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古诗寻隐者不遇教案(精选五篇)

首页 / 教案 / |

  中班古诗寻隐者不遇教案 1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3、凭借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

  2、通过思索、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环境、心情,并反复吟诵、回味,理解诗人的言外之意、意外之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体会《寻隐者不遇》这首诗采取问答体,写出山的高大幽深和行踪不定的隐士生活情景。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曾经学*过不少古诗,谁来背背?大家想想,我们以前是怎样来学*古诗的?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两首古诗。

  二、学*《寻隐者不遇》

  (一)初读感知

  1、出示古诗。

  2、初读诗歌,学*生字。

  指名读,齐读,读准生字。

  3、简介作者。

  4、解题。

  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

  (二)细读理解

  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这首诗里都写了些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

  2、指导理解。

  (1)“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松下问童子”告诉我们什么?

  由“言师采药去”可知道什么?还可以推测诗人问了些什么?

  (2)“只在此山,云深不知处。”

  这是谁说的?由此推测诗人问了些什么?

  从童子的回答中,我们可以想象到什么?(童子的语气、神态)

  诗人听了童子的回答,想象一下诗人可能会做些什么动作?心里会想些什么?

  (诗人听后的动作、神态,看到山的幽深……)

  (3)指导朗读。

  3、感悟诗情。

  (1)读完全诗,你们觉得作者所抒发的感情是什么?请谈谈理由。

  (2)学生自主考虑,小组交流。

  (3)讨论交流。

  隐者陶醉于山林之中,诗人对隐者充溢了敬意,也洋溢着羡慕之情。当然,由于“不遇”,多多少少有些怅然若失,但观赏了山中美景,忘却了世俗的烦恼,心中更多的是兴奋、开朗。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三、作业

  1、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2、试着把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古诗《所见》,理解诗句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借助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朗读、背诵《寻隐者不遇》。

  2、同学们,假如说中国悠悠五千年的文化是一串珍珠,那古诗就是其中的一颗美丽的明珠,古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最少的文字,展现出丰富的画面,让有多发生无尽的想象。今天,我们用读诗句、想画面的方法再来学*一首古诗。

  3、解题。

  “所见”是什么意思?想知道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吗?读了这首诗就会明白了。

  二、初读感知

  1、自读古诗,读准生字,读通诗句。

  2、指名读、齐读。

  3、读了这首诗,你知道诗人所看到的是什么了吗?

  三、整体感悟

  1、自由读全诗,边读边想,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全班交流。

  2、理解一、二行诗句。

  (1)出示课文插图:这是怎样的一幅情景?(牧童骑黄牛)

  牧童高兴的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呢?

  (2)出示: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这可真是个快乐的小牧童,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牧童此时的心情呢?

  (3)是啊,让小牧童高兴的事可多了,让我们和小牧童一起走进树林,大家边读边想,边读边看,瞧瞧小牧童一路上都看到了什么风景。

  (4)多么美的田园风光啊,让我们也骑上小黄牛,把前两行美美地读一读。

  3、理解三、四行诗句。

  (1)诗人袁牧看到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听到那悦耳的歌声,正欣赏着,突然,一个小插曲出现了:

  出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此时诗人又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2)边读边想象牧童寻蝉的样子,用自身的话说一说。

  (3)谁能用一两句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4)谁能把这有趣的一幕读出来呢?

  4、指导朗读。

  四、总结

  同学们,你们能从短短二十个字想象出色彩绚丽的风景,人物可爱的表情,有趣的动作,让整首诗都活了起来。下面再让我们看看画面美美地吟诵这首诗,把这如画的诗、如诗的画留在我们的心里吧。

  五、作业

  1、朗读、背诵《所见》。

  2、填空。

  《所见》一诗是()代诗人()的作品,读完诗后,在我们脑海中形成了由()、()、()、()等景物组成的动静结合、生动有趣的画面。

  中班古诗寻隐者不遇教案 2

  教学目标:

  (1)理解了诗意,能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了解到贾岛是唐朝著名的“苦吟”诗人。

  (3)能通过诗句体会作者的心情。

  (4)领会到了这首诗“寓问于答”的特色。

  (5)能根据诗意,发挥想像,编出一个有趣的故事。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体会作者的心情,能根据诗意,发挥想像,编出一个有趣的故事。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心情,领会“寓问于答”写作的特色。

  课前:

  投影出示课文插图,配以古琴音乐,渲染气氛。

  课中:

  一、提示课题。

  从刚才的画面中,同学们一定已经知道了今天我们这节课的学*内容是一首古诗,诗题是——寻隐者不遇。诗题中的“寻”是什么意思呢?“隐者”是指古代那些有才华、有志向的人,由于某些原因而隐居起来,不问世事的人。你们知道历史上有哪些人是“隐者”呢?“不遇”是什么意思?现在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

  二、了解作者。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非常有名的诗人贾岛,谁是他的“粉丝”呢?学生交流自己对他的了解你。

  引用作者自己的诗评价。贾岛有一首诗这样写自己: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三、理解诗意。

  1、出示诗句。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这首诗,结合插图想一想诗句的意思。同座的同学可以小声地讨论。

  2、 指名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其他同学可随时补充。

  3、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和童子在松树下的对话。在理解和解说诗意的时时候,我们会发现诗句中缺少了些什么。究竟缺少了什么呢?

  4、 思考:你认为作者为什么不把问句写出来?

  所谓“寓问于答”,它并不是“不问”,而只是不把问话内容写入诗中。关键在于把问话内容寓于答话之中,使读者可从答话里体味和推导出所问的内容。如果把问和答都写进诗中,不仅没有必要,还很罗嗦。“寓问于答”,可以使诗句变得简练而耐人寻味。这正是作者的巧妙高明之处。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体会这种“寓问于答”的妙处。

  四、体悟作者的心情。

  1、 诗人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才找到这里。心情怎样呢?出示填空题:

  读诗句,感受诗人的心情,填空:

  诗人来到山中寻访隐者,见松下站着隐者的徒弟,于是满怀地问:“请问你师父在吗?”

  童子答:______“师父采药去了。”诗人有些______ ,又问:“去哪里采药?”童子答:“就在这山里。”诗人一听,觉得还有 找到隐者,于是又问:“在山里的什么地方呀?”童子答:“云雾弥漫,不知道在哪里。” “唉!” 诗人叹了口气,彻底______了。

  2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五、两首诗对比,感悟诗人用词精准!

  出示:寻隐者不遇

  花间问童子,言师挖菜去。只在南山中,马上就回来。

  学生交流讨论,从中感悟诗人用词的精准。

  六、作业

  写《评价手册》上的相关题目。

  教学反思:这首诗*白如话,学生通过自学完全可以轻松的理解诗题、诗意,同时也能猜想出诗人与童子对话完整的过程。学生通过扮演贾岛和童子的问答,体会到你贾岛把三次问答浓缩在20个字中的魅力。在表演中也轻松感受到当时诗人一波三折的心情。在教学设计是我原来想这几个环节过后,应该让学生想象诗的意境。可在看了干国祥老师对于文本的解读后,我改变了策略,用他的方法进行了教学。即:出示另一首改写的诗,让学生谈谈你读了新改编的诗有什么感受?学生感触很深。有的说:我觉得用“挖菜”很粗俗,感觉像是一个农夫在田里干活。有的说:我觉得“只在此山中”感觉很有诗韵,可“马上就回来”显得太俗,太直白,没有诗的感觉。有的说:“花间”用的不太恰当。当然学生不清楚为什么不恰当?我进行相应的点拨:“历来在诗人眼中,松树代表什么呢?想想我们曾经学过的**《青松》,可以看出松树在诗人眼中代表了高洁的人,而在古代隐者绝大多数是品质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因此在诗中写松是来衬托隐者的。可见诗人用词是很讲究的。”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对于这首诗的理解可能就更深入了!

  中班古诗寻隐者不遇教案 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寻、隐、者、遇、药”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材分析:

  这首诗是本单元的最后一首,作者是贾岛。全诗共4行,以问答的形式叙述了他去寻访隐士没有见到的情景。诗句的大意是:我在松树下面询问童子,童子说他的师父采药去了。师父就在这座山里,可是山高云深,不知道他到底在什么地方。

  文章虽然是以问答形式来写,但语言选择十分精妙。诗中省略了寻访者“我”的三次询问:“你师父干什么去了?”“在哪里采药?”“你能找到他么?”但读起来并不难理解。而且诗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变化:“松下问童子”――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情绪低落;“只在此山中”――希望又生;“云深不知处”――怅然若失,又有无可奈何之感。

  教学的重点是:

  掌握生字,朗读、背诵课文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法建议:

  1.理解这首诗可以通过“看――说――读――演”四个步骤来进行。“看”就是引导学生看图,想象寻访的过程;“说”就是把想好的说给全班同学听;“读”就是边想象边朗读,边朗读,边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演”就是在熟读的基础上,把诗文背诵下来,然后边背诵,边把自己对诗文的理解用动作表演出来。

  2.学*生字,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识记,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把生字的音、形、义贯穿于朗读诗句之中。在读中理解,在读中记忆。

  教学设计示例

  5.寻隐者不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寻、隐、者、遇、药”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掌握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释题质疑。

  1.直接揭题。通过以前的学*,我们已经认识了唐代四位大诗人:白居易,李白,孟浩然,王之涣。今天,我们随着第五首古诗的学*,再认识一位唐代大诗人,他的名字叫贾岛。

  2.释题。

  寻:寻找、寻访。

  隐者:隐居山林的人。

  不遇:没有遇到。

  题目的意思就是:(作者)寻访一位隐居山林中的人却没有遇到。

  3.质疑。

  怎么找的?为什么没有找到?

  二、初读课文。

  1.自读古诗。

  2.指名读,教师随机出示生字卡片,指导生字读音。

  三、借助画面,理解诗意。

  1.仔细看图。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我知道了作者在向隐者的弟子询问隐者的去向;童子在摆手说不知道在哪里;隐者在山高林密的深山中。)

  2.结合图谈一谈诗句中词语的意思。童子:小徒弟。师:老师。此山:这群山。

  3.师重点指导。

  言:说。

  云深:山高林密,山顶之云雾缭绕。

  只:就

  4.根据诗句想象诗中省略的询问。

  (1)你师父干什么去了?

  (2)在哪儿采药?

  (3)你能找到他吗?

  5.体会人物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第一句:松下问童子——满怀希望。

  第二句:言师采药去——情绪一下子低落变成失望。

  第三句:只在此山中——失望之中萌生了一线希望。

  第四句:云深不知处——怅然若失,又生出无可奈何之感。

  在反复朗读中感悟语气,体会语感,读出语气。

  6.扮演诗人“我”和“童子”,表演一下对话。

  四、想象诗意,熟读成诵。

  1.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节奏。指读、同桌互读。

  2.边想象诗意边练*背诵。

  中班古诗寻隐者不遇教案 4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3课

  教学目标

  1.能朗读,背诵并能正确默写古诗,培养对古诗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初读得其韵

  师:这节课我们学*古诗《寻隐者不遇》。这里的“不遇”就是(没有遇到。)寻隐者不遇就是(寻访隐者没有遇到。)(板书:寻隐者不遇)今天我们就和诗人贾岛一起去寻访隐者。

  过渡:诗人为什么没有遇到隐者呢?让我们先读一读再说一说。

  要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标出停顿、重音符号)注意读出五言绝句的节奏美,要读出诗的韵味。(初步体会*仄的音步)

  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人在寻访隐者的过程中遇到了——(童子),童子说——(师傅采药去了),诗人追问在哪里采药呢?——(就在这座山中。)在山里什么地方呢?——(山中云雾很多,我也不知道在哪里。)

  这一问一答,很有意思,谁来给大家再读一读,让我们体会体会?

  设计意图:读是为了读得字正腔圆,停顿合理,读出诗的韵脚,韵味;说是为了理解诗意,这首诗没有生字,诗意浅显易懂,通过回答问题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诗的意思。再读出自己的理解。

  再读悟其情

  师:贾岛被称为“苦吟诗人”,他的苦吟不仅体现在字斟句酌上,还体现在谋篇布局上,这首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这首诗是采用问答的方式来写的,读一读相关诗句,想一想,谁问?谁答?根据人物的问答,谁来把“贾岛”“童子”“师傅”这三个词语填写到故事前的括号中,指一名学生填写,写后读一读。

  第一问,怎么问?(童子,你师父哪里去了?)

  第二问,怎么问?(童子,你师傅在哪里采药?)

  第三问,怎么问?(童子,你师父具体在山中什么地方采药?)

  小结:三问三答应该为六句话,可诗人却浓缩为四句二十个字,这种句与句之间的省略叫做跳脱,由此可见诗人语言的凝练。

  请学生上台来表演三问三答。(点评)

  问“贾岛”,当你不辞辛苦地来拜访隐者,在与童子的问答中,你的心情起了怎样的变化?

  (板书:希望——失望——一线希望——彻底失望)

  体会诗人的感情,试试通过朗读把诗人的这种情感变化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填人物是为了让学生认识跳脱这种特殊的句式,一问三答并不是童子饶舌,而是在来人一再询问之下才应答的,只不过囿于篇幅省略了。每一句诗都体现了诗人的.感情变化,这种变化只有在潜心涵咏中方能体会。

  三读会其意

  师:这到底是一位怎样的隐者,令诗人的情感如此跌宕起伏?隐者始终没有出现,但他的神态、他的气息、他的品格我们在诗句中可以找到蛛丝马迹。

  过渡: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诗,找一找每句诗描写了哪些景物。(松、药、山、云)

  1.松有什么特点?(郁郁葱葱、苍翠、挺拔)

  点评:“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隐者就像松树,是真君子,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

  2.山有什么特点?伟岸、巍峨、险峻

  点评:隐者就像大山,有着山一样的脊梁——伟岸,令人高山仰止。更揭示了他得其所哉的避世环境。

  3.隐者采药干什么呢?

  点评:悬壶济世、救助苍生,隐含了他行为的超凡脱俗。

  4.云有什么特点?洁白、飘飘悠悠

  点评:隐者就像白云一样有高洁的品性,如闲云野鹤,来无影,去无踪,神秘不可测。

  过渡:作者用松、药、山、云来比喻隐者的品性。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品味隐者的高洁。

  (指导朗读,重点品味松、药、山、云)

  诗人为什么要寻访隐者呢?只有走*诗人,才能更了解诗的意境。

  出示贾岛的背景介绍:

  贾岛出生于*民家庭,门第寒微,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后得韩愈赏识,但时运不济,曾数次应举,都不得志,甚为失意。贾岛作诗在炼字、炼句上苦下功夫,为“苦吟诗人”代表,与孟郊合称“郊寒岛瘦”。 师:读了这个介绍,你对诗人贾岛的内心又有了哪些了解?因为诗人科场失意,正所谓“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虽然隐士生活清苦,但能如此自在悠闲,倒也乐在其中呀!所以贾岛非常仰慕。

  这才是贾岛的内心所想,读出这种仰慕。(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记住了每一句诗的意象——松、药、山、云,就记住了诗;了解了景物的意象,就理解了什么是隐士;读出了诗人对高风亮节的隐士的仰慕,就走进了诗人的内心,就能理解诗的意。

  内化与表达

  同学们,山中树木葱茏,野花绽放,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听着悦耳的清脆鸟鸣,沿着潺潺流淌的清澈溪流,作者来到了大山深处。他与童子进行了三番问答,(注意人物神态、语言、动作),当寻访不遇的时候,他面对着悠悠白云,巍巍青山,郁郁青松,会怎么想,怎么说?下面,请同学们对照书上的这幅画,练*改写。

  改写反馈交流。

  设计意图:读古诗需要想象力。反过来古诗也是发展学生想象力的重要媒介。将有画面感、有情节的古诗改写成小故事。这样,学生的想象力、表达能力都会得到提高。

  中班古诗寻隐者不遇教案 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古诗,培养对古诗的兴趣。

  2、联系上下文并结合插图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隐者的高洁品格以及诗人对隐者的仰慕之情,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隐者的高洁品格以及诗人对隐者的仰慕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揭示课题

  1、讲贾岛《推敲》的故事

  2、今天,我们就来学*贾岛写的一首古诗,齐读课题。

  3、寻,寻访。“隐者”是什么样的人?(古代隐居山林的人,一般都是有学问的贤士。)遇,遇到,碰到。谁能说说课题的意思?。

  4、你对贾岛还有哪些了解?

  二、 初读古诗

  1、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此诗就是一个例证。首先,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首诗,要求

  读懂诗歌的大意。

  2、点名读。

  3、初读了古诗,你知道诗中涉及了哪些人物?

  三、精读古诗

  1、(出示插图)那么,图上画的这两个人是谁?(诗人和童子)

  2、诗人是在哪里碰到这个童子的?从诗中的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松下”指出了事情发生的地点,也是隐者的隐居之地。我们知道松、竹、梅合称“岁寒三友”,古人写松树大多与表现孤傲高洁的品质有关,诗中是为了突出隐士远离尘俗的高洁。

  3、这个童子与隐者是什么关系?从哪可以看出来?

  4、理解“云深”,“不知处”,说说诗意。

  5、请同学们默读古诗,读着读着,你仿佛听到他们说什么?请你试着填一填右边的方框。

  6、你怎么知道贾岛这样问?

  小结:通过童子的回答,能推测出贾岛在问什么。明明三番问答,贾岛采用了以答含问的手法,把诗精简为二十字。可见他在谋篇布局上的“推敲”。

  7、体会《寻隐者不遇》一诗所描绘的情景,再写下来。

  8、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还贵在善于抒情。 让我们再细细品读这首诗,从中你还能读出诗人在问答中的情感变化。(点名读)

  “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板书(满怀希望——失望——一线希望——再次失望)

  9、一般访友,问知其出去了,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体现了诗人对隐者什么样的情感?

  10、有感情的朗诵古诗。

  四、拓展延伸

  1、贾岛的诗有像我们今天学*的这样很安静,置身世外寻访隐者的诗,也有豪情万丈的诗。

  2、教师相机出示诗

  (剑客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事。)

  3、总结:贾岛作诗爱推敲的精神值得我们学*,让我一起来背一背《寻隐者不遇》。


中班古诗寻隐者不遇教案(精选五篇)扩展阅读


中班古诗寻隐者不遇教案(精选五篇)(扩展1)

——《寻隐者不遇》古诗词赏析 (菁华3篇)

《寻隐者不遇》古诗词赏析1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赏析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全诗只有二十字,作为抒情诗,却有环境,有人物,有情节,内容极丰富,其奥秘在于独出心裁地运用了问答体。不是一问一答,而是几问几答,并且寓问于答。第一句省略了主语“我”。“我”来到“松下”问“童子”,见得“松下”是“隐者”的住处,而“隐者”外出。“寻隐者不遇”的题目已经交待清楚。“隐者”外出而问其“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而写出“童子”的答语:“师采药去。”从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我”专程来“寻隐者”,“隐者”“采药去”了,自然很想把他找回来。因而又问童子:“采药在何处?”这一问诗人也没有明写,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然而,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的妙处。诗贵善于抒情。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淡中见深沉。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然而诗的抒情要凭借艺术形象,要讲究色调。从表面看,这首诗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其实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深邃杳霭,捉摸无从,令人起秋水伊人无处可寻的浮想。从造型的递变,色调的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的与物转移。

  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另外,作者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离开繁华的都市,跑到这超尘绝俗的青松白云之间来“寻隐者”,其原因也是耐人寻味,引人遐想的。

《寻隐者不遇》古诗词赏析2

  《寻隐者不遇》贾岛(799-843),字阆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唐代诗人。诗人专程走访一位隐士,未遇,就记下了在走访过程中的对话场面。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释

  1.寻:寻访。

  2.隐者:古代隐居在山林中的人。

  3.童子:这是指隐者的弟子。

  4.处:地方。

  作者简介:贾岛(799-843),字阆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唐代诗人。

  古诗赏析

  诗人专程走访一位隐士,未遇,就记下了在走访过程中的对话场面。

  首句松下问童子,点明会晤地点在松下,接待人是童子,这就把不遇的情节作了交代。松树是岁寒三友之一。古人写松树大多与表现孤傲高洁的品质有关,此句也是为了突出隐士的高洁。以下三句全是童子的回答。首先回答的是言师采药去,采药是隐者经常性的活动,用采药一词十分切合隐者的身份,介绍师父外出的目的。第三句的回答是承第二句来的.,说师傅就在这座山中采药,对师傅的大致去向给予明确的回答,是热情的指引。第四句来个转折,云深不知处,说虽在山中,但云雾弥漫,不知他在何处,作了婉转的辞谢,请来访者不要作徒劳的寻觅。

  本诗以问答的形式,记叙寻隐者不遇这件事,表现了隐者的思想和性格。隐者虽未出现,但通过侧面描写,他的形象已十分清晰地展现出来了。

《寻隐者不遇》古诗词赏析3

  《寻隐者不遇》贾岛(799-843),字阆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唐代诗人。诗人专程走访一位隐士,未遇,就记下了在走访过程中的对话场面。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释

  1.寻:寻访。

  2.隐者:古代隐居在山林中的人。

  3.童子:这是指隐者的弟子。

  4.处:地方。

  作者简介:贾岛(799-843),字阆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唐代诗人。

  古诗赏析

  诗人专程走访一位隐士,未遇,就记下了在走访过程中的对话场面。

  首句松下问童子,点明会晤地点在松下,接待人是童子,这就把不遇的情节作了交代。松树是岁寒三友之一。古人写松树大多与表现孤傲高洁的品质有关,此句也是为了突出隐士的高洁。以下三句全是童子的回答。首先回答的是言师采药去,采药是隐者经常性的活动,用采药一词十分切合隐者的身份,介绍师父外出的目的。第三句的回答是承第二句来的,说师傅就在这座山中采药,对师傅的大致去向给予明确的回答,是热情的指引。第四句来个转折,云深不知处,说虽在山中,但云雾弥漫,不知他在何处,作了婉转的辞谢,请来访者不要作徒劳的寻觅。

  本诗以问答的形式,记叙寻隐者不遇这件事,表现了隐者的思想和性格。隐者虽未出现,但通过侧面描写,他的形象已十分清晰地展现出来了。


中班古诗寻隐者不遇教案(精选五篇)(扩展2)

——寻隐者不遇教案 (菁华3篇)

寻隐者不遇教案1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3、凭借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

  2、通过思索、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环境、心情,并反复吟诵、回味,理解诗人的言外之意、意外之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体会《寻隐者不遇》这首诗采取问答体,写出山的高大幽深和行踪不定的隐士生活情景。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曾经学*过不少古诗,谁来背背?大家想想,我们以前是怎样来学*古诗的?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两首古诗。

  二、学*《寻隐者不遇》

  (一)初读感知

  1、出示古诗。

  2、初读诗歌,学*生字。

  指名读,齐读,读准生字。

  3、简介作者。

  4、解题。

  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

  (二)细读理解

  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这首诗里都写了些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

  2、指导理解。

  (1)“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松下问童子”告诉我们什么?

  由“言师采药去”可知道什么?还可以推测诗人问了些什么?

  (2)“只在此山,云深不知处。”

  这是谁说的?由此推测诗人问了些什么?

  从童子的回答中,我们可以想象到什么?(童子的语气、神态)

  诗人听了童子的回答,想象一下诗人可能会做些什么动作?心里会想些什么?

  (诗人听后的动作、神态,看到山的幽深……)

  (3)指导朗读。

  3、感悟诗情。

  (1)读完全诗,你们觉得作者所抒发的感情是什么?请谈谈理由。

  (2)学生自主考虑,小组交流。

  (3)讨论交流。

  隐者陶醉于山林之中,诗人对隐者充溢了敬意,也洋溢着羡慕之情。当然,由于“不遇”,多多少少有些怅然若失,但观赏了山中美景,忘却了世俗的烦恼,心中更多的是兴奋、开朗。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三、作业

  1、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2、试着把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古诗《所见》,理解诗句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借助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朗读、背诵《寻隐者不遇》。

  2、同学们,假如说*悠悠五千年的文化是一串珍珠,那古诗就是其中的一颗美丽的明珠,古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最少的文字,展现出丰富的.画面,让有多发生无尽的想象。今天,我们用读诗句、想画面的方法再来学*一首古诗。

  3、解题。

  “所见”是什么意思?想知道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吗?读了这首诗就会明白了。

  二、初读感知

  1、自读古诗,读准生字,读通诗句。

  2、指名读、齐读。

  3、读了这首诗,你知道诗人所看到的是什么了吗?

  三、整体感悟

  1、自由读全诗,边读边想,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全班交流。

  2、理解一、二行诗句。

  (1)出示课文插图:这是怎样的一幅情景?(牧童骑黄牛)

  牧童高兴的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呢?

  (2)出示: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这可真是个快乐的小牧童,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牧童此时的心情呢?

  (3)是啊,让小牧童高兴的事可多了,让我们和小牧童一起走进树林,大家边读边想,边读边看,瞧瞧小牧童一路上都看到了什么风景。

  (4)多么美的田园风光啊,让我们也骑上小黄牛,把前两行美美地读一读。

  3、理解三、四行诗句。

  (1)诗人袁牧看到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听到那悦耳的歌声,正欣赏着,突然,一个小插曲出现了:

  出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此时诗人又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2)边读边想象牧童寻蝉的样子,用自身的话说一说。

  (3)谁能用一两句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4)谁能把这有趣的一幕读出来呢?

  4、指导朗读。

  四、总结

  同学们,你们能从短短二十个字想象出色彩绚丽的风景,人物可爱的表情,有趣的动作,让整首诗都活了起来。下面再让我们看看画面美美地吟诵这首诗,把这如画的诗、如诗的画留在我们的心里吧。

  五、作业

  1、朗读、背诵《所见》。

  2、填空。

  《所见》一诗是()代诗人()的作品,读完诗后,在我们脑海中形成了由()、()、()、()等景物组成的动静结合、生动有趣的画面。

寻隐者不遇教案2

  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认识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示课题

  1、认生字。课题上有4个字,读一读:

  寻隐者遇

  2、释题。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

  寻:寻找,寻访。隐者:独居大山林里的人。遇:碰见,遇上。

  这首诗说的是诗人去访问隐者却没有遇见。

  3、质疑: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围绕寻思考。如,诗人为什么没遇上?有没有问问其他人?为什么不在那等一会儿?)

  二、自学课文

  1、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

  2、画出本课要求学会和认识的生字,读一读。

  3、看插图想想:图上画的是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

  三、读诗句,认生字

  1、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注意读准*、翘舌音的字:松、采;师、深。只是多音字,文中读zhi。

  2、提问:(1)图上画的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完整通顺地回答问题,相机识字:松、童。)

  (2)图上谁是诗人,谁是童子?诗人要找的隐者是童子的什么人?识字:师

  (3)诗人找到了童子,怎么没遇上他师父呢?

  相机识字:言采药深

  (4)朗读课文。

  四、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椵想自己是诗人在松下遇上童子,体会向童子询问时的心情,把这种心情读出来。教师先放录音,同学再练*朗读。

  松下/问/童子,(满怀期望)

  言师/采药/去。(感到失望)

  只在/此/山中,(又有了希望)

  云深/不知/处。(无可奈何)

  五、识字、写字指导

  松:用学过的木字旁和熟字公记字形。组词:松树、放松。

  童:上下结构。上面是立,下面是里。这个字横画多,但长短不一。首横最短,次横最长,最后一横又比它上面一横长些。组词训练:童话、儿童、童年。

  言:发言、说话的意思。首横最长,中间两短横。

  师:左边是一短竖和一撇右边是横下一个巾。组词:师父、老师。

  采:上面是爪字头,表示手,下面木表示树,手伸到树上表示采摘的动作。第一笔为*撇,下面的三笔间隔要匀。

  深:左右结构。右边上面不要写成穴宝盖儿。组词巩固:深山、深海、深浅。

  六、抄写生字(完成课后练*2)

  第二课时

  一、复*生字

  1、开火车读卡片(包括认识的字并用要求会的字口头组词。

  2、读拼音填空(先独立完成再当堂订正)略

  二、朗读、背诵课文

  1、个别、集体等多形式朗读。

  2、练*背诵。指导:诗从问了童子后,童子先后告诉他师父采药,接着告诉诗人,师父就在这座山里,不过山高云深,我不知他在何处。

  3、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三、巩固练*

  1、口头选词填空。

  师父童子诗人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2、完成课后练*3。

  3、填空,再读一读。

  采药去。只在此山中。

寻隐者不遇教案3

  教学目标:

  1、有表情的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的含义,学会松童药深4个生字。

  教学重点:有表情的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的含义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题、研题

  1、寻?隐?遇?

  2、想想题目的意思

  3、引导质疑

  二、研读课文

  1、反复读

  读准音,读通句。

  2、哪些词不懂?

  3、议:什么意思?

  回到句中读读。

  4、背背

  三、探究问句

  1、出示答句

  2、想问句

  3、分组汇报

  4、对话

  5、体会古诗用词的精炼:言、此、云深、处

  四、书写指导

  重点指导药、深

  五、填诗,练字。

  ( )下问童子,

  言师采( )去。

  六、课外作业

  给古诗题画

  板书:

  19、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中班古诗寻隐者不遇教案(精选五篇)(扩展3)

——《寻隐者不遇》教案实用10篇

  《寻隐者不遇》教案 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3.凭借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

  2.通过思索、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环境、心情,并反复吟诵、回味,理解诗人的言外之意、意外之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寻隐者不遇

  课时目标:基础性目标:

  1.能背一首已学过的古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

  3.初步理解古诗意思,会背诵古诗。

  4.能正确书写诗中的生字,会默写《寻隐者不遇》这首诗。

  5.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歌的韵味和内容,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

  6.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想象力。

  7.感悟诗人的心情以及对隐者形象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寻隐者不遇》。

  教学过程:

  一、背诗导入,解题范读。完成目标1、2

  1.师:同学们,世上最美的文字莫过于诗词,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诗的国度,有着源远流长的诗歌传统,这片土地上曾产生了浩如烟海的诗词名篇。它们或抒发诗人的豪情壮志,或描绘山高水长的灵气,或称诵大自然的明净与洒脱……

  2.你能选择你最喜欢的一首为大家背背吗?

  3.出示课题《寻隐者不遇》,请学生说说课题的意思。

  4.教师范读这首诗,学生学读这首诗。

  二、自学古诗,理解诗意。小组合作完成目标3

  1.师:这首诗读来琅琅上口,而且简单易懂,老师相信同学们自己就能读懂。现在请大家四人小组合作学*。

  (学生小组合作学*,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可以自己思考,可以互相讨论,也可以问老师。)

  2.交流汇报学*所得。

  (交流时可推派代表,可四人合作,也可以在此基础上提出不同的见解)。

  3、完成《补充*题》三

  三、质疑问难,讨论释疑完成目标5、6、7

  1.学生就刚才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疑问。

  2.教师归纳有价值的问题。

  (1)“云深不知处”中的“深”是什么意思。

  (2)诗中的隐者到底是何许人也?

  3.组织学生讨论解决问题。

  问题一:

  (1)这里的“深”和“篱落疏疏一径深”的“深”意思一样吗?

  (2)一起看一段录像,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学生联系古诗加以区别。

  (学生观看《庐山的云雾》录像片段,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仔细看图,加以想象,试用一段话生动地描述所看到的画面,从而直观、深刻地理解“深”的意思。)

  问题二:

  (1)这首诗中,只有诗人和童子的对话,而两人议论的中心——隐者却始终未出场,我们只是从他们的对话中对隐者的言行略知一二。这正好给我们创设了一个想象的空间:隐者到底是何方神圣,诗人为何不辞辛苦来寻他?

  学生联系上下文想象隐者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可能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雅士,可能是被贬官而隐居,也可能是厌恶尘世间的'浑浊,弃官归隐……)

  (2)小结:一位世外高人的形象在大家恰如其分的想象描述中隐隐约约地显现出来,这不正体现了诗人的良苦用心吗?正因为所要塑造的人物是一位隐者,含蓄模糊的描写正好跟隐者的身份相吻合,这实在比正面描写要高明得多。

  四、感情朗读,细细体会。目标7

  1.在整首诗中,诗人的情感有什么变化?同学们再读读,仔细体会体会。(满怀希望—失望—燃起希望—彻底绝望)

  2.指名学生配乐朗诵诗,适当评读。

  3.教师小结:诗中情感一波三折,起伏有致,我们似乎也被带入了当时的情境,随作者同喜同忧,衍生无限的猜测与遐想。

  4。悟诗情、背诵古诗

  (1)读完全诗,你们觉得作者所抒发的感情是什么?请谈谈理由。

  (2)讨论交流。

  隐者沉醉于山林之中,诗人对隐者充满了敬意,也洋溢着羡慕之情。当然,由于“不遇”,多多少少有些怅然若失,但观赏了山中美景,忘却了世俗的烦恼,心中更多的是兴奋、开朗。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五、多种形式,再现古诗。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重现这首诗呢?大家可以相互合作,看哪一组最有创意。

  2.组织学生展示富有创意的学*成果。

  3.在学生展示时,教师与学生可作适当评价。

  六、教师总结,拓展延伸。

  1.总结:诗人这种认真作诗,锤词炼句的写作态度深深地打动了我们。如果大家能把对诗人的欣赏转化成向诗人学*的动力,我们写出的诗文一定不比诗人逊色!

  2.课后我们可以再去读读贾岛的诗,比较一下你最喜欢他的哪首诗。

  七、作业设计

  A类:

  朗读、背诵、默写这首古诗。2。试着把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B类:

  1、2、完成《补充*题》四搜集贾岛的诗读一读。

  板书设计:

  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

  《寻隐者不遇》教案 2

  教学目标

  1.能朗读,背诵并能正确默写古诗,培养对古诗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初读得其韵

  师:这节课我们学*古诗《寻隐者不遇》。这里的“不遇”就是(没有遇到。)寻隐者不遇就是(寻访隐者没有遇到。)(板书:寻隐者不遇)今天我们就和诗人贾岛一起去寻访隐者。

  过渡:诗人为什么没有遇到隐者呢?让我们先读一读再说一说。

  要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标出停顿、重音符号)注意读出五言绝句的节奏美,要读出诗的韵味。(初步体会*仄的音步)

  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人在寻访隐者的过程中遇到了——(童子),童子说——(师傅采药去了),诗人追问在哪里采药呢?——(就在这座山中。)在山里什么地方呢?——(山中云雾很多,我也不知道在哪里。)

  这一问一答,很有意思,谁来给大家再读一读,让我们体会体会?

  设计意图:读是为了读得字正腔圆,停顿合理,读出诗的韵脚,韵味;说是为了理解诗意,这首诗没有生字,诗意浅显易懂,通过回答问题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诗的意思。再读出自己的理解。

  再读悟其情

  师:贾岛被称为“苦吟诗人”,他的苦吟不仅体现在字斟句酌上,还体现在谋篇布局上,这首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这首诗是采用问答的方式来写的,读一读相关诗句,想一想,谁问?谁答?根据人物的问答,谁来把“贾岛”“童子”“师傅”这三个词语填写到故事前的`括号中,指一名学生填写,写后读一读。

  第一问,怎么问?(童子,你师父哪里去了?)

  第二问,怎么问?(童子,你师傅在哪里采药?)

  第三问,怎么问?(童子,你师父具体在山中什么地方采药?)

  小结:三问三答应该为六句话,可诗人却浓缩为四句二十个字,这种句与句之间的省略叫做跳脱,由此可见诗人语言的凝练。

  请学生上台来表演三问三答。(点评)

  问“贾岛”,当你不辞辛苦地来拜访隐者,在与童子的问答中,你的心情起了怎样的变化?

  (板书:希望——失望——一线希望——彻底失望)

  体会诗人的感情,试试通过朗读把诗人的这种情感变化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填人物是为了让学生认识跳脱这种特殊的句式,一问三答并不是童子饶舌,而是在来人一再询问之下才应答的,只不过囿于篇幅省略了。每一句诗都体现了诗人的感情变化,这种变化只有在潜心涵咏中方能体会。

  三读会其意

  师:这到底是一位怎样的隐者,令诗人的情感如此跌宕起伏?隐者始终没有出现,但他的神态、他的气息、他的品格我们在诗句中可以找到蛛丝马迹。

  过渡: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诗,找一找每句诗描写了哪些景物。(松、药、山、云)

  1.松有什么特点?(郁郁葱葱、苍翠、挺拔)

  点评:“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隐者就像松树,是真君子,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

  2.山有什么特点?伟岸、巍峨、险峻

  点评:隐者就像大山,有着山一样的脊梁——伟岸,令人高山仰止。更揭示了他得其所哉的避世环境。

  3.隐者采药干什么呢?

  点评:悬壶济世、救助苍生,隐含了他行为的超凡脱俗。

  4.云有什么特点?洁白、飘飘悠悠

  点评:隐者就像白云一样有高洁的品性,如闲云野鹤,来无影,去无踪,神秘不可测。

  过渡:作者用松、药、山、云来比喻隐者的品性。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品味隐者的高洁。

  (指导朗读,重点品味松、药、山、云)

  诗人为什么要寻访隐者呢?只有走*诗人,才能更了解诗的意境。

  出示贾岛的背景介绍:

  贾岛出生于*民家庭,门第寒微,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后得韩愈赏识,但时运不济,曾数次应举,都不得志,甚为失意。贾岛作诗在炼字、炼句上苦下功夫,为“苦吟诗人”代表,与孟郊合称“郊寒岛瘦”。师:读了这个介绍,你对诗人贾岛的内心又有了哪些了解?因为诗人科场失意,正所谓“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虽然隐士生活清苦,但能如此自在悠闲,倒也乐在其中呀!所以贾岛非常仰慕。

  这才是贾岛的内心所想,读出这种仰慕。(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记住了每一句诗的意象——松、药、山、云,就记住了诗;了解了景物的意象,就理解了什么是隐士;读出了诗人对高风亮节的隐士的仰慕,就走进了诗人的内心,就能理解诗的意。

  内化与表达

  同学们,山中树木葱茏,野花绽放,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听着悦耳的清脆鸟鸣,沿着潺潺流淌的清澈溪流,作者来到了大山深处。他与童子进行了三番问答,(注意人物神态、语言、动作),当寻访不遇的时候,他面对着悠悠白云,巍巍青山,郁郁青松,会怎么想,怎么说?下面,请同学们对照书上的这幅画,练*改写。

  改写反馈交流。

  设计意图:读古诗需要想象力。反过来古诗也是发展学生想象力的重要媒介。将有画面感、有情节的古诗改写成小故事。这样,学生的想象力、表达能力都会得到提高。

  《寻隐者不遇》教案 3

  教学目标:

  (1)理解了诗意,能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了解到贾岛是唐朝著名的“苦吟”诗人。

  (3)能通过诗句体会作者的心情。

  (4)领会到了这首诗“寓问于答”的特色。

  (5)能根据诗意,发挥想像,编出一个有趣的故事。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体会作者的心情,能根据诗意,发挥想像,编出一个有趣的故事。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心情,领会“寓问于答”写作的特色。

  课前:

  投影出示课文插图,配以古琴音乐,渲染气氛。

  课中:

  一、提示课题。

  从刚才的画面中,同学们一定已经知道了今天我们这节课的学*内容是一首古诗,诗题是——寻隐者不遇。诗题中的“寻”是什么意思呢?“隐者”是指古代那些有才华、有志向的人,由于某些原因而隐居起来,不问世事的人。你们知道历史上有哪些人是“隐者”呢?“不遇”是什么意思?现在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

  二、了解作者。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非常有名的诗人贾岛,谁是他的“粉丝”呢?学生交流自己对他的了解你。

  引用作者自己的诗评价。贾岛有一首诗这样写自己: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三、理解诗意。

  1、出示诗句。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这首诗,结合插图想一想诗句的意思。同座的同学可以小声地讨论。

  2、指名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其他同学可随时补充。

  3、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和童子在松树下的对话。在理解和解说诗意的时时候,我们会发现诗句中缺少了些什么。究竟缺少了什么呢?出示填空题: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4、思考:你认为作者为什么不把问句写出来?

  所谓“寓问于答”,它并不是“不问”,而只是不把问话内容写入诗中。关键在于把问话内容寓于答话之中,使读者可从答话里体味和推导出所问的内容。如果把问和答都写进诗中,不仅没有必要,还很罗嗦。“寓问于答”,可以使诗句变得简练而耐人寻味。这正是作者的巧妙高明之处。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体会这种“寓问于答”的妙处。

  四、体悟作者的心情。

  1、诗人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才找到这里。心情怎样呢?出示填空题:

  读诗句,感受诗人的心情,填空:

  诗人来到山中寻访隐者,见松下站着隐者的徒弟,于是满怀

  地问:“请问你师父在吗?”童子答:“师父采药去了。”诗人有些,又问:“去哪里采药?”童子答:“就在这山里。”诗人一听,觉得还有找到隐者,于是又问:“在山里的什么地方呀?”童子答:“云雾弥漫,不知道在哪里。”“唉!”诗人叹了口气,彻底了。

  2、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五、两首诗对比,感悟诗人用词精准!

  出示:寻隐者不遇

  花间问童子,言师挖菜去。只在南山中,马上就回来。

  学生交流讨论,从中感悟诗人用词的精准。

  六、作业

  写《评价手册》上的相关题目。

  教学反思:这首诗*白如话,学生通过自学完全可以轻松的理解诗题、诗意,同时也能猜想出诗人与童子对话完整的过程。学生通过扮演贾岛和童子的问答,体会到你贾岛把三次问答浓缩在20个字中的魅力。在表演中也轻松感受到当时诗人一波三折的心情。在教学设计是我原来想这几个环节过后,应该让学生想象诗的意境。可在看了干国祥老师对于文本的解读后,我改变了策略,用他的方法进行了教学。即:出示另一首改写的诗,让学生谈谈你读了新改编的诗有什么感受?学生感触很深。有的说:我觉得用“挖菜”很粗俗,感觉像是一个农夫在田里干活。有的说:我觉得“只在此山中”感觉很有诗韵,可“马上就回来”显得太俗,太直白,没有诗的感觉。有的说:“花间”用的不太恰当。当然学生不清楚为什么不恰当?我进行相应的点拨:“历来在诗人眼中,松树代表什么呢?想想我们曾经学过的**《青松》,可以看出松树在诗人眼中代表了高洁的人,而在古代隐者绝大多数是品质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因此在诗中写松是来衬托隐者的。可见诗人用词是很讲究的。”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对于这首诗的理解可能就更深入了!

  《寻隐者不遇》教案 4

  教学目标:

  1、有表情的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的含义,学会松童药深4个生字。

  教学重点:有表情的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的含义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题、研题

  1、寻?隐?遇?

  2、想想题目的.意思

  3、引导质疑

  二、研读课文

  1、反复读

  读准音,读通句。

  2、哪些词不懂?

  3、议:什么意思?

  回到句中读读。

  4、背背

  三、探究问句

  1、出示答句

  2、想问句

  3、分组汇报

  4、对话

  5、体会古诗用词的精炼:言、此、云深、处

  四、书写指导

  重点指导药、深

  五、填诗,练字。

  ( )下问童子,

  言师采( )去。

  六、课外作业

  给古诗题画

  板书:

  19、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教案 5

  活动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结合图片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3.让幼儿大胆表达自己对古诗内容的猜测与想象。

  4.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活动准备:

  古诗诗句相关图片、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引出题目。

  1.教师讲述贾岛《推敲》的故事,引起幼儿学*兴趣。

  2.引出题目

  今天,我们就来学*贾岛写的一首古诗,叫做《寻隐者不遇》。

  3.初步了解题目大意

  二、初读古诗,理解古诗大意

  1.播放音乐,教师有感情的朗诵古诗,幼儿欣赏

  2.教师再次朗诵古诗

  3.幼儿尝试跟着教师一起诵读古诗

  4.教师解释古诗大意

  我们已经一起朗诵过这首古诗,下面来听听这首古诗说的是一件什么故事。

  诗人在松树下问一童子,你师傅在哪,去干什么啦?童子认真的回答说,师傅采药去了。但我只知道,师傅在这座山里,具体在哪个地方,我也不知道。

  三、精读古诗,分段理解

  1.(出示插图).图上画的这两个人是谁?(诗人和童子)

  2.诗人是在哪里碰到这个童子的?从古诗中的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松下”指出了事情发生的地点。

  教师小结:在一棵松树下面,诗人遇到了童子,他正在问童子一些事情

  幼儿一起朗诵古诗第一句。

  3.这个童子与隐者是什么关系?他是怎么回答诗人的?

  教师小结:童子说他的师傅上山采药去了。

  幼儿一起朗诵古诗第二句。

  4.童子的师傅到底在哪里呢?古诗里的那一句说到了?

  教师小结:童子的师傅就在这座山里

  师幼一起朗诵古诗第三句。

  5.最后诗人有没有找到童子的师傅呢?答案就在最后一句里。

  教师解释第四句古诗的意思:山上的云太浓了,看不清人到底在哪里。

  师幼一起朗诵古诗第四句。

  四、创设情境,表演古诗

  1.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古诗数遍

  2.请幼儿扮演诗人和童子表演古诗,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寻隐者不遇》教案 6

  课时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寻隐者不遇》,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变化,感受故事的意境。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富有节奏地诵读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白如话、寓问于答的写法,感受古诗的深远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想为大家介绍一首古诗,诗的名字就叫《寻隐者不遇》我们一起来写出这首古诗。这是唐代诗人贾岛写的一首五言绝句。(教师提醒有些字的写法:寻、遇、松、)

  二、读。(读通古诗)

  1、以往拿到一首古诗,你们会怎么去学*?

  学生交流方法,教师肯定:的确,拿到一首古诗,首先要读,把诗读通顺了。(板书:读)

  2、先自己读一读,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时别把题目丢了,开始。生自读。

  3、指名检查读诗。

  4、齐读古诗。

  三、解。(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1、过渡:读这关过了,那接下来如何理解这首诗呢?你们有好方法吗?(板书:解)

  2、教师引导学法:使用工具书,同座互相探讨,借助插图。

  3、交流:

  重点解决:

  (1)“隐者”,层层递进理解。(这里的“者”就是指??的人。那隐者仅仅指隐居山中的人吗?这种人还??像诸葛亮那样很有??对,所以隐者是隐居山中的学者;而且这种人不想为官,想过清净悠闲的生活。)

  (2)“童子”指儿童,在这首诗中,童子的身份其实就是隐者的:徒弟。

  (3)“云深”:云会有深浅吗?看看书中的插图,巍峨的高山直插云霄,半山腰处地云雾怎样?这里的云深指什么?对呀,还可以用哪些四字词语来形容这云雾吗?生交流,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读读。(云雾缭绕。云雾飘渺,云雾深重,云海茫茫,云遮雾罩,云雾弥漫)出示,学生读。

  (4)“只”:教师提出:“只”字你们理解吗?我们来看看工具书中的注释:

  第一声:量词;单独的、极少的;

  第三声:表示限于某个范围;唯一,仅有;。

  这首诗中读第几声,是什么意思呢?在诗中可以说成是“就在这座山中”。

  出示:这些诗句中的“只”又是什么意思?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5)寻:仅仅指寻找吗?寻访更好。

  5、师:现在请同座位互相说说古诗的意思。

  6、学生练说古诗的意思。

  7、指名说古诗的意思。

  四、悟。

  1、教师引导:古诗会读、理解了,是否就学完了呢?(板书:悟)

  其实,我们还要学会感悟诗歌背后做隐含的东西,这是最难的,也是最有意思的。

  2、来,请学生闭眼,听老师读古诗,边听边想象、边感悟,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又仿佛听到了什么?

  (1)仿佛看到了什么?生交流,师引导。

  师引导:看到的还真多,有景有人。

  再走进些,能将看到的情景描述地更生动清晰些吗?你们看,这是老师来到林间看到的松:走进山间,郁郁葱葱,充满生机。我抬头远眺,是一棵棵古朴苍劲的松树,枝干遒劲,松针密集,满眼苍绿。(课件出示)老师看到的松怎么样?(颜色、形态描写具体了,仿佛眼前就是一棵棵苍松。)试着写写你眼前看到的某个情景,可以是高山,可以是云深,也可以是人,可以采用老师的这种短句,用上学过的四字词。

  生写,交流。师评价:围绕松苍、山高、云深来评价。

  总结:

  同学们,此诗虽*白如话,但诗中包含的情境却如画般美妙,真是“诗中有画”啊!(悟诗境)

  (2)你们又仿佛听到了什么?

  生自由交流。(多有情趣啊,真是生机勃勃,别忘了还有诗人和童子两人的??)

  教师引导:

  同学们说听到说话声,谁和谁再说话?他们说了些什么呢?对照古诗,同座位试着说一说,再现一下当时的场景。

  指名交流。

  看着这图,老师给你们起个头啊:诗人在山间小道上走着走着,突然看到了一座茅草屋,正巧一个童子从小木屋蹦蹦跳跳地跑了出来,诗人忙走上前去问道:??

  说得不错,那我想问问了,诗中只有童子的回答,诗人的话在哪啊?诗中找啊!

  聪明,从童子的回答中我们悟出了诗人的问话,无问只答,这叫“寓问于答”,这就是老师喜欢这首古诗的第二个理由。

  3、老师课前也做了功课,将问答全呈现在诗中,自己放声读一读,再与贾岛的这首诗比较,你有何感觉。

  山中访故友,松下问童子,

  汝师在何处,言师采药去。(汝:你)何处采药去,只在此山中,山中何处寻,云深不知外。

  此诗寓问于答,凝练简洁啊。来,为这“寓问于答”我们再次诵读这首诗。

  4、师导:

  其实,这首诗不仅“寓问于答”,伴随着这三问三答,还有诗人的心情变化呢?把自己当作诗人,再次走进那个情景,相信你肯定能感悟到诗人的内心世界。请同学们用心完成作业纸中的第二题。(把诗人内心想的和他的心情写出来)

  5、完成填空:

  诗人问:

  童子回答:

  听到童子的回答后,诗人

  诗人又问:

  童子回答:

  听到童子的回答后,诗人

  诗人再问:

  童子回答:

  此时诗人

  指名交流,师随机板书。(失望、一线希望、无可奈何)

  还有一处诗句诗人的心情又是如何,你悟出来了吗?师读:松下问童子。(板书:希望)

  不知不觉当中,大家又体悟到了诗人的感情变化。(板书:悟诗情)

  了不起!来,让我们一起读出这情感的变化,感情诵读。师:读得更有韵味了。

  6、小结:

  你们看,*白如话的诗词却有着丰富的内涵,有美妙如画的情境,有有声有色的对话,有深远悠长的情感,这就是老师喜欢的第三个理由。

  7、小结:

  诗人寻访隐者,结果没有遇到,这本是一件失望的事。可是,因这一件憾事,作者却有感而发,写下了这*白如话、寓问于答、词约旨丰的千古名诗,虽不遇,但也无憾。

  8、最后,让我们将这千古名诗一起背诵于心。(板书:诵)也希望大家记住这学*古诗的四个步骤。

  五、布置作业。

  1、将古诗改写成一篇小练笔。

  2、搜集贾岛的一两首古诗。

  板书设计: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希望)言师采药去。(失望)只在此山中,(一线希望)云深不知处。(无奈)

  唐贾岛

  读解悟诵

  《寻隐者不遇》教案 7

  课文

  贾岛〔唐代〕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译文:

  苍松下询问年少的学童,他说他的师傅已经去山中采药了。

  只知道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道他的行踪。

  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寻、隐、者、遇、药”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释题质疑。

  1、直接揭题。通过以前的学*,我们已经认识了唐代四位大诗人:白居易,李白,孟浩然,王之涣。今天,我们随着第五首古诗的学*,再认识一位唐代大诗人,他的名字叫贾岛。

  2、释题。

  寻:寻找、寻访。

  隐者:隐居山林的人。

  不遇:没有遇到。

  题目的意思就是:(作者)寻访一位隐居山林中的人却没有遇到。

  3、质疑。

  怎么找的?为什么没有找到?

  二、初读课文。

  1、自读古诗。

  2、指名读,教师随机出示生字卡片,指导生字读音。

  三、借助画面,理解诗意。

  1、仔细看图。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我知道了作者在向隐者的弟子询问隐者的去向;童子在摆手说不知道在哪里;隐者在山高林密的深山中。)

  2、结合图谈一谈诗句中词语的意思。童子:小徒弟。师:老师。此山:这群山。

  3、师重点指导。

  言:说。

  云深:山高林密,山顶之云雾缭绕。

  只:就

  4、根据诗句想象诗中省略的询问。

  (1)你师父干什么去了?

  (2)在哪儿采药?

  (3)你能找到他吗?

  5、体会人物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第一句:松下问童子——满怀希望。

  第二句:言师采药去——情绪一下子低落变成失望。

  第三句:只在此山中——失望之中萌生了一线希望。

  第四句:云深不知处——怅然若失,又生出无可奈何之感。

  在反复朗读中感悟语气,体会语感,读出语气。

  6、扮演诗人“我”和“童子”,表演一下对话。

  四、想象诗意,熟读成诵。

  1、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节奏。指读、同桌互读。

  2、边想象诗意边练*背诵。

  五、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教学反思

  古诗《寻隐者不遇》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提出:这位隐者是谁?是神仙吗?针对这一疑难,同学的回答各式各样:诗人、僧人、道士、采药人、医生都为自己的'看法争得面红耳赤,这时我说:老师想给你们提个建议?我们能不能再仔细地读读诗,边读边想,从诗中的一些词语里,把这位隐者画出来好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兴趣大增,讨论十分热烈。有的说:我从采药这个词里想象隐者是懂医术的人,他采了药为人治病,是一位救人的良医。有的说:云深不知处说明隐者的采药是在云雾缭绕的高山上,他不辞辛劳、不怕艰险,隐居在深山,采药行医,是个大好人。有的还说:松下问童子的松也有意思,是不是也象征隐士的品格像松树一样坚强,精神像松树一样长青。他是一位品德高尚的的老人。正是有了及时的点拨,课堂上学生才会意趣横生,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

  我觉得,在课堂学*中,我们组织他们去自主学*、合作探讨,集体力量再强大,学生仍旧会遇到懵懂不开的困难。这时的老师不能见死不救,一味强调让他们自己再想想,应该组织他们整理思维,引导他们的思维走向正确,适当地及时参与,或提醒,或总结,整合学生混杂的语言、思路,做一位及时的引导者,积极的参与者。

  在如今的课程改革浪潮里,师生的话语是丰富多彩的,我们老师所追求的不仅是一种对话交流的方式,更重要的是这种*等、合谐的氛围,能够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能够形成师生互动的学*环境,能够使我们的课堂走向精彩。

  《寻隐者不遇》教案 8

  一、教学目的:

  1、 以《寻隐者不遇》为例,学*并运用读懂古诗的一种方法——把“话”变成“画”。

  2、 训练学生把对语言文字的抽象思维变成生动画面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学*古诗的一种方法——把“话”变成“画”。

  三、教学难点:

  如何把“话”变成“画”。(即:如何使抽象思维变成形象思维。)

  四、教学准备:

  复合遮挡的文字投影片一张、图画场景投影片两张、录有古曲的音乐磁带一盘。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 导入学法

  1、 指名请学生背诵课内、课外学过的古诗。

  2、 根据学生的背诵情况相机小结,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古诗可以说是其中的一颗明珠,好多古诗都描写了引人入胜的景色,进而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我们在学*古诗的时候,不仅要理解字面的意思,还要把语言文字变成自己头脑中的画面,使自己进入到诗的意境中去,从而正确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读古诗的一种方法——把“话”变成“画”。

  (打出投影,出示复合遮挡的文字投影片,师生一起对照投影片审题、解题,搞清楚“话”和“画”的含义。)

  (二)指导学法

  1. 抓字眼、明诗意

  逐字逐词逐句弄懂诗的`字面意思。(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的方法,教师作适当的点播。)

  2. 提问题、想诗境

  以“松下问童子”这一句为例。

  (1) 逐词就诗句提出问题。

  例如:什么样的松树下面?谁问童子?怎么问?问什么?童子什么样?11

  (2) 就问题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并用语言描述出来。

  (打出投影,出示第一张图画场景投影片,帮助学生形成画面。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合理想象,结合生活实际和看过的电影、电视剧、图书等进行想象。)

  (3) 学生借助投影片,根据想象描述画面。

  3、 悟诗情、咏诗句

  (1) 根据你所描述的画面,体会诗人当时是怎样的感情。

  (2) 把体会到的感情通过读表达出来。

  (三) 总结学法

  (再次出示复合遮挡的文字投影片,师生一起总结归纳学法。)

  (四) 迁移巩固学法

  在老师适当的点播下,运用学法学*古诗后三句 。

  1、 抓字眼、明诗意

  2、 提问题、想诗境

  (出示第二张图画场景投影片,学生填充内容、描述画面。)

  3、 悟诗情、咏诗句

  提问:诗人虽然没没能寻到隐者,但是他并不感到失望,想到隐者的生活那样有情趣,那样逍遥自在,怀才不遇的隐者此时会是什么心情呢?他会怎样做?童子可能会怎样做呢?

  (播放古曲,配乐咏诗,引学生进入到广阔而幽深的山中境界,从而体会诗人对隐者这种与世隔绝,甘与大自然为伍,自得其乐的采药生活羡慕和神往之情。)

  (五) 独立运用学法

  学*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六) 布置作业

  用把“话”变成“画”的方法学*古诗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寻隐者不遇》教案 9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古诗,培养对古诗的兴趣。

  2、联系上下文并结合插图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隐者的高洁品格以及诗人对隐者的仰慕之情,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隐者的高洁品格以及诗人对隐者的仰慕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揭示课题

  1、讲贾岛《推敲》的故事

  2、今天,我们就来学*贾岛写的一首古诗,齐读课题。

  3、寻,寻访。“隐者”是什么样的人?(古代隐居山林的人,一般都是有学问的贤士。)遇,遇到,碰到。谁能说说课题的意思?。

  4、你对贾岛还有哪些了解?

  二、 初读古诗

  1、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此诗就是一个例证。首先,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首诗,要求

  读懂诗歌的大意。

  2、点名读。

  3、初读了古诗,你知道诗中涉及了哪些人物?

  三、精读古诗

  1、(出示插图)那么,图上画的这两个人是谁?(诗人和童子)

  2、诗人是在哪里碰到这个童子的?从诗中的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松下”指出了事情发生的地点,也是隐者的隐居之地。我们知道松、竹、梅合称“岁寒三友”,古人写松树大多与表现孤傲高洁的品质有关,诗中是为了突出隐士远离尘俗的高洁。

  3、这个童子与隐者是什么关系?从哪可以看出来?

  4、理解“云深”,“不知处”,说说诗意。

  5、请同学们默读古诗,读着读着,你仿佛听到他们说什么?请你试着填一填右边的方框。

  6、你怎么知道贾岛这样问?

  小结:通过童子的回答,能推测出贾岛在问什么。明明三番问答,贾岛采用了以答含问的手法,把诗精简为二十字。可见他在谋篇布局上的“推敲”。

  7、体会《寻隐者不遇》一诗所描绘的情景,再写下来。

  8、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还贵在善于抒情。 让我们再细细品读这首诗,从中你还能读出诗人在问答中的情感变化。(点名读)

  “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板书(

  满怀希望——失望——一线希望——再次失望)

  9、一般访友,问知其出去了,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体现了诗人对隐者什么样的情感?

  10、有感情的朗诵古诗。

  四、拓展延伸

  1、贾岛的诗有像我们今天学*的这样很安静,置身世外寻访隐者的诗,也有豪情万丈的诗。

  2、教师相机出示诗

  (剑客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事。)

  3、总结:贾岛作诗爱推敲的精神值得我们学*,让我一起来背一背《寻隐者不遇》。

  《寻隐者不遇》教案 10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寻、隐、者、遇、药”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材分析:

  这首诗是本单元的最后一首,作者是贾岛。全诗共4行,以问答的形式叙述了他去寻访隐士没有见到的情景。诗句的大意是:我在松树下面询问童子,童子说他的师父采药去了。师父就在这座山里,可是山高云深,不知道他到底在什么地方。

  文章虽然是以问答形式来写,但语言选择十分精妙。诗中省略了寻访者“我”的三次询问:“你师父干什么去了?”“在哪里采药?”“你能找到他么?”但读起来并不难理解。而且诗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变化:“松下问童子”――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情绪低落;“只在此山中”――希望又生;“云深不知处”――怅然若失,又有无可奈何之感。

  教学的重点是:

  掌握生字,朗读、背诵课文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法建议:

  1.理解这首诗可以通过“看――说――读――演”四个步骤来进行。“看”就是引导学生看图,想象寻访的过程;“说”就是把想好的说给全班同学听;“读”就是边想象边朗读,边朗读,边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演”就是在熟读的基础上,把诗文背诵下来,然后边背诵,边把自己对诗文的理解用动作表演出来。

  2.学*生字,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识记,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把生字的音、形、义贯穿于朗读诗句之中。在读中理解,在读中记忆。

  教学设计示例

  5.寻隐者不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寻、隐、者、遇、药”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掌握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释题质疑。

  1.直接揭题。通过以前的学*,我们已经认识了唐代四位大诗人:白居易,李白,孟浩然,王之涣。今天,我们随着第五首古诗的学*,再认识一位唐代大诗人,他的名字叫贾岛。

  2.释题。

  寻:寻找、寻访。

  隐者:隐居山林的人。

  不遇:没有遇到。

  题目的意思就是:(作者)寻访一位隐居山林中的人却没有遇到。

  3.质疑。

  怎么找的?为什么没有找到?

  二、初读课文。

  1.自读古诗。

  2.指名读,教师随机出示生字卡片,指导生字读音。

  三、借助画面,理解诗意。

  1.仔细看图。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我知道了作者在向隐者的弟子询问隐者的去向;童子在摆手说不知道在哪里;隐者在山高林密的深山中。)

  2.结合图谈一谈诗句中词语的意思。童子:小徒弟。师:老师。此山:这群山。

  3.师重点指导。

  言:说。

  云深:山高林密,山顶之云雾缭绕。

  只:就

  4.根据诗句想象诗中省略的询问。

  (l)你师父干什么去了?

  (2)在哪儿采药?

  (3)你能找到他吗?

  5.体会人物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第一句:松下问童子——满怀希望。

  第二句:言师采药去——情绪一下子低落变成失望。

  第三句:只在此山中——失望之中萌生了一线希望。

  第四句:云深不知处——怅然若失,又生出无可奈何之感。

  在反复朗读中感悟语气,体会语感,读出语气。

  6.扮演诗人“我”和“童子”,表演一下对话。

  四、想象诗意,熟读成诵。

  1.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节奏。指读、同桌互读。

  2.边想象诗意边练*背诵。


中班古诗寻隐者不遇教案(精选五篇)(扩展4)

——《寻隐者不遇》古诗词赏析 (菁华3篇)

《寻隐者不遇》古诗词赏析1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赏析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全诗只有二十字,作为抒情诗,却有环境,有人物,有情节,内容极丰富,其奥秘在于独出心裁地运用了问答体。不是一问一答,而是几问几答,并且寓问于答。第一句省略了主语“我”。“我”来到“松下”问“童子”,见得“松下”是“隐者”的住处,而“隐者”外出。“寻隐者不遇”的题目已经交待清楚。“隐者”外出而问其“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而写出“童子”的答语:“师采药去。”从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我”专程来“寻隐者”,“隐者”“采药去”了,自然很想把他找回来。因而又问童子:“采药在何处?”这一问诗人也没有明写,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然而,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的妙处。诗贵善于抒情。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淡中见深沉。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然而诗的抒情要凭借艺术形象,要讲究色调。从表面看,这首诗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其实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深邃杳霭,捉摸无从,令人起秋水伊人无处可寻的浮想。从造型的递变,色调的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的与物转移。

  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另外,作者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离开繁华的都市,跑到这超尘绝俗的青松白云之间来“寻隐者”,其原因也是耐人寻味,引人遐想的。

《寻隐者不遇》古诗词赏析2

  《寻隐者不遇》贾岛(799-843),字阆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唐代诗人。诗人专程走访一位隐士,未遇,就记下了在走访过程中的对话场面。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释

  1.寻:寻访。

  2.隐者:古代隐居在山林中的人。

  3.童子:这是指隐者的弟子。

  4.处:地方。

  作者简介:贾岛(799-843),字阆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唐代诗人。

  古诗赏析

  诗人专程走访一位隐士,未遇,就记下了在走访过程中的对话场面。

  首句松下问童子,点明会晤地点在松下,接待人是童子,这就把不遇的情节作了交代。松树是岁寒三友之一。古人写松树大多与表现孤傲高洁的品质有关,此句也是为了突出隐士的高洁。以下三句全是童子的回答。首先回答的是言师采药去,采药是隐者经常性的活动,用采药一词十分切合隐者的身份,介绍师父外出的目的。第三句的回答是承第二句来的.,说师傅就在这座山中采药,对师傅的大致去向给予明确的回答,是热情的指引。第四句来个转折,云深不知处,说虽在山中,但云雾弥漫,不知他在何处,作了婉转的辞谢,请来访者不要作徒劳的寻觅。

  本诗以问答的形式,记叙寻隐者不遇这件事,表现了隐者的思想和性格。隐者虽未出现,但通过侧面描写,他的形象已十分清晰地展现出来了。

《寻隐者不遇》古诗词赏析3

  《寻隐者不遇》贾岛(799-843),字阆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唐代诗人。诗人专程走访一位隐士,未遇,就记下了在走访过程中的对话场面。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释

  1.寻:寻访。

  2.隐者:古代隐居在山林中的人。

  3.童子:这是指隐者的弟子。

  4.处:地方。

  作者简介:贾岛(799-843),字阆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唐代诗人。

  古诗赏析

  诗人专程走访一位隐士,未遇,就记下了在走访过程中的对话场面。

  首句松下问童子,点明会晤地点在松下,接待人是童子,这就把不遇的情节作了交代。松树是岁寒三友之一。古人写松树大多与表现孤傲高洁的品质有关,此句也是为了突出隐士的高洁。以下三句全是童子的回答。首先回答的是言师采药去,采药是隐者经常性的活动,用采药一词十分切合隐者的身份,介绍师父外出的目的。第三句的回答是承第二句来的,说师傅就在这座山中采药,对师傅的大致去向给予明确的回答,是热情的指引。第四句来个转折,云深不知处,说虽在山中,但云雾弥漫,不知他在何处,作了婉转的辞谢,请来访者不要作徒劳的寻觅。

  本诗以问答的形式,记叙寻隐者不遇这件事,表现了隐者的思想和性格。隐者虽未出现,但通过侧面描写,他的形象已十分清晰地展现出来了。


中班古诗寻隐者不遇教案(精选五篇)(扩展5)

——寻隐者不遇作文 (菁华9篇)

寻隐者不遇作文1

  今天,风和日丽,阳光明媚,天气晴朗,我一个人在家里看书,闲得无聊,便想到去探望探望,隐居在山里的老朋友。

  我走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山上的花五颜六色,有红的,绿的,黄的,紫的,蓝的……一阵微风吹来,花儿们,在风中翩翩起舞,在花的旁边还有一些郁郁葱葱的小草在为她伴舞,小鸟在树枝上伴着美妙的歌声曲。天那么湛蓝像一盆清水,山里的风景真让人心旷神怡,我呀!终于知道老朋友为什幺要隐居在山里了。

  不知不觉,就到了老朋友的住处,可是没有找到,突然看见高大的`松树,站着一位童子。变走上去亲切的问道:“你好,你知道这里有一位隐居在山里的高人吗他可是我的老朋友哦?”“呃···呃哦你说的是我的师傅吗”童子高兴地答道。我兴奋地说:“你是他的徒弟呀幸会幸会”。我又问;“他在哪?”“他去山上采药了。”童子轻快地说。“他在哪采药,你可以带我去吗?”我请求道。

  童子无奈地说;“师傅就在这山中,可是山太高了,云雾缭绕我也不知道师傅在哪。”

  我很扫兴,不过能欣赏到这美景风景我也心满意足了,老朋友下次再来找你。

寻隐者不遇作文2

  一天,阳光明媚,山顶上云雾迷漫,几丝阳光照在大地上,林中的草地上,数不尽的野花绽放出花朵,散发出沁人心肺的芳香。几只蝴蝶在林中飞舞,茂密的树林给这座山增添了一片绿色,鸟儿在林间啼叫着,给寂静的山林增添了生机。

  贾岛走在石头铺成的山间小路上,闻着芬芳的花香,听着鸟儿动听的叫声,他完全陶醉在这山间的景色之中了,贾岛不知不觉地走到了他要拜访的那位朋友的家。一间不大也不小的茅草屋,周边围着一圈木篱笆,旁边长着几棵高大挺拔的松树,还有一个小孩子正拿着一根木棍和他的小狗嬉戏呢。贾岛走上前去,指着手问那个小孩,说:“小朋友,请问你家师傅在哪里呢?”小孩抬起头,上下打量着贾岛,说:“哦,你来得真不巧,师傅他不在家。”贾岛又问:“那么他在哪里?”小孩说:“师傅采药去了。”贾岛着急地问:“去哪里采药了?”小孩说:“就在这座山里面。”贾岛又问:“在山的哪里啊?”小孩回答:“山中云雾缭绕,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儿。”听了小孩子的话,贾岛心中不免有些失望。于是贾岛对小孩说:“给我向他问个好,带我以后再来。”

  说完,贾岛便独自走下山了。

寻隐者不遇作文3

  现在已经是新年了,我决定去拜访一位隐居深山的朋友。

  我一边走路一边沿途观赏深山美丽的风景,这里的树木高大苍翠,野花竟竞相开放,争奇斗艳,让人一看就生爱慕之心,我正陶醉在这一片诗情画意之中。忽然,一个童稚的声音把我唤了出来,一看,原来是一个头扎“冲天辫”,小脸蛋儿红红的小书童,他的眼珠好奇地打量着我,笑着说:“这位先生到这儿来找谁啊!”

  我笑笑说:“找泛隐君。”牧童搔了搔头皮,突然哈哈大笑,嬉皮笑脸地对我说:“哈,您找我的师傅啊,可他不在这里哦!”我连忙问道:“他在哪里啊!”“我师傅正在山上采药哩!”

  我正要去找,牧童拦住了我,焦急地说:“这座山可高了,又有云雾缭绕,危险极了!”我莫默不做声,沉思片刻,就写了这首诗《寻隐者不遇》。

寻隐者不遇作文4

  一天,天气晴朗,贾岛在自己的花园里散步时,看到花园里的桃花开的甚是旺盛,顿时有了灵感,马上回到书房去写诗,可是,诗只写了前两句,后两句贾岛却拿不稳,他想啊想啊,突然想到了自己一个多年隐居的朋友,文采甚是好,自己多年没去拜访他,今天去拜访拜访他,顺便请教一下他,这后两句怎么写。

  贾岛到了朋友隐居的山林里,只见这山林里,一座座山,高耸入云,一棵棵松树,挺拔的立在山林里,似乎在守卫着这片山林。小溪流潺潺地流动着,好像在演唱一首美妙动听的歌曲。贾岛心想:看这山林里的景色多美呀!朋友选择隐居在这里,真是好眼光啊!

  这时,看见迎面走来一位童子,贾岛便主动走上前去:“请问,你知道前面那座茅舍里的隐者吗?”小孩笑着说:“那是我的师傅啊!”贾岛高兴地问:“真的吗?”小孩说:“是啊!”贾岛连忙问道:“你师父在茅舍里吗?”童子回答道:“我师父没有在茅舍里,他去采药了!”贾岛又问:“那你知道师傅到哪里去采药了吗?”童子指着一座山答道:“就在这座山里!”贾岛说:“太好了,你知道他在这座山的哪里吗?”童子说:“云雾太浓了,我也不知道在哪里!”

  贾岛很失落,只好回去改日再来拜访。回到家,贾岛突然有了灵感,将今天与童子的对话写成了一首诗——《寻隐者不遇》。

寻隐者不遇作文5

  昨夜的一场蒙蒙春雨,给大山洗了一个澡。在雨水的滋润下显得更加清丽脱俗。绿油油的麦苗、金黄色的油菜花、粉红色的桃花、雪白的梨花、翠绿的柳叶点缀在绿色的山林中。白茫茫的雾气笼罩着整座大山,好像给整个森林披上了白茫茫的纱巾,就像传说中的灵山一样云雾缠绕。一个个笋芽儿破土而出,好奇地张望着四周。他贾岛,迈着轻松地步伐,踏着石头铺成的山间小道,兴致勃勃地去拜访它那位隐居在山林里,多年不见的至交。

  快到中午的时候,贾岛终于看见了至交的家一间茅草屋,草屋四周有一圈长长的竹篱笆,旁边还有一棵挺拔高大的松树,在松树下面有一个童子,他正在清扫院落。贾岛看见了激动地走到松树下面,拱着手,彬彬有礼地问:请问小师傅,你的师傅在家吗?童子好奇的打量了贾岛一番以后才回答,您来得真不巧,我的师傅不在。贾岛着急地问:那你的师傅到那里去了呢?我的师傅到山上采药去了。童子回答说。贾岛紧追着问:你知道在山上的哪个地方吗?童子指着那座山说到:巍峨的大山,云雾缠绕,我也不知道我的师傅在哪里。贾岛听了唉声叹气,遗憾地说到:我们两人好朋友已经有十多年不见了,这次,我千里迢迢地赶过来,特地来看望他老人家,可是他偏偏上山采药去了。小师傅,那你的师傅要什么时候回来呢?先生,我的师傅起码晚上天黑了才回来。贾岛听了以后跟童子说:晚上我等不了了,那先我走了,等你师傅回来时请你代我向他老人家问好,就说贾岛来看望过他了,再见了小师傅。

  贾岛远道而来没遇到至交,满怀遗憾地离开了草屋下了山。只有草屋旁的那棵苍天大树松树目送了贾岛,好像在替他的主人送别贾岛

寻隐者不遇作文6

  一天,贾岛在散步时,看见有几个人在吟诗作对,心里想:“我的友人隐居山林,我好想念他,顺便找他吟诗作对,真是一举两得啊!”说走就走,贾岛带上干粮、水、和雨伞出发了。到了山林里,贾岛不禁赞叹道:“哇!这里的风景可真美啊!有娇嫩的柳树,有清澈见底的小河,在小河里,还有成群结队的小鱼,在欢快的嬉戏着……”但又一想,自己是来找友人吟诗作对的,而不是来看风景的。于是,贾岛快马加鞭,走得更快了。

  到了友人家,加到上前轻轻的敲门,但没有响应,正当贾岛准备到别处去寻找的时候,看见了一个穿着长衣长裤的小孩在一棵松树下玩,心想:“也许,他知道友人在哪,我去问问。”“小孩,你知道这儿的一个隐者在哪儿吗?”贾岛问。“你是谁?”那个小孩提防地问道。“哦,我是隐者的一个朋友。”贾岛和蔼地回答道。“噢,我师傅去采药了。”小孩松了一口气,回答道。“他在哪儿采药呢?”贾岛有点失望的问。“就在这座山中。”小孩回答道。“具体在哪儿呢?你能带我去吗?”贾岛似乎又找到了一丝希望。“不行,山林里大雾弥漫,我也不知道他在哪儿。”小孩无奈地回答道。

  贾岛的最后一丝希望也破灭了,就随口吟出了《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作文7

  很久以前,曾有一位叫做贾岛的和尚,他要去一座山上找一位隐士。

  于是他便骑着小毛驴去拜访那位贤士了,他走到了第二天清晨,这天刚好是浓雾遮天的天气,前面的路看的一点也不清楚。过了一会儿,他突然感觉自己迷路了,他不甘心,终于走到了一个有茅屋的地方。他看到周围全是一些些松树,那些松树就像一些些大将一样守卫着那座茅屋,他便下驴,自己继续往前走着,突然他听到一片宁静的地方里边有一些些狗叫的杂声,于是他继续往前走,看到了一位小师傅在那里逗狗,然后便去叫了一下那位小孩儿,说:“喂,前面的那位小师傅,你有没有看到这里经常有一位隐士在这里出没呀?”“当然了,那位隐士就是我的师傅呀!”那位童子骄傲的说,说时还装摸摸自己的那胡子呢。“那你知道你师傅在哪吗?”童子回答道:“知道,他去采药的了。”贾岛突然觉得没有一丝希望了,他刚想转头就走,可是,童子又说:“我还知道他就在前面那座山上。”贾岛突然感觉到一丝希望,可童子又说:“但是这云雾太浓,基本上不知道他在哪。”贾岛听了就回家了。

寻隐者不遇作文8

  天刚蒙蒙亮,贾岛就从家里出发前往远方的山林寻找隐居多年的隐者。

  山林里的空气真是好啊!睡了一夜的小草贪婪地吮吸着甘露,小鸟朝着悠扬的歌曲迎接着初升的太阳。

  一路上贾岛左顾右盼,走了很久始终没有遇到一户人家。不知走了多少个时辰,贾岛终于在前方不远处发现了一户人家,他想:这应该就是隐者的家了吧。于是,他快步走上前去,看见一位童子正在门前玩耍。

  贾岛上前问童子:“你师傅在家吗?”童子看了看来人,回答:“我师傅不在,他一大早就上山采药去了。”“请问,你师傅在什么地方采药?他大约什么时候能回来呢?”只见童子指了指前方的山林说:“师傅只关照我说,在这座山林中采药,具体在什么位置他没有说,他可能要到晚上才回来。”过了一会童子像想起什么来了,拍着自己的脑袋说:“师傅交待过,如果有人来找他,就说要很晚才回来,请来人不必等待。”贾岛听完童子的话语非常失望,心想:看来今天是见不到这位高洁的隐者了,不知什么时候能见到他,与他谈论心境。

  他和童子寒暄一番之后,就启程回家了。一路上贾岛回想自己今天的经历,自言自语吟诵了有名的古诗《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作文9

  我是唐朝诗人,姓贾,名岛,大家送我一雅号“苦吟诗人”,我更是乐得以此作为自勉。

  我尤其敬仰那些有真才实学的隐者,这一天,天高云淡,我不觉心情大好,心想:我何不乘此好时光去拜访我早已慕名已久的一位世外高人呢?想着,我立刻装好笔、纸,收拾好行李出发了。

  秋日里丹桂飘香,一路上树叶飘舞,我的心情更是好得不得了。

  我走了三天三夜,终于来到了山林里。一路上,我连一个人影也没有见到,正准备失望而归时,突然一个猎人向我走来,我欣喜若狂,急忙跑上前去询问:“请问你知道这里的隐者住在哪吗?”

  “当然知道,他家就在前面不远处。”猎人用手指向前方说,“最*来拜访他的人络绎不绝,门槛都快踏破了!”

  我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前面果然有一座小木屋,我谢过猎人,就往前方走去了。走到小屋门口,我看见几十棵松树高耸入云,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地上落了一地的松针,各种各样的花儿争奇斗艳,红的似火,粉的似霞,黄的赛金······许多不知名的花儿也竞相开放,有的含苞待放,有的蓓蕾初绽,有的展蕊怒放,地上的小草碧绿如丝绒,美不胜收。我情不自禁地赞叹道:“妙哉,妙哉,这比我在一路上看到的任何景色都美!”

  突然,一只狗窜了出来,对着我“汪汪”乱叫,紧接着,一个大约七八岁的童子急忙跑过来,气喘吁吁地对我说:“对不起,这位先生,我们失礼了。”

  我打量着他,他身穿一件绿色的小褂子,头上扎着两个小辫子,手里拿着一根树枝。此刻,天真无邪的他我打量着我:“请问您有何贵干?”

  我说:“我是来这里找一位隐者的,你认识他吗?”

  童子答道:“当然当然,他就是我师傅。”

  “那小师傅,你可否带我去拜访一下尊师?”

  “嗯······”童子为难地说,“师傅上山采药去了。”

  我犹如被泼了一盆冷水般,心灰意冷。

  童子看我这样,安慰我说:“不过,师傅就 在这座山上。”

  我听了,重又燃起了希望,激动地说:“那你能不能带我去见见你师傅?”

  童子又说:“山上林深叶茂,云雾缭绕,而且师傅云游四方,行踪不定,我也不知道师傅在哪里。”

  听了童子此番话语,我就如泄了气的皮球一样,可看着眼前的美景,不禁又诗兴大发,随口吟出: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中班古诗寻隐者不遇教案(精选五篇)(扩展6)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菁华6篇)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1

  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认识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示课题

  1、认生字。课题上有4个字,读一读:

  寻隐者遇

  2、释题。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

  寻:寻找,寻访。隐者:独居大山林里的人。遇:碰见,遇上。

  这首诗说的是诗人去访问隐者却没有遇见。

  3、质疑: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围绕"寻"思考。如,诗人为什么没遇上?有没有问问其他人?为什么不在那等一会儿?

  二、自学课文

  1、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

  2、画出本课要求学会和认识的'生字,读一读。

  3、看插图想想:图上画的是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

  三、读诗句,认生字

  1、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注意读准*、翘舌音的字:松、采;师、深。"只"是多音字,文中读zhi。

  2、提问:(1)图上画的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完整通顺地回答问题,相机识字:松、童。)

  (2)图上谁是诗人,谁是童子?诗人要找的隐者是童子的什么人?识字:师

  (3)诗人找到了童子,怎么没遇上他师父呢?

  相机识字:言采药深

  (4)朗读课文。

  四、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椵想自己是诗人在松下遇上童子,体会向童子询问时的心情,把这种心情读出来。教师先放录音,同学再练*朗读。

  松下/问/童子,(满怀期望)

  言师/采药/去。(感到失望)

  只在/此/山中,(又有了希望)

  云深/不知/处。(无可奈何)

  五、识字、写字指导

  松:用学过的木字旁和熟字"公"记字形。组词:松树、放松。

  童:上下结构。上面是"立",下面是"里"。这个字横画多,但长短不一。首横最短,次横最长,最后一横又比它上面一横长些。组词训练:童话、儿童、童年。

  言:发言、说话的意思。首横最长,中间两短横。

  师:左边是一短竖和一撇右边是横下一个"巾"。组词:师父、老师。

  采:上面是爪字头,表示手,下面"木"表示树,手伸到树上表示采摘的动作。第一笔为*撇,下面的三笔间隔要匀。

  深:左右结构。右边上面不要写成穴宝盖儿。组词巩固:深山、深海、深浅。

  六、抄写生字(完成课后练*2)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其中会写“诗、欲、寻、者、药、此”。

  2.能够熟读、背诵这两首诗。

  3.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想象诗句描绘的画画,领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7个生字的音、形、义。朗读、背诵课文。

  难点: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本学期我们学过哪两首古诗?谁来背背。

  2.指名背诵。

  3.齐背。

  4.这两道都是描写江南自然风光的诗。今天,再学*两首古诗。(板书课题)

  二、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指导新闻记者理解诗句。(板书:登鹤雀楼)

  1.释题:鹳(guàn)、雀(què)(拼读)是一种鸟儿,样子很像鹤。在山西省永济县有一座楼,常有鹤雀在那儿栖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取名为“鹳雀楼”。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眺望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想得很多,就在楼上题写了《登鹳雀楼》这首诗。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首诗。

  2.范读全诗。

  3.指名读诗。

  4.出示图画,看图,理解诗歌大意,结合教学生字。

  (1)教师描述:一天傍晚时分,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气势壮丽的景象。(指图)你们看,诗人看到了什么?

  (太阳.黄河)

  (2)太阳又称为什么?(日)

  (3)快要落山的太阳称什么?诗人看到太阳怎样落下去?

  落日,诗中称为“白日”。太阳靠着山渐渐落下去。

  (4)“靠着”是诗中哪一个词?(依)

  (5)这句中的“尽”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尽”是“完的意思,在这里是说太阳完全落下山去了,完全消失了。

  (6)“白日依山尽”一句虽然只有5个字,但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动态的画面,我们仿佛看到了太阳怎么样?(多媒体展示)

  傍晚的太阳靠着山慢慢地落下去,最后完全落到背后了。

  (7)诗人站在鹳雀楼上,看到太阳落下山去,又看到了什么?“黄河人海流”是什么意思?

  结合进行语言训练:黄河地向大海充去。(学生口头填写)

  (滔滔地.滚滚地.汹涌澎湃地)

  (8)指导朗读第1.2两句。

  讲解:鹳雀楼共有三层,这是诗人登上第二层看到的由青山.白日.黄河构成的气势壮阔的'图景。

  (9)学生读第3.4句,此时诗人产生什么想象?

  想看得更远一些。教学:欲:“要”的意思。

  (10)讲解第3.4句。

  千里:形容很远很远,并不是刚七千里。穷:穷尽,尽头。更:再。这句意思是:眼睛要想看到很远很远,就要再上一层楼。

  (11)指导读第3.4句。

  指点:诗人登高远望,写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千古名句,告诉我们“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因此这两句表达了一种不断向上的精神,所以常常被人们引用。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第二课时

  一、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白目依山尽(A白天的太阳B落日)

  2.欲穷千里目(A与“富”相对B穷尽,尽头)

  二、默写《登写鹳雀楼》。

  第二课时

  课前导语:

  1.背诵第一首古诗。

  2.你们游览过大山吗?大山奇峰重叠,烟雾缭绕,气象万千,所以大家都喜欢游览名山,许多诗人定敢诗来赞美大山。这节课我们来学*《古诗二首》中的第二首《寻隐者不遇》。(板书课题,教学生字:寻经xùn.者

  zhě.遇yù。)

  一、指导释题。

  寻:寻找.寻访。隐者:旧时不愿做官而到山中或偏野居住的知识分子。这些知识分子雇一个小男孩帮助收拾文具,做些杂事。这个小男就是书童,也就是诗中所说的“童子”。

  二、教师范读课文。

  三、学生试读课文。

  四、了解大意。

  1.这首诗写了几个人?我们看见的是哪几个人?还有谁没有看到?

  写了三个人:诗人.童子.师傅,看得见是诗人与童子,还有隐者没看到。

  2.这首诗主要是以诗人和童子的对话形式写的。诗人是怎样问,童子又是怎样答的呢?

  五、理解诗句

  1.我们从“言师采药去”,可以推想到诗人问童子什么?这里的“言”就是“说”。那么“言师采药去”是什么意思?(说师傅采药去了。)

  教学:药yào(药品.中药.采药.西药)。

  从童子的回答你们能猜到诗人问童子什么?

  2.齐读第1.2句。

  3.读着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怎样的一幅画?又仿佛听到画中的人在说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指导。

  4.当童子告拆诗人师傅采药去了,诗人为了寻仿他,接下去一定要问童子什么?

  师傅到哪里采药去了

  5.童子又是怎样回答的呢?

  (1)现在来学第3.4句

  (2)指名读第3.4句

  6.释疑:“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此”就是“这”。“此山中”即“这山中”。“云深不知处”,即山高云深,不知道在什么地方。“云深”即山高云雾浓重,高山上往往云雾缭绕,迷迷蒙蒙。

  7.现在谁会说,童子是怎么回答的?

  我师傅就在这座山中采药,只是山太高,云雾浓重,不知他在什么地方。

  8.再读第3.4句。我们仿佛看到童子和诗人的动作.神情怎么样?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指点:诗人听了童子的回答,他也会顺着童子手指朝高山望去,微微地点头。

  9.感悟意境。

  诗人望着这烟雾缭绕的高山,心中会想着什么?(讨论)

  想着隐者在深山采药的情景,行踪不定,在云雾之间飘飘然的隐士生活情景。

  六、背诵课文

  七、扮演角色对话:一人扮诗人,一人扮童子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理解了诗意,能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了解到贾岛是唐朝著名的“苦吟”诗人。

  (3)能通过诗句体会作者的心情。

  (4)领会到了这首诗“寓问于答”的特色。

  (5)能根据诗意,发挥想像,编出一个有趣的故事。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体会作者的心情,能根据诗意,发挥想像,编出一个有趣的故事。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心情,领会“寓问于答”写作的特色。

  课前:

  投影出示课文插图,配以古琴音乐,渲染气氛。

  课中:

  一、提示课题。

  从刚才的画面中,同学们一定已经知道了今天我们这节课的学*内容是一首古诗,诗题是——寻隐者不遇。诗题中的“寻”是什么意思呢?“隐者”是指古代那些有才华、有志向的人,由于某些原因而隐居起来,不问世事的人。你们知道历史上有哪些人是“隐者”呢?“不遇”是什么意思?现在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

  二、了解作者。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非常有名的诗人贾岛,谁是他的“粉丝”呢?学生交流自己对他的了解你。

  引用作者自己的诗评价。贾岛有一首诗这样写自己: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三、理解诗意。

  1 出示诗句。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这首诗,结合插图想一想诗句的意思。同座的同学可以小声地讨论。

  2 指名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其他同学可随时补充。

  3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和童子在松树下的对话。在理解和解说诗意的时时候,我们会发现诗句中缺少了些什么。究竟缺少了什么呢?出示填空题: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 ?

  : 言师采药去。

  ? 只在此山中。

  ? 云深不知处。

  4 思考:你认为作者为什么不把问句写出来?

  所谓“寓问于答”,它并不是“不问”,而只是不把问话内容写入诗中。关键在于把问话内容寓于答话之中,使读者可从答话里体味和推导出所问的内容。如果把问和答都写进诗中,不仅没有必要,还很罗嗦。“寓问于答”,可以使诗句变得简练而耐人寻味。这正是作者的巧妙高明之处。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体会这种“寓问于答”的妙处。

  四、体悟作者的心情。

  1 诗人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才找到这里。心情怎样呢?出示填空题:

  读诗句,感受诗人的心情,填空:

  诗人来到山中寻访隐者,见松下站着隐者的徒弟,于是满怀

  地问:“请问你师父在吗?” 童子答: “师父采药去了。”诗人有些 ,又问:“去哪里采药?”童子答:“就在这山里。”诗人一听,觉得还有 找到隐者,于是又问:“在山里的什么地方呀?”童子答:“云雾弥漫,不知道在哪里。” “唉!” 诗人叹了口气,彻底 了。

  2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五、两首诗对比,感悟诗人用词精准!

  出示:寻隐者不遇

  花间问童子,言师挖菜去。只在南山中,马上就回来。

  学生交流讨论,从中感悟诗人用词的精准。

  六、作业

  写《评价手册》上的相关题目。

  教学反思:这首诗*白如话,学生通过自学完全可以轻松的理解诗题、诗意,同时也能猜想出诗人与童子对话完整的过程。学生通过扮演贾岛和童子的问答,体会到你贾岛把三次问答浓缩在20个字中的魅力。在表演中也轻松感受到当时诗人一波三折的心情。在教学设计是我原来想这几个环节过后,应该让学生想象诗的意境。可在看了干国祥老师对于文本的解读后,我改变了策略,用他的方法进行了教学。即:出示另一首改写的诗,让学生谈谈你读了新改编的诗有什么感受?学生感触很深。有的说:我觉得用“挖菜”很粗俗,感觉像是一个农夫在田里干活。有的说:我觉得“只在此山中”感觉很有诗韵,可“马上就回来”显得太俗,太直白,没有诗的感觉。有的说:“花间”用的不太恰当。当然学生不清楚为什么不恰当?我进行相应的点拨:“历来在诗人眼中,松树代表什么呢?想想我们曾经学过的'*《青松》,可以看出松树在诗人眼中代表了高洁的人,而在古代隐者绝大多数是品质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因此在诗中写松是来衬托隐者的。可见诗人用词是很讲究的。”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对于这首诗的理解可能就更深入了!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诗句中的重点词语,能说出古诗的大概意思;凭借诗句,想象诗人与童子对话的情景,感悟隐者高洁的性格及诗人对他的仰慕,感受古诗的语言魅力。

  二、教学过程

  (一)走*诗人知“贾岛”

  1.同学们,人们写文章时的用词造句都要反复推敲。你们知道“推敲”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吗?这里边还有个故事呢! (师讲述贾岛因斟酌“推”、“敲”而冲撞韩愈的故事,并简介贾岛生*。)

  2.唐代诗人贾岛的创作态度极为认真,字字斟酌,句句推敲,被称为“苦吟诗人”。他的诗自然质朴、高度凝练、耐人寻味,一首《寻隐者不遇》便可见一斑。你看,唐朝大诗人韩愈是这样称赞他的——(课件出示:孟郊死葬北邙山,日月风云顿觉闲。天恐文章浑断绝,再生贾岛在人间。)再看看,北宋诗人梅尧臣又是怎样评价贾岛的——(课件出示: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3.贾岛的诗为什么能写得这么好呢?他是把诗当做生命的,用他自己的话说:“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他写诗以刻苦认真著称,常为得一个好字而费尽苦心。请看——(出示贾岛诗: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4.唐朝后期,还有不少诗人成了贾岛的超级“粉丝”,把贾岛的画像和诗歌供奉起来,烧香膜拜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他的一首五言绝句。 (课件出示:笛声悠悠,宁静的高山深林中,浮现《寻隐者不遇》的诗句,动情的配乐诗朗诵在耳畔响起……)

  [故事,是学生最喜爱的。悠扬的音乐,美妙的画面,动情的朗诵,能迅速调动学生的学*兴趣,创设学*古诗的情境。而对诗人的了解, 可以为进一步领悟诗歌作铺垫。

  (二)走进诗句识“童于”

  1.理解诗意。师:这首诗读来琅琅上口,简单易懂,老师相信同学们自己就能读懂。请四人小组合作学*,遇到不懂的地方互相讨论讨论。

  2.观察图画。诗人贾岛前往山中寻访隐者,可惜没有遇到,于是他以这首诗记录下了与隐者的徒弟的对话。请观察插图,结合诗句想象诗人与童子是怎样一问一答的。

  3.引导推测。学情预设:“松下问童子”,是怎样问的? (师父在家吗?)你怎么知道诗人是这样问的? (根据童子答的“言师采药去”推断。)请用简练的表达还原诗人的问话。 (在何处采药?在山中何处?)小结:诗人的写法多妙啊,寓问于答,言简而意丰。

  4 . 角色扮演。教师扮诗人间,学生扮童子答。

  5.揣摩心理。和童子对话的过程中,诗人的心理经过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出示填空题:诗人来到山中寻访隐者,见松树下站着隐者的徒弟,于是满怀 地问:“请问你师父在吗?”童子答:”师父采药去了。”诗人有些 ,又问:“去哪里采药?”童子答: “就在这山里。”诗人一听,觉得还有 找到隐者,于是又问:“在山里的什么地方呀?”童子答:“云雾弥漫,不知道在哪里。””唉!”诗人叹了口气,彻底 了。)走*诗人走进“诗”——

  6.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读诗只能让人明白诗句写了什么,仅得“象”;体会了诗中情,才得“意”。 “意”与 “象”相融合,才有意境。学古诗,既要显 “象”又要得“意”。这一教学环节,利用多种手段,意在让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诗情,感悟诗的意境。教学时要让学生领悟到: 区区20个字,既描绘了有趣的情景,又隐含了诗人的情绪变化。这样才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古诗语言的无穷魅力。]

  (三)走出诗歌寻“隐者”

  1.吟诵演画,品诗味。

  (1)同学们,我们的古诗多美啊!它的语言美,美在简练、生动;它的节奏美,像音乐般鲜明、优美;它的意境美,让人身临其境、陶醉其中。一样好东西,你爱它,会反复地看,反复地摸;一首好诗,我们也要反复玩味。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玩赏这首诗的韵味,可以深情地朗诵,可以配上调子吟唱,可以编故事,可以找同学演一演,可以简要勾勒诗中 的画面……

  (2)学*成果展示。

  (3)小结。师:一首好诗,激活了同学们创造的智慧,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享受,诗人的才华令我们赞叹。

  [阅读欣赏是个性化的行为。让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玩味古诗,可以激发创造潜能,张扬学*个性。多角度展示学*成果,可以丰富学生的阅读感受。]

  2.拓展延伸,赏诗文。

  (1)读贾岛的《寻人不遇》。 “闻说到扬 州,吹箫有旧游。人来多不见,莫是上迷楼。”要读出”诗人寻人,亦是赏景,景美心怡,虽不遇人,亦可品味其中乐趣”的情致。

  (2)读韦应物的《寄全椒山中道士》。“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恃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思考:诗中哪两句诗与《寻隐者不遇》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相对应。

  (3)读僧皎然的《寻陆鸿渐不遇》。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教师要为学生解释最后四句诗的意思。

  [语文教学应当有情感关怀的使命,应当有价值引导的功能。在欣赏诗文的同时,学生对诗人严谨认真的创作态度也会深有感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悄然达成。语文课程的价值得以有力开掘。]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其中会写“诗、欲、寻、者、药、此”。

  2.能够熟读、背诵这两首诗。

  3.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想象诗句描绘的画画,领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7个生字的音、形、义。朗读、背诵课文。

  难点: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本学期我们学过哪两首古诗?谁来背背。

  2.指名背诵。

  3.齐背。

  4.这两道都是描写江南自然风光的诗。今天,再学*两首古诗。(板书课题)

  二、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指导新闻记者理解诗句。(板书:登鹤雀楼)

  1.释题:鹳(guàn)、雀(què)(拼读)是一种鸟儿,样子很像鹤。在山西省永济县有一座楼,常有鹤雀在那儿栖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取名为“鹳雀楼”。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眺望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想得很多,就在楼上题写了《登鹳雀楼》这首诗。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首诗。

  2.范读全诗。

  3.指名读诗。

  4.出示图画,看图,理解诗歌大意,结合教学生字。

  (1)教师描述:一天傍晚时分,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气势壮丽的景象。(指图)你们看,诗人看到了什么?

  (太阳.黄河)

  (2)太阳又称为什么?(日)

  (3)快要落山的太阳称什么?诗人看到太阳怎样落下去?

  落日,诗中称为“白日”。太阳靠着山渐渐落下去。

  (4)“靠着”是诗中哪一个词?(依)

  (5)这句中的“尽”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尽”是“完的意思,在这里是说太阳完全落下山去了,完全消失了。

  (6)“白日依山尽”一句虽然只有5个字,但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动态的画面,我们仿佛看到了太阳怎么样?(多媒体展示)

  傍晚的太阳靠着山慢慢地落下去,最后完全落到背后了。

  (7)诗人站在鹳雀楼上,看到太阳落下山去,又看到了什么?“黄河人海流”是什么意思?

  结合进行语言训练:黄河地向大海充去。(学生口头填写)

  (滔滔地.滚滚地.汹涌澎湃地)

  (8)指导朗读第1.2两句。

  讲解:鹳雀楼共有三层,这是诗人登上第二层看到的由青山.白日.黄河构成的气势壮阔的图景。

  (9)学生读第3.4句,此时诗人产生什么想象?

  想看得更远一些。教学:欲:“要”的意思。

  (10)讲解第3.4句。

  千里:形容很远很远,并不是刚七千里。穷:穷尽,尽头。更:再。这句意思是:眼睛要想看到很远很远,就要再上一层楼。

  (11)指导读第3.4句。

  指点:诗人登高远望,写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千古名句,告诉我们“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因此这两句表达了一种不断向上的精神,所以常常被人们引用。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第二课时

  一、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白目依山尽(A白天的太阳B落日)

  2.欲穷千里目(A与“富”相对B穷尽,尽头)

  二、默写《登写鹳雀楼》。

  第二课时

  课前导语:

  1.背诵第一首古诗。

  2.你们游览过大山吗?大山奇峰重叠,烟雾缭绕,气象万千,所以大家都喜欢游览名山,许多诗人定敢诗来赞美大山。这节课我们来学*《古诗二首》中的第二首《寻隐者不遇》。(板书课题,教学生字:寻经xùn.者

  zhě.遇yù。)

  一、指导释题。

  寻:寻找.寻访。隐者:旧时不愿做官而到山中或偏野居住的知识分子。这些知识分子雇一个小男孩帮助收拾文具,做些杂事。这个小男就是书童,也就是诗中所说的“童子”。

  二、教师范读课文。

  三、学生试读课文。

  四、了解大意。

  1.这首诗写了几个人?我们看见的是哪几个人?还有谁没有看到?

  写了三个人:诗人.童子.师傅,看得见是诗人与童子,还有隐者没看到。

  2.这首诗主要是以诗人和童子的对话形式写的。诗人是怎样问,童子又是怎样答的呢?

  五、理解诗句

  1.我们从“言师采药去”,可以推想到诗人问童子什么?这里的“言”就是“说”。那么“言师采药去”是什么意思?(说师傅采药去了。)

  教学:药yào(药品.中药.采药.西药)。

  从童子的回答你们能猜到诗人问童子什么?

  2.齐读第1.2句。

  3.读着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怎样的一幅画?又仿佛听到画中的人在说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指导。

  4.当童子告拆诗人师傅采药去了,诗人为了寻仿他,接下去一定要问童子什么?

  师傅到哪里采药去了

  5.童子又是怎样回答的呢?

  (1)现在来学第3.4句

  (2)指名读第3.4句

  6.释疑:“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此”就是“这”。“此山中”即“这山中”。“云深不知处”,即山高云深,不知道在什么地方。“云深”即山高云雾浓重,高山上往往云雾缭绕,迷迷蒙蒙。

  7.现在谁会说,童子是怎么回答的?

  我师傅就在这座山中采药,只是山太高,云雾浓重,不知他在什么地方。

  8.再读第3.4句。我们仿佛看到童子和诗人的动作.神情怎么样?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指点:诗人听了童子的回答,他也会顺着童子手指朝高山望去,微微地点头。

  9.感悟意境。

  诗人望着这烟雾缭绕的高山,心中会想着什么?(讨论)

  想着隐者在深山采药的情景,行踪不定,在云雾之间飘飘然的隐士生活情景。

  六、背诵课文

  七、扮演角色对话:一人扮诗人,一人扮童子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能朗读,能背诵并能正确默写,培养对古诗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设计理念:

  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背诵古诗,了解作者和诗的大意,让学生体会诗歌描绘的情景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诗歌方面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媒体运用: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

  默读第九课课文《推敲》,了解贾岛“推敲”的故事及其生*。 板书:唐〃贾岛

  小结:唐代诗人贾岛的创作态度极为严肃认真,字字斟酌,句句推敲,被称为“苦吟诗人”。他的诗自然质朴,历来为人们所传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他的一首五言绝句《寻隐者不遇》。

  二、读题、释题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讨论:寻?隐者?遇?

  3、想想题目的意思。

  4、引导质疑。

  三、精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反复朗读,读准音,读通句。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

  3、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

  松下?童子?只?深?不知处?

  4、借助工具书理解古诗大意。提问,看谁对诗句的理解更正确。

  5、背一背。

  四、观看投影,练*对话,体会感情

  1、出示答句: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想问句,同桌练*。

  3、观看投影图片,练*对话。

  4、体会作者感情变化。

  满怀希望-失望-一线希望-彻底失望

  五、总结全诗,背诵感悟

  1、总结:这首诗采用问答体,一问一答,寓问于答。是通过寻访者(贾岛)向童子打听师傅的去向,童子作了相应的回答写的,这三次问答,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语言朴实自然,读来却令人寻味。

  2、有感情的背诵《寻隐者不遇》,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六、补充阅读

  贾岛《题诗后》

  七、作业

  1、填诗,练字

  寻( )者不遇

  ( )下问童子,

  言师采( )去。

  只在此山中,

  云( )不知处。

  2、想想诗歌描绘的情景,并画下来。

  八、板书设计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满怀希望

  言师采药去。失望

  只在此山中,一线希望

  云深不知处。彻底失望


中班古诗寻隐者不遇教案(精选五篇)(扩展7)

——寻隐者不遇改写 (菁华3篇)

寻隐者不遇改写1

  这是一个晴朗的日子,天水汪汪的,很可爱,远处的山云雾缭绕,你说,像漂亮的鹅绒帽,还是蓬松松的棉花糖,美丽极了!我突然想起人们常提起的深山里有一个十分有学问的隐者,于是他准备妥当,前往深山密林,去寻访那个隐者。

  这天我的心情格外得好,因为只要再走一段路就能见到那位隐者了。此刻,我的心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激动兴奋又十分紧张。激动、兴奋自然不难理解,可是为什么紧张呢?因为我是第一次去见这位隐者,生怕一紧张说错话,闹笑话。

  终于到了山里了,看见一座茅草房,草房外有几株挺拔的松树,郁郁苍苍。我心想:这或许就是那位隐者的住处吧,。只见松树下正站着一个小孩,便上前问道:“请问,你知道隐居在这的那位先生在家么?”童子很有礼貌的回答道:“您找我师傅呀,他上山采药去了。您找他有什么事么?”我一听,心顿时凉了半截,立刻变得沮丧了。刚要转身离去,童子急忙叫住了我,说:“不过,我知道他在这座山里采药。”“是么?”我立刻感到一丝希望,忙问道:“那,那你知道他在哪边么?能告诉我吗?”童子无奈地说:“您看见这山了吗,这山云雾多么美丽,由于棉花"产量"过多,因此么,我也不知道他在山的哪个角落。”“哎,说了等于白说。”我只能边叹气边往回走。突然,童子又叫住我,我以为童子想起了什么,可是得到的只是两个字:“慢走!”我这回算是彻底泄气了,可我又一想,虽然寻访不到隐者,可是今天这山里的云雾这么美,我不如留下来欣赏这云雾,好好享受一番这美景,不也是一种收获吗?沮丧的心情又变得开朗起来了。

  我一边欣赏这云雾缭绕的座座山峰,一边又想起今天自己的这次寻访之旅,便放声吟道: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寻隐者不遇改写2

  清晨,诗人贾岛趁着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悠闲自在的走着,打算去隐居山林的老朋友家拜访。

  走在林荫小道上,一排排树儿古木参天,郁郁葱葱,叶子把太阳遮住了,叶子与叶子的缝隙中透露着太阳的影子。地上长着茂密的,参差不齐的杂草,上面还点缀着一些知名与不知名的小野花,红的似火,白的似雪,黄的似金,蓝的似海. . . . . .这迷人的花香,引来了一只只蝴蝶与小蜜蜂,七星瓢虫趴在树叶上,蝉在树上鸣叫,远处还能听到潺潺的小溪流声。这儿真是一个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

  贾岛走到一棵高大的松树下,看见一位童子穿着绿衣裳,梳了两个发髻,拿了一根小树枝,不知在地上目不转睛地画什么。贾岛赶忙向他打听一下,童子这才抬起他那天真的小脸蛋。

  贾岛上前寻问道:“打扰一下童子,请问这儿有一个隐居山林的人吗?”

  童子站起来,有礼地答道:“哦,你说的是我师傅呀!你是谁呢,找我的师傅有什么事吗?”

  “我是你师傅的老朋友贾岛,今天特地来拜访你师傅的。”贾岛摸了摸胡子说道。

  “噢,你就是著名诗人贾岛呀!”童子高兴极了,又接着说:“师傅经常在我面前提起你,可是师傅不在家。”

  “那他到哪去了呢?什么时候回来呀?”贾岛有些失望,问道。

  童子挠挠脑袋说:“师傅上山采药了,恐怕要长一点时间,要不到屋里坐会吧!”

  贾岛心想:我大老远跑过来就为了拜访老朋友。他不甘心追问:“不用了,谢谢你的好意,你师傅具体到哪儿去采药了呢?”

  “在,”童子想了半天,这才回过神说:“你看,这山这么高,云这么深,我也不清楚师傅到底在哪个位置!”

  贾岛失望极了,告别童子,走在小路上,虽然没有见到老朋友,但却触景生情,诗兴大发,不由自主吟诵起来: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改写3

  一天,由于我多次考进士落榜,心中烦闷。于是,我决定去拜访一位隐居山林的高人,希望能为自己指点迷津。

  我随着一条曲折的石子小路来到了这位隐士的居所。呵,好一片圣地!一棵棵松柏枝干苍劲有力,弯弯曲曲,蜿蜒曲折,犹如一位位坚贞不屈的士兵,经历百年风雨雷电,即使沧桑却依然那么翠绿。回首一看,只见刚刚走过的小路早已消失在落叶的尽头。天上洁白的云雾时隐时现,时虚时实,有时如同一缕轻烟,消停了一会儿就无影无踪;有时如同一泻瀑布,那“哗哗”的水声只有心灵纯洁的人才能倾听。而青山则在云雾的衬托下增添了几分神秘感。而隐士的茅舍就坐落在这个僻静、幽闲的地方。这位高人才是一位真正与世无争的隐者呀!我在心里感叹道。不禁沉醉在这如诗如画的风景中了。

  这时,“汪汪”的狗吠声吧我从遐想中拉回现实。我一回头,原来是高人的徒弟正在树下逗小花狗玩呢!我见了,喜上心头,快步走上前去,恭恭敬敬地行了一个礼,问童子:“你可知你师父到哪儿去了?”童子头也不抬地说:“我师父采药去了。”而后又一边拿着树枝逗小花狗一边补充道:“他呀,要过好大一会儿才能回来呢!”我听了,皱了一下眉头,低声问道:“那他在哪里采药呢?”童子指了指前面那座山,又摆摆手说:“不远不远,就在这山里头。”“真乃天助我也!”我一下来了劲,迫不及待地连话也说不清楚了:“那……那在什么地方呢?不对不对,我的意思是说你能带我去找你的师傅吗?”童子笑了,不好意思地摇摇头,为难地说:“这里云雾弥漫,就连我这个当徒弟的也不知道他在什么地方呢!”这下,我被泼了一头冷水似的呆呆地站在那里,好不容易才缓过神来,只得悻悻而归。

  踏在回家的路上,回想这一切,我不禁有感而发,写下了《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中班古诗寻隐者不遇教案(精选五篇)(扩展8)

——寻隐者不遇作文500字(精选十篇)

  寻隐者不遇作文500字 1

  这天,天气晴朗,万里无云。唐朝诗人贾岛想趁着这个好天气到隐居在松林里的老朋友那儿拜访拜访。于是,他便兴致勃勃地带上包裹,迎着艳阳,向那片松林的方向走去。

  连绵起伏的高山,苍翠挺拔的大树,悠悠的白云,潺潺的流水……眼前真是人间仙境呀!朋友能过上如此行云野鹤般的生活,着实让人羡慕啊!贾岛一边想着一边继续前行。曲径通幽,来到一片枝繁叶茂的松林前,贾岛就看见了一座掩映在树林中的有些简陋的小草房,他想,这一定就是那位隐者的住处了,心中一阵兴奋,不由自主地加快了脚步。柴门紧闭,这时从远处奔来了一个小男孩,诗人转身向前询问,问:“小兄弟,你知道茅屋的主人去哪了吗?”童子打量了一下来人:“您问的是我的老师吧?老师去山上采药了。”贾岛一听,心里凉了半截但仍抱着一丝希望:“那你老师到哪儿采药了呢?他大概什么时候回来呀!”童子说:“就在这座山中。”贾岛心中一喜,赶忙追问:“你能告诉我在山上的哪条路吗?”童了摇摇头:“这座山十分高大,而且云雾缭绕,我不知道具体的位置,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回来。”贾岛听了怅然若失,只好告辞。他回头望望那云雾迷漫、飘渺缠绕的群山,转念又想:朋友本是超然世外之人,我这凡夫俗子岂能轻易相见。想到这儿,贾岛不禁随口吟诵道: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作文500字 2

  天刚蒙蒙亮,贾岛就从家里出发前往远方的山林寻找隐居多年的隐者。

  山林里的空气真是好啊!睡了一夜的小草贪婪地吮吸着甘露,小鸟朝着悠扬的歌曲迎接着初升的太阳。

  一路上贾岛左顾右盼,走了很久始终没有遇到一户人家。不知走了多少个时辰,贾岛终于在前方不远处发现了一户人家,他想:这应该就是隐者的家了吧。于是,他快步走上前去,看见一位童子正在门前玩耍。

  贾岛上前问童子:“你师傅在家吗?”童子看了看来人,回答:“我师傅不在,他一大早就上山采药去了。”“请问,你师傅在什么地方采药?他大约什么时候能回来呢?”只见童子指了指前方的山林说:“师傅只关照我说,在这座山林中采药,具体在什么位置他没有说,他可能要到晚上才回来。”过了一会童子像想起什么来了,拍着自己的脑袋说:“师傅交待过,如果有人来找他,就说要很晚才回来,请来人不必等待。”贾岛听完童子的话语非常失望,心想:看来今天是见不到这位高洁的隐者了,不知什么时候能见到他,与他谈论心境。

  他和童子寒暄一番之后,就启程回家了。一路上贾岛回想自己今天的经历,自言自语吟诵了有名的古诗《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作文500字 3

  贾岛这位“苦吟诗人”我想大家都不陌生吧,下面就是他去寻访一位隐者时发生的故事。

  有一天,贾岛要去山中寻访一位隐者。他满怀这希望来到了山脚下,望着高耸入云的山,心里想:爬上了这座山我就能看见隐者了。虽然这座山很高,但是贾岛心中想见隐者的念头始终没有停过。

  贾岛一步一步慢慢的爬着,因为一不小心就会摔下去,所以他只能小心翼翼。两旁的小鸟围着他飞来飞去,嘴里还不不停地叫着:“叽叽喳喳,叽叽喳喳……”仿佛在说:“欢迎光临,欢迎光临……”地上的'野花争奇斗艳,红的、黄的、蓝的数不胜数,仿佛是一张五颜六色的图画。在野花中间镶嵌着星星点点的小草,在微风的吹拂下摇摆着在跳舞。

  随着鲜花、小草、小鸟的陪伴,不知不觉贾岛已经爬上来山顶,看见了一个七、八岁模样,身穿绿色长袍的小孩正在和小狗玩耍。贾岛心想:难道这个小孩是隐者的徒弟?于是,便问道:“小朋友,你师傅在家阿吗?”童子听到有人叫自己,便放下小狗跑了过去,回答道:“师傅采药去了,不在家。”贾岛听候一愣后退了两步,心里失望极了,不过他不愿放弃一点机会,有又问道:“你师傅去哪儿采药了?”“就在这座山中。”童子用手指了一下前面的另一座高山。就在这座山中,看来希望又来了,他迫不及待地问:“你能带我去找他吗?”童子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其实我也不知道师傅在哪儿,因为云雾弥漫,根本就看不到在什么地方。”贾岛放眼望去,果真如此。顿时心灰意冷。虽然他脸上没有表现出那种失望的表情,但是心里是彻底地失望了,突然随口说道: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作文500字 4

  初秋的一天清晨,秋高气爽。一望无边的天空显得那么的蓝;几朵白云从天空中飘过;一座座高大的群山被云雾缭绕着;茂密的丛林覆盖着大地;小鸟在树枝上欢快的唱歌;清澈的小河在“哗啦啦”的玩耍。一切都显得那么的和谐,美丽。

  诗人贾岛背着包裹,拿着雨伞来到此地寻访一位隐居山林的老朋友,见到这番美景,贾岛的心情非常的畅快。贾岛来到一间小屋子前,见一棵松树下有一位身穿布衣,手拿木叉,留着长发的小书童,后面还有一条黑白相间的大花狗。便满怀希望地快步走上前去,微微鞠了一个躬,激动地问道:“这位小书童,你家师傅在家吗?我是他的老朋友,名叫贾岛,是特地来拜访他的。”

  “哦,很抱歉这位先生,我家师傅一大早就上山采药去了。”小书童恭恭敬敬地说。

  这时候贾岛的心情很失望,紧接着贾岛又迫切地问道:“那你师傅去哪座山采药了?”

  小书童指着左边那座山说:“我师傅就是去那座山采药的。”

  这时候贾岛又有了一丝希望,于是贾岛兴奋地问:“你师傅是去山上的哪一个地方采药的?”

  “那座山又高又被绿色覆盖,还有云雾缭绕,我不知道师傅去山上的哪个地方采药了。”小书童彬彬有礼地回答道。

  这时候,贾岛彻底绝望了,他叹了口气说:“我奔波多里来到这里,却没见到他,哎。”

  不过贾岛并不是一无所获,至少他欣赏到了那些美丽的风景。就这样,贾岛写下了《寻隐者不遇》这首诗: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作文500字 5

  一天清晨,我老早就起来了,因为我准备去探望一下我的朋友。

  一上山,就听见狗在“汪汪”叫着,我随着叫声,来到一间茅屋前。我停在一棵松树下,看见一个童子拿着一根树枝在小道上奔跑着。我就上去叫住了他,友好地问:“小孩子,你知道有没有一位隐士居住在这儿?”童子站在那儿,用小手托着下巴,那明亮的眼睛正在仔细地打量着我。过了一会儿,才点点头说:“是的,他是我师傅,他刚刚去采药了。”

  我很失望,问:“那他去哪儿采药了呀?”童子用他那小手指了指我眼前的一座山,说:“师傅就在这座山中采药的。”

  我很高兴,笑呵呵地蹲了下来,抚摸着童子的头,笑着说:“你师傅在这座山中的什么位置呢?” 小孩用手挠了挠头,皱了一下眉头说:“我去前面看看,一会儿就回来。”童子跑到前面左看看,右瞧瞧,东看看,西瞧瞧。

  五分钟过去了……他怎么还在看呢?我等不及了,就大声叫喊;“童子,童子,你快回来呀!”童子急急忙忙跑了回来,说:“对不起啊,因为山上雾太多了,我根本看不清方向,我看您还是等师傅回来在说吧!”我摇了摇头,说:“你师傅不知道要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我看我还是改天再来吧!”于是,童子就送我下山了。而我心里却在埋怨隐士:隐士啊隐士,你怎么在这时候去采药呢?害得我们都不能聊天、谈心。只好预约下次的见面了……

  寻隐者不遇作文500字 6

  一天清晨,犬吠声打破了山村的寂静。诗人迎着朝霞,踏着晨露,去寻访他那才华出众、品格高洁、辞官隐居在山林里,过着自耕自足生活的老友。

  只见远处那青翠的山林被白茫茫的雾气笼罩着,如同披上了洁白的丝巾。一条蜿蜒曲折的小路静静地伸向山林深处。这如诗如画的美景如同人间仙境,诗人的心情豁然开朗。顺着这山间小路,诗人迈开轻快的步伐,兴致勃勃的向老友的草庐奔去。一路上山间景色美不胜收:只见粉色的桃花、雪白的梨花点缀在那苍翠欲滴的松柳之间;微风轻拂,鸟鸣山涧,清澈的泉水在光滑的石头上静静地流淌着。极目远眺,一帘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气势磅礴。渴了、累了,掬一捧甘甜的清泉,沁人心脾。诗人一路欣赏着美景,不知不觉来到老友草庐前。在一棵高大挺拔的古松树下,恰好遇到老友的小书童。只见他眉清目秀,梳着小辫,脚踏布鞋,身穿长袍,简直就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小仙童。诗人弯下腰,抚摸着他的头,和蔼地问道:小童子,你的师傅呢?小童子彬彬有礼地回答道:您来的真不巧,他天刚亮就拿着背篓上山采药去了。那你能告诉我他究竟在那座山中?童子指着身后那连绵不绝的山峦说道:您瞧,山上云雾弥漫,我也不知道师傅究竟在哪座山中。诗人一瞧,那云雾果然像一条洁白的丝绸缠绕在山间。于是,诗人拜托童子转告他师傅,贾岛来拜访过。诗人乘兴而来,败兴而归,满怀失落的向山脚走去。童子站在古松之下目送诗人的离去,直到他消失在山路的尽头。

  夜晚,皓月当空,诗人披着长衫在院中散步,心中思念着老友,想着白天的经历,百感交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句脱口而出,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作文500字 7

  一天,贾岛写诗遇到了困难,这“苦吟诗人”便带上笔、墨和诗稿,出发前往深山老林,想会会他多年不见的好友。他可是个大诗人,受到贾岛多年仰慕呢!

  经过一天一夜的跋涉,贾岛终于来到了这片美丽的山林。只见这儿的群山连绵起伏,犹如大海掀动的波澜,呈现出密匝匝的波峰浪谷。山路弯弯曲曲,不知伸向何方。溪水绕着山群淙淙流淌,远处,隐隐约约能看到,一帘瀑布飞流直下。这里简直就是世外桃源,空气如此清新,环境如此幽静,贾岛深深陶醉在这美景中心情好极了。他走走停停,时而听着悦耳的水声,时而看着树上小松鼠一蹦一跳,时不时坐在大石头上歇歇脚,多么惬意啊!

  这时贾岛正在一棵大松树下休息,突然从山上跑下来一个俏皮可爱的小童子,只见他拿着一根树枝,正逗着小狗。贾岛看见他,满怀欣喜地走上前去,亲切地问道:“小童子,你可知道,这山上有位文采甚好的隐者?”那童子听了,嘻嘻一笑:“那是我的师父,我怎会不知道?”贾岛兴奋极了,说:“快告诉我,你师父在哪儿?是在家吗?”小童子摇摇头:“他不在家。”贾岛有些失望,又问:“你师父干啥去了?”“上山采药去了!”小童子说。“你师父具体在哪儿采药呢?”贾岛急迫地问。童子思索一下,便说:“嗯,我只知道师父在这座山中。”说着,他指了指贾岛身后那座山,“但山上云雾缭绕,我也不知道他具体在哪个方位。”贾岛听完,长叹一口气,彻底失望了,哎,看来只能打道回府了。

  走在回家的山间小路上,贾岛不由得吟诗一首: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作文500字 8

  唐代有个诗人,他叫贾岛,人们称他苦吟诗人,他写诗喜欢反复推敲,所以写一首诗要花很长的时间。

  有一天,贾岛要去拜访一位隐居在深山老林里的贤者,这位尊敬的贤者是贾岛的好朋友,这位贤者很有才华,但他却不愿意当官,就躲到了这座深山里。这里山高林密、云遮雾罩、重峦叠嶂,犹如仙境一般。

  长途跋涉的贾岛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了那位贤者隐居的山林里,他在一棵松树下看到了一个小孩,就和蔼地问到:“我是你师傅的好朋友贾岛,今天特来此地拜访你师傅,他在家吗?”

  “老先生,我师傅去采药了。”童子见到老先生很陌生,有礼貌地说。

  “那你师傅去哪个地方采药去啦?”贾岛有一些失望地说。

  童子指着小茅屋后面的山说:“就在那座山里。”

  贾岛的心里又有了希望,说:“还可以再具体一些吗?”

  童子摇摇头,无可奈何地说:“这座山里云雾缭绕,我也不清楚我师父具体在哪里。”贾岛遗憾地离开了。

  贾岛在回家路上思绪万千,他想写一首诗来表达当时拜访朋友的不易,通过反复地推敲,终于写成了《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作文500字 9

  一天清晨,犬吠声打破了山村的寂静。诗人迎着朝霞,踏着晨露,去寻访他那才华出众、品格高洁、辞官隐居在山林里,过着自耕自足生活的老友。

  只见远处那青翠的山林被白茫茫的雾气笼罩着,如同披上了洁白的丝巾。一条蜿蜒曲折的小路静静地伸向山林深处。这如诗如画的美景如同人间仙境,诗人的.心情豁然开朗。顺着这山间小路,诗人迈开轻快的步伐,兴致勃勃的向老友的草庐奔去。一路上山间景色美不胜收:只见粉色的桃花、雪白的梨花点缀在那苍翠欲滴的松柳之间;微风轻拂,鸟鸣山涧,清澈的泉水在光滑的石头上静静地流淌着。极目远眺,一帘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气势磅礴。渴了、累了,掬一捧甘甜的清泉,沁人心脾。诗人一路欣赏着美景,不知不觉来到老友草庐前。在一棵高大挺拔的古松树下,恰好遇到老友的小书童。只见他眉清目秀,梳着小辫,脚踏布鞋,身穿长袍,简直就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小仙童。诗人弯下腰,抚摸着他的头,和蔼地问道:小童子,你的师傅呢?小童子彬彬有礼地回答道:您来的真不巧,他天刚亮就拿着背篓上山采药去了。那你能告诉我他究竟在那座山中?童子指着身后那连绵不绝的山峦说道:您瞧,山上云雾弥漫,我也不知道师傅究竟在哪座山中。诗人一瞧,那云雾果然像一条洁白的丝绸缠绕在山间。于是,诗人拜托童子转告他师傅,贾岛来拜访过。诗人乘兴而来,败兴而归,满怀失落的向山脚走去。童子站在古松之下目送诗人的离去,直到他消失在山路的尽头。

  夜晚,皓月当空,诗人披着长衫在院中散步,心中思念着老友,想着白天的经历,百感交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句脱口而出,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作文500字 10

  这一天,贾岛写了一首新诗,他再三推敲,却总觉得很不满意,可想改却不知道该怎样改,想重写吧,又没有思路。他思前想后终于决定去寻访一位隐士,请他帮助自己一下。

  贾岛背上包袱,理好行装便上路了。连绵的青峰长满了松柏、翠竹、水杉,显得生机勃勃,树下还开着许多姹紫嫣红的野花。一路上美丽的风景使贾岛心旷神怡。

  不一会儿,贾岛就来到隐士所在的山峰,这个山峰上长满了松树。贾岛在松林间走了好一会儿,便隐约看见了房屋的轮廓,他又沿着松林间的羊肠小道向前走,不一会儿便看到了一座精巧别致的小木屋。

  此时,一个六七岁的小孩子,扎着两个冲天辫,正在门口扫地。

  贾岛见了,忙上前问道:“请问你是……” 童子眨巴着一双大眼睛说:“我是这里主人的弟子,您是要找我的师父吗?” “正是!请问你师傅他老人家在家吗?” “哦,正不巧,我师傅采药去了,要过了阵才回来。刚走一会儿呢。” “啊?那你师傅他去哪采药了?”贾岛着急地问。“哦,不远,就在这座山上。”小孩往屋后的山峰一指。贾岛一听又激动起来,满怀希望地问道:“那他是在山腰还是在山顶或山脚?” “这个具体我也不清楚,山上云雾缭绕的,师傅他也没告诉我呀!”童子略带歉意地说道。贾岛听了,失望极了,他向童子道过谢,便原路返回了。

  一路上,他思绪万千,美丽的风景他也已无心欣赏了。可是,他突然来了灵感,他赶紧拿出纸和笔,写下了这首《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中班古诗寻隐者不遇教案(精选五篇)(扩展9)

——寻隐者不遇教案合集5篇

  寻隐者不遇教案 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古诗,培养对古诗的兴趣。

  2、联系上下文并结合插图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隐者的高洁品格以及诗人对隐者的仰慕之情,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隐者的高洁品格以及诗人对隐者的仰慕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揭示课题

  1、讲贾岛《推敲》的故事

  2、今天,我们就来学*贾岛写的一首古诗,齐读课题。

  3、寻,寻访。“隐者”是什么样的人?(古代隐居山林的人,一般都是有学问的贤士。)遇,遇到,碰到。谁能说说课题的意思?。

  4、你对贾岛还有哪些了解?

  二、 初读古诗

  1、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此诗就是一个例证。首先,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首诗,要求

  读懂诗歌的大意。

  2、点名读。

  3、初读了古诗,你知道诗中涉及了哪些人物?

  三、精读古诗

  1、(出示插图)那么,图上画的这两个人是谁?(诗人和童子)

  2、诗人是在哪里碰到这个童子的?从诗中的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松下”指出了事情发生的地点,也是隐者的隐居之地。我们知道松、竹、梅合称“岁寒三友”,古人写松树大多与表现孤傲高洁的品质有关,诗中是为了突出隐士远离尘俗的高洁。

  3、这个童子与隐者是什么关系?从哪可以看出来?

  4、理解“云深”,“不知处”,说说诗意。

  5、请同学们默读古诗,读着读着,你仿佛听到他们说什么?请你试着填一填右边的方框。

  6、你怎么知道贾岛这样问?

  小结:通过童子的回答,能推测出贾岛在问什么。明明三番问答,贾岛采用了以答含问的手法,把诗精简为二十字。可见他在谋篇布局上的“推敲”。

  7、体会《寻隐者不遇》一诗所描绘的情景,再写下来。

  8、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还贵在善于抒情。 让我们再细细品读这首诗,从中你还能读出诗人在问答中的情感变化。(点名读)

  “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板书(

  满怀希望——失望——一线希望——再次失望)

  9、一般访友,问知其出去了,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体现了诗人对隐者什么样的情感?

  10、有感情的朗诵古诗。

  四、拓展延伸

  1、贾岛的诗有像我们今天学*的这样很安静,置身世外寻访隐者的诗,也有豪情万丈的诗。

  2、教师相机出示诗

  (剑客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事。)

  3、总结:贾岛作诗爱推敲的精神值得我们学*,让我一起来背一背《寻隐者不遇》。

  寻隐者不遇教案 2

  活动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结合图片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3.让幼儿大胆表达自己对古诗内容的猜测与想象。

  4.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活动准备:

  古诗诗句相关图片、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引出题目。

  1.教师讲述贾岛《推敲》的故事,引起幼儿学*兴趣。

  2.引出题目

  今天,我们就来学*贾岛写的一首古诗,叫做《寻隐者不遇》。

  3.初步了解题目大意

  二、初读古诗,理解古诗大意

  1.播放音乐,教师有感情的朗诵古诗,幼儿欣赏

  2.教师再次朗诵古诗

  3.幼儿尝试跟着教师一起诵读古诗

  4.教师解释古诗大意

  我们已经一起朗诵过这首古诗,下面来听听这首古诗说的'是一件什么故事。

  诗人在松树下问一童子,你师傅在哪,去干什么啦?童子认真的回答说,师傅采药去了。但我只知道,师傅在这座山里,具体在哪个地方,我也不知道。

  三、精读古诗,分段理解

  1.(出示插图).图上画的这两个人是谁?(诗人和童子)

  2.诗人是在哪里碰到这个童子的?从古诗中的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松下”指出了事情发生的地点。

  教师小结:在一棵松树下面,诗人遇到了童子,他正在问童子一些事情

  幼儿一起朗诵古诗第一句。

  3.这个童子与隐者是什么关系?他是怎么回答诗人的?

  教师小结:童子说他的师傅上山采药去了。

  幼儿一起朗诵古诗第二句。

  4.童子的师傅到底在哪里呢?古诗里的那一句说到了?

  教师小结:童子的师傅就在这座山里

  师幼一起朗诵古诗第三句。

  5.最后诗人有没有找到童子的师傅呢?答案就在最后一句里。

  教师解释第四句古诗的意思:山上的云太浓了,看不清人到底在哪里。

  师幼一起朗诵古诗第四句。

  四、创设情境,表演古诗

  1.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古诗数遍

  2.请幼儿扮演诗人和童子表演古诗,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寻隐者不遇教案 3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3、凭借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

  2、通过思索、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环境、心情,并反复吟诵、回味,理解诗人的言外之意、意外之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体会《寻隐者不遇》这首诗采取问答体,写出山的高大幽深和行踪不定的隐士生活情景。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曾经学*过不少古诗,谁来背背?大家想想,我们以前是怎样来学*古诗的?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两首古诗。

  二、学*《寻隐者不遇》

  (一)初读感知

  1、出示古诗。

  2、初读诗歌,学*生字。

  指名读,齐读,读准生字。

  3、简介作者。

  4、解题。

  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

  (二)细读理解

  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这首诗里都写了些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

  2、指导理解。

  (1)“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松下问童子”告诉我们什么?

  由“言师采药去”可知道什么?还可以推测诗人问了些什么?

  (2)“只在此山,云深不知处。”

  这是谁说的?由此推测诗人问了些什么?

  从童子的回答中,我们可以想象到什么?(童子的语气、神态)

  诗人听了童子的回答,想象一下诗人可能会做些什么动作?心里会想些什么?

  (诗人听后的动作、神态,看到山的幽深……)

  (3)指导朗读。

  3、感悟诗情。

  (1)读完全诗,你们觉得作者所抒发的感情是什么?请谈谈理由。

  (2)学生自主考虑,小组交流。

  (3)讨论交流。

  隐者陶醉于山林之中,诗人对隐者充溢了敬意,也洋溢着羡慕之情。当然,由于“不遇”,多多少少有些怅然若失,但观赏了山中美景,忘却了世俗的烦恼,心中更多的是兴奋、开朗。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三、作业

  1、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2、试着把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古诗《所见》,理解诗句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借助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朗读、背诵《寻隐者不遇》。

  2、同学们,假如说中国悠悠五千年的文化是一串珍珠,那古诗就是其中的一颗美丽的明珠,古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最少的文字,展现出丰富的.画面,让有多发生无尽的想象。今天,我们用读诗句、想画面的方法再来学*一首古诗。

  3、解题。

  “所见”是什么意思?想知道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吗?读了这首诗就会明白了。

  二、初读感知

  1、自读古诗,读准生字,读通诗句。

  2、指名读、齐读。

  3、读了这首诗,你知道诗人所看到的是什么了吗?

  三、整体感悟

  1、自由读全诗,边读边想,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全班交流。

  2、理解一、二行诗句。

  (1)出示课文插图:这是怎样的一幅情景?(牧童骑黄牛)

  牧童高兴的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呢?

  (2)出示: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这可真是个快乐的小牧童,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牧童此时的心情呢?

  (3)是啊,让小牧童高兴的事可多了,让我们和小牧童一起走进树林,大家边读边想,边读边看,瞧瞧小牧童一路上都看到了什么风景。

  (4)多么美的田园风光啊,让我们也骑上小黄牛,把前两行美美地读一读。

  3、理解三、四行诗句。

  (1)诗人袁牧看到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听到那悦耳的歌声,正欣赏着,突然,一个小插曲出现了:

  出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此时诗人又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2)边读边想象牧童寻蝉的样子,用自身的话说一说。

  (3)谁能用一两句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4)谁能把这有趣的一幕读出来呢?

  4、指导朗读。

  四、总结

  同学们,你们能从短短二十个字想象出色彩绚丽的风景,人物可爱的表情,有趣的动作,让整首诗都活了起来。下面再让我们看看画面美美地吟诵这首诗,把这如画的诗、如诗的画留在我们的心里吧。

  五、作业

  1、朗读、背诵《所见》。

  2、填空。

  《所见》一诗是()代诗人()的作品,读完诗后,在我们脑海中形成了由()、()、()、()等景物组成的动静结合、生动有趣的画面。

  寻隐者不遇教案 4

  一、教学目的:

  1、 以《寻隐者不遇》为例,学*并运用读懂古诗的一种方法——把“话”变成“画”。

  2、 训练学生把对语言文字的抽象思维变成生动画面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学*古诗的一种方法——把“话”变成“画”。

  三、教学难点:

  如何把“话”变成“画”。(即:如何使抽象思维变成形象思维。)

  四、教学准备:

  复合遮挡的文字投影片一张、图画场景投影片两张、录有古曲的音乐磁带一盘。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 导入学法

  1、 指名请学生背诵课内、课外学过的古诗。

  2、 根据学生的背诵情况相机小结,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古诗可以说是其中的一颗明珠,好多古诗都描写了引人入胜的景色,进而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我们在学*古诗的时候,不仅要理解字面的意思,还要把语言文字变成自己头脑中的画面,使自己进入到诗的意境中去,从而正确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读古诗的一种方法——把“话”变成“画”。

  (打出投影,出示复合遮挡的文字投影片,师生一起对照投影片审题、解题,搞清楚“话”和“画”的含义。)

  (二)指导学法

  1. 抓字眼、明诗意

  逐字逐词逐句弄懂诗的字面意思。(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的方法,教师作适当的点播。)

  2. 提问题、想诗境

  以“松下问童子”这一句为例。

  (1) 逐词就诗句提出问题。

  例如:什么样的松树下面?谁问童子?怎么问?问什么?童子什么样?11

  (2) 就问题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并用语言描述出来。

  (打出投影,出示第一张图画场景投影片,帮助学生形成画面。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合理想象,结合生活实际和看过的电影、电视剧、图书等进行想象。)

  (3) 学生借助投影片,根据想象描述画面。

  3、 悟诗情、咏诗句

  (1) 根据你所描述的画面,体会诗人当时是怎样的感情。

  (2) 把体会到的感情通过读表达出来。

  (三) 总结学法

  (再次出示复合遮挡的文字投影片,师生一起总结归纳学法。)

  (四) 迁移巩固学法

  在老师适当的点播下,运用学法学*古诗后三句 。

  1、 抓字眼、明诗意

  2、 提问题、想诗境

  (出示第二张图画场景投影片,学生填充内容、描述画面。)

  3、 悟诗情、咏诗句

  提问:诗人虽然没没能寻到隐者,但是他并不感到失望,想到隐者的生活那样有情趣,那样逍遥自在,怀才不遇的隐者此时会是什么心情呢?他会怎样做?童子可能会怎样做呢?

  (播放古曲,配乐咏诗,引学生进入到广阔而幽深的山中境界,从而体会诗人对隐者这种与世隔绝,甘与大自然为伍,自得其乐的采药生活羡慕和神往之情。)

  (五) 独立运用学法

  学*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六) 布置作业

  用把“话”变成“画”的方法学*古诗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寻隐者不遇教案 5

  活动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结合图片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3.让幼儿大胆表达自己对古诗内容的猜测与想象。

  4.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活动准备:

  古诗诗句相关图片、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引出题目。

  1.教师讲述贾岛《推敲》的故事,引起幼儿学*兴趣。

  2.引出题目

  今天,我们就来学*贾岛写的一首古诗,叫做《寻隐者不遇》。

  3.初步了解题目大意

  二、初读古诗,理解古诗大意

  1.播放音乐,教师有感情的朗诵古诗,幼儿欣赏

  2.教师再次朗诵古诗

  3.幼儿尝试跟着教师一起诵读古诗

  4.教师解释古诗大意

  我们已经一起朗诵过这首古诗,下面来听听这首古诗说的是一件什么故事。

  诗人在松树下问一童子,你师傅在哪,去干什么啦?童子认真的回答说,师傅采药去了。但我只知道,师傅在这座山里,具体在哪个地方,我也不知道。

  三、精读古诗,分段理解

  1.(出示插图).图上画的这两个人是谁?(诗人和童子)

  2.诗人是在哪里碰到这个童子的?从古诗中的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松下”指出了事情发生的地点。

  教师小结:在一棵松树下面,诗人遇到了童子,他正在问童子一些事情

  幼儿一起朗诵古诗第一句。

  3.这个童子与隐者是什么关系?他是怎么回答诗人的?

  教师小结:童子说他的师傅上山采药去了。

  幼儿一起朗诵古诗第二句。

  4.童子的师傅到底在哪里呢?古诗里的那一句说到了?

  教师小结:童子的'师傅就在这座山里

  师幼一起朗诵古诗第三句。

  5.最后诗人有没有找到童子的师傅呢?答案就在最后一句里。

  教师解释第四句古诗的意思:山上的云太浓了,看不清人到底在哪里。

  师幼一起朗诵古诗第四句。

  四、创设情境,表演古诗

  1.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古诗数遍

  2.请幼儿扮演诗人和童子表演古诗,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中班古诗寻隐者不遇教案(精选五篇)(扩展10)

——寻隐者不遇_作文350字(精选5篇)

  寻隐者不遇_作文350字 1

  一天,诗人贾岛知道了一位隐者很高明,就一直想去会会他,可就是没有时间。终于,他抽出了空余时间,踏上了寻找隐者的路途。

  在路上,他走着走着,他看见了绿水青山,瀑布直往下流,鲜花小草个个都嫩绿嫩绿的,一片都是生机勃勃。贾岛似乎被这场景所迷住,过了好一会儿,他才想起来还得赶路,不再被迷住,继续前进了。

  过了一会儿,贾岛看见了在长安城郊外拜访的李凝,于是马上谈了起来:

  “贾岛,你在这里做什么?”

  “哎,我是想见到一位隐者才来的。”

  “哦,要不我们边走边谈?”

  “好。”

  这样你谈谈我,我谈谈你,不知不觉到达了隐者居住的森林高山。贾岛告别了李凝,自己一个走进去。

  贾岛走到了隐者的房子,一位童子走了过来,贾岛说:“小徒弟,你师傅在家吗?”“我师傅老人家去采药了。”“到哪儿采药去了?”“就在这座山上。”“你能带我去看看?”“这里云雾迷漫,我也不知道他在哪?”

  贾岛听了,不死心,连忙走向山上,最终还是没有找到。他很失望,于是就写出了这么一首诗: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_作文350字 2

  一天清早,贾岛一起床,就带上干粮,上山去访一位隐居人。这位隐居人精通医术,隐居山中,采摘草药,小有名气。此人只有在病人快不行的时候才出现。而且每次都能把病有治好。

  贾岛很崇拜此人,才这么早去拜访的。根据邻居所提供的信息,隐士住在一座山下的树林里。贾岛进了树林。林子里全是松树,景色十分美丽。一朵朵花儿争奇斗艳,一棵棵松树遮天蔽日。走了大约两个时辰,贾岛终于看见了一座在阳光下的小草房,便走上前去。

  一个小童子正拿着一根木棍和一只小狗玩,便问道:“你师傅在家吗?”童子听了,停下玩乐,有礼貌地回答:“我师傅每天都要上山采药。五个时辰才会下来。”贾岛听了非常惊讶,一个人竟能上山那么长时间,真是太有毅力了!贾岛放眼望去,只见起伏的山峰若隐若现,云雾缭绕,别说是人了,就算是一棵大树也找不到!贾岛无奈,只好谢过童子回家了。

  虽然没见到这位隐居人,但他采药的艰辛和执着却一直刻在贾岛的脑海里。

  寻隐者不遇_作文350字 3

  贾岛跋山涉水,千里迢迢,终于来到了隐者的住地。当他正要走向隐者的住宅时,却在一棵松树下碰见了一位童子。

  贾岛(满杯希望):你师傅在家吗?

  童子(一本正经):我师傅采药去了。

  贾岛(非常失望):你师傅在哪里采药,何时归来?

  童子(十分认真):师傅就在这座山里,不知何时归来。

  贾岛(一丝希望):在山的什么位置 ,能找到他吗 ?

  童子(极度无奈):林海深处,我也不知道他在什么地方。

  贾岛彻底失望了,只好往回走。走了一半,觉得不对也不甘心。我大老远的跑来看望好朋友,人没见到不能这么就走,我得等他回来。于是,贾岛又折回隐者住地安营扎寨,下定决心等好友。一连等了五天,隐者终于回来了。贾岛急忙问:“你不是采药去了吗?怎么这么多天,还空手而归呢?”隐者见好友拜访十分高兴,连陪不是并对贾岛说了原由。

  隐者采完了药就背着药往回走,途中他遇到一位患重病的病人,命在旦夕。于是,隐者就用采来的药给病人医治,还一直守护在病人身边,直到病人完全康复才离开,这样就耽搁了好几天。

  贾岛听后十分激动,为好友救死扶伤的一精一神而感动,也更加增添了对好友的另一份崇敬。两人相见倍感亲切,叨叨不绝,有说不完的知心话。贾岛最后对隐者说:“我没有白来此行,更没有白等多日。”

  寻隐者不遇_作文350字 4

  在一个天气晴朗、阳光明媚的早晨,贾岛早早地起了床,坐上马车,不知不觉地驾车来到一片景色迷人的松林前,于是停下马车,走了下来,来到松林前。只见松林郁郁葱葱,松树长得高大挺拔,它们的枝干十分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时不时还有几只小松鼠在枝丫间玩耍、跳跃。

  远处隐隐约约看见几座小山。贾岛沿着松林里的小路往林子里走。路上全是野花野草,贾岛十分开心,心想:我今天终于可以见到人们常说的那位隐者了,我有很多问题要向他请教。他走着走着就来到一个茅屋前,茅屋前有一个小孩正在逗着一条狗,贾岛连忙上前问:“小朋友,你认识这位隐者的家在哪吗?”

  那小孩回答说:“认识,他就是我师傅。”

  太好了,贾岛心想,于是接着问到:“那现在能叫你师傅出来吗?”

  “对不起,我师傅他上山采药去了。”小孩回答。

  贾岛失望地摇了摇头说:“你知道你师傅在哪座山采药吗?”

  “嗯,好像在这座山上。”小孩答道。

  “哪他在这座山的哪里采药呢?”贾岛好像又有了一线希望,继续问道。

  “因为山上云雾缭绕,所以我也不知道我师傅在哪采药。”小孩答道。

  贾岛十分失望,心想:我大老远跑来,居然没见着。唉!他无可奈何地回去了。

  寻隐者不遇_作文350字 5

  夏天,我看见一窗的美景:绿色的树枝,纷飞的蝴蝶……它们使我想到我那隐居在山林中的好友。经一番思考,我决定去探访这位隐者。

  我来到他隐居的山上,在他的房屋中我并没有找到他。正当我因找不到他而垂头丧气地准备走时,我遇到了一位童子——我看这位童子衣冠整齐,说不定是隐者的学生。于是,我问道:“你是那位隐者的学生吗?”他点头称是,他反问我:“请问先生你有什么事吗?”我对他说:“我是来拜访你的老师的,我刚刚在草舍没找到他。你是他的学生,不知你知道他去哪儿呢?”那位童子恍然大悟:“老师采药去了。”我急切地问:“他去哪采药?”童子摇摇头,说:“我只知道,他在这座山采药。这座山云雾缭绕,他的具体去处我并不知道。要不,先生先坐一会儿?”“算了吧!”我失望地回答。我唉声叹气:“看来,我们之间没有缘分啊!”说完,我垂头丧气地走了。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