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李清照赏析(精选5篇)

首页 / 赏析 / |

  一剪梅李清照赏析 1

  一剪梅

  李清照[宋]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

  ①“裳”,古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②玉簟:音diàn ,光华如玉的精美竹*。

  ③雁字:指雁群飞时排成“一”或“人”形。相传雁能传书。[2]

  词牌一剪梅

  亦称“腊梅香”。得名于周邦彦词中的“一剪梅花万样娇”。双调六十字,前后阕句句用*韵,一韵到底。八个四字句一般都用对仗。有一体只须前后阕的一、三、六句用韵。

  李清照

  (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3]

  译文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赏析

  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伊世珍《琅嬛记》说:“易安结褵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电影《李清照》沿袭了伊世珍之说,当赵明诚踏上征船出行时,歌曲就唱出《一剪梅》的“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把这首词理解为送别之作,于词意不尽相符,就是“轻解罗裳”两句,也难解释得通。“罗裳”,不会是指男子的“罗衣”,因为不管是从*仄或用字看,没有必要改“衣”为“裳”。“罗裳”无疑是指绸罗裙子,而宋代男子是不穿裙子的。要是把上句解为写李清照,下句写赵明诚,那么,下句哪来主语?两者文意又是怎样联系的呢?因此,应该以《花庵词选》题作“别愁”为宜。

  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后,夫妻感情甚好,家庭生活充满了学术和艺术的气氛,十分美满。所以,两人一经离别,两地相思,这是不难理解的。特别是李清照对赵明诚更为仰慕钟情,在她的许多词作中都有所流露。这首词就是作者以灵巧之笔抒写她的思夫之情的,它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在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词的开头是:

  红藕香残玉簟秋。

  写出时间是在一个荷花凋谢、竹*嫌凉的秋天。“红藕”,即红色荷花。“玉簟”,是精美的竹*。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时节,指出就是这样一个萧疏秋意引起了作者的离情别绪,显示出全词的倾向性。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如“红藕香残”,虽然是表示出秋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玉簟秋”,虽然是暑退秋来,所以竹*也凉了。其实,也含有“人去*冷”之意。

  就表现手法及其含义来看,这一句和南唐李璟《浣溪沙》的首句:“菡萏香销翠叶残”相类似。同样是说荷花凋残,秋天来了。但后者不如前者那么富有诗意:“菡萏香销”,无疑是不及“红藕香残”那样既通俗又是色泽鲜明;“翠叶残”意思仍然和“菡萏香销”一样,是指秋来荷叶落。但“玉簟秋”,却不同了,又有一层新的意思。如果说,“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来表现秋的到来,那么,“玉簟秋”就是通过作者的主观感受——竹*生凉来表达秋的到来。一句话里把客观和主观、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显然,同是七个字,但它的涵义就比之李璟句丰富得多。怪不得清朝陈廷焯赞赏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白雨斋词话》)李清照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人,但这一句“精秀特绝”,却是事实,并非过誉。

  李清照本来已因丈夫外出而有所牵挂,如今面对这样一个荷残*冷、万物萧疏的景象,免不了触景生情,其思夫之情必然更加萦绕胸怀,内心之苦是不言而喻的。凡人受愁苦的煎熬,总是要想办法排愁遣闷的,这是人之常情。李清照也不例外。她究竟想如何来消除这愁闷呢?此刻,她不是借酒消愁,也不是悲歌当泣,而是借游览以遣闷,下两句就是这样引出来的: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就是说,我轻轻地解开了绸罗的裙子,换上便装,独自划着小船去游玩吧!上句“轻”字,很有份量,“轻”,是轻手轻脚的意思。它真实地表现了少妇生怕惊动别人,小心而又有几分害羞的心情。正因为是“轻”,所以谁也不知道,连侍女也没让跟随就独自上小船了。下句“独”字就是回应上句的“轻”字的。“罗裳”,是丝绸制的裙子。“兰舟”,即木兰舟,船的美称。这里用“罗裳”和“兰舟”很切合李清照的身份。因为这是富贵人家之所独有。这两句的涵义,既不同于《九歌·湘君》中的“沛吾乘兮桂舟,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写湘夫人乘着桂舟来会湘君;也不同于张孝祥的《念奴娇》:“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写张泛舟在广阔的洞庭湖上的兴奋心情。而是极写李清照思夫之苦,她之所以要“独上兰舟”,正是想借泛舟以消愁,并非闲情逸致的游玩。这是李清照遣愁的方法之一。其实,“独上兰舟”以消愁,若非愁之极何以出此?然而,它不过是像“举杯消愁愁更愁’一样。过去也许双双泛舟,今天独自击楫,眼前的情景,只能勾引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呢?不过,李清照毕竟跟一般的女性不同,她不把自己的这种愁苦归咎于对方的.离别,反而设想对方也会思念着自己的。所以,她宕开一笔,写道: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前两句是倒装句。这几句意思是说,当空中大雁飞回来时,谁托它捎来书信?我正在明月照满的西楼上盼望着呢!“谁”,这里实际上是暗指赵明诚。“锦书”,即锦字回文书,这里指情书。作者这么写,看似乎淡,实则含蓄有韵味:一、它体现了李清照夫妻感情的极其深厚、真挚,以及李清照对她丈夫的充分信任。因为如果她对赵明诚感情淡薄,或有所怀疑,就不会想象“云中谁寄锦书来”,而是必然发出“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或是“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的怨言。所以,这里作者这样写,不言情而情已自见。这种借写事来抒情,正是在艺术创作上最富有感染力的。二、寓抽象于形象之中,因而更觉具体生动。单说“谁寄锦书来”,未免显得抽象。作者借助于雁能传书的传说,写道:“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这就通过大雁翔空,形象地表达了书信的到来,使人可看得到,摸得着。虽然这种写法,并非自她始,但她的云中雁回比之一般的飞雁传书,显然画面更为清晰,形象更为鲜明,这种点化仍然是值得肯定的。三、它渲染了一个月光照满楼头的美好夜景。在这夜景里,即使收到情书,无疑是高兴的。但光是这样理解,还不可能发掘“月满西楼”句的真正含义。雁传书信,固可暂得宽慰,但不可能消除她的相思。其实,在喜悦的背后,蕴藏着相思的泪水,这才是真实的感情。“月满西楼”句和白居易《长相思》的“月明人倚楼”含义相似,都是写月夜思妇凭栏望远的。但李作较之白作似乎进了一步,关键在于“西”字,月已西斜,足见她站立楼头已久,这就表明了她思夫之情更深,愁更极。由于李清照既然思念着自己的丈夫,又相信丈夫也会思念着自己,所以,下片也就顺此思路开展了:

  花自飘零水自流。

  有人说,这是写李清照慨叹自己“青春易老,时光易逝”。要是这样,那么,下面“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两句,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其实,这一句含有两个意思:“花自飘零”,是说她的青春像花那样空自凋残;“水自流”,是说她丈夫远行了,像悠悠江水空自流。“自”字,是“空自”或“自然”的意思。它体现了李清照的感叹语气。这句话看似*淡,实际上含义很深。只要读者仔细玩味,就不难发觉,李清照既为自己的红颜易老而感慨,更为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青春而让它白白地消逝而伤怀。这种复杂而微妙的感情,正是从两个“自”字中表现出来的。这就是她之所以感叹“花自飘零水自流”的关键所在,也是她俩真挚爱情的具体表现。唯其如此,所以底下两句: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就自然地引出来了。如果说,上面没有任何一句提到李清照和他的丈夫的两相恩爱;那么,这两句就说得再明白也没有了。她俩是同样互相思念着,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和充分信任,体现了她开朗的性格,善于为对方着想,与一般妇女的狭隘心胸不同。在古典诗词中,写思夫之作的不少,但大多是“过尽千帆皆不是。斜辉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洲”(温庭筠《忆江南》);或是“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牛希济《生查子》)一类文字。像李清照这样从两方面来写出相思之苦的,极为鲜见。

  那么,李清照的“闲愁”究竟达到了什么程度呢?下面三句就作了回答: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就是说,这种相思之情是没法排遣的,皱着的眉头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一句话就是时刻在相思着。这里,作者对“愁”的描写,极其形象。人在愁苦时总是绉着眉头,愁眉苦脸的。作者正是抓住这一点才写出“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两句,使人若见其眉头刚舒展又紧蹙的样子,从而领会到她内心的绵绵痛苦的。“才下”、“却上”两个词用得很好,两者之间有着连接的关系。所以,它能把相思之苦的那种感情在短暂中的变化起伏,表现得极其真实形象。这几句和李煜《乌夜啼》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王士祯在《花草蒙拾》中说:“然易安亦从范希文‘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语胎出,李特工耳。”诚然,李作比之范作已胜一筹。“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总不及“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那么形象地反映李清照愁眉变化的情景,怪不得成为千古绝唱。

  由上看来,李清照这首词主要是抒写她的思夫之情。这种题材,在宋词中为数不少。若处理不好,必落俗套。然而,李清照这首词在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上都有自己的特色,因而富有艺术感染力,仍不失为一篇杰作。其特点是:一、词中所表现的爱情是旖旎的、纯洁的、心心相印的;它和一般的单纯思夫或怨其不返,大异其趣。二、作者大胆地讴歌自己的爱情,毫不扭捏,更无病态成份;既像蜜一样的甜,也像水一样的清,磊落大方。它和那些卿卿我我、扭捏作态的爱情,泾渭分明。三、李词的语言大都浅俗、清新,明白如话,这首词也不例外。但它又有自己的特点,那就是在通俗中多用偶句,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等等,既是对偶句,又浅白易懂,读之琅琅上口,声韵和谐。若非铸词高手,难能做到。

  一剪梅李清照赏析 2

  《一剪梅·怀旧》

  十年愁眼泪巴巴。今日思家,明日思家。一团燕月明窗纱。楼上胡笳,塞上胡笳。

  玉人劝我酌流霞。急捻琵琶,缓捻琵琶。一从别后各天涯。欲寄梅花,莫寄梅花。

  译文翻译

  十年愁眼不开眼泪巴巴,今天思念家乡,明天思念家乡。一团明晃晃的燕月照在窗纱上,塞上又传来阵阵胡笳声。

  玉人劝我斟酌美酒,手指快速搓转弹琵琶,慢搓转弹琵琶。此地一别后各奔天涯,想寄上一枝梅花,又不知梅花寄往何处。

  注释解释

  巴巴:形容心情迫切。

  燕月:燕地之月,北方的月亮。

  塞上:泛指北方。

  流霞:神话传说中的仙酒名,泛指美酒。

  捻(niǎn):琵琶弹奏指法一种,用左手按弦在柱上左右捻动。

  寄梅花:古人有折梅寄远,表示思念亲友的*俗。

  创作背景

  此词创作于1285年(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汪元量以善琴事谢太后、王昭仪。宋亡,随三宫留燕。与幼主及谢太后等被迁往来于上都和大都之间达十余年。此词称“十年”,又有“燕月”,词人与幼主等自上都回大都后所作。词人被北迁燕地时在1276年(元世祖至元十三年),至此正好十年。

  诗文赏析

  全词表现的是作者的家国之思。以“十年”开头,突出地显示出时间的悠长。词人将这悠长的时间背景与一双泪巴巴的愁眼迭印到一块,组成了一个耐人寻味、动人心魂的复合意象。古人有“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中”的名言,在这里,词人正是将他无限的愁怨与忧伤借这“阿睹”传达出来。使词作劈空而起,先声夺人,紧紧扣住了读者的心弦。

  “今日思家”二句,解释十年愁眼不开的原因。“今日思家,明日思家”,则是十年来天天思家,却天天没有回去的希望。词人被这旷日累年、遥遥无期的乡思所折磨,愁苦之极,彻夜无眠,抬头所见,唯有“一团燕月”而已。常言道“月是故乡明”,词人特别点明是“燕月”,意在强调自己身在异乡异国的事实。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由月而念及故乡;苏轼的“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由月的运行而写出人的不眠。这首词写月,实兼以上二家之长,而一个“燕”字对渲染身居异乡敌国的凄伤情怀尤其有力。

  一团明晃晃的燕月已使词人愁上加愁。楼上、塞上却又传来阵阵胡笳声,真是“那堪更听边城角。边城角,又添烦恼,又添萧索”(《忆秦娥·风声恶》)。月是“燕”月,笳是“胡”笳,不眠之夜的所见所闻,都莫不勾起词人国破家亡、离乡别土的痛苦,将他的愁怨之情推向极限。

  上片前三句,从总体背景落笔,写十年间悠长的愁思;后三句从细节入手,写不眠之夜的痛苦。前者有如电影中的推镜头,展现的是时间流逝中的乡思之情;后者又象一个特写镜头,展现的是时间片断上的乡思之情。二者同古文中的互文手法一样,说明词人十年来夜夜不眠,时时对月,时时听胡笳。而燕月亏了又盈,胡笳天天如故,家国之思的痛苦却一天天在增加,如重山累迭,无穷无数,无尽无期。

  下片从“思家”转为怀人,先回忆离家时的情景。“流霞”泛指美酒。“玉人”不详确指,《忆秦娥》词中也有“玉人何处教吹箫,十年不见心如焦”句,当是实有其人。

  当初离别之时,“玉人”杯酒相劝,因为词人此去实是“西出阳关无故人”。但遭此国难,他自知美酒的麻醉不足以解除心头的哀伤,所以只是与她默默相对,借着不成曲调的'琵琶来抒发不堪言说的断肠意。“一从别后”便只有愁眼对月,枉自思念,正如《望江南》词中所说的“客心愁破正思家,南北各天涯”。归期未卜,相见无日,词人愁断肝肠。

  思念之极,终于想到寄上一枝梅花,以慰其孤凄之心,以表自己的思念之苦。然而一转念,却又是“莫寄梅花”,一则故国早已物是人非,梅花寄往何处,自己茫然不知;再则“彩笺难寄,水远山遥”(《忆秦娥·马萧萧》),纵然知道寄往何处,又如何能寄去,何况即使寄到了,也只能为她增添愁闷和担忧,有何益处。这两句词,以*浅的语言将词人那种极其矛盾的心理刻画得非常细腻,实是心理描写的妙笔。

  全词抒写的虽是思家之情、怀人之意,却无不染上国破家亡的痛苦色彩。从那一双“愁眼”中,从那“弦弦掩抑”的“琶琵”声里,是不难体会到的。也正因为这样,词人的乡思就有了更为深刻的内涵,更能打动人心。

  一剪梅李清照赏析 3

  红藕香残玉簟秋①,轻解罗裳,独上兰舟②。云中谁寄锦书来③?雁字回时④,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

  ①红藕:红色的荷花。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

  ②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兰舟:用木兰木造的舟,词中多只泛用作舟的美称。

  ③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

  ④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译文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鉴赏

  这首词的创作时间,是一个首先要辨明的问题。根据题名为元人伊世珍作的《琅嬛记》引《外传》云:“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有的词选认为,此说“和作品内容大体符合。上片开头三句写分别的时令和地点;下片起句‘花自飘零水自流’回应这三句。这些都是写分别时情景,其他各句是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见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选》)。有的选本则认为,“就词的内容考察,是写别后的思念,并非送别”;开头三句也是写“别离后”的情景(见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李清照诗词选注》、1982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选注》)。玩味词意,比较两说,似以后一说为胜。首先,《琅嬛记》的记述本不可靠,如王学初在《李清照集校注》(197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中所指出:“清照适赵明诚时,两家俱在东京,明诚正为太学生,无负笈远游事。此则所云,显非事实。”何况《琅嬛记》本是伪书,所引《外传》更不知为何书,是不足为据的。当然,更重要的是应就词句本身来寻绎它的内容、推断它的写作背景。从上阕开头三句看,决不像柳永《雨霖铃》词所写的“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那样一个分别时的场面,而是写词人已与赵明诚分离,在孤独中感物伤秋、泛舟遣怀的情状。次句中的“罗裳”,固明指妇女服装;第三句中的“独上”,也只能是词人自述。至于以下各句,更非“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而是实写别后的眼前景、心中事。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一些词评家或称此句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或赞赏其“精秀特绝”(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它的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说明这是“已凉天气未寒时”(韩偓《已凉》诗)。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这一兼写户内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的起句,一开头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它的感情色彩。

  上阕共六句,接下来的五句按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悬念。词人独上兰舟,本想排遣离愁;而怅望云天,偏起怀远之思。这一句,钩连上下。它既与上句紧相衔接,写的是舟中所望、所思;而下两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则又由此生发。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不分白日或月夜,也无论在舟上或楼中,都是萦绕于词人心头的。

  这首词上阕的后三句,使人想起另外一些词句,如“日边消息空沉沉,画眉楼上愁登临”(郑文妻孙氏《忆秦娥》),“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晏殊《诉衷情》),“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秦观《减字木兰花》),以及“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玉楼明月长相忆”(温庭筠《菩萨蛮》),“明月,明月,照得离人愁绝”(冯延巳《三台令》),其所抒写的情景,极其相似。如果联系这首词的起句,还令人想到李益的一首题作《写情》的七绝:“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词与诗都写了竹*,写了月光,写了西楼,同样表达了刻骨的相思,对照之下,更觉非常相似。

  词的过片“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无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之感,以及“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之恨。词的下阕就从这一句自然过渡到后面的五句,转为纯抒情怀、直吐胸臆的独白。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这两句也是上阕“云中”句的补充和引申,说明尽管天长水远,锦书未来,而两地相思之情初无二致,足证双方情爱之笃与彼此信任之深。前人作品中也时有写两地相思的句子,如罗邺的《雁二首》之二“江南江北多离别,忍报年年两地愁”,韩偓的《青春》诗“樱桃花谢梨花发,肠断青春两处愁”。这两句词可能即自这些诗句化出,而一经熔铸、裁剪为两个句式整齐、词意鲜明的四字句,就取得脱胎换骨、点铁成金的效果。这两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来看,从“一种相思”到“两处闲愁”,是两情的分合与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则诉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下句“此情无计可消除”,紧接这两句。正因人已分在两处,心已笼罩深愁,此情就当然难以排遣,而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了。

  这首诗的结拍三句,是历来为人所称道的名句。王士禛在《花草蒙拾》中指出,这三句从范仲淹《御街行》“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脱胎而来,而明人俞彦《长相思》“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两句,又是善于盗用李清照的词句。这说明,诗词创作虽忌模拟,但可以点化前人语句,使之呈现新貌,融人自己的作品之中。成功的点化总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仅变化原句,而且高过原句。李清照的这一点化,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王士禛也认为范句虽为李句所自出,而李句“特工”。两相对比,范句比较*实板直,不能收醒人眼目的艺术效果;李句则别出巧思,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样两句来代替“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的*铺直叙,给人以眼目一新之感。这里,“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起伏,语句结构既十分工整,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因而就在艺术上有更大的吸引力。当然,句离不开篇,这两个四字句只是整首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非一枝独秀。它有赖于全篇的烘托,特别因与前面另两个同样工巧的四字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前后衬映,而相得益彰。同时,篇也离不开句,全篇正因这些醒人眼目的句子而振起。李廷机的《草堂诗余评林》称此词“语意超逸,令人醒目”,读者之所以特别易于为它的艺术魅力所吸引,其原因在此。

  一剪梅李清照赏析 4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朝代:宋代

  作者:李清照

  原文: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赏析一】

  这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这首词在黄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李清照写给新婚未久即离家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她诉说了自己独居生活的孤独寂寞,急切思念丈夫早日归来的心情。伊世珍《琅嬛记》说:“易安结褵(婚)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作者在词中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语言表现出具体可感、为人理解、耐人寻味的东西。

  词的上阕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写荷花凋谢、竹*浸凉的秋天,空灵蕴藉。“红藕”,即粉红荷花。“玉簟”,是精美的竹*。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萧疏秋意的时节,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表面上写出荷花残,竹*凉这些寻常事情,实质上暗含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人去*冷”之意境。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赞美此句“有吞梅嚼雪,不失人间烟火气象”。“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写其白天泛舟水上之事:词人解开绫罗裙,换着便装,独自划着小船去游玩。“轻解”与“独上”,栩栩如生地表现出她的神态、举动。“轻”,写手脚动作的轻捷灵敏,表现出生怕惊动别人,小心而又有几分害羞的少妇心情。正因为是“轻”,所以谁也不知道,连侍女也没让跟上。“独”字就是回应上句的“轻”字,点明了下阕“愁”字的症结。“独上兰舟”,正是她想借泛舟以消愁,并非闲情逸致的游玩。昔日也许双双泛舟,而今独自击楫,恩爱情深、朝夕相伴的的丈夫久盼不归,怎不教她愁情满怀。“云中谁寄锦书来?”惦念丈夫,望眼欲穿,真是一封“家书抵万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她思夫的迫切心情,突然自现的外在表现。作者借助于鸿雁传书的传说,画面清晰,形象鲜明,它渲染了一个月光照满楼头的美好夜景,然而在喜悦的背后,蕴藏着相思的泪水。“月满西楼”写月夜思妇凭栏望眺。月已西斜,足见她站立楼头已久,这就表明了她思夫之情更深,愁更极。盼望音讯的她仰头叹望,竟产生了雁足回书的遐想。难怪她不顾夜露浸凉,呆呆伫立凝视,直到月满西楼而不知觉。

  下阕“花自飘零水自流”,言眼前的落花流水可不管你的心情如何,自是飘零东流。其实,这一句含有两个意思:“花自飘零”,是说她的青春象花那样空自凋残;“水自流”,是说她丈夫远行了,象悠悠江水空自流。只要我们仔细玩味,就不难发觉,李清照既为自己的红颜易老而感慨,更为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青春而让它白白地消逝而伤怀。这种复杂而微妙的感情,正是从两个“自”字中表现出来的。这就是她之所以感叹“花自飘零水自流”的关键所在,也是她俩真挚爱情的具体表现。当然,它所喻的人世的一切诸如离别,均给人以无可奈何之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由己及人,互相思念,这是有情人的心灵感应,相互爱慕,温存备致,她想到丈夫一定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二人心心相印、情笃爱深,相思却又不能相见的无奈思绪流诸笔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种相思之情笼罩心头,无法排遣,蹙着的愁眉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其内心的绵绵愁苦挥之不去,遣之不走。“才下”、“却上”两个词用得很好,把真挚的感情由外露转向内向,迅疾的情绪变化打破了故作*静的心态,把相思之苦表现得极其真实形象,表达了绵绵无尽的相思与愁情,独守空房的孤独与寂寞充满字里行间,感人至深。这和李煜《乌夜啼》“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有异曲同工之妙境,成为千古绝唱。

  总之,《一剪梅》笔调清新,风格细腻,给景物以情感,景语即情语,景物体现了她的心情,显示着她的形象特征。词人移情入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耐人寻味。

  【赏析二】 以灵巧之笔抒写眷眷之情——析李清照的《一剪梅》

  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伊世珍《琅嬛记》说:“易安结褵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最*,电影《李清照》沿袭了伊世珍之说,当赵明诚踏上征船出行时,歌曲就唱出《一剪梅》的“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我认为把这首词理解为送别之作,于词意不尽相符,就是“轻解罗裳”两句,也难解释得通。“罗裳”,不会是指男子的“罗衣”,因为不管是从*仄或用字看,没有必要改“衣”为“裳”。“罗裳”无疑是指绸罗裙子,而宋代男子是不穿裙子的。要是把上句解为写李清照,下句写赵明诚,那么,下句哪来主语?两者文意又是怎样联系的呢?看来,应该以《花庵词选》题作“别愁”为宜。

  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后,夫妻感情甚好,家庭生活充满了学术和艺术的气氛,十分美满。所以,两人一经离别,两地相思,这是不难理解的。特别是李清照对赵明诚更为仰慕钟情。这在她的许多词作中都有所流露。这首词就是作者以灵巧之笔抒写她如胶似漆的思夫之情的,它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在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词的开头是:

  红藕香残玉簟秋。写出时间是在一个荷花凋谢、竹*嫌凉的秋天。“红藕”,即红色荷花。“玉簟”,是精美的竹*。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时节,指出就是这样一个萧疏秋意引起了作者的离情别绪,显示出全词的倾向性。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如“红藕香残”,虽然是表示出秋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玉簟秋”,虽然是暑退秋来,所以竹*也凉了。其实,也含有“人去*冷”之意。

  就表现手法及其含义来看,这一句和南唐李璟《浣溪沙》的首句:“菡萏香销翠叶残”相类似。同样是说荷花凋残,秋天来了。但后者不如前者那么富有诗意:“菡萏香销”,无疑是不及“红藕香残”那样既通俗又是色泽鲜明;“翠叶残”意思仍然和“菡萏香销”一样,是指秋来荷叶落。但“玉簟秋”,却不同了,又有一层新的意思。如果说,“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来表现秋的到来,那么,“玉簟秋”就是通过作者的主观感受——竹*生凉来表达秋的到来。一句话里把客观和主观、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显然,同是七个字,但它的涵义就比之李璟句丰富得多。怪不得清朝陈廷焯赞赏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白雨斋词话》)李清照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人,但这一句“精秀特绝”,却是事实,并非过誉。

  李清照本来已因丈夫外出而有所牵挂,如今面对这样一个荷残*冷、万物萧疏的景象,免不了触景生情,其思夫之情必然更加萦绕胸怀,内心之苦是不言而喻的。凡人受愁苦的煎熬,总是要想办法排愁遣闷的,这是人之常情。李清照也不例外。她究竟想如何来消除这愁闷呢?此刻,她不是借酒消愁,也不是悲歌当泣,而是借游览以遣闷,下两句就是这样引出来的: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就是说,我轻轻地解开了绸罗的裙子,换上便装,独自划着小船去游玩吧!上句“轻”字,很有份量,“轻”,是轻手轻脚的意思。它真实地表现了少妇生怕惊动别人,小心而又有几分害羞的心情。正因为是“轻”,所以谁也不知道,连侍女也没让跟随就独自上小船了。下句“独”字就是回应上句的“轻”字的。“罗裳”,是丝绸制的裙子。“兰舟”,即木兰舟,船的美称。这里用“罗裳”和“兰舟”很切合李清照的身份。因为这是富贵人家之所独有。这两句的涵义,既不同于《九歌湘君》中的“沛吾乘兮桂舟,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写湘夫人乘着桂舟来会湘君;也不同于张孝祥的《念奴娇》:“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写张泛舟在广阔的洞庭湖上的兴奋心情。而是极写李清照思夫之苦,她之所以要“独上兰舟”,正是想借泛舟以消愁,并非闲情逸致的游玩。这是李清照遣愁的方法之一。其实,“独上兰舟”以消愁,若非愁之极何以出此?然而,它不过是象“举杯消愁愁更愁’一样。过去也许双双泛舟,今天独自击楫,眼前的情景,只能勾引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呢?不过,李清照毕竟跟一般的女性不同,她不把自己的这种愁苦归咎于对方的离别,反而设想对方也会思念着自己的。所以,她宕开一笔,写道: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前两句是倒装句。这几句意思是说,当空中大雁飞回来时,谁托它捎来书信?我正在明月照满的西楼上盼望着呢!“谁”,这里实际上是暗指赵明诚。“锦书”,即锦字回文书,这里指情书。作者这么写,看似乎淡,实则含蓄有韵味:一、它体现了李清照夫妻感情的极其深厚、真挚,以及李清照对她丈夫的充分信任。因为如果她对赵明诚感情淡薄,或有所怀疑,就不会想象“云中谁寄锦书来”,而是必然发出“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或是“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的怨言。所以,这里作者这样写,不言情而情已自见。这种借写事来抒情,正是在艺术创作上最富有感染力的。二、寓抽象于形象之中,因而更觉具体生动。单说“谁寄锦书来”,未免显得抽象。作者借助于雁能传书的传说,写道:“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这就通过大雁翔空,形象地表达了书信的到来,使人可看得到,摸得着。虽然这种写法,并非自她始,但她的云中雁回比之一般的飞雁传书,显然画面更为清晰,形象更为鲜明,这种点化仍然是值得肯定的。三、它渲染了一个月光照满楼头的美好夜景。在这夜景里,即使收到情书,无疑是高兴的。但光是这样理解,还不可能发掘“月满西楼”句的真正含义。雁传书信,固可暂得宽慰,但不可能消除她的相思。其实,在喜悦的背后,蕴藏着相思的泪水,这才是真实的感情。“月满西楼”句和白居易《长相思》的“月明人倚楼”含义相似,都是写月夜思妇凭栏望远的。但李作较之白作似乎进了一步,关键在于“西”字,月已西斜,足见她站立楼头已久,这就表明了她思夫之情更深,愁更极。由于李清照既然思念着自己的丈夫,又相信丈夫也会思念着自己,所以,下片也就顺此思路开展了:

  花自飘零水自流。

  有人说,这是写李清照慨叹自己“青春易老,时光易逝”。要是这样,那么,下面“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两句,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其实,这一句含有两个意思:“花自飘零”,是说她的青春象花那样空自凋残;“水自流”,是说她丈夫远行了,象悠悠江水空自流。“自”字,是“空自”或“自然”的意思。它体现了李清照的感叹语气。这句话看似*淡,实际上含义很深。只要我们仔细玩味,就不难发觉,李清照既为自己的红颜易老而感慨,更为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青春而让它白白地消逝而伤怀。这种复杂而微妙的感情,正是从两个“自”字中表现出来的。这就是她之所以感叹“花自飘零水自流”的关键所在,也是她俩真挚爱情的具体表现。唯其如此,所以底下两句: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就自然地引出来了。如果说,上面没有任何一句提到李清照和他的丈夫的两相恩爱;那么,这两句就说得再明白也没有了。她俩是同样互相思念着,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和充分信任,体现了她开朗的性格,善于为对方着想,与一般妇女的狭隘心胸不同。在古典诗词中,写思夫之作的不少,但大多是“过尽千帆皆不是。斜辉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洲”(温庭筠《忆江南》);或是“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牛希济《生查子》)一类文字。象李清照这样从两方面来写出相思之苦的,极为鲜见。

  那么,李清照的“闲愁”究竟达到了什么程度呢?下面三句就作了回答: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就是说,这种相思之情是没法排遣的,绉着的眉头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一句话就是时刻在相思着。这里,作者对“愁”的描写,极其形象。人在愁苦时总是绉着眉头,愁眉苦脸的。作者正是抓住这一点才写出“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两句,使人若见其眉头刚舒展又紧蹙的样子,从而领会到她内心的绵绵痛苦的。“才下”、“却上”两个词用得很好,两者之间有着连接的关系。所以,它能把相思之苦的那种感情在短暂中的变化起伏,表现得极其真实形象。这几句和李煜《乌夜啼》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王士祯在《花草蒙拾》中说:“然易安亦从范希文‘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语胎出,李特工耳。”诚然,李作比之范作已胜一筹。“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总不及“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那么形象地反映李清照愁眉变化的情景,怪不得成为千古绝唱。

  由上看来,李清照这首词主要是抒写她的思夫之情。这种题材,在宋词中为数不少。若处理不好,必落俗套。然而,李清照这首词在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上都有自己的特色,因而富有艺术感染力,仍不失为一篇杰作。其特点是:一、词中所表现的爱情是旖旎的、纯洁的、心心相印的;它和一般的单纯思夫或怨其不返,大异其趣。二、作者大胆地讴歌自己的爱情,毫不扭捏,更无病态成份;既象蜜一样的甜,也象水一样的清,磊落大方。它和那些卿卿我我、扭捏作态的爱情,泾渭分明。三、李词的语言大都浅俗、清新,明白如话,这首词也不例外。但它又有自己的特点,那就是在通俗中多用偶句,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等等,既是对偶句,又浅白易懂,读之琅琅上口,声韵和谐。若非铸词高手,难能做到。

  创作背景

  这首词的创作时间,是一个首先要辨明的问题。根据题名为元人伊世珍作的《琅嬛记》引《外传》云:“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有的词选认为,此说“和作品内容大体符合。上片开头三句写分别的时令和地点;下片起句‘花自飘零水自流’回应这三句。这些都是写分别时情景,其他各句是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见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选》)。有的选本则认为,“就词的内容考察,是写别后的思念,并非送别”;开头三句也是写“别离后”的情景(见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李清照诗词选注》、1982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选注》)。玩味词意,比较两说,似以后一说为胜。首先,《琅嬛记》的记述本不可靠,如王学初在《李清照集校注》(197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中所指出:“清照适赵明诚时,两家俱在东京,明诚正为太学生,无负笈远游事。此则所云,显非事实。”何况《琅嬛记》本是伪书,所引《外传》更不知为何书,是不足为据的。当然,更重要的是应就词句本身来寻绎它的内容、推断它的写作背景。从上阕开头三句看,决不像柳永《雨霖铃》词所写的“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那样一个分别时的场面,而是写词人已与赵明诚分离,在孤独中感物伤秋、泛舟遣怀的情状。次句中的“罗裳”,固明指妇女服装;第三句中的“独上”,也只能是词人自述。至于以下各句,更非“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而是实写别后的眼前景、心中事。

  一剪梅李清照赏析 5

  李清照《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赏析】

  这首词作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别情词作。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意境清凉幽然,颇有仙风灵气。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起句为全词定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调。

  接下来的五句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悬念。接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两句,构成一种目断神迷的意境。按顺序,应是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而思及谁寄锦书来。“谁”字自然是暗指赵明诚。但是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所以有“谁寄”之叹。说“谁寄”,又可知是无人寄也。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无时无刻不萦绕于词人心头。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凄凉无奈之恨。

  下片自此转为直接抒情,用内心独自的方式展开。“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这两句也是上阕“云中”句的补充和引申,说明尽管天长水远,锦书未来,而两地相思之情初无二致,足证双方情爱之笃与彼此信任之深。这两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来看,从“一种相思”到“两处闲愁”,是两情的分合与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则诉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下句“此情无计可消除”,紧接这两句。正因人已分在两处,心已笼罩深愁,此情就当然难以排遣,而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了。

  “此情封锁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三句最为世人所称道。这里,“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起伏,语句结构既十分工整,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在艺术上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当然,这两个四字句只是整首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非一枝独秀。它有赖于全篇的烘托,特别因与前面另两个同样工巧的四字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前后衬映,而相得益彰。


一剪梅李清照赏析(精选5篇)扩展阅读


一剪梅李清照赏析(精选5篇)(扩展1)

——《一剪梅》李清照 (菁华3篇)

《一剪梅》李清照1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diàn)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译文】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天空中燕群排成队形飞回来,(有没有)传回谁的家书?鸿雁飞回的时候,(转眼间)已是夜晚,如洗的月光倾泻在西楼,(我这在这盼望着)。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飘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赏析】

  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伊世珍《琅寰记》说;“易安结缡末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最*,电影《李清照》沿袭了伊世珍之说,当赵明城踏上征船出行时,歌曲就唱出《一剪梅》的“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我认为把这首词理解为送别之作,与词意不尽相符,就是“轻解罗裳”两句,也难解释得通。“罗裳”,不会是指男子的“罗衣”,因为不管是从*仄或用字看,没有必要改“衣”为“裳”。“罗裳”无疑是指绸罗裙子,而宋代男子是不穿裙子的。要是把上旬解为写李清照,下句写赵明诚,那么,下句哪来主语?两者文意又是怎样联系的呢?看来,应该以《花庵词选》题作“别愁”为宜。

  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后,夫妻感情甚好,家庭生活充满了学术和艺术的气氛,十分美满。所以,两人一经离别,两地相思,这是不难理解的。特别是李清照对赵明诚更为仰慕钟情,这在她的许多词作中都有所流露。这首词就是作者以灵巧之笔抒写她如胶似漆的思夫之情的,它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在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

  李清照这首词主要是抒写她的思夫之情。这种题材,在宋词中为数不少。若处理不好,必落俗套。然而,李清照这首词在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上都有自己的特色,因而富有艺术感染力,仍不失为一篇杰作。其特点是:

  一、词中所表现的爱情是旖旎的、纯洁的、心心相印的;它和一般的单纯思夫或怨其不返,大异其趣。

  二、作者大胆地讴歌自己的爱情,毫不扭捏,更无病态成份;既象蜜一样甜,也象水一样清,磊落大方。它和那些卿卿我我、扭捏作态的爱情,泾渭分明。

  三、李词的语言大都浅俗、清新,明白如话,这首词也不例外。但它又有自己的特点,那就是在通俗中多用偶句,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一种相思,两处闹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等等,既是对偶句,又浅白易懂,读之琅琅上口,声韵和谐。若非铸词高手,难能做到。

《一剪梅》李清照2

  yī jiǎn méi

  一剪梅

  sòng lǐ qīng zhào

  宋 李清照

  hóng ǒu xiāng cán yù diàn qiū , qīng jiě luó cháng , dú shàng lán zhōu 。

  红耦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yún zhōng shuí jì jǐn shū lái ?

  云中谁寄锦书来?

  yàn zì huí shí , yuè mǎn xī lóu 。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huā zì piāo líng shuǐ zì liú 。

  花自飘零水自流。

  yī zhǒng xiāng sī , liǎng chǔ xián chóu 。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cǐ qíng wú jì kě xiāo chú 。

  此情无计可消除。

  cái xià méi tóu , què shàng xīn tóu 。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译文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的脱下罗绸外裳,一个人独自躺上眠床。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注释

  1.红藕:红色的荷花。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

  2.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3.兰舟:此处为船的雅称。

  4.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

  5.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6.月满西楼:意思是鸿雁飞回之时,西楼洒满了月光。

  7.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意思是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

  8.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意思是,眉上愁云刚消,心里又愁了起来。

  赏析

  此词作于词人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作品以其清新的格调,女性特有的沉挚情感,丝毫“不落俗套”的表现方式,给人以美的享受,是一首工致精巧的别情词作。

  这首词的创作时间,是一个首先要辨明的问题。根据题名为元人伊世珍作的《琅嬛记》引《外传》云:“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有的词选认为,此说“和作品内容大体符合。

  上片开头三句写分别的时令和地点;下片起句‘花自飘零水自流’回应这三句。这些都是写分别时情景,其他各句是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有的选本则认为,“就词的内容考察,是写别后的思念,并非送别”;开头三句也是写“别离后”的情景。玩味词意,比较两说,似以后一说为胜。

  首先,《琅嬛记》的记述本不可靠,如王学初在《李清照集校注》中所指出:“清照适赵明诚时,两家俱在东京,明诚正为太学生,无负笈远游事。此则所云,显非事实。”何况《琅嬛记》本是伪书,所引《外传》更不知为何书,是不足为据的。

  当然,更重要的是应就词句本身来寻绎它的内容、推断它的写作背景。从上阕开头三句看,决不像柳永《雨霖铃》词所写的“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那样一个分别时的场面,而是写词人已与赵明诚分离,在孤独中感物伤秋、泛舟遣怀的情状。次句中的“罗裳”,固明指妇女服装;第三句中的“独上”,也只能是词人自述。至于以下各句,更非“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而是实写别后的眼前景,心中事。

《一剪梅》李清照3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

  ①“裳”,古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②玉簟:音diàn,光华如玉的精美竹*。

  ③雁字:指雁群飞时排成“一”或“人”形。相传雁能传书。

  词牌

  一剪梅

  亦称“腊梅香”。得名于周邦彦词中的“一剪梅花万样娇”。双调六十字,前后阕句句用*韵,一韵到底。八个四字句一般都用对仗。有一体只须前后阕的一、三、六句用韵

  欣赏:

  词的上阕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写荷花凋谢、竹*浸凉的秋天,空灵蕴藉。“红藕”,即粉红荷花。“玉簟”,是精美的竹*。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萧疏秋意的时节,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表面上写出荷花残,竹*凉这些寻常事情,实质上暗含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人去*冷”之意境。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赞美此句“有吞梅嚼雪,不失人间烟火气象”。“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写其白天泛舟水上之事:词人解开绫罗裙,换着便装,独自划着小船去游玩。“轻解”与“独上”,栩栩如生地表现出她的神态、举动。“轻”,写手脚动作的轻捷灵敏,表现出生怕惊动别人,小心而又有几分害羞的少妇心情。正因为是“轻”,所以谁也不知道,连侍女也没让跟上。“独”字就是回应上句的“轻”字,点明了下阕“愁”字的症结。“独上兰舟”,正是她想借泛舟以消愁,并非闲情逸致的游玩。昔日也许双双泛舟,而今独自击楫,恩爱情深、朝夕相伴的的丈夫久盼不归,怎不教她愁情满怀。“云中谁寄锦书来?”惦念丈夫,望眼欲穿,真是一封“家书抵万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她思夫的迫切心情,突然自现的外在表现。作者借助于鸿雁传书的传说,画面清晰,形象鲜明,它渲染了一个月光照满楼头的美好夜景,然而在喜悦的背后,蕴藏着相思的泪水。“月满西楼”写月夜思妇凭栏望眺。月已西斜,足见她站立楼头已久,这就表明了她思夫之情更深,愁更极。盼望音讯的她仰头叹望,竟产生了雁足回书的遐想。难怪她不顾夜露浸凉,呆呆伫立凝视,直到月满西楼而不知觉。

  下阕“花自飘零水自流”,言眼前的落花流水可不管你的心情如何,自是飘零东流。其实,这一句含有两个意思:“花自飘零”,是说她的青春象花那样空自凋残;“水自流”,是说她丈夫远行了,象悠悠江水空自流。只要我们仔细玩味,就不难发觉,李清照既为自己的红颜易老而感慨,更为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青春而让它白白地消逝而伤怀。这种复杂而微妙的感情,正是从两个“自”字中表现出来的。这就是她之所以感叹“花自飘零水自流”的关键所在,也是她俩真挚爱情的具体表现。当然,它所喻的人世的一切诸如离别,均给人以无可奈何之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由己及人,互相思念,这是有情人的心灵感应,相互爱慕,温存备致,她想到丈夫一定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二人心心相印、情笃爱深,相思却又不能相见的无奈思绪流诸笔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种相思之情笼罩心头,无法排遣,蹙着的愁眉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其内心的绵绵愁苦挥之不去,遣之不走。“才下”、“却上”两个词用得很好,把真挚的感情由外露转向内向,迅疾的情绪变化打破了故作*静的心态,把相思之苦表现得极其真实形象,表达了绵绵无尽的相思与愁情,独守空房的孤独与寂寞充满字里行间,感人至深。这和李煜《乌夜啼》“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有异曲同工之妙境,成为千古绝唱。

  总之,《一剪梅》笔调清新,风格细腻,给景物以情感,景语即情语,景物体现了她的心情,显示着她的形象特征。词人移情入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耐人寻味。


一剪梅李清照赏析(精选5篇)(扩展2)

——《一剪梅》李清照 (菁华3篇)

《一剪梅》李清照1

  李清照风韵脱俗的东方女性美。具有张扬的个性、心系国家的忧虑之情。无不能感染着当代思想和感情跳跃浮动的我们。

  宋朝女词人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出生在“家家泉水,户户垂扬”的齐鲁文化发源地名城济南,文化气氛相当浓厚。父亲——李格非是思想开明的名士。母亲——王拱辰的孙女,善于作文,有很高的文学素养。

  她具有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她运用浅淡自然的语言创造出清新自然、音韵流转、声调和谐的千古名篇,正是“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坦率的胸怀,不羁的思想性格使她敢于直言不讳,无所顾忌地写出一些封建社会妇女不敢启齿的率真词章。作为女性,爱情追求是李清照艺术创作的直接动力。她在词中通过爱情这一主题执著地描绘一种独立的人格。

  我国古代诗史上杰出的诗人很多,而女诗人却屈指可数。她之所以成为以为成就突出的女词人,无视封建传统礼教便是其中重要原因。作为一名杰出的女词人,她没有把自己完全封闭在闺房之内,而是走向大自然,去感受大自然的美,玩赏风景,饮酒惜花,逞露才华,写诗作词。像男子一样抒发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例如:《如梦令》以优美的韵调,写她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和思想,显示青睿的活力,揭示她热爱生活、珍惜青春的内心世界,表现出爽朗的性格。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她的《念奴娇》一词中,应运而生的日常口语就很多:“种种恼人天气”、“不许愁人不起”她正是善以典故,代字传情达意,高雅而含蓄。而且她善于运用通俗的语言,能以俗为雅,铺成极其工巧细腻的画面。委婉深细而又意境高远。读来明白如话,看似寻常其实颇具功力。还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敏感来捕捉心中的感受。倾入笔端,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在文学史上散发着不朽光彩。

  在《一剪梅》中写她的相思之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如果不是对爱情大胆热烈的追求,怎会写出如此“颇尽离别之意”的词来呢?在她的词中,有的是对丈夫真挚、专一的爱情,绝无封建文人那种矫揉造作的情调。

  让我感受到一代女词人因国破、家亡而带来的生活变迁、层层烦恼。透过字里行间,看到的是一个封建社会的弱女子追求幸福、追求爱情的过程,从中也见证了历史车轮的印辙。李清照的一生打上了那个时代特有的烙印。尽管其家世显赫、身份特殊,但也避免不了那个时代女性的悲剧。

《一剪梅》李清照2

  “红藕香残玉簟秋”,首句词人描述与夫君别后,目睹池塘中的荷花色香俱残。回房欹靠竹*,颇有凉意,原来秋天已至,词人不经意地道出自己滞后的节令意识。实是写出了她自夫君走后,神不守舍。对环境变化浑然无觉的情形,“红藕香残”的意境,“玉簟”的凉意,也衬托出女词人的冷清与孤寂~此外,首句的语淡情深,如浑然天成,不经意道来。故前人评曰:“易安《一剪梅》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七字,便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其实寻常不经意语也”。“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次写在闺中无法排遣愁闷与相思之苦,便出外乘舟解闷。词人在一首《如梦令》中曾生动地记述一次她乘舟尽兴游玩的情景,不仅归舟晚,还误入藕花深处,惊起一滩鸥鹭,情调欢快。现如今却是“独上兰舟”,不仅无由消除相思之苦,反更显怅惘和忧郁。“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女词人独坐舟中,多么希望此刻有雁阵南翔,捎回夫君的书信。而“月满西楼”,则当理解为他日夫妻相聚之时,临窗望月,共话彼此相思之情。此句颇有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诗句的意境。另外,“月满”也蕴含夫妻团圆之意。这三句,女词人的思维与想象大大超越现实,与首句恰形成鲜明对照。表明了词人的相思之深!

  下片,“花自飘零水自流”,词人的思绪又由想象回到现实,并照映上片首句的句意。眼前的景象是落花飘零,流水自去。由盼望书信的到来,到眼前的抒写流水落花,词人的无可奈何的伤感油然而生,尤其是两个“自”字的运用,更表露了词人对现状的无奈。“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次写词人自己思念丈夫赵明诚,也设想赵明诚同样在思念自己。这样的断语,这样的心有灵犀,是建立在夫妻相知相爱的基础上的。末三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词人以逼*口语的词句,描述自己不仅无法暂时排遣相思之情,反而陷入更深的思念境地。两个副词“才”、“却”的使用,很真切形象地表现了词人挥之又来、无计可消除的相思之情。

  这是一首相当富有诗情画意的词作。词人越是把她的别情抒写得淋漓尽致,就越能显出她的夫妻恩爱的甜蜜,也越能表现出她对生活的热爱。此外这首词在意境的刻画,真挚,深沉情感的`表述,以及语言运用的艺术上、无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剪梅》李清照3

  yī jiǎn méi

  一剪梅

  sòng lǐ qīng zhào

  宋 李清照

  hóng ǒu xiāng cán yù diàn qiū , qīng jiě luó cháng , dú shàng lán zhōu 。

  红耦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yún zhōng shuí jì jǐn shū lái ?

  云中谁寄锦书来?

  yàn zì huí shí , yuè mǎn xī lóu 。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huā zì piāo líng shuǐ zì liú 。

  花自飘零水自流。

  yī zhǒng xiāng sī , liǎng chǔ xián chóu 。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cǐ qíng wú jì kě xiāo chú 。

  此情无计可消除。

  cái xià méi tóu , què shàng xīn tóu 。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译文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的脱下罗绸外裳,一个人独自躺上眠床。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注释

  1.红藕:红色的荷花。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

  2.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3.兰舟:此处为船的雅称。

  4.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

  5.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6.月满西楼:意思是鸿雁飞回之时,西楼洒满了月光。

  7.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意思是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

  8.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意思是,眉上愁云刚消,心里又愁了起来。

  赏析

  此词作于词人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作品以其清新的格调,女性特有的沉挚情感,丝毫“不落俗套”的表现方式,给人以美的享受,是一首工致精巧的别情词作。

  这首词的创作时间,是一个首先要辨明的问题。根据题名为元人伊世珍作的《琅嬛记》引《外传》云:“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有的词选认为,此说“和作品内容大体符合。

  上片开头三句写分别的时令和地点;下片起句‘花自飘零水自流’回应这三句。这些都是写分别时情景,其他各句是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有的选本则认为,“就词的内容考察,是写别后的思念,并非送别”;开头三句也是写“别离后”的情景。玩味词意,比较两说,似以后一说为胜。

  首先,《琅嬛记》的记述本不可靠,如王学初在《李清照集校注》中所指出:“清照适赵明诚时,两家俱在东京,明诚正为太学生,无负笈远游事。此则所云,显非事实。”何况《琅嬛记》本是伪书,所引《外传》更不知为何书,是不足为据的。

  当然,更重要的是应就词句本身来寻绎它的内容、推断它的写作背景。从上阕开头三句看,决不像柳永《雨霖铃》词所写的“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那样一个分别时的场面,而是写词人已与赵明诚分离,在孤独中感物伤秋、泛舟遣怀的情状。次句中的“罗裳”,固明指妇女服装;第三句中的“独上”,也只能是词人自述。至于以下各句,更非“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而是实写别后的眼前景,心中事。


一剪梅李清照赏析(精选5篇)(扩展3)

——李清照《一剪梅》原文及赏析(精选5篇)

  李清照《一剪梅》原文及赏析 1

  一剪梅·咏柳:

  无限伤心夕照中,故国凄凉,剩粉余红。金沟御水自西东,昨岁陈宫,今岁隋宫。

  往事思量一晌空,飞絮无情,依旧烟笼。长条短叶翠濛濛,才过西风,又过东风。

  古诗简介:

  《一剪梅·咏柳》是明末清初词人夏完淳所作的一首词。该词上片写南明的残山剩水在落照中的凄凉景象,暗寓昏溃的南明小朝庭亦将不可避免的走向崩灒。下片点题,写柳絮飘飞,往事不堪回首。全词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借咏柳表达了词人对国家倾覆的无限哀伤。

  注释:

  一剪梅:词牌名。此词牌以周邦彦所作起句有“一剪梅花万样娇”句,故取为调名。又名“玉簟秋”、“腊梅香”。重头六十字,*韵。

  金沟:御沟,御河,上有金鳌玉蝀桥,故简言之,水即沟中水。

  陈宫:陈朝宫殿。

  隋宫:隋朝宫殿。隋炀帝曾筑长堤植万柳。

  一晌(shǎng):一转眼。晌:不多久,读若“赏”。

  创作背景:

  夏完淳以一腔忠贞,把短短十七年的'有限生命,完全投入抗清复国的大潮之中,所写的诗、文、赋、词,无不悲歌激烈,血泪泪交融。辞风师承陈子龙。*代况周颐《蕙风词话》称陈、夏及彭孙贻、王夫之等人的词:“含于刚健,有风骚之遗则。”虽然豪情万丈却不剑拔弩张,往往借物言志,借景抒怀,使人从微风细雨中戚受惊雷,于深沉浅露中体验悲威。此首《一剪梅》,也同样是借咏柳来抒发一腔亡国之痛。

  赏析/鉴赏:

  人在时空中本应是尤物之主,然而身际家国破败之时,面对无动于衷的物象,只觉得空茫无着,无能为力。人不如柳,痛苦可想而知,但是人的崇高、人的灵性,又正在有痛苦。所以,咏柳系借柳之无情以返观一己痴苦。全除首句“伤心” 字样外,纯以意象结撰,词体小令,容量见大。叠句“昨岁”、“今岁”;“才过”、“又过”,承上是似断而续,启下则绵悠深长,余意曲包。

  李清照《一剪梅》原文及赏析 2

  一剪梅·中秋无月原文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丛杯中,月丛杯中。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

  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丛难通,信丛难通。满堂唯有烛花红,歌且从容,杯且从容。

  译文

  回忆昔日中秋,在丹桂丛中,饮酒赏月,花在酒杯中,月在酒杯中。今年的中秋,因为下雨,只能在楼上过,酒是相同的,窗前又是云,又是雨,就是没有月亮。我想乘风上天去问,奈何天路不通,投书无门。画堂里没有月亮,只有红烛照妖,只好从容地举杯喝酒,从容地欣赏歌舞。

  注释

  ①:回忆。

  ②:活用,将名词用作动词,表示在杯子里面。

  ③:表达感情,表示程度深。

  ④:造物者,上天。辛弃疾特别喜欢用典,“化工”一词大约就是典故,大概出于汉朝贾谊的《鹏鸟赋》中一句:“且夫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大意是:天地比是一个大熔炉,造化就是炉匠,阴阳二气生起炭火,万物象铜一样都在里头熔炼翻滚。

  一剪梅·中秋无月创作背景

  辛弃疾词中思想内容最集中、最进步的当属爱国词。辛弃疾具有一般作家所不具备的戎马生涯,他首先是一个爱国斗士,然后才是一个词人,因而他的爱国词最自然真切,“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之于其词。”因此,在爱国词中尤值得重视的是那些表现自我经历、自我形象、自我感触的作品。

  一剪梅·中秋无月赏析

  中秋节是诗人饮酒抒情的的夜晚,辛弃疾曾写过两首中秋寄情词,一首是《木兰花慢》另一首就是《一剪梅》。

  这首词是作者在中秋之夜感怀而作,上片写景,词人运用对比手法,将往日的中秋佳节是多么的美好!“花也杯中,月也杯中”与今日中秋之夜雨纷纷!“云湿纱窗,雨湿纱窗”作对比。突出表达词人对今年中秋一种遗憾的'心情。下片作者着重抒情,运用夸张想象的手法,欲乘风问天,抒发自己内心的惆怅,但诗人乐观豪放,不管环境怎样,依然举杯畅饮,从容的欣赏着歌舞。

  这首词内容丰富,通过描写月夜之景,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感情,表达怀才不遇的愤懑。

  李清照《一剪梅》原文及赏析 3

  原文: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

  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满堂惟有烛花红。杯且从容。歌且从容。

  译文

  回忆起那个晴朗的中秋,我置身在芳香的丹桂丛。花影映照在酒杯中,月波荡漾在酒杯中。今晚同样在楼上举杯待月光,可是乌云浸湿了纱窗,雨水打湿了纱窗。

  我直想乘风上天去质问天公,可是这天路没法打通,想送个信吧信也难通。满堂只有蜡烛高烧光闪闪,照耀得酒宴上红彤彤。让我们慢慢把酒喝几盅,让我们慢慢把曲唱到终。

  注释

  ①尊:同“樽”,酒杯。

  ②浑欲:简直想。化工:指自然的造化者。

  ③从容:悠闲舒缓,不慌不忙。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中秋赏月未得的词。上片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今宵中秋无月的遗憾。“忆对”三句是回忆以前那个花好月圆的中秋节情景:天晴风静,皓月当空,桂花飘香,饮酒乐甚,心情非常舒畅。尤其是花映在杯中,月也在映在酒杯中的描写,生动形象,富于情趣。“今宵”三句,写今夜无月的情景,但词人并未直接写出,而是说今晚饮酒还是和以前一样的`,但云雨却打湿了纱窗,言外之意就是雨夜没有月亮,纱窗外显得格外孤寂,显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词的下片写赏月不得的愁绪。“浑欲”三句说词人因不见明月而忧愁,真想乘风上天去问个究竟,为什么中秋之夜没有月亮呢,但“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想问也问不成。“满堂”三句写出中秋无月的寂寞,只好以饮酒和歌舞来弥补这些遗憾了。

  创作背景:

  辛弃疾曾亲率骑兵独闯金兵大营,曾写《美芹十论》、《九议》进奏朝廷,论议抗金方略,反对议和偏安。可是,权奸当道,欺圣蒙主,辛弃疾进奏不被采纳,反遭弹劾、排挤、打击,直至削官罢职,被废闲居。这首词借题发挥,明咏中秋赏月,实为忧国之思,寄恨之作。

  李清照《一剪梅》原文及赏析 4

  《一剪梅·舟过吴江》是宋末词人蒋捷乘船经过吴江县时所作的一首词。此词用“点”“染”结合的手法,写出了词人伤春的情绪及久客异乡思归的情绪。全词以首句的“春愁”为核心,选取典型景物和情景层层渲染,突出了春愁的内涵:一是倦游思归的愁,一是春光易逝的愁。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注释:

  ①吴江:今江苏县名,在苏州之南,太湖之东。

  ②秋娘渡与泰娘桥:都是吴江地名。

  ③银字笙:笙上用银作字以表示音色的高低。

  ④心字香:一种香名。据说是以香粉成心字形。褚人获《坚瓠集》:“按心字香,外国以花酿香,作心字焚之。”

  ⑤这三句是说岁月流逝,如今归期难卜,将无形化为有形,生动形象。

  译文:

  船在吴江上飘摇,我满怀羁旅的春愁,看到岸上酒帘子在飘摇,招揽客人,便产生了借酒消愁的'愿望。船只经过令文人骚客遐想不尽的胜景秋娘渡与泰娘桥,也没有好心情欣赏,眼前是“风又飘飘,雨又萧萧”,实在令人烦恼。哪一天能回家洗客袍,结束客游劳顿的生活呢?哪一天能和家人团聚在一起,调弄镶有银字的笙,点燃熏炉里心字形的盘香?春光容易流逝,使人追赶不上,樱桃才红熟,芭蕉又绿了,春去夏又到。可以看出诗人的无限悲哀和无奈。

  赏析:

  吴江指滨临太湖东岸的吴江县。这首词主要写作者乘船漂泊在途中倦懒思归之心情。

  起笔点题,指出时序。“一片春愁待酒浇”,“一片”愁闷连绵不断。“待酒浇”,表现了他愁绪之浓。词人的愁绪因何而发?这片春愁缘何而生?接着便点出这个命题。

  随之以白描手法描绘了“舟过吴江”的情景:“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这“江”即吴江。一个“摇”字,颇具动态感,带出了乘舟的主人公的动荡飘泊之感。“招”,意为招徕顾客透露了他的视线为酒楼所吸引并希望借酒浇愁的心理。这里他的船已经驶过了秋娘渡和泰娘桥,以突出一个“过”字。“秋娘”“泰娘”是唐代著名歌女。作者单用之。心绪中难免有一种思归和团聚的急切之情。飘泊思归,偏逢上连阴天气。作者用“飘飘”“萧萧”描绘了风吹雨急。“又”字含意深刻,表明他对风雨阻归的恼意。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想象归家后的温暖生活,思归的心情更加急切。“何日归家”四字,一直管着后面的三件事:洗客袍、调笙和烧香。“客袍”,旅途穿的衣服。调笙,调弄有银字的笙,烧香,点熏炉里心字形的香。作者词中极想归家之后佳人陪伴之乐,思归之情段段如此。“银字”和“心字”给他所向往的家庭生活,增添了美好、和谐的意味。

  “流光容易把人抛”,指时光流逝之快。樱桃和芭蕉这两种植物的颜色变化,具体地显示出时光的奔驰。蒋捷抓住夏初樱桃成熟时颜色变红,芭蕉叶子由浅绿变为深绿,把看不见的时光流逝转化为可以捉摸的形象。春愁是剪不断、理还乱。词中借“红”“绿”颜色之转变,抒发了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叹。

  词人在词中逐句押韵,读起朗朗上口,节奏铿锵。大大地加强了词的表现力。这个节奏感极强的思归曲,读后让人有“余言绕梁,三日不绝”的意味。

  李清照《一剪梅》原文及赏析 5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赏析:

  这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这首词在黄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李清照写给新婚未久即离家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她诉说了自己独居生活的孤独寂寞,急切思念丈夫早日归来的心情。伊世珍《琅嬛记》说:“易安结褵(婚)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作者在词中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语言表现出具体可感、为人理解、耐人寻味的东西。

  词的上阕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 写荷花凋谢、竹*浸凉的秋天,空灵蕴藉。“红藕”,即粉红荷花。“玉簟”,是精美的竹*。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萧疏秋意的时节,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表面上写出荷花残,竹*凉这些寻常事情,实质上暗含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人去*冷”之意境。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赞美此句“有吞梅嚼雪,不失人间烟火气象”。“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写其白天泛舟水上之事:词人解开绫罗裙,换着便装,独自划着小船去游玩。“轻解”与“独上”,栩栩如生地表现出她的神态、举动。 “轻”,写手脚动作的轻捷灵敏,表现出生怕惊动别人,小心而又有几分害羞的少妇心情。正因为是“轻”,所以谁也不知道,连侍女也没让跟上。 “独”字就是回应上句的“轻”字,点明了下阕“愁”字的症结。 “独上兰舟”,正是她想借泛舟以消愁,并非闲情逸致的游玩。昔日也许双双泛舟,而今独自击楫,恩爱情深、朝夕相伴的的丈夫久盼不归,怎不教她愁情满怀。 “云中谁寄锦书来?”惦念丈夫,望眼欲穿,真是一封“家书抵万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她思夫的迫切心情,突然自现的外在表现。 作者借助于鸿雁传书的传说,画面清晰,形象鲜明,它渲染了一个月光照满楼头的美好夜景,然而在喜悦的背后,蕴藏着相思的泪水。“月满西楼”写月夜思妇凭栏望眺。月已西斜,足见她站立楼头已久,这就表明了她思夫之情更深,愁更极。 盼望音讯的她仰头叹望,竟产生了雁足回书的遐想。难怪她不顾夜露浸凉,呆呆伫立凝视,直到月满西楼而不知觉。

  下阕“花自飘零水自流”,言眼前的落花流水可不管你的心情如何,自是飘零东流。其实,这一句含有两个意思:“花自飘零”,是说她的青春象花那样空自凋残;“水自流”,是说她丈夫远行了,象悠悠江水空自流。只要我们仔细玩味,就不难发觉,李清照既为自己的红颜易老而感慨,更为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青春而让它白白地消逝而伤怀。这种复杂而微妙的感情,正是从两个“自”字中表现出来的。这就是她之所以感叹“花自飘零水自流”的关键所在,也是她俩真挚爱情的具体表现。当然,它所喻的人世的一切诸如离别,均给人以无可奈何之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由己及人,互相思念,这是有情人的心灵感应,相互爱慕,温存备致,她想到丈夫一定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二人心心相印、情笃爱深,相思却又不能相见的无奈思绪流诸笔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种相思之情笼罩心头,无法排遣,蹙着的愁眉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其内心的绵绵愁苦挥之不去,遣之不走。“才下”、“却上”两个词用得很好,把真挚的感情由外露转向内向,迅疾的情绪变化打破了故作*静的心态,把相思之苦表现得极其真实形象,表达了绵绵无尽的相思与愁情,独守空房的孤独与寂寞充满字里行间,感人至深。这和李煜《乌夜啼》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有异曲同工之妙境,成为千古绝唱。

  总之,《一剪梅》笔调清新,风格细腻,给景物以情感,景语即情语,景物体现了她的心情,显示着她的形象特征。词人移情入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耐人寻味。


一剪梅李清照赏析(精选5篇)(扩展4)

——《一剪梅》李清照 (菁华3篇)

《一剪梅》李清照1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diàn)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译文】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天空中燕群排成队形飞回来,(有没有)传回谁的家书?鸿雁飞回的时候,(转眼间)已是夜晚,如洗的月光倾泻在西楼,(我这在这盼望着)。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飘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赏析】

  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伊世珍《琅寰记》说;“易安结缡末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最*,电影《李清照》沿袭了伊世珍之说,当赵明城踏上征船出行时,歌曲就唱出《一剪梅》的“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我认为把这首词理解为送别之作,与词意不尽相符,就是“轻解罗裳”两句,也难解释得通。“罗裳”,不会是指男子的“罗衣”,因为不管是从*仄或用字看,没有必要改“衣”为“裳”。“罗裳”无疑是指绸罗裙子,而宋代男子是不穿裙子的。要是把上旬解为写李清照,下句写赵明诚,那么,下句哪来主语?两者文意又是怎样联系的呢?看来,应该以《花庵词选》题作“别愁”为宜。

  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后,夫妻感情甚好,家庭生活充满了学术和艺术的气氛,十分美满。所以,两人一经离别,两地相思,这是不难理解的。特别是李清照对赵明诚更为仰慕钟情,这在她的许多词作中都有所流露。这首词就是作者以灵巧之笔抒写她如胶似漆的思夫之情的,它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在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

  李清照这首词主要是抒写她的思夫之情。这种题材,在宋词中为数不少。若处理不好,必落俗套。然而,李清照这首词在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上都有自己的特色,因而富有艺术感染力,仍不失为一篇杰作。其特点是:

  一、词中所表现的爱情是旖旎的、纯洁的、心心相印的;它和一般的单纯思夫或怨其不返,大异其趣。

  二、作者大胆地讴歌自己的爱情,毫不扭捏,更无病态成份;既象蜜一样甜,也象水一样清,磊落大方。它和那些卿卿我我、扭捏作态的爱情,泾渭分明。

  三、李词的语言大都浅俗、清新,明白如话,这首词也不例外。但它又有自己的特点,那就是在通俗中多用偶句,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一种相思,两处闹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等等,既是对偶句,又浅白易懂,读之琅琅上口,声韵和谐。若非铸词高手,难能做到。

《一剪梅》李清照2

  yī jiǎn méi

  一剪梅

  sòng lǐ qīng zhào

  宋 李清照

  hóng ǒu xiāng cán yù diàn qiū , qīng jiě luó cháng , dú shàng lán zhōu 。

  红耦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yún zhōng shuí jì jǐn shū lái ?

  云中谁寄锦书来?

  yàn zì huí shí , yuè mǎn xī lóu 。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huā zì piāo líng shuǐ zì liú 。

  花自飘零水自流。

  yī zhǒng xiāng sī , liǎng chǔ xián chóu 。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cǐ qíng wú jì kě xiāo chú 。

  此情无计可消除。

  cái xià méi tóu , què shàng xīn tóu 。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译文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的脱下罗绸外裳,一个人独自躺上眠床。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注释

  1.红藕:红色的荷花。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

  2.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3.兰舟:此处为船的雅称。

  4.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

  5.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6.月满西楼:意思是鸿雁飞回之时,西楼洒满了月光。

  7.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意思是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

  8.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意思是,眉上愁云刚消,心里又愁了起来。

  赏析

  此词作于词人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作品以其清新的格调,女性特有的沉挚情感,丝毫“不落俗套”的表现方式,给人以美的享受,是一首工致精巧的别情词作。

  这首词的创作时间,是一个首先要辨明的问题。根据题名为元人伊世珍作的《琅嬛记》引《外传》云:“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有的词选认为,此说“和作品内容大体符合。

  上片开头三句写分别的时令和地点;下片起句‘花自飘零水自流’回应这三句。这些都是写分别时情景,其他各句是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有的选本则认为,“就词的内容考察,是写别后的思念,并非送别”;开头三句也是写“别离后”的情景。玩味词意,比较两说,似以后一说为胜。

  首先,《琅嬛记》的记述本不可靠,如王学初在《李清照集校注》中所指出:“清照适赵明诚时,两家俱在东京,明诚正为太学生,无负笈远游事。此则所云,显非事实。”何况《琅嬛记》本是伪书,所引《外传》更不知为何书,是不足为据的。

  当然,更重要的是应就词句本身来寻绎它的内容、推断它的写作背景。从上阕开头三句看,决不像柳永《雨霖铃》词所写的“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那样一个分别时的场面,而是写词人已与赵明诚分离,在孤独中感物伤秋、泛舟遣怀的情状。次句中的“罗裳”,固明指妇女服装;第三句中的“独上”,也只能是词人自述。至于以下各句,更非“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而是实写别后的眼前景,心中事。

《一剪梅》李清照3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

  ①“裳”,古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②玉簟:音diàn,光华如玉的精美竹*。

  ③雁字:指雁群飞时排成“一”或“人”形。相传雁能传书。

  词牌

  一剪梅

  亦称“腊梅香”。得名于周邦彦词中的“一剪梅花万样娇”。双调六十字,前后阕句句用*韵,一韵到底。八个四字句一般都用对仗。有一体只须前后阕的一、三、六句用韵

  欣赏:

  词的上阕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写荷花凋谢、竹*浸凉的秋天,空灵蕴藉。“红藕”,即粉红荷花。“玉簟”,是精美的竹*。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萧疏秋意的时节,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表面上写出荷花残,竹*凉这些寻常事情,实质上暗含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人去*冷”之意境。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赞美此句“有吞梅嚼雪,不失人间烟火气象”。“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写其白天泛舟水上之事:词人解开绫罗裙,换着便装,独自划着小船去游玩。“轻解”与“独上”,栩栩如生地表现出她的神态、举动。“轻”,写手脚动作的轻捷灵敏,表现出生怕惊动别人,小心而又有几分害羞的少妇心情。正因为是“轻”,所以谁也不知道,连侍女也没让跟上。“独”字就是回应上句的“轻”字,点明了下阕“愁”字的症结。“独上兰舟”,正是她想借泛舟以消愁,并非闲情逸致的游玩。昔日也许双双泛舟,而今独自击楫,恩爱情深、朝夕相伴的的丈夫久盼不归,怎不教她愁情满怀。“云中谁寄锦书来?”惦念丈夫,望眼欲穿,真是一封“家书抵万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她思夫的迫切心情,突然自现的外在表现。作者借助于鸿雁传书的传说,画面清晰,形象鲜明,它渲染了一个月光照满楼头的美好夜景,然而在喜悦的背后,蕴藏着相思的泪水。“月满西楼”写月夜思妇凭栏望眺。月已西斜,足见她站立楼头已久,这就表明了她思夫之情更深,愁更极。盼望音讯的她仰头叹望,竟产生了雁足回书的遐想。难怪她不顾夜露浸凉,呆呆伫立凝视,直到月满西楼而不知觉。

  下阕“花自飘零水自流”,言眼前的落花流水可不管你的心情如何,自是飘零东流。其实,这一句含有两个意思:“花自飘零”,是说她的青春象花那样空自凋残;“水自流”,是说她丈夫远行了,象悠悠江水空自流。只要我们仔细玩味,就不难发觉,李清照既为自己的红颜易老而感慨,更为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青春而让它白白地消逝而伤怀。这种复杂而微妙的感情,正是从两个“自”字中表现出来的。这就是她之所以感叹“花自飘零水自流”的关键所在,也是她俩真挚爱情的具体表现。当然,它所喻的人世的一切诸如离别,均给人以无可奈何之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由己及人,互相思念,这是有情人的心灵感应,相互爱慕,温存备致,她想到丈夫一定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二人心心相印、情笃爱深,相思却又不能相见的无奈思绪流诸笔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种相思之情笼罩心头,无法排遣,蹙着的愁眉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其内心的绵绵愁苦挥之不去,遣之不走。“才下”、“却上”两个词用得很好,把真挚的感情由外露转向内向,迅疾的情绪变化打破了故作*静的心态,把相思之苦表现得极其真实形象,表达了绵绵无尽的相思与愁情,独守空房的孤独与寂寞充满字里行间,感人至深。这和李煜《乌夜啼》“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有异曲同工之妙境,成为千古绝唱。

  总之,《一剪梅》笔调清新,风格细腻,给景物以情感,景语即情语,景物体现了她的心情,显示着她的形象特征。词人移情入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耐人寻味。


一剪梅李清照赏析(精选5篇)(扩展5)

——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原文赏析及翻译 (菁华3篇)

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原文赏析及翻译1

  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原文

  明代:唐寅

  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赏心乐事共谁论?花下销魂,月下销魂。(忘了 一作:孤负;误了 一作:虚负)

  愁聚眉峰尽日颦,千点啼痕,万点啼痕。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译文

  深闭房门隔窗只听雨打梨花的声音,就这样辜负了青春年华,虚度了青春年华。纵然有欢畅愉悦的心情又能跟谁共享?花下也黯然神伤,月下也黯然神伤。

  整日里都是眉头紧皱如黛峰耸起,脸上留下千点泪痕,万点泪痕。从早晨到晚上一直在看着天色云霞,走路时想念你啊,坐着时也是想念你!

  注释

  一剪梅:词牌名,又名“腊梅香”“玉簟秋”等。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六句、三*韵。

  赏心乐事:欢畅的心情,快乐的事情。论:说。

  销魂:黯然神伤。

  颦(pín),皱眉。

  啼痕:泪痕。

  赏析

  《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是明代词人、一代文豪唐寅,即唐伯虎以女子口吻所作的一首闺怨词。这首词的佳处不只在于词句之清圆流转,其于自然明畅的吟诵中所表现的空间阻隔灼痛着痴恋女子的幽婉心态更是动人。唐寅轻捷地抒述了一种被时空折磨的痛苦,上下片交叉互补、回环往复,将一个泪痕难拭的痴心女形象灵动地显现于笔端。

  上片首句,即以重重门关横亘在画面上,它阻断了内外的联系,隔绝了春天,从而表明思妇对红尘的'自觉放弃,对所思之人的忠贞挚爱。以下五句,似乎是思妇的内心独白,但更像“画外音”,是对“深闭门”情节的议论。“深闭门”是思妇的特定行为:她藏于深闺,将一切都关在门外,正见其相思凄楚之难堪。这空间的阻隔,既无情地拉开着恋者的距离,而空间的阻隔又必然在一次次“雨打梨花”、春来春去中加重其往昔曾经有过的“赏心乐事”的失落感;至若青春年华也就无可挽回地在花前月下神伤徘徊之间被残酷地空耗去。时间在空间中流逝,空间的凝滞、间距的未能缩却花开花落,人生便在等待中渐渐消逝。

  下片正面描写为情感而自我封闭状态中思妇的形象,通过皱眉洒泪、看天看云、行行坐坐几个连续动作,表达其坐卧不安的无边相思。

  活过之物终将凋零,只可在“行也思君,坐也思君”中,“愁聚眉峰尽日颦”。上片的“花下销魂,月下销魂”,是无处不令人回思往时的温馨;下片的“行也思君,坐也思君”则写尽朝暮之间无时不在翘首企盼所恋者的归来,重续欢情。作者轻捷地抒述了一种被时空折磨的痛苦,上下片交叉互补、回环往复,将一个泪痕难拭的痴心女形象灵动地显现于笔端,诚无愧其“才子”之誉称。

  历代诗人、词人笔下“闺怨”之作多不胜数,愈是*见的题材愈难出新意,从而所贵也尤在能别具心裁。

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原文赏析及翻译2

  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

  明代 唐寅

  雨打梨花深闭门,孤负青春,虚负青春。

  赏心乐事共谁论?花下销魂,月下销魂。

  愁聚眉峰尽日颦,千点啼痕,万点啼痕。

  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译文

  深闭房门听窗外雨打梨花的声音,就这样辜负了青春年华,虚度了青春年华。纵然有美好愉快的心情能跟谁共享?花下也黯然神伤,月下也黯然神伤。

  整日里都是眉头紧皱如黛峰耸起,脸上留下千点泪痕,万点泪痕。从早晨到晚上一直在看着天色云霞,行走时想念您啊,坐着时也是想念您!

  注释

  一剪梅:词牌名,又名“腊梅香”“玉簟秋”等。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六句、三*韵。

  孤负:同“辜负”。

  赏心乐事:欢畅的心情,快乐的事情。论(lún):说。

  销魂:黯然神伤。

  颦(pín),皱眉。

  啼痕:泪痕。

  赏析

  此词以女子口吻,表现离别相思之情,是一首闺怨词。上片首句,即以重重门关横亘在画面上,它阻断了内外的联系,隔绝了春天,从而表明思妇对红尘的自觉放弃,对所思之人的忠贞挚爱。以下五句,似乎是思妇的内心独白,但更像“画外音”,是对“深闭门”情节的议论。下片正面描写为情感而自我封闭状态中思妇的形象,通过皱眉洒泪、看天看云、行行坐坐几个连续动作,表达其坐卧不安的无边相思。

  “闺怨”之作在历代词人笔下堪称汗牛充栋,愈是*见的题材愈难出新意,从而所贵也尤在能别具心裁。这首《一剪梅》的佳处不只在于词句之清圆流转,其于自然明畅的吟哦中所表现的空间阻隔灼痛着痴恋女子的幽婉心态更是动人。

  “深闭门”是思妇的特定行为:她藏于深闺,将一切都关在门外,正见其相思凄楚之难堪。这空间的阻隔,既无情地拉开着恋者的距离,而空间的阻隔又必然在一次次“雨打梨花”、春来春去中加重其往昔曾经有过的“赏心乐事”的失落感;至若青春年华也就无可挽回地在花前月下神伤徘徊之间被残酷地空耗去。时间在空间中流逝,空间的凝滞、间距的未能缩却花开花落,人生便在等待中渐渐消逝。活过之物终将凋零,只可在“行也思君,坐也思君”中,“愁聚眉峰尽日颦”。上片的“花下销魂,月下销魂”,是无处不令人回思往时的温馨;下片的“行也思君,坐也思君”则写尽朝暮之间无时不在翘首企盼所恋者的归来,重续欢情。作者轻捷地抒述了一种被时空折磨的痛苦,上下片交叉互补、回环往复,将一个泪痕难拭的痴心女形象灵动地显现于笔端,诚无愧其“才子”之誉称。

  创作背景

  唐寅生*多出入声色场合,尤其是因科场案受牵连入狱被贬后,其生命轨迹已经远离传统士大夫阶层,因此在他的笔下,以女性为题材的作品甚多,此词即为其中之一。

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原文赏析及翻译3

  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

  雨打梨花深闭门,孤负青春,虚负青春。赏心乐事共谁论?花下销魂,月下销魂。(孤负一作:忘了;虚负一作:误了)

  愁聚眉峰尽日颦,千点啼痕,万点啼痕。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译文

  深闭房门隔窗只听雨打梨花的声音,就这样辜负了青春年华,虚度了青春年华。纵然有欢畅愉悦的心情又能跟谁共享?花下也黯然神伤,月下也黯然神伤。

  整日里都是眉头紧皱如黛峰耸起,脸上留下千点泪痕,万点泪痕。从早晨到晚上一直在看着天色云霞,走路时想念你啊,坐着时也是想念你!

  注释

  一剪梅:词牌名,又名“腊梅香”“玉簟秋”等。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六句、三*韵。

  赏心乐事:欢畅的心情,快乐的事情。论:说。

  销魂:黯然神伤。

  颦(pín),皱眉。

  啼痕:泪痕。

  赏析:

  《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是明代词人、一代文豪唐寅,即唐伯虎的作品。这首词的佳处不只在于词句之清圆流转,其于自然明畅的吟哦中所表现的空间阻隔灼痛着痴恋女子的幽婉心态更是动人。唐寅轻捷地抒述了一种被时空折磨的痛苦,上下片交叉互补、回环往复,将一个泪痕难拭的痴心女形象灵动地显现于笔端。

  唐寅这阕《一剪梅》的佳处不只在于词句之清圆流转,其于自然明畅的吟哦中所表现的空间阻隔灼痛着痴恋女子的幽婉心态更是动人。空间,既无情地拉开着恋者的距离,而空间的阻隔又必然在一次次“雨打梨花”、春来春去中加重其往昔曾经有过的“赏心乐事”的失落感;至若青春年华也就无可挽回地在花前月下神伤徘徊之间被残酷地空耗去。时间在空间中流逝,空间的凝滞、间距的未能缩却,尤加速着时光的消失。上片的`“花下销魂,月下销魂”,是无处不令“我”回思往时的温馨;下片的“行也思君,坐也思君”则写尽朝暮之间无时不在翘首企盼所恋者的归来,重续欢情。唐寅轻捷地抒述了一种被时空折磨的痛苦,上下片交叉互补、回环往复,将一个泪痕难拭的痴心女形象灵动地显现于笔端,诚无愧其“才子”之誉称。


一剪梅李清照赏析(精选5篇)(扩展6)

——一剪梅作文 (菁华3篇)

一剪梅作文1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就是梅。

  在寒冷的,万花都已凋零,但却仍然是俊俏的。她面对“悬崖百丈冰”不是退缩,而是乐观,自信,坚持不懈的攀爬,为寒冷,洁白的增添了一番少有的风情和趣味。

  当我发现了这些时,我的内心开始渴望上天可以给我一剪梅。让我学*她的积极乐观,自信和坚持不懈,从而让我可以迈进那属于我的殿堂。

  现在,我拥有了这一剪梅。记得在上小学时,在我所有的学科中,我最不喜欢,也最不擅长的就是英语。因为学不会,所以不想学,以致于我的英语成绩是不堪入目。但是到了初中,我喜爱上了英语也开始擅长英语了。这一巨大的变化主要就是由于这一剪梅。

  由于这一剪梅,我为自己的英语学*制定了一个完善的计划。

  首先,我需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可为了以前的英语成绩而情绪消沉,要以饱满的精神,相信自己的心态去重新认识,学*英语。接着,我需要每天早上和晚上坚持背诵当天所学的内容,使每天所学的内容都熟记于脑海之中。最后,我需要认真完成作业,遇到“拦路虎”要急时地把它消灭。所以,在我上初一时我严格要求自己按计划进行学*。果然,经过一段时间后,我的英语成绩飞跃上升。

  我的一剪梅是乐观的象征,是自信的象征,是坚持的象征。因为她,我学会了在学*中要乐观;因为她,我学会了在学*中要自信;因为她,我学会了在学*中要坚持不懈;也是因为她,我的学*生涯才充满趣味……

  梅,你教我的面对困难的良好心态,我会一生铭记。

一剪梅作文2

  古人常吟:“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梅,那白雪中亭亭玉立的仙子,冷霜之中傲立的公主。粉嫩的脸颊略显着涩,却又隐藏不住她发自内心的坚强。

  皑皑白雪覆盖山坡,只剩星星点点的嫣红绽放。花瓣被雪花无情地拍落,却仍然不失刚毅与坚强。

  她们,正如身在边疆的战士一般,不屈不挠。积雪越来越厚,甚至埋没了已冻僵的双腿。手套虽已戴上,却无法驱逐寒冷。他们在心中牵挂家乡,脑中放映着家乡的模样。老父老母则坐在窗前眺望,期盼他们能早日归来。

  梅的性格永远那么倔强。她不像柳,能轻易折断;她不似杜鹃,只有温室中开放;她不如菊,只是外衣美。她只是她,虽然外表柔弱,却爱在毫无生气的冬日绽放。

  *人总是偏爱梅花,这让我很不解。但后来,我才明白:*人,这种发自骨子里的坚强,是从这血色的梅花中学到的。她开得娇艳,开得刺眼,比起清纯的月季、水仙、茉莉,她较为泼辣。比起红艳的牡丹、玫瑰、野菊,她又有另一番说不清、道不明的风味。

  *人爱梅花,爱的是她不*凡的品质,爱的是“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爱的是“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爱的是她这般刚毅的品格。

  *人爱梅花,爱她那鲜红的花苞在冬日里舞动的样子,爱她在风雪的胁迫中仍不肯认输的魂。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豪杰也是如此,他们身上那种梅的品质,*人顶天立地的品质,被后人牢记、传承。他们的英雄事迹被我们歌诵,代代相传。

  梅的傲立,显出了*人天不怕地不怕的品性。

  窗边的一剪梅仍然高高将头抬起,粉红的脸颊上,写满了她的骄傲,*人的秉性……

一剪梅作文3

  冬的气息悄悄地走来,卷走了离去的秋。冬的气息包住了多彩的颜色,只留了淡淡的粉——有着淡淡粉色的梅花。

  优雅的菊花曾在树林中闪耀着金色的光芒,散发着淡雅的清香,将整个色彩斑斓的秋,渲染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将整个清香扑鼻的秋,变成了一座丰盛的果园。冬的气息来临了,强势地驱赶了秋,菊花嗅到了危险,悄悄地凋零了。

  华丽的荷花,曾在湖面跳着美丽多姿的舞蹈,将整个波光粼粼的睡眠,变成了她的舞台,她如仙子一般,在月光朦胧的湖面旋转,一举手,一回眸,尽是说不出的风情。然而,当初冬的寒潮侵袭,荷花在经住了深秋的肆虐之后终于放弃负隅顽抗,没入即将凝成冰的水中。

  春之使者迎春花,曾在花丛中摇曳倾城之姿,只因她是人间报春第一人。然而,她即将盛开的芬芳,也引因冬的强势,推迟了花期。皑皑白雪之下,迎春花无力**,只得将自己深埋雪下。

  雪花越积越高,北风越吹越猛,不断攻击者这天地间唯一存活的梅花。梅花坚强地挺立着,用自己的花瓣护住身躯。雪花吞没了整片大地,将大地变成了一张巨大的白毯。暴风雪呼呼地刮着,气温变得越来越低,可梅花不想恐惧投降。雪越大,梅花越香,白茫茫的世界充盈着美梅花的清香。

  “让暴风雪来得更猛烈些吧!”梅花仿佛在勇敢地呐喊,向着暴风雪发起挑战,梅花散发的香气越发浓烈,盖过了雪的强势。终于,冬变成了梅花的舞台,梅花变成了冬的女皇,整个冬尽在梅花的掌控之中。

  暴风雪仍在肆虐,然而茫茫天地间,却仍能看见那傲骨的身姿以及鼻尖隐隐的清香……


一剪梅李清照赏析(精选5篇)(扩展7)

——《一剪梅》教案设计通用五篇

  《一剪梅》教案设计 1

  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一剪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它很好地体现了被称为“易安体”的李清照作品的艺术风格,即清丽典雅,温婉细腻。鉴赏这首词应该让学生用情感去参与、用心灵去体会,力争能够切实把握住作者内心那种缠绵悱恻的情怀,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李清照的词,也能在不知不觉中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

  2、教学对象分析

  高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诗歌鉴赏的基本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必要作出过多地讲解说明,让学生讨论发言更能提高鉴赏的积极性,同时辅以多媒体手段,用优美的歌声和画面营造氛围,效果要比传统的讲解方式好得多。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把握李清照作品意象意境,背诵全词。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解读文句,品味意境

  学会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2、难点:学会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教学媒体设计

  学生接触的古典诗词其实并不少,但是由于他们年纪还小,没有什么人生经历,对古诗词中所体现的作者的心绪,难以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所以鉴赏往往只停留在浅表层次。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对解决这个问题能起到相当重要 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运用贯穿整个过程。课堂的第一阶段,显示李清照的画像,让学生对作者有一个比较亲切的印象,接下来显示李清照的有关材料,进一步加强认识。第二阶段,播放朗诵《一剪梅》,同时显示作品内容,以渲染气氛,在朗诵中要求学生思考有关问题。第三阶段,显示作品,学生合作探究,品析词句。第四阶段,强化诗词的背诵。第五阶段,播放《月满西楼》,在唯美的画面与歌声中结束课程。多媒体的运用将音乐、画面、文字有机的结合起来,既使教学内容明确具体,又营造了一种诗歌鉴赏所必需的氛围,有利于学生对诗词意境的把握。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1.费玉清的一曲宛转悠扬的《一剪梅》将我们陶醉在其中,其实真正陶醉我们的是其中传递的情感,今人如此,古人也如此,尤其是悲怀愁情。轻拂中华历史的尘烟纱缦,咀嚼古往今来的悲怀愁情,三千年古代文学长河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恐怕当数女词人李清照了。她有“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她有“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说不尽的愁”。

  2. 题解

  一剪梅,词牌名,又名《腊梅香》,得名于周邦彦词中的“一剪梅花万样娇”。词牌格式,双调六十字,前后阕句句用*韵,一韵到底,八个四字句一般都用对仗。

  二、作者作品及背景

  李清照(1084——约1155)我国文学史上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李清照工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等,更擅于词.

  词人的丈夫新婚后不久就外出求学后,李清照填词《一剪梅》送给丈夫。 教师小结(见幻灯片),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疑难字词 。

  2.听录音,要求学生注意停顿断句。

  3.请一位同学读,其余同学认真听,听后做评价。

  4.齐读课文,找出体现作者心理状态的字眼以及主旨句。思考词的情感基调。

  明确:“闲愁”二字最能体现作者心情,是全词的词眼,主旨句为“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全词抒发作者的寂寞相思之情。

  四、研读课文,赏析句子。

  1、词的上片有哪些典型的意象?透露出怎样的情感? 红藕香残 透露秋景的冷落、萧条。

  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交代了时令即秋季,作者从几个角度入手写秋景秋意,渲染环境

  明确:视觉、嗅觉、触觉。

  作者从多个角度入手描写秋意的冷落萧条,不仅刻画了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现象,又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生凉,既是肌肤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作品首句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感情色彩。

  独上兰舟 如果能与丈夫一同划船该多好啊!(孤独)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作者排遣寂寞的方式,

  明确:从“独”字可以看出词人借泛舟来消愁,而过去有夫君相伴,现在却是独自一人,眼前的一切只能勾起对往事的怀念,怎能排遣得了“愁”呢? 云中锦书 猜想丈夫的信该到家了。(思念)

  月满西楼 仿佛身处西楼,望月计算着丈夫回家的日子。(思念) 这句词按照逻辑顺序

  明确:应是“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思谁寄锦书来”。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体会这句词的优美意境。

  词句中的“谁”显然是指自己的丈夫赵明诚,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

  到达,所以遥望云空,产生鸿雁传书的遐想。但是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子空回,锦书全无,所以有“谁寄”之叹,实际是无人寄书,心中愁绪*添一层。

  2、下片用哪几种方式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何谓“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明确:此句是说身在异地的丈夫和自己怀有一样的相思之情,直接点明了夫妻二人的两相恩爱,足见双方情爱之笃以及彼此信任之深。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句是词的主旨句,在写愁绪的特点 明确:这句词赋予愁绪以运动之感,使人仿佛看见词人眉头的若舒若蹙,而愁从眉间藏到心间,更使人领略到词人的万千愁绪,引发无限的遐想。

  五、总结

  上片主要写作者的家中生活,舟中所想。 下片回到现实,以抒情为主。

  全词主要抒发了作者的孤寂相思之情。

  六、诵读并背诵全词。欣赏歌曲《月满西楼》加强审美印象。

  七、布置作业:

  将这首词改写为现代文。

  《一剪梅》教案设计 2

  《一剪梅》笔调清新,风格细腻,给景物以情感,景语即情语,景物体现了李清照的心情,《一剪梅》教案设计应该怎么做呢?

  1.教学目标:

  1.1.理解“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在诗词中的具体含义

  1.2.了解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及其词作

  1.3.熟悉分析词作的基本方法,能够独立分析其他词作

  1.4.体会宋代的小词韵味,提高对词的认识,提升文学素养

  2.教学重点:

  2.1.宋词的基本特点及其分类,理解婉约词的基本特点

  2.2.体会《一剪梅》中词人的感情特点,熟悉词作中的语言特色

  2.3.李清照的其他特色词作

  3.教学课时:1课时

  4.教学方法:讲练法、讨论分析法、影视文本结合法

  5.教学过程

  5.1.课前准备:

  5.1.1课前布置预*作业,收集关于李清照的生*资料,收集宋词的有关知识

  5.1.2.准备《一剪梅》的歌曲:卓依婷《月满西楼》

  5.1.3.李清照的生*及词作特点: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县明水镇(今属山东)人。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诗词文皆工,尤精词作,被誉为“词家一大宗”。有词集《漱玉词》传世。其词善于抓住细节(绿肥红瘦),精雕细画,婉约有致,语言清新自然。李清照的词作分为两期,靖康之难之前,李清照的词作主要是抒发儿女情怀的闺阁词作,才情斐然;靖康之难之后,丈夫赵明诚不幸病亡,李词词风转变,风格变得沉重许多,主要以国愁家思为主要的感情基调。

  5.1.4.李清照和赵明诚的爱情故事:诸葛忆兵《李清照和赵明诚》,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5月。

  李清照18岁嫁予当朝宰相赵挺之子赵明诚,两人都喜好金石,志趣相同,婚后相敬如宾,然赵明诚时为太学生,后时常因公出差,李饱受相思之苦,由此而诞下《一剪梅》、《醉花阴》等词作;1127年,靖康之难后,赵明诚和李清照被迫南迁,其间辗转漂泊,两人苦苦收集十几年的金石收藏丢失殆尽,无奈苦闷之极;不久,赵明诚病逝,李伤心欲绝,至此,词风大变,凄凉之意跃然纸上,代表词作《声声慢》、《永遇乐》。

  小故事: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收书既成,归来堂起书库大橱,簿甲乙,置书册。

  5.2.师生交流

  根据上次课的布置任务,上课之时便让学生举手上台来进行资料的介绍,第一步先介绍宋词的基本特点以及基本分期;第二步介绍李清照的词作。学生介绍完成之后,由教师总结,并且询问学生喜欢宋词中的哪位词人,喜欢那位词人的哪首词?为什么?同时询问同学对李清照的词的认识,以及喜欢李清照哪首词?

  宋词:宋词被称为“一代之文学”,词人与词作众多,风格总体上偏于艳科,特别讲究抒情性与音乐性,并形成婉约与豪放两大流派;体制上分为小令、中调、长调等。代表词人分别有柳永、李清照(婉约词派),辛弃疾、苏轼(豪放词派)。

  5.3.欣赏作品(配乐:卓依婷《月满西楼》)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陆游《钗头凤》: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唐婉《钗头凤》: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5.4.作品赏析

  一剪梅①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②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③谁寄锦书④来?雁字⑤回时,月满西楼。

  ①一剪梅:词牌名,小令。词人作词时,赵明诚外出公办,词人一人寂寞难耐,作词以寄夫。

  玉簟:diàn,*子

  云中:鸿雁传书,云中归来

  锦书:写在锦帛上的书信。据《晋书》记载,窦滔妻织锦,为《回文璇玑图书》寄予窦,后以锦书借指妻子寄给丈夫的书②③④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⑦。 信,此处为反指,指丈夫给妻子寄的信。

  ⑤ 雁字回时:秋高气爽,鸿雁南飞,来年春日,鸿雁回来,然雁已归,人何处?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自己的思念期待丈夫能够感受到,因此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思念之痛处,眉头紧锁,然收起思夫之情,却是心头黯然。指词人内心的思念之切,难以挥去。 ⑥⑦

  5.5.分析讨论

  (1)词人在词中描绘了一副怎么样的画面?

  答:词人在词中描写了一位久居家中等待丈夫归来的思妇难耐寂寞,独上兰舟,看门前流水,望身后空荡阁楼,见北归鸿雁,对丈夫的思念无比深重。

  (2)词人词中描绘了一位怎么样的形象?

  答:词中描绘了一位久居家中,丈夫外出,思念丈夫的思妇形象。

  (3)词的上阕和下阕分别写,。(实景/虚景)

  (4)试分析词中下阕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一句。

  答:词句描绘了词人的思念之情,词人以花和流水分别比喻自己和丈夫,表达出了词人对丈夫外出的无奈和怨愤;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则是词人和其丈夫心有灵犀,相互思念,表达了词人和其丈夫之间的感情深厚。

  (5)词的最后一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为千古名句,试分析。

  答:“才下眉头”表达出了词人思念已久,体现出了词人的思念之切之真;“却上心头”一句表达了词人思念之情难以挥去,体现了词人的思念之深之重;因此最后一句体现出了词人对丈夫思念之情的无比深切。

  (6)试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分析该词

  答:所谓“知人论世”是指利用作者的现实生活以及现实性格来分析作者的作品。其一,李清照是宋代著名的婉约词人,词风婉约清新,语言淡雅自然,该词中的上阕,用词典雅,却又不失风情,韵味极致;其二,李清照和赵明诚之间感情深切,词的下阕体现出了李清照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小女儿的姿态情感跃然纸上,思念之深之切呼之欲出。

  《一剪梅》教案设计 3

  一、导入。以“愁”导入,以歌生情。

  在古代的诗词中,愁绪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比如:

  1、(PPT)词中的“愁”: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将进酒·君不见》唐·李白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五代·李煜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卜算子·咏梅》宋·陆游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春江花月夜》唐·张若虚

  2、师:千古文人,有失意之愁,有思国之愁,有感叹时光之愁,有壮志难酬之愁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思念之愁”。

  二、诵读与整体感知

  1首先,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首词的朗诵。(听朗诵录音)

  2.听了这段满含深情的朗诵之后,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李清照和她的丈夫赵明诚之间的故事。 李清照18岁嫁予当朝宰相赵挺之子赵明诚,两人都喜好金石,志趣相同,婚后相敬如宾。 我们一起来看看诸葛忆兵在《李清照和赵明诚》中怎样描述李清照和她的丈夫赵明诚之间的日常: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收书既成,归来堂起书库大橱,簿甲乙,置书册。

  3.李清照和她的丈夫赵明诚可谓情投意合,相亲相敬,要是生活能这样一直幸福下去多好,但是赵明诚时为太学生,后时常因公出差,李饱受相思之苦,由此而诞下《一剪梅》、《醉花阴》等词作。因此,《一剪梅》满含词人的相思之苦。

  在了解了背景之后,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情感自己再次读读这首词,开始。

  4.全班配乐齐读,边读边思考词中最能表达词人情感的是哪个词?这首词整体的.感情基调是什么?(配乐《月满西楼》纯音乐) 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词:愁 感情基调:哀婉、凄凉、愁苦

  三、进入文本分析意象及所表达的情感

  请大家再次自由诵读这首词,并找出词中运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具有什么样的特征?意象:玉簟;特征:秋凉,凄清(玉簟秋,秋,代表了凉意) 兰舟寂寞,孤独(雁孤独,寂寞(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雁”意象一般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鸿雁传书指通信。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所以,此人用“雁”这一意象,传达出自己的思念之情。) 月朦胧,清冷(“月”这一意象,我们可以回忆一下我们所学过的关于用“月”来寄托情感的诗句有: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所以,“月”意象:常寄寓思念故乡,怀念亲朋的美好愿望。) 西楼孤独

  花(“花”:人生、青春、年华;“流水”:时光 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王实甫《西厢记》: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水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此人运用多种意象,表达了一种共同的愁绪,那就是? 明确:思念之愁

  在词的上片,词人融情于景,运用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而在下片,词人则直接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而这几句话也成为了千古传颂的名句。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1)首先,试分析词中下阕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一句。答:词句描绘了词人的思念之情,词人以花和流水分别比喻自己和丈夫,表达出了词人对丈夫外出的无奈和怨愤;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则是词人和其丈夫心有灵犀,相互思念,表达了词人和其丈夫之间的感情深厚。

  (2)词的最后一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试分析。答:“才下眉头”表达出了词人思念已久,体现出了词人的思念之切之真;“却上心头”一句表达了词人思念之情难以挥去,体现了词人的思念之深之重;因此最后一句体现出了词人对丈夫思念之情的无比深切。

  四、对比鉴赏《声声慢》

  大家应该都读过李清照的另一首非常著名的词《声声慢》,词中也表达了词人的愁绪,请同学们思考它与本词《一剪梅》所表达的愁绪有何不同呢?

  《一剪梅》: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此情:离愁别绪,难舍难分,爱之愈深,思之愈切,这是一种甜蜜的相思之愁。(两处闲愁:可见两心如一,心心相印)《声声慢》: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愁绪是沉重、哀痛乃至于凄厉的愁之深切。 小结:《一剪梅》和《声声慢》虽然都是李清照写愁的名篇,然而我们从对比中可以发现,两者“愁”的内涵是不同的。《一剪梅》是对丈夫的相思之愁、生离之愁,这愁来得轻、浅,正如词人所言是“闲愁”。而《声声慢》之愁却更加浓烈、深切。

  请同学们思考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什么?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词人的生活经历。

  (ppt展示)李清照一生经历可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李清照早年随父住在汴京、洛阳,受过较好的文化教养。她工书,能文,兼通音律。大约在她五六岁时,因父亲李格非作了京官,她便也随父母迁居东京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那时候,北宋统治阶级享乐成风,东京表面上仍极繁荣。十八岁时,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夫妇擅朋友之胜”。 然而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 后期

  公元1127年,北方女真族(金)攻破了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南逃。李清照夫妇也随难民流落江南。建炎二年(1128),李清照怀着国破家亡之痛南逃至建康。她极关心国家命运和当时的政治形势,写有"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知易水寒","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的诗句,表达了对于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极大不满。次年,赵明诚移知湖州(今属浙江)他驻家池阳(今安徽贵池),只身驰赴建康受命,不幸病倒。当清照从池阳乘舟赶到建康时,明诚已经病危,不久死去。她怀着极大的悲痛敛葬了丈夫。这时金兵又大举南侵,建康形势紧急,朝廷已开始疏散、逃亡。

  由此可见,一个词人的生活经历会对其创作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在分析古诗词的时候要联系作家的生*来进行。

  五、总结词的鉴赏方法

  1、联系背景,知人论世。(所谓“知人论世”是指利用作者的现实生活以及现实性格来分析作者的作品)

  2、把握意象,想象画面,鉴赏意境美;

  3、联想拓展,比较鉴赏。

  《一剪梅》教案设计 4

  教学目的:

  1、把握李清照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

  2、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解读文句,分析意境,把握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

  词中意境的把握品味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因为有诗仙、诗圣、诗鬼、诗豪等一大批杰出诗人的存在,诗歌到了唐朝已发展到了颠峰阶段,于是,宋代文人另辟蹊径,发展并完善了词这一文学样式,使它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提到宋词,人们就会想到一名杰出的女性,她的出现,给森然的中国历史带来了几多水气,几多温馨,它就是被认为是婉约派词的正宗,提出“词别是一家”主张的南宋女词人----李清照。

  二、知人论世:

  通过提问,让学生自己述说他们所熟悉的李清照,包括生*及有关她的故事,然后教师小结

  明确:1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今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李词工于造语,善于创意出新。擅用白描,创立了雅而不难、易而不俗,生活气息浓郁的“易安体”。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后人对她的评价:“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

  “清照已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轶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

  2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伊世珍《琅寰记》说;“易安结缡末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三、品味音韵美:

  1请一学生朗读,教师进行诵读指导

  明确:《一剪梅》是双调,每段有四个乐句,每句四拍,形式上与七律相*,节奏整齐。所不同的是,它的双数句被分解成两小句,每小句四字。这两小句有时意思直贯而下,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有时意思或相仿或并列,如“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甚至可用叠韵,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读前一种四字句,两句间停顿要短一些;读后一种四字句,两句间停顿稍长,以造成悬念,突出下句内容的重要性。从整首词来看,单数句应读得缓慢、悠长,双数句可以读得轻快短促,这就有了对比。

  2、教师范读

  3、全班齐读、二重读

  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词的思想内涵,品味词的音韵美。问题设计: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让老师体味到了一种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这纯粹是因为你们读得好的原因吗?(明确:音韵美的形成一是因为本词的押韵,一韵到底并且都押*声韵,造成舒缓委婉的艺术效果;二是因为词人擅用对仗,使节奏明快、和谐、上口。

  四、赏析意境美:

  1《白雨斋词话》中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绝伦,真不食人间烟火者”,你能说出它好在哪里吗?

  引导学生从词的主旨和意境角度分析,明确:“红藕香残是以点带面的写法,点明了时节,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如果说“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视觉、嗅觉)来表现秋的到来,那么“玉簟秋”就是通过作者的.主观感受(触觉)来表达秋的到来,一句话,把客观和主观,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

  2“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作者在孤寂中所想到的排遣寂寞的方法,她排遣掉寂寞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引导学生揣摩关键字,明确:从一个“独”字可看出,词人想借泛舟来消愁,结果是“举杯消愁愁更愁”啊。过去和夫君一起双双击楫,充满诗情画意,今天却独自击楫,眼前的情景,只能勾引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愁呢?“独”字是“背面敷粉”的写法,其实她想说的是:如果丈夫在家,夫妻一起去划船该多快乐啊。

  3为了稍减闲愁,词人又臆想鸿雁能传书信,哪位同学能描述一下“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句词是一幅怎样的优美意境呢?

  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法,明确:当空中大雁飞回来时,谁托它捎来书信?我正在明月照满的西楼上盼望着呢。雁传书信,故可暂得安慰,但不可能消除的是一份什么情感呢?是词人的相思之情啊,“月满西楼”不正是“西楼望月几回圆”吗?

  4通过比较阅读,领略词人在“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中所表露的旖旎、纯洁、心心相印的爱情。

  比较鉴赏:“原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曹植《七哀》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复返”--《行行重行行》

  明确:旧时文人所描述的思妇诗中,大多表述的是单纯思夫或怨其不返的情结,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却直接点明了夫妻的两相恩爱。他俩同样互相思念着,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和充分信任,体现了她开朗的性格,善于为对方着想,与一般妇女的狭隘心胸不同。

  5名句赏析:“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明确:词的主旨句的落实。词人对愁的描写极其形象。人在愁苦中总是皱着眉头,愁眉苦脸的,词人正是抓住这一点才写出“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两句,使人若见其眉头刚舒展又紧蹙的样子,从而体会到她内心的绵绵痛苦。“才……,却……”句式表现愁运动之速,而愁从可见的眉间藏到心头,更使人领略到女词人的万千愁绪,给人以无止境的遐想。

  五、背诵全词,比较鉴赏李清照写愁的名句,小结李清照词的语言特色和艺术风格。

  比较鉴赏:

  1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

  2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

  3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凤凰台上忆吹箫》

  明确:语言特色(清丽典雅)

  艺术风格(深婉细腻)

  六、课堂训练:

  1、对这首词的理解,不全恰当的一项是:( )

  A 上片首句通过视觉、触觉的感受,点明时间已进入深秋,接下两句写词人轻轻解开丝罗的裙衣,小心登舟的情态。

  B “云中”三句是说,当空中大雁飞回来时,谁托它捎来书信?我正在明月照满的西楼上盼望着呢。

  C 下片前三句的意思是说,自己与丈夫分居两地,“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直接点明了夫妻的两相恩爱,充分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和充分信任。

  D “此情”三句的意思是说,这种相思之情,如同“花自飘零水自流”一样,是没有办法可以消除的。

  2、对这首词的分析,不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写词人思念其丈夫赵明诚,下片写离愁无法排遣。

  B上片写相思,虽无一字道出,却句句包孕,极为含蓄。

  C“云中”句虽是词人的主观臆想,却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切怀念。

  D后三句新颖别致,以浅*朴实的语言,生动地写出了感情的不可遏止。

  七、播放歌曲《月满西楼》,在歌手安雯的深情演绎中使学生进一步领略李清照词所创设的优美意境,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八、布置作业:课外延伸阅读语文读本上李清照的豪放词《渔家傲﹒记梦》。

  《一剪梅》教案设计 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把握李清照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 过程与方法:采用诵读法,自主探究法来品味词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审美情趣,让学生从美文中获得美感。 教学重点:解读文句,分析意境,把握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词中意境的把握品味,及对作者的理解。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二、诵读指导:

  指导呤诵并背诵全词。

  1.听朗诵,体会词的基调。

  2.请一学生朗读,教师进行诵读指导

  明确:把握节奏。《一剪梅》是双调,每段有四个乐句,每句四拍,形式上与七律相*,节奏整齐。所不同的是,它的双数句被分解成两小句,每小句四字。这两小句有时意思直贯而下,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有时意思或相仿或并列,如“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甚至可用叠韵,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读前一种四字句,两句间停顿要短一些;读后一种四字句,两句间停顿稍长,以造成悬念,突出下句内容的重要性。从整首词来看,单数句应读得缓慢、悠长,双数句可以读得轻快短促,这就有了对比。

  3.全班齐读

  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词的思想内涵,品味词的音韵美。

  问题设计: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让老师体味到了一种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是什么原因让我们体会到了这种美?

  明确:音韵美的形成,一是因为本词的押韵,一韵到底并且都押*声韵,造成舒缓委婉的艺术效果;二是因为词人擅用对仗,使节奏明快、和谐、上口。

  三、品评鉴赏

  1、整体感知:概括词的上下两片所写的内容。

  2、本词写的是哪一季节的景物,其中有没有明确点明时令的词句?

  明确:秋,初秋的景物;“残”,可解为残留意;“秋”,非为秋天,而为

  凉意。“花自飘零”,为秋景;“轻解罗裳”,乃为着秋装。

  注意:“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为秋景,但在本词中属虚写,乃是作者

  想象之景,故不为证据。

  3、本词写了件什么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在初秋的一个中午,“我”独自一人为排解忧愁而去泛舟,在这之中

  的所见所感,孤独、秋闷之情。

  4、作者如何表现自己的这种感情?

  明确:(1)、间接抒情——借用景物营造气氛,烘托人物内心情感。

  (2)、直抒胸臆——直接抒发自己的相思、闲愁。

  5、精彩词句赏析,品读意境美

  步骤:由学生自找自赏,教师补充。

  (1)《白雨斋词话》中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绝伦,真不食人间烟火者”,你能说出它好在哪里吗?(引导学生从词的主旨和意境角度分析)

  明确: “红藕香残是以点带面的写法,点明了时节,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如果说“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视觉、嗅觉)来表现秋的到来,那么“玉簟秋”就是通过作者的主观感受(触觉)来表达秋的到来,一句话,把客观和主观,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

  (2)“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作者在孤寂中所想到的排遣寂寞的方法,她排遣掉寂寞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引导学生揣摩关键字)

  明确:从一个“独”字可看出,词人想借泛舟来消愁,结果是“举杯消愁愁更愁”啊。过去和夫君一起双双击楫,充满诗情画意,今天却独自击楫,眼前的情景,只能勾引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愁呢?“独”字是“背面敷粉”的写法,其实她想说的是:如果丈夫在家,夫妻一起去划船该多快乐啊。

  “兰舟”情结。(梁元帝《采莲赋》)

  (3)为了稍减闲愁,词人又臆想鸿雁能传书信,哪位同学能描述一下“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句词是一幅怎样的优美意境呢? (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法)


一剪梅李清照赏析(精选5篇)(扩展8)

——探梅赏析 -诗词大全(精选5篇)

  探梅赏析 -诗词大全 1

  1、凉州词·边城暮雨雁飞低

  作者: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凤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

  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

  2、少年行·弓背霞明剑照霜

  作者:令狐楚

  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

  未收天下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3、金错刀行

  作者:陆游

  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

  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

  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

  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

  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4、国殇

  作者:屈原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5、望阙台

  作者:戚继光

  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6、岳忠武王祠

  作者:于谦

  匹马南来渡浙河,汴城宫阙远嵯峨。

  中兴诸将谁降敌,负国奸臣主议和。

  黄叶古祠寒雨积,清山荒冢白云多。

  如何一别朱仙镇,不见将军奏凯歌。

  7、从军行·烽火照西京

  作者: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8、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作者: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9、塞上曲·汉家旌帜满阴山

  作者:戴叔伦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10、出师讨满夷自瓜州至金陵

  作者:郑成功

  缟素临江誓灭胡,雄师一万气吞吴。

  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

  11、病起书怀

  作者:陆游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12、南安军

  作者: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探梅赏析 -诗词大全 2

  诗词名言名句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2、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3、论文期摘瑕,求友惟攻阙。黎志远《汉阳舟次》

  4、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戴复古《论诗十绝》

  5、杜诗韩集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抓。杜牧《读韩杜集》

  6、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刘禹锡《杨柳枝词》

  7、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里。刘禹锡《董氏武陵集记》

  8、天籁自鸣天趣足,好诗不过*人情。张问陶《论诗十二绝句》

  9、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10、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刘琨《重赠卢谌》

  11、不去**,鲁难未已。《左传》

  12、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13、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陆游《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

  14、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黄遵宪《杂感》

  15、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诗经卫风硕人》

  16、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17、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杜甫《前出塞九首》

  18、纵横正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19、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20、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登鹳雀楼》

  21、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

  22、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陈亮《三都乐》

  23、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卢延让《苦吟》

  24、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曲江》

  25、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26、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袁枚《遣兴》

  27、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诗经小雅》

  28、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

  29、欲加之罪,何患辞。《左传》

  30、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蜂》

  31、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杜甫《戏为六绝句》

  32、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33、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汉乐府民歌《城中谣》

  34、天若有情天亦老。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35、作诗火急追亡逋,情景一失后难摹。苏轼《腊日游孤山访惠勒思二僧》

  36、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37、功高成怨府,权盛是危机。王迈《读渡江诸将传》

  38、莫将死句入诗中,此诀传来自放翁。袁枚《仿元遗山论诗》

  39、山外青山楼外楼。林升《题临安邸》

  40、只看后浪催前浪,当悟新人胜旧人。释文向《过苕溪》

  41、万物兴歇皆自然。李白《日出行》

  42、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43、一寸光阴一寸金。王贞白《白鹿洞二首》

  4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45、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周语》

  46、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47、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48、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郑风子衿》

  49、人事有代谢,往事成古今。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50、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51、春江秋月冬冰雪,不听陈言只听天。杨万里《读张文潜诗》

  52、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调张籍》

  53、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题诗后》

  54、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孟浩然《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

  55、尔曹身为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戏为六绝句》

  56、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王若虚《论诗诗》

  57、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

  58、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鄘风相鼠》

  59、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60、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

  61、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贾岛《戏赠友人》

  62、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李绅《答章孝标》

  63、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64、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杜甫《偶题》

  65、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66、*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苏麟《断句》

  67、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68、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鹤鸣》

  69、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尚书》

  70、屈*词赋悬日月,楚王台谢空山丘。李白《江上吟》

  71、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经小雅》

  72、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73、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74、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75、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76、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汉乐府民歌《君子行》

  77、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卫风硕人》

  78、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移居二首》

  79、不求好句,只求好意。欧阳修《吊僧诗》

  80、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车辖》

  81、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杜甫《夏夜叹》

  82、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83、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赵翼《论诗五绝》

  84、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韩愈《调张籍》

  85、不是一番梅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高明《琵琶记》

  86、寅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少年。李白《上李邕》

  87、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

  88、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探梅赏析 -诗词大全 3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探梅赏析 -诗词大全 4

  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3、《终南望余雪》【唐】祖咏

  终南阴岭秀,

  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

  城中增暮寒。

  4、《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5、《问刘十九》【唐】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

  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

  能饮一杯无。

  6、《梅花》【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7、《北风行》【唐】李白

  烛龙栖寒门,光耀犹旦开。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唯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片片吹落轩辕台。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

  中有一又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8、《别董大》【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9、《塞下曲》【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10、《冬夕》【唐】岑参

  浩汗霜风刮天地,温泉火井无生意。

  泽国龙蛇冻不伸,南山瘦柏消残翠。

  11、《冬夜答客》【唐】鲍溶

  冬日诚可爱,不如夜漏多。幸君霜露里,车马犯寒过。

  学耕不逢年,稂莠败黍禾。岂唯亲宾散,鸟鼠移巢窠。

  独见青松心,凌霜庇柔萝。壮日贱若此,留恩意如何。

  因忆古丈夫,一言重山河。临风弹楚剑,为子奏燕歌。

  12、《早冬》【唐】白居易

  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

  霜轻未杀萋萋草,日暖初干漠漠沙。

  老柘叶黄如嫩树,寒樱枝白是狂花。

  此时却羡闲人醉,五马无由入酒家。

  13、《负冬日》【唐】白居易

  杲杲冬日出,照我屋南隅。负暄闭目坐,和气生肌肤。

  初似饮醇醪,又如蛰者苏。外融百骸畅,中适一念无。

  旷然忘所在,心与虚空俱。

  14、《冬夜》【唐】白居易

  家贫亲爱散,身病交游罢。眼前无一人,独掩村斋卧。

  冷落灯火暗,离披帘幕破。策策窗户前,又闻新雪下。

  长年渐省睡,夜半起端坐。不学坐忘心,寂莫安可过。

  兀然身寄世,浩然心委化。如此来四年,一千三百夜。

  15、《观放白鹰其一》【唐】李白

  八月边风高,胡鹰白锦毛。孤飞一片雪,百里见秋毫。

  寒冬十二月,苍鹰八九毛。寄言燕雀莫相啅,自有云霄万里高。

  16、《守岁》【唐】李世民

  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17、《风雪中作》【唐】白居易

  岁暮风动地,夜寒雪连天。老夫何处宿,暖帐温炉前。

  两重褐绮衾,一领花茸毡。粥熟呼不起,日高安稳眠。

  是时心与身,了无闲事牵。以此度风雪,闲居来六年。

  忽思远游客,复想早朝士。踏冻侵夜行,凌寒未明起。

  心为身君父,身为心臣子。不得身自由,皆为心所使。

  我心既知足,我身自安止。方寸语形骸,吾应不负尔。

  18、《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唐】李白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19、《行路难三首之一》【唐】李白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20、《塞下曲六首(其一)》【唐】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21、《将进酒》【唐】李白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22、《野望》【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23、《阁夜》【唐】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霄。

  24、《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唐】杜甫

  其余七匹亦殊绝,迥若寒空杂霞雪。

  25、《老将行》【唐】王维

  试拂铁衣如雪色,聊持宝剑动星文。

  26、《江雪》【唐】柳宗元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7、《古从军行》【唐】李颀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28、《长恨歌》【唐】白居易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29、《望蓟门》【唐】祖咏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30、《塞下曲四首之三》【唐】卢纶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探梅赏析 -诗词大全 5

  探梅

  作者:王媺  朝代:明    故人辞我去,

  期我梅花时。

  昨夜偶相念,

  起看庭树枝。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