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送别》赏析 (菁华6篇)

首页 / 赏析 / | 赏析

王维《送别》赏析1

  王维古诗《送别》赏析

  作者:【王维】

  年代:【唐】

  体裁:【五绝】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注解】:

  又题:《山中送别》

  1、柴扉:柴门。

  2、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韵译】:

  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

  夕阳西坠我关闭柴扉。

  春草明年再绿的时候,

  游子呵你能不能回归?

  【评析】:

  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一定。惜别之情,自在话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么呢?诗人在把生活剪接入诗篇时,剪去了这一切,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的。

  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而“归期难必”,正是“离思方深”的.一个原因。“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这样,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要讲的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前面说,从相送到送罢,从“相送罢”到“掩柴扉”,中间跳越了两段时间;这里,在送别当天的日暮时就想到来年的春草绿,而问那时归不归,这又是从当前跳到未来,跳越的时间就更长了。

  王维善于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深厚、真挚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远。这首《山中送别》诗就是这样。

  赏析王维 送别 下马饮君酒诗: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唐代诗人王维,大多数人知道他对佛学有所领悟,在他的许多诗中有一种禅静的空明灵静的感觉。但是,在他的有些诗中,却有一种道的味道,就是他的 送别 下马饮君酒诗,道的味道就很重。

  禅味在诗中表现为一种空静,虚明,灵智的精美感。所以,对于禅味浓厚的诗,许多都很注意诗的格律与对仗,使诗的形式上做到精美,然后是意境上对仗,做到动静相宜,虚明兼空,从而使诗具有灵性,仿佛月光一样玲珑剔透。 因为佛是主要让人从内心修起,所以,一般的诗的意境都具有某种封闭性,以求在这个封闭的环境中,使意境无比的精美。在此基础上,使得心灵得以净化,以通向禅觉。 拿 床前明月光 一诗来说,此诗的意境就是相对封闭的,只是由月光泄落床前,从而勾起了思乡之情,整诗精美,而其境只是床前一片月光。 独坐幽篁里 一诗,其境也是封闭的,只是选取一个景点,然后将外围的事物都模糊化了。再拿白日依山尽来说,此诗虽然提到白日,山,黄河,海,楼等,看似景远,但是其诗的意境还是封闭的,最终收到了一个固定的楼里。而且使成了说理诗,使诗味无多,而理性突起。

  但是,王维的这首送别诗则不然,这首诗以极*白的语言写出来,舒叙了一个生活上很细微的情节,然而他的意境却是无限遥远的。 开始只是在路边相遇友人,同时饮酒,然后问话,朋友回答,而其意缈缈。这首诗我不知*仄是否合律,但是整诗却不对仗,而每一句都是按事情的发展情况**淡淡的写出,不着一点做诗的痕迹,所以,此诗来得很自然。 虽然来得自然得宛若随便,但是诗的味道很浓,其境意无穷尽。 如果将诗划类的话,我想此诗应做为叙事诗,因为每一句话都是写的诗或是诗中人物很自然的话语,但是正是这些句子,却反映了许多内容,正如王维的别的诗一样,此诗也是诗中有画,这个画景并不是作者有心去采摘来的,而是适时碰在一起了。下马饮酒,问答,遥指远山,白云缥缈。这首诗又表现了情,朋友相见苦涩的喜悦,朋友之间的关心,以及朋友的失意,还有就是白云无尽时的感叹忧伤。而这些都来自于诗外,却是诗所含有的东西。

  回过头来再说道与这首诗的联系,<<道德经>>中的道提倡的是一种无为的思想,一种取于自然的思想,一种不加人为雕琢的思想,一种周而复始,生而弗有,为了弗持的绵绵不绝的思想,最后还有一种大道通幽微的思想。 这首诗它来源于生活的片段,不经雕琢而天成,随心记事而情在,这是这首诗的天成自然与无为特点,正是由于他的无为,使得这个故事虽然以但去莫复问为结,但是却更由于 这个不问,而带来的思虑就更多了,从而形成白云无尽时。白云无尽,人生缥缈,思想也感觉到了一种缈小而微弱。 感到的是面对人世的繁杂与不适,面对的是青山无尽头,白云绵绵不绝而变化无穷的自然。 人面对这些,思想感觉到了天地万物的宏大,感到了自然变比的奇妙。从而融合在无尽的大自然变化之中,成为人世与自然的一个分子,参与着人世的变迁与大自然的变化。这种感觉已经入于道的玄微了.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挥手”,是写了分离时的动作,诗人内心的感受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

  这一句出自《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

  班马,离群的马。诗人和友人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

  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李白化用古典诗句,用一个“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情谊,是鬼斧神工的手笔。

王维《送别》赏析2

  送别

  唐代: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译文

  请你下马来喝一杯酒,敢问朋友你要去何方?

  你说因为生活不得意,回乡隐居在终南山旁。

  只管去吧我何须再问,看那白云正无边飘荡。

  注释

  ⑴饮君酒:劝君饮酒。饮,使……喝。

  ⑵何所之:去哪里。之,往。

  ⑶归卧:隐居。南山:终南山,即秦岭,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陲:边缘。

  ⑷但,只。

  赏析

  这首诗写送朋友归隐。全诗六句,仅第一句叙事,五个字就叙写出自己骑马并辔送了朋友一段路程,然后才下马设酒,饯别朋友。下马之处也就是饯饮之地,大概在进入终南山的山口。这样就把题旨点足。以下五句,是同朋友的问答对话。第二句设问,问朋友向哪里去,以设问自然地引出下面的答话,并过渡到归隐,表露出对朋友的关切。三、四句是朋友的回答。看似语句*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王维笔下是一个隐士,有自己的影子,至于为什么不得意,放在杜甫等人那里一定有许多牢骚,可在这里只是一语带过,更见人物的飘逸性情,对俗世的厌弃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不得意”三字,指出了朋友归隐的原因,道出了朋友心中郁抑不*。至于朋友不得意的内容,当然主要是指政治上、功业上的怀才不遇。诗人没有明确写出,也不必写出,留以想象空间。五、六句,是他在得知朋友“不得意”后,对朋友的劝慰。他劝朋友只管到山中去,不必再为尘世间得意失意的事情苦恼,只有山中的白云才是无穷无尽的。这里明说山中白云无尽,而尘世的功名利禄的“有尽”,无常,已含蕴其中。这两句意蕴非常复杂、丰富,诗的韵味很浓。句中有诗人对朋友的同情、安慰,也有自己对现实的愤懑,有对人世荣华富贵的否定,也有对隐居山林的向往。似乎是旷达超脱,又带着点无可奈何的情绪。从全篇看,诗人以问答的方式,既使送者和行人双方的思想感情得以交流,又能省略不少交代性的文字,还使得诗意空灵跳脱,语调亲切。

  王维这首《送别》,用了禅法入诗,富于禅家的机锋。禅宗师弟子间斗机锋,常常不说话,而做出一些奇怪的动作,以求“心心相印”。即使要传达禅意,也往往是妙喻取譬,将深邃意蕴藏在自然物象之中,让弟子自己去参悟。王维在诗歌创作中吸收了这种通过直觉、暗示、比喻、象征来寄寓深层意蕴的方法。他在这首诗中,就将自己内心世界的复杂感受凝缩融汇在“白云无尽时”这一幅自然画面之中,从而达到了“拈花一笑,不言而喻”,寻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王维《送别》赏析3

  山中送别

  王维

  山中相送罢, 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 王孙归不归?

  这首《山中送别》诗词,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词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词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么呢?诗词人在把生活剪接入诗词篇时,剪去了这一切,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词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而诗词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词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的。

  诗词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词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唐汝询在《唐诗词解》中概括这首诗词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而“归期难必”,正是“离思方深”的一个原因。“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这样,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要讲的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词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前面说,从相送到送罢,从“相送罢”到“掩柴扉”,中间跳越了两段时间;这里,在送别当天的日暮时就想到来年的春草绿,而问那时归不归,这又是从当前跳到未来,跳越的时间就更长了。

王维《送别》赏析4

  [唐]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注释:

  【1】掩:关闭。

  【2】柴扉:柴门,用荆条或树枝编扎的简陋的门。

  【3】明年:一作“年年”。

  【4】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作品赏析:

  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一定。惜别之情,自在话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么呢?诗人在把生活剪接入诗篇时,剪去了这一切,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的。

  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而“归期难必”,正是“离思方深”的一个原因。“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这样,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要讲的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前面说,从相送到送罢,从“相送罢”到“掩柴扉”,中间跳越了两段时间;这里,在送别当天的日暮时就想到来年的春草绿,而问那时归不归,这又是从当前跳到未来,跳越的时间就更长了。

  王维善于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深厚、真挚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远。这首《山中送别》诗就是这样。

王维《送别》赏析5

  送别

  作者:【王维】 年代:【唐】 体裁:【五绝】 类别:【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注解】:

  又题:《山中送别》

  1、柴扉:柴门.

  2、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韵译】:

  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

  夕阳西坠我关闭柴扉.

  春草明年再绿的时候,

  游子呵你能不能回归?

  【评析】:

  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一定.惜别之情,自在话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么呢?诗人在把生活剪接入诗篇时,剪去了这一切,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的.

  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而“归期难必”,正是“离思方深”的一个原因.“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这样,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要讲的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前面说,从相送到送罢,从“相送罢”到“掩柴扉”,中间跳越了两段时间;这里,在送别当天的日暮时就想到来年的春草绿,而问那时归不归,这又是从当前跳到未来,跳越的时间就更长了.

王维《送别》赏析6

  [唐]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注释:

  【1】掩:关闭。

  【2】柴扉:柴门,用荆条或树枝编扎的简陋的门。

  【3】明年:一作“年年”。

  【4】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作品赏析:

  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一定。惜别之情,自在话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么呢?诗人在把生活剪接入诗篇时,剪去了这一切,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的。

  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而“归期难必”,正是“离思方深”的一个原因。“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这样,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要讲的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前面说,从相送到送罢,从“相送罢”到“掩柴扉”,中间跳越了两段时间;这里,在送别当天的日暮时就想到来年的春草绿,而问那时归不归,这又是从当前跳到未来,跳越的时间就更长了。

  王维善于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深厚、真挚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远。这首《山中送别》诗就是这样。


王维《送别》赏析 (菁华6篇)扩展阅读


王维《送别》赏析 (菁华6篇)(扩展1)

——王维《送别》赏析(精选五篇)

  王维《送别》赏析 1

  王维古诗《送别》赏析

  作者:【王维】

  年代:【唐】

  体裁:【五绝】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注解】:

  又题:《山中送别》

  1、柴扉:柴门。

  2、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韵译】:

  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

  夕阳西坠我关闭柴扉。

  春草明年再绿的时候,

  游子呵你能不能回归?

  【评析】:

  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一定。惜别之情,自在话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么呢?诗人在把生活剪接入诗篇时,剪去了这一切,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的。

  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而“归期难必”,正是“离思方深”的一个原因。“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这样,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要讲的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前面说,从相送到送罢,从“相送罢”到“掩柴扉”,中间跳越了两段时间;这里,在送别当天的日暮时就想到来年的春草绿,而问那时归不归,这又是从当前跳到未来,跳越的时间就更长了。

  王维善于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深厚、真挚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远。这首《山中送别》诗就是这样。

  赏析王维 送别 下马饮君酒诗: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唐代诗人王维,大多数人知道他对佛学有所领悟,在他的许多诗中有一种禅静的空明灵静的感觉。但是,在他的有些诗中,却有一种道的味道,就是他的 送别 下马饮君酒诗,道的味道就很重。

  禅味在诗中表现为一种空静,虚明,灵智的精美感。所以,对于禅味浓厚的诗,许多都很注意诗的格律与对仗,使诗的形式上做到精美,然后是意境上对仗,做到动静相宜,虚明兼空,从而使诗具有灵性,仿佛月光一样玲珑剔透。 因为佛是主要让人从内心修起,所以,一般的诗的意境都具有某种封闭性,以求在这个封闭的环境中,使意境无比的精美。在此基础上,使得心灵得以净化,以通向禅觉。 拿 床前明月光 一诗来说,此诗的意境就是相对封闭的,只是由月光泄落床前,从而勾起了思乡之情,整诗精美,而其境只是床前一片月光。 独坐幽篁里 一诗,其境也是封闭的,只是选取一个景点,然后将外围的事物都模糊化了。再拿白日依山尽来说,此诗虽然提到白日,山,黄河,海,楼等,看似景远,但是其诗的意境还是封闭的,最终收到了一个固定的楼里。而且使成了说理诗,使诗味无多,而理性突起。

  但是,王维的这首送别诗则不然,这首诗以极*白的语言写出来,舒叙了一个生活上很细微的情节,然而他的意境却是无限遥远的。 开始只是在路边相遇友人,同时饮酒,然后问话,朋友回答,而其意缈缈。这首诗我不知*仄是否合律,但是整诗却不对仗,而每一句都是按事情的发展情况**淡淡的写出,不着一点做诗的痕迹,所以,此诗来得很自然。 虽然来得自然得宛若随便,但是诗的味道很浓,其境意无穷尽。 如果将诗划类的话,我想此诗应做为叙事诗,因为每一句话都是写的诗或是诗中人物很自然的话语,但是正是这些句子,却反映了许多内容,正如王维的别的诗一样,此诗也是诗中有画,这个画景并不是作者有心去采摘来的,而是适时碰在一起了。下马饮酒,问答,遥指远山,白云缥缈。这首诗又表现了情,朋友相见苦涩的喜悦,朋友之间的关心,以及朋友的失意,还有就是白云无尽时的感叹忧伤。而这些都来自于诗外,却是诗所含有的东西。

  回过头来再说道与这首诗的联系,<<道德经>>中的道提倡的是一种无为的思想,一种取于自然的思想,一种不加人为雕琢的思想,一种周而复始,生而弗有,为了弗持的绵绵不绝的思想,最后还有一种大道通幽微的思想。 这首诗它来源于生活的片段,不经雕琢而天成,随心记事而情在,这是这首诗的天成自然与无为特点,正是由于他的无为,使得这个故事虽然以但去莫复问为结,但是却更由于 这个不问,而带来的思虑就更多了,从而形成白云无尽时。白云无尽,人生缥缈,思想也感觉到了一种缈小而微弱。 感到的是面对人世的繁杂与不适,面对的是青山无尽头,白云绵绵不绝而变化无穷的自然。 人面对这些,思想感觉到了天地万物的宏大,感到了自然变比的奇妙。从而融合在无尽的大自然变化之中,成为人世与自然的一个分子,参与着人世的变迁与大自然的变化。这种感觉已经入于道的玄微了.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挥手”,是写了分离时的动作,诗人内心的感受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

  这一句出自《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

  班马,离群的马。诗人和友人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

  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李白化用古典诗句,用一个“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情谊,是鬼斧神工的手笔。

  王维《送别》赏析 2

  王维《送别》赏析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这首诗写送友人归隐,看似语句*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第一句叙事。“饮”是使动用法,“使……饮”的意思。一开始就写饮酒饯别,是点题。第二句设句,问君到哪里去。由此引出下面的答话,过渡到写归隐。这一质朴无华的问语,表露了诗人对友人关切爱护的深厚情意。送别者的感情起始就渗透在字里行间。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不得意”三字,显然是有深意的。不仅交待友人归隐的原因,表现他失意不满的情绪;同时也从侧面表达诗人自己对现实愤懑不*的心情。这三字是理解这首诗题旨的的一把钥匙。诗人在得知友人“不得意”的心情后,劝慰道:“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你只管去吧,我不再苦苦寻问了。其实你何必以失意为念呢?那尘世的功名利禄总是有尽头的,只有山中的白云才没有穷尽之时,足以供你娱乐排遣了。

  这两句表现了诗人很复杂的.思想感情:既有对友人的安慰,又有自己对隐居的欣羡;既有对人世荣华富贵的否定,又似乎带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联系前面“不得意”三字看来,在这两句诗中,更主要的则是对朋友的同情之心,并蕴含着诗人自己对现实的愤激之情,这正是此诗的着意之处和题旨所在。从写法上看,前面四句,写得比较*淡,似乎无甚意味,至此两句作结,诗意顿浓,韵味骤增,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当然,这两句也不是*空而起的,而是由前面看似乎*淡的四句发展而来的,如果没有前四句作铺垫,这两句结尾也就不会给人这样强的“清音有余”(谢榛语)的感觉。

  王维《送别》赏析 3

  原文

  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韵译

  请你下马喝一杯美酒,我想问问你要去哪里?

  你说官场生活不得志,想要归隐南山的边陲。

  你只管去吧我不再问,白云无穷尽足以自娱。

  赏析

  唐代诗人王维,大多数人知道他对佛学有所领悟,在他的许多诗中有一种禅静的空明灵静的感觉。但是,在他的有些诗中,却有一种道的味道,就是他的送别下马饮君酒诗,道的味道就很重。

  禅味在诗中表现为一种空静,虚明,灵智的精美感。所以,对于禅味浓厚的诗,许多都很注意诗的格律与对仗,使诗的形式上做到精美,然后是意境上对仗,做到动静相宜,虚明兼空,从而使诗具有灵性,仿佛月光一样玲珑剔透。因为佛是主要让人从内心修起,所以,一般的诗的意境都具有某种封闭性,以求在这个封闭的环境中,使意境无比的精美。在此基础上,使得心灵得以净化,以通向禅觉。拿床前明月光一诗来说,此诗的意境就是相对封闭的,只是由月光泄落床前,从而勾起了思乡之情,整诗精美,而其境只是床前一片月光。独坐幽篁里一诗,其境也是封闭的,只是选取一个景点,然后将外围的事物都模糊化了。再拿白日依山尽来说,此诗虽然提到白日,山,黄河,海,楼等,看似景远,但是其诗的意境还是封闭的,最终收到了一个固定的楼里。而且使成了说理诗,使诗味无多,而理性突起。

  但是,王维的这首送别诗则不然,这首诗以极*白的语言写出来,舒叙了一个生活上很细微的情节,然而他的意境却是无限遥远的。开始只是在路边相遇友人,同时饮酒,然后问话,朋友回答,而其意缈缈。这首诗我不知*仄是否合律,但是整诗却不对仗,而每一句都是按事情的发展情况**淡淡的写出,不着一点做诗的痕迹,所以,此诗来得很自然。虽然来得自然得宛若随便,但是诗的味道很浓,其境意无穷尽。如果将诗划类的'话,我想此诗应做为叙事诗,因为每一句话都是写的诗或是诗中人物很自然的话语,但是正是这些句子,却反映了许多内容,正如王维的别的诗一样,此诗也是诗中有画,这个画景并不是作者有心去采摘来的,而是适时碰在一起了。下马饮酒,问答,遥指远山,白云缥缈。这首诗又表现了情,朋友相见苦涩的喜悦,朋友之间的关心,以及朋友的失意,还有就是白云无尽时的感叹忧伤。而这些都来自于诗外,却是诗所含有的东西。

  回过头来再说道与这首诗的联系,《道德经》中的道提倡的是一种无为的思想,一种取于自然的思想,一种不加人为雕琢的思想,一种周而复始,生而弗有,为了弗持的绵绵不绝的思想,最后还有一种大道通幽微的思想。这首诗它来源于生活的片段,不经雕琢而天成,随心记事而情在,这是这首诗的天成自然与无为特点,正是由于他的无为,使得这个故事虽然以但去莫复问为结,但是却更由于这个不问,而带来的思虑就更多了,从而形成白云无尽时。白云无尽,人生缥缈,思想也感觉到了一种缈小而微弱。感到的是面对人世的繁杂与不适,面对的是青山无尽头,白云绵绵不绝而变化无穷的自然。人面对这些,思想感觉到了天地万物的宏大,感到了自然变比的奇妙。从而融合在无尽的大自然变化之中,成为人世与自然的一个分子,参与着人世的变迁与大自然的变化。这种感觉已经入于道的玄微了。

  王维《送别》赏析 4

  送别

  唐代: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译文

  请你下马来喝一杯酒,敢问朋友你要去何方?

  你说因为生活不得意,回乡隐居在终南山旁。

  只管去吧我何须再问,看那白云正无边飘荡。

  注释

  ⑴饮君酒:劝君饮酒。饮,使……喝。

  ⑵何所之:去哪里。之,往。

  ⑶归卧:隐居。南山:终南山,即秦岭,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陲:边缘。

  ⑷但,只。

  赏析

  这首诗写送朋友归隐。全诗六句,仅第一句叙事,五个字就叙写出自己骑马并辔送了朋友一段路程,然后才下马设酒,饯别朋友。下马之处也就是饯饮之地,大概在进入终南山的山口。这样就把题旨点足。以下五句,是同朋友的问答对话。第二句设问,问朋友向哪里去,以设问自然地引出下面的答话,并过渡到归隐,表露出对朋友的关切。三、四句是朋友的回答。看似语句*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王维笔下是一个隐士,有自己的影子,至于为什么不得意,放在杜甫等人那里一定有许多牢骚,可在这里只是一语带过,更见人物的飘逸性情,对俗世的厌弃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不得意”三字,指出了朋友归隐的原因,道出了朋友心中郁抑不*。至于朋友不得意的内容,当然主要是指政治上、功业上的怀才不遇。诗人没有明确写出,也不必写出,留以想象空间。五、六句,是他在得知朋友“不得意”后,对朋友的劝慰。他劝朋友只管到山中去,不必再为尘世间得意失意的事情苦恼,只有山中的白云才是无穷无尽的。这里明说山中白云无尽,而尘世的功名利禄的“有尽”,无常,已含蕴其中。这两句意蕴非常复杂、丰富,诗的韵味很浓。句中有诗人对朋友的同情、安慰,也有自己对现实的愤懑,有对人世荣华富贵的否定,也有对隐居山林的向往。似乎是旷达超脱,又带着点无可奈何的情绪。从全篇看,诗人以问答的方式,既使送者和行人双方的思想感情得以交流,又能省略不少交代性的文字,还使得诗意空灵跳脱,语调亲切。

  王维这首《送别》,用了禅法入诗,富于禅家的机锋。禅宗师弟子间斗机锋,常常不说话,而做出一些奇怪的动作,以求“心心相印”。即使要传达禅意,也往往是妙喻取譬,将深邃意蕴藏在自然物象之中,让弟子自己去参悟。王维在诗歌创作中吸收了这种通过直觉、暗示、比喻、象征来寄寓深层意蕴的方法。他在这首诗中,就将自己内心世界的复杂感受凝缩融汇在“白云无尽时”这一幅自然画面之中,从而达到了“拈花一笑,不言而喻”,寻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王维《送别》赏析 5

  唐代: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译文

  请你下马来喝一杯酒,敢问朋友你要去何方?

  你说因为生活不得意,回乡隐居在终南山旁。

  只管去吧我何须再问,看那白云正无边飘荡。

  注释

  ⑴饮君酒:劝君饮酒。饮,使……喝。

  ⑵何所之:去哪里。之,往。

  ⑶归卧:隐居。南山:终南山,即秦岭,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陲:边缘。

  ⑷但,只。

  赏析

  这首诗写送朋友归隐。全诗六句,仅第一句叙事,五个字就叙写出自己骑马并辔送了朋友一段路程,然后才下马设酒,饯别朋友。下马之处也就是饯饮之地,大概在进入终南山的山口。这样就把题旨点足。以下五句,是同朋友的问答对话。第二句设问,问朋友向哪里去,以设问自然地引出下面的答话,并过渡到归隐,表露出对朋友的关切。三、四句是朋友的回答。看似语句*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王维笔下是一个隐士,有自己的影子,至于为什么不得意,放在杜甫等人那里一定有许多牢骚,可在这里只是一语带过,更见人物的飘逸性情,对俗世的厌弃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不得意”三字,指出了朋友归隐的原因,道出了朋友心中郁抑不*。至于朋友不得意的内容,当然主要是指政治上、功业上的怀才不遇。诗人没有明确写出,也不必写出,留以想象空间。五、六句,是他在得知朋友“不得意”后,对朋友的劝慰。他劝朋友只管到山中去,不必再为尘世间得意失意的事情苦恼,只有山中的白云才是无穷无尽的。这里明说山中白云无尽,而尘世的功名利禄的“有尽”,无常,已含蕴其中。这两句意蕴非常复杂、丰富,诗的韵味很浓。句中有诗人对朋友的同情、安慰,也有自己对现实的愤懑,有对人世荣华富贵的否定,也有对隐居山林的向往。似乎是旷达超脱,又带着点无可奈何的情绪。从全篇看,诗人以问答的方式,既使送者和行人双方的思想感情得以交流,又能省略不少交代性的文字,还使得诗意空灵跳脱,语调亲切。

  夕阳西坠我关闭柴扉。

  春草明年再绿的时候,

  游子呵你能不能回归?

  【赏析】

  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一定。惜别之情,自在话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么呢?诗人在把生活剪接入诗篇时,剪去了这一切,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的。

  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而“归期难必”,正是“离思方深”的一个原因。“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这样,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要讲的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前面说,从相送到送罢,从“相送罢”到“掩柴扉”,中间跳越了两段时间;这里,在送别当天的日暮时就想到来年的春草绿,而问那时归不归,这又是从当前跳到未来,跳越的时间就更长了。

  王维善于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深厚、真挚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远。这首《山中送别》诗就是这样。

  【名家点评】

  刘辰翁《王孟诗评》:占今断肠,理不在多。

  敖英《唐诗绝句类选》:只标地写情而不缀景。

  李沂《唐诗援》:语似*淡,却有无限感慨,藏而不露。

  凌宏宪《唐诗广选》:顾与新曰:翻用楚词语意,脱胎换骨,更为深婉。

  唐汝询《唐诗解》: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子之归期难必。

  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唐云:得汉魏和缓气。

  吴煊《唐贤三昧集笺注》:此种断以不说尽为妙。结得有多少妙味。

  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翻弄骚语,刻意扣题。

  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所送别者,当是驰骛功名之士,而非栖迟泉石之人,结句言“归不归”者,故作疑问之词也。

  林庚《唐诗综论》:“年年”二字它原是一个流水的感觉,……它是说明时间的,而‘明’字则似乎是反时间的,岁月原如流水,而‘明’字却让它出现在一个照眼的感觉上。这便是诗歌语言的魅力,仿佛那春草就将绿得透明了,那么,王孙该怎么办呢?春天的光辉与那勃勃的生气,它乃是一切的开始之开始。而且世界上一切的消息原都不甘于寂寞,于是遂非柴扉所能掩了


王维《送别》赏析 (菁华6篇)(扩展2)

——王维伤感送别诗实用五篇

  王维伤感送别诗 1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王维伤感送别诗 2

  送君尽惆怅。复送何人归。

  几日同携手。一朝先拂衣。

  东山有茅屋。幸为扫荆扉。

  当亦谢官去。岂令心事违。

  王维伤感送别诗 3

  魏国应刘后,寂寥文雅空。

  漳河如旧日,之子继清风。

  阡陌铜台下,闾阎金虎中。

  送车盈灞上,轻骑出关东。

  相去千馀里,西园明月同。

  王维伤感送别诗 4

  明到衡山与洞庭,若为秋月听猿声。

  愁看北渚三湘远,恶说南风五两轻。

  青草瘴时过夏口,白头浪里出湓城。

  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何须吊屈*。

  王维伤感送别诗 5

  送君南浦泪如丝,君向东州使我悲。

  为报故人憔悴尽,如今不似洛阳时。


王维《送别》赏析 (菁华6篇)(扩展3)

——《送别》教学设计 (菁华6篇)

《送别》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教师范读

  三、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四、赏析这首诗

  第一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荆门,山名,在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形势险要,历来有“蜀楚咽喉”之称。楚国,今湖北一带在春秋战国时期都属于楚国。李白这首诗是写于青年时期,即乘船顺江离川之际。此时李白才二十四岁,是第一次离开家乡,比起他以后的走南闯北、浪迹天涯的一生游历来说,荆门之行实在算不得什么,可的确是他生*第一次走这么远的路,又是乘船走水路,所以路途就显得格外遥远而漫长。到达荆门山下时,蜀中家乡的山川已不复在望,所以不论是在地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觉得离家乡已经十分遥远了,因而这首诗的头两个字就是“渡远”,他感到来到了一个与家乡完全陌生的地方,从蜀入楚,他在心理上,是把荆门山当做家乡的最后一个标志,通过这座山,就走出了家乡,所以叫“荆门外”。第一句这五个字两组词的确说明了李白的做诗虽然天纵豪情,但是一旦写起律诗来,同样是非常注意字斟句琢、中规中矩的。

  第二联开始描写楚地的山川景物,“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大江流到荆门山时,地势已经渐趋*缓,眼界也随之开阔起来,大荒,是辽阔无边的原野。李白刚刚从*高山夹峙的三峡中出来,随着江船的东下,身后蜀中的群山已经越去越远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江汉*原,而长江从落差极大的三峡奔泻而下,至此也渐次*静下来,浩浩荡荡地流向这一片广袤的新天地。这一联是李白写景的最著名的句子,一般来说,李白的名句都是抒发内心的满腔豪情的,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吟天姥吟留别》),都张扬着极其强烈的个性光芒,使人一望便知是李太白的情怀与风格,而无人能望其项背。不过这一联却纯粹是写景,而且与杜甫的“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抒怀》)句式相*,用词相似,气势相当,同为唐诗中最华彩的乐章,而被许多评论家放在一起相提并论。我们知道,李白的精神世界是最容易为山川景物所打动、所感染的,当他突然面对一个与自己二十多年来所熟悉的巴山蜀水完全不同的楚地的“*野”和“大荒”时,不但在视野上大为开阔,而且内心感到一种无形的震撼,充满了喜悦,他要迫不及待地随着大江一起,带着自己年轻浪漫的心和建功立业的情,扑向这一片崭新的天地,“山随*野尽”,预示着作者在船到荆门山时,已将巴山留在身后,已把在蜀中生活的一页翻了过去,留在了记忆之中;“江入大荒流”,是望眼远眺,楚天辽阔,境界超远,宣告了诗人在即将进入楚水之际,已经在憧憬一种全新的人生历程,要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忍不住跃跃欲试、大显身手了。这一联实际上既是写景,同时也是一位有着远大抱负的旷世英才,面对新生活,走向新世界时的真情告白呀!

  第三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然是写景,不过用的是远*结合、虚实相间的写法。飞天镜,天空中飞落的镜子。海楼,即现在所说的“海市蜃楼”。荆门山以下,江流减缓,夜幕降临,在*静的江面上,可以看到有一轮明月的影子在波光中浮动,明月与江水同时出现在笔下,都是李白最喜爱的入诗的景物。月亮在这个夜晚,也不安心于独自呆在寂寞的广寒宫了,她从天上“下凡”来到了人间,跳入了江中,浮上了水面,宛如一面明亮的镜子,她随着江面的涟漪而愈发显得摇曳生姿,并且与江船一起结伴前行,是那样的情意绵长,含情脉脉。写过柔美的夜景,李白意兴未尽,大笔一挥,又勾勒出绚丽的日景,“云生结海楼”,月落之后,黎明降临,天空彩云,舒展起伏,变幻万千,不时出现海市蜃楼般的奇观。可以断定,初出四川的李白此时肯定没有见过真正的海市蜃楼,但是他却大胆地运用这一在沙漠中才会出现的景物,来形容他面前那无限高远的荆楚天地间变化莫测的景象。其中所传达出的最重要的信息,就是李白此时那种出得峡来以后,豁然开朗的心胸与跃跃欲试的豪情。“飞天镜”也好,“结海楼”也好,在崇山峻岭、江水湍急的三峡之中,是不可能领略的,现在不论是夜晚,还是晴日,都可以“极目楚天舒”了,以明亮如镜的月影反视江流的*缓,用层出不穷的云楼衬托江天的辽阔,这一联,一上一下,一远一*,白昼夜晚,明月彩云,把作者本人一直生活在蜀中,初次出峡,见到广漠*原时的欣喜与振作一览无遗地合盘托出,使人们既欣赏了大自然的奥妙,又体会到了诗人那充满年轻活力的脉搏,写景即是抒情,状物更是言志,从颔联和颈联这四句诗中,你能说年轻的李太白不就已经俨然成为一个融情入景的行家里手?

  全诗的最后一联也写得十分精彩,“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正当李白陶然沉醉于荆楚大地神奇旖旎的风光而思绪万千之时,船外那无语东流的江水却不知怎的,引发了他思乡的情怀。李白从小在蜀中长大,从“五岁诵六甲”开始,遍访蜀中名山,早年读书于江油县的戴天山中,后来又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一草一木,都怀有深挚的情感。现在“辞亲远游”,乘船离开四川,如今已经远离故土了,心中难免依依不舍,而这种对家乡的留恋之情一时又无处宣泄,结果聊胜于无地在江水中找到了寄托,他不说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却说从家乡来的江水一路上对自己殷勤呵护,万里护送,这种看似无情却有情的写法使得全诗在结尾处显得分外凝重含蓄。王夫之在《唐诗评选》中说这联结句“得象外于圜中,飘然思不穷。”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不过全诗直到结束也没有一个字提及“送别”朋友的离情别恨,看来这首诗并不是什么赠别朋友,而是诗人自己在远离故土之际向家乡告别,所以,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说这首诗题中说“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以这种形式来告别自己的家乡,除了李白之外,还真找不出第二个人了。

  五、问题探究

  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提示:——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2、《渡荆门送别》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提示: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3、这一联中有一个字用的好,找出来谈谈好在何处。

  提示:“随”字将群山语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4、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景,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提示:“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江岸辽阔、**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原时欣喜的感受。

  5、尾联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6、抒发作者乡愁的是哪一句?

  提示:“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从景物方面着笔,表现的是作者写出浓浓的乡思。

  7、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描绘的?

  提示:“山随*野尽,江人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按由远到*的顺序写的。

  8、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

  提示:“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的原野。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原旷野寥廓高远的景色。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9、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通过对长江*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六、齐读,背诵这首诗。

  七、课堂小结

  李白的《渡荊门送別》诗历来为诗坛所注目,这不仅是因为第二联写得气势非凡,大气包举,更是因为全诗充滿了一种无人可及的浪漫情调。开头写荆门一带的江山形势,尤其着力描写了长江出三峡、入*原的浩荡之势。全诗以“渡远”始,以“送行”结,从开篇到结尾一气呵成,給人以回肠荡气的美感享受,丝毫沒有送別诗所慣有的感伤与悲凉,是千古奇诗。

  八、布置作业

  1、欣赏此诗,选出有错的一项 ( )

  A、“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的景象是立足于行舟上的所见。

  B、“天镜”与“海楼”分别指的是水中明月和海市蜃楼。

  C、这首五言律诗是一首送别诗。写的是诗人送别友人。

  D、“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表达式了诗人对故乡的留恋。

  2、用文字把自己阅读这首诗的感受写出来。

《送别》教学设计2

  教学程序:

  一、复*导入,初步设疑。

  1、出示课题,齐读课题。今天是哪位小老师为我们板书的,请我们的一日之师带领大家读一下课题。谢谢

  2、出示古诗,指名读诗。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知道了李白在黄鹤楼上设宴为好朋友孟浩然饯行。李白目送友人,心情非常激动,吟出了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课件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⑴自读古诗。请同学们读一读这首诗,看看针对这首古诗你有哪些问题要问?

  ⑵指名交流自己的问题。谈话激趣:下面让我们交流一下……

  同学们有很多疑问,学贵有疑。我想通过认真学*课文后,你们的这些问题一定会迎刃而解。

  4、过渡:

  1)、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读课文。(自由读)

  2)、现在拿起手中的笔,把与这些问题有关的课文内容圈画出来。(学生动手圈画)

  3)、以小组为单位,把你找到的答案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小组讨论,师巡回指导)

  5、针对第一句诗句,你解决了哪几个问题?

  故人“指的是谁?为什么称为“故人”?

  师:“烟花三月”是怎样的三月呢?你从哪里知道的?(幻灯出示画面及第2段内容)

  生:繁花似锦的三月。

  生:鸟语花香的三月。

  生:百花怒放、景色艳丽的三月。

  师:同学们知道吗?自从李白写下这句诗后,原本著名的城市扬州更有名了,一直到今天,尤其到了三月,人们纷纷赶往扬州,欣赏那里的美景。而“烟花三月下扬州”被后人称为“千古丽句”。一起美美地读这句诗。

  二、朗读话别,感悟话别。

  1、过渡:送君千里终须一别。这藏在心里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让我们一起去目睹那感人的一幕吧!指名读第二小节

  2、一对好朋友就要在这里分别了。他俩此时的心情怎样呢?

  3、学生交流,出示句子1: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⑴你是怎样理解“依依惜别”这种感情的?(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

  ⑵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他们的行为与心情吗?

  (因为他俩都不愿意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所以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

  ⑶让我们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齐读这一句话。

  4、师:离愁别绪在心底,情难启,口难开,可有些话总得说出口,听一听两位大诗人是怎样话别的?

  教师范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1)师:听完他们的话别,你还能从他们的言语中看出些什么呢?

  生:我看出李白很崇拜,很敬仰孟浩然。

  生:我还能看出孟浩然虽然也很难过,但他比李白年长,所以他试图安慰李白不要太难过。

  生:我也看出孟浩然不愧是李白的兄长和老师,他安慰李白不要太难过。

  师:是呀,洒脱、率直的李白将自己满腔的情感都流溢在句里行间了。拿起笔,读读李白的这番道白,边读边思考,哪里看出他对孟浩然的敬仰,对这次分别的不舍?

  (学生边读边划边感悟与思考。)

  (2)师:(多媒体)我们一起来交流。

  生:“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就请您满饮次杯吧!”我从李白言语中对孟浩然一系列的尊称中看出他的敬仰之情。李白称孟浩然为夫子,而我知道,在古代,“夫子”是对那些有才学有人品的人的尊称;“您的人品,您的诗篇,结识了您,一直把您当作,请您”短短的一段话别,李白竟用了这么多个您,我觉得,他不只是一般的敬仰孟夫子,而是非常的敬仰。

  师:老师现在也很敬仰你,因为你不仅读明白了李白的语言,还将他的内心分析的这样透彻、准确,我觉得你能做李白的半个知音了。真是不简单。其余同学还有高见吗?

  生:“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我知道,李白与孟浩然不是一般的普通朋友。在*自古就说“长兄若父”,还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李白说孟浩然是自己的兄长和老师,可见,孟浩然在李白心中有多高的地位。

  师:请给他掌声,感谢他用丰富的历史知识解读了李白,解读了课文。我们可以用一个成语形容他们的关系,孟浩然真是李白的良师益友呀!

  生:“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誉”是指好的名声。李白赞扬孟浩然的才学,诗篇名满天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师:李白多么的敬仰孟夫子呀,让我们带着无比敬仰之情,朗读这两句话。

  (生齐读第三自然段中李白话别语的前两句)

  (3)你通过课外的阅读,对孟浩然的人品或诗篇有哪些了解?

  (相机指导读出敬仰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伤感>。)

  (4)师:生活中突然就要失去一个良师,一个益友,一个兄长,一个知音了,李白能不难过,能不伤神吗?一齐读:

  生齐读第三自然段中李白话别语的第三句“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师:还没分别呢,李白就担心哪天才能再见,就期盼何日才能重逢。足见对于孟浩然的离开,对于这次分别,他是多么的不舍呀!再读:

  (生齐读第三自然段中李白话别语的第三句“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师:劝君更尽一杯酒,因为帆船启航,将不见故人。一起读出李白的不舍,读出李白的难过!

  (生齐读第三自然段中李白话别语的第三句“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5)师:真是兰舟未发已盼君回呀,面对友人的道白,面对故人的深情,孟夫子感动极了,人生能得这样的知己,我还有什么遗憾的呢?他“接过酒杯,一饮而尽。但毕竟他比李白年长,他得一面将自己的眷恋之情隐藏,一面安慰好自己的好兄弟。

  (指名读。读孟浩然的话别之语“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师:孟浩然引用王勃的这句诗,你能理解它的意思吗?

  生:王勃说,世界上有你这样的知己,就算不在一起,远在天涯海角,也像邻居一样的*。

  师:孟浩然引用这句诗,是想向李白表白什么呢?

  生:他要李白知道,真正的朋友,人虽然不在一起,但因为友谊,心能靠的很*。

  生:他要告诉李白:别难过,我们不是永远分开,还会重逢的。

  生:他要告诉李白:我们的友谊不会因为远隔千山万水而受到丝毫的影响。我们的心永远在一起。

  生:他要李白乐观起来,因为没有今天的分别就没有明天的重逢,今天的分别是为了明天的再见。

  师:是呀,正如他后面讲的,我们的分别只是(生:暂时的)虽然分别了,但友谊却(生:永世不绝)

  师:李白听了友人的话,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心情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生:他会开心起来,是呀,孟兄所言极是,我们不是永别,用不了多久就能再见了,不要那么伤感。

  生:他会想,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呢?心中牵挂就够了。

  师:带着你的理解,用如兄长,似老师一般的口吻,安慰安慰李白。

  (生齐读孟浩然的话别语。)

  5、分角色表演话别的情景。师: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让我们也举起酒杯,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他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同学们请你们在班级中找你的好朋友,一个演李白,一个演孟浩然,可以用上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发挥想象用上自己的语言,可以站起来练一练。

  (学生自己练*)

  表演前,下面的同学有什么宝贵的经验要告诉这两位同学?给他们指点一下。

  开始表演。(道具:一次性纸杯2只)(一人读提示的话。)

  评一评。

  还有人愿意上台来表演吗?

  三、心随船去,想象内心。

  1、过渡:天下没有不散的宴*。终于,孟浩然登上了船,挥手与李白告别,下面我们看第二句诗。指名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请同学们读读第四自然段,看看哪些句子可以理解这句诗?

  3、讨论交流,指导朗读。师:“孤帆”指?

  生:一只帆船。

  师:老师有疑问,长江上不仅是沙鸥点点,我觉得一定还白帆片片,而李白的诗中为什么说只有一只帆船呢?

  生:因为李白只凝视着孟浩然乘坐的那只帆船,他全神贯注的只看着那一只载着友人的帆船,其他的都似乎没看到。

  师:“尽”指消失的意思。“唯”、“天际”呢?

  生:是只的意思,天际是天边。

  4、理解“伫立”、“凝视”

  5、师:同学们,你能猜猜此时伫立岸边,举目远眺的李白心里正想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吗?

  生:想当初,我们一起吟诗作赋,把酒言欢,携手同游,好不快哉。

  生:想当初,我们秉烛夜谈,同塌共枕,真是形影不离呀。

  生:而如今,我们天各一方,远隔万水千山。

  生:不久后,我们一定还能重逢,孟兄,我还在此地等待您的归来

  6、指导朗读。师:多么真诚的朋友,多么真挚的友情呀,一齐满含眷恋之情地读:

  (生齐读第四自然段)

  四、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引读第五自然段。(别时的话语仍在耳边回响,往日一起饮酒作诗的欢快场景一幕幕又在眼前浮现。)

  2、所以: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生齐读)

  3、师:学完李白创作这首送别诗的背景,再看这首诗,相信你一定能轻松而准确地理解它的意思了吧?请同学们与同桌一起将诗的意思完整地说一说。

  五、积累拓展,情感迁移。

  过渡:自古多情伤离别,多少文人墨客因离情别绪而留下千古名篇。昨天,老师已让你们收集了一些送别名诗句,谁愿意与大家一起来分享的。

  《别董大》《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朱大入秦》《芙蓉楼送辛渐》

《送别》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提纲挈领地了解剧情,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与性格特征。

  (二)通过探究体会课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体会学*课文修辞方法多种多样、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的语言特色。

  二、教学设想:

  1、直接导入。

  2、简介《西厢记》故事情节。(课下注释很详细,老师读一下,稍加润色,使之更完整、详细。)

  3、显而易见《长亭送别》是崔莺莺送张生去赶考,考取功名的,我们早上已把课文读了一便,除了张生,莺莺还有谁?(老夫人,和尚,丫鬟)。

  在哪里送别?(长亭)“亭”指哪里?(古代设在道路旁的公房,为远行之人送别或停宿之用。例如:李白“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对长亭晚,寒蝉凄切”)

  4、快速读课文理清情节结构:

  全折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科白和【端正好】等三曲),是赴长亭路上的场面,写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第二部分(“做到见夫人科”至“专听春雷第一声”)是长亭饯别的场面,主要刻画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第三部分(【四边静】至“小生又生此念”),是临别叮嘱的场面,主要表现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

  第四部分(【二煞】至结尾),是分手后的场面,描写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5、再读课文,讨论问题

  既然是送别,想想莺莺是一种什么感情,心理?

  从文中找出能体现莺莺心理感受的语句:…………试加分析。

  莺莺感情概括:

  A、痛苦(害怕考不中,一则父母不答应:二则他考不中自觉无脸回来见莺莺就不回来。其实,在古代一个像张生这样的白衣书生很难考中,想想当时残酷的血淋淋的科考制度,那是十万里挑一啊,张生就那么优秀?再者像张生这样深陷爱情,哪有心思读书!学业已荒废不少了!希望更渺茫了。如果考中,害怕他喜心弃旧,一去不返。所以考中考不中,都意味着永久的分别,莺莺已看到这种严酷的现实。这不是暂时的分离,意味着永远的失去。面对现实,希望何其渺茫!自然便痛彻肺腑。)

  B、无奈(自己是无法不让张生不去的,这是老夫人的旨意。另外,张生又没有想到私奔,也不可能想到,毕竟他认为读书仕进是他们爱情的唯一出路,就是不为爱情,考取功名也是他们实现自我理想的唯一一条路。即使私奔又怎样?只有饿死。)

  C、愁闷(自己一腔话,怎对张生说?又有老夫人在场,没有尽诉衷肠的机会啊!)

  (引导学生分析:我提倡一种圆融的分析,揉到一块儿去。对于学生提出的句子,在修辞上,用典上,表情达意上等诸方面系统分析,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它语言的魅力,让学生知道经典好到底好在哪里?这里分析是关键,网上对课文语言的分析很多,这里不再赘述。)

  接着,还可引导学生将课文与关汉卿的《窦娥冤》进行比较,体会两位大师的不同语言特色。(最好由学生发言、然后归纳。)

  《长亭送别》语言华美典雅,以富于文采为特色:

  (1)善于以景物描写设置戏剧环境,渲染气氛,情、景交融,情、境合一,富于意境美,语言委婉隽永;

  (2)较多地借用或化用古代诗词的语句乃至意境,善于将古代诗词中典雅凝炼的语句,与生动活泼的民间口语融为一体,语言更具有诗化的特点;

  (3)修辞方法多种多样。

  《窦娥冤》语言朴实无华,以“本色”见长:

  (1)直抒胸臆,感情浓烈,语言直白;

  (2)多用白话,多用方言词语,语言通俗,更具有口语化的特点;

  (3)较少使用修辞方法。

  6、“我看崔莺莺爱情观”由学生讨论,但不能空口无凭,从文中找到例证!(这有些热闹。)

  7、分析完之后,一定要留时间让学生诵读,并背会某些精彩语句。

《送别》教学设计4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学*课文中的生字词,通过对具体的词语的理解,对语言的品读,理解课文内容,学会利用课文中的语句理解诗意;

  3、在对诗文的反复有感情的朗读揣摩中,感受李白与孟浩然的深厚感情,体会两人离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

  1、利用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

  2、感受李白与孟浩然的深厚感情,体会两人离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突破重点的方式:

  1、以诗统领全篇课文的解读(从诗入、在理解诗中读、从诗出、以诗结);

  2、以“送别”为文本的结构线,把握住文本的结构脉络(谁送谁?在何时何地送?怎样送?)

  3、以“依依惜别”为文本中蕴含的情感线,紧扣感悟、体会两人的深厚友谊。

  教学准备:

  1、PPT课件;

  2、学生预*课文准备李白、孟浩然的诗,表示离别的诗。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课文生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感受李白、孟浩然的深厚友谊;

  2、诗文对照初步整体感诗的意蕴,理解时的一、二两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咱们认识吗?但是,昨天晚上我却在想着你们,知道为什么吗?那我们马上要一起学*那一课,知道了吧。

  (相机板书课题,学生跟着书空、读题、简介黄鹤楼)

  昨晚预*了课文读了几篇?预*了,又读了书,可不能白读,敢试一试,挑战一下自己读后的效果吗?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学生读,

  点出两个生字:孟唯

  (整体感知诗的类别特点——送别诗、押韵公正、脍炙人口……适时点评,了解学生目前对文本已有感知状况,并作出相机调整。)

  二、利用学生对文包诗的已知学法,引导学生自学课文。

  1、这首诗与课文内容有什么样的关系?这样的课文以前学过吗?要想把这类课文中的古诗意思读懂,是什么方法?

  2、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的生字词自学情况。

  (1)学生在预*的基础上读课文,老师和其他听的同学点评。

  (2)适时解决每段中的生字读音及意思。重点词语点拨:

  饯(jian)行:根据偏旁理解“饯”;结(jíe)识;暂(zan)时友谊(yi)

  伫(zhu)立;按捺(na)不住:换词“控制不住”;脍(kui)炙(zhi)人口:好的文章大家都喜欢读。

  (3)出示课文中的插图1请同学们用书中的词描述图中的景物,带着理解读出词中意味:

  用图理解:“暮春三月”“俯临长江”、“飞檐凌空”;

  利用图理清“暮春三月”与“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关系;

  利用图词结合,整体概括全文大意。

  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

  江边江上景物——烟雾迷蒙、繁花似锦、杨柳依依、沙鸥点点;

  人物事情——伫立、凝视、、孤帆、依依惜别。

  3、再读古诗,说诗意。

  三、精读一、二两自然段,一名楼相送的真心,深入理解古诗前两句。

  过渡:理解了大概意思还不够,诗得细细咀嚼带能真正体会其中的味道。

  1、出示古诗前两句,请同学读试着用书中的语句来理解诗意。

  重点提示:

  (1)看图和读课文第三段中的“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理解“西辞”、“下扬州”;

  (2)读课文第一段“理解“烟花三月”

  烟”——烟雾迷蒙;“花”——繁花似锦。

  (3)连起来说两句诗的意思,然后再读这两句。

  过渡:就这样从表面看着两句的意思已经明白了,我们感到了春天的美丽,与好朋友在此美景中赏玩,应该是件快乐的事,他们真得很快了吗?

  2、出示第二自然段,请同学们读,说自己的感受。

  重点提示:

  (1)“一会儿……一会儿……”(两人心都不在赏景上,让学生揣摩此时此刻李白和孟浩然藏在心中话语、感受,相机点出“依依惜别”的意思。读出这种感情。)

  (2)再读前两句古诗,读出诗中隐含着的感情。

  (女生读课文内容,男生读古诗句)

  3、激发探究:李白为何选择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

  (1)联系前面的介绍,激发学生体会“名楼送名士”对朋友的尊敬、感情深厚的真心表示,用心良苦;

  (2)再读古诗,深入体会诗的意蕴。

  板书:名楼——真心相送

《送别》教学设计5

  第一课时

  [课时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解《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里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暂时、凝视造句。

  3、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挂图、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20 黄鹤楼送别

  2、解释题意:黄鹤楼在今湖北省武汉市蛇山,始建于公元223唐朝大诗人李白在这里送别他的朋友孟浩然,还写下了一首这篇课文就是写送别的情景和介绍这首诗的。

  二、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

  (1)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并在生字上端注音,特别是其中的*翘舌音、前后鼻音和三拼音节。读准生字的发音。

  (2)联系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下列带点字及词语的意思:

  饯行 暂时 孤帆 脍炙人口 唯见 满饮触动 依然 伫立 凝视 惜别

  (3)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最后四行诗句并入第5自然段),读顺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含带点字的词语。(见上)

  (2)指名读词语,特别注意读准其中带点的生字拼音兼三拼音;饮yin,前鼻音;暂zan,*舌音兼前鼻音;脍kuai,三拼音;炙zhi,翘舌音。

  (3)指名解释词语,教师敲定答案。

  饯行:设下酒食送行。 暂时:短时间里。

  孤帆:指只有一只帆船。帆是挂在桅杆上的布篷,可以利用风力使船前进。(利用插图画面事物来理解)

  脍炙人口:美味人人爱吃的意思,比喻好的诗文大家都称赞。脍是切得很细的肉,炙是烤熟的肉,都是美味。 唯见:只见。

  满饮:喝下满杯酒。 触动:碰到。 依然:还这样。

  伫立:长时间站着。 凝视:聚精会神地看 惜别:舍不得分别。

  (4)指名5人分自然段试读课文

  三、讲读课文

  1、第1自然段。

  (1)指名读。(出示“暮春三月美景”)

  (2)齐读第1自然段。

  2、第2自然段。

  (1)指名读。(板书:俯临长江 飞檐凌空 仰望 远眺)

  (2)什么叫俯临和飞檐凌空?请看书上插图。(俯临就是下面靠着的意思,飞檐是翘起的檐角伸向天空)点示:黄鹤楼高高耸立在江边气势不凡。

  (3)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这里的依依是什么意思?(形容互相依恋着)

  点示:这说明两个人只是在看景,没有说话,各自的友情依恋不舍。

  (4)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写黄鹤楼的气势和两人看景)

  (5)齐读第2自然段。

  3、第3自然段。

  (1)指名读。(板书:饮酒 话别 友谊不绝)

  (2)李白称孟浩然为孟夫子是什么意思?自答:孟浩然比李白大12岁。古人称老师为夫子。李白对孟浩然就这样称呼,是表示对他的尊敬。

  (3)李白对孟浩然的评价是什么?(人品令人敬仰、诗篇誉满天下)人品是什么?(人品指人的品德)什么叫誉满天下?(意思是天下的人个个都称赞)

  (4)李白向孟浩然话别中还点出了盂浩然这次要去的地方是扬州,为什么说您就要顺江东下?(因为长江水是由西向东流的,扬州在黄鹤楼东面很远的地方,所以说顺江东下,前往扬州)

  (5)孟浩然在话别时说了什么?(学生答)(出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请齐读一下。

  (学生读)问:这两句诗是谁写的?

  谁还记得王勃,他是什么人?(王勃是唐朝初期的大诗人)

  教师解释这两句诗的意思:

  天下只要有知己好友,哪怕远隔天边,也觉得就像*邻一样。海内指国境以内,比邻意思是并排的邻居。

  请再齐读这两句诗。(学生齐读)

  提示:孟浩然话别时引用王勃这两句诗,所以是在双引号里套用了单引号。

  问:孟浩然引用这两句诗是要表示什么意思?

  (表示彼此虽然暂时分别,可友谊是永世不绝的)

  (6)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这一自然段写李白和孟浩然饮酒话别,表示友谊永在)

  (7)齐读第3自然段。

  4、第4自然段。

  (1)指名读。(板书: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 白帆远去 消失蓝天 伫立 凝视 春水浩荡 流向天边)

  (2)杨柳依依的依依是什么意思?(形容柳枝柔弱,随风摇摆的样子)为什么用点点来表示沙鸥的数量?(因为是远望沙鸥,眼看只是一点一点的小东西)

  (3)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表示什么意思?(表示盂浩然乘的船越走越远,终于看不见了)李白此时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能看到什么?(学生答)请大家想象一下李白这时的心情会是怎么样。(怅惘若失,思绪万千……)

  (4)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李白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登船远触景生情)

  (5)齐读第4自然段。

  5、第5自然段。

  (1)指名读。(板书:吟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诗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之广陵是什么意思?自答:广陵是扬州的别名,之是到……去的意思,之广陵就是到扬州去。

  (3)齐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全诗。

  (4)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写李白心情激动,吟出著名的诗篇)

  (5)齐读第5自然段。

  四、用钢笔描红、临写生字

  1、教师范写,提示注意点。

  孟:饯:酒:饮 暂:帆:脍:炙:孤:唯:

  2、学生描红、临写生字。教师巡视,纠正不正确的写字姿势。

  3、展示写得好的字,表扬字写得好的同学。

  五、布置作业

  1、读抄词语,(文后练*3,暂不做造句)每个抄两遍。

  2、练读课文,练背诗句。

  3、借助看插图,将课文有关内容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四句诗一一对应,理解诗句的意思。

  4、练*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第二课时

  [课时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进一步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加深体会。

  3、通过排演课本剧,让学生能够在边体味文章边指导表演的过程中,能够进一步对照课文与诗,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使文章的朗读更有感情 (难点)

  4、 通过文章的与友惜别,触发学生寻找相关诗文的积极性,再加以浅析性地比较,得以更深刻地体会诗人词句的精妙传神,同时也让学生知道摘抄的益处与应用 (重点)

  [教学准备]

  挂图、小黑板、相关诗句摘抄

  一、朗读、谈话导入

  1、上一节课,我们学*了《黄鹤楼送别》,按自然段顺序解读了全文,初步感受到诗人话别的情景,领会到他们的友情,哪些同学能带着他们那种依依惜别的感情读课文呢?

  读前提示:其他同学在他们朗读的过程中注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想想如果表演的话,该怎样表演才能体现出两人当时的心情

  (指名5人分自然段读课文)

  (教师出示挂图)

  2、刚才几位同学读得如何?(简单评议)

  [nextpage]

  二、课本剧排演

  (一)激发兴趣,浅析剧情

  1、文章能读好不一定就能表演好,特别是文中人物的动作想做得传神、逼真还得真要下一番功夫!如果让你们表演,你们有信心演好这出《黄鹤楼送别》戏吗?

  2、任何表演都离不开剧本的,你能把下面的表格一口气填好吗?

  (出示小黑板)

  剧名

  人物

  时间

  地点

  事件

  (学生试说后,迅速指名回答)

  看来你们已经掌握了这部课本剧的基本情况了,不过,拿着这样简单的'剧本,演员有没有办法出演?演员表演时主要得有什么(或问:有谁知道剧本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什么)?

  (学生回答不出时,师可适当明示:剧情,尤其是台词、人物动作)

  (二)准备台词,小组试演

  1、这篇课文中已有一些现成的台词和人物的动作了,大家能不能利用这些现成条件,排一出简单的课本剧呢?

  2、四人小组任意搭配出两组,每组两人。一组先做演员,把自己对人物的体会融入要表演的人物身上;另一小组则做导演兼旁白,同时负责全程指导、评议,可中途要求停止,提出自己的看法。表演完,两小组身份互换。至于道具问题,自己开动脑筋。

  (小组试演,教师巡回点拨)

  (三)小组表演,全班评议8

  哪一组同学愿意来表演一次,我们请全班同学做导演,看是否把李白与孟夫子之间依依惜别的感觉表演了出来?

  (边表演,边指导、评议,教师给予适当的鼓励)

  (四)换个说法,解释诗句

  1、文章中最后一段的诗句,大家可能均把它作为现成的台词,咱们的“李白”们大都直接情不自禁地吟出。假如是在现代的话,李白这首诗可以怎么说呢?这段台词怎么改变成为现代的语言,让剧本完全“现代化”呢?

  下面就请各小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看哪个小组能让“李白”同志又快又准地“实现现代化”?注意,可一定要说通啊,别让观众听不明白!

  (学生巡视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反应可作适当提示:看看诗句中的词语能不能与文章前面的词语挂上钩呢?有没有直接对应的词句?)

  2、哪一位同学愿意来表演成了现代人的李白,我们请全班同学做观众,看看能否听明白?

  (评议,可再指名同学说说诗意,同学给予适当的鼓励)

  你们是怎样转换台词的呢?诗句分别与文中的哪些词句相对应的呢?能不能举例说说?

  (指名回答)[“孤”“唯”何意?]

  3、同座之间互相当一回“李白”,互相说说看

  4、小结:

  其实,诗句同课文中自然段意思相对应这样的文章我们以前见过没有?

  (指名回答课名)

  这种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一首诗写作情境的形式,我们称为“文包诗”。今后我们还会遇到。希望大家能用刚才的方法,在预*的时候就可以说出全诗的大意,有没有这个信心?

  三、比较摘抄,体味诗文

  1、我们这篇文章主要是讲了件什么事?

  文中的李白与孟浩然在分别时有些什么表现?说明了什么?

  你们的摘抄中有没有也是送别的诗句?那他们是不是在分别时心情也是一样洒脱?说出来大家一起分析。

  2、师分类型举例。(可适当点评)(小黑板摘选其中一二出示)

  豪爽洒脱型:万点落花舟一叶,载将春色到江南。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君还旧府,明月满前川。

  与君远相知,不道云海深。

  莫怨他乡暂离别,知君到处有逢迎。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此别应须各努力。

  莫言归去人无伴,自有中天月正明。

  两地俱秋夕,相望共星河。……

  含蓄委婉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愁闷痛苦型: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相送巴陵口,含泪上舟行。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强饮离前酒,终伤别后神。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临歧别数子,握手泪再滴。

  一别音容两渺茫。

  劝君更进一怀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锥心泣血型: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此夜断肠人不见,起行残月影徘徊。

  送君肠断秋江水,一去东流何日归?

  人间别久不成悲。天涯相遇一魂消。……

  3、你们在与实*老师分别时是什么心情?你想用什么诗句来形容呢?

  4、现在请大家带着李白与孟浩然在分别时那种依依惜别的感觉,齐读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ⅱ

  2、请大家带着李白与孟浩然在分别时那种依依惜别的感觉齐读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四、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视时间而定]

  1、 分两个大组,一组读,另一组听,再交换读、听一次。

  2、 同座二人交替背、听各一遍

  3、 全班背诵。

  4、 指名背诵。

  五、练*

  1、抄写词语。(文后练*3)

  2、能够不看课本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并会默写该诗。

  3、用暂时、凝视各造一句。

  4、把摘抄的诗句与课文中的诗句比较,写出你比较后的感受。

  附板书:

  25、黄鹤楼送别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送别》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一、本课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并会背诵这首诗。

  2、技能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用"暂时"、"凝视"说话。

  (2)逐步学会基本的自学古诗的方法。

  3、情意目标:

  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二、本课时教学目标:

  在细读课文、品味朗读的基本上,学会《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逐步学会自学古诗的方法。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自主定位

  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25黄鹤楼送别

  2、这节课的学*中你想学到什么呢?

  这一设计既符合"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中的第一条原理:目标控制原理,又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的构建,使学生在最强的学*欲望、最佳的学*条件下进行学*。

  二、诗文对应,初步感知

  1、快读课文,找出表明李白送别孟浩然时情景的词语。(板:依依惜别)

  2、李白把这一情景写成了一首诗:

  (1)课件出示诗句(静止状态的送别情景作背景。)

  (2)配乐范读。

  (3)你喜欢这首诗吗?自己读读看。你认为学*这首诗可以通过什么方法?

  这样设计以优美的画面、抒情的音乐、动情的范读构成了激发学生学*兴趣的磁场,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迸发,同时让学生自己谈谈"学*这首古诗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更是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的具体体现。

  3、初步理解诗句:

  (1)找: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对理解诗句有帮助的句子并划出来。

  (2)读:汇报学*体会,你找到了哪些语句。

  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对应的诗句与语句,静止状态的送别情景作背景。

  (4)说:谁愿意说说诗句意思,会说哪一句就说哪一句。

  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突出相关诗句。

  课件这样设计主要是因为学生的回答具有不可预测性,而我们设计成网页形式,可选性强,加强了师生互动,提高了教学效率。

  (5)议:互相讨论一下,试着把整首诗意思完整地说出来。

  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方式,又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有了第一课时的反复熟读课文,又有了上述三步的诗文对应,再加上这一环节中教者的适当点拔,突破难点可谓是水到渠成。

  4、师生小结:读通顺并能说出意思是学*古诗的第一步。

  三、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1、快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他们依依惜别的句子。

  2、感悟一、二句:

  (1)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a.自由读的基础上一生读。

  b.你已经知道这是体现"依依惜别",怎样才能读得更好?

  c.评读激励,再读。

  d.小结:体会"依依惜别"。

  (2)出示"王勃说得好……像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a.生读中说体会(结合板书:友谊永不绝)

  b.体会"依依惜别"。

  (1)、(2)两部分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顺序不固定

  这两句的出示并没有固定的先后顺序,而是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使得教学过程更具灵活性,从而使教师从黑板、粉笔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开拓更广阔的教学领域。同时我认为这一设计通过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环节,拓展了思维空间,提高了阅读质量。

  (3)谁愿意分角色读,请一对好朋友读。分角色表演。

  (4)课件出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品读谈体会。

  这样设计既使学生在阅读中加深感悟,体会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又以"角色表演"这一特定形式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自主实践性活动。

  3、感悟三、四句:请同学们继续找出文中体现"依依惜别"的语句。

  (1)读:个别读。

  (2)看:课件:李白送别情景的动画场面。

  出示:"岸边杨柳依依,……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这一课件的设计符合媒体组合教学多感官配合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做到视听结合,动静结合,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兴趣和参与意识;这一课件的设计同时也体现了现代教育媒体的延伸功能,向学生提供了当时当地无法看到的现象与过程,加深了学生对"依依惜别"之情的感悟。

  (3)悟:

  a.从哪些词可以看出"依依惜别",(指导"凝视"说话)并在说说感受的基础上再读这一句。

  b.提问:能谈谈你读得好的经验吗?

  c.配乐朗读,再次体会"依依惜别"。

  (4)品: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点拔学生品读。

  2、3两部分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学*顺序不固定

  综观这四步的教学,既展示了媒体组合教学的优化功能,提高了教学效率;又提高了学生参与意识,调节了课堂气氛;还加深了学生感悟,突出了教学重点。可谓是一箭三雕。

  4、师生小结:有感情地朗读是学好古诗的第二步。

  四、升华理解,尝试背诵。

  1、让我们将"依依惜别"之情带入全诗的朗读之中。

  课件出示全诗及送别动画场景,学生挑战朗读,读得好的老师给配上音乐。

  2、谁能尽快背下来,需要准备一下吗?

  3、师生小结:会背诵是学好古诗的第三步。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为了贯彻落实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的要求,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升华理解,通过背诵把"依依惜别"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并在这一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掌握了学*古诗的方法。

  五、自我总结,拓展延伸。

  1、读:动画配合分角色朗读全文:叙述部分、李白、孟浩然、诗句。

  你们愿意读哪儿就挑哪儿的读,剩下的我读。(配乐)

  2、问:(小博士提问):同学们现在谁愿意告诉大家今天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3、练:(小博士挑战):同学们,我这儿有一项以小组开展的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

  阅读专题(1):阅读描写送别情景的古诗,

  阅读专题(2):阅读大诗人李白写的诗,我准备……,你准备怎么做呢?

  这样设计既体现了师生民主合作的理念,又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还贯彻了"综合性学*"的要求,有利于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课件配合下的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为全课又掀起了一个高潮,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动画形象更是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为学生课后语文实践活动的高质量完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王维《送别》赏析 (菁华6篇)(扩展4)

——送别古诗 (菁华6篇)

送别古诗1

  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2、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3、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4、寒雨连江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

  5、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6、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7、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8、少小离乡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9、对此结中肠,义往难复留。

  10、春水别来应到海,小松生命合禁霜。

送别古诗2

  《渡荆门送别》李白(八上课内)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送友人》李白(八上课外)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黄鹤楼》崔颢(八上课外)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八下课外)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月下独酌》李白(九下课外)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早寒江上有怀》孟浩然(八上课外)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山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海夕漫漫。

  《羌村三首》杜甫(九下课外)

  群鸡正乱叫, 客至鸡斗争。驱鸡上树木, 始闻叩柴荆。父老四五人, 问我久远行。手中各有携, 倾榼浊复清。。

  莫辞酒味薄, 黍地无人耕。兵戈既未息, 儿童尽东征。请为父老歌, 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 四座泪纵横。

  《送灵澈上人》刘长卿(七下课外)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八下课内)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送别古诗3

  【篇一:《赠汪伦》】

  李白(唐)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篇二:《送人游岭南》】

  戴叔伦(唐)

  少别华阳万里游,*南风景不曾秋。

  红芳绿笋是行路,纵有啼猿听却幽。

  【篇三:《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杜甫(唐)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篇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唐)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篇五:《别州民》】

  白居易(唐)

  耆老遮归路,壶浆满别筵。

  甘棠一无树,那得泪潸然。

  税重多贫户,农饥足旱田。

  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

  【篇六:《寒江独钓图》】

  马远(宋)

  天涯何处觅佳音,世路茫茫本无心。

  无情未必真豪杰,知交何须同生根?

  垂泪一别人千里,日后寒暖各自珍。

  慷慨自古英雄色,甘洒热血写青春。

送别古诗4

  岸柳萧疏野荻秋,都门行客莫回头。一条灞水清如剑,不为离人割断愁。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落时。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行人攀折处,闺妾断肠时。

  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摧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送别古诗5

  杨柳枝词

  唐·刘禹锡

  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创作背景介绍】

  此组《杨柳枝词》共九首,当为刘禹锡晚年所作。此诗为第八首。旧说是刘禹锡在唐文宗大和六至八年(832~834)在苏州时所作。然据诗意,皆言长安、洛阳风物,恐非苏州之作。这组诗的风格已不似在湘沅、巴渝时期所作《踏歌词》、《竹枝词》那样具有浓郁的民歌风味了。虽仍标民歌题目,但其中已有较多文人诗的味道。这说明民歌到文人手中后,逐渐雅化的普遍规律。清人王士祯在《诗友诗传录》中曾指出《竹枝词》与《杨柳枝词》的区别:《竹枝》泛咏风土,《柳枝》专咏杨柳,此其异也。的确,《竹枝词》组诗每首随意取材,而《杨柳枝词》九首则皆咏杨柳,题材统一;又皆以杨柳拟人或象征,咏物抒情、言理,手法亦一致。杨柳乃北方风物,诗中明言长安及洛阳金谷园、铜驼陌、炀帝行宫等,可推知是晚年在东西二京时期所作。

  由于长期的贬谪生活,刘禹锡有机会接触到湘沅巴蜀的民歌民谣。《旧唐书》本传云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性情。蛮俗好巫,每淫辞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故武陵溪洞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辞也。在唐代,如此认真地学*民歌并取得卓越成绩的,刘禹锡首屈一指。

送别古诗6

  1、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聂胜琼《鹧鸪天·别情》

  2、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李清照《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

  3、握手西风泪不干,年来多在别离间。——纳兰性德《于中好·送梁汾南还为题小影》

  4、别离滋味浓于酒。著人瘦。此情不及墙东柳。春色年年如旧。——张耒《秋蕊香·帘幕疏疏风透》

  5、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6、薄衾小枕凉天气,乍觉别离滋味。——柳永《忆帝京·薄衾小枕凉天气》

  7、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黄景仁《别老母》

  8、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9、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10、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

  11、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一》

  12、离愁万种,醉乡一夜头白。——施耐庵《念奴娇·天南地北》

  13、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苏轼《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

  14、黄菊开时伤聚散。曾记花前,共说深深愿。——晏几道《蝶恋花·黄菊开时伤聚散》

  15、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16、今年对花最匆匆,相逢似有恨,依依愁悴。——周邦彦《花犯·小石梅花》

  17、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周邦彦《蝶恋花·早行》

  18、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杜甫《赠李白》

  19、长条别有风流处,密映钱塘苏小家。——寇准《柳·晓带轻烟间杏花》

  20、江春不肯留归客,草色青青送马蹄。——刘长卿《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


王维《送别》赏析 (菁华6篇)(扩展5)

——送别的诗句 (菁华6篇)

送别的诗句1

  1、别离滋味浓于酒,著人瘦。 ——张耒

  2、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 ——陆龟蒙

  3、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 —— 王维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苏轼

  5、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

  6、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 ——李商隐

  7、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曰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

  8、一曲离歌两行泪,不知何地再逢君。 ——韦庄

  9、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

  10、我自只如当日醉,满川风月替人愁。 ——黄庭坚

  11、别语缠绵不成句。 ——黄大临

  12、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

  13、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 ——郑谷

  14、人间离别尽堪哭,何况不知何日归。 ——赵嘏

  15、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李白

  16、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

  17、*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

  18、云山万里别,天地一身孤。 ——陆苍培

  19、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

  20、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 ——王勃

  21、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

  22、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 杜牧

  23、离别使爱情热烈,相逢则使它牢固。 ——托·富勒

  24、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李白

  25、少日犹堪话别离,老来怕作送行诗。 ——辛弃疾

  26、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 ——李冶

  27、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28、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29、惜别伤离方寸乱。 ——李清照

  30、寒雨连江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

  31、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杜甫

  32、系情外柳丝长,隔花人远天涯*。 ——吴承恩

  3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

  34、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35、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曰花开已一年。——韦应物

  36、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 ——李清照

  37、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

  38、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白居易

  39、东家西舍同时发,北去南来不逾月。 ——李白

送别的诗句2

  1、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卢纶《李端公》

  2 、花柳青春人别离。欧阳修《长相思花似伊》

  3、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李白《送友人入蜀》

  4 、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钱起《送僧归日本》

  5 、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李清照《临江仙梅》

  6 、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韦庄《古离别》

  7 、归来报名主,恢复旧神州。岳飞《送紫岩张先生北伐》

  8 、相思一夜天涯远。晏几道《蝶恋花黄菊开时伤聚散》

  9、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1 0 、金盘玉箸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杜甫《野人送朱樱》

  1 1、老翁山下玉渊回,手植青松三万栽。苏轼《送贾讷倅眉》

  1 2、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苏轼《减字木兰花春月》

  1 3、盛勋归旧国,佳句在中华。温庭筠《送渤海王子归本国》

  1 4、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王之涣《九日送别》

  1 5、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牛希济《生查子春山烟欲收》

  1 6、风雨送人来,风雨留人住。游次公《卜算子风雨送人来》

  1 7、远胜登仙去,飞鸾不假骖。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

  1 8、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苏辙《怀渑池寄子瞻兄》

  1 9、荒村带返照,落叶乱纷纷。刘长卿《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

  2 0、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辛弃疾《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2 1、幽怀谁共语,远目送归鸿。元好问《临江仙自洛阳往孟津道中作》

  2 2、横槊题诗,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文天祥《酹江月和友驿中言别》

  2 3、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2 4、长安大道横九天,峨眉山月照秦川。李白《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

  2 5、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2 6、长剑倚天谁问,夷甫诸人堪笑,西北有神州。辛弃疾《水调歌头送杨民瞻》

  2 7、分明小像沉香缕,一片伤心欲画难。纳兰性德《于中好送梁汾南还为题小影》

送别的诗句3

  1、多情却被无情恼,今夜还如昨夜长。——元好问《鹧鸪天·候馆灯昏雨送凉》

  2、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3、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4、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5、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6、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7、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8、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9、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0、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11、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2、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13、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14、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杜牧《赠别》

  15、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苏轼《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

  16、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17、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8、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9、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送别》

  20、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適《别董大二首》

送别的诗句4

  1.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李商隐《夜雨寄北》

  2.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南唐.李煜《清*乐》

  3.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4.轮台东门送君去,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唐 高适《别董大》

  6.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7.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薛道衡《人日思归》

  8.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9.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10.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11.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12.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13.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14.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15.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李叔同:《送别》

  16.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7.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18.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湘水上,女罗衣,白云堪卧君早归。(李白《白云歌送刘十六归京》)

送别的诗句5

  1. 多情却被无情恼,今夜还如昨夜长。——元好问《鹧鸪天·候馆灯昏雨送凉》

  2.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3.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4.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5.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6.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7.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8.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9.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0.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11.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2.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13.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14.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杜牧《赠别》

  15. 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苏轼《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

  16.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17.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8.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9.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送别》

  20.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適《别董大二首》

  21.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2.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苏武《留别妻》

  23.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24.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

  25. 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李颀《送陈章甫》

  26. 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李颀《送陈章甫》

  27.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王昌龄《送魏二》

  28.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29.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

  30. 明月不谙离恨苦。——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31. 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李颀《送陈章甫》

  32. 断送一生憔悴,只销几个黄昏。——赵令畤《清*乐·春风依旧》

  33. 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韦庄《送日本国僧敬龙归》

  34.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35. 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张先《青门引·春思》

  36.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薛道衡《人日思归》

  37.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

  38.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孟浩然《留别王侍御维》

  39.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一》

  40. 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严蕊《如梦令·道是梨花不是》

  41. 寂寂离亭掩,江山此夜寒。——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42. 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黄庭坚《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支》

  43. 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柳宗元《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44.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45.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薛涛《送友人》

  46.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王维《送沈子归江东》

  47. 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苏轼《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

  48.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孟浩然《留别王侍御维》

  49. 等闲离别易销魂。——晏殊《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50.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劳劳亭》

  51.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52. 别来半岁音书绝,一寸离肠千万结。——韦庄《应天长·别来半岁音书绝》

  53.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刘长卿《送方外上人》

  54. 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目送秋光。——柳永《玉蝴蝶·望处雨收云断》

  55. 离歌且莫翻新阕。——欧阳修《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

  56.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袁枚《马嵬》

  57. 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圞月。——纳兰性德《菩萨蛮·问君何事轻离别》

  58. 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钱起《送外甥怀素上人归乡侍奉》

  59. 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孟浩然《送朱大入秦》

  60.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李白《送友人入蜀》

  61. 绣帐已阑离别梦,玉炉空袅寂寥香。——冯延巳《浣溪沙·春到青门柳色黄》

  62.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严维《丹阳送韦参军》

  63.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

  64.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王昌龄《送魏二》

  65.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文天祥《金陵驿二首·其一》

  66.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

  67.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68.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王之涣《送别》

  69.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孟浩然《留别王侍御维》

  70.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71.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白居易《南浦别》

  72. 且复穹庐拜,曾向藁街逢。——陈亮《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

  73. 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苏轼《临江仙·送王缄》

  74. 锁离愁,连绵无际,来时陌上初熏。——韩缜《凤箫吟·锁离愁》

  75. 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王实甫《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

  76. 东风洒雨露,会入天地春。——李白《送郄昂谪巴中》

  77. 山**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李白《送贺宾客归越》

  78.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

  79.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

  80.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

送别的诗句6

  1、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杜甫《石壕吏》

  2、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苏武《留别妻》

  3、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白居易《南浦别》

  4、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杜甫《赠卫八处士》

  5、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杜牧《赠别》

  6、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骆宾王《于易水送人》

  7、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

  8、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刘长卿《送李中丞之襄州》

  9、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

  10、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王昌龄《送魏二》

  11、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武则天《如意娘》

  12、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13、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白居易《望月有感》

  14、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15、山**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李白《送贺宾客归越》

  16、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17、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18、断送一生憔悴,只销几个黄昏。赵令畤《清*乐春风依旧》

  19、寸寸山河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黄遵宪《赠梁任父母同年》

  20、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1、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2、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23、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目送秋光。柳永《玉蝴蝶望处雨收云断》

  24、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25、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周紫芝《鹧鸪天一点残红欲尽时》

  26、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沙莽莽黄入天。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27、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纳兰性德《虞美人曲阑深处重相见》

  28、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如许。张元干《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29、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30、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文天祥《金陵驿二首其一》


王维《送别》赏析 (菁华6篇)(扩展6)

——《送别》原文及赏析(精选5篇)

  《送别》原文及赏析 1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赏析]

  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6)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友人而作。诗人在二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四川,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诗的前两句点出了诗人渡荆门壮游楚国故地的目的。诗人经巴渝,过三峡,渡荆门入楚。渡过荆门之后,就漫游到开阔旷远的楚地了。坐在船上极目远眺长江**一路壮丽多姿的景色,快速流动的崇山峻岭随着船的飞流直下而逐渐隐退,直至消失在*野的尽头,别具空间流动感。从荆门望去,滚滚大江东逝去,好像流到荒漠之外,天空也愈发显得高远辽阔,一个“入”字形象生动,自然贴切。“山随*野尽,江人大荒流”一句气势博大,是胜炙人口的名句。面对如此壮美的景色,诗人豪情万丈,充满了喜悦的心情和昂扬的激情。接下来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写长江白天和夜晚时的景色,晚上映在江面上的月亮的倒影,好像是从天外飞来的明镜。白天,抬头仰望辽阔的楚天,彩云悠悠,变幻无穷,结成海市蜃楼的奇观。这两句把诗人初次离家远游的新鲜、惊喜表达出来了。然而诗人笔锋一转,虽然楚地风光、楚天景色那么壮美辽阔,诗人仍然想念的是故乡的山水。这里诗人不说自已怀念故乡,而是用拟人化的手法写故乡山水的殷勤,言简意丰。由于诗人选取日、月、江。天这样瑰丽大气的意象,显得大气磅礴,风格雄健有力,描写又逼真如画,意境高远,成为李白描绘祖国壮丽河山著名的诗篇之一。

  《送别》原文及赏析 2

  [原文]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赏析]

  这是一首送友人归隐的诗。表面看来语句*淡无奇,然而细细无味,却是词浅情 深,含义深刻。诗的开头两句叙事、写饮酒饯别,以问话引起下文。三、四句是交代 友人归隐原因――“不得志”。五、六句是写对友人的安慰和自己对隐居的羡慕,对 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的否定。

  全诗写失志归隐,借以贬斥功名,抒发陶醉白云,自寻其乐之情,诗的后两句韵 味骤增,诗意顿浓,羡慕有心,感慨无限。

  《送别》原文及赏析 3

  原文: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1]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词赏析:

  这首诗是诗仙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这在学术界没有争议,但具体作年有多种说法,主要有三种:一说作于公元724年(开元十二年),二说作于公元725年(开元十三年),三说作于公元726年(开元十四年)。根据郁贤皓的说法,李白是在公元724年(开元十二年)辞亲远游。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送别》原文及赏析 4

  原文: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

  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

  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

  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

  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

  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

  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译文

  政治清明时代绝无隐者存在,为朝政服务有才者纷纷出来。

  连你这个像谢安的山林隐者,也不再效法伯夷叔齐去采薇。

  你应试落弟不能待诏金马门,那是命运不济谁说吾道不对?

  去年寒食时节你正经过江淮,滞留京洛又缝春衣已过一载。

  我们又在长安城外设酒饯别,同心知己如今又要与我分开。

  你行将驾驶着小船南下归去,不几天就可把自家柴门扣开。

  远山的树木把你的身影遮盖,夕阳余辉映得孤城艳丽多彩。

  你暂不被录用纯属偶然的事,别以为知音稀少而徒自感慨!

  注释

  (1)綦毋潜:綦毋为复姓,潜为名,字季通,荆南人(治所在今湖北江南),王维好友。

  (2)圣代:政治开明、社会安定的时代。

  (3)英灵:有德行、有才干的人。

  (4)东山客:东晋谢安曾隐居会稽东山,借指綦毋潜。

  (5)采薇:商末周初,伯夷、叔齐兄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后世遂以采薇指隐居生活。

  (6)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这两句指虽然未能考中,但不是因为没有才能。金门:金马门,汉代宫门名。汉代贤士等待皇帝召见的地方。吾道非:《孔子家语・在厄》记载:“楚昭王聘孔子,孔子往,陈蔡发兵围孔子,孔子曰:‘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乎,吾何为至此乎?’”是指孔子叹自己政策的不能实行,半途受到阻碍。

  (7)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这两句诗说綦毋潜落第后将取道洛阳经过江淮回家乡。寒食:古人以冬至后一百零五天为寒食节,断火三日。京洛:指东京洛阳。江淮:指长江,淮水,是綦毋潜所必经的水道。

  (8)同心:志同道合的朋友、知己。违:分离。

  (9)行当:将要。桂棹:桂木做的船桨。

  (10)未几:不久。

  (11)“吾谋”句:左传记载:“士曾行,绕朝赠之以策(马鞭)曰:‘子无谓秦无人,吾谋适不用也。’”适,偶然的意思。“吾谋”句说綦毋潜此次落第是偶然失败。

  (12)知音稀:语出《古诗十九首》:“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286页 .

  2、

  邓安生 等 .王维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0年6月版 :第21-23页 .

  3、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xx年12月版 :第82-83页 .

  赏析:

  作者:佚名

  这是一首送别诗。此诗围绕送友还乡,层层深入,娓娓道来。诗人对綦毋潜参加科举考试落第一事反复地进行慰勉,鼓励友人不要灰心懊丧,落第只是暂时的失意,要相信世上还会有知音,如今政治清明,有才能的人最终是不会受埋没的,表达了对朋友怀才不遇的同情和劝慰,写得委婉尽致。

  开头四句言当今正是太*盛世,人们不再隐居,而是纷纷出山应考,走向仕途。“圣代”一词充满了对李唐王朝的由衷信赖和希望。“尽来归”,是出仕不久、意气风发的诗人对天下举子投身科考的鼓励,规劝綦毋潜不发归隐,而要振作精神,树立信心,争取再考。五、六句是对綦毋潜的安慰:尽管这一次未能中第入仕,但选择科举之路是没有错的,只要坚持下去,总会有希望的。七至十句是劝綦毋潜暂回家去。“度寒食”“缝春衣”,是从时令上提醒对方,含有关切之情。“江淮”“京洛”,从路线的选择上提出建议,含有送别之意。“置酒”相送、“同心”相勉,足见诗人对綦毋潜的深情厚意与殷殷期望。十一至十四句设想对方回乡的快捷与沿途风光,给人以温暖之感,意在安慰对方,不要背上落第的包袱,要开心起来。最后两句规劝对方,这次落第只是自己的才华恰好未被主考官赏识,切不要因此怪罪于开明的“圣代”,不要怨天尤人,切莫以为朝中赏识英才的人稀少。这一恳切安慰之辞很能温暖人心,激励綦毋潜继续仕进。

  这一首送别诗不仅写出了对朋友的关心、理解、慰勉与鼓励,也表现出诗人积极入世的思想。全诗感情真挚而亲切,诗人为友人的落第而惋惜,对友人的遭遇深表同情,但全诗的格调并不流于感伤,相反显得奋发昂扬。这样的送别诗自然会给友人以慰藉和鼓舞。读这样一首送别诗,会让人有一波感动,有一份温暖,不仅被诗人对朋友的谆谆告别语所感动,更被诗人对朋友的殷殷慰勉情所温暖。

  《送别》原文及赏析 5

  原文:

  赋得古原草送别

  朝代:唐朝

  作者: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古原上的野草繁密茂盛,每年一度枯萎一度繁荣。

  任凭野火焚烧也烧不尽,春风吹来又蓬勃地滋生。

  远处的芳草侵伸向古道,翠绿的草色连接着荒城。

  在此又送他乡游子远去,萋萋的芳草也充满别情。

  注释

  ⑴赋得:指定、限定的诗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一词。

  ⑵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⑶一岁一枯荣:枯,枯萎。荣,茂盛。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⑷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侵,侵占,长满。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⑸晴翠:晴空下一片先翠的野草。荒城:荒凉、破损的城镇。连同上句之古道,皆用以点染古原景色。

  ⑹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⑺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赏析:

  《赋得古原草送别》作于公元787年(唐德宗贞元三年),作者当时实龄未满十六岁。此诗是应考*作,按科考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必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似。


王维《送别》赏析 (菁华6篇)(扩展7)

——王维山居秋暝赏析(精选五篇)

  王维山居秋暝赏析 1

  山居秋暝

  唐代: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译文

  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空气凉爽,仿佛已经到了秋天。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注释⑴暝(míng):日落,天色将晚。

  ⑵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新:刚刚。

  ⑶清泉石上流:写的正是雨后的景色。

  ⑷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喧:喧哗,这里指的是竹叶发出沙沙声响。浣(huàn)女:洗衣服的姑娘。浣:洗涤衣物。

  ⑸随意:任凭。春芳:春天的花草。歇:消散,消失。

  ⑹王孙:原指的是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的是隐居的人。留:居。此句反用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的意思,王孙实亦自指的是。表现出无可无不可的襟怀。

  鉴赏

  这首诗为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作者高洁的情怀与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作者怎下笔说是“空山”呢?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赞叹两位贤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作者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他曾说:”宁息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献始兴公》)这月下青松与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洒脱,毫不着力。像这样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非一般人所能学到。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表现了作者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这两句写的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作者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与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作者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作者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既然作者是那样地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作者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作者的人格美与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作者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王维山居秋暝赏析 2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注释:

  【1】暝(míng):日落,天色将晚。

  【2】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

  【3】新:刚刚。

  【4】清泉石上流:写的正是雨后的景色。

  【5】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喧:喧哗,这里指竹叶发出沙沙声响。

  【6】浣(huàn)女:洗衣服的姑娘。浣:洗涤衣物。

  【7】随意:任凭。

  【8】春芳:春天的花草。

  【9】歇:消散,消失。

  【10】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

  【11】留:居。此句反用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的意思,王孙实亦自指。反映出无可无不可的襟怀。

  赏析:

  这是一首写山水的名诗,于诗情画意中寄托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

  首联写山居秋日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颔联写皓月当空,

  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流于石上,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颈联写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分披,发现了浣女、渔舟。末联写此景美好,是洁身自好的所在。

  全诗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实乃千古佳句。

  【简析】:

  这首诗将山中的黄昏描绘得令人迷恋。王孙指诗人自己,是反用了《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的诗意,说山居的景色特别留人。

  这首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啊!又由于这里人迹罕到,“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洌,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称赞两位贤隐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他曾说:“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献始兴公》)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挥洒,毫不着力。象这样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非一般人所能学到。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既然诗人是那样地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王维山居秋暝赏析 3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注释:

  【1】暝(míng):日落,天色将晚。

  【2】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

  【3】新:刚刚。

  【4】清泉石上流:写的正是雨后的景色。

  【5】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喧:喧哗,这里指竹叶发出沙沙声响。

  【6】浣(huàn)女:洗衣服的姑娘。浣:洗涤衣物。

  【7】随意:任凭。

  【8】春芳:春天的花草。

  【9】歇:消散,消失。

  【10】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

  【11】留:居。此句反用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的意思,王孙实亦自指。反映出无可无不可的襟怀。

  赏析:

  这是一首写山水的名诗,于诗情画意中寄托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

  首联写山居秋日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颔联写皓月当空,

  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流于石上,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颈联写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分披,发现了浣女、渔舟。末联写此景美好,是洁身自好的所在。

  全诗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实乃千古佳句。

  【简析】:

  这首诗将山中的黄昏描绘得令人迷恋。王孙指诗人自己,是反用了《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的诗意,说山居的景色特别留人。

  这首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啊!又由于这里人迹罕到,“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洌,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称赞两位贤隐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他曾说:“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献始兴公》)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挥洒,毫不着力。象这样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非一般人所能学到。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既然诗人是那样地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王维山居秋暝赏析 4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字摩诘,太原祁人。他的诗有两种倾向:首先,他的诗歌反映了盛唐时代的积极进取精神,或歌颂边塞将士的英勇,或抨击朝廷权贵的奸邪,或描写祖国山川的壮丽,都给人以奋发图强的激励。其次,在他的隐逸诗中,诗人描绘的山水田园风光,总带有虚无寂静超凡出世的情调。王维精通音乐和绘画,对自然美有着特殊的敏感,诗作多轻盈淡远之音,缥缈空灵之境,色彩丰富,节奏和谐,充溢着诗情画意之美,被誉为“诗中有画”。他的有些诗还渗透着佛禅机。

  《山居秋暝》是一首著名的山水诗,写终南山居处的清幽,抒发了诗人恬静、喜悦的心情。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写出秋天的傍晚,刚下过一阵细雨,空气清新、幽静,山居住所笼罩在一片烟雨迷离的氛围中。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紧承首联,抓住了典型环境中的景物作照像式的放大描写。清亮的月光透过密密的松枝直射下来,稀疏地点缀林间,泉水无声无息地冲刷着石头。而“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则打破了这一片宁静安谧的气氛,出现了浣女,响起了拨水行舟的声音。这四句写景,将高下、远*、动静、景色与声响等交织一处,构成了一幅完美的艺术画面。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一句化用典故,《楚辞·招隐士》中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和“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的诗句。这里反用其意,抒发了作者希望回避世间纷扰,过隐居生活的情怀。

  这首诗歌对自然景物的描写非常成功,语言自然、清新,似不带人间烟火。诗中寓有画意,美学价值极高。清幽的画面与恬静的心情相互映衬,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幽远、空灵的意境。

  王维山居秋暝赏析 5

  山居秋暝

  唐代: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译文

  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空气凉爽,仿佛已经到了秋天。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注释⑴暝(míng):日落,天色将晚。

  ⑵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新:刚刚。

  ⑶清泉石上流:写的正是雨后的景色。

  ⑷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喧:喧哗,这里指的是竹叶发出沙沙声响。浣(huàn)女:洗衣服的姑娘。浣:洗涤衣物。

  ⑸随意:任凭。春芳:春天的花草。歇:消散,消失。

  ⑹王孙:原指的是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的是隐居的人。留:居。此句反用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的意思,王孙实亦自指的是。表现出无可无不可的襟怀。

  鉴赏

  这首诗为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作者高洁的情怀与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作者怎下笔说是“空山”呢?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赞叹两位贤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作者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他曾说:”宁息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献始兴公》)这月下青松与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洒脱,毫不着力。像这样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非一般人所能学到。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表现了作者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这两句写的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作者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与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作者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作者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既然作者是那样地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作者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作者的人格美与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作者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