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心得(精选5篇)

首页 / 教学心得 / |

  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心得 1

  目前,基于学科素养的新课程标准修订稿在全国征求意见,这就标志着中国基础教育开始迈入核心素养的新时代。余文森著作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从理论、观念、操作三个层面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系统阐述,包括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三大主题,旨在帮助教师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树立立德树人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观念。

  书中余教授在“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这一主题方面,重点阐述了让核心素养落地的课堂教学的具体路径和方法。策略是从观念走向行动、从理论走向实践的操作系统。只有将观念和理论转化为实施策略和行动方案,核心素养才能真正落地。因此,本主题是全书的重心和落脚点。静下心来细细思考,作为一名社会学科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怎样去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呢?

  首先,我们要明确社会学科核心素养应该包含哪些方面。

  一、语言能力:在社会情境中借助图片、案例、材料等方式理解和表达意义、意图和情感态度的能力。

  二、文化品格: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文化意识、人文修养和行为取向。三、思维品质:指人的`思维个性特征,反映其在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创造性等方面所表现的能力和水*。

  四、学*能力:指主动拓宽学*渠道,积极调试学*策略,努力提升学*效率的意识、品质和潜能。社会学科核心素养四要素的关系为:知识能力是学科基础、文化品格是价值取向、思维品质是心智特征、学*能力是发展条件。我认为,让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重点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四方面的意志品质:

  一、主动与进取:对学*有正确的认识和持续的兴趣,有积极主动的学*态度和成就动机,能够确立明确的学*目标,有主动参与语言实践的意识和*惯,在学*过程中注重语言运用,积极进取,乐观向上。

  二、监控与调整:能对学*过程和学*情绪进行自我监控和有效管理,面对学*困难能够自我激励、自我调适,适时反思和评价学*效果,并对学*目标和方法等做出必要调整,主动适应,坚持不懈。

  三、选择与获取:利用课内外多种学*渠道特别是网络资源,获取最新的知识和信息,并结合学*目标对信息资源进行选取和整合,广泛涉猎,有的放矢,既勤于学*,又善于学*,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四、合作与探究:通过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等方式,敏锐观察语言现象和语用规律,能从多角度、新视角去观察和理解历史现象,尝试用新思路、新方法去解读和评判多元化现象,勤于思考,探异求新。

  核心素养实则也是潜移默化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吾日三省吾身,课堂教学坚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体现人文性的教学,科学性的教学,发展性的教学,真正让核心素养落地,促进学生智慧地成长。

  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心得 2

  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在工作室王红老师的带领下,和志同道合的同仁走在专业阅读的路上,增长的是知识,提升的是素养,收获的是幸福。

  暑期是老师的疗养站,是老师的休息站,更是老师提升自我的加油站。闲暇之余,我有幸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让我对核心素养有了深刻的认识。

  此书以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主线,层层深入的告诉大家在核心素养的导向下,我们的课堂教学目标应该怎么样达到,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我们要关注的是学生主体,以素养为核心,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

  一、什么是核心素养?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把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中关键能力是指阅读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必备品格是指自律(自制)、尊重(公德)、认真(责任)。也就是说,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孩子的三种品格与能力。而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不是老师灌输的,是老师利用正确的方式方法来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学会这些品格和能力。

  二、如何进行核心素养课堂教学?

  基于立德树人的教学,现有的教学应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体。书中明确告诉我们,让学生要有价值感,让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让学生成为快乐的人。而让学生成为快乐的人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让学生具有寻找快乐的能力,二是带给学生快乐。让学生“乐学”是老师的艰巨任务。只有在“乐学”中,学生才能体会到快乐,进而成为一个快乐的人。

  三什么是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

  书中介绍到,策略是从观念走向行动,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路径和方法,有了正确的教学观,还得进一步把观念转化为可操作的策略,这样,走向核心素养的教学才能真正落地。基于立德树人的教学、基于课程意识和学科本质的教学、基于学生学*的教学,将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策略分为:整体化策略、情景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义化策略。这六个策略相辅相成,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从余老师的'书中我知道了核心素养,并且知道了如何去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我坚信,如何我们把核心素养作为圆心,以学生为半径,我们一定会画出教育的圆满。

  以前常说知识无价,任何知识都是有用的,我们应该如饥似渴的加以吸收。根据工作坊要求,我读了余文森老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这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详细阐述了什么是核心素养,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为什么要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等。通过阅读,我明确了什么是真正的核心素养的内涵,也意识到了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在教师。学高为师,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教师拥有什么,才能够给予学生什么。教师只拥有知识,就只能给学生知识,唯有智慧启迪智慧,唯有素养才能培育素养。

  文中的第二章就重点提到了这一点。书中是这样描述的:教师素质是决定教学改革的最终力量和最终依靠,教师素质跟不上,一切教学改革都将流于形式。小学英语课标则描述到,学*和运用英语有助于学生了解不同文化,比较文化异同,汲取文化精华,逐步形成跨文化沟通与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学会客观、理性看待世界,树立国际视野,涵养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终身学*、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奠定基础。

  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我认为新时代的小学英语教师应做到以下两点:

  1.做一名专业知识过硬的教师。

  教师不光要熟悉课本的每一句话、每一幅插图,还要注重加强单元教学的整体性,深入开展语篇研读,秉持英语学*活动观组织和实施教学,并引导学生乐学善学。

  2.做一名触类旁通的教师。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有一桶水”。现行的小学英语教材更加关注学生生活,注重课本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因此,在挖掘教材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教材开始涉及人文、天文、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小学英语教师不仅仅是英语科目的教师,还要触类旁通,涉猎广泛。而在信息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数量越来越多,学生能获得的信息量也更大,因此,教师更要不断学生,与时俱进,变“一桶水”为“长流水”。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我们还在不断的探索中。而努力做一名合格的小学英语教师,则是我们迈出的第一步。

  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心得 3

  在工作室主持人带领下,利用假期时间我读完了余文森教授的著作《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体会到了开卷有益的道理,这是一本理论性极强著作,本书既注重理论内涵的深度剖析,又注重实践应用的策略介绍,从这本书中我了解到了核心素养的相关概念、基本原理和形成机制,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等。可以说当今基础教育改革正迈入核心素养的新时代,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更应领会学科素养的内涵和实现途径,将核心素养有机的融入到自己的学科教学实践中,着力培养学生发展需要的品格与能力。读完余教授的著作,不仅领略了专家睿智的见解,更启发了我对核心素养下语文教学策略的思考。

  读书启智,用阅读促进学生核心素养落地

  统编语文教材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强调学生要读书,多读书,读好书,那么怎样安排让阅读成为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最重要的手段呢?首先应树立读书学*的榜样,教师带头读书,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我们可以每学期向学生公布自己读书计划和阅读进度,并利用一切空闲时间读书,写读书笔记,写通讯稿件,写教育课题论文,与学生分享自己发表的文章,师生形成共读氛围,让读书成为一种*惯,用读书引领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其次,利用教读文本的机会与学生分享文章优美的语言、精美的构思和文本蕴含的人文美,让学生阅读更多作品。教师教给学生多元化的阅读技巧,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讲读课文力求精细化,教给学生朗读、默读、速读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学会品味文本的精彩部分,感悟文章的主题,与文本对话,产生共鸣,获得情感的体验。放手让学生把从精读课文时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若干篇同类或者相关作品的阅读中,让其不断进行自主性阅读,从而实现培养学生良好品格和语文能力的目标,让学生在阅读中实现自我,促进学生核心素养落地。

  以学定教,助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

  (一)先学后教,助力学生读书*惯的养成。互联网发达的今天,很多学生热衷于使用手机玩游戏,淡化了文本阅读的意识,没有养成读书的*惯。在教学中我采取先学后教的语文教学形式,以课本和导学案为依据安排学生课前自学:通读课文,完成学案的课前预*作业,每次新授课前,请学生展示自学字词的成果,请学生谈阅读课文的收获。运用这种教学形式,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显著增强,大部分学生逐渐养成了能静下心来读书的好*惯,这为学生的终身学*打下了良的基础。

  (二)以问导学,助力学生提升文本解读能力与思维品质。要培养学生批判质疑的思维能力,教师必须在认真研读文本的基础上设计有梯度的问题,用问题引导学生去理解分析文本,诱导学生发现新问题,让其逐步养成深刻理解文本的科学思维*惯。比如,在进行《中国石拱桥》一篇文章的教学中,可以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性的进行思考和探究:赵州桥总共有几个特点?每一个特点分别说明了什么样的问题?这些特点的顺序是否能够进行调换?这样在问题的引领之下,学生就能够实现思维的活跃,对文本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进行主动探究,以有效的思维活动实现文章的深度理解。在思考过程之中,很多学生能够充分认知到这样的写作是严格按照说明的逻辑顺序来展开的,由主到次的对全桥的特点进行了分析,能够让读者借助阅读实现清晰认知的形成,还能够让他们对赵州桥的特点进行全面把握,因此这些顺序是不能够调换的,这个过程中学生一边进行阅读,一边开展思考,就能够实现文章的深刻理解,对其中表达的妙处进行体会。教师借助问题设置的方式,引导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参与,从而有效转变传统的、学生被动地进行知识接受的思维模式,让学生以教师的引导为引领,主动地进行知识的探究、语言的感悟和思维能力的提升。

  总之,核心素养下教师的角色定位已发生改变,让我们努力成为语言学*的促进者,思维发展的引导着,审美情趣的创造者,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为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远大目标而不懈奋斗。

  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心得 4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今天我为大家推荐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书从学科核心素养的意义和核心素养导向下教学观的重建两个篇章介绍了新时期核心素养指导下的中学教学,也让我对自己的课堂有了更深的思考,就像余文森教授所说:一个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源于各个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学科关键能力、核心价值等这一切都是要通过我们的课堂传递给学生。别让知识成为负担,也别拿培养能力当作笑谈。作为一线教师,我觉得核心素养要落地,就必须改变。

  反思往日教学中一幕幕熟悉的场景,知识点背过了多少?为什么失分,是不是知识掌握不扎实?这些几乎是我常用的口头禅,打着应试教育的旗号我们的教学慢慢被高考绑架,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和“培养高分学生”之间,我们权衡利弊,成了矛盾的集合体。很难想象一个只有知识只会考试的机器能走多远,在教学中学科素养的缺失是致命的。唯有变才可至明朗。

  一个老师的认识和思想高度决定着课堂,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必须深化认识,革新教育观念。从成绩与素养的矛盾中剥离,重塑有机统一体;走出认识的误区,重塑教学观;从传统思维中抽离,重建教师素养,聚焦学生创新思维、想象思维、阅读能力、思考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的养成,扎实到每一节课上,有意识的将核心素养去渗透给学生,切不可停留在“喉咙里的改革”层面上,成为学生能力培养的刽子手,要真正让学生学会学*,学会思考。

  所谓破茧成蝶也是痛苦与幸福的相生相伴。核心素养要在中学课堂真正落地生根,我们传统的教学手段、方法、教学风格可能面临改变,这一过程会有质疑和不舍,但明确教学和学*目的而进行的方式和策略的转变,必将是充满智慧又收获满满的改变。从本本意识到课程意识的转变是创新教学活动的前提。跳出本本主义的怪圈,以学科课程的高度和视野,树立正确的课程观。教育不是当下而是未来,关注的是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课程意识强调的.是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以及生成性的活动,切不可为了教材而教学,为了渊博而进行毫无干系的扩充,实现课程与教学的相融相长,这才是教学改革进入核心素养时代的标志。优化课堂教学,创新课堂形式是创新教学活动落实学科素养的核心。一节有深度、有思想的好课堂一定是有情景的创设去激发学生思考;有含金量的课堂问题才会激发学生之间思维的碰撞,思想的交锋;有学生通过思考、总结、组织、概括、输出表达自主生成的课堂才是有价值的课堂。

  诗人纪伯伦曾说: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为什么而出发。教育改革的原点在哪里?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明确强调,要建立以学*者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本点是教与学关系的根本性调整,即要打破陈规,重构教学关系,还权力给学生。学*既是学生的权力,也是学生的责任,没有学生参与的教育是一种畸形的教育,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是失败的课堂。让学生的学*活动成为一节课的中心,完整系统而又积极主动的去学*吧。未来的社会,学会学*,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创新是一个人生存的基础条件。

  核心素养成为我们教学的指向标,而点滴都蕴含在*常的教学活动之中,在今后教学中,从理论到实践,从教师到学生,从课堂到课后,从实践到反思,我的思考探索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

  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心得 5

  今年暑假,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教师核心素养综合培训。通过几天的学*收获非常大,结合多年的教学工作:我认为教师有爱心是师德之本,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肩负着神圣而伟大的责任,所以教师要热爱学生同时思想品质,学识,能力要不断提高。

  一、教师要热爱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我们在教学中,必然会产生师生关系,不同的师生关系往往在教学中出现不同结果,师生关系的建立必须是“民主型”的,因为民主的师生关系中,由于师生间的沟通,关系比较和谐,学生的情绪就会轻松愉快,有一个良好的学*心境,在学*目标的指导下,主动积极的去学*,大大地提高学*效果。反之,若师生关系是“专制型”。教师不考虑学生的心情,对学生说“一”不“二”。特别的歧视差生,这样让学生始终是一种烦躁、恐惧的心情,那么教学效果就会大大下降。在教学工作中,教师与学生之间要进行多方面的互动,会产生很多问题,若教师没有尊重、关心和热爱学生,可能会产生学生对教师好心的误解,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每一位教师必须做到的。

  二、教师要有较高的思想素质。

  新时代的教师要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我国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教师首先要以德育人,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正确的教育观念可以造就人才,错误的教育思想会摧残人才,教师的政治取向,道德素养,教育观,世界观,人生观起着直接影响作用。大多数教师政治立场坚定,但也有少数教师腐败堕落,甚至误人子弟,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各种正确的观念教育学生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创造,培养学生成为社会新型人才、三、教师要有专业知识。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我们从小就接受教育,学校教育使我们获得知识无疑会让我们终生受益。但不能完全适应于现代化教育的需要。人在大学获得的知识只是人生所需知识很少部分,很多知识要在学校后的教育中获得。我们不能固守原有的知识希望它能管用一生。当今社会,科学突飞猛进,信息与日俱增,知识不断地由单一化走向多元化。新时代的'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迎接知识挑战,不懂就学,没有就补,学*是由当代教师补充,更新专业知识的最好途径。

  二十一世纪呼唤着高素质,多层次的人才培养,多层次人才培养呼唤着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也呼唤着高尚的师德修养。教师担当着教育下一代的重任,唯有高尚的师德修养,业务能力强的老师才能振兴教育,也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爱是教育美丽的语言,我们教师应有那颗与学生沟通的法宝—博爱之心。用爱去对待学生,影响学生,关心他们的成长。

  培训结束了,留给我的思考还没结束。我知道要学的东西有很多很多,所以我还要不断学*、不断进取。


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心得(精选5篇)扩展阅读


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心得(精选5篇)(扩展1)

——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心得菁选

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心得

  我们心里有一些收获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心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心得1

  在假期的第一天,选定了余文森老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作为寒假阅读的开端,余文森老师是教育学博士,也是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深耕课程改课领域,著有《有效教学十讲》等多部专著。

  核心素养是*几年的非常热门的教育词汇,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们几乎耳熟能详,多少能讲出一些关于核心素养的内容来,但也仅仅只是些碎片化的认知和理解。余文森老师的这本书则详尽地阐述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基本原理和形成机制,以及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六大教学基本策略,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多方位、深层次地剖析核心素养,一定程度上帮助了我构建起对“核心素养”的认知框架,受益匪浅。

  笔者刚入职教师时,就时常在一些美术类讲座上听到“美术课堂要以培养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为目标展开教学”,后来通过查询资料得知,美术的核心素养主要为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当时初为人师的我,知所云,却不知其所以云。美术课上,纪律管理就已经是一件让我头疼的事情,更不要说围绕核心素养的培养开展教学活动了。现今,不知不觉工作6年多,已经不再担心曾经担心的课堂纪律的问题,但每次看到高段的孩子对美术课的喜爱仅仅是因为美术课没有做不完的练*、不像主科那样有压力时,我还是有点遗憾,在我心里,我希望他们爱上美术课,是因为美术本身的魅力。从这个侧面也反映出,我这个美术老师没有将富有美感的、极具吸引力的美术带给他们。因此,阅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正适时,让我重新反思美术课堂。

  观念是行动的指南,任何改革都是从观念开始的,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改革也不例外。当我们真正理解了核心素养是什么,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那离指向核心素养的课堂就成功七八成了。余文森老师说,素养是一个人的“精神长相”,是一个人的“人格”,是一个人的“行为*惯”,是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一经*得,便与个体生活、生命不可剥离,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有可能伴随一生。爱因斯坦说:“当知识遗忘的时候,留下来的就是素养。”而核心素养,则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指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景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的学*方式所孕育出来的(跨)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结构化的(跨)学科知识和技能,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内的动力系统,进行分析情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的综合性品质。不同的学科,培养不同的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一门学科或学*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两者是上位与下位,整体与部分,抽象与具体的关系,是目的、方向与手段、途径的关系,是相互包含、融合和有机转化、相互促进的关心,不是简单机械的总和。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育也不是单靠学科教育就能完成的,还要依托很多非学科的教育和活动来共同完成,例如德育活动。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特性和教育内涵的有机融合。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是学科教育在高度、深度和内涵上的提升,是学科教育对人的真正的回归。学科核心素养形成,要以学科知识为载体、以学科活动为路径、以学科教师为条件、以学科考评为保障。

  本书的第二篇章阐述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首先要确定人是教学的对象和目的,人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学科教学要体现和重视学科知识的特点、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但是,一定要以人的发展为本,服从和服务于人的个性自由和全面健康发展。语文教师不是教语文,而是用语文教人,数学教师也不是教数学,而是用数学教人,美术教师不是教美术,而是用美术教人。对教师而言,至关重要的是学会尊重和宽容。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素质不一样,个性和兴趣不一样,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不一样,追求和理想也不一样,教师在鼓励或要求每个学生都学好学科内容的同时,一定要尊重和宽容那些学得慢的,甚至根本学不好的、没有兴趣学的学生。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知识、技能的传授固然重要,但教育本质的内在性是养成学生强烈的价值感,让他们成为有意义、有价值的人;要让学生对未来充满希望,要让学生变成快乐人,具备寻找快乐的能力,成为富有生活情趣的快乐人。其次,教师应树立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观,真正落实以学定教,实现少教多学、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相长、先学后教,“先学”立足解决学生现有发展区问题,“后教”旨在解决学生最*发展区问题,让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以数学学科为例,基于数学本质的课程观绝不只是要求学生掌握系统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形成数学思想和数学思维,达到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的学*目的。

  第三篇章阐述了核心素养导向的六大基本策略:整体化策略、情景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义化策略。在这些具体而生动的策略中,我们看到了许多熟悉的做法:搭建结构图、绘制思维导图、进行项目学*、情景化教学、问题导向教学、对分课堂等,每一种尝试或应用都是课程改革在一线教学中的有力推动,引领风向标的同时,也总结了宝贵的经验,值得我借鉴。学生的学*与发展是一个渐进生长和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学过程也应该是一个包含多种层次的活动系统,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让枯燥乏味的知识产生丰富的附着点和切实的生长点,让学生在理论知识与应用实践的交互碰撞中真正理解知识、提升能力、养成核心素养。

  假期的第一本书,是偏理论类的,*时这类书看得少,“缺什么,补什么”,因此特地将它作为寒假读书会的首本书目,希望在质朴的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放*心态,始终保持初心,始终保持对课堂的敬畏,“任重而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

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心得2

  利用暑假,拜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在阅读中让我对核心素养下的教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不断提升自己的思考。

  余教授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入手,从一线教师最为关注的内容出发,深入浅出的回答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是什么样的”这一问题,重点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阐述。其中提出核心素养导向的六大教学基本策略:整体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义化策略。书中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既有详尽的论述,又有课堂教学的具体案例,读起来通俗易懂。

  在书中,余文森教授有一章提到了“基于学生学*的教学”,这不仅是教学本质的体现,也是学生形成学科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基于学生学*的.教学”是“从学生的经验、生活和常识开始的学*”,是“学生原生态思维自由参与的学*”,是“学生情感、兴趣、爱好、精神、生命参与的学*”,作为教师我们每天都与学生打交道,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课堂上,我们是否真的了解我们的学生需要的是什么?或者我们给予了他们什么?我们是否静下心来问过自己,当我们的学生遇到问题时,我们有没有认真研究过学生的想法?当一个知识点在自己眼里显得十分简单,而在学生脑中还是不懂时,自己有没有急躁过……

  在数学教学中,基于数学本质的教学绝不只是要求学生掌握系统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形成数学思想和数学思维,达到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的学*目的。只有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师真正读懂学生,才能使40分钟的课堂落实有效,才能真正的做到“素养为重”。也只有真正地“读懂学生”,落实学生作为“人”的核心素养的教学,知识才会在学生的身上扎根。

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心得3

  在核心素养视野下高中政治教学应遵循系统性教学、热点教学、实用性教学、思辨性教学等教学原则,并以培养学生高中政治核心素养为目标开展教学活动。

  1.创设良好政治情境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良好的政治情境,让学生在政治情境中感受政治情况,形成政治认同,将其内化于心。教师要创设政治教学活动,在政治情境活动让学生深化知识理解,并促进其政治认同。例如,在***大会制度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模拟人大会议活动创设政治情境,让学生自愿担任各个角色,扮演**团、**、代表团等,让学生结合教材知识内容及自身角色定位说出自身感受,加深其对***大会制度的理解。又例如,在讲解国际组织的地位与作用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G20峰会、亚投行视频资料,展示我国在国际上获得的成就,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产生民族自豪感,深化政治情感。

  2.开展辩论探究活动

  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指示内容开展辩论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理性精神,通过设计可辩性主题,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分组辩论等模式形成理性思维,提高自身明辨是非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开展辩论探究活动之前,教师首先要确定主题具有可辩性,如如何看待春节禁放烟花爆竹的禁令?通过争议让学生展开理性辩论。此外,还辩论活动还应坚持从个体到集体再到个体的原则,让学生适应独立思考,通过集体探究、辩论碰撞思维,从而在帮助学生个体形成理性精神。在开展的辩论探究活动中,应设计合理的问题梯度供学生独立思考,营造民主氛围、设计争议情境让学生进行集体探究和辩论,鼓励学生主动表达自身观点,学会理性看待问题。

  3.组织合作探究学*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合作探究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通过向学生提问、布置学*任务,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积极思考和讨论,并在不经意间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政治权力需要监督部分内容教学中,教师可以以现实中某一官员贪污案为例,提出为什么必须依法行使权力、权力为什么要接受监督、如何用好自己权力?等问题,然后让学生分工合作,通过思考问题、搜集材料、课堂讲解等步骤的合作探究学*,促进学生思维碰撞,集中集体智慧,获得更全面、更理性的`答案。在探究合作中培養学生的法治意识,潜移默化让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意识。

  4.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在教学中,教师还应积极将课堂延伸到课外,结合教学内容及当地社会问题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地调查、动手实践充分认识社会生活,在实践活动中感受高中政治核心素养公共参与的实践性,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主动承担起公共责任,维护公共利益。

  在新课改革背景下、核心素养视野下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创新,促进学生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的统一。

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心得4

  目前,基于学科素养的新课程标准修订稿在全国征求意见,这就标志着中国基础教育开始迈入核心素养的新时代。余文森著作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从理论、观念、操作三个层面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系统阐述,包括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三大主题,旨在帮助教师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树立立德树人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观念。

  书中余教授在“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这一主题方面,重点阐述了让核心素养落地的课堂教学的具体路径和方法。策略是从观念走向行动、从理论走向实践的操作系统。只有将观念和理论转化为实施策略和行动方案,核心素养才能真正落地。因此,本主题是全书的重心和落脚点。静下心来细细思考,作为一名社会学科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怎样去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呢?

  首先,我们要明确社会学科核心素养应该包含哪些方面。

  一、语言能力:在社会情境中借助图片、案例、材料等方式理解和表达意义、意图和情感态度的能力。

  二、文化品格: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文化意识、人文修养和行为取向。三、思维品质:指人的思维个性特征,反映其在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创造性等方面所表现的能力和水*。

  四、学*能力:指主动拓宽学*渠道,积极调试学*策略,努力提升学*效率的意识、品质和潜能。社会学科核心素养四要素的关系为:知识能力是学科基础、文化品格是价值取向、思维品质是心智特征、学*能力是发展条件。我认为,让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重点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四方面的意志品质:

  一、主动与进取:对学*有正确的认识和持续的兴趣,有积极主动的学*态度和成就动机,能够确立明确的学*目标,有主动参与语言实践的意识和*惯,在学*过程中注重语言运用,积极进取,乐观向上。

  二、监控与调整:能对学*过程和学*情绪进行自我监控和有效管理,面对学*困难能够自我激励、自我调适,适时反思和评价学*效果,并对学*目标和方法等做出必要调整,主动适应,坚持不懈。

  三、选择与获取:利用课内外多种学*渠道特别是网络资源,获取最新的知识和信息,并结合学*目标对信息资源进行选取和整合,广泛涉猎,有的放矢,既勤于学*,又善于学*,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四、合作与探究:通过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等方式,敏锐观察语言现象和语用规律,能从多角度、新视角去观察和理解历史现象,尝试用新思路、新方法去解读和评判多元化现象,勤于思考,探异求新。

  核心素养实则也是潜移默化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吾日三省吾身,课堂教学坚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体现人文性的教学,科学性的教学,发展性的教学,真正让核心素养落地,促进学生智慧地成长。

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心得5

  今年暑假,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教师核心素养综合培训。通过几天的学*收获非常大,结合多年的教学工作:我认为教师有爱心是师德之本,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肩负着神圣而伟大的责任,所以教师要热爱学生同时思想品质,学识,能力要不断提高。

  一、教师要热爱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我们在教学中,必然会产生师生关系,不同的师生关系往往在教学中出现不同结果,师生关系的建立必须是“民主型”的,因为民主的师生关系中,由于师生间的沟通,关系比较和谐,学生的'情绪就会轻松愉快,有一个良好的学*心境,在学*目标的指导下,主动积极的去学*,大大地提高学*效果。反之,若师生关系是“专制型”。教师不考虑学生的心情,对学生说“一”不“二”。特别的歧视差生,这样让学生始终是一种烦躁、恐惧的心情,那么教学效果就会大大下降。在教学工作中,教师与学生之间要进行多方面的互动,会产生很多问题,若教师没有尊重、关心和热爱学生,可能会产生学生对教师好心的误解,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每一位教师必须做到的。

  二、教师要有较高的思想素质。

  新时代的教师要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我国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教师首先要以德育人,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正确的教育观念可以造就人才,错误的教育思想会摧残人才,教师的政治取向,道德素养,教育观,世界观,人生观起着直接影响作用。大多数教师政治立场坚定,但也有少数教师腐败堕落,甚至误人子弟,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各种正确的观念教育学生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创造,培养学生成为社会新型人才、三、教师要有专业知识。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我们从小就接受教育,学校教育使我们获得知识无疑会让我们终生受益。但不能完全适应于现代化教育的需要。人在大学获得的知识只是人生所需知识很少部分,很多知识要在学校后的教育中获得。我们不能固守原有的知识希望它能管用一生。当今社会,科学突飞猛进,信息与日俱增,知识不断地由单一化走向多元化。新时代的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迎接知识挑战,不懂就学,没有就补,学*是由当代教师补充,更新专业知识的最好途径。

  二十一世纪呼唤着高素质,多层次的人才培养,多层次人才培养呼唤着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也呼唤着高尚的师德修养。教师担当着教育下一代的重任,唯有高尚的师德修养,业务能力强的老师才能振兴教育,也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爱是教育美丽的语言,我们教师应有那颗与学生沟通的法宝—博爱之心。用爱去对待学生,影响学生,关心他们的成长。

  培训结束了,留给我的思考还没结束。我知道要学的东西有很多很多,所以我还要不断学*、不断进取。

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心得6

  核心素养是*几年的非常热门的教育词汇,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们几乎耳熟能详,多少能讲出一些关于核心素养的内容来,但也仅仅只是些碎片化的认知和理解。*期,工作坊的共读书目是《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次阅读,让我对学科教学的核心素养有了深刻的思考。

  余文森老师的这本书详尽地阐述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基本原理和形成机制,以及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六大教学基本策略,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多方位、深层次地剖析核心素养,一定程度上帮助了我构建起对“核心素养”的认知框架,受益匪浅。本书共分为三个篇章,分别是“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这三个部分的内容既介绍了一些专业理论知识,又有一些对教学的实际操作。

  书中指出:人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的最高目的是培养人,人的成长和发展是教学的.真正落脚点。课堂上,教师不应该只关注教材,更应该关注学生。有时候,我们总想按部就班地将课本上的知识点一遍一遍地讲,生怕学生没有掌握。即便是这样,依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在课堂上明明已经掌握了,可没多久又不会了。其实想想,课堂上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可能是我们一遍又一遍地灌输进去的,并不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而主动获取的知识,所以对知识的掌握只是短暂的。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师应该以全体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学*状态,即情绪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和生成状态。学*状态决定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师应该通过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独立思考,或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这样的课堂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通过生生互动,信息共享,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

  反思自己的课堂,我时刻关注不同层次的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情况。如检查他们是否在认真听课?课本是否翻到正确的页面?是否在思考问题?小组合作时有没有参与讨论?有没有积极地表达?我还适时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难度大、有挑战的问题留给基础较好的孩子;容易的问题、简单的对话表演留给中下生。当他们回答正确了,我面带微笑竖起大拇指及时给予表扬。当他们犹豫、不确定时,我表示感谢,并鼓励、提示他们再度思考。

  书中提出让学生学*在先,以学定教。回想自己最初的课堂,真的是“满堂灌”,生怕漏掉一点儿知识点。后来我才意识到,课堂上不应该是学生围着老师转,不是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而是老师跟着学生走,学生需要什么我们教什么。让学生“先学”,我们再“后教”。我们应该把阅读的机会和和思考的时间留给学生,通过引导、点拨、激励将学生引向主动学*,深度学*和创新学*。正如书中所述:“先学”解决现有发展区问题,“后教”解决最*发展区问题。

  总之,核心素养下教师的角色定位已发生改变,让我们努力成为语言学*的促进者,思维发展的引导者,审美情趣的创造者,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为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远大目标继续努力。

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心得7

  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在工作室王红老师的带领下,和志同道合的同仁走在专业阅读的路上,增长的是知识,提升的是素养,收获的是幸福。

  暑期是老师的疗养站,是老师的休息站,更是老师提升自我的加油站。闲暇之余,我有幸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让我对核心素养有了深刻的认识。

  此书以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主线,层层深入的告诉大家在核心素养的导向下,我们的课堂教学目标应该怎么样达到,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我们要关注的是学生主体,以素养为核心,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

  一、什么是核心素养?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把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中关键能力是指阅读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必备品格是指自律(自制)、尊重(公德)、认真(责任)。也就是说,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孩子的三种品格与能力。而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不是老师灌输的,是老师利用正确的方式方法来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学会这些品格和能力。

  二、如何进行核心素养课堂教学?

  基于立德树人的教学,现有的教学应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体。书中明确告诉我们,让学生要有价值感,让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让学生成为快乐的人。而让学生成为快乐的人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让学生具有寻找快乐的能力,二是带给学生快乐。让学生“乐学”是老师的艰巨任务。只有在“乐学”中,学生才能体会到快乐,进而成为一个快乐的人。

  三什么是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

  书中介绍到,策略是从观念走向行动,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路径和方法,有了正确的教学观,还得进一步把观念转化为可操作的策略,这样,走向核心素养的教学才能真正落地。基于立德树人的教学、基于课程意识和学科本质的教学、基于学生学*的教学,将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策略分为:整体化策略、情景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义化策略。这六个策略相辅相成,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从余老师的书中我知道了核心素养,并且知道了如何去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我坚信,如何我们把核心素养作为圆心,以学生为半径,我们一定会画出教育的圆满。

  以前常说知识无价,任何知识都是有用的,我们应该如饥似渴的加以吸收。根据工作坊要求,我读了余文森老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这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详细阐述了什么是核心素养,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为什么要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等。通过阅读,我明确了什么是真正的核心素养的内涵,也意识到了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在教师。学高为师,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教师拥有什么,才能够给予学生什么。教师只拥有知识,就只能给学生知识,唯有智慧启迪智慧,唯有素养才能培育素养。

  文中的第二章就重点提到了这一点。书中是这样描述的:教师素质是决定教学改革的最终力量和最终依靠,教师素质跟不上,一切教学改革都将流于形式。小学英语课标则描述到,学*和运用英语有助于学生了解不同文化,比较文化异同,汲取文化精华,逐步形成跨文化沟通与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学会客观、理性看待世界,树立国际视野,涵养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终身学*、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奠定基础。

  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我认为新时代的小学英语教师应做到以下两点:

  1.做一名专业知识过硬的教师。

  教师不光要熟悉课本的每一句话、每一幅插图,还要注重加强单元教学的整体性,深入开展语篇研读,秉持英语学*活动观组织和实施教学,并引导学生乐学善学。

  2.做一名触类旁通的教师。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有一桶水”。现行的小学英语教材更加关注学生生活,注重课本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因此,在挖掘教材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教材开始涉及人文、天文、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小学英语教师不仅仅是英语科目的教师,还要触类旁通,涉猎广泛。而在信息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数量越来越多,学生能获得的信息量也更大,因此,教师更要不断学生,与时俱进,变“一桶水”为“长流水”。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我们还在不断的探索中。而努力做一名合格的小学英语教师,则是我们迈出的第一步。

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心得8

  5月19日上午,我到小店区一中参加由小店区区教育局举办的“小店区中小学课堂教学变革与核心素养培养专题培训”。区一中学校的阶梯教室里座无虚*,老师们认真聆听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主任胡小勇老师的《面向核心素养的小组学*艺术》等精彩讲座。胡小兵教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列举了国内外教师的教育方式及生活中许多事例,深入浅出地进行讲授,我边听边做笔记,受益匪浅。小组合作学*开启“集体智慧,高效互动”之门。组织小组学*,可以通过互疑、互问、互动来达到学*目标。讲座中一些精辟的语言,引起大家的共鸣。例如:我们改变不了教育,但可以改变对教育的理解。我们改变不了别人,但可以改变自己的课堂。教学不是教师在表演,而是学生在交流与合作。教学不再过于注重知识的传递,而注重指导学生学会学*等。 听了几位教授的精彩讲座,静下心来反思自己多年来的教学,我认为要做一名好教师,不仅应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懂得教育的规律,具有教学和教育的各种能力,而且必须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教育应当是个人一生中连续不断的学*过程,终身学*将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而作为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的教师,更应要求以终身教育为目标,将终身学*贯穿于一生。我想,今后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着想 受应试教育作崇,某些学校部分教师仍然把分数的高低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于是,很多人陷入围绕“分数”而教的怪圈,忽视了人的本性发展。通过学*,我更加坚信了自己强调学生全面发展,学有所长的做法是对的'。我的教育准则是:我培养的学生将来是对社会有用的人,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时,我千方百计地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一旦发现便给予表扬,并引导他们努力发扬。我清楚的知道智力、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同时还注重教学中德育、智育、体育等“五育”渗透交织。我从不占用音、体、美等课程,也不把剥夺学生上这些课的权利作为惩罚教育的手段,只有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全面进步了,教师才有成功后的喜悦。时下少年儿童的心理问题尤显突出,在健康人格中, 自信心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学*,我会更加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 当听到有学生说“我不行”、“我不敢”的话语时,我总是鼓励他们:“去试试”、“你挺不错的”。在全体学生面前,我从不揭个别学生的短,让学生觉得老师尊重他,没有失去自尊心,慢慢地对自己也开始有了一点信心,这时候,我再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展现自己,以证实自己的能力。特别是得到老师、同学的无私关怀后,他们肯定了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从而树立了很强的自信心。

  二、对学生信任和宽容 学生是学*的主体,应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索之中享受成功。在以后的教学中应给予学生更多的宽容,相信学生的能力并想方设法锻炼提高学生的能力。我经常对学生说:想一想,你应该怎么做,而不是你必须这样做。在人品上给学生以充分的信任,哪怕是学生有过失的时候,同样相信学生有改正过失重新开始的能力。我不仅关注学生的现在,更关注学生的将来,利用现在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基础,让学生做未来发展的设计师。

  三、学生才是学*和发展的真正主人 原来我们搞的“填鸭式”教学,得到的结果是学生被动“换听”,课堂气氛沉闷,压抑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收到的效果可想而知。通过学*,我着重在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上下功夫,改革课堂教学设计,根据儿童的心理、年龄、生理特点,设计儿童乐于接受的趣教,在课堂中做到少讲精练,着力体现训练过程,提问问在重点上,问在难点上,问在语言文字上。教师“少讲”、“少问”便节约出时间进行多种形式的练*,把练*有机地结合在讲问之中,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训练中,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说、读、问、写的机会,引导学生“乐学”、“学会”,让学生在生动活泼愉悦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会知识,提高能力。

  四、经常反思,不断提高 反思是教师得以成长和不断进步的必备条件。素质教育和新教育已悄然来到了我们身边,教育工作既要有实干精神,又善于开动脑筋,善于在反思中运用新技术、新理念解决教育教学存在问题。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必经途径,反思是教师进步的一大阶梯。我们要在反思中扬长避短,在新形势下以自己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为目标。当然,反思不仅仅是停留在脑海中,更重要的是撰写教育和教学反思。就像今天我们听了几位教授的课,就与自己的日常行为进行对比,反思自己的不足。这样在反思中积累成功的经验,才能不断进入教育教学新境地的钥匙,不断提高自己对教师道德的认识,规范自身的教师道德行为。良好的道德品质,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心灵,完善人格、激励意志,并对学生给信任和宽容,让学生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会反思和积累,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积极改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良好道德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塑造有创造力的学生,并能在新教育的路上不断成长。

  以上所述,仅是我学*后的一点浅显体会,我相信每个参加学*培训的教师都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只有学*,才能不断进步”。我坚信自己以后会学*学*再学*,以求更快、更大、更高的进步。

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心得9

  20xx年9月28日上午,我有幸参加了《济南市小学英语践行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研讨培训会》。这是一次精彩纷呈的试听盛宴,它为我们搭建了一个高层次的学*的*台,借助这个*台,我们能与专家教授,优秀教师零距离接触,亲眼目睹了名师的引领和示范,再加上专家们的精彩讲座和论坛,使我思想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我被名师们娴熟的教学技能,鲜明的教学特色,精湛的教学艺术深深感染,被他们基于核心素养下的教研之路深深吸引。

  一、核心素养是什么?

  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和学*能力四个方面。语言能力就是用语言做事的能力,涉及语言知识、语言意识和语感、语言技能、交际策略等等;思维品质是思考辨析能力,包括分析、推理、判断、理性表达、用英语进行多元思维等活动。文化意识重点在于理解各国文化内涵,能理解并尊重文化差异。学*能力主要包括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交际策略和情感策略。

  二、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向及方法

  1、尊重语言的双向性,鼓励学生进行交流。

  语言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交流,因此老师特别要注意输出的过程。区老师实用恰当的课堂用语无形之中就给学生创设了一种语言学*的环境,让学生真实感受如何用语言进行交际、体会语言交际的趣味性和意义性,对语言的学*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多鼓励学生开**流,消除他们学*英语口语学*的胆怯情绪,帮助形成敢说、爱说的英语学*局面。

  创设有利于口语交流的情境,延伸课堂教学。曲老师根据内容提供场景,鼓励学生创造性的交流活动。

  2、文化渗透到课堂教学

  从细节出发,帮助学生逐步理解文化的差异;对比国内外的节假日学*不同的国外文化;利用好教学内容,设计国内外文化差异。

  3、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即在使用英语进行理解和表达时,第一思维是用英语,而并非先用母语理解再进行思维的转化。

  (1)利用所学内容图片,创设语言情境,引发学生思维积极性。曲老师增加看图说话的环节,鼓励学生用英语描绘自己看到的'图片,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强化英语思维。单元学*结束之后,教师可以根据本单元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听、读能力的训练,输入越多,越有利于培养良好的语感,从而对语言掌握就越全面,运用也会自然而然顺畅很多。

  (3)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思维的创造性充分展现。抓住小学生的好奇心理、比赛心理,充分挖掘我们的英语教材,扩展教材内容,细化活动步骤,在不同阶段抛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多方位思考,听取他们的思维成果。

  带着沉甸甸的收获,走*学生,走上核心素养的教学之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心得10

  上学期末,名师工作室的前辈推荐我们阅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书,当我看到余文森博士的这本书时,心中便有了急切地想要阅读地想法。暑假里,我开始静心阅读,让我真正认识了:什么是核心素养?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等一系列的问题,收获颇多、受益匪浅。

  所谓学科核心素养,指的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一门学科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成就(包括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那么学科核心素养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学科核心素养不可能凭空形成,学科知识是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载体,而学科活动则是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路径。能力只有在需要能力的活动中才能得到培养,素养只有在需要素养的活动中才能形成。这就首先要有合格的学科老师,合格的学科老师是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条件,要从知识教学走向素养教学,教师必须从知识型教师转变成素养型教师。

  我静下心来反思自己多年来的`教学,我认为要做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应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教学和教育的能力,而且必须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这些素养需要我们教师在自身的学*和工作中不断得到拓展,今后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教学必须以生为本,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健康、幸福、尊严和个性的发展以及内心的自由。受应试教育作祟,我们常把分数的高低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于是,很多人陷入围绕“分数”而教的怪圈,忽视了人的本性发展。通过学*,我更加坚信: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兴趣,通过学*使之发展为自己的特长的做法是对的,学生从小就应该去学会规划自己的人生。

  2.学生才是学*和发展的真正主人。通过学*,我意识到要着重在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上下功夫,改革课堂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生理特点,设计学生乐于接受的趣教,在课堂中做到少讲精练,着力体现训练过程,提问问在重点上,问在难点上。教师“少讲”、“少问”从而节约出时间让学生把学过的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做”,训练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

  3.经常反思,不断提高。反思是教师得以成长和不断进步的必备条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每天写“工作日记”,反思自身一日之不足,并积极改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良好道德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塑造有创造力的学生,并能在新教育的路上不断成长。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一项长期的过程,而且还有待于我们去实践和研究。借助互联网资源等在内的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学*,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养。我将不断学*新理念,并付诸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学*中进步,在进步中学*。

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心得11

  带着对核心素养的懵懂认识,和团队的小伙伴们共读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书,学到了什么是核心素养、为什么要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等知识,为自己接下来的教育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撑,指明了前进方向。

  教育部把核心素养定义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余文森教授从理论到实践,为我们解释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是什么样的”这一问题,重点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阐述。

  任何改革都是从观念开始,观念是行动的指南,我们的音乐教学更是如此。书中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既有知识的详细论述,又有课堂教学的具体案例,通俗易懂,感受颇深。

  对于音乐学科,除了知识技能,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还需要渗透文化理解、培养品格。针对不同特点和层次的学生,结合教学实践和思考,对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做到:

  1、鼓励全员参与,促进能力提升。

  由于学生能力、兴趣的差异性,传统的课堂容易出现两种现象:能力较强的学生在课堂上占有优势,能力较弱的学生在课堂上处于弱势,逐渐失去了课堂话语权与兴趣;教师关注中等和较弱学生能力培养,无法满足能力较强的学生求知欲望。

  教师作为课堂引导、组织和提升者,要抓住学生爱动、期待被肯定的共性,尊重和满足学生需求,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音乐欣赏课上不熟悉的作品学生不易接纳和喜爱。教师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后,可以鼓励学生把作品以音乐情景剧的形式呈现。

  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擅长或感兴趣的合作小组,如编剧、演唱、演员、背景音乐等;学生在自主编创、展示中必然遇到对音乐理解的问题,或请教同伴或请教老师,以主动进一步理解音乐。

  这样,被动的灌输就转化为学*和实践的需要,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获得成就感,利于激发学*兴趣和能力提升。

  2、引发深度思考,促进课堂生成。

  教师作为引导者,在课堂中要通过环环相扣的有价值的的问题,不断去激发学生们的思维潜能。

  书中讲到:当学生已经有能力阅读和思考的时候,就要先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和思考,然后针对他们在阅读和思考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教学,这是教学的一条规律和规则,而不是一种可采用可不采用的方式方法。

  按照这条规律进行教学,学生的独立性和独立学*能力,很快会发展起来。所以在音乐课中更应该引导学生不断思考,勤于表达,这样才能促进课堂生成,提高课堂实效性。

  3、深入音乐实践,促进文化理解。

  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锤炼品格是音乐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学生可以在音乐实践活动中理解音乐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音乐实践活动可以从音乐走进生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家乡和民族分组探究,搜集和整理家乡的民歌,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分享。分享的同学通过民歌更加了解其文化,倾听的学生提升了知识与审美。

  音乐实践活动可以从课上延伸到课下。学生积累的素材是零碎和片面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搜索网络资源、博物馆资源、请教专业人士等途径开展音乐活动,在课堂上进行长线的实践过程展示。如学生自发形成兴趣小组在博物馆寻找编钟,聆听千年前的声音在课堂上分享;进一步探究中,制作了模型讲解它阻止泛音产生的原理,理解工匠精神;在持续和深入的实践中,产生了对民族音乐和文化的认同和自信。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实践和研究,将一些新的教学理念运用在课堂教学中,真正以“人”为本,启迪智慧,培养思维,让所有孩子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多说、多唱、多演,感受音乐的快乐,从而不断地提高孩子们的综合素养。

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心得12

  余教授在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基于学生学*的教学,不仅体现了教学本质,也是学生形成学科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基于学生学*的教学要从学生的经验、生活和常识开始学*。作为教师,我们每天都与学生打交道,但我们是否真正了解过学生需要什么?我们给予了他们什么?我也常常自省:当学生遇到问题时,我有没有问过学生自己的想法是什么?当自己觉得某个知识点很简单,但部分学生听过几遍之后依然困惑,自己是如何处理的?如今,核心素养已经进入课堂教学之中。以个人发展和终身学*为主题的核心素养模式正在取代以学科知识结构为核心的传统课程标准。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只有以生为本的课堂,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做到素养为重。那么也只有教师真正读懂学生,才能落实素养教学,知识才会在学生身上扎根发芽。

  书中写道:“教师素质是决定教学改革的最终力量和最终依靠,教师素质跟不上,一切教学改革都将流于形式。”确实如此,想要课改,必须改变的是教师的观念,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学校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而教师则是课程改革的'实践者和引导者。教师的素质高低决定了课程改革的速度和质量,甚至是成败。如今,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学*上的合作者和引导者,也是学生生活上的知心朋友,更是拓展心灵智慧的人师,必须具有一定的人文特质。所以,新课程改革赋予了教师更高的使命,我们不仅要研究教材,提高自身业务水*,更多地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做一个有智慧、有文化、有丰富精神世界的高素养型教师。

  这本书值得细细品读,并把自己的课堂教学作为落实核心素养的切入点,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地,促进学生智慧的成长。总之,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教学过程,还需要我们每一位学科老师去研究和实践。教育总在不断地完善与改进,只要有一颗真正爱学生的心,从心出发,从实际行动出发,我们就能不断进步。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是更加具有人文性的教学,是更加具有科学性的教学,是更加具有可发展性的教学。

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心得13

  在工作室主持人带领下,利用假期时间我读完了余文森教授的著作《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体会到了开卷有益的道理,这是一本理论性极强著作,本书既注重理论内涵的深度剖析,又注重实践应用的策略介绍,从这本书中我了解到了核心素养的相关概念、基本原理和形成机制,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等。可以说当今基础教育改革正迈入核心素养的新时代,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更应领会学科素养的内涵和实现途径,将核心素养有机的融入到自己的学科教学实践中,着力培养学生发展需要的品格与能力。读完余教授的著作,不仅领略了专家睿智的见解,更启发了我对核心素养下语文教学策略的思考。

  读书启智,用阅读促进学生核心素养落地

  统编语文教材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强调学生要读书,多读书,读好书,那么怎样安排让阅读成为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最重要的手段呢?首先应树立读书学*的榜样,教师带头读书,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我们可以每学期向学生公布自己读书计划和阅读进度,并利用一切空闲时间读书,写读书笔记,写通讯稿件,写教育课题论文,与学生分享自己发表的文章,师生形成共读氛围,让读书成为一种*惯,用读书引领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其次,利用教读文本的机会与学生分享文章优美的语言、精美的构思和文本蕴含的人文美,让学生阅读更多作品。教师教给学生多元化的阅读技巧,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讲读课文力求精细化,教给学生朗读、默读、速读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学会品味文本的精彩部分,感悟文章的主题,与文本对话,产生共鸣,获得情感的体验。放手让学生把从精读课文时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若干篇同类或者相关作品的阅读中,让其不断进行自主性阅读,从而实现培养学生良好品格和语文能力的目标,让学生在阅读中实现自我,促进学生核心素养落地。

  以学定教,助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

  (一)先学后教,助力学生读书*惯的养成。互联网发达的今天,很多学生热衷于使用手机玩游戏,淡化了文本阅读的意识,没有养成读书的*惯。在教学中我采取先学后教的语文教学形式,以课本和导学案为依据安排学生课前自学:通读课文,完成学案的课前预*作业,每次新授课前,请学生展示自学字词的成果,请学生谈阅读课文的收获。运用这种教学形式,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显著增强,大部分学生逐渐养成了能静下心来读书的好*惯,这为学生的终身学*打下了良的基础。

  (二)以问导学,助力学生提升文本解读能力与思维品质。要培养学生批判质疑的思维能力,教师必须在认真研读文本的基础上设计有梯度的问题,用问题引导学生去理解分析文本,诱导学生发现新问题,让其逐步养成深刻理解文本的科学思维*惯。比如,在进行《中国石拱桥》一篇文章的教学中,可以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性的进行思考和探究:赵州桥总共有几个特点?每一个特点分别说明了什么样的问题?这些特点的顺序是否能够进行调换?这样在问题的引领之下,学生就能够实现思维的活跃,对文本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进行主动探究,以有效的思维活动实现文章的深度理解。在思考过程之中,很多学生能够充分认知到这样的写作是严格按照说明的逻辑顺序来展开的,由主到次的对全桥的.特点进行了分析,能够让读者借助阅读实现清晰认知的形成,还能够让他们对赵州桥的特点进行全面把握,因此这些顺序是不能够调换的,这个过程中学生一边进行阅读,一边开展思考,就能够实现文章的深刻理解,对其中表达的妙处进行体会。教师借助问题设置的方式,引导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参与,从而有效转变传统的、学生被动地进行知识接受的思维模式,让学生以教师的引导为引领,主动地进行知识的探究、语言的感悟和思维能力的提升。

  总之,核心素养下教师的角色定位已发生改变,让我们努力成为语言学*的促进者,思维发展的引导着,审美情趣的创造者,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为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远大目标而不懈奋斗。

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心得14

  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而好的教师不但拥有深厚的知识底蕴,还要有丰厚的文化素养。素养和知识有什么区别呢?素养来自于知识技能,又高于知识技能,素养是智慧,是文化,是精神。而教师的核心素养包括学科素养和教育素养。

  有学科素养的教师一定痴迷和深爱所教学科。有了这种痴迷与深爱,他会主动学*学科知识,钻研教材,博览群书,努力开拓知识面,深挖知识层,不断把知识扩展和深化。他咀嚼吸收其中的精华,在课堂上深入浅出地教给学生。并且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积累智慧,迸发教育学灵感,形成教育素养。

  我最开始从教时,觉得编写教案的人很优秀,他们往往能够抓住文本的核心问题,巧妙设问,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去解读、探究文本,而我竟什么也看出来。随着工作时日的增加,我也慢慢积累了经验,当然这也得益于对教材反复研读,积极吸取他人经验,再结合自己的体悟日积月累而成。

  譬如这学期我们学*选修教材《外国文学》这本书,这本书每一单元有一个主题,这些主题都是小说的基本要素,也是我们在做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经常碰到的概念。第一单元的主题是“叙述”,包括叙述角度,叙述人称,叙述腔调和速度控制几个概念。如果在以前我总是着重讲解本单元的第一课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而让学生自己读读《墙上的斑点》和有关话题“叙述”的理论性文字。但今年再去教这单元时,我把重心放在了主题“叙述”上,而把《桥边的老人》《墙上的斑点》作为例子去解读,这也符合编写者的意图。除此之外,我还选取了《伊索寓言》中《狐狸和乌鸦》的故事,让学生分别从狐狸和乌鸦的`角度采用第一人称去叙述。学生对这个拓展的问题兴致很高,演绎了不同版本的《狐狸和乌鸦》,有的甚至改变了叙述腔调,加入了网络文学中“快穿”的手法,还让乌鸦角色崩塌。学生们的表现令我惊异,而我也相信,通过这次训练他们一定深刻的理解了什么是叙述角度,叙述角度的改变会带来什么样的效果。之所以前后教学的理念发生变化,我想这得益于这几年不断地学*新知识,听教学名家的讲座,知识视野开阔,对教材的把控上也更容易高屋建瓴,解读教材也就更深入。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十倍,以便能够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选出最重要的来讲。”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当博览群书,广泛吸取营养,才能厚积薄发,收到让学生“听君一*话,胜读十年书”的奇效。

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心得15

  核心素养是现在教育最热门的话题,*期阅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书。让我对素养教育又多了更深的认识。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有力地回应了新时代的呼唤,也为深化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提供了方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全书共分为三篇内容,分别论述了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教学观怎样建立,以及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

  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入手,从一线教师最为关注的内容出发,系统回应了这些问题,并重点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阐述,并提出核心素养导向的六大教学基本策略:整体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义化策略。

  因为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追求有效,而有效教学是为了学而教的,是为了学生学会学*的,真正做到“教是为了不教”。为了发展学生为适应社会变化终身学*而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诉求,也是引导学生学会学*的关键。

  在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关系的论述中,作者提到,核心素养相比三维目标,更加能够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也就是说,核心素养更关注教育的内在性、人本性和终极性等方面。另外,核心素养是来源于三维目标又高于三维目标的,是学科教育在高度、深度和内涵上的进一步提升。因此,核心素养更多意味着教学模式和学*方式的又一次根本性转变。

  那么怎样在我们教学工作中体现出核心素养呢?

  通过学*,知道在教学培过程中,注重文化对学生的熏陶,还得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的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可从以下方面在在教学工作中体现出来:

  第一、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二、在课堂内充分体现出“情感课堂”。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是不可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

  第三、传授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给学生一个交流,开放式的课堂。课堂以学生为主题,那就尽量给学生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台。让学生真正实现“学会学*”这个目标,需要让学生尽快转变学*方式,可以通过自主学*、探究学*与合作学*三种方式,指导学生自己先独立思考,并在小组合作中解决问题,牢固掌握知识。学生在自主探究式学*中,可以实现能力的发展,增强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注重积累,海量阅读经典书籍。通过大量、广泛的阅读,积累优美、新鲜的语言材料,并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中华传统经典作为我国文学宝库的瑰宝,不仅内容源远流长,同时也有精辟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每篇文章都如同一面镜子,能够将社会生活反映出来,映照着学生的心灵,并启迪学生的心智。

  总之,课堂教学变革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切入点,突破点和成长点,只有聚焦课堂,才能真正让核心素养落地,促进学生智慧地成长。关于核心素养教学观的重建,我还有许多需要学*的地方,这本书我还需要细细品阅,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提升自己的教学水*!


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心得(精选5篇)(扩展2)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心得优选【5】篇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心得 1

  数学阅读能力是学生数学学*能力的核心。有效的数学阅读可以使学生快速准确地发现、收集、分析和处理数学信息,实现以人为本的对话。目前,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阅读存在“方法缺失、策略运用不足、阅读质量差等问题”,影响了学生的数学学*和发展。

  如何采取有效策略加强数学课文的“优质阅读”,提高阅读质量?以《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课为例,探讨了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策略建议。

  一、问题驱动,针对性阅读

  问题驱动,即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出发点,以问题为核心,使学生围绕问题有针对性地寻求解决方案的学*方法。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一个或一系列问题往往贯穿数学阅读材料;这些问题是学生思考的线索,也是探索的阶梯。学生在阅读时,要引导学生发现核心问题,以问题为任务驱动,有针对性地阅读,找到知识之间的相关节点,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课堂上,阅读材料包括图像、文字、对话等元素,有很多不同的问题或疑问,比如“应该解决什么问题?”这些物体的特点是什么?”“排水法计算不规则物体体积需要记录哪些数据?“等等。”如何找到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是核心问题。我们以这个“问题”为驱动引擎进行阅读,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组织、选择信息,有助于加深对阅读的理解,最终得到解决方案。

  围绕这个问题,学生需要思考:不规则的物体可以转化为规则的物体吗?如果我不能改变我的外表呢?排水作业测量有哪些步骤?引流方法有哪些局限性?

  二、反思与质疑,思辨阅读

  学生读书时,只停留在文字表面,会流于表面;只停留在课本的具体和例子上会比较狭隘。要引导学生反思、提问,在字里行间获得启发,不要局限于题材的局限,不断深入思考。

  学生读这堂课时,假设大部分学生都会有三个层次的理解:一是理解“橡皮泥加工成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转化方法;二是理解“V上升=V物体”和“V后—V前=V物体”的排水法;三是初步理解排水法不适合测量乒乓球、冰块的体积。但阅读仅到此为止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反思追问”,进行“思辨阅读”,打开学生更开阔的思维空间。如引导学生进行三个层次的反思追问:

  第一层次(初步认识层):

  追问:

  ①“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转化为规则物体来计算体积?”。

  ②“用排水法是否适合计算乒乓球、冰块、塑料泡沫的体积?”。通过追问,学生认识到“排水法”可用于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适合计算完全浸没的物体体积,不适合计算浮于水面的物体体积。

  第二层次(深入认识层):

  追问:

  ①“用排水法是否适合计算海绵的体积?”。

  ②“用排水法能否计算会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的物体的体积?如固体‘钠’”。通过追问,学生进一步理解“排水法”中应“保持物理属性不变”的核心前提。

  第三层次(思辨认识层):

  追问:

  ①“排沙法能计算乒乓球的体积吗?”。

  ②“排水法真的不能计算乒乓球的体积吗?”学生经过思辨追问,认识到排水法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可以想办法转化,排水法仍然是可以测量乒乓球体积的,更进一步地认识到排水法中“完全浸没”的重要性和可转化性。

  三、对比建构,系统阅读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中斯基曾指出:“比较是一切理解、一切思维的基础。”在数学阅读中,要引导学生运用对比的手段确定不同题型、类似题型的异同关系,感悟知识的内在联系,实现知识的系统建构,从而深入把握知识的内涵。

  本课阅读材料中有三个练*题例,内在联系紧密,可以进行题组对比,以促进学生感悟内化、进行系统建构。如下:

  一是P41第7题(如图1),反映的数量关系是“V后—V前=V物体”。

  二是P41第9题,“在一个长8m、宽5m、高2m的水池中注满水,然后把两条长3m、宽2m、高4m的石柱立放着放入池中,水池溢出的水的体积是多少?”,反映的数量关系是“h物>h水,部分浸没,则V溢出=V浸没”。

  三是P120第14题(见图2),“一个长方体的玻璃缸,长8dm,宽6dm,高4dm,水深2。8dm。如果投入一块棱长为4dm的正方体铁块,缸里的水溢出多少升?”反映的数量关系是“h物

  这三个题型,从水位的原始高与物体的高度来进行对比,呈现“h物h水”两种情况;在进行排水法测量时,出现了“完全浸没、部分浸没、水位上升后再完全浸没”三种不同的情形。阅读时进行题组的对比,有利于学生发现“物体所排水体积与浸没部分物体的体积相等,与未浸入的部分无关”这一要义。经过这样的对比建构,学生更加系统地、全面地掌握知识,弄清排水法的内涵,感悟到“形变”与“神不变”的关系。

  四、体悟思想,升华阅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我们要通过教学使学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逐步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和提高数学素养。小学高年级数学语言由文字、图片、表格、符号等组成,比较抽象、逻辑强,往往渗透着推理、类比、变换等数学思想。学生进行数学阅读时,不仅要掌握文本的表层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要体会感悟深层次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在本节课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在文字、图片的信息中,感受转化、等积变形的思想方法,提高阅读的认识,升华阅读的品质。如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形态上发生了什么变化,你从中体悟到什么思想与方法?”

  课本中有三种比较典型的形态变化,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

  ①文中提到:“可以把橡皮泥捏压成规则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形状”,从形态上看,是把不规则物体转化成规则的物体,从思维方式上看则是把新知转化成旧知,渗透等积变形的方法。

  ②课本主题图(见图3)所示,受测物体“梨”形态不变、水位上升,实则是把梨的体积转化成上升部分水的体积。

  ③P41第9题(见前述),则是受测物体“石柱”形态不变、水位上升且溢出,方法上是:浸没部分的体积转化成溢出水的体积,即V浸没=V溢出。三个题例,呈现的角度不一样,从直观到抽象,从不同的角度诠释转化与等积变形的数学思想。

  这样阅读,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挖掘学生的探索热情,又能够加深对学科知识内涵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得到方法的启发,感悟到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会学*首先要学会阅读,一个阅读能力不好的学生,就是一个潜在的差生。”我们在教学中应多维度、多策略地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心得 2

  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而好的教师不但拥有深厚的知识底蕴,还要有丰厚的文化素养。素养和知识有什么区别呢?素养来自于知识技能,又高于知识技能,素养是智慧,是文化,是精神。而教师的核心素养包括学科素养和教育素养。

  有学科素养的教师一定痴迷和深爱所教学科。有了这种痴迷与深爱,他会主动学*学科知识,钻研教材,博览群书,努力开拓知识面,深挖知识层,不断把知识扩展和深化。他咀嚼吸收其中的精华,在课堂上深入浅出地教给学生。并且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积累智慧,迸发教育学灵感,形成教育素养。

  我最开始从教时,觉得编写教案的人很优秀,他们往往能够抓住文本的核心问题,巧妙设问,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去解读、探究文本,而我竟什么也看出来。随着工作时日的增加,我也慢慢积累了经验,当然这也得益于对教材反复研读,积极吸取他人经验,再结合自己的体悟日积月累而成。

  譬如这学期我们学*选修教材《外国文学》这本书,这本书每一单元有一个主题,这些主题都是小说的基本要素,也是我们在做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经常碰到的概念。第一单元的主题是“叙述”,包括叙述角度,叙述人称,叙述腔调和速度控制几个概念。如果在以前我总是着重讲解本单元的第一课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而让学生自己读读《墙上的斑点》和有关话题“叙述”的理论性文字。但今年再去教这单元时,我把重心放在了主题“叙述”上,而把《桥边的老人》《墙上的斑点》作为例子去解读,这也符合编写者的意图。除此之外,我还选取了《伊索寓言》中《狐狸和乌鸦》的故事,让学生分别从狐狸和乌鸦的角度采用第一人称去叙述。学生对这个拓展的问题兴致很高,演绎了不同版本的《狐狸和乌鸦》,有的甚至改变了叙述腔调,加入了网络文学中“快穿”的手法,还让乌鸦角色崩塌。学生们的表现令我惊异,而我也相信,通过这次训练他们一定深刻的理解了什么是叙述角度,叙述角度的改变会带来什么样的效果。之所以前后教学的理念发生变化,我想这得益于这几年不断地学*新知识,听教学名家的讲座,知识视野开阔,对教材的把控上也更容易高屋建瓴,解读教材也就更深入。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十倍,以便能够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选出最重要的来讲。”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当博览群书,广泛吸取营养,才能厚积薄发,收到让学生“听君一*话,胜读十年书”的奇效。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心得 3

  受到疫情的影响,各地开学时间被迫一延再延。不过,学校可以不去,学*不能落下,所以我校开启了“停课不停学”空中课堂授课计划。此次授课已顺利进行了三周,我也有幸加入其中。在此,我把自己在空中课堂教学后的一点想法写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

  一、作为教师应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充实自己

  现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我们的教育模式也不再拘泥于传统教学,线上教学将会成为常态。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不断充电,不断用新的知识来武装自己,从而适应未来教育的需要。

  二、利用线上教学,提高学生的学*兴趣

  线上教学可以丰富课堂的教育资源,创设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在教学中的各个环节都能保持高度的兴奋,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兴趣。

  三、利用网络教学,构建师生学*共同体

  线上教学模式一方面为教师提供高质量的静态资源,另一方面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利用讨论区在线答疑,问题探索,交流研讨,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最终形成师生学*共同体。

  四、巧妙设计教学任务,让学生体验学*乐趣

  如果担心学生在无人监督下学*溜号,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给学生制定学*任务,让学生在完成相应的任务后,也能掌握需要接受的知识。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让学生拥有学*真正主动权。从而保证教学目标顺利完成,让他们尝到学*的乐趣,满足他们的成就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总之,线上教学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开拓了一条崭新的路,但我们也不能否认传统教学的重要作用。我相信:只要我们把线上教学和传统教学合理利用好,我们的教育教学水*一定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心得 4

  去年暑假,参加郑州市骨干教师培训,“核心素养”一词贯穿整个培训的过程,让我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有了深刻的认识。拜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让我对学科教学的核心素养有了深刻的思考。

  本书共分为三个篇章,分别从“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三个部分对教师进行了专业理论及实际操作上的指导,是一本非常有使用价值的书籍。

  在《学科教学是立德树人的主要途径》一文讲道:“就没个学科不仅具有自己的符号表达、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也都有自己内含的价值性和道德意义。这同样是学科知识的一种内在属性,是与学科知识相伴随的内在特征,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构成性因素。所以,学科教学最大的道德教育资源就是学科知识本身。”对此,我有深切体会,不管是哪一学科的教师,吃透教材,因材施教,都可以时时践行“立德树人”。

  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又强调了几点:

  一、要充分挖掘学科知识特有的道德教育资源;

  二、学科教学要进入学生的生活和行为;

  三、学科教学要进入学生的道德和心灵世界;

  四、要结合学科教学有机地进行价值引导。于此,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我受到很大启发:每门学科都蕴藏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教师要对学科教学内容中具有道德教育价值的素材进行发掘,把德育渗透融合在课程教与学的活动中。课堂教学要转化为学生课外的成长行为,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并逐步变成他们的成长自觉。真正的自由教育意味着对学生的整个生活发生重大的影响,他所学的东西将会影响他的行为、兴趣与选择;意味着他过去的一切都收到审视和重新估价。心灵是人之根本,更是教育教学之根本。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特点就在于使教育的整个过程成为教师过问人的精神生活的整个过程。”

  唯有进入学生情感、生命、灵魂深处的教学,才能内化为学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也就成为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把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将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

  德国教育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在学*中,只有被灵魂接受的东西才会成为精神的瑰宝,二其它含混晦涩的东西则根本不能进入灵魂中而被理解。”

  教育是及其严肃的伟大事业,通过培养,不断地将新的一代带入人类优秀文化精神之中,让他们在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诚是一切教育的本质,缺少对绝对的热情,人就不能生存,或者说人就不像人,一切就变得没有意义。

  聚焦课堂变革,深度挖掘教材,致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新时期每一位教育教学工作者的重要工作。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心得 5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高效率,当然课堂教学也不例外,因此,课堂改革势在必行。

  10月26日我参加了县进修学校组织的“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听评课活动,感触很深,收获颇丰。

  什么事高效课堂?我查阅了资料,高效课堂是以最小的教学和学*投入获得最大学*效益的课堂,基本特征是“自主建构,互动激发,高效生成,愉悦共享”。教学效果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体现:一是效率的最大化,也就是在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受益量,主要表现在课堂容量,课内外学业负担等。二是效益的最优化,也就是学生受教育教学影响的积极程度,主要表现在兴趣培养、*惯养成、学*能力、思维能力与品质等诸多方面。

  中国传统教育是以教为中心,以控制学生、满足教师的表演欲望为主,忽略了学生学的主体地位,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消弱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降低了学生学的能力,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而新课改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参与度为主,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通过听课学*使我明白了高效课堂中,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师生关系,真正放下架子走*学生,成为学生*等的合作者。合作意味着参与,意味着一种师生之间的共同体验,从而可以使学生生成新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在新课程的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合作是极为重要的。没有合作的教学是难以实施新课程的,或者说是无法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这就要求教师要从讲台上走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一起交流,与学生一起活动,让学生在教师这里获得尊重和认可,让学生在班级获得归属感,从而与学生一起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气氛。

  我将以这次学*为契机,以学校制定的“三学一检”为指导,结合实际,加强理论学*,强化课改与高效课堂观念,积极致力于课堂教学改革,通过不断学*、探索,力争形成特色,真正**学生,创建高效课堂。


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心得(精选5篇)(扩展3)

——核心素养导向课堂教学心得体会(精选5篇)

  核心素养导向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1

  去年暑假,参加郑州市骨干教师培训,“核心素养”一词贯穿整个培训的过程,让我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有了深刻的认识。拜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让我对学科教学的核心素养有了深刻的思考。

  本书共分为三个篇章,分别从“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三个部分对教师进行了专业理论及实际操作上的指导,是一本非常有使用价值的书籍。

  在《学科教学是立德树人的主要途径》一文讲道:“就没个学科不仅具有自己的符号表达、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也都有自己内含的价值性和道德意义。这同样是学科知识的一种内在属性,是与学科知识相伴随的内在特征,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构成性因素。所以,学科教学最大的道德教育资源就是学科知识本身。”对此,我有深切体会,不管是哪一学科的教师,吃透教材,因材施教,都可以时时践行“立德树人”。

  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又强调了几点:

  一、要充分挖掘学科知识特有的道德教育资源;

  二、学科教学要进入学生的生活和行为;

  三、学科教学要进入学生的道德和心灵世界;四、要结合学科教学有机地进行价值引导。于此,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我受到很大启发:每门学科都蕴藏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教师要对学科教学内容中具有道德教育价值的素材进行发掘,把德育渗透融合在课程教与学的活动中。课堂教学要转化为学生课外的成长行为,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并逐步变成他们的成长自觉。真正的自由教育意味着对学生的整个生活发生重大的影响,他所学的东西将会影响他的行为、兴趣与选择;意味着他过去的一切都收到审视和重新估价。心灵是人之根本,更是教育教学之根本。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特点就在于使教育的整个过程成为教师过问人的精神生活的整个过程。”

  唯有进入学生情感、生命、灵魂深处的教学,才能内化为学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也就成为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把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将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

  德国教育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在学*中,只有被灵魂接受的东西才会成为精神的瑰宝,二其它含混晦涩的东西则根本不能进入灵魂中而被理解。”

  教育是及其严肃的伟大事业,通过培养,不断地将新的一代带入人类优秀文化精神之中,让他们在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诚是一切教育的本质,缺少对绝对的热情,人就不能生存,或者说人就不像人,一切就变得没有意义。

  聚焦课堂变革,深度挖掘教材,致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新时期每一位教育教学工作者的重要工作。

  核心素养导向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2

  阅读完《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给我留下印象深刻的是人必备的三种核心品格,自律、尊重和认真。其中认真关乎做事的态度,现在,大家所提倡的工匠精神,就是强调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和精神对待万事万物,对待所有的工作。

  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就要认真工作,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认真辅导每一个学生,认真与学生进行每一次心灵的沟通!

  每每看到夜深了,学生们都已经离开,还有老师伏案疾书,为明天的课潦草做准备,被老师的认真态度而感动!办公室中,时常看到同学科教师,为了一道题的出题意图而讨论的热火朝天;因为一个学生的学*态度不端正,几个搭班老师,共同讨论共同找办法解决;曾经沈婷老师为了出一份自己满意的试卷,一有空就坐在自己的电脑前,经过深思熟虑,认真敲打出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期末要开家长会了,为了给家长交一份满意的答卷,牛主任从手机中搜索了大量的照片和视频,自己学*剪辑软件,制作出令我们都羡慕的视频!认真的工作态度让我们不断的挑战自我,突破自我!

  从学生的角度讲,就要认真学*,正如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所指出的:“字要规规矩矩的写,话要清清楚楚地说,课文要仔仔细细的读,练*要踏踏实实的做,作文要认认真真地完成。”而对于数学学科,更要认真的写字,工整整洁的字体不但能赢的老师的喜爱,更能够增强自我的信心。可是,学生长期对自己的要求比较低,个别学生的书写很是潦草!针对这种情况,班老师让写字不工整的学生去她的办公室,握着学生的手一笔一划的教,不但让学生感受到了老师对他的严格,更是不好意思,慢慢的改正自己的不良的写字*惯,养成认真写字的好*惯!正是有了老师的认真与较真,才慢慢促进学生的认真!课堂上学生认真听讲,是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必备品质。十一班的刘佳和冬焕彪两个同学,不受其它学生的干扰,上课认真听讲,并记录下自己不懂的地方,一下课就跑过来问老师问题,一遍听不懂,就跑过来问第二次,这种对自己认真负责的态度,才有了自己优异的成绩!

  俗话说“凡事就怕认真二字”,日本就是一个追求认真的民族,在日本的社会中,一个人如果跳槽两次,是很难再找到工作的,很多人一辈子只从事一份职业,并做事认真,精益求精,那怕是用过的报纸都会叠的整整齐齐,才使得他们为世界创造了很多品牌!

  做为一名教师,要认认真真对待自己的工作,对待每一个学生,影响每一个学生,以我们的认真唤起学生的认真!

  核心素养导向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3

  从2014年3月10日至10日10时10分,“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并被列为深化课程改革、落实培养品德这一根本任务的重中之重,成为制定学术质量标准、修订课程计划和标准的重要依据。核心成就已经开始进入我们的视野,并成为当今最流行的词汇。

  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语言能力、学*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品格。其中,文化品格是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可。文化性格的培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世界视野。特别是在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向中国的今天,我们不仅要学*和吸收外国的文化精髓,还要把我们的传统文化精髓介绍给世界,以增强我们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感情。

  于教授指出,核心素养是贯穿国家课程标准修订的一条红线,是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和方向。我们必须首先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如果概念不清,理论不清,战争继续,改革将不可避免地迷失方向,误入歧途。因此,在研究中,我首先明确了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区别和联系,以及核心素养中核心素质和关键能力的内涵。于教授告诉我们,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领域)的具体化。它是学生在学*一门学科(或特定的学*领域)后形成的具有学科特征(包括本质特征和核心能力)的成果,是学科教育价值的集中体现。这门学科的核心成就是如何形成的?"一个熟练的女人没有米饭就不能做饭."学科核心素养不可能凭空形成。学科知识是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载体,而学科活动是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途径。能力只能在需要能力的活动中培养,而识字只能在需要识字的活动中形成。

  只有有好老师,我们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老师能给学生什么。教师只有知识,他们只能给学生知识。只有智慧才能激发智慧,只有成就才能培养成就。学科教师是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条件。要从知识教学走向素养教学,教师必须从知识教师转变为素养教师。这样,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理念将得以重建。于教授认为概念是行动的指南。任何改革都是从理念开始的,教学改革也不例外。核心素质教育改革必须首先树立素质教育理念。

  以道德修养为基础的教学是教学方向。真正的教学是教人,而不是教人,而学科教师不是教授学科,而是用学科来教人。这是培养学科核心素养必须首先确立的教学理念。基于课程意识和学科本质的教学是在教学内容方面。课程意识本质上是课程观。教师的课程意识是教师对课程的理解、看法、观点和态度。课程观决定教学观,教师如何理解课程将从根本上决定如何理解教学。也就是说,教师不能在教学的基础上谈论教学,而必须具备课程高度、课程视野,即课程意识。否则,教学将陷入实用的劣势。从学科教学的角度来看,教学不应停留在“学科表面”(现象),而应进入“学科深度”(本质)。只有这样,学科教学才能有效促进学科素养的形成。就教学主体而言,以学生学*为基础的教学。学*是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学的中心和焦点是学*而不是教学。教学应该围绕学*来组织、设计和发展。基于学生学*的教学不仅是教学本质的体现,也是学生形成学科素养的必然要求。

  我收获最多,也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在本书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提出了六个基本策略——整合策略、情境策略、深度策略、活动策略、自主策略和意义策略。战略是从概念到行动,从理论到实践的路径和方法。有了正确的教学理念,就有必要进一步将理念转化为操作策略。上述策略不是简单的对应,而是复杂的多向关系。可以说,任何一个好的战略都同时包含了几个想法,任何一个好的想法也需要许多战略来实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仍然需要我们去实践和学*。借助网络资源等手段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养。我将继续学*新思想,并将它们应用于教育和教学,在学*中进步,在进步中学*。

  总之,课堂教学改革是核心素养的起点、突破点和生长点。只有关注课堂,我们才能真正让核心素养落地生根,促进学生的智能成长。

  核心素养导向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4

  记得本世纪初第一轮新课程改革的时候,各种培训和讲座向一线的老师们纷至沓来,如一个表面听话的孩子,老师们学了多少、思了多少就很难说了。而走进课堂,教师怎样面对手捧的“新教材”,才是反映每个人是否真的走进“新课程”。在第一轮十年课改中,笔者觉得更多的一线教师是被课改的潮流推着往前走,效仿的多,创新的少,实践的多,思考的少,以至于很多的课堂或“穿新鞋走老路”,或一味求新、偏离了课堂和课程的轨道。当然,在这种摇摆和彷徨中大多数老师们也渐渐寻到了新课程的根本,找到了自己课堂的定位。

  捧起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并觉自己必定能走出“概念不清、理论不明”的混沌。“核心素养”一词在刚刚过去的一年中充斥在各种教育文本和各种培训讲堂中,但多为“擦边球”,何为“核心素养”,为什么要讲“核心素养”,怎样培养“核心素养”等等,听者仍是一锅粥、脉络不清。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的成员之一,余教授可能已感到需要给“核心素养”“正声”、“正名”、“正位”,为新世纪第三次的课程改革“正本”。如文中所说“既然本次课程改革是从研制、提炼核心素养开始的,那么我们首先就要弄清楚核心素养的内涵”。从素养到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到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阅读中,我也理清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当然,文本的阅读主要还是告诉我们核心素养“是什么”、新课程改革为什么聚焦“核心素养”,而具体的策略只是原则而非模本,面对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环境,具有各自特质的教师恐怕还应遵循原则而“因材施教”。

  众所周知,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师。如前文所述,第一轮的课改中,老师们为什么被动跟随,为什么没有准备好。可能是太久的思维定式让大家*惯于熟套。“教师拥有什么,才能够给予学生什么”。“唯有智慧才能启迪智慧,唯有素养才能培养素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教师应有怎样的素养,聚焦核心素养的新课程,教师的核心素养准备好了吗?因为在乎素养,在乎自己教师的核心素养,所以很希望问道于这类“素养”类专著。也许过分相信教师的素养或在乎学生素养的培养,余教授在本书中也只轻轻带过“教师的核心素养”。“深刻”、“独到”、“广博”是余教授到来的新课程改革的承担者的学科素养的期望,三个精炼的词语觉得也是笔者期望自己课堂中学生所应有的素养。从学生到教师,可以说是每个从教者的成长经历,他们在怎样的环境中、或应怎样做才能具有这样的素养,文中并未告诉我们。对于教师的教育素养,笔者同样觉得是自己对教学效果期待和最佳期望。

  归结以上,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不只是导向学生的核心素养,也是教师的核心素养导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师与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互为因果。在师、生、教材碰撞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因素更为能动,或者说教师促使学生更为能动,才是素养形成的课堂,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新课程改革,教师的核心素养培养的策略才是改革的源头。

  核心素养导向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5

  假期我读了一本有关课堂教学的书籍,书名是《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数围绕核心素养展开。刚开始对核心素养这个名词只有一些模糊的理解,书的作者余文森老师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方式,帮我理清什么是核心素养,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基于立德树人的教学是教育方向,真正的教学是教人,而不是教书,学科老师不是教学科,而是用学科教人。

  书中的第二章提到:“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个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过程,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相互交错的。”由此我想到了我所教的音乐学科,每首歌曲不光是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情绪、速度等各种音乐要素,更重要的是理解歌曲想让我们理解的背景、价值观,更是通过歌曲对学生进行感性教育。比如:《小乌鸦爱妈妈》这首歌曲,它让学生了解乌鸦反哺的'故事,懂得感恩、孝敬父母的道理。让我感受到教人要比教书难。

  除了阅读了教育书籍,在假期中,我还聆听了三场音乐讲座,也是让我受益匪浅。首先是朱晓老师的《评价促成长,学生稳步前进》,她提出课堂评价的目的在于帮助师生在课堂上提高学*质量,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学*的欲望,加强学生学*的动机。但需要注意的是,进行评价时要遵循学生年龄的特点,注重评价的内外全面融合,适合主体发展。然后是缪海云老师带来的《“浸”入其中,方得“真味”》,这堂课为我们带来了一个新鲜的名词——沉浸式教学,简单来说是一种追求学生在学*过程中完全投入的教学方式,学生“沉浸”在教学环境中,达到积极、高效的学*体验,并能贯穿整个学*过程。这就需要我们把握教材,充分制定课堂的学*目标,还要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水*,给学生审美上的沉浸。最后是高谊老师提出的《音乐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从中我了解到教学的前提是教师预设,而生成基于预设,是预设的提高和创造过程,预设是根本,生成是灵魂,只有两者相辅相成,才能促进学生成长。这就对我们老师要有较高的要求,要深入钻研音乐教材,才能具有生成的深度和勇气,还要确立“为学*而设计”“以学*为中心”的教学预设观,当然,老师的综合素养也要过硬,基本功更是不能落下。

  这次假期我受益良多,开学之后我要继续珍惜悦读会的宝贵机会,从书中学到更多有用的东西,不断的充实自己,夯实基础。最后引用缪老师说的一段话:“教师自己认知和体验的提升没有捷径可走,只有不断学*,自己把自己浸泡在音乐中去体验,这是教师的辛苦,也是教师的幸运。”


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心得(精选5篇)(扩展4)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心得体会菁选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我们从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后,写心得体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样我们就可以提高对思维的训练。那么问题来了,应该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心得体会,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心得体会1

  参加江门市实验小学优质课观摩活动,期间我聆听了两位骨干教师精彩的课堂教学,收获很多。置身于课堂教学中,看到两位老师气定神闲、信手拈来,不仅让我连声赞叹,这样的功底岂能一日为之?课堂上老师们先进的教学风格、变化多端的教学形式,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启迪。赞叹之余,更多的是深深地沉思,从中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学*的重要性与紧迫感。下面谈谈自己的听课体会:

  一、课堂形式的多样化

  对于儿童来说,一本书是枯燥无味,教师需要采用不同的方式去刺激学生、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热爱学*。针对这低年级的儿童的心理和身理特征,实验小学低年级开展绘本课程,通过讲故事,演故事形式进行。从3分钟《小鼹鼠找新家》,两个低年级学生声情并茂,动作大方,校本课程不但让学生在听故事中学到了知识,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自己动手的能力,也给学生锻炼口才的机会。

  实验小学还选用经典诵读、你问我猜等多种形式来上好国学棵,保持学生的对国学好奇心和新鲜劲。再比如单单诵读这一项来说,实验小学也采用多种形式,像分小组读、男女读,诗句接龙读、问答式读,尽量做到课堂实现形式的多样化,不断的刺激学生,以达到我们国学课的要求。

  二、快乐的课堂气氛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里,先要自己心里有阳光。”任何人只有在轻松、愉悦的心情下学*才是丰富生动的,也只有在保持快乐心情的时候,学*才是有效的。在王林老师《临死前的严监生》一课中,我感受到学生们学*的快乐。

  王林老师给予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提供了展示的机会,学生们有的展示有感情朗读课文,有的说自己的想法,有的展示扩词,有的展示课文朗读,还有的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因为人人都有机会,因此人人都为能够展示自己而激动万分,争先恐后地发言,学*兴趣非常浓厚。

  三、教师深厚的知识素养,让人叹服

  小学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主要通过模仿来获取知识。小学学生心理、智力、知识等方面发展尚不成熟、独立性差,尚不能辨别知识的真伪。这一阶段的学生对教师有一种特殊的信任、崇拜,认为教师说的一切都是对的,甚至不相信父母的话以教师的话惟命是从。实验小学的王林老师以深厚的知识素养影响着学生,押韵的白话文朗朗上口,使学生产生“我们老师懂得可真多”的感想,从而激起他们向老师学*、向老师看齐的愿望,让我由衷地敬佩。学生洋洋洒洒的说上几句白话文,让我感叹,还让我忏愧。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心得体会2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开始变得更自由、更灵活,学生也始终在愉快的状态下积极地学*数学,这的确是我们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可喜变化。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就数学本身来说,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学*兴趣,要充分利用数学课堂,把它创设成充满活力、魅力无穷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地感受数学美,去追求数学美。如何上好数学课,使数学课灵动起来呢?

  一、从生活经验入手,创设情境调动课堂气氛

  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是有密切联系的,新教材中也给出了许多例子,教师要尽量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生活经验入手引出学*内容,这样学生乐于接受。也可以让学生例举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小学生有着好奇心、疑问心、爱美心强和活泼好动的特点。数学教师要从这些方面多去思考,充分地发挥小学生非智力因素在学*中的作用,在课堂中创设出学与“玩”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我运用事先准备好的漂亮的图片创设情境,讲故事引入:夏季的一天,一只小蜻蜓在草地上飞来飞去捉蚊子,忽然飞来了一只美丽的小蝴蝶,绕着小蜻蜓飞来飞去,小蜻蜓生气了,小蝴蝶却笑着说它们是一家人,小蜻蜓不相信,小蝴蝶带着小蜻蜓去找它们家族的成员,它们找到了树叶,小蝴蝶说在图形王国里它们三个是一家人。同学们,为什么小蝴蝶要这样说呢?这样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兴趣浓厚,注意力集中,主动去探究对称图形的共同特征。

  二、动手实践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根据费赖登塔尔的观点,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精神。小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弱,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图形或物体,调动各种感观参与实践,同时教给学生操作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实验等操作实践,激发思维去思考,从中自己发现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让学生动手实践,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例如:“三角形的`认识”是一节比较枯燥的概念课,我让学生用彩色塑料条围成三角形,并投影到银幕上。通过观察,学生很快发现图1和图2是用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图3虽用了三条线段,但首尾不相交,所以不是三角形。定义从直观的观察之中升华出来了:“用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加强操作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学*兴趣,顺应他们好奇、好动的特点,而且能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帮助他们学*数学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三、实行民主教学,构建轻松和谐的师生双边活动

  在课堂上,师生的双边活动轻松和谐,师生们展示的是真实的自己。课堂上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同学们时而窃窃私语,时而小声讨论,时而高声辩论。同学们争相发言,有的居高临下,提纲挈领;有的引经据典,细致缜密。针对同学们独具的发言,老师不时点头赞许,对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老师则以信任鼓励的目光和话语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自然敢于讲真话、讲实话,得到充分地张扬。如教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分类一课时,在教学生明确什么是分类知识之后,我有意识地放手让学生主动实践,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将30多支不同颜色、不同长短、带有或者不带有橡皮头的铅笔打乱放在一起,让学生去分类,看谁分得合理。同学们争先恐后抢着去分类:有按颜色分类的;有按长短分类的;有按带有或者不带有橡皮头分类的;也有胡乱分的。再找学生说明这样分的理由,对讲不清理由的学生予以指导,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主学*、主动实践。教师还注意学生的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养成良好的学**惯,使学生对于数学的学*抱有一种想学、乐学、会学的态度。

  四、帮学生建立学*数学的自信心

  如我班一位女生,数学基础差,学*态度不明确,很要面子,别人帮助她学*她还不愿意,认为很没面子。问她懂了吗,都是说懂的,作业往往又是错的,看得出做作业时很急躁。我从写字开始,要求她把字写端正,允许作业少做,要求做一题对一题,不会做的重新做,做对了继续,让她认识到她也能做对,慢慢地树立学*的信心,发现优点及时大力地表扬,使她尝到成功的喜悦,并且认识到学*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来,不能有任何虚假的行为。渐渐地,她对数学有些信心了,字写端正了,成绩也提高了。

  五、适当的表扬奖励是上好数学课堂的添加剂

  教师要给每一位学生成功的机会,尤其是应“偏爱”学*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善于设法消除学生的紧张畏惧心理,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采用激励性的评价、补以适当的表扬。激励性的评价、表扬能让学生如沐春风、敢想敢问、敢讲敢做。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学生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学生的创造、创新火花才能迸发。如在练*时,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老师奖励“小红旗”给学困生,有时还主动与他们说上几句悄悄话。学生得到老师的奖励,参与学*的积极性就高了,就会更进一步地去发现问题,发挥前所未有的想象力,从而摆脱苦学的烦恼,进入乐学的境界,极大地发展创新能力。

  总之,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从生活经验入手,通过多种形式,创设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激励性的问题情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的内在动力。在动手实践中,学生能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在民主教学中,学生们不仅能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掌握数学的方法,而且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心得体会3

  带着对核心素养的懵懂认识,和团队的小伙伴们共读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书,学到了什么是核心素养、为什么要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等知识,为自己接下来的教育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撑,指明了前进方向。

  教育部把核心素养定义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余文森教授从理论到实践,为我们解释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是什么样的”这一问题,重点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阐述。

  任何改革都是从观念开始,观念是行动的指南,我们的音乐教学更是如此。书中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既有知识的详细论述,又有课堂教学的具体案例,通俗易懂,感受颇深。

  对于音乐学科,除了知识技能,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还需要渗透文化理解、培养品格。针对不同特点和层次的学生,结合教学实践和思考,对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做到:

  1、鼓励全员参与,促进能力提升。

  由于学生能力、兴趣的差异性,传统的课堂容易出现两种现象:能力较强的学生在课堂上占有优势,能力较弱的学生在课堂上处于弱势,逐渐失去了课堂话语权与兴趣;教师关注中等和较弱学生能力培养,无法满足能力较强的学生求知欲望。

  教师作为课堂引导、组织和提升者,要抓住学生爱动、期待被肯定的共性,尊重和满足学生需求,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音乐欣赏课上不熟悉的作品学生不易接纳和喜爱。教师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后,可以鼓励学生把作品以音乐情景剧的形式呈现。

  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擅长或感兴趣的合作小组,如编剧、演唱、演员、背景音乐等;学生在自主编创、展示中必然遇到对音乐理解的问题,或请教同伴或请教老师,以主动进一步理解音乐。

  这样,被动的灌输就转化为学*和实践的需要,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获得成就感,利于激发学*兴趣和能力提升。

  2、引发深度思考,促进课堂生成。

  教师作为引导者,在课堂中要通过环环相扣的有价值的的问题,不断去激发学生们的思维潜能。

  书中讲到:当学生已经有能力阅读和思考的时候,就要先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和思考,然后针对他们在阅读和思考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教学,这是教学的一条规律和规则,而不是一种可采用可不采用的方式方法。

  按照这条规律进行教学,学生的独立性和独立学*能力,很快会发展起来。所以在音乐课中更应该引导学生不断思考,勤于表达,这样才能促进课堂生成,提高课堂实效性。

  3、深入音乐实践,促进文化理解。

  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锤炼品格是音乐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学生可以在音乐实践活动中理解音乐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音乐实践活动可以从音乐走进生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家乡和民族分组探究,搜集和整理家乡的民歌,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分享。分享的同学通过民歌更加了解其文化,倾听的'学生提升了知识与审美。

  音乐实践活动可以从课上延伸到课下。学生积累的素材是零碎和片面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搜索网络资源、博物馆资源、请教专业人士等途径开展音乐活动,在课堂上进行长线的实践过程展示。如学生自发形成兴趣小组在博物馆寻找编钟,聆听千年前的声音在课堂上分享;进一步探究中,制作了模型讲解它阻止泛音产生的原理,理解工匠精神;在持续和深入的实践中,产生了对民族音乐和文化的认同和自信。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实践和研究,将一些新的教学理念运用在课堂教学中,真正以“人”为本,启迪智慧,培养思维,让所有孩子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多说、多唱、多演,感受音乐的快乐,从而不断地提高孩子们的综合素养。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心得体会4

  余教授在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基于学生学*的教学,不仅体现了教学本质,也是学生形成学科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基于学生学*的教学要从学生的经验、生活和常识开始学*。作为教师,我们每天都与学生打交道,但我们是否真正了解过学生需要什么?我们给予了他们什么?我也常常自省:当学生遇到问题时,我有没有问过学生自己的想法是什么?当自己觉得某个知识点很简单,但部分学生听过几遍之后依然困惑,自己是如何处理的?如今,核心素养已经进入课堂教学之中。以个人发展和终身学*为主题的核心素养模式正在取代以学科知识结构为核心的传统课程标准。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只有以生为本的课堂,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做到素养为重。那么也只有教师真正读懂学生,才能落实素养教学,知识才会在学生身上扎根发芽。

  书中写道:“教师素质是决定教学改革的最终力量和最终依靠,教师素质跟不上,一切教学改革都将流于形式。”确实如此,想要课改,必须改变的是教师的观念,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学校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而教师则是课程改革的实践者和引导者。教师的素质高低决定了课程改革的速度和质量,甚至是成败。如今,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学*上的合作者和引导者,也是学生生活上的.知心朋友,更是拓展心灵智慧的人师,必须具有一定的人文特质。所以,新课程改革赋予了教师更高的使命,我们不仅要研究教材,提高自身业务水*,更多地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做一个有智慧、有文化、有丰富精神世界的高素养型教师。

  这本书值得细细品读,并把自己的课堂教学作为落实核心素养的切入点,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地,促进学生智慧的成长。总之,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教学过程,还需要我们每一位学科老师去研究和实践。教育总在不断地完善与改进,只要有一颗真正爱学生的心,从心出发,从实际行动出发,我们就能不断进步。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是更加具有人文性的教学,是更加具有科学性的教学,是更加具有可发展性的教学。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心得体会5

  利用暑假,拜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在阅读中让我对核心素养下的教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不断提升自己的思考。

  余教授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入手,从一线教师最为关注的内容出发,深入浅出的回答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是什么样的”这一问题,重点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阐述。其中提出核心素养导向的六大教学基本策略:整体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义化策略。书中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既有详尽的论述,又有课堂教学的具体案例,读起来通俗易懂。

  在书中,余文森教授有一章提到了“基于学生学*的教学”,这不仅是教学本质的体现,也是学生形成学科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基于学生学*的教学”是“从学生的.经验、生活和常识开始的学*”,是“学生原生态思维自由参与的学*”,是“学生情感、兴趣、爱好、精神、生命参与的学*”,作为教师我们每天都与学生打交道,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课堂上,我们是否真的了解我们的学生需要的是什么?或者我们给予了他们什么?我们是否静下心来问过自己,当我们的学生遇到问题时,我们有没有认真研究过学生的想法?当一个知识点在自己眼里显得十分简单,而在学生脑中还是不懂时,自己有没有急躁过……

  在数学教学中,基于数学本质的教学绝不只是要求学生掌握系统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形成数学思想和数学思维,达到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的学*目的。只有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师真正读懂学生,才能使40分钟的课堂落实有效,才能真正的做到“素养为重”。也只有真正地“读懂学生”,落实学生作为“人”的核心素养的教学,知识才会在学生的身上扎根。


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心得(精选5篇)(扩展5)

——课堂核心素养心得体会(精选十篇)

  课堂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1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

  数学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科学协助下,将书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把抽象、推理等数学素养渗透到教学中来,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能力,激发学*数学的兴趣。

  一、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和它的对象、数学概念,命题和数学方法的本质的认识。数学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数学教学要在重视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数学方法、感悟数学思想,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用数学思维、数学手段和数学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数学中的具体问题以及其他的一些现实问题,这是数学教学要追求的境界,也是数学教学的本质要求。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它蕴含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要由表及里,循序渐进。要在知识发生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要在问题的探索和解决过程中揭示数学思想,使学生从中掌握关于数学思想方法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应用在后续的学*中,科学地获取数学知识。知识的记忆是暂时的,思想方法的掌握是长远的。知识使学生受益一时,而思想和方法使学生受益一世。

  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作为一种能力和品质,作为人的智力的核心,它是人的智慧的集中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建立“发现式学*”的'教学新模式,营造学生思维的*台。思维的发展,需要土壤,需要*台。好的教学策略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进一步释放学生的思维潜能、进一步保护学生的思维火花。凡是学生能通过自己努力学到的知识,绝不授予学生,凡是学生经过思考能解决的问题,就放手让学生去思考,把“教—学”活动中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生当成主体,让学生自主学*、自主探究。既给了学生思维的自由,也给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压力,从而迫使学生去思考。

  三、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事物。

  身边的事物数学问题很多,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进一步揭示具体事物和抽象概念的联系,既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在数学教学中注重保护和培养学生的直觉意识,讲一些数学的发展史,多参加数学社会实践等,都能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一定的提高。

  数学素养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素养,数学教育也就是一种文化素质的教育,它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我们教师贵在重视和坚持。要通过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不仅仅是一系列抽象的知识,更多的则是一种方法,一种文化,一种思想,甚至于一种精神和态度,从而让学生满怀乐趣和憧憬地去学*它。

  课堂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2

  核心素养是现在教育最热门的话题,*期阅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书。让我对素养教育又多了更深的认识。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有力地回应了新时代的呼唤,也为深化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提供了方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全书共分为三篇内容,分别论述了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教学观怎样建立,以及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

  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入手,从一线教师最为关注的内容出发,系统回应了这些问题,并重点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阐述,并提出核心素养导向的六大教学基本策略:整体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义化策略。

  因为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追求有效,而有效教学是为了学而教的,是为了学生学会学*的,真正做到“教是为了不教”。为了发展学生为适应社会变化终身学*而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诉求,也是引导学生学会学*的关键。

  在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关系的论述中,作者提到,核心素养相比三维目标,更加能够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也就是说,核心素养更关注教育的内在性、人本性和终极性等方面。另外,核心素养是来源于三维目标又高于三维目标的,是学科教育在高度、深度和内涵上的进一步提升。因此,核心素养更多意味着教学模式和学*方式的又一次根本性转变。

  那么怎样在我们教学工作中体现出核心素养呢?

  通过学*,知道在教学培过程中,注重文化对学生的熏陶,还得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的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可从以下方面在在教学工作中体现出来:

  第一、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二、在课堂内充分体现出“情感课堂”。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是不可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

  第三、传授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给学生一个交流,开放式的'课堂。课堂以学生为主题,那就尽量给学生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台。让学生真正实现“学会学*”这个目标,需要让学生尽快转变学*方式,可以通过自主学*、探究学*与合作学*三种方式,指导学生自己先独立思考,并在小组合作中解决问题,牢固掌握知识。学生在自主探究式学*中,可以实现能力的发展,增强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注重积累,海量阅读经典书籍。通过大量、广泛的阅读,积累优美、新鲜的语言材料,并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中华传统经典作为我国文学宝库的瑰宝,不仅内容源远流长,同时也有精辟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每篇文章都如同一面镜子,能够将社会生活反映出来,映照着学生的心灵,并启迪学生的心智。

  总之,课堂教学变革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切入点,突破点和成长点,只有聚焦课堂,才能真正让核心素养落地,促进学生智慧地成长。关于核心素养教学观的重建,我还有许多需要学*的地方,这本书我还需要细细品阅,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提升自己的教学水*!

  课堂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3

  目前,基于学科素养的新课程标准修订稿在全国征求意见,这就标志着中国基础教育开始迈入核心素养的新时代。余文森著作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从理论、观念、操作三个层面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系统阐述,包括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三大主题,旨在帮助教师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树立立德树人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观念。

  书中余教授在“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这一主题方面,重点阐述了让核心素养落地的课堂教学的具体路径和方法。策略是从观念走向行动、从理论走向实践的操作系统。只有将观念和理论转化为实施策略和行动方案,核心素养才能真正落地。因此,本主题是全书的重心和落脚点。静下心来细细思考,作为一名社会学科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怎样去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呢?

  首先,我们要明确社会学科核心素养应该包含哪些方面。

  一、语言能力:在社会情境中借助图片、案例、材料等方式理解和表达意义、意图和情感态度的`能力。

  二、文化品格: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文化意识、人文修养和行为取向。三、思维品质:指人的思维个性特征,反映其在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创造性等方面所表现的能力和水*。

  四、学*能力:指主动拓宽学*渠道,积极调试学*策略,努力提升学*效率的意识、品质和潜能。社会学科核心素养四要素的关系为:知识能力是学科基础、文化品格是价值取向、思维品质是心智特征、学*能力是发展条件。我认为,让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重点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四方面的意志品质:

  一、主动与进取:对学*有正确的认识和持续的兴趣,有积极主动的学*态度和成就动机,能够确立明确的学*目标,有主动参与语言实践的意识和*惯,在学*过程中注重语言运用,积极进取,乐观向上。

  二、监控与调整:能对学*过程和学*情绪进行自我监控和有效管理,面对学*困难能够自我激励、自我调适,适时反思和评价学*效果,并对学*目标和方法等做出必要调整,主动适应,坚持不懈。

  三、选择与获取:利用课内外多种学*渠道特别是网络资源,获取最新的知识和信息,并结合学*目标对信息资源进行选取和整合,广泛涉猎,有的放矢,既勤于学*,又善于学*,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四、合作与探究:通过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等方式,敏锐观察语言现象和语用规律,能从多角度、新视角去观察和理解历史现象,尝试用新思路、新方法去解读和评判多元化现象,勤于思考,探异求新。

  核心素养实则也是潜移默化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吾日三省吾身,课堂教学坚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体现人文性的教学,科学性的教学,发展性的教学,真正让核心素养落地,促进学生智慧地成长。

  课堂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4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

  数学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科学协助下,将书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把抽象、推理等数学素养渗透到教学中来,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能力,激发学*数学的兴趣。

  一、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和它的对象、数学概念,命题和数学方法的本质的认识。数学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数学教学要在重视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数学方法、感悟数学思想,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用数学思维、数学手段和数学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数学中的具体问题以及其他的一些现实问题,这是数学教学要追求的境界,也是数学教学的本质要求。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它蕴含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要由表及里,循序渐进。要在知识发生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要在问题的探索和解决过程中揭示数学思想,使学生从中掌握关于数学思想方法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应用在后续的学*中,科学地获取数学知识。知识的记忆是暂时的,思想方法的掌握是长远的。知识使学生受益一时,而思想和方法使学生受益一世。

  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作为一种能力和品质,作为人的智力的核心,它是人的智慧的集中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建立“发现式学*”的教学新模式,营造学生思维的*台。思维的发展,需要土壤,需要*台。好的教学策略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进一步释放学生的思维潜能、进一步保护学生的思维火花。凡是学生能通过自己努力学到的知识,绝不授予学生,凡是学生经过思考能解决的问题,就放手让学生去思考,把“教—学”活动中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生当成主体,让学生自主学*、自主探究。既给了学生思维的自由,也给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压力,从而迫使学生去思考。

  三、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事物。

  身边的事物数学问题很多,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进一步揭示具体事物和抽象概念的联系,既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在数学教学中注重保护和培养学生的直觉意识,讲一些数学的发展史,多参加数学社会实践等,都能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一定的提高。

  数学素养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素养,数学教育也就是一种文化素质的教育,它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我们教师贵在重视和坚持。要通过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不仅仅是一系列抽象的知识,更多的则是一种方法,一种文化,一种思想,甚至于一种精神和态度,从而让学生满怀乐趣和憧憬地去学*它。

  课堂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5

  区教育局英语教研室开展了全区小学英语教师培训会,本次培训以“落实核心素养”为主题,意在提高全区小学英语教学质量。

  首先,由李老师向大家介绍了“一起作业”*台中结构升级后的板块设计、基于蓝思分级阅读测评系统的绘本分级练*、新增的自然拼读板块设计及教师端的教学资分享介绍。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师与学生交流互动学*的*台,从李老师的口中得知,城区教学中已大面积应用到这个教育资*台。很遗憾,在我的教学班级中,对此*台的实践还是“零”,虽然现在是大步迈向小康的激昂时代,但不可否认的是,对于一些农村家庭的孩子拥有或使用电脑,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就当作一个留给学生的阶梯作业吧,对于那些有条或有能力或有兴趣的学生而言,不妨试用一下,也许会收到不一样的学*效果。

  其次,由区教育精英公园道小学的`刘老师分享了“小学英语复*”经验,无论是新授的后随堂练*、单元复*、每个学期的期中/期末复*,还是每堂大量ppT的运用,让我深深地感到学生成绩的提高与刘老师如此细心、缜密的教学态度和背后默默的大量辛苦工作的付出是分不开的,虽然方法不能生搬硬套,但对我而言,有非常大的借鉴作用。

  再次,由学*北派名师培训的优秀教师们分享了她们的心得体会和各自的教学经验。她们对“单元主题下的输入”,“英语核心素养的落实”,“英绘本与教学本相整合”,“语音教学与自然拼读在教学中的运用”,“分级阅读”等做了思想与教学实践上的传递。虽然各位教师对这些教育理念介绍的比较简短,但可以看出这是教育教学必然之的趋势。培训后,对于这些目前教育改革中呼声很高的“热词”,我仔仔细细的在网上查了很多资料,正是这次培训,拓展了自己思想上的局限性,让脑洞大开。一些教育专家和教师对此方面的研究已经走在了先列,对于我们而言,要在自己的教学试验田上需要不断地思考、学*、理解、接受、再运用。

  最后,非常感谢这次的培训*台,每次培训都在思想理念上,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上受益匪浅。虽然北派名师学*的教师人数有限,但杨老师如此用心良苦的把一线的动态和教育声音传达给每个老师,是我所敬畏的,感谢这次培训,让我又受到一次思想上的修行。在即将开始的新学期,我要学*学*再学*,对于这些教学理念的运用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有了开始,总会有或多或少的收获。

  课堂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6

  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而好的教师不但拥有深厚的知识底蕴,还要有丰厚的文化素养。素养和知识有什么区别呢?素养来自于知识技能,又高于知识技能,素养是智慧,是文化,是精神。而教师的核心素养包括学科素养和教育素养。

  有学科素养的教师一定痴迷和深爱所教学科。有了这种痴迷与深爱,他会主动学*学科知识,钻研教材,博览群书,努力开拓知识面,深挖知识层,不断把知识扩展和深化。他咀嚼吸收其中的精华,在课堂上深入浅出地教给学生。并且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积累智慧,迸发教育学灵感,形成教育素养。

  我最开始从教时,觉得编写教案的人很优秀,他们往往能够抓住文本的核心问题,巧妙设问,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去解读、探究文本,而我竟什么也看出来。随着工作时日的增加,我也慢慢积累了经验,当然这也得益于对教材反复研读,积极吸取他人经验,再结合自己的体悟日积月累而成。

  譬如这学期我们学*选修教材《外国文学》这本书,这本书每一单元有一个主题,这些主题都是小说的基本要素,也是我们在做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经常碰到的概念。第一单元的主题是“叙述”,包括叙述角度,叙述人称,叙述腔调和速度控制几个概念。如果在以前我总是着重讲解本单元的第一课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而让学生自己读读《墙上的斑点》和有关话题“叙述”的理论性文字。但今年再去教这单元时,我把重心放在了主题“叙述”上,而把《桥边的老人》《墙上的斑点》作为例子去解读,这也符合编写者的意图。除此之外,我还选取了《伊索寓言》中《狐狸和乌鸦》的故事,让学生分别从狐狸和乌鸦的角度采用第一人称去叙述。学生对这个拓展的问题兴致很高,演绎了不同版本的《狐狸和乌鸦》,有的甚至改变了叙述腔调,加入了网络文学中“快穿”的手法,还让乌鸦角色崩塌。学生们的表现令我惊异,而我也相信,通过这次训练他们一定深刻的理解了什么是叙述角度,叙述角度的.改变会带来什么样的效果。之所以前后教学的理念发生变化,我想这得益于这几年不断地学*新知识,听教学名家的讲座,知识视野开阔,对教材的把控上也更容易高屋建瓴,解读教材也就更深入。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十倍,以便能够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选出最重要的来讲。”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当博览群书,广泛吸取营养,才能厚积薄发,收到让学生“听君一*话,胜读十年书”的奇效。

  课堂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7

  一、人的“核心素养”到底有哪些

  日本企业家、哲学家稻盛和夫的人生方程式是“人生结果=能力×热情×思维方式”。他认为能力是先天的,每个人相差不大,起决定作用的是热情与思维方式。在他看来,热情就是工作的干劲和努力程度。最重要的是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回答了“人生目的”,即“我为谁”。思维方式是道德的、人性的、利他的,它是正数;思维方式是不道德的、非人性的、单一利己的,它是负数。这才是决定人生结果的关键。若思维方式是负数,越热情、越努力、越有能力,人生的结果将越可怕。换言之,即是:道德的、人性的的思维方式是“核心素质”的首*,第二则是“热情”,它包含了积极的态度、持久的兴趣。其中积极的态度更为重要,它包含责任、进取心及抗挫力。

  研究者认为,人的发展取决于20%的智商和80%的情商、逆商。心里学常识告诉我们,智商在于先天遗传,后天培养并不会有太大影响;情商、逆商则在于后天的历练和培养。

  道德、人性的思维方式,积极的态度,持久的兴趣,还有探究的学*素养,这就是人的四大“核心素养”,它们是“人的教育”的钢筋混凝土。

  什么是学*素养的核心呢?我们认为是“探究”。学*应该是“学会”,而不是“教会”,判断“学会”还是“教会”的试金石,是学生会不会探究学*。

  知识、分数、作业和试题,并不能给人生好的路径依赖;恰恰相反,它们提供是一条扭曲的依赖路径。

  二、人的“核心素养”与“学科关键素养”

  学生的学*必须通过学科课程进行。学科教学,既是学生学*生活的主色调,也是教师教学生活的主色调。尊崇“素养为重”的育人价值取向,出路只有一条:学科教学必须“素养取向”。

  1.任何“学科素养”的形成都以“核心素养”为背景、底色。

  任何学科的学*,学*者只要有积极的态度、浓厚的兴趣以及不屑的钻研精神,知识和能力的获得不仅没有太大问题,还会有独特的发现。换句话说,对于基础教育而言,积极的学*态度、进取心、抗挫力,应该比知识教学、能力训练更重要。一个人的知识可以不丰富,一个人的能力可以不突出,只要他的进取心在,抗挫力强,这个人的未来发展依然充满美好。

  2.学科素养的形成始终渗透人的“核心素养”的培育。

  学科教学必须要让教学环境充满人性与道德的关怀,学科能力才会成为积极情感、态度、价值的能力,即人的素养。今天看来,一个只知道教知识、练能力的教师,不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合格教师,只有懂得将“人性”和“道德”弥散在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日常行为中的教师,培养优秀学*品格的'教师,才是一名真正的师者。

  3.关注“学科关键能力”与“学科素养”。学科能力的“点”很多,“关键能力”不多。研究和把握“学科关键能力”,教师才能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建构起自己的“师本课程”。“学科关键能力”清晰了、明了了、简化了,教师才能更从容地将目光投向“人性”和“道德”,才能将佝偻的腰从无边的知识、无尽的训练中挺立起来。

  三、“素养统整”下的课程与教学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业特征。课堂教学要四“本”:学生为本、能力为本、道德为本、评价为本。

  “素养为重”下的课程与教学,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和角色,回归职业素养,人性和道德将成为课堂自觉。人性关怀和道德示范将成为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的前提和基础。

  人的“核心素养”下的课程统整,每个学科的教学首先考虑的不再是本学科知识,而是学生作为“人”的发展的核心素养。每个学科都有作业,对于“核心素养”来讲,作业里的责任、抗挫、时间观、效率观,比作业本身更重要,而这些“素养”,可以统整所有的学科;课堂、**中的自控和自律,讨论、合作中的秩序和包容,可以统整所有的学科;学校运动会上的拼搏、包容、团结、意志,也可以统整所有学科。关键是教师的职业素养要回归,回到“育人教书”,先“育人”再“教书”。

  因此提升教师专业能力重要,支撑教师专业能力的非专业素养--即人性与道德、热情与坚持--更重要。

  课堂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8

  区教育局英语教研室开展了全区小学英语教师培训会,本次培训以“落实核心素养”为主题,意在提高全区小学英语教学质量。

  首先,由李老师向大家介绍了“一起作业”*台中结构升级后的板块设计、基于蓝思分级阅读测评系统的绘本分级练*、新增的自然拼读板块设计及教师端的教学资分享介绍。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师与学生交流互动学*的*台,从李老师的口中得知,城区教学中已大面积应用到这个教育资*台。很遗憾,在我的教学班级中,对此*台的实践还是“零”,虽然现在是大步迈向小康的激昂时代,但不可否认的.是,对于一些农村家庭的孩子拥有或使用电脑,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就当作一个留给学生的阶梯作业吧,对于那些有条或有能力或有兴趣的学生而言,不妨试用一下,也许会收到不一样的学*效果。

  其次,由区教育精英公园道小学的刘老师分享了“小学英语复*”经验,无论是新授的后随堂练*、单元复*、每个学期的期中/期末复*,还是每堂大量ppT的运用,让我深深地感到学生成绩的提高与刘老师如此细心、缜密的教学态度和背后默默的大量辛苦工作的付出是分不开的,虽然方法不能生搬硬套,但对我而言,有非常大的借鉴作用。

  再次,由学*北派名师培训的优秀教师们分享了她们的心得体会和各自的教学经验。她们对“单元主题下的输入”,“英语核心素养的落实”,“英绘本与教学本相整合”,“语音教学与自然拼读在教学中的运用”,“分级阅读”等做了思想与教学实践上的传递。虽然各位教师对这些教育理念介绍的比较简短,但可以看出这是教育教学必然之的趋势。培训后,对于这些目前教育改革中呼声很高的“热词”,我仔仔细细的在网上查了很多资料,正是这次培训,拓展了自己思想上的局限性,让脑洞大开。一些教育专家和教师对此方面的研究已经走在了先列,对于我们而言,要在自己的教学试验田上需要不断地思考、学*、理解、接受、再运用。

  最后,非常感谢这次的培训*台,每次培训都在思想理念上,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上受益匪浅。虽然北派名师学*的教师人数有限,但杨老师如此用心良苦的把一线的动态和教育声音传达给每个老师,是我所敬畏的,感谢这次培训,让我又受到一次思想上的修行。在即将开始的新学期,我要学*学*再学*,对于这些教学理念的运用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有了开始,总会有或多或少的收获。

  课堂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9

  通过本次专题学*,我对核心素养的内涵和标准、与素质教育、综合素质教育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特别关注了核心素养课程与教学改革,内容实在,可读性强,在推动教学改革、传递教学信息方面都有独到之处。我们要学*他们教育思想的先进性,教育理论的严密性,教育措施的细致性,教育成果的全面性,真正做到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创建真正的高效课堂。我谈三点学*体会:

  一、转变教学理念想要真正使核心素养落地,教师必须转变并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教师的“教”要切实为学生能“学”服务,正确对待教师的“少教”,给学生以更多的“多学”主动权。在教师的组织和引领下,变学生“听懂了”为“学懂了”“学会了”。我也结合了自己英语课堂的实际,在以学生“自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都得到全面改观,学生由过去的被动“接受式”或“被填灌式”的学*状态,转变成为现在的自主式与开放式的主动学*状态,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在课堂上变得活跃、自信了,也更乐于用英语大胆的进行交流和表演。

  二、领悟有效教学学*的过程是一次知识积累与运用、创造的过程,因此要会学、善用。

  核心素养的主体是学生,提倡“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教师需有精湛的教学艺术,学会阅读课堂,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思想,学会观察学生的学*情况,学会帮助引导学生更深入的'进行思考。我认真学*并思考着每一个观点,同时也思考着如何将这些优秀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带进自己的课堂,有针对性的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也深刻地领悟到:在教学中应不断探索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处理好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处理好课堂预设与生成等等之间的关系的重要性。通过实践对理论、经验的检验,寻找这些方式方法上的不同点、相同点与衔接点,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方法,提升自身的课堂教学艺术。

  三、学会终身学*提高教育素养首先要立足学科素养的提升,同时突破学科教学的界限,树立教师终身学*的目标,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把不断学*作为自身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在教学实践中,将学*与实际教学结合起来,努力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懂的教育规律,做反思型教师,养成反思*惯,反思自己的活动过程,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自己的专业水*。通过总结经验,向更完善的目标努力。

  课堂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10

  通过本次专题学*,我对核心素养的内涵和标准、与素质教育、综合素质教育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特别关注了核心素养课程与教学改革,内容实在,可读性强,在推动教学改革、传递教学信息方面都有独到之处。我们要学*他们教育思想的先进性,教育理论的严密性,教育措施的细致性,教育成果的全面性,真正做到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创建真正的高效课堂。我谈三点学*体会:

  一、转变教学理念想要真正使核心素养落地,教师必须转变并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教师的“教”要切实为学生能“学”服务,正确对待教师的“少教”,给学生以更多的“多学”主动权。在教师的组织和引领下,变学生“听懂了”为“学懂了”“学会了”。我也结合了自己英语课堂的实际,在以学生“自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都得到全面改观,学生由过去的被动“接受式”或“被填灌式”的学*状态,转变成为现在的自主式与开放式的主动学*状态,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在课堂上变得活跃、自信了,也更乐于用英语大胆的进行交流和表演。

  二、领悟有效教学学*的过程是一次知识积累与运用、创造的过程,因此要会学、善用。核心素养的主体是学生,提倡“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教师需有精湛的教学艺术,学会阅读课堂,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思想,学会观察学生的学*情况,学会帮助引导学生更深入的进行思考。我认真学*并思考着每一个观点,同时也思考着如何将这些优秀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带进自己的课堂,有针对性的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也深刻地领悟到:在教学中应不断探索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处理好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处理好课堂预设与生成等等之间的关系的重要性。通过实践对理论、经验的检验,寻找这些方式方法上的不同点、相同点与衔接点,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方法,提升自身的课堂教学艺术。

  三、学会终身学*提高教育素养首先要立足学科素养的提升,同时突破学科教学的界限,树立教师终身学*的目标,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把不断学*作为自身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教学实践中,将学*与实际教学结合起来,努力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懂的教育规律,做反思型教师,养成反思*惯,反思自己的活动过程,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自己的专业水*。通过总结经验,向更完善的目标努力。


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心得(精选5篇)(扩展6)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心得体会合集10篇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1

  有幸拜读了余文森老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让我醍醐灌顶。

  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大部分学校的教师仍然把分数的高低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导致陷入了“唯分数论”的怪圈。学生学*压力大,家长对于学生的关心也仅局限在于“考了多少分?名次怎么样?”学生压力大,但也只能每日埋头苦学,但真正增长的只有那可怜的分数,导致最后培养的都是只会学*的书呆子。随着双减政策与核心素养一词的提出,学校、教师、家长开始弱化对分数的计较,转向关注孩子的能力、品格的培养。而这一举措,终于将教育的关注点真正放到了孩子的.成长上,是以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的教育理念!

  余老师在文中强调,六大核心素养落地的抓手就在于学科素养。著名教育学家培根曾有过经典阐述:“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辨。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各个学科所学的知识,只是我们获取目的的工具和手段,而最终要形成的能力与品格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现在做的是把工具和手段神话了,却把目的边缘化,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该如何捡起这颗“西瓜”,这正是我们新教师要学*的东西,在文中余老师也详细为我们提出来解决办法。

  作为一名资历尚浅的教师,在以后的每一次备课中都应做到深研深究,通过知识追寻其本质,明白其中指向的核心素养,从而进行针对性的设计。在教学设计中,要多添加一些孩子们感兴趣的自主学*的活动,提高孩子们自主求学的兴趣,做到将课堂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能力、合作交流的品格、乐于求学的态度等。总之,在每一次备课中,都要谨记一个原则,就是以培养核心素养为目的,知识的运用为媒介,实现每一堂课都能有百分之一百的付出和百分之二百的收获。并且,作为一名新教师,要做到每堂课后及时反思,总结优点,反思不足,我们要在反思中扬长避短,在新形势下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余老师对我们的建议中肯而实用,需要我们反复咀嚼,学以致用!

  感谢余老师的书让我犹站在巨人肩膀上前行!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2

  目前,基于学科素养的新课程标准修订稿在全国征求意见,这就标志着中国基础教育开始迈入核心素养的新时代。余文森著作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从理论、观念、操作三个层面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系统阐述,包括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三大主题,旨在帮助教师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树立立德树人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观念。

  书中余教授在“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这一主题方面,重点阐述了让核心素养落地的课堂教学的具体路径和方法。策略是从观念走向行动、从理论走向实践的操作系统。只有将观念和理论转化为实施策略和行动方案,核心素养才能真正落地。因此,本主题是全书的重心和落脚点。静下心来细细思考,作为一名社会学科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怎样去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呢?

  首先,我们要明确社会学科核心素养应该包含哪些方面。

  一、语言能力:在社会情境中借助图片、案例、材料等方式理解和表达意义、意图和情感态度的能力。

  二、文化品格: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文化意识、人文修养和行为取向。三、思维品质:指人的思维个性特征,反映其在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创造性等方面所表现的能力和水*。

  四、学*能力:指主动拓宽学*渠道,积极调试学*策略,努力提升学*效率的意识、品质和潜能。社会学科核心素养四要素的关系为:知识能力是学科基础、文化品格是价值取向、思维品质是心智特征、学*能力是发展条件。我认为,让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重点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四方面的意志品质:

  一、主动与进取:对学*有正确的认识和持续的兴趣,有积极主动的学*态度和成就动机,能够确立明确的学*目标,有主动参与语言实践的'意识和*惯,在学*过程中注重语言运用,积极进取,乐观向上。

  二、监控与调整:能对学*过程和学*情绪进行自我监控和有效管理,面对学*困难能够自我激励、自我调适,适时反思和评价学*效果,并对学*目标和方法等做出必要调整,主动适应,坚持不懈。

  三、选择与获取:利用课内外多种学*渠道特别是网络资源,获取最新的知识和信息,并结合学*目标对信息资源进行选取和整合,广泛涉猎,有的放矢,既勤于学*,又善于学*,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四、合作与探究:通过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等方式,敏锐观察语言现象和语用规律,能从多角度、新视角去观察和理解历史现象,尝试用新思路、新方法去解读和评判多元化现象,勤于思考,探异求新。

  核心素养实则也是潜移默化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吾日三省吾身,课堂教学坚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体现人文性的教学,科学性的教学,发展性的教学,真正让核心素养落地,促进学生智慧地成长。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3

  利用暑假,拜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在阅读中让我对核心素养下的教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不断提升自己的思考。

  余教授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入手,从一线教师最为关注的内容出发,深入浅出的回答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是什么样的”这一问题,重点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阐述。其中提出核心素养导向的六大教学基本策略:整体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义化策略。书中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既有详尽的论述,又有课堂教学的具体案例,读起来通俗易懂。

  在书中,余文森教授有一章提到了“基于学生学*的教学”,这不仅是教学本质的体现,也是学生形成学科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基于学生学*的教学”是“从学生的经验、生活和常识开始的学*”,是“学生原生态思维自由参与的学*”,是“学生情感、兴趣、爱好、精神、生命参与的学*”,作为教师我们每天都与学生打交道,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课堂上,我们是否真的了解我们的学生需要的是什么?或者我们给予了他们什么?我们是否静下心来问过自己,当我们的学生遇到问题时,我们有没有认真研究过学生的想法?当一个知识点在自己眼里显得十分简单,而在学生脑中还是不懂时,自己有没有急躁过……

  在数学教学中,基于数学本质的教学绝不只是要求学生掌握系统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形成数学思想和数学思维,达到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的学*目的。只有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师真正读懂学生,才能使40分钟的课堂落实有效,才能真正的做到“素养为重”。也只有真正地“读懂学生”,落实学生作为“人”的核心素养的教学,知识才会在学生的身上扎根。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4

  首先,在课堂教学工作中,过多的注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淡化了教师的主导地位。体育课经常是学生喜爱按照自己的爱好爱好来选择课的内容,而不乐意按照教师的安排来学*体育知识和技能。虽然学生几乎都能积极主动的投入到锻炼中去,甚至也能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一学期下来,学生学到的新知识甚少,取不到全面提高身体素养的'目的。

  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一是受整个大环境的影响,周边许多学校都是按照这种教学模式在进行。二是教学内容比较枯燥不能够提起学生的爱好,致使许多学生不愿意跟着老师的安排进行学*。

  通过思量,我决定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摆脱外界的干扰,广泛的学*新知识,不断的挖掘教材,创编出活泼多样的教学形式,使每一个教学内容都能够以一种新的形式展现出来,从不同的角度激发学生的爱好爱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按照教师的要求全面发展。

  其次,在教研工作中下得力度不深,成果不够显着。几年来,只顾着教学练*而忽视了反思和总结,致使教学论文发表较少。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学会动中求静,能够静下心来进行学*,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理论水*,使自己教学更进一步。

  最后,经过几年的工作发明自己的专业水*有待全面提高。自己在足球篮球等项目中有较大的优势,但是在一些诸如羽毛球毽球等小球项目中,技术水*较差,有待进一步提高。

  功夫不负有心人,凭借着自己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凭借着自己一颗上进的心,我相信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我的教育教学水*会得到很大的提升,同时也会让每一个学生身体素养得到全面的提高,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5

  在假期的第一天,选定了余文森老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作为寒假阅读的开端,余文森老师是教育学博士,也是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深耕课程改课领域,著有《有效教学十讲》等多部专著。

  核心素养是*几年的非常热门的教育词汇,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们几乎耳熟能详,多少能讲出一些关于核心素养的内容来,但也仅仅只是些碎片化的认知和理解。余文森老师的这本书则详尽地阐述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基本原理和形成机制,以及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六大教学基本策略,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多方位、深层次地剖析核心素养,一定程度上帮助了我构建起对“核心素养”的认知框架,受益匪浅。

  笔者刚入职教师时,就时常在一些美术类讲座上听到“美术课堂要以培养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为目标展开教学”,后来通过查询资料得知,美术的核心素养主要为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当时初为人师的我,知所云,却不知其所以云。美术课上,纪律管理就已经是一件让我头疼的事情,更不要说围绕核心素养的培养开展教学活动了。现今,不知不觉工作6年多,已经不再担心曾经担心的课堂纪律的问题,但每次看到高段的孩子对美术课的喜爱仅仅是因为美术课没有做不完的练*、不像主科那样有压力时,我还是有点遗憾,在我心里,我希望他们爱上美术课,是因为美术本身的魅力。从这个侧面也反映出,我这个美术老师没有将富有美感的、极具吸引力的美术带给他们。因此,阅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正适时,让我重新反思美术课堂。

  观念是行动的指南,任何改革都是从观念开始的,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改革也不例外。当我们真正理解了核心素养是什么,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那离指向核心素养的课堂就成功七八成了。余文森老师说,素养是一个人的“精神长相”,是一个人的“人格”,是一个人的“行为*惯”,是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一经*得,便与个体生活、生命不可剥离,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有可能伴随一生。爱因斯坦说:“当知识遗忘的时候,留下来的就是素养。”而核心素养,则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指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景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的学*方式所孕育出来的(跨)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结构化的(跨)学科知识和技能,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内的动力系统,进行分析情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的综合性品质。不同的学科,培养不同的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一门学科或学*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两者是上位与下位,整体与部分,抽象与具体的关系,是目的、方向与手段、途径的关系,是相互包含、融合和有机转化、相互促进的关心,不是简单机械的总和。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育也不是单靠学科教育就能完成的,还要依托很多非学科的教育和活动来共同完成,例如德育活动。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特性和教育内涵的有机融合。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是学科教育在高度、深度和内涵上的提升,是学科教育对人的真正的回归。学科核心素养形成,要以学科知识为载体、以学科活动为路径、以学科教师为条件、以学科考评为保障。

  本书的第二篇章阐述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首先要确定人是教学的对象和目的,人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学科教学要体现和重视学科知识的特点、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但是,一定要以人的发展为本,服从和服务于人的个性自由和全面健康发展。语文教师不是教语文,而是用语文教人,数学教师也不是教数学,而是用数学教人,美术教师不是教美术,而是用美术教人。对教师而言,至关重要的是学会尊重和宽容。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素质不一样,个性和兴趣不一样,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不一样,追求和理想也不一样,教师在鼓励或要求每个学生都学好学科内容的同时,一定要尊重和宽容那些学得慢的,甚至根本学不好的、没有兴趣学的学生。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知识、技能的传授固然重要,但教育本质的内在性是养成学生强烈的价值感,让他们成为有意义、有价值的人;要让学生对未来充满希望,要让学生变成快乐人,具备寻找快乐的能力,成为富有生活情趣的快乐人。其次,教师应树立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观,真正落实以学定教,实现少教多学、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相长、先学后教,“先学”立足解决学生现有发展区问题,“后教”旨在解决学生最*发展区问题,让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以数学学科为例,基于数学本质的课程观绝不只是要求学生掌握系统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形成数学思想和数学思维,达到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的学*目的。

  第三篇章阐述了核心素养导向的六大基本策略:整体化策略、情景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义化策略。在这些具体而生动的策略中,我们看到了许多熟悉的做法:搭建结构图、绘制思维导图、进行项目学*、情景化教学、问题导向教学、对分课堂等,每一种尝试或应用都是课程改革在一线教学中的有力推动,引领风向标的同时,也总结了宝贵的经验,值得我借鉴。学生的学*与发展是一个渐进生长和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学过程也应该是一个包含多种层次的活动系统,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让枯燥乏味的知识产生丰富的附着点和切实的生长点,让学生在理论知识与应用实践的交互碰撞中真正理解知识、提升能力、养成核心素养。

  假期的第一本书,是偏理论类的,*时这类书看得少,“缺什么,补什么”,因此特地将它作为寒假读书会的首本书目,希望在质朴的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放*心态,始终保持初心,始终保持对课堂的敬畏,“任重而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6

  5月19日上午,我到小店区一中参加由小店区区教育局举办的“小店区中小学课堂教学变革与核心素养培养专题培训”。区一中学校的阶梯教室里座无虚*,老师们认真聆听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主任胡小勇老师的《面向核心素养的小组学*艺术》等精彩讲座。胡小兵教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列举了国内外教师的教育方式及生活中许多事例,深入浅出地进行讲授,我边听边做笔记,受益匪浅。小组合作学*开启“集体智慧,高效互动”之门。组织小组学*,可以通过互疑、互问、互动来达到学*目标。讲座中一些精辟的语言,引起大家的共鸣。例如:我们改变不了教育,但可以改变对教育的理解。我们改变不了别人,但可以改变自己的课堂。教学不是教师在表演,而是学生在交流与合作。教学不再过于注重知识的传递,而注重指导学生学会学*等。 听了几位教授的精彩讲座,静下心来反思自己多年来的教学,我认为要做一名好教师,不仅应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懂得教育的规律,具有教学和教育的各种能力,而且必须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教育应当是个人一生中连续不断的学*过程,终身学*将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而作为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的教师,更应要求以终身教育为目标,将终身学*贯穿于一生。我想,今后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着想

  受应试教育作崇,某些学校部分教师仍然把分数的高低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于是,很多人陷入围绕“分数”而教的怪圈,忽视了人的本性发展。通过学*,我更加坚信了自己强调学生全面发展,学有所长的做法是对的。我的教育准则是:我培养的学生将来是对社会有用的人,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时,我千方百计地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一旦发现便给予表扬,并引导他们努力发扬。我清楚的知道智力、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同时还注重教学中德育、智育、体育等“五育”渗透交织。我从不占用音、体、美等课程,也不把剥夺学生上这些课的权利作为惩罚教育的手段,只有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全面进步了,教师才有成功后的喜悦。时下少年儿童的心理问题尤显突出,在健康人格中, 自信心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学*,我会更加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 当听到有学生说“我不行”、“我不敢”的话语时,我总是鼓励他们:“去试试”、“你挺不错的”。在全体学生面前,我从不揭个别学生的短,让学生觉得老师尊重他,没有失去自尊心,慢慢地对自己也开始有了一点信心,这时候,我再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展现自己,以证实自己的能力。特别是得到老师、同学的无私关怀后,他们肯定了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从而树立了很强的自信心。

  二、对学生信任和宽容

  学生是学*的主体,应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索之中享受成功。在以后的教学中应给予学生更多的宽容,相信学生的能力并想方设法锻炼提高学生的能力。我经常对学生说:想一想,你应该怎么做,而不是你必须这样做。在人品上给学生以充分的信任,哪怕是学生有过失的时候,同样相信学生有改正过失重新开始的能力。我不仅关注学生的现在,更关注学生的将来,利用现在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基础,让学生做未来发展的设计师。

  三、学生才是学*和发展的真正主人

  原来我们搞的“填鸭式”教学,得到的结果是学生被动“换听”,课堂气氛沉闷,压抑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收到的效果可想而知。通过学*,我着重在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上下功夫,改革课堂教学设计,根据儿童的心理、年龄、生理特点,设计儿童乐于接受的趣教,在课堂中做到少讲精练,着力体现训练过程,提问问在重点上,问在难点上,问在语言文字上。教师“少讲”、“少问”便节约出时间进行多种形式的练*,把练*有机地结合在讲问之中,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训练中,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说、读、问、写的机会,引导学生“乐学”、“学会”,让学生在生动活泼愉悦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会知识,提高能力。

  四、经常反思,不断提高

  反思是教师得以成长和不断进步的必备条件。素质教育和新教育已悄然来到了我们身边,教育工作既要有实干精神,又善于开动脑筋,善于在反思中运用新技术、新理念解决教育教学存在问题。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必经途径,反思是教师进步的一大阶梯。我们要在反思中扬长避短,在新形势下以自己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为目标。当然,反思不仅仅是停留在脑海中,更重要的是撰写教育和教学反思。就像今天我们听了几位教授的课,就与自己的日常行为进行对比,反思自己的不足。这样在反思中积累成功的经验,才能不断进入教育教学新境地的钥匙,不断提高自己对教师道德的认识,规范自身的教师道德行为。良好的道德品质,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心灵,完善人格、激励意志,并对学生给信任和宽容,让学生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会反思和积累,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积极改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良好道德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塑造有创造力的学生,并能在新教育的路上不断成长。

  以上所述,仅是我学*后的一点浅显体会,我相信每个参加学*培训的教师都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只有学*,才能不断进步”。我坚信自己以后会学*学*再学*,以求更快、更大、更高的进步。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7

  在*时的日常教学中,我时常有这样的苦恼:有些知识点课堂上讲了好多遍,自以为已经讲得很详细、很透彻,练*得也够充分,可是一到检测环节,就发现自己之前的努力“事倍功半”。教来教去,发现自己卖力地想拉着学生往前跑,可是学生却慢悠悠不迈步子,尽管还有很多家长很给力地在学生身后做“推手。”

  我曾经一直在思考背后的原因,但找不到精准的答案。读了《从教走向学》这本书,我的思维才渐渐清晰。这本书让我明白,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才能真正让学生走得更远。

  什么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每一个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和价值观。

  作为教师,如何在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从教走向学》这本书立足于核心素养的实践性和操作性,以教师的视角,结合已有的经验和探索,通过具体案例阐述在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的维度、策略与方法,给大家提供落实核心素养的路径、工具和脚手架,提示一些容易出现的误区。这本书从七个维度阐述在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的策略和方法,下面我主要从“从课程标准到教学目标”这一维度谈感受。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从课程标准到教学目标,是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的基本原则和出发点,是教师首先要学*和研究的内容。教师每天备课都要写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从哪里来,主要来自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是依据课程标准制定的。反观自己的教学,教学目标的制定主要依据的是教材,依据的是学情,依据的是考试说明,甚至是教辅资料,依据课程标准制定教学目标的次数真的是屈指可数。一个不研读课程标准的教师,如何保证教学质量达到国家的基本要求。我的教学活动距离课程标准的要求有一定距离,文中的四个问题为我以后依据课标制定目标提供了方向。我的教学目标是否将课程标准进行了系统化的落实?我的教学目标是否从知识维度上升到了素养维度?我的教学目标是否将问题解决作为了重点目标?我的教学目标是否关注了对学科大概念的理解?课标指导教师,应更加关注人的培养,综合品质的提升;要更加关注真实生活,聚焦真实的问题情景,聚焦现实问题的解决;更加关注学生的学*过程,在学生的真实学*和深度体验中,培育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的核心素养。

  课程标准如此重要,能直接当作教学目标吗?在课堂上,教师不能直接将课程标准当作教学目标,应将课程标准转化为具体的教学目标,而教学目标应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来制定。这就要求老师要再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目标。这是在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时容易忽略的一个环节,但却是从教走向学的前提和保障。

  人们常常以为,“教学目标”就是“学*目标”,“学*目标”就是“教学目标”,两者没什么区别。其实不然。过去大家写教学目标时,是不是通常这样描述:“理解……”“掌握……”“解释……”?那么,什么是“理解”呢?学到什么程度叫“掌握”呢?从哪些维度去“解释”呢?对这些问题,教师是清楚的,教师知道该做什么、该讲到什么程度、该从哪些维度去解释。也就是说,这样的目标是写给教师的,是教学目标。

  这样描述的目标,学生是看不懂的,更不知道该如何做。不知道学*目标的学生如同旅游时不知道目的地,不知道要到哪里去,不知道自己是否走在通往目标的路上。在落实核心素养的课堂上,教师需要将自己熟悉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清晰的学*目标,让学生看得懂,听得明白,知道如何做,让学*真实发生。

  王易春老师给出了几个制定目标的原则让我豁然开朗。

  第一,制定目标要遵循整体性原则。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育人,所以,制定教学目标时,既不能割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彼此的关联,也不能割裂这三者的统一,制定教学目标从整体性出发,就是强调要定位于人的培养,立足核心素养来制定教学目标。整体性还体现在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是一个目标体系,彼此要有连贯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第二,主体性原则。教学目标是对学生要达到的学*结果的描述,目标是由学生来实现的,因此,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从学生的视角出发。首先,教学目标要描教述清晰,学生能看得懂,看得明白。其次,教学目标应难度适中,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已有经验,又处在学生的最*发展区。最后,教学目标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要设计得有层次、有梯度,学生有选择的空间。

  第三,可操作性原则。教学目标要描述具体,能实施,能测量。忌空话、套话,大而不当。要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通盘考虑,厘清关系,设计出能落实、可评价的教学目标,教师知道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学生知道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

  在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从知识的了解和记忆,转变为关键能力、必备品格的培育,特别强**学目标与课程标准对接。教学目标要定位于核心素养的落实。培训学生素养的一个重要切入口是问题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认知,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也就是说,应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学*解决问题,提升能力和素养。

  教学目标是否落实了核心素养,一个检验标准就是看教学设计是否给学生提供充分体验、探究的机会,是否将问题解决贯穿课堂,是否将说所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建立联系。例如,语文学科的课程内容,从语文的学科特点和学*语文的规律处罚,以语文学科素养为指导,以语文实践为主线,设计了“语文学*任务群”。这样就指导教师走出单篇课文的教学,从整体和任务出发,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和观念。

  对教学来说,课程标准具有导向性作用,是展开教学活动的方向,是“纲”。依据课程标准,制定教学目标,意味着教学的大方向是正确的;按照落实核心素养的要求,设计教学活动,意味着教学实施走在了有效教学的路上。

  新课标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指明了教学方向。课程标准提出的核心素养是课程的总目标,它与具体的教学目标之间还有很多小台阶,将核心素养转化为一系列的具体目标后,只要系统中的每个具体目标落实到位了,核心素养的总目标也就达成了。核心素养这个总目标的落实,是在每节课、每个单元、每个模块中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系统化的落实。由此可见,课程标准转化为教学目标是一个复杂过程。教师要系统、学*研究课程标准,特别是“课程的性质理念”、“课程的总目标”、“学业质量标准”、“课程结构内容”,用课程总目标统领具体目标,将课程理念贯彻到每个具体目标上。然后教师根据学业质量标准的不同水*,结合学情,将课程标准中的核心素养向一系列目标转化,即转化为课程具体目标、模块具体目标、单元具体目标、课时具体目标。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自己教学中的种种不足和局限,也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学生才能成长得更快,学生未来的发展才更有潜力。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8

  去年暑假,参加郑州市骨干教师培训,“核心素养”一词贯穿整个培训的过程,让我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有了深刻的认识。拜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让我对学科教学的核心素养有了深刻的思考。

  本书共分为三个篇章,分别从“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三个部分对教师进行了专业理论及实际操作上的指导,是一本非常有使用价值的书籍。

  在《学科教学是立德树人的主要途径》一文讲道:“就没个学科不仅具有自己的符号表达、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也都有自己内含的价值性和道德意义。这同样是学科知识的一种内在属性,是与学科知识相伴随的内在特征,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构成性因素。所以,学科教学最大的道德教育资源就是学科知识本身。”对此,我有深切体会,不管是哪一学科的教师,吃透教材,因材施教,都可以时时践行“立德树人”。

  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又强调了几点:一、要充分挖掘学科知识特有的道德教育资源;二、学科教学要进入学生的生活和行为;三、学科教学要进入学生的道德和心灵世界;四、要结合学科教学有机地进行价值引导。于此,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我受到很大启发:每门学科都蕴藏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教师要对学科教学内容中具有道德教育价值的素材进行发掘,把德育渗透融合在课程教与学的活动中。课堂教学要转化为学生课外的成长行为,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并逐步变成他们的成长自觉。真正的自由教育意味着对学生的整个生活发生重大的影响,他所学的东西将会影响他的行为、兴趣与选择;意味着他过去的一切都收到审视和重新估价。心灵是人之根本,更是教育教学之根本。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特点就在于使教育的整个过程成为教师过问人的精神生活的整个过程。”

  唯有进入学生情感、生命、灵魂深处的教学,才能内化为学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也就成为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把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将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

  德国教育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在学*中,只有被灵魂接受的东西才会成为精神的瑰宝,二其它含混晦涩的东西则根本不能进入灵魂中而被理解。”

  教育是及其严肃的伟大事业,通过培养,不断地将新的一代带入人类优秀文化精神之中,让他们在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诚是一切教育的本质,缺少对绝对的热情,人就不能生存,或者说人就不像人,一切就变得没有意义。

  聚焦课堂变革,深度挖掘教材,致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新时期每一位教育教学工作者的重要工作。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9

  本学期,任教的班级是一年级。由于是学生刚进入小学阶段的第一个学期,因此,课堂上除了进行数学知识、方法、技能的教学任务以外,还有培养学生的各种良好学**惯的训练。通过一个学期的了解,有部分学生由于在幼儿教育中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惯,有的甚至没有受过幼儿教育,因此,在各种学*行为*惯上还有待于更进一步地培养,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下面就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点体会:

  一、教学中的优点:

  1、不但备教材、备教法,而且还备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做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的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做出总结。

  2、增强上课技能,采用“幽默”的课堂教学风格,提高教学教学质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加强直观教学,充分体现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觉得愉快,培养学生多动口、多动手、多动脑的能力。

  3、认真批改作业,并认真地写上等级和鼓励性评语。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做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讲评,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4、积极进行教学反思,将教学常规中出现的问题积极地进行“校本教研”,通过同伴互助、问题交流会、自学、发言等各种教研活动,不断地提高个人的教育教学水*。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挖掘教材不够深,知识的渗透度不高,学生对知识掌握的不够牢固。

  2、教学中设计的练*题和题的类型太少。

  3、对学生的学*和作业*惯,要求不够严格。

  4、对后进生的个别辅导不够。

  5、对学生每节课所学知识点巩固得不够及时。

  三、改进措施:

  1、在下个学期的教学工作中,将更加充分地进行备课工作,充分挖掘教材的深度,将知识进行全面性地渗透,使学生对知识进行牢固地掌握。

  2、每单元系统知识教学任务完成后,将多设计一些练*题,并不断地变化题目的类型,增强学生理解题目的灵活性。

  3、对学生的学*行为、书写规格、整洁度等进行严格要求。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10

  家镇妈妈笑着对我说:“老师,家镇这段时间上幼儿园特别积极,总是说晚了,就没有小熊了。”我有些不解。和家镇妈妈再见后,看到家镇很快搬了一把小椅子坐在位子上,玩起了活动材料。孩子们陆续走进了教室。“这把椅子是我的,这把椅子是我的。”聪聪和紫诺争了起来,两人紧紧抓住一把小椅子不放手,我赶紧跑过去说:“放下,这不是有两把吗?一人一把。”紫诺大哭说:“这是我的小椅子,他抢我的,我的小椅子上有一个小熊。”我仔细看看两把小椅子的区别,看似一样的小椅子上多了一个小熊。我走到家镇旁边,看到家镇的小椅子上也有个小熊。我也明白了家镇为什么这段时间来的这么早,原来他在抢带小熊的椅子。

  我稍加思索,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我把带小熊的`椅子摆放到了前面,一共有四把。我告诉孩子们,这些小熊喜欢干净卫生、爱护公物、团结同学的小主人。怎样才能让小熊喜欢你呢?孩子们讨论后都有了自己的答案。我告诉孩子们明天谁做得好,我就把带小熊的小椅子分给谁。第二天来教室后,我先端来一盆水,放到安全的地方,我认真观察着孩子们的举动。孩子们陆续来到教室,洪轩用抹布认真地擦自己的小椅子,然后轻轻的把小椅子放在桌子旁边。这一天下来,洪轩做得最好。我把带小熊的小椅子分给了洪轩,孩子们投去了羡慕的眼神。第三天,第四天,孩子们变化着,乱摆乱放乱踩小椅子的现象没有了,小椅子变干净了,摆放也整齐了许多。看着孩子们的改变和进步,我和搭班老师笑了

  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有时简单的说教未必有效,教师应抓住孩子最感兴趣的事情,加以引导,这样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心得(精选5篇)(扩展7)

——《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课堂教学》心得体会优选【5】份

  《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1

  打开书柜,抽出一本几年前买下的书《课堂教学艺术》,想着今天的教育形势比那书所写的时候有了很大的变化,打算扔掉,我却及时被《序》里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所说的话给吸引住了。

  具有知识的人不一定就胜任教学,这只是掌握了材料。材料多固然好,但还要求有极大的技艺来合理地利用这些材料,以便把知识传授给别人。

  于是我再次看了这本书,它是教育工作者湛蓊才前辈所写,他独特的方法、精练的语言,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一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再次阅读也有新的收获与体会。

  就如我们在课堂上容易出现沉闷的气氛,或者学生爱讲话,捣乱课堂纪律都会把教师折腾得心浮气躁、筋疲力尽,于是接下来的就是开口大骂,结果学生受责心情欠佳,当然换不起兴趣,同时,教师自身也更加苦恼,噪子又受伤了。因此,此书介绍在这个时候应当作出适当的艺术调节,促使学生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上来,这种方法的使用被称之为调节的艺术。当讲授理论性较强的内容时可以用故事调节;为了加强双边活动,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可适当运用练*来调节;有时新概念、新内容较多,学生容易应接不暇,力有从心,可以先复*旧知,以调节紧张的思维,使讲授能进行下去;每当讲到一定时候,有些学生难免会注意力分散,教师及时提出问题,便能使分散的注意力重新集中起来;另外,幽默在教学中能创造活跃的气氛,启迪学生的智慧,也可适当运用

  调节的方式多种多样,如果教师仅是为了追求生动,讲课时只知把格言、故事等一个劲地往学生那里塞,为调节而调节,结果不仅使学生有画蛇添足、重复啰嗦之感,而且往往喧宾夺主,冲淡主题。因此,运用之秒,存乎一心,调节要以说明原理、变换气氛、*衡心理为度,只有把握了这个度,才可以说是真正掌握了调节的艺术。

  课堂教学艺术除了调节的艺术,还有应急的艺术、表扬的艺术、批评的艺术、乐学术、超人术

  言之有理,道之于行。这本书里介绍的各种课堂教学艺术都各具特色,各有道理,然而,能否真正成效还得靠我们自己去实践与运用;能否把我们的教育事业推上新的台阶,还得靠我们不懈的努力与进取了。

  《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2

  我国提倡实行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不仅是想要改变注重知识传播的课堂教学,更是想改变我国教育的以“分数”为中心的现状。核心素养的提出是让我们关注学生本身的发展需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未来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甚至是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核心素养怎么看怎么办》这本书,不仅把国家为什么实行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育用一些科学理论解释的明明白白,还为如何实行核心素养教学提供了许多理论依据,甚至对不同学科核心素养进行了分析,虽然没有我们艺术类的学科。

  书中把核心素养的要素分成核心基础和核心技术。核心基础包括核心知识、核心能力及核心素养。在分析什么是核心知识这节文章内,我对一个关键词印象非常深刻,就是“净化”,文中讲到“要培养核心素养,就要净化知识”,知识是重要的,但是我们现在的教材学生要学的内容实在是太多了,特别是高中生有十几门课,有些知识点也不是必考项目,因为可能会在选择题里出现导致学生不得不去学*理解,所以说要实行学科核心素养,教材也应该要作出极大改变,下学期我们将使用新教材,不知道新的美术教材如何,但是我也明白凡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时间的经验后不断改进。

  书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提到了关于教师的核心素养,确实教师是学生学*的组织者,想要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教师却没有这方面的能力,哪核心素养就只能沦为空谈。教师的核心素养包括:执着的教育情怀、过硬的专业素养、良好的学*素养及不息的发展素养。要如何提升教师的核心素养能力,书中给了四条建议:培养自己积极的信念、不断前行提升自己、用于沟通不断反思、乐于挑战绝不姑息。

  总的来说这本书很实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刚开始推行时,对于我来说就好像只是改变了一些教育的侧重点,读了这本书以后才知道,核心素养的推行是对老的教育体制的一次深入改革,不仅是学生要改变,教师更要改变。我将在未来不断学*提升自己的教师素养能力,将所学知识投入到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去,努力成为一名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民教师。

  《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3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于这个题目就产生了深深的疑惑。这本书名字叫做核心素养下的中国表达,什么是核心素养?什么是中国表达?本书对于我们教育孩子有什么深远的影响……带着对于这本书的疑问和思考,进入了阅读与学*,在阅读时也一直牢记自己是一名教师,将自己从书中所学用于今后的教育事业中。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谈一谈我的收获和体会。

  一、智慧方式培养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促智慧之光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儒家文化中,“知”与“仁”是评判人格完善的两个重要的维度。这就提示我们应该从智慧的角度来阐释核心素养。智慧指的是在复杂的情景中,或在面对突**景中,表现为从容、沉着、机智的态度和品格,以及面对问题的综合能力。这与核心素养的特征是吻合的。用智慧来解读核心素养必定会使核心素养的表达有中国的风格。但是我们在用智慧的方式进行思考时要始终牢记:智慧的灵魂是道德。历史与现在都告诉我们高智商只有与道德同行,才能培养出一名真正的智者。读到此处,我脑海中浮现出很多有才无德危害社会的案例。2006至2007年期间,一款名为“熊猫烧香”的病毒让中国的大半电脑陷入瘫痪。而这个病毒的研发者仅是一名24岁的青年人李俊,后因此获罪入狱改造4年进入了金山里靠着自己的才华做到了高管的位置,本来人生已算圆满。却又因开设赌场再次入狱。不得不说这是一位计算结天才,因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多次危害社会。从古至今,这样的实例屡见不鲜,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更应该肩负起学生道德培养的重任。我们常说要将学生培养成国家的栋梁之才,何为栋梁之才这本书给了非常好的诠释,那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核心素养背景下培养学生。教师是智慧的引路人,这就告诉我们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为学生打开一扇又一扇窗户,把整个世界当作课程来学*。情境中的学*,学生的视野更广,学生的格局更大,会生成学生的大智慧,用智慧催生智慧,用智慧的方式培育、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让过程明亮起来、温暖起来、智慧起来。

  二、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本书提出了在核心素养的召唤下,我们应该做“活教育”。这是伟大的教育家创立了“活教育”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那么什么是活教育?可以用一个反向概况来解释,活教育不是旧教育,而是新教育——旧教育是死的,新教育是活的。活教育不是随意的教育,而是通过试验的科学的教育——活的教育有理论的支撑,有科学的设计,还有严格的实验论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应该植根于中华文化和教育理论的土壤中,活教育可以激活学生的潜能,发展和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活教育有一个力点,既是着力点,又是一个支点。这个力点就是改变学生的学*方式。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就像我们现在实行的教学改革——对分课堂,这也是在核心素养下的我们在做活的教育。为了探究最适合学生的学*方式,我们也一直在行动中教学,在行动中学*提升自我。因此,在核心素养的指导下,教师是幸福的,因为它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4

  《核心素养怎么看怎么办》读书心得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是知识、能力和“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业特征。课堂教学要四“本”:学生为本、能力为本、道德为本、评价为本。

  “素养为重”下的课程与教学,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和角色,回归职业素养,人性和道德将成为课堂自觉。人性关怀和道德示范将成为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的前提和基础。

  人的“核心素养”下的课程统整,每个学科的教学首先考虑的不再是本学科知识,而是学生作为“人”的发展的核心素养。每个学科都有作业,对于“核心素养”来讲,作业里的责任、抗挫、时间观、效率观,比作业本身更重要,而这些“素养”,可以统整所有的学科;课堂、**中的自控和自律,讨论、合作中的秩序和包容,可以统整所有的学科;学校运动会上的拼搏、包容、团结、意志,也可以统整所有学科。关键是教师的职业素养要回归,回到“育人教书”,先“育人”再“教书”。

  因此提升教师专业能力重要,支撑教师专业能力的非专业素养——即人性与道德、热情与坚持——更重要。

  《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5

  去年暑假,参加郑州市骨干教师培训,“核心素养”一词贯穿整个培训的过程,让我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有了深刻的认识。拜读了余文森教授的《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让我对学科教学的核心素养有了深刻的思考。

  本书共分为三个篇章,分别从“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三个部分对教师进行了专业理论及实际操作上的指导,是一本非常有使用价值的书籍。

  在《学科教学是立德树人的主要途径》一文讲道:“就没个学科不仅具有自己的符号表达、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也都有自己内含的价值性和道德意义。这同样是学科知识的一种内在属性,是与学科知识相伴随的内在特征,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构成性因素。所以,学科教学最大的道德教育资源就是学科知识本身。”对此,我有深切体会,不管是哪一学科的教师,吃透教材,因材施教,都可以时时践行“立德树人”。

  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又强调了几点:一、要充分挖掘学科知识特有的道德教育资源;二、学科教学要进入学生的生活和行为;三、学科教学要进入学生的道德和心灵世界;四、要结合学科教学有机地进行价值引导。于此,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我受到很大启发:每门学科都蕴藏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教师要对学科教学内容中具有道德教育价值的素材进行发掘,把德育渗透融合在课程教与学的活动中。课堂教学要转化为学生课外的成长行为,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并逐步变成他们的成长自觉。真正的自由教育意味着对学生的整个生活发生重大的影响,他所学的东西将会影响他的行为、兴趣与选择;意味着他过去的一切都收到审视和重新估价。心灵是人之根本,更是教育教学之根本。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特点就在于使教育的整个过程成为教师过问人的精神生活的整个过程。”

  唯有进入学生情感、生命、灵魂深处的教学,才能内化为学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也就成为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把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将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

  德国教育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在学*中,只有被灵魂接受的东西才会成为精神的瑰宝,二其它含混晦涩的东西则根本不能进入灵魂中而被理解。”

  教育是及其严肃的伟大事业,通过培养,不断地将新的一代带入人类优秀文化精神之中,让他们在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诚是一切教育的本质,缺少对绝对的热情,人就不能生存,或者说人就不像人,一切就变得没有意义。

  聚焦课堂变革,深度挖掘教材,致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新时期每一位教育教学工作者的重要工作。


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心得(精选5篇)(扩展8)

——核心素养课堂教学读书心得体会范本5份

  核心素养课堂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1

  目前,基于学科素养的新课程标准修订稿在全国征求意见,这就标志着中国基础教育开始迈入核心素养的新时代。余文森著作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从理论、观念、操作三个层面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系统阐述,包括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三大主题,旨在帮助教师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树立立德树人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观念。

  书中余教授在“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这一主题方面,重点阐述了让核心素养落地的课堂教学的具体路径和方法。策略是从观念走向行动、从理论走向实践的操作系统。只有将观念和理论转化为实施策略和行动方案,核心素养才能真正落地。因此,本主题是全书的重心和落脚点。静下心来细细思考,作为一名社会学科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怎样去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呢?

  首先,我们要明确社会学科核心素养应该包含哪些方面。

  一、语言能力:在社会情境中借助图片、案例、材料等方式理解和表达意义、意图和情感态度的能力。

  二、文化品格: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文化意识、人文修养和行为取向。三、思维品质:指人的思维个性特征,反映其在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创造性等方面所表现的能力和水*。

  四、学*能力:指主动拓宽学*渠道,积极调试学*策略,努力提升学*效率的意识、品质和潜能。社会学科核心素养四要素的关系为:知识能力是学科基础、文化品格是价值取向、思维品质是心智特征、学*能力是发展条件。我认为,让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重点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四方面的意志品质:

  一、主动与进取:对学*有正确的认识和持续的兴趣,有积极主动的学*态度和成就动机,能够确立明确的学*目标,有主动参与语言实践的意识和*惯,在学*过程中注重语言运用,积极进取,乐观向上。

  二、监控与调整:能对学*过程和学*情绪进行自我监控和有效管理,面对学*困难能够自我激励、自我调适,适时反思和评价学*效果,并对学*目标和方法等做出必要调整,主动适应,坚持不懈。

  三、选择与获取:利用课内外多种学*渠道特别是网络资源,获取最新的知识和信息,并结合学*目标对信息资源进行选取和整合,广泛涉猎,有的放矢,既勤于学*,又善于学*,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四、合作与探究:通过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等方式,敏锐观察语言现象和语用规律,能从多角度、新视角去观察和理解历史现象,尝试用新思路、新方法去解读和评判多元化现象,勤于思考,探异求新。

  核心素养实则也是潜移默化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吾日三省吾身,课堂教学坚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体现人文性的教学,科学性的教学,发展性的教学,真正让核心素养落地,促进学生智慧地成长。

  核心素养课堂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2

  目前,基于学科素养的新课程标准修订稿在全国征求意见,这就标志着中国基础教育开始迈入核心素养的新时代。余文森著作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从理论、观念、操作三个层面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系统阐述,包括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三大主题,旨在帮助教师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树立立德树人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观念。

  书中余教授在“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这一主题方面,重点阐述了让核心素养落地的课堂教学的具体路径和方法。策略是从观念走向行动、从理论走向实践的操作系统。只有将观念和理论转化为实施策略和行动方案,核心素养才能真正落地。因此,本主题是全书的重心和落脚点。静下心来细细思考,作为一名社会学科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怎样去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呢?

  首先,我们要明确社会学科核心素养应该包含哪些方面。

  一、语言能力:

  在社会情境中借助图片、案例、材料等方式理解和表达意义、意图和情感态度的能力。

  二、文化品格:

  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文化意识、人文修养和行为取向。

  三、思维品质:

  指人的思维个性特征,反映其在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创造性等方面所表现的能力和水*。

  四、学*能力:

  指主动拓宽学*渠道,积极调试学*策略,努力提升学*效率的意识、品质和潜能。社会学科核心素养四要素的关系为:知识能力是学科基础、文化品格是价值取向、思维品质是心智特征、学*能力是发展条件。我认为,让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重点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四方面的意志品质:

  一、主动与进取:

  对学*有正确的认识和持续的兴趣,有积极主动的学*态度和成就动机,能够确立明确的学*目标,有主动参与语言实践的意识和*惯,在学*过程中注重语言运用,积极进取,乐观向上。

  二、监控与调整:

  能对学*过程和学*情绪进行自己监控和有效管理,面对学*困难能够自己激励、自己调适,适时反思和评价学*效果,并对学*目标和方法等做出必要调整,主动适应,坚持不懈。

  三、选择与获取:

  利用课内外多种学*渠道特别是网络资源,获取最新的知识和信息,并结合学*目标对信息资源进行选取和整合,广泛涉猎,有的放矢,既勤于学*,又善于学*,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四、合作与探究:通过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等方式,敏锐观察语言现象和语用规律,能从多角度、新视角去观察和理解历史现象,尝试用新思路、新方法去解读和评判多元化现象,勤于思考,探异求新。

  核心素养实则也是潜移默化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吾日三省吾身,课堂教学坚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体现人文性的教学,科学性的教学,发展性的教学,真正让核心素养落地,促进学生智慧地成长。

  核心素养课堂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3

  核心素养是现在教育最热门的话题,*期阅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书。让我对素养教育又多了更深的认识。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有力地回应了新时代的呼唤,也为深化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提供了方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全书共分为三篇内容,分别论述了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教学观怎样建立,以及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

  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入手,从一线教师最为关注的内容出发,系统回应了这些问题,并重点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阐述,并提出核心素养导向的六大教学基本策略:整体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义化策略。

  因为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追求有效,而有效教学是为了学而教的,是为了学生学会学*的,真正做到“教是为了不教”。为了发展学生为适应社会变化终身学*而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诉求,也是引导学生学会学*的关键。

  在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关系的论述中,作者提到,核心素养相比三维目标,更加能够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也就是说,核心素养更关注教育的内在性、人本性和终极性等方面。另外,核心素养是来源于三维目标又高于三维目标的,是学科教育在高度、深度和内涵上的进一步提升。因此,核心素养更多意味着教学模式和学*方式的又一次根本性转变。

  那么怎样在我们教学工作中体现出核心素养呢?

  通过学*,知道在教学培过程中,注重文化对学生的熏陶,还得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的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可从以下方面在在教学工作中体现出来:

  第一、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二、在课堂内充分体现出“情感课堂”。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是不可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

  第三、传授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给学生一个交流,开放式的课堂。课堂以学生为主题,那就尽量给学生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台。让学生真正实现“学会学*”这个目标,需要让学生尽快转变学*方式,可以通过自主学*、探究学*与合作学*三种方式,指导学生自己先独立思考,并在小组合作中解决问题,牢固掌握知识。学生在自主探究式学*中,可以实现能力的发展,增强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注重积累,海量阅读经典书籍。通过大量、广泛的阅读,积累优美、新鲜的语言材料,并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中华传统经典作为我国文学宝库的瑰宝,不仅内容源远流长,同时也有精辟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每篇文章都如同一面镜子,能够将社会生活反映出来,映照着学生的心灵,并启迪学生的心智。

  总之,课堂教学变革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切入点,突破点和成长点,只有聚焦课堂,才能真正让核心素养落地,促进学生智慧地成长。关于核心素养教学观的重建,我还有许多需要学*的地方,这本书我还需要细细品阅,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提升自己的教学水*!

  核心素养课堂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4

  当下一个崭新的概念——“核心素养”是我们教育教学实践中最热门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 “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今天,这个概念体系正在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深化的方向。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发布,对中国教育来说,是一件大事:它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也是适应国际教育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从根本上来说,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就是要解决“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这既关系到国家的总体发展,也关系到千家万户和学生个人的成长,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关注和思考。

  那么“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

  不同于一般意义的“素养”概念,我将它归纳为以下几点:

  ①“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②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③从价值取向上看,它“反映了学生终身学*所必需的素养与国家、社会公认的价值观”。

  ④从指标选取上看,它既注重学科基础,也关注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素养;

  ⑤不仅反映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同时注重历史文化特点和教育现状。

  此外,它是可培养、可塑造、可维持的,可以通过学校教育而获得。核心素养是作为客体侧面的教育内容与作为主体侧面的学*者关键能力的统一体而表现出来的。因此,核心素养不是先天遗传,而是经过后天教育*得的。这样一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就全新的展现落实在学校教育上来了,需要每个教师去实践,落脚点就在于每个课堂。那么核心素养如何融入课堂教学呢?我想应着重抓好几个方面——

  一、课堂教学学*目标需要转向,学生核心素养的“核心”是关键能力提高和必备品格形成。

  这是学生学*素养和关系素养的两个方面。

  学*素养包括学*的愿望和主动学*的动机、自主学*能力以及信息处理能力,其中学*兴趣即学*动机素养又是核心中的核心。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奠定良好的学*素养显然是最重要的任务。关系素养主要涵盖人格与心理、生理以及品质与品德两大方面,前者主要指与自身的关系素养,要求学生能认识自己、悦纳自己,能自己规划、自己约束和自己调节,有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品质;而后者主要指与他人的关系素养,要求学生有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有沟通意识和交流能力,有国家认同、国际视野、社会公德、社会责任,能够形成可持续发展观,自觉关心生态与保护环境等。

  二、课堂教学方式要情境化、活动化,学会讲故事。

  知识转化为素养的重要途径是情境,如果教学活动所应依存的情境缺失,学生就不能在知识与现实生活间建立起联系。情境化教学是启发引导的必要条件,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途径和方法,也是核心素养实现的现实基础。

  在实践中,我们逐步认识到,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是在相应的学科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因此要大力倡导和精心设计学科活动式的教学方式。例如我校的大河源课程之走进博物馆综合实践活动、语文综合性学*活动等,让学生将亲身经历与学科知识联系起来,通过经验的获得来重构知识,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这些活动体现了学科特点,可以更好地实现“核心素养”下的培养目标。

  三、学生学*方式,要从以往的被动接受型向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的学*方式转型。

  自主合作学*方式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所有的教学必须围绕学生自主学*产生问题、自主或合作解决问题为主线去设计,以真实的问题形成问题链,让学生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知识结构。而学生采用不同学*策略,自主以解决简单问题,合作以解决复杂问题,通过师生、生生的互动交流,每个学生都有语言实践和自己表现的机会,在学*过程中可以完善所需的核心素养。

  探究式学*方式是学*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的重要方式。它要求学生必须活学活用学科知识和技能,在运用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深入培养各项相关的核心素养,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养成。

  核心素养课堂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5

  核心素养是现在教育最热门的话题,*期阅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书。让我对素养教育又多了更深的认识。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有力地回应了新时代的呼唤,也为深化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提供了方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全书共分为三篇内容,分别论述了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教学观怎样建立,以及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

  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入手,从一线教师最为关注的内容出发,系统回应了这些问题,并重点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阐述,并提出核心素养导向的六大教学基本策略:整体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义化策略。

  因为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追求有效,而有效教学是为了学而教的,是为了学生学会学*的,真正做到“教是为了不教”。为了发展学生为适应社会变化终身学*而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诉求,也是引导学生学会学*的关键。

  在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关系的论述中,作者提到,核心素养相比三维目标,更加能够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也就是说,核心素养更关注教育的内在性、人本性和终极性等方面。另外,核心素养是来源于三维目标又高于三维目标的,是学科教育在高度、深度和内涵上的进一步提升。因此,核心素养更多意味着教学模式和学*方式的又一次根本性转变。

  那么怎样在我们教学工作中体现出核心素养呢?

  通过学*,知道在教学培过程中,注重文化对学生的熏陶,还得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的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可从以下方面在在教学工作中体现出来:

  第一、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二、在课堂内充分体现出“情感课堂”。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是不可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

  第三、传授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给学生一个交流,开放式的课堂。课堂以学生为主题,那就尽量给学生求知、创造、展示自己、体验成功的*台。让学生真正实现“学会学*”这个目标,需要让学生尽快转变学*方式,可以通过自主学*、探究学*与合作学*三种方式,指导学生自己先独立思考,并在小组合作中解决问题,牢固掌握知识。学生在自主探究式学*中,可以实现能力的发展,增强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注重积累,海量阅读经典书籍。通过大量、广泛的阅读,积累优美、新鲜的语言材料,并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中华传统经典作为我国文学宝库的瑰宝,不仅内容源远流长,同时也有精辟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每篇文章都如同一面镜子,能够将社会生活反映出来,映照着学生的心灵,并启迪学生的心智。

  总之,课堂教学变革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切入点,突破点和成长点,只有聚焦课堂,才能真正让核心素养落地,促进学生智慧地成长。关于核心素养教学观的重建,我还有许多需要学*的地方,这本书我还需要细细品阅,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提升自己的教学水*!


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心得(精选5篇)(扩展9)

——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读书心得优选【五】篇

  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读书心得 1

  在核心素养视野下高中政治教学应遵循系统性教学、热点教学、实用性教学、思辨性教学等教学原则,并以培养学生高中政治核心素养为目标开展教学活动。

  1.创设良好政治情境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良好的政治情境,让学生在政治情境中感受政治情况,形成政治认同,将其内化于心。教师要创设政治教学活动,在政治情境活动让学生深化知识理解,并促进其政治认同。例如,在***大会制度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模拟人大会议活动创设政治情境,让学生自愿担任各个角色,扮演**团、**、代表团等,让学生结合教材知识内容及自身角色定位说出自身感受,加深其对***大会制度的理解。又例如,在讲解国际组织的地位与作用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G20峰会、亚投行视频资料,展示我国在国际上获得的成就,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产生民族自豪感,深化政治情感。

  2.开展辩论探究活动

  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指示内容开展辩论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理性精神,通过设计可辩性主题,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分组辩论等模式形成理性思维,提高自身明辨是非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开展辩论探究活动之前,教师首先要确定主题具有可辩性,如如何看待春节禁放烟花爆竹的禁令?通过争议让学生展开理性辩论。此外,还辩论活动还应坚持从个体到集体再到个体的原则,让学生适应独立思考,通过集体探究、辩论碰撞思维,从而在帮助学生个体形成理性精神。在开展的辩论探究活动中,应设计合理的问题梯度供学生独立思考,营造民主氛围、设计争议情境让学生进行集体探究和辩论,鼓励学生主动表达自身观点,学会理性看待问题。

  3.组织合作探究学*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合作探究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通过向学生提问、布置学*任务,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积极思考和讨论,并在不经意间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政治权力需要监督部分内容教学中,教师可以以现实中某一官员贪污案为例,提出为什么必须依法行使权力、权力为什么要接受监督、如何用好自己权力?等问题,然后让学生分工合作,通过思考问题、搜集材料、课堂讲解等步骤的合作探究学*,促进学生思维碰撞,集中集体智慧,获得更全面、更理性的答案。在探究合作中培養学生的法治意识,潜移默化让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意识。

  4.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在教学中,教师还应积极将课堂延伸到课外,结合教学内容及当地社会问题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地调查、动手实践充分认识社会生活,在实践活动中感受高中政治核心素养公共参与的实践性,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主动承担起公共责任,维护公共利益。

  在新课改革背景下、核心素养视野下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创新,促进学生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的统一。

  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读书心得 2

  在工作室主持人带领下,利用假期时间我读完了余文森教授的著作《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体会到了开卷有益的道理,这是一本理论性极强著作,本书既注重理论内涵的深度剖析,又注重实践应用的策略介绍,从这本书中我了解到了核心素养的相关概念、基本原理和形成机制,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等。可以说当今基础教育改革正迈入核心素养的新时代,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更应领会学科素养的内涵和实现途径,将核心素养有机的融入到自己的学科教学实践中,着力培养学生发展需要的品格与能力。读完余教授的著作,不仅领略了专家睿智的见解,更启发了我对核心素养下语文教学策略的思考。

  读书启智,用阅读促进学生核心素养落地

  统编语文教材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强调学生要读书,多读书,读好书,那么怎样安排让阅读成为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最重要的手段呢?首先应树立读书学*的榜样,教师带头读书,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我们可以每学期向学生公布自己读书计划和阅读进度,并利用一切空闲时间读书,写读书笔记,写通讯稿件,写教育课题论文,与学生分享自己发表的文章,师生形成共读氛围,让读书成为一种*惯,用读书引领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其次,利用教读文本的机会与学生分享文章优美的语言、精美的构思和文本蕴含的人文美,让学生阅读更多作品。教师教给学生多元化的阅读技巧,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讲读课文力求精细化,教给学生朗读、默读、速读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学会品味文本的精彩部分,感悟文章的主题,与文本对话,产生共鸣,获得情感的体验。放手让学生把从精读课文时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若干篇同类或者相关作品的阅读中,让其不断进行自主性阅读,从而实现培养学生良好品格和语文能力的目标,让学生在阅读中实现自我,促进学生核心素养落地。

  以学定教,助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

  (一)先学后教,助力学生读书*惯的养成。互联网发达的今天,很多学生热衷于使用手机玩游戏,淡化了文本阅读的意识,没有养成读书的*惯。在教学中我采取先学后教的语文教学形式,以课本和导学案为依据安排学生课前自学:通读课文,完成学案的课前预*作业,每次新授课前,请学生展示自学字词的成果,请学生谈阅读课文的收获。运用这种教学形式,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显著增强,大部分学生逐渐养成了能静下心来读书的好*惯,这为学生的终身学*打下了良的基础。

  (二)以问导学,助力学生提升文本解读能力与思维品质。要培养学生批判质疑的思维能力,教师必须在认真研读文本的基础上设计有梯度的问题,用问题引导学生去理解分析文本,诱导学生发现新问题,让其逐步养成深刻理解文本的科学思维*惯。比如,在进行《中国石拱桥》一篇文章的教学中,可以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性的进行思考和探究:赵州桥总共有几个特点?每一个特点分别说明了什么样的问题?这些特点的顺序是否能够进行调换?这样在问题的引领之下,学生就能够实现思维的活跃,对文本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进行主动探究,以有效的思维活动实现文章的深度理解。在思考过程之中,很多学生能够充分认知到这样的写作是严格按照说明的逻辑顺序来展开的,由主到次的对全桥的特点进行了分析,能够让读者借助阅读实现清晰认知的形成,还能够让他们对赵州桥的特点进行全面把握,因此这些顺序是不能够调换的,这个过程中学生一边进行阅读,一边开展思考,就能够实现文章的深刻理解,对其中表达的妙处进行体会。教师借助问题设置的方式,引导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参与,从而有效转变传统的、学生被动地进行知识接受的思维模式,让学生以教师的引导为引领,主动地进行知识的探究、语言的感悟和思维能力的提升。

  总之,核心素养下教师的角色定位已发生改变,让我们努力成为语言学*的促进者,思维发展的引导着,审美情趣的创造者,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为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远大目标而不懈奋斗。

  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读书心得 3

  3月16日至3月19日参加了“全国教育名家论坛-----第六届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培训观摩会,执教的专家有: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杨再隋老师,有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还有一位和蔼可亲的诗人雪野老师,还有犹如春风化雨般的吴老师。杨再隋老师的理论也是如此的可爱,其中特别强调了核心素养这的很着眼的名词。

  第一天主要听了杨再隋老师的理论讲解,正如主持人雪野老师说的那样,理论也是很可爱的,确实与会的所有老师听的很入神,很认真,有的在做笔记,有的在拍照,可见大家对知识渴望,同时也卯足了学*的劲头。令我最感动的是王崧舟老师的观摩课《爸爸的花儿落了》这是七年级下册的课文,讲解的对象却是小学六年级。这还是一篇3500字的小说,但是在王老师的教育下学生很轻松的掌握了所学的知识,特别是学生把插叙掌握的十分牢固,王老师也没有特意的拿出来讲解,但是不知不觉中文章的脉络,目标却又是清晰的。这点事值得我们一线教师学*的,让学生从读中感悟。总之,这一节课十分精彩,恰到好处。其中,我也被文中“英子”的精神所感动,闯练,闯练,英子,这还是父亲临终前对英子的教育,看到了英子从稚嫩走向成熟,从害怕到敢于担当,到最后的收获满满。从中也体会到了父亲的伟大,真是所谓的,父爱如山啊!

  我在这里还想说的是雪野老师,他很有名,我却初次认识,能听到如此好的诗情画意的课,真是幸运。雪野儿童文学家,诗人,儿童诗研究所所长。他所上的《公鸡的花花被》课堂氛围好,老师富有亲和力,整节课给人的感觉也好似在读诗,在欣赏诗。我觉得能把课上的如此绝妙,也实属厉害了。开始,引导学生什么是童话?学生们的回答也是很精彩,让所有的学生畅所欲言,使学生真正的感受诗的伟大,诗的美好,知道现在耳朵旁边还回荡着雪野老师的朗诵:公鸡的花花被,薄薄的,七彩云一样漂亮。

  最后,说一说吴琳老师,她是北京教师研修中心的语文教研员。不仅喜欢她的课,还更喜欢她这个人,她说过的一句话也是让我很是喜欢:“喜欢沿着弯曲的小路慢慢地走,看到很多风景,听到很多鸟儿的歌声,遇到一些很有趣的人,写下一些很美妙的故事.......人生的路就那么长,急什么呢?”是啊,正如她所讲的《亲爱的小鱼》这个故事很有趣也很有爱,爱是什么,爱是陪伴,是呵护,是承诺,是信任。从今天开始爱身边的每个人,爱学生,爱同事。相互帮助,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吴老师给人的感觉如同妈妈,是那么慈祥,那么有爱,耐心的指导,谆谆的教诲。今后的教学之道,希望自己也要努力改变自己,成为学生们的妈妈。

  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读书心得 4

  以前常说知识无价,任何知识都是有用的,我们应该如饥似渴的加以吸收。根据工作坊要求,我读了余文森老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这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详细阐述了什么是核心素养,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为什么要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等。通过阅读,我明确了什么是真正的核心素养的内涵,也意识到了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在教师。学高为师,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教师拥有什么,才能够给予学生什么。教师只拥有知识,就只能给学生知识,唯有智慧启迪智慧,唯有素养才能培育素养。

  文中的第二章就重点提到了这一点。书中是这样描述的:教师素质是决定教学改革的最终力量和最终依靠,教师素质跟不上,一切教学改革都将流于形式。小学英语课标则描述到,学*和运用英语有助于学生了解不同文化,比较文化异同,汲取文化精华,逐步形成跨文化沟通与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学会客观、理性看待世界,树立国际视野,涵养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终身学*、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奠定基础。

  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我认为新时代的小学英语教师应做到以下两点:

  1.做一名专业知识过硬的教师。

  教师不光要熟悉课本的每一句话、每一幅插图,还要注重加强单元教学的整体性,深入开展语篇研读,秉持英语学*活动观组织和实施教学,并引导学生乐学善学。

  2.做一名触类旁通的教师。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有一桶水”。现行的小学英语教材更加关注学生生活,注重课本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因此,在挖掘教材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教材开始涉及人文、天文、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小学英语教师不仅仅是英语科目的教师,还要触类旁通,涉猎广泛。而在信息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数量越来越多,学生能获得的信息量也更大,因此,教师更要不断学生,与时俱进,变“一桶水”为“长流水”。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我们还在不断的探索中。而努力做一名合格的小学英语教师,则是我们迈出的第一步。

  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读书心得 5

  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在工作室王红老师的带领下,和志同道合的同仁走在专业阅读的路上,增长的是知识,提升的是素养,收获的是幸福。

  暑期是老师的'疗养站,是老师的休息站,更是老师提升自我的加油站。闲暇之余,我有幸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让我对核心素养有了深刻的认识。

  此书以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主线,层层深入的告诉大家在核心素养的导向下,我们的课堂教学目标应该怎么样达到,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我们要关注的是学生主体,以素养为核心,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

  一、什么是核心素养?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把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中关键能力是指阅读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必备品格是指自律(自制)、尊重(公德)、认真(责任)。也就是说,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孩子的三种品格与能力。而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不是老师灌输的,是老师利用正确的方式方法来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学会这些品格和能力。

  二、如何进行核心素养课堂教学?

  基于立德树人的教学,现有的教学应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体。书中明确告诉我们,让学生要有价值感,让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让学生成为快乐的人。而让学生成为快乐的人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让学生具有寻找快乐的能力,二是带给学生快乐。让学生“乐学”是老师的艰巨任务。只有在“乐学”中,学生才能体会到快乐,进而成为一个快乐的人。

  三、什么是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

  书中介绍到,策略是从观念走向行动,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路径和方法,有了正确的教学观,还得进一步把观念转化为可操作的策略,这样,走向核心素养的教学才能真正落地。基于立德树人的教学、基于课程意识和学科本质的教学、基于学生学*的教学,将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策略分为:整体化策略、情景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义化策略。这六个策略相辅相成,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从余老师的书中我知道了核心素养,并且知道了如何去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我坚信,如何我们把核心素养作为圆心,以学生为半径,我们一定会画出教育的圆满。

❤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