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合集5篇

首页 / 论文 / |

  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 1

  美术作品是人类生活在头脑中的反映,美术家通过改变事物形象创造出符合自己审美观的艺术品。艺术品通过审美过程把主客观统一起来,一方面将主体对客观世界的审美体验物化为对象到作品中,另一方面又为人类提供了精神消费产品,影响人的精神世界,最终影响客观世界。美术欣赏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作品的欣赏相当复杂,要想顺利完成美术欣赏教学,必须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审美意识的形成需要有一个学*的过程

  瑞士画家利奥塔德在《论绘画原理与法则》中说:“绘画是最令人吃惊的女巫,她能通过最明显的不真实使我们相信她是完美的真实。”克利也曾说过:“美术并不重视人们已经看到的东西,而是通过创造使人们看到事物。”怎么让学生认识美欣赏美,对于美术欣赏课来说,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学*过程。

  (一)风格特色欣赏。一种风格,像一种文化的趋势一样,建立起一种期待的水*,一种心理定向,它以超常的灵敏性显示偏差和修正,如我们很容易分辨出一棵树是中国画家还是荷兰画家画的。通过中西美术形态流变,进行美术形态之间的差异性欣赏是很容易让学生理解接受的,如秦汉理性化的秦俑展示与西方黑暗中世纪时期拜占庭、哥特式、罗马式的比较;魏晋南北朝时期大兴寺庙壁画,而此时文艺复兴的西方提倡的是人性、科学和个性自由。

  (二)情节与形式。“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绘画长于直接地再现外在世界,艺术形象是艺术家为了将自己内在的情感幻象传达给别人而创造的,它必须饱含感情,从而给人以精神感染力。柯罗在树顶上、草地上和水面上所见到的是善良,米莱在这些地方所见的却是苦痛和命运的安排。《伊凡杀子》似乎最能体现惊心动魄、让人窒息的场面;《拾穗者》体现的却是*凡的美丽与命运的安排。

  从接受角度看,形式具有先行性,是艺术的语言与组织结构。英国美术批评家克莱夫·贝尔认为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美术反映客观的'真实性,即再现的真实性与表现的真实性。抽象艺术比起照相写实更难以理解接受。当学生看到波洛克的画时,不知道画的是什么而不是感觉到了什么,于是把抽象绘画归纳为两类让学生欣赏,分别以康定斯基和蒙德里安的作品为代表。

  (三)美术作品的边缘内容讲授。这部分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包括艺术家的生*、爱好、传说、当时的社会背景及后人的评议,需要我们针对某一作品,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如何把艺术家的心理反映出来。优秀的艺术作品,能让公众感悟、认识到不同时代、社会、民族和不同阶层的具体生活情景、文化模式、艺术表现风格、心理性格,从而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人生的真谛。“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美术教育在创新教育中占据独特的优势。

  二、审美能力的提高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一)天赋与专业技能。艺术所能达到的一切并非都能被传达出来,艺术以技巧掌握为先觉条件,艺术家越伟大就肯定越是本能地回避他掌握的技巧所不能完成的任务。在艺术的问题上只是在有方法的地方才能有意愿。画家只是被那些能用他的语言表现的母题吸引,更倾向于去看他所画的东西而不是他所看见的。艺术家对现实的再现呈现在公众的心理上,公众通过现实的联想,更接*于艺术家所见所感,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快乐。艺术家向我们提供了可以观察的不可视的心灵领域的幻觉,但要知道如何运用我们的眼睛还是个问题。天资好的学生可能更容易去理解,后天努力、悟性低的学生更易受到专业技能的限制。

  (二)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生活变化,工业发展,科学进步引起人的审美观的变化,艺术情趣迥然。现在许多学生都沉浸在网络世界里,卡通动漫充斥脑海,让他们去喜欢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术作品很难,更甭提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神论”“韵论”了。美是客观对象的某种价值或吸引力,就其存在形式来说,它是包含或体现社会生活的本质规律,能够引起人们特定情感反映的具体形象。感觉不到就无法去欣赏美,无视美的存在。审美观念的不断变化会支配对艺术的情趣爱好,但这并非是件坏事。花朵否定花蕾,果实取代花朵,这些形式彼此不同,互不相容,但它们的流动性却使之有机统一,构成整体生命。

  (三)文化素质和思想修养。知识可以影响我们看事物的方式,一切艺术困境的根源都在于我们对视觉世界的认识。忽视学生已有认知,一味追求“纯艺术”,是错误的倾向。注重学生自主体验是关键,这样才能有助于理解力的增强、知识的积累,审美能力也就逐步提高了。

  (四)生活体验与艺术实践。艺术家总是脱离不开生活的时代,由于地区和民族等文化差异,社会环境不同,生活体验不同,会出现审美观的不同,标准也不一样。个人艺术实践经验不同造成各个方面的不统一,“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便是鲜明的例子。这给教学带来很多难以解决的困难,但美始终是存在的,经得起时间考验,正如罗丹所说:“伟大的艺术家,到处听见心灵回答他的心灵。”

  (五)艺术家与大众欣赏。艺术作品一旦成为审美对象,也就是得到欣赏,它就成为沟通创作者即美术家与欣赏者的桥梁。美术家通过艺术作品来表现思想感情,欣赏者通过艺术作品去了解美术家,即成对话关系。如果艺术作品不符合大众欣赏口味,那两者之间也就无法沟通,艺术家也努力通过艺术的形式让大众去了解他们心中的艺术,但两者之间肯定是有距离的,艺术是不等同于生活的。

  三、坚持***统一的审美理想是艺术欣赏教学的宗旨

  艺术是人类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文化中的其他门类有着同等地位。人们期望从艺术欣赏中获得一种审美的愉悦,情感的寄托和精神的鼓舞,不是压抑、消极颓废和血腥与暴力。艺术应该趋向于***,坚持以大美的原则进行教学,不迎合有悖美的标准的误导、诱惑,通过美术欣赏给予学生更多的审美陶冶,情感的滋养和崇高理想的精神鼓舞。

  参考文献:

  [1](英)贡布里希著《艺术发展史》,范景中译,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

  [2]陈传*《中国山水画史》,江苏美术出版社, 1998.4

  [3](英)贡布里希著《艺术与幻觉》,周彦译,湖南人民出版社

  [4]《外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

  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 2

  舞蹈运用视觉美、听觉美、感觉美、内涵美等多个方面传递人的思想、观点、情感。让表演者和观众感受美的熏陶,获得美的享受。幼儿舞蹈教学承担着幼儿审美启蒙的重要使命,教师要善于从舞蹈题材挖掘潜在的教育价值和美学心理,促进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一、营造良好的舞蹈学*氛围,培养幼儿舞蹈审美趣味

  幼儿对世界的认知处于萌芽阶段,学*某一学科的驱动力主要依靠兴趣与好奇。幼儿舞蹈教学的首要任务是通过合理手段刺激幼儿对舞蹈形态的探求欲望,形成主动追求和模仿的课堂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对舞蹈审美的意向和*惯。

  1、幼儿园应为幼儿营造一个舒适、安全、自由的舞蹈学*软硬件环境,在舞蹈室的墙壁、天棚、角落等处进行艺术性的装饰,给幼儿的视觉造成审美冲击,产生对舞蹈学*的好感。

  2、舞蹈教师应主动构建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让幼儿觉得被尊重和关爱,在轻松和愉悦的氛围中,自热、尽情舒展肢体,提高舞蹈教学的体验效果。

  3、舞蹈教师要善于把握幼儿的成长规律和心理常识,在舞蹈教学的初级阶段,重点给幼儿提供生动有趣的舞蹈欣赏,练*一些律动感强的简单动作,使幼儿产生对舞蹈艺术的向往和信心。教师可以为幼儿编排故事舞蹈“美与丑”,将文明和不文明的形象、举止、言行、表情、态度等用动感和夸张的肢体语言展现出来,让幼儿对美和丑的看法经历一个直观的认知过程,教师再加之适当的点拨和引导,让幼儿初步形成对事物美学层面的鉴赏眼光与能力,在今后学*和生活中,自觉形成对美好心灵的追求与模仿。

  二、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注重幼儿内心审美感悟

  审美教育并非直接地告知和强制就能实现,要在对美的品味、思考、交流和感悟中渗透和滋润。在舞蹈教学中,审美教育应关注幼儿的真情实感,用活泼、轻松的教学方法打造出互动型课堂。例如,小游戏、模仿比赛、角色表演等形式,吸引和鼓励幼儿参与其中,调动幼儿的表现欲望,让之伴随音乐节奏自然表达出内心的感受。在舞蹈教学中,结合本节课既定的教学题材和目标,设置与之相适应的情境,打造立体和形象的画面感,让幼儿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展开天马行空的幻想,更加深刻地理解和体会舞蹈的内涵和意境美。

  三、采用符合幼儿认知的教学语言,提供审美能力展现*台

  幼儿舞蹈教学采用具有童真的肢体语言,让幼儿被生动化、趣味化、故事化的舞蹈表演感染,开心快乐地投入到动作的观看和模仿中。在主动练*中,增强体质与肢体协调性,开发幼儿大脑智力和想象力,培养幼儿另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方式。幼儿教育阶段,对幼儿一生的性格与*惯产生重要影响,教师应多给幼儿提供舞蹈实践的机会,让幼儿有展示舞蹈学*成果的舞台,使之增强自我意识,形成表演的勇气和信心。在儿童节、教师节等节假日举办文艺汇演,定期举行舞蹈比赛等,让幼儿在参与活动中,增强对舞蹈的鉴赏能力,开阔审美的视野。例如,《美丽的金孔雀》课堂中,教师可以先让幼儿描绘一下心中的孔雀形象,使课堂变成幼儿自由联想和表现的舞台。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孔雀的视频,引导幼儿细心观察孔雀美轮美奂的开屏现象,形成对孔雀的视觉冲击和对美丽事物的强烈感知,播放杨丽萍的舞蹈《雀之灵》片段,使幼儿的心灵*距离感受艺术之美,然后配上优美的背景音乐,让幼儿随着《美丽的金孔雀》视频翩翩起舞,融入对自然与生命的热爱和欢欣之情,提升对舞蹈语言和肢体动作、内心感悟相结合的默契度。最后,教师可以将班级的幼儿划分成几个小组,让之合作讨论和交流,改编自己心中的“金孔雀”形象,使舞蹈更能体现幼儿的内心想法和设计,然后,组织班级分组比赛,锻炼幼儿的审美观察力和创新力。总之,幼儿教师要深入研究舞蹈教学方法,努力让幼儿产生正确的审美意识和情趣,培养幼儿独立审美的素养和能力,使幼儿在舞蹈学*过程中,感知***,不断丰富课堂体验与生活感悟,为早日形成健全的人格与个性奠定良好基础。

  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 3

  摘要:音乐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生活,陶冶情操。当前高中课时紧张,学生思绪总是被高度绷紧,为了让学生能够在应试教育教学体系下能够保持良好的学*心态,缓解学生压力,教师应该在学生音乐审美、鉴赏方面多下工夫,帮助学生建造一个和谐健康的心态。

  关键词:高中音乐教学;培养;审美能力

  高中阶段的学*任务繁重,学生学*压力大,这时如果学生对于音乐具有一定的审美和享受能力,其可以有效的环节学*压力,促进学生综合水*能力的提高。当然教师应该在音乐课堂要积极实行一些有利于学生积极心态塑造的情境,让学生在怡然自得、无压的环境中充分的释放自己。

  1、增强学生对音乐的认识,使之充分体会音乐情感

  音乐类型至繁多,要想让学生对音乐具有一定的感知审美能力,首先要让学生对于音乐的分类较为熟悉,从学生对音乐认识方面着手逐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音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分为纯音乐和有歌词的音乐,向来学生比较乐意倾听有歌词的音乐,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上来看,教师应该授予学生正确认识音乐的观念。音乐教育的本质是锻炼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鉴赏能力,以期能与音乐人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以便达到陶冶情操,深化情感的目的。因此,教师从纯音乐中逐步让学生认识到音乐的组成,如:节奏、乐器和旋律等,让学生在不掺杂其他外围因素的前提下不断的具备对音乐的感知审美能力,同时对纯音乐的选择应该具有可高度审美鉴赏的特点,帮助学生能够顺利理解曲者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的情感在音乐中淋漓尽致地达到共鸣。让学生在领会了音乐的形式和组成的前提下,教师在再将学生对音乐审美的触角引入到民族音乐和流行音乐的领域,让学生在传统的古典音乐中寻求一些历史典故,从音乐中丰富中国的文化思想。教师应该让学生对于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进行一个对比,如《高山流水》和《菊花台》进行对比,从而冲击学生对音乐认识的层面,为整个音乐体系的鉴赏奠定审美的基础。

  2、注重音乐课题导入,丰富学生审美角度

  随着我国教育体系的不断渗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当前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注重音乐课题导入,全面丰富学生审美角度。好的音乐课题导入是将学生思维顺利牵扯到本节课的关键所在,学生只有能够将思绪充分的融入到当前的音乐氛围,才能进一步的培养学生高压的审美情操,对于塑造学生的真、善、美的性格的养成具有显著功效。首先对与课题引入的音乐要具有启发性和深刻性。例如:可以引入《欧洲民间音乐》一课的学*时,教师可以充分地运用多媒体播放一个相关的欧洲民间场景的音乐,其画面要与此音乐尽可能表达的感情要切合,同时画面要具有一定的感染力,这样首先可以在视觉和浅听觉上可以全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教师应该传输学生关于欧洲国家一些音乐的文化背景,让学生能够具有一定的音乐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促进学生对此音乐的认识,让学生能够在对歌曲的旋律、节奏、速度和力度上进行充分的把握,从而呼唤起学生对歌曲的情感。再如:在学*《码头工人歌》时,教师应该寻找一段关于生活在改革开放时代的音乐背景资料,让学生对于音乐描绘的场景具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从而学生在了解相关背景条件下能够深刻体会人们当时手的压迫和反抗斗争的情感,不断启发学生学生对于音乐审美的切入点。

  3、培养学生鉴赏能力,提升联想想象能力

  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领域,是整个音乐学*活动的基础,而联想是学生能够针对自己的生活体验或者见过的生活场景,帮助学生与作者所表达出的感情达到共鸣。经研究表明,要想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对不同类型音乐的鉴赏能力,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音乐所具有的构成形式,如欧美音乐、音乐主义、交响曲、合唱、浪漫曲等,让学生能够主动去挖掘教材音乐的独特感染气质,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具体的曲目去培养学生对音乐场景的想象能力,以情带声,以声传情,以便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例如,格罗菲的《大峡谷》一曲,教师应该先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作品旋律对于学生听觉上具有怎样的冲击,学生很容易感受到音乐的旋律中充斥着电闪雷鸣、风雨漂泊的景象,教师指导学生意识到强弱刚劲有力的对比,对于整曲音乐的表达方式上具有怎样的作用,通过这样对学生联想、想象方面的刺激,并通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闷雷滚动声交织而成的风声雨声,丰富学生对音乐的体验能力。通过联想让学生能够充分的感受到作品的意境所在,使学生能够在音乐的音色、力度上不断感受作者在制作时所具有的情感,以便使学生对音乐鉴赏具有一定的方向,并能够充分通过想象来体会欣赏,从而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同时教师在学生对于音乐的精神美过程不要过多的干预,让学生的情感能够自由流露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审美能力的培养是我国教育体系的必要组成也是素实施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应该注重“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观念,让学生能够在提高对音乐的审美能力的情况下有效陶冶情操。

  参考文献:

  [1]张永芳.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D].山东师范大学,20xx.

  [2]王梦雨.高中美术欣赏课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D].天津师范大学,20xx.

  [3]陈宁.浅谈如何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J].现代阅读(教育版),20xx,01:168.

  [4]崔宏.高中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J].考试周刊,20xx,63:170.

  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 4

  摘要:声乐作为一种艺术,属于一种审美意识形态领域,它的发展特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念、思想道德体系和大众精神文化内涵,并映射了特定时期社会整体审美文化的趋向,本文从声乐艺术的语言审美、情感审美、声腔美和表演审美几个方面入手,结合声乐艺术的发展进展及规律,立足声乐的审美价值,折射音乐的审判意识,培养声乐艺术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审美;声乐;艺术;培养

  声乐艺术的审美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审美特征是多方面的,审美认识、审美能力、审美感受,也不断与时俱进。每一位声乐表演者在表演中如何突出表演效果,让声乐情感更丰富,塑造的形象更丰满、更动人,并挖掘出声乐艺术独特的审美特征和奇妙的审美感受,这是每一个歌唱者积极探寻和研究的重点。

  一、声乐艺术与审美的关系

  我国古代儒家学派高度重视审美与艺术陶冶,在表演、聆听音乐艺术中追求审美与艺术的结合,从而实现儒家学派“礼乐”的美学宗旨。在正统雅乐的声乐实践过程中,戏曲艺术的美学精神,成为中国古典声乐艺术的典范。中国传统声乐艺术以意境美为自己的最高境界,纵观我国的古代声乐艺术史,声乐传统审美在戏曲艺术成为我国民族传统艺术中的国粹。每个时代独特的审美文化,体现出这一时代的思维共性和审美时尚性。某一时期的声乐艺术抒发了当时审美主体的内在情感,并拍手折射出当时社会的生活风尚。因此,声乐艺术反映并构成当时的人民大众社会审美取向,当然同时,大众审美体系又反作用于声乐艺术,使声乐艺术在当时的社会中不断与时俱进,因此,在探索不同时期声乐艺术的文化时,根据声乐艺术的审美取向来看待这一时期的声乐艺术,结合这一时期的具体社会时代背景、客观环境因素,来分析我国审美理念的积淀所呈现出的不同的声乐艺术发展特征,可以为我们建立起开放的、时代的、科学的声乐艺术审美评定体系。

  二、声乐艺术的审美角度分析

  声乐的审美是以乐表演艺术为中介,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在思想和情感上共鸣,并达成共识的过程。它通过声乐艺术中的语言、音律、声腔和表演等方面来传播,它的审美角度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声乐艺术的语言审美

  声乐艺术是一种音乐语言的传播和表达,通过声乐艺术来表情达意,将声乐艺术作为情感艺术而言,从某种程度上讲,声乐艺术是一种声音化了的语言艺术,是一种全世界的语言,全人类的语言。在声乐审美过程中,文学语言转化为音乐语言,将语言和旋律完美地融合,达到***的审美需求。

  (二)声腔的审美

  声乐是一门听觉艺术,它需要通过声腔的音响效果传达。追求歌唱者如果能自如地控制音色,音量,就能使声乐的发声效果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并达到非常好的美感效果。音量和音色控制自如得当,强而不紧,轻而不松。例如:《黄河颂》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金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在声腔美学上的崇高和优美,给人以听觉上的豪迈,用声腔丰富的表现力,来塑造音乐形象,表达一种英雄的气魄,借声腔的气韵与歌词格调保持一致,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祖国!

  (三)声乐的情感审美

  声乐是情感的艺术,因此情感审美是声乐艺术的灵魂。成功的歌唱都表达着歌唱者的心灵感受,倾注着歌唱者的爱憎情感,这也是引起听众共鸣的真正原因所在。如:《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暮归的老牛是我同伴,……蓝天配朵夕阳在胸膛,缤纷的云彩是晚霞的衣裳,荷把锄头在肩上,牧童的歌声在荡漾,喔喔喔喔他们唱,还有一支短笛隐约在吹哼,……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暮归的老牛是我同伴,蓝天配朵夕阳在胸膛,缤纷的云彩是晚霞,衣裳笑意写在脸上,……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牧童的歌声在荡漾喔喔喔喔他们唱……还有一支短笛隐约在吹响,……牧童的歌声在荡漾……在情感审美时真实,听众如往事历历在目,歌唱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听众相互对应,把悠悠乐曲———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曾撩拨起无数人对故乡的思念,那种饱含着浓浓乡情、散发着淡淡的乡愁,这种充满真实的声乐情感,艺术感染力强,唤起广大听众的情感共鸣。塑造出感人的艺术形象。

  (四)声乐的表演审美

  在声乐作品的表演过程中,共包含了声乐技巧和表演效果两个方面,演唱者在表演时获得良好的演出效果,除了掌握声乐技巧外,其中对表演中的审美非常重要。《长相知》男女追求爱情场合中少女对唱的歌词。这种以对唱形式追求爱情的形式,在我国不少地区的少数民族中早已成为一种古老的传统的表演方式,女主人公一连列举了自然界五件不可能发生的事件“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来表达自己追求爱情的心愿,情真意切,将声乐技巧和表演效果相互糅合,通过表演的推动来完成情节的发展。因此,在声乐的审美中,表演审美体验是不可或缺的,歌词与旋律的情景交融,词曲音韵规律的节奏尽可能通过旋律更好的表演和烘托歌词的思想和情感。声乐表演不仅为欣赏者提供审美,并且培养欣赏者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声乐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表演者的再创作,它区别于绘画等非表演性艺术门类,声乐通过表演者将声乐作品与听众联系起来,从而最终实现审美价值。那些拥有极高的审美价值的声乐作品都是通过精湛的声乐演唱技巧和表演能力赋予声乐艺术崇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声乐演唱的表演形式主要包括:独唱、重唱、合唱三种。从听觉效果来看,声乐独唱的表演形式,常常是单旋律线条的展现,它的表现范围很广,而且是其他演唱形式的基本构成要素,当然很多的声乐作品,其表演效果是通过重唱和合唱的演唱来表达效果,比如《黄河大合唱》———保卫黄河,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岗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场面宏大,给人震撼的体验效果。她的深沉、悲壮、激昂、宏伟、雄浑的宏大场面,达到了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的完美结合,是中华民族创作史上的一个经典,她用交响大合唱的形式热情歌颂了祖国的壮美山河,悠久的历史,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战斗意志和斗争精神;痛斥了入侵者的残暴;描述了人民所遭受的深重灾难;展现了人民群众保卫祖国、反抗侵略的壮丽景象。当下的声乐演唱表演的因不同形式的组合来适应新时代审美群体的需求,很多的声乐合唱艺术由于自身的群众性、参与性等表演,突显出声乐审美有着与其他表演形式所不及的重要地位。此外,各种民间或官方组织的合唱比赛促进了大众合唱艺术的发展,很多民间合唱团也极大地鼓舞了群众对于声乐合唱的参与性,促进了民间合唱艺术的繁荣和发展,他们的声乐表演完美体现了合唱艺术无与伦比的魅力。综上所述,在众多艺术表现形式中,声乐的表现力极其丰富,声乐艺术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它不仅以语言、声腔、情感、表演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示其审美功能与价值,还培养和引导了欣赏者的审美能力提升,只有主客体审美意识不断的融合并衍化发展,最终萌生了美的意识与概念,但我们才能有意识地,循序渐进地培养大家的审美能力。总之,声乐艺术的审美是一种综合和多维的审美,它本身存在的形式和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而广阔,情感不断深远而富于变化,在声乐艺术的审美研究上,必须把握声乐艺术审美的本质和规律,发现声乐艺术之间存在的深刻的内在联系,才能进一步探索和发展声乐不同于其它艺术的真正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前,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4.

  [2]田丁.论声乐表演的艺术再创造[J].中国音乐,2002(7).

  [3]李晋伟,李晋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北京:华乐出版社,2003.

  [4]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 5

  一、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一般形态下,音乐课堂的主要教学模式就是老师在台上唱一句,学生在台下学唱一句,抑或老师打节拍指挥,学生在下面跟着老师的指挥手势来唱,简简单单地去模拟音乐的发音。这么僵化的教学讲授模式,只能使学生不断地失去此中的乐趣。假设把一方传输,另一方被动接受的模式,变化成为两方能够进行互动交流的模式,把学生变成老师,让学生体验当老师的感觉,这样就会在心中得出*时不一样的感觉,就会找到其中的差别,进行自我学*和感受。音乐教育的要领要本着两方面发展、分析选拔、标新立异的主旨,深刻开掘学生的艺术天赋,在个体对音乐的见解中凸显课程的意义,为这些标新立异的学生提供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展示*台。要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并重视实践的重要性,改变重实践、轻扮演的传统状况,增进表演的课时,将讲堂教学与舞台魅力融合起来,为学生上舞台,实现实践,为学生的学*提供机会,促使学生们在实践中得到发展,达到学生对音乐的磨练、个人唱功及表演能力的综合性提高。

  二、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长期以来,大家只重视音乐教育的外在价值,只重视知识技能的传授与练*,而忽略了联想、愿望、创造这些情感的因素。疏忽了音乐关于审美育人的目标以及对学生音乐兴趣爱好的培育,从而致使音乐教育不但索然无味并且缺乏艺术性,致使学生对音乐课提不起任何乐趣。对于音乐教育要面向所有的人这一点,身为音乐教育的我们来说是必须要明确和知道的,教师这时的使命并不是让自己的学生成为音乐家、艺术家,而是更多地应该为很多将来不是音乐家的孩子们打好音乐基础,帮助他们成为具有一定音乐才能的音乐文化艺术的喜爱者,并且让学生在学*音乐的过程中能够享受到一种快乐的情绪,能够对音乐发出一种由心而生的浓浓的喜爱之情,让他们常常带着浓浓的喜爱走进音乐课堂,让学生坚持一种对音乐学*的主动性并有愉悦的体会,从而使他们的审美才能在耳濡目染中得到提升。

  三、音乐教育的一项基本使命是对学生审美才能的培养

  音乐教育是对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是在音乐讲授大纲上所提到的关于音乐对学生的影响。同其余的学科来比较,音乐教育教学中的美育要素,是独一无二的。那么,这也就意味着音乐教育在对学生的美育教学体验中起到了一个关键性的点和关键性的作用。对于音乐的欣赏是音乐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具有培养学生审美才能的作用,并且是唯一不可替代的一个功能。对于学生审美才能的培育,除了那些学生在音乐学*中所必须要掌握的艺术基础知识以及了解艺术体现的方法和窍门外,并且对艺术欣赏类的活动还要大力鼓励学生去参加,培育学生对美的追求,加深对美的了解。

  四、音乐欣赏是培养学生审美才能的重要手段

  人们只要对某事物产生快乐喜爱的情绪,就会乐此不疲地去学*。不断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快乐和喜爱,才能让学生切实体会到音乐的魅力。只有培育和激发出学生的学*兴趣,才能够抓住其注意力,进而提高其才能、思维才能和标新立异的才能。因此,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育,其最好的路径、最有效的法子,便是举行音乐欣赏讲授。对于美的喜爱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在音乐演奏作品中,声乐曲也罢、器乐曲也罢,这些都存在许多许多美的要素。就好像一曲《春江花月夜》的演奏,在音乐响起的一开始,在不安静的课堂气氛中学生马上就安静了下来,那婉转朴素的旋律,流转多变的节奏,小河流水的演奏,就仿佛学生来到音乐景象中去了。由此可见,经过这种娱乐性的欣赏,学生的审美能力就得到了培养。

  五、音乐欣赏是培育学生审美能力的最佳艺术活动

  音乐欣赏是孩子的听觉感知、感情体会、欲望遐想、创造性思维融为一体的音乐审美练*手段。这类艺术手段,可以陶冶孩子的艺术音乐观赏能力,培育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学生用倾听的方法来进行音乐的欣赏,这里面只是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动态感触才能,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够做到这一点。然而,对音乐中的旋律节奏、调式速度、力度、曲式的听辩才华,很多学生都具备这一方面的能力了,这就需要学生从开始一点一滴学起,从最初级的到最高级的,先要对音乐进行自我赏识和感触,然后才能够激发出学生对音乐的热情。

  六、结束语

  学生在参与理论验证的机会非常少的情况下,很多的演出或比赛就会演变成突击排演。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才能拥有更多的机会,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学校举办音乐角逐大赛、手艺大赛,等等,这样做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多方面地接触社会,不断地为以后的工作做好准备。举办活动,还能够为学生积累很多的演出经验,通过不同的专题和题材,使学生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这为今后音乐的发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合集5篇扩展阅读


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合集5篇(扩展1)

——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论文(5)份

  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论文 1

  【摘要】

  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是所有数学学*的基础,这项能力直接决定了学生在以后漫长的数学学*道路上的解题能力。因此,端正学生对数学计算的学*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计算*惯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教师不仅要传授计算的方法和技巧,也要督促学生加强计算练*。

  【关键词】

  小学数学;计算;措施

  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项,学生的计算能力将取决他们在小学阶段得到的训练和积累。小学数学计算能力教学的要求:学生能够准确迅速和灵活的进行计算,并且教师能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让原本枯燥的学*过程变得有趣,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一、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相比机械地灌输数学知识给学生,不如使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这样不仅可以减轻教学任务,还可以得到极好的教学效果。首先,让学生乐于学*、乐于练*,通过课堂学*掌握简便有效的计算方法。其次,改善训练形式,寓教于乐,在注重练*强度的同时变化不同的训练方式,例如使用游戏和分组比赛的方式,让学生上黑板完成限时的计算题解答任务,表现好的学生可以获得一定适当的奖励。通过这一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并且教师可以在这一过程中直观的发现学生计算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进行纠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惯。在课堂上还可以通过绘声绘色的讲述中外数学家的励志故事来调动课堂的学*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

  二、明确算理,掌握计算法则

  学生只有在理解了计算方法,才能够熟练运用计算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在教授两位数乘法的时候,在讲解16×11的过程中,可以先列出16个11相加的式子,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到乘法的实质是相加,先求出十个16相加是多少,再加上剩余的一个16,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到,两位数乘法先分两步乘,再相加。通过更多的实例教学,并且让学生自己动手运算,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理解运算的方法。

  三、培养良好的计算*惯

  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规范学生的解题步骤以及书写的规范。第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惯,训练学生在审题的时候能够看清数字和符号,观察数字之间的联系,抓住题眼。第二,训练学生能够明确计算的顺序,例如,先乘除后加减这种基本的运算规律。第三,训练学生能够使用最合适最简洁的运算方法,例如,将一些可以凑成整数的数字组合在一起先运算,并且要求学生记住一些特殊的数字组合,像25×4这些组合等,而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要求多种方法解题。第四,要督促学生养成解题后及时检查的*惯,培养学生验算和估算的能力,这也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四、加强计算训练

  数学计算的准确度和熟练度取决于训练的频率,口算的能力也对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有直接的影响。教师应根据不同年级对于计算能力的要求,组织学生进行长期的训练,因材施教,根据不同能力的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学*任务,并且不断加深训练题目的层次,逐渐提高题目的难度。计算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时刻保持耐心,用鼓励的形式引导学生学*和练*。训练的形式也要多样化,可以增加一些比赛的形式,促进学生的积极性,在班级营造良好的学*气氛。

  五、分析错误原因,对症下药

  1.常见的错误原因。

  第一,小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可能会急于得到结果,容易因为数据较大或算式繁琐而失去耐心,而因此看错题或选择了错误的计算方法,造成计算结果的错误。第二,小学生学*时的注意集中力不够,不仅容易在审题、演算的过程出错,甚至在将上一行的文字抄到下一行时都容易出错,这样肯定会得到不正确的计算结果。

  2.对应措施

  重视学生良好计算*惯的养成,要求学生在计算时,熟练运用连贯的解题步骤,解题的过程中,聚精会神,一气呵成。教师可以组织一些针对性的训练,例如,事先准备100道计算题,将这些题分成五到八组,规定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每一组题目,每组题之间有一定的休息时间,并且在每一组题做完之后立即进行讲解,让学生对错题进行订正和记录。在训练的过程中,不要一味的追求做题的数量,提高效率才是最科学的教学方法,要让学生明白做一题对一题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每一次练*,每一道题的重视程度,并且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错误,对于易错的题进行反复多次的练*,以达到训练的目的。高效率的练*也有助于保持学生学*的积极性和耐心,获得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小学学*阶段是养成良好学**惯的黄金阶段,数学教学过程中计算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教授学生科学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快乐的学*,帮助学生更好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昌世芳.浅析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策略[J].速读(上旬),2015,(12):198.

  [2]王海宝.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探索[J].新课程下旬,2014,(4):101-101.

  [3]曹长君.提高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策略的研究[J].科学咨询,2013,(32):89-90.

  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论文 2

  摘要:

  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较为发展缓慢的东北地区以及中西部地区*年来出现更多的父母死亡家庭,随之而来的是很多的儿童变成了孤儿。他们有的能在当地得到家人或亲属的照顾,并按照入学年龄上学,有的则延缓了入学年纪。等到入学时,学生的学*能力参差不齐。令数学老师们感触最多的是,他们的数学成绩普遍差,最差的失分最多的就是他们的计算题,所以本文着重探讨这一问题。

  【关键词】

  孤儿;互相学*;巩固;夯实;计算能力

  从2011年毕业来到吉林省孤儿学校,接触到一群特殊的天使们,从内心里有一种责任在心中冉冉升起。我执教的学生们是一群十二三岁的学生,他们失去了亲生父母。他们没有了依靠。第一次熟悉校园,我看到一张张笑脸,那么灿烂。亲切的和我打招呼。后来我被安排到了6年级3班。一个年级偏大的年级。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接触到小学生的课堂。由于之前我从教的是初三的孩子,所以从讲课速度以及学生的理解能力上看都有点缓慢。之后我就调整了语速和教学进度。但是经过一次期中和一次期末考试,我就发现了,明明是掌握很好的知识点,在考试卷子上却出现了很大的漏洞。还有的同学三步计算只会第一步,有的同学最后结果还是弄错了。到2016年我已经在孤儿学校从教5年整了,交了三个六年级毕业班,一个完整的4到6小学高年段数学小循环。为此对所交学科,结合学生生理心理特点,针对他们的数学计算能力做一个相对全面的解析与研究,努力找到适合孤儿学生的解决方式方法。

  一、班级学生的构成不同,使得数学计算出现问题也不尽相同

  接触到的第一个班级的学生,相对于其他班级是一个全新的班级,就是这些学生是新招生过来的学生,他们被分到了一个班级。全班级20多名学生,明显思维相对活跃。但是由于新到了一个环境,除了学*以外的事情还是略显拘谨。但是数学课堂上还是比较活跃的。几次测验发现有的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较好,但是题目还是没有答对。渐渐发现有的学生会有抄袭现象。这种学*上的陋*可能是在原来学*环境中,缺乏家长的管教,老师的监督,自然会有*惯抄袭。那么就这样欺骗了自己。而其他班级的学生在学校已经学*了几年,也适应了学生的学*生活。自然除了理解能力差跟不上的同学,其他同学不会明目张胆的抄袭作业。发现了这个问题之后,我会将即将布置的作业放到课堂上来完成,自己进行监督。每节课抽出5分钟进行练*题目。这样会有效的规避一些投机取巧的同学抄作业的陋*。学生做完题目立即批改,慢慢养成了*惯,学生的计算能力有了一些提高。最后在总复*中,学生也很轻松的完成复*阶段工作。以上是我发现学生的自身*惯导致数学计算出现问题得到解决的方式。随后我又从5年级开始执教。五年级班级出现了新的问题,由于学生出现了小面积的传染疾病,有十多人被隔离,有将*两周时间没有上课,期间有给学生补*,但是效果并不明显。这个年级的数学出现了分数,小数的乘除法计算,估算,运算律的应用。这些问题一旦掌握的不扎实,到了六年级的时候也会出现很多知识上的漏洞。一旦一个人的惯性思维出现了,之后就会很难纠正的。曾经在历年试卷中发现过经常考察一些特殊的同学们容易马虎的题目。但是我发现我的学生们并没有在那些题目中出现很大的错误,而是自己*时因为自己的错误导致的错误题目。但是这些题目在*时纠错的时候老师已经进行过反复强调了,结果还是徒劳的。由于从教两个班级学生,学生中有一些学生来学校之前没有进行正常的学*,有的学生年级偏大或偏小,班级同学的教学反馈也是不一样的。

  二、有的同学掌握的很好,有的掌握的很差。

  计算题目的时候仔细认真程度差,因为孤儿学生从小缺乏安全感,遇到事情没有依靠,没有主心骨,所以就连学生中也没有一个敢于较真的精神。他们就会依赖老师的对与错,并不会自我进行知识的再加工,再判断。所以对于学生很多学生并没有任何的探索精神。因为作为一个老师不能只去关注少数学*好的同学,还要面向全体。针对于大部分薄弱的同学,针对于计算问题,我有采用新的策略,同一个问题反复练*,进行同类变式。再进行同类变式开始开展的不错,后来再进行考察发现有的同学还是屡次出现相同的错误。这让一个新的问题浮出水面,就是学生知识掌握的肤浅,没有主动复*钻研的主动性。为此我将班级同学分成小组,有一个担任小组长,组长检查组员计算准确与否,随后从计算题库中选择题目布置给小组成员,组员做对了组长加分,组员相应加双倍分数。这样的带动下,我顺利完成了这一批学生的教学任务。这两年,招生的孤儿普遍年龄偏小,原因是上学有的比较早。有的家人想早早的把学生送到学校来,出现了一些学生9岁就读到了4年级。由于我们的班额小,所以相对于全体同学,一个班级出现2到3名这样的学生的话,学生的理解水*就会降低。体现在数学学*能力上九更加明显了。有的同学书写偏慢,单位时间内布置的计算题目根本完不成,数学理解能力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需要很好的动笔能力。这种方式是学生小学阶段必不可少的能力,特别是语文学科更需要很多的文字书写速度。经过调查,孤儿学生大多数在完成作业方面会先语文后数学,由于数学需要很多思考时间,学生们会把思考时间较少的语文先写完再去写数学作业,所以由于没有家长监督,学生的学*时间少,久而久之教师更乐于经计算的作业布置给学生。但是有的学生并没有认真对待,或者急于完成作业而去进行计算。特别是写作业慢的同学,更是跟不上趟。最后他们也只能草草收兵,交上作业,应付了之,所以中后的学生的数学能力提高较慢。针对这一个严重现象,我会建立特殊学*小组,让每个班级7到8名薄弱学生利用活动课时间或者大课间时间到办公室来一对多辅导。并进行面批。这样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也不用担心有同学比他快了。这样落下的计算速度和准确度才能补上来你。我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分析并解决了学生出现的关于计算的问题。今后还会继续从学生心理发张的角度研究这一问题,让策略更加丰富。

  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论文 3

  计算是学*数学这一学科要掌握的重点内容,计算作为最基本的数学知识,不仅在数学学科的教学中贯穿始终,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也占有较重的位置,所以,学生计算的速度和质量,影响着学生未来进行学*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学*质量。所以,在小学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提高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惯。

  一、兴趣教学,培养数字敏感度

  学生快速并且高质量的计算能力是在日积月累的训练中获得的,学生的计算能力体现在学生对计算的公式,计算法则,数学数字和数**算符号能够进行掌握,并且在考试和作业中能够进行灵活的应用。而这一切的基础是学生能够对计算有着浓厚的学*兴趣,对数字能够养成独特的敏感度。所以,在进行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要把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字敏感度放在教学的重点,而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题海战术”,让学生无休无止的做题,想要学生在“题海”中获得能力的提高。但其实,这样的教学方式反而会使教学结果适得其反,学生面对大量复杂,繁琐的计算题,只会产生厌倦情绪和对学*的疲劳感,甚至可能会导致学生厌倦数学学科的学*。所以,教师要更新、改革计算教学的教学模式,实现兴趣课堂,帮助学生培养计算兴趣,提高计算能力。例如,在进行《乘法计算》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游戏,让学生数学游戏中既可以体验到学*的快乐又可以提高对数字的敏感程度,同时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可以采用“青蛙游戏”,也就是第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一只青蛙跳下水,两只眼睛四条腿,呱”,第二个学生紧接着站起来说“两只青蛙跳下水,四只眼睛八条腿,呱呱”,这样以此类推,数到第九只青蛙后再从第一只数起,中途出现错误的学生要在班级上表演节目,一开始“数青蛙”的过程可以慢一些,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在第二遍进行游戏时,要提高学生的速度,如果学生出现停顿那么也需要表演节目。这样,通过“青蛙游戏”实现了学生对于计算兴趣的培养,同时学生也在游戏过程中获得了和同学一起游戏的快乐,并且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对数字的敏感程度。

  二、简化难度,提高计算的速度

  学生计算能力一直得不到提高往往是因为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无法应用学*过的知识,快速的找到最简便的计算方法,面对繁琐的解题过程只会采用最原始的解题思路,计算最繁琐的算式,计算难度往往比简便算法要增加许多,于是学生的计算速度大幅度减慢,计算错误率也是大幅度增加。而计算速度,则是学生计算能力高低的体现,有的学生可以又快又好的解决计算的难题,正确率很高,而有的学生计算错误频出,计算一道题的时间是别人计算同样一道题的二倍。所以,教师在进行计算教学时,要帮助学生进行简便算法的总结和练*,帮助学生熟悉掌握简便的运算规律,使学生在考试和*时的作业不会因为计算而浪费大部分的时间。口算能力的提高是帮助学生提高计算速度的关键,学生的估算和口算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学生的笔算能力才能又快又准确,因此,计算教学的重点是加强每个学生的口算基础,提高口算速度。教师可以选择传授给学生一些基础的计算规律帮助学生提高计算速度,例如,相同的五的倍数的乘法的相关规律,相同五的倍数的乘法的计算规则是———最后的个位和十位数字一定是25,前面的位数是由因数的十位数字乘以因数的十位数字加一得到的,例如,25×25的计算结果最后两位一定是25,前面的位数是由因数的十位数字2乘以2+1得到的,也就是2×3得出6,所以25×25的计算结果是625,同理,55×55的计算结果是2525.教师将这样的简便算法传授给学生,简化了计算过程中的复杂度,帮助学生提高了计算速度,使学生在考试或者作业时,大幅度减少计算的时间的同时又可以获得较高的计算准确率。

  三、加强训练,培养计算的*惯

  良好的计算*惯是学生提高计算能力的基础,部分学生的计算*惯不好,在计算时没有完整的计算步骤和规范的书写,造成考试时分数的流失,而学生往往还以为是由于自己粗心造成的,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解题步骤不完整,书写杂乱无章的问题。所以,教师在*常的教学时,要加强对学生的训练,在进行计算题的训练时,教师要严格规范学生的解题步骤,杜绝学生依赖计算器进行计算的现象,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计算,动脑思考的能力,同时教师也要规范学生的书写,只有书写过程整洁干净,学生在验算和检查时才不会发生马虎的现象。只有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粗心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完整的计算步骤应当包括:看题,审题,计算,验算四个步骤,而有的学生拿到题目往往随便看了一眼就开始列算式进行计算,最后发现自己的算式不是忽略了题目的附加条件就是忘记换算单位,或者缺少计算算式等一系列问题。所以,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能力是培养计算能力的重要内容,例如,在*时课堂的练*时,教师就可以对学生的审题能力进行训练,讲完一个知识后,教师要进行相关*题的训练,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读题,然后请一名学生讲讲这道题要计算的是什么,在看题过程意识到计算这道题要注意的问题是什么。同时,教师要注意对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适时的鼓励和赞许,以此鼓励学生认真审题能力的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惯。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不仅对数学学科的学*有重要意义,对其他学*的学*也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教师要注重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性格特点,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完成计算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论文 4

  【摘要】

  小学数学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课程,数学的学*是一项重要的技能,数学的学*对于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对周围事物的观察比较分析判断,开发非智力因素,培养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等非智力因素。而计算能力又是数学这门学科的核心能力,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教师在这个阶段重要的任务,这影响到数学学*的基础,因此本文就通过教学活动的实际案例来分享一些具体的方法,以期和业界同仁相互讨论。

  【关键词】

  小学数学;计算能力;课堂创新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和发展,我们对于教育的理解和理念也在与时俱进,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就是这种发展的具体体现,而体现在小学数学的学科教育中,就是更加重视培养学生初步的思维能力,更加注重学生的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其核心诉求离不开老师对于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计算能力是数学思维中的核心能力,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功,所以老师应该重视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计算能力是指运用已有的数学的基础知识来完成一个智力的活动,作为一种工具性的技能,在我们将来的生活中是经常需要运用的能力,也是我们对于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学*的基础学科,人们许多行为的选择,都是经过一系列数据进行分析之后才得出的结果。

  一、小学数学是为学生打基础的学科

  尤其在小学时期,孩子们在课堂上经常走神,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时常发生,所以面对计算这类枯燥乏味的能力学*,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如何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回到课堂,激发学生对于计算能力学*的兴趣,让他们觉得这是一件很有趣的活动,这就需要老师创新课堂设计,用更加互动的方法使得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掌握各种算法技巧,从而在轻松的学*氛围中提升自己的运算能力,让他们了解到一个奥妙神奇的数学世界,并且爱上在数学的逻辑世界里遨游,启发他们对于数学的懵懂的爱好。小学的后半段是学生从被动学*到主动学*的转变期,学生的思维开始慢慢的独立,因此培养数学能力在这个阶段是很关键的,在此阶段把数学的思维方式和基本技能掌握扎实,能够为今后的数学学*打下坚实的基础。计算能力作为数学学*的基础,在数学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要求学生要有很强的逻辑性与推理性。最重要的是计算能力与我们的日常起居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小学生适应学校教育,以及更快地推动国家与社会发展的重要能力。另外,数学学科本身具有精确性和计算方法的多样性的特点,所以,提升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并且计算能力提升也会促进学生们逻辑能力与推理能力的培养,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小学数学是小学教育阶段的重要的学科,而计算能力又在小学数学中占了较大比例,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和数学测试的重点,因此计算能力直接影响了学生在学期间的数学学*效果。接下来我就用*时课堂上的案例来和大家分享我的教学思路。比如下面这道题目,原先甲地到乙地需要3.2小时,由于修了路现在只需要2.8小时。如果以前的速度为791,那么现在的速度为多少?解:(1)甲地到乙地总路程为?3.2×791=2531.2(2)现在速度为多少?2531.2÷2.8=904列成综合算式3.2×791÷2.8=904答:现在的速度为904。这是典型的归总类计算题,再解决这道题时,要有良好的归纳总结能力,能够清楚地算出每一个量,一步一步的将问题小型化,简单化,最后将整个过程联系起来,解出本题。再比如这道题:北京到上海的铁路长392千米,早上8点一列火车以28千米每小时的速度从北京开向上海,同时另一列火车以21千米的速度从上海开向北京。问经过几小时两车相遇?解:392÷(28+21)=8(小时)答:经过8小时两车相遇。从这个例子我们看出,这就是一个简简单单的相对速度问题,在解决这道题目是,要引导学生去画图,去思考,要让学生自己推出:相遇时间=总路程÷(甲的速度+乙的速度)而不是教师告诉学生,这两种方式所带来的效率是不同的。结合上面的例子,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引导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数**算的思维。而不是去怎样套公式,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永远学不好数学。首先,要让学生养成一个好*惯,要有一个完整的计算步骤,这就包括看题、审题、做题,并列好公式等内容,尤其是要注意一点,做完题目之后要对结果进行验算,在实际的考试中,很多学生因为粗心大意而丢掉了本应该十拿九稳的分,也有很多同学通过验算的方法,及时修正了很多错误。同时在计算的过程中,一定要求学生打草稿,并且要工整的打草稿,小学生在刚开始接触数学的时候。由于年龄较小,挺老实的话,对于打草稿没有异议,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些学生觉得打草稿太费时间,是自己能力不够的体现,所以就将这一好的*惯所抛弃。然而在笔者看来,打草稿是计算思维培养的很重要的一步,培养良好的演算思维和*惯,端正小学生对于打草稿的态度,这是尤其重要的。

  二、结语

  夯实基础知识的能力也是培养小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步骤,基本的数学知识包括公式、定律还有概念,提高小学生对于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只要把这些基本的知识掌握牢固,才能谈得上应用公式,不能够死记公式,硬套公式,要去分析,做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不能够机械式的去学*。

  【参考文献】

  [1]赵春玲.《浅析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策略》.科技创新导报,2015.03.

  [2]郭世杰.《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2014.02.

  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论文 5

  摘要:

  计算能力是研究数学知识和有效设计数学思维的重要前提。但正如今天在我国小学看到的那样,一些教师没有认真对待他们的计算能力,许多学生的计算能力较差。因此,有效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可能性是当前教师探究的重点。

  关键词:

  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策略

  引言

  计算是解决数学问题最基本的方法。因此,计算能力是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数学计算能力是小学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小学教程和数学学*中,良好的逻辑和计算能力关系到学生事后的一般学*。我国小学教学主要是基于数字和计算,因此计算能力基本上决定了学生的学*水*。如何在数学中促进学生的计算能力?

  1.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性

  在小学里,学生可以通过提供小学来提高数学思维。计算能力不仅是小学生成功的基本条件,也是小学生基本需要数学学*的基本条件。计算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知识,发展自己的数学思维方式,为今后的学*奠定基础。教师不必反复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而是必须能够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教育学生,以便在数学教学中为他们提供知识。例如,三年级需要进行乘法计算,以便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计算能力,确保结果的准确性。由此可见,小学的计算能力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2.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方法

  2.1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巧学活用,会使相对枯燥的数学学*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会让学生学得兴味盎然,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在游戏中培养兴趣。例如:在低年级计算教学中引人数学游戏“碰球”,既能进行口算练*,也能激发学生进行计算的兴趣。

  2、用故事激发兴趣。如:在教学简便运算前,首先给学生讲解数学家高斯创造性地解答“1+2+3+……+99+100”这100个自然数之和的故事,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情境,激发其学*数学的兴趣,学生不自觉地产生了和数学家比一比的念头。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娓娓道来,既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也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的爱好和兴趣。

  2.2构建合理教学情境

  在小学数学学*过程中,一些小学生的计算能力较差,需要由教师耐心的进行辅导。而且因为在这个阶段的小学生,课上注意力并不集中,也缺少耐心,很容易受到周围事物的吸引。因此,教师就可以根据这一特点,来为小学生构建合理的教学情境,以此来吸引小学生注意。比如,在《乘法交换律》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利用学生喜欢的卡通人物来吸引小学生注意,这样就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数学学*兴趣,进而取得理想的数学学*效果。在课堂上利用两数相乘的方法,来让学生计算两个因数在不同位置上的结果,以此来掌握这一知识点。

  2.3“高效算”

  学生的计算能力与良好的计算*惯密切相关,而良好计算*惯需要教师日常教学中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的计算*惯在计算实践中可以呈现出来,例如学生在练*中、考试中如何使用已经学*到的计算方法、计算的效率如何以及自我检查的情况等等。基于此,数学教师组织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将培养计算能力整合到教学设计中,在板书设计、环节设计、作业设计、目标设计中都要体现严谨认真的态度,发挥教师的榜样效应,潜移默化的引导与影响小学生形成严谨的计算态度,进而达到“高效算”的目的,使得学生能够算一道、对一道。例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反复要求学生“一对题目;二对竖式,三对计算,四对结果”,引导低年级小学生在日常计算中不要出现“马虎”等问题,使得小学生日常学*中养成良好的学**惯。

  2.4让每位学生过好计算关

  教学大纲在计算教学上要求达到三个层次,具体地说,就是根据每一部分所占的地位、作用区别对待,对一位数的加减法、表内乘除法等最重要的口算要求达到熟练;对于除此以外的基本口算,万以内的加减法和用一两位數乘、除多位数的笔算,要求达到比较熟练;对于三位数乘、除多位数的笔算只要求会算。在小学阶段,特别是小学中低年级,是计算教学的重要阶段,必须过好计算关,否则到高年级是寸步难行。主要过好计算关,首要的是保证计算的正确,这是核心。如果计算错了,其它就没有意义了。但如果只讲正确,不要求合理、灵活,同样影响到计算能力的提高。如:20以内的加减法,有的学生用凑十法和用看加算减来计算,有的则靠摆学具或掰手指、脚趾、逐一数数做加减法,计算结果都正确,但后者显然达不到要求。又如:在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中,有各种计算方法,可以从低位算起,也可以从高位算起,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具体分析,灵活运用。在三四个数的连加中,关键是会凑整,如果不会凑整,也影响到计算的正确度和速度,要做到比较熟练也是困难的。学了运算定律和速算方法后,如果不会运用,即使计算正确,也达不到教学要求。因此,严格按照教学要求进行教学,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前提。

  结束语

  简而言之,促进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成功毕业的必要条件,教师必须结合质量和新课程积极转变教育理念,突出学生的地位,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并允许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造使学生“积极计数”的计算情境;实践活动和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通过正确地计算,来培养他们的*惯“高效有效”。

  参考文献

  [1]廖鑫华.培养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和方法[C].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年教学研究与教学写作创新论坛成果集汇编(二).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572-574.

  [2]邱华华.小学数**算能力的提升方式分析与研究[C].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年教学研究与教学写作创新论坛成果集汇编(一).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509-511.

  [3]肖舒方.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能力培养的策略探究[C].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年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汇编.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246-248.


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合集5篇(扩展2)

——浅议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能力的论文(5)份

  浅议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能力的论文 1

  新课标要求走出角色误区,做好课堂引路人,实现主体换位。初中数学,逻辑性强,忌墨守成规,倡导尊重学生并以学生为本。学生拥有自主学*的权利,教师必须更新观念,走下 “圣坛”,放下 “架子”,甘当教学配合者、组织者,教育学生自主学*、体会遨游数学王国的快乐。

  一、更新观念---走向自主学*的路径。

  作为初中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敢于变革观念,善于发现数学本质,引领学生自主思考。建议将提问作为课堂智慧,通过更新观念,立足于现有知识和课程内容,巧妙引导,得体串联,配合创设课堂情境,发挥学生自主解疑释惑的能力。

  [案例] 三角形教学。

  教学任务是形成对三角形初步感知,体会内角与边长的特点,同时,试着用数学语言表达自主学*所得。为了引导学生体会自主思考的魅力,大胆尝试自主探究,我先让学生用彩纸条剪成三角形模型,用量角器测量三内角大小,记录相加,再测量三边的长度。

  最后,与教材理论形成对照,很快就理解并掌握: “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和 “三角形内角和等于 180 度”等数学知识。

  这种教学方法,新颖灵活,能启发学生自主意识,通过学生动手动脑,来解决心中疑问,体会数学原理。有助于深入领悟并开发数学能力、养成自主*惯、在探讨与佐证中强化数学知识,自然而然地走上自主学*之路。

  二、循序渐进---铺设自主学*的台阶。

  传统数学课堂重视吃透教材、灌输知识,唯恐有所遗漏,课堂沉闷、学生被动、教师疲惫,然而效果极差。亚里士多德认为:“数学的成功发自于疑问和乐趣,”新课改要重视以乐趣为引子,点燃学生的数学灵感火花。

  教师要运用所学知识讲究提供 “台阶”,引导学生 “拾级而上”,缓解数学学*的压力,杜绝 “揠苗助长”.通过不断获取基础知识,培养日常技巧,学生会逐渐拥有自主学*的欲望,学会主动交流,在合作中探索数学世界的奥秘,渴望发现问题并依靠自己解决问题。

  [案例] 方程应用题教学。

  面对这一难点知识,如果直接出示复杂应用题,学生只根据教材例题的认知功能,无法形成饱满的思路,容易打击其数学学*热情。教师可引导学生先做基本训练: 利用书中*题,训练揣摩题意列方程式,并自主纠错。再展示相关信息: 李明买 5kg 柿子和 8kg 菠萝,共计 23.04元,其中柿子1.92 元/kg,菠萝1.68/kg.要求学生找到5 个重要信息,作为条件自主编写方程应用题,正确解答并思考用方程式解答法和算术式解答法,谁有优势? 小组自主学*之后,85%的学生利用数量特点,找到正确方法。结论: 依照数量关系分析,可以直接由题意得出算式,则适合使用算术解答法; 反过来,则是方程解答的思路更有优势。

  这样,通过灵活转换题型,把教材任务化难为易,通过理论知识自主探究,教会学生分步骤解决问题。从 “同题异解”的方式中,体会数学学*的奥秘,由静态训练到动态组合,最终解决问题。一题多变,使自主学*由易到难,思维空间由窄变广,更符合“全员投入、总体受益”的自主教学理念。数学之路任重道远,一蹴而就绝无可能。唯有选择自主教学路径,积累乐趣品尝收获,才能成为课堂的主人。教会学生善于总结、学会钻研,拥有坚韧的自主精神,数学教学何愁不能成功?

  三、生活为源---验证数学理论的生成。

  真正的数学源自于生活,生活往往又佐证着数学理论。新课改要求教师引领学生由盲从教材、生搬硬套走向挑战权威、自主思考和验证理论。教师要学会将生活作为鲜活源头,引导学生主动学*,利用身边的生活材料,打开学生数学思维的空间。明智的教师懂得选择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开放型数学题,教学生运用数学视野去看待生活,懂得以生活为源头,让数学因生活而精彩无限。

  [案例] 直棱柱求解侧面积教学。

  传统教学法: 这一数学知识讲授,传统上是直接给出直直棱柱的侧面积公式,让学生硬背公式,套用并计算出侧面积大小。如果在考场上,出现紧张、慌乱等原因而忘掉公式,学生就难以解答。自主教学法: 首先引导学生思考直棱柱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形状?可以怎样证实? 很快就有学生讨论出用作业本纸粘合,制作简单直棱柱模型,再用剪刀沿着一条侧棱剪开模型,证明学生猜测是长方形完全正确。再稍作引导,学生就自主得出: 直棱柱侧面积 =底面 ( 顶面) 周长x 侧棱,或者几个侧面长方形之和。同时,计算得出直棱柱模型的侧面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计算长方形面积加以印证。

  正如笛卡尔的观点: “数学这一知识学科,讲究精密逻辑,更需要着眼生活的泉源。”运用实际生活材料,教学生通过自主学*实现手脑并用,一把小剪刀、一张作业纸,简单的生活素材却体现出用生活印证数学的逻辑。这种教学思路,既能让教师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更能让学生化数学主动意识为生活运用能力。

  社会进步和时代要求,决定初中数学课堂质量必须完善,作为基础学科之一,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培养自主学*能力,才能立足新课改、走好教学路。把自主教学奉献给学生,体现初中数学教师尊重学生个体特点、贯彻以生为本新理念、鼓励和开发学生数学能力的良苦用心。愿莘莘学子开辟自主学*蹊径,找到生活应用源头,获取数学课堂的特有快乐。

  参考文献:

  [1] 赵国庆. 概念图、思维导图教学应用若干重要问题的探讨[J]. 电化教育研究. 2012,( 05) .

  [2] 吴志丹. 协作建构思维导图在数学复*课中的应用探究[J]. 电化教育研究. 2010,( 07) .

  [3] 赵国庆. 知识可视化2004 定义的分析与修订 [J]. 电化教育研究. 2009,( 03) .

  [4] 赵国庆,黄荣怀,陆志坚. 知识可视化的理论与方法[J]. 开放教育研究. 2005,( 01) .

  浅议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能力的论文 2

  学生的自主学*主要从学生的学*兴趣和责任感两个方面进行体现。学生如果可以做到对生物课堂感兴趣,并且具有自己主动学*的意识,就表明学生已经形成了自主学*的思想。因此,要求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自主学*能力的培养,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从而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学生自主学*能力培养的意义

  (1)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能力多为其自学能力、观察力等方面的体现,因此教师对于学生的表现可以看出学生的自主学*能力。生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仅是对生物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学*方法、学*技巧的传授,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惯,促进学生自主学*能力的提升。一旦学生养成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学**惯,就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与教师进行热烈的互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提高生物教师的教学质量。

  (2)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传统的生物教学通常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留给学生思考和理解的时间非常少,对于一些反应相对较慢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就会非常吃力,学*成绩就会被落下,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致使学生缺少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自尊心与自信心受到打击。教师在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过程中,都是以*等的身份参加的,会对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进行保护。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能力的措施

  (1)培养学生学*生物的兴趣。探究性的学*需要学生可以主动进行思考,提高学生独立学*、独立思考的能力。例如,教师在讲解基因工程这个知识点时,如果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会太过于抽象,增加学生理解的难度,不利于学生的积极参与。但如果教师是从一个基因工程的具体事例开始讲解,再根据列举一些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进行细化的讲解,进而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学生对于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就会有亲切的熟悉感,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此外,教师也可以通过对一些项目的调查等,增强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在调查的过程中摸索学*的方法,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的*惯。

  (2)教学内容多样化。生物课堂教学不要仅限于书本教学,要尽量将其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不要对书本产生陌生感,要让学生知道知识都是来源与社会生活之中,学*它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这就要求教师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引申到社会生活中,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例,让学生养成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独立思考的好*惯。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辩论等活动,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中与生物知识相关的事情,进而学会自己主动搜集资料,将其与同学一起分享探讨,在交流中增加知识积累,增强其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3)充分利用学校资源。生物知识有非常多的抽象知识需要讲解,如果教师只是选择口头讲述的方法进行讲解,那么学生在理解时会非常吃力,不利于知识的学*吸收。因此,教师要学会充分利用学校的辅助教学设备,如多媒体教学设施等,降低生物教学的难度,帮助学生学*理解知识要点。例如,教师在讲解“细胞的形态结构”这个知识点时,如果教师只是进行口述,不仅讲起来较为吃力,学生理解起来也存在一定的难度。但如果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播放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在播放过程中非常直观地为学生讲解相关的知识点,不仅方便学生的理解,还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兴趣,实现生物教学的顺利高效开展。

  (4)使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教师在培养学生自主学*能力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而引导学生提问是比较有效的手段,因此需要教师对提出的问题有一定的针对性。教师的提问方式、问题的难易程度等对学生的情绪以及课堂气氛都有非常直接的影响。因此,教师如果想使课堂气氛保持热烈,需要合理设置问题,根据学生的学*情况进行不同程度的问题的创设。此外,教师在提出问题以后,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对于学生的答案也不要过早进行评价,而是要适当地进行引导。例如,教师在提出“基因突变的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时,有些同学可能在回答问题时不能准确地回答出来,或者回答得不够全面,那么教师就可以对这些学生给予一定的鼓励,然后再让其他同学进行回答。如果学生还是不能全面回答,就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可以让学生回顾,基因突变的表现是什么,是什么情况下发生的基因突变,从而逐步引导学生找到正确答案。在学生经过教师一段时间的引导之后,自己回答问题时,就会遵循教师的方法进行思考、学*,经过长时间的学*锻炼,从而养成自主学*的好*惯。综上所述,高中生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想实现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需要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爱好,进而根据学生的学*情况,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设备,选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学*生物的积极性,从而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此外,教师在课堂活动中要做好学生的引导工作,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发现问题、自主分析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惯,实现学生的自主学*。

  浅议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能力的论文 3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要求每一个人都要具备自主学*能力,教育的使然和远程开放教育的特点要求我们要对远程开放教育学生进行自主学*能力的培养。以宣武电大法学专业为例,分析了目前远程开放教育学生自主能力的现状,结合远程开放教育的过程,提出了在入学教育、课程教学、综合实践等阶段和支持服务方面对学生进行自主学*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远程开放教育;自主学*能力;途径

  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的周期进一步缩短,知识储存和传播的手段在时间和空间上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导致工作领域处于持续而且越来越快的变化之中。这些变化需要每个人在一生中能够持续不断地学*和开发自己的潜能,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知识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对人才素质和创新能力提出的这些新要求,要求教育必须更加重视学生自主学*能力的培养,远程开放教育也不例外。

  1.自主学*能力概述

  自主学*,又称自我调节学*,一般是指学*者自我确定学*目标、选择学*方法、监控学*过程、评价学*结果的过程[1]。通俗一点说,自主学*指的是学*者应该对自己的学*负责,能够管理自己的学*行为,包括明确学*目标、制定学*计划、选择适当的学*方式、评估和管理自己的学*,对自己的学*负责。学*者进行自主学*,就需要学*者具备一定的能力,而这些能力是贯穿自主学*整个过程的。包括独立确定学*目标、制定学*计划、选择学*资源、调整学*策略、评价学*效果等能力。本文将以上自主学*能力与远程开放教育学生的学*过程相结合,提出了远程开放教育学生自主学*能力培养的途径,旨在通过远程开放教育达到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能力的目的,从而让远程开放教育的学生掌握自主学*的方法实现终身学*。

  2.培养远程开放教育学生自主学*能力的必要性分析

  自主学*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的有针对性的培养,而且培养效果还有待于在事实中检验,我们为什么还要对学生进行自主学*能力的培养呢?主要基于以下几点原因:

  2.1知识经济的到来,要求每一个人都要具备自主学*能力

  我们每个人最终都要走向社会,现在的社会是知识爆炸的社会,学生在学校学*的知识还没出校园就已经更新换代,没有自主学*能力就意味着被社会淘汰。远程开放教育的学生只有具备了自主学*的能力才能立足于社会。

  2.2教育的使然决定要对学生进行自主学*能力的培养

  2007年“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正式通过了教育部的评估验收,开放教育作为国家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正式列入高等教育系列。作为教育的一种新形式被接受,自然要达到教育的目的,自主学*能力的培养是教育的应有之义,因此,必然决定了远程开放教育要对学生进行自主学*能力的培养。

  2.3远程开放教育的特点决定要对学生进行自主学*能力的培养

  远程教育教师、学生在时空上的准永久分离性的特点决定学生不能时时接受教师的教导,教学资源更多地挂在网上,学生如果没有自主学*的能力,往往很难学*知识,甚至连考试都不能通过,因此,远程开放教育的学生必须具备自主学*能力,而学生的自主学*能力也决定着远程开放教育的质量,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能力也就成为必要。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远程开放教育学生的自主学*能力培养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如何培养还要结合远程开放教育的学*过程,通过各种途径逐步培养。

  3.宣武电大法学专业学生自主学*能力现状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远程开放教育学生自主学*能力的现状,笔者采用安哲锋等(2010)编制的自主学*能力评价表,从学*内容、学*策略、时间管理、学*环境、学*评价等方面,以宣武电大法学专业的学生作为样本进行了调查,此次调查共收集上来样本21份,运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了统计处理.法学专业学生在学*内容等各维度以及总体情况来说,自主学*能力不是太好,相对来讲,学生的学*策略和时间管理能力稍微好一些。除了问卷调查外,笔者在课堂教学和支持服务过程中,也发现远程开放教育法学专业学生在自主学*能力方面目前存在的问题有以下两点:第一,学生对法学专业学*规律认识不足。首先,对法学专业本身不了解。很多学生认为法学专业属于文科专业,容易自学,尤其是到考试前经过简单准备就可以通过,实际上法学专业是学说原理、立法规范和司法实务共同构成的一个系统,而且目前我国对立法非常重视,法律更新换代非常快,刚毕业可能所学的知识就已经过时了,因此,真正学好法学并能在实际中应用,决不是通过死记硬背就能做到的,而是要通过不断的学*才能做到。学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对学*法学缺乏自主性。其次,对自主学*本身认识不足。我们的学生*惯了被动的学*,老师授课,学生听讲,认为听明白了就是学会了,在课堂上缺乏思考和主动性,没有自主学*的理念,在这种状况下培养的学生与法学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培养系统掌握法学知识,熟悉我国法律、法规,达到全日制高等学校法学专业四年制本科毕业的水*,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特别是能在司法机关、行政机关、仲裁机关和法律服务机构从事法律工作的高级应用型法律专门人才)不符,而且与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相距甚远。第二,法学专业学生自主学*的能力不足。要想进行自主学*,就要具备一定的自主学*的能力,法学专业学生对大量资源的把握能力、运用多媒体学*的能力都制约着自主学*能力的培养。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笔者通过一定的实践来探索如何培养远程开放教育学生的自主学*能力。

  4.远程开放教育学生自主学*能力培养途径探索

  通过以上的调查,笔者认为应该对远程开放教育学生的自主学*能力进行进一步的培养。结合远程开放教育学生的学*过程,笔者认为可以在每个教学环节中加强对学生自主学*能力的培养。

  4.1入学教育阶段

  在入学教育阶段,首先,要给学生讲清楚远程开放教育的特点,让学生明白自主学*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自主学*能力是人的一生不可或缺的能力,也是立足社会之本。具体做法是可以通过微课课程,让学生意识到自主学*的必要性并掌握远程开放学*的技能。其次,在入学伊始,培养学生的专业自豪感,对于法学专业学生来说,采用榜样学*法,邀请本校毕业生,通过自己考过司法考试以及考取法官的经历来激发学生的学*动机。

  4.2课程教学阶段

  在法学课程教学阶段,将自主学*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始终,这个过程需要各位任课教师的配合。首先,各任课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制定和实施本门课程的学*计划,培养学生自主学*规划的能力;其次,通过事先布置有争议的案例,让学生小组讨论或者网上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协同学*的能力;再次,通过布置大量相关的学术文章,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充分培养学生自主选择信息和自我时间管理的能力;最后,通过对抗赛等灵活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自主组织活动的能力。笔者已经尝试了组织学生网上讨论案例的活动,布置学生对“王老吉和加多宝商标归属和包装归属”的案例进行探讨,学生们都很感兴趣,同时,由教师在旁边引导,大家对商标这章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了,学生们都提前主动查阅了相关知识,提出自己的观点,对抗赛教学的方式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学*效果评价的能力。

  4.3综合实践阶段

  在综合实践阶段,学生需要完成实践报告和毕业论文,学生可以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自主调研,自主撰写论文,整个过程,都能够体现学生自主学*能力培养的状况。前期如果学校和学生能够按照以上的方法去贯彻,相信学生在综合实践环节一定能够体现比较强的自主学*能力,独立完成实践过程。

  4.4支持服务环节

  远程开放教育每个学生所在的班级都有导学教师的存在,因此在支持服务环节主要看导学教师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目前,需要我们的导学教师在以下几方面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首先,为学生解决技术问题,远程开放教育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熟悉网络学*的环境,因此导学教师要做好学生的技术支持工作,提升学生网络自主学*的适应能力;其次,通过为学生讲解各种规章制度,比如说每次提交作业的日期,每次上课的时间,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惯;再次,为学生提供远程学*策略,使学生掌握远程自主学*的技巧,这是导学教师应该教给学生的,尤其是学生在遇到各种各样困难时,导学教师教的各种技巧可以帮助学生度过难关;最后通过对学生持续的关注和交流,或者帮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让学生建立自主学*的信心。笔者绘制了远程开放教育学生的自主学*能力培养途径的示意图.随着社会的发展,自主学*能力愈发重要,作为一名远程开放教育的教育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能力是一项义不容辞的义务,因此我们也要在不断学*中不断提高,不仅要提升自己的自主学*能力,更要培养好学生的自主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兰素珍.现代远程教育环境下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自主学*能力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9.

  [2]安哲锋,兰素珍.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学生自主学*能力评价工具开发[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24-27.

  [3]陈司谨.法学本科学生参与式自主学*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140-143.

  浅议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能力的论文 4

  化学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学*能力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下面笔者就谈几点在九年级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自主学*能力的策略:

  一、介绍科学家探究化学实验的过程,激发学生动手实验的兴趣

  化学学科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无数科学家艰苦奋斗、创新的历史。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介绍化学家的史实,特别是我国化学家的科研史实,如张青莲院士1991年测得的铟原子量114.818士0.003,已被国际采用为新标准。化学家侯德榜的"侯氏制碱法"的发明,对我国经济增长方面作出的贡献及对国威的振兴等等的史实,激发了同学们的爱国热情,激励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学生在了解科学家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培养了创新的意识。

  二、做好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规范实验技能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学生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学*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

  课堂演示实验是指教师在课堂中进行表演和示范操作,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是教学中最直观、最有效的手段,具有直观性、示范性、启发性的特点,在培养学生实验技能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演示实验时,我首先讲解本实验中所用到的仪器名称、用途、操作要领及注意事项,然后我演示操作过程,边演示边讲解,演示时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并适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这一步为什么要这样做,不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待学生掌握要领后,再示范连贯动作,若时间宽裕,请一位同学上台做一遍,其他同学注意观察,看有没有什么问题,这样,同学们的实验技能有了初步的基础。为以后的动手实验打下了基础。

  三、重视学生实验,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一)实验准备。在实验课前,给学生布置预*报告,让学生了解实验目的、器材,反应原理、装置、操作。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预*报告准备实验药品和仪器,同时还要准备一些"赠品",便于满足学生实验过程中一贯的实验尝试心理。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培养了查阅搜集资料的能力及对信息的辨析、组织归纳的能力。

  (二)激励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化学实验创新能力是以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通过提出问题、分析、思考、创新设计,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在*时的教学中,在处理某些问题时,想方设法让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径去思考问题,然后对收集的各种信息进行分析、评价,从中找到最佳结果,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一次证明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确实发生了反应的实验设计中,学生们共设计出了十几种方案,其中主要的有以下几种:

  1.在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再加入稀盐酸或稀硫酸,若有气泡产生,证明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

  2.在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再加入氢氧化钙溶液,若有白色沉淀产生,证明两者的反应。

  3.把充满二氧化碳的试管倒插在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即可看到溶液上升到试管中。

  4.在一个装饮料的塑料瓶中装满二氧化碳气体,然后,往其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盖好瓶塞,用力震荡,塑料瓶瘪了。同学们在自主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创新能力得到了极大地提高。

  (三)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使学生乐于探究。教学实践证明,对一些较简单的实验,经常在老师指导下,让学生动手去做,除了增加他们的操作机会以外,还可以起到两个作用:

  ①使学生对一些被认为是无所谓或被忽视的常规操作,及时发现错误,及时纠正,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

  ②在实验过程中,向"学生恰当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所学的知识更加系统化,而且也能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操作技能。

  浅议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能力的论文 5

  “自主学*”课堂教学模式,即通过创设真实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的热情;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积极的自主探索;通过有价值的提问,启发学生思考,自主领悟新知;通过指导多种训练,促使学生对自己的学*进行调控,让课堂“活”起来,使学生生动起来。培养学生自主学*能力,是当前我们教师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人结合实际教学,谈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能力的几点做法。

  一、引导学*兴趣,激发自主学*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

  老师培养学生的学*兴趣,首先要了解学生对哪门功课感兴趣,对哪门功课不感兴趣。*时常常听到一些家长感叹道:“我们的孩子一学数学就头痛……”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本人根据多年教学实践观察,学生对某一门功课是否感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学*成绩的好坏。比如有的孩子喜欢学*数学,*时都是好不费力地解答数学题,并且成绩比较好,与此相联系的是经常得到教师和父母的夸奖,也相应地巩固了他对这门功课的学*热情。

  培养学生的学*兴趣,教师要在课前充分做好准备工作,把每一堂课讲生动,让学生学懂弄通,使其对你所讲授的课程感兴趣。同时还要注意巩固学生的学*兴趣,学生学*有了进步及时给以表扬,不断激励求知欲,从而激励学生自主学*。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在测量圆的周长时,学生以前所接触的*面图形都能用直尺准确量出它的周长,而对测量闭合曲线就不能用同样的方法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点安排教学活动。先问学生:“在学*正方形、长方形时,可以用直尺直接测量出它们的周长,而圆的周长是一条封闭曲线,怎样测出它的周长呢?同学们可用直尺和布条去测量,具体有几种测法?大家实验一下。”顷刻,课堂是人人参与,你搞那个实验,我搞这个实验,气氛十分活跃,之后,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实验结果。有的说:“我是用滚动办法测出这几个圆的周长”,有的说:“我认为滚动的方法有它的局限性,假使遇到无法滚动的圆,我想还是用绳测的方法比较好”。教师先肯定他们的思维方法,然后因势利导,提出一个看得见,摸不着的一个实验:用细绳的一端系着纽扣,手拿细绳的另一端,绕动细绳,纽扣在空中划出一个圆。“象这个圆你能用绳测、滚动的办法量出它的周长吗?我们能不能找到一条求圆的周长的普遍规律呢?”接着,电脑演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在同一圆旋转一周后留下的痕迹。“你们看到的圆的周长的长短与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大家再实验,直至得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π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重视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学生很好地掌握了知识,促进了知识的内化。

  二、营造探索氛围,激励自主探索

  要真正让学生自主地参与探索学*并获得不同的发展,就必须营造一种自由的轻松的开放的探索氛围,促进学生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做到多让学生去做,例如:新知识让学生主动探索;课本让学生自学;难点和疑点让学生讨论;问题让学生思考;结论让学生概括;规律让学生发现;知识结构让学生构建;在引导学生探索时,教师要注意树立学生的信心,相信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会数学。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质疑问难、发表不同的意见;让学生尝试操作,先做先为,自己决定探索方向,要诱导联想,捕捉灵感,在激励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始终以学生组织者的身份出现,为学生提供自我探索、自我创造、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的空间。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先找一找身边圆形的物体,然后用圆形物体画一个圆,并剪下来,教师拿着这个圆,提问:“你已经知道了圆的哪些知识?”学生有的说:“我知道生活中哪里有圆,如车轮、碗口、钟表等。”有的说:“圆有大小。”教师进一步引导:“圆中还有哪些知识?你能不能用手上的材料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剪一剪,从中你能发现什么?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学生独立探究,生动地探索新知,这样可以使学生有自由探究知识的时间和空间,从而激励学生自主探索。

  三、挖掘认知潜能,推动自主探索

  学生的认知结构既包括已掌握的知识,也包括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的一些经验。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认知内容的需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的经验,形成新旧知识的联系,使模糊的认识明朗化,具体的对象概括化,成为学*新知中可利用的认知条件,这不仅利于学生主动投入到对问题的探究之中,同时也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

  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让学生凭借已有知识报出了一些是3的倍数的数,然后把其中一些多位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交换位置,例如:327→372,732→723,273→237,让学生检验变换后的各数还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惊奇地发现:“奇怪,怎么和原来的数一样,个个都是3的倍数呢?”“新数和原数间有什么联系?这里面有什么奥秘?”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兴奋点转移到教师提供的新知背景中,此时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已成为一种求知的“自我需要”,产生了“愤”“悱”的强烈情绪,这样学生们主动深入探究,并从相互联系中概括出“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学生动脑思考后概括出的知识结构不仅促进了学生认知的深化,而且还从中挖掘了学生认知潜力,促进了学生思维的主动发展,推动学生自主探索。

  四、加强意志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自主探索

  教师经常对学生在学*上提出严格的要求,这是学*数学本身的需要,学*数学离不开良好个性品质的参与,要求学生付出艰辛的劳动,对解决问题有顽强的意志力。

  现代数学课堂教学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自主探索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之在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成为真正的学*的主人,使他们真正地自主学*,自主探索。

  例如:在讲三角形三边关系时,首先让学生拿出10cm、8cm、7cm长的三根小棒,在桌子上摆出三角形,学生非常轻松自如地摆出了三角形,接着老师又让学生拿出10cm、4cm、5cm长的三根小棒摆三角形,结果学生怎么摆也摆不出来。然后教师提出疑问:“同样都是三条边,为什么后三根小棒摆不出三角形呢?”请同学们讨论。通过讨论,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三角形任何两边之和要大于第三边”,这个知识的掌握,是通过学生动手、动脑自己总结的。

  总之,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始至终地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不仅能促进课堂教学的优化,也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和发展。


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合集5篇(扩展3)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论文(5)份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论文 1

  阅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熟悉世界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社会的数学化”,阅读越来越显得重要。数学既是一门学科,也是一种语言,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因此,它也离不开阅读。而阅读是自学的主要形式,自学能力的核心是阅读能力,因此,教会学生学*的重头戏就是教会学生阅读,培养其阅读能力,阅读能力的大小也直接影响阅读质量,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一个阅读能力不好的学生就是一个潜伏的差生。假如在小学里没有教会他迅速地阅读,他日后学*中就会碰到无法克服的困难。”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养成学生优良的数学阅读*惯和方式尤为重要,对进步学生的数学学*水*有着重要的意义。

  但是,由于在小学阶段,老师总感觉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弱,自主学*能力差,不敢放手让学生通过阅读来获得新知,课堂上往往是学生听的多,活动多、讨论多、课件多,而读书的少。这种教学现状,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能力,也对形成终身学*的意识和能力产生很大负面影响。

  小学生使用的数学教材,是很多专家依据新的课程标准,结合小学生知识结构和年龄特征来组织编写的,编写过程中,已经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心理咨询特征、接受能力,数学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精心编写而成的,因此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小学生应该是可以看懂的。所以,利用现行教材开展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存在可能性。

  一、激发阅读爱好,让学生自愿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条件

  心理咨询学以为,爱好是心理咨询活动的倾向,是学*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有了爱好,学生就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进行学*。“爱好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阅读*惯,进步数学阅读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爱好,使学生想读、爱读、乐读。

  1.创设题目情景,激发阅读爱好。

  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咨询特点和年龄特征创设题目情景,将数学知识点于耳熟能详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通过向学生提供鲜活的、真实的、有趣味的和具体探索思想价值的数学题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阅读爱好,使学生不知不觉的走进数学阅读的殿堂。

  例如在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时,让学生通过计算,看到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不一样,而比值相等。有什么规律在里面呢?当学生纷纷汇报自己发现的规律后再问,怎样用完整的数学语言表述这个规律呢?那就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如此根据教材创设阅读情境,必然会激起学生阅读教材的爱好和主动性,阅读效果也会好一些。

  2.充分利用课外数学阅读材料。

  课外阅读材料是指附于教材之后的数学小史料以及数学小知识等.这些材料主要是针对教材中的重要数学概念的背景先容、知识延伸和实际应用。材料中往往包含丰富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解题技巧。如新教材中,学*完负数后,教材就有“你知道吗?”的内容,先容了《九章算术》中记载的,我国古代使用负数的情况。还有学*了时、分、秒后,教材先容了“在古代,我们的祖先就用一种滴水的用具来计时,名叫沙漏”。一方面先容一种古代计时工具,同时还渗透了思想品德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激励的评价语言进步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受到他人的表扬与肯定是一件心情愉快的事情,**如此,孩子们更是如此。因此,教师和家长对孩子自觉的阅读行为要适时、恰当地给予激励,见到他在认真阅读时,给他一个微笑,轻轻地点一下头,亲切地抚摩一下他的小脑袋,有时只是走*他翻一下他所阅读的书名,有时把他所阅读的书推荐给大家……这些细小的动作、神态都将对他产生激励作用;同时,开展一些活动中,如“讲一讲——讲数学家的故事”、“编一编——编写数学小报”、“写一写——写数学阅读日记”、“演一演——演示经典题目的解题过程-演示数学实验的过程”等等,每项活动都评选优越奖、创意奖,予以表彰。在一定的场合对孩子的阅读行为加以积极评价,更能使他阅读的劲头越来越大,爱好越来越浓。教师的鼓励与表扬是学生阅读爱好产生的推动力、催化剂,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加强指导,把握阅读方法,优化阅读技巧,是进步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

  由于数学学*内容的精炼性、数学语言的抽象性,很多学生不会把数学文本当作一件轻松快乐的事,阅读时经常“走马观花”或“囫囵吞枣”。所以,教师要加强指导学生把握数学阅读的方法,使学生从愿读到会读。

  (一)数学阅读要求认真细致。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学生在做计算题时正确率很高,但碰到判定题、解决实际题目等类型的题目时却由于理解不清题目中文字所表达的意思或没有正确阅读,而造成很多错误。只有认真阅读,理解题意,才能正确解决题目。例如,有一道判定题,题目是:判定下面各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很多同学不明白题意还是按照以前碰到过的对的打“√”,错的打“×”要求做题,导致该题失分。究其原因是他们在做题之前根本就没有阅读过题目要求,也就根本谈不上按要求正确完成*题了。这实际上就是没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惯。事实上,很多学生对数学中的基本语言甚至关于解题要求都不能正确理解。如:“请问调整价格后商店最少要卖出多少台才能才能达到预定的营业额?”有很多学生就不能正确理解问句中的关系词“最少……才能达到”。因此,让学生养成在做题之前要一定要认真阅读题目及题目要求的良好学**惯,逐步养成他们数学阅读的能力,从根本上减少并杜尽上述错误情况发生。

  (二)教给学生学会初读、细读、精读。

  初读时先初步了解要学什么知识;细读时讨论题目,理解知识;精读时让学生质疑问难。古人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主动质疑问难是主动学*的体现,因此在“阅读”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主动探索,学生能解决的题目让学生自己解决。学生独立解决不了的题目分组讨论,共同解决。有的题目让学生课后查找资料解决,学生就形成主动学*的氛围。

  如,我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这一课时,指导学生初读时先了解要学什么知识(百分数的意义),细读时思考讨论教师提出的题目:分母是100的分数就是百分数吗?在什么情况下分母为100的数是百分数,什么情况下分母为100的数是分数?学生在细读时就理解和把握了百分数的意义。精读时留有一段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难,学生提出了题目为什么分母为100的分数有的是分数,有的是百分数?分数和百分数有什么区别呢?老师不急于表态,让学生先讲。

  (三)优化过程,进步阅读技巧。

  数学阅读的过程应是一个积极的思考过程,数学阅读不能只是用眼浏览,而应是眼、口、手、脑等器官充分协同参与。

  1.阅读要动口。数学阅读要对数学概念、公式、定律等知识反复咀嚼,正确理解。

  2.阅读要动手。一是动笔圈画。教会学生运用各种符号表示来不同的意义,以强化阅读重点与关键,做到自我阅读理解、把握心中有数,如:在进行“应用题”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边读题边圈-圈题中出现了哪些信息。二是动手操纵。指导学生边看内容,边动手实践,通过亲身剪、拼、折、量、摆、画、观察、比较、体验,感悟新知,深进理解,如:在进行“轴对称图形”的教学时,学生通过对提供的素材折一折,画一画,描述,亲身体验中直观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三是动笔演练。读中演,尝试演算验证推理;读后练,形成技能技巧;练后再读,反思失误,总结经验,回顾内化,变“厚”为“薄”。

  3.阅读要动脑。数学知识系统性强,内在联系密切。前后联系,新旧联系,相互转化;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用旧知识解决新题目。在教学中,教师一概地都往示范、讲解,会束缚学生的手脚,不利于学生主动、积极地往学。教师要善于利用“语言智能”这个媒体沟通“数学逻辑智能”,扶持、指教、点拨学生仔仔细细地阅读,找准和利用知识间的共同因素,寻求到解决题目的途径。例如:第十册第64页的第10题:写出分母是9的所有最简真分数。要完成这道题,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思考:分母指定是12,最简分数,真分数。既培养了思维的严密性和周全性,又将知识串联起来。通过阅读,联系新旧知识,既温*、巩固了旧知,还把握了新知,又辨别了易混淆的概念,可以使学生实现从机械阅读到意义阅读的转化,让学生在阅读中体验和把握数学思想方法,真正进步阅读效果。

  三、根据阅读内容,把握好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阅读,是进步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1.课前预*时阅读。

  课前预*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恰当的课前预*有助于进步学生独立获取新知的能力,学生带着预*中不懂的题目听课,必定会增强听课的效果。课前预*离不开阅读,为进步预*阅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师要明确预*的范围和要求。若有必要,还要设计相应的与旧知联系的带有悬念性的题目或与新知相关的有趣练*题,促使学生主动预*。新授前,还应检查预*的情况。

  例如我在教学《比例尺》一课时,提出如下预*要求:认真阅读教材第48页的内容,初步熟悉比例尺,理解比例尺的含义。通过让学生仔细地阅读教材,在理解比例尺公式的同时了解为什么写比例尺时通常比的前项用“1”表示?后项用“1”表示行不行呢?这样既起到了拓展延伸的作用,也让学生发现还有在把比较小的物体画在图纸上会扩大的这一知识,进一步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同时通过阅读把数学知识与生活情境联系起来,让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使学生学起来更有爱好。上课时,围绕课前预*的题目展开讨论,彼此交换对这些题目的熟悉,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学生便能完全理解预*的内容,而且积极主动,爱好盎然。

  2.引进新知时阅读。

  小学生学*新知,不仅需要充分的知识预备,而且也需要一种积极的心理咨询状态。在课堂上导进新知识前,恰当地安排一个阅读环节,经常能激发起学生好奇、好问的探究心理咨询,引起学生内部认知矛盾的冲突,从而产生新知学*的“自我需要”。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学*新知之前进行阅读,阅读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手:第一,从欣赏的角度往读。如第六册第61页教材中的“你知道吗”,就是先容古今中外很多著名建筑是对称的,学生读起来爱好盎然,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很轻易从这些建筑物在结构上发现共同特征,同时激发了学生对学*数学的积极性。第二,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的角度往读。如第十一册教材第29页的“你知道吗”就是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生通过阅读可以激发他们学*新知的爱好。

  3.学*新知时阅读。

  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探索解题思路的过程中,经常由于认知水*的限制或思维方向的偏差产生思维阻滞,此时引导阅读教材,经常能使学生突破定势、激活思维,深进理解学*内容,找到解决题目的途径,收到豁然开朗的效果。

  如教学《圆锥的体积》,在熟悉了圆锥的一些基本特征后,教师提出求圆锥体积的要求。学生根据以往的经验,很快熟悉到应该想法把圆锥转化为熟悉的形体,从而得到求体积的方法,甚至也能意识到这个“熟悉的形体”应该是圆柱体。但怎样才能把圆锥体转化为圆柱体,学生一筹莫展。此时,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从阅读中寻找解决题目的方法。当学生读了课本上先容的实验后,顿时恍然大悟。不待老师要求,纷纷拿起课前预备好的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进行实验。解决题目后成功的愉悦溢于言表。

  4.突破重难点时阅读。

  研读教材,要对每一概念、法则进行分析探讨,同时参阅其他书籍,对同一概念的不同阐述、同一例题的不同解法进行比较,虽是针对“疑难”探讨研究。例如第十一册教材第70页的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必须反复重复“0除外”。为什么“0除外”?通过仔细研读,使学生理解在这个定律中“0”除外这一内容的重要性,也为将来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打好基础。

  再如四年级上册教材第22页在学*着*角时,有学生受*角表象的干扰,以为*角就是一条直线,直线也就是*角。为此学生间还产生了激烈的争论。此时,我并没有给予简单的判定,而是要求学生再往阅读教材中角的定义(从一点起画两条射线,可以组成一个角)。通过阅读,进一步明确:*角作为一个角应该有一顶点;它的两边是从顶点引出的方向相反的两条射线;*角的两边在一条直线上。

  5.总结学法时阅读。

  在新知学*后,为帮助学生进一步领悟学*内容中所蕴含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从而使知识本身具有更广泛的迁移性而进行阅读。指导此类阅读,一方面要求教师具有自觉渗透的意识,同时还要善于从*常的教学内容中,提炼出对学生素质发展有促进作用的基本思想方法,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如在学*《圆的周长》后,要求学生带着如下题目往阅读教材,重新回顾获得圆周率概念以及推导圆周长公式的过程。

  1、教材上是用哪些办法把圆周长转化为线段来丈量的?

  2、教材是用什么办法发现圆周率的?你自己又是通过几次丈量发现的?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以及由特殊到一般的回纳方法。

  6、课后温*时阅读。

  课后温*也是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及时的课后温*,不仅能巩固新知、强化记忆,促进知识的系统化,而且能帮助学生对学*活动进行有效的反思,客观地自身回因,进步学*的质量。

  正确的课后温*方法,应该是回忆、解题与阅读思考的有机结合。那种只解题、不读书的课后温*对正确学*方法、良好学**惯的形成是极其有害的。因此教师要明确提出课后温*的阅读要求,并给予必要的方法指导,使学生在温*阅读后有强烈的收获体验。如:学会了什么知识?运用了什么学*方法?把握新知识的关键是什么?难点在哪里?新旧知识有何联系?还有哪些疑问等等。

  在课堂教学中,适合阅读学*的内容和环节还有很多,如何在课堂上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学*,不断进步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构建一个既体现现代教学思想,又利于发展学生个性、进步学生的阅读能力及学生素质的基本教学模式,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实践和探索。

  四、让阅读丰富多彩,是进步学生的阅读能力的保证。

  1.组织学生阅读课本教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如教材中“读一读”、“练一练”、“你知道吗”等阅读材料生动有趣,有一定的超前性和拓展性,如第11册教材中先容祖冲之的生*及中国对圆周率研究的贡献,学生从欣赏的角度往读,爱好昂然。

  2.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收集有关数学方面的素材,丰富学生的的阅读材料。如古今中外著名科学家刻苦学*,不断攀登科学高峰的事迹材料。又如从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等媒体提供的很多有意义的题目,教师可以充分地从中挖掘适合学生学*的素材让学生阅读,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进步了数学阅读水*。

  3.优美的音乐,鲜艳的色彩,美丽的图画也都是丰富多彩的数学阅读材料。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上风,利用多媒体、电脑等现代化工具进行阅读,这样能为学生提供更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的数学信息。

  学生从上面这些鲜活的、真实的、有趣味的阅读材料,都能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情,也为进步学生的阅读能力提供保证,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实现新课标所题出的“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目标。

  五、其他

  在阅读教学中,除了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激发学生的阅读爱好,优化阅读技巧等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外,还需留意几个题目:

  1.教师应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和性质,公道安排阅读时间,时间太长,影响教学进度,也不利于学生良好阅读*惯的养成,时间太短,学生来不及思考,阅读也就会流于形式。向学生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带着题目边阅读边思考,使阅读更有效。

  2.留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和阅读*惯安排阅读。如对低年级学生以“扶”为主着重示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学会阅读;对中年级学生应采取半“扶”半“放”的办法;到了高年级,则应采取以“放”为主的办法,让学生逐步学会独立阅读。

  3.及时反馈,促进数学交流。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契机,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留意给学生提供多向交流的机会,及时反馈,让xxx的氛围、成功的体验、竞争的机制激励学生主动求知,主动发展,主动将数学作为信息交流的工具。让学生在交流中真正实现思维的撞击和聪明的交锋。

  总之,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是一门学问,只要我们钻研进往,就可以享受数学阅读带给我们的乐趣。未来社会越来越数学化,面向未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更应重视数学阅读,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使其养成“边阅读,边思考”的阅读*惯,有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使他们获得终身学*的本领,也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因阅读而变得更加有滋有味!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论文 2

  关键词:阅读能力 阅读兴趣 课外阅读

  人类交往需要每个人都要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无论是口说,还是笔写都是以自身的语言储存为基础的。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进行交流。只有不断熟悉语言,积累语言,才可把古今中外的语言精华内化为自身语言。而这就必须要求学生有广博的阅读面。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就要加强学生的阅读指导,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阅读*惯。

  一、因势利导,培养阅读兴趣

  随着信息时代、多媒体时代的到来,电视、电脑和大量的影像占据了我们的神野,塞满了我们的耳朵,正在形成阅读能力的学生也不例外。这对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加了不利的因素。心理学研究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主动积极阅读的基础。因此,首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根据学生爱看动画的特点,鼓励他们看动画故事书、儿童漫画书,并告诉他们,这些内容书里都有,而且更细致、更精彩,还可以反复地看。只要自己去看书,书中故事层出无穷。逐渐把学生从爱看电视引向爱看书本。当学生阅读的兴趣激发起来后,就要适时地向他们推荐恰当的课外读物,进行必要的阅读指导。比如:根据每天所学的课文,向其推荐一些相关的文章,让他们运用课堂所学的方法去阅读、去体会。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体验阅读的快乐,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建立起阅读的兴趣。

  二、加强课堂阅读训练,积极积累语言

  1、精读课文,品味词句,感悟课文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

  现代教学模式是"以掌握祖国的语言为目的,以熟读背诵为手段。"阅读教学淡化内容分析,加强朗读,背诵训练。新大纲指出:"小学各年级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重视语言的积累。"要把多读作为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手段,在读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课堂上要读得多,读得好,要指导学生一边读,一边要想,要"三到"--眼到、口到、心到。而在读的过程中,去感知语境,想象课文中的所描绘的景物和影像。脑海里就会产生一幅幅图画,读出形、读出意、读出神,更要读出情感。对精彩的文段更要精读熟读,要细细品味,通过品析词句来实现积累语言,从而加强阅读的效果。

  2、累积词汇,举一反三

  学生从上学起,就开始接触到了许多优美的课文。然而说话,作文时却"语言贫乏。"那是因为学生对课文所出现的语言材料,仅仅停留在朦胧了解和机械记忆的层面上,还未能使其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语言训练的重要目的在于贮存丰富的语言材料。比如积累词语这件事情,可以通过找近义词和反义词,仿写词语等方法引导学生学*新的词语,有利于积累语言材料。如由"笑盈盈"可以引出"笑吟吟"、"笑哈哈"、"笑眯眯"等词语。学生的词语理解能力会不断提高,会将部分词语转变为自己的语言,这就产生了由一词带出更多的词语。如"甜津津"可引发出"甜滋滋、乐滋滋"等词语。还可以用搭配词语的方法来积累词语,如"悦耳的铃声",可引导学生完成"( )的雨声,( )的风声,( )的读书声。"等词语搭配,从而唤起了学生的记忆,让学生积累到更多精彩的词语。

  三、拓展课外阅读,夯实语言基础。

  提供阅读图书的目录,养成写读书笔记的好*惯。

  在课外阅读训练时,学生和家长常常不能较好地选择图书和刊物,即降低了学生的学*效率,也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利。教师要有计划有选择地为学生提供读书目录。目录不宜太多,要结合学生的知识和接受能力,分阶段有步骤地向学生推荐。这样才能确保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性和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

  课外阅读要有要求,不能泛泛地读,要要求学生每周利用双休日读几篇好文章,同时建议学生准备一本读书笔记,读文章时要摘录其中的好词好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除了鼓励他们订阅《小学生语文报》等学生能读懂易看的书报和优秀的刊物,让学生自行阅读,并鼓励学生们将刊物、书籍和报刊等互相交换阅读,同时向其他同学介绍优秀的文章和书籍。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老师要及时给予帮助,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摘记优美的词句,写出简单的心得。在掌握了读书的基本方法后,再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有选择地多读多看、拓展学生的视野。在作文评讲课中对作文中能用上恰当的好词和佳句的学生给予表扬。同时不定期地举办读书交流活动,对学生的读书表现给予评价和鼓励。这些措施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积累语言的积极性。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以表扬、奖励为主,使学生自我表现的心理得到最大的满足。学生词语积累多了,扫除了生字的障碍,对阅读就会产生更大的兴趣。指导得法,持之以恒,重视点滴积累,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不断的提高。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论文 3

  一、加强学生的阅读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兴趣是学生提高学*成绩的强大推动力,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首先,要创设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使学生在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中进行阅读兴趣的培养。教育的民主化是当前教育发展的主要潮流,教师要改变以往一言堂的教学模式,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自由的表达自我观点的过程中培养起对语文阅读的热爱之情。其次,要多采用积极的评价方式增进学生的学*兴趣。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难以对学生起到激励的作用,当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当注重学生自我意识的构建,加强对学生学*方法的指导,积极推动学生合作学*以及创新思维精神的发展。

  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新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教学目标的规定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个方面。高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当积极利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次要帮助学生主观能动性充分的发挥出来,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即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空间与时间供其自由支配,使学生真正享有阅读的权利。在此基础上,还要注意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关注学生的个性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学生的创新性阅读,从而达到高中语文阅读中自我感觉的实现。

  三、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

  高中生不同于初中生以及小学生的重要特点就是其已经具备了比较成熟的心智,能够感受到教师的品质对他们的影响作用。就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而言,教师对学生有意识的引导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目标引导。就是在引导学生进行逐渐深入的阅读过程中注重阅读材料的层次性以及阅读目标的明确性,从而逐步提高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第二,有效指导。教师对学生阅读的有效指导就是要做到教师的课堂讲解难度要与学生的理解能力相适应。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提问,保证所问问题的开放性以及深度,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积极的反馈,从而指导学生有效的进行下一步的阅读学*。

  四、加强训练意识

  语文知识是一种特殊的知识,不仅有陈述性的知识,而且还有程序性的知识。语文知识的教学具有一定的技能性。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当关注的就是语言的训练。然而,遗憾的是纵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条文规定中,笔者没有发现一处提及“训练”二字的内容。针对这一现状,笔者认为阅读教学不注重语言的训练,以机械的做题替代了真正的语言训练,这一做法使得语文阅读课堂失去了其原有的特色与个性,这可以说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种悲哀。在注重学生人格全面发展的今天,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展开必须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如果没有对语言的感受,就没有对文章思想的真正感悟。高中学生文本思想与精神的领会、把握和吸收必须通过对语言的学*来实现。“强化训练”不等于多做练*,把多练视为“题海战术”都是对多练的曲解。所谓的强化训练就是要把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角度多变的训练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使每一篇课文的教学都成为一个组织得很好的训练过程。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把学*的重点引导到学*写作驳论文的方法上来。从严密和准确两个特点来对学生进行训练,再辅之以有针对性的练*,学生阅读、写作议论文的水*必然会逐步提升。

  五、结束语

  作为一线教师,应当在充分结合当前教学实际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方式方法上的探究,不断培养高中学生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继承中华优秀语文阅读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积极的阅读方法改进与创新,从而达到提高高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目的。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论文 4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阅读教学已成为课堂中的重头戏,它不仅是搜集处理信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还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培养学生感受阅读乐趣,有利于开发学生自主学*的动力,使文本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这是语文教师最重要的一项工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阅读是一种探索与创造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个性化地阅读。实践表明,阅读效果的好差与一个人阅读能力的强弱有关。为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教师有必要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

  如何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强调“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让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将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阅读状态中去,从而直接影响学生阅读的质量和效果。而学*兴趣的产生离不开教师的激发。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探究新知识这一心理特征,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部分精心设计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例如,在教学《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课时,我先让学生通过做游戏,回忆自己喜欢的童话故事里可爱的小动物,并模仿它们的声音。学生个个兴致勃勃,纷纷举手模仿。在表扬了学生的优异表现后,我说道:“学校将要举办一个‘梦想成真’的童话剧大赛,全校的小朋友都可以报名参加,同学们愿意参加表演吗?”学生们个个兴趣盎然,从而引入了新课。

  二、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要想提高阅读能力,学生仅有兴趣是不够的,还应该掌握一些阅读方法。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学会阅读,从而形成阅读的技能,提高阅读的能力。

  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我通常把阅读过程划分为粗读、熟读和精读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粗读阶段,先读课题,想想课文会告诉我们什么样的事,再读课文,想想课文中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对文章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第二阶段——熟读阶段,安排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找出不理解的语句和问题,然后带着问题深入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第三阶段——精读阶段,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多种感官协调参与,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所要表达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粗读、熟读和精读这三个阶段实际上是阅读过程中一个有机的整体。遵循这样的阅读流程,学生对课文就基本能理解和掌握了。同时,要鼓励学生好读书、读好书、读经典的书。除此之外,还要花大力气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惯,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惯,以及使用工具书的*惯等等。

  三、拓展学生的阅读深度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这句话告诉我们,写文章时,要把自己置身在特定的情境之中,这样才能身临其境地体验到文字蕴含的深层意思。为此,教师应利用多种方式创设阅读情境,让学生融入情境,这样的阅读才能更加透彻,才能拓展学生阅读的深度。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多篇童话、寓言等课文,人物故事的形象性和生动性是它们的共性,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表演走*作者、走*文本,从而正确领悟课文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

  例如,在教学《公仪休拒收礼物》一课时,课前让学生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并了解古时服饰,动手制作表演道具。课上让学生表演课本剧,让他们想象人物的表情和语调,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当学生通过角色转换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时,就会对课文产生亲切感,从而加深内心的深层体验。这一课中,表演这一形式不仅使课文所描述的形象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而且带上了浓厚的情感色彩,学生的阅读效果显著。

  四、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

  著名科学家李政道曾经说过:“什么叫学问?就是要学怎样问,就是要学会思考问题。”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这样的阅读才是高质量的阅读。高质量阅读对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促进主动探究、激活思维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例如,教学《但愿人长久》一课,学生在读到第四自然段时产生了疑问:“中秋月圆之夜,苏轼为什么要埋怨月亮呢?”此时,我借机引导学生再次阅读这段文字,并揣摩作者当时的处境和心情。学生读后渐渐明白:“苏轼要不是思念弟弟,手足情深,他才不会埋怨月亮呢!”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注意一个词“眼睁睁”,学生经过反复阅读后终于理解了:月亮本身并没有感情,更不会和苏轼过不去,苏轼的埋怨确实是无理的。不过他的埋怨却是有情有义的,因为手足情深,思念弟弟,他才会埋怨圆圆的月亮,这是触景生情。教师引导学生带着疑问阅读,学生从疑问到反思再到理解,能设身处地领悟主人公的心境,提高了阅读质量。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营造民主、团结、和谐的学*氛围,使阅读教学课堂精彩纷呈,引导学生主动、能动地学*,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论文 5

  摘要:初中思想品德课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既是实现思想品德课三维目标的要求,也是学生成长的需要。阅读能力是人的基本能力之一,是学生获取知识和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培养自学能力,培养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阅读能力高效课堂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较为抽象和理论的学科,给人的感觉就是特别枯燥,总是让学生背条条框框,忽略了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因而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不高。实际上思想品德课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品德意识,更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辩证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阅读能力等。尤其是阅读能力,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长期以来别忽视了,教师力求把教材讲得淋漓尽致,面面俱到。学生只需背诵条条框框,阅读意识淡薄,阅读能力差。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必须教会少年阅读。阅读能力是人的基本能力之一,是学生获取知识和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培养自学能力,培养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一、思想品德课教学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必要性

  (一)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促进学生能力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古人在长期阅读实践中积累的感悟经验。阅读能力在学生求知的过程中发挥着持久的作用。现在的思想品德课本图文并茂,除了知识性的课本知识,还有部分相关链接,辅助材料等。另外,现在的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是三维的,我们除了实现知识目标外,情感价值观目标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更需要我们关注。这些文字对课本知识的学*和理解,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培养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新课改特别强调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这个角度来讲,阅读能力的培养符合新课改的思想。

  (二)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学*兴趣的有效手段

  以前每当提起思想品德课学生会觉得很枯燥,思想品德课的老师都是照本宣科,说教式的老学究。思想政治的教学,让学生常感枯燥无味、兴趣索然。究其原因,一是因为政治课内容有些枯燥,与现实落差较大;二是因为课堂老师讲授太多,学生只需听懂,没有多大思考余地。新课改要求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学*的欲望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课堂主体的作用。我们教师要着重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讲解一些阅读方法和技巧,然后放手让学生去阅读。在阅读中让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学生创造一种积极参与的氛围,则能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尝试成功的喜悦,满足求知的欲望,从而激发他们的学*兴趣。

  (三)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实现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

  新课改要求实现高效和谐的课堂,充分实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人地位。

  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传统“满堂灌”式的老师讲学生听、把学生当作是盛放知识容器的课堂,教师的教学预计目标与阶段检测的结果相差甚远,显而易见,这样的课堂不是有效课堂。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学”而不是为了展示教师的“教”,在思想政治课堂中,让学生围绕教学目标去阅读教材、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找到问题的答案,在阅读中再发现问题,通过多次阅读去思考解决问题,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课堂才会真正的有效。学生是求知的主体,学*的主体,参与的主体,这样的课堂才会实现高效。

  二、思想品德课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

  (一)改变学生对思想品德课阅读能力不重视的现状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建构主义学*理论是当代学*理论的一场革命,也是是新课改的理论依据之一,它强调的学*过程就是鼓励学生个体建构自己的知识过程,这意味着学*是主动的,学生不是被动的刺激接受者,而要对外部信息做主动的选择和加工。阅读过程就伴随着这样一种信息的选择和加工。因此,必须改变对思想品德课阅读不重视的现状,我们才可能在课堂上很好开展阅读能力的培养。

  (二)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学案方式对本课知识目标进行展现,向学生表明学*任务,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有针对性,而且容易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成就感。学生通过自己阅读去提取信息、发现问题,从而不断的清除学生的惰性意识,然后根据教材设计有层次的的问题,加强实践磨练,并对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引导分析,以摸索技巧、训练方法,使学生阅读能力不断提高;同时针对学生的点滴进步做好及时点评,在表扬与鼓励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进行相应方法的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在阅读中提升能力,从而提高阅读的兴趣。

  (三)教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阅读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如果没有正确的阅读方法,阅读教学估计仅是流于形式,也很难起到良好的效果,而阅读的方法需要教师潜移默化的传授,需要学生的长期的日积月累。现行的中学思想政治教材的一大特色就是可读性强,这无疑有利于学生自学。但许多学生在阅读教材内容之后,往往对书本表述似懂非懂,既不能抓住要领,更不能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这其实就是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在教材的阅读方面要求学生进行“粗读——精读——质疑——释疑”几个步骤。通过粗读了解整课内容的梗概;通过精读把重要知识加以梳理;通过质疑提出相应的思考问题;然后根据前后知识联系做好总结和反思;在指导学生做阅读材料题时,要求学生做到三到”(心到、眼到、口到);找准关键词,关键句,并用记号记下,找出问题与问题间的内在关系,与课本知识联系,作出正确的回答。同时也可以依据材料内容,由学生自己设计问题,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就会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

  参考文献:

  [1][苏]苏霍姆林斯基,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2]高文,徐斌艳,吴刚.建构主义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合集5篇(扩展4)

——怎么样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能力 (菁华5篇)

怎么样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能力1

  怎样让孩子独立思考?一天晚上,我正在看书,五岁的丫丫突然捧着一堆“破烂”走了过来:“妈妈,我的坏了,你帮我安上吧。”我接过来一看,可不,前天才买的塑料玩具已经是面目全非了,枪杆被分成了几节,零件也弄得乱七八糟。也许是我一向不关注她的玩具的缘故,一时真不知道从何入手,只得把一大堆零件还给女儿,轻轻地对她说:“对不起,丫丫,妈妈不会。”丫丫看着我,意识到我确实没有这个本领,就接了过去说:“那好吧,我自己试试。”说完,她就坐在我的旁边开始修理。

  我继续看我的书,只是有时瞥一眼她,看看进展如何。只见她的两只小手不停地摆弄着,一会这样装着试试,一会那样调着看看,神情特别专注。不大功夫,丫丫大声地喊道:“妈妈你看,修好了。”我抬起头仔细看了看,果然,枪杆接长了,各部位的零件也归了原位。“嗯,丫丫真能干。”我不由自主地称赞她。丫丫更是满脸的得意,她爸爸回来后,她还大肆地炫耀呢。

  看到她这副神情,我若有所思:假如当初我把她的玩具修好,结果会怎么样呢?只是一句轻轻的“我不会”,就把自*还给了孩子,把独立思考的机会留给了孩子,同时也减少了孩子不必要的依赖心理,何乐而不为呢?

  怎样让孩子独立思考?现在很多父母,*惯于给孩子指路,事事替孩子包办,孩子学*上有什么问题,父母就直接告诉孩子答案,这样大人就剥夺了孩子独立思考的权利。孩子养成了依赖父母的*惯后,就不知道什么是思考,也不会去想如何解决问题,一切只等待着父母给自己出主意,想办法。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没有创新精神,只会人云亦云,不会有什么大的作为。

  独立思考的品质在人的一生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如果孩子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就会善于发现问题,能够通过思考、分析找到答案,才会取得好的学*成绩。而孩子长大后,因为有独立思考的*惯和品质,他的视角会比别人宽广,思维也会更加缜密。因此,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将比其他人有更多的机遇,更容易拥有成功的生活和事业。

  因此,每个父母都要尽早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从生活上的事情开始,让孩子多动手,多参与;父母决定什么事情,也要多征求孩子的意见;孩子做错了事父母应进行引导,而不是告诉孩子如何去做;保护孩子的好奇心,鼓励孩子对未知的探索;孩子钻牛角尖时,让孩子学会多角度考虑问题等。

  独立思考的能力需要长期培养。父母要抓住生活中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训练孩子的思路,引导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自己思考,并养成独立思考的*惯。

  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小技巧:

  一、让孩子在独立行动中自己动脑

  让孩子自己动手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不但提高了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也会锻炼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用完成故事结尾启发孩子进行思考

  父母利用讲故事却留出结局悬念的形式引导孩子去展开想象与思考,让孩子在听故事的玩乐中学会动脑,孩子会乐此不疲,不至于产生厌烦的心理,这是锻炼孩子独立思考能力的好方法。

  三、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喜欢问问题,有些问题还很“傻”,但无论孩子问的是什么样的问题,父母都不要嫌孩子烦,更不能打击孩子的积极性,而应尽可能多地给孩子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并且引导孩子从多个角度考虑问题的答案,让孩子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

  感悟:孩子成长的空间就在妈妈的一句“我不会”中被开辟出来,在与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中,父母有时要做一个冲锋陷阵的战士,有时却需要当一个机智的“逃兵”。引导培养孩子养成独立思考的*惯,是所有家长在教育过程中需要特别用心的部分,为了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加油吧!

怎么样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能力2

  “学*数学是一个人发展的必须过程”,这是许多教育者都明确的。但是数学教育培养着一个人的什么能力,对于学生来说有什么作用,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统一的说法。同时作为基础教育的必修、必考科目,数学经常受到各种“诟病”,题目过难,与现实连接不紧密,数学的价值和作用到底体现在哪里?

  曾有一名北京大学的教授做过调查,问过各行各业的不少人“回顾中学时代学过的数学,你受益最大的是什么?”他们几乎一致的回答是,以*面几何为代表的数学课教会人思考,教会人判断是非,讲清道理,培养合理的质疑精神,清晰的思维和表达,让人受用一辈子。

  是的,这种素质的养成,是中学数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尽管它不能直接用于解决问题,却给予人们一种不一样的思考方式,引导人们抓住事物的本质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把零散的知识梳理整合在一起,变成相互之间有着密切关联的整体,清晰的思维是将来做好任何工作所必需的。换言之学生从书本上学的数学知识多会还给老师,可心理的逻辑永不改变位置————那些中学学到的思维方法与人生观点是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

  从科学角度来说一个人从12岁左右开始进入智力发展的黄金期,不但要获取知识,而且要学会思考,数学之所以成为贯穿中学教育的一门主课,正因为它肩负着理性文明启蒙的使命。培养独立思考的精神在*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尤其重要,不说远的,前一段日本福岛地震核辐射引起的全国各地抢购食盐的风波,暴露出那种唯上的、从众的思维定式今天仍在社会上占有统治地位。在当今提倡创新精神的同时,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不是显得更为重要吗?因为在数学单纯的环境里,一个孩子才敢于理直气壮的对大人说:“我是对的,是您错了”既不迷信家长也不迷信老师,相信逻辑的力量。这种自信心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用数学培养孩子明辨是非这是培养独立思考的基本,可以说,数学是科学的语言,是思维的体操。

  怎样培养独立思考精神?莫衷一是。“课改”,“教改”大潮一浪又一浪纷至沓来,改革的春风吹进了每间数学教学的课堂。从内容到形式都与传统颠覆着,作为教学设计者和引导者的教师们,呕心沥血,惟恐课上的不生动,形式不新颖,内容渗透的不到位,目标体现的不具体。欣喜的是学生的学*主动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表达和说理能力方面有了进步。但是也体现出了不少弊端,教材过低的估计学生的理解力,学生稍一问为什么就要等待“螺旋上升”的下一个循环,而练*和考试又过高的估计了学生的理解力,往往是九年级的中考题就编进七年级,这里刚认识到全等三角形的判别方法,马上就让学生在正方形里找条件证明三角形全等,有些老师曾笑侃“刚学会走路,就要飞了”,于是学生明显在逻辑思路的推导和独立思考方面裹足不前。

  同时教学与考试的脱节带来了更繁忙的工作,老师忙着返工补充更深层次的内容,学生也忙着钻研难度更大的练*,好在考试中获得高分;许多课堂创设了生动丰富的情境引入课题,但是数学化加工程度不够,学生感知不深,教师在引导进行学生思维训练时,只停留在情境的生活层面,不敢过多过细数学化深加工,怕与新课改要求相违背,因为教材设计没有相关的训练,顾虑重重,以致“水到渠不成”,学生只重视“是什么”,忽视“为什么”,在解决问题时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比较多,一到独立解决综合能力题时力不从心的学生就会越来越多。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老师和学生只能疲于奔命。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真的无可奈何吗?应该不是的。教育心理学家告诉我们“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最简单,却不是最好的方法。应该让学生自己搞明白,哪怕是再多给一点启发,再多给一个台阶,这样才会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自己走上去并在思考中获得成就感。”因此教学中可以

  1、从审题开始、抽取本质。

  我们不可否认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观点。也不可否认创设情境的重要性。但是,数学教学的目的,并不是只让学生的理解停留在生活层面上的具体情境中,而是应该沟通生活情境与数学情境的联系,使学生在对来自于生活中的数学情境进行抽象、概括,实现对生活的超越。因此,要引导学生对具体情境进行全面审视,引导学生对具体情境(包括图画)进行观察、比较,综合、分析。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生活体验的过程中,把情境中的非本质因素和本质因素进行剥离,抽取出本质因素。也就是说,通过审题,逐步淡化提供的信息中的情景因素、时间因素、个性因素等对要解决问题的影响,使学生把收集、筛选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加工,再用最简洁的言语表达出主要信息及要求的问题是什么。实现情境向算理的转化。

  2、抓数量关系,建立模型。

  进行数量关系的训练,建立数学模型,是一种集约化、符号化的思想;是一种化繁为简的思维策略。我们的数学教学,不止是从生活出发,又回到生活中去,而是从生活中感受数学存在、抽取数学本质、形成数学思维,发展思考能力。

  3、抓表达说理,训练思路。

  无论是计算、空间与图形、解决问题,还是统计与概率的教学,都不可缺少思路的教学、说理的训练。因为,“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所以,要了解学生的思维轨迹,就要知道学生是怎么用言语表达的;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需要从培养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开始。促进学生数学言语表达能力的提高是独立思考能力的主要抓手。

  4、增思维含量,提高品质。

  教学过程应该沿着情境化逐渐减少、数学化逐渐增加的轨迹运行。使学生经历从生活数学到抽象数学的渐进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一个例题的教学也应该如此。可以从情境引入,但要通过对比、综合、分析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实现脱离情境、抽取本质,达到抽象、概括的目的。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

  多一点启发,多一个台阶,是的,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多思考如何去多一点的启发学生,如何给孩子多一个的台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建筑材料”,更充裕的“施工时间”,相信每个孩子都能独立搭建出属于自己的“数学城堡”。

怎么样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能力3

  戏剧作为促进儿童发展的手段,对儿童的认知、社会适应性和情感等心理的健康发展有其特有的教育作用。在家庭中,我们也可以尝试这种教育方式,设定一个主题,可以是童话故事,或者是身边发生的故事,由孩子和家庭成员担任不同的角色,让孩子在这种艺术表演的形式中学会思考、学会生活。

  戏剧是一种艺术形式,西方儿童戏剧的文本是经过修改以适应儿童参与的需要,其目的不是娱乐,而是鼓励儿童思考问题,感受各种情感。这时的剧场成为教育的空间,儿童既是观众又是演员,他们不受限制约束可随时给演员提供建议,年龄愈小的儿童表演的会愈自然。这时的孩子就成为演员、观众、导演、剧作家、舞台设计者、评论家等。

  他们会在一个虚构的世界里探索和检验自己的想法、同他人的各种关系,借用戏剧的表现形式积极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从这样一个有趣的领域中,孩子能够感受到世界、体验到快乐;并且在假装扮演中孩子能分享到别人的感受和认知,会逐渐改变他们对周围事物的偏见。可见西方儿童的戏剧教育充分关注到了儿童的参与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程度地吸儿童的学*兴趣和探索欲望。

  美国的儿童戏剧学者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提出了“创造性戏剧”。美国学者艾林纳?蔡斯?约克对创造性戏剧带给儿童的作用进行了总结,具体包括创造性、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想像力、情绪稳定性、社会合作能力、道德态度、身体*衡协调能力以及交流能力。就其中的创造性而言,儿童在创造性戏剧活动中,要把自己完全放置到某一个角色上,自由地表达自已内心深处的思想、感受,这样使得孩子自身的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美国儿童戏剧学者麦凯瑟林进一步强调创造性戏剧是通过戏剧培养儿童的批判性思考和创造性表达,即关注儿童在戏剧中面临各种矛盾、冲突、问题时的应变能力。比如在一次“冬天里的小鸟”的创造性戏剧主题活动中,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一只受伤的小鸟遇到了自私的树和友好的树,由儿童设想接下来发生的故事情节,装扮成受伤小鸟的儿童面对伤痛、寒冷、饥饿,想办法寻找帮助,而面对受伤小鸟的大树也会有他们自己的想法。创造性戏剧正是通过儿童在戏剧扮演中尝试各种解决办法,促使儿童在“演戏”中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各种关系和问题,从而丰富了儿童的各种经验。因此,创造性戏剧的教育目的不是戏剧作品的创造,而是通过戏剧来培养儿童的批判性思考和创造性表达。

  治疗戏剧在儿童戏剧教育领域的出现,更加有力地证明了戏剧的心理治疗价值,尤其对有心理障碍的特殊儿童。维也纳的莫利诺博士用戏剧来做儿童的心理疏导手段。他让儿童玩一种“即兴戏剧”的游戏,先确定一个故事,比如格林童话的“小红帽”,让孩子们各自扮演一个角色,他们不必背台词,而是根据自己扮演的角色,揣摸角色的心理,自己创作对白;指导者可以随时为其做些提示或引导,并对孩子们的活动进行心理分析,莫利诺博士发现,对许多孩子来说,随着表演次数的增加,攻击性强的孩子变得会越来越*和,胆小紧张的孩子则变得越来越勇敢了,并使孩子们的情感得到释放和宣泄。

  戏剧作为促进儿童发展的手段,对儿童的认知、社会适应性和情感等心理的健康发展有其特有的教育作用。在家庭中,我们也可以尝试这种教育方式,设定一个主题,可以是童话故事,或者是身边发生的故事,由孩子和家庭成员担任不同的角色,让孩子在这种艺术表演的形式中学会思考、学会生活。

怎么样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能力4

  你以为你是逆反的、反对的,但是稍不留神你就成为你最反对的人。

  一个人给你自由你不独立是无力,当一个人力图完善自己的时候,他将不再向外界寻求什么,也不向外界推委什么,他将自己的重心放在自己的内部,而社会的进步就由一个一个独立的人试图自我完善的过程当中得来。

  生活就是严峻的历险,学得越快越好!经历越快越好。

  无知是纯洁吗?愚昧是德行吗?偏见就是原则吗?

  厄运中的人多有一种对自己的怨憎!

  保持对不同论述的警惕,保持自己的独立性,探寻,相信,怀疑,幻灭,摧残,重建。

  痛苦是痛苦,对痛苦的思考才是财富。

  一个世界如果只按照强弱黑白两分,它很有可能只是一个立方体,你把它推倒,另一面朝上,原状存在。

  为什么有人愿意接受采访,因为,所有的坏蛋在心里都不认为自己错了。

  追求真相的人,不要被任何东西胁迫,包括民意。

  不是质问,只是疑问!

  思想的本质是不安,一个人一旦左右摇摆,新的思想萌芽就出现了,自会剥离掉泥土露出来。

  理性呼唤理性。

  一个过于主动甚至积极坦白自己内心阴暗面的人,往往会让原本想去挖掘他内心弱点的人感到尴尬和一丝不安。

  无论何时,你看到的总是你自己。

  你只管用力把一个人,一件事吃透了,后面的就知道了。

  对历史说真话,就是对现实说真话。

  喝水不吃力,喝一立方毫米很吃力,移动杯子一毫米,很吃力。

  科学,就是聪明人下笨功夫,笨功夫是一种方法。

  注意就意味着“摆脱某些事物以便更有效地处理其他事物”。

  公*社会里基因的作用反而更大,这听起来像个悖论。

怎么样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能力5

  今天,我在课外书上看到这样一个问题:某人手中有13张扑克牌,这些牌的情况如下:

  (1)没有大王,小王,但是红桃,黑桃,方块,梅花四种花色都有;

  (2)各种花色的牌的张数不同;

  (3)红桃和方块合起来有5张;

  (4)红桃和黑桃合起来有6张;

  (5)有一种花色的牌只有两张。

  问: 梅花最多有多少张?

  书上是这样分析的:先假设红桃有2张,根据条件(3)和(4),知道方块,黑桃分别有3张和4张,那么梅花有13-2-3-4=4(张),因为黑桃也有4张,这与题目中的条件“各种花色的牌的张数不同”矛盾;再假设黑桃有2张,根据条件(4)和(3),知道红桃有4张,方块有1张。那么梅花有13-2-4-1=6(张),与条件吻合,所以,梅花最多,有6张。

  经过一番思考,我想不妨把题目中的条件(3)和(4)加起来,得到:红桃+红桃+方块+黑桃=11(张)。但是,四种花色的牌一共有13张,即梅花+红桃+方块+黑桃=13(张),比较这两个等式可以看出梅花比红桃多2张 ,要使梅花最多,红桃也要尽量多,根据条件(3)知道红桃最多有4张,所以梅花有4+2=6(张)。

  “好办法!”妈妈听了我的解释后,赞叹不已!我想:难怪姜老师一直要求我们独立思考,如果我只满足于看懂书上的解答,肯定想不到这么好的方法,思维能力也就得不到提高。今天我尝到了独立思考的甜头,心里真是喜滋滋的!


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合集5篇(扩展5)

——培养学生自主学*能力的方法 (菁华3篇)

培养学生自主学*能力的方法1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识的获得,必须通过学生积极思考和实践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在学*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因此,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给学生充分的学*时间,放手让学生自主学*,创设自学的“气氛”,让学生的学*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主渠道。

  一、提供给学生“学”的方法

  提供给学生学的方法,犹如交给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学生掌握了方法,才能真正把握学*的主动权,真正属于学*主**置。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在自主探索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培养。因此,教学时应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出发,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索空间,让学生通过预*、质疑等具体活动提高创新能力。

  1.指导预*。自主学*的预*,贵在独立性,是学生独立获取基本知识的重要一环。指导预*按“扶——放”原则,起先可设置“导学提纲”以设计一系列问题的形式,在“学什么”“怎样学”两方面加以引导。如教学“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我设计以下导学提纲:

  ①“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与“整数除法”有什么异同点?

  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商的小数怎样确定?

  ③除到被除数末尾仍有余数怎么办?这样坚持训练并将预*要求,读书方法适时渗透,当学生对如何预*有一定的实践后,提纲逐步精简,最终让学生丢掉“导学提纲”的拐杖,走上自学的道路。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质疑问难。有的学生由于受知识年龄等限制;有的胆小不敢质疑问难;有的满足于一知半解,不愿质疑问难,所以我们要创设条件,努力营造氛围激发学生质疑问难,教师要善于灵活地向学生提出探索性问题。

  二、提供讨论交流的机会

  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机会,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学*,教师首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等、和谐的环境,让学生充满自信。我在教学中,经常设计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环节,让学生做学*的主人,充分表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这样,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往和沟通,促进相互了解,促进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同时对其他同学的思路进行分析思考作出自己的判断,这种活动不仅锻炼同学们的交际能力,也增强了他的生活实践能力,这也是一种合作学*,这种合作学*给每个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不仅使自己对知识理解更丰富、全面,而且充分放飞了自己想象力,使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之间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精神。

  三、提供良好的学*氛围

  教师在课堂上创造轻松、愉快的学*气氛,能使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学*兴趣和信心倍增,智力活跃,接受能力强。

  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

  ①设疑布难,激发学生好奇心理;

  ②巧设悬念,激发学生探知的迫切欲望;

  ③创设情境,使学生自然产生求知的心理冲动。如:教“正比例”时教师领学生到操场,问:现有一根米尺,要量出旗杆的高度,怎样测量?根据旗杆的影子长也能算出旗杆的高度,影子和旗杆有怎样的关系?此后,让学生量出几种不同的杆长和各自影长,进一步研究杆高和影长的关系,进而引出“正比例”的概念。

  生动的表演能营造愉悦的学*气氛,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激发浓厚的学*兴趣。如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最后的练*可创设“售货员”与“顾客”的表演:一位学生扮售货员出示一根铅笔售价为2角7分,其余学生当顾客,谁先准备好付钱的方法,铅笔就卖给谁。”在有趣的买卖实践活动中,把认识和使用人民币有机结合起来,又培养了学生思维活动的灵活性。

  四、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

  把课堂还给学生,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在教学过程中,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操作、实验、想象,可以让学生在主动的探索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在学*10的组成时,教师为学生准备了10个扣子,要求学生先数一数有几个扣子,再把扣子分成两部分摆一摆有几种方法,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探索,发现10的组成的不同摆法。

  总之,在课堂上,善于利用教材,灵活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把自*交给学生,真正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能力的方法2

  一、自主学*具有行为的创新性

  自主学*可以拓宽学生的求知道路。学生或结合成组,或“各自为阵”,他们的学*可在课,可在课外;可在校内,可在校外;可在图书室,可在实验室,可在电脑房;学生共研共讨,师生零距离接触,这样学生兴趣盎然,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了起来。

  二、自主学*具有发展的可行性

  学生要把学*的需求调动起来,根本还在于激发自身的内因,自主学*就能在看似没压力中感受压力。中学物理课程标准中指出,要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思考的学*方法,自主学*,是这一思想的体现,这种学*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自由,民主的空间,他们会在这种学*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学得深透,学得扎实,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三、自主学*具有科学的实践性

  自主学*的过程,也是人性化教学的过程,和谐型教学的过程。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思想活跃,积极上进是学生群体的一个显著特点,但这个群体也有着可塑性的弱点,自主学*中他们就会自觉地比学超,锲而不舍追求理想效果,不满足既有成绩,奋力而前行。学生们在前进中正确看待差异,正确解决差异,虽差异永远存在,但变数也大,争先恐后情况的出现,就会以挑战者姿态挑战别人,挑战自我,争上游,上台阶。在自主学*中教师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胸中有数,了如指掌,这样就能拿出具体的切合实际的指导方案,学生就会认准方向,制定目标,学*就有紧迫感,责任感,自我提高。要使学生在复*中,学得精深,达到事半功倍效果,自主学*当是良方。学生在自主学*中会学得轻松,学得灵活。

培养学生自主学*能力的方法3

  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积极地用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呢?

  一、激发学生自主学*的欲望。

  自主学*是建立在乐学、爱学基础上,只有学生喜欢干某件事,才有可能自主地去做,强迫是不可能产生自主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自主学*的先导,只要我们紧抓“激发兴趣”不放,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二、启发学生自主学*的方向

  自主学*不是放任自流,它需要教师的引导,在课前信息获取阶段,教师的引导可让学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堂上,有的教师以为自主学*就是把课堂彻底放手给学生,结果呢?表面上挺热闹,但实际效果差,学生的学*浮于表面,流于形式,东扯西扯,有时喊几句口号,好像都会了,但实际没有什么收获。宝贵的四十分钟转瞬即逝,而实际没得到什么,收效甚微。为学生解决问题指明了方向,避免了无头苍蝇似的乱飞,学生由此走得踏实,走得更远,思考的更深。他们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兴致勃勃地获得有价值的结论。可谓自主学、主动学、快乐学、创新学。

  三、提升学生自主学*的能力

  自主学*是一种综合能力,观察、想象、思维、创造等能力的提高都能提升自主学*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的这些能力呢?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成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负担。”笔者认为创设好的情境,就是送给学生的一个好礼物,情景的创设可以有效提升学生自主学*的能力。由于创设的情境源于学生的生活,是学生乐于接受的,很快就将学生带入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置学生于角色主体的地位,此时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学生们能设身处地去想象、去思考、去感受、去创造,学生们不仅能体会到处于不同场所人物角色的不同,也能依据生活的经验创造性想象到其他不同场所角色的变化和对人物角色的不同要求,进而对角色有更深刻的了解。“情境”可激情,此时学生激情地释放内心所想,达到激发想象,创新思维,以情激情,情感互动的效果。创造性的学*活动中,学生在想象中感受,在感受中领悟,在领悟中实践,在实践中创造,增强对文本的认识,获得思想启迪,又使自主学*能力在想象和创造中获得提升。我们必须按照课标的要求,摈弃枯燥的说教,用好“情境创设”这一神奇的“武器”。

  四、用成功的体验,获取自主学*的快乐

  人总是喜欢做快乐的事,学生也不例外,只要自主学*的过程是快乐的,就会强化学生的自主行为,而成功是快乐的源泉,为此教师要让自主学*过程成为不断获得成功的过程,成为在教师、同学、家人表扬声和赞美声中欢度的过程。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的教育理论也告诉我们,学生在学*中能够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就学有劲头。


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合集5篇(扩展6)

——怎么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菁华3篇)

怎么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1

  你知道吗,我们的孩子真的是非常的聪明的,虽然他们总在和我们寻求帮助,但有些时候,这些所谓的帮助,其实完全是不必要的!在班里我常常能听见孩子们说“老师,我不会”,如果我仔细回想这些“不会”其实孩子们都能自己做好它,比如上厕所,很多孩子其实都能自己动手把裤子脱下来,当他们看到老师帮那些有困难的孩子脱下裤子的时候,他们往往也会说“老师我不会”然后就站在那里等着老师去帮他们;吃饭的时候,有的孩子明明能自己吃饭,却看见同桌的孩子有老师的帮助,他们宁愿放下勺子等着我去喂他们;我甚至有听到孩子要喝水,我让她自己走去拿杯子倒水喝,她回答我的也是“我不会”。其实,他们真的不会吗?答案是否定的。他们都能很好的做好每一件事,那么“我不会”的现象又是怎么出现的呢?孩子们的从众心理,当他们看到别的孩子有老师的帮忙,他们希望老师也能看到他帮助他,于是他就用“我不会”来获得老师的关注;孩子们的不情愿心理,他们还没有适应幼儿园生活,他们的需要没有被得到满足,他们希望这里也有像父母一样宠溺这他们的人。

  作为老师,我们需要做的是更多的鼓励和引导,鼓励那些会却不愿自自己动手的`孩子,多用正面积极的话语让他们愿意自己动手,让他们知道自己有很大的本领,老师喜欢这样的他们;引导那些不会的孩子,从帮助到孩子自己动手,引导他们慢慢地学会做一些简单且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让孩子们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惯。

怎么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2

  一、在有趣的活动中,通过游戏、发现、探索等方法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一般来说,学*是枯燥的,将枯燥的知识技能巧妙地融合在游戏中,最能培养其动手能力。游戏的内容要丰富有趣,吸引幼儿参与活动,鼓励他们动手。

  我在进行《手指谣》这一语言活动中就运用了手指游戏,让幼儿探索手指手影造型等,还运用*面偶游戏让幼儿创编手偶故事等,还有在分解和组合的数学活动中,我设置了多个游戏活动。如: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分玩具,分篮子装“鸭蛋”等,自己记录分解的结果。在数学活动课《美美的新家》中模拟帮美美动手设计新家的游戏。

  这些活动都充分利用了游戏激发幼儿活动兴趣。当然游戏适合与各种活动中例如,堆积木。堆积木看起来是一个简单的游戏,但幼儿玩起来毫不厌烦。因为这些玩具有着无穷的组合和变化,给孩子提供充分的想象空间。

  又如,搓、捏橡皮泥的活动,也是孩子们所喜欢的。橡皮泥在他们的小手摆弄下,可以变成千姿百态的小人和小动物。这些室内游戏活动,让幼儿手脑并用,动手操作能力自然提高很快。室外活动时,可开展玩沙游戏,幼儿可以在沙里盖房子,设计公园、大楼,挖隧道开火车等。在游戏中,不仅培养了幼儿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还比如:在其他活动中,我运用游戏的形式,让幼儿进行创造性地表演,从而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在语言活动中我让幼儿也以游戏的形式扮演春天、夏天、秋天、冬天的雨滴或雪花,启发幼儿发现四季的变化,想象春天的春雨,夏天的大雷雨,秋天的绵绵细雨,冬天的雪花,模拟各种动作,创作不同季节的雪花或雨滴,激发了孩子们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他们创编时很积极,又由于以游戏的形式进行,他们能在宽松、和谐、愉快的情景中进行创造,使他们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都得到很大的发展。

  二、让幼儿通过动手去探索、发现、感知各种知识结构,在培养幼儿动手能力的同时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

  为幼儿准备充分的操作材料,创设生动的情景让幼儿动手动脑。

  为幼儿准备操作材料是培养幼儿动手能力的很重要的环节。在大班美术课《制作手提袋》中,我给幼儿准备了卡纸、胶棒、剪刀、水彩笔、手工纸等操作材料,让幼儿在活动中可以大胆想象、充分发挥,因为材料准备充分,孩子们创作空间就大,不但锻炼了幼儿的小手还锻炼了幼儿的大脑,激发了他们创作潜能,发展了孩子的思维。

  在科学课《沉与浮》中,我准备了许多可操作的学具材料,让幼儿观察然后再让孩子们大胆猜想哪些物体沉哪些物体浮,然后动手实验,再归纳总结,一堂生动的科学课在孩子们欢声笑语中结束了,孩子们认识了沉浮的同时也经历了自己动手实验的过程。

  在生动欢快的氛围中,在优美愉悦的情境中,在充分的操作材料前,孩子们自然而然的就想做、想说、想动手,又何尝还怕幼儿的注意力不集中?害怕孩子们没有活动的激情?

  三、抓住任何一个可操作的契机,让幼儿的手动起来。

  1、有意的创造契机,让幼儿动手。

  在大班的在手工特色活动中,我让孩子们捻纸绳,用纸绳粘贴各种图案。我让孩子们把皱纹纸捻成小纸团,然后粘贴在用墨汁吹好的梅花树干上,结果做出来的梅花栩栩如生。这些活动都需要孩子们认真细致的动手完成,作品才能美观,精彩。

  我还设计让孩子们玩撕纸游戏和种子贴画游戏。这两项活动更是需要小手的准确、协调、细致。当孩子们做出来的作品,小螃蟹、小鸭子、梅花鹿、桃花、小猫等等展现在展板上,孩子们动手的同时更加体会到的是成功的喜悦。

  我还把印有人物、家具、房屋、汽车、动物、风景之类的各种图画剪成几块,让孩子练*将其拼成一幅完整的图画。在拼拼玩玩中,孩子们动手的同时,又发展了孩子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可以把用过的药瓶、酱菜瓶、调料瓶等收集起来洗净,然后将瓶子与瓶盖一一分开,让孩子给每个瓶子盖上相应的盖子。孩子在尝试盖盖子、旋转盖子的过程中,既能发展手的动作和手眼协调能力,还可获得大小、松紧等概念。

  给孩子提供纸、笔,让孩子任意涂画;然后要求孩子用左手在纸上接住某一物体,如墨水瓶、本子、碗、碟子、硬币等,右手拿笔沿着物体外围画描出轮廓。这可锻炼孩子的手部肌肉。

  2、无意的发现契机,让幼儿动手。

  例如有的孩子鞋带开了,去找老师,我们做老师的如果单纯的帮孩子系上鞋带,那就失去了一个教育孩子自己动手的契机,我们不如教给孩子如何系鞋带,让他自己去尝试操作。还比如:每天放学孩子都要穿好脱掉的外衣,我们教师最好别包办代替,教给孩子如何穿衣,如何系扣子,孩子的小手在穿衣、系鞋带这些简单的活动中得到了锻炼。

  生活中类似的事情很多,有句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场!抓住任何一教育契机,让孩子学会生活、学会学*。

  心理学研究证明,四到七岁幼儿富于幻想,创造萌芽开始绽露,如在这一时期能让幼儿通过自身的操作,手脑并用,不仅使手部小肌肉能协调发展,促进左、右脑细胞的活动,同时也对开发幼儿的创造力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因此,作为一个幼儿教师在领导幼儿的一日活动中,设计让幼儿动手,动脑富有创造性的探索活动,是现代化教育的需要,是当前大力开展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它满足了幼儿好奇心、求知欲、兴趣和需要,从而培养幼儿的自信心、积极的情感和良好的个性,使幼儿各方面的能力在更大程度上取得发展和提高,成为未来合格的人才。

怎么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3

  (一)准备充足的材料是幼儿动手做活动的前提

  《纲要》中指出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的生活和学*空间”,自然环境中的材料是动手动活动的物质基础,丰富的材料可以增加幼儿的选择性,可以帮助幼儿挖掘内在的创造性。所以在组织幼儿进行活动之前教师必须为幼儿提供足够的自然材料和废旧材料,如:泥、沙子、瓜果种子、树叶、石子、报纸、绳子等材料,当然这些材料必须是安全和卫生的,并且是在幼儿的使用能力范围之内的。

  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要选择那些贴*幼儿生活,幼儿看得到的、用得到的、能理解的内容作为动手做的活动内容,因此在选择材料上也应格外注意。材料的种类有很,有软的、有硬的、有光滑的、有粗糙的、有厚的、有薄的等等。教师在为幼儿选择材料时不仅要注重材料的安全卫生,种类是否齐全还要注意所选的这些材料是否符大班幼儿的年龄的特点,幼儿是否能够理解、操作这些材料,更重要的`是这些材料能不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如:大班幼儿还处于基础技能的练*阶段,他们更多的是需要动手撕、剪、折、贴等技能的训练,故为他们准备的材料可以由小到大、由软到硬,活动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另外准备的材料不宜太多,只需保证有足够的量即可。

  (二)增强趣味性,吸引幼儿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去

  兴趣是幼儿学*技能的内在动力,幼儿在兴趣的作用下必定会收到预期的活动效果,所以把激发幼儿的兴趣作为切入点,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选择适合他们的动手活动内容

  教师在思考如何激发幼儿的兴趣让他们乐于参与此活动的同时也应考虑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来选择适合他们的动手活动内容。由于幼儿年龄的差距也使他们在动手能力上有一定的差距,选择的内容要贴*幼儿的生活又不能让他们觉得有高难度,这样会使他们失去耐心和信心,但是也不能太过于简单,这样他们会很容易满足没有成就感,因此选择难度适宜、靠*幼儿最*发展区的内容是十分必要的。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幼儿能力的基础上,制定本班动手做活动的内容和时间安排计划,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同时兼顾季节对材料的影响,操作的难度也应尽量做到“让幼儿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每一种自然物和废旧材料在小、中、大阶段均可采用,如:纸杯,大班我们只要求在原有形状的基础上均匀的剪成长条,再加上不同程度和方向的卷曲制作太阳、小鸟、狮子、娃娃……

  2。为幼儿的活动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让幼儿由被动变主动

  幼儿不如**,**有很好的自控力,在学*时能够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会自主的学*。而幼儿处于好玩好动的年龄,他们的学*效率深受他们情绪的影响。因此,在活动开展之前我们创设了和主题相同的情境,激发幼儿学*兴趣,引起幼儿动手操作的欲望。幼儿从小班到大班操作的技能技巧需要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幼儿的基本技能在小班处于基础的练*期,枯燥机械的动作会使幼儿失去的兴趣和耐心,根据大班幼儿的这些特点,我们安排了主题:《我请娃娃吃东西》,(要求先将纸剪或撕碎再搓成一粒粒米,或剪粗细均匀的面条、汤圆等),在练*前我们会在闲趣饼干盒的两边贴上眼睛,挖出一个大嘴巴,然后对幼儿说:“纸盒娃娃肚子饿了,怎么办?我们一起来给纸盒娃娃做饭,好吗?”,幼儿在家一般担任的是被照顾的角色,在幼儿园发现居然有需要他们帮助的对象——纸盒娃娃,十分开心,很快便十分有兴趣地练*开了。

  在操作的过程当中教师需要不断地用和情境吻合的语言提醒幼儿, “粗细长短一样的面条,既好看,又好吃、纸盒娃娃一定很喜欢”“你*时喜欢吃什么,就给纸盒娃娃也做点……”这样的要求提得很自然很随意,幼儿既能听懂又能接受,而且会主动的选择材料练*做油条、饼、饺子,虽然他们的成品不是很美观,但是他们在整个制作过程都很有兴趣,坚持的时间也较长,还会一边练*一边说“娃娃你吃饱了吗?再吃点,”“我的面条又细又长,一定很好吃;”“娃娃,我给你做八宝粥……”就这样幼儿技能便在设定的情境中得到了较快的进步,并逐渐了解了各种材料的特性,为以后的制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鼓励幼儿将自己的想法大胆动手做出来,发展创造力

  动手能力是一种操作技能,它是通过一系列的精细动作构成的,是一种有目的性的动作。它包括动作的准确性、敏捷性、力量性、连贯性和协调性等,而模仿是幼儿的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幼儿的学*都是从模仿开始的,但是模仿不是唯一,仅仅让幼儿模仿是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的,因此,如何激发幼儿创新的意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我们要鼓励幼儿大胆地想象,更鼓励他们大胆地带着想法去实践,通过实验验证。只有当幼儿带着自己的,或是借鉴同伴的想法去制作,想与做合一,在实践中检验和调整想法,才能真正达到以脑带动手,以手推动脑,手脑结合,促进创造力的发展,从而最终完成与别人不同的作品,拥有一种成就感,为幼儿在再次的活动中的表现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为了完成自己的想法,达到目的需要全神贯注,需要边干边思考,有许多的想法不一定就能实现,或是仅依靠自己的力量能实现,但她们会去努力,会寻求同伴合作和老师的帮助,体验到合作的力量,集体的智慧。材料是动手之前便要选择好的,幼儿会去比较,斟酌或是议论,然后决定采用何种材料,需要什么样的制作工具,操作中,她们也常有灵机一动,如:一幼儿带着用纸杯做章鱼的想法制作时,剪断好几根,这只章鱼是失败了,但他就着这个失败的材料,却动脑筋做出了一只四条腿的小乌龟,虽然这与幼儿原来的目标不相一致,但也是体现了动手又动脑,也是一种创新。幼儿的想法在实施中受到挫折是常见的事情,我们要给予及时的鼓励和帮助,支持他们继续尝试,如教师可以说“我们来试试这样做可不可以?如果……”之类的语言,或是在一些较困难的技术问题上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技术帮助,协助她们完成,避免幼儿遭受失败的挫折,保证他们获得创造的满足,但不能让她们遇到困难就退缩,要有信心,一次不行做第二次,第三次……这种材料不行换一种再试,在反反复复的修改制作中,幼儿不仅操作技能提高了,思维也会逐渐变得灵活起来。

  (四)为幼儿的活动提供充足的时间

  给孩子充分的时间是孩子心灵深处的真正需求。一般情况下,十几二十分钟的时间不能让孩子充分游戏。所以,虽然很多幼儿园在一日流程上都会以二十分钟左右为一个时间段,但这仅仅是以孩子注意力能集中的时间来定的,而不是孩子自主游戏需要的时间来定的。所以,这是不尊重孩子的,孩子在动手的过程中如果被一次一次的打断,会大大打击孩子自己动手的积极性。而且若是因为时间的原因,结束幼儿正在进行的活动,对幼儿的成长也是不利的。试想想,如果在活动中没有安排充分的时间,如果孩子们仍在准备中还没有进行到游戏的最后时老师就要求结束,那孩子们在兴致高涨时会心甘情愿地放下手中的材料吗?我认为是不会的,严重的还会当时闹情绪。有些孩子不会闹,但是难道他们的心里一定会不别扭?谁注意孩子们在一次又一次地不被满足后会留下什么?情绪和心理问题都不是具象的实物,容易被忽略。因而在动手的过程中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时间至关重要。

  总之,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要注意多方面的问题,对于幼儿的手工操作一定要遵循的原则是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 看到孩子进步及时表扬, 鼓励为主。注重激发幼儿的兴趣,发展幼儿的创造力,培养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惯, 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些都需要老师善于观察,耐心等待,悉心指导,从而使得幼儿的动手能力得到提高,促进幼儿智力、创造力等多方面的全面发展。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