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寻隐者不遇》意思及赏析 (菁华3篇)

首页 / 赏析 / | 2022-11-07 00:00:00 赏析,古诗

古诗《寻隐者不遇》意思及赏析1

  作者: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释

  云深:指山深云雾浓。

  译文

  在苍松树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

  他说,师傅已经去山中采药去了。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面,

  可是林深云密,所以不知他的行踪。

  创作背景

  此诗是中唐时期诗僧贾岛到山中寻访一位隐者未能遇到有感而作的。隐者不详何人,有人认为是贾岛的山友长孙霞。此诗的具体创作时间难以考证。

  赏析: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全诗只有二十字,作为抒情诗,却有环境,有人物,有情节,内容极丰富,其奥秘在于独出心裁地运用了问答体。不是一问一答,而是几问几答,并且寓问于答。 第一句省略了主语“我”。“我”来到“松下”问“童子”, 见得“松下”是“隐者”的住处,而“隐者”外出。“寻隐者不遇”的题目已经交待清楚。“隐者” 外出而问其“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而写出“童子”的答语:“师采药去。”从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我” 专程来“寻隐者”,“隐者”“采药去”了,自然很想把他找回来。因而又问童子:“采药在何处?”这一问诗人也没有明写,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然而,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的妙处。诗贵善于抒情。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淡中见深沉。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然而诗的抒情要凭借艺术形象,要讲究色调。从表面看,这首诗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其实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深邃杳霭,捉摸无从,令人起秋水伊人无处可寻的浮想。从造型的递变,色调的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的与物转移。

  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另外,作者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离开繁华的都市,跑到这超尘绝俗的青松白云之间来“寻隐者”,其原因也是耐人寻味,引人遐想的。

古诗《寻隐者不遇》意思及赏析2

  【作品简介】

  《寻西山隐者不遇》由邱为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是一首描写隐逸高趣的诗。诗以“寻西山隐者不遇”为题,写专程到山中去访隐者,竟然不遇。如此,本应叫人失望,惆怅。然而,诗借写“不遇”,却把隐者性格和生活表现得清清楚楚,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的幽情雅趣和旷达的胸怀,比相遇更有收获,更为满足。诗的前八句,写隐者独居高处,远离尘嚣,寻访者不辞山高,等到叩关无人,才略生怅惘。于是猜想隐者乘车出游,临水垂钓,表现隐者的生活恬适雅趣。后八句宕开一层,写周围的草色松声使寻访者陶然,因而寻访不遇亦无所谓,使其悟出隐者生活的情趣。因此,乘兴而来,尽兴而返,自得其乐,大有君子风度。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原文】

  《寻西山隐者不遇》

  作者:邱为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叩关无僮仆,窥室惟案几。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

  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注解】:

  1、差池:原为参差不齐,这里指此来彼往而错过。

  2、黾勉:殷勤。

  3、契:惬合。

  4、之子:这个人,这里指隐者。

  【韵译】:

  西山顶上有一座小茅屋,寻访隐者直上三十里路。

  轻扣宅门竟无开门童仆,窥看室内只有几案摆住。

  主人不是驾着柴车外出,一定是垂钓在秋水之渚。

  来得不巧不能与其见面,殷勤而来空留对他仰慕。

  绿草刚刚受到新雨沐浴,松涛声声随风送进窗户。

  来到这惬意幽静的绝景,我心耳荡涤无比的满足。

  尽管没有宾主酬答之意,却能把清静的道理领悟。

  兴尽才下山来乐在其中、何必要见到你这个隐者?

  【讲解】:

  丘为,唐代诗人,其传世作品不多。本诗之所以广为流传,在于它写隐逸之情时另辟蹊径,道出了另一番味道。

  整首诗可以分为两部分,前八句写寻隐不遇,似露失望惆怅之意,后八句则宕开一笔,写隐者的高雅情趣与所居环境的闲静优美,将他的志趣与诗人自己的追求诉诸于笔端,表现出了一种倚世独立的精神境界。

  诗的前两句写隐者居所的高、远、简,“绝顶”言其高,“茅茨”,为茅草屋,指其简,“三十里”则语其远,如此,作者却要“直上”寻找隐者,可见诗人对他的钦佩之情,必欲见之而后快。这样的铺陈渲染,便让读者对隐士为何等高人充满了想象与期待。

  “扣关无僮仆,窥室惟案几。”写诗人好不容易到了目的地,却连个仆人也没有遇到,屋里亦是空空如也。《寻隐者不遇》中“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诗人虽未见隐者,但也有童子可问,知其所去。而本诗中诗人未见僮仆。依笔者看来,隐者可能只有一、两个僮仆,出门时带去了,或者根本就没有。诗人敲门时,无人应答,门上无锁,可推门而入。直观其室,室内只有案几,无任何奢华之物。这样,隐者又何必用僮仆呀?真正的隐者是要剔除物欲、反观内省的,由此可见,该隐者必是真高人雅士。

  五六句中,“巾柴车”中“巾”可理解为名词用作动词“用巾覆盖”,引申为“驾柴车”,“钓秋水”应是于秋水边垂钓之意。此两句全是诗人的想象。隐者不在,诗人不免要推断他的去向,或砍柴或垂钓,都是人与自然的交流,都脱离了人世的纷扰与欺诈,尤其是“垂钓”古人更是把它当作一种闲适脱俗的生活,“闲来垂钓碧溪上”“独钓寒江雪”等诗句便是明证。诗人如此写,更突出了隐者的超然。

  七八句,写了诗人不遇的心情:错过了与隐者相遇的机会,就只能失落地在心里默默地对他表示无尽的景仰了。诗人不辞辛苦、跋山涉水去寻隐者,不得相见,此时的失望与忧郁不免要溢于言表了。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雨中草色”“窗里松声”,色极悦目,声极悦耳。九十句描画了这里空气清新、草色青翠、青松掩映的优美环境,顿时便让读者从诗人所渲染出因不遇产生的惆怅之情中脱离出来。

  不能相见,或为缺憾,但在这优雅的居所里,诗人却感到与隐者的幽情逸致产生了契合,身心也如被清水荡涤了一般变得澄澈清明,虽然没有宾主相见的兴奋,但却也深深地体悟到了清净无为的禅理,而这正是此行真正的目的,目的达到,便可欣然下山,又何必等着与隐者相见呀?诗的最后六句直接陈述了自己的想法,表现了诗人洒脱不羁的心性和追求。

  在笔者看来,诗中句句在写隐者,也时时在写诗人自己,写他对隐居遁世、恬淡怡然生活的追求,而最巧妙的是以“不遇”来表情达意。

  【评析】:

  这是一首描写隐逸高趣的诗,从思想上说,这类诗在*古典诗歌中所在多有,并没有什么分外高奇的.地方,但细读起来,又令人感到有些新颖别致。这新颖别致来自什么地方呢?主要来自构思。我们看,这首诗以“寻西山隐者不遇”为题,到山中专程去寻访隐者,当然是出于对这位隐者的友情或景仰了,而竟然“不遇”,按照常理,这一定会使访者产生无限失望、惆怅之情。但却出人意料之外,这首诗虽写“不遇”,却偏偏把隐者的生活和性格表现得历历在目;却又借题“不遇”,而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的幽情雅趣和旷达的胸怀,似乎比相遇了更有收获,更为心满意足。正是由于这一立意的新颖,而使这首诗变得有很强的新鲜感。

  诗是从所要寻访的这位隐者的栖身之所写起的。开首两句写隐者独居于深山绝顶之上的“一茅茨”之中,离山下有“三十里”之遥。这两句似在叙事,但实际上意在写这位隐者的远离尘嚣之心,兼写寻访者的不惮艰劳、殷勤远访之意。“直上”二字,与首句“绝顶”相照应,点出了山势的陡峭高峻,也暗示出寻访者攀登之劳。三、四两句,写到门不遇,叩关无僮仆应承,窥室只见几案,杳无人踪。紧接着下两句是写寻访者停在户前的踟蹰想象之词:主人既然不在,到哪儿去了呢?若不是乘着柴车出游,必是临渊垂钓去了吧?乘柴车出游,到水边垂钓,正是一般隐逸之士闲适雅趣的生活。这里不是正面去写,而是借寻访者的推断写出,比直接对隐者的生活做铺排描写反觉灵活有致。“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远路相寻,差池不见,空负了一片景仰之情,失望之心不能没有。但诗写至此,却突然宕了开去,“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由访人而变成问景,由失望而变得满足,由景仰隐者,而变得自己来领略隐者的情趣和生活,谁能说作者这次跋涉是入宝山而空返呢?“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结句暗用了著名的晋王子猷雪夜访戴的故事。故事出于《世说新语。任诞篇》,记王子猷居山阴,逢雪夜,忽忆起隐居在剡溪的好友戴安道,便立时登舟往访,经夜始至,及至门口又即便返回,人问其故,王子猷回答说:“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诗人采用了这一典故,来自抒旷怀。访友而意不在友,在于满足自己的佳趣雅兴。读诗至此,似乎使我们遇到了一位绝不亚于隐者的高士。诗人访隐居友人,期遇而未遇;读者由诗人的未遇中,却不期遇而遇──遇到了一位胸怀旷达,*静喜幽,任性所之的高雅之士。而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要表达的,也正是这一点。

  【作者介绍】

  邱为(生卒年不详),字不详,苏州嘉兴(今属浙江)人。累举不第,归里苦读。至天宝初始登进士,与王维、刘长卿友善,尝相唱和。官至太子右庶子,致仕归,时年八十馀,继母健在,给俸禄之半,以孝称。年九十六,以寿终。诗擅五言,善摹湖山景色。

古诗《寻隐者不遇》意思及赏析3

  寻隐者不遇

  作者: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孙革访羊尊师诗译文及注释

  译文

  苍松下,我询问隐者的童子他的师傅到哪里去了?

  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

  还指着高山说,就在这座山中,

  可是林深云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

  注释

  ①寻:寻访。

  ②隐者: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

  ③不遇:没有见到。

  ④童子:小孩。这是指隐者的弟子。

  ⑤言:回答,说。

  ⑥云深:指山上云雾缭绕。

  ⑦处:地方。


古诗《寻隐者不遇》意思及赏析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古诗《寻隐者不遇》意思及赏析 (菁华3篇)(扩展1)

——《寻隐者不遇》古诗词赏析 (菁华3篇)

《寻隐者不遇》古诗词赏析1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赏析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全诗只有二十字,作为抒情诗,却有环境,有人物,有情节,内容极丰富,其奥秘在于独出心裁地运用了问答体。不是一问一答,而是几问几答,并且寓问于答。第一句省略了主语“我”。“我”来到“松下”问“童子”,见得“松下”是“隐者”的住处,而“隐者”外出。“寻隐者不遇”的题目已经交待清楚。“隐者”外出而问其“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而写出“童子”的答语:“师采药去。”从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我”专程来“寻隐者”,“隐者”“采药去”了,自然很想把他找回来。因而又问童子:“采药在何处?”这一问诗人也没有明写,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然而,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的妙处。诗贵善于抒情。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淡中见深沉。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然而诗的抒情要凭借艺术形象,要讲究色调。从表面看,这首诗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其实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深邃杳霭,捉摸无从,令人起秋水伊人无处可寻的浮想。从造型的递变,色调的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的与物转移。

  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另外,作者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离开繁华的都市,跑到这超尘绝俗的青松白云之间来“寻隐者”,其原因也是耐人寻味,引人遐想的。

《寻隐者不遇》古诗词赏析2

  《寻隐者不遇》贾岛(799-843),字阆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唐代诗人。诗人专程走访一位隐士,未遇,就记下了在走访过程中的对话场面。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释

  1.寻:寻访。

  2.隐者:古代隐居在山林中的人。

  3.童子:这是指隐者的弟子。

  4.处:地方。

  作者简介:贾岛(799-843),字阆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唐代诗人。

  古诗赏析

  诗人专程走访一位隐士,未遇,就记下了在走访过程中的对话场面。

  首句松下问童子,点明会晤地点在松下,接待人是童子,这就把不遇的情节作了交代。松树是岁寒三友之一。古人写松树大多与表现孤傲高洁的品质有关,此句也是为了突出隐士的高洁。以下三句全是童子的回答。首先回答的是言师采药去,采药是隐者经常性的活动,用采药一词十分切合隐者的身份,介绍师父外出的目的。第三句的回答是承第二句来的.,说师傅就在这座山中采药,对师傅的大致去向给予明确的回答,是热情的指引。第四句来个转折,云深不知处,说虽在山中,但云雾弥漫,不知他在何处,作了婉转的辞谢,请来访者不要作徒劳的寻觅。

  本诗以问答的形式,记叙寻隐者不遇这件事,表现了隐者的思想和性格。隐者虽未出现,但通过侧面描写,他的形象已十分清晰地展现出来了。

《寻隐者不遇》古诗词赏析3

  《寻隐者不遇》贾岛(799-843),字阆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唐代诗人。诗人专程走访一位隐士,未遇,就记下了在走访过程中的对话场面。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释

  1.寻:寻访。

  2.隐者:古代隐居在山林中的人。

  3.童子:这是指隐者的弟子。

  4.处:地方。

  作者简介:贾岛(799-843),字阆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唐代诗人。

  古诗赏析

  诗人专程走访一位隐士,未遇,就记下了在走访过程中的对话场面。

  首句松下问童子,点明会晤地点在松下,接待人是童子,这就把不遇的情节作了交代。松树是岁寒三友之一。古人写松树大多与表现孤傲高洁的品质有关,此句也是为了突出隐士的高洁。以下三句全是童子的回答。首先回答的是言师采药去,采药是隐者经常性的活动,用采药一词十分切合隐者的身份,介绍师父外出的目的。第三句的回答是承第二句来的,说师傅就在这座山中采药,对师傅的大致去向给予明确的回答,是热情的指引。第四句来个转折,云深不知处,说虽在山中,但云雾弥漫,不知他在何处,作了婉转的辞谢,请来访者不要作徒劳的寻觅。

  本诗以问答的形式,记叙寻隐者不遇这件事,表现了隐者的思想和性格。隐者虽未出现,但通过侧面描写,他的形象已十分清晰地展现出来了。


古诗《寻隐者不遇》意思及赏析 (菁华3篇)(扩展2)

——《寻隐者不遇》古诗词赏析 (菁华3篇)

《寻隐者不遇》古诗词赏析1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赏析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全诗只有二十字,作为抒情诗,却有环境,有人物,有情节,内容极丰富,其奥秘在于独出心裁地运用了问答体。不是一问一答,而是几问几答,并且寓问于答。第一句省略了主语“我”。“我”来到“松下”问“童子”,见得“松下”是“隐者”的住处,而“隐者”外出。“寻隐者不遇”的题目已经交待清楚。“隐者”外出而问其“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而写出“童子”的答语:“师采药去。”从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我”专程来“寻隐者”,“隐者”“采药去”了,自然很想把他找回来。因而又问童子:“采药在何处?”这一问诗人也没有明写,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然而,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的妙处。诗贵善于抒情。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淡中见深沉。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然而诗的抒情要凭借艺术形象,要讲究色调。从表面看,这首诗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其实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深邃杳霭,捉摸无从,令人起秋水伊人无处可寻的浮想。从造型的递变,色调的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的与物转移。

  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另外,作者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离开繁华的都市,跑到这超尘绝俗的青松白云之间来“寻隐者”,其原因也是耐人寻味,引人遐想的。

《寻隐者不遇》古诗词赏析2

  《寻隐者不遇》贾岛(799-843),字阆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唐代诗人。诗人专程走访一位隐士,未遇,就记下了在走访过程中的对话场面。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释

  1.寻:寻访。

  2.隐者:古代隐居在山林中的人。

  3.童子:这是指隐者的弟子。

  4.处:地方。

  作者简介:贾岛(799-843),字阆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唐代诗人。

  古诗赏析

  诗人专程走访一位隐士,未遇,就记下了在走访过程中的对话场面。

  首句松下问童子,点明会晤地点在松下,接待人是童子,这就把不遇的情节作了交代。松树是岁寒三友之一。古人写松树大多与表现孤傲高洁的品质有关,此句也是为了突出隐士的高洁。以下三句全是童子的回答。首先回答的是言师采药去,采药是隐者经常性的活动,用采药一词十分切合隐者的身份,介绍师父外出的目的。第三句的回答是承第二句来的,说师傅就在这座山中采药,对师傅的大致去向给予明确的回答,是热情的指引。第四句来个转折,云深不知处,说虽在山中,但云雾弥漫,不知他在何处,作了婉转的辞谢,请来访者不要作徒劳的寻觅。

  本诗以问答的形式,记叙寻隐者不遇这件事,表现了隐者的思想和性格。隐者虽未出现,但通过侧面描写,他的形象已十分清晰地展现出来了。

《寻隐者不遇》古诗词赏析3

  《寻隐者不遇》贾岛(799-843),字阆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唐代诗人。诗人专程走访一位隐士,未遇,就记下了在走访过程中的对话场面。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释

  1.寻:寻访。

  2.隐者:古代隐居在山林中的人。

  3.童子:这是指隐者的弟子。

  4.处:地方。

  作者简介:贾岛(799-843),字阆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唐代诗人。

  古诗赏析

  诗人专程走访一位隐士,未遇,就记下了在走访过程中的对话场面。

  首句松下问童子,点明会晤地点在松下,接待人是童子,这就把不遇的情节作了交代。松树是岁寒三友之一。古人写松树大多与表现孤傲高洁的品质有关,此句也是为了突出隐士的高洁。以下三句全是童子的回答。首先回答的是言师采药去,采药是隐者经常性的活动,用采药一词十分切合隐者的身份,介绍师父外出的目的。第三句的回答是承第二句来的,说师傅就在这座山中采药,对师傅的大致去向给予明确的回答,是热情的指引。第四句来个转折,云深不知处,说虽在山中,但云雾弥漫,不知他在何处,作了婉转的辞谢,请来访者不要作徒劳的寻觅。

  本诗以问答的形式,记叙寻隐者不遇这件事,表现了隐者的思想和性格。隐者虽未出现,但通过侧面描写,他的形象已十分清晰地展现出来了。


古诗《寻隐者不遇》意思及赏析 (菁华3篇)(扩展3)

——《寻隐者不遇》原文及翻译赏析 (菁华3篇)

《寻隐者不遇》原文及翻译赏析1

  寻隐者不遇

  作者: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孙革访羊尊师诗译文及注释

  译文

  苍松下,我询问隐者的童子他的师傅到哪里去了?

  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

  还指着高山说,就在这座山中,

  可是林深云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

  注释

  ①寻:寻访。

  ②隐者: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

  ③不遇:没有见到。

  ④童子:小孩。这是指隐者的弟子。

  ⑤言:回答,说。

  ⑥云深:指山上云雾缭绕。

  ⑦处:地方。

  寻隐者不遇/孙革访羊尊师诗赏析

  *传统文化中,松、竹、梅为岁寒三友,士大夫们往往以此表明其安贫乐道,不与世俗、清洁孤傲之志。首句“松下问童子”,从表层上说交待了作者寻访隐者未得,于是向隐者的徒弟问寻的这一连串的过程;而深层上则暗示隐者傍松结茅,以松为友,渲染出隐者高逸的生活情致。下面三句都是童子的回答,包含着诗人的层层追问,意思层层递进,言约意赅,令人回味无穷。

  第一答:“言师采药去”,从全诗的结构看,从环境氛围的渲染,进入到行动的白描,从抽象进入到具体。我国古代有追求长生不老的思想,秦皇汉武,就是一种典型,乃至秦汉方士盛行,欺诈成风。与此不同,高蹈世外的隐者注重的是自身修炼。在隐逸生活中,悟道、养生与服药(保健养生之药)构成主要的内容。魏晋以还尤其如此。因之,对隐者说来,采药是一项有重要的活动,其效用或还不仅在于服药能养生,更在于为采药而攀峰登岭,就是极好的体育锻炼。于是,对于真正的隐者,善悟道,擅养生,能采药也就是三位一体的事了。道行高深就表现在鹤发童颜,往来如天马行空。童子言师采药去,正是把隐者这一典型特征揭示出来,同时添了诗人伤其不遇的惆怅。

  第二答,是针对诗人何处采药的问话而来。

  这一答很明确肯定,似乎给了诗人若干追寻的期待,不过紧接着第三答一转,好像是猜到了诗人的这种期待,最后给了一个没有结果的回答:“云深不知处。”

  这时,山峦之高峻,云霞之深杳,隐者之神逸,蓦然跃进读者的想象中。

  围绕这几句答话,实际有两种表现结构在交织演进。一是隐者的行为表现结构,它由虚而实(不在此地而在此山),由实而虚(云深不知处),虚虚实实,宛若云中游龙,若隐若现,给人一种扑朔迷离,恍惚迷离之感,充分呈现了隐者的风神。一是诗人自己的感情表现结构,它由惆怅而期冀(不遇到知在此山中),由期冀转而更深一层的惆怅,流露出终不可及的慨喟。诗人本来是僧,后还俗,但仕途并不得意,因此始终倾羡高洁超俗的世外生活。“但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实际不独是诗人对隐者的描绘,也正是诗人自己所追求向往的人生境界。

  世谓贾岛的诗过分陷于字句的“推敲”,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往往有佳句而无佳篇;此诗却刚好相反,在谋篇构思方面煞费苦心,无佳句而有佳篇。

  这首诗有人认为是孙革所作,题为《访夏尊师》。

《寻隐者不遇》原文及翻译赏析2

  【原文】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韵译】: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

  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

  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注解】:

  1·隐者: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

  2·不遇:没有见到。3· 言:回答说。

  4·云深:指山深云雾浓。

  【评析】:

  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这首诗有人认为是孙革所作,题为《访夏尊师》。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然而,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的妙处。诗贵善于抒情。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淡中见深沉。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然而诗的抒情要凭借艺术形象,要讲究色调。从表面看,这首诗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其实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深邃杳霭,捉摸无从,令人起秋水伊人无处可寻的浮想。从造型的递变,色调的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的与物转移。

  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

  【名句赏析】——“云深不知处。”

  贾岛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明明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淡中见深沉。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走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二问三问,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想符。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捉摸无从,从造型的递变,色调的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的与物转移。

《寻隐者不遇》原文及翻译赏析3

  寻隐者不遇

  作者: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释

  1、云深:指山深云雾浓。

  译文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

  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

  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赏析

  这是一首问答,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这首诗有人认为是孙革所作,题为《访夏尊师》。


古诗《寻隐者不遇》意思及赏析 (菁华3篇)(扩展4)

——寻隐者不遇作文 (菁华5篇)

寻隐者不遇作文1

  唐朝末年,人才稀少。我奉皇上之命,去深山寻找徐隐君。

  我翻山越岭,气喘吁吁。于是就在一棵千年古树上休息。阵阵冷风吹来,好似不清爽凉爽。我慢慢欣赏着这里的美景:这里有一座座连绵不断起伏的群连绵不断起伏的群山,有五颜色六的鲜花,有一棵棵枝繁叶茂的树,还有一口口小池塘,里面流淌在清澈见底的水,能清清楚楚的映出人的影子。

  这是时,突然迎面走来一位小孩。她他满脸稚气,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满脸笑容的走来,我问道:“这里有没有叫许徐隐君的人?”那小孩遗憾地看着我,摆弄着大脑袋,嘻嘻地笑着。随后,开口道:“你找我师傅啊!他去采药了,就在这座山上。”只是雾深不知道在哪条沟?我望这万丈高山,于是便走了。回家后我作了首诗: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作文2

  唐朝有个诗人叫贾岛。他最敬佩的就是那些隐居在深山老林里的隐者了,他认为隐者是至高无尚的。

  那天,贾岛背着一个包袱,里面插着一把雨伞,风尘仆仆地去寻访一位世外高人。

  贾岛一边走,一边欣赏着秀丽宜人的景色:一棵棵苍劲有力、形态万千的松树竖立在道路两旁,时不时还有几片叶子从树上掉落下来。那边,一丛丛、一簇簇的花儿竞相开放、争奇斗艳。有红的、黄的、白的、粉的……真是五彩缤纷呀!上面还有一只只美丽的蝴蝶在翩翩起舞。远处,只见那里的群山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这真是人间仙境啊!

  贾岛走着走着,不知不觉来到了隐者的隐居,一位童子手里拿着一根树枝,正在逗小狗玩呢!贾岛想:这荒郊野邻,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这里肯定是隐者的住所了。童子在,他师父肯定也在。童子看到了贾岛,便向他走过去,贾岛满怀希望的问童子:“请问,你的师傅在吗?”

  “哦,他不在,他去山上采药去了。”

  贾岛很失望,他又问:“你师父去哪儿采药了?”

  童子指着远处的山头说:“我师父就在这座山里。”

  贾岛心里似乎又有了一线希望,他继续问:“那能找到他吗?如果可以,麻烦你带我去找他,好吗?”

  “嗯……好像不能,这云雾弥漫,我也不知道他身在何处呀!”童子抓耳挠腮地说,贾岛叹了一口气,垂头丧气的回去了。

  在回去的路上,贾岛转念又想:隐者那么志高无上,岂是我能见到的?下次我们有缘终能见面!

寻隐者不遇作文3

  一日,诗人贾岛因事业不顺,想起了隐居在松林的隐者,便千里迢迢去找隐者求教。

  清晨,贾岛早早地起身,前去隐者居住的小屋。阳光透过树林散落斑驳的静影,明澈的泉水在岩石上叮咚流淌。雨后的春笋从泥土里钻出了小脑袋,景色甚美。贾岛凭据地图上显示出的那弯弯曲曲的小路,步行上了山,找到了隐者居住的小屋。

  “汪汪汪”,贾岛刚到小屋,就听见了小狗的叫声。紧接着,出现了一向毛茸茸的黄色的小狗,这可把贾岛吓了一跳。童子也听见了小狗的'叫声,连忙赶来,发明是一位陌生男子,便细细视察起来。只见贾岛面目秀气,文质彬彬,像一个学识广博的书生,可能是由于被小狗惊吓的缘故,秀气的脸上多了一分恐惧。童子见了,连忙说道:“对不起,先生,把您吓着了!”贾岛一见童子,便上下打量了一番,只见童子无邪无邪,细细的眉毛,樱桃小嘴,脸蛋白里透红。贾岛捋了捋胡子,说道:“没关系。”童子见贾岛没事了,便问道:“请问您到这儿来找谁呢?”贾岛答道:“我姓贾名岛,字阆仙,到这儿是来找隐者的。”“哦,我师傅他去采药了。”“那末他是去何处采药了?”“喏,就是那座山。”童子指了指前面的那座山说道。“究竟何处?是山脚、山腰、照样山顶?”“这……我也不太清楚,因为云太深了,我找不到师傅的具**置。”“哦,那劳烦童子了,我照样改天再来吧!”

  见贾岛一脸失望的表情,童子也束手无策,只能由贾岛渐渐离去。离别时分,贾岛吟诗一首:“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作文4

  这是一个阳光万里的一天,我在家里无聊的看着书,情不自禁的想起了以前,我的朋友——一位隐者。

  于是,我经过两天的风餐露宿与打听,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来到了一片广袤的森林。

  森林里有各式各样从来没有看到过的小鸟,在树木上,发出动听的声音。

  小鸟在树枝上,有的呼朋引类,有的昂声歌唱,叽叽喳喳的声音回荡在林中,给人一种到了天堂的感觉。野花在石头旁边竞相开放,五颜六色,这儿一丛,那儿一簇,美丽极了!

  我边走边观看美景,不知不觉中,就到了。

  我轻轻地敲了一下门,门开了,从门后探出一个童子的小脑袋,他用迷茫的眼神看了一下我,然后很有礼貌的问:“请问公子,你找谁?”“我找你家的师傅,他在吗?”“哦,你就是我师父常说的那位朋友吧,可是今天他不在。”“哦~那他去哪了?”“他去山上采药了。”“他在哪座山上采药啊?”童子向远处张望了一下,指着我身后的那座山说:“就在这座上中。”“你能带我去一下吗?”“不行啊,山上云雾缭绕,就算上去了,恐怕,也很难找到我师父。”“那就请你转告你师父,贾岛来找过他。

  松下问童子

  ……

寻隐者不遇作文5

  贾岛是唐朝的一位大诗人,他作诗时总是苦思苦吟,常常因为推敲一个字眼,茶饭不思,称为苦吟诗人。这一天,贾岛在家中,望着窗外的美景,突然诗兴大发,作了一首优美的诗歌,可是,有一句话中的一个词不是很恰当,他左思右想,觉的这些词不行,那些词也不行。正好,他听说有一位很有学问的隐士住在山中,便准备去向他请教。贾岛带上水和文章,拿出一把旧伞,就出发了。他沿着弯弯曲曲的石子小路,边欣赏风景,边赶路,这里的松树千姿百态,它们的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们有的屹立,有的斜出,有的弯曲;有的仰望着天空,有的俯视着下面,有的卧在那里;它们的树干十分粗壮,上面的树叶像针刺一般,青翠欲滴,树头的小鸟唱着动听的歌儿,有的在呼唤同类来学飞,路旁的野花五颜六色,有红的、黄的、紫的、蓝的、黑的……应有尽有。它们有的竞香开放,展现自己美丽的身姿,有的含苞欲放,像个害羞的小姑娘;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上面带着早晨的露珠,看起来很有精神,贾岛看到这幅美景,心情好了许多。这时,在一棵巨大的松树下出现了一间小茅屋,十分简陋,但十分干净。茅屋前有位小朋友,他正在用一根树枝逗狗玩呢!贾岛连忙赶上去,叫住小孩,问到:“你认识×××吗?”“当然认识,他可是我师傅!”那孩子自豪的说。“他在家吗,去干什么了?”贾岛高兴急了,忙问,“快告诉我吧!”“他可不在家,去采药了!‘孩子拖着长音说到。贾岛听了,很失望,但他争取了最后一点希望,问到:”去哪儿采药了?“就在这座山中。“贾岛望着大山,它直插云霄,周围云雾缭绕,若隐若现,他有了一丝希望,激动的问:”在山上的哪非地方?“”云雾太浓,不知道在什么地方。“

  贾岛没见到隐士,十分失望,自己辛辛苦苦的登山,就为了见到隐士,可却没遇到,真是可惜,朋友,改天我会再来的,希望你能在家。但他转念又想;这儿空气清新,树木成阴,景色迷人,自己在这么秀美的风景中走一走,看一看,就可以忘记烦恼,真是不虚此行啊!


古诗《寻隐者不遇》意思及赏析 (菁华3篇)(扩展5)

——改写《寻隐者不遇》作文 (菁华5篇)

改写《寻隐者不遇》作文1

  这天,阳光明媚,万里无云。我想起之前我与老朋友的约定:今天上午要去山中拜访他。

  到了山中,我大吃了一惊。山中的野花五颜六色,色彩缤纷,小草也绿油油的,柳树也甩起它那长长的辫子,好像在向你点头问好。

  孩子们也在快乐地追逐打闹,你追我,我追你,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可真是一幅山间的美丽风景画!

  走着走着,我来到了朋友家的附*。这时,我看见一个小孩在大松树下嬉戏玩耍我心想:“好长时间没有来到这了,还是找个人问问路吧。“孩子,你要上哪玩啊?”我急忙问道。只见那儿童斜着眼睛上下打量着我。“扑哧”一笑说道:“我知道了,你是来找我师父的吧,我师父说,这几天要有一位叫贾岛的大诗人来拜访他,你是贾岛吗?”我心想:“哈哈,我这个朋友竟然把我捧成大诗人,连他的徒弟都知道了。“嗯,我就是贾岛,请问你师父在吗?”我颇有些喜欢起这个童子了。童子又是一笑说道:“唉,我还以为大诗人会是温文尔雅,出口成章的,想不到竟会像一个落第书生一样。要说我师父,他刚刚去山中采药去了。“我叹了一口气,感到有些失望:“那你知道他在那座山,具体哪个地方吗?”

  童子将双手摊在胸前,皱着眉头说,我只知道他在那座山中采药,可是山有那么大,我也不知道师父在哪个地方呀!”我顺着他手指指向的地方望去,只见那里云雾缭绕,林深云密,我只好抱着失望而归。

  周围渐渐静了下来,花草仍然那么可爱,只有我一人低声吟着:“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改写《寻隐者不遇》作文2

  一日,春阳高照,我正漫步在山中小径上,想要去拜访隐居在山林的老朋友。一路上,我沿着小径慢慢地走着,小径旁的草地上,野花偏地,有蓝的,有红的,有紫的,绚丽多彩,看得我眼花缭乱。林间的空气中也渗透着阵阵花香,令人心旷神怡,小草也探出小脑袋来凑热闹,迎着微风在翩翩起舞呢!草丛中的小虫子,正三三两两在一起开演唱会呢!天空中也不时传来几声“叽叽叽喳喳喳”的鸟鸣声,我抬头一看,原来是几只幼鸟正在巢边嬉戏、玩耍呀!

  在松树林中,一幢茅屋的轮廓渐渐清晰了起来,一棵挺拔粗壮的松树好像一个巨人守卫者茅屋,在松树下,有一个小孩子在那专心致志地烧水煮饭呢!她身旁的大黄狗看见了我,朝我摇着尾巴,“汪汪汪”叫了起来。我走上前去,问那个小孩子:“你认不认识慧思隐者呀?”“当然认识!”小孩子调皮地说,“他就是我师父啊!”我听,迫不及待地问:“那你师父哪去了?”“上山采药去了。”我一听,马上泄下气来。但我又不甘心,于是又问:“你师父上哪采药去了?”小孩子用树枝指指前面的那座山:“喏,就在那儿!”我心中又升腾起一线希望:“你能帮我找到他吗?”小孩子无奈地摇摇头:“那座山云雾缭绕,我是找不到他的!”我抬起头,只见云雾缭绕的山头,像给山戴上了一顶白毡帽;半山腰的云雾好像一圈荧光带,把山打扮的十分漂亮,山脚下的云雾变化万千,一会儿像骏马,一会儿像白兔……看着看着我的心彻底失望了。

  在回去的路上,我感到朋友的生活多么清闲,心想:要是我也住在这该多好啊,于是我随口吟了一首诗: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改写《寻隐者不遇》作文3

  一天,我去拜访隐者。因为我的妈妈生病了,好多天病都没好。大家都说东山隐居着一位高人,人不管得了什么病,只要找到他,药到病除,一定能治好。

  转过一个山角,一棵绿油油的大松树映入眼帘:我心里感觉离目标又*了一步,便更努力的往上爬。慢慢的终于爬到山顶了。

  我怕惊动隐者,不敢冒然进入,只好轻轻地敲他的门。“咚咚——”“咚咚——”连续敲了好几下都没人开门。我心想:隐者今天可能不在家。我正准备原路返回,突然看到一个小童子——这肯定是隐者的童子。我就连忙问他:“小师父,你师父去哪了。”

  “我师父去山中采草药去了。”

  “在哪座山?”

  “就在这座山,可是只见这云雾缭绕,哪能师父见人影呀,你要是有什么事,明天再来吧。”

  “噢”果然如我所料,隐者不在家,看来只能改天再来拜访了。

  回到家,想起这一天的经历,我提笔写下一首诗: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改写《寻隐者不遇》作文4

  现在已经是新年了,我决定去拜访一位隐居深山的朋友。 我一边走路一边沿途观赏深山美丽的风景,这里的树木高大苍翠,野花竟竞相开放,争奇斗艳,让人一看就生爱慕之心,我正陶醉在这一片诗情画意之中。忽然,一个童稚的声音把我唤了出来,一看,原来是一个头扎“冲天辫”,小脸蛋儿红红的小书童,他的眼珠好奇地打量着我,笑着说:“这位先生到这:“这位先生到这儿来找谁啊!”我笑笑说:“找泛隐君。”牧童搔了搔头皮,突然哈哈大笑,嬉皮笑脸地对我说:“哈,您找我的师傅啊,可他不在这里哦!”我连忙问道:“他在哪里啊!”“我师傅正在山上采药哩!” 我正要去找,牧童拦住了我,焦急地说:“这座山可高了,又有云雾缭绕,危险极了!”我莫默不做声,沉思片刻,就写了这首诗《寻隐者不遇》。

改写《寻隐者不遇》作文5

  这一天,贾岛写了一首新诗,他再三推敲,却总觉得很不满意,可想改却不知道该怎样改,想重写吧,又没有思路。他思前想后终于决定去寻访一位隐士,请他帮助自己一下。

  贾岛背上包袱,理好行装便上路了。连绵的青峰长满了松柏、翠竹、水杉,显得生机勃勃,树下还开着许多姹紫嫣红的野花。一路上美丽的风景使贾岛心旷神怡。

  不一会儿,贾岛就来到隐士所在的山峰,这个山峰上长满了松树。贾岛在松林间走了好一会儿,便隐约看见了房屋的轮廓,他又沿着松林间的羊肠小道向前走,不一会儿便看到了一座精巧别致的小木屋。

  此时,一个六七岁的小孩子,扎着两个冲天辫,正在门口扫地。

  贾岛见了,忙上前问道:“请问你是……” 童子眨巴着一双大眼睛说:“我是这里主人的弟子,您是要找我的师父吗?” “正是!请问你师傅他老人家在家吗?” “哦,正不巧,我师傅采药去了,要过了阵才回来。刚走一会儿呢。” “啊?那你师傅他去哪采药了?”贾岛着急地问。“哦,不远,就在这座山上。”小孩往屋后的山峰一指。贾岛一听又激动起来,满怀希望地问道:“那他是在山腰还是在山顶或山脚?” “这个具体我也不清楚,山上云雾缭绕的,师傅他也没告诉我呀!”童子略带歉意地说道。贾岛听了,失望极了,他向童子道过谢,便原路返回了。

  一路上,他思绪万千,美丽的风景他也已无心欣赏了。可是,他突然来了灵感,他赶紧拿出纸和笔,写下了这首《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古诗《寻隐者不遇》意思及赏析 (菁华3篇)(扩展6)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菁华5篇)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理解了诗意,能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了解到贾岛是唐朝著名的“苦吟”诗人。

  (3)能通过诗句体会作者的心情。

  (4)领会到了这首诗“寓问于答”的特色。

  (5)能根据诗意,发挥想像,编出一个有趣的故事。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体会作者的心情,能根据诗意,发挥想像,编出一个有趣的故事。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心情,领会“寓问于答”写作的特色。

  课前:

  投影出示课文插图,配以古琴音乐,渲染气氛。

  课中:

  一、提示课题。

  从刚才的画面中,同学们一定已经知道了今天我们这节课的学*内容是一首古诗,诗题是——寻隐者不遇。诗题中的“寻”是什么意思呢?“隐者”是指古代那些有才华、有志向的人,由于某些原因而隐居起来,不问世事的人。你们知道历史上有哪些人是“隐者”呢?“不遇”是什么意思?现在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

  二、了解作者。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非常有名的诗人贾岛,谁是他的“粉丝”呢?学生交流自己对他的了解你。

  引用作者自己的诗评价。贾岛有一首诗这样写自己: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三、理解诗意。

  1 出示诗句。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这首诗,结合插图想一想诗句的意思。同座的同学可以小声地讨论。

  2 指名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其他同学可随时补充。

  3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和童子在松树下的对话。在理解和解说诗意的时时候,我们会发现诗句中缺少了些什么。究竟缺少了什么呢?出示填空题: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 ?

  : 言师采药去。

  ? 只在此山中。

  ? 云深不知处。

  4 思考:你认为作者为什么不把问句写出来?

  所谓“寓问于答”,它并不是“不问”,而只是不把问话内容写入诗中。关键在于把问话内容寓于答话之中,使读者可从答话里体味和推导出所问的内容。如果把问和答都写进诗中,不仅没有必要,还很罗嗦。“寓问于答”,可以使诗句变得简练而耐人寻味。这正是作者的巧妙高明之处。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体会这种“寓问于答”的妙处。

  四、体悟作者的心情。

  1 诗人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才找到这里。心情怎样呢?出示填空题:

  读诗句,感受诗人的心情,填空:

  诗人来到山中寻访隐者,见松下站着隐者的徒弟,于是满怀

  地问:“请问你师父在吗?” 童子答: “师父采药去了。”诗人有些 ,又问:“去哪里采药?”童子答:“就在这山里。”诗人一听,觉得还有 找到隐者,于是又问:“在山里的什么地方呀?”童子答:“云雾弥漫,不知道在哪里。” “唉!” 诗人叹了口气,彻底 了。

  2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五、两首诗对比,感悟诗人用词精准!

  出示:寻隐者不遇

  花间问童子,言师挖菜去。只在南山中,马上就回来。

  学生交流讨论,从中感悟诗人用词的精准。

  六、作业

  写《评价手册》上的相关题目。

  教学反思:这首诗*白如话,学生通过自学完全可以轻松的理解诗题、诗意,同时也能猜想出诗人与童子对话完整的过程。学生通过扮演贾岛和童子的问答,体会到你贾岛把三次问答浓缩在20个字中的魅力。在表演中也轻松感受到当时诗人一波三折的心情。在教学设计是我原来想这几个环节过后,应该让学生想象诗的意境。可在看了干国祥老师对于文本的解读后,我改变了策略,用他的方法进行了教学。即:出示另一首改写的诗,让学生谈谈你读了新改编的诗有什么感受?学生感触很深。有的说:我觉得用“挖菜”很粗俗,感觉像是一个农夫在田里干活。有的说:我觉得“只在此山中”感觉很有诗韵,可“马上就回来”显得太俗,太直白,没有诗的感觉。有的说:“花间”用的不太恰当。当然学生不清楚为什么不恰当?我进行相应的点拨:“历来在诗人眼中,松树代表什么呢?想想我们曾经学过的*《青松》,可以看出松树在诗人眼中代表了高洁的人,而在古代隐者绝大多数是品质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因此在诗中写松是来衬托隐者的。可见诗人用词是很讲究的。”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对于这首诗的理解可能就更深入了!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双基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不知处”和“意欲”的意思及诗句的含义。

  3、 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诗中意境,感受人物鲜活形象。

  思维发展目标:

  以《寻隐者不遇》为例,学*并运用读懂古诗的一种方法——把“话”变成“画”,再将“画”变成“文”。

  教材分析:

  主要内容:《古诗二首》第一首是《寻隐者不遇》,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诗中叙述了他去访问隐士没有见到的事情。《所见》。

  文章主题:《寻隐者不遇》通过一问三答的形式,将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所见》刻画了一个机灵活泼,天真可爱的牧童形象。

  写作特点:《寻隐者不遇》采用问答体,通过寻访者与童子的问答形式写出,诗句自然质朴、通俗明快。《所见》用对比的手法,描写了牧童歌唱和捕蝉时不同的样子。

  本文知识点梳理:

  1、 字词:“隐、振、蝉”注意是前鼻音。联系上下文体会“不知处”“意欲”的含义。

  2、 理解并背诵两首诗。

  3、 学*将古诗改写成文。

  教学设计: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教学《寻隐者不遇》。

  第二课时:教学《所见》。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中意境是重点。

  将古诗改写成现代文是难点。

  教学准备:幻灯,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理解诗句含义,想象诗句意境,背诵《寻隐者不遇》。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它短小精悍、节奏分明、意境优美,千百年来传诵不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首古诗,齐读课题。

  二、交流资料,检查预*:

  1、 课前同学们都对课文进行过预*了,找到了哪些相关资料呢?

  (指名交流,重点放在诗人贾岛的介绍上,板书“推敲”)

  2、 检查诗文朗读情况,相机正音。

  3、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读这首诗的题目,你能否知道这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寻找隐者没有遇到)

  4、 诗人为什么没有遇到隐者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三、朗读诗文,理解诗句:

  1、 自读诗文,想想诗人为什么没有遇到隐者?

  2、 集体交流。(引导学生说出全诗大意,对于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稍做点拨。)

  3、 从刚才同学们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是在“童子”的介绍中得知有关信息的。那么,这四句诗那些是诗人说得,那些是童子说的呢?

  ( )松下问童子,

  ( )言师采药去。

  ( )只在此山中,

  ( )云深不知处。

  4、 “松下问童子”,可全诗并没有出现诗人的问题?你能将他的问题补充完整吗?

  ( )松下问童子,

  ( )言师采药去。

  ( )只在此山中,

  ( )云深不知处。

  5、 连起来说说诗人寻访的过程。

  四、品读诗文,想象意境:

  1、 引导想象:

  l 古时候交通不便,诗人千里迢迢前来拜访,当得知童子的师傅采药去了,他能否遇到了?此时他会怎么想?

  l 隐者在山中采药,如果进山寻找,有没有可能遇到?此时他会怎么想?

  l 可是山中云雾浓厚,山林高大幽深,想找隐者容易吗?此时他会怎么想?

  2、 简短的三行诗,写出了不遇、可遇、难遇这三层意思,三次转折,既富于变化,又句句出新,耐人寻味。而诗人将这一系列的问答和心情的变化,浓缩成短短20个字,其间必定经历了许多的思考。这反复的思考、揣摩,就是“推敲”。

  五、诵读诗文,化诗为画:

  1、朗读诗文。

  2、背诵诗文,脑中想象画面。

  3、拓展:隐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你能根据诗句做出一些推测吗?

  4、课堂练*:将诗文改写成现代文。

  △附板书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 问

  言师采药去。 不遇 推敲

  只在此山中, 能遇

  云深不知处。 难遇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3

  一、概述

  《寻隐者不遇》是长春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板块的第二课,这首诗写的是贾岛去访问隐士没有见到的情景。诗句浅显精练,第一句从“问”开头,后两句省略“问”只写了“答”,可见作者用词巧妙。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两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理解重点字词,进而理解诗意。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把诗的语言转化成生动形象画面,会用自己语言讲述。

  过程与方法目标:

  随文识字,鼓励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朗读、感悟、想象,进而使学生在头脑中再现画面。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感情变化。

  三、学*者特征分析

  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虽然初步掌握了理解古诗的方法,但这首诗每句都有省略,这对学生理解诗句造成一定困难,教师要通过提示帮助学生理解。本班学生好奇心强,为此要创设一定的故事情境来协助教学。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首古诗诗句自然质朴,通俗明快,为此在教学中努力渲染诗境,在教师生动的故事情境描述中、在古典的乐曲演奏中,学生随同教师一起走进文本、一起探索感悟文本。由于三年级学生自主学*能力差,为此在理解古诗时我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不仅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更能达到预期目标。为更深一步感悟古诗内容、意境、情感,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填说,再现画面、大胆吟诵,再悟情感,进而升华情感,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

  2、资源准备:自制教学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长大后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教师针对不同的价值观进行评价)老师今天向大家介绍一种人————隐者

  2、体会隐者含义

  请学生自由谈对隐者的理解。可以结合注释,教师适时引导。(隐者一般隐居在风景优美、环境幽雅的深山中。一般是有学问有品德的人。

  3、引出诗人

  有一位大诗人要寻找一位隐者。大家知道他是谁吗?(指生介绍诗人)教师:贾岛是一个读书刻苦的人,但经过几年都没考中,他心想一定是自己在某一方面做的不好,于是要请教高人。有一天他打听到大山深处住着一位以采药为生的高隐士这位隐士很有学问,正是贾岛要找的人,于是他打听好住址准备好干粮,上了路。

  (二)、展开想象,创设诗境

  教师一边播放优美民乐及山水图片,一边叙述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三)、初读古诗,明诗意

  过渡:我们随同贾岛跋山涉水终于来到隐者的家,贾岛能不能找到他呢?

  1、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边听边思考问题——诗人遇到隐者了吗)

  2、指生回答问题,引出“不遇”

  3、引导学生质疑(诗人为什么没有遇到隐者,他的心情会怎样呢?)

  (四)、再读古诗,研词析句

  1、学生自由读诗

  2、动手标画不理解字词

  (1)小组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2)各小组汇报结果

  过渡:同学们通过各种办法理解了字词的意思,是否想尝试一下把古人的话变成我们现在通俗易懂的话呢?

  3、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意(屏幕出示配图古诗文)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4

  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认识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示课题

  1.认生字。课题上有4个字,读一读:

  寻隐者遇

  2.释题。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

  寻:寻找,寻访。隐者:独居大山林里的人。遇:碰见,遇上。

  这首诗说的是诗人去访问隐者却没有遇见。

  3.质疑: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围绕寻思考。如,诗人为什么没遇上?有没有问问其他人?为什么不在那等一会儿?)

  二、自学课文

  1.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

  2.画出本课要求学会和认识的生字,读一读。

  3.看插图想想:图上画的是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

  三、读诗句,认生字

  1.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注意读准*、翘舌音的字:松、采;师、深。只是多音字,文中读zhi。

  2.提问:(1)图上画的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完整通顺地回答问题,相机识字:松、童。)

  (2)图上谁是诗人,谁是童子?诗人要找的隐者是童子的什么人?识字:师

  (3)诗人找到了童子,怎么没遇上他师父呢?

  相机识字:言采药深

  (4)朗读课文。

  四、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椵想自己是诗人在松下遇上童子,体会向童子询问时的心情,把这种心情读出来。教师先放录音,同学再练*朗读。

  松下/问/童子,(满怀期望)

  言师/采药/去。(感到失望)

  只在/此/山中,(又有了希望)

  云深/不知/处。(无可奈何)

  五、识字、写字指导

  松:用学过的木字旁和熟字公记字形。组词:松树、放松。

  童:上下结构。上面是立,下面是里。这个字横画多,但长短不一。首横最短,次横最长,最后一横又比它上面一横长些。组词训练:童话、儿童、童年。

  言:发言、说话的'意思。首横最长,中间两短横。

  师:左边是一短竖和一撇右边是横下一个巾。组词:师父、老师。

  采:上面是爪字头,表示手,下面木表示树,手伸到树上表示采摘的动作。第一笔为*撇,下面的三笔间隔要匀。

  深:左右结构。右边上面不要写成穴宝盖儿。组词巩固:深山、深海、深浅。

  六、抄写生字(完成课后练*2)

  第二课时

  一、复*生字

  1.开火车读卡片(包括认识的字并用要求会的字口头组词。

  2.读拼音填空(先独立完成再当堂订正)略

  二、朗读、背诵课文

  1.个别、集体等多形式朗读。

  2.练*背诵。指导:诗从问了童子后,童子先后告诉他师父采药,接着告诉诗人,师父就在这座山里,不过山高云深,我不知他在何处。

  3.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三、巩固练*

  1.口头选词填空。

  师父童子诗人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2.完成课后练*3。

  3.填空,再读一读。,

  采药去。只在此山中,。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5

  《寻隐者不遇》是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六单元第一首古诗,我在教学本课时,做了如下公开课教案: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学前,我使用多媒体制作出以前所学过的一些古诗的画面,让同学观图吟颂其诗句,谁背得多,谁最棒。精美的图画一下子就把同学深深地吸引住了,我适时启发同学“你是怎样学会这些古诗的?”让同学回忆,总结学*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学进入下一阶段。

  二、读写结合,扩展思维

  读写结合是本课重点环节,我做了如下布置:

  读:范读、初读、细读、赏读、诵读。

  写:写字词意、画简笔画、默写古诗。

  (一)范读:我出示古诗插图,配着优扬的轻音乐范读古诗。

  (二)初读:同学借助汉语拼音,自由读,画出难点字,要求读准字音,再由我简介诗人和所处的时代背景,然后把难点字词写一写。

  (三)细读:同学读通每行诗句,并借助字典理解字词在诗句中的真正含义,配合画面展开想象,串说句意。

  (四)赏读:同学读通整首古诗,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串说诗意。

  (五)诵读:在优扬的轻音乐声中,同学闭上眼睛背诵整首古诗,接着想象其诗景,结合诗意,把自身所想到的情景用简笔画板书在黑板上,最后再次伴着轻音乐默写古诗。

  三、剧本扮演,感悟诗意

  到此环节,同学已完成了本课的学*内容,但是教师要注意提高同学继续学*,主动发展的能力,在同学吟颂、板画、默写的基础上,又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将整首诗编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上台扮演,这样发挥他们相互合作、协作的精神。在讨论、扮演的过程中,使同学对诗意有更深一层的了解。在各小组汇报扮演后注意从同学的评价中引导全班同学进一步理解诗人当时起伏的心情。

  通过教学实践,我深深体会到:单一的知识注入无法激起同学学*兴趣,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同学联想与想象,分析与综合思维等活动的积极性,根据教学目的要求,设计好教学活动,使同学学得愉快,记得牢固,得到全面发展。


古诗《寻隐者不遇》意思及赏析 (菁华3篇)(扩展7)

——《寻隐者不遇》通用5篇

  《寻隐者不遇》 1

  “哒,哒……”清脆的马蹄声从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远远传来,打破了山林的宁静,原来是大诗人贾岛骑着马儿要来拜访一位隐居山林的贤士。

  放眼望去,一座巍峨的青山忽隐忽现,弥漫的云雾好似一条不断飞舞的绸带缠绕在半腰间,还有明镜一般的湖面,云雾、青山、湖泊……“好美的风光!”贾岛情不自禁地叹道,突然,他眼前一亮,一处小木屋映入眼帘,屋顶覆盖着金黄色的茅草。正巧一个童子从小木屋蹦蹦跳跳地跑了出来,后面跟着一条可爱的小狗,贾岛急忙下马,上前鞠了一躬,问道:“小师弟,是某某某大贤士居住在此处吗?”小童子抿嘴一笑,得意地说道:“他可是我的师父。”“太好了,我可算找对人了。啊!今日终于可以会见那位闻名于世的贤士了!”贾岛迫不及待走向小木屋,正要去敲门,小童子拦到,说:“你找我师父干吗?”“哦,我要拜访他。”“啊?那么先生您可太不凑巧了,我师父去采药了。”贾岛赶忙问道:“那么在哪里呢?”“噢,就在这座山里。”贾岛心头一亮,准备上马去找,“不过云雾太深了,我也不知道我师父在哪里?”贾岛一听,抬眼仔细一看,确实烟雾迷蒙,不禁有些沮丧,“改日再来吧。”唉声叹气地骑上马,身影慢慢消失在山雾中。

  《寻隐者不遇》 2

  这是一个阳光万里的一天,我在家里无聊的看着书,情不自禁的想起了以前,我的朋友——一位隐者。

  于是,我经过两天的风餐露宿与打听,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来到了一片广袤的森林。

  森林里有各式各样从来没有看到过的小鸟,在树木上,发出动听的声音。

  小鸟在树枝上,有的呼朋引类,有的昂声歌唱,叽叽喳喳的声音回荡在林中,给人一种到了天堂的感觉。野花在石头旁边竞相开放,五颜六色,这儿一丛,那儿一簇,美丽极了!

  我边走边观看美景,不知不觉中,就到了。

  我轻轻地敲了一下门,门开了,从门后探出一个童子的小脑袋,他用迷茫的眼神看了一下我,然后很有礼貌的问:“请问公子,你找谁?”“我找你家的师傅,他在吗?”“哦,你就是我师父常说的那位朋友吧,可是今天他不在。”“哦~那他去哪了?”“他去山上采药了。”“他在哪座山上采药啊?”童子向远处张望了一下,指着我身后的那座山说:“就在这座上中。”“你能带我去一下吗?”“不行啊,山上云雾缭绕,就算上去了,恐怕,也很难找到我师父。”“那就请你转告你师父,贾岛来找过他。

  松下问童子

  ……

  《寻隐者不遇》 3

  初秋的一天清晨,贾岛想去拜访隐居在山中的一位贤士,便背上行李出发了。

  一路上,金风送爽,大雁南飞。枫叶赤红赤红的,如火烧大地一般,一棵棵大树恰似一滴滴墨绿色的颜料衬托得枫叶娇艳欲滴。路边的花儿争奇斗艳,如繁星点缀夜空一般,微风一吹,花儿就像在跳舞,真是有趣极了。远处,群山连绵起伏,好似一条随时便欲腾飞的卧龙,景色十分迷人……

  终于,贾岛的眼前出现了一个很小的茅草屋,四周围了几条木栏杆。“咦,那不正是贤士的居所吗!”贾岛很兴奋,加快步伐走到屋前。却见屋外的空地上有个小孩正在和一只小狗嬉戏着,不时发出“嘻嘻哈哈”的声音。那小孩身穿淡绿色的衣服,腰间系着一条淡红色腰带,下面穿着蓝色的裤子,右手还拿着根小树枝玩耍着。

  贾岛轻轻弯下腰,亲切地问:“你师傅在家吗?”

  小孩转过头,说:“我师傅不在家。对了,你叫什么名字?找我师傅干嘛?”

  贾岛有些失望,他回答道:“我叫贾岛,很仰慕你师傅,特地来拜访他,能告诉我你师傅去哪里了吗?”

  “他去山上采药了”小孩说道,“什么时候回来我也不知道。”

  “我能去山上找到他吗?”贾岛又来了一丝希望。

  “这座山山高云雾的.,我也不知道他到哪里去采药了。”小孩恭恭敬敬地回答道。

  贾岛绝望了,这么大一座山确实很难找到贤士,不过看到这满山的美景,贾岛不由得诗兴大发,随即高声吟诵: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 4

  一天,诗人贾岛去寻访一位隐居在一座山中的贤士,贾岛千里迢迢的来到这座山,就是为了见到他仰慕已久的这位才华横溢的贤士。

  贾岛好不容易才来到这座山,他都没有坐下来歇歇脚,就带着兴奋和激动的心情上了山。

  走在通往山顶的羊肠小道,贾岛四处观看四周美丽的景色,这时出现了一棵棵挺立的松树,五针松坚定不屈,挺直了身子,像一个个不会说话的军人,一动不动。迎客松伸长了“手臂”,摆出了千姿百态的样子,迎客松的动作,就好像在欢迎贾岛的到来。贾岛继续往山上走,突然听见了一阵阵“哗哗哗”的声音,贾岛左顾右盼,发现有一个巨大的瀑布呈现在贾岛的眼前,瀑布倾泻直下,一直落到山脚下。可是云雾太大了,所以感觉这是万丈深渊。

  大约走了一个时辰,贾岛听到了鸡鸣狗叫的声音,他快步上前一看,这里有一户人家。贾岛想:这里应该就是贤士的家了吧。可是他却没有看到贤士,但有个童子在松树下玩耍。贾岛走上前问:“童子,你的师父去哪儿了,我怎么没看到他呀?”“噢,我师父他上山采药去了。”贾岛失望了,他再次问道:“那他现在在何处呀?”“就在这座山里,但是云雾太浓烈,我不知道他在哪儿。”童子回答。贾岛他彻底失望了,他转身离开了。

  回到长安城,贾岛非常失望,于是他写下了流传至今的古诗“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 5

  我顺着弯弯曲曲的林间小道,一路欣赏着大自然的杰作:茂盛的树木,清澈的小溪,怒放的鲜花,可爱的鸟儿,清翠的山岗……天气好像也被这美丽的景色所吸引,又是一个大晴天!我忍不住放声歌唱,真没想到我要去拜访的隐者居然住在这么美的地方。

  我沿着春天的足迹,踏着轻快的脚步不知不觉翻过一座又一座山岭,眼前出现了一片高大、英挺坚忍不拔的青松。在青松的映衬下一间茅屋格外显眼:简简单单一堆茅草算是屋顶,几块破布算是窗户……茅屋边站着一个小孩,他手里拿着一根木棍,正要去打果子。

  我连忙上前,抚摸着他的头,满面春风地问:“小朋友,请问这里住的是XXX隐者吗?”“哦,他是我师父,”那个小孩自豪地说,“他就住在这间茅屋里。”说着,他用手指着那间茅屋。“你师父在家吗?”我满心欢喜急切地问。他露出抱歉的表情,耸耸肩说:“不在,我师父采药去了。”我心里产生了一丝丝失望。那孩子见我有些不高兴,就说:“我师父采药去了,就在这座山上。”他指指对面那座山。我重新诞生了希望,问:“你能告诉我他的具**置吗?”“云雾太浓了,看不清,我也不知道他在哪里采药。”童子抱歉地摇摇头说。


古诗《寻隐者不遇》意思及赏析 (菁华3篇)(扩展8)

——中班古诗寻隐者不遇教案(精选五篇)

  中班古诗寻隐者不遇教案 1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3、凭借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

  2、通过思索、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环境、心情,并反复吟诵、回味,理解诗人的言外之意、意外之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体会《寻隐者不遇》这首诗采取问答体,写出山的高大幽深和行踪不定的隐士生活情景。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曾经学*过不少古诗,谁来背背?大家想想,我们以前是怎样来学*古诗的?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两首古诗。

  二、学*《寻隐者不遇》

  (一)初读感知

  1、出示古诗。

  2、初读诗歌,学*生字。

  指名读,齐读,读准生字。

  3、简介作者。

  4、解题。

  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

  (二)细读理解

  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这首诗里都写了些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

  2、指导理解。

  (1)“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松下问童子”告诉我们什么?

  由“言师采药去”可知道什么?还可以推测诗人问了些什么?

  (2)“只在此山,云深不知处。”

  这是谁说的?由此推测诗人问了些什么?

  从童子的回答中,我们可以想象到什么?(童子的语气、神态)

  诗人听了童子的回答,想象一下诗人可能会做些什么动作?心里会想些什么?

  (诗人听后的动作、神态,看到山的幽深……)

  (3)指导朗读。

  3、感悟诗情。

  (1)读完全诗,你们觉得作者所抒发的感情是什么?请谈谈理由。

  (2)学生自主考虑,小组交流。

  (3)讨论交流。

  隐者陶醉于山林之中,诗人对隐者充溢了敬意,也洋溢着羡慕之情。当然,由于“不遇”,多多少少有些怅然若失,但观赏了山中美景,忘却了世俗的烦恼,心中更多的是兴奋、开朗。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三、作业

  1、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2、试着把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古诗《所见》,理解诗句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借助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朗读、背诵《寻隐者不遇》。

  2、同学们,假如说中国悠悠五千年的文化是一串珍珠,那古诗就是其中的一颗美丽的明珠,古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最少的文字,展现出丰富的画面,让有多发生无尽的想象。今天,我们用读诗句、想画面的方法再来学*一首古诗。

  3、解题。

  “所见”是什么意思?想知道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吗?读了这首诗就会明白了。

  二、初读感知

  1、自读古诗,读准生字,读通诗句。

  2、指名读、齐读。

  3、读了这首诗,你知道诗人所看到的是什么了吗?

  三、整体感悟

  1、自由读全诗,边读边想,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全班交流。

  2、理解一、二行诗句。

  (1)出示课文插图:这是怎样的一幅情景?(牧童骑黄牛)

  牧童高兴的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呢?

  (2)出示: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这可真是个快乐的小牧童,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牧童此时的心情呢?

  (3)是啊,让小牧童高兴的事可多了,让我们和小牧童一起走进树林,大家边读边想,边读边看,瞧瞧小牧童一路上都看到了什么风景。

  (4)多么美的田园风光啊,让我们也骑上小黄牛,把前两行美美地读一读。

  3、理解三、四行诗句。

  (1)诗人袁牧看到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听到那悦耳的歌声,正欣赏着,突然,一个小插曲出现了:

  出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此时诗人又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2)边读边想象牧童寻蝉的样子,用自身的话说一说。

  (3)谁能用一两句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4)谁能把这有趣的一幕读出来呢?

  4、指导朗读。

  四、总结

  同学们,你们能从短短二十个字想象出色彩绚丽的风景,人物可爱的表情,有趣的动作,让整首诗都活了起来。下面再让我们看看画面美美地吟诵这首诗,把这如画的诗、如诗的画留在我们的心里吧。

  五、作业

  1、朗读、背诵《所见》。

  2、填空。

  《所见》一诗是()代诗人()的作品,读完诗后,在我们脑海中形成了由()、()、()、()等景物组成的动静结合、生动有趣的画面。

  中班古诗寻隐者不遇教案 2

  教学目标:

  (1)理解了诗意,能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了解到贾岛是唐朝著名的“苦吟”诗人。

  (3)能通过诗句体会作者的心情。

  (4)领会到了这首诗“寓问于答”的特色。

  (5)能根据诗意,发挥想像,编出一个有趣的故事。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体会作者的心情,能根据诗意,发挥想像,编出一个有趣的故事。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心情,领会“寓问于答”写作的特色。

  课前:

  投影出示课文插图,配以古琴音乐,渲染气氛。

  课中:

  一、提示课题。

  从刚才的画面中,同学们一定已经知道了今天我们这节课的学*内容是一首古诗,诗题是——寻隐者不遇。诗题中的“寻”是什么意思呢?“隐者”是指古代那些有才华、有志向的人,由于某些原因而隐居起来,不问世事的人。你们知道历史上有哪些人是“隐者”呢?“不遇”是什么意思?现在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

  二、了解作者。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非常有名的诗人贾岛,谁是他的“粉丝”呢?学生交流自己对他的了解你。

  引用作者自己的诗评价。贾岛有一首诗这样写自己: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三、理解诗意。

  1、出示诗句。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这首诗,结合插图想一想诗句的意思。同座的同学可以小声地讨论。

  2、 指名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其他同学可随时补充。

  3、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和童子在松树下的对话。在理解和解说诗意的时时候,我们会发现诗句中缺少了些什么。究竟缺少了什么呢?

  4、 思考:你认为作者为什么不把问句写出来?

  所谓“寓问于答”,它并不是“不问”,而只是不把问话内容写入诗中。关键在于把问话内容寓于答话之中,使读者可从答话里体味和推导出所问的内容。如果把问和答都写进诗中,不仅没有必要,还很罗嗦。“寓问于答”,可以使诗句变得简练而耐人寻味。这正是作者的巧妙高明之处。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体会这种“寓问于答”的妙处。

  四、体悟作者的心情。

  1、 诗人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才找到这里。心情怎样呢?出示填空题:

  读诗句,感受诗人的心情,填空:

  诗人来到山中寻访隐者,见松下站着隐者的徒弟,于是满怀地问:“请问你师父在吗?”

  童子答:______“师父采药去了。”诗人有些______ ,又问:“去哪里采药?”童子答:“就在这山里。”诗人一听,觉得还有 找到隐者,于是又问:“在山里的什么地方呀?”童子答:“云雾弥漫,不知道在哪里。” “唉!” 诗人叹了口气,彻底______了。

  2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五、两首诗对比,感悟诗人用词精准!

  出示:寻隐者不遇

  花间问童子,言师挖菜去。只在南山中,马上就回来。

  学生交流讨论,从中感悟诗人用词的精准。

  六、作业

  写《评价手册》上的相关题目。

  教学反思:这首诗*白如话,学生通过自学完全可以轻松的理解诗题、诗意,同时也能猜想出诗人与童子对话完整的过程。学生通过扮演贾岛和童子的问答,体会到你贾岛把三次问答浓缩在20个字中的魅力。在表演中也轻松感受到当时诗人一波三折的心情。在教学设计是我原来想这几个环节过后,应该让学生想象诗的意境。可在看了干国祥老师对于文本的解读后,我改变了策略,用他的方法进行了教学。即:出示另一首改写的诗,让学生谈谈你读了新改编的诗有什么感受?学生感触很深。有的说:我觉得用“挖菜”很粗俗,感觉像是一个农夫在田里干活。有的说:我觉得“只在此山中”感觉很有诗韵,可“马上就回来”显得太俗,太直白,没有诗的感觉。有的说:“花间”用的不太恰当。当然学生不清楚为什么不恰当?我进行相应的点拨:“历来在诗人眼中,松树代表什么呢?想想我们曾经学过的**《青松》,可以看出松树在诗人眼中代表了高洁的人,而在古代隐者绝大多数是品质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因此在诗中写松是来衬托隐者的。可见诗人用词是很讲究的。”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对于这首诗的理解可能就更深入了!

  中班古诗寻隐者不遇教案 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寻、隐、者、遇、药”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材分析:

  这首诗是本单元的最后一首,作者是贾岛。全诗共4行,以问答的形式叙述了他去寻访隐士没有见到的情景。诗句的大意是:我在松树下面询问童子,童子说他的师父采药去了。师父就在这座山里,可是山高云深,不知道他到底在什么地方。

  文章虽然是以问答形式来写,但语言选择十分精妙。诗中省略了寻访者“我”的三次询问:“你师父干什么去了?”“在哪里采药?”“你能找到他么?”但读起来并不难理解。而且诗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变化:“松下问童子”――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情绪低落;“只在此山中”――希望又生;“云深不知处”――怅然若失,又有无可奈何之感。

  教学的重点是:

  掌握生字,朗读、背诵课文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法建议:

  1.理解这首诗可以通过“看――说――读――演”四个步骤来进行。“看”就是引导学生看图,想象寻访的过程;“说”就是把想好的说给全班同学听;“读”就是边想象边朗读,边朗读,边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演”就是在熟读的基础上,把诗文背诵下来,然后边背诵,边把自己对诗文的理解用动作表演出来。

  2.学*生字,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识记,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把生字的音、形、义贯穿于朗读诗句之中。在读中理解,在读中记忆。

  教学设计示例

  5.寻隐者不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寻、隐、者、遇、药”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掌握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释题质疑。

  1.直接揭题。通过以前的学*,我们已经认识了唐代四位大诗人:白居易,李白,孟浩然,王之涣。今天,我们随着第五首古诗的学*,再认识一位唐代大诗人,他的名字叫贾岛。

  2.释题。

  寻:寻找、寻访。

  隐者:隐居山林的人。

  不遇:没有遇到。

  题目的意思就是:(作者)寻访一位隐居山林中的人却没有遇到。

  3.质疑。

  怎么找的?为什么没有找到?

  二、初读课文。

  1.自读古诗。

  2.指名读,教师随机出示生字卡片,指导生字读音。

  三、借助画面,理解诗意。

  1.仔细看图。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我知道了作者在向隐者的弟子询问隐者的去向;童子在摆手说不知道在哪里;隐者在山高林密的深山中。)

  2.结合图谈一谈诗句中词语的意思。童子:小徒弟。师:老师。此山:这群山。

  3.师重点指导。

  言:说。

  云深:山高林密,山顶之云雾缭绕。

  只:就

  4.根据诗句想象诗中省略的询问。

  (1)你师父干什么去了?

  (2)在哪儿采药?

  (3)你能找到他吗?

  5.体会人物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第一句:松下问童子——满怀希望。

  第二句:言师采药去——情绪一下子低落变成失望。

  第三句:只在此山中——失望之中萌生了一线希望。

  第四句:云深不知处——怅然若失,又生出无可奈何之感。

  在反复朗读中感悟语气,体会语感,读出语气。

  6.扮演诗人“我”和“童子”,表演一下对话。

  四、想象诗意,熟读成诵。

  1.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节奏。指读、同桌互读。

  2.边想象诗意边练*背诵。

  中班古诗寻隐者不遇教案 4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3课

  教学目标

  1.能朗读,背诵并能正确默写古诗,培养对古诗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初读得其韵

  师:这节课我们学*古诗《寻隐者不遇》。这里的“不遇”就是(没有遇到。)寻隐者不遇就是(寻访隐者没有遇到。)(板书:寻隐者不遇)今天我们就和诗人贾岛一起去寻访隐者。

  过渡:诗人为什么没有遇到隐者呢?让我们先读一读再说一说。

  要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标出停顿、重音符号)注意读出五言绝句的节奏美,要读出诗的韵味。(初步体会*仄的音步)

  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人在寻访隐者的过程中遇到了——(童子),童子说——(师傅采药去了),诗人追问在哪里采药呢?——(就在这座山中。)在山里什么地方呢?——(山中云雾很多,我也不知道在哪里。)

  这一问一答,很有意思,谁来给大家再读一读,让我们体会体会?

  设计意图:读是为了读得字正腔圆,停顿合理,读出诗的韵脚,韵味;说是为了理解诗意,这首诗没有生字,诗意浅显易懂,通过回答问题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诗的意思。再读出自己的理解。

  再读悟其情

  师:贾岛被称为“苦吟诗人”,他的苦吟不仅体现在字斟句酌上,还体现在谋篇布局上,这首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这首诗是采用问答的方式来写的,读一读相关诗句,想一想,谁问?谁答?根据人物的问答,谁来把“贾岛”“童子”“师傅”这三个词语填写到故事前的括号中,指一名学生填写,写后读一读。

  第一问,怎么问?(童子,你师父哪里去了?)

  第二问,怎么问?(童子,你师傅在哪里采药?)

  第三问,怎么问?(童子,你师父具体在山中什么地方采药?)

  小结:三问三答应该为六句话,可诗人却浓缩为四句二十个字,这种句与句之间的省略叫做跳脱,由此可见诗人语言的凝练。

  请学生上台来表演三问三答。(点评)

  问“贾岛”,当你不辞辛苦地来拜访隐者,在与童子的问答中,你的心情起了怎样的变化?

  (板书:希望——失望——一线希望——彻底失望)

  体会诗人的感情,试试通过朗读把诗人的这种情感变化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填人物是为了让学生认识跳脱这种特殊的句式,一问三答并不是童子饶舌,而是在来人一再询问之下才应答的,只不过囿于篇幅省略了。每一句诗都体现了诗人的.感情变化,这种变化只有在潜心涵咏中方能体会。

  三读会其意

  师:这到底是一位怎样的隐者,令诗人的情感如此跌宕起伏?隐者始终没有出现,但他的神态、他的气息、他的品格我们在诗句中可以找到蛛丝马迹。

  过渡: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诗,找一找每句诗描写了哪些景物。(松、药、山、云)

  1.松有什么特点?(郁郁葱葱、苍翠、挺拔)

  点评:“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隐者就像松树,是真君子,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

  2.山有什么特点?伟岸、巍峨、险峻

  点评:隐者就像大山,有着山一样的脊梁——伟岸,令人高山仰止。更揭示了他得其所哉的避世环境。

  3.隐者采药干什么呢?

  点评:悬壶济世、救助苍生,隐含了他行为的超凡脱俗。

  4.云有什么特点?洁白、飘飘悠悠

  点评:隐者就像白云一样有高洁的品性,如闲云野鹤,来无影,去无踪,神秘不可测。

  过渡:作者用松、药、山、云来比喻隐者的品性。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品味隐者的高洁。

  (指导朗读,重点品味松、药、山、云)

  诗人为什么要寻访隐者呢?只有走*诗人,才能更了解诗的意境。

  出示贾岛的背景介绍:

  贾岛出生于*民家庭,门第寒微,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后得韩愈赏识,但时运不济,曾数次应举,都不得志,甚为失意。贾岛作诗在炼字、炼句上苦下功夫,为“苦吟诗人”代表,与孟郊合称“郊寒岛瘦”。 师:读了这个介绍,你对诗人贾岛的内心又有了哪些了解?因为诗人科场失意,正所谓“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虽然隐士生活清苦,但能如此自在悠闲,倒也乐在其中呀!所以贾岛非常仰慕。

  这才是贾岛的内心所想,读出这种仰慕。(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记住了每一句诗的意象——松、药、山、云,就记住了诗;了解了景物的意象,就理解了什么是隐士;读出了诗人对高风亮节的隐士的仰慕,就走进了诗人的内心,就能理解诗的意。

  内化与表达

  同学们,山中树木葱茏,野花绽放,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听着悦耳的清脆鸟鸣,沿着潺潺流淌的清澈溪流,作者来到了大山深处。他与童子进行了三番问答,(注意人物神态、语言、动作),当寻访不遇的时候,他面对着悠悠白云,巍巍青山,郁郁青松,会怎么想,怎么说?下面,请同学们对照书上的这幅画,练*改写。

  改写反馈交流。

  设计意图:读古诗需要想象力。反过来古诗也是发展学生想象力的重要媒介。将有画面感、有情节的古诗改写成小故事。这样,学生的想象力、表达能力都会得到提高。

  中班古诗寻隐者不遇教案 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古诗,培养对古诗的兴趣。

  2、联系上下文并结合插图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隐者的高洁品格以及诗人对隐者的仰慕之情,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隐者的高洁品格以及诗人对隐者的仰慕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揭示课题

  1、讲贾岛《推敲》的故事

  2、今天,我们就来学*贾岛写的一首古诗,齐读课题。

  3、寻,寻访。“隐者”是什么样的人?(古代隐居山林的人,一般都是有学问的贤士。)遇,遇到,碰到。谁能说说课题的意思?。

  4、你对贾岛还有哪些了解?

  二、 初读古诗

  1、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此诗就是一个例证。首先,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首诗,要求

  读懂诗歌的大意。

  2、点名读。

  3、初读了古诗,你知道诗中涉及了哪些人物?

  三、精读古诗

  1、(出示插图)那么,图上画的这两个人是谁?(诗人和童子)

  2、诗人是在哪里碰到这个童子的?从诗中的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松下”指出了事情发生的地点,也是隐者的隐居之地。我们知道松、竹、梅合称“岁寒三友”,古人写松树大多与表现孤傲高洁的品质有关,诗中是为了突出隐士远离尘俗的高洁。

  3、这个童子与隐者是什么关系?从哪可以看出来?

  4、理解“云深”,“不知处”,说说诗意。

  5、请同学们默读古诗,读着读着,你仿佛听到他们说什么?请你试着填一填右边的方框。

  6、你怎么知道贾岛这样问?

  小结:通过童子的回答,能推测出贾岛在问什么。明明三番问答,贾岛采用了以答含问的手法,把诗精简为二十字。可见他在谋篇布局上的“推敲”。

  7、体会《寻隐者不遇》一诗所描绘的情景,再写下来。

  8、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还贵在善于抒情。 让我们再细细品读这首诗,从中你还能读出诗人在问答中的情感变化。(点名读)

  “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板书(满怀希望——失望——一线希望——再次失望)

  9、一般访友,问知其出去了,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体现了诗人对隐者什么样的情感?

  10、有感情的朗诵古诗。

  四、拓展延伸

  1、贾岛的诗有像我们今天学*的这样很安静,置身世外寻访隐者的诗,也有豪情万丈的诗。

  2、教师相机出示诗

  (剑客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事。)

  3、总结:贾岛作诗爱推敲的精神值得我们学*,让我一起来背一背《寻隐者不遇》。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