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说课稿 (菁华3篇)

首页 / 说课稿 / | 说课稿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是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小节的内容,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学好本节课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为以后学*其它*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一)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渗透“实验——发现——验证”的数学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迁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学*数学的乐趣,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利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

  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已经具备了观察、比较的意识,并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了面积及面积单位,会用面积单位直接测量面积,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打好了基础。

  三、教法、学法分析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情景教学法、小组协作法、观察法和发现法三种方法。

  由于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尽量运用直观教具、学具、多媒体等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尽量多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他们去探索、去发现、去归纳,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启发者、引路人,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教学流程设计

  针对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今天下午学校安排咱们班的同学给教学楼前的两块草坪浇水,(课件出示两块草坪)老师准备分成男女两组,请你们自己选择。教师鼓励男生承担较大块的草坪,究竟哪块草坪大呢?(男女生争执不休)怎样比较草坪的大小呢?从而得出要比较草坪的面积。(适时提问什么是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进一步引导如何比较面积大小?你有哪些方法?(重叠、数面积单位)对于面积较大的草坪这两种方法又太麻烦。从而引出本课主题: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通过真实情景的创设,自然地引出了本课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了主题的思考,引发了学生学*新知的欲望,为学*新知丰富了情趣,为下面的教学埋下了伏笔。】

  (二)观察发现,猜一猜

  课件出示四幅图片(背后画有一*方厘米的小方格),大小关系为①长相同,宽不同;②宽相同,长不同;③长宽都不同。请学生根据小方格的提示回答三副图的面积,并结合课件演示引导学生观察猜想长方形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当学生得出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关系之后,引导学生进一步求证长方形面积与长和宽之间的数量关系。

  观察课件上的三幅图片的长、宽、面积各是多少,教师板书:

  长(厘米) 宽(厘米) 小方格个数 面积(*方厘米)

  8 54040

  8 64848

  7 64242

  10 33030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得出:每排的个数(长所包含的个数)×排数(宽所包含的个数)=总个数(长方形的面积)

  学生通过观察初步发现:长与宽的乘积正好等于长方形的面积。

  (三)自主探究,验一验

  用1*方厘米的正方形测已知长、宽的长方形的面积。

  学生先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再用1*方厘米的正方形测量长方形的面积,并将结果填入表中。

  根据学生的讨论交流情况教师择机板书得出结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并介绍字母公式S=a×b

  【在验证归纳过程中,做到了学生人人参与教学,每个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际验证并归纳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这里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四)灵活应用,迁移方法

  在推导正方形面积公式时,没有把它作为例题来教学,而是在练*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时,把一个长8分米、宽6分米的长方形,渐变成长6分米、宽6分米的正方形,让学生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迁移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即长和宽相等时,就变成了边长×边长,从而总结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五)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有了明确认识以后,让学生自己解决课前提出的选草坪的问题。安排相应的练*题,练*题的设计由易到难,采用闯关游戏的方式进行,最后出示有一定难度的综合拓展题目作为作业,让学生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期待下一课的到来。

  在这节课上,我主要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实验—发现—验证-归纳总结等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观察、测量、猜测、验证、想像等过程,在合作探究中归纳总结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学具操作和课件演示,吸引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活动,在学*活动中理解数学知识,积累学*方法,思维方法,科学探究的方法,体验自主学*的快乐和成功,从而形成丰富的数学体验,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是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小节的内容,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学好本节课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为以后学*其它*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一)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渗透“实验——发现——验证”的数学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迁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学*数学的乐趣,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利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

  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已经具备了观察、比较的意识,并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了面积及面积单位,会用面积单位直接测量面积,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打好了基础。

  三、教法、学法分析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情景教学法、小组协作法、观察法和发现法三种方法。

  由于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尽量运用直观教具、学具、多媒体等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尽量多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他们去探索、去发现、去归纳,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启发者、引路人,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教学流程设计

  针对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今天下午学校安排咱们班的同学给教学楼前的两块草坪浇水,(课件出示两块草坪)老师准备分成男女两组,请你们自己选择。教师鼓励男生承担较大块的草坪,究竟哪块草坪大呢?(男女生争执不休)怎样比较草坪的大小呢?从而得出要比较草坪的面积。(适时提问什么是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进一步引导如何比较面积大小?你有哪些方法?(重叠、数面积单位)对于面积较大的草坪这两种方法又太麻烦。从而引出本课主题: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通过真实情景的创设,自然地引出了本课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了主题的思考,引发了学生学*新知的欲望,为学*新知丰富了情趣,为下面的教学埋下了伏笔。】

  (二)观察发现,猜一猜

  课件出示四幅图片(背后画有一*方厘米的小方格),大小关系为①长相同,宽不同;②宽相同,长不同;③长宽都不同。请学生根据小方格的提示回答三副图的面积,并结合课件演示引导学生观察猜想长方形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当学生得出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关系之后,引导学生进一步求证长方形面积与长和宽之间的数量关系。

  观察课件上的三幅图片的长、宽、面积各是多少,教师板书:

  长(厘米) 宽(厘米) 小方格个数 面积(*方厘米)

  8 54040

  8 64848

  7 64242

  10 33030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得出:每排的个数(长所包含的个数)×排数(宽所包含的个数)=总个数(长方形的面积)

  学生通过观察初步发现:长与宽的乘积正好等于长方形的面积。

  (三)自主探究,验一验

  用1*方厘米的正方形测已知长、宽的长方形的面积。

  学生先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再用1*方厘米的正方形测量长方形的面积,并将结果填入表中。

  根据学生的讨论交流情况教师择机板书得出结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并介绍字母公式S=a×b

  【在验证归纳过程中,做到了学生人人参与教学,每个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际验证并归纳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这里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四)灵活应用,迁移方法

  在推导正方形面积公式时,没有把它作为例题来教学,而是在练*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时,把一个长8分米、宽6分米的长方形,渐变成长6分米、宽6分米的正方形,让学生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迁移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即长和宽相等时,就变成了边长×边长,从而总结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五)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有了明确认识以后,让学生自己解决课前提出的选草坪的问题。安排相应的练*题,练*题的设计由易到难,采用闯关游戏的方式进行,最后出示有一定难度的综合拓展题目作为作业,让学生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期待下一课的到来。

  在这节课上,我主要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实验—发现—验证-归纳总结等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观察、测量、猜测、验证、想像等过程,在合作探究中归纳总结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学具操作和课件演示,吸引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活动,在学*活动中理解数学知识,积累学*方法,思维方法,科学探究的方法,体验自主学*的快乐和成功,从而形成丰富的数学体验,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是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77、78页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是根据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的有关知识,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量一量,摆一摆,初步得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与长和宽之间的关系,然后再进一步推广到任意长方形的面积都可用长×宽=面积的方法计算。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教材的编排特点以及考虑到我班学生的学*能力等情况,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初步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2)会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3)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归纳、推理、解决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渗透实验——发现——验证的学*方法,在学*过程中,使学生充分感受事物之间存在着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实验—发现—验证”的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能力、合作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

  根据教材的要求,确定本节课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经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会应用公式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教学难点是让学生学会自行探索,概括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并理解长方形所含的*方厘米数正好等于长方形所含的厘米数与宽所含的厘米数的乘积。

  本节课教学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后面正方形面积的教学,以至关系到整个小学阶段*面图形面积的教学。如:*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面积等。这些*面图形面积的求法都是在计算长方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推导的。所以,这节课又是小学阶段*面图形知识的重点。

  二、教法与学法: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尽量运用直观教具、学具和操作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手、眼、脑)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教法的选择以直观教学法为主、操作法和演示法为辅。

  教具和学具:边长1厘米的方格纸、两个长方形纸片、表格等。

  在学法上可归纳为:

  1、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好学。

  2、创设操作情景,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使学生会学,在学*过程中有意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

  3、运用直观教学等多种手段,以便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乐学。

  三、教学程序:

  (一)课前谈话,复*导入

  通过复*面积和面积单位,用面积单位密铺的方法可以知道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面积的谈话来导入课题。使学生明白要学什么,知道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为了让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学*新知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特点,让学生在回忆常用面积单位的基础上,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采取以下的方式进行:

  1、让学生动手操作,先是让学生利用学具摆一摆,从而引出探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再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并完成表格。并将长方形的长,宽,以及面积的数据统计出来。

  2、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让学生交流发现计算长方形面积与长方形长和宽之间的关系,并引导学生初步发现了长方形的长所含厘米数×宽所含厘米数=长方形所含的*方厘米数。初步得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3、运用结论,抽象归纳。问: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面积都可用它的长乘以宽来计算呢?让我们来验证一下好不好?以此提问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要求学生通过现有的材料,小组操作、探讨、验证。这一部分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他们独立去探索、去发现,验证、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这样既加强了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进一步的验证,让学生归纳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即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一结论。

  (三)课堂练*,巩固新知。

  教学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我没有把它作为例题来教学,而是通过出示下面几个图形,让学生计算每个图形的面积。长3厘米、宽2厘米;长5厘米、宽3厘米;长4米、宽3米;长3米、宽3米(实际上是边长3米的正方形)指着最后的图形:这个长方形特别在哪里?正方形的面积,可以怎样计算呢?

  学生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迁移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即长和宽相等时,就变成了边长×边长,从而总结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边长×边长。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四)巩固应用。

  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让学生完成如下练*:

  1、P79练*十九第1题:计算黑板的面积?

  2、P79练*十九第3题:计算篮球场的面积?半场的面积?

  (五)、提高延伸

  李小林要从下面的长方形纸上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部分是什么图形?它的面积是多少*方厘米?

  通过这一基础练*,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长方形面积公式来解决一般问题。

  (六)、总结评价,促进发展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把你的收获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把自己的收获与同学交流,既是对一节课自己掌握情况的回顾,也是对自己行为的评价。)

  最后,教师以提问,学生自行小结的方式结束:这节课你们学了哪些知识?这一部分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我在进行补充,使这一节课的内容在学生大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为了让学生学好《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这课知识,我尽量多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他们去探索、去发现、去归纳,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启发者、引路人,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导者。这样,学生才真正学到了知识。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阅读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1)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说课稿 (菁华3篇)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是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小节的内容,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学好本节课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为以后学*其它*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一)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渗透“实验——发现——验证”的数学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迁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学*数学的乐趣,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利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

  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已经具备了观察、比较的意识,并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了面积及面积单位,会用面积单位直接测量面积,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打好了基础。

  三、教法、学法分析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情景教学法、小组协作法、观察法和发现法三种方法。

  由于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尽量运用直观教具、学具、多媒体等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尽量多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他们去探索、去发现、去归纳,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启发者、引路人,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教学流程设计

  针对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今天下午学校安排咱们班的同学给教学楼前的两块草坪浇水,(课件出示两块草坪)老师准备分成男女两组,请你们自己选择。教师鼓励男生承担较大块的草坪,究竟哪块草坪大呢?(男女生争执不休)怎样比较草坪的大小呢?从而得出要比较草坪的面积。(适时提问什么是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进一步引导如何比较面积大小?你有哪些方法?(重叠、数面积单位)对于面积较大的草坪这两种方法又太麻烦。从而引出本课主题: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通过真实情景的创设,自然地引出了本课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了主题的思考,引发了学生学*新知的欲望,为学*新知丰富了情趣,为下面的教学埋下了伏笔。】

  (二)观察发现,猜一猜

  课件出示四幅图片(背后画有一*方厘米的小方格),大小关系为①长相同,宽不同;②宽相同,长不同;③长宽都不同。请学生根据小方格的提示回答三副图的面积,并结合课件演示引导学生观察猜想长方形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当学生得出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关系之后,引导学生进一步求证长方形面积与长和宽之间的数量关系。

  观察课件上的三幅图片的长、宽、面积各是多少,教师板书:

  长(厘米) 宽(厘米) 小方格个数 面积(*方厘米)

  8 54040

  8 64848

  7 64242

  10 33030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得出:每排的个数(长所包含的个数)×排数(宽所包含的个数)=总个数(长方形的面积)

  学生通过观察初步发现:长与宽的乘积正好等于长方形的面积。

  (三)自主探究,验一验

  用1*方厘米的正方形测已知长、宽的长方形的面积。

  学生先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再用1*方厘米的正方形测量长方形的面积,并将结果填入表中。

  根据学生的讨论交流情况教师择机板书得出结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并介绍字母公式S=a×b

  【在验证归纳过程中,做到了学生人人参与教学,每个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际验证并归纳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这里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四)灵活应用,迁移方法

  在推导正方形面积公式时,没有把它作为例题来教学,而是在练*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时,把一个长8分米、宽6分米的长方形,渐变成长6分米、宽6分米的正方形,让学生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迁移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即长和宽相等时,就变成了边长×边长,从而总结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五)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有了明确认识以后,让学生自己解决课前提出的选草坪的问题。安排相应的练*题,练*题的设计由易到难,采用闯关游戏的方式进行,最后出示有一定难度的综合拓展题目作为作业,让学生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期待下一课的到来。

  在这节课上,我主要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实验—发现—验证-归纳总结等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观察、测量、猜测、验证、想像等过程,在合作探究中归纳总结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学具操作和课件演示,吸引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活动,在学*活动中理解数学知识,积累学*方法,思维方法,科学探究的方法,体验自主学*的快乐和成功,从而形成丰富的数学体验,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科书第97—98页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例1。在此之前,学生掌握了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对面积单位有了一个较深的感性认识,学会了运用面积单位直接度量面积。学好这一部分内容,对于*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推导及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探究有着重要影响。

  在学*和研究这一内容后,让学生初步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计算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在小组合作,师生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突破重点,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得出采用让学生人人动手拼摆,列表观察,分析推导的方法进行。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大胆猜想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诱发其内在的学*动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的思维。

  2、学*目标:

  ⑴、认知目标:

  ①、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并能应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②、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渗透“实验——猜想——验证”的数学学*方法,为今后学*其它*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⑵、情感目标:

  ①、让学生动手实验操作、大胆猜想以激发学*数学的兴趣。

  ②、通过比较正方形和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异同,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观念。

  3、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面积计算公式。

  4、学*难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二、说教法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要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获得数学经验;而教师只是学生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全面参与和了解学生的学*过程中起着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关注他们的学*方法、学*水*和情感态度,促使学生向着预定的目标发展的作用。因此,我运用了”摆一摆——猜一猜——验一验——用一用“的教学法,让学生知道身边的数学问题随处可见,能把自己的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当中的事情,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进一步激发学生学*数学的热情。分页标题#e#

  三、说学法

  学生分小组活动:用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观察拼成后图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面积是多少,并作好记录。小组汇报拼摆结果,观察统计的数据,小组讨论:通过摆一摆,你们有什么发现?猜一猜:长方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小组合作进行操作,验证猜想,讨论小结出长方形面计算的公式,在此基础上通过典型和有意义的材料,把一个长7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渐变成长5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边长5分米的正方形),让学生大胆猜想、自主探究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在活动中拼摆、观察、猜测、验证总结。这样,即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又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方式。通过小组的拼摆——猜测——验证,让学生经历从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到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再创造,培养了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设计

  1、沟通知识,建立联系(摆一摆 )

  ①学生估计1*方米、1*方分米、1*方厘米面积大约有多大?

  ②学生把准备好的学具(面积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卡片)拿出来摆各种长、宽数据不等的长方形,想一想:自己摆出来的图形面积是多少?

  2、自主探索,领悟方法(猜 一猜)

  ①教师准备几种不同的长方形,每组选择一种进行探究。

  一种:一个长3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

  二种:一个长4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

  三种: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

  ②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想办法求出各自图形的面积。

  学生先讨论、交流想法,再在练*本上求长方形的面积

  ③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汇报交流,说出自己的方法。

  ④师生交流,提炼方法: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什么有关系呢?

  通过 拼、量,学生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有关系,并得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3、利用迁移,探究知识(验一验)

  ①引导学生猜想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师把一个长7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渐变成边长5分米的正方形的过程;让学生去猜想、发现其面积的计算方法。

  ②学生交流、验证计算公式的产生过程是否正确?

  ③小组交流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联系。

  学生在交流、讨论中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就是两条相邻边长的积;只是求长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长和宽的长度,而求正方形的面积只需要一条边长的长度。分页标题#e#

  4、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用一用)

  ①请你帮老师配玻璃:老师办公桌上的一块玻璃面积是24*方分米,不小心被打碎了,我想配一块和桌面大小相等的玻璃,你们帮忙算一算它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②学校有一块边长16米的正方形园地,中间有一个边长4米的正方形花坛,周围是草坪。请你算一算草坪的面积。

  在本节课中,我以小组合作学*为基础,让学生操作,观察讨论,猜想验证;在活动探究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充分创设情境、提供帮助、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只要我们积极组织活动,变被动的教为让学生主动的学,那么教与学就能碰撞出创造的火花,我们的学生就会萌发创新意识,就会富有创新意识,就会富有创新能力。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是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77、78页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是根据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的有关知识,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量一量,摆一摆,初步得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与长和宽之间的关系,然后再进一步推广到任意长方形的面积都可用长×宽=面积的方法计算。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教材的编排特点以及考虑到我班学生的学*能力等情况,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初步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2)会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3)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归纳、推理、解决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渗透实验——发现——验证的学*方法,在学*过程中,使学生充分感受事物之间存在着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实验—发现—验证”的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能力、合作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

  根据教材的要求,确定本节课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经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会应用公式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教学难点是让学生学会自行探索,概括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并理解长方形所含的*方厘米数正好等于长方形所含的厘米数与宽所含的厘米数的乘积。

  本节课教学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后面正方形面积的教学,以至关系到整个小学阶段*面图形面积的教学。如:*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面积等。这些*面图形面积的求法都是在计算长方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推导的。所以,这节课又是小学阶段*面图形知识的重点。

  二、教法与学法: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尽量运用直观教具、学具和操作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手、眼、脑)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教法的选择以直观教学法为主、操作法和演示法为辅。

  教具和学具:边长1厘米的方格纸、两个长方形纸片、表格等。

  在学法上可归纳为:

  1、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好学。

  2、创设操作情景,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使学生会学,在学*过程中有意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

  3、运用直观教学等多种手段,以便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乐学。

  三、教学程序:

  (一)课前谈话,复*导入

  通过复*面积和面积单位,用面积单位密铺的方法可以知道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面积的谈话来导入课题。使学生明白要学什么,知道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为了让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学*新知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特点,让学生在回忆常用面积单位的基础上,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采取以下的方式进行:

  1、让学生动手操作,先是让学生利用学具摆一摆,从而引出探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再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并完成表格。并将长方形的长,宽,以及面积的数据统计出来。

  2、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让学生交流发现计算长方形面积与长方形长和宽之间的关系,并引导学生初步发现了长方形的长所含厘米数×宽所含厘米数=长方形所含的*方厘米数。初步得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3、运用结论,抽象归纳。问: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面积都可用它的长乘以宽来计算呢?让我们来验证一下好不好?以此提问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要求学生通过现有的材料,小组操作、探讨、验证。这一部分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他们独立去探索、去发现,验证、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这样既加强了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进一步的验证,让学生归纳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即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一结论。

  (三)课堂练*,巩固新知。

  教学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我没有把它作为例题来教学,而是通过出示下面几个图形,让学生计算每个图形的面积。长3厘米、宽2厘米;长5厘米、宽3厘米;长4米、宽3米;长3米、宽3米(实际上是边长3米的正方形)指着最后的图形:这个长方形特别在哪里?正方形的面积,可以怎样计算呢?

  学生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迁移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即长和宽相等时,就变成了边长×边长,从而总结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边长×边长。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四)巩固应用。

  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让学生完成如下练*:

  1、P79练*十九第1题:计算黑板的面积?

  2、P79练*十九第3题:计算篮球场的面积?半场的面积?

  (五)、提高延伸

  李小林要从下面的长方形纸上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部分是什么图形?它的面积是多少*方厘米?

  通过这一基础练*,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长方形面积公式来解决一般问题。

  (六)、总结评价,促进发展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把你的收获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把自己的收获与同学交流,既是对一节课自己掌握情况的回顾,也是对自己行为的评价。)

  最后,教师以提问,学生自行小结的方式结束:这节课你们学了哪些知识?这一部分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我在进行补充,使这一节课的内容在学生大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为了让学生学好《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这课知识,我尽量多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他们去探索、去发现、去归纳,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启发者、引路人,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导者。这样,学生才真正学到了知识。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2)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评课稿 (菁华3篇)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评课稿1

  听了王老师的一节数学课,我觉得这节课质朴文华,耐人寻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始,王老师通过对上节课内容的复*,为本节课做了很好的铺垫,然后,出示像鸟巢、*广场这么大的面积,还能否用摆一摆的方法来量出它们的面积导入新课,让学生思考你有什么办法?轻松导课,而真正做到了让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贴*再贴*,引起了学生学*新知的欲望。

  二、实践探究、寻找方法

  课件出示长 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你能求出它的面积吗?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在本上亲自也画一画长方形,然后师点拨可以通过摆1厘米的小正方形,看看能摆几个来求它的面积,从而得出结论:长方形的面积=排数×每排个数,而排数就是长方形的.宽,每排个数就是长方形的长,最后得出总结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能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安排了让学生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认识的实验,学生经被启发,小组讨论及个人独立思考,在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中获得了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这无形中培养了学生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分类验证,确认计算方法

  这个发现是否准确无误呢?这个方法是否对计算所有的长方形的面积都适用呢?我们还要对这个发现进行验证。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学生通过一次实验而发现的,是不能成为科学发现的结论,还必须通过"验证"这一环节,使学生明白在任何一种发现活动中,新的认识、新的结论不能盲目、草率地断言,必须要有充分的科学依据。教者设计这一教学环节,既渗透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严谨科学态度。

  四、整理归纳,揭示学*方法。

  整堂课的主体性学*,首先是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掌握,其次是学*“实验--发现--验证”的学*方法,后者的学*方法的指导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来说更为重要。

  五、应用深知、巩固深化

  1、重新计算,引出正方形的面积。

  2、应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总之,本节课教师能充分发扬民主,以民主合作化的教学,塑造富有主体性的人,在课堂给学生创设自由,自主的学*活动空间,巧妙地设计了开放性的问题,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得到培养,特别是教师能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 “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贯穿“实验-发现-验证”思路,整节课教学过程注重了学*方法,思维方法,探索方法的获取,这也就是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充分体现。

  建议:从这节课中看出学生对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还是不过关,应该让学生计算的时候先写上公式,让学生对公式有一个熟悉的过程,然后再让学生往公式里代数字这样就不容易出错了!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评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科书第40—42页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运用公式计算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掌握了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对面积单位有了一个较深的感性认识,学会了运用面积单位直接度量面积。学好这一部分内容,对于*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推导及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探究有着重要影响。

  2、学*目标:

  ⑴、知识技能:

  经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并能应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⑵、过程与方法:

  ①、 渗透“实验、猜想、验证”的数学学*方法,为今后学*其它*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②、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利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让学生动手实验操作、大胆猜想以激发学*数学的兴趣。

  ②、在老师、同学的帮助下感受数学活动中的成功,并尝试克服困难

  3、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面积计算公式。

  4、学*难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5、突破重难点的策略:为了突破重点,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得出采用疑难引入,让学生人人动手拼摆,观察,分析推导的方法进行。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大胆猜想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诱发其内在的学*动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的思维。

  二、说教法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而教师只是学生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促使学生向着预定的目标发展的作用。因此,我运用了“摆一摆、猜一猜、验一验、用一用”的教学法,让学生知道身边的数学问题随处可见,能把自己所学知识用来解决生活当中的事情。

  《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数学资源。加之学生前面的学*中已经有了用方格来度量一个图形面积的经验,所以在这节课设计时我换掉了例1,用问题直接引起学生对课题的关注,通过摆一摆,猜一猜抽象出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然后利用例2来验证公式。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做学*的主人。

  三、说学法

  学生分小组活动:用小正方形去拼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观察拼成后图形的长是多少个方格,宽是多少方格,面积是多少个方格。小组汇报拼摆结果,观察讨论:通过摆一摆,你们有什么发现?猜一猜:长方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讨论小结出长方形面计算的公式,并用摆和计算两种方法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把一个长8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渐变成长4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边长4厘米的,让学生大胆猜想、自主探究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在活动中拼摆、观察、猜测、验证总结。这样,即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又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方式。通过小组的拼摆、猜测、验证,让学生经历从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到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再创造,培养了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设计

  1、沟通知识,建立联系(摆一摆 )

  ①、学生估计1*方米、1*方分米、1*方厘米面积大约有多大?

  ②、大屏展示疑难:一个长方形长5厘米、宽3厘米。你能求出它的面积吗?

  学生把准备好的学具(面积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卡片)拿出来摆,看用几个面积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能摆出来。想一想:自己摆出来的图形面积是多少?

  2、师生交流,提炼方法:(猜 一猜)

  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什么有关系呢?你能大胆猜一猜吗?

  通过拼摆,学生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有关系,讨论得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3、自主探索,验证方法(验 一验)

  ①教师准备几种不同的长方形,每组选择一种进行探究。

  一种:一个长6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

  二种: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

  三种:一个长8厘米、宽1厘米的长方形……

  ②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想办法求出各自图形的面积。

  学生先讨论、交流想法,再在练*本上求长方形的面积

  ③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汇报交流,说出自己的方法。(可能出现的情况:用1*方厘米来测量或只测量长和宽再相乘……用不同的方法验证同一个图形的面积都相同。)

  4、利用迁移,探究知识(验一验)

  ①引导学生猜想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师把一个长8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渐变成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的过程;让学生去猜想、发现其面积的计算方法。

  ②学生交流、再一次验证计算公式的产生过程是否正确?

  ③小组交流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联系。

  学生在交流、讨论中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就是两条相邻边长的积;只是求长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长和宽的长度,而求正方形的面积只需要一条边长的长度。(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5、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用一用)

  ①口答。这些图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

  ②、电视机荧屏长56厘米,宽42厘米。多少荧屏的面积是多少?

  ③、一个正方形方巾的边长是9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方分米?

  ④、下面是一套房子的*面图,你能算出喜欢的房间的面积吗?

  6、总结回顾,加深印象。

  在本节课中,我以小组合作学*为基础,让学生操作,观察讨论,猜想验证;在活动探究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充分创设情境、提供帮助、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只要我们积极组织活动,变被动的教为让学生主动的学,那么教与学就能碰撞出创造的火花,我们的学生就会萌发创新意识,就会富有创新意识,就会富有创新能力。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评课稿3

  一、教材分析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是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小节的内容,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学好本节课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为以后学*其它*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一)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渗透“实验——发现——验证”的数学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迁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学*数学的乐趣,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利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

  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已经具备了观察、比较的意识,并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了面积及面积单位,会用面积单位直接测量面积,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打好了基础。

  三、教法、学法分析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情景教学法、小组协作法、观察法和发现法三种方法。

  由于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尽量运用直观教具、学具、多媒体等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尽量多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他们去探索、去发现、去归纳,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启发者、引路人,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教学流程设计

  针对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今天下午学校安排咱们班的同学给教学楼前的两块草坪浇水,(课件出示两块草坪)老师准备分成男女两组,请你们自己选择。教师鼓励男生承担较大块的草坪,究竟哪块草坪大呢?(男女生争执不休)怎样比较草坪的大小呢?从而得出要比较草坪的面积。(适时提问什么是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进一步引导如何比较面积大小?你有哪些方法?(重叠、数面积单位)对于面积较大的草坪这两种方法又太麻烦。从而引出本课主题: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通过真实情景的创设,自然地引出了本课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了主题的思考,引发了学生学*新知的欲望,为学*新知丰富了情趣,为下面的教学埋下了伏笔。】

  (二)观察发现,猜一猜

  课件出示四幅图片(背后画有一*方厘米的小方格),大小关系为①长相同,宽不同;②宽相同,长不同;③长宽都不同。请学生根据小方格的提示回答三副图的面积,并结合课件演示引导学生观察猜想长方形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当学生得出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关系之后,引导学生进一步求证长方形面积与长和宽之间的数量关系。

  观察课件上的三幅图片的长、宽、面积各是多少,教师板书:

  长(厘米) 宽(厘米) 小方格个数 面积(*方厘米)

  8 54040

  8 64848

  7 64242

  10 33030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得出:每排的个数(长所包含的个数)×排数(宽所包含的个数)=总个数(长方形的面积)

  学生通过观察初步发现:长与宽的乘积正好等于长方形的面积。

  (三)自主探究,验一验

  用1*方厘米的正方形测已知长、宽的长方形的面积。

  学生先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再用1*方厘米的正方形测量长方形的面积,并将结果填入表中。

  根据学生的讨论交流情况教师择机板书得出结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并介绍字母公式S=a×b

  【在验证归纳过程中,做到了学生人人参与教学,每个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际验证并归纳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这里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四)灵活应用,迁移方法

  在推导正方形面积公式时,没有把它作为例题来教学,而是在练*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时,把一个长8分米、宽6分米的长方形,渐变成长6分米、宽6分米的正方形,让学生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迁移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即长和宽相等时,就变成了边长×边长,从而总结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五)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有了明确认识以后,让学生自己解决课前提出的选草坪的问题。安排相应的练*题,练*题的设计由易到难,采用闯关游戏的方式进行,最后出示有一定难度的综合拓展题目作为作业,让学生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期待下一课的到来。

  在这节课上,我主要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实验、发现、验证,归纳总结等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观察、测量、猜测、验证、想像等过程,在合作探究中归纳总结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学具操作和课件演示,吸引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活动,在学*活动中理解数学知识,积累学*方法,思维方法,科学探究的方法,体验自主学*的快乐和成功,从而形成丰富的数学体验,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3)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评课稿 (菁华3篇)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评课稿1

  听了王老师的一节数学课,我觉得这节课质朴文华,耐人寻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始,王老师通过对上节课内容的复*,为本节课做了很好的铺垫,然后,出示像鸟巢、*广场这么大的面积,还能否用摆一摆的方法来量出它们的面积导入新课,让学生思考你有什么办法?轻松导课,而真正做到了让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贴*再贴*,引起了学生学*新知的欲望。

  二、实践探究、寻找方法

  课件出示长 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你能求出它的面积吗?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在本上亲自也画一画长方形,然后师点拨可以通过摆1厘米的小正方形,看看能摆几个来求它的面积,从而得出结论:长方形的面积=排数×每排个数,而排数就是长方形的宽,每排个数就是长方形的长,最后得出总结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能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安排了让学生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认识的实验,学生经被启发,小组讨论及个人独立思考,在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中获得了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这无形中培养了学生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分类验证,确认计算方法

  这个发现是否准确无误呢?这个方法是否对计算所有的长方形的面积都适用呢?我们还要对这个发现进行验证。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学生通过一次实验而发现的,是不能成为科学发现的结论,还必须通过"验证"这一环节,使学生明白在任何一种发现活动中,新的认识、新的结论不能盲目、草率地断言,必须要有充分的科学依据。教者设计这一教学环节,既渗透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严谨科学态度。

  四、整理归纳,揭示学*方法。

  整堂课的主体性学*,首先是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掌握,其次是学*“实验、发现、验证”的学*方法,后者的学*方法的指导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来说更为重要。

  五、应用深知、巩固深化

  1、重新计算,引出正方形的面积。

  2、应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总之,本节课教师能充分发扬民主,以民主合作化的教学,塑造富有主体性的人,在课堂给学生创设自由,自主的学*活动空间,巧妙地设计了开放性的问题,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得到培养,特别是教师能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 “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贯穿“实验、发现、验证”思路,整节课教学过程注重了学*方法,思维方法,探索方法的获取,这也就是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充分体现。

  建议:从这节课中看出学生对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还是不过关,应该让学生计算的时候先写上公式,让学生对公式有一个熟悉的过程,然后再让学生往公式里代数字这样就不容易出错了!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评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科书第97—98页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例1。在此之前,同学掌握了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对面积单位有了一个较深的感性认识,学会了运用面积单位直接度量面积。学好这一局部内容,对于*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推导和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探究有着重要影响。在学*和研究这一内容后,让同学初步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计算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中,培养同学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在小组合作,师生交流中,培养同学的小组合作能力,鼓励同学勇于探索,培养同学的探索精神。让同学通过动手实践,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突破重点,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得出采用让同学人人动手拼摆,列表观察,分析推导的方法进行。在同学掌握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大胆猜测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激发同学学*数学的兴趣,诱发其内在的学*动机,促使同学积极、主动、发明性的思维。

  2、学*目标:

  ⑴、认知目标:

  ①、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并能应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②、培养同学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渗透“实验、猜测、验证”的数学学*方法,为今后学*其它*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⑵、情感目标:

  ①、让同学动手实验操作、大胆猜测以激发学*数学的兴趣。

  ②、通过比较正方形和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异同,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观念。

  3、学*重点:让同学通过动手实践、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面积计算公式。

  4、学*难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二、说教法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同学“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强调“教学要从同学已有的经验动身,让同学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笼统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要激发同学的学*积极性,向同学提供充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获得数学经验;而教师只是同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全面参与和了解同学的学*过程中起着对同学进行积极的评价、关注他们的学*方法、学*水*和情感态度,促使同学向着预定的目标发展的作用。因此,我运用了“摆一摆、猜一猜、验一验、用一用”的教学法,让同学知道身边的数学问题随处可见,能把自身的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当中的事情,培养同学的发散思维,进一步激发同学学*数学的热情。

  三、说学法

  同学分小组活动:用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观察拼成后图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面积是多少,并作好记录。小组汇报拼摆结果,观察统计的数据,小组讨论:通过摆一摆,你们有什么发现?猜一猜:长方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小组合作进行操作,验证猜测,讨论小结出长方形面计算的公式,在此基础上通过典型和有意义的资料,把一个长7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渐变生长5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边长5分米的正方形),让同学大胆猜测、自主探究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同学在活动中拼摆、观察、猜想、验证总结。这样,即培养了同学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又体现了同学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方式。通过小组的拼摆、猜想、验证,让同学经历从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到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再发明,培养了同学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优秀教案

  1、沟通知识,建立联系(摆一摆 )

  ①同学估计1*方米、1*方分米、1*方厘米面积大约有多大?

  ②同学把准备好的学具(面积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卡片)拿出来摆各种长、宽数据不等的长方形,想一想:自身摆出来的图形面积是多少?

  2、自主探索,领悟方法(猜 一猜)

  ①教师准备几种不同的长方形,每组选择一种进行探究。

  一种:一个长3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

  二种:一个长4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

  三种: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

  ②同学以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想方法求出各自图形的面积。

  同学先讨论、交流想法,再在练*本上求长方形的面积

  ③同学以组为单位进行汇报交流,说出自身的方法。(可能出现的情况:用1*方厘米来丈量或只丈量长和宽再相乘……)

  ④师生交流,提炼方法: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什么有关系呢?(教师相机指导)

  通过拼、量,同学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有关系,并得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3、利用迁移,探究知识(验一验)

  ①引导同学猜测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师把一个长7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渐变成边长5分米的正方形的过程;让同学去猜测、发现其面积的计算方法。

  ②同学交流、验证计算公式的发生过程是否正确?

  ③小组交流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联系。

  同学在交流、讨论中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就是两条相邻边长的积;只是求长方形的面积必需知道长和宽的长度,而求正方形的面积只需要一条边长的长度。

  4、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用一用)

  ①请你帮老师配玻璃:老师办公桌上的一块玻璃面积是24*方分米,不小心被打碎了,我想配一块和桌面大小相等的玻璃,你们帮助算一算它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②学校有一块边长16米的正方形园地,中间有一个边长4米的正方形花坛,周围是草坪。请你算一算草坪的面积。

  在本节课中,我以小组合作学*为基础,让同学操作,观察讨论,猜测验证;在活动探究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充沛创设情境、提供协助、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只要我们积极组织活动,变被动的教为让同学主动的学,那么教与学就能碰撞出发明的火花,我们的同学就会萌发创新意识,就会富有创新意识,就会富有创新能力。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评课稿3

  课堂教学模式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是现代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课堂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一、 模式的背景

  (一)对自己教学工作的剖析

  回想一下自己的课堂教学,尽管已经融入了新课程的理念,可是仍然不可避免地带着传统课堂教学的影子:课堂上淡化情境的创设;教师讲的多,学生探究的少;关注更多的还是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忽视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知识建构环节时间分配少,套用公式的巩固练*时间多,课堂小结流于形式等。

  (二)对学生现状的分析

  学生对于数学概念这类知识的学**惯于死记硬背,只知道其然却不知道其所以然,因此出现了只会套用,而不会灵活应用的弊病。久而久之,学生头脑中的数学概念就会零散,自然不利于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基于上述原因,我以新课标为依据,以我县开展的高效课堂教学活动为契机,结合我校的数学学科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以及学生数学学*的特点和自己数学教学的实际,确定了:铺垫引入、温故知新——情境激趣、引发思考 ——自主探究、建立模型——巩固应用、反馈调节——自我梳理、总结提升”的主体发展式五环节教学模式。

  所谓主体发展是指学生是学*活动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积极培养他们的自主精神,让他们自觉地投入到学*活动中去,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使其主体作用得以发挥。

  二、模式的论证

  我从五个环节对我的教学模式进行论证.

  环节(一)铺垫引入、温故知新

  小学数学新知识的学*,大多是以已有知识为基础,利用知识的迁移获得的。复*旧知,可以为学*新知打下扎实的基础,会使新旧知识融会贯通,使知识系统化。此环节,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抓住新知与旧知的联系点,可以通过填空、口算、笔算、解决问题等形式对旧知识进行回顾,做到温故而知新。

  环节(二)情境激趣、引发思考

  一个源于生活实际的、让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会使他们非常真切地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和力量。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特点进行情境的创设,可以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可以创设有趣的故事情境,可以创设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情境,也可以创设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情境等。在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中,引发学生的思考。

  环节(三)自主探究、建立模型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活动、探索、思考的环境。 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还要适时引导、点拨,提升学生的发现,建立正确的模型。学生可通过质疑、猜测、尝试、验证、操作、交流等形式进行探究,可以是自主探索,也可以是合作交流;可以是直观演示,也可以是动手操作;可以是对问题的分析、也可以是对结论的验证。让学生在具体的探究活动中建立表象、感知知识形成的过程,进而明理。

  环节(四)巩固应用、反馈调节

  课堂练*是教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反馈的主要途径。

  练*设计应与教材*题紧密结合,要做到“课本*题为主,课外*题为辅”。*题设计要注意形式新颖,循序渐进,从生活实际出发,讲求实效。同时, 课堂练*要与学生反馈相结合,做到及时反馈,适时“调节”。

  环节(五)自我梳理、总结提升

  有效的课堂总结,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结构,突出重难点,提升学生的思维。教学中可先让学生进行自我梳理,“你今天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疑难?”“你今天表现如何?”是我们常用的总结语。教师可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从知识、方法、思想、情感态度等方面再进行总结提升。

  三、模式的论证

  (一)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的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经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探究过程,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等学*过程中,锻炼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学*和探索的兴趣。

  3、让学生在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合作意识、应用意识,建立自信心。

  教学重点:探究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二)教学设计:

  【环节一】铺垫引入、温故知新

  在这个环节我先让学生复*常用的面积单位,接着让学生为网球场、橡皮、课桌面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让学生结合实物正确区分面积单位,进一步巩固了用面积单位来计量面积的知识,为新课的学*做好准备。(此环节大约需要3分钟)

  【环节二】情境激趣、引发思考

  这个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观察图画、估计面积、动手摆面积单位来测量面积,让学生初步感知每行、几行与长和宽的关系。接着出示我们学校的操场图,学生通过直观感知摆面积单位比较麻烦,应寻求计算的方法,从而明确学*本课知识的目的。然后让学生猜想长方形面积的大小可能与它的什么有关?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关系。最后以长方形的面积和长、宽到底什么有关系呢?引发学生思考,激起探究的欲望。

  (此环节大约需要8分钟)

  【环节三】自主探究、建立模型

  这个环节我将分为4步来实施:

  1、动手验证: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摆出不同的长方形,并记录相关数据。

  2、交流归纳。观察表格得出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明确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即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3、深入明理。为什么长乘宽就能算出长方形的面积呢?学生思考交流后,教师结合课件进行演示后小结,让学生既掌握公式,同时明白其算理。

  4、知识迁移。引导学生明确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关系,得出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在观察、思考、操作、探究的活动中,使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此环节大约需要15分钟)

  (四)巩固应用、反馈调节

  为了学生能更好的学以致用,同时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我设计了以下的练*:

  基础练*:包括填一填、选一选,计算花坛的面积和周长。

  变式练*:求正方形的面积

  综合练*:求剩下图形的面积

  拓展练*:巧算面积

  这些练*,从多种角度训练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此环节大约需要11分钟)

  (五)自我梳理、总结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在课的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学*收获,注重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梳理,又总结了学*新知的方法。最后布置生活作业,让学生更充分地体验数学的实际应用。

  (此环节大约需要3分钟)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4)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教学反思 (菁华6篇)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教学反思1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内容。秦老师的教学立足于教材,重点让学生经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会应用公式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本节课教学构思充分体现了“限时讲授、合作学*、踊跃展示”的十二字精神,为学生创设自主学*的情境,学生体验了自我探究、操作实践、观察发现、小组合作交流的学*过程,通过猜一猜、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算一算等教学活动,发现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历“猜想---操作----验证---应用”,学生的学*情绪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情感得到充分的体验,并在学*过程中,掌握了一定的学*数学的方法,数学思维得到发展,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都得到了较好地落实。

  一、重视探究发现的过程,变“讲授”为“自主”

  教师眼中课堂教学的理想状态是力图让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学*不仅能够“知其然”,还能够“知其所以然”。《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是一节传统经典内容,它是*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教学的起始课,是以后进行*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及圆等*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教学的基础,在学生数学学*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为了让学生对长方形的面积计算“知其所以然”,秦老师整堂课的教学都在以面积的意义为出发点,引导学生理解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其实就是求长方形中所包含相应的面积单位的个数。于是学生自然而然地以摆1*方厘米面积单位为主要方式,自主感悟长方形的面积计算中长、宽与对应面积单位个数之间的关系,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归纳并掌握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上课伊始,秦老师就以学生已经掌握的面积单位的知识为铺垫,引导学生估测,不仅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还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生的探究环节秦老师是这样安排的:摆一摆——从学具中任意取出几个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长方形;写一写——根据摆好的长方形将表格填写完整;想一想——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用若干个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结果确认,用几个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几*方厘米。通过填写表格,学生又能初步感知到长方形中所含面积单位个数与小正方形每行摆的个数、行数之间的关系,体会到“长方形的长与沿长边可以摆的面积单位个数,宽与沿宽边可以摆面积单位的行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理解“长×宽”的意义打下基础。

  这样的教学过程,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有如下优点:一是结合前两节内容“面积意义及面积单位”的教学,顺向组织多层次的体验活动,为学生探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二是借助动手操作,沟通直观材料与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自主提炼数学模型。

  二、关注本质内涵的理解,发展综合能力

  秦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直追求面积计算方法的本质内涵,一直突出引导学生不仅能够对面积计算公式“知其然”,同样需要“知其所以然”,因此,学生学*活动的核心目标很明确。如借助前面所学的“面积及面积单位”的知识内容理解长方形的面积本质意义时,通过学生的猜测、判断过程,提升了空间观念。因为这样的猜测、判断不是毫无根据的瞎猜,它是有参照的、有标准的判断,是一种空间感、数感的综合应用的过程。

  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够准确把握学生的学*起点,同时还能够让学*过程的深刻性与学*材料的主动性、学*活动的具体性有效结合起来。

  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没有把它作为例题来教学,而是在练*中,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迁移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练*设计体现应用性与开放性。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获得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后,在练*中设计了一些应用性练*,如计算校园里跑道、篮球场、草坪和花坛的面积,引导学生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将知识化为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再如已知黑板面的长和宽,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由此引导学生比较长方形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上的不同,强化了知识点。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还设计了拓展延伸性练*,从长方形纸上剪下最大的正方形,剩下的图形面积是多少;以及最后根据长方形中部分有规律排列的1*方厘米小正方形计算长方形的面积,让学生再次感悟到“长×宽”的算理,对本节课的学*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总之,在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拼摆,列表观察、小组合作交流等活动,经历“猜想——实验——验证”,推导和归纳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运用转化、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大胆猜测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概括、合作能力和自主探索精神。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教学反思2

  数学活动要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本节课的教学我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公式,会用面积公式计算,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探究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过程。本节是通过实践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自己探究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从而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本节课我设计了两次不同目的的操作体验,课的开始先让学生估长方形和正方形卡片的面积,使学生在大脑中建立起一定印象,然后在通过让学生量长方形卡片的长和宽和正方形的边长,自己想办法求出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面积学生经历了猜面积验证面积的探究过程,最后再让学生画一个长方形,这样大大丰富了例证,逐步归纳出了公式,最后再推广到乘边求长方形面积的测量。这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法,让学生亲身经历应用的过程,促进了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教学反思3

  面积的含义是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第一课时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结合具体的学*情境,通过观察、想像、操作、估计和直观推理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面图形大小的方法。在此之前,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从周长到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上的一个重大飞跃;在此这后学生还将学*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学好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学生正确区分周长和面积,知道比较物体的表面和*面图形大小的常用方法,为学*面积单位和面积计算做好准备。

  参考教参对这部分内容的解析,并结合自己的认识,我设计以“物体的面”为切入点,引出“面积”的概念,感知“面积”有“大小”,再进一步引出“*面图形的面积”,并通过观察、想像、操作、估计和直观推理等活动,初步掌握比较简单图形面积的大小的不同方法。在以上尊重教材设置的基础上,我把感知“周长”和“面积”的区别渗透在问题中,引导学生思考,做到初步感知二者的区别。往下,我就三大主要环节,分析我的教学设计和反思。

  第一教学环节

  【我的设计】本环节我设计情景引入新课,挥手HI~~(学生跟着做),顺势用我的手掌和同学们的手掌比较,追问:老师的手掌面大还是你们的手掌面大?手掌面的大小叫做手掌的面积。

  【我的反思】这一环节的教学和学生互动,在学生兴致高的情况下引入新课内容。学生乐学,达到良好的预设效果。

  第二教学环节

  【我的设计】通过“比一比”、“看一看”、“想一想”、“变一变”逐层推进。“比一比”是通过黑板的表面和数学书封面的大小比较引入“物体的面”和“面有大小”两个知点,通过“看一看”出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面,让学生明确生活中的物体都有面,并引出物体的面的面积概念,再让学生“想一想”是否可以加入“面积”来描述物体面大小的比较,最后在“变一变”环节中学生把生活中物体面的大小比较用“面积”概念来进一步描述。

  【我的反思】这一环节的教学建立在“相信”与“不相信”两个矛盾点上,一方面肯定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勇敢的“说”,相信他们能说好,不应怀疑而“带”学生说;另一方面又要允许学生说不好,对于说不好的学生要进行适度的引导,教学前应把握学情,思索引导的方法和度,当然必要的教学机智来处理“突发事件”,这就属于教师自我修养的积淀。

  第三教学环节

  【我的设计】本环节教学“*面图形的面积”,首先我出示一张长方形的纸片,让学生在“摸一摸”中明确“*面图形”也是有面积的,再过渡到对*面图形的面的大小比较上,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原来*面图形的面同样是有大有小,在*面图形面积的大小比较中,第一情景设置是通过“观察法”比较大小,但“观察法”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时,学生通过思考得出“重叠法”比较大小,但“重叠法”也不能满足时,我让学生合作探究性的思路,从而进入本课核心活动部分,最后在反馈中总结比较大小的方法还有“测量法”和“数方格法”。

  【我的反思】这一环节的教学的处理失败让我有种挫败感,因为这是本节课的核心环节,也是教师对本节课重难点把握的重要体现,更是学生是否学好本节课的关键环节。教学中因为投影仪的使用失败,导致学生展示自我部分没有得到体现,而我也受此影响,对后续环节的教学处理失常,反映了自身修为不足,也是教学准备的不够充分,指导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步改进。稍微感到欣慰的是,通过观察学生在活动时,大多能运用多种方法比较*面图形的面积的大小,说明学生基本掌握了这些方法,也算没有误人子弟吧!此外,另有一点不当之处是给学生提供了学具,虽然是放手让学生去探究,但学具具有“暗示性”。

  第四教学环节

  【我的设计】本环节是巩固练*,通过练*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图形的面积概念的理解,合情发展学生正确选择方法比较简单*面图形面积的大小的能力,尤其是“数方格法”的运用。在这一环节中我渗透了“周长”和“面积”的初步辨析,让每一个学生的小手动起来,在手势比划中感知二者的区别。

  【我的反思】这一环节受第二环节的影响,处理得有些草率,没有很好的达到我预设的效果,尤其是渗透“周长”和“面积”的区别环节时间短了,学生虽然能够跟上节奏,也能正确区分,但思考时间不够,流于表面。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教学反思4

  一、教学内容分析

  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是学生认识了长方形特征、知道了面积单位、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第一次学*了*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学会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不仅是今后学*其它图形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能力和空间观念。

  二、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在属小学中年级学段,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本课学*内容安排与呈现都能吸引学生学*的兴趣。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学生在发展上也是存在差异的,有的学生善于形象思维,有的善于逻辑推理,有的善于动手操作,分组活动、分工合作的学*方式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更容易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上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总爱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所以本课以实验探究的形式使学生感受到学*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符合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长方形面积与长和宽之间的密切关系,理解面积公式的由来,掌握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与人合作协调,及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分组实验这一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认识。并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学生认识水*、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从中得到了培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实验、实际操作中体验学*的乐趣,并通过实际应用的练*,将课内外的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四、理论依据(教学理念)

  1、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在数学新教学价值观中要求:"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教师改变了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模式,尝试采用"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贯穿“实验—发现—验证”思路,整节课教学过程注重了学*方法,思维方法,探索方法的获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同时也让学生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体现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新的教学价值观,这也就是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充分体现。“实验——发现——验证”的学*方法的指导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来说非常重要。

  2、学会与人分工合作

  本节课通过小组合作,运用不同的实验材料和方法,共同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开放了获取新知的整个教学过程。小组合作学*是指根据学生能力、性格等因素将学生异质分组,以学生学*小组为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开展合作学*,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学*的动力和能力,并达成团体目标。由于小组成员各有其职,且职责分明,因此学生都主动投入;学生的全面互动,也可以弥补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小组合作学*又是以个体学*为基础的,让不同个性、不同学力的学生都能自主地、自发地参加学*和交流,真正提高了每个学生的学*效率,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

  通过自主探究,获得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后,教者设计了一些应用性练*,如计算学校操场的面积等,引导学生将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这个实际生活问题得以解决,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又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感性认识。并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学生认识水*、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五、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是学生第一次学*了*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是今后学*其它图形面积的重要基础。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难点是:理解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六、信息技术应用分析

  在新课引入时依据儿童的心理特点,通过动画和学生熟知的故事,结合本课的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明确学*目标,创设一个良好的学*氛围;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并融入多媒体技术创设不同的实验任务;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动画演示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内在的联系,形象、生动地由长方形到正方形的演变,类推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利用多媒体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堂上训练,学生通过解答不但巩固已掌握的知识,而且加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教学反思5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是在学生认识面积单位和会用面积单位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重视直观教学,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合作探究和合作交流,加上生动有趣的课件,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环境中完成了学*任务,是一节好课。本课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重视新课的引入,设置疑问。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让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贴*,是《新课标》的准则。新课设置疑问引入,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问题的提出,使学生产生了解决问题的迫切心情,教师板书课题,进入新知的探究,自然顺畅的过程中显出了教者的匠心独具。

  2、重视教与学的方法的改变。

  本节课从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改革,采用自主探究型教学模式。我能充分发扬民主,塑造富有主体性的人。在课堂上给学生创设自由、自主的学*活动空间,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提出问题,然后由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学*材料,运用透明的格子纸、摆方块和直尺画等方法,观察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关系。找出这几种方法的相同地方都是通过数方格得出长方形的面积。又通过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发现长与宽的乘积正好等于长方形的面积,从而得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课堂中,我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合作学*,学生动脑、动手和动口,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活动,把学*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真正体现的学生是学*的主人。注重学生在学*活动中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学*方法的积累,思维方法、科学探究方法的获取,不仅让学生体验到了自主学*的快乐和成功,同时注重了学生学*能力的培养。

  3、重视轻松良好的探究氛围的营造。

  课堂中,我创设了民主和谐的探究氛围,使每个学生积极投入到学*探究过程,通过猜测把学生与所学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大大激发了学生学*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探索,在探索中去思考,在思索中去发展。虽说有一些学生不知从何入手,但在小组合作学*中,经过组内同学的帮助,很快理解别的同学的想法,学会了知识,增加了学*的积极性。

  4、重视知识的探索和方法的指导。

  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我精心设计探究活动*题和表格,学生先动手操作,再观察发现,最后得出结论。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借助学具的操作和表格统计,发现每排小正方形的个数正好是长边所含厘米数,小正方形的排数正好是宽边所含厘米数,长方形的面积正好是所有小正方形的面积之和,从而总结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的学*品质,充分体现了“知识固然重要,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新的教学价值观。

  5、重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无论是在新知的探索和形成过程,还是在练*的设计中,我都注意让学生做到勇于实践,细心观察,仔细思考,认真分析。特别是在计算运动场*台背景图的面积时,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认真思考,发挥想象,重新排列正方形块,得出长方形的长和宽,求出长方形的面积。并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6、重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在设计教案时,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就在生活中,学*数学很有用,并重视让学生进行体验,感觉数学就在身边、就在他们的生活中。怎样计算运动场*台背景图的面积,是对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在此过程中,学生运用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体验到了数学的价值和成功的喜悦。

  7、重视学生良好学**惯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重视了学生良好学**惯的培养。在学*小组汇报交流时,要求其他学生注意倾听,尊重他人;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提醒学生认真观察,认真思考;学生作业时,教师提醒学生的写字姿势,时刻重视学生良好学**惯的培养。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教学反思6

  《长方形的周长与面积》一课不是教材中的某一节课程,而是我根据线上教学学生的反馈以及复课后在复*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选题的。我之所以选择这一内容进行教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在学完了周长与面积后,没有深刻理解周长与面积之间的关系,以至于出现混淆现象,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困惑的地方。另一方面,是为了加强学生对周长和面积的深刻理解,在这个基础上再对这方面的知识进行拓展延伸,达到对知识的深化理解,并能够灵活运用,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完善。

  本节课我首先通过一道计算长方形的周长与面积的例题让学生对周长和面积的概念进行区分,然后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的过程,体会周长与面积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周长一定,长和宽越接*,面积越大”。并将此规律迁移到数的运算中,体会“两个数的和一定,这两个数越接*,它们的积越大”。

  在本节课中我有两个想要表达的思想,一个是数形结合,另一个是迁移转化。我们知道实际上图形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直观的,这样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周长与面积之间的关系,因此我将表格中的数据与图形进行对照,实际上是沟通了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突破理解上的难点,让学生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而数的运算相对来说比较抽象,把在长方形中发现的规律迁移到数的运算中来,通过探究、讨论、交流等一系列的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的开阔,知识体系更加的完善。而实际上这两种思想是互相渗透的,所以也是想在这里做一次尝试,帮助学生积累数学学*的方法和经验,初步渗透数形结合、迁移转化的思想,拓展学生的思维,让思维真正的得到发展。

  整体上这节课的基本任务顺利完成,学生的表现也不错,我自己的状态还比较饱满,和以前相比,也算是有所突破。除此之外,还想肯定自己的是,在上课之前,我临时换了一个问题,使得后面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和饱满。在第一个表格出现之后,学生通过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发现周长与面积之间的关系。刚开始在这里设计的问题是“请同学们观察表格,这四种长方形的长、宽、面积有什么样的变化?”学生的回答始终都是“长越来越小,宽越来越大,面积越来越大,或者长每次加1,宽每次减1,面积在不断地增加。”为什么没有人发现“当长和宽相等时,面积最大”呢?期间我一直在反思,没错,就是这个问题不合适,这个问题太局限了,也太具体了,它把学生的思维全部集中在了长、宽、面积的变化上,学生当然只会发现“长越来越小,宽越来越大,面积越来越大。”可不可以换一个问题呢?于是我把问题换成了“通过观察表格,你能发现什么?”这个问题就很有开放性了,学生观察的角度不同,当然会有一些不一样的发现。果然就有学生提到了“当长和宽相等时,面积最大”这一点,同时也为后面渗透无限接*的思想做铺垫。但每一节课总归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接下来是我上完这节课自己的所思所想。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一切有效作为,都是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换句话说,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让学生成为课堂学*的主人。其实这节课在我正式上之前已经磨过很多遍了,一遍一遍的磨,一遍一遍的总结和反思,根据学生的反馈我也一直在调整,所以我设法想让我提问的问题更加具体和明确。比如“这个长方形的形状只可能有一种情况吗?是不是应该给刚才发现的这个规律加一个前提条件呢?这两道题和刚才那道题有没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这些长方形长、宽、面积的变化,和我们刚才发现的规律一样吗?”等等。是的,我的问题更加明确了,更加有指向性了,学生的反馈也正如我所想,但是上完之后我觉得自己对于学生的引导痕迹过重了,学生一直在顺着我的思路前进,但却限制了学生自己的思想,没有达到“拓展思维”的目标。

  数学学*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任务。其实这节课有很多次拓展学生思维的机会,但由于自己在课堂上随机应变的能力不足,没有抓住这些机会。比如在整体观察三个表格中的数据时,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很容易会发现当周长是18米时,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没有相等的情况,紧接着我抛出了一个问题,“如果没有整数条件的限制,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有没有相等的情况?”学生的反应很好,立马想到4.5和4.5。课后我反思了这一环节,“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有没有相等的情况?”这个问题太局限性了,不够有发散性,如果把这个问题换成“如果没有整数条件的限制,有没有比长是5宽是4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更大的长方形?”那么学生可能就会出现很多种答案,比如长4.9宽4.1、长4.7宽4.3、长4.5宽4.5等等,面积最大的是哪种情况呢?长4.5宽4.5。既巩固和验证了前面发现的结论,又使得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一举两得。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学生的审题能力与*惯对于他们自身持续发展尤为重要,因为审题不仅是解题的基础和先导,更是一个贯穿于整个学*过程中的环节。本节课我设置了多个问题,有意识地将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比如“王爷爷想用16米长的篱笆围成一个长方形菜地,可以怎么围?”通过教师四个问题的引导和学生的思考,使这一问题逐渐的明朗、清晰,学生也在这个过程中发现长方形的长、宽、周长和面积之间的关系。或是“在1、2、3、4四个数中,组成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使乘积最大。”在同桌讨论和独立思考中收获解决问题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时的课堂教学中要坚持,课题研究结束但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与*惯是不能中断的,如何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坚持,这是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必须要思考的。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5)

——《长方形和正方形》说课稿菁选

《长方形和正方形》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长方形和正方形》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长方形和正方形》说课稿1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课——《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我主要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模式、说设计、说板书、说评价、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说得失八个方面来谈一谈我对本节课的认识。

  一、说教材

  本单元是在前面“图形与几何”的基础上教学的,内容包括:四边形和*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周长的含义,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探索和应用,对实物的估量等。

  在编排上,教材一方面注意挖掘几何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提供了大量与空间观念密切相关的素材,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地融合,与数学课程中各个分支进行整合,并遵循儿童学*数学的规律,选择了活动化的呈现方式,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把握自己赖以生存的空间,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能结合具体的问题情景,巩固应用周长的含义,在探索活动中发现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探究、大胆尝试的自主学*能力;和同学间协作互助的意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生活中的数感。

  教学重难点是:

  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难点: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感悟和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特殊性。

  二、说学情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和理解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本节课是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的教材。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行四边形等*面图形,以及前一课经历了许多测量实践活动了解周长的一般意义;了解了规则图形和不规则图形的周长的求法的基础上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以前的知识铺垫为本节课的学*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因此对周长的理解要通过熟悉的生活情景来引导,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力图体现“面向全体,尊重学生,注重发展”。让学生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参与探索周长计算的过程。

  三、说模式

  “3161和谐课堂教学模式”,即“三标准一主线六原则一跟踪”。

  “三标准”是指师生和谐、教学和谐、优差和谐,这是构建和谐课堂的核心。

  “一主线”是指教师应整体把握教材,应围绕一条核心、主线设计课堂教学,即“举三归一、以一反三”。

  “六原则”是指以《高效能人士的七个*惯》中的六个*惯为课堂呈现方式和操作原则,即:积极主动、以终为始、知己知彼、集思广益、要事第一、不断更新。

  “一跟踪”是指对学生知识、方法、能力的课后跟踪。

《长方形和正方形》说课稿2

  一、说课内容:我说课的内容是《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16-18页的内容。

  二、教学内容

  学生在上册已经学*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初步认识了这些几何图形,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这些都是本课新知的支撑。本课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特征,这部分内容是以后高年级学**面图形特征的重要基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认为本课所要达到的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的一个面和圆柱的底面,以及用这些几何形体的面画图形等活动,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知道这些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初步知道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经历描、找、说、围、画和玩的学*活动,使学生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对图形的空间想像能力。

  情感目标:在学*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的交往、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从立体图形中分离出面,再从立体图形的表面抽象出*面图形,能正确说出三种图形的名称。

  教学难点是如何辨认和区别长方形和正方形。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魔术袋,你们猜老师带来了什么?

  我从袋子里拿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

  学生说。对,这是我们的老朋友,他们今天来到课堂上和我们一起学*呢。他们藏在你们的学具盒里,请你们把他们找出来。同学们真聪明,老师奖励你们搭积木。但是,老师有一个要求,同学们要先摸一摸这些积木的面,然后再搭,好吗?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猜一猜来激发学生的学*愿望和参与动机,然后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搭积木,使学生感到轻松有趣,进一步激发学生学*的愿望。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感受“面”从“体”得学生分小组活动。

  小组汇报活动结果,教师根据汇报播放课件并板书名称。

  (1)课件演示:从长方体分离出长方形的动态过程,然后把长方形贴在黑板上,并板书:长方形)

  (2)课件演示:从正方体分离出正方形的动态过程,然后把正方形贴在黑板上,并板书:正方形。

  (3)课件演示:从圆柱体分离出圆的动态过程,然后把圆贴在黑板上,并板书:圆。

  师:你们想和我们交朋友吗?生:想。

  那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观察,我们和过去你们认识的物体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

  小结:今天我们认识的图形都是**的,它们都是物体的一个面。

  2、用“体”描“形”

  (1)课件出示学生用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画图形的图片,学生说说他们在干什么?是怎样画的?

  (2)学生动手操作画图形,电脑播放活泼轻快的音乐。

  (3)小组交流,展示作品,学生互评。

  3、分析与辨认

  (1)让学生说出各种图形的名称。

  (2)找一找。

  (出示课件)叮当:这是我美丽的房间,我的房间许多物体的`面都是你们刚认识的图形,你能找出来吗?

  (3)在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这些*面图形呢?请同组的小朋友相互说说。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利用课件揭示体和面的关系,同时设计了小组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体和面的关系。学生在操作活动“用“体”描“形””、“找一找”的过程中,人人参与,亲身经历,从体上抽象出面,再把这些面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过程,体现了数学来自生活的思想。

  三、实践应用,拓展创新

  1、围一围

  (1)小组合作,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并说说是怎样围的,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试着在钉子板上围一个圆。

  反馈交流,使学生理解在钉子板不能围出圆,从而加深对圆的认识

  2、画一画

  (1)学生在格子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2)小组对组员作品进行评价。

  (3)全班交流,展示作品。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在钉子板上围一围,再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一画,使学生在围和画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四、总结评价

  1、评价本节课自己以及其他同学的表现。

  2、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些图形?下面请小朋友闭上眼睛,在脑子里想想今天认识的图形。(学生闭眼想图形)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学生可以评价自己或他人一节课的表现,互动评价,学生既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又可以共同体验成功,促进发展。让学生闭目想象所学的图形,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发展空间观念的有效途径。

  五、课外延伸,继续探索

  1、在生活中我们到处都可以见到这些图形,小朋友回到家后仔细观察家里的物体,看看能在哪些物体上找到这些图形,把你的发现告诉你的爸爸、妈妈,好吗?

  2、用一个长方体能画出几种不同的长方形呢?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课后去探索。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运用开放性的教学策略,体现了从课内向课外的开放,从书本向生活的开放,密切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本堂课的三个环节的教学就介绍完了,纵观全课,我的设计意图是:

  1、注重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在实际情景中丰富学生对图形认识。

  3、关注学生的学*过程。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学*过程,给予适当的评价。在设计时,注重设计开放式的学*环节,给学生提供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注意师生、学生间的交流;组织适当的小组合作学*;注意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思考。

《长方形和正方形》说课稿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认图形》。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三种常见的*面图形。教材在编排上体现了以下特点:

  1.紧密联系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丰富的学*活动帮助学生直观认识常见的*面图形。学生在生活中随时都能看到物体的面。学生在上册中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教材以这些为起点,安排学生用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等形体的积木来看一看、画一画,从物体上“分离”出面,研究面的形状,形成长方体、正方体和圆的表象。根据这些相同的画面画出图形,给出名称,引出长方形、正方形和圆。这就蕴含了面与体的关系,使学生在整体上直观认识这三种*面图形。这样安排,符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有利于他们主动地认识*面图形。

  2.把图形的变换、图形间的联系放在重要位置。教材只要求学生直观认识几种最常见的*面图形,没有深入研究这些图形的特征。但教材安排了丰富的操作活动,有利于学生培养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教材设计了一些开放性问题。如安排了在钉子板上围长方形、正方形,围出的图形可以有大、有小,有不同位置。还有用一块长方体积木可以画出几种不同的长方形等。这些问题能激起学生独立探索的热情和相互合作的愿望,有利于改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PGN0176.TXT/PGN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的一个面和圆柱的底面以及用这些几何图形的面画图形等活动,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

  2.知道这些常见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初步知道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在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加与同学的交往、合作的意识。

  教学设想

  “自主探索、发展学*、不断创新”课题实验研究,旨在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主动探索创造条件,是为学生的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引路搭桥,是让学生真正在探索中发展。因此,我在设计这一课时,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处理,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广阔的活动空间、探索空间,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索的全过程。具体设计了以下几个探索活动:

  活动1:给一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积木进行分类,然后说说是怎样分的。

  活动2:找出长方体,观察其中的一个面,借助自己的思维去发现一些特征,根据特征给出长方形名称。(正方形和圆同上。)

  活动3:从体上抽象出面,认识这些面后,让学生用体在纸上画出面,并再次感受体和面的关系,感受三种图形的特点。

  活动4: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加强几何图形与生活的联系。

  活动5:小组合作在钉子板上围图形,独立在方格纸上画图形,渗透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学生感受出直线图形与曲线图形的不同。

  在教学中,凡是学生自己能发现的,都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如果有一定的困难,就创造条件让他们合作探索。教师尊重学生自我发现,尊重学生创新思维和方法。

  教学流程

  一、游戏导人,激发兴趣。

  1.学生自由说说老师为大家带来了哪些积木。

  2.小组合作给积木分类并说一说你们组是怎样分的。

  【玩积木是学生喜欢的活动,一开始学生的兴趣就被积木所吸引,让学生操作给积木分类,不但可以满足他们的欲望,更可以为后面知识的学*打下基础。同时体现了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的新课程理念。】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认一认。

  (1)认识长方形。

  ①学生各自拿一个长方体,认准其中的一个面进行观察,再观察周围同学认准的面,探索这些面的特点。

  ②学生自由汇报,互相评价。(学生发现这些面都是长长的。)

  ③从学生的汇报中抽象出长方形并给出名称。

  (2)正方形和圆的认识同上。

  2.画一画。

  (1)微机出示学生用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画图形的图片,学生说一说图片上的同学在干什么?他们是怎样画的?

  (2)学生动手操作画图形,配上活泼轻快的音乐。

  (3)汇报交流:学生在投影仪上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说看法。

  3.找一找。

  (1)微机显示“丁丁的房间”的'图片。

  (2)学生在画面上找一找、说一说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正方形或圆的。

  (3)和好朋友一起走下座位在教室里找一找、说一说,然后汇报评价。

  【学生在把积木分类的基础上,通过同一类积木的某一面凸现出这些面有相同的形状,找出这些面的特点,然后引出长方形、正方形和圆。这样,不仅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这些面的特点,同时也展示了学生个性和创造性思维。学生在操作活动“画一画”和“找一找”的过程中,人人都参与,亲身经历/PGN0178.TXT/PGN从体上抽象出面,再把这些面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过程,加强几何图形与生活的联系。体现了关注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三、实践应用,拓展创新。

  1.围一围。

  (1)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反馈交流:说说你们是怎样围的。

  (2)试着在钉子板上围一个圆。

  反馈交流并得出钉子板上围不出圆的结论。

  2.画一画。

  (1)学生动手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2)小组长组织组员在小组内对本组同学的作品进行评价。

  (3)由各组组长把自己组的情况在大组上交流。

  【钉子板和方格纸本身有相同之处,它们的表面上都有许多正方形小格组成。让学生在钉子板上围图形、再在方格纸上画图形,经历着一个由难到更难的过程。在钉子板上围图形为在方格纸上画图形打下基础。教师在围图形过程中进行重点指导,在画图形中就可以大胆放手,相信学生的能力,给学生充分自主的空间。】

  四、评价体验,认识自我与他人。

  1.评价本节课自己及其他同学的表现。

  2.学了这一课后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可以评价自己对一节课的学*表现和收获,也可以评价他人的学*表现,生生互动评价,学生既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又共同体验成功,促进发展。】

  五、课外延伸,继续探索。

  1.微机显示一学生用长方体画长方形的图片。

  2.师:用这样的一块长方体究竟能画出几种不同的长方形呢?这个问题留给小朋友课后去探索。

  评析

  这节课充分体现了“自主探索、发展学*、不断创新”的课题研究思想,/PGN0179.TXT/PGN具体突出表现在四种变革:

  1.师生关系的变革。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成为学生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2.教学内容的变革。教师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为学生提供一定思考性、探索性和挑战性的学*素材。

  3.学*方式的变革。教师特别关注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

  4.评价方式的变革。教师给学生提供生生互动评价的空间,同时关注他们在学*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尤其是在探索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情感与态度。

《长方形和正方形》说课稿4

  教材分析:

  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第五册第6单元的第1个教学内容。

  2、教材先让学生在教师或类似的生活场所里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再引导学生通过对长方形、正方形纸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认识,然后再把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进行比较,体会相互间的联系,揭示长方形的长、宽及正方形的边长等概念。

  3、教材在想想做做中安排了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巩固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数一数,折一折,比一比,量一量,使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能辨认和区别这两种图形。

  2、体现合作竞争的教学思想,培养独立探询问题的能力和全面观察的问题的思维方式。

  3、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

  本课时知识归纳起来是:

  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会判断哪些图形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的名称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掌握它们的特征。

  难点是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得出和验证。

  教学设计: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在教室里找长方形。(课的开始通过观察学生熟悉的教室、引入,吸引学生注意力,可以让学生感知数学就在生活中。)

  第二环节:自主探究,发现特征

  出示一个长方形说说对它们边和角的已有的认识。各有几条边?几个角?(若有生说到关于直角,应充分肯定,并借这话引出下一环节)

  活动一:研究长方形的特征

  通过摆长方形,观察长方形,提出猜想:你觉得长方形的角有什么特征?边还有什么特征?通过折一折,比一比手中的长方形验证自己的猜想,组织交流。长方形特征:有四条边,对边相等;有四个角,四个角都是直角。(探求长方形的特征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猜想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在让学生想办法证实自己的想法,在知识探究是过程中不仅有知识的掌握,更能培养学生主动学*和探索的*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活动二:研究正方形的特征

  谈话:你能猜想一下正方形的边和角又有什么特征呢?(学生亲历研究和交流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的过程,对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利用知识的正迁移,能比较顺利地研究出正方形边和角的特征。)

  学生通过操作验证后,交流并总结:正方形的特征:有四条边,四条边都相等,有四个角,四个角都是直角。然后教学正方形边的名称。

  活动三: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第三环节:巩固练*,深化理解

  1、想想做做第2题

  同桌合作,用两副同样的三角尺,分别拼成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交流拼的方法,说说拼的是什么形,有什么特征,并说出各部分的名称。

  2、想想做做第3题

  独立思考,有一张长方形纸,你能剪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吗?

  用你的长方形折一折,剪一剪,这个最大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说说为什么?

  第四环节:课堂总结,组织构建

  第五环节:活动深化,拓展延伸

  想想做做第4题

  (1)用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2)用1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小组讨论合作)

  (3) 用1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能拼成不同的长方形吗?

《长方形和正方形》说课稿5

一、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是本册教材图形与几何中的教学内容之一。本课教材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前一课经历了许多测量实践活动了解周长的一般意义;了解了规则图形和不规则图形周长求法的基础上的教学。学生通过自主探索,验证猜想,合作交流,推导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学好这一内容将为今后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其它图形的周长以及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的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认识了周长,能够先进行度量,再计算图形周长。学生个性差异大,课堂学*过程中自控力不强,学生排斥对话式的教学方式。因此,课堂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方法,多样的互动环节,让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判断、做出选择。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拟定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

  1、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能熟练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2、会解决有关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活动,推导出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是有趣有用的,初步了解数学的价值。

  2、对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并有探究的.欲望。

  3、在创设情景中,培养严谨求真、刻苦钻研的学科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立了如下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会推导、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难点:能灵活运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二、说教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基于本节课的特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和认识规律出发,为了更好的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化解难点,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操作发现

  (2)巧设疑问,体现两“主”

  (3)运用迁移,深化提高

  三、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教无定法,贵在择法”,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通过本课的学*,我将指导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归纳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交流、主动提问。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情境导入、探索新知、实践应用、反馈总结。

  (一)情境导入(3分钟)

  我以学生熟悉的龟兔赛跑的故事情境引入,为学生创设探究学*的情境,提出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并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是数学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二)探索新知(20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为了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分析教材的难点,在探索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过程中,我设计了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总结归纳这三个环节。

  1.首先让学生回忆长方形的特点,学生很容易得就得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这一特点,然后利用周长的定义,让学生独立算出小兔子所走的路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2. 在自主探索后,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并进行汇报,学生会得出以下3种算法,6+4+6+4=20,6×2+4×2=20;(6+4)×2=20,结合多媒体演示引导学生概括出长方形周长的3个计算公式

  长方形周长=长+宽+长+宽

  长方形周长=长×2+宽×2

  长方形周长=(长+宽)×2

  3.让学生通过比较,发现第三种计算公式是最简便的。在此基础上,反问:要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考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接下来是探索正方形周长公式,有了前面探索长方形周长的铺垫,本环节我完全放手给学生。由于正方形的四条边长度相等,所以学生很容易得出:

  5+5+5+5=20;5×4=20,通过比较学生很容易看出第二种算法简便,重点让学生说出5和4分别代表什么,从而得出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三) 实践应用(15分钟)

  针对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有层次、有针对性地设计了填一填、选一选、判一判等多种形式的练*,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行拓展练*,深化教学内容,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四)反馈总结(2分钟)

  让学生自己说说本节课的收获,既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回顾与整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表达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对此我设计了如下板书,能够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长方形和正方形》说课稿6

  第五单元美化校园窗2——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

  一、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2第67—69页。

  2.说教材简析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并初步理解周长意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学时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充分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测量和计算等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发展学生的探索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探究合作、乐于思考的数学素养。

  3.说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过程, 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2、在对长方形、正方形和不规则图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在应用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初步有条理的思考.

  3.在学*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中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兴趣,培养学生积极交流、善于合作和主动探究的数学素养。

  4.说重点难点

  本节课教学重点是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难点在对于长方形、正方形和不规则图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二、说教法

  1.说导入方法:

  本节课的导入采取了回顾旧知,为新知识作铺垫的方法进行,根据教学的需要设计了秋天到了,草地进入养护期,花匠老爷爷给花坛围上护栏这个情境,目的在于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关于周长的相关知识,为本节课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做好铺垫,既体现了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理念,也体现了数学学*的价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主动参与到数学学*活动中。

  2.说新授教学采用的方法:

  ①情境串教学法。数学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相关,通过创设给花坛围护栏、算游泳池周长、篮球场的周长、给手帕加花边等一系列生活化的情境串,引出学生对数学问题周长的探索和研究,既体现了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理念,也体现了数学学*的价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主动参与到数学学*活动中。

  ②猜想验证法。在教学长方形周长这一知识点时,先让学生猜想一下,长方形花坛的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系?教学中,通过猜想,让学生有了初步的感知,然后通过自己验证等环节的设计,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合理地提出数学猜想、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素养。

  ③讲解法。在对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中,教师在学生归纳总结方法的基础上进行讲解,将知识点进一步巩固、深化。

  ④迁移法。在学*了长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运用知识迁移法进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学*,放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探究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3.说巩固新知的方法

  ①分层练*法。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需要,设置了基本练*、变式练*和发展练*三种不同层次的练*,力争让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收获。让学生多种方式、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素养。

  ②操作法。在练*中加入了先量一量,再计算图形的周长的题目,目的在于通过测量图形的每条边的长度进一步巩固周长的意义和周长的计算方法,通过两张长4cm,宽2cm的长方形纸片的拼图游戏,进一步练*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初步探究长方形的周长是与其的长、宽之间的关系。

  ③归纳整理法。在练*中引导学生归纳整理所学知识,形成一个知识链。

  三、说学法

  1.说学生的认知基础

  学生们前面已经学*过长方形、正方形的知识及其特点,结合具体情境能理解周长的意义,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公式的推导及算理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之一,三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动手操作和分析综合的能力,所以我觉得这节课让学生参与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显得十分必要,因此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如下教学模式:动手操作,创设情境——操作体验,初步感知——探索知识由来,抽象概括新知——实践操作,运用延伸。

  2.说学法

  ①小组合作学*。在探究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过程中,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归纳整理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②让学生多种方式、多种感官参与活动,通过量一量、拼一拼、算一算等形式多样的练*,让学生多种方式、多种感官参与学*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素养。

  四、说教学程序

  (包括情境创设、各环节及设计意图、课件的应用说明、板书设计)

  第一环节: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秋天到了,草地进入养护期,花匠老爷爷给花坛围上护栏,每块花坛需要多少米护栏?(出示课件:目的在于回顾图形周长的意义。)

  同学们,我们来帮花匠老爷爷算一算每块草地都需要多少护栏。

  提问:三角形的周长怎样求?

  四边形的周长怎样求?

  【设计意图】数学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相关,通过给花匠老爷爷给花坛围上护栏这样一个生活化的问题,引出学生对数学问题周长的探索和研究,既体现了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理念,也体现了数学学*的价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主动参与到数学学*活动中。

  第二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我们三年级一班也接受了一项重要的任务,我们将负责管理学校门口一个长8米,宽4米的花坛。(课件出示情景图)

  2、根据图上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给长方形花坛围上护栏,需要多少钱?(师板书)

  师:要求需要多少钱,必须先算出什么?

  生:长方形花坛的周长是多少米。

  【设计意图】数学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相关,通过给花坛围护栏这样一个生活化的问题,引出学生对数学问题周长的探索和研究,既体现了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理念,也体现了数学学*的价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主动参与到数学学*活动中。

  第三环节:积极思考,引导猜想

  师:请同学们猜想一下,长方形花坛的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系?

  师:根据花坛的长和宽,你能求出花坛的周长吗?在练*本上试一试。

  【设计意图】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明和发现,猜想验证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中,教师通过猜想验证等环节的设计,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合理地提出数学猜想、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素养。

  第四环节:操作验证,总结方法

  (一)探索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1.学生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长方形花坛的周长。

  2、小组交流。

  3、全班汇报: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出现:

  (1)8+4+8+4=24(米)

  板书:长+宽+长+宽 =周长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8×2=16(米)

  4×2=8(米)

  16+8=24(米)

  板书 长2+宽2=周长

  (3)(4+8)×2=24(米)

  板书:(长+宽)x2=周长

  小结:先算一条宽和一条长的长度,乘以2表示有这样的两份。

  分别让每一种做法的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出示不同算法的课件,将学生的算理以图形的方式展示出来,便于学生理解周长的计算方法。)

  师:这里的每一种方法都很棒,你喜欢用那种方法?为什么?

  4、怎样得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8米表示长方形的什么,4米呢?

  板书: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设计意图】学生的数学素养是在他们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教学中要尽可能的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索的*台,尊重学生的实际需要,有效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意识和熟练运用准确、简练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数学思想的素养;对学生各种不同的算法,只让他们说清算理即可。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在多次的计算过程中,会逐步实现多种算法的自我优化。算法多样化并不要求学生都能用几种不同方法解决同一个数学问题,算法多样化的核心是每一个学生个性的思考。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帮助学生选择最简单、最方便的计算方法。

  5、求护栏的钱数

  (1)师:求出长方形花坛的周长也就算出护栏的长度,需要多少钱?我们还需要什么条件?

  (2)老师这里有两种护栏的价格,甲种护栏8元/米,乙种护栏9元/米,选择你喜欢的护栏,列式算出需要多少钱。

  6、跟进练*:(课件出示题目)

  一个长方形的游泳池,长25米,宽15米,它的周长是多少米?

  师:你能用刚刚学过的知识求出游泳池的周长吗?

  7、思考:假如我们要求教室地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呢?

  (二)正方形的周长

  1、师:学校又新建了一个花坛,也要围上护栏,你们看这是什么形状的?(正方形)(课件出示情景图)

  2、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正方形的特点是什么?

  3、那你们能求出这个花坛的周长吗?

  学生可能出现的做法:

  生1:(7+7)×2=28(米) 28×8=224(元)

  生2:4×7=28(米) 28×9=252(元)

  4、全班交流。

  (1)让不同做法的学生谈想法。

  (2)你喜欢哪种方法?能具体说一下吗?

  5.引导学生说出: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直接用边长乘4就可以求出正方形的周长。

  板书: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6、跟进练*:(课件出示题目)

  12厘米

  8米

  这两个正方形的周长分别是多少?

  【设计意图】学生在探究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很容易得出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因此这个环节放手给学生,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护栏计算钱数,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求出正方形花坛的周长后,教师稍作引导,学生便可以在自我思维碰撞中实现算法的自我优化,培养了学生善于运用知识、方法的迁移解决新问题的素养。

  第五环节:拓展应用,解决问题

  师:今天大家真不简单,经过自己的努力,学会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既然同学们有这么大的本领,老师有几个问题想请教大家。现在我们也来证明一下自己的本领吧!

  1、小小测量师

  有四个图形分别测出周长,想:算周长之前应该干什么?

  2、篮球场的周长

  你们知道篮球场是什么形状的吗?(长方形)老师还知道它的长是28米,宽15米,你们能求出篮球场的周长吗?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全班汇报。

  3、为了把这张画装饰得更漂亮,要给它的一周围上边框。要做多长的边框?你看小明做得对吗?(课件出示题目,根据学生作出的判断显示“笑脸”或“哭脸”)

  4、老师有一块长为10厘米、宽为8厘米的长方形手帕,想镶上一圈花边,需要多少厘米呢?(课件出示题目。)

  师:你想怎样计算?为什么?

  学生独立计算,全班交流。

  5、如果用刚才的那条花边装饰这个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手帕,够用吗?、拼一拼,算一算。

  引导学生说明原因。

  6、每组有两张完全一样的长方形纸片。请你们小组合作分别量出纸片的长和宽,再动手拼一拼,看一看能拼出什么图形,并算一算拼成图形的周长,最后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拼一拼,算一算,组内交流。

  7、拓展题(课件出示题目,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题意)

  利用围墙的一边,用铁栏杆围出一个长方形花圃,长25米,宽10米,要用( )米长的铁栏杆。

  学生组内交流,独立计算。

  师:为什么只算3条边?

  一面广告墙要装上霓虹灯,你能帮设计师算出所需霓虹灯的米数吗?

  学生独立解答,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数学学*的应该是生活中的知识,因此练*的设计注重从现实生活入手,体现层次性、灵活性、有效性,通过量一量、拼一拼、算一算等形式多样的练*,让学生多种方式、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素养。

  第六环节:回顾小结,梳理知识。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内容呢?你有哪些收获?

  小结:在现实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数学问题,希望同学们能仔细观察、积极动脑,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帮助你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谈收获,既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又是对本节课知识的梳理和再现;提醒学生在生活中关注周长的问题,体现了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理念,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素养。

  板书: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

  宽+长+宽+长 8+4+8+4

  宽×2+长×2 8×2+4×2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x2 (4+8)×2

  7+7+7+7=28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x4 7×4=28

《长方形和正方形》说课稿7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是小学数学苏教版教材第五册,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认识周长的基础上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教材以学生熟悉的学校篮球场为题材,提出了计算篮球场周长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联系场地的形状,探索、交流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在交流的基础上确认或逐步完善。对于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则安排在“试一试”中让学生独立探究、计算,再通过交流发现规律、掌握方法。

  “想想做做”从直接看图计算。量一量获取有关数据再计算,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最后在图形的拼摆中关注图形周长的变化,这样由浅入深,既巩固了周长的计算方法,又学会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里的应用,感受数学的价值。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教”立足于学生的“学”。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向学生展示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订如下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能正确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有条理地表达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

  2、能力训练目标

  能正确测量和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及其他一些简单图形的周长,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创新素质目标

  在学*活动中,善于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灵活选择自己欣赏的方法,通过自主探索建立学*的自信心。

  4、个性品质目标

  对学*的内容和过程有兴趣和热情,在与同学的合作中,会根据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并在交流中初步形成反思的意识,获得与同学合作克服困难成功的体验。

  三、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本着课程标准,在尽量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理解并掌握长方形及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难点:使学生认识到相同个数的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往往有不同的拼法,并能理解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为什么不相等。

  关键:让学生在自己的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和理解算法。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一谈。

  四、说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内容应当“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那么,如何体现新课程所提倡的学*方式、教学方式呢?

  我的思路是:

  1、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选择的*台。教学时先让学生根据篮球场的'形状提出求周长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对周长的认识先自己想想猜猜,再算算试试,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思考进行计算。接着,让他们汇报各自的算法,引导学生去体会和理解不同的算法,把握不同算法间的相互联系。再让学生比一比,说一说自己喜欢哪一种算法,为什么。

  2、引导学生在认知矛盾中去思考、探究、发现、解决问题。

  3、充分发挥多媒体直观、具动感、易交流的优势,更好地突破

  教学重、难点,同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交流的舞台。

  最后,我再来谈一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教学程序及设想

  (一)、复*旧知,引入课题

  1.提问: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周长”,谁来举例说明周长是什么意思?

  (教师可多让几位学生举例说说,学生的回答肯定是多种多样的。如果有困难可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三角板、课桌面、树干等说起,再逐步抽象到一些*面图形的周长指什么。)

  2.让学生说一说、指一指。拿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纸,让学生上去指一指它们的周长各是指哪里的长度。

  3.导入新课

  (二)、探索交流、展开新课

  1.投影出示课本上的例题,学生读题。

  2 、理清题意。

  让学生指一指、想一想,认清求周长的意思。

  师:谁来指一指这个篮球场的周长在哪儿,并告诉同学们哪条边是26米,哪条边是14米?

  师:看懂了题目的意思,谁来告诉同学们你对这个问题是怎么理解的?

  3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答时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再逐一展示学生的解答思路,生答时老师板书学生的解答方法。

  师:看来同学们对题意理解得很清楚,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道题你准备怎样解答?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想的方法来算一算这个篮球场的周长。

  师:从同学们的脸上我就知道大家都成功了,谁愿意把自己的方法拿到前面来展示一下?

  学生的方法可能有以下这四种:

  (1) 26+14+26+14=80(米)

  (2) 26+26+14+14=80(米)

  (3) 26×2=52(米)

  14×2=28(米)

  52+28=80(米)

  (4)26+14=40(米)

  40×2=80(米)

  比较解答方法,自主选择,鼓励算法多样化。师:请同学们说说,你喜欢用哪一种方法?并说说这种方法的意思。

  师:现在我们发现求长方形的周长有这么多的方法,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说说如何计算一个长方形的周长?

  师: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是有这么几种,今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求长方形的周长。

  4.适当地安排练*。

  做“想想做做”第1题。

  5、尊重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尝试求正方形的周长

  做“试一试”,师:通过这两题可以看出同学们对如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掌握得很好,如课换成正方形如何求它的周长呢?(投影出示试一试)

  师:这题是老师把算式写在黑板上再来分析呢?还是同学们偿试一下自己解答呢?(自主探究的学*方式给了学生探险索、发现知识的机会,小组合作学*的方式又能使组员之间形成观点交锋、思维共享,达到学*互补的目的,把学*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师: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交流交流各是怎样算的,同时看看你们那一组出现了哪几种不同的方法?

  (三)、组织练*、巩固新知

  1.“想想做做”第3题。

  2.“想想做做”第4题、第5题。

  有针对性地让前面题目做错的同学上前板演,再订正。

  3.“想想做做”第6题。

  师:下面我们来玩一个“拼图”游戏,大家有兴趣吗?(投影出示题目)

  师:请各组同学拿出小正方形纸片,同心合力,先按要求拼出图形,再讨论出问题的

  答案,同时请组长安排一名同学作好记录。

  学生到实物投影仪前汇报,肯定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答案。

  师:由此可见,用相同个数的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往往有不同的拼法,而且拼成的各个长方形的周长是不相等的。为什么都是有6个相同的小正方形拼出的和长方形,周长却不同呢?你认为拼出的长方形的周长与什么有关?

  (四)、课堂小结时板书课题: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学得真不错,你有什么收获?你能用简短的话告诉大家吗?同桌互说,然后告诉大家。

  [让学生自己总结,既可以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又可以使学生从中总结好的学*方法,提高学*效率。]

  (五)、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1) 26+14+26+14=80(米)(2) 26+26+14+14=80(米)

  (3)26×2=52(米) (4) 26+14=40(米)

  14×2=28(米) 40×2=80(米)

  52+28=80(米)

  五、布置作业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长方形和正方形》说课稿8

  今天上午有幸听了冯老师的讲课,讲了一节三年级数学上册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的课程,从听课中可以总结出一下几点:

  一、情境创设引入比较新颖,吸引学生的兴趣。

  教师能够充分利用教材且又有自己的创新,将龟兔赛跑引入本节课中,让学生感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以问题“谁跑的路程长?”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做到了问题导学,引起学生的思考。

  二、探究新知简洁明了,以学生探究为主体,对比概括计算公式。

  设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片,通过测量出每个边的长度,让学生自主探究计算周长的方法。通过学生列出的不同计算方法,引导每个算式中不同的数代表不同的含义,最后得出最简单的一个作为周长的计算公式。

  三、练*题设计有始有终,层次清晰,由易到难。

  概括出本节课的新知后,首先解决了本节课一开始的龟兔赛跑问题,让学生解决问题并练*用公式计算。又采取了不同形式巩固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判断中有易错点和难点,突出了本节课中的重点内容。最后又以计算拼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的周长提高训练,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了周长的本质和计算周长的方法,并且强调了重合的'边。

  四、教师的讲解清晰,重难点强调比较突出。

  长方形周长公式中小括号的作用,正方形周长和边长的倍数关系,单位的统一,拼接方法和周长不能相加的原因等等,几个突出的重点都做到详细讲解和强调,提高学生的认识意识。

  对本节课意见和建议:

  1、对长方形的周长公式解释不够透彻,它是两组领边的和或者是两组长和宽,这一点王老师做到了很好强调和摆图。

  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比较可以举一些实际的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周长的大小和不确定性,增强学生生活感受意识。

《长方形和正方形》说课稿9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四单元《四边形》认识部分中的第5课时。这一课时是在学生研究*面图形、长度单位和初步感知了什么是物体的周长及掌握了各种*面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这一课之前,教材安排了让学生去测量课桌、黑板、树干的周径、圆形花圃、篮球场等不同形状的物体的边长,并要求计算出边长的总和是多少,通过大量的感受活动使学生对图形的周长有了较深的感性认识,并具备了测量、比较的理念和动手的能力,在这样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设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用不同的`方式探索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总结周长计算公式。

  (2)能利用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周长计算的问题。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清楚表达自己的意见的能力,以及观察,比较和归纳的能力。

  (2)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良好*惯和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以及和全班同学的合作交流,总结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总结长方形周长公式

  二、教法、学法

  教法:针对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以及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打算采用创设情境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学*的形式,并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感知的基础上,分组讨论、合作学*,老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多媒体课件及时验证结论,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学生的学*方式,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学法:苏霍姆林斯基说:“唤醒人实行自我教育,按照我的深刻信念,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在学法指导上,我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创设时间和空间激发他们主动探索。借鉴杜威“做中学”的思想,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观察、测量、实践操作、问题解决等过程中,经历想一想,算一算等活动,努力营造协作互动、自主探究、议论纷纷的课堂教学氛围,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得以发展。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复*长方形的特点,为新知的学*做好准备:利用身边的长方形(数学书的封面、课桌面)引导学生复*长方形的特点,变抽象为直观。

  2、复*周长:出示学生的生活照,引起学生注意,设疑:老师遇到了一个小麻烦,老师想把这张照片装饰一下,镶上花边,让它变得更加漂亮,花边要多长呢?引出周长,进而复*周长的含义,让学生指出长方形的周长,借助课件演示让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的周长就是四条边之和。

  (二)提出问题、确定目标

  根据学生的回答顺势提出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研先来研究怎样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前面学生在学*周长时已经学会用工具测量出周长了,这里开篇点题,让学生明确学*目标:计算。

  (三)实践探究、获取新知

  1、讨论算法:通过设问,让学生明确知道了长和宽就能计算出长方形的周长即先量后算。

  2、出示长方形的长和宽的长度,小组合作研究长方形的周长的计算。

  ①向学生说明活动要求。

  ②学生分组交流想法,然后在自学本上写出自己的算法,能写几种就写几种。

  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③交流算法。

  (1)各小组派一名代表说算式(师板书算式),小组间互相补充。

  (2)全班交流算法,课件演示,归纳算法。

  (3)小结要算长方形的周长必须要知道它的长和宽。

  由于学生对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非常多,所以在课堂上让学生在各抒己见的基础上,形成一个热烈、民主、交流的学*氛围,老师在“放”的同时又要注意“收”。

  (四)应用新知,达成目标

  1、出示一个长6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学生用喜欢的方法计算。

  ①一人上台板演,其余的在本上列式计算。

  ②集体订正,优化计算方法。(让学生经过体验后更能体会哪种方法更好)

  2、出示两只兔子在赛跑的情境图,(正方形边长4厘米,长方形长为5厘米,宽为3厘米).

  ①让学生猜猜看哪个长方形的周长更长。

  ②验证猜想。(分男、女生组比赛计算周长)

  ③引导发现: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周长一定时,它的长和宽是不相同的。

  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的机会,提供尝试探索的空间,使学生乐于、善于自主学*,能主动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3、学生作业:第42页及43页做一做第1题。

  从图形题上升到文字题

  由于长方形是一种空间图形,用文字来表述题意,是要学生从题意中转换为图形,从而训练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4、选作:第42题做一做第2题

  (五)回顾小结,教师评价

  通过今天的学*,有哪些收获?有什么感受?

  让学生谈一谈这节课的收获,培养学生的小结能力。

  附:板书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6+6+4+4=20(厘米)6+4+6+4=20(厘米)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6×2+4×2=20(厘米)(6+4)×2=20(厘米

  长方形的周长=长×2+宽×2长方形周长=(长+宽)×2

《长方形和正方形》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西师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是“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我今天说课的内容就是这个单元的第二小节“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第一课时。

  2、教材地位。

  这一课时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和周长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这些知识的获取为第三小节的实践活动提供知识和学*策略上的支持,同时也为以后学*圆的周长以及长、正方形面积奠定基础。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是紧接着周长概念编排的,这部分内容在编排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调直观操作、展示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探究过程,还十分强调对周长公式的应用。

  二、说教学要求。

  1、教学目标。

  (1)四基两能目标:

  ①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会用公式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②本节课重在培养孩子有条理的、清晰的阐述自己的观点,让学生经历把数字符号抽象成文字公式的过程,发展他们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③会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2)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这节课的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形成热爱数学的情感。

  2、教学重难点。

  ①教学重点:探索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公式的过程,这是要求学生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不是老师直接拿给他们,只有经历了这一过程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公式。

  ②教学难点:理解、应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公式是理论的东西,要让学生不仅知道,还要会灵活运用,也就是要把知识学会、学活。

  3、教具准备。

  周长的推导强调直观操作,所以我准备了教具,学生准备了学具。

  (1)教具:多媒体课件。

  (2)学具:每人一个钉子板,小棒。

  三、说学生。

  1、学生在二年级的时候就学*了长、正方形的特征,知道了它们都有4条边,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在上一节课学生又知道了长、正方形的周长就是4条边的总和。这些都是本节课进行学*的知识基础。

  2、三年级的学生还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这些能力为本节课的.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四、说教法。

  1、 情景导入法。

  2、 动手操作法。

  3、 自主探究法。

  4、 合作交流法。

  五、说教学理念。

  1、在认真分析教材、教师用书后,我把本节课的设计思路分为七个环节:

  (1)导入新课。

  (2)自主探索,推导公式。

  (3)课堂练*。

  (4)实践操作。

  (5)走进生活。

  (6)延伸提高。

  (7)课堂总结。

  2、教学中让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动手比、动手摸、动手摆,动笔算,交流讨论,引导归纳,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并注意思维品质的培养。我这节课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实”,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学,实实在在地练,真真切切地落实四基两能。

  六、说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直接利用情景导入新课,为本节课的学*做好铺垫。

  2、自主探索:

  ①教学时,采用学生动手操作,这个操作过程就是与原有的知识进行连接。练*时,围钉子板,求周长,直观巩固计算周长的方法。——四基

  ②在长、正方形公式的推导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多去探索,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类推能力。——两能

  ③在探究长、正方形周长的时候,用到了全班性的合作交流,呈现不同的周长算法,一步一步向周长公式靠*,这个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两能

  通过3—6四个环节练*,反复巩固。练*是贯穿于教学全过程的。新概念形成后,通过多次的反复练*和运用,能使学生正确理解、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才能得到巩固和加深理解。因此,教师根据概念教学各阶段的不同要求,从不同角度、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采取多种形式反复练*,帮助学生巩固概念。

  3、课堂练*:新知应用。

  4、实践操作:动手操作能力的体现。

  5、走进生活:知识迁移。

  6、延伸提高:知识升华。

  7、课堂总结:知识回归。

《长方形和正方形》说课稿11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一课是西师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选择、学法指导和教学程序四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第一部分 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已经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它为以后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以及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作奠基。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现教学内容,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因此,教材一开始就从生活中的实例引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然后,教材创设两个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数一数”、“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认识长方形、正方形边、角的特征。接着,安排课堂活动巩固学生对特征的认识,进一步建构对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空间观念。最后,教材安排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开放性、挑战性的*题,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有序地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渗透数学美的观点,培养学生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

  教学难点:小组合作探究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教具准备:

  计算机软件、实物投影仪、小棒、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三角板、

  直尺

  学具准备:

  小棒、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钉子板、三角板、直尺、实验报告单。

  第二部分 教法选择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靠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本节课以小组合作学*为主要形式,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学*方式。遵循(从)感知→(经)表象→(到)概括这一认知规律,让学生在探究交流中掌握知识。

  第三部分 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数一数” 、“量一量” 、“折一折” 、“比一比” ,有序地进行操作、观察、探究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真正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第四部分 教学程序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和学法

  的基础上,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一上课我就对学生说:小朋友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的图形在装扮着我们的学*与生活。看,这是我们的新教室,多漂亮啊!你知道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吗?学生观察后会说黑板的面、课桌和讲台的面是长方形;钟表的面和地板砖是正方形等等。这时我再对学生说:小朋友们真了不起!已经能辨认出长方形和正方形,那么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征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问题。接下来就很自然的引出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然后再出示本节课的学*目标:通过这节课的学*,要求大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这一环节的设计利用了学生所熟悉的物体,贴*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为后面的探索学*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要求各小组在学具中选用所需的材料,开始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请小组长做好分工,把研究结果记录在实验报告单上。

  边 角

  长方形 有( )条边,

  对边( ) 有( )个角,都是( )角

  正方形 有( )条边,

  每条边( ) 有( )个角,都是( )角

  2、学生开始活动时,我到学生中去巡视指导,并鼓励学生选用不同的材料和方面进行研究。学生也可以到其他组去看一看,学一学,交流一下。

  3、小组汇报。

  请各小组汇报各自的实验情况。要求汇报时说清楚选用的实验材料、方法和研究结果。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这里我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进行汇报。

  首先是探讨边的特征,学生的汇报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在做实验时,学生选用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直尺。

  通过数一数,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条边。

  通过用直尺量,发现长方形相对的两条长边一样长,相对的两条短边一样长。正方形的4条边都一样长。

  这时我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两条较长的边和两条较短的边,它们的位置都正好是相对的,所以我们把它们叫做对边。从而得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第二种情况:在做实验时,学生选用了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

  在研究长方形时是通过折纸得出来的。学生这样折:

  先上下对折,发现长方形上下两边重合在一起,说明这两条边一样长。

  再左右对折,发现长方形左右两边重合在一起,说明左右边也一样长。

  从而得出:长方形有4条边,对边相等。

  在研究正方形时学生这样折:

  把正方形纸片先对角折,再对角折,发现正方形4条边都重合在一起,说明正

  方形4条边都一样长。

  第三种情况:学生选用的是钉子板。

  通过数格子,发现了长方形长边都占了6格,短边都占了4格;正方形4条边都占了5格。说明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

  ……

  当学生汇报完,我对学生能想出多种方法来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边的特征

  给予肯定和表扬,并与学生一起总结出:长方形有4条边,对边相等。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边总结边板书)

  接着是探讨角的特征,学生的汇报也可能有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在做实验时,学生选用长方 形纸片、正方形纸片、三角板。

  通过数一数,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个角。

  再用三角板的直角在每个角上比一比,发现长方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4个角也都是直角。

  第二种情况:在做实验时,学生也是选用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和三角板。

  通过数一数,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个角。

  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分别量了正方形和长方形纸片的一个角,它是直角,然后把长方形纸片对折再对折,发现4个角重合在一起,说明4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也一样把纸片对折再对折,发现4个角重合在一起,说明4个角也都是直角。

  当学生汇报完后,我与学生一起总结出:长方形4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4个角都是直角。(边总结边板书)

  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然后汇

  报交流,一方面体现了数学的民主性,我给每个学生创造了均等的学*、参与的机会;另一方面让学生经历了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生成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同时让各个组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展示、交流,体验成功,从而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这样能使情感的数学目标落到实处。

  三、应用拓展

  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本节课练*的设计着重体现了层次性、针对性、灵活性三个特点,分为基本练*和扩展练*。

  1、基本练*

  (1)围一围

  照下图在钉子板上围长方形和正方形。(图略)

  (2)拼一拼

  用两副同样的三角板分别拼出1个长方形和1个正方形。然后根据拼的情况进行展示和交流。学生这样拼(演示课件)

  (3)、摆一摆

  用同样长的小捧摆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4)涂一涂

  在方格图上涂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图略)

  (5)先量一量再填一填

  这个环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巩固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认识,通过围一围、拼一拼、摆一摆、涂一涂、量一量、填一填多种形式的基本练*,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并且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2、扩展练*

  (1)把一张长方形纸片折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

  这道题有一定的挑战性,怎样才能得到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呢?我引导学生思考长方形的哪条边可以当作正方形的边?

  (2)画一条线,把下面的图形分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

  (3)、右图中有( )个长方形,( )个正方形。

  这里我引导学生有序地数图形。

  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感觉。把刚刚学*到的知识进行扩展延伸,使学生灵活应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空间观念得到加强。

  四、全课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你学到了什么?我先引导学生重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再引导学生比较长方形、正方形的共同点是都有4条边,4个角都是直角,不同点是长方形对边相等,而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

  (2)家里客厅地板铺的砖为什么是长方形或正方形,而不是圆形的呢?

  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各自的见解。

  这一环节的设计,鼓励学生将数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真正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

  五、课外延伸

  充当小小设计师,用长方形和正方形为学校新操场设计花池、羽毛球场、篮球场、沙池。

《长方形和正方形》说课稿12

  一、教材分析: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是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77、78页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是根据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的有关知识,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量一量,摆一摆,初步得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与长和宽之间的关系,然后再进一步推广到任意长方形的面积都可用长×宽=面积的方法计算。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教材的编排特点以及考虑到我班学生的学*能力等情况,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初步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2)会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3)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归纳、推理、解决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渗透实验——发现——验证的学*方法,在学*过程中,使学生充分感受事物之间存在着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实验—发现—验证”的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能力、合作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

  根据教材的要求,确定本节课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经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会应用公式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教学难点是让学生学会自行探索,概括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并理解长方形所含的*方厘米数正好等于长方形所含的厘米数与宽所含的厘米数的乘积。

  本节课教学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后面正方形面积的教学,以至关系到整个小学阶段*面图形面积的教学。如:*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面积等。这些*面图形面积的求法都是在计算长方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推导的。所以,这节课又是小学阶段*面图形知识的重点。

  二、教法与学法: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尽量运用直观教具、学具和操作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手、眼、脑)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教法的选择以直观教学法为主、操作法和演示法为辅。

  教具和学具:边长1厘米的方格纸、两个长方形纸片、表格等。

  在学法上可归纳为:

  1、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好学。

  2、创设操作情景,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使学生会学,在学*过程中有意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

  3、运用直观教学等多种手段,以便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乐学。

  三、教学程序:

  (一)课前谈话,复*导入

  通过复*面积和面积单位,用面积单位密铺的方法可以知道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面积的谈话来导入课题。使学生明白要学什么,知道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为了让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学*新知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特点,让学生在回忆常用面积单位的基础上,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采取以下的方式进行:

  1、让学生动手操作,先是让学生利用学具摆一摆,从而引出探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再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并完成表格。并将长方形的长,宽,以及面积的数据统计出来。

  2、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让学生交流发现计算长方形面积与长方形长和宽之间的关系,并引导学生初步发现了长方形的长所含厘米数×宽所含厘米数=长方形所含的*方厘米数。初步得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3、运用结论,抽象归纳。问: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面积都可用它的长乘以宽来计算呢?让我们来验证一下好不好?以此提问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要求学生通过现有的材料,小组操作、探讨、验证。这一部分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他们独立去探索、去发现,验证、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这样既加强了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进一步的验证,让学生归纳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即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一结论。

  (三)课堂练*,巩固新知。

  教学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我没有把它作为例题来教学,而是通过出示下面几个图形,让学生计算每个图形的面积。长3厘米、宽2厘米;长5厘米、宽3厘米;长4米、宽3米;长3米、宽3米(实际上是边长3米的正方形)指着最后的图形:这个长方形特别在哪里?正方形的面积,可以怎样计算呢?

  学生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迁移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即长和宽相等时,就变成了边长×边长,从而总结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边长×边长。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四)巩固应用。

  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让学生完成如下练*:

  1、P79练*十九第1题:计算黑板的面积?

  2、P79练*十九第3题:计算篮球场的面积?半场的面积?

  (五)、提高延伸

  李小林要从下面的长方形纸上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部分是什么图形?它的面积是多少*方厘米?

  通过这一基础练*,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长方形面积公式来解决一般问题。

  (六)、总结评价,促进发展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把你的收获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把自己的收获与同学交流,既是对一节课自己掌握情况的回顾,也是对自己行为的评价。)

  最后,教师以提问,学生自行小结的方式结束:这节课你们学了哪些知识?这一部分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我在进行补充,使这一节课的内容在学生大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为了让学生学好《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这课知识,我尽量多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他们去探索、去发现、去归纳,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启发者、引路人,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导者。这样,学生才真正学到了知识。

《长方形和正方形》说课稿13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42~43页《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在小学阶段分别安排了物体与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其他*面图形、立体图形等内容。

  本节课是学生学*并了解*面图形计算的第一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周长的意义及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对问题的探究,让学生在经历数学化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的合理性与价值,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应用意识,为以后学*其他*面图形和立体图形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我拟订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利用这些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探究计算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感受数学学*的乐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并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的难点:是理解长方形周长的最优化计算方法。

  (四)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卡片、尺子

  二、教法与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活动有这样的要求:教师应充分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从学生感兴趣的事出发,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相互交流。通过开展小组合作交流的活动,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良好的学**惯;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学*的乐趣。

  三、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创设情景,设疑激趣;小组合作,探索新知;联系生活,解决问题;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一)创设情景,设疑激趣

  在动物王国里,有对有趣的好朋友。它们是蜗牛先生和蚂蚁xxx。它们俩都很喜欢散步。蜗牛和蚂蚁每天分别沿着这个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卡片走一圈。有一天,它们却吵了起来,吵什么呢,原来,它们俩都说自己每天走的路程比对方长。

  同学们,你们来猜一猜,到底谁走的路程长一些?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能判断出谁走的路程长吗?你觉得蜗牛和蚂蚁散步的路线与我们所学的哪一个数学知识有关?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设计思路:我从生动的故事情境引入,为学生创设探究学*的情景,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二)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1、想一想:我们要计算两个图形的周长,要知道些什么?怎样才能知道?在小组里交流。

  2、量一量:小组合作,动手量出计算这两个图形所需要的数据。

  3、议一议:小组讨论,有了这些数据,该怎样计算这两个图形的周长。

  4、算一算:独立计算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并在小组里交流。

  5、说一说:把自己的算法跟全班的同学说一说。

《长方形和正方形》说课稿14

  一、教材分析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是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小节的内容,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学好本节课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为以后学*其它*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一)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渗透“实验——发现——验证”的数学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迁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学*数学的乐趣,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利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

  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已经具备了观察、比较的意识,并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了面积及面积单位,会用面积单位直接测量面积,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打好了基础。

  三、教法、学法分析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情景教学法、小组协作法、观察法和发现法三种方法。

  由于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尽量运用直观教具、学具、多媒体等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尽量多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他们去探索、去发现、去归纳,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启发者、引路人,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教学流程设计

  针对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今天下午学校安排咱们班的同学给教学楼前的两块草坪浇水,(课件出示两块草坪)老师准备分成男女两组,请你们自己选择。教师鼓励男生承担较大块的草坪,究竟哪块草坪大呢?(男女生争执不休)怎样比较草坪的大小呢?从而得出要比较草坪的面积。(适时提问什么是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进一步引导如何比较面积大小?你有哪些方法?(重叠、数面积单位)对于面积较大的草坪这两种方法又太麻烦。从而引出本课主题: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通过真实情景的创设,自然地引出了本课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了主题的思考,引发了学生学*新知的欲望,为学*新知丰富了情趣,为下面的教学埋下了伏笔。】

  (二)观察发现,猜一猜

  课件出示四幅图片(背后画有一*方厘米的小方格),大小关系为①长相同,宽不同;②宽相同,长不同;③长宽都不同。请学生根据小方格的提示回答三副图的面积,并结合课件演示引导学生观察猜想长方形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当学生得出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关系之后,引导学生进一步求证长方形面积与长和宽之间的数量关系。

  观察课件上的三幅图片的长、宽、面积各是多少,教师板书:

  长(厘米) 宽(厘米) 小方格个数 面积(*方厘米)

  8 54040

  8 64848

  7 64242

  10 33030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得出:每排的个数(长所包含的个数)×排数(宽所包含的个数)=总个数(长方形的面积)

  学生通过观察初步发现:长与宽的乘积正好等于长方形的面积。

  (三)自主探究,验一验

  用1*方厘米的正方形测已知长、宽的长方形的面积。

  学生先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再用1*方厘米的正方形测量长方形的面积,并将结果填入表中。

  根据学生的讨论交流情况教师择机板书得出结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并介绍字母公式S=a×b

  【在验证归纳过程中,做到了学生人人参与教学,每个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际验证并归纳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这里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四)灵活应用,迁移方法

  在推导正方形面积公式时,没有把它作为例题来教学,而是在练*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时,把一个长8分米、宽6分米的长方形,渐变成长6分米、宽6分米的正方形,让学生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迁移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即长和宽相等时,就变成了边长×边长,从而总结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五)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有了明确认识以后,让学生自己解决课前提出的选草坪的问题。安排相应的练*题,练*题的设计由易到难,采用闯关游戏的方式进行,最后出示有一定难度的综合拓展题目作为作业,让学生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期待下一课的到来。

  在这节课上,我主要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实验—发现—验证-归纳总结等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观察、测量、猜测、验证、想像等过程,在合作探究中归纳总结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学具操作和课件演示,吸引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活动,在学*活动中理解数学知识,积累学*方法,思维方法,科学探究的方法,体验自主学*的快乐和成功,从而形成丰富的数学体验,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长方形和正方形》说课稿15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应聘小学数学教师的××号考生,今天说课的篇目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研究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和了解了周长的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学*的,学好这一内容将为今后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其他图形的周长以及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的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节知识的教育对象时小学三年级学生,三年级是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过渡,学生要接受知识的变化和思维方式的变化。学生在二年级的时候就学*了长、正方形的特征,知道了它们都有四条边。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在上一节课学生又知道了长、正方形的周长就是4条边的总和。这些都是本节课学*的知识基础。三年级的学生还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新旧知识迁移的能力,这些能力为本节课的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三)教学目标

  针对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我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实物,多媒体的运用,使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运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创设情景,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努力探索的精神。

  (四)说教学重点

  由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周长的概念有了认识,并且也学*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因此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应为会推导、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以此来提高他们的概括抽象能力,并会熟练应用公式去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五)说教学难点

  因为小学生的思维和应用能力还有待提高,将知识用于实践的能力还远远不够,因此我把教学难点定为,让他们应用所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去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

  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根据读讲精炼教学法的理念将运用以下教学策略:

  1、情景教学法,三年级学生已经对周长的概念有所掌握,因此我先通过问题情境的方式引出问题,即让他们考虑长方形和正方形花坛的周长如何计算的问题,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他们的数学学*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知识的建构过程中来,所以我打算运用情景教学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在合作交流中掌握知识。

  3、充分运用课件、学具的辅助作用。

  三、说学法

  为充分调动学生学*本课的参与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更好的学*、理解、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我将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动手操作和小组交流汇报的活动,总结推导出计算公式,从而完善自己的想法,掌握良好的学*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为了实现本机可的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按以下几个教学环节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景,复*导入

  学生已经在二年级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且在上一节的内容学*中也掌握了周长的概念,因此我创设“学校有两个花坛,小明想知道这个长方形花坛和正方形花坛的周长,谁来帮帮他”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的用已学知识来思考所给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将旧知与新知达到很好的衔接,并且能够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主动性。比如学生会想到用绳子去围的方式;会想到用尺子量边长的方式,通过复*导入的方式,既回忆了旧知,有开拓了思维,从而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知识的'建构中。

  (二)自主学*,探究新知

  1、为了探索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我设计了自主学*、独立尝试、小组交流、总结归纳等环节,让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已有认知,思考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并且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让他们的思维取长补短,互相学*,通过自主探究,学生会得出几种不同的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可能会列出以下式子:

  (1)6+4+6+4﹢=20

  (2)6×2﹢4×2=20

  (3)(6+4)×2=20

  正方形周长的方法,学生可能会列出以下式子:

  (1)5+5+5+5=20

  (2)5×2+5×2=20

  (3)5×4=20

  根据学生列出的式子,我会让他们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公式的文字表示,在学生讨论后,我出示课件,总结学生讨论的结果,课件内容如下:

  长×2+宽×2=长方形周长

  长+宽+长+宽=长方形周长

  (长+宽)×2=长方形周长

  在此基础上,反问学生:要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有了长方形做铺垫,请学生说出刚才所展示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的文字表示,学生可能会说出如下的计算方法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边长+边长+边长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边长)×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学生通过总结文字形的表示方法,既培养了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变化过程,又为进一步揭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做了铺垫,有利于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并且达到教学目标。

  (三)随堂练*,巩固新知

  新课标指出数学学*要联系生活实际,学有用的数学,在本节课中的练*安排中,我既注重基础知识的及时巩固,让学生当堂完成课本的“做一做”,并选定几名同学去黑板板演来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我还安排了与实际问题相关的题目,目的是加强他们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呢学*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学*数学的兴趣

  (四)课堂小结

  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理解,形成一个系统的思路,对前面的探索过程加以梳理,引导学生说出: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他的长和宽,求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他的边长。设计的目的是不仅让学生掌握公式,还要让他们明白与问题的联系,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请学生回忆本堂课所学内容,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以明确本节课的重点,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6)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实用5份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 1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

  2、教材地位作用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初步认识面积单位和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度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索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并利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样安排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更为今后学*其他*面图形的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础。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总结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生自己亲身探索公式的过程,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推理与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数学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4、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推到过程以及计算方法。

  二、说教法和学法

  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如下教学方法:一是自主探索法,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的主人,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索、自主研究才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通过学生探索、验证后,再运用概括、迁移的过程来完整地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应用就是本课另一个比较重要的教学方法。

  三、说教学设计程序

  (一)情景引入

  1、课件出示“运动会”情景(课件)引导学生观察屏幕上出现的田径场和举重场,从场地中发现学生熟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2、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和正方形并通过师生谈话激发学生计算面积的兴趣。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创设有效的问题情景有利于激发学生浓厚的学*兴趣,创设动物运动会的故事情景,不仅趣味浓厚同时也通过田径场和=举重场很自然引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为接下来的探索工作做了铺垫。

  (二)探究新知

  这一环节设计了四个层次猜想—验证—概括—类推。

  1、猜想

  在这一层次里首先让学生猜想要求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呢,会有学生回答与图形的长和宽有关。

  设计意图:学生之前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因此会联想到面积计算也可能和周长有关,而且猜一猜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开拓学生思维。

  2、验证

  a、探索

  让学生带着猜想,利用教师提供的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各种不同的长方形,并把它的长、宽、面积记录于表中。

  长(厘米)

  宽(厘米)

  面积(*方厘米)

  并思考:长方形面积所含的*方厘米数和它的长与宽所含的厘米数有什么联系?它的长、宽分别是多少?面积呢?

  设计意图:提供必要的学*材料和工具,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不仅加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良好*惯,更符合了人人参与数学活动的数学理念。

  b、结论

  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数据并提问:你们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系了吗?学生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关系,并且是长乘宽就可以求面积。长方形面积=长×宽(板书)。

  设计意图:此结论并不是最终结论,提出此结论让学生获得了探索后的成果,但是同时又为学生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即要验证此结论的正误。使学生思维进一步拓展。

  c、验证并概括

  师提问: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的面积都可以用长乘宽的方法来计算呢?我们再来研究几个例子。随后再让学生同坐之间互相再用小正方形摆摆看并自己做记录。发现:长方形面积=长×宽。

  设计意图:刚才的结论有可能是错的,因此再次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并与同桌互相合作验证出长方形面积就是长乘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出最终结论,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也感觉到探索道路的艰辛,数学知识的宝贵。

  3、类推

  师提问那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呢,学生发现正方形面积是边长乘边长,并引导学生说出正方形是长与宽相等的特殊的长方形。

  设计意图:由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很容易类推出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在这过程中不仅回顾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关系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推理与逻辑思维能力。

  (三)巩固练*

  1、基本练*:课本P78两题做一做;

  2、发展练*:课本P80第8题。

  课本P80第10题。

  设计意图:设计有层次的练*,把巩固计算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体现了数学学*内容的现实性和练*的挑战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四)全课小结

  1、学生谈谈本节课收获;

  2、教师对学生的学*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谈体会随后教室作适当的评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所教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更容易获得成功的体验。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 2

  一、说教材

  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82-83页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知道了面积的含义,初步认识面积单位,以及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方法。这节课就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本单元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为以后学*其他*面图形面积计算的方法打下坚实基础。于是,我对教材进行了认真地研究。

  2.本课教材主要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教材例1通过先让学生用若干个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成3个不同的长方形,并填好表格,让学生通过这个操作初步体会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与宽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例2通过测量面积及试一试,探索并归纳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第三部分从正方形与长方形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第四部分练一练主要目的在于巩固新知,让学生能利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的思维。

  3.由此我根据教学内容把推导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作为教学重点,而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发现长方形的面积公式的过程又是教学的难点。

  4.教学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我没有把它作为例题来教学,而是在练*中,先计算长方形面积,再演示宽不变,逐次缩短,最后演变成长与宽同样长。学生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迁移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二、教学目标

  基于本课的教学内容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①引导学生有序观察,动手实验,自主探究发现、验证并归纳出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会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利用知识的迁移由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推导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②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去发现问题的意识,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质疑、分析、解决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③让学生在实验操作中体验学*的乐趣,在合作与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能力,并通过实际应用的练*,将课内外的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三、教法与学法: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尽量运用直观教具、学具、操作、多媒体等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手、眼、脑)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我尽量多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他们去探索、去发现、去归纳,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启发者、引路人,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导者。

  基于以上分析,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

  (一)问题导入,激发兴趣:

  在这里我安排了3道题,第1题用数面积单位的方法求面积。

  第2题用面积单位去量的方法求面积。第3题出是一道既难数有难量面积单位的情景下引入新课,这样设计有梯度的问题层层导入,引发了学生学*新知的欲望,激发学*兴趣。

  第二个环节

  (二)实践探究,发现方法

  1.动手操作。

  先让学生用1*方分米的小正方形,小组合作,在纸上摆一摆,摆出3个你们最喜欢的长方形,并填写下表。

  2.反馈交流。

  填完表后,老师带领学一起观察摆成的每个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用了多少个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面积是多少?

  老师着重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的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怎样的联系?谁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初步发现

  学生通过观察初步发现:长与宽积正好等于长方形的面积

  教师抓住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个发现进入第三个环节。

  (三)动手实验、验证方法

  师:这位同学的发现对不对呢?下面我们再来做第二实验。

  请各小组测量例2的第一个长方形的长、宽,

  再用1*方厘米的正方形去量,面积是多少?

  学生操作完后小组交流

  1、交流测量结果

  长4厘米,宽3厘米,面积12*方厘米。

  2、交流测量方法。你是怎样去测量的?

  (①每排摆4个,摆3排,共有12个1*方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2*方厘米。②可以沿着长摆一排,共可以摆4个小正方形,沿着宽摆3行.说明每行4个面积单位,可以摆3行,一共有12个面积单位,面积是12*方厘米),如果没有第二种测量方法,教师运用多媒体引导出第二种测量方法。

  并比较哪种方法简便?(这里通过比较培养学生从多种方法中学会选择最佳方法。培养学生合理选择不同策略的能力。)

  在出示例2的第二个长方形,要求学生量出长和宽后用简便的测量方法测量它的面积,并说出面积是多少?

  让学生用这两个长方形的长乘宽是不是也等于它的面积

  第四个环节

  (四)归纳评价,总结方法

  (1)通过刚才的验证,你们发现长方形的面积和什么有关呢?怎样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呢?

  通过同学们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到: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随后老师介绍用字母表示公式。

  接下来老师出示两道题,用刚刚学到的新知来解决。

  1、第82页的试一试

  2、解决一开始出现的求游泳池的面积题目。经过刚才的学*你有办法求出面积吗?

  练*完毕后就进入第五个环节.

  (五)灵活应用,迁移方法

  在推导正方形面积公式时,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没有把它作为例题来教学,而是在练*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时,把一个长7分米、宽3分米的长方形,渐变成长3分米、宽3分米的正方形,让学生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迁移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即长和宽相等时,就变成了边长×边长,从而总结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边长×边长。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紧接着我们进入第六个环节

  (六)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1、出示书第83的第1题。

  2、出示书第83的第2题。

  本节课采用实验—发现—验证-归纳总结的教学模式。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动手操作,自己去实验发现,自己去求证,自己去总结,自己去推行,吸引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活动,在学*活动中理解数学知识,积累学*方法,思维方法,科学探究的方法,体验自主学*的快乐和成功。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 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课堂教学模式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是现代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课堂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一、 模式的背景

  (一)对自己教学工作的剖析

  回想一下自己的课堂教学,尽管已经融入了新课程的理念,可是仍然不可避免地带着传统课堂教学的影子:课堂上淡化情境的创设;教师讲的多,学生探究的少;关注更多的还是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忽视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知识建构环节时间分配少,套用公式的巩固练*时间多,课堂小结流于形式等。

  (二)对学生现状的分析

  学生对于数学概念这类知识的学**惯于死记硬背,只知道其然却不知道其所以然,因此出现了只会套用,而不会灵活应用的弊病。久而久之,学生头脑中的数学概念就会零散,自然不利于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基于上述原因,我以新课标为依据,以我县开展的高效课堂教学活动为契机,结合我校的数学学科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以及学生数学学*的特点和自己数学教学的实际,确定了:铺垫引入、温故知新——情境激趣、引发思考 ——自主探究、建立模型——巩固应用、反馈调节——自我梳理、总结提升”的主体发展式五环节教学模式。

  所谓主体发展是指学生是学*活动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积极培养他们的自主精神,让他们自觉地投入到学*活动中去,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使其主体作用得以发挥。

  二、模式的论证

  我从五个环节对我的教学模式进行论证.

  环节(一)铺垫引入、温故知新

  小学数学新知识的学*,大多是以已有知识为基础,利用知识的迁移获得的。复*旧知,可以为学*新知打下扎实的基础,会使新旧知识融会贯通,使知识系统化。此环节,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抓住新知与旧知的联系点,可以通过填空、口算、笔算、解决问题等形式对旧知识进行回顾,做到温故而知新。

  环节(二)情境激趣、引发思考

  一个源于生活实际的、让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会使他们非常真切地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和力量。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特点进行情境的创设,可以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可以创设有趣的故事情境,可以创设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情境,也可以创设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情境等。在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中,引发学生的思考。

  环节(三)自主探究、建立模型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活动、探索、思考的环境。 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还要适时引导、点拨,提升学生的发现,建立正确的模型。学生可通过质疑、猜测、尝试、验证、操作、交流等形式进行探究,可以是自主探索,也可以是合作交流;可以是直观演示,也可以是动手操作;可以是对问题的分析、也可以是对结论的验证。让学生在具体的探究活动中建立表象、感知知识形成的过程,进而明理。

  环节(四)巩固应用、反馈调节

  课堂练*是教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反馈的主要途径。

  练*设计应与教材*题紧密结合,要做到“课本*题为主,课外*题为辅”。*题设计要注意形式新颖,循序渐进,从生活实际出发,讲求实效。同时, 课堂练*要与学生反馈相结合,做到及时反馈,适时“调节”。

  环节(五)自我梳理、总结提升

  有效的课堂总结,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结构,突出重难点,提升学生的思维。教学中可先让学生进行自我梳理,“你今天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疑难?”“你今天表现如何?”是我们常用的总结语。教师可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从知识、方法、思想、情感态度等方面再进行总结提升。

  三、模式的论证

  (一)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的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经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探究过程,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等学*过程中,锻炼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学*和探索的兴趣。

  3、让学生在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合作意识、应用意识,建立自信心。

  教学重点:探究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二)教学设计:

  【环节一】铺垫引入、温故知新

  在这个环节我先让学生复*常用的面积单位,接着让学生为网球场、橡皮、课桌面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让学生结合实物正确区分面积单位,进一步巩固了用面积单位来计量面积的知识,为新课的学*做好准备。(此环节大约需要3分钟)

  【环节二】情境激趣、引发思考

  这个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观察图画、估计面积、动手摆面积单位来测量面积,让学生初步感知每行、几行与长和宽的关系。接着出示我们学校的操场图,学生通过直观感知摆面积单位比较麻烦,应寻求计算的方法,从而明确学*本课知识的目的。然后让学生猜想长方形面积的大小可能与它的什么有关?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关系。最后以长方形的面积和长、宽到底什么有关系呢?引发学生思考,激起探究的欲望。

  (此环节大约需要8分钟)

  【环节三】自主探究、建立模型

  这个环节我将分为4步来实施:

  1、动手验证: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摆出不同的长方形,并记录相关数据。

  2、交流归纳。观察表格得出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明确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即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3、深入明理。为什么长乘宽就能算出长方形的面积呢?学生思考交流后,教师结合课件进行演示后小结,让学生既掌握公式,同时明白其算理。

  4、知识迁移。引导学生明确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关系,得出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在观察、思考、操作、探究的活动中,使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此环节大约需要15分钟)

  (四)巩固应用、反馈调节

  为了学生能更好的学以致用,同时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我设计了以下的练*:

  基础练*:包括填一填、选一选,计算花坛的面积和周长。

  变式练*:求正方形的面积

  综合练*:求剩下图形的面积

  拓展练*:巧算面积

  这些练*,从多种角度训练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此环节大约需要11分钟)

  (五)自我梳理、总结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在课的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学*收获,注重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梳理,又总结了学*新知的方法。最后布置生活作业,让学生更充分地体验数学的实际应用。

  (此环节大约需要3分钟)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谢谢大家!

  板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长方形

  长

  (分米)

  宽

  (分米)

  1*方分米正方形的个数

  (列式计算)

  长方形的面积

  (*方分米)

  (1)

  3

  2

  3×2=6

  6

  (2)

  4

  3

  4×3=12

  12

  (3)

  4

  1

  4×1=4

  4

  (4)

  6

  3

  6×3=18

  18

  长方形的面积=长 ×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 × 边长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 4

  一、教材分析: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是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77、78页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是根据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的有关知识,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量一量,摆一摆,初步得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与长和宽之间的关系,然后再进一步推广到任意长方形的面积都可用长×宽=面积的方法计算。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教材的编排特点以及考虑到我班学生的学*能力等情况,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初步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2)会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3)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归纳、推理、解决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渗透实验——发现——验证的学*方法,在学*过程中,使学生充分感受事物之间存在着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实验—发现—验证”的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能力、合作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

  根据教材的要求,确定本节课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经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会应用公式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教学难点是让学生学会自行探索,概括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并理解长方形所含的*方厘米数正好等于长方形所含的厘米数与宽所含的厘米数的乘积。

  本节课教学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后面正方形面积的教学,以至关系到整个小学阶段*面图形面积的教学。如:*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面积等。这些*面图形面积的求法都是在计算长方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推导的。所以,这节课又是小学阶段*面图形知识的重点。

  二、教法与学法: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尽量运用直观教具、学具和操作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手、眼、脑)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教法的选择以直观教学法为主、操作法和演示法为辅。

  教具和学具:边长1厘米的方格纸、两个长方形纸片、表格等。

  在学法上可归纳为:

  1、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好学。

  2、创设操作情景,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使学生会学,在学*过程中有意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

  3、运用直观教学等多种手段,以便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乐学。

  三、教学程序:

  (一)课前谈话,复*导入

  通过复*面积和面积单位,用面积单位密铺的方法可以知道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面积的谈话来导入课题。使学生明白要学什么,知道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为了让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学*新知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特点,让学生在回忆常用面积单位的基础上,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采取以下的方式进行:

  1、让学生动手操作,先是让学生利用学具摆一摆,从而引出探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再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并完成表格。并将长方形的长,宽,以及面积的数据统计出来。

  2、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让学生交流发现计算长方形面积与长方形长和宽之间的关系,并引导学生初步发现了长方形的长所含厘米数×宽所含厘米数=长方形所含的*方厘米数。初步得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3、运用结论,抽象归纳。问: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面积都可用它的长乘以宽来计算呢?让我们来验证一下好不好?以此提问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要求学生通过现有的材料,小组操作、探讨、验证。这一部分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他们独立去探索、去发现,验证、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这样既加强了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进一步的验证,让学生归纳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即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一结论。

  (三)课堂练*,巩固新知。

  教学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我没有把它作为例题来教学,而是通过出示下面几个图形,让学生计算每个图形的面积。长3厘米、宽2厘米;长5厘米、宽3厘米;长4米、宽3米;长3米、宽3米(实际上是边长3米的正方形)指着最后的图形:这个长方形特别在哪里?正方形的面积,可以怎样计算呢?

  学生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迁移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即长和宽相等时,就变成了边长×边长,从而总结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边长×边长。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四)巩固应用。

  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让学生完成如下练*:

  1、P79练*十九第1题:计算黑板的面积?

  2、P79练*十九第3题:计算篮球场的面积?半场的面积?

  (五)、提高延伸

  李小林要从下面的长方形纸上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部分是什么图形?它的面积是多少*方厘米?

  通过这一基础练*,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长方形面积公式来解决一般问题。

  (六)、总结评价,促进发展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把你的收获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把自己的收获与同学交流,既是对一节课自己掌握情况的回顾,也是对自己行为的评价。)

  最后,教师以提问,学生自行小结的方式结束:这节课你们学了哪些知识?这一部分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我在进行补充,使这一节课的内容在学生大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为了让学生学好《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这课知识,我尽量多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他们去探索、去发现、去归纳,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启发者、引路人,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导者。这样,学生才真正学到了知识。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 5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分别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具体阐述我对这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77—78页的内容,是本单元“面积”中的教学重点。学好这一内容,对于*行四边形面积等的公式推导及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探究有着重要作用。鉴于这种认识,我认为,本节课不仅与实际相结合,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据新课程标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中,理解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经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定了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通过动手操作、发现、推导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二、学情分析

  (一)心理特征:三年级的学生好学好动,以形象思维为主,联系和模仿能力较强,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创造条件和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感受成功的快乐。

  (二)认知状况: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了面积和面积单位,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理解,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加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三、教法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鉴于本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确定了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法、设疑诱导法、类比法。

  (一)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本课探究的难度不大,结论比较容易发现,而且便于展开直观的操作实验,因此我让学生通过“实验——猜想——验证——概括”的过程来学*。

  (二)设疑诱导法:在讲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推导时,需要老师给予设疑诱导,深入浅出的帮助学生理解。

  (三)类比法: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得出,是由一个长方形渐变成正方形,求面积的过程中得来的。

  教具:多媒体

  四、学法分析

  合作交流法自主探究法观察发现法动手操作法

  在学生的学*方面,我将小组合作探究作为首选。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猜想”、“验证”、“概括”等活动,探索出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又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方式。培养了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树立学*数学的信心。

  学具:预*纸、学具盒中的1*方厘米卡片、直尺。

  五、教学过程

  (一)复*巩固,情境导入

  这一环节将用时7分钟。首先复*两个概念,一是面积,二是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方米),再比较1厘米和1*方厘米的图形

  设计意图:让同学们通过复*,为学*新知识做铺垫。

  (二)自主探索,领悟方法

  这一环节是重点环节,将用时17分钟。有四个步骤:做一做、猜一猜、验一验、说一说。

  首先做一做,让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解决例题1,在预*纸上写出自己的方法,再交流。例1:一个长方形长5厘米、宽3厘米。想办法测量出它的面积。

  小组成员可能三种方法:(1)画一画(画方格)(2)摆一摆(两种摆法:一是全摆上,二是只摆一行一列)(3)算一算(5×3=15(*方厘米))

  同学们合作交流后得到共识:用乘法计算最简便。

  接着猜一猜,我将提问学生有什么样的猜想?有人可能会说出:这个长方形面积=长×宽。

  我会肯定这一猜想是对的,然后提问其他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可以用“长×宽”来计算?

  然后验一验,学生自己根据预*纸上的3个图形(图A:2行6列,图B:4行3列,图c:1行8列),摆一摆填一填,之后再汇报结果。

  图形长/厘米宽/厘米面积/*方厘米

  图A

  图B

  图c

  通过刚才的过程验证了这个猜想是对的,即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最后说一说,我以例题1为例设疑诱导,找同学说出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不断的提问:长方形长5厘米,沿着长边一行可以摆几个1*方厘米的正方形?宽3厘米,沿着宽边可以摆几个1*方厘米的正方形,也就是说可以摆几行?(同时配合课件的演示)继续提问:这个长方形每行摆5个正方形,摆了3行,一共摆了几个1*方厘米的正方形?怎样列式计算?算式中5、3、15是长方形的什么?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最后得出结论:每行摆的个数就是长方形的长,摆的行数是宽,小正方形的个数(即长方形面积单位的个数)就是长方形的面积。也就得出长方形面积=长×宽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思考、交流、合作、讨论的方式,积极探索,改进学*方法,提高学*质量,逐步形成正确地数学价值观。同时也体现课堂中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的活动当中来。

  (三)利用迁移,探究知识

  这一环节将用时8分钟。

  首先引导学生猜想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我把一个长7米、宽6米的长方形花坛,渐变成边长6米的正方形花坛的过程;让学生去猜想、发现其面积的计算方法。得出: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接着让学生交流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否正确?

  最后让小组交流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联系。

  设计意图:学生在交流、讨论中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就是两条相邻边长的积;只是求长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长和宽的长度,而求正方形的.面积只需要一条边长的长度。明确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计算间异同。

  (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将用时10分钟。

  为巩固本节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我设计以下*题:

  活动一,求一张长方形餐桌的面积。(学生联系生活,练*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课本例3)

  活动二,求出数学课本的面积。(学生自主操作,独立完成。课本78页下边做一做)

  活动三,强化训练,提高难度。求阴影部分的面积。(外面长方形,里边正方形,剩余阴影部分)

  (五)总结过程,突破重点

  这一环节我将用时2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新知识?并引导回顾研究的过程。

  设计意图:一节课总结必不可少,能够加深学生对本节重点内容的掌握。

  (六)作业布置

  为巩固本节学*内容我布置以下*题:课本79到80页2、4、6(必做),8(选做)。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层次的*题,让水*不同的同学都能达到很好的练*效果。

  六、板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长方行面积=长×宽7×6=42(m2)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6×6=36(m2)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