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菁华6篇)

首页 / 论文 / | 教学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1

  一、高中语文新课改基本教学方法的构想

  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学*方法,让学生学会学*,这是实施高中语文新课改基本教学方法的目的。语文新课改的依托是导学练,教学方法的构想是完美的,但具体实施起来,很难操作,除了教师有很强的课堂驾驭能力外,还要有一个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活动的依托,于是导学练便产生了,导学练不仅是老师教学的依据,还是学生自学的方向。具体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出示的是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告诉学生本节课需要学什么,掌握什么,重难点是什么;第二部分导学过程,即告诉学生自学探究完成哪些任务,合作交流哪些问题;第三部分巩固提高是对学生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检测;第四部分是收获与困惑,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如学到什么,还有哪些困惑,这些困惑就是下节课教师备课时应注意的问题。

  二、分组学*是高中语文新课改基本教学方法的前提

  分组学*,是在每一个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互,形成互助分享的学*场。分组学*一般采用异质分组,即根据学生的男女性别、个性特征、能力强弱的差异进行分组,并考虑家庭经济、社会背景和学生性格、脾气等的不同。因为每个小组内成员都是异质的,所以连带产生了全班各小级间的同质性,这就是小组学*的分组原则: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具体到我班,我是这样做的,首先把全班分为两大组,男生女生各一组,然后按学*成绩编号,每一号六人,再由事先选出来的小组长从各号中挑选一人作为组员,组长是几号,就不再在几号中挑选组员,这样全班共四十八人,分为八个小组,每组有四个男生,两个女生。各组对面而坐,便于小组讨论。这样分组基本上做到一碗水端*,也给每个组提供公*竞争的机会,为实施新的教学方法奠定基础。

  三、课堂环节是高中语文新课改基本教学方法的实施

  1.自学探究。课前把导学练发给学生,然后由小组长带领全组独立完成,教师只从方法上给予指导。就语文学科来说,导学练的自学探究这一块,内容比较简单,就是每一课的生字、解词、文学常识、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等。学生大多在自*课上就能完成这个任务。在自学过程中,可以创设教学情境,起到明确主题、活跃思维、集中注意力、激发自主学*兴趣、调整学*状态、调动学*积极性的作用。教师可根据各学科的特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教育对象因地制宜、灵活运用,并根据新旧知识的结合点,精心设置情境问题,设计导入语。可利用教具、图片、多媒体等创设情境,在最短时间内让学生进入学*状态。

  2.合作交流。导学练这个环节设置的内容稍微有点难度,学优生能独立完成,其他层次学生则需要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心理学家经过上百次的研究发现,小组合作学*是学生学*获得成功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在导学练中要启发学生善于质疑和敢于质疑;注意引导学生围绕某一问题展开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鼓励学生合作创新、合作探索。合作包括生生合作即小组学*和师生合作即启发指导。首先,在自主学*的基础上,各小组组织讨论自学指导题,生生交流,加强相同知识背景学生间的沟通,培养学生交流表达、尊重合作的能力,使学生善于听取别人见解,在相互辩论中加深对自学指导题的理解,使小组对自学指导题达成组内共识。师生合作,主要是小组成员合作后,针对自学指导题存在的疑难,教师及时点拨,纠正强调,传授知识。

  3.展示指导。在本环节中,要让学生充分发挥特长,同时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不仅把自己会的展示出来,还要力求当小老师,给不懂的同学进行讲解,实现“兵教兵”。各小组将本组的学*成果在全班展示,让学生树立参与无错思想,逐步敢在课堂上展示自己,培养展示积极分子,定好规则,建立参与考核制度。参与形式可游戏化,展示方式可灵活多样。可采取小组争答方式,在课上加入游戏元素,展示即游戏,激发学生的学*动力。各班要制定积分细则,主动参与小组管理,即游戏管理,及时分阶段总结表彰。展示内容主要是自学指导题,可以分为预*题、提高题等,设计好分值,让教室成为知识的超市。展示的目的是进一步激发、激活小组合作的活力和小组合作的团队精神。此环节要注重小组管理,调动每一名小组成员的积极性,鼓励每一位学生敢于讲解,积极发表看法,或积极做补充。在学生讲解时教师要及时参与指导,强调语言精练,准确无误,步骤规范。教师在本环节中,应适时地查漏补缺,弥补学生的不足,最重要的是要多鼓励学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的乐趣。

  4.巩同提高。语文有着广阔的天地,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天文地理,无所不包。我总结出课堂教学延伸拓展的两种方式:把课外资源引入课堂或把课堂学*引向课外。巩固提高一方面能检测学生的学*效果,另一方面能进一步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把课内外联系起来,实现“小课堂,大语文”。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2

  1、以科学化方法提高高中语文复*课教学效率

  提高复*的效率是提高学*成绩的直接途径,有很多学生就是因为在复*课中学*到了有效方法而事半功倍,从而在考试中大获全胜。当然,也有很多学生就是因此在复*课中苦苦不得方法,而最终在考试中惨败而归。针对这些情况,老师必须要加强学*,不断总结经验,创造出科学的高中语文复*课教学方法。老师可以从科学安排时间、强化记忆技巧两方面来进行。在科学安排时间时,要按照学生的身心特点,设计不同轮次之间时间的间隔及复*的频率,避免因重复劳动而浪费宝贵的时间,影响到学生的学*状态。在强化学生记忆技巧的'教学中,老师要抓住学生的记忆特点,通过不同的形式、途径来提升学生记忆的效果。老师要经常从各方面搜集记忆的方法和技巧,并将其传授给学生,如联想记忆法、联动记忆法等,保障复*的效率。

  2、以科学化方法提高高中语文复*课教学的条理性

  如果在教学当中缺失了条理性,那么学生在学*当中也只能是一团乱麻,更不用说复*的质量了。因此,高中语文老师要注重复*课的积累,多渠道搜集相关资料,对*几年来的老师复*资料进行系统化整理,将其编排为系统化的复*内容,可以分解为多个板块,并逐步地细化,最终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为学生冲刺时的复*做准备。老师要根据这些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复*课的教学计划,用条例清晰的讲课内容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的脑海中拥有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结构,并能够有效地进行衔接,提高复*的整体效果,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和理解能力。

  3、以科学化的方法提高高中语文复*课教学的全面性

  只有全面的复*,才能保障考试的万无一失,因此,老师必须运用科学化的教学方法,实现复*的拾漏补缺。在高中语文复*课教学当中,老师不能在练*评讲过程中单纯地对答案,而是要根据题型和内容来进行分析,传授给学生解题的方法,使其今后能够在遇到同类题型时触类旁通、迎刃而解。同时,老师要知道学生进行拉网式复*,在第一轮复*之后,针对复*中的重点与难点,进行第二轮针对性拉网式复*,不留死角,不遗漏任何重要的知识点。经过数轮复*之后,全面解决学*过程中遗漏的重点,也使学生真正掌握了学*的技巧和方法,节省了复*的时间,提高了复*的效率。

  4、以科学化方法增强高中语文复*课教学的趣味性

  新课标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而要实现这些教学的趣味性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只有课堂充满了趣味,学生才能从充分地参与到学*当中,继而相互合作、深入探究。相对与其它课程而言,复*课的教学过程相对较为枯燥,重复的知识点也会让许多学生打不起精神,那么就需要老师来优化教学过程,活跃课堂的学*氛围。老师可以在紧张的课堂复*中穿插一些小知识、小故事,调节课堂的氛围,缓解学生疲惫的心情。老师也可以根据复*的知识点安排学生走上讲台,代替老师开展教学活动,与大家分享自己的学*心得。这样不仅能活跃课堂的氛围,也能使教学变得更加的融洽和谐。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复*课教学作为一项系统性的活动,必须运用科学化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管理。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教学的实际情况,高中语文老师要加强教学创新性研究,提升教学理念和思想水*,不断总结以往的教学经验,优化和改进教学的方法,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信心百倍地投入到复*备考当中。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3

  一、语文课堂要建立民主、*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确保师生之间的友好相处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教学观念已经逐渐淡出了我们教师的教学思想。现阶段的素质教育理念强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和联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要面临共同的教学目标和学*任务,要求教师和学生携起手来共同完成教学计划,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能够互相理解、互相注重,密切合作。只有双方积极的配合在一起,才能够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共同促进愉悦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实施。因此,教师和学生应一起努力来提高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在语文课堂中,师生一旦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拥有了友好的情感基础,学生便会主动自觉地听从教师的安排,教师也会心情舒畅、发自内心地愿意为学生设计科学、愉悦的学*方式,教师和学生才能够形成一致的目标,这样愉悦教学活动才能够顺利进行。正如韩愈所说:“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如果学生在情感上不能够相信教师,教师也不热爱自己的学生,师生之间的这种冷漠情感便会严重抑制愉悦教学活动的开展,影响学生学*的情绪,从而导致双方在教学中都无法感受到愉悦的体验,大大降低了语文的教学质量。为此,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要积极主动地和学生处好关系,在学*生活中要热爱关心学生,主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在师生之间建立一座良好的沟通桥梁,促使师生之间融洽、友好的相处。无论是在学*还是在生活中,教师都要尊重学生自己的思想和人格,不要把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学生。学生只有感受到了教师的尊重和关爱,才会主动地去亲*教师,积极愉悦地接受教师对自己的教育和教导。同时,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必须做到公*和公正,对待优秀和落后的学生要一视同仁,不带偏见的思想和眼观去处理问题,多给予学生鼓励和夸奖,主动打破师生之间的情感障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观念,激励学生建立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推进愉悦教学的开展。

  二、运用生动活泼的课堂学*氛围来增强

  学生学*语文知识的热情学*的愉悦感与良好的学*环境和学*氛围有着必然的联系。好的课堂氛围能够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态度,能够让学生形成与教材情感相一致的体验,这样就会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形成相一致的基调,思维活动便会十分自由和活跃,有利于愉悦教学的实施。我们的语文教学活动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来创设与之相一致的氛围,既要做到静谧和炙热,又要活泼而紧张,让学生能够在十分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探索及获取丰富的知识。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为学生营造生动活泼、轻松而愉悦的教学氛围,不断激起学生的正面情感,以使学生保持高涨的学*热情与愉悦的心情,从而激起学生对语文学*的浓厚兴趣。

  三、语文教师要善于运用素材来调控学生的心弦,控制好教学节奏

  我们通常认为只有音乐才有一定的节奏,其实并不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需要把握好一定的节奏,确保学生在探索和理解知识的过程中能够自然而舒适。众所周知,节奏和旋律优美的音乐总是能够扣人心弦,使人驻足凝神。我们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做好一名乐师,善于调节学生的学*节奏和步调,争取让语文教学课堂能够演奏出优美动听的旋律。语文课堂中,教师组织教学的节奏,也是愉悦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步调适中的教学节奏才能够给学生带来愉悦完美的体验,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励学生学*的动力,紧扣学生的心弦,使学生不断地学*和探索,顺利地开展愉悦的学*活动,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为此,我们语文教师一定要善于把握高中学生的学*的节奏,在课堂中让学生的思维永远处于最活跃的状态,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四、小结

  总之,高中语文教学一定要紧跟教育改革的发展和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实施愉悦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在语文学*过程体验到快乐的感觉,体验到语文知识带给自己的幸福感,从此更加喜欢上语文课堂,喜欢上探索和学*语文知识。这样才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学*语文知识的兴趣,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语文的教学效率。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4

  一、当前苏教版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所存问题

  (一)兴趣较低,阅读面也较为狭窄,同时积累量也相对比较少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一种被动记诵状态,在知识迁移上容易受到约束和限制,缺乏一种宏观审读,也就更谈不上个性悟读或者审美解读,最终造成学生在古诗词学*上非常茫然,一切为了考试而学*,未真正领悟到古诗词所蕴含各种艺术美,自然而然其自身文学素养也就得不到提高。

  (二)教学策略过于单一和形式化

  古诗词自身具备内容含蓄、语言凝练、表达巧妙、文句变形且语义跳跃等特征,而这些特征也使得其并不像白话那样浅显易懂。对于大部分古诗词而言,并不是简单地通过文句挖掘就可明白其内在所蕴含意义,而这无疑也为学生学*古诗词加大了难度。据调查资料显示,目前在我国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仍旧采用是一种“填鸭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体地位,导致古诗词自身语言所具备灵活气韵得不到展现,使其审美趣味逐渐下降,最终使学生创造力以及想象力受到影响、限制,造成其教学质量低下。

  二、苏教版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和实施

  (一)基于古诗词自身文体特点所采取策略

  1、在技法上进行突破。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语言也在发生着一定变化,若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望文生义来理解古诗词,很容易导致学生在古诗词理解上产生误区。在古诗词中,其语言较为含蓄,通常情况下,作者不会将自己情感直接地表达出来,而是借助于事、景或者物,通过谐音、比喻、用典、互文、拟人或者借代等方式来表达。鉴于这种特性,笔者认为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要想突破这种语言理解障碍还必须得掌握相应艺术技能,从整体出发,根据语境进行联想,对词义进行动态地介绍,将一些困难古诗词转变成为容易理解语言。比如高适《燕歌行》、《封丘作》这两篇诗歌中,有“烟尘”和“风尘”这两个词语,尽管二者只有一词之差,当时在词义上确有很大不同。在教学时,教师可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讲解,借助于工具书,使学生能够明白《燕歌行》中“烟尘”指是战争,而《封丘作》中“风尘”即可理解成为流言蜚语和地位卑微者生活,又可理解成为战乱。

  2、结合古诗词自身意境,进行情境再现。在古代,诗人将客观物象来作为其创作素材,通过加工与提炼以后,将其转变成为渗透着诗人自身情感艺术形象。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明白这一特性,注重学生感官激发,进行古诗词意境再现,正确引导学生在这种意境中来解读作者所想要表达一种思想,借助于具体物象,使学生可从不同形态上来审视诗词所蕴含内涵,通过日常体验与观察来逐步增强学生对于物象感受能力,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词现实意义。同时还应将意象进行归纳和总结,辨别不同诗词作品在意象上所存在不同,正确引导学生对这些作品所呈现出意蕴进行细作与辨析,通过学生自己辨析,使其能够更好地领悟作品所反映出来意象之美,这样就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此外,还应鼓励学生多联想,这样才能使学生通过表面语言符号进入到相应情境中去,从而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二)教学方式融通与创新

  1、在进行诗文阅读时,应从整体出发把握诗歌,结合诗人所处时代、社会环境以及其自身生活状况等,这样才能够在一个大语境中,从浅到深地认识和理解诗词所蕴含意义以及作者创作这篇作品宗旨。比如进行山水诗这一专题教学时,在对盛唐时期“王维和孟浩然”所创作山水诗和中唐“韦应物和柳宗元”所创作山水诗之间异同进行比较时候,应该引导学生对当时唐朝时代背景进行分析,使学生能够明白盛唐与中唐之间二者在本质异同,使学生就能够认识到盛唐时期,“王维和孟浩然”所创作山水诗更多是表达作者对于生活和自然喜爱;而在中唐时期,“韦应物和柳宗元”所创作山水诗则更多反映出了作者低落和无奈心情,表达了作者自身清淡高远以及孤寂意趣。

  2、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在进行诗词鉴赏时候,教师应该利用母语这一课程资源意识来增强古诗词和日常生活、社会以及世界之间联系,正确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我国传统文学艺术所具备各种象征。同时还可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来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古诗词教学场景,从而增强学生自身感性认识。

  3、加强学生实践创作能力,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够深刻认识到古诗词内涵,更加客观且全面地理解作者自身情感,继而提高其对古诗词进行鉴赏能力。要注意是,在进行写作与创作过程中,这种“写”并不是指简单仿写,而是把一些简单阅读行为变为一种形式多样且灵活创造性行为,同时还可在原古诗词上进行改写。比如在进行王维《山居秋暝》这一内容教学时,教师可抓住文章中所呈现出意象以及诗歌自身特征,借助于创造性联想以及具体形象补充,让学生利用散文式语言来进行描述,使学生能够切实体会到王维诗歌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一意象。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5

  1“对话教学”是一种教学形态

  既然对话是个互动的过程,说明对话是高度的群体性行为。个体处在群体中,为个体个性的发展提供机会,也为个人社会意识提高提供*台,这是传统课堂,在刻板压抑的氛围下很难做到的一点。传统教学中,一个学期下来,师生陌生,生生不熟现象比比皆是,但对话互动的课堂,情景则大为改观。轻松愉快的话题拉*心与心的距离,严肃认真的话题拉开思想的交锋,言来语去的交流沟通必然内化为合作、互助。学生经过由外而内的转化,内心世界大都呈开放状态,今后走向社会,“合作”“互助”不仅是他们的内在素质,更是他们身上的符号。综合以上三点,我们认识到,对话教学是在“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引领下,变学生为学*的主体,教师以引领者进驻教学,教学的立足点始终确立在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世界上,教学的功能始终落实在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培养健康丰富的情感,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上。所以,从宏观上看,对话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机制或教学形态,它是以一定教学观念、教学思想、教学理论以及文化导向为具体内容的实体,而不仅仅是手段。

  2对话教学实施与运用中的若干问题

  一个新事物的确立,一种新形态的构建,都有一个从发展,成长到成熟的过程。对话教学作为一种新的形态,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也碰到一些这这那那的问题,有待我们注意并加以改进的。其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点。

  2.1对话教学不注意情境的设置

  对话教学要收到好的效果,课前的情境设置必不可少。高中语文教学,文本情境是作者的体验。相对于读者,须调动以往与文本情境相类似的体验,才能进行有效阅读。学生,即使是高中学生,生活体验也不足,这就要靠体验相对丰富的教师作“情境迁移”的引导。巧妙地设置情境是学*文本的前提。现实教学中,有的教师对这一问题认识不足,课前准备不足,课中热热闹闹,课后稀里糊涂。看起来是一堂对话课,其实徒有虚名。在设置情境上,一般掇取某个片段,或选取某个切入点,采用直观的影像图片,亦可用文字解说,或读、或诵、或歌、或叹,调动一切可调动的感官直觉,唤起学生沉睡的,朦胧的,零碎的生活记忆。可以说,一个巧妙的情境设置,在课堂上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2.2对话教学忽视提问的有效性

  对话教学中,设置提问是一个环节。巧妙预设问题,有利于推进学生思维从具象走向抽象,从简单进入复杂,由浅显入及深奥。但现实中,有些对话教学确不尽人意,笔者也有相当多的失败纪录。现在反思后略加整理,有以下几条:

  (1)所提问题没有连贯性,缺乏内在联系;

  (2)所提问题深浅失当,学生无所是从,造成思维混乱;

  (3)所提问题不具实际意义,典型的“无效提问”。随之认识的到位,经验的积累,逐渐走出误区,步入正轨。现在总结起来,预设问题要注意以下几点:

  (1)预设问题由易到难,逐渐推进,且思路要符合文本逻辑;

  (2)预设问题要顾及不同程度的学生,要有针对性,做到看人发问,心有定数;

  (3)预设题目,宁少而精,勿多或杂。只要教师做到熟悉文本,专研文本,熟透自己的学生,就不难预设符合实际且有效的课堂提问。

  2.3对话教学中不注意整体连贯性

  现实生活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形,某种新事物刚刚出现或兴起,总是要么不考虑现有条件是否成熟,盲目跟风;要么全盘否定现有,全盘接受新鲜。以至造成不必要的混乱,使之失去整体连贯性。在教学中,也有这种现象发生。对话教学刚刚兴起,有的地方凭着一股热情,不分青红皂白立马照搬,结果造成“水土不服”。有些课堂教学方法有一定的适应性,例如:专题讲座法,特别是高中语文课堂上的讲读法等,还适应目前尚不发达、开放,学生知识面相对狭窄的农村教学。但这些地方新方法一来,原来行之有效的就靠边站,而新的东西一时又难以吸收消化,造成教师教学被动,学生学*无所适从,教学质量下降。我以为:对话教学以整体机制引进为宜。初期,师生有个了解熟悉的过程。宜应新旧教法互用,互补长短。适应成熟后,逐步推广。但即使这样,其他教法也不可完全放弃,可作为辅助方法相机使用,这样,既有利于教师的实际操作,也有利于教学的整体连贯。

  3结语

  高中语文教学改革一步一步向前推进,没有过去时,只有进行时。实践中,我们还会遇到大量的矛盾问题,解决这些矛盾问题,仅仅凭着一股热情不够,还需要我们拿出政治智慧和理论能力。其中提到的“理论能力”就是我们当下要尽快把丰富的教学实践加以总结。成熟一点,总结一点,使之尽早自成体系,上升为教育教学理论,然后反过来指导实践,给教育教学改革注入活力,注入动力。一切热心支持教育改革的同仁,携起手来,有力的出力,有智的出智,为着我们教育事业这个千秋大业贡献力量吧。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6

  一、语文新课标中探究性学*含义

  新课程标准强**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往及共同发展互动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培养能力与知识传授之间关系,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质疑和探究,使学生学*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而有个性过程。而探究性学*则是以探究这种活动为基本特征一种教学活动形式。可见,探究性学*是满足语文新课标要求,能够集教师积极引导和学生主动探求为一体一种有效教学方法。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重要性

  一方面,探究性学*突破了传统教学束缚,凸现学生学*主体地位,而学生学*兴趣是其学*语文内在动力,探究性学*可以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兴趣,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文本内涵理解与掌握得到加深,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在语文学*中更广泛地掌握相关语文技能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另一方面,探究性学*对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以及促进学生自主学*和主动发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可以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符合新课程标准和时代发展需要,同时也是学生终身发展需要。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策略

  (一)营造探究性学*氛围

  “学贵有疑”,学生在探究性学*活动中能发现问题,思考并解决问题,是完成探究性学*活动关键。而且问题作为探究性学*重要载体,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营造探究性学*氛围,教师就应该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通过营造宽松民主学*氛围进一步激发学生学*兴趣,调动学生学*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不仅敢问,而且敢想敢说敢做,敢于创造。譬如,在学*《烛之武退秦师》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启迪学生探究:烛之武用什么方法,就能仅凭一人之力把秦国大军给说退?烛之武又是处在什么历史背景下,给予了他展示才华机会?等一些可以把握全文主旨问题情境,有了这些问题情景以及从中产生许多有价值问题,学生求知欲望和浓厚阅读兴趣就会被激发,在这样氛围下,阅读探究活动就变成了学生自觉主动积极行为。

  (二)创造探究性学*情境

  高中语文课程是人文内涵和语言文字有效结合,因此,高中语文课程探究内容非常丰富,而且探究过程是讲究情感投入和发展。所以,只有科学合理创造探究性学*情境,才能更好确保学生自主探究学*有效实施。首先,教师可以借助虚拟情境手段和方式,让学生在理解、领悟课文内容基础上,人为地再现文章意境,利用语言文字,声情并茂地虚拟情境,使学能够获得真实情感体验。譬如,在学*《沁园春长沙》一课时,教师可以播放一段合适背景音乐,然后模拟作者站在江边,看滚滚江水浩荡千古,心中满怀豪情壮志形象,并大声朗诵出这篇经典诗歌,把学生情感融入到作者宽阔胸襟与远大抱负中去,在这样情境体验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深入开展探究学*。另外,考虑到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呈现文本内容上优势,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媒体创设生动直观现实情境,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感受,从而更好开展探究性学*活动。譬如,学*《我与地坛》一课时,教师就可以用多媒体展示地坛现状,使学生深刻体会课文中景物描写作用,并从中获得启示,为接下来探究学*有效开展做好铺垫。

  (三)点播探究性学*方法

  方法是行动指南,方法科学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理想效果,探究性学*同样如此。在探究性学*中,教师起着引导作用,因此,教师还应该给学生点播探究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语文科学方法和技巧,从而不断提高其语文素养。阅读作为学*语文最根本和最有效方法,学生只有与文本发生深层次信息交流阅读才是最好语文探究性学*方法,而个性化阅读探究方法和比较阅读探究方法等就是实现以上学*效果最好方法。譬如,学*《荷塘月色》一课时,教师就可以点播学生与作者另外一篇著名散文进行比较阅读探究,探究这两篇文章描写景物上异同。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能够与文本内容产生情感共鸣和精神交流,从而在阅读探究中与自己对话、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在“对话”中不断获得提高。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菁华6篇)扩展阅读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菁华6篇)(扩展1)

——高中语文教学总结 (菁华6篇)

高中语文教学总结1

  踏入翰林已一学期了,在学校领导的关怀下,在语文组全体老师的共同帮助下,本学期对语文教学有了一些感悟,现总结如下:

  一、用讨论——讲解的授课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东莞翰林的学情告诉我们,光靠传统的满堂灌完全不会唤取学生学*的兴趣。而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自己用手、用脑去学*。如何激励、唤醒、鼓舞,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呢?我运用了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探讨解题的思路、方式及最后答案,然后再让每一小组派一个代表作为小老师上台发言讲解,最后,我再为他们进行补充。这样的方式能够调动学生的内在学*动机,使学生处于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和情感体验去参与课堂活动,在不知不觉中发挥了自己的潜力,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我发现讨论——讲解式对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有以下几个优点:

  1、以其形式新颖、气氛热烈,可刺激和较长时间保持学生的注意力,无形中调动了思维积极地参与了活动。

  在活动中,我注意到,强烈的表现欲使学生战胜了被动、依赖、害羞的心理,谁都想一展身手,于是不知不觉参与了活动。在整个讨论——讲解的过程中,学生都主动、紧张地思考、学*。如此一课始终,学生或问或答,或思或记,无形中调动了自己的一切思维,积极参与了活动,学*效果较好。

  2、在主动获取知识、训练能力的同时,更培养了学生的集体意识,使他们意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积极互动的现象非常频繁,因为他们都意识到必须紧密团结,互相帮助才能在为大家讲解时较流畅,不出错误、不闹笑话。而我也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团结精神与协作能力,如在讲解完,有的组答得并不太好时,有的自责,有的懊丧,这时我会给予他们一定的鼓励,增强其信心,让他们意识到团结的重要性,果然,在下一课的复*当中,该组积极思考,紧密团结,通力合作,终于有了出色表现。

  因此,我觉得讨论——讲解这一授课形式可以较好地使学生战胜学*的心理障碍,激活思维,主动学*,还可以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更多、更频繁、更深入地参与语文活动的机会,真正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营造与培养学生自主创造精神相一致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

  我国自古以来就讲究师道尊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老师说一不二,学生对老师唯言是从,不敢越雷池半步。这种教学制度严重制约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发展,因此语文教学就要民主化。在教学中,我没有将学生视为容纳知识的器皿,而是从人格*等的基本观念出发,允许堂上有不同的声音出现。如何营造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民主气氛呢?我主要体现如下几个方面:

  1、创设*等的民主氛围,消除老师的神秘感和权威性,将师生活动建立在友好、亲切、和谐的氛围之中。

  学生可以向我大胆地提出不同的观点及疑惑,我对于他们这些有新意的想法也不一定要说服,这样学生就会敢于提出疑问,自信心也会增强许多,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会相应地提高。

  2、倡导*等参与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

  堂上的教授过程由明到隐,特别是在感受新知识后的问题探究阶段,更应该让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地主动学*,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地体现出来。

  3、教法设计尽量做到灵活多样。

  教师通过新鲜的刺激来引发学生的兴趣,创设愉悦的氛围,想方设法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获得学*的乐趣,唤起求知的欲望。

  另外,我更注意情感的作用,把自己放在学生*等的位置上,处处尊重他们,虚心向他们学*,同他们结成亲密的朋友和友好的学伴关系,这样学生才会全心全意地配合自己、支持自己,使自己的教学渐入佳境。

  以上这些只是我的一些粗浅认识和体会,希望大家能够指出不足,使我再学*、再改进,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能够有更好的成绩、更出色的表现!

高中语文教学总结2

  转眼间,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就划上了句号,又到了自我总结得失的时候了,慢慢回想这学期的语文教学,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之处,成功与否,都成为了过去,并不代表将来,但是为了在下学期把语文教学工作做得更好,特做如下总结。

  一、激发他们的学*兴趣,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

  语文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它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中,学生的自主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讨论、交流、探究等学*方式已成为课堂的主流。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高兴,使学生在语文学*中享受学*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1、注重新课导入新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譬如,在导入新课,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而又不知不觉地学语文。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的画面让学生进入情景,比如在教lt;lt;木兰诗gt;gt;一文我利用多媒体展示有关木兰的画面,播放有关古代从军的歌曲,从视觉和听觉调动学生的情感;也可用讲述故事的方式导入,采用激发兴趣、设计悬念、引发设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之门。

  2、培养探究*惯,多角度探究问题。

  我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尽量使学生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有关。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各抒己见。在思考辩论中,教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自然,懂得了知识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在学*中体验到了自我价值。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让学生表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学生理解和表达,输入和输出相辅相成,真正为学生的学*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二、重视朗读、培养语感

  利用早读课时间让学生大声朗读,以提高他们的语感。农村的学生听,说的能力相对较弱,有的学生回答问题语言不连贯,他们语言表达能力较差,这样也制约了他们的阅读及写作能力,所以我对两班中这样的学生规定每天早上必须大声朗读20分钟,而且要能学普通话。经过这学期,他们虽然还不是很好,但也了明显的进步。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而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课文中的精彩之处没有可能引导学生一一感悟。为了使这些精彩给学生留下整体印象,我们可以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反复诵读,以悟出语言丰富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情感内涵。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居高临下地对课文进行品评,在品评中深化理解,升华认识,填补空白。如在《黄河颂》的阅读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这样品评:“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文中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选择其中的一点说一说。”此时的学生充分表述他们的真实感受,有的说:“文中序言部分“英雄气概”这个词就为下文要歌颂黄河作了提示;这样引导学生选择自己阅读感悟的精华,进行具体表述,让他们在各自品评中进一步升华认识。

  三、注重课内外结合。

  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我们已把语文教学的触角伸向了广阔的天地。让学生阅读课外书,购买了“课堂内外”,叫他们到学校的图书馆借书来读,这样就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

  除此之外,我还注意学科间的整合。比如教《登上地球之巅》一文之前,我让学生利用地理学科查找有关珠穆朗玛峰的资料。让学生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途径获得知识,培养探究能力。

  四、努力提高自己。

  我们语文教师,要有课内外渊博的知识,才能给学生上好课,才能更好的把课讲生动,所以,这学期我并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学*了《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书籍,同时还看了网上那些名师的上课方法,查阅了怎样备好一堂课,经过一个学期的边学边教,我的语文教学有了很大的提高,自己也感到很高兴。本学年,积极撰写个案、教学心得体会,及时总结研究成果,撰写论文,为课题研究工作积累了资料,并积极在教学中进行实践。在课堂教学中,贯彻新课改的理念,积极推广先进教学方法,在推广目标教学法、读书指导法等先进教法的同时,大胆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方式的尝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得到充分的发挥,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五、下学期改进的措施

  1、进一步加强对新课改的认识,在推广先进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调动学生学*积极性的同时,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狠抓检查,落实对知识点的掌握。将差生时时放在心上,抓在手上;

  3、加强学生的阅读训练,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思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采取措施,加强训练,落实知识点。

  5、加强对学生的管理教育,努力教学提高成绩。

  6、狠抓读写结合,叫学生们多写生活中的人、事、物。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强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进行识字、写字、阅读、作文能力的培养,并指出“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认为,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固然十分重要,但是还要教给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方法。教师只有把教会学生学*当作教学任务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才能完成培养自学能力的任务。

  基于这点认识,我力求把学法指导贯穿于语文教学全过程。这里的全过程既指一堂课中自始至终的每个教学环节,又指备课、上课、辅导、批改的整个过程。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每上一堂语文课,每教一篇课文前,除了确定思想教育、知识教学、基本训练方面的任务之外,还要确定帮助学生领会、掌握或运用哪些学*方法,并在课堂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渗透,引导学生领悟、运用。在设计练*题和批改作业时也注意启发学生掌握和巩固有关的学*方法。下面结合自己多年来一直从事的中、高年级语文教学谈几点做法。

  一、教给学生读懂不同类型文章的方法

  从体裁上看,课本中写人、叙事、写景状物的文章数量较多。每一类文章我都先下功夫,花时间“扶”着学生学*一、两篇,让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掌握学*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学*方法自学其它篇。

  如:以写人为主的文章,一般都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的描写来表现其思想品质。教学中我就引导学生抓住这些描写来学*。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回忆学*过程,体会、总结学*方法。

  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大部分有总起句和总结句。教学中,我就帮助学生掌握抓总起句、总结句读懂课文的方法。如:教《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的时候,我首先启发学生从题目理解这是写景为主的文章,再联系学过的《海滨小城》等课文,使学生意识到可以用抓总起句、总结句的学*方法,并运用这种方法去自学。

  对于课本中不同类型的教材(看图学文、读写例话、*作例文、基础训练等),我也首先教给学生基本的学*方法,然后让他们运用这种方法去自学其它篇课文。

  二、教给学生读懂文章的具体方法

  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仅仅教给他们读懂各类文章的基本方法是不够的。只有教给他们读懂文章的具体方法,才能达到“用不着教”的目的。

  (一)教给学生哪些方法?

  从识字、解词、释句,到给文章划分段落,归纳段意,中心思想;从理解文章题目,理解、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到自己能围绕课题、围绕课文的某一词句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从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到体会其内。

高中语文教学总结3

  刚刚过去的一年是我任职的第一年,作为一名刚走上岗位的青年教师,我深知自己有许多不足与缺陷,如基本功不够扎实、教学经验尚浅等。因此,我对教学工作要求非常严格,不敢有任何怠慢,认真钻研教材,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地向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学*。经过一学年的努力,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我教学的两个班级(高一10,16班),两次期末考试成绩都位于学校同类班级前列。以下是我在本学年教学的一些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学*的主体。教材的精练、实用、高效,教师的智慧、才能、努力,教育环境的舒适等外因,最终只有通过学生自觉主动的学*活动才能起作用。因此,这一学年我通过各种比赛、评比活动致力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学*诗歌单元就开展了诗歌朗诵比赛,学*唐诗、宋词就开展了“唐诗大战”、“决战宋词之巅”两个活动,学*古文单元就举行了“联合对抗”活动,等等。这些活动进一步帮助学生养成了主动探究性学*的学**惯。学生基本能够变被动学*为主动学*了。

  二、精讲课本范文。

  学生学*语文,主要还是依靠教师对课本范文的讲解,因此,在对课本范文的教学过程中,我认真做好教学中的每一步工作,认真对待每一节课。备课深入细致,教案书写工整详细,能做到教材、资料、学生齐备,真正做到了有备而上。所以在课堂上我胸有成竹,挥洒自如。由于高度的投入,饱满的热情,加上启发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参与率高,课堂气氛很活跃,对课本范文的`掌握度较高。在此基础上,我系统地搞好专题练*,如语音题、字词改错题、修改病句题、古诗名句默写题等,有计划地扎实了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功底。

  三、阅读教学长抓不放。

  高中阶段,特别是理科班,语文明显处于弱势的地位,学生课余用于学*语文的时间很少。而语文教学不能单靠课堂教学,必须依托课外活动。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语文教学质量才有可能提高。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尽量保证每个星期都腾出一节课作为阅读课,自费购买了60多本《读者》、《青年文摘》、《青年博览》等课外书在学生中传阅。另外结合作文教学,经常给学生们朗读一些高考满分作文,还把一些学生写得好的周记、作文作为范文朗读。通过这些途径,学生们的阅读面得到了很好地拓展。

  四、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要向学生们成才,必须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因此,我经常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与能力。如举办诗歌朗诵比赛锻炼学生的朗诵能力;开展演讲活动,阅读《演讲与口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上讲台表演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等等。在学校20xx年xx月举办的“心系祖国、健康成长”爱国主义教育读书演讲比赛中,我班的胡海霞、许璐、包瑞三位同学分获一、二、三等奖;在此活动的征文比赛中我班的王瑞文同学获一等奖,马莉、陈祥、袁玲三位同学获二等奖。由此可见,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得到较大的提高。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学是无止境的,在以后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我将不断学*,更新教育观念,注重教育科研,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争取将自己的教学水*提高到一个崭新的层次。

高中语文教学总结4

  高中语文教学已经进入基础教育的尾声,许多学**惯已经养成,教学工作的开展不是很容易见成效.虽然对于高考来说,学好语文对于学生选取自己满意的学校有必须的帮忙.但总的说来,语文课作为陶冶情操激发思维,促进交流潜力的工具性学科力量的发挥却还远不能尽如人意。据调查证明,有超多的学生对语文课有厌烦情绪,语文课作为人文精神的载体所应发挥的作用可能是所差更远。也就是语文越来越成为一门"得分机器,而不是人文精神的载体."做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发现因受传统观念和现行考试制度和评价方法的影响,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阻碍着语文课的工具性、思想性和人文性作用的发挥。

  误区一:语文课堂--"问题全解决了"

  如果学生没有问题意识,就不会去独立思维,更谈不上创新。语文课上,教师为了"紧扣教材",为了"调动"学生,便把"满堂灌"演绎成"满堂问",而所问的那些问题基本上属于类似:"透过……你读懂了什么""还读懂了什么""作者用意何在"等形式化问题,学生回答这些问题都无须思考。还有些教师把教学参考书上的程式在课堂上"说教"一遍,把学生的思维完全限制在课本和教学参考书的框框之内。课堂上的阅读也成为一种被动的阅读,学生并没有真正对课文用心去感悟,他们所"读懂"的也只但是是根据以前的思维定势而得到的"微言大义",至于课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都无从明白。因而,课上学生自能"读懂"等课结束了学生没有问题能够问了。其实这种没有问题实则是最大的问题,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误区,是学生缺乏独立思维的一种表现。

  语文教学怎样走出没有问题的误区呢我认为首先要转变观念,放手去让学生思考问题,给学生以自由思考的机会。学生一旦提出问题,就就应鼓励,语文教学反思,并顺着这一问题去引导学生,给他从小种下探索思考的种子。就象我们经常所说的那样"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其次,我们就应认识到语文课与活生生的生活实际的联系,而不应囿于书本和教参的框框。我们不就应带有"什么什么不是语文课要解决的问题"这种错误观念。我们只有打破学科分界,学生的问题意识才有广阔的空间。而且所提问题不必须当堂都能澄清,更重要的是要留给学生一个善于思考的头脑。最后,教师要尽可能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要开阔学生的思维,先开阔自己的视野。以前我们经常谈论是:"如果课堂上学生提出老师没有想到的问题该怎样办"而如今我们就应思考"学生提不出问题该怎样办"了。

  误区二:作文--套用模式,写非所想

  高中教由于面临着高考的压力,所以学生的写作也趋向模式化,都想着有好的模式能够给自己带来高分,老师教学过程中也潜意识的传达这一点.这就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而语文学科本来就是扩散式思维学科,作文更学要学生有良好的想象力.有调查证明,某班对某一作文题目,大多数同学写的都是同一题材,格式都一样,都是在遇到某状况后,先作一番思想斗争,最后如何如何,然后再喊几句口号。在现行的作文教学中,由于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套题,程式化,抹杀学生真实感受的现象仍很严重。有些学生经常购买《高考优秀作文》《高考满分作文》之类的作品,进行简单的模仿,这样的作品代替学生的真实感受,构成语文教学长期未能逾越的一大误区。

  要走出这一误区,寻找良好的改革途径,我认为,必须是让学生充分认识现实生活,让他们体验生活,从中培养他们的观察潜力和领悟潜力,让他们从中学会独立表达,写出发自内心的话语;二是加强语文课的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联系,讲课文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孩子去欣赏,充分发挥想象,按自己的感悟去描述课文中的情景或事件。例如在讲赤壁之战时,在让学生阅读有关资料之后,按照他们自己的想象,去描述或续写,也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即使是教师分析课文,也必须要确认学生是在主动地欣赏课文的语言和情景,而不是在被动地理解你的灌输。

  误区三:语文作业--"背诵古文"

  目前,很多高中生学*语文经常认为语文没什么好学的,语文作业就是遇到古文背一背,现代文中没有任何东西值得学*。这是很大的一个误区,很多时候也是由于老师的教学方向引导错误.

  高中语文学生的语文作业相对于初中和小学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天一个地的差别.而学生在这样的突然减负的状况下,往往不知所措.老师也会在学*古文后说把课文背诵下来.而背诵课文只是最基础的工作.如果不把课文理解了背诵,那背诵起来相当困难,同时考试的时候顶多能拿下默写题的分数.而考试的时候还有实词虚词的理解,这就有赖于学生*时背诵古文必须要理解,并学会把知识点转移才能够.

  高中语文考试还有很多基础知识的考察,而这些很多都是在现代文中学*的,因此对于学生而言,真正的语文作业还就应包括积累字词这一工作.

  同时考试更多的`是进行阅读理解和写作的考核.学生如果不走出"现代文没什么可学的"这一误区,上课的时候不用心听讲,不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那么他的理解潜力,总结概括潜力就不会得到锻炼,考试的时候也会出现失分过多的状况.

  写作更是占据了70分这样的分植,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学生课后的语文作业,应更多的体此刻写作练*上.多读书,多做读书笔记,多背诵优美片段.学*记录自己的真实生活,写下自己的真情实感等.这是长期的过程,学生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取得必须的成绩.

高中语文教学总结5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年级*班的语文教学任务,根据本届高一年级的特点,学科特点及本学期面临的教学实际,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严格按照学期初的工作计划,有步骤的完成了高一年级*班的教学任务。现将本学期教育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根据教育教学实际制定高一年级教学计划,做到有的放矢。

  高一年级*班语文教学计划的制定已于学期初开始,并有步骤地实施。由于学校进行了优差生分班,高一年级*班的学生总体水*普遍较差,通过两次考试发现学生的识、阅读、分析、写作方面有很大的不足,班级缺乏能带动班风转变的优秀学生,*时学*中学生缺乏自信、学*能动性较差,所以在学*的过程中不断做学生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树立信心,教学重点放在对课本涉猎的语文知识和对话题和阅读部分的训练上。另外,特别强调和练*学生出错率较高的阅读能力,审题能力和书写能力,做到有的放矢。

  二、做到认真备课,做到知识的纵横联系更好的引导学生思维。

  为搞好高一年级*班的教学工作,我认真备写教案,对知识做到了较细致的网络化联系,从词到篇章,从句子到文章谋篇,力求使学生形成知识完整的体系。做到知识当堂消化,力求在教学中实现学生主题地位。依照《****》的训练要求和题型,组织学生实际练*,认真讲解了每一套练*题。另外,对****年、****年、****年三年的高考试题进行了部分讲解,以提高学生们对高考的理解,为以后的参加考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与学生加强沟通,耐心地做好考前动员工作。

  进入高中阶段的筛选增加了部分学生的心理负担,产生了自己不如*班、*班学生的心理阴影,在*时学*中背负着沉重的包袱放不开手脚,或者个别同学产生了破罐破摔的现象。学*没有信心导致上课效果不佳,为减小学生心理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主动找学生谈话,给他们讲解学*方法,面临的局势等,重点做好学生心理疏导,力争使每个学生都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到后半学期学生课堂的表现有了明显改观,学*兴趣和学*积极性有所提高。

  四、不遗余力地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尽管高考还没有到来但对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决不放松,教学要面向群体,要不遗余力地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截止**月,我已和***名学生进行了长谈,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努力争取,决不放弃,引导学生从易到难的解决问题,从部分简单题的分析,到记诵基础知识,从基础部分的把握中获取更高的分值。虽然他们的学*成绩提高不是很突出,但树立起了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信心。

高中语文教学总结6

  高三是学生高中学*的冲刺阶段,对每一位任课教师来说,高三教学工作意味着紧张、忙碌、劳累,同时也意味着充实、收获和提高。从接受高三教学的那一天起,自己就明白要承担的责任,于是给自己制定计划、暗下决心,一定要踏实努力的走好高三这一年。现在到了学期末,回顾自己这一年走过的路,深感获益匪浅。回眸过去,总结高三的教学,为自己的后来路和后来者留一些不算经验的经验,算是教训的教训。

  一、深入研究《说明》,学*先进的经验,将理论与经验作为教学工作的指导。

  新课程标准不仅强调基础知识,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作为标准和方向的《考试说明》,每年都会根据实际要求调整,这种调整或改动势必会对高考起到一定得指向作用,从而要求各学科针对说明进行细致研究。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不断的结合实际问题,有针对性的对每一个考点进行解读,并分析比较与去年的差别,特别是结合高考试题分析,从而明确教学的侧重点,为自己的工作做了更好的指导。

  同时,注重与其他教师的沟通和交流。担任过高三教学工作的老教师的经验就是的学*教材,这些经验都是直接得出来的,是对高三教学工作的集中反映。只有通过交流学*,才能对自己的教学和成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和更显著的提高。特别是我校实行的集体教研活动,通过“听课——交流——实践——总结”这一途径,让自己的教学管理不断丰富和提升。

  二、落实基础,强化知识点

  语文高考考点细实、知识广泛,可以说要求全面、内蕴深广。加之,随着《考纲》的不断更新,几乎每年都有一定的考试内容和范围的变动。因此,针对高考语文的特殊性,复*应该全面、系统,在横向考试内容的面上、逐一展开。在纵向、考点的落实、拓展上,必须训练到位、渗透联系。所以我在高三初期就根据学校的要求制定了严密的教学计划。到11月初教材进行完毕,第一轮教材复*一个月左右,主要是必修五册的文言文,当然文言文也是强化重点篇目,强化大纲要求的重点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20xx年初具体落实知识点,分点一一击破,主要是通过典型试题练*,过关检测、漏洞补查来完成,当然中间会穿插综合试卷。4月初综合复*,考——批——讲——练,每个环节落实到位。5月末到考前的查缺补漏,认真对待。

  高考试题虽不直接取材于课本,但考查的知识大多是课本直接或间接涉及的内容,这一点在文言文考查和名句默写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默写题,只要掌握课本和大纲共同要求背诵的篇目,就基本能拿满分。因此,在高三我狠抓了课本的背诵篇目,要求学生扎扎实实地复*,又一轮地测试卷、背诵。

  三、灵活安排,注重体系

  由于高三复*存在着不可避免的讲课——练*的重复性,因而也就带来了相应的单调乏味性,甚至在每个阶段,都存在学生对学*感到枯燥的现象。因此,从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出发,我复*还贯彻“灵活性”这一原则。例如,在复*基础知识三四天后,就安排一堂课作文课,这时,学生的效果也比继续按部就班地继续基础复*好得多。当然,有时基础性比较强的知识点,还可以动员学生参与到讲题过程中。动手又动脑,其乐无穷。

  再如,可把语言表达练*和名句默写结合起来,穿**行。现代文阅读和作文练*相辅相成,等等。总之,灵活掌握高考各知识点的穿插、配合,使学生经历一个既完整、系统,又灵动高效的复*学*过程。一方面,能使各知识点互为联系、综合渗透。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动潜能,从而相对避免、因过长的同一内容复*而可能产生的枯燥性。

  需要指出的是,作为教师,在把握“灵活性”原则的时候,还要有高度的全局观念,不能打乱整个复*计划、进程。要突出重点,并安排好穿插内容。既保证复*的完整性、系统性和每一阶段的主要知识点,又能保证使各个考点都能在整个过程中时时有所体现。

  四、加强语文学*意识,重视批改。

  学生,一个晚上,可以花几个小时背政史地,花一个下午做外语,却舍不得两个小时做一套语文卷。当作业太多时,最先放弃的几乎也是语文。学生中普通存在着这样一个观念,语文学*往往事倍功半,投入的时间未必与最后的产出成正比。

  于是,我在很多的时间里都是在做端正语文学*观的工作,让他们适当重视语文学*,合理保证语文学*时间。练*也好,作业也好,我都以检查批改为主,而我的检查重在学生的解题思路,看他改了多少,改正确了多少。对一些经典题型,不厌其烦地讲,不仅是老师讲,而且也让学生自己讲,讲得不对,其他同学补充,直到讲对为止。尤其是文言文和现代文阅读,每道题我们都不厌其烦地讲思路,讲答题套路,时间长了,学生在这方面的*惯也就养好了。每次的练*卷,都是全批全改,以了解全部学情。尤其综合卷,则一定全批。遗憾的是,课后辅导答疑,每次必到,但问者寥寥。

  高三复*,教师对学生的学法指导非常必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能力极为关键。要把课堂作为基本阵营,而把课后的积累、总结作为提高成绩的大后方。还有,我经常与学生沟通、交流,切实了解每个阶段、每个学生的学情,尤其是他们的心理状况,作到因人而异、有的放矢。尤其是一班的几个重点生,几乎每次考完试,我都会针对他们的薄弱点,以及反映的问题,进行分析谈话,指出问题,解决办法。

  五、加强阅读,促进写作。

  加大阅读量,拓宽知识面,不但对解题有利,因为命题材料多出自报刊,更重要的是对写作很有帮助。我认为,学生写作中的思维僵化、思路闭塞,与*时的不读书、孤陋寡闻密切相关。似乎可以这么说,学生作文水*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量的大小。因此,加大课外阅读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显得尤为迫切。高三一年我从以下几方面加强了学生的课外阅读。一是精选时文。我充分利用课前时间,精选一些文质兼美的小说散文等,每节课读一篇,积累素材,陶冶情操。二是鼓励学生订阅报刊,我反复强调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不能做到人手一份就要求他们交叉订阅,交换浏览,像《作文与考试》《读者》《青年文摘》《博览》等报刊信息量大,可读性强,学生就广泛交流传阅。即使《洛阳晚报》这样的报纸,如果是在课下看,我也决不反对,毕竟我们的学生不看电视,不看新闻。

  “开卷有益”,我觉得大有道理。在高三紧张的学*之余,我还组织学生观看20xx年度感动*的十大人物颁奖晚会,让学生积累素材,陶冶性情。

  当然由于自己的年青,经验不足,也在教学中存在许多的问题。如课堂上会因为时间的不足和学生反应慢而以自己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思考,给学生自主活动的机会少,也有时会追求作业的数量而一刀切。但随着以后的教学经验的积累,自己将会及时发现问题,改正缺点。

  经过一年的.踏实努力,虽然成绩不是自己满意的,但自己对这一年努力的过程是无怨无悔。在此,感谢学校领导的信任,感谢老师的的支持和帮助,感谢学生给予自己的理解和配合,自己的一生也将因这一年艰辛而又快乐的路程变得更有价值和意义。同时,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自己将一如既往的奉献自己的才智和汗水。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菁华6篇)(扩展2)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10)份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1

  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中,都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完全忽视了学生“学”的问题。传统模式的教学大大遏制学生的创新潜能。现代教学提倡师生对话,但如何进行师生对话呢?这就必然涉及到教师课堂提问的艺术。

  一、课堂提问要激发学生想象力

  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不会掌控教学节奏,甚至不随着教学节奏去提出问题。也有些老师想设计一个很好的问题去提问,但是由于表达能力不够,促使他的初衷和结果背道,或是设计的问题肤浅,或是问题不能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爱因斯坦说: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有局限性,而想象力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语文课堂上提问,要提出有助于学生发挥想象空间的问题,鼓励学生说出对问题的看法。不要管他们说的对或错,对了,固然是好事,错了,我们也要站在他的立场去分析,去纠正错因,使之改正。不能抑制学生去想象。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诗,我这样设计问题:“同学们,你们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一句话?同时要说出自己喜欢的理南。”当提出这样的问题时,有的同学就说,他比较喜欢“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句,理由是这一句生动地把赤壁的威武雄壮刻画在读者面前;有的同学说比较喜欢“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句,因为这句“展现出古今中外的英雄事迹及赤壁的气势磅礴”.有人是这样的说法,也有那样说法,同学们畅所欲言。显得课堂上的气氛相当活跃,教学效果也得到明显的改善。如果所提问题不仅能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还能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这就是我们教师最想看到的。

  要想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不管学生的想象力是天马行空或是温文而雅,只要能激发他们的想象空间,这样才会对未来培养出更多的高级的科研人员。我们在电视上,也会经常看到美国有好多青少年通过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制造出了很多高科技的东西,所以一定要加强老师对学生的引导,把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出来。

  二、课堂提问要成为主要阵地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个体,教室就成为了教师讲学的地方。在课堂上,提问不只是老师对学生的单向活动,同时也包含学生对老师的提出的疑问,关健在于学生是否能主动去学*。如果在课堂上,老师将重点和难点讲完之后,都没有一个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就是一味的去听别人怎么的说,那么这些学生很难会在学*中领悟到更深的知识,没有了领悟自然就没有了学*的兴趣和欲望。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就是提问探究的过程,师生对话就成为了一种常见的课堂活动,实际上学生就是通过这样的简单对话,积累经验和文学素质。这样也激发了学生的学*热情和浓烈的兴趣。兴趣是无数发明创造的前提,也是学生对学好知识的原动力。老师要想在教学上取得成就,就必须培养学生对“学”的学*兴趣。调动学生对学*的积极性及促使他们对新生事物的产生好奇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心动感觉,这样才有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

  例如,在讲授《雷雨》一课时,我对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 “周朴园对侍萍是有感情的,但也有人说他们的感情是虚假的,那么你们认为他们的感情到底是真还是假呢?”这个问题一出来,在学生中引起了一片讨论声,同时也形成了两个对立的派别,对此学生进行了长时间的辩论。两派各说各的理,一旦有些说不清的,没有理论论据的,就会促使他们冥思苦想,想办法找出能说服对方的理由。如果所提出的问题都能激发学生们去思考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望,或引发学生们对问题的所产生的结果去辩论,那么教学效果会更加明显。

  这些可以说明,在课堂上,能充分调动学生对学*的兴趣,让他们有心动的感觉,老师就是一位成功者。他不但培养了学生主动去思维,还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提高了他们怎样看待问题,并且会拿出充分论点和论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这就说明,一个好的提问方式,会使很多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模式和独立的性格。

  三、课堂提问要讲究技巧

  精心研读课本是教师的职责,同时也要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接受范围。提出的问题一定要与教材紧密联系,让文本中的难点和重点都体现在你所提出的问题之中,要让学生明白,这里的难点和重点在哪里,我怎么样去理解,会把难点和重点变得简单化,让自己明白和理解。只有让他们充分理解所学到的知识,把它变成自己的知识,才能说明这堂课没有白上,真真正正的让学生领悟到了所学知识的真缔。使一名学生成材,这位教师不算有真本领,但如果让全班同学都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那才叫有“大才”.怎么样才能做到呢?那就要靠老师在课堂上所提出的问题,是否有针对性,是否能把关健部分,也就是我刚才提到的“难点和重点”简单化,让同学能听明白。只有抓住重点部分,让同学们理解了,才真正做到了教育的目的。学生理解能力不同,所以也要注重因人施教,不要提难的问题,让一个理解能力相对弱的同学去回答,如果答不上,会影响这位同学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也不要把一个简单的问题交给一个理解能力强的同学去回答,这样也会对这位同学有影响,会让这位同学的虚荣心加强,不主动提高自己思考问题的能力。当他遇到难题时,就会影响他们的自信心,对他以后的发展很是不利。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基本动作也会对学生有影响,这就是所谓的肢体语言,如一个眼神或一个微笑,都会导致学生的自信心增强或减弱,更有可能会伴随他们的一生。

  总之,提问艺术的成功与否,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重要意义。在课堂上,教学没有固定的模板,只要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发学生强烈的学*意识,才会让课堂教学显得生机勃勃,才能真正体现出提问艺术的价值所在。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2

  成语,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承载了无数古人宝贵的思想品质;成语,作为汉语词汇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中学语文教材和高考中有着重要地位。而在高中语文成语教学中却存在着很多的误区,很多教师往往只看中分数,忽视了成语本身的文化魅力,在教学策略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背离了素质教育的初衷,这无疑阻碍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在成语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激发学生学*成语的兴趣,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明确成语中蕴含的文化底蕴,使语文教育真正地成为国语教学。

  一、兴趣,成语教学的前提

  兴趣作为入门学*的钥匙,不仅是开启学生智慧的源泉,更是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动力,在成语教学中,只有唤起学生的学*兴趣,学生才能真正地成为学*的主体,在成语教学中充满着积极性,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教学策略,唤醒学生学*成语的欲望,让学生明确学*成语的重要意义。成语教学也并不一定以教师讲授、学生记忆的形式来完成,也可以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让学生收获知识。例如,在“不绝如缕”这个成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设置导入语来激发起学生学*的兴趣,“同学们都知道唐代诗人柳宗元么?”“当然知道了。”然后教师就可以声情并茂地向学生讲述其出处,让学生猜想这个成语的含义。柳宗元在《寄许享兆孟容书》中说“以是嗣续之重;不绝如缕。”学生大都可以猜出情势危急这个义项。“但是除此之外,它还有其他的意思,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呢?在一代文学大师苏轼的笔下,它有另外的含义,同学们能够猜出么?”在苏轼《前赤壁赋》中“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很明显,在这篇文章中,不绝如缕是指声音的状态,学生也会兴趣盎然地猜测出这个成语的意思,自己猜测出来且得到证实的结论,更加具有成就感,记忆效果也会更好。激发起学生学*成语的主动性,启发他们的思维能力,让他们自主地进行成语学*,符合素质教育的目标,在成语教学中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教师要创设多样的教学模式,唤起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兴趣,尤其是对于古代文化的热情,这不仅在成语教学中效果显著,即便是在以后的古文教学,也可从中积累丰富的经验。

  二、积累,成语教学的途径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积累在学*中的作用也是不容小觑的,高中语文课文中有着丰富的成语词汇值得我们去探讨和理解。学*成语,掌握成语的内涵,了解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对高中生思维能力的拓展和阅读能力乃至于写作能力的提高,都具有着重要的意义。而教材就是我们学*的依托,课堂就是我们学*的阵地,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渗透成语教学,于无形中将中华文化进行传承,这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和义务。例如在《兰亭集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采取古文阅读和成语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教学过程中,采取自主学*与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在涉及到少长咸集、曲水流觞、情随事迁、游目骋怀、放浪形骸等成语所在的句子的解释时,教师要特别提醒学生理解该成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在语境中理解和掌握的词汇,更有主观性和确定性,即使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还可以求助于本组其他的同学,这样获取的学*效果要远远地高于教师主观灌输学生知识的效果。蕴含在课文中的成语还有很多,再如在《前赤壁赋》中的沧海一粟、正襟危坐、遗世独立、杯盘狼藉等,只有学生在学*时产生主观的学*欲望,并且通过自己或者是小组成员的理解,获取对知识的正确理解,才是真正地学到了这个成语的内涵,才能在以后的学*中学以致用,充分地体会到我国古人的智慧。积累,是成语教学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只有积累了更多的词汇,方可在以后的阅读中做到有的放矢,才有可能将浓缩的语言精华传承下去。

  三、生活,成语教学的阵地

  成语离我们生活年代的距离越来越远,现代人虽然对其进行了传承,但是不免在使用中存在着很多的错误,比如说感情色彩或者是使用对象错误等。只要我们留心身边的生活,发现我们在使用中的问题及时纠正,就会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更多的去关注传统文化。目前很多的电视综艺节目中已经将成语作为了一个挑战的项目,可见,成语在现代化的舞台上,仍具有着重要的精神支撑作用,生活处处有成语,成语也无时无刻不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例如,我们去旅游,看到了城市的繁华,有人便会感叹说“还是大都市给人的感觉好,难怪人们都趋之若鹜的走向大城市。”很明显,趋之若鹜是一个贬义词,这里混淆了成语的感情色彩。再比如我们在看到电视节目中某个明星时,也有人会说,“周迅此时真的是炙手可热啊。”这就明显的犯了使用对象错误的毛病,炙手可热通常是指权势大,气焰盛,此语境中使用是很不合适的,在生活中存在着很多这样成语误用的问题,及时地发现并且改正对于成语的学*也有一定的帮助。古人的智慧在今人依然可以延用,而正确的使用才是对其应有的尊重,留心生活,关注生活,将成语生活化,依据语境正确地使用它,才是将古人的智慧加以传承的基本方法。总之,成语教学应该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进行,也应该在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中进行,教师要采取多种教学形式,满足学生对于古代文化的渴望,真正地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3

  一、高中语文个性化作文要符合学生心理特点

  和初中生相比,高中生在个性心理方面趋于向稳定、成熟方面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新的特点,高中生在求知欲方面更加旺盛,考虑问题谨慎,凡事经过深思熟虑后,在有一定把握的基础上才表露自己的想法。他们经常喜欢模仿成年人思考、处理问题时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好怀疑、爱争论,对现有的书本知识不满足,喜欢对新事物的探究,希望别人对自己以**的标准来要求,喜欢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希望摆脱大人的束缚,发挥自己的个性,并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理解,独立生活。但其本身克服苦难的毅力不够,容易出现困惑、焦虑等现象。他们有着自己的广阔思维空间,自由地抒发个性体验。现代的教育工作中一直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学生写作的个性化发展,语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将个性化作文写作坚持下去,让学生在作文写作中能够用文字自由地表达自己内心思想。*时鼓励学生写周记、随笔,锻炼他们通过文字写作来吐露内心情感,消除对新的学*生活中持有的担忧和恐惧心理,热情鼓励他们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并加以引导,使学生在充满信心的成长过程中学会思考,发展健康独特的个性,了解学生的特长,高中语文个性化作文教学探微江苏省常州市第五中学杭琳有目的性的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成一种独一无二的写作风格。学生个性心理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学生视野开阔、增长见识、开阔思维,鼓励学生的个性写作,努力展现出最出色的一面。

  二、高中语文个性化作文应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高中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于学生现代语文写作能力和书面交际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性的影响。作文教学在前辈的教学工作中相对积累一些可借鉴性的经验,但时代发展的不同,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的同时对自身素质的提升也要同步进行。教师个人素质的高低,人格修养的优劣,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在高中作文教学工作中,其本身的意识、知识、观念、能力对于作文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如何让自己的教学有一定的个性化风格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自身必备知识的加强是必然,对于国内外的一些先进教育理念和创痛教学中的精髓要合理吸收、运用并传承下去,通过多种方式来提升自身的知识素养和自身素质。在教学工作中时刻保持精益求精的态度,在自身的教学方法中不断探索,不断改进,加强自身学*,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一个有魅力的教师自然教出的学生也会个性鲜明、灵动,因此,教师必须在文化、思想、情感等方面具有足够的品味、活力和能力,敢于向过去挑战,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除了有本体性知识以外还要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在带领学生走向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扩展学生的精神世界,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与创新精神。一个成功的教师是在不断自我创新、自我学*的过程中积累的,只有在汲取最新教育科研成果的基础之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带领学生实现个性化教学。

  三、高中语文个性化作文要注重体验社会实践

  传统的作文写作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的作文内容空白,缺乏真情实感,对于某件事情的叙述似乎用很*淡的词语直接叙述完,没有一点感情色彩,甚至出现一些虚假性的编造现象,严重者甚至还有抄袭模仿、作文雷同的现象,每次教师布置的作文任务总是应付性的完成,久而久之面对作文写作,学生们开始出现厌倦、害怕等现象。其本质原因与传统的封闭式的作文教学环境有一定关联,学生对于自己一无所知的事物当然无话可说。文学创作的源泉来自于社会生活,因此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也不失为一个办法,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课外实践活动然后鼓励学生记录接触过的某些事物或建筑,加上自己内心的感慨,用文字叙述出来就是一篇好的文章。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提倡学生在*时生活中自由发现、感受、体验并尊重学生对自然、社会的真实感受、活动体验、人生思考。在引导学生对实践活动进行观察和感受生活的同时,要让学生认识到自然和自我,对于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要真正懂得,鼓励发展自身特长,着重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对自己的独特解读自然和社会的能力形成一定的培养,进而培养参与作文写作的积极性,提高语文写作能力。作文写作能力的提高不仅仅出现在美文佳作上面,更重要的是对活动体验的认知能力的提高,没有情感的文章,即使再华丽的语言也无法震撼读者的心灵,高中语文的个性化作文写作主要是将社会实践、个人情感、教师的自我提升和学生的个性创新结合起来,在对传统文化精髓有一定传承的基础上加进时代所特有的气息,才能更好地展现个性化作文的独特之处。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4

  一、情境教学法的分类

  1.语表情境教学法

  语表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通过语言来对情境进行描述,通过语气、声调、感情等来激发出学生的想象,情绪及情感,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情境意识。语表情境教学法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通过语言描述来达到理想的情境设立效果。学生通过感受语言、运用语言、分析语言等来不断提升自身的语感能力。

  2.问题情境教学法

  学生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于解决的问题或疑惑,有时也会产生怀疑、困惑、焦虑的心理,这种心理就会驱使其进行积极的思维和思考。使学生在不断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能力得到全面培养。问题情境法是语文教学常用的一种方法,它是指教师根据所要教授的内容,从教材入手,提出一些相应的问题,来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寻,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通过对问题的解决过程,来达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的目的。

  3.想象情境教学法

  想象情境教学法,就是利用原有的描述,对情境进行想象,从而使文字变成立体的图像。想象情境通常需要借助实体情境、语表情境或模拟情境作为基础。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和使用教材,来充分挖掘可以创设想象情境的因素,从而不断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

  二、情境教学在职业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1.运用学科间的渗透来设立情境

  职业高中语文是一门基础性较强的文学科目,与其它科学之间存在着较多的联系,通过不同学科间的渗透与融会贯通,来实现学科间的相互补充及利用。语文教师应该在现有的知识体系中,找到语文与其它学科之间的契合点,从而对知识进行重组,然后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比如,教师可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相关的历史知识。尤其是在文言文教学中,由于文言文都具有一定历史背景,学生如果对这些背景不够了解,就很快速理解文章内容及内涵。教师可以找到一些相关的历史资料,在进行文章讲解时,对学生进行历史再现。比如,在学*《赤壁之战》时,教师可以通过介绍历史背景,来为学生创设一个想象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当年政治及军事环境,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及探究热情。

  2.利用自然环境来创设情境

  语文也是一门讲求灵感和感受的学科,语文的字里行间往往蕴含着美的情境。尤其是对于自然界的描述,这种意境之美更加突出。教师应该积极的利用自然环境,为学生营造出真实的学*情境,学生通过对大自然的接触,来体会文章中所描绘的迷人景色,让学生在不经意中,进入文学的境界,以此来感知文学的魅力。比如,学*《荷塘月色》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真正的荷塘边上,在月光朗朗的夜晚,让学生感受文章中描写的优美意境,感受“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歌声似的。”那种美妙的自然氛围。学生在这样的氛围感染下,便会自然的理解作者写作时的心境,从而更加深刻地领会其中的立意。

  3.运用多媒体技术来创设情境

  现代教学手段与教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高科技的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在教育领域,其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现代教学提供了声音、图片以及动画等多方面的服务,为学生带来了直观的情境感受。多媒体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系统,弥补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单一性问题。通过媒体技术的利用,可以向学生展示更加形象的语文情意。比如,在教授《春》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来播放一些关于春天的画面,也可以播放一些与春天有关的背景音乐。学生通过画面和音乐,来体会春天原野上的盎然生机,使学生语言能力得到进一步的丰富。

  4.利用实践活动来设立情境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教师可以通过实践的方法,来再现文章中的情境,从而为学生营造出一个真实的情境空间,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比如,在《琵琶行》这篇文章中,里面有着较多的对动作及对音乐的形象描写。“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等,这些描述都非常形象而生动,教师可以通过运用肢体动作来给学生创设出形象的情境。再如,《雷雨》教学时,可以根据内容,让学生编排一段舞台剧,然后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表演,这样学生可以充分加深学生对文中人物的认识。

  三、结论

  职业高中语文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对学生将来的发展会产生直接影响,甚至会影响学生审美观的形成。作为一名职业高中语文教师,应该认识到情境教学的重要性,熟悉情境教学的各种教学手法,并且能够灵活、合理的运用各类情境教学手法,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整体质量。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5

  一、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对审美阅读缺乏兴趣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认为,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缀。可见,学生在审美阅读中的参与程度是决定审美阅读教学的重要条件。据有关部门进行的调查分析,经常阅读文学作品的学生不到学生人数的四分之一,大多数学生仅仅是偶尔翻翻而已,甚至有相当比例的学生从来不去翻阅文学作品,这对培养学生的审美阅读兴趣是非常不利的。当然,也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喜欢看小说、戏剧等阅读书籍,但绝大部分是被小说、戏剧中的故事情节所吸引,抛开小说、戏剧中的情节,阅读效果不容乐观。

  (二)学生的审美阅读时间不足

  审美阅读教育离不开审美阅读活动,单纯依靠上课时间是无法达到预期的审美阅读培养的,这就要求学生除了必要的审美欣赏阅读之外,还应该有欣赏前的了解和之后的审美阅读鉴赏。同时,任课教师也要在学生进行审美阅读之前对所需的相关知识予以讲解,并在审美阅读之后进行必要的审美鉴赏分析。然而,在升学的巨大压力下,任课教师可能对审美阅读所需知识有详细的讲解,但因为其他课程的安排及语文其他知识的传授等原因,学生的审美阅读无法保证其应有的时间,降低了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充分对话的可能性,使学生个体对审美阅读的认识大打折扣。

  (三)偏重知识训练,忽视审美阅读能力的培养

  在日常的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对字、词、句及语法等知识进行条分缕析的讲解,但对选文的美感特质却很少关注,很多学生也认为学*课文是为了字、词、句的积累,对其他方面涉及甚少。这种教学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阅读是读者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它能让读者培养情感,陶冶情操,提升审美情趣。这种忽视《获得审美体验》的阅读就大大降低了审美阅读教学的含金量,在下次遇到新的文章时,学生仍拿不出有效的解读办法,只会机械地套用以往的套路,对审美阅读能力提升没有丝毫裨益。

  (四)审美阅读以教师的讲解为主,疏漏了文本的审美特性,学生的审美积极性受到抑制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总是以教师对课文的解释分析为中心的。教师将既定的审美认知结论,如文章的中心、主题思想及段落大意等直接拿出来灌输给学生。同时,为了应对考试,教师往往只找出其中可能作为考试内容的地方进行细致的分析,并把这唯一的结论让学生进行记忆。即便是受到接受理论的影响和三维目标的指导,《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仍然很普遍,学生直接感知文本,进行审美阅读活动并提出自己看法的机会很少。此外,成功的审美阅读教学,要求教师要先分析文本的审美特性,并把相关的审美知识讲授给学生,学生才能将审美阅读深入下去。而当下的现实却是,大多数教师仅以解题的方式来讲解文本,并没有充分挖掘文本的审美特性。在这种标准答案模式的制约下,无法调动学生阅读的审美积极性,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高中语文审美阅读教学问题的形成原因

  (一)阅读审美教学以知识分析为主

  在语文审美阅读的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依然保持着以知识分析为中心,因此注重知识的积累成为了当下审美阅读教学活动中的首要任务,审美阅读能力的培养往往被忽略。以知识分析为中心即是在语文审美阅读教学中,教师把陈述性知识的讲解作为教学任务的重中之重。但是,审美活动还包括审美了解,在审美欣赏之前对审美对象的相关信息予以掌握,方能为审美欣赏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具体到审美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在审美阅读之前,让学生充分了解文本的相关知识,如文本创作的背景、修辞方法等。只有在学生掌握了欣赏的前提和基础下,才能实现对审美阅读欣赏的艺术诉求。可见,审美活动是情感的直觉活动,审美鉴赏也是言人人殊。如果教师一味地将其放在标准化的客观题中,是不符合审美规律的,同时以《知识分析》为中心的教学与新课标也是不相符的。

  (二)《作者中心论》的思想误区

  《作者中心论》即是把作者创作时的思想作为文本解读的唯一正确的结果,读者阅读的任务即还原作者在创作时的想法。前面我们提到,当下的课堂教学仍然以教师的分析讲解为主导,学生的自身感受受到抑制,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与《作者中心论》的思想有很大的关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是通过对文本句子、段落的讲解及整体的分析,还原出作者的创作思想的。然而,文学作品存在的美的因素并不等同于审美,它只是为审美活动提供了一种参考,需要学生对文本进行主观的审美观照,从而完成其审美认识。《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读者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感情,获得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与审美认知,这才是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以《作者中心论》为指导的教学遏制了学生的个体感受,摒弃了审美是主观情感,这是与审美的基本原则相违背的。

  (三)对文本形式分析的缺失

  众所周知,不同的内容都有与之相适应的表现形式,文本的不同内容需要通过与之相适应的体裁传达出来。体裁是文学艺术的存在形式,要领悟文学作品的美,就不能不关注它的形式。然而,在高中审美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在讲授一篇文学作品时,往往脱离作品的形式,一味地抽取其中的思想主题,导致学生在面对被挤得千巴巴的知识时,无法产生应有的兴趣。

  (四)对高中审美阅读教学的规律把握不准

  高中审美阅读教学由学生的审美阅读、师生的审美鉴赏、教师对审美相关知识的讲解等几部分组成。其中,学生的审美阅读是整个审美阅读教学的中心,因为教师讲解审美阅读的相关知识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有效地进行审美阅读。同时,审美阅读教学的直接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审美阅读能力。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让所讲的知识更加趋*于考试的试题答案,就一味地自己讲解,并且使认知结论一元化。这样一来,学生自己的审美阅读时间必然减少,结果往往差强人意。

  三、结语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由此可见,高中语文审美阅读教育极其重要,不可或缺。对语文审美阅读教育策略的探究,可以引导我们进一步拓展语文学科的内涵,充分发掘其内在价值,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协调发展。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6

  一、高中语文探究性教学的原则

  高中语文探究性教学的情境性原则主要是应在具体情境下开展语文探究性教学。教师要熟练应用电子媒体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采用不同的手段,比如:范读、游戏等手段对学生进行教学,这样会使整个语文课堂充满和谐、民主的气氛,好的学*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学*的兴趣和欲望。教师要创造适合语文教学内容的情景,唤起学生学*的积极主动性,以此推动探究性教学的开展。

  二、高中语文探究性教学实施的具体措施

  (一)明确探究对象

  实施语文探究性教学时,首先应明确探究对象,必须知道需要探究的是什么,这样才能找到探究的关键点,从而帮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探究。探究对象可以从文本着手,本文就是信息的集合,我们可以通过对文本中的信息进行深入探究;针对作品的主题展开探究;对文章中重要语句进行探究。每个文本在选材、语言、结构上都有自己的特点,可以根据这些特点,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深入探究。

  (二)合理利用教材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把教材当做是教学的重要手段,把教材内的知识原封不动的传授给学生,使教师本身成为教材的奴隶,没有发挥自身的教学真正任务,这样教学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就丧失了对内容探究的欲望。因此,高中语文探究性教学必须合理利用教材,最大限度的发挥教材的作用。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进行联系,延伸到课外知识的传授,使学生不只局限在教材内,通过课外知识的讲解来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思考能力,这样既促进了学生学*的热情也推动了探究性教学的发展。同时也应对教材内容进行有选择性的删减,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能够驾驭教材,因此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删减,从而优化教学内容,帮助学生进行探究性语文学*。

  (三)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是语文探究性教学的最主要的目的,学生要学会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效应用。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来探索正确答案,最终解决所给出问题。讨论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效应用,用自身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在讨论中得到知识的积累培养对语文学*的兴趣,激发学*语文知识的欲望。

  (四)培养探究学*的兴趣

  在进行语文探究性教学过程中,不能忘记培养学生探究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学*动力,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的潜能。因此,教师应激发学生科学研究的兴趣,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兴趣可以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激发学*的动力,学生只有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真正的深入语文知识的学*中,享受语文带给自己的快乐。

  三、结语

  实施探究性教学对语文教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探究性教学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也可以促进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教师作为教学中的引导者,应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作用,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积极与学生互动,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教师应制定科学有效的探究性教学的具体措施,从而提高高中语文的整体教学质量。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7

  一、高中语文的教学要求

  1.教师应该不断地提升自我。

  高中语文的内容已经进入到一个中级阶段,相对于初中来说更上了一个层次,对于很多文章的理解并不仅仅局限于字面意思,有时候需要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当时的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写作心情和用意。所以对于高中的语文学*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对于学生来说,需要提升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教师也应该多多阅读课外知识,保证自己对文章的深刻了解,这样才能更好的向学生讲解彻底。成功的教学是将自己所懂的知识有效的传授给了学生,而不是像溢出来的水,完全没有吸收,这样的教学是毫无意义的。

  2.高中语文教学的难点。

  不得不说,高中语文学*有时会很枯燥乏味,例如文言文的讲解,现在的人都*惯于用简单的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感受,当看到古文的会有一种发懵的感觉,对文言文也提不上多大的兴趣。特别的当教师在对于一个字深入的讲解时,更会让学生失去耐心。高中的语文也是学*的一大难点,要求学生有着深刻的理解能力,要不断的开拓自己的视野,增强自己的兴趣。古文的讲课的课堂氛围是沉闷无趣的。教师需要转换一种教学方式去解决这种问题,不要只是一味的去灌输自己所知道的知识,要用有趣味的风格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他们认为比较枯燥的课堂产生兴趣,这是教师应该做到的。

  3.高中语文教学的发展趋势。

  传统的教学是让学生进行死记硬背,让学*在大量的重复背诵和学*中来达到对课文的了解和记忆。这种学*方法不仅消耗大量的时间,同时也会让学生产很极大的心理压力。强迫式学*不仅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而且这是不被教育趋势所需要的,现在教育的发展趋势是联合科技与合理的教育方式来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国外的教育方式是放羊式,让学生根据自己所感兴趣的科目加强,有很多的空闲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与国外教育方式完全相反,中国式的教育注重于量,认为熟能生巧,中国的学生一般很少有自己的休闲时间,有了时间都被父母逼迫去参加各种的,大部分的时间都在书海里。而整合式的教学方式将逐渐改变这种形式。

  二、整合式教学的背景

  1.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不合理。

  传统语文教学一般来说,是片段式和独立式的教学,教师注重不断的灌输自己所懂得的知识,学*根本无法吸收那么多,教师等同于是做了无用功,而学生也会慢慢对学*语文失去的兴趣。整合式教学是适合新教育的发展,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解和方案,是对应应试考试体制下的传统语文教学模式新的大胆的改革和尝试。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将开创一片心新的教学天地和新的学*氛围。

  2.整合式教学具体有哪些。

  整合式教学是什么意思呢?顾名思义,是将独立的、脱节的教学方式转换为多元化的、整体的教学。从内容上来讲,并不仅仅是课堂资源的整合或者是某一个单元上课题的整合,主要是指在课题教学中为了完成多个对学生的教学目标和知识的整合从而对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整合,不仅是量的整合,还有质的提升。这对教师自身的知识层面有很高的需求。整合式教学是时代教育的要求,是新的提升。

  三、结语

  教育事业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而整合式教学对于教学质量有着极大的帮助。高中语文整合式教学要求教师将繁琐的教学过程整合起来,巧妙的安排练*,让学生对语文学*不再感到反感。教师对内容进行有效的讲解,不需要开展大量的低效果的长篇大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全面的发展学生的素质教育,由此来达到对教学过程和内容的整合式教学。此外,教师应该注重于学生之间知识和情感的交流,因为对学生不仅要成为学*上的导师,也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做学生的主导,做学生一个导航的指南针,给学生前进的方向,这才不失为一名合格而优秀的教师。学会整合式教学,学会与学生良好的相处,一起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奋斗前行。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8

  一、书法教学在高中语文中的地位以及现状

  根据出土文物的佐证,中国最迟在三千五百年前就发明了文字。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文字记录、交流的国家之一,中国人书写汉字的历史十分悠久,在长期的书写过程当中,中国人形成了许多有条理的、框架宏大的、体系完备的书法理论与书法教学经验。中国的书法,用变幻莫测却有规律可循的线条与笔画,填充了空旷的白纸,美轮美奂,异彩纷呈,构成了世界上独有的一道文化景观。书法,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中语文的学*,中国传统文化的学*占了很大的比重。所以说,高中语文教学当中,书法的教学,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是需要在语文课中,使用大量的教学时间进行教学的,对于书法,也是需要学生使用大量的时间,进行课下的学*以及巩固。高中语文教材对于书法的教学是极其重视的,在高一语文教材必修第一册的“梳理探究”这一环节,就有大段的关于古代以及现当代书法鉴赏、学*的篇幅。所以,语文教材的编写者,也是对高中语文的书法教学,倾注了极大的心血的。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高考取得的分数对学生的未来,具有极其重大的影响。而在高考试卷的评判当中,学生书写优雅与否、清晰与否,对分数的高低,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学生的答卷越清晰、字迹越好看,评卷老师的心情就会越舒畅,所给分数就会达到极致。反过来,在高考与其他各类型的考试中,有不少的学生学*不错,在卷面上呈现的知识点颇为精确,但就是因为书写混乱不清,阅卷的老师经过努力也认不清,最后只好按错误处理,这样就降低了学生的考试成绩,对人生发展前途造成了不好的影响。由此可见,书法的训练,尤其是硬笔书法的训练,对于学生试卷的解答,是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的,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当中,应当将硬笔书法的教学置于一个极其重要的地位。书法的教学对学生的考试成绩有着重要的影响,更长远的是,通过潜移默化,可以让学生深入品味到中华文化的精髓和韵味,增强中国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文艺气质,对他们的人生产生长远的积极的影响。但是美中不足的是,当今的语文课堂上对于书法的教学,存在非常严重的问题,首先是由于语文教师对于书法教学的忽视,以及学校在教学资源上的提供不充裕,所以在当今高中语文课堂上的书法教学,呈现出了边缘化、淡漠化的状态。其次,即使有的语文教师根据课程的要求,开展书法教学,教师也大多因为没有受到过系统的书法教学的培训,使用效率不高或是错误的方法对学生进行书法教学,这样,即使学生付出颇多的心血去学*以及练*书法,也事倍功半,从实践效果来看,取得的效果并不明显。

  二、如何提升高中语文书法教学的质量

  (一)要从政策上以及态度上支持高中语文书法教学

  高中语文课堂上的书法教学,首先需要的就是学校在条件方面的大力支持,以及师生对这件事的重视。第一是学校方面应该做的事情,学校应该首先明确书法的学*对于语文以及其他各科成绩的重要意义,在高一以及高二年级,安排足够数量的书法教学课时,应当积极联系出版社,为学生订购书法学*配套教材,为学生学*书法、师生之间互相切磋提供教室。同时,学校方面从激励学生苦学书法这一角度考虑,应当多多举办类似书法竞赛、书法节之类的活动,促使学生们踊跃参加。第二,教师要对书法教学予以重视,把眼光放得长远,不能被分数的功利性牵制,应当从学生的终身素质的培养高度着眼,在高一、高二阶段,尤其是高一阶段,教师应当侧重于学生基本功的培养以及文化的熏陶,尤其注重对学生书法的教学,而在布置练*题方面,应当尽量以做精题、精做题为主,避免因为学生陷于题海战术耽误了学*书法、陶冶情操的宝贵时间。另外,身为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应当在课余时间积极充电,学*更多书法以及高中书法教学的知识,这样书法教学才能丰富多彩,让学生学到更多的东西。

  (二)关于教材、字帖的选择

  在高中书法教学上,光有学校方面的主动,以及教师的辛勤奉献,也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如果学校以及老师采取了并不是很理想的书法教学方法,那么学生学*书法的效果同样会大打折扣,这是由于学生个人的书法写得怎么样,学生个人的天赋以及认知的差异有决定性作用,因此学生只靠对学*的激情以及长期的坚持是远远不够的。高中生如果想要练就一手优美的书法,并且形成鉴赏书法的深厚素养,还是需要教师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辅导以及训练。首先,教师要慎重选择书法教学的教材范例。当今的社会风气异常浮躁,书法出版物鱼龙混杂,有很多字帖、教材是不适合高中生临*的,比如说很多当世所谓名家的字帖,其实只是徒有虚名,仔细看来笔意媚俗。但是可悲之处就在于,高中语文教师,往往对学生临*的字帖不加甄别,让学生胡乱去书店买字帖临*,但是,学生的鉴赏能力赶不上老师,往往会买一些粗制滥造的字帖,这样就会造成学生练字的成效低下,甚至会越练字,书法越差。其实,这主要是因为教师在进行书法教学的时候,没有为学生选择好临*的范本。结合个人教学经验,在为学生选钢笔行书字帖的时候,以邹慕白的行书字帖为最佳,因为邹慕白的行书,不仅笔画构造相对简单,而且笔意连起来看,具有藕断丝连之感,适合高中生进行答题以及快速书写。在为学生选择钢笔楷书字帖的时候,需要注意学生的性别、天赋,现当代书画家的字帖,是不适合给高中生练的,因为当代的楷书字帖缺少意蕴。所以,高中语文教师们可以多为学生们选一些古代书法名家的字帖进行教学。一般来说,女孩子适合学*元代书画家赵孟頫《三门记》、《胆巴碑》的硬笔化字帖。赵孟頫的楷书,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世称“赵体”,女孩子多临写赵体的硬笔楷书,可以养成柔中带刚、风姿绰约的形态。而男孩子则更适合学*唐代书法家柳公权《玄秘塔碑》的硬笔化字帖。柳公权的楷书,结构严谨,笔画锋棱明显,如斩钉截铁,偏重骨力,书风遒媚劲健,可与颜真卿的雄浑雍容书风媲美,被后人誉为颜筋柳骨。男孩子临*柳体楷书,不仅与男孩子阳刚的本性相得益彰,而且可以培养男孩子的骨气。对书法天赋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指导学*唐代钟绍京的《灵飞经》的硬笔化字帖,《灵飞经》是唐代小楷的巅峰,堪称字字飘逸,字字绝妙,天赋好的学生临*《灵飞经》,可以增添飘逸峻拔之气。而对于那些较为欠缺书法天赋的学生,教师应当指导他们使用薄薄的描红纸,附着在语文教材之上,每日坚持描画印刷体的文字。因为印刷体的铅字,有着横*竖直的显著特点,既没有结构上的灵巧,又不要求写字时候的腕力,所以即使书法天赋很差的学生,只要坚持描写印刷体文字,也可以最终做到在答卷的时候字迹清晰工整,即使不能加分,也起码可以做到不扣冤枉分。

  (三)关于学生练*书法,字帖临写方法的思考

  在高中语文书法教学当中,即使教师为学生量身定做了合适的字帖,但是如果在指导学生临*字帖的时候,培训方法不得法,也不能取得预期的成效。现在的语文课堂上书法教学,教师往往就是让学生买字帖,不再进行学*书法方法的指导,学生也不了解学*书法的方法,因此学生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单纯的去描字帖上面的描红纸。这样,学*书法的效果不会太好。其实学*汉字书法的最有效方法,在古代就基本已经成型了,古人常常这样进行书法教学,那就是描红、临摹、创作有机结合,三者缺一不可。但是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古代人练*书法有充裕的时间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当代的高中生,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还有大量的其他课程作业需要完成,因此,书法教学中的描红、临摹、创作,都不大可能被分配到足够的时间。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根据本人的教学经验,可以如此布置作业,每日只练*字帖里面的两行字,在描红字帖之前,先对要描红的部分进行临摹,之后进行字帖的两行描红,描红之后再对这几个字怎么写进行反思,反思过后再一次临摹,最后进行创作,也就是自己写两行字帖以外的内容,创作的内容以规定背诵的语文文言文为主,这样的书法学*作业使得描红、临摹、创作三者有机结合,总共练字的内容只有8行,这样既不会因为学*书法给学生造成太大的负担,又可以督促学生背诵课内文言文。

  三、总结

  高中语文硬笔书法教学是极其重要的,教师不仅应当足够重视对学生书法技能的教学,也应当深入研究字帖的选择、学*的程序。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9

  一、高中语文朗读学*的误区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把早读课专门用来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因而早读课师生都重视朗读,但这一做法却让学校管理者、语文教师及学生普遍认为早读课才需要朗读,除此以外,朗读可有可无。实际上,朗读是人们学*语言、驾驭语言、运用语言的重要方法,对学生学*语文来说,朗读是一项重要的学*活动,它有助于强化记忆和增强语感,光靠早读课40分钟的朗读远远不够。因而,教师要尽可能地利用课堂和课后的时间,让学生勤朗读、会朗读。高中阶段,对朗读几乎没什么要求,大部分情况下是放鸭子式的随意朗读,而部分学生并不知道如何进行有效的朗读甚至应怎样朗读,结果是朗读变为默读,自然体会不到朗读的美感,久而久之使朗读激情和朗读水*逐步减弱。

  二、提高朗读教学的策略

  传统的语文教学对朗读存在种种误区,以致语文教学中师生都忽视了朗读的重要性,而实际上朗读对语文学*者来说相当重要。根据新课改要求,我们应重视朗读教学,那么我们应从何入手呢?

  首先,将朗读教学提上课堂教学日程。在进行新课教学之前,要求学生预*,让学生预先利用一些工具书对陌生的字、词进行查阅并标注,然后在课堂上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朗读,让学生朗读之前教师最好先进行范读,只有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的抑扬顿挫、舒缓有度的音韵美感,才能让学生产生共鸣及主动学*的意愿,并会有意识地模仿教师的朗读,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选取几个朗读水*不错的学生作为典型,树立学生的信心,再辅以适当的鼓励和指导,学生便会对朗读充满兴趣,勇于朗读,等学生对朗读的兴趣愈加浓厚时,教师应对所朗读的内容配以详细解析,以进一步巩固知识点。

  其次,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众所周知,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潜移默化的提升。其提升主要包含文本认知、文本理解、文本赏析三个阶段。朗读是手段,理解是目标。学生只有掌握陌生文字和发音标准,才能流利地对文本进行朗读。然后就是对文本的理解,若要强化学生的朗读能力,还须从理解作品、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来进行解读,让学生充分理解作品的内涵,初步理解文本内容的情感表达。指导学生把握语调的高低、语气的轻重,在文字内容较为激昂的地方,感情要释放,声音要高亢、豪迈;在文字较婉约柔美的地方,便应舒缓动情,读出韵味和美感。只有体会到作者的意图和意境,品读出文章的本色,因而提升朗读能力离不开其他能力的提高,同样,朗读能力的提高也能促进总体综合能力的提高,有助于语文总体水*的提升。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10

  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改革和发展,教师可以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之中利用网络信息帮助教学,提升教学的效率,这个已经成为语文课堂的一个较大的趋势了。但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网络信息的应用还不是非常的熟练和成熟,所以教师应将网络技术在语文课堂中有一个更好的应用,让整个课堂变得更为高效。因此,高中语文教师需要熟练地运用网络技术去帮助教学,以提升学生的语文水*。

  一、网络信息化高中语文教学应突出重点

  网络教学是一种比较特别的教学模式,但是高中语文毕竟是语文课,语文课是有一定的文本特性的。所以,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必须要对整个文本进行一个解读,让学生更好地熟悉整个文本。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在理解文本方面已经不仅限于简单地浅层次理解课文,而是要对文章有一个深层次方面的情感体验。比如说,有这样一节网课,是对《雨霖铃》这篇文章的解读。整首词主要利用的是一个幽冷凄清的秋天的景色来衬托出诗人和自己的情人之间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感,这里面是一个离别之情。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是让学生先随着音乐进行朗读的,这是为了在课堂上营造一个较好的氛围,然后教师再利用网络提供一些与词有关的大量的信息。但是有的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教学的信息量不够集中,如果只是一个画面的话是可以较好地说明问题的,但是如果是多个画面在一起就不能够较好地表达出问题了,甚至于这些画面还会产生自相矛盾的问题。最后教师虽然让学生积极讨论,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也被很好地调动起来了,但是学生在一起讨论的却是与整个文本没有很大联系的东西,关注点不在文章上面。这就说明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学重点不够明显,对于文本的分析鉴赏也不够,对学生语言文字方面的训练也不够,学生不能够很好地融入到文章的意境之中。所以说,教师在利用网络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要顾及到语文的特殊性,在教学的时候要考虑到语文中蕴含的人文性、规律性和实践性等特点。

  二、网络信息化高中语文教学应引导参与

  学生的参与是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授课要求,通过学生参与能够实现课堂的良性互动和主动学*。在这里以作文为例,探讨高中生的课堂参与。作文可以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是语文考试中所占比分最大的一个部分,也是语文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作文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之中是难度比较高的,作文不仅仅是学生对语文课文的理解和运用程度的体现,也是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体现。教师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可以将网络技术运用到语文作文的讲评之中,让语文作文的评讲工作和学生的写作一同进行,让整个语文课堂的效率变得更高,并激发学生在写作方面的欲望。由于网络技术在信息含量方面是比较大的,而且在形象方面也是可以较为直观的展示出来的。所以,教师在学生写作的过程中是可以同步完成作文评定的。教师在利用网络技术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点评的时候,要最大程度上给学生创设一个较为宽松舒适、民主自由的环境,让学生能够更加积极自由地表达出自己的见解或是看法,能够进行一定程度的自我评价,而且,也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一些互相性的评价,如此,可以形成一个较好的课堂学*氛围。精确的作文点评,较好的网络技术应用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写作方面的欲望,让学生写出一篇有一定的思想深度、语言文字应用较为得体的文章。

  三、网络信息化高中语文教学应丰富体验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提高,它为高中语文的教学开辟出了一个广阔的天地。网络技术辅助语文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有一个很大的帮助。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在一些诗词的教学上,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领会诗人的意境,就可以利用一些音频文件,以跌宕起伏、富有情感的声音,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诗人所创造的情境之中。比如说,教师在指导学生学**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歌的时候,就可以给学生播放著名的艺术家夏青老师所吟诵的这首诗歌的音频文件,在声音的基础上,再用PPT配上一些天姥山的美妙风景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李白笔下奇特的山上风景,让学生深入诗人所描述的世界当中,更好地体会诗人在此意境之中的情感。除此之外,教师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教学还可以较好地深化学生在情感方面的体验和体会。语文教学是比较注重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的体验的,教师就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在教学当中将这四个方面融为一体,为学生创造出一个多彩的、丰富的、鲜活的文章意境,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章,体会其中蕴含的意境。举个例子,教师在教授朱自清先生的《威尼斯》这一篇文章的时候,就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将威尼斯的风光图文并茂地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体会其中美好的景色,理解诗人心中的情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较好地利用网络技术可以丰富语文的内涵和情感。总而言之,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网络技术也越来越发达,语文教学中已经不可避免地会用到网络技术作为一种辅助工具帮助学生学*,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文章所蕴含的内涵。教师要学会更好地利用网络技术,让语文课堂变得更加鲜活起来,让整个课堂的效率有所提升,让学生的语文水*也有所提高。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菁华6篇)(扩展3)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菁华12篇)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1

  《老王》是杨绛先生的一篇叙事性散文。作者叙述了与一位人力车夫的交往.写了底层劳动者在不幸的生活境遇中仍不改善良淳朴的天性。笔者在处理课文时,将“感受老王不幸的命运.把握老王忠厚善良的性格特点;理解作者作为知识分子对底层劳动者的同情和关爱之情”作为教学的重点,将“作者对老王内心的复杂感情”作为教学的难点。为此,笔者设计了四个环节:一、说说老王的命运及老王的为人表现:二、有感情地朗读你最受感动的情节、印象最深刻的片段.并说说感受;三、理解作者内心的不安和愧怍之情:四、和自己对话,关注自己身边的老王。原来准备用一节课来完成这些教学目标,后调整为两课时。本课的教学,有三点值得笔者思考:

  一、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引领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和关键

  教师应以一个学*者的身份.和文本以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认真对话。细细地加以研读.做好解读文本的第一人.高屋建瓴.方可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让阅读教学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状态——让学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用儿童的`眼光走进**的精神世界,主观能动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抵达文本解读的要义。 要强**师的引领作用,因为这需要教师去选择意义、优化路径。教师深度解读文本的目的.不是代替学生的解读与理解,而是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丰富的可能性。对教材文本的理解与价值判断就成为师生共同的心智体验过程.教学则是师生一起探索文本的意义与价值并在此过程中实现文本价值的最大化。需要强调的是教材文本的意义与价值虽然是开放的.却是有底线的。教师一方面是底线的守护者.另一方面是学生“前行”的促进者——所谓“*等者中的首*”。当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品味需要教师点拨深化或纠偏时,需要教师有独到而深刻的文本理解.围绕着教学目标而展开相应的教学内容.推进课堂的互动,生成更多的课堂现场资源。反之.教学的预设目标有可能出现偏差.教学实施过程中就有可能因没有领悟文本精髓而错失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

  二、学情评估是课堂进行有效教学的基点

  学情评估,是课堂进行有效教学的重要依据之一。当时准备用一课时研*《老王》.一课时下来,教师想了解课堂中围绕着教学目标所进行的研*效果,于是,向一位基础较好的同学了解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这位同学说,老王给她的印象不是很深,只是觉得老王挺可怜的.人也好,但我还是对杨绛一家的善良有着更深的印象。这一说法,让笔者大吃一惊,学生的理解重点不在感受老王品质的善良淳朴,而在杨绛一家的善良。这一专题的两篇文章《品质》、《老王》是反映社会底层劳动者品质的光芒的,尽管学生可以对文本作多角度的解读,但教师在教学的预设中必须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另外,尽管学生对课文中作者流露出的善良有了一些体会,但还是没有真正理解作者多年来在善良行为的背后对自己灵魂深深的自责和内心的愧疚。

  是的,杨绛一家是善良的。毋庸置疑.但在诚实的老王面前,这种善良是多么的渺小苍白.与老王至真至纯的人间真情相比.杨绛感到自己为老王所做的这一切是多么的微小.甚至感到自己多少有些冷漠。尽管在当时来说.作者对待老王算是比较关心的一个,这也正是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对待苦难人们的悲悯情怀,她的勇于反思,敢于自责.对自己内心的不宽容,对灵魂的拷问,是她人性光辉的所在.也是这篇文章最富有内涵的一个亮点。探讨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是教学难点.需要对文本进行深入细致的解读。可是.学生并没有真正深入文本,重点解读出老王的高尚人格.并没有理解好作者对老王的深厚感情只是一种衬托。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极大愧疚。于是.笔者调整了教学计划,再用一节课的时间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内心深处的不安和愧怍——尽管过去了几年,但我们可以想象,作者每当想起老王.这种感觉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面对着这样一个重情重义的孤单老人——他能

  在生命垂危之际带着无法用金钱衡量的世界上最贵重的礼物来感激自己,而我却为他做了什么呢?作者内心的自责,更烘托出了老王的高大。

  于是.笔者把重点放在如何把握作者这份独特的情感上.要求学生从课文中细细体会,注重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然后让学生来谈谈理解。

  学生一:从这句话中看出杨绛内心对老王的愧疚、自责。杨绛当时没能理解老王这一行为的真实意义。老王朴实行为所散发出来的情是至真的.至纯的.是毫无污秽的,是极其淳朴的善良。然而.杨绛在老王死后几年才渐渐明白,所以杨绛感到对不住老王。

  学生二:老王在病危之时,还拿着如此“贵重”的礼物去送给作者,他只是单纯地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想去谢谢这么久以来对他关心的作者一家.而“我”不仅用钱去亵渎了他的好意,而且并没尽“我”的全力去帮助老王,因此感到愧怍。

  学生三:现实中,杨绛夫妇并没有给予老王太多的关怀.只是在坐车的时候“说着闲话”,在老王生病期间.并没有去看他,但老王对他们心存感激.在临死的前一天竟然拿着自己*常节省下来的鸡蛋和香油送给杨绛,而杨绛夫妇并没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善待他,所以历经几年,杨绛感至4自己很愧怍。

  学生四:作者对老王之死只是表面上的关心,文中“我也不懂.没多问”.就体现了老王在作者心中的地位不是很高.正是因为这一点,作者感到十分内疚.老王是真的用心待她,可以将自己宝贵的东西拿出来无私地给作者,而作者自己又为他做了什么呢?仅仅只是觉得有这么一个可怜的人.同情他.却没有付出真心的行动!故作者在内心深处有着恒久的愧疚。

  学生五:幸运与不幸总是相对的,也许在我们看来.当时的杨绛夫妇也并不幸运,但相比老王而言.作者又感到自己是如此幸运,所以她感到在老王有生之年.自己并没有给予他足够的帮助.与这位淳朴、真诚、善良的老三轮车夫相比,自己是如此惭愧.不免在内心涌现出不安和愧怍.所以作者呼吁那些幸运的人们,在生活中,将自己更多的爱奉献给更多不幸的人。

  学生的理解在相互碰撞中渐渐深入了,能结合课文的具体语句来谈感悟,从时间的跨度、表现的*淡到精神的呼吁等方面来探究作者内心的不安和愧怍.从学生的谈话中能明显感觉到学生的理解更加细腻了,课堂也在学生的互动中显现出生成的精彩。根据反馈的学情,评估教学的效果.是教师处理教材水*的体现。笔者觉得教师每教一篇课文.不能硬性规定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因为课堂是动态的,充满着变数,而且,教师的理想期望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可能存在差距.教师在时间的支配上应有更大的灵活的处理空间.充分发挥教材的文本价值取向,让学生在学*一篇课文后,触动内心深处的情感,在感受人物品质的同时净化和提升自己的内在品质。通过学情评估,能更准确地了解教师在处理教材时的定位及达成的效果,帮助教师提高处理教材和落实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三、有效教学必须引发学生的探讨和内化

  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必须有学生思维的积极参与。学生是学*的主体,他们是用自己的思维、经验来参与文本的解读,需要用自己的心灵来和文本对话.并通过学生间的交流与研讨,让学生在自我理解与倾听他人中构建自己的知识。

  (一)激发学生的疑问并引发讨论

  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和文本、作者对话,而不是让教师与作者对话的结论去影响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对话。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要营造出问题探讨的背景和气氛.激发起学生的问题欲望,让学生在研*中闪现思维的火花。主动发问,在探讨中碰撞出更多的智慧。

  在研*“老王病重时提着鸡蛋和香油来感激作者”这一情节时,学生就提出了一个问题:老王病得这么严重了,为什么还要把鸡蛋和香油送给杨绛一家而不留着自己吃呢

  学生一:这是因为老王的善良。他认定杨绛一家是好人,作者一家对他好.他铭记在心.要知恩图报。在临死前.他提着自己身子也很需要的鸡蛋和香油来看他们.是来表达自己对他们一家的感激之情。

  学生二:老王虽然身世可怜.由于残疾导致生活的艰辛,但老王是一个善良、知恩图报的人.他对杨绎一家的恩惠至死前都无法忘记.可能那满满一篮的大鸡蛋和好香油是老王好不容易积攒下来的,他自己在病危之际都不忘报恩.可见老王心灵之纯美。

  在研*了“作者内心的不安和愧疚…情节后.学生又生成了新的问题:我觉得刚才讨论的重点是杨绛对自己灵魂的拷问.尽管过去几年了.但内心的自责一直伴随着.从而显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心灵的高贵,而这一内容和底层劳动者品质的光芒有何关系?

  学生经过讨论,明白了文章的重点所在:正是杨绛内心深处的自责和内疚.记忆越深.就越说明老王的品质对她深刻的影响.反衬出底层的、不幸的老王心灵的高贵给作者带来的深深震撼。

  (二)引发学生的心灵感受

  在充分感受“老王”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由感受老王的人生拓展到对自己内心的感悟,触发学生不同的生活体验.表达自己个性化的情感。

  学生一:老王.一个身患残疾的贫苦的老百姓,对杨绛一家掏心掏肺的报恩.不觉让人心酸。在老王面前.自己是一个多么渺小的人啊.

  学生二:《老王》一文,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弦。也许在那样的社会里.杨绛和钱钟书夫妇是善良的.他们对待别人的关怀是难能可贵的。但相对于老王.那是无法相比的.老王身心都受摧残.却仍抱着一颗善良、感恩图报的心去待他人,总是为他人着想。

  学生三:不仅仅是老王那高尚的品质感动了我.作者的情感也使我深受感动。对一个不起眼的底层劳动者.作者不仅没有鄙视他.而且还关怀他,文末还感到对不起他.这种情感是一般人无法达到的。

  学生四:老王这一窘迫、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不起眼的三轮车夫.以他那种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善良诚实的生活作风.知恩图报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打动了我.更让我明白。情与钱永远不可能画上等号.因为再多的金钱也买不来一份真情。或许物质生活对人来说是重要的.也是不可或缺的。但有时候精神的帮助会给人以更大的激励,千万不要忽视了一句话的作用.即使话语简短,也缺乏修饰.但它却能表达对别人的关爱.

  学生五:校门口经常坐着一个老奶奶.满头白发.手中拿着一个她自己的饭碗.不时地向同学乞讨,可是我们毕竞是高中生.并没有多少钱.于是只能视而不见.快步离开.我也只能从心底默默承认自己的关爱并不够,表示愧怍。

  学生六:我是一个幸运者.比老王幸运几百倍,所以在以后,我更应该尽我所能去帮助那些不幸的人,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帮助.精神上的帮助更重要。

  文学作品的价值取向是对人情感的潜移默化、心灵的无声熏陶。而要实现新课标中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维度目标,教师必须要有课程意识,课堂要在动态的过程中承担情感启迪和价值观指引的任务.充分引发学生的心灵对话.让学生发自内心的多角度感悟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宝贵财富,并让学生在分享中完善自己的心智。唯有这样超越文本的心灵交流.才是课堂有效教学的最好体现.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2

  语文在高考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但是,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的热情越低,尤其是到了高三,更是轻视语文学*,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现在我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对学生学*语文的消极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表现

  1、漠视语文

  漠视语文的学生表现为对语文的学*抱无所谓态度,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别是语文基本功较好的学生,认为语文过去学得不错,可以先放一放,临上阵前再搞突击,于是,语文就被他们打入了“冷宫”。他们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因为学得再认真,在高考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不认真学,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

  2、应付老师,*衡自己

  这些学生迫于高考和老师的压力,对语文的态度比冷漠型要积极些,但也只是应付,没有明确的学*目标和学*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满足于老师问起时,有“我已认真学过了”的回答;扪心自问时,也可以“我已努力过了”聊以慰藉。他们从不对学*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学*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3、担忧焦虑却不知所措

  这类学生对学*语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学*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于是,他们便对语文学*失去了信心,怕上语文课,怕碰语文书,对能否学好语文存在忧虑。随着考试的临*,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情绪慌乱,时刻担心失败,并想象失败后的情境,无法发挥正常水*。这样几个轮回之后,他们有种一筹莫展的感觉,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4、投机取巧

  有些学生不是不能学好语文,也不是不知道语文重要,而是认为高考语文不考课本,试题全部来自课外,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大搞题海战术,今天一套资料,明天一套试题,见题就做,企图能够“碰”上高考试题,对老师提出的紧扣课本、多读文章、培养语感的要求充耳不闻。还有一些学生,题目也不做。他们抱着“我聪明”、“我运气”的心理,等到考场“超常发挥”。这是一批最典型的投机取巧者。

  二、成因

  1、认识的偏差

  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们一个一个词语的积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阅读、一次一次说话的练*、一个一个片断的写作,就像砌房子一样,一块石头、一个砖头、一抹水泥、一张瓦片、一颗钉子、一根木条,你就得一点一滴的垒和砌,嫌麻烦就不行。而有些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认为上课听听、课后做做练*就可以提高,从不注意观察生活,从不读课外读物,从不多写一篇文章。抱着这样的认识学*语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语文学*》杂志有一句醒目的标题语:“语文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含义是丰富的,但它至少说明一点: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把语文学*仅局限于课内是不行的。有的学生不能认识语文成绩提高的渐进性。较之其它学科,高考语文更侧重于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高下是综合素质的表现,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奏效的,这就是所说的“渐进性”。语文学*往往会出现花了一些时间而看不出成效的现象,但是只要能坚持不懈,付出定有回报。有些学生的功利心太强,一旦努力没有效果,马上就打退堂鼓,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殊不知一旦抛开语文不学,或不能坚持不懈地学*,很快就会看出退步来,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就是这个道理。还有的学生不能认识课内和课外的关系。*几年来,为有利于对考生能力的测试和人才的选拔,高考命题材料几乎全部取自课外,有些教师和学生便产生了一种错觉,课本对高考已经没有作用,于是,本来就有投机心理的学生对复*资料倍加青睐,却把语文课本束之高阁。殊不知,“教材是个例子”(叶圣陶先生语),高考试题与教材的关系是“流”与“源”的关系,正所谓“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

  2、学生自我调适能力不强。学生偏科,因素很多。进入高中,尤其是高三,还偏科,重理轻文,则主要是因为理科的题目透明度高,答案标准,成就感强,而文科的题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时间做了,也不知对否。特别是写作类题目,有时是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写出来的,自认为不错,常常因偏题等原因被老师判为不及格。与其这样吃力不讨好,还不如去解理科题目,“解题目多带劲,解出一道难题多够刺激”。就是喜欢文科的同学也宁可花时间在政治、历史上,因为这些学科投入少,见效快,在这种心态下,一些本来对语文感兴趣、语文学得较好的学生对语文学*也失去了热情。再加上高三复*阶段,各科老师都感到课时紧,任务重,往往通过发资料、做作业的方式挤学生的课余时间,真是“无边作业萧萧下,不尽资料滚滚来”,学生的课外时间都忙于完成这些需要上交的书面作业,不知不觉就把“语文学*要多读书”这些无需上交的“软作业”抛到九霄云外了。

  三、调控措施

  1、变语文教学目标为学生的主体需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动行动,行动能优化心态。高中学生学*语文之所以出现种.种消极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学认为凭着十多年积累的老底够了,“我不需要学了”,如果能让他们自己发现知识上的“空洞”,产生“我想学,我要学”的心理,他们就能付诸行动。笔者曾在学生高二时搞过一个试验,让学生分析、提炼、积累课本中的作文素材。每个班分成6个组。一个小组负责一册课本和读本的内容。每个小组指定一个组长。组长负责把本书里的重要课文分配到人。然后收集整理的资料,并加工处理,如修改、装订等。准备工作做好后,班上组织交流。最后教师收齐,装订成册,作为一个学生课题来处置。这样,原来不够重视课本的人,懂得了课本的价值;原来感到作文无料可写的人,也大有收获。因而,他们再也不小看课本,高三时候,还有一些学生在自觉梳理所有课本里的知识材料。他们再也不认为课本无用了。

  因此,教者要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因为学生是学*的主体,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效果当然不会很理想。

  2、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爱好和兴趣在学*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教学实践中,虽然我不善于创设诱人的情境,但我感到应该朝这方面努力。因为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激发学*兴趣,激活课堂气氛。如复*古典诗歌的艺术创作手法时,《诗经》里“赋”与“兴”手法的运用往往成为学生理解的难点。朱熹关于“赋”“比”“兴”的定义虽然准确简洁,但老师如果照本宣科,学生会感到既难以理解,又枯燥无味。怎样才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我在讲“赋”和“兴”时引入了同学们喜欢和熟悉的流行歌曲。讲“赋”时,在解释了“赋”的含义实际上就是直接进行叙述或描写后,我引了《小芳》的歌词:“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美丽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指明这种从多方面进行描写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古代所说的“赋”。讲“兴”时,我引了《纤夫的爱》的歌词:“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妹不开口妹不说话妹心怎么想”,讲清了“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含义。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显得轻松风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复*语文的兴趣。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我想,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而走向积极。

  3、分解大目标,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俗话说,“信心是成功之舟”。自信心是人们完成任何一项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一件很容易完成的工作,往往只是因为缺乏足够的自信心而导致失败,这在生活中司空见惯。自信心对于高三学生更为重要。高三学生考试频繁,情绪波动大,一旦哪门学科有两次考试“滑坡”,马上就自暴自弃,这时,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改善学生作为学*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妨搞一些小的专题性的竞赛,如注音、改错别字、找反义成语、名句默写等,对高分获得者及时表扬和奖励,因为教师的“表扬和奖励”代表着一种“权威”的认可,它能够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极大的满足,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极大的增强。学生学语文,最怕的有作文、现代文阅读和诗歌鉴赏。在开始进入诗歌鉴赏复*阶段,我采用了分解法教学:了解诗歌的常识——鉴赏诗歌的形象——灌输诗歌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训练答题步骤——品味诗歌语言——最后,每人上交一篇关于谈诗歌鉴赏技巧的小论文。经过几周的训练,学生觉得“诗歌鉴赏也就这么回事情嘛,没有什么好怕的”。但是,有一个普遍现象值得重视——他们的`阅读量有限,他们的鉴赏水*太低,必须强调他们多做练*。否则,理论并不能很好地指导他们的实践——准确鉴赏诗歌,这才是真正的难点。但无论怎样,我通过做这样的分解工作,使大部分学生排除了畏惧心理,这一点,仍然是有效的。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奖励可以提高学*效果,至少不会降低其效果”,“奖励是人的一种本能性的追求”。这样学生在阶段学*中有了收获感、成就感,尝到了学*的甜头,他们学*语文的胃口就会增加。

  1.抓住关键,从教师教学入手,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采用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形式巧妙的引入课堂。可以有效地激发学*兴趣,激活课堂气氛。比如,讲解诗歌鉴赏课时,我先从分析《东风破》,《菊花台》这些流行歌曲的美妙之处开始,引起学生的向往,再讲解诗歌鉴赏知识,学生学*的效果便很好。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显得轻松风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复*语文的兴趣。“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而走向积极。

  2.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有自主的学*与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比如每节课在课堂上我都让一两个学生上台发言演讲,然后再请一两个学生上台针对同学演讲发言,发表评价。还有在自读课文的教学中,尽量以问题形式让学生充分讨论,共同解决。这样就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主体参与的感觉,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充满着活跃的气氛,个个踊跃讨论,积极发言。但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阅读分析的方法要领,改变旧的学*状态,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地掌握和运用知识。3.培养学生的几个小*惯。

  其一,记的*惯。掌握科学的记忆*惯。科学的记忆方式,无论是联想法,还是其他,记住一条,适合自己就是最好的,把记忆和时间联系起来,考试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其实生命的基本单位不是时间吗?一定把学*任务和时间联系起来,而且要及时复*,语文不是短时间能出成绩的,但是不要以为一次的好成绩,就忘乎所以。

  其二,爱读书的*惯。读中外名著或伟人传记,不要以为名著就是买来放在那里看封面的,而伟人传记,则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特点,旧时的说法文以载道是之。培养健全的人格,而且学生那个年龄可塑性大,伟人的感染力、教育力,学生与大师为伍、与伟人为伍的时候,很多教育尽在不言中,一旦形成*惯,学生会终生受益。从应试来说,也有其现实意义。

  其三,动手的*惯:就是写的*惯。很多的学生背诵了不少,口中的话滔滔不绝如绵绵的江水,可是写得时候却如挤牙膏一般,那么*常就写写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通过日记可以看出一个学生很多方面的问题。不要以为大作家都了不起,其实还不是都写出来的。

  其四,向别人学*的*惯:善于向别人学,甚至要会“偷”学啊,三人行,必有我师。终身学*的好*惯也要有的,现今的竞争,让我们不再有“铁饭碗”了,而从实际来说也是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其五,怀疑,好问的*惯。改编一个笑话,为什么嘴在耳朵前面啊,就是让你问的,让耳朵在后面好好听的。

  4.注重语文的渐进性,通过设置阶段目标,带给学生成功的喜悦。信心是人们完成任何一项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信心对于高中学生更为重要。高中考试频繁,情绪波动大,一旦哪门学科有两次考试“滑坡”,马上就自暴自弃,这时,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改善学生作为学*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从简单问题开始,如注音、改错别字、找反义成语、名句默写等,容易得分,甚至容易得满分,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极大的增强。再逐步过渡到现代文阅读、诗歌鉴赏、作文等难点上。使大部分学生排除了畏惧心理,从而,提高成绩。这样学生在阶段学*中有了收获感、成就感,尝到了学*的甜头,他们学*语文的胃口就会增加。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生只要掌握了科学的有效的学*方法,才能融会贯通,终身受益。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的学*方式,是提高高中学生语文素质的基础。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3

  在15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应具备以下三点:

  一.加强教师自身素养;

  二.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三.坚持写教学后记。我这样践行着,且收效颇丰。

  一、加强教师的自身素养。

  我觉得教语文,学养是第一位的,技术是第二位的。只从“术”的方面去研究,不从“学”的方面去积淀,是舍本逐末。你要教学生读,你首先要会读、多读,有深刻的读书感悟;你要教学生写,你首先要爱写、能写,有独到的写作体验;你要教学生说,你首先要勤说、善说,有高超的口语表达才能;你要教学生成长为一个大写的人,你首先要是一个大写的人。因为教语文说到底是教做人。

  我们教师不是诗人,但要有诗人的气质;教师不是演员,但要有演员的才能;教师不是哲人,但要有哲人的思考;教师不是将军,但要有指挥千军的气概。语文教师尤其应当如此。一笔好字,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一腔与学生融为一体的热情,一颗真挚而善良的心,所有这些,才能构成一位语文教师的神韵。

  有的老师上课,心里想的是教学流程、步骤、环节,先干什么,再干什么,后干什么,甚至几分几秒都有“科学”的设定。我觉得这样做就缺失了教学的灵气,教学的本真。我上课心中有路数,但全力关注的是学生的学*状态。学生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一仰一俯,一眨眼一皱眉,都是他们心声的反映。我就根据学生当时的状态因势利导,教为学服务,而不是师生被教案牵着走。上课时要做到:眼里有学生,心里有学生,心里装着每一位学生的心。

  另外与时俱进,莫被“传统”束缚头脑;科学发展,不为时尚放弃永恒。古人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还重视“读万卷书,交万名友”。古代有“游学”之举,当代有“留学”之风,我还主张广泛交流。子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诗云:为切为磋为琢为磨。都是讲交流的重要与乐趣。霍懋征老师年逾八旬还去西北讲学,传播经验;魏书生老师做了局长还不放弃教学,他们是真正的事业家。语文课堂要充满诗情,要让学生享受语文学*,教师享受语文教学。让课堂充满文化气息,文而不野,雅而不俗,活而不乱,情趣盎然。课堂要有书卷气,要有翰墨香,因为语文教学,说到底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浸润在文化积淀中的社会行为。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没有优秀的教师,什么理念、教材、教法、评价都可能会被扭曲、变形、异化。课程改革的主力军是教师,教学研究的生力军也是教师,从这个意义上说,课改的成败在于教师。

  二、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朱小蔓教授说:“如果我们教语文知识,不能教出个乐趣来,不能教出个兴趣来,不能教出个迷恋母语的境界来,那他就不是一个高明的教师。”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心理学家也告诉我们:学*兴趣是构成学*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只有“好之”、“乐之”,才能有高涨的学*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前苏联教育家斯卡特金认为:教育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学*兴趣。可见,学生有没有学*兴趣,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为此,我摸索、总结了几个激发学生语文学*的方法。

  (一)、巧设导语,诱发兴趣

  让语文教学的导入充满诱惑,充满激情。让激情绽放,让诱惑持久,我觉得语文教学的导入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暖余温。兴奋升温,容易调动人的情绪,使兴奋加值。抓住刚刚过去的,但学生仍沉于余味之中的事情,作导入的一个点,既合学生的口味,也有利于展开教学。例如,教《祝福》这课时,刚过了新年,学生还在回味着热闹的新年,脸上洋溢的那份快乐难以掩饰。一上课我就祝福他们,虽然这是迟来的祝福,但他们还是很高兴,趁机我让他们讲自己与家人团聚的欢乐,探亲访友的快乐,此时他们都乐于与别人分享自己的快乐和过新年时的乐趣,因而他们很快就能放开来讲,很兴奋,这样很快就调动了他们的情绪,也为他们跟文中的主人公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做对比,为理解文章做了铺垫。

  2、及时雨。及时的大雨总能让人心生快意,也让求雨的万物欢喜若狂。我觉得生活中的巧合也是及时雨,虽然巧合不是生活的长青之树,可遇不可求,但它却是那一点灵动的色彩,仅一点灵动,也能闪耀一时。巧合不是偶然,但偶而遇之,及时利用,也能成为课堂的动听音符,利用生活中的巧合,让巧合也成为课堂导入的一员,有时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所以教学中应该尝试这样的导入。

  3、历史风。 历史是风,从远古吹来,吹到今天,也吹向明天。过去的每一天都成为历史,历史待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待在每一寸光阴里。让历史作载体,让历史作纽带,让历史见证昨天,让历史启迪今天,从而借助历史作语文课堂的导入,学生脑中再现了历史,既加深了印象,也激活了课堂。善用昨天的历史,也要善用今天的历史,让历史的风吹醒沉睡在旧模式下的语文课堂,让历史的风吹出语文课堂导入的新意。

  总之,导入是课堂上要走好的关键的一步,是气氛的调和剂,是整堂课情绪感染的开始。导入应以学生为主,因时而变,因势而改,因文而生,让语文课堂的导入如春天那怒放的花,争奇斗艳,万紫千红,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创设情境,触发兴趣

  设置问题,要围绕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之处。本着从易到难,由小到大、由分散到集中的原则,找准切入口,讲究坡度,愈进愈深,所见愈新愈奇,兴趣亦愈激愈浓。在“启”与“发”、“愤”与“悱”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既求同,又求异,不同意见不同观点之间相互触发,形成一种如切如磋的浓烈的课堂气氛。

  (三)、拓宽渠道,巩固兴趣

  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和延伸,也是激发兴趣巩固兴趣的阵地之一。学生的求知欲是十分强烈的,他们往往不满足于课本和课堂所得,希望开拓知识面。教师就要及时地保护和培养这种积极性,

  积极地向课外延伸。可以组织学生阅读课外读物;举行读书报告会、故事会;组织指导学生课余创作,提供发表园地;开展语文联谊活动,如猜字谜,记成语,谈楹联,接名句等。这样,就会是学生看到自己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当然还要注意正确引导学生的兴趣,处于高中年龄段的学生最容易接受新奇的东西,而这些又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健康的,这就需要我们因势利导,把学生的学*兴趣引导到正确的方面来。加强思想教育,进行健康的心理指导,以及展开上述有意义的活动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因此,激发、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学*兴趣,使之成为稳定、牢固的学*志趣,对于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好语文,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坚持写教学后记。

  教学后记是下课后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自我评析和反省。用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以便总结教学经验和不足。孔子说过:“吾日三省吾身”。这里的“省”是指回顾、反省、检查自己一日之内的所作所为,有无不足之处,以便改正自己的行为。

  撰写教学后记,对我们每一位教师,特别是新教师更为有益。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发现有些教师的教学后记,在课前就写在了备课笔记上,也有的教师只写几笔,就了事,没有什么东西。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要“精”,即简单扼要。教学后记不是长篇文章,也不是流水账,而是对该课的“实况”的回忆,对课堂上每一环节。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4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

  上课后经过我的认真反思,本节课在教学环节上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1、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激发了学生们的学*兴趣,并且提高了课堂的效率。使用幻灯片可以大大节省板书时间,把这部分时间留给学生思考和朗读,效果更好!

  2、抓住职高学生的特点,激发他们学*的兴趣,让他们提前预*,在上课时可以充分跳动他们的积极性。

  3、通过播放朗读录音,让学生跟着范读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最终达到了学生有感情朗读的目的。

  当然本节课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有待改进:

  1、应该给学生再长一点的朗读时间,争取能让学生熟读成诵,最好当堂完成背诵的任务,这样能使他们找到自信。

  2、今后应多思考一下该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真正做到有声有色有效果。

  3、多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概括能力,有许多学生心里明白但无法用精美、准确的语言表述出来。

  4、教师未能在诗词鉴赏方法上及时给予学生指导,未能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掌握诗词鉴赏的一般规律、方法,形成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

  5,对于参加对口高考的学生我应该使他们懂得提高对文学鉴赏的能力比应试更重要。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5

  秋季高考结束了,我所带的两个文科班的语文成绩均超过了市*均成绩,可以说,这是对我一年来的辛勤工作的最好回报。回顾一年来的教学工作,我觉得既有应该发扬的长处,也有应加以改进的不足。

  一、关爱学生,*易*人,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也许,我是一个天生不会严厉的老师,学生见到的我总是在笑,微笑甚或大笑。曾有学生对我说:“您是我们公认的所有任课老师中最有涵养的,从来没对我们发过脾气!”曾经暗自担心,这样学生会不会不怕我,不好好学*我这科语文呢?

  多年来的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学生跟我很亲,经常有一些我不曾教过的学生很亲热地主动和我打招呼,经常有其他班级的学生来向我请教问题,或者让我给他们批改作文。我想,他们问候我,找到我,一定和我自己学生的宣传有关,在学生眼里,我应该是一个容易接*,又能给他们以帮助的老师吧。和学生很亲*,使我的教学工作很顺利,在课堂上,没有哪一个学生会因为害怕回答错误遭到训斥而不回答问题。当有的学生出现问题时,我会耐心细致地进行分析,直到他心服。这样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就有了深度,记忆也会非常深刻。

  二、狠抓双基,严格要求,让学生夯实基础。

  我不是一个严厉的老师,但我是一个对学生要求很严格的老师。表现在几方面:

  (一)*时作业不多,但留了的必须保质完成。

  我的学生都知道,如果不完成作业,我会一直追着要;如果作业质量不高,一定得重做。尤其是寒暑假作业,我不会留很多,但开学后,我要一份一份地认真检查、批阅,不合格的要重做。

  (二)字音、字型、背诵等内容要一个一个过关。

  对这些基础知识,我会采取各种不同的方法进行检查,每个学生都要亲自查到,想蒙混过关很难。而且,我以身作则,让学生背诵的内容我都会背,不要求学生背诵的我也会背。常有想投机取巧的学生将我的军,让我当众背诵文章或诗词,说老师会背他就背,我从没让学生难住过。我觉得,这是教师的基本功,如果教师做不到,学生怎么回服气呢?

  (三)作文尽量面批,让学生有个体独特的收获。

  在*时的作文教学中,我坚持给学生面批,让学生对自己的作文情况心中有数,以便在以后的写作中扬长避短。在大考后,我会给学生详细分析他们每个人得分或失分的原因,提出改进意见,让他们再修改,以促进作文进步。这样做,虽然费时费力,但效果很好,每个学生都会有收获。、

  三、注重学*方法的传授,让学生改进方法,取得进步。

  在课堂上,我经常把自己学*来的或自己摸索出的学*方法传授给学生,让他们选取适合自己的方法学*。强调学*要科学,不能死卖力气。比如,我让学生经常回顾学过的内容,因为回顾学过的内容是掌握好各个学科基础知识的关键,是进一步提高的必由之路。所以在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合理地进行复*,即科学的周期性的复*,只有这样才能把知识掌握牢固,而不是那种似有若无的感觉。在此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培养自己总结、归纳所学知识的能力。系统自主的总结是使学*发生质的飞跃的桥梁,它可以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完整,知识线索更加清晰,更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高瞻远瞩”地把握知识。同时,在总结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自觉地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这对学生学*灵活性和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都是大有裨益的。

  四、经常主动与学生沟通,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高三学生压力大,易出现心理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会造成严重后果。在课堂上,尤其是考前一个月的时间里,我经常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找到问题所在,帮助解决问题,疏通心理症结,稳定学生情绪。有的学生的问题不宜当众讲,就私下里交流。其实有时,只要教师认真倾听,让学生把要说的话说出来,问题就已经解决了一大半。因为重压之下,学生最需要的就是释放压力,而倾诉是释放压力的一个重要方法。学生压力减轻了,学*有信心了,成绩自然就上来了。

  再谈不足:

  一、在诗歌鉴赏教学中,发现学生古代诗歌方面的知识积累太少,造成学生读不懂诗歌,更难以鉴赏。古代诗歌方面的知识积累,仅高三一年是难以达到的.,这就要求我们从高一开始就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其实,古代诗歌教学应该从小学抓起,因为,据专家研究发现,要想对古代诗歌有较强的感悟力,最迟七八岁时就要开始大量的诵读训练,从高一开始,应该说就已经是亡羊补牢了。

  二、对今年高考作文在文体方面的限制估计不足,虽然,在*时也进行了大量的议论文写作练*,但在考前做得最多的是不限文体的训练,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作文得分。

  以上是对高三一年来教学的反思,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扬长避短,力争取得更好成绩。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6

  xxx学年我担任高三(6)班和(7)班的教学工作,并任高三(7)班班主任。有人把高三比做“炼狱”,在这种人人要为之奋斗的时期里,要与时间竞赛,要与自己的心智竞赛,这就是高三,在这种紧张的氛围里,大家来完成各自的心愿。在这一学年度中,在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下,我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总体来说,本学期的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中我自己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以课本为纲的教学理念。

  我认真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在以政治教材为纲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一个广泛的学*舞台。不管教学方法怎么变化,没有扎实的基础是经不起考验的,因此必须夯实基础。每上的一节课,我都做好充分的准备,我的.信念是决不打无准备的仗。在备课过程中认真分析教材,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案。为此在备课时要求自己精心收集知识点,反复精练,把最深入浅出的,最便于记忆理解的知识教给学生,同时多做*题,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把相应历年的高考题筛选出来,从中挑出有代表性的*题选给学生,把每一节课的教案都写成详案,反复推敲。重点抓好了“三基”的落实,即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

  二.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观念。

  学生是有思想的主体。学生接受知识应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我注意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惯,学*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知识产生了兴趣,才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为此我注重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三.树立以高考为方向的指导方针。

  紧扣高考要求,教学中采取广挖坑,少打井的教学方向。提高学*效率,主抓课堂质量,强化训练阶段,在授新课中必须在课堂小结后加以练*。强化基础,结合考纲各章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归纳出来,加深记忆,一阶段后在串联知识点,形成体系,使学生的知识成体系,既有利于记忆,又有利于知识框架的形成。搜集热点问题,提高学生兴趣,深入浅出的教给学生答信息题的方法。多采用课件教学,吸引学生注意,调整课堂气氛,起到应有的作用,避免学生产生厌倦情绪。针对学生缺少答题技巧、不会答题方法的问题,专门训练学生的答题方法,讲解答题模式。在以知识带材料的学*基础上,再次以材料带知识的方法,通过当时的热点,复*知识。

  四.积极参与各项教研活动,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

  为了把自己的教学水~*提高,我坚持经常上阅览室翻阅书籍、上网查询大量的资料、请教有经验的特级刘老师老师,与经验丰富的教师交流,听取他们的意见,同时还争取机会多出外听课,从中学*别人的长处,领悟其中的教学艺术。同组的各位老师的团结协作和毫无保留的各抒己见,使得我们在学*新课和复*时重点和方向都更清晰、更明确了。

  为提高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区里和市里的进修我都积极参加,并且在听课的过程中认真听讲。

  教师应该是校园中最善于学*的人,“学然后知不足”,通过教学,我更加清楚教学相长的意义。

  今后的教学方向:

  1、从今年的高考试题看,今后在高考复*中如何进行“热点专题”的复*,值得反思。我们*惯于用较为大量的时间去复*“热点专题”,今后在时间的安排上,在专题复*的深度与难度上,都应该降低要求。用二三个专题复*,让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就行。

  2、更加注意基础知识的复*,并且要对每一部分的基础知识用较深的挖掘。

  3、对某一个知识点,必须让学生懂得“知识的形成过程”。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7

  很多人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以为:“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虽然我工作只有短短的一年时间,但是在这段时间里,通过和学生的接触,我发现了语文教学的一些问题,语文在高考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但是,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的热情越低。针对这样的情况,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我觉得语文教学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改进:

  课堂教学: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语文课极富“激情”

  语文是人文和科学的结合。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可能是我刚毕业的原因,我觉得作为一名新教师,更容易和学生沟通,也更有“共同语言”,这样可以先和学生培养好感情,然后带着情感来学*

  2、尊重“需要”,注重兴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兴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新课改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以前的语文课,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让学生“自己学*”、主动学*。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要信任学生,给他们施展自己的舞台。课堂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台。

  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比如说考试时的文言文总是课外的,但是题目中设置的选项却是我们课堂中学*的,要教会学生拓展。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学生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很*。这样他们便会更加自信、主动地去学*。“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学生积累作文素材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带着情感学*,设身处地的理解作者的情感,最终接受其中的情感。

  2、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学*人家文章中语言运用的优点,吸取别人文章的精华。

  3、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教学语言:

  不能因为对学生的一些言行举止看不惯,觉得不合自己的心意,就对学生讽刺、挖苦、嘲弄。正确对待有缺点或缺欠的同学,不能使用鄙视、侮辱性的语言,否则会给学生造成相当严重的心理负担。也不能使用揭短和盲目定论式的语言,会在学生心里埋下仇恨的种子,有的学生会千方百计报复老师、报复同学、报复社会;有的则会失去做人的信心,自甘沉沦,破罐子破摔。对学生要有耐心,遇到提问要仔细讲解。对于学生的成绩要多肯定,多鼓励。研究

  我希望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让学生享受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在快乐中学*,在学*中获得快乐。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8

  高中语文第四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明代通俗小说家冯梦龙“三言”中的名篇,是*文学史上最为杰出的短篇小说之一。笔者在教读时,试图从语文教学的哲学基础出发,作两种不同方法、不同目标指归的比较尝试。课后,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深深地感到:中学语文教学只有从人本出发,让人性的光辉照耀课堂,捞起语文教学中失落已久的人文“百宝箱”,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打下人文精神的底子。

  从哲学的文化类型上说,现今世界上有两种哲学:一种是认识论哲学,一种是存在论哲学。认识论哲学的本质是知识论,折射到文学问题上面,就是模仿论流行,通过模仿对象世界获得对对象世界的认识。认识论哲学发展的主要成果是西方现代科学技术变得突飞猛进的发展。科学主义成为现代哲学的主流,它崇尚科学、理性,主张实证和精确,否认本体论,用科学的精神来解释人的问题,如人的价值、自由等问题。比如影响到语文教学上,如分析典型人物性格形象是从人物的语言、心理、动作、外貌描写以及环境描写来体现的。而存在论哲学与认识论不同,主张以人为本。

  在掌握世界的路径上面,与认识论只相信事实、逻辑、判断、推理、证明、分析、综合等不同,存在论更相信人的感受、体会、直觉、体验、想像、领悟、意会等等。在文学问题上,存在论摈弃模仿论,而主张显隐论。模仿论关心的是模仿得真不真,显隐论关心的是形象背后隐在的蕴含。在言语表达上面,与认识论的言必尽意的看法不同,存在论相信人的世界博大而深厚,往往是意犹未尽。影响到语文教学上,就是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人本主义,语文是心灵之学,文化是智慧的结晶,应当把人的精神作为观照的核心。在教学中主张用人性、用心灵去感受语言文化、文学的精妙。

  基于以上思考,笔者在《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一文的自读指导教学中。分别从语文教学的哲学基础出发,在两个班级作了不同教学目标指归的设计及实践。

  一、以认识论、科学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知小说的故事情节;

  2.欣赏杜十娘这个人物形象;

  3.了解拟话本等相关文学常识。

  教学程序:

  1.新课导入:播放《杜十娘》歌曲,以激发兴趣;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2.理清故事情节,编写200字左右的故事梗概。

  3.分析杜十娘的形象。

  ①最显着的外貌特征。(美丽)

  ②杜十娘资助李甲的情节及体观的品质。(善良)

  ③怒沉百宝箱的意义。(反抗)

  ④悲剧的原因探讨。(李甲负心,孙富无耻,封建世俗观念,制度黑暗。)

  二、以存在论、人文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鉴赏杜十娘形象的人性美;

  2.设计避免悲剧的“良方”;

  3.杜十娘、琵琶女的人格魅力比较。

  教学程序:

  1.新课导入,播放《千古绝唱》,歌中引用了六个民间故事以引出文本。

  2.自读课文。讨论:

  ①杜十娘的悲剧与哪些人有关?

  ②你是同情还是鄙夷现实中杜十娘式的人?你会是李甲吗?

  ③杜十娘的悲剧是个人悲剧还是社会悲剧?

  ④你能给杜十娘指一条出路吗?

  ⑤一个民族该让民众树立起怎样的道德观?

  3.比较杜十娘、琵琶女的人格魅力。

  4.写一篇读后感。

  比较两堂课,从教学过程和课后反映看,第二种设计学生的兴趣更浓,课堂气氛更活跃,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更高。第一种设计固然也能调动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但整个教学过程略显凝滞,学生学到的是以诸如常识、情节、人物形象的机械认知等知识和概念。在此恕不赘述。而第二种设计,学生更多地是站在审美的角度、欣赏的角度与自我与文本人物作心灵的碰撞。

  课堂上,学生们为了拯救杜十娘纷纷开出自己的良方:她“久有从良之志”,希望过一种正常“人”的生活。她自知身份低微,在当时的世俗社会,男人只要有钱就可以随意欺辱她。因此她惨淡经营:七年时间苦心积攒“百宝箱”,希望用“百宝箱”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她之所以不告诉李甲自己有百宝箱,只不过是不愿在爱情的天*上增加一颗金钱的砝码。就算李甲负心负义,杜十娘大可不必投水,她有青春、美丽,还有金钱,就算独自一人也可以生存下去。她还可以像琵琶女一样嫁作“商人妇”。也可以隐姓埋名像白娘子那样找一个相知的人过完一生。经过讨论,大家逐渐认同:杜下娘沉下江去的不是“百宝箱”,是人性,是道义,是良知,是人心,因为社会容不下这些东西。在那个批俗罗织的礼教的网里,她的投江实在是唤起人性的义举。那悲壮的一幕尽管是凄惨的,却更是美的,留给人间一份至真至纯的情感美。

  通过杜十娘与琵琶女人格魅力的比较,学生更加明白杜十娘比琵琶女有一种觉醒意识,更具人性的光辉。她的死不是软弱无能,不是怯儒轻生,而是一种不屈人格的体现,是向那个社会、那个时代发出*的最强音,成就的是一曲千古绝唱!一位学生在课后的读后感中写道:

  到此为止,说的都是文学鉴赏方面的的内容。若她们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又会抱怎样的态度呢?当老师的问题一提出,我就呆住了,我从未思考这个问题。一直以来,文学是文学、生活是生活,进入故事情节是投入,走出来就为了考试。却不曾想过扣心自问,叩问自己的心灵,难道我们付人生的痛苦感受已经麻木?

  由此可见,中学语文教学应特别考虑学生的人格发展及学科特点,落在人的内心发展上,落在对人格的魅力、人性的含义的深层理解上,捞起失落已久的人文“百宝箱”,我们的语文才有阳光灿烂的日子!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9

  所表现出来的应该自然亲切姿态站在学生的面前,因为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一、师生互动如果前半堂课体现了师生良好的互动的话,那么后半堂,凭借着我对课文的熟练程度,为了按计划进行,我却忽略了这种互动的关系,导致课堂教学中规中矩,而学生并没有成为课堂中的主体。在后来的评课中,虽然赵校长等领导给以高度赞扬,认为我的文化底蕴是非常丰厚的,同时也提出应当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我进一步认识到,教师的知识底蕴是自然流露出来的,教师的语言和思想本身就是知识和智慧的体现,绝非是为了完成计划而过多地参与课堂。

  二、课堂驾驭在鉴赏课文的过程中,我给学生提供了鉴赏的方法,并引导学生逐层将方法落实到实践当中,积极鉴赏。刚刚入境,下课铃响了,我预先想要进行的讨论,即把最后的讨论鉴赏的环节加以升华,这一教学设想还未实现,但我仓促结束这节展示课。这一地方的处理显然不够灵活,说明我对课堂的驾驭能力还不够,对时间也没有很好的把握,使得一节完整地可略有残缺。

  三、经验不足在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上,也有不合理的地方。一是,最初读课文的环节可以删去,因为这是第二课时,不是起始课,如果删去这一环节,把省下来的时间用到后面的鉴赏上,无疑会为将鉴赏推向高潮赢得时间。二是,如果将课堂的质疑和鉴赏融为一体,会不会更好呢?质疑的过程难道不是在鉴赏么?鉴赏也可能包含质疑。

  总之,这节展示课暴露出了很多问题,主要集中在处理教材和驾驭课堂的能力上。通过各位领导、老师中肯的评课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10

  在我们的课堂上,有时学生似乎很有学*的积极性,师生之间提问、回答频率很高,同座之间也有讨论,结果却是“问之不切,则其所听之不专,听之不专,则其所取之不同。”其实,这只是形式上的互动,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作用不大。当今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倍受人们关注,语文已成为众矢之的。作为身在语文教学一线的教师应冷静思考语文教学的高效性。所谓“高效”可以从两个维度上来界定,一是效能与效率,着眼效能,提高效率;二是效果与效益,注重效果,追求效益。“高效”是效能、效率、效果和效益的综合体现。

  新课程提出了一个重要理念:鼓励学生对文本的自主理解、自我解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这无疑为传统的语文教学注入了一股求新、求活的清泉,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然而,在新课标的实施过程中,有的教师却主动放弃了自身的主导地位,把课堂完全交给了学生,似乎“读书找难点——合作解疑惑”的“讨论课”方彰显其对课程改革的真正践行。似乎一堂好的语文课就以教师讲的“少”和学生讨论的时间“长”和“热烈程度”作为评价的主要标准。难道这就是新课改的主要精神吗?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可见,新课程所倡导的师生合作方式,不是让教师退而做课堂的旁观者,而更应以学*上的激励者、教学上的对话者角色进行课堂点拨和调控。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教师不能忘记自己是“师生*等对话的首*”,而必须确保对文本衍义的主线明晰,决不能让语文课堂衍变成自由沙龙,否则教学目标与教学意义也就从根本上被消解了。

  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需要语文教师在解决“教什么”、“怎么教”和“教得如何”的问题上反复斟酌、精心设计。

  一、教什么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都是死抓教材和教参不放,对教材毕恭毕敬,对教参唯唯诺诺,以致语文课堂教学普遍存在内容过“全”的现象,40分钟的一节课,从课文的正音正字开始,涉及段落划分、内容分析、中心提炼、写作特色归纳等等,面面俱到,俨然一桌“满汉全*”,教师的“苦口婆心”越发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情绪。其实,教师对文本教参应作出适当的“裁剪”,取舍之间、增删与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宜的安排,切忌盲目照搬学科专家的方案、或优秀的教案,而忽视特定的教学情境和活生生的“人”。因此,组织语文课堂教学,总得有个“抓手”,找准“基点”才行。抓住什么,找准什么才能突出教学过程的高效性,一篇课文可以学*、把握、挖掘的要素有很多,但总要找准一个明确的目标。勿庸置疑,许多教师备课很认真,在上课时也严格遵循教参上的教学目标去实施自己的教学设想,领着学生一项一项地去完成每一项目标,结果是目标有了,过程有了,学生却丢了。我觉得:为目标而目标,围绕的只是课本,面对具体的人而设定目标,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无论是哪一堂课,都应有属于自己的教学目标,它应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根据课堂的知识反馈去设立和修正。

  在学*《琵琶行》时,小序中“铮铮然有京都声”中的“京都”二字,对解读白居易的人生际遇、人生感慨,同琵琶女的天涯沦落之恨,互为慰藉之情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由此放射出去的问题“点”更直接与主旨关联:“京都长安对白居易来说意味着什么?有着京都之声的琵琶乐曲对白居易来说为何如此动人心扉?”“何以最终引至‘江州司马青衫湿’”?因此,一节课的基点,就是我们开展课堂教学的一个着力点,也是激活学生思维的触发点。教学目标的拟定,应该是细化的,可具操作的,有实效性的。

  二、怎么教

  “亮点”的营造将带动整个课堂,对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导向,使课堂教学的境界升华。“亮点”可以是先行“预设”的,也可以是随机生成的。那么,“亮点”该何时带出,又该设置在什么环节?这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师的智慧和意识。

  1、驾驭全局处设亮点

  学生在阅读文本时,由于知识的限制与经验的不足,往往不知从何下手,这就需要教师结合自己对文本的深入研究,寻求学生兴趣与课堂深度的契合点,为学生提供一些思维的激发点,预设一个或多个“亮点”——即学生最感兴趣而又同文章重、难点有着紧密联系的问题。尽量使问题提得巧,问得新,产生“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的良好效果。在教学设计时,要善于抓住一个关键句、一个场景、一个细节等,由其贯穿全课,如教《祝福》可抓住“眼睛”二字,从而带出对“人物形象的变化、心理的变形、人生的遭遇”这三个层面的理解。教《林黛玉进贾府》可以从林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行踪为突破口,拎起全文。再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确是一篇情辞慷慨的至情文字,文中表达其发愤著书观的一段文字就是一个重要的“亮点”,我尝试以此“亮点”贯穿听说读写训练的全过程:一是让学生熟读成诵,积累语言精华;二作思维迁移:有许多封建文人在屡遭贬官后创造了流传千古的文学名著,许多文人在官场站得很低时,在文场就站得很高,对于这种“贬官文化”现象,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写作短评,并将探究学*的结果整理成历史人物故事,在课前进行三分钟演讲;三是写作视角的延伸:让学生思考这些事例在作文中至少可论证哪些观点,凡此总总设疑,找准切入点,教师只要抓住课文的“亮点”,进行多角度发散思考研讨,点到即止地抛给学生一条条的“钥匙”,就能让学生在求知索道上轻松地开启了“知识的大门”,这种方法远远要比教师包揽一切的整堂翻译要生动得多。

  2、导课时设亮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他们对形象的、生动的、具体的事物感兴趣,而对一些抽象的、概念的东西不愿接受。教学中如何顺应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呢?如何使学生的心理从上课依始就高效地定格于课堂?我认为导课时设亮点不失为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情趣的重要手段。例如在导入《陈情表》一课时,我注意以疑促思:李密作为亡国之臣,多次拒绝召见,除了因“孝顺祖母,暂不出仕”之外,还要对侍奉晋武帝的顾忌或是对前朝的忠心,那么这番“衷情、孝情、忠情”他该如何“表白”呢?开讲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环节,确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正如特级语文教师于漪所说:“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由此可见能否精心设计教学的“突破口”——在导课时设亮点,是奠定课堂教学成功基础的关键。我们要在瞄准教材的重点、难点的情况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巧妙运用,也只有这样,才能“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灵上,迸发出迷人的智慧火花。

  3、打破课堂困局时设亮点

  例如在讲授《宝玉挨打》时,我本怀着一股教学的激情想与学生交流一下对《红楼梦》的阅读心得,没想到反应者寥寥,这是教者“预设”所未及的,我也正懊恼自己忽略了学生的基础和知识储备情况,如果按既定的教案“照本宣科”,势必“冷场”。我决定改变一下教法,在黑板上写下一个问题:作为老祖宗眼里的“**子”,宝玉为什么会挨打呢?学生对此也只是懒洋洋地看着课本。更有甚者是有几个“捣蛋鬼”故意“找茬”:老师,金钏是谁?她为何“含羞赌气自尽”?她跟宝玉有什么关系?我一阵欣喜:有问题就有“戏”了,面对其他人同样疑惑的眼光,我灵机一动,又写下了第二个问题:有人说《红楼梦》有一种非常“经济”的'写法,就是经常借一个事件,把很多人卷进来,再“逼迫”每个人出来一一表态,从而让其相互烘托与对比来凸现人物性格。那宝玉这次挨打事件,都把哪些人卷了进来?问题一出,同学们果然来了精神,课堂上探究的气氛开始形成了。教材拟定的学*重点“小说的情节和人物性格”等,不攻自破。语文教学过程的动态性决定了教学本身是充满着“变量”的,教学过程中的种种“突变”是无法“设计”的,而这样的“突变”又往往是课堂教学的“亮点”所在。正如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叶澜教授所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信息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教师不能过分重视预设性目标而忽视生成性目标,过分重视既定任务的完成而忽视对学生的适时引导,只有力图唤起学生的思考意识,才能使其积极参与而成为课堂的主人。

  4、质疑探究、争议处设亮点

  我们在教学中往往会碰到这样的情况:有些问题并非都是教师预先设定的,有的是师生互动中,教师及时把握、整合学生的观点而临时生成的,这时,教师能否依据文本的中心,适时引导尤为重要。例如在学*《阿q正传》时,当问到学生对阿q的“精神胜利法”有何评价和体会时,却会出现这样的场面:一方持欣赏的态度,一方对此却嗤之以鼻。对此,如果任由学生争论得“不亦乐乎”,那只会让讨论变成“打嘴仗”的肤浅的“热闹”,教师就要取得教学的主动权,主动亮出这样的问题: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意图和初衷是什么?如果今天给“精神胜利法”作新的诠释,它将会有什么内涵?问题解决的过程也是反复回扣文本、品味语言、领悟内涵、感受情感的过程,“问题”的“亮出”具有导学、促思的作用,也不断驱动着课堂教学的展开。又例如学*白的《将进酒》,在学生领略“酒仙”的豪放与不羁的同时,我抛出了这样的一道题:嗜酒反映着李白的失意人生,联系李白的人生经历,分析他为何会与“酒”结下不解之缘?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各抒己见:有仕途失意说,有内心*衡说,有自我麻痹说,一时谁也说服不了谁,在质疑探究、争议不一时,教师不能避重就轻或匆匆带过,也不能任其发展而不作引导。亮点探究的最终指向应是对学生人生观的正确引导: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李白的嗜酒如命的放浪行为?

  三、挖掘拓展点(即“教得如何”的效果巩固)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并积极创设探究的学*环境——挖掘课文的拓展点。拓展教学是巩固学生知识、帮助理解教学内容、活跃学生思维的高效手段,恰到好处的课堂拓展与延伸,就如一支乐曲回味无穷的尾音,常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课堂上的亮点。但不能纯粹为拓展而拓展,紧扣文本还是第一要义。

  语文课堂是灵性的课堂,因为它承载了几千年的文化熏陶。因此,如何延展教学文本,把文本放置于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将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因为在我们的脚下,有一条滋养了这个民族几千年的文化长河: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夸父在烈日下奔走,精卫鸟在蓝天里歌唱;嶙嶙魏晋风骨,巍巍盛唐气象;苏东坡月下把酒,声声向苍天发问;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夜夜梦里点灯……语文教师就应该和学生一起漫步这历史和文化的长河,和学生一起沿着历史长河古道逆流而上,拾一块女娲补天的彩石,借一弯汉宫的冷月,摘一支渭城朝雨中的柳枝,带领学生走上精神和文化之旅,将语文课堂放置在古老的文化长河中,即使是枯燥的文本,也会变得灵动起来。这样,教师教起来可以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学生学起来可以举一反三,集思广益。而且广度成就高度,学生在文化之旅和文学殿堂中可以自由的翱翔,释放心理能量,激发心灵畅游,变得“腹有诗书气自华”。

  例如在讲授爱国主义主题的作品时,可以将其置于儒家思想的光环下,从理想主义、集体意识、济世救民等精神品格中抽取出“忧国忧民”这一精髓。从屈原的“虽九死其犹未悔”到杜甫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再到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等中发掘其历史渊源。这样,一部爱国主义文化史就源源不断地流淌在课堂上。

  又如在讲授戏剧单元时,结合本地和当代学生实际,大力拓展文本,弘扬传统文化。针对当前学生普遍对戏剧知识的低认识、低兴趣的实际,认真设计活动课。一方面举办传统戏剧知识讲座,让学生大致了解祖国传统戏剧常识及其艺术魅力,同时精选一批经典的京剧、黄梅戏、川剧等让学生欣赏,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结合课堂教学,开展“我编”“我演”“我评”的综合性教学,让学生自己编剧,自己表演、自任评委,如通过要求学生将老舍的《茶馆》某段改为四川方言版,并当堂表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四川方言那极具表现力的文化魅力。同时,还要求学生编演了《守财奴》《药》《套中人》等剧目,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以致用,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充分发挥其想像力和创造力,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广泛的拓展文本,以文化充实课堂,我们的课堂便不会再沉闷,不会再枯燥,而是精彩纷呈,活色生香,特色彰显。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课堂的高效教学既是一种理念, 又是一种策略, 充满挑战, 呼唤智慧。如何实施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设计自己个性化的教学, 创造独特的教学风格, 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努力追求的!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11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课文选自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单元教学重点是教会学生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在此基础上,去粗取精,抓住有用信息。现在的高一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常见的新闻了,所以达到这一要求还是比较容易的。我考虑作为一节新课改研讨课,如何在我的这节课上体现出一些新课改的理念,以供同行们研讨,哪怕是失败了,也算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当然,由旧有的观念向新的理念转变这一过程还是非常艰难的。应该说在大家帮助下,这堂课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还是体现了新课改若干理念的。

  一、凸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之所以能获得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的社会意义,二战已经结束几十年了,过去的**工厂、人间地狱——奥斯维辛却“阳光明媚、绿树成荫”,也许“忘却的救世主快要降临了吧”,人们应该永远牢记那段悲惨的历史,不要使悲剧重演,这正是本篇新闻的价值所在。如何让学生深深体会这一点呢?于是我查找相关资料,借用多媒体手段,精心选择奥斯维辛的图片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去打动学生,撞击他们的心灵,并且找了我国南京大屠杀的资料作为课后引申探究,我觉得以这种方式来凸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比空洞的说教省时、有力得多。

  二、关注学*的过程。

  语文学*是一个体验的过程,“过程和方法”有时可能比偏重于结果的“知识与能力”更为重要。我反对把课堂沦为学生对“标准答案”的记忆,所以体现在课堂时就是学生的积极参与,参与必然使学生成为学*的主体,参与本身就是学生学*的过程,没有学*过程,就不会有好的学*结果。老师不像过去那样满堂灌,而是让学生自己读课文、互相解答,老师只在关键时候引导点评,整堂课既紧凑活跃又充实。

  三、积极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最先提出了转变学*方式的任务。提倡自主、合作与探究式的学*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作为新课改研讨课,我必须要在这方面进行尝试。同学小组内交流讨论,并选代表课上展示,体现了合作交流;探究学*,是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并通过各种途径寻求问题的答案的学*方式,本课中我给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教师在这堂课上起到了学生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

  四、新课改促我成长。

  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观念,也必然要求教师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当然也包括理论素养和专业知识的更新,就本课而言,暴露出了我在诸多方面的不足。由于自己对文本的挖掘不够深入,所以课上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探究就显得比较肤浅;由于教师教学经验不足和学识的浅薄,对于学生的评价还缺少精当的点评。这些“缺憾”同“亮点”一样,也是我教这堂课的收获,追求圆满更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其途径就是“学*、学*、再学*”。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赶上新课改的大潮是我的.荣幸。感谢新课改敦促我不断学*、不断成长。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12

  回顾本阶段的工作,我感觉我的教学工作有很多要改进的地方。就目前工作来说,我现在要做的是:分析现在自己教学上的薄弱点,寻找与其他老师的差距,制定下一步可行性的目标,所以,我更应该多反思自己的教学,反思学生的学*状况,整理心情,积极备战,以最佳的状态迎接明天的工作。

  鉴于此,针对本学期各种考试情况,我应多谈问题,多研究对策,以便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能对症

  一、存在问题:

  1、我在*时在语言积累方面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虽然教学中有所渗透,但*时读和背的训练不够到位。往往以少数好学生的回答代替全体学生的说和练,忽视了基础较差的学生群体,导致后进生不能牢记在心,考试时不能应答。

  2、从卷面上反映出来的部分学生基础题错误率高,也反映了教师对这方面的重视程度和训练不够到位,或者说对后进生基础面的掌握程度有所忽视。

  3、新教材内容多涉及面广,教师在教学中有时为了赶进度,学生自主学*,主动探究的时间会有所压缩,往往在学生一时不能回答关键问题时,教师就会代替他们来解答,缺乏有效的方法指导。由于缺乏方法指导,导致学生在答题时思考角度错位,有的甚至于无从下笔。

  而从学生方面来说,学生对考试的重视度不够,考试时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潜心答题和检查的学生不多,甚至可以说少之甚少。以致粗心的现象普遍存在。同样,学生的审题能力也存在不小的问题,尤其是作文部分最为突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审题能力较为薄弱,需要老师加强训练和方法的指导。

  二、改进措施:

  1、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课前必须深入研读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思路,把握教学重点,设计一个中心问题,预设几个疑点。目标制定要准确,目标落实要到位,文本的训练点要找准。每一教时的字词句篇的训练要层层把关,并要做到及时反馈。

  2、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立足于课堂,在教学中给予学生自主学*的空间,重视阅读方法的培养和良好的阅读*惯的养成。培养学生从文中寻找答案的意识,并深入理解文本蕴含的意思。

  3、教师要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尤其是写作教学中,不能以统一的要求要求所有的学生,要有分层意识,对于写作基础一般的学生,要强调把一段话写通顺,在此基础上递进。

  4、在写作教学中,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和语言运用能力。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加强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对话描写等写作方法的训练。

  5、对基础差的学生学*要有针对性的补缺补差,帮助他们掌握最基本的知识。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菁华6篇)(扩展4)

——高中语文教学总结 (菁华6篇)

高中语文教学总结1

  踏入翰林已一学期了,在学校领导的关怀下,在语文组全体老师的共同帮助下,本学期对语文教学有了一些感悟,现总结如下:

  一、用讨论——讲解的授课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东莞翰林的学情告诉我们,光靠传统的满堂灌完全不会唤取学生学*的兴趣。而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自己用手、用脑去学*。如何激励、唤醒、鼓舞,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呢?我运用了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探讨解题的思路、方式及最后答案,然后再让每一小组派一个代表作为小老师上台发言讲解,最后,我再为他们进行补充。这样的方式能够调动学生的内在学*动机,使学生处于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和情感体验去参与课堂活动,在不知不觉中发挥了自己的潜力,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我发现讨论——讲解式对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有以下几个优点:

  1、以其形式新颖、气氛热烈,可刺激和较长时间保持学生的注意力,无形中调动了思维积极地参与了活动。

  在活动中,我注意到,强烈的表现欲使学生战胜了被动、依赖、害羞的心理,谁都想一展身手,于是不知不觉参与了活动。在整个讨论——讲解的过程中,学生都主动、紧张地思考、学*。如此一课始终,学生或问或答,或思或记,无形中调动了自己的一切思维,积极参与了活动,学*效果较好。

  2、在主动获取知识、训练能力的同时,更培养了学生的集体意识,使他们意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积极互动的现象非常频繁,因为他们都意识到必须紧密团结,互相帮助才能在为大家讲解时较流畅,不出错误、不闹笑话。而我也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团结精神与协作能力,如在讲解完,有的组答得并不太好时,有的自责,有的懊丧,这时我会给予他们一定的鼓励,增强其信心,让他们意识到团结的重要性,果然,在下一课的复*当中,该组积极思考,紧密团结,通力合作,终于有了出色表现。

  因此,我觉得讨论——讲解这一授课形式可以较好地使学生战胜学*的心理障碍,激活思维,主动学*,还可以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更多、更频繁、更深入地参与语文活动的机会,真正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营造与培养学生自主创造精神相一致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

  我国自古以来就讲究师道尊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老师说一不二,学生对老师唯言是从,不敢越雷池半步。这种教学制度严重制约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发展,因此语文教学就要民主化。在教学中,我没有将学生视为容纳知识的器皿,而是从人格*等的基本观念出发,允许堂上有不同的声音出现。如何营造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民主气氛呢?我主要体现如下几个方面:

  1、创设*等的民主氛围,消除老师的神秘感和权威性,将师生活动建立在友好、亲切、和谐的氛围之中。

  学生可以向我大胆地提出不同的观点及疑惑,我对于他们这些有新意的想法也不一定要说服,这样学生就会敢于提出疑问,自信心也会增强许多,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会相应地提高。

  2、倡导*等参与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

  堂上的教授过程由明到隐,特别是在感受新知识后的问题探究阶段,更应该让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地主动学*,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地体现出来。

  3、教法设计尽量做到灵活多样。

  教师通过新鲜的刺激来引发学生的兴趣,创设愉悦的氛围,想方设法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获得学*的乐趣,唤起求知的欲望。

  另外,我更注意情感的作用,把自己放在学生*等的位置上,处处尊重他们,虚心向他们学*,同他们结成亲密的朋友和友好的学伴关系,这样学生才会全心全意地配合自己、支持自己,使自己的教学渐入佳境。

  以上这些只是我的一些粗浅认识和体会,希望大家能够指出不足,使我再学*、再改进,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能够有更好的成绩、更出色的表现!

高中语文教学总结2

  转眼间,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就划上了句号,又到了自我总结得失的时候了,慢慢回想这学期的语文教学,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之处,成功与否,都成为了过去,并不代表将来,但是为了在下学期把语文教学工作做得更好,特做如下总结。

  一、激发他们的学*兴趣,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

  语文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它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中,学生的自主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讨论、交流、探究等学*方式已成为课堂的主流。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高兴,使学生在语文学*中享受学*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1、注重新课导入新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譬如,在导入新课,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而又不知不觉地学语文。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的画面让学生进入情景,比如在教lt;lt;木兰诗gt;gt;一文我利用多媒体展示有关木兰的画面,播放有关古代从军的歌曲,从视觉和听觉调动学生的情感;也可用讲述故事的方式导入,采用激发兴趣、设计悬念、引发设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之门。

  2、培养探究*惯,多角度探究问题。

  我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尽量使学生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有关。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各抒己见。在思考辩论中,教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自然,懂得了知识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在学*中体验到了自我价值。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让学生表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学生理解和表达,输入和输出相辅相成,真正为学生的学*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二、重视朗读、培养语感

  利用早读课时间让学生大声朗读,以提高他们的语感。农村的学生听,说的能力相对较弱,有的学生回答问题语言不连贯,他们语言表达能力较差,这样也制约了他们的阅读及写作能力,所以我对两班中这样的学生规定每天早上必须大声朗读20分钟,而且要能学普通话。经过这学期,他们虽然还不是很好,但也了明显的进步。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而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课文中的精彩之处没有可能引导学生一一感悟。为了使这些精彩给学生留下整体印象,我们可以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反复诵读,以悟出语言丰富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情感内涵。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居高临下地对课文进行品评,在品评中深化理解,升华认识,填补空白。如在《黄河颂》的阅读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这样品评:“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文中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选择其中的一点说一说。”此时的学生充分表述他们的真实感受,有的说:“文中序言部分“英雄气概”这个词就为下文要歌颂黄河作了提示;这样引导学生选择自己阅读感悟的精华,进行具体表述,让他们在各自品评中进一步升华认识。

  三、注重课内外结合。

  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我们已把语文教学的触角伸向了广阔的天地。让学生阅读课外书,购买了“课堂内外”,叫他们到学校的图书馆借书来读,这样就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

  除此之外,我还注意学科间的整合。比如教《登上地球之巅》一文之前,我让学生利用地理学科查找有关珠穆朗玛峰的资料。让学生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途径获得知识,培养探究能力。

  四、努力提高自己。

  我们语文教师,要有课内外渊博的知识,才能给学生上好课,才能更好的把课讲生动,所以,这学期我并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学*了《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书籍,同时还看了网上那些名师的上课方法,查阅了怎样备好一堂课,经过一个学期的边学边教,我的语文教学有了很大的提高,自己也感到很高兴。本学年,积极撰写个案、教学心得体会,及时总结研究成果,撰写论文,为课题研究工作积累了资料,并积极在教学中进行实践。在课堂教学中,贯彻新课改的理念,积极推广先进教学方法,在推广目标教学法、读书指导法等先进教法的同时,大胆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方式的尝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得到充分的发挥,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五、下学期改进的措施

  1、进一步加强对新课改的认识,在推广先进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调动学生学*积极性的同时,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狠抓检查,落实对知识点的掌握。将差生时时放在心上,抓在手上;

  3、加强学生的阅读训练,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思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采取措施,加强训练,落实知识点。

  5、加强对学生的管理教育,努力教学提高成绩。

  6、狠抓读写结合,叫学生们多写生活中的人、事、物。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强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进行识字、写字、阅读、作文能力的培养,并指出“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认为,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固然十分重要,但是还要教给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方法。教师只有把教会学生学*当作教学任务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才能完成培养自学能力的任务。

  基于这点认识,我力求把学法指导贯穿于语文教学全过程。这里的全过程既指一堂课中自始至终的每个教学环节,又指备课、上课、辅导、批改的整个过程。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每上一堂语文课,每教一篇课文前,除了确定思想教育、知识教学、基本训练方面的任务之外,还要确定帮助学生领会、掌握或运用哪些学*方法,并在课堂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渗透,引导学生领悟、运用。在设计练*题和批改作业时也注意启发学生掌握和巩固有关的学*方法。下面结合自己多年来一直从事的中、高年级语文教学谈几点做法。

  一、教给学生读懂不同类型文章的方法

  从体裁上看,课本中写人、叙事、写景状物的文章数量较多。每一类文章我都先下功夫,花时间“扶”着学生学*一、两篇,让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掌握学*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学*方法自学其它篇。

  如:以写人为主的文章,一般都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的描写来表现其思想品质。教学中我就引导学生抓住这些描写来学*。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回忆学*过程,体会、总结学*方法。

  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大部分有总起句和总结句。教学中,我就帮助学生掌握抓总起句、总结句读懂课文的方法。如:教《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的时候,我首先启发学生从题目理解这是写景为主的文章,再联系学过的《海滨小城》等课文,使学生意识到可以用抓总起句、总结句的学*方法,并运用这种方法去自学。

  对于课本中不同类型的教材(看图学文、读写例话、*作例文、基础训练等),我也首先教给学生基本的学*方法,然后让他们运用这种方法去自学其它篇课文。

  二、教给学生读懂文章的具体方法

  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仅仅教给他们读懂各类文章的基本方法是不够的。只有教给他们读懂文章的具体方法,才能达到“用不着教”的目的。

  (一)教给学生哪些方法?

  从识字、解词、释句,到给文章划分段落,归纳段意,中心思想;从理解文章题目,理解、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到自己能围绕课题、围绕课文的某一词句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从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到体会其内。

高中语文教学总结3

  刚刚过去的一年是我任职的第一年,作为一名刚走上岗位的青年教师,我深知自己有许多不足与缺陷,如基本功不够扎实、教学经验尚浅等。因此,我对教学工作要求非常严格,不敢有任何怠慢,认真钻研教材,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地向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学*。经过一学年的努力,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我教学的两个班级(高一10,16班),两次期末考试成绩都位于学校同类班级前列。以下是我在本学年教学的一些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学*的主体。教材的精练、实用、高效,教师的智慧、才能、努力,教育环境的舒适等外因,最终只有通过学生自觉主动的学*活动才能起作用。因此,这一学年我通过各种比赛、评比活动致力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学*诗歌单元就开展了诗歌朗诵比赛,学*唐诗、宋词就开展了“唐诗大战”、“决战宋词之巅”两个活动,学*古文单元就举行了“联合对抗”活动,等等。这些活动进一步帮助学生养成了主动探究性学*的学**惯。学生基本能够变被动学*为主动学*了。

  二、精讲课本范文。

  学生学*语文,主要还是依靠教师对课本范文的讲解,因此,在对课本范文的教学过程中,我认真做好教学中的每一步工作,认真对待每一节课。备课深入细致,教案书写工整详细,能做到教材、资料、学生齐备,真正做到了有备而上。所以在课堂上我胸有成竹,挥洒自如。由于高度的投入,饱满的热情,加上启发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参与率高,课堂气氛很活跃,对课本范文的`掌握度较高。在此基础上,我系统地搞好专题练*,如语音题、字词改错题、修改病句题、古诗名句默写题等,有计划地扎实了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功底。

  三、阅读教学长抓不放。

  高中阶段,特别是理科班,语文明显处于弱势的地位,学生课余用于学*语文的时间很少。而语文教学不能单靠课堂教学,必须依托课外活动。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语文教学质量才有可能提高。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尽量保证每个星期都腾出一节课作为阅读课,自费购买了60多本《读者》、《青年文摘》、《青年博览》等课外书在学生中传阅。另外结合作文教学,经常给学生们朗读一些高考满分作文,还把一些学生写得好的周记、作文作为范文朗读。通过这些途径,学生们的阅读面得到了很好地拓展。

  四、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要向学生们成才,必须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因此,我经常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与能力。如举办诗歌朗诵比赛锻炼学生的朗诵能力;开展演讲活动,阅读《演讲与口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上讲台表演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等等。在学校20xx年xx月举办的“心系祖国、健康成长”爱国主义教育读书演讲比赛中,我班的胡海霞、许璐、包瑞三位同学分获一、二、三等奖;在此活动的征文比赛中我班的王瑞文同学获一等奖,马莉、陈祥、袁玲三位同学获二等奖。由此可见,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得到较大的提高。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学是无止境的,在以后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我将不断学*,更新教育观念,注重教育科研,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争取将自己的教学水*提高到一个崭新的层次。

高中语文教学总结4

  高中语文教学已经进入基础教育的尾声,许多学**惯已经养成,教学工作的开展不是很容易见成效.虽然对于高考来说,学好语文对于学生选取自己满意的学校有必须的帮忙.但总的说来,语文课作为陶冶情操激发思维,促进交流潜力的工具性学科力量的发挥却还远不能尽如人意。据调查证明,有超多的学生对语文课有厌烦情绪,语文课作为人文精神的载体所应发挥的作用可能是所差更远。也就是语文越来越成为一门"得分机器,而不是人文精神的载体."做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发现因受传统观念和现行考试制度和评价方法的影响,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阻碍着语文课的工具性、思想性和人文性作用的发挥。

  误区一:语文课堂--"问题全解决了"

  如果学生没有问题意识,就不会去独立思维,更谈不上创新。语文课上,教师为了"紧扣教材",为了"调动"学生,便把"满堂灌"演绎成"满堂问",而所问的那些问题基本上属于类似:"透过……你读懂了什么""还读懂了什么""作者用意何在"等形式化问题,学生回答这些问题都无须思考。还有些教师把教学参考书上的程式在课堂上"说教"一遍,把学生的思维完全限制在课本和教学参考书的框框之内。课堂上的阅读也成为一种被动的阅读,学生并没有真正对课文用心去感悟,他们所"读懂"的也只但是是根据以前的思维定势而得到的"微言大义",至于课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都无从明白。因而,课上学生自能"读懂"等课结束了学生没有问题能够问了。其实这种没有问题实则是最大的问题,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误区,是学生缺乏独立思维的一种表现。

  语文教学怎样走出没有问题的误区呢我认为首先要转变观念,放手去让学生思考问题,给学生以自由思考的机会。学生一旦提出问题,就就应鼓励,语文教学反思,并顺着这一问题去引导学生,给他从小种下探索思考的种子。就象我们经常所说的那样"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其次,我们就应认识到语文课与活生生的生活实际的联系,而不应囿于书本和教参的框框。我们不就应带有"什么什么不是语文课要解决的问题"这种错误观念。我们只有打破学科分界,学生的问题意识才有广阔的空间。而且所提问题不必须当堂都能澄清,更重要的是要留给学生一个善于思考的头脑。最后,教师要尽可能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要开阔学生的思维,先开阔自己的视野。以前我们经常谈论是:"如果课堂上学生提出老师没有想到的问题该怎样办"而如今我们就应思考"学生提不出问题该怎样办"了。

  误区二:作文--套用模式,写非所想

  高中教由于面临着高考的压力,所以学生的写作也趋向模式化,都想着有好的模式能够给自己带来高分,老师教学过程中也潜意识的传达这一点.这就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而语文学科本来就是扩散式思维学科,作文更学要学生有良好的想象力.有调查证明,某班对某一作文题目,大多数同学写的都是同一题材,格式都一样,都是在遇到某状况后,先作一番思想斗争,最后如何如何,然后再喊几句口号。在现行的作文教学中,由于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套题,程式化,抹杀学生真实感受的现象仍很严重。有些学生经常购买《高考优秀作文》《高考满分作文》之类的作品,进行简单的模仿,这样的作品代替学生的真实感受,构成语文教学长期未能逾越的一大误区。

  要走出这一误区,寻找良好的改革途径,我认为,必须是让学生充分认识现实生活,让他们体验生活,从中培养他们的观察潜力和领悟潜力,让他们从中学会独立表达,写出发自内心的话语;二是加强语文课的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联系,讲课文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孩子去欣赏,充分发挥想象,按自己的感悟去描述课文中的情景或事件。例如在讲赤壁之战时,在让学生阅读有关资料之后,按照他们自己的想象,去描述或续写,也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即使是教师分析课文,也必须要确认学生是在主动地欣赏课文的语言和情景,而不是在被动地理解你的灌输。

  误区三:语文作业--"背诵古文"

  目前,很多高中生学*语文经常认为语文没什么好学的,语文作业就是遇到古文背一背,现代文中没有任何东西值得学*。这是很大的一个误区,很多时候也是由于老师的教学方向引导错误.

  高中语文学生的语文作业相对于初中和小学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天一个地的差别.而学生在这样的突然减负的状况下,往往不知所措.老师也会在学*古文后说把课文背诵下来.而背诵课文只是最基础的工作.如果不把课文理解了背诵,那背诵起来相当困难,同时考试的时候顶多能拿下默写题的分数.而考试的时候还有实词虚词的理解,这就有赖于学生*时背诵古文必须要理解,并学会把知识点转移才能够.

  高中语文考试还有很多基础知识的考察,而这些很多都是在现代文中学*的,因此对于学生而言,真正的语文作业还就应包括积累字词这一工作.

  同时考试更多的`是进行阅读理解和写作的考核.学生如果不走出"现代文没什么可学的"这一误区,上课的时候不用心听讲,不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那么他的理解潜力,总结概括潜力就不会得到锻炼,考试的时候也会出现失分过多的状况.

  写作更是占据了70分这样的分植,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学生课后的语文作业,应更多的体此刻写作练*上.多读书,多做读书笔记,多背诵优美片段.学*记录自己的真实生活,写下自己的真情实感等.这是长期的过程,学生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取得必须的成绩.

高中语文教学总结5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年级*班的语文教学任务,根据本届高一年级的特点,学科特点及本学期面临的教学实际,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严格按照学期初的工作计划,有步骤的完成了高一年级*班的教学任务。现将本学期教育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根据教育教学实际制定高一年级教学计划,做到有的放矢。

  高一年级*班语文教学计划的制定已于学期初开始,并有步骤地实施。由于学校进行了优差生分班,高一年级*班的学生总体水*普遍较差,通过两次考试发现学生的识、阅读、分析、写作方面有很大的不足,班级缺乏能带动班风转变的优秀学生,*时学*中学生缺乏自信、学*能动性较差,所以在学*的过程中不断做学生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树立信心,教学重点放在对课本涉猎的语文知识和对话题和阅读部分的训练上。另外,特别强调和练*学生出错率较高的阅读能力,审题能力和书写能力,做到有的放矢。

  二、做到认真备课,做到知识的纵横联系更好的引导学生思维。

  为搞好高一年级*班的教学工作,我认真备写教案,对知识做到了较细致的网络化联系,从词到篇章,从句子到文章谋篇,力求使学生形成知识完整的体系。做到知识当堂消化,力求在教学中实现学生主题地位。依照《****》的训练要求和题型,组织学生实际练*,认真讲解了每一套练*题。另外,对****年、****年、****年三年的高考试题进行了部分讲解,以提高学生们对高考的理解,为以后的参加考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与学生加强沟通,耐心地做好考前动员工作。

  进入高中阶段的筛选增加了部分学生的心理负担,产生了自己不如*班、*班学生的心理阴影,在*时学*中背负着沉重的包袱放不开手脚,或者个别同学产生了破罐破摔的现象。学*没有信心导致上课效果不佳,为减小学生心理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主动找学生谈话,给他们讲解学*方法,面临的局势等,重点做好学生心理疏导,力争使每个学生都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到后半学期学生课堂的表现有了明显改观,学*兴趣和学*积极性有所提高。

  四、不遗余力地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尽管高考还没有到来但对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决不放松,教学要面向群体,要不遗余力地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截止**月,我已和***名学生进行了长谈,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努力争取,决不放弃,引导学生从易到难的解决问题,从部分简单题的分析,到记诵基础知识,从基础部分的把握中获取更高的分值。虽然他们的学*成绩提高不是很突出,但树立起了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信心。

高中语文教学总结6

  高三是学生高中学*的冲刺阶段,对每一位任课教师来说,高三教学工作意味着紧张、忙碌、劳累,同时也意味着充实、收获和提高。从接受高三教学的那一天起,自己就明白要承担的责任,于是给自己制定计划、暗下决心,一定要踏实努力的走好高三这一年。现在到了学期末,回顾自己这一年走过的路,深感获益匪浅。回眸过去,总结高三的教学,为自己的后来路和后来者留一些不算经验的经验,算是教训的教训。

  一、深入研究《说明》,学*先进的经验,将理论与经验作为教学工作的指导。

  新课程标准不仅强调基础知识,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作为标准和方向的《考试说明》,每年都会根据实际要求调整,这种调整或改动势必会对高考起到一定得指向作用,从而要求各学科针对说明进行细致研究。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不断的结合实际问题,有针对性的对每一个考点进行解读,并分析比较与去年的差别,特别是结合高考试题分析,从而明确教学的侧重点,为自己的工作做了更好的指导。

  同时,注重与其他教师的沟通和交流。担任过高三教学工作的老教师的经验就是的学*教材,这些经验都是直接得出来的,是对高三教学工作的集中反映。只有通过交流学*,才能对自己的教学和成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和更显著的提高。特别是我校实行的集体教研活动,通过“听课——交流——实践——总结”这一途径,让自己的教学管理不断丰富和提升。

  二、落实基础,强化知识点

  语文高考考点细实、知识广泛,可以说要求全面、内蕴深广。加之,随着《考纲》的不断更新,几乎每年都有一定的考试内容和范围的变动。因此,针对高考语文的特殊性,复*应该全面、系统,在横向考试内容的面上、逐一展开。在纵向、考点的落实、拓展上,必须训练到位、渗透联系。所以我在高三初期就根据学校的要求制定了严密的教学计划。到11月初教材进行完毕,第一轮教材复*一个月左右,主要是必修五册的文言文,当然文言文也是强化重点篇目,强化大纲要求的重点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20xx年初具体落实知识点,分点一一击破,主要是通过典型试题练*,过关检测、漏洞补查来完成,当然中间会穿插综合试卷。4月初综合复*,考——批——讲——练,每个环节落实到位。5月末到考前的查缺补漏,认真对待。

  高考试题虽不直接取材于课本,但考查的知识大多是课本直接或间接涉及的内容,这一点在文言文考查和名句默写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默写题,只要掌握课本和大纲共同要求背诵的篇目,就基本能拿满分。因此,在高三我狠抓了课本的背诵篇目,要求学生扎扎实实地复*,又一轮地测试卷、背诵。

  三、灵活安排,注重体系

  由于高三复*存在着不可避免的讲课——练*的重复性,因而也就带来了相应的单调乏味性,甚至在每个阶段,都存在学生对学*感到枯燥的现象。因此,从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出发,我复*还贯彻“灵活性”这一原则。例如,在复*基础知识三四天后,就安排一堂课作文课,这时,学生的效果也比继续按部就班地继续基础复*好得多。当然,有时基础性比较强的知识点,还可以动员学生参与到讲题过程中。动手又动脑,其乐无穷。

  再如,可把语言表达练*和名句默写结合起来,穿**行。现代文阅读和作文练*相辅相成,等等。总之,灵活掌握高考各知识点的穿插、配合,使学生经历一个既完整、系统,又灵动高效的复*学*过程。一方面,能使各知识点互为联系、综合渗透。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动潜能,从而相对避免、因过长的同一内容复*而可能产生的枯燥性。

  需要指出的是,作为教师,在把握“灵活性”原则的时候,还要有高度的全局观念,不能打乱整个复*计划、进程。要突出重点,并安排好穿插内容。既保证复*的完整性、系统性和每一阶段的主要知识点,又能保证使各个考点都能在整个过程中时时有所体现。

  四、加强语文学*意识,重视批改。

  学生,一个晚上,可以花几个小时背政史地,花一个下午做外语,却舍不得两个小时做一套语文卷。当作业太多时,最先放弃的几乎也是语文。学生中普通存在着这样一个观念,语文学*往往事倍功半,投入的时间未必与最后的产出成正比。

  于是,我在很多的时间里都是在做端正语文学*观的工作,让他们适当重视语文学*,合理保证语文学*时间。练*也好,作业也好,我都以检查批改为主,而我的检查重在学生的解题思路,看他改了多少,改正确了多少。对一些经典题型,不厌其烦地讲,不仅是老师讲,而且也让学生自己讲,讲得不对,其他同学补充,直到讲对为止。尤其是文言文和现代文阅读,每道题我们都不厌其烦地讲思路,讲答题套路,时间长了,学生在这方面的*惯也就养好了。每次的练*卷,都是全批全改,以了解全部学情。尤其综合卷,则一定全批。遗憾的是,课后辅导答疑,每次必到,但问者寥寥。

  高三复*,教师对学生的学法指导非常必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能力极为关键。要把课堂作为基本阵营,而把课后的积累、总结作为提高成绩的大后方。还有,我经常与学生沟通、交流,切实了解每个阶段、每个学生的学情,尤其是他们的心理状况,作到因人而异、有的放矢。尤其是一班的几个重点生,几乎每次考完试,我都会针对他们的薄弱点,以及反映的问题,进行分析谈话,指出问题,解决办法。

  五、加强阅读,促进写作。

  加大阅读量,拓宽知识面,不但对解题有利,因为命题材料多出自报刊,更重要的是对写作很有帮助。我认为,学生写作中的思维僵化、思路闭塞,与*时的不读书、孤陋寡闻密切相关。似乎可以这么说,学生作文水*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量的大小。因此,加大课外阅读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显得尤为迫切。高三一年我从以下几方面加强了学生的课外阅读。一是精选时文。我充分利用课前时间,精选一些文质兼美的小说散文等,每节课读一篇,积累素材,陶冶情操。二是鼓励学生订阅报刊,我反复强调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不能做到人手一份就要求他们交叉订阅,交换浏览,像《作文与考试》《读者》《青年文摘》《博览》等报刊信息量大,可读性强,学生就广泛交流传阅。即使《洛阳晚报》这样的报纸,如果是在课下看,我也决不反对,毕竟我们的学生不看电视,不看新闻。

  “开卷有益”,我觉得大有道理。在高三紧张的学*之余,我还组织学生观看20xx年度感动*的十大人物颁奖晚会,让学生积累素材,陶冶性情。

  当然由于自己的年青,经验不足,也在教学中存在许多的问题。如课堂上会因为时间的不足和学生反应慢而以自己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思考,给学生自主活动的机会少,也有时会追求作业的数量而一刀切。但随着以后的教学经验的积累,自己将会及时发现问题,改正缺点。

  经过一年的.踏实努力,虽然成绩不是自己满意的,但自己对这一年努力的过程是无怨无悔。在此,感谢学校领导的信任,感谢老师的的支持和帮助,感谢学生给予自己的理解和配合,自己的一生也将因这一年艰辛而又快乐的路程变得更有价值和意义。同时,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自己将一如既往的奉献自己的才智和汗水。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菁华6篇)(扩展5)

——高中语文教师教学反思 (菁华6篇)

高中语文教师教学反思1

  语文在高考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但是,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的热情越低:有的学生把语文打入“冷宫”,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即使学得再认真,在高考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有的学生迫于高考和老师的压力,对语文只是应付老师,从不对学*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学*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还有的学生投机取巧,认为高考语文不考课本,试题全部来自课外,大搞题海战术,企图能够“碰”上高考试题……那么,如何改变现状,增加学生的学语文兴趣,切实有效的提高学生语文的成绩呢?现在我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对学生学*语文的消极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首先,从教师教学实践中,找出弊端。

  1.语文培养模式单一。

  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偏离了语言教学的正确方向,使学生陷入了纯知识的记忆。学生在学了许多年语文后,听说读写的能力得不到明显的提高。从初中进入高中的学生,普遍存在语文基础知识薄弱的现象,由于初三的中考使许多初中语文教学在应试的束缚中,热衷于大量的词、句、篇的所谓“基本知识训练”,迫使学生陷入漫无边际的题海中,仅囿于语文课本中应试知识的重复演练,死记硬背,看似“双基”知识训练,而实际效果却降低了学生的语文能力。造成有的学生语法混乱,表达不清,错字、别字成堆,标点符号乱用等,有的甚至连最基本的句子成分都不清楚,这样,对学生阅读理解和写作训练就有明显影响。

  2.课堂活动空洞热闹

  在新课程实施中,有些教师片面理解新课改关于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教学理念,片面地追求课堂教学的表面热闹和活跃。于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片“生机勃勃”、“热闹繁荣”的景象:演讲、小品、表演、辩论会……层出不穷的授课方式,让语文课有了盎然生机,但学生们在热闹的课堂中却收效甚微。

  这是一种为追求课堂气氛,用“牧羊式”取代“填鸭式”的课堂活动。传统的教学活动,只是教师把教材的内容以“填鸭式”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课堂上师生双边活动是被动的、消极的、静态的。“填鸭式”明显束缚了学生学*语文的思维,忽视了学生主体经验和个体感悟。为了改变“填鸭式”教学,许多语文教师便采用了“活动式”的教学形式课堂上教师一味追求让学生或分组讨论,或交流情感,或表演角色,而把自己仅仅作为一名“旁观者”或其中的“一员”,导致讨论交流的泛化、肤浅化。事实上,这种“牧羊式”教学片面夸大了学生的自主性和自控力,语文教学处于放任自流状态,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课堂交往,学生不仅不能有效地接受信息、掌握知识、创新思维,活动能力也难以得到纠正和发展。

  3.大语文化现象严重

  当前语文课堂上,教师们比较重视人文精神,但同时又有弱化工具性的倾向。不注重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对课文内容匆匆带过,字词难点都没理解清楚,就跨过课**了许多引申和发挥,做些思想教育与“精神培养”的工作,好像教学中涉及“双基”就不是在搞新课程,仅把目光聚焦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光环上。轻了文本的解读,轻了必要的双基,学生学了十几年的语文,连基本的语言问题都过不了关,语文教学更是成了镜中花,水中月。

  使用多媒体不当也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不少教师喜欢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然而,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音像手段运用于语文课堂,如果控制不当就会成为干扰因素。许多语文课上,幻灯片、动画代替学生的朗读、分析、理解,而不注重引导学生去仔细品味课文的语言文字。学生看看录象、听听音乐、谈谈感想,似乎“有声有色”,热热闹闹,但过后却犹如过眼云烟,对课文内容一知半解。重要原因在于:语文课是语言实践课,这个本质特征要求一切教学手段都必须以语言活动为主体,以语言为中心,而不是相反。脱离了语言教学的目的,语文教学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和功能。

  由此看来,不当的课堂教学挫败了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其次,从学生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1、认识的偏差

  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们一个一个词语的积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阅读、一次一次说话的练*、一个一个片断的写作,嫌麻烦就不行。而有些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认为上课听听、课后做做练*就可以提高,从不注意观察生活,从不读课外读物,从不多写一篇文章。抱着这样的认识学*语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语文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把语文学*仅局限于课内是不行的。*几年来,为有利于对考生能力的测试和人才的选拔,高考命题材料几乎全部取自课外,有些教师和学生便认为课本对高考已经没有作用,于是,本来就有投机心理的学生对复*资料倍加青睐,却把语文课本束之高阁。殊不知,“教材是个例子”(叶圣陶先生语),高考试题与教材的关系是“流”与“源”的关系,正所谓“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

  2、学生自我调适能力不强。学生偏科,重理轻文,则主要是因为理科的题目透明度高,答案标准,成就感强,而文科的题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时间做了,也不知对否。特别是写作类题目,有时是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写出来的,自认为不错,常常因偏题等原因被老师判为不及格。与其这样吃力不讨好,还不如去解理科题目,“解题目多带劲,解出一道难题多够刺激”。就是喜欢文科的同学也宁可花时间在政治、历史上,因为这些学科投入少,见效快,在这种心态下,一些本来对语文感兴趣、语文学得较好的学生对语文学*也失去了热情。再加上高三复*阶段,各科老师都感到课时紧,任务重,往往通过发资料、做作业的方式挤学生的课余时间,真是“无边作业萧萧下,不尽资料滚滚来”,学生的课外时间都忙于完成这些需要上交的书面作业,不知不觉就把“语文学*要多读书”这些无需上交的“软作业”抛到九霄云外了。

  最后,找到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1.抓住关键,从教师教学入手,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采用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形式巧妙的引入课堂。可以有效地激发学*兴趣,激活课堂气氛。比如,讲解诗歌鉴赏课时,我先从分析《月满西楼》,《但愿人长久》这些流行歌曲的美妙之处开始,引起学生的向往,再讲解诗歌鉴赏知识,学生学*的效果便很好。如在讲写作人物描写时,引入《小芳》的歌词:“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美丽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指明具体的动作,肖像等描写就会让文章生动。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显得轻松风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复*语文的兴趣。“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而走向积极。

  2.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有自主的学*与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比如每节课在课堂上我都让一两个学生上台发言演讲,然后再请一两个学生上台针对同学演讲发言,发表评价。还有在自读课文的教学中,尽量以问题形式让学生充分讨论,共同解决。这样就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主体参与的感觉,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充满着活跃的气氛,个个踊跃讨论,积极发言。但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阅读分析的方法要领,改变旧的学*状态,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地掌握和运用知识。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生只要掌握了科学的有效的学*方法,才能融会贯通,终身受益。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的学*方式,是提高高中学生语文素质的基础。

  3.培养学生的几个小*惯。

  其一,记的*惯。掌握科学的'记忆*惯。科学的记忆方式,无论是联想法,还是其他,记住一条,适合自己就是最好的,把记忆和时间联系起来,考试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其实生命的基本单位不是时间吗?一定把学*任务和时间联系起来,而且要及时复*,语文不是短时间能出成绩的,但是不要以为一次的好成绩,就忘乎所以。

  其二,爱读书的*惯。读中外名著或伟人传记,不要以为名著就是买来放在那里看封面的,而伟人传记,则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特点,旧时的说法文以载道是之。培养健全的人格,而且学生那个年龄可塑性大,伟人的感染力、教育力,学生与大师为伍、与伟人为伍的时候,很多教育尽在不言中,一旦形成*惯,学生会终生受益。看看那些在各行各业取得成就的人,读的书,或者受某一个人的影响,都是一些小事情。欲成大事,必先做好小事。从应试来说,也有其现实意义吧。俗话说,手中有粮,心里不慌,可能对于今天没有挨过饿的孩子来说,是有点难理解了。看看高考的满分作文,多少在用旧的材料,所谓新瓶装老酒。

  其三,动手的*惯:就是写的*惯。很多的学生背诵了不少,口中的话滔滔不绝如绵绵的江水,可是写得时候却如挤牙膏一般,巧妇有米不会“炊”,这不是找饿吗?*常就写写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通过日记可以看出一个学生很多方面的问题。不要以为大作家都了不起,其实还不是都写出来的,真正的文章不是比技巧,看看那些历史上的状元,留下了几篇让你记住的文章啊。可能在中小学的时候特别羡慕文章语言等方面的技巧。不要一味追求那个。可以写写带有哲理性的话语啊,这个对现在的学生很简单了,谁没有个思想啊,尤其是青春期的男生女生。以前叫“代沟”,现在叫“愤青”,其实这正是我们的“优点”啊,恰同学少年。可不要贪玩啊,呵呵,狗尾续貂了。其次,固定的八股文章格式,相信你练练,也会熟能生巧的。

  其四,向别人学*的*惯:善于向别人学,甚至要会“偷”学啊,三人行,必有我师。此言甚之。那个人都有你学*的地方,而且一般语文好的同学都有点才,其实大家回忆一下自己从语文老师那里学来了什么。到底思考一下,学到了什么?你是不是突然发现没有啊,其实在语文老师当中流行这样一句话:语文好的同学不是教出来的。虽然这句话值得商榷,但是也说明了语文的学*不像数理化那样过多的依赖老师,可是当我们会过头来看看的时候,还真有几分道理。但是别忘记了本段中的第一句话。水*再凹(音wa,山东方言,低的意思),也有比你高的地方。最起码他能给你一个指导啊。终身学*的好*惯也要有的,现今的竞争,让我们不再有“铁饭碗”了,而从实际来说也是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其五,怀疑,好问的*惯。老师几乎都特别喜欢好问的学生,而这恰恰是一些同学的“坏*惯”啊,不要担心你给他难堪。改编一个笑话,为什么嘴在耳朵前面啊,就是让你问的,让耳朵在后面好好听的

  4.注重语文的渐进性,通过设置阶段目标,带给学生成功的喜悦。信心是人们完成任何一项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信心对于高三学生更为重要。高三学生考试频繁,情绪波动大,一旦哪门学科有两次考试“滑坡”,马上就自暴自弃,这时,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改善学生作为学*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从简单问题开始,如注音、改错别字、找反义成语、名句默写等,容易得分,甚至容易得满分,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极大的增强。再逐步过渡到现代文阅读、诗歌鉴赏、作文等难点上。使大部分学生排除了畏惧心理,从而,提高成绩。这样学生在阶段学*中有了收获感、成就感,尝到了学*的甜头,他们学*语文的胃口就会增加。

高中语文教师教学反思2

  高中语文教学已经进入基础教育的尾声,许多学**惯已经养成,教学工作的开展不是很容易见成效。虽然对于高考来说,学好语文对于学生选择自己满意的学校有一定的帮助。但总的说来,语文课作为陶冶情操激发思维,促进交流能力的工具性学科力量的发挥却还远不能尽如人意。据调查表明,有大量的学生对语文课有厌烦情绪,语文课作为人文精神的载体所应发挥的作用可能是所差更远。

  也就是语文越来越成为一门"得分机器,而不是人文精神的载体。"做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发现因受传统观念和现行考试制度和评价方法的影响,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阻碍着语文课的工具性、思想性和人文性作用的发挥。

高中语文教师教学反思3

  从教十一年了,对自己所从事的语文教学,还确实没有比较系统得地做过反思。借着这个机会,我将这些年的语文教学的点滴,做一个梳理。我相信,这将对我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起到促进和引导作用。

  纵观*几年的高考试题,试题的人文特征越来越突出,对学生的感悟潜力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教师的教学方法相应地做出改变。我发此刻我的课堂教学行为中,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忽略了学生自己的感悟动手潜力

  “语文”姓“语”,“语”就是语言,学好语言,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品味和感悟。对课文中的精妙的语言,如果教师分析过多,势必限制了学生的思考空间,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去品味、去感悟。

  忽略了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构成和提高。

  语文是基础性的科目,是工具性学科,学好语文会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但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远非如此。学*语文,就是在学*表达潜力,其中包括口头表达潜力和书面表达潜力。长时间地在字、词、句中转悠,我们学生的表达潜力会有怎样的提高呢

  经过反思,我认为只有语文的基础夯实了,才有潜力进行更高层次的追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孩子连走路都不会,就要让他学*跑步,这是不贴合孩子成长规律的。语文教学亦然。所以,针对班级中后等学生较多基础较薄弱以及班级语文课上人文性过剩而工具性稍嫌不足的特点,我将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有意识地加强语文的工具性部分的设计,经常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对学生而言,最大的快慰莫过于解答试题时能展现出一种从容、敏捷、高效的潜力,而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应试倾向最不明显,并不是讲什么考什么,试题资料和教学资料的直接联系表现得最不明显,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对本学科整体素质的考查。题海战术不适合语文学科,靠超多做题难以培养出学生的综合语文潜力。中学语文不在深,而在广。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决定了语文综合素质的高低,而此刻高中生学*紧张,课下学*的时间主要用于数理化、英语上,根本没有时间去读一些文学作品,甚至能够说学生根本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更不会静下心来去品味欣赏文学作品,而此刻社会读书风气也不乐观,学生接触的东西都很低俗,所以良好的语文学*环境的缺少也是导致学生语文综合潜力差的原因之一。鉴于此种状况,对于语文的学*,我认为关键要靠课堂教学,而语文课堂教学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的观念和教学设计上。

  当然,语文教学的精华全在课堂上。一节课仅有45分钟,如何调控和把握这个时间,使学生在学*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学以致用,这就需要老师作为引导者就应懂得调控艺术,做到收放自如,开阖有度,寻找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的教学行为,不断学*新课程理论,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使教学行为上升到理论高度。教师要把课堂45分钟用足用好,争取最佳的`教学效果,这是老师的本分,老师要对学生负责。

  总之,教学问题多多,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自身的教学艺术水*,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都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认识,及时总结反思,再到实践中去完善提高。

高中语文教师教学反思4

  我们二高中语文组现有教师10人,男教师3人,女教师7人,全部具有本科学历,这是一个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教研组。几年来,在学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全组同志的共同努力下,在语文教改的大潮中,我们以*建设有*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认真实践*同志“*”重要思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我们以《纲要》为指导思想,努力让语文教学充满动感,充满活力,因此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下面将语文教研组的语文教学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认真钻研业务,努力提高教师素质。

  敬业是做教师的根本素质,青年教育家魏书生说:“一位教师,要做经师,要做人师。教书的同时始终育人。做经师、做人师是学生切身利益的需要,是人民的需要,是国家利益的需要,是党的利益的需要,是语文学科性质的需要,是提高语文成绩本身的需要。”“育人是语文教师份内的事。”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不容否定的道理。要做人师,育人者,这无疑需要人师,育人者,要有更高尚的道德休养更渊博的语文知识。为此我们组的全体教师十分重视人格修养和知识水*的提高。在语文教学上,既控制宏观框架,又进行微观运作。我们组教师认真学大纲,学《高考语文说明》,按框架要求进行教学,不做无用功。高中语文的宏观框架,具体分解来讲,包括知、情、能。按魏书生的思路,既要控制宏观框架,又要进行微观运行,这是素质教育的目标,我们目标明确后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微观去实现。由于我组教师的素质好,(法制宣传活动总结)业务能力强,方法得当,因此我校学生的语文成绩大面积提高。

  二、加强教学基本训练,搞好常规教学

  抓好常规课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所以我们特别注重抓好常规课教学。

  1、个人备课刻苦钻研深挖教材。在此基础上,每周按学校要求每个年组按固定的时间集备一次,集备时统一目标、重点、难点、关键。我们在备知识的同时,还要备人,因为备人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各位教师要掌握所教各个班级该学科的整体水*,了解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做到对症下药,量体裁衣,不断增强备课力度。

  2、课堂教学。我们努力贯彻“三主”原则,尤其重视训练为主线这一环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授课,发扬教学民主,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克服教学的盲目性、随意性,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几年来,我们组进行单元教学的尝试,教师授课时以单元作为教学单位,通过一两篇课文的讲读带动单元在教学中我们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树立大语文观,全面进行大语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

  3、抓紧抓好批改、辅导、搞好单元验收。

  批改作业是教学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通过批改作业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我们语文组的一年级、二年级的老师坚持每周批改一次作业。批改作业是语文组的重头戏,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文水*,我们组的教师坚持两周批改一次小作文,一次大作文,批改时全批全改。由于批改的细致,对学生的作文水*了解的清楚,因此讲评作文时能做到有的放矢,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辅导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对个别学生在课上没有听懂的问题可以通过辅导解决,另外也可以通过辅导融洽师生关系,“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营造一个和谐的学*氛围是提高成绩的关键。我们组的教师对此深有体会,我们组的教师辅导认真负责,除了正常的辅导外,还经常在下午自*时间或周六、周日的时间深入班级辅导,或在办公室中为学生个别辅导,学生的自*时间便是我们语文组教师最忙碌的时间。由于坚持经常辅导,语文成绩的及格率很高。备课、上课、辅导是教师传授知识的重要环节,单元验收也不容忽视,因为通过单元验收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发现问题,便极时解决。我们组坚持搞单元验收,同年组教师一起出题,考试、批卷。由于注重单元验收,让学生在*时下功夫,因此在联校考试中我们语文组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三、积极开展教研活动,推动教学改革向深层次发展。

  教研活动搞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师理论水*和教学水*的提高,所以我们十分重视并努力搞好教研活动,做到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有记录,我们的教研活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学*外地的经验,取人之长,补已之短。每当市县举行公开课,我们都参加听课。听课后我们便在一起评课,学*先进经验,以便改进自己的教学。

  2、坚持教学评估制度。

  每学期我们教研组都要搞公开课、实验课、观摩课、研究课。每次搞完必组织评估。我们认为这是总结的机会,当然也是对上课教师劳动的尊重。本学年我们组搞了“一条龙”研究课,即说课——上课——评课。教师个人备,组内教师协助备,上课教师说课、上课、组内评课,我们这样做受益非浅,每次都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由于经常做公开课、评课,组内教师的授课水*大有提高。

  3、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撰写论文,做好20xx年工作计划并积极开展。

高中语文教师教学反思5

  语文在高考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但是,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的热情越低,尤其是到了高三,更是轻视语文学*,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现在我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对学生学*语文的消极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表现

  1、漠视语文

  漠视语文的学生表现为对语文的学*抱无所谓态度,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别是语文基本功较好的学生,认为语文过去学得不错,可以先放一放,临上阵前再搞突击,于是,语文就被他们打入了“冷宫”。他们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因为学得再认真,在高考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不认真学,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

  2、应付老师,*衡自己

  这些学生迫于高考和老师的压力,对语文的态度比冷漠型要积极些,但也只是应付,没有明确的学*目标和学*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满足于老师问起时,有“我已认真学过了”的回答;扪心自问时,也可以“我已努力过了”聊以慰藉。他们从不对学*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学*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3、担忧焦虑却不知所措

  这类学生对学*语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学*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于是,他们便对语文学*失去了信心,怕上语文课,怕碰语文书,对能否学好语文存在忧虑。随着考试的临*,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情绪慌乱,时刻担心失败,并想象失败后的情境,无法发挥正常水*。这样几个轮回之后,他们有种一筹莫展的感觉,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4、投机取巧

  有些学生不是不能学好语文,也不是不知道语文重要,而是认为高考语文不考课本,试题全部来自课外,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大搞题海战术,今天一套资料,明天一套试题,见题就做,企图能够“碰”上高考试题,对老师提出的紧扣课本、多读文章、培养语感的要求充耳不闻。还有一些学生,题目也不做。他们抱着“我聪明”、“我运气”的心理,等到考场“超常发挥”。这是一批最典型的投机取巧者。

  二、成因

  1、认识的偏差

  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们一个一个词语的积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阅读、一次一次说话的练*、一个一个片断的写作,就像砌房子一样,一块石头、一个砖头、一抹水泥、一张瓦片、一颗钉子、一根木条,你就得一点一滴的垒和砌,嫌麻烦就不行。而有些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认为上课听听、课后做做练*就可以提高,从不注意观察生活,从不读课外读物,从不多写一篇文章。抱着这样的认识学*语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语文学*》杂志有一句醒目的标题语:“语文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含义是丰富的,但它至少说明一点: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把语文学*仅局限于课内是不行的。有的学生不能认识语文成绩提高的渐进性。较之其它学科,高考语文更侧重于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高下是综合素质的表现,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奏效的,这就是所说的“渐进性”。语文学*往往会出现花了一些时间而看不出成效的现象,但是只要能坚持不懈,付出定有回报。有些学生的功利心太强,一旦努力没有效果,马上就打退堂鼓,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殊不知一旦抛开语文不学,或不能坚持不懈地学*,很快就会看出退步来,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就是这个道理。还有的学生不能认识课内和课外的关系。*几年来,为有利于对考生能力的测试和人才的选拔,高考命题材料几乎全部取自课外,有些教师和学生便产生了一种错觉,课本对高考已经没有作用,于是,本来就有投机心理的学生对复*资料倍加青睐,却把语文课本束之高阁。殊不知,“教材是个例子”(叶圣陶先生语),高考试题与教材的关系是“流”与“源”的关系,正所谓“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

  2、学生自我调适能力不强。学生偏科,因素很多。进入高中,尤其是高三,还偏科,重理轻文,则主要是因为理科的题目透明度高,答案标准,成就感强,而文科的题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时间做了,也不知对否。特别是写作类题目,有时是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写出来的,自认为不错,常常因偏题等原因被老师判为不及格。与其这样吃力不讨好,还不如去解理科题目,“解题目多带劲,解出一道难题多够刺激”。就是喜欢文科的同学也宁可花时间在政治、历史上,因为这些学科投入少,见效快,在这种心态下,一些本来对语文感兴趣、语文学得较好的学生对语文学*也失去了热情。再加上高三复*阶段,各科老师都感到课时紧,任务重,往往通过发资料、做作业的方式挤学生的课余时间,真是“无边作业萧萧下,不尽资料滚滚来”,学生的课外时间都忙于完成这些需要上交的书面作业,不知不觉就把“语文学*要多读书”这些无需上交的“软作业”抛到九霄云外了。

  三、调控措施

  1、变语文教学目标为学生的主体需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动行动,行动能优化心态。高中学生学*语文之所以出现种.种消极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学认为凭着十多年积累的老底够了,“我不需要学了”,如果能让他们自己发现知识上的“空洞”,产生“我想学,我要学”的心理,他们就能付诸行动。笔者曾在学生高二时搞过一个试验,让学生分析、提炼、积累课本中的作文素材。每个班分成6个组。一个小组负责一册课本和读本的内容。每个小组指定一个组长。组长负责把本书里的重要课文分配到人。然后收集整理的资料,并加工处理,如修改、装订等。准备工作做好后,班上组织交流。最后教师收齐,装订成册,作为一个学生课题来处置。这样,原来不够重视课本的人,懂得了课本的价值;原来感到作文无料可写的人,也大有收获。因而,他们再也不小看课本,高三时候,还有一些学生在自觉梳理所有课本里的知识材料。他们再也不认为课本无用了。

  因此,教者要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因为学生是学*的主体,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效果当然不会很理想。

  2、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爱好和兴趣在学*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教学实践中,虽然我不善于创设诱人的情境,但我感到应该朝这方面努力。因为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激发学*兴趣,激活课堂气氛。如复*古典诗歌的艺术创作手法时,《诗经》里“赋”与“兴”手法的运用往往成为学生理解的难点。朱熹关于“赋”“比”“兴”的定义虽然准确简洁,但老师如果照本宣科,学生会感到既难以理解,又枯燥无味。怎样才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我在讲“赋”和“兴”时引入了同学们喜欢和熟悉的流行歌曲。讲“赋”时,在解释了“赋”的含义实际上就是直接进行叙述或描写后,我引了《小芳》的歌词:“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美丽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指明这种从多方面进行描写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古代所说的“赋”。讲“兴”时,我引了《纤夫的爱》的歌词:“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妹不开口妹不说话妹心怎么想”,讲清了“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含义。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显得轻松风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复*语文的兴趣。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我想,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而走向积极。

  3、分解大目标,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俗话说,“信心是成功之舟”。自信心是人们完成任何一项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一件很容易完成的工作,往往只是因为缺乏足够的自信心而导致失败,这在生活中司空见惯。自信心对于高三学生更为重要。高三学生考试频繁,情绪波动大,一旦哪门学科有两次考试“滑坡”,马上就自暴自弃,这时,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改善学生作为学*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妨搞一些小的专题性的竞赛,如注音、改错别字、找反义成语、名句默写等,对高分获得者及时表扬和奖励,因为教师的“表扬和奖励”代表着一种“权威”的认可,它能够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极大的满足,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极大的增强。学生学语文,最怕的有作文、现代文阅读和诗歌鉴赏。在开始进入诗歌鉴赏复*阶段,我采用了分解法教学:了解诗歌的常识——鉴赏诗歌的形象——灌输诗歌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训练答题步骤——品味诗歌语言——最后,每人上交一篇关于谈诗歌鉴赏技巧的小论文。经过几周的训练,学生觉得“诗歌鉴赏也就这么回事情嘛,没有什么好怕的”。但是,有一个普遍现象值得重视——他们的阅读量有限,他们的鉴赏水*太低,必须强调他们多做练*。否则,理论并不能很好地指导他们的实践——准确鉴赏诗歌,这才是真正的难点。但无论怎样,我通过做这样的分解工作,使大部分学生排除了畏惧心理,这一点,仍然是有效的。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奖励可以提高学*效果,至少不会降低其效果”,“奖励是人的一种本能性的追求”。这样学生在阶段学*中有了收获感、成就感,尝到了学*的甜头,他们学*语文的胃口就会增加。

  1.抓住关键,从教师教学入手,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采用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形式巧妙的引入课堂。可以有效地激发学*兴趣,激活课堂气氛。比如,讲解诗歌鉴赏课时,我先从分析《东风破》,《菊花台》这些流行歌曲的美妙之处开始,引起学生的向往,再讲解诗歌鉴赏知识,学生学*的效果便很好。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显得轻松风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复*语文的兴趣。“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而走向积极。

  2.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有自主的学*与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比如每节课在课堂上我都让一两个学生上台发言演讲,然后再请一两个学生上台针对同学演讲发言,发表评价。还有在自读课文的教学中,尽量以问题形式让学生充分讨论,共同解决。这样就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主体参与的感觉,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充满着活跃的气氛,个个踊跃讨论,积极发言。但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阅读分析的方法要领,改变旧的学*状态,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地掌握和运用知识。3.培养学生的几个小*惯。

  其一,记的*惯。掌握科学的记忆*惯。科学的记忆方式,无论是联想法,还是其他,记住一条,适合自己就是最好的,把记忆和时间联系起来,考试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其实生命的基本单位不是时间吗?一定把学*任务和时间联系起来,而且要及时复*,语文不是短时间能出成绩的,但是不要以为一次的好成绩,就忘乎所以。

  其二,爱读书的*惯。读中外名著或伟人传记,不要以为名著就是买来放在那里看封面的,而伟人传记,则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特点,旧时的说法文以载道是之。培养健全的人格,而且学生那个年龄可塑性大,伟人的感染力、教育力,学生与大师为伍、与伟人为伍的时候,很多教育尽在不言中,一旦形成*惯,学生会终生受益。从应试来说,也有其现实意义。

  其三,动手的*惯:就是写的*惯。很多的学生背诵了不少,口中的话滔滔不绝如绵绵的江水,可是写得时候却如挤牙膏一般,那么*常就写写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通过日记可以看出一个学生很多方面的问题。不要以为大作家都了不起,其实还不是都写出来的。

  其四,向别人学*的*惯:善于向别人学,甚至要会“偷”学啊,三人行,必有我师。终身学*的好*惯也要有的,现今的竞争,让我们不再有“铁饭碗”了,而从实际来说也是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其五,怀疑,好问的*惯。改编一个笑话,为什么嘴在耳朵前面啊,就是让你问的,让耳朵在后面好好听的。

  4.注重语文的渐进性,通过设置阶段目标,带给学生成功的喜悦。信心是人们完成任何一项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信心对于高中学生更为重要。高中考试频繁,情绪波动大,一旦哪门学科有两次考试“滑坡”,马上就自暴自弃,这时,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改善学生作为学*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从简单问题开始,如注音、改错别字、找反义成语、名句默写等,容易得分,甚至容易得满分,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极大的增强。再逐步过渡到现代文阅读、诗歌鉴赏、作文等难点上。使大部分学生排除了畏惧心理,从而,提高成绩。这样学生在阶段学*中有了收获感、成就感,尝到了学*的甜头,他们学*语文的胃口就会增加。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生只要掌握了科学的有效的学*方法,才能融会贯通,终身受益。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的.学*方式,是提高高中学生语文素质的基础。

高中语文教师教学反思6

  在政治科组长的精心安排下,我们听了高二文(3)班的政治课。通过这节课,使我受益匪浅。下面是我在听课后的教学收获和自我反思。

  听课印象:

  (一)好的方面:

  1、施老师教态自然,在整个课堂中的表情非常好,脸上始终洋溢着笑容,亲和力非常强,语调*和,听起来很舒服。

  2、对教材比较了解,整节课各个环节连接比较好,没有出现停顿,课堂比较流畅。

  3、教师的活动范围比较广泛,一节课40分钟很少在讲台上活动,能够深入到学生,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老师和学生和目光交流,也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许多积极评价,有利用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

  (二)值得思考的地方:

  1、课堂内容太多,包括两个单元的重难点。

  2、老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较为混乱,问题的设计没有难度,难以让学生深入思考,在课堂的许多提问中,学生一眼就可以看出答案,但老师还是让学生讨论思考,然后再个别作答,一个说明练*太容易,二是老师的应变不好。

  3、讲课内容的深度不够,不能够满足优等生的学*要求。

  自我反思:

  这一课例的讲授过程,给了我们一些新的思考:

  1、教师只有熟悉教材,掌握内在的知识间联系,以及熟知学生的知识水*并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才能促使自身素质和学生能力的飞跃。

  2、自主学*,是指学*主体有明确的学*目标,对学*内容和学*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方式。为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渗透学*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惯;教师要研究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的特点,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别和学*需求;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求知欲和进取精神。合作学*,是指学生在学*群体中为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为此,教师组织合作学*,要给学生群体一个明确的共同任务,让每个学生在这任务中积极承担个人的责任。除学生间的互动外,还要发挥“师生间的互通”对合作学*的促进作用。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菁华6篇)(扩展6)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通用5篇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 1

  随着我国教育行业规划的不断完善及教育机制与时俱进的不断变更和深入钻研,目前我国的高中语文作文相比以往,已经发生了质的飞跃,从过去的语文考试附属考项转变成了现在占有大比分的重要组成元素之一;分数逐渐增加;由于作文的分数占的比重比较大,成了语文整体分数的直接影响体。可以说,一篇作文分数的高低,会直接决定语文考试分数的高低。如何改变语文作文教育的传统观念和对策,成为提高语文作文写作质量的一项重要环节。

  一、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

  (一)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缺乏创新性。

  随着我国教育行业的兴起,各大院校如同雨后春笋般相继涌现,在广大的教育行业当中,目前有很大一部分高中教师存在教学思想上的盲点,并且普遍应用教育模式化、死板生硬的教育方式。具体来讲,就是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主要列举往年的高考作文例子,分析每年高考所出的题目,让学生做参考,同时给学生们指出几个名人名言,或者优秀作文当中可以借鉴的句子让学生死记硬背,加深积累。

  其实老师这么做本身是没有错的,但是这样的做法死板、模式化,这种方式下培养的学生,写作时非常死板,根本就不具备任何的创新变革性。作文教育的死板和模式化并不仅仅这么简单,极个别的教师甚至在教导学生写作文的时候,会完全按照一个固定的套路审题,仅仅是机械地为学生进行范文实例的解说,让学生生搬硬套。应用这样的教育方法不但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写作思维,而且使学生的*作失去了自主创新精神。

  (二)语文写作时的创新只重视形式而忽略内容。

  对于高中生的写作创新,已经有很多教育工作者在制度的要求下开始强调。然而,大部分教师只注重对整篇作文的结构主体和规划布置形式进行创新的要求,相对来看,作品中的实际内容反而被忽视了,似乎有点分不清主次,并且这种做法对于写作的实际水*提升来说,效果并不强。除此之外,这样的教育方式还可能致使高中生在拿到题目以后,直接生搬硬套固定的格式,如同数学套公式一样,这样,学生对于作文创作的思考就会慢慢陷入僵化,甚至不考虑套用的题材是否符合实际的需要。可以说,这种教育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对于写作的自由性和能力的发挥,并且对于学生自主的作文创新性培养,起到了一定的干扰。

  (三)只强调修辞之美,忽略实际内容。

  在各大院校当中,大部分语文教育职业工作者在教导学生写作之前,经常会找来大量的诗词歌赋和名人名言让学生积累。这样的做法,虽然会让学生在写作文时增强了整篇作文修辞手法的优美性,但是忽视了作文的实际内涵是实用性,这样的作文写出来以后,往往会驴唇不对马嘴,学生会为了追求优美的修辞而忽视了实际想要表达的东西,最后导致实际结构错乱不堪。正所谓“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这样的作文写出来之后,往往不会得到高分。

  二、提高高中语文作业教学创新性的有效方法

  (一)品味生活能够增强学生的观察力。

  所谓一切的艺术形式都来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写作文同样在艺术的创作范畴之内。高中生写作文想要有创新和突破,就要全面融入生活当中,作为高考语文科目当中分数比重占得最大的一项题目来说,一般能够得到高分的作文往往都是立意新颖、主题明确,具备充实的内容和有新意的结构题材。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语文老师想要真正让学生写出来的作文水*得到提高,首先就要要求学生积累一些课外的创作材料和知识,还要积极鼓励学生体验生活,融入生活,充分利用观察力观察真实生活当中的每一处微小的环节。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对于生活进行感悟,积累经验。学生只有真正理解了生活,才能在创作时进行适当合理的选择,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上提高对作文写作内容的真实感和创新力。总的来说,语文作文在创作的过程当中本身就是一个自我的认知过程,教师要积极指引学生触摸感受美好的生活,进而了解到在学校无法了解的一些事物,例如人际关系相处或者是人类的行为活动对大自然所造成的恶劣影响,等等。学生在对这个世界的实际观察和深入体会的过程中,不但可以积累写作材料,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观察力和认知能力,使学生的写作思维受到启迪,最后真正提高高中生写作的整体水*与创新能力。

  (二)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及思维的培养。

  对于大多数教师而言,高中时期学*和复*的时间极为紧张,老师都希望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尽量积累大量充分材料,这样才能让高中生对于作文的审题、命题和文章的开头结尾真正掌握,最后留下大量时间备战高考。要想做到这一点,就意味着忽略学生发挥创新能力的思考时间;对于要求创新的语文作文写作来说,这样的教育方式很显然是不对的,单单就作文创新而言,其本身与高考是没有矛盾冲突的。不仅如此,他们反而还是互相扶持的一对搭档,正所谓心有所想,情感才能有所感悟,这些对于写作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根据这点,我们可以看出思想和情感之间的重要性,教育工作者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本领和发散思维的能力,真正将学生导向不同的视角,运用不一样的思考方式对同一个事情或事物进行具体分析;教师要对学生多加鼓舞,让他们多看书,方便他们积累写作材料,提高学生修养。不但如此,我们还要积极对学生所写的文章和作品进行正确中肯的评价,尽量给予正面且积极的评论,以便增强学生自尊自信的写作信心,从而正确地引领学生创作出优秀的好作文。

  (三)畅所欲言,开拓思维。

  *几年来看,我国高考语文中的作文题材往往与生活非常相*,并且很重视考生的自主发挥和想象力的培养,像20xx年某地区的语文高考的题目就给出了绿色生活作为写作题材,这样的题材不但十分新颖,而且与我国低碳环保、节能减排的政策相结合。同时,我们经常提到的节能,可以与绿色这个词汇联系在一起,从而让学生能够充分自主发挥想象进行思考,将生活作为编写作文的参照物,不至于让考生胡思乱想地瞎写;由于与真实生活比较贴*,因此所写出来的作文更有真实的感觉。

  总而言之,写作只有充分进行知识的储存和世界生活的感悟,才能在写作时大胆创新。任何文章都有自己的情感和灵魂,对于作文来说,没有情感的作文就好像是枯井里面的落叶,没有创新性的作文就像是地上层层的灰尘;作文的创作失去了创新性就是能够算得上是一篇单纯的流水账,无论修辞手法再好,也不能算是华丽的文章,因此教师在教育学生写文章的过程中千万不可以只注重形式上的创新,而忽视实际的内容,高效的教育方式对于高中语文教学的创新性来说意义重大。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 2

  自《语文新课程标准》颁发以来,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已在学校、社会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新课程标准对高中作文教学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即"善于观察生活,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认知;明确写作的目的和对象,流畅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提倡 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力求有个性、有情感地表达。"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必须适应《语文新课程标准》 要求,及时转变观念,创新教法,培养学生的写作热情,提高学生的写作水*,以适应新高考的要求。然而,目前的高中作文教学现状确实令人担忧,如何改革高中作文教学,使作文贴*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真正成为作文的主人,是每一个中学语文教师应当深思的问题。针对存在的这种现象, 下面我简要谈谈对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改革的策略和体会。

  1. 消除心理障碍,激发写作自信

  (1)教师积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对写作有自信,首先应 培养学生的兴趣 .写作是学生通过自己对某种事物的理解,感悟从而发表自己观点的一种综合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自己的浓厚兴趣和强烈写作激情是其成功的前提。只有充分发挥个人的潜力,充分发挥自己积极性和创造性, 写作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教师应相信学生的潜能并且让他们自己去观察世界、体验生活、思考人生,学生会感悟自然。这样,学生的写作素养才会不断提高。才能在快乐的生活中找到写作的素材,才能写出有充沛情感的优秀作文。多鼓励学生写深有感触的事,让学生*常怎么想,写作时就怎么写。学生作文的要求只要把生活中和父母、老师、同学之间的 琐碎小事,通过文字把其中包含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就是一篇优秀的作文。同时,写作时要让学生保持一种自由的心灵 . 老师不要用太多的条条框框来拘束学生的思路和语言,这样才能使学生情感所至,嬉笑怒骂,可以尽情地描述与抒发出来 !另外指导学生观察,要抓事物的特征,还要启发学生以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激起学生的创作激情, 有时间尽量让学生走出校门; 一方面让学生放松,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感受大自然的同时有事可写,有情可抒。

  (2)多鼓励,少批评。学生的看似简单的每一篇作文,大多是经过他们苦心经营而获得的成果, 自己倍感珍贵,因此他们希望得到老师的欣赏与赞扬。所以,老师在批阅学生的作文时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发现学生作文中的 亮点,比如一个好的开头、结尾, 恰当的运词, 优美的句子, 都应及时地给予鼓励,在批语中及时的给予中肯的评价。使学生深切的感受到自己的"成功",从而树立起对写作自信来 .每次作文批改后选几篇优秀作品在作文课上朗读 , 鼓励他们参加有意义的征文活动 , 参加各种作文比赛, 给他们锻炼的机会。这样也能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3)及时批阅,准确反馈。学生交上的作文,老师就应及时批阅及时发放,让学生在期待中尽快品尝到写作成功后的甜蜜。

  这样就让学生了解到自己写作中存在的不足,看到自己的进步,尝到成功的喜悦。 作文批改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有的作文要在字、词、句、修辞等问题上指出不足、进行修改,有的文章的要在,主题,结构,布局 、材料运用等较抽象的问题进行具体、细致的修改,使学生能够从整体上进行把握,从而使其作文能力与兴趣有所提高。总之,只有消除学生作文的心理障碍,激发学生写作的自信,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2. 教师要实施个性化教学方式

  不同的教学形式会让学生有不同的体验, 所以教师要实施个性化教学方式个性化,让学生体会到上作文课的乐趣。个性化作文教学能让学生通过写作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使人的视野开阔,精神包满,情感充沛 , 成长成一个全面的自我。 个性化教学方式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在构思、内容 、表达方式 、语言 、感情等方面有极大的提升,而且有利于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造就富有创新才能的人才。

  3. 教师应强化学生的写作实践训练

  古人谚称"读十篇,不如写一篇" 就是要求学生进行实践训练,首先必须要有数量的保证, 数量不足,训练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目前,学校安排课堂作文比较少,远远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鉴于此在教学中老师必须增加课堂作文的训练次数。 另外还应该要求学生加强课外写作的训练。对于课外的写作训练,教师可统一要求,也可让学生自由写作,形式灵活多样,但教师都 应参与训练之中,最好教师"下水"指导学生作文,可给学生起表率的作用,同时教师身临其境,便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掌握讲评作文的主动权,具体指导学生的训练。 这样教师才能准确把握课外写作训练的效果。

  4. 教师应指导学生加强阅读,增加积累

  学生时期,精力充沛,记忆力强,应不失时机地让学生抓紧时间阅读,背诵一些名言名句以及优秀作品, 积累大量优美的词汇,在教学中可以从仿句、仿文使学生看到名家之语,可以为己所用。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积累的素材与身边所见的人、物、事相对照,然后激发学生创作激情,达到预期的目的5. 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走创新之路,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 教师首先必须要具备创新的精神。这就需要教师敢于打破传统关念甚至教材的束缚 , 更新教学观念 , 改进教学方式 , 实现教师在教学中作为学*参与者的角色转换 , 营造自由宽松的学*氛围 , *等参与 , 共同探究 , ,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其次 , 要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 就必须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事物的多元性。在教学中 , 我们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 , 让学生在学*中大胆质疑 , 多角度思考 , 放飞想象的翅膀 , 甚至允许学生异想天开 , 才能做到呵护学生学*的自由性和积极性 , 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 , 培养创新精神。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全面考虑事物的各个方面,想别人所未想,言别人所未言,从而写出既标新立异、又合乎情理的文章。

  总之,要使中学作文教学走出困境绝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的,它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老师们应一切从实际出发,认真研究学情和教情 ,在此基础上大胆创新,探求新的道路,让高中学生的作文写的活起来,同时广大高中学生也应主动拓宽知识面, 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勤于练笔,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作文水*,使作文的火花在高考中绽放。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 3

  【摘要】“先生后师”是素质教育理念下的一种教学策略,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充分尊重学生学*的主体地位。将“先生后师”的教学理念应用于高中语文作文的教学,要求教师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学生写作条框的限制,给学生营造一个自由的写作空间,从而实现学生作文写作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先生后师;教学策略;语文作文;教学应用

  一、语文作文教学现状

  作文是衡量一个学生语文知识学*好坏的主要指标,属于学生学*语文知识的应用模块,能够真正体现一个人的语文水*。同时作文也是我国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在一周内专门设置了两节作文教学的课程,从而实现对学生观察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的培养。但是通过对现阶段作文教学情况的调查,发现还存在很多问题:

  1、学生学*的积极性较差很多学生对作文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学*好了语文就学*好了作文,因此在教师讲解作文相关写作方法或者策略时,他们认为是时间的浪费,不愿意去听。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只要阅读足够的文学作品,就能够写好作文,完全不顾作文写作的方法和策略。所有这些现象的存在,都导致学生在作文学*时积极性较差。

  2、教师的训练无序目前,高中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训练无序,教师在作文课程讲解时,会根据写作要求教学生一些基本的写作手法,但是这些手法都是从理论上进行讲解,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的应用能力较差。如在进行议论文体裁的写作时,教师都会告诉学生要有自己的论点,然后通过论据证明论点的成立。但是讲解完成之后,学生对议论文的写作手法的理解还不透彻,影响学生后续作文的写作。

  二、“先生后师”教学特点

  为了解决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达到素质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教师要不断改善和优化现有教学模式,充分考虑学生学*的特点。“先生后师”是我校根据福建省教科研基地校专项课题而提出的一种教学模式,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定教,先学后教,从而实现教学和学*的协调发展。跟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先生后师”教学模式的特点如下:

  第一,“先生后师”就是以学定教,以生为本,让学生充分感受求知的快乐,成为学*的主人。任何写作的进行都离不开信息的搜集、整理、存储、分析和输出,学生只有在*时学*过程中注意相关知识的积累,才能够为写作准备充足的素材,才能够确保写作内容的真实性,而不是凭空编造出来的。但是通过对现阶段作文教学的调查,发现大部分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都对学生有命题、时间和字数等方面的限制。学生作文的写作就像是要完成一项任务一样,没有任何选择,因此他们不能够体会到写作过程中的快乐,导致写出来的作品生涩无味。“先生后师”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根据学生学*的特点和要求,制定其相应的教学任务,从而让学生真正明白写作的意义以及写作时的内心感受。同时教师还要打破传统作文课程教学中对学生写作形式、时间以及地点的限制,将每周固定的作文教学时间灵活安排。如可以将其分配到*时的教学中,学生可以采取随笔或者日志等方式,将生活中的一些感受或者事件进行记录。对其写作形式和写作字数不要给予任何限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多少进行自由选择,从而真正通过作文抒发自己的感想或者感受。

  第二,“先生后师”就是先学后教,课堂教学以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为起点,教师再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点拨,或规范其不准确的表达或解答其疑惑的问题,或纠正其错误的理解。让学生自己先学,先思,先观察,先表述,先动手,先总结,先试着自己解决问题(多学),在此基础上,教师对学生的困惑处、疑难处进行点拨、指导、精讲(少教)。

  第三,“先生后师”就是让学生先为“生”后为“师”,师生一体。学生先自主学*先为“生”,在自主学*的基础上与同学交流互动、互助,后为“师”。学生自主学*与互助合作学*相结合,师生一体,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任务型教学方法,首先教师为学生布置教学任务,学生可以采取各种方式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寻找完成任务的具体方法。然后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通过小组之间的讨论,得到其最终解决方案。

  三、“先生后师”教学策略在作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为了更好地探讨“先生后师”教学方法在作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下面以《谈包容》作文教学操作流程为例,探讨“先生后师”教学策略的具体应用。首先,教师给学生布置本次作文课程的教学任务,即是否应该具有一颗包容的心。学生接受到任务之后,到图书馆或者网络上查找跟“包容”有关的素材,并且对其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到自己的基本观点。这时教师引导学生选择作文形式,如记叙文或者议论文等。教师在任务布置时,不要给学生规定任何的写作文体以及写作字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确定,教师可以将采用相同写作文体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然后,教师让学生分别阅读比较跟其选择文体相同的文章,并且将其认为比较好的文章进行展示,供所有其他学生共同学*。同时要求以小组的形式,探讨其选择文体的写作特点、可以采用的写作方法以及写作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这时学生会对该文体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教师则要根据学生总结得到的结论进行适当点评,对其总结结论中存在的错误或者偏见进行纠正,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同时,教师可以利用上课时间,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对“包容”问题的看法,教师和其他学生对其分析和理解中存在的一些不规范的地方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探讨。这种学*方式能够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知识的学*,提高其学*的主动性。教师解答完成之后,让学生自己对该知识的相关内容进行总结,并且通过小组探讨的形式,实现学生之间见解的交流和沟通。最后,教师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素材,采用选择的写作形式完成作文的写作。教师批改完成之后,要对学生作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优势进行适当点评,让学生能够清楚地看到其不足和优势,激发他们进一步学*的兴趣。通过对该教学过程的分析,可以看出整个作文课程的教学都是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只是起到了相应的辅助引导作用。学生在学*过程中,先通过自学掌握了相关的基础知识,然后在小组讨论过程中,通过相互探讨不但实现了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助学*,而且增进了同学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最后,通过总结得到了各种文体的写作方法,为后续作文的写作奠定基础。

  四、结论

  素质教育的发展,对语文作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作文教学中的弊端也逐渐暴露,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转变其传统的教学思路,充分体现“先生后师”的教学理念,实现对学生自主学*意识的培养,同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交流能力,达到学生综合素质水*的不断提高。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 4

  【摘要】“先生后师”是素质教育理念下的一种教学策略,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充分尊重学生学*的主体地位。将“先生后师”的教学理念应用于高中语文作文的教学,要求教师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学生写作条框的限制,给学生营造一个自由的写作空间,从而实现学生作文写作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先生后师;教学策略;语文作文;教学应用

  一、语文作文教学现状

  作文是衡量一个学生语文知识学*好坏的主要指标,属于学生学*语文知识的应用模块,能够真正体现一个人的语文水*。同时作文也是我国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在一周内专门设置了两节作文教学的课程,从而实现对学生观察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的培养。但是通过对现阶段作文教学情况的.调查,发现还存在很多问题:

  1、学生学*的积极性较差很多学生对作文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学*好了语文就学*好了作文,因此在教师讲解作文相关写作方法或者策略时,他们认为是时间的浪费,不愿意去听。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只要阅读足够的文学作品,就能够写好作文,完全不顾作文写作的方法和策略。所有这些现象的存在,都导致学生在作文学*时积极性较差。

  2、教师的训练无序目前,高中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训练无序,教师在作文课程讲解时,会根据写作要求教学生一些基本的写作手法,但是这些手法都是从理论上进行讲解,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的应用能力较差。如在进行议论文体裁的写作时,教师都会告诉学生要有自己的论点,然后通过论据证明论点的成立。但是讲解完成之后,学生对议论文的写作手法的理解还不透彻,影响学生后续作文的写作。

  二、“先生后师”教学特点

  为了解决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达到素质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教师要不断改善和优化现有教学模式,充分考虑学生学*的特点。“先生后师”是我校根据福建省教科研基地校专项课题而提出的一种教学模式,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定教,先学后教,从而实现教学和学*的协调发展。跟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先生后师”教学模式的特点如下:

  第一,“先生后师”就是以学定教,以生为本,让学生充分感受求知的快乐,成为学*的主人。任何写作的进行都离不开信息的搜集、整理、存储、分析和输出,学生只有在*时学*过程中注意相关知识的积累,才能够为写作准备充足的素材,才能够确保写作内容的真实性,而不是凭空编造出来的。但是通过对现阶段作文教学的调查,发现大部分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都对学生有命题、时间和字数等方面的限制。学生作文的写作就像是要完成一项任务一样,没有任何选择,因此他们不能够体会到写作过程中的快乐,导致写出来的作品生涩无味。“先生后师”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根据学生学*的特点和要求,制定其相应的教学任务,从而让学生真正明白写作的意义以及写作时的内心感受。同时教师还要打破传统作文课程教学中对学生写作形式、时间以及地点的限制,将每周固定的作文教学时间灵活安排。如可以将其分配到*时的教学中,学生可以采取随笔或者日志等方式,将生活中的一些感受或者事件进行记录。对其写作形式和写作字数不要给予任何限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多少进行自由选择,从而真正通过作文抒发自己的感想或者感受。

  第二,“先生后师”就是先学后教,课堂教学以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为起点,教师再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点拨,或规范其不准确的表达或解答其疑惑的问题,或纠正其错误的理解。让学生自己先学,先思,先观察,先表述,先动手,先总结,先试着自己解决问题(多学),在此基础上,教师对学生的困惑处、疑难处进行点拨、指导、精讲(少教)。

  第三,“先生后师”就是让学生先为“生”后为“师”,师生一体。学生先自主学*先为“生”,在自主学*的基础上与同学交流互动、互助,后为“师”。学生自主学*与互助合作学*相结合,师生一体,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任务型教学方法,首先教师为学生布置教学任务,学生可以采取各种方式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寻找完成任务的具体方法。然后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通过小组之间的讨论,得到其最终解决方案。

  三、“先生后师”教学策略在作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为了更好地探讨“先生后师”教学方法在作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下面以《谈包容》作文教学操作流程为例,探讨“先生后师”教学策略的具体应用。首先,教师给学生布置本次作文课程的教学任务,即是否应该具有一颗包容的心。学生接受到任务之后,到图书馆或者网络上查找跟“包容”有关的素材,并且对其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到自己的基本观点。这时教师引导学生选择作文形式,如记叙文或者议论文等。教师在任务布置时,不要给学生规定任何的写作文体以及写作字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确定,教师可以将采用相同写作文体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然后,教师让学生分别阅读比较跟其选择文体相同的文章,并且将其认为比较好的文章进行展示,供所有其他学生共同学*。同时要求以小组的形式,探讨其选择文体的写作特点、可以采用的写作方法以及写作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这时学生会对该文体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教师则要根据学生总结得到的结论进行适当点评,对其总结结论中存在的错误或者偏见进行纠正,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同时,教师可以利用上课时间,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对“包容”问题的看法,教师和其他学生对其分析和理解中存在的一些不规范的地方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探讨。这种学*方式能够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知识的学*,提高其学*的主动性。教师解答完成之后,让学生自己对该知识的相关内容进行总结,并且通过小组探讨的形式,实现学生之间见解的交流和沟通。最后,教师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素材,采用选择的写作形式完成作文的写作。教师批改完成之后,要对学生作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优势进行适当点评,让学生能够清楚地看到其不足和优势,激发他们进一步学*的兴趣。通过对该教学过程的分析,可以看出整个作文课程的教学都是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只是起到了相应的辅助引导作用。学生在学*过程中,先通过自学掌握了相关的基础知识,然后在小组讨论过程中,通过相互探讨不但实现了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助学*,而且增进了同学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最后,通过总结得到了各种文体的写作方法,为后续作文的写作奠定基础。

  四、结论

  素质教育的发展,对语文作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作文教学中的弊端也逐渐暴露,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转变其传统的教学思路,充分体现“先生后师”的教学理念,实现对学生自主学*意识的培养,同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交流能力,达到学生综合素质水*的不断提高。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 5

  摘要:语文作文教学现状和教学效果令人担忧,学生不喜欢阅读,遣词造句不符合规范,写作是他们挥之不去的伤痛。如何突破作文教学现状?如何寻找一条便捷的素材积累途径?如何更高效地让学生掌握写作技巧?通过几年的研究,笔者对以上问题探索出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

  一切以学生为本,以读书为本,以创新为本,《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性质有了新的定位,它强调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提出了全新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语文教育要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1、激发兴趣,让高中学生亲*作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不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在作文教学过程中,着力激发学生的作文的兴趣,要通过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写作乐趣。第一,是通过高分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分、分、分,学生的**。"分数也是激励学生创作的有效杠杆。在作文教学过程中,笔者为了引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就经常性、有意识地在学生的*作中去寻找亮点,及时给学生的*作给予高分,由此,通过高分让学生感到自己作文水*不错,通过高分让学生感到只要再努力,分数还会更高,从而有效激励学生以更加积极姿态、更大高涨的激情,去争取更好的分数。教学实践证明,通过高分策略,可以不断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第二,是通过表扬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笔者在每次的作文讲评总结评讲时,都会有针对性地挖掘、总结和表扬学生在*作里面的优点和亮点,比如在遣词造句、材料取舍、选材立意以及谋篇布局等方面的优点和亮点。表扬也可以从小的方面进行,哪怕是一个生动形象的词语,一句好的开头语句等等,也可以在总结讲评中给予表扬。通过表扬,让学生感到自己的创作水*有了一定的提升,从而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笔者曾教过一个学生,语文基础比较差,尤其惧怕写作文。于是,笔者就不厌其烦在他的作文中寻找优缺点,在针对性指出他的*作缺陷之后,就对他进行表扬激励,让他发现自己的优点,增强写作信心,结果只用了一个学期,该学生的作文水*就进步很快、提高很多。第三,是通过语文实践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创作,在活动中作文,对于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和提升作文水*是至关重要的,笔者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就刻意将每一次的班级集体活动,比如,一次班级拔河比赛、一次体育比赛等,都当作训练学生观察能力、认识能力好契机,都当作提升作文水*和表达能力的好机会。笔者的具体做法是:在开展活动时,不断鼓励学生全面参与活动、留心观察活动、认真记录活动。在班级集中活动结束之后,可以要求学生自主命题,写下自己对这个活动最有话可说之处,可以是对此次活动的所做、所闻、所思、所想。以笔者组织的一场足球比赛为例,比赛之后,笔者就让学生从多角度来写作。

  2、重视创新,标新立异二月花

  "创新"就是大胆质疑,敢于突破旧的条条框框,独立思考,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就是善于采用新的表现方法,具有新的风格。青年人写文章就应该有青年人的朝气,从内容到形式,都应该是崭新的。对同一个题目,新的含义就是与众不同。现在好像某些材料能证明什么论点在一些中学生中间已经是约定俗成的了,结果张口居里夫人,闭口文天祥,千篇一律。这时,如果出现一篇与众不同的文章,那分数必定是很高的。所以选材要新。论点更要新。你可以先假设别人都会有哪些观点,之后你偏不用它们,而立下一个鲜明崭新的,这同样会使你的作文受到赏识。

  至于新的形式,那更是多种多样,只要你肯动脑筋,不愁没有,即使稀奇古怪的形式也不妨大胆地试一试。写文章,尤其是标新立异的文章,勇气与信心很重要,王朔先生不是说'我是流氓,我怕谁'连流氓都能成为作家,我们还有什么可顾虑的呢?

  3、把握练*内容,分块收集*作素材。

  宏观上把握好训练题材内容,使学生对作文训练有一明确的标的。这就要求指导者积极关注生活热点话题,重视对社会焦点问题的收集和研究。例如;*常练*的题材内容可直接或间接或有所侧重或兼而有之涉及以下几个方面:①爱国主义;②远大理想;③传统美德;④奉献精神;⑤弘扬正气;⑥见义勇为;⑦艰苦奋斗;⑧健康心理与热爱生活;⑨望子成龙与家庭悲剧;⑩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市场经济与腐败现象;环保意识的增强;做人与处世;以自"我"为中心与以天下为己任等等。这些题材的设置,并非一陈不变的,可在此基础上删削,增多,也可交融。要完成此项工作,指导者一人足可胜任,但付出艰辛努力的是时却带有极大的刻板性,可适当"抛砖"(明确方法,做出示范)而"引玉"(要求学生参与进来,争做确定题材内容的先锋)题材内容一经确定,就要围绕它做好系统收集素材的工作,可完全放给学生,分任务到组别,成块状收集材料;教师只负责划分并审订材料而成册,把主动性完全交给学生。 总之,良好的作文教学效果应该是学生优秀的禀赋、主体意识的强化与写作规律的有效渗透的结晶。而作文教学又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细致的系统工程。在这项工程中,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今后,我们要勇于开拓,继续探索作文教学的新路子,为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 而不懈地努力奋斗。

  4、自助评改

  评改,是作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传统的作文评价是教师改,教师评,教师是*作的惟一裁判者,结果学生写得辛苦,教师改得辛苦,大家都苦多甘少,却收效甚微。如何变苦为乐,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呢?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文章要自己改,学生学会了自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惯。"可见,大胆地改变传统的"精批细改"的做法,把作文批改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彰显其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来主宰其作文的命运,评判其作文的得与失,应该是当前语文教改中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在作文的评改这一环节中,强化学生评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以让大家变苦为甘。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