教具演示和联系实际使学生在初步认识小数的基础上知道小数的产生,理解小数的意义。

  2、使学生知道小数是在实际生活中产生的,并有着广泛的应用,认识小数与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小数的计数单位,从而对小数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认识。

  3、在学*过程中,让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四、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明确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小数与分数的联系、小数的计数单位,从而对小数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认识。

  教学难点是小数的意义的探究过程。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使学生深刻理解把一个整体*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母10、100、1000……的分数来表示,这些分数的计数单位分别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写作小说分别是0.1、0.01、0.001……通过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合作交流的学*中解决0.1里面有几个0.01;0.01里面有几个0.001,让学生深刻体会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这节内容选择的教学方法为尝试法、讲授法、练*法等,选择的依据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的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

  五、说教学流程: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我的教学设计包含有四个环节的内容:

  第一个环节是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通过让学生先估测再测量2米长的红丝带和60厘米长的绿丝带、量数学课本的长的估一估、量一量的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热情。当教师让学生用米作单位说出它们的长度时,学生心理产生了矛盾,因为有些测量结果不够1米,无法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教师引出不够1米的部分如果用米作单位,需要用其它数来表示,由此引出“小数”。学生通过测量亲自体验了小数产生的必要性,从而喜欢上小数,对什么是小数产生了神秘感,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第二个环节探究小数的意义。

  小数的意义是个十分抽象的概念,小学生理解起来比较难。新课程理念下的概念教学应改变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方式,防止重结论,轻过程的做法,积极组织有效的数学活动,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与研究实现师生互动、共同研究探讨的方法,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去体验、去思考,构建数学概念。因此,在教学中我力求引导学生在测量、观察等操作的基础上,从直观的1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让学生用米为单位分别用整数、分数、小数来表示,从而过渡到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意义的形成。学生始终参与到概念的探究过程中,通过比较、归纳、分析和综合最后抽象出小数的意义。

  第三个环节是巩固练*、拓展提升。

  当学生成功解决一个问题后趁热打铁,将它拓展变化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比如:给生活中的小数分类。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小数的计数单位是什么;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而是通过闯智慧关的游戏方式让学生从解决问题中发现、归纳出来。我认为这样能促使学生进行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的探索,以练*的形式探索出小数的计数单位、以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创新意识。

  第四个环节是师生进行全课小结。

  教师问:“这节课的学*内容是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来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加以梳理总结,最后教师出示大发明家爱迪生的一句格言:天才=1/100的灵感+99/100的勤奋,让学生用小数把等式中的分数表示出来,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

  教师:“这是大发明家爱迪生用加法描述的一句格言,你明白其中的道理吗?”从而让学生明白:人必须勤奋才能有所成就!祝同学们都能成为天才!人才!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教材的是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我主要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三个方面进行说课。说课标包括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说教材包括编写特点,编写体例及目的,内容结构,知识和技能的立体式整合。说建议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

  一、说课标

  根据学生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九年的学*时间划分为三个学段,四年级处于第二学段。

  《数学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维度对本册的学*提出了具体要求,

  知识技能目标

  1.能认、读、写万以上的数。能熟练掌握两位数乘、除两三位数的口算和笔算;会计算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3.能区分直线、射线、线段。了解*面内两直线的*行和相交位置关系。

  数学思考目标

  1.经历从生活情境中发现大数的过程,初步建立数感。

  2.经历探索两位数乘除两、三位数计算的过程,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意识。

  3.经历探索*行和相交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问题解决

  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用四则混合运算解决的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在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化。

  情感态度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的作用。

  内容标准:包括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部分。

  数与代数;

  数的认识要求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万以上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万以上的数;数的运算要求学生能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探索规律要求学生能探索简单的变化规律。

  图形与几何:

  图形的认识要求学生了解线段、射线和直线。了解*面上两条直线的*行和相交(包括垂直)关系。

  统计与概率:

  要求学生能认识并制作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综合与实践: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说教材

  我将从编写特点、编写体例目的、内容结构、知识与的立体整合四个方面系统介绍本册教材。

  (一)编写特点

  本册教材直观形象,图文并茂,它的编写特点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时代性主题、组成"情境串"

  时代性、现实性突出的情景,构成单元一系列"信息窗"是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独创的呈现形式。比如第二单元泰山黄金周、第三单元杨帆奥运、第六单元长大我也去航天。

  一个单元通常由几个信息窗组成,几个信息窗相互关联,反映的是同一个内容。比如第五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共包括五个信息窗:"耕地-播种-管理-丰收-收获",五个情境反映的都是和农田耕作的主题。这些信息窗组成了青岛版数学教材所特有的"情境串".

  2、优化单元知识结构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优化单元知识结构。比如第三单元"杨帆奥运—三位数乘两位数",由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到整百数乘整十数口算,到三位数乘两位数估算,到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到一个因数末尾有零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因数的位数在不断的增加,同时又关注了学生口算、估算、笔算的综合计算能力。在此基础之上,适时编入了四则混合运算,使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进一步应用与巩固。

  3.解决问题 生成新知

  通过解决现实情境中的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比如:在学*"*行与相交"时,主题图呈现的是"我跟爸爸学设计",教材没有直接呈现概念,而是由"怎样画线"的问题引入,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动手实践,先认识线段,又通过线段认识直线和射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既掌握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

  4.倡导多样化的教与学方式,促进课堂教学改革

  本册教材的编写思路、呈现方式和栏目设置都积极倡导新型的教与学方式,努力促进师生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比如第一单元"大数知多少—万以上数的认识",教材呈现的是学生交流调查生活中用到大数的情景,这样的形式提示我们,可以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载体开展教学。

  再比如第六单元"长大我也去航天——统计",教材只提供了活动的形式,()数据都要来源于学生的实践,在教学中组织合适的活动,由学生收集数据,参与统计过程,自主学*。

  5.充分探究、学会学*

  随着知识的加深,教材也注重学*方法的渗透与培养。通过一些提示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究。如第五单元:"农田里的数学—除数是两位数除法"在学*"商不变的规律"时,教材给出问题情境之后,并没有过细的指导,而是通过问题"这是不是个规律呢?"引导学生经历"猜想-举例-发现"等活动获取新知。

  以上五条是教材的编写特点。

  (二)编写体例

  在青岛版教材的特色中,其栏目的设置可谓是独具匠心、特色鲜明。信息窗、合作探索、问题口袋、自主练*、你知道吗、我学会了吗、丰收园、课外实践、聪明小屋等等。他们在整套教材中发挥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每一个栏目,教材都赋予了它一定的内涵和功能。下面我就逐一进行解读。

  信息窗:通过情境串、故事串、问题串等形式,引导学生从中获取数学信息,启发学生主动思考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合作探索:学生提出的问题通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种形式共同解决,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主动性和团队力量。

  问题口袋:对于有价值但不属于本课所学*的问题,暂时放入"问题口袋",从而保护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一旦具备解决能力,随时取出加以解决。

  自主练*:形式多样,有针对性的练*题,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及时巩固和练*所学知识。

  你知道吗:让学生了解更多与数学相关的资料,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面。了解数学文化。

  我学会了吗:每单元一个,让学生了解自己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然后做出自我评价。

  丰收园:左边篮子里的5个苹果功能各不相同,"积极、合作、会问、会想、会用"是对四维目标的诠释,右边是学生的自我反思和交流,在这里学生可以畅谈本单元的收获。

  与之前所用过的北师大版、人教版、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相比较,我发现青岛版教材较其他三版教材,有更多的栏目设置更加巧妙。

  (三)内容结构

  本册教材共编排了七个单元和两个实践活动。

  按照数学学科的四大领域来划分,其中,第一单元万以上数的认识、第二单元计算器、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第五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属于数与代数领域。这四个单元的内容也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内容。

  第四单元*行与相交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

  第六单元统计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

  实践活动荡秋千和纸与我们的生活属于综合与实践领域。

  (四)知识和技能的立体整合

  从横向角度来看,整册内容由浅入深,呈阶梯状上升,在第二学段的教学中起到了奠定基础的作用。

  从纵向角度来看,各方面知识都在第一学段的基础上,有所深化,为第二学段及之后的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总之,教材的编排始终秉承着,既对前面所学的知识加以总结和利用,又为今后继续学*更复杂的内容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数学思维规律。

  三、说建议

  基于我校"先学后导、互助提升"的数学教学模式,结合青岛版数学教材的特点,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说说我的建议。

  (一)教学建议3条

  1.巧妙运用信息窗的情境图

  信息窗是青岛版教材的一大特色,教学中深入研究教材的编写意图,理解设计思路,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灵活运用教材,比如:第三单元第一课时《我跟爸爸学设计——线段、直线、射线》一课,情境中提出的"怎样画出设计图"的问题很现实,通过问题的解决,学生不知不觉学*了新知!

  再比如:第六单元《长大我也去航天——统计》一课,通过学生做转圈的实验完成实践活动,并画出条形统计图。

  2.提升学生质疑的质量。

  汇报质疑是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重要体现,此环节把课堂教学推向一个高潮,学生质疑的语言一般情况下这样说:"大家对我的讲解还有什么疑问吗?""……还有没有问题?……有没有补充?" 随之而来的是补充、建议、追问等……这种对话是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情况,在交流中沟通不同的思路,并通过比较分析寻找相对合理和最优的问题解决方法。

  3.建立学生典型错题集

  在教学中,搜集典型错例锦集。比如,第一单元"大数知多少"关于0的读写:

  (1)0在"级末"或"非级末"位置上的不同读法,

  (2)一个数中某一级前面有0的写数。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中的连续进位乘法,有的学生计算时,乘完之后忘记加进位数的;第五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运用四舍五入法试商,调商的过程等,这些内容难度较大,容易出现错误,教学时进行针对性的练*强化。

  (二)评价建议

  结合课程标准,谈一下我在教学中的评价建议。

  1.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

  我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画"知识树"、做数学手抄报、写数学日记等活动,来评价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2.评价方法多样化

  (1)口头评价与肢体评价相结合。运用这种评价方式时教师把握课堂评价的时机,比如说当学生提出一些富有创意的问题和有独特见解时,我对学生伸出大拇指并在学生的书上印上智慧星,并作为期末考核依据。如果学生的智慧星积累到一定数量,可到教师处换取一些小礼物。

  (2)语言评价与"等级"评价相结合

  在学生课堂作业时,可采用评语与"等级"评价相结合。如用"你的解法很独特!""你的字真漂亮"等简短、热情的话语激励学生,使之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3.多元化教学评价

  *几年来,我校一直实施"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特色教学改革,数学方面,主要包括口算课课练、口算能力测试、解决问题、动手能力测试以及阶段性测试等评价活动。根据不同的测试活动结果,评比出不同类型的"学科小标兵""口算大王""解决问题小能手".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教材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重要依据,因此,教师要做教材的开发者、创造者,让教材更贴*学生生活。

  1、运用生活资源:我们在学*教材内容时,可以巧妙的结合生活,利用生活资源。比如在学*"*行与相交"一课时,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一些物品来进行讲解,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2、利用其他学科资源:其他学科与数学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们要从其他学科中开发资源,来促进数学教学。

  3、开发网络资源:随着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的'移动学*、远程学*、在线学*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方式。所以我们可以开发一个单元或一个专题的系列微课,能帮助学生课前预*或课后巩固,是学好数学的重要资源。

  各位领导、老师们,以上是我对四年级上册教材的研读。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挖掘教材,利用教材,以教材为载体把握课标,构建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是我永远的追求。谢谢大家聆听。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3

  数学蕴含在生活中的每一处,为社会、人类创造丰厚的价值。引导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创造数学的价值,就要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灵活驾驭教材。

  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特色、教学建议三个方面与大家交流。

  第二学段课程标准:

  1、知识与技能: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角过程;理解角的概念;掌握角的大小比较。

  2、数学思考:通过探索理解角,能用量角器画角、交流信息,建立角概念。

  3、解决问题:尝试用量角器量角;体会在讨论的活动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4、情感与态度:知道通过测量、讨论、归纳得出的结论;体验角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内容标准:

  内容标准分四个领域。

  “数与代数”主要包括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空间与图形”包括角的度量*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 ,它们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统计与概率” 主要涉及条形统计图,是让学生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实践与综合应用” 将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所交流的内容就是“空间与图形”领域中的“角的度量”这部分知识的学*,将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直线和射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认识常见的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和按指定画角。

  下面我结合教材的编写特点、编写体例,内容结构和知识与技能的立体式整合来谈谈第二方面:教材特色。

  教材编写特点:

  特点一:优化大数认识的编排结构,突出数学的文化特色,提供丰富素材,培养学生的数感。

  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感是认数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本册实验教材“大数的认识”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极为丰富。不仅结构合理,而且内容的安排和素材的选择突出了数学的文化特色。,加强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结合具体的情境和实际活动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这样的编,学生使能够接受丰富而系统、逻辑较为严密的数概念内容;便于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迁移类推获得新知,形成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特点二:计算教学内容的编排体现改革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四则计算的知识与能力是小学生学*数学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小学阶段计算教学的分量比较重,但是它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通过计算教学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从而感受数学的价值,为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打下基础。本册实验教材精心设计教学顺序,加大教学的步子,留给学生更大的探索和思考空间。

  特点三: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本册实验教材安排了“角的度量”“*行四边形和梯形”两个单元。这两个单元的内容是在第一学段的基础上进行复*、扩展和提高,其中有些图形,如线段、角、*行四边形等,在第一学段已经学*过。但当时的学*是初步的,属于直观的认识。本册教材要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对这些内容加以概括和提高,加深对图形本质特征的认识、对图形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

  特点四: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的统计知识和统计观念得到进一步提升。

  本册教材是第二学段的开始,教材一方面注意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新的统计知识──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使学生认识到本册所学*的统计知识和方法,是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在统计量上进行了分类对比,来表达数据、解决问题,进而使学生对统计知识的认识有所提升。另一方面教材继续注意结合实际问题,进一步教学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作出合理的推断。这样就把数据分析与解决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特点五: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学*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参与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知识和能力,而且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进而奠定发展更高素质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本套实验教材尝试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的简单形式,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这一数学思想的引入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特点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与内在动机。

  本册实验教材不仅内容涉及数学教学内容的各个领域,为学生探索奇妙的数学世界提供了丰富素材,而且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安排了许多体现数学文化的阅读材料、数学史实等,使学生的数学学*活动丰富多彩、充满魅力。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数学的欲望。

  编写体例:

  教材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进行编排,以体现数学课程的特点,编写体例是:激发兴趣的主题图(整体感知、提出问题)――促进思考的例题(促进理解、解决问题)――可操作性方法的小结(归纳概括、得出结论)――多层次的练*(深化理解、拓展应用)――全面的整理和复*(整理巩固、提高升华)

  单元内容结构:

  第二单元的内容有: 认识射线和直线;角的定义;比较角的大小;用量角器量角;认识*角和周角,以及*角、周角、锐角、钝角和直角之间的关系。

  每一小节又包括其枝干内容。其中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和按指定度数画角是本单元的学*重点。

  说知识的立体式整合:

  本套教材分三个阶段编排“角的认识”这一内容。第一个阶段,是在二年级上册,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和直角,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尺画角,用三角板判断直角、画直角。第二个阶段,是在二年级下册,让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并能借助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一个角是直角、锐角和钝角。第三个阶段,就是本册教材这一单元,让学生进一步学*角的度量。

  本单元内容的编排注重数学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从直观过渡到抽象。学生在二上年级认识长度单位时,就已初步认识了线段。因此本单元教材一开始就借助直观,引入了射线和直线的概念。并让学生讨论线段、射线、直线的联系与区别。在此基础上教学角的概念和角的表示符号。然后在角的度量的知识基础上让学生认识*角和周角,教学角的分类和角的画法。

  另外,本单元教材在编排时,注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数学规律。通过画射线、直线,测量角,操作活动角,用三角板拼角,用纸折角等多种方式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识。

  教学建议:

  1.恰当把握教学目标。

  本套教材把有关角的知识分了三个阶段编排,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教学任务,但前后又有连贯性。教师要树立整体意识和目标意识,从整体着眼把握教学目标,明确每一阶段的具体要求,理顺学科教学总目标、学段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学期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

  2.注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适度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许多数学知识与生活有密切联系,可以在现实世界中找到“原型”,儿童的生活经验是他们数学学*的重要基础。但数学毕竟是抽象的,也有相当一部分是找不到“原型”的,如直线的概念就比较抽象,教学时很难借助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数学中所说的“点”是没有大小的,“线”是没有粗细的,“面”是没有厚薄的。正因为如此,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不都能促进他们的数学学*。有的生活经验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数学学*,甚至产生负面影响。如学*“角的初步认识”时,日常生活中的牛角、羊角,甚至人民币的单位名称“角”等时常会对学生的数学学*产生干扰。因此,教学时必须注意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适时和适度地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

  3.加强动手操作,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

  经过第一学段的学*,学生对角已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他们已经学会如何利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知道了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教材中的许多结论如“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和射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以及量角和画角的步骤等都没有直接给出,并在练*中安排了不少“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拼一拼”的操作活动,旨在让学生这些活动中进一步加深对角的认识,并形成画角和量角的技能,初步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同时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这些知识基础,在加强操作活动的同时,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4.努力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对数学的学*不单纯是数的计算,形的研究,贯穿始终的恰恰是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要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抓住有利因素,有意识地加以引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如前面提到的“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和射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就可以渗透极限的思想、猜想和验证的方法。

  评价建议:

  评价是师生交流的一个*台,利用好这个*台,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发展潜能;能促使师生彼此走进心灵、情感互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评价:

  1、课堂表现

  教学过程中,我特别关注学生自学与合作探究过程,这个过程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自觉能力。教学“角的画法” 时,学生根据自学提示先自学,再小组合作学*,教师在巡视参与时,随时根据学生的表现通过手势、眼神、表情和语言等方式适时鼓励。然后结合整体的学*过程从“认真操作,积极讨论,得出结论和大胆汇报”几个方面按A、B、C三个等级进行自评、互评、师评。每周统计一次,期末总评。这种形式的呈现既体现了定量的评价,又体现了定性的评价。

  2、知识掌握

  知识只有掌握的扎实,才能应用的准确,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学会知识的情况采用了“评比+评语”的方式,从作业和测评两方面进行评价。根据学生作业完成的情况和每次测评的结果分优、良、合格三个方面进行评比,同时,站在学生的高度上,写上赏识激励的语言,帮助树立信心。如 “你的角如果能像你的字一样认真漂亮就更好了。”如果有学生对测验的结果觉得不满意,要委婉幽默地鼓励学生重新解答:“试题在向你挑战呢,去战胜它。”学生通过努力做对试题,教师可以就学生的第二次答卷给以评价,并给出鼓励性评语。这种“推迟评价”淡化了评价的甄别功能,突出了学生的纵向发展。特别是对于学*有困难的学生,这种“推迟评价”能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激发新的学*动力。

  3、应用能力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是学*数学的宗旨。教学过程中要给予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同时,要结合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情况进行点评,如,借鉴哲理督促聪明却懒惰的学生:“梅花香自苦寒来,你要战胜惰性。”用精妙之语,激励爱钻研的学生:“你肯定还有高招,我为你骄傲”。有效的评价能开启学生心灵,驰骋想象,学生智慧的火花会更加灿烂夺目,进而引起师生情感共鸣。

  说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

  生活处处皆数学,身边处处是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地走入数学课堂,学*数学知识。因此,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有效开发校内资源,合理运用校外资源。

  教学过程中,教材中的插图,多媒体教学光盘,网上有助教学的图片、视频,都会激起学生的学*兴趣,帮助学生更清楚地理解和掌握有关小数的知识。

  教学角的度数时,需要学生动手测量,可以充分利用学生手中的模拟学具和身边真实物体这两大资源来帮助教学,如:测量书本、文具盒、桌椅、门窗、黑板等;学射线的认识时,可以让学生带着手电筒。学生本身就是一个有利资源,学生的自学、交流的过程又将其生成为学*资源,特别是汇报时的错误信息更要有效利用,它是帮助学生寻找正确答案有利渠道,是有助教学的重要资源。

  数字是跳动的音符,数学是神奇的学科!做为数学教师,当我们把数学教学当做追求,潜心研究时,我们会伴着优美的旋律与孩子们共同享受艺术般的快乐!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4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国标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内容。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解决问题必要的一种问题解决思想方法,它是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问题解决的思维素质,掌握得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的。本课系统研究用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并在列表的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类似归一、归总的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学好本课知识,将为以后学*用列表等方法来解答求两积之和(差)等的实际问题奠定知识、思维和思想方法的基础。

  教材安排的例题,主要是呈现生活情景,提供数学信息,让学生经历列表整理信息的全过程,再通过“寻求策略—解决问题—发现规律”的系列活动,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列表整理数据信息策略的价值,并产生这一策略的心理需求,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对本课所研究解决的数学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过程中,在生活的实践体悟中,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经验,但一般处于无序状态,通过今天的学*,将学生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规范化。

  (三)目标定位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预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生活情景,借助生动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研究内容,使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感受列表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还会通过列表的过程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cn-teacher.com)

  2、通过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活动,使学生经历提取信息,发现问题,列表整理条件,解决问题的知识获取过程,从中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发展他们的推理能力。

  3、通过对类似归一、归总的实际问题的探索,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列表整理、分析数量信息,决策问题解决策略,并列式解决问题,体会列表这一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并能运用该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正确整理、分析数学信息关系,学会通过所整理的信息决策问题解决策略,并内化成自己的问题解决策略。

  二、说教学程序:

  鉴于本课教学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情况,设计如下四部分展开教学。

  (一)联系生活,激趣引新:

  教学一开始,通过班内学生比赛,发现课程用列表的方法呈现更加清晰、整齐,从而出示本课课题,并说明列表整理信息的方法是我们解决较复杂数学问题时的好帮手。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用学生感兴趣的'小比赛引入新知,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并针对学生现有对信息的搜集和观察能力,让学生感知列表呈现信息的优点和便利。】

  (二)合作探索, 领悟内涵

  1、初步感知列表

  例1主要教学两积之和的实际问题。这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需要用三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教材提供了两组数据,分别是小芳家栽桃树、杏树和梨树的行数,以及三种果树每行栽的棵树,同时提出第一个问题: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由于题目中的条件比较多,数量关系相对比较复杂,由于之前的引导,学生们很快联想到可以用列表的策略整理这些条件。潜移默化中,学生经历了从现实情境中选取有用信息并形成结构完整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同时也充分感受列表整理条件的优点。

  【设计意图:教师充分让学生自主活动,经历列表整理的全过程,一方面在现实情境中收集数学信息,另一方面找到各个数量在表格中的位置。并使学生理解表格的结构和内容,是为了积累学生用列表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经验。】

  2、分析数量关系

  本环节中启发学生思考:你能根据数量之间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吗?这样在关键处加以点拨,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容易理解:根据题中的条件,“可以先分别算出桃树和梨树的棵树”;根据题中的问题,“要求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可以先算桃树和梨树各有多少棵”。这里让学生自主经历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其意义不只在于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更在于这一过程中学生切实体会到:分析数量关系既可以从条件想起,也可以从问题想起。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列式解答,并进行检验,同时留出空白,以便于课堂上的反馈与评讲。接下来,提出第二个问题:杏树比梨树多多少棵?放手让学生按照解答第一题的过程,通过独立思考完成解题。

  3、回顾和反思

  在解决完两个问题后,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说说解决问题时一般要经历哪些步骤,并通过交流,总结和归纳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第二个问题引导学生反思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说说自己的体会,以进一步提炼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的认识与经验,体验分析数量关系的一般过程与方法。

  这样,已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主线,引导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有利于学生深刻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逐步形成策略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实际问题的教学走出教师教题型、学生记解法的困境。

  (三)巩固练*,深化发展

  【设计意图:准备安排三个层次的练*,通过层层深入,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课知识,形成技能,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乐趣。】

  1、“练一练”第一题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实际问题,同时提出“先整理题中的条件,再解答”的要求,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体会列表整理题中信息的方法,感受列表整理对理解数量关系的作用,初步形成策略意识。

  2、第2题以纯文字的形式呈现的实际问题,有利于学生更深刻体验综合运用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全课总结

  最后,让学生说说在这节课上学会了什么知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巩固。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5

  在进行了充分的教材分析以及对学生用字母表示数的实际情况调查后,我设定了如下三个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经历由具体到抽象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

  能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知道数和字母相乘的简单写法。

  学体会到许多实际问题都可以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培养符号意识和数学建模思想。

  教学重点: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和数量关系,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和优越性。

  教学难点:含有字母的式子所表示的意义。

  接下来是我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我所设计的教学过程分为四大块:

  1.情景导入,从生活中取材

  2.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3.巩固练*,能力提升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环节:情境导入,从生活中取材。

  “老师这里有几张图片,你们猜猜这是哪里?”这时大屏幕会出示FC,M,CCTV这三个带有字母的地方的图片。学生会非常快速的'回答出这些地方的名称。

  “你们怎么这么快就说出了这些地点的名称?”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知识告诉他们。看到这些特定的标志——字母的组合。就会认出这些地方。

  “是啊,生活中这些特定的字母代表着特定的地方。其实字母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同样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入有关字母的数学课堂,好吗?”

  [设计意图:本环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取材,在一开始就让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词“字母”的情境中,同时最后又从生活中回到数学课堂,拉*了课堂与学生的距离。]

  接下来,是本节课的第二个环节: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优点,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所表示的意义。

  “今天老师带来了两个新的小朋友——丫丫和妞妞,仔细阅读她们的对话内容,你能解答妞妞提出的问题吗?”对于这个问题学生会轻而易举的回答出4岁,“你是如何列式求出这时丫丫年龄的?”顺着这个问题老师和学生开始一问一答的形式,黑板上会板书:

  板书:

  妞妞(岁) 丫丫(岁)

  1 1+3

  2 2+3

  3 3+3

  ┆ ┆

  8 8+3

  ┆ ┆

  18 18+3

  ┆ ┆

  “照这样列举下去,还要写多少?”学生一定会认识到还要写很多很多,“那我们能不能用一种简明、概括的方式表示出妞妞和丫丫的年龄呢?请大家先讨论讨论,然后再试着写一写。”

  这个问题是本节课一个关键性的问题。

  在学生讨论并试着写出表达方式后,我会有意挑选几份具有代表性的表达方式。

  例如:

  (1)妞妞(岁) 丫丫(岁) (2)妞妞(岁) 丫丫(岁)

  (20) (20+3) (年龄) (年龄+3) 或( ) (妞妞的年龄+3)

  (3)妞妞(岁) 丫丫(岁) (4)妞妞(岁) 丫丫(岁)

  () (+3) (a) (a+3)

  这四种表示方式我会逐一出示,因为这些表示方式实际上是有层次性的,出示一种我会让学生分析一种,层层推进,最后让学生意识到第四种方式既简明又概括。“今天我们就用a表示妞妞的年龄,a+3表示丫丫的年龄。”

  “a表示妞妞年龄时,可以是哪些数呢?”学生可能会说可以是1、2、3等等很多很多,因为大部分学生在这里可能没有将a的取值与实际情况相联系,“a=200可以吗?”相信这时有部分学生一定会意识到现在人还不能活到200岁,“据了解,人的最长寿命也就是100多岁,所以这里的字母a能表示的数是有范围的。”

  “a+3除了可以表示丫丫的年龄,还能表示什么?”有了前面自主书写表示方式的和后边分析的过程,学生应当能看出a+3可以表示丫丫比妞妞大三岁。“也就是说,a+3还表示丫丫和妞妞年龄上的关系。”

  接下来是代入求值的过程,也就是从一般回到特殊的过程。

  “现在根据丫丫和妞妞年龄的关系,只要知道妞妞的年龄,就能算出谁的年龄?”

  这时出示蓝灵鼠的问题:妞妞23岁时,丫丫多少岁呢?

  当a=23时,a+3=23+3=26(板书)

  “经过刚才的研究,我们发现用字母不仅能表示数,而且含有字母的式子还能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这就是今天我们研究的内容:用字母表示数。(板书)”

  至此,本节课的重点环节讲授完毕。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经历了从特殊——一般——特殊的过程,采取一种比较开放式的问题导向,让学生经历自主研究问题的解决方式,并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让学生充分明白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优越性。]

  下面是本节课的第三个环节,加深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和优越性,掌握含有字母的乘法运算的简写方式。

  先出示一个铅笔盒及其单价,再出示3个铅笔盒,“列式表示出这3个铅笔盒的总价钱。”学生可能会列式9×3或3×9。接着出示5个铅笔盒,15个铅笔盒,让学生列式表示出铅笔盒的总价钱。这时出示密密麻麻的一堆铅笔盒,,“买这么多铅笔盒需要多少元?”如何列式?学生自然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列式。“你知道买x个铅笔盒需要( )元吗?”,“9×x或x×9”“ 这里的x可以表示哪些数?”

  对于这个问题,有了例1对于a的取值的考虑,学生应该会说出x可以表示很多数。“x=5.2可以吗?”学生会恍然大悟,原来x的取值也是受限的,只能是自然数。

  “像9×X、X×9这些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数学上还有更简洁的写法”。这时大屏幕会出示阅读材料:9×x或x×9可以写成9·x或x·9,也可以简写成9x。1×x或x×1可以简写成x。随即会让学生自行阅读,并完成下面3个小题:×6=,s×1=,t+t+t=。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学生充分自主的学*,对于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对于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的简写采取了自行阅读的方式,锻炼了学生提取重要数学信息的能力。]

  最后一个环节:课后练*

  1.首先是一系列关于存钱罐的问题,通过不同情境的出现,让学生练*了关于含有字母的简单的四则运算。本练*的最后一题将两种运算结合在了一起,达到了练*的梯度性的目的。

  2.这道练*题是“神奇的盒子”,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发现输入与输出的数的关系,然后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这道练*对于学生来说是有挑战性的。

  [设计意图:本环节练*题的设计采取层层递进的方式,让学生有一种“爬坡”的感觉,这是一种不言而喻的感觉,其实有挑战性的才是真正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

  板书设计: 用字母表示数

  妞妞(岁) 丫丫(岁) 9×3

  1 1+3 9×5

  2 2+3 9×15

  3 3+3 9×x=9x

  ┆ ┆ 2n+2b=2(n+b)

  8 8+3 3b-n

  ┆ ┆

  18 18+3

  ┆ ┆

  a a+3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6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亿以上数的认识例2、例3。

  2、教材分析:例2教学写亿以上的数,教材呈现了3个数,其中一个整亿数对照数位表直接示范写出,其余两个数由学生对照完成,同时说一说亿以上数该怎样写:例3教学将整亿数改写为以亿为单位的数,非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亿做单位的*似数。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亿以上数的读法与写法。

  亿以上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及写法。

  4、教学目标:

  (1)、理解多位数的读、写法,在具体情境中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出多位数,体会并能阐述多位数读数的规律。

  (2)、结合现实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上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我评价和善于合作的能力。

  二、说教法、学法:

  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大数对于学生读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应充分利用好教材文本,创设具体教学情境,让学生对大数获得丰富感受,注意放手让学生探索,理解大数的读法后,通过独

  立练*,小组合作交流训练,达到熟练程度。

  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给学生留有自主探索的空间,对于数位、数级,十进关系等知识,应该让学生牢固掌握,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去发现,去体会,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达到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密切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收集大数的*惯和能力,数的产生与发展都是生活实践的需要,认识数是为了用它来交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数学意识。

  三、教学理念: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打基础。遵循儿童心理规律和认知规律。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生必须获得有价值的数学,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师精心组织下充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亿以内数的规律,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有学*成功的体验。

  四、说教学过程:

  1、基本练*:

  学生说一说万以内的数是怎样写的?并写出下列各数:

  四千零七十七百八十九千一百零三

  二万五千零四七十八万三千

  2、板书课题,学*新课。

  (1)、尝试写出下列的数,学生写数后交流。

  五亿七千八百四十万二十六亿零五千

  (2)、自学例2。

  三亿三十亿九千万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

  学生写数后交流,这些数怎样写?这些数的最高位在哪位上?万位上是几?其它数位分别是几?怎样写?

  三亿写作300000000

  三十亿九千万写作3090000000

  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写作700300200000

  (3)、讨论怎样写亿以上的数?

  3、尝试写数:完成P25页做一做的第一题。

  4、尝试把下面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280000=()万1400000()

  5、自学例3。

  6、学生尝试完成做一做的第二题,完成后交流,不是整亿的数用什么方法该成用亿做单位的数。

  7、完成31页第十六题。

  五、课堂小结。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7

  教材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本节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这两种图形的特征,为后面学*长、正方形的周长、面积以及立体几何的学*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分析:

  1、借助观察、操作,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能用语言进行描述。

  2、经历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发展空间想像力和创新意识。

  3、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欣赏图形美,培养爱护鸟类、保护环境等环保意识。

  教学要点分析:

  本节课教学重点是: 归纳总结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为了突破这一重点,教学中通过学生分组合作、动手实践、讨论交流,自主获取新知,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空间观念。

  教学策略设计: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根据这一理念,我认为教学中,教师的着眼点,不应只是规律性结论的呈现,而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参与学*的全过程。为此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以“美丽的鸟巢”导入新课,通过猜测、操作、分析、比较等方法,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出长、正方形的特征,并应用这些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正方形纸片、直尺、三角板、小棒。

  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 揭示课题

  多媒体课件出示:信息窗1情境,点击鼠标。

  小朋友们,小鸟的“家”漂亮吗?看到它们这么漂亮的家,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鸟巢是怎样做的?它的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这些图形有什么特征?今天我们重点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板书课题: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帖)

  设计意图:好奇是孩子的天性,由情景中的数学问题导入新课,能很快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悬念,并迅速切入正题,为后面的合作探索与深化理解巧设“孕伏”。

  第二环节:分组合作 探究特征

  本环节设计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 猜测特征

  我是这样进行的:(老师手指课件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小朋友们,我们大胆的来猜想一下,长方形和正方形会有什么样的特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出:大家的猜想到底是对还是错呢?下面就要通过我们的动手操作来进行验证。分页标题#e#

  这里更多体现了课堂的生成,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成了课堂的主人,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

  第二层次:探究特征

  首先研究长方形的特征:大家的桌子上有长方形纸片、直尺、三角板、小棒等学具。听清要求:利用这些学具,动脑筋,想办法,找一找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征,角有什么特征,一会儿要在全班交流你们组是怎样发现这些特征的。

  学生分组学*结束后,全班进行交流。有的小组通过测量的方法发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有的小组是通过对折的方法发现的;有的小组利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发现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在此基础上,再利用课件演示长方形的特征。(演示课件)

  最后教师板书特征: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贴在黑板上)

  接下来研究正方形的特征

  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的特征,利用手中的学具,运用各种方法看一看正方形有哪些特征。学生在分组合作、全班交流后,总结出正方形的特征,教师板书: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贴在黑板上)

  在这个层次里,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材料,学生分组合作、讨论比较、总结特征,预设与生成交替出现,课堂真正成了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第三个层次:比较特征

  先让学生分组讨论长、正方形的异同,然后全班进行总结,教师用韦恩图表示出长、正方形的关系。(画图)

  有对比才有鉴别,本层次的设计就是想通过比较长、正方形的异同,让学生在同中求异,在异中求同,避免思维产生混乱。

  到此,新授已经结束,师生共同对知识点进行梳理。(指着黑板比划一下)然后对开始的猜想进行判断。

  本课的第三个环节 实际应用 解决问题

  练*的设计紧扣重点,由易到难,形式多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

  第一个练*: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让学生说出其它两条边的长度,并说明理由。

  第二个练*:用小棒摆长方形、正方形

  每个同学都有长短不同的小棒若干根,两人一组,选择合适的小棒分别摆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要说清这样摆的理由。在这里学生有可能摆出*行四边形、菱形,那么让学生说明为什么不是长、正方形,怎样才能变成长、正方形。

  第三个练*:给出一张长方形纸片,让学生想办法变成最大的正方形。目的就是想让学生在操作中体会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

  最后一个环节:全课总结

  以学生谈感受的方式,评价本节课的收获、体验,以及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感受数学的魅力。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8

  在进行了充分的教材分析以及对学生用字母表示数的实际情况调查后,我设定了如下三个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经历由具体到抽象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

  能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知道数和字母相乘的简单写法。

  学体会到许多实际问题都可以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培养符号意识和数学建模思想。

  教学重点: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和数量关系,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和优越性。

  教学难点:含有字母的式子所表示的意义。

  接下来是我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我所设计的教学过程分为四大块:

  1.情景导入,从生活中取材

  2.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3.巩固练*,能力提升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环节:情境导入,从生活中取材。

  “老师这里有几张图片,你们猜猜这是哪里?”这时大屏幕会出示FC,M,CCTV这三个带有字母的地方的图片。学生会非常快速的回答出这些地方的名称。

  “你们怎么这么快就说出了这些地点的名称?”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知识告诉他们。看到这些特定的标志——字母的组合。就会认出这些地方。

  “是啊,生活中这些特定的字母代表着特定的地方。其实字母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同样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入有关字母的数学课堂,好吗?”

  [设计意图:本环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取材,在一开始就让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词“字母”的情境中,同时最后又从生活中回到数学课堂,拉*了课堂与学生的距离。]

  接下来,是本节课的第二个环节: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优点,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所表示的意义。

  “今天老师带来了两个新的小朋友——丫丫和妞妞,仔细阅读她们的对话内容,你能解答妞妞提出的问题吗?”对于这个问题学生会轻而易举的回答出4岁,“你是如何列式求出这时丫丫年龄的?”顺着这个问题老师和学生开始一问一答的形式,黑板上会板书:

  板书:

  妞妞(岁) 丫丫(岁)

  1 1+3

  2 2+3

  3 3+3

  ┆ ┆

  8 8+3

  ┆ ┆

  18 18+3

  ┆ ┆

  “照这样列举下去,还要写多少?”学生一定会认识到还要写很多很多,“那我们能不能用一种简明、概括的方式表示出妞妞和丫丫的年龄呢?请大家先讨论讨论,然后再试着写一写。”

  这个问题是本节课一个关键性的问题。

  在学生讨论并试着写出表达方式后,我会有意挑选几份具有代表性的表达方式。

  例如:

  (1)妞妞(岁) 丫丫(岁) (2)妞妞(岁) 丫丫(岁)

  (20) (20+3) (年龄) (年龄+3) 或( ) (妞妞的年龄+3)

  (3)妞妞(岁) 丫丫(岁) (4)妞妞(岁) 丫丫(岁)

  () (+3) (a) (a+3)

  这四种表示方式我会逐一出示,因为这些表示方式实际上是有层次性的,出示一种我会让学生分析一种,层层推进,最后让学生意识到第四种方式既简明又概括。“今天我们就用a表示妞妞的年龄,a+3表示丫丫的年龄。”

  “a表示妞妞年龄时,可以是哪些数呢?”学生可能会说可以是1、2、3等等很多很多,因为大部分学生在这里可能没有将a的取值与实际情况相联系,“a=200可以吗?”相信这时有部分学生一定会意识到现在人还不能活到200岁,“据了解,人的最长寿命也就是100多岁,所以这里的字母a能表示的数是有范围的。”

  “a+3除了可以表示丫丫的年龄,还能表示什么?”有了前面自主书写表示方式的和后边分析的过程,学生应当能看出a+3可以表示丫丫比妞妞大三岁。“也就是说,a+3还表示丫丫和妞妞年龄上的关系。”

  接下来是代入求值的过程,也就是从一般回到特殊的过程。

  “现在根据丫丫和妞妞年龄的关系,只要知道妞妞的年龄,就能算出谁的年龄?”

  这时出示蓝灵鼠的问题:妞妞23岁时,丫丫多少岁呢?

  当a=23时,a+3=23+3=26(板书)

  “经过刚才的研究,我们发现用字母不仅能表示数,而且含有字母的式子还能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这就是今天我们研究的内容:用字母表示数。(板书)”

  至此,本节课的.重点环节讲授完毕。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经历了从特殊——一般——特殊的过程,采取一种比较开放式的问题导向,让学生经历自主研究问题的解决方式,并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让学生充分明白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优越性。]

  下面是本节课的第三个环节,加深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和优越性,掌握含有字母的乘法运算的简写方式。

  先出示一个铅笔盒及其单价,再出示3个铅笔盒,“列式表示出这3个铅笔盒的总价钱。”学生可能会列式9×3或3×9。接着出示5个铅笔盒,15个铅笔盒,让学生列式表示出铅笔盒的总价钱。这时出示密密麻麻的一堆铅笔盒,,“买这么多铅笔盒需要多少元?”如何列式?学生自然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列式。“你知道买x个铅笔盒需要( )元吗?”,“9×x或x×9”“ 这里的x可以表示哪些数?”

  对于这个问题,有了例1对于a的取值的考虑,学生应该会说出x可以表示很多数。“x=5.2可以吗?”学生会恍然大悟,原来x的取值也是受限的,只能是自然数。

  “像9×X、X×9这些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数学上还有更简洁的写法”。这时大屏幕会出示阅读材料:9×x或x×9可以写成9·x或x·9,也可以简写成9x。1×x或x×1可以简写成x。随即会让学生自行阅读,并完成下面3个小题:×6=,s×1=,t+t+t=。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学生充分自主的学*,对于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对于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的简写采取了自行阅读的方式,锻炼了学生提取重要数学信息的能力。]

  最后一个环节:课后练*

  1.首先是一系列关于存钱罐的问题,通过不同情境的出现,让学生练*了关于含有字母的简单的四则运算。本练*的最后一题将两种运算结合在了一起,达到了练*的梯度性的目的。

  2.这道练*题是“神奇的盒子”,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发现输入与输出的数的关系,然后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这道练*对于学生来说是有挑战性的。

  [设计意图:本环节练*题的设计采取层层递进的方式,让学生有一种“爬坡”的感觉,这是一种不言而喻的感觉,其实有挑战性的才是真正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

  板书设计: 用字母表示数

  妞妞(岁) 丫丫(岁) 9×3

  1 1+3 9×5

  2 2+3 9×15

  3 3+3 9×x=9x

  ┆ ┆ 2n+2b=2(n+b)

  8 8+3 3b-n

  ┆ ┆

  18 18+3

  ┆ ┆

  a a+3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9

  课程改革,让我们每一位数学老师强烈意识到,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联。统计与概率既是生活内容,也是数学内容。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就是西师版课标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统计知识DD条形统计图。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继学*了单式条形统计图和相应统计表后出现的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知识。这后还会认识更多形式和种类的统计图,如复式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等。不难看出,本单元内容既是旧知的迁移与发展,也是以后学*的认知桥梁。

  单元内有4个例题,前两例在于帮助学生认识特征,后两例引导学生学会画图。而本课学*例1、例2。例1以回顾旧知为起点,引入复式条形统计图并初步认识。例2则重在会看条形统计图,会简单的分析统计数据并填写相应的统计表。在教学设计中,我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利用例1的素材与例2有机整合,完成整课的教学DD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

  二、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的主体。

  四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但形象思维仍占主要地位。

  在第一学段中,已掌握部分统计知识,具有一定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能力。

  而通过长期地学*策略和思维的训练,我班的孩子,不但基础扎实而且思维活跃。具备一定的自主探究、合作学*的经验与能力。

  三、教学目标

  根据内容的分析和学生的把握。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通过实例,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及相应的统计表。

  能根据统计结果作出分析,判断、预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和能力。

  经历观察分析数据的过程,让学生体验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

  鉴于预设的目标,学生的认知水*,认为本课的重点为: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征,会正确分析相关的数据。难点为:知道条形统计图中单式与复式的区别。

  四、教学策略

  我校进行了3年的《小学数学学*策略和思维策略》的课题研究,引发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方式的变革。本课就主要采用了其中的“问题探究策略”。问题探究策略,以问题为核心,以研究问题为重点,以培养学生思维策略为目标,设计迁移性、过渡性、反馈性、强化性、延伸性等问题。通过有效问题的有效解决,以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肖伯纳说过:“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各有两种思想。”说明合作交流是一种学*,更是一种创新。在教学策略的引领下,学生的学*方式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为主。

  五、教学过程

  因此教学过程设计为: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深化认识,运用提高六个环节。围绕“问题”展开教学。

  1、创设情景。

  为使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联。创设了我任教的“四年级三班和四班的学生”准备去郊游的情景。并提问:“这次郊游当中准备开展五个活动,每人可选一项,事先要知道我们班参加各项活动的人数,怎么办?”学生自然的想到要事先进行统计才行,从而产生统计需要。并立即让学生自主开展统计活动。于是,由真实的情景转入学*的初期活动。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并在事先准备的表格纸上制出一张统计图。

  与此同时,我将另一个班参加各项活动人数的统计图展示给学生。看到两张反映不同班级学生人数情况的统计图,自然地会进行比较分析。于是提出活动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2、提出问题。

  利用两张统计图中人数接*的一项活动。设问:“三班和四班参加××的人数,谁多谁少?”凭借肉眼观察,肯定会有不同答案,进而发生争执。此时此刻,引导学生想办法。可能会说到用直尺量高度,用直尺比刻度等方法(课件展示)。给予肯定的同时,追问:“有没有简单的方法,能一目了然地看清谁多谁少?”自然会产生把两张统计图合二为一的需要。顺水推舟抛出核心问题:怎样将两张统计图,合二为一?学生在认知需要和问题驱使下,就开始问题的探索。

  3、探索问题。

  我预设,学生可能会生成这些方法(课件展示)。面对众多的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好?说说理由。”引导学生运用“选择探究策略”进行合理选择。让学生体会方法多样性的同时,又懂得寻求方法的合理性。

  当两张统计图合并后,继续引导学生探索。问:把这张统计图给班主任,能看明白吗?”“怎样才能使班主任知道哪种直条表示

  哪个班的人数呢?”从而在争论、交流中认识复式统计图图例的作用,体验统计图表示的严密性。

  4、解决问题。

  建构主义认为:新知,纳入认知系统中,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才完成了认知的建构,新知的内化。把复式条形统计图,纳入已有的统计知识中,并明确它的特点,完成知识建构。于是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弄清:“这种新的条形统计图与以前学*的.统计图有什么区别?”在相互交流中充分明白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一有两种颜色的条形;二有图例。三还能反映两组数据情况。充分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内涵后,自然地揭示它的概念名称DD复式条形统计图。

  5、深化认知。

  问题得以解决,认识如何深化呢?继续利用好例1的素材,让学生发表意见,提出问题和活动建议。如:两个班参加什么项目人数最多?三班参加野炊的人数比四班多几人?等。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的*惯和能力。

  树立“学*论”为中心的现代教学观念是课改的追求。为此,让学生自主填写统计表。在任务驱使下,主动学会看懂统计表,并思考填写的方法。学生可能会一行一行地填,也会一栏一栏地填等,从中体会到解决同一问题的不同方法。沟通统计图与统计表之间内在的联系,明确各自的优越性。从而深化学生对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认识。

  6、运用提高。

  学以致用。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学*的形式完成基本练*DD课堂活动第1和第2题。统计学认为,收集、分析数据,是为预测、干预未来数据和解决问题服务的。为培养学生的预测意识和能力,设计一个拓展问题:“根据你们的分析,预测一下如果再投一次,小刚和小强分别会投进几个呢?”,从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六、板书设计

  为让学生充分地体验复式条形统计图产生的过程,将改变以往在黑板上板书的做法,充分利用多媒体随机生成的功能,将生成的复式条形统计图保留在大屏幕上。直观具体、简洁明了。符合视觉*惯和认知规律。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本课的教学力求体现以生为本的思想,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经验,紧扣教学重点,有机整合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问题探究策略的运用,使学生在核心问题的启发下,积极主动的探究学*,促进学生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主要认识游戏规则的公*性,在学*本课内容以前,学生已经在四年级认识可能性有大小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经验,教材创设了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下棋时怎么决定谁先走的情境,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里层层深入地设计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提出决定谁先走的办法,第二个问题是讨论是否对双方公*,第三个问题是再设计一个对双方都公*的游戏规则。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在猜想、验证的过程中,体验等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公*性。

  2、技能目标:在活动中,能正确辨别游戏规则是否公*,初步学会设计简单游戏的公*规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游戏交流中,培养学生合作学*的意识及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并会分析、判断规则的公*性。

  教学难点:

  能够设计公*的游戏规则。

  教学准备:

  为了上好这节课,根据课堂的需要我在课前为学生准备了硬币、骰子、纸牌、小纸签、乒乓球、奖品等。为上好这节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说教法

  根据本课内容的特点,创设贴*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在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通过学生演示、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促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表达能力,在玩中学,在学中悟,体验成功解决问题的喜悦。

  三、说学法

  五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学*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学*能力,知道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能对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初步的分析和判断,所以本节课中,我以学生为主体,让孩子们在合作交流、主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探究的乐趣。 四、说教学流程

  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与学法的基础上,我把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这一环节我通过创设学校体育课中老师组织学生进行乒乓球比赛前抛硬币决定发球和场地的情景,从而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让学生从熟悉的活动中知道公*对一个游戏的重要性,并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第二环节:自主合作、探索方法。

  在这里我是通过三个活动来实际的。

  活动一:探索公*的游戏方法

  通过引用课中图例,引导学生解决三个问题:

  1、提出决定谁先走的办法。

  2、讨论方法对双方是否公*。

  3、修改笑笑的方案。这样层层深入,环环相扣,逐渐把学生引向游戏公*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是:可能性相等,游戏公*;可能性不相等,游戏不公*。

  [设计意图:在这里通过自主思考、小组合作,互相交流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合作交流能力和口头表达能]

  活动二:放球游戏

  在这里我要求学生用我提供的黄白两种球,放入罐子里,并说出自己的规则 。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操作,并把学生的操作与语言、思维联系起来,这样的操作就不仅仅是操作,而是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源泉,让学生凸现真实的个性,他们在操作中求新、求异,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 紧接着我出示了相关的练*,在这我利用了课后练一练,让学生先从设计好的转盘描述公*规则,再独立设计转盘和规则的过程,[设计意图:在这些多层次的练*中,运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他们学*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既是对知识的巩固,又是对思维的又一次拓展,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体验数学学*的快乐,体验学*数学的价值。]

  活动三:砸金蛋

  在这里由于只有8个金蛋,在这样的情况下很自然让学生用刚学的知识从每一组中选出一名学生来参加,当然我还从中选两名同学说了出是用了什么方法从组里被选出来的?以此检查每一组的公*性。上来的的同学我还要求他们选一种简单的方法来确定“谁先砸”的顺序,这样我就等于用了两不同的方法来完成这个活动。

  [设计意图:在这里我放手让学生操作,运用不同的学具,制定公*规则,学生从玩中学到了知识,真正体验到快乐数学的真正含义。] 五、我设计了以下问题让学生总结这节课: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认为要制定公*的游戏规则,最重要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通过总结,促进学生对一堂课的教学进行梳理,并把学*的触角向外拓展延伸,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

  四、说板书设计

  谁先走

  ——游戏公*

  可能性{相等 游戏公*不相等 游戏不公*

  [设计意图:这样的板书设计,既简单又清晰,能够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呈现

  于学生面前,用结构记忆的方法,让学生加深对本节课内容的认识。]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11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教学》四年级下册38页-39页。

  二、教材的地位作用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整数乘法意义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教材通过文具店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借助直观模型,使学生体会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设计具体情境和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2)结合小数乘法的`意义,使学生能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得数。

  (3)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自我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得数。

  三、说教法学法

  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方法为主,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形成过程。有目的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既要重视学*结果,更要重视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自己去发现,让学生做中学,学中悟,悟中创。

  四、说教学流程

  围绕以上总体思路,我设计了激趣导课探索新知巩固应用课堂总结四个环节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自主学*中发展。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1、激趣导课

  创设文具店,用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买四块橡皮多少元,小组展开讨论。赋予数学知识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促进学生主动地去探索。

  2、探究新知

  学生各小组讨论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提出的问题。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解释并交流。

  师生共同概括总结小数乘整数的方法,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突出本节课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3、巩固应用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发展学生思维,设计了填一填,练一练,算一算等练*,使学生活跃起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通过学生自主总结梳理知识,充分发挥学生学*的主体作用,特别对学*方法的总结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是发展性教学目标在课堂中的体现。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12

  目标:

  1、知识目标: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掌握相邻面积间的进率是100,会进行简单的换算。小学数学四年级《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说课稿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能力及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生生合作的学*精神,乐于助人的集体精神。

  重点:掌握相邻面积间的进率是100。

  难点:掌握相邻面积间的进率是100。

  教具:有关的动画课件。

  过程:

  一、 激情引趣,猜想导入

  出示动画片,一个胖嘟嘟的小熊,可是它满脸愁容。

  师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熊为什么不高兴了吗?因为它遇到困难了。昨天,它做了几道数学题,累得满头大汗,眼花缭乱的,你们能不能帮助它解决难题呢?

  出示练*: 1米=( )分米 1分米=( )厘米

  我们学过的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分米、厘米,它们每相邻的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

  这几个问厘都是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的,练*这几道题,即复*了旧知识,也激起了他们的兴趣.学生们都摩拳擦掌,准备新的挑战。

  二、自主探讨、发现规律

  同学们,胖熊嘟嘟的问题,你们解决得真好。那么你能不能也帮助一下它的朋友小蟋蟀呢?

  这个环节的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热情,以便继续激发兴趣导入新课。电脑出示小蟋蟀的家及屋里的地板即边长是1分米(10厘米)的正方形

  1分米(10厘米)

  师问:小蟋蟀想装修它家的地板,你能告诉它地板的面积有多大吗?

  出示边长是1厘米(地砖)的正方形

  1厘米

  师问:小蟋蟀现在想用1*方厘米的地砖铺地,你们能不能帮它估计一下得用多少块地砖呢?

  设计这个问题,既让学生感知和比较了1*方分米与1*方厘米在面积上的大小,同时又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估计一下1*方分米里到底含有多少个1*方厘米。

  提问后,可以组织学生分组相互交流,体会并进行反馈。

  进行电脑演示,1*方分米里含有1 00个1*方厘米。

  设计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小蟋蟀家到底铺多少块地转这个故事来验证1*方分米就是100*方厘米。100*方厘米就是1*方分米。明确了1*方分米=100*方厘米。这样在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及同学们相互探讨中很自然地突破难点。

  三,激发欲望,巩固练*

  在这里我先向同学们挑战; 问他们能不能帮助老师解决一个难题,就是书上的想想填填。同学们自然非常高兴。

  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 )*方分米

  这样设计既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让他们亲自探索知识的形成并尝试成功的喜悦,从而明确1*方米=100*方分米.


四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优选【10】份(扩展7)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菁华6篇)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1

  我执教的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移与*行》,这部分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了*移又认识了直线、线段、射线的基础上进行学*的。

  我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借助生活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行,感知*行线的特征。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两条直线互相*行的位置关系;学会用三角尺画*行线。

  2、在探索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想像等能力;培养空间想象能力与联系实际的意识和能力。感受数学的价值,培养学*数学的兴趣。

  3、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了解*行线在生活中的应用,能在生活中找到*行线的实例。

  教学重点是:认识*行线的特点。

  教学难点是:会用三角板画*行线。

  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五个环节,首先通过“看一看”让学生观察双杠发现*行线的特征,学生已经学*了物体的运动方式:*移和旋转。通过“*移”得到“*行”;*移是过程,*行是结果。巧妙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在我们*以为常的*移铅笔的这个动作里就产生了*行!继此,学生也能充分体验*行线的本质特征:距离处处相等,并以此作为教学的起点;再通过实际操作“试一试”“折一折”,进一步让学生体会*行线的特征;通过后面的:“画一画”让学生学会画*行线,达到知识与技能的结合;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一说”知道在我们生活中,每天都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行线,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

  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渗透新课程理念,大胆开放自主探索空间,实现数学学*的“再创造”。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的课堂教学过程

  · 一、 创设情境,架起新知与旧知的桥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根据这一理念,我在新课导入时,让学生观察双杠的两根杠有什么特点再*移铅笔、从中使学生抽象出*行线的特点和它与*移的关系,不仅架起了新知与旧知的桥梁,拉*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更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了亲*感,激发了他们主动的探索欲望。

  二、强化动手实践,拓宽探究空间。

  《标准》指出:“学生的学*过程应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必须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根据这一理念,我在教学中注重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例如上课一开始,我让学生根据原有*移知识观察*移铅笔,从中发现*移与*行关系。再让学生通过“找一找”“折一折” “画一画”“说一说”的实践活动,经历从具体形象的操作中抽象内化*行与*移关系和*行的特点,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活动的探究性和创造性,而且体验到自已是数学学*的主人。

  三、让学生经历数学学*的“再创造”过程。

  学生的数学学*应该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自已的观察和探索,自主发现、合理建构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行线的画法过程中,我并没有直接地讲授画法,而是让学生在已有基础上先独立尝试,发现问题后,引导学生自已来尝试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了问题研究的整个过程,不仅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更加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江苏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8890页的内容。

  2、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认识整万数的基础上,教学由若干个万和若干个一组成的数。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这些大数目的意义,掌握它们的组成及读写方法,并更好地感受这些数的价值。教材用计数器分别呈现了万级和个级都不含0的、万级和个级末尾都含0的、万级和个级中间含0的三个数,教学对由若干个万和若干个一组成的数的认识和读写方法。

  3、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角色,依据学生的特点,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猜测、试验、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学*数学,理解数学。

  4、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认识整万数的基础上,认识含有个级和万级的数,掌握它们的组成及读、写法。

  2、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大数目在在生活和学*中的价值,更好地感受这些数的数值,增强应用意识。

  3、进一步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情感。

  教学重点:

  掌握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的组成及读、写方法。

  教学难点:

  万级和个级中间、末尾都有0的数的读法、写法。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自制的数字卡片,一张数位顺序表,小信封

  二、说教法

  1、在教学思想上,以学生为主,教师只是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始终参与在教学活动中。

  2、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直观法、游戏法、动手操作、引探等方法,从扶到放,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尝试、探索、练*、实践操作过程中掌握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的组成及读写方法。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学*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引导学生,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等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交流,操作的过程中掌握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的组成及读写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一)、复*,揭示课题。

  1、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整万数,今天我们来认识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板书课题:认识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

  2、复*千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和分级方法。

  出示数位顺序表,贴在黑板上,问:这是一张什么表?(数位顺序表)

  万级

  个 级

  千万位

  百万位

  十万位

  万位

  千位

  百位

  十位

  个位

  哪些同学能闭着眼睛把我们学过的数位有顺序地说出来呢?(学生背)

  按照我国的计数*惯,是如何分级的?(四位一级,分为个级和万级。)

  3、谁能把这个数准确地读一读?

  第1个数(34000000):指名学生起来读,并提问:你读得又对又快,你读数时有什么好方法吗?(引导学生说出:可以用虚线分级;先读万级,再读个级;万级的数按照个级的读法来读,加个万字;末尾的零不读出来。)

  第2个数(80050000):同桌之间相互读,再指名读。

  (指出:中间连续有两个零,只读一个零。)

  第3个数(57960000):齐读。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谈话:接下来,老师想和大家来做一个游戏,好吗?我这里有一个盒子,里面藏着一些数字卡片。现在,老师把这个数个级上的0拿走,请一位同学上来抽四个数字,与前面万级上的四个数字组成一个新的数考考大家,谁愿意?(盒子里不出现0。)

  1、教学认、读、写不含0的数。

  操作:指名1位学生上来抽出4张数字卡片,放在数位表上(个级上),从个位放起。

  (1)提问:

  教师板书这个数,问:这个数的万级上是多少?个级上是多少?是由多少个万和多少个一组成的?

  (2)你能读出这个数吗?指名读,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读的?

  (先分级,然后按数位顺序一级一级读,万级后加读万。)

  (3)全班一起读一遍,然后在练*本上写一写这个数。

  (4)还想再来抽一次吗?拿出口袋里的8个数字,指名进行第二次的抽数字卡片游戏。

  你们会读这个数吗?和你的同桌一起小声读一读。

  (5)指名读,并说说这个数是由多少个万和多少个一组成的?

  师生一起把这个数写下来。

  2、教学认、读含0的数

  师:刚才大家抽卡片的积极性这么高,看得老师的心也痒痒的。这次愿意把机会给老师吗?

  教师悄悄地把多个0放进盒子,抽取数字卡片。(各级末尾有零的数,如:9308000)

  (1)板书这个数,提问:这个数可以分为几级?每级上的数各是多少?

  这个数是由多少个万和多少个一组成的?

  你会读给大家听一听吗?

  (2)读一读,写一写。

  多指定几名学生读一读,并提问:你是怎样读的?

  提问:老师抽了这么多的零,你们怎么一个都没有读出来啊?

  根据学生回答小结并在这个数下板书: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学生把这个数写下来。

  (3)交换数字卡片的0的位置。(如:9038000)

  板书这个数,指名读并说说读的方法,强调中间有零要读出来。(板书:要读)

  学生把这个数写下来。

  (4)再次交换数字卡片的0的位置。(如:9030080)

  把这个数写下来,和同桌读一读。指名读并说说读的方法,强调中间连续有两个零只要读一个零。(板书:只读一个零)

  3、让学生上来操作,再次抽取数字卡片

  (1)请你仔细观察这个数,想一想这个数有多少个万和多少个一?请你自己轻轻的读一读,并写一写。

  (2)交流:指名读,说说你是怎样读的?这里的零又该怎样读呢?

  4、小结:刚才我们认识了几个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在读时要注意什么呢?请你和你的同桌相互说说。

  指名回答,总结读法:

  读数时先读万级上的数,再读个级上的数;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其他数位上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0。

  (三)、巩固练*,提高能力

  师:刚刚我们学会了读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的方法,那你们会写数吗?

  1完成想想做做的'第2题:

  课件出示相关商品图片及价钱,学生独立填写在书上,四名学生各写一个数在小卡片上,写完后集体校对。

  一万三千八百元 13800

  三十五万六千元 3560000

  二十万八千八百元 288800

  一万零六百元 10600

  2、师:老师还了解到了20xx年江苏省在校人数的信息,我们一起来听一听,看一看。

  多媒体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的第4题:20xx年在校的大学生有八十五万九千七百人,中学生有四百九十五万三千六百人,小学生有五百七十九万三千九百人。

  问:这里的三个数都比较大,你能正确地写出来吗?写在自己的本子上。

  (指名学生写在小卡片上,其余的写在自备本上。)

  3、师:老师还收集到我们身边的一些信息,我们也一起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张家港的图片及相关信息,学生自由轻声读,再指名读一读红色的数。

  (1)张家港市的总面积是999*方公里,人口共计950900人。我市目前只生育一个孩子的家庭已达到173146户。

  (2)万红小学占地总面积为18668*方米,绿化面积为7378*方米。最*,学校投资191772元,为全体教师和班级更换了新电脑。

  4、动手操作。(思考题)

  拿出小信封中的数字卡片:4个8和4个0,听老师的要求,摆一摆数字卡片,再读一读:

  (1)一个零都不读出来的8位数; 88808000 88880000 88008800 80008880

  (2)只读出一个零的8位数; 80888000 88008008 88088000

  (3)读出两个零的8位数; 80088008 88000808

  (4)读出三个零的8位数。 80080808 80800808

  每个题目先让学生独立摆,再指名上黑板摆一摆,读一读,只要求学生能摆出其中的两种就可以了。

  5、抽奖小游戏。

  师:同学们,你们参加过摇奖吗?(课件出示一个不断滚动的计数器)在每个信封的背后有一个数,这个数就是你的摇奖号码。这里的号码在不断滚动,你们说停,老师就让它停,如果谁的号码与电脑上的数一样,说明你中奖了。只要你能正确地读出这个数,就会得到老师的奖品。

  第1次:教师抽奖。

  第2次:学生上来操作,他们自己喊开始与停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你有哪些收获?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3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教材的是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我主要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三个方面进行说课。说课标包括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说教材包括编写特点,编写体例及目的,内容结构,知识和技能的立体式整合。说建议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

  一、说课标

  根据学生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九年的学*时间划分为三个学段,四年级处于第二学段。

  《数学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维度对本册的学*提出了具体要求,

  知识技能目标

  1.能认、读、写万以上的数。能熟练掌握两位数乘、除两三位数的口算和笔算;会计算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3.能区分直线、射线、线段。了解*面内两直线的*行和相交位置关系。

  数学思考目标

  1.经历从生活情境中发现大数的过程,初步建立数感。

  2.经历探索两位数乘除两、三位数计算的过程,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意识。

  3.经历探索*行和相交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问题解决

  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用四则混合运算解决的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在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化。

  情感态度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的.作用。

  内容标准:包括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部分。

  数与代数;

  数的认识要求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万以上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万以上的数;数的运算要求学生能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探索规律要求学生能探索简单的变化规律。

  图形与几何:

  图形的认识要求学生了解线段、射线和直线。了解*面上两条直线的*行和相交(包括垂直)关系。

  统计与概率:

  要求学生能认识并制作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综合与实践: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说教材

  我将从编写特点、编写体例目的、内容结构、知识与的立体整合四个方面系统介绍本册教材。

  (一)编写特点

  本册教材直观形象,图文并茂,它的编写特点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时代性主题、组成"情境串"

  时代性、现实性突出的情景,构成单元一系列"信息窗"是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独创的呈现形式。比如第二单元泰山黄金周、第三单元杨帆奥运、第六单元长大我也去航天。

  一个单元通常由几个信息窗组成,几个信息窗相互关联,反映的是同一个内容。比如第五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共包括五个信息窗:"耕地-播种-管理-丰收-收获",五个情境反映的都是和农田耕作的主题。这些信息窗组成了青岛版数学教材所特有的"情境串".

  2、优化单元知识结构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优化单元知识结构。比如第三单元"杨帆奥运—三位数乘两位数",由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到整百数乘整十数口算,到三位数乘两位数估算,到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到一个因数末尾有零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因数的位数在不断的增加,同时又关注了学生口算、估算、笔算的综合计算能力。在此基础之上,适时编入了四则混合运算,使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进一步应用与巩固。

  3.解决问题 生成新知

  通过解决现实情境中的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比如:在学*"*行与相交"时,主题图呈现的是"我跟爸爸学设计",教材没有直接呈现概念,而是由"怎样画线"的问题引入,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动手实践,先认识线段,又通过线段认识直线和射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既掌握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

  4.倡导多样化的教与学方式,促进课堂教学改革

  本册教材的编写思路、呈现方式和栏目设置都积极倡导新型的教与学方式,努力促进师生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比如第一单元"大数知多少—万以上数的认识",教材呈现的是学生交流调查生活中用到大数的情景,这样的形式提示我们,可以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载体开展教学。

  再比如第六单元"长大我也去航天——统计",教材只提供了活动的形式,()数据都要来源于学生的实践,在教学中组织合适的活动,由学生收集数据,参与统计过程,自主学*。

  5.充分探究、学会学*

  随着知识的加深,教材也注重学*方法的渗透与培养。通过一些提示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究。如第五单元:"农田里的数学—除数是两位数除法"在学*"商不变的规律"时,教材给出问题情境之后,并没有过细的指导,而是通过问题"这是不是个规律呢?"引导学生经历"猜想-举例-发现"等活动获取新知。

  以上五条是教材的编写特点。

  (二)编写体例

  在青岛版教材的特色中,其栏目的设置可谓是独具匠心、特色鲜明。信息窗、合作探索、问题口袋、自主练*、你知道吗、我学会了吗、丰收园、课外实践、聪明小屋等等。他们在整套教材中发挥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每一个栏目,教材都赋予了它一定的内涵和功能。下面我就逐一进行解读。

  信息窗:通过情境串、故事串、问题串等形式,引导学生从中获取数学信息,启发学生主动思考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合作探索:学生提出的问题通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种形式共同解决,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主动性和团队力量。

  问题口袋:对于有价值但不属于本课所学*的问题,暂时放入"问题口袋",从而保护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一旦具备解决能力,随时取出加以解决。

  自主练*:形式多样,有针对性的练*题,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及时巩固和练*所学知识。

  你知道吗:让学生了解更多与数学相关的资料,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面。了解数学文化。

  我学会了吗:每单元一个,让学生了解自己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然后做出自我评价。

  丰收园:左边篮子里的5个苹果功能各不相同,"积极、合作、会问、会想、会用"是对四维目标的诠释,右边是学生的自我反思和交流,在这里学生可以畅谈本单元的收获。

  与之前所用过的北师大版、人教版、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相比较,我发现青岛版教材较其他三版教材,有更多的栏目设置更加巧妙。

  (三)内容结构

  本册教材共编排了七个单元和两个实践活动。

  按照数学学科的四大领域来划分,其中,第一单元万以上数的认识、第二单元计算器、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第五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属于数与代数领域。这四个单元的内容也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内容。

  第四单元*行与相交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

  第六单元统计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

  实践活动荡秋千和纸与我们的生活属于综合与实践领域。

  (四)知识和技能的立体整合

  从横向角度来看,整册内容由浅入深,呈阶梯状上升,在第二学段的教学中起到了奠定基础的作用。

  从纵向角度来看,各方面知识都在第一学段的基础上,有所深化,为第二学段及之后的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总之,教材的编排始终秉承着,既对前面所学的知识加以总结和利用,又为今后继续学*更复杂的内容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数学思维规律。

  三、说建议

  基于我校"先学后导、互助提升"的数学教学模式,结合青岛版数学教材的特点,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说说我的建议。

  (一)教学建议3条

  1.巧妙运用信息窗的情境图

  信息窗是青岛版教材的一大特色,教学中深入研究教材的编写意图,理解设计思路,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灵活运用教材,比如:第三单元第一课时《我跟爸爸学设计——线段、直线、射线》一课,情境中提出的"怎样画出设计图"的问题很现实,通过问题的解决,学生不知不觉学*了新知!

  再比如:第六单元《长大我也去航天——统计》一课,通过学生做转圈的实验完成实践活动,并画出条形统计图。

  2.提升学生质疑的质量。

  汇报质疑是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重要体现,此环节把课堂教学推向一个高潮,学生质疑的语言一般情况下这样说:"大家对我的讲解还有什么疑问吗?""……还有没有问题?……有没有补充?" 随之而来的是补充、建议、追问等……这种对话是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情况,在交流中沟通不同的思路,并通过比较分析寻找相对合理和最优的问题解决方法。

  3.建立学生典型错题集

  在教学中,搜集典型错例锦集。比如,第一单元"大数知多少"关于0的读写:

  (1)0在"级末"或"非级末"位置上的不同读法,

  (2)一个数中某一级前面有0的写数。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中的连续进位乘法,有的学生计算时,乘完之后忘记加进位数的;第五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运用四舍五入法试商,调商的过程等,这些内容难度较大,容易出现错误,教学时进行针对性的练*强化。

  (二)评价建议

  结合课程标准,谈一下我在教学中的评价建议。

  1.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

  我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画"知识树"、做数学手抄报、写数学日记等活动,来评价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2.评价方法多样化

  (1)口头评价与肢体评价相结合。运用这种评价方式时教师把握课堂评价的时机,比如说当学生提出一些富有创意的问题和有独特见解时,我对学生伸出大拇指并在学生的书上印上智慧星,并作为期末考核依据。如果学生的智慧星积累到一定数量,可到教师处换取一些小礼物。

  (2)语言评价与"等级"评价相结合

  在学生课堂作业时,可采用评语与"等级"评价相结合。如用"你的解法很独特!""你的字真漂亮"等简短、热情的话语激励学生,使之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3.多元化教学评价

  *几年来,我校一直实施"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特色教学改革,数学方面,主要包括口算课课练、口算能力测试、解决问题、动手能力测试以及阶段性测试等评价活动。根据不同的测试活动结果,评比出不同类型的"学科小标兵""口算大王""解决问题小能手".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教材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重要依据,因此,教师要做教材的开发者、创造者,让教材更贴*学生生活。

  1、运用生活资源:我们在学*教材内容时,可以巧妙的结合生活,利用生活资源。比如在学*"*行与相交"一课时,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一些物品来进行讲解,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2、利用其他学科资源:其他学科与数学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们要从其他学科中开发资源,来促进数学教学。

  3、开发网络资源:随着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的移动学*、远程学*、在线学*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方式。所以我们可以开发一个单元或一个专题的系列微课,能帮助学生课前预*或课后巩固,是学好数学的重要资源。

  各位领导、老师们,以上是我对四年级上册教材的研读。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挖掘教材,利用教材,以教材为载体把握课标,构建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是我永远的追求。谢谢大家聆听。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4

  一、教学内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原通用教材六年制小学课本《数学》第八册第73页例1~例4。

  二、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小数的性质,能运用小数的性质化简小数,能根据实际需要不改变原数的大小,写成指定位数的小数。

  三、学具准备:

  同桌的两名学生准备用硬纸条做的米尺一把;长短不一的纸条(长度要大于5分米);剪刀一把。

  四、教学过程:

  师:[板书:0.6元0.60元]0.6元、0.60元各表示多少钱?说明了什么?

  生:0.6元表示6角钱,0.60元也表示6角钱。说明了0.6元等于0.60元。

  师:很好,[板书:0.6元=0.60元]

  师:[板书:5、50、500]“5、50、500”是三个大小不同的数,谁能添上不同的'单位名称使它们所表示的量相等?

  生:5元、50角、500分。

  生:5分米、50厘米、500毫米。

  生:5米、50分米、500厘米。

  师:同学们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现在我们选其中的一组来研究。

  [板书:5分米50厘米500毫米]

  这三个数量相等吗?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纸条,再拿出自己用硬纸条做的米尺,第一大组的同学在长纸条上量出5分米的长度,剪下来,第二大组的同学在长纸条上量出50厘米的长度,剪下来,第三大组的同学量出500毫米的长度,剪下来。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师:同学们量得很好,请每个大组交上来一张剪好的纸条。[教师依次把5分米、50厘米、500毫米长的纸条对齐贴在黑板上]你看出了什么?

  生:我看出了三张纸条一样长。

  师:对,这说明了5分米=50厘米=500毫米。

  [教师在黑板上的5分米、50厘米、500毫米中间添上等号]

  师:谁能把5分米、50厘米、500毫米改写成用米作单位的小数?

  生:5分米是0.5米,50厘米是0.50米,500毫米是0.500米。

  师:[板书:对齐上面板书的5分米、50厘米、500毫米,分别在它们的下面写上0.5米、0.50米、0.500米]0.5米、0.50米、0.500米相等吗?为什么?

  生:相等。因为5分米=50厘米=500毫米。

  师:[板书:0.5米=0.50米=0.500米]

  师:我们再来比较0.3和0.30的大小(见图30)。

  请同学们拿出印好的两个正方形,用阴影分别表示出0.3和0.30。

  [同时请一名学生在幻灯片上的正方形中分别画上阴影,表示出0.3和0.30]

  师:[教师巡视]很好,同学们都画完了,请看幻灯演示[用抽拉片将两个正方形中的阴影部分重合]同学们看出了什么?

  生:0.3等于0.30

  师:[板书:0.3=0.30]请同学们观察0.3和0.30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0.3和0.30都是小数。

  生:它们的整数部分都是0,十分位上都是3。

  生:它们的大小都不够1。

  生:它们的大小相等。

  师:再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0.3是一位小数,0.30是两位小数。

  生:0.3的百分位上没有0,0.30的百分位上有0。

  师:同学们说得都对,它们最主要的相同点是大小相等,最主要的不同点是0.30的百分位上有个“0”,现在看看这个“0”在小数的什么地方?

  生:这个“0”在小数的最后面。

  生:这个“0”在小数的末尾。

  师:对,这个“0”在小数的末尾。今天我们专门来研究小数末尾的“0”。

  [教师指着板书的等式0.3=0.30]从左往右看有什么变化?

  生:小数的末尾添了个“0”。

  师:从右往左看有什么变化?

  生:小数的末尾去掉了“0”。

  师:它们的大小变了吗?

  生:它们的大小没变。

  师:请同学们再看前面板演的等式。

  0.5米=0.50米=0.500米

  从左往右看小数的末尾怎样?

  生:小数的末尾添上了“0”。

  师:从右往左看小数的末尾怎样?

  生:小数的末尾去掉了“0”。

  师:它们的大小变了吗?

  生:它们的大小没有变。

  师:[再指着第一次板演的等式0.6元=0.60元]请同学们从左往右看,再从右往左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它们的大小怎样?

  生:从左往右看小数的末尾添上了“0”,从右往左看小数的末尾去掉了“0”,它们的大小没有变。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好,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小数的性质”。

  [板书课题]

  请同学们打开书第74页看第二段,谁来读?

  生:[读]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小数的性质。

  师:[在黑板上出示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性质分几部分内容?请你讲一讲。

  生:分两部分内容,一是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二是小数的末尾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很好!学*小数的性质有什么用途呢?请同学们看第74页第三段。[看完后请学生回答]

  生:根据小数的性质可以把小数化简。

  师:对,怎样化简小数呢?

  [出示例3]把0.70和105.0900化简。

  生:把0.70末尾的零去掉。

  师:[板书:0.70=0.7]105.0900这个小数化简时只能去掉哪里的“0”?谁上来指一指?

  生:只能去掉小数末尾的“0”。

  师:[板书:105.0900=105.09]

  下面我们进行巩固练*(做练*十九第2、3两题)。

  1.下面的数,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3.90 0.300 1.8000 500

  5.780 0.0040 102.020 60.06

  2.化简下面的小数。

  0.40 1.850 2.900 0.50600

  0.090 10.830 12.0000 0.0750

  [学生做练*,教师巡视、辅导,然后集体订正,及时反馈矫正]

  师:学*小数的性质还有什么用途呢?请看课本第74页第四段,看完后回答。

  生:根据需要可以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

  生:可以把整数改写成小数的形式。

  师:对,[出示例4]

  例4 不改变数的大小,把0.2、4.08、3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生:0.2=0.200

  生:4.08=4.080

  师:很好,根据什么可以这样改写?

  生:根据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怎样把“3”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呢?

  生:在“3”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上3个“0”,3=3.000。

  师:很好,在整数的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上“0”,就能把整数改写成小数的形式。下面我们进行练*(做练*十九第4、5两题)。

  1.用“元”作单位,把下面的钱数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两位的小数。

  3元2角 18元 6角 1元零3分

  2.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的数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5.4 30.04 7 8.01

  13 4.87 0.9 185.34

  [学生做练*,教师巡视辅导,集体订正]

  师:[挂出小黑板]我们再进行下一项练*。

  3.把左右两边相等的数用直线连接起来。

  0.300 2.08

  0.003 2.80

  2.080 0.030

  2.800 20

  20.00 0.3

  [请一名同学在小黑板上连线]

  师:为什么0.003不和0.030连接起来呢?

  生:因为0.003和0.030不相等。

  师:对。请同学们再看下一道判断题。

  4.判断(对就打“√”,错就打“×”)。

  小数点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小数的性质。( )

  [请一名同学在小黑板上判断]

  师:这位同学打的是“×”,错在哪里?

  生:应该是: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而不是“小数点&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5

各位老师:

  下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对称*移和旋转》的第二部分学*内容《*移》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课的: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及内容件、简析

  学生在三年级的(下册)已经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移现象。掌握了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的图形沿水*或竖直方向*移一次的方法,这是学生学*本节内容的基础,本节教学内容是进一步认识图形的*移,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的图形分别沿着水*方向和竖直方向各*移一次,即连续*移两次。通过本节内容的学*,可以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图形与变化内容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并为第三学段深入探究图形与变化的内容打下基础。

  教材第64页例题是把图形连续*移两次,这里我是这样理解的:1、让学生体会变换图形的闻之,有时需要把它*移两次,让学生能够说明白*移的方法,重点在说;2、让学生在方格纸上把例题图沿着水*方向和竖直方向各*移一次,画出*移后的图形,重点在画。为学生利用有关*移的已有经验解决提供了机会,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至于先向右还是先向下*移都是可以的,为学生探索多样的*移方法提供了空间。

  2、教学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学情的分析,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移变换,能正确判断*移变换,掌握把简单图形沿着水*和竖直方向梁旭*移两次;

  过程与方法方面: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移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使学生在认识*移的过程中增强对图形与变换的兴趣,进一步感受*移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图形的美。

  3、教学重难点。

  在方格纸上画出连续*移后的图形,并能说出*移的方法。

  4、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方格作业纸。

  二、说教法与学法。

  常言道:学有良方离不开教有善法,教有善法离不开学有良方。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学*方式。在教法上我要做到设镜引趣,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学、乐学;要创造积极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的氛围,让学生会学、善学。在学法上要主动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主动同桌互学、小需研讨、集体交流。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充分地说,在说中理解*移的方法;让学生尽量的画,在画中掌握*移的方法。

  三、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以旧引新。

  1、课件出示游乐场场景图:摩天轮、飞椅、旋转木马、滑梯、小火车等。

  2、引导学生对它们进行分类,从而揭示课题:在游乐场中,像滑梯、小火车等沿直线运动的现象,叫做*移。今天我们将继续学*“*移”。

  设计意图:

  从学会感兴趣的情境入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热情,体会生活中的数学,培养学生下哦那个生活中发现数学现象的能力,同时通过分类,加深对*移和旋转的感知。

  (二)、操作感知,探究新知。

  1、画。(复*)

  (1)引导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小火车头*移后的位置。

  (2)反馈交流。(指导说清楚*移的方向和*移的距离。)

  2、设疑。

  (1)出示小火车头的两次*移图。

  (2)找出与自己所画的图的区别。

  (3)思考:这幅图是如何画出来的?(重点引导学生说,尤其注意学生是否说清楚参照点或参照线段。)

  设计意图:

  波利亚曾说过:学*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在这里我合计了利用学生自画图和教师提供图之间的冲突,让学生去发现它们的区别,找出其中的变化,并重点引导学生去表达出其中的不同。关键说明其*移的过程,从而为下面的继续操作提供依据。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再画。

  (1)出示教材64页例题第二幅图。(即:先向下*移再向右*移)

  (2)独立画图,同桌交流。

  2、同桌互检。

  (1)利用一张空白方格纸,为你的同桌设计一道题。

  (2)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

  联系课本例题,让学生把说的方法用画体现出来,完成从会说到会画的提升;然后设计让同桌互出问题的环节,完成从会画到会评的提升。层层升级,让学生体会数学学*方式的多样性。

  (四)、巩固新知。

  1、完成65页“想想做做”第一题。

  2、小组合作完成“想想做做”第三题。

  设计意图:

  第一题是让学生说出*移的方法,检验学生对于*移方法的表达,提高学生用语言表达数学知识的能力;第二题练*的设计可以教给学生检验两条直线是否*行,为学生检验两条直线是否*行提供新的方法。

  (五)、总结归纳,引导学生谈收获。

  设计意图:

  陶行知说:或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启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所以在课的结束环节引导学生说说这节课的看法和感受,并从中提炼出学*的方法,从而为以后的学*提供更多更有效的学*手段。

  四、说板书设计。

  * 移

  移动一次 移动两次

  (贴小火车 (同桌互测的

  头方格纸) 推荐图一两份)

  向右*移5格 (生说师写或生写)

  设计意图: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其中包含一节课中的点点滴滴,全面而简明的将所授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

  五、说课后反思。(略)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6

  一、教材分析

  解简易方程这部分教材有两种类型方程的解法.教材先出示例5:一个工地用汽车运土,每辆车运X吨。一天上午运了4车,下午运了3车。这一天共运土多少吨?要求3ⅹ+4ⅹ=?这在初中代数中,叫做合并同类项,考虑到小学生的知识水*和接受能力,教材没有出现同类项等属语.而是通过实例并借助插图,帮助学生根据运算意义,从直观上理解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学例6、7X+9X=80的解法.这也是本节教材的一个重点内容.在后面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有些含有两个未知数的题目,需要列出这样的方程.而且这种题型思路统一,解法一致,既可减轻学生的负担,又可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为今后学*分数应用题及代数方程解应用题打下了牢固的基础。所以我们必须重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结合教学内容,我将教学目标设计为:

  智育目标(1).理解掌握形如aⅹplusmn;bⅹ=c的方程的算理.(2).会解形如aⅹplusmn;bⅹ=c的方程.为列方程解应用题作准备.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学*中的团结互助精神。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重、难点形如aⅹplusmn;bⅹ=c的解法

  其次,来说说我设计这课时的

  二、教学理念

  学生的数学学*过程是他们带着原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学*活动,并通过自己的主体活动,包括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和反思等,本课是在学生已有的观察法、比较法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尝试教学法、迁移法,去建构对数学的理解。这就很好地突出了学*者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过程中去,把发现知识内在联系的机会与权利还给学生。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推理能力。

  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然后说说我的

  三、教学流程

  我将教学流程设依次设计为:精心设计运用迁移、创设情景激活课堂、重视指导拓展延伸三步曲。先说第一步

  精心设计运用迁移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说课稿《简易方程》:教学伊始,为学生营造一个故事情景:班上准备开一次文艺晚会,派你去买些水果,你会怎样给营业员付钱?片刻沉默后,有的说:我会认认刻度,确定有几斤再付钱。因为方程本来就是等式,这样,让学生在数学中也学会生活。再出示本课准备阶段两种类型的练*题,1、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2、一个工地用汽车运土,每辆车运5吨,一天上午运了4车,下午运了3车,这一天共运土多少吨?对例5、例6的学*具有迁移的作用,通过看看、比比、算算,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解题方法可进行自主学*。因为数学本身也是充满观察与猜想的活动。如何围绕重点展开教学,如何突破难点呢?因此教学流程设计的第二步创设情景激活课堂

  喜欢和好奇比什么都重要,只有贴*孩子的生活,让他们感到亲切。这样才能产生乐学、好学的动力.本课教学设计时,我对教材的例题加以调整.怎么样才能使学生熟悉而喜欢呢?我不由想起了学生去中村桔园参观一事,我灵机一动,对呀!多好的题材,这样由原来的工地运土变为学生熟知的中村运桔子。(图片)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身边处处皆数学。先让学生尝试解答,在复*题(3)中,学生根据题意列出了5×4+5×3和5×(4+3),观察两个算式的特点,学生明白了这里的两种方法就是运用了乘法分配律,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解题能力,在此基础上,由复*题演变引出新课,在学生明确其异同点后,迁移运用已有知识充分进行尝试练*解决问题.但仍有少数基础差、能力弱的孩子难以明白。为照顾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我提出要求,激励孩子们干什么都要比着干,抢着干,争着干!看看哪组最团结,愿意帮助本组学*有困难的同伴度过难关!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积极向上的,只要给他一个舞台,每个人都愿意把自己展示给大家。这样,在本组同学的带动下,就是学*有困难的孩子也很快得出了4ⅹ+3ⅹ=7ⅹ。我又将例5的问题变成:上午比下午多运多少吨?有几个学生的答案是:4ⅹ-3ⅹ=1ⅹ。在此,强调随机教学,学生答案出现偏差,有不适当之处,教师要适时点拔,及时纠正。教师提示:1ⅹ可以写成

  ⅹ,1可省略不写。并通过不同类型的巩固题让学生更进一步明确算理。尤其注意b-0.6bⅹ-0.36ⅹ的算法。这样为例6的学*解决了关键一步,掌握例67X+9X=80的解题方法自然水到渠成。解答含有两个未知数的方程,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会算,还要让学生会说。说清算理:一个式子中如果含有两个未知数ⅹ的加减法,可以根据乘法分配律和式子所表示的意义,将未知数前面的因数相加或相减,再乘ⅹ,算出结果.因为学生总爱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也培养了孩子们的综合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当然只要求少数同学能归纳算理就行,学生之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差异,对此不作全面要求.在此教师强调检验,没要求检验的也要口算检验,这是对学生学**惯的培养,从小养成严谨、认真的学*态度。从而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但是不同层次的学生应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因此教学流程的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只是在学生需要时给予恰当的帮助。通过不同形式的*题帮助学生掌握新知。进一步突出本节课的重难点。尤其是创新题,1、编两个不同的方程,使方程的解都是ⅹ=6,2、在□中填入合适的数,使等式成立。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只有当自己的观点与集体不一致时,才会产生要证实自己思想的欲望,从而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但是提出挑战并不意味着要难倒学生,而是要激励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不断地去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是学*的主体,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再创造活动,才能纳入其认知结构中,才可能成为有效的知识.在教与学的活动中,有老师的组织、参与和指导,有同伴的合作、交流与探索。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虽只有一字只差,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我选择后者。这样既培养了孩子们分析、推理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又为学生的新知建构拓展出更大的空间!

  最后,说说本节课的

  四、教学反思

  本课从复*题导入例5,由例5过渡到例6,一环一环,环环相扣,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步深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找学生熟悉的教学题材,使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妙趣横生,充满活力;运用迁移法、尝试法、小组合作等不同形式的学*,既可帮助学生突出重点,分散难点,使学生很快掌握了形如aⅹplusmn;bⅹ=c的方程的算理,又可培养学生学*中团结互助的精神。使每位学生都体验着参与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四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优选【10】份(扩展8)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菁选

四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材分析:

  这个教材内容是在学生经历了“有趣的算式”、“乘法的结合律”、“乘法的分配律”三个探索与发现的学*过程后,教材再次以“探索与发现”为主题,其宗旨是让学生经历观察、对比被除数与除数的变化及对应的商的关系,从而发现“商不变的规律”的学*过程,感受探索与发现的成功与快乐,进一步掌握探索与发现的方法;并使学生在深刻理解了“商不变的规律”的内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计算中和实际中的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商不变的规律,并能运用这一规律口算有关除法;培养学生观察、概括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在参与观察、比较、猜想、概括、验证等学*活动过程中,发现总结规律。

  3、情感态度:学生在参与观察、比较、猜想、概括、验证等学*活动过程中,体验成功,同时渗透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归纳出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难点:

  使学生会初步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课件演示故事内容)请看大屏幕猴子分桃花果山风景秀丽,气候宜人,那儿住着一大群猴子。有一天,猴王让小猴分桃子。猴王说:“给你8个桃子,*均分给2只小猴子。”小猴子一听,连连摇头,“不行,太少了!太少了!”“那就给你80个桃子,*均分给20只猴子。”小猴子喊道:“还少,还少。”“还少呀?那就给你800个桃子,*均分给200只猴子吧。”小猴子得寸进尺,试探地说:“大王开恩,再多给点行不行呀?”猴王一拍桌子,显出慷慨的样子:“那好吧,给你8000个桃子*均分给20xx只小猴子,这下你该满意了吧。”小猴子笑了,猴王也笑了。(我看大家也笑了)

  师:为什么小猴子笑了,猴王也笑了?

  (让更多的小猴都吃到了桃子。师:你心地真好!真善良!)

  生1:因为猴子吃到了更多的桃子了。

  师:其他同学认为呢?

  生2:因为无论怎样分,每个猴子吃到的个数都一样,都是4个。

  师:是这样的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8÷2=4 80÷20=4 800÷200=4 8000÷20xx=4

  师:哦,原来是这样,你真聪明!为什么每只猴子每次分到的桃子都一样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索规律,概括性质。

  (一)观察算式,发现规律。

  (1)课件出示

  8÷2=4

  80÷20=4

  800÷200=4

  8000÷20xx=4

  (2)观察讨论

  A、从上往下看,被除数和除数有什么变化?商有什么变化?

  (学生观察讨论后,代表汇报结论,师板书:被除数和除数都乘一个数,商不变。)

  B、从下往上看,被除数和除数有什么变化?商有什么变化?

  (学生观察思考,个别汇报结论,师板书:被除数和除数都除以一个数,商不变。)

  C、再看第二个例子,是不是也这样呢?

  D、你能举些例子说明你的发现吗?在老师发给你们的表格中写出一个例子(师巡视,收上展示)

  被除数

  除数

  商E、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都乘0或除以0,可以吗?为什么?

  (生可同桌讨论,再汇报,举例说明)

  师:真棒,能把你的发现用一句话说给大家听听吗?

  (学生尝试归纳发现的规律,师板书规律)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商不变。

  (二)教师小结,揭示课题:这就是商不变的规律(板书课题)

  三、反馈练*,深化认识。

  1、填数。

  20÷5=4

  (20 ×6)÷(5 × □)=4

  (20 ÷ □)÷(5 ÷5)=4

  (20 × □)÷(5×8)=4

  2、已知48÷12=4,判断下列各式是否正确。如果不对,怎样改一下就对了。

  ⑴(48×5)÷(12×5)=4()

  ⑵(48×3)÷(12×4)=4()

  ⑶(48÷6)÷(12×6)=4()

  ⑷(48÷4)÷(12÷4)=4()

  3、抢答。

  ⑴在一道除法算式里,如果被除数除以5,除数也除以5,商()。

  ⑵在一道除法算式里,如果被除数乘10,要使商不变,除数()。

  ⑶在一道除法算式里,如果除数除以100,要使商不变,被除数()。

  观察与思考

  下面是淘气计算“400÷25的过程,仔细观察计算的每一步,你受到什么启发?

  400÷25=(400×4)÷(25×4)=1600÷100=16

  请你说说这样做的好处:看到25想到4,把除数变成100,除以100就是把被除数去掉两个0,这样便于简便计算。

  你能用这个方法计算下面各题吗?

  150÷25   800÷25

  20xx÷125   9000÷125

  四、课堂总结。

  谁能用一句话说说这节课你的感受或收获。(思考半分钟后作答)

  五、作业布置。

  1、从上到下,先算出每组题中第一题的商,然后很快地写出下面两题的商。

  72÷9= 36÷3= 80÷4= 720÷90= 360÷30= 800÷40= 7200÷900= 3600÷300= 8000÷400=

  2、填空(在□中填数,在○中填运算符号)

  200÷40=5

  (200×4)÷(40×□)=5(200÷2)÷(40÷□)=5

  (200×3)÷(40○□)=5(200÷4)÷(40○□)=5

  (200×□)÷(40○□)=5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