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试题 (菁华6篇)

首页 / 试题 / | 试题,诗歌,高考

高考诗歌鉴赏试题1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浣溪沙

  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①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②。

  注:①子规:杜鹃鸟;②黄鸡:白居易诗有“黄鸡催晓”句,用以感叹人生易老。

  有古人在评价这首词时认为“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富含哲理,运用得十分巧妙。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词进行简要赏析。

  答:同意。兰芽溪水,沙路无泥,萧萧暮雨中传来杜鹃的啼叫,作者来到一个远离尘世、洁净如洗的地方。那里的“溪水西流”给作者极大的启迪:水尚能西流,人生就不能再次年轻吗——体现了作者不因为年老而消极悲观的态度。透过富含哲理的这一句,全诗体现了作者乐观向上的精神。

高考诗歌鉴赏试题2

  (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下列这首唐诗,完成8-9题(11分)

  发临洮将赴北亭留别①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8.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述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9.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

  一、8.《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述,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述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述,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描述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

  9.尾联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抒发有点染和升华的作用。报效祖国当然不能因为距离遥远、环境恶劣而有所报怨,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却难以控制。

高考诗歌鉴赏试题3

  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1)—(2)题。

  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色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诗人为什么见“东栏一株雪”而“惆怅”?请联系全诗作简要分析。

  (2)有人认为“梨花淡白”与“一株雪”相重复,主张将“梨花淡白”改为“桃花烂熳”。你对这一主张有什么看法?

  答:(1)诗人见梨花而“惆怅”是因为他感到春光易逝,人生短促。(梨花盛开、柳色深青远是春末夏初之景,已暗含伤春之感;“人生看得几清明”便是直接感叹人生短促)

  (2)不能改为“桃光烂熳”,因为“梨花淡白”是紧扣诗题写景,如果改为“桃花烂熳”本诗就转成写桃花了。“花满城”也就成了“桃花满城”了。

高考诗歌鉴赏试题4

  古诗词鉴赏(11分)(江苏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0~11题。

  秋兴

  陆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①迮:狭窄。

  10.根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愁”的原因。(6分)

  11.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5分)

  【答案】

  10.壮志难酬,怀抱未展;中年多病,时光日迫;国土沦丧,战事未宁。

  11.以“丹枫”照应“秋”;寓情于景,想象自己将来烟雨垂钓的画面,表达了自己隐逸的愿望,也暗含无奈和苦闷之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资料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潜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1.试题分析:解答本题之前,应先审题,明确考查的方向,“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赏析”是考查诗歌的语言,“尾联”又暗示了思考的方向。作为诗歌的尾联和尾句,一般有如下特点:直抒胸臆和以景结情,运用典故和想象(虚写)。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技巧。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潜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高考诗歌鉴赏试题5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两题(6分)

  清*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挼,读ruó,“揉搓”之意。

  (1)这首词处处跳动着词人生活的脉搏。词人对“赏梅”的感受因生活阶段不同而不同,请结合词句说明写了哪几个阶段的怎样感受?(3分)。

  (2)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表现赏梅的不同感受。请选取其中一种手法来说明。(3分)

  答:(1)写了三个阶段的生活感受:“常插梅花醉”写了词人早年陶醉于赏梅;“赢得满衣清泪”写了词人中年在赏梅时悲哀流泪;“故应难看梅花”则写了词人晚年没有心思赏梅。

  (2)例如:采用了比较的手法,把早年因生活的欢乐闲适而陶醉于赏梅、中年因生活的幽怨而在赏梅时悲哀流泪以及晚年因生活的沦落飘零而没有心思赏梅这三个不同阶段的不同感受构成鲜明的比较,表现了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和飘零沦落饱经磨难的忧郁情绪。

  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上阕写过去,下阕写此刻,以昔衬今,表现出当时作者飘零沦落、衰老孤苦的处境和饱经磨难的忧郁情绪。(今昔之感和家国之忧)

高考诗歌鉴赏试题6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待储光羲不至

  王维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注]要欲:仿佛。了自:已经明了。空复情。自多情。

  (1)作者根据什么决定友人储光羲不会再来看望自己?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

  (2)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是透过哪些具体细节来表达这种感情的?(4分)

  答:(1)①天色已晚。②下起细雨。(2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①扣"晚钟鸣上苑"或诗中"朝"、"晚"二字分析作答。②扣"疏雨过春城"分析作答。只摘抄颈联而不作分析的给1分。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2)①盼好友到来的期盼之情,或久候好友不至的怅惘之情。(1分。意思对即可。可紧扣诗题中"待"字或体味全篇诗情回答)②清早就已经打开层层的屋门;或立起或坐下都在倾听是否有友人车子到来的声音;以为听到了友人身上玉佩的清脆响声,正要出门去迎接,哪知却原先是自己弄错了。(3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三点可分别扣"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和颔联作答。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高考诗歌鉴赏试题 (菁华6篇)扩展阅读


高考诗歌鉴赏试题 (菁华6篇)(扩展1)

——高考诗歌鉴赏试题 (菁华9篇)

高考诗歌鉴赏试题1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注]。

  注:沧州,水边,古时隐者所居。陆游晚年住在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古人评论这首词的下阕,说第一句有三个词用得好,你认为是哪三个词?它们好在哪里?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答:这三个词分别为:“未”、“先”、“空”,2分。找对两个给1分,找对3个给2分。这三个词概括力量,含意丰厚,流露出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沉痛情绪。1分“未”字表达放眼西北,神州陆沉,妖氛未扫的遗恨;“先”字表达回首人生,流年暗度,两鬓已秋的感慨;尤其一个“空”字,写出了内心的痛苦和失望,也隐含对南宋小朝廷的不满和愤慨。意思对即可,3分。

高考诗歌鉴赏试题2

  (江苏卷)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无馀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注: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

  (1)联系全诗,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4分)

  (2)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4分)

  (3)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3分)

  五、10.(1)朋友新居落成;周围景色优美;白己情绪闲适;主人品味高雅;宾主志同道合。(2)选取景物,铺陈描摹(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移步换景,富有层次(由远及*、由外而内);虚实结合,寓情于景(通月朗、待春还)。(3)赞美恭维之意;羡慕向往之情;志趣相同之感。

高考诗歌鉴赏试题3

  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1)—(2)题。

  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色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诗人为什么见“东栏一株雪”而“惆怅”?请联系全诗作简要分析。

  (2)有人认为“梨花淡白”与“一株雪”相重复,主张将“梨花淡白”改为“桃花烂熳”。你对这一主张有什么看法?

  答:(1)诗人见梨花而“惆怅”是因为他感到春光易逝,人生短促。(梨花盛开、柳色深青远是春末夏初之景,已暗含伤春之感;“人生看得几清明”便是直接感叹人生短促)

  (2)不能改为“桃光烂熳”,因为“梨花淡白”是紧扣诗题写景,如果改为“桃花烂熳”本诗就转成写桃花了。“花满城”也就成了“桃花满城”了。

高考诗歌鉴赏试题4

  阅读下面宋诗,完成(1)-(2)题(6分)

  北斋雨后①

  文同

  小庭幽圃绝清佳,爱此常教放吏衙。雨后双禽来占竹,深秋一蝶下寻花。

  唤人扫壁开吴画,留客临轩试越茶。野性渐多公事少,宛如当日在山家。

  [注]此诗为文同任兴元府知府时所作;文同是苏轼的表兄,北斋是他庭院中的书斋。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与*画本来密不可分,细读文同的《北斋雨后》,可见一斑。

  B.庭小圃幽清嘉可人,令文同陶醉,于是他常将下属请到北斋处理公务。

  C.北斋可赏奇,诗人曾在雨后看枝头好鸟,待到深秋还可赏玩彩蝶戏花。

  D.有禽有蝶增添了生气;"双禽"、"一蝶"乃为对仗所造,数词不必实解。

  E.北斋雨后之景与品茗赏画之乐予人"野性",更令诗人思慕出仕前的生活。

  (2)从你所认定的第(1)题的答案中任选一项,说说它为什么"不恰当"?

  答:(1)BC(共4分,选对一项得2分)

  (2)第二句中的"放吏衙",是说免了下属的例行参见(恋北斋而推委公事),故B项不恰当。第三、四两中的"雨后"与"深秋"互文见义,诗人观鸟看蝶是同时(深秋雨后),故C项不恰当。(只就其中一项回答。意思对即可。)

高考诗歌鉴赏试题5

  阅读下面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送人归东

  温庭筠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何当重见日,尊酒慰离颜。

  [注]首联“戍”字,名词,堡楼。颔联“汉阳渡”系长江渡口(旧址属今武汉市),由此向西北千里,南岸有“郢门山”。

  清朝有位文学批评家称这首诗的首联“起调最高”;其意思是,起笔便显露了不凡的格调。请参考这一评价,写出你对首联(“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的理解和评价。

  答案举例:送友人东归,但见荒废的古堡,凋零的黄叶。这本是充满别愁离绪的场景。殊料,友人心志高远,既不悲秋也不伤离别,于是诗人便以“浩然离故关”奏响了昂扬的主旋律。起笔写深秋送别,却意气洋洋,确实格调不凡,正所谓“起调最高”。

高考诗歌鉴赏试题6

  阅读下边一首唐诗,完成(1)——(2)题。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檞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征铎(duò):装在车立刻的铃。檞(jiě),又读(xiè),树名。枳:树名,又称臭橘、枸橘,开白花。杜陵:古县名,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回塘:回环曲折的池塘。

  (1)前人评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为“意象具足,始为难得”。请结合全诗对此加以分析。

  (2)“枳花明驿墙”一句中的“明”用得很妙,请说出妙在何处。

  答:(1)①这两句诗用十个名词构成,每字一个物象,合起来有无穷意蕴。②这十个名词所表现的都是具有特征性景物,都表现出“早行”之“早”;写早行的情景,绘声绘色,如在目前。(“鸡声茅店月”,写旅人在茅店中闻鸡鸣而起身看天色,望见天空上有月就收拾行装出门赶路;“人迹板桥霜”,原以为自己“早行”,谁知板桥上所积之霜上已有人的足迹——更有早行人)

  (2)“明”原为形容词,那里用作动词,为“照亮”之意。枳树白花照亮驿墙,衬托出拂晓前的暗,突出了行之“早”。

高考诗歌鉴赏试题7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①语言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首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渲染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首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渲染出诗人在异乡作客的生疏不适的孤独感。

  ②后人评价“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诗在全诗中“曲折有致,出乎常情”,对这一评价请简要阐述你的鉴赏体会。

  答:A。“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诗挑选出重阳登高和茱萸插头两个意象,抒情一反一二句诗的直抒胸臆,显得深沉含蓄。B。本为诗人思念兄弟,却以“遥知”二句翻转一面,化出幻觉,写家乡的兄弟为失落诗人而遗憾不已。诗人把“我思人”的情绪,折射为“人思我”的幻觉,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少一人”的缺憾更须体贴。这正是这两句的出乎常情之处,它使情感更加深沉而余味无穷。

高考诗歌鉴赏试题8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待储光羲不至

  王维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注]要欲:仿佛。了自:已经明了。空复情。自多情。

  (1)作者根据什么决定友人储光羲不会再来看望自己?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

  (2)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是透过哪些具体细节来表达这种感情的?(4分)

  答:(1)①天色已晚。②下起细雨。(2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①扣"晚钟鸣上苑"或诗中"朝"、"晚"二字分析作答。②扣"疏雨过春城"分析作答。只摘抄颈联而不作分析的给1分。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2)①盼好友到来的期盼之情,或久候好友不至的怅惘之情。(1分。意思对即可。可紧扣诗题中"待"字或体味全篇诗情回答)②清早就已经打开层层的屋门;或立起或坐下都在倾听是否有友人车子到来的声音;以为听到了友人身上玉佩的清脆响声,正要出门去迎接,哪知却原先是自己弄错了。(3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三点可分别扣"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和颔联作答。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高考诗歌鉴赏试题9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蟾宫曲-九日①

  张可久

  对青山强整乌纱②,归雁横秋③,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④,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人素有登高思乡*俗。②对青山强整乌纱:意为自己勉强登高。乌纱泛指帽子。③归雁横秋:应为“横秋归雁”的倒装句式。④金杯错落:酒桌上觥筹交错。

  这是元曲作家张可久写的一首被后人称为“清而且丽”的散曲。张可久终生仕途失意,故终日沉湎诗酒世界,寄情山水之间。你认为这首曲中揭示主题的是哪一句?“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点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的描述是否与主题有关?

  答:从标题“九日”及全文资料看,本文主题应为重阳佳节,倦客思家,所以“倦客思家”应为表达主题的句子。

  “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点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这种气氛的渲染,有助于思乡主题的表达。

  “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是作者回忆从前歌舞升*的欢乐景象。用从前歌舞升*的稍纵即逝衬托现实中人老白发的凄凉,告戒游子不再留念他乡,而是“倦思”故乡。这恰是主题的最好表达。


高考诗歌鉴赏试题 (菁华6篇)(扩展2)

——诗词鉴赏 (菁华6篇)

诗词鉴赏1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萄入汉家。

诗词鉴赏2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诗词鉴赏3

  永遇乐

  刘辰翁

  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璧月初晴,黛云远淡,春事谁主?

  禁苑娇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

  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

  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

  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

  缃帙流离,风鬟三五,能赋词最苦。

  江南无路,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

  空相对,残釭无寐,满村社鼓。

  刘辰翁词作鉴赏

  此词抒发了作者眷念故国故都的情怀。写于宋德宗景炎三年,即帝昺祥光元年。此时临安已沦陷,南宋*也濒临灭亡,这首词是作者在旅途中写成。

  璧月初晴,黛云远淡,春事谁主?起首用景语渲染气氛,并点明词中景物所处的时日,着重之处在于春事谁主这个主题。璧月,有满月如璧句(宋何偃《月赋》),月如玉璧之洁白、晶莹、圆满,以璧玉咏元宵之月,极为生动传神;月明则云淡,天青云色一体难分,故曰黛云,炼字亦考究。

诗词鉴赏4

  《望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释

  1、国破:指国都长安被叛军占领。

  2、感时句:因感叹时事,见到花也会流泪。

  3、浑:简直。

  4、不胜簪:因头发短少,连簪子也插不上。

  译文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

  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

  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

  家在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

  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赏析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

  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诗的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此论颇为妥帖。“家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

诗词鉴赏5

  中小学语文教材会选编大量的古诗词作为审美鉴赏的材料。抓住古诗词鉴赏课的审美属性,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学生一起进行审美体验,是上好这类课的关键。而每一首诗词经典,都有个性鲜明的内在韵律,而古诗词鉴赏课的课堂形态,更应该是诗意盎然、师生共赴佳境的诗化课堂。

  古诗词鉴赏课独有的诗意特质

  诗歌是穿越时代、具有生命的文化精灵,诗歌课理所当然要有生动的个性,峰回路转,风光无限,而非*淡寡味、*铺直叙。特别是高潮部分,有时发生在激越的朗诵时,有时激荡在娓娓道来的赏析中,有时则感慨于深邃哲理的顿悟里。这是课堂最为动人的一刻,是学生成长拔节的求知欲和为师者的自豪感相互碰撞发出的耀眼火花,是课堂中最为迷人的灿烂花朵。

  要想达到古诗词鉴赏课的良好效果,让学生拥有沉醉的审美体验,赋予课堂以勃勃生机,教师的启发则是唤醒生命意识的按钮。教师运用恰如其分的切入点,借助语言的感染力,设置一条可以便捷进入的通道,或营造一个身临其境的场域,或构建一个深邃诱人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进入其中便被笼罩,情绪处于求知若渴的状态。思维的火花四溅,辩驳的欲望强烈,就像久旱终逢甘霖,禾苗迅速进入生命的快速生长期。

  这样的诗意课堂是一种生态课堂,而教师是良性循环的推动者。学生长期在“这一个”教师的课堂里,可谓生息相应,目光对接,颔首会意,周而复始,形成一种“智慧共生”的氛围。这种氛围的常态充满困惑与顿悟的转换、紧张和轻松的交替。教师是淡定者,课堂给人安宁,易于沉入内心,促发智慧生长;教师是激昂者,课堂催人奋进,长于鼓舞和励志,点燃学生激情。打动人心最长久者,不是高声大嗓,而是诗歌本身的魅力,是智慧的导引和哲思的光芒。

  古诗词鉴赏课的诗意氛围

  精彩的诗歌鉴赏课应该亮点频出,高潮迭起,让师生沉醉,共享艺术的甘露。如果教师富有艺术气质,可使课堂内容充满诗意,再加上外在之美,达到内外和谐统一,使课堂更加生动迷人。

  教师的语音条件基本上是天生的,但也可通过后天学*不断改进。比起尖锐和声嘶力竭,学生更喜欢雄浑和厚重;比起单调和生硬,学生更喜欢圆润和柔美。是悲伤还是欢喜,是高昂还是低沉,自然要根据诗歌的基调和主题评判。但不管怎样,都应融入感情,富有磁性,抑扬顿挫,用心琢磨,多加实践,养成*惯,浑然天成。

  古诗词鉴赏课需要教师有语言功力、丰厚学养,语言畅达、准确,语辞华彩,富有韵致,尽显腹有诗书气自华。这种逼人的书卷气,因为有底蕴,所以可以纵横捭阖,指点江山,尽显自信和从容。“势”在“场”存,是学养浅薄者学不来的。置身这样的诗意课堂,学生会备感享受。在这样的课堂里耳濡目染,语言本身的感染力就是馈赠给学生的福利,他们喜欢这样的课,喜欢这样的老师,喜欢这样的诗词赏析,进而喜欢文学艺术,这是一个必然会产生的因果链条。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这一班”学生普遍读得好,读得抑扬顿挫,富有感情,回答问题时有自信和见解,和整体课堂氛围的长期熏染是分不开的。亲其师,信其道,信然。

  古诗词鉴赏课应是诗意流淌的过程

  古诗词赏析,时代隔膜,情境陌生,用典繁多,跳跃转折,所以引导学生的思维至关重要。学生的课堂思维以流畅无阻、水到渠成为佳境,否则处处羁绊,课堂处处遭受滞顿,诗歌的美感和意蕴也就会散失逃逸。有时教师会努力找到一些线索帮助学生进入诗词意蕴的迷宫,比如分为几个层次、写了几个人物、用了几个典故,如此这般,如果寻找这些“路标”变成学生专注的目标,变成课堂的主要元素,就会使课堂枯燥无趣,更谈不上用诗词陶冶感染学生的审美意义了。有教师在讲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会把学生引到争议“词中几个典故”的歧路上,在课堂上运用大部分的时间讨论是五个还是六个典故,始终没法感悟诗词的意蕴和情感,课堂百般滞涩,师生备感纠结。诗词内在的深厚情感与无限感慨,淹没在知识性的细枝末节的讨论中了。

  为什么课堂难熬,短短的45分钟成为折磨人的漫漫苦旅?其根本原因是学生没有融入课堂氛围,或更深一层说,是教师没有把学生“拉进”诗歌本身所固有的情境中。师生难以互动,课堂成为教师单独表演的场合,场面必然呆滞。为讲课而讲课,结果是教师自己都不能融入其中,更不用说学生了,必然离情境更远。只有教师深深沉浸在诗歌中,对诗歌意蕴了然于胸,对诗歌情感变化感同身受,同时又有巧妙的课堂设计与精彩的语言表达,必然会让学生融入其中。有时,声情并茂、感情充沛的朗诵就可以将学生带入其中。因为,最精彩的朗诵是以最深沉的理解为基础的。

  将学生“拉进”情境,需要掌握一些技巧性的方法。比如,通过分角色表演让情境再现,吸引学生的眼球和注意力,在体验中迅速进入情境。一位教师在讲《将进酒》时,可设计出这样一个巧妙环节。在讲到“主人何为言少钱”一句时,教师开始扮演“主人”这一角色,告诉客人说,“我家的酒喝完了,也没钱再买酒了”。此刻,让学生登台表演宴饮之中的“李白”,边演边活灵活现地读出“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学生形神兼备的精彩表演,一下子让全班同学体会出李白外在的洒脱和内在的愁苦,用一个快速切换的“镜头”,将古与今、诗歌和现实迅速地衔接到一起。这样的设计,胜过千言万语。

  学*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这一千古名诗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诗意自然流淌的过程,紧紧抓住“梦游”,用一首诗引导“梦游”的诗歌阶段――“月夜飞剡溪,白昼山景奇。傍晚声震撼,仙府使人悸”。对于每一段“梦境”,从诗景、诗境和诗情三个方面让学生自行赏析、体悟,最后仿李白名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做下联“仗剑壮游访名山,谪仙岂甘作词臣”,让学生在景、境、情多重思考和交流中把握古诗意蕴。

  其实,很多的课堂都是这样的,如果我们已经确立教学目标,就要心中有目标,在收放、预设和生成之间,都要有很好的把握和掌控,做到课堂充满思维张力,深切地理解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用感情串起课堂。中学语文中的古诗词,是源远流长的*古典文学的璀璨明珠,俯视之可见人性美、自然美和人文美。作为一个重要课型的古诗词鉴赏课,当仁不让地要充分挖掘其中的审美资源,激发学生的丰富情感,提高审美能力,让师生共享审美教育的盛宴。

诗词鉴赏6

  何谓诗歌的脉搏?"脉搏"就是刘勰说得"沿波讨源"中的"波",也就是古典诗歌的文本结构,我们赏析和品味作品时,并不是在内省自己的心理活动,而是集中精力于文学作品本身,关注的是文本的语言、结构;形象、思想、感情等要素。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语言、技巧、形式、结构的赏析才有可能窥其堂奥。

  古人作诗,讲究章法、结构,注重诗歌的起承转合。"凡作诗词,要当如常山之蛇,救首救尾,不可偏也。"(《苕溪渔隐丛话》)"善救首尾"这是从宏观的谋篇而言;所谓 "一步一态,一态一变"即"于豪爽中著一二精致语,绵婉中著一二激励语(沈谦《填词杂说》)"是就诗歌内在的情节和脉络而言;"收句非绕回即宕开,其妙在言虽止而意无穷(刘熙载《词概》)"是就诗歌的收束而言。因此,如果我们在引导学生鉴赏诗歌时,从诗歌的起承转合的结构入手,就能获得解读诗歌意旨的一把钥匙。

  那么,我们怎样紧紧扣住诗歌的脉搏呢?

  (一)、抓住"起"句。

  诗文的开头,历来就有"凤头"之说。大凡经典之作,无不在如何经营"凤头"上煞费苦心,以求收先声夺人或"意在笔先"之效。

  "起"的方式很多,或以景起,或以事起,或直抒胸意,或比兴寄托,但基本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开门见山、当头棒喝;一种是迂回入题、托物起兴。无论哪种"起"法,都禁忌*淡乏味.。

  "开门见山"的"起"式示例:

  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的首联"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独"字当头,"偏"字相衬,如*地高岗,句式突兀,既震慑读者又点题明旨,点出作者处处"惊新"处处怀乡的宦游之慨;李白《行路难三首》(其二)中的"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如朔风逼面、铁骑突出,将作者悲愤焦灼之情、磊落不*之气迸射而出:这都是开门见山的"起"例。

  含蓄蕴藉、怨而不怒的诗教,使得古典诗歌迂回入题的"起"式更为普遍。

  示例: 玉阶怨 谢眺

  夕殿下珠帘, 流荧飞复息。 长夜缝罗衣, 思君此何极。

  作者先景语后情语,以景象渲染而后委婉抒情的写法,切合"迂回"起式。

  总结:诗歌中的"起句",其作用有两点:

  1、统帅全诗,奠定基调,点明题旨;

  2、作者着意点染某种情绪,渲染某种气氛。

  (二)、重视"承"句。 "承"句的形式多种多样。

  有总接,有分承;有明顺,有暗接。但都依本文本中的固有的景路、理路、情路。恰如欧阳修在《笔说·峡州诗说》所说:"若无下句,则上句何堪;既见下句,则上句颇工。"

  示例:唐代常建《题破山寺后蝉院》的颔联"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竹径"和"幽处""禅房"和"花木"紧承首联中的"清晨""古寺"和"高林",既显章法的浑圆,又使得"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造句挺拔且寓意深长,被欧阳修称为"造意者为难工"之语。

  总结:诗歌中的"承"句的作用:

  ⑴、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缝合传递的作用,⑵、为下文铺垫和蓄势,以使"体物写志"更有根基。

  (三)、直击"转"句。

  请看下面的例子: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本诗的前两句的功用在于勾勒环境,包括时令季节和地域特色,"黄梅"和"青草池塘"相互迎合,铺就了一幅在特有的环境下人物特有的一种舒朗的、散淡的、又略带喜悦的情绪的画面。但"有约不来过夜半"一句,不仅结构上是荡开一笔,而且,也是情绪上变化的关纽所在。同时,使得"闲敲棋子落灯花"的貌似"闲适"实则是焦灼的情绪表现的含蓄而有韵味。

  由此可见,"转"是指结构上的跌宕和作者思路上的转换(由事及理、由景及情、由物及人)。 "转"在诗词的结构中多指律诗的颈联、绝句中的第三句词和曲中的"过片"而言。它能引导读者从中体认思路,品味出作者的情感诗歌主旨。故历代诗人在诗歌的"转"上,无不绞尽脑汁,以求收"振人魂魄"之功。"陡然一惊便是兴观群怨""陡然一惊,正是词中妙境。"(刘体仁《七颂堂词绎》)就是对 "转"的作用的诠释。

  示例(一)、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诗人从贬所渡江而归,离家愈*,思乡之情愈是强烈,但作者却宕开一笔, "*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形象的说明了作者一方面渴望得知家人的"音书"的急切心理,另一方面作者又怕家人受自己牵连的消息得到证实,所以才"情更怯"和"不敢问来人"。这里,"*乡情更怯"的"转"上接"音书断",下"关""不敢"句,把诗人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抒发的淋漓尽致。

  示例(二)、 《菊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前两句写赏菊的实景"秋丛绕舍""边绕篱边"渲染了作者喜爱菊花的氛围,作为铺垫。第三句却是结构上的过度和情感上的急转。从而使"此花开尽更无花"的千古名句更如*地高冈,既句式挺拔,更有令人"陡然一震"的功效。此诗中的"转"句作用可见一般。94年高考题的C项"三四两句由描写转入议论,突出渲染了菊花的高洁品质。"也正是"转"句作用的最好诠释。

  总之,"转"句是诗歌中重要的"结"。

  1、它是文本的思路和作者的情路转换的明显的语言标志,也是体察诗歌主旨的重要线索。

  2、高考命题者对其青睐有加。

  (四 )、定格"合"句

  所谓"合"就是指诗词的收束句。是作者情感和诗歌主旨的"神光所聚"所在,我们在解读古典诗歌时,对此应该"倾情关注"。


高考诗歌鉴赏试题 (菁华6篇)(扩展3)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设计合集十篇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设计 1

  一、推敲字词

  晴景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王安石改“飞来”为“纷纷”,

  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真实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流光容易把人抛,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红”与“绿”道出了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闺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耐人寻味。

  应是水仙梳洗罢,一螺青髻鉴中心。(雍陶《题君山》)

  整个诗句写君山之美,作者先以青髻的量词“螺”为喻体,说明水仙刚刚梳洗罢的乌黑发髻高高蓬起,就像螺壳那样的形状,真是美丽至极。作者又想象洞庭湖是水仙的一面镜子,仿佛水仙正对着镜子欣赏自己的青髻,娟秀挺拔的君山恰似镜中的螺形发髻高耸的样子。这种联想绝妙奇特,后面的联想完全是在前面“螺”这个量词比喻的基础上形成的,可见“螺”的美化作用的分量。

  如何解答炼字型试题?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

  看,在诗中指回望。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

  问题:试分析“剩”字的表达效果

  “剩”字有残存、残余的意思。一个“剩”让人感觉眼前出现的不仅是孤独之柳,而且是昔日众多柳树中的残存之柳、仅存之柳。给人今不如昔、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之感。

  菩萨蛮(李白)

  *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空”在文中是“白白地、孤独、形单影只”的意思。

  抒情主人公伫立在玉阶,痴痴地、徒劳地茫然望着暮色中归飞的宿鸟。鸟归人不归,触景生情,引起无限愁思。

  “空”字表达了抒情主人公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的感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二、语言风格

  清新绚丽*淡(质朴)明快含蓄简洁(洗炼)

  1、清新: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淡(质朴、自然):

  其语言力求朴素,不追求辞藻的华丽,显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淡之中蕴涵着深意。

  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面看来句句*淡,*淡之中蕴涵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人评其诗“*淡而思致”。

  3、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

  如杜甫的《观山水图》“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每句开头的“红”“青”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4、委婉(含蓄):

  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

  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本意在于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写出,而写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5、悲慨:

  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6、雄奇:气势雄伟,立意奇特。

  如李贺《梦天》中的“遥看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就是说九州小得象九个烟点,大海小得象杯中之水。

  7、奔放:直率有气势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词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为一体,凸现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

  8、沉郁:

  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

  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诗歌语言的个人风格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白的豪迈飘逸

  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杜牧的清健俊爽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维的诗画一体

  温庭筠的绮丽香艳高适的悲壮苍凉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陆游的悲壮爱国

  (孟)郊寒(贾)岛瘦“韩孟诗派”的奇崛险怪

  品味语言风格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

  “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这样就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长干曲四首(其一)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问:品评这首诗歌语言上的特色。

  这首诗歌的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素朴真率的船家女形象。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设计 2

  第二课时

  课时要点:

  如何鉴赏古代诗诗歌的形象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是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考生古诗文阅读能力的基本要求之一。所谓形象,就是诗人在作品中借以表达思想情感的具体可感的物象或画面,是诗人形象思维的产物。

  一、“诗中赏画”——看画面形、色、动、静,欣赏诗的画面美

  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方面着手: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二是画面色彩;三是动态;四是静态。例如下面的两首诗: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鸟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诗里写了江山、花鸟、燕子、鸳鸯,四种景物构成一幅画面,显出蓬勃盎然的春意。四种景物并列组合,构成上下对偶两联。上联写远景,下联写*景;上联景物较阔大,较概括,下联景物较特出、较具体。远与*相生,概括与具体结合,构成一幅完整的春景图。浓艳的画面色彩,谐调的画面组合,相宜的动静描绘,渲染出浓浓春意,观之令人赏心悦目。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里写黄鹂*景,白鹭远景,千秋雪远景,万里船*景。上联黄、翠、白、青,用了四种颜色,色彩鲜明。这样,就景物的远*和各种色彩构成画面。千秋雪显得时间的永恒,万里船显得空间的广阔。画面色彩的丰富鲜明,境界的`阔大,不仅给人以画面美感,更促人深远的联想。

  二、“画中品诗”——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

  读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它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例如下的两首诗: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前两句直抒胸臆赞秋,一反传统悲秋题材。后两句描写白鹤冲云,晴空碧霄等形象画面,境界阔大,色彩明丽,情调高昂。如果说那排云直上的白鹤是诗人奋发进取形象的写照,那么,晴朗的秋空正是诗人宽广胸怀、乐观向上精神的外现。

  赠别

  杜牧

  多情却是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此诗写离筵寡欢场面。一二句叙今昔:以前欢聚多情,而今别去,转觉无情。三四句以暗淡的蜡烛垂泪的外在形象,暗写离人流泪的内在形象,内与外是统一的。这种形象化的表情达意手法,要比直言好得多,引人联想到离人一往情深,难舍难分之态。

  在这两首诗中,“排云白鹤”与“蜡烛垂泪”形象,二者色调截然不同,前者是奋发向上的,后者是伤感愁苦的。所以我们从中感受到的内在形象情感也就截然不同。

  感知画面是基础,把握情感是关键,考生鉴赏诗歌形象时,要特别注意这两个环节。

  三、组合意象,探究内涵(注意粗知简炼的人和事,特别是参与人活动的情节)

  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生活外在景象与诗人内在情思的统一,是主观心意与客观物象在语言文字的融合与表现;是一首诗的构成单位,是诗歌构思核心。

  1、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意境是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神以象通,物以貌求”《文心雕龙》)。品味意境感知意象,就要借助意象。

  例:江月人去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析:明月、风灯、宿鹭、跳鱼等意象有机地组合成一幅清幽、静谧的意境。

  2、借助意象,体味情感。

  例: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析:坠落的夕阳、无声的落花、寻旧垒的归燕几个意象,可体会到全词的感情基调是抒写对人事变迁的无比惆怅之情。就其不变者而言,天气、亭台阁与去年毫无二致;就其变者而言,夕阳虽美好,但终究要沉没。好鸟相鸣似有意,但落花流水却无情。词人在好鸟娇花中叹人生的虽美好,终将消亡。但“似曾相识燕归来”寓意着消亡中又含有的存在而令人欣慰。

  例: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辛弃疾抗金收复失地的一生)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白居易政绩斐然的愉快心情)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设计 3

  一、推敲字词

  晴景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王安石改“飞来”为“纷纷”,

  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真实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流光容易把人抛,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红”与“绿”道出了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闺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耐人寻味。

  应是水仙梳洗罢,一螺青髻鉴中心。(雍陶《题君山》)

  整个诗句写君山之美,作者先以青髻的量词“螺”为喻体,说明水仙刚刚梳洗罢的乌黑发髻高高蓬起,就像螺壳那样的形状,真是美丽至极。作者又想象洞庭湖是水仙的一面镜子,仿佛水仙正对着镜子欣赏自己的青髻,娟秀挺拔的君山恰似镜中的螺形发髻高耸的样子。这种联想绝妙奇特,后面的联想完全是在前面“螺”这个量词比喻的基础上形成的,可见“螺”的美化作用的分量。

  如何解答炼字型试题?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

  看,在诗中指回望。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

  问题:试分析“剩”字的表达效果

  “剩”字有残存、残余的意思。一个“剩”让人感觉眼前出现的不仅是孤独之柳,而且是昔日众多柳树中的残存之柳、仅存之柳。给人今不如昔、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之感。

  菩萨蛮(李白)

  *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空”在文中是“白白地、孤独、形单影只”的意思。

  抒情主人公伫立在玉阶,痴痴地、徒劳地茫然望着暮色中归飞的宿鸟。鸟归人不归,触景生情,引起无限愁思。

  “空”字表达了抒情主人公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的感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二、语言风格

  清新绚丽*淡(质朴)明快含蓄简洁(洗炼)

  1、清新: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淡(质朴、自然):

  其语言力求朴素,不追求辞藻的华丽,显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淡之中蕴涵着深意。

  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面看来句句*淡,*淡之中蕴涵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人评其诗“*淡而思致”。

  3、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

  如杜甫的《观山水图》“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每句开头的“红”“青”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4、委婉(含蓄):

  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

  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本意在于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写出,而写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5、悲慨:

  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6、雄奇:气势雄伟,立意奇特。

  如李贺《梦天》中的“遥看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就是说九州小得象九个烟点,大海小得象杯中之水。

  7、奔放:直率有气势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词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为一体,凸现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

  8、沉郁:

  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

  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诗歌语言的个人风格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白的豪迈飘逸

  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杜牧的清健俊爽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维的诗画一体

  温庭筠的绮丽香艳高适的悲壮苍凉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陆游的悲壮爱国

  (孟)郊寒(贾)岛瘦“韩孟诗派”的奇崛险怪

  品味语言风格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

  “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这样就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长干曲四首(其一)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问:品评这首诗歌语言上的特色。

  这首诗歌的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素朴真率的船家女形象。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设计 4

  第二课时

  课时要点:

  如何鉴赏古代诗诗歌的形象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是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考生古诗文阅读能力的基本要求之一。所谓形象,就是诗人在作品中借以表达思想情感的具体可感的物象或画面,是诗人形象思维的产物。

  一、“诗中赏画”——看画面形、色、动、静,欣赏诗的画面美

  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方面着手: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二是画面色彩;三是动态;四是静态。例如下面的两首诗: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鸟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诗里写了江山、花鸟、燕子、鸳鸯,四种景物构成一幅画面,显出蓬勃盎然的春意。四种景物并列组合,构成上下对偶两联。上联写远景,下联写*景;上联景物较阔大,较概括,下联景物较特出、较具体。远与*相生,概括与具体结合,构成一幅完整的春景图。浓艳的画面色彩,谐调的画面组合,相宜的动静描绘,渲染出浓浓春意,观之令人赏心悦目。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里写黄鹂*景,白鹭远景,千秋雪远景,万里船*景。上联黄、翠、白、青,用了四种颜色,色彩鲜明。这样,就景物的远*和各种色彩构成画面。千秋雪显得时间的永恒,万里船显得空间的广阔。画面色彩的丰富鲜明,境界的阔大,不仅给人以画面美感,更促人深远的联想。

  二、“画中品诗”——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

  读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它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例如下的两首诗: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前两句直抒胸臆赞秋,一反传统悲秋题材。后两句描写白鹤冲云,晴空碧霄等形象画面,境界阔大,色彩明丽,情调高昂。如果说那排云直上的白鹤是诗人奋发进取形象的写照,那么,晴朗的秋空正是诗人宽广胸怀、乐观向上精神的外现。

  赠别

  杜牧

  多情却是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此诗写离筵寡欢场面。一二句叙今昔:以前欢聚多情,而今别去,转觉无情。三四句以暗淡的蜡烛垂泪的外在形象,暗写离人流泪的内在形象,内与外是统一的。这种形象化的表情达意手法,要比直言好得多,引人联想到离人一往情深,难舍难分之态。

  在这两首诗中,“排云白鹤”与“蜡烛垂泪”形象,二者色调截然不同,前者是奋发向上的,后者是伤感愁苦的'。所以我们从中感受到的内在形象情感也就截然不同。

  感知画面是基础,把握情感是关键,考生鉴赏诗歌形象时,要特别注意这两个环节。

  三、组合意象,探究内涵(注意粗知简炼的人和事,特别是参与人活动的情节)

  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生活外在景象与诗人内在情思的统一,是主观心意与客观物象在语言文字的融合与表现;是一首诗的构成单位,是诗歌构思核心。

  1、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意境是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神以象通,物以貌求”《文心雕龙》)。品味意境感知意象,就要借助意象。

  例:江月人去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析:明月、风灯、宿鹭、跳鱼等意象有机地组合成一幅清幽、静谧的意境。

  2、借助意象,体味情感。

  例: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析:坠落的夕阳、无声的落花、寻旧垒的归燕几个意象,可体会到全词的感情基调是抒写对人事变迁的无比惆怅之情。就其不变者而言,天气、亭台阁与去年毫无二致;就其变者而言,夕阳虽美好,但终究要沉没。好鸟相鸣似有意,但落花流水却无情。词人在好鸟娇花中叹人生的虽美好,终将消亡。但“似曾相识燕归来”寓意着消亡中又含有的存在而令人欣慰。

  例: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辛弃疾抗金收复失地的一生)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白居易政绩斐然的愉快心情)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表达技巧的作用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鉴赏古代诗歌技巧的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古代诗歌的情感和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表达技巧

  【教学准备】CAI课件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考标解读

  考试大纲对古代诗文的“鉴赏评价(能力层级E)”的具体要求:

  (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主要是针对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要求从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这三个方面进行鉴赏。

  (二)、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主要是从作品形象入手,对其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进行整体把握和评价。

  二、知识要点

  概念: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表现手法,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现手法:1.在抒情方式上: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2.在表现手法上:比兴、对比衬托、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相映等

  3、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衬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4、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描写(直接描写、间接描写)

  鉴赏示例:直接抒情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分析:诗句开门见山,直叙登上高台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怆凉意境,这意境引发了诗人感时伤事的情怀,想着天地悠悠之大,而人之渺小,不禁“独怆然而涕下”。)

  鉴赏示例:间接抒情(寓情与景或物)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分析: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

  鉴赏示例:间接抒情(借景或借物抒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

  (分析:作者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发出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的感叹。)

  鉴赏示例:间接抒情(乐景写哀情)

  蜀相

  杜甫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分析:以异乡春色的美好,反衬自己思归的伤感。)

  鉴赏示例:间接抒情(托物言志)

  卜算子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分析:通过集中描写梅花在风雨侵袭之中,仍能卓尔不群的风骨,表达了词人不同流合污,虽粉身碎骨仍矢志不渝的可贵精神。)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分析:以梅自喻,托梅言志,表现了诗人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竹石

  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石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分析:此诗描写翠竹破石而出,经受恶劣艰险而始终坚强不屈的形象,这正是作为“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不苟流俗性格的生动写照。)

  写作技巧:虚实结合;比喻、象征、夸张;烘托;用典;联想和想象。

  鉴赏示例表达技巧之虚实结合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前两句实写,后两句虚写)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分析:未及离别却先虚写,别后重逢的温馨情景,难舍难分之情,便溢于言表。)

  又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想象别后梦醒他乡的凄凉之境。使人更觉离别的不忍和无奈。

  鉴赏示例表达技巧之比喻、象征、夸张等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分析:早春新叶萌发,诗人在一阵惊喜中忽发奇想,是春姑娘用她那双灵巧的手,摆弄那富有灵性的剪刀,裁出那片片细叶的吧!比喻使描写化实为虚,形象更生动了,情感更浓郁了。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又如: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分析:本诗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借物喻人,咏物言志。表面上写石灰,实际上写人、写自己。将物性与人格巧妙地融为一体,形象地表达了自己以石灰为榜样的高尚情操。)

  鉴赏示例表达技巧之比喻、象征、夸张等

  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又如“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李白《侠客行》)

  以五岳为轻来夸张侠客然诺之重;

  “轻言托朋友,面对九凝峰。”(李白《箜篌谣》)

  用山峰来夸张朋友之间的隔膜与猜疑。

  鉴赏示例表达技巧之烘托

  如《陌上桑》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再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鉴赏示例表达技巧之用典(使语言精炼,内容丰富。)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怀古诗。作者通过赞颂楚霸王项羽的英雄气概,谴责了宋王朝仓皇南逃、不思北上的行为;简洁而有意味,颇显豪气。)

  三、巩固练*

  一)、分析下列名句的主要艺术手法。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答:

  (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答:

  (3)、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四首》)

  答:

  (二)、阅读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回答问题

  问: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答:

  (三)、阅读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回答问题

  问:“寸草心”、“三春晖”分别比喻什么?说明了什么?

  答:

  (四)、读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回答问题

  问:这首诗是怎样叙事抒情的?

  答:

  (五)、阅读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回答问题

  问:诗中不作一句议论却是怎样怀古的?

  答:

  (六)、阅读朱熹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回答问题

  问:作者是采用何种表达方式来赞美春天的?

  答:

  (七)、阅读刘禹锡的《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回答问题

  问:诗的后两句作者采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黄河?

  答:

  (八)、

  问:诗的第一、二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答:

  (九)、阅读杜甫的《赠花卿》“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回答问题

  问:诗在前两句实写的基础上,后两句又采用了怎样的写法?

  答: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2、掌握诗歌鉴赏必要的知识、方法及技巧。

  3、构建诗歌鉴赏的知识网络。

  重难点:诗歌鉴赏的表达技巧,即表现手法和抒情方式。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简要分析学情,使学生明确自己的优劣、得失;分析*几年高考的命题规律和趋向,使学生更有针对性地学*。

  一、高考命题趋势。

  1、考查范围大都是唐诗宋词。

  2、考查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鉴赏诗歌的形象;品味诗歌的语言;奖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评价诗歌或作者的观点。

  二、考点说明

  1、鉴赏诗歌形象要注意了解窗同的审美*惯主要有以下几点:(略)

  2、鉴赏语言即语言特色

  特点:(1)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部落俗套。

  (2)*淡,也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易*人。

  (3)绚丽。其特点是斩钉截铁,一语道破。

  (4)含蓄。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

  (5)简洁。就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3、鉴赏表达技巧

  概念:表达技巧指的是表现手法和抒情方式。

  (1)表现手法主要看看诗歌想象是否丰富,联想是否恰当,特别要看有没有运用烘托、反衬、象征等手法。

  ①因事即理就着某一事情或画面的叙写阐明某种道理。苏轼《题西林壁》“远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对西林的景物描绘之后发表了富有哲理的议论。

  ②情景交融借对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的描摹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竟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③托物言志借写某一物表明某一中心。如虞世南《蝉》“垂瑞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托蝉言志: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④借助修辞看它们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或创造了什么意境。尤其要注意比喻、对比、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在诗歌中所起的作用。如秦观的《鹊桥仙》中运用对比的手法。“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一方面歌颂了理想的爱情的圣洁与永恒,另一方面也揭示了短暂与永恒的辨证关系。

  ⑤对比衬托为了突出某些人物后事件而用其他人物或事件作为对照和陪衬。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落花”、“月出”、“鸟鸣”这样动景写春涧的幽静,以动衬静。

  (2)抒情方式

  ①借景或借物抒情。②寓情于景(物),情景交融。③直接抒情。

  总之,欣赏诗歌,要注意诗歌作者的炼字、炼句,物象描写的动与静,声与寂,情与理等方面的相互映衬、烘托语序倒置的修辞色彩等。

  三、鉴赏诗歌的方法

  可概括为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明确高考要求,了解诗词鉴赏的角度。

  1、写了什么内容

  这里内容可以是作者的某种感情,如乡情、伤离、怀古、吟边、忧思;也可以是作者对生命、社会、生活的某种见解。

  2、如何确定写了什么内容

  (1)注意诗歌的题目诗歌的题目往往告诉我们诗歌的内容。

  (2)仔细推敲关键词句

  (3)注意词语的隐含信息。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思考:一句表面上是讲鱼后叶子茂盛了,花儿凋谢了,实际上表达的是什么感情?(作者对春光的留恋和惜别)(4)调动知识的积累如提到王维和岳飞,你会想到什么?

  3、弄清是怎样写的

  (1)典型细节的理解

  (2)注意全诗的结构如06年的高考题。

  (3)注意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4)注意表达的'角度作者为了更好的表现自己的感悟、情感,往往从多个角度表达,以渲染环境气氛,加深读者的印象。

  (5)注意环境的渲染

  (6)注意分析诗歌的意境。

  4、表达

  (1)表达过程要完整诗歌赏析一般的步骤是叙、析、评。“叙”即概括的引述原句;“析”作过程的简析;“评”就是旗帜鲜明的亮出观点。

  (2)按要求回答,重点明确题目要求你回答什么,要求你分析意境、环境描写、语言特点、修辞运用,等等,一定要看清,表达才能有的放矢,重点明确。

  (3)表达流畅表达流畅,一是指文句通畅,二是指先后有序,三是反映用语准确、表达到位。

  ▲典型例题详解

  虞美人李煜(五代)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赏析:

  ●把握内容(写什么内容):写作者面对美景怀念往昔帝王生活。

  ●把握感情(抒什么情):“抒发物是人非,往事不堪回首的哀怨。

  ●把握技巧(用什么手法):用了设问、比喻手法。

  ★请分析词中“春花秋月”“往事”“故国”“雕栏玉砌”“朱颜改”的含义。

  答案:

  ☆春花秋月:指美好的景物,但作为亡国之君的李煜无心欣赏,讨厌它的无尽无休。

  ☆往事:指昔日尊贵的帝王生活。

  故国:指已灭亡的南唐。

  ☆雕栏玉砌:指代旧日宫殿,用宫殿概括一切繁华美丽的东西。

  ☆朱颜改:语意双关,概括一切过往的人事,兼喻江山易主,物是人非。

  ★为什么“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两句倍受人称道?

  答:这两句是以水喻愁的名句,用设问和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愁的弥漫、深浓、绵长,表现了词人内心无尽的哀伤,既有深度,有又力度。

  五、课堂教与练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fu)州,寄居羌村。肃宗继位灵武,杜甫想为*叛效力,离家北上赶往灵武。不料,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又送回沦陷后的长安。诗人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诗作。

  (1)诗中有两个字即写思念之久,又含思念之深,请在诗中找出这两个字,写在下面。

  (2)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悲婉微至,精丽绝伦,又妙在无一字不从月色照出也。”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参考答案)

  (1)湿寒

  (2)诗身陷长安,不写自己望月思家,却写妻子望月怀夫、久久不眠的情景,无限的深情都从这想象描写中流出,两地想思,悲苦难言。诗中情景,为月夜独有,因此前人的评价是中肯的。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设计 7

  一、推敲字词

  晴景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王安石改“飞来”为“纷纷”,

  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真实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流光容易把人抛,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红”与“绿”道出了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闺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耐人寻味。

  应是水仙梳洗罢,一螺青髻鉴中心。(雍陶《题君山》)

  整个诗句写君山之美,作者先以青髻的量词“螺”为喻体,说明水仙刚刚梳洗罢的乌黑发髻高高蓬起,就像螺壳那样的形状,真是美丽至极。作者又想象洞庭湖是水仙的一面镜子,仿佛水仙正对着镜子欣赏自己的青髻,娟秀挺拔的君山恰似镜中的螺形发髻高耸的样子。这种联想绝妙奇特,后面的联想完全是在前面“螺”这个量词比喻的基础上形成的,可见“螺”的美化作用的分量。

  如何解答炼字型试题?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

  看,在诗中指回望。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

  问题:试分析“剩”字的表达效果

  “剩”字有残存、残余的意思。一个“剩”让人感觉眼前出现的不仅是孤独之柳,而且是昔日众多柳树中的残存之柳、仅存之柳。给人今不如昔、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之感。

  菩萨蛮(李白)

  *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空”在文中是“白白地、孤独、形单影只”的意思。

  抒情主人公伫立在玉阶,痴痴地、徒劳地茫然望着暮色中归飞的宿鸟。鸟归人不归,触景生情,引起无限愁思。

  “空”字表达了抒情主人公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的感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二、语言风格

  清新绚丽*淡(质朴)明快含蓄简洁(洗炼)

  1、清新: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淡(质朴、自然):

  其语言力求朴素,不追求辞藻的华丽,显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淡之中蕴涵着深意。

  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面看来句句*淡,*淡之中蕴涵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人评其诗“*淡而思致”。

  3、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

  如杜甫的《观山水图》“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每句开头的“红”“青”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4、委婉(含蓄):

  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

  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本意在于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写出,而写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5、悲慨:

  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6、雄奇:气势雄伟,立意奇特。

  如李贺《梦天》中的“遥看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就是说九州小得象九个烟点,大海小得象杯中之水。

  7、奔放:直率有气势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词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为一体,凸现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

  8、沉郁:

  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

  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诗歌语言的个人风格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白的豪迈飘逸

  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杜牧的清健俊爽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维的诗画一体

  温庭筠的绮丽香艳高适的悲壮苍凉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陆游的悲壮爱国

  (孟)郊寒(贾)岛瘦“韩孟诗派”的奇崛险怪

  品味语言风格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

  “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这样就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长干曲四首(其一)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问:品评这首诗歌语言上的特色。

  这首诗歌的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素朴真率的船家女形象。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设计 8

  教学目的:

  帮助学生解决诗歌鉴赏过程中的困惑,了解诗歌的特点,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提高鉴赏的水*。

  教学重点难点:

  找到鉴赏诗歌的最佳角度和具体突破口,总结鉴赏诗歌的一般规律与方法。

  教学设想:

  讨论法、比较法。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从小学到高中,我们已经学*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从上古的民歌总集《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包罗万象,美不胜收。可以说,我们已初步识得了中华民族文化宝库里最璀璨的明珠。不过,据我所知,有许多同学对于如何鉴赏古代诗歌的美妙之处,如何评价“明珠”的真正价值还是比较茫然的。那么,如何才能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好一首古诗的内容呢?如何才能真正领会古诗中那优美的意境和高超的艺术手法,从而不断提高我们对古诗的认识和鉴赏水*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讨论、研究以下这个问题。

  (解说:高中生虽然学*甚至背诵了不少古诗,但面对一首从未学过的古诗时,鉴赏仍无从下手,或有时分析不到点子上,为解决这个问题,特将“鉴赏、分析的方法”作为重点提出来。)

  二、教师提问,学生发表自己的体会。

  问:同学们在古诗鉴赏方面存在着哪些困惑与问题?(学生各自发言,谈自己学*、鉴赏诗歌的体会与困惑)。

  明确:总结整理一下大家的体会,大致可分为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读不懂诗歌,看不懂作者的意思,体会不出作者要抒发的感情,把握不准意境、主旨。

  (二)不了解鉴赏诗歌的方法,找不到合适的角度。

  (三)有时隐约有点感觉,但表达不出来、或表达不恰切(心里明白了但写不出来)

  (解说:问题从学生的学*实践中来,才能取得有效的突破与收获。也使学生清楚地意识到问题症结所在,有针对性地加以思考和研究,以此养成好的学**惯)。

  三、课堂分析、讨论

  解决“读不懂诗歌”的问题,“读不懂”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不懂得所写的景物与诗人感情的对应关系。二是不注意某些字词运用与诗人感情的对应关系。

  1、先分析第一层次的问题

  ①出示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的后两句写了“孤帆”、“远影”、“长江”、“天际”等,构成了一个充满情感的景象:随着孤帆成为远影,隐没在长江的天际尽头时,诗人的心也随着长江的水起伏不定,滔滔流去。从“象”看是“景”,但其“意”则是别情。这首诗的意义如果不是依托这些景(意象)是难以表达的:“景”中蕴涵着作者的情,这些景又如此地与某种感情相契和、相对应。

  出示马致远《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从这首诗的“意象”中,也不难体会到与之对应的作者的内心情绪吧!(学生分析、回答)。

  ②小结:以上分析告诉我们,在诗歌中,常常有一种反复出现的意象来表达诗人特定的情趣和意味,它代表民族和人类共同的情感和体验。也就是说,某些意象某些情感具有对应规律。正如我们在许多诗歌中看到的,“日暮”“夕阳”“秋天”“流水”的意象往往代表着生命的短暂和对于死亡的焦虑。“鸟”的意象往往和男女恋情与婚嫁有关,如《诗经》中“关关睢鸠,在河之洲”;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中“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雨”的意象往往和离情别绪有关。更普遍的是“月”这个意象往往和思乡、怀念亲人有关。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杜甫)“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等等,不胜枚举。了解这些典型意象的意义,对认识诗歌作品的内涵有很大的帮助。

  出示“对应关系”:

  意象感情

  日暮、夕阳、秋天、流水————生命的短暂,对死亡的焦虑。

  鸟——————男女恋情与婚嫁。

  雨————————————离情别绪。

  月———————————思乡、怀念亲人。

  杨柳—————————依依不舍、惜别。

  雁——————————书信、思念之情。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意境”了:作家的主观情思与客观的景物相交融时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它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情景交融,无论是“孤帆远影碧空尽”还是“枯藤老树昏鸦”,无论是“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还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都是情景交融的结果。情思由于物化而得到了表现,景物也由于情思的洗礼而获得了生命。

  (解说:了解了景与情的`对应特点,也就找到了分析意境的方法:从实境中探寻虚境,从景物中体验对应的情思。)

  ③学生练*

  李白《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请鉴赏这首诗,(学生体会、讨论)

  明确:诗中所写的是山、水、帆、日四种景物。但这些景物都饱含着作者内心的情感体验;青山、碧水、孤帆、远日都是诗人眼中的意象,构成了天门山中断楚江,青山相对,碧水奔腾,远日映照的雄伟奇特的意境,这正和诗人那气势浩荡的胸襟和激越炽热的情怀相契合。

  2、“读不懂诗歌”的第二个层次,是不懂得字词在诗中的丰富含义,对此缺少充分的咀嚼和体会。换句话说,不懂得诗人对某些关键字词的选择和安排与其所传之情的对应性。

  ①出示王安石《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要读懂这首诗,首先要关注那个“又”字,诗人为何要用这个“又”字呢?经琢磨字义,又,“再一次,”“多次”“总是”之意也,再看下一句,“明月何时照我还”再仔细琢磨“何时”“还”这几个字,这个“又”字的意蕴就非常明确了,春风吹绿江南,新的一年又到了,而诗人在这如画的春天里,心头泛起的是更深的思归之情,感叹时光流转,而自己归家无期。

  ②出示元稹《行宫》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除了注意“寥落”“寂寞”“白头”这些含有盛衰之感的词语意义外,还可注意推敲“红”的深层含义:在寥落的古行宫中,在一群已白头的,憔悴的老宫女旁,一丛花却开得红火热烈,让人于时世变迁的沧桑之外,体会到一种更深刻的意味:人生有涯而自然永存。(无论是显赫一时的玄宗还是屈辱的宫女都必然受到自然规律的支配,玄宗早已消失人间,而苟活于世的宫女也将走完人生的历程,只有红花还在年复一年地开放。人的生命短暂,而自然的万物如红花、行宫依然存在)。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到作者的人生感慨。

  (解说:通过具体的诗歌作品,讲、练、思结合,使学生在分析切入的角度与思维规律的把握上有比较扎实的认识与收获。)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上节课我们通过学*、讨论、练*,初步了解到了鉴赏诗歌的意境的几种思维角度与具体方法,这节课,我们来突破另外两个难关:如何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如何将自己心里的感觉用语言明确、恰当地表达出来。

  二、了解一下诗歌的艺术特点,诗歌创作的一般原理与规律。

  1、请学生回答诗歌的一般特点,明确:抒情性、间接性、空白性、跳跃性、整体性。

  2、分析讨论诗歌的空白性与补白性。

  ①出示五条线相交叉而形成的五角星,说明五条线组合成五角星——整体大于部分之合。而这种“组合“有赖于我们的联想与补白。

  ②出示马致远《秋思》(见前)这首小诗一共写了十二个意象。

  1.枯藤,2.老树,3.昏鸦,4.小桥,5.流水,6.人家,7.古道,8.西风,9.瘦马,10.夕阳,11.断肠人,12.天涯。要注意这些意象所展示的独特而丰富的情绪色彩。诗的第一句“枯藤”、“老树”、“昏鸦”三个意象构成一种衰败、凄凉的景象;第二句的“小桥”、“流水”、“人家”组成一幅离世索居的图景,表现出了孤寂的环境;第三句“古道”、“西风”、“瘦马”衬托一个浪迹天涯的人影,表现出一个漂泊者的形象;第四句“夕阳西下”又是美景陨落的暗示,表现出伤悼的心绪;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表明游子的远离,表现出怀恋的感情——这各种意象在作品中合成为一个冷寂的世界,一个凄苦、悲凉的情绪氛围。这时我们注意的不再是诸如“枯藤、老树、昏鸦”这样一些孤立的具体的形象,感受到的也不仅是作者“凄惶、孤寂、漂泊”一类的单纯的情绪,而是一个难以言说的,广阔深远的画面,一种无边无际、无穷无尽的弥漫的氛围。

  学生自行体会、引申、联想、合成。

  (解说:诗人们笔下的景物,是必须从整体上去感受才能把握蕴含于其中的思想感情的,分析鉴赏一是要完成从个体到整体的联想与想象过程,而这恰是许多学生的薄弱之处。)

  ③出示李白《独坐敬亭山》与柳宗元的《江雪》

  李白《独坐敬亭山》柳宗元《江雪》

  众鸟高飞尽,千山鸟飞绝,

  孤云独去闲。万径人踪灭。

  相看两不厌,孤舟蓑笠翁,

  只有敬亭山。独钓寒江雪。

  明确:通过咀嚼字词,分析意象,得出:李诗诗意——何必去艳羡高飞的众鸟,又何必去企慕独去的闲云,我们不也可以指到属于自己的“敬亭山”,因“相看两不厌”而得到安详,变成永恒么?——其实不必去刻意寻觅,它就在我的面前,就在我的心里。

  柳诗诗意——与李诗题材相似相通,意味却完全不同:在严酷孤寂的环境中不但没有感到孤独不安,反而衬托出诗人一种高贵和尊严的大无畏气概,所谓是非、得失、荣辱、沉浮已经不再能困扰这位饱经人世沧桑的诗人,千山也因他而静,万径也因他而寂,天地以及周遭一切仿佛都已被诗人那种从容淡定的精神慑服,并因此也显现那么庄严肃穆。

  ④出示《喜外第卢纶见宿》(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韦苏州曰: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白乐天曰: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司空曙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三诗同一机杼,司空为优。

  (一)请说出三人诗句在写法上的相同点。

  (二)评者认为三人的诗句“司空为优”请分析“优”在何处。

  明确:相同点:“同一机杼”三人的构思布局相同,内容上都是将自然的景物“黄叶”、“秋”与人之将老“白头”、“老”关连起来,形成一种对应、类比关系;形式上都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表达出一种“悲秋”、“悲迟暮”、“悲人生短暂”的感伤。“司空为优”优在写景直接客观,不用“将老”、“已秋”、“……日”、“……时”作提示交代,而将具有“秋”、“老”的特征意义的词语直接组合在一起,拓展了意境,本来已处深秋的“黄叶”还处于“雨”中,更显凄楚无助;人已“白头”却又在灯下独坐,更见其悲怆与惆怅。炼字精当,让读者自然而然地将“景”与“情”联系起来,引发深刻的联想与感慨,表面客观冷静,不动声色,内里却蕴含丰富,深沉动人。这种“藏”与“含蓄蕴藉”的韵味,正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传统精华。相较之下,另二首则不够含蓄,有“直白”之嫌。

  3、解决最后一个问题:对诗歌的意境、手法已能意会,但不会用现代的、自己的语言转述、表达。

  ①出示:江乡故人偶聚客舍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问题:这首诗第四句中的“疑”字,第八句中的“畏”字含意颇丰,请结合诗的意思作简要分析。

  ②方法:首先先根据所指词语分大类:“疑”、“畏”均是表现心理活动的词(而不是叙述描写景物的词)。其次:根据题目,诗意具体分析:“疑”表现了诗人对与友人“偶聚”的不相信,怀疑自己身处梦中,可见是“惊喜过望”、“出乎意料”的感情,侧面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厚意,*日里常在梦中见到朋友,思念至深,以致现实中会聚了也不敢相信是真的。“畏”字表达了欢聚时的喜悦,又恨短的复杂心情,由于相聚机会难得,相谈畅饮甚欢,以致生怕拂晓的钟声响起,天亮就要分手的那一刻的到来,写出了朋友间难舍难分的依恋和担心天亮不得不分,企盼夜长无涯又知其不可的伤感无奈之情。

  ③总结:对诗歌鉴赏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我们应当明确,鉴赏要心中有“数”:既要注意到诗歌内容与表现的特点,又要细致认真地分析每一首具体诗歌中的景物与字词的选用,同时要尽量占有大量的词汇(近义词)和专用术语,以便在鉴赏中加以准确地选择和运用。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设计 9

  教学目的:

  帮助学生解决诗歌鉴赏过程中的困惑,了解诗歌的特点,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提高鉴赏的水*。

  教学重点难点:

  找到鉴赏诗歌的最佳角度和具体突破口,总结鉴赏诗歌的一般规律与方法。

  教学设想:

  讨论法、比较法。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从小学到高中,我们已经学*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从上古的民歌总集《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包罗万象,美不胜收。可以说,我们已初步识得了中华民族文化宝库里最璀璨的明珠。不过,据我所知,有许多同学对于如何鉴赏古代诗歌的美妙之处,如何评价“明珠”的真正价值还是比较茫然的。那么,如何才能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好一首古诗的内容呢?如何才能真正领会古诗中那优美的意境和高超的艺术手法,从而不断提高我们对古诗的认识和鉴赏水*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讨论、研究以下这个问题。

  (解说:高中生虽然学*甚至背诵了不少古诗,但面对一首从未学过的古诗时,鉴赏仍无从下手,或有时分析不到点子上,为解决这个问题,特将“鉴赏、分析的方法”作为重点提出来。)

  二、教师提问,学生发表自己的体会。

  问:同学们在古诗鉴赏方面存在着哪些困惑与问题?(学生各自发言,谈自己学*、鉴赏诗歌的体会与困惑)。

  明确:总结整理一下大家的体会,大致可分为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读不懂诗歌,看不懂作者的意思,体会不出作者要抒发的感情,把握不准意境、主旨。

  (二)不了解鉴赏诗歌的方法,找不到合适的角度。

  (三)有时隐约有点感觉,但表达不出来、或表达不恰切(心里明白了但写不出来)

  (解说:问题从学生的学*实践中来,才能取得有效的突破与收获。也使学生清楚地意识到问题症结所在,有针对性地加以思考和研究,以此养成好的学**惯)。

  三、课堂分析、讨论

  解决“读不懂诗歌”的问题,“读不懂”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不懂得所写的景物与诗人感情的对应关系。二是不注意某些字词运用与诗人感情的对应关系。

  1、先分析第一层次的问题

  ①出示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的后两句写了“孤帆”、“远影”、“长江”、“天际”等,构成了一个充满情感的景象:随着孤帆成为远影,隐没在长江的天际尽头时,诗人的心也随着长江的水起伏不定,滔滔流去。从“象”看是“景”,但其“意”则是别情。这首诗的意义如果不是依托这些景(意象)是难以表达的:“景”中蕴涵着作者的情,这些景又如此地与某种感情相契和、相对应。

  出示马致远《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从这首诗的“意象”中,也不难体会到与之对应的作者的内心情绪吧!(学生分析、回答)。

  ②小结:以上分析告诉我们,在诗歌中,常常有一种反复出现的意象来表达诗人特定的情趣和意味,它代表民族和人类共同的情感和体验。也就是说,某些意象某些情感具有对应规律。正如我们在许多诗歌中看到的,“日暮”“夕阳”“秋天”“流水”的意象往往代表着生命的短暂和对于死亡的焦虑。“鸟”的意象往往和男女恋情与婚嫁有关,如《诗经》中“关关睢鸠,在河之洲”;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中“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雨”的意象往往和离情别绪有关。更普遍的是“月”这个意象往往和思乡、怀念亲人有关。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杜甫)“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等等,不胜枚举。了解这些典型意象的意义,对认识诗歌作品的内涵有很大的帮助。

  出示“对应关系”:

  意象感情

  日暮、夕阳、秋天、流水————生命的短暂,对死亡的焦虑。

  鸟——————男女恋情与婚嫁。

  雨————————————离情别绪。

  月———————————思乡、怀念亲人。

  杨柳—————————依依不舍、惜别。

  雁——————————书信、思念之情。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意境”了:作家的主观情思与客观的景物相交融时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它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情景交融,无论是“孤帆远影碧空尽”还是“枯藤老树昏鸦”,无论是“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还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都是情景交融的结果。情思由于物化而得到了表现,景物也由于情思的洗礼而获得了生命。

  (解说:了解了景与情的`对应特点,也就找到了分析意境的方法:从实境中探寻虚境,从景物中体验对应的情思。)

  ③学生练*

  李白《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请鉴赏这首诗,(学生体会、讨论)

  明确:诗中所写的是山、水、帆、日四种景物。但这些景物都饱含着作者内心的情感体验;青山、碧水、孤帆、远日都是诗人眼中的意象,构成了天门山中断楚江,青山相对,碧水奔腾,远日映照的雄伟奇特的意境,这正和诗人那气势浩荡的胸襟和激越炽热的'情怀相契合。

  2、“读不懂诗歌”的第二个层次,是不懂得字词在诗中的丰富含义,对此缺少充分的咀嚼和体会。换句话说,不懂得诗人对某些关键字词的选择和安排与其所传之情的对应性。

  ①出示王安石《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要读懂这首诗,首先要关注那个“又”字,诗人为何要用这个“又”字呢?经琢磨字义,又,“再一次,”“多次”“总是”之意也,再看下一句,“明月何时照我还”再仔细琢磨“何时”“还”这几个字,这个“又”字的意蕴就非常明确了,春风吹绿江南,新的一年又到了,而诗人在这如画的春天里,心头泛起的是更深的思归之情,感叹时光流转,而自己归家无期。

  ②出示元稹《行宫》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除了注意“寥落”“寂寞”“白头”这些含有盛衰之感的词语意义外,还可注意推敲“红”的深层含义:在寥落的古行宫中,在一群已白头的,憔悴的老宫女旁,一丛花却开得红火热烈,让人于时世变迁的沧桑之外,体会到一种更深刻的意味:人生有涯而自然永存。(无论是显赫一时的玄宗还是屈辱的宫女都必然受到自然规律的支配,玄宗早已消失人间,而苟活于世的宫女也将走完人生的历程,只有红花还在年复一年地开放。人的生命短暂,而自然的万物如红花、行宫依然存在)。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到作者的人生感慨。

  (解说:通过具体的诗歌作品,讲、练、思结合,使学生在分析切入的角度与思维规律的把握上有比较扎实的认识与收获。)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上节课我们通过学*、讨论、练*,初步了解到了鉴赏诗歌的意境的几种思维角度与具体方法,这节课,我们来突破另外两个难关:如何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如何将自己心里的感觉用语言明确、恰当地表达出来。

  二、了解一下诗歌的艺术特点,诗歌创作的一般原理与规律。

  1、请学生回答诗歌的一般特点,明确:抒情性、间接性、空白性、跳跃性、整体性。

  2、分析讨论诗歌的空白性与补白性。

  ①出示五条线相交叉而形成的五角星,说明五条线组合成五角星——整体大于部分之合。而这种“组合“有赖于我们的联想与补白。

  ②出示马致远《秋思》(见前)这首小诗一共写了十二个意象。

  1.枯藤,2.老树,3.昏鸦,4.小桥,5.流水,6.人家,7.古道,8.西风,9.瘦马,10.夕阳,11.断肠人,12.天涯。要注意这些意象所展示的独特而丰富的情绪色彩。诗的第一句“枯藤”、“老树”、“昏鸦”三个意象构成一种衰败、凄凉的景象;第二句的“小桥”、“流水”、“人家”组成一幅离世索居的图景,表现出了孤寂的环境;第三句“古道”、“西风”、“瘦马”衬托一个浪迹天涯的人影,表现出一个漂泊者的形象;第四句“夕阳西下”又是美景陨落的暗示,表现出伤悼的心绪;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表明游子的远离,表现出怀恋的感情——这各种意象在作品中合成为一个冷寂的世界,一个凄苦、悲凉的情绪氛围。这时我们注意的不再是诸如“枯藤、老树、昏鸦”这样一些孤立的具体的形象,感受到的也不仅是作者“凄惶、孤寂、漂泊”一类的单纯的情绪,而是一个难以言说的,广阔深远的画面,一种无边无际、无穷无尽的弥漫的氛围。

  学生自行体会、引申、联想、合成。

  (解说:诗人们笔下的景物,是必须从整体上去感受才能把握蕴含于其中的思想感情的,分析鉴赏一是要完成从个体到整体的联想与想象过程,而这恰是许多学生的薄弱之处。)

  ③出示李白《独坐敬亭山》与柳宗元的《江雪》

  李白《独坐敬亭山》柳宗元《江雪》

  众鸟高飞尽,千山鸟飞绝,

  孤云独去闲。万径人踪灭。

  相看两不厌,孤舟蓑笠翁,

  只有敬亭山。独钓寒江雪。

  明确:通过咀嚼字词,分析意象,得出:李诗诗意——何必去艳羡高飞的众鸟,又何必去企慕独去的闲云,我们不也可以指到属于自己的“敬亭山”,因“相看两不厌”而得到安详,变成永恒么?——其实不必去刻意寻觅,它就在我的面前,就在我的心里。

  柳诗诗意——与李诗题材相似相通,意味却完全不同:在严酷孤寂的环境中不但没有感到孤独不安,反而衬托出诗人一种高贵和尊严的大无畏气概,所谓是非、得失、荣辱、沉浮已经不再能困扰这位饱经人世沧桑的诗人,千山也因他而静,万径也因他而寂,天地以及周遭一切仿佛都已被诗人那种从容淡定的精神慑服,并因此也显现那么庄严肃穆。

  ④出示《喜外第卢纶见宿》(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韦苏州曰: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白乐天曰: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司空曙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三诗同一机杼,司空为优。

  (一)请说出三人诗句在写法上的相同点。

  (二)评者认为三人的诗句“司空为优”请分析“优”在何处。

  明确:相同点:“同一机杼”三人的构思布局相同,内容上都是将自然的景物“黄叶”、“秋”与人之将老“白头”、“老”关连起来,形成一种对应、类比关系;形式上都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表达出一种“悲秋”、“悲迟暮”、“悲人生短暂”的感伤。“司空为优”优在写景直接客观,不用“将老”、“已秋”、“……日”、“……时”作提示交代,而将具有“秋”、“老”的特征意义的词语直接组合在一起,拓展了意境,本来已处深秋的“黄叶”还处于“雨”中,更显凄楚无助;人已“白头”却又在灯下独坐,更见其悲怆与惆怅。炼字精当,让读者自然而然地将“景”与“情”联系起来,引发深刻的联想与感慨,表面客观冷静,不动声色,内里却蕴含丰富,深沉动人。这种“藏”与“含蓄蕴藉”的韵味,正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传统精华。相较之下,另二首则不够含蓄,有“直白”之嫌。

  3、解决最后一个问题:对诗歌的意境、手法已能意会,但不会用现代的、自己的语言转述、表达。

  ①出示:江乡故人偶聚客舍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问题:这首诗第四句中的“疑”字,第八句中的“畏”字含意颇丰,请结合诗的意思作简要分析。

  ②方法:首先先根据所指词语分大类:“疑”、“畏”均是表现心理活动的词(而不是叙述描写景物的词)。其次:根据题目,诗意具体分析:“疑”表现了诗人对与友人“偶聚”的不相信,怀疑自己身处梦中,可见是“惊喜过望”、“出乎意料”的感情,侧面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厚意,*日里常在梦中见到朋友,思念至深,以致现实中会聚了也不敢相信是真的。“畏”字表达了欢聚时的喜悦,又恨短的复杂心情,由于相聚机会难得,相谈畅饮甚欢,以致生怕拂晓的钟声响起,天亮就要分手的那一刻的到来,写出了朋友间难舍难分的依恋和担心天亮不得不分,企盼夜长无涯又知其不可的伤感无奈之情。

  ③总结:对诗歌鉴赏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我们应当明确,鉴赏要心中有“数”:既要注意到诗歌内容与表现的特点,又要细致认真地分析每一首具体诗歌中的景物与字词的选用,同时要尽量占有大量的词汇(近义词)和专用术语,以便在鉴赏中加以准确地选择和运用。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设计 10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常见的语言风格类型

  2、能通过典型的语言风格类题目,归纳该类题型的命题特点和解题策略

  3、通过解题和拟题训练,掌握该类题型的解题方法

  二、教学过程

  鉴赏诗歌的语言即品味语言,主要是把握其运用语言的艺术,常见的考查类型有两种。一是把握诗歌语言的风格特点。二是炼字,即领会诗歌字词运用的准确、鲜明、生动、隽永。

  一)了解常见的语言特色和风格

  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清新,有的古朴。有的诗绚丽多彩,有的诗却质朴无华。有的诗语言明朗,有的却含蓄,言此意彼。有的诗*易*人,有的却险怪奇特。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

  1、常见的概述语言特色风格的词语

  清新、朴素、*实、华丽、绚丽、幽默、诙谐、庄重、简约、简洁、精练、精当、生动、凝练、洗练、含蓄、明快、通俗、口语化、明白如话、豪放、雄奇、直率、婉约、婉转、风趣、工丽、苍凉雄健、委婉蕴藉、飘逸洒脱、苍凉悲壮、自然流畅、沉郁顿挫、清新典雅、婉约凄切、新鲜活泼、气势磅礴、奇特新颖等。

  2、常见语言特色风格例析

  1)清新。特点: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大部分山水田园诗人,如陶渊明,王维,孟浩然。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淡。特点: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易*人。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3)绚丽。特点:有富丽的辞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如杜甫的《观山水图》“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每句开头的“红”“青”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4)雄奇:气势雄伟,立意奇特。如李贺《梦天》中的“遥看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就是说九州小的象九个烟点,大海小的象杯中之水。

  5)幽默讽刺:在诗中多指诙谐、风趣或辛辣的笔调和趣味。如“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章碣《焚书坑》)

  6)含蓄委婉:即含有深意,藏而不露。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7)沉郁顿挫。特点: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如杜甫、辛弃疾、陆游等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8)悲慨: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不同题材诗歌的语言风格:边塞诗:悲凉慷慨;讽喻诗:沉郁激愤;咏史诗:雄浑壮阔;田园诗:恬淡宁谧;山水诗:清新优美;宫廷诗:缠绵宛转等。

  4、唐宋主要诗人的语言风格特点:王勃:劲健婉畅;韩愈:古朴奇险;陈子昂:古朴雄浑;柳宗元:明净幽峭;高适:苍凉高壮;白居易:通俗易懂;岑参:雄奇瑰丽;元稹:精警浅切;王昌龄:自然雄浑;刘禹锡:清新豪丽;王之涣:清朗雄健;李贺:奇诡璀灿:孟浩然:闲静淡远;杜牧:俊爽明丽;王维:恬淡优美;李商隐:幽婉典丽;李白:飘逸豪放;温庭筠:精巧艳丽;杜甫:沉郁顿挫;李煜:凄婉柔丽;梅尧臣:朴素*淡;欧阳修:清新疏畅;王安石:遒劲峭拔;晏殊:闲雅婉丽;柳永:伤感缠绵;苏轼:豪放旷达;秦观:清丽典雅;黄庭坚:瘦硬新奇;陆游:雄放流畅;李清照:凄婉清丽;姜夔:峭拔雅丽;辛弃疾:沉郁豪放。

  二)高考真题示例

  1、20xx【北京卷】12、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10分)

  西江月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秋色,*铺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③岳阳楼上。

  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②波神:水神。③准拟:准定。

  问题:②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

  答案:②苏轼、辛弃疾。豪放派。

  2、20xx【重庆卷】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2)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2)修辞巧妙,用语绮丽,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送春归”“和春住”。想象别致,意蕴生动,如“眉眼盈盈处”“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3、20xx【北京卷】12、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10分)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顾炎武①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问题:③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1)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2)简要分析:这首诗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融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意思接*即可)

  4、20xx【浙江卷】16.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6分)

  乌衣巷(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金)吴激①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次宴会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②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问题:(2)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4分)

  【答案】(2)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三)命题探究及解题对策

  1、鉴赏语言风格的题型有何特点?

  1)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

  3)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此题有时要结合炼字或句式等特点来回答。)

  2、解答策略是怎样的?

  1)用一两个词语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结合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实战演练

  1、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新晴野望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1)请翻译这一首诗

  2)这首诗歌的语言与陶渊明《归园田居》的语言都有的特色。答:*淡质朴。

  2、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请翻译这一首诗

  2)问题:李商隐的诗风一向是朦胧隐晦的,你对这首绝句的风格是如何理解的。

  答案:此诗含蓄隽永,余韵无穷。全诗先写客中实景,后以“何当”化实为虚,引出一片新境界,用未来的乐反衬今夜的苦,又想象今夜的苦将增添相聚的乐,从而表现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自己的孤愁。

  3、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1)请翻译这一首诗

  2)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答:朴素自然,口语化;“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从而自然形象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4、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宫词朱庆馀

  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

  1)请翻译这一首诗

  2):从语言风格角度赏析这首诗。

  答:语言风格含蓄深沉。诗中宫女含情不吐,欲说还休。她们不说宫廷中的黑暗恐怖,不说被关锁在宫中的痛苦,诗人只写她们在会学舌的鹦鹉面前不敢说话,从而表达了宫女们幽怨暗恨和如履薄冰的恐惧心理。

  五)我来拟题

  寻隐者不遇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请翻译这一首诗:

  问:这首诗的语言有何特点?

  答:清淡朴素。这首小诗,无华丽的词藻,以*常用语入诗,更加耐人寻味。

  六)教学小结,用一两句话来概括本课主要内容。可以让学生来讲。

  天生我材


高考诗歌鉴赏试题 (菁华6篇)(扩展4)

——诗歌鉴赏人物形象合集五篇

  诗歌鉴赏人物形象 1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内涵,把握诗歌中常见的几类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练*,掌握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方法及答题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讲练中,初步培养学生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诗歌等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方法。

  难点:掌握解答鉴赏诗歌形象类题目的步骤及方法。

  教学内容:

  本节课分别从诗歌人物形象内涵,常见的几类人物形象,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以及答题技巧等方面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1.讲授法:

  通过教师的示范讲授,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消除对诗歌鉴赏的神秘感,增强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兴趣。

  2.讨论法:

  刚开始进行诗歌鉴赏,会有一定的难度,组织有效的讨论,会激活学生的思维。

  3.练*法:

  通过一些典型的练*,使学生掌握诗歌形象鉴赏的规律和方法。

  课堂类型:

  复*课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情分析:

  作为高中学生,可能从小到大读过也积累过很多古典诗词,但仅停留在浅层次的理解和背诵上。高一高二在必修文本中,也学*过古典诗词单元。学生基本上能读懂诗歌内容,能感知诗歌意境和情感,但不能准确地用语言表达出来,处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瓶颈”阶段。在高三前两次的检测中,诗歌鉴赏题失分较多,很多学生想挣分,但苦于方法不当,经验不足。面对新课标和高考的双向需求,高三学生迫切需要掌握一套科学而系统的鉴赏诗词的方法。通过复*,了解高考命题的动态:通过练*,掌握答题步骤及方法,以期减少答题失误,为高考争分。

  本节课,作为诗歌鉴赏专题的第一课,针对学生的需求,很有必要进行系统的知识讲授,以及初步的方法点拨,在授之以“鱼”的同时授之以“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前播放电视剧《兰陵王》的插曲《手掌心》,用古典韵律和歌词营造诗歌意境。

  设问:在中国历史中兰陵王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引导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归纳。)

  答案预设:是一个大英雄。“貌柔心壮,音容兼美”。挚爱郑妃,骁勇善战。邙山大战,以五百勇士,力克北齐。是一个智勇双全的大英雄。

  教师导入语:

  兰陵王的形象深入民心,深受人们敬重,士兵们创作《兰陵王入阵曲》歌颂他,文人们创作《兰陵王》词牌名纪念他。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也有许多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这节课,我们来学*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板书课题)

  2.考纲解读

  《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的总体要求:

  ①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其中,“形象”解决“写什么”问题;“语言和表达技巧”解决“怎么写”问题;“作者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解决“为何写”问题。

  高考主要从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四个方面命题,分值为11分,能力层级为E级。

  二、知识讲解

  1. 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2. 诗歌形象的类别。

  人物形象:(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自身的形象)

  景物形象:(写景诗的景象)

  事物形象:(咏物诗的物象)

  具体要求: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3.出示学*要点:

  (1)了解诗歌常见的人物形象及蕴含的情感。

  (2)如何鉴赏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3)掌握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命题规律及答题技巧。

  三、课堂练*

  (一)常见的人物形象有哪些?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指出一组同学回答,其余同学补充、点评。

  教师归类小结:

  诗歌常见的人物形象可划分为五类:

  1.英雄

  作者或借英雄抒发建功立业的抱负,如曹操《短歌行》;或借古人得志反衬自身蹉跎岁月碌碌无为,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或用之体现自己报国无门的悲愤,如范仲淹、辛弃疾、陆游、岳飞等人;或借此表达对古人的景仰之情。

  2.谪客

  文人骚客被贬谪到偏远之处,多有羁旅行役之作,往往借景抒情,抒发贬谪之悲,飘泊之苦、怀才不遇之感,宦海沉浮之叹。

  3.隐士

  诗人看惯了官场的勾心斗角,世俗社会的浑浊不堪,退居田野乡间,与乡人为伍,与明月作伴,抒写清闲安逸生活,赞美田园美好,吟咏情性。相关的意象常有菊花、青松、钓客等。

  4.游子

  辞故土,游异乡,睹物而伤情,顿生亲人之思、家园之恋。明月、笛声、草木花卉,乃至季节更替都会触发其内心情感。

  5.闺妇

  闺妇独守空房,每在夜深人静之际或季节更迭之时,别离的苦情、对游子的思念、凄冷寂寞的悲伤或美人迟暮之感便油然而生,另外还有作者假托思妇闺情寄寓自己人生感慨的。

  (二)如何分析人物形象?

  1.真题热身

  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 衷 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教师点拨:

  (1)知人论世。

  结合词后“沧州”的注释,暗示了诗人被罢黜贬谪的处境。通过课内文本的学*我们又知道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主张抗金北伐,收复中原失地。

  (2)关注细节。

  抓人物动作,“匹马戍梁州”表明诗人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作战勇猛无畏。

  抓人物神态,“泪空流”“空“表明被朝廷弃之不用。

  抓人物心理,“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明诗人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

  【参考答案】

  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

  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

  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2. 真题探究。

  寻陆鸿渐不遇

  皎 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外城。

  小贴士:

  茶圣陆羽

  陆鸿渐,名羽,终生不仕,隐居在苕溪(今浙江吴兴),以擅长品茶著名,著有《茶经》一书,被后人奉为“茶圣”“茶神”。

  问: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教师点拨】

  分析诗歌形象还可以从人物所处的环境、喜好、行踪入手,以小见大地窥察人物的内在品性及精神境界。

  (3)留意环境描写。

  首联陆鸿渐居住在外城桑麻掩映之处,可见环境之幽僻。

  颔联“篱边菊”象征着隐逸之情高雅脱俗。

  颈联“扣门无犬吠”更是衬托了环境的寂静。

  尾联通过对人物行踪的叙述,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自在。

  【参考答案】

  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

  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

  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四、能力提升

  1.命题揭秘:(让学生自己概括)

  鉴赏人物形象是诗歌鉴赏的一个重要方面,高考主要有以下考查形式:

  (1)分析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主人公(诗人)形象?

  (2)诗中人物形象的特点是怎样的?

  (3)这首诗中,诗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4)试分析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回答。

  2.对应直练:

  赋得自君之出矣

  张九龄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教师连问,学生举手抢答。

  什么人物形象 ?(思妇形象)

  人物有什么特点?(因思夫而无心劳作,日渐消瘦。)

  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比喻。以月由满至亏,暗指人物体形消瘦,容颜日益憔悴。)

  表达了什么情感?(对夫君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

  【参考答案】

  塑造了一个因为丈夫远行久而未归,内心空虚,无心劳作、日益憔悴的思妇形象。

  3.概括答题步骤。(由学生讨论合作完成)

  第一步:要在文段的开头点出诗中的形象特点,即用一句话“盖帽”。

  第二步:结合具体文句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如果诗歌运用了某种艺术手法,也可以概括所使用的手法。

  第三步:概括出形象的社会意义或蕴涵的作者情感。

  答题范式:分析形象=总括+具体分析+情感

  4.巩固提高:

  溪 居

  柳宗元

  久为簪组束,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簪组:这里是做官的意思。 夜榜:夜里行船。

  (1)提问: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学生活动:同桌讨论、回答,其余同学点评、补充。

  教师点拨:

  这首诗是柳宗元被贬官永州居处冉溪之畔时的作品。

  全诗写谪居佳境,苟得自由,独来独往,偷安自幸。

  前四句叙述到这里的原因和自己的行径;后四句叙述自己早晚的行动;首尾四句隐含有牢骚不*之意。表面上自我排遣,也自得其乐,实际上曲折地表达被贬谪的忧愤,孤独苦闷之情隐入字里行间。

  【参考答案】

  第一步:诗中塑造了一个被贬谪的官吏的形象。 (总括)

  第二歩:颔联中“闲依”和“偶似”看似像隐士悠闲自在,实则闲散无聊。尾联抒发了被贬谪时的孤独与苦闷。 (分析)

  第三步:全诗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苦闷孤独的忧愤之情。 (情感)

  (2)提问:沈德潜评价这首诗说“不怨而怨”。请简要分析。

  审题提示:

  从两个角度审题分答:“不怨”指什么?“怨”又指什么?

  【参考答案】

  诗人有亲*自然的机会,所以用“幸”字说明“不怨”;但“来往不逢人”的孤独,又显示出贬官的抑郁,所以又“怨”。

  五、总结回顾

  提问: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指名同学回答,其他同学互谈互评。)

  教师小结:

  通过鉴赏古典诗词的人物形象,使我们与古人对话,了解到了古人特有的性格与情感。通过本节课的讲练学*,希望同学们牢固掌握形象类*题的鉴赏方法,活学活用,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赢得高考中属于自己的分值。

  一句话概括为:

  人有千态,英雄、谪客、隐士,人人不同;

  审题百思,背景、细节、环境,环环相扣;

  答题三步,总括、分析、情感,步步紧逼。

  六、布置作业

  完成《创新设计》P98 “板块一”。

  板书设计:

  鉴赏诗歌人物形象方法:

  知人论世

  关注细节(神态、动作、心理)

  环境映衬

  答题模式:分析形象=总括+具体分析+情感

  诗歌鉴赏人物形象 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人物形象的类型及主要人物形象特点

  2、了解有关人物形象的命题方式和解题策略

  3、关于人物形象的解题和命题训练

  二、教学过程

  一)知识归纳

  1、人物形象的类型

  人物形象分两类,第一类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抒情主人公就是一个轻富贵、傲王侯、强烈追求个性自由的人物形象;屈原的《离骚》表现的一个执著追求、热爱祖国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首词中的词人是一个拄着竹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地吟啸徐行的仕人形象。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全诗以追悔始,以庆幸终,追悔自己“误落尘网”、“久在樊笼”的压抑与痛苦,庆幸自己终“归园田”、复“返自然”的惬意与欢欣,真切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怡然陶醉。

  第二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也即客体人物形象。诗人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或隐喻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感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如苏轼的《念奴娇8226;赤壁怀古》中就出现了诗人刻画的周瑜形象。当然还有“多情应笑我”的诗人自己的形象。这两类人物形象不是同一形象,是两个形象。

  这两类人物形象有时也可能是同一的,诗中刻画表现的人物形象也就是诗人自己,是诗人情感的寄托者,例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这首诗中在寒江中独自垂钓的蓑笠翁的形象即是诗人的自我形象,曲折地反映了作者在政治革新失败后不屈而又孤独的精神面貌。

  2、常见人物形象的类型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

  8)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的形象。如杜甫的《兵车行》、曹操的《蒿里行》等作品通过战争给人发带来的不幸表达了他们对战争的批判。

  9)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10)孤寂、落寞(惆怅),愁苦幽怨的形象。如王昌龄的《闺怨》。

  11)积极乐观,笑傲人生的形象。如苏轼的《定风波》。

  12)爱民惜才的形象。如龚自珍的《己亥杂诗》

  3、怎样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

  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抓住描写人物的肖像、语言、神态、动作、心理关键字词,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有时须联系诗人的相关背景,进行合理的想象。

  如胡令能的《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这首诗刻画了一个可爱的学钓鱼的山野孩子的形象。诗的一、二两句重在写形,写一个头发蓬乱的山野孩子随意坐在那儿学钓鱼;三四两句重在写神,写孩子怕吓跑了鱼而不敢与问路的行人答话,显得真实可信。表达了作者对孩子的喜爱之情。

  再如《高冠谷口招郑鄂》

  谷口来相访,空斋不见君。

  涧花然暮雨,潭树暖春云。

  门径稀人迹,檐峰下鹿群。

  衣裳与枕*,山霭碧氛氲。

  结合意象,说说郑鄂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从“谷口”、“涧花”、“暮雨”、“潭树”、“鹿群”、“山霭”等意象,可以看出郑愕居住地虽然偏僻幽深,却环境优美、高雅、温馨而富有生机,又从人迹稀少和雾气氤氲中可以看出,郑愕是隐居山中,过着恬淡闲适生活的隐者。

  二)、真题展示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①坞:山坳。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答案: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野步

  宋8226;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步

  清8226;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

  答:第一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形象;第二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郊漫步的老者形象。

  (2)这两首诗的三、四句都重点运用了同一种表现手法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请作简要赏析。

  答:两首诗三、四句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周诗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纷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地表现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如醉情态,也把作者目睹此景时的陶然之情和盘托出;赵诗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人的种种愁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之感形象地表达出来。

  3、(20xx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①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答案:(2)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歌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观点二:这种说法不确切。此诗描写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生活的赞赏之情。“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

  三)命题探究及解题对策

  1、命题方式

  1)分析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2)形象的特点是怎样的?

  2、答题策略

  分析步骤:1)什么形象(一个名词);2)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几个修饰词);3)结合诗歌主旨分析形象的意义。

  答题步骤:1)描绘诗歌中人物的形象;2)概括形象的基本特征并给予一个准确的定位。3)归纳的形象寄托的作者(或抒发自己情怀,或借物自况)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如:

  1、阅读李白诗《独坐敬亭山》,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评分标准:

  要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点出诗人的形象特点,即用一句话“盖帽”。然后再结合全诗中的文句进行分析,注意要围绕“诗人形象”这个中心来写。缺第一方面,扣分;没有分析,而写出形象和诗中的一部分内容,扣分;不能围绕中心写,扣分。

  参考答案:

  全诗塑造了一个与世无争的,自由、闲适又有点孤傲的诗人的形象。众鸟飞尽,孤云独闲,山静而空,表现出诗人的与世无争自由而闲适;相看两不厌,孤独但乐得清闲,表现出诗人从自然中寻求快乐,忘怀得失的思想感情。

  2、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戊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这首词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斗生活:“关河梦断何处”是说一觉醒来,关河要塞不知在何处,意谓脱离了前线;“尘暗旧貂?”是说尘土积满从军时穿的貂皮大衣。下片表达敌人尚未消灭,自己衰鬓先斑的慨叹,“天山”代指抗金前线。“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幽愤。

  答案: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四)实战演练

  1.20xx山东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参考答案】

  (1)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

  三四两句与一二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的效果。一二写山泉的*凡无名,为抑;三四两句凸现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如此描写也为最后两句称赞山泉做了铺垫。

  (2)这首诗是一首有所寄托的咏物诗——作品采用拟人手法,寓情于景,写山泉的“不知名”,说山泉的“无人问”;写山泉的“恬淡”,说山泉的“长自清”这一切,都在暗示人们:山泉即诗人自己,山泉的特点即诗人要追求的个性,其崇尚恬淡自然、飘逸出俗的高洁境界了了可观,耐人回味。总之,咏山泉与明心志高度和谐统一,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薄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2.20xx四川卷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怀天经、智老,因访之

  陈与义

  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

  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

  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

  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

  (选自《陈与义集校笺》)

  【注】天经,姓叶,名;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诗中“禅伯”指大圆洪智,“儒先”指叶天经。

  (1)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

  (2)请对这首诗第二联进行赏析。(5分)

  【补充注释】

  ⑴天经:姓叶,名懋。智老:即大圆洪智,一位和尚。

  ⑵苕溪:河名,源出浙江省天目山,流经余杭、杭州、湖州等地,进入太湖。

  ⑶西庵:智老所居。位于湖州东南九十里的乌镇。禅伯:形容智老精于禅学。

  ⑷北栅:天经所居。亦位于湖州东南九十里的乌镇。儒生:形容天经精于儒学。固穷:安于穷困,语出《论语?卫灵公》:“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⑸纶巾鹤氅:是六朝以来名士喜爱的穿戴,这里比喻诗人是雅人。纶巾,用丝带做成的头巾。鹤氅,用鸟羽做成的外衣。

  【参考答案】

  (1)诗人形象:情趣高雅、珍视友情、风流飘逸。(3分)

  (2)答案示例:

  诗人客居外地,以诗自娱,观赏杏花,此种生活,是苦是乐,是悲是喜,诗中并没有直接道出,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客子”对“杏花”,“诗卷”对“雨声”,融情于景,以自然清新的笔调表现了诗人的*淡闲适之情。(5分)

  五)课堂小结

  六)课后练*:

  1、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点绛唇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问题:这首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答案:塑造了一个活泼娇媚、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又略带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分析:第一句是动作描写,写出了少女的活泼快乐;第二句写少女的神态,展现了人物娇媚的风姿;第三句写少女含羞躲避的情状;第四句在“走”与“回首”的矛盾和“却把青梅嗅”的掩饰中展现了想见又怕见的微妙复杂的心理(含羞、好奇、爱恋等)。)

  2、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玉阶怨

  谢眺

  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

  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

  问:本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本诗刻画了一个思妇形象。萤虫飞回休息,夜已经很深了,主人公借着缝制衣服来打发时光,表现对爱人的思念。诗人借思妇这样一个形象抒发了自己内心的苦闷。

  3、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幽州台:即蓟北楼、燕台,为战国时燕昭王所建,原名黄金台,是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

  答案:本诗在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中,抓人物语言:“念”、“悠悠”,抓抒情主人公的神态:“独”、“怆然而涕下”,通过直抒胸臆的手法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独的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形象,表达的是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和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哀。

  三、教学反思

  略

  诗歌鉴赏人物形象 3

  一、教学目标

  1.掌握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方法。

  2.能准确地、规范的答题

  二、教学过程

  (一)知识归纳

  人物形象的类型

  人物形象分两类,第一类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抒情主人公就是一个轻富贵、傲王侯、强烈追求个性自由的人物形象;屈原的《离骚》表现的一个执著追求、热爱祖国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第二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也即客体人物形象。诗人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或隐喻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感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就出现了诗人刻画的周瑜形象。当然还有“多情应笑我”的诗人自己的形象。这两类人物形象不是同一形象,是两个形象。这两类人物形象有时也可能是同一的,诗中刻画表现的人物形象也就是诗人自己,是诗人情感的寄托者。

  (二)命题探究及解题对策

  1、命题方式

  1)分析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2)形象的特点是怎样的?

  2、答题策略

  分析步骤:

  1)什么形象(一个名词);

  2)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几个修饰词);

  3)结合诗歌主旨分析形象的意义。

  答题步骤:

  1)描绘诗歌中人物的形象;

  2)概括形象的基本特征并给予一个准确的定位。

  3)归纳的形象寄托的作者(或抒发自己情怀,或借物自况)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三)、真题展示

  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后作业

  野步宋·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步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

  答:

  课堂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送邹明府游灵武

  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概括邹明府主要的人物形象特点,并简要分析。

  术语积累:

  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寄情山水、恬淡闲适的隐者形象)

  3.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迟暮英雄形象)

  4.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矢志报国、建功立业的将士形象)

  5.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思乡怀人、孤独惆怅的羁旅者形象)

  6.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亲友送别、依恋伤感的送别者形象)

  课后作业

  1.(10福建卷)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①坞:山坳。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问题: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参考答案:

  通过描写山翁独饮成醉,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的隐居生活,塑造了一个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隐者形象。(意思对即可)

  2.溪居即事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问题:诗人纯用白描手法,在给我们勾画了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画的同时成功地摄取了一个农村儿童的形象,试对该形象加以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

  作者用“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成功地勾勒了一个热情好客、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形象。

  诗歌鉴赏人物形象 4

  1、忧国忧民、心系社稷的形象如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写一片萧条的景象,而诗人感时落泪,展现了其忧国忧民、心怀社稷的形象。

  2、历经磨难、坚持追求的形象如屈原《离骚》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再现了一位不愿同流合污,不低头,不屈服,执著地追求真理的形象。

  3、胸怀宽广、豪放洒脱的形象如苏轼《定风波》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生。”让我们看到了词人在风雨中拄着竹杖,穿着芒鞋,吟啸徐行豪放洒脱的形象。

  4、转战沙场、舍身保国的形象如王昌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我们仿佛看到一位亘古如新、千载不变的雄伟战士,战争的艰辛与磨难不能改变他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5、寂寞愁苦、身世飘零的形象如李清照《声声慢》中,我们看到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漂泊江南的形象。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她身上融合了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

  6、孤傲高洁、坚持操守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7、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8、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大志落空,奋斗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年华不再,衰鬓先斑!一位悲怆、郁愤的不遇之士形象栩栩如生。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9、慷慨愤世、矢志报国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10、送别友人、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1、反对征伐、同情疾苦的形象杜甫的《石壕吏》、《兵车行》则是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的情感。

  12、重情重义、儿女情长的形象如杜牧《赠别》:“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将有情人别离时独特的表情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诗中两位依依惜别的多情人形象缠绵深挚,别有一番风神韵致。

  13、辛苦劳作、纯朴善良的形象如白居易《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活画出一个年迈而善良的卖炭翁的肖像,劳动之艰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现,这样一个最下层的劳动者多么生动、感人,令人扼腕悲叹。

  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常用词语: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蔑视权贵、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归隐田园、惜春悲秋、羁旅愁思、思乡念亲(友)、忆友怀旧、别恨离愁、相知相思、儿女情长、坚贞爱情、怀古伤今、借古讽今、愤世嫉俗、登高览胜、寄情山水、热爱自然等。

  诗歌鉴赏人物形象 5

  一、说教材

  1.考点分析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是阅读“古代诗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考的必考内容。能力层级为D级。古代诗歌里形象的主体应该是由是个里的“人、事、景、情、物”等具体内容构成的。其中人物形象是考察的重点之一。

  2.学*目标

  掌握诗歌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掌握人物形象类题型的答题步骤。

  提高答题的规范性。

  要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首先要掌握诗人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所以确定第一个学*目标;在掌握塑造人物性的方法之后,还要明确答题的步骤,这样才能做到举一反三。在高考中要取得分数,必须落实在卷面上,所以规范答题就非常重要和必要。

  课时安排:1课时

  3.学*重点

  掌握人物形象类题型的答题步骤。学生已经学过不少的小说作品,对人物行的塑造方法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是各种的人物形象塑造和小说的相通的,但在具体答题时,学生不知道如何下笔,所以将解答人物形象类题型的答题步骤确定为本节课的学*重点。

  4.学*难点

  提高答题的规范性。许多同学对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有一定的了解,但在答题时却不够规范,导致失分。学生答题不够规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了解答题步骤,二是书写不够规范。所以提高答题的规范性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二、说学生

  高三一班学生普遍热爱语文,作为理科生,对诗词的兴趣非常浓厚,长久以来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学*氛围。这种良好的学*氛围很容易使学生进入教学情境。然而古代诗歌鉴赏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一些学生在鉴赏古代诗歌时有畏难情绪,因为诗歌的语言凝练,思维又具有跳跃性,所以需要读者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特点及作用理解不到位,答题也不规范,所以应对学生做必要的鉴赏指导。

  三、说教法

  “讲练结合 ”的方法。因为学生缺乏必要的答题技巧,所以在一节课中,讲练结合的方法既能给学生以方法的指导,又能起到巩固的作用。

  “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四、说学法

  自主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将总结的规律运用到实践中。

  五、说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1.导语:(设计理念:创设情境,让学生明确学*目标。)

  2.人物竞猜

  (设计理念: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同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高考面对面

  1.考纲诠释:(设计理念:让学生明确《考纲》要求,明确学*目标。)

  2.方法指导:(设计理念:进行必要的方法指导,让学生有法可依。)

  (三)典型例题:(设计理念:精选典型试题,通过讲解让学生有规律可循。)

  (四)课堂练*:(设计理念:学以致用,训练学生规范答题。)

  (五)课堂小结:(设计理念:总结方法,让学生答题是有法可依。)

  (1)什么形象——身份

  (2)形象的基本特征——性格

  (结合诗句简析形象)

  (3)形象的意义——情感

  (六)延伸阅读室:(设计理念:开拓学生视野,进一步明确赏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七)板书设计

  人物形象分析

  什么形象——身份

  形象特征——性格

  形象意义——情感

  六、课后反思

  通过典型例题中五首诗的分析讲解,学生掌握了诗歌中人物鉴赏的分析方法和答题步骤,上课学生反应积极,对诗中人物形象把握到位。但由于时间关系还需多练*方能得心应手。


高考诗歌鉴赏试题 (菁华6篇)(扩展5)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设计通用5篇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设计 1

  帮助学生解决诗歌鉴赏过程中的困惑,了解诗歌的特点,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提高鉴赏的水*。

  教学重点难点:

  找到鉴赏诗歌的最佳角度和具体突破口,总结鉴赏诗歌的一般规律与方法。

  教学设想:讨论法、比较法。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从小学到高中,我们已经学*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从上古的民歌总集《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包罗万象,美不胜收。可以说,我们已初步识得了中华民族文化宝库里最璀璨的明珠。不过,据我所知,有许多同学对于如何鉴赏古代诗歌的美妙之处,如何评价“明珠”的真正价值还是比较茫然的。那么,如何才能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好一首古诗的内容呢?如何才能真正领会古诗中那优美的意境和高超的艺术手法,从而不断提高我们对古诗的认识和鉴赏水*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讨论、研究以下这个问题。

  (解说:高中生虽然学*甚至背诵了不少古诗,但面对一首从未学过的古诗时,鉴赏仍无从下手,或有时分析不到点子上,为解决这个问题,特将“鉴赏、分析的方法”作为重点提出来。)

  二、教师提问,学生发表自己的体会。

  问:同学们在古诗鉴赏方面存在着哪些困惑与问题?(学生各自发言,谈自己学*、鉴赏诗歌的体会与困惑)。

  明确:总结整理一下大家的体会,大致可分为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读不懂诗歌,看不懂作者的意思,体会不出作者要抒发的感情,把握不准意境、主旨。

  (二)不了解鉴赏诗歌的方法,找不到合适的角度。

  (三)有时隐约有点感觉,但表达不出来、或表达不恰切(心里明白了但写不出来)

  (解说:问题从学生的学*实践中来,才能取得有效的突破与收获。也使学生清楚地意识到问题症结所在,有针对性地加以思考和研究,以此养成好的学**惯)。

  三、课堂分析、讨论

  解决“读不懂诗歌”的问题,“读不懂”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不懂得所写的景物与诗人感情的对应关系。二是不注意某些字词运用与诗人感情的对应关系。

  1、先分析第一层次的问题

  ①出示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的后两句写了“孤帆”、“远影”、“长江”、“天际”等,构成了一个充满情感的景象:随着孤帆成为远影,隐没在长江的天际尽头时,诗人的心也随着长江的水起伏不定,滔滔流去。从“象”看是“景”,但其“意”则是别情。这首诗的意义如果不是依托这些景(意象)是难以表达的:“景”中蕴涵着作者的情,这些景又如此地与某种感情相契和、相对应。

  出示马致远《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从这首诗的“意象”中,也不难体会到与之对应的作者的内心情绪吧!(学生分析、回答)。

  ②小结:以上分析告诉我们,在诗歌中,常常有一种反复出现的意象来表达诗人特定的情趣和意味,它代表民族和人类共同的情感和体验。也就是说,某些意象某些情感具有对应规律。正如我们在许多诗歌中看到的,“日暮”“夕阳”“秋天”“流水”的意象往往代表着生命的短暂和对于死亡的焦虑。“鸟”的意象往往和男女恋情与婚嫁有关,如《诗经》中“关关睢鸠,在河之洲”;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中“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雨”的`意象往往和离情别绪有关。更普遍的是“月”这个意象往往和思乡、怀念亲人有关。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杜甫)“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等等,不胜枚举。了解这些典型意象的意义,对认识诗歌作品的内涵有很大的帮助。

  出示“对应关系”:

  意象感情

  日暮、夕阳、秋天、流水————生命的短暂,对死亡的焦虑。鸟——————男女恋情与婚嫁。

  雨————————————离情别绪。

  月———————————思乡、怀念亲人。

  杨柳—————————依依不舍、惜别。

  雁——————————书信、思念之情。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意境”了:作家的主观情思与客观的景物相交融时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它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情景交融,无论是“孤帆远影碧空尽”还是“枯藤老树昏鸦”,无论是“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还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都是情景交融的结果。情思由于物化而得到了表现,景物也由于情思的洗礼而获得了生命。

  (解说:了解了景与情的对应特点,也就找到了分析意境的方法:从实境中探寻虚境,从景物中体验对应的情思。)

  ③学生练*

  李白《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请鉴赏这首诗,(学生体会、讨论)

  明确:诗中所写的是山、水、帆、日四种景物。但这些景物都饱含着作者内心的情感体验;青山、碧水、孤帆、远日都是诗人眼中的意象,构成了天门山中断楚江,青山相对,碧水奔腾,远日映照的雄伟奇特的意境,这正和诗人那气势浩荡的胸襟和激越炽热的情怀相契合。

  2、“读不懂诗歌”的第二个层次,是不懂得字词在诗中的丰富含义,对此缺少充分的咀嚼和体会。换句话说,不懂得诗人对某些关键字词的选择和安排与其所传之情的对应性。

  ①出示王安石《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要读懂这首诗,首先要关注那个“又”字,诗人为何要用这个“又”字呢?经琢磨字义,又,“再一次,”“多次”“总是”之意也,再看下一句,“明月何时照我还”再仔细琢磨“何时”“还”这几个字,这个“又”字的意蕴就非常明确了,春风吹绿江南,新的一年又到了,而诗人在这如画的春天里,心头泛起的是更深的思归之情,感叹时光流转,而自己归家无期。

  ②出示元稹《行宫》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除了注意“寥落”“寂寞”“白头”这些含有盛衰之感的词语意义外,还可注意推敲“红”的深层含义:在寥落的古行宫中,在一群已白头的,憔悴的老宫女旁,一丛花却开得红火热烈,让人于时世变迁的沧桑之外,体会到一种更深刻的意味:人生有涯而自然永存。(无论是显赫一时的玄宗还是屈辱的宫女都必然受到自然规律的支配,玄宗早已消失人间,而苟活于世的宫女也将走完人生的历程,只有红花还在年复一年地开放。人的生命短暂,而自然的万物如红花、行宫依然存在)。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到作者的人生感慨。

  (解说:通过具体的诗歌作品,讲、练、思结合,使学生在分析切入的角度与思维规律的把握上有比较扎实的认识与收获。)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上节课我们通过学*、讨论、练*,初步了解到了鉴赏诗歌的意境的几种思维角度与具体方法,这节课,我们来突破另外两个难关:如何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如何将自己心里的感觉用语言明确、恰当地表达出来。

  二、了解一下诗歌的艺术特点,诗歌创作的一般原理与规律。

  1、请学生回答诗歌的一般特点,明确:抒情性、间接性、空白性、跳跃性、整体性。

  2、分析讨论诗歌的空白性与补白性。

  ①出示五条线相交叉而形成的五角星,说明五条线组合成五角星——整体大于部分之合。而这种“组合“有赖于我们的联想与补白。

  ②出示马致远《秋思》(见前)这首小诗一共写了十二个意象。

  1.枯藤,2.老树,3.昏鸦,4.小桥,5.流水,6.人家,7.古道,8.西风,9.瘦马,10.夕阳,11.断肠人,12.天涯。要注意这些意象所展示的独特而丰富的情绪色彩。诗的第一句“枯藤”、“老树”、“昏鸦”三个意象构成一种衰败、凄凉的景象;第二句的“小桥”、“流水”、“人家”组成一幅离世索居的图景,表现出了孤寂的环境;第三句“古道”、“西风”、“瘦马”衬托一个浪迹天涯的人影,表现出一个漂泊者的形象;第四句“夕阳西下”又是美景陨落的暗示,表现出伤悼的心绪;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表明游子的远离,表现出怀恋的感情——这各种意象在作品中合成为一个冷寂的世界,一个凄苦、悲凉的情绪氛围。这时我们注意的不再是诸如“枯藤、老树、昏鸦”这样一些孤立的具体的形象,感受到的也不仅是作者“凄惶、孤寂、漂泊”一类的单纯的情绪,而是一个难以言说的,广阔深远的画面,一种无边无际、无穷无尽的弥漫的氛围。

  学生自行体会、引申、联想、合成。

  (解说:诗人们笔下的景物,是必须从整体上去感受才能把握蕴含于其中的思想感情的,分析鉴赏一是要完成从个体到整体的联想与想象过程,而这恰是许多学生的薄弱之处。)

  ③出示李白《独坐敬亭山》与柳宗元的《江雪》

  李白《独坐敬亭山》柳宗元《江雪》

  众鸟高飞尽,千山鸟飞绝,

  孤云独去闲。万径人踪灭。

  相看两不厌,孤舟蓑笠翁,

  只有敬亭山。独钓寒江雪。

  明确:通过咀嚼字词,分析意象,得出:李诗诗意——何必去艳羡高飞的众鸟,又何必去企慕独去的闲云,我们不也可以指到属于自己的“敬亭山”,因“相看两不厌”而得到安详,变成永恒么?——其实不必去刻意寻觅,它就在我的面前,就在我的心里。

  柳诗诗意——与李诗题材相似相通,意味却完全不同:在严酷孤寂的环境中不但没有感到孤独不安,反而衬托出诗人一种高贵和尊严的大无畏气概,所谓是非、得失、荣辱、沉浮已经不再能困扰这位饱经人世沧桑的诗人,千山也因他而静,万径也因他而寂,天地以及周遭一切仿佛都已被诗人那种从容淡定的精神慑服,并因此也显现那么庄严肃穆。

  ④出示《喜外第卢纶见宿》(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韦苏州曰: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白乐天曰: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司空曙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三诗同一机杼,司空为优。

  (一)请说出三人诗句在写法上的相同点。

  (二)评者认为三人的诗句“司空为优”请分析“优”在何处。

  明确:相同点:“同一机杼”三人的构思布局相同,内容上都是将自然的景物“黄叶”、“秋”与人之将老“白头”、“老”关连起来,形成一种对应、类比关系;形式上都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表达出一种“悲秋”、“悲迟暮”、“悲人生短暂”的感伤。“司空为优”优在写景直接客观,不用“将老”、“已秋”、“……日”、“……时”作提示交代,而将具有“秋”、“老”的特征意义的词语直接组合在一起,拓展了意境,本来已处深秋的“黄叶”还处于“雨”中,更显凄楚无助;人已“白头”却又在灯下独坐,更见其悲怆与惆怅。炼字精当,让读者自然而然地将“景”与“情”联系起来,引发深刻的联想与感慨,表面客观冷静,不动声色,内里却蕴含丰富,深沉动人。这种“藏”与“含蓄蕴藉”的韵味,正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传统精华。相较之下,另二首则不够含蓄,有“直白”之嫌。

  3、解决最后一个问题:对诗歌的意境、手法已能意会,但不会用现代的、自己的语言转述、表达。

  ①出示:江乡故人偶聚客舍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问题:这首诗第四句中的“疑”字,第八句中的“畏”字含意颇丰,请结合诗的意思作简要分析。

  ②方法:首先先根据所指词语分大类:“疑”、“畏”均是表现心理活动的词(而不是叙述描写景物的词)。其次:根据题目,诗意具体分析:“疑”表现了诗人对与友人“偶聚”的不相信,怀疑自己身处梦中,可见是“惊喜过望”、“出乎意料”的感情,侧面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厚意,*日里常在梦中见到朋友,思念至深,以致现实中会聚了也不敢相信是真的。“畏”字表达了欢聚时的喜悦,又恨短的复杂心情,由于相聚机会难得,相谈畅饮甚欢,以致生怕拂晓的钟声响起,天亮就要分手的那一刻的到来,写出了朋友间难舍难分的依恋和担心天亮不得不分,企盼夜长无涯又知其不可的伤感无奈之情。

  ③总结:对诗歌鉴赏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我们应当明确,鉴赏要心中有“数”:既要注意到诗歌内容与表现的特点,又要细致认真地分析每一首具体诗歌中的景物与字词的选用,同时要尽量占有大量的词汇(近义词)和专用术语,以便在鉴赏中加以准确地选择和运用。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设计 2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在深化素质教育、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语文学科的文学性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而诗歌以其高度概括的内容、凝练含蓄的语言和真挚纯美的情感,成为文学领域里最为璀璨夺目的明珠,并作为最集中精练的文学样式,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青睐。诗歌鉴赏也成了高考大家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课本必修1》第一单元就安排了诗歌鉴赏,单元教学要求这样写道“鉴赏诗歌应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这说明诗歌意象鉴赏与情感把握是本单元学*的重点。众所周知,意象是一个古老的美学概念,也是鉴赏诗歌的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审美单元,诗歌的意象鉴赏是开启诗歌大门的一把重要钥匙,可以说抓住了诗歌的意象也就能很快领悟诗歌的意境、风格及作者蕴涵在其中的思想情感,传授给学生意象鉴赏的方法也就可以让学生拿着钥匙去打开诗歌殿堂之门,这是语文老师共同的心愿。教师只有授之以“渔”,教以方法,才能让学*主体以不变应万变,切实提高鉴赏能力,积极应对高考试卷中变换莫测的试题。而艺术还原法是诗歌意象鉴赏的一种有效且常用的方法,因此,本课试图通过意象鉴赏示例,引导学生学*掌握艺术还原法,切实提高鉴赏能力、审美能力。

  二、学生学*情况分析

  诗歌鉴赏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虽然高一学生正处于诗一样的年龄,对诗歌充满向往,对诗歌鉴赏已有一定的常识与生活积累,但经典诗歌学*不多,鉴赏术语的积累还很单薄,面对诗歌的抽象语言符号不知从何下手;与此同时,学生的审美观正在逐步形成,有一定的审美冲动,因此,必须从审美兴趣的培养、鉴赏术语的积累、鉴赏方法的传授和鉴赏能力的培养上加以积极的引导,授之以“渔”。

  三、设计思想

  本课依据新课标的精神和要求制定教学目标,以学生的思维训练和能力的培养为主线,以学生的“探究性学*”为主,采用“启发点拨式”的教学和“自主探究”的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与教师评价、点拨作用,借助多媒体,采用“受激共振”的教学法,用屏幕显示诗歌意象的画面,化无形为实体,变抽象为具象,体现直观性教学原则,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诗歌意象鉴赏的方法。教师将引导学生充分调动生活积累,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把抽象的诗歌语言符号还原成具体形象的画面,建构心灵的图象,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并绘制诗歌情景图,教师借助多媒体设备展示具体生动的诗歌意象、情景,让学生比较、感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把意象鉴赏的“钥匙”交给学生。

  四、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部分传统意象的寓意。

  2、了解掌握意象鉴赏方法——艺术还原法。

  3、提高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提高文化品位与审美情趣。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艺术还原法。

  难点:鉴赏诗歌的意象。

  六、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准备:制作课件、多媒体教室

  课前作业:要求学生搜集常见的诗歌意象并分析意象的寓意,按照学*小组集中讨论,尝试为意象下个定义。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先秦的诗经、楚辞,汉、魏晋的乐府古诗,唐诗、宋词、元曲以及现当代诗歌就是我国源远流长的诗歌发展史中一颗颗璀璨明珠。历代诗歌中有大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堪称我国文明史河的积淀、汉民族语言的结晶。本单元我们将学*一组现当代诗歌,先看单元学*要求第二段中“鉴赏诗歌应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这说明诗歌意象鉴赏与情感把握是本单元学*的重点。众所周知,诗歌常常用具体的意象来营造诗歌的意境,表达抽象的思想情感,可以说诗歌的意象鉴赏是开启诗歌大门的一把重要钥匙,抓住了诗歌的意象也就能很快领悟诗歌的意境、风格及作者蕴涵在其中的思想情感。

  那么什么是意象呢?大家搜集了多少常见的诗歌意象?这些意象又有何寓意呢?

  (二)介绍意象的概念,举例分析鉴赏诗歌的意象

  1、请部分学*小组代表介绍所查找的常见的诗歌意象及其寓意,并尝试为意象下个定义。

  教师等学生讨论结束后,展示一组诗歌意象图片,每张图片都配有诗句。

  归类总结:(屏幕展示)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它必须是经过诗人主观的筛选与情感化合,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与人格情趣的物象。

  部分传统意象的寓意:

  杨柳—惜别 圆月—思乡 落花—伤春 浮云—漂泊

  流水—惜时 古迹—怀旧 黄叶—悲秋 莲花—高洁

  [特别提醒]

  A.积累传统意象及其寓意。鉴赏古代诗歌需要了解这些意象特有的文化内涵,如岁寒三友中的“松”,中国文化赋予它“坚韧挺拔”的性格,“竹”则赋予它“刚正有节”的节操,“梅”则赋予它“傲霜斗雪”的风骨,“水仙”则是“冰清玉洁”的象征,“杜鹃”则代表一种悲剧氛围,倚栏杆而凭吊,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听梧桐细雨则倍感凄楚悲凉。

  B、知人论世看意象。由于诗歌语言的多意性、不确定性决定了大部分的意象含义是不确定的,它随着诗人的生活阅历、情感体验、人生理想、审美情趣的不同而千差万别。

  2、(屏幕展示)一组黄昏画面

  同样是黄昏,不同情境,不同人有不同感受。看到这些画面,请大家说说感想。并用一句诗来描述该情景。

  学生回答后,提示:同样是黄昏,在王勃笔下是“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雄阔壮美;在李清照看来却是“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地,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哀婉悲凉;李商隐面对黄昏觉得“夕阳无限好,只是*黄昏”,发出了生命暮年,青春难再的人生感慨。

  因此,解读诗歌的意象,要注意结合作者的身世、遭遇、心理状态去分析。

  诗歌意象鉴赏与艺术的教学反思:

  1、本节课课件主要运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融音乐、图片、文字为一体。凡课件设计到的诗歌意象尽可能配上清晰、优美的图片,音乐以极富古典韵味的古筝曲为主,用以营造良好的诗歌氛围,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诗歌的意象美和意境美。

  2、本课采用“启发点拨式”的教学和“自主探究”的学*方法,以学生的思维训练和鉴赏、审美能力的培养为主线,以学生的探究学*为主体,进行知识的课堂内化和布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本课以欣赏诗意盎然的音乐与图片导入,以诗歌语言符号为元点,引导学生充分调动生活积累,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把抽象的诗歌语言符号还原成具体形象的画面,建构心灵的图象,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并绘制诗歌情景图,教师借助多媒体设备展示具体生动的诗歌意象、情景,让学生比较、感悟,化无形为实体,变抽象为具象,既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形成学*的动机,又有利于知识的保持记忆,便于学生在认知图式上建筑新的认知结构,切切实实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和审美性的统一、理论引导与实践操作的统一、传授技能与培养能力的统一,做到师生互动,循序渐进,教学相长。

  3、学生在课前积极搜集诗歌的传统意象,思考并将这些诗歌意象的寓意并进行归类;课堂上积极参与活动,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还原出诗歌的意象、意境,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陶冶情操。课后,认真进行发散引申训练,能举一反三,形成能力。

  诗歌意象鉴赏与艺术的点评

  本设计能够突出新课程的理念,符合学生的学*要求和认知特点,教学思路清晰,可操作性强。

  关于诗歌意象的理解,作者能够注意调动学生的学*积累,以学生已知的常见的诗歌意象及其寓意为支撑,进而导入对意象的整体把握。如何正确地理解意象?作者从“知人论世看意象”提出了“还原法”,意即借助诗歌所提供的诗句以及与诗篇相关的作者的身世、遭遇、心理状态等去分析。显然,这是一个很不错的方法,也符合文学作品“知人论世”的阅读规律。为了使学生真正把握这一方法,作者以《致橡树》和《天净沙·秋思》这二篇学生并不太陌生的作品为例子,验证并使学生掌握这一方法。按照这一思路,后面的练*,还是以掌握和巩固这一方法为训练的目标。可以说,本课的教学目标已经达到了。

  但是,作为中学生的诗歌鉴赏,“还原法”只是理解意象的一种手段,更重要的.还在于学生的审美。这一点作者显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其次,就中学生而言,“还原法”在实际运用中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一点也是需要加以注意的。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诗歌传统意象的寓意。

  2、教会学生掌握诗歌意象鉴赏的方法。

  3、提高学生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鉴赏的方法。

  难点:鉴赏诗歌的意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历代诗歌中有大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堪称我国民族语言的结晶。我们先看“语文1”第一单元学*要求第二段中一段话“鉴赏诗歌应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这说明鉴赏诗歌的意象与把握诗歌的情感是学*诗歌单元的重点。众所周知,诗歌常常用具体的意象来营造诗歌的意境,表达抽象的思想情感,可以说诗歌的意象鉴赏是开启诗歌大门的一把重要钥匙。

  二、引入主体内容

  (一)诗歌意象的内涵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简单地说,“意”,就是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象”,就是物象、景象,形象。对于这种蕴含着深厚文化或诗人感情的东西我们称之为“意象”,即意中之象。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是有了“人”“花”“月”“鸟”“涧”等意象的组合,才有了静谧恬然的意境;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是有了“月”和“江”的意象组合,于是就有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的人生探问和宇宙畅想。可见,意象是诗歌的灵魂。

  (二)诗歌意象的特点

  1、含蓄性

  古诗中的意象往往言在此意在彼。

  以物喻人

  香草——君子 恶禽——小人。

  以物寄情

  杨柳——惜别 圆月——思乡 落花——伤春 浮云——漂泊

  流水——惜时 古迹——怀旧 黄叶——悲秋 莲花——高洁

  红豆——相思 丁香——哀愁 红药——悲苦 羌笛——凄切

  芳草——离恨

  以物指事

  舟楫——引荐 长亭——送别

  2、特定性

  在不同的诗句中,特定的意象都可能表达相同的情感和内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梧桐——伤感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3、多样性

  古代诗人由于受特定环境的影响,不同的诗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同样的意象会产生不同的感受。

  酒——乐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酒——悲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酒——愁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酒——喜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酒——离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酒——合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三、举例分析鉴赏诗歌的意象

  例一

  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2002年的鉴赏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教师提示:柳树长长的柳枝迎风飘动,像一支多情的手在挽留着远去的离人,由此有了《诗经。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情景,仿佛柳树要与戊守边关的人依依惜别。再者“柳”与“留”谐音,故古人有折柳送别之举。折柳表惜别之情。另外,人已去而柳树犹在、柳条依依,似乎在怀恋远方的亲朋,故又有怀恋、怀远之意。诗中的折柳是指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的《折杨柳枝》,诗人静夜闻笛,听折柳曲,思绪被悠扬的笛声勾动,引发浓浓的思乡之情,所以说,折柳是关键。

  例二

  下面我们一起分析《天净沙·秋思》的意象。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教师点评:一个浪迹天涯的游子,在一个深秋的傍晚,牵着一匹瘦马,于瑟瑟秋风中走在有“枯藤老树昏鸦”的古道上,猛一抬头,看见潺潺的水流上横着的小桥和炊烟缭绕着的人家,一种酸楚的流落感和着人生的失落感一起涌上心头,这滋味是难以诉说的,作者借助九个富有表现力的意象用蒙太奇的手法构织了一幅萧瑟、凄凉的画面,再加上“断肠人在天涯”,便把萧瑟之秋与游子之思有机结合起来,把悲秋推向极致。难怪有人因这首而称马致远为“秋思之祖”。

  例三

  下面我们一起分析王昌龄的《采莲曲》中的组合意象。

  《采莲曲》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教师解析:组合意象就是将有关的几组具象罗列出来,从具象的形、声、色、味去体会诗句,确立联想方向,发挥想象,把作者蕴涵在意象中的主观色彩挖掘出来。根据《采莲曲》诗中“荷叶”“罗裙”“芙蓉”等意象的形、色来联想:采莲女裙似荷叶、脸如荷花,荡舟于荷丛,放歌于水上。这些意象组合构成了一幅色彩明丽,格调清新的采莲图,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写作时欢快喜悦之情,进而也能体会到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了解诗歌意象,重点探索了诗歌意象鉴赏的方法,分析了一些诗歌意象,希望能在诗歌鉴赏方面找到一个突破口。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诗歌的意象鉴赏并不难,只要我们能根据诗歌的语言提供的信息,充分调动我们的生活积累,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艺术地再现诗歌所描绘的形象、声音、色彩、线条、画面,从而准确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诗人的内心情感与写作意图。那么,我们的诗歌鉴赏可以说已迈出了一大步。

  意象是一个古老的美学概念,是诗人抒**感的最基本的方法,也是鉴赏诗歌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审美单元。可以说把握了意象也就抓住了诗歌的意境、风格及作者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只有对意象有了清晰而深刻的认识,我们才能全面而准确的理解和把握诗歌,才会对诗歌产生深挚的审美情感。当然,要想很好地解读诗歌的意象,还须多朗读、多积累、多鉴赏。

  五、布置练*

  1、课外搜集常见的诗歌意象并分析意象的寓意。

  2、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闻 雁

  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 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夜雨, 高斋闻雁来。

  寒 塘

  赵 瑕

  晓发梳临水, 寒塘坐看秋。

  乡心正无限, 一雁过南楼。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设计 4

  学*目标:

  1、熟练掌握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2、掌握诗歌修辞手法题的设题方式和答题步骤。

  课前预*案

  一、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双关、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用典、互文、叠字、反复、顶真等。

  1、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有突出事物特征,化抽象为形象的作用。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歌巧妙地把抽象的愁比做滚滚东去的江水,写出了愁绪的多与绵长。

  ●例析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问: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简析: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2、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①借用人(或物)的标志、特征去代替人(或物)的名称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简析:朱门指代居住在骊山宫的显贵之家,反衬宫门之外的凄惨景况。

  ②借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去代替事物的整体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简析:帆,原指挂在船桅上利用风力使船前进的布篷,这里诗人以帆代指整个船。

  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简析: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比桨长大的划船工具,安在船尾或船旁。这里用樯橹代战船。

  ③以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去代替概括抽象的事物

  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

  简析:管是一种类似于笛的乐器,弦是乐器上的肠线或金属丝。这里,诗人用管弦指代音乐。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简析:金戈指金属制的戈,铁马指配有铁甲的战马。这里金戈铁马用来代指精锐部队。

  3、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李白的作品中表现极为突出,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危楼高百尺等。

  ●例析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问: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简析: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设计 5

  教学目的

  针对高考,通过对具体诗歌的鉴赏,总结鉴赏古代诗歌的方法和规律

  教学方法

  借助多媒体讲练结合

  重点

  理清鉴赏古代诗歌的思路

  难点

  在主观题的回答中语言如何简练准确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

  我国古代诗歌灿若繁星,诗人辈出,它以其凝练的语言、含蓄而丰富的内蕴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崇高的艺术殿堂,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如我们课本上所学过的古代诗词就有《诗经》(《静女》、《无衣》、《氓》)、《楚辞》、(《离骚》)、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五言诗(《白马篇》、《归园田居》),尤其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的标志——唐诗宋词元曲更令我们目不暇接。如何才能领悟到它们的美呢?这需要掌握一些鉴赏方法。

  二.考纲分析:

  文学鉴赏评价: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内容:形象——思想——观点

  形式:语言——表达技巧

  考试形式:主观题

  三、鉴赏方法:

  1、透过字面把握形象

  因为古代诗歌贵在含蓄,所以要准确把握诗歌的形象只有透过文字的表象,进入作品的情境中,这就必须理解词义、弄清典故、了解背景、具备常识。

  如:2002年高考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此诗中理解的关键在“折柳”上。“折柳”包含了一定的文化常识,即在古诗词中有些意象是为诗人们所青睐的,它们往往有较为固定的内涵,如“柳”即“留”的谐音,因而“折柳”有惜别怀远之意。其它这类意象还有“岁寒三友”(梅、兰、竹、菊)、菊花等等都各有含义。所以要准确把握诗歌的形象,还需具备一定的文化常识。

  “形象”就是文学作品中展示出来的生活图画,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

  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景中情。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象出来的主观的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2、通过联想分析思想

  诗歌要“言志”,这需借助一定的景或物,而景或物的组合又会产生优美而丰富的意境,给人带来美妙的想象。所以要分析作品内容、评价作者的思想,需通过联想来实现。

  如: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元曲以凝练的语言将秋天傍晚几个特有的景物巧妙地组合起来,让人想到:在这惹人愁绪的时节,面对令人伤怀的景致,只有凄凉的西风与羸弱的老马与这个游子相伴,悲凉之情油然而生!全曲寥寥数笔,借助联想和想象,境界全出。

  思想内容:情感类别(哀怨、欢快、离愁别恨……)

  情感载体(杨柳、菊花、圆月、落叶)

  内容主旨:涉及的文化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等

  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

  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

  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3、品味语言鉴赏技巧

  从高考的角度看,所选的古代诗歌均是篇幅较小的,所以把握诗歌的艺术和表现技法,需建立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

  关键词句的理解: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

  考题有两种形式:给出意境,让考生判断锤炼选择词句

  分析诗眼,展示意境,让考生感受情趣,领悟旨意

  修辞手法的判断:一般看来,集中考查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

  考查形式:修辞的艺术效果

  容易混淆的修辞手法

  如:华子岗

  裴迪

  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唏。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这首诗以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写华子岗的景物,请从诗后两句的两个动词“侵”、“拂”入手,分析这两个词在表达上的作用,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侵”字写夕阳余辉逐渐消退的过程,写出了诗人在夕阳落下一步步下山的生动情景。“拂”字运用拟人手法,增强了动感,也使人想见山色青翠可爱,柔和多姿。这两个动词写云光山翠对诗人的眷恋不舍之情,正折射出诗人对华子岗的喜爱与留恋。

  4、书面表达掌握术语

  抒情手段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

  表现手法赋、比、兴(创作方法)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表达方式)

  点面结合、想象联想、象征寄托

  典故典故的来源极其含义

  用典的作用: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风格浪漫主义/现实主义

  豪放/婉约

  缠绵宛转/清新优美/慷慨悲凉/沉郁激愤

  意境诗人的“情”与“理”

  事物的“形”与“神”

  如: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首诗写诗人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诗中有无寄托,寄托何意,历有争论。有人认为它通篇比兴,有所寄托;有人认为此诗只是写西涧景色,毫无寄托。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出理由。

  这首诗借景写意,有所寄托。前两句写诗人独爱幽草,与以鸣声诱人的黄鹂作比,喻仕途世态,寓意明显。第三四句写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蕴涵了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忧伤情怀。

  四、练*:

  1、阅读下面两首“咏秋”诗,比较、分析后,填写后面的表格。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行秋

  徐玑

  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停柳边行。小溪清水*如镜,一叶飞出细浪生。

  意境格调修辞方法艺术手法

  刘诗昂扬对比虚实结合

  徐诗闲适比喻以动衬静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这首诗描写的边塞景象是怎样的?对后两句诗,有人这样评说:“同用落梅,太白‘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是直说硬说,此二句却是巧说婉说。”请具体解说高适这二句诗怎样巧妙委婉。

  大地回春,雪净风清,笛声悠扬,一片明朗开阔的景象。诗人用“借问“引起人们遐想,又把《梅花落》的笛曲幻化成梅花随微风散落,洒遍关山的具体形象,委婉巧妙地表现了守边战士戍边怀乡之情。

  五、总结:

  自去年以来,诗歌鉴赏题由客观选择题变为主观表述题,虽然加大了答题的难度,但从某种意义上看,只要掌握了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这种方式就可以更好地发挥我们的水*。

  六、*五年高考所选古代诗歌

  年份诗歌

  1998《题李凝幽居》贾岛

  1999《漫成一首》杜甫

  2000《约客》赵师秀

  2001《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

  2002《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高考诗歌鉴赏试题 (菁华6篇)(扩展6)

——优秀诗歌鉴赏汇总5篇

  优秀诗歌鉴赏 1

  小学时,我就遇见了你,你穿着碎花洋裙,单纯迷人,和我是同桌,我向你借小刀削铅笔,你爽快的拿给我了。

  中学时,我就遇见了你,我们每周末打扫卫生,你我分到了同一小组,每次我都帮你拉桌子,扫地。

  高中时,我就遇见了你,每次上晚自*,你都最后一个走,而我也同样等到最后。

  大学时,我也遇见了你,你总是喜欢和我探讨专业问题,有一次我教你PS,你还请我吃了一次饭,唯一的一次,现在还记忆犹新。

  为你,我背上行藏,千里迢迢寻觅,于是很多个你出现在我的世界里。

  在山顶,扶你攀岩;

  在草原,牵着你手奔跑;

  在雪山,背你前行;

  在雨中,为你遮雨。

  你的倩影,总出现在最美的画面里,印象了梵高的笔墨;

  你的声音,总和音乐同时想起,漫过贝多芬的音律,让人沉醉;

  你的微笑,激起千层雪,漫天飞舞,梦回萦绕,世界为你而停留;

  在为谁沉醉,为谁憔悴,是是非非爱爱恨恨一轮回,

  谁的容颜,让我留恋,湿了半边脸,

  由此一生,只为有你,岂能让唯一夺离,

  与你在人间,一瞬间都珍惜……

  优秀诗歌鉴赏 2

  断--念

  放开我的双手你会在何方?

  阐释的梦想 ,泯熄指缝间的光

  我开始幻想你还在我身旁

  月圆的长夜,洒落一地的凉

  想念你会难眠, 彻夜难眠

  当秋风轻吟, 披上红装, 泪光里

  舞璇着看你遥远灿笑的模样

  花儿躲在墙角悄悄谢落残妆

  杂草爬满上个世纪的墙

  虫鸣低吟, 轻颤着泛黄的过往

  鸟儿沉默不语忘记飞翔

  旧年, 旧忆 ,旧情事

  回溯在心头, 恰似秋的愁

  旋律依旧 只是断肠

  此岸彼岸今生两茫茫

  优秀诗歌鉴赏 3

  午后的阳光照耀着,

  洒向园中病入膏肓的老人,

  老人就这样躺着,一动不动。

  一只年迈的猫,

  静卧在窗台的角落里,

  肮脏的身体抖落了最后的颤栗。

  萧条冷清的广场上,

  一对老夫妇步履蹒跚,

  互相搀扶着艰难前行。

  乌云赶走了阳光的明媚,

  一袭秋风吹过灰蒙蒙的天空,

  枯黄的叶子随风一片片飘落,

  在*静的水面上泛起一阵阵涟漪。

  雨,毫无征兆地下起。

  天空涕泗滂沱着,

  带着无限凉意向大地侵袭;

  淅淅沥沥的小雨,

  一滴一滴诉说着秋的心事;

  沙沙的旋律响起,

  叶踏着雨的节拍落入土地。

  又一片叶子飞起,

  滑过无人的街道,

  滑过空旷的操场,

  滑过泪流人的脸庞。

  路边不知名的花朵悄然绽放,

  簇拥起许多沉积久远的怀想。

  天堂的那边,

  残留孤独人儿的思念;

  现实的这头,

  又会荡起怎样的忧愁。

  优秀诗歌鉴赏 4

  每当清风伴醉的夜晚

  心便像素笺纸勾勒你的影子

  已挥洒不去

  再一次用泪痕的浸渍

  愁绪显得细腻逼真

  像雨常挂在窗前也可触手挑琴弦

  用许多种快件

  寄出去一粒花粉

  培育

  再一次显得珍稀

  而你我之间

  已如往事烟尘飘扬

  断桥残夜十二分冷静

  乌衣巷的白马蹄已咄咄逼人

  今秋雨季映衬下的钱塘江面

  潮起潮落

  依然不变的人生

  格子声的打渔船

  载不动

  伴着幽灵般的一舟烟火

  在已为孤芳自赏的哀牢里

  打更声一夜难眠

  终于落花天

  优秀诗歌鉴赏 5

  不做人间异乡客,

  最爱多情写意词。

  忘不了——瑰丽无比的唐王朝,

  记得最多的盛世卷,

  非唐诗莫属,

  繁花似锦里,

  最艳丽莫过于牡丹,

  独占鳌头,香溢四方。

  我素喜唐诗,

  故,我也有长安情结——

  长安,长安,天下居中,长治久安,

  吾心所往。

  我非文人亦非骚客——

  居庙堂之高,忧其民,

  居庙堂之外,忧其君。

  今夜月色融融,杨柳依依,

  古道依稀,不复林立,

  我虽过客,遗梦大唐。

  若是梦回,

  登幽州台,必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会滕王阁宴,定看——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叹问王子安: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

  谁人千金求一语,原是——槛外长江空自流。(王勃)

  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将进酒,莫道行路难,

  舞一曲霓裳羽衣,

  唱一句清*调。

  高公公,给爷脱靴。(李白)

  临渊羡鱼,叹只叹

  君不知——

  岩扉松径长寂寥,

  惟有幽人自来去。(王维)

  谁从玉门关外来?

  常听,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最难忘,

  葡萄美酒夜光杯;

  使至塞上,

  才知,西出阳关无故人;

  才别,才忆,才明——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夕阳无限好,只是*黄昏。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凭谁问,

  商女不知亡国恨;

  忧其国,怎奈何,

  十里秦淮岸,

  隔江犹唱后庭花。

  烽火连三月,

  恨别鸟惊心。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滟滟随波千万里,

  我寄愁心与明月,

  低头思故乡,

  最贵是,

  一封家书抵万金;

  最软的是,

  游子身上密密衣。

  春秋交叠过,

  谁在茅屋青灯下——

  泼墨三千,

  绘江河万里;

  奋笔疾书,

  书青史长卷。

  惊蛰过后百花开,

  一朝看尽长安花。

  暗香幽幽,引我入梦——

  我梦里的长安啊,

  长街不见,

  人海寥落,

  斑驳的城墙,还剩月光一段,

  月光长,长,长至故里,

  琴声哭,哭,哭满满襟。

  桑梓青青,年复年,

  春风又绿江南岸,

  独在异乡为异客,

  只盼,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高考诗歌鉴赏试题 (菁华6篇)(扩展7)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范本5份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 1

  [考点讲析]

  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这是中学语文教学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张伟明语)自1994年起,考查诗歌鉴赏。起初只考一首古代诗歌鉴赏,3分,后来又增加现代诗歌鉴赏,题量也从一题增至三题,9分。20xx年,20xx年,只考古诗鉴赏,题型也由选择题改为简答题,6分。主观性命题是考虑到鉴赏问题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即使是同一首作品,由于阅历不同、感受能力差异等因素,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完全一致的理解(张伟明语)。命题形式不断变化,高考对诗歌鉴赏的要求逐步提高,试题难度逐步加大。

  古代诗歌鉴赏要求考生依据试题鉴赏作品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其思想内容,从*两年来看,重点考查了作品的语言,尤其是作者炼字炼句的着力点。要读懂并且会鉴赏古代诗歌,首先要抓标题,了解写作重点,春夜洛城闻笛交代了时间、地点、事情;其次要抓形象,以理解作品的内容自然形象还是人物形象,自然形象常常是为了表现人物形象,谁在吹笛,谁在闻笛,何人看似设问,其实是融入了诗人自己;再次,还要寻求中心词句,以把握作品思想内容的核心,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闻玉笛之声,闻折柳之音,起故园之情。另外,还要积累一些古代诗歌的知识,适当注意答题的方法。

  关于古代诗歌方面的知识

  1、 思想内容

  诗歌中的形象和意象,是作者精选出来的素材,具有典型性和暗示性,易引起读者的联想。它们是诗人情意的载体,是其情感的物化。

  意境是沟通作者思想情感与鉴赏者思想情感的桥梁,作品形象鲜明,情景交融,就易使鉴赏者如身临其境,产生共鸣。领会诗歌的意境,要以语言为媒介,发挥想象和联想,进入作者创设的境界中去。把握意象,深入意境,有助于深刻体会诗歌的主旨。

  对诗歌主旨把握的正误浅深,不仅在于是否读懂,还在于能否在广义语境中充分挖掘。应充分利用诗题中的关键字眼或小序的'提示,联系诗人的际遇、补充的注释及有关的时代背景等等,综合驾驭,忌讳割裂时代,架空分析,人为拔高。

  2、艺术风格

  古代诗歌风格纷呈:雄浑、细腻、淡雅、宁静、朴素、*实、华妙、庄严等。李白诗清新飘逸,杜甫诗沉郁顿挫,元轻白俗,郊寒岛瘦,苏辛豪放,柳李婉约,诗作个性鲜明。鉴赏时要反复诵读,仔细玩味。

  3、 创作手法

  情景交融是古人写景咏物诗的最大特点,或寓情于景,或寓情于物,或借古咏怀 ,赋、比、兴,对比烘托、象征寄托、直抒胸臆、侧面渲染要注意区分,不能混同。

  4、诗歌语言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清新、绚丽、明快、含蓄、*易、简洁,丰富多彩。古人写诗,重炼字,欣赏古诗要善于发现并领会那些经过精炼而传神、富有深意的词语。

  另外了解诗歌中的一些典故、佳话、用语、风尚,也有助于解读诗意。

  具体答题时,要读清要求,不要答非所问,隔靴搔痒;要结合相关的诗句作简要分析,不能架空分析。如有是否(或能否)的问法,先作判断,再回答理由。虽说可以见仁见智,但更多的时候是有相对唯一的答案的,想标新立异,反不能自圆其说。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 2

  比拟

  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说:比拟就是“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这些在我们前面列举的诗词中,便有许多例证。比拟中还有一种常用的手法,就是“拟人化”: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前者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里荡漾。把“云彩”“金柳”都当作人来看待。以人拟物的,如,洛夫的《因为风的缘故》:……我的心意/则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烛光/稍有暧昧之处/势所难免/因为风的缘故/……以整生的爱/点燃一盏灯/我是火/随时可能熄灭/因为风的缘故。把“我的心”比拟为烛光,把我比作灯火。当然,归根结底,实质还是“拟人”。

  夸张

  就是把所要描绘的事物放大,好像电影里的“大写”“特写”镜头,以引起读者的重视和联想。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其中说到“深千尺”“三千尺”,虽然并非事实真相,但他所塑造的`形象,却生动地显示了事物的特征,表达了诗人的激情,读者不但能够接受,而且能信服,很惊喜。然而这种夸张,必须是艺术的、美的,不能过于荒诞,或太实、太俗。打油诗是市井文学的一种特殊形式。如,有一首描写棉花丰收的打油诗:“一朵棉花打个包/压得卡车头儿翘/头儿翘,三尺高/好像一门高射炮。”读后却反而使人觉得不真实,产生不出美的感觉。

  借代

  就是借此事物代替彼事物。它与比拟有相似之处,但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于:比拟一般是比的和被比的事物都是具体的、可见的;而借代却是一方具体,一方较为抽象,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架起桥梁,使诗歌的形象更为鲜明、突出,以引发读者的联想。这也就是艾青所说的“给思想以翅膀,给感情以衣裳,给声音以彩色,使流逝变幻者凝形。” 塑造诗歌形象,不仅可以运用视角所摄取的素材去描绘画面,还可以运用听觉、触觉等感官所获得的素材,从多方面去体现形象,做到有声有色,生动新颖。唐代诗人贾岛骑在毛驴上吟出“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但又觉得用“僧敲月下门”亦可。究竟是“推”还是“敲”,他拿不定主意,便用手作推敲状,不料毛驴挡住一位大官的去路,此人乃大文豪韩愈,当侍卫将贾岛带到他的马前,贾岛据实相告,韩愈沉思良久,说还是用敲字较好。因为“敲”有声音,在深山月夜,有一、二记敲门声,便使得那种情景“活”起来,也更显得环境的寂静了。前述《枫桥夜泊》的“乌啼”和“钟声”,也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还有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段,更是十分逼真,异常精彩!现代的如黄河浪的《晨曲》:“还有那尊礁石/在固执地倾听/风声雨声涛声之外/隐隐约约的/黎明/灵泉寺的晨钟/恰似鼓山涌泉的/悠远回应/淡淡淡淡的敲落/几颗疏星/而涨红花冠的/雄劲的鸡鸣/仿佛越海而来/啼亮一天朝霞/如潮涌。这首诗也写得很好。所以我们如果掌握了用声音塑造形象的手法,那将为诗歌创作开拓一个更加广阔的领域。无论是比拟、夸张或借代,都有赖于诗人对客观事物进行敏锐的观察,融入自己的情感,加以大胆的想象,甚至幻想。可以这样说,无论是浪漫派也好,写实派也好,没有想象(幻想),便不成其为诗人。比如,以豪放著称的李白,固然想象丰富,诗风雄奇,而以写实著称的杜甫,也写出了诸如“安得广厦千万间……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乾。”(《月夜》)等等浮想联翩的佳作。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 3

  鉴赏诗歌的形象”是高考考纲中明确规定的一个考点,也是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一个常考点。分析诗歌的形象对于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及思想情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诗歌中的形象具体来说可分为三类:人物形象、景象和物象。我们结合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诗歌来详细论述这三类形象的特点及答题技巧。诗歌中的人物形象通常是抒情主人公自我的形象。因此,在鉴赏这类形象时要做到知人论世,关注诗人的背景。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写这首诗时,当时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了这首诗歌。了解了诗歌的写作背景,便不难分析诗歌中所塑造的诗人自我形象:本诗在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中,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独的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的形象。

  此外,对于鉴赏人物形象题的答题步骤,有以下三步:(1)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来概括诗歌塑造了什么形象。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有: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等。考生在*时复*时,应对这些形象做些积累。(2)结合诗句中相关的语句具体分析这一形象的特征,概括时应忠于原文,不可臆造。(3)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或诗歌的创作背景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对诗歌表情达意所起到的作用。以《寻陆鸿渐不遇》为例: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种篱边菊,秋来未着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分析“陆鸿渐”这一形象,可按照上述的三个步骤来做答: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步骤一)。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步骤二)。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步骤三)。

  诗歌的景象主要体现在诗歌的意象或意境上,解答诗歌景象时,主要侧重于对意象、意境的解答。意象是指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在诗人看来,他所看到的自然景物,都附有诗人的情感在内,这正是所谓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在解答诗歌意象类的题目时,重要的是要积累一些常见的意象,如月、鸿雁、子规、兰、竹、浮云、梧桐、夕阳等。更为重要的`是,还要明确同一意象在不同诗歌中的不同意义。如“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中的“枫叶”则给人无限喜悦,激昂奋进之感。而“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李煜《长相思》)中的“枫叶”则带给人相思的愁苦。

  诗歌中的意境是指情与景的有机契合,或者说是指具有相同特性的意象的组合。对意境类的解答,也有三个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描述时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同时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用双音节字词,这样会使语句优美,富有节奏感。(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时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仅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以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一)》为例: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分析该诗所描绘的景物时,可按照以上三个步骤: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诗歌中的物象主要相对于咏物诗而言。它是指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解答该类诗歌时,首先要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的品格,抓物与志的“契合点”。其次要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以张渭的《早梅》为例: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答题时首先应分析梅的自身特征: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然后结合诗歌中后两句评价性述语,从而可以概括出诗人所抒发的情感: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表达了对梅花由衷的敬仰之情。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 4

  诗歌的表达技巧就好比是她美丽的装扮,作者的立场、价值态度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就好像是这位美丽的女子向我们娓娓道来的她内心的体会。所有的这一切,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达,语言是诗人描绘形象,展示技巧,表情达意的'载体。准确理解和分析古代诗歌的语言是历年高考非常重要的一个考点。其中的炼字又是重点中的重点,在诗歌鉴赏所有考点中被称为“万绿丛中一点红”。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对这一考点的掌握常常是学生的一个弱项。下面就具体谈一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在讲授这一考点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对炼字有一个直观的了解,笔者给他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相传,苏东坡与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小妹说出“轻风、细柳、淡月、梅花”,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苏东坡当即道:“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得意地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说:“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轻风”徐来,“细柳”动态不显,怎能配得上这类较露的动词呢?(“摇”、“舞”也不合情理)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与“轻”、“细”相宜,显得和谐,并且又把风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绘出清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下句中添“映”、“隐”也欠贴切。试想,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这样,好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强了这一首诗的感染力,真是一字生辉。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 5

推荐阅读:

2016高考资讯 | 2016艺考 | 2016自主招生 | 2016中国大学排行榜 | 最美校花盘点

1月高考关注:特殊类型招生与港澳高校内地招生

中国校友会网:2016年中国各类型大学排行榜

2016年全国高考考试大纲权威解读(共9科)

25所高校招办解读2016年艺术类专业招生政策

调查称2015年高校毕业生月起薪*均为4187元

武汉大学女神黄灿灿 清纯扮相引人眼球(组图)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