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瀑布》片断赏析 (菁华3篇)

首页 / 赏析 / | 赏析

《瀑布》片断赏析1

  请看《瀑布》教学片断:

  师:文中“白银”是比喻什么的?

  生:瀑布。

  师:可不可以用“白布”来比喻瀑布呢?

  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不可以呢?

  生1:白布虽然是白色的,可它并没有瀑布那水的银色,所以,不能用白布来比喻。

  生2:因为白布是*常的东西,白银却是很珍贵的,用白银比喻瀑布,就显示了瀑布的美丽壮观。

  生3:因为白布不能像白银一样闪闪发亮。

  师:对了,他找到共同点了。这水呀,在太阳下怎样

  生:闪闪发亮。

  师:如果用白布比喻,就不怎么生动;用白银比喻,就写出了瀑布的美。那么,请同学们再想一想,可不可以说“一道白银衬着千丈青山”?

  生:不行。

  师:为什么?

  生:因为青山是大面积的,它可以衬白银。白银是小面积的,它不能衬青山。

  师:这是一点。另外呢?

  生:还有,作者主要是描写瀑布,表现它的壮美。写山的高大也突出了它的壮丽。

  合理运用比较的方法,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对重点词语或句子聚焦,重锤猛敲,词语运用的妙处就会凸现出来,就像电影中的特写镜头,使静止的词语鲜活起来,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不仅理解了瀑布的特点,还学*了表达方法。又如,巴金先生的《春蚕》结尾有这样一句话“我抬起头,看见母亲的两鬓又添了一些银丝。”其中“银丝”的使用就饱含了作者的深情,通过跟“白发”的对比,学生很容易就可以理解作者的情感。

《瀑布》片断赏析2

  《望庐山瀑布》是第13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作品。诗人游览了庐山,为庐山瀑布激荡磅礴的气势所激发,以其开阔的胸襟和昂扬的气概,描绘了庐山瀑布奇丽雄伟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强烈的热之情。

  品读感悟,体味诗情

  1、(课件播放:静止的瀑布画面),你能看着这幅画,再读读这首诗吗?

  2、请你做小小诗歌评论家,李白这首诗哪些地方、哪些字词写得特别好,你特别欣赏?(在学生的欣赏中指导美读)

  对于三年级学生,理解诗歌并不是惟一的目的,让学生真正进入诗境,就必须让学生去用情赏,用心悟。

  3、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启发引导。

  生:把在红日照射下变成紫色的云雾描写成仿佛从一个顶天立地大香炉里燃起的缕缕烟雾,化静为动。

  生:“挂”,通过一个挂字告诉我们瀑布犹如白布静静垂挂在山前。

  师:你们真了不起!还有要补充的吗?

  生:最后两行的想象真奇,长长的瀑布飞一样从山上直泻而下,足有三千多尺,这壮观的景象,莫不是银河从天上的最高处落下来的?

  对于学生的鉴赏,只要是经过他们深思的,带着他们感悟的,教者都应该予以肯定,让他们评价开去,这样学生精彩的理解才会多元呈现。

  4、由瀑布到银河,这是李白的一种奇特的联想。李白站在这美景面前他可能还会想到些什么?说些什么?

  生:李白看到这么美的景色已经深深陶醉了,他被震撼了,在大自然的美景面前他无话可说。

  生:他可能在想:这仙境般的景色怎么会在人间出现。

  生:他可能在想:人间居然有如此神奇的美景。

  生:他可能在想:庐山你好美,我好爱你。……

  开放的问题,引来学生多元的思考、多元的答案。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同时,他们已经体味到了祖国山河的美丽,激发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更加体会到诗人李白写这首诗的感情及心理。

  师:其实,这首诗有静有动,有声有色,有景有情。作者写出了红日、青峰、紫烟和白瀑,色泽鲜明,多么美丽啊!你们一定能在头脑里勾画出一幅绚丽的庐山美景图。你能通过你的读让大家再去欣赏庐山瀑布的雄壮之美吗?

  在学生深入感受到诗情诗意的时候,放手让学生再次美读,学生的激情很容易被调动起来。就古诗学*而言,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依据诗句的意思展开想象,入情入境,体会李白诗歌想象的神奇、大胆过人的夸张、酣畅淋漓的文字、豪放飘逸的诗情,从而更有激情地朗读。

《瀑布》片断赏析3

  师:同学们,你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分组自学,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句美景的可以说一说,讲一讲,议一议;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交流课前查找的有关瀑布的图片、资料;喜欢朗读的同学,可以尽情地读一读。如果还有什么别的方法也可以。

  师:瀑布的声音是那样的震天动地,那它的样子是怎样的呢?让我们继续往前走吧!请看第二节,你是用什么方法学*的?

  生:我用画画的方法学*了第二节。

  师:还有哪些同学也是用画画的方法,请把画举起来,让大家先睹为快!

  (师生共同欣赏这些绘画作品)

  师:你们这些小画家真让我们大家大开眼界啊!能自愿到前面来,把你们的杰作展示给大家吗?

  (几位同学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

  师:说说你们画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画?

  生:我画了一座高大的青山,青山上有郁郁葱葱的树木,因为诗句中说“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

  师:画得太美了!你们能用自己的语文描绘出“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的美景吗?

  (全班没有一人举手回答)

  师:不要紧,让老师帮帮你们吧!

  (出示课件,首先观察画面,然后师生自由说,接着互相说,指名说。)

  生1:银光闪闪的瀑布从高高的青山上飞流下来,与青山相映,光彩夺目。远远望去,好像一道白银镶嵌在青山之中,多么美的景象啊!

  生2:教师,我想说说自己的心情。读了这样的诗句,听了大家的描绘,我陶醉了!不是吗?绿叶衬红花,月亮衬着星星,那么多的青山衬着一道白银,多么令人陶醉啊!

  师:是啊,这真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孩子们,让我们通过朗读,再次体会瀑布那雄伟壮观的气势吧!

  师:远望瀑布就是那么美的动人,让我们心醉,当我们来到瀑布脚下,又会看到一番什么景象呢?请看第三节。

  师:请用“读一读”、“演一演”方法的同学,大胆站起来展示自己的才华吧!

  (十几位学生朗读并表演,自我评价读得怎样,同学相互评价)

  生:我认为自己读得很好,“好伟大呀!”我读出了赞叹、惊喜的语气……


《瀑布》片断赏析 (菁华3篇)扩展阅读


《瀑布》片断赏析 (菁华3篇)(扩展1)

——《瀑布》片断赏析 (菁华3篇)

《瀑布》片断赏析1

  请看《瀑布》教学片断:

  师:文中“白银”是比喻什么的?

  生:瀑布。

  师:可不可以用“白布”来比喻瀑布呢?

  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不可以呢?

  生1:白布虽然是白色的,可它并没有瀑布那水的银色,所以,不能用白布来比喻。

  生2:因为白布是*常的东西,白银却是很珍贵的,用白银比喻瀑布,就显示了瀑布的美丽壮观。

  生3:因为白布不能像白银一样闪闪发亮。

  师:对了,他找到共同点了。这水呀,在太阳下怎样

  生:闪闪发亮。

  师:如果用白布比喻,就不怎么生动;用白银比喻,就写出了瀑布的美。那么,请同学们再想一想,可不可以说“一道白银衬着千丈青山”?

  生:不行。

  师:为什么?

  生:因为青山是大面积的,它可以衬白银。白银是小面积的,它不能衬青山。

  师:这是一点。另外呢?

  生:还有,作者主要是描写瀑布,表现它的壮美。写山的高大也突出了它的壮丽。

  合理运用比较的方法,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对重点词语或句子聚焦,重锤猛敲,词语运用的妙处就会凸现出来,就像电影中的特写镜头,使静止的词语鲜活起来,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不仅理解了瀑布的特点,还学*了表达方法。又如,巴金先生的《春蚕》结尾有这样一句话“我抬起头,看见母亲的两鬓又添了一些银丝。”其中“银丝”的使用就饱含了作者的深情,通过跟“白发”的对比,学生很容易就可以理解作者的情感。

《瀑布》片断赏析2

  师: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找出描写大瀑布美丽景象的段落。

  生:课文的四五自然段。

  师:仔细默读4、5两个自然段,看他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

  生:它是最大的。

  生:景色壮观。呂

  ……

  师:带着你的感受填空:赛特凯达斯瀑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体验,吕老师让他们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在读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

  师:刚才同学们是从某一方面说的,从整体上的感受是什么?填空。

  生:雄奇壮观。

  师:多有气势呀!怎样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

  师:你认为哪儿写得最好?对哪儿最感兴趣就读哪儿。

  [吕老师赋予了学生选择学*内容的权利,尊重了学生的学*兴趣,体现了学生在学*中的主体地位。]

  生:世界各地的观光者纷至沓来,在这从天而降的巨大水帘面前,置身于细细的水雾中,感受着这世外桃源的清新空气,游客们常常为此陶醉不已,流连忘返。

  呂

  师:除重读最后两个词能读出感受,重读其他的词也能读出这种感受。谁还想读?(强调:世外桃源……)

  生:读。

  师:还有哪些句子你想读?

  生:尤其是每年汛期,大瀑布的气势更是雄伟壮观,每秒钟有1万立方米的水从几十米的高处飞流直下,落地撞开万朵莲花,溅起的水雾飘飘洒洒,水声震耳欲聋。

  师:对于这句话有不同的理解,可以有不同的读法。再读这一段,谁能给人带来身临其境的感觉?

  [教师重视了对朗读的指导,让学生读出不同的理解,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体现了个性朗读。]

  生:读。

  师:“飘飘洒洒”读的再慢一些,更能读出瀑布给人的遐想。感受更美。

  生:(放音乐)读。

  评析:

  吕老师这节课在朗读训练上体现出了过程性。注重了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上自己读书,从而有所感悟,而不是以教师的分析去代替学生的朗读实践。吕老师在这节课中进行了扎扎实实的朗读指导,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尊重学生对课文的多元解读,真正的做到了在读中思,在读中悟。

《瀑布》片断赏析3

  1、在教学这一课时我着重引导学生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我让孩子们着重体会“疑”的精妙之处。孩子们的解答让我惊叹不已。请看实录:

  师:同学们,“疑是/银河/落/九天。”是什么意思?

  生:怀疑是银河从很高很高的天上落下来。

  生:误以为是银河是从很高的天上落下来。

  生:好像是是银河是从很高的天上落下来。

  师:你说得不错,那作者为什么不用“像”而用“疑”,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像”是好像的意思,“疑”是误以为的意思。

  生:“像”说明作者知道不是银河,只不过是像银河。而“疑”说明作者还没有肯定是不是银河,可能是银河。

  师:这说明了什么呢?

  生:说明作者还没有弄明白,因为瀑布太壮观了。

  生:说明了瀑布非常壮观,会让人误以为是银河是从天下落下来。

  生:说明了瀑布非常有气势,看上去还以为是银河是从天下落下来呢。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一个“疑”就让我们感受庐山瀑布的气势磅礴。多么精妙的一个字啊!这就是大诗人的出色之处。

  2、且看教学这首诗的导入颇有气势。自我臭美。

  师:盛唐时期,一位天才诗人横空出世,他就是李白。看看唐朝的另一位大诗人杜甫是怎样赞美他的?{出示诗句:“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杜甫

  “笔落惊风,诗成泣鬼神。”}

  生读

  师:说说这两句是什么意思?

  生:“白也诗无敌”是说李白写诗是无敌的。

  生:“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是说李白写诗时,下笔就惊动风雨,写成以后读起来让鬼神都哭泣。

  师:真的这么厉害吗?我们还是从他的诗中去寻找理由吧!

  3、李白的诗用什么来惊风雨、泣鬼神?用的就是夸张的想象、磅礴的气势。不信,我们再来从他的另一首诗中寻找吧!出示:《望庐山五老峰》

  生:我从“青天削出金芙蓉”中体会到了,因为他把五老峰说是青天削出来的金芙蓉。

  生:我从“吾将此地巢云松”体会到了,他说要用白云和松树做巢,真是不可思议。

  师:没有什么,他看上去就不是个人。

  生:他是个神,是仙。

  生:怪不得人们称他为“诗仙”。


《瀑布》片断赏析 (菁华3篇)(扩展2)

——《壶口瀑布》教案 (菁华3篇)

《壶口瀑布》教案1

  学*目标

  了解游记的文体要素、各要素的特点及要素之间的关系。(重点)感受课文独特的写景角度,把握所写景物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所感所思。(难点)品味本文独具特色的语言,领会文中所写的黄河的伟大性格,激发热爱黄河、热爱中华民族的感情。

  题目解说

  壶口瀑布是*第二大瀑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壶口瀑布雄伟壮阔,气势恢宏。以此为题,点明要描写的景物,简明概括。

  文体常识

  游记是散文的一种,以记叙旅途见闻(如某地历史沿革、社会风尚、风土人情和山川景物等)为主,也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者简介

  梁衡,1946年生,山西霍州人。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主要著作有《新闻三部曲》《数理化通俗演义》等。

  生字词

  告诫(jiè ):告诉不要做某事。

  弥( mí )漫:形容烟尘或水雾布满,到处都是。

  凹( āo )凸( tū )

  深不可测:深得无法测量。形容极深。

  搡(sǎng):猛推。

  霎( shà )时:极短的时间,片刻。

  寒噤(jìn):寒战。

  出轧(zhá):(钢板)从轧钢机里出来。

  汩(gǔ)汩:形容水流动的声音。

  潺(chán)潺: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

  怒不可遏( è ):愤怒得不能抑制,形容愤怒到了极点。这里形容水势不可阻挡的样子。

  挟(xié):挟制。

  全文段落

  全文共6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段):点明壶口瀑布所在的位置和“我”到过的次数,引起下文。

  第二部分(2-5段):具体写两次观看壶口瀑布的经历和感受,详略得当。

  第二部分第一层(2段):雨季观看壶口瀑布,采用了常见的站在河岸上俯视的角度,描写壶口瀑布之险。为下文铺垫和渲染。略写。

  第二部分第二层((3、4段):枯水季观看壶口瀑布,采用定点换景的写法,描写了壶口瀑布的波澜壮阔、刚柔相济。借物喻人,赋予水人的情感。详写。

  第二部分第三层(5段):从石头角度描写黄河之水,表现其气势与精神。

  第三部分(6段):篇末议论抒情作结,点明主旨:概括黄河伟大的性格,赞扬民族精神。

  主题归纳

  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细致地描写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在黄河的“挟而不服”“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的形象中,赋予了黄河一种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精神。作者赞美黄河,就是赞美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

  课内达标练*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C)

  A.瀑布(pù) 弥漫(mí)

  B.推搡(sǎng) 霎时(shà)

  C. 驰骋(pín) 雾霭(ǎi)

  D.潺潺(chán) 湿湿漉漉(lù)

  2.指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別字,并改正。

  俯视 寒禁 凝重 前护后拥 千军万马

  忍耐 水雾 石璧 喜怒衰怨 如丝如缕

  错别字 禁 护 璧 衰

  改正 噤 呼 壁 哀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其时,正是雨季,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横溢:江河的水上涨溢出。)

  B.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深不可测:深得无法测量。比喻对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

  C.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寂寂:形容寂静。)

  D.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怒不可遏:愤怒得不能抑制,形容愤怒到了极点。这里形容水被深沟激怒的样子。)(这里形容水势不可阻挡的样子。)

  4、下列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A.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

  B.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

  C.第一次是雨季,临出发时有人告诫:“这个时节看壶口最危险,千万不要到河滩里去,赶巧上游下雨,一个洪峰下来,根本来不及上岸。”

  D.家风是一种软约束,通过潜滋暗长的影响,有效约束家庭成员的行为、作风和操守。(潜滋暗长: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此处应为“潜移默化”。)

  5、赏析下列句子。

  (1) 河永人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运用比响、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壶口瀑布令人震撼的气势。

  (2) 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

  运用比喻手法,将柔而无形的水比作“一卷飞毯”“一卷钢板”,传神地体现了河水的“凝重”“猛烈”。

  (3)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

  这里运用排比句写出了河水纤细、柔和、优美的形态,其中“钻”“觅”“淌”“夹”“挂”等动词的运用十分贴切,使文章语言灵动多姿。

  解析:赏析句子,如果运用了修辞手法,一般情况下从修辞效果方面入手分析。

《壶口瀑布》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12个生字。积累好词佳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在文字中流淌出的思想感情,感受黄河的气势,祖国山河的壮丽,以及黄河厚重的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意义对中华儿女的激励作用。

  4.深入领会几处含义深刻而且有独特的表达方法与效果的句子和词语,了解作者是如何运用排比句的。

  过程与方法:

  1.充分预*,搜集资料,积累感受和体验。

  2.初读,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3.精读,抓重点段落和词句,体味文中营造的壶口瀑布的形象和蕴涵的赞美与陶醉之情,学*作者的表达方法。

  4. 情味读,传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感。

  5. 总结,回归整体,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和文化历史的美好情怀。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在文字中流淌出的思想感情,感受黄河的气势,祖国山河的壮丽,以及黄河厚重的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意义对中华儿女的激励作用。

  2.深入领会几处含义深刻而且有独特的表达方法与效果的句子和词语,了解作者是如何运用排比句的。

  教学准备:

  布置预*,搜集有关壶口瀑布的资料,积累感受与体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地图展示黄河的全貌图和壶口瀑布的位置,与学生一起交流相关的资料信息。)

  2.同学们,“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的感受,那么壶口瀑布是怎样的气势,又何以征服无数的心灵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课文《壶口瀑布》。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学*生字词,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学*生字词。

  2.默读,思考:围绕“壶口瀑布”,课文写了些什么?

  三、精读,感受壶口瀑布的特点

  1.自读课文1-7自然段,勾画体现壶口瀑布特点的语句。

  2.小组交流讨论,把你勾画的语句读给其他同学听一听,然后讨论这些语句体现了壶口瀑布的什么特点?

  3.面对这样的瀑布,你有怎样的感受?

  过渡:作者又有怎样的感受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

  四、布置课堂作业

  1.写生字词。

  2.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承上启下,导入

  1.回顾上节课内容,说说壶口瀑布有哪些特点?

  2.面对先声夺人,气势壮观,构造独特的壶口瀑布,作者又有怎样的感受呢?今天,我们继续学*。

  二、精读,由景悟情

  1.带着上述问题,自由读8-10自然段。

  2.交流反馈:

  学*第8自然段:

  ①自读第8自然段,画出作者每次看到黄河时的不同感受的句子。

  ②读了这些迥然不同的描绘,你有怎样的感受?

  ③作者曾多次看到过黄河,为什么说“从今天起,我才称得上真正的黄河的子孙”呢?(让学生理解感受: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是激励我们,鞭策我们奋勇向前的强大力量。壶口瀑布的雄壮磅礴正体现了这一力量,它让作者热血为之沸腾,所以,作者说“从今天起,我才称得上真正的黄河的子孙”。)

  ④哪一句表达了作者已读懂了壶口瀑布蕴含的丰富内涵?找出来读一读,说说你的体会,并谈谈此句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的威力在……鼓动,它的雄风在……呼啸,它的精神在……闪动;排比句内容上一层层深入,读起来有气势,有韵律美,使表达的情感抒发地酣畅淋漓)

  ⑤指导感情朗读:你从这母亲河的魂魄中汲取了什么营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吧!

  学*9-10自然段:

  ①回想壶口瀑布的气势,回味它蕴含的精神力量,让我们再次面对壶口,你又有怎样的感受?(自由说)

  ②作者又是怎样的感受?读9-10自然段,说说“醉”字的含义。(因黄河丰富的内涵,使一代代中华儿女为之倾慕、向往和崇尚,从中得到精神力量或灵感,因而陶醉倾倒或沉迷、沉浸在快乐的享受里)

  ③感情朗读9-10自然段,读出陶醉之情。

  三、总结,回归整体,学*表达方法

  1.回顾课文围绕“壶口瀑布”写了些什么?说说壶口瀑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表达使你对壶口瀑布的特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结作者的表达方法)

  四、布置课堂作业

  1.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2.了解黄河的现状,思考我们应该为这条母亲河做些什么?

  板书设计:

  15 壶口瀑布

  先声夺人

  气势壮观

  构造独特 陶醉

  内涵丰富

《壶口瀑布》教案3

  【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并读出自己的感受。

  2、抓住关键句,感受壶口瀑布雄伟、壮阔的气势,体会壶口瀑布的特点。

  3、理解作者借自然奇观表达的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无坚不摧、坚忍刚强民族精神的歌颂。

  【重点难点】

  1. 重点:通过朗读,品味文章的感染力,感悟作者在文章中抒发的思想感情。

  2. 难点:领会文章蕴涵的对民族精神的歌颂,壶口瀑布的特点与中华民族精神的联系。

  【课文提示】

  1、《壶口瀑布》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在文中不仅精细地描摹了壶口瀑布的磅礴、雄壮的气势,更由黄河的“挟而不服”,“压而不弯”的“勇往直前”很自然和贴切地想到了人们的经历,由对黄河的歌颂涌向对人的歌颂,使读者受到极大的启示和鼓舞。

  2、本文语言优美,意境雄浑,感情真挚。借助欣赏图片和朗读,感悟作者的情感。

  【正音正字】

  驰骋chí chěng 寒噤hán jìn 雾霭wù’ǎi 推搡tuī sǎng 怒不可遏è

  【初学课文】

  1. 朗读课文,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2. 说起“瀑布”,你会想起什么?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飞瀑,“崖口悬瀑流,半空白皑皑”的奇景。

  3. 哪些语句体现了壶口瀑布的特点?

  4. 朗读“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如千军万马滚滚向前……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收尽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感受壶口瀑布水势的浩大、湍急、汹涌,感受壶口瀑布带来的雄壮、勇往直前的气势。

  【观看图片】

  运用图片,进行直观教学,进一步感受壶口瀑布的壮阔气势,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课文分析】

  全文写作者两次看瀑布的情形。课文的第2段,写初次相识壶口瀑布,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作者运用比喻,将涛声比作雷声,把河水比作沸水,写出了壶口瀑布危险、气势磅礴等特点。

  第3至5段,写再访壶口。雨季的壶口瀑布令人胆战心惊,那么枯水季的壶口又以怎样的面貌展现在作者面前呢?这一次,壶口瀑布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浩荡声势。初识壶口作者只敢远观,现在是*看,更为细致。第4段,描写河水的其他形态。作者将水的各种形态与人的各种感情联系起来。这里,黄河不仅仅展现它的阳刚之美。三个段落,分别从河床、水流、石头角度描写黄河水,黄河既壮美,又优美,堪称刚柔相济。

  通观全文,可知作者不是向我们介绍壶口瀑布这一风景名胜,他在写景中蕴含了丰富的思想感情。第6段“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复,压而不弯;不*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几句,写出了作者赞美黄河的深意。

  【课外作业】

  1. 完成“学*建议”。

  2. 摘录文中最打动你的语句,并写出你的感受。

  3. 根据自己情况,至少选择六题“思维训练”题作书面准备。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

  【思维训练】

  1. 壶口瀑布有什么特点?

  壶口瀑布具有壮阔、雄伟的气势;随着水势减弱呈现出另一种美。或庄重,或猛烈,或舒坦,或细碎,壶口瀑布具有丰富的美的形态。

  2. 文章为什么要写黑猪掉进深沟的事?前面的“当地人说”几个字能否删除?为什么?

  从侧面烘托激流汹涌,水流之急,水力之大。 不能删除。因为这不是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听“当地人说”的,可能有些夸张。如果删除的话,就与事实不符。

  3. 作者为什么要描摹集纳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的壶口瀑布?

  作者将壶口瀑布的“海、河、瀑、泉、雾”等形态与人的“喜、怒、哀、怨、愁”结合在一起。作者认定:“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

  4. “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在句话有什么表达效果?

  生动形象地描写出黄河水势浩大、上下翻滚的凶猛景象。

  5. 怎样理解第6段?

  概括了黄河伟大的性格,是对全文的总结,也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他由黄河的“柔中有刚”、“遇强则抗”和“勇往直前”,联想到中华民族的坚强不屈,借对黄河的赞美,表达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精神的歌颂。

  6. 为什么作者会从壶口瀑布想到中华民族?

  作者写黄河不仅将它作为一条河来写,还赋予它一种无坚不摧、坚韧刚强的精神,这种精神,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黄河的美,在于充满阳刚之气的惊涛拍岸的过程中,在惊雷行空般的咆哮声中,显示出祖国山河的粗矿雄伟,壮丽浩淼——显示祖国壮丽山河;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又以它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自然品格,孕育出中华民族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则呼,遇强则抗,勇往直前的伟大品格——歌颂中华民族;黄河,千百年来生生不息,而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继往开来——希望中华民族永远保持、发扬这种民族精神。这些,就是作者真正的写作意图。所以,作者借景抒情,隐含着写作意图。

  7. “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中抖落。”这里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是什么?作者又说:“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既然否定前一种说法,为什么不把它删除?

  运用比喻手法,突出水势变化之大,将黄河博大的胸怀、壮阔的气势生动地表现出来。

  作者认为“一卷飞毯从空中抖落”还不足以表现壶口瀑布的凝重、猛烈,所以又用“一卷钢板出轧”作对比,让读者在比较中感受瀑布的水流宏大,气势猛烈。作者故意否定前一种说法而又不删除,是为了加强表达效果。

  8. 找一幅或一组壶口瀑布的照片,配一段诗文。

  9. 写一篇读后感。

  【学*小结】

  黄河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正像一个人经历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

  【课外作业】

  1. 整理课堂笔记。

  2. 预*《北海的早晨》,了解新新课文的内容,思考“学*建议”。


《瀑布》片断赏析 (菁华3篇)(扩展3)

——《望庐山瀑布》反思 (菁华3篇)

《望庐山瀑布》反思1

  在教学《望庐山瀑布》中,我尝试新的教学方法。

  一、 由学生自由背诗,有学生背诵到这一首诗时引入新课

  很多学生在幼儿园时就已经会背很多古诗,我引导学生背诵自己会背的古诗,当有学生背到这一首时我让学生尝试自己默写,我来朗诵,对于学生不会写的字,允许注拼音,这一过程大约需要10分钟。因学生写字速度、对句子的理解程度都有不同,所以默写出来的诗千差万别。我巡视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写完时,我在黑板上板书,让学生一一对照,让学生在修改时问一下自己为什么这样写,同时结合挂图看美景。我认为在纠正错别字中学生很容易理解诗意,如“望”就是看,望庐山瀑布就是看庐山的瀑布。李妍写的是“暴布”,她认为这个字是多音字,在纠正这个字时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怎样记住这个字,有学生说:“水流的太暴了,就成了瀑布。”通过直观的看图启发学生:“流的暴的水就是瀑布吗?”细心、动脑的学生看出来了:“在高高的山上流的暴的水就是瀑布。”高莹莹同学穿插了一个脑筋急转弯:“什么布剪不断?”多种形式的交流让学生对瀑布不仅有直观的认识,更有自己独特意义的见解。

  二.在纠正错别字过程中,学生理解了诗意,在直观感知的基础加上理性的分析和思考,学生背诵起来更容易,指名背、互背、接力背等多种形式记忆。

  三、你喜欢哪个词?哪个字?哪句诗?说说你自己的看法。

  很多学生喜欢“遥看瀑布挂前川”和“飞流直下三千尺”,学生解释是“遥”的意思是遥远,远远的看瀑布像白布挂在上面,而且在动,很美。有的学生说“飞”是速度很快,有三千尺,(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三千尺)很高很高,如果有机会,一定去看看,用眼镜发现美、欣赏美,用耳朵去听一听瀑布飞下来的壮观。

  接着我准备让学生默写一遍古诗,加强记忆的同时想像美丽的瀑布,边想像边默写,还安排了叶圣陶先生写的《瀑布》让学生欣赏,但由于学生默写速度慢,后面的内容没有进行。

  在本节课中,我认为古诗教学可以分为四步:

  1、教师朗诵,学生默写。

  2、教师板书,学生纠正错别字,再出示挂图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反复诵读。

  3、再次默写,将诗、意结合,进行感情升华。

  4、拓展训练。

《望庐山瀑布》反思2

  教学反思

  《望庐山瀑布》在读中理解,在读中体会

  《望庐山瀑布》是苏教版小学第六册选编的一首李白的诗。本诗描绘了庐山瀑布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教材选编这首唐诗的主要意图,一是丰富学生古诗的积累,从唐诗的音韵和谐、用词精炼中受到熏陶感染,培养语感;二是通过理解诗歌内容,了解祖国山河壮丽,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那么,根据唐诗音韵和谐、用词精炼的特点,我认为为了贯彻落实课标倡导的新学*方法,可以采用分步朗读、逐渐深入的方法,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分散难点,各个击破,从而达到本课的学*目标。

  一读,读准字音

  本诗虽然生字不多,但应提醒学生要读准押韵的字。本诗押韵的字是烟川天,它们都是前鼻音,不要读成后鼻音。另外,落字读Luò,不要读Lào、Là,银河的银读Yín,不要读成Yíng。可先让学生听录音,然后自己练*轻声读,再抽学生读。让其他学生辨析、鉴赏、纠正。这样的安排,符合儿童好表现的特点,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创设了民主、轻松、互动的学*氛围。

  二读,理解词句

  1、学生逐字逐句地自渎,联系上下文边读边理解词句的意思,如有不理解的,通过看注释,解决。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互相释疑解难。这样做体现了课标中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的要求。

  2、教师出示课前准备好的词语卡片,让学生进行抢答,对以下有特色的词语,教师要进行追问,引导学生体会本诗用词精妙的特点,培养语感:

  ①、为什么作者要说瀑布是挂在山前?(一个挂字更能体现长久的水流,飞快地从山上直泻而下,形象表现出瀑布在遥看中的状态。)

  ②、第三句中飞流的飞用的好不好?为什么?(用得好。因为这个飞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瀑布的急流飞奔。)从直下这一词中可以体会到什么?(体会到山的高峻陡峭和瀑布飞奔而下。)

  ③、最后一句为何用疑而不用象?(疑表现出作者对瀑布壮观的惊叹,因而产生了神奇、夸张的想象。)

  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又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3、抽学生说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三读,体会情感

  在学生读懂了诗句的基础上,就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1 学生自由读,在读中揣摩怎样处理好重音、速度和停顿,怎样表现诗句的情感。

  2、展开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读以及为什么要这样读。教师相机引导:全诗描绘了瀑布飞流直泻的壮观景象,要读出磅礴的气势。第一行中的生字描绘出云雾在日光照耀下不断升腾,在香炉峰盘旋缭绕的动态,要重读。第二行的遥字写出诗人远望的立足点,挂字极为生动形象,要略为重读。这两句要用欣赏的语气,要读得舒缓。第三行读时要略带夸张的语气,声调要从舒缓转为高亢,最后一行要放慢速度,读出遐想无限,回味无穷的感受。然后教师范读,鼓励学生进行评议、挑战,形成师生互动的民主氛围。

  3. 学生采用各种形式反复朗读,进一步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 放录音,欣赏配乐朗读,深化感受。

  四读,拓展延伸

  1、小声读本诗,边读边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2、出示拓展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完成其中一至二题:

  ①、根据诗的描绘和自己的想象写一篇导游词,向大家介绍庐山瀑布的美景。

  ②、搜集有关庐山瀑布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展示给大家看。

  ③、将诗中描绘的美景画下来。

《望庐山瀑布》反思3

  《望庐山瀑布》意在让学生熟读的基础上知道:在阳光的照射下,庐山的香炉峰升起紫色的云雾。一条白练似的瀑布从青翠的山壁间跌落下来,好像一条大河挂在山前。那长长的瀑布飞快地直往下泻,真让人以为那是银河从九重天外落了下来。多么壮观的景象啊!诗人李白运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尽情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我在仔细研读了教材之后,将目标设定为:1、学会4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3、激发学*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二年级的学生学*重点仍然在识字、写字上,而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上则为难点。

  一、画面导入,激发学生学诗兴趣。

  课的一开始,我通过深情地导入,让学生对李白充满敬佩之情。师:我们的祖国是诗的国度,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留下了无数辉煌的诗篇。在诗歌的创作史上,唐代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涌现了无数优秀的诗人,李白是当时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我们曾经学过他的几首诗,谁愿意来背一背?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诗,在回忆中引出今天要学*的内容。接着让学生欣赏庐山瀑布的图片,在学生惊讶的赞叹声中发现孩子们已经被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景象吸引了。揭示课题就顺理成章。

  二、读诵诗句。

  1。扫清障碍,主要解决生字。学生小组间互相帮助学*,然后检查个别字朗读,并通过为生字比较、组词让学生巩固生字。这首古诗里生字比较简单,学生学起来比较轻松。

  2。理解古诗。首先让学生读,读通读准古诗。接着帮助学生逐句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李白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可以通过给个别组词理解字义,比如照就可以组为照射;学生理解香炉是指香炉峰,用简笔画配合手势理解“生紫烟”;猜哪个字解释为河(川);“三千尺”是作者用夸张的方法,“银河落九天”是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绘庐山瀑布的雄伟壮美。之后又让学生读,有感情的读,读出庐山瀑布气势磅礴的感觉。在熟读的基础上成诵。

  三、拓展诗句,体会写作特点。

  李白的诗激情浪漫,多采用夸张、比喻、想象等写作方法巧妙地表达诗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在这首诗中诗人李白运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和比喻、想象等,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尽情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教学中我用直观形象的数字举例让学生理解“三千尺”夸张写法,还通过讲解理解、图片演示理解“银河”“九天”“香炉峰”的意思。还结合以前学过的诗句和拓展诗《秋浦歌》体会李白夸张写法特点。受到很好的学*效果。


《瀑布》片断赏析 (菁华3篇)(扩展4)

——《望庐山瀑布》古诗 (菁华3篇)

《望庐山瀑布》古诗1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诗是一首家喻户晓、雅俗共赏、人人口熟能详却又摹仿不得的神来之作。庐山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风景与文化胜地之一,有“无限风光”的仙人洞穴,有“天下奇观”的飞流瀑布,有山中盆地,有峰上天地,还与远处隐约可见的万里长江和千顷鄱阳湖,互为映衬,这一切自然而然地组成了气象万千的天然图画,不但如此,庐山还以它极为丰厚的历史人文积淀而成为我国文化遗产中最引人注目的承载之一。古往今来,不知引发过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怀灵感,绞尽脑汁地写下无数歌咏诗篇,而李白的这首《望庐山瀑布》不过是一首小小的七言绝句,却在众多诗作中,雄视古今,独占鳌头。

  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也就是安禄山叛乱的第二年六月,李白从安徽的宣城来到了长江边上的庐山,一直呆到了这一年的年底,才奉永王李?之召下山,在庐山上度过了夏、秋、冬三季,一共写了二十四首诗。

  在庐山的南麓有东西两条著名的瀑布,一条从鹤鸣、龟背两峰中溢出,水势充沛而崖口狭小,强大的水流从崖口夺路而下,形成数十百缕,喷洒而下,形同马尾,故有“马尾水”之称;另一条从双剑峰东麓凌空而下,悬挂数十百丈,一泻千尺,蔚为壮观,古称开先瀑布。《望庐山瀑布》就是写的开先瀑布。

  诗的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看上去是对香炉峰的描写,与瀑布的关系不大,但是我们须知,此诗不是单纯地写“瀑布”而是写的“望瀑布”这一动态过程,所以这一句看似不起眼的轻描淡写,其实并非闲来之笔。它向读者交待了瀑布所在的位置是在庐山上,香炉峰是在庐山西北,峰顶尖圆,终日烟云缭绕聚散,如一个硕大的香炉,故称为“香炉峰”。此句也点出了望瀑布的具体时间。因为在白天时分,“日照香炉”是望不到“生紫烟”的景观的,只有太阳刚刚从东方升起,金色的阳光洒在香炉峰上时,那山间的岚气才会呈现出一种难得的紫色。雄伟的山峰远远望去犹如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在清晨时分,冉冉腾起阵阵白雾,缥渺弥漫于苍天山川之间,在红日的照耀下,化作了一片紫色的云霞,这第一行诗为全诗罩上了一种浪漫的光环,从而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了不寻常的氛围。到第二句时,诗人才把视线集中到山前的瀑布上,“遥看瀑布挂前川”,点明诗人是站在山脚之下,抬头远望。一个“挂”字是静态的动词,如果是*在眼前,那么就会置身于瀑布的声响、水势之中,而完全是另外一番感觉了,不过那样就会与题目中的“望”字脱节了。只有“遥看”,也就是远远地望去,那一刻也不曾停息,永远带着跳跃,伴着水声的瀑布才会静静地“挂”在前面的山上,如千寻白练,悬挂山前,这也是诗人看到瀑布时的第一感觉。诗歌的前两句有一种精心安排的动静对比,放眼望去,香炉峰的山色本无太大的变化,可是李白却非要它动起来,所以选择了一个“生”字,具体入微地反映了香炉峰在清晨日光的照耀下,所展现的迷人色调;而那奔泻不息的瀑布,诗人却非要用一个“挂“字让它安静下来,这种打破常规的写法,使得他笔下的这两句诗绝不雷同于其他任何地点、任何时段的山光水色,而只能属于晴朗的早晨,远望中的“庐山瀑布”。看似寻常的词句,却蕴藏了作者多少精心的构思与巧妙的组织呀。

  诗歌的前半段是客观的写实手法,而后半段却一改前态,转用最夸张的比喻和最奇特的想象,这也是李白诗歌浪漫风格的最大特色,不论长篇短制,都是手到擒来,运用自如的。的确,每当人们欣赏高山瀑布之际,都难免会被其深深打动,更不要说是心中永远跳跃着激情的“谪仙”李太白了,他与这种永不停歇,不顾一切地只管向前(向下)冲去的宏伟景观,具有与生俱来的心灵感应和共通之处。所以李白笔下的“庐山瀑布”才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比任何诗人所能想象的都更加精彩,更为独到,真是想他人所不能想,写他人所不敢写呀。“飞流直下”是实写,包含了瀑布的流速、流量和流向,同时又极力向人们展示了瀑布的无穷动态。一个“飞”字,把高山瀑布奔腾跳跃的态势描绘得恰到好处,“直下”一词,既显山势之高,又见瀑水之急,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目前。而“三千尺”就已经属于一种兴会神到的率意之笔了,因为任何人都知道这并不是对瀑布长度的真实表述,我们反而会认为“飞流直下三千尺”恰恰是对庐山瀑布的最好描述。它给我们的感觉是一种特有的流动气势,飞扬跋扈,不可一世,勇往直前,义无反顾。这完全可以看成是李白性格与天性的物化写照,难道他自己不就是这样一种人中骄子、天上谪仙吗?最后一句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如果没有这一句,《望庐山瀑布》诗可能就不会如此千古流传、尽人皆知了。银河是由横亘天际的无数颗星组成的,本来就是人们的想象浪漫之词,因为每一颗恒星之间相距不啻十万八千里,可是自打出现了这个词,又有谁想到用“银河”这一人类赋予天象的美妙词语再反过头来比喻地球上真实的自然景观呢?不但是那样大胆,而且是这样准确,当没有人用的时候,谁也不会想到银河与瀑布之间的共同点,但当李白落笔之际,便成为了不可无一、不能有二的千古绝唱!他把银河来了一个水*大翻转,从横向变成竖挂,又从“九天”落到“庐山”,但其神韵依然,光采照旧,不论在何处,都给人以浪漫的想像和无穷的魅力,这是在用“银河”来比“庐山瀑布”吗?当然,恐怕再也没有比这更恰当的比喻了,但你能说这不是谪仙在借天上的“银河”和庐山的”瀑布”的无穷之水,来浇自家怀才不遇的块垒吗?此外,由于用了“疑是”一词,愈发为全诗蒙上了一种恍恍惚惚、亦真亦幻的艺术色彩。

  从李白这首庐山诗问世以后,众多诗人虽然仍然把庐山当做描写对象,但是却很少再有人专与庐山瀑布了,这就不难预料,如果真的有人再写同一题材的话,是需要大的勇气的,可是真的有一位诗人并不在乎李白的名望,照写不误,这就是中唐的徐凝及其他的《庐山瀑布》诗,徐诗全文如下:“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要说比起李白的诗来确实是差了不少,但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一联,却受到了后人不同的褒贬,张祜就特别欣赏,而宋代大文豪苏轼却对此深恶痛绝,他专门也写了一首诗,“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戏徐凝瀑布诗》)凭心而论,说徐凝的是“恶诗”,虽说是“戏言”,苏轼也有点太矫枉过正了,但他认为李太白的《望庐山瀑布》是“古来唯有谪仙辞”确是千古论定,无人不赞同的。

《望庐山瀑布》古诗2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诗是一首家喻户晓、雅俗共赏、人人口熟能详却又摹仿不得的神来之作。庐山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风景与文化胜地之一,有“无限风光”的仙人洞穴,有“天下奇观”的飞流瀑布,有山中盆地,有峰上天地,还与远处隐约可见的万里长江和千顷鄱阳湖,互为映衬,这一切自然而然地组成了气象万千的天然图画,不但如此,庐山还以它极为丰厚的历史人文积淀而成为我国文化遗产中最引人注目的承载之一。古往今来,不知引发过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怀灵感,绞尽脑汁地写下无数歌咏诗篇,而李白的这首《望庐山瀑布》不过是一首小小的七言绝句,却在众多诗作中,雄视古今,独占鳌头。

  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也就是安禄山叛乱的第二年六月,李白从安徽的宣城来到了长江边上的庐山,一直呆到了这一年的年底,才奉永王李?之召下山,在庐山上度过了夏、秋、冬三季,一共写了二十四首诗。

  在庐山的南麓有东西两条著名的瀑布,一条从鹤鸣、龟背两峰中溢出,水势充沛而崖口狭小,强大的水流从崖口夺路而下,形成数十百缕,喷洒而下,形同马尾,故有“马尾水”之称;另一条从双剑峰东麓凌空而下,悬挂数十百丈,一泻千尺,蔚为壮观,古称开先瀑布。《望庐山瀑布》就是写的开先瀑布。

  诗的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看上去是对香炉峰的描写,与瀑布的关系不大,但是我们须知,此诗不是单纯地写“瀑布”而是写的“望瀑布”这一动态过程,所以这一句看似不起眼的轻描淡写,其实并非闲来之笔。它向读者交待了瀑布所在的位置是在庐山上,香炉峰是在庐山西北,峰顶尖圆,终日烟云缭绕聚散,如一个硕大的香炉,故称为“香炉峰”。此句也点出了望瀑布的具体时间。因为在白天时分,“日照香炉”是望不到“生紫烟”的景观的,只有太阳刚刚从东方升起,金色的阳光洒在香炉峰上时,那山间的岚气才会呈现出一种难得的紫色。雄伟的山峰远远望去犹如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在清晨时分,冉冉腾起阵阵白雾,缥渺弥漫于苍天山川之间,在红日的照耀下,化作了一片紫色的云霞,这第一行诗为全诗罩上了一种浪漫的光环,从而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了不寻常的氛围。到第二句时,诗人才把视线集中到山前的瀑布上,“遥看瀑布挂前川”,点明诗人是站在山脚之下,抬头远望。一个“挂”字是静态的动词,如果是*在眼前,那么就会置身于瀑布的声响、水势之中,而完全是另外一番感觉了,不过那样就会与题目中的“望”字脱节了。只有“遥看”,也就是远远地望去,那一刻也不曾停息,永远带着跳跃,伴着水声的瀑布才会静静地“挂”在前面的山上,如千寻白练,悬挂山前,这也是诗人看到瀑布时的第一感觉。诗歌的前两句有一种精心安排的动静对比,放眼望去,香炉峰的山色本无太大的变化,可是李白却非要它动起来,所以选择了一个“生”字,具体入微地反映了香炉峰在清晨日光的照耀下,所展现的.迷人色调;而那奔泻不息的瀑布,诗人却非要用一个“挂“字让它安静下来,这种打破常规的写法,使得他笔下的这两句诗绝不雷同于其他任何地点、任何时段的山光水色,而只能属于晴朗的早晨,远望中的“庐山瀑布”。看似寻常的词句,却蕴藏了作者多少精心的构思与巧妙的组织呀。

  诗歌的前半段是客观的写实手法,而后半段却一改前态,转用最夸张的比喻和最奇特的想象,这也是李白诗歌浪漫风格的最大特色,不论长篇短制,都是手到擒来,运用自如的。的确,每当人们欣赏高山瀑布之际,都难免会被其深深打动,更不要说是心中永远跳跃着激情的“谪仙”李太白了,他与这种永不停歇,不顾一切地只管向前(向下)冲去的宏伟景观,具有与生俱来的心灵感应和共通之处。所以李白笔下的“庐山瀑布”才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比任何诗人所能想象的都更加精彩,更为独到,真是想他人所不能想,写他人所不敢写呀。“飞流直下”是实写,包含了瀑布的流速、流量和流向,同时又极力向人们展示了瀑布的无穷动态。一个“飞”字,把高山瀑布奔腾跳跃的态势描绘得恰到好处,“直下”一词,既显山势之高,又见瀑水之急,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目前。而“三千尺”就已经属于一种兴会神到的率意之笔了,因为任何人都知道这并不是对瀑布长度的真实表述,我们反而会认为“飞流直下三千尺”恰恰是对庐山瀑布的最好描述。它给我们的感觉是一种特有的流动气势,飞扬跋扈,不可一世,勇往直前,义无反顾。这完全可以看成是李白性格与天性的物化写照,难道他自己不就是这样一种人中骄子、天上谪仙吗?最后一句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如果没有这一句,《望庐山瀑布》诗可能就不会如此千古流传、尽人皆知了。银河是由横亘天际的无数颗星组成的,本来就是人们的想象浪漫之词,因为每一颗恒星之间相距不啻十万八千里,可是自打出现了这个词,又有谁想到用“银河”这一人类赋予天象的美妙词语再反过头来比喻地球上真实的自然景观呢?不但是那样大胆,而且是这样准确,当没有人用的时候,谁也不会想到银河与瀑布之间的共同点,但当李白落笔之际,便成为了不可无一、不能有二的千古绝唱!他把银河来了一个水*大翻转,从横向变成竖挂,又从“九天”落到“庐山”,但其神韵依然,光采照旧,不论在何处,都给人以浪漫的想像和无穷的魅力,这是在用“银河”来比“庐山瀑布”吗?当然,恐怕再也没有比这更恰当的比喻了,但你能说这不是谪仙在借天上的“银河”和庐山的”瀑布”的无穷之水,来浇自家怀才不遇的块垒吗?此外,由于用了“疑是”一词,愈发为全诗蒙上了一种恍恍惚惚、亦真亦幻的艺术色彩。

  从李白这首庐山诗问世以后,众多诗人虽然仍然把庐山当做描写对象,但是却很少再有人专与庐山瀑布了,这就不难预料,如果真的有人再写同一题材的话,是需要大的勇气的,可是真的有一位诗人并不在乎李白的名望,照写不误,这就是中唐的徐凝及其他的《庐山瀑布》诗,徐诗全文如下:“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要说比起李白的诗来确实是差了不少,但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一联,却受到了后人不同的褒贬,张祜就特别欣赏,而宋代大文豪苏轼却对此深恶痛绝,他专门也写了一首诗,“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戏徐凝瀑布诗》)凭心而论,说徐凝的是“恶诗”,虽说是“戏言”,苏轼也有点太矫枉过正了,但他认为李太白的《望庐山瀑布》是“古来唯有谪仙辞”确是千古论定,无人不赞同的。

《望庐山瀑布》古诗3

  原文: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诗词赏析:

  湖口即鄱阳湖口,唐为江州戌镇,归洪州大都督府统辖。这诗约为张九龄出任洪州都督转桂州都督前后所作。

  张九龄在此之前,有一段曲折的经历。公元723年(开元十一年),张说为宰相,张九龄深受器重,引为本家,擢任中书舍人。公元726年(开元十四年),张说被劾罢相,他也贬为太常少卿。不久,出为冀州刺史。他上疏固请改授江南一州,以便照顾家乡年老的母亲。唐玄宗“优制许之,改为洪州都督,俄转桂州都督,仍充岭南道按察使”(《旧唐书。张九龄传》)。这是一段使他对朝廷深为感戴的曲折遭遇。骤失宰相的依靠,却获皇帝的恩遇,说明他的才德经受了考验。为此,他踌躇满志,在诗中微妙地表达了这种情怀。

  这诗描写的是庐山瀑布水的远景,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手法,取大略细,写貌求神,重彩浓墨,渲染烘托,以山相衬,与天相映,写出了一幅雄奇绚丽的庐山瀑布远景图;而寓比寄兴,景中有人,象外有音,节奏舒展,情调悠扬,赏风景而自怜,写山水以抒怀,又处处显示着诗人为自己写照。

  诗人欣赏瀑布,突出赞叹它的气势、风姿、神采和境界。首联写瀑布从高高的庐山落下,远望仿佛来自半天之上。“万丈”指山高,“迢迢”谓天远,从天而降,气势不凡,而“红泉”、“紫氛”相映,光彩夺目。颔联写瀑布的风姿:青翠高耸的庐山,杂树丛生,云气缭绕。远望瀑布,或为杂树遮断,或被云气掩住,不能看清全貌。但诗人以其神写其貌,形容瀑布是奔腾流过杂树,潇洒脱出云气,其风姿多么豪放有力,泰然自如,颈联写瀑布的神采声威。阳光照耀,远望瀑布,若彩虹当空,神采高瞻;天气晴朗,又似闻其响若风雨,声威远播。尾联赞叹瀑布的境界:庐山本属仙境,原多秀丽景色,而以瀑布最为凸出。它与天空连成一气,真是天地和谐化成的精醇,境界何等恢宏阔大。《易·系辞》:“天地氤氲,万物化醇。”此用其词,寄托着诗人的理想境界和政治抱负。

  但总起来看,诗中所写瀑布水,来自高远,穿过阻碍,摆脱迷雾,得到光照,更闻其声,积天地化成之功,不愧为秀中之杰。这正是诗人遭遇和情怀的绝妙的形象比喻。所以他在摄取瀑布水什么景象,采用什么手法,选择什么语言,表现什么特点,实则都依照自己的遭遇和情怀来取舍的。这也是此诗具有独特的艺术成就的主要原因。既然瀑布景象就是诗人自我化身,则比喻与被比者一体,其比兴寄托也就易于不露斧凿痕迹。

  作为一首山水诗,它的艺术是独特而成功的。乍一读,它好像只是在描写、赞美瀑布景象,有一种欣赏风景、吟咏山水的名士气度。稍加吟味,则可感觉其中蕴激情,怀壮志,显出诗人胸襟开阔,风度豪放,豪情满怀,其艺术效果是奇妙有味的。“诗言志”,山水即人,这首山水诗是一个成功的例证。


《瀑布》片断赏析 (菁华3篇)(扩展5)

——《望庐山瀑布》教学实录 (菁华3篇)

《望庐山瀑布》教学实录1

  师:我们学过许多首李白的诗,还能背吗?每人背一首,注意不要重复别人背过的诗。

  (学生争着背诵,积极性很高,先后背了《静夜思》《赠汪伦》《早发自帝城》《望天门山》《独坐敬亭山》等)

  师:大家背得很多,也很熟。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李白的诗。(板书:望庐山瀑布)

  师:谁来讲讲课题的意思?

  生:望是看的意思,题目是说看庐山的瀑布。

  师:什么是瀑布?谁看见过?

  生:我在泰山上看见过瀑布,它是从高山上直流下来的水,水流得很急,像倒下来似鞍远远地看去像一一块白布。

  师:像一块铺在桌子上的白布吗?

  生:像垂挂着的白布。

  师:这样说就准确了。说到瀑布就让人很容易想到高山,从高山陡峭的地方,流水倾泻下来,远看像一块白布垂挂在山前。水很急地流下来,可以用倾泻这个词。谁如道瀑字怎样写?

  生:瀑是左右结构的字,左边三点水,右边是暴雨的暴字,合起来念瀑 (PU)。

  生:把暴字加上三点水,就念瀑布的瀑。

  师:说得对。齐读瀑布。

  (学生齐读)

  师:知道庐山在什么地方吗?

  生:庐山在江西省,是个风景很美的地方,很多人都到那里去游览。

  师:我们一起来学*这首古诗。

  (出示幻灯)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谁能读一读?

  (学生齐读,个别读,教师范读)

  师:你们再小声读读,同桌相互议论一下,看能不能理解诗的意思。有什么问题也可以提出来。

  生:老师,银河是不是神话中说的把牛郎、织女分开的那条河?

  生:我奶奶告诉我,银河是天上的一条大河。

  师:银河,民间传说是天上的一条大河,实际上是许许多多的恒星汇集成的。

  生:九天是什么意思?

  生:我知道,九天是指很高的天空。

  师:古人认为天有九层,这里的九天指天的最高层。

  生:香炉是烧香的炉子吗?

  师:不是,这里的香炉指的是香炉峰。这座山峰的样子像香炉,所以叫香炉峰。你们懂得计日照香炉生紫烟这句诗的意思吗?

  (学生没有举手的)

  师:这句诗的意思是--太阳照在香炉峰上,峰顶云雾弥漫,蒙蒙的水汽透过阳光,呈现出一片紫色,好像燃起的紫烟绦绕着香炉峰。你们再读一读,仔细体会一下这句话的意思,想像一下高高的香炉峰的美丽景色。谁能讲这首诗?

  生:日照香炉生紫烟,是太阳照在香炉峰上,峰顶云雾弥漫,阳光透过蒙蒙 的水汽,好像燃起了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是远远地看去,瀑布挂在山的前 面。飞流直下三千尺,是水从三千尺高的山峰上很急地流下来。疑是银河落九天,以为是银河从高天上落下来了。

  师:你能讲出来,很好!谁有什么意见吗?

  生:我给他补充一点,川是河的意思,应该说是挂在山前面的河面上。

  生:我有一点意见,三千尺不一定是个准确的数字,主要是突出山势很高。可以说水从很高的山峰上急流下来。

  师:讲得好,谁能再讲一遍?

  师:你们再小声读读,仔细体会一下,诗人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

  生:通过这首诗,诗人歌颂了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色。

  生:诗人赞颂了祖国的美丽河山。

  生:诗人赞颂庐山瀑布的美景,实际是抒发他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师:说得好!你是从什么地方体会出来的呢?

  生:我是读出来的。诗人不仅把蜂写得很美,而且把瀑布写得十分壮观,好像是天河掉下来了。

  生:诗人借景抒情,把景写得这么美,实际上是抒发他的爱国之情。

  生:我觉得这首诗写得好,有静静的香炉峰在紫烟的缓绕之中,又有那白色的瀑布从很高的山峰上倾泻下来,发出哗哗的声响。最后诗人赞叹,这好像是银河掉下来了。

  师:分析得很好。确实,这首诗中有静有动,有声有色,有景有情。我们再体会一下,作者写出了红日、青峰、紫烟和白色的瀑布,色彩丰富、鲜明,多么美丽啊!你们在头脑里,定能勾画出一幅绚丽的图画。这首诗,充分表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观,诗人借此抒发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你们再小声读几遍,看谁能背下来。

  (学生纷纷要求背诵,一般都能当堂背下来)

  师:课后把这首诗抄在你们的抄诗本上,便于常常读背。

  [总评:霍老师教学一首古诗,引导学生温旧出新,扣诗解题,突破难点,启发想像,巧妙结旨,点明特色,还要求读和背,仅仅花了10分钟。这无疑成为古诗教学的典范了,值得我们仔细揣摩学*。]

《望庐山瀑布》教学实录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活动:1)学生自读(初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学生自读后质疑不懂的读音,老师带领学*“疑”字。2、)同桌自读古诗。学生给古诗找停顿处“|”,重音处“。”老师范读,通过范读,帮助学生确定停顿处及重音处。3)同桌互读,老师巡视指导,给有困难的学生予帮助。4)指名读古诗,学生读后老师组织学生进行评价。

  2、能用自己的话说古诗的意思。活动:1)学生汇报预*成果,学生抓住对字词句的理解说自己已经学会了什么?老师鼓励学生大胆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引导学生概括出瀑布“急、高”的特点。2)学生质疑,老师组织解疑,帮助学生体会瀑布的磅礴气势。

  3:体会大自然的美。活动1)联系已经学过的课文《庐山的云雾》,用富于吸引力的语言引出庐山瀑布,学生带着向往的心情欣赏瀑布图片。看后说初看庐山瀑布给你怎样的感觉。2)小结时,让学生有感而发。引导学生体会祖国山河的壮丽及对大自然的神往。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1、师:庐山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本学期我们学了一篇和庐山有关的课文《庐山的瀑布》,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令人流连忘返,有谁知道庐山还有哪些景物也吸引来了四方游客。

  生1):庐山的瀑布。

  生2);庐山还有幽谷。

  生3):庐山的溪流也很吸引人。

  2、师:现在我们来欣赏一下庐山的瀑布,看后说庐山的瀑布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庐山的瀑布让我感受到“飞流直下三千尺”。

  师:对,“飞流直下三千尺”就是唐代诗人李白欣赏庐山瀑布时写下的一首流传千古的诗《望庐山瀑布》中的一句。

  老师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师:为什么不是“看庐山瀑布”而是“望庐山瀑布”?

  生:“望“是从远处看瀑布,瀑布很高,所以是“望”。

  师:“望庐山瀑布”中的“望”为什么要读重音?

  生:作者是站在远处看瀑布,而不是随意站在一个地方看,所以“望”得读重音,读出瀑布的高、大。

  二、初读课文

  1、自读古诗(要求正确、流利)遇到难读的字音多读几遍。(生投入、认真地读古诗)

  2、师:有不认识的字吗?

  生:(指着“疑”字问)这字怎么读?

  是组织学生学*“疑”字的读音、书写、和理解“疑”在这首诗中的意思。

  三、精读古诗

  师:从昨天的预*中,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许多学生都高高地举起了手,想把自己预*的知识与大家分享)

  生1:“日照香炉升紫烟”中的“香炉”指香炉峰;“烟”指云烟;这句诗的意思是太阳光照在香炉峰上,峰上升起了紫色的烟雾。

  生2、“飞流直下三千尺”并不是瀑布有三千尺高,二是夸张的写,意思是瀑布很高、很长。(老师板出“高、长”)

  师:从“飞流直下你可看出瀑布水流速度很——————?

  (众人抢答道“很急、很快”。师随机板书;急、快)

  生3:疑是银河落九天,指怀疑瀑布是从天的最高处落下来。

  师:我们知道庐山的于雾的特点是千姿百态,瞬息万变,那庐山的瀑布的特点是什么呢?你能从那些词句看出来。

  生很快从板书中总结出瀑布的特点是高(长)、急(快)。并抓住“望“”飞流直下“落九天”“三千尺”“遥望”来说明瀑布的急、高。

  四、质疑、解难。

  师:学了这首古诗,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生:“挂前川”是什么意思?

  老师抓住“川”组织学生理解

  “挂前川”指瀑布像挂在眼前的河流。(但看学生似乎还想象不出河流挂在前方的景象,眉头依然紧锁,老师灵机一动,让学生画一画可帮助理解)

  师:根据你们对古诗的理解画一画。(生投入地画了起来)

  (老师出示了一幅画有李白站远处的观瀑布图。)

  师:李白为什么要画那么小?

  生1:因为李白站得很远。

  生2:因为瀑布很长很高,才显得李白很小。

  生3:李白站的远,远看瀑布才能看到瀑布的全貌。

  师:从诗中那些字或词你知道李白站在远处呢?(以画悟诗)

  生:“遥看”、“望”都可看出李白站在远处看瀑布。

  师:结合古诗来看,老师认为他画的不完整,还缺少些什么呢?

  生:(学生很快找到答案)缺少“太阳”“紫烟”。因为古诗中“日照香炉生紫烟”的“日”指太阳,“生紫烟”指升起紫色的云烟。

  五、指导有感情朗读

  师:我们除了抓住字词来理解古诗,还可以有感情朗读古诗来帮助理解。注意停顿的地方用“/”标出,读重音的地方标“·”,要读出瀑布的高和急。

  1、师范读。

  2、同桌练读。

  3、挑战老师,(赛读)

  六、谈学后感

  师:这学期我们学*了让人流连忘返的庐山的云雾。迷人的南沙群岛,今天又学*了气势磅礴的庐山的瀑布,看了这些美景你有什么话要说?

  生1)祖国的景色真美。

  生2)大自然真神奇。

  生3)我们要好好学*,把祖国秀丽景色的地方开发更美、美好。本课充分体现了三维目标的融合。

  生4)我们应当环保小使者,让大自然美丽的山水永远不被破坏。

  生5)我们应认真学*,把祖国的建设得更加美丽。

  《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

  海师附小(郑晓莉)

  一

  、目标设置合理,为完成目标老师设计了相应的活动,活动紧扣目标,为目标服务。课后,学生不仅达成了预设的目标,还有生成性的目标。再谈读后感环节,目标要求学生体会大自然的美。学生畅所欲言。本课充分体现了三维目标的融合。

  例:师:学了这首诗,你想说什么?

  生1)祖国的景色真美。

  生2)大自然真神奇。

  生3)我们要好好学*,把祖国秀丽景色的地方开发更美、美好。

  生4)我们应当环保小使者,让大自然美丽的山水永远不被破坏。

  学生不仅体会到了大自然的美,还想到了环保及现在学*的重要性。

  二、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理解和读拧在一块,相辅相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读中有所感悟、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促进读,逐步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和理解相互交融,相辅相成。

  例1)师:“望庐山瀑布”中的“望”为什么要读重音?

  生:作者是站在远处看瀑布,而不是随意站在一个地方看,所以“望”得读重音。

  例2)师:“飞流“是什么意思?

  生:水流的速度很快。

  师:“直下”呢?。

  生1:水直直流下来,水流很快。

  生2:山很陡,水只能直直流下来。

  例3)师:那如何读好“飞流直下“呢?

  生1)要读出水流速度很快,应用较快的速度读“飞流直下”。

  生2)要读出瀑布水流快、急得气势。

  学生恍然大悟用急速且响亮地声音读道“飞流直下三千尺”。

  注意教给学生学*方法,为学生形成自学*能力打下基础。俗话说:教师教学应“授之于渔”而不是“授之于鱼”。在学*中,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清楚地知道理解古诗的两个方法:1)抓住古诗的字、词、句的意思来帮助理解古诗;2)有感情朗读也是理解古诗的好方法。在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时,强调注意古诗的停顿处,重音处及声调的快慢、轻重、强弱等。凭这学生对古诗到位的理解。学生抓住瀑布“急、高”的特点,注意诗中停顿处及重音处。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将瀑布毫无无阻挡、倾泻而下之势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既掌握理解体会课文的两种方法,也掌握了朗读的技巧。整节课教师思路清晰,能引导学生在畅所欲言的氛围中概括出瀑布“急、高”的特点,再围绕这两个特点回归古诗,从古诗中找字、词来说明、理解、体会这两个特点,真正落实到字、词的训练。最后,紧扣瀑布的“急、高”的特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既扎实地掌握了字词,有利于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三、将画和诗相互验证(互为证明)。老师请学生以诗为依据,画一画庐山的瀑布,因学生对是诗已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准确的画出在陡峭的山壁上,瀑布倾泻而下的磅礴气势。老师出示一幅幅学生的作品让学生欣赏,从画中体会挂前川的美景,为让学生明白李白是站在远处观瀑布,才能看到瀑布挂前川的全貌。老师出示了一幅画有李白站远处的观瀑布图。

  师:李白为什么要画那么小?

  生1:因为李白站得很远。

  生2:因为瀑布很长很高,才显的李白很小。

  生3:李白站的远,远看瀑布才能看到瀑布的全貌。

  师:从诗中那些字或词你知道李白站在远处呢?(以画悟诗)

  生:“遥看”、“望”都可看出李白站在远处看瀑布。

  师:结合古诗来看,老师认为他画的不完整,还缺少些什么呢?

  生:(学生很快找到答案)缺少“太阳”“紫烟”。因为古诗中“日照香炉生紫烟”的“日”指太阳,“生紫烟”指升起紫色的云烟。

  老师在引导学生画画时,紧密结合古诗,做到画是为了更好理解诗,从诗找到画的落脚点。这样诗画互为证明,使学生更好理解古诗意思,凭借画来检测学生对古诗理解的程度如何,这一环节老师引导的到位、有效。

  四、鼓励学生有超越意识,体会成功感。老师范读古诗后,鼓励学生挑战老师,赛读古诗。老师肯定学生的朗读及敢于挑战的勇气,让学生体会到成功感。

  整节课学生参与学*的热情高、参与面也很广。本节课充分的体现了三维目标的融合。

《望庐山瀑布》教学实录3

  师生问好

  我问一个问题,喜欢旅游吗?到过哪些地方?

  生:西湖

  生:九华山

  生:青岛

  师:到过这地方吗?

  板书庐山

  生:有香庐峰

  师:九江市南,自十有名,苏轼到过,题西林壁。

  生背

  师:庐山的云雾的特别美,看看飘渺的云雾。据统计云雾有,看老师写瀑布

  师:板书

  师:唐代著名的诗人,写下了千古名诗《望庐山瀑布》

  你知道哪些李白的资料

  生:说有关李白的资料。从网上及有关书上找到的资料,读的不怎么通顺。

  师:跟着学生读,帮助学生不会读的

  师:他的诗歌颂祖国河山的,有九百多首。望是什么意思?

  生:远看清楚,*看不清楚

  师:这首诗会背吗

  生:会背

  生:生背

  师:有多少同学会背

  生:齐读

  师:背的真好,我们合作一次,你们背我来写,想有更多的收获,就跟着我一直写。

  生读师写

  香炉峰

  [此处关于语文的事太多,时间浪费的太多]

  师:会背了,会写了,能读好这首诗吗?

  生:读

  师:很美呀,不但正确、有利于,有快有慢,读出节奏美。

  生:读

  师:从他的读中好像读到了什么规律呀?看看有什么规律吗?

  师:每个字的都是什么,都是“”押韵,

  生:读。

  师:把诗读正确、流利,还要明白这首诗写的什么。这首诗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

  作者主要写了哪些景物?自己学自己的。默读。

  生:读,自己画。

  师:作者这首诗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

  生:主要描写了瀑布

  师:还有吗

  生:紫色的云雾

  师:什么地方的

  生:香炉峰

  师:从哪儿看瀑布

  生:在山下看的

  师:不同的意见

  生:远处山看的

  师:观看瀑布的地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生:飞流是什么意思

  生:为什么要把瀑布当作银河

  师:出示瀑布图落差

  150米

  师:在读这首诗看看有没有新的体会。

  生:在阳光的照射下。

  师:挂前川是什么意思

  生:挂在山前面的一条河流

  师:哪几个字特别好

  生:生与挂

  师:师将这两个字加点

  师:云雾就像是从香炉峰中冒出来一样

  生:挂用的,远处看,像白练挂在山头

  师:瀑布是什么样子,是流动的,流动的瀑布是什么呀,就像一条大河,挂在。读,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

  生:读

  师:远看瀑布看到的情况,又看到什么?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穎是银河的落九天

  师:为什么在三千尺?作者量过高度,作者为什么用三千尺

  生:说明瀑布很长很长

  师:还有哪些地方,用了这种手法

  生:赠汪伦

  生:万重山

  师:用三千尺说明非常

  高。

  生:读

  师:看到这三千尺的飞流,作者不得不怀疑是九重天的银河落了下来,为什么怀疑是银河从天下落下来?

  生:香炉峰被云雾挡住了,以为银河落下来。

  师:我们仿佛站在脚

  下,作者不由得地怀疑,读

  生:读飞流直下三千尺

  师:谁来读一读

  生:生读

  师:好有气势的瀑布

  生:生读

  师:读出气势磅礴

  生读

  师:不同的人读不同的诗有不同的感觉

  生:读

  师:你感受到了

  生:我感受到瀑布相当于银河那么的长

  生:比三千尺更要长

  师: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生:很长很长

  生:很壮观

  生:雄伟壮观

  师:请大家把这一切读出来吧

  生:齐读

  师:谁来读一读

  生:读

  师:读出壮观景象来了

  生:读

  师:指导学生读第一句[指导不到位]

  生:读

  师:真是壮观的瀑布,如果你站在瀑布下,你此时的心情是怎样呢?放录像。

  [这断录像不错]

  生:看的我非常激动

  生:如果有笔就把它画下来

  师:有纸写下来就行,画也可以,写也可以

  [自动生成]

  [学生写时,教师不要说了,让孩子静静地写吧,给孩子一个静静的时空]

  师:出示了一首瀑布诗,叶圣陶写的。

  下课。

  五一长假到了,观赏祖国的大好河山,也能写出美的诗篇来。


《瀑布》片断赏析 (菁华3篇)(扩展6)

——《望庐山瀑布》原文及赏析 (菁华5篇)

《望庐山瀑布》原文及赏析1

  望庐山瀑布

  作者:李白 朝代:唐代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译文及注释

  译文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注释

  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

  香炉:即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因形似香炉且山上经常笼罩着云烟而得名。

  挂前川:挂在前面的水面上。

  九天:古代传说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

  《望庐山瀑布》赏析

  这是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 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

  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望庐山瀑布》原文及赏析2

  湖口望庐山瀑布泉 /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

  万丈洪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翻译

  万丈湍飞的瀑布从山间落下,望去像是从遥远的天空降临。

  奔腾直泻冲击着一片片杂树,喷洒溅落穿透了一层层浮云。

  阳光照耀下如彩虹一样绚烂,天气清和时像风雨一样可闻。

  灵异的山峰多具有秀丽景色,天空瀑布相融雾霭一片氤氲。

  注释

  洪泉:指水丰势强的瀑布。

  迢迢:形容瀑布之长。

  紫氛:紫色的水气。

  杂树:瀑布岩壁边杂乱的树木。

  重云:层云。

  虹霓:阳光射入窜的水珠,经过折射、反射形成的自然现象。

  天清:天气清朗。

  闻:听到。

  灵山:指庐山。

  秀色:壮美景色。

  空:天空中的云。

  氤氲:形容水气弥漫流动。

  赏析

  第一句中“万丈洪泉落”,万丈有多高,实在让人难以想象,诗人要表达的正是心中那种不可确凿道出的对匡庐飞瀑雄奇险壮之气势的深深折服与崇爱之情。水自地下往上涌出曰之为泉,诗人以泉喻瀑,言飞瀑如洪泉而落,仿佛是将泉跟倒置了过来,任其泉水喷涌而下、源源不绝,所述情状极为形象,令人啧啧生叹。“迢迢半紫氛”一句状写的则是伴随着瀑布飞落而升腾起的缥缈水气。李白七绝《望庐山瀑布水》开篇就说高峭挺拔的香炉峰在旭日红光的映照下紫气蒸腾,烟雾缭绕,如同幻境一般,张九龄所言的“紫氛”大抵就是这种“日照香炉生紫烟”的神奇气象。迢迢,写雾霭之高;半,写紫雾似将色瀑截断。高高漂浮的水雾尚且只在瀑布半腰,那么洪泉万丈的源头,自然是深隐于一派迷蒙与虚无之中了。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第二联着重于展现瀑布飞泻云天的动感之美。庐山峰青峦秀,嘉木成阴,喷雪鸣雷般的银瀑从几重云外奔流而下,激荡着嶙峋的山岩,穿越过层叠的古木,义无反顾地坠入深密的涧谷,这壮景所带来的强烈视觉震撼富有艺术感染力,大自然那磅礴潇洒的超凡手笔令人钦佩。庐山有景如此,无怪乎自古就赢得”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盛誉了。

  第三联意在描绘飞瀑在阳光照耀下呈现来的奇幻风采,“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转写瀑布的色彩和声响。瀑布本如素练,但在晴日阳光的照射下,却幻化出虹霓般七彩缤纷的颜色,绚丽瑰奇;天清气朗之时,本无风雨,但万丈洪泉直泻而下时发出的巨大声响,却使人有急风骤雨杂沓的听觉感受。诗人绘声绘色,以自己独到的感受营造出那亦真亦幻、瑰丽迷人的美妙画面。在湖口远望庐山瀑布,是否真能听到它所发出的巨大声响,并不重要,关键是诗人从万丈洪泉直泻而下的气势中,仿佛听到了风狂雨骤般的杂沓声响。句末的“闻”字与上句的“似”字对举互文,本身就包含了“似闻”的意蕴。这是一种似真似幻的听觉感受,其传神处正在亦真亦幻之间。若认定“闻”字是几十里外清晰听到瀑布的巨响,反而拘泥而失语妙。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最后一联以山水总括之笔收束全篇。诗人喜爱庐山之毓秀钟灵,故以“灵山”称谓之。“空水”一句由南朝谢灵运《登江中孤屿》一诗化用而来。谢诗云:”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意指空气和水色都清澄新鲜,诗人此处易“澄鲜”一词为“氤氲”,重在凸显庐山水瀑雾气缭绕、与晴空漫成一片的融融气象。“天地氤氲,万物化醇”(《易经·系辞》),庐山水正是乾坤交合而孕育出来的人间胜境。

  总起来看,诗中所写瀑布水,来自高远,穿过阻碍,摆脱迷雾,得到光照,更闻其声,积天地化成之功,不愧为秀中之杰。形象的比喻诗人遭遇和情怀,所以他在摄取瀑布水什么景象,采用什么手法,选择什么语言,表现什么特点,实则都依照自己的遭遇和情怀来取舍的。这也是此诗具有独特的艺术成就的主要原因。既然瀑布景象就是诗人自我化身,则比喻与被比者一体,其比兴寄托也就易于不露斧凿痕迹。

  相对于李白的七绝《望庐山瀑布水》而言,张九龄的这首五律有着四十字的篇幅,其铺展才思的空间更大。诗人善于运用繁笔,其言瀑布之雄险,以巍峨“灵山”为背景。先直抒“万丈”“迢迢”之豪叹,后辅以“杂树”“重云”为衬托;其言瀑布之绚丽,先描绘“洪泉”“紫氛”的真实所见,后生发出“虹霓”隐隐约约的奇妙幻觉;不仅如此,诗人还以“天清风雨闻”壮其声威,以”空水共氤氲”显其浑然。浓墨重彩而又繁简得当,毫不繁冗,正是诗人技法娴熟的体现。

  作为一首山水诗,这首诗的艺术是独特而成功的。这首诗表面上只是在描写、赞美瀑布景象,有一种欣赏风景、吟咏山水的名士气度。但其中蕴激情,怀壮志,显出诗人胸襟开阔,风度豪放,豪情满怀,其艺术效果是奇妙有味的。“诗言志”,山水即人,这首山水诗是一个成功的例证。

  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张九龄出任洪州都督转桂州都督之时。唐玄宗开元十一四年,诗人被贬。旋即,又迁为冀州刺史,唐玄宗准他“改为洪州都督,俄转桂州都督”,张九龄因获玄宗恩遇对朝廷感恩戴德,因自己的才华和德行获得皇帝的肯定而壮志满怀。怀着这样的心情,张九龄写下了这首诗。

《望庐山瀑布》原文及赏析3

  望庐山瀑布二首

  其一

  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

  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

  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

  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

  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

  空中乱潈射,左右洗青壁;

  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

  而我乐名山,对之心益闲;

  无论漱琼液,还得洗尘颜。

  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

  其二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古诗简介

  《望庐山瀑布二首》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两首诗,一为五言古诗,一为七言绝句。这两首诗,紧扣题目中的“望”字,都以庐山的香炉峰入笔描写庐山瀑布之景,都用“挂”字突出瀑布如珠帘垂空,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把瀑布勾画得传神入化,然后细致地描写瀑布的具体景象,将飞流直泻的瀑布描写得雄伟奇丽,气象万千,宛如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其中第二首七绝历来广为传诵。其前两句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奇伟景象,既有朦胧美,又有雄壮美;后两句用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进一步描绘瀑布的形象和气势,可谓字字珠玑。

  翻译/译文

  其一

  从西面登上庐山的香炉峰,看见南面瀑布高挂在山前。

  瀑布高高悬挂达到三百丈,喷涌出的溪水有数十里长。

  瀑布水流迅疾如同闪电般,时隐时现恰如空中升白虹。

  初看以为银河从九天垂落,河水从云天高处半洒而下。

  抬头仰观那气势更加雄伟,大自然造化之功多么壮阔!

  海天之风吹不断瀑布水练,江上明月照来又如同空无。

  瀑布水花在空中四溅乱射,冲洗着两侧青色的山石壁。

  水珠飞溅犹如轻霞般四散,流淌的水沫在巨石上翻滚。

  我*生素来喜爱游览名山,面临此瀑布更觉心里闲逸。

  不必说可吸饮如琼液之水,还可以用来洗去途中尘颜。

  还是与旧友相携一道到此,在这里隐居永远辞别人间。

  其二

  太阳照耀香炉峰生出袅袅紫烟,远远望去瀑布像长河悬挂山前。

  仿佛三千尺水流飞奔直冲而下,莫非是银河从九天垂落山崖间。

  注释

  ⑴庐山:又名匡山,*名山之一。位于今江西省九江市北部的鄱阳湖盆地,在庐山区境内,耸立于鄱阳湖、长江之滨。

  ⑵香炉峰:庐山香炉峰有四。此指南香炉峰。因烟云聚散,如香炉之状,故名。关于香炉峰的位置,各注本有多种说法。

  ⑶南见:一作“南望”。

  ⑷三百丈:一作“三千匹”。

  ⑸“喷壑”句:意谓瀑布喷射山谷,一泻数十里。壑(hè),坑谷。

  ⑹“欻如”二句:意谓快如闪电而来,隐似白虹而起。此二句化用沈约《八咏诗·被褐守山东》“掣曳写流电,奔飞似白虹”句意。歘(xū),迅疾貌。飞电,空中闪电。一作“飞练”。隐若,一作“宛若”。白虹,一种出现在雾上的淡白色的虹。

  ⑺河汉:银河,又称天河。一作“银河”。

  ⑻“半洒”句:一作“半泻金潭里”。

  ⑼造化:自然界的创造者,此指大自然。

  ⑽“江月”句:意谓瀑布在江月的映照下,显得更加清澈。江月,一作“山月”。

  ⑾“空中”二句:意谓瀑布在奔流过程中所激起的水花,四处飞溅,冲刷着左右青色的山壁。潈(zōng),众水汇在一起。

  ⑿穹(qióng)石:高大的石头。

  ⒀乐:爱好。乐名山:一作“游名山”。

  ⒁益:更加。闲:宽广的意思。

  ⒂无论:不必说。漱:漱洗。琼液:传说中仙人的饮料。此指山中清泉。

  ⒃还得:但得。一作“且得”。洗尘颜:喻指洗除在尘世中所沾染的污垢。尘颜,沾满风尘的脸。

  ⒄“且谐”二句:一作“集谱宿所好,永不归人间”,又一作“爱此肠欲断,不能归人间”。谐,谐和。宿所好,素来的爱好。一解为旧友。宿,旧。

  ⒅“日照”二句:一作“庐山上与星斗连,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指香炉峰。紫烟,指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的烟云。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遥看,从远处看。挂,悬挂。前川,一作“长川”。川,河流,这里指瀑布。

  ⒆直:笔直。三千尺:形容山高。这里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

  ⒇疑:怀疑。银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九天:极言天高。古人认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九重天,即天空最高处。一作“半天”。此句极言瀑布落差之大。

  创作背景

  这两首诗一般认为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前后李白出游金陵途中初游庐山时所作。吴小如认为,李白这两首诗体裁不一,内容也有一部分重复,疑非一时之作。詹锳在《李白诗文系年》中根据任华《杂言寄李白》诗,认为第一首五古为李白于开元年间入长安之前所作。

  赏析/鉴赏

  整体赏析

  这两首诗体裁不一,一首五古,一首七绝,内容也有部分重复。第二首诗流传很广,曾被选入小学语文教科书。

  第一首诗是五言古诗。此诗共换四次韵,前八句为一韵;中间八句每四句各一韵;末六句为一韵。诗意也可按韵分为四层。前三层基本上是摹写瀑布的壮观奇姿,属景语;只有末一层言志抒怀,属情语。前三层也各有重点。

  第一层八句,其实是*铺直叙。开头二句,诗人先点明自己看瀑布的角度以及瀑布的方位。“挂流”二句。运用夸张手法描写瀑布的纵横之势。“欻如”二句,写瀑布来势之迅猛如天际白虹,即上面“喷壑数十里”一句的形象化。而“初惊”二句,则又是“挂流三百丈”一句的注脚。这八句四十字,作者在下一首七绝中乃以二十八字复述了一遍。至此,瀑布的主体实景,已从从正面写完。第二层四句全是虚写。“仰观”句缴足题面的“望”字;而所谓的“势转雄”“造化功”,只是抽象的赞语,并无足奇。奇在“海风”二句全从作者幻觉而出,以烘托手法来刻画瀑布的雄奇壮伟。诗人说这从天而降的瀑布连海上飓风也吹它不断,假如时值皓月当天,则照在瀑布上便成为一片空明,与月光浑融为一。有此二句,则上文的“雄”“壮”二字就不是概念化的了。这四句用透过一层的写法以传瀑布之神,用笔虽虚,却使瀑布更为形象化了。第三层四句写得很细,却是从侧面即从上下四旁来勾勒刻画。“空中”二句写水珠在空中四溅,冲洗左右的山壁。“青”字下得十分斟酌。一是说瀑布冲刷石壁,愈洗愈净,显得愈加青苍可爱;二是说山壁之所以“青”,正缘久为瀑布所浸润,石上可能生长了苔藓一类的植物。“飞珠”句写瀑布在日光中飞散,故如轻霞;“流沫”句写瀑布在穹石上掠滚而下,故著一“沸”字以形容其翻腾之状。这四句是写瀑布之动态,而以附*诸物之光彩色泽映衬之,由深写其神而细写其形,然后瀑布之形神备矣。第四层六句抒写诗人的志趣和愿望,亦非泛说。非“名山”不能得见此奇景,故先言“乐名山”;“对之心益闲”者,面对瀑布乃愈觉内心宁静悠闲也。“无论”二句一开一合,先纵后擒。意谓服琼液以求仙毕竟是遥远的事情;但在山中遇到奇景,足以荡涤尘俗,这倒是比较现实的。然后归结到隐居遁世,诗人说这本为自己夙愿;果真能永辞人间,久居林泉之地,固所愿也。收束得自然*易。

  五言古诗讲究兴寄,直抒胸臆,质朴真切,气象浑成。诗人的感情起伏与诗的节奏同步,由此形成感染人的力量。李白善于乐府和歌行,常以他横空出世,骏马绝尘的非凡才力,将乐府、歌行作为表达他飞腾的想象,纵横的才思,不羁的思想,奔放的情感之最合适的艺术形式,这些诗写得神识超迈,飘然而来,忽然而去,不屑于雕章琢句,亦不劳劳于镂心刻骨,自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这首五古《望庐山瀑布》正是如此。李白把庐山瀑布写得壮美阔大。诗人寄情于山水,从“西登香炉峰”到“流沫沸穹石”都是写景,而最后三句是抒情之句。“海风吹不断,江月照江空”中的“空”字更说明诗人寻求的是一种“闲”情,也体现李白的飘逸之风。在庐山美景之下,诗人借景直抒胸臆,语言质朴真切,但仍能感染读者。第一首虽是古诗,其中却有不少对仗。古今读者多谓此首不如第二首绝句写得好,但也有不少人指出此诗自有妙句,如南宋胡仔、葛立方、韦居安等。

  第二首诗是七言绝句。诗中的香炉,即第一首诗开头提到的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乐史《太*寰宇记》)。可是,到了诗人李白的笔下,便成了另一番景象: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地升起了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这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了不寻常的背景。接着诗人才把视线移向山壁上的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前四字是点题。“挂前川”,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像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第一首诗说,“壮哉造化功!”正是这“造化”才能将这巨物“挂”起来,所以这“挂”字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赞颂。第三句又极写瀑布的动态。“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然而,诗人犹嫌未足,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惊人魂魄。“疑是”值得细味,诗人明明说得恍恍惚惚,而读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觉得只有这样写,才更为生动、逼真,其奥妙就在于诗人前面的描写中已经孕育了这一形象。巍巍香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这就自然地联想到像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可见,“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比喻,虽是奇特,但在诗中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形象的刻画中自然地生发出来的。它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从而振起全篇,使得整个形象变得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给人以想象的余地,显示出李白那种“万里一泻,末势犹壮”的艺术风格。

  宋人魏庆之说:“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诗人玉屑》)这个看法在这首诗里似乎特别有说服力。比如一个“生”字,不仅把香炉峰写“活”了,也隐隐地把山间的烟云冉冉上升、袅袅浮游的景象表现出来了。“挂”字前面已经提到了,那个“落”字也很精彩,它活画出高空突兀、巨流倾泻的.磅礴气势。很难设想换掉这三个字,这首诗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中唐诗人徐凝也写了一首《庐山瀑布》。诗云:“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场景虽也不小,但还是给人局促之感,原因大概是它转来转去都是瀑布,瀑布,显得很实,很板,虽是小诗,却颇有点大赋的气味。比起李白那种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有形有神,奔放空灵,相去实在甚远。无怪苏轼说:“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戏徐凝瀑布诗》)话虽不无过激之处,然其基本倾向还是正确的,表现了苏轼不仅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也是一位颇有见地的鉴赏家。

  五言古诗因篇幅无限制,所以诗人任意挥洒,写“海风”,写“江月”,写“穹石”,写得大起大落,大开大阖,转折如意,挥洒自如,一气呵成。七言绝句因篇幅较小,诗人用夸张的比喻把景物升腾到更高的境界,达到写瀑布的极致,极为夸张,但又清新自然,浅显生动,同时具有动荡开阔的气势,飞动流走的章法,跳跃腾挪,纵横捭阖,亦有歌行的气势和特点。

  两首诗都是李白之作,同是写庐山瀑布之景,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在庐山秀丽的山水之中,更显诗人标名之灵气。其想象丰富,奇思纵横,气势恢宏,感情奔放,似江河奔腾,又自然清新,似云卷风清,其诗歌的审美特征是自然美、率真美和无拘无束的自由美。这两首诗歌都具有这样的审美特征。

  名家点评

  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然余谓太白前篇古诗云:“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磊落清壮,语简而意尽,优于绝句多矣。

  宋代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二:徐凝《瀑布》诗云:“千古犹疑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或谓乐天有赛不得之语,独未见李白诗耳。李白《望庐山瀑布》诗云:“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故东坡云:“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词。”以余观之,银河一派,犹涉比类,未若白前篇云:“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凿空道出,为可喜也。

  元代韦居安《梅磵诗话》:李太白《庐山瀑布》诗有“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二句“语简意足,优于绝句,真古今绝唱”,“非历览此景,不足以见诗之妙”。……有“疑是银河落九天”句,东坡尝称美之。

  明代高棅《唐诗品汇》:刘云:奇夐不复可道。又云:以为银河,犹未免俗耳。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苏轼曰:仆初入庐山,有陈令举《庐山记》见示者,且行且读,见其中有徐凝和李白诗,不觉失笑。开元寺主求诗,为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为徐凝洗恶诗。”

  清代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非身历其境者不能道。

  日本*藤元粹《李太白诗醇》:严云:亦是眼前喻法。何以使后人推重?试参之。

《望庐山瀑布》原文及赏析4

  望庐山瀑布

  作者: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译文

  香炉峰在阳光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高崖上飞腾直落瀑布好似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注释1.香炉:指香炉峰。紫烟:指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烟云。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日照”二句:一作“庐山上与星斗连,日照香炉生紫烟”。

  2.遥看:从远处看。挂:悬挂。前川:一作“长川”。川:河流,这里指瀑布。

  3.直:笔直。三千尺:形容山高。这里是夸张说法,不是实指。

  4.疑:怀疑。银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带状星群。九天:一作“半天”。古人认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最高层,九重天,即天空最高处。此句极言瀑布落差之大。

  赏析

  这是作者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景色,反映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无限热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似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 是说瀑布似一条巨大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瀑布。

  诗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高峻。

  这样写作者觉得还没把瀑布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说这“飞流直下”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神奇色彩。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与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确是状物写景与抒情范例。

《望庐山瀑布》原文及赏析5

  湖口望庐山瀑布泉 /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

  万丈洪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翻译

  万丈湍飞的瀑布从山间落下,望去像是从遥远的天空降临。

  奔腾直泻冲击着一片片杂树,喷洒溅落穿透了一层层浮云。

  阳光照耀下如彩虹一样绚烂,天气清和时像风雨一样可闻。

  灵异的山峰多具有秀丽景色,天空瀑布相融雾霭一片氤氲。

  注释

  洪泉:指水丰势强的瀑布。

  迢迢:形容瀑布之长。

  紫氛:紫色的水气。

  杂树:瀑布岩壁边杂乱的树木。

  重云:层云。

  虹霓:阳光射入窜的水珠,经过折射、反射形成的自然现象。

  天清:天气清朗。

  闻:听到。

  灵山:指庐山。

  秀色:壮美景色。

  空:天空中的云。

  氤氲:形容水气弥漫流动。

  赏析

  第一句中“万丈洪泉落”,万丈有多高,实在让人难以想象,诗人要表达的正是心中那种不可确凿道出的对匡庐飞瀑雄奇险壮之气势的深深折服与崇爱之情。水自地下往上涌出曰之为泉,诗人以泉喻瀑,言飞瀑如洪泉而落,仿佛是将泉跟倒置了过来,任其泉水喷涌而下、源源不绝,所述情状极为形象,令人啧啧生叹。“迢迢半紫氛”一句状写的则是伴随着瀑布飞落而升腾起的缥缈水气。李白七绝《望庐山瀑布水》开篇就说高峭挺拔的香炉峰在旭日红光的映照下紫气蒸腾,烟雾缭绕,如同幻境一般,张九龄所言的“紫氛”大抵就是这种“日照香炉生紫烟”的神奇气象。迢迢,写雾霭之高;半,写紫雾似将色瀑截断。高高漂浮的水雾尚且只在瀑布半腰,那么洪泉万丈的源头,自然是深隐于一派迷蒙与虚无之中了。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第二联着重于展现瀑布飞泻云天的动感之美。庐山峰青峦秀,嘉木成阴,喷雪鸣雷般的银瀑从几重云外奔流而下,激荡着嶙峋的山岩,穿越过层叠的古木,义无反顾地坠入深密的涧谷,这壮景所带来的强烈视觉震撼富有艺术感染力,大自然那磅礴潇洒的超凡手笔令人钦佩。庐山有景如此,无怪乎自古就赢得”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盛誉了。

  第三联意在描绘飞瀑在阳光照耀下呈现来的奇幻风采,“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转写瀑布的色彩和声响。瀑布本如素练,但在晴日阳光的照射下,却幻化出虹霓般七彩缤纷的颜色,绚丽瑰奇;天清气朗之时,本无风雨,但万丈洪泉直泻而下时发出的巨大声响,却使人有急风骤雨杂沓的听觉感受。诗人绘声绘色,以自己独到的感受营造出那亦真亦幻、瑰丽迷人的美妙画面。在湖口远望庐山瀑布,是否真能听到它所发出的巨大声响,并不重要,关键是诗人从万丈洪泉直泻而下的气势中,仿佛听到了风狂雨骤般的杂沓声响。句末的“闻”字与上句的“似”字对举互文,本身就包含了“似闻”的意蕴。这是一种似真似幻的听觉感受,其传神处正在亦真亦幻之间。若认定“闻”字是几十里外清晰听到瀑布的巨响,反而拘泥而失语妙。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最后一联以山水总括之笔收束全篇。诗人喜爱庐山之毓秀钟灵,故以“灵山”称谓之。“空水”一句由南朝谢灵运《登江中孤屿》一诗化用而来。谢诗云:”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意指空气和水色都清澄新鲜,诗人此处易“澄鲜”一词为“氤氲”,重在凸显庐山水瀑雾气缭绕、与晴空漫成一片的融融气象。“天地氤氲,万物化醇”(《易经·系辞》),庐山水正是乾坤交合而孕育出来的人间胜境。

  总起来看,诗中所写瀑布水,来自高远,穿过阻碍,摆脱迷雾,得到光照,更闻其声,积天地化成之功,不愧为秀中之杰。形象的比喻诗人遭遇和情怀,所以他在摄取瀑布水什么景象,采用什么手法,选择什么语言,表现什么特点,实则都依照自己的遭遇和情怀来取舍的。这也是此诗具有独特的艺术成就的主要原因。既然瀑布景象就是诗人自我化身,则比喻与被比者一体,其比兴寄托也就易于不露斧凿痕迹。

  相对于李白的七绝《望庐山瀑布水》而言,张九龄的这首五律有着四十字的篇幅,其铺展才思的空间更大。诗人善于运用繁笔,其言瀑布之雄险,以巍峨“灵山”为背景。先直抒“万丈”“迢迢”之豪叹,后辅以“杂树”“重云”为衬托;其言瀑布之绚丽,先描绘“洪泉”“紫氛”的真实所见,后生发出“虹霓”隐隐约约的奇妙幻觉;不仅如此,诗人还以“天清风雨闻”壮其声威,以”空水共氤氲”显其浑然。浓墨重彩而又繁简得当,毫不繁冗,正是诗人技法娴熟的体现。

  作为一首山水诗,这首诗的艺术是独特而成功的。这首诗表面上只是在描写、赞美瀑布景象,有一种欣赏风景、吟咏山水的名士气度。但其中蕴激情,怀壮志,显出诗人胸襟开阔,风度豪放,豪情满怀,其艺术效果是奇妙有味的。“诗言志”,山水即人,这首山水诗是一个成功的例证。

  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张九龄出任洪州都督转桂州都督之时。唐玄宗开元十一四年,诗人被贬。旋即,又迁为冀州刺史,唐玄宗准他“改为洪州都督,俄转桂州都督”,张九龄因获玄宗恩遇对朝廷感恩戴德,因自己的才华和德行获得皇帝的肯定而壮志满怀。怀着这样的心情,张九龄写下了这首诗。


《瀑布》片断赏析 (菁华3篇)(扩展7)

——古东瀑布作文 (菁华3篇)

古东瀑布作文1

  桂林的古东瀑布是个有趣的地方。

  进了大门,走过石阶,就来到了最受欢迎的捉鱼池。捉鱼池里有上百条小鱼,游玩者可以下水捞鱼,冰凉的池水在太阳的照射下闪闪发光,像一大片金色的稻田,一条条五彩缤纷的小鱼在这片“稻田”中穿来穿去,显得生气勃勃。

  过了捉鱼池,我们来到了古东瀑布的“心脏”——第一阶瀑布,瀑布似银河,抬头一看,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银白色的大瀑布,此景,只能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来形容了。

  绕过瀑布,最刺激,最有趣的高空滑索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滑索高500多米,长一百米,真是前不见头,后不见尾。参与者坐在座椅上,一个吊锁连接着细小的绳子,真所谓“命悬一线”,工作人员一推,滑索立马出动,冷风呼呼的刮过,树林在你面前躲躲藏藏,让你找不着它的身影。

  从高空滑索下来,就是过山车,过山车修筑在风水宝地上,左侧的花草摇摆着脑袋,一旁的瀑布哗哗地流下来,给人画一般的美感,当然,不仅景美,项目也很好玩,过山车,一直被很多人“宠爱”,大概是因为过山车既爽快,又有趣的缘故吧!

  古东瀑布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细细去游赏。

古东瀑布作文2

  今天我们准备去爬古东瀑布。去到那里我们都换上了草鞋。为什么要换草鞋呢。因为瀑布的水很大,如果是其它鞋子很容易搞湿。而草鞋不会湿,不用洗,会方便一点。我们还戴上了头盔,为什么要戴头盔呢。因为山路又湿又滑的,跌倒不会撞到头。这样子我们就安全了。从山脚到顶分好几段。

  第一段的路太刺激了,很多水冲下来,我们就没有玩。第二段路比较好走,我们在大石头上跳来跳去,突然我发现自己的脚凉凉的,原来是我的草鞋掉了。第三段路的景色真是令人目瞪口呆,因为我见到了很高很大的瀑布。正看得出神的时候,我发现我的草鞋又掉了,真烦人。我穿好草鞋继续爬。爬呀爬。我爬到顶端时,我发现全身都湿了。搞不清是汗水还是瀑布水,反正全湿了。第五段路更为吃惊,竟然是一个非常高非常高的瀑布。没有石梯,也没有铁梯,只有一个接一个的小石坑。只有成年人才能上去。我们就在*台上玩水枪,真是太好玩了,哈哈哈。

古东瀑布作文3

  我在没去古东瀑布前就听说古东瀑布是一个可以攀爬的瀑布。它也是国家aaaa级风景区。

  我们先乘竹筏穿过一个湖,湖里有许许多多的漓江清水鱼。然后就到了爬瀑布的地方。我们先穿好草鞋和头盔,我可是第一次穿草鞋。草鞋穿得可舒服啦,而且还能防滑。妈妈和我恨不得把草鞋带回家。

  古东瀑布分为三段,第一段很高很陡,水很急,所以小孩和老人不能爬。我心里好恨定规定的人啊!只好拿着照相机往第二段前进,顺便给爸爸妈妈拍了几张照。

  第二段比较长,水流也比较慢了,我兴奋地跳下水。一下水,我的脚就开始发抖,因为水实在太冷了!水几乎要把我推下去似的,我紧紧抓住铁链,一步一步地往上前进。我的衣服一会儿就被海浪一样的浪花冲湿了。但是第二段还没玩过瘾就结束了。

  第三段我又不能爬了,我自言自语地咕噜道:“要是我现在长大了就好啦!”


《瀑布》片断赏析 (菁华3篇)(扩展8)

——《望庐山瀑布》原文及翻译赏析优选【五】份

  《望庐山瀑布》原文及翻译赏析 1

  望庐山瀑布二首

  其一

  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

  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

  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

  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

  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

  空中乱潈射,左右洗青壁;

  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

  而我乐名山,对之心益闲;

  无论漱琼液,还得洗尘颜。

  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

  其二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古诗简介

  《望庐山瀑布二首》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两首诗,一为五言古诗,一为七言绝句。这两首诗,紧扣题目中的“望”字,都以庐山的香炉峰入笔描写庐山瀑布之景,都用“挂”字突出瀑布如珠帘垂空,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把瀑布勾画得传神入化,然后细致地描写瀑布的具体景象,将飞流直泻的瀑布描写得雄伟奇丽,气象万千,宛如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其中第二首七绝历来广为传诵。其前两句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奇伟景象,既有朦胧美,又有雄壮美;后两句用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进一步描绘瀑布的形象和气势,可谓字字珠玑。

  翻译/译文

  其一

  从西面登上庐山的香炉峰,看见南面瀑布高挂在山前。

  瀑布高高悬挂达到三百丈,喷涌出的溪水有数十里长。

  瀑布水流迅疾如同闪电般,时隐时现恰如空中升白虹。

  初看以为银河从九天垂落,河水从云天高处半洒而下。

  抬头仰观那气势更加雄伟,大自然造化之功多么壮阔!

  海天之风吹不断瀑布水练,江上明月照来又如同空无。

  瀑布水花在空中四溅乱射,冲洗着两侧青色的山石壁。

  水珠飞溅犹如轻霞般四散,流淌的水沫在巨石上翻滚。

  我*生素来喜爱游览名山,面临此瀑布更觉心里闲逸。

  不必说可吸饮如琼液之水,还可以用来洗去途中尘颜。

  还是与旧友相携一道到此,在这里隐居永远辞别人间。

  其二

  太阳照耀香炉峰生出袅袅紫烟,远远望去瀑布像长河悬挂山前。

  仿佛三千尺水流飞奔直冲而下,莫非是银河从九天垂落山崖间。

  注释

  ⑴庐山:又名匡山,中国名山之一。位于今江西省九江市北部的鄱阳湖盆地,在庐山区境内,耸立于鄱阳湖、长江之滨。

  ⑵香炉峰:庐山香炉峰有四。此指南香炉峰。因烟云聚散,如香炉之状,故名。关于香炉峰的位置,各注本有多种说法。

  ⑶南见:一作“南望”。

  ⑷三百丈:一作“三千匹”。

  ⑸“喷壑”句:意谓瀑布喷射山谷,一泻数十里。壑(hè),坑谷。

  ⑹“欻如”二句:意谓快如闪电而来,隐似白虹而起。此二句化用沈约《八咏诗·被褐守山东》“掣曳写流电,奔飞似白虹”句意。歘(xū),迅疾貌。飞电,空中闪电。一作“飞练”。隐若,一作“宛若”。白虹,一种出现在雾上的淡白色的虹。

  ⑺河汉:银河,又称天河。一作“银河”。

  ⑻“半洒”句:一作“半泻金潭里”。

  ⑼造化:自然界的创造者,此指大自然。

  ⑽“江月”句:意谓瀑布在江月的'映照下,显得更加清澈。江月,一作“山月”。

  ⑾“空中”二句:意谓瀑布在奔流过程中所激起的水花,四处飞溅,冲刷着左右青色的山壁。潈(zōng),众水汇在一起。

  ⑿穹(qióng)石:高大的石头。

  ⒀乐:爱好。乐名山:一作“游名山”。

  ⒁益:更加。闲:宽广的意思。

  ⒂无论:不必说。漱:漱洗。琼液:传说中仙人的饮料。此指山中清泉。

  ⒃还得:但得。一作“且得”。洗尘颜:喻指洗除在尘世中所沾染的污垢。尘颜,沾满风尘的脸。

  ⒄“且谐”二句:一作“集谱宿所好,永不归人间”,又一作“爱此肠欲断,不能归人间”。谐,谐和。宿所好,素来的爱好。一解为旧友。宿,旧。

  ⒅“日照”二句:一作“庐山上与星斗连,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指香炉峰。紫烟,指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的烟云。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遥看,从远处看。挂,悬挂。前川,一作“长川”。川,河流,这里指瀑布。

  ⒆直:笔直。三千尺:形容山高。这里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

  ⒇疑:怀疑。银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九天:极言天高。古人认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九重天,即天空最高处。一作“半天”。此句极言瀑布落差之大。

  创作背景

  这两首诗一般认为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前后李白出游金陵途中初游庐山时所作。吴小如认为,李白这两首诗体裁不一,内容也有一部分重复,疑非一时之作。詹锳在《李白诗文系年》中根据任华《杂言寄李白》诗,认为第一首五古为李白于开元年间入长安之前所作。

  赏析/鉴赏

  整体赏析

  这两首诗体裁不一,一首五古,一首七绝,内容也有部分重复。第二首诗流传很广,曾被选入小学语文教科书。

  第一首诗是五言古诗。此诗共换四次韵,前八句为一韵;中间八句每四句各一韵;末六句为一韵。诗意也可按韵分为四层。前三层基本上是摹写瀑布的壮观奇姿,属景语;只有末一层言志抒怀,属情语。前三层也各有重点。

  第一层八句,其实是*铺直叙。开头二句,诗人先点明自己看瀑布的角度以及瀑布的方位。“挂流”二句。运用夸张手法描写瀑布的纵横之势。“欻如”二句,写瀑布来势之迅猛如天际白虹,即上面“喷壑数十里”一句的形象化。而“初惊”二句,则又是“挂流三百丈”一句的注脚。这八句四十字,作者在下一首七绝中乃以二十八字复述了一遍。至此,瀑布的主体实景,已从从正面写完。第二层四句全是虚写。“仰观”句缴足题面的“望”字;而所谓的“势转雄”“造化功”,只是抽象的赞语,并无足奇。奇在“海风”二句全从作者幻觉而出,以烘托手法来刻画瀑布的雄奇壮伟。诗人说这从天而降的瀑布连海上飓风也吹它不断,假如时值皓月当天,则照在瀑布上便成为一片空明,与月光浑融为一。有此二句,则上文的“雄”“壮”二字就不是概念化的了。这四句用透过一层的写法以传瀑布之神,用笔虽虚,却使瀑布更为形象化了。第三层四句写得很细,却是从侧面即从上下四旁来勾勒刻画。“空中”二句写水珠在空中四溅,冲洗左右的山壁。“青”字下得十分斟酌。一是说瀑布冲刷石壁,愈洗愈净,显得愈加青苍可爱;二是说山壁之所以“青”,正缘久为瀑布所浸润,石上可能生长了苔藓一类的植物。“飞珠”句写瀑布在日光中飞散,故如轻霞;“流沫”句写瀑布在穹石上掠滚而下,故著一“沸”字以形容其翻腾之状。这四句是写瀑布之动态,而以附*诸物之光彩色泽映衬之,由深写其神而细写其形,然后瀑布之形神备矣。第四层六句抒写诗人的志趣和愿望,亦非泛说。非“名山”不能得见此奇景,故先言“乐名山”;“对之心益闲”者,面对瀑布乃愈觉内心宁静悠闲也。“无论”二句一开一合,先纵后擒。意谓服琼液以求仙毕竟是遥远的事情;但在山中遇到奇景,足以荡涤尘俗,这倒是比较现实的。然后归结到隐居遁世,诗人说这本为自己夙愿;果真能永辞人间,久居林泉之地,固所愿也。收束得自然*易。

  五言古诗讲究兴寄,直抒胸臆,质朴真切,气象浑成。诗人的感情起伏与诗的节奏同步,由此形成感染人的力量。李白善于乐府和歌行,常以他横空出世,骏马绝尘的非凡才力,将乐府、歌行作为表达他飞腾的想象,纵横的才思,不羁的思想,奔放的情感之最合适的艺术形式,这些诗写得神识超迈,飘然而来,忽然而去,不屑于雕章琢句,亦不劳劳于镂心刻骨,自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这首五古《望庐山瀑布》正是如此。李白把庐山瀑布写得壮美阔大。诗人寄情于山水,从“西登香炉峰”到“流沫沸穹石”都是写景,而最后三句是抒情之句。“海风吹不断,江月照江空”中的“空”字更说明诗人寻求的是一种“闲”情,也体现李白的飘逸之风。在庐山美景之下,诗人借景直抒胸臆,语言质朴真切,但仍能感染读者。第一首虽是古诗,其中却有不少对仗。古今读者多谓此首不如第二首绝句写得好,但也有不少人指出此诗自有妙句,如南宋胡仔、葛立方、韦居安等。

  第二首诗是七言绝句。诗中的香炉,即第一首诗开头提到的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乐史《太*寰宇记》)。可是,到了诗人李白的笔下,便成了另一番景象: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地升起了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这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了不寻常的背景。接着诗人才把视线移向山壁上的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前四字是点题。“挂前川”,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像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第一首诗说,“壮哉造化功!”正是这“造化”才能将这巨物“挂”起来,所以这“挂”字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赞颂。第三句又极写瀑布的动态。“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然而,诗人犹嫌未足,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惊人魂魄。“疑是”值得细味,诗人明明说得恍恍惚惚,而读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觉得只有这样写,才更为生动、逼真,其奥妙就在于诗人前面的描写中已经孕育了这一形象。巍巍香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这就自然地联想到像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可见,“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比喻,虽是奇特,但在诗中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形象的刻画中自然地生发出来的。它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从而振起全篇,使得整个形象变得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给人以想象的余地,显示出李白那种“万里一泻,末势犹壮”的艺术风格。

  宋人魏庆之说:“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诗人玉屑》)这个看法在这首诗里似乎特别有说服力。比如一个“生”字,不仅把香炉峰写“活”了,也隐隐地把山间的烟云冉冉上升、袅袅浮游的景象表现出来了。“挂”字前面已经提到了,那个“落”字也很精彩,它活画出高空突兀、巨流倾泻的磅礴气势。很难设想换掉这三个字,这首诗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中唐诗人徐凝也写了一首《庐山瀑布》。诗云:“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场景虽也不小,但还是给人局促之感,原因大概是它转来转去都是瀑布,瀑布,显得很实,很板,虽是小诗,却颇有点大赋的气味。比起李白那种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有形有神,奔放空灵,相去实在甚远。无怪苏轼说:“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戏徐凝瀑布诗》)话虽不无过激之处,然其基本倾向还是正确的,表现了苏轼不仅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也是一位颇有见地的鉴赏家。

  五言古诗因篇幅无限制,所以诗人任意挥洒,写“海风”,写“江月”,写“穹石”,写得大起大落,大开大阖,转折如意,挥洒自如,一气呵成。七言绝句因篇幅较小,诗人用夸张的比喻把景物升腾到更高的境界,达到写瀑布的极致,极为夸张,但又清新自然,浅显生动,同时具有动荡开阔的气势,飞动流走的章法,跳跃腾挪,纵横捭阖,亦有歌行的气势和特点。

  两首诗都是李白之作,同是写庐山瀑布之景,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在庐山秀丽的山水之中,更显诗人标名之灵气。其想象丰富,奇思纵横,气势恢宏,感情奔放,似江河奔腾,又自然清新,似云卷风清,其诗歌的审美特征是自然美、率真美和无拘无束的自由美。这两首诗歌都具有这样的审美特征。

  名家点评

  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然余谓太白前篇古诗云:“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磊落清壮,语简而意尽,优于绝句多矣。

  宋代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二:徐凝《瀑布》诗云:“千古犹疑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或谓乐天有赛不得之语,独未见李白诗耳。李白《望庐山瀑布》诗云:“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故东坡云:“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词。”以余观之,银河一派,犹涉比类,未若白前篇云:“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凿空道出,为可喜也。

  元代韦居安《梅磵诗话》:李太白《庐山瀑布》诗有“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二句“语简意足,优于绝句,真古今绝唱”,“非历览此景,不足以见诗之妙”。……有“疑是银河落九天”句,东坡尝称美之。

  明代高棅《唐诗品汇》:刘云:奇夐不复可道。又云:以为银河,犹未免俗耳。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苏轼曰:仆初入庐山,有陈令举《庐山记》见示者,且行且读,见其中有徐凝和李白诗,不觉失笑。开元寺主求诗,为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为徐凝洗恶诗。”

  清代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非身历其境者不能道。

  日本*藤元粹《李太白诗醇》:严云:亦是眼前喻法。何以使后人推重?试参之。

  《望庐山瀑布》原文及翻译赏析 2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译文

  万丈瀑布飞流直下,好像从天上落下,四周呈现半红半紫的雾气。它穿过杂树而直下,它穿过重重云雾。阳光照射上去像一条彩色的虹霓,在这晴朗有天气里,又好像听到风雨的声响。这庐山就如同仙山一样,多么壮美呵,烟云与水气融成一片。

  注释

  ①湖口:与九江隔江,因地处鄱阳湖入江之口,故称。湖口遥对庐山,能见山头云雾变幻及瀑布在日光映照下闪耀的色彩。 ②红泉:指阳光映照下的瀑布。③重云:层云。④迢迢:形容瀑布之长。紫氛:紫色的水气。 ⑤虹霓:阳光射入窜的水珠,经过折射、反射形成的自然现象。 ⑥灵山:指庐山。 ⑦氤氲:形容水气弥漫流动。

  赏析:

  湖口即鄱阳湖口,唐为江州戌镇,归洪州大都督府统辖。这诗约为张九龄出任洪州都督转桂州都督前后所作。

  张九龄在此之前,有一段曲折的经历。公元723年(开元十一年),张说为宰相,张九龄深受器重,引为本家,擢任中书舍人。公元726年(开元十四年),张说被劾罢相,他也贬为太常少卿。不久,出为冀州刺史。他上疏固请改授江南一州,以便照顾家乡年老的母亲。唐玄宗“优制许之,改为洪州都督,俄转桂州都督,仍充岭南道按察使”(《旧唐书。张九龄传》)。这是一段使他对朝廷深为感戴的曲折遭遇。骤失宰相的依靠,却获皇帝的恩遇,说明他的才德经受了考验。为此,他踌躇满志,在诗中微妙地表达了这种情怀。

  这诗描写的是庐山瀑布水的远景,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手法,取大略细,写貌求神,重彩浓墨,渲染烘托,以山相衬,与天相映,写出了一幅雄奇绚丽的庐山瀑布远景图;而寓比寄兴,景中有人,象外有音,节奏舒展,情调悠扬,赏风景而自怜,写山水以抒怀,又处处显示着诗人为自己写照。

  诗人欣赏瀑布,突出赞叹它的气势、风姿、神采和境界。首联写瀑布从高高的庐山落下,远望仿佛来自半天之上。“万丈”指山高,“迢迢”谓天远,从天而降,气势不凡,而“红泉”、“紫氛”相映,光彩夺目。颔联写瀑布的风姿:青翠高耸的庐山,杂树丛生,云气缭绕。远望瀑布,或为杂树遮断,或被云气掩住,不能看清全貌。但诗人以其神写其貌,形容瀑布是奔腾流过杂树,潇洒脱出云气,其风姿多么豪放有力,泰然自如,颈联写瀑布的神采声威。阳光照耀,远望瀑布,若彩虹当空,神采高瞻;天气晴朗,又似闻其响若风雨,声威远播。尾联赞叹瀑布的境界:庐山本属仙境,原多秀丽景色,而以瀑布最为凸出。它与天空连成一气,真是天地和谐化成的精醇,境界何等恢宏阔大。《易·系辞》:“天地氤氲,万物化醇。”此用其词,寄托着诗人的理想境界和政治抱负。

  但总起来看,诗中所写瀑布水,来自高远,穿过阻碍,摆脱迷雾,得到光照,更闻其声,积天地化成之功,不愧为秀中之杰。这正是诗人遭遇和情怀的绝妙的形象比喻。所以他在摄取瀑布水什么景象,采用什么手法,选择什么语言,表现什么特点,实则都依照自己的遭遇和情怀来取舍的。这也是此诗具有独特的艺术成就的主要原因。既然瀑布景象就是诗人自我化身,则比喻与被比者一体,其比兴寄托也就易于不露斧凿痕迹。

  作为一首山水诗,它的艺术是独特而成功的。乍一读,它好像只是在描写、赞美瀑布景象,有一种欣赏风景、吟咏山水的名士气度。稍加吟味,则可感觉其中蕴激情,怀壮志,显出诗人胸襟开阔,风度豪放,豪情满怀,其艺术效果是奇妙有味的。“诗言志”,山水即人,这首山水诗是一个成功的例证。

  《望庐山瀑布》原文及翻译赏析 3

  在日复一日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望庐山瀑布》原文及翻译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赏析

  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 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

  诗人犹嫌未足,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惊人魂魄。“疑是”值得细味,诗人明明说得恍恍惚惚,而读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觉得只有这样写,才更为生动、逼真,其奥妙就在于诗人前面的描写中已经孕育了这一形象。巍巍香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这就自然地联想到像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可见,“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比喻,虽是奇特,但在诗中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形象的刻画中自然地生发出来的。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译文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从远处看去瀑布好似白色绢绸悬挂山前。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怀疑是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望庐山瀑布》原文及翻译赏析 4

  望庐山瀑布二首

  其一

  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

  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

  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

  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

  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

  空中乱潈射,左右洗青壁;

  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

  而我乐名山,对之心益闲;

  无论漱琼液,还得洗尘颜。

  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

  其二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古诗简介

  《望庐山瀑布二首》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两首诗,一为五言古诗,一为七言绝句。这两首诗,紧扣题目中的“望”字,都以庐山的香炉峰入笔描写庐山瀑布之景,都用“挂”字突出瀑布如珠帘垂空,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把瀑布勾画得传神入化,然后细致地描写瀑布的具体景象,将飞流直泻的瀑布描写得雄伟奇丽,气象万千,宛如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其中第二首七绝历来广为传诵。其前两句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奇伟景象,既有朦胧美,又有雄壮美;后两句用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进一步描绘瀑布的形象和气势,可谓字字珠玑。

  翻译/译文

  其一

  从西面登上庐山的香炉峰,看见南面瀑布高挂在山前。

  瀑布高高悬挂达到三百丈,喷涌出的溪水有数十里长。

  瀑布水流迅疾如同闪电般,时隐时现恰如空中升白虹。

  初看以为银河从九天垂落,河水从云天高处半洒而下。

  抬头仰观那气势更加雄伟,大自然造化之功多么壮阔!

  海天之风吹不断瀑布水练,江上明月照来又如同空无。

  瀑布水花在空中四溅乱射,冲洗着两侧青色的山石壁。

  水珠飞溅犹如轻霞般四散,流淌的水沫在巨石上翻滚。

  我*生素来喜爱游览名山,面临此瀑布更觉心里闲逸。

  不必说可吸饮如琼液之水,还可以用来洗去途中尘颜。

  还是与旧友相携一道到此,在这里隐居永远辞别人间。

  其二

  太阳照耀香炉峰生出袅袅紫烟,远远望去瀑布像长河悬挂山前。

  仿佛三千尺水流飞奔直冲而下,莫非是银河从九天垂落山崖间。

  注释

  ⑴庐山:又名匡山,中国名山之一。位于今江西省九江市北部的鄱阳湖盆地,在庐山区境内,耸立于鄱阳湖、长江之滨。

  ⑵香炉峰:庐山香炉峰有四。此指南香炉峰。因烟云聚散,如香炉之状,故名。关于香炉峰的位置,各注本有多种说法。

  ⑶南见:一作“南望”。

  ⑷三百丈:一作“三千匹”。

  ⑸“喷壑”句:意谓瀑布喷射山谷,一泻数十里。壑(hè),坑谷。

  ⑹“欻如”二句:意谓快如闪电而来,隐似白虹而起。此二句化用沈约《八咏诗·被褐守山东》“掣曳写流电,奔飞似白虹”句意。歘(xū),迅疾貌。飞电,空中闪电。一作“飞练”。隐若,一作“宛若”。白虹,一种出现在雾上的`淡白色的虹。

  ⑺河汉:银河,又称天河。一作“银河”。

  ⑻“半洒”句:一作“半泻金潭里”。

  ⑼造化:自然界的创造者,此指大自然。

  ⑽“江月”句:意谓瀑布在江月的映照下,显得更加清澈。江月,一作“山月”。

  ⑾“空中”二句:意谓瀑布在奔流过程中所激起的水花,四处飞溅,冲刷着左右青色的山壁。潈(zōng),众水汇在一起。

  ⑿穹(qióng)石:高大的石头。

  ⒀乐:爱好。乐名山:一作“游名山”。

  ⒁益:更加。闲:宽广的意思。

  ⒂无论:不必说。漱:漱洗。琼液:传说中仙人的饮料。此指山中清泉。

  ⒃还得:但得。一作“且得”。洗尘颜:喻指洗除在尘世中所沾染的污垢。尘颜,沾满风尘的脸。

  ⒄“且谐”二句:一作“集谱宿所好,永不归人间”,又一作“爱此肠欲断,不能归人间”。谐,谐和。宿所好,素来的爱好。一解为旧友。宿,旧。

  ⒅“日照”二句:一作“庐山上与星斗连,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指香炉峰。紫烟,指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的烟云。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遥看,从远处看。挂,悬挂。前川,一作“长川”。川,河流,这里指瀑布。

  ⒆直:笔直。三千尺:形容山高。这里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

  ⒇疑:怀疑。银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九天:极言天高。古人认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九重天,即天空最高处。一作“半天”。此句极言瀑布落差之大。

  创作背景

  这两首诗一般认为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前后李白出游金陵途中初游庐山时所作。吴小如认为,李白这两首诗体裁不一,内容也有一部分重复,疑非一时之作。詹锳在《李白诗文系年》中根据任华《杂言寄李白》诗,认为第一首五古为李白于开元年间入长安之前所作。

  赏析/鉴赏

  整体赏析

  这两首诗体裁不一,一首五古,一首七绝,内容也有部分重复。第二首诗流传很广,曾被选入小学语文教科书。

  第一首诗是五言古诗。此诗共换四次韵,前八句为一韵;中间八句每四句各一韵;末六句为一韵。诗意也可按韵分为四层。前三层基本上是摹写瀑布的壮观奇姿,属景语;只有末一层言志抒怀,属情语。前三层也各有重点。

  第一层八句,其实是*铺直叙。开头二句,诗人先点明自己看瀑布的角度以及瀑布的方位。“挂流”二句。运用夸张手法描写瀑布的纵横之势。“欻如”二句,写瀑布来势之迅猛如天际白虹,即上面“喷壑数十里”一句的形象化。而“初惊”二句,则又是“挂流三百丈”一句的注脚。这八句四十字,作者在下一首七绝中乃以二十八字复述了一遍。至此,瀑布的主体实景,已从从正面写完。第二层四句全是虚写。“仰观”句缴足题面的“望”字;而所谓的“势转雄”“造化功”,只是抽象的赞语,并无足奇。奇在“海风”二句全从作者幻觉而出,以烘托手法来刻画瀑布的雄奇壮伟。诗人说这从天而降的瀑布连海上飓风也吹它不断,假如时值皓月当天,则照在瀑布上便成为一片空明,与月光浑融为一。有此二句,则上文的“雄”“壮”二字就不是概念化的了。这四句用透过一层的写法以传瀑布之神,用笔虽虚,却使瀑布更为形象化了。第三层四句写得很细,却是从侧面即从上下四旁来勾勒刻画。“空中”二句写水珠在空中四溅,冲洗左右的山壁。“青”字下得十分斟酌。一是说瀑布冲刷石壁,愈洗愈净,显得愈加青苍可爱;二是说山壁之所以“青”,正缘久为瀑布所浸润,石上可能生长了苔藓一类的植物。“飞珠”句写瀑布在日光中飞散,故如轻霞;“流沫”句写瀑布在穹石上掠滚而下,故著一“沸”字以形容其翻腾之状。这四句是写瀑布之动态,而以附*诸物之光彩色泽映衬之,由深写其神而细写其形,然后瀑布之形神备矣。第四层六句抒写诗人的志趣和愿望,亦非泛说。非“名山”不能得见此奇景,故先言“乐名山”;“对之心益闲”者,面对瀑布乃愈觉内心宁静悠闲也。“无论”二句一开一合,先纵后擒。意谓服琼液以求仙毕竟是遥远的事情;但在山中遇到奇景,足以荡涤尘俗,这倒是比较现实的。然后归结到隐居遁世,诗人说这本为自己夙愿;果真能永辞人间,久居林泉之地,固所愿也。收束得自然*易。

  五言古诗讲究兴寄,直抒胸臆,质朴真切,气象浑成。诗人的感情起伏与诗的节奏同步,由此形成感染人的力量。李白善于乐府和歌行,常以他横空出世,骏马绝尘的非凡才力,将乐府、歌行作为表达他飞腾的想象,纵横的才思,不羁的思想,奔放的情感之最合适的艺术形式,这些诗写得神识超迈,飘然而来,忽然而去,不屑于雕章琢句,亦不劳劳于镂心刻骨,自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这首五古《望庐山瀑布》正是如此。李白把庐山瀑布写得壮美阔大。诗人寄情于山水,从“西登香炉峰”到“流沫沸穹石”都是写景,而最后三句是抒情之句。“海风吹不断,江月照江空”中的“空”字更说明诗人寻求的是一种“闲”情,也体现李白的飘逸之风。在庐山美景之下,诗人借景直抒胸臆,语言质朴真切,但仍能感染读者。第一首虽是古诗,其中却有不少对仗。古今读者多谓此首不如第二首绝句写得好,但也有不少人指出此诗自有妙句,如南宋胡仔、葛立方、韦居安等。

  第二首诗是七言绝句。诗中的香炉,即第一首诗开头提到的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乐史《太*寰宇记》)。可是,到了诗人李白的笔下,便成了另一番景象: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地升起了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这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了不寻常的背景。接着诗人才把视线移向山壁上的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前四字是点题。“挂前川”,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像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第一首诗说,“壮哉造化功!”正是这“造化”才能将这巨物“挂”起来,所以这“挂”字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赞颂。第三句又极写瀑布的动态。“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然而,诗人犹嫌未足,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惊人魂魄。“疑是”值得细味,诗人明明说得恍恍惚惚,而读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觉得只有这样写,才更为生动、逼真,其奥妙就在于诗人前面的描写中已经孕育了这一形象。巍巍香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这就自然地联想到像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可见,“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比喻,虽是奇特,但在诗中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形象的刻画中自然地生发出来的。它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从而振起全篇,使得整个形象变得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给人以想象的余地,显示出李白那种“万里一泻,末势犹壮”的艺术风格。

  宋人魏庆之说:“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诗人玉屑》)这个看法在这首诗里似乎特别有说服力。比如一个“生”字,不仅把香炉峰写“活”了,也隐隐地把山间的烟云冉冉上升、袅袅浮游的景象表现出来了。“挂”字前面已经提到了,那个“落”字也很精彩,它活画出高空突兀、巨流倾泻的磅礴气势。很难设想换掉这三个字,这首诗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中唐诗人徐凝也写了一首《庐山瀑布》。诗云:“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场景虽也不小,但还是给人局促之感,原因大概是它转来转去都是瀑布,瀑布,显得很实,很板,虽是小诗,却颇有点大赋的气味。比起李白那种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有形有神,奔放空灵,相去实在甚远。无怪苏轼说:“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戏徐凝瀑布诗》)话虽不无过激之处,然其基本倾向还是正确的,表现了苏轼不仅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也是一位颇有见地的鉴赏家。

  五言古诗因篇幅无限制,所以诗人任意挥洒,写“海风”,写“江月”,写“穹石”,写得大起大落,大开大阖,转折如意,挥洒自如,一气呵成。七言绝句因篇幅较小,诗人用夸张的比喻把景物升腾到更高的境界,达到写瀑布的极致,极为夸张,但又清新自然,浅显生动,同时具有动荡开阔的气势,飞动流走的章法,跳跃腾挪,纵横捭阖,亦有歌行的气势和特点。

  两首诗都是李白之作,同是写庐山瀑布之景,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在庐山秀丽的山水之中,更显诗人标名之灵气。其想象丰富,奇思纵横,气势恢宏,感情奔放,似江河奔腾,又自然清新,似云卷风清,其诗歌的审美特征是自然美、率真美和无拘无束的自由美。这两首诗歌都具有这样的审美特征。

  名家点评

  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然余谓太白前篇古诗云:“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磊落清壮,语简而意尽,优于绝句多矣。

  宋代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二:徐凝《瀑布》诗云:“千古犹疑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或谓乐天有赛不得之语,独未见李白诗耳。李白《望庐山瀑布》诗云:“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故东坡云:“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词。”以余观之,银河一派,犹涉比类,未若白前篇云:“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凿空道出,为可喜也。

  元代韦居安《梅磵诗话》:李太白《庐山瀑布》诗有“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二句“语简意足,优于绝句,真古今绝唱”,“非历览此景,不足以见诗之妙”。……有“疑是银河落九天”句,东坡尝称美之。

  明代高棅《唐诗品汇》:刘云:奇夐不复可道。又云:以为银河,犹未免俗耳。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苏轼曰:仆初入庐山,有陈令举《庐山记》见示者,且行且读,见其中有徐凝和李白诗,不觉失笑。开元寺主求诗,为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为徐凝洗恶诗。”

  清代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非身历其境者不能道。

  日本*藤元粹《李太白诗醇》:严云:亦是眼前喻法。何以使后人推重?试参之。

  《望庐山瀑布》原文及翻译赏析 5

  原文: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译文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注释

  1.香炉:指香炉峰。紫烟:指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的烟云。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日照”二句:一作“庐山上与星斗连,日照香炉生紫烟”。

  2.遥看:从远处看。挂:悬挂。前川:一作“长川”。川:河流,这里指瀑布。

  3.直:笔直。三千尺:形容山高。这里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

  4.疑:怀疑。银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九天:一作“半天”。古人认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九重天,即天空最高处。此句极言瀑布落差之大。

  赏析

  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 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

  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创作背景

  这两首诗一般认为是公元725年(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前后李白出游金陵途中初游庐山时所作。吴小如教授认为,李白这两首诗体裁不一,内容也有一部分重复,疑非一时之作。詹锳先生在《李白诗文系年》中根据任华《杂言寄李白》诗,认为第一首五古为李白入长安以前(开元年间)所作。另有人认为第二首七绝作于公元756年(唐玄宗天宝十五年)李白到庐山的夏秋之交。

  翻译:

  太阳照耀香炉峰生出袅袅紫烟,远远望去瀑布像长河悬挂山前。

  仿佛三千尺水流飞奔直冲而下,莫非是银河从九天垂落山崖间。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