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数学《混合运算》说课稿 (菁华3篇)

首页 / 说课稿 / | 2022-11-25 00:00:00 说课稿,数学

小学四年级数学《混合运算》说课稿1

  一、教学内容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混合运算》的第一课时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计算,能进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以及连乘、连除、乘除混合等同级的两步运算基础上学*的,但运算顺序都是从左往右计算的。为了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所以教材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采取螺旋上升的方式,由浅入深地促使学生理解混合运算顺序,这一内容的学*也为今后的小数、分数混合运算打下的基础。

  三、说教学法、学法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我认为这节课要达到以下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认识综合算式,掌握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脱式计算。

  (2)让学生经历由分步列式到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可以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3)让学生在学生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用递等式显示计算过程的格式。

  教学难点:掌握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脱式计算。

  四、教具准备

  五、教学法、学法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节课我利用情境、生活经验等多种方法,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

  学生是学*是主体,学生的参与状态、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引导学生“观察、对比、总结等多种方式进行探究性学*活动。

  六、教学过程

  为了体现让学生是学*活动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将设计以下的五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购物情境,自主解决问题

  情境是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我首先用课件出示P30主题图)星期天,小军和小晴一起来到商店,想买一些学*用品。让学生仔细观察,商店里都有哪些学*用品?它们的单价各是多少?

  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结合自己的购物经验,让学生提出一步计算的问题。一个学生提出问题,全班同学口答。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首先呈现学生熟悉的购物情境,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探讨含有乘法和加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这段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

  为了掌握运算顺序,把混合运算的学*和实际问题相结合。激起学生学*欲望,让学生动发现方法、总结规律。分为五个步骤:

  1.课件出示:小军“买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你们能帮我计算出一共用去多少钱吗?”绝大部分学生可能会进行分步列式,也可能会出现个别学生列出综合算式的情况。此时先让分步列式的同学汇报,我及时板书:先算3本笔记本多少钱?出示算式5×3=15(元)再算一共多少钱?15+20=35(元)

  2、看图解决问题

  提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先要算出什么?你们能不能把刚才这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呢?给学生尝试列出综合算式的时间和空间,允许讨论和交流,然后板书:5×3+20

  3、列综合算式:我手指5×3+20像这样的算式,它是由两个算式合在一起的一道两步算式,我们叫它综合算式。这个综合算式里,在计算时要先算哪一步?得数是多少?这个得数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明白综合算式的意义。我再次总结指出:在计算综合算式时,为了看清楚运算的过程,一般都要写出每次计算的结果,用递等式表示。向学生介绍递等式表示方式。接着让学生用递等式巩固联系。

  4、方法多样:如果我们把综合算式列成这样:20+5×3,可以吗?

  让学生明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就是把一个书包和3本笔记本的总价合起来,所以符合题意,是可以的。

  在这个综合算式里,要先算哪一步?得数是多少?为什么也要先算5×3?

  让学生自己仿照上面的书写格式进行脱式计算,教师巡视,帮助困难生,捉错误资源。

  5、展评作业: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这道综合算式的计算,让学生说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小结:在一道既有乘法又有加法的算式里,无论乘法在前还是乘法在后,都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像这样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算,通常叫混合运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进行混合运算。(板书课题: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数学课是抽象的,有时甚至是乏味的,尤其是计算课。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本环节设计中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这样学生参与的时间就多,学生发表的观点就多,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满足。】

  (三)、探讨合有乘法和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1.首先谈话:同学们真爱动脑筋,帮助小军解决了问题,小军谢谢你们。(同时课件出示:小晴说:我也想请你们帮忙,我买2盒水彩笔,付了50元,谁能帮我计算出“应找回多少元”呢?)

  让学生讨论准备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

  2.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再把自己的解题思路和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你们是怎样列出综合算式的?为什么?

  对比方法:此题与前面的综合算式比较有什么不同?应该怎样计算?现在你能用脱式进行计算吗?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捕捉错误资源。

  可能出现的脱式计算有:

  ①50-18×2②50-18×2

  =50-36=32×2

  =14(元)=64(元)

  ③50-18×2④50-18×2

  =36=36-50

  =14(元)=14元)

  根据学生的计算情况,相应进行讨论评价。

  3.小结:在一道既有乘法又有减法的混合运算中,我们在脱式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要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二、三两个教学环节中,把书中“想想做做”的第2题与学生脱式计算的错误资源巧妙地糅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对错误资源的交流、比较、反思中,对运算顺序和书写格式达成共识。这种经历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且学生对运算顺序和书写格式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四)、应用巩固,提高能力

  为了体现数学来源与生活,用与生活的理念,我设计三个层次的练*:

  1.首先让学生对混合运算的理解加以巩固,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再在课本上写出计算的过程。要提醒学生注意每一步的书写格式,后交流计算结果。

  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是我们学*的主要目的,是知识技能形成的重要手段。

  2、接着课件展示:小明去公园买门票场景儿童每张8元,用100元买12张门票,能找回多少钱?学生根据信息进行脱式计算。投影展示答案,共同订正。

  3.“算24点”游戏是我国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它具有益智、怡情等功能,因而备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让学生用三张牌来玩“算24点;”的游戏

  第一次游戏:呈现三张扑克牌:2、4、10。

  待学生列出:2×10+4和4+2×10之后,教师追问:两道算式不同,都能算得24吗?为什么?

  小结: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法时,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小学四年级数学《混合运算》说课稿2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第四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认识中括号,理解并掌握含有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了两步计算及三步计算中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这些都为本课时的学*打下基础。学好这部分内容,进一步为学*小数、分数混合运算做铺垫。

  2.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教材特点以及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水*,本节课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认识中括号,以及中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理解并掌握含有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运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经历认识和理解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自主探索的兴趣,获得发现数学结论的成功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认真、严谨的学**惯。

  3.教学重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括号。

  二、教法与学法

  1.说教法

  教法措施:

  (1)新旧知识的迁移,通过迁移与对比的教学方式,导出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加固和提高学生学*水*和探究新知的能力。

  (2)课堂练*中针对教学重难点设计了增添括号的练*,让学生既加深了对本课知识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明确要保证计算准确就必须养成认真、细致的学*作风,从而突破重难点。

  2.说学法

  学法措施:

  本节课我们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使学生进行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学*。

  (1)体现学生是学*的主人。重视观察法、迁移法、比较法和讨论法的应用,在观察、比较和验证中帮助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自我创新和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2)设计针对性练*突出重点,根据反馈情况及时给与引导和补救突破重难点,使之形成技能。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旧知

  先组织学生观察下面两道算式120÷6+4×2,120÷(6+4)×2,说一说运算顺序,再分析运算顺序为什么不一样。

  【设计意图】通过复*,使学生回忆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体会小括号可以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为接下来学*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奠定经验基础。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先出示例题:525÷[(81-56)×3],再组织学生观察这个算式与以前学过的混合运算有什么不同,从而引出新课内容。接下来组织学生通过自学的方式了解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的运算顺序,然后再试着计算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自学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得运算的顺序,然后再具体说说这个题目的运算顺序,这是对自学效果的及时检测。然后再让学生通过填空的形式完成本题计算,教材把没有参与运算的部分照抄下来,只要求学生算出小括号里的得数,这样,将运算顺序和计算步骤进行适当的分解,更有利于学生在教材的引领下,按正确的顺序完成计算。

  2.总结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设计意图】在例题结束后应当进行适当的小结,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同时也是对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3.教学“练一练”。

  42×[169-(78+35)]

  同桌先互相说说运算顺序,再独立完成计算。

  【设计意图】练一练也是一道含有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这里先让学生互相说一说运算顺序再独立完成,意在进一步巩固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规范书写。

  (三)巩固练*

  1.完成练*十二第2题。

  540÷3+6×2180÷(36÷12)+6

  540÷(3+6×2)180÷(36÷12+6)

  540÷[(3+6)×2]180÷[36÷(12+6)]

  本题先组织学生通过小组交流的形式找出每组算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再尝试算一算,计算之后说一说结果为什么不一样,最后再总结出所有学过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即不含括号的、含有小括号的、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的。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比较和计算,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算式中的括号对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对本单元学*的三步混合运算进行整理,系统地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2.根据要求添加合适的括号。

  36+24÷15-18先加、再除、后减

  320÷5×26-18先减、再乘、后除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体会括号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本题的设计恰巧是对运算顺序的针对性检测,与前面单纯的计算相比,更具趣味性和挑战性,同时也为下一题解决问题奠定经验基础。

  3.“小好汉”剧团要购买4套女装,每套女装的上衣标价为60元,裙子标价为40元。购买男装一共花了1200元,那么用于购买男装的钱是购买女装的多少倍?

  让学生根据题意列出综合算式,并介绍是怎么想的。

  【设计意图】书上也有一题解决问题,但是没有用到括号,我们小组经过商量一致认为可以换成一道稍微简单一点的含有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虽然在难度上有点拔高,但是能让学生直接体会到中括号和小括号在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时的妙用,从而提高学生学*的成就感和兴趣。

  我的说课结束了,请各位评委多提宝贵的意见,谢谢!

小学四年级数学《混合运算》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四下第一单元《四则混合运算》例4(两个商(积)之和(差)的混合运算)。例4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了加减混合运算、乘除混合运算、积商之和(差)的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进一步学*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因此,要引导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混合运算顺序,体会混合运算顺序的合理性,为后续学*打好基础。

  2、本课的教学目标:新课程指出:要确立包含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体系。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水*,本节课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用小括号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策略。

  (2)、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3)、通过思考、自主探究,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问题意识、探索精神、协作交流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的*惯。

  3、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探求科学、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理念

  教师的教学方案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基础之上。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并结合解决问题教学的特点,我认为教学中成功的关健在于:教师的“教”立足于学生的“学”。

  1、从学生的思维实际出发,激发探索知识的愿望。

  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在认知水*、认知风格和发展趋势上存在差异,处于同一阶段的不同学生在认知水*、认知风格和发展趋势上也存在着差异。人的智力结构是多元的,有的人善于形象思维,有的人长于计算,有的人擅长逻辑思维,这就是学生的实际。教学要越贴*学生的实际,就越需要学生自己来探索知识,包括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在引导学生感受算理与算法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并适时调动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比较方法的正确与否,简单与否。这样学生对算理与算法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既明于心又说于口。

  2、坚持面向全体,以学生发展为本。

  课程标准要求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此,我将设计难度不同的问题,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得,都有机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设计练*也注意坡度,既有基本练*,也有发展性练*,尽最大的努力体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并在空间、时间上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充分条件。

  3、改变学生的学*方式,让学生合作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得重要方式。转变老师的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让他们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环境,易于学生积极主动获得新知并体会学*的乐趣。

  数学教学活动应该是一个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用多种数学语言分析它,用数学方法解决它,从中获得相关的知识与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惯和应用数学的意识,感受教学创造的乐趣,增进学生学*数学的信心,获得对数学较为全面的体验与理解。

  三、教学程序设计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已定的教学目标,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第二个环节: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第三环节:多层训练、拓展创新。第四个环节:小结质疑、自我评价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同学们还记得“冰雪天地游乐场”吗?前两天我们曾去过滑冰区,也到过滑雪区,在那里探索过不少的数学问题。今天咱们到冰雕区走一走,一起去研究一下冰雕区里的数学问题好吗?(课件出示冰雕区的场景)

  你从图中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这里给出的信息是:冰雕区上午有游客180位,下午有270位,每30位游客需要一名保洁员。)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有可能提出的问题有:冰雕区上午需要多少名保洁员?冰雕区下午需要多少名保洁员?冰雕区今天一共有多少名游客?冰雕区下午比上午多多少人?冰雕区下午比上午多几名保洁员?

  (对于前面的几个一步计算的问题在学生边提出问题的时候边请其他学生解决,最后的一个问题需要好几步才能解决,那我们共同来研究这个问题好吗?)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使学生对探究规律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形成了学*的心理高潮。)

  第二个环节: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这是学生自主探究新知、自主解决问题的中心环节。在这一环节,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特征,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材料信息,留足思维的时空,组织学生通过有目的的观察、交流、讨论等方法,自主解决问题,主动建构自己的认识结构。

  通过怎样解决“下午要比上午多几名保洁员?”这个问题呢?

  同学们能不能通过算式把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表示出来呢?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写出算式。这时候教师通过巡视找出不同的解决方法,请学生上来板书算式,出现的算式可能是:

  (1)270÷30=9(2)270÷30-180÷30(3)(270-180)÷30(4)270-180=90

  180÷30=6=9-6=90÷3090÷30=3

  9-6=3=3=3

  然后请板书的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也可以请其他的学生来猜猜这位同学的思考过程。

  比较2和3两个算式:这两个算式的不同?请学生具体解释一下270-180为什么要用括号?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同,解决方法也不同,计算的步数也是不同的。

  ,使他们更加热爱数学。


小学四年级数学《混合运算》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小学四年级数学《混合运算》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1)

——四年级数学《运算》教学反思 (菁华3篇)

四年级数学《运算》教学反思1

  “四则运算”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四则运算是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全部过程。其内容占小学教学知识的主要位置,可见计算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活素材,把解决问题与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有机结合起来,将探求解题思路与理解运算顺序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确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再求什么,又用什么方法计算;最后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感受混合运算顺序的必要性,掌握混合运算顺序。

  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1、对四则运算顺序的理解

  通过学*学生基本能记住掌握四则运算的基本顺序,即先括号内,后括号外,先乘除后加减,单一加减或单一乘除要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学生虽说能记住,但在实际的练*中出现了以下的问题或者说是误解应值得教师注意。(1)对“先”字的理解,我发现在很多学生的练*中出现误解现象,他们认为先算的就应该写在前面,如计算12+(13—4)—6就会这样些=9+12—6把先算的括号写在前面,还如12+5×6—15就会这样写=30+12—15,打乱运算的顺序。(2)在理解“先乘除,后加减”时误认为要先算乘法后算除法,先算加法后算减法,如计算12÷3×2写成=12÷6=2,计算12—3+6就写成=12—9=3。而实际所谓先乘除后加减是指乘除哪种运算法则在前九先算哪种,加减也是。

  以上两点对“先”字的理解先算出现的误解现象值得教师注意纠正指导。

  2、很多学生在解答如“326与290的差去乘18与24的和,积是多少?”一类的问题时,对“与”、“和”两个字的含义理解出现误解,特别是“和”的含义。在学生的练*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出现错误,不理解其意思导致出现错误。“和”在题目中是表示连接两个数字的关系的连词使用还是表示运算法则中的加法来使用,老师一定要给学生将清,引导学生区别,正确的理解含义并写出正确的四则余混合算式。

  3、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把算式说出来。(如x除以a减b的差。)这也为学生对文字题的理解打下了基础。

  4、遇到学生错误的典型例题时,进行错误的辨析,让学生知其所以然。使学生在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四年级数学《运算》教学反思2

  四则运算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四则运算的知识和技能是聋哑学生学*数学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掌握四则运算顺序,能够正确地进行混合运算,不仅仅丰富了计算知识,提高了计算潜力,为进一步学*其它运算做好准备,同时也使学生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潜力。

  运算顺序学生以前接触过,简单的脱式计算也涉及到,但运算顺序仍然是学生学*的一个难点。虽然讲解例题时学生知道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但在作业时,有的孩子写完算式之后就开始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甚至遇到不够减的时候还把被减数和减数颠倒位置。这说明了看似简单的运算并不是只要记住运算顺序就能计算。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教学的成功之处在于:

  1、教学时,充分利用教材,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解决问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使解题的步骤与运算的顺序结合起来。促进学生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在教学中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思考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自主学*的时光和空间,放心地让学生去想、去做。让学生有进行深入思考的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使每个人的思维潜力都得到发展。当然,由于知识经验的不足,有些学生会得出错误的答案,但这些“错误答案”闪烁着学生智慧的火花,是孩子学生们最朴实的思想、经验最真实的暴露,是学生真实的思维过程,反映出学生建构知识时的障碍。我充分发挥合作学*的优势,让学生做完后互相讲解,找出错误加以改正。应对错误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在思考中感悟,获得新的启迪。在感悟中牢固地建立知识体系。

  3、教学时,我注重学生表述能力的培养,聋哑学生由于语言障碍,不愿说话,在叙述解题思路时,不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述,我引导学生来描述解题思路,说清道理在计算。可能开始时学生不*惯,但要逐步培养这种表述方法,以后就不会再成为难关了。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不足:

  1、在设计教案时没有把整节课联系起来,过渡比较生硬。

  2、学生发言不用心。

  3、时间安排不够合理。

  4、对学生的预设不够,缺乏灵活的应变潜力。

  改善措施:

  1、在教学中创设一个情境,把复*和新授自然地联系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2、使用激励性语言,和多种途径让全体学生发言。

  3、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设,做好灵活处理的准备。

  4、把握好各环节的时间,每节课后做好反思,不断改善教学方法,积累教学经验。

  5、和其他教师多学*,逐步提高自我的教学水*。

  6、结合学生出现的问题,帮忙养成自觉检查作业的良好*惯,同时提高计算效率。

四年级数学《运算》教学反思3

  本节课由于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作基础,所以学生在学*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时相对比较简单点,接受能力也更强一些。整堂课我还是采取以学生自主学*和启发式教学为主。教学例 题时,首 先 我 出示 挂图 以 情 景 导 入 ,让 学 生 说 说 场景图 中 有 那 些 商 品 ,哪些商品的标价是知道的,再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图中营业员所说的话,思考从这句话中能知道什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就这样连着解决两个实际问题后,我就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我们这节课的.重点,学生列出不同的综合算式后,让学生联系现实问题中的数量之间的关系和列式时的想法,交流两道算式都要先算什么,然后进行计算,从而理解相应的运算顺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在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中我们应先算除法,之后通过“想想做做”上的题目进行巩固。“试一试”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列式计算后组织交流,在交流中明确运算的顺序。对于运算顺序的总结方法可以同上一教时,尽量让学生来表达。练*中也尽量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说说运算的顺序。

  不足点:

  本节课内容看似简单,但却是最容易出错的题,而我却过高估计了学生的做题能力,特别是在学生解答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对用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显得不够熟练,还停留在分步解答的基础上,而我 由 于 时 间 的 伧 促 ,对“想 想做 做”第 六 题 解答 实 际 问 题 的 题 目只是稍微讲了一下,许多同学都未进行深入思考,一些中下的同学对我的讲解还处于一知半解的程度,作业中都出现了不少问题。在比较每组算式中哪题的得数较大一些时,从学生的反应及回答看,他们对这种类型的题目并不能很好地把握,而我的讲解又过于啰嗦,导致学生更是云里雾里。

  所以在这两种类型的题目的讲解中,一方面我要精简我的语言,让学生一听就能明白,另一方面在以后的复*中我要对学生加强这方面题目的练*。


小学四年级数学《混合运算》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2)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运算》*题练* (菁华3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运算》*题练*1

  一、口算。

  862= 025= 9003= 8402=

  906= 705= 684= 279=

  968= 567= 6002= 66+30=

  888= 633= 4806= 504=

  513= 352= 95+70= 80-47=

  05= 524= 36004= 28-19=

  844= 204= 4907= 1604=

  72+18= 400-4= 1608= 7209=

  2107= 902= 655= 755=

  163= 1005= 1007= 357=

  二、填空。

  (1)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四则运算练*题:10个十万是( ),10个一千万是( ),一百万包含( )个万。

  (2)7406000这个数的最高位的计数单位是( ),

  读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个多位数加上1后等于10万,这个数是( )。

  (4)20002002的最高位是( )位,右边的2表示2个( ),中间的2表示2个( ),左边的2表示2个( )。

  (5)表示物体个数的(0,1,2,3,4)叫做_________,最小的自然数是_________,最大的自然数是______,自然数的个数是________。

  (6)在____________世纪,*就发明了_____________这种计算工具。

  (7)电子计算器中的ON/C是___________键,CE是_________键。

  (8)亿位左边一位是( )位,右边一位是( )位。

  (9)7184395690这个数里,4在( )位上,表示( ); 1在( )位上,表示( )。

  (10)请你用4,7,6,5,0五个数组成最大的五位数是_____________,

  最小的五位数是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请你当裁判(对的在括号里画,错的画)

  (1)比九百九十九万大一的数写作10000000。 ( )

  (2)620000700读这个数时,只读一个零。 ( )

  (3)一个七位数,它的最高位是千万位。 ( )

  (4)763404829的*似数是8亿。 ( )

  (5)由80个十万,和54个十组成的数是800054。 ( )

  (6)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都是计数单位。 ( )

  (7)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

  (8)读多位数时,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零;都要读出来。 ( )

  四、读出下面各数。

  603000700 读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9080300 读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80007000 读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500000000 读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写出下面各数。

  六十三亿八千七百万 写作: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千九百六十亿零五十八万 写作: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百九十八万三千零五十 写作: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千零四万零四十 写作: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在○里填上、 或 = 。

  654032 5790040 1000235 980000

  三千四百零三万 34030000 九百三十万零六十 90000000

  七、想一想,连一连。

  9875000 8400050 4005200 700980000 3210000

  约7亿 321万 约988万 约840万 约401万

  八、把9007、8999、9994、90899、10000,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 )( )( )

  九、写出由下面各数组成的数。

  (1)三亿、八百万、六千和五十。 写作:____________________

  (2)六千万、九十万和七个百。 写作:____________________

  (3)十亿、七千万和四个千。 写作:____________________

  (4)9个百万、6个千和2个十。 写作:____________________

  (5)5个千万、8个十万和8个一。 写作: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先写出横线上的数,再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1)地球赤道一圈的周长大约是四千万米。写作:_________=______

  (2)一个人的血管总长约四百万米。 写作:_________=______

  (3)全球人口已超过六十一亿人。 写作:_________=______

  (4)人的'脑神经细胞有一百四十亿多个。 写作:_________=______

  (5)新城小学占地面积三万多*方米。 写作:_________=______

  十一、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似数。

  3003000 304492 10377009

  9686759 565005 9099700

  十二、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求*似数。

  9030900000 990000009 14831000000

  5270229000 4969200000 100008560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运算》*题练*2

  一、口算。

  862= 025= 9003= 8402=

  906= 705= 684= 279=

  968= 567= 6002= 66+30=

  888= 633= 4806= 504=

  513= 352= 95+70= 80-47=

  05= 524= 36004= 28-19=

  844= 204= 4907= 1604=

  72+18= 400-4= 1608= 7209=

  2107= 902= 655= 755=

  163= 1005= 1007= 357=

  二、填空。

  (1)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四则运算练*题:10个十万是( ),10个一千万是( ),一百万包含( )个万。

  (2)7406000这个数的最高位的计数单位是( ),

  读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个多位数加上1后等于10万,这个数是( )。

  (4)20002002的最高位是( )位,右边的2表示2个( ),中间的2表示2个( ),左边的2表示2个( )。

  (5)表示物体个数的(0,1,2,3,4)叫做_________,最小的自然数是_________,最大的自然数是______,自然数的个数是________。

  (6)在____________世纪,*就发明了_____________这种计算工具。

  (7)电子计算器中的ON/C是___________键,CE是_________键。

  (8)亿位左边一位是( )位,右边一位是( )位。

  (9)7184395690这个数里,4在( )位上,表示( ); 1在( )位上,表示( )。

  (10)请你用4,7,6,5,0五个数组成最大的五位数是_____________,

  最小的五位数是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请你当裁判(对的在括号里画,错的画)

  (1)比九百九十九万大一的数写作10000000。 ( )

  (2)620000700读这个数时,只读一个零。 ( )

  (3)一个七位数,它的最高位是千万位。 ( )

  (4)763404829的*似数是8亿。 ( )

  (5)由80个十万,和54个十组成的数是800054。 ( )

  (6)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都是计数单位。 ( )

  (7)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

  (8)读多位数时,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零;都要读出来。 ( )

  四、读出下面各数。

  603000700 读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9080300 读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80007000 读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500000000 读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写出下面各数。

  六十三亿八千七百万 写作: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千九百六十亿零五十八万 写作: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百九十八万三千零五十 写作: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千零四万零四十 写作: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在○里填上、 或 = 。

  654032 5790040 1000235 980000

  三千四百零三万 34030000 九百三十万零六十 90000000

  七、想一想,连一连。

  9875000 8400050 4005200 700980000 3210000

  约7亿 321万 约988万 约840万 约401万

  八、把9007、8999、9994、90899、10000,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 )( )( )

  九、写出由下面各数组成的数。

  (1)三亿、八百万、六千和五十。 写作:____________________

  (2)六千万、九十万和七个百。 写作:____________________

  (3)十亿、七千万和四个千。 写作:____________________

  (4)9个百万、6个千和2个十。 写作:____________________

  (5)5个千万、8个十万和8个一。 写作: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先写出横线上的数,再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1)地球赤道一圈的周长大约是四千万米。写作:_________=______

  (2)一个人的血管总长约四百万米。 写作:_________=______

  (3)全球人口已超过六十一亿人。 写作:_________=______

  (4)人的'脑神经细胞有一百四十亿多个。 写作:_________=______

  (5)新城小学占地面积三万多*方米。 写作:_________=______

  十一、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似数。

  3003000 304492 10377009

  9686759 565005 9099700

  十二、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求*似数。

  9030900000 990000009 14831000000

  5270229000 4969200000 100008560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运算》*题练*3

  一、 填空快乐行。

  1、计算“45÷5+36×6”时,可以(  )和(  )可以同时计算。

  2、在计算(23+12)×5时,应该先算(  )法,后算(  )法。

  3、如果把算式72×5+240的运算顺序改成先算加法,再算乘法,那么算式应改成 (   )。

  4、(215-80)÷3可以读作(       ),计算结果是( )。

  5、幼儿园买了1个足球和5个小皮球,一共花了30元,一个小足球10元,一个小皮球多少钱?

  列式(     )。

  6、在○里填上“>”、“<”或“=”。

  90÷6÷3 ○ 90÷(6÷3)  80÷4×2 ○ 80÷(4×2)

  60×2+30 ○ 60×(2+3)  60-40÷5 ○ (60-40)÷5

  7、乘车。(把下面的算式与它相应的运算顺序用线连起来。)

  (213+268)×7 39+72-28 789÷(38-35) 92+44÷4 985-25×3

  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先乘除,后加减  先算括号里面的

  8、一只蚂蚁从A点沿阶梯爬到B点,共要走(  )m。

  二、 当好小判官,对的画“√”,错的画“×”。

  1、12-6×2和(12-6)×2计算结果相同。     ( )

  2、900+60×4读作“900加上60乘4的积,和是多少?”   ( )

  3、100-100÷4和(100-100)÷4运算顺序不同,计算结果一样。  ( )

  4、计算192÷4×2这道题的运算顺序,芳芳说:“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先乘除后加减,所以这道题应先4×2

  的积,再算194÷积的商”。      (  )

  5、100与72的差除以4是多少?列式是100-72÷4。   (  )

  三、 计算高速路。

  1、直接写出得数。

  23×40=  630÷9=  50÷10+8=  80-40×2= 130+58=  200-14=

  450÷90= 45×(20-12)= 71-22=  135÷3=  179×0= (100+10)×10=

  2、脱式计算。

  165 - ( 42 + 58 )   73 × 12 ÷ 6    45 × ( 63 ÷ 9 )

  (115 – 87 ) × 25   714 ÷ (103 – 96 )   384 – 312 ÷ 3

  3、列式计算:

  ①60加上96除以16的商,和是多少?   ②100乘245与199的差得多少?

  四、 数学医院。(对的在括号内打“√”,错的打“×”。)

  五、 解决问题亭。

  1、买新衣。

  2、5年级3个班的同学去果园摘桃子。3班摘

  了多少千克?

  应找回多少钱?(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决。)

  3、买体育用具。

  (1)夏庄小学买4副乒乓球拍和一个蓝球,一共要花多少钱?

  (2)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解答?

  4、我有40元钱,买一个书包用了32元,剩下的钱又买了2本书,每本书用了多少元?

  5、小华从家到学校,每分钟走350m。走5分钟后, 离学校还有160m。小华家离学校有多少m?


小学四年级数学《混合运算》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3)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运算》教学反思 (菁华3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运算》教学反思1

  四则运算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四则运算的知识和技能是聋哑学生学*数学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掌握四则运算顺序,能够正确地进行混合运算,不仅仅丰富了计算知识,提高了计算潜力,为进一步学*其它运算做好准备,同时也使学生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潜力。

  运算顺序学生以前接触过,简单的脱式计算也涉及到,但运算顺序仍然是学生学*的一个难点。虽然讲解例题时学生知道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但在作业时,有的孩子写完算式之后就开始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甚至遇到不够减的时候还把被减数和减数颠倒位置。这说明了看似简单的运算并不是只要记住运算顺序就能计算。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教学的成功之处在于:

  1、教学时,充分利用教材,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解决问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使解题的步骤与运算的顺序结合起来。促进学生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在教学中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思考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自主学*的时光和空间,放心地让学生去想、去做。让学生有进行深入思考的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使每个人的思维潜力都得到发展。当然,由于知识经验的不足,有些学生会得出错误的答案,但这些“错误答案”闪烁着学生智慧的火花,是孩子学生们最朴实的思想、经验最真实的暴露,是学生真实的思维过程,反映出学生建构知识时的障碍。我充分发挥合作学*的优势,让学生做完后互相讲解,找出错误加以改正。应对错误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在思考中感悟,获得新的启迪。在感悟中牢固地建立知识体系。

  3、教学时,我注重学生表述能力的培养,聋哑学生由于语言障碍,不愿说话,在叙述解题思路时,不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述,我引导学生来描述解题思路,说清道理在计算。可能开始时学生不*惯,但要逐步培养这种表述方法,以后就不会再成为难关了。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不足:

  1、在设计教案时没有把整节课联系起来,过渡比较生硬。

  2、学生发言不用心。

  3、时间安排不够合理。

  4、对学生的预设不够,缺乏灵活的应变潜力。

  改善措施:

  1、在教学中创设一个情境,把复*和新授自然地联系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2、使用激励性语言,和多种途径让全体学生发言。

  3、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设,做好灵活处理的准备。

  4、把握好各环节的时间,每节课后做好反思,不断改善教学方法,积累教学经验。

  5、和其他教师多学*,逐步提高自我的教学水*。

  6、结合学生出现的问题,帮忙养成自觉检查作业的良好*惯,同时提高计算效率。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运算》教学反思2

  四则混合运算教学反思四年级上册《四则混合运算》这一单元,教材中一个新的亮点就是整理混合运算的顺序是结合解决问题进行的。教学目标中学生既要掌握运算顺序,又要理解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和步骤。

  教材上的4个例题教学主要是梳理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在整理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时,进一步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教材中4个例题,都呈现了学生交流不同的解题思路,以及整理混合运算顺序的画面,以鼓励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分析、解决问题。

  应该说关于四则计算的顺序,总结起来就三句话:只有加减或只有乘除的时候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加减乘除混合的时候先算乘除,再算加减;有小括号的时候先算小括号内的。教学时结合问题的解决,运算顺序的理解比较顺利。而例题中的问题解决难度也不是很高,一般学生都能列式解决。即使如此,教学中出现着许多的精彩与意外,令人回味。

  现象(1)

  例题中的问题解决一般需要两步运算或三步运算,部分学生*惯用分步列式的方法解决问题,用综合算式或合并综合列式时有困难,从而影响了掌握运算顺序。

  策略 解决问题时,用形象的语言帮助审题。

  如:例3“购门票需要花多少钱?”;练*一第6题“滑雪比乘缆车多行多少米?”第7题“从县城去省城走高速路比普通公路节省多少时间?”;第8题“哪一年植的树多?多多少棵?”;第9题“李伯伯家一共养鸡、鸭多少只?”

  类似的以上的题,我都带着学生从问题入手,以 “一根扁担两边挑” 形象化的语言,让学生理解题意,一步到位列出综合算式。课上聪明的学生接上一句“一根扁担两边挑,一边挑鸡,一边挑鸭”其他学生在这样诙谐的语句中不但解决了此题,更对运算顺序有着很深的印象。在思考题“3333=2”时,学生更是就着这句“一根扁担两边挑”解决此题。

  现象(2)

  活跃的思维,呈现着不同的解题思路,或不同的解释,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让人应接不暇。

  策略 给学生一个“展示”的*台,让学生自主争论,自主内化。

  如:在解决例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时,学生出现了三种不同的做法“72-44+85”“72+85-44”“85-44+72”,学生在展示自己的做法时,不但说出了解题思路和每一步计算结果所表示的实际意义,而且通过三个算式的对比更体验了同级运算从左到右计算的顺序,可谓一举两得。

  再如:在解决例2“冰天雪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学生有两种做法“987÷3×6”“6÷2×987”,但也有个学生分步列“6÷2=3987×3=1974(人)”。学生在解说每一步计算结果所表示的实际意义后,对“6÷2=3”的“单位”提出了争议,有的批判着说美中不足,缺一个单位,应该写“个”,因为表示6天里面含有两个3天;有的辩解着可以不写,因为6天是3天的两倍,“倍”不要写。这样的意外,美不胜收!

  现象(3)

  内容如此简单,部分学生吃不饱。

  策略增设拔高题,拓展思维训练。

  例开放题“可可和乐乐的家与学校在一条直线上,可可离学校580米,乐乐家离学校720米,可可和乐乐家相距多少米?”

  读题之后,我让学生想办法用图示或线段表示出他们的位置。学生在画图或画段图后,开始议论纷纷,甚至干脆站起来质问我“汤老师,你出的题不严格,模糊不清!”“是呀,可可和乐乐的家位置不确定,可以在学校一边,或在学校两边”“学校也不确定,可以在他们的中间,也可以在一边。”

  学生在黑板上表示出这两种情况,并根据不同情况解决计算了可可和乐乐家的距离。

  是模糊也好,是开放也罢,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就是最好!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运算》教学反思3

  计算虽然在上一学期“关注细节”的要求下很多孩子的学**惯有了可喜的变化和进步,但这个教学内容是在新学期刚开始学,学生进过一个假期的放松指望今天一下把他们拉回来,还是不行的,需要时间!在课堂上我们先一起做了几个简单的两步计算的题目,孩子们先尝试,然后让孩子们起来讲解怎么做,确定顺序最重要。虽然没有给题目分类,但是第一层的练*题是同级运算的,在做题时让学生慢慢醍醐这种类型的题目怎么去做,先学会方法再去追求正确率。再做题的过程中,我还时时表扬那些算完知道验算和检查*惯好的同学的做法,以便他们带动更过的孩子。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几课教学的成功之处在于:

  1、教学时,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动情境,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2、 给予学生发展思维的空间,交给学生思考的主动权。

  在教学中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思考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当然自主学*与思考会有错误。错误是更好的学*资源。这些错误的答案闪烁着学生智慧的火花,是孩子们最朴实的思想,经验最真实的暴露,是学生真实的思维过程,反映出学生构建知识时的障碍。我充分发挥合作学*的优势,让学生做完后互相讲解,找出错误加以改正。面对错误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在思考中感悟,获得新的启迪。


小学四年级数学《混合运算》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4)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菁华10篇)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教材的是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我主要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三个方面进行说课。说课标包括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说教材包括编写特点,编写体例及目的,内容结构,知识和技能的立体式整合。说建议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

  一、说课标

  根据学生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九年的学*时间划分为三个学段,四年级处于第二学段。

  《数学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维度对本册的学*提出了具体要求,

  知识技能目标

  1.能认、读、写万以上的数。能熟练掌握两位数乘、除两三位数的口算和笔算;会计算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3.能区分直线、射线、线段。了解*面内两直线的*行和相交位置关系。

  数学思考目标

  1.经历从生活情境中发现大数的过程,初步建立数感。

  2.经历探索两位数乘除两、三位数计算的过程,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意识。

  3.经历探索*行和相交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问题解决

  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用四则混合运算解决的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在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化。

  情感态度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的作用。

  内容标准:包括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部分。

  数与代数;

  数的认识要求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万以上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万以上的数;数的运算要求学生能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探索规律要求学生能探索简单的变化规律。

  图形与几何:

  图形的认识要求学生了解线段、射线和直线。了解*面上两条直线的*行和相交(包括垂直)关系。

  统计与概率:

  要求学生能认识并制作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综合与实践: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说教材

  我将从编写特点、编写体例目的、内容结构、知识与的立体整合四个方面系统介绍本册教材。

  (一)编写特点

  本册教材直观形象,图文并茂,它的编写特点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时代性主题、组成"情境串"

  时代性、现实性突出的情景,构成单元一系列"信息窗"是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独创的呈现形式。比如第二单元泰山黄金周、第三单元杨帆奥运、第六单元长大我也去航天。

  一个单元通常由几个信息窗组成,几个信息窗相互关联,反映的是同一个内容。比如第五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共包括五个信息窗:"耕地-播种-管理-丰收-收获",五个情境反映的都是和农田耕作的主题。这些信息窗组成了青岛版数学教材所特有的"情境串".

  2、优化单元知识结构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优化单元知识结构。比如第三单元"杨帆奥运—三位数乘两位数",由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到整百数乘整十数口算,到三位数乘两位数估算,到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到一个因数末尾有零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因数的位数在不断的增加,同时又关注了学生口算、估算、笔算的综合计算能力。在此基础之上,适时编入了四则混合运算,使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进一步应用与巩固。

  3.解决问题 生成新知

  通过解决现实情境中的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比如:在学*"*行与相交"时,主题图呈现的是"我跟爸爸学设计",教材没有直接呈现概念,而是由"怎样画线"的问题引入,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动手实践,先认识线段,又通过线段认识直线和射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既掌握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

  4.倡导多样化的教与学方式,促进课堂教学改革

  本册教材的编写思路、呈现方式和栏目设置都积极倡导新型的教与学方式,努力促进师生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比如第一单元"大数知多少—万以上数的认识",教材呈现的是学生交流调查生活中用到大数的情景,这样的形式提示我们,可以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载体开展教学。

  再比如第六单元"长大我也去航天——统计",教材只提供了活动的形式,()数据都要来源于学生的实践,在教学中组织合适的活动,由学生收集数据,参与统计过程,自主学*。

  5.充分探究、学会学*

  随着知识的加深,教材也注重学*方法的渗透与培养。通过一些提示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究。如第五单元:"农田里的数学—除数是两位数除法"在学*"商不变的规律"时,教材给出问题情境之后,并没有过细的指导,而是通过问题"这是不是个规律呢?"引导学生经历"猜想-举例-发现"等活动获取新知。

  以上五条是教材的编写特点。

  (二)编写体例

  在青岛版教材的特色中,其栏目的设置可谓是独具匠心、特色鲜明。信息窗、合作探索、问题口袋、自主练*、你知道吗、我学会了吗、丰收园、课外实践、聪明小屋等等。他们在整套教材中发挥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每一个栏目,教材都赋予了它一定的内涵和功能。下面我就逐一进行解读。

  信息窗:通过情境串、故事串、问题串等形式,引导学生从中获取数学信息,启发学生主动思考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合作探索:学生提出的问题通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种形式共同解决,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主动性和团队力量。

  问题口袋:对于有价值但不属于本课所学*的问题,暂时放入"问题口袋",从而保护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一旦具备解决能力,随时取出加以解决。

  自主练*:形式多样,有针对性的练*题,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及时巩固和练*所学知识。

  你知道吗:让学生了解更多与数学相关的资料,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面。了解数学文化。

  我学会了吗:每单元一个,让学生了解自己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然后做出自我评价。

  丰收园:左边篮子里的5个苹果功能各不相同,"积极、合作、会问、会想、会用"是对四维目标的诠释,右边是学生的自我反思和交流,在这里学生可以畅谈本单元的收获。

  与之前所用过的北师大版、人教版、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相比较,我发现青岛版教材较其他三版教材,有更多的栏目设置更加巧妙。

  (三)内容结构

  本册教材共编排了七个单元和两个实践活动。

  按照数学学科的四大领域来划分,其中,第一单元万以上数的认识、第二单元计算器、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第五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属于数与代数领域。这四个单元的内容也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内容。

  第四单元*行与相交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

  第六单元统计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

  实践活动荡秋千和纸与我们的生活属于综合与实践领域。

  (四)知识和技能的立体整合

  从横向角度来看,整册内容由浅入深,呈阶梯状上升,在第二学段的教学中起到了奠定基础的作用。

  从纵向角度来看,各方面知识都在第一学段的基础上,有所深化,为第二学段及之后的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总之,教材的编排始终秉承着,既对前面所学的知识加以总结和利用,又为今后继续学*更复杂的内容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数学思维规律。

  三、说建议

  基于我校"先学后导、互助提升"的数学教学模式,结合青岛版数学教材的特点,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说说我的建议。

  (一)教学建议3条

  1.巧妙运用信息窗的情境图

  信息窗是青岛版教材的一大特色,教学中深入研究教材的编写意图,理解设计思路,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灵活运用教材,比如:第三单元第一课时《我跟爸爸学设计——线段、直线、射线》一课,情境中提出的"怎样画出设计图"的问题很现实,通过问题的解决,学生不知不觉学*了新知!

  再比如:第六单元《长大我也去航天——统计》一课,通过学生做转圈的实验完成实践活动,并画出条形统计图。

  2.提升学生质疑的质量。

  汇报质疑是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重要体现,此环节把课堂教学推向一个高潮,学生质疑的语言一般情况下这样说:"大家对我的讲解还有什么疑问吗?""……还有没有问题?……有没有补充?" 随之而来的是补充、建议、追问等……这种对话是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情况,在交流中沟通不同的思路,并通过比较分析寻找相对合理和最优的问题解决方法。

  3.建立学生典型错题集

  在教学中,搜集典型错例锦集。比如,第一单元"大数知多少"关于0的读写:

  (1)0在"级末"或"非级末"位置上的不同读法,

  (2)一个数中某一级前面有0的写数。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中的连续进位乘法,有的学生计算时,乘完之后忘记加进位数的;第五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运用四舍五入法试商,调商的过程等,这些内容难度较大,容易出现错误,教学时进行针对性的练*强化。

  (二)评价建议

  结合课程标准,谈一下我在教学中的评价建议。

  1.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

  我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画"知识树"、做数学手抄报、写数学日记等活动,来评价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2.评价方法多样化

  (1)口头评价与肢体评价相结合。运用这种评价方式时教师把握课堂评价的时机,比如说当学生提出一些富有创意的问题和有独特见解时,我对学生伸出大拇指并在学生的书上印上智慧星,并作为期末考核依据。如果学生的智慧星积累到一定数量,可到教师处换取一些小礼物。

  (2)语言评价与"等级"评价相结合

  在学生课堂作业时,可采用评语与"等级"评价相结合。如用"你的解法很独特!""你的字真漂亮"等简短、热情的话语激励学生,使之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3.多元化教学评价

  *几年来,我校一直实施"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特色教学改革,数学方面,主要包括口算课课练、口算能力测试、解决问题、动手能力测试以及阶段性测试等评价活动。根据不同的测试活动结果,评比出不同类型的"学科小标兵""口算大王""解决问题小能手".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教材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重要依据,因此,教师要做教材的`开发者、创造者,让教材更贴*学生生活。

  1、运用生活资源:我们在学*教材内容时,可以巧妙的结合生活,利用生活资源。比如在学*"*行与相交"一课时,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一些物品来进行讲解,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2、利用其他学科资源:其他学科与数学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们要从其他学科中开发资源,来促进数学教学。

  3、开发网络资源:随着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的移动学*、远程学*、在线学*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方式。所以我们可以开发一个单元或一个专题的系列微课,能帮助学生课前预*或课后巩固,是学好数学的重要资源。

  各位领导、老师们,以上是我对四年级上册教材的研读。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挖掘教材,利用教材,以教材为载体把握课标,构建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是我永远的追求。谢谢大家聆听。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2

  数学蕴含在生活中的每一处,为社会、人类创造丰厚的价值。引导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创造数学的价值,就要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灵活驾驭教材。

  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特色、教学建议三个方面与大家交流。

  第二学段课程标准:

  1、知识与技能: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角过程;理解角的概念;掌握角的大小比较。

  2、数学思考:通过探索理解角,能用量角器画角、交流信息,建立角概念。

  3、解决问题:尝试用量角器量角;体会在讨论的活动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4、情感与态度:知道通过测量、讨论、归纳得出的结论;体验角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内容标准:

  内容标准分四个领域。

  “数与代数”主要包括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空间与图形”包括角的度量*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 ,它们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统计与概率” 主要涉及条形统计图,是让学生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实践与综合应用” 将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所交流的内容就是“空间与图形”领域中的“角的度量”这部分知识的学*,将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直线和射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认识常见的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和按指定画角。

  下面我结合教材的编写特点、编写体例,内容结构和知识与技能的立体式整合来谈谈第二方面:教材特色。

  教材编写特点:

  特点一:优化大数认识的编排结构,突出数学的文化特色,提供丰富素材,培养学生的数感。

  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感是认数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本册实验教材“大数的认识”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极为丰富。不仅结构合理,而且内容的安排和素材的选择突出了数学的文化特色。,加强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结合具体的情境和实际活动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这样的编,学生使能够接受丰富而系统、逻辑较为严密的数概念内容;便于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迁移类推获得新知,形成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特点二:计算教学内容的编排体现改革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四则计算的知识与能力是小学生学*数学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小学阶段计算教学的分量比较重,但是它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通过计算教学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从而感受数学的价值,为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打下基础。本册实验教材精心设计教学顺序,加大教学的步子,留给学生更大的探索和思考空间。

  特点三: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本册实验教材安排了“角的度量”“*行四边形和梯形”两个单元。这两个单元的内容是在第一学段的基础上进行复*、扩展和提高,其中有些图形,如线段、角、*行四边形等,在第一学段已经学*过。但当时的学*是初步的,属于直观的认识。本册教材要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对这些内容加以概括和提高,加深对图形本质特征的认识、对图形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

  特点四: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的统计知识和统计观念得到进一步提升。

  本册教材是第二学段的开始,教材一方面注意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新的统计知识──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使学生认识到本册所学*的统计知识和方法,是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在统计量上进行了分类对比,来表达数据、解决问题,进而使学生对统计知识的认识有所提升。另一方面教材继续注意结合实际问题,进一步教学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作出合理的推断。这样就把数据分析与解决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特点五: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学*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参与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知识和能力,而且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进而奠定发展更高素质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本套实验教材尝试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的简单形式,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这一数学思想的引入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特点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与内在动机。

  本册实验教材不仅内容涉及数学教学内容的各个领域,为学生探索奇妙的数学世界提供了丰富素材,而且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安排了许多体现数学文化的阅读材料、数学史实等,使学生的数学学*活动丰富多彩、充满魅力。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数学的欲望。

  编写体例:

  教材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进行编排,以体现数学课程的特点,编写体例是:激发兴趣的主题图(整体感知、提出问题)――促进思考的例题(促进理解、解决问题)――可操作性方法的小结(归纳概括、得出结论)――多层次的练*(深化理解、拓展应用)――全面的整理和复*(整理巩固、提高升华)

  单元内容结构:

  第二单元的内容有: 认识射线和直线;角的定义;比较角的大小;用量角器量角;认识*角和周角,以及*角、周角、锐角、钝角和直角之间的关系。

  每一小节又包括其枝干内容。其中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和按指定度数画角是本单元的学*重点。

  说知识的立体式整合:

  本套教材分三个阶段编排“角的认识”这一内容。第一个阶段,是在二年级上册,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和直角,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尺画角,用三角板判断直角、画直角。第二个阶段,是在二年级下册,让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并能借助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一个角是直角、锐角和钝角。第三个阶段,就是本册教材这一单元,让学生进一步学*角的度量。

  本单元内容的编排注重数学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从直观过渡到抽象。学生在二上年级认识长度单位时,就已初步认识了线段。因此本单元教材一开始就借助直观,引入了射线和直线的概念。并让学生讨论线段、射线、直线的联系与区别。在此基础上教学角的概念和角的表示符号。然后在角的度量的知识基础上让学生认识*角和周角,教学角的分类和角的画法。

  另外,本单元教材在编排时,注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数学规律。通过画射线、直线,测量角,操作活动角,用三角板拼角,用纸折角等多种方式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识。

  教学建议:

  1.恰当把握教学目标。

  本套教材把有关角的知识分了三个阶段编排,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教学任务,但前后又有连贯性。教师要树立整体意识和目标意识,从整体着眼把握教学目标,明确每一阶段的具体要求,理顺学科教学总目标、学段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学期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

  2.注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适度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许多数学知识与生活有密切联系,可以在现实世界中找到“原型”,儿童的生活经验是他们数学学*的重要基础。但数学毕竟是抽象的,也有相当一部分是找不到“原型”的,如直线的概念就比较抽象,教学时很难借助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数学中所说的“点”是没有大小的,“线”是没有粗细的,“面”是没有厚薄的。正因为如此,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不都能促进他们的数学学*。有的生活经验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数学学*,甚至产生负面影响。如学*“角的初步认识”时,日常生活中的牛角、羊角,甚至人民币的单位名称“角”等时常会对学生的数学学*产生干扰。因此,教学时必须注意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适时和适度地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

  3.加强动手操作,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

  经过第一学段的学*,学生对角已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他们已经学会如何利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知道了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教材中的许多结论如“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和射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以及量角和画角的步骤等都没有直接给出,并在练*中安排了不少“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拼一拼”的操作活动,旨在让学生这些活动中进一步加深对角的认识,并形成画角和量角的技能,初步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同时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这些知识基础,在加强操作活动的同时,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4.努力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对数学的学*不单纯是数的计算,形的研究,贯穿始终的恰恰是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要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抓住有利因素,有意识地加以引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如前面提到的“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和射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就可以渗透极限的思想、猜想和验证的方法。

  评价建议:

  评价是师生交流的一个*台,利用好这个*台,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发展潜能;能促使师生彼此走进心灵、情感互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评价:

  1、课堂表现

  教学过程中,我特别关注学生自学与合作探究过程,这个过程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自觉能力。教学“角的画法” 时,学生根据自学提示先自学,再小组合作学*,教师在巡视参与时,随时根据学生的表现通过手势、眼神、表情和语言等方式适时鼓励。然后结合整体的学*过程从“认真操作,积极讨论,得出结论和大胆汇报”几个方面按A、B、C三个等级进行自评、互评、师评。每周统计一次,期末总评。这种形式的呈现既体现了定量的评价,又体现了定性的评价。

  2、知识掌握

  知识只有掌握的扎实,才能应用的准确,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学会知识的情况采用了“评比+评语”的方式,从作业和测评两方面进行评价。根据学生作业完成的情况和每次测评的结果分优、良、合格三个方面进行评比,同时,站在学生的高度上,写上赏识激励的语言,帮助树立信心。如 “你的角如果能像你的字一样认真漂亮就更好了。”如果有学生对测验的结果觉得不满意,要委婉幽默地鼓励学生重新解答:“试题在向你挑战呢,去战胜它。”学生通过努力做对试题,教师可以就学生的第二次答卷给以评价,并给出鼓励性评语。这种“推迟评价”淡化了评价的甄别功能,突出了学生的纵向发展。特别是对于学*有困难的学生,这种“推迟评价”能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激发新的学*动力。

  3、应用能力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是学*数学的宗旨。教学过程中要给予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同时,要结合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情况进行点评,如,借鉴哲理督促聪明却懒惰的学生:“梅花香自苦寒来,你要战胜惰性。”用精妙之语,激励爱钻研的学生:“你肯定还有高招,我为你骄傲”。有效的评价能开启学生心灵,驰骋想象,学生智慧的火花会更加灿烂夺目,进而引起师生情感共鸣。

  说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

  生活处处皆数学,身边处处是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地走入数学课堂,学*数学知识。因此,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有效开发校内资源,合理运用校外资源。

  教学过程中,教材中的插图,多媒体教学光盘,网上有助教学的图片、视频,都会激起学生的学*兴趣,帮助学生更清楚地理解和掌握有关小数的知识。

  教学角的度数时,需要学生动手测量,可以充分利用学生手中的模拟学具和身边真实物体这两大资源来帮助教学,如:测量书本、文具盒、桌椅、门窗、黑板等;学射线的认识时,可以让学生带着手电筒。学生本身就是一个有利资源,学生的自学、交流的`过程又将其生成为学*资源,特别是汇报时的错误信息更要有效利用,它是帮助学生寻找正确答案有利渠道,是有助教学的重要资源。

  数字是跳动的音符,数学是神奇的学科!做为数学教师,当我们把数学教学当做追求,潜心研究时,我们会伴着优美的旋律与孩子们共同享受艺术般的快乐!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3

  各位领导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小数的性质》,本课时是青岛版教材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蛋的世界——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信息窗二第二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对小数和分数有了初步认识并且学*了小数的意义、小数的大小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学*的,是深入学*小数有关知识的开始。学好这部分知识可以为今后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等规律性较强的知识打下一个比较好的铺垫。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和对教材内容理解、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通过猜想、验证以及比较、归纳等活动,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会应用小数的性质化简或改写小数。

  2、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3、激发学*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并能应用小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性质归纳的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直尺、正方形纸片,多媒体

  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数学学*过程应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应成为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法与学法。

  1、以学生活动为主体。通过多种形式的学生活动,促使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参与学*活动。

  2、体现规律形成的全过程。教学中,教师不是简单的奉送结论,而是在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猜测、操作、验证,发现、分析、归纳和巩固运用。

  3、坚持面向全体,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学中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尽最大的努力体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并在空间、时间上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充分条件。

  基于以上对教材教法的分析,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 创设情景,引发兴趣

  以超市购物的话题引入,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关于小数大小比较的问题,引导学生猜测“铅笔和橡皮,哪一个贵?”,这样设计,不仅让学生复*上课时的'内容,而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使学生切身体会数学于生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

  二、 猜想验证,探究性质

  本环节我设计以下几个层次:

  1、小组合作,初步感知 在猜测0.9=0.90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质疑:你的猜想正确吗?小组合作,选择喜欢的工具,通过量一量,涂一涂,验证自己的猜想。然后让学生“观察等号左右两边的小数,你有什么发现吗?”(先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引导出小数的末尾有没有0,小数的大小一样。)

  这样设计把问题放到小组中,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参与活动,以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等相处,提出自己的看法,尊重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大胆动手量一量、涂一涂进行验证,培养学生敢于表达见解的精神,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举例验证,总结性质初步验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质疑“我们的猜想是不是对所有的小数都适用?”,组织学生进行举例,然后小组合作验证,全班交流,最后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数据,你有什么发现?”,通过交流,总结板书: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板书课题:小数的性质)这样,让学生在初步发现规律之后,举例验证,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不仅让学生初步学会了举例验证的方法,而且体现了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本环节意在尽可能多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的数学活动中,初步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

  3、利用性质,体会价值

  本环节设计让学生初步应用小数的性质对小数进行化简改写,先让学生独立完成题目,在这个过程中,设置关键性问题“这个0可以去掉吗?”“怎样把5改写成三位小数呢?”要引导学生重点理解“13.040中间的0为什么不能去掉”“把5变成小数后为什么要在它的右下角加上小数点”,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小数性质的理解,体会小数性质的价值。

  三、练*反馈,巩固内化

  本环节设计三个层次的题目,包括基本题,综合题和拓展题。基本题的设计面向全体,使每个学生都能巩固基本的方法和技能,综合题关注差异,使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拓展题关注发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四、总结质疑,自我提高

  让学生交流学*的收获,引导学生梳理所学知识,总结学*方法,并在自评与互评的反思中提高。

  基于教学环节的设计,为了突出重点,为学生掌握知识和记忆打下坚实的基础,板书如下:

  小数的性质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

  以上是我对这一课时的教学设想,在这堂课的设计中,注重引导学生沿着“实例——猜想——验证——总结——应用”的轨迹去探索、去发现,使学生体验探索、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策略和方法。我相信学生能在老师的带领下,完成此节课的教学内容,基本达到教学目标。说课完毕,欢迎指正,谢谢!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4

  一、教学内容:人教课标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例5“商的变化规律”第三个“商不变的规律”。

  二、教材分析“商的变化规律”在小学数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进行除法简便运算的依据,也是今后学*小数乘除法、分数、比的基本性质等知识的基础。教材中利用学生已有的计算技能,通过计算比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发现商的变化规律。这部分内容不但可以巩固所学的.计算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的学**惯。裴老师教学的这一课,是在学生刚刚学*了除数不变,被除数和商的变化规律和被除数不变,除数和商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有了前面学*的基础,学生在语言表述和思维方面都没有太大的困难,学*起来比较轻松。

  三、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使学生发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的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抽象、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比较、探讨发现商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被除数和除数的变化同步性,商不变时,被除数和除数相同的变化情况。

  四、教学设想1、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自主探究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前面学*两条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一节课的学*,完善了三个规律,使商的变化规律更完整,也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课堂教学的实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规律、总结规律的过程中,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尝试、交流的过程中,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交流,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2、紧抓学生知识的生长点,将学生知识、能力有效延伸

  本课通过研究商不变的规律,在学生初步感知到被除数、除数、商之间存在着变化的规律基础上,抓住学生这个知识的生长点,从单纯的算式计算延伸到算式内部、算式之间的联系上,延伸学生的知识范围。进而使学生通过本节课研究,经历数学规律产生或发现的一般过程。

  3、尝试猜测—验证—总结结论的数学学*方法,学会辨证的分析问题

  本课使学生在*常的口算练*中,根据思考,得出一个初步的推测,这个推测是否正确,是否具有普遍性都需要进行严格的验证,在验证的过程中,不仅仅使学生学会从广泛的正面举例中证明自己的推测,还要全面的分析,从相反方面思考举出反例,使得出的结论更加全面、正确。举反例对学生来说是个突破,能用逆向思维分析解决问题,对于学生将来的学*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整节课就在学生不断的猜测—验证—总结结论中,参与了获取知识的过程,尝试了这种数学学*方法。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不仅关注学生的学*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过程,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900÷25=?=36 6000÷125=? = 48 让学生口算结果,后面的这道题目由于难度较大,所以学生算不出来,而教师轻易的算了出来,给学生留下悬念。

  (二)自主探索,发现规律

  1、初步发现规律

  口算一组:

  14÷2=7 560÷80=7

  140÷20=7 5600÷800=7

  280÷40=7

  观察这组算式,

  得出:被除数乘10,2,除以2, 除数也跟着变化,而商不变

  2、逐步完善,让学生举例验证我们刚发现的规律

  询问学生还有别的发现吗?所有的数都符合这一规律吗?

  突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0是不可以的。[ — xxjxSJ。 —更多数学说课]

  (三)反馈练*,应用规律

  这一部分分四个层次进行学*。

  1、规律的直接应用:第94页第4题:从上到下,根据第1题的商写出下面两题的商。

  72÷9= 36÷3= 80÷4=

  720÷90= 360÷30= 800÷40=

  7200÷900= 3600÷300= 8000÷400=

  2、规律的运用增加了难度,让学生体会到应用规律计算的方便:1400000÷200000=

  3、通过判断哪个算式的结果与48÷12=4的商相等,说说理由的练*,进一步深化学生对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① (48÷4)÷(12÷4) ② (48×5)÷(12×5)

  ③ (48×3)÷(12÷3) ④ (48÷3)÷(12÷4)

  4、考查学生对规律的灵活掌握情况,通过900÷25的题目,让学生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4,然后化难为易。

  在这几个巩固反馈中,采用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侧面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商不变规律”。而学生也在创设的情境中,围绕中心问题通过观察比较,探究规律,发现规律,表述规律,应用规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发现、抽象概括、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5

  教材分析:

  《线段、直线和射线》是空间与图形认识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从知识上讲,它是最简单、最基本的,是研究复杂图形如三角形、四边形的必要基础,可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数学基础知识,为以后的学*起着奠基的作用。从思想方法上讲,线段、直线和射线的认识体现了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

  学情分析:

  线段、直线和射线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图形,又是容易混淆的知识。虽然学生在低年级时已初步接触过线段,但当时只是感性的初步认识。这次是学生第一次同时接触,要把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在感知方面会有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借助直观和实际的例子加以说明,采用观察想象、抽象概括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三线的特征及区别联系。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的特征。知道线段、直线和射线的联系与区别。

  2、知道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是最短的,掌握用直尺画线段,及数线段的方法。

  3、尝试用数学的意识观察生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能力,体会学*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的特征。

  教学难点:

  掌握线段、直线和射线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方法:

  采取观察—探究—思考—发现—验证的方法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环节: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1、出示奥运场馆图片:找出隐藏在图片中的线段?指着灯光发出的线问你知道这可以看成什么线吗?会有学生说出是射线。

  2、那么,生活中除了线段、射线,还有各种各样的线,你还知道哪些线?学生可能会说出折线,曲线、直线?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入线的世界,重点来研究线段、直线和射线。(板书课题)

  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是结合今年北京成功地举办了奥运会,水立方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一个标志性建筑物,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的线抽象成数学中的线,不仅拉*了数学和生活的距离,而且引发学生对线段的注意,引入自然而顺利。

  二、观察体验,探究新知

  1、线段的认识

  (1)首先出示学生小队活动时的照片:让学生判断哪个小队正在拔河,说出理由。学生会很快发现左面小队的绳子是弯的,还没开始拔,右图中小队的绳子是直的,是正在拔河,因为只有双方用力拉,绳子才会是直的。)

  (2)揭示最前面的两位同学之间这段直直的绳子就可以看成线段,两位同学用手捏住的地方就是这条线段的两头,叫做这条线段的端点。并追问:这两个点叫线段的什么?线段有几个端点?(2个端点)

  接着估计一下老师所画线段的长度,得出线段的长度能度量,是有限的。

  (3)然后让学生用语言描述线段的特点:有两个端点 长度有限 可以度量 意图:这样设计是通过学生喜爱的活动使学生形成线段的表象,再由形象的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认识,将活动中“两手握住的地方”和“端点” 形象地联系起来,化解了对概念“端点”的理解难度。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点,体现学生自主学*意识,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活动中体验新知。

  (4)最后观察自己周围,哪些物体上也可以找到线段的形象,学生可能会说到书本的边,门的边,黑板的边??再让我们走出教室,看看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上也有线。如标志牌上的人行横道,这段桥梁??

  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是在学生认识了线段特点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观察生活中的线段。既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认识到现实生活中很多物体上都有线段,又促进了学生对线段的特征有更清晰地了解。下面继续引导学生认识射线

  2、射线的认识

  (1)首先课件出示一条线段,将它的一端无限延长,延伸到了屏幕的边,还继续延长,延长,这时得到的线就是射线。

  意图:这一环节利用动态 演示由线段得到射线的变化,让学生直观感受它们的联系,在头脑中形成对射线一端无限延伸的深刻表象。

  (2)再去让学生描述射线的特点:射线有一个端点 长度无限 不可度量 意图:这样做是为培养学生归纳、及语言表达结论的能力。

  (3)在认识射线特点后找出生活中哪些线可以*似地看成射线,学生可能会说出手电筒发出的光,探照灯发出的光??这时教师及时出示图片:你知道这里是哪吗?左图是黑龙江的电视塔,右图是上海的东方明珠电视塔,这些彩色的灯光都可以*似地看成射线,沿着端点向一端无限延伸)

  意图:联系生活举例后再通过实物图片强化射线一端无限延伸的特点,从而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惯。

  3、接着回忆刚刚认识过的线段和射线的特点,出示杭州一所工程公司的夜景图,让学生找出藏在这幅图中的线段和射线。楼顶发出的光可以看成射线,这幢大楼的一些边可以看成线段。

  意图:这样依托实物强化学生对线段、射线的认识,掌握线段与射线的特点,发展学生的空间意识。

  4、直线的认识

  (1)出示一条线段,沿两个端点向两边无限延长,到屏幕边了,继续无限延长,延长,同学们闭眼想象一下吧,这条线还在向两端延长、延长、再延长、再延长,你头脑中出现这条线的形象了吗?这条线就叫做直线。(教师板书“直线”) 意图:到此,射线、直线都是依托于线段引出,加强了三线之间的联系。其中直线在生活中不能找到“原型”,概念抽象,所以选择通过想象感知直线,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把抽象事物更加形象化。

  (2)紧接着让学生总结直线的特点:没有端点 长度无限 不可度量

  5、 在对三线进行归纳整理时安排了两个小环节,一是你能在一条线上分别表示出直线、射线和线段吗?试着画一画。本题具有挑战性,教师可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进行*等和谐的交流,得出可以在直线上点两个点,这两点之间是线段,第一个点向左,第二个点向右都形成的是射线。

  三、然后出示表格,通过表格形式归纳整理三线的特征,进一步理解三线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明确线段、射线都是直线上的一部分。

  1、填空

  (1)把5米长的线段向两端各延长70米,得到的是一条( 线段 )。

  (2)线段一端无限延长,得到的是一条( 射线 )。

  (3)线段两端无限延长,得到的是一条( 直线 )。

  其中第一题当中的第一小题学生可能会出现分歧,有的填成直线,有的'填成线段,教师不要急于评价,要让学生再审题,在交流当中统一认识,这条线段是向两端各延长70米,并不是无限延长,所以得到的应该是线段。

  2、判断

  (1)一条直线长12厘米。 ( × )

  (2)直线比射线长。 ( × )

  (3)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 ( √ )

  (4)直线的长度是无限的。 ( √ )

  意图:在这里,通过判断、填空的练*,巩固学生对三线特征的记忆,并灵活运用所学概念灵活做题。

  3、创设情境,这只小狗找不到吃的,都饿了一天了,忽然它发现远处有两根骨头,真想快点吃到它呀!同学们,有几条路能通道骨头那里?你能帮助小狗选择一条最*的路吗?在书上描出来,学生会立刻想到是中间这条路,及时追问学生为什么不选另外两条路呢?学生会说出另外两条路绕远,如果将它们拉直,长度超过了中间这条路。

  意图:这一环节设计的意图是通过实际操作感悟两点间所有的连线中线段最短,并知道连接两点间的线段的长度,就是这两点的距离。

  4、画一条6厘米长的线段。让学生自主尝试选择不同的方法画线段,可能会出现先画线,再画端点,或者先画端点再画线,也可能先画一个端点,然后画线,再画另一个断电,在交流中互相启发、补充,进一步强化了对线段特征的理解和把握,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5、数一数有几条线段。

  +1=3

  可以线段的端点为顺序,第1个点形成2条,第二个点形成1条。

  可以基本线段的条数为顺序,基本线段有2条,线段上有一个分点的线段有1条。 得出:第1个点形成2条,总条数就是(2+1=3)条,第1个点形成3条总条数就是(3+2+1=6)或者看基本线段,有2条基本线段的就是(2+1=3)条,有3条基本线段的就是(3+2+1=6)条。

  追问:如果一条线段上有5个点,6个点,可以形成多少条线段?

  意图:通过此类练*促使学生对线段的认识更丰富,更深刻,同时也较好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有序性。

  6、为防止学生的学*疲劳,我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比比看,在规定时间内看谁过一点画出的射线多,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发现过一点可画无数条射线,再去猜想过一点可以画多少条直线呢?有了动手操作的基础,学生会很快想到同样能画出无数条。

  四、欣赏图片,感受数学美

  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给我们以线段、直线、射线的形象。像奥运会开幕式上的道具(火炬和拨浪鼓),厨房的天花板上非常明显的线段形象,世界公园中各国的建筑上也可以找到线的形象,物美超市,高架桥,激光*。从这些常见的事物入手,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数学广泛应用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接着引出利用线段还能创造出精美的图案,一起欣赏一下,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了学科的整合,使得单调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进一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的乐趣和应用价值。

  五、自主总结,兴趣延伸

  1、总结时学生可能说到通过这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还可能会说通过这节课感受到生活中到处都有线的形象,还会感叹于线带给我们的数学之美。通过学生的自主总结,既使所学知识及时得到内化,又使学生体验到学*成功的喜悦,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教师及时了解教学效果。最后安排这样一个环节,

  2、挑战一: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创造出美丽的图案吗?发挥自己的想象,完成自己的创作。

  挑战二:先判断下面各组中两条线的名称,再判断它们是否相交。

  此环节力求将数学课堂变成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活动场所,也体现了将课堂所学的知识延伸到课外,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情,

  谢谢各位老师的聆听!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6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人教版教科书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第120页例3及部分练*。

  2、教材分析:

  大家知道,人教版的新教材都专门安排了“数学广角”单元,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加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册教材主要是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教材中安排了三个植树问题的典型问题:例1是探讨关于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并且两端都要栽树的情况。例2讨论的是两端都不栽树的情形。例3是植树问题的另一种情况——关于一个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教材借助围棋盘的最外层每边都能放19个棋子,求围棋盘最外层一共可以摆多少棋子的问题,介绍如何解决类似的植树问题。

  教学时,学生很容易会出现教材上的女孩子一样,认为每边放19个棋子,最外层一共就是19×4=76个棋子,而忽略了角上的棋子算重复了。

  教材用直观图的形式展示了两个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一种方法是:先看上下两个边,每边是19个棋子,然后再看左右两边,由于上下两边已经包括了两个端点,所以左右两边每边都少了2个棋子,只有17个,把四边上的棋子加起来就可得到最外层总共的棋子数。另一种想法是:每边都只算一个端点,这样每边正好都是18个棋子,18×4=72得出结果。接下来小精灵提出“你是怎样想的?还有其他的方法吗?”鼓励学生开阔思路,找到自己的方法。教材这里没有给出解决关于封闭图形植树问题的规律,而是用这种直观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体现了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上有不同的发展。如果学生可以接受的话,也可以让他们自主探索这种植树问题中包含的规律,即栽树的棵数正好等于间隔数。例如,围棋盘最外层摆放的棋子数等于最外层每两个棋子间的间隔数,最外层每边有18个间隔,最外层总共摆放的棋子数是18×4=72。

  3、教学目标

  (1)借助围棋盘探讨封闭曲线(方阵)中的植树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4)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意见,乐于与人合作,从不同角度欣赏他人的良好心态。

  4、教学重点:从封闭曲线(方阵)中探讨植树问题。

  教学难点: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二、说教法、学法:

  教学时,教师从围棋的棋盘,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如果最外层每边能放3颗棋子、5颗棋子、6颗棋子……最外层一共可以摆放多少颗棋子?让学生用教师提供的围棋和方格纸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学生讨论汇报。让学生通过抢答、验证、分析、交流等一系列活动,自己发现规律,教师在关键之处疏通点拨,引导学生加深理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对于学生的不同方法,只要合理正确,教师都给予表扬和鼓励,保护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同时也要适时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算法,学*、吸收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和策略,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练*从现实生活出发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在游戏中、在具体情境中充分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的自主学*能力、合作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并进一步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三、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让同学说说自己知道的一些围棋知识,教师提出本堂课的学*内容——进行一场特殊的围棋比赛。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教师巧妙地设置导语,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探索新知

  1.教学每边摆放3粒棋子的方法。

  教师课件出示围棋格子图,让学生说说“如果最外层每边能放3颗棋子。最外层一共可以摆放多少颗棋子?”学生口答时可能会出现多种答案,9颗、8颗、12颗。教师课件演示,确定正确答案。

  接着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数的?学生又会出现多种数的方法,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有选择地板书,并随时表扬学生的创新摆法。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方法:

  3×2+2=8(上边和下边各3颗,左右两边还有2颗)

  3×3-1=8(一共有9个交叉点,中间一个点没有摆)

  2×4=8(2颗2颗数)

  直接点数

  ……

  2.教学每边摆放5粒棋子的方法。

  课件出示每边放5颗棋子的格子图,四人小组动手摆一摆,摆完后小组讨论一下数的方法。小组汇报时着重请学生说出数的方法,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这次,学生数的方法会比第一次多很多,所以要请学生说清数的方法,必要时还要演示一下摆法。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方法:

  5×2+3×2=16(上边和下边各5颗,左右两边各3颗)

  5×5-3×3=16(假设全部摆满,一共是5×5=25颗,实际上中间9颗没有摆,去掉9颗)

  4×4=16(每边只数一个角上的棋子,另一个角上的'棋子放到另一边去数)这时可以有的同学一下不理解,请这位同学来演示数的方法,数一遍给大家看。

  4×5-4=16(4个角上的棋子重复数了一次,所以要去掉4颗)

  3×4+4=16(4个角上的全部不数,每边是3颗,再加上4个角上4颗)

  ……

  数的方法很多,但有的方法算起来很麻烦,所以要让学生在比较时说说自己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3.教学每边摆放6粒棋子的方法。

  这时学生已经有了摆和数的经验,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操作,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数,并写出算式。汇报时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最后和同桌说一说自己最喜欢的方法。

  设计意图:让每位学生都参与活动,通过抢答、验证、分析、交流等一系列活动,借助围棋盘探讨封闭曲线(方阵)中的植树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实现知识能力发展。

  三、总结规律

  (1)根据板书,请学生试着总结数的几种方法,教师适当加以点拔。

  (2)根据规律计算:如果最外层每边放10颗、18颗、19颗棋子,最外层一共可以摆放多少颗棋子?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进行计算。

  学生根据规律,独立计算。交流时让学生说出计算的方法。

  (4)运用规律口答:

  如果最外层每边能放100个,最外层一共可以摆放多少颗棋子?

  如果最外层每边能放200个,最外层一共可以摆放多少颗棋子?

  如果最外层每边能放300个,最外层一共可以摆放多少颗棋子?

  (5)拓展思维:如果一个三角形,怎么算?一个五边形呢?(集体口答)

  设计意图: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学生为主归纳问题;教师在关键之处疏通点拨,引导学生加深理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做第121页第三题。

  为迎接元旦,学校举行团体操表演。四年级学生排成方阵,最外层每边站9个人,最外层一共有多少名学生?整个方阵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这一题的第一个问题与例题相同,只是在例题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问题,即求整个方阵的总人数,可以直接用乘法求出。

  2.请你思考:

  元旦即将来临,四(1)班同学准备开联欢会。大家围坐在一起,如果每边做14人,(如下图),这个班一共有多少个同学?每边都有8张课桌,一共要多少张课桌?

  这题的第一个问题学生很容易上当,把它当成用规律进行计算。这题的设计要让学生知道认真审题的重要性。

  3.请你参加:

  12名学生在操场上做游戏,大家围成一个正方形,每边人数相等。四个顶点都有人,每边各有几名学生?

  这题知道了正方形四边上的总人数,求每边有几个学生,是例题的逆向思考的题目,所以要在学生充分掌握规律的基础上完成。学生计算后请12名学生在教室里围一围。

  4.请你设计:

  学校为了庆祝元旦,改变校园环境,想全校范围内征集校园花坛设计方案。有以下三种,请每组同学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图形,算一算如果每边放三盆花,一共可以摆放多少盆花?

  设计意图:整个练*从现实生活中出发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在游戏中,在具体情境中充分动口、动手、动脑,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能力、合作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7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温度》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生活中的负数>>中的第一课。它是学生认识万以内的数、小数、分数以及体会万、亿等大数的实际意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每天气温的变化是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因此,教材通过天气预报图介绍北京等地的温度,使学生了解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并初步理解负数的意义。教学时,应从学生实际经验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自主地进行探究,体验两个相反意义量之间的关系。为了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我引导学生完成以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收集信息,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理解正负数的表示方法。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会正确读写,会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

  思维能力目标:在教学中通过各种数学活动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创设各种生活情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性和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与关键:

  1了解天气预报中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并能正确读写。

  2正确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

  3让学生经历调查气温活动的过程中,从中积累感性知识,并通过讨论、交流把感性知识升华为理性认识。

  二、说教法

  温度对学生来说是很抽象的,如何把理性的知识转化为学生感性认识?我是这样设计的:

  1情景创设,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本节课我创设了各种情景,如看一看、做一做、摸一摸、猜一猜、测一测,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引导学生由对“活动的兴趣”发展为“数学的志趣”。

  2联系生活,体验感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联系生活实际学数学。因此本节课,我采用了“联系生活体验感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还要还原于生活。

  三、说学法

  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实践的学*方式。因此本节课我教给学生这样的学*方式: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敢于创新。让学生自己探索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和意义。另外,教给学生养成愿意与人合作,交流的学**惯。

  四、说教学手段

  恰当先进的教学手段对一节课的成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节课我利用多媒体的声,光,色,图的配合,给学生营造了一个诗一般的意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索,使学生乐学,爱学。

  五、说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交流信息素材,提供资源

  新课开始,我是这样导入的,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对全国一些大城市的气温进行调查,谁愿给大家说一说你调查的方法与调查结果。学生展示收集的信息,并交流调查的方法,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将相关的数据板书在黑板上,如:-2℃、0℃、5℃、15℃、12℃等。请同学观察这些数据,每个数据后面都由一个“℃”它读作摄氏度,用字母℃来表示,是计量温度的单位。如果让你们把这些数据进行分类,你认为分成几类,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我加以整理并对温度的写法加以规范。

  关于温度,你们已经知道了什么?你们还想知道什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和温度有关的知识,

  【意图:课前让同学们调查各大城市的气温,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同时学生在调查的过程中采用了不同的方法、看电视、上网查询、看报纸等等,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体会到获取知识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

  第二环节操作观察,主动构建

  1体会温度表示的意义。

  同学们,你们想当天天气预报员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份天气预报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和小组成员交流一下,待会请你当天气预报员给大家解说一下。

  【意图:这一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交流中得到提高,思维得到拓展。通过当天气预报员,既新鲜又富有挑战性,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我提出了两个问题

  (1)北京-2~5℃表示什么?

  (2)-2℃表示什么?

  让学生自主解决,体会温度表示的意义。

  2认识温度计

  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温度,那它是怎样得到的呢?是啊,它们是用温度计测量出来的,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温度计,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把你的发现和疑问说一说。学生在质疑与释疑的过程中认识温度计,知道温度计上有刻度、水银指示柱,并会读写温度计。

  【意图:我给学生充分地思考、探讨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

  3用温度计

  我们已经认识了温度计,下面我们用自制的温度计把这几个城市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表示出来。重点引导学生对比零上12℃和零下12℃不一样。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

  【意图:让学生利用学具标出几个城市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学生在动手操作与比较的过程中,体会到我国地域宽广,同一时间,各个城市的温度是不同的,南方城市的温度高于北方。

  4感受温度的高低

  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一杯热水和一杯冷水,用手分别摸一摸,感受一下水的温度,并猜一猜两杯水的温度各是多少?然后用温度计分别测一测两杯水的温度。

  【意图:通过摸一摸、猜一猜、测一测等活动,让学生感受温度的高低,并学会测量温度。

  5温度大小的比较

  机灵狗还给我们带来了*的气温,你能读出来吗?*的最高气温是零下3℃,最低气温是零下20℃。让学生用刚才学*的方法把它表示出来是-20~-3℃。-20~-3℃哪个温度高,哪个温度低,为什么呢?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我用课件进行演示。接着让学生比较另两个温度的大小。

  【意图:通过情景图和温度计,让学生初步学会温度大小的比较,并总结出比较的方法。

  第三环节:实践应用拓展新知

  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四个针对性的练*:

  1出示第一题让学生结合温度计读出个城市的气温,并加以比较,通过想一想,使学生将学到的数学知识灵活应用于实际生活。

  2连一连,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体会到同一样物体,所处的环境不同,温度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读一读,通过读一读,使学生知道,温度在我们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

  4试一试,通过练*,让学生明确要标出个城市的气温,应先确定0℃。

  第四环节:总结交流课外延伸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研究了温度中的学问,现在你对温度有什么新的认识?学生总结汇报后,我揭示正数、负数的意义,并提出:关于负数,你还想知道什么?

  【意图:“学起于疑,又终于疑。”当学生总结汇报后,我提出关于负数,你还想知道什么?独具匠心的设计让学生带着疑问走出课堂,为后继的学*打下伏笔。

  六、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是与学生共同完成的。这样的板书条理清晰、直观形象,一目了然,突出了教学的重点,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8

  一、教材研读。

  1、教材编排。

  (1)逻辑分析:

  方程是等式里的一类特殊对象,传统教材都用属概念加种差的方式,按“等式+含有未知数→方程”的线索教学方程的意义,考虑到方程是在刻画生活中的等量关系时产生的,而且在北师大教材体系中一年级到四年级上册,学生对等式和不等式有所了解,只是没有把“等式”这样一个概念交给学生。并且已经采取逐步渗透的方法来培养代数思维。例如:( )+8=14,90-( )〉65,因此,在北师大教科书里没有从方程和等式的内涵上作太多比较,直接以等式为立足点,立足点较高。

  (2)语言信息及价值分析:

  本课教材的三幅情境图,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层层递进。第一幅情境借助*衡,让学生领悟等式;第二幅情境完成数量关系向等量关系的转化;第三幅情境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找到多种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2、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建立方程的概念。

  (2)在简单情境中寻找等量关系,并会用方程表示。

  (3)经历从生活情景到方程模型的建构过程,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3、教学重难点:

  (1)重点:在简单具体情境中寻找等量关系,并会用方程表示。抓住“含有未知数”和“等式”两个核心关键词建立方程的概念。

  (2)难点:数量关系向等量关系的转化。

  二、学情分析:

  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是用算术方法来解决问题,算术思维是更接*日常生活的思维。由于从算术思维到代数思维的认识发展是非连续的,所以列算式求答案的*惯性思维转向借助等量关系列方程的新思维方式比较困难。列算式时以分析数量关系为主,知与未知,泾渭分明;在代数法中,辩证地处理知与未知、求与不求,使这一矛盾双方和谐地处于同一方程中。

  三、流程设计:

  为了更好地引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做了如下的设计:

  (一)引“典”激趣,诱发思考。

  引用“曹冲称象”的故事,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寻找相等关系,同时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建立概念。

  1、借助天*,启发思考。

  我将教材情境动态化,通过FLANSH课件,让学生充分感知当天*两端都没放物品的时候天*左右两边是*衡的。当我们往天*的一端放上物品而另一端不放的时候,或者两端放的物品质量不等的时候,天*的两臂不*衡,表示两边物体的质量不相等。这时候左边大于右边,或右边大于左边。当我们经过调整,天*两臂再次*衡时,表示两边的物体质量相等,即左边=右边。让学生在天**衡的直观情境中体会等式,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同时,对情境中数据也进行了分批给出的处理。先给出了左边鱼食和小砝码的重量,让学生用一个数学表达式来表示天*左边的质量,再给出天*右边的质量,让学生列出等式。这样就较好地避免了学生*惯性的使用算术的思维方式,同时也顺利地进行了用数字表示向用符号表示的转化。在这一情境的教学中,借助天*这一载体,启发学生理解了*衡,认识了等式。

  第二个主题图是本节课教学的核心内容。首先,我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找出文字信息“4块月饼的质量一共是380克”。然后引导学生结合情境图,把这一信息转化为等量关系。4块月饼的质量是如何表示的呢?用数量关系“每块月饼的质量×4”来表示,“每块月饼的质量×4”表示的是4块月饼的质量,380克也表示4块月饼的质量,所以他们相等。从而完成数量关系向等量关系的转化,算术思想向代数思想的转化,改变学生的长达4年的惯性思维方式。

  3、变换角度,深入思考。

  第三幅情境图隐含着多样的等量关系,也正是引发学生数学思考的最佳情境。根据学生认识的深入程度,可适当让学生体会到等式的“值等”和“意等”,并放手让学生探究,根据不同的认识找到不同的等量关系,列出等量关系不同的同解方程。在教学中,先引导孩子发现情境中的基本相等关系:2瓶水的水量+一杯水的水量=一壶水的水量,并且列出等式2z+200=20xx,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孩子发现其他的等量关系。在这一过程中,充分激发孩子探求知识的欲望,调动孩子思考的主动性和灵活性,从而找到多样化的等量关系,并进一步提高孩子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4、建立概念,判断巩固。

  在前面教学的基础上总结、抽象出方程的含义。通过三道例题的简洁数学式子表达,让小组合作寻找他们的共同特点,从而建立方程的概念。“含有未知数”与“等式”是方程概念的两点最重要的.内涵。并通过“练一练”让学生直接找出方程。

  (三)生活应用,提高能力。

  数学应该服务于生活,紧接着我让同学们根据直观图象列方程。这些题目都来自于生活实际,并且分别以现实情境图、线段、文字叙述、综合拓展为顺序,层层递进。学生在用方程表示直观情境里的相等关系后,他们在写方程时会更加关注方程的本质属性,从而巩固方程的概念。练*强调学生在按照“数量关系—等量关系—方程”这样一个过程,通过想一想,找一找,说一说,写一写等不同的形式学会用方程来表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体会到方程的作用,为以后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坚实基础。

  附板书:

  方程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左边的质量=右边的质量 两瓶水的水量+一杯水的水量=一壶水的水量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9

  我说课的内容是《直角的初步认识》,这部分内容是省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八单元《直角的初步认识》中的第二课时。

  教材先让学生认识角,再让学生认识直角。 角的初步认识这部分教材,先让学生观察实物,如三角板、红领巾、扇子来认识角,然后再让学生观察钟面上的时针、分针转动形成大小不同的角,逐步由实物抽象出角的图形。这里不给角下定义,只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边和顶点,会从给出的点画角。对直角的初步认识就是以这第一课时角的初步认识做基础。 本课的具体教学内容是教材第114~115页的内容及相应的“做做画画”,第116~117页练*二十二第5~9题。教材的第一项内容是借助学生熟悉的三角板来说明什么是直角。接着通过让学生观察课本、信封、黑板面上的角来加强对直角的认识。然后说明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的直角来比一比。最后让学生学会用三角板画直角。教材在“做做画画”中安排了对位置变化的图形作判断,以及用纸折直角和在方格纸上画直角等练*,以此来帮助学生掌握直角的特征,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看一看、找一找、比一比、画一画、折一折等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使学生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2、通过看一看、找一找、比一比、画一画、折一折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讨论、交流与评讲,使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使学生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本课的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难点是使学生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教学过程:

  通过对教材的认识与分析, 我打算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教学。

  第一部分是复*引入:

  首先,让学生判断一些图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并说明理由。

  其次,让学生举例说明见到过哪些物体上的角。再次,让学生指出两把不同的三角板上有哪几个角。这部分的教学通过对前一节课认识的角的复*为认识本课的直角作铺垫。

  第二部分是探索求知:

  首先,就刚刚指出的三角板上的几个角提出疑问:“看了这两把不同的三角板上的几个角,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两把不同的三角板上有一个相同的角。教师追问:“你知道像这样的角叫什么名字吗?”然后说明什么是直角,抽象出直角的图形,并说明表示直角的标记。接着让学生举例说说见到过哪些物体上的直角。这儿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举例等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活动中发现并掌握新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其次,先出示“做做画画”第一题的图形让学生判断哪些是直角,哪些不是直角。其中有一些角接*直角,但不是直角,引起争论。那么就让学生小组讨论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然后大组交流、研究,教师进行适当的补充与说明。接着再让学生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进行判断。这儿的教学让学生在矛盾中提出疑问,然后进行思考、讨论与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再利用发现的方法解决问题,同时验证所发现方法的科学性与可靠性。这样让学生对新知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活动,有利于学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再次,让学生试着自己动手画出一个直角,然后介绍各自的方法,教师组织学生研究、讨论,给予肯定与指导。接着教师再一边示范,一边小结用三角板画直角的方法,并让学生用三角板在方格纸上画两个直角,即“做做画画”第三题。这儿的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让学生体验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第三部分是实践应用。

  首先,完成“做做画画”第二题,让学生拿出一张纸,动手折出一个直角来,折好后交流自己折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其次,完成练*二十二第5题,进一步巩固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的方法。 再次,完成练*二十二第6题,通过画直角标记不仅可以看出学生对直角的判断能力,而且为以后的识图做了一个铺垫。 接着,完成练*二十二第8、9题,通过找直角与找隐藏着的角,发展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最后对全课进行总结,并布置作业,完成第7题。 通过以上的三大步骤的教学活动,基本体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能完成本课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主动观察、尝试、、验证、讨论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通过看、找、比、画、折、想、说、练的过程中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体现了数学学*的“亲历性”,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也能得到一定的进步和发展。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40页小数点搬家。

  2、本节课教材分析:

  小数点搬家其实是: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这一内容的学*,是在已经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性质和小数大小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学*的。学*这一规律既是小数乘除法计算的理论依据,又是复名数与小数相互改写的重要基础。通过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用联系变化的观点来认识事物,并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3、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道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能依据这一变化规律,比较熟练地判断随着小数点位置的变化,引起这个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3)通过动手操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归纳、判断等能力。

  、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教学重点:探索并归纳出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和比较熟练地判断随着小数点位置的变化,引起这个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教学难点:如何发现这个规律和当移动小数点时,小数位数不够怎么处理的情况。

  教学关键:则是启发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发现并归纳出这一变化规律。

  5、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卡片

  二、说教法

  1、体现规律形成的全过程。概念教学应遵循感知-概括-理解-运用-系统化的逻辑过程。教学中,教师不是简单的奉送结论,而是在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感知、操作、发现、分析、归纳和巩固运用。

  2、坚持面向全体,以学生发展为本。课程标准要求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此,我将设计难度不同的问题,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得,都有机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设计练*也注意坡度,既有基本练*,也有发展性练*,尽最大的努力体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并在空间、时间上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充分条件。

  3、注重现代教学技术和直观教具的使用。老师准备教学电脑课件。学生每人几张数字卡片,每小组一张小数点位置移动变化情况表格。

  三、说学法

  以学生活动为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的组织者和合作者,教学活动的一切,要围绕学生的发展来展开。因此本课教学的全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的学生活动,促使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参与学*活动,使课堂教学多次形成学*高潮。即导入新课时鼓励学生猜想的心理高潮,动手操作时的探究高潮,归纳结论时的思维高潮,综合练*时的活动高潮。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已定的教学目标。我安排了四个主要的教学环节;1创设情景,激趣引入,明确目标――2操作感知,探究规律--3多层训练,巩固规律――4总结知识,自我评价等。

  (一)创设情景,激趣引入,明确目标。

  首先,我要学生先看一个小数点移动的动画。

  跟着,我让学生猜想一下,小数点向右移动或向左移动,小数的'大小会引起什么变化呢?

  接着,出示课题,介绍目标

  (二)操作感知,探究规律

  为了分散难点,我安排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探导小数点移动,如果位数不够要补0的方法。

  1、用卡片摆出0.04,将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可以怎样简写?

  2、将0.04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变成什么数?

  3、得出:整数部分前面是0的要省略不写。小数部分没有数,可不写小数点。

  4、将4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小数点左边什么都没有,怎么办?(添0补足)

  5、将4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是多少?

  6、学生小结:移动小数点时,如果位数不够,要用来补足,缺几个位就补几个0。

  第二层次:动手实践,移动卡片,探索规律。

  1.请每个学生拿出小数点位置移动的变化情况表,用数字卡片按要求操作,把结果填在相应的表格里。教师建议同位的同学可以互相帮助。要求:每次移动小数点,都要从第一个式子开始。

  小数点移动的位置

  0.04元4分向右移动一位0.40 元

  40分

  向右移动两位 元400分向右移动三位40.0元

  4000分

  2、提问抽查,纠正评价。

  第三层次:观察表格,总结规律。

  1、请学生观察表格,小组讨论一下。(讨论题)。从上往下观察,小数点怎样移动,小数大小怎样变化?

  2、同学汇报一下,(边汇报,边演示软件)

  3、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观察出来的。(如果有学生从小数表示的意义方面去想,教师应给予鼓励。)

  4、让学生猜想,如果小数点向左移动,原来的数会怎样变化呢?

  5、教学课件演示,验证猜想。

  6、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7、看书40页,请大家一起宣读由他们自己发现并归纳的规律。

  (三)多层训练,巩固规律

  1、巩固练*。

  (1)考填空:小数点向右移动,原来的数就( ),小数点向左移动,原来的数就( )。师问:怎样才能简单地记忆下来?

  (2)完成40页试一试。

  2、变式练*:

  (1)游戏,拖一拖。请一学生上讲台拖动小数点,并问其他同学回答,原数的变化情况。

  (2)解决41页练*题第1和第2题。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播放。

  3、发展练*:如果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再向左移动两位,又向右移动三位,则原来大小有什么变化?

  4、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问学生: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这规律在学*和生活有什么应用?

  (四)小结质疑,自我评价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是怎样的?质疑:对今天的学*还有什么疑问吗?

  (五)作业布置:

  1、回忆一遍操作探索发现规律的整个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方法和*惯。

  2、复*40页的内容,做书上41页练*第二,三题在作业本上。


小学四年级数学《混合运算》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5)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菁华15篇)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1

  教材分析:

  “探索与发现(四)商不变的规律”是义务教育课程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P75—76页的内容。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熟练掌握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基础上安排的,让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既为学*简便运算作好准备,也有利于以后学*小数除法、分数和比的有关知识,是小学数学中十分重要的基础知识,同时商不变的规律在实际应用中较为广泛,有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参与、观察、比较、猜想、概括、验证等学*活动过程中体验成功。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商不变的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严谨的学*态度

  4、能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一些除法运算的简便计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和运用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归纳商的不变性质,

  教法学法: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引导发现法为主,辅以谈话法、直观演示法、小组合作等方法的优化组合。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发现规律、分析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教法和学法是和谐统一的。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教学时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诱发其内在的潜力,独立主动的探索规律,使他们不仅学会,而且会学。如教学商不变规律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规律,学生先从上往下观察,找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接着让学生从下往上观察,迁移类推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把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诱发为活动状态,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概括归纳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设疑,提出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要结合教例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问题学*情境。认知心理学研究也表明,“疑”产生于一定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学生展开自主学*的重要载体。所以我创设这样的情境。

  出示狐狸图,这是什么动物?想不想听听狐狸四兄弟的故事?狐狸四兄弟为了卖香蕉谁卖得便宜都吵了起来了。

  老大说: 2千克 卖了8元钱;

  老二说: 20千克 卖了80元钱;

  老三说: 200千克 卖了800元钱;

  老四说: 20xx千克 卖了8000元钱.

  师:你认为谁卖得便宜?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8÷2=4 80÷20=4 800÷200=4 8000÷20xx=4

  师:哦,原来是这样,你真聪明!为什么卖的斤和钱数都在变化,可是每斤的价钱都一样呢?

  用“算式设疑”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使学生欲罢不能,在学*行为中遇到障碍时,让学生观察之前面的算式,引导提出“被除数和除数是怎样变化的?”“商在什么情况下会不变?”等数学问题,明确学*目标,起到目标定向的作用。

  二、分析问题、总结规律

  在这一环节中,我安排了三个步骤,先让学生自主发现规律,然后验证规律,最后是深化理解规律。

  学生分小组讨论、自主探索,教师要参与、指导讨论。由于学生讨论容易偏离重点,所以要注意把学生的讨论引导到重点上来。如:你们组的观察顺序是?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又是怎样变的?

  学生围绕讨论的问题、向全班交流讨论的情况,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诱导学生说出重点内容。教师最后小结: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商不变。

  根据学生刚才的总结,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被除数乘以或除以0,除数也乘以或除以0,商变不变?接着让小组进行讨论?这时学生很容易就发现商不再等于4。

  教师补充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同学们发现的这个规律是否具有普遍性呢?请你们接下来再举几个例子。

  在学生验证这后,然学生给本节课发现的规律起名字“谁能给我们发现的规律取个名字?这个规律人们通常叫“商不变的规律”。(板书:商不变的规律)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的过程中去,充分利用合作探索的学*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索。数学家波利亚说“学*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是现代教育理念提出的学生最重要的学*方式。学生通过对教师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探索和讨论,从中感悟到纳税的重要意义。同时使学生的主体精神也得到良好的培养。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在这一环节主要是运用“商不变性质”来解决“3600÷600=”等被除数、除数末尾同时有0的除法,让学生所有学用,在口算是寻找最佳方法,提高口算速度。

  四、巩固练*,扩展应用

  共三道练*,第一道是口算,让学生用今天学过的知识进行简算,其中象“7500÷50=”等学生易错的题目,通过学生提醒学生的方式,提醒学生在简算时,被除数和除数末尾要去掉相同个数的0。

  第二道练*属于开放性练*:200÷50=(200○□)÷(50○□)拓展学生思维空间,从不同角度、不同类型、不同形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第三道是实际生活问题,一捆铁丝有多长?(提高性练*)让学生观察图片,说出图中两个小朋友是怎样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学生讨论,要求运用定律解决的过程要说出来。

  第四道是观察与思考(拓展性练*)

  出示题目。

  400÷25=(400×4)÷(25×4)=1600÷100

  先让学生思考:观察算式特点,怎样使除法变得简便?为使除法简便,在被除数400和除数25中,首先要对哪个数扩大倍数?根据什么可以同时扩大相同倍数?

  让学生利用这种方法独立完成。

  完成后找个别学生说说自己的运算过程。

  如何利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课难点,利用这个练*把知识的利用具体化了,更具体显示了定律给我们带来的方便。

  第五道练*是从课前情景中提出的.问题:这时狐狸妹妹也来这里卖香蕉了,她的售价牌上这样写着(8÷9)÷(2÷9),她买的香蕉便宜吗?

  五、交流感受,提升认识

  “学生想牢固地掌握数学、就必须用创造与体验的方式来学数学。”让学生展开想象:本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这部分知识有什么用?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商不变的规律

  8÷2=4(元)

  80÷20=4(元)

  800÷200=4(元)

  8000÷20xx=4(元)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商不变。

  这就是我板书设计简洁明了,突出重点,使学生一目了然,理解商不变的规律。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2

  一、教材简析和教学目标

  (播放视频)刚才,大家看到学生们正在轻松地玩,你能猜到这是哪部分知识点吗?是的——《认识方程》,我将静态知识进行了动态化处理。

  评委老师,下午好!

  《认识方程》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学生已经学*“用字母表示数”,同时又是即将学*“解方程”的基础。

  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通过具体情境理解方程的含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生活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经历从生活情境中寻找等量关系到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表示等量关系的过程;

  情感与态度:让学生体会到发现、创造的乐趣,经历数学的情感体验。

  二、教学思路

  我的教学思路是让学生在不同的生活情境中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建立方程模型---然后运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本课的教学不拘泥于方程定义的文字描述,而是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经历寻找等量关系的过程。

  基于以上思考,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环节:(创设情境.导入课题;自主学*.感知方程;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三、教学过程

  首先,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扑克游戏、激疑引趣

  我设计了一个“扑克牌猜数”游戏。拿出13张扑克牌,分别代表数字1—13,让学生从中任抽一张,不让老师看见这张牌。然后跟学生说只要你们用这张牌上的数字按要求计算后把结果告诉我,我就能快速猜到所抽的数字。

  学生应该会兴致勃勃地上来抽一张牌,按要求计算后报出结果,比如得数是75,我猜到数字6,学生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再次玩游戏,比如这次学生的计算结果是45,我猜到数字3.

  (2)导入课题、提出问题

  在激发学生的疑问和兴趣后,我赶紧介绍帮我忙的就是数学王国中的“方程”,导入课题。(板书:认识方程)

  然后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我顺势确定两个作为本节课将要研究的大问题。“什么是方程?”“为什么要学*方程?”(板书:“什么是方程?”“为什么要学*方程?”),关注学生问题探究意识的培养。

  2.自主学*感知方程

  我设计了四个活动帮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经历寻找等量关系的过程。

  (1)想象游戏

  在学生明确“天**衡,表示天*两边的`质量是相等的”之后,我和学生们一起进入想象游戏状态:“伸出你的双手,闭上你的眼睛,现在我们都变成了一架天*。请注意,您的左盘放进了10克砝码,紧接着您的右盘放进了30克物体。此时此刻,左盘来了救兵——20克砝码。亲爱的天*们,oPENYoUREYEs,您现在怎样了?”

  (课件演示上面天*的过程.快速的)“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天*两边相等的状况吗?”学生很容易说出“10+20=30”。

  想象游戏中多感官的参与,帮助学生建立“等式”概念。

  (2)不同方式表达

  “同学们,我们继续玩天*!”(课件动态演示:左盘先放一个樱桃,右盘放20g砝码)“要使天**衡,该怎么办?”学生应该会说“在左盘放上物体吧”。(课件演示)在创设了樱桃生活情境后,我尊重学生的已有学*经验,开放地处理为: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天*两边相等的状况。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形:

  a.生活语言樱桃的重量加5克等于20克

  b.生活+数学语言樱桃+5克=20克

  c.图片+数学语言《认识方程》说课稿+5g=20g

  d.数学语言X+5=20

  “请思考:你觉得他们写的都对吗?这几种表达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你比较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学生们在观察、思考、对比、评价和选择的思维撞击过程中,逐渐清晰这几种表达方式之间有着本质的联系:那就是等量关系完全相同。顺利从物化天*中抽象出数学语言X+5=20,充分感受数学表达方式的优势:简洁明了。(板书:X+5=20)

  (3)自我挑战

  紧接着,我抛出这样一个问题“没有天*了,你怎么找*衡?”我将教材中后面两个例题处理为挑战题。放手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小组学*汇报的探究学*过程。学生可能会知识正迁移地说“我在脑子里想象有一架天*,左盘放4个月饼,等于右盘的340克”。也可能会说“我去找等量关系:两个热水瓶的盛水量+180毫升=20xx毫升”。

  紧扣本课的重点“在生活情境中经历寻找等量关系的过程”,让学生经历由浅入深、由直观到抽象的探究过程。(板书:4y=3402n+180=20xx)

  (4)阐述“方程”

  (老师将黑板上的方程用红粉笔圈起来)“同学们,这些都是方程!请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说说你理解的方程是怎样的?”

  此时,学生们已经比较充分积累了活动经验,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方程也就水到渠成了。(板书: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3.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这个环节我分层次设计了两个练*。

  (1)看图列方程

  学生运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2)前后呼应、揭示谜底

  “同学们,现在我们来看看“方程”到底是怎样帮了我的忙呢?”我把扑克牌上的数看作X,根据之前学生的两次计算得数现场编辑两道题目。要求学生根据文字中的等量关系尝试列出方程,然后我告诉学生,我就是通过解方程求出6和3,它们就是你们抽的扑克牌数字。

  “那到底怎样解方程呢?后面我们将继续学*。”

  利用“扑克猜数游戏”资源,前后呼应进行解密的同时,让学生参与共建课堂,将知识点指向“解方程”,也为后面的学*埋下了伏笔,可谓一举多得。

  四、总结陈述

  各位评委,刚才我描述的这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是一个“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的过程。主要是让学生经历将现实生活中的等量关系数学化、符号化的活动过程,然后运用方程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我并不是否定语言的交流功能,但是实际上,好多事情都是无法靠语言传达的。”这是日本畅销书作家养老孟司在《傻瓜的围墙》一书中强调的一句话。我想,我们的说课也是这样。

  谢谢!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3

  教材分析:

  《线段、直线和射线》是空间与图形认识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从知识上讲,它是最简单、最基本的,是研究复杂图形如三角形、四边形的必要基础,可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数学基础知识,为以后的学*起着奠基的作用。从思想方法上讲,线段、直线和射线的认识体现了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

  学情分析:

  线段、直线和射线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图形,又是容易混淆的知识。虽然学生在低年级时已初步接触过线段,但当时只是感性的初步认识。这次是学生第一次同时接触,要把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在感知方面会有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借助直观和实际的例子加以说明,采用观察想象、抽象概括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三线的特征及区别联系。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的特征。知道线段、直线和射线的联系与区别。

  2、知道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是最短的,掌握用直尺画线段,及数线段的方法。

  3、尝试用数学的意识观察生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能力,体会学*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的特征。

  教学难点:

  掌握线段、直线和射线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方法:

  采取观察—探究—思考—发现—验证的方法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环节: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1、出示奥运场馆图片:找出隐藏在图片中的线段?指着灯光发出的线问你知道这可以看成什么线吗?会有学生说出是射线。

  2、那么,生活中除了线段、射线,还有各种各样的线,你还知道哪些线?学生可能会说出折线,曲线、直线?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入线的世界,重点来研究线段、直线和射线。(板书课题)

  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是结合今年北京成功地举办了奥运会,水立方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一个标志性建筑物,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的线抽象成数学中的线,不仅拉*了数学和生活的距离,而且引发学生对线段的注意,引入自然而顺利。

  二、观察体验,探究新知

  1、线段的认识

  (1)首先出示学生小队活动时的照片:让学生判断哪个小队正在拔河,说出理由。学生会很快发现左面小队的绳子是弯的,还没开始拔,右图中小队的绳子是直的,是正在拔河,因为只有双方用力拉,绳子才会是直的。)

  (2)揭示最前面的两位同学之间这段直直的绳子就可以看成线段,两位同学用手捏住的地方就是这条线段的两头,叫做这条线段的端点。并追问:这两个点叫线段的什么?线段有几个端点?(2个端点)

  接着估计一下老师所画线段的长度,得出线段的长度能度量,是有限的。

  (3)然后让学生用语言描述线段的特点:有两个端点 长度有限 可以度量 意图:这样设计是通过学生喜爱的活动使学生形成线段的表象,再由形象的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认识,将活动中“两手握住的地方”和“端点” 形象地联系起来,化解了对概念“端点”的理解难度。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点,体现学生自主学*意识,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活动中体验新知。

  (4)最后观察自己周围,哪些物体上也可以找到线段的形象,学生可能会说到书本的边,门的边,黑板的边??再让我们走出教室,看看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上也有线。如标志牌上的人行横道,这段桥梁??

  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是在学生认识了线段特点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观察生活中的线段。既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认识到现实生活中很多物体上都有线段,又促进了学生对线段的特征有更清晰地了解。下面继续引导学生认识射线

  2、射线的认识

  (1)首先课件出示一条线段,将它的一端无限延长,延伸到了屏幕的边,还继续延长,延长,这时得到的线就是射线。

  意图:这一环节利用动态 演示由线段得到射线的变化,让学生直观感受它们的联系,在头脑中形成对射线一端无限延伸的深刻表象。

  (2)再去让学生描述射线的特点:射线有一个端点 长度无限 不可度量 意图:这样做是为培养学生归纳、及语言表达结论的能力。

  (3)在认识射线特点后找出生活中哪些线可以*似地看成射线,学生可能会说出手电筒发出的光,探照灯发出的光??这时教师及时出示图片:你知道这里是哪吗?左图是黑龙江的电视塔,右图是上海的东方明珠电视塔,这些彩色的灯光都可以*似地看成射线,沿着端点向一端无限延伸)

  意图:联系生活举例后再通过实物图片强化射线一端无限延伸的特点,从而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惯。

  3、接着回忆刚刚认识过的线段和射线的特点,出示杭州一所工程公司的夜景图,让学生找出藏在这幅图中的线段和射线。楼顶发出的光可以看成射线,这幢大楼的一些边可以看成线段。

  意图:这样依托实物强化学生对线段、射线的认识,掌握线段与射线的特点,发展学生的空间意识。

  4、直线的认识

  (1)出示一条线段,沿两个端点向两边无限延长,到屏幕边了,继续无限延长,延长,同学们闭眼想象一下吧,这条线还在向两端延长、延长、再延长、再延长,你头脑中出现这条线的形象了吗?这条线就叫做直线。(教师板书“直线”) 意图:到此,射线、直线都是依托于线段引出,加强了三线之间的联系。其中直线在生活中不能找到“原型”,概念抽象,所以选择通过想象感知直线,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把抽象事物更加形象化。

  (2)紧接着让学生总结直线的特点:没有端点 长度无限 不可度量

  5、 在对三线进行归纳整理时安排了两个小环节,一是你能在一条线上分别表示出直线、射线和线段吗?试着画一画。本题具有挑战性,教师可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进行*等和谐的交流,得出可以在直线上点两个点,这两点之间是线段,第一个点向左,第二个点向右都形成的是射线。

  三、然后出示表格,通过表格形式归纳整理三线的特征,进一步理解三线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明确线段、射线都是直线上的一部分。

  1、填空

  (1)把5米长的'线段向两端各延长70米,得到的是一条( 线段 )。

  (2)线段一端无限延长,得到的是一条( 射线 )。

  (3)线段两端无限延长,得到的是一条( 直线 )。

  其中第一题当中的第一小题学生可能会出现分歧,有的填成直线,有的填成线段,教师不要急于评价,要让学生再审题,在交流当中统一认识,这条线段是向两端各延长70米,并不是无限延长,所以得到的应该是线段。

  2、判断

  (1)一条直线长12厘米。 ( × )

  (2)直线比射线长。 ( × )

  (3)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 ( √ )

  (4)直线的长度是无限的。 ( √ )

  意图:在这里,通过判断、填空的练*,巩固学生对三线特征的记忆,并灵活运用所学概念灵活做题。

  3、创设情境,这只小狗找不到吃的,都饿了一天了,忽然它发现远处有两根骨头,真想快点吃到它呀!同学们,有几条路能通道骨头那里?你能帮助小狗选择一条最*的路吗?在书上描出来,学生会立刻想到是中间这条路,及时追问学生为什么不选另外两条路呢?学生会说出另外两条路绕远,如果将它们拉直,长度超过了中间这条路。

  意图:这一环节设计的意图是通过实际操作感悟两点间所有的连线中线段最短,并知道连接两点间的线段的长度,就是这两点的距离。

  4、画一条6厘米长的线段。让学生自主尝试选择不同的方法画线段,可能会出现先画线,再画端点,或者先画端点再画线,也可能先画一个端点,然后画线,再画另一个断电,在交流中互相启发、补充,进一步强化了对线段特征的理解和把握,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5、数一数有几条线段。

  +1=3

  可以线段的端点为顺序,第1个点形成2条,第二个点形成1条。

  可以基本线段的条数为顺序,基本线段有2条,线段上有一个分点的线段有1条。 得出:第1个点形成2条,总条数就是(2+1=3)条,第1个点形成3条总条数就是(3+2+1=6)或者看基本线段,有2条基本线段的就是(2+1=3)条,有3条基本线段的就是(3+2+1=6)条。

  追问:如果一条线段上有5个点,6个点,可以形成多少条线段?

  意图:通过此类练*促使学生对线段的认识更丰富,更深刻,同时也较好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有序性。

  6、为防止学生的学*疲劳,我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比比看,在规定时间内看谁过一点画出的射线多,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发现过一点可画无数条射线,再去猜想过一点可以画多少条直线呢?有了动手操作的基础,学生会很快想到同样能画出无数条。

  四、欣赏图片,感受数学美

  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给我们以线段、直线、射线的形象。像奥运会开幕式上的道具(火炬和拨浪鼓),厨房的天花板上非常明显的线段形象,世界公园中各国的建筑上也可以找到线的形象,物美超市,高架桥,激光*。从这些常见的事物入手,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数学广泛应用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接着引出利用线段还能创造出精美的图案,一起欣赏一下,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了学科的整合,使得单调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进一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的乐趣和应用价值。

  五、自主总结,兴趣延伸

  1、总结时学生可能说到通过这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还可能会说通过这节课感受到生活中到处都有线的形象,还会感叹于线带给我们的数学之美。通过学生的自主总结,既使所学知识及时得到内化,又使学生体验到学*成功的喜悦,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教师及时了解教学效果。最后安排这样一个环节,

  2、挑战一: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创造出美丽的图案吗?发挥自己的想象,完成自己的创作。

  挑战二:先判断下面各组中两条线的名称,再判断它们是否相交。

  此环节力求将数学课堂变成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活动场所,也体现了将课堂所学的知识延伸到课外,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情,

  谢谢各位老师的聆听!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4

  一、教材:

  1、说课内容:五年制小学课本第八册第三章第3节。[数学网更多小学数学说课稿]

  2、教材简析:梯形的面积计算是在梯的认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以后学*图形面积计算的'基础。

  3、教学目标:

  (1)理解的基础上掌握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2)通过做图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

  4、教学重难点:

  重点:梯形面积公式。

  难点:熟练正确的进行应用。

  5、教具:课件、小黑板

  学具:两个三角形,两个梯形。

  二、教学:

  在这堂课中设计过程中,我采用目标教学,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讲解法:在本课教学中,梯形面积的计算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我通过学*(三角形及*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过程)进行梯形面积计算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推导能力。

  2、引导发现法:运用边讲边提问的方法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在积极获取新知。

  3、讨论法:由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熟练掌握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又使学生能将本节课的新学的知识进行消化吸收,我采用了讨论法、操作法,通过讨论互相学*,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的学*兴趣。

  4、练*法:通过各种形式分角度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而且保证了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形成。

  三、学法:

  1、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学*知识,让学生初步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2、通过教师的启发讲解,提问教会学生观察区分相似事物之间的规律,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培养、总结、归纳、概括能力,通过不同形式的练*培养学生的判断力、应变能力。

  四、教学过程:

  1、复*铺垫,又促迁移: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我们在教学中安排以下几个过程。

  〈一〉、前提测评:

  师: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图形?

  生:*行四边形

  为了唤起学生的旧知识,促进迁移,上课一开始出示拼一拼和*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师:*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生:*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计算*行四边形的面积(出示课件1)

  师:看,老师把*行四边形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什么图形?

  生: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梯形面积的计算。

  板书:梯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这样安排教学,既复*了旧知识,又为学新知识打下了基础。

  2、引导发现,归纳总结。

  (1)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拼一拼,和学生观察知道一个*行四边形可以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这样把梯形面积的计算转化成以学过的*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2)教师让学生观察课件和自己拼的*行四边形,学生展开讨论交流: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面积与拼成的*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与拼成*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总结梯形面积公式。学生回答师板书: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教师说明如果用a表示梯形上底,b表示下底,h表示高,那么字母公式应怎样写?学生回答,师出示例题理解横截面积,指名说出题目告诉我们什么了?你是怎样想的?学生回答集体练*订正。

  (3)为了巩固梯形面积的计算,做“做一做”,学生练*集体订正,这样有利于学生熟练掌握公式。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学目的在于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和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总结梯形面积的公式,从而在理解梯形公式的推导过程的基础上进行熟记,正确求出面积。

  3、多种形式练*。

  1、做一做:(课件)

  2、下面是河堤坝的横截面图,它的面积是多少?(课件)

  3、求下面梯形的面积:(只列算式,不计算)

  (1)上底是1.8分米,下底是4.6分米,高是3分米。

  (2)上底是32厘米,下底是47厘米,高是14厘米。

  (3)上底是4.2分米,下底是3.6分米,高是5分米。

  (4)上底是18米,下底是26米,高是8.4米。

  4、选择:(将正确的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求下图的面积,正确的算式是( )(课件)

  A、(13+15)×7÷2

  B、(13+15)×4÷2

  C、(4+7)×13÷2

  D、(4+7)×15÷2

  (2)一块梯形草地,上底为75米,比下底短20米,高为25米,计算它的面积的正确算式是( )

  A、(75+20)×25÷2

  B、(75-25+75)×25÷2

  C、(75+25+75)×20÷2

  D、(75+20+75)×25÷2

  5、梯形的面积是120cm2,如果高是6cm,那么它的上底、下底之和是( )cm。

  6、梯形的面积是70dm2,上底为8dm,高为4dm,则梯形的下底是( )dm。

  7、求下面梯形的面积:(学生自己讨论)(课件)

  [设计意图]本环节要达到的教学目的:(1)熟记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进行实际应用。(2)养成认真做题,正确书写作图的良好*惯。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5

  我的说课流程是:说说教材分析,说学情分析,说教学模式、教学设计,说板书、课堂评价与课程资源的开发。

  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含两个信息窗,主要内容有:乘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和乘法分配律

  这节课是学生学*了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乘法运算规律延续。这节课以济青高速公路为背景素材,通过对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的两辆汽车的相遇信息,由解决相遇问题的两种方法,发现和引出了对乘法分配律的探索,体验生活和数学的紧密联系,将数学问题有机结合,合理整合知识,让学生利用自己已学的知识体验推动新知识的学*,培养了学生的知识的迁移能力,提高了教学效率。

  教学方法:

  1、通过复*解答相遇问题,在解答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多种解题方法。

  2、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经验和具体运算,用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等数学方法学*知识。

  3、让学生通过探索体会知识间的联系,理解一些规律都是从一般规律概括出来的。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探索、验证、理解乘法分配率,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理解乘法运算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2、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学会运用乘法分配率进行简便计算。

  4、让学生了解简算在实际生活的运用,提高学生的简算意识。

  学情分析:

  这一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了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第一次接触,但对这方面的经验学生已有了积累。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沟通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模式:

  七步式对话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课前进行有效地预*,搜集资料,极大的扩充了课上有限的40分钟的时间。本节课的预*要求是:熟悉课本知识,并从生活中寻找分配率实例进行验证。有效地预*不仅节约了课堂时间,也使得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到良好的主导作用的关键是创设有效地活动体验,让学生把已有的知识有效地利用,内化为学生的数学素养,这样就会极大的提升学生学*数学的自信心及好奇心。

  教学过程:

  一、模拟激趣,引入学*

  同学们,两个运动中的物体会出现怎样的位置关系,你知道 吗?

  (学生思考回答。)下面我请两个同学到前面演示一下,看哪个 同学观察的最仔细。请学生交流汇报。

  二、进行新课,迁移新知

  1、观看图片,学*铺垫

  这些图片是我们看到济青高速公路的场景,同学们都看 的很认真,你们了解济青高速公路的情况吗?

  2、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自主提问

  请同学们观察这幅图(信息窗图片),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 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可能会提 出:济青高速公路全长约多少千米?相遇时大客车比小客车多 行市驶了多少千米?济南到青岛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2)合作探究

  我们来解决“济青高速公路全长约多少千米?”

  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请同学们分组交 流、解答。

  (3)汇报交流

  小组代表发言,汇报解答思路和方法。(根据学生的回答用 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解题思路。)

  (4)学生独立列式,并指名汇报,教师板书。

  3、精讲点拨

  刚才我们求济青高速公路全长约多少千米,同学们用了两种方 法,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根据刚才的发现,你 有什么想法?鼓励学生说一说,大胆猜想。

  请你在小组内举出这样的例子,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

  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帮助完善发现的规律。

  同学们真棒!发现并验证“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的'规律,叫做乘法的分配

  律。”教师板书课题名称:乘法的分配律

  我们能像前面学*的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哪样,用字母表示我们刚才发现的规律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a+b)?c=a?c+b?c

  三、练*应用,巩固提高

  1、想一想,连一连

  (15+85)×7 325×(99+1)

  325×99+325 34×45+34×55

  34×(45+55) 15×7+85×7

  23×24+23×76 23×(24+76)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80+70)×5=80×□+70×□

  m×153+m×47=□×(□+□)

  (a+b)×9=a×□+□×□

  m×n+m×16=□×(□+□)

  3、火眼金睛辨对错

  (1)13×(16+24)=13×16+13×24 ( )

  (2)12×4×4×13=4×(12+13) ( )

  (3)(a+b)·c=a+(b·c) ( )

  (4)78×101=78×100+78 ( )

  四、感悟收获 通过学*,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请学生谈一谈。

  板书设计:

  乘法的分配律

  (a+b)?c=a?c+b?c

  110×2+90×2 (110+90)×2

  =220+180 =200×2 =400(千米) =400(千米)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6

  一、教材内容及编排意图:

  《求小数的*似数》是义务教材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五节的内容。是学生已经掌握了用四舍五入法求整数*似数后的一次扩展,同时又为后面改写成以万和亿作单位的数做好知识铺垫。教材内容展示了豆豆测量身高这一现实情境,说明小数的*似数在实际测量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从而加深对小数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二、教学目标的设定: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似数的意义,掌握求小数*似数的方法,理解并应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似数,知道精确度的含义。

  2.经历类比迁移求小数*似数的过程,通过观察、发现、讨论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推理及概括能力,初步掌握“迁移”、“数形结合”等学*数学的方法。

  3.感受*似数的实际意义,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兴趣,培养学生的数感。

  三、教学重点:

  1.理解并应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似数。

  2.理解求小数的*似数时,*似数末尾的0不能省略的道理。

  四、教学难点:

  理解求一个数的*似数时,*似数末尾的0不能省略的道理。

  五、教学流程:

  在这节课中,我采用五环节教学,即“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小组合作,探究新知——回归情景,深化理解——反馈练*,拓展提升——课堂总结,回归生活”。具体设计是: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通过观察主题图,学生明确了用 0.984米、0.98米和1米三个数据都能表示豆豆身高后提出问题:他们是怎样得到豆豆身高的*似数的?引出课题,激发学生对求小数*似数的探究欲望。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由整数类比迁移到小数

  在回顾了用四舍五入法求整数*似数的方法后,做出强调:求*似数一定要用约等号来连接。随机提出猜想:求小数的*似数是否也会用到四舍五入法呢?

  2、自主探究,保留一位小数

  接着让学生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进行自主探究:保留一位小数求*似数。在充分理解了保留一位小数就是精确到十分位的含义后放手让学生探究,相互交流,汇报时,重视引导学生进行有条理的完整的叙述。由于学生能够在求整数*似数的基础上进行类比迁移,这一环节表述的比较完整,能轻松的将内部思考过程外化为语言表达。

  3、汇报交流,提炼方法

  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板书、回顾求1.93和16.195*似数的过程比较讨论得出共性,都是按要求保留一位小数,都要看到小数部分的百分位?不同点是:一个运用四舍法求到的*似数会小于原数,一个运用五入法求到的*似数会大于原数,在讨论交流中,学生明确了四舍五入法仍然是求小数*似数的方法。

  4、借用数轴,直观理解

  (1)直观发现1.93距1.9更*

  但为什么求*似数省略部分的最高位小于5时要四舍,不小于5时要五入呢?在提出这一问题后,学生还是会从四舍五入的方法本身进行思考和解答?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时,数轴便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借用动态的设计,数形结合,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因为1.93的位置更接*1.9,所以1.93保留一位小数后约是1.9。

  (2)直观列举,体味“四舍五入”的道理

  在学生能从“四舍”,和“五入”两个角度思考出*似数是1.9的两位小数后,也更容易思考出*似数是1.9的最大两位小数和最小两位小数是多少。

  (3)理解保留一位小数为何只看百分位

  从而得出:因为百分位的数决定了原数的位置,所以无论是几位小数在求*似数时,只要保留一位小数只需要看百分位的结论。进而小结出保留一位小数求*似数的方法后,又让学生再类比迁移,得出保留其他位数的方法。

  5、类比迁移,尝试归纳

  接下来,充分运用练*题的辐射作用引发学生的逆向思考:你能找到能保留三位或四位小数的数吗?为什么?明确原小数至少应该比保留后的*似数多一位。

  三、回归情景,深化理解

  在学生类推到保留整数的方法后,回归情景图中提出的问题,由0.984怎样想到0.98的,又怎样想到1的呢?这时,学生已能较熟练地解决这一问题。在找到0.984保留一位小数的*似数后,再一次引导观察、比较发现:同一个数因为要求不同,会有不同的*似数,但保留位数越多,就越接*准确数,开始的结论是根据小数的性质结果*似数末尾的0能够去掉:经过讨论后发现因为保留位数的`需要(即占位的需要)不能去掉。在此,又借用数轴直观演示*似数为1.0和1的准确数范围,让学生感知到:保留的位数越多,准确数的范围就越小,相应的精确度也就越高。从而得出结论:在求*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

  最后提出问题:回想求小数*似数的过程,和求整数*似数的方法相同吗?从而建构起数学知识间的前后联系。

  随后,学生自主看书学*,进行查漏补缺。

  四、反馈练*,拓展提升

  以闯关形式设计的反馈练*富有层次性,思考性,体现变化,能让学生在多种变式中体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似数的实质。体会到运用所学知识胜利闯关带来的成就感,但因为时间的关系,没有给学生更充分的表述机会,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五、课堂总结,回归生活。

  本课的最后一次讨论是在本课结束,寻找小数*似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购买商品时该付8.953元的究竟会付多少钱呢?由于实际生活的需要,学生会考虑付9.00元。虽然付8.95元相对来说更实惠一些,但实际上5分的钱数已很少见,所以会保留整数付钱更符合生活实际情况,这样,就让数学知识富于了鲜活的生活气息。

  总之,求小数的*似数内容抽象,本课着重引导了学生在疑惑处、重点处、难点处进行讨论,重视对知识源点的梳理,力争让学生理解:求*似数要用“四舍五入法”,以及为什么用“四舍五入法”。我的说课结束,谢谢大家!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7

  一、教材简析:

  1、教学内容:

  《认识几分之几》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P95—96的教学内容。这一内容的编排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理论,再用实践检验理论,指导学生认识几分之几,从而认识分数。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之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

  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是意义上、读写和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很大的差异。这部分知识的掌握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简单分数的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也可为今后的学*分数和小数打下初步基础。分数的含义是分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也是以后认识小数的基础,所以认识分数是本单元的重点。由于学生在生活中一般没有接触过分数,没有“分数”的概念,因此认识分数是教学的难点。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实物、图形和学生熟悉的具体事例,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知道几分之一这样的数是分数,能正确的读写几分之一,并能借助图形明确几分之一的含义。认识分数的各部分名称,使学生在借助图形的情况下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能力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操作,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思维能力。并且学会与人合作,能与他人交流,听取他人的长处的过程和结果。通过分一分、折一折等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几并体会。

  (3)情感目标:

  初步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生活中的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一定兴趣,能够积极的参与其中。

  3、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根据实物来认识几分之一,从而感受到什么是分数。

  (2)教学难点:认识分数。

  二、教法与学法:

  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中力求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理念:从生活中出发,为学生创设探究学*的情景;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改变学生的学*方始,运用合作学*,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新颖性,引导学生以多种感官参与学*的全过程。

  新课程标准指出,必须转变学生旧的学*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方法的引导上力求体现:在生活中让学生感受数学,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和开展小组合作交流的活动,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良好的学*方法;通过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并体验数学的乐趣。

  三、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本课运用电教手段,重点采用……来组织教学。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兴趣。

  1、幼儿园的阿姨要给小朋友们发水果了,如果有40个水果分给40个小朋友,那每个小朋友可以分到多少?但是阿姨只买到了20个,40个小朋友怎么分呢?请同学慢来帮帮这未阿姨。该怎么分呢?谁能够帮助这位阿姨?

  (1)并用电脑演示怎么*均分二分之一。

  (2)板书1/2读数。

  (3)把学生带进这样的情景和氛围中,唤起学生主动参与和学*新知的动机,从而引出“两个人要*均分一个,结果应该如何表示”,在问题的召唤下,学生的好胜心和学*兴趣被升。从而在生动的具体的情景中体会二分之一。

  2、中午吃点心的时候,幼儿园的阿姨又要给小朋友们分发点心了,今天阿姨没的是大饼,把10张大饼分给30个小班的小朋友,又应该怎么分呢?才能使小班的小朋友觉得合理呢?

  (1)电脑演示把一个圆*均分成3分,一份是其中的三分之一。

  (2)板书1/3读数。

  (3)使学生认识三分之一,并使学生了解要*均分,其中的一份是三分之一。

  3、午幼儿园里的小朋友要做手工了,这时老师需要把一张纸分给5位小朋友,那她应该怎么分呢?

  (1)电脑演示把一张纸*均分成5份,其中的一份是五分之一。

  (2)板书1/5读数。

  (3)使学生认识五分之一,使学生了解和体会*均分。

  4、手工上还需要绳子,每一根绳子需要分给10分小朋友,又应该怎么分?

  (1)电脑演示把一根绳子*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一份是10分之1。

  (2)板书1/10读数。

  利用学生好胜的心理来组织,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在这样的一个轻松的氛围中,使学生接触分数,认识分数,了解*均分,对本课是一个铺垫,使学生很快的融入本节课中,自觉主动作为学*的主人来参与其中,既激发了学*的兴趣又为接下去的新知作铺垫。

  (二)观察总结,动脑动口。

  1、请学生观察板书,问他们什么样的数叫做分数呢?分析,概括,总结。

  2、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概括,总结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讲解分子,分数线,分母的名称和意义。

  4、结合板书请学生来讲一讲。

  (三)注重合作实践,让学生主动参与学*。

  1、拿三张完全相同的长方形纸,分别折出它的1/2,1/4,1/8,并分别涂上颜色。老师说出几分之几,他们就把知好展示出来。

  2、小组合作,制造分数。

  (1)利用准备好的材料来制造分数。(如线,纸等)

  1/2,1/4,1/8,1/10。

  (2)交流怎么制造出这样的分数的,你是怎么想的?

  在这个环节中,尽量是学生多做多说做看多交流,老师放手使学生在动手中深刻的体会到要“*均分”,并且验证自己的观点,并通过小组间的讨论与合作,得出结论,不仅达到了强调“*均分”的目的,而且思考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和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自主学*,也教会了学生通过实践寻找例证的学*方法。从而使学生操作,思维,语言相结合,深刻的体会分数的含义,这样的设计还有利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概括等能力得到锻炼,也使学生去体会与他人合作的力量和提取别人的长处。

  (四)联系生活实际,促进认识的发展和评比。

  1、比较分数的大小。

  用电脑演示1/2和1/3的多少来使学生从直观中感知哪个分数大哪个分数小;用电脑演示1/4和1/3的多少来使学生从直观中感知谁大谁小。

  2、板书1/2大于1/31/4小于1/3。

  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你能不能结合你的学*和生活,说一个你在生活和学*中运用分数的例子?”“相同大小的物体,*均分的份数越多(越少),每一份反而越小(越大),你在生活中有遇到这样的例子吗?”这些提问不仅让学生体会到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也让学生在书本知识和生活实际的联系与比较过程中促进了认识的发展、深化,从而培养了学生观察、归纳、概括、比较的能力。

  3、小结:请学生结合板书来总结一下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之,本节课的设计力求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想方设法创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始终处于好奇好学的良好氛围中,让每一位学生学有多得,都能体会学*的成功和喜悦。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8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三角形内角和》一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了《三角形的特性》以及《三角形三边关系》,《三角形的分类》之后进行的,在此之后则是《图形的拼组》,它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掌握多边形内角和及解决其他实际问题的基础,因此,学*,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教学现状的思考,我从知识与技能,教学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拟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通过"量一量","算一算","拼一拼","折一折"的小组活动的方法,探索发现验证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并能应用这一知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通过把三角形的内角和转化为*角进行探究实验,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3.通过数学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因为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概念,分类,熟悉了钝角,锐角,*角这些角的知识.对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学生并不陌生,也有提前预*的*惯,学生几乎都能回答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要了解的是"内角"的概念,如何验证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因此本节课我提出的教学的重点是: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二,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教师的精心引导和点拨,学生在小组中合作探索,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撕一撕,画一画,选择不同的一种或者几种方法来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因为《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结合有关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猜想,培养学生初步的思维能力".四年级学生经过第一学段以及本单元的学*,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分类,比较熟悉*角等有关知识;具备了初步的动手操作,主动探究的能力,他们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本节课,我将重点引导学生从"猜测――验证"展开学*活动,让学生感受这种重要的数学思维方式.

  三,说教学过程

  我以引入,猜测,证实,深化和应用五个活动环节为主线,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进行数学的思考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引入

  呈现情境:出示多个已学的*面图形,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内角".( 把图形中相邻两边的夹角称为内角) 长方形有几个内角 (四个)它的内角有什么特点 (都是直角)这四个内角的和是多少 (360°)三角形有几个内角呢 从而引入课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整体感知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这样的教学, 将三角形内角和置于*面图形内角和的大背景中, 拓展了三角形内角和的数学知识背景, 渗透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有效地避免了新知识的"横空出现".

  猜测

  提出问题:长方形内角和是360°,那么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提出合理猜测: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三)验证

  (1)量:请学生每人画一个自己喜欢的三角形,接着用量角器量一量,然后把这三个内角的度数加起来算一算,看看得出的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2)撕―拼:利用*角是180°这一特点,启发学生能否也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撕下来拼在一起,成为一个*角 请学生同桌合作,从学具中选出一个三角形,撕下来拼一拼.

  (3)折-拼: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向内折,把这三个内角拼组成一个*角,一个*角是180°,所以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画:根据长方形的内角和来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一个长方形有4个直角,每个直角90°,那么长方形的内角和就是360°,每个长方形都可以*均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每个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180°.从长方形的内角和联想到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设计意图】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构建新的数学知识,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新的知识, 而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方法.在探索三角形内角和规律的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将三角形内角和与*角,长方形四个内角的和等知识联系起来, 并使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和新知识的生长点上把握好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整个探索过程中, 学生积极思考并大胆发言, 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充分发挥.

  深化

  质疑: 大小不同的三角形, 它们的内角和会是一样吗

  观察指着黑板上两个大小不同但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三角形并说明原因,三角形变大了, 但角的大小没有变.)

  结论: 角的两条边长了, 但角的大小不变.因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实验: 教师先在黑板上固定小棒, 然后用活动角与小棒组成一个三角形, 教师手拿活动角的顶点处, 往下压, 形成一个新的三角形, 活动角在变大, 而另外两个角在变小.这样多次变化, 活动角越来越大, 而另外两个角越来越小.最后, 当活动角的两条边与小棒重合时.

  结论:活动角就是一个*角180°, 另外两个角都是0°.

  【设计意图】小学生由于年龄小, 容易受图形或物体的外在形式的影响.教师主要是引导学生与角的有关知识联系起来,通过让学生观察利用"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的旧知识来理解说明.

  对于利用精巧的小教具的演示, 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想象, 充分感受三角形三个角之间的联系和变化, 感悟三角形内角和不变的原因.

  (五)应用

  1.基础练*:书本练*十四的*题9,求出三角形各个角的度数.

  2.变式练*:一个三角形可能有两个直角吗 一个三角形可能有两个钝角吗 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说明吗

  3.(1)将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 这个大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

  (2) 将一个大三角形分成两个小三角形, 这两个小三角形的内角和分别是多少

  4.智力大挑战: 你能求出下面图形的内角和吗 书本练*十四的*题

  【设计意图】*题是沟通知识联系的有效手段.在本节课的四个层次的练*中, 能充分注意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和纵横联系,逐步形成对知识的整体认知, 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 从而发展思维, 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题将三角形内角和知识与三角形特征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内角和知识和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图形特征求三角形内角的度数.

  第二题将三角形内角和知识与三角形的分类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运用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去解释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中角的特征, 较好地沟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

  第三题通过两个三角形的分与合的过程,使学生感受此过程中三角内角的 变化情况, 进一步理解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

  第四题是对三角形内角和知识的进一步拓展, 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多边形的内角和.教学中, 学生能把这些多边形分成几个三角形, 将多边形内角和与三角形内角和联系起来,并逐步发现多边形内角和的规律, 以此促进学生对多边形内角和知识的整体构建.

  说课板书设计:

  三角形内角和

  引入:

  猜测:

  验证:

  量——算

  撕——拼

  折——拼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9

  一、教材分析

  解简易方程这部分教材有两种类型方程的解法.教材先出示例5:一个工地用汽车运土,每辆车运X吨。一天上午运了4车,下午运了3车。这一天共运土多少吨?要求3ⅹ+4ⅹ=?这在初中代数中,叫做合并同类项,考虑到小学生的知识水*和接受能力,教材没有出现同类项等属语.而是通过实例并借助插图,帮助学生根据运算意义,从直观上理解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学例6 、7X+9X=80的解法.这也是本节教材的一个重点内容.在后面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有些含有两个未知数的题目,需要列出这样的方程.而且这种题型思路统一,解法一致,既可减轻学生的负担,又可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为今后学*分数应用题及代数方程解应用题打下了牢固的基础。所以我们必须重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结合教学内容,我将教学目标设计为:

  智育目标 (1).理解掌握形如aⅹ±bⅹ=c的方程的算理.(2).会解形如aⅹ±bⅹ=c的方程.为列方程解应用题作准备.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学*中的团结互助精神。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重、难点 形如aⅹ±bⅹ=c的解法

  其次,来说说我设计这课时的'

  二、教学理念

  学生的数学学*过程是他们带着原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学*活动,并通过自己的主体活动,包括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和反思等,本课是在学生已有的观察法、比较法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尝试教学法、迁移法,去建构对数学的理解。这就很好地突出了学*者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过程中去,把发现知识内在联系的机会与权利还给学生。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推理能力。

  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然后说说我的

  三、教学流程

  我将教学流程设依次设计为:精心设计 运用迁移、创设情景 激活课堂、重视指导 拓展延伸三步曲。先说第一步

  精心设计 运用迁移

  教学伊始,为学生营造一个故事情景:班上准备开一次文艺晚会,派你去买些水果,你会怎样给营业员付钱?片刻沉默后,有的说:我会认认刻度,确定有几斤再付钱。因为方程本来就是等式,这样,让学生在数学中也学会生活。再出示本课准备阶段两种类型的练*题,1、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2、一个工地用汽车运土,每辆车运5吨,一天上午运了4车,下午运了3车,这一天共运土多少吨?对例5、例6的学*具有迁移的作用,通过看看、比比、算算,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解题方法可进行自主学*。因为数学本身也是充满观察与猜想的活动。如何围绕重点展开教学,如何突破难点呢?因此教学流程设计的第二步

  创设情景 激活课堂

  “喜欢和好奇比什么都重要.”只有贴*孩子的生活,让他们感到亲切。这样才能产生乐学、好学的动力.本课教学设计时,我对教材的例题加以调整.怎么样才能使学生熟悉而喜欢呢?我不由想起了学生去中村桔园参观一事,我灵机一动,对呀!多好的题材,这样由原来的“工地运土”变为学生熟知的“中村运桔子”。(图片)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身边处处皆数学。先让学生尝试解答,在复*题(3)中,学生根据题意列出了5×4+5×3和5×(4+3),观察两个算式的特点,学生明白了这里的两种方法就是运用了乘法分配律,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解题能力,在此基础上,由复*题演变引出新课,在学生明确其异同点后,迁移运用已有知识充分进行尝试练*解决问题. 但仍有少数基础差、能力弱的孩子难以明白。为照顾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我提出要求,激励孩子们干什么都要比着干,抢着干,争着干!看看哪组最团结,愿意帮助本组学*有困难的同伴度过难关!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积极向上的,只要给他一个舞台,每个人都愿意把自己展示给大家。这样,在本组同学的带动下,就是学*有困难的孩子也很快得出了4ⅹ+3ⅹ=7ⅹ。我又将例5的问题变成:上午比下午多运多少吨?有几个学生的答案是:4ⅹ-3ⅹ=1ⅹ。在此,强调随机教学,学生答案出现偏差,有不适当之处,教师要适时点拔,及时纠正。教师提示:1ⅹ可以写成ⅹ,1可省略不写。并通过不同类型的巩固题让学生更进一步明确算理。尤其注意b-0.6b ⅹ-0.36ⅹ的算法。这样为例6的学*解决了关键一步,掌握例6 7X+9X=80的解题方法自然水到渠成。解答含有两个未知数的方程,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会算,还要让学生会说。说清算理: 一个式子中如果含有两个未知数ⅹ的加减法,可以根据乘法分配律和式子所表示的意义,将未知数前面的因数相加或相减,再乘ⅹ,算出结果.因为学生总爱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也培养了孩子们的综合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当然只要求少数同学能归纳算理就行,学生之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差异,对此不作全面要求.在此教师强调检验,没要求检验的也要口算检验,这是对学生学**惯的培养,从小养成严谨、认真的学*态度。从而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但是不同层次的学生应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因此教学流程的第三步设计为:

  重视指导 拓展延伸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只是在学生需要时给予恰当的帮助。”通过不同形式的*题帮助学生掌握新知。进一步突出本节课的重难点。尤其是创新题,1、编两个不同的方程,使方程的解都是ⅹ=6,2、在□中填入合适的数,使等式成立。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只有当自己的观点与集体不一致时,才会产生要证实自己思想的欲望,从而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但是提出挑战并不意味着要难倒学生,而是要激励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不断地去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是学*的主体,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再创造”活动,才能纳入其认知结构中,才可能成为有效的知识. 在教与学的活动中,有老师的组织、参与和指导,有同伴的合作、交流与探索。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虽只有一字只差,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我选择后者。这样既培养了孩子们分析、推理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又为学生的新知建构拓展出更大的空间!

  最后,说说本节课的

  四、教学反思

  本课从复*题导入例5,由例5过渡到例6,一环一环,环环相扣,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步深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找学生熟悉的教学题材,使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妙趣横生,充满活力;运用迁移法、尝试法、小组合作等不同形式的学*,既可帮助学生突出重点,分散难点,使学生很快掌握了形如aⅹ±bⅹ=c的方程的算理,又可培养学生学*中团结互助的精神。使每位学生都体验着参与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10

  一、教学内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原通用教材六年制小学课本《数学》第八册第73页例1~例4。

  二、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小数的性质,能运用小数的性质化简小数,能根据实际需要不改变原数的大小,写成指定位数的小数。

  三、学具准备:

  同桌的两名学生准备用硬纸条做的米尺一把;长短不一的`纸条(长度要大于5分米);剪刀一把。

  四、教学过程:

  师:[板书:0.6元0.60元]0.6元、0.60元各表示多少钱?说明了什么?

  生:0.6元表示6角钱,0.60元也表示6角钱。说明了0.6元等于0.60元。

  师:很好,[板书:0.6元=0.60元]

  师:[板书:5、50、500]“5、50、500”是三个大小不同的数,谁能添上不同的单位名称使它们所表示的量相等?

  生:5元、50角、500分。

  生:5分米、50厘米、500毫米。

  生:5米、50分米、500厘米。

  师:同学们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现在我们选其中的一组来研究。

  [板书:5分米50厘米500毫米]

  这三个数量相等吗?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纸条,再拿出自己用硬纸条做的米尺,第一大组的同学在长纸条上量出5分米的长度,剪下来,第二大组的同学在长纸条上量出50厘米的长度,剪下来,第三大组的同学量出500毫米的长度,剪下来。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师:同学们量得很好,请每个大组交上来一张剪好的纸条。[教师依次把5分米、50厘米、500毫米长的纸条对齐贴在黑板上]你看出了什么?

  生:我看出了三张纸条一样长。

  师:对,这说明了5分米=50厘米=500毫米。

  [教师在黑板上的5分米、50厘米、500毫米中间添上等号]

  师:谁能把5分米、50厘米、500毫米改写成用米作单位的小数?

  生:5分米是0.5米,50厘米是0.50米,500毫米是0.500米。

  师:[板书:对齐上面板书的5分米、50厘米、500毫米,分别在它们的下面写上0.5米、0.50米、0.500米]0.5米、0.50米、0.500米相等吗?为什么?

  生:相等。因为5分米=50厘米=500毫米。

  师:[板书:0.5米=0.50米=0.500米]

  师:我们再来比较0.3和0.30的大小(见图30)。

  请同学们拿出印好的两个正方形,用阴影分别表示出0.3和0.30。

  [同时请一名学生在幻灯片上的正方形中分别画上阴影,表示出0.3和0.30]

  师:[教师巡视]很好,同学们都画完了,请看幻灯演示[用抽拉片将两个正方形中的阴影部分重合]同学们看出了什么?

  生:0.3等于0.30

  师:[板书:0.3=0.30]请同学们观察0.3和0.30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0.3和0.30都是小数。

  生:它们的整数部分都是0,十分位上都是3。

  生:它们的大小都不够1。

  生:它们的大小相等。

  师:再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0.3是一位小数,0.30是两位小数。

  生:0.3的百分位上没有0,0.30的百分位上有0。

  师:同学们说得都对,它们最主要的相同点是大小相等,最主要的不同点是0.30的百分位上有个“0”,现在看看这个“0”在小数的什么地方?

  生:这个“0”在小数的最后面。

  生:这个“0”在小数的末尾。

  师:对,这个“0”在小数的末尾。今天我们专门来研究小数末尾的“0”。

  [教师指着板书的等式0.3=0.30]从左往右看有什么变化?

  生:小数的末尾添了个“0”。

  师:从右往左看有什么变化?

  生:小数的末尾去掉了“0”。

  师:它们的大小变了吗?

  生:它们的大小没变。

  师:请同学们再看前面板演的等式。

  0.5米=0.50米=0.500米

  从左往右看小数的末尾怎样?

  生:小数的末尾添上了“0”。

  师:从右往左看小数的末尾怎样?

  生:小数的末尾去掉了“0”。

  师:它们的大小变了吗?

  生:它们的大小没有变。

  师:[再指着第一次板演的等式0.6元=0.60元]请同学们从左往右看,再从右往左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它们的大小怎样?

  生:从左往右看小数的末尾添上了“0”,从右往左看小数的末尾去掉了“0”,它们的大小没有变。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好,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小数的性质”。

  [板书课题]

  请同学们打开书第74页看第二段,谁来读?

  生:[读]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小数的性质。

  师:[在黑板上出示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性质分几部分内容?请你讲一讲。

  生:分两部分内容,一是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二是小数的末尾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很好!学*小数的性质有什么用途呢?请同学们看第74页第三段。[看完后请学生回答]

  生:根据小数的性质可以把小数化简。

  师:对,怎样化简小数呢?

  [出示例3]把0.70和105.0900化简。

  生:把0.70末尾的零去掉。

  师:[板书:0.70=0.7]105.0900这个小数化简时只能去掉哪里的“0”?谁上来指一指?

  生:只能去掉小数末尾的“0”。

  师:[板书:105.0900=105.09]

  下面我们进行巩固练*(做练*十九第2、3两题)。

  1.下面的数,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3.90 0.300 1.8000 500

  5.780 0.0040 102.020 60.06

  2.化简下面的小数。

  0.40 1.850 2.900 0.50600

  0.090 10.830 12.0000 0.0750

  [学生做练*,教师巡视、辅导,然后集体订正,及时反馈矫正]

  师:学*小数的性质还有什么用途呢?请看课本第74页第四段,看完后回答。

  生:根据需要可以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

  生:可以把整数改写成小数的形式。

  师:对,[出示例4]

  例4 不改变数的大小,把0.2、4.08、3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生:0.2=0.200

  生:4.08=4.080

  师:很好,根据什么可以这样改写?

  生:根据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怎样把“3”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呢?

  生:在“3”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上3个“0”,3=3.000。

  师:很好,在整数的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上“0”,就能把整数改写成小数的形式。下面我们进行练*(做练*十九第4、5两题)。

  1.用“元”作单位,把下面的钱数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两位的小数。

  3元2角 18元 6角 1元零3分

  2.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的数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5.4 30.04 7 8.01

  13 4.87 0.9 185.34

  [学生做练*,教师巡视辅导,集体订正]

  师:[挂出小黑板]我们再进行下一项练*。

  3.把左右两边相等的数用直线连接起来。

  0.300 2.08

  0.003 2.80

  2.080 0.030

  2.800 20

  20.00 0.3

  [请一名同学在小黑板上连线]

  师:为什么0.003不和0.030连接起来呢?

  生:因为0.003和0.030不相等。

  师:对。请同学们再看下一道判断题。

  4.判断(对就打“√”,错就打“×”)。

  小数点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小数的性质。( )

  [请一名同学在小黑板上判断]

  师:这位同学打的是“×”,错在哪里?

  生:应该是: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而不是“小数点&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11

  一、说教材分析

  乘法估算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第三单元的内容。新课程把估算作为独立的'课时内容来教学,体现了新课程的改革变化之一。

  本节课的乘法估算是在学生学*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一位数乘三位数的估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学*的,学好这部分内容,又为进一步学*估算打基础。

  本节课教材的最大特点是:将估计算方法的讨论与实际问题的解决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既能让实际问题的生活背景成为学生理解估算方法与算理的经验支撑,又使解决问题能力与估算能力的培养相互促进,同步提高.因此,我们要意识到:估算不是纯粹的估算得数,而是根据情境需要灵活地估算。

  根据教材特点与新课标精神,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乘法估算。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惯。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估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积极、主动的估算意识。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惯。

  教学重点: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乘法估算。

  教学难点:根据要解决的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估算方法。

  二、说设计理念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数学教学是活动的教学,特别是应用题教学更应关注学生身边周围熟悉的情境组织教学。基于此认识,本节课设计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学法体现自主性。

  我创设了去游乐场玩的主题式情境,以情境教学法和引探教学为主,综合运用体验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为学生提供解决策略开放,评价标准开放的机会,让学生自主构建模型,自主优化策略,自主迁移方法,自主应用,真正做到不同的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学*数学,学到不同的数学,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提高。

  2.数学知识从实践中来,到生活中去。

  课的展开以生活情境为依托,使学生调动了生活经验,(出门多带点钱把数估大)自然建构了数学模型,体验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现了做数学的思想。在实际应用中,呈现不同层次的现实问题,既可以内化知识,发展思维的深刻性与灵活性,又可以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体现了数学知识的应用性。

  总之,整个过程使教法和学法和谐地统一于“最大地促进学生能力发展”这个教育目标上。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体现我的设计理念,实施备课精神,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铺垫新知

  1、估算:94×7945×52

  想一想:你是用什么方法进行估算的?

  2、试一试:48×103≈427×43≈647×11≈

  3、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探讨有关乘法估算的问题。板书课题:乘法估算

  (二)创设情景,引出新知

  同学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秋天)对,现在是秋高气爽、瓜果飘香风景怡人的秋天,也正是出去秋游的好时光。老师这里有一个关于秋游的问题,你能帮我解决吗?(课件出示:教材第60页例5的主题图)

  “四年级同学去秋游。每套车票和门票49元,一共需要104套票。应该准备多少钱买票?”

  认真读题,弄清题意。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用笔算也可以用估算)怎样列式?师板书:49×104

  (三)探究方法,学*新知

  1、探究把因数估计得大些的情况。

  (1)学生独立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请解决好的同学上黑板写出过程,并介绍一下自己所用的方法,适当地加以解释。

  生1:(介绍:用笔算算出的,这样的结果很准确。)

  生2:应该准备5000元。(介绍:先利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到各个因数的*似数,再计算出结果)

  生3:应该准备5500元。(介绍:把两个因数都估计成是大一点的整十数,在将它们相乘,得到估算结果)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12

  课程改革,让我们每一位数学老师强烈意识到,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联。统计与概率既是生活内容,也是数学内容。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就是西师版课标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统计知识DD条形统计图。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继学*了单式条形统计图和相应统计表后出现的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知识。这后还会认识更多形式和种类的统计图,如复式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等。不难看出,本单元内容既是旧知的迁移与发展,也是以后学*的认知桥梁。

  单元内有4个例题,前两例在于帮助学生认识特征,后两例引导学生学会画图。而本课学*例1、例2。例1以回顾旧知为起点,引入复式条形统计图并初步认识。例2则重在会看条形统计图,会简单的分析统计数据并填写相应的统计表。在教学设计中,我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利用例1的素材与例2有机整合,完成整课的教学DD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

  二、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的主体。

  四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但形象思维仍占主要地位。

  在第一学段中,已掌握部分统计知识,具有一定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能力。

  而通过长期地学*策略和思维的训练,我班的孩子,不但基础扎实而且思维活跃。具备一定的自主探究、合作学*的经验与能力。

  三、教学目标

  根据内容的分析和学生的把握。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通过实例,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及相应的统计表。

  能根据统计结果作出分析,判断、预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和能力。

  经历观察分析数据的过程,让学生体验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

  鉴于预设的目标,学生的认知水*,认为本课的重点为: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征,会正确分析相关的数据。难点为:知道条形统计图中单式与复式的区别。

  四、教学策略

  我校进行了3年的《小学数学学*策略和思维策略》的课题研究,引发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方式的变革。本课就主要采用了其中的“问题探究策略”。问题探究策略,以问题为核心,以研究问题为重点,以培养学生思维策略为目标,设计迁移性、过渡性、反馈性、强化性、延伸性等问题。通过有效问题的有效解决,以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肖伯纳说过:“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各有两种思想。”说明合作交流是一种学*,更是一种创新。在教学策略的引领下,学生的学*方式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为主。

  五、教学过程

  因此教学过程设计为: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深化认识,运用提高六个环节。围绕“问题”展开教学。

  1、创设情景。

  为使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联。创设了我任教的“四年级三班和四班的学生”准备去郊游的情景。并提问:“这次郊游当中准备开展五个活动,每人可选一项,事先要知道我们班参加各项活动的人数,怎么办?”学生自然的想到要事先进行统计才行,从而产生统计需要。并立即让学生自主开展统计活动。于是,由真实的情景转入学*的初期活动。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并在事先准备的表格纸上制出一张统计图。

  与此同时,我将另一个班参加各项活动人数的统计图展示给学生。看到两张反映不同班级学生人数情况的统计图,自然地会进行比较分析。于是提出活动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2、提出问题。

  利用两张统计图中人数接*的一项活动。设问:“三班和四班参加××的人数,谁多谁少?”凭借肉眼观察,肯定会有不同答案,进而发生争执。此时此刻,引导学生想办法。可能会说到用直尺量高度,用直尺比刻度等方法(课件展示)。给予肯定的同时,追问:“有没有简单的方法,能一目了然地看清谁多谁少?”自然会产生把两张统计图合二为一的需要。顺水推舟抛出核心问题:怎样将两张统计图,合二为一?学生在认知需要和问题驱使下,就开始问题的探索。

  3、探索问题。

  我预设,学生可能会生成这些方法(课件展示)。面对众多的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好?说说理由。”引导学生运用“选择探究策略”进行合理选择。让学生体会方法多样性的同时,又懂得寻求方法的合理性。

  当两张统计图合并后,继续引导学生探索。问:把这张统计图给班主任,能看明白吗?”“怎样才能使班主任知道哪种直条表示

  哪个班的人数呢?”从而在争论、交流中认识复式统计图图例的作用,体验统计图表示的严密性。

  4、解决问题。

  建构主义认为:新知,纳入认知系统中,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才完成了认知的建构,新知的内化。把复式条形统计图,纳入已有的统计知识中,并明确它的特点,完成知识建构。于是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弄清:“这种新的条形统计图与以前学*的.统计图有什么区别?”在相互交流中充分明白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一有两种颜色的条形;二有图例。三还能反映两组数据情况。充分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内涵后,自然地揭示它的概念名称DD复式条形统计图。

  5、深化认知。

  问题得以解决,认识如何深化呢?继续利用好例1的素材,让学生发表意见,提出问题和活动建议。如:两个班参加什么项目人数最多?三班参加野炊的人数比四班多几人?等。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的*惯和能力。

  树立“学*论”为中心的现代教学观念是课改的追求。为此,让学生自主填写统计表。在任务驱使下,主动学会看懂统计表,并思考填写的方法。学生可能会一行一行地填,也会一栏一栏地填等,从中体会到解决同一问题的不同方法。沟通统计图与统计表之间内在的联系,明确各自的优越性。从而深化学生对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认识。

  6、运用提高。

  学以致用。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学*的形式完成基本练*DD课堂活动第1和第2题。统计学认为,收集、分析数据,是为预测、干预未来数据和解决问题服务的。为培养学生的预测意识和能力,设计一个拓展问题:“根据你们的分析,预测一下如果再投一次,小刚和小强分别会投进几个呢?”,从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六、板书设计

  为让学生充分地体验复式条形统计图产生的过程,将改变以往在黑板上板书的做法,充分利用多媒体随机生成的功能,将生成的复式条形统计图保留在大屏幕上。直观具体、简洁明了。符合视觉*惯和认知规律。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本课的教学力求体现以生为本的思想,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经验,紧扣教学重点,有机整合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问题探究策略的运用,使学生在核心问题的启发下,积极主动的探究学*,促进学生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13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要为大家说的课题是: 连减的简便计算

  一、教材分析

  《连减的简便计算》这一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册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P39的内容。让学生体会到运算定律在简便计算中的意义的基础上学*减法的简便计算。教材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会减法的性质,体现算法多样化。使学生能根据运算特点和数据特点,灵活选用合理简便的计算方法,它为后面学*除法的简便计算做了铺垫。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改为减去两个数的和,还可以先减去后一个数再减前一个数这两种减法的简便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中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探索、研究数学的意识与能力。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减法运算性质用性质进行简算。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减法运算性质简便运算。

  四、学生分析:

  1、学生在前面的学*中,已经学*了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特别是对于加法、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这些经验构成了学*本单元知识的认知基础。

  2、将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的内容集中在一个单元学*,虽然系统性很强,但是教师教学难度增大,部分学生接受知识有困难,知识内容易混淆,课时安排也显得比较紧。我故适当调整课时安排,并充分考虑学生练*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加强易混知识的辨析练*。

  五、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

  1、紧密联系生活,创设"帮助李叔叔解决数学问题"这一情境,把简便计算的讨论与实际问题的解决有机地结合起来,便于学生理解筭理,掌握简便的计算方法。

  2、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创设宽松和谐的学*氛围。

  3、设计多种形式的练*,让学生理解和体会减法的简便算法的多样化。如"、判断题、连线、简便算法、等等"在练*中掌握减法的性质,体会简算的意义,领悟计算方法。

  (二)、说学法

  1、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会算法多样化。

  本节课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索计算方法。使学生理解解题思路和方法,明确了连减的简便方法,在探索交流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2、通过多种形式的练*,进一步掌握减法的简便计算,明确一个数连续减去几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这几个数的和,会根据题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算法。

  六、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本节课以"帮助李叔叔解决数学问题"为背景,引出问题"昨天看了66页,今天看了34页,这本书共有234页,还剩多少页?"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设计理由:借助读书这一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让学生关注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预设学生读题后能找到其中的数学信息和所要求的问题。)

  2、小组合作交流解题思路,探究不同的解题方法。

  引出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解题方法,"你会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吗?然后让学生小组交流算法,"看看你的解题方法符合题意吗?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一下",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通过小组讨论,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思考空间,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产生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了条件和空间。同时培养了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最后全班汇报交流,教师板书每一种算法,让学生说说每一种解法的思路,判断是否符合题意。

  随学生板书:234-66-34、234-(66+34)、234-34-66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讲得很有道理,那李叔叔到底还剩多少页没看呢?好,请拿出练*本,请你从这三个算式中选择一个进行计算,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鼓励学生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理念,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组长的回报,让其他学生更明白了算理。)

  3、小组合作交流总结算法,得出简便算法

  让学生观察三种方法,三个算式,"方法不同,结果相同,可以用什么符号连起来?"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连减的计算方法,在计算连减时,有多种多种方法,可以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出可以把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去减;还可以先减去后面的减数,再减去前面的。我们可以根据算式中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连减的计算。然后观察算式,说说哪种方法简便,明确根据算式中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简便算法。

  你喜欢用哪种方法,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说让同学认识到哪种方法简便,为什么?)使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理解连减得简便计算,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4、练*巩固

  练*题设计了五个层次的练*。1、判断题,让学生明确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减去这两个数的和。培养学生对减法性质的掌握;

  2、连线题。

  3、在() 里和横线上填写相应的运算符号和数。

  4、用简便方法计算。根据题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让学生在简算中明确方法,掌握方法。

  (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的数感,从而找出简便计算的方法;)

  5、拓展练*

  (整个联系设计有坡度有层次,由易到难,适合不同层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使每个学生对所学知识都有收获。)

  6、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在总结中回顾所学,升华所学知识。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条理清楚,是学生一眼看出本节课所学内容,连减有几种算法,简便方法有几种,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方法解答最简便,一目了然;连减得简便计算用字母如何表示,都比较清晰,板书能紧扣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便于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掌握。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本课时教学内容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62、63页。对称是《数学课程标准》"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图形与变换"的重要内容。学生在三年级下册已经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也接触过根据对称轴所在的位置,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的过程。那么本课要在这基础之上,着重在对"对称轴"这部分知识的进一步探究、学*,能画出一些简单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正确判断对称轴的条数。学生经过三年级的学*应该已经有这方面的朦胧认识,但要通过今天的学*使这种认识浮出水面,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有条理的知识结构,进而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和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1)让学生经历长方形,正方形等轴对称图形各有几条对称轴的探索过程,会画简单的几何图形的对称轴。

  (2)根据对称轴所在的位置,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并借此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2.能力目标:在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分析判断、动手操作、实践验证的能力。

  3.情感目标:进一步感受对称美,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增加学*数学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发现长方形、正方形对称轴条数的过程。

  教学难点:正确画出*面图形的对称轴。根据对称轴所在的位置,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四、说教法和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独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依据这一教学理念,教学中,通过小组合作,借助操作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技能。

  五、说教学准备

  长方形、正方形纸、*面图形、多媒体课件

  六、说教学过程

  结合本课的特点,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一)复*旧知,导入新课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四)总结欣赏,反思延伸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复*旧知,导入新课

  本课的开头,通过让学生对图片的观察,从而自然的回忆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如何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如何表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调动其已有的知识储备,也为本课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探究对称轴的条数,正确画出对称轴打下一个知识基础。接着让学生明确今天的学*内容并板书课题:图形的对称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这部分我分为三个层次来教学:

  1、探索长方形对称轴。

  2、指导学生画对称轴。

  3、探索正方形的对称轴和长方形的对称轴。

  首先第一部分探索长方形的对称轴,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情,他们是有能力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进行操作并得出结论: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可以上下对折,也可以左右对折.这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难,所以我没有在这里放过多的时间。

  其次,指导学生画对称轴,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第二层次指导学生画对称轴上.引导学生思考:刚才同学们是通过对折的方法找到对称轴的位置的',可是很多轴对称图形是不能对折的,比如黑板上的这个长方形,你怎样来画出这个长方形的对称轴呢?由此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尝试自己画长方形的对称轴,然后交流自己的方法。

  而老师要做的是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规范方法,在长方形中,只要找到两条长(宽)的中点这两个关键的点,就能很快地确定对称轴的位置,连接两个中点,就是一条对称轴,正确规范地画出长方形所有的对称轴。

  【设计意图:经历发现长方形对称轴条数的过程,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质疑、思考、进而自主地探索、尝试,想出解决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使解决问题真正成为因为学生需要而去解决。充分体现学生学*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自我发展。而教师的示范作图和必要的讲解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规范、严谨。】

  3、正方形的对称轴

  在第三层次探索正方形的对称轴过程中,我先让学生猜猜它有几条对称轴,然后自己动手折一折,操作验证,再在书上画出结果,有了长方形对称轴的探索基础,学生能轻松找到并画出正方形的所有对称轴。

  最后,我追问:你在画对称轴时是怎么确定关键的两个点的再次强调图形对称轴的正确,规范画法,加深对轴对称图形对称轴的认识。

  【设计意图:有了前面长方形对称轴的探究经历,放手让学生尝试折一折,作图等方法,认识正方形的对称轴,启发他们通过操作自己发现正方形有四条对称轴,正确画出正方形的对称轴。这样很好地突出本课的重点,突破本课的难点。】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练*部分,我比较注重对*题的开发和利用,进行适当地顺序调整、拓展和延伸,使练*部分成为本课的亮点。主要分为5个层次来练*。

  1.想想做做第1题是对基础知识的巩固。

  2.正多边形的对称轴。(想想做做第4题)

  在学生完成画出正多边形的对称轴后,我适当追问,引起学生思考:按照这样推断,那正七边形会有几条对称轴?正十边形呢?正一百边形呢?那么这个规律可以怎么说?让学生归纳总结出这道题中隐含的规律:正几边形,就有几条对称轴。

  3.比较复杂图案的对称轴.(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在完成题目要求后,我又追问:你在找,画它们的对称轴的时候可以把它们和我们学过的图形联系起来吗?分别是哪些图形?

  【设计意图:这样的追问培养学生经常思索的良好品质,学会知识的整理、迁移、归类,更好地解决问题。】

  4.根据对称轴所在的位置,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示想想做做第3题:根据对称轴所在的位置,画出它的另一半使它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这里,我也非常注意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对学生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想一想怎样找最准确。

  5.设计轴对称图形

  请学生来做一回小小设计师,发挥想象力,自由设计对称的图案并画出它的对称轴。

  【设计意图:因为本课新授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容易接受,所以我在练*部分巩固知识的同时,注意知识的拓展和提升,针对所学知识重组练*,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使学生阶段性地提高认识。】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15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教学》四年级下册38页-39页。

  二、教材的地位作用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整数乘法意义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教材通过文具店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借助直观模型,使学生体会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设计具体情境和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2)结合小数乘法的`意义,使学生能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得数。

  (3)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自我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得数。

  三、说教法学法

  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方法为主,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形成过程。有目的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既要重视学*结果,更要重视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自己去发现,让学生做中学,学中悟,悟中创。

  四、说教学流程

  围绕以上总体思路,我设计了激趣导课探索新知巩固应用课堂总结四个环节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自主学*中发展。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1、激趣导课

  创设文具店,用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买四块橡皮多少元,小组展开讨论。赋予数学知识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促进学生主动地去探索。

  2、探究新知

  学生各小组讨论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提出的问题。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解释并交流。

  师生共同概括总结小数乘整数的方法,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突出本节课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3、巩固应用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发展学生思维,设计了填一填,练一练,算一算等练*,使学生活跃起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通过学生自主总结梳理知识,充分发挥学生学*的主体作用,特别对学*方法的总结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是发展性教学目标在课堂中的体现。


小学四年级数学《混合运算》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6)

——四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 (菁华3篇)

四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1

  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与等式间的联系与区别。

  2、通过在不同的情景中建立等量关系列方程,经历方程模型的建构的过程。

  3、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抽象概括等能力。

  学*重点:会用方程表示事物之间简单的数量关系。

  学*难点:能根据图义,找到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生活中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数,对吗?比如说,谁愿意告诉我你今年多大了?(学生说)只知道自己的年龄还不行,谁知道妈妈今年多大了?(学生说)自己的年龄,妈妈的年龄对你来说是已知数,那老师的年龄对你来说是……。。(未知数)以此来引出未知数。

  二、利用等量关系,正确列出等式。

  1、出示天*图1:

  天*左边10克,天*右边:2克和一个樱桃 师:看天*的显示,谁能列出一个等式?(樱桃的质量+ 2克=10克),如果用未知数X来表示樱桃的质量,那么,可以列出一个什么样的等式呢?(2+X=10)

  2、出示情景图2:

  四盒种子的质量一共是2000克。

  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4盒种子的质量=2000克)

  师:能根据这个相等关系写出一个等式吗?

  师:请你给同学们介绍一下你的等式,先说字母表示什么意思? 师:如果用y表示每块月饼的质量,怎样用数学式子表示这个等式呢?( 板书:4y=2000)

  师:下面老师加大难度,敢接受挑战吗?(同学们在家里帮爸爸妈妈倒过开水吗?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倒开水的过程,找一找这里有相等关系吗?)

  3、课件出示图3:

  一壶水刚好倒满两个开水瓶和一个杯子。 师:你们找到其中的相等关系了吗?(两个热水瓶的盛水量+200毫升=2000毫升)

  师:如果用z表示每个热水瓶的盛水量,那么这个关系式可以怎样表示?(板书:2z+200=2000)

  4、理解方程的意义。

  师:刚才我们通过称樱桃,称种子和水壶倒水的三次实践活动,得出了下面这三个等式:(x+5=10 4y=380 2z+200=2000)

  (1)同桌交流。说一说:上面的等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2)全班交流。

  教师小结: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板书课题:方程) 师:自己读一读,你认为关键词是什么?

  (3)巩固知识。

  师:说一说方程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一必须是等式,二必须含有未知数)

  5、会写方程 师:你会自己写出一些方程吗?写下来同桌交换检查。

  (学生试着写出各种各样的方程,再在全班展示,当然也有可能会出现一些不是方程的式子,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出它不是方程的原因。)

  三、巩固练*。

  1、判断

  下面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

  35+65=100 x -14>72 y +24

  5x+32=47 28<16+14 6(y+2)=42

  2、练一练课本67页第一题说一说各图中的等量关系,再列出方程。

  四、总结评价。

  师: 关于方程还有很多有趣的内容,相信同学们还会以饱满的精神、积极地态度去研究、去探索方程的奥妙。

四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本节课教学,主要是通过画线段图或列表的方法解决有关行程的实际问题。题目通过场景图提供了两个小朋友分别从家出发去同一所学校上学的有关信息,包括各人行走的速度和从家到学校所需要的时间,要求学生求出他们两家的距离。教材启发学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采用画图或列表的策略收集和整理信息,并在此基础上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二、说学情

  在学*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学*简单行程问题的一些知识和能力。在知识方面,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乘除法运算能力。并且,大部分学生在已有的生活实践中,已经能够初步感知路程、时间、速度三者直接的关系,能独立解答已知速度和时间求行走路程的应用题。在能力方面,可以说大部分学生在以前的学*中已经具备提取信息的能力、质疑能力,和一定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能够根据已有的信息和提出的问题,选择合适的信息、采用相应的策略解决问题。这些知识、能力及经验为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建构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模型,解决相应的应用题提供了前提条件,并为以后学*较复杂的行程问题奠定了基础。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新课标要求四年级的学生能从社会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探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根据课标要求及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拟定了以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数量关系,会运用数量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创设情境,通过看图分析数量关系,找到解题思路,借助图形表格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数学应用意识,体会数学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数量关系,会运用数量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

  灵活掌握行程问题中求路程问题和相遇时间问题的分析和解答方法。

  四、说教法和学法

  1、迁移法。

  迁移法是数学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在学*行程问题时要掌握基本的速度、时间与距离之间的数量关系,而以后遇到工程问题等类似情境的问题都可以运用。

  2、题组法。

  速度×时间=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时间=速度路程÷相遇时间=速度和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学法:经验归纳法、小组合作探究。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下周学校要进行跑步比赛,学校邀请你当小裁判评出一名赛跑的总冠军,总冠军从三年级的100米跑和六年级的400米跑的冠军中选出,你该怎么选呢?速度快那路程不一样,怎么算速度呢?通过学生讨论归纳出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进而揭示:凡是涉及到这三个数量的问题我们把它称作是行程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寻找解决行程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解决行程问题的策略。

  (二)讨论探究,感受相遇

  (同时、相距、相对、相遇)教师通过学生的表达和演示感受这四个词的含义。同时就是两个人一起走(学生表演感受同时的概念并配以线段说明)相遇就是两位好朋友走到一起碰到了!(学生表演感受相遇的概念并配以线段说明)相对就是两个人面对面的站在一起!(相向)相距是两个人之间的距离(学生表演感受相向的概念并配以线段说明)

  (三)整理信息,解决问题

  亮亮每分钟走50米和芳芳每分钟走40米,他们同时从家里出发走向学校,20分钟后两人在学校门口相遇,他两家相距多少米?

  1、确定相遇位置提问:题目中的信息比较多,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进行整理?(得出用画图和列表两种方法)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所画的线段图,并让指名学生分析。展示学生整理的结果,并让学生介绍自己整理信息的方法,说说是怎样想的?教师进一步把画图的方法重点进行强调。

  2、如何画线段图

  (1)先确定两点表示亮亮和芳芳家,再连接两点画一条线段,中间画学校,学校离芳芳家稍*一些。

  (2)用括线和问号表示所求的问题。列表整理方法的介绍。

  提问:根据整理的信息,想一想:“要求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可以先算什么?学生独立做。请学生在黑板上板演。

  3、质疑解决问题

  (1)讨论第一个算式,算的是什么?(并在线段图中指出来)

  教师追问:为什么小明的路程和小芳的路程加在一起就是两家相距的总路程了?(学生讨论回答并配以线段图讲解。)

  (2)讨论第二个式子:为什么要用(50+40)?进而得出:亮亮的速度+芳芳的速度=速度和。让同学们比一比这两种方法之间有什么联系?

  总结解决问题的两种方法:

  1、从条件入手分析方法

  2、从问题入手分析方法

  (四)巩固练*,深化提高

  1、让学生做试一试。(让学生独立解答问题。加强个别指导,同时培养学生提取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说一说在生活中还有怎样的相遇问题?

  生说:一起相向跑步、一起相向游泳、

  3、补充练*:(培养学生仔细读题的能力)三个小组一起折纸,第一小组1分钟折60个纸鹤,第二小组1分钟折50朵纸鹤,第三小组1分钟折40朵红花,他们10分钟折多少多纸鹤?

  (1)学生板演:第一种做法(60+50+40)×10

  第二种做法:(60+50)×10

  (2)说一说那一种做法正确?

  (3)生说:第二钟正确因为第一组折的才是纸鹤而第二小组折的是红花。

  (五)全课小结

  说一说你们今天有怎样的收获?

  1、时间、速度和路程的数量关系;速度和、相遇时间和路程的数量关系。

  2、掌握行程问题的分析方法。

四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3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要为大家说的课题是:连减的简便计算

  一、教材分析

  《连减的.简便计算》这一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册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P39的内容。让学生体会到运算定律在简便计算中的意义的基础上学*减法的简便计算。教材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会减法的性质,体现算法多样化。使学生能根据运算特点和数据特点,灵活选用合理简便的计算方法,它为后面学*除法的简便计算做了铺垫。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改为减去两个数的和,还可以先减去后一个数再减前一个数这两种减法的简便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中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探索、研究数学的意识与能力。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减法运算性质用性质进行简算。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减法运算性质简便运算。

  四、学生分析:

  1、学生在前面的学*中,已经学*了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特别是对于加法、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这些经验构成了学*本单元知识的认知基础。

  2、将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的内容集中在一个单元学*,虽然系统性很强,但是教师教学难度增大,部分学生接受知识有困难,知识内容易混淆,课时安排也显得比较紧。我故适当调整课时安排,并充分考虑学生练*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加强易混知识的辨析练*。

  五、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

  1、紧密联系生活,创设"帮助李叔叔解决数学问题"这一情境,把简便计算的讨论与实际问题的解决有机地结合起来,便于学生理解筭理,掌握简便的计算方法。

  2、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创设宽松和谐的学*氛围。

  3、设计多种形式的练*,让学生理解和体会减法的简便算法的多样化。如"、判断题、连线、简便算法、等等"在练*中掌握减法的性质,体会简算的意义,领悟计算方法。

  (二)、说学法

  1、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会算法多样化。

  本节课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索计算方法。使学生理解解题思路和方法,明确了连减的简便方法,在探索交流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2、通过多种形式的练*,进一步掌握减法的简便计算,明确一个数连续减去几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这几个数的和,会根据题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算法。

  六、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本节课以"帮助李叔叔解决数学问题"为背景,引出问题"昨天看了66页,今天看了34页,这本书共有234页,还剩多少页?"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设计理由:借助读书这一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让学生关注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预设学生读题后能找到其中的数学信息和所要求的问题。)

  2、小组合作交流解题思路,探究不同的解题方法。

  引出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解题方法,"你会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吗?然后让学生小组交流算法,"看看你的解题方法符合题意吗?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一下",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通过小组讨论,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思考空间,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产生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了条件和空间。同时培养了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最后全班汇报交流,教师板书每一种算法,让学生说说每一种解法的思路,判断是否符合题意。

  随学生板书:234—66—34、234—(66+34)、234—34—66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讲得很有道理,那李叔叔到底还剩多少页没看呢?好,请拿出练*本,请你从这三个算式中选择一个进行计算,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鼓励学生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理念,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组长的回报,让其他学生更明白了算理。)

  3、小组合作交流总结算法,得出简便算法

  让学生观察三种方法,三个算式,"方法不同,结果相同,可以用什么符号连起来?"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连减的计算方法,在计算连减时,有多种多种方法,可以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出可以把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去减;还可以先减去后面的减数,再减去前面的。我们可以根据算式中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连减的计算。然后观察算式,说说哪种方法简便,明确根据算式中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简便算法。

  你喜欢用哪种方法,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说让同学认识到哪种方法简便,为什么?)使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理解连减得简便计算,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4、练*巩固

  练*题设计了五个层次的练*。

  1、判断题,让学生明确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减去这两个数的和。培养学生对减法性质的掌握;

  2、连线题。

  3、在()里和横线上填写相应的运算符号和数。

  4、用简便方法计算。根据题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让学生在简算中明确方法,掌握方法。

  (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的数感,从而找出简便计算的方法;)

  5、拓展练*

  (整个联系设计有坡度有层次,由易到难,适合不同层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使每个学生对所学知识都有收获。)

  6、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在总结中回顾所学,升华所学知识。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条理清楚,是学生一眼看出本节课所学内容,连减有几种算法,简便方法有几种,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方法解答最简便,一目了然;连减得简便计算用字母如何表示,都比较清晰,板书能紧扣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便于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掌握。


小学四年级数学《混合运算》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7)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菁选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1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上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广场》。

  说教材

  这部分内容是“空间与图形”的知识,是在一年级从两个方向观察物体和二,三年级从三个方向观察物体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们为学生学*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做好了有力的知识支撑。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与发展他们观察物体的直接经验是相辅相成的,学好这部分内容能为五年级进一步学*从一个方向观察由五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积累知识经验。

  说学生

  学生已有的能力是从三个方向观察立体图形,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想象能力,在此基础上教材给学生提供同一物体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画面,让学生想象、判断这些画面是从什么位置看到的,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说目标

  新课标指出数学学*是让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基本技能。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让学生能说出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的不同形状。

  2.能力目标

  让学生经历想象、猜测、判断推理的过程,通过亲身体验,感受位置的变化导致的图形或物体的变化,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想象的*惯,提高学*数学的兴趣。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让学生根据画面的变化想象位置的变化。由于这是让学生透视二维的画面解决三维的问题,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说教学法

  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的特点我采用教师创设情境法,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比较,讨论,实际操作等活动来完成对知识点的突破。

  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发展他们的空间能力,由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究知识,成为真正的学*的主人,我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反馈是教学法,主要通过创设情境、小组讨论探究、班内交流分享、评价质疑问难,总结概括升华、拓展应用达标等六个环节展开教学的。

  说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情景:教师出示一个汽车玩具,教师展示从教室的门口*移到对面窗前。

  师:你观察到了什么?让学生自由说。

  设计意图:一方面巩固以前学*的从三个方向观察物体,另一方面是借此提高学生的兴趣。

  二、小组探究讨论、班内交流分享、评价质疑问难

  教师多媒体出示课本58页的上半部分。

  1. 师:你发现了什么?

  2. 你能提出那些与观察有关的问题?

  3. 让学闭上眼想象从正面、左面、右面看到的***广场的样子。

  教师出示58页下面的四副图片。

  4. 让学生讨论分别是从什么位置看到的。

  5. 汇报交流你是怎样想的,让学生说出判断的'依据和方法。

  6. 评价学生的回答,生评或教师评。

  7. 验证猜想;和你前面的猜想有什么不同。

  8. 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的中应用,通过猜测、想象、判断推理建立空间想象的意识,培养想象能力,正真体现“做数学”的理念。

  三、总结概括升华

  1.举例说明生活中你见到过或感受到的因位置不同而画面不同的现象。

  2.谈谈你的收获。

  四、拓展应用达标

  1.课本59页的第一题。

  2.课本60页的第二题。

  让学生说出是如何判断的。

  3.游戏:教师出示一个长方体纸盒,让学生在自己的位置上动手画出草图,写上自己的名字,然后交到教师的手里,让学生判断大概是那位同学的作品。

  说板书

  1.板书上课题。2.板书“位置”二字。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恳请各位领导给予批评和指正,谢谢!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2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口算乘法,课本第45、46页。

  一、主动探索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观察、思考合作的*惯。

  1、 教学内容:

  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数乘以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数乘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了解不同的交通工具的运动速度,理解用复合名数表示速度的含义。

  3)通过小组学*教材

  3、教学重点:学*整数乘法的一般口算方法。

  4、教学难点:学*整数乘法的一般口算方法。

  5、教学关键: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算法中的特点,选择学生能理解又优化的一种算法。

  6、编写意图:

  1)、从本单元主题图中选择出自行车和特别快车的运动速度为素材学*口算,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激发探究欲望,同时通过不同交通工具的运动速度,理解用复合名数表示数学术语。“速度”的含义,为后面理解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作为铺垫。

  2)、以物体的运动为背景,选择两个来自生活实际又具有特殊数值的两道算式16×3、160×3作为引导学生学*口算的`范例,使学生通过对比,自主得出一位数和两位数(或者几百几十的数)相乘的简便算法。

  3)、鼓励学生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与同伴交流。

  二、教法学法

  1、创造情景,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的动力,是探求知识的火花,有了兴趣,学生就能自觉主动学*,就不会感觉到学*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新课前,我结合主题图和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同学们,秋天是一个郊游的好季节,你们喜欢秋游吗?出去郊游,我们选择什么交通工具呢?”教师的问话吸引了学生,学生情绪相当高涨,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学*活动中去。

  3、 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新课程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的重要方式。本课时,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后,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教师适当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思考空间,放手让学生独立探讨,小组讨论,自己领悟出口算方法,然后组织学生记报,教师再进行针对性的总结归纳,整个数学教学过程通过学生自主探索以及教师有针对性的引导,使学生从感性到理性,逐步加深认识,让学生在活泼,友爱和谐充满情趣的智力活动中自觉构建新知识。

  三、教学过程简述

  首先创设情境——简单介绍6种交通工具的速度,使学生初步理解“速度”的含义——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了解的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教师提供信息:人骑自行车1小时约走16千米,让学生根据这个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教师适当地引出例(1)后——首先建立计算模式。其次,要求学生用自己地知识经验独立口算。再次,与同桌交流算法——回答计算结果,汇报不同算法——引导学生对比不同算法的特点,确定最优化的算法,最后小姐口算方法。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行四边形》。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流程四个方面来对本课作具体阐述。

  一、说教材。

  (1)、本节课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64-65)页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周长和面积,以及垂直、*行的基本概念,会画垂线的基础上学*的,并为后面学*空间与图形的其他知识奠定了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的学科特征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生活情境和操作活动让学生感悟*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操作活动,初步建立*行四边形的表象,学.会在方格纸上画*行四边形。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兴趣,以及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3)、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对本学段的教学要求,为了使学生顺利的达到教学目标,依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为:初步认识*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行四边形,感悟*行四边形的特性;教学难点为:感悟*行四边形的特征和特性。

  二、说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新课标指出,有效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知识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四年级小学生的认知水*正处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根据他们的这些特征,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我在教学中采用以情景教学法、观察发现法为主,以多媒体演示法为辅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的学*不能单纯的依赖于模仿和记忆,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观察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本节课学生的主要学*方式。

  四、说教学流程:

  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和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却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为了让学生学有所获,这一节课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我先出示校园主题图:你能从这里找出哪些四边形?复*四边形的特征。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推拉门上的四边形:你们认识这样的四边形吗?引入*行四边形的学*。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我这样设计的目的:一是将学生带入情景,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提出与之有关的数学问题。二是激发学生深厚的学*兴趣和求知欲望,快速的进入学*。

  第二环节: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这个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索性的学*。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3个教学活动。

  活动一,我引导学生围绕“为什么推拉门可以伸缩”展开讨论,进而借助用硬纸条订成的三角形和*行四边形,让学生分小组动手操作和实践,在充分探索和交流的'基础上,感悟*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并且在让学生举例说一说这一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自然、亲切、真实有趣。

  活动二,质疑:什么样的图形是*行四边形呢在钉子板上围围看,这样就能很直观很清楚的发现*行四边形对边相等的特征,初步建立*行四边形的表象。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在哪儿见过这样的图形?引导学生回忆身边的例子,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活动三,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一个*行四边形。验证特征,加深理解。

  通过以上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充分经历了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数学活动与数学思考,在动眼、动手、动口、动脑中充分感知,发现并归纳总结出*行四边形的特性。

  第三环节: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对于新知需要及时组织学生巩固运用,才能得到理解和内化。本环节我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学*中存在的问题,对课本做一做及练*十一的题目加以整理和归类,有针对性练*。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巩固新知,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创造性,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第四环节: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感想?

  通过全课总结,使学生对自己的学*过程、学*方法、学*成果等进行反思、评价。同时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表达和自我评价的能力,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使学生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4

  一、 说教材

  1、教材内容,教材分析

  《垂直与*行》这节课学*的内容是在掌握直线特点的基础上继续学*,使学生掌握在同一*面内两条直线的特殊位置关系:*行和垂直,进一步认知垂直与*行的概念。

  2、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行的现象。

  (2)让学生初步理解垂直与*行是在同一*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认识垂线和*行线。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引导学生具有探究的学*意识。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垂直与*行的概念。

  难点:理解“同一*面”的含义。

  二、 说教法学法

  课堂教学是学生成长的过程,也是知识成长的过程,学生的学*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原有经验,激发学生的学*热情,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新知。基于以上理念:在本节课的教法选择上,我注重体现以下几点:

  ①引导学生采取“观察、想象、分类、比较、”等方式进行探究性学*活动。

  ②组织学生开展有意识的小组合作交流学*活动。

  ③适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优越性。

  在本课时的学法指导上,我将让学生在感知想象、实际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进而使他们在交流中充分体验同一*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深刻理解“相交”、“互相*行”、“互相垂直”等概念。使学生的学*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三、学情分析

  从学生思维角度看,垂直与*行这些几何图形,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学生头脑中已经积累了许多表象,但由于学生生活的局限性,理解概念中的“永不相交”比较困难;还有学生年龄尚小,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尚不丰富,导致他们不能正确理解“同一*面”的本质。

  四、 说教学程序

  1、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感知想象。

  (1)让学生把一张白纸想象成一个无限大的*面,在*面上出项了两条直线,并把它们画下来,初步感知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揭示“同一*面”的含义。学生所画的两条直线都在同一张白纸上,把白纸的面看做一个*面,也就是所画的两条直线都在同一*面上。

  第二个环节:自主探索,构建新知

  我这样引导:1、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在同一个*面内想象的两条直线竟出现了这么多样子,能不能给它们分分类?(出示四种位置关系)

  2、学生进行分类,老师听取学生的想法。

  接着引导学生观察的'分法,谈谈自己的想法。

  3、延长不想交的两组直线,引导学生重新分类。

  4、学**行线的有关概念。

  5、对相交的三组直线进行观察、引导学生找出相交中的特殊现象和学生一起学*垂直的有关概念。

  第三环节:巩固拓展,加深认识。

  出示(1)生活中的*行与垂直现象。

  (2)、找一找我们身边的*行和垂直现象。

  第四环节:全课总结,学会评价。

  我这样结束这堂课,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这样用谈话的方式进行总结,不仅总结了所学的知识、技能,又培养了学生自我表达能力。]

  垂直与*行一课的教学,以学生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为基础,运用分类与比较这种基本的数学学*方法,为学生搭建探究、发现的学**台,引导学生学会在“做”中学数学,在探究中学数学,这样真正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进而获得主动发展。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5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教学》四年级下册38页-39页。

  二、教材的地位作用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整数乘法意义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教材通过文具店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借助直观模型,使学生体会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设计具体情境和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2)结合小数乘法的意义,使学生能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得数。

  (3)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自我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得数。

  三、说教法学法

  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方法为主,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形成过程。有目的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既要重视学*结果,更要重视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自己去发现,让学生做中学,学中悟,悟中创。

  四、说教学流程

  围绕以上总体思路,我设计了激趣导课探索新知巩固应用课堂总结四个环节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自主学*中发展。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1、激趣导课

  创设文具店,用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买四块橡皮多少元,小组展开讨论。赋予数学知识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促进学生主动地去探索。

  2、探究新知

  学生各小组讨论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提出的问题。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解释并交流。

  师生共同概括总结小数乘整数的方法,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突出本节课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3、巩固应用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发展学生思维,设计了填一填,练一练,算一算等练*,使学生活跃起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通过学生自主总结梳理知识,充分发挥学生学*的主体作用,特别对学*方法的总结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是发展性教学目标在课堂中的体现。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6

  一、教材

  《乘法分配律》是学生已经学*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的。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能力以及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三、教法、学法

  教法:情景教学法。

  学法:小组合作法。

  四、教学过程

  1、情景引入

  首先,利用精美课件“购物情景”引入:上衣每件65元,裤子每条35元。

  问题:①买5件上衣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

  问题:②买5套这样的衣服,一共要付多少元?

  这样引入目的在于创设一个充满趣味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并主动积极的带着自己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课堂。

  2、解决问题,感知规律

  (1)让学生合作完成,男同学解答问题①得到65×5+35×5=500(元)。

  女同学解答问题②得到(65+35)×5=500(元)

  (2)通过分析,两个问题实际上是一样的,两个算式应该相等。即:65×5+35×5=(65+35)×5。

  (3)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经历、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主动参与探索,从而发现规律。在学生独立解答的过程中,我会重点引导学生感悟问题①和问题②的共同特征:买了同样的衣服,体会规律形成的过程。

  3、检验规律,建立模型

  出示第二道题:

  张大伯有一块长7米、宽2米的长方形菜地,李大伯有一块长3米、宽2米的长方形菜地,两个大伯的菜地一共有多少*方米?

  (1)由学生独立完成,有7×2+3×2和(7+3)×2两种算式,通过分析,形成两个算式相等的共识,即7×2+3×2=(7+3)×2。

  接着问学生,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例子吗?写出类似的几组算式,建立初步的概念。

  (2)小组合作,说说这样的算式所蕴涵的规律。

  (3)出示乘法分配律公示字母来表示。

  这个活动设计的目的在于: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让学生观察、比较、分析,从而引导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的含义,让乘法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并且培养了学生初步归纳推理的能力。

  (a+b)×c=a×c+b×c用语言叙述:两个数的和乘第3个数,可以把这两个数分别和第3个数相乘,再把它们的积相加。数学毕竟不是生活经验的“照片”,而是对生活经验进行重组、加工,逐步抽象打造成数学模型,让学生有所感悟,在感悟中用数学语言进行概括小结规律,使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完成。

  4、巩固练*,加深理解

  (1)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

  ①(32+25)×4=()×4+()×4

  ②48×12+52×12=(+)×()

  (教学设想:这一组练*,学生能够根据所学知识轻松解决,这样既巩固了新知,又及时反馈了学生的掌握情况)

  (2)把相等的算式用等号连接起来。

  ①28×68+28×3228×(68+32)

  ②(25+6)×425×6+4×6

  ③35×(18+26)35×18+35×26

  ④(24+35)×524+35×5

  ⑤(75×125)×875×8+125×8

  讨论:第②、④、⑤这3道小题,为什么不用等号连接?要使等号两边算式相等,应该怎么改?在练*中难点得到突破。

  (这组练*稍难,特意设计一些易错题,让学生在判断比较的过程中,加深理解乘法分配律,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乘法分配律)

  4、总结回顾,课外延伸

  规律发现后,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乘法分配律,体验规律的应用价值,在巩固联系阶段,我设计了丰富有趣的练*,并且层次不同,鼓励同学们大胆尝试。这个活动的设计,不仅巩固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而且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落实了“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学理念。

  五、纵观说课全程

  在整个教学中,我力求通过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经验和具体运算,在观察、猜测、比较、归纳、验证、总结数学活动中,让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知识,期望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7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小数的意义。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准备:

  每个学生空白正方形、*均分成了十份的正方形和*均分成了一百份的正方形纸各一张。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出示100,问:认识吗?一起说(100)、把100缩小10倍是多少?(板书:10)、把10缩小10倍是(1),把1再缩小10倍,你知道是多少吗(0.1或),把0.1缩小10倍,又是多少呢?(板书:0.01或),接下去是……?(板书:0.001或)

  2、师:像这样,我们可以一直地写下去(用省略号表示)。

  3、这里的0.1、0.01、0.001表示什么意思,他们之间的进率又是多少吗?引出课题《小数的意义》

  二、探究意义

  (一)教学0.1

  1、如果我们用一张正方形表示1的话,请你估计一下,0.1该有多大,用手比划一下。请将你心目中的0.1在这张白纸上用颜色涂出来。(电脑演示正方形纸、1)

  2、(展示、汇报)说说你是怎么表示出0.1的。小结:要想准确地表示出0.1,我们应该先把这个正方形*均分成十份,再涂出其中的一份,就是0.1。还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

  3、取出一张*均分成了十份的'正方形,准确地表示出0.1。

  4、请涂出其中的3份,涂色部分用小数怎样表示?用分数表示是(),0.3里面有多少个0.1,空白部分呢?(用小数表示,用分数表示)

  5、投影:阴影部分用小数怎样表示?有多少个0.1,空白部分呢?

  6、想一想,1里面有()个0.1。

  (二)教学0.01

  1、回顾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得到0.1的?

  2、你能在纸上表示出0.01吗?请你在格字图上表示出来(生取出*均分成一百份的正方形纸片)。说说你是怎么表示的?空白的部分呢?(电脑演示过程)

  3、请看老师这张图片,你想到了什么小数?

  4、看到0.23,你还想到了什么小数。

  5、请你在方格纸上创造一个新的小数,再同桌间说一说这个小数表示什么意思,看到这个小数,你又想到了那个小数?

  6、生汇报

  (三)教学0、001

  1、对于0.001,你有什么想说?2.黑板上掩饰0.001

  3、看到0.001,你会想到哪些小数?

  三、提炼小数意义

  1、请你观察这三组的数,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得出:一位小数、十分之几,两位小数、百分之几,三位小数、千分之几等等)板书: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

  2、小结:像这些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小数。(完善板书)

  3、师:其中的一份,如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我们把它叫做计数单位,也可以写作0.1、0.01、0.001等等。如0.3的计数单位是0.1,它有3个0.1。0.25的计数单位是(),它有()个0.01。

  4、思考:(电脑)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

  四、解决问题练*

  五、总结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8

  各位领导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小数的性质》,本课时是青岛版教材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蛋的世界——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信息窗二第二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对小数和分数有了初步认识并且学*了小数的意义、小数的大小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学*的,是深入学*小数有关知识的开始。学好这部分知识可以为今后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等规律性较强的知识打下一个比较好的铺垫。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和对教材内容理解、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通过猜想、验证以及比较、归纳等活动,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会应用小数的性质化简或改写小数。

  2、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3、激发学*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并能应用小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性质归纳的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直尺、正方形纸片,多媒体

  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数学学*过程应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应成为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法与学法。

  1、以学生活动为主体。通过多种形式的学生活动,促使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参与学*活动。

  2、体现规律形成的全过程。教学中,教师不是简单的奉送结论,而是在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猜测、操作、验证,发现、分析、归纳和巩固运用。

  3、坚持面向全体,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学中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尽最大的努力体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并在空间、时间上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充分条件。

  基于以上对教材教法的分析,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 创设情景,引发兴趣

  以超市购物的话题引入,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关于小数大小比较的问题,引导学生猜测“铅笔和橡皮,哪一个贵?”,这样设计,不仅让学生复*上课时的内容,而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使学生切身体会数学于生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

  二、 猜想验证,探究性质

  本环节我设计以下几个层次:

  1、小组合作,初步感知 在猜测0.9=0.90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质疑:你的猜想正确吗?小组合作,选择喜欢的工具,通过量一量,涂一涂,验证自己的猜想。然后让学生“观察等号左右两边的小数,你有什么发现吗?”(先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引导出小数的末尾有没有0,小数的大小一样。)

  这样设计把问题放到小组中,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参与活动,以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等相处,提出自己的.看法,尊重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大胆动手量一量、涂一涂进行验证,培养学生敢于表达见解的精神,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举例验证,总结性质初步验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质疑“我们的猜想是不是对所有的小数都适用?”,组织学生进行举例,然后小组合作验证,全班交流,最后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数据,你有什么发现?”,通过交流,总结板书: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板书课题:小数的性质)这样,让学生在初步发现规律之后,举例验证,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不仅让学生初步学会了举例验证的方法,而且体现了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本环节意在尽可能多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的数学活动中,初步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

  3、利用性质,体会价值

  本环节设计让学生初步应用小数的性质对小数进行化简改写,先让学生独立完成题目,在这个过程中,设置关键性问题“这个0可以去掉吗?”“怎样把5改写成三位小数呢?”要引导学生重点理解“13.040中间的0为什么不能去掉”“把5变成小数后为什么要在它的右下角加上小数点”,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小数性质的理解,体会小数性质的价值。

  三、练*反馈,巩固内化

  本环节设计三个层次的题目,包括基本题,综合题和拓展题。基本题的设计面向全体,使每个学生都能巩固基本的方法和技能,综合题关注差异,使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拓展题关注发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四、总结质疑,自我提高

  让学生交流学*的收获,引导学生梳理所学知识,总结学*方法,并在自评与互评的反思中提高。

  基于教学环节的设计,为了突出重点,为学生掌握知识和记忆打下坚实的基础,板书如下:

  小数的性质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

  以上是我对这一课时的教学设想,在这堂课的设计中,注重引导学生沿着“实例——猜想——验证——总结——应用”的轨迹去探索、去发现,使学生体验探索、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策略和方法。我相信学生能在老师的带领下,完成此节课的教学内容,基本达到教学目标。说课完毕,欢迎指正,谢谢!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9

  一、教材简析:

  1、教学内容:

  《认识几分之几》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P95—96的教学内容。这一内容的编排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理论,再用实践检验理论,指导学生认识几分之几,从而认识分数。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之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

  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是意义上、读写和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很大的差异。这部分知识的掌握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简单分数的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也可为今后的学*分数和小数打下初步基础。分数的含义是分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也是以后认识小数的基础,所以认识分数是本单元的重点。由于学生在生活中一般没有接触过分数,没有“分数”的概念,因此认识分数是教学的难点。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实物、图形和学生熟悉的具体事例,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知道几分之一这样的数是分数,能正确的读写几分之一,并能借助图形明确几分之一的含义。认识分数的各部分名称,使学生在借助图形的情况下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能力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操作,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思维能力。并且学会与人合作,能与他人交流,听取他人的'长处的过程和结果。通过分一分、折一折等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几并体会。

  (3)情感目标:

  初步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生活中的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一定兴趣,能够积极的参与其中。

  3、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根据实物来认识几分之一,从而感受到什么是分数。

  (2)教学难点:认识分数。

  二、教法与学法:

  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中力求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理念:从生活中出发,为学生创设探究学*的情景;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改变学生的学*方始,运用合作学*,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新颖性,引导学生以多种感官参与学*的全过程。

  新课程标准指出,必须转变学生旧的学*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方法的引导上力求体现:在生活中让学生感受数学,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和开展小组合作交流的活动,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良好的学*方法;通过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并体验数学的乐趣。

  三、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本课运用电教手段,重点采用……来组织教学。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兴趣。

  1、幼儿园的阿姨要给小朋友们发水果了,如果有40个水果分给40个小朋友,那每个小朋友可以分到多少?但是阿姨只买到了20个,40个小朋友怎么分呢?请同学慢来帮帮这未阿姨。该怎么分呢?谁能够帮助这位阿姨?

  (1)并用电脑演示怎么*均分二分之一。

  (2)板书1/2读数。

  (3)把学生带进这样的情景和氛围中,唤起学生主动参与和学*新知的动机,从而引出“两个人要*均分一个,结果应该如何表示”,在问题的召唤下,学生的好胜心和学*兴趣被升。从而在生动的具体的情景中体会二分之一。

  2、中午吃点心的时候,幼儿园的阿姨又要给小朋友们分发点心了,今天阿姨没的是大饼,把10张大饼分给30个小班的小朋友,又应该怎么分呢?才能使小班的小朋友觉得合理呢?

  (1)电脑演示把一个圆*均分成3分,一份是其中的三分之一。

  (2)板书1/3读数。

  (3)使学生认识三分之一,并使学生了解要*均分,其中的一份是三分之一。

  3、午幼儿园里的小朋友要做手工了,这时老师需要把一张纸分给5位小朋友,那她应该怎么分呢?

  (1)电脑演示把一张纸*均分成5份,其中的一份是五分之一。

  (2)板书1/5读数。

  (3)使学生认识五分之一,使学生了解和体会*均分。

  4、手工上还需要绳子,每一根绳子需要分给10分小朋友,又应该怎么分?

  (1)电脑演示把一根绳子*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一份是10分之1。

  (2)板书1/10读数。

  利用学生好胜的心理来组织,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在这样的一个轻松的氛围中,使学生接触分数,认识分数,了解*均分,对本课是一个铺垫,使学生很快的融入本节课中,自觉主动作为学*的主人来参与其中,既激发了学*的兴趣又为接下去的新知作铺垫。

  (二)观察总结,动脑动口。

  1、请学生观察板书,问他们什么样的数叫做分数呢?分析,概括,总结。

  2、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概括,总结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讲解分子,分数线,分母的名称和意义。

  4、结合板书请学生来讲一讲。

  (三)注重合作实践,让学生主动参与学*。

  1、拿三张完全相同的长方形纸,分别折出它的1/2,1/4,1/8,并分别涂上颜色。老师说出几分之几,他们就把知好展示出来。

  2、小组合作,制造分数。

  (1)利用准备好的材料来制造分数。(如线,纸等)

  1/2,1/4,1/8,1/10。

  (2)交流怎么制造出这样的分数的,你是怎么想的?

  在这个环节中,尽量是学生多做多说做看多交流,老师放手使学生在动手中深刻的体会到要“*均分”,并且验证自己的观点,并通过小组间的讨论与合作,得出结论,不仅达到了强调“*均分”的目的,而且思考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和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自主学*,也教会了学生通过实践寻找例证的学*方法。从而使学生操作,思维,语言相结合,深刻的体会分数的含义,这样的设计还有利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概括等能力得到锻炼,也使学生去体会与他人合作的力量和提取别人的长处。

  (四)联系生活实际,促进认识的发展和评比。

  1、比较分数的大小。

  用电脑演示1/2和1/3的多少来使学生从直观中感知哪个分数大哪个分数小;用电脑演示1/4和1/3的多少来使学生从直观中感知谁大谁小。

  2、板书1/2大于1/31/4小于1/3。

  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你能不能结合你的学*和生活,说一个你在生活和学*中运用分数的例子?”“相同大小的物体,*均分的份数越多(越少),每一份反而越小(越大),你在生活中有遇到这样的例子吗?”这些提问不仅让学生体会到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也让学生在书本知识和生活实际的联系与比较过程中促进了认识的发展、深化,从而培养了学生观察、归纳、概括、比较的能力。

  3、小结:请学生结合板书来总结一下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之,本节课的设计力求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想方设法创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始终处于好奇好学的良好氛围中,让每一位学生学有多得,都能体会学*的成功和喜悦。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10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商的变化规律》。下面我将从说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流程四个方面来对本课作具体阐述。

  一、说目标。

  本节课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87页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了笔算除法的基础上学*的,并为后面学*学*小数乘除法、分数、比的基本性质等知识奠定了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的学科特征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并掌握商的变法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况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对商的变法规律的探究过程,体验观察、比较、抽象、概况的思想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学*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逻辑之美,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创新能力。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对本学段的教学要求,为了使学生顺利的达到教学目标,依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商的变化规律。;教学难点是:掌握商的变化规律解。

  二、说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新课标指出,有效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知识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四年级小学生的认知水*正处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根据他们的这些特征,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我在教学中采用以情景教学法、观察发现法为主,以多媒体演示法为辅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的学*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观察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本节课学生的主要学*方式。

  四、说教学流程:

  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和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却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为了让学生学有所获,这一节课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首先,我设计了孙悟空分饼的故事导入新课,创设情境,由故事引导学生去探索,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孩子从开始就充满好奇心,满怀兴趣的参与学*,教学过程始终吸引孩子,把他们带入探索问题,发现规律的境界。

  第二环节: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这个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索性的学*。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3个教学活动。

  活动一:探究除数不变,商随被除数的变化而变化。

  教学例8时,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放手让学生通过计算观察、比较等活动去发现规律。然后,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总结表述规律,我加以纠正或补充。最后让学生举例验证规律,进一步加深理解。

  活动二:探究被除数不变,商随除数的变化而变化。

  我放手让学生用探索第一个规律的方法,独立观察思考,也可以同桌或小组之间互相交流,然后汇报,结合课件演示,师生互动,产生共鸣。再举例验证。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激发学生创新潜能。

  活动三:商不变的性质。

  有了前面两个规律的形成,第三个规律商不变的规律完全放手让学生探究,借助课件演示让学生明白比较时可以互相比,也可以同第一个比,但规律是一定的。

  通过以上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充分经历了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数学活动与数学思考,在动眼、动手、动口、动脑中充分感知,发现并归纳总结出理解商的变化规律。

  第三环节: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对于新知需要及时组织学生巩固运用,才能得到理解和内化。本环节我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学*中存在的问题,对课本做一做及练*十七的题目加以整理和归类,有针对性练*。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巩固新知,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创造性,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第四环节: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感想?

  通过全课总结,使学生对自己的学*过程、学*方法、学*成果等进行反思、评价。同时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表达和自我评价的能力,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使学生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11

  我说课的内容是《直角的初步认识》,这部分内容是省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八单元《直角的初步认识》中的第二课时。

  教材先让学生认识角,再让学生认识直角。 角的初步认识这部分教材,先让学生观察实物,如三角板、红领巾、扇子来认识角,然后再让学生观察钟面上的时针、分针转动形成大小不同的角,逐步由实物抽象出角的图形。这里不给角下定义,只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边和顶点,会从给出的点画角。对直角的初步认识就是以这第一课时角的初步认识做基础。 本课的具体教学内容是教材第114~115页的内容及相应的“做做画画”,第116~117页练*二十二第5~9题。教材的第一项内容是借助学生熟悉的三角板来说明什么是直角。接着通过让学生观察课本、信封、黑板面上的角来加强对直角的认识。然后说明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的直角来比一比。最后让学生学会用三角板画直角。教材在“做做画画”中安排了对位置变化的图形作判断,以及用纸折直角和在方格纸上画直角等练*,以此来帮助学生掌握直角的特征,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看一看、找一找、比一比、画一画、折一折等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使学生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2、通过看一看、找一找、比一比、画一画、折一折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讨论、交流与评讲,使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使学生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本课的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难点是使学生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教学过程:

  通过对教材的认识与分析, 我打算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教学。

  第一部分是复*引入:

  首先,让学生判断一些图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并说明理由。

  其次,让学生举例说明见到过哪些物体上的角。再次,让学生指出两把不同的三角板上有哪几个角。这部分的教学通过对前一节课认识的角的复*为认识本课的直角作铺垫。

  第二部分是探索求知:

  首先,就刚刚指出的三角板上的几个角提出疑问:“看了这两把不同的三角板上的几个角,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两把不同的三角板上有一个相同的角。教师追问:“你知道像这样的角叫什么名字吗?”然后说明什么是直角,抽象出直角的图形,并说明表示直角的标记。接着让学生举例说说见到过哪些物体上的直角。这儿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举例等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活动中发现并掌握新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其次,先出示“做做画画”第一题的图形让学生判断哪些是直角,哪些不是直角。其中有一些角接*直角,但不是直角,引起争论。那么就让学生小组讨论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然后大组交流、研究,教师进行适当的补充与说明。接着再让学生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进行判断。这儿的教学让学生在矛盾中提出疑问,然后进行思考、讨论与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再利用发现的方法解决问题,同时验证所发现方法的科学性与可靠性。这样让学生对新知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活动,有利于学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再次,让学生试着自己动手画出一个直角,然后介绍各自的方法,教师组织学生研究、讨论,给予肯定与指导。接着教师再一边示范,一边小结用三角板画直角的方法,并让学生用三角板在方格纸上画两个直角,即“做做画画”第三题。这儿的.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让学生体验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第三部分是实践应用。

  首先,完成“做做画画”第二题,让学生拿出一张纸,动手折出一个直角来,折好后交流自己折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其次,完成练*二十二第5题,进一步巩固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的方法。 再次,完成练*二十二第6题,通过画直角标记不仅可以看出学生对直角的判断能力,而且为以后的识图做了一个铺垫。 接着,完成练*二十二第8、9题,通过找直角与找隐藏着的角,发展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最后对全课进行总结,并布置作业,完成第7题。 通过以上的三大步骤的教学活动,基本体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能完成本课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主动观察、尝试、、验证、讨论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通过看、找、比、画、折、想、说、练的过程中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体现了数学学*的“亲历性”,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也能得到一定的进步和发展。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12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课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以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为基础,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和算法都将直接迁徙到三位数乘两位数中来,因此,学生对算理和算法的明白和探索关不会感触困难。但是,由于因数数位的增长,盘算的难度也会相应的增长,盘算中就会出现种种差别和环境。因此,这一课的学*对学生来说也黑白常须要的。课本在摆设这一部门内容时,有如许一些特点:(1)建立与教学内容相融的.学*情境,在办理题目标历程中教学盘算,并在生存中找到它的原型。(2)注意学生的自主探索,造就学生迁徙类推能力。(3)适当加大练*量,同时体现弹性要求。

  2、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过程,掌握笔算的方法。

  2)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及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经历与他人交流笔算的过程,体验学*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惯。

  3、教学重难点:

  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难点:乘数是两位数乘法的积的定位。

  二、说教法、学法

  针对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在教法上,我个人认为,在教学中应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启发、引导、设疑等教学手段及方法进行教学。

  在学法指导上,让学生掌握观察、比较、发现、交流、合作等学*方法。

  三、说教学设想

  我这节课是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合作学*,探究方法、实践与应用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以“同学们,你们爱不爱旅游”问题出发,引入本课例题教学。出示例题,让学生寻找数学信息,直接列出算式,然后引出课题。

  (二)合作学*,探究方法:

  在这个环节中,进行以下四个层次的教学: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145×12

  在这个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并且允许小组间可以互相讨论。

  2、交流算法,让学生自己说说自己的想法和思考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充分让学生说,只要学生说的是对的,不管是复杂还是简单,教师到给予肯定,这也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

  3、师生共同探究笔算方法

  重点让学生明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写积?最后算什么?

  4、师生共同总结计算方法。

  (三)实践与应用

  1、计算:124×35

  改错关键:这个关键计同等个数学医院的改错训练,通过改错又一次的夸大了细致点,而这细致点正是本课的难点。

  2、改错关键:这个关键计同等个数学医院的改错训练,通过改错又一次的夸大了细致点,而这细致点正是本课的难点。

  (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本节课你学到了那些知识?三位数呈两位数的算法是怎样的?。

  教学无定法,还请老师在教学中因材施教,使学生的成绩早些提高。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13

  一、教材研读。

  1、教材编排。

  (1)逻辑分析:

  方程是等式里的一类特殊对象,传统教材都用属概念加种差的方式,按“等式+含有未知数→方程”的线索教学方程的意义,考虑到方程是在刻画生活中的等量关系时产生的,而且在北师大教材体系中一年级到四年级上册,学生对等式和不等式有所了解,只是没有把“等式”这样一个概念交给学生。并且已经采取逐步渗透的方法来培养代数思维。例如:( )+8=14,90-( )〉65,因此,在北师大教科书里没有从方程和等式的内涵上作太多比较,直接以等式为立足点,立足点较高。

  (2)语言信息及价值分析:

  本课教材的三幅情境图,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层层递进。第一幅情境借助*衡,让学生领悟等式;第二幅情境完成数量关系向等量关系的转化;第三幅情境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找到多种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2、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建立方程的概念。

  (2)在简单情境中寻找等量关系,并会用方程表示。

  (3)经历从生活情景到方程模型的建构过程,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3、教学重难点:

  (1)重点:在简单具体情境中寻找等量关系,并会用方程表示。抓住“含有未知数”和“等式”两个核心关键词建立方程的概念。

  (2)难点:数量关系向等量关系的转化。

  二、学情分析:

  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是用算术方法来解决问题,算术思维是更接*日常生活的思维。由于从算术思维到代数思维的认识发展是非连续的,所以列算式求答案的*惯性思维转向借助等量关系列方程的新思维方式比较困难。列算式时以分析数量关系为主,知与未知,泾渭分明;在代数法中,辩证地处理知与未知、求与不求,使这一矛盾双方和谐地处于同一方程中。

  三、流程设计:

  为了更好地引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做了如下的设计:

  (一)引“典”激趣,诱发思考。

  引用“曹冲称象”的故事,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寻找相等关系,同时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建立概念。

  1、借助天*,启发思考。

  我将教材情境动态化,通过FLANSH课件,让学生充分感知当天*两端都没放物品的.时候天*左右两边是*衡的。当我们往天*的一端放上物品而另一端不放的时候,或者两端放的物品质量不等的时候,天*的两臂不*衡,表示两边物体的质量不相等。这时候左边大于右边,或右边大于左边。当我们经过调整,天*两臂再次*衡时,表示两边的物体质量相等,即左边=右边。让学生在天**衡的直观情境中体会等式,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同时,对情境中数据也进行了分批给出的处理。先给出了左边鱼食和小砝码的重量,让学生用一个数学表达式来表示天*左边的质量,再给出天*右边的质量,让学生列出等式。这样就较好地避免了学生*惯性的使用算术的思维方式,同时也顺利地进行了用数字表示向用符号表示的转化。在这一情境的教学中,借助天*这一载体,启发学生理解了*衡,认识了等式。

  第二个主题图是本节课教学的核心内容。首先,我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找出文字信息“4块月饼的质量一共是380克”。然后引导学生结合情境图,把这一信息转化为等量关系。4块月饼的质量是如何表示的呢?用数量关系“每块月饼的质量×4”来表示,“每块月饼的质量×4”表示的是4块月饼的质量,380克也表示4块月饼的质量,所以他们相等。从而完成数量关系向等量关系的转化,算术思想向代数思想的转化,改变学生的长达4年的惯性思维方式。

  3、变换角度,深入思考。

  第三幅情境图隐含着多样的等量关系,也正是引发学生数学思考的最佳情境。根据学生认识的深入程度,可适当让学生体会到等式的“值等”和“意等”,并放手让学生探究,根据不同的认识找到不同的等量关系,列出等量关系不同的同解方程。在教学中,先引导孩子发现情境中的基本相等关系:2瓶水的水量+一杯水的水量=一壶水的水量,并且列出等式2z+200=20xx,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孩子发现其他的等量关系。在这一过程中,充分激发孩子探求知识的欲望,调动孩子思考的主动性和灵活性,从而找到多样化的等量关系,并进一步提高孩子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4、建立概念,判断巩固。

  在前面教学的基础上总结、抽象出方程的含义。通过三道例题的简洁数学式子表达,让小组合作寻找他们的共同特点,从而建立方程的概念。“含有未知数”与“等式”是方程概念的两点最重要的内涵。并通过“练一练”让学生直接找出方程。

  (三)生活应用,提高能力。

  数学应该服务于生活,紧接着我让同学们根据直观图象列方程。这些题目都来自于生活实际,并且分别以现实情境图、线段、文字叙述、综合拓展为顺序,层层递进。学生在用方程表示直观情境里的相等关系后,他们在写方程时会更加关注方程的本质属性,从而巩固方程的概念。练*强调学生在按照“数量关系—等量关系—方程”这样一个过程,通过想一想,找一找,说一说,写一写等不同的形式学会用方程来表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体会到方程的作用,为以后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坚实基础。

  附板书:

  方程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左边的质量=右边的质量 两瓶水的水量+一杯水的水量=一壶水的水量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14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亿以上数的认识例2、例3。

  2、教材分析:例2教学写亿以上的数,教材呈现了3个数,其中一个整亿数对照数位表直接示范写出,其余两个数由学生对照完成,同时说一说亿以上数该怎样写:例3教学将整亿数改写为以亿为单位的数,非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亿做单位的*似数。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亿以上数的读法与写法。

  亿以上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及写法。

  4、教学目标:

  (1)、理解多位数的读、写法,在具体情境中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出多位数,体会并能阐述多位数读数的规律。

  (2)、结合现实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上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我评价和善于合作的能力。

  二、说教法、学法:

  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大数对于学生读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应充分利用好教材文本,创设具体教学情境,让学生对大数获得丰富感受,注意放手让学生探索,理解大数的读法后,通过独

  立练*,小组合作交流训练,达到熟练程度。

  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给学生留有自主探索的空间,对于数位、数级,十进关系等知识,应该让学生牢固掌握,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去发现,去体会,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达到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密切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收集大数的*惯和能力,数的产生与发展都是生活实践的需要,认识数是为了用它来交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数学意识。

  三、教学理念: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打基础。遵循儿童心理规律和认知规律。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生必须获得有价值的数学,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师精心组织下充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亿以内数的规律,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有学*成功的体验。

  四、说教学过程:

  1、基本练*:

  学生说一说万以内的数是怎样写的?并写出下列各数:

  四千零七十七百八十九千一百零三

  二万五千零四七十八万三千

  2、板书课题,学*新课。

  (1)、尝试写出下列的数,学生写数后交流。

  五亿七千八百四十万二十六亿零五千

  (2)、自学例2。

  三亿三十亿九千万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

  学生写数后交流,这些数怎样写?这些数的最高位在哪位上?万位上是几?其它数位分别是几?怎样写?

  三亿写作300000000

  三十亿九千万写作3090000000

  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写作700300200000

  (3)、讨论怎样写亿以上的数?

  3、尝试写数:完成P25页做一做的第一题。

  4、尝试把下面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280000=()万1400000()

  5、自学例3。

  6、学生尝试完成做一做的第二题,完成后交流,不是整亿的数用什么方法该成用亿做单位的数。

  7、完成31页第十六题。

  五、课堂小结。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15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商不变规律,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

  一、说教材:

  商不变的规律是一个新的数学规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上册信息窗5的内容。在小学数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进行除法简便运算的依据,也是今后学*小数乘、除法、分数、比的基本性质等的基础。教材通过信息窗5的情景图,让学生根据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发现其中的规律,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的计算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惯。

  二、说学情:

  商不变的规律是在学生已较好地掌握了多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学*的,因而对于学生来说,要学好这部分知识,发现和探索出商不变的规律,难度不是很大,但利用商不变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一定的难度。要想学好这部分内容,教师必须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学*,提高计算能力。

  三、说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和掌握商不变规律,并能运用这一规律口算相关的除法。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和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

  方法和过程目标:

  学生自主合作学*,发现规律性,总结规律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生在观察、比较、猜想、验证等学*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理解商不变规律。教学难点是发现并归纳商不变规律的过程

  五、说教法: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以引导发现法为主,辅之以谈话法、直观演示法、小组合作等方法的优化组合,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发现规律、分析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六、说学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观察、比较相关算式的内在联系,运用猜想验证的教学思维方法,以及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探究、发现、验证并运用规律,既让学生掌握了商不变规律,又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培养学生的学*能力。

  七、说过程:

  (一)复*导入,做好铺垫

  出一组商都是3的计算式,让学生抢答,在学生说出答案后,再让学生观察说出有什么发现,学生会发现商都是3。这时反问学生为什么商一样,而被除数和除数却不同呢?这里又有什么奥妙呢?(揭示课题并板书商不变,为下面的学*做铺垫。)

  (二)以图激趣,提出问题。

  1、出示主题图,提出问题。

  让学生观察情景图,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会提出:联合收割机每小时收小麦多少吨?

  [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的沉思]

  2、让学生独立完成事先发给他们的联合收割机工作情况表。(出示联合收割机工作情况表)给出要求:请同学们先独自完成表格第1、2两项。

  1、填表格

  2、把算式写出来

  工作总量(吨)12244896192

  时间(时)2481632

  每小时收割的数量(吨)

  (三)、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1、汇报表格。

  先让学生说出表格中的计算结果,再说说是怎样算的,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2÷2=6

  24÷4=6

  48÷8=6

  96÷16=6

  192÷32=6

  然后再引导学生抽象出数量关系并板书: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2、独立思考,小组探究。

  让学生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和算式,先独立思考,再写出自己的发现。

  当学生们把发现写完后,在小组内交流,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学*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方式,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3、汇报交流,质疑释惑:

  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交流。(从上往下看)

  学生会说出:被除数和除数时乘2,商不变。

  这个环节学生汇报完后,作课件全部演示出来。当学生理解后,利用表格让学生分析被除数12是如何变成48的,除数2是如何变成8的,学生会知道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4,而商不变。可再举例验证,如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5或其他的数,而商不变。

  这时师生共同总结并板书: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相同的数,商不变。

  (从下往上看)学生会举例说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2,商不变

  这个环节学生汇报完后,作课件也要全部演示出来。

  师生共同总结: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时除以相同的数,商不变。这时在板书处加上(或除以)

  4、验证理解。

  根据上面的板书内容,老师反问学生:这是不是一个规律呢?

  学生会答:是

  老师说: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

  生会答出:商不变规律

  然后课件显示四道判断题,让学生做。

  第一道(48×5)÷(12×5)=4这是对的,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5,商不变,体现商不变规律。第二道(48÷6)÷(12×6)=4是错的,被除数除以6而除数乘6,没体现同时。第三道(48×3)÷(12×4)=4也是错的,因为乘的数不相同。第四道(48×0)÷(12×0)=4也是错的。因为0乘任何数都是0,且0不能做除数,否则无意义。

  [在这里一是让学生体会“同时”和“相同”。二是让学生明白(0除外)]

  然后板书处加上(0除外)。

  (四)、全课总结: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答出自已学会了什么?[可把课堂总结的规律尽快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五)、巩固练*:围绕商不变规律设计[让学生运用商不变规律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

  商不变规律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12÷2=6

  24÷4=6

  48÷8=6

  96÷16=6

  192÷32=6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七、八、说理念:

  根据课程改革的目标,实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观。切实改进课堂教学,改变传统牵着走的教学行为。学生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认识世界的,因此要组织好学生的活动,让学生通过探索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的说课完了,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谢谢!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