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菁选

首页 / 经典美文 / | 2023-02-23 00:00:00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学*内容

  教科书第54页例1,课堂活动第1题,练*十五第1~3题。

  育人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的方法,能正确解决简单的按比例分配的问题。

  2.经历探索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方法的产生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自主学*等活动发展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从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在分笔记本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大胆探索创造。

  5.经历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学*重难点

  1.能正确运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答简单的数学问题。

  2.正确解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学*评价设计

  1.学生思考用不同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2.在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的经验,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地分配。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同学们都有买文具的经历,请看大屏幕(实物投影出示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实例)几个同学凑钱批发文具,我们来看看他们是怎样买的?

  ①李芸和张倩各拿出8元钱,一共买了10支水彩笔。他俩该怎么分这些笔?

  学生回答后,教师及时做出评价,板书教学。

  ②这儿还有两个同学,也批发了一些文具,陈红拿出6元,赵青拿出4元,一共买了15本同样的笔记本。(指导学生读题)

  这两个同学怎样分这些笔记本?

  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组织评议。

  小结得出:按拿钱的多少来分配笔记本最合理,这种分配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板书课题:按比例分配(一)

  学生口答,独立思考,再交流:

  生:*均分,一人5支。

  生:陈红多点,赵青少点。

  在分笔记本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大胆探索创造。

  探究新知

  1.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把10支水彩笔*均分给两个同学,为什么要*均分呢?让学生理解,因为两人拿出的钱数同样多,也即拿出的钱数比是1:1,所以要*均分。

  陈红和赵青分笔记本,为什么不*均分呢?

  组织学生思考交流,因为两人拿出的钱数不一样多,再*均分是不公*的。要做到公*,应根据出钱多少来分配才合理。两人拿出的钱数的比是3:2,那么,15本笔记本应按3:2分配。

  最后,教师指出:像这样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分配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

  2.例举身边的事例,进一步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需要把某一物品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比如:实物投影出示物品配料标签。

  (1)某配方奶粉调配时,奶粉和水的比为1∶7,按照这个调配建议,我们在冲奶粉时能*均放奶粉和水吗?

  (2)市场上出售一种5升装的混合油,其中橄榄油与花生油的比是1∶1,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分装方法?这5升油中,花生油有多少升?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反馈.

  交流后,教师及时做出评价)

  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见这样的例子?介绍给大家听听。(学生举例)

  3.学*例1。

  同学们理解了什么是按比例分配,下面(第54页例1)大家开动脑筋,帮助陈红和赵青分一下笔记本,看看谁分配得最合理,分配的方法最容易操作!

  (1)学生独立思考、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2)反馈学生做法,集体分析解法。

  方法1:陈红、赵青拿出钱数的比是:6∶4=3∶2

  解:设每份是x本。

  3x+2x=15

  5x=15

  x=3

  陈红应分的本数是3×3=9(本)

  赵青应分的本数是2×3=6(本)

  方法2:先求出每份是多少本,再分别求出两人应分的本数。

  15÷(3+2)=3(本)

  陈红应分的本数是3×3=9(本)

  赵青应分的本数是2×3=6(本)

  方法3:总份数是3+2=5,因为陈红应分的本数占15本的,赵青应分得本数占15本的,所以:陈红应分的本数:15×=9(本)。赵青应分的本数:15×=6(本)。

  答:陈红应分9本,赵青应分6本。

  学生交流解法,并说明解题思路。通过评价,鼓励学生用不同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3)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真棒!可是你们如何证明自己的解法是正确的?(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检验)

  方法1:把求得陈红、赵青所分到的笔记本数加起来,看是否等于总数15本。

  方法2:把陈红、赵青所分到的笔记本数写成比的形式,看化简后是不是等于3∶2。

  (4)引导反思:这道题有什么特点?我们是怎样解决的'?

  特点:把15本笔记本作为总量,按照给定钱数的比进行分配,像这种方法:用份数的思路解答;用分数的思路解答;用方程解答。

  如果按1∶1分配,是怎样分?

  指出:*均分是按比例分配的特例。

  独立思考再交流理解为什么要*均分。

  结合生活实例讨论交流理解按比例分配的实际意义。

  举例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再汇报交流不同的解题思路。

  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检验。

  反思交流按比例分配这类型的特点及解题方法。

  经历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巩固练*

  1.练*十五第1题(学生交流解法,并说明解题思路,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练*十五第2、3题,完成后用投影仪集体订正。

  3.课件出示课堂活动第一题(阅读资料,结合自己班的人数,设计一个合适的比,将全班学生分成两部分来参加两项公益活动,然后全班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不同的解题策略。

  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得愉快吗?你有什么收获?(指名说一说)在这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谈收获。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材分析

  1、教材在本单元安排“鸡兔同笼”问题,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教材展示了学生逐步解决问题的过程,既猜测、列表、假设或方程解。其中假设和列方程解是解决该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假设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列方程则有助于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

  2、配合“鸡兔同笼”问题,教材在“做一做”和练*中安排了类似的一些*题,比如“龟鹤”问题,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等,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这类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巩固用“假设法”或方程的方法来解决这类问题。

  学情分析

  1.学生思维面比较窄,基础弱,学生部分接触过“鸡兔同笼”问题,多数学生对独立学*“鸡兔同笼”问题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这节课中,我们就可以采用适当教学手段适时引导和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尝试,探索,交流合作中弄懂“鸡兔同笼”问题的基本结构特征,经历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问题的过程,初步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性策略。

  2.本课有三种解题思路:列表尝试法、假设法和方程法。列表尝试法能直观反映数据的变化,学生容易接受,但数据较大时比较繁琐不宜采用;假设法是一种算术方法,计算比较简便,但理解算理有一定难度;方程法容易建立数量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但求解过程对多数小学生而言较难。因此,本课设计的重点放在理解假设法的算理上。列表尝试法虽然有局限性,但它是假设法和方程法的基础,因此在引导学生用列表尝试法解决问题时,就要有意识地作好铺垫,为下面的教学埋下伏笔。在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后,引导学生反思提升,通过鸡兔同笼问题与生活中类似问题的比较,帮助学生建立“鸡兔同笼”结构特点和解决模型。

  3.学生认知障碍点:假设法的理解。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列表法、假设法、方程法解决问题。

  2、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3、使学生感受数学问题的趣味性,提高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运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算理。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分数乘、除法及比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为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本节复*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对分数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及分数乘、除法计算方法的复*。

  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进一步强调分数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加强计算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是分数乘法的逆运算的同时,计算能力得到提高。

  2.重视对相关概念、性质及某些知识间相互关系的复*。

  教学中,把比的相关概念、倒数的相关概念、比的性质以及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等作为重要的复*内容,结合教材相关*题进行全面、系统地复*,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同时将比与分数、除法联系起来。

  3.重视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把用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和用比解决实际问题作为重要的复*内容之一,结合教材*题,重点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使学生通过对比练*,更好地掌握解决分数乘、除法问题以及比的有关问题的思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同点:题中的数量关系相同,解题思路相同。

  不同点:①题表示单位“1”的量已知,用乘法计算。

  ②题表示单位“1”的量未知,列方程解答或用除法计算。

  (3)总结解决分数乘、除法问题的方法和解题关键。

  ①方法:表示单位“1”的量已知,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表示单位“1”的量未知,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列方程解答或用除法计算。

  ②关键:找准表示单位“1”的量。

  设计意图:结合教材*题,复*画线段图分析问题的方法,在对比中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解决分数乘、除法问题的`方法和解题关键,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巩固练*

  1.完成教材115页6题。

  地球上海洋面积是36000万*方千米,占地球总面积的。地球总面积是多少万*方千米?

  2.完成教材116页8题。

  (1)五年级同学收集了165个易拉罐,六年级同学比五年级多收集了。六年级收集了多少个易拉罐?

  (2)四年级比六年级少收集了,四年级收集了多少个易拉罐?

  3.完成教材116页10题。

  一列火车的速度是180千米/时。一辆小汽车的速度是这列火车的,是一架喷气式飞机的。这架喷气式飞机的速度是多少?

  4.完成教材116页11题。

  (1)用84 cm长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宽的比是2∶1。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宽分别是多少厘米?

  84÷2=42(cm) 长:42×=28(cm)

  宽:42×=14(cm)

  (2)用84 cm长的铁丝围成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三条边长度的比是3∶4∶5。三条边各是多少厘米?

  [84÷(3+4+5)=7(cm) 7×3=21(cm)

  7×4=28(cm) 7×5=35(cm)]

  ⊙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复*,你有什么收获?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教材分析

  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经常应用百分数,如用百分数表示一个数量比另一个数量多或少的关系,又如利息与纳税的计算、折扣的设计与计算等。应用百分数解决问题可以列式计算,也可以列方程解答。这些都是本单元的教学内容。

  全单元的教学内容比较多,编排6道例题、四个练*以及全单元的整理与练*,大致分成五段教学。

  学生分析

  在此学*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了百分数的定义和读写、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百分数的简单应用、运用方程解决简单的百分数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百分数的应用。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P25-26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2.能解决“比一个数增加百分之几的数”或“比一个

  数减少百分之几的数”的实际问题,提高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能解决有关“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 入

  1. 我国有一个非常的科学家-----袁隆*,大家知道吗?(如果有学生知道,可以让学生说一说)

  2. 他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科学家,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首*顾问,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3. 因为杂交水稻比普通水稻的产量要高很多,所以我国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一年比一年增加。

  二、百分数的应用

  1.生活中的百分数问题

  20xx年某地在教水稻的种植面积为20万公顷,20xx年的种植面积比20xx年增加25%,20xx年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是多少公顷?

  2.线段图

  教师提出要求:你能用线段图表示出20xx年和20xx年之间的数量关系吗?

  学生独立画图

  展示学生的成果

  教师评价

  25% = 1/4

  20公顷

  20xx年

  25%

  20xx年

  3.学生自主解答问题

  4.班内交流

  办法一: 20 × 25% = 5(公顷)

  20 + 5 = 25(公顷)

  办法二: 1 + 25 % = 125%

  20 × 125% = 25(公顷)

  三、试一试

  1.生活中的折扣

  游乐场的套票原来每套30元,六一期间八折优惠,购买一套这样的套票能省多少元?

  2. 思考:八折是什么意思?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评价

  八折就是现价是原价的80%

  3. 学生自主解答然后交流

  办法一: 30 × 80% = 24(元)

  30 - 24 = 6(元)

  办法二: 30 × ( 1 - 80%)

  = 30 × 20 %

  = 6(元)

  四、练一练

  1.教科书P26练一练第1题

  2.教科书P26练一练第2题

  3.教科书P26练一练第3题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分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的能力。

  2.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3.通过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数学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的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明确目标)

  1.计算下面各题

  2.通过计算引导学生回忆分数乘整数和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强调能约分的先约分再计算会更简便。(让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加以引导与整理。)

  3.导语:前几节课我们学*了分数乘整数和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今天,我们继续学*分数乘法的有关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复*分数乘整数和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激活学生的学*经验与学*技能,为学*分数乘小数埋下伏笔。同时,简明扼要地导入新课,让学生迅速地进入学*状态。】

  二、自主学*(自主学*,生成问题)

  (一)阅读理解

  1.出示呈现例5情境图(数学信息),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想解决什么数学问题?(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教师选择问题板书。)

  (1)松鼠欢欢的尾巴有多长?

  (2)松鼠乐乐的尾巴有多长?

  【设计意图:由孩子们喜欢的小动物的知识引出例5,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了解题目中有哪些数学信息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

  1.自主解答

  松鼠欢欢的尾巴有多长?怎样列式?你能计算出来吗?在练*本上试一试。(板书:,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请不同做法的学生板演。)

  2.交流探讨,体会不同算法

  先在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再全班交流,一一展示,分析出现的不同计算方法。

  (1)可以把2.1化成分数,再跟相乘,结果是,化成带分数。

  (dm)

  (2)可以把化成小数0.75,再跟2.1相乘,结果是1.575。

  2.1×=2.1×0.75=1.575(dm)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交流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在小组内交流,给每个学生参与的机会,使交流活动不至于成为个别学生的专场展示,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二是全班交流,使全体学生在理解自己算法的同时,知道解决同一道题目还有不同的思路,享受不同算法带来的快乐,并掌握自己未考虑到的计算方法,逐步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师小结:同学们说得都很不错,这道分数乘小数的题目我们主要采用两种方法来计算,既可以把小数化成分数再计算,也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再计算,这两种方法用到了我们学过的分数乘分数和小数乘小数的知识。

  【设计意图:教师的这段简单小结以旧引新,促进知识迁移,巩固掌握新知识,实现了有意识的学法指导。】

  三、合作探究(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1.自主解答

  刚才例5第(1)题大家完成得很不错,下面第(2)题有没有信心做对呢?(出示课件,学生尝试独立解答。)

  2.交流反馈

  (1)可以把2.4化成分数,再跟相乘,结果是。

  (dm)

  (2)可以把化成小数0.75,再跟2.4相乘,结果是1.8。

  2.4×=2.4×0.75=1.8(dm)

  3.自学课本

  (1)除了上面两种计算方法,这道题还有另一种算法。同学们打开课本第8页,看一看,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学生看书自学。)

  (2)这种算法你看懂了吗?引导学生说计算过程。(课件逐步出示第三种算法。)

  小数2.4和分数的分母先约分得到0.6,0.6再跟分子3相乘,结果是1.8。

  4.对比思考。

  为什么可以这样约分?你觉得这样约分计算简便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独立完例5第(2)题,既复*了分数乘小数的两种计算方法,起到巩固练*的作用,又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学*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准确掌握计算方法,更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分数乘小数先约分再乘比较简便。】

  四、回顾反思

  1.既然先约分再计算这种方法这么简便,为什么第(1)题没用这种简便方法计算呢?

  2.师小结:先约分再计算虽然简便,但只在小数与分数分母有共同因数的情况下适用,如果小数与分数分母没有共同的因数,就不能直接约分,只能采用把小数化成分数或把分数化成小数再计算的方法。所以在实际计算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意观察算式中小数与分数分母的特征,明确小数与分数分母是否有共同的因数,然后再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通过思考“为什么第(1)题没用这种简便方法计算呢?”,让学生体会到先约分再计算的局限性,从而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灵活选择合适的算法。】

  五、拓展总结(应用拓展,盘点收获)

  (一)对比练*

  1.学生独立完成。

  2.反馈:计算时你更喜欢哪种算法?

  【设计意图:在前面学*分数乘整数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充分感受了先约分再计算的简便性,在这个练*中,学生会进一步感受到这种算法不仅在分数乘整数中可以让计算更简便,在分数乘小数中同样适用,培养学生简便计算的意识。】

  (二)基本练*

  教材第8页做一做

  1.学生先观察每一道题的特征,思考:每道题可以用几种方法来做?哪种方法更简便?然后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2.反馈交流时提问:哪几题可以先约分再计算?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计算吗?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通过四道题的对比练*,让学生发现不仅先约分再计算有局限性,分数化小数这种算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引导学生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缺点的`同时,进一步感受计算方法的灵活性与合理性。最终在学生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共同归纳出结论,以丰富学生体验知识获得结论的过程,加深记忆。】

  (三)提高练*

  教材第10页“练*二”第2题:美国人均淡水资源量约为1.38万立方米,我国人均淡水资源量仅为美国的。我国人均淡水资源量是多少万立方米?

  1.学生独立完成,一生板演。

  2.反馈计算过程,强调能约分的先约分再乘。并适时补充我国的水资源知识,进行节约用水教育。

  (四)拓展练*(多余条件)(机动)

  教材第10页“练*二”第4题:蜂蜜最主要的成分是果糖和葡萄糖,果糖和葡萄糖的质量占蜂蜜总质量的以上。有一种蜂蜜,果糖和葡萄糖的质量占蜂蜜总质量的。如果有2.5kg的这种蜂蜜,其中的果糖和葡萄糖共有多少千克?

  1.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汇报。

  3.教师点拨:在解决含多余条件的实际问题时,要先弄清楚题意,看问题所需的条件是什么,选择恰当的条件,找出多余条件,然后分析数量关系,列出算式,最后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这道题隐含了一个多余条件,增加了学生的审题难度,所以要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找准题目中的关键条件,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掌握解决含多余条件的实际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五)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内容?(板书课题:分数乘小数)分数乘小数怎么计算?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主回顾本课所学知识,指导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知识结构,既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把握学*重难点,又巩固新知识、强化记忆。】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体会百分数与分数与分数、比的联系和区别,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进一步发展数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更加准确把握用百分数表示数量的关系,进一步体会百分数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

  1.什么叫百分数?

  2.说出下面百分数的实际意义

  地球上陆地面积大约占29%,海洋面积大约占71%。

  完成书上练*十九第4题的填空。

  3.完成练*十九第5题:启发学生利用比所表示的份数关系进行思考,沟通比与百分数之间的关系。

  4.完成练*十九第6题。

  (1)说一说题中5%和60%的具体意义。

  (2)独立完成书中的填空。

  (3)交流自己的想法。

  二、综合练*

  1.完成练*十九第7题。

  (1)出示题目,说说题目中百分数的实际意义。题目中的百分数有什么特点?

  (2)讨论:

  在这几种食物中,蛋白质含量最高的`是哪一种?最低的呢?脂肪含量最高和最低的呢?

  100克黄豆中大约含蛋白质和脂肪各是多少克?其他食物呢?

  2.完成练*十九第8题。

  (1)出示示意图,理解图意。

  (2)讨论:图中的65%表示什么?还有多少没有完成?如果把已经完成的和没有完成的相加,结果是多少?

  3.完成练*十九第9题。

  (1)独自看图填空。

  (2)汇报交流,并使学生意识到:百分号前面的数可以小于或等于100,也可以大于100。

  4.讨论练*十九第10题和11题。

  (1)第10题,先说出男生占40%是实际意义。

  (2)第12题,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情况下两个学校的女生人数相同,什么情况下不同。

  三、全课。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一、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内容包括:位置,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圆,百分数,统计,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分数乘法和除法,圆,百分数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代数方面,教材安排了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百分数三个单元。分数乘法和除法的教学是在前面学*整数、小数有关计算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数四则运算能力以及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会解决简单的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是小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数学能力。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教材安排了位置、圆两个单元。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初步的数学化的过程,理解并学会用数对表示位置;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基本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教材是安排扇形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和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发展统计观念。

  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体会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优越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方面:

  1.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乘、除法,会进行简单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3.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会解决有关比的简单实际问题

  4、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与面积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

  (二)、过程与方法方面:

  5、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能运用*移、轴对称和旋转设计简单的图案。

  6、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初步体会坐标思想。

  7、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比较熟练地进行有关百分数的计算,能够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8、认识扇形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9、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三、教学中需要准备的教具和学具:

  在前面几册的教师教学用书中,已经介绍了许多教具和学具,其中的一些仍可继续使用,如小棒、方木块、量角器、三角板、直尺、计算器等。结合本册的教学需要,介绍几种使用效果较好的教具和学具,以供参考。

  1.圆形纸板作为演示分数计算以及认识圆的教具。可以用硬纸板做成大小相同的圆若干个。拿其中的两个圆形纸板做成如五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第14页介绍的教具,用来演示不同的分数。作为教师演示用的教具要大一些,作为学生操作用的学具可小一些。

  2.圆规教学圆的认识时用。教师要准备可以在黑板上画圆的圆规。每个学生也要准备一套自己用的圆规。

  3.说明圆面积计算公式用的教具可以仿照教材第68页的图用纸板制作,供教师演示用。另外在本册教材的附录中印有同样的图,学生可以剪下来贴在纸板上,作为操作用的学具。

  4.方格作图纸学*位置时用。在本册教材的附录中印有几幅10×10的方格纸,可以让学生剪下来用。

  5.其他教具教师还可以根据各部分教学内容的需要自己准备或设计制作一些教具和学具。如教学位置时在本地区的简易路线图上画上方格子作为教具;教学百分数时,可搜集一些含有百分数表示含量或性能的商品标签作为教具或学具等。教师还可以根据需要自己制作其他适用的教具。

  四、教学措施:

  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2、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

  3、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重视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

  4、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8——99页例2、练*十九第1——3题。

  [教材简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百分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现实世界为百分数的学*提供了丰富的学*素材。例1安排了三个层次的学*活动,引导学生逐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第一层次,呈现学校篮球队3名队员在投篮练*中投篮次数和投中次数的统计表,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表中分数的大小作出判断。第二层次,将表中的几个分数分别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并比较它们的大小,初步体会百分数的特点和作用。第三层次,在学生初步感知百分数的特点和作用的基础上,揭示百分数的概念,介绍百分数的读、写方法。在“试一试”与练*中进一步完善和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初步体会百分数与分数、比之间的联系,初步了解百分率,为进一步学*百分数积累经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初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百分数意义的探索过程,体会百分数与分数、比的联系和区别,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进一步反站数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用百分数描述和解释生活现象的过程中,体会百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

  [教学难点]

  体会百分数与分数、比的联系与区别。

  [教具准备]

  课件;课前布置学生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谈话:同学们喜欢看篮球赛吗?说到篮球就会让我们想到一个人,你们知道是谁?(姚明)这里有一项关于姚明的数据统计

  (出示)

  据统计:姚明在nba比赛中的罚球命中率一向很高,前两个赛季罚球命中率高达81%,但上赛季下降到了78.3%。(两个百分数用红色表示)

  教师:大家认识红色的数吗?看到这两个数能知道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共同认识这个新朋友,你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吗?

  (出示课题:认识百分数)

  教师:关于百分数的知识,你想了解些什么?

  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二、例题教学,引出概念。

  1.出示例题,引发探究。

  例1:学校篮球队组织投篮练*,王老师对其中三名队员的投篮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

  教师:我们来看看比赛的数据显示。

  (出示表格)

  姓名

  投篮次数投中次数

  16

  13李星明25张小华20

  吴力军

  3018

  教师:如果你是教练,根据这张表格里的数据,你能判断出哪个队员投篮的成绩好一些?为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并在小组中交流想法。

  组织学生在班级中进行讨论,学生可能会提出不同的比较方法,如:谁投中的次数多,谁的成绩就好一些;谁失球的次数最少,谁的成绩就好一些;算投中的次数占投篮次数的几分之几(投中的比率),再比较这几个分数,谁大就表示谁的成绩好一些。

  引导学生比较这些方法,并明确最后一种方法是合理的,并在表格的右边增加“投篮的比率”一栏。

  2.初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学生独立计算三名队员投中的比率。

  指名报计算结果,教师完成统计表。(出示书上完整的表格)

  让学生说一说16/25 、13/20 、18/35分别表示哪个数量是哪个数量的几分之几。

  提问:根据上面的`计算结果,你能比较出谁投中的比率高一些?

  学生自主探索比较的方法。

  组织学生在班级中进行交流,学生的方法可以是把三个分数,先两个两个比较,再确定哪个分数最大,或者先把三个分数一次性通分,再比较大小,也可以把它们都改写成小数再比较大小。

  谈话:为了便于统计和比较,通常把这些分数用分母是100的分数来表示。

  学生按要求独立进行改写。

  指名口答改写的结果,教师板演。

  提问:64/100表示哪两个数量比较?表示哪个数量是哪个数量的百分之几?

  再让学生说一说65/100 、60/100的实际含义。

  提问:现在能很快看出谁投中的比率高一些?

  学生:张小华投中的比率高一些。

  说明:像上面这样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百分数又叫做百分比或百分率。

  提问:百分数怎样写,怎样读呢?

  学生自学课本99页“试一试”上面的内容。

  组织学生说一说读法和写法,教师进一步示范64%的读、写法。

  提问:百分号相当于分数中的什么部分?用百分号形式写分数,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学生模仿读一读,写一写。

  学生照样子表示出65/100 、60/100,先写出来,再读一读。

  提问:读百分数时要注意什么?

  说明:百分数不读作“一百分之几”,而要读作“百分之几。”

  提问:你能说说黑板上百分数是什么意思?(尽量引出投篮命中率为后面的“百分率”作铺垫)教师:请大家在规定的时间里写些自己喜欢的百分数,要求一个比一个写得好。记时开始。(停,时间不是很长)

  师:如果老师要求写十个,请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描述一下你写了几个。

  学生1:我写了5个,我完成了50%

  学生2:我写了7个,我完成了70%

  教师:如果不直接告诉别人,让别人猜猜你写了几个?

  学生1:我还有70%没有完成;

  学生2:我写好的接*50%;

  学生3:??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感兴趣话题入手,根据统计表提出“谁的成绩好一些?”引发学生思考,在交流中认识到通过比较三个分数的大小作出判断,并将分数再分别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从而初步体会到百分数的特点和作用,揭示百分数的概念,在学生自学基础上讨论百分数的读法和写法。学生自主写喜欢的百分数的环节,让学生再次感受了百分数的意义和作用。]

  三、分层练*,加深理解。

  “试一试”

  指导学生做一做。

  第(1)题

  引导学生:根据“男生人数是女生的45%,如果把女生人数看作100份,那么男生人数相当于这样的多少份?

  指名回答男生人数是女生的几分之几,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是几比几?

  第(2)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视率的含义是什么,再在书上填一填。

  提问:通过解答这两题,谁能说一说对“百分数又叫做百分比或百分率”的理解吗?

  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后,在班级里说一说。

  明确:百分数的本质是表示两个数量的倍比关系,因此把百分数又叫做百分比或百分率是合适的。

  “练一练”第1题

  学生看题,理解题意,独立做一做。

  做好,交流填写结果。并具体说一说某个百分数表示的实际含义。

  说明:百分数可以表示一个整体中的部分与这个整体的关系。

  第2题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百分数?

  在小组里说一说,并说出这些百分数的含义,再组织学生在班级中交流。

  练*十九第1题

  同座同学互相读一读,并说出每个百分数的含义。

  指名分别说一说每个百分数的含义。

  教师:从三幅图中分别能知道些什么?你还能说出一些与100%有关的例子吗?

  练*十九第2题

  学生独立写一写,写好在小组中交流。

  组织学生交流写法,并说一说百分数表示的含义。

  教师:分母是一百的分数都可以用百分数表示吗?

  练*十九第3题

  出示题,让学生试着判断,并说明理由。

  明确: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量的倍比关系,不用来表示某个具体数量。百分数是一种特殊的分数,后面不带单位名称,而分数既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数,又可以表示两个数的比,在表示一个具体的数量时,分数后面可以带单位名称。

  四、全课总结。

  教师: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一个人的收获不仅来自于1%的灵感,更重要的来自于99%的汗水,如果每一节课同学们都能有一点收获,日积月累你们100%会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出示:成功=99%的汗水+1%的灵感)

  教师:你能用百分数来描述你这节课的感受吗?

  [设计意图:选择现实的素材,让学生读、写百分数,说百分数的含义,既练*了百分数的读法,又巩固了百分数的意义,还能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百分数,感受百分数的应用价值。在练*三的第3题学生通过判断,了解了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再次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课的结束前学生用百分数描述学*的感受,检验了学生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和体会。]

  课后反思:

  《百分数的意义》是第九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是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教学难点是体会百分数、分数、比的联系与区别。

  借助例题的学*,我先出示了三名运动员的投篮情况的统计表,统计表中呈现的是每一名运动员投篮次数和投中次数,然后请学生思考:如果你是教练,怎样判断哪名运动员的投篮成绩好些?学生们经过思考马上想出了办法,交流时即刻有学生说出应该通过比较每人投中次数占投篮次数的几分之几来比较。此时,我立即追问学生为什么,学生们联系以前学*的知识说出了理由:因为每一名运动员投篮次数不相同,不能只看投中次数来判断成绩的好坏。应该说这一部分的导入是相当顺利的。

  课前我还布置学生去生活中收集一些百分数,所以课上让学生进行了交流。有些学生找到了衣服商标上的百分数,如:100%羊毛;97.4%棉;葡萄汁70%等。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我请学生们同桌之间先互相说说收集到的这些百分数表示什么意思,然后再请几位学生全班交流,应该说课堂上的学*氛围较好,学生们通过寻找生活中的百分数体会到百分数在生活中的运用,也能更好地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上完本课后觉得不足之处是对于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仅仅借助练*十九的第三题是不够的,很多学生还是不理解两者的区别。我想在第二课时中要想办法解决这一问题。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80-81页。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事例,经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合理购物问题的过程。

  2.知识与技能:了解合理购物的意义,能自己做出购物方案,并对方案的合理性作出充分的解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价值,丰富购物经验。

  教学重点:

  学会理财,能对自己设计的理财方案作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难点:

  能对自己设计的理财方案作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师:同学们,现实生活中,商家为了吸引顾客或扩大销售量,经常搞一些促销活动,谁来说一说,你都知道哪些促销方式?

  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利用商家的促销手段,学会合理

  购物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购物问题。(板书:学会购物)

  二、引导探究、自主建构

  活动一:促销

  (一)观察情境图,先了解方便面的三种包装和一袋的价格,计算出其他两种包装的价格写在书上,再了解三个商店的优惠条件。

  师:同学们打开书第80页,看方便面促销问题,认真观察上面的图,说说你们从图上都发现了哪些信息?

  1、学生自学

  2、交流

  (预设)

  生:我发现甲店是“买一包送一袋,买一箱送一包。”乙店是打九折优惠;丙店是购物达到30元就能打八折优惠。

  师:请对这三个商店的促销方式进行一下比较分析,谈一谈各有什么优势?三家店都适合怎样购物呢?

  (这里不需学生能精确计算每个商店的优惠额度,但大体上能了解每个商店更适合

  2 怎样购物。)

  (二)提出问题(1):买1袋这种方便面去哪家商店合适?买2袋、3袋呢?

  1、思考

  2、全班交流

  (预设)师:作为消费者,买同样的东西肯定愿意买便宜的,也就是少花钱。同学

  们不计算,你能判断出买1袋方便面去哪家店合适吗?

  生:在乙店合适,因为买一袋在甲店、丙店都得不到优惠。

  师:那买2袋、3袋呢?

  生:买2袋、3袋也不行。

  师:买几袋才能享受到甲店的优惠条件呢?

  生:买5 袋或5 袋以上就可以得到甲店的优惠条件。

  (三)提出问题(2):买7袋这种方便面去哪家商店合适?买8袋、9袋、10袋呢?

  1 、自己独立思考、计算

  2 、全班交流

  (预设)

  师:现在如果想买7 袋方便面,在甲店可以怎样买?

  生:只买6袋就行了。因为商店会送一袋。

  板书:

  甲店:1.5×6=9(元)

  乙店:1.5×7×90%=9. 45(元)

  结论:甲店合适。

  (按以上方法交流买8、9、10袋的结果)

  10袋情况预设:

  甲店1、1.5×9 =13.5(元)

  13.5÷10=1.35(元)

  甲店2、1.5×10=15(元)

  10+2=12(袋)

  1.5 ÷12=1.25(元)

  乙店:

  1.5×10×90%=13.5(元)

  (这里面甲店的第二种购买方法,虽花了15元,但能得到12袋,有的学生会认为这是一种较便宜方案,现实生活中也如此。所以不应按错误定论。)

  (四)提出问题(3)买多少袋方便面才能达到丙店的优惠条件?

  学生计算后汇报

  30÷1.5=20(袋),买20袋才能达到丙店的优惠条件。

  (五)提出问题(4)

  1、学生独立计算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汇报

  师:谁能解释这到底是为什么?

  (预设)

  生1:李明只花了27元不够丙店的优惠条件。

  生2:因为王强买了20 袋,20×1.5=30 (元),可以打八折优惠,所以只花了24 元,20×1.5×80%=24(元)

  师:通过这两位同学的经历,你们有什么收获?

  生:在购物时,一定要先算一算在哪家购物合适,才去买,就能充分利用商家的促销手段,少花钱多购物。

  继续探究:出示“议一议”问题,启发学生可以算一算,然后,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师:比较这几位同学的方案,哪一种比较合适?

  结论:在丙店买最合适。

  师:所以购物时我们要根据购物多少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商店,充分利用商家的优

  惠政策,就能够少花钱多购物,这叫“合理购物”。

  活动二:有奖销售

  (一)师:为了促进销售,商家还会搞另外一种促销方式——有奖销售。现在让我们到购物广场去看一看吧。打开书81页,读一读上面的销售广告,了解广告中的数学信息。

  学生阅读“有奖销售”上的销售广告。交流一下广告中的信息。

  (二)出示问题(1),计算奖金额和中奖率。

  师:根据这则广告,请同学们算一算,这次有奖销售活动的奖品总金额是多少元?中奖率是百分之几?

  学生独立思考并计算。然后全班交流。

  1、奖品总金额

  500×10+100×20+50×60=10000(元)

  2、中奖率:(60+20+10)÷1000=9%

  (三)出示问题(2),学生计算销售额,并分析奖金额与销售额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认识“有奖销售”的意义。

  师:谁知道如果奖券已经全部发出,商家至少卖出了多少元的商品?

  生:商家每发出一张奖券,说明至少已卖出了100元商品,所以1000张奖券全部发完,

  1000×100=100000(元),商家至少卖出10 万元的商品。

  师:那么奖金额至多占销售额的百分之几?

  学生计算后汇报。

  生:奖金额是10000元,而销售额是100000 元,10000÷100000=10%,奖金额最多占销售额的10%。

  (四)提出问题(3)

  师:很好。如果这10 万元的商品全部按八五折销售,同学们算一算,会让利给顾客多少元?

  学生独立思考、计算。

  生:100000-100000×85%=15000(元)

  继续探究:分别提出“议一议”的两个问题,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进行正确引导。

  师:请同学们对比一下这两种结果,你有什么感想?

  师:那么如果你是顾客,你会选择哪种销售方式?为什么?

  师:大家都可以有不同的想法,但是,我们还是小学生,不能单独参与抽奖活动。如果要做,也要在大人的带领下去做。

  三、强化训练、应用拓展

  红光小学准备买28台电视机。甲、乙两个商家每台电视机原价都是500元,为了做成这笔生意两个商家做出如下优惠

  请你算一算,再比一比,为学校拿个主意:到哪个商家购买更便宜?

  甲:一次购买20台以上(含20台)的,按七五折优惠

  乙:“买十送三”,即每买10台另外免费送3台同样的电视机,不满10台仍按原价计算。

  四、自主反思、深化体验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想与大家交流一下?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

  教学内容:课本第14~15页的例1,完成“做一做”和练*四的第1~5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解答分数乘法一步应用题。

  2、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重点:理解题中的单位“1”和问题的关系。

  教学难点:抓住知识关键,正确、灵活判断单位“1”。

  教学过程

  一、复*

  2、列式计算。

  (1)20的是多少?

  (2)6的是多少?

  二、新授。

  1、教学例1。

  出示例1:学校买来100千克白菜,吃了,吃了多少千克?

  (1)指名读题,说出条件和问题。

  (2)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并在线段图上标出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

  先画一条线段,表示“100千克白菜”。

  吃了,吃了谁的?(100千克白菜)要把“100千克白菜”*均分成5份,吃了4份,怎样表示?

  教师边说边画出下图:

  (3)分析数量关系,启发解题思路。

  A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并认真想一想,吃了,是吃了哪个数量的?

  B分组讨论交流:依据吃了100千克的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呢?为什么?你是怎样想的?

  (4)列式计算。

  A学生完整叙述解题思路。

  B学生列式计算,教师板书:(千克)

  C写出答话,教师板书:答:吃了80千克。

  (5)总结思路。

  根据以上分析,让学生讨论一下解题顺序:吃了?吃了谁的?谁是多少(已知)?谁的是多少乘法。

  (6)反馈练*。(14页)1—3题,做完后订正。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阅读课本:把书中的想的'过程和线段图认真看一下,不懂提问。

  (三、全课小结:

  四、随堂练*。

  1、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量,应该把谁看作单位“1”。

  (1)乙是甲的,甲是乙的。

  (2)甲是乙的,乙是甲的倍。

  2、练*四1、2题,完成在练*本上,然后订正。

  3、操作:画出“体育小组的人数是美术小组的倍”的线段图自己补充条件和问题并解答。

  五、作业

  练*四3、4题。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

  可能性

  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可能性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使学生联系分数的意义,初步掌握用分数表示具体情境中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方法,会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2.认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明确生活中任何幸运和偶然的背后都是有科学规律支配的。

  3.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思考的严谨性与数学学*的趣味性。教学重点:认识客观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能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教学难点:能用分数准确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说一句话。

  (板书:一定、可能、不可能)

  2.出示天气预报的情境:

  长沙,11月22日,气温8-16摄氏度,降水概率10%。

  问:同学们,看了这个天气预报,你明天出门时会不会带雨伞?为什么?(不会,因为降水概率只有10%,说明下雨的可能性比较小)

  3.我们以前只知道用语言描述可能性,而这里的降水的可能性却用了10%这样一个具体的数,一个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我们也可以用一个具体的数来表示,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用数来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板书课题:可能性)

  二、探究与交流

  1.同步体验。

  (1)师出示袋子里有一个红球和一个黄球。

  问:从中任意摸出一个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你怎么想的?(任意摸一个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1/2。)

  问:这里的2表示什么意思?1呢?

  (2)老师在口袋中再放入一个绿球。

  问:现在任意摸一个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

  (任意摸一个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1/3。)

  师:都是任意摸一个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怎么会不同呢?这说明可能性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可能性的大小和球的总数有关。)

  板书:球的总数

  (3)追问:如果要使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1/5,口袋里该怎样放球?

  如果要使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1/20,口袋里该怎样放球?1/100呢?

  (5)你有什么发现?分子都是1:表示红球个数;分母都是球的总个数;球的总数越多,摸到红球的可能性越小。

  2.迁移与提升

  教学例2。

  (1)课件出示图。

  师:在图中你看到了哪几张牌?

  (2)师将6张牌反扣在黑板上。(师边说边演示)从中任意摸一张,摸到红桃a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你是怎么想的?(一共有6张牌,红桃a有1张,摸到红桃a的可能性是1/6。)摸到黑桃a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摸到其它牌的可能性呢?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刚才同学们所说的可能性吗?

  (3)师:看了这6张牌,你还能提出关于可能性的数学问题吗?先自己想一想,然后把你的问题在小组里说一说。

  (学生四人为小组活动,互相提问。)

  师:大家来交流一下你们提出的问题。

  你能具体地说一说,为什么任意摸一张,摸到3的可能性是1/3吗?

  小结:从这里我们可以说明可能性的大小不仅和物体总数有关,还和某种物体的个数或张数有关。

  (4)对比提升:去掉一张黑桃3,还剩五张,你能用分数表示哪些可能性?同桌互相说一说。

  师:“任意摸一张,摸到黑桃的可能性是2/5”。你是怎么想的?能把你的想法和大家说一说吗?

  师:如果老师说一个分数,你们能说出怎么拿吗?

  师:课后同学们继续可以做这样的游戏,一人说分数,一人拿牌,比一比,谁的思维最敏捷。

  三、实践和应用

  1.练*十八第1题。

  2.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课本第95页练一练。

  追问:如果把转盘上的指针转动80次,在红色区域的'次数一定是10次吗?

  3.设计中奖规则:课件出示

  超市将在元旦进行中大奖活动,购物满100元,可以到转盘上转1次指针,如果你是超市的老板,你会怎样设计中奖规则?学生凭生活经验阐述。

  师提问:为什么大家都认为指针停在红色区域是一等奖?

  (指针停在红色区域的可能性最小,有利于商家)

  4.完成练*十八第六题。

  同学们*时在游戏的时候要想最快决定两个人的胜负经常会用什么方法?(石头、剪刀、布)那你样想过没有,这种决定胜负的方式是否公*呢?

  小芳和小娟在做这个游戏,他们获胜的可能性各是多少呢?

  出示表格。

  把表格填写完整。

  回答问题。

  我们以后在游戏时就可以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判断是不是公*。

  四、全课总结,感受价值。

  1.提问:今天大家学得开心吗?你有什么收获?

  2.联系生活实际,体现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价值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时候都能用到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比如:两个厂生产同一种产品,价格等其他条件都一样,甲厂的产品有百分之十返修,乙厂生产的产品有百分之一返修,你选择买哪个厂的?

  师:生活中不确定得现象太多了,所以我们应该学会用变化的眼光看这个世界,学会根据可能性的大小去进行选择和判断。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

  设计说明

  本课时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收集、整理数据,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解决问题。本节课的设计突出了统计图实践性强的特点,通过学生身边的实例,促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经历选择统计图的过程。

  1.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

  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2.集体交流,合作学*。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倡导合作交流。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组织一些“合作学*”的活动,使学生在探讨中比较、体会每种统计图的特点,并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3.注重渗透德育于教学当中。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德育和智育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时刻刻地渗透德育。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仅学到新的知识,而且在思想上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搜集24~28届奥运会的相关信息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奥运会吗?今天老师带来了北京奥运会期间我国运动员夺取金牌的画面,请同学们欣赏一下。(出示课件)

  学生看完后老师提出问题:

  (1)你知道是哪一年在北京举办的奥运会吗?

  (xxxx年)

  (2)在北京举办的是第几届奥运会?(第29届)

  (3)我国是从第几届奥运会开始获得奖牌的?(第23届)

  师: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大家看一看*几届奥运会我国获奖牌的情况。(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借助同学们感兴趣的奥运画面,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又为本节课的深入学*做好铺垫。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读取信息,了解数据。

  (课件出示统计表)

  第24~30届奥运会我国获金牌情况统计表

  届数

  24

  25

  26

  27

  28

  29

  30

  金牌/枚

  5

  16

  16

  28

  32

  51

  38

  师:看了这个统计表,你们知道了哪些信息?

  师:统计表能呈现出大量的数据信息,有时为了更直观、具体地表示数据的特点,我们往往会把统计表中的相关数据绘制成统计图。我们已经学过三种统计图,分别是什么统计图?

  师小结:这三种统计图都有各自的特点,使用时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和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2.分析统计图,理解统计图的特点。

  (1)引导学生观察这组数据,思考:

  要把第24~30届奥运会我国获得的金牌数绘制成统计图,你们觉得应该选择哪种统计图?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小组同学交流。

  师:哪个小组愿意说说你们的选择?

  (我们小组选择的是条形统计图。因为条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看出我国每一届奥运会获得金牌数量的情况)

  师:(课件出示条形统计图)观察条形统计图,说一说它的特点是什么。

  (能够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多少)

  师:其他小组还有不同的选择吗?

  (我觉得也可以选择折线统计图,这样可以看出这几届奥运会我国获得金牌的数量变化情况)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3

  设计说明

  “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法”是在学生学*了整数、小数以及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百分数与分数有着密切的联系。基于以上认识,教学设计主要突出以下几点:

  1.以实际生活情境为载体,感知百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百分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引入课题和百分数意义的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选择都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通过课前对百分数的收集,使学生认识到百分数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同时,以实际生活情境为载体,充分挖掘学生学*的潜能,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注重新旧知识的对比和迁移,体现类比的思想方法。

  对比和迁移能使学生容易接受新知识,防止新旧知识混淆,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从而扎实有效地掌握数学知识。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已掌握了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设计中通过与分数的意义进行对比,明确分数的意义与百分数的意义的区别,更加突出百分数的.意义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倍比关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的生活中有关百分数的资料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1.出示课件。

  师:同学们,看了这段资料,你发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想?

  引导学生发现百分数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水*正在逐步提高。

  师:你知道这些数叫什么数吗?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样的数?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像上面这样的数,如14%、65.5%、120%……叫做百分数。

  2.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百分数的资料。

  师:同学们收集到的百分数资料可真多啊!看来百分数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那人们为什么喜欢用百分数?用百分数有什么好处?百分数有什么含义呢?带着这样的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数学课堂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4

  第一单元

  分数乘法

  第五课时

  小数乘分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8页例5,做一做,练*二1~4。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并掌握小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2、经历小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

  3、体会算法多样化的数学思想,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选择不同的计算方法,熟练地进行小数乘分数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计算

  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计算方法和计算过程中的约分方法。

  2、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分数化成小数。

  1.2()

  0.4()

  3.5()

  1.25()

  让学生说一说怎样将一个小数化成分数?

  二、探索新知

  1、例题5:松鼠的尾巴长度约占身体长度的 。松鼠欢欢的身体长2.1分米,松鼠乐乐的身体长2.4分米。

  (1)提取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已知条件:①松鼠的尾巴长度约占身体长度的34,②松鼠欢欢的身体长2.1dm。

  所求问题:松鼠欢欢的'尾巴有多长?

  (2)确定单位1,根据松鼠的尾巴长度约占身体长度的34可知,应把松鼠欢欢的身体长看作单位1,单位1已知,所求松鼠欢欢的尾巴有多长,就是求2.1dm的34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式为2.134

  启发观察,这个算式和我们前面学*的分数乘法有什么不同?

  (3)探讨小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提问:小数乘分数,可以怎样进行计算呢?想一想,试一试。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计算。组织交流,得出可以把2.1化成分数,也可以把 化成小数。汇报交流计算方法,教师结合交流情况进行板书。

  小数化成分数: = = (分米)

  分数化成小数: =2.10.75=1.575(分米)

  3、解决问题二。

  (1)出示问题:松鼠乐乐的尾巴有多长?

  (2)学生独立解答。

  组织交流汇报。交流时,先让学生说说列式的依据,再交流计算方法。

  学生可能会采用问题一中学*的方法进行计算,这时教师可以追问:同学们,想想分数乘整数时,我们是怎样进行约分的,小数乘分数也能这样约分吗?

  当学生有所发现后,让学生进行尝试计算,最后汇报交流。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板书

  小数和分母约分: (分米)

  4、观察比较,回顾思考。

  提问:观察上面三种计算方法,你想发表自己的什么见解?让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交流讨论,是后进行全班交流 。(三种方法中,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具有普遍性,适用于所有的小数乘分数的计算;当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时,一般不采用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进行计算;当小数和分母不能进行约分时,一般不采用小数和分母约分的方法进行计算。三种方法中,小数和分母约分的方法计算起来最简便,因此在计算小数乘分数时,先观察这个小数能不能和分母进行约分,如果可以进行约分,一般采用先约分再乘的方法。)

  三、巩固练*。

  1、教材第8页做一做。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组织汇报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选择这样的方法进行计算。

  2、教材第10页练*二第2题。

  3、教材第10页练*二第3题。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

  教学内容:

  搭一搭活动1

  教学目标:

  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培养学生的立体感。

  重点难点:

  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教具准备:

  小立方体(学生用), 大立方体(教师用)

  教学过程:

  一、新课

  从不同方向(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

  1、拿出5个小正方体,摆成下面形状

  观察由5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想一想,从正面看是什么形状,从侧面、上面看呢?又是什么形状?

  画一画,分别画出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图形。

  师:这个立体图形是个长方体,从正面看和从上面看或从侧面看都没有被遮挡小立方体,所以就比较直观,容易观察和想象其不同方向的形状。

  2、把5个小正方体,摆成下面形状

  (1)从不同方向再观察,想象它的形状。

  (2)画一画,学生单独画出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和想象的立体图形。

  (3)展示画出的图形。师在黑板上画出图形。

  (4)师:从三个不同方向观察,为什么只看到3个正方形或4个正方形?你想过为什么吗?这个物体不是由5个小正方体搭成的吗?应该看到5个才对呀,还有一个到哪去了呢?

  生:(很容易地指出来)被遮挡住了。

  师:虽然看不见,但它仍然是组成这个立体图形的一部分。请分别指出从三个不同方向(正面、侧面、上面)看不见的是哪一个?(从正面、右面看较难,因为有被遮住的,要注意辅导学困生)

  3、练一练

  P78练一练1: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可借助学具实际摆一摆,看一看。

  4、摆一摆,画一画

  学生用5个小正方体任意摆出一个图形,然后画出从正面、上面、右面看到的形状。独立完成后上台交流。

  交流:请学生把自己摆的.图形放在讲台上,让大家来判断他是否画对,并说一说判断的理由。通过交流使学生掌握所摆图形与所画形状是否一致的方法。

  二、小结

  我们今天观察的图形是由几个小正方体组成的?谁愿意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观察的经验?

  三、作业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菁选扩展阅读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菁选(扩展1)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菁选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篇

  作为一名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内容:教学第84页的例3,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十六第5—9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用分数乘法和加、减法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林阳小学去年有24个班级,今年的班级数比去年增加了。今年比去年增加了多少个班级?

  独立解答,说说“今年的班级数比去年增加了”的含义及解题思路。

  如果把问题改成:“今年一共有多少个班级?”就成了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新内容了。

  二、教学例3

  1、出示例3

  林阳小学去年有24个班级,今年的班级数比去年增加了。今年一共有多少个班级?

  (1)比较复*题与例3的不同。

  问题不同:复*题要求“今年比去年增加了多少个班级?”而例3要求“今年一共有多少个班级?”

  (2)说说“今年的班级数比去年增加了”的含义。

  是哪两个量比较的结果?这两个量比时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单位“1”的是哪个量?

  (3)让学生在线段图上表示出今年班级的数量。

  (4)要求“今年一共有多少个班级?”可以先算什么?并列出综合算式。

  板书:24+24,说说24的含义,独立解答。

  (5)(5)想一想,还可以怎样计算?

  板书:24(1+),说说(1+)的含义,独立解答。

  (6)小结:怎样解答这类应用题?

  三、巩固练*

  1、做练一练的第1题。

  先说一说可以怎样想,再独立解答。

  2、做练*十六的第5题。

  独立完成,可以先画图思考,再列式解答。

  比较两题的`解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3、做练*十六的第8题。

  让学生先画线段图表示两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再根据线段图说说这两小题中的数量关系有什么不同,最后再列式解答。

  比较两题的解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4、做练*十六的第9题。

  先让学生适当整理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再引导学生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选择合适的条件解答相应的问题。

  比较两题的解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四、全课小结,揭示课题。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在解题时要注意什么?

  结合学生的回答,揭题板题。

  五、课堂作业

  做练*十六的第6、7题。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学内容:

  教材第59页及相关题目。

  教学目标:

  1、在前面所学轴对称图形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圆的轴对称特性。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加深对所学*面图形的对称轴的认识。

  3、培养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提高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圆的对称轴。

  教学难点:

  用圆设计图案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圆规、直尺等。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二次备课)

  一、复*导入

  1、课件出示轴对称的物体,想一想: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让学生观察图形,找出这些图形的特点。

  师生共同回顾总结: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做这个图形的对称轴。

  2、你能画出下面两个圆的对称轴吗?能画多少条?学生尝试画出圆的对称轴,并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汇报后师生共同总结:圆有无数条对称轴,每一条过直径所在的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

  3、导入:我们可以利用圆的这一特点去设计很多漂亮图案来装点、美化我们的生活。本节课我们继续研究有关圆的知识。

  二、预*反馈点名让学生汇报预*情况。

  (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本节课要学*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1、设计美丽图案——花瓣。

  (1)课件出示教材第59页最上方的图片。观察思考:4个花瓣由几个半圆组成,这几个半圆的圆心分别在哪里?半径怎么找?

  (2)想一想,自己尝试画一画。可参考课本第59页的步骤。

  (3)交流画法。在讲述过程中要重点说出:圆心的位置在哪里,是如何找到的?半径是如何找到的?学生讲述,教师在黑板上画。

  小结:画图时首先要找出图中包含的.各个圆或半圆,找到它们的圆心、半径。

  2、设计美丽的图案——风车图。

  (1)观察图案,想一想如果画这个图案,应按怎样的步骤。

  (2)在小组内交流后动手完成。展示自己画出的图案,并说一说画图步骤:

  ①先画一个圆,在圆内画两条互相垂直的直径。

  ②分别以这4个半径的中点为圆心,以大圆半径的一半为半径向同一方向画半圆。

  ③把所画半圆涂上颜色。

  3、设计美丽的图案——太极图。

  指名说一说画太极图的步骤:

  (1)画一个圆,在圆内画一条直径。

  (2)分别以组成这条直径的两个半径的中点为圆心,以大圆半径的一半为半径,分别向上、下两个方向画半圆。把大圆分成上、下两部分。

  (3)把圆的一半涂上颜色,如图所示。

  四、巩固练*

  1、完成教材练*十三第6题。

  2、完成教材练*十三第8题。

  3、完成教材练*十三第9题。

  五、拓展提升

  观察图案,说一说下面两个图案的画法。

  六、课堂总结

  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的收获。

  七、作业布置

  教材练*十三第7题和第10题的第1、4个图案。

  画一画,看一看,想一想。教师根据学生预*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在小组内交流后再汇报。观察图案,找到各个圆、半圆的圆心和半径。观察图案,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首先要对图案进行“分解”,知道每一部分是怎么来的。难度较大,可在课下完成。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节课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思考、交流、讨论等一系列活动,主动获取知识,并且体会到探索之趣,经历成功之乐,培养了学生的学*兴趣,发展了学生的能力。不足之处:学生的创新能力没有体现。教学建议:教学时,在学生掌握了基本方法后,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去创造,以张扬他们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能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及其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

  2.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索,使学生学会在系统复*的基础上理清知识网络、进行分析归纳、逻辑推理,联系生活实际科**用,提高自己的学*能力。

  重点难点

  使学生知道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具准备 :橡皮

  教学过程:

  一、回顾昨天整理的有关长方体、正方体的知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有关的知识点,可以唤起学生对所学过知识的再现,为本课的学*作好铺垫。

  二、理解应用,走进生活乐乡学苑

  通过上节课的整理,我们已经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了更清楚的了解和认识,大家的表现都很好!这节课我们就运用这些知识,帮助工人叔叔去解决他们在生产橡皮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

  1、做个小小计算师,你能帮工人叔叔算出这块橡皮的体积吗,需要测出哪些数据,该怎样计算呢?乐乡学苑

  提醒:量出的数据保留整厘米数。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橡皮入手,动手量橡皮的长宽高再计算其体积,比较贴*学生的生活,容易激发学*兴趣。

  2、如果把这块橡皮*放在桌面上,它所占桌面的面积最大是多少,最小是多少?

  学生自己解答:指名到前面演示,怎样摆放占桌面的面积最大,怎样摆放占桌面的面积最小。

  师:以后在摆放物品时,就可以利用这个知识合理利用空间。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摆一摆,让学生加深对“底面积”的理解。知道,在生活中有时只需要求长方体的一个面的面积。

  3、如果要给这块橡皮做一个盒子最少需要多少*方厘米硬纸片,该怎样算呢?(不计算接头处与损耗材料)

  设计意图:练*求6个面的长方体的表面积。

  4、给这块橡皮四周贴上商标纸(贴满),商标纸的面积最少是多少*方厘米?

  师:类似这样只算4个面面积的情况,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长方体立柱的油漆面积、火柴盒外壳等)

  设计意图:练*求4个面的长方体的表面积。

  5、工人叔叔把生产好的橡皮放在一个棱长40厘米的无盖的正方体纸箱里等待打包装,做这样一个纸箱至少需要硬纸片多少*方分米?合多少*方米?

  师:你还能举出类似这样只计算5个面面积的例子吗?(粉刷教室的墙壁和顶棚、给游泳池四壁和底面贴瓷片等)

  设计意图:练*求5个面的正方体的表面积。

  6、用两块橡皮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体积与原来两块橡皮的表面积、体积的和比,有没有变化,变化了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拼拼说说算算,让学生有不同层次的发现,从简单的“体积不变,表面积变了”到每一种拼法具体减少了哪两个面的面积。

  7、做个小小设计师,如果文具厂想将100块同样的橡皮装在一个外包装箱里,请你做设计师,你会将这个外包装箱长、宽、高确定为多少比较好?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运用知识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拓思维。

  8、这个外包装箱的容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合多少立方分米?

  三、学生展示自己出的关于长方体、正方体知识的数学问题,让全班同学解答、交流。

  设计意图:*时学生*惯了老师出题,学生答题,现在让学生自己出题更能激发练*的兴趣。

  四、课堂小结

  像橡皮这样的一系列问题,在生活中有很多,这就说明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今后要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物体,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五、课外延伸(作业)

  夏天到了,哪些同学喜欢游戏呢?你们想在今后我们的校园内建个游戏池,今天请你们帮我们学校校园内设计一个游戏池吧!

  总设计意图:

  本节课从学生*时接触较多的“橡皮”入手,给学生一种亲切与熟悉的感觉,能更好地使学生从心理上拉*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实践练*学生自己测量出数据,解决实际问题,这自然需要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这种练*设计体现了课标所倡导的“基础性”、“层次性”、“应用性”的特点。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利用已有知识迁移、类推、发现百分数和小数互化的规律和方法。

  2.理解、掌握百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并能熟练运用,进一步体会数学之间的内在联系,增强思维的深刻性。

  教学重难点:

  探索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百分数与小数数的互化。

  教学准备:

  PPT,练*本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交流前置作业

  1.请学生板演知识准备第1题,写出详细的计算过程。

  2.开火车核对知识准备第2题。

  二、新授(前置作业自主探究)

  1.出示例2,集体交流两个问题。

  (1)谁是谁的1.15倍?(王红完成的是指定个数的1.15倍)

  (2)谁占谁的110%?(李芳完成的是指定个数的110%)

  (3)你是怎样比较的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明确:1.15倍是指定个数的1.15倍,110%也是指定个数的110%,所以要比较两位同学完成仰卧起坐个数的多少,就是要比较1.15和110%这两个数的`大小。

  三、讨论比较方法

  1.师:你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比较出这两个数的大小吗?你能把自己的想法展示在黑板上吗?鼓励学生板演,并展示多种比较方法,对正确的方法给予肯定。

  2.根据学生的方法归纳总结

  要想比较分数和百分数的大小,要么把它们都化成分数,要么把它们都化成百分数。

  (1)可以把1.15改写成百分数,与110%比较。

  (2)也可以把110%改写成小数,与1.15比较。

  3.体会互化方法,规范书写。

  (1)师问:怎样将1.15改写成百分数呢? 师板书:因为,1.15=115/100=115%,所以1.15>110% 四、归纳改写方法

  1.完成试一试

  师:1、2两组完成0.3的改写,3、4两组完成0.248的改写,请学生上黑板板演,集体核对,表扬鼓励。

  2.呈现去掉中间环节的几个等式

  0.3=30%

  0.248=24.8%

  1.15=115%

  问:把百分号前面的数与原来的小数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全班交流自己的发现,教师帮助归纳完善:左边小数的小数点都向右移动两位就成了百分号前面的数。比如将0.248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成了24.8,就是24.8%百分号前面的数。

  师:你能根据这一发现直接将小数化成百分数吗?

  学生尝试练一练第1题,请学生板演,并讲解自己的改写方法,重复规律。

  2.师:反过来看,怎样将百分数直接改写成小数呢?

  生总结方法,教师帮助归纳完善。

  3.尝试练一练的第2小题,请生口答,并说出自己的方法。

  4.师:看来百分数和小数之间的互化有一定的规律,谁能说说其中的规律呢?其他同学补充。

  总结:将百分数改写成小数,可以将百分号前面的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去掉百分号。将小数改写成百分数,可以将小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添上百分号。

  五、巩固练*

  1.完成练*十四第13题。

  教师巡视并批改。

  2.课堂练*。

  在作业本上完成练*十四弟14题和15题。

  六、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掌握了什么本领?

  板书设计:

  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怎样比较1.15和110%的大小呢?

  (1)1.15=115/100=115%,所以1.15>110%

  (2)110%=110/100=1.1,所以1.15>110%

  0.3=30%

  0.248=24.8% 比较:怎样把小数直接改写成百分数?怎样把

  1.15=115% 百分数直接改写成小数?

  1.1=110%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P45-46

  教学目标:

  ⑴让学生了解有关营养的知识,增强健康意识,均衡饮食。

  ⑵经历利用数学知识和技能,进行营养配餐和评价配餐营养成分的过程。

  ⑶通过活动体会数学和生活得联系和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发展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健康意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表格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图片,看完后说说自己的想法,(学生众说纷纭)

  看来关于营养的知识真是丰富,今天我们主要来研究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这三种主要的营养物质。板书课题。

  2、老师这里有一份关于他们的资料。注意看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发现。

  出示资料。

  板书

  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矿物质等)。

  2、探索新知:

  (1)分析每一百克食物中某些营养成分的含量得到结论:含有蛋白质较多的是肉、蛋、豆制品;含有脂肪较多的是豆制品、牛肉、鸡蛋;含有碳水化合物较多的是米饭、薯类、面粉。

  出示“选一选”,练*从统计表中读取有价值的信息

  算出小明的用餐**含有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多少克?

  (2)出示小明的用餐选择,学生填写各种营养素的含量

  出示12岁儿童所需的营养标准:像你们这个年龄的儿童,一顿午饭大约需要蛋白质30克,脂肪23克,碳水化合物120克。

  并分析小明的用餐选择好不好?也就是分析小明的营养成分是否全面而充足。

  提出自己的建议。

  3、应用提高实践活动

  出示2008年奥运会图片,体会到不同的.运动员需要不同的配餐,

  出示举重运动员午餐所需营养,小组合作制作午餐餐谱

  经检测,有一举重运动员午餐所需的蛋白质为50克、脂肪为32克、碳水化合物为160克。

  设计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合适的食物,为这位运动员设计一份午餐。

  2.计算你设计的午餐**含有营养成分含量,判断出你们组的设计是否符合这一运动员的用餐标准。(出示食物)

  学生按组合作完成,老师巡视。第一小组汇报,第二小组汇报……

  4、知识拓展

  不但运动员需要重视配餐营养,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给以足够的重视,除了配餐外我们还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我们听听专家的建议(课件出示)

  5、小结:

  师:老师准备了一些图片,请大家来看,看完后说说你的想法?

  生观看图片(胖和瘦)

  师:说说你想到了什么?

  生1:他们有的太胖有的太瘦了

  生2:他们有的营养不良,有的营养过剩

  生3:他们的营养不均衡

  生4:他们应该注意饮食的营养

  师:看来呀,营养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营养配餐》。板书:营养配餐

  师:根据大家*时的了解和查找的资料,你都知道哪些关于营养的知识?

  学生汇报,

  师:(你的课外知识很丰富,你了解的很仔细,看来大家对营养了解的还真不少。)老师这里有一份关于营养的影像资料,我们一起来看看,你能从中得到什么信息?

  师板书:主要营养成分

  师:你了解到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是什么?

  生: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

  师:今天我们主要来研究这三类主要的营养成分。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份100克 各种食物所含营养成分的统计表,请看大屏幕,观察后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生1:我发现蛋白质含量最高的是豆制品,(师补充100克食物中);

  生2:我发现蔬菜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含量都不高;

  生3:我发现米饭的碳水化合物的含量最高;

  生4:……

  师:那么老师要想多补充碳水化合物,需要多食用哪些食物?

  生:米饭、薯类、馒头。

  师:看来老师应该多食用面食类的食物。大家桌子上也有这一统计表,请大家拿起来,根据它选择这个题目的正确答案。

  (出示)猪肉50克,

  生1:选择B

  师:同意么?

  生:同意

  (出示)碳水化合物3.0克

  生2:选择c

  师:同意么?

  生:同意

  师:大家对这个读取统计表的信息已经很熟练了,下面是我们学校某一周的餐谱,这是六年级学生小明选择的午餐,四人小组合作算出小明午餐各种营养成分的含量。开始。

  师:哪个小组汇报你们组的结果?

  小组1:蛋白质是27.45克,

  师:同意么

  生:同意

  小组2:脂肪3.25克,

  师:同意么

  生:同意

  小组3:碳水化合物41.65克

  师:同意么

  生:同意

  师:那么根据你的感觉,你认为小明的午餐营养合理么?

  生:不合理

  师:我们来看看专家的意见。]

  出示:(12岁儿童营养成分需求量)

  师:思考下列问题(出示问题)

  生1:蛋白质量大致符合、脂肪、碳水化合物出入较大

  师:他分析的很合理,假如是你的午餐,你会怎样来调整呢

  生2:多食用一些米饭、馒头等

  师:你调整的很好,又可能将来是一位了不起的营养师。现在呢,我们全班同学都来过一把瘾,做一次小小营养师,大家都知道我们国家08年有举行(奥运会)。在奥运会上项目很多,你看这是什么项目?出示(体操、举重)。他们的配餐能相同么?

  生:不能

  师:下面是经过检测一位运动员午餐所需的营养成分的大概含量。小组合作按照要(1、2、)配餐。音乐声开始,设计开始,音乐声结束,停止活动,听清要求了么?(听清了)开始活动

  师(巡视指导)

  小组汇报:(站台上)

  小组一:我们小组是这样设计的。

  师:你们组设计的很好,营养搭配很合理,来我们把掌声送给他们。还有哪个小组来展示自己的设计

  小组二:我们组是这样设计的

  师:你们组设计也很合理,营养更加合理了,有没有哪个小组没有搭配蔬菜。

  蔬菜的这三类营养不丰富,我们能不食用么?

  生:不能,它含有维生素、矿物质,

  师:(板书:矿物质、维生素等)这些也是我们食物中必不可少的。那么除了配餐,我们用餐时还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我们来听专家的建议。

  (出示录像)

  师:要愉快的学*、生活离不开健康的身体,祝大家天天都能够吃嘛嘛香,身体倍儿棒,你看好了,我们今天学*的是营养配餐。下课。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百分数。

  2.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究归纳能力。

  3.在具体情境中,会解释百分数的意义,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在操作和探索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体会引入百分数的必要性,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谈话导入

  师:我们以前学过整数、分数和小数,谁能举例子说明?

  今天我们要学*一个新的数——百分数。你猜一猜它可能和谁有关系?关于百分数你们想知道些什么?

  带着同学们的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百分数的认识。

  二、预*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本节课要学*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1.体验百分数产生的必要性。

  同学们先来解决这个问题:

  在一场足球比赛中,猛虎队获得一次罚点球的机会,他们准备派三名队员中的一名去罚点球。(课件出示情境图)你认为该先派哪位队员?依据是什么?

  (1)组织学生分析,然后全班交流。

  指名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并说明理由。

  可能会出现下面的答案:

  生1:可以比较他们三人的进球个数,谁进的多就让谁去。

  生2:看看每个人各有几个球没罚进去。

  (2)教师让学生思考这两种方法可行吗?

  学生从表格中的数据能够判断:因为每个人的罚球总个数不同,如果只看一项不能确定。

  引导学生想到:选择时不只看某一项的好坏,应该看进球的个数占罚球个数的几分之几。形成矛盾:如何比较三个分数的大小?(通分)把它们化成分母为100的分数就容易了。这就形成了百分数。

  2.百分数的读写。

  (1)组织学生自学教材第39页。

  (2)让同桌两人互相提问,读一读,写一写。

  (3)让学生说一说在读写百分数时应注意什么。如果有读写错误的同学,更让他说一说,使其加深印象。

  3.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1)学生说一说刚才求出的三个百分数的意义。

  生1:90%表示淘气进球个数是罚球个数的百分之九十。

  生2:80%表示奇思进球个数是罚球个数的百分之八十。

  生3:84%表示不马虎进球个数是罚球个数的百分之八十四。

  生4:上面的百分数还可以这样想,例如90%,淘气每罚球100个,就会进球90个。

  小结: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百分数也叫百分比、百分率。

  (2)在具体情境中尝试解释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课件出示相关百分数信息,学生说出教师搜集的百分数的意义。

  生1:今天全校学生的出勤率为95%表示出勤人数占全校学生人数的。

  生2:人口普查的51%、49%表示每100人中约有51人是男性,约有49人是女性。

  生3:第三个问题中的125%表示妙想现在的身高是入学时身高的'。

  (3)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百分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与同伴交流。

  学生说出在日常生活中搜集的百分数,在小组内和同伴说说它们表示的含义。

  4.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区别。

  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想一想,根据定义,百分数的后面能不能加单位?

  师适当指导。

  通过讨论得出两者的联系和区别。

  分数可以表示具体数量,也可以表示倍比关系;而百分数只表示倍比关系。

  四、巩固练*

  1.完成教材第40页“练一练”第2题。

  注意命中率指命中的球数占投篮总数的百分之几。

  2.完成教材第40页“练一练”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

  3.判断。

  (1)最大的百分数是100%,最小的百分数是1%。()

  (2)一根绳子长35%米。()

  (3)分母是100的分数叫作百分数。()

  五、拓展提升

  用百分数表示下面的成语。

  百里挑一

  一举两得

  百发百中

  十拿九稳

  事半功倍

  1%

  200%

  100%

  90%

  200%

  六、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你能用一个百分数来评价一下自己的表现吗?

  七、作业布置

  教材第40页“练一练”第1、4、5题。

  学生说出猜想并提出自己的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预*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

  学生先自己想想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同桌,再在小组内交流。

  自学后和同桌两人读一读,写一写。

  指名学生说一说。

  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板书设计

  百分数的认识

  18÷20===90%

  8÷10===80%

  21÷25===84%

  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作百分数。百分数也叫百分比、百分率。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节课利用小组合作学*,学生们互相配合节省时间,又能让每名学生得到锻炼,提高课堂效率。

  不足之处:在处理学*百分数的意义时,还是觉得学生没能亲自体会百分数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

  教学建议:在教学中,更好地让学生找出实际生活中的百分数,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理解圆面积的含义;掌握圆的面积公式,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体验实验操作,逻辑推理的学*方法。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初步了解极限思想;体验发现新知识的快乐,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地计算圆的面积。

  【教学难点】:理解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准备】:相应课件;圆的面积演示教具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遇到了一个问题,要给学校的圆形花坛铺草坪,每*方米8元,很显然要求出这个圆形花坛的面积,那么怎样计算一个圆的面积呢?我们能不能和以前学过的图形联系起来呢?如果知道了圆的半径或者直径,可以计算出图中圆的面积呢?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内容(板书课题:圆的面积)前面我们学*了圆的有关概念。针尖所在的点叫做圆心;

  圆心与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

  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就是圆的周长。周长公式c=πd或c=2πr同学们可知什么为图形的面积,比如此长方形,长方形所占*面的大小叫做长方形的面积。那么圆呢?圆所占*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板书)如何求圆的面积呢?同学们还记得*行四边形的面积我们怎么去求的,去推导的吗?

  二、探究合作,推导圆面积公式

  1、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师:圆的面积怎样计算呢?计算公式又是什么?你们想知道吗?我们先来回忆一下*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怎样推导出来?

  生:沿着*行四边形的高切割成两部分,把这两部分拼成长方形师:哦,请看是这样吗?(教师演示)。

  生:是的,*行四边形的底等于长方形的长,*行四边形的高等于长方形的宽,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所以*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

  师:同学们对原来的知识掌握得非常好。刚才我们是把一个图形先切,然后拼,就转化成别的图形。这样有什么好处呢?

  生:这样就把一个不懂的问题转化成我们可以解决的问题。

  师:对,这是我们在学*数学的过程当中的一种很好的方法。今天,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

  师:那圆能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你们想知道吗?(想)

  2、演示揭疑。

  师:(边说明边演示)把这个圆*均分成16份,沿着直径来切,变成两个半圆,拼成一个*似的*行四边形。

  师:如果老师把这个圆*均分成32份,那又会拼成一个什么图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师课件演示)。

  师:大家想象一下,如果老师再继续分下去,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会越小,拼成的图形就会越接*于什么图形?(长方形)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渗透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那就是转化的思想,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新的问题可以转化成旧的知识,利用旧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并借助电脑课件的演示,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化曲为直的剪拼过程。]3、学生合作探究,推导公式。

  (1)讨论探究,出示提示语。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老师给的三个问题,请你们四人一组,拿出课前准备的学具拼一拼,观察、讨论完成这三个问题:

  ①转化的过程中它们的(形状)发生了变化,但是它们的(面积)不变?

  ②转化后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的(半径)?

  ③你能从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推导出计算圆的面积的公式吗?尝试用“因为……所以……”类似的关联词语。

  师:你们明白要求了吗?(明白)好,开始吧。

  学生汇报结果,师随机板书。

  同学们经过观察,讨论,寻找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真了不起。

  (2)师:如果圆的半径用r表示,那么圆周长的一半用字母怎么表示?

  (3)揭示字母公式。

  师:如果用S表示圆的面积,那么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就是:S=πr2

  (4)齐读公式,强调r2=r×r(表示两个r相乘)。

  从公式上看,计算圆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在计算过程中应先算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拼成的长方形与圆之间的对应关系,有效地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三、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1.教学例1。

  师:同学们,从这个公式我们可以看出,要求圆的面积,必须先知道什么?(出示例1)知道圆的半径,让学生根据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计算圆的面积。

  预设:

  教师应加强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并提醒学生注意公式、单位使用是否正确。

  2.如果我们知道一个圆形花坛的直径是20m,我们该怎样求它的面积呢?请大家动笔算一算这个圆形花坛的面积吧!3.求下面各圆的面积。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掌握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可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解答,从而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作业。

  1、教材P68页“做一做”第1小题。

  2、判断题让学生先判断,并讲一讲错误的原因。

  3、填空题复*圆的半径、直径、周长、面积之间的相互关系。

  4、教材P71页练*十五第3、4小题。

  5、完成课件练*(知道圆的周长求面积)老师强调学生认真审题,并引导学生要求圆的面积必须知道哪一个条件(半径),知道圆的周长就如何求出圆的面积,老师注意辅导中下学生。

  五、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圆的面积圆所占*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圆的面积=圆周长的一半半径=rr=r2S=r2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130页-132页

  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知道轴对称图形的含义,能够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轴对称图形的含义,并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1、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2、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具准备:

  1、一张不对称的人的脸部图;

  2、写有轴对称图形含义的纸条;

  学具准备:

  1、每位学生找一些树叶;

  2、准备已经学过的*面图形的纸;

  3、一张白纸;

  4、一把小剪刀。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带来了一张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人的脸部图形,看后笑声可不能太大哟。

  (出示两眼都在左边的大头娃娃的脸部图形。)

  提问:你们为什么笑?

  通过学生的说逐步引导,得出“对称”的含义。

  那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有对称的情况?

  (学生个别口述。)

  那我们今天就来研究这样的`图形的特征。(板书课题:轴对称图形)

  二、新授:

  (一)教学轴对称图形的含义:

  1、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老师给你的纸,先对折一下,然后随你剪一个什么图形,(注意剪时从折痕边下剪。)再展开,并观察一下,你有什么发现?(个别口述)

  2、让学生把各自的作品上来展示,并请同学们说出这些图形的共同之处。(个别口述)在学生说的基础上,共同总结出: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出示纸条,学生齐读定义)。

  3、让学生口述如何区别“轴对称”和“对称轴”的意义

  4、让学生相互指出刚才所剪图形的对称轴。

  (二)研究树叶中的对称情况:

  1、 要求学生把课前准备的树叶拿出来,按今天所学把它们分成两大类。(学生小组讨论、合作完成。)

  2、 然后选出有代表性的轴对称树叶到展示*台上展示,并让学生说理由。(个别口述。)

  3、学生举例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了轴对称知识?(个别举例。)

  (三)研究学过的*面图形中有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1、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学过的各种图形的纸片,找出轴对称图形,并分工画出它们的对称轴。(学生小组合作,共同讨论研究。)

  2、学生先汇报哪些是轴对称图形,教师注意对特殊图形要加以指导,比如*行四边形、一般的梯形等。

  3、进一步研究刚才的轴对称图形中各有几条对称轴?

  (学生口述,教师注意对特殊图形要全班交流、讨论、校对。比如等边三角形、等腰梯形、圆形等。)

  三、练*:

  完成第131页“练一练”中的第3小题

  四、全课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你有什么收获?(个别口述。)

  五、主题延伸:

  1、 展示精美的蝴蝶图案,让学生欣赏,进一步体验对称美。

  2、 要求学生课后到生活中去寻找轴对称的美。

  3、 也可以自己设计精美的轴对称图形,相互进行交流。

  六、课后作业:

  完成练*二十七的第5题。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调查统计,使学生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整个过程,体会统计的意义。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地收集和整理数据,会填写简单的统计表,会画简单的统计图,能对统计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

  3.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感悟“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点:

  收集和整理数据,会填写简单的统计表,会画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

  能根据统计表、统计图,提取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根据统计结果做出决策。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统计”这个词吗?板书:统计对于“统计”,你想知道什么?

  (什么叫统计?可以怎样统计?学统计有什么用?)

  过渡:同学们提出了很有价值的问题,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学*、认识“统计”。

  二、探究问题

  (一)认识统计表

  1.出示课件,提取数学信息。 有四种饮料,桃汁5箱;梨汁10箱;苹果汁9箱;桔汁5箱。

  2.学生把饮料的箱数填在练*纸上的统计表中。

  3.汇报:你是怎样填的?

  理解“合计”的意思。

  4.对比饮料图与统计表

  师:如果让你用很短的时间发现更多的数学信息,你看下面图(杂乱的),还是看上面的统计表?为什么?(每种饮料的箱数一目了然)

  师:像这样的表,叫统计表。

  板书:统计表

  正因为统计表有这个优点,所以许多地方都用到它,你在哪见过统计表?

  5.看统计表提取数学信息。

  (二)认识统计图

  1.课件:出示饮料图

  2.生提出摆放建议

  追问:分类摆放有什么好处?(便于拿取;箱数一目了然)

  3.课件出示分类摆放的饮料图

  师:工人叔叔摆放饮料的办法真好,我们可以照着这种方法画一张统计图。

  板书:统计图

  4.认识统计图

  课件演示:方格纸→左侧数字→下面饮料名称

  师:你打算怎样表示桃汁的箱数?

  生自由发言

  数学上用竖着的条形表示。(板书:条形)

  5.画统计图

  生拿出自己喜欢的彩笔,用条形表示其余饮料的数量。

  6.看统计图,提取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三)学看统计图

  1.课件出示两天后超市现有饮料统计图,看统计图回答问题。

  2.根据统计图做出决策

  师:看这张统计图,如果你是店长,你会做出什么决定?

  (四)小结

  三、实际应用

  1.数学书上128页试一试

  2.四届奥运金牌榜

  填统计表,画统计图,回答问题

  师:看这张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金牌数增多。)

  预测一下,2008年在北京举办的29届奥运会的金牌数。

  四、拓展质疑

  1.这节课上到这儿,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2.教师总结:我们今天只是初步学*了统计图和统计表,今后我们对统计还要进行深入地学*。

  五、布置作业

  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自己找数据,制统计表,画条形统计图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

  一、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对本册有关统计知识的系统复*。重点复*的内容有扇形统计图的意义、特点以及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和结合扇形统计图解决问题。本节复*课在教学设计上有如下特点:

  1、谈话回顾,建立联系。

  通过谈话,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能促进教学任务的有效完成。上课伊始,根据复*课的特点和知识结构,进行关键点的有效回顾,帮助学生与接下来的学*内容建立联系。这样的设计,符合教育的本真,即教育的任务在于激励、唤醒。

  2、充分发挥小组合作、讨论的作用。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小组合作是数学学*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小组合作中,学生的倾听能力、组织能力、思考能力都会得到锻炼与提升。在复*中重视小组合作、讨论的作用,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突破教学重难点,进一步理解各种统计图的特征,并学会根据统计图分析数据。

  二、课前准备。

  PPT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我们一共学过哪几种统计图?

  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

  这几种统计图分别具有什么特点?

  (1)小组内交流。

  (2)学生汇报。

  生1: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是很容易比较各种数量的多少。

  生2: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是不但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还可以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生3: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是能清楚地表示各部分数量与总数之间的关系。

  2、什么是扇形统计图?

  扇形统计图用整个圆表示总数,用圆内各个扇形的大小表示各部分数量占总数的百分比。

  (二)复*用扇形统计图知识解决问题。

  1、根据扇形统计图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114页6题。

  我国城市空气质量正逐步提高,在20xx年监测的330个城市中,有273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监测城市的空气质量情况如下图所示。

  (1)空气质量达到三级标准的城市有多少个?

  (2)了解你所在城市的.空气质量,讨论一下如何提高空气质量。

  2、解决问题。

  (1)解决问题(1)。

  ①思考:题中的有效信息有哪些?无用信息有哪些?

  ②汇报。

  生1:题中“有273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是无用信息。

  生2:对于问题(1)而言,题中“330个城市”和“16.1%”是有效信息。

  ③根据统计图算出空气质量达到三级标准的城市有多少个。

  330×16.1%≈53(个)

  (2)解决问题(2)。

  ①组内交流:说一说你所在城市的空气质量问题。

  ②全班交流:如何提高空气质量?

  生1:要改善取暖工程。

  生2:加强环保意识。

  生3:严禁开私家车,统一乘坐公交车,这样避免二氧化碳大量排放。

  生4:减少工厂废气排放。

  (三)巩固练*。

  1、小红收集的各种邮票统计如上图。

  (1)小红收集的风景邮票、人物邮票和建筑邮票数量的比是( )。

  (2)小红收集的( )邮票数量最多。

  (3)小红共收集了200张邮票,其中风景邮票有( )张。

  2、完成教材117页17题。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查资料,进一步了解扇形统计图的应用范围。

  板书设计:

  统计与概率

  统计图的种类: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

  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清楚地表示各部分数量与总数之间的关系。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了百分数和百分数的基本应用以后学*的内容,主要是利用百分数进行利息的计算,同时让学生学会解决储蓄的有关问题,养成不乱花钱的好*惯

  学情分析

  在五年级的下册,学生已经学*了百分数的意义及运用方程解决的百分数问题,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进一步学*百分数的应用。本节课是利用百分数计算利息,与已有知识联系紧密,难度不大,易于掌握。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百分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激发学*的欲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利用百分数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与储蓄有关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储蓄等活动,学*合理理财,逐步养成不乱花钱的好*惯。

  过程与方法

  1、结合具体事例,认识与储蓄有关的术语的含义。

  2、经历通过模拟实践、合作交流,探索利息的计算公式,并应用公式计算利息,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储蓄的意义及作用。

  难点:掌握利息和税后利息的的计算方法。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理解一个数乘分数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分数乘分数的乘法意义及算理。

  教学用具

  课件标签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说一说,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步骤。

  (1)整数与分子相乘的乘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2)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

  二、探索新知

  教学例出示题目:

  (1)你想怎样列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分数乘分数怎样计算?

  (3)画示意图分析。

  (4)发现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5)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和结果,看一看其中的联系。

  想一想:虚线框中,应该是怎样的一个计算过程呢?学生经过思考交流,不难发现其中的计算过程。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补充其中的计算过程。

  然后,联系以上的算式,让学生说一说计算方法。

  学生不难发现: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教师可不急于作出归纳,再提出问题,继续验证学生自己的发现。

  (1)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2)你认为计算结果是多少?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3)画示意图加以验证。

  (4)总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师生共同总结,教师板书:

  分数乘分数,应该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1、教学例出示教材例题,学生简要了解蜂鸟。

  2、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计算情况。完成后,选择两位不同计算过程的学生上台板演。

  3、强调: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

  (2)5分钟能飞行多少千米?

  ①学生独立列式解答,请一位学生上台板演。

  ②教师出示算式,学生判断可以不可以。

  ③说明分数和整数相乘时约分的方法。

  强调:整数约分后的结果要写在整数的上面,并与分子相乘。

  三、巩固练*完成例题后“做一做”四、课后作业设计完成练*二第3、4题?课后*题完成练*二第3、4题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3

  设计说明

  波利亚提出:“学*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活动是学生学*数学的主要途径之一,《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探究学*是体验学*过程的一种重要学*方式”,这意味着教材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重要素材。

  本教学设计从六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及学生的知识经验水*出发,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情境,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提出问题、探究计算方法、对比优劣,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收获,培养学生学*数学的能力。

  1.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完成知识的自我建构。

  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经验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本节课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充分利用了以前学*的知识,根据数据的具体特点,学生借助转化思想把分数与小数进行互化和计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完成了知识的自我建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算法灵活性的理解与掌握。

  2.在对比中完成方法优化。

  算法多样化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能一味地发散思维而忽视学生思维优化的训练。在学生多种算法的对比中,引导学生发现最优算法,从而让学生明白:在计算小数乘分数的时候要根据数据的特点灵活选择算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学情检测卡

  教学过程

  ⊙复*旧知,引入新课

  1.计算。

  15×=×15=×=

  2.引入新课。

  师:上面的题你会计算吗?它们各是什么类型的分数乘法?你能说一说是如何计算的.吗?

  (学生回答)

  师:你们说得太好了!老师为你们知道的这么多而感到骄傲!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种新的运算。

  (板书课题:小数乘分数)

  设计意图:通过复*分数乘整数、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回顾已学的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为知识的迁移做好准备。

  ⊙讨论交流,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获取信息。

  (1)课件出示教材8页例5情境图(不含问题),组织学生交流图中的信息。(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汇报)

  (2)学生自由提出问题,小组交流后汇报。

  (松鼠欢欢的尾巴有多长?松鼠乐乐的尾巴有多长?)

  2.理解题意,列出算式。

  (1)组织学生理解的意义。

  师:同桌之间交流一下对题中的和问题的理解。

  (交流汇报:尾巴的长度是身体长度的,求尾巴的长度,就是求身体长度的是多少)

  (2)列出算式。

  师:根据刚才的理解,你能用算式表示出这两个问题吗?

  生1:求松鼠欢欢尾巴的长度,就是求2.1的是多少,可以用2.1×表示。

  生2:求松鼠乐乐尾巴的长度,就是求2.4的是多少,可以用2.4×表示。

  3.探究计算方法。

  (1)探究2.1×的计算方法。

  师:大家观察一下,这道题与我们前面学过的分数乘法有什么不同?(一个因数是小数,另一个因数是分数)

  师:那么应该怎样计算呢?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汇报。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学会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帮助学生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2、能解决有关“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提高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能解决有关“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1、师:同学们,在炎热的天气里人们常常用冰块来消暑降温。你们制作过冰块吗?水结成冰之后体积发生了什么变化?

  2、课件出示情境,引导学生观察

  师:有一位同学把他制作冰块的过程记录了下来,(大屏幕出示实验记录)请看45立方厘米的水,结成冰后,冰的体积约为50立方厘米。

  3、师:根据这两个条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提问,师选择板书。

  (1)冰的体积是原来水的体积的百分之几?

  (2)原来水的体积是冰的体积的百分之几?

  (3)冰的体积比原来水的体积增加百分之几?

  4、在这些问题中,我们能解决哪些问题?

  你知道冰的体积比原来水的体积增加百分之几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百分数的应用。(板书课题)

  活动二:理解“增加百分之几”。

  1、师:今天我们重点解决“冰的体积比原来水的体积约增加百分之几?”这个问题,一起读题,你觉得哪句话最难理解?

  2、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理解“增加百分之几”的意思。

  3、全班汇报,由口头理解的不清晰,引出线段草图。

  4、对比书中的线段图和学生的线段草图,引导学生思考“增加了”这个省略号背后所隐含的意义,从图上看出,冰的体积比水的体积增加了,增加了百分之几指的增加了谁的百分之几?是谁和谁比?

  通得讨论得出:冰的体积比水的体积增加的部分是水的体积的百分之几。

  5、列式计算,数形结合,说出两个列式的含义

  6、课件演示,小结两种解题思路。“增加百分之几”指的是增加的部分是单位“1”的百分之几。

  可以先求出增加的部分再除以单位“1”;也可以先求出增加后是单位“1”的百分之几再减去单位“1”。

  活动三:理解减少百分之几

  1.把这50立方厘米的'冰,再化成45立方厘米的水,水的体积比冰的体积减少百分之几?是11%吗?(板书50立方厘米的冰——45立方厘米的水,水的体积比冰的体积减少百分之几?)

  2.多百分之几和少百分之几是一个数吗?为什么?不是一个数,因为他们对比的量不同,也就是单位一不同

  三、训练巩固

  1、根据问句,说出谁和谁比,谁是单位“1”的量。

  (1)男工人数比女工多百分之几?

  (2)今年每公亩的产量比去年增产百分之几?

  (3)汽车速度比火车速度慢百分之几?

  (4)红花朵数比黄花朵数少百分之几?

  2、消费宝典

  电饭煲降价,原价220元,现价160元,价格降低了百分之几?(百分号前保留一位小数)

  (引导学生先理解“降低百分之几”再列式计算。)

  3、建设新农村

  选一选:今年每百户拥有彩电121台,比去年增加66台,今年比去年增长了百分之几?

  (1)(121-66)÷121

  (2)66÷121

  (3)66÷(121-66)

  (让学生说出选择的依据。)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我们理解并掌握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解题的重点是理解题意,关键是正确地找到单位“1”。

  板书设计:

  方法一:先求出冰的体积比水的体积增加的数量,再求出增加的部分是水的体积的百分之几。

  50-45=5(㎝3)

  5 ÷45 ≈11%

  方法二:先求出冰的体积是水的体积的百分之几,再把水的体积看作100%,用减法求出增加百分之几。

  50÷45≈111%,

  111%-100%=11%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

  1. 通过知识迁移,使学生明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进行计算。

  2. 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并经过观察、猜测、验证归纳出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计算。

  3. 通过对算理、算法的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推理能力、归纳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分数乘分数的乘法意义及算理。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明确目标)

  1. (课件出示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我们可以用数字“1”表示。现在涂色部分是它的几分之几? ( )

  2. 如果取这 的 ,现在得到的是整个正方形的几分之几?(看图得出结论 )

  3. 如果再取这 的 ,又是多少呢?你是怎么想的?(在学生回答后再出示图验证)

  【设计意图:讲课一开始采用了看图说分数的方式引入,既是对分数意义的一个回顾,也为本节课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提供了形的依托。】

  二、合作探究(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出示例3情境图,说说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可以解决什么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两个问题并请学生先看第一个问题)

  (一)探究几分之一乘几分之一的算理算法

  1. 求种土豆的面积是多少公顷,我们可以怎么列式?你是怎么想的?(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从上节课的整数乘分数的意义进行类推)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我们可以用乘法来计算。

  2. 等于多少呢?说说你的想法,并把你的想法在纸上写下来。

  3. 学生进行尝试(可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式来解释自己的想法)。

  4. 进行交流反馈

  重点反馈描画涂色的想法,并在学生讲解后,教师再利用课件进行讲解巩固

  把1个正方形看作1公顷,先*均分成2份,每份表示 公顷,再把 公顷*均分成5份,取其中的一份。也就是把1公顷*均分成(2×5)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 公顷。

  5. 得出结果

  根据大家的想法, 。我们再来看看本节课开始的图形,是不是也可以用乘法算式来表示?

  6. 猜想计算方法

  观察这几个算式,说说你发现了什么?你觉得几分之一乘几分之一可以怎样计算?这个方法可以推广到所有分数乘分数的计算中吗?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培养学生的学*探索能力是很重要的。本节课的教学除了有之前所学分数的意义作为基础之外,学生还在前一课时明确了整数乘分数可以用来表示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因此在本堂课中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们自己去思考、学*、尝试,教师只要起到一定的点拨作用就可以了。】

  (二)探究几分之几乘几分之几的算理算法

  1. 尝试猜想

  请你试着用这个方法解决第二个问题:求 公顷的 ,用乘法算式表示就是 。根据我们刚才的想法,结果应该是?( 公顷)。这个猜想正确吗?能不能想办法来进行验证?在老师提供的练*纸中画一画、算一算,并和同桌进行交流,有困难的学生也可以打开课本第4页看一看。

  2. 探究验证。学生自行探索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探索完成的学生可以完成例3做一做第2题进一步验证)

  3. 验证反馈

  (1)请几个采用不同验证方法的学生进行一一展示。

  (预计方法:A. 画图(图形或线段);B. 转化成小数再进行计算;C. 利用分数的意义进行计算)

  (2)请已经完成例3做一做2的学生说一说自己计算的结果及得到的想法。

  4. 得出结论

  看来咱们的猜想是正确的,分数乘分数如何计算?在同学讨论回答后得出结论: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用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设计意图: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是学生学*数学的一种方式,在本节课的设置上先提供了探索的范例,再让学生提出猜想,最后通过举例、验证形成共识,得到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理解算理,使学生既获得了探索的体验,又掌握了基础知识。】

  三、展示交流(展示交流,调拨归纳)

  简化计算过程

  根据我们所得的结论,试着解决下面的问题

  出示例4:无脊椎动物中游泳最快的是乌贼,它的速度是 千米/分。

  (1)李叔叔的.游泳速度是乌贼的 。李叔叔每分钟游多少千米?

  (2)乌贼30分钟可以游多少千米?

  1. 读题,独立列式并解答。

  2. 反馈

  (1)题(1)展示不同的计算过程:A、先计算再约分;B、先约分再计算。

  (2)题(2)明确整数与分数相乘,可以在计算时直接将整数和分母约分,结合学生的情况说明约分的书写格式。

  (3)对比体会得出结论:在计算时,先仔细观察数的特征,能约分的先约分再乘,会比较简单。

  3. 练*

  例4做一做1。

  【设计意图:培养简便计算的意识对于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至关重要。让学生通过计算和对比体会到在分数乘法中先约分再计算比较简单,对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很有帮助。】

  四、拓展总结(应用拓展,盘点收获)

  1. 基础练*

  (1)先看数再计算(练*一6、7两题)

  反馈校对、纠错。

  在反馈时通过对比、纠错让学生明白先观察数的特征,可以约分的先约分再计算,这样能又对又快地得到结果。

  预计错题,估计错例:由于4和 的分子相同,学生有可能会将整数4与分子4相约分,在计算 时,结果错算成 。应该使学生明确:整数与分数相乘,可将整数与分母约分(也就是把整数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再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将练*一的6、7两题并在一起,并将题目的考查形式改成先看数再计算,有助于学生形成计算的审题*惯。让学生发现通过观察可以感知数的特征并进行约分,这样可以让计算变得更加简单,正确率也可以得到更大的提升。第6题不以改错的方式出现,而直接以计算题的方式出现,是出于不强加错的思考,来自于学生的错例,学生更易于记在心上。】

  (2)完成例3、例4做一做剩下的题

  反馈校对、纠错。

  在校对答案后,可以进行小结,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分数乘法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运算。

  2. 练*提升

  在○里填“>”“<”或“=”。想一想,哪些式子,你不计算就可以直接填出来?

  ○ ○ ○ ○

  反馈: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哪些式子可以不计算就直接得出结果。

  (1)题1、题3主要引导学生从分数乘法的意义来理解;

  (2)题2、题4主要是对分数计算方法的巩固。

  【设计意图:计算的练*往往比较枯燥,这时题目的设计就显得比较重要了。本题的设计让学生们在练*反馈中既对分数乘法的意义进行了回顾,又将整数乘分数和分数乘分数的意义进行对比,还对计算方法进行了巩固和应用,对学生的思维的拓展也是大有益处的。】

  3.拓展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我们是怎样得出这些结论的?

  没错,“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是我们学*数学很有效的方法,在以后的学*中,同学们可以用这样的思路去学*更多的数学知识。

  【设计意图:在对本节课的小结中,对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数学学*方法进行回顾,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很重要。】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菁选(扩展2)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菁选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储蓄的意义,理解本金、利率、利息的含义。

  2.能力目标:注重学生观察、对比、总结能力的培养,并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提高应用意识和实践的能力。

  3.情感目标:懂得存款利国利民,并从教育储蓄中感悟国家对少年儿童的殷切希望,树立努力学*的志向。

  重点难点:

  理解本金、利率、利息的含义,会正确计算利息。理解税后利息的含义,会根据实际情况使用公式。

  教学流程:

  一、知识扩充

  (师出示中国五大银行行标。生根据生活经验,理解银行的业务范围及银行的分类。)

  师:(出示一组信息) 20xx年12月,中国银行给工业发放贷款18 636亿元,给商业发放贷款8 563亿元,给建筑业发放贷款2 099亿元,给农业发放贷款5 711亿元。

  (让生思考,从信息中想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储蓄的意义,感受存款不但利国而且利民。

  效果预测:学生可以从信息中感悟到国家用集资上来的存款繁荣经济、建设国家、援助农业,加强储蓄的意识。

  二、创设情境

  师:老师积攒了1000元钱,把它放在什么地方最安全合理呢?

  生:放在银行里,不但安全还可以使自己的用钱更有计划。

  师:听从大家的意见,现在老师就想去银行存款,谁想和我一起去?

  (生走入老师创设的情境,感受存款的乐趣。)

  师:当我们来到银行的时候,不但会受到存款员的热情接待,而且会拿到一张存款单。存款单蕴含着怎样的奥秘呢?我们在填写的过程中一起总结好吗?

  (生独立完成填存单的任务,遇到问题随时提出,师生共同解决。)

  设计意图:给予学生一个想像的空间,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悟生活中的数学,把知识、能力、人格有机地融合,让学生的各种因素碰撞后的灵感在实践中得以体现。

  效果预测:经过师生互动、生生互补,学生可以掌握存款单的填写方法,并在老师的点拨中,掌握存款的种类、本金等数学概念。

  三、合作学*

  师:(出示信息)小丽学会存款后,把100元存入银行,整存整取1年,年利率2.25%,到期时可取出人民币102.5元。

  (生找出本金、存款种类后,再谈一谈自己有什么新发现。)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利息”、“利率”的概念,并设疑“利息的多少和什么有关系呢?有怎样的关系呢”?

  出示表格

  (生合作学*从表格中发现利息的多少与本金、利率、时间有关,并总结出公式:利息 = 本金 × 时间 × 利率。)

  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总结出来的公式,帮老师预算一下,老师存入银行的1000元,整存整取5年,年利率3.6%,到期时可获利息多少元?

  生: 1000 × 3.6% ×5 = 180 元。

  师:取款时的情况和我们预想的一样吗?和老师一起跳跃时间,来到20xx年。(出示利息清单。)

  利息清单

  生总结:税后利息 = 本金 × 利率 × 时间 ×(1-20%)。

  设计意图:为学生营造自我发现、自我总结的空间,让学生从实践中概括公式,在合作中分享自己与他人思考的成果,体会成功的快乐。

  效果预测: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主动参与小组合作,在合作中积极思考,得出利息及税后利息的公式,并因为经历了概念的'形成过程,为知识的应用做了良好的铺垫。

  四、深化练*

  1.奉献。

  五年一班的张华同学在20xx年1月1日把积攒的1200元钱存入银行,整存整取二年,年利率2.7%。她准备把到期后的税后利息捐给“希望工程”支援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到期时她可捐钱多少元?

  2.理财。

  你有压岁钱吗?以小组为单位核算一下,如果把这些钱存起来,你们想怎样存?会得多少税后利息?你们准备怎么使用?

  3.帮助。

  李大爷认识到了存款的益处,所以决定把自己的1万元存入银行5年,面对“国债3.6%”、“定期3.6%”、“活期0.72%”三种选择,他该怎么办呢?你能按获得利润的多少为李大爷提个合理化建议吗?

  4.介绍小知识。(教育储蓄)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为学生设计的三组生活*题,其目的在于让学生感悟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增强应用意识,同时培养了学生乐于助人、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

  效果预测:学生喜欢智慧的挑战,对学以致用有很强的能动性,所以他们一定会用智慧的眼光解决*题中的生活问题,同时在教育储蓄的感召下,进一步感悟党和人民的期望,树立终身学*的愿望。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本单元内容包括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按比分配解决实际问题等。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理解了除法的意义与基本性质、分数的意义与基本性质、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和解答分数除法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由于本单元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时,教师应创设良好的学生自主学*的环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与思考,并与同学展开积极的合作与交流,在特殊方法与一般方法的比较辨析中,进一步明晰知识的本质。

  教材还编排了很多问题情境图来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

  例如:在例2按比分配解决实际问题中,教材在问题情境图和分析与解答过程中都采用图示直观地表示比的具体含义。

  这有利于学生理解这个比表示的是哪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同时,借助于直观图,也有利于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转换各种信息,多元表达概念及数量关系,因而从本质上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课时比的意义

  教材48~49页的内容。

  1.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法、写法,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2.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之间关系的过程,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比的意义的本质。

  重点:

  理解比的意义以及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难点:

  理解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明确比与比值的区别。

  课件:

  学具。

  1.课件出示教材第48页情境图。

  教师提问:这就是杨利伟展示的两面旗,它们的长都是15cm,宽都是10cm。比较它们长和宽的关系,你能提出怎样的数学问题?

  (1)长比宽多多少厘米?15-10;

  (2)宽比长少多少厘米?15-10;

  (3)长是宽的多少倍?15÷10;

  (4)宽是长的几分之几?10÷15。

  2.师:今天我们将进一步研究这种倍数关系,它除了用除法表示外,还可以用一种新的数学方法——“比”来表示。(板书课题:比的意义)

  自学比的相关知识。

  学生自学教材第49页“做一做”之前的内容,思考问题:比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怎样求一个比的比值?(汇报交流)

  (1)比各部分的名称。

  课件出示:15∶10=15÷10=,让学生说出比的各部分名称。(板书:前项、比号、后项、比值)

  (2)比值的意义。

  师:怎样求一个比的比值呢?(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所得的商就是比值。)

  师:比和比值有什么区别?(引导学生小结:比表示一种关系,而比值是一个数,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或整数表示。)

  师:同桌讨论一下,比与除法、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分别相当于分数和除法算式中的什么?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

  讨论后根据学生交流反馈填写下表:

  联系

  区别

  除法

  被除数÷除数=商

  一种运算

  分子—分母=分数值

  比

  前项:后项=比值

  两个量的关系

  请尝试用字母表示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

  板书:a∶b=a÷b=(b≠0)。

  师: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两个数的比还可以写成分数形式。如15∶10也可以写成,仍读作“15比10”。

  师:足球比赛中的比分3∶0与我们今天学*的比一样吗?(引导学生理解:各类比赛中的比不是我们这节课学*的比,它只是一种计分形式,是比较大小的,是相差关系,不是相除关系。)

  1.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1题。

  请学生思考这两个比的量是同类量吗?比值表示什么意思?(所花钱数和练*本数是不同类的量,比值表示单价。)

  2.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反馈时,说说未知的前项或后项是怎样求出的。(引导学生根据比与除法的关系求出未知的前项或后项,归纳一般方法:前项=比值×后项;后项=前项÷比值。)

  3.教材第52页“练*十一”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反馈交流。

  说说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时利用“神舟”五号升空这一现实素材自然地引出“比”,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可适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比较分析中,学生感受“比”和除法的联系,加深对同类量与不同类量比的意义的理解,对比的概念形成较为清晰的认识。

  在讨论交流中,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第2课时比的基本性质

  教材第50~51页的内容。

  1.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初步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2.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分析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培养观察、比较、推理、概括、合作、交流等数学能力。

  3.初步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使学生认识知识之间都是存在内在联系的。

  重点:

  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难点:

  正确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课件、答题纸、实物投影。

  师:同学们先来回忆一下,关于比已经学*了什么知识?

  预设:比的意义,比各部分的名称,比与分数以及除法之间的关系等。

  师:我们知道,比与除法、分数之间存在着极其密切的联系,而除法具有商不变的性质,分数有分数的基本性质。联想这两个性质想一想,在比中有没有类似的性质呢?

  板书:比的基本性质。

  学生纷纷猜想比的基本性质。

  根据学生的猜想教师板书: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1.教学比的基本性质。

  师:比和除法、分数一样,也具有属于它自己的性质,那么是否和大家猜想的一样呢?这需要我们通过研究证明。接下来,请大家分成四人小组合作学*,共同研究并验证之前的猜想是否正确。

  教师说明合作要求。

  (1)独立完成:写出一个比,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验证。

  (2)小组讨论学*。

  ①每个同学分别向组内同学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依次交流。(其他同学表明是否赞同此同学的结论。)

  ②如果有不同的观点,则举例说明,然后由组内同学再次进行讨论研究。

  ③选派一个同学代表小组进行发言。

  (3)集体交流。(要求小组发言代表结合具体的例子在展台上进行讲解。)

  (4)全班验证。

  2.完善归纳,概括出比的基本性质。

  10∶15=10÷15==

  15∶9=15÷9=

  16∶20=(16

  ○

  □)∶(20

  ○

  □)

  上题中○内可以怎样填?□内可以填任意数吗?为什么?

  (1)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说明理由,教师完善并板书。

  (2)学生打开书本读一读比的基本性质,教师板书课题:比的基本性质。

  3.深化认识。

  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做出准确判断:

  (1)8∶10=(8+10)∶(10+10)=18∶20( )

  (2)12∶16=(12÷6)∶(16÷4)=2∶4( )

  (3)0.8∶1=(0.8×10)∶(1×10)=8∶10( )

  (4)比的前项乘3,要使比值不变,比的后项应除以3。

  ( )

  4.比的基本性质的应用。

  (1)引导学生自学最简整数比的相关知识。

  预设:前项、后项互质的整数比称为最简整数比。

  (2)从下列各比中找出最简整数比,并简述理由。

  3∶4 18∶12 19∶10 ∶ 0.75∶2

  (3)化简前项、后项都是整数的比。(课件出示教材第50页例1(1))

  学生独立尝试,化简后交流。

  (除以最大公因数和逐步除以公因数两种方法,重点强调除以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4)化简前项、后项出现分数、小数的比。(课件出示教材第51页例1(2))

  四人小组讨论研究,找到化简的方法。

  预设:含有分数和小数的比都要先化成整数比,再进行化简。有分数的先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有小数的先把小数化成整数之后,再进行化简。

  (5)归纳小结:化简时,如果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可以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遇到小数时先转化成整数,再进行化简;遇到分数时,可以同时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5.方法补充,区分化简比和求比值。

  )

  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化简比?(求比值)化简比和求比值有什么不同?

  预设:化简比的最后结果是一个比,求比值的最后结果是一个数。

  1.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出示教材第51页“做一做”。)

  2.教材第53页“练*十一”第4题。学生口答完成。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比的基本性质这一内容的学*非常适合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学生在掌握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很自然地就能联想到比的基本性质,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同时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基于猜想的学*必定需要来自学生的自主探究进行验证,而合作探究又是一种良好的学*方式,但合作学*不能流于形式。合作学*首先要让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产生自己的想法,然后再进行合作交流,交流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同时也真正内化了来自猜想的“比的基本性质”,从而大大提高了合作学*的实效性。第3课时比的应用

  教材第54页的内容。

  1.能在实例的分析中理解按比分配的实际意义。

  2.初步掌握按比分配的解题方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3.通过贴*学生生活的实例学*,在观察、研讨、交流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和活动的乐趣。

  重点:理解按比分配的意义,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难点:自主探索解决按比分配实际问题的`策略,能运用不同的方法多角度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课件。

  课件出示:一个农场计划把100公顷地*均分成2份,分别播种小麦和玉米。小麦和玉米各播种多少公顷?播种面积的比是多少?(指名学生回答)

  师:这道题是把100公顷*均分成2份,这是一道*均分配的应用题。在生产和生活中,使用*均分配方法的实例很多,但是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还有一种分配方法应用也很广泛,那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比如,配制一种混凝土需要2份水泥、3份沙子和5份石子。这种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的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比的应用。(板书课题:比的应用)

  1.课件出示教材第54页例2。

  师:题目中要配制什么?(配制500

  mL的稀释液)

  师:是按什么进行配制的?(浓缩液和水的体积按1∶4的比进行配制)

  师:“浓缩液和水的体积比是1∶4”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说在500

  mL的稀释液中,浓缩液的体积占1份,水的体积占4份,一共是5份。

  师:浓缩液的体积占稀释液体积的几分之几?水的体积占稀释液体积的几分之几?

  师:你能求出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各是多少毫升吗?

  引导学生小组讨论解法,交流汇报。结合学生回答,板书解法。

  思路一:先把比化成分数,用分数乘法来解答。

  稀释液*均分成的份数:1+4=5(份)

  浓缩液的体积:500×=100(mL)

  水的体积:500×=400(mL)

  思路二:把比看作分得的份数,先求一份数,再求几份数。

  稀释液*均分成的份数:1+4=5(份)

  浓缩液的体积:500÷5×1=100(mL)

  水的体积:500÷5×4=400(mL)

  2.验证所求问题。

  方法一:把求得的浓缩液和水的体积相加,看是不是等于稀释液的体积。

  方法二:把求得的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写成比的形式,看化简后是不是等于1∶4。

  3.明确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把一个数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分配的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板书:按比例分配)

  4.整理解题思路。

  (1)按比例分配的问题可以转化成整数的归一问题,即先用除法求出每份数,再用乘法求出几份数。(板书:整数的归一问题)

  (2)按比例分配的问题也可以转化成分数问题,先把比转化成分数,再用总数×分率。

  1.教材第55页“练*十二”第1、2题。

  第1、2题都是按比例分配的问题,但描述的方式不同,要引导学生善于转换各种信息。

  2.教材第55页“练*十二”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并组内交流。

  3.教材第56页“练*十二”第11题。

  注意引导学生先求出一个长、一个宽、一个高的长度和,再求解。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了什么?说说你的收获和感受。

  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按比例分配类应用题的结构,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难点是比与分数的转化。为了能在教学中化解难点,使学生轻松进入本节课的学*,课一开始我就将“*均分配”与“按比例分配”的不同用事例展示给学生,为例题的教学做好准备。把书上的例2作为尝试题,让学生独立尝试、交流,最后进行小结。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独立审题、分析的能力,而且进一步加深对两种方法的理解,让学生初尝成功的乐趣。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一、教材说明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苏教版]第十一册《圆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

  2、会用字母表示圆心、半径、直径;理解并掌握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3、能正确熟练地掌握用圆规画圆。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自主发现、交流合作的能力。

  三、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具演示

  (1)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找出圆并感知圆,得出其是*面图形。

  (2)比较与其它*面图形的区别,知道圆是曲线围成的图形。

  2、师生对话

  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圆,教师课件演示,并注意与球的区别,设置车轮是圆形的悬念。

  (二)、探索新知。

  1、各部分名称介绍

  (1)师画圆,生注意观察

  (2)讲解圆心的定义,并让学生知道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3)知道什么是半径、直径,明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4)新授中的巩固:在圆内找半径和直径。(根据课堂变化出示课件巩固圆的知识)

  2、画任意圆和固定圆

  (1)生画一个任意的圆。

  (2)继续画一个固定的圆,并剪下来。

  3、操作与发现

  (1)明确要求,分小组进行操作。

  (2)学生通过画、量、折等方法,探索同圆内半径,直径的特征及二者间的关系。

  (3)学生操作后交流,并将交流结果记录在发现纸上。

  (4)学生反馈交流信息,师生共同评价。

  (三)、新知巩固

  1、基本练*,巩固本节课圆的知识。

  2、发散性练*,提高学生对圆的认识。

  (四)、运用实际

  用本节课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即课始留下的车轮问题。

  (五)、根据课堂实际灵活进行总结或延伸。

  四、课后反思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方式,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本节课教师通过创设宽松、愉悦、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活动。如导入中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如自我*作、操作表演、大家共赏,享受成功的愉悦,可激发学生探知的.欲望。如让学生剪、折、画、量、议、找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可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学会探索的方法。如通过学生评价教师、学生,师生*等相待,可**学生的脑、手、眼,让学生大胆地想、放开去说、随心地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民主*等、开放自由、心心相映、情感交融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这样教学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学*方式的改变。置身于这样的学*情境之中,真正达到了让学生享受学*的意境。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

  1. 通过知识迁移,使学生明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进行计算。

  2. 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并经过观察、猜测、验证归纳出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计算。

  3. 通过对算理、算法的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推理能力、归纳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分数乘分数的乘法意义及算理。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明确目标)

  1. (课件出示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我们可以用数字“1”表示。现在涂色部分是它的几分之几? ( )

  2. 如果取这 的 ,现在得到的是整个正方形的几分之几?(看图得出结论 )

  3. 如果再取这 的 ,又是多少呢?你是怎么想的?(在学生回答后再出示图验证)

  【设计意图:讲课一开始采用了看图说分数的方式引入,既是对分数意义的一个回顾,也为本节课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提供了形的依托。】

  二、合作探究(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出示例3情境图,说说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可以解决什么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两个问题并请学生先看第一个问题)

  (一)探究几分之一乘几分之一的算理算法

  1. 求种土豆的面积是多少公顷,我们可以怎么列式?你是怎么想的?(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从上节课的整数乘分数的意义进行类推)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我们可以用乘法来计算。

  2. 等于多少呢?说说你的想法,并把你的想法在纸上写下来。

  3. 学生进行尝试(可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式来解释自己的想法)。

  4. 进行交流反馈

  重点反馈描画涂色的想法,并在学生讲解后,教师再利用课件进行讲解巩固

  把1个正方形看作1公顷,先*均分成2份,每份表示 公顷,再把 公顷*均分成5份,取其中的一份。也就是把1公顷*均分成(2×5)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 公顷。

  5. 得出结果

  根据大家的想法, 。我们再来看看本节课开始的图形,是不是也可以用乘法算式来表示?

  6. 猜想计算方法

  观察这几个算式,说说你发现了什么?你觉得几分之一乘几分之一可以怎样计算?这个方法可以推广到所有分数乘分数的计算中吗?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培养学生的学*探索能力是很重要的。本节课的教学除了有之前所学分数的意义作为基础之外,学生还在前一课时明确了整数乘分数可以用来表示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因此在本堂课中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们自己去思考、学*、尝试,教师只要起到一定的点拨作用就可以了。】

  (二)探究几分之几乘几分之几的算理算法

  1. 尝试猜想

  请你试着用这个方法解决第二个问题:求 公顷的 ,用乘法算式表示就是 。根据我们刚才的想法,结果应该是?( 公顷)。这个猜想正确吗?能不能想办法来进行验证?在老师提供的练*纸中画一画、算一算,并和同桌进行交流,有困难的学生也可以打开课本第4页看一看。

  2. 探究验证。学生自行探索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探索完成的学生可以完成例3做一做第2题进一步验证)

  3. 验证反馈

  (1)请几个采用不同验证方法的学生进行一一展示。

  (预计方法:A. 画图(图形或线段);B. 转化成小数再进行计算;C. 利用分数的意义进行计算)

  (2)请已经完成例3做一做2的学生说一说自己计算的结果及得到的想法。

  4. 得出结论

  看来咱们的猜想是正确的,分数乘分数如何计算?在同学讨论回答后得出结论: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用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设计意图: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是学生学*数学的一种方式,在本节课的设置上先提供了探索的范例,再让学生提出猜想,最后通过举例、验证形成共识,得到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理解算理,使学生既获得了探索的体验,又掌握了基础知识。】

  三、展示交流(展示交流,调拨归纳)

  简化计算过程

  根据我们所得的结论,试着解决下面的问题

  出示例4:无脊椎动物中游泳最快的是乌贼,它的速度是 千米/分。

  (1)李叔叔的游泳速度是乌贼的 。李叔叔每分钟游多少千米?

  (2)乌贼30分钟可以游多少千米?

  1. 读题,独立列式并解答。

  2. 反馈

  (1)题(1)展示不同的计算过程:A、先计算再约分;B、先约分再计算。

  (2)题(2)明确整数与分数相乘,可以在计算时直接将整数和分母约分,结合学生的情况说明约分的书写格式。

  (3)对比体会得出结论:在计算时,先仔细观察数的特征,能约分的先约分再乘,会比较简单。

  3. 练*

  例4做一做1。

  【设计意图:培养简便计算的意识对于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至关重要。让学生通过计算和对比体会到在分数乘法中先约分再计算比较简单,对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很有帮助。】

  四、拓展总结(应用拓展,盘点收获)

  1. 基础练*

  (1)先看数再计算(练*一6、7两题)

  反馈校对、纠错。

  在反馈时通过对比、纠错让学生明白先观察数的特征,可以约分的先约分再计算,这样能又对又快地得到结果。

  预计错题,估计错例:由于4和 的分子相同,学生有可能会将整数4与分子4相约分,在计算 时,结果错算成 。应该使学生明确:整数与分数相乘,可将整数与分母约分(也就是把整数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再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将练*一的6、7两题并在一起,并将题目的考查形式改成先看数再计算,有助于学生形成计算的审题*惯。让学生发现通过观察可以感知数的特征并进行约分,这样可以让计算变得更加简单,正确率也可以得到更大的提升。第6题不以改错的方式出现,而直接以计算题的方式出现,是出于不强加错的思考,来自于学生的错例,学生更易于记在心上。】

  (2)完成例3、例4做一做剩下的题

  反馈校对、纠错。

  在校对答案后,可以进行小结,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分数乘法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运算。

  2. 练*提升

  在○里填“>”“<”或“=”。想一想,哪些式子,你不计算就可以直接填出来?

  ○ ○ ○ ○

  反馈: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哪些式子可以不计算就直接得出结果。

  (1)题1、题3主要引导学生从分数乘法的意义来理解;

  (2)题2、题4主要是对分数计算方法的巩固。

  【设计意图:计算的练*往往比较枯燥,这时题目的设计就显得比较重要了。本题的设计让学生们在练*反馈中既对分数乘法的意义进行了回顾,又将整数乘分数和分数乘分数的意义进行对比,还对计算方法进行了巩固和应用,对学生的思维的拓展也是大有益处的。】

  3.拓展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我们是怎样得出这些结论的?

  没错,“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是我们学*数学很有效的方法,在以后的学*中,同学们可以用这样的思路去学*更多的数学知识。

  【设计意图:在对本节课的小结中,对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数学学*方法进行回顾,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很重要。】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综合解题能力。

  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72名学生,男女生人数协调,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应用题的解决较差,少数学生数学成绩很差。

  重点难点

  1、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正确计算分数混合运算。

  2、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4、1复*导入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复*导入

  不计算,说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3700÷9 0、3×9÷6

  50×【(900—90)÷9】

  活动2【讲授】合作探究

  1、出示例3

  一天吃三次,每次吃半片,12片药可以吃几天?

  2、理解题意

  (1、)分析题意,列出算式。

  (2、)提问:求小红可以吃几天,应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小组合作讨论并填写预*卡。方法一:每次吃半片,吃3次:

  12片可以吃几天?

  方法二:12片可以吃:12÷ =12×2=24(次)

  24次可以吃:24÷3=8(天)

  (4)互相交流,请两位同学板演并说一说解题思路。

  (5)列出这两种方法的'综合算式。

  (6))提问:综合算式里分别含有几级运算?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7)小结:分数混合运算和整数混合运算相同,在同级运算中,如果

  没有括号,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如果有两级运算,先算乘除,再算

  加减。有括号的先算小括号,再算中括号。

  活动3【练*】巩固练*

  1、完成教材第33页“做一做”。

  提问:梯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2、完成教材第35页第10题。

  活动4【作业】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P23-24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景中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2、能解决有关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提高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能解决有关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说明

  一、准备

  线段图是把握数量关系的重要方法之一

  你能用线段图表示下面的数量关系吗?

  在学校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中,参加围棋班的有32人,参加航模班的人数比参加围棋班的.多25%

  1.学生独立完成线段图

  2.展示学生成果

  3、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

  25%=1/432人

  围棋班比围棋班25%

  航模班

  二、百分数的应用

  1、出示教科书P23上面的问题

  2、思考:增产百分之几是什么意思?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评价

  杂交水稻比普通水稻增加的产量是普通水稻产量的百分之几

  3、学生独立解答问题

  4、班内交流

  方法一:7-5.6=1.4(吨)

  1.45.6

  =0.25

  =25%

  方法二:75.6

  =1.25

  =125%

  125%-100%=25%

  三、试一试

  1、出示教科书P23下面的问题

  2、几成是什么意思?

  ※成数主要用于农业收成

  ※几成就是十分之几。

  ※一成就是1/10,也就是10%

  二成五就是2.5%,也就是25%

  3、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2.61-2.25)2.25

  =0.362.25

  =0.16

  =16%

  四、练一练

  1.教科书P24练一练第1题

  2.科书P24练一练第2题

  3.教科书P24练一练第3题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从复*中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通过介绍某实验田普通水稻与杂交的产量,引出增产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再一次体会百分数的意义。

  引导学生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答,开拓学生的思路,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重点理解几成的意思。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发展学生的思维。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教学目标:

  根据实际需要,对常见的几种优惠策略加以分析和比较,会选择比较优惠的策略来购物。

  体会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体验运用策略的好处。

  教学重点:

  能正确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在逛超市或商场的时候,常常会见到各种各样的促销活动,你见过那些促销活动呢?(指名答)打折、送赠品、抽奖、返券等等

  2、同学知道的可真多呀!各种各样的促销活动,让顾客在购物时往往不知所措,不知道该如何选择。那么,如果我们要购买一件同样的商品,面对商家不同的促销活动,你会思考什么问题呢?(指名答怎样购物最省钱)对,怎样购物最省钱是顾客购物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想出最省钱的购物方案就需要顾客在购物时要讲究策略,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购物策略问题。(出示并板书课题:购物策略)

  二、互动答疑

  (一)新授内容

  1、出示课件

  教材83页例3:学校要准备一些奖品,其中需要单价2元的笔记本35本,去哪儿买合算?

  2、观图,读题,理解题意

  这3家商店都有促销活动,学校要买35本笔记本,分别去这3家商店都能得到优惠,求去哪儿购买合算,先按3家的优惠条件,分别算出3家商场的总价,然后再比较总价。

  3、理解这三家超市不同优惠活动的实际含义

  (以四人学*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组织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文海商场的优惠方案是买6送1,意思就是说付6本笔记本的钱就可以得到7本笔记本,文海商场的优惠条件是必须要购买6本或6本以上才可以得到优惠。

  文具超市的优惠方案是花“商品原价的的价格,就可以买到商品(复*分率,单位“1”的知识,理解“商品原价的”的含义),这是没有条件的,购买一本笔记本也可以得到优惠。

  百货商场的优惠方案是购物满50元,才能优惠总价的(重点理解“优惠总价的”的含义,即原价的,原价是单位“1”,优惠后的价格就是“原价的1-= ”,也就是总价的,享受优惠的前提是总价满50元,如果总价不满50元,是不能享受这样的优惠。

  4、同学们,我们对每一家商店的'优惠方案都理解了一遍,那么,我们到底去哪家商店购买笔记本更合算你们能帮帮老师吧!(展示个人答题情况)

  5、小结:根据购买需求和商家的优惠策略分别计算在各个商店需要的总价,然后根据总价分析、比较选择去最省钱的商店购买。

  (二)、议一议

  问题展示:购买本书如果少于25本,去百货商店合算吗?(课件出示)

  1、明确解题方法。

  如果购买本书少于25本,那么所花的钱总价小于2×25=50(元),就不满足百货商店的“购物满50元优惠”这一条件,所以购买本书少于25本,在百货商店不能享受优惠,但是在文海商场和文具超市都能享受优惠吗?

  (生讨论并汇报)在这两家商店也不一定都能享受优惠,因为文海商场是买6送1,如果少于6本,在文海商场是不能享受优惠的,但是在文具超市是可以的。

  2、小结

  所以如果我们购买的笔记本大于或等于25本,就去百货商店购买比价合算。多于6本而少于25本,就在文海商场和文具超市两个店进行比较。如果少于6本的话,就去文具超市购买依然能得到优惠。我们的购买需求不同,在不同的商场得到的优惠不同,因此我们购物时的第一个策略就是“货比三家”。(板书:货比三家)

  (三)、巩固练*

  1、出示教材84页课堂活动第3题。

  (1)、解题,重点理解“原价的”和“优惠”。

  (2)、讨论:

  (A)如果只买1听饮料,去哪个店买合算?

  (B)需要1瓶饮料和1听饮料,去哪个店买合算?

  (C)王老师买4瓶饮料和4听饮料,去哪个店买合算?

  (3)、根据理解完成表格

  数量甲商店的价格乙商店的价格丙商店的价格选择哪家商店

  瓶听

  1

  1 1

  4 4

  2、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你认为购买多少元的饮料去丙商店合算呢?

  面对商家五花八门的促销手段,我们要做一个聪明的消费者,因此掌握购物策略最为关键,货比三家、精打细算、择优购买,选择最佳的购买方案,怎样才能选择最佳购买方案呢?(板书:精打细算)

  三、引伸拓展

  1、相同规格的商品,卖家的促销方式不同,我们的购买策略不同,那么不同规格的商品,因为我们的需求不同,又该如何选择呢?

  2、出示课件:

  超市有3种不同的包装的酸奶,大盒1000mL,每盒9.70元中盒500毫升,每盒5.00元,小盒200毫升,每盒2.6元。

  (1)、如果要买1升酸奶,有几种买法?那种买法合算?(完成表格二)

  (2)、如果要买1.5升酸奶,有几种买法?那种买法合算?(完成表格三)

  (3)、如果要买2.4升酸奶,有几种买法?那种买法合算?(完成表格四)

  3、小结同种商品,根据我们的购买需求,一般选择大包装合适。(板书:择优组合)

  购买商品时我们是不是只去比较价格呢?(不是)那么,我们还要注意哪些方面?(指名答:商品的质量、保质期等等)对,我们在购物时首相要选择质量合格的商品,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我们再去作比较,规格相同的商品就去看商家的优惠措施,综合比较商家的优惠措施,计算出商品的总价;如果相同的质量的商品,厂家不同的包装方式也会影响商品的价格,那么就根据我们的需求,找出最佳的组合方式购买,这样也能达到省钱的目的。

  四、升华迁移

  1、策略问题不仅在购物中可以体现,在购票中也讲究策略。(示题目)

  某公园出售的门票有两种:个人票每张5元,10人一张的团体票每张30元,购买10张以上团体票可优惠。

  (1) 、甲单位有45人去该公园游玩,最少应付多少元?

  (2) 、乙单位有208人去该公园游玩,最少应付多少元?

  2、通过计算和比较,选出付钱最少的方案。

  3、方法总结:解决合理购票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选择最佳购票方案。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思想。这节课我们重点关注的了生活的购物策略问题,让我们学会了用数学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我能要做一个明明白白的消费者,掌握策略很重要,相信通过今天的学*,我们会更进一步把数学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去,让数学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六、板书设计

  购物策略

  货比三家

  精打细算

  择优组合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教学内容:P15例4、“试一试”“练一练”、练*四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含义和计算方法,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探索有关图形问题的学*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价值,增强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长方体模型、框架,长方体形状的纸盒等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谈话:前两节课我们探索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这节课我们继续学*有关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知识。

  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与教材中例4和“试一试”同样大小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面?这几个面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可分为哪几组?正方体呢?

  二、探究新知

  1.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出示问题:如果告诉你这个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

  你能算出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方厘米硬纸板吗?

  追问: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方厘米硬纸板,与这个长方体的`各个面有什么关系?可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在交流中明确:求至少需要多少*方厘米硬纸板,只要算出这个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

  (2)启发:请你借助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模型思考,根据长方体的特征,可以怎样计算这6个面的面积之和?

  (3)指名回答是怎样列式的,并相机板书如下算式:

  6×4×2+5×4×2+6×5×2; (6×4+5×4+6×5)×2

  (4)比较小结:这两种方法都反映了长方体的什么特征?你认为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时,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 (要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正确找出3组面中相关面的长和宽)

  (5)提出要求:用这两种方法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都是可以的。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结果。

  2.探究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谈话:根据长方体的特征我们解决了做长方体纸盒至少需要多少硬板纸的问题。如果纸盒是正方体的,你还会解决同样的问题吗? (出示‘‘试一试’’)

  (2)学生独立尝试解答。

  (3)组织交流反馈,提醒学生根据正方体的特征进行思考。

  3.揭示表面积的含义。

  谈话:刚才我们在求做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至少各要用多少硬纸板的问题时,都算出了它们6个面的面积之和,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三、应用拓展

  1.做“练一练”。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列式和题中的直观图具体说明思考的过程。

  2.做练*四第1题。

  让学生看图填空,再要求同桌同学互相说说每个面的长和宽,并核对相应的面积计算是否正确。

  3.做练*四第2题。

  让学生独立依次完成题中的两个问题,适当提醒学生运用第(1)题的结果来解答第(2)题,并要求学生说说用这样的方法求表面积的根据。

  4.做练*四第5题。

  让学生根据表中列出的各组数据对每一个物体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作出判断,并说明判断的理由;再让学生独立计算,并将结果填人表中。最后引导学生比较求长方体的表面积与求正方体表面积的过程和方法,说说求长方体或正方体表面积时各要注意什么。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什么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可以怎样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与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有什么联系?

  五、布置作业

  做练*四第3、4题。补充*题相关内容

  1.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出示问题:如果告诉你这个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

  你能算出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方厘米硬纸板吗?

  追问: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方厘米硬纸板,与这个长方体的各个面有什么关系?可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在交流中明确:求至少需要多少*方厘米硬纸板,只要算出这个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

  (2)启发:请你借助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模型思考,根据长方体的特征,可以怎样计算这6个面的面积之和?

  (3)指名回答是怎样列式的,并相机板书如下算式:

  6×4×2+5×4×2+6×5×2; (6×4+5×4+6×5)×2

  (4)比较小结:这两种方法都反映了长方体的什么特征?你认为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时,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 (要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正确找出3组面中相关面的长和宽)

  (5)提出要求:用这两种方法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都是可以的。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结果。

  修改之处:

  书上的思考题作为机动,课堂上或自*课上要组织探讨:1、按第1题要求画出从三个面的角度看到图形形状。2、计算这个物体的表面积。3、想象添加后成为一个大正方体,计算表面积。与原物体表面积比较,你发现了什么?4、拓展:一个棱长是10厘米的正方体的一角挖去一个棱长是3厘米的小正方体后表面积是多少?如在上面的正中间挖呢?你发现了什么?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读写负数。

  2、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量,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3、在认识负数和应用负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坚定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巩固对负数的认识。

  教学难点:

  掌握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自学教材、整理梳理、巩固练*

  教学过程:

  一、梳理知识。

  1、认真看课本第87页到91页的`内容,回忆整理有关负数的知识

  (1)举例说明如何读写正负数?在书写正数和负数时应注意些什么?

  (2)为什么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____0;负数都_____0。

  (3)正数负数表示什么样的两种量?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吗?

  2、4分钟后,对子之间相互交流,如用疑问可以小组讨论!

  3、小结:我们把像+3、+15、+8844.43……等这样的数叫做正数;像—6,—10,—155……等这样的数叫做负数。0小于一切正数,大于一切负数,0是正、负数的分界点。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正数、负数表示意义相反的两种量。

  二、基础练*。

  1、展示一

  (1)如果前进30m记作+30m,那么—20m表示(__),后退10m记作(__)。

  (2)如果+60m表示上升60m,那么—60m表示(__),下降50m记作(__)。

  (3)如果+120m表示向东行120m,那么—70m表示(__),向西行50m记作(__)。

  要求:

  1、独立做题。

  2、写完的同学对子之间相互检查

  3、展示二

  (1)读一读,填一填。

  37,—78,+20,—5,0,+121,98,—1000,—13,34,—34。

  负数正数

  最后剩下一个数没有填入上面的框中,这个数是(__)。

  (2)六年级3个班进行智力抢答赛,答对1题得10分,答错1题扣10分,不答题得0分。已知一班答对1题,二班答错1题,三班对、错各1题,请写出这3个班的得分情况。

  一班(__)分二班(__)分三班(__)分

  三、提高练*。

  (一)填一填

  1、如果向南行50m记作—50m,那么向北行45m记作(__),—45m表示(__)。

  2、如果支出180元记作—180元,那么收入800元记作(__),—200元表示(__)。

  3、如果逆时针旋转28°记作+28°,那么顺时针旋转16°记作(__),+16°表示(__)。

  (二)做一做

  1、同学们利用休息日帮助果农采摘苹果,从4棵苹果树上摘下的苹果分别放成4堆。果农王大伯估计每棵树可产苹果100kg,同学们以此估计数为标准,超过的千克数记为正数,不足的千克数记为负数。

  (1)这4堆苹果共重多少千克?

  (2)这4堆苹果*均每堆重多少千克?与王大伯的估计数比较,结果用正、负数表示。

  2、一个小组8名同学的身高如下表

  (1)算出8人的*均身高。

  (2)如果把*均身高记为0,用正、负数表示每位同学的身高。

  (3)上表中与*均身高相差为0cm,表示(__);与*均身高相差为正数,表示(__);与*均身高相差为负数,表示(__)。

  同桌讨论,集体讲评后,学生独立完成,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收获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五、课堂作业

  家庭作业

  板书设计:

  负数的初步认识整理与复*

  像+3、+15、+8844。43……等这样的数叫做正数;

  像—6,—10,—155……等这样的数叫做负数。

  0小于一切正数,大于一切负数,0是正、负数的分界点。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负数表示意义相反的两种量。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结合实例,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的前项和后项,会正确地读、写两个数的比,会求比值。了解比和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2.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比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对数学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比的意义,比和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比

  电脑出示三幅长方形的画(标出每一幅的长和宽)。

  谈话:这里有三幅不同形状的画,你们觉得哪幅画的形状看起来最舒服、最美观?(学生都认为第二幅比较美观)三幅画画的都是美丽的海滨,为什么同学们都认为第二幅比较美观呢?(第一幅和第三幅画要么太长,要么太窄,长和宽的比例不合适)这三幅画长和宽的长度不同,所以给人的感觉就不一样,你知道可以怎样来表示每幅画长和宽的关系吗?(第一幅画长是宽的2倍,宽是长的1/2……)

  提问:还可以怎样表示它们的关系?

  过渡:是的,我们还可以用比来表示每一幅画长和宽的关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比。

  二、 自主活动,认识比

  1. 用比表示两个同类量的相除关系。

  (1)讲解:像第一幅画长是宽的2倍,也可以表示为:长和宽的比是2比1,记作2 ∶ 1,“∶”是比号。宽是长的1/2也可以表示为:宽和长的`比是1 ∶ 2。你能说一说怎样用比表示第二幅画、第三幅画长和宽的关系吗?

  学生分别用比表示另外两幅画的长和宽的关系。

  (2)出示一瓶××牌洗洁液,用实物投影放大洗洁液的使用说明。

  谈话: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比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如:这瓶洗洁液,上面的使用说明就是用比来表示的。

  指说明中1∶4的图,提问:这里浅色部分和深色部分分别表示什么?你知道1 ∶ 4是表示什么意思吗?(表示洗洁液和水的比是1 ∶ 4,就是1份洗洁液要加4份水的意思,洗洁液的体积是水的1/4)

  再问:那么水和洗洁液的比是几比几?表示什么意思?

  师生共同讨论1 ∶ 8和1 ∶ 1的含义。

  2. 用比表示两个不同类量的相除关系。

  谈话:通过刚才的学*,同学们对比有了初步的认识。下面我们再看一幅图(出示图:一堆梨,下面标有2千克,共3元;一堆苹果,下面标有3千克,共6元)。

  提问:根据图中的信息,你知道梨的单价是多少元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单价=总价÷数量。

  讲解:像这样总价和数量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用比来表示,梨的总价和数量的比是3 ∶ 2,表示总价除以数量。

  提问:你能用比来表示苹果的总价和数量之间的关系吗?

  这里的6 ∶ 3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总价除以数量)

  3. 理解比的意义。

  谈话:根据上面的例子,你能说一说什么叫两个数的比吗?

  小结: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4. 自学课本。

  提问:关于比,你还想了解哪些知识?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学课本第53页,再和小组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反馈:通过自学,你又了解了哪些知识?

  师生共同讨论下面的问题:

  (1)比由哪几部分组成,分别叫什么?比的后项能为0吗?为什么?

  (2)什么叫比值?怎样求比的比值?

  (3)比和除法、分数有什么联系?

  (4)比还可以写成怎样的形式?

  小结:(略)

  三、 巩固练*,深化理解

  1. 完成“练一练”第1、2题。

  学生完成填空后,让学生说一说每个比所表示的意思。

  2. 完成“练一练”第3题。

  学生改写后,再读一读,并分别指出每一个比的前项和后项。

  3. 小强和爸爸身高的比。

  出示:小强的身高是1米,他爸爸的身高是 173厘米。写出小强和他爸爸身高的比。

  学生练*后,组织交流,并说一说为什么小强和他爸爸身高的比不能写成1 ∶ 173。

  4. 糖水的甜度。

  出示:两杯糖水,并标出糖和水质量的比,第一杯是1 ∶ 20,第二杯是1 ∶ 25。

  提问:你知道哪杯水甜吗?为什么?

  出示:第三杯中糖4克,水100克。

  谈话:这杯糖水和刚才的哪一杯一样甜?先想一想,再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提问:根据第一杯糖和水质量的比是1 ∶ 20,你能说出第一杯中糖和糖水质量的比吗?

  四、 课堂总结

  提问:今天我们共同学*了什么?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 课外延伸

  出示课始的三幅画,谈话:还记得我们一开始出示的三幅画吗?为什么大家都认为第二幅比较美观呢?你能算出这幅画长和宽的比值吗?(学生算出长和宽的比值大约是0.618)其实呀,这里面还藏着许多奥秘呢,同学们想了解吗?

  课件播放短片,介绍黄金比。

  谈话: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就有很多的黄金比,如我们经常见到的长方形纸的长和宽的比,等等。同学们如果有兴趣,可以在课后再去研究。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

  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及其展开图,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和对具体实例的观察,了解体积(容积)的意义及其常用的计量单位,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实际大小的观念,会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

  3、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操作、猜想、验证、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以及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与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相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4、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5、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的价值,提高数学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以及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与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相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

  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实际大小的观念,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以及体积的计算方法。

  四、课时安排:

  14课时

  第1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1)

  教学内容:P1、2例1、例2和“练一练”,练*一第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来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点、线、面的特

  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及正方体的棱,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动手的能力及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课前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具和学具。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1.教学例1

  (1)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学生交流。

  (2)教师出示长方体教具

  长方体有几个面?分别是哪几个面?

  每个人在自己的座位上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学生交流自己所看到的结果。

  教师指出:因为我们最多只能看见它的三个面,所以在画长方体的时候一般画三个面。

  教师指导学生画长方体的立体图,并介绍它的棱与顶点,学生和教师一起操作。

  长方体有几条棱和几个顶点?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

  每个学生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去认识一下,并在小组里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及时板书。

  顶点:8个

  棱:12条,分三组,每组的长度相等。

  面:6个,相对面的形状完全一样。

  学生对照自己的教具再说说长方体的点、线、面的特征。

  教师进一步介绍学生认识长、宽、高并板在图中板书。

  2.完成相应的练一练

  3.完成练*三的第1题

  学生直接在小组里交流。

  二、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1.教学例2

  (1)出示正方体的教具,问: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和几个顶点它们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

  让学生模仿例1的学*方法,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去研究一下正方体的特征。

  (2)交流学*的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3)比较长、正方体的特征的异同

  学生根据板书,结合立体图形,小组讨论交流。

  汇报讨论的结果,教师用集合图表示它们的关系。

  2.完成相应的练一练。

  三、巩固练*

  1.完成练*一的第2题

  指名学生口答,集体评讲。

  2.完成练*一的第3题

  (1)学生观察后判断哪个是长方体?哪个是正方体?

  (2)学生直接口答。

  (3)重点说说其余的几个面是否完全相同?

  3.完成练*一的第4题

  让学生先分别指出它们的长、宽、高各是哪条线段,然后说

  说各是多少?

  四、课堂总结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一的第4题。

  教学反思

  第2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

  教学内容:P3例3、“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一第5-9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根据所给的长方形

  的特征判断它们能否组成长方体或正方体。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立体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的侧面展开图。

  教学难点:认识长方体的侧面展开图。

  课前准备:剪刀。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谁能对着模型再来介绍一下?

  指名说说,全班交流补充。

  二、探究新知

  (1)除了同学们说的这些,长方体和正方体还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进行学*。

  出示正方体纸盒:

  你能够沿着这个正方体的棱把这个正方体纸盒剪开吗?

  要求:剪的时候要沿着棱剪,并且各个面要互相联在一起。

  学生尝试操作。

  小组里交流。

  (2)这个长方体纸盒你也能够沿着棱把它剪开吗?

  学生独立操作。

  看看长方体的展开图,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观察交流。

  追问:你能从展开图中找到3组相对的面吗?

  (3)完成练一练第1题

  标注完后引导学生具体说说思考的过程。

  (4)完成练一练第2题

  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再动手操作进行验证。

  三、巩固练*

  1.完成练*一第6题

  学生小组交流,独立操作验证。

  2.完成练*一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指名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3.学有余力时可完成思考题

  启发学生思考:要围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需要几张硬纸片,这几张硬纸片的形状、大小有什么联系?

  让学生通过操作逐步掌握其中的规律。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你认为今天学*的内容什么是重点?

  五、作业

  1.练*一第5、8、9题。

  2.自己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纸盒。

  教学反思

  第3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1)

  教学内容:P6例4、“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二第1-4题。

  教学目标:

  1.理解表面积的含义,能正确计算6个面完整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2.培养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长方体教具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谈话:前两节课我们探索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这节课我们继续学*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

  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面?这几个面之际有什么关系?他们可以分为几组?正方体呢?

  二、探究新知

  1.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出示例6:如果告诉你这个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你能算出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方厘米的硬纸板吗?

  追问: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方厘米的硬纸板,与这个长方体各个面有什么关系?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吗?

  在交流中明确:只要算出这个长方体六个面的面积之和就可以了。

  (2)启发:请你借助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模型思考,根据长方体的特征,可以怎样计算这六个面的面积之和?

  (3)学生独立列式,指名汇报,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

  (4)比较小结:这两种方法都反映了长方体的什么特征?你认为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时,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要根据长宽高正确找出3组面中相关的长和宽)

  (5)提出要求:用这两种方法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都是可以的,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结果。

  2.探究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谈话:根据长方体的特征,我们解决了做一个长方体纸盒至少需要多少硬纸板的问题,如果纸盒是正方形的你还会解决同样的问题吗?

  (2)学生独立尝试解答。

  (3)组织交流反馈,提醒学生根据正方体的特征进行思考。

  3.揭示表面积的含义

  我们刚才在求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至少各要用多少硬纸板的问题时,都算出了它们6个面的面积之和,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三、应用拓展

  1.做“练一练”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列式和题中的直观图具体说明思考的过程。

  2.做练*二第1题

  让学生看图填空,再要求同桌互相说说每个面的长和宽,并核对相应的面积计算是否正确。

  3.做练*二第2题

  让学生独立依次完成两个问题,适当提醒学生运用第(1)题的结果来解答第(2)题。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什么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可以怎样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与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有什么联系?

  五、作业

  练*二第3、4题。

  教学反思

  第4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2)

  教学内容:P7例5和“练一练”,练*二第5-10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学会运用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求物体的4

  个或5个面的面积之和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增强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教学重点:根据所求问题的具体特点选择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根据所求问题的具体特点选择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长方体教具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上节课我们学*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谁能说说什么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指名回答。

  提问:长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正方体呢?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5:

  指名读题。

  启发思考:要求制作这个鱼缸至少需要多少*方分米玻璃,实际上就是求什么?可以怎样计算呢?

  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并选择一种想法算出结果。

  集体交流订正。

  2.出示练一练

  读题后启发学生思考:

  这两个纸盒各用多少*方厘米纸板是那几个面的面积之和?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

  1.练*二第5题

  直接在书上填写。完成后集体核对。

  2.完成练*二第6题

  学生自己读题。

  启发思考:解答这个问题是求那几个面的面积之和?

  根据给出的条件,这几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学生先在小组里交流,然后独立解答。

  3.完成练*二第8题

  先画出昆虫箱的示意图。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需要木板和纱网各多少*方厘米分别求的是几个面的面积?哪几个面?

  4.完成练*二第9题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说说如果要给教室进行粉刷,需要刷哪些面的面积?再结合题目进行解答。

  学生列式,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你学会了哪些知识?你觉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五、作业

  练*二第5、7题

  思考题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

  教学反思

  第5课时:体积和体积单位(1)

  教学内容:P10-11例6、例7,“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三第1-4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猜测、验证等活动过程,体会物体是占有空间

  的,而且占有的空间是有大小的,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意义,能直观比较物体体积或容器容积的大小。

  2.让学生在学*活动中进一步发展观察、操作和想象能力,增强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教学难点: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课前准备:直尺,木条。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6

  1.通过实验,让学生体会到物体是占有空间的。

  教师按书中过程操作。问:为什么会剩一些水?引导学生认识到桃子占有一定的空间。

  如果改用其它的物体呢?再实验。

  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物体是占有空间的。

  2.通过实验使学生体会到物体所占的空间是有大小的。

  出示两个完全一样的玻璃杯,边操作边讲述:一个里边放荔枝,一个里边放桃。想一想:哪个里面放的水会多些?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想一想,两个杯里都装了物体,为什么倒进去的水有多有少呢?

  学生交流。

  小结:物体不仅占有空间,而且占有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

  3.揭示体积的含义

  出示3个大小不同的水果,问:哪个占的空间大?把它们放在同样大的杯中,再倒满水,哪个杯里水占的空间大?

  学生独立思考后让同组的同学交流。

  通过刚才的三次活动,你有什么感受?

  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揭示体积的含义,并让学生举例。

  二、教学例7

  1.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书盒子,拿出书盒里的书,问:你能看出哪个盒子里的书的体积大一些吗?

  教师讲述容积的含义,并问:这两个盒子,哪个的容积大,为什么?

  2.完成“试一试”。

  同桌交流,指名回答。

  三、巩固提高

  1.完成“练一练”第1、2题.

  先做第1题:直接判断,并让学生从体积、容积的含义上说明原因。再做第2题,让学生从容积的含义上进行解释。

  2.完成练*三第1-4题

  四、全课小结: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

  教学反思

  第6课时:体积和体积单位(2)

  教学内容:P12-13例8和“练一练”,练*三第5-10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初步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实际大

  小的表象,能正确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

  2.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经历观察、思考、探究等学*活动过程,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认识体积单位。

  教学难点: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实际大小的观念。

  课前准备:棱长1厘米和1分米的正方体各一个。1立方米演示模型架,棱长1分米和1厘米的正方体容器各一个,1升和5毫升的量杯各一个,学生每人准备6个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体积和容积,谁能说一说什么是体积,什么是容积?

  指名说说,全班交流。

  二、探究新知

  (1)出示如例8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你能说说什么是它们的体积吗?

  指名回答。

  观察这两个图形,你知道他们哪个的体积大吗?

  学生猜测。

  当学生有争议时,引导:

  想一想,我们学**面图形时,是怎样比较的?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突出:可以想把它们分割成同样大小的正方体,再进行比较。

  小结:为了准确测量或计量体积的大小,要用同样大的正方体作为体积单位。

  (2)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

  我们已经知道了常用的长度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你能根据这些推想出有哪些常用的体积单位吗?

  根据学生发言,逐次板书:常用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随板书出示相应的模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立方米)

  认识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请同学们取出自己带的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模型,观察它们的形状、大小,量一量它们的棱长各是多少。

  板书: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

  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

  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1立方厘米的体积有多大,1立方分米的体积有多大,身边什么物体的体积接*1立方厘米或1立方分米。

  认识立方米.

  先让学生根据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的概念,猜想一个怎样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想象1立方米有多大.

  教师用棱长1米的架子演示1立方米的大小,感受1立方米的空间有多大。

  (3)说明:升和毫升也是体积单位。不过它是用来计量液体的体积的。

  直观演示:1立方分米就等于1升。

  由此得出;1立方厘米等于1毫升。

  三、巩固练*

  1.完成练一练

  同桌互相说一说,集体交流。

  2.完成练*三第6题

  指名说说三个图形分别表示什么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3.完成练*三第7题

  学生自己数一数,集体交流。

  4.成练*三第8、9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5.完成练*三第10题。

  学生观察,根据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判断这些木块摆放的情况,瑞得出体积是多少。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都学*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练*三第5题和思考题

  教学反思

  第7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1)

  教学内容:P16-17例9、例10,“试一试”和“练一练”,练*四第1-3题。

  教学目标:

  1.在数学活动中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正确

  计算它们的体积,并解决相应的简单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进一步积累探索数学问题的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课前准备:学生每人准备30个左右的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可分割的长方体模型,问:你能告诉大家它的体积是多少?

  说说是怎样想的。

  教师分割演示后设疑,并揭示课题。

  二、操作探究,发现规律

  1.出示例9,要求学生四人一组,用准备好的正方体搭出四个不同的长方体,并编号。

  2.让学生观察并交流。

  (1)这些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2)用了几个小正方体,怎样很快知道所用的小正方体的个数?

  (3)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3.在小组里根据拼搭的长方体的.数据填表。

  长/厘米

  宽/厘米

  高/厘米

  正方体的个数

  体积/立方厘米

  长方体1

  长方体2

  长方体3

  长方体4

  根据表格,引导分析,发现规律。

  拼搭出的长方体的体积跟小正方体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4.引导学生猜想: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三、再次探索,验证猜想。

  1.出示例10,让学生摆出例10中的三个长方体,并提问:各需要多少个小正方体?

  2.让学生动手操作,先想一想,再数一数,看看一共用多少个正方体。

  3.课件演示。

  4.如果让你摆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你能说出要用多少个小正方体吗?

  四、引导概括,得出公式

  1.你发现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如何求长方体的体积。

  交流得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并板书文字公式和字母公式

  2.启发引导

  正方体是长方体的特殊形式,你能根据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写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吗?

  让学生尝试,再交流得出,并阅读26的说明。

  五、应用拓展,巩固练*

  1.做“试一试”

  学生独立计算,交流时先说说公式,再说说是怎样列式的。

  做“练一练”第1题。

  先观察,后独立计算。

  2.做“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选择几个式子说说其表示的意思,再口算。

  3.做练*四第1题

  学生独立解决后由学生逐一评讲。

  六、课堂作业

  练*四第2、3题。

  教学反思

  第8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2)

  教学内容:P18例11和“练一练”,练*四第4-8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进一步沟通正方体和长方体体积公式,并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

  得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这一公式,会用次公式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并能用来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2.通过学*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应用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应用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小黑板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1)长5米、宽4米、高4米

  (2)棱长5厘米

  2.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它是如何推导出来的?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呢?

  二、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通用的体积计算公式

  1.出示例11长方体和正方体图,对照公式,问:这里的长×宽和棱长×棱长分别求的是什么?

  你能指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吗?怎样求它们的底面积?

  2.小组讨论;如果已知长方体的底面积和高,能求出长方体的体积吗?怎样求?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如果已知正方体的底面积和高,是否也能求出正方体的体积呢?怎样求?教师板书完整。并用字母公式表示。

  3.完成“练一练”

  第1题,让学生先计算底面积再计算体积。

  第2题,问:这道题的条件是什么?利用哪个公式来计算体积?

  学生各自计算,指名板演,共同评议。

  三、巩固提高

  1.做练*四第5题

  学生分析后独立计算,集体评讲。

  2.做练*四第6题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全班交流。

  3.做练*四第7题

  读题理解题意,用方程独立解答,交流订正。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练*四第4、8题。

  教学反思

  第9课时:体积单位间的进率(1)

  教学内容:P19例12和“练一练”,练*四第9-14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导

  过程,明白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的道理,会正确运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

  2.让学生用对比的方法,记忆并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掌

  握它们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重点:根据进率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合理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课前准备: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以及棱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挂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提问:

  (1)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3)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问:你能猜出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吗?

  二、自主探索,验证猜测

  1.教学例12

  (1)挂图出示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以及棱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

  (2)这两个正方体的体积是否相等?你是怎样想的?

  (3)用图中给出的数据分别计算它们的体积。

  学生分别算一算,然后在班内交流。

  (4)根据它们的体积相等,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5)谁来说一说:为什么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2.用同样的方法,你能推算出1立方米等于多少立方分米吗?

  学生小组讨论,班内交流

  3.小结:你能说每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4.你能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解释为什么1升=1000毫升呢?

  三、巩固深化

  1.出示练一练的*题

  学生独立完成

  班内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2.出示练*四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表格,班内交流。

  出示练*四第10-12题

  学生独立完成,班内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3.出示练*四第13题。

  学生读题,思考:两个容器各能盛水多少毫升是求什么?也就是两个长方体的什么?独立完成,说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总结

  五、课堂作业

  练*四第14题

  教学反思

  第10课时: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2)

  教学内容:P21-22练*四第15-19题。

  教学目标:

  1.在学生掌握体积及容积单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白相邻的两个体积(容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的道理,会正确运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

  2.提高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

  教学难点: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以及棱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挂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复*

  1.我们已经学过的体积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我们已经学过的容积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3.容积和体积单位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二、课堂练*

  1.做练*四的第15题。

  让学生先分别说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各是怎样计算的,再让学生分别算出它们的体积和表面积。

  集体评讲。

  2.做练*四的第16、17题。

  求“需要多少*方分米硬纸板”就是求什么?需要哪些条件?

  求“需要铁皮多少*方分米”就是求它的什么?需要哪些条件?

  学生分析后逐题解答。

  3.做练*四的第18题

  求第1个问题就是求它的什么?需要哪些条件?

  求“需要多少泥土”就是求什么?需要哪些条件?

  求“需要多少*方米的木条”就是求它的什么?需要哪些条件?

  学生再分析的基础上逐题解答。

  三、本节课总结

  四、课堂作业

  做练*四的第19题。

  五、指导解答思考题。

  读题后讨论:“表面积比原来增加56*方厘米”是哪部分的面积?这部分面积是怎样得到的?

  学生尝试解答。

  六、阅读“你知道吗”内容。

  教学反思

  第11课时:整理与练*(1)

  教学内容:P23“回顾与整理”,“练*与应用”第1-6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意义,熟练进行体积和容积单位间的换算,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及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运用公式

  解决实际问题。

  2.提高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对本单元所学内容进行梳理,进一步完善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知结构。

  教学难点:对本单元所学内容进行梳理,进一步完善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知结构。

  课前准备:小黑板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整理

  长方体和正方体各有哪些特征?有什么联系?

  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分别指什么?常用的体积和容积的单位有哪些?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解决有关表面积的实际问题要注意什么?

  你是怎样发现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正方体体积公式和她有什么联系?

  学生逐题分小组讨论,并在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

  二、练*与应用

  1.做练*与应用的第1题

  先判断是什么立体图形,并说说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估计哪个立体图形的体积最大,再计算它们的体积。验证自己的判断。

  分别计算它们的表面积。

  2.做练*与应用的第2题

  读题,仔细观察,让学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两次的读数分别是多少?这能说明什么?增加的实际上是什么体积?

  3.做练*与应用的第3题

  让学生先说说名数互化的方法,再观察每题是把什么名数改写成什么名数。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4.做一个长8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至少需要铁丝多少厘米?(接头忽略不计)。如果做一个棱长6厘米的正方体呢?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评讲。

  5.用一根长48厘米的铁丝做一个正方体的框架,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最大是多少?如果改做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体,高应该是多少?

  学生自己解答,求高时可提示用方程去解答。

  6.小结

  三、课堂练*

  1.0.23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3820立方分米=()立方米

  3200立方厘米=()毫升=()升

  5.14升=()毫升=()立方厘米

  2.用72厘米长的铁丝做一个正方体框架,框架的棱长是多少?所有

  的面贴上纸,要贴多大的面积?所占的空间是多大?

  四、课堂作业

  “练*与应用”第4-6题。

  教学反思

  第12课时:整理与练*(2)

  教学内容:P24-25“练*与应用”第7-10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及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运用公式解决生活中求表面积和体积的实际问题。

  2.提高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小黑板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练*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我们来说说它们的实际应用,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时要用到这些知识?下面这几道题中哪些知识的应用?

  1.做练*与应用的第7题

  (1)学生读题,讨论:这两个问题分别求的什么?

  (2)学生回答后独立计算。

  集体评讲。

  2.做练*与应用的第8题

  (1)学生读题,获取题中已知信息。

  (2)说说问题实际上是求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评价。

  3.补充练*

  (1)一个无盖的正方体硬纸盒,棱长4.5厘米,做这个纸盒至少要用多少*方厘米硬纸板?它的容积是多少?

  (2)一个长方体汽油桶,高0.5分米,底面是边长4分米的正方形,做这个汽油桶至少需要多少铁皮?如果每升油2.5元,这桶汽油价值多少元?(桶的厚度忽略不计)

  (3)把一个棱长60厘米的正方体钢材,锻造成横截面面积是16*方厘米的长方体钢材,锻成的长方体钢材长多少米?

  以上各题,学生读题后各自练*,集体评讲。

  4.完成思考题

  先让学生思考:哪个地方的小正方体三面涂色?哪个地方的小正方体二面涂色?哪个地方的小正方体一面涂色?

  然后再根据它们所在的位置去数一数,算一算。

  二、课堂练*小结

  三、课堂作业

  做练*与应用的第9、10题

  教学反思

  第13课时:整理与练*(3)

  教学内容:P25“探索与实践”第11-13题。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操作中再次感受长方体和正方体顶点和棱的特点。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

  3.引导学生对自己在探究新知识过程中的表现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教学重点:数学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难点: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

  课前准备:小黑板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练*与应用第11题

  可以先出示一个长方体框架,让学生观察它的特征

  引导学生思考做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框架时,应该怎样选料。

  做好后组织相应的展示和交流,让学生介绍自己选料时的思考过程

  二、练*与应用第12题

  出示学生在课前收集的相关数据,进行计算和交流。

  三、评价与反思

  先让学生阅读表中的评价项目,然后回忆学*每部分内容时的表现,对自己作出客观,合理的评价。

  引导学生对自己在探究新知识的过程中的表现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四、作业

  练*与应用第13题及思考题。

  教学反思

  第14课时:表面涂色的正方体

  教学内容:P26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积累由特殊到一般寻找数学规律的数学经验。

  2.进一步培养用分类计数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想象力。

  教学重点:找出小正方体涂色以及它所在的位置的规律。

  教学难点:一面、两面、三面涂色小正方体个数以及它所在位置的规律。

  课前准备:27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谈话:课前,我们通过魔方认识了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一面涂色的相关情况,谁能说说在魔方中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一面涂色的部件分别处在魔方的什么位置?能不能通过旋转把魔方中三面涂色的部分移到两面涂色或只有一面涂色的位置?

  看来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一面涂色的位置是确定的。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究跟表面涂色有关的正方体的计数问题。

  板书:分类计数。

  课件出示问题:

  把一个表面都涂上颜色的正方体木块,切成64块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

  (1)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块?

  (2)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块?

  (3)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块?

  二、探究正方体中表面涂色的小正方体

  (一)棱长为4的正方体

  提问: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个?处在什么位置上的小正方体才会是三面涂色的?(课件显示)闭上眼睛想一想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什么位置。

  提问: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个?处在什么位置?(课件显示)

  这个数据可以通过怎样的计算获得?

  提问: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个?处在什么位置?(课件显示)这个数据该通过怎样的计算获得?

  追问:六面都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个?这样的小正方体处在什么位置?它的个数该如何计算?

  引导:将大正方体剥去“表皮”,剩下的是什么样子?

  指出:六面都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在大正方体的中间。

  两种算法:64—8—24—24=8(个),2×2X2=8(个)。

  操作教具,验证学生的发现:

  (1)将处在顶层的4个顶点上的4个小正方体从教具中取下,让学生见证“三面涂色”。

  (2)将处在非底层的8条棱上的16个小正方体取下,让学生明确计算方法、见证“两面涂色”。同时追问:还有的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哪里?

  (3)取出其中一面涂色的小正厅体,让学生明确计算方法,见证“一面涂色”。(4)呈现“六面都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由8个小正方体组成的棱长为2的正方体)。

  (5)将最底层的小正方体按类归位,验证计数的结果及计算方法。

  要求:将正方体的棱长各种正方体的个数及计算方法填在活动记录表。

  引导:计算所需的数据与原正方体的棱长有什么关系?

  (二)棱长为3的正方体

  学生自主完成,将探究结果填在活动记录表。完成后指名汇报交流。

  (三)棱长分别为5、6的正方体

  学生自主完成,将探究结果填在活动记录表,并在小组内交流。

  投影呈现学生的活动记录结果,通过课件呈现实物加以验证。引导学生初步发现正方体表面涂色问题的一般规律。

  (四)棱长为a的正方体

  提问:如果棱长为n,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几个?两面涂色、一面涂色和六面都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个数分别怎样表示?

  (五)延伸思考

  课件出示问题:将一个长7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木块表面涂色后,切成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木块,三面涂色、两面涂色和一面涂色的木块各有几个?

  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

  教学内容:课本第9页例4及“做一做”,练*四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2)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计算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教学重点: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混合运算的步骤。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出示复*题。(投影片)

  (1)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5×6+7×3 15×(34—27)16×4—7×9

  (35+21)×28 70—4×6 36×2+15

  2、引出课题:

  刚才复*的整数乘加、乘减混合的运算顺序,这节课我们学*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板书课题:分数乘加与乘减混合运算)

  (二)探究新知。

  1、学*例4。

  (1)教师点拨:分数加法、减法、乘法混合在一起的时候,怎样计算呢?运算顺序跟整数运算顺序相同。

  出示例4:计算,指名读题。

  (2)学生按整数运算的顺序计算。(教师巡视)

  (3)订正:

  指名学生问:这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说一说计算过程,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

  教师明确:这道题有乘有加,同学们做得很好,如果一道题有乘有减,或者有乘有加还有小括号,这样的题怎么计算?(出示做一做两道题)

  2、做一做:

  (1)试做:

  让学生独立完成在练*本上。(指名两名学生做在小黑板上)

  提示:注意计算时只写必要的`计算过程。(教师巡视)

  (2)订正:

  让学生先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根据学生已有经验,启发学生思考、交流主动学会新知。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自己学会了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大家学*得很好。我们要注意在混合运算中计算步骤还要过于繁琐。还要养成做题认真仔细的好*惯。

  (四)巩固练*:

  1、练*四第1题。让学生做在练*本上,指几名学生分别写在小黑板上。

  2、练*四第3、4、5题。

  (五)作业。

  练*四第2题。

  第五课时: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

  教学内容:课本第9—10页的例5和例6,完成练*三的第6—9题。

  教学目标:

  (1)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大胆猜测,勇于实践的思维品质。

  教学过程:

  一、复*。

  1、运算定律。

  我们在四年级时学*过乘法的运算定律,同学们还记得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运算定律)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2、这些运算定律有什么用处?你能举例说明吗?

  25×7×4 0。36×101

  (学生口述自己是怎样应用乘法的运算定律简算上面各题的。)

  二、新授。

  1、引入:

  同学们应用乘法的运算定律,可以使整数、小数的一些计算简便,这些运算定律能不能应用到分数乘法中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能否推广到分数乘法)

  2、推导运算定律是否适用于分数。

  (1)学生发表对课题的见解。

  (2)验证:

  有些同学认为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能适用于分数乘法,而有些同学认为不能,你们能找到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吗?(学生小组合作学*)

  3、教学例5。

  (1)出示:,学生小组合作独立解答。

  4、教学例6。

  (1)出示:,学生小组合作独立计算。

  (2)小组汇报学*成果,说一说你们组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5、小结:

  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在计算时,要认真观察已知数有什么特点想应用什么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三、巩固练*。

  1、完成练*三的第6题。

  学生说一说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完成课本第10页的“做一做”题目。

  其中第2题引导学生讨论解题思路,把87改成“86+1”应用乘法分配律计算比较简便。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练*。

  练*三的第7—9题。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3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十一册第52页~53页的内容,练*十三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会解答此类应用题。

  3、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问:我班男女生人数各是多少?你能根据我班男女生人数用比的知识和分数的知识来说一句话吗?

  学生汇报:

  (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 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 )

  (2)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

  (3)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男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

  (4)全班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全班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

  (5)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女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

  (6)全班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全班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 )

  2、口答应用题

  六年级(1)班和二年级(1)班共同承担了面积为100*方米的卫生区保洁任务,*均每个班的保洁区是多少*方米?

  口答:100÷2=50(*方米)

  提问:这是一道分配问题,分谁?(100*方米)

  怎么分?(*均分)

  六年级学生和二年级学生承担同样多的卫生区保洁任务,合理吗?这样分还是*均分吗?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分配问题都不是*均分配,那么,你们想知道还可以按照什么分配吗?今天我们研究按比例分配问题。(板书:按比例分配)

  指出:按比例分配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分配。

  二、讲授新课

  1、把复*题2增加条件“如果按3 :2分配,两个班的保洁区各是多少*方米?”

  1、思考:由“如果按3 :2分配”这句话你可以联想到什么?(小组讨论)

  小组汇报:

  (1)六年级的保洁区面积是二年级的 倍

  (2)二年级的保洁区面积是六年级的

  (3)六年级的保洁区面积占总面积的

  (4)二年级的保洁区面积占总面积的

  ……

  3、课件演示

  4、尝试解答:用你学过的知识解答例题,并说一说怎么想的?(请学生板演)

  方法一、3+2=5 100÷5=20(*方米)

  20×3=60(*方米) 20×2=40(*方米)

  方法二、3+2=5 100× =60(*方米)

  100×=40(*方米)

  ……

  5、这道题做得对不对呢?我们怎么检验?

  ①两个班级的面积相加,是否等于原来的总面积。

  ②把六年级和二年级的面积化成比的形式,化简后的结果是不是等于3 :2

  ……

  6、练*:

  如果你来分配这100*方米的保管区给六(1)班和六(2)班你准备按这样的比来分配,并把两个班保管区的面积算出来。

  学生汇报。实物投影出示学生的解题过程,并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

  7、出示:学校新买来315本新书,要分配给六年级三个班,如果你是图书管理员,怎样分配才合理呢?

  (1)小组讨论,提出各种各样的分配方案,最后统一到按照各班人数进行分配比较合理。

  (2)增加条件:六(1)班34人,六(2)班36人,六(3)班35人。

  (3)问:3154本书按照人数分配,就是按照怎样的比来分配呢?

  (4)学生独立解答。

  (5)学生汇报。实物投影出示学生的解题过程,并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

  8、小结:观察我们今天学*的按比例应用题有什么特点?

  三、开放运用,体验成功

  小明九月份共用去零花钱30元,具体用途及分配情况见下表:

零花钱30



买学*用品



买零食



玩游戏机



1



3



6









  1.你能算出小明的各项支出是多少元吗?

  2.看了这张表,你有什么想法?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安排这30元零花钱?能用表格展示出来吗?

  1、反馈。实物投影出示学生的表格,并让学生说说理由和计算钱数的方法。

  四、总结:

  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布置作业:练*十三的第1~4题。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4

  教材分析

  《生活中的比》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学*的,教材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经验。设计了比“速度”、“图形放大缩小”“水果价格”等情境,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使学生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是教材内容的核心思想。教材没有采取直接出示“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以系列情境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案例,教师要利用好这些情境,真正达到帮助学生理解比的本质的目的。

  学情分析

  有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或使用过比,并有一些相关的生活经验,但学生对比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因此,教学力求通过具体的材料帮助学生达成对比的概念的真正理解。通过自己熟悉的有挑战性的问题喜欢的、探究的、合作的学*方式。因此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利用“苹果买卖”“图形放大缩小”等素材,设计了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3、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理解比的意义。

  难点: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

  教学内容:

  教材62—63页。

  教师准备:

  课件

  学生准备:

  硬币、茶叶筒、易拉罐等实物

  教学目标:

  1.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的进行简单的计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及动手操作能力.

  3.领会事物之间是联系和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以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辨证思维方法.

  4.结合圆周率的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推导并总结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小黄狗和小灰狗比赛跑,小黄狗沿着正方形路线跑,小灰狗沿着圆形路线跑,结果小灰狗获胜。小黄狗看到小灰得了第一名,心里很不服气,它说这样的比赛不公*。同学们,你认为这样的比赛公*吗?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认识周长

  1.小黄狗跑的路程实际上就是正方形的什么?什么是正方形的周长?

  2.那小灰狗所跑的路程呢?圆的周长又指的'是什么意思?

  每个同学的桌上都有一元硬币、茶叶筒、易拉罐等物品,从这些物体中找出一个圆形来,互相指一指这些圆的周长。

  (二)圆周长的测量方法

  1、讨论方法:请同学们结合我们手里的圆想一想,有没有办法来测量它们的周长?

  2、反馈:(基本情况)

  (1)“滚动”——把实物圆沿直尺滚动一周;

  (2)“缠绕”——用绸带缠绕实物圆一周并打开;

  (3)“折叠”——把圆形纸片对折几次,再进行测量和计算;

  (4)初步明确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测量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3、小结各种测量方法

  4、创设冲突,体会测量局限性

  刚才大屏幕上小灰狗跑的路线也是一个圆,这个圆的周长还能进行实际测量吗?那怎么办呢?

  (三)探索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1、猜想: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关,你认为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

  2、自学提示

  3、初步认识圆周率

  ①看了几组同学的测算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②虽然倍数不大一样,但周长大多是直径的几倍?

  ③小结: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

  (四)认识圆周率,总结公式。

  1、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叫做圆周率,用希腊字母π表示.

  2、介绍祖冲之。(课件)

  3、理解误差:看完这段资料,同学们都在为我们国家有这样一位伟大的数学家而感到骄傲,可不知同学们想过没有,为什么我们的测算结果都不够精确呢?

  4、总结公式:如果用字母c代表圆的周长,d表示圆的直径,那圆的周长公式用字母怎样表示?

  板书:C=πd 提问:圆的周长还可以怎样求?

  板书:C=2πr 5、圆的周长分别是直径与半径的几倍?

  (五)学*例1

  学生独立解答后交流汇报,共同订正。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课本64页做一做1、2题

  2.判断

  (1)圆周率就是圆的周长除以直径所得的商。( )

  (2)圆的直径越长,圆周率越大。( )

  (3)π=3.14 ( )

  3.李伯伯菜园里有一个半径为3.5米的圆形水池。绕这个水池走一周,要走多少米?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学*,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菁选(扩展3)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菁选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54页“比的应用”。

  【教学目标】

  能运用比的意xx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按一定比例来分配一个数量的意义。

  2、根据题中所给的比,掌握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地用乘法求各部分量。

  【教具准备】

  CAI课件

  【教学设计】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说 明

  一、 创设情境:

  1、 出示课本主题图:幼儿园大班30人,小班20人,把这些橘子分给大班和小班,怎么分合理?

  2、 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认为怎么分合理?说一说你的分法。

  二、探究新知:

  1、 出示题目:这筐橘子按3:2应该怎样分?

  (1)小组合作(用小棒代替橘子,实际操作)。

  (2) 记录分配的过程。

  (3)各小组汇报:自己的分法。

  大班 小班

  3个 2个

  6个 4个

  30个 20个

  …… ……

  2、出示题目:如果有140个橘子,按照3:2又应该怎样分?

  (1) 小组合作。

  (2) 交流、展示。

  (3) 比较不同的方法,找找他们的共同点。

  方法一:

  大班 小班

  30个 20个

  30个 20个

  …… ……

  方法二:画图

  140个

  方法三:列式

  3+2=5

  140× = 84(个)

  140× = 56 (个)

  答:大班分84个,小班分56个,比较合理。

  (还会出现用整数方法来列式计算的。)

  3、小结: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同学们要认真分析数量关系,可以选用多种方法解答。

  三、巩固新知。

  完成课本第55页:

  1、独立试做:试一试

  2、独立试做练一练的1题、2题,3题抢答,并说明理由。

  四、知识拓展:数学故事。(共同探讨方法)

  五、总结:

  1、学生看书总结本节所学内容。

  2、提出自己还有些疑惑的问题。

  六、【板书】

  比的'应用

  3+2=5

  140× = 84(个)

  140× = 56 (个)

  答:大班分84个,小班分56个,比较合理 提供现实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中的数学信息。

  这一过程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体验时间,在实际操作中,学生会不断调整一次分配的数量,不断的产生新的解题的策略,理解按一定的比例来分配的意义。

  有上面小组合作的经验与发现,这次可以操作、画图、列式等不同的方法来分,从实践中发现规律,理解部分量与总量的关系。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和老师都能及时的发现不懂的,理解不好的问题,便于及时处理。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圆各部分名称以及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

  2.能力目标:借助动手操作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渗透知识来源于实践、学*的目的在于应用的思想。

  教学方法:

  导练法、迁移法、例证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圆规、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结合实际、谈话引入新课。

  谈话引入:今天非常高兴能和同学们一起来学*、

  研究一个数学问题。我们以前已经初步认识了圆,你能找出生活中哪些物品的形状是圆的吗?

  师:看来大家*时非留心观察。课前请同学们画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并把它们剪下来,你们准备好了吗?

  师:把它们举起来,大家互相看一看。回想自己画圆、剪圆的过程,你能说说圆是什么样子的吗?(师一手拿一个圆)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圆的边是弯曲的,跟以

  前学的长方形、正方形的边是不同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种*面上的曲线图形。(板书课题)

  生举例

  师强调——指物品的表面

  圆是没有棱角的,边是弯的;圆的边是一条曲线。

  二、引导探究新知。

  1.导:圆里究竟藏有什么秘密呢?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把你的圆对折,再对折,多折几次,把折痕画出来,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并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汇报。最后看看谁的收获多。(1分钟)

  2.师:你们组观察得真仔细!大家的发现可真不少,现在我们就把刚才的发现整理一下。

  3.展示探究结果。结合多媒体课件辅助,完整认识圆的特征(8分钟)

  谁来告诉老师,你有哪些新发现?

  那是什么原因呢?

  你怎样发现的?

  结合学生交流、汇报探究结果,及时引导梳理。主要从圆的圆心、半径、直径、等方面来认识。这里特别要注意通过板书帮助学生进行新知的有目的的整理。

  4.学*画圆(5分钟)。

  你是如何画圆的?

  课件展示如何画圆。然后学生动手练*,并强调画圆时应该注意些什么。——揭示圆大小

  位置的确定

  学校要修建一个直径是20米的花坛,你能帮学校画出这个圆吗?生演示操作

  三、应用拓展。

  1.基本练*(4分钟)。

  〈1〉投影出示

  找出下列圆的半径、直径。

  〈2〉半径、直径的相关计算。

  〈3〉概念的判断和识别。

  2.应用练*。(10分钟)

  〈1〉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的,车轴应安装在哪?

  如果车轮制成方形的、三角形的,我们坐上去会是什么感觉呢?结合课件演示

  〈2〉你能用今天学*的圆的知识去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吗

  (举行篝火晚会时,人们总是不知不觉会围成一个圆形,为什么?

  *静的湖面扔一小石子,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月饼为一般都做成圆形的,为什么?)

  看来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蕴含着丰富的道理,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来认识它,解释它、运用它。

  〈3〉同学们学到现在,已经很累了,我们来轻松一下吧。老师给大家猜一个谜语。有一个人在一片青草地上钉了一根木桩,用一根绳子拴了一只羊在那里。(利用电脑配上画面)

  师:羊吃草的情况与今天学的知识有关吗?我们来看一看羊吃草的范围有多大好吗?

  用电脑演示羊拉紧绳子旋转一周的情况,让学生直观的看到原来羊能吃到的草的范围是一个圆,拴羊的绳子与这个圆有什么关系吗?

  (是这个圆的半径)钉在那儿的木桩是这个圆的什么呢?(是这个圆的圆心)如果要让这个羊吃草的范围更大一点可以怎么办?(把绳子放长一点,也就是把半径扩大)如果要让羊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吃草,可怎么办?(可以把木桩移动一个地方,也就是移动圆心的位置),这说明圆的半径与圆心与圆有什么关系呢?

  圆的半径决定了圆的大小,而圆的圆心可以决定圆的位置。

  四、总结全课(3分钟)

  1.质疑

  (篮球是圆形吗?表示圆心、半径和直径的字母可以随意改变吗?)

  2.这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

  不管怎么说,老师觉得同学们的学*表现是不错的,所以我提议:我们一起伸出手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句号是圆形的)

  延伸

  1.用圆作画。

  2.谈谈我眼中的圆。

  板书设计:

  圆的认识——*面曲线图形

  圆心(o)圆中心一点,确定圆的位置

  半径(r)线段

  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确定圆的大小,长度都相等〈在同一个圆里〉

  直径(d)线段,通过圆心,两端都在圆上,长度都相等。〈在同一个圆里〉

  半径和直径的关系d=2r

  教学反思:

  要让学生明白只有在同圆或等圆内,所有的半径才相等;所有的直径才相等;半径才是直径的一半,直径才是半径的2倍。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与比值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长方形。出示条件:长3米,宽2米,你能求什么呢?

  预设可能提出的问题:

  (1)周长和面积

  (2)长比宽多几米?

  (3)宽比长短几米?

  (4)长是宽的几倍?

  (5)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师:哪些问题是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长与宽的另一种关系:比。

  二、共同探讨,学*新知(1)比是一种什么样的概念?学生自学课本P68页例1,看看谁能弄懂这一部分内容。

  (2)交流小结:

  板书:长和宽的比是3比2,记作3:2宽和长的比是2比3,记作2:3(3)说一说:2∶3和3∶2中,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是是几?

  (教师指出比是有序概念,颠倒比的前项和后项,意义会发生改变)

  (二)、完

  成试一试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比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比如这瓶洗洁液,上面的使用说明就是用比来表示的。(呈现“试一试”)(1)指图中的1∶4,问:这里的白色部分和蓝色部分分别表示什么?你知道1∶4表示什么吗?

  (2)把每种溶液里的洗洁液看作1份,水分别可以看作几份?

  (3)还可以怎样表示每种溶液里洗洁液和水体积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比如这个1:4,表示1份洗洁液要加4份水,也就是说水的体积是洗洁液的4倍,洗洁液的体积是水的1/4。)

  三、教学例

  2(一)通过刚才的学*,我们对比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呈现例2)

  1、想一想,我们怎样求两人的速度?

  2、

  2、学生计算答案,汇报填表。

  3、明确:因为速度=路程÷时间,速度实际上表示了路程与时间的关系。我们也可以用比来表示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出示:小军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比是900∶15。)900∶15表示什么呢?(路程÷时间。)

  4、你能用比来表示小伟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吗?(出示:小伟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比是900∶20)

  (二)、理解比的意义

  1、刚才我们已经得出了不少的比,仔细观察一下例2中的比:900比15,900比20,以及例1中的2比3,3比2等等,你觉得比又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什么样的关系呢(板书:两个数的比 两个数相除)

  2、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再引导:例1中的比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关系,例2中的比表示路程÷时间,不管是例

  1、例2还是练*中的比都表示两个数相除。所以两个数的比到底表示两个数的什么关系?(板书:一种相除关系)

  (三)、认识“比值”、及与“比”的区别:

  1、明确了比的意义,我们一起来算一算,上述比的前项除以后项的商是多少?

  我们把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2、说说这几个比值分别表示什么?

  3、讨论:同学们觉得比与比值的区别在哪里?

  (比表示两个数相除的一种关系,由前项、比号、后项组成。比值表示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比值是一个数,可以是分数、小数或整数。)

  (四)、“试一试”

  1、完成“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教师介绍:根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两个数的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例如,2∶3除了写成这种形式以外,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的比:3/2。(板书:3/2)注意这时应把它看成是一个比,而不是分数,所以先写比的。前项,再写横线表示比,最后写后项,仍应读作3比2。)

  (五)、比、除法和分数的关系

  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交流得到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比的前项、后项、比号、比值分别相当于除法算式或分数中的什么吗?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根据学生的汇报填表)相互关系 区别比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除法分数

  2、完成“练一练”的1、2、3小题。

  3、完成练*十三的第4题。

  4、糖水的甜度(1)(出示:两杯糖水,并标出糖与水的质量的比,第一杯1∶20,第二杯1∶25)你知道哪一杯水更甜吗?为什么?

  (2)(出示第三杯糖水,标出糖4克,水100克。)你知道这杯糖水和刚才的哪一杯一样甜?先想一想,再与同桌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3)根据第一杯糖和水质量的比是1∶20,你能说出第一杯糖与糖水质量的比吗?

  5、知识介绍:

  同学们,其实比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你听说过著名的“黄金比吗?”(课件介绍“黄金比”)。

  五、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你们有什么收获吗?还有什么问题吗?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教学分析:

  按比例分配的练*。

  学情分析:

  已初步了解了按比例分配的应用,将通过练*进一步巩固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目标:

  能运用比的意xx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策略:

  练*、反思、总结。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

  (一)六1班男生和女生的比是3:2

  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

  2、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

  3、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男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

  4、全班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全班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

  5、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女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

  6、全班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全班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 )。

  (二)学校有买来小足球和小篮球120个,小足球和小篮球个数的比是3比5。学校买来小足球和小篮球各多少个?

  把250按2比3分配,部分数各是多少

  二、变式练*

  1、被减数是36,减数与差的比是4比5,减数是多少?差是多少?

  2、有一种药水,按药液与水的比为1比5000配制而成。用这样的药液0.5千克,可配制这样的药水多少千克?

  教学反思:

  提高练*的灵活度,以及练*的形式。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比,理解了比并能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的,又为学生后面学*比的应用打下基础。

  二、学生分析

  学生对商不变的性质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已经熟练的掌握,知识的迁移学生应该很好理解。

  三、学*目标(以学生为主语)

  1、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

  2、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使学生认识事物之间都是存在内在联系的。

  教学重难点:掌握化简比的方法,会把一个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四、教学活动(此环节可以是课堂实录)

  1.导入

  问题:淘气和笑笑各自调制了一杯蜂密水,请问哪杯水更甜?

  过程:互相讨论,发表看法,如何比较。(学生发言老师板书)

  小结:比较的结果一样甜,分数可以约分比也可以化简。

  2.新授

  ①引入 “最简单整数比”的概念。

  最简单的整数比就是比的前项、后项是互质数,像6∶5就是最简单的整数比。

  ②你还能举一些最简单的整数比的例子吗?如果我们能把比都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就容易计算了!

  ③出示问题尝试并讨论:

  12:8 0.7:0.8 2/5:1/4

  1.能不能把整数比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如何化?

  2.能不能把分数比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如何化?

  3.能不能把小数比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如何化?

  ④交流

  1.化简整数比的方法是什么?(先化成分数,再约分成最简分数,最后把最简分数转化成比的形式。)(或利用商不变的性质)

  2.怎样把分数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先转化成除法,再用最简分数表示结果,最后把最简分数转化成比的形式)

  3.如何把小数比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先化成整数比,再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⑤介绍比的基本性质

  3.练*

  1、P51页化简下面各比。(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2、练*:做书上练一练的第1、2题。

  五、教师反思

  比与除法、分数之间有如此密切的联系,利用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比,这样的教学对学生掌握知识来说比较顺利,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细节的指导,还要相信学生能根据以前的知识找到适合的化简方法,充分给予学生更大的空间。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一、教材分材:

  教材通过介绍某实验田普通水稻与杂交水稻的产量,引出“增产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通过男孩提出“增产百分之几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再一次体会百分数的意义。教材中的算一算提供了两种不同的解答方法,这样安排,开拓学生的思路,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画线段图理解。学生明确了“增产百分之几”的意思后,就可以让学生独立解答。需要注意的是,教学时要鼓励学生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增产百分之几的意义解决问题,而不是依靠记忆题型和套用方法来解决问题。

  二、学生分析

  在此学*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了百分数的定义和读写、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百分数的简单应用、运用方程解决简单的百分数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百分数的应用。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景中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2、能解决有关“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提高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过程

  一、导入

  线段图是把握数量关系的重要方法之一你能用线段图表示下面的数量关系吗?

  在学校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中,参加围棋班的有32人,参加航模班的人数比参加围棋班的多25%

  学生独立完成线段图

  展示学生成果

  3、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

  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再一次体会百分数的意义。从复*中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二、百分数的应用

  1、出示教科书P23上面的问题

  2、思考:“增产百分之几”是什么意思?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评价。

  杂交水稻比普通水稻增加的产量是普通水稻产量的百分之几

  学生独立解答问题,通过介绍某实验田普通水稻与杂交的产量,引出“增产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3、班内交流

  方法一:

  7-5.6 = 1.4(吨)1.4 ÷ 5.6 = 0.25= 25%方法二:

  7 ÷ 5.6 = 1.25= 125%

  125%-100% = 25%引导学生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答,开拓学生的思路,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试一试

  1、出示教科书P23下面的问题

  2、“几成”是什么意思?

  成数主要用于农业收成几成就是十分之几。

  一成就是1/10,也就是10%二成五就是2.5%,也就是25%重点理解“几成”的意思。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发展学生的思维。

  3、学生独立解决问题(2.61-2.25)÷ 2.25 = 0.36 ÷ 2.25 = 0.16 = 16%

  四、练一练

  1、教科书P24练一练第1题

  2、科书P24练一练第2题

  3、教科书P24练一练第3题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整节课教学完成之后,可以说自己感触很深。这节课是百分数的具体应用。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的能力,综观整个课堂,由于学生在课前调查收集的资料准备充分,所以在导入环节,学生兴趣浓厚,气氛较好。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P52的内容及P53的相关练*

  教学目标:

  1、在实际 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进一步体会比的含义。

  2、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比的化简的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比的化简,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铺垫,激趣引新。

  (一)复*铺垫。

  1、比的意义以及比的各部分的名称。

  师:什么叫比?请你举个例子。(生说完举例比如4:5 8:9)

  师:师举一个例子问“:”叫?4呢?5呢?

  2、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1)在除法中,我们学过了商不变性质,谁还记得?

  在分数中,分数的基本性质又是怎样?

  (2)师:你知道比与除法、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设计意图:比的化简是在学生已经学*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学*的,通过复*这部分知识有利于新课的认知。]

  (二)激趣,揭示课题。

  过渡:昨天我们学*了《生活中的比》,今天我们要来学*《比的化简》。比应怎样化简?它与分数的基本性质、除法中的商不变性质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来说一说。(某某同学说的是否正确呢,学完今天的知识你们就知道了。)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激趣、让学生猜想,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为学生主动探究加点动力。]

  二、探索新知。

  活动一:学一学。

  课件出示主题图:淘气和笑笑的对话。

  学生带着思考题,看书学*。(思考题①有什么方法比较哪杯水更甜?②如何化简比?③比的化简与分数的约分有什么区别?

  [设计意图:高年级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让学生带着思考题自学看书,学*有目的性、针对性,提高学生自学的质量。]

  活动二:说一说。(反馈看书、自学情况)

  ①学生汇报比较方法,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②教学比的化简。40:360= 40/360 = 1/9 =1:9

  2:18=2/18= 1/9 =1:9

  ③比较:(生说,师重点强调,突出对应思想:A、 比的前项是分子,后项是分母,然后约分。B、约分是写成最简分数,化简比到最后应化成最简整数比。C、引导学生小结化简比的方法。

  [设计意图:根据思考题中的3个问题展开,让学生逐一说一说,任务明确、思路清晰,学生忙而有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主动性、积极性。]

  活动三:化简比。

  14:21 0.5:2.5 2/9 :1/3

  (1)请三位同学上去板演,其他做在练*本上。

  (2)反馈,集体订正:请这三位同学说说,你是怎么化简的?

  (3)请同学们观察这3道题,带着思考讨论题小组讨论(先思考再讨论

  :①3道题有什么不同点,它们各用什么方法进行化简的?②1、2题化简比的过程中,比的前项和后项如何变化的?请小组讨论后回答,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

  整数比:可以根据商不变的性质或像分数约分那样进行化简。

  小数比:可以先利用商不变的性质将其转化为整数比,然后在化简

  分数比:可以前项除以后项,再根据比值写出最简单的整数比。

  相同点: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或乘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4)回顾:比有什么性质,现在谁知道?(生说师课件出示比的基本性质)

  [设计意图:在学生初步理解了比的化简的方法基础上让学生练*三种不同情况的化简比,加深学生对比的化简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活动四:练一练。

  1、化简比。15:21 0.12:0.4 2/3 : 1/2 1:2/3

  2、连一连,完成P53的第1题。

  3、大正方形边长是4厘米,小正方形边长是3厘米。

  大、小正方形边长的比是( ),比值是( );大、小正方形周长的比是( ),比值是( );大、小正方形面积的比是( ),比值是( )。

  [设计意图:通过练一练,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

  活动五:课堂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知识?

  以下是数学论坛陈春艳的修改:

  要求:以下为东山县樟塘中心小学 林敏卿老师的教学设计《比的化简》,欢迎大家就目标确定、教法选择、环节设计、作业设置等方面,提出建议或评点 。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P52的内容及P53的相关练*

  教学目标:

  1、在实际 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进一步体会比的含义。

  2、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加了一条目标,目的是什么?

  教学重点:比的化简的方法。 会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教学难点:运用比的化简,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铺垫,激趣引新。

  (一)复*铺垫。

  1、比的意义以及比的各部分的名称。

  师:什么叫比?请你举个例子。(生说完举例比如4:5 8:9) 说一个生活中的比比教合适,这么问有点太抽象。

  师:师举一个例子问“:”叫?4呢?5呢?

  2、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1)在除法中,我们学过了商不变性质,谁还记得?

  在分数中,分数的基本性质又是怎样?

  (2)师:你知道比与除法、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是不是问题出现太早?

  [设计意图:比的化简是在学生已经学*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学*的,通过复*这部分知识有利于新课的'认知。]

  (二)激趣,揭示课题。

  过渡:昨天我们学*了《生活中的比》,今天我们要来学*《比的化简》。比应怎样化简?它与分数的基本性质、除法中的商不变性质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来说一说。(某某同学说的是否正确呢,学完今天的知识你们就知道了。)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激趣、让学生猜想,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为学生主动探究加点动力。]

  二、探索新知。

  活动一:学一学。

  课件出示主题图:淘气和笑笑的对话。

  学生带着思考题,看书学*。(思考题①有什么方法比较哪杯水更甜?②如何化简比?③比的化简与分数的约分有什么区别?

  [设计意图:高年级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让学生带着思考题自学看书,学*有目的性、针对性,提高学生自学的质量。]

  活动二:说一说。(反馈看书、自学情况)

  ①学生汇报比较方法,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②教学比的化简。40:360= 40/360 = 1/9 =1:9

  2:18=2/18= 1/9 =1:9

  ③比较:(生说,师重点强调,突出对应思想:A、 比的前项是分子,后项是分母,然后约分。B、约分是写成最简分数,化简比到最后应化成最简整数比。C、引导学生小结化简比的方法。

  [设计意图:根据思考题中的3个问题展开,让学生逐一说一说,任务明确、思路清晰,学生忙而有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主动性、积极性。]

  活动三:化简比。

  14:21 0.5:2.5 2/9 :1/3

  (1)请三位同学上去板演,其他做在练*本上。

  (2)反馈,集体订正:请这三位同学说说,你是怎么化简的?

  (3)请同学们观察这3道题,带着思考讨论题小组讨论(先思考再讨论

  :①3道题有什么不同点,它们各用什么方法进行化简的?②1、2题化简比的过程中,比的前项和后项如何变化的?请小组讨论后回答,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

  整数比:可以根据商不变的性质或像分数约分那样进行化简。

  小数比:可以先利用商不变的性质将其转化为整数比,然后在化简

  分数比:可以前项除以后项,再根据比值写出最简单的整数比。

  相同点: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或乘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说的不准确。“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上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一定注意强调“0除外”。

  (4)回顾:比有什么性质,现在谁知道?(生说师课件出示比的基本性质)

  [设计意图:在学生初步理解了比的化简的方法基础上让学生练*三种不同情况的化简比,加深学生对比的化简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活动四:练一练。

  1、化简比。15:21 0.12:0.4 2/3 : 1/2 1:2/3

  2、连一连,完成P53的第1题。

  3、大正方形边长是4厘米,小正方形边长是3厘米。

  大、小正方形边长的比是( ),比值是( );大、小正方形周长的比是( ),比值是( );大、小正方形面积的比是( ),比值是( )。

  [设计意图:通过练一练,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

  活动五:课堂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知识?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菁选(扩展4)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菁华9篇)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内容]:倒数的认识

  [教材简析]

  学生在前几课时已经学过了分数乘法,会计算分数乘整数,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本课以分数乘法为基础,通过计算认识“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这一概念,接着教学求倒数的方法,练*六通过一系列的练*,进一步巩固倒数的概念及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学情简析]

  “倒数的认识”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分数加法和减法计算、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倒数的认识”是分数的基本知识,学好倒数不仅可以解决有关实际问题,而且还是后面学*分数除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的重要基础。内容看似简单,但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理解。教材首先让学生了解倒数的意义,编排了几组乘积为1的乘法算式,通过学生观察、讨论等活动,找出他们的共同特点,从而导出倒数的定义。例1教学求倒数的方法,从让学生自主找一个数的倒数的活动中,体验并概括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最后提出1和0的倒数问题,让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教学目标]

  1.在举例、观察、比较、分类、归纳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

  2.通过推理、探究,帮助学生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3.通过学*使学生体会到学*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质疑的*惯。

  [教学重点]

  倒数的意义与求法。

  [教学难点]理解“互为”的意义,明确倒数只是表示两个数间的关系,而不能单独的说某个数是倒数。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作好铺垫

  1、创设情景激趣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课件演示风景图片)

  师问:你发现图画上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生:这些图画都倒过来了,出现了倒影。

  师:是啊,这些图片有了倒影,显得更加漂亮了。在我国的文字里,也有很有趣的汉字,让我们一起找找看。(课件演示有趣的汉字)

  师:你们发现汉字的特点了吗?

  生:这些汉字上下交换位置以后,都成了新的汉字。

  师:今天我们要研究学*倒数,一个数是不是把它倒过来就是它的倒数呢?

  板书:倒数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学过分数的乘法,会计算分数乘整数、分数乘分数,因此,在课始,让学生通过完成练*十的第1题,既可以复*分数乘法,也为引出倒数的概念和为求一个数的倒数做好准备。]

  二、合作探究,揭示倒数的意义。

  1.学生交流自己写的乘积是1的两个数

  (估计学生写的数中,两个数都是分数的较多,也可能有分数与小数、分数与整数、小数与小数、小数与整数的等。如:

  师:你认为倒数是怎么样的数?(估计学生可能会提出:倒数应该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称为“倒数”是否与“颠倒”有关,怎么求倒数……)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举例两个乘积是1的不同的数,引出“倒数”的概念--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知道了倒数的概念,学生一定会产生“倒数”究竟是些什么样的数,怎么求一个数的倒数等疑问。学生有了疑问,才会有探索的动力,使枯燥的求倒数的方法成为学生内在的需要而主动地进行研究。]

  三、观察比较,探讨求倒数的方法。

  探讨研究黑板上板书的几组数。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能掌握*移、旋转和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方法。

  2、能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设计图案。

  3、欣赏各种美丽的图案,感受图形世界的神奇。

  教学重、难点:

  1、能够有条理地表达一个简单图形*移,旋转和轴对称图形的过程。

  2、能灵活运用*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欣赏生活中美丽的图案。

  2、看到这些生活中美丽的图案,你想说什么?

  3、揭示课题:图案设计

  二、探究新知

  课件展示教材中的花瓣图案

  1 、提问:这个花瓣图案是如何通过图形A得到的?

  2、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3、小组汇报,展示各自的方法与结果。(汇报花瓣图案分别是由哪个基本图形变换过来的?)

  4、鼓励创新。

  你还有其他方法吗?

  5、小结:

  这朵美丽的花瓣图案,原来是由基本图形A,通过*移、旋转、轴对称的变换得到的。

  6、提问:笑笑是怎样把图1变成图2,你知道她是怎样做的吗?

  三、动手实验

  1、练一练第1、2题。

  2、小组合作设计图案。

  (1)作品展示。

  (2)学生评价。

  四、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56人,其中男生35人,女生21人,学生的听课*惯已初步养成,并班上同学思想比较要求上进,有部分学生学*态度端正学*能力强,学*有方法,学*兴趣浓厚;另一部分学生表现为学*目的不明确,学*态度不端正,作业经常拖拉甚至不做。从去年的学*表现看,学生的计算的方法与质量有待进一步训练与提高。故在新学期里,我们在此方面要多下苦功,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更多的四化建设的新型人才而奋斗。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第二单元“百分数的应用”。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中,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能利用百分数的有关知识或运用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第四单元“比的认识”。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中,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及其与除法、分数的关系;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一单元“圆”。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中,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及圆的对称性,认识到同一个圆中半径、直径、半径和直径的关系,体会圆的本质特征及圆心和半径的作用,会用圆规画圆;结合具体情境,通过动手实验、拼摆操作等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体会“化曲为直”的思想;结合欣赏与绘制图案的过程,体会圆在图案设计中的应用,能用圆规设计简单的图案,感受图案的美,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图案设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结合具体的情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圆周率发展历史的阅读,体会人类对数学知识的不断探索过程,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激发民族自豪感,形成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2.第三单元“图形的变换”。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中,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移或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能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经历运用*移、旋转或作轴对称图形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灵活运用*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结合欣赏和设计美丽的图案,感受图形世界的神奇。

  3.第六单元“观察物体”。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中,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能根据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5个正方体组合),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能根据给定的两个方向观察到的*面图形的形状,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正方体的数量范围;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三)统计与概率

  第七单元“统计”。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中,通过投球游戏、两城市降水量等实例,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感受复式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有效地表示数据;能读懂简单的复式统计图,根据统计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与同伴进行交流。

  (四)综合应用

  本册教材安排了三个大的专题性的活动,即“数学与体育”、“生活中的数”,旨在促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某一生活领域的实际问题。教材还安排了“看图找关系”的专题,旨在使学生体会图能直观、清晰、简捷地刻画关系。同时,还在其他具体内容的学*中,安排了某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活动。学生在从事这些活动中,将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方法,发展解决问题和运用数学进行思考的能力;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在与同伴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数学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五)整理与复*

  教材安排了两个整理与复*。整理与复*改变单纯做题的模式,注重发展学生自我反思的意识。每个整理与复*都分成三部分:对所学内容的整理,提出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一些练*题目。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教学内容:

  课本第57——58页“扇形统计图“。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

  2、能读懂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取有效信息,体会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3、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

  教学难点:

  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引入新知

  1、电脑课件呈现下表

  种类摄入量/克占总摄入量的百分比

  油脂类50

  奶类和豆类450

  鱼、禽、肉、蛋等类600

  蔬菜和水果类900

  谷类1800

  2、电脑课件呈现统计图(或以学生的作品亦可)。

  3、引入新知。

  二、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1、什么样的统计图是扇形统计图呢?

  2、了解扇形统计图特点

  3、即时练*。

  完成课后的“说一说”。

  (1)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扇形统计图,读一凑统计图中的各类信息。

  (2)说一说,你有什么体会。

  学生说信息,并计算各种成分的百分比

  汇报计算结果,订正

  学生发言、交流

  学生汇报:条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一种食物的摄入量。

  观察,说出获得的信息

  根据教师引导说出发现

  从扇形统计图中能够清楚地看到各类食物的摄入量占总摄入量的百分之几。

  观察数据,发现,说出不同,说出自己的看法

  进行计算,订正

  三、小结本课学*内容

  谈话:这张表是小丽一家三口一天各类食物的摄入量,请你运用条形统计图表示表中的数据。说一说,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提问:从条形统计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一类食物的摄入量,能看出每一类食物的摄人量占总摄入量的百分之几吗?

  揭题,板书课题:扇形统计图。

  出示课件一边呈现扇形统计图,一边进行简要讲解,使学生了解扇形统计图是用扇形面积的大小(占圆面积的百分之几)来表示各类数量的多少。(占总摄人量的百分之几)

  四、巩固升华

  完成课后“试一试”。

  1、比较各项活动时间,说一说有什么不同。提出数学问题

  2、总时间是多少?各项活动时间可以怎么计算?

  3、参照题目,画一个扇形统计图表示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并和同学进行交流。

  五、全课小结:你今天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板书设计:

  扇形统计图

  能清楚地反映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教学内容:

  教材第75页和练*十六

  教学目标:

  1、学生结合生活的物品,认识扇形,掌握扇形的各部分名称。

  2、通过动手操作、实验观察,探索出扇形的大小与圆心角的大小有关。

  教学重点:

  在动手操作中掌握扇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理解扇形的大小与圆心角的关系。

  教学准备:

  扇形实物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有一根绳子长31.4m,小红、小东和小林分别想用这根绳子在操场上围出一块地,怎样围面积最大?

  二、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1、出示第75页主题图,谈话

  (1)主题图上呈现的是什么?

  (2)这些物体的名称都含有扇字,那什么是扇形呢?

  (3)根据画面情境,你能说出一些扇形的物体吗?

  2、揭示课题: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扇形的物体,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扇形。

  3、板书课题:认识扇形

  三、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认识扇形的各部分名称。

  (1)介绍扇形的含义: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两端的两条半径所围成的图形叫做扇形。

  (2)介绍扇形各部分的名称

  弧:圆上A、B两点之间的部分叫做弧。

  圆心角:像<AOB这样,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做圆心角。

  (3)观察:在同一个圆中出现不同圆心角的扇形,你发现了什么?

  (4)结论:扇形的大小与这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大小有关

  2、认识特殊的扇形

  (1)以半圆为弧的扇形的圆心角是多少度?

  学生自主探索:半圆的圆心角是180 (2)以

  1/4圆为弧的扇形呢?

  1/4圆:圆心角是90

  四、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完成第76页第1题。

  根据扇形的含义,找一找物体中的扇形。

  2、完成第76页第2题。

  圆心角一定是两条半径组成的角。

  3、完成76页第3题

  把画圆和画角结合起来,培养学生作图能力。

  4、完成76页第4题

  介绍扇环知识。扇环就是圆环的一部分,求圆环面积的方法迁移到这,求扇环的面积

  五、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P61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产生过程,了解其特点,并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

  2、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并能做出合理的推测,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提高学生的统计能力。

  重点难点:

  体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印入,复*旧知

  1、问题情境

  根据5天的训练成绩,选拔一位同学去参加学校的跳绳比赛。

张明:201205208213217
王星:206204210209202

  2、学生说理

  为什么要选择张明去参加。

  3、引导转换,复*旧知

  你觉得用什么统计图来表示比较合适?

  4、简单读图,感悟趋势

  呈现张明和王星跳绳成绩统计图,学生读图,简述趋势,得出淘汰王星的结论。

  二、学*新知,初步感悟

  1、制造冲突,引发思考

  (1)呈现刘辉的成绩的折线统计图,分析其进步趋势。(数据:204 206 208 212 216)

  (2)设问:如果张明和刘辉要一决高下,谁获胜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呈现两张统计图,让学生交流。

  (3)引发思考

  我们能不能再想个办法,对这两张图做个处理,使得我们能一下子就看出张明比刘辉进步得更快?

  2、唤醒旧知,初步感悟。

  (1)直接过度。

  把两张折线统计图合并在一起。(合并后,两条折线都是白色)

  (2)细节教学,引导学生发现同一种颜色的折线无法区别两人成绩。

  揭题:复式折线统计图(板书)

  (3)感悟优点。

  相比刚才两张统计图,你觉得它有什么优点?(便于比较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

  三、加深体验

  呈现王芳7~15周岁体重变化情况统计图。

  观察这张图,你了解到了什么?

  在原图上加一条“标准体重”折线

  再让学生评价一下王芳的体重发展情况?

  四、巩固练*

  出示题目:*和美国在第25~29奥运会获金牌情况统计图(条形统计图)

*:1616283251
美国:3744393536

  (1)让学生绘制成复式折线统计图。(只描点连线)

  (2)学生独立绘图。

  (3)读图练*,再次体验。

  (4)根据“*是否可能在第30届奥运会上金牌继续保持第一”。引导学生观察复式折线统计图中反映两国夺金趋势。

  五、练*。

  P63 试一试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解,促进相关技能的形成,发展数学思考和实践能力。

  教学资源:

  小黑板、课前请体育老师利用体育课组织学生测试百米跑步的时间。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进行整理和练*。

  二、基本练*

  1、根据下面的条件,说说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1)师傅每小时加工的零件比徒弟的3倍少18个。

  (2)一堆黄沙运走了30车后还剩下16吨。

  (3)一条围巾的价钱比一副手套价钱的2倍多25元。

  2、在括号里填上含有字母的式子

  (1)学校舞蹈队有x人,歌咏队的人数是舞蹈队的3倍,歌咏队有( )人;舞蹈队和歌咏队一共有( )人,歌咏队比舞蹈队多( )人。

  (2)踢毽的和跳绳的每组都是x人,踢毽的有5组,跳绳的有8组。踢毽的有( )人,跳绳的有( )人;踢毽的比跳绳的少( )人,踢毽的和跳绳的一共有( )人。

  三、练*与应用

  1、求x的值

  (1)三角形面积275cm。 (2)长方形周长9m。

  第(1)小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说说列方程的依据以及怎样解列出的方程。

  第(2)小题

  先让学生独立列出方程。交流时师随机板书不同的方程,并让学生说清列方程的依据。

  学生列出的方程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2x+1.5×2=9 (x+1.5)×2=9 x+1.5=9÷2

  问:这几个方程哪些你会解了?请你说说应怎样解?

  (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多加关注,注意个别辅导。)

  交流完后,让学生解自己所列的方程,有困难的学生也可以选择自己理解的方程来解。

  指名3位学生分别板演。再集体交流。

  2、第6题、第7题、第9题、第10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引导学生说说每道题是根据怎样的等量关系来列方程的。

  3、第8题

  猎豹追捕猎物时的`速度大约是一名优秀短跑运动员百米赛跑速度的3倍,大约比这名运动员每秒多跑20米。这名运动员每秒大约跑多少米?这只猎豹呢?

  先让学生算一算自己在体育课上测试百米跑步时的速度大约是每秒多少米?

  再让学生解答问题,然后说说自己有什么感想。

  四、思考题

  盒子里装有同样数量的红球和白球。每次取出6个红球和4个白球,取了若干次以后,红球正好取完,白球还有10个。一共取了几次?盒子里原来有红球多少个?

  学生读题后可引导学生画线段图来理解“取了若干次以后,红球正好取完,白球还有10个”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就是说明“取出的红球比白球多10个”。

  再让学生列方程解答。交流时说说是根据怎样的等量关系来列方程的。

  五、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你又有些什么收获呢?你还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一、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对本册有关统计知识的系统复*。重点复*的内容有扇形统计图的意义、特点以及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和结合扇形统计图解决问题。本节复*课在教学设计上有如下特点:

  1、谈话回顾,建立联系。

  通过谈话,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能促进教学任务的有效完成。上课伊始,根据复*课的特点和知识结构,进行关键点的有效回顾,帮助学生与接下来的学*内容建立联系。这样的设计,符合教育的本真,即教育的任务在于激励、唤醒。

  2、充分发挥小组合作、讨论的作用。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小组合作是数学学*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小组合作中,学生的倾听能力、组织能力、思考能力都会得到锻炼与提升。在复*中重视小组合作、讨论的作用,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突破教学重难点,进一步理解各种统计图的特征,并学会根据统计图分析数据。

  二、课前准备。

  PPT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我们一共学过哪几种统计图?

  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

  这几种统计图分别具有什么特点?

  (1)小组内交流。

  (2)学生汇报。

  生1: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是很容易比较各种数量的多少。

  生2: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是不但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还可以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生3: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是能清楚地表示各部分数量与总数之间的关系。

  2、什么是扇形统计图?

  扇形统计图用整个圆表示总数,用圆内各个扇形的大小表示各部分数量占总数的百分比。

  (二)复*用扇形统计图知识解决问题。

  1、根据扇形统计图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114页6题。

  我国城市空气质量正逐步提高,在20xx年监测的330个城市中,有273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监测城市的空气质量情况如下图所示。

  (1)空气质量达到三级标准的城市有多少个?

  (2)了解你所在城市的空气质量,讨论一下如何提高空气质量。

  2、解决问题。

  (1)解决问题(1)。

  ①思考:题中的有效信息有哪些?无用信息有哪些?

  ②汇报。

  生1:题中“有273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是无用信息。

  生2:对于问题(1)而言,题中“330个城市”和“16.1%”是有效信息。

  ③根据统计图算出空气质量达到三级标准的城市有多少个。

  330×16.1%≈53(个)

  (2)解决问题(2)。

  ①组内交流:说一说你所在城市的空气质量问题。

  ②全班交流:如何提高空气质量?

  生1:要改善取暖工程。

  生2:加强环保意识。

  生3:严禁开私家车,统一乘坐公交车,这样避免二氧化碳大量排放。

  生4:减少工厂废气排放。

  (三)巩固练*。

  1、小红收集的各种邮票统计如上图。

  (1)小红收集的风景邮票、人物邮票和建筑邮票数量的比是( )。

  (2)小红收集的( )邮票数量最多。

  (3)小红共收集了200张邮票,其中风景邮票有( )张。

  2、完成教材117页17题。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查资料,进一步了解扇形统计图的应用范围。

  板书设计:

  统计与概率

  统计图的种类: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

  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清楚地表示各部分数量与总数之间的关系。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55页、第56页。

  教学目标:

  1、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意义,并进行实际应用。

  教学难点:

  把比熟练地转化成分数,将分数知识横向迁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牵引(课件出示)

  同学们,通过前几节课的学*,我们已经认识了什么是“比”,那么,如果我现在告诉你“某班男生和女生的人数比是5:4”,从这组比中,你能推断出什么信息呢?(课件出示题目)

  学生自由发言,预设推断如下

  1、全班人数是9份,男生占其中的5份,女生占其中的4份。

  2、以全班为单位“1”,男生是全班的(),女生是全班的()。

  3、以男生为单位“1”,女生是男生的(),全班是男生的()。

  4、以女生为单位“1”,男生是女生的(),全班是女生的()。

  5、女生比男生少(或20%)。

  6、男生比女生多(或25%)。

  追问:你还可以从中推断出这个兴趣小组的男生和女生可能各有多少人吗?(请3个学生说说,把握总人数比是5:4就可以了。)

  二、情境导入,引出课题(课件出示)

  昨天我和王老师合伙买福利彩票,我出了30元,王老师出了50元,结果我们中了一个二等奖,奖金8000元。我想对半分,各分4000元,王老师说这不公*,你们认为呢?怎么分奖金才合理呢?

  三、合作探索,解决矛盾

  1、你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请试试看,可以小组内交换意见、讨论想法。

  2、说以说你的想法。组织反馈,逐一展示学生解题思路。

  3、我们分到的奖金是否合理,该怎样检验?(两个数量和要等于8000,出资的比是3:5或5:3)

  4、小结:像这样把8000元彩票奖金按照出资多少来进行分配的情况叫做按比例分配。(板书:按比例分配)

  (出示课题:比的应用)

  四、自主探索

  1、课件出示教材(1),把一筐橘子分给大班和小班,大班30人,小班20人。

  思考:把这筐橘子分给大班和小班,怎么分合理?

  学生商量分法,得出:按大班和小班的人数来分比较合理。

  2、大班人数和小班人数的比是3:2 学生分好后,交流分法,填表完成。

  3、如果有140个橘子,按3:2分,可以怎样分?你会分吗?试着分一分。

  学生试做。

  4、与同学交流分的方法。分组讨论疑点,并试着在组内解决。

  四、交流方法,老师精讲

  1、班内交流,老师答疑

  三种方法

  (1)、方法一:借助表格分。

  (2)、方法二:画图

  发现橘子总数被*均分成了5份,大班占3份,小班占2份。先求出一份的数,再分别乘以3和2,就求出了大班和小班分的橘子个数。

  140个

  140÷(3+2)=28 大班:28×3=84(个)

  小班:28×2=56(个)

  追问:为什么要“140÷(3+2)”?

  (3)、方法三:根据分数的意义解题。先求出一共分成几份,再求出大班和小班分的个数分别占橘子总数的几分之几,最后根据分数的意义解题。

  3+2=5 140× = 84(个)

  140× = 56 (个)

  答:大班分84个,小班分56个,比较合理。

  2、以上几种方法你最喜欢哪种?说明理由。引导学生小结方法⑶的思路。

  ⑴计算分配的总份数。

  ⑵计算各部分占总量的几分之几。

  ⑶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解题。

  五、巩固练*,深化认识

  1、小清要调制2200克巧克力奶,巧克力和奶的质量比是2:9。需要巧克力和奶各多少克?

  2、 3月12日是植树节,学校把种植60棵小树苗的任务分配给602班和603班,两班都是43人。想一想,如果你是大队辅导员,你会按怎样的比例分配,两班各栽多少棵?

  3、完成教材第56页练一练第3题合理搭配早餐。

  六、总结评价

  1、回顾这节课所学的知识,谈谈收获。

  2、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比的应用

  3+2=5 140× = 84(个)

  140× = 56 (个)

  答:大班分84个,小班分56个。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菁选(扩展5)

——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菁华3篇)

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欣赏由基本图形构成的美丽图案,并了解图案的排列规律,感受图形的美。

  2、会用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行四边形等图形设计图案。

  3、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创新意识和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

  感受图形的美,会用基本的几何图形设计有规律排列的图案。

  教学难点:

  发现图案的排列规律。

  教具准备:

  课件、方格纸、水彩笔、尺子。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导入新课

  1、展示一件衣服

  师: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衣服上有学过*面图形。

  2、出示*面图形

  学生说出图形的名称。

  师: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和设计由这些*面图形组成的漂亮图案。

  出示课题:欣赏与设计

  二、欣赏图案

  1、欣赏课本上的6幅图案

  师:老师收集了一些图案,请看。漂亮吗?请仔细欣赏,选一幅你最喜欢的,和你同桌说说它是由哪些*面图形组成?用了什么颜色?

  2、交流汇报

  (1)由2名学生选择喜欢的图案回答。

  (2)教师指定一幅图案学生回答。

  师:喜欢第5幅的同学请举手。这幅图案用了什么图形?(三角形、六边形)红色的六边形由几个三角形组成?(6个)在红色六边形的周围你还发现了什么?这幅图案像什么?

  三、生活中的图案

  师:这些漂亮的图案都是来自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你在哪里见过像这些一样由*面图形组成的,有漂亮颜色的图案呢?

  学生回答:地板砖、衣服、广场等。

  四、找规律

  师:咱们学校新建的厕所还没有合适的地板瓷砖图案,校长想请全校的同学都来出谋献策。淘气已经设计了一幅,大家请看。(课件出示方格图案)

  1、在这幅图案上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发现有正方形,还有4种颜色。

  2、观察这4种颜色的排列规律。

  ①第一行第5个正方形是()色,第一行第8个正方形是()色。第11个呢?

  你是怎样想的?有没有好办法能很快算出来?可以互相讨论。

  引导学生说出,横着看图案的颜色排列规律。

  ②第一列第6个正方形是()色?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说出,竖着看图案的排列规律。

  3、你还发现了什么规律?

  4、想象一下,如果继续画下去,会是什么样子的?(课件展示画下去的图案)

  五、设计图案

  1、师:刚才这幅图案是淘气设计的学校厕所瓷砖图案的效果图,你觉得怎么样?为什么?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你想设计吗?如果你是设计师你想怎样设计?

  2、设计要求

  (1)用学过的*面图形设计;

  (2)图形的形状、颜色排列要有规律;

  (3)设计的图案要美观大方。

  3、学生设计图案

  4、展示学生作品

  师:请说说你是怎样设计的?

  师:谁来说说他设计得怎么样?

  六、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了图形的美,感受了美,并用双手创造了美,老师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不仅能画出美丽的图案,还能够用美的语言,美的行为和美的心灵去装点我们的生活。

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2

  教学内容:

  根据课本第9页至第10页教学内容进行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欣赏与绘制图案的过程,体会圆在图案设计中的作用能用圆规设计简单的图案。

  2、能力目标:在设计图案的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圆的对称性等特征。

  3、情感目标:厂家图案的美,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结合欣赏与绘制图案的过程,体会圆在图案设计中的作用并能设计简单的图案。

  教学难点:

  在设计中,进一步体会圆的对称性等特征。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方法:

  两先两后学导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这节课,我们将结合欣赏与红制图安排过程,进一步巩固对所学图形特征的认识。

  板书课题

  二、欣赏图案。

  1、看一看:出示课本的教学挂图,让学生认真观察。

  2、议一议:看到这些图案,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这些图案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怎样组成的?

  3、欣赏:老师出示教学挂图,学生欣赏美丽图案。

  三、设计图案。

  1、涂一涂。

  (1)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9页中的涂一涂的第1题。

  (2)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10页中的涂一涂的第2题。

  2、做一做。

  (1)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10页做一做中的第1题。

  学生完成设计任务后,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展示,交流。

  (2)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10页中做一做的第2题。

  四、巩固练*。

  先让学生自学课本第10页数学万花筒中的内容,再让学生按照图示的方式试一试,画出一个圆。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全班展示和交流。

  五、全课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储蓄的意义,理解本金、利率、利息的含义。

  2.能力目标:注重学生观察、对比、总结能力的培养,并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提高应用意识和实践的能力。

  3.情感目标:懂得存款利国利民,并从教育储蓄中感悟国家对少年儿童的殷切希望,树立努力学*的志向。

  重点难点:

  理解本金、利率、利息的含义,会正确计算利息。理解税后利息的含义,会根据实际情况使用公式。

  教学流程:

  一、知识扩充

  (师出示*五大银行行标。生根据生活经验,理解银行的业务范围及银行的分类。)

  师:(出示一组信息) 20xx年12月,*银行给工业发放贷款18 636亿元,给商业发放贷款8 563亿元,给建筑业发放贷款2 099亿元,给农业发放贷款5 711亿元。

  (让生思考,从信息中想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储蓄的意义,感受存款不但利国而且利民。

  效果预测:学生可以从信息中感悟到国家用集资上来的存款繁荣经济、建设国家、援助农业,加强储蓄的意识。

  二、创设情境

  师:老师积攒了1000元钱,把它放在什么地方最安全合理呢?

  生:放在银行里,不但安全还可以使自己的用钱更有计划。

  师:听从大家的意见,现在老师就想去银行存款,谁想和我一起去?

  (生走入老师创设的情境,感受存款的乐趣。)

  师:当我们来到银行的时候,不但会受到存款员的热情接待,而且会拿到一张存款单。存款单蕴含着怎样的奥秘呢?我们在填写的过程中一起总结好吗?

  (生独立完成填存单的任务,遇到问题随时提出,师生共同解决。)

  设计意图:给予学生一个想像的空间,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悟生活中的数学,把知识、能力、人格有机地融合,让学生的各种因素碰撞后的灵感在实践中得以体现。

  效果预测:经过师生互动、生生互补,学生可以掌握存款单的填写方法,并在老师的点拨中,掌握存款的种类、本金等数学概念。

  三、合作学*

  师:(出示信息)小丽学会存款后,把100元存入银行,整存整取1年,年利率2.25%,到期时可取出人民币102.5元。

  (生找出本金、存款种类后,再谈一谈自己有什么新发现。)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利息”、“利率”的概念,并设疑“利息的多少和什么有关系呢?有怎样的关系呢”?

  出示表格

  (生合作学*从表格中发现利息的多少与本金、利率、时间有关,并总结出公式:利息 = 本金 × 时间 × 利率。)

  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总结出来的公式,帮老师预算一下,老师存入银行的1000元,整存整取5年,年利率3.6%,到期时可获利息多少元?

  生: 1000 × 3.6% ×5 = 180 元。

  师:取款时的情况和我们预想的一样吗?和老师一起跳跃时间,来到20xx年。(出示利息清单。)

  利息清单

  生总结:税后利息 = 本金 × 利率 × 时间 ×(1-20%)。

  设计意图:为学生营造自我发现、自我总结的空间,让学生从实践中概括公式,在合作中分享自己与他人思考的成果,体会成功的快乐。

  效果预测: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主动参与小组合作,在合作中积极思考,得出利息及税后利息的公式,并因为经历了概念的形成过程,为知识的应用做了良好的铺垫。

  四、深化练*

  1.奉献。

  五年一班的张华同学在20xx年1月1日把积攒的1200元钱存入银行,整存整取二年,年利率2.7%。她准备把到期后的税后利息捐给“希望工程”支援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到期时她可捐钱多少元?

  2.理财。

  你有压岁钱吗?以小组为单位核算一下,如果把这些钱存起来,你们想怎样存?会得多少税后利息?你们准备怎么使用?

  3.帮助。

  李大爷认识到了存款的益处,所以决定把自己的1万元存入银行5年,面对“国债3.6%”、“定期3.6%”、“活期0.72%”三种选择,他该怎么办呢?你能按获得利润的多少为李大爷提个合理化建议吗?

  4.介绍小知识。(教育储蓄)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为学生设计的三组生活*题,其目的在于让学生感悟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增强应用意识,同时培养了学生乐于助人、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

  效果预测:学生喜欢智慧的挑战,对学以致用有很强的能动性,所以他们一定会用智慧的眼光解决*题中的生活问题,同时在教育储蓄的感召下,进一步感悟党和人民的期望,树立终身学*的愿望。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菁选(扩展6)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菁华9篇)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结合方格纸用两个数据来确定位置,能依据给定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

  2、通过学*活动,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

  利用方格纸正确表示列与行。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投影机。

  学生准备: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复*巩固

  标出下列班上同学的位置(图略)

  {借助教师操作台上的学生座位图,迅速将实际的具体情境数学化}

  二、新知探究

  (一)教学例2

  1、我们刚刚已经懂得如果表示班上同学所在的位置。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样的一张示意图上(出示示意图),如何表示出图上的场馆所在的位置。

  2、依照例1的方法,全班一起讨论说出如何表示大门的位置。(3,0)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强调0列、0行,并指导学生正确找出。)

  3、同桌讨论说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并指名回答。

  4、学生根据书上所给的数据,在图上标出“飞禽馆”“猩猩馆”“狮虎山”的位置。(投影讲评)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些经验和知识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将用生活经验描述位置上升为用数学方法确定位置,发展数学思考,培养空间观念。}

  (二)、课堂提高

  练*一第6题

  (1)独立写出图上各顶点的位置。

  (2)顶点A向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发生了改变?点A再向上*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也发生了改变?

  (3)照点A的方法*移点B和点C,得出*移后完整的三角形。

  (4)观察*移前后的图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小组内相互说说。

  (图形不变,右移时列也就是第一个数据发生改变,上移时行也就是第二个数据发生改变)

  {让学生看到在*面上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的方法,架起了数与形之间的桥梁,加强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三、当堂测评

  练*一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学之间互相检验交流,最后,教师再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评价。

  练*一第5题

  (1)学生自己在方格纸上画一个简单的多边形。各顶点用两个数据表示。

  (2)同桌互相合作,一人描述,一人画图。

  {继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四、课堂自我评价

  这节课你觉得自己表现得怎样?哪些方面还需要继续努力?

  五、设计意图:

  本节知识,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从学生熟悉的座位顺序出发,让学生在口述“第几组几个”的练*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建立起“第几列第几行”的概念,让学生从*惯上培养起先说“列”后说“行”的*惯。然后再过度到用网格图来表示位置,让学生懂得从网格坐标上找到相应的位置。这样由直观到抽象、由易到难,符合孩子的学*特点。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知道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会正确读、写百分数,会解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百分数。

  2、过程与方法:通过搜集学*材料并进行一系列的讨论和研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收集信息、分析比较的能力,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4、知识要点: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

  教学重点: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熟练地读、写百分数。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百分数和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学法指导:

  引探教学法教具

  学具课件:

  通案个案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交流收集到的百分数。请同学们把收集到的百分数展示给大家。

  (1)羊毛衫羊毛的含量是90%。

  (2)上衣纶的含量是23%。

  (3)白酒中酒精的含量是52%。

  大家收集到百分数真不少,看来百分数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泛,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百分数。

  二、合作探究学*新知

  1、让学生交流已经知道百分数的哪些知识。

  生:会读百分数、会写百分数……

  2、教师示范“%”和百分数的写法。(写百分号时,两个圆圈要写得小一些,以免和数字混淆)。

  3、让学生写出几个喜欢的百分数,并读出来。

  4、小组交流认识百分数的意义。

  (1)教师提问:什么叫百分数呢?生答。

  (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也可以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

  (2)教师解释:百分数是一种特殊的倍比关系,它的后项是一种固定的数100,所以也叫百分率或百分比。

  (3)讨论:百分数的分子可以是哪些数呢?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各组把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5、讨论百分数和分数的联系及区别:联系是:都可以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即都可以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关系。区别是:分数既可以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关系,又可以表示一个数,表示数时可以带单位名称。而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关系,它的后面不能写单位名称。

  6、练*:下面的这些分数哪个能写成百分数。

  (1)六一班的同学中男同学的人数占48/100。

  (2)一个苹果重27/100千克。

  (3)一堆煤重87/100吨,运走它的32/100。

  三、巩固应用熟练掌握

  (1)完成P78“做一做”。

  (2)在规定时间内写出10个满意的百分数,结束后让学生说出实际写的个数是规定的百分之几。

  四、课堂小结体验收获

  五、课堂检测

  (一)必做题

  1、25%的计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单位。

  2、分母是100的分数叫做百分数。()

  3、一杯牛奶重25%千克。()

  4、百分数的意义与分数的意义完全相同。()

  (二)选做题

  选择合适的百分数填空。2%,15%,120%,100%,0.0001%。

  1、今天上课,积极举手的同学占全班人数的()

  2、只要同学们认真学*,这个单元的及格率一定会达到()

  3、大海捞针的可能性是()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分数乘、除法及比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为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本节复*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对分数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及分数乘、除法计算方法的复*。

  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进一步强调分数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加强计算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是分数乘法的逆运算的同时,计算能力得到提高。

  2.重视对相关概念、性质及某些知识间相互关系的复*。

  教学中,把比的相关概念、倒数的相关概念、比的性质以及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等作为重要的复*内容,结合教材相关*题进行全面、系统地复*,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同时将比与分数、除法联系起来。

  3.重视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把用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和用比解决实际问题作为重要的复*内容之一,结合教材*题,重点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使学生通过对比练*,更好地掌握解决分数乘、除法问题以及比的有关问题的思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同点:题中的数量关系相同,解题思路相同。

  不同点:

  ①题表示单位“1”的量已知,用乘法计算。

  ②题表示单位“1”的量未知,列方程解答或用除法计算。

  (3)总结解决分数乘、除法问题的方法和解题关键。

  ①方法:表示单位“1”的量已知,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表示单位“1”的量未知,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列方程解答或用除法计算。

  ②关键:找准表示单位“1”的量。

  设计意图:结合教材*题,复*画线段图分析问题的方法,在对比中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解决分数乘、除法问题的方法和解题关键,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巩固练*

  1.完成教材115页6题。

  地球上海洋面积是36000万*方千米,占地球总面积的。地球总面积是多少万*方千米?

  2.完成教材116页8题。

  (1)五年级同学收集了165个易拉罐,六年级同学比五年级多收集了。六年级收集了多少个易拉罐?

  (2)四年级比六年级少收集了,四年级收集了多少个易拉罐?

  3.完成教材116页10题。

  一列火车的速度是180千米/时。一辆小汽车的速度是这列火车的,是一架喷气式飞机的。这架喷气式飞机的速度是多少?

  4.完成教材116页11题。

  (1)用84 cm长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宽的比是2∶1。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宽分别是多少厘米?

  84÷2=42(cm) 长:42×=28(cm)

  宽:42×=14(cm)

  (2)用84 cm长的铁丝围成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三条边长度的比是3∶4∶5。三条边各是多少厘米?

  [84÷(3+4+5)=7(cm) 7×3=21(cm)

  7×4=28(cm) 7×5=35(cm)]

  ⊙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复*,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一、教学内容

  运用比解决问题。(教材第54页例2)

  二、教学目标

  1、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掌握按比分配问题的结构特点及解题方法,发展分析、概括能力。

  三、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按比分配问题的特点和解题方法。

  难点:根据题中所给的比,掌握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地用乘法求各部分量。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师:比的意义是什么?

  引导学生回顾比是什么。

  2、一盒糖果有50颗,*均分给甲、乙两人,甲、乙两人各得多少颗糖果?他们所得糖果数的比是多少?(课件出示题目)

  点名学生回答,回顾*均分的特点。

  3、引出新课。

  师:这是一道*均分的问题,生活中,很多问题运用到了*均分,但有时为了分配合理,往往需要把一个数量分成不等的几部分,即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方法通常叫按比分配,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比的应用。(板书课题:比的应用)

  二、学*新课

  教学教材第54页例2。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一、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内容包括:位置,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圆,百分数,统计,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分数乘法和除法,圆,百分数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代数方面,教材安排了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百分数三个单元。分数乘法和除法的教学是在前面学*整数、小数有关计算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数四则运算能力以及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会解决简单的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是小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数学能力。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教材安排了位置、圆两个单元。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初步的数学化的过程,理解并学会用数对表示位置;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基本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教材是安排扇形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和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发展统计观念。

  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体会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优越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方面:

  1.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乘、除法,会进行简单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3.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会解决有关比的简单实际问题

  4、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与面积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

  (二)、过程与方法方面:

  5、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能运用*移、轴对称和旋转设计简单的图案。

  6、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初步体会坐标思想。

  7、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比较熟练地进行有关百分数的计算,能够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8、认识扇形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9、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三、教学中需要准备的教具和学具:

  在前面几册的教师教学用书中,已经介绍了许多教具和学具,其中的一些仍可继续使用,如小棒、方木块、量角器、三角板、直尺、计算器等。结合本册的教学需要,介绍几种使用效果较好的教具和学具,以供参考。

  1.圆形纸板作为演示分数计算以及认识圆的教具。可以用硬纸板做成大小相同的圆若干个。拿其中的两个圆形纸板做成如五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第14页介绍的教具,用来演示不同的分数。作为教师演示用的教具要大一些,作为学生操作用的学具可小一些。

  2.圆规教学圆的认识时用。教师要准备可以在黑板上画圆的圆规。每个学生也要准备一套自己用的圆规。

  3.说明圆面积计算公式用的教具可以仿照教材第68页的图用纸板制作,供教师演示用。另外在本册教材的附录中印有同样的图,学生可以剪下来贴在纸板上,作为操作用的学具。

  4.方格作图纸学*位置时用。在本册教材的附录中印有几幅10×10的`方格纸,可以让学生剪下来用。

  5.其他教具教师还可以根据各部分教学内容的需要自己准备或设计制作一些教具和学具。如教学位置时在本地区的简易路线图上画上方格子作为教具;教学百分数时,可搜集一些含有百分数表示含量或性能的商品标签作为教具或学具等。教师还可以根据需要自己制作其他适用的教具。

  四、教学措施:

  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2、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

  3、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重视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

  4、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分数乘、除法及比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为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本节复*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对分数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及分数乘、除法计算方法的复*。

  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进一步强调分数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加强计算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是分数乘法的逆运算的同时,计算能力得到提高。

  2.重视对相关概念、性质及某些知识间相互关系的复*。

  教学中,把比的相关概念、倒数的相关概念、比的性质以及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等作为重要的复*内容,结合教材相关*题进行全面、系统地复*,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同时将比与分数、除法联系起来。

  3.重视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把用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和用比解决实际问题作为重要的复*内容之一,结合教材*题,重点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使学生通过对比练*,更好地掌握解决分数乘、除法问题以及比的有关问题的思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同点:题中的数量关系相同,解题思路相同。

  不同点:①题表示单位“1”的量已知,用乘法计算。

  ②题表示单位“1”的量未知,列方程解答或用除法计算。

  (3)总结解决分数乘、除法问题的方法和解题关键。

  ①方法:表示单位“1”的量已知,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表示单位“1”的量未知,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列方程解答或用除法计算。

  ②关键:找准表示单位“1”的量。

  设计意图:结合教材*题,复*画线段图分析问题的方法,在对比中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解决分数乘、除法问题的方法和解题关键,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巩固练*

  1.完成教材115页6题。

  地球上海洋面积是36000万*方千米,占地球总面积的。地球总面积是多少万*方千米?

  2.完成教材116页8题。

  (1)五年级同学收集了165个易拉罐,六年级同学比五年级多收集了。六年级收集了多少个易拉罐?

  (2)四年级比六年级少收集了,四年级收集了多少个易拉罐?

  3.完成教材116页10题。

  一列火车的速度是180千米/时。一辆小汽车的速度是这列火车的,是一架喷气式飞机的。这架喷气式飞机的速度是多少?

  4.完成教材116页11题。

  (1)用84 cm长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宽的比是2∶1。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宽分别是多少厘米?

  84÷2=42(cm) 长:42×=28(cm)

  宽:42×=14(cm)

  (2)用84 cm长的铁丝围成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三条边长度的比是3∶4∶5。三条边各是多少厘米?

  [84÷(3+4+5)=7(cm) 7×3=21(cm)

  7×4=28(cm) 7×5=35(cm)]

  ⊙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复*,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73—78页。

  教材简析:

  教材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一步和两步计算的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呈现了*的世界遗产这一情景。通过介绍*的世界遗产情况,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入对乘加应用题的探索。知识点是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借助一、二单元的知识基础,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探索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规律,并能灵活的运用这个规律解决问题。重点是将四则混合运算规律正确地迁移到分数中。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具体情景中,能正确描述数量关系,画线段图,并根据数量关系和线段图列出算式并正确解答乘加、乘减分数应用题,在不断探索中领悟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规律。

  2.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说一说、画一画,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3.情感目标:创设*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谈话:同学们,2008年的奥运会相信大家一定记忆犹新,世界人民走进奥运,走进了北京。作为一名*人,你能说说北京有哪些历史文化遗产吗?

  [设计意图]这一单元是围绕“*的世界遗产”这个大的情境串进行的,而本课是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第1个信息窗,情境内容将*放入世界这一大环境中,因此由奥运会的话题引出了本课情境,这样设计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本课,激发了学*兴趣。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1.课件出示教科书73页情境

  谈话:这里有一些我国世界遗产的文字信息,谁能读一读?根据文字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北京故宫的占地面积大约是多少公顷?

  (2)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一共有多少处?

  (3)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比自然遗产多多少处?………

  (4)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我们先来解决“北京故宫的占地面积大约是多少公顷?”好吗?

  2.根据以往的解题经验,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帮助你解决这一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己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动脑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梳理已有的数学思想方法,为新问题的解决做好铺垫。

  3.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试着独立解决这一问题好吗?

  4.学生汇报交流。

  让学生到前面展示不同的方法,分别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1)272×1/4=68(公顷) 68+4=72(公顷)

  (2)272×1/4+4

  =68+4

  =72(公顷)

  学生在多次交流解题步骤中,教师板书数量关系

  天坛公园的面积×1/4+比天坛公园多的面积=故宫的面积

  并展示学生画的线段图。让学生分析线段图。

  [设计意图]学生是探究主体,教师是引导者。在这里把让学生说解题思路放在首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5.刚才同学们有的用分步,有的列综合算式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现在你能试着用先画线段图再列综合算式的方法自己解决你们提出的“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一共有多少处?”吗?

  学生独立解决。(根据学生情况,如果画图有困难,可让学生小组内讨论一下,在这里把谁看作单位“1”?)

  全班交流,展示做题方法。

  (1)30×7/10+30×2/15 (2)30×(7/10+2/15)

  =21+4 =30×25/30

  =25(处) =25(处)

  6.让学生展示线段图的画法,说清解题思路。

  7.点题并板书:分数应用题。

  8.单看这两个算式的计算,你能想到什么运算律?有什么启发?

  9.小结:乘法的分配律在分数中同样适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借助两种解题方法,将分数与整数的运算率沟通,为后面的练*搭建了*台。

  三、巩固练*,加深理解。

  独立完成(第75页第2、3题。)

  指生回答,并说出解题思路。

  (重点说出数量关系。)

  [设计意图]这两道题是针对性练*,旨在巩固所学知识。数量关系要让学生反复说,目的是让学生从理论上加以理解。

  四、回归实践,拓展运用。

  课件再次出示本课信息窗情境图。

  谈话:现在你能自己解决“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比自然遗产多多少处?”吗?

  现在让我们走进民族文化遗产——青藏高原,检验一下这节课你的学*情况。

  课本76页第9题。学生读题,指生列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归课题情景,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灵活掌握解题方法。

  五、谈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在学*了“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根据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使学生掌握解题思路,学会用方程解答。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抓住了数量关系相同,通过复*题的分析解答,让学生找出熟悉的数量关系,再把题进行改动变化。在边画图、边分析的过程中,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便于学生理解和思维,促进了学生分析思维能力的发展和综合运用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在已经学*了,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是多少的问题的基础上,六年级学生能在一定的基础之上去拓展,去学*更新的知识。

  教学目标

  逆向思维,能根据具体的数量和分率,求出单位“1”的量。通过教学, 使学生在理解分数除法意义及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解题思路的基础上,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稍复杂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能比较熟练地用方程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能确定单位“1”,理清题中的数量关系。

  2、利用题中的等量关系用方程解答。

  教学过程

  一、1、苹果的重量是X千克,梨的重量比苹果多5千克 。

  ⑴、梨的重量比苹果多了( )千克。

  ⑵、梨的重量是( )千克。

  2、钢笔X元,比毛笔少了3元 。

  ⑴、钢笔比毛笔少了( )元。

  ⑵、毛笔是( )元。

  3、小结: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准单位“1”,如果单位“1”的具体数量是已知的,要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就可以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直接用乘法计算。

  二、新授课

  1、教学补充例题:水果店运来了一些苹果,已经卖了36千克 ,还剩下20千克,水果店运来了多少苹果?

  (1)卖了 是什么意思?应该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

  (2)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画出线段图。

  (3)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式:运来苹果的重量-卖了的重量=剩下的重量

  (4)指名列出方程。解:设运来苹果X千克。

  x-36=20

  2、教学例2

  (1)出示例题,理解题意。

  (2)比航模组多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说出:是把航模组的人数看作单位“1”,美术组少的人数占航模组的 (1+)

  (2)学生试画出线段图。

  (3)根据线段图,结合题中的分率句,列出数量关系式:

  航模小组人数+美术小组比航模小组多的人数=美术小组人数

  (4)根据等量关系式解答问题。

  解:设航模小组有人。

  (1+)=25

  =25÷

  =20

  答:略。

  三、小结

  1、今天学*了两道应用题,找出它们的共同点?(这两道应用题,题里的单位“1”都是未知的数量,都可以列方程来解,这样顺着题意列出方程思考起来比较方便。)

  2、用方程解答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关键是找准单位“1”,再按照题意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四、练*

  练*十第4、12、14题。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73—78页。

  教材简析:

  教材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一步和两步计算的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呈现了*的世界遗产这一情景。通过介绍*的世界遗产情况,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入对乘加应用题的探索。知识点是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借助一、二单元的知识基础,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探索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规律,并能灵活的运用这个规律解决问题。重点是将四则混合运算规律正确地迁移到分数中。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具体情景中,能正确描述数量关系,画线段图,并根据数量关系和线段图列出算式并正确解答乘加、乘减分数应用题,在不断探索中领悟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规律。

  2.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说一说、画一画,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3.情感目标:创设*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谈话:同学们,2008年的奥运会相信大家一定记忆犹新,世界人民走进奥运,走进了北京。作为一名*人,你能说说北京有哪些历史文化遗产吗?

  [设计意图]这一单元是围绕“*的世界遗产”这个大的情境串进行的,而本课是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第1个信息窗,情境内容将*放入世界这一大环境中,因此由奥运会的话题引出了本课情境,这样设计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本课,激发了学*兴趣。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1.课件出示教科书73页情境

  谈话:这里有一些我国世界遗产的文字信息,谁能读一读?根据文字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北京故宫的占地面积大约是多少公顷?

  (2)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一共有多少处?

  (3)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比自然遗产多多少处?………

  (4)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我们先来解决“北京故宫的占地面积大约是多少公顷?”好吗?

  2.根据以往的解题经验,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帮助你解决这一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己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动脑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梳理已有的数学思想方法,为新问题的解决做好铺垫。

  3.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试着独立解决这一问题好吗?

  4.学生汇报交流。

  让学生到前面展示不同的方法,分别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1)272×1/4=68(公顷) 68+4=72(公顷)

  (2)272×1/4+4

  =68+4

  =72(公顷)

  学生在多次交流解题步骤中,教师板书数量关系

  天坛公园的面积×1/4+比天坛公园多的面积=故宫的面积

  并展示学生画的线段图。让学生分析线段图。

  [设计意图]学生是探究主体,教师是引导者。在这里把让学生说解题思路放在首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5.刚才同学们有的用分步,有的列综合算式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现在你能试着用先画线段图再列综合算式的方法自己解决你们提出的“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一共有多少处?”吗?

  学生独立解决。(根据学生情况,如果画图有困难,可让学生小组内讨论一下,在这里把谁看作单位“1”?)

  全班交流,展示做题方法。

  (1)30×7/10+30×2/15 (2)30×(7/10+2/15)

  =21+4 =30×25/30

  =25(处) =25(处)

  6.让学生展示线段图的画法,说清解题思路。

  7.点题并板书:分数应用题。

  8.单看这两个算式的计算,你能想到什么运算律?有什么启发?

  9.小结:乘法的分配律在分数中同样适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借助两种解题方法,将分数与整数的运算率沟通,为后面的练*搭建了*台。

  三、巩固练*,加深理解。

  独立完成(第75页第2、3题。)

  指生回答,并说出解题思路。

  (重点说出数量关系。)

  [设计意图]这两道题是针对性练*,旨在巩固所学知识。数量关系要让学生反复说,目的是让学生从理论上加以理解。

  四、回归实践,拓展运用。

  课件再次出示本课信息窗情境图。

  谈话:现在你能自己解决“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比自然遗产多多少处?”吗?

  现在让我们走进民族文化遗产——青藏高原,检验一下这节课你的学*情况。

  课本76页第9题。学生读题,指生列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归课题情景,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灵活掌握解题方法。

  五、谈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菁选(扩展7)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菁华5篇)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位置与方向(二)在*面图上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导航

  一、教材内容

  在*面图上确定物体的位置。(教材第20~21页例2)

  二、教学目标

  1.会根据一个点相对于观测点的方向和距离确定这个点的具**置。

  2.通过想象出物体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培养空间观念。

  3.通过生活实例学*位置与方向的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重点难点

  重点:能根据给定的方向和距离在*面图上确定物体的位置。

  难点:明确在*面图上表示物**置的具体过程和方法。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直尺、量角器、课件。

  学生准备:量角器、直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在上节课的学*过程中,我们知道了要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哪几个条件?那么,如何在*面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呢?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位置与方向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在*面图上确定物体的位置)

  二、学*新课

  教学教材第20~21页例2。

  (课件出示教材第20~21页例2)

  师:在例1的图中,B市、C市的具**置应该标在哪里呢?请你在例1的图中标出B市、C市的具**置。

  (1)尝试画图。

  ①学生独立思考怎样标出B市、C市的具**置。

  ②小组交流作图的方法。

  ③尝试画图。(教师巡视,参与部分小组讨论,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2)组织全班交流。

  ①投影展示学生完成的作品。

  ②组织交流和评议,通过交流明确在图上标出B市、C市位置的方法。

  ③教师小结作图过程。(边说边画)

  B市:先确定方向,用量角器量出A市的北偏西30°方向(量角器中心点与A市重合,量角器0°刻度线与正北方向重合,往西量出30°);再表示距离,用1 cm表示100 km,B市距离A市200 km,在图上也就是2 cm。

  C市:先确定方向,直接在图上找到A市的正北方向;再表示距离,用1 cm表示100 km,C市距离A市300 km,在图上也就是3 cm。

  (3)算一算。

  师:台风到达A市后,移动速度变为40千米/时,几小时后到达B市?(点名学生回答)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00÷40=5(时)

  (4)总结画图的基本步骤。

  组织学生交流:你们认为确定物体在图上的位置时,应注意什么?怎样确定?

  学生汇报,教师总结画图步骤:

  ①确定*面图中东、西、南、北的方向。

  ②确定观测点。

  ③根据所给的度数定出所画物体所在的方向。

  ④根据比例尺,定出所画物体与观测点之间的图上距离。(课件出示总结)

  三、巩固反馈

  1.完成教材第21页“做一做”。(教师画出*面图,点名学生板演)

  2.完成教材第24页“练*五”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1.说一说这堂课的收获。

  2.谈谈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哪些需要注意或不太懂的地方?

  板书设计

  在*面图上确定物体的位置

  例2:

  200÷40=5(时)

  答:台风5小时后到达B市。

  教学反思

  1.从学生的课堂练*来看,学生画示意图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方向角没有找准;距离没有按单位长度换算(少数);中心点的位置没有找准;物体的具**置没有明显地表示出来,或者没有标出名字,让人看不清楚;也有学生方向找错了。根据这些情况,我认为教师在教学时更应该注重画示意图的细节,注重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

  2.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课资料参考

  典型例题准备

  【例题】一艘轮船在大海中以每小时16千米的速度向正东方向航行,10时发现北偏东30°方向24 km处有一座灯塔,11时30分这座灯塔在轮船的什么位置?

  分析:根据题意可知,从10时到11时30分,轮船行驶了16×1。5=24(km)。画出图形可知,轮船原来的位置、轮船现在的位置、灯塔所构成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根据等边三角形的特点即可解决问题。

  解答:16×1。5=24(km)

  根据题意作图如下:

  答:11时30分这座灯塔在轮船的西偏北60°方向24 km处。

  解法归纳:解本题的关键是运用路程、速度和时间之间的关系求出轮船行驶的路程,从而作出图形,进而根据等边三角形的特点找出图中边角间的关系。

  相关知识阅读

  南辕北辙

  从前有一个人,从魏国到楚国去。他带了很多的盘缠,雇了上好的车,驾上骏马,请了驾车技术精湛的车夫,就上路了。楚国在魏国的南面,可这个人不问青红皂白就让驾车人赶着马车一直向北走去。

  路上有人问他的车是要往哪儿去,他大声回答说:“去楚国!”路人告诉他说:“到楚国去应往南方走,你这是在往北走,方向不对。”那人满

  不在乎地说:“没关系,我的马快着呢!”路人替他着急,拉住他的马,阻止他说:“方向错了,你的马再快,也到不了楚国呀!”那人依然毫不醒悟地说:“不打紧,我带的路费多着呢!”路人极力劝阻他说:“虽说你路费多,可是你走的不是那个方向,你路费多也只能白花呀!”那个一心只想着要到楚国去的人有些不耐烦地说:“这有什么难的,我的车夫赶车的本领高着呢!”路人无奈,只好松开了拉住车把子的手,眼睁睁看着那个盲目上路的魏人走了。

  那个魏国人,不听别人的指点劝告,仗着自己的马快、钱多、车夫好等优越条件,朝着相反方向一意孤行。那么,他条件越好,他就只会离要去的地方越远,因为他的大方向错了。

  寓言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认真、仔细的良好学**惯。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运算定律,灵活、准确、合理地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运算定律,准确、合理地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 、复*

  1、复*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复*乘法的简便运算定律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二、巩固练*

  1、练*三第1题: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算式特点,正确运用定律进行计算)。

  2、练*三第三题:分数混合运算(提醒学生注意运算顺序,如果可以应用韵律进行计算的题目也可以选择用简便方法计算,如: - × = ×(1- ); ×(5- )既可以按运算顺序先算小括号里面的,也可以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3、练*三第2题:一朵花要用 张纸,一个同学做了9朵,列式 ×9,另一个同学做了11朵,列式 ×11,他们一共做了 ×9+ ×11(朵),学生还可能这样列式: ×(9+11),引导学生发现,这种列式实际上就是乘法分配律的两种形式。

  4、练*三第8题:改错题,这两道题主要都是运算顺序错误,学生在纠错的同时也巩固了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5、练*三第6题:要求学生观察题目,能用简便算法的要用简便算法。

  6、练*三第4、5、9题:先让学生分析题意,再列式计算。计算中提醒学生注意运用定律使计算简便。

  三、布置作业

  完成相关的练*册。个人修改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一、引入课题

  同学们,看看这是什么?(课件出示:北京奥运会金银铜牌图)

  还记得在我国举行的北京奥运会上,我国的运动健儿们一共获得了多少枚这样的奖牌?(100枚)运动健儿们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感到——自豪、骄傲!

  这些奖牌什么形状的?说说你在日常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圆形的事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圆形)看来,圆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老师带来了一些生活中有关圆的图片,想看看吗?(课件展示)从这些事物中,我们同样找到了圆,有的是利用了圆的美观,有的是利用了圆的特性。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世界,去探索和发现它的奥秘!

  出示课题:认识圆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圆和*面直线图形的区别

  课前,老师请大家自己在家里画一个圆并剪下来,请大家拿出你做的圆!

  请你像老师这样用手摸一摸圆形的边,观察一下圆形,说一说,和我们以前学过的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等*面图形有什么不同?(通过观察、比较圆和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区别,知道是*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

  下面让我们进一步来研究圆这种曲线图形吧!

  2、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

  (1)圆心

  请大家把手上的这个圆对折一次(师出示大圆演示),打开,再换个方向对折,再打开,你发现了什么?这两条折痕相交吗?再换不同的方向对折一次,有几条折痕?这些折痕相交于圆中心的一点,这一点叫做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师板书,课件演示)请同学们在你的圆上描出圆心,并用字母O表示。

  (2)半径和直径(学生自学课本56页并用线段划出定义。)

  除了圆心,你知道圆还有什么部分吗?(板书:半径 直径)那什么叫半径?什么叫直径呢?下面请大打开书56页自学一下,并用红笔把概念划出来读一读。(学生自学完。)请同学来说说什么叫半径?(学生读出概念,然后课件演示)什么叫圆上任意一点?请你在自己的圆上画出一条半径,并用字母r表示。

  谁来说说什么叫直径?(学生读出概念,然后课件演示)

  请你在自己的圆上画出一条直径,并用字母d表示。

  (3)巩固练*:找出图中的半径和直径。

  (明确半径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直径必须通过圆心、两端在圆上)

  3、探究圆的特征。

  (1)通过学*,我们认识了圆心、半径和直径,下面我们来个小比赛:要求在30秒钟内,准确的画出3半径和3条直径,比一比谁画得又快又好?

  (师计时,生在圆纸上画半径和直径。)

  画完以后,同桌交换检查画的半径和直径是否准确?

  (2)同桌讨论:

  在同一个圆内,你测量一下这些半径和直径的长度,有什么发现?

  学生汇报:

  (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板书:都相等

  老师的这个大圆跟你们的圆半径相等吗?半径相等需要什么前提?(在同一个圆内)板书:在同一个圆还发现了什么?半径与直径的长度有什么关系?(直径是半径的2倍,半径是直径的一半。)你能用字

  母表示一下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吗?

  板书:d=2r r=d÷2

  4、探索画圆的方法。

  课前,请大家准备的这个圆,你是用什么方法画出来的?用了什么工具?

  (学生说出不同方法)

  怎样才能既准确又方便的画出一个圆呢?(用圆规来画圆。)借助实物来画圆受实物所限,画出的圆大小是固定的,不能随意变化,所以用圆规画圆应该是!。

  (1)认识圆规并学*画圆

  我们来观察一下圆规是怎样的?有几只脚?一只脚带着针尖,另一只脚带着笔尖。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57页,自学一下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学生自学完后)请同学们自己试一试用圆规在本子上画一个圆。

  (学生用圆规画圆,老师巡视。)

  谁愿意出来示范并说说画圆的步骤?(请一学生在实物投影上画圆并说步骤。)

  大家想一想,两脚间的距离实际是什么的长度?(半径)

  我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画圆的步骤:定圆心 定半径 旋转一周(课件出示)

  (2)练*画圆

  请大家按要求来画一个圆:用圆规画出半径是2厘米的一个圆,并用字母O、r、d分别标出它的圆心、半径、和直径。(展示学生画的圆,同桌互相评价。)

  结合刚才画圆的过程,大家思考一下,画圆时圆心和半径各起了什么作用?

  也就是: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半径决定圆的大小(课件出示)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判断题。(基础练*重点在于深入理解概念。)

  (1)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圆的直径。( )

  (2)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是直径。 ( )

  (3)在同一个圆内,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

  (4)直径是半径的2倍。( )

  (5)直径3厘米的圆比半径2厘米的圆要大些。( )

  2、课件出示:森林王国举行的赛车比赛

  老师:同学们,森林王国正在举行赛车比赛,我们一起去看看!参加比赛的小动物分别是小牛、小兔和小狗,他们呀,正在整装待发。在比赛之前,老师想让你们猜一猜,谁的车子跑得最快?(小狗)

  3、2、1、GO!同学们都猜对了!小狗的车轮是什么形状?(圆形)车轮做成圆形为什么就能跑得又快又稳?你能利用这节课学到的知识来解释一下吗?

  (这是利用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的特性,车轴放在圆心的位置,车轮滚动时车轴保持*稳状态,使行进的车辆也保持*稳状态。)

  四、谈收获,回顾知识点。

  你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让学生谈收获。)

  五、作业布置。

  1、书上完成58页第1、3题,60页第1、2题。

  2、利用圆规和三角板,设计一幅有关于圆的图案。

  板书设计:

  在同一个圆内

  半径 无数条 都相等

  直径 无数条 都相等

  d=2r r=d÷2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理解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明白分数乘以分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法则。

  2.能正确地进行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

  3.通过学生全面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迁移、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意义,掌握法则。

  教学难点

  推导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复*

  2.口算下面各题,并说出算式的意义。

  (二)导入新课

  通过分数乘以整数意义的学*,使我们看到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而且新知识都是在旧知识基础上发展的。今天我们继续研究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三)讲授新课

  1.教师逐次出示投影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正确列出算式,说出算式的意义。

  投影:

  的3倍是多少。)(板书)

  投影:

  一半。)

  其中的一份。)

  师:结合题说一说,把谁*均分成2份,取其中1份?(把一瓶桔汁*均分成2份,取1份。)

  少。)(板书)

  投影:

  先观察图,然后列式,结合图说出算式意义。(小组讨论)

  汇报讨论结果,并板书。

  (3)不出示投影图,你自己还想知道多少瓶的重量呀?

  分别列式,说意义。

  列式?算式的意义是什么?

  (5)观察概括:观察(2)、(3)、(4)几题的列式,乘数是什么数?(分数)(板书)被乘数是什么数?(分数、小数、整数)我们统一叫做一个数。(板书:一个数)

  论)

  汇报讨论结果,并板书:

  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6)练*:说说算式意义。

  2.推导法则。

  我们已经学*了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那么一个数乘以分数应该怎样计算呢?

  耕地多少公顷?

  (把一公顷*均分成2份,取其中一份,是1小时耕的。)

  拿出发的纸,说明:这张纸表示1公顷,你能折出一小时耕的公顷数吗?并用红斜线表示出来。(把结果贴在黑板上)

  ①再贴出一张折叠后的结果。

  这1份占1公顷的几分之几?怎样理解?(把1公顷*均分成(25)份,取其中1份,边说边用虚线延长5等分的线。)

  论,后订正,板书)

  分数有什么关系?(原式两分数的分母相乘。)

  并计算出结果。

  汇报、订正并板书。

  贴出在折纸上表示的结果。

  观察:原式和结果分子、分母有什么关系?概括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讨论、订正)

  (分数乘以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练一练

  投影订正三种做法:

  比较哪种方法对?哪种方法好?注意:先约分再乘。(板书)

  (四)巩固练*

  (做本上或投影片上)

  1.计算例2中算式的结果。

  投影反馈时,强调先约分。

  3.第7页,第1题,看图填空。(做书上)

  4.先说过程,再说结果:

  5.第7页,第4题,列式计算。

  6.判断: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意义是什么?法则是什么?应注意什么?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这节课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此,在教学设计上切忌结论式的教学,充分利用这节课的内容,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各种能力。教案设计重视学生全面参与教学过程,如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意义;用动手折叠、画,讨论等形式推导法则。使学生加深理解。教案中注意扶放结合,如例3第一问,是老师帮助学生学*,掌握分析思路,而第二问则是放开让学生依照第一题的解题思路学生自己列式、画图、说意义、推算结果。总结意义和法则的结论时,都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使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解答分数乘法的两步应用题。

  2、发展学生思维,侧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根据多几分之几或少几分之几找出所求量是多少。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口答:把什么看作单位“1”的量,谁是几分之几相对应的量?

  (1)一块布做衣服用去。

  (2)用去一部分钱后,还剩下。

  (3)一条路,已修了。

  (4)水结成冰,体积膨胀。

  (5)甲数比乙数少。

  2、口头列式:

  (1)32的是多少?

  (2)120页的是多少?

  (3)绿化造林对可降低噪音,原来80分贝的汽笛噪音,经绿化隔离带后,降低了,降低了多少分贝?

  (4)绿化造林对可降低噪音,原来80分贝的汽笛噪音,经绿化隔离带后只剩下原来的,人现在听到的声音是多少分贝?

  3、你能把口头列式计算中的第(3)(4)题合并成一道题吗?

  4、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例4,并指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

  二、新知探究

  (一)教学例2

  1、课件出示自学提纲:

  1)画出线段图,分析题意,寻找解题方法。

  2)小组间说出图中各部分表示什么?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要求的,哪一个是表示单位“1”的量?让后把线段图表示完整。

  3)四人小组讨论,根据线段图提出不同解决办法,并列式计算。

  2、学生汇报:

  解法一:80—80× =80—10=70(分贝)

  解法二:80×(1—)=80× =70(分贝)

  3、学生讨论两种解法的不同:两种方法都是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入手。第一种思路是从

  总量里减去一个部分量;第二种方法是求出部分量与总量的比较关系,再运用求一个数的

  几份之几是多少的方法求出这个部分量。

  4、巩固练*:P20“做一做”

  (二)教学例3

  1、读题理解题意后,提出“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青少年多”表示什么意思?(组织学生讨论,说说自己的理解)

  2、引导学生将句子转化为“婴儿每分钟比青少年多跳的次数是青少年每分钟心跳次数的”。着重让学生说说谁与谁比,把谁看作单位“1”。

  3、出示线段图,学生讨论交流,结合例2的解题方法,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后全班交流两种解题方法。

  解法一:75+75× =75+60=135(次)

  解法二:75×(1+)=75× =135(次)

  4、巩固练*:P21“做一做”(列式后让学生说说算式各部分表示什么)

  三、当堂测评

  练*五第2、3、4、5题。

  1、学生依据例题引导的解题方法,引导学生抓住题目中关键句子分析,找到谁与谁比,

  谁是表示单位“1”的量。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点,照顾差生。

  2、小组间解决疑难,全班汇报,教师讲评。

  四、谈收获、找疑难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设计意图:

  例2和例3都是在理解和掌握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的基础上,学*解决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教学中,我依然依据教学例1时教给学生的解答步骤进行分析解答,找出单位“1”,并画出线段图帮助理解。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紧扣线段图,直观地理解题意,并引导学生从数量和分率两方面入手,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但本堂课,老师讲解的部分似乎多了一些,留给学生讨论、练*的时间稍为稀薄。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菁选(扩展8)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实用二十份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储蓄的意义;明确本金、利息、税后利息和利率的含义;掌握计算利息的方法,会进行简单计算。

  2、对学生进行勤俭节约,积极参加储蓄;支援国家、灾区、贫困地区建设的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

  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地计算利息,解决利息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随着改革开放,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民收入增加,人们可以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储蓄起来。这样一是支援国家建设,二是对个人也有好处,既安全和有计划,同时又得到利息,增加收入。那么,怎样计算利息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

  二、新课

  1、 介绍存款的种类、形式。

  存款分为活期、整存整取和零存整取等方式。

  2、 阅读P99页的内容,自学讨论例题,理解本金、利息、税后利息和利率和含义。(例如:小丽20xx年月1月1日把100元钱存入银行,整存整取一年,到20xx年1月1日,小丽不仅可以取回存入的100元,还可以得到银行多付给的确1.8元,共101.8元。)

  本金: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小丽存入的100元就是本金。

  利息: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做利息。

  税后利息:国家规定,存款的利息要按20%的税率纳税。小丽实际得到的1.8元是税后利息。国债的利息不纳税。

  利率:利息和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

  (1)利率由银行规定,根据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利率有时会有所调整,利率有按月计算的,也有按年计算的。

  (2)阅读P99页表格,了解同一时期各银行的利率是一定的。

  3、学会填写存款凭条。

  把存款凭条画在黑板上,请学生尝试填写。然后评讲。(要填写的项目:户名、存期、存入金额,、存种、密码、地址等,最后填上日期。

  4、利息的计算。

  (1)出示利息的计算公式: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2)计算方法

  按照以上的利率,如果小丽的'100元钱存整取三年,到期的利息是多少?学生计算后交流,教师板书:1002.70%3=8.10(元)

  (3)三年后取款,小丽能得到8.10元利息吗?为什么?

  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指出:1999国家规定存款时,要按利息的确20%缴纳利息税,你能再算一算如果你存入100元,3年后实际能得多少利息吗?

  (4)学生计算后回答,教师板书

  利息税金:8.1020%=1.62元 税后利息:8.10-1.62=***8元

  加上她存入本金100元,到期时她可以实际得到本金和税后利息一共是10***8元。

  5、练*。

  (1)完成二十三的第6题,学生读题后,提问:贝贝存入的本金是多少?利率是多少?存期是多少?然后由学生解答,集体订正。

  (2)完成练*二十三的第9题。

  教学总结:

  折扣、纳税、利息是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其中,折扣是学生们日常生活最熟悉的,教学中,我没有剥夺孩子们想说的权利,让他们自由地来说说他们对折扣的理解,并引入商品打折销售的情境,解决与之相关的实际问题。但教学中我没有说清楚几折就是十分之几,因此个别孩子对于七五折这样的概念还不是很清楚。而纳税和利率,则主要是通过公式的掌握教给孩子解题的方法。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分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的能力。

  2.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3.通过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数学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的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明确目标)

  1.计算下面各题

  2.通过计算引导学生回忆分数乘整数和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强调能约分的先约分再计算会更简便。(让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加以引导与整理。)

  3.导语:前几节课我们学*了分数乘整数和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今天,我们继续学*分数乘法的有关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复*分数乘整数和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激活学生的学*经验与学*技能,为学*分数乘小数埋下伏笔。同时,简明扼要地导入新课,让学生迅速地进入学*状态。】

  二、自主学*(自主学*,生成问题)

  (一)阅读理解

  1.出示呈现例5情境图(数学信息),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想解决什么数学问题?(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教师选择问题板书。)

  (1)松鼠欢欢的尾巴有多长?

  (2)松鼠乐乐的尾巴有多长?

  【设计意图:由孩子们喜欢的小动物的知识引出例5,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了解题目中有哪些数学信息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

  1.自主解答

  松鼠欢欢的尾巴有多长?怎样列式?你能计算出来吗?在练*本上试一试。(板书:,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请不同做法的学生板演。)

  2.交流探讨,体会不同算法

  先在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再全班交流,一一展示,分析出现的不同计算方法。

  (1)可以把2.1化成分数,再跟相乘,结果是,化成带分数。

  (dm)

  (2)可以把化成小数0.75,再跟2.1相乘,结果是1.575。

  2.1×=2.1×0.75=1.575(dm)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交流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在小组内交流,给每个学生参与的机会,使交流活动不至于成为个别学生的专场展示,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二是全班交流,使全体学生在理解自己算法的同时,知道解决同一道题目还有不同的思路,享受不同算法带来的快乐,并掌握自己未考虑到的计算方法,逐步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师小结:同学们说得都很不错,这道分数乘小数的题目我们主要采用两种方法来计算,既可以把小数化成分数再计算,也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再计算,这两种方法用到了我们学过的分数乘分数和小数乘小数的知识。

  【设计意图:教师的这段简单小结以旧引新,促进知识迁移,巩固掌握新知识,实现了有意识的学法指导。】

  三、合作探究(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1.自主解答

  刚才例5第(1)题大家完成得很不错,下面第(2)题有没有信心做对呢?(出示课件,学生尝试独立解答。)

  2.交流反馈

  (1)可以把2.4化成分数,再跟相乘,结果是。

  (dm)

  (2)可以把化成小数0.75,再跟2.4相乘,结果是1.8。

  2.4×=2.4×0.75=1.8(dm)

  3.自学课本

  (1)除了上面两种计算方法,这道题还有另一种算法。同学们打开课本第8页,看一看,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学生看书自学。)

  (2)这种算法你看懂了吗?引导学生说计算过程。(课件逐步出示第三种算法。)

  小数2.4和分数的分母先约分得到0.6,0.6再跟分子3相乘,结果是1.8。

  4.对比思考。

  为什么可以这样约分?你觉得这样约分计算简便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独立完例5第(2)题,既复*了分数乘小数的两种计算方法,起到巩固练*的作用,又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学*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准确掌握计算方法,更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分数乘小数先约分再乘比较简便。】

  四、回顾反思

  1.既然先约分再计算这种方法这么简便,为什么第(1)题没用这种简便方法计算呢?

  2.师小结:先约分再计算虽然简便,但只在小数与分数分母有共同因数的情况下适用,如果小数与分数分母没有共同的因数,就不能直接约分,只能采用把小数化成分数或把分数化成小数再计算的方法。所以在实际计算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意观察算式中小数与分数分母的特征,明确小数与分数分母是否有共同的因数,然后再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通过思考“为什么第(1)题没用这种简便方法计算呢?”,让学生体会到先约分再计算的局限性,从而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灵活选择合适的算法。】

  五、拓展总结(应用拓展,盘点收获)

  (一)对比练*

  1.学生独立完成。

  2.反馈:计算时你更喜欢哪种算法?

  【设计意图:在前面学*分数乘整数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充分感受了先约分再计算的简便性,在这个练*中,学生会进一步感受到这种算法不仅在分数乘整数中可以让计算更简便,在分数乘小数中同样适用,培养学生简便计算的意识。】

  (二)基本练*

  教材第8页做一做

  1.学生先观察每一道题的特征,思考:每道题可以用几种方法来做?哪种方法更简便?然后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2.反馈交流时提问:哪几题可以先约分再计算?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计算吗?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通过四道题的对比练*,让学生发现不仅先约分再计算有局限性,分数化小数这种算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引导学生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缺点的同时,进一步感受计算方法的灵活性与合理性。最终在学生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共同归纳出结论,以丰富学生体验知识获得结论的过程,加深记忆。】

  (三)提高练*

  教材第10页“练*二”第2题:美国人均淡水资源量约为1.38万立方米,我国人均淡水资源量仅为美国的。我国人均淡水资源量是多少万立方米?

  1.学生独立完成,一生板演。

  2.反馈计算过程,强调能约分的先约分再乘。并适时补充我国的水资源知识,进行节约用水教育。

  (四)拓展练*(多余条件)(机动)

  教材第10页“练*二”第4题:蜂蜜最主要的成分是果糖和葡萄糖,果糖和葡萄糖的质量占蜂蜜总质量的以上。有一种蜂蜜,果糖和葡萄糖的质量占蜂蜜总质量的。如果有2.5kg的这种蜂蜜,其中的果糖和葡萄糖共有多少千克?

  1.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汇报。

  3.教师点拨:在解决含多余条件的实际问题时,要先弄清楚题意,看问题所需的条件是什么,选择恰当的条件,找出多余条件,然后分析数量关系,列出算式,最后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这道题隐含了一个多余条件,增加了学生的审题难度,所以要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找准题目中的关键条件,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掌握解决含多余条件的实际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五)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内容?(板书课题:分数乘小数)分数乘小数怎么计算?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主回顾本课所学知识,指导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知识结构,既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把握学*重难点,又巩固新知识、强化记忆。】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3

  教学内容:课本第9页例4及“做一做”,练*四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2)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计算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教学重点: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混合运算的步骤。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出示复*题。(投影片)

  (1)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5×6+7×3 15×(34—27)16×4—7×9

  (35+21)×28 70—4×6 36×2+15

  2、引出课题:

  刚才复*的整数乘加、乘减混合的运算顺序,这节课我们学*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板书课题:分数乘加与乘减混合运算)

  (二)探究新知。

  1、学*例4。

  (1)教师点拨:分数加法、减法、乘法混合在一起的时候,怎样计算呢?运算顺序跟整数运算顺序相同。

  出示例4:计算,指名读题。

  (2)学生按整数运算的顺序计算。(教师巡视)

  (3)订正:

  指名学生问:这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说一说计算过程,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

  教师明确:这道题有乘有加,同学们做得很好,如果一道题有乘有减,或者有乘有加还有小括号,这样的题怎么计算?(出示做一做两道题)

  2、做一做:

  (1)试做:

  让学生独立完成在练*本上。(指名两名学生做在小黑板上)

  提示:注意计算时只写必要的计算过程。(教师巡视)

  (2)订正:

  让学生先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根据学生已有经验,启发学生思考、交流主动学会新知。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自己学会了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大家学*得很好。我们要注意在混合运算中计算步骤还要过于繁琐。还要养成做题认真仔细的好*惯。

  (四)巩固练*:

  1、练*四第1题。让学生做在练*本上,指几名学生分别写在小黑板上。

  2、练*四第3、4、5题。

  (五)作业。

  练*四第2题。

  第五课时: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

  教学内容:课本第9—10页的`例5和例6,完成练*三的第6—9题。

  教学目标:

  (1)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大胆猜测,勇于实践的思维品质。

  教学过程:

  一、复*。

  1、运算定律。

  我们在四年级时学*过乘法的运算定律,同学们还记得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运算定律)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2、这些运算定律有什么用处?你能举例说明吗?

  25×7×4 0。36×101

  (学生口述自己是怎样应用乘法的运算定律简算上面各题的。)

  二、新授。

  1、引入:

  同学们应用乘法的运算定律,可以使整数、小数的一些计算简便,这些运算定律能不能应用到分数乘法中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能否推广到分数乘法)

  2、推导运算定律是否适用于分数。

  (1)学生发表对课题的见解。

  (2)验证:

  有些同学认为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能适用于分数乘法,而有些同学认为不能,你们能找到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吗?(学生小组合作学*)

  3、教学例5。

  (1)出示:,学生小组合作独立解答。

  4、教学例6。

  (1)出示:,学生小组合作独立计算。

  (2)小组汇报学*成果,说一说你们组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5、小结:

  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在计算时,要认真观察已知数有什么特点想应用什么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三、巩固练*。

  1、完成练*三的第6题。

  学生说一说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完成课本第10页的“做一做”题目。

  其中第2题引导学生讨论解题思路,把87改成“86+1”应用乘法分配律计算比较简便。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练*。

  练*三的第7—9题。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4

  复*内容:课本第22页练*六。

  复*目的:

  1、使学生进一你好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进一你好理解整数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分数,并能应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3、使学生进一你好理解倒数的意义并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复*过程:

  (一)导入:板书:整理和复*

  (二)整理。

  1、启发学生回忆整数乘法的意义:5个12是多少?怎样列式。

  使学生明确:5×12或12×5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2、启发学生回忆本单元学过的分数乘法的意义:

  使学生明确:8/15×5,5个8/15的和,

  8/15+8/15+8/15+8/15+8/15=8/15×5

  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3、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使学生明确:24×3/8就是求24个3/8是多少,7/18×9/14就是求7/18的9/14是多少,是对整数乘法的的扩展。

  练*:练*七的第3题。

  板书:

  分数和整数相乘,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为了计算简便,能约分的要先约分,然后再乘。

  一个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为了计算的简便,也可以先约分再乘。

  使学生明确: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板书:

  应用乘法交换律应用乘法结合律应用乘法分配律

  练*:练*七的第4、5题。

  5、口算

  练*七1、10题。

  6、分数应用题。

  (1)把谁看作单位“1”

  六年级参加数学小组的有36人,语文小组的人数是数学小组的,体育小组的人数是语文小组的倍。体育小组有多少人?

  (2)练*。

  ①打字员打一部书稿,每天完成,5天完成这部书稿的几分之几?

  ×5

  ②立新小学六年级有学生155人,其中的参加科技活动小组,参加科技活动小组的有多少人?

  155×

  ④党校食堂九月份用煤560千克。十月份计划用煤是九月份的,而十月份实际用煤比原计划节约,十月份比原计划节约用煤多少千克?

  560× ×

  7、倒数:整理和复*第7题。

  堂上练*:

  1、练*七第2题,抢答,小组练*。

  2、练*七的第3、11题。

  3、练*七的第16、17题。

  作业:

  练*七的第12—15题。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5

  教学内容:

  欣赏与设计 第27~28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轴对称、*移现象。

  2、欣赏美丽的对称图形,并能自己设计图案。

  教学重点:

  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轴对称、*移现象。

  教学难点:

  欣赏美丽的对称图形,并能自己设计图案。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师:在本单元里,我们学*了哪些有关图形变换的知识,轴对称、*移?师:举例说明生活中有哪些轴对称和*移的现象?这两种现象有什么特点?

  生自由汇报。

  二、欣赏图案

  1、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想成为一名小小设计师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欣赏设计》,只要你们好好学*,我想你们就一定能设计出美丽的图案。

  板书课题:欣赏与设计

  2、图案欣赏。 出示课件,学生欣赏图案。

  3、说一说。

  师:上面这几幅图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变换得到的?

  小组讨论,再进行交流。

  4、想一想。

  出示课件。

  仔细观察这图案是由哪个图形经过什么变换得到的?同桌交流汇报。请你在方格纸上继续画下去。

  设计图案图案前,让学生说说要注意哪些?

  三、设计图案

  1、利用轴对称、*移设计一个图案。 2、交流并欣赏。说一说好在哪里?

  3、师生活动,教师提问,学生互评。

  四、练*巩固

  1、完成教材第28页练一练第1、2、3、4题。 五、课堂总结:轴对称和*移知识广泛地应用于*面、立体的建筑工艺和几何图像上,而且还涉及到其他领域,希望同学们*时注意观察,成为杰出的设计师。

  六、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欣赏与设计

  轴对称与*移

  学生设计作品展示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6

  设计说明

  分数乘、除法及比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为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本节复*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对分数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及分数乘、除法计算方法的复*。

  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进一步强调分数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加强计算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是分数乘法的逆运算的同时,计算能力得到提高。

  2.重视对相关概念、性质及某些知识间相互关系的复*。

  教学中,把比的相关概念、倒数的相关概念、比的性质以及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等作为重要的复*内容,结合教材相关*题进行全面、系统地复*,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同时将比与分数、除法联系起来。

  3.重视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把用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和用比解决实际问题作为重要的复*内容之一,结合教材*题,重点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使学生通过对比练*,更好地掌握解决分数乘、除法问题以及比的有关问题的思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整理复*

  1.结合教材*题,复*分数乘、除法的意义,计算方法及一些特殊规律。(板书课题)

  (1)(出示课件)先想一想分数乘、除法应该怎样计算,再计算下面各题。

  ×=  ×=  ×18=

  ÷=  ÷=  21÷=

  ÷=  ÷=  ×=

  ①复*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分子与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与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计算)

  ②复*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

  ③生独立计算。

  ④观察左边两列算式,你能发现乘法与除法之间有什么规律吗?

  (乘法与除法是互逆运算)

  (2)结合×和×18复*分数乘法的意义。

  (一个数乘分数表示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一个数乘整数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

  (3)结合÷和21÷复*分数除法的意义。

  (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4)复*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②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并说一说算理。

  +++

  15×

  +3÷

  3.7×+1.3÷

  ÷

  0.5×

  2.复*倒数的意义及相关知识。

  (1)什么叫倒数?0为什么没有倒数?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所以0没有倒数)

  (2)写出下面各数的倒数。

  5    1

  (3)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

  ①一个真分数的倒数一定比这个真分数大。(  )

  ②一个数乘分数的积一定比原来的数小。(  )

  ③一个数除以分数的商一定比原来的数大。(  )

  3.复*比的意义及相关知识。

  (1)(出示课件)说出下面每个比的前项、后项。

  2∶5    0.6∶0.3

  (2)结合上题,复*比的意义及比的各部分名称。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

  (3)复*比值的意义及求法。

  (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4)复*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对比复*。比的前项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法中的被除数;比号相当于分数的分数线、除法中的除号;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数的分母、除法中的除数;比值相当于分数的分数值、除法中的商)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7

  1、出示问题:化简比

  24:42 0.7:0.8 2/5:1/4

  2、导学法

  学法指导:

  每组任选一题、分析比的类型、个人独立解答、交流解题依据、组内总结方法

  3、各小组自学,交流讨论。

  4、汇报交流

  你们组是用什么方法学*的?是怎样学的?都学会了什么?

  (指名板书计算过程)

  5、指导总结化简比的方法

  (1)化简整数比的方法是什么?(先化成分数,再约分成最简分数,最后把最简分数转化成比的形式。)(或利用商不变的性质)

  (2)怎样把分数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先转化成除法,再用最简分数表示结果,最后把最简分数转化成比的形式)

  (3)如何把小数比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先化成整数比,再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6、智力大比拼:总结比的基本性质

  你能根据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概括出比的基本性质吗?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利用比的基本性质也可以化简比:

  14:21 = (14÷7):(21÷7) =2:3

  7、老师小结:看来,化简比的方法不,不过都有一个共同目标: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那么化简比与求比值有什么区别呢?(课件)

  四、练*(课件)

  1、化简比:

  15:21 0.12:0.4 2/3:1/2 1:2/3

  2、连一连

  3、判断

  4、写出各杯中糖与水的质量比。

  5、解决问题

  五、回顾学*目标,进行本课总结

  回顾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利用所学的比,你能解决生活中什么样的问题?

  小结:生活中有很多问题需要通过化简比来解决,因此我们必须学会根据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比。

  板书:

  比的化简

  a:b=a÷b=a/b

  40:36=40/360=1/9=1:9

  2:18=2/18=1/9=1:9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8

  教学内容:课本P19页和练*五。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2、渗透事物都是普遍联系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倒数的意义和怎样求倒数。

  教学难点:求倒数方法的叙述。

  教学过程:

  二、引新:开车、步行有前进倒退之分,那么,倒数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今天的内容老师想请同学们自己先来学学。

  三、自学新课:

  自学书本P19。并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叫倒数?

  2)怎么求一个数的倒数?

  3)是不是任何数都有倒数?小数有吗?带分数有吗?

  四、讨论辨析:

  1、什么叫倒数?

  2、看下面四道题,你能说一些什么有关“倒数”的话。

  3、存在倒数有那些条件

  1)两个数。

  2)这两个数的乘积是1。

  4、能不能说80是倒数,1/80也是倒数?一个数能叫做倒数吗?

  5、概括:倒数是对两个数来说的,它们是相互依存的,必须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

  6、总结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五、练*

  1、判断下列各组数是否互为倒数,为什么?

  和和和和

  2、同座同学相互举出几组倒数。你怎么知道同学说的对不对?

  1)5的倒数是多少?

  2)所有的自然数都有倒数吗?1的倒数是几?

  3)0有没有倒数?为什么?

  4)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4、完成课本P19页的“做一做” 。

  5、辨析:求3/5的倒数,写作:3/5=5/3。

  五、思考:0.2的倒数是多少?

  六、小结。

  请学生说一说这节课学*了哪些内容。

  七、作业:练*五3—8。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9

  设计说明

  1.突出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的培养。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本设计在引导学生自主解决例5的问题时,充分尊重学生的思考过程,也许有的学生认为商品3月份的价格未知,无法解决,也许有的学生会直接根据“降20%和再涨20%”的信息得出价格不变的结论。不管是哪种想法,都要引导学生按照既有思路进一步探究,进而使学生想到用设数法来解题。这样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力,提升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让学生经历数学学*过程与获得数学结论同样重要。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经历思考、猜想、验证等活动对于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本设计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每个环节都立足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活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学情检测卡

  教学过程

  ⊙复*导入

  1.说出下面各题中表示单位“1”的量,并说说另外一个量怎样表示。

  (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80%。

  (2)香蕉比苹果多20%。

  (3)女工人数占全厂人数的45%。

  2.某种商品,3月的价格是100元,4月的价格比3月降了20%,这种商品4月的价格是多少?

  (1)引导学生找出表示单位“1”的量。

  (2)明确题中的数量关系:4月的价格=3月的价格-3月的价格×降低的20%。

  (3)引导学生列式计算。

  100-100×20%

  =100-20

  =80(元)

  3.某种商品,4月的价格是80元,5月的价格比4月涨了20%,这种商品5月的价格是多少?

  (1)引导学生结合复*题2的思路来解答。

  (2)列式计算。

  80+80×20%

  =80+16

  =96(元)

  4.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如何利用百分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题层层递进,对所学的“求比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进行回顾,使学生明确这类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为探究新知打下良好的基础。

  ⊙探究新知

  过渡:如果我们把复*题2、3中的两个量的倍比关系合并在一起,会是什么样的呢?

  1.课件出示教材90页例5。

  2.引导学生读题,思考。

  (1)题中一共有几个量?

  (2)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3.分析题意,探究解题方法。

  (1)提问:你能直接说出5月的价格和3月的价格相比是涨了还是降了吗?

  (不能)

  (2)教师启发引导。

  ①在这两个已知条件中,表示单位“1”的量是相同的吗?

  学生找出关键句分析后明确“4月的价格比3月降了20%”中表示单位“1”的量是3月的价格;“5月的价格比4月又涨了20%”中表示单位“1”的量是4月的价格。

  ②想一想,题中存在几组数量关系,分别是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后,交流汇报题中存在的数量关系。

  [4月的价格=3月的价格×(1-20%);5月的价格=4月的价格×(1+20%)]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0

  教学目标:

  1、理解圆的周长的概念

  2、通过实践操作体验圆周率得出的过程

  3、会用圆周长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4、结合课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教重难点:

  体验圆周率的得出过程

  教学准备:

  PPT课件,尺子、绳子,每个同学准备直径是3厘米、5厘米、8厘米的圆一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圣诞节到了,动画城里的小动物们要召开一次运动会。兔八哥和鸭小弟参加跑步比赛,场地如图,猜一猜谁跑得比较快

  二、用心感悟,理解概念

  a)要求兔八哥所跑的路线,实际上就是求这个正方形的什么?

  要知道这个正方形的周长,只要量出它的什么就可以了?能说出你的依据吗?(突出: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关)

  b)要求鸭小弟所跑的路程,实际上就是求圆的什么呢?板书课题:圆的周长。

  c)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圆的周长吗?(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

  d)指出你手上的圆的周长

  三、动手操作,体验过程

  1、动手操作,那我们能不能想个办法来求一求圆的周长呢?动手之前老师先来访问几个同学你们打算怎么去测量呢?(在尺子上滚动、用绳子绕)滚动的方法如果没有没有就课件演示一下

  2、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测量任意两个圆的周长并完成表格

  圆的直径

  圆的周长

  周长是直径的几倍?

  3、提出猜想

  你觉得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呢?引导学生观察手上三个圆,说说你的想法。

  跟直径、半径有关。那你觉得有什么关系呢?

  直径越长,圆的周长就越长

  4、刚才我们说正方形的.的周长是边长的4倍,那么圆的周长是否也和圆的直径(半径)成一定的倍数关系呢?

  5、汇报展示

  观察数据,你有什么发现得出结论: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板书:3倍多一些。

  6、认识圆周率

  这个倍数呢是一个固定的数,叫做圆周率。用公式表示圆周率=圆周长圆直径。圆周率用字母表示,读做pai。在1500多年前数学家祖冲之计算出圆周率的值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比欧洲早1000多年是当时世界上算最精确的圆周率的值了。经过精密计算,知道是个无限不循环小数。我们通常取3.14

  7、引导出圆周长计算公式: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用字母表示C=d

  四、运用所学,解决问题

  1、计算下面圆的周长

  两个圆先求出示一个知道直径的圆,利用公式完成练*

  第二个只知道半径,抛出问题,这个只知道半径你会求吗?得出求圆周长的另一个公式:圆的周长=半径2圆周率字母公式为C=2r然后完成计算

  2、判断题:

  1)圆的直径越大,圆周率就越大()

  2)圆周长是它直径的3。14倍()

  3)半圆的周长就是它所在圆的周长的一半()

  3、解决开始跑步的问题

  4、计算我们人民币1元的外周长,不知道条件怎么办?先测量然后计算

  5、拓展

  五、温故知新,总结课堂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与比值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长方形。出示条件:长3米,宽2米,你能求什么呢?

  预设可能提出的问题:

  (1)周长和面积

  (2)长比宽多几米?

  (3)宽比长短几米?

  (4)长是宽的几倍?

  (5)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师:哪些问题是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长与宽的另一种关系:比。

  二、共同探讨,学*新知(1)比是一种什么样的概念?学生自学课本P68页例1,看看谁能弄懂这一部分内容。

  (2)交流小结:

  板书:长和宽的比是3比2,记作3:2宽和长的比是2比3,记作2:3(3)说一说:2∶3和3∶2中,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是是几?

  (教师指出比是有序概念,颠倒比的前项和后项,意义会发生改变)

  (二)、完

  成试一试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比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比如这瓶洗洁液,上面的使用说明就是用比来表示的。(呈现“试一试”)(1)指图中的1∶4,问:这里的白色部分和蓝色部分分别表示什么?你知道1∶4表示什么吗?

  (2)把每种溶液里的洗洁液看作1份,水分别可以看作几份?

  (3)还可以怎样表示每种溶液里洗洁液和水体积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比如这个1:4,表示1份洗洁液要加4份水,也就是说水的体积是洗洁液的4倍,洗洁液的体积是水的1/4。)

  三、教学例

  2(一)通过刚才的学*,我们对比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呈现例2)

  1、想一想,我们怎样求两人的速度?

  2、

  2、学生计算答案,汇报填表。

  3、明确:因为速度=路程÷时间,速度实际上表示了路程与时间的关系。我们也可以用比来表示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出示:小军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比是900∶15。)900∶15表示什么呢?(路程÷时间。)

  4、你能用比来表示小伟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吗?(出示:小伟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比是900∶20)

  (二)、理解比的意义

  1、刚才我们已经得出了不少的比,仔细观察一下例2中的比:900比15,900比20,以及例1中的2比3,3比2等等,你觉得比又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什么样的关系呢(板书:两个数的比 两个数相除)

  2、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再引导:例1中的比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关系,例2中的比表示路程÷时间,不管是例

  1、例2还是练*中的比都表示两个数相除。所以两个数的比到底表示两个数的什么关系?(板书:一种相除关系)

  (三)、认识“比值”、及与“比”的区别:

  1、明确了比的意义,我们一起来算一算,上述比的前项除以后项的商是多少?

  我们把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2、说说这几个比值分别表示什么?

  3、讨论:同学们觉得比与比值的区别在哪里?

  (比表示两个数相除的一种关系,由前项、比号、后项组成。比值表示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比值是一个数,可以是分数、小数或整数。)

  (四)、“试一试”

  1、完成“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教师介绍:根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两个数的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例如,2∶3除了写成这种形式以外,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的比:3/2。(板书:3/2)注意这时应把它看成是一个比,而不是分数,所以先写比的前项,再写横线表示比,最后写后项,仍应读作3比2。)

  (五)、比、除法和分数的关系

  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交流得到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比的前项、后项、比号、比值分别相当于除法算式或分数中的什么吗?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根据学生的汇报填表)相互关系 区别比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除法分数

  2、完成“练一练”的1、2、3小题。

  3、完成练*十三的'第4题。

  4、糖水的甜度(1)(出示:两杯糖水,并标出糖与水的质量的比,第一杯1∶20,第二杯1∶25)你知道哪一杯水更甜吗?为什么?

  (2)(出示第三杯糖水,标出糖4克,水100克。)你知道这杯糖水和刚才的哪一杯一样甜?先想一想,再与同桌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3)根据第一杯糖和水质量的比是1∶20,你能说出第一杯糖与糖水质量的比吗?

  5、知识介绍:

  同学们,其实比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你听说过著名的“黄金比吗?”(课件介绍“黄金比”)。

  五、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你们有什么收获吗?还有什么问题吗?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2

  教学内容:课本第14~15页的例1,完成“做一做”和练*四的第1~5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解答分数乘法一步应用题。

  2、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重点:理解题中的单位“1”和问题的关系。

  教学难点:抓住知识关键,正确、灵活判断单位“1”。

  教学过程

  一、复*

  2、列式计算。

  (1)20的是多少?

  (2)6的是多少?

  二、新授。

  1、教学例1。

  出示例1:学校买来100千克白菜,吃了,吃了多少千克?

  (1)指名读题,说出条件和问题。

  (2)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并在线段图上标出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

  先画一条线段,表示“100千克白菜”。

  吃了,吃了谁的?(100千克白菜)要把“100千克白菜”*均分成5份,吃了4份,怎样表示?

  教师边说边画出下图:

  (3)分析数量关系,启发解题思路。

  A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并认真想一想,吃了,是吃了哪个数量的?

  B分组讨论交流:依据吃了100千克的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呢?为什么?你是怎样想的?

  (4)列式计算。

  A学生完整叙述解题思路。

  B学生列式计算,教师板书:(千克)

  C写出答话,教师板书:答:吃了80千克。

  (5)总结思路。

  根据以上分析,让学生讨论一下解题顺序:吃了?吃了谁的?谁是多少(已知)?谁的是多少乘法。

  (6)反馈练*。(14页)1—3题,做完后订正。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阅读课本:把书中的想的过程和线段图认真看一下,不懂提问。

  (三、全课小结:

  四、随堂练*。

  1、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量,应该把谁看作单位“1”。

  (1)乙是甲的,甲是乙的。

  (2)甲是乙的,乙是甲的倍。

  2、练*四1、2题,完成在练*本上,然后订正。

  3、操作:画出“体育小组的人数是美术小组的倍”的线段图自己补充条件和问题并解答。

  五、作业

  练*四3、4题。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3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复*是对已学知识加以回忆,并进行系统整理的过程,不是讲授新知识,因此要特别注意知识间的联系,将所学知识系统化。到本册教材为止,小学阶段的三种统计图已经全部教学结束,所以在本节课中要特别注重三种统计图的对比,引导学生体会如何根据统计需要选择恰当的统计图,不同的统计图能反映出数据的哪些信息等;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段整理和比较,让学生从不同方面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数据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归纳整理

  1.归纳整理。

  师:本学期我们在统计与概率方面学*了哪些知识?请同学们先自行整理,再在小组内交流。

  借鉴教材“独立思考”板块,引导学生从统计图的类型、特点和分段整理、分析数据等方面进行回忆整理。

  2.学生汇报,相互补充。

  引导学生自由交流、相互补充,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整理统计与概率部分的知识,学生对统计图方面的知识有了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建立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知识体系。

  ⊙分类整理

  1.复*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1)回顾。

  本学期我们学*了扇形统计图,你们对扇形统计图有哪些了解?

  (①特点:用整个圆的.面积表示总数,用圆内的扇形面积表示各部分占总数的百分数。②作用:从图中能清楚地看出各部分与总数的百分比,以及各部分与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巩固练*。

  组织学生完成教材106页1题。

  ①呈现问题,请学生独立思考并尝试解决。

  ②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2.根据统计要求选择恰当的统计图。

  (1)呈现问题:

  下面几组数据分别选用哪种统计图表示更合适?(课件出示)

  王羽家去年1~6月份支出情况统计表

  月份

  1

  2

  3

  4

  5

  6

  金额/元

  20xx

  3800

  2900

  2200

  3000

  2700

  王羽家去年5月份各种支出所占百分比情况统计表

  用途

  教育

  食品

  还购房贷款

  水电费

  服装

  其他

  百分比/%

  15

  30

  30

  5

  15

  5

  王羽家去年5月份各种支出情况统计表

  用途

  教育

  食品

  还购房贷款

  水电费

  服装

  其他

  金额/元

  450

  900

  900

  150

  450

  150

  (2)明确三种统计图的作用。

  师:你们知道三种统计图各自有着怎样的特点和作用吗?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以表格的形式整理出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条形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

  扇形统计图

  特点

  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

  用整个圆的面积表示总数,用圆内扇形的面积表示各部分占总数的百分比。

  用直条的长短表示数量的多少。

  用折线的起伏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

  作用

  从图中能清楚地看出各部分数量的多少,便于相互比较。

  从图中能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也能看出各部分数量的多少。

  从图中能清楚地看出各部分占总数的百分比,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学生独立解答。

  (表①要表示出去年1~6月份支出的增减变化情况,应选用折线统计图;表②要表示出去年5月份各种支出所占百分比的情况,应选用扇形统计图;表③要表示出去年5月份各种支出的具体数量,应选用条形统计图)

  设计意图:

  通过复*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三种统计图的作用,进一步培养学生归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复*分段整理数据。

  (1)回顾:本学期在学*数据的整理、分析方面我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交流:除了可以将数据进行排序外,还可以将数据进行分段整理、分析,并交流分段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和作用。

  (2)巩固练*。

  组织学生完成教材106页2题。

  ①组织学生整理数据。

  ②小组内讨论解题方法并汇报。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4

  一、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内容包括:位置,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圆,百分数,统计,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分数乘法和除法,圆,百分数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代数方面,教材安排了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百分数三个单元。分数乘法和除法的教学是在前面学*整数、小数有关计算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数四则运算能力以及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会解决简单的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是小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数学能力。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教材安排了位置、圆两个单元。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初步的数学化的过程,理解并学会用数对表示位置;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基本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教材是安排扇形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和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发展统计观念。

  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体会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优越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方面:

  1.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乘、除法,会进行简单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3.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会解决有关比的简单实际问题

  4、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与面积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

  (二)、过程与方法方面:

  5、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能运用*移、轴对称和旋转设计简单的图案。

  6、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初步体会坐标思想。

  7、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比较熟练地进行有关百分数的计算,能够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8、认识扇形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9、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三、教学中需要准备的教具和学具:

  在前面几册的教师教学用书中,已经介绍了许多教具和学具,其中的一些仍可继续使用,如小棒、方木块、量角器、三角板、直尺、计算器等。结合本册的教学需要,介绍几种使用效果较好的教具和学具,以供参考。

  1.圆形纸板作为演示分数计算以及认识圆的教具。可以用硬纸板做成大小相同的圆若干个。拿其中的两个圆形纸板做成如五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第14页介绍的教具,用来演示不同的分数。作为教师演示用的教具要大一些,作为学生操作用的学具可小一些。

  2.圆规教学圆的认识时用。教师要准备可以在黑板上画圆的圆规。每个学生也要准备一套自己用的圆规。

  3.说明圆面积计算公式用的教具可以仿照教材第68页的图用纸板制作,供教师演示用。另外在本册教材的附录中印有同样的图,学生可以剪下来贴在纸板上,作为操作用的学具。

  4.方格作图纸学*位置时用。在本册教材的附录中印有几幅10×10的方格纸,可以让学生剪下来用。

  5.其他教具教师还可以根据各部分教学内容的需要自己准备或设计制作一些教具和学具。如教学位置时在本地区的简易路线图上画上方格子作为教具;教学百分数时,可搜集一些含有百分数表示含量或性能的商品标签作为教具或学具等。教师还可以根据需要自己制作其他适用的教具。

  四、教学措施:

  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2、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

  3、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重视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

  4、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5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各种方法画圆;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或用生活中的现象来解释圆的特征;

  2、使学生通过想象与验证、观察与分析、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在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中掌握一些数学的思想方法,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独立性、合作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会画圆

  教学难点:准确认识、掌握圆的特征并理解其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具学具:圆规、直尺、课件、圆纸片、学生自带一个轮廓为圆的物体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认识我吗?了解我吗?能给同学们介绍一下我这个人有什么特点吗?看来认识一个人、一件事物,都应通过观察接触研究归纳,才能达到真正认识!

  讨论套圈儿游戏的`规则引出圆

  (宣布上课!)

  一.情景引入、激发探究兴趣

  圆在生活中太常见了!许多物体的形状与圆有关。你能举个例子吗?

  古人最早是从日月的形状认识圆的,直到现在人们仍然喜欢用日月来形容一些圆的东西,古今中外的建筑设计以及各种*面图案的设计中,由于用到了圆而格外漂亮!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一起来欣赏、感受一下生活中的圆!

  课件演示最后抽象出数学的圆。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一切*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圆到底是怎样一种图形,有什么特点,以至于生活中如此常见、数学家如此夸赞它呢?你们想了解它吗?

  首先,老师想了解一下同学们对圆已经有了哪些认识?(了解学生已有知识基础,确定教学起点)

  二.操作交流、充分感知基础上自主建构

  (一)动手动脑,体验和感悟

  大家知道怎样画圆吗?

  1.圆规画圆

  渗透画圆步骤和圆心、半径作用和定义,介绍字母表示方法。

  2.描轮廓画圆

  引出直径,通过如何确定圆心渗透直径定义及特点

  3.没圆规也找不到圆形物体,怎样画圆?

  ① 自制圆规:铅笔、细绳等;

  ② 电脑画圆1:几何画板演示渗透圆的定义,并再次渗透圆心作用;

  ③ 电脑画圆2:几何画板演示(用正多边形逼*圆)渗透极限思想,为后续学*设伏;

  ④ 画家画圆的方法、正方形包络的方法

  小结:看来,画圆有许多方法,要根据具体情况有所选择!

  (二)合作交流,提升和建构

  1.请各小组合作,利用手中的教科书和其他材料(包括老师的电脑),对圆心、半径、直径的认识做一总结!并把你们总结的成果记录下来!

  2.汇报交流

  ①哪一组汇报你们对圆心的认识?

  ②汇报对半径的认识

  ③汇报对直径的认识

  3.小结:

  两千年前,我国的墨子(约公元前468-前376年)给圆下了一个定义一中同长也。你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吗?介绍圆的数学符号:⊙

  三.巩固应用、拓展孕伏

  .基本练*:(根据学生情况机动处理)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6

  教学内容:

  课本第57-58页。

  教学要求:

  1、 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了解圆各部分的名称,理解同一个圆内直径长度与半径的关系。

  2、 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步骤和方法,学会画图。

  3、 通过直观操作,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念的启蒙教育。

  4、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概括及动手操作能力。

  5、 通过生活实例、工艺设计感受数学之美,了解数学文化,提高学*兴趣。

  教学重点:

  感知并了解圆的基本特征,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熟练掌握画圆的方法。

  教学方法:

  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2、课堂上坚持以生为本,创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民主*等,情感交融的课堂氛围。

  3、创设步步递进的课堂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技能,使其自觉地思考,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概括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 从生活中引入圆

  1、 出示生活中圆形物体的图片,让学生找“圆”。

  2、 除了刚才这些图形,你还能举出哪些圆形的物体?

  3、 师:圆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应用非常广泛,小到手表里面的零件,大到宇宙飞船的制造都要用到圆的知识,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对圆的研究就有伟大的成就,因此我们学*圆的有关知识是非常重要而又必要的。

  (感受数学之美,板书“圆的认识”)

  二、在画圆过程中认识圆

  1、 你会画圆吗?你能借助哪些工具来画圆?

  (圆规、硬币、有圆孔的三角板、瓶盖)

  2、 说说各种画法的不同特点。

  3、 介绍圆规,用圆规画圆。

  展示学生作品,分析失败案例,请成功同学介绍经验,教师总结。

  4、 教师示范画一个圆。请学生上台画一个和老师一样的圆(同一地方、同样大小)。

  5、 师:你是怎么做到的?揭示圆心、半径。

  6、 认识圆的特征和圆各部分的名称,师生一起操作进行。

  (1) 认识圆心

  取出圆纸片,先对折,打开,换方向后再对折,再打开,反复折几次,折过若干次后。

  问:像这样折可以折多少次?(无数次)

  问:这些折痕意在圆的.什么地方相交?(这些折痕意是在圆中心这一点相交)

  老师指出,我们把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指导学生在自备圆中心标出圆心,用字母O表示

  (2) 认识半径

  指导学生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用直尺连一条线段,老师讲解并板书,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

  问: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

  问:量一量,半径长几厘米?同一个圆里所有的半径长度都相等吗?

  (3) 认识直径

  指导学生把圆形再对折然后打开,让学生把这条折痕用直尺画出来,看看每条折痕都从圆的什么地方通过?两端都在圆的什么地方?

  口答后教师指出同时板书,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用字母d表示。

  问: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直径?

  问:量一量,直径长几厘米?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吗?

  (4) 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与半径的关系

  问:刚才我们量了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长度,谁能说出同一个圆里直径长度与半径的关系?

  三、巩固练*

  (1) 做课本第58页上面的“做一做”中的题。

  (2) 判断题

  (1) 通过圆心的线段,叫做半径。 ( )

  (2) 所有圆的半径都相等。 ( )

  (3) 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是直径的1/2。 ( )

  (4) 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 )

  四、小结

  今天学了哪些知识?

  圆的各部分的名称各是什么?

  圆的特征是什么?

  怎样画圆?

  五、布置作业

  作业本P42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7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储蓄的意义;明确本金、利息、税后利息和利率的含义;掌握计算利息的方法,会进行简单计算。

  2、对学生进行勤俭节约,积极参加储蓄;支援国家、灾区、贫困地区建设的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

  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地计算利息,解决利息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随着改革开放,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民收入增加,人们可以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储蓄起来。这样一是支援国家建设,二是对个人也有好处,既安全和有计划,同时又得到利息,增加收入。那么,怎样计算利息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

  二、新课

  1、 介绍存款的种类、形式。

  存款分为活期、整存整取和零存整取等方式。

  2、 阅读P99页的内容,自学讨论例题,理解本金、利息、税后利息和利率和含义。(例如:小丽20xx年月1月1日把100元钱存入银行,整存整取一年,到20xx年1月1日,小丽不仅可以取回存入的100元,还可以得到银行多付给的确1.8元,共101.8元。)

  本金: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小丽存入的100元就是本金。

  利息: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做利息。

  税后利息:国家规定,存款的利息要按20%的税率纳税。小丽实际得到的1.8元是税后利息。国债的利息不纳税。

  利率:利息和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

  (1)利率由银行规定,根据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利率有时会有所调整,利率有按月计算的,也有按年计算的。

  (2)阅读P99页表格,了解同一时期各银行的利率是一定的。

  3、学会填写存款凭条。

  把存款凭条画在黑板上,请学生尝试填写。然后评讲。(要填写的项目:户名、存期、存入金额,、存种、密码、地址等,最后填上日期。

  4、利息的计算。

  (1)出示利息的计算公式: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2)计算方法

  按照以上的利率,如果小丽的100元钱存整取三年,到期的利息是多少?学生计算后交流,教师板书:1002.70%3=8.10(元)

  (3)三年后取款,小丽能得到8.10元利息吗?为什么?

  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指出:1999国家规定存款时,要按利息的确20%缴纳利息税,你能再算一算如果你存入100元,3年后实际能得多少利息吗?

  (4)学生计算后回答,教师板书

  利息税金:8.1020%=1.62元 税后利息:8.10-1.62=***8元

  加上她存入本金100元,到期时她可以实际得到本金和税后利息一共是10***8元。

  5、练*。

  (1)完成二十三的`第6题,学生读题后,提问:贝贝存入的本金是多少?利率是多少?存期是多少?然后由学生解答,集体订正。

  (2)完成练*二十三的第9题。

  教学总结:

  折扣、纳税、利息是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其中,折扣是学生们日常生活最熟悉的,教学中,我没有剥夺孩子们想说的权利,让他们自由地来说说他们对折扣的理解,并引入商品打折销售的情境,解决与之相关的实际问题。但教学中我没有说清楚几折就是十分之几,因此个别孩子对于七五折这样的概念还不是很清楚。而纳税和利率,则主要是通过公式的掌握教给孩子解题的方法。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8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学会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帮助学生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2、能解决有关“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提高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能解决有关“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今天这节数学课我们一起来研究百分数的应用。(板书:百分数)什么是百分数?你能说一个生活中的百分数吗?你怎么理解这个百分数?

  2、师:因为百分数的意义使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今天要研究的主题就是百分数的应用(补充板书:百分数的应用)

  二、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1、师:同学们,在炎热的天气里人们常常用冰块来消暑降温。你们制作过冰块吗?水结成冰之后体积发生了什么变化?

  2、课件出示情境,引导学生观察

  师:有一位同学把他制作冰块的过程记录了下来,(大屏幕出示实验记录)请看:

  45立方厘米的水,结成冰后,冰的体积约为50立方厘米。

  3、师:根据这两个条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提问,师选择板书。

  (1)、冰的体积是原来水的体积的百分之几?

  (2)、原来水的体积是冰的体积的百分之几?

  (3)、冰的体积比原来水的体积增加百分之几?

  4、在这些问题中,我们能解决哪些问题?

  师生共同解决,并将解决的问题擦掉。

  活动二:理解“增加百分之几”。

  1、师:今天我们重点解决“冰的体积比原来水的体积约增加百分之几?”这个问题,一起读题,你觉得哪句话最难理解?

  2、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理解“增加百分之几”的意思。

  3、全班汇报,由口头理解的不清晰,引出线段草图。

  4、对比书中的线段图和学生的线段草图,引导学生思考“增加了……”这个省略号背后所隐含的意义,从图上看出,冰的'体积比水的体积增加了,增加了百分之几指的增加了谁的百分之几?

  通得讨论得出:冰的体积比水的体积增加的部分是水的体积的百分之几。

  5、列式计算,数形结合,说出两个列式的含义

  6、课件演示,小结两种解题思路。“增加百分之几”指的是增加的部分是单位“1”的百分之几。

  可以先求出增加的部分再除以单位“1”;也可以先求出增加后是单位“1”的百分之几再减去单位“1”。

  三、训练巩固

  1、根据问句,说出谁和谁比,谁是单位“1”的量。

  ①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百分之几?

  ②梨的质量是苹果质量的百分之几?

  ③降价了百分之几?

  ④增产了百分之几?

  2、消费宝典

  电饭煲降价,原价220元,现价160元,价格降低了百分之几?(百分号前保留一位小数)

  (引导学生先理解“降低百分之几”再列式计算。)

  3、建设新农村

  选一选:

  光明村今年每百户拥有彩电121台,比去年增加66台,今年比去年增长了百分之几?

  (1).(121-66)÷121

  (2). 66÷121

  (3). 66÷(121-66)

  (让学生说出选择的依据。)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我们理解并掌握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解题的重点是理解题意,关键是正确地找到单位“1”。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知道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和用途

  2了解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制作条形统计图

  教学重点

  掌握制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能看图准确地回答问题

  教学难点

  制条形统计图的第(2)、(3)步,即分配条形的位置和决定表示降水量多少的单位长度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我们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统计数据除了可以分类整理制成统计表外,还可以制成统

  计图,用统计图表示有关数量之间的关系,比统计表更加形象、具体,使人一目了然,印象深刻常用的统计图有条形、拆线和扇形统计图(用投影器逐一显示)五年级的时候,我们已初步认识了条形图,这节课我们继续学*条形统计图(板书课题:条形统计图)

  二、探求新知

  (一)介绍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及特点

  意义:条形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画出长短不同的

  直条,然后把这些直条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

  特点:从图中很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教师提问:

  l、图中统计的内容是什么?

  2、图中画有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请你看看水*射线和垂直射线分别表示什么?

  3、每个车间多少人?哪个车间人数最多?哪个车间人数最少?

  (二)教学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教学制作方法,师边示范边讲解

  ①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

  教师讲述:要制的统计图有年份和降水量两方面的内容,需要用两条射线来表示

  先画一条水*的射线(向右)表示年份,再画一条与水*射线垂直的射线表示降水量

  教师说明:水*射线下面及垂直射线左面都要留有一条空白,因为水*射线下面要注明每个直条所表示的内容,垂直射线旁要注明各直条的数据,两条射线不能画在图纸的中间部位,因为那样会因高度不够画不下,或排不下五个直条

  ②在水*射线上适当分配条形的位置,确定直条的宽度和间隔

  教师提问:例1的统计表中有几个年份?那么图中要画几个直条?

  ③在垂直射线上根据数的大小具体情况,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

  教师讲述:年降水量最高的数据是1005毫米,垂直射线的高度要略高于最大的数量在垂直射线上方要注明单位

  ④按照数据的大小画出长短不同的直条

  教师讲述:为了准确地表示各个数据,还应在每个直条的顶上注明数量

  (三)引导学生看图分析

  1、哪一年的降水量最多?是多少毫米?(1998年降水量最多,1005毫米)

  2、哪一年的降水量最少?是多少毫米?(1999年降水量最少,670毫米)

  3、最多年降水量是最少年降水量的几倍?(1005670,是1。5倍)

  教师提问:对照统计图和统计表说一说,用哪种方式表示的数量关系更直观?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20

  教学内容:课本P19页和练*五。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2、渗透事物都是普遍联系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倒数的意义和怎样求倒数。

  教学难点:求倒数方法的叙述。

  教学过程:

  二、引新:开车、步行有前进倒退之分,那么,倒数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今天的内容老师想请同学们自己先来学学。

  三、自学新课:

  自学书本P19。并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叫倒数?

  2)怎么求一个数的倒数?

  3)是不是任何数都有倒数?小数有吗?带分数有吗?

  四、讨论辨析:

  1、什么叫倒数?

  2、看下面四道题,你能说一些什么有关“倒数”的话。

  3、存在倒数有那些条件

  1)两个数。

  2)这两个数的.乘积是1。

  4、能不能说80是倒数,1/80也是倒数?一个数能叫做倒数吗?

  5、概括:倒数是对两个数来说的,它们是相互依存的,必须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

  6、总结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五、练*

  1、判断下列各组数是否互为倒数,为什么?

  和和和和

  2、同座同学相互举出几组倒数。你怎么知道同学说的对不对?

  1)5的倒数是多少?

  2)所有的自然数都有倒数吗?1的倒数是几?

  3)0有没有倒数?为什么?

  4)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4、完成课本P19页的“做一做” 。

  5、辨析:求3/5的倒数,写作:3/5=5/3。

  五、思考:0.2的倒数是多少?

  六、小结。

  请学生说一说这节课学*了哪些内容。

  七、作业:练*五3—8。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菁选(扩展9)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10)份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1

  第一单元 位 置

  第二单元 分数乘分数

  第一课时 分数乘以整数

  第三课时 运算定律的应用

  5×6+7×3 15×(34-29)

  第七课时:倒数的认识

  第二课时 解决问题

  第四课时: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教学内容:“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课文第37的例1,38页完成“做一做”的题目和练*十的第1~3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方程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方法,加深对分数除法意义的理解,提高学生解答含有分数的简易方程的技能,为今后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打好基础。

  重点难点: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

  1.分数除法法则是什么?(指名学生回答)

  2.一个数的5倍是32,这个数是多少?

  (要求学生列出简易方程,说出根据什么这样列)

  二、新授。

  1.出示题目:电脑呈现课文例题拼图

  师:从题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学生回答,出示)

  生:**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2/3;

  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

  小明体内有28G的水分;

  小明的体重是爸爸的体重的7/15。

  (2)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第一个问题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师:用哪些信息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学生经过寻找,筛选出有用的信息,整理成一道应用题。

  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小明体内有28千克的水分,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①数量关系

  a.4/5表示什么?

  B.画线段图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2

  一、教材及学生情况分析:

  “比的意义”是小学六年级第十一册教材中教学重点之一。它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对已有的两个数相比的知识得以升华,同时也能够对学生进一步学*比的性质、比的应用和比例的相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比的意义”这部分知识内容繁杂,学生缺乏原有感知、经验、不易理解和掌握。针对知识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组织学生围绕“比”的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析、概括、比较、总结的教学方法,突出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学生自主学*。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1、教学目标:

  “从知识与技巧”、“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以下目标。

  (1)理解并掌握比的意义,会正确读与写。记住比各部分的名称,并会正确求比值。

  (2)通过主动发现的讨论式学*,激发合作意识,理解并正确掌握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明确比的后项不能为零的道理。同时懂得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

  (3)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学*的能力。培养他们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2、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掌握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

  二、教学方法的设计

  1、用创设情境法,激发学生对比的知识的研究兴趣。

  2、从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能够发现数学问题。

  3、改变学生的学*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4、当堂巩固,当堂反馈练*,练*形式多样,使学生从多种学*方式的活动中理解比的意义。

  5、采用激励、评价等多种有效的方法,鼓励学生多比较、多思考,善于探究与协作交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数学的*惯。

  三、教学过程的活动与安排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利用一则消息引起学生对比的知识的研究兴趣,学生对这则消息进行讨论、交流时,不但可以受到思想教育获得情感体验,同时能发现比在生活中的应用,从中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比的意义”教学。

  第一步给出班级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两个条件,请学生提出问题并列式,根据学生列的除法算式,明确是男生和女生两个量在比,启发学生思维,除了用以前学的除法知识对两个量进行比较外,还可以用一种新的方法进行比较。然后展开“比的意义”教学活动,说成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多少比多少。第二步看算式,运用新知识说说。(说明:从学生身边的数量中提取数学问题,从而引出新知识。运用旧知识进行传递,轻松快乐。)第三步,出示表格(填表)使学生初步知道两个不同类的数量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用比来表示。在上面两个例子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出比的意义。

  2、比的读法与写法、各部分的名称、求比值的方法的教学。

  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比的读法和写法,在小组合作学*中,自主探究比的各部分名称和求比值的方法。然后组织同学们汇报学*成果,引导学生介绍求比值的方法。知道后,并引导学生运用方法,能够写出几个比的实例,计算出比值,从而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在汇报过程中,寻找比值的规律,即可以是分数、整数,也可以是小数。

  3、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比的后项为什么不能为零?

  通过引导学生看板书,合作交流能够比较出“比”、“除法”、“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填写出表格,再通过“相当于”这一词的理解,明确他们的区别。

  (三)、总结、归纳引导学生谈学*感受。

  通过本节课学*,同学们学到了那些知识,请把你的收获告诉大家好吗?在学生汇报中,使本节课的知识点得以巩固。

  (四)、多层次练*,巩固新知识。

  练*形式多样,既巩固本节课的知识,又增加了乐趣,特别是培养学生养成了独立思考的*惯。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3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相同,掌握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具准备:教师把例1的图做成教具,以供教学演示时使用。

  教学过程:

  一、复*

  1.做教科书第1页复*的第(l)题。

  先让学生读题,独立列式计算。然后让学生说一说整数乘法的意义。使学生明确整

  数乘法的意义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2.做教科书第1页复*的第(2)题。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这两道题各有什么特点。使学生明确两道题都是同分母分数相加,而右边的题三个分数是相同的,同样是分母不变,分子相力。

  教师:像右边的题求几个相同的分数相加的和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分数乘以整数。

  二、新课

  1.教学例1。

  教师出示例1。先让学生说一说题意。然后根据学生说的题意出示准备好的教具。

  教师:每人吃了干块,要求3个人一共吃了多少块,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可以用加法计算。)让学生列出加法算式。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计算过程。

  用加法算:++===

  教师:求3个相加的和还可以用乘法计算。你能根据整数乘法的列式方法列出这道题的乘法算式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乘法算式。

  用乘法算:3

  教师:这个算式中的是什么数?(相同加数。)

  算式中的3是什么数?(相同加数的个数。)

  教师:从这个算式中我们可以看出,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是相同的。都是求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那么,这道题应该怎样计算呢?

  教师让学生先按加法进行计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乘法算式的后面写出计算过程。

  用乘法算:3=++=

  教师:分子上的2十2十2用乘法算式怎样表示?(23。)

  教师接着把计算过程写完。

  用乘法算:3=++====(块)

  2.总结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师引导学生对照计算过程、总结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师:如果用乘法代替加法,只看3和的计算过程,你发现分数乘以整数是怎么计算的?(分母不变,只用分子与整数相乘。)可以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最后,概括出书上的结语: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接着教师说用以后计算分数乘以整数时,不必再写加法算式,直接根据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进行计算就可以了。同时指出,为了计算简便,上面的乘法计算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可以这样写。

  3.做教科书第2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第1题,让学生看图写算式,使学生明确求相同分数的和既可以用加法,也可似用乘法,从而进一步明确分数乘似整数的意义。

  第2题、第3题,让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集体订正时,指名再说一说分数乘也整数的意义,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以及怎样使计算简便。对8如果有的学生没有先约分,要提醒学生应该先约分再计算。

  由于的计算结果是假分数(),一般要化成带分数()。同时说明。以后在计算分数乘法时,乘得:结果如果是假分数的,一般要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三、巩固练*

  1.做练*一的第1题。

  要求学生仔细审题,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做练*一的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并引导学生回忆在整数计算中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现在求一个分数的几倍是多少,根据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也要用乘法计算。

  3.做练*一的第7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集体订正时。

  指名说一说是怎样想的。还可以让学生把(1)、(2)两题进行对比,说一说(1)和(2)的异同,使学生明确(1)和(2)都是求3个,都要用乘法计算。不同的是:

  (1)求的是用法的具体数量,要注明单位名称吨;

  (2)求的是用去的煤占这堆煤的几分之几,不带单位名称。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4

  教学内容:

  “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课文第37的例1,38页完成“做一做”的题目和练*十的第1~3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方程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方法,加深对分数除法意义的理解,提高学生解答含有分数的简易方程的.技能,为今后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打好基础。

  重点难点:

  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

  1.分数除法法则是什么?(指名学生回答)

  2.一个数的5倍是32,这个数是多少?

  (要求学生列出简易方程,说出根据什么这样列)

  二、新授。

  1.出示题目:电脑呈现课文例题拼图

  师:从题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学生回答,出示)

  生:**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2/3;

  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

  小明体内有28G的水分;

  小明的体重是爸爸的体重的7/15。

  (2)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第一个问题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师:用哪些信息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学生经过寻找,筛选出有用的信息,整理成一道应用题。

  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小明体内有28千克的水分,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①数量关系

  a.4/5表示什么?

  B.画线段图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5

  教学目标:

  1、创设自主探索的学*情境,使学生在合作交流、尝试练*、归纳领悟等过程中,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学会分数乘分数的简便计算。

  2、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迁移、类推、归纳、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类推、归纳能力。

  3、通过一个数乘以分数应用的广泛性事例,对学生进行学*目的性教育,激发学生学*动机和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推导算理,总结法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计算下列各题并说出计算方法。

  × × ×

  2、上面各题都是分数乘以整数,说一说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3、引入:这节课我们来学*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二、新课

  1、教学例3

  (1)出示条件和问题:每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根据公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学生列式:×

  (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把一张纸张看作一面墙,第一步先涂出1小时粉刷的面积,即这面墙的,第二步再涂出小时粉刷这面墙的面积,即的,由此得出×这个乘法算式表示“的是多少?”

  (3)根据直观的操作结果,得出×=,根据刚才操作的过程和结果推导出计算方法:×==。

  (4)提出问题: 小时粉刷多少呢?让学生用前面的方法涂色、推导、计算,自主解决问题。

  2、相关练*:练*二第5题。

  3、小结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1)意义:一个数乘分数,表示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计算法则:分数乘分数,用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4、教学例4

  (1)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 ×。

  (2)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交流计算的方法,明确分数乘分数也可以先约分再乘。通过展示学生的计算过程,进一步明确约分的书写格式: ()

  (3)学生独立解答“5分钟飞行多少千米?”,讲评中介绍分数乘整数的另一种格式。

  5、巩固练*:P11“做一做”(注意提醒学生要先观察能否约分,再着手计算)。

  三、练*

  1、练*三第6题

  (1)求2枝长多少分米,就是求2个是多少?算式:×2

  (2)求枝或枝长多少分米,就是求的是多少,或的是多少。

  2、练*三第9题。(学生讨论交流,说说错在哪里,结合学生易犯的错误讲解)

  四、作业

  练*二第3、7、8、10题。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6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五单元P58 “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目标:

  1、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理解单式与复式统计图的异同,并能在有纵轴、横轴的图上用复式条形表示相应的数据。

  2、使学生能看懂复式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中的有关数据作简单的分析,判断和预测。

  教学重点: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从复式条形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

  教具准备:CAI课件。

  学具准备:画图纸。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新,启迪探究

  1、谈话引入:这儿有两个片段想给同学们看看。(出示有关刘翔和姚明的视频。)问:你看到了什么?你对刘翔和姚明了解多少?(学生叙述,教师概括。)

  2、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再过几天我校一年一度的“秋季运动会”就要召开了。这次的运动会可与以往不同啊!为了提高我校“秋季运动会”的知名度,我们学校想以其中的一位做这次运动会的形象大使,你更希望谁代表我们学校担任这次运动会的形象大使?(学生各抒己见,产生意见。)

  3、看来同学们各有想法,那么用什么方法来决定推荐谁比较好呢?(举手表决,统计)对!我们可以现场收集和整理大家的想法。那么我们班的情况到底怎样呢?(举手表决)支持刘翔的同学请举手;支持姚明的同学请举手。(现场了解统计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4、刚才只是我们对本班的收集和整理,不能代表我们整个年级同学的意见。所以老师在课前收集和整理了六年级其他六个班同学们统计的情况。(出示六年级各班推荐刘翔、姚明情况的统计表),把刚才收集到的我们班的数据也填在表中,提问:从表中能比较出结果吗?(可以,但比较困难。)

  5、为了更清楚地反映大家的意见,你觉得我们用什么把这些数据表现出来会更好呢?(条形统计图)老师也觉得条形统计图很好,因为用直条图来表示可以直观的看清楚各班统计的情况。但怎样用条形统计图表示上面的两组数据呢?(学生各抒己见)

  6、出示根据本班统计情况制作的复式条形统计图,从图中你能看出什么?(标题、日期、单位、横纵轴、不同的直条图、图例以及纵轴表示的单位大小等),为何选用两种颜色的直条,这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条形统计图有何不同?我们把这种条形统计图叫做“复式条形统计图”。

  7、你能根据其他几个班的统计情况来继续绘制我们刚才统计图吗?(学生补充完整统计图)

  8、评议:找三种类型的:(1)直条图少数字的;(2)画的直条不够规范的;(3)比较正确且美观的。让学生去评议。

  9、观察图,哪个班喜欢刘翔和姚明的相差比较大?哪个班喜欢刘翔和姚明的相差比较小?从图中你还能获得什么信息?你觉得从六年级调查统计的情况看,谁更有可能担任我们运动会的形象大使?

  二、合作互动,共同探究

  1、我们的运动会就要召开了,大家想和刘翔、姚明一样,成为我们学校的体育明星吗?那么你们*时都开展了哪些体育活动啊?(学生叙说)想不到同学们这么热爱体育运动,老师为大家能够积极参加锻炼而感到十分高兴!

  2、看图分析

  球类比赛中,在边线发球时,有单手投球,也有双手投球,根据你的经验,你认为单手投球远还是双手投球远?(学生各抒己见)

  出示课本58页的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评价一下,哪一种更便于比较两种投球方式的投球距离?

  纵轴每格代表几米?最下面一格为何用折线?(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思考后,相互交流。

  纵轴每个单位表示0.5米,最下面一格用折线表示省略。)

  从上面的复式条形统计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学生根据统计图作出合理的结论)

  三、回顾总结,展示个性

  1、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想法和体会?

  2、为了开展好这次运动会,有许多有关体育活动的数据需要收集和整理,刚才我们只是把体育活动中的一部分进行了统计,请同学们在课后、运动会中收集和整理相关的数据,绘制设计成统计图,看一看谁设计的既美观又正确。创设便于统计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让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在运用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讨论用什么统计图来描述这组数据比较合适,再思考能否在一幅条形统计图中表示两组数据,体会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这样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和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鼓励学生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是蕴涵信息的。同时养成严谨仔细的学**惯,弄清统计图中的每个细节。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对统计的项目教师作适当的指导。

  教学反思:

  通过创设轻松活泼的学*氛围,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经历整理数据、描述数据的过程,并在相互的评议和交流中,不断改进和完善各自的统计图,逐步明确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从统计图中发现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验证猜想,体验到数据的作用。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7

  教学目标:

  1、创设自主探索的学*情境,使学生在合作交流、尝试练*、归纳领悟等过程中,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学会分数乘分数的简便计算。

  2、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迁移、类推、归纳、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类推、归纳能力。

  3、通过一个数乘以分数应用的广泛性事例,对学生进行学*目的性教育,激发学生学*动机和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推导算理,总结法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计算下列各题并说出计算方法。

  × × ×

  2、上面各题都是分数乘以整数,说一说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3、引入:这节课我们来学*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二、新课

  1、教学例3

  (1)出示条件和问题:每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根据公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学生列式:×

  (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把一张纸张看作一面墙,第一步先涂出1小时粉刷的面积,即这面墙的,第二步再涂出小时粉刷这面墙的面积,即的,由此得出×这个乘法算式表示“的是多少?”

  (3)根据直观的操作结果,得出×=,根据刚才操作的过程和结果推导出计算方法:×==。

  (4)提出问题: 小时粉刷多少呢?让学生用前面的方法涂色、推导、计算,自主解决问题。

  2、相关练*:练*二第5题。

  3、小结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1)意义:一个数乘分数,表示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计算法则:分数乘分数,用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4、教学例4

  (1)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 ×。

  (2)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交流计算的方法,明确分数乘分数也可以先约分再乘。通过展示学生的计算过程,进一步明确约分的书写格式: ()

  (3)学生独立解答“5分钟飞行多少千米?”,讲评中介绍分数乘整数的另一种格式。

  5、巩固练*:P11“做一做”(注意提醒学生要先观察能否约分,再着手计算)。

  三、练*

  1、练*三第6题

  (1)求2枝长多少分米,就是求2个是多少?算式:×2

  (2)求枝或枝长多少分米,就是求的是多少,或的是多少。

  2、练*三第9题。(学生讨论交流,说说错在哪里,结合学生易犯的错误讲解)

  四、作业

  练*二第3、7、8、10题。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8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在理解分数除法意义及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

  题思路的基础上,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稍复杂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教学,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探索能力及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弄清单位“1”的量,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小红家买来一袋大米,重40千克,吃了,还剩多少千克?

  1、指定一学生口述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其他学生画出线段图。

  2、学生独立解答。

  3、集体订正。提问学生说一说两种方法解题的过程。

  4、小结: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准单位“1”,如果单位“1”的具体数量是已知的,要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就可以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直接用乘法计算。

  二、新知探究

  1、教学补充例题:小红家买来一袋大米,吃了,还剩15千克。买来大米多少千克?

  (1)吃了是什么意思?应该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

  (2)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画出线段图。

  (3)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式:

  买来大米的重量-吃了的重量=剩下的重量

  (4)指名列出方程。

  解:设买来大米X千克。

  x-x=15

  2、教学例2

  (1)出示例题,理解题意。

  (2)比航模组多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说出:是把航模组的人数看作单位“1”,美术组少的人数占航模组的

  (3)学生试画出线段图。

  (4)根据线段图,结合题中的分率句,列出数量关系式:

  航模小组人数+美术小组比航模小组多的人数=美术小组人数

  (5)根据等量关系式解答问题。

  (6)解:设航模小组有χ人。

  χ+χ=25

  (1+)χ=25

  χ=25÷

  χ=20

  答:航模小组有20人。

  三、课堂小结

  1、今天我们学*的这两道应用题,它们有什么共同点?(今天我们学*的这两道应用题,题里的单位“1”都是未知的数量,都可以列方程来解,这样顺着题意列出方程思考起来比较方便。)

  2、用方程解答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关键是找准单位“1”,再按照题意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四、当堂测评

  练*十第4、12、14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请教优秀学生,做到“一帮一、兵强兵”。

  设计意图:

  继续发挥线段图的作用,以方便学生理解,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后记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能在同一个圆里,找出任意的半径和直径并且会自主完成已知半径求直径或已知直径求半径的题目。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能用圆规画出已知半径大小的圆或已知直径大小的圆。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动手操作的活动过程,培养学生作图能力。

  (2)通过分组学*,动手操作,主动探索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抽象概括等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能与人合作、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圆的认识,感受到美源于生活,体验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

  教学目标:

  1、通过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等活动,观察、体会圆的特征,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与半径之间的关系。

  2、了解、掌握多种画圆的方法,并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3、在活动中,感受圆与其它图形的区别,沟通它们的联系,获得对数学美的丰富体验,提升学生对数学文化的认同。

  教学重点:探索圆的各部分名称、特征和关系。

  教学难点:通过实际的动手操作体会圆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圆

  1、出示幻灯:生活中的圆

  摄影作品,在这些美丽的图片中你们发现了什么图形?生活中你在哪见过圆?

  2、揭示课题:圆无处不在,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它。

  板书:圆的认识

  3、同学们喜欢玩套圈的游戏吗?现在就来试试?

  我这有一个玩具,要求你只能站在距离它三米远的地方扔圈,你可以站在哪里?

  我们用三厘米代表三米,你能在本上标出你所在的位置吗?

  2、实投学生成果(由画几个点到多点,直到圆)

  问:站在这几点都可以吗,为什么?只能站在这几点上吗?

  出现圆后问,还有地方站吗?

  3、课件演示

  师:那么到底可以站在哪?(圆上任意一点)

  圆上这样的点有多少个?

  二、操作中认识圆

  1、屏幕上有一个圆,同学们能利用现有的工具制造一个圆吗?

  2、学生画圆,师巡视

  3、汇报不同画圆的方法(先找用圆形工具画的汇报)

  拿线绳画的黑板演示

  谈话:这位同学拿这么长的绳子在黑板上画了这么大的一个圆,如果我想在操场上画个大圆怎么办呢?

  圆规画的实投展示

  4、总结圆规画圆方法

  5、学生练*圆规画几个圆

  既然我们可以借助圆形工具来画圆,人们为什么还会发明圆规呢?

  6、观察自己所画的圆,除了一条封闭的曲线还有什么?(点儿)

  给它取个名字——圆心(如果学生能说就让学生说)用字母O表示

  7、拿出手中的圆纸片,你们有办法确定这个圆的圆心吗?

  学生动手折

  问:除了圆心你们还发现了什么?(折痕)

  你发现的折痕是什么样子的。

  师:谁愿意到前面介绍自己的发现?揭示直径半径定义

  你能在圆上画出直径和半径吗?

  在自己所画的圆上标出圆心、画出半径和直径

  三、交流探究圆

  圆心和半径到底有什么作用呢?画一画就知道了

  1、用圆规在本上画出几个不同的圆,看谁画得漂亮。

  2、投影展示

  问:你们画得圆有的在上、有的在下、有的偏左有的偏右,什么决定的?

  学生汇报,圆怎么这么听话呢

  师小结:圆心决定圆的位置,怪不得人家叫圆心呢

  这些圆大小各异,怎么画就能让他有大有小?

  小结:圆的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规两脚间距离)

  3、师:半径的本事不小,想不想知道半径还有什么特征?是我直接告诉你们还是自己研究?

  那就结合老师的提示利用手中的工具小组共同研究吧

  4、研究提示

  同一个圆内,半径与直径有什么关系?

  同一个圆内,半径有多少条?

  同一个圆内,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

  汇报

  同圆直径是半径的2倍板书d=2r

  问:你怎么知道的?

  同圆的半径有无数条,为什么?(圆上有无数的点、折痕中发现)

  同圆的半径有无数条,那么直径有多少呢?

  板书:同圆内半径有无数条。

  同圆的半径都相等,为什么?(通过测量,通过推理)

  同圆的半径都相等,那么直径都相等吗?

  板书:同圆内半径都相等。

  所以古人说:圆,一中同长也

  这个一中指什么?同长指什么?

  边看幻灯边读这句话。

  一中同长的圆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泛

  4、车轮的外形为什么做成圆的,你能解释吗?

  为什么不把车轮做成这些形状的?(出示正多边形图片)

  四、比较中深化圆的认识

  1、由正三角形到正十二边形,有什么变化?

  2、想象,正100边形会是什么样子?(接*圆,但不是圆)

  正3072边形呢?(更接*圆,但还不是圆)

  到底多少边的时候就是圆了呢?

  3、《周髀算经》中有这样一个记载,说“圆出于方,方出于矩”,所谓圆出于方,就是说最初的圆形并不是用现在的这种圆规画出来的,而是由正方形不断地切割而来的现在,如果告诉你正方形的边长是6厘米,你能获得关于圆的哪些信息?

  4、阴阳太极图。

  师:想知道这幅图是怎么构成的吗它是用一个大圆和两个同样大的小圆组合而成的现在,如果告诉你小圆的半径是3厘米,你又能知道什么呢?

  5、下面我们还将面临3个实际问题的挑战,同学们敢接受挑战吗?

  问题1、你能测量出1圆硬币的直径吗?(参考用工具:直尺,一副三角板)

  问题2、你能在地面上画一个半径1米的圆吗?(参考用工具:绳子、粉笔)

  问题3、车轮都做成圆的,车轴装在哪里?为什么?(参考用工具:自行车)

  课下每个同学选择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课题来研究。

  五、总结

  学完这节课,同学们还有什么想法吗?圆里面藏着无穷无尽的奥秘,等待着同学们去研究和发现!愿我们的学*和生活都像圆那样完美!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10

  学情分析

  了解了按比例分配的应用,将通过练*进一步巩固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

  学*目标

  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导学策略

  练*、反思、总结。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基本训练:

  男女职工人数比是5∶4根据这句话你想到了什么?

  二、按比例分配练*:

  (一)一个乡共有拖拉机180台,其中大型拖拉机和手扶拖拉机台数的比是2∶7。这两种拖拉机各有多少台?

  (二)建筑工人用2份水泥、3份沙子和5份石子配置一种混凝土,配置6000千克这种混凝土,需要水泥、沙子和石子各多少千克?

  (三)一种药水是把药粉和水按照1∶100的比例配成的,要配成这种药水4040千克,需要药粉多少千克?

  (四)用84厘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三条边长度的比是3∶4∶5。这个三角形三条边各是多少厘米?

  1.还是按比例分配问题吗?

  2.如果是四个数的连比你还会解答吗?

  三、判断

  一个长方形周长是20厘米,长与宽的比是7∶3,求长与宽各是多少厘米?

  7+3=1020=14(厘米)20=6(厘米)【错,要分的不是20厘米】

  四、思考:*均分是不是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按照几比几分配的

  五、课堂练*:《伴你成长》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