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怀远》赏析合集五篇

首页 / 赏析 / |

  《望月怀远》赏析 1

  《望月怀远》

  作者: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注解】:

  1、灭烛两句:刻划相思时心神恍惚,不觉从室内走到室外。爱月灭烛,露凉披衣,

  写尽无眠。

  【韵译】:

  一轮皎洁的明月,从海上徐徐升起;

  和我一同仰望的,有远在天涯的伊。

  有情人天各一方,同怨长夜之难挨;

  孤身彻夜不成眠,辗转反侧起相思。

  灭烛欣赏明月呵,清光淡淡泻满地;

  起身披衣去闲散,忽觉露珠侵人肌,

  月光虽美难采撷,送它给远方亲人;

  不如还家睡觉,或可梦见相会佳期。

  【评析】:

  此诗乃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诗人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在天边的亲人,此时此刻正与我同望。有怀远之情的人,难免终夜相思,彻夜不眠。身居室内,灭烛望月,清光满屋,更觉可爱;披衣出户,露水沾润,月华如练,益加陶醉。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以赠远方亲人,倒不如回到室内,寻个美梦,或可期得欢娱的约会。诗的意境幽静秀丽,情感真挚。层层深入不紊,语言明快铿锵,细细品味,如尝

  橄榄,余甘无尽。“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千古佳句,意境雄浑豁达。

  《望月怀远》赏析 2

  《望月怀远》原文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望月怀远》注释

  ⑴首二句: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使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亲友,此时此刻也该是望着同一轮明月。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

  ⑵情人:多情的人,指作者自己。遥夜:长夜。怨遥夜:因离别而幽怨失眠,以至抱怨夜长。竟夕:终宵,即一整夜。

  ⑶怜:爱。滋:湿润。怜光满:爱惜满屋的月光。这里的灭烛怜光满,很显然根据上下文,这应该是个月明的时候,应该在农历十五左右。此时月光敞亮,就是在现在今天,熄掉油灯仍然感受得到月光的霞美。当一个人静静的在屋子里面享受月光,就有种“怜”的感觉,这只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受而已,读诗读人,应该理解当时诗人的心理才能读懂诗词。光满自然就是月光照射充盈的样子,满描写了一个状态,应该是月光直射到屋内。

  ⑷末两句:月光虽可爱,却不能用手抓:送给远方的亲人,只好回屋睡觉,希望得个好梦。陆机《拟明月何皎皎》:“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盈手:双手捧满之意。盈:满(指那种满荡荡的充盈的状态)。

  《望月怀远》的诗意/《望月怀远》的意思

  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这时,远在天边的亲人和我同样在望着月亮。多情的人怨恨夜太长了,在经过整整一夜后,思念之情变得更加强烈。熄灭了蜡烛,更觉得月色皎洁可爱,披衣走到屋外长久地望月,感到了深夜露水浸润的凉意。月光虽然可爱,却不能满满地捧在手里把它送给远方的亲人,倒不如回去睡觉,在梦中与亲人好好地相会。

  《望月怀远》赏析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二句寄景抒情,虚实结合,出句写景,对句由景入情。诗人用朴实而自然的语言描绘出一幅画面:一轮皎月从东海那边冉冉升起,展现出一派无限广阔壮丽的动人景象。正因明月深奥莫窥,遥远难测,就自然而然地勾起了诗中人的不尽思念。他设想,遥隔天涯的远人.此时可能也在对月相思吧。诗中人不说自己望月思念对方,而是设想对方在望月思念自己。构思奇巧,含蕴有致,生动地反衬出诗寄托的深远。诗着一“生”字,极为生动,这同张若虚“海上明月同潮生”诗句中的“生”字,有着同工异曲之妙。“天涯共此时”句,是从谢庄《月赋》中“隔千里兮共明月”化出的。这两句,由海上、明月、天涯构成雄浑阔大的意境。望月是实景,怀远是设想,诗人巧妙地把写景和抒情融合起来。写出彼此共对皓月之境,又蕴含怀远之情,也留下联想和想象的空间。首联擒题,以下诸句便由此生发开去。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二句,是说多情人怨恨着这漫漫的长夜,对月相思而彻夜不得入眠。这是对诗中人由想象而返回现实,由望月而转身就寝的矛盾心情的表述。这里写出多情人由怀远而苦思,由苦思而难眠,由难眠而怨长夜的种种连锁动作过程,也包含着有情人的主观感情色彩。这一声“怨遥夜”,包孕着多么深沉的感情!

  按律诗的要求,颔联应是工整的对偶,但此诗却采用流水对的格式,这固然说明唐代初期律诗尚无严格的要求,一定程度上仍保存着古诗的风貌,另方面此联采用流水对的形式,跟首联在内容上就显得更为密切,蝉联而下,自然流动,给人一种气韵纯厚之感。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二句,写诗中人因遥思远人,彻夜相思,灭烛之后,尤觉月华光满可爱,于是披衣步出室外,独自对月仰望凝思,不知过了多久,直到露水沾湿了衣裳方觉醒过来。这是一个因相思所苦的非痴即呆的形象。这一联貌似写赏月,实则寓写怀远幽思。月的清辉,最易引入相思,诗人神思飞跃,幻想月光能成为所思念之人的化身,身可与之相依为伴。诗人多想让这种幻想成为现实!所以“灭烛”,正是为了追随月光;“披衣”,则是为了同月华多停留些时刻,此中情景,甚有“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之意。诗写出月光的可爱,也写出诗人寄意的深远。这联属对工整,顿挫有致。句中的“怜”和“觉”两个动词用得好,使诗中人对远人思念之情得到充分表达,这是一种因望月而怀人,又因怀人而望月的情景相生写法,它勾勒出一个烛暗月明,更深露重,人单思苦,望月怀远的幽清意境。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二句。写因思念远人不得相见,故面对月华情不自禁地产生把月赠送远人的想法。晋人陆机拟古诗《明月何皎皎》有“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句,诗中的“不堪盈手赠”即由此化出。随之而来便产生寻梦之想。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痴念。但借此更衬托出诗人思念远人的深挚感情,使诗的怀远更为具体、更有含蕴。诗便在这失望和希望的交集中戛然收住,读之尤觉韵味深长。

  《望月怀远》是月夜怀人之作,情深意永,细腻入微。全诗以“望”、“怀”着眼,把“月”和“远”作为抒情对象。所以诗中处处不离明月,句句不离怀远,把月写得那么柔情,把情写得那么沉着,把月写得美丽。望月念远,相思难眠,梦中相逢,都是人世间常有的情景,诗人娓娓道来,亲切感人。《增定评注唐诗正声》引郭云:“清浑不著,又不佻薄,较杜审言《望月》更有余味。”《唐诗刊选脉会通评林》云:“通篇全以骨力胜,即‘灭烛’、‘光满’四字,正是月之神。用一‘怜’字,便含下结意,可思不可言。”

  这首诗表现的情意是沉着缠绵而不见感伤,语言是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这种风格对以后的孟浩然、王维等诗人有着深远的影响。

  《望月怀远》的作者简介

  张九龄(678---740), 又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唐玄宗开元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章事、中书令,唐代有名的贤相;举止优雅、风度不凡。自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因此一直为后世人所崇敬仰慕。

  他出生于官宦世家。少聪慧能文,弱冠参加科举考试获中进士,为秘书省校书郎、右拾遗。又登“道侔伊吕”制科,为左拾遗。他曾上书唐玄宗李隆基,主张重视地方官人选,纠正重内轻外风气;选官应重贤能,不循资历。后因与主政者不合,一度辞官返回家乡。期间,主持修筑梅关古道上的大庾岭驿道,保障了南北交通要道的畅通。唐开元六年(718)返回京城,宰相张说重其文才,称为“后出词人之冠”。开元十一年(723)被任为中书舍人。及张说罢相,因受权力斗争风波的牵连而被调往外地任官。开元十九年,玄宗召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再迁中书侍郎。由于他才学超群,风度亦甚佳,因而颇受玄宗的赞赏。开元二十一年,被任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章事(丞相),主理朝政。他建议于河南屯田,引水种稻,遂兼河南稻田使。

  其时,唐朝处在全盛时期,但却又隐伏着种种社会危机。张九龄针对社会弊端,提出以“王道”替代“霸道”的从政之道,强调保民育人,反对穷兵黩武;主张省刑罚,薄征徭,扶持农桑;坚持革新吏治,选贤择能,以德才兼备之士任为地方官吏。他的施政方针,缓解了社会矛盾,对巩固中央集权、维护“开元盛世”起了重要的作用,因而被后世誉为“开元之世清贞任宰相”的三杰之一。

  在主理朝政时敢于直言向皇帝进谏,多次规劝玄宗居安思危,整顿朝纲。玄宗的宠妃武惠妃,欲谋废太子李瑛而立己子时,命宫中官奴游说九龄,九龄叱退使者,及时据理力争,从而*息了宫廷内乱稳定了政局。而对安禄山、李林甫等奸佞所为,张九龄更痛斥其非,并竭力挫败其阴谋。

  玄宗欲以范阳(今北京)节度使张守��为相,以朔方(今宁夏灵武南)节度使牛仙客为尚书,九龄都反对,玄宗不悦,唐玄宗被李林甫的谗言所惑,玄宗遂于开元二十四年迁九龄为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罢相后不久又因他荐举的监察御史周子谅弹劾牛仙客触怒玄宗,坐“举非其人”,贬为荆州长史。

  开元二十八年(740),张九龄因病在韶州曲江逝世。初,安禄山讨奚、契丹,战败,被执送京师。九龄主张按军法处以极刑,玄宗不从。

  在他死后,曾被其预断为“必反”的安禄山卒掀起了“安史之乱”,从而导致唐朝迅速从“全盛”走向没落。唐玄宗奔蜀,因追思张九龄的卓见而痛悔不已,遣使至曲江祭九龄。

  张九龄诗歌成就颇高,独具“雅正冲淡”的神韵,写出了不少留存后世的名诗,并对岭南诗派的开创起了启迪作用。九龄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诗意超群,其《感遇》、《望月怀远》等更为千古传颂之诗。有《曲江集》二十卷传世。张九龄的诗早年词采清丽,情致深婉,为诗坛前辈张说所激赏。被贬后风格转趋朴素遒劲,是一个伟大的诗人。

  《望月怀远》赏析 3

  望月怀远

  【作者】张九龄 【朝代】唐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译文

  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

  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

  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

  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注释

  ⑴怀远:即怀念远方的亲人。

  ⑵首二句: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使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亲友,此时此刻也该是望着同一轮明月。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

  ⑶情人:译为多情的人,这里指作者自己;一说指亲人。遥夜:长夜。怨遥夜:因离别而幽怨失眠,以至抱怨夜长。竟夕:可译终宵,即一整夜。

  ⑷怜:即爱。滋:湿润。怜光满:爱惜满屋的月光。这里的灭烛怜光满,很显然根据上下文,这应该是个月明的时候,应该在农历十五左右。此时月光敞亮,就是在现在今天,熄掉油灯仍然感受得到月光的霞美。当一个人静静的在屋子里面享受月光,就有种“怜”的感觉,这只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受而已,读诗读人,应该理解当时诗人的心理才能读懂诗词。光满自然就是月光照射充盈的样子,“满”描写了一个状态,应该是月光直射到屋内。

  ⑸末两句:月华虽好但是不能相赠,不如回入梦乡觅取佳期。陆机《拟明月何皎皎》中:“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盈手:即双手捧满之意。盈:满(指那种满荡荡的充盈的状态)。

  赏析

  此诗乃望月怀思的名篇,诗中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诗人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在天边的亲人,此时此刻正与我同望。有怀远之情的人,难免终夜相思,彻夜不眠。身居室内,灭烛望月,清光满屋,更觉可爱;披衣出户,露水沾润,月华如练,益加陶醉。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以赠远方亲人,倒不如回到室内,寻个美梦,或可期得欢娱的约会。

  诗的意境幽静秀丽,情感真挚。层层深入不紊,语言明快铿锵,细细品味,如尝橄榄,余甘无尽。“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千古佳句,意境雄浑豁达。

  《望月怀远》赏析 4

《望月怀远》赏析

  《望月怀远》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作品。此诗是望月怀思的名篇。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望月怀远》赏析,一起来看一下吧。

  【原文】

  望月怀远⑴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⑵。

  情人怨遥夜⑶,竟夕起相思⑷。

  灭烛怜光满⑸,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⑹。

  【注释】

  ⑴怀远:怀念远方的亲人。

  ⑵“海上”二句: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使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亲友,此时此刻也该是望着同一轮明月。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

  ⑶情人:多情的人,指作者自己;一说指亲人。遥夜:长夜。怨遥夜:因离别而幽怨失眠,以至抱怨夜长。

  ⑷竟夕:终夜,通宵,即一整夜。《后汉书·第五伦传》:“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若是者,岂可谓无私乎?”

  ⑸怜:爱。滋:湿润。怜光满:爱惜满屋的月光。这里的灭烛怜光满,根据上下文,是个月明的时候,应该在农历十五左右。当一个人静静的在屋子里面享受月光,就有种“怜”的感觉,这只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受而已,读诗读人,应该理解当时诗人的心理才能读懂诗词。光满自然就是月光照射充盈的样子,“满”描写了一个状态,应该是月光直射到屋内。

  ⑹“不堪”二句:月华虽好但是不能相赠,不如回入梦乡觅取佳期。陆机《拟明月何皎皎》:“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盈手:双手捧满之意。盈:满(指那种满荡荡的充盈的状态)。

  【白话译文】

  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

  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

  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

  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创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张九龄在朝中任宰相。遭奸相李林甫诽谤排挤后,于开元二十四年(736)罢相。《望月怀远》这首诗应写于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遭贬荆州长史以后,同《感遇十二首》应该属于同一时期的作品。

  【赏析】

  《望月怀远》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是作者在离乡时,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而写的。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它和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明月照积雪”,谢朓的“大江流日夜”以及作者自己的“孤鸿海上来”等名句一样,看起来*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第二句“天涯共此时”,即由景入情,转入“怀远”。前乎此的有谢庄《月赋》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后乎此的有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是写月的名句,其旨意也大抵相同,但由于各人以不同的表现方法,表现在不同的体裁中,谢庄是赋,苏轼是词,张九龄是诗,相体裁衣,各极其妙。这两句把诗题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摄,却又毫不费力,仍是张九龄作古诗时浑成自然的风格。

  从月出东斗直到月落乌啼,是一段很长的时间,诗中说是“竟夕”,亦即通宵。这通宵的月色对一般人来说,可以说是漠不相关的,而远隔天涯的亲人,因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觉得长夜漫漫,故而落出一个“怨”字。三四两句,就以怨字为中心,以“情人”与“相思”呼应,以“遥夜”与“竟夕”呼应,上承起首两句,一气呵成。这两句采用流水对,自然流畅,具有古诗气韵。

  竟夕相思不能入睡,或许是怪屋里烛光太耀眼,于是灭烛,披衣步出门庭,光线还是那么明亮。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见到它那姣好圆满的光华,更难以入睡。夜已深了,气候更凉一些了,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这里的“滋”字不仅是润湿,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露滋”二字写尽了“遥夜”、“竟夕”的精神。“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两句细巧地写出了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

  相思不眠之际,没有什么可以相赠,只有满手的月光。诗人说:“这月光饱含我满腔的心意,可是又怎么赠送给你呢?还是睡罢!睡了也许能在梦中与你欢聚。”“不堪”两句,构思奇妙,意境幽清,没有深挚情感和切身体会,恐怕是写不出来的。这里诗人暗用晋陆机“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两句诗意,翻古为新,悠悠托出不尽情思。诗至此戛然而止,只觉余韵袅袅,令人回味不已。

  《望月怀远》赏析 5

  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怀远:怀念正在远方的亲人。

  生:这里是升起的意思。

  天涯共此时:天涯,天边,遥远的地方,指远方的亲人。共此时,是说自己和远在天涯的亲人,因望月而互寄相思之情。

  情人怨遥夜:情人,指怀有深厚情意的人,这是诗人自称。怨,怨恨。遥夜,长夜。

  竟夕:一整夜。

  怜光满:怜,爱。光满,指月光满屋,月色分外皎洁可爱。

  滋: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不堪盈手赠:不能把它慢慢地捧在手里送给远方的亲人。不堪,不能。盈手,满手,意即捧满手。

  还寝梦佳期:还,回到。寝,卧室。梦佳期,在梦中去得到美好的约会吧。

  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这时,远在天边的亲人和我同样在望着月亮。有思念之情的人,怨恨夜太长了,因为整整一夜里,思念之情都无法间断。熄灭了蜡烛,更觉得月色皎洁可爱,披衣走到屋外长久地望月,感到了深夜露水浸润的凉意。月光虽然可爱,却不能满满地捧在手里把它送给远方的亲人,倒不如回去睡觉,在梦中与亲人相会。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一名博物,唐代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武则天长安元年(702)中进士,官至中书侍郎同*章事,迁至中书令。他是唐玄宗朝有声誉的宰相之一,直言敢谏,曾预料到安禄山的反叛,主张早除祸患。后来受到李林甫的排挤,贬荆州长史。

  这是一首月夜怀念远方亲人的诗,这首诗表达了在明月之夜,思念远方亲人的心情。作者运用比兴手法对月抒怀,情致深婉,寄托遭谗受贬的迁谪之情思。

  起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意境雄浑、浩远、大气,堪称千古佳句。前句是在写景,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皎洁的明月;后句即景生情,是在写诗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友人,此时此刻他也和“我”同望着一轮明月。前句写“望月”,后句写“怀远”,紧扣诗题,丝毫不露痕迹。

  继而以“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直接抒发思念之情。“怨”,突出了“情人”相思程度之深;“竟夕”,极言相思之强烈,通宵都在思念。诗人思念远方的友人,以至于彻夜难眠,埋怨长夜漫漫。

  后两联“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承接上联,具体描绘了诗人彻夜难眠的情形。“灭烛怜光满”写诗人吹灭蜡烛,觉得满屋皎洁的月光更加可爱。“披衣觉露滋”写夜色已深,诗人披衣步出户外望月,觉得露水沾湿了衣襟。这两句把彻夜难眠的画面形象传神地描绘了出来。“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意思是月光虽美,可无法捧在手中送给远方的亲人,还不如回屋睡觉,在梦里与亲人团聚。寄希望于梦中,足见思念之切。这两联描绘细致,形象鲜活,情致深婉,令人深思。

  诗人从“望月”着笔,句句不离“怀远”,把“望月”和“怀远”有机结合在一起,进而抒发对远方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全篇处处写“望月”,句句不离“怀远”,把明月写得明媚、皎洁、充满柔情,把思念之情写得执着、深婉、绵绵不尽,却丝毫没有被贬之人的那种落寞、缠绵和感伤,格调健康,向上。


《望月怀远》赏析合集五篇扩展阅读


《望月怀远》赏析合集五篇(扩展1)

——张九龄《望月怀远》赏析(精选五篇)

  张九龄《望月怀远》赏析 1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看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没有月的中秋,忘了约定,一些诺言渐行渐远,在蝶变...... 一样的夜,一样的水,泛出镀水银光,是麋香般的霓虹,像极了千年寒宫里的萤光。清风里摇曳出绝美长诗,恰似当年,蓝色泪光把记忆浇得滚烫...... 幼时的自己,喜欢有月光的夜,自己家和奶奶家的的那段路,我安心的走在神秘暮雾里,路得尽头有薄如蝉翼的光亮,一端是妈妈,一端是奶奶,轻笑在手电筒的微光里......

  我追逐着自己的影子,不紧不慢得走,心情随头顶的蝴蝶结一起雀跃,抬头有月,陪着我,走走停停。

  那时的月,有我猜不出的故事,尚不懂人间的悲欢离合,一如无畏亦无惧的我...... 多少年不再走上乡间的'夜路,岁月单调如四季,妈妈和奶奶的手里始终握着一把手电筒,一次次看我出发,一次次等我归来,驱走我身前的雾霭。从时光的画扇里信步走出,已不再是那个扎着羊角辫的小丫头,越是长大,越走得如履薄冰,到底明白了,路不只是起点和终点那么简单,从千百种可能性里寻找一种存在的依据,稍有不慎差之毫厘便会失之千里,总是盯紧了凌乱脚步,忘了皓月当空是我儿时的追逐...... 这样的日子,会拥挤了码头和车站,有游子归来,披一身月华,有暖光碰弯在地上。有人站在千百年前的窗棂边,写下千古佳言,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今晚,阴云庇护的月也定是美极了的,嵌在在墨蓝色天鹅绒里,像婴儿纤尘不染的心境,逊色了湖光山色,纵使没有众人仰望,依然坦荡宁静着,让一世凡人望尘莫急。

  有些想念文字了,之于我,文字是一部心经,失去了,便会乱了经络...... 若汐红尘里,每一颗心里有纤尘也有欲|望,善美丑恶、悲悲喜喜、爱恨情仇总是并蒂而生,文字里没有丑恶,只有两种美,一种华丽,一种凄美......

  一如爱情的结局。

  心海茫茫,多想专注的做一件事,普渡一个人的生命。

  可惜,人,总是美好在记忆里;

  真正唯美的爱恋,总是那些未来得及发生的。

  迷蒙双眼,看不清三步以外的世界,就算除却万水千山,依旧不忍看进一片心田。

  任何神秘的地方,去过一次便不再神秘,哪怕是我魂牵梦绕的敦煌,徘徊在心门外,不忍惊动了一方静好。

  听爸爸说,我坚持留下的无名小苗谢了花结了紫色的小果,团团扁扁的有葡萄那么大。那片碧叶葱翠,我曾托着腮瞅着,一筹莫展。在我离开的日子里,终于有晶紫精灵恣意散落,可惜没来得及安慰一室落花,花期已化成灰...... 嘱咐爸爸好好照看,希望这些精灵果能等得长久些,最好等到北风吹,一起招呼着、陪伴着,走过一个冬。彼时的恻隐之心成全了它的绚丽,也让我的坚持变成了坚守。我想,真好,终于有一份执拗是对的......

  我滑落湖畔,你飘然山巅,

  相遇

  让我们飘上云端

  又在云端

  天涯两散

  你说我的眼里有画卷

  我担心这画卷不够长

  雨一停你就能读完......

  我飘然山巅,你滑落湖畔

  俯瞰

  你脚下寸土是我遥远思念

  分不清你的眼,

  还有湖光潋滟

  你说我眉心有曲调

  我担心这曲调不够悠长。

  跟不上你的的歌谣......

  张九龄《望月怀远》赏析 2

  又是一年中秋将至,说起中秋总离不开赏月。

  中国人对月亮总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也许是白天不懂夜的黑,也许是阴晴圆缺总是情,关于月亮的诗,其实历朝历代层出不穷。

  论诗的普及度,可能没人不会背李白的《静夜思》,论诗的名气,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就在争议的顶点。

  但是,在中秋,最能代表月亮的,却是张九龄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光看字面意思,这首诗不过就是讲月下一对情人的互相思念,之后逐渐延伸为亲人间的思念。

  现如今,每年举办的中秋晚会,主持人往往也都是以这句开场,就好像在说,不管你身在何处,不管你离开有多远,有多久,只要你还记得这首诗,我们就是一家人。

  但这更多是今人的附会,首先中秋在唐朝并不是什么重要的节日,其次诗里讲的明明白白,就是情人间的思念。

  那么问题来了,这类题材在唐朝又何止千百首,而这首《望月怀远》既没什么复杂的技巧,也没用到什么典故,明明只是一首“普通又简单”的诗,为什么会成为经典呢?

  这次,就让我们来聊聊,张九龄和《望月怀远》背后的故事。

  送礼

  公元736年,开元二十四年,八月五日千秋节,这一天正是玄宗的生日。

  文武百官,后宫嫔妃们都费尽心思为皇帝准备贺礼,这是一次表现的机会,假如能够打动圣人,加官进爵也许*在眼前。

  百官的礼物都别出心裁,不是有寓意,就是有彩头,最起码都是价值连城,宦官唱到一处,停了一下,接下去的一件是一面明镜。

  千奇百怪的礼物太多,这件又有何说法?打开一看,根本不是什么镜子,而是一套书,共五册,名曰《千秋金鉴录》,作者张九龄。

  四座都为张九龄捏一把汗,唐玄宗立即就明白了。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你张九龄是在提醒我,该反省了,好,很好,非常好。

  同年,张九龄左迁尚书右丞相,但原本知政事的职务被他一直反对的牛仙客顶替,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是明升暗降。

  737年,监察御史周子谅因乱讲吉凶之事被玄宗严惩,曾经举荐周子谅的张九龄被罢相,贬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

  远离长安的那天,天空布满阴霾,张九龄回望了长安城一眼,转身仰望天空,轻叹了一句:要变天了。

  来自岭南的宰相

  从某种程度来说,张九龄在长安的成功是不可思议的。

  张九龄来自岭南,岭南在当时是什么概念?往好了说,叫“蛮夷之地”,更形象点,那就是“鬼门关”,人称“魑魅之乡”。所以这里也是个热门被贬地点,据不完全统计,唐朝被贬岭南的大小官员高达600多人,比如后来的柳宗元、韩愈、李德裕。

  对*惯了讲究出身的长安官场来说,对张九龄有偏见是相当正常的一件事。

  然而在才华面前,没人能挡住他前进的步伐。

  张九龄从小就显露出不凡的才华,7岁就能写文章,13岁上书广州刺史王方庆,王方庆看了他的文章后,感叹道:“此子必能致远!”

  不止王方庆看好他,曾经有一位被贬官员路过韶州,看过张九龄的文章,惊为天人,给出的评价是:

  “有如轻缣素练,能济时适用。”

  并预言此子“后出词人之冠”。说张九龄日后可以成为文坛领袖,这个评价很高,而给出这个评价的,正是当时的“文坛领袖”,日后成为宰相的张说。

  但张九龄心中的目标比这大得多,这源于他的家族。

  虽然身处岭南,但他的家世却不简单。

  伦敦大英博物馆里有一幅中国画,是镇馆之宝之一,这幅画名为《女史箴图》。

  画由十二个小故事组成,讲述的是古代宫廷仕女的“模范”故事,作者是东晋的顾恺之,然而画的内容来自西晋广武侯张华的一篇骈文《女史箴》。

  张华所处的时代,正是西晋历史最混乱的时代,后宫、宦官、皇族都不省心,尤其是皇后贾南风,把持朝政,秽乱后宫。

  张华写这篇《女史箴》就是为了规劝贾南风,但很明显,效果不佳,否则也不会发生之后的“八王之乱”。但我想说的是,所谓“文死谏,武死战”,这就是中国历代“士大夫”的风度和精神。

  张华是这样,他的后人张九龄也是这样。

  武后长安二年,张九龄进京参加科举,据记载:

  “考功员外郎沈佺期尤所激扬,一举高第。”

  沈佺期当时也是诗名远扬,和另一位诗人宋之问,号称“沈宋”。

  可之后沈佺期被指任考功郎期间受贿,贬官岭南,人们就联想到他主持的考试有猫腻,否则一个穷乡僻壤来的土包子张九龄为何能中进士?

  于是武则天让当时的中书令李峤负责重考,李峤也以文辞出名,当时和苏味道、杜审言、崔融合称“文章四友”。

  而在李峤阅卷下,张九龄再次高中。

  根据唐代科举制度,中了进士之后还要通过吏部考试才能做官,而只要是考试,张九龄就没有不通过的。

  就这样一路“过关斩将”,这一年,张九龄进了门下省,成了左拾遗,他的官场生涯正式开启。

  公元733年,55岁的张九龄终于成为了大唐的宰相。

  在宰相位置上坐了3年,到如今被贬官,张九龄在想,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君臣典范

  公元708年,还是太子的李隆基主持道侔伊吕科考试,亲自策问。座下都是通过层层选拔,来自各州最优秀的人才。李隆基希望从这些人里,找到未来的可用之人。

  这是张九龄和唐玄宗的第一次相遇,此时这二位年纪相仿的年轻人可能都不会想到,彼此会成为一代君臣的典范。

  后世对张九龄的认识,多在于他的“风度”。

  张九龄上朝时气质不同于旁人,唐玄宗看到总是眼前一亮,于是对身边人说:“每见九龄,令人精神顿生。”

  后来张九龄被贬,遇到有人推荐,玄宗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

  张九龄是韶州曲江人,因此也被称为“曲江风度”,至今韶关还有条路就叫“风度路”。

  相比风度,张九龄的文采更为玄宗赏识,有的制诰,玄宗不满意,让张九龄改写,才能满意。为此,玄宗夸奖说:

  “九龄文章独步本朝,联日夜师之,不得其一二,真文场元帅也!”

  两人的“蜜月期”本可以更长,但有人看不下去,他就是李林甫。

  在后人的记载中,许多人认为,唐朝的衰败,就是出了个奸臣李林甫,假如没有李林甫,唐朝还能延续盛世。

  这话说对一半。

  李林甫一直不受张九龄待见,在张九龄看来,李林甫就是典型的不学无术,这不是张九龄的偏见。

  李林甫年轻的时候和时任宰相源乾曜的儿子源洁打得火热,时机成熟,李林甫就托源洁走走路子,弄个司门郎中的职务,源洁也够意思,去找父亲托关系。结果源乾曜一口拒绝,还甩了一句很不客气的话:

  “郎官必须由品行端正、有才能、有声望的人担任,哥奴(李林甫小名)岂是做郎官的料。”

  但就是这样的李林甫,成为了玄宗一朝任职时间最长的宰相。

  李林甫是奸臣,那肯定没跑的,但很奇怪,往往在盛世皇帝身边最容易出奸臣,北宋清明上河图的时候出了个秦桧,清朝康乾盛世,出了个和珅。

  皇帝不知道他们贪?不知道他们干了什么事?

  都知道,即使如此,仍然重用这些奸臣,为什么?因为他们能干而且听话。

  李林甫的办事能力从一些小事上就能体现。

  公元736年10月,此时玄宗朝廷在东都洛阳,本打算来年春天回长安,不知为何,洛阳宫里突然闹鬼,搞得人心惶惶,于是玄宗就准备提前回西京。

  于是他就找张九龄商量,想早日动身,没想到遭到严词拒绝。理由是会影响当地农民正常秋收,这不是扰民嘛,应该到冬闲时候再走。

  张九龄的想法完全是为民着想,无可厚非,玄宗也不好反驳,但皇帝每天晚上提心吊胆,睡不好觉,也是事实。

  这些都被李林甫看在眼里,等散了朝,李林甫就对玄宗说,“长安、洛阳,陛下东西宫耳,往来行幸,何更择时!”

  玄宗一听是这个理,但沿途百姓农收?

  这事好办,只要免了沿途百姓今年冬天的税收,百姓叫好还来不及呢。

  你看这事办的,皇帝开心,老百姓更开心,双赢。

  张九龄是被李林甫扳倒的,这是明面上的事情,但张九龄真正被罢相的原因,不在于李林甫,而是他背后的圣人,唐玄宗。

  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李林甫拜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成为宰相。

  这时候的唐玄宗已经在龙床上坐了24年,这24年,他开创了一个名为“开元”的盛世。

  到开元二十年,全国有民户786万,人口4543万,比唐初户口增加一倍多,国土面积更是达1076万*方公里,疆域辽阔。

  开元年间,更是名相辈出,比如姚崇、宋璟、张说。

  但所有这些励精图治的背后,都是唐玄宗牺牲个人安逸来换取。圣人好当吗?不好当,当一个贤明的圣人,更是难上加难。

  稍微想偷点懒,要被宰相指责,稍微想给皇亲国戚开个后门,一堆人要跳出来上书,甚至当面和皇帝驳斥,就差把口水溅到皇帝脸上。

  没有天下百姓的幸福,又怎么有大唐盛世的根基,理是这个理,玄宗明白,所以他要克制克制再克制,就这样克制了20年,突然来了个会嘘寒问暖的宰相,事事为圣人考虑。

  这样的人是否得提防,玄宗开始也小着心。但李林甫办事水*实在是高,皇帝要做一件事,到别人那里就是行或者不行,到李林甫这里,行也是行,不行也得行,而且还能处理的.四*八稳,妥妥帖帖,让那些说不行的人也无话可说。

  后宫宦官、六宫嫔妃、李林甫全都搞定了,玄宗一开口,李林甫总能第一时间给出三套解决方案,换现在,多少老板就盼望着,手底下有这么个员工。

  我们回头来看,这是标准的“捧杀”,大唐就败在李林甫这里。但扪心自问,换到自己身上,苦哈哈创业,一根弦崩了20年,终于迎来成功,财务早已自由,公司业务蒸蒸日上,能不能放松放松,快乐快乐?

  这道理,李林甫懂,但张九龄不懂。

  望月怀远

  荆州城外,江边长亭,秋风吹过,天气渐凉,桌上摆着一壶酒。

  张九龄站在亭内,望着江水,身边是他的学生,姓孟,字浩然。

  只见孟浩然拿起酒壶,给张九龄倒了一杯,给自己倒了一杯,还没等张九龄说话,自顾自干了一杯。

  张九龄摇摇头,心想,这小子还是那么不懂人情世故,转念一想,自己又何尝不是。

  这又有什么办法,心中那一杆秤,歪了,走路总是难受。

  这是张九龄第三次被贬,同僚下属们都说,左迁是常事,早晚圣人会召您回去。

  可张九龄心里明白,到头了。

  张九龄第一次被贬是主动要求调动岗位,刚当官那会,他和时任宰相姚崇在人事选拔上观点不和,颇不受待见,与其在京师耗着,不如回岭南,为家乡干点实事。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这就有了开凿大庾岭路,也就是最早的“京广线”,可谓造福一方。

  第二次被贬,玄宗泰山封禅,当时只要参加典礼的官员都可以加官进爵,时任宰相张说负责参会名单,从中收了不少贿赂。后被发现,因此被罢相,而张说和张九龄关系不浅,于是张九龄被牵连,也被贬官。

  但说到底,前二次都不是张九龄自己的问题,而这次被贬,则是张九龄的一次“完败”。

  一直以来,唐玄宗在张九龄心中,都是圣明君主的形象,能虚心纳谏,能体恤百姓。所谓“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千百年来,良臣遇上明君,共同开创基业,是一代代读书人的毕生追求。

  这样的好时候,张九龄赶上过,可不知什么时候,圣人变了,变得陌生,变得世俗起来。为此,张九龄不是没发过牢骚。

  在他的一首感遇诗里这样写过: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这首诗看起来都是讲花木,春天的兰花,秋天的桂花,四时之花,各有本心,不会因为美人来了就竞相开放,也不会因为无人来就不开。

  《唐诗三百首》将此诗放在开篇,不是没有道理的,中国人的文化里历来都讲究含蓄,有的是不得不含蓄,例如历朝历代的史官们,有的是故意要含蓄,咏物言志,爆发力反而更强。

  张九龄不是第一个这样做的人,但他却掀起了一个时代的浪潮,诗的盛唐。

  这一切的开端都源于这首《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张九龄站在江边,抬头望着天上的月亮,这是第几个月亮呢?传说里,天上并不是同一个月亮,每一天都是月生月灭,新的一天就有新的月亮出生。

  此时此刻,明月当空,这正是人生最高光的时刻,是他还在做宰相的日子,每天上朝前,他都要穿戴整齐,精神饱满地上朝,一路上是月光伴随着他,送他入宫,见他的君王。

  月亮一直见证着,从长安到荆州,从相守到别离。

  接下去,他突然写一个人,写一个人的思念。许多解读里提到,这是对远隔天涯亲人或是情人的思念,这当然没错,但我觉得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

  此时的张九龄已经年过六十,古人说,年过七十古来稀,况且李林甫的势力已经在朝廷根深蒂固,他明白,他已经没有以后了。

  但在这样一个夜晚,突然涌起一股“相思”的感觉。说是相思,不如说是担心,即使分开了,却还是会担心你过的好不好。如果是另一名更有才华的人代替了自己,那根本用不着担心,可现在,张九龄听到看到的,都是歌舞升*,远在皇宫里的圣人是否还能听到世间的声音?

  可是自己已经无力挽回,一股巨大的失落涌上心头,多想又有什么用呢?张九龄想把烛光熄灭,忘了吧,可是月光又迅速把整个空间填满,江边的风裹挟着水面的雾气,阵阵凉意仿佛在提醒他,过去上朝时的那些日日夜夜。

  不论何时,分手总是一件难以面对的事情,尤其是遭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有人会埋怨,有人会痛哭,有人会走向崩溃,但时间会治愈一切。

  现在快要到月落的时候了,这个新生的月亮即将迎来自己的终结,一如张九龄的人生。

  过去的一切,成功也好,失败也好,得意也好,失意也好,到这一刻都不谈了,最终的最终,就汇成这一句。

  今夜月色真美啊。

  可是,他还有一丝放不下,难道就看着这个时代走向崩溃吗?不,或许自己还能做点什么。

  于是他写下了这首《望月怀远》,他站在文坛的顶峰,向天下所有的读书人呐喊。

  读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是做官?是名誉?是财富?不,所有的一切都将不可避免地走向庸俗,到那个时刻,我们就是最后的防线,来吧,敢不敢一辈子都贯彻文人的“忠义”,来吧,时代在呼唤你们!

  这是张九龄为圣人做的最后一件事,做完这些,他微笑着进入了梦乡。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叛军兵临城下,玄宗不得不离开长安,逃往四川。在入蜀的路上,玄宗听到马车的铃铛声,突然说了句,我想九龄了。

  张九龄《望月怀远》赏析 3

  望月怀远

  作者: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重点字词解析】

  ①天涯:极远的地方。此二句意:这时远在天涯的情人,一定和我一样在望月。②情人;有情之人;遥夜:长夜。③竞夕:整夜。④此二句意指:爱月灭灯,露凉披衣,写尽无眠。怜:爱}滋:生。⑤不堪:不能;盈手:满手,意即捧。⑥梦佳期:在梦中得到相会的佳期。

  【赏析鉴赏】

  这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从月亮在海上升起勾起两地相思之苦,竞步难眠,又觉得还是只有在睡梦中才能相见,描绘出了深深的怀远之情。

  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看起来*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第二句天涯共此时,即由景A情.转入怀远。前乎此的有谢庄《月赋》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后乎此的有苏轼《水调歌头》词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都是写月的名句,其旨意也大抵相同,但由于各人以不同的表现方法,表现在不同的体裁中,谢庄是赋,苏轼是词,张九龄是诗,相体裁衣,各极其妙。这两句把诗题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摄,却叉毫不费力,仍是张九龄作古诗时浑成自然的风格。

  从月出东斗直到月落乌啼,是一段很长的时间,诗中说是竞夕,亦即通宵。这通宵的月色对一般人来说,可以说是漠不相关的,而远隔天涯的一对情人,因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觉得长夜漫漫,故而落出一个怨字。三、四两句,就以怨字为中心,以情人与相思呼应,以遥夜与竞夕呼应,上承起首两句,一气呵成。这两句采用流水对,自然流畅,具有古诗气韵。 竟夕相思不能人睡,怪谁呢?是屋里烛光太耀眼吗?于是灭烛,披衣步出门庭,光线还是那么明亮。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见到它那姣好圆满的光华,更难以入睡。夜已深了,气候更凉一些了,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这里的滋字不仅是润湿,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露滋二字写尽了遥夜竟夕的精神。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两句细巧地写出了深夜对月不眠的宴情实景。 相思不眠之际,有什么可以相赠呢?一无所有,只有满手的月光。这月光饱含我满腔的心意,可是又怎么赠送给你呢,还是睡罢!睡了也许能在梦中与你欢聚。不堪两句,构思奇妙,意境幽清,没有深挚情感和切身体会,恐怕是写不出来的。诗人暗用陆机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两句诗意,翻古为新,悠悠托出不尽情思。诗至此戛然而上,只觉余韵袅袅,令人回昧不已。

  张九龄《望月怀远》赏析 4

  又是一年中秋将至,说起中秋总离不开赏月。

  中国人对月亮总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也许是白天不懂夜的黑,也许是阴晴圆缺总是情,关于月亮的诗,其实历朝历代层出不穷。

  论诗的普及度,可能没人不会背李白的《静夜思》,论诗的名气,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就在争议的顶点。

  但是,在中秋,最能代表月亮的,却是张九龄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光看字面意思,这首诗不过就是讲月下一对情人的互相思念,之后逐渐延伸为亲人间的思念。

  现如今,每年举办的中秋晚会,主持人往往也都是以这句开场,就好像在说,不管你身在何处,不管你离开有多远,有多久,只要你还记得这首诗,我们就是一家人。

  但这更多是今人的附会,首先中秋在唐朝并不是什么重要的节日,其次诗里讲的明明白白,就是情人间的思念。

  那么问题来了,这类题材在唐朝又何止千百首,而这首《望月怀远》既没什么复杂的技巧,也没用到什么典故,明明只是一首“普通又简单”的诗,为什么会成为经典呢?

  这次,就让我们来聊聊,张九龄和《望月怀远》背后的故事。

  送礼

  公元736年,开元二十四年,八月五日千秋节,这一天正是玄宗的生日。

  文武百官,后宫嫔妃们都费尽心思为皇帝准备贺礼,这是一次表现的机会,假如能够打动圣人,加官进爵也许*在眼前。

  百官的礼物都别出心裁,不是有寓意,就是有彩头,最起码都是价值连城,宦官唱到一处,停了一下,接下去的一件是一面明镜。

  千奇百怪的礼物太多,这件又有何说法?打开一看,根本不是什么镜子,而是一套书,共五册,名曰《千秋金鉴录》,作者张九龄。

  四座都为张九龄捏一把汗,唐玄宗立即就明白了。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你张九龄是在提醒我,该反省了,好,很好,非常好。

  同年,张九龄左迁尚书右丞相,但原本知政事的职务被他一直反对的牛仙客顶替,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是明升暗降。

  737年,监察御史周子谅因乱讲吉凶之事被玄宗严惩,曾经举荐周子谅的张九龄被罢相,贬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

  远离长安的那天,天空布满阴霾,张九龄回望了长安城一眼,转身仰望天空,轻叹了一句:要变天了。

  来自岭南的宰相

  从某种程度来说,张九龄在长安的成功是不可思议的。

  张九龄来自岭南,岭南在当时是什么概念?往好了说,叫“蛮夷之地”,更形象点,那就是“鬼门关”,人称“魑魅之乡”。所以这里也是个热门被贬地点,据不完全统计,唐朝被贬岭南的大小官员高达600多人,比如后来的柳宗元、韩愈、李德裕。

  对*惯了讲究出身的长安官场来说,对张九龄有偏见是相当正常的一件事。

  然而在才华面前,没人能挡住他前进的步伐。

  张九龄从小就显露出不凡的才华,7岁就能写文章,13岁上书广州刺史王方庆,王方庆看了他的文章后,感叹道:“此子必能致远!”

  不止王方庆看好他,曾经有一位被贬官员路过韶州,看过张九龄的`文章,惊为天人,给出的评价是:

  “有如轻缣素练,能济时适用。”

  并预言此子“后出词人之冠”。说张九龄日后可以成为文坛领袖,这个评价很高,而给出这个评价的,正是当时的“文坛领袖”,日后成为宰相的张说。

  但张九龄心中的目标比这大得多,这源于他的家族。

  虽然身处岭南,但他的家世却不简单。

  伦敦大英博物馆里有一幅中国画,是镇馆之宝之一,这幅画名为《女史箴图》。

  画由十二个小故事组成,讲述的是古代宫廷仕女的“模范”故事,作者是东晋的顾恺之,然而画的内容来自西晋广武侯张华的一篇骈文《女史箴》。

  张华所处的时代,正是西晋历史最混乱的时代,后宫、宦官、皇族都不省心,尤其是皇后贾南风,把持朝政,秽乱后宫。

  张华写这篇《女史箴》就是为了规劝贾南风,但很明显,效果不佳,否则也不会发生之后的“八王之乱”。但我想说的是,所谓“文死谏,武死战”,这就是中国历代“士大夫”的风度和精神。

  张华是这样,他的后人张九龄也是这样。

  武后长安二年,张九龄进京参加科举,据记载:

  “考功员外郎沈佺期尤所激扬,一举高第。”

  沈佺期当时也是诗名远扬,和另一位诗人宋之问,号称“沈宋”。

  可之后沈佺期被指任考功郎期间受贿,贬官岭南,人们就联想到他主持的考试有猫腻,否则一个穷乡僻壤来的土包子张九龄为何能中进士?

  于是武则天让当时的中书令李峤负责重考,李峤也以文辞出名,当时和苏味道、杜审言、崔融合称“文章四友”。

  而在李峤阅卷下,张九龄再次高中。

  根据唐代科举制度,中了进士之后还要通过吏部考试才能做官,而只要是考试,张九龄就没有不通过的。

  就这样一路“过关斩将”,这一年,张九龄进了门下省,成了左拾遗,他的官场生涯正式开启。

  公元733年,55岁的张九龄终于成为了大唐的宰相。

  在宰相位置上坐了3年,到如今被贬官,张九龄在想,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君臣典范

  公元708年,还是太子的李隆基主持道侔伊吕科考试,亲自策问。座下都是通过层层选拔,来自各州最优秀的人才。李隆基希望从这些人里,找到未来的可用之人。

  这是张九龄和唐玄宗的第一次相遇,此时这二位年纪相仿的年轻人可能都不会想到,彼此会成为一代君臣的典范。

  后世对张九龄的认识,多在于他的“风度”。

  张九龄上朝时气质不同于旁人,唐玄宗看到总是眼前一亮,于是对身边人说:“每见九龄,令人精神顿生。”

  后来张九龄被贬,遇到有人推荐,玄宗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

  张九龄是韶州曲江人,因此也被称为“曲江风度”,至今韶关还有条路就叫“风度路”。

  相比风度,张九龄的文采更为玄宗赏识,有的制诰,玄宗不满意,让张九龄改写,才能满意。为此,玄宗夸奖说:

  “九龄文章独步本朝,联日夜师之,不得其一二,真文场元帅也!”

  两人的“蜜月期”本可以更长,但有人看不下去,他就是李林甫。

  在后人的记载中,许多人认为,唐朝的衰败,就是出了个奸臣李林甫,假如没有李林甫,唐朝还能延续盛世。

  这话说对一半。

  李林甫一直不受张九龄待见,在张九龄看来,李林甫就是典型的不学无术,这不是张九龄的偏见。

  李林甫年轻的时候和时任宰相源乾曜的儿子源洁打得火热,时机成熟,李林甫就托源洁走走路子,弄个司门郎中的职务,源洁也够意思,去找父亲托关系。结果源乾曜一口拒绝,还甩了一句很不客气的话:

  “郎官必须由品行端正、有才能、有声望的人担任,哥奴(李林甫小名)岂是做郎官的料。”

  但就是这样的李林甫,成为了玄宗一朝任职时间最长的宰相。

  李林甫是奸臣,那肯定没跑的,但很奇怪,往往在盛世皇帝身边最容易出奸臣,北宋清明上河图的时候出了个秦桧,清朝康乾盛世,出了个和珅。

  皇帝不知道他们贪?不知道他们干了什么事?

  都知道,即使如此,仍然重用这些奸臣,为什么?因为他们能干而且听话。

  李林甫的办事能力从一些小事上就能体现。

  公元736年10月,此时玄宗朝廷在东都洛阳,本打算来年春天回长安,不知为何,洛阳宫里突然闹鬼,搞得人心惶惶,于是玄宗就准备提前回西京。

  于是他就找张九龄商量,想早日动身,没想到遭到严词拒绝。理由是会影响当地农民正常秋收,这不是扰民嘛,应该到冬闲时候再走。

  张九龄的想法完全是为民着想,无可厚非,玄宗也不好反驳,但皇帝每天晚上提心吊胆,睡不好觉,也是事实。

  这些都被李林甫看在眼里,等散了朝,李林甫就对玄宗说,“长安、洛阳,陛下东西宫耳,往来行幸,何更择时!”

  玄宗一听是这个理,但沿途百姓农收?

  这事好办,只要免了沿途百姓今年冬天的税收,百姓叫好还来不及呢。

  你看这事办的,皇帝开心,老百姓更开心,双赢。

  张九龄是被李林甫扳倒的,这是明面上的事情,但张九龄真正被罢相的原因,不在于李林甫,而是他背后的圣人,唐玄宗。

  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李林甫拜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成为宰相。

  这时候的唐玄宗已经在龙床上坐了24年,这24年,他开创了一个名为“开元”的盛世。

  到开元二十年,全国有民户786万,人口4543万,比唐初户口增加一倍多,国土面积更是达1076万*方公里,疆域辽阔。

  开元年间,更是名相辈出,比如姚崇、宋璟、张说。

  但所有这些励精图治的背后,都是唐玄宗牺牲个人安逸来换取。圣人好当吗?不好当,当一个贤明的圣人,更是难上加难。

  稍微想偷点懒,要被宰相指责,稍微想给皇亲国戚开个后门,一堆人要跳出来上书,甚至当面和皇帝驳斥,就差把口水溅到皇帝脸上。

  没有天下百姓的幸福,又怎么有大唐盛世的根基,理是这个理,玄宗明白,所以他要克制克制再克制,就这样克制了20年,突然来了个会嘘寒问暖的宰相,事事为圣人考虑。

  这样的人是否得提防,玄宗开始也小着心。但李林甫办事水*实在是高,皇帝要做一件事,到别人那里就是行或者不行,到李林甫这里,行也是行,不行也得行,而且还能处理的四*八稳,妥妥帖帖,让那些说不行的人也无话可说。

  后宫宦官、六宫嫔妃、李林甫全都搞定了,玄宗一开口,李林甫总能第一时间给出三套解决方案,换现在,多少老板就盼望着,手底下有这么个员工。

  我们回头来看,这是标准的“捧杀”,大唐就败在李林甫这里。但扪心自问,换到自己身上,苦哈哈创业,一根弦崩了20年,终于迎来成功,财务早已自由,公司业务蒸蒸日上,能不能放松放松,快乐快乐?

  这道理,李林甫懂,但张九龄不懂。

  望月怀远

  荆州城外,江边长亭,秋风吹过,天气渐凉,桌上摆着一壶酒。

  张九龄站在亭内,望着江水,身边是他的学生,姓孟,字浩然。

  只见孟浩然拿起酒壶,给张九龄倒了一杯,给自己倒了一杯,还没等张九龄说话,自顾自干了一杯。

  张九龄摇摇头,心想,这小子还是那么不懂人情世故,转念一想,自己又何尝不是。

  这又有什么办法,心中那一杆秤,歪了,走路总是难受。

  这是张九龄第三次被贬,同僚下属们都说,左迁是常事,早晚圣人会召您回去。

  可张九龄心里明白,到头了。

  张九龄第一次被贬是主动要求调动岗位,刚当官那会,他和时任宰相姚崇在人事选拔上观点不和,颇不受待见,与其在京师耗着,不如回岭南,为家乡干点实事。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这就有了开凿大庾岭路,也就是最早的“京广线”,可谓造福一方。

  第二次被贬,玄宗泰山封禅,当时只要参加典礼的官员都可以加官进爵,时任宰相张说负责参会名单,从中收了不少贿赂。后被发现,因此被罢相,而张说和张九龄关系不浅,于是张九龄被牵连,也被贬官。

  但说到底,前二次都不是张九龄自己的问题,而这次被贬,则是张九龄的一次“完败”。

  一直以来,唐玄宗在张九龄心中,都是圣明君主的形象,能虚心纳谏,能体恤百姓。所谓“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千百年来,良臣遇上明君,共同开创基业,是一代代读书人的毕生追求。

  这样的好时候,张九龄赶上过,可不知什么时候,圣人变了,变得陌生,变得世俗起来。为此,张九龄不是没发过牢骚。

  在他的一首感遇诗里这样写过: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这首诗看起来都是讲花木,春天的兰花,秋天的桂花,四时之花,各有本心,不会因为美人来了就竞相开放,也不会因为无人来就不开。

  《唐诗三百首》将此诗放在开篇,不是没有道理的,中国人的文化里历来都讲究含蓄,有的是不得不含蓄,例如历朝历代的史官们,有的是故意要含蓄,咏物言志,爆发力反而更强。

  张九龄不是第一个这样做的人,但他却掀起了一个时代的浪潮,诗的盛唐。

  这一切的开端都源于这首《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张九龄站在江边,抬头望着天上的月亮,这是第几个月亮呢?传说里,天上并不是同一个月亮,每一天都是月生月灭,新的一天就有新的月亮出生。

  此时此刻,明月当空,这正是人生最高光的时刻,是他还在做宰相的日子,每天上朝前,他都要穿戴整齐,精神饱满地上朝,一路上是月光伴随着他,送他入宫,见他的君王。

  月亮一直见证着,从长安到荆州,从相守到别离。

  接下去,他突然写一个人,写一个人的思念。许多解读里提到,这是对远隔天涯亲人或是情人的思念,这当然没错,但我觉得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

  此时的张九龄已经年过六十,古人说,年过七十古来稀,况且李林甫的势力已经在朝廷根深蒂固,他明白,他已经没有以后了。

  但在这样一个夜晚,突然涌起一股“相思”的感觉。说是相思,不如说是担心,即使分开了,却还是会担心你过的好不好。如果是另一名更有才华的人代替了自己,那根本用不着担心,可现在,张九龄听到看到的,都是歌舞升*,远在皇宫里的圣人是否还能听到世间的声音?

  可是自己已经无力挽回,一股巨大的失落涌上心头,多想又有什么用呢?张九龄想把烛光熄灭,忘了吧,可是月光又迅速把整个空间填满,江边的风裹挟着水面的雾气,阵阵凉意仿佛在提醒他,过去上朝时的那些日日夜夜。

  不论何时,分手总是一件难以面对的事情,尤其是遭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有人会埋怨,有人会痛哭,有人会走向崩溃,但时间会治愈一切。

  现在快要到月落的时候了,这个新生的月亮即将迎来自己的终结,一如张九龄的人生。

  过去的一切,成功也好,失败也好,得意也好,失意也好,到这一刻都不谈了,最终的最终,就汇成这一句。

  今夜月色真美啊。

  可是,他还有一丝放不下,难道就看着这个时代走向崩溃吗?不,或许自己还能做点什么。

  于是他写下了这首《望月怀远》,他站在文坛的顶峰,向天下所有的读书人呐喊。

  读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是做官?是名誉?是财富?不,所有的一切都将不可避免地走向庸俗,到那个时刻,我们就是最后的防线,来吧,敢不敢一辈子都贯彻文人的“忠义”,来吧,时代在呼唤你们!

  这是张九龄为圣人做的最后一件事,做完这些,他微笑着进入了梦乡。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叛军兵临城下,玄宗不得不离开长安,逃往四川。在入蜀的路上,玄宗听到马车的铃铛声,突然说了句,我想九龄了。

  张九龄《望月怀远》赏析 5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看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没有月的中秋,忘了约定,一些诺言渐行渐远,在蝶变...... 一样的夜,一样的水,泛出镀水银光,是麋香般的霓虹,像极了千年寒宫里的萤光。清风里摇曳出绝美长诗,恰似当年,蓝色泪光把记忆浇得滚烫...... 幼时的自己,喜欢有月光的夜,自己家和奶奶家的的那段路,我安心的走在神秘暮雾里,路得尽头有薄如蝉翼的光亮,一端是妈妈,一端是奶奶,轻笑在手电筒的微光里......

  我追逐着自己的影子,不紧不慢得走,心情随头顶的蝴蝶结一起雀跃,抬头有月,陪着我,走走停停。

  那时的月,有我猜不出的故事,尚不懂人间的悲欢离合,一如无畏亦无惧的我...... 多少年不再走上乡间的夜路,岁月单调如四季,妈妈和奶奶的手里始终握着一把手电筒,一次次看我出发,一次次等我归来,驱走我身前的雾霭。从时光的画扇里信步走出,已不再是那个扎着羊角辫的小丫头,越是长大,越走得如履薄冰,到底明白了,路不只是起点和终点那么简单,从千百种可能性里寻找一种存在的依据,稍有不慎差之毫厘便会失之千里,总是盯紧了凌乱脚步,忘了皓月当空是我儿时的追逐...... 这样的日子,会拥挤了码头和车站,有游子归来,披一身月华,有暖光碰弯在地上。有人站在千百年前的窗棂边,写下千古佳言,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今晚,阴云庇护的月也定是美极了的,嵌在在墨蓝色天鹅绒里,像婴儿纤尘不染的心境,逊色了湖光山色,纵使没有众人仰望,依然坦荡宁静着,让一世凡人望尘莫急。

  有些想念文字了,之于我,文字是一部心经,失去了,便会乱了经络...... 若汐红尘里,每一颗心里有纤尘也有欲|望,善美丑恶、悲悲喜喜、爱恨情仇总是并蒂而生,文字里没有丑恶,只有两种美,一种华丽,一种凄美......

  一如爱情的结局。

  心海茫茫,多想专注的做一件事,普渡一个人的生命。

  可惜,人,总是美好在记忆里;

  真正唯美的爱恋,总是那些未来得及发生的。

  迷蒙双眼,看不清三步以外的世界,就算除却万水千山,依旧不忍看进一片心田。

  任何神秘的地方,去过一次便不再神秘,哪怕是我魂牵梦绕的敦煌,徘徊在心门外,不忍惊动了一方静好。

  听爸爸说,我坚持留下的无名小苗谢了花结了紫色的小果,团团扁扁的有葡萄那么大。那片碧叶葱翠,我曾托着腮瞅着,一筹莫展。在我离开的日子里,终于有晶紫精灵恣意散落,可惜没来得及安慰一室落花,花期已化成灰...... 嘱咐爸爸好好照看,希望这些精灵果能等得长久些,最好等到北风吹,一起招呼着、陪伴着,走过一个冬。彼时的恻隐之心成全了它的绚丽,也让我的坚持变成了坚守。我想,真好,终于有一份执拗是对的......

  我滑落湖畔,你飘然山巅,

  相遇

  让我们飘上云端

  又在云端

  天涯两散

  你说我的眼里有画卷

  我担心这画卷不够长

  雨一停你就能读完......

  我飘然山巅,你滑落湖畔

  俯瞰

  你脚下寸土是我遥远思念

  分不清你的眼,

  还有湖光潋滟

  你说我眉心有曲调

  我担心这曲调不够悠长。

  跟不上你的的歌谣......


《望月怀远》赏析合集五篇(扩展2)

——望月怀远赏析通用五篇

  望月怀远赏析 1

  出自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

  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颔联: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颈联: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尾联: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赏析《望月怀远》是作者在离乡时,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及妻子而写的。

  古人对月,有着深厚的感情,联想非常丰富。望月怀人,常常成为古诗词中的题材,但像张九龄写得如此幽清淡远,深情绵邈,却不多见。诗是通过主人公望月时思潮起伏的描写,来表达诗人对远方之人殷切怀念的情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二句寄景抒情,出句写景,对句由景入情。诗人用朴实而自然的语言描绘出一幅画面:一轮皎月从东海那边冉冉升起,展现出一派无限广阔壮丽的动人景象。正因明月深奥莫窥,遥远难测,就自然而然地勾起了诗中人的不尽思念。他设想,遥隔天涯的远人.此时可能也在对月相思吧。诗中人不说自己望月思念对方,而是设想对方在望月思念自己。构思奇巧,含蕴有致,生动地反衬出诗寄托的深远。诗着一“生”字,极为生动,这同张若虚“海上明月同潮生”诗句中的“生”字,有着同工异曲之妙。“天涯共此时”句,是从谢庄《月赋》中“隔千里兮共明月”化出的。这两句,由海上、明月、天涯构成雄浑阔大的意境。望月是实景,怀远是设想,诗人巧妙地把写景和抒情融合起来。写出彼此共对皓月之境,又蕴含怀远之情,也留下联想和想象的空间。首联擒题,以下诸句便由此生发开去。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二句,是说多情人怨恨着这漫漫的长夜,对月相思而彻夜不得入眠。这是对诗中人由想象而返回现实,由望月而转身就寝的矛盾心情的表述。这里写出多情人由怀远而苦思,由苦思而难眠,由难眠而怨长夜的种种连锁动作过程,也包含着有情人的主观感情色彩。这一声“怨遥夜”,包孕着多么深沉的感情!

  按律诗的要求,颔联应是工整的对偶,但此诗却采用流水对的格式,这固然说明唐代初期律诗尚无严格的要求,一定程度上仍保存着古诗的风貌,另方面此联采用流水对的形式,跟首联在内容上就显得更为密切,蝉联而下,自然流动,给人一种气韵纯厚之感。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二句,写诗中人因遥思远人,彻夜相思,灭烛之后,尤觉月华光满可爱,于是披衣步出室外,独自对月仰望凝思,不知过了多久,直到露水沾湿了衣裳方觉醒过来。这是一个因相思所苦的非痴即呆的形象。这一联貌似写赏月,实则寓写怀远幽思。月的清辉,最易引入相思,诗人神思飞跃,幻想月光能成为所思念之人的化身,身可与之相依为伴。诗人多想让这种幻想成为现实!所以“灭烛”,正是为了追随月光;“披衣”,则是为了同月华多停留些时刻,此中情景,甚有“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之意。诗写出月光的可爱,也写出诗人寄意的深远。这联属对工整,顿挫有致。句中的“怜”和“觉”两个动词用得好,使诗中人对远人思念之情得到充分表达,这是一种因望月而怀人,又因怀人而望月的情景相生写法,它勾勒出一个烛暗月明,更深露重。人单思苦,望月怀远的幽清意境。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二句。写因思念远人不得相见,故面对月华情不自禁地产生把月赠送远人的'想法。晋人陆机拟古诗《明月何皎皎》有“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句,诗中的“不堪盈手赠”即由此化出。随之而来便产生寻梦之想。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痴念。但借此更衬托出诗人思念远人的深挚感情,使诗的怀远更为具体、更有含蕴。诗便在这失望和希望的交集中戛然收住,读之尤觉韵味深长。

  《望月怀远》是月夜怀人之作,情深意永,细腻入微。全诗以“望”、“怀”着眼,把“月”和“远”作为抒情对象。所以诗中处处不离明月,句句不离怀远,把月写得那么柔情,把情写得那么沉着,把月写得美丽。望月念远,相思难眠,梦中相逢,都是人世间常有的情景,诗人娓娓道来,亲切感人。《增定评注唐诗正声》引郭云:“清浑不著,又不佻薄,较杜审言《望月》更有余味。”《唐诗刊选脉会通评林》云:“通篇全以骨力胜,即‘灭烛’、‘光满’四字,正是月之神。用一‘怜’字,便含下结意,可思不可言。”

  这首诗表现的情意是沉着缠绵而不见感伤,语言是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这种风格对以后的孟浩然、王维等诗人有着深远的影响。

  望月怀远赏析 2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注释】

  ①二句意谓此时远在天边的情人正当和我一样在望海上升起的明月。

  ②情人:有情之人。遥夜:长夜。

  ③竟夕:整夜,彻夜,通宵。

  ④二句写相思时精神恍忽。在室内赏月,觉得月光可爱而将烛吹灭;又披衣走出室外赏月直到深夜,感到露水滋生。

  ⑤二句意谓可爱的月光却不能满手捧赠给你,还不如回室睡眠在梦中与你欢会吧。“盈手”用陆机《古诗》“明月何皎皎”“照之有馀辉,揽之不盈手”意。不堪:不能。寝:卧室。佳期:美好的约会。

  【大意】

  一轮明月在大海之上升起,你我虽然相距很远很远,此时也可一同欣 赏这轮明月。自己不断在抱怨,抱怨这夜晚实在太漫长;我这样彻夜不 眠,只为将你思量。灭掉烛火,我静静地享受这满屋清亮的月光;披上衣 服,我已经感觉到露水渐渐滋生。很想用双手满捧一捧月光送给你,但 是我无能为力;不如回床睡觉,或许在梦里还能与你欢聚。

  【鉴赏】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望月而思乡、念远,正 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的共同情思。张九 龄这首《望月怀远》也是个中名篇。

  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 千古佳句,“海上生明月”写明月升起,回 应“望月”诗题。起句看似*淡,毫无点 染,如脱口而出,却展现了一幅深邃、宏 阔景象。用“生”而非“升”,仿佛明月自 海中缓缓吐露,写出大海包孕之态。下 句的“共”字把天各一方的思绪联系在一 起,于是自然引出各在天涯的情人,由景 入情,转入“怀远”。月光挽起两地,牵动 两颗心,共享明月时,思念似乎也有了传达的媒介。整个画面散发着高华 静穆的光芒,又有缠绵不尽的画外情思。

  对月怀远,通宵相思,又不能相见,难以入睡,故有“怨”。怨天涯路 远,怨情人分离,怨长夜漫漫,怨月色撩人。以怨字为中心,夜色、月光、 情人都笼罩在惆怅之中。三、四句用流水对,以“情人”联结“相思”,“遥 夜”呼应“竟夕”,上承起首两句,一气呵成,自然流畅。

  久久不能入睡,是烛光太耀眼吗?于是灭烛,然而“明月不谙离恨苦” ,依旧清辉笼罩,甚至显得益发明亮,索性披衣出户望 月。只是“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唯觉 风清露浓,夜色寒凉。“披衣觉露滋”的“滋”字不仅指露水润湿衣衫,而且 含滋生不已的意思,表明时间流逝,写尽了“遥夜”、“竟夕”的精神。五、六 两句纯为叙事,一个满怀心事、坐卧不宁、踯躅彷徨的主人公形象跃然纸 上,*直叙述中传达出曲折的`思念之情。

  因怜爱这皎洁的月光,于是想要满满地捧起,赠给远方的情人,然而 “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不堪盈手赠”即化 用陆机诗意。相思难寄,只好返身入户,寄情于梦中相会。

  全诗以月生为起,以还寝作结,完整地叙述了望月、怀远的全过程,可 谓起结圆满。作者以*淡朴素的语言,流畅悦耳的音调,景中含情,曲写 相思,寓怀深挚隽永,诗境清浑雅洁。至于诗中所写远人,是男是女,是情 人,抑或某种理想,则不必拘泥。

  望月怀远赏析 3

  望月怀远原文

  望月怀远/望月怀古

  张九龄〔唐代〕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相关翻译

  海上升起了一轮明月,天涯的离人此时都共赏月华。

  有情之人定在埋怨长夜,我也彻夜不眠,苦苦相思。

  熄灭蜡烛,因爱这满屋月光,披衣起来,发觉露水已重。

  既然不能手掬月华送你,那就睡觉梦里与你相会。

  相关赏析

  这首诗是张九龄在开元二十五年(737 )由京师贬荆州长史后所作。全诗围绕望月,抒写怀念远人的幽情。

  起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千古传诵的佳句。一轮明月从海上冉冉升起,气象高华浑融,远在天边的亲友此时此刻正与我共望同一个月亮,一个“共”字逗出怀远,由景入情,衔接浑成自然。虽然暗用了谢庄“隔千里兮共明月“的句意,但“海上“、“天涯“相

  应,开拓了一个大境界,而一个“生”字不仅写明月的升起,更将额联的“起相思“引出来了好像情人的怨思在月光的氤盒中酝酿,并随着海潮的涨起而升上来。

  三、四两句,以“怨”字为中心,采用流水对,以“情人“与“相思“呼应,以“遥夜“与“章夕“呼应,整夜对月相思不能寐,却怨长夜漫漫。一气呵成,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流畅,妙韵天成。

  相思不能入睡,于是灭烛望月,月亮的清辉满屋,更觉可爱。“怜光满”亦透露出月亮已经升到中天了。披衣到室外徘徊,月华风露凉。“觉露滋”表明月亮已经西斜,夜深露水渐多。

  此际忽生奇想,想要把满手的`月光相赠远人,却“不堪“,只好寄希望于虚无缥缈的梦境,去寻找相会的佳期,悠悠托出不尽情思。诗至此戛然而止,却觉余韵袅袅,更引起人们无尽的同情和猜想。

  此诗是望月怀思的名篇,遣词造句十分空灵,写景抒情并举,层层深入不紊,情和景融成一片,意境幽清秀美,情真而意切。构思精巧却又自然浑成,高步瀛在《唐宋诗举要》中引姚南青语,说它是“五律中的《离骚》。

  作者介绍

  张九龄张九龄(678-740),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七岁能文。“进士第授校书郎。历官左拾遗、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章事。玄宗朝贤相,以正直著称。后为李林甫所谱,罢相。所著《感思诗》格调刚健。详情

  望月怀远赏析 4

  《望月怀远》

  作者: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注解】:

  1、灭烛两句:刻划相思时心神恍惚,不觉从室内走到室外。爱月灭烛,露凉披衣,

  写尽无眠。

  【韵译】:

  一轮皎洁的明月,从海上徐徐升起;

  和我一同仰望的,有远在天涯的伊。

  有情人天各一方,同怨长夜之难挨;

  孤身彻夜不成眠,辗转反侧起相思。

  灭烛欣赏明月呵,清光淡淡泻满地;

  起身披衣去闲散,忽觉露珠侵人肌,

  月光虽美难采撷,送它给远方亲人;

  不如还家睡觉,或可梦见相会佳期。

  【评析】:

  此诗乃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诗人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在天边的'亲人,此时此刻正与我同望。有怀远之情的人,难免终夜相思,彻夜不眠。身居室内,灭烛望月,清光满屋,更觉可爱;披衣出户,露水沾润,月华如练,益加陶醉。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以赠远方亲人,倒不如回到室内,寻个美梦,或可期得欢娱的约会。诗的意境幽静秀丽,情感真挚。层层深入不紊,语言明快铿锵,细细品味,如尝

  橄榄,余甘无尽。“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千古佳句,意境雄浑豁达。

  望月怀远赏析 5

  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古诗简介

  《望月怀远》由张九龄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首诗是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诗人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在天边的亲人,此时此刻正与我同望。有怀远之情的人,难免终夜相思,彻夜不眠。身居室内,灭烛望月,清光满屋,更觉可爱;披衣出户,露水沾润,月华如练,益加陶醉。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以赠远方亲人,倒不如回到室内,寻个美梦,或可期得欢娱的约会。诗的意境幽静秀丽,情感真挚。层层深入不紊,语言明快铿锵,意境雄浑豁达。

  诗歌从“天涯共此时”的明月到“不堪盈手赠”的明月,以明月作媒介,曲曲折折地道出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翻译/译文

  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这时,远在天边的亲人和我同样在望着月亮。亲人怨恨夜太长了,在经过整整一夜后,思念之情变得更加强烈。熄灭了蜡烛,更觉得月色皎洁可爱,披衣走到屋外长久地望月,感到了深夜露水浸润的凉意。月光虽然可爱,却不能满满地捧在手里把它送给远方的亲人,倒不如回去睡觉,在梦中与亲人好好地相会。

  注释

  ⑴怀远:怀念远方的亲人。

  ⑵首二句: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使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亲友,此时此刻也该是望着同一轮明月。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

  ⑶情人:多情的人,指作者自己;一说指亲人。遥夜:长夜。怨遥夜:因离别而幽怨失眠,以至抱怨夜长。竟夕:终宵,即一整夜。

  ⑷怜:爱。滋:湿润。怜光满:爱惜满屋的月光。这里的灭烛怜光满,根据上下文,是个月明的时候,应该在农历十五左右。当一个人静静的在屋子里面享受月光,就有种“怜”的感觉,这只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受而已,读诗读人,应该理解当时诗人的心理才能读懂诗词。光满自然就是月光照射充盈的样子,“满”描写了一个状态,应该是月光直射到屋内。

  ⑸末两句:月华虽好但是不能相赠,不如回入梦乡觅取佳期。陆机《拟明月何皎皎》:“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盈手:双手捧满之意。盈:满(指那种满荡荡的充盈的状态)。

  赏析/鉴赏

  《望月怀远》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是作者在离乡时,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而写的。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它和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鲍照的“明月照积雪”,谢�I的`“大江流日夜”以及作者自己的“孤鸿海上来”等名句一样,看起来*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第二句“天涯共此时”,即由景入情,转入“怀远”。前乎此的有谢庄《月赋》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后乎此的有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是写月的名句,其旨意也大抵相同,但由于各人以不同的表现方法,表现在不同的体裁中,谢庄是赋,苏轼是词,张九龄是诗,相体裁衣,各极其妙。这两句把诗题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摄,却又毫不费力,仍是张九龄作古诗时浑成自然的风格。

  从月出东斗直到月落乌啼,是一段很长的时间,诗中说是“竟夕”,亦即通宵。这通宵的月色对一般人来说,可以说是漠不相关的,而远隔天涯的一对情人,因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觉得长夜漫漫,故而落出一个“怨”字。三四两句,就以怨字为中心,以“情人”与“相思”呼应,以“遥夜”与“竟夕”呼应,上承起首两句,一气呵成。这两句采用流水对,自然流畅,具有古诗气韵。

  竟夕相思不能入睡,或许是怪屋里烛光太耀眼,于是灭烛,披衣步出门庭,光线还是那么明亮。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见到它那姣好圆满的光华,更难以入睡。夜已深了,气候更凉一些了,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这里的“滋”字不仅是润湿,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露滋”二字写尽了“遥夜”、“竟夕”的精神。“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两句细巧地写出了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

  相思不眠之际,没有什么可以相赠,只有满手的月光。诗人说:“这月光饱含我满腔的心意,可是又怎么赠送给你呢?还是睡罢!睡了也许能在梦中与你欢聚。”“不堪”两句,构思奇妙,意境幽清,没有深挚情感和切身体会,恐怕是写不出来的。这里诗人暗用晋陆机“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两句诗意,翻古为新,悠悠托出不尽情思。诗至此戛然而止,只觉余韵袅袅,令人回味不已。


《望月怀远》赏析合集五篇(扩展3)

——《十五夜望月》教案合集五篇

  《十五夜望月》教案 1

  学*目标

  1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2培养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

  3积累咏月的诗词。

  一、学生活动

  1课前准备:利用书籍、报刊、网络收集关于咏月的诗词、佳句,誊写在小卡片上。

  2小组评析其它咏月的诗词佳句。组长记录有价值的赏析,综合成一篇赏析短文,全班交流。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诵明月之词,歌窈窕之章”这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今天我们将通过《十五夜望月》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赏析《十五夜望月》

  教师印发《十五夜望月》的赏析文章,让学生加以体会,并进一步展开讨论,哪些地方特别精彩?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充?

  《十五夜望月》赏析

  在唐代咏月的篇章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三)诵明月之诗

  小组之间把准备好的有关“明月之诗”的小卡片,相互交换赏析,组长记录学生的赏析或评价,大家动手把有价值、有个性的见解综合成一篇赏析文章,全班交流。

  (四)思维训练

  用媒体展示不同角度所看见的月,(诸如:海上明月、沙漠月升、小楼新月、水中望月等)学生对自己有所感悟的图景发挥想象、进行联想。

  (五)学生小结

  你认为这堂课好不好?说明原因。

  (这既是使学生总结所得的过程,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所需的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因此,学生即使否定了这堂课,教师也要辨证地接受学生的否定

  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意境很美,却很含蓄的诗。在备课前,我花了几天的时间在网上查找了很多资料,我想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以及“杜郎中”其人。因为诗句饱含的情感,是与诗人当时的心情、处境、背景息息相关的,离开了这些,说要“体会情感”那都是无根之萍。可是,查找了数百个地址,没有找到我要的东西。备课时,心里满是惶惑。但,课还是要上。

  今天课堂的流程还是比较清楚,但在体会诗句表达的情感时,我实不敢多说,我不知该怎么说,我只能从补充诗题开始,告诉学生这是作者在十五夜想念他的朋友杜郎中,然后再让他们从诗句中找到词语去体会这种想念,体会月夜诗人的孤独与清冷。至于为何想念,想念到何程度?一概不敢涉及

  《十五夜望月》教案 2

  教学目标:

  1、学*朗读诗歌并能背诵默写。

  2、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歌内容。

  3、学会鉴赏诗歌。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意境,理解内涵。

  教学难点:学会鉴赏诗歌

  教学时数:1教时

  教学方法:边读边议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多媒体展示一轮圆月挂在夜空的画面,皓月当空,月色如银,如此美景,会勾起你无尽的遐想,今天且让我们跟着唐代诗人王建走进他的《十五夜望月》,感受他的思绪。

  (二)揭示本课的环节及任务

  今天我们的中心任务就是一个字——读,具体任务是:读顺、读义、读景、读情、读味、读韵。

  (三)六步闯关

  1、大声读——把诗歌读顺畅。学生自由读,小组内轮读,熟读成诵,毛遂自荐当堂背诵。

  2、说读——读懂诗歌的意思。边读边说,用自己的话把诗句的意思说出来。小组内轮流说,互相交流,派代表在全班发言。

  3、默读——仔细阅读,摘录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用恰当的词语概括这些景物的特点。

  (银白的地面、熟睡的鸦雀、飘洒的冷露、芳香的桂花),抽查展示自学作业。

  4、议读——体会诗中意境,理解作者感情。

  边读边议,小组互相讨论:

  (1)从以上景物描写概括诗歌描写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一幅安静、凄清的秋夜景色,为秋思创造伤感的氛围)

  (2)结合景物意境揣摩诗人在中秋之夜仰望夜空,会有怎样的心理感受?(孤独寂寞,对家人、友人的深切思念),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相机点拨。

  5、品读——品析诗味。咬文嚼字,用比较换词法等品析诗中精美词句。小组互相讨论。

  (1)诗人写望月,却没有写到月光,从何处体现?(“地白”:给人予积水空明、澄清清冷之感,从侧面突出了月色皎洁)

  (2)“树栖鸦”从听觉还是视觉来写?写鸦雀有什么作用?(既是听觉也有视觉,烘托夜的寂静,衬托诗人内心的孤独)

  (3)“冷露无声湿桂花”蕴含怎样的情感?(用寒意、清冷烘托诗人寂寞凄清的心理。)

  (4)“落”换成“在”好吗?(“落”写出了愁思随着月光的泻落从上而下,富有动感,形象新颖)。小组充分讨论后,学生自由发言。

  6、美读——读出诗歌的韵律。指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感情基调、朗读语调、朗读节奏、朗读重音。

  (四)课外延伸

  收集有关咏月的诗歌。

  板书设计:

  景 → 境 → 情

  银白的地面 安静 孤独寂寞

  (皎洁的月色) 凄清 对亲人的

  熟睡的鸦雀 伤感的 深切思念

  飘洒的冷露 秋色夜景

  芳香的桂花

  《十五夜望月》教案 3

  一、学*目标。

  1、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2、培养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

  3、积累咏月的诗词。

  二、学生活动。

  1、课前准备:利用书籍、报刊、网络收集关于咏月的诗词、佳句,誊写在小卡片上。

  2、小组评析其它咏月的诗词佳句。组长记录有价值的赏析,综合成一篇赏析短文,全班交流。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诵明月之词,歌窈窕之章”这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今天我们将通过《十五夜望月》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赏析《十五夜望月》。

  教师印发《十五夜望月》的赏析文章,让学生加以体会,并进一步展开讨论,哪些地方特别精彩?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充?

  在唐代咏月的篇章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三)诵明月之诗。

  小组之间把准备好的有关“明月之诗”的小卡片,相互交换赏析,组长记录学生的赏析或评价,大家动手把有价值、有个性的见解综合成一篇赏析文章,全班交流。

  (四)思维训练。

  用媒体展示不同角度所看见的月,(诸如:海上明月、沙漠月升、小楼新月、水中望月等)学生对自己有所感悟的图景发挥想象、进行联想。

  (五)学生小结。

  你认为这堂课好不好?说明原因。

  这既是使学生总结所得的过程,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所需的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因此,学生即使否定了这堂课,教师也要辨证地接受学生的否定。

  《十五夜望月》教案 4

  学*目标

  1、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2、培养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

  3、积累咏月的诗词。

  一、学生活动

  1、课前准备:利用书籍、报刊、网络收集关于咏月的诗词、佳句,誊写在小卡片上。

  2、小组评析其它咏月的诗词佳句。组长记录有价值的赏析,综合成一篇赏析短文,全班交流。

  二、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诵明月之词,歌窈窕之章”这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今天我们将通过《十五夜望月》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 赏析《十五夜望月》

  教师印发《十五夜望月》的赏析文章,让学生加以体会,并进一步展开讨论,哪些地方特别精彩?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充?

  《十五夜望月》赏析

  在唐代咏月的篇章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三) 诵明月之诗

  小组之间把准备好的有关“明月之诗”的小卡片,相互交换赏析,组长记录学生的赏析或评价,大家动手把有价值、有个性的见解综合成一篇赏析文章,全班交流。

  (四) 思维训练

  用媒体展示不同角度所看见的月,(诸如:海上明月、沙漠月升、小楼新月、水中望月等)学生对自己有所感悟的图景发挥想象、进行联想。

  (五) 学生小结

  你认为这堂课好不好?说明原因。

  (这既是使学生总结所得的过程,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所需的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因此,学生即使否定了这堂课,教师也要辨证地接受学生的否定。

  《十五夜望月》教案 5

  教学目标:

  1.学*朗读诗歌并能背诵默写。

  2.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歌内容。

  3.学会鉴赏诗歌。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意境,理解内涵。

  教学难点:

  学会鉴赏诗歌

  教学时数:

  1教时

  教学方法:

  边读边议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多媒体展示一轮圆月挂在夜空的画面,皓月当空,月色如银,如此美景,会勾起你无尽的遐想,今天且让我们跟着唐代诗人王建走进他的《十五夜望月》,感受他的思绪。

  (二)揭示本课的环节及任务

  今天我们的中心任务就是一个字——读,具体任务是:读顺、读义、读景、读情、读味、读韵。

  (三)六步闯关

  1.大声读——把诗歌读顺畅。学生自由读,小组内轮读,熟读成诵,毛遂自荐当堂背诵。

  2.说读——读懂诗歌的意思。边读边说,用自己的话把诗句的意思说出来。小组内轮流说,互相交流,派代表在全班发言。

  3.默读——仔细阅读,摘录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用恰当的词语概括这些景物的特点。

  (银白的地面、熟睡的鸦雀、飘洒的冷露、芳香的桂花),抽查展示自学作业。

  4.议读——体会诗中意境,理解作者感情。边读边议,小组互相讨论:(1)从以上景物描写概括诗歌描写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一幅安静、凄清的秋夜景色,为秋思创造伤感的氛围)(2)结合景物意境揣摩诗人在中秋之夜仰望夜空,会有怎样的心理感受?(孤独寂寞,对家人、友人的深切思念),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相机点拨。

  5.品读——品析诗味。咬文嚼字,用比较换词法等品析诗中精美词句。小组互相讨论。

  (1)诗人写望月,却没有写到月光,从何处体现?(“地白”:给人予积水空明、澄清清冷之感,从侧面突出了月色皎洁)

  (2)“树栖鸦”从听觉还是视觉来写?写鸦雀有什么作用?(既是听觉也有视觉,烘托夜的寂静,衬托诗人内心的孤独)

  (3)“冷露无声湿桂花”蕴含怎样的情感?(用寒意、清冷烘托诗人寂寞凄清的心理。)

  (4)“落”换成“在”好吗?(“落”写出了愁思随着月光的泻落从上而下,富有动感,形象新颖)。小组充分讨论后,学生自由发言。

  6.美读——读出诗歌的韵律。指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感情基调、朗读语调、朗读节奏、朗读重音。

  (四)课外延伸

  收集有关咏月的诗歌。

  板书设计:

  景 → 境 → 情

  银白的地面 安静 孤独寂寞

  (皎洁的月色) 凄清 对亲人的

  熟睡的鸦雀 伤感的 深切思念

  飘洒的冷露 秋色夜景

  芳香的桂花


《望月怀远》赏析合集五篇(扩展4)

——《望月》教案 (菁华3篇)

《望月》教案1

  一、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来学*现代著名作家赵丽宏写的《望月》,指读课题。

  这样读课题,让我感觉月光太刺眼了,想想咱们*时看到的月亮是怎样的?再来读一读。

  对了,这才是月亮的声音,月亮的感觉。

  二、欣赏江月图

  (一)夜深人静,我悄悄地走到江轮甲板上坐下来,看到了什么呢?

  1、自己读一读第二自然段,与作者一起去欣赏美景吧!

  2、看来这样读,课堂显得比较嘈杂,大家也很难真正欣赏到美丽的月色。如此优美的文字,只有静静地品味才能让人动心动情。请大家默读第二自然段,想象出这片迷人的月色,慢慢欣赏(提示:如果读到了让你心动的词语、句子,用笔圈画出来,细细品味)

  3、读书有时就得这样静下心来品味,哪句话让你动心动情了?

  A、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

  安详可是个让人心动的词,它本是形容人的神情的,一种温柔、从容的神情,用在月亮身上,让我们感觉到什么呢?(有了生命,像母亲般温柔、慈祥)

  多好的感觉,这就是作者藏在文字里一处微妙而美好的情思。

  B、月光洒落在长江了,江面被照亮了,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

  这句话写出了月下的江景具有一种动态的美。

  C、江*,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在江天交界处隐隐约约地伸展着、起伏着。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

  黑色剪影和隐隐约约写出了月光下江景的朦胧美,伸展着和起伏着写出了月光下江景的动态美。黑色和银色写出了色彩美。

  声音有的时候更能衬托出宁静。还记得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吗,原本是推,那敲响还是推响?(敲)可是敲却更能突出那晚的安静。

  4、你们看,从这段优美的文字里,我们品味出今晚的月光是宁静的、安详的、朦胧的、柔和的,这是多令人动心的感觉啊。通过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示图,是不是跟你想象中一样?更美丽?

  能用什么词来形容这美丽的月色?

  这段动心、动情的文字,你们觉得最适合咱们班谁来读呢?(学生配乐读)

  5、真美,老师也忍不住想要读一读了,欢迎吗?(师配乐范读)

  还有谁想表达心中的喜爱之情?指名读。

  让我们一起来赞美这美丽的月光美景吧!(齐读)

  三、指导读赛诗部分

  沐浴在这明月的清辉下,作者今夜是睡不着觉的,而今夜难眠的不止作者一个,还有谁?

  1、他们俩在一起干什么了?(赛诗)

  2、四人小组合作,一人当舅舅、一人当小外甥、一人读旁白、一人当导演。导演起什么作用呢?这赛诗和我们*时读诗一样吗?对,语速上要快,语调要高。

  小组合作

  3、指名小组分角色读第二大段

  当学生到第12自然段时候,打住:是你读了吗?再看看,是你读了吗?为什么?省略号?那应该是谁读呢?(或者:赛完了吗?真的赛完了吗?)

  引导到省略号,继续指名课外赛诗。

  4、这小外甥可真……(聪明好学)

  四、指导读幻想部分

  过渡:小外甥不仅聪明好学,而且……(调皮、爱幻想)从那里看出来的?

  1、是月亮把我叫醒了

  真是月亮叫醒小外甥的吗?在小外甥眼中,月亮仿佛就是他慈祥的奶奶,和蔼的母亲,会把他从睡梦中叫醒。

  2、他瞪大眼睛等我的回答,两个乌黑的瞳仁里,各有一个亮晶晶的小月亮闪闪发光。

  小外甥非常的可爱,眼中闪动着智慧的光芒。

  3、突然,小外甥又冒出一个问题来,你说,月亮像什么?

  说明小外甥喜欢聊天,爱刨根问底。

  小结:作者通过对小外甥的语言和神态动作描写,向我们介绍了一个调皮可爱的小男孩。

  4、像眼睛,天的眼睛

  多么丰富而有巧妙的想象,在小外甥的眼中,月亮是或的,是天的心灵的窗户。

  5、像眼睛

  看,老师把这则故事改写成了一首诗,读读看,可以这样改吗?出示:

  这是

  明亮的眼睛。

  它很喜欢

  看我们的大地,

  所以

  每一次

  闭上了,

  又忍不住

  偷偷睁开,

  每个月

  都要圆圆地

  睁大一次……

  自由读,指名读。从中你联想到了什么?

  如果给这首诗取题目,你会取什么?

  多么丰富而又巧妙的想象,在小外甥眼里,月亮是活的,月亮是有感情的,它和地球妈妈同呼吸,共命运。

  让我们再次朗读这首诗,感受小外甥丰富的想象力。

  6、月亮困了,睁不开眼睛了。

  小外甥困了,想睡觉了,由此他想到月亮也困了,睁不开眼睛了,它躲到云层里睡觉去了,小外甥赋予月亮以生命。

  7、多么富有童真的想象,多么富有想象力的小外甥呀!夜深了,小外甥回舱了,甲板只留下我一个人。我凝视着月亮小时的地方,轻轻地展开了幻想的翅膀……

  示图、音乐

  四、作业

  1、写山和水的诗歌也很多,课后就请大家搜集此类诗歌,仿照第二段的表达方式,创设情境,写一组关于山或水的对诗场面。

  2、背诵课文的第二大段。

  板书望月

  安详像眼睛(爱幻想)

  我小外甥

  赛诗(聪明好学)

《望月》教案2

  一、教材简析

  本文是一篇散文,记叙了“我”在甲板上赏月时,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以及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作者文笔生动活泼,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跃然纸上。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4、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三、教学重难点

  1、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2、通过朗读训练,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四课程类型:新授

  五、教学方法

  自学交流、讲述点拨、品读感悟、激励评价

  六、课时分配

  第一课时:以小组为单位检查课文朗读情况,交流、补充助学案

  第二课时:结合助学案,深入分析理解课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言,感悟月景的美

  (1)直接板书“月”,师问:“当月亮升起来的时候,周围会变成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指名学生回答)

  (2)师:课文中是如何描写月色的?(指名学生读第2自然段)

  师范读,生想象读,初步感悟月景的美

  (3)师:望着月亮,人们会产生怎样的想象?会做些什么?

  引出课题,将课题补充完整,读课题

  二、借助助学案,交流预*情况

  1、资料荟萃

  让学生结合助学案,交流课前查阅到的与课文相关的词语的意思或作者资料

  2、生字我来记

  (1)指名学生回答本文中难写、应注意的字(着重指导“舱”的书写)

  (2)交流文中多音字(注意“不假思索”中假的读音)

  (3)交流文中用得好的四字词语(一人读,其余人跟读)

  3、课文大讲堂

  师: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背诗,对月亮的想象)

  (上述过程,都根据学生回答情况,给予不同分值,并加到学*小组中)

  三、深度学*课文(课文大讲堂)

  1、学*作者与小外甥互背的月亮的诗,拓展补充

  (1)学生自读课文,划出两人所背的有关月亮的古诗

  (2)指名学生回答

  (3)同桌两人分角色对读有关句子

  (4)指名学生读,评价纠正,引导感情读

  (5)过渡:哪位同学知道这些诗句所在的古诗?

  (板书:《古朗月行》、《水调歌头》《静夜思》、《峨眉山月歌》、《宿建德江》和《枫桥夜泊》)

  教师与学生一起对背古诗

  同桌两个互背

  过渡:望着月亮,吟着诗句,让人沉醉,齐读13段

  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2、感悟对月亮的想象,激发美感

  过渡:月亮不仅让人沉醉,还带给了人们很多的遐想,在小外甥的眼中,月亮像什么?

  (板书:天的眼睛)

  (1)师:小外甥是如何想象的?

  (指名读19段,精彩品读,自读)

  (2)师:你觉得月亮像什么?

  用句式“月亮像——————————————————————,它—————————————————

  (学生想象回答,给予评价)

  (3)过渡:是啊!月亮在我们的心中是玉盘,是带边的镰刀,是嫦娥姐姐的家,是珍珠,它点缀了漆黑的夜空,它照亮了寂静的大地,它勾起了游子思乡的心,它带给我们很多很多的幻想,所在在小外甥离去时,作者的心情久久不能*静,齐读21段。

  想一想,作者望着月亮又会产生怎样的幻想?

  四、写作方法赏析,学以致用

  师:这么美的一篇文章,作者是通过哪些方法去叙述的?

  (与学生交流文章写作方法,适时加分评价)

  五、走进阅览室,阅读延伸

  师:你搜集到了哪些描写月亮的古诗?给合《优美诗文诵读》和主题阅读丛书,寻找有关诗词,限时背诵。

  六、课后作业:

  (1)背过一首描定月亮的诗

  (2)解决自已所提的智慧小屋中的问题

《望月》教案3

  一、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来学*现代著名作家赵丽宏写的《望月》,指读课题。

  这样读课题,让我感觉月光太刺眼了,想想咱们*时看到的月亮是怎样的?再来读一读。

  对了,这才是月亮的声音,月亮的感觉。

  二、欣赏江月图

  (一)夜深人静,我悄悄地走到江轮甲板上坐下来,看到了什么呢?

  1、自己读一读第二自然段,与作者一起去欣赏美景吧!

  2、看来这样读,课堂显得比较嘈杂,大家也很难真正欣赏到美丽的月色。如此优美的文字,只有静静地品味才能让人动心动情。请大家默读第二自然段,想象出这片迷人的月色,慢慢欣赏(提示:如果读到了让你心动的词语、句子,用笔圈画出来,细细品味)

  3、读书有时就得这样静下心来品味,哪句话让你动心动情了?

  A、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

  安详可是个让人心动的词,它本是形容人的神情的,一种温柔、从容的神情,用在月亮身上,让我们感觉到什么呢?(有了生命,像母亲般温柔、慈祥)

  多好的感觉,这就是作者藏在文字里一处微妙而美好的情思。

  B、月光洒落在长江了,江面被照亮了,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

  这句话写出了月下的江景具有一种动态的美。

  C、江*,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在江天交界处隐隐约约地伸展着、起伏着。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

  黑色剪影和隐隐约约写出了月光下江景的朦胧美,伸展着和起伏着写出了月光下江景的动态美。黑色和银色写出了色彩美。

  声音有的时候更能衬托出宁静。还记得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吗,原本是推,那敲响还是推响?(敲)可是敲却更能突出那晚的安静。

  4、你们看,从这段优美的文字里,我们品味出今晚的月光是宁静的、安详的、朦胧的、柔和的,这是多令人动心的感觉啊。通过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示图,是不是跟你想象中一样?更美丽?

  能用什么词来形容这美丽的月色?

  这段动心、动情的文字,你们觉得最适合咱们班谁来读呢?(学生配乐读)

  5、真美,老师也忍不住想要读一读了,欢迎吗?(师配乐范读)

  还有谁想表达心中的喜爱之情?指名读。

  让我们一起来赞美这美丽的月光美景吧!(齐读)

  三、指导读赛诗部分

  沐浴在这明月的清辉下,作者今夜是睡不着觉的,而今夜难眠的不止作者一个,还有谁?

  1、他们俩在一起干什么了?(赛诗)

  2、四人小组合作,一人当舅舅、一人当小外甥、一人读旁白、一人当导演。导演起什么作用呢?这赛诗和我们*时读诗一样吗?对,语速上要快,语调要高。

  小组合作

  3、指名小组分角色读第二大段

  当学生到第12自然段时候,打住:是你读了吗?再看看,是你读了吗?为什么?省略号?那应该是谁读呢?(或者:赛完了吗?真的赛完了吗?)

  引导到省略号,继续指名课外赛诗。

  4、这小外甥可真……(聪明好学)

  四、指导读幻想部分

  过渡:小外甥不仅聪明好学,而且……(调皮、爱幻想)从那里看出来的?

  1、是月亮把我叫醒了

  真是月亮叫醒小外甥的吗?在小外甥眼中,月亮仿佛就是他慈祥的奶奶,和蔼的母亲,会把他从睡梦中叫醒。

  2、他瞪大眼睛等我的回答,两个乌黑的瞳仁里,各有一个亮晶晶的小月亮闪闪发光。

  小外甥非常的可爱,眼中闪动着智慧的光芒。

  3、突然,小外甥又冒出一个问题来,你说,月亮像什么?

  说明小外甥喜欢聊天,爱刨根问底。

  小结:作者通过对小外甥的语言和神态动作描写,向我们介绍了一个调皮可爱的小男孩。

  4、像眼睛,天的眼睛

  多么丰富而有巧妙的想象,在小外甥的眼中,月亮是或的,是天的心灵的窗户。

  5、像眼睛

  看,老师把这则故事改写成了一首诗,读读看,可以这样改吗?出示:

  这是

  明亮的眼睛。

  它很喜欢

  看我们的大地,

  所以

  每一次

  闭上了,

  又忍不住

  偷偷睁开,

  每个月

  都要圆圆地

  睁大一次……

  自由读,指名读。从中你联想到了什么?

  如果给这首诗取题目,你会取什么?

  多么丰富而又巧妙的想象,在小外甥眼里,月亮是活的,月亮是有感情的,它和地球妈妈同呼吸,共命运。

  让我们再次朗读这首诗,感受小外甥丰富的想象力。

  6、月亮困了,睁不开眼睛了。

  小外甥困了,想睡觉了,由此他想到月亮也困了,睁不开眼睛了,它躲到云层里睡觉去了,小外甥赋予月亮以生命。

  7、多么富有童真的想象,多么富有想象力的小外甥呀!夜深了,小外甥回舱了,甲板只留下我一个人。我凝视着月亮小时的地方,轻轻地展开了幻想的翅膀……

  示图、音乐

  四、作业

  1、写山和水的诗歌也很多,课后就请大家搜集此类诗歌,仿照第二段的表达方式,创设情境,写一组关于山或水的对诗场面。

  2、背诵课文的第二大段。

  板书望月

  安详像眼睛(爱幻想)

  我小外甥

  赛诗(聪明好学)


《望月怀远》赏析合集五篇(扩展5)

——中考优秀作文赏析:老屋合集五篇

  中考优秀作文赏析:老屋 1

  今年好像亦别于往年,雨水甚多,还夹杂着强对流下的冰雹,来势汹汹,让人心生畏惧,好在过后又是细雨迷离,一直断断续续纠缠至今。事物往往持续一种状态,难免让人心生厌倦。恰如这份阴雨的天色,总是循环,弄得连人的心情都是阴晴不定的。假如仅仅是如此,也就罢了,可偏偏,雨的场景,最后化作梦的形式进入我的梦。梦中总是回到故里,回到我那栋老屋里。

  老屋其实并不老,97年洪灾那一年建的,那时我八岁。在建这栋房子时,还非常清楚地记得,在那个炙热的夏天,砌房子的师傅们一直跟我和哥哥的调侃:这是给你们讨老婆建的,你们兄弟俩去抬些清凉的井水过来解渴,然后便是他们爽朗的笑声。我和哥哥也果真屁颠屁颠一人一头恰是两个和尚般地去抬水。老屋建成后,便是香港回归之时,还清楚地记得村里的乡亲围在老屋里看直播,唯一在脑海中重复的片段就是***浩浩荡荡地进驻香港时的画面。老屋的构造在当时也算潮流,堂堂正正,四四方方,犹如一个正直的军人。老屋的中间是一间客厅,四周是四间卧室,客厅后面是上楼的阶梯。楼上的格局与楼下无异,唯一便多出了阳台,由于老屋的地基比较高,因而能望得老远,眺望着都能到七八里地开外的小学。正前方是老家县里最大的山脉,浩浩荡荡,绵延几百里。耕地是每个农家人的**子,因此村里的房子基本上依山而建,老屋是砌在原本一个小石头山上,辛苦了父亲硬是从石头缝中开凿出地基砌成的,而四周都是些郁郁葱葱的树,远方看起来有种幽静通深处的感觉。

  一直最爱晴天的清晨,每当我睁开双眼时,家里是那么的静悄悄,父母和哥哥早出门了。太阳爬过了山脉,阳光使劲穿过成叠的树叶,从小窗挤进来,此时,房间里的东西就觉得豁然明亮。翻了翻身,揉揉了双眼,房顶的马蜂窝都能仔细瞧个遍,�O�O�@�@的飞着几只;墙角大大小小的蜘丝网上悠闲地荡秋千的蜘蛛儿,垂吊在蜘蛛网上的各种残叶,伴着穿过房梁的风,在悠悠地打着转。偶尔还能看到几只不知死活的飞虫在蜘蛛网周围挑衅蜘蛛的底线,最后它便成了蜘蛛的早餐。

  最开心的事是过年的时候,全家团聚在一起,家里欢腾着节日的气氛,还能吃得上那么多好吃的东西,而这让人最难忘的,却还是父亲,带着我和哥哥迎着新年第一天的钟声,在老屋的前坪上放爆竹,因为炮竹很有限,我自己还傻乎乎的拿着属于自己的那份,一个个拆开来,然后依个依个想着稀奇古怪的方法来点燃,或放进土堆中像爆米花似的绚烂开来,也可以放进水里,水花恰如武林高手对招中引爆的深厚内力,这也只算是*常的方式,偶尔心花怒放也会想一出,拿着鞭炮放进老鼠的洞里,让这该死的老鼠见识见识我们的厉害,有时候也会为了报仇,把螃蟹的虎钳给炸成个残臂,事后,还免不了哼哼几声,让你们再嚣张。

  说到这里,其实老屋所承载的,是我童年的印记。那些印记的回忆,大多是因为纯真和温暖,因为从读小学开始,我和哥哥就留守在家,成了村里第一批留守儿童,由爷爷顺便照顾。每想及此,不禁想到和爷爷一起扛着锄头翻土,种些自食的蔬菜什么的,冬有萝卜白菜,夏有东西两瓜。也是由此曾经小小的我,惊讶的发现:好吃又甜的大西瓜是从一颗小小的籽中预芽萌发的,以及这一切的植物,都是从这神奇的果实中孕育。

  爷爷有点喝酒的爱好,特别是冬季的时候,因为天气冷,围在一个炉中,爷爷且喝且跟我们畅谈着他的英雄似的过往:莽莽苍苍的贵州群山之中走着几个挑着担的补锅匠,几人一行,一前一后。方圆几百上千里的这片大山中,峰峦叠嶂,沟壑纵深,人烟稀疏,荒草丛中随时会飞起一对山鸡,跳出一只野兔,山谷中也常有鹞鹰盘旋。我们时常走上个半天才能见一片开阔地,瞧见几个村落。于是便在这村落开展起来,分头行动,留下一人开炉生火,其他人便走进村落吆喝着。碰上好的时候,是能有些生意,可也有不尽人意的时刻,走荡江湖,哪有事事都能尽人意的呢?

  满脸酒晕的爷爷此刻越说越有精神,眼里的火光中,娓娓道来一些他的人生哲学。

  抿了抿手上的酒杯,悠然自得地继续说:“如果碰上冬天了,茫茫雪野,皑皑群上,我们一行人就像天地之间攒动着的一个黑点,有时走了将*一天都没看到村落,可天也快黑了,如果在天黑之前没找到村落,那可就麻烦咯,更别提今天连一个子都没进了。”每当我时时回忆起,那个在老屋的灶炉旁听着诉说的我,充满了温暖,在那双幼小纯真的眼里一定充满了奇幻的景象,而他的身旁是一位醉醺醺的老头依旧细口抿着小酒絮絮叨叨继续着他的传奇。

  几年之后,由于升学,来到了外地,就少了些回家的日子。读完书后,也开始了颠沛流离地忙碌着工作,就更少回老屋了。

  又是一年清明时了,到时候准备和长辈们回老家扫墓。再回到老屋时,我也定会把老屋门窗打开,透透气,见见光。家乡流传着一种这样的说法:没经常回去住的房子,隔的时间太过长,都缺少一种人的气味,变得有霉味和潮湿。

  楼顶的瓦,半个月前也是要妈回来托人检漏过,应该不要担心了。每年的这个时候,三月的春雨就经常敲打着我的内心,而我提着的心,每逢下雨也会难免紧绷。最可笑的是,还真在这样细雨迷离的初春三月中梦到老屋在渗水,那水哗哗地沿着墙角下来,结果在老屋即将洗刷得摇摇欲坠时突然惊醒过来。第二天清晨,我就打电话要妈回去一趟看看,然后找人修补一番。

  有人曾说过,家乡是游子的根。可我想说的是,而老屋的家却是一个游子的魂。魂之所在,就是心之所系。

  中考优秀作文赏析:老屋 2

  记忆中的老屋就像爷爷那般慈祥,朴实无华而又亲切温暖,伴我走过了人生四季,送走了几多别离,时过境迁,斑驳脆弱的它早已不似当年,但曾经发生在那里的的故事却依然缠绵着我的记忆,让我始终坚信老去的光阴未曾远去,逝去的亲人仍然活在记忆里。曾经的它遮风挡雨,曾经的它驱寒避暑,给了我一个无比灿烂而又快乐的童年和一段段温馨不老的回忆。

  曾经无数次在梦里回到老屋,回到那个写满童年的地方,那个让人一进去就不愿再出去的地方。记得那时爷爷还在,每逢冬季,爷爷都会升起暖暖的炉子,炉子被烧得火红,整间屋子都变得格外温暖,火红的炉壁像一个开足马力的火车,轰隆隆的,让这个冬天变得尤其的欢快与活跃。爷爷坐在炉子旁的凳子上,一边看着电视,一边烧着炉子,不时地还问我:“大孙子,热不热?”起初还躲在被窝儿里的我开始露出了小脑袋,探了探头,踹开了被子,嘴里喊着:“爷爷烧的好热啊!我不想盖被子了。”这时奶奶走过来慈祥的责怪道:“大孙子!你快把被子盖上,这时热出了汗,一会不烧了你就会感冒的,快盖上,听话!”“奶奶我要吃煎鸡蛋”我略带交易的口吻对奶奶说到。奶奶说:“好,我的大孙子。”这时我便满足的躲在被子里,看着奶奶刷着锅,往里倒油,滋啦啦的声音在想着,浓浓的蛋香在挑逗我的味蕾,这样温馨的画面萦绕着我的整个童年,我永远忘不了奶奶不辞辛苦半夜为她可爱的孙子做饭的场景,更忘不了爷爷看着我时那慈祥的表情,我曾经单纯的以为这样的日子不会消失,现在想想,如若可以,我情愿做那个略带调皮却又永远不想长大的'孩子。

  爷爷生病时我正上高二,那时我刚刚放寒假,发现爷爷日渐消瘦,憔悴的不成样子,性格易怒的我向爸爸发火:“爷爷生病为什么不让住院!”爸爸没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爷爷,好像今生都未曾那样看过爷爷,看着看着就流出了泪,转身背向着爷爷,爷爷没有看见,我突然有些哽咽,似乎发觉了些什么,但我始终不愿相信,也不敢相信,一旁的妈妈把我拉到小屋,哭着对我说:“爷爷得了肺癌,没几天了,可能熬不到过年了……”这时,我眼里的世界模糊了,感到一阵强烈眩晕和心酸,我多么希望这是一个梦啊,醒来后爷爷还是可以健康的陪伴我走过好多年,可我又是那么清醒的意识到心里如刀割的疼,往昔的一幕幕突然浮现在我的眼前,与爷爷相处的滴滴点点就像一部真情的纪录片,没有预兆的播放着一次又一次,一遍又一遍,好像永远播不完,但可惜这一切的一切都不会走得太远,躺在床上的爷爷就要去往那个让他陌生的世界,再也不能教我写毛笔字,为我把炉子烧的好暖好暖,再也不能牵着我的小手,陪我过年……

  我忍着泪,不想让爷爷看见,我将面颊贴向爷爷的脸,双手握住那双牵过我走过流年而又布满老茧的手,我一刻也不想放下,希望时光就此定格,就这样一直牵到永远永远,我开始埋怨老天,为什么就这样残忍的带走爷爷,带走了温馨的回忆,带走了家人的牵念,可我又能做什么呢?对一个只有17岁的孩子我能做的简直是少之又少啊,我只能在爷爷最后的时间里多看他几眼,多和他说一些再也没机会说出的话,让他在人间的时间里多一些温暖,少一些孤单,让他在离去的时候多一些从容,少一些牵念,我能做的也许只是这些。印象中一向坚强的爷爷从未低头,可是当他发觉自己时日不多时,看我看着看着就哭出声来,我逝去爷爷眼上的泪,轻轻的说我在我在,此时稚嫩的少年坚强的让自己有点吃惊,经历沧桑风雨的老人却脆弱的像一个孩子,也许这就是死亡与别离对人类开的最大的玩笑,可是却并不可笑……

  爷爷走后,家人和乡亲们都劝奶奶搬到我家去住,屋里宽敞,又不孤单。可奶奶执意不搬,说是住不惯。可大家都知道,这哪里是住不惯,爷爷的离去最伤心的人当是奶奶,此时她还不想一下子忘记爷爷,默默的承受着属于她一个人的孤单。奶奶说:“将来有一天,她也要向爷爷那样死在这件老屋里,这样爷爷就不会害怕孤独……”听后,我不知心里是苦还是酸。这座老屋承载的不仅是人间烟火般的*凡幸福,更有让人痛彻心扉的生死别离,以及对逝去的光阴和不见了的亲人的缅怀与殷殷牵念。

  夕阳西下,一直贪睡的老猫爬上屋顶,懒洋洋的舔着嘴,微微摇动着尾巴,做着那个让人温馨而又甜美的梦,梦里有爷爷,有童年,有老屋里的不舍与留恋……

  中考优秀作文赏析:老屋 3

  老屋是我门在老家的住所。

  记得小时候老屋热热闹闹的,不知何时一下子冷清了,冷清得吓人。

  幸福的回忆

  我出生的时候父母挺忙的,一下子到F城,一下子又到S省,来来**,乐此不疲,我也就跟着他们转了。

  让我记忆最深且最高兴的是:我在念小学时是在J省N市,每逢寒暑假便能回老家。一回老家,我便找起了那些久违又倍感亲切的小伙伴们。

  “嘿,中了。”每次回家,老屋旁那条黄土路上便能传来伙伴们玩弹珠的声音……

  每次回家,亦是热闹的,因为曾祖父母见到我回来了,高兴。还有那些放了假的姑姨叔伯,不约而同地拥到了老家,老屋那时也像活了般,充满笑声。尽管吵闹,但却温馨,满满的,鼓鼓的。

  变迁――“结尾”

  一切变得太快,冷清得太快。

  我出外求学了,两三星期回来一次看不见热闹,听不见笑声满座;而面对的,只有曾祖父增多的皱纹和曾祖母病重的哀叹声――尽管寒暑假仍然像以前一样,充满“笑声”,可一切却不再熟悉。

  老屋累了。

  尽管老家有了许多改变:楼变高了,路变宽了,村子变美了;尽管从前的小伙伴们都像我一样长大了,成熟了;尽管家里添了空调彩电;尽管家里的老猫仍然像以前一样对我百依百顺――尽管这么多,却无法换回我印象中的老屋??我印象中的老家。老屋“老”了,它只是想要用回忆填充它的梦而已。

  原来,变迁从我的童年便开始了。那时,就注定了老屋的结尾??老屋太老,而它的童年呢?老屋太老了,它沉睡了。它的童年在梦里。

  老屋,祝你有个好梦。

  后记:一天,有位小时的伙伴来找我。我们对视了半晌,才慢慢说出;哦,原来你是……

  中考优秀作文赏析:老屋 4

  童年老屋带来的美好回忆数不胜数。

  屋子前曾有过一片大池塘,池水又绿又蓝,里面到处都是小鱼、小虾,还有青蛙。记得小时候我最爱去那儿,东一下西一下地乱拨。过一会儿,不想抓鱼了,便洗洗网,吹吹干,到池边的树上,抓蝴蝶去了。如果有收获,就开开心心地回家,去向表哥表姐吹牛。到家后才发现,原来路上太兴奋,让“猎物”给溜走啦。生一会儿气,便又跑去哪儿玩了。有时候可以玩一整天的游戏,回来便饿昏了。

  夕阳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天,也映红了田地和小池塘。田被分成几块不同的颜色,星星有些显现出来了。我洗好澡,上二楼,再上*顶房,爬到蚊帐里,盖上被子,抬头看着星空。春夏秋冬,都可以看到那个在房顶上躺着睡不着,数星星的小孩,被晚风吹拂着长发,久久不能安睡。

  在老屋的厨房里,常常传来阵阵菜香。那是我,坐在灶台后的小板凳上,往灶膛里送木头,然后再回到灶前,翻翻炒炒,又加水又加油,没什么火时又跑去加柴,加了柴又去翻炒。还不是家中的人都去上班了,我起晚了,没吃的,在饿死之前,我累死了。

  老屋,已经拆了,变成了高大的楼房,但回忆不会消失,不会走丢,那永远是我回忆中童年的所在。

  中考优秀作文赏析:老屋 5

  不知为什么,离开故乡三十年之久,老屋已荡然无存了,可我依然在午夜的梦里,一次次回到那所老房子。我记得,在举家搬往城市之前,一家人跟老屋作最后的告别,仪式是在老屋门上挂了一把铜锁。这把锁,将往日时光关在屋里,将其余的从此拒之门外。后来,打开这把锁的钥匙丢失在岁月深处,再也寻不着了,梦,成了打开故乡老屋唯一的钥匙。

  在梦里回家,还没有家门口,我总会远远地喊一声:娘,我回来了!只听那把锈锁咣啷一声轻轻地开了,回忆仿佛一条忠实的狗,随后闪了进来。梦中的老屋一点也不显老。父母的卧室,我的卧室兼书房,灶屋、粮仓,历历在目,仍是当年模样。我从这一间走到那一间,屋里的陈设依然未变,一橱、一柜、一坛、一瓶、一罐,都是净净光光,了无纤尘,在岁月里没有惹上尘埃。在堂屋一角,一盏小吊灯,清清浅浅照耀三尺见方。

  墙上的几把镰刀弯弯,闪着微茫的的光亮。我又看见,母亲弯着腰在我为收拾行囊,双鬓已染上了几缕白霜;父亲剧烈地咳嗽着,从一处角落摸出一沓带汗味的钞票,颤抖着塞在我的手心。就在那一刹那,我的心,仿佛被墙上的镰刀辣辣地割了一下。哦,我想起来,这一场景,发生在我第一次远离老屋到城市求学的前一夜。说是求学,其实是边打工、边自学,再说得露骨一点,是漂泊,是流浪,是别无选择的选择。

  父母一开始不允许,后来终究拗不过我,想到与其让儿子留在农村等着死路一条,不如让他出去闯一闯,见见世面,或许还有一条活路,就无奈地答应了。中间的人生磨砺,到底有几重,老屋不知,我也没有告诉父母。多少个夜晚,当掰不过命运折磨之际,我像一条孤独的狼,躲在城市看不见的角落,暗自舔着伤口。这一切,又有谁知?只是离别的故乡,离开太久的爹娘,我对老屋的思念,对父母的那一份愧疚,只能在寂寞的午夜,在梦深处,独自饮泣,黯然神伤。再到后来,父亲走了,母亲老了。

  老屋存在的意义,只能让时间来决定。就这样,一把铜锁,挂在了曾经进出几代人的大门。再到后来,老屋由于没有人居住,缺乏修葺,特别是在雨横风狂之后,愈发显得枯朽,摇摇欲坠。卖掉它,或许可以让它继续存活。这座百年老屋,就这样易主了。只是没人想到,新的主人嫌它旧陋,几年后拆除了它,在原址上重新建起一座新屋。岁月,就这般呼啸沧桑,从此一去不复返。只不过啊,随着人到中年,在为人父之后,我才开始真正读懂故乡,读懂老屋,读懂父母,开始向故乡方向频频回首,一次次在梦里回到那所虚无。三更雨,五更鸡,常常成为自己午夜梦回的常态。几**,我想在离别之前磕一下头,身子却僵硬得像块石头;我想再喊一声爹娘,却怎么也喊不出来……


《望月怀远》赏析合集五篇(扩展6)

——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作文(精选五篇)

  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作文 1

  雾里看雪,雪舞雪融难忘却;梦里看花,花开花落人任犹荣。人生如梦,岁月如花,最深而非梦死。

  夜,可以繁星点点,可以皓月当空,也可以月残星疏;梦,可以权倾朝野,可以家里人散,也可以与子偕老。人生如梦,可以活出百般滋味。挥一挥衣袖,我随江东去,不带走一丝牵挂;画一画眉,我乘船赏月,留下一*眷念。所以我能愁,能哭,也很能吵闹。我洒脱,我挥霍,我也能安静。人生如梦,梦一般的多姿多彩。

  梦虽多,但你是否也曾做过相似的梦,似曾相识,却又并非相同。

  记忆在倒带,好像曾经的梦中,我独在西楼,望一江春水向东流。又仿佛曾经的曾经,在梦中,我独上西楼,吟唱浣溪沙。一切是如此的熟悉。或许这就是人生如梦。你可以向他人看齐,学*他处事的态度,学*的方法。但却不可能踩着他的脚印,一步一步走完漫漫人生路。

  因为人的出现,才有梦的产生,所以人是梦的主人,但我们却不能安排它。人生如梦,你不能预知未来。你能做的是一步一步踏踏实实的去努力奋斗,创造未来。在夜里,你也许会半夜惊醒。你的冷汗,你的惊悚的神情告诉我你梦中的船遇到了大风浪。不过没关系,一个梦的结束是新的梦的开始,风浪过后是心得一番美景。人生如梦,需要风雨才不会淡无味。只有前看,才能勇往直前。

  人生如梦,岁月如花,最深而非梦死。

  当花结蒂时,如梦的人生便就开始,岁月一笔一笔被记下。丑陋的花骨朵儿不是凄凉的宿命,也可以使毛虫脱变蝴蝶,当百花齐放时,赛过牡丹的华丽,荷花的圣洁,梅花的傲霜,薰衣草的浪漫。

  当百花凋零之际,枯黄的躯体悄然围绕整个城市,于是花落归根,等待下一个争艳之季。岁月如花,从嫩的绿到枯的黄,从新生到死亡。每个人的岁月都应光辉。在蝴蝶的光芒散尽后,依然能为社会默默付出。

  最深而非梦死。即使醉意的生活着,也要散发出光芒,不会死的轻于鸿毛。

  如果可以,我愿梦里看花,在人生中看岁月,就像观看一部梦的电影,漫长却又感觉只是睁眼与闭眼的一个瞬间。我只希望在我朝花夕拾时,在我梦里看花之际,我会看到我耀眼的光芒。

  原来梦中也会开花;原来花也有苦涩的味道;原来梦里看花,却还真实。

  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作文 2

  水光潋滟,山色空濛,西湖的美独步天下,而在世代居住在西湖边的渔民眼中,这里不过是许多水的集合,甚至哪年哪月还淹死过哪个人。嫦娥奔月,吴刚玉兔,那长泻而下的清辉缕缕,是古今中外多少诗人心中美的代言,而自从阿波罗号带回一块被称作月球矿石的黑糊糊的时候后,兵透华贵的广寒宫就只剩了黑暗与荒凉……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在日日崇尚理性,崇尚精确,崇尚数字化数据化的今天,一种朦胧美,一种由距离产生的只可远观不可*渎的美,就一天天离我们远了。

  雾里看花花最美,这是一种整体美。爬山时,看到白云缭绕下青翠的山峰,真美啊;可是费九牛二虎之力爬上去后,缥缈的云雾变成了一颗颗看不见的水汽分子,弄潮了衣服,青翠的峰峦也不过是一块块再普通不过的糙石,毫无质感可言——心情顿时一落千丈。

  有一种理论说,这个世界不过是一场排列组合,排列得好,就是美,否则就是丑,而参与排列的都是些最普通的材料。

  所以,驻足,远远地看,不要为了所谓的本质轻率地走进,生硬地将那美切割成许多部分——欣赏那整体建构的美。

  雾里看花花最美,这是一种想象美。人具备联想的能力,看到认为美的事物,大脑就会自动提取与之关联的一系列美,从而放大美感。同样,看到丑的事物,大脑也会利用联想的功能扩大丑感。就像行车大草原,看到路边那一望无际的碧绿,我们会想到童话中的白雪公主和白马王子,“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我们会想到活力四射的青春,会想到与之一样无边无垠的大海……我们就会沉浸于美中。而如果这时走下车来,一只丑陋的蜘蛛跳上你的衣袖——悲哀就发生了,你会将这茫茫碧野与你讨厌的一切昆虫,蜘蛛,毛毛虫,多脚虫……甚至蟑螂联系在一起,美感遂荡然无存。

  很无奈,但事情通常就是这样。

  雾里看花花最美,这是一种求索美。叔本华说,人的本质是苦的,欲望没有满足时,饱尝不满的痛苦;欲望满足了,又要忍**神空虚的折磨。人就像一个钟摆,煎熬在不满与空虚之间。求知是人本能的欲望,雾里看花正式对待这种欲望最好的途径:欣赏着美,心中怀着进一步了解它的愿望,却为着守护它的纯粹守护它的美,而不采取求索的行动,自然也不饱获知的希冀——这样一种若即若离的状态,正是介于不满与空虚之间的最佳状态,实是人生一大享受。

  美,就像一位倾城的女子,高傲而缥缈,稍纵即逝。只有保持不实不虚的关系,只有欣赏而非亵渎的态度,才有机会得到她更多的垂青。

  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作文 3

  乘坐在从北京前往美国西雅图(Seattle)的飞机上,我依旧坐在窗边,像以往一样,欣赏着窗外的蓝天,云海,大地。是的,我是非常喜欢这三个景物的,特别是在飞机上,看着窗外的美景,我会不由惊讶得张开大嘴;见识到窗外的美丽后,我会迫不及待地拿起手中的照相机进行记录,巴不得让它停留在我的目光中。

  这一次的观赏,和上一次前往澳大利亚时的天气是颇为不同的。那天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好天,正值初夏,并非热得叫人难受,而今天,北京有点阴沉沉的感觉,半空中的雾气不免让人感到沉闷。不同的天气,影响着不同的景象。那天我目睹的是一片晴朗光明的地面,云层也不厚,薄薄的浮云在蓝天中自由自在地漂泊,阳光直逼着我的眼。而今天,我在飞行的前段时间内,看到的却是一片略带阴郁的大地,云虽然不厚,但好像雾气很重的样子,只是上升到云层之后时,才能看见湛蓝的天空。阳光也是在这之后才变得强烈,晴朗。然而,两个角度都是美丽的。前者使人心旷神怡,精神抖擞;后者可以通过雾层看到白莹莹略有些斑驳的地面,好像给人一种久违之后的兴奋还有成就感似的。

  大地,是翠绿的,可从飞机上,我却分明看到了大地母亲道道深深的皱纹,这道道皱纹是那样的多,那样的刺眼。也许这是刮风后形成的吧?还是受污染的土地变得沙漠化?不管如何,地球现在仍受着污染,而维护自然的生态*衡对于我们来说,显然非常重要。所以,请保护我们身边的环境。

  此博文是我在从北京飞往西雅图上空大约三万五千英尺的高空在笔记本电脑上书写的。我觉得窗外的美景确实美不胜收,无与伦比,只有在飞机上,这样的天气中才能够目睹。我感到很满足。

  不过,雾里看花终隔一层,即使有再多美景,由于隔着一层雾气,也不能清晰的拍摄;就算有再多不同样子的梯田,在雾气中也变得隐隐约约,黯然飘渺……就让我把这段记忆留在心间,留在我这次旅途的开始。让这美好的开端,开启我新奇而难忘的美洲之旅!

  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作文 4

  今天已经是第八个雨天了。早上,雨停了一会儿,但是天还是阴沉沉、灰蒙蒙的。第二节课的上课铃声刚响,随着老师的招呼声,同学们在“喔——快去看啦”的吆喝卢中拥出教室,把整个楼台围得水泄不通。一时,大家叽叽喳喳,指指点点,目不转睛地看那离校三公里处的荆竹山上罕见的奇景——山岚。这山岚被连绵不断的春雨淋得早就憋不住气了,就在这停雨的时候,雾气腾腾地喷出来。只见一股股白烟从山蚴里慢慢地腾空而起,连成一片片、一团团,向天边滚滚而去,活像农民伯伯烧制火土灰时冒出的白烟。在风的吹动下,它时而一堆堆,时而薄烟似地给山腰系上了一条飘动的裙子,像仙景一般。这时,同学们哪有心思欣赏*处点缀了鲜花的小山?同学们都为那变化多端的向天边滚去的山岚,热热闹闹地争论着。“看,多像小狗在跑!”“不!它的头圆圆的,更像小猫在追捕老鼠。”争论还没结束,小猫便模糊了。正巧,天边又出现了一只头朝下屁股朝上的大老鼠,还有一条长长的也围成一个圈儿的尾巴呢。它没等大家看清楚,就钻到大块的岚气中去了。

  “看,那真像一头大水牛!”的确像,那牛头上的角向里弯着,还有一根绳挂着鼻子呢!它就像要跃过小沟,前脚抬起,后脚还踏在山尖上。刹那间,那头牛离开山尖,跃上天空走了,身影显得模模糊糊。

  “嗬!看,那条小船,离开山尖了!”那条船里好像还有个船夫,划着船向前行驶,慢慢地向天边划去。这时,我不禁想起了一句诗,随口说了出来:“唯见长江天际流。”

  “变了,变了!”,那条船变窄了,变长了,像条在空中翻腾的巨龙。身子从下向上翻滚,尾巴在左右摆动。一会儿又变得无影无踪了。我低头擦擦眼睛想:这该不是在做梦吧!

  片刻间,可恶的大雨下了起来,山又陷入灰蒙蒙的天色中了。这时大片的山岚不见了,但山间偶尔见这里几丝,那里几股的山岚往上升,像在电视里看到的刚刚停战后的那种硝烟弥漫的场面。

  回忆起刚才的情景我想:要是有孙悟空那样的本领,我就一个跟斗翻到那神仙一般的境地,享受那仙人们的快乐并尽情探究一下其中的奥秘。

  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作文 5

  人人爱看花,不过看花也就是赏花是大有决窍的。善于赏花者,对赏花的时间、地点及自身的状态都是有讲究的,各方面的条件都掌握的恰到好处,才能达到爽心悦目,如临瑶池的佳境。

  古人讲究醉眼观花,雾里看花,雨中赏花、雪地寻花、月下探花。“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李商隐)“花艳艳,雨蒙蒙,晓庭中。”(韦庄)“芳草天涯人似梦,碧桃花下月如烟。”(苏曼殊)“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白居易),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文人骚客们赏花的讲究。花之美最佳在朦胧美,在柔柔的月光里去欣赏花之娇羞,在时聚时散时轻时重的雾中去领略花之神韵,在毛毛细雨中去凭吊花之飘零,醉眼朦胧中去品味花之依人,雪地把盏方能知晓梅之高洁……

  赏花最忌*观与攀折。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也。”总想拥有一双火眼金睛,把一切都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反而会觉得索然无味。“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实际是审美的一种最高境界(个人观点)。再美的花也不能像古董一样拿在手中来把玩。“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花落空折枝”图了一时的痛快折花在手独自欣赏,花落更快,弃之更快。大概就是时下流行的说法:产生了审美疲劳吧。

  貌美如花的女人们应该警惕了。只欣赏一种花,只爱一朵花的男人是花痴,少之又少。多数男人是对所有美的花都欣赏都会动心的。你一旦名花有主,让他对你的根根梢梢、枝枝蔓蔓都了如指掌就可能出现审美疲劳而花心的。不见那些贵为天子的皇帝后宫名花满园还要在太监的引领下出入青楼妓馆去寻花问柳。所以,诗仙太白告诫大家“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绿水之波澜。”要和臭男人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距离,让他始终保持一种雾里看花的状态,经常产生一种月下探花的冲动就上上大吉了。

  具体怎么做,洒家也不知道。


《望月怀远》赏析合集五篇(扩展7)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原文及赏析范文五份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原文及赏析 1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代: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译文及注释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往年八月十五的夜晚,在京城中的曲江池畔杏园边欢度佳节。

  昔年:往年,从前。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pén)浦沙头水馆前。

  今年八月十五的夜晚,却是在被贬后的湓浦沙头水馆前度过。

  湓浦:今名龙开河。源出江西瑞昌西南青山,东流经县南至九江市西,北流入长江。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向着西北望也看不到家乡,人在东南看见月亮又圆了好几次。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昨天的秋风吹过无人理会这凄凉的秋意,今晚清朗的月光还似以往。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往年八月十五的夜晚,在京城中的曲江池畔杏园边欢度佳节。

  今年八月十五的夜晚,却是在被贬后的湓浦沙头水馆前度过。

  向着西北望也看不到家乡,人在东南看见月亮又圆了好几次。

  昨天的秋风吹过无人理会这凄凉的秋意,今晚清朗的月光还似以往。

  注释

  昔年:往年,从前。

  湓浦:今名龙开河。源出江西瑞昌西南青山,东流经县南至九江市西,北流入长江。

  赏析

  歌题目的中心语“望月”,是叙述也是行为,其修饰语时间“八月十五日夜”和地点“湓亭”,它限定了望月的特定环境时,还突出“望”的动作,又强化“望”之月的圆盘貌。显然是这个“望”月引发了诗人情怀。

  其实,诗人就是在特定空间面对这个特定时间的月亮引发的人生感慨,诗歌首颔联正是诗人关照月亮的思考。从逻辑上应该“明、曲江池畔、朝廷盛会欢饮图。诗歌起笔不同反响,召唤其昔日的觥筹交颔联的今年贬谪的“湓浦沙头水馆前”的失落。繁华的过去越明朗,对照今日的凄冷就越有感觉,以此造成的昔今悬殊反差,犹如从天堂掉入地狱的悲苦感。可是两联二十八言中,诗人不烦厌地重复“八月十五夜”,显然它带给诗人的心灵是震撼的,也是惨痛的。让诗人不堪回首昨日的欢乐,独自苦品着眼前的寂寞和凄苦。诗句一望而知地运用了昔今对比手法,其实每一联都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场景,对比的不仅是时间,更是情景意境的对比,今晚观赏的心情,是一种过去到现在的物是人非的感伤情怀。

  月亮在古典诗歌里,更多承载了怀乡思亲。“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明月照高楼,含君千里光”,这些月亮内涵是因空间距离产生而寄寓感情的。不过月亮也会出现时间概念,它却成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春江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这些诗句里的月亮意象无不指向时间概念,突出物是人非之感留给个体生命的怅惘痛苦。

  昔今这种对比古诗里还是常见的,“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杜甫《登岳阳楼》),过去听闻就该登楼观望洞庭水,可是不知为何直至今朝才有机缘登临,道出诗人生活无尽的无奈和生活的凄楚遭遇。其实白居易在对比中也在暗示自己无法主宰命运的无奈和感伤之情。

  诗歌的首颔联多层面的表现诗人的痛苦感,其实这还是生活横截面的对比,那诗歌又是如何完成内容的转折呢?从内容上颈联涉及望乡和圆月,表面上像在思乡,但是“望乡“行为反映的心理,却浸透着诗人的孤寂和凄苦,而这种心理再次强化了内在的主体孤苦体验。“见月”就是观赏中秋明月月,那是一轮圆月,但行为发问的竟为“几回圆人极度孤寂产生的心理结果。“西北望四方眺望故乡和四野观望明月,能想象出一个人观望的心神不定和急切之情,希望能望到家乡带给自己温暖,能看到心中一轮明月留给自己关怀,却出现相反结果,徒添了诗人不尽的凄苦感。

  诗歌是如此极尽曲折的突出诗人贬谪的孤寂之情,尾联诗人细节化的再现秋风月光。“秋风秋雨愁煞人”,过去的日子出现的“昨风一吹无人会”,没有人领会这凄厉秋风的凉意。能忽略这凄冷秋风的肌肤感,一定是人们沉浸在无情的喜悦里,已然忘记了秋风的凄冷,这里突出诗人过去日子的欢快感。“今夜清光似往年”,一是说今夜的月和往年是相似的,光是借代用法,突出的月亮还是昔日的月亮,暗含了人已不是昔日的意气之人了,照应诗歌前文对比的物是人非的无奈悲苦;二是言今夜的月亮似往年,但这样的月光照在身上,却令人清冷至极,置身“湓浦沙头水馆前”环境里,心内却是清冷感,诗歌在这进一步强化了诗人贬谪后面对十五惊叹诗人诗歌技巧的娴熟,尺幅之间尽情描摹无形的心里悲苦!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原文及赏析 2

  原文:

  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

  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

  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

  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

  今夜清光似往年。

  诗译:

  以往八月十五的夜晚,“我”站在曲江的池畔杏园旁边。

  今年八月十五的夜晚,“我”又在湓浦沙头水馆前。

  向着西北怎么才能看到故乡在哪里,向着东南方向看见月亮又圆了好几次。

  昨天的风吹过没有人理会,今晚清美的风彩就好象以往的那些年。

  赏析:

  唐诗人白居易,败于中央的政争,而被流放为江州司马时,睹月思乡、思人,写下了这首诗。

  作者面对与往昔相似的中秋明月,抒发了物是人非的感慨。作者进行一系列对比:

  一、地点的对比。去年中秋节是在京城中的曲江杏园边欢度的,今年中秋却在被贬之地湓江度过。

  二、情景的对比。去年的欢乐之景与今朝的冷清之景形成鲜明对比。

  三、情感对比。昔之乐游与今之苦叹;昔之欢乐与今之愁苦。在这些鲜明的比照中,表露了谪居生涯中的愁闷。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原文及赏析 3

  诗人白居易的《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赏析

  歌题目的中心语“望月”,是叙述也是行为,其修饰语时间“八月十五日夜”和地点“湓亭”,它限定了望月的特定环境时,还突出“望”的动作,又强化“望”之月的圆盘貌。显然是这个“望”月引发了诗人情怀。

  其实,诗人就是在特定空间面对这个特定时间的月亮引发的人生感慨,诗歌首颔联正是诗人关照月亮的思考。从逻辑上应该“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抬头望月,触想到“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的月下之景,诗歌却从对面飞来着笔昔年往事,描绘出一幅中秋月明、曲江池畔、朝廷盛会欢饮图。诗歌起笔不同反响,召唤其昔日的觥筹交错、夜夜欢歌的情形,只有这样颔联的今年贬谪的“湓浦沙头水馆前”的失落。繁华的过去越明朗,对照今日的凄冷就越有感觉,以此造成的昔今悬殊反差,犹如从天堂掉入地狱的悲苦感。可是两联二十八言中,诗人不烦厌地重复“八月十五夜”,显然它带给诗人的.心灵是震撼的,也是惨痛的。让诗人不堪回首昨日的欢乐,独自苦品着眼前的寂寞和凄苦。诗句一望而知地运用了昔今对比手法,其实每一联都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场景,对比的不仅是时间,更是情景意境的对比,今晚观赏的不单是月亮,而是面对年年望相似的月亮情景下的心情,是一种过去到现在的物是人非的感伤情怀。月亮在古典诗歌里,更多承载了怀乡思亲。“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明月照高楼,含君千里光”,这些月亮内涵是因空间距离产生而寄寓感情的。不过月亮也会出现时间概念,它却成了一种永恒对照无常的人生,进而表现人生的痛苦感。“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春江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这些诗句里的月亮意象无不指向时间概念,突出物是人非之感留给个体生命的怅惘痛苦。

  昔今这种对比古诗里还是常见的,“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杜甫《登岳阳楼》),过去听闻就该登楼观望洞庭水,可是不知为何直至今朝才有机缘登临,道出诗人生活无尽的无奈和生活的凄楚遭遇。其实白居易在对比中也在暗示自己无法主宰命运的无奈和感伤之情。

  诗歌的首颔联多层面的表现诗人的痛苦感,其实这还是生活横截面的对比,那诗歌又是如何完成内容的转折呢?从内容上颈联涉及望乡和圆月,表面上像在思乡,但是“望乡“行为反映的心理,却浸透着诗人的孤寂和凄苦,而这种心理想通过望乡排遣,其结果没有望到自己的故乡,反而再次强化了内在的主体孤苦体验。“见月”就是观赏中秋明月月,那是一轮圆月,但行为发问的竟为“几回圆”,显然这圆月在诗人眼里不圆,这种发问折射了诗人由外在之物的中秋明月到内在的之情的孤寂凄苦。“望乡”“见月”行为艺术是望而不见、见而有疑的矛盾迷惘,正是诗人极度孤寂产生的心理结果。“西北望乡”“东南见月”,其实是互文修辞,身处彭浦湓亭向四方眺望故乡和四野观望明月,能想象出一个人观望的心神不定和急切之情,希望能望到家乡带给自己温暖,能看到心中一轮明月留给自己关怀,却出现相反结果,徒添了诗人不尽的凄苦感。

  诗歌是如此极尽曲折的突出诗人贬谪的孤寂之情,尾联诗人细节化的再现秋风月光。“秋风秋雨愁煞人”,过去的日子出现的“昨风一吹无人会”,没有人领会这凄厉秋风的凉意。能忽略这凄冷秋风的肌肤感,一定是人们沉浸在无情的喜悦里,已然忘记了秋风的凄冷,这里突出诗人过去日子的欢快感。“今夜清光似往年”,一是说今夜的月和往年是相似的,光是借代用法,突出的月亮还是昔日的月亮,暗含了人已不是昔日的意气之人了,照应诗歌前文对比的物是人非的无奈悲苦;二是言今夜的月亮似往年,但这样的月光照在身上,却令人清冷至极,置身“湓浦沙头水馆前”环境里,心内却是清冷感,诗歌在这进一步强化了诗人贬谪后面对十五明月带来的凄苦怅惘失落之感。

  诗读至此,不禁为之动容,白居易是如此变幻的再现自己的悲苦感,也不禁惊叹诗人诗歌技巧的娴熟,尺幅之间尽情描摹无形的心里悲苦!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原文及赏析 4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白居易〔唐代〕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赏析

  歌题目的中心语“望月”,是叙述也是行为,其修饰语时间“八月十五日夜”和地点“湓亭”,它限定了望月的特定环境时,还突出“望”的动作,又强化“望”之月的圆盘貌。显然是这个“望”月引发了诗人情怀。

  其实,诗人就是在特定空间面对这个特定时间的月亮引发的人生感慨,诗歌首颔联正是诗人关照月亮的思考。从逻辑上应该“明、曲江池畔、朝廷盛会欢饮图。诗歌起笔不同反响,召唤其昔日的觥筹交颔联的今年贬谪的“湓浦沙头水馆前”的失落。繁华的过去越明朗,对照今日的凄冷就越有感觉,以此造成的昔今悬殊反差,犹如从天堂掉入地狱的悲苦感。可是两联二十八言中,诗人不烦厌地重复“八月十五夜”,显然它带给诗人的心灵是震撼的,也是惨痛的。让诗人不堪回首昨日的欢乐,独自苦品着眼前的寂寞和凄苦。诗句一望而知地运用了昔今对比手法,其实每一联都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场景,对比的不仅是时间,更是情景意境的对比,今晚观赏的心情,是一种过去到现在的物是人非的感伤情怀。

  月亮在古典诗歌里,更多承载了怀乡思亲。“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明月照高楼,含君千里光”,这些月亮内涵是因空间距离产生而寄寓感情的。不过月亮也会出现时间概念,它却成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这些诗句里的月亮意象无不指向时间概念,突出物是人非之感留给个体生命的怅惘痛苦。

  昔今这种对比古诗里还是常见的,“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杜甫《登岳阳楼》),过去听闻就该登楼观望洞庭水,可是不知为何直至今朝才有机缘登临,道出诗人生活无尽的无奈和生活的凄楚遭遇。其实白居易在对比中也在暗示自己无法主宰命运的无奈和感伤之情。

  诗歌的首颔联多层面的表现诗人的痛苦感,其实这还是生活横截面的对比,那诗歌又是如何完成内容的转折呢?从内容上颈联涉及望乡和圆月,表面上像在思乡,但是“望乡“行为反映的心理,却浸透着诗人的孤寂和凄苦,而这种心理再次强化了内在的主体孤苦体验。“见月”就是观赏中秋明月月,那是一轮圆月,但行为发问的竟为“几回圆人极度孤寂产生的心理结果。“西北望四方眺望故乡和四野观望明月,能想象出一个人观望的心神不定和急切之情,希望能望到家乡带给自己温暖,能看到心中一轮明月留给自己关怀,却出现相反结果,徒添了诗人不尽的凄苦感。

  诗歌是如此极尽曲折的突出诗人贬谪的孤寂之情,尾联诗人细节化的再现秋风月光。“秋风秋雨愁煞人”,过去的日子出现的“昨风一吹无人会”,没有人领会这凄厉秋风的凉意。能忽略这凄冷秋风的肌肤感,一定是人们沉浸在无情的喜悦里,已然忘记了秋风的凄冷,这里突出诗人过去日子的欢快感。“今夜清光似往年”,一是说今夜的月和往年是相似的,光是借代用法,突出的月亮还是昔日的月亮,暗含了人已不是昔日的意气之人了,照应诗歌前文对比的物是人非的无奈悲苦;二是言今夜的月亮似往年,但这样的月光照在身上,却令人清冷至极,置身“湓浦沙头水馆前”环境里,心内却是清冷感,诗歌在这进一步强化了诗人贬谪后面对十五惊叹诗人诗歌技巧的娴熟,尺幅之间尽情描摹无形的心里悲苦!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原文及赏析 5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原文及赏析集锦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原文及赏析1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代: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译文及注释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往年八月十五的夜晚,在京城中的曲江池畔杏园边欢度佳节。

  昔年:往年,从前。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pén)浦沙头水馆前。

  今年八月十五的夜晚,却是在被贬后的湓浦沙头水馆前度过。

  湓浦:今名龙开河。源出江西瑞昌西南青山,东流经县南至九江市西,北流入长江。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向着西北望也看不到家乡,人在东南看见月亮又圆了好几次。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昨天的秋风吹过无人理会这凄凉的秋意,今晚清朗的月光还似以往。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往年八月十五的夜晚,在京城中的曲江池畔杏园边欢度佳节。

  今年八月十五的夜晚,却是在被贬后的湓浦沙头水馆前度过。

  向着西北望也看不到家乡,人在东南看见月亮又圆了好几次。

  昨天的秋风吹过无人理会这凄凉的秋意,今晚清朗的月光还似以往。

  注释

  昔年:往年,从前。

  湓浦:今名龙开河。源出江西瑞昌西南青山,东流经县南至九江市西,北流入长江。

  赏析

  歌题目的中心语“望月”,是叙述也是行为,其修饰语时间“八月十五日夜”和地点“湓亭”,它限定了望月的特定环境时,还突出“望”的动作,又强化“望”之月的圆盘貌。显然是这个“望”月引发了诗人情怀。

  其实,诗人就是在特定空间面对这个特定时间的`月亮引发的人生感慨,诗歌首颔联正是诗人关照月亮的思考。从逻辑上应该“明、曲江池畔、朝廷盛会欢饮图。诗歌起笔不同反响,召唤其昔日的觥筹交颔联的今年贬谪的“湓浦沙头水馆前”的失落。繁华的过去越明朗,对照今日的凄冷就越有感觉,以此造成的昔今悬殊反差,犹如从天堂掉入地狱的悲苦感。可是两联二十八言中,诗人不烦厌地重复“八月十五夜”,显然它带给诗人的心灵是震撼的,也是惨痛的。让诗人不堪回首昨日的欢乐,独自苦品着眼前的寂寞和凄苦。诗句一望而知地运用了昔今对比手法,其实每一联都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场景,对比的不仅是时间,更是情景意境的对比,今晚观赏的心情,是一种过去到现在的物是人非的感伤情怀。

  月亮在古典诗歌里,更多承载了怀乡思亲。“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明月照高楼,含君千里光”,这些月亮内涵是因空间距离产生而寄寓感情的。不过月亮也会出现时间概念,它却成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春江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这些诗句里的月亮意象无不指向时间概念,突出物是人非之感留给个体生命的怅惘痛苦。

  昔今这种对比古诗里还是常见的,“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杜甫《登岳阳楼》),过去听闻就该登楼观望洞庭水,可是不知为何直至今朝才有机缘登临,道出诗人生活无尽的无奈和生活的凄楚遭遇。其实白居易在对比中也在暗示自己无法主宰命运的无奈和感伤之情。

  诗歌的首颔联多层面的表现诗人的痛苦感,其实这还是生活横截面的对比,那诗歌又是如何完成内容的转折呢?从内容上颈联涉及望乡和圆月,表面上像在思乡,但是“望乡“行为反映的心理,却浸透着诗人的孤寂和凄苦,而这种心理再次强化了内在的主体孤苦体验。“见月”就是观赏中秋明月月,那是一轮圆月,但行为发问的竟为“几回圆人极度孤寂产生的心理结果。“西北望四方眺望故乡和四野观望明月,能想象出一个人观望的心神不定和急切之情,希望能望到家乡带给自己温暖,能看到心中一轮明月留给自己关怀,却出现相反结果,徒添了诗人不尽的凄苦感。

  诗歌是如此极尽曲折的突出诗人贬谪的孤寂之情,尾联诗人细节化的再现秋风月光。“秋风秋雨愁煞人”,过去的日子出现的“昨风一吹无人会”,没有人领会这凄厉秋风的凉意。能忽略这凄冷秋风的肌肤感,一定是人们沉浸在无情的喜悦里,已然忘记了秋风的凄冷,这里突出诗人过去日子的欢快感。“今夜清光似往年”,一是说今夜的月和往年是相似的,光是借代用法,突出的月亮还是昔日的月亮,暗含了人已不是昔日的意气之人了,照应诗歌前文对比的物是人非的无奈悲苦;二是言今夜的月亮似往年,但这样的月光照在身上,却令人清冷至极,置身“湓浦沙头水馆前”环境里,心内却是清冷感,诗歌在这进一步强化了诗人贬谪后面对十五惊叹诗人诗歌技巧的娴熟,尺幅之间尽情描摹无形的心里悲苦!


《望月怀远》赏析合集五篇(扩展8)

——《夏日绝句》原文及翻译赏析合集五篇

  《夏日绝句》原文及翻译赏析 1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释

  ①人杰:人中杰出者。

  ②鬼雄:鬼之雄杰者。

  项羽(公元前232-前202):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曾领导起义军消灭秦军主力,自立为西楚霸王。后被刘邦打败,突围至乌江(在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

  [今译]

  活着的当作人中的豪杰, 死了也应是鬼中的英雄。

  人们到现在还思念项羽, 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东。

  [赏析]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齐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这是一首雄浑宏阔的咏史诗,也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言志诗。

  李清照这首诗,手起笔落处,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不是几个字的精致组合,不是几个词的巧妙润色;是一种精髓的凝练,是一种气魄的承载,是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那种凛然风骨,浩然正气,充斥天地之间,直令鬼神徒然变色。“当作”之所“亦为”,一个女子啊!纤弱无骨之手,娇柔无力之躯,演绎之柔美,绕指缠心,凄切入骨,细腻感人无以复加。透过她一贯的文笔风格,在她以“婉约派之宗”而著称文坛的'光环映彻下。笔端劲力突起,笔锋刚劲显现时,这份刚韧之坚,气势之大,敢问世间须眉几人可以匹敌?“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女诗人追思那个叫项羽的楚霸枭雄,追随项羽的精神和气节,痛恨宋朝当权者苟且偷安的时政。都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仅一河之遥,却是生死之界,仅一念之间,却是存亡之抉。项羽,为了无愧于英雄名节,无愧七尺男儿之身,无愧江东父老所托,以死相报。“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不是“不愿”、不是“不去”。一个“不肯”笔来神韵,强过鬼斧神工,高过天地造化。一种“可杀不可辱”、“死不惧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气,漫染纸面,力透纸背,令人叫绝称奇而无复任何言语!

  《夏日绝句》原文及翻译赏析 2

  原文: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生时应当做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

  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

  项羽:秦末时自立为西楚霸王,与刘邦争夺天下,在垓下之战中,兵败自杀。江东:项羽当初随叔父项梁起兵的地方。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生时应当做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

  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译注参考:

  1、 周一贯 李子山.小学生必读古诗词80首.杭州市: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xx年:197页

  2、 李承林.中华文典 中华句典大全集.北京市: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年:57页

  译文及注释

  译文生时应当做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注释1.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2.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3.项羽:秦末时自立为西楚霸王,与刘邦争夺天下,在垓下之... 显示全部

  创作背景

  靖康二年(1127),金兵入侵中原,砸烂宋王朝的琼楼玉苑,掳走徽、钦二帝,赵宋王朝被迫南逃。后来,李清照之夫赵明诚出任建康知府。一天夜里,城中爆发叛乱,赵明诚不思*叛,反而临阵脱逃。李清照为国为夫感到耻辱,在路过乌江时,有感于项羽的悲壮,创作此诗,同时也有暗讽南宋王朝和自己丈夫之意。... 显示全部

  赏析

  李清照这首诗,手起笔落处,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不是几个字的精致组合,不是几个词的巧妙润色;是一种精髓的`凝练,是一种气魄的承载,是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那种凛然风骨,浩然正气,充斥天地之间,直令鬼神徒然变色。“当作”之所“亦为”,一个女子啊!纤弱无骨之手,娇... 显示全部

  《夏日绝句》原文及翻译赏析 3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释:

  1. 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2. 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3. 项羽(公元前232-前202):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曾领导起义军消灭秦军主力,自立为西楚霸王。后被刘邦打败,突围至乌江(在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

  译文:

  活着的当作人中的豪杰,

  死了也应是鬼中的英雄。

  人们到现在还思念项羽,

  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东。

  赏析:

  这首歌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齐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夏日绝句》原文及翻译赏析 4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释:

  1. 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2. 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3. 项羽(公元前232-前202):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曾领导起义军消灭秦军主力,自立为西楚霸王。后被刘邦打败,突围至乌江(在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

  译文:

  活着的当作人中的豪杰,

  死了也应是鬼中的英雄。

  人们到现在还思念项羽,

  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东。

  赏析:

  这首歌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齐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夏日绝句》原文及翻译赏析 5

  原文: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生时应当做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

  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

  项羽:秦末时自立为西楚霸王,与刘邦争夺天下,在垓下之战中,兵败自杀。江东:项羽当初随叔父项梁起兵的地方。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生时应当做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

  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译注参考:

  1、 周一贯 李子山.小学生必读古诗词80首.杭州市: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xx年:197页

  2、 李承林.中华文典 中华句典大全集.北京市: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年:57页

  译文及注释

  译文生时应当做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注释1.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2.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3.项羽:秦末时自立为西楚霸王,与刘邦争夺天下,在垓下之... 显示全部

  创作背景

  靖康二年(1127),金兵入侵中原,砸烂宋王朝的琼楼玉苑,掳走徽、钦二帝,赵宋王朝被迫南逃。后来,李清照之夫赵明诚出任建康知府。一天夜里,城中爆发叛乱,赵明诚不思*叛,反而临阵脱逃。李清照为国为夫感到耻辱,在路过乌江时,有感于项羽的悲壮,创作此诗,同时也有暗讽南宋王朝和自己丈夫之意。... 显示全部

  赏析

  李清照这首诗,手起笔落处,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不是几个字的精致组合,不是几个词的巧妙润色;是一种精髓的凝练,是一种气魄的承载,是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那种凛然风骨,浩然正气,充斥天地之间,直令鬼神徒然变色。“当作”之所“亦为”,一个女子啊!纤弱无骨之手,娇... 显示全部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