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度的数学日记 (菁华6篇)

首页 / 日记 / | 日记,数学

长度的数学日记1

  昨天,倪老师教了我们一个新的知识,叫长度单位,我很感兴趣。令我最感兴趣的是,为什么红笔量讲台有9枝这么长,而用米尺量黑板只有4把米尺那么短。后来倪老师说因为测量标准不一样,我才明白了为什么不一样。倪老师要我们把数学书翻到第2页,一题一题地讲下去,讲到最后一题的时候,我感到很奇怪:这个方块怎么会移动呢?原来倪老师用到了一种巧妙的办法,就是用食指代替方块。我试了试果然行通了。

长度的数学日记2

  尺子妈妈生了四个孩子,老大叫米、老二叫分米、老三叫厘米、老四,你去哪了?你在哪儿?谁跑了,我不就在这儿吗?他们低头一看,原来它才有一角钱硬币那么高。听好了!我叫毫米,是全家最最最小的。

  米说:“我们比个赛怎么样?”全部赞成!“比什么呢?”毫米问。“我想想”。“米正在想,别打扰他。”毫米说悄悄话。想到了!就比谁和什么东西差不多,看谁说的最多怎么样?行!

  “我先,”米说,看我的分身术,“砰”的一声,米变成了两个。两个我可是姚明的身高差不多,他可是篮球巨星。

  “我来,”分米说,两个我是数学课本的长度,那可是相当标准。

  “瞧瞧你们的样子!”厘米和毫米说。

  “该我了!”厘米说,五个我是一根火柴的长度。

  “该我了,该我了!”毫米急着说,一个我是一角硬币的'厚度。

  该我了,该我了……说了半天,他们还是*手。

长度的数学日记3

  今天我整理抽屉的时候找到了各种各样的尺子。有卷尺长2米、皮尺长150厘米、还有好几把长度不同的直尺,有的长30厘米、有的长20厘米、有的`长18厘米、还有15厘米的。我把它们换算成新学的分米和毫米。2米=20分米=200厘米=20xx0毫米;150厘米=15分米=1500毫米=1米50厘米;30厘米=3分米=300毫米;20厘米=2分米=200毫米;18厘米=180毫米;15厘米=150毫米。

  通过以上换算我加深了对米、分米、厘米和毫米的认识。

长度的数学日记4

  今天我整理抽屉的时候找到了各种各样的.尺子。有卷尺长2米、皮尺长150厘米、还有好几把长度不同的直尺,有的长30厘米、有的长20厘米、有的长18厘米、还有15厘米的。我把它们换算成新学的分米和毫米。2米=20分米=200厘米=20xx0毫米;150厘米=15分米=1500毫米=1米50厘米;30厘米=3分米=300毫米;20厘米=2分米=200毫米;18厘米=180毫米;15厘米=150毫米。

  通过以上换算我加深了对米、分米、厘米和毫米的认识。

长度的数学日记5

  尺子妈妈生了四个孩子,老大叫米、老二叫分米、老三叫厘米、老四,你去哪了?你在哪儿?谁跑了,我不就在这儿吗?他们低头一看,原来它才有一角钱硬币那么高。听好了!我叫毫米,是全家最最最小的。

  米说:“我们比个赛怎么样?”全部赞成!“比什么呢?”毫米问。“我想想”。“米正在想,别打扰他。”毫米说悄悄话。想到了!就比谁和什么东西差不多,看谁说的最多怎么样?行!

  “我先,”米说,看我的`分身术,“砰”的一声,米变成了两个。两个我可是姚明的身高差不多,他可是篮球巨星。

  “我来,”分米说,两个我是数学课本的长度,那可是相当标准。

  “瞧瞧你们的样子!”厘米和毫米说。

  “该我了!”厘米说,五个我是一根火柴的长度。

  “该我了,该我了!”毫米急着说,一个我是一角硬币的厚度。

  该我了,该我了……说了半天,他们还是*手。

长度的数学日记6

  今天我整理抽屉的时候找到了各种各样的尺子。有卷尺长2米、皮尺长150厘米、还有好几把长度不同的直尺,有的长30厘米、有的长20厘米、有的长18厘米、还有15厘米的。我把它们换算成新学的分米和毫米。2米=20分米=200厘米=20000毫米;150厘米=15分米=1500毫米=1米50厘米;30厘米=3分米=300毫米;20厘米=2分米=200毫米;18厘米=180毫米;15厘米=150毫米。

  通过以上换算我加深了对米、分米、厘米和毫米的认识。


长度的数学日记 (菁华6篇)扩展阅读


长度的数学日记 (菁华6篇)(扩展1)

——《长度单位》数学教学反思 (菁华5篇)

《长度单位》数学教学反思1

  新学期开学,我和孩子们就一同进入二年级的数学王国里去共同探索新的知识了,迎接我们的是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一年级第一学期我们就学*过“比长短”,孩子们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学期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孩子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长度单位》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的一个概念性的认知内容。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的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会感到一定困难。因此,解决困难很大程度上在我们教学中要取材于生活,密切联系生活,在生活操作和实践中去感知、体会,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数学知识。同时通过多种方式来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概念。这也是孩子们感兴趣的学*内容,因为大量知识来源于孩子们的亲生体验,来源于孩子们息息相关的生活。学了《长度单位》,很多孩子都觉得数学很有趣,很好玩。

  确实,这几节课看起来大家似乎一直都在玩,用硬币、图钉、回形针量课本、铅笔盒,用尺量自己身体上的数据,比如步长、一庹长等等,用卷尺量教室的长度、宽度,还有大量的估测、观察等活动,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亦乐乎!

  其实,要理解“米”、“厘米”的概念,建立长度的表象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要使孩子们能既轻松又有效地学*知识,建立“米”和“厘米”的表象,合理运用知识,我们呈现的材料、组织的学*活动就应该具有现实行、情景性。 新教材在呈现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时,是让学生通过充分的活动,如:用三角形量数学书的宽、用回形针量铅笔的长、用硬币量数学书的宽、用小刀量文具盒的长、用铅笔测量书桌的宽和椅子的高等。让学生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同时引出用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作为统一的单位长度,但每次都拿正方形量不方便,由此引出直尺的认识、厘米和米的认识以及两者之间的进率教学。这样的安排能按照儿童学*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密切联系生活,在生活操作和实践中去感知、体会,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

  学*数学知识。同时通过多种方式来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概念,体现了课标的新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孩子们都觉得很有趣、很好玩,整堂课一直都在玩,用硬币、圆形、回形针量课本、铅笔盒、铅笔、黑板等,以及用尺量出自己身体上的数据,还有估测、观察等活动。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亦乐乎!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测量方法之后,我让学生回家后,自主选择生活中自己感兴趣的事物量一量,并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长度单位的应用价值。从学生课后的练*和作业中看出:学生对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1厘米和1米、用厘米测量线段和较短的物体的学*并不感到困难,但是在将物体从直观表象抽象成文字表述后再让其选择合适的单位时,一部分学生就不能正确的对长度单位进行选择,这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积累有一定的关系,长度单位的选择需要孩子在亲身经历中有经验的积累。

  反思这几节让孩子喜欢的课,我觉得首先得益于教材的合理安排。以往的教材往往是直接告诉学生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米、厘米是长度建立正确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新教材在呈现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时,是让学生通过充分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来源,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同时引出用1厘米的小正方形作为统一的单位长度,但每次都拿正方形不方便,由此引出直尺的认识、厘米和米的认识以及两者之间的进率教学。教材的安排能按照儿童学*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构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

  爱玩、贪玩是小学生的天性,如果我们能尊重孩子的这种天性,在教学中有效创设活动情节,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沟通学生情感世界和书本世界的联系,教学将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上文所说的用实物量、用尺子量,量课桌、量自己的身体,孩子们的学*兴趣始终很高, 而这些活动对于他们建立正确的表象、形成良好的数感,有着重要意义。

《长度单位》数学教学反思2

  一、好问题的设计是激发学生思维的重要法宝。

  学生学*是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问题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关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很好的把教学内容转化成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数学知识,经历学*过程,掌握学*方法,体验学*的快乐。“课桌有多长”?“1厘米有多长”?“不用尺子测出数学书的长是多少厘米?”这三个问题是本课的核心,这也是本节课的三个大环节,学生在解决这三个问题的过程中,初步经历长度单位的产生过程,认识了直尺和厘米,建立了厘米的意义,实现了在生活中拓展应用。

  二、学生已有经验是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

  学生对长度单位了解了多少?这是我们在设计教学方案时重点思考的内容。在尝试过程中我们发现城里部分二年级的孩子在教学前已经初步认识了尺子,知道用尺子可以测量物体的长度。但这些孩子对长度单位“厘米”的理解是不清晰的,表象也没有建立。学生不清楚1厘米到底有多长,不知道为什么要用尺(厘米为单位)来测量。根据这样的认识,我们比较了两种方案,一种是先认识尺子,建立长度单位厘米的意义和表象,学会应用尺子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然后通过时光倒流到没有尺子的时代,来体验尺子的作用和统一长度单位的意义;另一种是先借助各种身边的物体表示课桌的长,体会不同的工具表示出的数据不同,来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从而认识直尺,学*厘米的意义,建立厘米表象,学会正确测量方法。第一种方案尊重学生的认知起点,但学生对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理解不是非常深刻;第二种方案注重对统一长度单位必要性的理解,在教学时,遵循了知识产生的过程但忽视了学生的学*已有认知起点。经过不同地区学生试验比较发现,同一种设计在不同的班级中产生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认识较多的班级的学生采用第一种方案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长度单位认识较少的班级的学生采用第二种方案比较容易产生认知冲突,使学生较好地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我们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教材编写的逻辑意图综合把握教学目标,灵活的设计教学活动。

《长度单位》数学教学反思3

  今年我带的是二年级学生,是我去年从一年级带上来的,说实话很有感情了。我作为一名刚参加工作只有一年时间的老师想着如何把书本上的知识通过我交给学生,让他们学*最基础的知识,掌握最基本的技能,获得初步的数学学*方法和能力。课本第一单元是长度单位,这部分知识应用性极强,是在一年级比较物体长短的基础上设置的。在一年级,学生通过比较实物的长短,初步掌握了简单的比较方法。这一单元学*的长度单位,首先要让学生理解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为了达到让学生理解这一知识的目的,教材例题1首先通过用不同的物体来度量长度相同的实物,结果使用的度量物体有的用的数量多,有的用的数量少,这就产生了一些矛盾和混乱,从而得出统一长度单位是十分重要的,这将在生活中会减少一些麻烦。在此教学中,我鼓励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用铅笔度、尺子、三角板、方块等量桌面的长度,学生学会了用食物测量物体的长度,紧接着又用这些物品测量了桌子的高度和黑板边的长度,在此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记载度量的数字,效果良好。通过以上的操作和演练,是学生明白了在实际生活中要测量物体的长度、宽度就必须统一长度单位。

  接下来就是让学生认识两个最常见的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为了让学生容易接受理解厘米和米的概念,我用实物和举例的方法来完成此教学,我让学生伸开自己的双臂,使他们初步感知自己的两笔长度大约是一米,床的长度是两米,食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一颗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通过举例感知,使学生初步建立起1厘米和1米的感觉表象,通过列举生活中一些常见事物,进步是学生感知1米的长度和1厘米的长度。

  学生认识了厘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后,就要进行换算了,可是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理解知识呢,教材上的例题是“用30厘米的尺子量一根1米的绳子,量了三次后,又量了10厘米,这根绳子由多少厘米长?”我教学时没有直接用此案例,但我改变了一下,我让两个学生分别用自己20厘米的尺子量出黑板边上1米的长度,让他们把每次量的做上记号,学生量了五次,然后我提问:一共有多少厘米?我知道这要把5个数字相加才能算出,可能有点麻烦,但是我还是看重了实践操作的过程,只有通过操作演练,学生才能更好的战功理解知识:1米=100厘米,者是实验得来的,而不是我们凭空想象、捏造的,更加让学生理解了数学的真实性和严密性。理解掌握了米和厘米的换算关系,可以让学生做简单的长度单位加减联系和有关长度单位的应用问题,通过检测,反馈出的是学生对知识掌握较好,但是对于部分细节问题做的不好,者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

  还有一个知识就是认识线段,新课标没有从概念直接去入手,而是通过构建简单表象让学生来认知线段的有关知识:直直的,两个端点。然后通过举例说明哪些是线段,哪些不是线段,可利用黑板边沿、桌棱等,在认识了线段之后,就需要学生动手画一画了,按照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先找准尺子的0刻度,再按要求画到应至的地方,必须把尺子放直,不能忘记还有两个端点,在理解掌握这些知识后,教师应引导学生拓展一下所学知识,要在一些图形中数出有几条线段,为此,我从易到难画了几种不同的图形,指导学生仔细数,先数出长的线段条数,再数出短的线段条数,加起来就行了。

  总之,通过本单元知识的教学,我发现课本的知识都是通过实验操作得来的,注重了学*的过程和方法,意在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

《长度单位》数学教学反思4

  《长度单位》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的一个概念性的认知内容。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的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会感到一定困难。因此,解决困难很大程度上在教学中要取材于生活,密切联系生活,在生活操作和实践中去感知、体会,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数学知识。同时通过多种方式来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概念。在这次《长度单位》教学活动课中给我以深深的启迪。长度单位我用了三个课时,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测量来感知米与厘米的区别与联系,以及一些生活中常见物体的实际长度!

  教师的精心准备、学生的全员参与,确实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兴趣的激发、经验的积累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和乐趣。

  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全程参与学*过程,利用操作、比较等手段获得感性认识,切实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如何让孩子体验这份感受呢?我要求同学们回家准备回形针、硬币、圆片、三角形、正方形、卷尺等,用来测量数学书、文具盒、铅笔、黑板等的长或宽,孩子们都学得很开心且积极主动,我发现到一些后进生的情绪也很高涨。

  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易于获得感性经验,从而实现其认识的内化、促成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发展。学生正是通过摆弄客体而获得客体的知识的,凡是用自己的眼睛和手验证的东西,比老师讲解给他们的印象深刻得多。而观察、操作、讨论┉┉是数学活动中最常用的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给学生创设更多的操作实践机会,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他们可以亲自进行最广泛意义的实验、试验及观察,能够提出问题,并从实践操作中自己寻找到答案。

  “厘米”这一单位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用,而且较容易让学生认识。所以,我将“厘米”作为教学的基点和重点,首先来认识。

  为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抽象的能力,在教学“厘米”这一概念时,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

  1、猜一猜。让学生先根据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猜一猜:1厘米有多长?再请猜得准的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猜准的?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知道:许多知识是自己从生活实践中获得的。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也能够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

  2、看一看。通过观察直尺,直观感知“1厘米”的长度。让学生从直尺上找出“1厘米”,并且知道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就是1厘米。然后让学生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直尺,认识1厘米的长度。

  3、估一估,量一量。给学生提供学具,让学生利用已有的长度单位表象进行估测,再利用学到的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找一找。从生活中找出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把数学和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在课堂上,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测量方法之后,我让学生回家,自主选择生活中自己感兴趣的事物,量一量并将结果记录下来,回到课堂上交流,达到资源共享,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长度单位的应用价值。

《长度单位》数学教学反思5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花了*二周的时间结束了第一单元的新课和练*,并且进行了一次小测验。下面谈谈我的教学体会。

  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学生已掌握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知道测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常用厘米做单位,学生能够体验在现实生活中,1米到底有多长,1厘米到底有多长,并且知道1米=100厘米。在建立长度单位观念的基础上,绝大部分学生能够估量出物体的长度,并且能够自己动手进行测量出它的实际长度。让学生知道了什么是线段,线段的特点有哪些,以及学生能够用刻度尺画线段。

  在教学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烦恼,比如说,我们的孩子大的7岁多一点,小的不到6岁,动手能力特别差,加之班级人数较多,教学画线段时,手握不紧尺子,画出来的线段是歪的,在课堂上我一遍又一遍地提示,在教室里不断地巡视,帮助那些有困难的学生。根据实际物体要求学生填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时,由于我们的孩子书本知识难与实际物体结合起来,因此填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时,容易混淆,出现错误频率较高。当我们用断尺去测量物体的长度时,也就是说,不是从0厘米开始测量物体的长度时,部分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有一定的困难。


长度的数学日记 (菁华6篇)(扩展2)

——长度的数学日记优选【十】份

  长度的数学日记 1

  20XX年10月12日 星期天 天气:阴

  这一周我们学*了除法算式的竖式。

  怎么列呢?是先写一个“厂”字,再把被除数写在“厂”字的里面,把除数写在“厂”左面。计算出来的得数叫“商”,写在“厂”字的上面,还要对齐个位。计算时,是先用“商”乘除数,然后用被除数减去它们的积,看得数是几。如果它们相减后的'最终结果不是零,是一个小于除数的数,那么这个数就是余数。除法真有趣!

  老师评语:整个计算过程表述得很好、很清晰,语句通顺。

  家长评语:能理解新学的内容。

  长度的数学日记 2

  昨天倪老师给我们上长度单位,我们又学到了一个知识。倪老师拿了一枝笔来量讲台,讲台大约是9枝红笔长,倪老师又拿了一把很长的尺子量黑板,黑板大约是4把尺子那么长。倪老师说:“讲台比黑板长对不对?”我们说:“不对。”倪老师又问:“为什么不对?”我们回答:“笔比尺子短。”倪老师笑着说:“你们真聪明,他们的测量标准是不一样的,结果也就不公正了。”

  长度的数学日记 3

  快乐的星期六到了,我陪爸爸去店里上班。

  刚到店里,爸爸接到客户的电话。原来是要买保温台上的份数盘。爸爸接完电话就对我说:“今天爸爸考考你吧!客户要买4个保温台上份数盆,1个保温台上有6个份数盘,一共要几个?”我在心里想了想6+6+6+6=24(个)。爸爸又问到:“你还有其他方便快速一点的算法吗?”我转念一想,暑假刚学的乘法口诀,“四六二十四”,我快速地算了出来,和加法的答案是一样的。爸爸听到答案后,给我比了个大拇指。爸爸说:“那我们仓库里的份数盆是12个一箱,那这样我们需要给他们送几箱呢?”我赶紧在心里默默想了一下,24—12—12=0刚好2箱。我连忙跟爸爸说:“2箱就可以。”爸爸听完开心地笑了,还请我吃了雪糕。

  原来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的身影。

  长度的数学日记 4

  开学第一单元我们就要学*测量,通过预*第一单元,我知道了千米、毫米、分米、吨等计量单位,1000米=1千米,1吨=1000千克。爸爸问我:“那么,1千米又等于多少厘米呢?”我说:“1千米等于1000米,把1000米乘以100不就行了,也就等于100000厘米。”

  爸爸说:“不错!”这时妈妈告诉我:“只要掌握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的计算规律,再大的数字也难不倒你哦!”

  长度的数学日记 5

  今天我整理抽屉的时候找到了各种各样的.尺子。有卷尺长2米、皮尺长150厘米、还有好几把长度不同的直尺,有的长30厘米、有的长20厘米、有的长18厘米、还有15厘米的。我把它们换算成新学的分米和毫米。2米=20分米=200厘米=20xx0毫米;150厘米=15分米=1500毫米=1米50厘米;30厘米=3分米=300毫米;20厘米=2分米=200毫米;18厘米=180毫米;15厘米=150毫米。

  通过以上换算我加深了对米、分米、厘米和毫米的认识。

  长度的数学日记 6

  今天,我学*了毫米、分米、千米。我知道量比较小的物品用毫米作单位,如小本子厚3毫米,橡皮厚8毫米。固体胶高1分米,可口可乐瓶高2分米。学校到我家要用千米作单位,汽车每小时走的`速度用千米作单位。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米=100厘米,1米=1000毫米,1分米=100毫米。

  长度的数学日记 7

  尺子妈妈生了四个孩子,老大叫米、老二叫分米、老三叫厘米、老四,你去哪了?你在哪儿?谁跑了,我不就在这儿吗?他们低头一看,原来它才有一角钱硬币那么高。听好了。我叫毫米,是全家最最最小的。

  米说:“我们比个赛怎么样?”全部赞成。“比什么呢?”毫米问。“我想想”。“米正在想,别打扰他。”毫米说悄悄话。想到了。就比谁和什么东西差不多,看谁说的最多怎么样?行。

  “我先,”米说,看我的.分身术,“砰”的一声,米变成了两个。两个我可是姚明的身高差不多,他可是篮球巨星。

  “我来,”分米说,两个我是数学课本的长度,那可是相当标准。

  “瞧瞧你们的样子。”厘米和毫米说。

  “该我了。”厘米说,五个我是一根火柴的长度。

  “该我了,该我了。”毫米急着说,一个我是一角硬币的厚度。

  该我了,该我了……说了半天,他们还是*手。

  长度的数学日记 8

  昨天,倪老师教了我们一个新的知识,叫长度单位,我很感兴趣。令我最感兴趣的是,为什么红笔量讲台有9枝这么长,而用米尺量黑板只有4把米尺那么短。后来倪老师说因为测量标准不一样,我才明白了为什么不一样。倪老师要我们把数学书翻到第2页,一题一题地讲下去,讲到最后一题的`时候,我感到很奇怪:这个方块怎么会移动呢?原来倪老师用到了一种巧妙的办法,就是用食指代替方块。我试了试果然行通了。

  数学真是奇妙啊!

  长度的数学日记 9

  今天早上天气晴朗,我和夏洱妹妹去了杭州乐园玩。

  我们去玩了摩天轮。摩天轮有红、黄、蓝、绿四种颜色的小隔间,每种颜色隔间有4个,每个隔间能做4个人。妈妈问我:“所有黄色的隔间能坐多少人?整个摩天轮能坐多少人?”我快速地答道:“黄色能坐16人,因为黄色有四个小隔间,每个可以坐4人,所以是4+4+4+4=16(人)。摩天轮总共有4种颜色,每种颜色都是一样多的,所以是16+16+16+16=64(人)。摩天轮总共能坐64人。”回答好问题后,我们一起上了摩天轮。爸爸还给我们定了美味的美食,真是又好吃又好玩。

  我们下了摩天轮后,爸爸告诉我们:“等以后我们学了乘法,这个就更简单了。”我好期待学乘法啊!

  长度的数学日记 10

  今天我整理抽屉的时候找到了各种各样的尺子。有卷尺长2米、皮尺长150厘米、还有好几把长度不同的直尺,有的长30厘米、有的`长20厘米、有的长18厘米、还有15厘米的。我把它们换算成新学的分米和毫米。2米=20分米=200厘米=20xx0毫米;150厘米=15分米=1500毫米=1米50厘米;30厘米=3分米=300毫米;20厘米=2分米=200毫米;18厘米=180毫米;15厘米=150毫米。

  通过以上换算我加深了对米、分米、厘米和毫米的认识。


长度的数学日记 (菁华6篇)(扩展3)

——二年级数学《长度单位》教学反思 (菁华3篇)

二年级数学《长度单位》教学反思1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节 上课,都说有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发现人教版的`第一单元几乎都是与生活常识密切联系,难道是教材编写人员要用这贴*实际的短短的一单元让学生度过开学的缓冲期吗?可是对于教师来说,这样的单元并不好上。

  我总结有以下几点:

  1.学生对都是图画的课本很感兴趣,但预*时却抓不住重点,找不到明显的知识点进而匆匆过去。

  2.新入学,学生心态上放松,家长也未能抓紧,认为这样的单元简单,可殊不知《长度单位》统一标准的思想影响深远,如果本单元大意了,小到影响高年级的千米等单位,大到以后接触的微观世界单位或是宇宙光年的长度单位等,而长度单位只是测量物体的一个物理量而已,生活总无论任何事情都需要统一的标准才能井井有序、规范制度。

  3.对于教师来说,本单元需要学生大量的实践操作,这需要教师示范、学生引领等课堂活动,对于经验不很丰富的我来说,课堂管理是个挑战,要从声音、动作、提问方式、奖励机制等多种课堂技巧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还要控制课堂,在稳住课堂的同时又要有效的生成,突出重点。

  正因为这些,所以第一课要慎重。

  本节课我采取重经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让学生知道古代人庹、拃、脚长、步长等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工具,独立测量课桌的长度,通过一个物体得到不同的测量结果体现出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这样才能知道物体到底有多长。

  接着很自然过渡到用什么样的测量工具呢?学生很整齐的回答直尺,这点让我非常意外。孩子们脑海中有直尺的印象,选择工具去解决问题,我非常开心,于是又问了一个有难度的问题:

  我现在挑选了班级同学的几把直尺,这些直尺有的红色、有的透明、有20厘米、有15厘米、还有折叠的直尺,样子、长度都不一样,用它们来测量数学书短边的长度,测量出来的结果相同吗?(出于这样的问题是由于一次听课测量的结果不同,孩子说是因为直尺不一样)

  许多孩子被问住了,回答:不同。

  于是,我放慢了节奏,让孩子经历猜想、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

  1.先猜一猜:不同直尺测量数学书的短边长度,测量结果相同吗?

  2.实践活动:(1)独立完成进行测量,大约有多少厘米

  (2)同桌讨论,看一看对方如何测量的

  3.成果展示:学生回答测量结果

  4.得出结论

  通过这次的简单尝试,我发现二年级的孩子已初具小组讨论的模样,能相互交流和帮助,状态非常好,而且几乎每位学生都愿意量一量,说一说。我想多让孩子自己去探讨,开始会慢些但对数学思维和为人处世的方法深入人心。最后通过活动和呈现的结果上看,得到的结论是一致的。所以确定了不同的直尺量物体长度得到的结果是一样的。

  有了这样的共识,再规范1厘米就有了很大的帮助。这也是统一标准的根本目的:无论何时何地,只要需要测量有工具就可以。我认为这也是大自然统一、守恒的规律吧。

  本节课的疑惑是:要不要在没有课堂上建立厘米、米的表象是就估计黑板有多长?是否有实在的价值。但对我来说有一点,知道很多孩子对生活常识没概念,出现黑板长40米,以后在教学中更应该对部分孩子加强经验的关注和提问。

  本学期也有感悟:对于新的教材,一定要每节课教授什么样的知识点、重点把握清楚,多看*题,做中学,学中做,展现课堂练*的多样性。

二年级数学《长度单位》教学反思2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节 上课,都说有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发现人教版的第一单元几乎都是与生活常识密切联系,难道是教材编写人员要用这贴*实际的短短的一单元让学生度过开学的缓冲期吗?可是对于教师来说,这样的单元并不好上。

  我总结有以下几点:

  1.学生对都是图画的课本很感兴趣,但预*时却抓不住重点,找不到明显的知识点进而匆匆过去。

  2.新入学,学生心态上放松,家长也未能抓紧,认为这样的单元简单,可殊不知《长度单位》统一标准的思想影响深远,如果本单元大意了,小到影响高年级的千米等单位,大到以后接触的微观世界单位或是宇宙光年的长度单位等,而长度单位只是测量物体的一个物理量而已,生活总无论任何事情都需要统一的标准才能井井有序、规范制度。

  3.对于教师来说,本单元需要学生大量的实践操作,这需要教师示范、学生引领等课堂活动,对于经验不很丰富的我来说,课堂管理是个挑战,要从声音、动作、提问方式、奖励机制等多种课堂技巧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还要控制课堂,在稳住课堂的同时又要有效的生成,突出重点。

  正因为这些,所以第一课要慎重。

  本节课我采取重经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让学生知道古代人庹、拃、脚长、步长等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工具,独立测量课桌的长度,通过一个物体得到不同的测量结果体现出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这样才能知道物体到底有多长。

  接着很自然过渡到用什么样的测量工具呢?学生很整齐的回答直尺,这点让我非常意外。孩子们脑海中有直尺的印象,选择工具去解决问题,我非常开心,于是又问了一个有难度的问题:

  我现在挑选了班级同学的几把直尺,这些直尺有的红色、有的透明、有20厘米、有15厘米、还有折叠的直尺,样子、长度都不一样,用它们来测量数学书短边的长度,测量出来的结果相同吗?(出于这样的问题是由于一次听课测量的结果不同,孩子说是因为直尺不一样)

  许多孩子被问住了,回答:不同。

  于是,我放慢了节奏,让孩子经历猜想、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

  1.先猜一猜:不同直尺测量数学书的短边长度,测量结果相同吗?

  2.实践活动:(1)独立完成进行测量,大约有多少厘米

  (2)同桌讨论,看一看对方如何测量的

  3.成果展示:学生回答测量结果

  4.得出结论

  通过这次的简单尝试,我发现二年级的孩子已初具小组讨论的模样,能相互交流和帮助,状态非常好,而且几乎每位学生都愿意量一量,说一说。我想多让孩子自己去探讨,开始会慢些但对数学思维和为人处世的方法深入人心。最后通过活动和呈现的结果上看,得到的结论是一致的。所以确定了不同的直尺量物体长度得到的`结果是一样的。

  有了这样的共识,再规范1厘米就有了很大的帮助。这也是统一标准的根本目的:无论何时何地,只要需要测量有工具就可以。我认为这也是大自然统一、守恒的规律吧。

  本节课的疑惑是:要不要在没有课堂上建立厘米、米的表象是就估计黑板有多长?是否有实在的价值。但对我来说有一点,知道很多孩子对生活常识没概念,出现黑板长40米,以后在教学中更应该对部分孩子加强经验的关注和提问。

  本学期也有感悟:对于新的教材,一定要每节课教授什么样的知识点、重点把握清楚,多看*题,做中学,学中做,展现课堂练*的多样性。

二年级数学《长度单位》教学反思3

  《长度单位》拉开了二年级数学教学的序幕,本单元内容要求学时理解“米”、“厘米”的概念,建立长度的表象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要使学时既轻松又有效地学*知识,建立“米”和“厘米”的表象,合理运用知识,我们呈现的材料、组织的学*活动就应该具有现实行、情景性。

  《长度单位》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的一个概念性的认知内容。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的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会感到一定困难。因此,解决困难很大程度上在教学中要取材于生活,密切联系生活,在生活操作和实践中去感知、体会,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数学知识。同时通过多种方式来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概念。

  学了《长度单位》,很多孩子都觉得很有趣,很好玩。确实,这几节课看起来大家似乎一直都在玩,用硬币、图钉、回形针量课本、铅笔盒,用尺量自己身体上的数据,比如步长、一庹长度等等,用卷尺量教室的长度、宽度,还有大量的估测、观察等活动,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亦乐乎!

  如:用三角板量数学书的宽、用回形针量铅笔的长、用硬币量数学书的宽、用小刀量文具盒的长、用铅笔测量书桌的宽和椅子的高等。让学生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同时引出用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作为统一的单位长度,但每次都拿正方形量不方便,由此引出直尺的认识、厘米和米的认识以及两者之间的进率教学。这样的安排能按照儿童学*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密切联系生活,在生活操作和实践中去感知、体会,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数学知识。同时通过多种方式来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概念,体现了课标的新理念。


长度的数学日记 (菁华6篇)(扩展4)

——二年级数学长度单位教案 (菁华3篇)

二年级数学长度单位教案1

  教学内容:

  P2~3及P4做一做、练*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

  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妈和老师比,谁高?谁矮?

  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一)统一长度单位

  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例1情境图。)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

  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

  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拃(zhǎ)、一步、一庹( tuǒ)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教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

  (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O,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O。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

  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就

  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2.认识1厘米。

  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

  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加手势):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l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刻度4到刻度5呢?我们发现了什么?(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很短。)是呀,1厘米确实很短。

  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让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课件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我们的食指宽大约是1厘米。你也能用l厘米说一句话吗?

  3.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1厘米,那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看从0到3的长度是几厘米,从O到7呢?

  4.教学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

  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把尺的刻度O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提醒学生注意在测量时要把尺子*放在要测量的物体边上,沿着物体的直边来量,量时要按紧尺子。

  (2)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量出这张纸条的长度吗?怎么量?(把尺的刻度2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把大数减小数,就是这张纸条的长度。)

  三、巩固练*

  1.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看刻度尺,说出铅笔的长度,再说说是怎么想的。

  2.完成教材“练*一”的第1题。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练*一”的第2题。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说出手掌的宽和一拃的长大约是几厘米。

  说明:接*8厘米的,我们说它大约是8厘米。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

  板书设计:

  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

  测量时,标准不同,结果就不同—,统一长度单位厘米cm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量法:把尺的刻度O对准物体的一端,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二年级数学长度单位教案2

  1、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

  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空间观念。

  3.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2、学情分析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应注重营造愉悦、欢快的学*氛围,运用多种活动增强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使他们在亲身体验中进行有效的学*,保持他们学*的欲望和兴趣,从而提高学*效果。现在班里大部分学生都逐渐形成了良好的学**惯,,能够端正学*态度,对学*较为感兴趣、有信心。学*充满热情,能够运用自己的学*方法活学活用。学**惯方面,学生能够课前做好准备,课堂气氛活跃,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发言、思考,声音响亮。但个别的学生上课不注意听讲,爱搞小动作,需要及时提醒和引导。

  3、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线段的特征。

  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参加哪些体育活动?为什么?体育活动可以增强体质,磨练意志,大家要多参加。

  2.出示图片,小朋友们在干什么?跳绳和拔河要用到什么?这两根绳子在形状上有什么不同?

  3.出示图片,你能给图上的这些线分一分类吗?为什么这么分?

  4.你能把弯弯的线变直吗?

  活动2【讲授】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学生操作,把弯线变直。师指出,拉直的这段线就可以看作一条线段。

  2.观察线段图,线段有什么特点?学生交流,汇报: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3.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

  4.生活中可以找到很多线段,举例,学生找线段。

  活动3【活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一张长方形白纸上你能找到几条线段?你能再变出一条吗?学生折纸,师说明折痕可以看作一条线段。同桌比较折出的线段,发现什么不同吗?得出结论:线段有长短。

  2.线段可以测量吗?怎样测量?学生说测量方法。

  3.出示一横一竖两条线段,哪条长哪条短?学生通过测量发现同样长。

  4.测量书中第五页三条线段的长度。汇报,订正。

  5.总结线段的三个特点:直的,有两个端点,可以量出长度。

  活动4【练*】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出示图形,分别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2.连接两点能画出几条线段?学生动手操作,汇报。三个点呢?完成书第五页做一做的第二题,画出的是什么图形?四个点呢?两种方法不遗漏。一种是从外到内,一种是从一点出发。按照这两种方法完成五个点,每两个点画一条线段,能画出几条线段,是什么图形。

  3.小明要去小红家,有四条路,请同学们帮小明找最*的那条路。你用什么方法来证明你挑的路是最*的呢?

  4.消防员接到任务是怎么样迅速到达的?房间的管子是直的,滑下来可以节省时间。

  思想教育:他们的工作很辛苦,我们应该尊敬他们。

  5.为什么乘坐电梯?因为电梯的运动轨迹是直的,省时省力。安全教育:乘坐电梯时要注意安全。

  活动5【测试】及时反馈,发展思维。

  1.填空:线段是( )的,有( )个端点,( )量出长度。

  2.选择:下面哪些是线段?

  3.量一量下面图形的.边长,你发现了什么?

  活动6【作业】巩固知识,培养能力。

  数学书第九页第6题,第7题。

二年级数学长度单位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能力点:

  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

  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惯。

  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

  各种尺子、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妈妈需要买一截松紧带,需要多长呢?老师量过了,和你们桌上的小棒一样长,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实物量一量。

  学生汇报量的结果。

  问:奇怪了,同样长的松紧带,可你们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师: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用什么工具量呢?

  生:尺子。

  二、自主探究:

  1、认识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A、数,按顺序读一读。问:最左端是几?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叫零刻度。

  B、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C、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

  一厘米有多长?(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是多长。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

  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3、用厘米量。

  举起蓝纸条,估计一下他大约是几厘米?

  用尺子量一量。填在书上。

  量松紧带的长。

  三、拓展运用:

  1、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

  (1)没对准0刻度线的。

  (2)正确的。

  (3)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2、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到0刻度线,怎么办?

  3、小组合作量指定物体长度。

  4、老师想量手腕一圈的长度,用直尺量不方便,你有好的方法吗?(介绍各种尺子)

  5、选择尺子和自己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

  课外搜集资料: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


长度的数学日记 (菁华6篇)(扩展5)

——圆的数学日记 (菁华6篇)

圆的数学日记1

  周末,我和爸爸一起去超市买卧室门外的小地毯,到了超市,爸爸选中了一种花色,这种花色有两种形状:圆形和正方形,服务员告诉我们,这两种地毯的周长都是一样的,是12。56dm。爸爸说:“反正大小都一样的,你来挑吧!”我连忙喊道:“我来算算。”说着,我向服务员要了纸和笔,按老师教过的方法,算起圆的面积。

  要算圆的面积先求圆的半径:12.56÷3.14÷2=2分米,面积:3.14×2×2=12.56*方分米。

  正方形的边长:12.56÷4=3。14分米,面积:3.14×3.14=9.8596*方分米。

  “以即使圆和正方形的周长相等,它们的面积也不一定相等,买圆形地毯比正方形地毯要划算。”我滔滔不绝地给爸爸讲着,爸爸听得目瞪口呆,一旁的服务员也夸我聪明,我别提有多高兴了。

  生活中真是处处有数学,处处有学问啊!

圆的数学日记2

  我们刚刚学*了圆的认识(一)、(二),知道了圆的许多知识,并且由圆的认识了解到了圆周长的应用,能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我们去了解一下圆周长的知识!

  刚开始学圆的周长时,知道了能用滚动法和绕线法来量出圆的周长,探究出了圆的周长总是直径3倍多一些,实际上,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是一个固定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计算时,通常取3.14。我们就得出一个公式:如果用C表示的周长,那么C=πd或C=2πr也就是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圆的周长有3个应用:1.已知d求C=πd 2.已知r求C,先求d再求C 3.已知C求d d=C÷π 已知C求r 先求d 再求r。

  已知d求C:一个圆的直径是5.5分米, 求这个圆的周长,那就用π3.14×直径5.5=17.27dm.

  已知r求C:汽车车轮的半径为0.3米,它滚动1圈前进多少米?滚动1000圈前进多少米?它滚动一圈前进多少米?也就是求这个轮子的周长,先求出直径:0.3×2=0.6m,然后求一圈的周长:3.14×0.6=1.884m 最后求出1000圈前进多少米:1.884×1000=1884m。

  已知C求d:花坛的的周长是62.8m。你能求出这个圆形花坛的直径吗?周长6.28÷π3.14=d 2m

  已知C求r:一个圆的周长是25.12㎝,求这个圆的半径,那么先求这个圆的直径:用周长25.12÷π3.14=d 8㎝ 再求半径:8÷2=4㎝。

  这是圆周长的四大典型例题,圆的周长,除以直径是一个固定的数,π是≈3.14的。

  还有一种类型的题目:下图是一个一面靠墙,另一面用竹篱笆围成的半圆形养鸡场,这个半圆的`直径为6米,篱笆长多少米?这题是求半圆的周长,一面靠墙的就不用算上篱笆,也就是求圆周长的一半,就用直径6m×π3.14=圆的周长 18.84m 再算圆周长的一半:18.84÷2=9.42m。

  这就是有趣的圆的周长,圆周长的一半,让数学与生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原来数学也是蕴藏着生活的奥秘!

圆的数学日记3

  今天早上老师要教我们怎样算周长。

  老师先拿出圆片说:“每个人先画一个圆片或拿出一个圆形的东西,想办法量出它的周长。”于是,我们开始讨论了。我们先想办法,再动手操作,一个同学马上想出了办法,便说:“我有办法了。先在圆片上做一个记号,再从那个记号为点,向右在尺子上滚动一周,做一个记号,量出的.长度就是这个圆片的周长了。”我马上又想到了一个办法,我说:“我也有办法,我们用纸条在圆片上绕一周,做一个记号,然后量出纸条长度,就是圆的周长了。”

  过了一会,老师听我们讲出各自的办法之后便说,这样有些办法不免会有些误差,我来教你们怎样算周长吧!

  “圆的周长要用到直径,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实际上,圆的周长除以直径是一个固定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计算时通常取3.14,所以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3.14),也就是c=πd或c=2πr。老师说完又举了例子。

  我们学会了怎样算圆周率(圆的周长)。

圆的数学日记4

  老师就让我们将学具中的圆折一折看看能从中发现什么?我心里奇怪了:圆就是一个圆,有什么好折的呢?原来让我们折圆是为了了解圆的对称啊!

  我们又拿出剪刀将一个圆剪了下来,再*均剪成八份。老师让我们想一想如何球出圆的面积来。同学们有的说用π乘、有的说用半径求……大家七嘴八舌,课堂好不热闹。最后老师让我们把剪好的八份*似于扇形的纸片试着拼成一个别的图形。我拼的是一个*似于*行四边形的图形。

  随后,我们又分别将圆*均分成了16份、32份,再分别将剪好的小扇形拼成一个多边形。这时候我发现,*均分的数量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长方形。

  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所以:圆的面积=C/2×r=2πr/2×r=πr2

  经过了图形的分解再组合,我知道了怎么求圆的面积啦!数学好神奇哟~

圆的数学日记5

  之前,我们探索了圆的周长,现在我们继续我们的探索之旅。圆有周长就"理所当然"会有面积。现在我们探索我们的圆的周长的"兄弟"圆的面积。

  之前,圆的周长是关于直径的,那"兄弟"面积就是关于直径的"老弟"半径的了。我们看着书上的探究活动,我们拿出数学用具,里面有两个圆形,一个圆是把一个圆分成了12份,一个圆是把一个圆分成了24份。我把12份的剪了下来,按照书上,我们拼成了一个像*行四边形的图形,我很奇怪,继续把24份的也拼成了像长方形的图形,我慢慢的理解到了:拼成的*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圆的半径,它的底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而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它的宽相当于圆的半径。从我的理解中,我推测出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π乘r的*方就是圆的面积了。在原来的基础中,我举一反三,列出了考试时考圆的面积的三种方式:1.已知半径求面积,这一种是最简单的,直接π乘r的*方就行了。2.已知直径求面积,这一种先要求出半径(直径除以2=半径),再用半径的*方乘π就行了。3.已知周长就面积,这一道题就有点困难,但只要细心就能做好。先求直径:周长除以π,再求半径:直径除以2,再π乘r的'*方就行了。

  数学我们要学会举一反三,我们也要学会自己动手推出公式,这样数学才会成为你的知心朋友。

圆的数学日记6

  今天,我在写作业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生活中的圆。

  什么叫做生活中的圆,那就是在生活中有哪些关于圆的周长、圆的面积还有圆的对称轴之类的东西,也就是圆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地方要应用到圆的周长,只要你认真观察,就肯定能发现的,虽然我不知道大家知道多少关于圆的周长的东西,今天我就把我所知的一点皮毛告诉大家,据我所知,车轮走一圈的路程就是这个圆的周长;时钟的分针针尖走过的路线是钟面的周长;圆形餐桌围的花布边的长度也是餐桌面的周长;人们经常戴在手上的手镯也含有圆的周长的知识……真的是太多太多了,我只说了一点剩下的就由你这位高手去观察了。

  圆面积其实也很简单,只要你会观察,眼睛亮一点就可以了。圆桌的大小也就是圆桌的面积;时针扫过的面的大小也就是这个钟的面积;还有就是可能大家很少见,那就是用绳子拴住牛吃草,求牛吃草的最大范围,也就是求圆的面积,这是我所归纳的。

  还有,圆有无数条对称轴,切记!

  我知道的就这些,不算多,所谓:“天外有山,人外有人”请指教。

  其实生活中有许多数学,看你仔细不仔细。Do you know?


长度的数学日记 (菁华6篇)(扩展6)

——数学小日记 (菁华6篇)

数学小日记1

  同学们,在你们的数学学*中是否和我一样,有一些不经意的发现?现在我就来介绍我的几个发现:

  如果要你算一个多位数乘5,你是不是准备列竖式?我却可以口算,因为我发现一个小诀窍。想知道吗?让我来告诉你:算48532×5的积,先找到这个数485320,再把它除以2,你会口算吗?242660这就是48532×5的积了。知道为什么吗?我把原来的数先扩大10倍,再缩小2倍,是不是相当于扩大5倍呀?你掌握这个小窍门了吗?

  同样的发现我还有:一个数乘1。5只要用它本身加上它的一半就可以了。(想想为什么?)一个数乘15呢?用刚才的方法再加一步——你已经想到了吧,再扩大10倍就好了!

  我还发现一个多位数,末两位符合这个要求:十位上十奇数,个位上是5,用它乘5,积的末两位肯定是75。我想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多位数的个位与5相乘得25,积的个位是5,向十位进2,而十位的奇数与5相乘的到的是几十五,这个5应该和个位进上来的5相加写在十位上,所以这个积的十位上肯定是7,个位上肯定是5。同样的道理,你不难推出,一个多位数十位上是偶数,个位上是5,它与5相乘,积的末两位肯定是25。

  这个发现能用我前面所说的`一个数乘5的巧妙算法来解释吗?想想看,它们是一致的,因为这个数扩大10倍后,末两位是50,再除以2,可能百位上有余数1,与50合起来150÷2=75是末两位上的数字,也可能百位上没有余1,那么50÷2的商就是末两位上的数字。

  同学们,我的这个小发现是不是很微不足道?但我很自豪,这是我自己动脑筋观察和思考的结果。伟大的发现不是由这点点滴滴组成的吗?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做一个勤于思考、善于发现的人吧!

数学小日记2

  星期六下午,我做完作业闲着没事,妈妈就给我出了一个问题:“你知道2的倍数有什么特点吗?”我一听,一下子就回答了出来:他们都是双数。“那它们有什么特点呢?”妈妈又问。“它们的个位上都是0、2、4、6、8。”妈妈说:“你真了不起。那你知道4的倍数懂得特点吗?”这下可把我难倒了。

  于是,我就找了一些4的倍数,发现他们的个位上也都是0、2、4、6、8,于是我就把这个规律告诉了妈妈。可妈妈随口说了一个数,就推翻了我的`发现。妈妈让我继续观察,可我左看右看还是找不出来。妈妈就给我一个提醒:你看看这些数的最后两位。我根据妈妈给我的提示,右这些数观察了一番,瞬时恍然大悟。

  原来,4的倍数的特点是:一个数的最后两位是4的倍数,这一个数就是4的倍数。然后,我找了一些数来试了试,如:437,37除以4=9……1,照规律来说437就不是4的倍数,我随后用437除以4=109……1,符合这个特点。我又找了一个数1024,24除以4=6,找规律1024就是4的倍数我又用除法验证了一遍:1024除以4=256,所以1024就是4的倍数。我高兴地把这个发现告诉了妈妈,妈妈满意地点了点头。

  这就是我的发现,同学们不妨也去试一试。

数学小日记3

  生活皆数学这个说法一点也不夸张!不论是身处现在的大数据时代,还是在日常的琐碎生活中,我们都离不开简单的数字或简单的加减乘除数*算。开门油盐酱醋茶等日常的生活开支需要数学,生活及工作中的时间管理也离不开数学,上天揽月及深海探究更离不开深奥的数学应用。

  上周日,我和老爸去天德湖公园游玩,其中就有不少数学题呢!刚要出门,老爸的手机响了,原来老爸的朋友已经在天德湖门口等我们了。电话里那位叔叔问我们还有多长时间能到?老爸回答说最多还有二十分钟!怎么是二十分钟呢?我不解地问。老爸说:家离天德湖公园约8公里,我们摩托车时速40,还有路口红绿灯若干估计要等六七分钟,所以测算二十分钟能到啊!我估算了一下,点点头。游玩过程中,我看到好多人都在骑玩三人自行车,就向老爸要二百元。老爸问我为什么是二百元呢?我掰起手指,很老道地跟老爸说:一辆三人骑行车押金150元,租金是20元每小时,我们最多骑行两小时,二百元肯定够啦!老爸听后很爽快地给了我两张*!我们快乐地骑着三人自行车在人群中穿行,绕行天德湖一圈后,老爸突然问我一圈估计有多少米。我只顾着骑行,哪想着一圈多少米呢?老爸看了看手腕上的运功计步器说,刚才慢跑一圈示数是六千多步,两步幅计一米,所以一圈下来差不多3000米。还有一种计算法,你自己试试看!老爸鼓励我说道。我想了想问老爸:我们骑行的时速大约是多少啊?老爸笑了笑没有回答。有了时速,我再测算一圈下来骑行的时间,就可以知道一圈的距离啦!我信心满满地说道!老爸点点头,指着路边的铭牌。我看到铭牌上清楚地写着骑行单程约3公里。游玩中我们买饮料零食,自然又要用到数学。游玩整个过程差不多两个半小时,三个小时后我们又回到了家。真是整个过程就没有离开数学啊!

  生活皆数学,让我们做个有心人,运用所学数学来管理我们的学*和生活吧!

数学小日记4

  3月21日 星期五 多云

  因为本周没有发生什么大事,所以我的同桌就觉得这个星期写周记没有什么可写,十分的难。不过,我认为也可以写自己对*凡事的感受。

  本周三,我们班进行了一次数学小测,本次小测的卷子刚发下了,我一看,觉得十分简单,那题目压根儿就是送分题,连一题口算题都从一分升值到两分了。

  这张卷因为十分简单,所以没费多大劲儿就给我解决了。但是,万万不可轻敌,我又仔仔细细认认真真地把这张卷子给检查了几遍,功夫不负有心人啊!终于检查出了四个错处,若不是细心检查,那就白白地送去了六分,那成绩顶多也就是94分了。

  星期五,这次小测的`成绩终于被我盼出来了,当试卷发给我的那一瞬间,我心中的那块大石终于放下来了,是100分。心想:哈哈,回去可以交差了。

  这次小测真是令人大吃一惊,李贝铭的预言居然成真了,李禺庚的成绩比他好,李禺庚100分,而李贝铭才67分。

  不知道为什么,这次小测拿七、八十分的人这么多,希望徐老师查一查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数学小日记5

  10月10日星期三晴

  今天,数学课老师让我们找生活中的5,我找到了5,我们这一组有5个小朋友,这个星期妈妈给了我5个苹果,我已经有5个笑脸了,一个星期要上学5天,我们家有5口人,我的一只手有5个手指头,我还有5个洋娃娃。

数学小日记6

  每当我走进校园,眼前就会出现十分醒目的一个牌子,上面写着一句话,那就是“在生活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是啊!在生活中我们总也离不开数学,如果不学*数学,就会闹出许许多多的笑话。

  就拿我两年前发生的一件事来说吧!那天,我起得早,妈妈让我帮她到楼下去买些早点,说完我就带着五元钱下楼了。来到楼下,买了早点,就付了钱。老板说:“这些总共是二元五角,我找你二元五角。”说完,就把钱交给了我,我见了,连忙说:“不对不对!你少给了我一元,应该找我三元五角才对呀!”老板听了,傻了眼,犹豫了一会儿,对我说:“小朋友,是你算错了,就是找你二元五角呀!”我一听,急得争了起来:“叔叔,是您算错了,明明就是三元五角嘛!”一旁的老板娘见了,用一口带有生气的方言,对我叫道:“瞧这孩子,年纪不小了,怎么连最基本的算术都不会!”在那儿吃饭的人听了都“哈哈哈”地笑了起来,我看了看,难过地跑回家,把事情的前因后果都告诉了爸爸妈妈。爸爸妈妈听了,也笑得前俯后仰,我生气地说:“连你们都笑我!”爸爸连忙解释道:“不是我们爱笑你,这是因为你没理解,没去思考数学中的‘元角分’。那我问你两张五角等于多少。”

  “一元。”

  “那两张二元等于多少?”

  “当然是四元喽!”

  最后,我终于在爸爸的解释中知道了自身的不认真。从此我再也没犯过同样的错误。

  这个笑话,我都不会忘记,它给我一个教训,永远印在我的脑海里。

  同学们,一定要认真学数学,数学可不是那么简单的家伙。学后一定要记着:在生活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


长度的数学日记 (菁华6篇)(扩展7)

——数学日记 (菁华6篇)

数学日记1

  今天,我和七、八两个班的同学共同学*了《多边形的内角和》这节知识,虽然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比较简单,课本上也出示了一种证明方法,学生理解起来困难不大,作为教师,完全可以用较短的时间讲授公式后进行大量的练*,必竟考试考得是学生对公式的熟练运用,然而,我并没有那样做。

  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用大量时间对“多边形内角和公式”进行了探究,在归纳了课本证明的.方法基础上,我们又类比着将“点选在内部、在边上、在外部”把多边形分成若干个三角形,运用已经证明的“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到“多边形内角和公式”。由此,这一个公式的推导,我们用了四种方法,通过一题多解的练*,学生不但准确理解公式及其推导,而且锻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类比归纳能力。这不仅仅是一道题,而是在启发学生遇到问题要从多个角度思考,要主动探究、合作,从一道题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是从上学期开始学*几何内容之后,我经常告诉学生的一句话,我认为:作为学生,要想熟练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仅靠死记硬背是远远不行的,特别是学*数学知识,不但要牢记知识内容,还要理解知识的推理过程,真正理解一道题的标准是能够把别人讲懂或者独立写出规范的过程。因此,作为学生,应积极主动的在小组中合作交流、在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会的同学通过给不会的组员讲题,既能证明自己真正理解了这道题,又能获得老师、组员的信任和称赞,两全齐美,何乐而不为,所以,“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应成为每一个同学的人生信条。

  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意在告诉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不止一种,我们要尽可能寻求更多的解法,多一种方法,多一层理解,在此基础上,再选用最好的方法,走最*的路,才是通向“罗马”的捷径。

数学日记2

  星期天,妈妈叫我整理房间。这时候我发现:窗户、门是对称的,窗户是长方形的,所以是对称的。门也是长方形,不用说当然也是对称的哦。

  接着,我发现房间里的家具,全是对称图形:床、桌子、柜子都是长方形的对称图形。

  当我整理学*用品和玩具的时候,我发现:铅笔、橡皮、书、笔记本也都是对称图形。

  生活中的对称图形真多呀!但我发现长方形的对称图形还是最多的!

数学日记3

  今天晚上,我正在做作业。突然,哥哥走过来,对我说:“晓炜,我出一道题考考你,题目是:一张厚度为0.01厘米的纸,对折30次后,大概有多少厚?”“还不到一分米吧!”我脱口而出。哥哥说:“错!你还是用计算器算算吧!”于是,我便按起计算器来。“啊!最后的得数竟是107374.1824米,比高楼大厦还高出好几百倍呢!”我看着眼前的“天文数字”吓了一跳。

  哥哥说:“其实这种例子还有许多,比如:面团对折一次就拉出2根面,再对折一次就是4根面,对折三次就是8根……每拉一次,拉出根数就是上一次的`两倍,如果这样对拉拉10次,就会有2×2×2×2×2×2×2×2×2×2=1024根了!”

  看着哥哥那得意洋洋的样子,我想:这么小的数据,竟然能算出这么大的数字来,这真是不可思议啊!数学真是无奇不有,无所不在。我以后不但要学课本的数学,还要学好生活中的数学。不然又要被哥哥的难题给难住了。

  点评:在日记中,小作者通过生活中哥哥出题考弟弟的小事,发现了小数据变成大数字的“奇怪”现象,学到了课本上还没有学到的数学知识,感受到数学无奇不有,无所不在。尤为可贵的是,在日记中,作者还表现出了从“脱口而出”到“吓了一跳”,再到“要学好课本生活中的数学”的心理变化,笔触细腻真实。

数学日记4

  今天发了三、四单元的考试卷,满分100分,我95,我的心不由得一阵紧缩。

  哪儿错了?

  呀,一道脱式计算的结果我竟然写成了“1又3分之8”!真令人啼笑皆非。带分数的定义是:一个整数后面有一个真分数,而我这个竟带成了假分数,哦,怎么这么粗心呀?不是假分数、不是带分数,就不伦不类了!

  还有一道题是将0。875化成最简分数,我化错了,扣了三分。我将这个分数写成100分之875再化简了,实际上因该是1000分之875再化简,这么简单的东西怎么能写错呢?我使劲地敲了一下自己的脑袋。

  心头又有了酸酸的滋味。从前数学考试时从来没有少于100的,现在100对我来说却变得很遥远。这一学期,为了自己的数学考满分、不有一点水分、让妈妈在同学家长面前有面子,我不知下了多少心血。连我最爱玩的《QQ超市》与《洛克王国》我都不玩了,其余的时间也都被我利用起来写作业、写卷子了,可仍考不了满分,我内心的滋味,又有几人能体会?

  从一直在第一掉到95,我难受极了。因为在我的眼里,数学考不到满分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内心早已变冷了,当初那份学数学的热情已减少了四分之一。

  罢了,努力吧,争取下次细心一些,考个满分,扬眉吐气一番。

  我要复*去了,拜拜!

数学日记5

  长方体变形记

  数学是有趣的,它有许多的奥秘需要我们去探究,今天我们一起探究长方体的奥秘吧!

  上午第一节课,杨老师让我们做长方体框架。我按要求先准备4条12cm的吸管,4条9cm的,4条6cm的,并且用8个小彩泥球做8个顶点,

  我很快把长方体框架做好了。老师要求我们把这个长方体变成特殊的长方体(有2个面是正方形),我先把4条9cm的'都统一剪成6cm的,现在有8条6cm的,4条12cm的,8个彩泥球,这次我是先把上下面长12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做出来,一共做2个,拿出其中一个长方形,在橡皮泥球上把4个高立起来,最后把另一个长方形连起来就完成了。

  接着杨老师又说要改成正方体,这个就简单了,把12条吸管剪成统一长度,再用彩泥连接固定就可以了。

  今天,我通过不断变化图形,知道了如何求棱长和。

  同学们,今天的学*,你发现奥秘了吗?是不是也很着迷呀!

数学日记6

  这,是一个令我感到最难忘的一天,这天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这堂数学课。你一定会说我已经是一个学*机器了吧,只顾着学*……那么你就错了。

  我的朋友,梁君瑜要出国了。我们都很舍不得她,于是,梁老师在昨天布置了一个独特的功课:学会唱《挥着翅膀的女孩》(可以去我的音乐那栏,有这首歌)。咦?真奇怪,今天一大早 ,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也搞不清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盼望已久的数学课到了。梁老师春风满面地走上讲台,对同学们说:”同学们,你们学会唱那首歌了吗?梁君瑜同学就要离开我们了,我们是不是应该献上一首歌呢?那谁给我们起个头?“我 起小手,把歌词流利地唱了出来,同学们也跟着唱,我心里不禁有些酸。这首歌含义多么深啊,唱起来让我感动极了,我几乎把真情带出来了。一句句歌词,深深地打动着我,我真想哭。

  毕竟是几年的朋友呀,当然舍不得离开。梁老师还请上了我们三朵金花,唱《让世界充满爱》这首歌,我用深情的眼光望着梁君瑜,我的其它两个好姐妹也用打动人心的目光看着大家。在唱这 首歌得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着歌词的含义,是多么深刻啊。我在与此同时,感受到了爱的光芒,它照射着教室里每一个人,大家的心,都融在了一起。

  虽然以后我们可能再也见不到面了,但是,不管怎么说,我们的心,连在了一起,我会用记忆,把她仔仔细细的记好,再也不会被我遗忘。

  这就是爱,打动了我。


长度的数学日记 (菁华6篇)(扩展8)

——《长度单位》数学教学反思 (菁华5篇)

《长度单位》数学教学反思1

  新学期开学,我和孩子们就一同进入二年级的数学王国里去共同探索新的知识了,迎接我们的是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一年级第一学期我们就学*过“比长短”,孩子们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学期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孩子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长度单位》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的一个概念性的认知内容。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的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会感到一定困难。因此,解决困难很大程度上在我们教学中要取材于生活,密切联系生活,在生活操作和实践中去感知、体会,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数学知识。同时通过多种方式来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概念。这也是孩子们感兴趣的学*内容,因为大量知识来源于孩子们的亲生体验,来源于孩子们息息相关的生活。学了《长度单位》,很多孩子都觉得数学很有趣,很好玩。

  确实,这几节课看起来大家似乎一直都在玩,用硬币、图钉、回形针量课本、铅笔盒,用尺量自己身体上的数据,比如步长、一庹长等等,用卷尺量教室的长度、宽度,还有大量的估测、观察等活动,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亦乐乎!

  其实,要理解“米”、“厘米”的概念,建立长度的表象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要使孩子们能既轻松又有效地学*知识,建立“米”和“厘米”的表象,合理运用知识,我们呈现的材料、组织的学*活动就应该具有现实行、情景性。 新教材在呈现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时,是让学生通过充分的活动,如:用三角形量数学书的宽、用回形针量铅笔的长、用硬币量数学书的宽、用小刀量文具盒的长、用铅笔测量书桌的宽和椅子的高等。让学生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同时引出用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作为统一的单位长度,但每次都拿正方形量不方便,由此引出直尺的认识、厘米和米的认识以及两者之间的进率教学。这样的安排能按照儿童学*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密切联系生活,在生活操作和实践中去感知、体会,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

  学*数学知识。同时通过多种方式来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概念,体现了课标的新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孩子们都觉得很有趣、很好玩,整堂课一直都在玩,用硬币、圆形、回形针量课本、铅笔盒、铅笔、黑板等,以及用尺量出自己身体上的数据,还有估测、观察等活动。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亦乐乎!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测量方法之后,我让学生回家后,自主选择生活中自己感兴趣的事物量一量,并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长度单位的应用价值。从学生课后的练*和作业中看出:学生对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1厘米和1米、用厘米测量线段和较短的物体的学*并不感到困难,但是在将物体从直观表象抽象成文字表述后再让其选择合适的单位时,一部分学生就不能正确的对长度单位进行选择,这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积累有一定的关系,长度单位的选择需要孩子在亲身经历中有经验的积累。

  反思这几节让孩子喜欢的课,我觉得首先得益于教材的合理安排。以往的教材往往是直接告诉学生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米、厘米是长度建立正确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新教材在呈现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时,是让学生通过充分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来源,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同时引出用1厘米的小正方形作为统一的单位长度,但每次都拿正方形不方便,由此引出直尺的认识、厘米和米的认识以及两者之间的进率教学。教材的安排能按照儿童学*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构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

  爱玩、贪玩是小学生的天性,如果我们能尊重孩子的这种天性,在教学中有效创设活动情节,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沟通学生情感世界和书本世界的联系,教学将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上文所说的用实物量、用尺子量,量课桌、量自己的身体,孩子们的学*兴趣始终很高, 而这些活动对于他们建立正确的表象、形成良好的数感,有着重要意义。

《长度单位》数学教学反思2

  一、好问题的设计是激发学生思维的重要法宝。

  学生学*是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问题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关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很好的把教学内容转化成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数学知识,经历学*过程,掌握学*方法,体验学*的快乐。“课桌有多长”?“1厘米有多长”?“不用尺子测出数学书的长是多少厘米?”这三个问题是本课的核心,这也是本节课的三个大环节,学生在解决这三个问题的过程中,初步经历长度单位的产生过程,认识了直尺和厘米,建立了厘米的意义,实现了在生活中拓展应用。

  二、学生已有经验是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

  学生对长度单位了解了多少?这是我们在设计教学方案时重点思考的内容。在尝试过程中我们发现城里部分二年级的孩子在教学前已经初步认识了尺子,知道用尺子可以测量物体的长度。但这些孩子对长度单位“厘米”的理解是不清晰的,表象也没有建立。学生不清楚1厘米到底有多长,不知道为什么要用尺(厘米为单位)来测量。根据这样的认识,我们比较了两种方案,一种是先认识尺子,建立长度单位厘米的意义和表象,学会应用尺子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然后通过时光倒流到没有尺子的时代,来体验尺子的作用和统一长度单位的意义;另一种是先借助各种身边的物体表示课桌的长,体会不同的工具表示出的数据不同,来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从而认识直尺,学*厘米的意义,建立厘米表象,学会正确测量方法。第一种方案尊重学生的认知起点,但学生对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理解不是非常深刻;第二种方案注重对统一长度单位必要性的理解,在教学时,遵循了知识产生的过程但忽视了学生的学*已有认知起点。经过不同地区学生试验比较发现,同一种设计在不同的班级中产生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认识较多的班级的学生采用第一种方案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长度单位认识较少的班级的学生采用第二种方案比较容易产生认知冲突,使学生较好地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我们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教材编写的逻辑意图综合把握教学目标,灵活的设计教学活动。

《长度单位》数学教学反思3

  今年我带的是二年级学生,是我去年从一年级带上来的,说实话很有感情了。我作为一名刚参加工作只有一年时间的老师想着如何把书本上的知识通过我交给学生,让他们学*最基础的知识,掌握最基本的技能,获得初步的数学学*方法和能力。课本第一单元是长度单位,这部分知识应用性极强,是在一年级比较物体长短的基础上设置的。在一年级,学生通过比较实物的长短,初步掌握了简单的比较方法。这一单元学*的长度单位,首先要让学生理解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为了达到让学生理解这一知识的目的,教材例题1首先通过用不同的物体来度量长度相同的实物,结果使用的度量物体有的用的数量多,有的用的数量少,这就产生了一些矛盾和混乱,从而得出统一长度单位是十分重要的,这将在生活中会减少一些麻烦。在此教学中,我鼓励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用铅笔度、尺子、三角板、方块等量桌面的长度,学生学会了用食物测量物体的长度,紧接着又用这些物品测量了桌子的高度和黑板边的长度,在此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记载度量的数字,效果良好。通过以上的操作和演练,是学生明白了在实际生活中要测量物体的长度、宽度就必须统一长度单位。

  接下来就是让学生认识两个最常见的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为了让学生容易接受理解厘米和米的概念,我用实物和举例的方法来完成此教学,我让学生伸开自己的双臂,使他们初步感知自己的两笔长度大约是一米,床的长度是两米,食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一颗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通过举例感知,使学生初步建立起1厘米和1米的感觉表象,通过列举生活中一些常见事物,进步是学生感知1米的长度和1厘米的长度。

  学生认识了厘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后,就要进行换算了,可是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理解知识呢,教材上的例题是“用30厘米的尺子量一根1米的绳子,量了三次后,又量了10厘米,这根绳子由多少厘米长?”我教学时没有直接用此案例,但我改变了一下,我让两个学生分别用自己20厘米的尺子量出黑板边上1米的长度,让他们把每次量的做上记号,学生量了五次,然后我提问:一共有多少厘米?我知道这要把5个数字相加才能算出,可能有点麻烦,但是我还是看重了实践操作的过程,只有通过操作演练,学生才能更好的战功理解知识:1米=100厘米,者是实验得来的,而不是我们凭空想象、捏造的,更加让学生理解了数学的真实性和严密性。理解掌握了米和厘米的换算关系,可以让学生做简单的长度单位加减联系和有关长度单位的应用问题,通过检测,反馈出的是学生对知识掌握较好,但是对于部分细节问题做的不好,者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

  还有一个知识就是认识线段,新课标没有从概念直接去入手,而是通过构建简单表象让学生来认知线段的有关知识:直直的,两个端点。然后通过举例说明哪些是线段,哪些不是线段,可利用黑板边沿、桌棱等,在认识了线段之后,就需要学生动手画一画了,按照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先找准尺子的0刻度,再按要求画到应至的地方,必须把尺子放直,不能忘记还有两个端点,在理解掌握这些知识后,教师应引导学生拓展一下所学知识,要在一些图形中数出有几条线段,为此,我从易到难画了几种不同的图形,指导学生仔细数,先数出长的线段条数,再数出短的线段条数,加起来就行了。

  总之,通过本单元知识的教学,我发现课本的知识都是通过实验操作得来的,注重了学*的过程和方法,意在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

《长度单位》数学教学反思4

  《长度单位》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的一个概念性的认知内容。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的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会感到一定困难。因此,解决困难很大程度上在教学中要取材于生活,密切联系生活,在生活操作和实践中去感知、体会,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数学知识。同时通过多种方式来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概念。在这次《长度单位》教学活动课中给我以深深的启迪。长度单位我用了三个课时,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测量来感知米与厘米的区别与联系,以及一些生活中常见物体的实际长度!

  教师的精心准备、学生的全员参与,确实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兴趣的激发、经验的积累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和乐趣。

  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全程参与学*过程,利用操作、比较等手段获得感性认识,切实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如何让孩子体验这份感受呢?我要求同学们回家准备回形针、硬币、圆片、三角形、正方形、卷尺等,用来测量数学书、文具盒、铅笔、黑板等的长或宽,孩子们都学得很开心且积极主动,我发现到一些后进生的情绪也很高涨。

  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易于获得感性经验,从而实现其认识的内化、促成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发展。学生正是通过摆弄客体而获得客体的知识的,凡是用自己的眼睛和手验证的东西,比老师讲解给他们的印象深刻得多。而观察、操作、讨论┉┉是数学活动中最常用的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给学生创设更多的操作实践机会,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他们可以亲自进行最广泛意义的实验、试验及观察,能够提出问题,并从实践操作中自己寻找到答案。

  “厘米”这一单位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用,而且较容易让学生认识。所以,我将“厘米”作为教学的基点和重点,首先来认识。

  为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抽象的能力,在教学“厘米”这一概念时,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

  1、猜一猜。让学生先根据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猜一猜:1厘米有多长?再请猜得准的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猜准的?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知道:许多知识是自己从生活实践中获得的。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也能够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

  2、看一看。通过观察直尺,直观感知“1厘米”的长度。让学生从直尺上找出“1厘米”,并且知道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就是1厘米。然后让学生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直尺,认识1厘米的长度。

  3、估一估,量一量。给学生提供学具,让学生利用已有的长度单位表象进行估测,再利用学到的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找一找。从生活中找出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把数学和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在课堂上,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测量方法之后,我让学生回家,自主选择生活中自己感兴趣的事物,量一量并将结果记录下来,回到课堂上交流,达到资源共享,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长度单位的应用价值。

《长度单位》数学教学反思5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花了*二周的时间结束了第一单元的新课和练*,并且进行了一次小测验。下面谈谈我的教学体会。

  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学生已掌握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知道测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常用厘米做单位,学生能够体验在现实生活中,1米到底有多长,1厘米到底有多长,并且知道1米=100厘米。在建立长度单位观念的基础上,绝大部分学生能够估量出物体的长度,并且能够自己动手进行测量出它的实际长度。让学生知道了什么是线段,线段的特点有哪些,以及学生能够用刻度尺画线段。

  在教学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烦恼,比如说,我们的孩子大的7岁多一点,小的不到6岁,动手能力特别差,加之班级人数较多,教学画线段时,手握不紧尺子,画出来的线段是歪的,在课堂上我一遍又一遍地提示,在教室里不断地巡视,帮助那些有困难的学生。根据实际物体要求学生填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时,由于我们的孩子书本知识难与实际物体结合起来,因此填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时,容易混淆,出现错误频率较高。当我们用断尺去测量物体的长度时,也就是说,不是从0厘米开始测量物体的长度时,部分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有一定的困难。


长度的数学日记 (菁华6篇)(扩展9)

——《长度单位》数学教学反思 菁选

《长度单位》数学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长度单位》数学教学反思 ,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长度单位》数学教学反思 1

  不足之处:

  这节课是学生在学*了厘米,用尺子量身边的小型物体的长度基础上学*的。提出一个问题,黑板有多长,我先用学生尺去量,结果量了好多次才量完,学生一阵嘘嘘声,太麻烦了,后来一个学生说她的尺子比较长,是30厘米长的,稍微快点了,但是还是很麻烦。这时学生说,老师不是有很长的尺嘛,还有学生说那是米尺!好吧,就用米尺,结果量出来有4米长。

  量黑板是不是应该让学生来量,老师帮忙。提出除了用米尺,还可以用卷尺,量衣尺测量。

  让学生说说米尺和学生尺的不同用途,学生就说,量大型的物体要用米尺,量小件的.物体用学生尺比较好。

  详细认识米尺,也是从0刻度开始的,最多是100厘米,为什么又叫米尺呢,因为总长是1米,说明100厘米=1米。那么黑板长4米=400厘米。

  用手臂表示1米有多长。当孩子们*举着手臂,微微向前弯曲,大概就体会到了1米原来是这样形象的。

  第一天忘记带量衣尺和卷尺了,第二天带来了,先用量衣尺量腰围,挑一个胖点的,瘦点的,先教学生怎么量,然后让学生给学生量,让学生给老师量,分别把数据记在黑板上,量了几位同学后,学生对腰围也有了大概的印象,再上来一位学生,估计一下,大部分同学都估计得比较合理。因为量衣尺不够,只有个别同学实践量腰围。所以需要布置到课后作业,让学生家里去量。

  成功之处:

  学*米,厘米,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长度感,即使身边没有尺子,也可以大概估计物体一边的长度。在测量物体长度前先估计一下,以提高估计的准确度。在学生学会了用食指宽度表示1厘米,用大拇指和食指伸开微微弯曲表示10厘米,用两个手臂*举微微弯曲表示1米后,就很方便地估计了。

  先估计教室长度,估计学生的身高,估计桌子的高度等,然后再用米尺测量。学生兴致勃勃,踊跃参与。

  课本最后面的做一做,要求量出一根绳子的1米,2米,3米,更加增加了学生对长度的感性认识。

《长度单位》数学教学反思 2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节 上课,都说有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发现人教版的第一单元几乎都是与生活常识密切联系,难道是教材编写人员要用这贴*实际的短短的一单元让学生度过开学的缓冲期吗?可是对于教师来说,这样的单元并不好上。

  我总结有以下几点:

  1.学生对都是图画的课本很感兴趣,但预*时却抓不住重点,找不到明显的知识点进而匆匆过去。

  2.新入学,学生心态上放松,家长也未能抓紧,认为这样的单元简单,可殊不知《长度单位》统一标准的思想影响深远,如果本单元大意了,小到影响高年级的千米等单位,大到以后接触的微观世界单位或是宇宙光年的长度单位等,而长度单位只是测量物体的一个物理量而已,生活总无论任何事情都需要统一的标准才能井井有序、规范制度。

  3.对于教师来说,本单元需要学生大量的实践操作,这需要教师示范、学生引领等课堂活动,对于经验不很丰富的我来说,课堂管理是个挑战,要从声音、动作、提问方式、奖励机制等多种课堂技巧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还要控制课堂,在稳住课堂的同时又要有效的生成,突出重点。

  正因为这些,所以第一课要慎重。

  本节课我采取重经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让学生知道古代人庹、拃、脚长、步长等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工具,独立测量课桌的长度,通过一个物体得到不同的测量结果体现出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这样才能知道物体到底有多长。

  接着很自然过渡到用什么样的测量工具呢?学生很整齐的回答直尺,这点让我非常意外。孩子们脑海中有直尺的印象,选择工具去解决问题,我非常开心,于是又问了一个有难度的问题:

  我现在挑选了班级同学的几把直尺,这些直尺有的红色、有的透明、有20厘米、有15厘米、还有折叠的直尺,样子、长度都不一样,用它们来测量数学书短边的长度,测量出来的结果相同吗?(出于这样的问题是由于一次听课测量的结果不同,孩子说是因为直尺不一样)

  许多孩子被问住了,回答:不同。

  于是,我放慢了节奏,让孩子经历猜想、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

  1.先猜一猜:不同直尺测量数学书的短边长度,测量结果相同吗?

  2.实践活动:(1)独立完成进行测量,大约有多少厘米

  (2)同桌讨论,看一看对方如何测量的

  3.成果展示:学生回答测量结果

  4.得出结论

  通过这次的简单尝试,我发现二年级的孩子已初具小组讨论的'模样,能相互交流和帮助,状态非常好,而且几乎每位学生都愿意量一量,说一说。我想多让孩子自己去探讨,开始会慢些但对数学思维和为人处世的方法深入人心。最后通过活动和呈现的结果上看,得到的结论是一致的。所以确定了不同的直尺量物体长度得到的结果是一样的。

  有了这样的共识,再规范1厘米就有了很大的帮助。这也是统一标准的根本目的:无论何时何地,只要需要测量有工具就可以。我认为这也是大自然统一、守恒的规律吧。

  本节课的疑惑是:要不要在没有课堂上建立厘米、米的表象是就估计黑板有多长?是否有实在的价值。但对我来说有一点,知道很多孩子对生活常识没概念,出现黑板长40米,以后在教学中更应该对部分孩子加强经验的关注和提问。

  本学期也有感悟:对于新的教材,一定要每节课教授什么样的知识点、重点把握清楚,多看*题,做中学,学中做,展现课堂练*的多样性。

《长度单位》数学教学反思 3

  《长度单位》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的一个概念性的认知内容。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的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会感到一定困难。虽然一年级第一学期我们就学*过“比长短”,孩子们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但本学期是在此基础上,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孩子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因此,解决困难很大程度上在我们教学中要取材于生活,密切联系生活,在生活操作和实践中去感知、体会,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数学知识。同时通过多种方式来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概念。

  这几节课看起来大家似乎一直都在玩,用硬币、图钉、回形针量课本、铅笔盒,用尺量自己身体上的数据,用卷尺量教室的长度、宽度,还有大量的估测、观察等活动,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亦乐乎!热火朝天的课堂背后反思本单元的教学,学生对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1厘米和1米、用厘米测量线段和较短的物体的学*中并不感到困难,但是在将物体从直观表象抽象成文字表述后再让其选择合适的单位时,一部分孩子就不能正确的对长度单位进行选择,这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积累有一定的关系。长度单位的选择需要孩子在亲身经历中有所经验积累。针对班里这部分小朋友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先让孩子们借助身边的工具描述物体的长度,再用多种方法描述厘米和米的长度建立表象;接着利用生活的素材让学生进行比较,讨论选择合适的单位长度。最后让孩子们在生活中观察并测量身边的物体,是学生在亲身经历中感受并学*。例如: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时,让每个学生用手比一比,动手测一测,量一量,用眼看一看,用口说一说,用脑想一想,估一估,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过程的始终。

《长度单位》数学教学反思 4

  这节课的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主要策略是通过用不同的物品量统一长度,量出的结果不一样;用不同的物品量不同的长度有时量出的结果一样,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理解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为了使学生能够真实的感受到统一长度的必要性,我叫孩子准备好了要用的'学具,曲别针和一角的硬币7个。课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学生在老师设计的教学活动中初步体验了用不同的长度作标准去测量同一个物体的长度,接着又用不同的长度做标准去测量不同的物体的长度。在这一个活动中有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直尺去测量课桌的长,然后再用区别针去测量数学书的宽。显然教材设计者充分考虑教具的实用性,让孩子能够比较方便。而且是为了让学生的比较容易进行比较,进行了大量的实践的。但是孩子在测量课桌的长的时候,由于学生用的尺子长度是不一样的,所以测量的结果也不一样。但是这一活动恰恰又让学生体验了用不同的长度标准去测量同一个物体。

  通过上面的教学环节我又体会到了什么叫做活用教材,但活用教材的前提是真正抓住教材,吃透教材,所以我们只有做到认真钻研教学内容,才能理解教材真正用意,做到活用教材。

  这节课,就目标而言,学生不难达到,但总体感觉上得太匆忙。而且,每次总有个别学生不带学具,这也是个问题。

  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活动课上,学生学具的准备、课堂纪律的控制都是需要考虑、重视的问题。

《长度单位》数学教学反思 5

  这节课时本册书的起始课重难点是:认识1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正确的用尺子测量长度。

  不足的地方:

  1.在让学生理解统一长度的必要性是,没有让学生先说出测量的物品而是老师先举出了例子,之后又让学生说,最后看书。应让学生自己看书找出古时候测量用的庹,拃,脚印,这一块弄反了。

  2.在本节课最重点的地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的时候没有落实好啊,没有让学生感受1厘米,没有给出1厘米有多长时,就让学生在直尺上找1厘米的`长度,导致学生部知道怎么找,也不知道要找什么。听完尉主任的评课后,觉得应让孩子知道1厘米有多长后在让学生在直尺上找1厘米,先是有1厘米之后才有的直尺,要让学生感受到直尺就是这样的1厘米1厘米的连接起来的,之后要让学生找自己的尺子上有多少个1厘米,进一步巩固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在以后的教学中应一步一步的走把没一步都落实。

《长度单位》数学教学反思 6

  《长度单位》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内容,也是在比较物体长短的基础上学*的。尽管学生已有这方面的经验和基础,但由于长度单位及其操作应用是多种知识的综合,针对二年级的小朋友的认知能力来说,难了点。

  在本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1厘米和1米、用厘米测量线段和较短的物体的学*中并不感到困难,但是在将物体从直观表象抽象成文字表述后再让其选择合适的单位时,一部分孩子就不能正确的对长度单位进行选择,这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积累有一定的关系。长度单位的选择需要孩子在亲身经历中有所经验积累。针对小朋友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我给学生安排了互动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能更自然、更主动地进行交流合作,互帮互助,共同发展提高。

  注重学生个体参与的过程性与实效性,让学生全程参与,全员参与,有效参与,让不同水*的学生都有不同层次的发展,学*效率会大大提高。例如: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时,让每个学生用手比一比,动手测一测,量一量,用眼看一看,用口说一说,用脑想一想,估一估,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过程的始终。如先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体会每一大格的长是1厘米——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再让学生找一找身边、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为1厘米,学生找出了很多,如:手指的宽度、一节手指的长度、牙齿、鼻孔、眼睛、田字格等等,这是我课前没有想到的,我想对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最后用手势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正确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

  然后应用厘米来估一估、量一量、辨一辨,让学生在尝试测量、比较、交流中,逐步总结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课堂上学生有的用“把物品左端对准0刻度,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这种方法,也有的学生采取其它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一格一格的数的方法,通过让他们对比,明白前一种方法方便且快。在判断中,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在建立"米"的观念时,由于长度较大,个体不易完成操作,就安排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如:两人合作,用10厘米的学具摆出1米,再进行观察比较,认识"米"与"厘米"的关系;测量时,一人测量,另一人记录。以此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

  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测量方法之后,我让他们用直尺选择身边喜欢的事物进行测量,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学*的积极性很高,他们开始量书本、练*本的长和宽;有的量铅笔的长;有的量刀子等,达到了在玩中练,在练中玩的学*效果。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体会数学的内在价值。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而这些活动对于建立学生正确的表象、形成良好的数感,有着重要意义。

《长度单位》数学教学反思 7

  这节课是用实物(回形针、三角形、小棒)量数学书,文具盒,课桌等物体。这些活动让孩子们体验到用不同的物品量同一物体,量出的结果不一样;用不同的物品量不同的物体,有时量出的结果一样,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理解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课前我把全班分为14个小组,每组4人,活动的学具是统一安排的,每组3种,学生的选择较多,通过对比,学生的认知会更直观。本课的.难点是估测,估测是对事物的整体把握,是对事物数量的直觉判断,思维经历着观察,猜测,类比,推理等活动.估计与数的认识,量的计量相配合,为促进学生的估计能力,培养数感,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估计,交流各自的估量方法,比较各自的估测结果,借鉴别人好的方法,比如配套的练*三,我们已经估计到小刀是3个立方体的长度,而橡皮比小刀长一些,于是有小朋友只看“多”的这“一些”是几个立方体的长度,再把3加上这个“几”便得出答案,这显然比重新用立方体去估测要简单得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在掌握了基本的测量方法的基础上,我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物量一量,记一记,以明白应用数学的价值。

  由于是开学的第一节课,孩子们还处于从假期到学校生活的过渡状态,学*效果并没有预设时理想。同时有效地组织课堂,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中注入更加生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的部分是下节课开始要注意的问题。

《长度单位》数学教学反思 8

  《长度单位》拉开了二年级数学教学的序幕,本单元内容要求学时理解“米”、“厘米”的概念,建立长度的表象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要使学时既轻松又有效地学*知识,建立“米”和“厘米”的表象,合理运用知识,我们呈现的材料、组织的学*活动就应该具有现实行、情景性。

  《长度单位》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的一个概念性的`认知内容。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的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会感到一定困难。因此,解决困难很大程度上在我们教学中要取材于生活,密切联系生活,在生活操作和实践中去感知、体会,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数学知识。同时通过多种方式来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概念。

  学了《长度单位》,很多孩子都觉得很有趣,很好玩。确实,这几节课看起来大家似乎一直都在玩,用硬币、图钉、回形针量课本、铅笔盒,用尺量自己身体上的数据,比如步长、一庹长度等等,用卷尺量教室的长度、宽度,还有大量的估测、观察等活动,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亦乐乎!

  如:用三角板量数学书的宽、用回形针量铅笔的长、用硬币量数学书的宽、用小刀量文具盒的长、用铅笔测量书桌的宽和椅子的高等。让学生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同时引出用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作为统一的单位长度,但每次都拿正方形量不方便,由此引出直尺的认识、厘米和米的认识以及两者之间的进率教学。这样的安排能按照儿童学*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密切联系生活,在生活操作和实践中去感知、体会,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数学知识。同时通过多种方式来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概念,体现了课标的新理念。

《长度单位》数学教学反思 9

  成功之处:

  在教学设计中我将重点放在如何看线段图,理解线段图的方法指导上,明确一条线段表示一个数量,两条线段之间是有联系的,而这个联系可以从信息里得到,明确问号在哪儿是求什么,就是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这时从直观操作上升为抽象的线段图,实施了课堂的一次理性的飞跃,真正展现了学生从不会到学会的.求知过程。抓住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这一知识的灵魂,不断判断、重组从学生涌现出来的信息,教师要对有价值的信息及时归纳入临场设计的范畴之中,实时调控,充分利用,激活课堂教学,促进课堂有效生成。当然这时需要教师灵活调控。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发现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与被灌输者,而教师是意义的建构设计者、组织者、参与指导者与评估者,多媒体技术作为实现建构主义的重要手段,作为教师的得力助手,在倍的教学中正是秉承了这一理念。

  不足之处:

  我认为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缺少练*,并且课的内容较多,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在课前稍稍的进行少量的介绍与渗透。为自己节约时间,可以多加倍的练*。学生学*画线段图可以在练*课中进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时教师必须注意自己的语言必须是准确、恰当,过度要注意承上启下。这是我在设计这节课后的反思,希望老师多提意见。

《长度单位》数学教学反思 10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花了*二周的时间结束了第一单元的新课和练*,并且进行了一次小测验。下面谈谈我的教学体会。

  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学生已掌握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知道测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常用厘米做单位,学生能够体验在现实生活中,1米到底有多长,1厘米到底有多长,并且知道1米=100厘米。在建立长度单位观念的基础上,绝大部分学生能够估量出物体的长度,并且能够自己动手进行测量出它的实际长度。让学生知道了什么是线段,线段的'特点有哪些,以及学生能够用刻度尺画线段。

  在教学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烦恼,比如说,我们的孩子大的7岁多一点,小的不到6岁,动手能力特别差,加之班级人数较多,教学画线段时,手握不紧尺子,画出来的线段是歪的,在课堂上我一遍又一遍地提示,在教室里不断地巡视,帮助那些有困难的学生。根据实际物体要求学生填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时,由于我们的孩子书本知识难与实际物体结合起来,因此填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时,容易混淆,出现错误频率较高。当我们用断尺去测量物体的长度时,也就是说,不是从0厘米开始测量物体的长度时,部分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有一定的困难。

《长度单位》数学教学反思 11

  新学期开学,我和孩子们就一同进入二年级的数学王国里去共同探索新的知识了,迎接我们的是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一年级第一学期我们就学*过“比长短”,孩子们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学期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孩子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长度单位》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的一个概念性的认知内容。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的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会感到一定困难。因此,解决困难很大程度上在我们教学中要取材于生活,密切联系生活,在生活操作和实践中去感知、体会,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数学知识。同时通过多种方式来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概念。这也是孩子们感兴趣的学*内容,因为大量知识来源于孩子们的亲生体验,来源于孩子们息息相关的生活。学了《长度单位》,很多孩子都觉得数学很有趣,很好玩。

  确实,这几节课看起来大家似乎一直都在玩,用硬币、图钉、回形针量课本、铅笔盒,用尺量自己身体上的数据,比如步长、一庹长等等,用卷尺量教室的长度、宽度,还有大量的估测、观察等活动,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亦乐乎!

  其实,要理解“米”、“厘米”的概念,建立长度的表象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要使孩子们能既轻松又有效地学*知识,建立“米”和“厘米”的表象,合理运用知识,我们呈现的材料、组织的学*活动就应该具有现实行、情景性。 新教材在呈现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时,是让学生通过充分的活动,如:用三角形量数学书的宽、用回形针量铅笔的长、用硬币量数学书的宽、用小刀量文具盒的长、用铅笔测量书桌的宽和椅子的`高等。让学生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同时引出用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作为统一的单位长度,但每次都拿正方形量不方便,由此引出直尺的认识、厘米和米的认识以及两者之间的进率教学。这样的安排能按照儿童学*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密切联系生活,在生活操作和实践中去感知、体会,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

  学*数学知识。同时通过多种方式来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概念,体现了课标的新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孩子们都觉得很有趣、很好玩,整堂课一直都在玩,用硬币、圆形、回形针量课本、铅笔盒、铅笔、黑板等,以及用尺量出自己身体上的数据,还有估测、观察等活动。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亦乐乎!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测量方法之后,我让学生回家后,自主选择生活中自己感兴趣的事物量一量,并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长度单位的应用价值。从学生课后的练*和作业中看出:学生对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1厘米和1米、用厘米测量线段和较短的物体的学*并不感到困难,但是在将物体从直观表象抽象成文字表述后再让其选择合适的单位时,一部分学生就不能正确的对长度单位进行选择,这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积累有一定的关系,长度单位的选择需要孩子在亲身经历中有经验的积累。

  反思这几节让孩子喜欢的课,我觉得首先得益于教材的合理安排。以往的教材往往是直接告诉学生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米、厘米是长度建立正确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新教材在呈现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时,是让学生通过充分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来源,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同时引出用1厘米的小正方形作为统一的单位长度,但每次都拿正方形不方便,由此引出直尺的认识、厘米和米的认识以及两者之间的进率教学。教材的安排能按照儿童学*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构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

  爱玩、贪玩是小学生的天性,如果我们能尊重孩子的这种天性,在教学中有效创设活动情节,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沟通学生情感世界和书本世界的联系,教学将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上文所说的用实物量、用尺子量,量课桌、量自己的身体,孩子们的学*兴趣始终很高, 而这些活动对于他们建立正确的表象、形成良好的数感,有着重要意义。

《长度单位》数学教学反思 12

  《长度单位》拉开了二年级数学教学的序幕,这是孩子们感兴趣的学*内容,因为大量知识来源于孩子们的亲生体验,来源于孩子们息息相关的生活。学了《长度单位》,很多孩子都觉得数学很有趣,很好玩.确实,这几节课看起来大家似乎一直都在玩,用硬币、图钉、回形针量课本、铅笔盒,用尺量自己身体上的数据,比如步长、一庹长等等,用卷尺量教室的长度、宽度,还有大量的估测、观察等活动,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亦乐乎!其实,要理解“米”、“厘米”的概念,建立长度的表象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要使孩子们能既轻松又有效地学*知识,建立“米”和“厘米”的表象,合理运用知识,我们呈现的材料、组织的学*活动就应该具有现实行、情景性。

  反思这几节让孩子喜欢的课,我觉得首先得益于教材的合理安排。以往的教材往往是直接告诉学生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米、厘米是长度建立正确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新教材在呈现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时,是让学生通过充分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来源,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同时引出用1厘米的小正方形作为统一的单位长度,但每次都拿正方形不方便,由此引出直尺的认识、厘米和米的认识以及两者之间的进率教学。教材的安排能按照儿童学*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构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

《长度单位》数学教学反思 13

  新学期刚开学,二年级数学就碰到了难题——长度单位。虽然他们在去年一年的学*中有触及到关于“米”或“厘米”这类的词语,但是他们真正的意思还是不知道的,这是他们第一次正式的学*长度单位。这对于他们是新知识,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又是老经验了。所以这样的课我希望能做到以下几点:

  1、在原来知识经验基础上构建新知识的框架,发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和我们很*。

  2、纠正老经验的错误认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两者建立联系,能用新知识去测量生活中的物体。能用老经验检验和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于是根据以上的认知我将这单元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确定为: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同一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在第一课时,我主要让学生先观察我用不同的标准测量长度相等的彩带,通过发现得出的结论不同从而引发“为什么同样长的彩带,结果会不一样?”让学生感知“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同桌合作去验证我们共同得出的结论。

  2、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我分三步走:先让学生认识尺子,明确尺子上0到1是1厘米。再让学生再在尺子上找一找其他的1厘米。比如1到2、2到3.最后寻找身边的1厘米,比如手指甲、图钉等。借助具体的食物构建好1厘米的长度单位观念。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两物体的长度。因为没有实物投影仪,没有请学生上来演示测量的方法,厘米太小了,在黑板上画是看不到的。所以我只好采取了自己正确示范、学生模仿和自己错误示范、学生纠正两种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雪深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力估量的教学,在测量之前我都要求学生先估量。以此来培养和提高学生估量的方法和准确度。

  5、是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我主要选用同桌互相合作的方式。一个画好之后,要求同桌再帮他测量一下,以保证对方画线段的正确。

  几点思考:

  1、厘米和米的混淆。一种是在语言上的混淆,一种是在长度观念上的混淆。

  2、测量要求从零开始,但是我希望孩子能够不从0开始也能计算出所量线段的长度。

《长度单位》数学教学反思 14

  《长度单位》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的一个概念性的认知内容。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的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会感到一定困难。因此,解决困难很大程度上在教学中要取材于生活,密切联系生活,在生活操作和实践中去感知、体会,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数学知识。同时通过多种方式来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概念。在这次《长度单位》教学活动课中给我以深深的启迪。长度单位我用了三个课时,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测量来感知米与厘米的区别与联系,以及一些生活中常见物体的实际长度!

  教师的精心准备、学生的全员参与,确实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兴趣的激发、经验的积累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和乐趣。

  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全程参与学*过程,利用操作、比较等手段获得感性认识,切实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如何让孩子体验这份感受呢?我要求同学们回家准备回形针、硬币、圆片、三角形、正方形、卷尺等,用来测量数学书、文具盒、铅笔、黑板等的长或宽,孩子们都学得很开心且积极主动,我发现到一些后进生的情绪也很高涨。

  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易于获得感性经验,从而实现其认识的内化、促成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发展。学生正是通过摆弄客体而获得客体的知识的,凡是用自己的眼睛和手验证的东西,比老师讲解给他们的印象深刻得多。而观察、操作、讨论┉┉是数学活动中最常用的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给学生创设更多的`操作实践机会,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他们可以亲自进行最广泛意义的实验、试验及观察,能够提出问题,并从实践操作中自己寻找到答案。

  “厘米”这一单位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用,而且较容易让学生认识。所以,我将“厘米”作为教学的基点和重点,首先来认识。

  为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抽象的能力,在教学“厘米”这一概念时,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

  1、猜一猜。让学生先根据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猜一猜:1厘米有多长?再请猜得准的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猜准的?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知道:许多知识是自己从生活实践中获得的。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也能够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

  2、看一看。通过观察直尺,直观感知“1厘米”的长度。让学生从直尺上找出“1厘米”,并且知道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就是1厘米。然后让学生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直尺,认识1厘米的长度。

  3、估一估,量一量。给学生提供学具,让学生利用已有的长度单位表象进行估测,再利用学到的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找一找。从生活中找出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把数学和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在课堂上,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测量方法之后,我让学生回家,自主选择生活中自己感兴趣的事物,量一量并将结果记录下来,回到课堂上交流,达到资源共享,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长度单位的应用价值。

《长度单位》数学教学反思 15

  我觉得教师要想上好这类课,首先得益于教材的合理安排。以往的教材往往是直接告诉学生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米,厘米是长度单位,1米等于100厘米等,学生缺乏对知识的来源,形成的认识,缺乏自己的体验,因此很难建立正确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新教材在呈现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时,是让学生通过充分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来源,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由此引出直尺的认识,厘米和米的认识以及两者之间的进率教学。教材的安排能按照儿童学*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构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

  其次就是合理学*活动的组织,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活动中建立长度单位的初步表象。

  爱玩,贪玩是小学生的天性,如果我们能尊重孩子的这种天性,在教学中有效创设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沟通学生情感世界和书本世界的联系,教学将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上面所说的用实物量,用尺子量,量课桌,量自己的身体,孩子们的学*兴趣始终盎然,而这些活动对于他们建立正确的表象,形成良好的数感,有着重要意义。

  二、估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想象能力。

  估测是对事物的整体把握,是对事物数量的直觉判断,思维经历着观察,猜测,类比,推理等活动。估计与数的认识,量的计量相配合,有助于加深对数的'理解, 增强灵活处理日常数量关系的能力。为促进学生的估计能力,发展数感,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估计,通过组织学生估测,交流各自的估测策略,比较各自的估测结果,展示每个学生的创造性想法,能够相互借鉴,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估计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实践中认识长度单位的应用价值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课堂教学应该着力体现生活性。在课堂上,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测量方法之后,我让学生自主选择生活中自己感兴趣的事物量一量并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长度单位的应用价值。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