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菁华9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1

  三维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理清课文层次结构,体会科普说明文描写和说明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2.注意说明文文体的特点,还要注意科普文自身的特点。

  二、过程和方法

  1.巧妙生动的说明文写作方法。

  2.注意将科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增加科普文学*的乐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勤于探索、勇于钻研的科学精神。

  2.领悟文中蕴含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重点体会科普说明文描写和说明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难点巧妙生动的说明文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手段讨论法、点拨法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内容个性设计

  一、谈话引入,建构话题

  黑板上书写“游戏”。同学们,儿时你玩的游戏有哪些呢?你从中收获了什么呢?大家喜欢游戏吗?为什么那么喜欢游戏呢?(学生齐声回答)

  看来,游戏让我们的童年充满了快乐,那么,动物呢?他们会游戏吗,它们的童年又是怎样度过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动物的王国,去探寻动物游戏的秘密。

  二、介绍文体特征及科普文的阅读方法

  学生回忆说明文的有关知识:

  说明顺序:时间空间逻辑

  说明文结构: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

  科普说明文:介绍科学领域某方面的探索、研究的文章。语言准确、全面。在宣传科普知识的同时,注重激发人们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培养人们的科学探索精神。

  阅读步骤

  1.略读课文,整体把握:

  了解信息:从语句,语段中找出事物的特征;明确说明顺序,简析课文结构。

  2.品读课文,深入感知:

  筛选、概括信息:分析文章重点内容,从文章中概括,提炼出事物的特征,掌握说明文所介绍的知识。分析说明方法,体会语言特征等。

  3.深入探究、拓展视野

  运用、组合信息:探究文中蕴含的科学精神,感受科学思维,培养我们追求真理的思想。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科学研究的思维过程一般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文章,看本篇文章中作者提出了怎样一个问题,从文本中找出。

  【明确】动物为什么游戏。

  2.通过阅读,看看文章写了哪些主要内容呢?围绕下列问题理清文章结构。

  ①文章开头列举了哪些动物游戏的事例?

  ②科学家认为,动物的游戏有几种类型?

  ③科学家对动物游戏的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

  ④文章最后对动物游戏之谜是什么下了结论吗?

  学生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①文章先写了动物的各种游戏行为,然后再写各种假说,最后再总结。

  ②文章按照总-分-总,先说动物游戏,再说动物为什么游戏,最后得出结论。

  3.简析结构

  课文遵循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结构。课文的结构形式是“总—分—总”,先总结归纳,然后分项述说,最后再总结归纳;在内容上,先提出动物的各种游戏行为,引发读者的思考:动物为什么要进行游戏?然后分述各种假说,提供给读者对比思考,最后总结。

  科学思维过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形式:总→分→总

  演*说

  内容:动物为什么游戏自娱说还有待更深入研究

  学*说

  锻炼说

  4.那么这些内容遵循什么顺序?逻辑顺序。

  四、品读文章,深入探究

  1.在回答动物为什么游戏之前,作者向我们展示了动物游戏的方式,请同学们结合我们身边的动物找出动物游戏的几种方式。

  【明确】动物游戏的方式有单独游戏、战斗游戏、操纵游戏。

  2.文章的题目就是《动物游戏之谜》,主要内容就应该是解说“谜”在哪里。所以,文章列举了各种假说。那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找出关键句,筛选出“假说”的根据和结论。

  第一小组:演*说根据:黑猩猩掌中戏水的游戏

  结论:游戏是生活的演*

  第二小组:自娱说根据:河马玩浮叶渡鸦滑雪梯

  结论:通过自得其乐的游戏,使动物的紧张

  生活得到调剂和补偿,心理上保持*衡,得到一定的自我安抚和自我保护。

  第三小组:学*说根据:黑猩猩玩棍子,动物捉迷藏和追逐游

  戏

  结论:游戏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学*行为。

  第四小组:锻炼说根据:羱羊奔跑跳跃、北极熊夏季进行的游戏。

  结论:动物通过游戏来锻炼自己的身体和生存能力。

  3.你同意或不同意哪种学说呢?为什么?你有自己的观点吗?

  ①我同意自娱说,因为,游戏本来就是娱乐的一种方式,动物也应该有一种自己的娱乐方式来放松自己。

  ②生物的`思维方式较简单,他们游戏就象吃东西一样纯属一种本能,所以我提出本能说。

  ③认为应该是“锻炼说”和“学*说”的结合,因为自然界的生存法则就是“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所以动物们为了生存当然要锻炼自己的技能,提高自己的本领。

  4.学们各持己见,很难有统一的结论,所以文章说真是一个谜,既然是研究动物游戏之谜,为什么说仍然是一个谜呢?课文为什么没有确定的结论?

  ①生物的游戏行为是很复杂的,不同的动物可能有不同的原因,同时人类对动物的研究还不够,所以仍是一个谜。

  ②科学就应该注重实事求是,假说永远是假说,不能贸然下结论。

  ③就应该提出各种各样的看法,来引起争鸣,真理总是越辨越明。

  教师小结:同学们的看法都很宝贵,对啊,科学要实事求是同时注重争鸣,希望同学们也参与到争鸣中来,提出自己的看法。

  五、拓展视野,合作讨论

  作者说“动物在游戏行为中”,表现出超出估计的“智力潜能、自我克制能力、创造性、想像力、狡猾、计谋、丰富多彩的通信方式”,你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例证吗?

  智力潜能:动物们的游戏,“与人类儿童的游戏行为有着相似特征”,这说明动物在游戏中蕴含着智慧。具体如给黑猩猩棍子,它会用棍子做各种游戏,等等。

  自我克制能力:战斗游戏,“看似激烈,其实极有分寸,它们配合默契,绝不会引起伤害。”“动物严格地自我控制,使游戏不会发展成真的战斗。”

  创造性和想像力:北极熊玩棍子或石头;野象“踢”草球等。

  狡猾、计谋:叶猴在树上互相推搡,攻守嬉闹。

  丰富多彩的通信方式:动物群体的游戏活动,必定有各种形式的交流通信方式,才能保证游戏的组织、进行。如北极渡鸦排队滑雪,没有沟通是不可能井然有序的。

  动物游戏中必然包含以上所说的各种能力,是综合性的能力,并不是说一种游戏只包含一种能力。

  六、挖掘内涵,引发思考

  ①人类是如何看待动物的这些游戏行为的?

  【明确】'游戏'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1、娱乐活动,如捉迷藏、猜灯谜。某些非正式比赛项目的体育活动如康乐球等也叫游戏。2、玩耍,几个孩子正在大树底下游戏。

  傲慢地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曾认为,只有人类才是有智慧的生命体,而其他动物不过是受制于条件反射、具有生理反应的简单生命。只有人类才会思考、才会有超出生理反应以外的各种行为。现在动物学家注意到动物具有游戏的天性,虽然还没有确定的答案,但是承认动物在游戏,承认动物具有一定的智力潜能、创造性和多样的交流方式,承认动物也是具有智慧的生命体,这本身就是认识上的进步。这种进步带来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在生命伦理和生态环境等多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人类将因此重新定义动物,重新审视和动物的关系,进而重新认识自己。

  ②如何对待与我们同处在一片蓝天下的生灵?

  【明确】尊重生命善待生命

  ③请同学们拟写“保护动物”公益广告词,要求:1.印象深刻,2.新颖别致,3.简洁明了。

  例示:①“保护动物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

  ②“动物和人类共有一个家”③“保护动物,人人有责

  ④“为了子孙后代留下蓝天碧水绿地”⑤“动物也有灵魂”

  七、课堂小结:

  学*了这篇文章之后,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动物,审视自己,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真正懂得,地球不是人类独有的,动物一样是地球的主人。“让我们和动物和谐相处,共同迈向美好的明天。”

  八、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写一篇短文谈谈我们应该怎样与身边的动物和谐相处?

  教后记:

  三维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了解解说词的特点。

  2.引导学生了解一些有关宇宙的基础知识。

  二、过程和方法

  1.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

  2.扩展学生的思维层次和文化素养。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重点1.了解解说词的特点,品味语言特点。

  2.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

  难点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

  教学方法、手段自读学*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内容个性设计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你知道太空有多少星系、行星和恒星吗?

  你知道最远的星星离我们有多远吗?

  你知道恒星为什么会散发出不同的光芒吗?

  你知道彗星为什么拖着尾巴呢?

  天文奇观使人类睁大了好奇的眼睛,宇宙的奥秘等待我们人类用智慧去不懈探索。今天就让我们随卡尔萨根一起去领略宇宙的魅力。(激发疑惑导入课文,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明确学*目标

  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了解解说词的特点。

  2.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

  三、作者及解说词特点简介

  卡尔萨根(CarlSagan,1934—1996),美国人,曾任美国康奈尔大学行星研究中心主任,被称为“大众天文学家”和“公众科学家”。他以对科学的热忱和个人巨大的影响力,引导几代年轻人走上探索科学之路。他对人类将无人航天器发送到太空起过重要的作用,在行星科学、生命的起源、外星智能的探索方面也有诸多成就。他主持过电视科学节目,出版了大量科普文章和书籍,其《伊甸园的飞龙》曾获得普里策奖,电视系列节目《宇宙》在全世界取得热烈反响。主要作品还有《宇宙联结》《宇宙》《布卢卡的脑》《被遗忘前辈的阴影》《暗淡蓝点》《数以十亿计的星球》等。

  解说词的文体特点:

  课文是一部电视片的解说词,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解说词要根据解说对象的特点,有明确的主题和说明重点,不能面面俱到,要突出事物的主要方面,抓住事物的关键,即使是拓展性内容,也不能游离解说的主题。如课文解说的对象是宇宙,那么就要紧扣宇宙的组成来介绍,不能随意生发其他问题。

  (2)解说词补充和增加解说对象的相关信息,主要是知识和情理的扩展,使读者接受到画面和实物本身无法传递和难以表达的涵义。如课文中对光年基本概念的介绍(知识扩展),将宇宙比做大海,激发读者对宇宙的想像(情理扩展)。

  (3)解说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各个部分又有相对的独立性。课文从宇宙整体到星系的组成再到太阳系,虽然每个部分紧密相联,但又各有侧重,各有中心。

  四、理清思路,整体感知

  1.师:作者卡尔萨根如同一位导游,带我们在广袤的宇宙中遨游。边读课文边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宇宙的?

  从说明顺序上看,采取的是空间顺序:

  宇宙星系(星系群、子星系)恒星太阳系行星

  这样的说明顺序,好处在于:

  (1)虽然我们生活在宇宙中,但是我们跳出宇宙之外,将它作为纯客观的说明对象来解说,这样能够更清晰、直观地介绍。

  (2)空间尺度由大到小,让读者从整体上有所了解之后,再深入局部了解细微,这样顺序清楚,层次分明,符合读者的思维*惯。

  (3)由广阔的宇宙,穿过无尽的空间,最终回到人类的家园,这是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表现了人类对宇宙的敬仰和“掌握我们自己的命运”的热情。“人类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对这个宇宙的了解程度”,由宇宙再反观地球,就是人类的未来之路,说明的顺序和作者的思想达到某种契合。

  2.理清思路,概括要点。

  第一部分(1-4)探索宇宙的奥秘

  第二部分(5-10)宇宙中的星系及其特点

  第三部分(11-13)宇宙中的恒星及特点

  第四部分(14-17)我们的星系及地球

  (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走进文本,通过理清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

  五、合作探究,突破难点

  1.【提问】课文题目《宇宙的边疆》,宇宙是无穷的,文题是否矛盾?

  【明确】目前所探测到的最远的世界是总星系,总星系的半径为100亿光年,也是目前我们心中宇宙的大小,但100亿光年以外还可能有数不清的星系和星系团,它的边缘在哪里,至今仍是天文之迷,因此,文题的以宇宙的边疆仅指目前所探索到的宇宙的范围,文题不矛盾。

  2.【提问】人类认识宇宙,是从地球开始的,为什么作者的解说,不沿着人类认识发展的轨迹进行呢?

  【明确】当然,按人类对宇宙认识的历程来介绍,也未尝不可。课文的介绍顺序,是符合宇宙演化规律的,先有宇宙,次有星系,再有恒星,再有行星,这样介绍便于知识的梳理;其二,这是电视片的解说词,由摄影的角度来看,先整体后局部便于把握,而先局部后整体,表述上容易混乱,视觉画面也不好协调。

  3.【提问】本文运用了大量的议论与抒情,有什么作用?是否干扰了对宇宙的说明?

  【明确】课文补充了许多相关知识,但是更突出的,是作者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其中有大段的议论和抒情。如开始的三段文字和结尾的两段文字,强烈的议论和抒情色彩,融说理和抒情为一体,而且和说明性的文字配合自然,传达了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认识。语段中的议论和抒情也是随处可见的,如“假如我们被随意搁置在宇宙之中,……可见天体是多么宝贵”等。

  【明确】作为电视片的解说词,不仅要让观众了解宇宙的客观构成和相关知识,还要表达人类对宇宙的主观认识和人类探索宇宙的意义,这样才能感染观众,激发他们对宇宙的兴趣。所以,议论和抒情不仅没有干扰介绍,反而使介绍更具科学意蕴和人文内涵。

  4.【提问】作者对宇宙有怎样的认识?

  【明确】宇宙辽阔无垠,神秘莫测。而人类生活的地球,只是宇宙中的沧海一粟,“它的存在可能仅仅对我们有意义”。宇宙不因为地球及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而存在,而人类的未来,却取决于对宇宙的了解程度。

  5.【提问】作者对人类有怎样的认识?

  【明确】人类在宇宙中是渺小的,“只不过是晨窗中飞扬的一粒尘埃”;人类关心的大多数问题,对宇宙来说更是微不足道、毫无意义;但是人类又是勇敢、光荣的,他们以渺小的身躯,来探索广阔的宇宙,人类在渺小之中进发出宇宙般的伟大。

  6.举例说明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⒈列数字。一束光在一年之内穿过10万亿公里(相当于6万亿英里)的空间,这个长度单位——光在一年里所通过的距离——称为1光年。

  ⒉下定义。星系是由气体、尘埃和恒星群(上千亿个恒星)组成的,每个恒星对某人来说都可能是一个太阳。

  ⒊打比方、作比较。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恒星即使在两个旋臂之间,也像流水一样漂浮在我们的四周——气势磅礴的自身发光的星球,有些虽然象肥皂泡一样脆弱,却又大得可以容得下1万个太阳或1万亿个地球;有些小如一座城池,但密度却比铅大100万亿倍。

  六、品读语句,体味特点

  本文属科普小品,教学时,可引导学生从品味语句中体会其语言特色。

  1.海水才刚刚淹没我们的脚趾,充其量也只不过溅湿我们的踝节。海水是迷人的,大海在向我们召唤。……我们还乡心切。

  (人类现有的知识大部分是从地球的陆地上来的,人类对大海的探索初具规模,但也仅仅是开始。海洋做为可利用资源还有许多仍待人类的开发、利用。“充其量也只不过溅湿我们的踝节”,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并且阐述了人与海洋的密切关系:海洋是生命的诞生之地。)

  2.有些恒星稳重端庄地转动着,有些恒星狂热地旋转着,弄得自己面貌全非,成了扁圆形。

  (有的恒星旋转*稳均衡,有些恒星是因快速旋转而变了形。作者以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述,仿佛向我们展示了不同恒星的性情:有的稳重沉静,有的急切躁动。读来生动有趣,妙趣横生。)

  3.我们探索宇宙的时候,既要勇于怀疑,又要富于想象。想象经常能够把我们带领到崭新的世界,没有想象,我们就处处碰壁。怀疑可以使我们摆脱幻想,还可以检验我们的推测。

  (对于未知领域的探索是需要怀疑和想象的,想象是科学的翅膀,敢于想象,并不断地探索验证,所谓“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怀疑否定旧知,产生新知。作者以简洁的语言阐述了想象和怀疑看似矛盾的两者在宇宙探索中的相辅相成,和谐统一。作者不囿于介绍宇宙知识,还发表自己的见解。)

  4.我认为宇宙里很可能到处都充满着生命,只是我们人类尚未发现而已。我们的探索才刚刚开始。

  (虽然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已取得了丰硕的出乎意料的成果,但这也仅仅是一个起步。更何况宇宙间可能到处存在着生命,而我们依据目前的科技,仍没有发现怎样才能探测他们的存在,这将是人类宇宙探索史上历史性的一步。作者语言严谨,“可能”表达很有分寸感,“只是”,“而已”“才”“刚刚”用词准确,有尺度,足见人类宇宙探索之长路漫漫。)

  (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揣摩作品的语言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表达技巧,体味语言特点,培养审美能力。)

  七、拓展延伸,培养情感

  学*了《宇宙的边疆》你有哪些感触和思考,同学互相交流。参考:

  (1)宇宙对于我们似乎是个很遥远的概念,学*了本文,我们进一步知道我们和宇宙只密不可分的。我们所见的奇异的天象和宇宙发生的壮观事件相比,微不足道,宇宙更深处的奥秘和奇观还有待人类去探索发现。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的第一步。宇宙无涯,探索亦无境。

  (2)人类是幸运的,因为我们拥有地球,我们栖居在目前所发现的唯一有生命的星球上,并在这里生存繁衍,生生不息,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文明。人类在一边创造着地球美景,一边留下越来越多的环境灾难,自然资源日益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加剧。一系列环境和生态危机全面爆发,正使人类面临空前的挑战。人类狂妄自大地主宰地球只能自食其果。珍爱家园,保护家园,刻不容缓。

  (3)在宇宙中地球是渺小孤弱的,人类更加渺小脆弱,生命的存在本身就是奇迹,我们是宇宙中的幸运儿。热爱生命,热爱家园。

  (结合课文,各抒己见,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家园的情感及必要的忧患意识。)

  八、布置作业

  作者领我们遨游宇宙之后说:“人类返回家园的长途旅行已经开始。”那么,请你做解说员,向大家介绍一下地球的情况。

  教后记:

  三维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了解科学、认识科学。

  2.引导学生以“教育历程”为重点,探讨其中表现的思想内涵。

  二、过程和方法

  让学生概括教育家的教育历程,把握文章基本内容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科学精神。

  重点引导学生以“教育历程”为重点,探讨其中表现的思想内涵。

  难点“教育历程”所表现的思想内涵,在材料处理上的特点

  教学方法、手段自读学*法、问题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内容个性设计

  一、导入新课

  成为一位科学家是无数有志青年的梦想,对物理的探究更是许多年轻的学子孜孜以求的,我们来看一下加来道雄的成长道路,或许能得到一些启发。(板书)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二、明确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了解科学、认识科学

  2.引导学生以“教育历程”为重点,探讨其中表现的思想内涵。

  三、走*作者

  加来道雄,美籍日裔物理学家,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获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哲学博士学位,后任纽约市立大学城市学院理论物理学教授。主要著作有《超越爱因斯坦》(与特雷纳合著)《量子场论》《超弦导论》。

  四、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理清结构

  文章的题目是“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因此,叙述的顺序主要是历时性的。但是,作者开头就说“童年的两件趣事……走上成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的历程。”而“童年的两件趣事”作为文章的主要内容,又是共时性的叙述。这样的结构安排,使文章既脉络清楚,又重点突出。结构如图:

  童年青年(成年)

  鲤鱼世界的幻想(想像)

  实验(理论物理学家)

  爱因斯坦故事(理论)

  2.概括基本内容

  ①人人都对自然感到好奇,都以自己喜爱的形式寻求自然的“谜底”,但是大多数人一般直接探寻自然本身,而作者却由人的观察角度,反思人类对宇宙的认知。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像力,并且保持了这样奇特的想像力,由此奠定了他对高维空间理论探究的基础。

  ②作者少年时接触到爱因斯坦的“未竟事业”,激发了他的探究兴趣。另外,“我决定要对这一秘密刨根问底”,也表现了他有毅力有恒心的性格,这是成为科学家的基本素质。

  ③高中时代,自己动手建设实验室,验证爱因斯坦理论,探究反物质。作者进行这样艰苦枯燥的工作,体现了他对科学的热爱,以及踏实的性格,显露出一个科学工作者的潜能。

  由①②到③,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的“教育历程”和“教育内容”。

  五、质疑探究,解读课文

  1.【提问】本文在材料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本文布局谋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在整体上,作者并没有从童年到小学到初中到高中,按时间顺序叙事,而是通过童年的两件趣事和高中时建立实验室的事例,突出他成长为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并不旁及其他成长的经验;在局部上,如高中阶段,作者看了许多统一场理论方面的书,并常常去斯坦福大学的物理图书馆,相关的理论书籍是怎样启发、引导他研究的,这里肯定有许多精彩的故事,但是作者只是一笔带过,重点放在制造“自己的原子对撞机”上,其中具体的数据叙述得很详尽,让人体会到作者严谨、踏实的性格,以及内在的成为物理学家所需要的基本素质。

  2.【提问】本文体现了怎样的科学精神?

  【明确】本文三个主要部分,并不是简单地叙述成长的故事,而是具有深刻的科学精神内涵,可以从中看到哪些方面的“教育”对成为优秀科学家最为重要。

  (1)想像力:科学是需要想像力的,想像力能带来创造力。作者正是从对鲤鱼世界的想像中,认识到人类观察空间的局限性,间接感悟到高维空间存在的可能。由感性的想像上升到理性的创造,体现了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2)乐趣:科学不应该是枯燥的,而是应该充满乐趣的。探寻自然的奥秘,对真正的科学工作者来说,是和自然做的*似于捉迷藏的“游戏”,也是人生的“境界”。“游戏”使他们乐此不疲,充满激情,不受外界的诱惑和干扰;而“境界”使他们不顾功利,不畏强权,只求真理。

  (3)实验精神:丁肇中说过:“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有了想像力,有了乐趣,那只是成为科学家的最基础的因素,不去踏踏实实地做实验,就不能得到基本数据,假说就不能确立。一味地空想,不去做基础工作,不可能达到真理的彼岸。作者从事的高维空间理论,虽然还停留在纸面上,但是科学家们已经在做许多基础的实验工作,努力使理论得到证明。即使如科学家霍金靠睿智的头脑创建黑洞理论,也要有数学和天体物理学的实验基础,也不是空想出来的。

  3.【提问】“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是怎样的?

  【明确】主要有以下几点:

  (1)“水池之外看不见的世界没有科学意义。”

  (2)“它们为睡莲自己能够运动而困惑不解”——它们以神秘的“力”来掩盖自己的无知。

  (3)“鲤鱼科学家”的“消失”和“重现”——它们认为是“奇迹”,是“可怖的事情”,而不肯去探究原因。

  (4)“鲤鱼科学”的“传奇故事”,真实地证明另一个世界的存在,而它们却认为“胡说八道”,荒谬绝伦,违背它们的“自然规律”。

  4.【提问】作者想通过“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自以为是”的人类和“鲤鱼科学家”有相似之处。(1)人类“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只要“超出我们的理解力”的自然存在,他们就“拒绝承认”。

  (2)“科学家发明像力这样一些概念……”,是因为他们只愿意承认“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不肯改变思考问题的方式。

  (3)“不能在实验室里便利地验证”的理论,他们就加以“鄙视”,表现出思想上的保守和固执。

  5.【提问】课文中阅读多维空间历险故事和统一场理论书籍两小段内容,对“教育历程”的叙述有什么作用?

  【明确】课文的重点是童年趣事和建立实验室,这三个事例已经把“教育历程”完整地勾画出来。而夹杂在其中的两个小事例,主要起补充和衔接的作用。历险故事加深作者对高维空间的想像,激发兴趣;而阅读统一场理论书籍,既表现高中阶段作者求知的热情,也衔接起由理论到实验的探究过程。

  6.【提问】作者说“我决定要对这一问题刨根问底,纵然为此而必须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也在所不辞。”在作者心中“理论物理学家”应该是怎样的人?

  【明确】理论物理学家的工作是抽象、枯燥的,受实验条件的限制,自己的学说很难得到实验的证明,甚至可能到死也得不到成就。这样的人必须耐得住寂寞,必须有奉献精神。“在所不辞”意味着“理论物理学家”道路的艰辛。

  7.【提问】作者建立实验室的事例,对我们现实生活有怎样的意义?

  【明确】科学是建立在基础实验之上的,科学理论要经过实验的检验才能得到论证。实验不是简单的操作,要有理论指导,要有实验的设计,要有策划组织能力,要有耐力和恒心等等,实验考验的是实验者的综合能力。而我们当前存在的问题是,重视理论,轻视基础实验,表现为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差,思想上浮躁,急功*利。对教育而言,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很普遍。这些都是一名理论物理学家重视实验给我们现实生活的启迪。

  六、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一、二”。

  教后记:

  栋栋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初步了解现代诗歌写作的一般特点:运用意象表情达意,语言讲究韵律,适当运用艺术手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现代诗歌写作的基本技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感悟新诗语言美、情感美、结构美、韵律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提高艺术品位,丰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

  现代诗歌写作的基本技法。

  教学过程

  一、撩拨诗性

  1.配乐朗诵导入(背景音乐班多瑞《晨》)

  为了明天

  问,尘世间

  哪一个青春少年

  谁不想拥有一个光辉灿烂的明天

  只是,这人世间

  又岂能事事如愿?

  这一生,是*庸还是非凡

  其实很简单

  前路就摆在我们的眼前

  关键就看我们怎么去选

  因为上天给了我们同样的爱怜

  赋予了我们同样的才智和期限!

  青春有限,梦想无限

  关键就是我们

  如何去把青春的有限向梦想的无限转变

  看,希望在前,梦想不远

  成功的故事就看我们怎么去上演

  或许,成功就在明天也

  或许,离我们遥遥无边!

  为了明天

  心中的英特纳雄奈尔能够得以实现

  今天,我们必须收起贪婪

  用我们的勤劳和汗水去追逐明天

  不管前路有多艰

  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勇往直前

  那样我们就会前程*,阔路无边!

  2.诗歌是世上最美的艺术之花,素有“文学之母”“语言钻石”之美誉;诗更是青春的代言,时代的脉搏。在如诗如画的青春岁月里,你有哪些难忘的经历和独特的感受?又能引起你怎样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让我们一起走*新诗,学写新诗,让诗歌为青春点缀光彩。

  二、激活诗情

  诗歌讲究抒情言志,要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饱含诗人的思想感情是诗歌的根本性特点。诗人思想感情的高尚与庸俗、真情与虚假直接影响作品的格调和艺术价值。郭沫若说:“抒情不仅是抒写个人的感情,要抒写时代的感情。把个人和集体打成一片,把作者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有把握抒写时代的感情。”从哪些方面寻找诗情呢?

  1.从社会寻找诗情

  从自身所处的社会、时代来寻找诗情,最重要的是要能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深入体会时代的精神。只有和时代脉搏同跳、和时代精神共振的情感,才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点检一下*百年的新诗史,从郭沫若的《女神》,到闻一多的《死水》、《红烛》,到戴望舒的《灾难的岁月》,到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北方》,再到舒婷的《双桅船》……有的提倡个性**,有的歌颂母亲土地,有的关心国家命运,有的体察下层百姓,有的盛赞不屈的抗争精神,有的推崇怀疑批判的思想……这些心忧天下、关注社会的作品,无不折射着强烈的责任感、高度的使命感和深切的忧患意识,跳动着时代的脉搏,体现了时代的精神。

  双桅船舒婷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

  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

  岸啊,心爱的岸,

  昨天刚刚和你告别,

  今天你又在这里。

  明天我们将在,

  另一个纬度相遇。

  是一场风暴,一盏灯,

  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是一场风暴,另一盏灯,

  使我们再分东西。

  不怕天涯海角,

  岂在朝朝夕夕。

  你在我的航程上,

  我在你的视线里

  2.从人生寻找诗情

  日常的*凡生活粗粗看去,似乎波澜不惊,了无诗意。但只要静下心来,悉心品味,便会发现生活是那么广阔。生活是海洋,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诗情和诗意:婴儿甜美的笑容,老人佝偻的脊背,父母殷切的叮咛,老师谆谆的教诲,惜别时默默的挥手,相聚时无语的凝视……这些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场景,蕴含着多么丰富的情感。只要经过艺术化的提炼、升华,就能成为诗歌表达的对象。在人生情感的深深海洋中,有许多都具有永恒的打动人心的魅力。举凡理想、青春、自由、悲悯、亲情、爱情、友情、乡情、别情……无不闪耀着动人的光辉。它们生生不息,没有穷尽,是诗歌不竭的源泉。

  凝固的亲情

  母爱若河边的柳树

  笑意盈盈地摇曳着

  思子的情怀

  游子若轻飘的柳絮

  风尘仆仆地奋飞着

  思乡的执著

  芳菲的五月柳笛

  一支吹醒了

  凝固的亲情

  3.从自然这一本“打开的大书”中寻找诗情

  大自然丰富多彩,有声有色,有形有相,蕴含着无限诗意。不是吗?高山流水,森林草原,纤云飞星……哪一样不能触发我们无尽的情思、优美的情愫?“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关键是要拥有一颗善于感动的、善于发现的、活泼流转的审美心灵。闪耀着“诗意的光辉”的世界,终究只为充实而美好的心灵存在。列夫托尔斯泰说:“诗是人们心里燃烧起来的火焰,这种火焰燃烧着,发出热,发出光。”

  听,大自然的声音

  听,大自然的声音

  那是月光轻吻*静的湖面

  听,大自然的声音

  那是微风低拂茂密的深林

  闭上你的眼睛倾听吧

  感受这一刻的静谧与温馨

  小鸟在愉悦地歌唱

  花儿在悄悄地绽放

  你听见了吗

  小草在发芽,新的生命在成长

  你听见了吗

  流星在划落,美的瞬间在闪光

  听吧,大自然的声音如此美妙

  可是,哭泣吧可怜的人儿

  你再也听不到大自然的声音了

  城市的喧嚣取代了月光湖面的温柔

  灯红酒绿赶走了鸟语花香

  高楼林立替换了茂密海洋

  可怕的是

  这个恶梦仍然继续着

  或许,多年后

  当农村被城市覆盖

  那大自然的声音将只是一种回忆

  我怕有一天

  当儿子问我鸟儿的叫声是怎样的时

  我会不知所措

  三、探究诗旨

  1.现代诗的基本特点

  内容上:美丽的想象,*凡中看到不*凡;

  思想上:要写出动人的情意。就是说,要加入个人的情感和体会;

  格式上:要分行,可以依句分行,也可以依内容分行。

  2.怎样写诗?

  ⑴只有发挥想象才能创造出鲜明的形象,诗歌的生命力是想象赋予的,没有想象,写出来的诗歌是干涩的。想象能使一件细小的事物显示出惊人的魅力。如:

  墙角的花,

  你孤芳自赏时,

  天地便小了。(冰心《繁星》)

  花儿长在墙角本来就*凡,且容易被人们忽视,倘若只欣赏自己的美貌,它便变得更加渺小了。诗人在这里通过想像,以花喻人,从一件*凡的事物得出了不*凡的道理。没有想象,是写不出这样富有启发性的诗句的。

  ⑵诗的情必真,只有真的东西它才可能是美。要能从生活中找到能打动自己的内容,然后再以诗的语言,诗的形式去抒写它。这样才能让人产心灵的共鸣,也使诗变得有意义。如:

  你是那么渺小

  在黑夜里奔跑

  ……

  可尽管是一只小小的昆虫

  也要让黑夜多一点亮光(卜聪《萤火虫》)

  诗人在诗的最后感情饱满的一句“可尽管是一只小小的昆虫/也要让黑夜多一点亮光”──对奉献者发出了深情的讴歌。

  3.诗歌讲究语言,跟一般记叙文散文的语言有很大不同。

  微风轻拂水面,在水面上吹起层层涟漪,一道道,一行行。——散文的语言

  风在水面写诗。——诗歌的语言

  所以创作诗歌得有“锤字炼句”的功夫,也是我们*时作文中的修改。这一点对我们初学者显得尤为重要。杜甫一生追求的是“语不惊人死不休”,李白则被人称为“才大语终奇”,诗人们大多都是锤字炼句的能手。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卞之琳《断章》)

  这些“看”、“风景”、“装饰”反复出现,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情调,令人深思。再比如一首中学生的诗歌《教室的窗》中有这么一节:

  教室的窗

  内外两个样

  它不允许(我那么)迷茫

  我要远航

  在滚滚长江(中)逆流而上

  括号中的字是未发表前存在的,发表时被编辑删去。小诗人为了追求形式美而损害了诗意,但删去括号中的字之后,变得精炼优美,读起来琅琅上上口。

  3.现当代诗歌分行的作用。

  意义表达的需要,情感、意味、韵律、节奏的考虑。分行丰富了感情、音律的变化。分行、分节带来间歇感、跳跃感、因韵脚有规律地出现而产生的对称感、和谐感。

  分行还能使诗的语言内涵富有弹性,往往具有言外之意的张力。

  分行不仅是对诗的定位,而且对诗的内质都是有作用的。

  示例:我吃了放在冰箱里的梅子它们大概是你留着早餐吃的请原谅它们太可口了那么甜又那么凉。

  我吃了

  放在

  冰箱里的梅子

  它们

  大概是你

  留着

  早餐

  吃的

  请原谅

  它们太可口了

  那么甜

  又那么凉

  4.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写诗必须具备三个元素:想象、情感、语言。可以这么说,想象是蓝图,情感是方向,语言是方法。

  相思冰心

  躲开相思,

  披上裘儿

  走出灯明人静的屋子。

  小径里明月相窥,

  枯枝━━

  在雪地上

  又纵横的写遍了相思。

  弹琴的女孩汪国真

  一只陶罐

  凝结了久远的文明

  一抹微笑

  包含了难言的感情

  鹳鸟的心事

  也许只有湖泊能懂

  兰草的传说

  也许只有微风愿听

  而有谁

  能理解黄昏里

  从琴键下流淌出的

  点点晶莹

  四、锤炼诗艺

  1.捕捉意象传情

  意象就是思想感情与具体形象的结合。诗歌运用意象表情达意,才能避免*铺直叙,没有意象就没有诗歌。

  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点拨:一两个有代表性的细节使意象鲜明突出。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节选)舒婷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模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祖国啊!

  点拨:一组或一串意象表现丰富的感情。

  乡愁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点拨:意象跳跃、嫁接

  课内练*:用线将左边的思想感情与右边的意象连接起来:

  思念一枝野花/在挎包上颤巍巍

  落寞老鼠在顶楼研究您积累十年的手稿

  热爱故乡胡子长发都是狂涛

  弃文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

  2.构思新颖精巧

  断章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点拨:《断章》是*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一首短诗。诗人在诗中熔铸了浓厚的哲学思辨意识。以“断章”为题,看似一般,实则是妙语双关。其一是从一首完整的长诗中抽出来的片断,其二是人类内心那份失落的、难以言传的情感,而这份内心独特的感受往往能触动人类内心最柔软的地方。短短四行“断章”,便充分表达出了人物内心绵绵的情思,同时又包含着深广的哲学象征意义。

  远和*顾城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

  点拨:陌生化构思,反向构思。

  3.注意节奏押韵

  诗歌的节奏押韵除了起到音韵和谐的效果外,还影响诗歌的内容。

  致大海普希金

  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

  这是你最后一次在我的眼前,

  翻滚着蔚蓝的波浪,

  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

  点拨:铿锵、悠远、深沉,表达对自由的渴求。

  老马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他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他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他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他抬头望望前面。

  点拨:从一匹老马的厄运,人们清楚地看到了作者的心情以至亿万农民的悲剧性命运,短短八行诗,概括了古往今来如此深刻丰厚的悲剧性历史内容,正显示了诗人艺术典型化的功力。

  4.具体技法示例

  ⑴明喻法──描写事物的特点,适合描写实物和大自然景象。

  云

  云像一个忙碌的画家

  在天空中画出一幅又一幅的图画

  云像一个贪玩的小捣蛋

  常常忘了回家

  ⑵暗喻法──表现丰富的联想。

  妈妈

  妈妈是一个闹钟

  每天早晨叫我起床

  妈妈的手

  妈妈的手

  可以把白净的米

  变成香喷喷的饭

  ⑶排比法──表现节奏,加深印象。

  风

  风儿微笑

  在树上荡秋千

  在草原上赛跑

  在院子里拿树叶儿玩飞镖游戏

  ⑷阅兵法──表现景物的层次。

  树

  春天的树

  是花儿们选美的舞台

  夏天的树

  是蝉儿们唱歌的教室

  秋天的树

  是水果们睡觉的摇篮

  冬天的树

  是风儿们赛跑的运动场

  ⑸拟人法──活泼可爱、有趣。

  汽水

  跟你握握手

  你就冒气

  请你脱脱帽

  你就生气

  干干脆脆

  一口把你喝下去

  看你还

  神不神气

  ⑹摹声法──增加趣味。

  风

  风最讨厌了

  每次都偷偷地撩起我的头发

  然后在旁边大笑

  哈!哈!哈!

  真是气死我了

  ⑺假设法──写出美丽的希望和想象。

  如果我变成风

  如果我变成风

  就到妈妈工作的地方

  替妈妈

  把脸上的汗珠

  一颗一颗吹干

  ⑻夸张法──制造特别效果、加深印象。

  交通警察

  世界上力气最大的人

  就是交通警察

  因为他有“气功”

  只要单手轻轻一推

  几十辆车子就一动也不动了

  ⑼疑问法──引起兴趣,深入思考。

  皱纹

  老人的脸上,

  有一条一条的皱纹;

  大海的脸上,

  也有一波一波的皱纹;

  大海是不是也老了呢?

  ⑽故事诗──将故事写成诗。

  葡萄架

  葡萄架,高又高,

  上边吊着紫葡萄。

  紫葡萄,大又圆,

  个顶个儿,香又甜。

  狐狸看见往上跳,

  跳了半天够不到。

  够不到,心不甘,

  不说自己笨,

  倒说葡萄酸。

  ⑾对话法──*易*人,如在眼前耳边,易接受。

  游戏

  小弟弟

  我们来游戏

  姊姊当老师

  你当学生

  那么妹妹呢

  小妹妹太小了

  她什么也不会做。

  我看──

  让她当校长算了

  ⑿对比法──凸显内容、性质,包括颜色对比、形状对比、动作对比、事件对比、人物对比、空间对比……

  路灯

  白天

  路灯是一棵棵的树

  晚上

  就变成一朵朵的花

  ⒀象征法——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落叶

  秋风横在门前

  晃动

  又是那熟悉的落叶

  叶两面

  一面写着:春泥

  一面写着:燃烧

  5.小结: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手法,都要表现出诗歌的基本特征:情感美,音乐美,意象美,意境美,构思美,想象美,凝练美,匀称美。

  五、仿写诗作

  1.新诗速成仿写。

  第一句:在思维的____里(中),

  第二句:我____着____……

  第三句:____________,

  第四句:也许__________……

  示例:

  无题

  在思维的天空中,

  我聆听着夜空中的星星……

  今天天上有一个月亮,

  也许明天天上有两个月亮……

  2.整首仿写:仿下一首诗(句式、修辞及押韵方式)另外确定话题写一首诗:

  大海呵,

  哪一颗星没有光

  哪一朵花没有香

  哪一次我的思潮里

  没有你波涛的清响(冰心《繁星》)

  示例:

  母亲啊,

  哪一个春没有花,

  哪一个夜没有星,

  哪一次我的回忆里,

  没有你慈爱的叮咛?

  长江啊,

  哪一条河没有水,

  哪一棵树没有叶,

  哪一次我的沉思里,

  没有你翻腾的浪花?

  六、展示诗才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青春是一首最美的歌。在青春路上,有的人因时尚而美丽,有的人因奉献而光彩,有的人因知识而动人,有的人因自信而进步……

  请以“青春”为题,写一首现代诗歌。

  写作提示:以“青春”为写作主题,可以从景、人、事等方面选取角度来写,选取一方面或几方面均可。写作时注意要体现诗歌的一些特点,这样,才能与其他文体区别开来。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3

  一、导入:

  在秋高气爽的秋天,人古登高望远,饮酒作赋。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今天,我们学*的也是一首关于“登高”的诗,就是杜甫的《登高》。板书课题

  二、教学目标

  1、了解登高文化及杜甫生*和本诗的写作背景,背诵全诗。

  2、从意象入手,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等手法的运用。(重点)

  3、理解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和忧思以及忧国忧民的思想(难点)

  三、了解登高文化

  1、登高之由来登高就是登临高处,主要指登山、登楼、登台、登塔等。登高本是我国古代文化中一种别具特色的民俗现象,推其源头,一是来自古代宗教祭祀活动,也就是“望祭山川”,另一个是“重九登高”的节日*俗,所以重阳节也叫“登高节”。登高在历代诗人的笔下却是一个不老的话题。(登高在历代诗人的笔下都是一个不老的话题,东汉时期曹操的《观沧海》、初唐时期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还有崔颢的《黄鹤楼》等等)

  2、登高诗作的特点登高诗不是简单的登高写景、吟咏唱和,往往托物言志、观物反思,借助大自然和自身的物我关系对社会和人生作广泛而深沉思考的,其主旋律主要表现家国之恨、身世之痛、沧桑之感。

  四、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远祖杜预为京兆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东北)人,故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老”、“杜陵野客”。杜甫是*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创作从不同的侧面真实而集中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和社会面貌,因而被誉为“诗史”。他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诸体兼擅,无体不工,五古、七律成就尤高,被世人尊为“诗圣”。主要作品有:《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羌村》《北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登高》是一首“拔山扛鼎”式的悲歌,曾被人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五、写作背景

  杜甫的最后10年,是在巴蜀和荆湘的流离漂泊中度过的,中间由于蜀中长官严武的接济,在成都草堂过了几年稍微安定的日子,不料765四月,严武忽然死去,杜甫失去凭依,不得不在五月里率领家人离开草堂,乘舟东下,于次年到达夔州瞿塘峡。杜甫一家在夔州滞留两年,作这首诗时已是第二个年头(767)了。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民不聊生。杜甫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

  六、听读诗歌,感知全诗

  1、正音、断句;

  2、初步感受诗歌情感基调。

  3、①自由读②指名读③全班齐读

  4、简单翻译诗歌内容(同学们,课前我已经让大家借助参考资料翻译了本诗,现在我找一位同学试着翻译一下)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秋风急切天空高远猿鸣悲凉,水清沙白的小洲上鸟儿在飞舞盘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无边无际的落叶萧萧飘下,望不到头的长江流水滚滚奔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常年到处漂泊,作客他乡,于秋天更添悲凉,晚年多灾多病,今天又独自登临高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历尽艰难,非常遗憾两鬓又增添了白发;穷困潦倒,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七、探究文本

  1、首联、颔联共写了几种景物?风——急天——高猿——哀渚——清沙——白鸟——飞落木——萧萧长江——滚滚

  意境:苍凉、雄浑、沉郁而悲壮。

  2、重点意象赏析: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小组探究找出你最喜欢的词加以分析)首联:风急:秋气逼人,天气寒冷,内心凄凉天高:天地高远广阔,更显人渺小孤单。猿啸哀:为景物蒙上了一层悲怆、凄凉的色彩渚清沙白:冷色调上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鸟飞回:在空中盘旋,急风猛烈,无处停息,诗人处境与在急风中低徊盘旋的鸟相似(孤独无依)。

  3、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一句是千古名句,写出了秋天肃穆萧杀、旷远辽阔的景色。一句仰观,一句俯视,有疏宕之气。“无边”放大了落叶的阵势,“萧萧下”又加快了飘落的速度,传达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这一联不禁让人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生命短暂,时间无穷,历史长河永不停息。上下两句互相对比,相互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虽有无奈,他仍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有一种宏大的气势。

  4、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诗人为何而悲?(小组讨论)明确:离家万里,漂泊他乡晚年多病,孤苦无依颠沛流离、困顿潦倒。诗中反映的虽是诗人的个人遭遇,但我们从中却可以窥见战乱时代广大人民的苦难。

  5、南宋著名文学评论家罗大经认为此诗颈联有八悲,曲尽人生之悲怀。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悲:万里,地之远也二悲:秋,时之惨也三悲:作客,羁旅也四悲:常作客,久旅也五悲:百年,迟暮也六悲:多病,衰集也七悲:台,高迥处也八悲:独登台,无亲朋也语言精炼高度浓缩。

  6、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

  艰难、潦倒:既指国家,也指个人。国事艰难,人生潦倒。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忧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苦恨:从诗句的对仗关系看,“苦恨”与“新停”相对,应是副词加动词。“苦”是副词“很”的意思,“恨”是动词“遗憾”的意思。诗人很遗憾过早的白了双鬓,不能为国效力。诗人恨国家动荡不安,恨自己人到暮年,不能为国家效力,恨自己壮志难酬!

  7、尾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杜甫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忠君爱国、关心民生疾苦是他思想的核心。(“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诗圣”杜甫无论穷达,都心怀天下,忧国忧民。

  八、小结

  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恢弘的七言律诗。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而格调却雄壮高爽,慷慨激越,尽显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九、板书设计:_________

  十、朗诵

  十一、当堂检测: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潦倒(liáo)多财善贾(gǔ)传记(zhuàn)杳无音信(miǎo)

  B.双鬓(bìng)前后相属(zhǔ)伺候(cì)洁身自好(hǎo)

  C.萧条(xiāo)人才济济(jì)静谧(mì)博闻强识(zhì)

  D.混淆(xiáo)渚清沙白(zhǔ)徜徉(cháng)稳操胜券(quàn)

  1、D点拨:A中“杳”读“yǎo”;B“鬓”读“bīn”“好”读“hào”;C“济”读“jǐ”。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临摹度假作客他乡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B.浊酒旋律涣然冰释鞠躬尽悴,死而后已

  C.呼啸寂寥要言不繁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D.协迫邂逅穷困潦倒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2、A点拨:B“悴”应为“瘁”C“繁”应为“烦”D“协”应为“胁”。

  3.对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A.渚清沙白鸟飞回渚:水中小洲(陆地)

  B.无边落木萧萧下萧萧树叶被风吹落的声音。

  C.万里悲秋常作客万里这里指到处漂泊,居无定所。

  D.潦倒新停浊酒杯潦倒政治上不得志。

  3、D点拨:指年老因疾病困顿。

  4.对本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啸、渚、沙、鸟飞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细致的刻画。

  B.颔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一幅写意画。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

  C.颈联诗人点明诗旨。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艰难苦恨繁霜鬓”是他关于现实观照的结果。

  4、C点拨:“怨天尤人”与“孤独”错。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是一贯的,他并不孤独。

  5、“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无边”“不尽”二词能否删去?为什么?不能。因为这两个词扩大了诗的意境,有了它们,后面的“萧萧”和“滚滚”才有附着点,才能更显出秋之悲凉广旷。点拨:词语的作用只有放在大的语境里,与整体联系起来才能凸显其作用。谢谢大家,授课完毕!

  杜甫《登高》审美艺术赏析《登高》是杜甫于公元767年在夔州所作。杜甫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时代的不幸,个人的多病,加上壮志未酬,使杜甫内心极为苦闷与忧愁。为了排遣心中的郁闷,诗人带病登台的,想借此排解苦闷与忧愁。在*古代诗歌中,“登高”或者“登台”都有着思乡寄情之意,表达志向之感。《汉乐府民歌悲歌》中写道:“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意思是说,想回家没有办法,心中悲痛,因而暂时用悲歌代替哭泣,用远望代替回乡。可以说,这首诗歌通过登高对所见所闻的秋江的描写,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单之愁。

  其审美艺术特点如下:首先,情随境生,情感深沉在古代诗歌中,情随境生是常见的手法。情随境生就是诗人在生活中遇到了某种物境,突有所悟,情绪满怀,于是,诗人借着对物境(“境”即孕育诗人心中的主观情感和外物景的统一)描写,把自己现实的情意表达出来,从而达到意与境和谐统一的一种表现手法。正如朱熹说过:“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夫既有欲,则不能无思;既有思矣,则不能无言;既有言矣,则言之所不能尽而发于咨嗟咏叹之余者,必有自然之音响节奏,而不能已焉。此诗之所以作也。”这其中的“情”往往是极为深沉的、甚至表现出凝重感,也许是早已孕育心中的情感等。

  就《登高》这首诗歌来说,前四句写登高所见。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诗人面对这样的境象,后四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就由此而生,抒写了“登高”的感慨其中,颈联中“万里”和“百年”从时空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又从白发日多,因病无法喝酒,最后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悲秋多病、潦倒不堪的根本原因。这样,运用情随境生的手法,不但使诗歌具有较强的形象感,使诗歌具有了浓郁的抒情氛围,而且诗人触境生情,忧国伤时之情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其次,对仗工整,境界开阔对仗是指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两个短语或者句子对称地排列在一起的一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对仗手法的运用不但便于展开空间描写,便于空间跳跃,形成诗歌的审美境界,而且给人在视听觉上以整齐美、匀称美,从而提高诗歌的审美表达效果。就杜甫这首《登高》来看,从首联到尾联全诗都对仗,而且显得流畅自然,所以后人推此诗为唐人七律第一。

  比如,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不仅上下两句相对,“风急天高”对“渚清沙白”,“猿啸哀”对“鸟飞回”,十分工整,而且还有句中自对,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有表示天象的,有表示名物东侧,有表示色彩的、也有表示物态的。这样,短短两句,不但形象生动、自然和谐,而且审美意境开阔,更增加了诗句的情感的审美张力。

  再次,言简意丰,意蕴深刻我们都知道,古代诗人特别注重“炼字”和“炼句”,做到“言简义丰”,即洗炼而内涵丰富。这样,使诗歌语言达到形象逼真,活泼生动,在富于动态中,实现以少胜多的要求。所以,“言简义丰”是*古代诗歌的特点之一,也是杜甫诗歌的主要特点。

  在《登高》这首诗中,可以说每一句都表现出言简义丰的特点。就千古传颂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一联来说,宋人罗大经说这两句具有八层意思。其大意是说,“万里”,离家之远,“悲秋”言秋天让人感到悲凉;“作客”点出了羁旅之愁,“常作客”说明了半生飘零;“百年”喻指有限的人生,“多病”指百病缠身;“登台”登高远眺,表示思乡情怀,“独登台”表示孤独的境遇。上下两句一共才十四个字,就蕴含着八层意义,如果再从整体上看,也许意义更为丰富,意蕴更为深刻,足见这首诗歌”言简义丰”的特点,也可以看出杜甫诗歌意象的密集性特征。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学*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借*淡的生活琐事,表达真挚感情的方法。

  2、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着重了解文中所抒发的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人事沧桑的感慨。

  2、背诵全文。

  课时分配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题解与作家作品。要求学生看注解①,教师补充:《项脊轩志》是散文家归有光的代表作。项脊轩,书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为什么给书斋取这样一个名字呢?据说有双重意思: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一是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有纪念意义。

  归有光自幼苦读,九岁能属文,但仕途不利,35岁才中举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于是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他的学生很多,称他为“震川先生”。到60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职。归有光虽然仕途不得意,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散文受司马迁和欧阳修的影响很大,但有他自己的特色。他善于用疏淡的笔墨,描写生活中常常接触的事物,以及家人、亲友之间的一些琐碎事情,随笔点染都富于深情,所以感染力很强。我们今天要学*的《项脊轩志》,就是属于这种性质的抒情散文。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正音。

  补充注音:

  2、补充注释:

  (1)不能得日:得到阳光。

  (2)万籁有声:一切声音都听得到。

  (3)日过午已昏:屋里光线昏暗。

  (4)庭阶寂寂:少有人迹。

  (5)庭中通南北为一:整体。

  (6)凡再变矣:凡,总共;再:两次。

  (7)相为应答:为她做出回答。

  (8)何竟日默默在此:整天。

  3、学生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疏通文意,教师串行答疑,对共性问题课堂上加以讲解。

  三、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课后练*二、三。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订正课后练*二、三。

  2、请学生朗读课文,为背诵做准备。

  二、讲读课文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1段。

  提问:文章开头,作者是怎样具体地写他的书斋项脊轩的小、旧、破、漏而又阴暗的?

  明确:①写项脊轩的小:旧称“阁子”,“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容,容纳;②接着写旧:直接点明是“百年老屋”;③写破漏:“尘泥渗确,雨泽下注”,以至于“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则又见其小;④写阴暗;“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教师点拨:这样写,形象而具体,能给人以很深的印象。特别是“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一句,尤为生动。屋顶上东也漏,西也漏,每次搬动书桌,看来看去没有可以安放的地方,显得有点狼狈。

  提问:作者对这样的书斋,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来写的呢?

  明确:作者并没有嫌弃它,鄙薄它,相反,对它却怀有深挚的眷恋之情。

  教师点拨:开头这样写,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跟下面写修葺后的项脊轩形成鲜明的对照,使人感到他的小小书斋,颇有情趣,十分可爱,确是个读书的好地方,以便进一步表现出作者对它的喜爱。

  提问:经过修葺后的项脊轩变得怎样了?

  明确:变得不漏、不暗了。辟,开。垣墙__,在院子周围筑起了墙。庭院里又种植了兰、桂、竹等花木,原有的栏桅,“亦遂增胜”,也就此增添了光彩。

  提问:在这样环境里读书,你觉得如何?(问题提出后并不要求学生回答,而让大家反复朗读下面几句来加深体会。这几句是:“借书满架,僵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读后由教师讲解。)

  “借书满架”,足见轩中人的好学,书未必真的都是借来的。“偃仰啸歌”,见课文注释、,这是就字面意思解释。其实这是极写读书之乐,只有当读书有所得的时候,才会高兴得这个样子。至于作者为什么一会儿又“静静地独自端坐着”呢?显然又是在进一步考虑书中的问题,有更大收获。

  提问:“万籁有声”是什么意思?

  明确:指自然界发出的一切声响都能听到。籁,孔穴里发出的声音,也泛指声音。

  再问:是写环境幽静还是写喧嚣?

  明确:写幽静。

  进一步问:“万籁有声”与“万籁俱寂”哪一个更幽静?(这个问题提出后估计课堂气氛可能比较活跃,答案也不一定一致,如能引起争辩那就更好。最后仍由教师归纳讲解。)

  “万籁有声”是写作者凝神专思时书斋里静得连最细微的声音也能听到。以有声写无声,这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以有声反衬“静”字。而这种静是有灵气的“幽静”,而不是一片“死寂”,真可谓“此时有声胜无声”啊。

  下文写白天书斋的幽静,用小鸟啄食来点染:到了夜晚,书斋的景物、境界则更幽美。更静谧。写明月,用“半墙”来烘托;写桂树,以“斑驳”的倩影来描摹;接着,由静而动,写清风徐徐吹拂,用“影动”来衬托,又以“珊珊”(课文注为“美好的样子”,有的书上解作“形容树影晃动时轻盈、舒缓的样子”)之语来渲染,既描绘出桂树的摇曳多姿,又表露出作者心境的恬静、闲适。这是一幅多么幽雅、美好的画面!(讲读至此,让学生掩卷而思,并自由地朗读课文第1段,直到能背出为止。最后集体背诵一遍。)

  三、小结:这一段是课文的第一部分,写可喜事,记项脊轩内外的景物,着意写自己在轩中读书怡然自乐的情景。作者对项脊轩这种深挚的眷恋之情,是贯穿全篇的一条感情线索。这段写喜悦的心情,恰与下文写可悲的事相映照。

  四、布置作业: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讲读课文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2段。

  提问:“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一句从文章的结构上说起什么作用?

  明确:由喜而悲,转为怀旧。这句从文章结构上说,承上启下,接榫自然。

  2、学生默读课文第3段,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明确:共分三层,第一层从“先是……”至“……凡再变矣。”先泛写项脊轩外的变化,是可悲事之一。

  第二层从“家有老姬……”到“……语未毕,余泣,姬亦泣。”写轩内,回忆母亲遗事,是可悲事之二

  第三层从“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到这一段末,继写轩内,回忆祖母遗事,是可悲事之三。

  3、分析第一层

  提问:作者抓住了哪几个富于特征性的细节,写旧式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状的?

  明确:写了“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

  教师讲解: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总共也不过用了13个字,寥寥几笔,就把封建大家庭中分家后所产生的那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和盘托出了。凡,总共;再变,变了两次。

  4、分析第二层

  (1)指名学生朗读

  (2)教师讲解:作者幼年丧母,有些儿时往事不甚了了,所以借老奶妈之口道出,自然而真实,亲切而感人。特别是写到母亲关怀儿女,叩门问寒问暖,“儿寒乎?欲食乎?”情意缠绵,感人至深。虽仅一言半语,却纯是慈母心肠。这是一幅多么*常、而又多么动人的生活画面啊!

  5、分析第三层

  (1)找两名同学朗读(一名同学读“大母”的话;另一名同学读其他内容)

  (2)教师讲解:束发,指童子尚未成年之时。古人在儿童时代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上。吾儿,我的孩子。若影,你的影子。竟日,整天,即一天到晚。作者写这个细节,巧妙地写了三个动人的场面。先是叙述祖母来到轩中只写了一句话,语气亲切而风趣,既表爱怜,又隐含着夸誉,表现了慈爱的长者对小辈的疼爱。次写祖母关门而去,哺哺自语,话中有些许忧虑,但更多的是相信,对孙子的功成名就充满着希望。这话没有当着孙子的面讲,更见其期望殷切,情意真诚。接着写祖母“持一象笏至”,进一步表露了她对小辈的期望和鼓励。**常常的几个场面,**常常的几句说话,**常常的几个个动作,就把老祖母对孙儿极其疼爱、关怀的感情,写得淋漓尽致。足见作者摄取生活细节功力之深。这一段末一句“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既是对回忆祖母遗事而言,也是对上一层回忆母亲遗事而说,结构谨严,感情真挚。

  6、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4段。

  读后简述:这一段记述一些琐事,写作者为项脊轩能长时期维持原状而感到欣慰。

  7、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5、6段(即最后两节)。

  读后讲解:十几年后作者又补记了这一段,怀念死去的妻子,是可悲事之四。

  提问:在写法上与上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明确:因为都是怀旧,所以情调和谐。怀念亡妻,同样是抓住了富于特征的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来写。例如,“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等等。

  接着问:请再想一想,写法上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明确:可写之事很多,但只写与项脊轩有关的事情,可见选材之严,取材之精。“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更是生动,一种天真无邪的情态,跃然纸上。

  继续讲解:文中没有“相亲相爱”或“相敬如宾”之类字眼,而伉丽深情自见。这种写法,是以当年小夫妻在轩内唱和相随的欢乐来衬托今日丧偶的悲哀。补写的这一段,就文意看,写到“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也可以收束全篇了,不意下文又起波澜,转而写庭中一棵亭亭如盖的枇杷树,使文章的余韵悠然不尽。亭亭,高高耸立的样子。盖,伞。

  提问:写感情,可以明写,也可以暗写。试联系上文举例说明。

  明确:明写,如第一段里的“珊珊可爱”,第2段末的“令人长号不自禁”等;暗写,如第2段里的“某所,而母立于兹”和本段的“今已亭亭如盖矣”等。暗写的好处是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继续讲解:这个结尾,是画龙点睛之笔,睹物思人,抒发了物在人亡的感慨,使读者回味不尽,对项脊轩的印象也就更加深刻了。

  8、集体朗读课文第2、3、4、5、6段。

  小结:以上6段是第二部分,写可悲事,着重回忆母亲、祖母和妻子的遗事,绘形绘声,颇能打动读者之心。

  三、课文总结:

  在这篇抒情散文中,作者通过对项脊轩前后变化的记述,写出了对于它的亲切感情,也写出了对于亲人的深沉怀念。作者对自己的书斋项脊轩的无限眷恋的感情,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无论写景、叙事或抒情,看来似乎信手拈来,散漫无章,但实际上都与项脊轩息息相关,由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一体,做到了形散神不散,这是本篇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一大特点。或喜或悲之情,作者均善于通过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曲尽其妙。作者用家常语叙家常事而情意缠绵动人,尤其善于用简朴生动的人物对话、口语,尽传人物的神情、仪态。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练*题一。

  2、背诵全文。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5

  学生分析:一般特征:高一学生处在十六七岁的花季年龄,对于爱情已有朦胧的感知,学*时会有相应的感受。入门能力:高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审美力,能从不同角度去理解一首情节跳跃、人物朦胧的.诗歌;由于《诗经》年代久远,阅读上会有一定困难,幸好诗歌篇幅短小,借助注释应能扫除字词障碍。学*风格:学生对于爱情的话题会有发表意见的热情,所以本课的学*不宜教师讲授,而用讨论法来研究人物形象、了解诗歌特点。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设置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探索、交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的欲望;

  2、欣赏纯洁健康的爱情。

  二、知识与技能

  1、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

  2、积累文言字词;

  3、理解诗歌的主旨,读懂人物形象;

  4、了解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和诗歌叙事的跳跃性。

  三、过程与方法

  1、朗读感知课文;

  2、合作探究,情感交流,理解文意,分析形象;

  3、在探究中了解“诗无达诂”的诗歌特点。

  教学重点:

  人物形象的把握和多角度理解诗歌;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情节的跳跃性和从多角度去理解诗歌。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经》;梳理文意。

  1、介绍《诗经》。(略)

  2、听朗读,纠正字词读音。

  3、据课文注解梳理文意。

  4、请学生整理字词。

  再朗读课文,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分析人物性格: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到人物的性格?

  1、探讨男主角的形象。学生讨论交流。

  (参考:“搔首踟蹰”,心急难耐,又无计可施,是个憨厚淳朴的小伙子。

  “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是个痴情的小伙子。)

  2、探讨女主角的形象。

  (1)讨论:为什么女主角“爱而不见”?这使你觉得这是位怎样的女子?

  (参考:或者是因为害羞、矜持;或者是因为女的先到了不好意思,故意躲起来制造男子先到的假象;或者是因为调皮,制造一点情趣;或者是因为善于体贴人心,先到了却故意后出现,免得男子有“迟到”的内疚感……)究竟是害羞矜持还是调皮活泼?让男主人公琢磨不透,也让读者琢磨不透,如雾里看花,朦胧绰约,越发引人暇想。

  (2)讨论:女主人公究竟是位怎样的女子?还有哪些诗句可以给我们一些思路?(贻我彤管、自牧归荑:以物传情,未听其语已暗传情,含蓄温婉,聪慧可人。)

  3、这是一段怎样的爱情?

  讨论:(1)讨论:女主人公有没有出现过?

  a、有。下文馈赠物品时出现。

  b、没有。下文馈赠物品只是男子的回忆。

  以上两种意见同学们同意哪种?说说你的理由。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6

  一、教材分析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一著名散文。朱自清先生将对美的认识融入文字其中,同时也在细腻的描写之中展现出独特的个人心境。

  二、学情分析

  高x的学生对散文的理解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对于他们来说要将文字和情感联系起来仍有一定的难度,很难体会语言蕴含的美感和情感。所以本次教学将立足在感受语言和情感的基础之上。

  三、教学目标

  1.了解朱自清的生*。

  2.掌握课文脉络、基调及大意。

  3.寻找朱自清的另一个自己。

  4.跟随朱自清独特的心境,鉴赏荷塘月色之美、语言之美。

  5.培养学生对“生活之美”的向往。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欣赏朱自清眼中荷塘月色的美。

  教学难点:朱自清在荷塘月色**验到的另一个自己。

  五、教学方法

  朗读法、提问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荷本就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也“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再配上那“更深月色”,自然就是是“荷塘有月人有情,荷香月色美共赏”。今天我们将要学*今天我要将要学*朱自清先生的一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荷塘月色》。

  (二)朱自清生*

  在上课之前,我们先走*朱自清,在走*朱自清描绘的那片天地。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著有《朱自清全集》。代表作品:长诗《毁灭》(1923)、散文集《背影》(1928)、诗集《踪迹》(1929)等。

  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教育,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入哲学系学*。1920年毕业后在江、浙一带的中学任教,极受欢迎。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31—1932年在英国伦敦学语言学及英国文学,回国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1916年12月15日,朱自清在扬州琼花观街朱宅与武钟谦女士完婚。武钟谦曾随朱自清辗转杭州、台州、温州、白马湖、北京等地,夫妻感情甚好1929年11月26日,武钟谦因肺病逝于扬州家中。朱自清有小说《笑的历史》、《别》、散文《给亡妇》和一些旧体诗词记述了他们美好而深厚的感情。

  (三)掌握课文大意、基调和脉络

  1.学生再次深入阅读x分钟,概括课文段落大意

  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出发地点(家门)和缘由。

  第2段:写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第4段: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第7、8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9、10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2.从段落大意中,理出文章线索

  提示线索:线索:事物、人物、情感、事理、空间、时间等。

  线索:空间和情感。

  空间:家-荷塘小路-荷塘-荷塘下路。

  情感:颇不宁静-寻宁静-得宁静-失宁静。

  (四)整体感知

  初步读懂文章之后,我们回到我们这节课的主体——寻找另一个自己。文中什么地方提到另一自己,换一句话说就是与*常有所差别的自己。

  第三段第二句: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超出了*常的自己”,也就是有一个*常的自己和一个超出了*常的自己。我们在文中找找,朱自清*常的自己是什么样的。

  *常的自己:

  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2.我爱热闹;爱群居。

  3.有一定要做的事,有一定要说的话。

  超出了*常的自己:

  1.爱冷静;爱独处。

  2.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3.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4.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五)透过朱自清的眼睛看景物描写

  朱自清另一个自己享用的是怎样的荷香月色呢?那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什么?哪些段落描写荷香月色。根据前面我们的段落大意,是哪些段落?第四、五、六自然段。那我们且来看看第四自然段。我们先来听一段朗读,来感受一下。听完之后,请说说你的感受。

  美、宁静、朦胧、优雅、清香、有音乐感,生机勃勃。是什么景物让你有这种感觉,朱自清先生又是如何把这种景物的特点融入文字之中的呢?

  讨论要求:

  1.找出景物以及景物给你的感受。

  2.分析作者如何描写景物。

  3.每组派一个代表发言。

  讨论要点:

  1.分析如何描写景物应该从哪些方面分析。

  2.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

  (六)明确描写方法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设问、反问、用典、借代、对偶、通感等。

  2.描写手法:远*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实写虚、虚实结合、正面描写、侧面烘托、渲染、白描等。

  (七)赏析关键的词

  1.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

  2.叠词。

  (八)明确景物描写的作用

  1.生动、形象、强调、突出、烘托、渲染等。

  2.语气(加重、减轻、表达喜爱色彩)、音乐感。

  同学们已经初步掌握了这种方法,也能感受到朱自清超出了*常的自己看到的荷塘。以上,我们感受到了朱自清的另一个自己,在颇不宁静之中,走到了日日走过的荷塘,在淡淡的月光之中找到了内心宁静的自己。

  (九)简要鉴赏景物描写

  1.我们看到了如此美丽的荷塘月色,而朱自清当时也沉醉其中,感受到了宁静。但是我们在创作背景中了解到,朱自清所处的年代、所处的境况并不如意,为什么他在荷塘月色之下能够写出这么美好的景色呢?

  因为对生命本身的享受并不需要太多的物质条件。在这样的享受之中他也发现了抛开了生活中扰乱心绪的事情,然后尽情欣赏自然之美的自己。

  发现了热闹是它们(外界)的,我什么也没有。或许正是这种“没有”的简单才能拥有精神的自由——什么都可以不想,什么都可以想。

  2.那朱自清想起了什么?

  由荷花想到:江南的旧俗——采莲。

  3.采莲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热闹、风流、有趣、舒服、欢愉、天真、清新、纯净······

  4.这时候的朱自清先生又是怎样的自己?

  与不宁静的*常的自己形成对比,看见了那个未受时代污染、骚扰的完全本真的自己——享受想象中的自我娱乐。

  5.文中提到的什么地方比较符合朱自清先生寻找自我娱乐和自我享受?

  江南也就是家乡,但是最终还是回到了家,回归到了*常的自己。

  (十)总结

  生活可能会让你“不宁静”,但是你却可以在繁杂的生活之中,找到适合自己自由灵魂的自由天空,让自己摆脱苦恼的心情,享受生命本身的快乐,享**神自由的快乐,享受自我娱乐的快乐。总之,生活的黯淡不能隐没你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7

  一、导入:

  在秋高气爽的秋天,人古登高望远,饮酒作赋。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今天,我们学*的也是一首关于“登高”的诗,就是杜甫的《登高》。板书课题

  二、教学目标

  1、了解登高文化及杜甫生*和本诗的写作背景,背诵全诗。

  2、从意象入手,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等手法的运用。(重点)

  3、理解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和忧思以及忧国忧民的思想(难点)

  三、了解登高文化

  1、登高之由来登高就是登临高处,主要指登山、登楼、登台、登塔等。登高本是我国古代文化中一种别具特色的民俗现象,推其源头,一是来自古代宗教祭祀活动,也就是“望祭山川”,另一个是“重九登高”的节日*俗,所以重阳节也叫“登高节”。登高在历代诗人的笔下却是一个不老的话题。(登高在历代诗人的笔下都是一个不老的话题,东汉时期曹操的《观沧海》、初唐时期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还有崔颢的《黄鹤楼》等等)

  2、登高诗作的特点登高诗不是简单的登高写景、吟咏唱和,往往托物言志、观物反思,借助大自然和自身的物我关系对社会和人生作广泛而深沉思考的,其主旋律主要表现家国之恨、身世之痛、沧桑之感。

  四、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远祖杜预为京兆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东北)人,故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老”、“杜陵野客”。杜甫是*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创作从不同的侧面真实而集中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和社会面貌,因而被誉为“诗史”。他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诸体兼擅,无体不工,五古、七律成就尤高,被世人尊为“诗圣”。主要作品有:《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羌村》《北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登高》是一首“拔山扛鼎”式的悲歌,曾被人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五、写作背景

  杜甫的最后10年,是在巴蜀和荆湘的流离漂泊中度过的,中间由于蜀中长官严武的接济,在成都草堂过了几年稍微安定的日子,不料765四月,严武忽然死去,杜甫失去凭依,不得不在五月里率领家人离开草堂,乘舟东下,于次年到达夔州瞿塘峡。杜甫一家在夔州滞留两年,作这首诗时已是第二个年头(767)了。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民不聊生。杜甫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

  六、听读诗歌,感知全诗

  1、正音、断句;

  2、初步感受诗歌情感基调。

  3、①自由读②指名读③全班齐读

  4、简单翻译诗歌内容(同学们,课前我已经让大家借助参考资料翻译了本诗,现在我找一位同学试着翻译一下)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秋风急切天空高远猿鸣悲凉,水清沙白的小洲上鸟儿在飞舞盘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无边无际的落叶萧萧飘下,望不到头的长江流水滚滚奔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常年到处漂泊,作客他乡,于秋天更添悲凉,晚年多灾多病,今天又独自登临高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历尽艰难,非常遗憾两鬓又增添了白发;穷困潦倒,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七、探究文本

  1、首联、颔联共写了几种景物?风——急天——高猿——哀渚——清沙——白鸟——飞落木——萧萧长江——滚滚

  意境:苍凉、雄浑、沉郁而悲壮。

  2、重点意象赏析: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小组探究找出你最喜欢的词加以分析)首联:风急:秋气逼人,天气寒冷,内心凄凉天高:天地高远广阔,更显人渺小孤单。猿啸哀:为景物蒙上了一层悲怆、凄凉的色彩渚清沙白:冷色调上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鸟飞回:在空中盘旋,急风猛烈,无处停息,诗人处境与在急风中低徊盘旋的鸟相似(孤独无依)。

  3、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一句是千古名句,写出了秋天肃穆萧杀、旷远辽阔的景色。一句仰观,一句俯视,有疏宕之气。“无边”放大了落叶的阵势,“萧萧下”又加快了飘落的速度,传达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这一联不禁让人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生命短暂,时间无穷,历史长河永不停息。上下两句互相对比,相互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虽有无奈,他仍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有一种宏大的气势。

  4、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诗人为何而悲?(小组讨论)明确:离家万里,漂泊他乡晚年多病,孤苦无依颠沛流离、困顿潦倒。诗中反映的虽是诗人的个人遭遇,但我们从中却可以窥见战乱时代广大人民的苦难。

  5、南宋著名文学评论家罗大经认为此诗颈联有八悲,曲尽人生之悲怀。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悲:万里,地之远也二悲:秋,时之惨也三悲:作客,羁旅也四悲:常作客,久旅也五悲:百年,迟暮也六悲:多病,衰集也七悲:台,高迥处也八悲:独登台,无亲朋也语言精炼高度浓缩。

  6、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

  艰难、潦倒:既指国家,也指个人。国事艰难,人生潦倒。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忧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苦恨:从诗句的对仗关系看,“苦恨”与“新停”相对,应是副词加动词。“苦”是副词“很”的意思,“恨”是动词“遗憾”的意思。诗人很遗憾过早的白了双鬓,不能为国效力。诗人恨国家动荡不安,恨自己人到暮年,不能为国家效力,恨自己壮志难酬!

  7、尾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杜甫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忠君爱国、关心民生疾苦是他思想的核心。(“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诗圣”杜甫无论穷达,都心怀天下,忧国忧民。

  八、小结

  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恢弘的七言律诗。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而格调却雄壮高爽,慷慨激越,尽显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九、板书设计:_________

  十、朗诵

  十一、当堂检测: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潦倒(liáo)多财善贾(gǔ)传记(zhuàn)杳无音信(miǎo)

  B.双鬓(bìng)前后相属(zhǔ)伺候(cì)洁身自好(hǎo)

  C.萧条(xiāo)人才济济(jì)静谧(mì)博闻强识(zhì)

  D.混淆(xiáo)渚清沙白(zhǔ)徜徉(cháng)稳操胜券(quàn)

  1、D点拨:A中“杳”读“yǎo”;B“鬓”读“bīn”“好”读“hào”;C“济”读“jǐ”。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临摹度假作客他乡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B.浊酒旋律涣然冰释鞠躬尽悴,死而后已

  C.呼啸寂寥要言不繁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D.协迫邂逅穷困潦倒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2、A点拨:B“悴”应为“瘁”C“繁”应为“烦”D“协”应为“胁”。

  3.对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A.渚清沙白鸟飞回渚:水中小洲(陆地)

  B.无边落木萧萧下萧萧树叶被风吹落的声音。

  C.万里悲秋常作客万里这里指到处漂泊,居无定所。

  D.潦倒新停浊酒杯潦倒政治上不得志。

  3、D点拨:指年老因疾病困顿。

  4.对本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啸、渚、沙、鸟飞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细致的刻画。

  B.颔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一幅写意画。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

  C.颈联诗人点明诗旨。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艰难苦恨繁霜鬓”是他关于现实观照的`结果。

  4、C点拨:“怨天尤人”与“孤独”错。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是一贯的,他并不孤独。

  5、“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无边”“不尽”二词能否删去?为什么?不能。因为这两个词扩大了诗的意境,有了它们,后面的“萧萧”和“滚滚”才有附着点,才能更显出秋之悲凉广旷。点拨:词语的作用只有放在大的语境里,与整体联系起来才能凸显其作用。谢谢大家,授课完毕!

  杜甫《登高》审美艺术赏析《登高》是杜甫于公元767年在夔州所作。杜甫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时代的不幸,个人的多病,加上壮志未酬,使杜甫内心极为苦闷与忧愁。为了排遣心中的郁闷,诗人带病登台的,想借此排解苦闷与忧愁。在*古代诗歌中,“登高”或者“登台”都有着思乡寄情之意,表达志向之感。《汉乐府民歌悲歌》中写道:“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意思是说,想回家没有办法,心中悲痛,因而暂时用悲歌代替哭泣,用远望代替回乡。可以说,这首诗歌通过登高对所见所闻的秋江的描写,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单之愁。

  其审美艺术特点如下:首先,情随境生,情感深沉在古代诗歌中,情随境生是常见的手法。情随境生就是诗人在生活中遇到了某种物境,突有所悟,情绪满怀,于是,诗人借着对物境(“境”即孕育诗人心中的主观情感和外物景的统一)描写,把自己现实的情意表达出来,从而达到意与境和谐统一的一种表现手法。正如朱熹说过:“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夫既有欲,则不能无思;既有思矣,则不能无言;既有言矣,则言之所不能尽而发于咨嗟咏叹之余者,必有自然之音响节奏,而不能已焉。此诗之所以作也。”这其中的“情”往往是极为深沉的、甚至表现出凝重感,也许是早已孕育心中的情感等。

  就《登高》这首诗歌来说,前四句写登高所见。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诗人面对这样的境象,后四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就由此而生,抒写了“登高”的感慨其中,颈联中“万里”和“百年”从时空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又从白发日多,因病无法喝酒,最后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悲秋多病、潦倒不堪的根本原因。这样,运用情随境生的手法,不但使诗歌具有较强的形象感,使诗歌具有了浓郁的抒情氛围,而且诗人触境生情,忧国伤时之情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其次,对仗工整,境界开阔对仗是指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两个短语或者句子对称地排列在一起的一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对仗手法的运用不但便于展开空间描写,便于空间跳跃,形成诗歌的审美境界,而且给人在视听觉上以整齐美、匀称美,从而提高诗歌的审美表达效果。就杜甫这首《登高》来看,从首联到尾联全诗都对仗,而且显得流畅自然,所以后人推此诗为唐人七律第一。

  比如,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不仅上下两句相对,“风急天高”对“渚清沙白”,“猿啸哀”对“鸟飞回”,十分工整,而且还有句中自对,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有表示天象的,有表示名物东侧,有表示色彩的、也有表示物态的。这样,短短两句,不但形象生动、自然和谐,而且审美意境开阔,更增加了诗句的情感的审美张力。

  再次,言简意丰,意蕴深刻我们都知道,古代诗人特别注重“炼字”和“炼句”,做到“言简义丰”,即洗炼而内涵丰富。这样,使诗歌语言达到形象逼真,活泼生动,在富于动态中,实现以少胜多的要求。所以,“言简义丰”是*古代诗歌的特点之一,也是杜甫诗歌的主要特点。

  在《登高》这首诗中,可以说每一句都表现出言简义丰的特点。就千古传颂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一联来说,宋人罗大经说这两句具有八层意思。其大意是说,“万里”,离家之远,“悲秋”言秋天让人感到悲凉;“作客”点出了羁旅之愁,“常作客”说明了半生飘零;“百年”喻指有限的人生,“多病”指百病缠身;“登台”登高远眺,表示思乡情怀,“独登台”表示孤独的境遇。上下两句一共才十四个字,就蕴含着八层意义,如果再从整体上看,也许意义更为丰富,意蕴更为深刻,足见这首诗歌”言简义丰”的特点,也可以看出杜甫诗歌意象的密集性特征。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全诗,学*诗歌中所运用的用典比兴的艺术手法。

  2.学生通过朗读诗歌、情境体验、合作交流及教师点拨这一学*过程,学会诗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深层体会诗人在诗歌中表现的情感,提高学生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

  3.教师通过对诗歌的深层解读,学*曹操在诗歌中体现的生命意识,培养学生珍惜时间、树立远大抱负的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解读诗歌意象,学*魏晋诗歌的用典比兴表现手法,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朗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上课前大家先一起来听段诗歌朗诵。听完朗诵以后,哪位同学能跟大家说说你对刚刚这首诗歌的了解呢?看来大家对曹操很熟悉啊,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曹操的这首《短歌行》。

  (二)朗读诗歌,初步体会诗歌“忧”的基调

  学生自由诵读诗歌,结合诗歌注释,初步了解诗歌大意。

  教师在学生朗读诗歌之前该让学生明确诵读诗歌的过程中体味诗歌忧的感情基调。

  (三)赏析诗歌语句,解读诗歌意象

  在学生个性化解读的基础之上,将全班分为六个小组,组内互相参照,互相启发,要求组内成员都要分享自己对诗歌中的意象的解读及对诗人“忧”的内容的解读;2.各小组内推选小组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

  1.诗中表现诗人“忧”的诗句?

  明确:“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课件展示)

  2.诗人为什么而“忧”?

  明确:①忧功业未成(板书)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课件展示)

  ②忧贤才难求(板书)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课件展示)

  3.诗人是通过哪些意象来抒发自己“忧”的感情的?

  明确:酒、朝露、明月

  (1)酒

  在诗歌中“酒”一般被用来表达忧愁思绪,因而有了“借酒浇愁”一说,同学们结合诗人生*及整首诗歌的写作背景思考一下,曹操借酒表达的是积极的人生态度还是消极的?

  (知人论世。结合全诗可明确曹操表达的是人生短暂,要抓紧时间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

  (2)朝露

  诗人将人生短暂比喻成“朝露”,这个意象在古诗文中一般指生命短促易逝,如“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曹操《赠白马王彪》)“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

  (3)明月

  在古典诗歌中明月一般借以寄托相思别绪,在此曹操借明月喻贤才,“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贤才就像天上美好的月亮,一心向往,不知何时才能得到,因而“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4.诗人借助了很多意象来表达自己“忧”的情绪,他又通过哪些艺术手法来表现思想感情的?

  明确:

  比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用朝露比喻人生短促。“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用明月比喻贤才。

  用典“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原诗是表达女子思慕爱人,曹操在引用上省略了“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用含蓄的方法来表达求贤若渴的心情。“周公吐哺”的典故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表现诗人求贤如渴的心情。

  5.诗歌中“忧”的情绪贯穿全诗,但是同学们朗读的时候却情绪激昂,大家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呢?

  明确:诗歌虽然“忧”的情绪贯穿整篇,但是在忧的背后却饱含诗人建立功业、渴慕贤才的理想和抱负。

  6.请个别同学朗读“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其他同学思考曹操借这几句诗表现什么?

  明确:这几句诗勾勒出一幅彷徨无依的特点,“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表现了良将贤才无明主可选时的彷徨,与曹操在整诗中表露的求贤若渴、渴望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抱负相呼应。

  (四)教师总结,拓展作业

  1.正是渴望建功立业、一统天下,所以面对短暂的人生,曹操一扫前人要及时行乐的消极态度,发出人生苦短,及时立业的感慨,处在乱世的曹操,在50多岁的高龄仍然渴望建功立业,作为年轻一代的大家更应树立远大抱负,发愤图强。

  2.以一篇短文写《短歌行》给你的启示,题材不限。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9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赋”的文章体裁特点,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了解文言词语的活用现象和文言句式。

  2.学*文章多用对偶、排比的语言风格,并使之运用于今后的写作中,增加*作的文采。

  3.正确对待人生中的成功与进步,绝不骄傲自满,而应始终保持谦虚的态度和具有一定的忧

  患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掌握重点文言知识。

  2.难点:正确对待人生中的成功与进步,绝不骄傲自满,而应始终保持谦虚的态度和具有一定的忧

  患意识。

  三、教学方法

  朗读体悟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在总结秦亡的教训,针对唐敬宗继位后,广造宫室,天怒人怨的现实,杜牧作《阿房宫赋》以讽时刺世,那么,在这篇赋中,杜牧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呢?让我们通过学*来体会。(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听课文录音,边听,边理解。

  2.在课前预*的基础上,投影学生在预*课文时遇到的字词句理解方面的问题,同学讨论,教师强调重点,师生合作共同解决。

  (三)深入研读

  1.课文内容填充: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老师课前把文章读了一遍又一遍,越读文章越短,最后只读成一段文字,我想同学和老师的感受是一样的,请看投影:

  阿房之宫,其形可谓()矣,其制可谓()矣,宫中之女可谓()矣,宫中之宝可谓()矣,其费可谓()矣,其奢可谓()矣。其亡可谓()矣!呜呼!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矣。

  答案:雄、大、众、多、糜、极、速、悲

  2.请学生在文中找出“雄、大、众、多、糜、极、速、悲”的具体内容,并朗读这些内容。

  杜牧为文,十分重视辞彩的“华赫而庄整”,作者充分利用赋的特长(“赋者,铺也。铺采攡文,体物写志也。”——《文心雕龙·诠赋》),泼墨如云,铺陈渲染描绘阿房宫。请看课文第1、2段。

  3.诵读1、2段,感受赋体特点

  (1)这两段文字极力描写阿房宫的宫貌是如此的富丽堂皇,宫人是如此之众多,生活是如此之骄奢糜烂,齐读,CAI教学媒体展示音(配乐《汉宫秋月》)像。

  思考:这两段文字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或找出自己认为好的句段并说明理由)

  例如:

  品析“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品析“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何虹”;

  品析“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学生讨论,七嘴八舌地补充,教师适当点拨。

  配乐《汉宫秋月》(二胡)

  过秦论》、《六国论》、《阿房宫赋》比较分析,理解作者写作意图

  4.(1)比较《过秦论》/《阿房宫赋》对秦亡原因的见解。

  启发思考:同样是借秦讽时,贾谊在《过秦论》中指出秦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同样,杜牧对秦灭亡也作了深层思考,他提出的见解是——? “灭六果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思考:为什么说“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呢?——“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那么为什么说“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呢?我们一起学*第3、4段。

  从这里,我们看到“多行不义必自毙”!这是历史的辩证法。杜文以阿房宫作为切入口,在杜牧笔下,阿房宫成了秦皇骄奢的见证,封建独裁的象征,秦朝灭亡的标志。(板书)

  (2)比较阅读:《阿房宫赋》末段/《六国论》末段(课堂练*,附后)根据同学们反馈的情况再作评析。

  (三)巩固提高

  仿照下面的排比句的形式,以“啊,老师!”开头,写一个句式相同的句子。(不超过60字)

  出示投影:(学生讨论,老师点拨) 啊,黄河!有了你乳汁的浇灌,这贫瘠的土地,才有了青山绿水,才有了茅屋、鸡鸣、老牛的蹄印和孩子的嬉戏绘织而成的田园风光,才有了那神奇而灿烂的文化。

  (四)小结作业

  尝试背诵这篇文章。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菁华9篇)扩展阅读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菁华9篇)(扩展1)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菁华6篇)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1

  三维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理清课文层次结构,体会科普说明文描写和说明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2.注意说明文文体的特点,还要注意科普文自身的特点。

  二、过程和方法

  1.巧妙生动的说明文写作方法。

  2.注意将科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增加科普文学*的乐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勤于探索、勇于钻研的科学精神。

  2.领悟文中蕴含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重点体会科普说明文描写和说明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难点巧妙生动的说明文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手段讨论法、点拨法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内容个性设计

  一、谈话引入,建构话题

  黑板上书写“游戏”。同学们,儿时你玩的游戏有哪些呢?你从中收获了什么呢?大家喜欢游戏吗?为什么那么喜欢游戏呢?(学生齐声回答)

  看来,游戏让我们的童年充满了快乐,那么,动物呢?他们会游戏吗,它们的童年又是怎样度过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动物的王国,去探寻动物游戏的秘密。

  二、介绍文体特征及科普文的阅读方法

  学生回忆说明文的有关知识:

  说明顺序:时间空间逻辑

  说明文结构: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

  科普说明文:介绍科学领域某方面的探索、研究的文章。语言准确、全面。在宣传科普知识的同时,注重激发人们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培养人们的科学探索精神。

  阅读步骤

  1.略读课文,整体把握:

  了解信息:从语句,语段中找出事物的特征;明确说明顺序,简析课文结构。

  2.品读课文,深入感知:

  筛选、概括信息:分析文章重点内容,从文章中概括,提炼出事物的特征,掌握说明文所介绍的知识。分析说明方法,体会语言特征等。

  3.深入探究、拓展视野

  运用、组合信息:探究文中蕴含的科学精神,感受科学思维,培养我们追求真理的思想。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科学研究的思维过程一般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文章,看本篇文章中作者提出了怎样一个问题,从文本中找出。

  【明确】动物为什么游戏。

  2.通过阅读,看看文章写了哪些主要内容呢?围绕下列问题理清文章结构。

  ①文章开头列举了哪些动物游戏的事例?

  ②科学家认为,动物的游戏有几种类型?

  ③科学家对动物游戏的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

  ④文章最后对动物游戏之谜是什么下了结论吗?

  学生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①文章先写了动物的各种游戏行为,然后再写各种假说,最后再总结。

  ②文章按照总-分-总,先说动物游戏,再说动物为什么游戏,最后得出结论。

  3.简析结构

  课文遵循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结构。课文的结构形式是“总—分—总”,先总结归纳,然后分项述说,最后再总结归纳;在内容上,先提出动物的各种游戏行为,引发读者的思考:动物为什么要进行游戏?然后分述各种假说,提供给读者对比思考,最后总结。

  科学思维过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形式:总→分→总

  演*说

  内容:动物为什么游戏自娱说还有待更深入研究

  学*说

  锻炼说

  4.那么这些内容遵循什么顺序?逻辑顺序。

  四、品读文章,深入探究

  1.在回答动物为什么游戏之前,作者向我们展示了动物游戏的方式,请同学们结合我们身边的动物找出动物游戏的几种方式。

  【明确】动物游戏的方式有单独游戏、战斗游戏、操纵游戏。

  2.文章的题目就是《动物游戏之谜》,主要内容就应该是解说“谜”在哪里。所以,文章列举了各种假说。那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找出关键句,筛选出“假说”的根据和结论。

  第一小组:演*说根据:黑猩猩掌中戏水的游戏

  结论:游戏是生活的演*

  第二小组:自娱说根据:河马玩浮叶渡鸦滑雪梯

  结论:通过自得其乐的游戏,使动物的紧张

  生活得到调剂和补偿,心理上保持*衡,得到一定的自我安抚和自我保护。

  第三小组:学*说根据:黑猩猩玩棍子,动物捉迷藏和追逐游

  戏

  结论:游戏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学*行为。

  第四小组:锻炼说根据:羱羊奔跑跳跃、北极熊夏季进行的游戏。

  结论:动物通过游戏来锻炼自己的身体和生存能力。

  3.你同意或不同意哪种学说呢?为什么?你有自己的观点吗?

  ①我同意自娱说,因为,游戏本来就是娱乐的一种方式,动物也应该有一种自己的娱乐方式来放松自己。

  ②生物的`思维方式较简单,他们游戏就象吃东西一样纯属一种本能,所以我提出本能说。

  ③认为应该是“锻炼说”和“学*说”的结合,因为自然界的生存法则就是“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所以动物们为了生存当然要锻炼自己的技能,提高自己的本领。

  4.学们各持己见,很难有统一的结论,所以文章说真是一个谜,既然是研究动物游戏之谜,为什么说仍然是一个谜呢?课文为什么没有确定的结论?

  ①生物的游戏行为是很复杂的,不同的动物可能有不同的原因,同时人类对动物的研究还不够,所以仍是一个谜。

  ②科学就应该注重实事求是,假说永远是假说,不能贸然下结论。

  ③就应该提出各种各样的看法,来引起争鸣,真理总是越辨越明。

  教师小结:同学们的看法都很宝贵,对啊,科学要实事求是同时注重争鸣,希望同学们也参与到争鸣中来,提出自己的看法。

  五、拓展视野,合作讨论

  作者说“动物在游戏行为中”,表现出超出估计的“智力潜能、自我克制能力、创造性、想像力、狡猾、计谋、丰富多彩的通信方式”,你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例证吗?

  智力潜能:动物们的游戏,“与人类儿童的游戏行为有着相似特征”,这说明动物在游戏中蕴含着智慧。具体如给黑猩猩棍子,它会用棍子做各种游戏,等等。

  自我克制能力:战斗游戏,“看似激烈,其实极有分寸,它们配合默契,绝不会引起伤害。”“动物严格地自我控制,使游戏不会发展成真的战斗。”

  创造性和想像力:北极熊玩棍子或石头;野象“踢”草球等。

  狡猾、计谋:叶猴在树上互相推搡,攻守嬉闹。

  丰富多彩的通信方式:动物群体的游戏活动,必定有各种形式的交流通信方式,才能保证游戏的组织、进行。如北极渡鸦排队滑雪,没有沟通是不可能井然有序的。

  动物游戏中必然包含以上所说的各种能力,是综合性的能力,并不是说一种游戏只包含一种能力。

  六、挖掘内涵,引发思考

  ①人类是如何看待动物的这些游戏行为的?

  【明确】'游戏'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1、娱乐活动,如捉迷藏、猜灯谜。某些非正式比赛项目的体育活动如康乐球等也叫游戏。2、玩耍,几个孩子正在大树底下游戏。

  傲慢地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曾认为,只有人类才是有智慧的生命体,而其他动物不过是受制于条件反射、具有生理反应的简单生命。只有人类才会思考、才会有超出生理反应以外的各种行为。现在动物学家注意到动物具有游戏的天性,虽然还没有确定的答案,但是承认动物在游戏,承认动物具有一定的智力潜能、创造性和多样的交流方式,承认动物也是具有智慧的生命体,这本身就是认识上的进步。这种进步带来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在生命伦理和生态环境等多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人类将因此重新定义动物,重新审视和动物的关系,进而重新认识自己。

  ②如何对待与我们同处在一片蓝天下的生灵?

  【明确】尊重生命善待生命

  ③请同学们拟写“保护动物”公益广告词,要求:1.印象深刻,2.新颖别致,3.简洁明了。

  例示:①“保护动物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

  ②“动物和人类共有一个家”③“保护动物,人人有责

  ④“为了子孙后代留下蓝天碧水绿地”⑤“动物也有灵魂”

  七、课堂小结:

  学*了这篇文章之后,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动物,审视自己,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真正懂得,地球不是人类独有的,动物一样是地球的主人。“让我们和动物和谐相处,共同迈向美好的明天。”

  八、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写一篇短文谈谈我们应该怎样与身边的动物和谐相处?

  教后记:

  三维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了解解说词的特点。

  2.引导学生了解一些有关宇宙的基础知识。

  二、过程和方法

  1.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

  2.扩展学生的思维层次和文化素养。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重点1.了解解说词的特点,品味语言特点。

  2.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

  难点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

  教学方法、手段自读学*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内容个性设计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你知道太空有多少星系、行星和恒星吗?

  你知道最远的星星离我们有多远吗?

  你知道恒星为什么会散发出不同的光芒吗?

  你知道彗星为什么拖着尾巴呢?

  天文奇观使人类睁大了好奇的眼睛,宇宙的奥秘等待我们人类用智慧去不懈探索。今天就让我们随卡尔萨根一起去领略宇宙的魅力。(激发疑惑导入课文,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明确学*目标

  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了解解说词的特点。

  2.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

  三、作者及解说词特点简介

  卡尔萨根(CarlSagan,1934—1996),美国人,曾任美国康奈尔大学行星研究中心主任,被称为“大众天文学家”和“公众科学家”。他以对科学的热忱和个人巨大的影响力,引导几代年轻人走上探索科学之路。他对人类将无人航天器发送到太空起过重要的作用,在行星科学、生命的起源、外星智能的探索方面也有诸多成就。他主持过电视科学节目,出版了大量科普文章和书籍,其《伊甸园的飞龙》曾获得普里策奖,电视系列节目《宇宙》在全世界取得热烈反响。主要作品还有《宇宙联结》《宇宙》《布卢卡的脑》《被遗忘前辈的阴影》《暗淡蓝点》《数以十亿计的星球》等。

  解说词的文体特点:

  课文是一部电视片的解说词,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解说词要根据解说对象的特点,有明确的主题和说明重点,不能面面俱到,要突出事物的主要方面,抓住事物的关键,即使是拓展性内容,也不能游离解说的主题。如课文解说的对象是宇宙,那么就要紧扣宇宙的组成来介绍,不能随意生发其他问题。

  (2)解说词补充和增加解说对象的相关信息,主要是知识和情理的扩展,使读者接受到画面和实物本身无法传递和难以表达的涵义。如课文中对光年基本概念的介绍(知识扩展),将宇宙比做大海,激发读者对宇宙的想像(情理扩展)。

  (3)解说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各个部分又有相对的独立性。课文从宇宙整体到星系的组成再到太阳系,虽然每个部分紧密相联,但又各有侧重,各有中心。

  四、理清思路,整体感知

  1.师:作者卡尔萨根如同一位导游,带我们在广袤的宇宙中遨游。边读课文边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宇宙的?

  从说明顺序上看,采取的是空间顺序:

  宇宙星系(星系群、子星系)恒星太阳系行星

  这样的说明顺序,好处在于:

  (1)虽然我们生活在宇宙中,但是我们跳出宇宙之外,将它作为纯客观的说明对象来解说,这样能够更清晰、直观地介绍。

  (2)空间尺度由大到小,让读者从整体上有所了解之后,再深入局部了解细微,这样顺序清楚,层次分明,符合读者的思维*惯。

  (3)由广阔的宇宙,穿过无尽的空间,最终回到人类的家园,这是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表现了人类对宇宙的敬仰和“掌握我们自己的命运”的热情。“人类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对这个宇宙的了解程度”,由宇宙再反观地球,就是人类的未来之路,说明的顺序和作者的思想达到某种契合。

  2.理清思路,概括要点。

  第一部分(1-4)探索宇宙的奥秘

  第二部分(5-10)宇宙中的星系及其特点

  第三部分(11-13)宇宙中的恒星及特点

  第四部分(14-17)我们的星系及地球

  (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走进文本,通过理清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

  五、合作探究,突破难点

  1.【提问】课文题目《宇宙的边疆》,宇宙是无穷的,文题是否矛盾?

  【明确】目前所探测到的最远的世界是总星系,总星系的半径为100亿光年,也是目前我们心中宇宙的大小,但100亿光年以外还可能有数不清的星系和星系团,它的边缘在哪里,至今仍是天文之迷,因此,文题的以宇宙的边疆仅指目前所探索到的宇宙的范围,文题不矛盾。

  2.【提问】人类认识宇宙,是从地球开始的,为什么作者的解说,不沿着人类认识发展的轨迹进行呢?

  【明确】当然,按人类对宇宙认识的历程来介绍,也未尝不可。课文的介绍顺序,是符合宇宙演化规律的,先有宇宙,次有星系,再有恒星,再有行星,这样介绍便于知识的梳理;其二,这是电视片的解说词,由摄影的角度来看,先整体后局部便于把握,而先局部后整体,表述上容易混乱,视觉画面也不好协调。

  3.【提问】本文运用了大量的议论与抒情,有什么作用?是否干扰了对宇宙的说明?

  【明确】课文补充了许多相关知识,但是更突出的,是作者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其中有大段的议论和抒情。如开始的三段文字和结尾的两段文字,强烈的议论和抒情色彩,融说理和抒情为一体,而且和说明性的文字配合自然,传达了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认识。语段中的议论和抒情也是随处可见的,如“假如我们被随意搁置在宇宙之中,……可见天体是多么宝贵”等。

  【明确】作为电视片的解说词,不仅要让观众了解宇宙的客观构成和相关知识,还要表达人类对宇宙的主观认识和人类探索宇宙的意义,这样才能感染观众,激发他们对宇宙的兴趣。所以,议论和抒情不仅没有干扰介绍,反而使介绍更具科学意蕴和人文内涵。

  4.【提问】作者对宇宙有怎样的认识?

  【明确】宇宙辽阔无垠,神秘莫测。而人类生活的地球,只是宇宙中的沧海一粟,“它的存在可能仅仅对我们有意义”。宇宙不因为地球及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而存在,而人类的未来,却取决于对宇宙的了解程度。

  5.【提问】作者对人类有怎样的认识?

  【明确】人类在宇宙中是渺小的,“只不过是晨窗中飞扬的一粒尘埃”;人类关心的大多数问题,对宇宙来说更是微不足道、毫无意义;但是人类又是勇敢、光荣的,他们以渺小的身躯,来探索广阔的宇宙,人类在渺小之中进发出宇宙般的伟大。

  6.举例说明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⒈列数字。一束光在一年之内穿过10万亿公里(相当于6万亿英里)的空间,这个长度单位——光在一年里所通过的距离——称为1光年。

  ⒉下定义。星系是由气体、尘埃和恒星群(上千亿个恒星)组成的,每个恒星对某人来说都可能是一个太阳。

  ⒊打比方、作比较。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恒星即使在两个旋臂之间,也像流水一样漂浮在我们的四周——气势磅礴的自身发光的星球,有些虽然象肥皂泡一样脆弱,却又大得可以容得下1万个太阳或1万亿个地球;有些小如一座城池,但密度却比铅大100万亿倍。

  六、品读语句,体味特点

  本文属科普小品,教学时,可引导学生从品味语句中体会其语言特色。

  1.海水才刚刚淹没我们的脚趾,充其量也只不过溅湿我们的踝节。海水是迷人的,大海在向我们召唤。……我们还乡心切。

  (人类现有的知识大部分是从地球的陆地上来的,人类对大海的探索初具规模,但也仅仅是开始。海洋做为可利用资源还有许多仍待人类的开发、利用。“充其量也只不过溅湿我们的踝节”,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并且阐述了人与海洋的密切关系:海洋是生命的诞生之地。)

  2.有些恒星稳重端庄地转动着,有些恒星狂热地旋转着,弄得自己面貌全非,成了扁圆形。

  (有的恒星旋转*稳均衡,有些恒星是因快速旋转而变了形。作者以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述,仿佛向我们展示了不同恒星的性情:有的稳重沉静,有的急切躁动。读来生动有趣,妙趣横生。)

  3.我们探索宇宙的时候,既要勇于怀疑,又要富于想象。想象经常能够把我们带领到崭新的世界,没有想象,我们就处处碰壁。怀疑可以使我们摆脱幻想,还可以检验我们的推测。

  (对于未知领域的探索是需要怀疑和想象的,想象是科学的翅膀,敢于想象,并不断地探索验证,所谓“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怀疑否定旧知,产生新知。作者以简洁的语言阐述了想象和怀疑看似矛盾的两者在宇宙探索中的相辅相成,和谐统一。作者不囿于介绍宇宙知识,还发表自己的见解。)

  4.我认为宇宙里很可能到处都充满着生命,只是我们人类尚未发现而已。我们的探索才刚刚开始。

  (虽然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已取得了丰硕的出乎意料的成果,但这也仅仅是一个起步。更何况宇宙间可能到处存在着生命,而我们依据目前的科技,仍没有发现怎样才能探测他们的存在,这将是人类宇宙探索史上历史性的一步。作者语言严谨,“可能”表达很有分寸感,“只是”,“而已”“才”“刚刚”用词准确,有尺度,足见人类宇宙探索之长路漫漫。)

  (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揣摩作品的语言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表达技巧,体味语言特点,培养审美能力。)

  七、拓展延伸,培养情感

  学*了《宇宙的边疆》你有哪些感触和思考,同学互相交流。参考:

  (1)宇宙对于我们似乎是个很遥远的概念,学*了本文,我们进一步知道我们和宇宙只密不可分的。我们所见的奇异的天象和宇宙发生的壮观事件相比,微不足道,宇宙更深处的奥秘和奇观还有待人类去探索发现。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的第一步。宇宙无涯,探索亦无境。

  (2)人类是幸运的,因为我们拥有地球,我们栖居在目前所发现的唯一有生命的星球上,并在这里生存繁衍,生生不息,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文明。人类在一边创造着地球美景,一边留下越来越多的环境灾难,自然资源日益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加剧。一系列环境和生态危机全面爆发,正使人类面临空前的挑战。人类狂妄自大地主宰地球只能自食其果。珍爱家园,保护家园,刻不容缓。

  (3)在宇宙中地球是渺小孤弱的,人类更加渺小脆弱,生命的存在本身就是奇迹,我们是宇宙中的幸运儿。热爱生命,热爱家园。

  (结合课文,各抒己见,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家园的情感及必要的忧患意识。)

  八、布置作业

  作者领我们遨游宇宙之后说:“人类返回家园的长途旅行已经开始。”那么,请你做解说员,向大家介绍一下地球的情况。

  教后记:

  三维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了解科学、认识科学。

  2.引导学生以“教育历程”为重点,探讨其中表现的思想内涵。

  二、过程和方法

  让学生概括教育家的教育历程,把握文章基本内容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科学精神。

  重点引导学生以“教育历程”为重点,探讨其中表现的思想内涵。

  难点“教育历程”所表现的思想内涵,在材料处理上的特点

  教学方法、手段自读学*法、问题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内容个性设计

  一、导入新课

  成为一位科学家是无数有志青年的梦想,对物理的探究更是许多年轻的学子孜孜以求的,我们来看一下加来道雄的成长道路,或许能得到一些启发。(板书)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二、明确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了解科学、认识科学

  2.引导学生以“教育历程”为重点,探讨其中表现的思想内涵。

  三、走*作者

  加来道雄,美籍日裔物理学家,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获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哲学博士学位,后任纽约市立大学城市学院理论物理学教授。主要著作有《超越爱因斯坦》(与特雷纳合著)《量子场论》《超弦导论》。

  四、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理清结构

  文章的题目是“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因此,叙述的顺序主要是历时性的。但是,作者开头就说“童年的两件趣事……走上成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的历程。”而“童年的两件趣事”作为文章的主要内容,又是共时性的叙述。这样的结构安排,使文章既脉络清楚,又重点突出。结构如图:

  童年青年(成年)

  鲤鱼世界的幻想(想像)

  实验(理论物理学家)

  爱因斯坦故事(理论)

  2.概括基本内容

  ①人人都对自然感到好奇,都以自己喜爱的形式寻求自然的“谜底”,但是大多数人一般直接探寻自然本身,而作者却由人的观察角度,反思人类对宇宙的认知。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像力,并且保持了这样奇特的想像力,由此奠定了他对高维空间理论探究的基础。

  ②作者少年时接触到爱因斯坦的“未竟事业”,激发了他的探究兴趣。另外,“我决定要对这一秘密刨根问底”,也表现了他有毅力有恒心的性格,这是成为科学家的基本素质。

  ③高中时代,自己动手建设实验室,验证爱因斯坦理论,探究反物质。作者进行这样艰苦枯燥的工作,体现了他对科学的热爱,以及踏实的性格,显露出一个科学工作者的潜能。

  由①②到③,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的“教育历程”和“教育内容”。

  五、质疑探究,解读课文

  1.【提问】本文在材料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本文布局谋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在整体上,作者并没有从童年到小学到初中到高中,按时间顺序叙事,而是通过童年的两件趣事和高中时建立实验室的事例,突出他成长为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并不旁及其他成长的经验;在局部上,如高中阶段,作者看了许多统一场理论方面的书,并常常去斯坦福大学的物理图书馆,相关的理论书籍是怎样启发、引导他研究的,这里肯定有许多精彩的故事,但是作者只是一笔带过,重点放在制造“自己的原子对撞机”上,其中具体的数据叙述得很详尽,让人体会到作者严谨、踏实的性格,以及内在的成为物理学家所需要的基本素质。

  2.【提问】本文体现了怎样的科学精神?

  【明确】本文三个主要部分,并不是简单地叙述成长的故事,而是具有深刻的科学精神内涵,可以从中看到哪些方面的“教育”对成为优秀科学家最为重要。

  (1)想像力:科学是需要想像力的,想像力能带来创造力。作者正是从对鲤鱼世界的想像中,认识到人类观察空间的局限性,间接感悟到高维空间存在的可能。由感性的想像上升到理性的创造,体现了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2)乐趣:科学不应该是枯燥的,而是应该充满乐趣的。探寻自然的奥秘,对真正的科学工作者来说,是和自然做的*似于捉迷藏的“游戏”,也是人生的“境界”。“游戏”使他们乐此不疲,充满激情,不受外界的诱惑和干扰;而“境界”使他们不顾功利,不畏强权,只求真理。

  (3)实验精神:丁肇中说过:“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有了想像力,有了乐趣,那只是成为科学家的最基础的因素,不去踏踏实实地做实验,就不能得到基本数据,假说就不能确立。一味地空想,不去做基础工作,不可能达到真理的彼岸。作者从事的高维空间理论,虽然还停留在纸面上,但是科学家们已经在做许多基础的实验工作,努力使理论得到证明。即使如科学家霍金靠睿智的头脑创建黑洞理论,也要有数学和天体物理学的实验基础,也不是空想出来的。

  3.【提问】“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是怎样的?

  【明确】主要有以下几点:

  (1)“水池之外看不见的世界没有科学意义。”

  (2)“它们为睡莲自己能够运动而困惑不解”——它们以神秘的“力”来掩盖自己的无知。

  (3)“鲤鱼科学家”的“消失”和“重现”——它们认为是“奇迹”,是“可怖的事情”,而不肯去探究原因。

  (4)“鲤鱼科学”的“传奇故事”,真实地证明另一个世界的存在,而它们却认为“胡说八道”,荒谬绝伦,违背它们的“自然规律”。

  4.【提问】作者想通过“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自以为是”的人类和“鲤鱼科学家”有相似之处。(1)人类“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只要“超出我们的理解力”的自然存在,他们就“拒绝承认”。

  (2)“科学家发明像力这样一些概念……”,是因为他们只愿意承认“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不肯改变思考问题的方式。

  (3)“不能在实验室里便利地验证”的理论,他们就加以“鄙视”,表现出思想上的保守和固执。

  5.【提问】课文中阅读多维空间历险故事和统一场理论书籍两小段内容,对“教育历程”的叙述有什么作用?

  【明确】课文的重点是童年趣事和建立实验室,这三个事例已经把“教育历程”完整地勾画出来。而夹杂在其中的两个小事例,主要起补充和衔接的作用。历险故事加深作者对高维空间的想像,激发兴趣;而阅读统一场理论书籍,既表现高中阶段作者求知的热情,也衔接起由理论到实验的探究过程。

  6.【提问】作者说“我决定要对这一问题刨根问底,纵然为此而必须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也在所不辞。”在作者心中“理论物理学家”应该是怎样的人?

  【明确】理论物理学家的工作是抽象、枯燥的,受实验条件的限制,自己的学说很难得到实验的证明,甚至可能到死也得不到成就。这样的人必须耐得住寂寞,必须有奉献精神。“在所不辞”意味着“理论物理学家”道路的艰辛。

  7.【提问】作者建立实验室的事例,对我们现实生活有怎样的意义?

  【明确】科学是建立在基础实验之上的,科学理论要经过实验的检验才能得到论证。实验不是简单的操作,要有理论指导,要有实验的设计,要有策划组织能力,要有耐力和恒心等等,实验考验的是实验者的综合能力。而我们当前存在的问题是,重视理论,轻视基础实验,表现为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差,思想上浮躁,急功*利。对教育而言,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很普遍。这些都是一名理论物理学家重视实验给我们现实生活的启迪。

  六、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一、二”。

  教后记:

  栋栋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2

  认识高中语文(开学第一课)

  目标:

  1、 了解——高中语文学*与初中语文学*的联系和区别

  2、 了解——学科的特点和高考的要求

  3、 了解——语文学*的*惯和老师的学*要求

  4、 明确——语文学*的意义和应有的态度

  讲授要点:

  一、开场白和自我介绍

  二、理解“语文”

  1、语文——语言、文字

  (1)听(会听课,听懂别人的话,别人说话自己能够专心听)

  (2)说(大胆说话,大声说话,说得条理明白)

  (3)读(表情朗读,理解阅读)

  (4)写(会写各种文体的.文章,达到表达的目的)

  2、初中语文和高中语文的联系与区别

  高中语文学*需要初中语文学*的基础;高中语文学*比初中语文学*要求更高:

  (1)初中固定一块教材,高中不固定教材,高中教材分为固定部分叫“必修”,不固定部分叫“选修”,还有校本教材叫“自修”,共三块构成;

  (2)初中学*只要阅读理解,会写600字作文,高中是“阅读赏析,表达与交流,会写不少于800字或1000字的文章”;

  (3)初中学的文体不完全系统,高中完全系统——小说与戏剧,诗歌与散文,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

  (4)高中实行学分式学*。

  三、语文学科的特点

  1、最难学好,因为主要靠自学,老师的作用小;

  2、积累要求高,记忆的东西要求多,了解的东西要求多,要记性;

  3、语言文字的领悟力难以形成,要悟性;

  4、好作文难写,要灵性;

  5、个人成绩会时高时低,进步缓慢,不能迅速达成;

  6、高考三桩之一,成绩160——200分。

  四、学好语文需要好的学**惯

  语文学*的*惯你养成了吗?

  语文学科的特点是:知识信息量大,自修实践性强。这就告诉我们:第一学好它不容易,第二依赖于学*者自身努力。语文考试在五个层级上考学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运用,赏析评价。中考也好,高考也好,说到底,就是考学生的记性和悟性。而记性和悟性绝不能在短时间内速成,需要长时期的积累和良好*惯的养成。怕记怕背,懒于动手,是学语文的大忌。要学、会学、坚持学,养成良好的*惯,是语文教学的方向,更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学生这个主体的一个根本性的要求。“一切皆从*惯开始”没有良好的*惯,语文教学必无效率;没有良好的*惯,何谈记性、悟性的生成和发展?没有良好的*惯,哪来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形成?

  那么,学好语文应该要有哪些良好的*惯呢?

  (一)放声朗读的*惯。这个*惯现在小学生还做得比较好,中学生就差多了,而且随着年级的升高,*惯越差。高二、高三的学生你就很少听到他们自觉地放声朗读了。有早读课的地方,早读听到的基本是外语的朗读,而语文的朗读只在一种情况下出现,那就是有老师当面督促或是有课文背诵将要检查时,这种朗读带有明显的应付性。探其原因,主要是学生以为考试不考有声朗读,不必费劲地发出声音。

  其实朗读自有好处。古人说:“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这里说的是文言文的学*,那么现代文呢?现代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认为朗读可以“从字句中抓住声音节奏,从声音节奏中抓住作者的情趣”,他还说即使是自己写的作文,也要拿出来读,“才见出声音是否响亮,节奏是否流畅”。这就是说现代文的学*仍离不开朗读。朗读与默看比,更容易让人身心俱入,专注集中。避开学*这个功利层面,朗读还能从美学的感受上产生心理的愉悦,体验出语文学*的乐趣。

  (二)预*新课的*惯。老师教新课前,学生一定要先预*,做到:1、能流畅地读出课文;2、围绕课后练*,做出基本思考;3、找出难懂的地方,准备质疑;4、可以根据课文查阅有关参考资料。有了预*,才能提高听课效率,才能学得主动。

  (三)记笔记的*惯。首先做好课堂笔记,老师讲的要点,一时还弄不懂的问题答案都要先记下,这将有助于自己课后复*理解和总结积累。其次做好读书的笔记,可以写在书上(自己的书),也可以写到笔记本上。可以是抄录的词语运用或美言警句,也可以是自己的赏析点评。俗话说得好“好头脑子,不如懒笔头子”,有时听过、看过,却不如“记过”。笔记可以长自己的记性。

  (四)勤用工具书的*惯。《现代汉语辞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作为中学生这两本工具书应必备,条件好的还可以置办一些其他的工具书。遇到陌生的或模糊的字词,要勤查,不要想当然。例如高中语文课本《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中有一处:“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块状裂片,好像龟甲,特称龟裂片。”这里“龟”是个易读字,“龟裂片”一词,结合实物,虽带模糊,好像也能懂。如果放过去,错读产生了!查一下工具书就知道,这里“龟”有两个读音,前读“guī”后读“jūn”,又认识了一个古地名“龟池”的读音。俗话说“*时学*懒一懒,考试分数减一减”,你容易错的,也是考试容易考的,为什么不勤用工具书呢?

  (五)思考和说话的*惯。课堂上,有的同学懒于思考,怕回答问题,总是等老师最后“真情告白”。有的同学虽然对答案有所知,却怕当众说话。口语训练本身就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现代社会离不开交际,说话既可以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又可以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一个经常在公众场合说话的人,其口头表达能力一定优于那些公众场合说话少的人,这也是“用进废退”的道理。农村中学的学生多不爱讲话,有的即使说话声音也小,语文课常处于沉闷状态,这是一定要改变的。

  (六)课外阅读的*惯。要学好语文,仅靠《语文》书远远不够。像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就规定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比如规定一个高中生三年的阅读总量不少于300万字,并开列了课外阅读的书目。高中语文教材还配备了《语文读本》给学生课外阅读。几年下来,我们发现不少学校、不少同学并未好好利用,基本上是处于放任式、束之高搁式。可以说,缺少课外阅读,很难形成语文的悟性。

  (七)勤写勤练的*惯。多写,手不生疏;勤练,熟能生巧。完成课内作业后,适当做点课外练*,对于提高自己阅读和写作能力是大有补益的。

  (八)整理积累的*惯。这是要求学生对自己学*的知识,或是课堂笔记,又或是做错的题进行整理,形成自己的知识库。比如,整理文言文“为”的读音:1、wéi①当动词用,②表被动,③句末语气词;2、wèi当介词,表示“为了”或“替”讲。经过总结整理,形成深刻的印象,形成知识和能力的积累。

  (九)总结得失的*惯。一篇课文教学结束后,一个单元教学结束后,一个专项训练结束后,一次作文评讲后,一次考试后,都要总结自己学*过程中的得失体会,这样可以巩固、强化自己已经学到的知识和能力,也可以借此来改正自己的错误,弥补其不足。

  (十)书写清楚的*惯。凡是写给别人看的东西,都要养成书写清楚、文面整洁的*惯。让看的人一目了然,不能让人家难辨认,看得烦躁。中考阅卷、高考阅卷,书写马虎、文面不清的,都是吃亏的。

  培养良好的学**惯并非目的,而是手段。这样做的指导思想是“自主学*”的意识,同学们在*惯养成中走向“要学、会学、坚持学”的路子,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学*的效率,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最后达到“不教自会”的境界。

  五、语文学*的境界

  (1)要学——态度问题

  (2)会学——方法问题

  (3)能学——持衡问题

  六、具体要求:

  (1)工具书齐全(《现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不能少);

  (2)早读天天读,一半时间不能少;

  (3)课前先预*,不预*不听课;

  (4)课上认真听,身心投入勤用脑;

  (5)课堂记笔记,课后看笔记;

  (6)作业天天做,不等老师布置自觉做;

  (7)晚自修的语文课计划安排有效率;

  (8)每周周记一小篇,每周大作一大篇;

  (9)硬作业硬完成,软作业也要硬完成;

  (10)给人看的东西书写要清楚。

  七、学好语文的意义

  学好语文,高考有门;

  学好语文,事业有成;

  学好语文,人上之人;

  八、总结

  语文能力听说读写

  语文三性记性悟性灵性

  语文境界要学会学能学

  语文学**惯十个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诗的本质特征,学会比较中外诗歌在形式上的不同点。

  2、梳理文章的写作脉络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法和比较阅读法,提高阅读中外诗歌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阅读和研究中外诗歌的正确态度,激发热爱诗歌和*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诵读来揣摩关键语句的方法,体会钱钟书先生阐述的*诗特征所使用的比喻和引用手法。

  三、教学方法

  对比阅读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作者的作品导入: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围城》的作者,大家猜出是谁了吗?对,就是钱钟书,就是这位学贯中西的鸿儒——钱钟书先生,他的众多著作至今在国内外学术界仍享有很高的声誉。今天我们来学*他的一篇文艺论文《谈*诗》。(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批注阅读

  全班学生在认真阅读全文的基础上,自主围绕以下两个问题进行学*和探究:

  1、默读全文,了解课文大意,理清文章思路。

  明确:第一部分,开篇从比较文学的视野,交代了作者谈*诗的根本立场;第二部分,作者在与外国诗歌的对比阅读中,说明*诗歌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第三部分:作者辩证地论述了*诗歌的本质特征。

  2、快速浏览课文,概括出*诗的本质特征。

  明确:

  (1)早熟而缺乏变化,“*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2)篇幅短小,“比了西洋的中篇诗,*长诗也只是声韵里而的轻鸢剪掠”。

  (3)*诗深厚情韵,富于暗示性,如“*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看到了无垠”。

  (4)*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原因是,*的诗格较轻,且*古代诗人“对于叫嚣和呐喊素来视为低品”。(相应板书。)

  (三)品析语言,合作交流

  1、学生自主小组合作学*,探究本文语言在形式上的特色,并在文中举出相应的例子加以说明。以四人为小组,先自主学*再组内交流,教师巡场指导。

  2、派代表总结发言,其他组可以补充,教师引导。

  预设:

  (1)引用:丰富、巧妙、贴切。感受丰富,如引用丰富,将西方的“何处是”与*诗歌对比,如“春去也,人何处;人去也,春何处”;引用巧妙,如“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加以说明*诗的艺术和思想体系缺乏严密的逻辑性;引用贴切,引用陶渊明、李白的诗和歌德、雷格的诗歌为了说明两国的诗内容相同,作风暗合,能切中要点地表达了观点。

  (2)比喻:生动、趣味、深刻。比喻生动,如把*诗的“比重”比喻为“好比蛛丝网之于钢丝网”,又将*的诗歌之短比作“轻鸢剪掠”;比喻趣味,作者将*诗的狂放特质比喻为“文明人话,并且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但有良心的人全听得见”;比喻深刻,以“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来深刻指出评论家对于评论的对象要有严肃认真的态度,除此之外,作者用*画的发展作了相应类喻来说明*诗的发展规律,文中诸多处比喻都无不体现出钱氏语言之妙。(相应板书。)

  (四)拓展延伸,小结作业

  1、自述感受:学*了这篇课文,你对钱钟书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自由发言,并说明理由。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别人对钱钟书评价的文章,加深学生对钱钟书的了解。

  2、师生共同总结,并布置作业:联系课文,比较阅读*诗人舒婷《致橡树》和外国诗人裴多菲《我愿意是急流》,评说这两首诗歌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异同点。

  五、板书设计

  教师编制考试内容广泛,考生往往无从下手,抓不住重点。推荐报名教师编制考试笔试网校高清课程(点击购买,随报随学,不限时间次数。免费试听)进行系统学*。关于教师编制考试相关最新资讯或备考点击进入备考专题。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4

  一、教学设计说明

  教材是学生们最熟悉的,却又是最易遭忽视甚至是冷遇的书。

  1、为了让学生们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我在课前准备了一些高考优秀作文的片断,让学生们知道我们手中的课文是可以用作素材写进作文的。2、让学生回忆学过的课文,并说说其中印象深刻的作家、作品或文学人物。3、教学活动——学生挑战老师:学生给老师出若干话题,老师以一则选自课文的素材(如莫伯桑的《项链》)构思学生的话题。4、教师出一个话题——“空间”,让学生选用已学的课文素材构思作文,然后说说其构思。5、教师出15个左右的话题,让学生选一个自己喜欢的话题,运用课本素材,快速构思,写一个片断。

  二、教学过程

  1、先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你们怕写作吗?”

  学生有的说“怕”,有的说“不怕”,也有的不以为意。

  教师:怕写作文,究竟怕什么呢?

  (生答,教师随机总结出发言要点)

  教师:构思*淡、语言贫乏、素材*凡……如同学们所说的,确实有很多的因素,造成了我 们在写作时文思枯竭,言语乏味。因此,常听到有同学感叹 “作文难,难于上青天” 。问题有很多,今天我们来解决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就是“素材的挖掘、运用(板书)”。

  有人说从小到大写了那么多作文,写到最后都无话可说,无材可用。可是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想想看,我们从小学开始,到现在,读了多少书,看了多少影视剧,听过多少故事,有过多少亲身经历,又滋生过多少关于人生的感慨,写作的材料会少吗?我觉得恰恰是太多了,所谓“乱花渐欲迷人眼”啊。材料太多,看得你眼花缭乱,竟不知如何取舍,如何运用了。所以我们很多同学可谓是:“捧着金碗去讨饭,躺在金山上哭穷”。

  为了证明我并非言过其实,我们先来读一个高考满分作文片段

  (幻灯片):

  唯有风,可以穿越荆棘。 纵然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我们依然要相信:“浅草‘也’能没马蹄”(用幻灯打出课题)

  2、素材很多,如溺水三千,我们只取一瓢饮之,取的是人人熟悉却熟视无睹的高中语文课本这一个素材库。大家一起来说说高中学过的课文中,哪些作家、作品令你印象特别深刻?

  ……(生答,教师随声附和,点头表示赞许或赞同)

  我听同学们说起课本内容,都是如数家珍啊。原来课文素材,就是我们唾手可得的一瓢清泉。

  我把课文素材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文学形象、名人名家、经典作品。这样做的目的是为同学们建立自己的素材库提供一个范例。如果*时同学们能有意识地把材料分门别类,对材料进行多角度的开发和思考,写作的时候就可以信手拈来。

  3、挑战擂主

  课本,就是被我们踩在脚下的一座金矿。那么它的含金量究竟如何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挑战擂主”的游戏。在这个游戏中我是“擂主”,你们是挑战者。怎么挑战呢?很简单,我选用一则材料(如:莫伯桑的《项链》),大家给我出作文题目,看看我能否最大限度地将材料运用到话题中去。

  当堂练*。

  4、牛刀小试

  (幻灯片:空间)

  (学生发言,教师点评)

  5、大显身手

  看来,我们的课本,确实是一座宝藏,是一座含金量很高的金矿。而话题则如满天的繁星,仅同学们*时写过的作文话题,就相当多。还记得你们写过哪些话题吗?(学生发言)

  同学们的发言都很精彩,由此看来,我们的课本,不仅是一瓢清泉,一座金山,更是一把利刃,是倚天剑屠龙刀,握着它,就增添了无穷威力。在武艺高强的人手里,更是可以冲开话题作文的团团迷雾,种种束缚,游刃有余。我希望大家都能成为一个写作高手。我们的口号是——大家一起来——“把有限的素材运用到无限的话题中去!”

  三、教反思

  作文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而学生又感觉到写作文的困难比较多。写作文时,无话可说,无材可用,这是学生在写作文时遇到的一个显著问题。教师该如何面对这种情况呢?学生们需要一眼“清泉”,那么,教师就必须带领学生去挖掘“源头活水”,教学生最大限度的去开发和利用已学的知识。作文的素材是无比丰富的,也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大到地球、宇宙的运动变化,小到一花一木,甚至一只虫子、一粒尘土,都可以写入作文。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样的,我们的学生不是缺少作文素材,而是缺少发现作文素材的眼睛。实际上,除了课本的素材之外,还有影视、文学作品,亲身经历,所见所闻,历史名人等,教师可以有系统的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写作文时不再陷入“巧妇难于无米之炊”的困境。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5

  一、教材简析:

  1.整体课文分析

  《赶海》是苏教版三年级的一课文,文章以倒叙的方式为我们回忆了“我”在童年时代跟舅舅赶海的“趣”事。

  2.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具体语言,感受“我”童年赶海时的乐趣,激发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3.教学重点及难点:借助具体的语句体会赶海的乐趣,积累运用语气词,动词。

  二、设计思路及理念:

  《赶海》一文虽然文字轻松、语言活泼,但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如何激发他们的学*兴趣,引导他们融入到课文描绘的情境中去,就成了我们最值得研讨的地方。因此,在执教这课文时,我紧扣“趣”字,设计问题:这么多有趣的事,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件?将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营造出一个轻松愉快的学*氛围。另外,通过欣赏歌曲《大海啊,故乡》、图片展示形态各异、五彩缤纷的海星、海螺,拉*学生与大海的距离,让学生很快的融入到课文中。整节课的实施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们去读趣、找趣、品趣、说趣、演趣、写趣,使课堂气氛和谐,充满了生命活力,教师鼓励下的学生敢说、敢评、敢演、敢问,真正做到了师生互动、课堂灵动。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板书:追浪花)

  1.课前播放<大海啊,故乡>闭眼边欣赏边想象画面.

  2.你脑海中浮现了什么样的画面?(学生发挥想象)

  3.美妙的歌声仿佛又把我们带到蔚蓝的海边.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跟着小作者一起去赶海.(板书课题,齐读)

  [设计理念]情境导入。鼓励孩子插上了翅膀在优美的旋律中想象大海的画面,唤起了学生对大海的向往,自然地引入课题“赶海”,这样做既丰富了学生思维,又为学*课文作了铺垫,同时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初读课文——找“趣”

  过渡:潮退了,告别了可爱的浪花,小作者又遇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呢?

  1.打开课文,快速地读一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总结,相机板书:抓海星捉螃蟹捏大虾)

  2.默读你最感兴趣的事情,画出让你觉得有趣的字词,句子甚至是标点符号!然后再大声地读一读最喜欢的片段。

  三、品读课文,体验“趣”

  (一)、抓海星

  1.引导学生读好“摸呀摸呀”。

  以读代讲:你为什么把“摸呀摸呀”读那么慢啊?

  这样摸会把小海星吓跑的.

  2.想看看可爱的小海星吗?(出示图片)

  3.指导感情读出喜爱之情。

  鼓励性的评价:你笑着读这个”嘿”这句话,读得真棒

  4.让我们学学他,边笑着读边加上你的动作,一起来感受下摸海星的乐趣!齐读

  小结:这短短的一句话,我们从一个动作”摸呀摸呀”、一个语气词“嘿”、甚至一个不起眼的小感叹号都感受到了一幅生动有趣的画面。我们文中像这么有趣的画面还有很多呢,你还觉得哪件事特别有趣呢?

  (二)、捉螃蟹

  1.指名读觉得有趣的句子.

  质疑:那个低着头的小伙伴在寻找什么?---捉螃蟹

  2.同学们,螃蟹好捉吗?

  从文中哪儿看出来这家伙一点儿都不好对付?---东逃西窜

  3.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表演东逃西窜.

  4.为什么要东逃西窜呢?----不愿意乖乖地被人捉住。

  顺势理解“不甘束手就擒”的意思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自渎了解巴金与《家》的有关背景资料。

  2、了解《家》的故事梗概。

  3、了解封建大家庭罪恶,封建制度的黑暗。

  二、过程与方法

  了解巴金与《家》的有关内容。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封建大家庭罪恶,封建制度的黑暗。

  四、重难点

  1、了解《家》的故事梗概。

  2、了解封建大家庭罪恶,封建制度的黑暗。

  3、封建大家庭罪恶,封建制度的黑暗。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家,可以让你想到什么?

  家,在人们的眼中,都是爱的代名词,是避风的港湾,是永恒的栖息地,但无论如何形容,家就是一个能给你幸福温暖的处所,它就是爱。

  然而,巴金先生的小说中,“家”却是一个明争暗斗却不见硝烟的战场。

  (二)作者简介及作品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代表作: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其中《家》是巴金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巴金作品多以抒情笔调,描写新知识青年对旧制度、旧文化的强烈憎恨和大胆抗争,充满激情,语言清新流畅。

  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作品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1982年获“但丁国际奖”,1983年又被授予法兰西共和国荣誉勋章。

  (三)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文本内容。

  (四)内容分析

  1.主题概括

  三份爱情的毁灭,三个女性的死亡。

  觉新——梅、瑞钰、觉慧——鸣凤。

  2.人物赏析:

  (1)梅

  原名钱梅芬,觉新兄弟的.姨表兄妹。与觉新青梅竹马,相互爱恋,因家长之间的矛盾而被拆散,后出嫁不到一年便守寡,因婆家对她不好,在娘家抑郁而死。

  (2)瑞钰

  家长们用抓阄的办法为觉新选定的妻子,善良贤惠,高老太爷死后因无法承担迷信的“血光之灾”的责任被迫到城外待产,最后难产而死。

  (3)鸣凤

  高家的婢女,7年前被卖到高公馆开始做苦事、吃打骂和流眼泪的生活,深爱三少爷觉慧,但高老太爷答应把她送给六七十岁的冯乐山做小老婆,勇敢反抗,投湖自尽

  (4)觉新

  高家的长房长孙,觉民、觉慧的大哥,是一个长期接受封建教育,深受封建礼教制度的迫害,但又渴望幸福生活,具有“二重人格的人”。他同情新思潮又自甘落伍,不满旧礼教又奉行“作揖主义”,具有复杂而丰富的性格内涵。

  (5)觉慧

  受“五四”新思想影响的青年学生代表。封建大家庭“幼稚而大胆的叛徒”,觉新、觉民的弟弟。参加了具体的反封建、反专制的斗争,包括勇敢参与反对封建军阀的斗争,坚决反对“作揖主义”与“无抵抗主义”,蔑视等级制度与丫头鸣凤相爱,反对包办婚姻支持觉民逃婚,大胆揭穿迷信的捉鬼、血光之灾等邪说,最后义无反顾地从封建大家庭出走。

  3.问题“谁是凶手?”

  探究:觉慧和觉新在爱情中的表现

  (1)觉新对于梅:

  和梅表姐相爱,但是由于双方家长在牌桌上的一些小矛盾就扼杀了这段美好的恋情。觉新很痛苦,但是没有反抗,对于父亲为他安排的与李家的婚事表示顺从,回房蒙头大哭一场,继续与李家小姐瑞钰完婚。

  (2)觉新对于瑞钰:

  高老太爷去世后,瑞钰产期将至,陈姨太因嫉妒怨恨瑞钰,以“血光之灾”为由要觉新把瑞钰送到城郊外待产,觉新不想,但是没有反抗,照做了;四天之后觉新去看瑞钰听到瑞钰凄惨的叫声,但是没有人敢来为他开门,瑞钰就这样叫着他的名字死去了,他们最终也没有见上一面。

  (3)觉慧对于鸣凤:

  与鸣凤相爱,又常常处于矛盾当中,下不了最后的决心,在鸣凤被安排嫁给冯乐山做小妾是他还一无所知,在鸣凤想要向他倾诉时他忙于自己的事业,最后鸣凤被逼得投湖自尽了他才后悔地追去,已经晚了。

  4.假设:时光可以倒流,觉慧和觉新会怎么做?

  5.探究:是什么导致了觉慧和觉新的复杂的性格?

  明确:觉新:不满封建家庭的专制,但是他的长房长孙的位置,加上受封建礼教的约束,他养成了委曲求全、懦弱顺从的个性。,为维护这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的“和*相处”,他凡是采取“不抵抗政策”。家对于他来说是精神炼狱,但是又难以割舍,所以他最终“顺着旧的环境生活下去”,向封建势力一次次地妥协退让,甚至牺牲自己的爱人。陷在封建传统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觉慧:一个充满朝气的反抗者、家族的叛逆者,他体察到封建家族的虚伪黑暗和腐朽,决心要做自己的主人。但是在抗争的过程中,他也有一些大胆幼稚的行为,到外面寻找新生活。他冲破世俗与鸣凤相爱,又经常处在矛盾中,下不了最后的决心。对于他祖父,觉得他们两个像敌人,但是当他祖父去世之后他又觉得现在的确是太迟了。他们将永远怀着隔膜,怀着祖孙两代的隔膜而分别了。

  6.时代背景:

  明确:“五四”运动是*历史上划时代的革命运动。它以全新的思想、全新的旗帜唤醒了整整一代*青年。维护人的尊严,追求人性**,在“五四”时期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吸引着无数新一代青年。

  “五四”运动就像一场梦一样,迷住了大多数*知识分子的心,但随着这个梦逐渐地褪却其梦幻色彩,其矛盾性就逐渐显现出来。

  7.作者的生活背景:长期的封建大家庭的生活

  明确:李家是当地的殷富,数代都是书香人家。巴金等五个兄弟姐妹从小生活在五进三重的李公馆里。然而,随着父母亲的离世,他的家族开始了内部分化。在其后的分家过程中,家族内部的倾轧丑态毕露,巴金看到了人情世态和诗礼传家背后的龌龊。1920年,巴金的祖父也因病死去,遗产的争夺由此引发,巴金在这些事情上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善恶,这给了《家》丰富的创作素材。

  作者身处五四运动之中,自然沾染了浓重的时代气息,对旧社会既愤怒又留念,对封建人物既痛恨又同情,对新出路既渴盼又迷惘,作者本身就处于这样一个痛苦、矛盾、挣扎的过程中,所以《家》中的人物,尤其是与作者最为相似的觉慧,不可避免的宣泄出作者的矛盾与痛苦。

  8.小结:

  巴金在谈到《家》的创作时曾经说过,他要为青年写作,他写这部长小说的目的是“我要控诉”,“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控诉”、“宣告一个不合理制度的死刑”、“我要写这种家庭怎样必然走上奔溃的道路,走到他自己亲手掘成的墓穴”。作品通过一系列美好生命的毁灭,控诉了封建家庭的黑暗和腐朽、罪恶,描写了青年一代的觉醒和反抗。

  《家》中的觉慧和觉新是时代的产物,时代的矛盾性造成了人物性格的矛盾,人物的悲剧命运也是时代不可避免的,是无法被拯救的,唯一的出路是顺应时代的发展,接受新思想的影响,自己拯救自己,创造美好的生活。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菁华9篇)(扩展2)

——高中语文教学总结 (菁华10篇)

高中语文教学总结1

  中学语文新教材体现了培养语文素质,提高语文能力的新要求,尽管选文、结构、编排存在些许瑕疵,但毕竟是扭转教学效率低下、走出困境的实质性改革。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明显滞后,新教材老教法的现象依然比较普遍;观念落后、方法陈旧、手段单一、被动应付,势必难以走出投入产出比例失调、效率低下的困境。如何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落实新大纲,达到新课标,笔者有些不成熟的思考,现不揣冒昧,就教于方家。

  一、优化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结构

  长期以来,垄断语文教坛的就是一种教学结构——串讲分析,讲背景、正字音、析词义、分段落、归段意、明中心、理特点,几成定格。因此,要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首要的是突破传统陈旧的语文教学模式,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结构,即以教师为主导,准确地把握讲析课文的限度;以学生为主体,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开发学生的学*潜能;以课文的重点和学生的能力点为突破口,对教材的内容作精当的取舍。

  “以教师为主导”,就是确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但教师的这种领导、支配地位只能通过“导”,而不是“扶”、“牵”或者其他方式来实现。“导”者,因势利导也,“因势”,就是说教师发挥其领导、支配作用必须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利导”,就是要善于把学生引导到最有利于他们的认识和发展的情境中去。“教师为主导”不同于“教师为中心”,因为它是以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的。“教师为主导”也不同于“教师为主讲”。教师应当把握好几个限度。首先是时间限度,一节课,教师讲课的时间应限定在三分之一,三分之二的时间应引导学生自己钻研和探究;其次是内容限度,对必讲的知识,务求用最经济的方法提示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掌握、运用,对可讲可不讲的知识,可根据学生对主要知识掌握的情况和悟性,若有必要可适当涉及,若无必要便省略不讲,当然,对不必讲的知识就应果断删除,以免冲淡主要内容的讲解。分析课文时不要试图把所有的东西都塞给学生,应当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考空间,以培养学生想象思维能力。比如《项链》的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安排问题,又比如《孔乙己》是否真死的问题。同时应当允许学生存疑,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比如对鲁迅先生小说《药》的主题的不同理解,历来见仁见智,教师无需确定统一答案来限制学生的思维。

  “以学生为主体”,就是确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具有独立地位和极大认识潜能的实践者。确认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就是从根本上改变多年来“我讲你听”、“我写你抄”、“我考你背”、教师向学生“奉送真理”的状况,而要授之以“法”,把“我讲你练”、“我导你学”、“我问你思”、让其“发现真理”的主动权交还学生。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宁鸿彬老师在讲授《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时就是以“培养方法,培养能力”为教学目标,整个教学过程只做了三件事。第一件,在学生读课文之前,宁老师提出,认真阅读课文,然后以“一个——————的皇帝”的形式,在“皇帝”之前加修饰语,概括皇帝的性格特点。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发言,从不同角度概括了皇帝的性格特点。第二件事,宁老师要求学生用一个字概括课文的内容。在老师的耐心诱导下,经过一番研究讨论,学生终于用一个“骗”字概括了故事内容。第三件事,宁老师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大人(特别是皇帝)都受骗,而小孩不受骗。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大量例子,通过讨论,得出“虚伪自私”是大人上当受骗的原因,小孩没有私心,不但不受骗,还揭穿了骗子的骗局。最后学生都领会了本文深刻的思想意义:自私自利是罪恶的根源,只有无私才能无畏。《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都在老师引导下由学生通过合作学*的形式得到了圆满解决,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就相应地发展了智力,培养了能力,也增加了学生学*的信心。

  教学的重难点是课堂教学的突破口,新教材现代文阅读单元打破依文体界定单元的传统,分别以理清层次、概括要点、筛选信息、分析评价与借鉴吸收为能力点划定单元,单元教学要点清晰,单元间能力培养梯度合理。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应以课文为“例子”,落实单元及篇目要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优化教学内容。切不可面面俱到,“胡子眉毛一把抓”,否则,只会冲淡重点,游离要点,以致阻断阅读教学的主线索。课文教学中所有活动都必须围绕一两个核心加以展开,唯此,才能体现落实新教材的相关要求,才是真正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能力。需强调的是,对新旧教材都入选的经典性篇目,教师要按照新教材的要求,扬弃曾经备写的教案,即使是以往自己感到得意的“灵感点”或“神来之笔”,如不符合新要求,也要忍痛割爱,敢于取舍,善于创新,构建全新的教学网络。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杰作《荷塘月色》描写生动,语言优美,字字珠玉。教学中应将着力点放在品味语言上。在朗读中体会景语情语的典雅韵致;设计问题,阅读品味写景状物的生动蕴藉;也可摘取经典片断,设问比较,引导学生探究语言表达的精妙独到。文中有一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可引导学生体味语言的丰富内涵:“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有若有若无、轻淡缥缈、沁人心脾等方面的相似之处,感觉的转移伴随着想象的飞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优美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意境丰厚优美。

  二.改进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教各有法。随着中学语文教改的与时俱进,新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导读法、析因法、妙要列举法和整体感知等,不胜枚举。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教学方法的选择受制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运用应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此,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努力。

  精心设计导入语

  将学生注意力从课间迅即转移到课堂上来,是提高一节课效率的重要环节。导入语设计得好,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调动学生极大的热情和自主精神,使教学充满活力而显出勃勃生机。下列几例,可以为证。

  高尔基说“文学是人学”。阅读那精彩的小说,谁能忘记那栩栩如生的人物?可是一篇小说,人物众多,事件纷繁,是不是每个人物,每个事件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呢?当然不是。只有那些为作者精心刻画的主要人物,那些为作者所浓墨重彩尽情渲染的主要事件,才给我们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本单元的文章,大都是文学精品,写人叙事,详略繁简安排得当。让我们一起认真学*这些精品,看看他们在写人叙事时,是如何做到“繁简相宜,各尽其妙”的吧。

  这是小说单元的“单元导语”,教师自己的所问所答以及对本单元课文“写人叙事,详略繁简安排得当”的高度概括和要求学生们“看看他们在写人叙事时如何做到‘繁简相宜、各尽其妙’”的提示,怎不诱使学生追究“为什么会那样?”。

  罗·卢森堡说过一段趣话:米洛岛的维纳斯归根到底是由于她不讲话,才得以在千百年来保持她那美丽的妇女的殊荣。但如果她一开口说话,说不定她的魅力就烟消云散了。这话很含蓄——不开口的偶像,是暴露不出内心世界的,假如是一个会说话的人,她也许美丽可爱,也许虚有其表,怎样让开口的维纳斯魅力永在?那就得“慧于心,秀于言”——说话要注意语言美。

  这是上听说训练课的导语。教师引用卢森堡的那段趣话,意在演绎出“怎样让开口的维纳斯魅力永存”的问题。“那就得‘慧于心,秀于言’——说话要注意语言美”的答案,怎么不叫学生深入思考呢?

  “小马过河”的故事大家都记得。没过河之前,面对着不知深浅的河水,小马心中一片茫然,而当它试着亲自趟了过去,小马或许不但知道了河水的深浅,而且从中悟出了一些道理。同样,大家如果只看到别人的文章,只听老师讲析别人的文章,大家对如何才能写好文章就没有亲身感受,心中或许有些茫然。与其这样,不如让自己动起脑来,动起手来,写出我们自己想说的话,写出我们自己所做过的事,写出我们自己所熟悉的人和物。

  这是作文训练课的导语。小马之所以能过河后“领悟出了一些道理”,关键在于“亲自趟了过去”,而作为“书面说话”的作文,如果不让学生“自己动起脑来,动起手来”,又怎能写得出,写得好?具体事实的启发所带来的结果就不难想象了。

  2.巧妙设计问题

  好的提问是引发学生思维的突破口,问题的设计应做到以下几点。

  (1)巧选角度,变中求新。提问要尽量避免概念化、一般化的“老生常谈”,而应采用比较新的说法,从新的角度巧妙切入,使问题富有形象性、启发性,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进行积极思维活动。比如教学叶圣陶小说《多收了三五斗》,要理解标题的含义,可变换一种问法:“要反映旧社会农民生活的悲惨,为何不写少收了三五斗,或写灾荒遍地,人民流离失所呢?”学生会兴趣盎然,积极思考。

  (2)疑于无疑,*中出奇。有些内容看似*淡,处于无疑境地。教师要善于激疑,引导学生探讨课文的微言大义,体会作者的匠心独运。如教学《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时,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作者为何对马克思的谢世不说‘停止了呼吸’或‘心脏停止了跳动’,而用‘停止了思想’?”“于无疑处生疑”,才能使学生透彻地了解文意,深入细致地把握所学的内容。

  ()分解难点,多层设问。有些问题比较复杂,难度较大,学生往往心有所得,却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想详细地说,又觉得啰嗦,想概括地说,又觉得千头万绪,抓不住要害。教师要采用分化瓦解,多层设问的方法,帮助学生从纷繁中理出头绪,达到各个击破,逐步深化的目的。比如对《孔乙己》中“笑声”的理解是个难度较大的问题。可用分解难点的方法设计如下问题:①酒客们对孔乙己的嘲笑挖苦表明了他们对孔乙己怎样的态度?②酒客们与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有何相似之处?他们自己明白吗?③酒客们本应对孔乙己持怎样的态度?又为什么没有采取这样的态度?这样层层设问,教师再做适当的点拨讲解,就可以帮助学生理清头绪,加深对文章主旨的认识。

  3.注重教学语言,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

  好的教学语言会给学生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觉。其基本要求是:言简意赅,生动形象,幽默有趣。例如著名特级语文教师于漪在教《春》和《济南的冬天》等散文时所运用的导入语就十分考究:“继米开郎基罗之后的法国大雕塑家罗丹曾这样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总要和大自然接触,大自然的美可以说无处不在。尤其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锦绣河山,美得令人陶醉,它在不同季节展现不同美姿。”这样描述,学生被美的语言所吸引,被祖国山川的美所吸引,从而兴趣盎然地进入散文的学*。

  4.适当拓展教学空间。

  教学的主战场在教室、在课堂,这是无容置疑的。但针对有些特色课文可适当变换教学场所,拓展教学空间,创设适合学生观察、感受、体味、思考的情境,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促进学生的理性思考。苏霍姆林斯基指导学生写题为《春》的作文,就先带学生到公园里去观察,寻找春天的踪迹。同学们有的从萌动的青草上窥见春的身影,有的在盛开的春花中感受春的气息,有的在蜂飞蝶舞、百鸟欢鸣中听到春的脚步声。他们把细心观察的材料,融入自己纯真细腻的感情,写成情文并茂的优美文章。笔者为纠正学生作业中常出现的错别字,曾要求全班学生走上街头,从广告标牌中查找错别字,每人找10个,然后汇总,再集体纠正,效果甚佳。古人强调“功夫在诗外”,现在有人提出大语文的概念,都说明同一个道理:语文教学走进自然,贴*社会生活,一定会倍增其效。

  5.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大课堂容量。

  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现代化教学手段已经走进课堂。传统的单向的静态的语文课堂教学将变为多向的立体的课堂教学。利用电教媒体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以进一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生动新颖、直观可感的视觉形象,吸引学生,为学生创造一个活泼生动的获取知识信息的氛围,让学生拥有广阔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对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学《过万重山漫想》,教师可将课文改编成解说词,事先准备好一组有关长江三峡的电视画面,利用多媒体,在投入画面的同时,穿插解说词,配以《长江之歌》的背景音乐。xx分钟的直观教学取代了繁琐的背景分析、内容讲解,收到身临其境、陶冶情操之功效。在此基础上,设问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主旨。接着,再投放大江截流、高峡出*湖的壮阔画面,强化学生对课文主旨的理解:敢于首创,开天辟地,才有辉煌。

  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既是个复杂的理论问题,更是个实践性很强的问题。限于笔者孤陋寡闻,略作粗浅思考,以期引起同行同仁对这个问题的继续深入的探讨。

高中语文教学总结2

  弹指一挥间,一个学期转瞬即逝。在自己的辛勤努力下,在本组同仁的帮助下,我顺利的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回顾这一学期,既忙碌,又充实,有许多值得总结和反思的地方。现将本学年的工作小结如下:

  一、加强学*,不断提高思想业务素质

  “学海无涯,教无止境”,只有不断充电,才能维持教学的青春和活力。所以,一直以来我都积极学*。一学年来,我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新课程培训及各类学*讲座。另外,我还利用书籍、网络认真学*了语文新课程标准,以及相关的文章如《教育的`转型与教师角色的转换》、《新课程教学理念与教学设计》等。通过学*新课程标准让自己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也明确了今后教学努力的方向。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更新,也催促着我不断学*。*时有机会还通过技能培训、外出听课、开课等使自己在教育教学方面不断进步。通过这些学*活动,不断充实了自己、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和见识,为自己更好的教学实践作好了准备。

  二、求实创新,认真开展教学、教研工作

  教育教学是我们教师工作的首要任务。本学年,我努力将所学的新课程理念应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立足“用活新老教材,实践新理念。”力求让我的语文教学更具特色,形成独具风格的教学模式,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我任教高二年级两个

  班的语文课,在日常教学中,我坚持切实做好课堂教学“六认真”。课前认真作好充分准备,精心设计教案,并结合各班的实际,灵活上好每一堂课,尽可能做到当堂内容当堂完成,课后仔细批改学生作业,不同类型的课,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批改方法,使学生对语文更有兴趣,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另外,授课后根据得失,及时写教后感、教学反思,从短短几句到长长一篇不等,目的是为以后的教学积累经验。同时,我还积极和其它老师进行沟通,了解学生,改进教法,突破学法。针对旧教材内容陈旧、单一、脱离学生实际问题,我积极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设计,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对于我负责的语文课的教学,我采用系统性、阶段性相结合的原则,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使每堂课都能让学生有收获。总之,不管在课堂教学,还是在课外辅导教学中,我都以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标,力求让语文教学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到更大的作用。

  三、充分利用网络的功能和优势,博采众长

  开展教学教研工作为保证课改教研的质量和水*,本人充分利用网络,进行教学教研工作中。以科学研究的精神对课改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现象予以分析研究,特别是加强对“新课标、新教材验证”的研究,对“评价”的研究。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得失,勤写教学反思,注意搜集、整理相关资料,使“教学改革”真正成为自己的事。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教学心得、生活感悟、教案设计……通过与其他老师及网友们的教学交流,特别是在专家在线指导下,质疑解惑,迅速转变自己的教学观

  念和教学方法,不断促进、提升了自己的专业化素质。

  四、加强反思,及时总结教学得失

  反思*三年来的工作,在喜看成绩的同时,也在思量着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不足有以下几点:

  1、对于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学*还不够深入,在新课程的实践中思考得还不够多,不能及时将一些教学想法和问题记录下来,进行反思。

  2、教科研方面加大了学*的力度,认真研读了一些有关教科研方面的理论书籍,但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还不到位,研究做得不够细和实,没达到自己心中的目标。

  3、语文教学中有特色、有创意的东西还不够多,还要努力找出一些语文教学的特色点,为开创语文教学的新天地作出贡献。

  以上是我对*三年工作的总结和反思,它将指引我今后的工作,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会扬长避短,发挥自己最大的优势,将自己锻造的更好。

  20xx年7月12日

高中语文教学总结3

  高一上学期即将结束,本学期我担任高一(6)(7)班语文教学工作,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总结经验和教训,以更好地进行下学期的工作,特作总结如下:

  一、日常教育教学工作

  1、备课方面。在“整体建构”和谐教学思想的指导下,认真钻研教材,全面把握其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步骤、教学方法以及教材中的重难点、易混易错点、可考点与必考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熟悉教情和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整体建构语文知识树,利用学校教学案一体化备课系统,精心编写教案和学案。

  2、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上课时注重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发散学生的思维,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谨性及逻辑性,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保证每一节课的质量、

  3、在学生辅导方面,在给学生解难答疑时耐心细致、循循诱导、清晰透彻,使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同时,不断地对以往的知识进行复*巩固。

  4、认真及时批改作业,注意听取学生的意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情况,并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辅导。

  5、认真教研听课,注意学*组里其他老师的教学经验,努力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除积极参加本学科组教研活动外,还积极参加学校每周三组成的教研公开课,对自己的教学促进很大、

  二、夯实学生基础工作

  语文是一门积累的学问,靠短期强化往往难以取得良好效果,所以,要在学生高一刚入学时就抓紧其语文的学*。

  1、开学伊始,我们就整理了一套文学、文化常识和古诗词名句名篇摘录的材料,让学生在空余时间背诵。为了克服遗忘,我们将这部分内容定为每学期开学摸底测验的必考内容,让学生在反复不断的复*中加强记忆。

  2、在文言文语法知识上,我们采取的是一步到位的教学策略。即在高一一开始就让学生彻底弄清楚文言语法规则,第一篇文言文课文就让学生自己归纳文中的各种语法现象,这样做虽然在一开始占用了较多课时,但几篇课文下来老师就再不必进行文言语法方面的教学,学生的文言文学*便有了较快的初始速度,为后来的大量阅读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3、用足教材,以"本"为本。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尤其是艺体生语文基础相对较弱的实际情况,我们非常重视利用教材,按照教材的体例,有步骤有计划地提高学生的能力。课本上的文言文我们全部上过,总体上采取先慢后快、的原则,实施教学。

  4、课内现代文中的必读篇目我们也是篇篇必上,但教学重点不是让学生记住对课文本身理解的结论,而是使其了解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并将这种思维过程中所用的方法迁移到课外文章的阅读中去。泛读课文则是选择某一侧面,以学生讨论为主,运用所学方法自主解读文本。

  三、努力创设语文学*氛围,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读写能力。

  要求学生坚持写周记,利用周记进行练笔、积累材料。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精选课外例文,认真研读揣摩,利用文中材料进行仿写,然后对照原文,比较优劣,找出差距。

  注重作文实战训练,认真选题,在审题立意、谋篇布局、表达技巧等方面多加指导,在卷面、书写、标点等方面严格要求。

  四、多样化教学,让学生活起来

  由于学*任务相当繁重,学生压力较大。我要摆脱以前枯燥的教学模式,放弃满堂灌,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主动学*,让学生能在语文课上快乐学*,所以我在采取小组竞争、分层教学的同时,注重启发式教学和多媒体教学,创设轻松、自由、*等的课堂氛围、试图让学生在竞争与快乐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五、存在问题和不足

  1、在教育学教学改革日新月异的新形势下,自己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还需要一步地更新和改善,以便适应新教材、新要求、新高考,再者,自己对前沿教育教学理论和成果学*借鉴得仍然不够。

  2、与同学科的其他教师的交流还不够,还需更进一步地加强。与学生在情感上的沟通与交流仍然肤浅,对学生的思想状况,尤其是动态发展情况还不能做到全盘把握、了如指掌。

  3、在具体的教学中,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主观地设计教法。盲目使用所谓的素质教育的教学法:引导式,启发式,讨论式。而极少是详细地讲授,具体的分析。

  总之,高一语文教学工作已经告一段落,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相信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能得到改进和完善,以求取得更好的成绩。

高中语文教学总结4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班、四班的语文教学工作。随着这一学期的结束,我的语文教学阶段性任务也圆满地完成了。回顾整个学期的教学过程,现对教学方面的体会和工作总结如下:

  一、深入研究教材与新课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备好每一节课,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

  开学初,我即认真地研读新课标与教材,力求准确把握难重点,难点,注意弱化难点,强调重点。以此为据,我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在备课的过程中,我既考虑到教材,又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力求充分备好符合学生水*的课。

  二、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

  从参加新教材培训到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反复学*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认真反思自身教学实际,研究学生,探究教法,逐步树立起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思想,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焕发语文课堂活力,有助于学生能力提高与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模式启发思维,训练方法为主的自读课文阅读方法、以感知—探究—反思—延伸为主线的重点篇目学*法、以合作—探究—创造—创新为核心的'语文活动课等,激发了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

  应试教学课堂围绕知识目标而展开,储存继承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和体验,但忽视了学生创新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如何激活所需的先前经验,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例如在处理每单元的重点篇目时,我们始终采用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反思质疑—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组织课堂教学。

  课堂上体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际互动,环境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提高,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

  四、每篇课文教完后都布置作业,及时、认真地批改作业。

  作业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我每篇课文教学结束后,都根据班上大部分学生的实际水*来布置作业。作业有字词抄写、课后拓展、小作文等形式。对作业的批改,我一直坚持全批全改,这样才能对学生知识落实情况有更好掌握,随时调整教学。小考本的使用我一直坚持这个好的*惯,收效很好,批改认真,多次受到教务表扬。

  五、做好师生帮扶工作,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一开学,我便制定好师生帮扶工作计划,切实将师生帮扶工作落到实处。学生的学*动机、学*积极性大大地被调动起来,能明确自己的学*目的;学*风气较以前有明显的变化,以前是“要我学”,现在是“我要学”。通过不断的加强训练,老师帮助学生获取一个个小成功,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力得到很大的提高。课本剧顺利开展,收到学生一致的喜欢和好评。

  六、利用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爱好。

  在本学期中,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活动,提高自己的语文素质。只要有征文比赛,我就让全班学生都写,再挑选出优秀的作文进行参加。这样极大地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并有了一定的提高。还将语文课,在高一四班尝试了室外语文课,强化背诵,都取得了很好的收效,这一大胆的尝试,受到学生热烈欢迎。

  七、积极参与教研组、备课组活动

  我每周准时参加语文教研组和备课组活动,在研讨实践中提高自身素质。坚持听课、评课,本学期*均每周听课一至二节,注意学*组里老师的教学经验,努力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积极参与《体验式课堂探究》以课题研究来促进教学。

  回首这一学期,我收获的相当多,但是我的教学工作中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时仍摆脱不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积极性调动不够等。今后,我会更加努力工作,吸取组里教师一些好的教学经验,让自己的教学水*有一个更高层次的提高。

  最后,感谢一年来校领导,同行的关怀和支持,我将更加努力,热爱经贸!

高中语文教学总结5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高二1、2两个班的语文课教学工作。现将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进行小结,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促进今后的教学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一、主要工作举措与成效

  1、精心备课,让学生学有所得

  认真钻研教材、教学参考,学*好新课标,虚心向同年组老师学*、请教,做到学*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并利用多媒体教学吸引学生注意力,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备学生,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尽量做到分层教学,让学生学有所得。同时加强自身业务理论学*,多研究精品教学设计,吃透教参,精心设计知识点,进一步促进课件制作的精良化。

  2、夯实基础,提升能力

  我在教学中有意识的从最基本的字词句入手,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差,学*兴趣淡薄,通过基础知识的公固加强,诱发这部分学生的学*兴趣。针对成绩优异的学生,就其学*的薄弱环节进行专项训练,强化语言表达和综合运用能力,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以周记和作文为*台,训练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侧重思维品质训练,积累语言和作文素材。

  2、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调动学生学*的主动性,积极性是很重要的,而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学*的能力。而“先学后教”就是适应了这一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自学发现问题,同学相互讨论,问题明了,深入探究后,如果还有疑问,教师给予适时的点拨和讲解,这样就可以加深印象。课上,以小组为单位,围绕问题,展开讨论,进行评比,极大的调动了学*积极性。

  3、开展多种多样的语文学*的活动,强化语文积累。

  学*语文,最重要的就是积累。因而,在抓住课堂这一主渠道的同时,还通过多种方式来提高学生语文学*的积极性。我除要求学生认真做好课堂记录听好 课外,还建立了《语文学*积累本》,做好语文的学*积累。

  4、认真搞好培优辅差工作,全面提高学生的成绩

  现在的在校生的学*程度参差不齐,因而,做好培优辅差就显得很重要了。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在教学过程中面向全体学生,利用每一节的培优辅差课分别对优生进行强化训练,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加强基础训练。

  二、存在的问题:

  1、课堂教学方面,教师讲授占用的时间多,学生自主探究和巩固训练的时间少,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还处在较差水*,限于学生的能力,老师也不敢轻易把课堂交给学生。

  2、巩固练*的方式和质量需要变革。学生课下主动学*语文的不多,作业预留也限于练*册或周记、作文,针对性和系统性都不高,不能完全贴合课堂教学目标和学生学*的实际情况,这就要求教师下功夫,多印发、收集一些*题作业,即贴*课堂,又符合学生学*实际,从而提高学生的学*能力和学*成绩。

  3、检查力度需要加强。我的一个最大的缺点就是落实抓得不够,作业面批的数量少,惩戒力度不够,导致有些学生得过且过弄虚作假,学*不踏实。

  4、作文和语言应用整体水*不高,对考察文采和创造性的题目解答不够好,暴露出学生在语文的深层次能力方面还有很大欠缺。

  三、下期工作的思路和改进方向:

  1、基础字词和课文背诵强调指导有余,督促检查不足,下期将加大督促检查的力度。

  2、*时练笔相对较自由,系统性和层次性不够,要借鉴同组其他老师经验,探索作文高效系列训练的方法,同时拓展信息阅读量。

  3、加强高考意识的渗透,培养学生的.学*信心。瞄准高考,根据教学实际,掺入高考的相关要求和题型,让学生在*时就熟悉高考,不畏惧高考,一方面在训练中把握解题规律,一方面树立起学*的信心。

  4、强化检查,抓落实,抓优生,尽心辅导,尤其是在语文方面“瘸腿’的学生,要开动脑筋,多想办法,宽严相济,努力提高他们的成绩。

  5、针对二班和一班末尾学生,强化基础训练,着力作文教学,提升整体语文学*水*,确保*均分和及格率。

高中语文教学总结6

  语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和正确地理解、掌握并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当前的素质教育又向语文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且要教书育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完成以上任务,在*时的教学工作中我认真学*各种教学理论,深入研究教材教法,虚心向老教师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工作情况的总结。

  一、转变思想观念,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是素质教育的第一要义,是贯彻落实教育方针的前提条件。一个教师必须认识到每一个学生都是受教育的主体,每一个学生都是可以教育成才的对象。

  1、语文教学无差生

  面向全体学生必然涉及“差生”问题,相当一部分教师总是按照学生考试成绩的好坏把学生分成若干层次,那些考试成绩不好的,理所当然的被划为“差生”之列。而实际上,经过十几年的学*每一个学生都已具备了运用语言文字的基本能力,都有自己的闪光之处。有人善于遣词造句,有人善于布局谋篇,有人长于书面表达,有人善于口语传情。在我的眼中语文学*无差生可言,有的只是语文能力处于不同层次上的一个群体,语文教学无差生。按照布鲁姆的教育理论,只要给学生以正确的方法指导和足够的时间,他们都会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进步。思想观念的转变会带来全新的教学方法,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2、调动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难设想一个对语文不感兴趣的老师会教好语文,一个对语文毫无兴趣的学生能学好语文,激发调动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是求得学生主动发展的前提。首先是面向全体学生,紧扣教材内容,设计出灵活多样的教法吸引学生,生动、新颖、恰切的教法,让学生始终在新异刺激下投入学*。其次是贯彻成功教育的原则,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因材施教,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甚至一开始可以普遍降低要求,让优秀生走向渊博,让大多数学生坚定学好的信心,让从没受过老师表扬的学生也体验到老师肯定性评价的愉快。

  3、授之以“渔”,求得学生主动地发展

  “最好的学问是关于方法的学问”、“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善学者事半而功倍,不善学者事倍而功半”。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方法就可以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学生进入高中,首要的任务就是树立语文学*的“大语文”观,要放眼社会,放眼生活,处处留心皆学问,*时让学生坚持“多读、多听、多想、多写、多说”的“五多”做法,并严格要求,这样学生进入高中之后,普遍能够迅速掌握语文学*规律,形成自己独到的学*方法,进入语文学*的自由王国取得理想的成绩。

  总之,老师思想观念的转变,会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自己是受教育的主体,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每一个学生的能力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教学目的的实现主要通过教学过程来实现,要想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在授课教师要讲出个性,讲出风格,讲出精彩,讲出意蕴,为学生展示一个既得天独厚又异彩纷呈的世界,给学生以思考和启迪,促使学生积极学*、主动发展。

  1、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叶圣陶先生明确指出课文只是语文学*的例子。这就要求每一个语文教师充分认识到教材特点,整体把握教材,灵活运用,充分发挥教材的典范示例性,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在教材使用上,我紧扣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努力把教材特点和学生学*实际结合起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入手,对教材进行一定的取舍,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效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世间最美的坟墓》这篇散文,只抓住托尔斯泰墓逼人的朴素正是他毕生追求——向往*民化、回归自然——这一伟大人格的外化这一重点讲深讲透。莫泊桑的《项链》中外驰名,学生乐于阅读,但仅此一篇又怎能满足学生求知的渴望,我在讲解课文的基础上,又给学生补充了莫泊桑的其它小说如《羊脂球》等,并把莫泊桑和另外两位短篇小说巨匠美国的欧亨利,俄国的契诃夫作以比较,这样既满足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又丰富了学生内心世界。

  2、把科学性和思想性密切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它无疑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语文课的特点,渗透思想教育内容。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语言文字博大精深,历史伟人如屈原、杜甫、白居易、辛弃疾、文天祥、谭嗣同等等,他们的爱国豪情充塞着青年学生的胸膛;张衡、蔡伦、沈括,他们之所以历代被人们称颂,是因为他们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中华文明做出了贡献;天山的壮丽,泰山的博大,黄山的神奇,三峡的秀美,内蒙的辽阔,都让学生心向神往,爱国的热情澎湃于胸中。其次,在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挖掘课文内涵,让学生从中领悟认识事物、分析问题的方法。《拿来主义》教会了学生如何对待传统;《〈呐喊〉自序》让学生看到了一个伟人对真理的不懈追求;《阿Q正转》让学生了解了一个灵魂残缺之人的可悲;《师说》可以让学生摒弃盲目自大,养成求实好学的*惯。

  在贯彻这一原则时,我努力把握科学性和思想性的有机结合,结合课文并从学生实际出发,使他们真正感受到文学作品中思想价值的魅力。

  3、课内要求与扩大课外知识范围相结合,开阔学生视野

  课文是个例子,在落实基础知识,培养基本能力的前提下,我注重扩充课外知识,开阔学生眼界,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缤纷的课外生活引入课堂,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活力。每学期我都要结合课文教学引入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惯,丰富了学生内心世界。课堂上根据讲课内容随时提出紧密联系现实的问题,极大激发了学生思考*惯。并在课下引导学生阅读一些中外名著以及《*青年报》、《*》、《文汇报》等报刊的专题文章,让学生从中了解到社会,为走向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开掘写作源泉,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作文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运用语言表达正确、丰富、深刻的思想。课文只是范例,是导游图,语文教学最终要落实到语言的运用上。学生写好作文,语言运用的基本能力和写作技巧是基本条件,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必须学会思考,学会做人,有丰富的思想、高尚的品德。

  1、养成思考*惯,为写作提供持久动力

  “文以载道”,言为心声,语言是心灵的外化。很难设想一个不善于思考的学生,会写出内涵丰富、生动活泼的文章。“教会学生思考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这一名言充分揭示了思考的重要性。

  生活中充满了哲理,认真反思生活,可净化灵魂;密切关注社会生活,可了解并认识社会,在课堂教学中我不断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极大丰富他们的思想。如在教《阿Q正传》一文时,我提出“我是阿Q吗”这一问题,让学生反思自己性格的弱点;教《药》一文时,我引导学生思考“上医医国,其次医人”的道理,让学生反思当今社会。

  “是要发展,还是要纯净空间”,让学生认识到它保护环境的重要;“你知道父母的生日吗”,引导学生关心他人;“*足球腾飞说明了什么”,从中悟出苦难与辉煌的含义。让学生在争论中学会了思考,摒弃了无用的牢骚。一系列密切联系人生和社会问题的提出,打破了高中生活的枯燥单调,调动了学生思考积极性,增添了高中生活的色彩,发掘出了写作宝库。

  2、课堂作文与练笔作文相结合,提高写作效率

  目前,作文教学还没有一套完整成体系的教材,作文教学也就成了高中语文教学的薄弱环节。我在作文教学中尝试了课堂作文与练笔作文相结合的方法,课堂作文抓规范抓时效,练笔作文抓基础抓思想,收到了较好效果。

  课堂作文规范性要求必不可少,无规矩无以成方圆,必要的写作知识讲授和严格的时间要求,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可遵循的规律。课堂作文紧扣人生思考、社会现实、课文内容、单元写作训练几个主要方面,力求让学生写出思想,写出生活。练笔作文重在抓基础,重在让学生通过作文去认识生活,去理解人生。形式不拘一格,这样一来练笔作文成了学生驰骋思想的原野,成了师生畅谈交流的渠道与*台。

  规范化的要求,写作源泉的开掘,写作形式的灵活多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极大的提高了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小结:人们常说中学教师难当,中学语文教师更难当,而我却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体会到了中学语文教师的乐趣,学生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在原来基础上有了长足的进步。我深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分探索一分收获。只要努力去工作,积极去探索,一定会迎来高中语文教学灿烂的明天。

高中语文教学总结7

  这一学期,我继续担任高一语文教学,任教班级还是高一21班和高一22班。因为已经教过一个学期,磨合较好,可以提高教学要求和教学质量,重点和方法也稍有变化。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人民教师,我非常注意自己的师德修养。*时积极参加各种学*和会议,并经常注意翻阅报纸和杂志,努力掌握的教育动态和教育信息,学以致用,时刻调整自己的方向,使自己能随时跟上时代的发展,合乎素质教育的要求。在为人师表方面,严格遵守“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谨言慎行,不忘以德育人,坚信教师无小节,时刻注意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随着教龄的增长,越来越向老教师看齐,敬业爱岗,诲人不倦。能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循循善诱,争取让他们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新型人才。不只对学生如此,*时与领导群众关系和谐,与本组及相关处室工作人员合作愉快,人际关系较好。廉洁从教,无私奉献,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也不从事有偿家教,保证以全部精力投身于教学工作。

  教学工作服从组织的安排,也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一学期满工作量,教案和各种业务资料齐全,备课认真规范,每一堂课都保证有备而来,内容丰富。课堂教学基本功扎实,课堂教学效果比较好。考虑到这一学期要向高二过渡,所以继续注意了高一学生学**惯的养成,加强了对笔记的要求,注重打牢基础。并且分层次作要求,对基础好的学生提高阅读和写作要求,尤其写作方面,在班内形成比学赶帮的热潮,以学促学,为以后高二和高三的学*作好足够准备,在上学期的基础上更上一个台阶。所以,让学生学会为自己负责,提高对自己的要求一直是我这个学期的工作重点。同时我在其他同志的启发下,加强了教学手段的探索和变化,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时我和其他同志经常一起备课,共同探讨,寻求的方法来处理每一课。新的高一语文教材,使我更像一个新手,如履薄冰,举步维艰,但和学生一起学*使我获得了很多的乐趣,也增加了以前没有的一些经验。到期末,这两个班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尤其是尖子生脱颖而出,达到了我的学期要求,基本奠定了较好的局面。

  *一年我虽然没有从事班主任工作,但不忘“身正是范”,在语文教学中渗入德育教育,从语文的角度,积极主动做好教育学生的工作。以身示范,真诚对待学生,与学生是师生,也是朋友,和学生一起努力搞好教与学,积极进取,使学生不只会学*,而且起码会做一个好人,这是我在语文课上一直在做的,两年的高三经验证明明确这个宗旨事半功倍。语文教学必须有大语文观念,主动同其他学科结合,同现实联系,才能从根本上取得理想的成绩,才符合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尤其注重了古典文学和传统文化的有益熏陶,让学生在领略祖国悠久古代文化的同时,促成了作为一个*人健全人格的无形塑成。

  其他教育教学、教案、听课记录齐全认真,上交及时。参加学科组、备课组教研活动积极主动。这学期经由老师们的帮助,经过自己的认真准备和反复练*,较成功地上了一堂年级观摩课《黄鹂》,听课的领导老师反映还不错。在此我要感谢罗敬中、余国治、曹秋菊、王淑玲、胡文娜等老师前后对我的无私帮助。但是长久以来,对某些学生(尤其是某些男生)的学*兴趣激发不够,没有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心态,影响了全班的成绩。自己也有一些惰性,笔不勤,个人教研活动还有明显缺陷,尤其课件做得不够好,今后一定要向别的同志学*,时刻注意加强研究,总结经验,探索新路,做到有成绩,有发现,有创新,争取做一个教育家,而不是教书匠。

  这一学期出勤准时,正常教学时间是全勤,从没无故旷工。

  这一年总的来说收获良多,最起码算是初步了解了新的高一语文教学工作,也锻炼了自己的耐力,提高了能力。还有许多不足,如与学生相处还不够自然融洽,还不能教学相长,还不能多结合先进的教学手段,所以还没有取得预期的成绩。在指导阅读方面方法还不好,需要加强学*,向其他优秀老师借鉴。下一学期,我要在这些方面多下功夫,争取让学生发挥出自己更好的水*!

高中语文教学总结8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高二1、2两个班的语文课教学工作。现将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进行小结,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促进今后的教学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一、主要工作举措与成效

  1、精心备课,让学生学有所得

  认真钻研教材、教学参考,学*好新课标,虚心向同年组老师学*、请教,做到学*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并利用多媒体教学吸引学生注意力,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备学生,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尽量做到分层教学,让学生学有所得。同时加强自身业务理论学*,多研究精品教学设计,吃透教参,精心设计知识点,进一步促进课件制作的精良化。

  2、夯实基础,提升能力

  我在教学中有意识的从最基本的字词句入手,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差,学*兴趣淡薄,通过基础知识的公固加强,诱发这部分学生的学*兴趣。针对成绩优异的学生,就其学*的薄弱环节进行专项训练,强化语言表达和综合运用能力,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以周记和作文为*台,训练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侧重思维品质训练,积累语言和作文素材。

  2、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调动学生学*的主动性,积极性是很重要的,而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学*的能力。而“先学后教”就是适应了这一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自学发现问题,同学相互讨论,问题明了,深入探究后,如果还有疑问,教师给予适时的点拨和讲解,这样就可以加深印象。课上,以小组为单位,围绕问题,展开讨论,进行评比,极大的调动了学*积极性。

  3、开展多种多样的语文学*的活动,强化语文积累。

  学*语文,最重要的就是积累。因而,在抓住课堂这一主渠道的同时,还通过多种方式来提高学生语文学*的积极性。我除要求学生认真做好课堂记录听好 课外,还建立了《语文学*积累本》,做好语文的学*积累。

  4、认真搞好培优辅差工作,全面提高学生的成绩

  现在的在校生的学*程度参差不齐,因而,做好培优辅差就显得很重要了。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在教学过程中面向全体学生,利用每一节的培优辅差课分别对优生进行强化训练,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加强基础训练。

  二、存在的问题:

  1、课堂教学方面,教师讲授占用的时间多,学生自主探究和巩固训练的时间少,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还处在较差水*,限于学生的能力,老师也不敢轻易把课堂交给学生。

  2、巩固练*的方式和质量需要变革。学生课下主动学*语文的不多,作业预留也限于练*册或周记、作文,针对性和系统性都不高,不能完全贴合课堂教学目标和学生学*的实际情况,这就要求教师下功夫,多印发、收集一些*题作业,即贴*课堂,又符合学生学*实际,从而提高学生的学*能力和学*成绩。

  3、检查力度需要加强。我的一个最大的缺点就是落实抓得不够,作业面批的数量少,惩戒力度不够,导致有些学生得过且过弄虚作假,学*不踏实。

  4、作文和语言应用整体水*不高,对考察文采和创造性的题目解答不够好,暴露出学生在语文的深层次能力方面还有很大欠缺。

  三、下期工作的思路和改进方向:

  1、基础字词和课文背诵强调指导有余,督促检查不足,下期将加大督促检查的力度。

  2、*时练笔相对较自由,系统性和层次性不够,要借鉴同组其他老师经验,探索作文高效系列训练的方法,同时拓展信息阅读量。

  3、加强高考意识的渗透,培养学生的学*信心。瞄准高考,根据教学实际,掺入高考的相关要求和题型,让学生在*时就熟悉高考,不畏惧高考,一方面在训练中把握解题规律,一方面树立起学*的信心。

  4、强化检查,抓落实,抓优生,尽心辅导,尤其是在语文方面“瘸腿’的学生,要开动脑筋,多想办法,宽严相济,努力提高他们的成绩。

  5、针对二班和一班末尾学生,强化基础训练,着力作文教学,提升整体语文学*水*,确保*均分和及格率。

高中语文教学总结9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往往有这样的现象:教师在课堂教学一开始的导语设计上很用心,很巧妙,很动人,但在课堂收束时却草草收场,大多以重复课堂教学内容为主,以布置作业和自*直接收束。其实,在课堂教学中,总结语也很重要,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起到对课堂教学内容完善、补充、强调的作用,既是对课堂教学重点、难点的凝练收束,也对后续学*起到一定的提示、引导作用,如匠心不施,就显得整个课堂虎头蛇尾。其实,语文课堂教学总结语设计贵在提升延伸,即通过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总结提升,对文本学*内容的延伸解读,进一步提醒学*的重点难点,明确下一步学*的方向思路,给学生留下回味无穷的空间。

  一、总结提升凝要义

  根据心理学研究,在课堂教学的最后几分钟,往往是学生精神力最为涣散的时候,如果这一时间段放之任之,就会造成时间浪费、课堂松散的结果。针对学生这一特定心理现象,语文教学更应该做好总结语设计,利用最后几分钟总结课堂学*的重难点,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回味思考。这种总结语一般是对课堂教学内容作一个提要式的归纳,突出教学的核心,帮助学生明晰学*的要点,凝练要义、加深印象。

  如执教史铁生《我与地坛》,我将“感悟我、地坛、母亲三者之间的关系,我对地坛和母亲的情感”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在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时,这样总结:

  同学们,对于史铁生而言,是地坛与母亲给予他第二次生命,因此,多年以后,即使他离开了地坛,久久不曾回到地坛,也始终忘不了地坛给予他的启示,笔下文中多次写到地坛。地坛已经成为精神憩息的家园,那里虽然颓败却并不荒芜,充满了勃勃生机;同样,多年以后,即使母亲也离开了他,他也依然不曾忘记最初写作的初衷,为了让母亲骄傲,为了告诉母亲他找到了属于自已的路,母亲已经成为其写作的动力源。此时此刻,地坛即母亲,母亲即地坛,地坛与母亲告诉他,你应该活下去,以自己的方式走好自己的路。这就是地坛与母亲对史铁生最好的抚慰,也是史铁生收获的第二次生命。希望同学们课后在文中感悟作者更深层次的情感,下节课大家共同分享。

  在总结语中,我再次将课堂教学中的主要内容重申了一次,通过比照说明,将地坛母亲对于作者的意义进行了重申,帮助学生理清三者之间的关系,也帮助学生明晰作者的情感,突出了教学重点和难点。这样的总结语,可以说对学生的学*具有提炼总结和指导归纳的效果,必将引起学生的注意,自然会明确学*的重点难点。

  二、延伸勾连留余味

  不少教师往往很注意课堂的开始和主要教学环节,却忽视了课堂结束语。这就像一个故事,开头很有悬念,中间情节也非常生动,而结尾却不了了之一般,让人感觉不是滋味。其实,课堂教学的结尾正如精彩故事的结尾一般,也需要精心设计,丰满课堂教学的结尾。在具体设计中,可以将与课堂教学相关的内容或者文学作品进行介绍延伸,引导学生在课后加以学*,将课堂学*延伸到课外,使得语文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更多的是生活的积累。

  如在教学《报任安书》这篇文言文时,我感觉这篇文章在风格上很有特色,将太史公的那种怨气、情绪表达得含蓄且耐人寻味,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总结语: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看似回复任安的要求,其实直白地表达自己著作《史记》、不愿流俗世人的宏愿。在诸多不解、鄙视的眼光中正道直行,这是一种勇气,体现在文章中就是文气纵横、气势昂扬;这样的文章同样出现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还有其外孙杨恽《报孙会宗书》中,同样的不屈于淫威,不计较世俗,正道直行,为几千年的*文人壮了胆气、树了榜样。同学们课后可以将这三篇文章放在一起读,在领略这种文气的传承中,蕴文胆、养文心。

  相信在这样总结语的提示下,会有学生在课后找来这两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这就实现了语文学*延伸到课外的效果。

  三、关注现实见行动

  课堂结束语不同于导入语,不需要华丽的辞藻,也不需要生动的言辞,需要的是真正让学生在内心接纳文本传递的人生哲理、思想情感,在共鸣之余能在行动中有所体现。

  如执教《品质》一文时,怀着对老鞋匠的尊敬,设计总结语:

  文中的老鞋匠为我们诠释了什么是职业道德,什么是真正的品质;而这些看似很傻的却可贵的品质正蕴藏在街道边、巷弄里,正如罗兰所说,世界上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如果我们能利用周末等闲暇的时间,走街访巷,带上几瓶矿泉水,带上自己需要缝补的衣物鞋子,带上寻找诚信、朴素等可贵品质的真诚内心,寻访我们周围被忽视的散发光芒的人们,以此来洗涤我们的内心。希望大家认真记录下来,既作为一次社会实践,更作为一次心灵的洗礼,发现自己眼中的美吧!

  结果,到了周一语文课,不少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讲述自己在寻访中发现的美,发现的可贵品质,还有对他们的帮忙,虽然是微不足道的一瓶矿泉水,但是从他们真诚的笑脸中我也发现了这些年轻的学生们最为可贵的品质,我想这样的学*才是真正的语文学*。

高中语文教学总结10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班、四班的语文教学工作。随着这一学期的结束,我的语文教学阶段性任务也圆满地完成了。回顾整个学期的教学过程,现对教学方面的体会和工作总结如下:

  一、深入研究教材与新课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备好每一节课,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

  开学初,我即认真地研读新课标与教材,力求准确把握难重点,难点,注意弱化难点,强调重点。以此为据,我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在备课的过程中,我既考虑到教材,又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力求充分备好符合学生水*的课。

  二、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

  从参加新教材培训到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反复学*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认真反思自身教学实际,研究学生,探究教法,逐步树立起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思想,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焕发语文课堂活力,有助于学生能力提高与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模式启发思维,训练方法为主的自读课文阅读方法、以感知—探究—反思—延伸为主线的重点篇目学*法、以合作—探究—创造—创新为核心的语文活动课等,激发了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

  应试教学课堂围绕知识目标而展开,储存继承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和体验,但忽视了学生创新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如何激活所需的先前经验,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例如在处理每单元的重点篇目时,我们始终采用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反思质疑—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组织课堂教学。

  课堂上体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际互动,环境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提高,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

  四、每篇课文教完后都布置作业,及时、认真地批改作业。

  作业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我每篇课文教学结束后,都根据班上大部分学生的实际水*来布置作业。作业有字词抄写、课后拓展、小作文等形式。对作业的批改,我一直坚持全批全改,这样才能对学生知识落实情况有更好掌握,随时调整教学。小考本的使用我一直坚持这个好的*惯,收效很好,批改认真,多次受到教务表扬。

  五、做好师生帮扶工作,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一开学,我便制定好师生帮扶工作计划,切实将师生帮扶工作落到实处。学生的学*动机、学*积极性大大地被调动起来,能明确自己的学*目的;学*风气较以前有明显的变化,以前是“要我学”,现在是“我要学”。通过不断的加强训练,老师帮助学生获取一个个小成功,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力得到很大的提高。课本剧顺利开展,收到学生一致的喜欢和好评。

  六、利用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爱好。

  在本学期中,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活动,提高自己的语文素质。只要有征文比赛,我就让全班学生都写,再挑选出优秀的作文进行参加。这样极大地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并有了一定的提高。还将语文课,在高一四班尝试了室外语文课,强化背诵,都取得了很好的收效,这一大胆的尝试,受到学生热烈欢迎。

  七、积极参与教研组、备课组活动

  我每周准时参加语文教研组和备课组活动,在研讨实践中提高自身素质。坚持听课、评课,本学期*均每周听课一至二节,注意学*组里老师的教学经验,努力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积极参与《体验式课堂探究》以课题研究来促进教学。

  回首这一学期,我收获的相当多,但是我的教学工作中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时仍摆脱不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积极性调动不够等。今后,我会更加努力工作,吸取组里教师一些好的教学经验,让自己的教学水*有一个更高层次的提高。

  最后,感谢一年来校领导,同行的关怀和支持,我将更加努力,热爱经贸!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菁华9篇)(扩展3)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菁华12篇)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1

  《老王》是杨绛先生的一篇叙事性散文。作者叙述了与一位人力车夫的交往.写了底层劳动者在不幸的生活境遇中仍不改善良淳朴的天性。笔者在处理课文时,将“感受老王不幸的命运.把握老王忠厚善良的性格特点;理解作者作为知识分子对底层劳动者的同情和关爱之情”作为教学的重点,将“作者对老王内心的复杂感情”作为教学的难点。为此,笔者设计了四个环节:一、说说老王的命运及老王的为人表现:二、有感情地朗读你最受感动的情节、印象最深刻的片段.并说说感受;三、理解作者内心的不安和愧怍之情:四、和自己对话,关注自己身边的老王。原来准备用一节课来完成这些教学目标,后调整为两课时。本课的教学,有三点值得笔者思考:

  一、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引领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和关键

  教师应以一个学*者的身份.和文本以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认真对话。细细地加以研读.做好解读文本的第一人.高屋建瓴.方可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让阅读教学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状态——让学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用儿童的`眼光走进**的精神世界,主观能动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抵达文本解读的要义。 要强**师的引领作用,因为这需要教师去选择意义、优化路径。教师深度解读文本的目的.不是代替学生的解读与理解,而是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丰富的可能性。对教材文本的理解与价值判断就成为师生共同的心智体验过程.教学则是师生一起探索文本的意义与价值并在此过程中实现文本价值的最大化。需要强调的是教材文本的意义与价值虽然是开放的.却是有底线的。教师一方面是底线的守护者.另一方面是学生“前行”的促进者——所谓“*等者中的首*”。当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品味需要教师点拨深化或纠偏时,需要教师有独到而深刻的文本理解.围绕着教学目标而展开相应的教学内容.推进课堂的互动,生成更多的课堂现场资源。反之.教学的预设目标有可能出现偏差.教学实施过程中就有可能因没有领悟文本精髓而错失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

  二、学情评估是课堂进行有效教学的基点

  学情评估,是课堂进行有效教学的重要依据之一。当时准备用一课时研*《老王》.一课时下来,教师想了解课堂中围绕着教学目标所进行的研*效果,于是,向一位基础较好的同学了解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这位同学说,老王给她的印象不是很深,只是觉得老王挺可怜的.人也好,但我还是对杨绛一家的善良有着更深的印象。这一说法,让笔者大吃一惊,学生的理解重点不在感受老王品质的善良淳朴,而在杨绛一家的善良。这一专题的两篇文章《品质》、《老王》是反映社会底层劳动者品质的光芒的,尽管学生可以对文本作多角度的解读,但教师在教学的预设中必须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另外,尽管学生对课文中作者流露出的善良有了一些体会,但还是没有真正理解作者多年来在善良行为的背后对自己灵魂深深的自责和内心的愧疚。

  是的,杨绛一家是善良的。毋庸置疑.但在诚实的老王面前,这种善良是多么的渺小苍白.与老王至真至纯的人间真情相比.杨绛感到自己为老王所做的这一切是多么的微小.甚至感到自己多少有些冷漠。尽管在当时来说.作者对待老王算是比较关心的一个,这也正是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对待苦难人们的悲悯情怀,她的勇于反思,敢于自责.对自己内心的不宽容,对灵魂的拷问,是她人性光辉的所在.也是这篇文章最富有内涵的一个亮点。探讨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是教学难点.需要对文本进行深入细致的解读。可是.学生并没有真正深入文本,重点解读出老王的高尚人格.并没有理解好作者对老王的深厚感情只是一种衬托。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极大愧疚。于是.笔者调整了教学计划,再用一节课的时间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内心深处的不安和愧怍——尽管过去了几年,但我们可以想象,作者每当想起老王.这种感觉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面对着这样一个重情重义的孤单老人——他能

  在生命垂危之际带着无法用金钱衡量的世界上最贵重的礼物来感激自己,而我却为他做了什么呢?作者内心的自责,更烘托出了老王的高大。

  于是.笔者把重点放在如何把握作者这份独特的情感上.要求学生从课文中细细体会,注重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然后让学生来谈谈理解。

  学生一:从这句话中看出杨绛内心对老王的愧疚、自责。杨绛当时没能理解老王这一行为的真实意义。老王朴实行为所散发出来的情是至真的.至纯的.是毫无污秽的,是极其淳朴的善良。然而.杨绛在老王死后几年才渐渐明白,所以杨绛感到对不住老王。

  学生二:老王在病危之时,还拿着如此“贵重”的礼物去送给作者,他只是单纯地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想去谢谢这么久以来对他关心的作者一家.而“我”不仅用钱去亵渎了他的好意,而且并没尽“我”的全力去帮助老王,因此感到愧怍。

  学生三:现实中,杨绛夫妇并没有给予老王太多的关怀.只是在坐车的时候“说着闲话”,在老王生病期间.并没有去看他,但老王对他们心存感激.在临死的前一天竟然拿着自己*常节省下来的鸡蛋和香油送给杨绛,而杨绛夫妇并没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善待他,所以历经几年,杨绛感至4自己很愧怍。

  学生四:作者对老王之死只是表面上的关心,文中“我也不懂.没多问”.就体现了老王在作者心中的地位不是很高.正是因为这一点,作者感到十分内疚.老王是真的用心待她,可以将自己宝贵的东西拿出来无私地给作者,而作者自己又为他做了什么呢?仅仅只是觉得有这么一个可怜的人.同情他.却没有付出真心的行动!故作者在内心深处有着恒久的愧疚。

  学生五:幸运与不幸总是相对的,也许在我们看来.当时的杨绛夫妇也并不幸运,但相比老王而言.作者又感到自己是如此幸运,所以她感到在老王有生之年.自己并没有给予他足够的帮助.与这位淳朴、真诚、善良的老三轮车夫相比,自己是如此惭愧.不免在内心涌现出不安和愧怍.所以作者呼吁那些幸运的人们,在生活中,将自己更多的爱奉献给更多不幸的人。

  学生的理解在相互碰撞中渐渐深入了,能结合课文的具体语句来谈感悟,从时间的跨度、表现的*淡到精神的呼吁等方面来探究作者内心的不安和愧怍.从学生的谈话中能明显感觉到学生的理解更加细腻了,课堂也在学生的互动中显现出生成的精彩。根据反馈的学情,评估教学的效果.是教师处理教材水*的体现。笔者觉得教师每教一篇课文.不能硬性规定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因为课堂是动态的,充满着变数,而且,教师的理想期望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可能存在差距.教师在时间的支配上应有更大的灵活的处理空间.充分发挥教材的文本价值取向,让学生在学*一篇课文后,触动内心深处的情感,在感受人物品质的同时净化和提升自己的内在品质。通过学情评估,能更准确地了解教师在处理教材时的定位及达成的效果,帮助教师提高处理教材和落实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三、有效教学必须引发学生的探讨和内化

  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必须有学生思维的积极参与。学生是学*的主体,他们是用自己的思维、经验来参与文本的解读,需要用自己的心灵来和文本对话.并通过学生间的交流与研讨,让学生在自我理解与倾听他人中构建自己的知识。

  (一)激发学生的疑问并引发讨论

  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和文本、作者对话,而不是让教师与作者对话的结论去影响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对话。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要营造出问题探讨的背景和气氛.激发起学生的问题欲望,让学生在研*中闪现思维的火花。主动发问,在探讨中碰撞出更多的智慧。

  在研*“老王病重时提着鸡蛋和香油来感激作者”这一情节时,学生就提出了一个问题:老王病得这么严重了,为什么还要把鸡蛋和香油送给杨绛一家而不留着自己吃呢

  学生一:这是因为老王的善良。他认定杨绛一家是好人,作者一家对他好.他铭记在心.要知恩图报。在临死前.他提着自己身子也很需要的鸡蛋和香油来看他们.是来表达自己对他们一家的感激之情。

  学生二:老王虽然身世可怜.由于残疾导致生活的艰辛,但老王是一个善良、知恩图报的人.他对杨绎一家的恩惠至死前都无法忘记.可能那满满一篮的大鸡蛋和好香油是老王好不容易积攒下来的,他自己在病危之际都不忘报恩.可见老王心灵之纯美。

  在研*了“作者内心的不安和愧疚…情节后.学生又生成了新的问题:我觉得刚才讨论的重点是杨绛对自己灵魂的拷问.尽管过去几年了.但内心的自责一直伴随着.从而显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心灵的高贵,而这一内容和底层劳动者品质的光芒有何关系?

  学生经过讨论,明白了文章的重点所在:正是杨绛内心深处的自责和内疚.记忆越深.就越说明老王的品质对她深刻的影响.反衬出底层的、不幸的老王心灵的高贵给作者带来的深深震撼。

  (二)引发学生的心灵感受

  在充分感受“老王”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由感受老王的人生拓展到对自己内心的感悟,触发学生不同的生活体验.表达自己个性化的情感。

  学生一:老王.一个身患残疾的贫苦的老百姓,对杨绛一家掏心掏肺的报恩.不觉让人心酸。在老王面前.自己是一个多么渺小的人啊.

  学生二:《老王》一文,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弦。也许在那样的社会里.杨绛和钱钟书夫妇是善良的.他们对待别人的关怀是难能可贵的。但相对于老王.那是无法相比的.老王身心都受摧残.却仍抱着一颗善良、感恩图报的心去待他人,总是为他人着想。

  学生三:不仅仅是老王那高尚的品质感动了我.作者的情感也使我深受感动。对一个不起眼的底层劳动者.作者不仅没有鄙视他.而且还关怀他,文末还感到对不起他.这种情感是一般人无法达到的。

  学生四:老王这一窘迫、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不起眼的三轮车夫.以他那种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善良诚实的生活作风.知恩图报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打动了我.更让我明白。情与钱永远不可能画上等号.因为再多的金钱也买不来一份真情。或许物质生活对人来说是重要的.也是不可或缺的。但有时候精神的帮助会给人以更大的激励,千万不要忽视了一句话的作用.即使话语简短,也缺乏修饰.但它却能表达对别人的关爱.

  学生五:校门口经常坐着一个老奶奶.满头白发.手中拿着一个她自己的饭碗.不时地向同学乞讨,可是我们毕竞是高中生.并没有多少钱.于是只能视而不见.快步离开.我也只能从心底默默承认自己的关爱并不够,表示愧怍。

  学生六:我是一个幸运者.比老王幸运几百倍,所以在以后,我更应该尽我所能去帮助那些不幸的人,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帮助.精神上的帮助更重要。

  文学作品的价值取向是对人情感的潜移默化、心灵的无声熏陶。而要实现新课标中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维度目标,教师必须要有课程意识,课堂要在动态的过程中承担情感启迪和价值观指引的任务.充分引发学生的心灵对话.让学生发自内心的多角度感悟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宝贵财富,并让学生在分享中完善自己的心智。唯有这样超越文本的心灵交流.才是课堂有效教学的最好体现.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2

  语文在高考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但是,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的热情越低,尤其是到了高三,更是轻视语文学*,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现在我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对学生学*语文的消极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表现

  1、漠视语文

  漠视语文的学生表现为对语文的学*抱无所谓态度,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别是语文基本功较好的学生,认为语文过去学得不错,可以先放一放,临上阵前再搞突击,于是,语文就被他们打入了“冷宫”。他们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因为学得再认真,在高考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不认真学,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

  2、应付老师,*衡自己

  这些学生迫于高考和老师的压力,对语文的态度比冷漠型要积极些,但也只是应付,没有明确的学*目标和学*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满足于老师问起时,有“我已认真学过了”的回答;扪心自问时,也可以“我已努力过了”聊以慰藉。他们从不对学*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学*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3、担忧焦虑却不知所措

  这类学生对学*语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学*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于是,他们便对语文学*失去了信心,怕上语文课,怕碰语文书,对能否学好语文存在忧虑。随着考试的临*,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情绪慌乱,时刻担心失败,并想象失败后的情境,无法发挥正常水*。这样几个轮回之后,他们有种一筹莫展的感觉,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4、投机取巧

  有些学生不是不能学好语文,也不是不知道语文重要,而是认为高考语文不考课本,试题全部来自课外,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大搞题海战术,今天一套资料,明天一套试题,见题就做,企图能够“碰”上高考试题,对老师提出的紧扣课本、多读文章、培养语感的要求充耳不闻。还有一些学生,题目也不做。他们抱着“我聪明”、“我运气”的心理,等到考场“超常发挥”。这是一批最典型的投机取巧者。

  二、成因

  1、认识的偏差

  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们一个一个词语的积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阅读、一次一次说话的练*、一个一个片断的写作,就像砌房子一样,一块石头、一个砖头、一抹水泥、一张瓦片、一颗钉子、一根木条,你就得一点一滴的垒和砌,嫌麻烦就不行。而有些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认为上课听听、课后做做练*就可以提高,从不注意观察生活,从不读课外读物,从不多写一篇文章。抱着这样的认识学*语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语文学*》杂志有一句醒目的标题语:“语文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含义是丰富的,但它至少说明一点: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把语文学*仅局限于课内是不行的。有的学生不能认识语文成绩提高的渐进性。较之其它学科,高考语文更侧重于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高下是综合素质的表现,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奏效的,这就是所说的“渐进性”。语文学*往往会出现花了一些时间而看不出成效的现象,但是只要能坚持不懈,付出定有回报。有些学生的功利心太强,一旦努力没有效果,马上就打退堂鼓,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殊不知一旦抛开语文不学,或不能坚持不懈地学*,很快就会看出退步来,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就是这个道理。还有的学生不能认识课内和课外的关系。*几年来,为有利于对考生能力的测试和人才的选拔,高考命题材料几乎全部取自课外,有些教师和学生便产生了一种错觉,课本对高考已经没有作用,于是,本来就有投机心理的学生对复*资料倍加青睐,却把语文课本束之高阁。殊不知,“教材是个例子”(叶圣陶先生语),高考试题与教材的关系是“流”与“源”的关系,正所谓“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

  2、学生自我调适能力不强。学生偏科,因素很多。进入高中,尤其是高三,还偏科,重理轻文,则主要是因为理科的题目透明度高,答案标准,成就感强,而文科的题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时间做了,也不知对否。特别是写作类题目,有时是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写出来的,自认为不错,常常因偏题等原因被老师判为不及格。与其这样吃力不讨好,还不如去解理科题目,“解题目多带劲,解出一道难题多够刺激”。就是喜欢文科的同学也宁可花时间在政治、历史上,因为这些学科投入少,见效快,在这种心态下,一些本来对语文感兴趣、语文学得较好的学生对语文学*也失去了热情。再加上高三复*阶段,各科老师都感到课时紧,任务重,往往通过发资料、做作业的方式挤学生的课余时间,真是“无边作业萧萧下,不尽资料滚滚来”,学生的课外时间都忙于完成这些需要上交的书面作业,不知不觉就把“语文学*要多读书”这些无需上交的“软作业”抛到九霄云外了。

  三、调控措施

  1、变语文教学目标为学生的主体需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动行动,行动能优化心态。高中学生学*语文之所以出现种.种消极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学认为凭着十多年积累的老底够了,“我不需要学了”,如果能让他们自己发现知识上的“空洞”,产生“我想学,我要学”的心理,他们就能付诸行动。笔者曾在学生高二时搞过一个试验,让学生分析、提炼、积累课本中的作文素材。每个班分成6个组。一个小组负责一册课本和读本的内容。每个小组指定一个组长。组长负责把本书里的重要课文分配到人。然后收集整理的资料,并加工处理,如修改、装订等。准备工作做好后,班上组织交流。最后教师收齐,装订成册,作为一个学生课题来处置。这样,原来不够重视课本的人,懂得了课本的价值;原来感到作文无料可写的人,也大有收获。因而,他们再也不小看课本,高三时候,还有一些学生在自觉梳理所有课本里的知识材料。他们再也不认为课本无用了。

  因此,教者要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因为学生是学*的主体,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效果当然不会很理想。

  2、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爱好和兴趣在学*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教学实践中,虽然我不善于创设诱人的情境,但我感到应该朝这方面努力。因为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激发学*兴趣,激活课堂气氛。如复*古典诗歌的艺术创作手法时,《诗经》里“赋”与“兴”手法的运用往往成为学生理解的难点。朱熹关于“赋”“比”“兴”的定义虽然准确简洁,但老师如果照本宣科,学生会感到既难以理解,又枯燥无味。怎样才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我在讲“赋”和“兴”时引入了同学们喜欢和熟悉的流行歌曲。讲“赋”时,在解释了“赋”的含义实际上就是直接进行叙述或描写后,我引了《小芳》的歌词:“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美丽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指明这种从多方面进行描写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古代所说的“赋”。讲“兴”时,我引了《纤夫的爱》的歌词:“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妹不开口妹不说话妹心怎么想”,讲清了“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含义。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显得轻松风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复*语文的兴趣。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我想,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而走向积极。

  3、分解大目标,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俗话说,“信心是成功之舟”。自信心是人们完成任何一项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一件很容易完成的工作,往往只是因为缺乏足够的自信心而导致失败,这在生活中司空见惯。自信心对于高三学生更为重要。高三学生考试频繁,情绪波动大,一旦哪门学科有两次考试“滑坡”,马上就自暴自弃,这时,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改善学生作为学*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妨搞一些小的专题性的竞赛,如注音、改错别字、找反义成语、名句默写等,对高分获得者及时表扬和奖励,因为教师的“表扬和奖励”代表着一种“权威”的认可,它能够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极大的满足,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极大的增强。学生学语文,最怕的有作文、现代文阅读和诗歌鉴赏。在开始进入诗歌鉴赏复*阶段,我采用了分解法教学:了解诗歌的常识——鉴赏诗歌的形象——灌输诗歌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训练答题步骤——品味诗歌语言——最后,每人上交一篇关于谈诗歌鉴赏技巧的小论文。经过几周的训练,学生觉得“诗歌鉴赏也就这么回事情嘛,没有什么好怕的”。但是,有一个普遍现象值得重视——他们的`阅读量有限,他们的鉴赏水*太低,必须强调他们多做练*。否则,理论并不能很好地指导他们的实践——准确鉴赏诗歌,这才是真正的难点。但无论怎样,我通过做这样的分解工作,使大部分学生排除了畏惧心理,这一点,仍然是有效的。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奖励可以提高学*效果,至少不会降低其效果”,“奖励是人的一种本能性的追求”。这样学生在阶段学*中有了收获感、成就感,尝到了学*的甜头,他们学*语文的胃口就会增加。

  1.抓住关键,从教师教学入手,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采用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形式巧妙的引入课堂。可以有效地激发学*兴趣,激活课堂气氛。比如,讲解诗歌鉴赏课时,我先从分析《东风破》,《菊花台》这些流行歌曲的美妙之处开始,引起学生的向往,再讲解诗歌鉴赏知识,学生学*的效果便很好。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显得轻松风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复*语文的兴趣。“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而走向积极。

  2.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有自主的学*与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比如每节课在课堂上我都让一两个学生上台发言演讲,然后再请一两个学生上台针对同学演讲发言,发表评价。还有在自读课文的教学中,尽量以问题形式让学生充分讨论,共同解决。这样就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主体参与的感觉,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充满着活跃的气氛,个个踊跃讨论,积极发言。但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阅读分析的方法要领,改变旧的学*状态,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地掌握和运用知识。3.培养学生的几个小*惯。

  其一,记的*惯。掌握科学的记忆*惯。科学的记忆方式,无论是联想法,还是其他,记住一条,适合自己就是最好的,把记忆和时间联系起来,考试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其实生命的基本单位不是时间吗?一定把学*任务和时间联系起来,而且要及时复*,语文不是短时间能出成绩的,但是不要以为一次的好成绩,就忘乎所以。

  其二,爱读书的*惯。读中外名著或伟人传记,不要以为名著就是买来放在那里看封面的,而伟人传记,则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特点,旧时的说法文以载道是之。培养健全的人格,而且学生那个年龄可塑性大,伟人的感染力、教育力,学生与大师为伍、与伟人为伍的时候,很多教育尽在不言中,一旦形成*惯,学生会终生受益。从应试来说,也有其现实意义。

  其三,动手的*惯:就是写的*惯。很多的学生背诵了不少,口中的话滔滔不绝如绵绵的江水,可是写得时候却如挤牙膏一般,那么*常就写写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通过日记可以看出一个学生很多方面的问题。不要以为大作家都了不起,其实还不是都写出来的。

  其四,向别人学*的*惯:善于向别人学,甚至要会“偷”学啊,三人行,必有我师。终身学*的好*惯也要有的,现今的竞争,让我们不再有“铁饭碗”了,而从实际来说也是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其五,怀疑,好问的*惯。改编一个笑话,为什么嘴在耳朵前面啊,就是让你问的,让耳朵在后面好好听的。

  4.注重语文的渐进性,通过设置阶段目标,带给学生成功的喜悦。信心是人们完成任何一项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信心对于高中学生更为重要。高中考试频繁,情绪波动大,一旦哪门学科有两次考试“滑坡”,马上就自暴自弃,这时,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改善学生作为学*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从简单问题开始,如注音、改错别字、找反义成语、名句默写等,容易得分,甚至容易得满分,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极大的增强。再逐步过渡到现代文阅读、诗歌鉴赏、作文等难点上。使大部分学生排除了畏惧心理,从而,提高成绩。这样学生在阶段学*中有了收获感、成就感,尝到了学*的甜头,他们学*语文的胃口就会增加。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生只要掌握了科学的有效的学*方法,才能融会贯通,终身受益。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的学*方式,是提高高中学生语文素质的基础。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3

  在15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应具备以下三点:

  一.加强教师自身素养;

  二.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三.坚持写教学后记。我这样践行着,且收效颇丰。

  一、加强教师的自身素养。

  我觉得教语文,学养是第一位的,技术是第二位的。只从“术”的方面去研究,不从“学”的方面去积淀,是舍本逐末。你要教学生读,你首先要会读、多读,有深刻的读书感悟;你要教学生写,你首先要爱写、能写,有独到的写作体验;你要教学生说,你首先要勤说、善说,有高超的口语表达才能;你要教学生成长为一个大写的人,你首先要是一个大写的人。因为教语文说到底是教做人。

  我们教师不是诗人,但要有诗人的气质;教师不是演员,但要有演员的才能;教师不是哲人,但要有哲人的思考;教师不是将军,但要有指挥千军的气概。语文教师尤其应当如此。一笔好字,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一腔与学生融为一体的热情,一颗真挚而善良的心,所有这些,才能构成一位语文教师的神韵。

  有的老师上课,心里想的是教学流程、步骤、环节,先干什么,再干什么,后干什么,甚至几分几秒都有“科学”的设定。我觉得这样做就缺失了教学的灵气,教学的本真。我上课心中有路数,但全力关注的是学生的学*状态。学生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一仰一俯,一眨眼一皱眉,都是他们心声的反映。我就根据学生当时的状态因势利导,教为学服务,而不是师生被教案牵着走。上课时要做到:眼里有学生,心里有学生,心里装着每一位学生的心。

  另外与时俱进,莫被“传统”束缚头脑;科学发展,不为时尚放弃永恒。古人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还重视“读万卷书,交万名友”。古代有“游学”之举,当代有“留学”之风,我还主张广泛交流。子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诗云:为切为磋为琢为磨。都是讲交流的重要与乐趣。霍懋征老师年逾八旬还去西北讲学,传播经验;魏书生老师做了局长还不放弃教学,他们是真正的事业家。语文课堂要充满诗情,要让学生享受语文学*,教师享受语文教学。让课堂充满文化气息,文而不野,雅而不俗,活而不乱,情趣盎然。课堂要有书卷气,要有翰墨香,因为语文教学,说到底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浸润在文化积淀中的社会行为。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没有优秀的教师,什么理念、教材、教法、评价都可能会被扭曲、变形、异化。课程改革的主力军是教师,教学研究的生力军也是教师,从这个意义上说,课改的成败在于教师。

  二、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朱小蔓教授说:“如果我们教语文知识,不能教出个乐趣来,不能教出个兴趣来,不能教出个迷恋母语的境界来,那他就不是一个高明的教师。”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心理学家也告诉我们:学*兴趣是构成学*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只有“好之”、“乐之”,才能有高涨的学*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前苏联教育家斯卡特金认为:教育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学*兴趣。可见,学生有没有学*兴趣,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为此,我摸索、总结了几个激发学生语文学*的方法。

  (一)、巧设导语,诱发兴趣

  让语文教学的导入充满诱惑,充满激情。让激情绽放,让诱惑持久,我觉得语文教学的导入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暖余温。兴奋升温,容易调动人的情绪,使兴奋加值。抓住刚刚过去的,但学生仍沉于余味之中的事情,作导入的一个点,既合学生的口味,也有利于展开教学。例如,教《祝福》这课时,刚过了新年,学生还在回味着热闹的新年,脸上洋溢的那份快乐难以掩饰。一上课我就祝福他们,虽然这是迟来的祝福,但他们还是很高兴,趁机我让他们讲自己与家人团聚的欢乐,探亲访友的快乐,此时他们都乐于与别人分享自己的快乐和过新年时的乐趣,因而他们很快就能放开来讲,很兴奋,这样很快就调动了他们的情绪,也为他们跟文中的主人公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做对比,为理解文章做了铺垫。

  2、及时雨。及时的大雨总能让人心生快意,也让求雨的万物欢喜若狂。我觉得生活中的巧合也是及时雨,虽然巧合不是生活的长青之树,可遇不可求,但它却是那一点灵动的色彩,仅一点灵动,也能闪耀一时。巧合不是偶然,但偶而遇之,及时利用,也能成为课堂的动听音符,利用生活中的巧合,让巧合也成为课堂导入的一员,有时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所以教学中应该尝试这样的导入。

  3、历史风。 历史是风,从远古吹来,吹到今天,也吹向明天。过去的每一天都成为历史,历史待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待在每一寸光阴里。让历史作载体,让历史作纽带,让历史见证昨天,让历史启迪今天,从而借助历史作语文课堂的导入,学生脑中再现了历史,既加深了印象,也激活了课堂。善用昨天的历史,也要善用今天的历史,让历史的风吹醒沉睡在旧模式下的语文课堂,让历史的风吹出语文课堂导入的新意。

  总之,导入是课堂上要走好的关键的一步,是气氛的调和剂,是整堂课情绪感染的开始。导入应以学生为主,因时而变,因势而改,因文而生,让语文课堂的导入如春天那怒放的花,争奇斗艳,万紫千红,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创设情境,触发兴趣

  设置问题,要围绕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之处。本着从易到难,由小到大、由分散到集中的原则,找准切入口,讲究坡度,愈进愈深,所见愈新愈奇,兴趣亦愈激愈浓。在“启”与“发”、“愤”与“悱”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既求同,又求异,不同意见不同观点之间相互触发,形成一种如切如磋的浓烈的课堂气氛。

  (三)、拓宽渠道,巩固兴趣

  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和延伸,也是激发兴趣巩固兴趣的阵地之一。学生的求知欲是十分强烈的,他们往往不满足于课本和课堂所得,希望开拓知识面。教师就要及时地保护和培养这种积极性,

  积极地向课外延伸。可以组织学生阅读课外读物;举行读书报告会、故事会;组织指导学生课余创作,提供发表园地;开展语文联谊活动,如猜字谜,记成语,谈楹联,接名句等。这样,就会是学生看到自己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当然还要注意正确引导学生的兴趣,处于高中年龄段的学生最容易接受新奇的东西,而这些又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健康的,这就需要我们因势利导,把学生的学*兴趣引导到正确的方面来。加强思想教育,进行健康的心理指导,以及展开上述有意义的活动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因此,激发、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学*兴趣,使之成为稳定、牢固的学*志趣,对于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好语文,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坚持写教学后记。

  教学后记是下课后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自我评析和反省。用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以便总结教学经验和不足。孔子说过:“吾日三省吾身”。这里的“省”是指回顾、反省、检查自己一日之内的所作所为,有无不足之处,以便改正自己的行为。

  撰写教学后记,对我们每一位教师,特别是新教师更为有益。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发现有些教师的教学后记,在课前就写在了备课笔记上,也有的教师只写几笔,就了事,没有什么东西。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要“精”,即简单扼要。教学后记不是长篇文章,也不是流水账,而是对该课的“实况”的回忆,对课堂上每一环节。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4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

  上课后经过我的认真反思,本节课在教学环节上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1、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激发了学生们的学*兴趣,并且提高了课堂的效率。使用幻灯片可以大大节省板书时间,把这部分时间留给学生思考和朗读,效果更好!

  2、抓住职高学生的特点,激发他们学*的兴趣,让他们提前预*,在上课时可以充分跳动他们的积极性。

  3、通过播放朗读录音,让学生跟着范读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最终达到了学生有感情朗读的目的。

  当然本节课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有待改进:

  1、应该给学生再长一点的朗读时间,争取能让学生熟读成诵,最好当堂完成背诵的任务,这样能使他们找到自信。

  2、今后应多思考一下该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真正做到有声有色有效果。

  3、多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概括能力,有许多学生心里明白但无法用精美、准确的语言表述出来。

  4、教师未能在诗词鉴赏方法上及时给予学生指导,未能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掌握诗词鉴赏的一般规律、方法,形成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

  5,对于参加对口高考的学生我应该使他们懂得提高对文学鉴赏的能力比应试更重要。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5

  秋季高考结束了,我所带的两个文科班的语文成绩均超过了市*均成绩,可以说,这是对我一年来的辛勤工作的最好回报。回顾一年来的教学工作,我觉得既有应该发扬的长处,也有应加以改进的不足。

  一、关爱学生,*易*人,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也许,我是一个天生不会严厉的老师,学生见到的我总是在笑,微笑甚或大笑。曾有学生对我说:“您是我们公认的所有任课老师中最有涵养的,从来没对我们发过脾气!”曾经暗自担心,这样学生会不会不怕我,不好好学*我这科语文呢?

  多年来的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学生跟我很亲,经常有一些我不曾教过的学生很亲热地主动和我打招呼,经常有其他班级的学生来向我请教问题,或者让我给他们批改作文。我想,他们问候我,找到我,一定和我自己学生的宣传有关,在学生眼里,我应该是一个容易接*,又能给他们以帮助的老师吧。和学生很亲*,使我的教学工作很顺利,在课堂上,没有哪一个学生会因为害怕回答错误遭到训斥而不回答问题。当有的学生出现问题时,我会耐心细致地进行分析,直到他心服。这样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就有了深度,记忆也会非常深刻。

  二、狠抓双基,严格要求,让学生夯实基础。

  我不是一个严厉的老师,但我是一个对学生要求很严格的老师。表现在几方面:

  (一)*时作业不多,但留了的必须保质完成。

  我的学生都知道,如果不完成作业,我会一直追着要;如果作业质量不高,一定得重做。尤其是寒暑假作业,我不会留很多,但开学后,我要一份一份地认真检查、批阅,不合格的要重做。

  (二)字音、字型、背诵等内容要一个一个过关。

  对这些基础知识,我会采取各种不同的方法进行检查,每个学生都要亲自查到,想蒙混过关很难。而且,我以身作则,让学生背诵的内容我都会背,不要求学生背诵的我也会背。常有想投机取巧的学生将我的军,让我当众背诵文章或诗词,说老师会背他就背,我从没让学生难住过。我觉得,这是教师的基本功,如果教师做不到,学生怎么回服气呢?

  (三)作文尽量面批,让学生有个体独特的收获。

  在*时的作文教学中,我坚持给学生面批,让学生对自己的作文情况心中有数,以便在以后的写作中扬长避短。在大考后,我会给学生详细分析他们每个人得分或失分的原因,提出改进意见,让他们再修改,以促进作文进步。这样做,虽然费时费力,但效果很好,每个学生都会有收获。、

  三、注重学*方法的传授,让学生改进方法,取得进步。

  在课堂上,我经常把自己学*来的或自己摸索出的学*方法传授给学生,让他们选取适合自己的方法学*。强调学*要科学,不能死卖力气。比如,我让学生经常回顾学过的内容,因为回顾学过的内容是掌握好各个学科基础知识的关键,是进一步提高的必由之路。所以在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合理地进行复*,即科学的周期性的复*,只有这样才能把知识掌握牢固,而不是那种似有若无的感觉。在此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培养自己总结、归纳所学知识的能力。系统自主的总结是使学*发生质的飞跃的桥梁,它可以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完整,知识线索更加清晰,更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高瞻远瞩”地把握知识。同时,在总结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自觉地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这对学生学*灵活性和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都是大有裨益的。

  四、经常主动与学生沟通,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高三学生压力大,易出现心理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会造成严重后果。在课堂上,尤其是考前一个月的时间里,我经常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找到问题所在,帮助解决问题,疏通心理症结,稳定学生情绪。有的学生的问题不宜当众讲,就私下里交流。其实有时,只要教师认真倾听,让学生把要说的话说出来,问题就已经解决了一大半。因为重压之下,学生最需要的就是释放压力,而倾诉是释放压力的一个重要方法。学生压力减轻了,学*有信心了,成绩自然就上来了。

  再谈不足:

  一、在诗歌鉴赏教学中,发现学生古代诗歌方面的知识积累太少,造成学生读不懂诗歌,更难以鉴赏。古代诗歌方面的知识积累,仅高三一年是难以达到的.,这就要求我们从高一开始就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其实,古代诗歌教学应该从小学抓起,因为,据专家研究发现,要想对古代诗歌有较强的感悟力,最迟七八岁时就要开始大量的诵读训练,从高一开始,应该说就已经是亡羊补牢了。

  二、对今年高考作文在文体方面的限制估计不足,虽然,在*时也进行了大量的议论文写作练*,但在考前做得最多的是不限文体的训练,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作文得分。

  以上是对高三一年来教学的反思,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扬长避短,力争取得更好成绩。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6

  xxx学年我担任高三(6)班和(7)班的教学工作,并任高三(7)班班主任。有人把高三比做“炼狱”,在这种人人要为之奋斗的时期里,要与时间竞赛,要与自己的心智竞赛,这就是高三,在这种紧张的氛围里,大家来完成各自的心愿。在这一学年度中,在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下,我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总体来说,本学期的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中我自己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以课本为纲的教学理念。

  我认真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在以政治教材为纲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一个广泛的学*舞台。不管教学方法怎么变化,没有扎实的基础是经不起考验的,因此必须夯实基础。每上的一节课,我都做好充分的准备,我的.信念是决不打无准备的仗。在备课过程中认真分析教材,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案。为此在备课时要求自己精心收集知识点,反复精练,把最深入浅出的,最便于记忆理解的知识教给学生,同时多做*题,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把相应历年的高考题筛选出来,从中挑出有代表性的*题选给学生,把每一节课的教案都写成详案,反复推敲。重点抓好了“三基”的落实,即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

  二.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观念。

  学生是有思想的主体。学生接受知识应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我注意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惯,学*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知识产生了兴趣,才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为此我注重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三.树立以高考为方向的指导方针。

  紧扣高考要求,教学中采取广挖坑,少打井的教学方向。提高学*效率,主抓课堂质量,强化训练阶段,在授新课中必须在课堂小结后加以练*。强化基础,结合考纲各章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归纳出来,加深记忆,一阶段后在串联知识点,形成体系,使学生的知识成体系,既有利于记忆,又有利于知识框架的形成。搜集热点问题,提高学生兴趣,深入浅出的教给学生答信息题的方法。多采用课件教学,吸引学生注意,调整课堂气氛,起到应有的作用,避免学生产生厌倦情绪。针对学生缺少答题技巧、不会答题方法的问题,专门训练学生的答题方法,讲解答题模式。在以知识带材料的学*基础上,再次以材料带知识的方法,通过当时的热点,复*知识。

  四.积极参与各项教研活动,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

  为了把自己的教学水~*提高,我坚持经常上阅览室翻阅书籍、上网查询大量的资料、请教有经验的特级刘老师老师,与经验丰富的教师交流,听取他们的意见,同时还争取机会多出外听课,从中学*别人的长处,领悟其中的教学艺术。同组的各位老师的团结协作和毫无保留的各抒己见,使得我们在学*新课和复*时重点和方向都更清晰、更明确了。

  为提高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区里和市里的进修我都积极参加,并且在听课的过程中认真听讲。

  教师应该是校园中最善于学*的人,“学然后知不足”,通过教学,我更加清楚教学相长的意义。

  今后的教学方向:

  1、从今年的高考试题看,今后在高考复*中如何进行“热点专题”的复*,值得反思。我们*惯于用较为大量的时间去复*“热点专题”,今后在时间的安排上,在专题复*的深度与难度上,都应该降低要求。用二三个专题复*,让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就行。

  2、更加注意基础知识的复*,并且要对每一部分的基础知识用较深的挖掘。

  3、对某一个知识点,必须让学生懂得“知识的形成过程”。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7

  很多人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以为:“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虽然我工作只有短短的一年时间,但是在这段时间里,通过和学生的接触,我发现了语文教学的一些问题,语文在高考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但是,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的热情越低。针对这样的情况,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我觉得语文教学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改进:

  课堂教学: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语文课极富“激情”

  语文是人文和科学的结合。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可能是我刚毕业的原因,我觉得作为一名新教师,更容易和学生沟通,也更有“共同语言”,这样可以先和学生培养好感情,然后带着情感来学*

  2、尊重“需要”,注重兴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兴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新课改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以前的语文课,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让学生“自己学*”、主动学*。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要信任学生,给他们施展自己的舞台。课堂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台。

  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比如说考试时的文言文总是课外的,但是题目中设置的选项却是我们课堂中学*的,要教会学生拓展。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学生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很*。这样他们便会更加自信、主动地去学*。“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学生积累作文素材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带着情感学*,设身处地的理解作者的情感,最终接受其中的情感。

  2、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学*人家文章中语言运用的优点,吸取别人文章的精华。

  3、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教学语言:

  不能因为对学生的一些言行举止看不惯,觉得不合自己的心意,就对学生讽刺、挖苦、嘲弄。正确对待有缺点或缺欠的同学,不能使用鄙视、侮辱性的语言,否则会给学生造成相当严重的心理负担。也不能使用揭短和盲目定论式的语言,会在学生心里埋下仇恨的种子,有的学生会千方百计报复老师、报复同学、报复社会;有的则会失去做人的信心,自甘沉沦,破罐子破摔。对学生要有耐心,遇到提问要仔细讲解。对于学生的成绩要多肯定,多鼓励。研究

  我希望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让学生享受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在快乐中学*,在学*中获得快乐。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8

  高中语文第四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明代通俗小说家冯梦龙“三言”中的名篇,是*文学史上最为杰出的短篇小说之一。笔者在教读时,试图从语文教学的哲学基础出发,作两种不同方法、不同目标指归的比较尝试。课后,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深深地感到:中学语文教学只有从人本出发,让人性的光辉照耀课堂,捞起语文教学中失落已久的人文“百宝箱”,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打下人文精神的底子。

  从哲学的文化类型上说,现今世界上有两种哲学:一种是认识论哲学,一种是存在论哲学。认识论哲学的本质是知识论,折射到文学问题上面,就是模仿论流行,通过模仿对象世界获得对对象世界的认识。认识论哲学发展的主要成果是西方现代科学技术变得突飞猛进的发展。科学主义成为现代哲学的主流,它崇尚科学、理性,主张实证和精确,否认本体论,用科学的精神来解释人的问题,如人的价值、自由等问题。比如影响到语文教学上,如分析典型人物性格形象是从人物的语言、心理、动作、外貌描写以及环境描写来体现的。而存在论哲学与认识论不同,主张以人为本。

  在掌握世界的路径上面,与认识论只相信事实、逻辑、判断、推理、证明、分析、综合等不同,存在论更相信人的感受、体会、直觉、体验、想像、领悟、意会等等。在文学问题上,存在论摈弃模仿论,而主张显隐论。模仿论关心的是模仿得真不真,显隐论关心的是形象背后隐在的蕴含。在言语表达上面,与认识论的言必尽意的看法不同,存在论相信人的世界博大而深厚,往往是意犹未尽。影响到语文教学上,就是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人本主义,语文是心灵之学,文化是智慧的结晶,应当把人的精神作为观照的核心。在教学中主张用人性、用心灵去感受语言文化、文学的精妙。

  基于以上思考,笔者在《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一文的自读指导教学中。分别从语文教学的哲学基础出发,在两个班级作了不同教学目标指归的设计及实践。

  一、以认识论、科学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知小说的故事情节;

  2.欣赏杜十娘这个人物形象;

  3.了解拟话本等相关文学常识。

  教学程序:

  1.新课导入:播放《杜十娘》歌曲,以激发兴趣;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2.理清故事情节,编写200字左右的故事梗概。

  3.分析杜十娘的形象。

  ①最显着的外貌特征。(美丽)

  ②杜十娘资助李甲的情节及体观的品质。(善良)

  ③怒沉百宝箱的意义。(反抗)

  ④悲剧的原因探讨。(李甲负心,孙富无耻,封建世俗观念,制度黑暗。)

  二、以存在论、人文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鉴赏杜十娘形象的人性美;

  2.设计避免悲剧的“良方”;

  3.杜十娘、琵琶女的人格魅力比较。

  教学程序:

  1.新课导入,播放《千古绝唱》,歌中引用了六个民间故事以引出文本。

  2.自读课文。讨论:

  ①杜十娘的悲剧与哪些人有关?

  ②你是同情还是鄙夷现实中杜十娘式的人?你会是李甲吗?

  ③杜十娘的悲剧是个人悲剧还是社会悲剧?

  ④你能给杜十娘指一条出路吗?

  ⑤一个民族该让民众树立起怎样的道德观?

  3.比较杜十娘、琵琶女的人格魅力。

  4.写一篇读后感。

  比较两堂课,从教学过程和课后反映看,第二种设计学生的兴趣更浓,课堂气氛更活跃,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更高。第一种设计固然也能调动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但整个教学过程略显凝滞,学生学到的是以诸如常识、情节、人物形象的机械认知等知识和概念。在此恕不赘述。而第二种设计,学生更多地是站在审美的角度、欣赏的角度与自我与文本人物作心灵的碰撞。

  课堂上,学生们为了拯救杜十娘纷纷开出自己的良方:她“久有从良之志”,希望过一种正常“人”的生活。她自知身份低微,在当时的世俗社会,男人只要有钱就可以随意欺辱她。因此她惨淡经营:七年时间苦心积攒“百宝箱”,希望用“百宝箱”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她之所以不告诉李甲自己有百宝箱,只不过是不愿在爱情的天*上增加一颗金钱的砝码。就算李甲负心负义,杜十娘大可不必投水,她有青春、美丽,还有金钱,就算独自一人也可以生存下去。她还可以像琵琶女一样嫁作“商人妇”。也可以隐姓埋名像白娘子那样找一个相知的人过完一生。经过讨论,大家逐渐认同:杜下娘沉下江去的不是“百宝箱”,是人性,是道义,是良知,是人心,因为社会容不下这些东西。在那个批俗罗织的礼教的网里,她的投江实在是唤起人性的义举。那悲壮的一幕尽管是凄惨的,却更是美的,留给人间一份至真至纯的情感美。

  通过杜十娘与琵琶女人格魅力的比较,学生更加明白杜十娘比琵琶女有一种觉醒意识,更具人性的光辉。她的死不是软弱无能,不是怯儒轻生,而是一种不屈人格的体现,是向那个社会、那个时代发出*的最强音,成就的是一曲千古绝唱!一位学生在课后的读后感中写道:

  到此为止,说的都是文学鉴赏方面的的内容。若她们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又会抱怎样的态度呢?当老师的问题一提出,我就呆住了,我从未思考这个问题。一直以来,文学是文学、生活是生活,进入故事情节是投入,走出来就为了考试。却不曾想过扣心自问,叩问自己的心灵,难道我们付人生的痛苦感受已经麻木?

  由此可见,中学语文教学应特别考虑学生的人格发展及学科特点,落在人的内心发展上,落在对人格的魅力、人性的含义的深层理解上,捞起失落已久的人文“百宝箱”,我们的语文才有阳光灿烂的日子!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9

  所表现出来的应该自然亲切姿态站在学生的面前,因为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一、师生互动如果前半堂课体现了师生良好的互动的话,那么后半堂,凭借着我对课文的熟练程度,为了按计划进行,我却忽略了这种互动的关系,导致课堂教学中规中矩,而学生并没有成为课堂中的主体。在后来的评课中,虽然赵校长等领导给以高度赞扬,认为我的文化底蕴是非常丰厚的,同时也提出应当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我进一步认识到,教师的知识底蕴是自然流露出来的,教师的语言和思想本身就是知识和智慧的体现,绝非是为了完成计划而过多地参与课堂。

  二、课堂驾驭在鉴赏课文的过程中,我给学生提供了鉴赏的方法,并引导学生逐层将方法落实到实践当中,积极鉴赏。刚刚入境,下课铃响了,我预先想要进行的讨论,即把最后的讨论鉴赏的环节加以升华,这一教学设想还未实现,但我仓促结束这节展示课。这一地方的处理显然不够灵活,说明我对课堂的驾驭能力还不够,对时间也没有很好的把握,使得一节完整地可略有残缺。

  三、经验不足在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上,也有不合理的地方。一是,最初读课文的环节可以删去,因为这是第二课时,不是起始课,如果删去这一环节,把省下来的时间用到后面的鉴赏上,无疑会为将鉴赏推向高潮赢得时间。二是,如果将课堂的质疑和鉴赏融为一体,会不会更好呢?质疑的过程难道不是在鉴赏么?鉴赏也可能包含质疑。

  总之,这节展示课暴露出了很多问题,主要集中在处理教材和驾驭课堂的能力上。通过各位领导、老师中肯的评课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10

  在我们的课堂上,有时学生似乎很有学*的积极性,师生之间提问、回答频率很高,同座之间也有讨论,结果却是“问之不切,则其所听之不专,听之不专,则其所取之不同。”其实,这只是形式上的互动,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作用不大。当今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倍受人们关注,语文已成为众矢之的。作为身在语文教学一线的教师应冷静思考语文教学的高效性。所谓“高效”可以从两个维度上来界定,一是效能与效率,着眼效能,提高效率;二是效果与效益,注重效果,追求效益。“高效”是效能、效率、效果和效益的综合体现。

  新课程提出了一个重要理念:鼓励学生对文本的自主理解、自我解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这无疑为传统的语文教学注入了一股求新、求活的清泉,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然而,在新课标的实施过程中,有的教师却主动放弃了自身的主导地位,把课堂完全交给了学生,似乎“读书找难点——合作解疑惑”的“讨论课”方彰显其对课程改革的真正践行。似乎一堂好的语文课就以教师讲的“少”和学生讨论的时间“长”和“热烈程度”作为评价的主要标准。难道这就是新课改的主要精神吗?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可见,新课程所倡导的师生合作方式,不是让教师退而做课堂的旁观者,而更应以学*上的激励者、教学上的对话者角色进行课堂点拨和调控。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教师不能忘记自己是“师生*等对话的首*”,而必须确保对文本衍义的主线明晰,决不能让语文课堂衍变成自由沙龙,否则教学目标与教学意义也就从根本上被消解了。

  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需要语文教师在解决“教什么”、“怎么教”和“教得如何”的问题上反复斟酌、精心设计。

  一、教什么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都是死抓教材和教参不放,对教材毕恭毕敬,对教参唯唯诺诺,以致语文课堂教学普遍存在内容过“全”的现象,40分钟的一节课,从课文的正音正字开始,涉及段落划分、内容分析、中心提炼、写作特色归纳等等,面面俱到,俨然一桌“满汉全*”,教师的“苦口婆心”越发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情绪。其实,教师对文本教参应作出适当的“裁剪”,取舍之间、增删与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宜的安排,切忌盲目照搬学科专家的方案、或优秀的教案,而忽视特定的教学情境和活生生的“人”。因此,组织语文课堂教学,总得有个“抓手”,找准“基点”才行。抓住什么,找准什么才能突出教学过程的高效性,一篇课文可以学*、把握、挖掘的要素有很多,但总要找准一个明确的目标。勿庸置疑,许多教师备课很认真,在上课时也严格遵循教参上的教学目标去实施自己的教学设想,领着学生一项一项地去完成每一项目标,结果是目标有了,过程有了,学生却丢了。我觉得:为目标而目标,围绕的只是课本,面对具体的人而设定目标,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无论是哪一堂课,都应有属于自己的教学目标,它应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根据课堂的知识反馈去设立和修正。

  在学*《琵琶行》时,小序中“铮铮然有京都声”中的“京都”二字,对解读白居易的人生际遇、人生感慨,同琵琶女的天涯沦落之恨,互为慰藉之情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由此放射出去的问题“点”更直接与主旨关联:“京都长安对白居易来说意味着什么?有着京都之声的琵琶乐曲对白居易来说为何如此动人心扉?”“何以最终引至‘江州司马青衫湿’”?因此,一节课的基点,就是我们开展课堂教学的一个着力点,也是激活学生思维的触发点。教学目标的拟定,应该是细化的,可具操作的,有实效性的。

  二、怎么教

  “亮点”的营造将带动整个课堂,对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导向,使课堂教学的境界升华。“亮点”可以是先行“预设”的,也可以是随机生成的。那么,“亮点”该何时带出,又该设置在什么环节?这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师的智慧和意识。

  1、驾驭全局处设亮点

  学生在阅读文本时,由于知识的限制与经验的不足,往往不知从何下手,这就需要教师结合自己对文本的深入研究,寻求学生兴趣与课堂深度的契合点,为学生提供一些思维的激发点,预设一个或多个“亮点”——即学生最感兴趣而又同文章重、难点有着紧密联系的问题。尽量使问题提得巧,问得新,产生“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的良好效果。在教学设计时,要善于抓住一个关键句、一个场景、一个细节等,由其贯穿全课,如教《祝福》可抓住“眼睛”二字,从而带出对“人物形象的变化、心理的变形、人生的遭遇”这三个层面的理解。教《林黛玉进贾府》可以从林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行踪为突破口,拎起全文。再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确是一篇情辞慷慨的至情文字,文中表达其发愤著书观的一段文字就是一个重要的“亮点”,我尝试以此“亮点”贯穿听说读写训练的全过程:一是让学生熟读成诵,积累语言精华;二作思维迁移:有许多封建文人在屡遭贬官后创造了流传千古的文学名著,许多文人在官场站得很低时,在文场就站得很高,对于这种“贬官文化”现象,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写作短评,并将探究学*的结果整理成历史人物故事,在课前进行三分钟演讲;三是写作视角的延伸:让学生思考这些事例在作文中至少可论证哪些观点,凡此总总设疑,找准切入点,教师只要抓住课文的“亮点”,进行多角度发散思考研讨,点到即止地抛给学生一条条的“钥匙”,就能让学生在求知索道上轻松地开启了“知识的大门”,这种方法远远要比教师包揽一切的整堂翻译要生动得多。

  2、导课时设亮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他们对形象的、生动的、具体的事物感兴趣,而对一些抽象的、概念的东西不愿接受。教学中如何顺应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呢?如何使学生的心理从上课依始就高效地定格于课堂?我认为导课时设亮点不失为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情趣的重要手段。例如在导入《陈情表》一课时,我注意以疑促思:李密作为亡国之臣,多次拒绝召见,除了因“孝顺祖母,暂不出仕”之外,还要对侍奉晋武帝的顾忌或是对前朝的忠心,那么这番“衷情、孝情、忠情”他该如何“表白”呢?开讲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环节,确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正如特级语文教师于漪所说:“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由此可见能否精心设计教学的“突破口”——在导课时设亮点,是奠定课堂教学成功基础的关键。我们要在瞄准教材的重点、难点的情况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巧妙运用,也只有这样,才能“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灵上,迸发出迷人的智慧火花。

  3、打破课堂困局时设亮点

  例如在讲授《宝玉挨打》时,我本怀着一股教学的激情想与学生交流一下对《红楼梦》的阅读心得,没想到反应者寥寥,这是教者“预设”所未及的,我也正懊恼自己忽略了学生的基础和知识储备情况,如果按既定的教案“照本宣科”,势必“冷场”。我决定改变一下教法,在黑板上写下一个问题:作为老祖宗眼里的“**子”,宝玉为什么会挨打呢?学生对此也只是懒洋洋地看着课本。更有甚者是有几个“捣蛋鬼”故意“找茬”:老师,金钏是谁?她为何“含羞赌气自尽”?她跟宝玉有什么关系?我一阵欣喜:有问题就有“戏”了,面对其他人同样疑惑的眼光,我灵机一动,又写下了第二个问题:有人说《红楼梦》有一种非常“经济”的'写法,就是经常借一个事件,把很多人卷进来,再“逼迫”每个人出来一一表态,从而让其相互烘托与对比来凸现人物性格。那宝玉这次挨打事件,都把哪些人卷了进来?问题一出,同学们果然来了精神,课堂上探究的气氛开始形成了。教材拟定的学*重点“小说的情节和人物性格”等,不攻自破。语文教学过程的动态性决定了教学本身是充满着“变量”的,教学过程中的种种“突变”是无法“设计”的,而这样的“突变”又往往是课堂教学的“亮点”所在。正如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叶澜教授所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信息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教师不能过分重视预设性目标而忽视生成性目标,过分重视既定任务的完成而忽视对学生的适时引导,只有力图唤起学生的思考意识,才能使其积极参与而成为课堂的主人。

  4、质疑探究、争议处设亮点

  我们在教学中往往会碰到这样的情况:有些问题并非都是教师预先设定的,有的是师生互动中,教师及时把握、整合学生的观点而临时生成的,这时,教师能否依据文本的中心,适时引导尤为重要。例如在学*《阿q正传》时,当问到学生对阿q的“精神胜利法”有何评价和体会时,却会出现这样的场面:一方持欣赏的态度,一方对此却嗤之以鼻。对此,如果任由学生争论得“不亦乐乎”,那只会让讨论变成“打嘴仗”的肤浅的“热闹”,教师就要取得教学的主动权,主动亮出这样的问题: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意图和初衷是什么?如果今天给“精神胜利法”作新的诠释,它将会有什么内涵?问题解决的过程也是反复回扣文本、品味语言、领悟内涵、感受情感的过程,“问题”的“亮出”具有导学、促思的作用,也不断驱动着课堂教学的展开。又例如学*白的《将进酒》,在学生领略“酒仙”的豪放与不羁的同时,我抛出了这样的一道题:嗜酒反映着李白的失意人生,联系李白的人生经历,分析他为何会与“酒”结下不解之缘?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各抒己见:有仕途失意说,有内心*衡说,有自我麻痹说,一时谁也说服不了谁,在质疑探究、争议不一时,教师不能避重就轻或匆匆带过,也不能任其发展而不作引导。亮点探究的最终指向应是对学生人生观的正确引导: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李白的嗜酒如命的放浪行为?

  三、挖掘拓展点(即“教得如何”的效果巩固)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并积极创设探究的学*环境——挖掘课文的拓展点。拓展教学是巩固学生知识、帮助理解教学内容、活跃学生思维的高效手段,恰到好处的课堂拓展与延伸,就如一支乐曲回味无穷的尾音,常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课堂上的亮点。但不能纯粹为拓展而拓展,紧扣文本还是第一要义。

  语文课堂是灵性的课堂,因为它承载了几千年的文化熏陶。因此,如何延展教学文本,把文本放置于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将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因为在我们的脚下,有一条滋养了这个民族几千年的文化长河: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夸父在烈日下奔走,精卫鸟在蓝天里歌唱;嶙嶙魏晋风骨,巍巍盛唐气象;苏东坡月下把酒,声声向苍天发问;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夜夜梦里点灯……语文教师就应该和学生一起漫步这历史和文化的长河,和学生一起沿着历史长河古道逆流而上,拾一块女娲补天的彩石,借一弯汉宫的冷月,摘一支渭城朝雨中的柳枝,带领学生走上精神和文化之旅,将语文课堂放置在古老的文化长河中,即使是枯燥的文本,也会变得灵动起来。这样,教师教起来可以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学生学起来可以举一反三,集思广益。而且广度成就高度,学生在文化之旅和文学殿堂中可以自由的翱翔,释放心理能量,激发心灵畅游,变得“腹有诗书气自华”。

  例如在讲授爱国主义主题的作品时,可以将其置于儒家思想的光环下,从理想主义、集体意识、济世救民等精神品格中抽取出“忧国忧民”这一精髓。从屈原的“虽九死其犹未悔”到杜甫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再到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等中发掘其历史渊源。这样,一部爱国主义文化史就源源不断地流淌在课堂上。

  又如在讲授戏剧单元时,结合本地和当代学生实际,大力拓展文本,弘扬传统文化。针对当前学生普遍对戏剧知识的低认识、低兴趣的实际,认真设计活动课。一方面举办传统戏剧知识讲座,让学生大致了解祖国传统戏剧常识及其艺术魅力,同时精选一批经典的京剧、黄梅戏、川剧等让学生欣赏,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结合课堂教学,开展“我编”“我演”“我评”的综合性教学,让学生自己编剧,自己表演、自任评委,如通过要求学生将老舍的《茶馆》某段改为四川方言版,并当堂表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四川方言那极具表现力的文化魅力。同时,还要求学生编演了《守财奴》《药》《套中人》等剧目,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以致用,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充分发挥其想像力和创造力,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广泛的拓展文本,以文化充实课堂,我们的课堂便不会再沉闷,不会再枯燥,而是精彩纷呈,活色生香,特色彰显。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课堂的高效教学既是一种理念, 又是一种策略, 充满挑战, 呼唤智慧。如何实施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设计自己个性化的教学, 创造独特的教学风格, 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努力追求的!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11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课文选自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单元教学重点是教会学生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在此基础上,去粗取精,抓住有用信息。现在的高一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常见的新闻了,所以达到这一要求还是比较容易的。我考虑作为一节新课改研讨课,如何在我的这节课上体现出一些新课改的理念,以供同行们研讨,哪怕是失败了,也算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当然,由旧有的观念向新的理念转变这一过程还是非常艰难的。应该说在大家帮助下,这堂课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还是体现了新课改若干理念的。

  一、凸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之所以能获得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的社会意义,二战已经结束几十年了,过去的**工厂、人间地狱——奥斯维辛却“阳光明媚、绿树成荫”,也许“忘却的救世主快要降临了吧”,人们应该永远牢记那段悲惨的历史,不要使悲剧重演,这正是本篇新闻的价值所在。如何让学生深深体会这一点呢?于是我查找相关资料,借用多媒体手段,精心选择奥斯维辛的图片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去打动学生,撞击他们的心灵,并且找了我国南京大屠杀的资料作为课后引申探究,我觉得以这种方式来凸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比空洞的说教省时、有力得多。

  二、关注学*的过程。

  语文学*是一个体验的过程,“过程和方法”有时可能比偏重于结果的“知识与能力”更为重要。我反对把课堂沦为学生对“标准答案”的记忆,所以体现在课堂时就是学生的积极参与,参与必然使学生成为学*的主体,参与本身就是学生学*的过程,没有学*过程,就不会有好的学*结果。老师不像过去那样满堂灌,而是让学生自己读课文、互相解答,老师只在关键时候引导点评,整堂课既紧凑活跃又充实。

  三、积极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最先提出了转变学*方式的任务。提倡自主、合作与探究式的学*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作为新课改研讨课,我必须要在这方面进行尝试。同学小组内交流讨论,并选代表课上展示,体现了合作交流;探究学*,是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并通过各种途径寻求问题的答案的学*方式,本课中我给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教师在这堂课上起到了学生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

  四、新课改促我成长。

  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观念,也必然要求教师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当然也包括理论素养和专业知识的更新,就本课而言,暴露出了我在诸多方面的不足。由于自己对文本的挖掘不够深入,所以课上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探究就显得比较肤浅;由于教师教学经验不足和学识的浅薄,对于学生的评价还缺少精当的点评。这些“缺憾”同“亮点”一样,也是我教这堂课的收获,追求圆满更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其途径就是“学*、学*、再学*”。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赶上新课改的大潮是我的.荣幸。感谢新课改敦促我不断学*、不断成长。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12

  回顾本阶段的工作,我感觉我的教学工作有很多要改进的地方。就目前工作来说,我现在要做的是:分析现在自己教学上的薄弱点,寻找与其他老师的差距,制定下一步可行性的目标,所以,我更应该多反思自己的教学,反思学生的学*状况,整理心情,积极备战,以最佳的状态迎接明天的工作。

  鉴于此,针对本学期各种考试情况,我应多谈问题,多研究对策,以便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能对症

  一、存在问题:

  1、我在*时在语言积累方面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虽然教学中有所渗透,但*时读和背的训练不够到位。往往以少数好学生的回答代替全体学生的说和练,忽视了基础较差的学生群体,导致后进生不能牢记在心,考试时不能应答。

  2、从卷面上反映出来的部分学生基础题错误率高,也反映了教师对这方面的重视程度和训练不够到位,或者说对后进生基础面的掌握程度有所忽视。

  3、新教材内容多涉及面广,教师在教学中有时为了赶进度,学生自主学*,主动探究的时间会有所压缩,往往在学生一时不能回答关键问题时,教师就会代替他们来解答,缺乏有效的方法指导。由于缺乏方法指导,导致学生在答题时思考角度错位,有的甚至于无从下笔。

  而从学生方面来说,学生对考试的重视度不够,考试时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潜心答题和检查的学生不多,甚至可以说少之甚少。以致粗心的现象普遍存在。同样,学生的审题能力也存在不小的问题,尤其是作文部分最为突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审题能力较为薄弱,需要老师加强训练和方法的指导。

  二、改进措施:

  1、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课前必须深入研读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思路,把握教学重点,设计一个中心问题,预设几个疑点。目标制定要准确,目标落实要到位,文本的训练点要找准。每一教时的字词句篇的训练要层层把关,并要做到及时反馈。

  2、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立足于课堂,在教学中给予学生自主学*的空间,重视阅读方法的培养和良好的阅读*惯的养成。培养学生从文中寻找答案的意识,并深入理解文本蕴含的意思。

  3、教师要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尤其是写作教学中,不能以统一的要求要求所有的学生,要有分层意识,对于写作基础一般的学生,要强调把一段话写通顺,在此基础上递进。

  4、在写作教学中,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和语言运用能力。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加强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对话描写等写作方法的训练。

  5、对基础差的学生学*要有针对性的补缺补差,帮助他们掌握最基本的知识。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菁华9篇)(扩展4)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菁华6篇)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1

  教学反思是下课后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自我评析和反省。用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以便总结教学经验和不足。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孔子说过:“吾日三省吾身”。这里的“省”是指回顾、反省、检查自己一日之内的所作所为,有无不足之处,以便改正自己的行为。

  语文在高考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我接触到我校的语文教学快一个月了,对学生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与把握。尤其是在学校领导听课后,给以提出的宝贵意见:吕校长的鼓励、王助理的高考思维渗透、陈主任的新课标下的严格要求、还有师傅的耐心指点、我都做了深刻的反思,现在我结合语文教学实践,对学生学*语文和我的教学方法都作一些分析,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争取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 。

  一、备学生:

  在我国古代兵书上这么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一论点在教学上同样也适用,只有对学生充分了解了,才能找到最适合学生的学*方法,找到适合学生的教法。一段时间的接触,感觉 存在的问题 是:

  1、 应付老师,*衡自己

  部分 学生迫于家长和老师的压力,对学*的态度似乎是应付,没有明确的学*目标和学*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他们不对学*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不能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学*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2 、担忧焦虑却不知所措

  这类学生对学*语文的重要性有较充分的认识,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学*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于是他们便对学*失去信心,怕上课,对能否学好存在忧虑。思维刻板,情绪慌乱,时刻担心失败,并想象失败后的情境,无法发挥正常水*。

  3 、投机取巧

  有些学生不是不能学好语文,也不是不知道语文重要,而是自认为自己聪明。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企图能够学好语文,对老师提出的紧扣课本、多读文章、培养语感的要求充耳不闻。这是一批典型的投机取巧者。

  二、备自己

  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是认识的偏差,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们一个一个词语的积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阅读、一次一次说话的练*、一个一个片断的写作,而我们的学生又恰恰自我调适能力不强,学生的课外时间都忙于完成需要上交的书面作业,不知不觉就把“语文学*要多读书”这些无需上交的“软作业”抛到九霄云外了。我是急在眉头,又上心头。

  1、 变语文教学目标为学生的主体需要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动行动,行动能优化心态。学生学*之所以出现种种消极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学应付学*,是被动的。如果能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即爱因斯坦所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学实践中,我更加投入对教学过程的设计,激活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例如:讲授《琵琶行》时,我套用了现在学生喜欢的流行歌曲《青花瓷》,用“小序”和“独白”对比,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显得轻松风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因此,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充分发挥学生学*的主体作用,效果当然会很理想。

  2、 分解大目标,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俗话说,“信心是成功之舟”。自信心是人们完成任何一项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自信心对于咱们学生更为重要。我听到学生不止一次的`跟我说:“考的不好,要是学*好也不能到这来” 这时,我想最重要的是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建立成功目标。因为教师的“表扬和奖励”代表着一种“权威”的认可,它能够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极大的满足,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极大的增强。例如:注音、改错别字、找反义成语、名句默写等,对高分获得者及时表扬和奖励。对回答很努力的同学也及时给与肯定。而且有针对性的提问,把“适合的问题”问给“适合的学生”,但无论怎样,我通过做这样的分解工作,使大部分学生排除了畏惧心理,这一点,仍然是有效的。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奖励可以提高学*效果,至少不会降低其效果”,“奖励是人的一种本能性的追求”。这样学生在阶段学*中有了收获感、成就感,尝到了学*的快乐,他们学*语文的胃口就会增加。

  3、 强化基础,反复训练

  这一点是我感触最深刻的,即使是上课,听课很认真的学生,他们也做不到提前预*,课后复*。尤其是“软作业”基本就等于没有作业,针对这样的问题,我及时做了调整,把作业落实到笔头上,同时强化课堂上的动笔,及时提醒,及时督促,及时检查,这样的情况目前得到一定的改善,在以后的教学中,这样得问题还要继续探究,更为适合的教学方法。

  我的总体体会是,教师只有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才能整体把握教材;学生只有充分地预*,深入地思考,才能更好地质疑,积极地探讨。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教材,新课标深刻把握,同时针对不同的班级接受能力,采取多方面的授课方式,积极向师傅请教,向同行学*,认真反思。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2

  《老王》是杨绛先生的一篇叙事性散文。作者叙述了与一位人力车夫的交往.写了底层劳动者在不幸的生活境遇中仍不改善良淳朴的天性。笔者在处理课文时,将“感受老王不幸的命运.把握老王忠厚善良的性格特点;理解作者作为知识分子对底层劳动者的同情和关爱之情”作为教学的重点,将“作者对老王内心的复杂感情”作为教学的难点。为此,笔者设计了四个环节:一、说说老王的命运及老王的为人表现:二、有感情地朗读你最受感动的情节、印象最深刻的片段.并说说感受;三、理解作者内心的不安和愧怍之情:四、和自己对话,关注自己身边的老王。原来准备用一节课来完成这些教学目标,后调整为两课时。本课的教学,有三点值得笔者思考:

  一、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引领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和关键

  教师应以一个学*者的身份.和文本以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认真对话。细细地加以研读.做好解读文本的第一人.高屋建瓴.方可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让阅读教学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状态——让学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用儿童的`眼光走进**的精神世界,主观能动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抵达文本解读的要义。 要强**师的引领作用,因为这需要教师去选择意义、优化路径。教师深度解读文本的目的.不是代替学生的解读与理解,而是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丰富的可能性。对教材文本的理解与价值判断就成为师生共同的心智体验过程.教学则是师生一起探索文本的意义与价值并在此过程中实现文本价值的最大化。需要强调的是教材文本的意义与价值虽然是开放的.却是有底线的。教师一方面是底线的守护者.另一方面是学生“前行”的促进者——所谓“*等者中的首*”。当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品味需要教师点拨深化或纠偏时,需要教师有独到而深刻的文本理解.围绕着教学目标而展开相应的教学内容.推进课堂的互动,生成更多的课堂现场资源。反之.教学的预设目标有可能出现偏差.教学实施过程中就有可能因没有领悟文本精髓而错失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

  二、学情评估是课堂进行有效教学的基点

  学情评估,是课堂进行有效教学的重要依据之一。当时准备用一课时研*《老王》.一课时下来,教师想了解课堂中围绕着教学目标所进行的研*效果,于是,向一位基础较好的同学了解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这位同学说,老王给她的印象不是很深,只是觉得老王挺可怜的.人也好,但我还是对杨绛一家的善良有着更深的印象。这一说法,让笔者大吃一惊,学生的理解重点不在感受老王品质的善良淳朴,而在杨绛一家的善良。这一专题的两篇文章《品质》、《老王》是反映社会底层劳动者品质的光芒的,尽管学生可以对文本作多角度的解读,但教师在教学的预设中必须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另外,尽管学生对课文中作者流露出的善良有了一些体会,但还是没有真正理解作者多年来在善良行为的背后对自己灵魂深深的自责和内心的愧疚。

  是的,杨绛一家是善良的。毋庸置疑.但在诚实的老王面前,这种善良是多么的渺小苍白.与老王至真至纯的人间真情相比.杨绛感到自己为老王所做的这一切是多么的微小.甚至感到自己多少有些冷漠。尽管在当时来说.作者对待老王算是比较关心的一个,这也正是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对待苦难人们的悲悯情怀,她的勇于反思,敢于自责.对自己内心的不宽容,对灵魂的拷问,是她人性光辉的所在.也是这篇文章最富有内涵的一个亮点。探讨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是教学难点.需要对文本进行深入细致的解读。可是.学生并没有真正深入文本,重点解读出老王的高尚人格.并没有理解好作者对老王的深厚感情只是一种衬托。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极大愧疚。于是.笔者调整了教学计划,再用一节课的时间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内心深处的不安和愧怍——尽管过去了几年,但我们可以想象,作者每当想起老王.这种感觉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面对着这样一个重情重义的孤单老人——他能

  在生命垂危之际带着无法用金钱衡量的世界上最贵重的礼物来感激自己,而我却为他做了什么呢?作者内心的自责,更烘托出了老王的高大。

  于是.笔者把重点放在如何把握作者这份独特的情感上.要求学生从课文中细细体会,注重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然后让学生来谈谈理解。

  学生一:从这句话中看出杨绛内心对老王的愧疚、自责。杨绛当时没能理解老王这一行为的真实意义。老王朴实行为所散发出来的情是至真的.至纯的.是毫无污秽的,是极其淳朴的善良。然而.杨绛在老王死后几年才渐渐明白,所以杨绛感到对不住老王。

  学生二:老王在病危之时,还拿着如此“贵重”的礼物去送给作者,他只是单纯地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想去谢谢这么久以来对他关心的作者一家.而“我”不仅用钱去亵渎了他的好意,而且并没尽“我”的全力去帮助老王,因此感到愧怍。

  学生三:现实中,杨绛夫妇并没有给予老王太多的关怀.只是在坐车的时候“说着闲话”,在老王生病期间.并没有去看他,但老王对他们心存感激.在临死的前一天竟然拿着自己*常节省下来的鸡蛋和香油送给杨绛,而杨绛夫妇并没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善待他,所以历经几年,杨绛感至4自己很愧怍。

  学生四:作者对老王之死只是表面上的关心,文中“我也不懂.没多问”.就体现了老王在作者心中的地位不是很高.正是因为这一点,作者感到十分内疚.老王是真的用心待她,可以将自己宝贵的东西拿出来无私地给作者,而作者自己又为他做了什么呢?仅仅只是觉得有这么一个可怜的人.同情他.却没有付出真心的行动!故作者在内心深处有着恒久的愧疚。

  学生五:幸运与不幸总是相对的,也许在我们看来.当时的杨绛夫妇也并不幸运,但相比老王而言.作者又感到自己是如此幸运,所以她感到在老王有生之年.自己并没有给予他足够的帮助.与这位淳朴、真诚、善良的老三轮车夫相比,自己是如此惭愧.不免在内心涌现出不安和愧怍.所以作者呼吁那些幸运的人们,在生活中,将自己更多的爱奉献给更多不幸的人。

  学生的理解在相互碰撞中渐渐深入了,能结合课文的具体语句来谈感悟,从时间的跨度、表现的*淡到精神的呼吁等方面来探究作者内心的不安和愧怍.从学生的谈话中能明显感觉到学生的理解更加细腻了,课堂也在学生的互动中显现出生成的精彩。根据反馈的学情,评估教学的效果.是教师处理教材水*的体现。笔者觉得教师每教一篇课文.不能硬性规定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因为课堂是动态的,充满着变数,而且,教师的理想期望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可能存在差距.教师在时间的支配上应有更大的灵活的处理空间.充分发挥教材的文本价值取向,让学生在学*一篇课文后,触动内心深处的情感,在感受人物品质的同时净化和提升自己的内在品质。通过学情评估,能更准确地了解教师在处理教材时的定位及达成的效果,帮助教师提高处理教材和落实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三、有效教学必须引发学生的探讨和内化

  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必须有学生思维的积极参与。学生是学*的主体,他们是用自己的思维、经验来参与文本的解读,需要用自己的心灵来和文本对话.并通过学生间的交流与研讨,让学生在自我理解与倾听他人中构建自己的知识。

  (一)激发学生的疑问并引发讨论

  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和文本、作者对话,而不是让教师与作者对话的结论去影响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对话。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要营造出问题探讨的背景和气氛.激发起学生的问题欲望,让学生在研*中闪现思维的火花。主动发问,在探讨中碰撞出更多的智慧。

  在研*“老王病重时提着鸡蛋和香油来感激作者”这一情节时,学生就提出了一个问题:老王病得这么严重了,为什么还要把鸡蛋和香油送给杨绛一家而不留着自己吃呢

  学生一:这是因为老王的善良。他认定杨绛一家是好人,作者一家对他好.他铭记在心.要知恩图报。在临死前.他提着自己身子也很需要的鸡蛋和香油来看他们.是来表达自己对他们一家的感激之情。

  学生二:老王虽然身世可怜.由于残疾导致生活的艰辛,但老王是一个善良、知恩图报的人.他对杨绎一家的恩惠至死前都无法忘记.可能那满满一篮的大鸡蛋和好香油是老王好不容易积攒下来的,他自己在病危之际都不忘报恩.可见老王心灵之纯美。

  在研*了“作者内心的不安和愧疚…情节后.学生又生成了新的问题:我觉得刚才讨论的重点是杨绛对自己灵魂的拷问.尽管过去几年了.但内心的自责一直伴随着.从而显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心灵的高贵,而这一内容和底层劳动者品质的光芒有何关系?

  学生经过讨论,明白了文章的重点所在:正是杨绛内心深处的自责和内疚.记忆越深.就越说明老王的品质对她深刻的影响.反衬出底层的、不幸的老王心灵的高贵给作者带来的深深震撼。

  (二)引发学生的心灵感受

  在充分感受“老王”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由感受老王的人生拓展到对自己内心的感悟,触发学生不同的生活体验.表达自己个性化的情感。

  学生一:老王.一个身患残疾的贫苦的老百姓,对杨绛一家掏心掏肺的报恩.不觉让人心酸。在老王面前.自己是一个多么渺小的人啊.

  学生二:《老王》一文,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弦。也许在那样的社会里.杨绛和钱钟书夫妇是善良的.他们对待别人的关怀是难能可贵的。但相对于老王.那是无法相比的.老王身心都受摧残.却仍抱着一颗善良、感恩图报的心去待他人,总是为他人着想。

  学生三:不仅仅是老王那高尚的品质感动了我.作者的情感也使我深受感动。对一个不起眼的底层劳动者.作者不仅没有鄙视他.而且还关怀他,文末还感到对不起他.这种情感是一般人无法达到的。

  学生四:老王这一窘迫、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不起眼的三轮车夫.以他那种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善良诚实的生活作风.知恩图报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打动了我.更让我明白。情与钱永远不可能画上等号.因为再多的金钱也买不来一份真情。或许物质生活对人来说是重要的.也是不可或缺的。但有时候精神的帮助会给人以更大的激励,千万不要忽视了一句话的作用.即使话语简短,也缺乏修饰.但它却能表达对别人的关爱.

  学生五:校门口经常坐着一个老奶奶.满头白发.手中拿着一个她自己的饭碗.不时地向同学乞讨,可是我们毕竞是高中生.并没有多少钱.于是只能视而不见.快步离开.我也只能从心底默默承认自己的关爱并不够,表示愧怍。

  学生六:我是一个幸运者.比老王幸运几百倍,所以在以后,我更应该尽我所能去帮助那些不幸的人,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帮助.精神上的帮助更重要。

  文学作品的价值取向是对人情感的潜移默化、心灵的无声熏陶。而要实现新课标中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维度目标,教师必须要有课程意识,课堂要在动态的过程中承担情感启迪和价值观指引的任务.充分引发学生的心灵对话.让学生发自内心的多角度感悟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宝贵财富,并让学生在分享中完善自己的心智。唯有这样超越文本的心灵交流.才是课堂有效教学的最好体现.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3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

  上课后经过我的认真反思,本节课在教学环节上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1、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激发了学生们的学*兴趣,并且提高了课堂的效率。使用幻灯片可以大大节省板书时间,把这部分时间留给学生思考和朗读,效果更好!

  2、抓住职高学生的特点,激发他们学*的兴趣,让他们提前预*,在上课时可以充分跳动他们的积极性。

  3、通过播放朗读录音,让学生跟着范读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最终达到了学生有感情朗读的目的`。

  当然本节课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有待改进:

  1、应该给学生再长一点的朗读时间,争取能让学生熟读成诵,最好当堂完成背诵的任务,这样能使他们找到自信。

  2、今后应多思考一下该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真正做到有声有色有效果。

  3、多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概括能力,有许多学生心里明白但无法用精美、准确的语言表述出来。

  4、教师未能在诗词鉴赏方法上及时给予学生指导,未能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掌握诗词鉴赏的一般规律、方法,形成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

  5,对于参加对口高考的学生我应该使他们懂得提高对文学鉴赏的能力比应试更重要。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4

  《老王》是杨绛先生的一篇叙事性散文。作者叙述了与一位人力车夫的交往.写了底层劳动者在不幸的生活境遇中仍不改善良淳朴的天性。笔者在处理课文时,将“感受老王不幸的命运.把握老王忠厚善良的性格特点;理解作者作为知识分子对底层劳动者的同情和关爱之情”作为教学的重点,将“作者对老王内心的复杂感情”作为教学的难点。为此,笔者设计了四个环节:一、说说老王的命运及老王的为人表现:二、有感情地朗读你最受感动的情节、印象最深刻的片段.并说说感受;三、理解作者内心的不安和愧怍之情:四、和自己对话,关注自己身边的老王。原来准备用一节课来完成这些教学目标,后调整为两课时。本课的教学,有三点值得笔者思考:

  一、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引领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和关键

  教师应以一个学*者的身份.和文本以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认真对话。细细地加以研读.做好解读文本的第一人.高屋建瓴.方可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让阅读教学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状态——让学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用儿童的眼光走进**的精神世界,主观能动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抵达文本解读的要义。 要强**师的引领作用,因为这需要教师去选择意义、优化路径。教师深度解读文本的目的.不是代替学生的解读与理解,而是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丰富的可能性。对教材文本的理解与价值判断就成为师生共同的心智体验过程.教学则是师生一起探索文本的意义与价值并在此过程中实现文本价值的最大化。需要强调的是教材文本的意义与价值虽然是开放的.却是有底线的。教师一方面是底线的守护者.另一方面是学生“前行”的促进者——所谓“*等者中的首*”。当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品味需要教师点拨深化或纠偏时,需要教师有独到而深刻的文本理解.围绕着教学目标而展开相应的教学内容.推进课堂的互动,生成更多的课堂现场资源。反之.教学的预设目标有可能出现偏差.教学实施过程中就有可能因没有领悟文本精髓而错失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

  二、学情评估是课堂进行有效教学的基点

  学情评估,是课堂进行有效教学的重要依据之一。当时准备用一课时研*《老王》.一课时下来,教师想了解课堂中围绕着教学目标所进行的研*效果,于是,向一位基础较好的同学了解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这位同学说,老王给她的印象不是很深,只是觉得老王挺可怜的.人也好,但我还是对杨绛一家的善良有着更深的印象。这一说法,让笔者大吃一惊,学生的理解重点不在感受老王品质的善良淳朴,而在杨绛一家的善良。这一专题的两篇文章《品质》、《老王》是反映社会底层劳动者品质的光芒的,尽管学生可以对文本作多角度的解读,但教师在教学的预设中必须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另外,尽管学生对课文中作者流露出的善良有了一些体会,但还是没有真正理解作者多年来在善良行为的背后对自己灵魂深深的自责和内心的愧疚。

  是的,杨绛一家是善良的。毋庸置疑.但在诚实的老王面前,这种善良是多么的渺小苍白.与老王至真至纯的人间真情相比.杨绛感到自己为老王所做的这一切是多么的微小.甚至感到自己多少有些冷漠。尽管在当时来说.作者对待老王算是比较关心的一个,这也正是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对待苦难人们的悲悯情怀,她的勇于反思,敢于自责.对自己内心的不宽容,对灵魂的拷问,是她人性光辉的所在.也是这篇文章最富有内涵的一个亮点。探讨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是教学难点.需要对文本进行深入细致的解读。可是.学生并没有真正深入文本,重点解读出老王的高尚人格.并没有理解好作者对老王的深厚感情只是一种衬托。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极大愧疚。于是.笔者调整了教学计划,再用一节课的时间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内心深处的不安和愧怍——尽管过去了几年,但我们可以想象,作者每当想起老王.这种感觉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面对着这样一个重情重义的孤单老人——他能

  在生命垂危之际带着无法用金钱衡量的世界上最贵重的礼物来感激自己,而我却为他做了什么呢?作者内心的自责,更烘托出了老王的高大。

  于是.笔者把重点放在如何把握作者这份独特的情感上.要求学生从课文中细细体会,注重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然后让学生来谈谈理解。

  学生一:从这句话中看出杨绛内心对老王的愧疚、自责。杨绛当时没能理解老王这一行为的真实意义。老王朴实行为所散发出来的情是至真的.至纯的.是毫无污秽的,是极其淳朴的善良。然而.杨绛在老王死后几年才渐渐明白,所以杨绛感到对不住老王。

  学生二:老王在病危之时,还拿着如此“贵重”的礼物去送给作者,他只是单纯地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想去谢谢这么久以来对他关心的作者一家.而“我”不仅用钱去亵渎了他的好意,而且并没尽“我”的全力去帮助老王,因此感到愧怍。

  学生三:现实中,杨绛夫妇并没有给予老王太多的关怀.只是在坐车的时候“说着闲话”,在老王生病期间.并没有去看他,但老王对他们心存感激.在临死的前一天竟然拿着自己*常节省下来的鸡蛋和香油送给杨绛,而杨绛夫妇并没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善待他,所以历经几年,杨绛感至4自己很愧怍。

  学生四:作者对老王之死只是表面上的关心,文中“我也不懂.没多问”.就体现了老王在作者心中的地位不是很高.正是因为这一点,作者感到十分内疚.老王是真的用心待她,可以将自己宝贵的东西拿出来无私地给作者,而作者自己又为他做了什么呢?仅仅只是觉得有这么一个可怜的人.同情他.却没有付出真心的行动!故作者在内心深处有着恒久的愧疚。

  学生五:幸运与不幸总是相对的,也许在我们看来.当时的杨绛夫妇也并不幸运,但相比老王而言.作者又感到自己是如此幸运,所以她感到在老王有生之年.自己并没有给予他足够的帮助.与这位淳朴、真诚、善良的老三轮车夫相比,自己是如此惭愧.不免在内心涌现出不安和愧怍.所以作者呼吁那些幸运的人们,在生活中,将自己更多的爱奉献给更多不幸的人。

  学生的理解在相互碰撞中渐渐深入了,能结合课文的具体语句来谈感悟,从时间的跨度、表现的*淡到精神的呼吁等方面来探究作者内心的不安和愧怍.从学生的谈话中能明显感觉到学生的理解更加细腻了,课堂也在学生的互动中显现出生成的精彩。根据反馈的学情,评估教学的效果.是教师处理教材水*的体现。笔者觉得教师每教一篇课文.不能硬性规定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因为课堂是动态的,充满着变数,而且,教师的理想期望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可能存在差距.教师在时间的支配上应有更大的灵活的处理空间.充分发挥教材的文本价值取向,让学生在学*一篇课文后,触动内心深处的情感,在感受人物品质的同时净化和提升自己的内在品质。通过学情评估,能更准确地了解教师在处理教材时的定位及达成的效果,帮助教师提高处理教材和落实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三、有效教学必须引发学生的探讨和内化

  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必须有学生思维的积极参与。学生是学*的主体,他们是用自己的思维、经验来参与文本的解读,需要用自己的心灵来和文本对话.并通过学生间的交流与研讨,让学生在自我理解与倾听他人中构建自己的知识。

  (一)激发学生的疑问并引发讨论

  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和文本、作者对话,而不是让教师与作者对话的结论去影响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对话。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要营造出问题探讨的背景和气氛.激发起学生的问题欲望,让学生在研*中闪现思维的火花。主动发问,在探讨中碰撞出更多的智慧。

  在研*“老王病重时提着鸡蛋和香油来感激作者”这一情节时,学生就提出了一个问题:老王病得这么严重了,为什么还要把鸡蛋和香油送给杨绛一家而不留着自己吃呢

  学生一:这是因为老王的善良。他认定杨绛一家是好人,作者一家对他好.他铭记在心.要知恩图报。在临死前.他提着自己身子也很需要的鸡蛋和香油来看他们.是来表达自己对他们一家的感激之情。

  学生二:老王虽然身世可怜.由于残疾导致生活的艰辛,但老王是一个善良、知恩图报的人.他对杨绎一家的恩惠至死前都无法忘记.可能那满满一篮的大鸡蛋和好香油是老王好不容易积攒下来的,他自己在病危之际都不忘报恩.可见老王心灵之纯美。

  在研*了“作者内心的不安和愧疚…情节后.学生又生成了新的问题:我觉得刚才讨论的重点是杨绛对自己灵魂的拷问.尽管过去几年了.但内心的自责一直伴随着.从而显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心灵的高贵,而这一内容和底层劳动者品质的光芒有何关系?

  学生经过讨论,明白了文章的重点所在:正是杨绛内心深处的自责和内疚.记忆越深.就越说明老王的品质对她深刻的影响.反衬出底层的、不幸的老王心灵的高贵给作者带来的深深震撼。

  (二)引发学生的心灵感受

  在充分感受“老王”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由感受老王的人生拓展到对自己内心的感悟,触发学生不同的生活体验.表达自己个性化的情感。

  学生一:老王.一个身患残疾的贫苦的老百姓,对杨绛一家掏心掏肺的报恩.不觉让人心酸。在老王面前.自己是一个多么渺小的人啊.

  学生二:《老王》一文,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弦。也许在那样的社会里.杨绛和钱钟书夫妇是善良的.他们对待别人的关怀是难能可贵的。但相对于老王.那是无法相比的.老王身心都受摧残.却仍抱着一颗善良、感恩图报的心去待他人,总是为他人着想。

  学生三:不仅仅是老王那高尚的品质感动了我.作者的情感也使我深受感动。对一个不起眼的底层劳动者.作者不仅没有鄙视他.而且还关怀他,文末还感到对不起他.这种情感是一般人无法达到的。

  学生四:老王这一窘迫、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不起眼的三轮车夫.以他那种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善良诚实的生活作风.知恩图报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打动了我.更让我明白。情与钱永远不可能画上等号.因为再多的金钱也买不来一份真情。或许物质生活对人来说是重要的.也是不可或缺的。但有时候精神的帮助会给人以更大的激励,千万不要忽视了一句话的作用.即使话语简短,也缺乏修饰.但它却能表达对别人的关爱.

  学生五:校门口经常坐着一个老奶奶.满头白发.手中拿着一个她自己的饭碗.不时地向同学乞讨,可是我们毕竞是高中生.并没有多少钱.于是只能视而不见.快步离开.我也只能从心底默默承认自己的关爱并不够,表示愧怍。

  学生六:我是一个幸运者.比老王幸运几百倍,所以在以后,我更应该尽我所能去帮助那些不幸的人,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帮助.精神上的帮助更重要。

  文学作品的价值取向是对人情感的潜移默化、心灵的无声熏陶。而要实现新课标中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维度目标,教师必须要有课程意识,课堂要在动态的过程中承担情感启迪和价值观指引的任务.充分引发学生的心灵对话.让学生发自内心的多角度感悟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宝贵财富,并让学生在分享中完善自己的心智。唯有这样超越文本的心灵交流.才是课堂有效教学的最好体现.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5

  众所周知:语文教育先有“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号冲击,再有“语文费时又费力,学也无法得高分”的高考制约,后有“不懂英语与计算机是现代文盲”的观念打击。语文教育要走出低谷,怨天尤人是无济于事的,只有不断反思自我,瓶颈一破才会天地宽。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我觉得必须走好三步:

  第一步:渗透一个理念——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

  语文老前辈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课和别的课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语文。”由此,我常在想:既然语文无处不在、语文无处不有,学*语文的条件得天独厚,学好语文理应小菜一碟。但事与愿违,不少学生对语文失去了兴趣。你让学生写写自己的父母,有的竟然也“横眉冷对方格纸,俯首甘咬钢笔头”,让你哭笑不得。症结究竟在哪里?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我觉得:语文教学缺失生活,学生生活缺失语文。

  在高考的背景下,很多语文课变成了*题课和考试课,一定程度上使语文失去了应有的人文性和情感性;以往,在成绩与排名的压力下,语文也渐渐失去了轻松与活跃的氛围,变得沉重与凝滞;在追求“效率”的名义下,语文删去了活动与场景,只剩下知识与思辨。在应试的背景下,学生认为语文只要上课听听讲,做做练*就万事大吉了;却不知道要学好语文的根源——在生活之中。学生不肯观察、感受、思考生活,势必降低了语文方面的认知能力。再者,学生也没有充分认识到语文学科“厚积薄发”的特点。在花了时间,做了题目,却不能立竿见影的情况下,学生便在功利心的驱使下,把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其他学科上。难怪学生时常诙谐地说:“语文,想说爱你真的不容易;数理化,我的的眼里只有你。”在新形势下,语文教学要提升人气指数,我觉得渗透“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的理念是首当其冲的。这虽然已经不是什么新的观念,但却是语文教学必须具有的语文教育观。

  语文教学渗透“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的理念,我觉得可通过两个途径:一是以语文的形式对话生活,给学生提供一个大语文的学*环境,保证学生学*和历练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二是以生活的内容丰富语文,变*淡的生活为丰富的精神世界。寒假让学生自创贺岁短信和迎春对联,我看就是很好的例子,这样能达到“从语文回归生活,再从生活升华语文内涵”的目的。这是新形势下语文教学必须走得第一步。

  第二步:坚守两块阵地——阅读和写作。

  有位语文专家说过这样的话:一个负责任的语文教师,只需教会学生两件事,一是阅读,二是写作。高再明老师曾向我推荐过一篇文章《如果我是语文教师》,该文发表在《*》上,作者是社科院哲学研究员周国*先生。在文章中,周国*先生说:“我没有当过中学教师,但我当过中学生。让我回顾一下,什么东西提高了我的语文水*,使我在后来的写作生涯中受益无穷,我发现是两样东西,一是读课外书的爱好,二是写日记的*惯。”专家就是不一般,三言两语便道出了语文学*的真谛。语文学科本身有“厚积薄发”的特点,讲究“课内打基础,课外练功夫”的方法。语文课外学*究竟应该练什么功夫?其实就是阅读和写作。当然,阅读和写作也是语文教学的真功夫。

  好多年啦!上海高考就是这样考查学生的,语文试卷只有两个大题,一个大题是阅读部分,另一个大题是作文部分,阅读和作文*分秋色,分别占80分和70分。再来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实事求是的说:老师有点空就讲、学生有点空就练,阅读和写作这两块阵地坚守的确实不牢、不死。当前,山东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极力倡导将时间还给学生、将能力还给学生。

  我觉得实施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学特别有利:以前,学生“两眼一睁,就开始竞争”,丝毫没有自由支配的时间;现在,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多了,自然而然阅读的时间也会多起来。“既然留得阅读在,学生就莫怕作文难啦!”。阅读,特别是课外阅读,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可以为学生铺垫一个良好的“精神底子”;可以促进学生成为一个人格健全、心灵富裕,热爱祖国语言的人。写作,可以帮助学生成为一个情感丰富的人,成为一个富有爱心的人,成为一个能正确欣赏自我的人,成为一个热爱多彩生活的人。显而易见,阅读和写作对学生终身发展益处多多。所以说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必须坚守阅读和写作这两块阵地。

  第三步:关注三种*惯——学**惯、思考*惯和积累*惯。

  国外研究表明,学生学*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有关,80%与信心、意志、*惯、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有关。其中,*惯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从一个人的发展来说,*惯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着人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好的*惯是种能量,也是能量的储蓄。我觉得语文教学最值得关注的三种*惯就是学生学*的*惯、思考的*惯和积累的*惯。打开网页你会发现信息是按秒来更新的,学生的“教科书”就是现在的世界。语文教学不关注学生学*的*惯能行吗?就语文学科而言,学生学*的*惯应包括:说普通话的*惯、写规范字的*惯、查工具书的*惯、独立阅读和独立写作的*惯等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虽然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但是人类始终没有停止过思考,因为思考了才可能有思想,有了思想才可能有定力,内心才会真正强大起来。看来语文教学关注学生思考的*惯也是不言而喻的。“积沙成塔,集腋成裘。”语文学科包罗万象,浩瀚无边。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还必须关注学生积累的*惯。

  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必须渗透一个理念、坚守两块阵地、关注三种*惯。这就是我对语文教学的反思。行胜于言,在今后的教研工作中,我决心身体力行,矢志不渝,坚决落实到底。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6

  爱岗敬业是从教者的职责,教师要有丰富的学识和较高的技能才能胜任教师这一工作。从教中,我严格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认真落实课程计划,落实教学常规,现就将自己的进修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学*,提高思想认识,树立新的理念

  1、 紧紧围绕学*新课程,构建新课程,尝试新教法的目标,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注重把学*新课程标准与构建新理念有机的结合起来,以全新的素质结构接受新一轮课程改革浪潮的“洗礼”。

  2、通过学*新的《课程标准》,使自己逐步领会到“一切为了人的发展”的教学理念。树立了学生主体观,贯彻了民主教学的思想,构建了一种民主和谐*等的新型师生关系,重视了学生独立性,自主性的培养与发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教学工作

  教学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心,也是检验一个教师工作成败的关键。半年来,在坚持抓好新课程理念学*和应用的同时,我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充分运用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大胆改革课堂教学,加大新型教学方法使用力度,取得了明显效果,具体表现在:

  (一)发挥教师为主导的作用

  1、 备课深入细致。*时认真研究教材,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

  2、 注重课堂教学效果。针对低年级学生特点,以愉快式教学为主,不搞满堂灌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注重讲练结合。

  3、内外教学研讨活动,不断汲取他人的宝贵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并经常在一起讨论教学问题。本年度外出听课4节,在校内听课70节。在作业批改上,认真及时,力求做到全批全改,重在订正,及时了解学生的学*情况,以便在辅导中做到有的放矢。

  (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尊重孩子的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的生活感受和不同的表现形式,使他们形成自己不同的风格,不强求一律,让学生在视、听、触觉中培养了创造性思维方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相应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任何学生都会同时存在优点和缺点两方面,后进生转化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全班学生的整体成绩。

  1、用发展眼光看学生。应当纵向地看到:后进生的今天比他的昨天好,即使不然,也应相信他的明天会比今天好。

  2、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首先 帮助后进生找到优、缺点,以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其次以*常的心态对待:后进生也是孩子,厌恶、责骂只能适得其反,他们应该享有同其它学生同样的*等和民主,也应该在稍有一点进步 时得到老师的肯定。真正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三、班主任工作

  作为班主任教师,对学生思想常抓不懈, 经常与家长沟通联系,了解学生的学*情况,协同对学生进行学*目的教育,激发学*兴趣,培养刻苦学*的意志,教会学*方法,学好各门功课,并掌握学生的课业负担量。

  今后我要进一步加强政治业务学*,努力提高素质,不断更新观念,发扬创新精神,使教学工作开展得越来越好。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