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度量》说课稿 (菁华3篇)

首页 / 说课稿 / | 说课稿

《角度量》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一)说课内容:

  (四年级上册第18—19页)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角的度量》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第七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时,教材的主要内容是怎样学好角的度量,从学生在认识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想好的这部分知识,让学生从各种学*方向进行,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的能力,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角的度量方法,帮助他们学*空间的观念。这样可以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周围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对角的度量打好基础。

  (三)教学目标定以下三点:

  1、在观察,交流的基础上,认识量角器的结构与功能,通过探索,实践,总结出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初学用量角器量角。

  2、在学*过程中体会统一角的计量单元的需要,认识角的计量单元,建立1度角的表象,建立角的大小的量化观念,能联系操作结果,发现三角尺的三个内容角和特点,感受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关系。

  3、要积极参与量角的学*活动,在探究量角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实践中产生发现数学规律的兴趣。

  (四)教材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根据精彩的内容编排和本班学生的学*水*制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认识量角器的结构和功能,通过自己的探索,实践,总结出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运用量角器量角。教学难点是:在应用量角器进行度量角的大小情况下,怎样确定量角器对准角的顶点,边上是怎样放置的。

  二、说学情:

  根据学生已经学*的基础上进行,探究过角的认识,通过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激发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创新能力。

  三、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本课时的内容和学生的认识水*,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是学*的主任,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例如:我教学角的度量这课内容是:一是教学目标要明确,二是突出重点,三是突破难点,我放手让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进一步分析,比一比,量一量,所以,学生在学*角的度量的同时完成。

  四、说教学程序: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本节课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创设清净,导入新课。

  让同学们,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图形有角?向大家说说?这样可以让同学对生活周围的数学距离,学生为了弄清生活中哪些地方有角,哪些角的大小关系,有什么不同,引出深思,激发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能调动他们的学*动机,再结合课文的主题图,形象直观的把教学内容呈现出来,有了学*的兴趣活动,学生就能很快的进入积极思维状态,为学*新课的内容作好铺垫,很自然地使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任务。

  (二)师生共同合作,探究新知。

  首先出示活动角,感受角形状,我让学生认真观察,通过观察这个活动角,动手把这个角度大一些,也可以怎样做?变小呢?这样学生就能认识到角是有大有小的,把角的两条边又开一些,把两条边收拢一些,角就小一些。这样把学*的动权让给了学生使学生在动口,动手,动脑等活动中完成学*任务。

  其次,出示量角器,让学生认识量角器的结构和计量单元是什么?并观察1度角的大小,接着让学生动手把量角器量一量各个角的度数,在量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到量角时要分几步进行,并说出量出各个角的度数,以小组里交流所量的结果,从而让学生认识到量角的过程。

  (三)实际运用,巩固新知

  练*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必要手段,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以下结构。

  1、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题,第二题,动手用量角器量一量下面各个角的度数,通过这两道题的练*,不仅能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又能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

  2、完成“想想做做”第三题,从图上看估计这三个角的度书,然后用量角器量一量后,提问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3、小组活动,动手,动脑,制作各种各样的角来进行巩固好本节课的内容,还可以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首先让学生自己说说,通过今天学*,你们学会了什么?学生自己的小结后,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可以培养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既能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有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角度量》说课稿2

  数学蕴含在生活中的每一处,为社会、人类创造丰厚的价值。引导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创造数学的价值,就要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灵活驾驭教材。

  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特色、教学建议三个方面与大家交流。

  第二学段课程标准:

  1、知识与技能: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角过程;理解角的概念;掌握角的大小比较。

  2、数学思考:通过探索理解角,能用量角器画角、交流信息,建立角概念。

  3、解决问题:尝试用量角器量角;体会在讨论的活动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4、情感与态度:知道通过测量、讨论、归纳得出的结论;体验角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内容标准:

  内容标准分四个领域。

  “数与代数”主要包括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空间与图形”包括角的度量*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 ,它们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统计与概率” 主要涉及条形统计图,是让学生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实践与综合应用” 将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所交流的内容就是“空间与图形”领域中的“角的度量”这部分知识的学*,将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直线和射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认识常见的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和按指定画角。

  下面我结合教材的编写特点、编写体例,内容结构和知识与技能的立体式整合来谈谈第二方面:教材特色。

  教材编写特点:

  特点一:优化大数认识的编排结构,突出数学的文化特色,提供丰富素材,培养学生的数感。

  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感是认数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本册实验教材“大数的认识”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极为丰富。不仅结构合理,而且内容的安排和素材的选择突出了数学的文化特色。,加强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结合具体的情境和实际活动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这样的编,学生使能够接受丰富而系统、逻辑较为严密的数概念内容;便于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迁移类推获得新知,形成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特点二:计算教学内容的编排体现改革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四则计算的知识与能力是小学生学*数学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小学阶段计算教学的分量比较重,但是它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通过计算教学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从而感受数学的价值,为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打下基础。本册实验教材精心设计教学顺序,加大教学的步子,留给学生更大的探索和思考空间。

  特点三: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本册实验教材安排了“角的度量”“*行四边形和梯形”两个单元。这两个单元的内容是在第一学段的基础上进行复*、扩展和提高,其中有些图形,如线段、角、*行四边形等,在第一学段已经学*过。但当时的学*是初步的,属于直观的认识。本册教材要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对这些内容加以概括和提高,加深对图形本质特征的认识、对图形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

  特点四: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的统计知识和统计观念得到进一步提升。

  本册教材是第二学段的开始,教材一方面注意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新的统计知识──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使学生认识到本册所学*的统计知识和方法,是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在统计量上进行了分类对比,来表达数据、解决问题,进而使学生对统计知识的认识有所提升。另一方面教材继续注意结合实际问题,进一步教学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作出合理的推断。这样就把数据分析与解决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特点五: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学*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参与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知识和能力,而且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进而奠定发展更高素质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本套实验教材尝试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的简单形式,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这一数学思想的引入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特点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与内在动机。

  本册实验教材不仅内容涉及数学教学内容的各个领域,为学生探索奇妙的数学世界提供了丰富素材,而且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安排了许多体现数学文化的阅读材料、数学史实等,使学生的数学学*活动丰富多彩、充满魅力。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数学的欲望。

  编写体例:

  教材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进行编排,以体现数学课程的特点,编写体例是:激发兴趣的主题图(整体感知、提出问题)――促进思考的例题(促进理解、解决问题)――可操作性方法的小结(归纳概括、得出结论)――多层次的练*(深化理解、拓展应用)――全面的整理和复*(整理巩固、提高升华)

  单元内容结构:

  第二单元的内容有: 认识射线和直线;角的定义;比较角的大小;用量角器量角;认识*角和周角,以及*角、周角、锐角、钝角和直角之间的关系。

  每一小节又包括其枝干内容。其中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和按指定度数画角是本单元的学*重点。

  说知识的立体式整合:

  本套教材分三个阶段编排“角的认识”这一内容。第一个阶段,是在二年级上册,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和直角,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尺画角,用三角板判断直角、画直角。第二个阶段,是在二年级下册,让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并能借助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一个角是直角、锐角和钝角。第三个阶段,就是本册教材这一单元,让学生进一步学*角的度量。

  本单元内容的编排注重数学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从直观过渡到抽象。学生在二上年级认识长度单位时,就已初步认识了线段。因此本单元教材一开始就借助直观,引入了射线和直线的概念。并让学生讨论线段、射线、直线的联系与区别。在此基础上教学角的概念和角的表示符号。然后在角的度量的知识基础上让学生认识*角和周角,教学角的分类和角的画法。

  另外,本单元教材在编排时,注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数学规律。通过画射线、直线,测量角,操作活动角,用三角板拼角,用纸折角等多种方式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识。

  教学建议:

  1.恰当把握教学目标。

  本套教材把有关角的知识分了三个阶段编排,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教学任务,但前后又有连贯性。教师要树立整体意识和目标意识,从整体着眼把握教学目标,明确每一阶段的具体要求,理顺学科教学总目标、学段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学期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

  2.注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适度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许多数学知识与生活有密切联系,可以在现实世界中找到“原型”,儿童的生活经验是他们数学学*的重要基础。但数学毕竟是抽象的,也有相当一部分是找不到“原型”的,如直线的概念就比较抽象,教学时很难借助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数学中所说的“点”是没有大小的,“线”是没有粗细的,“面”是没有厚薄的。正因为如此,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不都能促进他们的数学学*。有的生活经验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数学学*,甚至产生负面影响。如学*“角的初步认识”时,日常生活中的牛角、羊角,甚至人民币的单位名称“角”等时常会对学生的数学学*产生干扰。因此,教学时必须注意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适时和适度地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

  3.加强动手操作,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

  经过第一学段的学*,学生对角已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他们已经学会如何利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知道了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教材中的许多结论如“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和射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以及量角和画角的步骤等都没有直接给出,并在练*中安排了不少“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拼一拼”的操作活动,旨在让学生这些活动中进一步加深对角的认识,并形成画角和量角的技能,初步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同时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这些知识基础,在加强操作活动的同时,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4.努力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对数学的学*不单纯是数的计算,形的研究,贯穿始终的恰恰是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要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抓住有利因素,有意识地加以引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如前面提到的“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和射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就可以渗透极限的思想、猜想和验证的方法。

  评价建议:

  评价是师生交流的一个*台,利用好这个*台,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发展潜能;能促使师生彼此走进心灵、情感互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评价:

  1、课堂表现

  教学过程中,我特别关注学生自学与合作探究过程,这个过程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自觉能力。教学“角的画法” 时,学生根据自学提示先自学,再小组合作学*,教师在巡视参与时,随时根据学生的表现通过手势、眼神、表情和语言等方式适时鼓励。然后结合整体的学*过程从“认真操作,积极讨论,得出结论和大胆汇报”几个方面按A、B、C三个等级进行自评、互评、师评。每周统计一次,期末总评。这种形式的呈现既体现了定量的评价,又体现了定性的评价。

  2、知识掌握

  知识只有掌握的扎实,才能应用的准确,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学会知识的情况采用了“评比+评语”的方式,从作业和测评两方面进行评价。根据学生作业完成的情况和每次测评的结果分优、良、合格三个方面进行评比,同时,站在学生的高度上,写上赏识激励的语言,帮助树立信心。如 “你的角如果能像你的字一样认真漂亮就更好了。”如果有学生对测验的结果觉得不满意,要委婉幽默地鼓励学生重新解答:“试题在向你挑战呢,去战胜它。”学生通过努力做对试题,教师可以就学生的第二次答卷给以评价,并给出鼓励性评语。这种“推迟评价”淡化了评价的甄别功能,突出了学生的纵向发展。特别是对于学*有困难的学生,这种“推迟评价”能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激发新的学*动力。

  3、应用能力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是学*数学的宗旨。教学过程中要给予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同时,要结合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情况进行点评,如,借鉴哲理督促聪明却懒惰的学生:“梅花香自苦寒来,你要战胜惰性。”用精妙之语,激励爱钻研的学生:“你肯定还有高招,我为你骄傲”。有效的评价能开启学生心灵,驰骋想象,学生智慧的火花会更加灿烂夺目,进而引起师生情感共鸣。

  说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

  生活处处皆数学,身边处处是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地走入数学课堂,学*数学知识。因此,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有效开发校内资源,合理运用校外资源。

  教学过程中,教材中的插图,多媒体教学光盘,网上有助教学的图片、视频,都会激起学生的学*兴趣,帮助学生更清楚地理解和掌握有关小数的知识。

  教学角的度数时,需要学生动手测量,可以充分利用学生手中的模拟学具和身边真实物体这两大资源来帮助教学,如:测量书本、文具盒、桌椅、门窗、黑板等;学射线的认识时,可以让学生带着手电筒。学生本身就是一个有利资源,学生的自学、交流的过程又将其生成为学*资源,特别是汇报时的错误信息更要有效利用,它是帮助学生寻找正确答案有利渠道,是有助教学的重要资源。

  数字是跳动的音符,数学是神奇的学科!做为数学教师,当我们把数学教学当做追求,潜心研究时,我们会伴着优美的旋律与孩子们共同享受艺术般的快乐!

《角度量》说课稿3

  听了《角的度量》这节课后,我觉得授课老师对新课程理念体会得较深刻,教学方法把握得当,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气氛,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面: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开题以故事情节引入创设了一个问题的情境,根据儿童年龄和心理特征,学生有极强的好奇心,所以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意识,加强了学生对角大小的初步认识和理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体现了数学教学的开放性。

  二、挖掘生活素材,巧妙整合课程资源

  老师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选择,组合,再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尊重教材且不拘泥教材。这节课安排的程序是先出示两角,再让学生说说哪个角大,怎样知道哪个角大哪个角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接着通过用10度的角去度量得知角的大小。,然后再学*量角器的各部分名称和度量角的方法。

  三、在探究中体验,以活动促发展

  本节课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探索时间和空间,如:教师出示了两个大小类似的角A和角B时,教师让他们才猜猜哪个角大?这时学生出现了认识的冲突这时有的学生说角A大:;有的同学说角B大,教师再次追问到底哪个角大呢?你们能想出验证的好办法吗?这时每个学生都积极的地投入到探究的活动中来,发挥他们丰富的现象力,开动起智慧的小脑筋,同学们想出了多种验证的方法。有的学生说我是用三角板中的一个直角分别和这两个角进行对比移动三角板的位置而得到的;有的同学回答我是用通过角A是三角形的三倍多点,而角B是比它的三倍多的稍多些,有的说我是用直尺测量出的,让他们在尝试中发现、操作中明理、在合作中成功、在质疑中发展、在活动中学*数学。教师又创设情境让学生找出身边的角并度量出各角的度数,如:红领巾、桌子角、书角等,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的身边处处都有数学,数学来源与生活又服务与生活,培养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四、加强练*拓展与延伸

  教师精心设计了有梯度的*题,不仅能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内化,而且还能拓展思路,更能开阔学生知识的视野,因为学生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每个人的认识经验,认识水*等皆不相同,他们的思维发展也不同,新课改的理念之一是: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还个学生,让学生在一个多向、开放、合作交流中学*新知,让学生在观察、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过程,组织引导,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画一画、说一说、指一指、量一量,并让学生上台展示,尊重了学生的意见,张扬了学生的个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台。进而使每个学生的思维及情感都得到了发展。本节课教师创设一系列的丰富的实践活动,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充分体现了教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一教学思路和教学理念。

  总之:本节课教师精心的设计巧妙的安排,教学脉落清晰,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真可谓是处处有学生的实践活动,处处有学生的动脑与思考,处处有学生们的合作与交流,课堂上有师生互动的火花,课堂上充满了生命的气息和情趣,然而教学永远是一门缺憾的艺术,尽管张老师本节课中有许多闪光点但也几点探究的地方。

  一、教师在整体把握知识结构的同时应纵向考虑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即知识的整合性。复*和本节课相关的知识,如角的大小和哪些因素又关,,锐角、直角、钝角、*角、周角等有哪些特征等,不仅为新知识打下铺垫而且也为估侧角奠定基础。

  二、设计一道学生容易犯而又意识不到错误方法的练*题。

  可以制成课件,在度量角时小明是这样操作的你们发现他哪出错?

  (1)角的顶点和中心点没有重合;

  (2)角的一条边没有和0度刻线没有重合;

  (3)内外刻度读错了;以上这几种错误的方法是学生在操作中容易出现的地方,这样不仅提醒学生避免类似错误的发生,同时也能进一步牢固地掌握角的度量的方法也为下节课学*角的画法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让学生大胆的尝试,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因为学生在认识1度角的基础上已经掌握了几度,几十度和几百度所以让学生任意地去说角,指角,拨角,量角和画角,不要限制在整十度和整百度等。如43度,98度。106度等等这样才能充分地体现了知识的活学学活用。

  课堂不仅是知识传递的驿站,更是生命的殿堂,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也是智慧的启迪者,更是灵魂的塑造者,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与鼓舞和唤醒。没有最好只求更好,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让我们在预设中体会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点燃师生互动的火花吧,只要每位教师能够刻苦的砖研,我相信在你们辛勤浇灌下的花朵必将争齐斗艳。


《角度量》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阅读


《角度量》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1)

——《角度量》说课稿 (菁华3篇)

《角度量》说课稿1

  数学蕴含在生活中的每一处,为社会、人类创造丰厚的价值。引导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创造数学的价值,就要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灵活驾驭教材。

  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特色、教学建议三个方面与大家交流。

  第二学段课程标准:

  1、知识与技能: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角过程;理解角的概念;掌握角的大小比较。

  2、数学思考:通过探索理解角,能用量角器画角、交流信息,建立角概念。

  3、解决问题:尝试用量角器量角;体会在讨论的活动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4、情感与态度:知道通过测量、讨论、归纳得出的结论;体验角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内容标准:

  内容标准分四个领域。

  “数与代数”主要包括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空间与图形”包括角的度量*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 ,它们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统计与概率” 主要涉及条形统计图,是让学生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实践与综合应用” 将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所交流的内容就是“空间与图形”领域中的“角的度量”这部分知识的学*,将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直线和射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认识常见的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和按指定画角。

  下面我结合教材的编写特点、编写体例,内容结构和知识与技能的立体式整合来谈谈第二方面:教材特色。

  教材编写特点:

  特点一:优化大数认识的编排结构,突出数学的文化特色,提供丰富素材,培养学生的数感。

  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感是认数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本册实验教材“大数的认识”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极为丰富。不仅结构合理,而且内容的安排和素材的选择突出了数学的文化特色。,加强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结合具体的情境和实际活动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这样的编,学生使能够接受丰富而系统、逻辑较为严密的数概念内容;便于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迁移类推获得新知,形成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特点二:计算教学内容的编排体现改革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四则计算的知识与能力是小学生学*数学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小学阶段计算教学的分量比较重,但是它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通过计算教学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从而感受数学的价值,为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打下基础。本册实验教材精心设计教学顺序,加大教学的步子,留给学生更大的探索和思考空间。

  特点三: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本册实验教材安排了“角的度量”“*行四边形和梯形”两个单元。这两个单元的`内容是在第一学段的基础上进行复*、扩展和提高,其中有些图形,如线段、角、*行四边形等,在第一学段已经学*过。但当时的学*是初步的,属于直观的认识。本册教材要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对这些内容加以概括和提高,加深对图形本质特征的认识、对图形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

  特点四: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的统计知识和统计观念得到进一步提升。

  本册教材是第二学段的开始,教材一方面注意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新的统计知识──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使学生认识到本册所学*的统计知识和方法,是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在统计量上进行了分类对比,来表达数据、解决问题,进而使学生对统计知识的认识有所提升。另一方面教材继续注意结合实际问题,进一步教学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作出合理的推断。这样就把数据分析与解决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特点五: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学*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参与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知识和能力,而且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进而奠定发展更高素质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本套实验教材尝试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的简单形式,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这一数学思想的引入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特点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与内在动机。

  本册实验教材不仅内容涉及数学教学内容的各个领域,为学生探索奇妙的数学世界提供了丰富素材,而且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安排了许多体现数学文化的阅读材料、数学史实等,使学生的数学学*活动丰富多彩、充满魅力。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数学的欲望。

  编写体例:

  教材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进行编排,以体现数学课程的特点,编写体例是:激发兴趣的主题图(整体感知、提出问题)――促进思考的例题(促进理解、解决问题)――可操作性方法的小结(归纳概括、得出结论)――多层次的练*(深化理解、拓展应用)――全面的整理和复*(整理巩固、提高升华)

  单元内容结构:

  第二单元的内容有: 认识射线和直线;角的定义;比较角的大小;用量角器量角;认识*角和周角,以及*角、周角、锐角、钝角和直角之间的关系。

  每一小节又包括其枝干内容。其中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和按指定度数画角是本单元的学*重点。

  说知识的立体式整合:

  本套教材分三个阶段编排“角的认识”这一内容。第一个阶段,是在二年级上册,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和直角,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尺画角,用三角板判断直角、画直角。第二个阶段,是在二年级下册,让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并能借助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一个角是直角、锐角和钝角。第三个阶段,就是本册教材这一单元,让学生进一步学*角的度量。

  本单元内容的编排注重数学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从直观过渡到抽象。学生在二上年级认识长度单位时,就已初步认识了线段。因此本单元教材一开始就借助直观,引入了射线和直线的概念。并让学生讨论线段、射线、直线的联系与区别。在此基础上教学角的概念和角的表示符号。然后在角的度量的知识基础上让学生认识*角和周角,教学角的分类和角的画法。

  另外,本单元教材在编排时,注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数学规律。通过画射线、直线,测量角,操作活动角,用三角板拼角,用纸折角等多种方式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识。

  教学建议:

  1.恰当把握教学目标。

  本套教材把有关角的知识分了三个阶段编排,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教学任务,但前后又有连贯性。教师要树立整体意识和目标意识,从整体着眼把握教学目标,明确每一阶段的具体要求,理顺学科教学总目标、学段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学期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

  2.注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适度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许多数学知识与生活有密切联系,可以在现实世界中找到“原型”,儿童的生活经验是他们数学学*的重要基础。但数学毕竟是抽象的,也有相当一部分是找不到“原型”的,如直线的概念就比较抽象,教学时很难借助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数学中所说的“点”是没有大小的,“线”是没有粗细的,“面”是没有厚薄的。正因为如此,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不都能促进他们的数学学*。有的生活经验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数学学*,甚至产生负面影响。如学*“角的初步认识”时,日常生活中的牛角、羊角,甚至人民币的单位名称“角”等时常会对学生的数学学*产生干扰。因此,教学时必须注意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适时和适度地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

  3.加强动手操作,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

  经过第一学段的学*,学生对角已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他们已经学会如何利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知道了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教材中的许多结论如“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和射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以及量角和画角的步骤等都没有直接给出,并在练*中安排了不少“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拼一拼”的操作活动,旨在让学生这些活动中进一步加深对角的认识,并形成画角和量角的技能,初步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同时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这些知识基础,在加强操作活动的同时,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4.努力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对数学的学*不单纯是数的计算,形的研究,贯穿始终的恰恰是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要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抓住有利因素,有意识地加以引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如前面提到的“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和射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就可以渗透极限的思想、猜想和验证的方法。

  评价建议:

  评价是师生交流的一个*台,利用好这个*台,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发展潜能;能促使师生彼此走进心灵、情感互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评价:

  1、课堂表现

  教学过程中,我特别关注学生自学与合作探究过程,这个过程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自觉能力。教学“角的画法” 时,学生根据自学提示先自学,再小组合作学*,教师在巡视参与时,随时根据学生的表现通过手势、眼神、表情和语言等方式适时鼓励。然后结合整体的学*过程从“认真操作,积极讨论,得出结论和大胆汇报”几个方面按A、B、C三个等级进行自评、互评、师评。每周统计一次,期末总评。这种形式的呈现既体现了定量的评价,又体现了定性的评价。

  2、知识掌握

  知识只有掌握的扎实,才能应用的准确,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学会知识的情况采用了“评比+评语”的方式,从作业和测评两方面进行评价。根据学生作业完成的情况和每次测评的结果分优、良、合格三个方面进行评比,同时,站在学生的高度上,写上赏识激励的语言,帮助树立信心。如 “你的角如果能像你的字一样认真漂亮就更好了。”如果有学生对测验的结果觉得不满意,要委婉幽默地鼓励学生重新解答:“试题在向你挑战呢,去战胜它。”学生通过努力做对试题,教师可以就学生的第二次答卷给以评价,并给出鼓励性评语。这种“推迟评价”淡化了评价的甄别功能,突出了学生的纵向发展。特别是对于学*有困难的学生,这种“推迟评价”能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激发新的学*动力。

  3、应用能力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是学*数学的宗旨。教学过程中要给予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同时,要结合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情况进行点评,如,借鉴哲理督促聪明却懒惰的学生:“梅花香自苦寒来,你要战胜惰性。”用精妙之语,激励爱钻研的学生:“你肯定还有高招,我为你骄傲”。有效的评价能开启学生心灵,驰骋想象,学生智慧的火花会更加灿烂夺目,进而引起师生情感共鸣。

  说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

  生活处处皆数学,身边处处是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地走入数学课堂,学*数学知识。因此,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有效开发校内资源,合理运用校外资源。

  教学过程中,教材中的插图,多媒体教学光盘,网上有助教学的图片、视频,都会激起学生的学*兴趣,帮助学生更清楚地理解和掌握有关小数的知识。

  教学角的度数时,需要学生动手测量,可以充分利用学生手中的模拟学具和身边真实物体这两大资源来帮助教学,如:测量书本、文具盒、桌椅、门窗、黑板等;学射线的认识时,可以让学生带着手电筒。学生本身就是一个有利资源,学生的自学、交流的过程又将其生成为学*资源,特别是汇报时的错误信息更要有效利用,它是帮助学生寻找正确答案有利渠道,是有助教学的重要资源。

  数字是跳动的音符,数学是神奇的学科!做为数学教师,当我们把数学教学当做追求,潜心研究时,我们会伴着优美的旋律与孩子们共同享受艺术般的快乐!

《角度量》说课稿2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七册第二单元《角的度量》。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角的度量》这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角的大小比较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角的分类和角的画法的基础。本课教学选取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角作为研究对象,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自主活动中真正理解和掌握角的度量方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说学情

  学生对于角的有关知识已有了初步的体验,知道角度的大小与两边**的大小有关,一部分学生已经对量角器有所了解,但绝大多数学生几乎没有用量角器来测量角的体验,具体角的大小概念还没有形成,显得比较抽象,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虽然说有一定的发展,但依然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教学时要注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按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我讲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

  知识目标:让学生在操作探究中认识量角器和角的计量单位,会用量角器正确量角的度数,知道角的大小与角两条边的长短无关,而与角的两条边**的大小有关。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对比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认真细致有序操作的学**惯。

  情感目标:鼓励学生大胆的去尝试,形成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

  三、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四步探究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观察思考、归纳总结,从而解决问题。

  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掌握测量的技能,同时把量角和估角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学生头脑中角的大小的表象来帮助测量,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四、说教学流程

  为实现以上目标,突出重、难点,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我根据有效教学理念和要求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激趣引新,启动思维。

  让同桌之两人在纸上画角,根据你们一定的方法来判定谁画的角大的方法。老师也拿出两个角要学生说说哪个角大?答案不一,正当学生疑惑不解的时候,我及时为他们解开疑团:要准确度量角的大小需要用到量角器,顺其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课题《角的度量》和本节课要研究的重点。

  2、自主探究,实践操作,激化思维。

  (1)认识量角器和角的计量单位。

  我首先让学生以小组合作观察交流的方式认识量角器,为了规范语言,同时也为了让学生有更充分的认识,在学生充分表达了自己的见解后,出示课件,分别标出量角器的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和90°刻度线,并进一步细化知识,让学生知道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来表示。因为角的刻度的大小已有了约定俗称的规定,所以我继续利用课件来演示将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对应的角的大小是1度角,记作1°,让学生充分感受到1度角的大小,形成正确的表象。

  (2)尝试量角,归纳方法。

  让学生学会使用量角器正确量角的度数是本节课的重点,如何突出重点呢?我在这一环节,先让学生合作学*,自由量角,然后试着用自己的话概括角的度量方法,这样不但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角的度量方法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在此基础上,我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让学生直观形象了解量角的完整方法,然后出示一个开口方向不同的角要求学生读出它的度数,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角的开口方向不同,测量的方向也不同,从而理解量角器上两排刻度的用处。又出示三道判断题来巩固量角的方法。此外,我根据学生的汇报,将度量方法编成了口诀:“点对点,边对边,读数内外要分清。”至此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完成了对角的度量方法的发现和总结。

  (3)学*例一,明确角与边的关系。

  学生在学*了角的度量方法后,当然想一试身手,于是我鼓励学生用量角器独立量例一中的角,比较它们的大小,用课件演示测量第一组角,用“你能发现什么?”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明确角与边的关系: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的大小,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长短无关。

  3、实践应用,强化新知,深化思维。

  学*数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有所得,获取成功的体验,本课我设计了如下练*。

  (1)基础训练题:内容是课本第38页“做一做”的三道题目,目的在于巩固学生量角的方法,积累一些常见角的大小的表象,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

  (2)创新练*:我创设了用三种不同角度向前抛物的生活情境,(就是学生上体育课掷铅球或手球时)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到底哪个角度抛出的物体才是最远的?将数学问题的研究置身于生活中,让学生拓展视野,体验解决生活问题的乐趣。

  (3)挑战练*:“猜一猜”,要求学生猜测被遮住的角的度数,并说明原因,在学生的解释说明中,量角器内外刻度的使用方法又一次得到巩固。以上设计我力求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同伴交流,感知和理解知识形成的全过程。相信这节课学生不会被枯燥的内容所困扰,而是主动、活泼地接受新知,在潜移默化中对数学产生兴趣,体会数学的真正魅力。

《角度量》说课稿3

  听了《角的度量》这节课后,我觉得授课老师对新课程理念体会得较深刻,教学方法把握得当,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气氛,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面: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开题以故事情节引入创设了一个问题的情境,根据儿童年龄和心理特征,学生有极强的好奇心,所以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意识,加强了学生对角大小的初步认识和理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体现了数学教学的开放性。

  二、挖掘生活素材,巧妙整合课程资源

  老师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选择,组合,再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尊重教材且不拘泥教材。这节课安排的程序是先出示两角,再让学生说说哪个角大,怎样知道哪个角大哪个角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接着通过用10度的角去度量得知角的大小。,然后再学*量角器的各部分名称和度量角的方法。

  三、在探究中体验,以活动促发展

  本节课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探索时间和空间,如:教师出示了两个大小类似的角A和角B时,教师让他们才猜猜哪个角大?这时学生出现了认识的冲突这时有的学生说角A大:;有的同学说角B大,教师再次追问到底哪个角大呢?你们能想出验证的好办法吗?这时每个学生都积极的地投入到探究的活动中来,发挥他们丰富的现象力,开动起智慧的小脑筋,同学们想出了多种验证的方法。有的学生说我是用三角板中的一个直角分别和这两个角进行对比移动三角板的位置而得到的;有的同学回答我是用通过角A是三角形的三倍多点,而角B是比它的三倍多的稍多些,有的说我是用直尺测量出的,让他们在尝试中发现、操作中明理、在合作中成功、在质疑中发展、在活动中学*数学。教师又创设情境让学生找出身边的角并度量出各角的度数,如:红领巾、桌子角、书角等,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的身边处处都有数学,数学来源与生活又服务与生活,培养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四、加强练*拓展与延伸

  教师精心设计了有梯度的*题,不仅能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内化,而且还能拓展思路,更能开阔学生知识的视野,因为学生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每个人的认识经验,认识水*等皆不相同,他们的思维发展也不同,新课改的理念之一是: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还个学生,让学生在一个多向、开放、合作交流中学*新知,让学生在观察、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过程,组织引导,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画一画、说一说、指一指、量一量,并让学生上台展示,尊重了学生的意见,张扬了学生的个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台。进而使每个学生的思维及情感都得到了发展。本节课教师创设一系列的丰富的实践活动,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充分体现了教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一教学思路和教学理念。

  总之:本节课教师精心的设计巧妙的安排,教学脉落清晰,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真可谓是处处有学生的实践活动,处处有学生的动脑与思考,处处有学生们的合作与交流,课堂上有师生互动的火花,课堂上充满了生命的气息和情趣,然而教学永远是一门缺憾的艺术,尽管张老师本节课中有许多闪光点但也几点探究的地方。

  一、教师在整体把握知识结构的同时应纵向考虑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即知识的整合性。复*和本节课相关的知识,如角的大小和哪些因素又关,,锐角、直角、钝角、*角、周角等有哪些特征等,不仅为新知识打下铺垫而且也为估侧角奠定基础。

  二、设计一道学生容易犯而又意识不到错误方法的练*题。

  可以制成课件,在度量角时小明是这样操作的你们发现他哪出错?

  (1)角的顶点和中心点没有重合;

  (2)角的一条边没有和0度刻线没有重合;

  (3)内外刻度读错了;以上这几种错误的方法是学生在操作中容易出现的地方,这样不仅提醒学生避免类似错误的发生,同时也能进一步牢固地掌握角的度量的方法也为下节课学*角的画法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让学生大胆的尝试,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因为学生在认识1度角的基础上已经掌握了几度,几十度和几百度所以让学生任意地去说角,指角,拨角,量角和画角,不要限制在整十度和整百度等。如43度,98度。106度等等这样才能充分地体现了知识的活学学活用。

  课堂不仅是知识传递的驿站,更是生命的殿堂,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也是智慧的启迪者,更是灵魂的塑造者,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与鼓舞和唤醒。没有最好只求更好,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让我们在预设中体会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点燃师生互动的火花吧,只要每位教师能够刻苦的砖研,我相信在你们辛勤浇灌下的花朵必将争齐斗艳。


《角度量》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2)

——《角的度量》优秀教学设计 (菁华3篇)

《角的度量》优秀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量角器、角的度量单位,会在量角器上找出大小不同的角,并知道它的度数,会用量角器量角。

  (2)通过一些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初步建立1角、30角、60角、120角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3)通过联系生活,使学生理解量角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操作学*活动,形成度量角的技能,同时使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2)通过先估后量,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基本方法,能灵活、正确地测量各种不同位置的角,并感知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

  教学难点:会用量角器量角,会正确读出所量角的度数。

  三、教学用具:

  电子白板、量角器、三角板、多媒体课件,牙签。

  四、教材分析:

  角的度量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角和直角,并明确了角的概念,知道了角是有大小之分的基础上学*本课的知识,并为学生后续学*角的分类和画角打下基础。

  五、学生分析:

  学生对于角的大小有了初步的体验,并知道了角的大小与两边**的程度有关,且有部分学生已经知道了量角器,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用量角器来测量角几乎没有体验。

  六、教学过程:

  课前一分钟:

  师:同学们,喜欢玩儿游戏吗?我们一起来玩儿一个炮打蚊子的游戏。(链接到导入-大炮游戏)一次角度大了,二次角度小了,三次击中目标。

  师:游戏中我调整了大炮的什么,最后击中了目标?

  (设计意图:本情境设计既能围绕知识关键点、重点展开,却又点到为止,彰显了情境设计直接为教学服务的目的,不仅明确了精确角度的重要,更产生了一种欲罢不能和急切学*的心理状态。)

  (一)复*角的概念和各部分的名称

  1.提问:(1)怎样的图形叫做角?白板上画1个角。(2)说一说角各部分的名称。白板上书写:边、顶点、边。并演示延长。

  (预设:根据学生的回答抓住角的两边都是射线,可以向一端无限延伸,教师用直线笔延长演示,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无限延伸的含义。)

  2.白板上画几个角。

  (1)让学生把这些角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给它们排队。 用课件出示

  角1 角 2 角 3

  (2)教师继续追问:你知道角3比角1大多少吗?

  3.揭示课题

  师小结:如果我们能够度量出这两个角的大小,问题就可以解决了。你们想不想知道它们究竟相差多少呢?(揭示课题:角的度量)

  (设计意图:思起于疑,在导入环节,在让学生指出各部分的名称之后,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你知道角3比角1大多少吗?抛给学生,由于无法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这个问题,一下激起了学生的疑问,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探究新知

  揭示课题后,教师顺势提出,要知道角3比角1大多少,可以使用什么方法?

  (1)目测:用以个固定大小的角去比和量。白板演示。(链接到导入-置景导新)

  (2)用量角器。板书量角的大小,用量角器。

  1.认识量角器。

  (1)白板工具栏中选取出量角器。学生观察白板上的或者自己的量角器上有什么。

  (2)让部分学生尝试说一说量角器上各部分的名称。

  (3)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链接到概念-量角器),补充并小结归纳:《角的度量》教学设计三量角器半圆周上所刻的线就是量角器的刻度线,每10格上标一个数。圆心就是量角器的中心点。外圆刻度(顺时针方向)从0度开始到180度止,内圆刻度(逆时针方向)也是从0度开始到180度止。

  (4)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量角器各部分的名称。

  (5)自学看书本的知识。

  (6)学生汇报,教师边用多媒体演示边说明,并板书: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o来表示。把半圆形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叫做1度的角,记作1 。这里的度同温度的度不同,温度是摄氏度,也不同于用电的多少度,用电的度是千瓦/时。这两个地方的度是我们的*惯用语。

  (7)、建立1度的观念。利用白板上的量角器画出1度。(画角要小心)

  (8)认识几度。学生在白板量角器上找出20度、30度、60度、120度、135度、150度。并请一学生在白板上指出。

  (设计意图:在认识量角器时,让学生初步整体感知量角器,知道量角的大小,要用量角器,并认识。在让学生认识1度的角时,放手让学生自主观察,这样将学生自主探索和多媒体演示补充有机结合,有效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1度角的实际大小的表象。)

  2.量角。

  (1)(窗口播放器)课件上出示书本上的1,提问:你能读出这个角的度数吗?该怎么办呢?

  让学生尝试度量书本37页的1,并标上度数。教师巡视,注意发现以下几种错误类型的同学,但不急于纠正。

  ①错误类型一:中心点和角的顶点没有重合。②错误类型二:零刻度线与角的边没对齐。③错误类型三:内外圈读数反了。

  (2)学生同桌之间说一说自己度量角的具体步骤。

  (3)请学生说一说量角的方法和步骤。让刚才巡视中注意发现有错误的同学先汇报,同时教师要组织学生说说怎样才能避免以上错误,正确迅速地量出角的度数呢?

  (4)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小结学生的量角的步骤:课件展示。

  (5)教师一边演示量角,一边让学生对着课本上的1,跟老师一起用量角器度量。

  (6)课件展示歌谣:中心对顶点,0线对一边,它边看度数,内外要分辨。(齐读)

  (7)学生自主度量37页的2,同时同桌互相交流方法。

  (8)教师再次点一下量角的方法和量角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3.角的大小决定因素。

  (1)白板上画两个角(一个用小量角器画,一个用大量角器画):请学生说一说两个角有什么不同。估计一下,谁大谁小。

  师: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请看到书本P38页例1。用量角器在书上具体量一量,并标出度数。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3)学生汇报哪个角大?相信通过度量,绝大部分学生都知道两个一样大。教师此时要指出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并提出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的问题,学生很容易说出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大小有关。(链接到测量-想一想)

  (4)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小结并板书:

  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的大小,**的越大,角越大。

  (设计意图:角的大小决定因素的教学,由猜测到验证,再到结论的得出,加深了学生对角的大小的认识,遵循了儿童的认知规律,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同时,也把角的两边是射线可以无限延长这一知识点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系统。)

  4.摆角。(每人提供两根牙签)

  (1)在自己的量角器上用牙签摆角:一人板演,在实物展台上摆相应角。

  ①摆一个1度的角。指名演示,同桌说说怎么摆的?

  ②摆一个直角。

  ③摆30度、45度、60度、120度的角,同桌互评。

  ④教师在白板上运用量角器画角,注意与直角形成对比。

  (2)在桌面上摆一个50度左右的角。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在量角器上摆1度的角、90度的角,帮助学生建立特殊角的表象,再摆30度、45度、60度、120度的角,有利于学生正确判断所摆的角的度数是读内圈,还是外圈,从而解决量角时读数的难点。最后让学生脱离量角器,在桌子上摆角,培养学生对角度大小的初步估量。)

  5.检测环节(白板出示)

  (1)回应课前引入角3比角1大多少这一问题。通过让学生度量,计算出角3比角1大的度数。(漫游返回)(B、C组做)

  (2)你能估出下面的角哪些角小于90?哪些角大于90?(画角在白板上)(B、C组做)

  (3)书本38页做一做第3题。先让学生估计两个三角板上各个角的度数,然后把这些角描在练*本上,再用量角器量一量各是多少度?(A组做)

  (教师进行小结的时候,注意提醒学生以后量角的时候,可以先心里把所要度量的角与三角形的角比一比,估计一下多少度,再进行度量。)

  七、全课总结

  今天学*了什么内容?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角的度量》优秀教学设计2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下列三种椅子问学生:你喜欢坐哪种椅子,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作如下小结:根据刚才同学们的交流,看来椅子靠背的角度不同,它的作用也不同,像第2种椅子就是专门给登月的宇航员设计的,要造这样的椅子就要知道靠背的角度,你有办法知道它的角度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角的度量)

  二、自主探究,认识量角器。

  1、认识量角器的中心、0刻度线、内外圈刻度。

  (1)师:量角用什么工具?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2)小组合作研究量角器。

  (3)学生汇报研究的结果。注意这里要尽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来解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要说明哪里是量角器的中心,哪里是0度刻度线及内刻度和外刻度,量角器是把半圆*均分成180份等。根据回答作出下列板书:中心、0度刻度线、

  使学生认识量角器的构造和角的度量单位

  内刻度和外刻度。(如果学生答不到量角器是把半圆*均分成180份,教师可提下列问题启发:根据量角器上的刻度和数,你想一想量角器是把半圆*均分成多少份的?)

  2、建立1°角的观念。

  (1)让学生把量角器上*均分成180份中的每一份所对的角用细丝游戏棒(在一种塑料扫帚上剪下的)在课桌上摆一摆大约有多大。

  (2)与学生共同讨论,得出同学们刚才摆出的这个角就是1°角。

  3、认识几度角。

  (1)在量角器上出示下列角,问学生这是多少度的角,为什么?

  (在量角器上画出20°的角,其中每一个刻度都用虚线标出,便于学生讲出为什么20°的道理,图略)

  (2)在量角器上出示60°、120°角(把角画在印在纸上的量角器上)。和学生一起讨论为什么同一个刻度,一个表示60°,另一个却表示120°?从而让学生谈谈在量角器上读角时要注意什么?突破读内外圈刻度易错这一难点。

  (3)量角器上找出30°、100°、135°的角。

  三、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

  1、出示下列角(p37),问:这个角你能读出它的度数吗?(因为没有标角的度数,所以学生读不出)。接着问:要读出这个角的度数该怎么办?指导学生实际操作,按步骤去量角。

  第一步,使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第二步,使量角器的零刻度线与角一条边重合;第三步,看角的另一条边所对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教师边说明边演示,巡视加以指导。

  学生在量角器上找出角,并指出这些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学生尝试测量,测量后由学生做示范(边量边说明是怎样量的)。

  学生再用量角器量书上的两个角各是多少度。“

  2、量出下列角的度数(p39、3)。(突出第二个角的边不够长可以延长边来量,要问学生为什么可以延长边来量的道理)。

  四、比较角的大小。

  用量角器量下面的两组角,比较一下它们的大小。(p38例1)

  讨论: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总结结论: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开的大小,边开得越大,角越大。

  五、巩固练*:

  1、p38“做一做”

  2、p39、4先估算每个角的度数,然后验证。

  3、p40、6用一副三角板拼出下面度数的角。

  75° 105° 120° 135° 150° 180°

  六、课堂小结

  问: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七、课后作业:p40、5、7

《角的度量》优秀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一)、结合具体的活动体会引入量角器的必要性,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度数。

  (二)、通过观察、比较、操作、自主探究等活动,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三)、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在活动中感受探索的乐趣,形成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认识量角器和度量单位,掌握量角的方法,能正确度量。

  关键:正确摆放量角器,明确所量角的度数是看量角器里圈的度数还是外圈的度数。

  教具准备:量角器、三角板,25页上图。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一天角的王国里发出了争吵声,(示两个相差很小的角:∠A和∠B )∠A说我大,我应该当大王。∠B说我大,我应该当大王,就这样他们你一句我一句的吵了起来。同学们,他俩到底有多大?今天我们来度量角,当一次法官来帮他们断这场官司。板书:角的度量。

  (二)、自主探究,尝试操作:

  1、体会引入量角器的必要性

  首先,我设计了一个比角的活动,发给每人一张画有∠A 和∠B的题单。问:你有办法知道∠A和∠B分别多大吗?看谁想的办法又多有好。

  然后,由学生操作,交流方法。学生各抒己见,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方法:有的……有的……还有的……

  最后,教师小结:你们真善于思考,想出这么多比角的方法,不过这些方法只能比出谁大,但到底是多大?这就需要有一个统一的度量角的单位和工具。

  2、认识计量角的单位和量角器

  首先结合教具(25页上)图向学生介绍角的度量单位:一个圆被*均分成360份,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叫做一度,记作:1 ,(板书:1度,记作1度)。这一周就是360度。顺利引出周角=360度(板书)。同时引导学生建立10度、30度、45度、60度、120度、150度的表象,为后边的练*第二题打下基础。

  然后、引进量角器:演示并告诉学生,将教具一半移走。剩下的一半加上刻度,就制成了现在的量角器。请大家拿出量角器观察,再与同桌交流“你从量角器上都看到了什么?”

  最后,用投影仪出示量角器,集体汇报,引导学生说出:

  (1)、有180个小格,一格是一度,共180度。板书:*角=180度。

  (2)、有中心点和零刻度线

  (3)、读数有两种排列方式。

  3、第三环节就是使用量角器量角。

  先让学生借助书上的试一试的测量,试着说说量角器的摆放以及读刻度的方法。之后请一名学生到黑板前边操作边介绍,教师协助操作,逐步引导,最后精辟归纳出量角的一般方法:

  (1)、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即点与点重合。(板书)

  (2)、角的一条边与量角器的零刻度线重合。即边与边重合。(板书)

  (3)、读另一条边所对的刻度,若角的一条边与内圈的零刻度线重合,则看另一条边所指的内圈的度数;若角的一边与外圈的零刻度线重合,则另一条边所指的外圈的度数。

  过度:在读角的度数时要知道对不对,你还有没有什么小窍门?

  引导学生讨论:观察量的角是锐角还是钝角,锐角的话选择较小一个度数,钝角则选择较所大一个度数。

  最后,让学生亲自实践,在题单上量角。教师巡视,重点指导量角器的摆放和读度数。指名汇报度量的结果,教师板书:∠A=80度,∠B=85度,板书之后强调书写角的度数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师小结:现在,有理有据,我们可以宣判结果了:角国里的国王是∠B。再一次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巩固练*,形成技能:

  第一题(书),谁说得对小黑板出示练*

  第二题(书),先估一估,再量一量(小黑板出示)。

  第三题,用量角器量出一副三角板每一个角的度数。让学生记住度量的结果,为下一节课用三角板画特殊度数的角做准备。

  第四题,在身边找角,量角。你还想知道身边哪些角的度数,就找出来量一量,把结果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四、全课总结,强化新知。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的收获一定很大。把你的收获讲给全体同学听。


《角度量》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3)

——《角的度量》课后教学反思 (菁华3篇)

《角的度量》课后教学反思1

  角的度量,一直是许多教师感到头痛的一个知识点。数学概念多(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知识盲点多,几乎没有任何旧知识作铺垫(除非学生有丰富有课外知识),操作程序复杂。尤其对于动作还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更是一次关于手与脑的挑战。由于四年级的学生看到的还只是一个静态的、完整的角,并没有认识到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因此对于读度数也常常会觉得茫茫然。固此,本人对教材进行了删改,尝试引导学生以一种动态的眼光去看待角和量角器上的度数,加以整合后,从而让学生在实践和探索中掌握好的方法。

  一、觉得做的好的方面

  1、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本课教学,我给予了学生大量时间进行思考、探索和实践,尽可能多地为他们提供从事数学活动及交流的机会。只要是学生能够解决问题,我都会反抛给学生,让他们自行解决,比如:量角器中心点的用处;角的单位“度”;量角的方法等等。

  认识量角器时,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研究、自主发现等探究方式,让学生全面认识量角器的构造,不只停留在中心点、内外圈、零刻度线、刻度等一些标识性的静态知识点上,更是让他们能以一种动态的眼光看待量角器上度数。

  量角的方法也是由学生自己去探索和发现,而不由教师直接传授。皮亚杰指出:每次过早地教给一些儿童自己日后能够发现的东西,这样会使他不能有所创造,结果也不能对这种东西有真正的理解。所以采用了让学生自我发现的方法,结果效果很显明。

  2、用“非科学的语言”化解数学

  量角的方法,学生不仅应该会,而且要能说,但每个学生又可能会有不同理解,所以我淡化了纯文字叙述,注重实质,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量角的方法,从而化解难点。

  二、不足之处

  当第一个角出现60°和120°两种情况时,马上就有几位同学认为是60°,而他们的判断方法就:因为这个角是锐角,所以是60°,如果是钝角的就选择120°。当时我听到了这样的方法,除了一味肯定就没再强调别的什么了,而其实这是一种失误。因为当碰到量角器上没有标出数据时,该怎么办?

  三、建议

  让学生全面认识量角器的构造和如何指导学生量角的方法的前提是,要让学生参与到对量角器的产生过程(知识的源头)中去,不能只让学生对量角器的认识停留在中心点、内外圈、零刻度线、刻度等一些标识性的静止状态,而无法用思维的连续性去指导量角行为的连贯性,“量角器为何能量角”这一问题解决了也就突破了量角这个难点。为此,我建议让学生不光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最后一个环节指导量角——有了以上的铺垫,在量角时,学生自然会自觉将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对齐,读数时也会顺着旋转方向不难找到对应刻度,也避免刻意区分内外刻度而引起的困惑。不知不觉中掌握量角的方法,形成了技能。只有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增强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主体性品质,无形中也教会了他们学*的方法。

《角的度量》课后教学反思2

  一、本节课主要包括以下知识点:

  1、让学生认识量角器,知道量角器的刻度结构,能按不同的方向认识量角器上刻度的排列顺序;

  2、知道量角器的摆放;

  3、知道角的计量单位是度;

  4、让学生初步掌握量角的方法及读数方法。

  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两个地方掌握理解的有些困难: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角的度量》这是单元中的一个重点,是为后面利用量角器画角作准备的。这节课中让学生读量角器上的度数是一个难点。根据本班的特点制定教学目标时拟订了这样四条:

  (1)认识量角器;

  (2)会读出量角器上角的度数;

  (3)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

  (4)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二、主要设想

  1、在活动中探索,感受数学知识。

  我首先从学生比较喜欢的美术课中的人物简笔画入手,不仅复*了上节课中有关角的知识,而且引出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活动中,学生更愿意自己去经历、去实践。学生或许会相信老师告诉他的,但更愿意相信自己所看到的,亲身经历的事,这就是一种“体验”。在教学中,我注重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实际观察——操作——验证而得出的结论。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做学*的主人。在合作学*中,我自始自终都是作为配角,起到引导的作用,学生才是主角,是学*的主体。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組与组之间的相互启发、相互评价,取得正确的结论,完成知识网络的构建。我时刻注意尊重学生,多巡视,和学生一起活动,一起讨论。鼓励学生大胆的阐述自己的观点,努力创设一个民主、*等、和谐的课堂气氛。

  3、在游戏练*中升华,挖掘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以致用是现代素质教育的追求,也是成功学*的内在规律。这节课后,设计了勇夺智慧星的环节,把本节课的知识融入到生动有趣的游戏中,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积极性,更让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

  通过学生的练*反馈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能正确地摆放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也多次出现了内、外圈刻度看错的情况。还应该进一步指导学生在量角之前先判断是钝角还是锐角,再读度数,这样就可以避免错误。

  不管是缺点还是优点,在面对课堂的时候,我都将真实地对待,坦然地看待,将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中再学*、再实践,相信自己能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成长,在不断的自我实践中发展,在不断的自我成长中创新。

《角的度量》课后教学反思3

  《角的度量》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一个重点,是为后面利用量角器画角作铺垫的。这节课让学生读量角器上的度数是一个难点。我们班级的学生上课比较活跃,好提问,对新鲜事物有一种探究精神。所以我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拟订了这样四条:

  (1)认识量角器;

  (2)会读出量角器上角的度数;

  (3)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

  (4)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孩子们*常根本没接触过量角器,更别说认识了,于是我便开门见山揭示课题,让学生根据课题提问,老师作整理,让学生自己明了本节课的学*任务,也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认识量角器是学*读角度、量角的基础。而量角器对于学生来说是陌生的,他们对它充满了好奇心、新鲜感。教学中让学生先自己观察量角器上有些什么,给学生一个初步感知。对于上面很多的刻度和刻度线,至于中心及零度刻线估计学生是不易发现的,所以让他们通过看书自学所得。由于量角器上的各部分名称待会儿读度数及量角时都要用到,而学生又是首次接触,必须让学生强化记忆,让学生先自己看,再小组交流,然后通过讨论及看书得到,最后让他们再一次指着量角器把各部分名称说给同桌听,这样学生就记住量角器的各部分名称。

  读出量角器上角的'度数是这节课的一个难点,要让学生读出量角器上的角的度数并能说出读角的过程确实很难,量角器上的刻度线比较复杂,特别是内圈刻度和外圈刻度容易搞错,所以在这里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自己探究出何时看内圈刻度,何时看外圈刻度。在教学中我安排了三组对称的角来让学生搞清什么时候该看外圈刻度,什么时候该看内圈刻度。语言是思维的外现,在说看角的过程中,让学生先小组里讨论,互作补充,逐渐完善;再同桌说、个体说,这样从小组到个体,一再说看角的过程,让学生掌握看量角器上角的度数。用量角器来量角的度数是本节课的重点,让学生探究,老师便全面放手,让他们先尝试着量量看,再请量对的学生作正确示范,起到正面引导,最后得出量角的三个步骤。

  通过学生的练*反馈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能正确地摆放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也多次出现了内、外圈刻度看错的情况。教师还应该进一步指导学生在量角之前先判断是钝角还是锐角,再读度数,这样就可以避免错误。


《角度量》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4)

——人生的角度作文 (菁华3篇)

人生的角度作文1

  从来没接触过史学类图书,所以对各方英雄豪杰的生*不甚了了。可读了《鸿门宴》后,忽然有话要说,于是有了下面一段文字。

  说起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人们总不忘提及司马迁,《史记》的作者。不少人急于介绍司马迁苦难的一生,说他遭受腐刑,人生因此变了味;又说他意志决绝,没有私心杂念,所以能从新的角度解读历史。人们总是不断地讴歌司马迁忍辱负重的精神,可相比这种廉价的赞美,我心头更多涌起的却是苦涩。

  一个真实存在过的伟大的历史人物,似乎正在被人遗忘,百度上只能搜寻到寥寥几条评价。当然学生族例外,我们都在拿司马迁的人生做素材,写他的坚强不屈、百折不挠,写他忍辱负重的宫刑。司马迁需要这样的颂扬或者同情吗?不需要。“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这是一种怎样的隐忍痛苦,怎样的椎心泣血?为了完成不朽的《史记》,司马迁遭受的苦难和屈辱,非常人所能想象。而我们为了完成作业或应对考试,却在不断地消遣司马迁,说得严重点,简直是一种侮辱。

  英雄,应该用心来敬仰。

  再说说项羽。对西楚霸王,历来褒贬不一,莫衷一是,其实,事情远没有大家想的那么复杂。

  从感情上说,刘邦和项羽,我更喜欢项羽。无法具体说明这是为什么。或许是因为他身边有个漂亮的女人,而英雄与美人的真情从来令人欷歔感叹;或许是那首《垓下歌》太过荡气回肠,“霸王别姬”那一幕太过凄美缠绵,从而给这个神勇的形象*添了一抹浪漫情愫,让人多了几分仰慕敬佩。

  项羽身高八尺,力能扛鼎,是天生的英雄;临危不惧,英勇果断,是天生的战士。可这样一个威猛高大的将军,却单纯得像个孩子。“鸿门宴”上,他会被对手几句叙旧就收敛杀心,还傻乎乎地道出了“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的情报来源。“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他“默然不应”;樊哙“带剑拥盾入军门”,他惺惺相惜,与之开怀畅饮,终至错失良机,让狡猾的刘邦逃之夭夭。有人说,这恰恰体现了项羽在政治上的幼稚。话虽有理,但他生来属于战场,打仗就似玩游戏般刺激,玩阴谋诡计实在不是他的特长。这样一个即便兵败乌江也不愿苟且偷生,愧对江东父老的性情中人,能不让人心生敬意,掬两行热泪?

  如今我们见到的历史,或许因为太过理想化而缺了几分真实。我不懂什么深奥的史学真谛;我只知道,把心里想的写在纸上,就是最好的。

人生的角度作文2

  换个角度看人生换个角度看人生,也许你的生活会更加丰富多彩。同在一片蓝天下,沐浴着一样的阳光,但人人却有不同的命运。有人说人生如美酒,芳香醇厚,甘饴醉人;有人说人生如苦海,风波险恶,浩渺无边。其实,人生的成败得失、高低起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命运的孰好孰坏,是祸是福,关键在于自己以怎样的心态去看待。不妨,你换个角度看人生,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当你珍惜过去,满意现在,乐观未来时,你就站在了生活的最高处;当你明白了成功不会造就你,失败不会击垮你,*淡不会淹没你时,你就站在了生命的最高处;当你能克服一时之不快,看重自身的责任而不是权力,关心他人不幸时,你就站在了精神的最高处;当你以无憾之心向后看,以希望之心向前看,以宽厚之心向下看,以坦然之心向上看时,你就站在了灵魂的最高处。诚然,在人生的旅途中,没有人能一帆风顺。

  人生的起起落落、浮浮沉沉是难免的'。对不同的生活际遇,我们应以乐观、豁达的态度来看待。得意时,淡然处之;失意时,泰然处之。有时候换个角度看,你会发现,人生原有另一番滋味,另一道风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换个角度看事物、看人生,我相信,人与人之间不会有更多的恩恩怨怨,整个社会将会更加和谐!如果你是丈夫,请不要为今晚的饭菜难吃而生气,换个角度看,至少太太在你身边,而且愿意为你下厨;如果你是妻子,请不要为丈夫在家不不打扫卫生而生气,换个角度看,至少他没有出去鬼混或者赌博;如果你是母亲,请不要为儿女拒绝洗碗而生气,换个角度看,至少他<她>们没有上街胡闹;换个角度看人生,也许你的生活会更加丰富多彩。

人生的角度作文3

  深秋,落叶飘零。有人见了叹息道:“又一片生命陨落,可惜呀。”一位哲人反驳:“落叶并非陨落,是胜利凯旋!”不同的人看待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态度,你是愿做那位叹息的旅人还是那位哲学家?换个角度看生活,有时会换来海阔天空。

  其实生活正如一杯水,有人看它澄清透明,单调乏味;而有人用它可以折射出五彩的人生。同样是一杯水,关键在于你的态度,单调乏味还是五彩人生取决于看生活的角度。

  换个角度看生活,会让你在困境中看到希望。尼克天生没有四肢,只有一个类似小鸡腿似的肉团。他在十岁时试图自杀,三次均未成功。忽然他明白他的与众不同是上帝对他的恩赐,他来到世上就是为了与众不同。他立志做一名演讲家,后来他去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做了演讲,将自己的不幸看作最大限度的幸运。他还建立了一个网站,专门帮助残疾的孩子,他希望他们可以象自己一样,活出自己的精彩。没有四肢,这在别人看来相当悲惨的事,却被他转化为与众不同。换个角度看生活,他没有四肢,去飞的让我们大多数健全人望尘莫及。

  换个角度看生活,会让人在失意时找到心灵的归宿。苏轼被贬,换个角度换出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恬淡,换出了“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的乐观豁达;唐寅科举失意,换出的是“不是武林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的看淡世事,心归*和;辛弃疾遭小人谗言陷害,换出的是“天凉好个秋”的回到原点;纳兰性德爱人离去,换来了“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的醒悟。他们同为人生旅途上失意的旅人,却在无路之时换个角度,换来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心灵归宿。人生本为一场短途的旅行,一路走,一路享受。遇到失意之时,换个角度,眼前便又是一片绚烂的花海了,何苦死缠在痛苦中不肯释怀呢?

  换个角度看生活,俯仰之间,能换来人生的高度。地坛之于史铁生是化不开的情结。双腿残疾,亲人离世,一次又一次,悲痛向他袭来。但他一次次坦然接受,因为他说:“生命是用来享受的,而不是用来痛苦的。”他换了一个角度,将生活赋予他的不幸全都化为了笔下悲伤却又充满力量的文字。一字一句,都是他的血他的泪啼成的杰作。将悲伤化为文字,换来了史铁生人生的高度。

  其实,生活之于我们亦然。我们在做事时,即使没有成功,我们还有期待;即使没有对明天的期待,我们也体味到了为一个目标而努力的喜悦;即使没有喜悦,至少我们还可以享受这个过程---充满艰险却又美好的生活。

  换个角度看生活,享受人生这场短途的旅行,便会处处都是风景。


《角度量》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5)

——多角度的作文评语 (菁华3篇)

多角度的作文评语1

  1.能够选择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题材,事件的代表性较强。

  2.选材新颖独特,不附*庸,一扫迂俗之气,令人耳目一新。

  3.虽述*常事,但分析透彻合理,理性挖掘较深,凸现了事件的本质。

  4.事件虽小,但反映出较深刻的道理,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5.从多方面多角度选材,充分体现了人物的个性特征,人物形象丰满。

  6.选材过于通俗,不具一定的代表性,老题材、老思想,*淡无奇。

  7.虽然选择了生活中具有一定叙写价值的事件,但由于分析不透彻,挖掘不深,事件潜含的道理未能深刻地体现。

  8.选材*淡无奇,过于老旧、粗俗、简单幼稚,不具新意,难于深刻地反映生活的时代性、真实性。

  9. 未能通过小事情反映大道理,“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运用还不够娴熟。

  10.对人物形象缺乏多角度的刻画,只是选取了某一狭窄的题材,片面地显现了人物某一方面的性格特征。

多角度的作文评语2

  1.感情浓烈,如火山喷发,汩汩而出,能深深打动读者。

  2.感情真挚,情意浓浓,似香醇美酒,令人不饮而醉。

  3.情感真切自然,无矫揉造作之嫌,以*淡心现真实情。

  4.心里过程真实细腻,人物的想法、态度在读者面前一览无遗。

  5.感情真实细腻,言语感人至深,确是发自作者内心的肺腑之言。

  6.从自我反思中寻求人生得失,在悔悟中流露真情,字句铿锵有力,震撼人心。

  7. 语言简朴,感情*淡,情意不够深切。

  8. 感情过于浓烈,不似有感而发,反倒是搔首弄姿,自作多情。

  9.情感缺乏深度,未能以景传情,未能由事生情,感情虽潜藏于文中,但未能深入挖掘。

  10.心理刻画不够生动具体,未能有力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态度,好恶观。

多角度的作文评语3

  1.反复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来强调作者的观点,说理充分透彻,立意鲜明。

  2.引用名人名言、经典事例,具有较强的说服力,更能有力地表达作者的观点。

  3.论据充分有力,分析透彻合理,哲理性较强。

  4.例证丰富,选材得当,描述详略得当,较具说服力。

  5. 逻辑推理能力较弱,证据不够确凿充分。

  6. 未能写真事、说真话、诉真情,塑造真实的个性,表现独特的个体。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