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一剪梅》原文及赏析(精选5篇)

首页 / 赏析 / |

  李清照《一剪梅》原文及赏析 1

  一剪梅·咏柳:

  无限伤心夕照中,故国凄凉,剩粉余红。金沟御水自西东,昨岁陈宫,今岁隋宫。

  往事思量一晌空,飞絮无情,依旧烟笼。长条短叶翠濛濛,才过西风,又过东风。

  古诗简介:

  《一剪梅·咏柳》是明末清初词人夏完淳所作的一首词。该词上片写南明的残山剩水在落照中的凄凉景象,暗寓昏溃的南明小朝庭亦将不可避免的走向崩灒。下片点题,写柳絮飘飞,往事不堪回首。全词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借咏柳表达了词人对国家倾覆的无限哀伤。

  注释:

  一剪梅:词牌名。此词牌以周邦彦所作起句有“一剪梅花万样娇”句,故取为调名。又名“玉簟秋”、“腊梅香”。重头六十字,*韵。

  金沟:御沟,御河,上有金鳌玉蝀桥,故简言之,水即沟中水。

  陈宫:陈朝宫殿。

  隋宫:隋朝宫殿。隋炀帝曾筑长堤植万柳。

  一晌(shǎng):一转眼。晌:不多久,读若“赏”。

  创作背景:

  夏完淳以一腔忠贞,把短短十七年的'有限生命,完全投入抗清复国的大潮之中,所写的诗、文、赋、词,无不悲歌激烈,血泪泪交融。辞风师承陈子龙。*代况周颐《蕙风词话》称陈、夏及彭孙贻、王夫之等人的词:“含于刚健,有风骚之遗则。”虽然豪情万丈却不剑拔弩张,往往借物言志,借景抒怀,使人从微风细雨中戚受惊雷,于深沉浅露中体验悲威。此首《一剪梅》,也同样是借咏柳来抒发一腔亡国之痛。

  赏析/鉴赏:

  人在时空中本应是尤物之主,然而身际家国破败之时,面对无动于衷的物象,只觉得空茫无着,无能为力。人不如柳,痛苦可想而知,但是人的崇高、人的灵性,又正在有痛苦。所以,咏柳系借柳之无情以返观一己痴苦。全除首句“伤心” 字样外,纯以意象结撰,词体小令,容量见大。叠句“昨岁”、“今岁”;“才过”、“又过”,承上是似断而续,启下则绵悠深长,余意曲包。

  李清照《一剪梅》原文及赏析 2

  一剪梅·中秋无月原文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丛杯中,月丛杯中。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

  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丛难通,信丛难通。满堂唯有烛花红,歌且从容,杯且从容。

  译文

  回忆昔日中秋,在丹桂丛中,饮酒赏月,花在酒杯中,月在酒杯中。今年的中秋,因为下雨,只能在楼上过,酒是相同的,窗前又是云,又是雨,就是没有月亮。我想乘风上天去问,奈何天路不通,投书无门。画堂里没有月亮,只有红烛照妖,只好从容地举杯喝酒,从容地欣赏歌舞。

  注释

  ①:回忆。

  ②:活用,将名词用作动词,表示在杯子里面。

  ③:表达感情,表示程度深。

  ④:造物者,上天。辛弃疾特别喜欢用典,“化工”一词大约就是典故,大概出于汉朝贾谊的《鹏鸟赋》中一句:“且夫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大意是:天地比是一个大熔炉,造化就是炉匠,阴阳二气生起炭火,万物象铜一样都在里头熔炼翻滚。

  一剪梅·中秋无月创作背景

  辛弃疾词中思想内容最集中、最进步的当属爱国词。辛弃疾具有一般作家所不具备的戎马生涯,他首先是一个爱国斗士,然后才是一个词人,因而他的爱国词最自然真切,“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之于其词。”因此,在爱国词中尤值得重视的是那些表现自我经历、自我形象、自我感触的作品。

  一剪梅·中秋无月赏析

  中秋节是诗人饮酒抒情的的夜晚,辛弃疾曾写过两首中秋寄情词,一首是《木兰花慢》另一首就是《一剪梅》。

  这首词是作者在中秋之夜感怀而作,上片写景,词人运用对比手法,将往日的中秋佳节是多么的美好!“花也杯中,月也杯中”与今日中秋之夜雨纷纷!“云湿纱窗,雨湿纱窗”作对比。突出表达词人对今年中秋一种遗憾的'心情。下片作者着重抒情,运用夸张想象的手法,欲乘风问天,抒发自己内心的惆怅,但诗人乐观豪放,不管环境怎样,依然举杯畅饮,从容的欣赏着歌舞。

  这首词内容丰富,通过描写月夜之景,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感情,表达怀才不遇的愤懑。

  李清照《一剪梅》原文及赏析 3

  原文: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

  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满堂惟有烛花红。杯且从容。歌且从容。

  译文

  回忆起那个晴朗的中秋,我置身在芳香的丹桂丛。花影映照在酒杯中,月波荡漾在酒杯中。今晚同样在楼上举杯待月光,可是乌云浸湿了纱窗,雨水打湿了纱窗。

  我直想乘风上天去质问天公,可是这天路没法打通,想送个信吧信也难通。满堂只有蜡烛高烧光闪闪,照耀得酒宴上红彤彤。让我们慢慢把酒喝几盅,让我们慢慢把曲唱到终。

  注释

  ①尊:同“樽”,酒杯。

  ②浑欲:简直想。化工:指自然的造化者。

  ③从容:悠闲舒缓,不慌不忙。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中秋赏月未得的词。上片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今宵中秋无月的遗憾。“忆对”三句是回忆以前那个花好月圆的中秋节情景:天晴风静,皓月当空,桂花飘香,饮酒乐甚,心情非常舒畅。尤其是花映在杯中,月也在映在酒杯中的描写,生动形象,富于情趣。“今宵”三句,写今夜无月的情景,但词人并未直接写出,而是说今晚饮酒还是和以前一样的`,但云雨却打湿了纱窗,言外之意就是雨夜没有月亮,纱窗外显得格外孤寂,显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词的下片写赏月不得的愁绪。“浑欲”三句说词人因不见明月而忧愁,真想乘风上天去问个究竟,为什么中秋之夜没有月亮呢,但“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想问也问不成。“满堂”三句写出中秋无月的寂寞,只好以饮酒和歌舞来弥补这些遗憾了。

  创作背景:

  辛弃疾曾亲率骑兵独闯金兵大营,曾写《美芹十论》、《九议》进奏朝廷,论议抗金方略,反对议和偏安。可是,权奸当道,欺圣蒙主,辛弃疾进奏不被采纳,反遭弹劾、排挤、打击,直至削官罢职,被废闲居。这首词借题发挥,明咏中秋赏月,实为忧国之思,寄恨之作。

  李清照《一剪梅》原文及赏析 4

  《一剪梅·舟过吴江》是宋末词人蒋捷乘船经过吴江县时所作的一首词。此词用“点”“染”结合的手法,写出了词人伤春的情绪及久客异乡思归的情绪。全词以首句的“春愁”为核心,选取典型景物和情景层层渲染,突出了春愁的内涵:一是倦游思归的愁,一是春光易逝的愁。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注释:

  ①吴江:今江苏县名,在苏州之南,太湖之东。

  ②秋娘渡与泰娘桥:都是吴江地名。

  ③银字笙:笙上用银作字以表示音色的高低。

  ④心字香:一种香名。据说是以香粉成心字形。褚人获《坚瓠集》:“按心字香,外国以花酿香,作心字焚之。”

  ⑤这三句是说岁月流逝,如今归期难卜,将无形化为有形,生动形象。

  译文:

  船在吴江上飘摇,我满怀羁旅的春愁,看到岸上酒帘子在飘摇,招揽客人,便产生了借酒消愁的'愿望。船只经过令文人骚客遐想不尽的胜景秋娘渡与泰娘桥,也没有好心情欣赏,眼前是“风又飘飘,雨又萧萧”,实在令人烦恼。哪一天能回家洗客袍,结束客游劳顿的生活呢?哪一天能和家人团聚在一起,调弄镶有银字的笙,点燃熏炉里心字形的盘香?春光容易流逝,使人追赶不上,樱桃才红熟,芭蕉又绿了,春去夏又到。可以看出诗人的无限悲哀和无奈。

  赏析:

  吴江指滨临太湖东岸的吴江县。这首词主要写作者乘船漂泊在途中倦懒思归之心情。

  起笔点题,指出时序。“一片春愁待酒浇”,“一片”愁闷连绵不断。“待酒浇”,表现了他愁绪之浓。词人的愁绪因何而发?这片春愁缘何而生?接着便点出这个命题。

  随之以白描手法描绘了“舟过吴江”的情景:“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这“江”即吴江。一个“摇”字,颇具动态感,带出了乘舟的主人公的动荡飘泊之感。“招”,意为招徕顾客透露了他的视线为酒楼所吸引并希望借酒浇愁的心理。这里他的船已经驶过了秋娘渡和泰娘桥,以突出一个“过”字。“秋娘”“泰娘”是唐代著名歌女。作者单用之。心绪中难免有一种思归和团聚的急切之情。飘泊思归,偏逢上连阴天气。作者用“飘飘”“萧萧”描绘了风吹雨急。“又”字含意深刻,表明他对风雨阻归的恼意。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想象归家后的温暖生活,思归的心情更加急切。“何日归家”四字,一直管着后面的三件事:洗客袍、调笙和烧香。“客袍”,旅途穿的衣服。调笙,调弄有银字的笙,烧香,点熏炉里心字形的香。作者词中极想归家之后佳人陪伴之乐,思归之情段段如此。“银字”和“心字”给他所向往的家庭生活,增添了美好、和谐的意味。

  “流光容易把人抛”,指时光流逝之快。樱桃和芭蕉这两种植物的颜色变化,具体地显示出时光的奔驰。蒋捷抓住夏初樱桃成熟时颜色变红,芭蕉叶子由浅绿变为深绿,把看不见的时光流逝转化为可以捉摸的形象。春愁是剪不断、理还乱。词中借“红”“绿”颜色之转变,抒发了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叹。

  词人在词中逐句押韵,读起朗朗上口,节奏铿锵。大大地加强了词的表现力。这个节奏感极强的思归曲,读后让人有“余言绕梁,三日不绝”的意味。

  李清照《一剪梅》原文及赏析 5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赏析:

  这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这首词在黄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李清照写给新婚未久即离家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她诉说了自己独居生活的孤独寂寞,急切思念丈夫早日归来的心情。伊世珍《琅嬛记》说:“易安结褵(婚)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作者在词中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语言表现出具体可感、为人理解、耐人寻味的东西。

  词的上阕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 写荷花凋谢、竹*浸凉的秋天,空灵蕴藉。“红藕”,即粉红荷花。“玉簟”,是精美的竹*。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萧疏秋意的时节,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表面上写出荷花残,竹*凉这些寻常事情,实质上暗含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人去*冷”之意境。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赞美此句“有吞梅嚼雪,不失人间烟火气象”。“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写其白天泛舟水上之事:词人解开绫罗裙,换着便装,独自划着小船去游玩。“轻解”与“独上”,栩栩如生地表现出她的神态、举动。 “轻”,写手脚动作的轻捷灵敏,表现出生怕惊动别人,小心而又有几分害羞的少妇心情。正因为是“轻”,所以谁也不知道,连侍女也没让跟上。 “独”字就是回应上句的“轻”字,点明了下阕“愁”字的症结。 “独上兰舟”,正是她想借泛舟以消愁,并非闲情逸致的游玩。昔日也许双双泛舟,而今独自击楫,恩爱情深、朝夕相伴的的丈夫久盼不归,怎不教她愁情满怀。 “云中谁寄锦书来?”惦念丈夫,望眼欲穿,真是一封“家书抵万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她思夫的迫切心情,突然自现的外在表现。 作者借助于鸿雁传书的传说,画面清晰,形象鲜明,它渲染了一个月光照满楼头的美好夜景,然而在喜悦的背后,蕴藏着相思的泪水。“月满西楼”写月夜思妇凭栏望眺。月已西斜,足见她站立楼头已久,这就表明了她思夫之情更深,愁更极。 盼望音讯的她仰头叹望,竟产生了雁足回书的遐想。难怪她不顾夜露浸凉,呆呆伫立凝视,直到月满西楼而不知觉。

  下阕“花自飘零水自流”,言眼前的落花流水可不管你的心情如何,自是飘零东流。其实,这一句含有两个意思:“花自飘零”,是说她的青春象花那样空自凋残;“水自流”,是说她丈夫远行了,象悠悠江水空自流。只要我们仔细玩味,就不难发觉,李清照既为自己的红颜易老而感慨,更为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青春而让它白白地消逝而伤怀。这种复杂而微妙的感情,正是从两个“自”字中表现出来的。这就是她之所以感叹“花自飘零水自流”的关键所在,也是她俩真挚爱情的具体表现。当然,它所喻的人世的一切诸如离别,均给人以无可奈何之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由己及人,互相思念,这是有情人的心灵感应,相互爱慕,温存备致,她想到丈夫一定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二人心心相印、情笃爱深,相思却又不能相见的无奈思绪流诸笔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种相思之情笼罩心头,无法排遣,蹙着的愁眉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其内心的绵绵愁苦挥之不去,遣之不走。“才下”、“却上”两个词用得很好,把真挚的感情由外露转向内向,迅疾的情绪变化打破了故作*静的心态,把相思之苦表现得极其真实形象,表达了绵绵无尽的相思与愁情,独守空房的孤独与寂寞充满字里行间,感人至深。这和李煜《乌夜啼》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有异曲同工之妙境,成为千古绝唱。

  总之,《一剪梅》笔调清新,风格细腻,给景物以情感,景语即情语,景物体现了她的心情,显示着她的形象特征。词人移情入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耐人寻味。


李清照《一剪梅》原文及赏析(精选5篇)扩展阅读


李清照《一剪梅》原文及赏析(精选5篇)(扩展1)

——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原文及赏析 (菁华5篇)

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原文及赏析1

  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原文

  明代:唐寅

  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赏心乐事共谁论?花下销魂,月下销魂。(忘了 一作:孤负;误了 一作:虚负)

  愁聚眉峰尽日颦,千点啼痕,万点啼痕。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译文

  深闭房门隔窗只听雨打梨花的声音,就这样辜负了青春年华,虚度了青春年华。纵然有欢畅愉悦的心情又能跟谁共享?花下也黯然神伤,月下也黯然神伤。

  整日里都是眉头紧皱如黛峰耸起,脸上留下千点泪痕,万点泪痕。从早晨到晚上一直在看着天色云霞,走路时想念你啊,坐着时也是想念你!

  注释

  一剪梅:词牌名,又名“腊梅香”“玉簟秋”等。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六句、三*韵。

  赏心乐事:欢畅的心情,快乐的事情。论:说。

  销魂:黯然神伤。

  颦(pín),皱眉。

  啼痕:泪痕。

  赏析

  《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是明代词人、一代文豪唐寅,即唐伯虎以女子口吻所作的一首闺怨词。这首词的佳处不只在于词句之清圆流转,其于自然明畅的吟诵中所表现的空间阻隔灼痛着痴恋女子的幽婉心态更是动人。唐寅轻捷地抒述了一种被时空折磨的痛苦,上下片交叉互补、回环往复,将一个泪痕难拭的痴心女形象灵动地显现于笔端。

  上片首句,即以重重门关横亘在画面上,它阻断了内外的联系,隔绝了春天,从而表明思妇对红尘的自觉放弃,对所思之人的忠贞挚爱。以下五句,似乎是思妇的内心独白,但更像“画外音”,是对“深闭门”情节的议论。“深闭门”是思妇的特定行为:她藏于深闺,将一切都关在门外,正见其相思凄楚之难堪。这空间的阻隔,既无情地拉开着恋者的距离,而空间的阻隔又必然在一次次“雨打梨花”、春来春去中加重其往昔曾经有过的“赏心乐事”的失落感;至若青春年华也就无可挽回地在花前月下神伤徘徊之间被残酷地空耗去。时间在空间中流逝,空间的凝滞、间距的未能缩却花开花落,人生便在等待中渐渐消逝。

  下片正面描写为情感而自我封闭状态中思妇的形象,通过皱眉洒泪、看天看云、行行坐坐几个连续动作,表达其坐卧不安的无边相思。

  活过之物终将凋零,只可在“行也思君,坐也思君”中,“愁聚眉峰尽日颦”。上片的“花下销魂,月下销魂”,是无处不令人回思往时的温馨;下片的“行也思君,坐也思君”则写尽朝暮之间无时不在翘首企盼所恋者的归来,重续欢情。作者轻捷地抒述了一种被时空折磨的痛苦,上下片交叉互补、回环往复,将一个泪痕难拭的痴心女形象灵动地显现于笔端,诚无愧其“才子”之誉称。

  历代诗人、词人笔下“闺怨”之作多不胜数,愈是*见的题材愈难出新意,从而所贵也尤在能别具心裁。

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原文及赏析2

  原文:

  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赏心乐事共谁论?花下销魂,月下销魂。

  愁聚眉峰尽日颦,千点啼痕,万点啼痕。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注释:

  ①一剪梅:此词牌以周邦彦所作起句有“一剪梅花万样娇”句,故取为调名。又名“玉簟秋”、“腊梅香”。重头六十字,*韵。

  ②“雨打梨花”句:用宋人李重元《忆王孙·春词》结末成句。

  ③销魂:黯然神伤。

  ④颦:皱眉。“愁聚”句意为整日眉头皱蹙如黛峰耸起。

  ⑤“晓看”句:两个“看”字实系无意义举止,乃特定心态的外现行为。

  赏析:

  《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是明代词人、一代文豪唐寅,即唐伯虎的作品。这首词的佳处不只在于词句之清圆流转,其于自然明畅的吟哦中所表现的空间阻隔灼痛着痴恋女子的幽婉心态更是动人。唐寅轻捷地抒述了一种被时空折磨的痛苦,上下片交叉互补、回环往复,将一个泪痕难拭的痴心女形象灵动地显现于笔端。

  唐寅这阕《一剪梅》的佳处不只在于词句之清圆流转,其于自然明畅的吟哦中所表现的空间阻隔灼痛着痴恋女子的幽婉心态更是动人。空间,既无情地拉开着恋者的距离,而空间的阻隔又必然在一次次“雨打梨花”、春来春去中加重其往昔曾经有过的“赏心乐事”的失落感;至若青春年华也就无可挽回地在花前月下神伤徘徊之间被残酷地空耗去。时间在空间中流逝,空间的凝滞、间距的未能缩却,尤加速着时光的消失。上片的“花下销魂,月下销魂”,是无处不令“我”回思往时的温馨;下片的“行也思君,坐也思君”则写尽朝暮之间无时不在翘首企盼所恋者的归来,重续欢情。唐寅轻捷地抒述了一种被时空折磨的痛苦,上下片交叉互补、回环往复,将一个泪痕难拭的痴心女形象灵动地显现于笔端,诚无愧其“才子”之誉称。

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原文及赏析3

  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

  雨打梨花深闭门,孤负青春,虚负青春。赏心乐事共谁论?花下销魂,月下销魂。

  愁聚眉峰尽日颦,千点啼痕,万点啼痕。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翻译

  深闭房门隔窗只听雨打梨花的声音,就这样辜负了青春年华,虚度了青春年华。纵然有欢畅愉悦的心情又能跟谁共享?花下也黯然神伤,月下也黯然神伤。

  整日里都是眉头紧皱如黛峰耸起,脸上留下千点泪痕,万点泪痕。从早晨到晚上一直在看着天色云霞,走路时想念你啊,坐着时也是想念你!

  注释

  一剪梅:词牌名,又名“腊梅香”“玉簟秋”等。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六句、三*韵。

  孤负:同“辜负”。

  赏心乐事:欢畅的心情,快乐的事情。

  论:说。

  销魂:黯然神伤。

  颦:皱眉。

  啼痕:泪痕。

  赏析

  《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是明代词人、一代文豪唐寅,即唐伯虎以女子口吻所作的一首闺怨词。这首词的佳处不只在于词句之清圆流转,其于自然明畅的吟哦中所表现的'空间阻隔灼痛着痴恋女子的幽婉心态更是动人。唐寅轻捷地抒述了一种被时空折磨的痛苦,上下片交叉互补、回环往复,将一个泪痕难拭的痴心女形象灵动地显现于笔端。

  上片首句,即以重重门关横亘在画面上,它阻断了内外的联系,隔绝了春天,从而表明思妇对红尘的自觉放弃,对所思之人的忠贞挚爱。以下五句,似乎是思妇的内心独白,但更像“画外音”,是对“深闭门”情节的议论。“深闭门”是思妇的特定行为:她藏于深闺,将一切都关在门外,正见其相思凄楚之难堪。这空间的阻隔,既无情地拉开着恋者的距离,而空间的阻隔又必然在一次次“雨打梨花”、春来春去中加重其往昔曾经有过的“赏心乐事”的失落感;至若青春年华也就无可挽回地在花前月下神伤徘徊之间被残酷地空耗去。时间在空间中流逝,空间的凝滞、间距的未能缩却花开花落,人生便在等待中渐渐消逝。

  下片正面描写为情感而自我封闭状态中思妇的形象,通过皱眉洒泪、看天看云、行行坐坐几个连续动作,表达其坐卧不安的无边相思。

  活过之物终将凋零,只可在“行也思君,坐也思君”中,“愁聚眉峰尽日颦”。上片的“花下销魂,月下销魂”,是无处不令人回思往时的温馨;下片的“行也思君,坐也思君”则写尽朝暮之间无时不在翘首企盼所恋者的归来,重续欢情。作者轻捷地抒述了一种被时空折磨的痛苦,上下片交叉互补、回环往复,将一个泪痕难拭的痴心女形象灵动地显现于笔端,诚无愧其“才子”之誉称。

  “闺怨”之作在历代词人笔下堪称汗牛充栋,愈是*见的题材愈难出新意,从而所贵也尤在能别具心裁。这首《一剪梅》的佳处不只在于词句之清圆流转,其于自然明畅的吟哦中所表现的空间阻隔灼痛着痴恋女子的幽婉心态更是动人。

  创作背景

  唐寅因科场案受牵连入狱被贬后,其生命轨迹已经远离传统士大夫阶层。生*多出入声色场合,因此在他有很多以女性为题材的作品,此词即为其中之一。

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原文及赏析4

  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

  雨打梨花深闭门,孤负青春,虚负青春。赏心乐事共谁论?花下销魂,月下销魂。(孤负一作:忘了;虚负一作:误了)

  愁聚眉峰尽日颦,千点啼痕,万点啼痕。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译文

  深闭房门隔窗只听雨打梨花的声音,就这样辜负了青春年华,虚度了青春年华。纵然有欢畅愉悦的心情又能跟谁共享?花下也黯然神伤,月下也黯然神伤。

  整日里都是眉头紧皱如黛峰耸起,脸上留下千点泪痕,万点泪痕。从早晨到晚上一直在看着天色云霞,走路时想念你啊,坐着时也是想念你!

  注释

  一剪梅:词牌名,又名“腊梅香”“玉簟秋”等。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六句、三*韵。

  赏心乐事:欢畅的心情,快乐的事情。论:说。

  销魂:黯然神伤。

  颦(pín),皱眉。

  啼痕:泪痕。

  赏析:

  《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是明代词人、一代文豪唐寅,即唐伯虎的作品。这首词的佳处不只在于词句之清圆流转,其于自然明畅的吟哦中所表现的空间阻隔灼痛着痴恋女子的幽婉心态更是动人。唐寅轻捷地抒述了一种被时空折磨的痛苦,上下片交叉互补、回环往复,将一个泪痕难拭的痴心女形象灵动地显现于笔端。

  唐寅这阕《一剪梅》的佳处不只在于词句之清圆流转,其于自然明畅的吟哦中所表现的空间阻隔灼痛着痴恋女子的幽婉心态更是动人。空间,既无情地拉开着恋者的距离,而空间的阻隔又必然在一次次“雨打梨花”、春来春去中加重其往昔曾经有过的“赏心乐事”的失落感;至若青春年华也就无可挽回地在花前月下神伤徘徊之间被残酷地空耗去。时间在空间中流逝,空间的凝滞、间距的未能缩却,尤加速着时光的消失。上片的“花下销魂,月下销魂”,是无处不令“我”回思往时的温馨;下片的“行也思君,坐也思君”则写尽朝暮之间无时不在翘首企盼所恋者的归来,重续欢情。唐寅轻捷地抒述了一种被时空折磨的痛苦,上下片交叉互补、回环往复,将一个泪痕难拭的痴心女形象灵动地显现于笔端,诚无愧其“才子”之誉称。

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原文及赏析5

  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

  红满苔阶绿满枝,杜宇声声,杜宇声悲!交欢未久又分离,彩凤孤飞,彩凤孤栖。

  别后相思是几时?后会难知?后会难期?此情何以表相思?一首情词,一首情诗。

  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赏心乐事共谁论?花下销魂,月下销魂。

  愁聚眉峰尽日颦,千点啼痕,万点啼痕。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古诗简介

  《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是明代书画家、文学家唐寅的词作。此词以女子声口,写离别相思之情。上片表现思妇对所思之人忠贞挚爱的心理,下片正面描写为情感而自我封闭状态中的思妇形象。全词轻捷地抒述了一种被时空折磨的痛苦,上下篇交叉互补、回环往复,将一个泪痕难拭的痴心女形象灵动地显现于笔端。

  翻译/译文

  深闭房门听窗外雨打梨花的声音,就这样辜负了青春年华,虚度了青春年华。纵然有美好愉快的心情能跟谁共享?花下也黯然神伤,月下也黯然神伤。

  整日里都是眉头紧皱如黛峰耸起,脸上留下千点泪痕,万点泪痕。从早晨到晚上一直在看着天色云霞,行走时想念您啊,坐着时也是想念您!

  注释

  ⑴一剪梅:词牌名,又名“腊梅香”“玉簟秋”等。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六句、三*韵。

  ⑵“雨打梨花”句:借用宋人李重元《忆王孙·春词》结末成句。

  ⑶孤负:同“辜负”。

  ⑷赏心乐事:欢畅的心情,快乐的事情。南朝宋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八首序》云:“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论(lún):说。

  ⑸销魂:黯然神伤。

  ⑹“愁聚”句:意为整日眉头皱蹙如黛峰耸起。愁聚眉峰,语出宋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句。颦(pín),皱眉。

  ⑺啼痕:泪痕。

  ⑻“晓看”句:两个“看”字实系无意义举止,乃特定心态的外现行为。

  创作背景

  唐寅生*多出入声色场合,尤其是因科场案受牵连入狱被贬后,其生命轨迹已经远离传统士大夫阶层,因此在他的笔下,以女性为题材的作品甚多,此词即为其中之一。

  赏析/鉴赏

  整体赏析

  此词以女子口吻,表现离别相思之情,是一首闺怨词。上片首句,即以重重门关横亘在画面上,它阻断了内外的联系,隔绝了春天,从而表明思妇对红尘的自觉放弃,对所思之人的忠贞挚爱。以下五句,似乎是思妇的内心独白,但更像“画外音”,是对“深闭门”情节的议论。下片正面描写为情感而自我封闭状态中思妇的形象,通过皱眉洒泪、看天看云、行行坐坐几个连续动作,表达其坐卧不安的无边相思。

  “闺怨”之作在历代词人笔下堪称汗牛充栋,愈是*见的题材愈难出新意,从而所贵也尤在能别具心裁。这首《一剪梅》的佳处不只在于词句之清圆流转,其于自然明畅的吟哦中所表现的空间阻隔灼痛着痴恋女子的.幽婉心态更是动人。

  “深闭门”是思妇的特定行为:她藏于深闺,将一切都关在门外,正见其相思凄楚之难堪。这空间的阻隔,既无情地拉开着恋者的距离,而空间的阻隔又必然在一次次“雨打梨花”、春来春去中加重其往昔曾经有过的“赏心乐事”的失落感;至若青春年华也就无可挽回地在花前月下神伤徘徊之间被残酷地空耗去。时间在空间中流逝,空间的凝滞、间距的未能缩却花开花落,人生便在等待中渐渐消逝。活过之物终将凋零,只可在“行也思君,坐也思君”中,“愁聚眉峰尽日颦”。上片的“花下销魂,月下销魂”,是无处不令人回思往时的温馨;下片的“行也思君,坐也思君”则写尽朝暮之间无时不在翘首企盼所恋者的归来,重续欢情。作者轻捷地抒述了一种被时空折磨的痛苦,上下片交叉互补、回环往复,将一个泪痕难拭的痴心女形象灵动地显现于笔端,诚无愧其“才子”之誉称。

  名家点评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员孙文光、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彭国忠《明清词举要》:全词十二句,却有四对八句采用相同的句式和字数,而这四对的每一对仅仅第一个字不同,其余三字完全相同。这不同的一个字,或是层面转移,或是数量增加,从而将愁、苦在空间上扩大,在时间上延伸,在程度上加深;相同的三个字,则以不变的形式,显示相思之愁的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显示女主人公思念的深厚、执著。除了相思之外,她已无其它任何生活和思想。同时,这种句式,也易造成循环流转的声律效果,使词具有自然动听的谐婉之美。


李清照《一剪梅》原文及赏析(精选5篇)(扩展2)

——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原文及赏析(精选五篇)

  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原文及赏析 1

  原文:

  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赏心乐事共谁论?花下销魂,月下销魂。

  愁聚眉峰尽日颦,千点啼痕,万点啼痕。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赏析:

  《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是明代词人、一代文豪唐寅,即唐伯虎的作品。这首词的佳处不只在于词句之清圆流转,其于自然明畅的吟哦中所表现的空间阻隔灼痛着痴恋女子的幽婉心态更是动人。唐寅轻捷地抒述了一种被时空折磨的痛苦,上下片交叉互补、回环往复,将一个泪痕难拭的痴心女形象灵动地显现于笔端。

  唐寅这阕《一剪梅》的佳处不只在于词句之清圆流转,其于自然明畅的吟哦中所表现的空间阻隔灼痛着痴恋女子的幽婉心态更是动人。空间,既无情地拉开着恋者的距离,而空间的阻隔又必然在一次次“雨打梨花”、春来春去中加重其往昔曾经有过的“赏心乐事”的失落感;至若青春年华也就无可挽回地在花前月下神伤徘徊之间被残酷地空耗去。时间在空间中流逝,空间的凝滞、间距的未能缩却,尤加速着时光的消失。上片的“花下销魂,月下销魂”,是无处不令“我”回思往时的温馨;下片的`“行也思君,坐也思君”则写尽朝暮之间无时不在翘首企盼所恋者的归来,重续欢情。唐寅轻捷地抒述了一种被时空折磨的痛苦,上下片交叉互补、回环往复,将一个泪痕难拭的痴心女形象灵动地显现于笔端,诚无愧其“才子”之誉称。

  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原文及赏析 2

  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

  雨打梨花深闭门,孤负青春,虚负青春。赏心乐事共谁论?花下销魂,月下销魂。(孤负一作:忘了;虚负一作:误了)

  愁聚眉峰尽日颦,千点啼痕,万点啼痕。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译文

  深闭房门隔窗只听雨打梨花的声音,就这样辜负了青春年华,虚度了青春年华。纵然有欢畅愉悦的心情又能跟谁共享?花下也黯然神伤,月下也黯然神伤。

  整日里都是眉头紧皱如黛峰耸起,脸上留下千点泪痕,万点泪痕。从早晨到晚上一直在看着天色云霞,走路时想念你啊,坐着时也是想念你!

  注释

  一剪梅:词牌名,又名“腊梅香”“玉簟秋”等。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六句、三*韵。

  赏心乐事:欢畅的心情,快乐的事情。论:说。

  销魂:黯然神伤。

  颦(pín),皱眉。

  啼痕:泪痕。

  赏析:

  《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是明代词人、一代文豪唐寅,即唐伯虎的作品。这首词的佳处不只在于词句之清圆流转,其于自然明畅的吟哦中所表现的空间阻隔灼痛着痴恋女子的幽婉心态更是动人。唐寅轻捷地抒述了一种被时空折磨的痛苦,上下片交叉互补、回环往复,将一个泪痕难拭的痴心女形象灵动地显现于笔端。

  唐寅这阕《一剪梅》的佳处不只在于词句之清圆流转,其于自然明畅的吟哦中所表现的空间阻隔灼痛着痴恋女子的幽婉心态更是动人。空间,既无情地拉开着恋者的距离,而空间的阻隔又必然在一次次“雨打梨花”、春来春去中加重其往昔曾经有过的“赏心乐事”的失落感;至若青春年华也就无可挽回地在花前月下神伤徘徊之间被残酷地空耗去。时间在空间中流逝,空间的凝滞、间距的未能缩却,尤加速着时光的消失。上片的“花下销魂,月下销魂”,是无处不令“我”回思往时的温馨;下片的“行也思君,坐也思君”则写尽朝暮之间无时不在翘首企盼所恋者的归来,重续欢情。唐寅轻捷地抒述了一种被时空折磨的痛苦,上下片交叉互补、回环往复,将一个泪痕难拭的痴心女形象灵动地显现于笔端,诚无愧其“才子”之誉称。

  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原文及赏析 3

  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原文

  明代:唐寅

  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赏心乐事共谁论?花下销魂,月下销魂。(忘了 一作:孤负;误了 一作:虚负)

  愁聚眉峰尽日颦,千点啼痕,万点啼痕。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译文

  深闭房门隔窗只听雨打梨花的声音,就这样辜负了青春年华,虚度了青春年华。纵然有欢畅愉悦的心情又能跟谁共享?花下也黯然神伤,月下也黯然神伤。

  整日里都是眉头紧皱如黛峰耸起,脸上留下千点泪痕,万点泪痕。从早晨到晚上一直在看着天色云霞,走路时想念你啊,坐着时也是想念你!

  注释

  一剪梅:词牌名,又名“腊梅香”“玉簟秋”等。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六句、三*韵。

  赏心乐事:欢畅的心情,快乐的事情。论:说。

  销魂:黯然神伤。

  颦(pín),皱眉。

  啼痕:泪痕。

  赏析

  《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是明代词人、一代文豪唐寅,即唐伯虎以女子口吻所作的一首闺怨词。这首词的佳处不只在于词句之清圆流转,其于自然明畅的吟诵中所表现的空间阻隔灼痛着痴恋女子的幽婉心态更是动人。唐寅轻捷地抒述了一种被时空折磨的痛苦,上下片交叉互补、回环往复,将一个泪痕难拭的痴心女形象灵动地显现于笔端。

  上片首句,即以重重门关横亘在画面上,它阻断了内外的联系,隔绝了春天,从而表明思妇对红尘的自觉放弃,对所思之人的忠贞挚爱。以下五句,似乎是思妇的内心独白,但更像“画外音”,是对“深闭门”情节的议论。“深闭门”是思妇的特定行为:她藏于深闺,将一切都关在门外,正见其相思凄楚之难堪。这空间的阻隔,既无情地拉开着恋者的距离,而空间的阻隔又必然在一次次“雨打梨花”、春来春去中加重其往昔曾经有过的“赏心乐事”的失落感;至若青春年华也就无可挽回地在花前月下神伤徘徊之间被残酷地空耗去。时间在空间中流逝,空间的凝滞、间距的未能缩却花开花落,人生便在等待中渐渐消逝。

  下片正面描写为情感而自我封闭状态中思妇的形象,通过皱眉洒泪、看天看云、行行坐坐几个连续动作,表达其坐卧不安的无边相思。

  活过之物终将凋零,只可在“行也思君,坐也思君”中,“愁聚眉峰尽日颦”。上片的“花下销魂,月下销魂”,是无处不令人回思往时的温馨;下片的“行也思君,坐也思君”则写尽朝暮之间无时不在翘首企盼所恋者的归来,重续欢情。作者轻捷地抒述了一种被时空折磨的痛苦,上下片交叉互补、回环往复,将一个泪痕难拭的痴心女形象灵动地显现于笔端,诚无愧其“才子”之誉称。

  历代诗人、词人笔下“闺怨”之作多不胜数,愈是*见的题材愈难出新意,从而所贵也尤在能别具心裁。

  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原文及赏析 4

  《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是明代书画家、文学家唐寅的词作。此词以女子声口,写离别相思之情。上片表现思妇对所思之人忠贞挚爱的心理,下片正面描写为情感而自我封闭状态中的思妇形象。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

  原文

  一剪梅

  雨打梨花深闭门,孤负青春,虚负青春。赏心乐事共谁论?花下销魂,月下销魂。

  愁聚眉峰尽日颦,千点啼痕,万点啼痕。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赏析

  此词以女子口吻,表现离别相思之情,是一首闺怨词。上片首句,即以重重门关横亘在画面上,它阻断了内外的联系,隔绝了春天,从而表明思妇对红尘的自觉放弃,对所思之人的忠贞挚爱。以下五句,似乎是思妇的内心独白,但更像“画外音”,是对“深闭门”情节的议论。下片正面描写为情感而自我封闭状态中思妇的形象,通过皱眉洒泪、看天看云、行行坐坐几个连续动作,表达其坐卧不安的无边相思。

  “闺怨”之作在历代词人笔下堪称汗牛充栋,愈是*见的题材愈难出新意,从而所贵也尤在能别具心裁。这首《一剪梅》的佳处不只在于词句之清圆流转,其于自然明畅的`吟哦中所表现的空间阻隔灼痛着痴恋女子的幽婉心态更是动人。

  “深闭门”是思妇的特定行为:她藏于深闺,将一切都关在门外,正见其相思凄楚之难堪。这空间的阻隔,既无情地拉开着恋者的距离,而空间的阻隔又必然在一次次“雨打梨花”、春来春去中加重其往昔曾经有过的“赏心乐事”的失落感;至若青春年华也就无可挽回地在花前月下神伤徘徊之间被残酷地空耗去。时间在空间中流逝,空间的凝滞、间距的未能缩却花开花落,人生便在等待中渐渐消逝。活过之物终将凋零,只可在“行也思君,坐也思君”中,“愁聚眉峰尽日颦”。上片的“花下销魂,月下销魂”,是无处不令人回思往时的温馨;下片的“行也思君,坐也思君”则写尽朝暮之间无时不在翘首企盼所恋者的归来,重续欢情。作者轻捷地抒述了一种被时空折磨的痛苦,上下片交叉互补、回环往复,将一个泪痕难拭的痴心女形象灵动地显现于笔端,诚无愧其“才子”之誉称。

  注释

  ⑴一剪梅:词牌名,又名“腊梅香”“玉簟秋”等。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六句、三*韵。

  ⑵“雨打梨花”句:借用宋人李重元《忆王孙·春词》结末成句。

  ⑶孤负:同“辜负”。

  ⑷赏心乐事:欢畅的心情,快乐的事情。南朝宋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八首序》云:“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论(lún):说。

  ⑸销魂:黯然神伤。

  ⑹“愁聚”句:意为整日眉头皱蹙如黛峰耸起。愁聚眉峰,语出宋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句。颦(pín),皱眉。

  ⑺啼痕:泪痕。

  ⑻“晓看”句:两个“看”字实系无意义举止,乃特定心态的外现行为。

  译文

  深闭房门听窗外雨打梨花的声音,就这样辜负了青春年华,虚度了青春年华。纵然有美好愉快的心情能跟谁共享?花下也黯然神伤,月下也黯然神伤。

  整日里都是眉头紧皱如黛峰耸起,脸上留下千点泪痕,万点泪痕。从早晨到晚上一直在看着天色云霞,行走时想念您啊,坐着时也是想念您!

  创作背景

  唐寅生*多出入声色场合,尤其是因科场案受牵连入狱被贬后,其生命轨迹已经远离传统士大夫阶层,因此在他的笔下,以女性为题材的作品甚多,此词即为其中之一。

  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原文及赏析 5

  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

  红满苔阶绿满枝,杜宇声声,杜宇声悲!交欢未久又分离,彩凤孤飞,彩凤孤栖。

  别后相思是几时?后会难知?后会难期?此情何以表相思?一首情词,一首情诗。

  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赏心乐事共谁论?花下销魂,月下销魂。

  愁聚眉峰尽日颦,千点啼痕,万点啼痕。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古诗简介

  《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是明代书画家、文学家唐寅的词作。此词以女子声口,写离别相思之情。上片表现思妇对所思之人忠贞挚爱的心理,下片正面描写为情感而自我封闭状态中的思妇形象。全词轻捷地抒述了一种被时空折磨的痛苦,上下篇交叉互补、回环往复,将一个泪痕难拭的痴心女形象灵动地显现于笔端。

  翻译/译文

  深闭房门听窗外雨打梨花的声音,就这样辜负了青春年华,虚度了青春年华。纵然有美好愉快的心情能跟谁共享?花下也黯然神伤,月下也黯然神伤。

  整日里都是眉头紧皱如黛峰耸起,脸上留下千点泪痕,万点泪痕。从早晨到晚上一直在看着天色云霞,行走时想念您啊,坐着时也是想念您!

  注释

  ⑴一剪梅:词牌名,又名“腊梅香”“玉簟秋”等。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六句、三*韵。

  ⑵“雨打梨花”句:借用宋人李重元《忆王孙·春词》结末成句。

  ⑶孤负:同“辜负”。

  ⑷赏心乐事:欢畅的心情,快乐的事情。南朝宋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八首序》云:“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论(lún):说。

  ⑸销魂:黯然神伤。

  ⑹“愁聚”句:意为整日眉头皱蹙如黛峰耸起。愁聚眉峰,语出宋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句。颦(pín),皱眉。

  ⑺啼痕:泪痕。

  ⑻“晓看”句:两个“看”字实系无意义举止,乃特定心态的外现行为。

  创作背景

  唐寅生*多出入声色场合,尤其是因科场案受牵连入狱被贬后,其生命轨迹已经远离传统士大夫阶层,因此在他的笔下,以女性为题材的作品甚多,此词即为其中之一。

  赏析/鉴赏

  整体赏析

  此词以女子口吻,表现离别相思之情,是一首闺怨词。上片首句,即以重重门关横亘在画面上,它阻断了内外的联系,隔绝了春天,从而表明思妇对红尘的自觉放弃,对所思之人的忠贞挚爱。以下五句,似乎是思妇的内心独白,但更像“画外音”,是对“深闭门”情节的议论。下片正面描写为情感而自我封闭状态中思妇的形象,通过皱眉洒泪、看天看云、行行坐坐几个连续动作,表达其坐卧不安的无边相思。

  “闺怨”之作在历代词人笔下堪称汗牛充栋,愈是*见的题材愈难出新意,从而所贵也尤在能别具心裁。这首《一剪梅》的佳处不只在于词句之清圆流转,其于自然明畅的吟哦中所表现的空间阻隔灼痛着痴恋女子的幽婉心态更是动人。

  “深闭门”是思妇的特定行为:她藏于深闺,将一切都关在门外,正见其相思凄楚之难堪。这空间的阻隔,既无情地拉开着恋者的距离,而空间的阻隔又必然在一次次“雨打梨花”、春来春去中加重其往昔曾经有过的“赏心乐事”的'失落感;至若青春年华也就无可挽回地在花前月下神伤徘徊之间被残酷地空耗去。时间在空间中流逝,空间的凝滞、间距的未能缩却花开花落,人生便在等待中渐渐消逝。活过之物终将凋零,只可在“行也思君,坐也思君”中,“愁聚眉峰尽日颦”。上片的“花下销魂,月下销魂”,是无处不令人回思往时的温馨;下片的“行也思君,坐也思君”则写尽朝暮之间无时不在翘首企盼所恋者的归来,重续欢情。作者轻捷地抒述了一种被时空折磨的痛苦,上下片交叉互补、回环往复,将一个泪痕难拭的痴心女形象灵动地显现于笔端,诚无愧其“才子”之誉称。

  名家点评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员孙文光、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彭国忠《明清词举要》:全词十二句,却有四对八句采用相同的句式和字数,而这四对的每一对仅仅第一个字不同,其余三字完全相同。这不同的一个字,或是层面转移,或是数量增加,从而将愁、苦在空间上扩大,在时间上延伸,在程度上加深;相同的三个字,则以不变的形式,显示相思之愁的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显示女主人公思念的深厚、执著。除了相思之外,她已无其它任何生活和思想。同时,这种句式,也易造成循环流转的声律效果,使词具有自然动听的谐婉之美。


李清照《一剪梅》原文及赏析(精选5篇)(扩展3)

——一剪梅李清照赏析(精选5篇)

  一剪梅李清照赏析 1

  一剪梅

  李清照[宋]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

  ①“裳”,古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②玉簟:音diàn ,光华如玉的精美竹*。

  ③雁字:指雁群飞时排成“一”或“人”形。相传雁能传书。[2]

  词牌一剪梅

  亦称“腊梅香”。得名于周邦彦词中的“一剪梅花万样娇”。双调六十字,前后阕句句用*韵,一韵到底。八个四字句一般都用对仗。有一体只须前后阕的一、三、六句用韵。

  李清照

  (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3]

  译文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赏析

  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伊世珍《琅嬛记》说:“易安结褵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电影《李清照》沿袭了伊世珍之说,当赵明诚踏上征船出行时,歌曲就唱出《一剪梅》的“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把这首词理解为送别之作,于词意不尽相符,就是“轻解罗裳”两句,也难解释得通。“罗裳”,不会是指男子的“罗衣”,因为不管是从*仄或用字看,没有必要改“衣”为“裳”。“罗裳”无疑是指绸罗裙子,而宋代男子是不穿裙子的。要是把上句解为写李清照,下句写赵明诚,那么,下句哪来主语?两者文意又是怎样联系的呢?因此,应该以《花庵词选》题作“别愁”为宜。

  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后,夫妻感情甚好,家庭生活充满了学术和艺术的气氛,十分美满。所以,两人一经离别,两地相思,这是不难理解的。特别是李清照对赵明诚更为仰慕钟情,在她的许多词作中都有所流露。这首词就是作者以灵巧之笔抒写她的思夫之情的,它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在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词的开头是:

  红藕香残玉簟秋。

  写出时间是在一个荷花凋谢、竹*嫌凉的秋天。“红藕”,即红色荷花。“玉簟”,是精美的竹*。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时节,指出就是这样一个萧疏秋意引起了作者的离情别绪,显示出全词的倾向性。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如“红藕香残”,虽然是表示出秋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玉簟秋”,虽然是暑退秋来,所以竹*也凉了。其实,也含有“人去*冷”之意。

  就表现手法及其含义来看,这一句和南唐李璟《浣溪沙》的首句:“菡萏香销翠叶残”相类似。同样是说荷花凋残,秋天来了。但后者不如前者那么富有诗意:“菡萏香销”,无疑是不及“红藕香残”那样既通俗又是色泽鲜明;“翠叶残”意思仍然和“菡萏香销”一样,是指秋来荷叶落。但“玉簟秋”,却不同了,又有一层新的意思。如果说,“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来表现秋的到来,那么,“玉簟秋”就是通过作者的主观感受——竹*生凉来表达秋的到来。一句话里把客观和主观、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显然,同是七个字,但它的涵义就比之李璟句丰富得多。怪不得清朝陈廷焯赞赏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白雨斋词话》)李清照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人,但这一句“精秀特绝”,却是事实,并非过誉。

  李清照本来已因丈夫外出而有所牵挂,如今面对这样一个荷残*冷、万物萧疏的景象,免不了触景生情,其思夫之情必然更加萦绕胸怀,内心之苦是不言而喻的。凡人受愁苦的煎熬,总是要想办法排愁遣闷的,这是人之常情。李清照也不例外。她究竟想如何来消除这愁闷呢?此刻,她不是借酒消愁,也不是悲歌当泣,而是借游览以遣闷,下两句就是这样引出来的: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就是说,我轻轻地解开了绸罗的裙子,换上便装,独自划着小船去游玩吧!上句“轻”字,很有份量,“轻”,是轻手轻脚的意思。它真实地表现了少妇生怕惊动别人,小心而又有几分害羞的心情。正因为是“轻”,所以谁也不知道,连侍女也没让跟随就独自上小船了。下句“独”字就是回应上句的“轻”字的。“罗裳”,是丝绸制的裙子。“兰舟”,即木兰舟,船的美称。这里用“罗裳”和“兰舟”很切合李清照的身份。因为这是富贵人家之所独有。这两句的涵义,既不同于《九歌·湘君》中的“沛吾乘兮桂舟,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写湘夫人乘着桂舟来会湘君;也不同于张孝祥的《念奴娇》:“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写张泛舟在广阔的洞庭湖上的兴奋心情。而是极写李清照思夫之苦,她之所以要“独上兰舟”,正是想借泛舟以消愁,并非闲情逸致的游玩。这是李清照遣愁的方法之一。其实,“独上兰舟”以消愁,若非愁之极何以出此?然而,它不过是像“举杯消愁愁更愁’一样。过去也许双双泛舟,今天独自击楫,眼前的情景,只能勾引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呢?不过,李清照毕竟跟一般的女性不同,她不把自己的这种愁苦归咎于对方的.离别,反而设想对方也会思念着自己的。所以,她宕开一笔,写道: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前两句是倒装句。这几句意思是说,当空中大雁飞回来时,谁托它捎来书信?我正在明月照满的西楼上盼望着呢!“谁”,这里实际上是暗指赵明诚。“锦书”,即锦字回文书,这里指情书。作者这么写,看似乎淡,实则含蓄有韵味:一、它体现了李清照夫妻感情的极其深厚、真挚,以及李清照对她丈夫的充分信任。因为如果她对赵明诚感情淡薄,或有所怀疑,就不会想象“云中谁寄锦书来”,而是必然发出“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或是“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的怨言。所以,这里作者这样写,不言情而情已自见。这种借写事来抒情,正是在艺术创作上最富有感染力的。二、寓抽象于形象之中,因而更觉具体生动。单说“谁寄锦书来”,未免显得抽象。作者借助于雁能传书的传说,写道:“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这就通过大雁翔空,形象地表达了书信的到来,使人可看得到,摸得着。虽然这种写法,并非自她始,但她的云中雁回比之一般的飞雁传书,显然画面更为清晰,形象更为鲜明,这种点化仍然是值得肯定的。三、它渲染了一个月光照满楼头的美好夜景。在这夜景里,即使收到情书,无疑是高兴的。但光是这样理解,还不可能发掘“月满西楼”句的真正含义。雁传书信,固可暂得宽慰,但不可能消除她的相思。其实,在喜悦的背后,蕴藏着相思的泪水,这才是真实的感情。“月满西楼”句和白居易《长相思》的“月明人倚楼”含义相似,都是写月夜思妇凭栏望远的。但李作较之白作似乎进了一步,关键在于“西”字,月已西斜,足见她站立楼头已久,这就表明了她思夫之情更深,愁更极。由于李清照既然思念着自己的丈夫,又相信丈夫也会思念着自己,所以,下片也就顺此思路开展了:

  花自飘零水自流。

  有人说,这是写李清照慨叹自己“青春易老,时光易逝”。要是这样,那么,下面“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两句,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其实,这一句含有两个意思:“花自飘零”,是说她的青春像花那样空自凋残;“水自流”,是说她丈夫远行了,像悠悠江水空自流。“自”字,是“空自”或“自然”的意思。它体现了李清照的感叹语气。这句话看似*淡,实际上含义很深。只要读者仔细玩味,就不难发觉,李清照既为自己的红颜易老而感慨,更为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青春而让它白白地消逝而伤怀。这种复杂而微妙的感情,正是从两个“自”字中表现出来的。这就是她之所以感叹“花自飘零水自流”的关键所在,也是她俩真挚爱情的具体表现。唯其如此,所以底下两句: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就自然地引出来了。如果说,上面没有任何一句提到李清照和他的丈夫的两相恩爱;那么,这两句就说得再明白也没有了。她俩是同样互相思念着,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和充分信任,体现了她开朗的性格,善于为对方着想,与一般妇女的狭隘心胸不同。在古典诗词中,写思夫之作的不少,但大多是“过尽千帆皆不是。斜辉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洲”(温庭筠《忆江南》);或是“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牛希济《生查子》)一类文字。像李清照这样从两方面来写出相思之苦的,极为鲜见。

  那么,李清照的“闲愁”究竟达到了什么程度呢?下面三句就作了回答: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就是说,这种相思之情是没法排遣的,皱着的眉头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一句话就是时刻在相思着。这里,作者对“愁”的描写,极其形象。人在愁苦时总是绉着眉头,愁眉苦脸的。作者正是抓住这一点才写出“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两句,使人若见其眉头刚舒展又紧蹙的样子,从而领会到她内心的绵绵痛苦的。“才下”、“却上”两个词用得很好,两者之间有着连接的关系。所以,它能把相思之苦的那种感情在短暂中的变化起伏,表现得极其真实形象。这几句和李煜《乌夜啼》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王士祯在《花草蒙拾》中说:“然易安亦从范希文‘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语胎出,李特工耳。”诚然,李作比之范作已胜一筹。“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总不及“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那么形象地反映李清照愁眉变化的情景,怪不得成为千古绝唱。

  由上看来,李清照这首词主要是抒写她的思夫之情。这种题材,在宋词中为数不少。若处理不好,必落俗套。然而,李清照这首词在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上都有自己的特色,因而富有艺术感染力,仍不失为一篇杰作。其特点是:一、词中所表现的爱情是旖旎的、纯洁的、心心相印的;它和一般的单纯思夫或怨其不返,大异其趣。二、作者大胆地讴歌自己的爱情,毫不扭捏,更无病态成份;既像蜜一样的甜,也像水一样的清,磊落大方。它和那些卿卿我我、扭捏作态的爱情,泾渭分明。三、李词的语言大都浅俗、清新,明白如话,这首词也不例外。但它又有自己的特点,那就是在通俗中多用偶句,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等等,既是对偶句,又浅白易懂,读之琅琅上口,声韵和谐。若非铸词高手,难能做到。

  一剪梅李清照赏析 2

  《一剪梅·怀旧》

  十年愁眼泪巴巴。今日思家,明日思家。一团燕月明窗纱。楼上胡笳,塞上胡笳。

  玉人劝我酌流霞。急捻琵琶,缓捻琵琶。一从别后各天涯。欲寄梅花,莫寄梅花。

  译文翻译

  十年愁眼不开眼泪巴巴,今天思念家乡,明天思念家乡。一团明晃晃的燕月照在窗纱上,塞上又传来阵阵胡笳声。

  玉人劝我斟酌美酒,手指快速搓转弹琵琶,慢搓转弹琵琶。此地一别后各奔天涯,想寄上一枝梅花,又不知梅花寄往何处。

  注释解释

  巴巴:形容心情迫切。

  燕月:燕地之月,北方的月亮。

  塞上:泛指北方。

  流霞:神话传说中的仙酒名,泛指美酒。

  捻(niǎn):琵琶弹奏指法一种,用左手按弦在柱上左右捻动。

  寄梅花:古人有折梅寄远,表示思念亲友的*俗。

  创作背景

  此词创作于1285年(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汪元量以善琴事谢太后、王昭仪。宋亡,随三宫留燕。与幼主及谢太后等被迁往来于上都和大都之间达十余年。此词称“十年”,又有“燕月”,词人与幼主等自上都回大都后所作。词人被北迁燕地时在1276年(元世祖至元十三年),至此正好十年。

  诗文赏析

  全词表现的是作者的家国之思。以“十年”开头,突出地显示出时间的悠长。词人将这悠长的时间背景与一双泪巴巴的愁眼迭印到一块,组成了一个耐人寻味、动人心魂的复合意象。古人有“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中”的名言,在这里,词人正是将他无限的愁怨与忧伤借这“阿睹”传达出来。使词作劈空而起,先声夺人,紧紧扣住了读者的心弦。

  “今日思家”二句,解释十年愁眼不开的原因。“今日思家,明日思家”,则是十年来天天思家,却天天没有回去的希望。词人被这旷日累年、遥遥无期的乡思所折磨,愁苦之极,彻夜无眠,抬头所见,唯有“一团燕月”而已。常言道“月是故乡明”,词人特别点明是“燕月”,意在强调自己身在异乡异国的事实。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由月而念及故乡;苏轼的“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由月的运行而写出人的不眠。这首词写月,实兼以上二家之长,而一个“燕”字对渲染身居异乡敌国的凄伤情怀尤其有力。

  一团明晃晃的燕月已使词人愁上加愁。楼上、塞上却又传来阵阵胡笳声,真是“那堪更听边城角。边城角,又添烦恼,又添萧索”(《忆秦娥·风声恶》)。月是“燕”月,笳是“胡”笳,不眠之夜的所见所闻,都莫不勾起词人国破家亡、离乡别土的痛苦,将他的愁怨之情推向极限。

  上片前三句,从总体背景落笔,写十年间悠长的愁思;后三句从细节入手,写不眠之夜的痛苦。前者有如电影中的推镜头,展现的是时间流逝中的乡思之情;后者又象一个特写镜头,展现的是时间片断上的乡思之情。二者同古文中的互文手法一样,说明词人十年来夜夜不眠,时时对月,时时听胡笳。而燕月亏了又盈,胡笳天天如故,家国之思的痛苦却一天天在增加,如重山累迭,无穷无数,无尽无期。

  下片从“思家”转为怀人,先回忆离家时的情景。“流霞”泛指美酒。“玉人”不详确指,《忆秦娥》词中也有“玉人何处教吹箫,十年不见心如焦”句,当是实有其人。

  当初离别之时,“玉人”杯酒相劝,因为词人此去实是“西出阳关无故人”。但遭此国难,他自知美酒的麻醉不足以解除心头的哀伤,所以只是与她默默相对,借着不成曲调的'琵琶来抒发不堪言说的断肠意。“一从别后”便只有愁眼对月,枉自思念,正如《望江南》词中所说的“客心愁破正思家,南北各天涯”。归期未卜,相见无日,词人愁断肝肠。

  思念之极,终于想到寄上一枝梅花,以慰其孤凄之心,以表自己的思念之苦。然而一转念,却又是“莫寄梅花”,一则故国早已物是人非,梅花寄往何处,自己茫然不知;再则“彩笺难寄,水远山遥”(《忆秦娥·马萧萧》),纵然知道寄往何处,又如何能寄去,何况即使寄到了,也只能为她增添愁闷和担忧,有何益处。这两句词,以*浅的语言将词人那种极其矛盾的心理刻画得非常细腻,实是心理描写的妙笔。

  全词抒写的虽是思家之情、怀人之意,却无不染上国破家亡的痛苦色彩。从那一双“愁眼”中,从那“弦弦掩抑”的“琶琵”声里,是不难体会到的。也正因为这样,词人的乡思就有了更为深刻的内涵,更能打动人心。

  一剪梅李清照赏析 3

  红藕香残玉簟秋①,轻解罗裳,独上兰舟②。云中谁寄锦书来③?雁字回时④,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

  ①红藕:红色的荷花。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

  ②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兰舟:用木兰木造的舟,词中多只泛用作舟的美称。

  ③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

  ④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译文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鉴赏

  这首词的创作时间,是一个首先要辨明的问题。根据题名为元人伊世珍作的《琅嬛记》引《外传》云:“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有的词选认为,此说“和作品内容大体符合。上片开头三句写分别的时令和地点;下片起句‘花自飘零水自流’回应这三句。这些都是写分别时情景,其他各句是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见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选》)。有的选本则认为,“就词的内容考察,是写别后的思念,并非送别”;开头三句也是写“别离后”的情景(见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李清照诗词选注》、1982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选注》)。玩味词意,比较两说,似以后一说为胜。首先,《琅嬛记》的记述本不可靠,如王学初在《李清照集校注》(197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中所指出:“清照适赵明诚时,两家俱在东京,明诚正为太学生,无负笈远游事。此则所云,显非事实。”何况《琅嬛记》本是伪书,所引《外传》更不知为何书,是不足为据的。当然,更重要的是应就词句本身来寻绎它的内容、推断它的写作背景。从上阕开头三句看,决不像柳永《雨霖铃》词所写的“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那样一个分别时的场面,而是写词人已与赵明诚分离,在孤独中感物伤秋、泛舟遣怀的情状。次句中的“罗裳”,固明指妇女服装;第三句中的“独上”,也只能是词人自述。至于以下各句,更非“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而是实写别后的眼前景、心中事。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一些词评家或称此句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或赞赏其“精秀特绝”(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它的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说明这是“已凉天气未寒时”(韩偓《已凉》诗)。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这一兼写户内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的起句,一开头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它的感情色彩。

  上阕共六句,接下来的五句按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悬念。词人独上兰舟,本想排遣离愁;而怅望云天,偏起怀远之思。这一句,钩连上下。它既与上句紧相衔接,写的是舟中所望、所思;而下两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则又由此生发。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不分白日或月夜,也无论在舟上或楼中,都是萦绕于词人心头的。

  这首词上阕的后三句,使人想起另外一些词句,如“日边消息空沉沉,画眉楼上愁登临”(郑文妻孙氏《忆秦娥》),“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晏殊《诉衷情》),“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秦观《减字木兰花》),以及“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玉楼明月长相忆”(温庭筠《菩萨蛮》),“明月,明月,照得离人愁绝”(冯延巳《三台令》),其所抒写的情景,极其相似。如果联系这首词的起句,还令人想到李益的一首题作《写情》的七绝:“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词与诗都写了竹*,写了月光,写了西楼,同样表达了刻骨的相思,对照之下,更觉非常相似。

  词的过片“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无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之感,以及“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之恨。词的下阕就从这一句自然过渡到后面的五句,转为纯抒情怀、直吐胸臆的独白。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这两句也是上阕“云中”句的补充和引申,说明尽管天长水远,锦书未来,而两地相思之情初无二致,足证双方情爱之笃与彼此信任之深。前人作品中也时有写两地相思的句子,如罗邺的《雁二首》之二“江南江北多离别,忍报年年两地愁”,韩偓的《青春》诗“樱桃花谢梨花发,肠断青春两处愁”。这两句词可能即自这些诗句化出,而一经熔铸、裁剪为两个句式整齐、词意鲜明的四字句,就取得脱胎换骨、点铁成金的效果。这两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来看,从“一种相思”到“两处闲愁”,是两情的分合与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则诉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下句“此情无计可消除”,紧接这两句。正因人已分在两处,心已笼罩深愁,此情就当然难以排遣,而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了。

  这首诗的结拍三句,是历来为人所称道的名句。王士禛在《花草蒙拾》中指出,这三句从范仲淹《御街行》“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脱胎而来,而明人俞彦《长相思》“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两句,又是善于盗用李清照的词句。这说明,诗词创作虽忌模拟,但可以点化前人语句,使之呈现新貌,融人自己的作品之中。成功的点化总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仅变化原句,而且高过原句。李清照的这一点化,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王士禛也认为范句虽为李句所自出,而李句“特工”。两相对比,范句比较*实板直,不能收醒人眼目的艺术效果;李句则别出巧思,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样两句来代替“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的*铺直叙,给人以眼目一新之感。这里,“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起伏,语句结构既十分工整,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因而就在艺术上有更大的吸引力。当然,句离不开篇,这两个四字句只是整首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非一枝独秀。它有赖于全篇的烘托,特别因与前面另两个同样工巧的四字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前后衬映,而相得益彰。同时,篇也离不开句,全篇正因这些醒人眼目的句子而振起。李廷机的《草堂诗余评林》称此词“语意超逸,令人醒目”,读者之所以特别易于为它的艺术魅力所吸引,其原因在此。

  一剪梅李清照赏析 4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朝代:宋代

  作者:李清照

  原文: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赏析一】

  这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这首词在黄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李清照写给新婚未久即离家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她诉说了自己独居生活的孤独寂寞,急切思念丈夫早日归来的心情。伊世珍《琅嬛记》说:“易安结褵(婚)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作者在词中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语言表现出具体可感、为人理解、耐人寻味的东西。

  词的上阕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写荷花凋谢、竹*浸凉的秋天,空灵蕴藉。“红藕”,即粉红荷花。“玉簟”,是精美的竹*。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萧疏秋意的时节,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表面上写出荷花残,竹*凉这些寻常事情,实质上暗含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人去*冷”之意境。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赞美此句“有吞梅嚼雪,不失人间烟火气象”。“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写其白天泛舟水上之事:词人解开绫罗裙,换着便装,独自划着小船去游玩。“轻解”与“独上”,栩栩如生地表现出她的神态、举动。“轻”,写手脚动作的轻捷灵敏,表现出生怕惊动别人,小心而又有几分害羞的少妇心情。正因为是“轻”,所以谁也不知道,连侍女也没让跟上。“独”字就是回应上句的“轻”字,点明了下阕“愁”字的症结。“独上兰舟”,正是她想借泛舟以消愁,并非闲情逸致的游玩。昔日也许双双泛舟,而今独自击楫,恩爱情深、朝夕相伴的的丈夫久盼不归,怎不教她愁情满怀。“云中谁寄锦书来?”惦念丈夫,望眼欲穿,真是一封“家书抵万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她思夫的迫切心情,突然自现的外在表现。作者借助于鸿雁传书的传说,画面清晰,形象鲜明,它渲染了一个月光照满楼头的美好夜景,然而在喜悦的背后,蕴藏着相思的泪水。“月满西楼”写月夜思妇凭栏望眺。月已西斜,足见她站立楼头已久,这就表明了她思夫之情更深,愁更极。盼望音讯的她仰头叹望,竟产生了雁足回书的遐想。难怪她不顾夜露浸凉,呆呆伫立凝视,直到月满西楼而不知觉。

  下阕“花自飘零水自流”,言眼前的落花流水可不管你的心情如何,自是飘零东流。其实,这一句含有两个意思:“花自飘零”,是说她的青春象花那样空自凋残;“水自流”,是说她丈夫远行了,象悠悠江水空自流。只要我们仔细玩味,就不难发觉,李清照既为自己的红颜易老而感慨,更为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青春而让它白白地消逝而伤怀。这种复杂而微妙的感情,正是从两个“自”字中表现出来的。这就是她之所以感叹“花自飘零水自流”的关键所在,也是她俩真挚爱情的具体表现。当然,它所喻的人世的一切诸如离别,均给人以无可奈何之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由己及人,互相思念,这是有情人的心灵感应,相互爱慕,温存备致,她想到丈夫一定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二人心心相印、情笃爱深,相思却又不能相见的无奈思绪流诸笔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种相思之情笼罩心头,无法排遣,蹙着的愁眉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其内心的绵绵愁苦挥之不去,遣之不走。“才下”、“却上”两个词用得很好,把真挚的感情由外露转向内向,迅疾的情绪变化打破了故作*静的心态,把相思之苦表现得极其真实形象,表达了绵绵无尽的相思与愁情,独守空房的孤独与寂寞充满字里行间,感人至深。这和李煜《乌夜啼》“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有异曲同工之妙境,成为千古绝唱。

  总之,《一剪梅》笔调清新,风格细腻,给景物以情感,景语即情语,景物体现了她的心情,显示着她的形象特征。词人移情入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耐人寻味。

  【赏析二】 以灵巧之笔抒写眷眷之情——析李清照的《一剪梅》

  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伊世珍《琅嬛记》说:“易安结褵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最*,电影《李清照》沿袭了伊世珍之说,当赵明诚踏上征船出行时,歌曲就唱出《一剪梅》的“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我认为把这首词理解为送别之作,于词意不尽相符,就是“轻解罗裳”两句,也难解释得通。“罗裳”,不会是指男子的“罗衣”,因为不管是从*仄或用字看,没有必要改“衣”为“裳”。“罗裳”无疑是指绸罗裙子,而宋代男子是不穿裙子的。要是把上句解为写李清照,下句写赵明诚,那么,下句哪来主语?两者文意又是怎样联系的呢?看来,应该以《花庵词选》题作“别愁”为宜。

  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后,夫妻感情甚好,家庭生活充满了学术和艺术的气氛,十分美满。所以,两人一经离别,两地相思,这是不难理解的。特别是李清照对赵明诚更为仰慕钟情。这在她的许多词作中都有所流露。这首词就是作者以灵巧之笔抒写她如胶似漆的思夫之情的,它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在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词的开头是:

  红藕香残玉簟秋。写出时间是在一个荷花凋谢、竹*嫌凉的秋天。“红藕”,即红色荷花。“玉簟”,是精美的竹*。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时节,指出就是这样一个萧疏秋意引起了作者的离情别绪,显示出全词的倾向性。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如“红藕香残”,虽然是表示出秋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玉簟秋”,虽然是暑退秋来,所以竹*也凉了。其实,也含有“人去*冷”之意。

  就表现手法及其含义来看,这一句和南唐李璟《浣溪沙》的首句:“菡萏香销翠叶残”相类似。同样是说荷花凋残,秋天来了。但后者不如前者那么富有诗意:“菡萏香销”,无疑是不及“红藕香残”那样既通俗又是色泽鲜明;“翠叶残”意思仍然和“菡萏香销”一样,是指秋来荷叶落。但“玉簟秋”,却不同了,又有一层新的意思。如果说,“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来表现秋的到来,那么,“玉簟秋”就是通过作者的主观感受——竹*生凉来表达秋的到来。一句话里把客观和主观、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显然,同是七个字,但它的涵义就比之李璟句丰富得多。怪不得清朝陈廷焯赞赏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白雨斋词话》)李清照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人,但这一句“精秀特绝”,却是事实,并非过誉。

  李清照本来已因丈夫外出而有所牵挂,如今面对这样一个荷残*冷、万物萧疏的景象,免不了触景生情,其思夫之情必然更加萦绕胸怀,内心之苦是不言而喻的。凡人受愁苦的煎熬,总是要想办法排愁遣闷的,这是人之常情。李清照也不例外。她究竟想如何来消除这愁闷呢?此刻,她不是借酒消愁,也不是悲歌当泣,而是借游览以遣闷,下两句就是这样引出来的: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就是说,我轻轻地解开了绸罗的裙子,换上便装,独自划着小船去游玩吧!上句“轻”字,很有份量,“轻”,是轻手轻脚的意思。它真实地表现了少妇生怕惊动别人,小心而又有几分害羞的心情。正因为是“轻”,所以谁也不知道,连侍女也没让跟随就独自上小船了。下句“独”字就是回应上句的“轻”字的。“罗裳”,是丝绸制的裙子。“兰舟”,即木兰舟,船的美称。这里用“罗裳”和“兰舟”很切合李清照的身份。因为这是富贵人家之所独有。这两句的涵义,既不同于《九歌湘君》中的“沛吾乘兮桂舟,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写湘夫人乘着桂舟来会湘君;也不同于张孝祥的《念奴娇》:“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写张泛舟在广阔的洞庭湖上的兴奋心情。而是极写李清照思夫之苦,她之所以要“独上兰舟”,正是想借泛舟以消愁,并非闲情逸致的游玩。这是李清照遣愁的方法之一。其实,“独上兰舟”以消愁,若非愁之极何以出此?然而,它不过是象“举杯消愁愁更愁’一样。过去也许双双泛舟,今天独自击楫,眼前的情景,只能勾引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呢?不过,李清照毕竟跟一般的女性不同,她不把自己的这种愁苦归咎于对方的离别,反而设想对方也会思念着自己的。所以,她宕开一笔,写道: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前两句是倒装句。这几句意思是说,当空中大雁飞回来时,谁托它捎来书信?我正在明月照满的西楼上盼望着呢!“谁”,这里实际上是暗指赵明诚。“锦书”,即锦字回文书,这里指情书。作者这么写,看似乎淡,实则含蓄有韵味:一、它体现了李清照夫妻感情的极其深厚、真挚,以及李清照对她丈夫的充分信任。因为如果她对赵明诚感情淡薄,或有所怀疑,就不会想象“云中谁寄锦书来”,而是必然发出“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或是“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的怨言。所以,这里作者这样写,不言情而情已自见。这种借写事来抒情,正是在艺术创作上最富有感染力的。二、寓抽象于形象之中,因而更觉具体生动。单说“谁寄锦书来”,未免显得抽象。作者借助于雁能传书的传说,写道:“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这就通过大雁翔空,形象地表达了书信的到来,使人可看得到,摸得着。虽然这种写法,并非自她始,但她的云中雁回比之一般的飞雁传书,显然画面更为清晰,形象更为鲜明,这种点化仍然是值得肯定的。三、它渲染了一个月光照满楼头的美好夜景。在这夜景里,即使收到情书,无疑是高兴的。但光是这样理解,还不可能发掘“月满西楼”句的真正含义。雁传书信,固可暂得宽慰,但不可能消除她的相思。其实,在喜悦的背后,蕴藏着相思的泪水,这才是真实的感情。“月满西楼”句和白居易《长相思》的“月明人倚楼”含义相似,都是写月夜思妇凭栏望远的。但李作较之白作似乎进了一步,关键在于“西”字,月已西斜,足见她站立楼头已久,这就表明了她思夫之情更深,愁更极。由于李清照既然思念着自己的丈夫,又相信丈夫也会思念着自己,所以,下片也就顺此思路开展了:

  花自飘零水自流。

  有人说,这是写李清照慨叹自己“青春易老,时光易逝”。要是这样,那么,下面“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两句,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其实,这一句含有两个意思:“花自飘零”,是说她的青春象花那样空自凋残;“水自流”,是说她丈夫远行了,象悠悠江水空自流。“自”字,是“空自”或“自然”的意思。它体现了李清照的感叹语气。这句话看似*淡,实际上含义很深。只要我们仔细玩味,就不难发觉,李清照既为自己的红颜易老而感慨,更为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青春而让它白白地消逝而伤怀。这种复杂而微妙的感情,正是从两个“自”字中表现出来的。这就是她之所以感叹“花自飘零水自流”的关键所在,也是她俩真挚爱情的具体表现。唯其如此,所以底下两句: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就自然地引出来了。如果说,上面没有任何一句提到李清照和他的丈夫的两相恩爱;那么,这两句就说得再明白也没有了。她俩是同样互相思念着,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和充分信任,体现了她开朗的性格,善于为对方着想,与一般妇女的狭隘心胸不同。在古典诗词中,写思夫之作的不少,但大多是“过尽千帆皆不是。斜辉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洲”(温庭筠《忆江南》);或是“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牛希济《生查子》)一类文字。象李清照这样从两方面来写出相思之苦的,极为鲜见。

  那么,李清照的“闲愁”究竟达到了什么程度呢?下面三句就作了回答: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就是说,这种相思之情是没法排遣的,绉着的眉头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一句话就是时刻在相思着。这里,作者对“愁”的描写,极其形象。人在愁苦时总是绉着眉头,愁眉苦脸的。作者正是抓住这一点才写出“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两句,使人若见其眉头刚舒展又紧蹙的样子,从而领会到她内心的绵绵痛苦的。“才下”、“却上”两个词用得很好,两者之间有着连接的关系。所以,它能把相思之苦的那种感情在短暂中的变化起伏,表现得极其真实形象。这几句和李煜《乌夜啼》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王士祯在《花草蒙拾》中说:“然易安亦从范希文‘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语胎出,李特工耳。”诚然,李作比之范作已胜一筹。“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总不及“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那么形象地反映李清照愁眉变化的情景,怪不得成为千古绝唱。

  由上看来,李清照这首词主要是抒写她的思夫之情。这种题材,在宋词中为数不少。若处理不好,必落俗套。然而,李清照这首词在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上都有自己的特色,因而富有艺术感染力,仍不失为一篇杰作。其特点是:一、词中所表现的爱情是旖旎的、纯洁的、心心相印的;它和一般的单纯思夫或怨其不返,大异其趣。二、作者大胆地讴歌自己的爱情,毫不扭捏,更无病态成份;既象蜜一样的甜,也象水一样的清,磊落大方。它和那些卿卿我我、扭捏作态的爱情,泾渭分明。三、李词的语言大都浅俗、清新,明白如话,这首词也不例外。但它又有自己的特点,那就是在通俗中多用偶句,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等等,既是对偶句,又浅白易懂,读之琅琅上口,声韵和谐。若非铸词高手,难能做到。

  创作背景

  这首词的创作时间,是一个首先要辨明的问题。根据题名为元人伊世珍作的《琅嬛记》引《外传》云:“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有的词选认为,此说“和作品内容大体符合。上片开头三句写分别的时令和地点;下片起句‘花自飘零水自流’回应这三句。这些都是写分别时情景,其他各句是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见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选》)。有的选本则认为,“就词的内容考察,是写别后的思念,并非送别”;开头三句也是写“别离后”的情景(见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李清照诗词选注》、1982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选注》)。玩味词意,比较两说,似以后一说为胜。首先,《琅嬛记》的记述本不可靠,如王学初在《李清照集校注》(197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中所指出:“清照适赵明诚时,两家俱在东京,明诚正为太学生,无负笈远游事。此则所云,显非事实。”何况《琅嬛记》本是伪书,所引《外传》更不知为何书,是不足为据的。当然,更重要的是应就词句本身来寻绎它的内容、推断它的写作背景。从上阕开头三句看,决不像柳永《雨霖铃》词所写的“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那样一个分别时的场面,而是写词人已与赵明诚分离,在孤独中感物伤秋、泛舟遣怀的情状。次句中的“罗裳”,固明指妇女服装;第三句中的“独上”,也只能是词人自述。至于以下各句,更非“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而是实写别后的眼前景、心中事。

  一剪梅李清照赏析 5

  李清照《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赏析】

  这首词作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别情词作。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意境清凉幽然,颇有仙风灵气。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起句为全词定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调。

  接下来的五句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悬念。接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两句,构成一种目断神迷的意境。按顺序,应是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而思及谁寄锦书来。“谁”字自然是暗指赵明诚。但是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所以有“谁寄”之叹。说“谁寄”,又可知是无人寄也。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无时无刻不萦绕于词人心头。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凄凉无奈之恨。

  下片自此转为直接抒情,用内心独自的方式展开。“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这两句也是上阕“云中”句的补充和引申,说明尽管天长水远,锦书未来,而两地相思之情初无二致,足证双方情爱之笃与彼此信任之深。这两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来看,从“一种相思”到“两处闲愁”,是两情的分合与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则诉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下句“此情无计可消除”,紧接这两句。正因人已分在两处,心已笼罩深愁,此情就当然难以排遣,而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了。

  “此情封锁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三句最为世人所称道。这里,“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起伏,语句结构既十分工整,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在艺术上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当然,这两个四字句只是整首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非一枝独秀。它有赖于全篇的烘托,特别因与前面另两个同样工巧的四字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前后衬映,而相得益彰。


李清照《一剪梅》原文及赏析(精选5篇)(扩展4)

——《一剪梅》 (菁华3篇)

《一剪梅》1

  yì jiǎn méi

  一剪梅

  lǐ qīng zhào

  李清照

  hóng ǒu xiān cán yǜ diǎn qīu , qīng jiě lúo shāng , dǘ shàng lián zhōu 。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莲舟。

  yūn zhōng shéi jì jǐn shū lái , yàn zī hūi shí , yuè mǎn xī loú。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huā zì piāo líng shuǐ zī liú , yì zhǒng xiāng sī ,liǎng chù xiān chóu 。

  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

  cí qíng wú jì kě xiāo chú , cái xià méi tōu , qùe shǎng xīn tóu 。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

  述异记①玉簟(diàn)秋:意谓时至深秋,精美的竹*已嫌清冷。

  ②兰舟:《述异记》卷下谓:木质坚硬而有香味的木兰树是制作舟船的好材料,诗家遂以木兰舟或兰舟为舟之美称。一说“兰舟”特指睡眠的床榻。

  ③锦书:对书信的一种美称。《晋书·窦滔妻苏氏传》云:苏蕙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其被徙流沙的丈夫窦滔。这种用锦织成的字称锦字,又称锦书。

  译文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一剪梅》2

  译文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的脱下罗绸外裳,一个人独自躺上眠床。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注释

  1.红藕:红色的荷花。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

  2.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3.兰舟:此处为船的雅称。

  4.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

  5.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6.月满西楼:意思是鸿雁飞回之时,西楼洒满了月光。

  7.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意思是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

  8.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意思是,眉上愁云刚消,心里又愁了起来。

  赏析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它的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说明这是“已凉天气未寒时”。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

  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这一兼写户内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的起句,一开头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它的感情色彩。

  上阕共六句,接下来的五句按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思念。

  词人独上兰舟,本想排遣离愁;而怅望云天,偏起怀远之思。这一句,钩连上下。它既与上句紧相衔接,写的是舟中所望所思;而下两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

  。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不分白日或月夜,也无论在舟上或楼中,都是萦绕于词人心头的。

  词的过片“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词的下阕就从这一句自然过渡到后面的五句,转为纯抒情怀、直吐胸臆的独白。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这两句也是上阕“云中”句的补充和引申,说明尽管天长水远,锦书未来,而两地相思之情初无二致,足证双方情爱之笃与彼此信任之深。

  这首诗的结拍三句,是历来为人所称道的名句。诗词创作虽忌模拟,但可以点化前人语句,使之呈现新貌,融人自己的作品之中。成功的点化总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仅变化原句,而且高过原句。李清照的这一点化,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样两句来代替“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的*铺直叙,给人以眼目一新之感。这里,“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起伏,语句结构既十分工整,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因而就在艺术上有更大的吸引力。

  当然,句离不开篇,这两个四字句只是整首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非一枝独秀。它有赖于全篇的烘托,特别因与前面另两个同样工巧的四字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前后衬映,而相得益彰。

  同时,篇也离不开句,全篇正因这些醒人眼目的句子而振起。李廷机的《草堂诗余评林》称此词“语意超逸,令人醒目”,读者之所以特别易于为它的艺术魅力所吸引,其原因在此。

《一剪梅》3

  一剪梅

  北宋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父李格非为当时着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历史背景

  李清照她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靖康之变后,她与赵明诚避乱江南,丧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后来赵明诚病死,她独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凄苦孤寂中度过了晚年。她是一位在诗、词、文、赋都有成就的作家,但最擅长、最有名的是词。她早年曾做《词论》,主张“词,别是一家”。注重词体协音律、重铺叙、有情致的特点,并批评了从柳永、苏轼到秦观、黄庭坚等词家的不足。

  最有才华的女人,生于名宦之家,幼时过目不忘,出语惊人,博览群书。齐鲁壮丽的山川涵育了清照的创作灵性,少女时代即名噪一时,崭露峥嵘。

  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夫如擅朋友之胜”。然而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

  后来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腐败无能,自毁长城。赵明诚空怀满腔热血,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目睹国破家亡,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

  赏析一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赏析二

  她思念他。已经是秋天了她还浑然不觉的样子,秋水天长的一天,她轻解罗衫,独上兰舟。望着天边飞来的双燕,她的心里填满了相思,耿耿于怀——你可寄了书信来?在萧萧的落叶中,攀登高楼,望着他远去的方向,思念如月光流溢。郎啊,你可知道思念的滋味?那种纳人心肝的疼痛?日日盼望,日日失望。日日登高望归雁,直到月亮爬山了西楼还不见你的影子。相思如水,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李清照《一剪梅》原文及赏析(精选5篇)(扩展5)

——《一剪梅》李清照 (菁华3篇)

《一剪梅》李清照1

  李清照风韵脱俗的东方女性美。具有张扬的个性、心系国家的忧虑之情。无不能感染着当代思想和感情跳跃浮动的我们。

  宋朝女词人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出生在“家家泉水,户户垂扬”的齐鲁文化发源地名城济南,文化气氛相当浓厚。父亲——李格非是思想开明的名士。母亲——王拱辰的孙女,善于作文,有很高的文学素养。

  她具有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她运用浅淡自然的语言创造出清新自然、音韵流转、声调和谐的千古名篇,正是“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坦率的胸怀,不羁的思想性格使她敢于直言不讳,无所顾忌地写出一些封建社会妇女不敢启齿的率真词章。作为女性,爱情追求是李清照艺术创作的直接动力。她在词中通过爱情这一主题执著地描绘一种独立的人格。

  我国古代诗史上杰出的诗人很多,而女诗人却屈指可数。她之所以成为以为成就突出的女词人,无视封建传统礼教便是其中重要原因。作为一名杰出的女词人,她没有把自己完全封闭在闺房之内,而是走向大自然,去感受大自然的美,玩赏风景,饮酒惜花,逞露才华,写诗作词。像男子一样抒发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例如:《如梦令》以优美的韵调,写她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和思想,显示青睿的活力,揭示她热爱生活、珍惜青春的内心世界,表现出爽朗的性格。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她的《念奴娇》一词中,应运而生的日常口语就很多:“种种恼人天气”、“不许愁人不起”她正是善以典故,代字传情达意,高雅而含蓄。而且她善于运用通俗的语言,能以俗为雅,铺成极其工巧细腻的画面。委婉深细而又意境高远。读来明白如话,看似寻常其实颇具功力。还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敏感来捕捉心中的感受。倾入笔端,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在文学史上散发着不朽光彩。

  在《一剪梅》中写她的相思之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如果不是对爱情大胆热烈的追求,怎会写出如此“颇尽离别之意”的词来呢?在她的词中,有的是对丈夫真挚、专一的爱情,绝无封建文人那种矫揉造作的情调。

  让我感受到一代女词人因国破、家亡而带来的生活变迁、层层烦恼。透过字里行间,看到的是一个封建社会的弱女子追求幸福、追求爱情的过程,从中也见证了历史车轮的印辙。李清照的一生打上了那个时代特有的烙印。尽管其家世显赫、身份特殊,但也避免不了那个时代女性的悲剧。

《一剪梅》李清照2

  “红藕香残玉簟秋”,首句词人描述与夫君别后,目睹池塘中的荷花色香俱残。回房欹靠竹*,颇有凉意,原来秋天已至,词人不经意地道出自己滞后的节令意识。实是写出了她自夫君走后,神不守舍。对环境变化浑然无觉的情形,“红藕香残”的意境,“玉簟”的凉意,也衬托出女词人的冷清与孤寂~此外,首句的语淡情深,如浑然天成,不经意道来。故前人评曰:“易安《一剪梅》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七字,便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其实寻常不经意语也”。“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次写在闺中无法排遣愁闷与相思之苦,便出外乘舟解闷。词人在一首《如梦令》中曾生动地记述一次她乘舟尽兴游玩的情景,不仅归舟晚,还误入藕花深处,惊起一滩鸥鹭,情调欢快。现如今却是“独上兰舟”,不仅无由消除相思之苦,反更显怅惘和忧郁。“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女词人独坐舟中,多么希望此刻有雁阵南翔,捎回夫君的书信。而“月满西楼”,则当理解为他日夫妻相聚之时,临窗望月,共话彼此相思之情。此句颇有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诗句的意境。另外,“月满”也蕴含夫妻团圆之意。这三句,女词人的思维与想象大大超越现实,与首句恰形成鲜明对照。表明了词人的相思之深!

  下片,“花自飘零水自流”,词人的思绪又由想象回到现实,并照映上片首句的句意。眼前的景象是落花飘零,流水自去。由盼望书信的到来,到眼前的抒写流水落花,词人的无可奈何的伤感油然而生,尤其是两个“自”字的运用,更表露了词人对现状的无奈。“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次写词人自己思念丈夫赵明诚,也设想赵明诚同样在思念自己。这样的断语,这样的心有灵犀,是建立在夫妻相知相爱的基础上的。末三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词人以逼*口语的词句,描述自己不仅无法暂时排遣相思之情,反而陷入更深的思念境地。两个副词“才”、“却”的使用,很真切形象地表现了词人挥之又来、无计可消除的相思之情。

  这是一首相当富有诗情画意的词作。词人越是把她的别情抒写得淋漓尽致,就越能显出她的夫妻恩爱的甜蜜,也越能表现出她对生活的热爱。此外这首词在意境的刻画,真挚,深沉情感的`表述,以及语言运用的艺术上、无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剪梅》李清照3

  yī jiǎn méi

  一剪梅

  sòng lǐ qīng zhào

  宋 李清照

  hóng ǒu xiāng cán yù diàn qiū , qīng jiě luó cháng , dú shàng lán zhōu 。

  红耦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yún zhōng shuí jì jǐn shū lái ?

  云中谁寄锦书来?

  yàn zì huí shí , yuè mǎn xī lóu 。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huā zì piāo líng shuǐ zì liú 。

  花自飘零水自流。

  yī zhǒng xiāng sī , liǎng chǔ xián chóu 。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cǐ qíng wú jì kě xiāo chú 。

  此情无计可消除。

  cái xià méi tóu , què shàng xīn tóu 。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译文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的脱下罗绸外裳,一个人独自躺上眠床。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注释

  1.红藕:红色的荷花。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

  2.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3.兰舟:此处为船的雅称。

  4.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

  5.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6.月满西楼:意思是鸿雁飞回之时,西楼洒满了月光。

  7.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意思是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

  8.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意思是,眉上愁云刚消,心里又愁了起来。

  赏析

  此词作于词人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作品以其清新的格调,女性特有的沉挚情感,丝毫“不落俗套”的表现方式,给人以美的享受,是一首工致精巧的别情词作。

  这首词的创作时间,是一个首先要辨明的问题。根据题名为元人伊世珍作的《琅嬛记》引《外传》云:“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有的词选认为,此说“和作品内容大体符合。

  上片开头三句写分别的时令和地点;下片起句‘花自飘零水自流’回应这三句。这些都是写分别时情景,其他各句是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有的选本则认为,“就词的内容考察,是写别后的思念,并非送别”;开头三句也是写“别离后”的情景。玩味词意,比较两说,似以后一说为胜。

  首先,《琅嬛记》的记述本不可靠,如王学初在《李清照集校注》中所指出:“清照适赵明诚时,两家俱在东京,明诚正为太学生,无负笈远游事。此则所云,显非事实。”何况《琅嬛记》本是伪书,所引《外传》更不知为何书,是不足为据的。

  当然,更重要的是应就词句本身来寻绎它的内容、推断它的写作背景。从上阕开头三句看,决不像柳永《雨霖铃》词所写的“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那样一个分别时的场面,而是写词人已与赵明诚分离,在孤独中感物伤秋、泛舟遣怀的情状。次句中的“罗裳”,固明指妇女服装;第三句中的“独上”,也只能是词人自述。至于以下各句,更非“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而是实写别后的眼前景,心中事。


李清照《一剪梅》原文及赏析(精选5篇)(扩展6)

——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原文及赏析 (菁华5篇)

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原文及赏析1

  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原文

  明代:唐寅

  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赏心乐事共谁论?花下销魂,月下销魂。(忘了 一作:孤负;误了 一作:虚负)

  愁聚眉峰尽日颦,千点啼痕,万点啼痕。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译文

  深闭房门隔窗只听雨打梨花的声音,就这样辜负了青春年华,虚度了青春年华。纵然有欢畅愉悦的心情又能跟谁共享?花下也黯然神伤,月下也黯然神伤。

  整日里都是眉头紧皱如黛峰耸起,脸上留下千点泪痕,万点泪痕。从早晨到晚上一直在看着天色云霞,走路时想念你啊,坐着时也是想念你!

  注释

  一剪梅:词牌名,又名“腊梅香”“玉簟秋”等。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六句、三*韵。

  赏心乐事:欢畅的心情,快乐的事情。论:说。

  销魂:黯然神伤。

  颦(pín),皱眉。

  啼痕:泪痕。

  赏析

  《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是明代词人、一代文豪唐寅,即唐伯虎以女子口吻所作的一首闺怨词。这首词的佳处不只在于词句之清圆流转,其于自然明畅的吟诵中所表现的空间阻隔灼痛着痴恋女子的幽婉心态更是动人。唐寅轻捷地抒述了一种被时空折磨的痛苦,上下片交叉互补、回环往复,将一个泪痕难拭的痴心女形象灵动地显现于笔端。

  上片首句,即以重重门关横亘在画面上,它阻断了内外的联系,隔绝了春天,从而表明思妇对红尘的自觉放弃,对所思之人的忠贞挚爱。以下五句,似乎是思妇的内心独白,但更像“画外音”,是对“深闭门”情节的议论。“深闭门”是思妇的特定行为:她藏于深闺,将一切都关在门外,正见其相思凄楚之难堪。这空间的阻隔,既无情地拉开着恋者的距离,而空间的阻隔又必然在一次次“雨打梨花”、春来春去中加重其往昔曾经有过的“赏心乐事”的失落感;至若青春年华也就无可挽回地在花前月下神伤徘徊之间被残酷地空耗去。时间在空间中流逝,空间的凝滞、间距的未能缩却花开花落,人生便在等待中渐渐消逝。

  下片正面描写为情感而自我封闭状态中思妇的形象,通过皱眉洒泪、看天看云、行行坐坐几个连续动作,表达其坐卧不安的无边相思。

  活过之物终将凋零,只可在“行也思君,坐也思君”中,“愁聚眉峰尽日颦”。上片的“花下销魂,月下销魂”,是无处不令人回思往时的温馨;下片的“行也思君,坐也思君”则写尽朝暮之间无时不在翘首企盼所恋者的归来,重续欢情。作者轻捷地抒述了一种被时空折磨的痛苦,上下片交叉互补、回环往复,将一个泪痕难拭的痴心女形象灵动地显现于笔端,诚无愧其“才子”之誉称。

  历代诗人、词人笔下“闺怨”之作多不胜数,愈是*见的题材愈难出新意,从而所贵也尤在能别具心裁。

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原文及赏析2

  原文:

  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赏心乐事共谁论?花下销魂,月下销魂。

  愁聚眉峰尽日颦,千点啼痕,万点啼痕。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注释:

  ①一剪梅:此词牌以周邦彦所作起句有“一剪梅花万样娇”句,故取为调名。又名“玉簟秋”、“腊梅香”。重头六十字,*韵。

  ②“雨打梨花”句:用宋人李重元《忆王孙·春词》结末成句。

  ③销魂:黯然神伤。

  ④颦:皱眉。“愁聚”句意为整日眉头皱蹙如黛峰耸起。

  ⑤“晓看”句:两个“看”字实系无意义举止,乃特定心态的外现行为。

  赏析:

  《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是明代词人、一代文豪唐寅,即唐伯虎的作品。这首词的佳处不只在于词句之清圆流转,其于自然明畅的吟哦中所表现的空间阻隔灼痛着痴恋女子的幽婉心态更是动人。唐寅轻捷地抒述了一种被时空折磨的痛苦,上下片交叉互补、回环往复,将一个泪痕难拭的痴心女形象灵动地显现于笔端。

  唐寅这阕《一剪梅》的佳处不只在于词句之清圆流转,其于自然明畅的吟哦中所表现的空间阻隔灼痛着痴恋女子的幽婉心态更是动人。空间,既无情地拉开着恋者的距离,而空间的阻隔又必然在一次次“雨打梨花”、春来春去中加重其往昔曾经有过的“赏心乐事”的失落感;至若青春年华也就无可挽回地在花前月下神伤徘徊之间被残酷地空耗去。时间在空间中流逝,空间的凝滞、间距的未能缩却,尤加速着时光的消失。上片的“花下销魂,月下销魂”,是无处不令“我”回思往时的温馨;下片的“行也思君,坐也思君”则写尽朝暮之间无时不在翘首企盼所恋者的归来,重续欢情。唐寅轻捷地抒述了一种被时空折磨的痛苦,上下片交叉互补、回环往复,将一个泪痕难拭的痴心女形象灵动地显现于笔端,诚无愧其“才子”之誉称。

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原文及赏析3

  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

  雨打梨花深闭门,孤负青春,虚负青春。赏心乐事共谁论?花下销魂,月下销魂。

  愁聚眉峰尽日颦,千点啼痕,万点啼痕。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翻译

  深闭房门隔窗只听雨打梨花的声音,就这样辜负了青春年华,虚度了青春年华。纵然有欢畅愉悦的心情又能跟谁共享?花下也黯然神伤,月下也黯然神伤。

  整日里都是眉头紧皱如黛峰耸起,脸上留下千点泪痕,万点泪痕。从早晨到晚上一直在看着天色云霞,走路时想念你啊,坐着时也是想念你!

  注释

  一剪梅:词牌名,又名“腊梅香”“玉簟秋”等。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六句、三*韵。

  孤负:同“辜负”。

  赏心乐事:欢畅的心情,快乐的事情。

  论:说。

  销魂:黯然神伤。

  颦:皱眉。

  啼痕:泪痕。

  赏析

  《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是明代词人、一代文豪唐寅,即唐伯虎以女子口吻所作的一首闺怨词。这首词的佳处不只在于词句之清圆流转,其于自然明畅的吟哦中所表现的'空间阻隔灼痛着痴恋女子的幽婉心态更是动人。唐寅轻捷地抒述了一种被时空折磨的痛苦,上下片交叉互补、回环往复,将一个泪痕难拭的痴心女形象灵动地显现于笔端。

  上片首句,即以重重门关横亘在画面上,它阻断了内外的联系,隔绝了春天,从而表明思妇对红尘的自觉放弃,对所思之人的忠贞挚爱。以下五句,似乎是思妇的内心独白,但更像“画外音”,是对“深闭门”情节的议论。“深闭门”是思妇的特定行为:她藏于深闺,将一切都关在门外,正见其相思凄楚之难堪。这空间的阻隔,既无情地拉开着恋者的距离,而空间的阻隔又必然在一次次“雨打梨花”、春来春去中加重其往昔曾经有过的“赏心乐事”的失落感;至若青春年华也就无可挽回地在花前月下神伤徘徊之间被残酷地空耗去。时间在空间中流逝,空间的凝滞、间距的未能缩却花开花落,人生便在等待中渐渐消逝。

  下片正面描写为情感而自我封闭状态中思妇的形象,通过皱眉洒泪、看天看云、行行坐坐几个连续动作,表达其坐卧不安的无边相思。

  活过之物终将凋零,只可在“行也思君,坐也思君”中,“愁聚眉峰尽日颦”。上片的“花下销魂,月下销魂”,是无处不令人回思往时的温馨;下片的“行也思君,坐也思君”则写尽朝暮之间无时不在翘首企盼所恋者的归来,重续欢情。作者轻捷地抒述了一种被时空折磨的痛苦,上下片交叉互补、回环往复,将一个泪痕难拭的痴心女形象灵动地显现于笔端,诚无愧其“才子”之誉称。

  “闺怨”之作在历代词人笔下堪称汗牛充栋,愈是*见的题材愈难出新意,从而所贵也尤在能别具心裁。这首《一剪梅》的佳处不只在于词句之清圆流转,其于自然明畅的吟哦中所表现的空间阻隔灼痛着痴恋女子的幽婉心态更是动人。

  创作背景

  唐寅因科场案受牵连入狱被贬后,其生命轨迹已经远离传统士大夫阶层。生*多出入声色场合,因此在他有很多以女性为题材的作品,此词即为其中之一。

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原文及赏析4

  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

  雨打梨花深闭门,孤负青春,虚负青春。赏心乐事共谁论?花下销魂,月下销魂。(孤负一作:忘了;虚负一作:误了)

  愁聚眉峰尽日颦,千点啼痕,万点啼痕。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译文

  深闭房门隔窗只听雨打梨花的声音,就这样辜负了青春年华,虚度了青春年华。纵然有欢畅愉悦的心情又能跟谁共享?花下也黯然神伤,月下也黯然神伤。

  整日里都是眉头紧皱如黛峰耸起,脸上留下千点泪痕,万点泪痕。从早晨到晚上一直在看着天色云霞,走路时想念你啊,坐着时也是想念你!

  注释

  一剪梅:词牌名,又名“腊梅香”“玉簟秋”等。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六句、三*韵。

  赏心乐事:欢畅的心情,快乐的事情。论:说。

  销魂:黯然神伤。

  颦(pín),皱眉。

  啼痕:泪痕。

  赏析:

  《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是明代词人、一代文豪唐寅,即唐伯虎的作品。这首词的佳处不只在于词句之清圆流转,其于自然明畅的吟哦中所表现的空间阻隔灼痛着痴恋女子的幽婉心态更是动人。唐寅轻捷地抒述了一种被时空折磨的痛苦,上下片交叉互补、回环往复,将一个泪痕难拭的痴心女形象灵动地显现于笔端。

  唐寅这阕《一剪梅》的佳处不只在于词句之清圆流转,其于自然明畅的吟哦中所表现的空间阻隔灼痛着痴恋女子的幽婉心态更是动人。空间,既无情地拉开着恋者的距离,而空间的阻隔又必然在一次次“雨打梨花”、春来春去中加重其往昔曾经有过的“赏心乐事”的失落感;至若青春年华也就无可挽回地在花前月下神伤徘徊之间被残酷地空耗去。时间在空间中流逝,空间的凝滞、间距的未能缩却,尤加速着时光的消失。上片的“花下销魂,月下销魂”,是无处不令“我”回思往时的温馨;下片的“行也思君,坐也思君”则写尽朝暮之间无时不在翘首企盼所恋者的归来,重续欢情。唐寅轻捷地抒述了一种被时空折磨的痛苦,上下片交叉互补、回环往复,将一个泪痕难拭的痴心女形象灵动地显现于笔端,诚无愧其“才子”之誉称。

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原文及赏析5

  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

  红满苔阶绿满枝,杜宇声声,杜宇声悲!交欢未久又分离,彩凤孤飞,彩凤孤栖。

  别后相思是几时?后会难知?后会难期?此情何以表相思?一首情词,一首情诗。

  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赏心乐事共谁论?花下销魂,月下销魂。

  愁聚眉峰尽日颦,千点啼痕,万点啼痕。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古诗简介

  《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是明代书画家、文学家唐寅的词作。此词以女子声口,写离别相思之情。上片表现思妇对所思之人忠贞挚爱的心理,下片正面描写为情感而自我封闭状态中的思妇形象。全词轻捷地抒述了一种被时空折磨的痛苦,上下篇交叉互补、回环往复,将一个泪痕难拭的痴心女形象灵动地显现于笔端。

  翻译/译文

  深闭房门听窗外雨打梨花的声音,就这样辜负了青春年华,虚度了青春年华。纵然有美好愉快的心情能跟谁共享?花下也黯然神伤,月下也黯然神伤。

  整日里都是眉头紧皱如黛峰耸起,脸上留下千点泪痕,万点泪痕。从早晨到晚上一直在看着天色云霞,行走时想念您啊,坐着时也是想念您!

  注释

  ⑴一剪梅:词牌名,又名“腊梅香”“玉簟秋”等。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六句、三*韵。

  ⑵“雨打梨花”句:借用宋人李重元《忆王孙·春词》结末成句。

  ⑶孤负:同“辜负”。

  ⑷赏心乐事:欢畅的心情,快乐的事情。南朝宋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八首序》云:“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论(lún):说。

  ⑸销魂:黯然神伤。

  ⑹“愁聚”句:意为整日眉头皱蹙如黛峰耸起。愁聚眉峰,语出宋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句。颦(pín),皱眉。

  ⑺啼痕:泪痕。

  ⑻“晓看”句:两个“看”字实系无意义举止,乃特定心态的外现行为。

  创作背景

  唐寅生*多出入声色场合,尤其是因科场案受牵连入狱被贬后,其生命轨迹已经远离传统士大夫阶层,因此在他的笔下,以女性为题材的作品甚多,此词即为其中之一。

  赏析/鉴赏

  整体赏析

  此词以女子口吻,表现离别相思之情,是一首闺怨词。上片首句,即以重重门关横亘在画面上,它阻断了内外的联系,隔绝了春天,从而表明思妇对红尘的自觉放弃,对所思之人的忠贞挚爱。以下五句,似乎是思妇的内心独白,但更像“画外音”,是对“深闭门”情节的议论。下片正面描写为情感而自我封闭状态中思妇的形象,通过皱眉洒泪、看天看云、行行坐坐几个连续动作,表达其坐卧不安的无边相思。

  “闺怨”之作在历代词人笔下堪称汗牛充栋,愈是*见的题材愈难出新意,从而所贵也尤在能别具心裁。这首《一剪梅》的佳处不只在于词句之清圆流转,其于自然明畅的吟哦中所表现的空间阻隔灼痛着痴恋女子的.幽婉心态更是动人。

  “深闭门”是思妇的特定行为:她藏于深闺,将一切都关在门外,正见其相思凄楚之难堪。这空间的阻隔,既无情地拉开着恋者的距离,而空间的阻隔又必然在一次次“雨打梨花”、春来春去中加重其往昔曾经有过的“赏心乐事”的失落感;至若青春年华也就无可挽回地在花前月下神伤徘徊之间被残酷地空耗去。时间在空间中流逝,空间的凝滞、间距的未能缩却花开花落,人生便在等待中渐渐消逝。活过之物终将凋零,只可在“行也思君,坐也思君”中,“愁聚眉峰尽日颦”。上片的“花下销魂,月下销魂”,是无处不令人回思往时的温馨;下片的“行也思君,坐也思君”则写尽朝暮之间无时不在翘首企盼所恋者的归来,重续欢情。作者轻捷地抒述了一种被时空折磨的痛苦,上下片交叉互补、回环往复,将一个泪痕难拭的痴心女形象灵动地显现于笔端,诚无愧其“才子”之誉称。

  名家点评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员孙文光、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彭国忠《明清词举要》:全词十二句,却有四对八句采用相同的句式和字数,而这四对的每一对仅仅第一个字不同,其余三字完全相同。这不同的一个字,或是层面转移,或是数量增加,从而将愁、苦在空间上扩大,在时间上延伸,在程度上加深;相同的三个字,则以不变的形式,显示相思之愁的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显示女主人公思念的深厚、执著。除了相思之外,她已无其它任何生活和思想。同时,这种句式,也易造成循环流转的声律效果,使词具有自然动听的谐婉之美。


李清照《一剪梅》原文及赏析(精选5篇)(扩展7)

——落梅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五篇

  落梅原文翻译及赏析 1

  原文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翻译

  每一片飘零的梅花都教人触目愁肠,更哪堪残缺的花瓣凋落如雪片,铺满了台阶又堆上了墙头呢?飘零的梅花就像匆匆过岭的迁客,坠落的梅花犹如不得已赴湘的骚人。那么多原来美好高洁的花朵,如今却沉沦泥土与莓苔为伍,然而偶然粘上衣袖的香气,还久久不去。啊,让东风执掌对百花的生杀予夺大权,真是差矣错矣,它忌妒梅花的孤高,对梅花任意摧残,根本不讲怜香惜玉。

  赏析

  首联的“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砌更堆墙”,描绘了一幅凄凉衰败的落梅景象,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每一片落梅都使诗人触目愁肠,更何况那如雪花般飘落下来的铺满台阶又堆上了墙头的落梅呢?面对如此凄凉的景象,自然引起诗人对社会、人生的思考。

  颔联进一步刻画落梅:“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这两句对仗工整,化用典故,寓意深刻。两句诗不仅生动描绘了落梅凋谢飘零、随风四散的凄惨景象,而且高度概括了历史上无数“迁客”、“骚人”的坎坷一生。“飘如迁客来过岭”中的“过岭”,越过五岭,指到达今广东一带,暗喻韩愈被贬谪潮州的故事。“坠似骚人去赴湘”中的“湘”,指湘江流域,今湖南一带,暗用屈原失宠被逐,投汨罗江而死的故事。然而,这里的“迁客”、“骚人”不仅指屈原、韩愈,而且泛指历史上一切仕途坎坷的有志之士。诗人一笔双写,不仅用“迁客”、“骚人”的迁谪放逐来比喻“落梅”,且用梅花的高洁品格来赞美“迁客”、“骚人”。

  颈联写落梅的最后结局:“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这两句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有异曲同工之妙。落梅虽零落成泥,但香气经久不灭。诗人在此表面是赞美梅花,实际上是对那些遭迁谪放逐但是仍坚守志节的“迁客”、“骚人”的赞颂,用笔委婉,言*旨远。

  上三联重在写景,景中寓情。尾联在此基础上展开议论,是全篇的点睛之笔。“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这两句看似指“东风”胡乱使用对百花生杀予夺的权力,即不怜香惜玉。实际上,“东风”者,指控的是执掌权柄者,诗人用暗讽的笔触巧妙而又曲折地把矛头指向历史和现实中的一切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

  这首咏梅诗不同于一般的咏物诗,有着深刻的寓意,寄托着诗人浓烈的悲愤之情。简直可视为一篇浓缩了的《离骚》。呜呼!“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刘克庄咏梅诗词之丰无人可及。不啻于斯,他的一生针对南宋“国脉微如缕”的现状,写下了大量抒发感慨的不同题材的诗篇,爱国之心“似放翁”,高洁之志“似稼轩”,其身其品一如梅花。

  落梅原文翻译及赏析 2

  落梅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翻译

  每一片飘零的梅花都叫人触目愁肠,哪堪残缺的花瓣凋落如雪片铺满了台阶又堆上了墙头呢?

  飘零的梅花就像匆匆过岭的迁客,坠落的梅花犹如不得已赴湘的失意文人。

  梅花曾经是那么多原来美好高洁的花朵,如今却坠入泥土与莓苔为伍,然而偶然粘上衣袖的梅花,香气却经久不灭。

  春风掌管着对众花生杀予夺的大权,却错误地忌妒梅花的孤傲高洁,不加扶持,任意摧残。

  注释

  落梅:即掉落的梅花。

  砌:台阶。

  骚人:泛指忧愁失意的文人、诗人。

  谬:不合情理的。

  权柄:犹权利。

  孤高:孤特高洁,孤傲自许。

  主张:主宰,作主。

  赏析

  嘉定十七年(1224),刘克庄为建阳(在今福建北部)令,在当时属荒僻之地。诗人为了抒发自己遭贬斥的牢骚,并对当政者有所讥刺遂作此诗。

  诗一起便描绘了一幅凄凉衰败的落梅景象,透露出作者浓重的感伤,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砌更堆墙。”每一片飘零的梅花都使诗人触目愁肠,更哪堪那残破凋零的花瓣竟如雪片一般纷落,铺满了台阶又堆上了墙头。这两句诗与李后主《清*乐》词中的名句“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所描写的意境极为相似,同样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惜花复伤春的情感。正是眼前这凄清的自然景象唤起了诗人对社会、人生的丰富联想。

  颔联承上,用工整的对仗、形象的比喻进一步刻画落梅:“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两句诗不仅生动描绘出落梅在风刀霜剑摧残下枯萎凋零、四散飘坠的凄惨情景,而且高度概括了历史上无数“迁客”、“骚人”颠沛流离的不幸遭遇。“迁客来过岭”,用“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的韩愈的典故;“骚人去赴湘”,指柳宗元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永州(今湖南零陵)一事。然而,这里的“迁客”、“骚人”又不仅指韩、柳,而且泛指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包括屈原、李白、自居易、刘禹锡、陆游等人在内的一切仕途坎坷的有才有志之士,含蕴极为丰富。在手法上,诗人将典故融化在诗里,如水中着盐,不见痕迹,显示了他在这方面的深厚功力。同时,用“迁客”、“骚人”迁谪放逐的遭遇来比喻“落梅”,不仅表达了对梅花的深刻同情,而且是对“迁客”、“骚人”梅花般高洁品格的赞美。取譬十分贴切。

  颈联继写落梅之结局:“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乱点莓苔”,写曾经是那么美好高洁的梅花如今却沉沦萎顿于泥土之中,寂寞凄凉地与莓苔之类为伍。“多奠数”,极尽梅花凋残之形容,表现出诗人对其不幸命运的无限叹惋。但接下去却将笔锋一转,写梅花飘摇零落而不失其高洁,香气经久不灭。这两句与陆游《咏梅》中“零落如尘碾作泥,犹有香如故”异衄同工,赞美的显然不只是梅花,更是指那些虽身遭挫折而不改初衷、不易志节的“迁客”、“骚人”,运笔委婉,寄托遥深。

  以上三联反复烘托渲染落梅景象,尾联在此基础上抒发议论,点明正意,是全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通常诗人在描写落梅之后多抒发自己的伤感,这里却别具会心地责备东风说:“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表面上谴责东风不解怜香惜玉,却偏偏掌握了对众花生杀予夺的大权,忌妒梅花的孤高,任意摧残它,实则将暗讽的笔触巧妙而曲折地指向了历史上和现实中一切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同时寄托了自己仕途不遇的感慨以及对当前这个弃毁贤才的时代的不满。笔力奇横,言*旨远,讽喻之意、不*之气,溢于言表。

  这首咏梅诗通篇不着一梅字,却不仅刻画出梅花的品格和遭遇,而且处处透露出诗人的自我感情,是咏物诗的上乘之作。然而运笔却又是那么委婉,写梅又似写人,其旨在有意无意之间,表明诗人十分善于将悲愁感兴巧妙地融汇在诗歌形象之中,故能将咏物与抒怀结合得如此天衣无缝。此诗从咏梅这一常见题材中发掘出不*常的诗意,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启人深思。从哀感缠绵中透露出来的那股抑塞不*之气,正是广大文士愤慨不*心声的集中表露,无怪当权者视为“讪谤”,一再加害于他,而这便是此诗的旨趣所在。

  落梅原文翻译及赏析 3

  原文:

  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

  楼上春山寒四面,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一晌凭栏人不见,鲛绡掩泪思量遍。

  译文

  繁茂枝头,梅花飘落千万片,落时犹多情,学着雪花随风转。昨夜歌舞草草散,酒醒又添愁无限。

  楼上清寒,寒山围四面,大雁过尽暮霭深深漫。半晌凭栏不见人,罗帕掩泪把他思量遍。

  注释

  鹊踏枝:即《蝶恋花》,原唐教坊曲名,商调曲。又名《黄金缕》《凤栖梧》《卷珠帘》《一箩金》。其用为词牌始于宋。双调六十字,前后片各四仄韵。

  笙(shēng)歌:吹笙唱歌。容易:轻易。

  征鸿:远行的大雁。征鸿过尽,昭示着节令的转换。

  “暮景”句:远处*处,只有浓浓淡淡的烟霭装点着无边的暮色。

  一晌:表示时间,有片刻多时二意。

  鲛绡(jiāo xiāo):传说是南海鲛人所织之绡,这里指精美的手帕。掩(yǎn)泪:掩面而泣。

  赏析:

  从这首词的结尾“一晌凭栏人不见,鲛绡掩泪思量遍”,人们会知道它是一首写思妇闺怨的艳词,从全词的内容看,也的确如此。而除了闺怨之外,这首词还提供了独特的审美联想。

  这首词的开头三句,似乎是在写景。梅花似雪,随风飘飞,这景象是很美的。但是,如果读者把梅不仅仅当作景物,而是当作生命来看,这景象就是悲哀的了,“犹自多情”一句,更加重了浓厚的悲剧气氛。如果再进一步,把这自然生命的悲剧与人生的种种悲剧联系起来看,这三句就更具有了深广的意蕴,如叶嘉莹女士所说,“写出了所有有情之生命面临无常之际的缱绻哀伤,这正是人世千古共同的悲哀”了。

  这种联想,并不是捕风捉影,而是由作品的上下文之间的联系而来:“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大自然中的花落飘零,与人生中的良辰易逝、生命无常,是如此的相似,人们执著地企图在彻夜笙歌、沉酣美酒中去追求去把握生命,可是转瞬之间,能把握的一切全都消失在虚空之中,正如同繁枝梅落,似雪随风一样。梅离枝头,尚且流连“多情”;人生中的好景不长、笙歌散去,又怎不让人感到可悲可叹、无可奈何!

  作者在这首词中的感慨,似乎是飘忽无端、不可确指的。但通过合理的联想,读者似乎又可以窥见作者的内心世界,理解他的痛苦和悲哀,想象“昨夜笙歌”这个词所凝聚的人生失落的悲凉,懂得“梅落繁枝”所代表的多情生命之陨落的意义。而这些,正体现了冯延巳词意蕴深广、“堂庑特大”的'特点。

  冯延巳的词里,不乏的描写。如“低语前欢频转面,双眉敛恨春山远”(《鹊踏枝》)、“香闺寂寂门半掩,愁眉敛,泪珠滴破燕脂脸”(《归自谣》)等等,与“花间”词并无明显的区别。但他也有些作品,既不同于温庭筠的“艳”,也不同于韦庄的“浅”,更绝少《花间集》中的味道。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这些词的风格,那就是“雅”。

  落梅原文翻译及赏析 4

  落梅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翻译

  每一片飘零的梅花都叫人触目愁肠,哪堪残缺的花瓣凋落如雪片铺满了台阶又堆上了墙头呢?

  飘零的梅花就像匆匆过岭的迁客,坠落的梅花犹如不得已赴湘的失意文人。

  梅花曾经是那么多原来美好高洁的花朵,如今却坠入泥土与莓苔为伍,然而偶然粘上衣袖的.梅花,香气却经久不灭。

  春风掌管着对众花生杀予夺的大权,却错误地忌妒梅花的孤傲高洁,不加扶持,任意摧残。

  注释

  落梅:即掉落的梅花。

  砌:台阶。

  骚人:泛指忧愁失意的文人、诗人。

  谬:不合情理的。

  权柄:犹权利。

  孤高:孤特高洁,孤傲自许。

  主张:主宰,作主。

  赏析

  嘉定十七年(1224),刘克庄为建阳(在今福建北部)令,在当时属荒僻之地。诗人为了抒发自己遭贬斥的牢骚,并对当政者有所讥刺遂作此诗。

  诗一起便描绘了一幅凄凉衰败的落梅景象,透露出作者浓重的感伤,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砌更堆墙。”每一片飘零的梅花都使诗人触目愁肠,更哪堪那残破凋零的花瓣竟如雪片一般纷落,铺满了台阶又堆上了墙头。这两句诗与李后主《清*乐》词中的名句“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所描写的意境极为相似,同样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惜花复伤春的情感。正是眼前这凄清的自然景象唤起了诗人对社会、人生的丰富联想。

  颔联承上,用工整的对仗、形象的比喻进一步刻画落梅:“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两句诗不仅生动描绘出落梅在风刀霜剑摧残下枯萎凋零、四散飘坠的凄惨情景,而且高度概括了历史上无数“迁客”、“骚人”颠沛流离的不幸遭遇。“迁客来过岭”,用“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的韩愈的典故;“骚人去赴湘”,指柳宗元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永州(今湖南零陵)一事。然而,这里的“迁客”、“骚人”又不仅指韩、柳,而且泛指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包括屈原、李白、自居易、刘禹锡、陆游等人在内的一切仕途坎坷的有才有志之士,含蕴极为丰富。在手法上,诗人将典故融化在诗里,如水中着盐,不见痕迹,显示了他在这方面的深厚功力。同时,用“迁客”、“骚人”迁谪放逐的遭遇来比喻“落梅”,不仅表达了对梅花的深刻同情,而且是对“迁客”、“骚人”梅花般高洁品格的赞美。取譬十分贴切。

  颈联继写落梅之结局:“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乱点莓苔”,写曾经是那么美好高洁的梅花如今却沉沦萎顿于泥土之中,寂寞凄凉地与莓苔之类为伍。“多奠数”,极尽梅花凋残之形容,表现出诗人对其不幸命运的无限叹惋。但接下去却将笔锋一转,写梅花飘摇零落而不失其高洁,香气经久不灭。这两句与陆游《咏梅》中“零落如尘碾作泥,犹有香如故”异衄同工,赞美的显然不只是梅花,更是指那些虽身遭挫折而不改初衷、不易志节的“迁客”、“骚人”,运笔委婉,寄托遥深。

  以上三联反复烘托渲染落梅景象,尾联在此基础上抒发议论,点明正意,是全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通常诗人在描写落梅之后多抒发自己的伤感,这里却别具会心地责备东风说:“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表面上谴责东风不解怜香惜玉,却偏偏掌握了对众花生杀予夺的大权,忌妒梅花的孤高,任意摧残它,实则将暗讽的笔触巧妙而曲折地指向了历史上和现实中一切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同时寄托了自己仕途不遇的感慨以及对当前这个弃毁贤才的时代的不满。笔力奇横,言*旨远,讽喻之意、不*之气,溢于言表。

  这首咏梅诗通篇不着一梅字,却不仅刻画出梅花的品格和遭遇,而且处处透露出诗人的自我感情,是咏物诗的上乘之作。然而运笔却又是那么委婉,写梅又似写人,其旨在有意无意之间,表明诗人十分善于将悲愁感兴巧妙地融汇在诗歌形象之中,故能将咏物与抒怀结合得如此天衣无缝。此诗从咏梅这一常见题材中发掘出不*常的诗意,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启人深思。从哀感缠绵中透露出来的那股抑塞不*之气,正是广大文士愤慨不*心声的集中表露,无怪当权者视为“讪谤”,一再加害于他,而这便是此诗的旨趣所在。

  落梅原文翻译及赏析 5

  原文:

  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

  楼上春山寒四面,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一晌凭栏人不见,鲛绡掩泪思量遍。

  译文

  繁茂枝头,梅花飘落千万片,落时犹多情,学着雪花随风转。昨夜歌舞草草散,酒醒又添愁无限。

  楼上清寒,寒山围四面,大雁过尽暮霭深深漫。半晌凭栏不见人,罗帕掩泪把他思量遍。

  注释

  鹊踏枝:即《蝶恋花》,原唐教坊曲名,商调曲。又名《黄金缕》《凤栖梧》《卷珠帘》《一箩金》。其用为词牌始于宋。双调六十字,前后片各四仄韵。

  笙(shēng)歌:吹笙唱歌。容易:轻易。

  征鸿:远行的大雁。征鸿过尽,昭示着节令的转换。

  “暮景”句:远处*处,只有浓浓淡淡的烟霭装点着无边的暮色。

  一晌:表示时间,有片刻多时二意。

  鲛绡(jiāo xiāo):传说是南海鲛人所织之绡,这里指精美的手帕。掩(yǎn)泪:掩面而泣。

  赏析:

  从这首词的结尾“一晌凭栏人不见,鲛绡掩泪思量遍”,人们会知道它是一首写思妇闺怨的艳词,从全词的内容看,也的确如此。而除了闺怨之外,这首词还提供了独特的审美联想。

  这首词的开头三句,似乎是在写景。梅花似雪,随风飘飞,这景象是很美的。但是,如果读者把梅不仅仅当作景物,而是当作生命来看,这景象就是悲哀的了,“犹自多情”一句,更加重了浓厚的悲剧气氛。如果再进一步,把这自然生命的悲剧与人生的种种悲剧联系起来看,这三句就更具有了深广的意蕴,如叶嘉莹女士所说,“写出了所有有情之生命面临无常之际的缱绻哀伤,这正是人世千古共同的悲哀”了。

  这种联想,并不是捕风捉影,而是由作品的上下文之间的联系而来:“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大自然中的花落飘零,与人生中的良辰易逝、生命无常,是如此的相似,人们执著地企图在彻夜笙歌、沉酣美酒中去追求去把握生命,可是转瞬之间,能把握的一切全都消失在虚空之中,正如同繁枝梅落,似雪随风一样。梅离枝头,尚且流连“多情”;人生中的好景不长、笙歌散去,又怎不让人感到可悲可叹、无可奈何!

  作者在这首词中的感慨,似乎是飘忽无端、不可确指的。但通过合理的联想,读者似乎又可以窥见作者的内心世界,理解他的痛苦和悲哀,想象“昨夜笙歌”这个词所凝聚的.人生失落的悲凉,懂得“梅落繁枝”所代表的多情生命之陨落的意义。而这些,正体现了冯延巳词意蕴深广、“堂庑特大”的特点。

  冯延巳的词里,不乏的描写。如“低语前欢频转面,双眉敛恨春山远”(《鹊踏枝》)、“香闺寂寂门半掩,愁眉敛,泪珠滴破燕脂脸”(《归自谣》)等等,与“花间”词并无明显的区别。但他也有些作品,既不同于温庭筠的“艳”,也不同于韦庄的“浅”,更绝少《花间集》中的味道。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这些词的风格,那就是“雅”。


李清照《一剪梅》原文及赏析(精选5篇)(扩展8)

——《一剪梅》教案范文5份

  《一剪梅》教案 1

  教学目标:

  1、识记基本字词义、疏通诗意、学会朗诵,《一剪梅》体裁、题材、词牌特点;

  2、掌握李清照的生*经历以及时代对她词风的影响,掌握“易安体”基本特色;

  3、掌握、理解诗词意境及其分析诗歌的基本方法,把握词作中体现出的作者情感;

  4、学会写作简洁精练的诗词鉴赏短评。

  教学重点:

  1、理解诗词意境,体会作者情感;

  2、尝试写作诗词鉴赏短评。

  教学难点:

  1、学会写作简洁精练的诗词鉴赏短评;

  2、从不同角度理解词作,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新意。

  方法课时:

  1、经典阐释法;

  2、教学内容共计一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 → 作者介绍 → 词体介绍 → 字词释音、释义 →朗读,之后老师范读,再之后学生集体读、整体感受感知→听邓丽君《一剪梅》歌乐,引入情景→疏通、鉴赏 →板书小结,陈清线索→特殊句式、语言特色、手法分析→鉴赏短评 → 课堂小结 → 音乐感知收束→布置作业。(结合考点,强调分析重点)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与整体感知融于一体则可)

  (语文课代表上课前到我办公室拿东西)……

  同学们:北宋词人周邦彦在其词中无意间写了一句:“一剪梅花万样娇”,于是“一剪梅”这个颇具人间风情的词牌名因此而诞生。后世众多的文人墨客面对这“同一剪梅花”各自吟诵出了风情万种的不同词作,各具特色、各有千秋。而其中最为脍炙人口、感人肺腑者,莫过于李清照笔下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那么究竟正为少妇的易安心中有一抹怎样的惆怅下了眉头却又上了心头,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一起学**清照的词作《一剪梅》。

  2作者介绍:

  学其诗,就得知其人!(下面我们简单了解一下作者的基本情况)李清照,大家并不陌生,(生于1084-卒于1155年以后,具体年月史料缺乏,难以确考),她自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由于当时豪放词派大家辛弃疾字幼安,也是济南人,人们共称他们为“济南二安”。她贤惠多才,十八岁嫁于金石家赵明诚为妻,夫妇感情深厚。然而,“自古红颜多薄命”,北宋灭亡后,赵明诚因病去世,她颠沛流离于江南,在孤寂中度过晚年。由于身世及时代变化的缘由,她前期词多写闺情相思,后期词融入家国之恨与身世之感,风格顿变。她兼擅小令和慢词,往往能别出心裁,以经过提炼的口语表达其独特真切的.感受,形成辛弃疾所称道的“易安体”。她的词集名称是《漱玉词》。她还写有《金石录后序》和《论词》等散文。

  3、整体感知:李清照是:历北宋晚期而经南宋初期的女词人,她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成就最高的女词人,同时也是所有文人中最有性情的词人之一。为什么这样说呢?中国古代的学者都极力推崇用诗歌来言志抒情、吟咏性情,所以用性情来写诗的诗人,一般都是好的诗人、受人同情尊敬的诗人。举个大家都不陌生的例子,比如南唐后主李煜,即就是像这样的亡国之君、酒色孱弱之身,他的词作也被后人大力赞赏,吟咏不绝!那么,对于咱们的李清照呢,就更是如此了。所以学*易安词,就必须明白,易安其人她是一个性情中人。

  那么对于作者的介绍,咱们到此为止。下面我们来看教材,掌握一些基础知识。

  4、《一剪梅》是词牌名,得名于周邦彦词中的“一剪梅花万样娇”,它的另一个名字是《腊梅香》。其词体特点是,双调六十字,前后阕句句用*韵,一韵到底。八个四字句一般都用对仗。一般以书写爱恨离愁为主要内容。本词就是以表达相思之情为题材的一首“婉约中调”。

  5我们再看词中的一些字词,注意一下它们的读音和意义:

  红藕:荷花的别称。

  香残:这里指荷花的香味已经快要消散了。

  玉簟:(dian光洁似玉的竹*,*子的美称,簟的本义是竹*。

  罗裳:(chang丝织的下衣、摆裙。

  兰舟:木兰树做的船,船的美称。

  锦书:前秦人窦滔的妻子苏惠思念丈夫,就用锦织成回文诗赠给他。后来便称夫妻间的书信为“锦书”或“锦字书”。这是作者用的一个典故。

  雁字回时:是指大雁排**字或者一字的形状飞行,称作雁字。雁字回时就是说大雁排成一行往回飞。

  6、听朗读:好!在理解了基本字词的基础上我们来听一段朗读录音,从整体上感受一下本诗的内容。老师范读、提点学生自主读、大家一起读,适时点拨!再听邓丽君音乐进入情境,顺理成章进行诗意的讲解……

  7、正文讲解:

  同学们,宋词是中国古典美学的象征之一,人们在评价词这种文体的时候,以有意境为最高的标准。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本词的意境。

  这首词是作者在丈夫出行在外,寂寞难耐之际写下的性情之作。我们看“红藕香残玉簟秋”——

  作者说:荷花已经凋谢,它的香味也点点离散,那冷滑如玉的竹*,透出深深的秋凉。这首句便清秀不凡,作者着一“秋字”而境界全出,为什么这样说呢?诗人刘禹锡有一句诗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显然秋天是四季中最为悲凉的岁月,这里用一个秋字,不仅点明了节气时间,而且指出了就是这样一个萧瑟之秋引起了作者的离情别绪,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如“红藕香残”,虽然是写秋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玉簟秋”,虽然是暑退秋来,竹*也凉了,其实,也含有“人去*冷”之意。如此,首句便先声夺人,写凄凉而不见一“凄凉”字,含蓄委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同时也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即就是“凄凉哀愁”。

  作者面对这样一个荷残*冷、万物萧瑟的景象,就免不了要触景生情,其思夫之情必然更加萦绕胸怀,内心之苦是不言而喻的。一般,当人们经受愁苦的折磨的时候,总是要想办法排遣一下的,这是人之常情。李清照也不例外。她究竟想如何来消除这愁闷呢?此刻,她不是借酒消愁,也不是垂泪啼哭,而是借游览以遣闷,于是她就自然而然的——

  “轻轻解下罗裳,独自登上兰舟……”然而,曾经是和心上人双双泛舟,今天却独自拨桨击水,于是眼前的情景,只能勾引起往事,并不能排遣郁闷。不过,李清照毕竟跟一般的女性不同,她不把自己的这种愁苦归咎于对方的离别,反而设想对方也会思念着自己的。所以,她紧接着写道: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我们想,作者在雁字飞回之际,不见锦书,只好系舟归来,“无言独上西楼”,然而“月光如此皎洁美好,却只能独倚栏杆”,眼前有景赏不得,她所能做的就只有独自发愁。那么究竟是怎样一个“愁”字呢?作者说——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这里的“花自飘零水自流”又是一处绝笔。我们想,作者为什么在写“闲愁”之前,凭空来一句“花自飘零水自流”呢?这其实就是周杰伦《菊花台》中唱的“花落人断肠”、刘禹锡诗中的“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地起波澜”、李煜词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写是为了承上启下,用自然界没有情感体验的落花流水来衬托、暗示作者心中的“闲愁”,因而“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之感,油然自作者心头升起。

  那么,李清照的“闲愁”究竟达到了什么程度呢?下面三句就作了回答: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就是说,这种相思之情是没法排遣的,皱着的眉头方才舒展,心头又开始烦乱。这“是离愁”,他——剪不断,理还乱,它,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这确实是一句完美的收尾,其流连哀思,一唱三叹,令人回味不已。

  写景抒情线索分析:(板书部分)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先是站在室内,看到了窗外的红藕香残,视线触及凉*,顿生愁情;于是为了排遣愁情,她又去泛舟游玩,笔锋一转,转而写起了室外所见所感;然而流水落花总无情,作者终于还是没能摆脱一个“愁”字,其辗转反侧、寤寐思服的形象跃然而出。

  8、作者情感分析:

  很明显,作者主要给我们展示了一种哀愁之情,那么除此之外还有没有第二种情感?我们看“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作者如此肯定地说“只有一种相思”,必然有“两处闲愁”,可见易安和丈夫赵明诚之间是心心相印的,她很肯定丈夫也在因为见不到自己而发愁,这是不是一种面对男女之情的“自信”呢?显然是。那么换句话说,假设如果是“一种相思,一处闲愁”的话,那么就是单相思了,由此可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妙味所在。

  另外,词中还透露出处了合情合理的一个事实,是什么呢?在我看来,这个事实就是“他们两人是相当恩爱的”,试想,如果他们两个天天呆在一起吵架,那么分开之后肯定不会“明月千里寄相思”的,说不定赵明诚出去就到秦楼楚馆里搞外遇了,李清照也会偷偷乐道:杀千刀的,终于走了。正是由于爱得深沉,才会有“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缠绵悱恻。

  9、手法分析:

  (板书)同学们,短短六十个汉字,却写出了如此丰富的意蕴,不用一些特殊的手法是不会有如此效果的。我们看作者在词中都运用了那些艺术手法。

  首先是首句的含蓄,再其次是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的倒装,第三是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映衬,第四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上眉头却下心头”的对偶。最后,我们可以看出,古人说*子时不说*子,而说玉簟;说小船时不说小船,而是说兰舟。这是把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物陌生化,来营造诗词所具有的特殊意境。

  作业布置:

  同学们,学*和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态度是需要掌握一些基本方法的,那老师这里就介绍给大家两种基本的方法:抓关键词法(可以是关键动、形容词等如“独”字等);和意象分析法;解释过程略。那么老师留给大家两个作业,一是分析此词中的关键形容词谈谈你对词中作者情感的体会;二是找出词中的基本意象,分析他们所表达的情感内涵或者它们都有什么象征意义!各写文章不少于200字!

  小结:

  同学们,这是一首相当富有诗情画意的词作。词人越是把她的别情抒写得淋漓尽致,就越能显出她们的夫妻恩爱的甜蜜,也越能表现出她对生活的热爱。再者,这首词在意境的刻画,真挚、深沉情感的表述,以及语言运用的艺术上,无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句话说得好“一剪梅花万首诗,一段材料多角度”,诗词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品,对于本词的内涵,我更希望大家从不同的角度挖掘出不同的新意,这才是“学诗之道”。

  下面我给大家放一段音乐,在音乐声中让我们结束本课的学*。

  板书:

  室内秋簟、室外残荷——→登舟排遣,见:雁字飞回、期盼锦书,只有月满西楼——→看落花流水——→愁上心头。(愁中有自信)

  作者情感:哀愁、自信、真诚。

  手法:含蓄、倒装、映衬、对偶、陌生化。(把例子加上,简要阐释)

  《一剪梅》教案 2

  教学目标:

  1、识记基本字词义、疏通诗意、学会朗诵,《一剪梅》体裁、题材、词牌特点;

  2、掌握李清照的生*经历以及时代对她词风的影响,掌握“易安体”基本特色;

  3、掌握、理解诗词意境及其分析诗歌的基本方法,把握词作中体现出的作者情感;

  4、学会写作简洁精练的诗词鉴赏短评。

  教学重点:

  1、理解诗词意境,体会作者情感;

  2、尝试写作诗词鉴赏短评。

  教学难点:

  1、学会写作简洁精练的诗词鉴赏短评;

  2、从不同角度理解词作,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新意。

  方法课时:

  1、经典阐释法;

  2、教学内容共计一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 → 作者介绍 → 词体介绍 → 字词释音、释义 →朗读,之后老师范读,再之后学生集体读、整体感受感知→听邓丽君《一剪梅》歌乐,引入情景→疏通、鉴赏 →板书小结,陈清线索→特殊句式、语言特色、手法分析→鉴赏短评 → 课堂小结 → 音乐感知收束→布置作业。(结合考点,强调分析重点)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与整体感知融于一体则可)

  (语文课代表上课前到我办公室拿东西)……

  同学们:北宋词人周邦彦在其词中无意间写了一句:“一剪梅花万样娇”,于是“一剪梅”这个颇具人间风情的词牌名因此而诞生。后世众多的文人墨客面对这“同一剪梅花”各自吟诵出了风情万种的不同词作,各具特色、各有千秋。而其中最为脍炙人口、感人肺腑者,莫过于李清照笔下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那么究竟正为少妇的易安心中有一抹怎样的惆怅下了眉头却又上了心头,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一起学**清照的词作《一剪梅》。

  2作者介绍:

  学其诗,就得知其人!(下面我们简单了解一下作者的基本情况)李清照,大家并不陌生,(生于1084-卒于1155年以后,具体年月史料缺乏,难以确考),她自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由于当时豪放词派大家辛弃疾字幼安,也是济南人,人们共称他们为“济南二安”。她贤惠多才,十八岁嫁于金石家赵明诚为妻,夫妇感情深厚。然而,“自古红颜多薄命”,北宋灭亡后,赵明诚因病去世,她颠沛流离于江南,在孤寂中度过晚年。由于身世及时代变化的缘由,她前期词多写闺情相思,后期词融入家国之恨与身世之感,风格顿变。她兼擅小令和慢词,往往能别出心裁,以经过提炼的口语表达其独特真切的感受,形成辛弃疾所称道的“易安体”。她的词集名称是《漱玉词》。她还写有《金石录后序》和《论词》等散文。

  3、整体感知:李清照是:历北宋晚期而经南宋初期的女词人,她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成就最高的女词人,同时也是所有文人中最有性情的词人之一。为什么这样说呢?中国古代的学者都极力推崇用诗歌来言志抒情、吟咏性情,所以用性情来写诗的诗人,一般都是好的诗人、受人同情尊敬的诗人。举个大家都不陌生的例子,比如南唐后主李煜,即就是像这样的亡国之君、酒色孱弱之身,他的词作也被后人大力赞赏,吟咏不绝!那么,对于咱们的李清照呢,就更是如此了。所以学*易安词,就必须明白,易安其人她是一个性情中人。

  那么对于作者的介绍,咱们到此为止。下面我们来看教材,掌握一些基础知识。

  4、《一剪梅》是词牌名,得名于周邦彦词中的“一剪梅花万样娇”,它的另一个名字是《腊梅香》。其词体特点是,双调六十字,前后阕句句用*韵,一韵到底。八个四字句一般都用对仗。一般以书写爱恨离愁为主要内容。本词就是以表达相思之情为题材的一首“婉约中调”。

  5我们再看词中的一些字词,注意一下它们的读音和意义:

  红藕:荷花的别称。

  香残:这里指荷花的香味已经快要消散了。

  玉簟:(dian光洁似玉的竹*,*子的美称,簟的本义是竹*。

  罗裳:(chang丝织的下衣、摆裙。

  兰舟:木兰树做的船,船的美称。

  锦书:前秦人窦滔的妻子苏惠思念丈夫,就用锦织成回文诗赠给他。后来便称夫妻间的书信为“锦书”或“锦字书”。这是作者用的一个典故。

  雁字回时:是指大雁排**字或者一字的形状飞行,称作雁字。雁字回时就是说大雁排成一行往回飞。

  6、听朗读:好!在理解了基本字词的基础上我们来听一段朗读录音,从整体上感受一下本诗的内容。老师范读、提点学生自主读、大家一起读,适时点拨!再听邓丽君音乐进入情境,顺理成章进行诗意的讲解……

  7、正文讲解:

  同学们,宋词是中国古典美学的象征之一,人们在评价词这种文体的时候,以有意境为最高的标准。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本词的意境。

  这首词是作者在丈夫出行在外,寂寞难耐之际写下的性情之作。我们看“红藕香残玉簟秋”——

  作者说:荷花已经凋谢,它的香味也点点离散,那冷滑如玉的竹*,透出深深的秋凉。这首句便清秀不凡,作者着一“秋字”而境界全出,为什么这样说呢?诗人刘禹锡有一句诗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显然秋天是四季中最为悲凉的岁月,这里用一个秋字,不仅点明了节气时间,而且指出了就是这样一个萧瑟之秋引起了作者的离情别绪,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如“红藕香残”,虽然是写秋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玉簟秋”,虽然是暑退秋来,竹*也凉了,其实,也含有“人去*冷”之意。如此,首句便先声夺人,写凄凉而不见一“凄凉”字,含蓄委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同时也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即就是“凄凉哀愁”。

  作者面对这样一个荷残*冷、万物萧瑟的景象,就免不了要触景生情,其思夫之情必然更加萦绕胸怀,内心之苦是不言而喻的。一般,当人们经受愁苦的折磨的时候,总是要想办法排遣一下的,这是人之常情。李清照也不例外。她究竟想如何来消除这愁闷呢?此刻,她不是借酒消愁,也不是垂泪啼哭,而是借游览以遣闷,于是她就自然而然的——

  “轻轻解下罗裳,独自登上兰舟……”然而,曾经是和心上人双双泛舟,今天却独自拨桨击水,于是眼前的情景,只能勾引起往事,并不能排遣郁闷。不过,李清照毕竟跟一般的女性不同,她不把自己的这种愁苦归咎于对方的离别,反而设想对方也会思念着自己的。所以,她紧接着写道: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我们想,作者在雁字飞回之际,不见锦书,只好系舟归来,“无言独上西楼”,然而“月光如此皎洁美好,却只能独倚栏杆”,眼前有景赏不得,她所能做的就只有独自发愁。那么究竟是怎样一个“愁”字呢?作者说——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这里的“花自飘零水自流”又是一处绝笔。我们想,作者为什么在写“闲愁”之前,凭空来一句“花自飘零水自流”呢?这其实就是周杰伦《菊花台》中唱的“花落人断肠”、刘禹锡诗中的“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地起波澜”、李煜词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写是为了承上启下,用自然界没有情感体验的落花流水来衬托、暗示作者心中的“闲愁”,因而“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之感,油然自作者心头升起。

  那么,李清照的“闲愁”究竟达到了什么程度呢?下面三句就作了回答: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就是说,这种相思之情是没法排遣的,皱着的眉头方才舒展,心头又开始烦乱。这“是离愁”,他——剪不断,理还乱,它,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这确实是一句完美的收尾,其流连哀思,一唱三叹,令人回味不已。

  写景抒情线索分析:(板书部分)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先是站在室内,看到了窗外的红藕香残,视线触及凉*,顿生愁情;于是为了排遣愁情,她又去泛舟游玩,笔锋一转,转而写起了室外所见所感;然而流水落花总无情,作者终于还是没能摆脱一个“愁”字,其辗转反侧、寤寐思服的形象跃然而出。

  8、作者情感分析:

  很明显,作者主要给我们展示了一种哀愁之情,那么除此之外还有没有第二种情感?我们看“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作者如此肯定地说“只有一种相思”,必然有“两处闲愁”,可见易安和丈夫赵明诚之间是心心相印的,她很肯定丈夫也在因为见不到自己而发愁,这是不是一种面对男女之情的“自信”呢?显然是。那么换句话说,假设如果是“一种相思,一处闲愁”的话,那么就是单相思了,由此可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妙味所在。

  另外,词中还透露出处了合情合理的一个事实,是什么呢?在我看来,这个事实就是“他们两人是相当恩爱的”,试想,如果他们两个天天呆在一起吵架,那么分开之后肯定不会“明月千里寄相思”的,说不定赵明诚出去就到秦楼楚馆里搞外遇了,李清照也会偷偷乐道:杀千刀的,终于走了。正是由于爱得深沉,才会有“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缠绵悱恻。

  9、手法分析:

  (板书)同学们,短短六十个汉字,却写出了如此丰富的意蕴,不用一些特殊的手法是不会有如此效果的。我们看作者在词中都运用了那些艺术手法。

  首先是首句的含蓄,再其次是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的倒装,第三是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映衬,第四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上眉头却下心头”的对偶。最后,我们可以看出,古人说*子时不说*子,而说玉簟;说小船时不说小船,而是说兰舟。这是把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物陌生化,来营造诗词所具有的特殊意境。

  作业布置:

  同学们,学*和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态度是需要掌握一些基本方法的,那老师这里就介绍给大家两种基本的方法:抓关键词法(可以是关键动、形容词等如“独”字等);和意象分析法;解释过程略。那么老师留给大家两个作业,一是分析此词中的关键形容词谈谈你对词中作者情感的体会;二是找出词中的'基本意象,分析他们所表达的情感内涵或者它们都有什么象征意义!各写文章不少于200字!

  小结:

  同学们,这是一首相当富有诗情画意的词作。词人越是把她的别情抒写得淋漓尽致,就越能显出她们的夫妻恩爱的甜蜜,也越能表现出她对生活的热爱。再者,这首词在意境的刻画,真挚、深沉情感的表述,以及语言运用的艺术上,无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句话说得好“一剪梅花万首诗,一段材料多角度”,诗词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品,对于本词的内涵,我更希望大家从不同的角度挖掘出不同的新意,这才是“学诗之道”。

  下面我给大家放一段音乐,在音乐声中让我们结束本课的学*。

  板书:

  室内秋簟、室外残荷——→登舟排遣,见:雁字飞回、期盼锦书,只有月满西楼——→看落花流水——→愁上心头。(愁中有自信)

  作者情感:哀愁、自信、真诚。

  手法:含蓄、倒装、映衬、对偶、陌生化。(把例子加上,简要阐释)

  《一剪梅》教案 3

  内容:《咏怀八十二首》《越中览古》《一剪梅》

  【学*目标】1.了解阮籍、李白、李清照的生*与时代背景

  2.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分析诗歌,理解诗人情感

  【学*重难点】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体会三位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情感

  【本节课个人学*任务】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反复诵读诗歌,把握诗歌大意

  【小组合作探究学*任务】运用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分析诗歌,理解诗人情感

  第一课时

  一、熟悉作者,知人论世

  1.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三国时期魏国诗人。阮籍3岁丧父,家境清苦,勤学成才。他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阮籍年轻时很有政治抱负,但是生活在魏晋易代之际,当时司马氏集团与曹氏集团长期以来有着十分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为了全身避祸,他不得不在政治漩涡中小心翼翼,并常常用醉酒的`方法来保全自己。他与嵇康、刘伶等六人为友,常集于竹林之下畅饮、放歌,世称竹林七贤。他是“正始文学”(“正始”是魏废帝曹芳的年号)的代表作家,全力创作五言抒情诗。他的诗歌大量运用比兴象征、神话传说、以景寓情、借古讽今等表现手法,曲折隐晦地抒写愤世嫉俗、感慨郁闷的内心世界,形成了言*旨远的艺术风格。《咏怀诗》是阮籍生*诗作的总题,不是一时所作。大多写生活的感慨,不外说人生祸福无常,年寿有限,要求超脱利禄的圈子,放怀远大。也有对当时政治的刺讥,但写得很隐晦。

  2.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于唐武后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在西域的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从二十五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所体验。其间曾因吴钧等推荐,于天宝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政治抱负未能实现,使他对当时政治腐败,获得较深认识。天宝三载,在洛阳与诗人杜甫结交。安史之乱中,怀着*乱的志愿,曾为永王幕僚,因兵败牵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途。

  3.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今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以南渡为界,前期词写天真烂漫的少女时代和极尽相思之苦的思妇情结;后期国破家亡夫死,其词风大变,转为凄苦悲怆、哀婉动人多悲叹身世,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伊世珍《琅寰记》说;“易安结缡末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二、诵读诗歌,把握诗歌大意

  第二课时

  (一)鉴赏《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1、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诗人是如何表现他的这种情感的?

  2、诗人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感呢?(结合本单元诗歌鉴赏方法分析)

  (二)鉴赏《越中览古》

  【知识链接】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凭吊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1)抒发感慨,感伤兴衰李白《越中览古》《苏台览古》

  (2)怀古咏史,托古讽今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感慨身世,关照自我杜甫《蜀相》

  1.诗中的二、三句描绘了两幅怎样的场景?它们暗示着什么寓意?

  2.诗歌的最后一句写眼前所见,与二、三两句所写景物有何不同?诗人借此抒发了什么情感?

  3.比较《苏台览古》(p19页)《越中览古》在主旨、写法上的异同

  【知识链接】古诗中的意象——鹧鸪:离愁,伤感,引发思念,声音凄清,引发惆怅,多雌雄对鸣,一唱一和。

  一、离别。借以常喻惜惜别情。唐朝张籍《湘江曲》:“湘水无潮秋水阔,湘中月落行人发。送人发,送人归,白萍茫茫鹧鸪飞”。借鹧鸪之意象抒怅惘之离愁。

  二、悲情。因其声凄切,古诗词中出现的"鹧鸪"这一意象也经常透出悲凉之意,比如李白的《越中览古》“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三、爱情。意象如同“燕子”“鸳鸯”。因喜雌雄对鸣,一唱一和,借此常喻夫唱妇随。唐代刘禹锡有《踏歌词》:“春江月出大堤*,堤上女郎连袂行。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鹧鸪鸣。”借鹧鸪之和鸣,衬“欢不见”之落寞。诸如温庭筠《菩萨蛮》词中鹧鸪皆有此意象,“双双金鹧鸪”.

  四、相思。情爱所致,离别之苦,悲情油然而生。李益《鹧鸪词》:“湘江**枝,锦翅鹧鸪飞。处处湘云和,郎从何处归?”闺中女子,思念远方情郎之愁绪.相思之苦,含蓄而致韵。

  (三)鉴赏《一剪梅》

  (1)“红藕香残玉簟秋”除了表明秋天已至,还有什么深刻意蕴?

  (2)“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中有哪些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名句赏析(试从炼字、表现手法、表达效果角度分析鉴赏)

  ①花自飘零水自流

  ②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②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4)阅读《一剪梅》和《声声慢》两词,两篇中都写“愁”绪,所谓“一般愁字别样情”。细品两词,体会两者之愁有何区别?(结合本单元诗歌鉴赏方法分析)

  《一剪梅》教案 4

    教学目的:

  1把握李清照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

  2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解读文句,分析意境,把握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词中意境的把握品味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因为有诗仙、诗圣、诗鬼、诗豪等一大批杰出诗人的存在,诗歌到了唐朝已发展到了颠峰阶段,于是,宋代文人另辟蹊径,发展并完善了词这一文学样式,使它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提到宋词,人们就会想到一名杰出的女性,她的出现,给森然的中国历史带来了几多水气,几多温馨,它就是被认为是婉约派词的正宗,提出词别是一家主张的南宋女词人----李清照。

  二、知人论世

  通过提问,让学生自己述说他们所熟悉的李清照,包括生*及有关她的故事,然后教师小结

  明确:1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今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李词工于造语,善于创意出新。擅用白描,创立了雅而不难、易而不俗,生活气息浓郁的易安体。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后人对她的评价: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

  清照已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轶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

  2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伊世珍《琅寰记》说;易安结缡末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三、品味音韵美

  1请一学生朗读,教师进行诵读指导

  明确:《一剪梅》是双调,每段有四个乐句,每句四拍,形式上与七律相*,节奏整齐。所不同的是,它的双数句被分解成两小句,每小句四字。这两小句有时意思直贯而下,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有时意思或相仿或并列,如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甚至可用叠韵,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读前一种四字句,两句间停顿要短一些;读后一种四字句,两句间停顿稍长,以造成悬念,突出下句内容的重要性。从整首词来看,单数句应读得缓慢、悠长,双数句可以读得轻快短促,这就有了对比。

  2教师范读

  3全班齐读、二重读

  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词的思想内涵,品味词的音韵美。问题设计: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让老师体味到了一种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这纯粹是因为你们读得好的原因吗?(明确:音韵美的形成一是因为本词的押韵,一韵到底并且都押*声韵,造成舒缓委婉的艺术效果;二是因为词人擅用对仗,使节奏明快、和谐、上口。

  四、赏析意境美

  1《白雨斋词话》中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绝伦,真不食人间烟火者,你能说出它好在哪里吗?

  引导学生从词的主旨和意境角度分析,明确:红藕香残是以点带面的写法,点明了时节,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如果说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视觉、嗅觉)来表现秋的`到来,那么玉簟秋就是通过作者的主观感受(触觉)来表达秋的到来,一句话,把客观和主观,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

  2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作者在孤寂中所想到的排遣寂寞的方法,她排遣掉寂寞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引导学生揣摩关键字,明确:从一个独字可看出,词人想借泛舟来消愁,结果是举杯消愁愁更愁啊。过去和夫君一起双双击楫,充满诗情画意,今天却独自击楫,眼前的情景,只能勾引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愁呢?独字是背面敷粉的写法,其实她想说的是:如果丈夫在家,夫妻一起去划船该多快乐啊。

  3为了稍减闲愁,词人又臆想鸿雁能传书信,哪位同学能描述一下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句词是一幅怎样的优美意境呢?

  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法,明确:当空中大雁飞回来时,谁托它捎来书信?我正在明月照满的西楼上盼望着呢。雁传书信,故可暂得安慰,但不可能消除的是一份什么情感呢?是词人的相思之情啊,月满西楼不正是西楼望月几回圆吗?

  4通过比较阅读,领略词人在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中所表露的旖旎、纯洁、心心相印的爱情。

  比较鉴赏:原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曹植《七哀》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复返《行行重行行》

  明确:旧时文人所描述的思妇诗中,大多表述的是单纯思夫或怨其不返的情结,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却直接点明了夫妻的两相恩爱。他俩同样互相思念着,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和充分信任,体现了她开朗的性格,善于为对方着想,与一般妇女的狭隘心胸不同。

  5名句赏析: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明确:词的主旨句的落实。词人对愁的描写极其形象。人在愁苦中总是皱着眉头,愁眉苦脸的,词人正是抓住这一点才写出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两句,使人若见其眉头刚舒展又紧蹙的样子,从而体会到她内心的绵绵痛苦。才,却句式表现愁运动之速,而愁从可见的眉间藏到心头,更使人领略到女词人的万千愁绪,给人以无止境的遐想。

  五、背诵全词,比较鉴赏李清照写愁的名句,小结李清照词的语言特色和艺术风格。

  比较鉴赏:1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

  2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

  3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凤凰台上忆吹箫》

  明确:语言特色(清丽典雅)

  艺术风格(深婉细腻)

  六、课堂训练

  1、对这首词的理解,不全恰当的一项是:( )

  A上片首句通过视觉、触觉的感受,点明时间已进入深秋,接下两句写词人轻轻解开丝罗的裙衣,小心登舟的情态。

  B云中三句是说,当空中大雁飞回来时,谁托它捎来书信?我正在明月照满的西楼上盼望着呢。

  C下片前三句的意思是说,自己与丈夫分居两地,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直接点明了夫妻的两相恩爱,充分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和充分信任。

  D此情三句的意思是说,这种相思之情,如同花自飘零水自流一样,是没有办法可以消除的。

  2、对这首词的分析,不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写词人思念其丈夫赵明诚,下片写离愁无法排遣。

  B上片写相思,虽无一字道出,却句句包孕,极为含蓄。

  C云中句虽是词人的主观臆想,却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切怀念。

  D后三句新颖别致,以浅*朴实的语言,生动地写出了感情的不可遏止。

  七、播放歌曲《月满西楼》,在歌手安雯的深情演绎中使学生进一步领略李清照词所创设的优美意境,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布置作业:课外延伸阅读语文读本上李清照的豪放词《渔家傲﹒记梦》

  九、板书设计:

  一剪梅

  李清照

  音韵美藕残簟秋花飘水流语言:清丽典雅

  意境美上寂寞生风格:深婉细腻

  兰舟闲愁

  盼下

  锦书眉头

  望上

  团圆心头

  相思

  《一剪梅》教案 5

  教学目的:

  1把握李清照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

  2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解读文句,分析意境,把握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

  词中意境的把握品味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因为有诗仙、诗圣、诗鬼、诗豪等一大批杰出诗人的存在,诗歌到了唐朝已发展到了颠峰阶段,于是,宋代文人另辟蹊径,发展并完善了词这一文学样式,使它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提到宋词,人们就会想到一名杰出的女性,她的出现,给森然的中国历史带来了几多水气,几多温馨,它就是被认为是婉约派词的正宗,提出“词别是一家”主张的南宋女词人----李清照。

  二、知人论世:

  通过提问,让学生自己述说他们所熟悉的李清照,包括生*及有关她的故事,然后教师小结

  明确:1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今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李词工于造语,善于创意出新。擅用白描,创立了雅而不难、易而不俗,生活气息浓郁的“易安体”。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后人对她的评价:“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

  “清照已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轶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

  2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伊世珍《琅寰记》说;“易安结缡末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三、品味音韵美:

  1请一学生朗读,教师进行诵读指导

  明确:《一剪梅》是双调,每段有四个乐句,每句四拍,形式上与七律相*,节奏整齐。所不同的是,它的双数句被分解成两小句,每小句四字。这两小句有时意思直贯而下,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有时意思或相仿或并列,如“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甚至可用叠韵,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读前一种四字句,两句间停顿要短一些;读后一种四字句,两句间停顿稍长,以造成悬念,突出下句内容的重要性。从整首词来看,单数句应读得缓慢、悠长,双数句可以读得轻快短促,这就有了对比。

  2教师范读

  3全班齐读、二重读

  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词的思想内涵,品味词的音韵美。问题设计: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让老师体味到了一种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这纯粹是因为你们读得好的原因吗?(明确:音韵美的形成一是因为本词的押韵,一韵到底并且都押*声韵,造成舒缓委婉的艺术效果;二是因为词人擅用对仗,使节奏明快、和谐、上口。

  四、赏析意境美:

  1《白雨斋词话》中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绝伦,真不食人间烟火者”,你能说出它好在哪里吗?

  引导学生从词的主旨和意境角度分析,明确:“红藕香残是以点带面的写法,点明了时节,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如果说“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视觉、嗅觉)来表现秋的到来,那么“玉簟秋”就是通过作者的主观感受(触觉)来表达秋的到来,一句话,把客观和主观,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

  2“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作者在孤寂中所想到的排遣寂寞的方法,她排遣掉寂寞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引导学生揣摩关键字,明确:从一个“独”字可看出,词人想借泛舟来消愁,结果是“举杯消愁愁更愁”啊。过去和夫君一起双双击楫,充满诗情画意,今天却独自击楫,眼前的情景,只能勾引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愁呢?“独”字是“背面敷粉”的写法,其实她想说的是:如果丈夫在家,夫妻一起去划船该多快乐啊。

  3为了稍减闲愁,词人又臆想鸿雁能传书信,哪位同学能描述一下“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句词是一幅怎样的优美意境呢?

  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法,明确:当空中大雁飞回来时,谁托它捎来书信?我正在明月照满的西楼上盼望着呢。雁传书信,故可暂得安慰,但不可能消除的是一份什么情感呢?是词人的相思之情啊,“月满西楼”不正是“西楼望月几回圆”吗?

  4通过比较阅读,领略词人在“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中所表露的旖旎、纯洁、心心相印的爱情。

  比较鉴赏:“原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曹植《七哀》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复返”--《行行重行行》

  明确:旧时文人所描述的思妇诗中,大多表述的是单纯思夫或怨其不返的情结,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却直接点明了夫妻的两相恩爱。他俩同样互相思念着,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和充分信任,体现了她开朗的性格,善于为对方着想,与一般妇女的狭隘心胸不同。

  5名句赏析:“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明确:词的主旨句的落实。词人对愁的描写极其形象。人在愁苦中总是皱着眉头,愁眉苦脸的,词人正是抓住这一点才写出“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两句,使人若见其眉头刚舒展又紧蹙的样子,从而体会到她内心的绵绵痛苦。“才……,却……”句式表现愁运动之速,而愁从可见的眉间藏到心头,更使人领略到女词人的万千愁绪,给人以无止境的遐想。

  五、背诵全词,比较鉴赏李清照写愁的名句,小结李清照词的语言特色和艺术风格。

  比较鉴赏:

  1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

  2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

  3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凤凰台上忆吹箫》

  明确:语言特色(清丽典雅)

  艺术风格(深婉细腻)

  六、课堂训练:

  1、对这首词的理解,不全恰当的一项是:( )

  A 上片首句通过视觉、触觉的感受,点明时间已进入深秋,接下两句写词人轻轻解开丝罗的裙衣,小心登舟的情态。

  B “云中”三句是说,当空中大雁飞回来时,谁托它捎来书信?我正在明月照满的西楼上盼望着呢。

  C 下片前三句的意思是说,自己与丈夫分居两地,“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直接点明了夫妻的两相恩爱,充分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和充分信任。

  D “此情”三句的意思是说,这种相思之情,如同“花自飘零水自流”一样,是没有办法可以消除的。

  2、对这首词的分析,不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写词人思念其丈夫赵明诚,下片写离愁无法排遣。

  B上片写相思,虽无一字道出,却句句包孕,极为含蓄。

  C“云中”句虽是词人的主观臆想,却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切怀念。

  D后三句新颖别致,以浅*朴实的语言,生动地写出了感情的不可遏止。

  七、播放歌曲《月满西楼》,在歌手安雯的深情演绎中使学生进一步领略李清照词所创设的优美意境,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八、布置作业:课外延伸阅读语文读本上李清照的豪放词《渔家傲﹒记梦》。

  九、板书设计:

  一剪梅

  李清照

  赏: 音韵美 藕残簟秋 花飘水流 语言:清丽典雅

  意境美 上 寂寞 生 风格:深婉细腻

  兰舟 闲愁

  盼 下

  锦书 眉头

  望 上

  团圆 心头

  相思


李清照《一剪梅》原文及赏析(精选5篇)(扩展9)

——早梅原文、翻译、赏析(精选5篇)

  早梅原文、翻译、赏析 1

  原文:

  早梅

  [唐代]柳宗元

  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

  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早梅在高高的枝头绽放,远远映照着广阔的碧蓝天空。

  夜晚北风吹来阵阵花香,在浓霜中增添着洁白的光泽。

  想折一枝寄赠万里之外,无奈千里迢迢,山水阻隔。

  眼看寒梅即将零落凋谢,我将用什么去慰问远方的友人呢?

  注释

  发:开花。

  迥(jiǒng):远。楚:宗元所在永州,古属楚地。

  朔(shuò)吹:北风吹。

  滋:增加。

  万里赠:指捎一枝梅花赠给远方的友人。

  杳杳(yǎo):遥远。

  寒英:指梅花。坐:徒然。销落:凋谢,散落。

  赏析:

  在历代的诗词中,有不少咏梅之作。前半盛赞梅花傲霜斗雪,凌寒独开,芳香四溢,暗喻诗人坚贞不屈、不与流俗合污的高洁品格;后半写诗人怀念远方友人,要折梅相赠而不能的神伤之情。全诗简朴、疏淡,含韵慰藉,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

  “早梅发高树”,起句直写梅花,笔姿飞扬,醒人耳目。一个“发”字极富于神韵,不仅写出梅花绽开的形象,而且予人一种“能开天地春”(清人沈钦圻咏梅诗句)的生机蓬勃的感受,把早梅昂首怒放、生机盎然的形象逼真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其背景高远广阔的碧蓝的天空,不仅映衬着梅花的色泽,更突出了它的雅洁,不同凡俗。高树,既是实写,又是诗人心中意象的再现,自喻行高于时人,并与下旬“迥映楚天碧"紧相粘连,构成一幅情景融和的意境。避望楚天,辽阔无际,明净的碧空映照着早梅发出的光泽,使人感到梅花分外娴静高洁。这两句诗,言辞简洁,而情波荡漾,深寓着诗人对早梅的赞叹之意。诚如王国维所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第一、二两句是描写梅花的外在之形,“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两句进一层刻画早梅内在的气质。尽管北风吹打,严霜相逼,而梅花仍然在寒风中散发着缕缕芬芳,在浓霜中增添着洁白的光泽。这两句诗一写“香”,一写“色”,集中地写出早梅傲视风霜,力斡春回的风格。“飘”字寓有四散的意思,王冕《墨梅》诗有“只留清气满干坤”,用的也是这个意思。诗人咏梅,目的是为了抒怀,是为了言志。诗中梅花的品格也是诗人心灵的一种物化。

  诗的下面四句,由咏物而转入抒怀,进而推出新意。当诗人看到早梅绽放的时侯,不禁怀念起远方的友人来,于是借物抒怀:“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往事如潮,涌上心头。他极想攀折一枝寒梅,赠与友人聊以表达慰勉的情意。可是转念一想,千里迢迢,山水阻隔,这是无法如愿的。柳宗元被贬永州后,“罪谤交织,群疑当道”,“故旧大臣”已不敢和他通音讯,在寂寞和孤独中艰难度日的柳宗元是多么思念亲友们啊!于是想到折梅相送,可亲友们远在万里之外,是根本无法送到的。这里除了地理上的原因外,还有政治上的原因,他作为一个“羁囚”不能连累了亲友。透过字里行间,人们不难体会到诗人那种伥惘、不*之情。这两句诗,原是化用北朝陆凯《赠范晔》“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的诗意。都是叙写对故人的思念,但是两诗的情趣迥然不同,陆诗洒脱,柳诗沉郁。正是因为他们写诗时的处境和心情并不相同,情趣也就各异了。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两句诗是紧承上两句发展出来的,含有更深一层的意义。诗人意识到,由于关山阻隔,时日过久,梅花势将枯萎凋零,于是喟叹“我将用什么去慰问远方的友人呢?”。柳宗元从梅的早开早落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自己的境遇,不禁忧从中来。正因为忧其早开早落,所以柳宗元也是在自我勉励,自我鞭策。

  这首《早梅》语言*实质直,不事藻饰,意脉若隐若现,艺术美和人格美的融和合一,形式的质朴,感情的其淳,流露出来的诗人的高洁、孤傲的情志。诗人以早梅迎风斗寒,昂首开放的英姿,委婉地表达了自己正直无私的胸怀,显示出对理想执着追求的意志,表现了自己孤傲高洁的品格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这首诗用简朴、疏淡的文辞刻画早梅傲立风霜昂首开放的形象,抒写诗人的情志,状难写之物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梅的风骨与作者的人格融为一体,含蓄蕴藉,感情深挚委曲,给人以很强的感染力。

  早梅原文、翻译、赏析 2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古诗简介

  《早梅》是唐代诗人张谓(一说戎昱)创作的一首七绝。和其它咏梅诗不同,这首诗着重写出了“早”字,“早”指梅花开放之早。全诗通过转折交错、首尾照应的笔法,从似玉非雪、*水先发的梅花着笔,写出了早梅的形神,同时也写出了诗人探索寻觅的认识过程,并且透过表面, 写出了诗人与寒梅在精神上的契合。

  翻译/译文

  有一树梅花凌寒早开,枝条洁白如玉条。它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溪水桥边。

  人们不知道寒梅靠*溪水而提早开放,以为那是经过冬天而尚未消融的白雪。

  注释

  ⑴寒梅:梅花。因其凌寒开放,故称。宋柳永《瑞鹧鸪》词:“天将奇艳与寒梅。乍惊繁杏腊前开。”

  ⑵迥(jiǒng):远。村路:乡间小路。唐李群玉《寄友》诗:“野水晴山雪后时,独行村路更相思。”傍:靠*。

  ⑶不知:一作“应缘”。应缘,犹言大概是。发(fā):开放。

  ⑷经冬:经过冬天。一作“经春”。销:通“消”,融化。这里指冰雪融化。

  赏析/鉴赏

  这首诗立意咏赞早梅的高洁,但作者并没有发一句议论和赞语,却将早梅的高洁品格和诗人的赞美之情清晰地刻划出来。

  “一树寒梅白玉条”描写早梅花开的娇美姿色。“一树”实为满树,形容花开之密集而缤纷;“寒梅”指花开之早,还在冬末春初的寒冷季节,紧扣“早”字;“白玉条”生动地写出梅花洁白娇美的姿韵,像一块块白玉似的晶莹醒目。这是对梅花外貌的描写,有形有神,令人陶醉。

  “迥临村路傍谿桥”,从生长环境中表现早梅的高洁品格。花草本无知,不会选择生长环境,但这里诗人在真实的景物中,融入人的思想意念,仿佛寒梅是有意远离村路,而到偏僻的傍溪*水的小桥边,独自悄悄地开放。这就赋予早梅以不竞逐尘世、无哗众取宠之心的高尚品格。这样就使诗的意境显得开阔,进一步突出了早梅的高洁。最后两句,抒发诗人初见桥边早梅的感受。“不知*水花先发”是承上两句对早梅的铺写之后的转折,用惊叹的口吻表达了对*水梅花早开的惊喜之情。“疑是经冬雪未销”写出“不知”的缘由,用一“疑”字,更为传神,它将诗人那时的惊喜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似乎诗人并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所看到的是梅花,而怀疑是不是未融化的冬雪重压枝头。这就与首句的“白玉条”紧密呼应,喻比出梅花的洁白和凛然不屈的形象和品格,从而含蓄婉转地把诗意落到实处,使诗的主题得到进一步深化,加强了人们对早梅的倾慕之情。

  一首绝句,仅二十八个字,就能将梅花写得如此之美,除立意新颖之外,还在于诗人从现实生活的观察中,能捕捉住早梅的颜色(洁白)、地点(偏僻)、季节(早春)、气质(耐寒)、姿态(俏丽)等特征,加以艺术的提炼和概括,并借助像“白玉条”“冬雪压枝”等生动、形象的比喻,鲜明、传神地塑造出早梅的品貌和气质,使人生发出美不胜叹的感觉。梅与雪常常在诗人笔下结成不解之缘,如许浑《早梅》诗云:“素艳雪凝树”,这是形容梅花似雪,而这首诗则是疑梅为雪,着意点是不同的。对寒梅花发,形色的似玉如雪,不少诗人也都产生过类似的疑真的错觉。

  宋代王安石有诗云:“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花》),也是先疑为雪,只因暗香袭来,才知是梅而非雪,和这首《早梅》意境可谓异曲同工。

  早梅原文、翻译、赏析 3

  原文:

  早梅

  朝代:唐朝

  作者: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去,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映春台。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万木经受不住严寒的侵袭,枝干将被摧折。梅树的孤根却吸取地下的暖气,恢复了生气。在前村的深雪里,昨夜有一枝梅花凌寒独开。它的幽香随风飘散,一只鸟儿惊异地看着这枝素艳的早梅。我想寄语梅花,如果明年按时开花,请先开到望春台来。

  注释

  (1)孤根:孤独的根

  (2)望春台:指京城,也有望春的含义。

  赏析:

  齐已是乡下贫苦人家的孩子,从小一边放牛一边读书,学*非常刻苦。几年后,能够吟诗作赋,被寺院长老发现,收进寺里作和尚。一年冬天,刚刚下过一场大雪,清晨齐已出去,被眼前的一片雪白吸引住了,突然前方的几只报春的蜡梅花引来了报春鸟围着梅花唱歌,齐已被这景色惊呆了,回寺后,马上写下了《早梅》这首诗。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以清丽的语言,含蕴的笔触,刻画了梅花傲寒的品性,素艳的风韵,坚强地盛开,并以此寄托自己的意志。其状物清润素雅,抒情含蓄隽永。

  首联即以对比的手法,描写梅花不畏严寒的秉性。“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是将梅花与“万木”相对照:在严寒的季节里,万木经受不住寒气的侵袭,简直要枝干摧折了,而梅树却像凝地下暖气于根茎,恢复了生机。“冻欲折”说法虽然略带夸张。然而正是万木凋摧之甚,才更有力地反衬出梅花“孤根独暖”的性格,同时又照应了诗题“早梅”。

  第二联“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用字虽然*淡无奇,却很耐咀嚼。诗人以山村野外一片皑皑深雪,作为孤梅独放的背景,描摹出十分奇特的景象。“一枝开”是诗的画龙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据《唐才子传》记载,齐己曾以这首诗求教于郑谷,诗的第二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读后说;“‘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齐己深为佩服,便将“数枝”改为“一枝”,并称郑谷为“一字师”。这虽属传说,但仍可说明“一枝”两字是极为精彩的一笔。此联象是描绘了一幅十分清丽的雪中梅花图:雪掩孤村,苔枝缀玉,那景象能给人以丰富的美的感受。“昨夜”二字,又透露出诗人因突然发现这奇丽景象而产生的惊喜之情;肯定地说“昨夜”开,明昨日日间犹未见到,又暗点诗人的每日关心,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力。

  第三联“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侧重写梅花的姿色和风韵。此联对仗精致工稳。“递”字,是说梅花内蕴幽香,随风轻轻四溢;而“窥”字,是着眼梅花的素艳外貌,形象地描绘了禽鸟发现素雅芳洁的早梅时那种惊奇的情态。鸟犹如此,早梅给人们带来的诧异和惊喜就益发见于言外。以上三联的描写,由远及*,由虚而实。第一联虚拟,第二联突出“一枝”,第三联对“一枝”进行形象的刻画,写来很有层次。

  末联语义双关,感慨深沉:“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此联字面意不难理解。然而咏物诗多有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这里“望春台”既指京城,又似有“望春”的含义。齐己早年曾热心于功名仕进,是颇有雄心抱负的。然而科举失利,不为他人所赏识,故时有怀才不遇之慨。“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正是这种心境的写照。自己处于山村野外,只有“风”、“禽”作伴,但犹自“孤根独暖”,颇有点孤芳自赏的意味。又因其内怀“幽香”、外呈“素艳”,所以,他不甘于前村深雪“寂寞开无主”的境遇,而是满怀希望:明年(他年)应时而发,在望春台上独占鳌头。辞意充满着自信。

  这首诗,语言清润*淡,毫无�艳之气,雕琢之痕。诗人突出了早梅不畏严寒、傲然独立的个性,创造了一种高远的境界,隐匿着自己的影子,含蕴十分丰富。通观全篇,首联“孤根独暖”是“早”;颔联“一枝独开”是“早”;颈联禽鸟惊奇窥视,亦是因为梅开之“早”;末联祷祝明春先发,仍然是“早”。首尾一贯,处处扣题,很有特色。

  早梅原文、翻译、赏析 4

  原文:

  早梅

  [唐代]柳宗元

  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

  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早梅在高高的枝头绽放,远远映照着广阔的碧蓝天空。

  夜晚北风吹来阵阵花香,在浓霜中增添着洁白的光泽。

  想折一枝寄赠万里之外,无奈千里迢迢,山水阻隔。

  眼看寒梅即将零落凋谢,我将用什么去慰问远方的友人呢?

  注释

  发:开花。

  迥(jiǒng):远。楚:宗元所在永州,古属楚地。

  朔(shuò)吹:北风吹。

  滋:增加。

  万里赠:指捎一枝梅花赠给远方的友人。

  杳杳(yǎo):遥远。

  寒英:指梅花。坐:徒然。销落:凋谢,散落。

  赏析:

  在历代的诗词中,有不少咏梅之作。前半盛赞梅花傲霜斗雪,凌寒独开,芳香四溢,暗喻诗人坚贞不屈、不与流俗合污的高洁品格;后半写诗人怀念远方友人,要折梅相赠而不能的神伤之情。全诗简朴、疏淡,含韵慰藉,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

  “早梅发高树”,起句直写梅花,笔姿飞扬,醒人耳目。一个“发”字极富于神韵,不仅写出梅花绽开的形象,而且予人一种“能开天地春”(清人沈钦圻咏梅诗句)的生机蓬勃的感受,把早梅昂首怒放、生机盎然的形象逼真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其背景高远广阔的.碧蓝的天空,不仅映衬着梅花的色泽,更突出了它的雅洁,不同凡俗。高树,既是实写,又是诗人心中意象的再现,自喻行高于时人,并与下旬“迥映楚天碧"紧相粘连,构成一幅情景融和的意境。避望楚天,辽阔无际,明净的碧空映照着早梅发出的光泽,使人感到梅花分外娴静高洁。这两句诗,言辞简洁,而情波荡漾,深寓着诗人对早梅的赞叹之意。诚如王国维所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第一、二两句是描写梅花的外在之形,“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两句进一层刻画早梅内在的气质。尽管北风吹打,严霜相逼,而梅花仍然在寒风中散发着缕缕芬芳,在浓霜中增添着洁白的光泽。这两句诗一写“香”,一写“色”,集中地写出早梅傲视风霜,力斡春回的风格。“飘”字寓有四散的意思,王冕《墨梅》诗有“只留清气满干坤”,用的也是这个意思。诗人咏梅,目的是为了抒怀,是为了言志。诗中梅花的品格也是诗人心灵的一种物化。

  诗的下面四句,由咏物而转入抒怀,进而推出新意。当诗人看到早梅绽放的时侯,不禁怀念起远方的友人来,于是借物抒怀:“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往事如潮,涌上心头。他极想攀折一枝寒梅,赠与友人聊以表达慰勉的情意。可是转念一想,千里迢迢,山水阻隔,这是无法如愿的。柳宗元被贬永州后,“罪谤交织,群疑当道”,“故旧大臣”已不敢和他通音讯,在寂寞和孤独中艰难度日的柳宗元是多么思念亲友们啊!于是想到折梅相送,可亲友们远在万里之外,是根本无法送到的。这里除了地理上的原因外,还有政治上的原因,他作为一个“羁囚”不能连累了亲友。透过字里行间,人们不难体会到诗人那种伥惘、不*之情。这两句诗,原是化用北朝陆凯《赠范晔》“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的诗意。都是叙写对故人的思念,但是两诗的情趣迥然不同,陆诗洒脱,柳诗沉郁。正是因为他们写诗时的处境和心情并不相同,情趣也就各异了。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两句诗是紧承上两句发展出来的,含有更深一层的意义。诗人意识到,由于关山阻隔,时日过久,梅花势将枯萎凋零,于是喟叹“我将用什么去慰问远方的友人呢?”。柳宗元从梅的早开早落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自己的境遇,不禁忧从中来。正因为忧其早开早落,所以柳宗元也是在自我勉励,自我鞭策。

  这首《早梅》语言*实质直,不事藻饰,意脉若隐若现,艺术美和人格美的融和合一,形式的质朴,感情的其淳,流露出来的诗人的高洁、孤傲的情志。诗人以早梅迎风斗寒,昂首开放的英姿,委婉地表达了自己正直无私的胸怀,显示出对理想执着追求的意志,表现了自己孤傲高洁的品格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这首诗用简朴、疏淡的文辞刻画早梅傲立风霜昂首开放的形象,抒写诗人的情志,状难写之物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梅的风骨与作者的人格融为一体,含蓄蕴藉,感情深挚委曲,给人以很强的感染力。

  早梅原文、翻译、赏析 5

  原文: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去,禽窥素艳来。

  明年独自律,先发映春台。

  译文

  万木禁受不住严寒快要摧折,梅树却像独凝地下暖气于根茎,恢复了生机。

  皑皑的白雪笼罩着山村乡野,昨夜一枝梅花欺雪傲霜绽开。

  微风吹拂携裹着淡淡的幽香,素雅芳洁的姿态令鸟儿看。

  明年如果梅花还能按时绽放,希望它先开到人们喜欢的望春台。

  译文二

  万木经受不住严寒的侵袭,枝干将被摧折。梅树的孤根却吸取地下的暖气,恢复了生气。在前村的深雪里,昨夜有一枝梅花凌寒独开。它的幽香随风飘散,一只鸟儿惊异地看着这枝素艳的早梅。我想寄语梅花,如果明年按时开花,请先开到望春台来。

  注释

  孤根:单独的根,指梅树之根。孤:突出其独特个性。

  暖独回:指阳气开始萌生。

  递:传递。幽香:幽细的香气。窥:偷看。

  素艳:洁白妍丽,这里指白梅。

  应律:古代律制分十二律,有“六律”、“六吕”,即黄钟、大吕之类。古时人以十二律推测气候,此处应律是按季节的意思。

  春台:幽美的游览之地。

  赏析:

  齐已是乡下贫苦人家的孩子,从小一边放牛一边读书,学*非常刻苦。几年后,能够吟诗作赋,被寺院长老发现,收进寺里作和尚。一年冬天,刚刚下过一场大雪,清晨齐已出去,被眼前的一片雪白吸引住了,突然前方的几只报春的蜡梅花引来了报春鸟围着梅花唱歌,齐已被这景色惊呆了,回寺后,马上写下了《早梅》这首诗。

  这是一首咏物诗。全诗语言轻润*淡毫无浮艳之气,以含蕴的笔触刻画了梅花傲寒的品性及素艳的风韵,创作了一种高远的境界寄托了自己的理想,意蕴深刻。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以清丽的语言,含蕴的笔触,刻画了梅花傲寒的品性,素艳的风韵,并以此寄托自己的意志。其状物清润素雅,抒情含蓄隽永。

  首联即以对比的手法,描写梅花不畏严寒的秉性。“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是将梅花与“万木”相对照:在严寒的季节里,万木经受不住寒气的侵袭,简直要枝干摧折了,而梅树却象独凝地下暖气于根茎,回复了生意。“冻欲折”说法略带夸张。然而正是万木凋摧之甚,才更有力地反衬出梅花“孤根独暖”的性格,同时又照应了诗题“早梅”。

  第二联“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用字虽然*淡无奇,却很耐咀嚼。诗人以山村野外一片皑皑深雪,作为孤梅独放的背景,描摹出十分奇特的景象。“一枝开”是诗的画龙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据《唐才子传》记载,齐己曾以这首诗求教于郑谷,诗的第二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读后说;“‘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齐己深为佩服,便将“数枝”改为“一枝”,并称郑谷为“一字师”。这虽属传说,但仍可说明“一枝”两字是极为精彩的一笔。此联象是描绘了一幅十分清丽的雪中梅花图:雪掩孤村,苔枝缀玉,那景象能给人以丰富的美的感受。“昨夜”二字,又透露出诗人因突然发现这奇丽景象而产生的惊喜之情;肯定地说“昨夜”开,明昨日日间犹未见到,又暗点诗人的每日关心,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力。

  第三联“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侧重写梅花的姿色和风韵。此联对仗精致工稳。“递”字,是说梅花内蕴幽香,随风轻轻四溢;而“窥”字,是着眼梅花的素艳外貌,形象地描绘了禽鸟发现素雅芳洁的早梅时那种惊奇的情态。鸟犹如此,早梅给人们带来的诧异和惊喜就益发见于言外。以上三联的描写,由远及*,由虚而实。第一联虚拟,第二联突出“一枝”,第三联对“一枝”进行形象的刻画,写来很有层次。

  末联语义双关,感慨深沉:“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此联字面意不难理解。然而咏物诗多有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这里“望春台”既指京城,又似有“望春”的含义。齐己早年曾热心于功名仕进,是颇有雄心抱负的。然而科举失利,不为他人所赏识,故时有怀才不遇之慨。“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正是这种心境的写照。自己处于山村野外,只有“风”、“禽”作伴,但犹自“孤根独暖”,颇有点孤芳自赏的意味。又因其内怀“幽香”、外呈“素艳”,所以,他不甘于前村深雪“寂寞开无主”的境遇,而是满怀希望:明年(他年)应时而发,在望春台上独占鳌头。辞意充满着自信。

  这首诗,语言清润*淡,毫无秾艳之气,雕琢之痕。诗人突出了早梅不畏严寒、傲然独立的个性,创造了一种高远的境界,隐匿着自己的影子,含蕴十分丰富。通观全篇,首联“孤根独暖”是“早”;颔联“一枝独开”是“早”;颈联禽鸟惊奇窥视,亦是因为梅开之“早”;末联祷祝明春先发,仍然是“早”。首尾一贯,处处扣题,很有特色。(李敬一)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