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优秀教学设计 (菁华5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教学设计,地理

地理优秀教学设计1

  指导思想:

  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教学要求“改变地理学*方式,培养地理学*能力,鼓励积极探究,尝试从学*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设想。”基于这一理念,本课时通过学*“欧盟”这一案例,让学生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全球意识,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献计献策。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欧洲西部地区的范围、位置,在地图上找到主要国家及首都,认识本区重要的地理环境特征。

  2.学会运用地图、统计图表说明欧盟在本区内的作用以及在世界经济和政治领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3.在了解欧盟的基础上,认识到经济上联合的优势,以及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

  教学重点:

  欧盟在欧洲西部的作用及在世界经济、政治领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教学难点:

  通过对欧盟的学*,使学生从欧洲西部区域联合发展的成功经验中获得启示。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学生:分组搜集有关“袖珍国”和欧盟的资料。

  教学设计: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2004年是“中法文化年”,系列活动于2004年10月10日在*拉开帷幕,到2005年7月结束,为期*一年。出示一组幻灯片:故宫午门前音乐会光彩的舞台,法兰西巡逻兵飞行表演,法国印象派画展之阿尔弗莱德·西斯莱《莫瑞桥》,法国艺术、烟火表演等精美图片,让学生认识到*同法国的密切关系。

  法国位于欧洲西部,今天我们就来学*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欧洲西部。

  课堂活动一:走进欧洲西部

  教师:出示幻灯片“欧洲西部在世界中的位置”,高亮度显示欧洲西部。

  学生:查图分析欧洲西部的海陆位置、纬度位置。

  欧洲西部位于亚欧大陆西部,西临大西洋,北临北冰洋,南隔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与非洲相望。

  纬度位置:中纬度

  教师:出示幻灯片“欧洲西部”,认识欧洲西部海岸线曲折,大陆轮廓破碎,多半岛、岛屿、内海、边缘海。

  学生:查阅“欧洲西部地形”图;分组查找欧洲西部的主要半岛、岛屿、内海、边缘海和海峡。

  学生:派代表点击课件,师生共同点评。

  点击“英吉利海峡”位置,

  教师:出示“英吉利海峡-海底隧道”图片,播放事先录制好的录音。

  “英吉利海峡位于英国和法国之间,沟通了北海与大西洋,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线之一。为了减轻英吉利海峡的运输负担,英法之间在英吉利海峡最窄处,修建了被誉为‘世纪工程’的英吉利海峡海底隧道。隧道于1994年5月6日正式竣工通车,从此,天堑变通途,大大方便了英国与欧洲大陆的联系。从伦敦到巴黎的列车,运行时间从原来的5小时(依靠轮渡),缩短为3小时。”

  (过渡)欧洲西部总面积约500万*方千米,占欧洲的一半左右,也相当于我国面积的1/2,但这里却分布着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世界上国家密度较大的地区之一。

  教师:出示幻灯片“欧洲西部政区”图,认识欧洲西部的国家。

  学生:查找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4国及其首都名称。

  教师:点击课件,明确4国的位置及首都名称。

  介绍:面积最大的国家是法国,与我国四川省面积差不多;经济最发达的是德国,与我国云南省面积相当;最大岛国英国,与我国陕西省面积差不多等等。

  总结:欧洲西部大多数国家面积不大,并且出现了一些神奇的“袖珍国”。

  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袖珍国”图片及资料,相互交流。回顾以前学*的世界四大稠密区及发达国家。

  小结:欧洲西部人口稠密,国家众多,经济发达等突出的地理特征。

  (过渡)欧洲西部人口稠密,国家众多,经济发达,便利的水陆运输条件,使欧洲西部各国之间,贸易往来和人员流动十分频繁,发达国家间的竞争与联合不可避免。在长期的竞争与联合中,逐渐形成了一个区域性的国际组织──欧洲联盟(欧盟)。

  课堂活动二:了解欧盟。

  教师:出示幻灯片“欧盟成员国”图

  学生:对照图册查找欧盟成员国的名称。

  教师:点击欧盟会旗。讲解含义:由一块蓝色底上12颗排成圆圈的金星组成。12颗金星代表欧盟最初成立时的12个成员国。

  欧盟从1993年最初的12个成员国,到2004年欧盟成员国已达25个。

  为什么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欧盟迅速的成长扩大?

  教师:播放录音资料“同学们,你们听过这样一个地方吗?这里,司机开车跨越国境,无需出示任何证明,也无需任何检查;人们可以自由地越境采购、旅游、工作和休憩。旅行时可以享受医疗保健服务;在购买东西时,人们使用统一的货币,减少了兑换货币的麻烦,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如果你想到成员国中的其他国家学*,无需办理签证(少数国家除外),就像我们跨省学*一样简单,并且允许任何成员国的公民在当地*和欧洲议会的选举中投票,在这里基本实现了商品、人员、资本和服务的自由流通。同学们,你们喜欢这里吗?”

  教师:这就是欧盟成立后,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难怪一位法律学者认为根本不应该把欧盟看做一个国际组织,而应看做一个独特的实体。他们有着一致的对外关税,以及一致的对外贸易地位。同时他们用同一种声音在世界舞台上发言,形成同一种势力,成为世界政治、经济领域不可忽视的力量。

  课堂活动三:探究欧盟──为我所用

  1.探究:从地理角度分析欧盟建立的基础?

  地理位置相*,经济基础类似,发展水*基本相当等。

  2.请同学们读课本图8.16“欧盟进出口占世界的百分比(1998年)”,分析欧盟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

  (1)欧盟进出口占世界百分比的位次(首位)

  (2)欧盟进出口之间的关系(出口>进口)

  (3)美国进出口之间的关系(进口>出口)

  (4)“欧盟进出口占世界的百分比(1998年)”图,为什么以轮船图形表示本区进出口比重?

  (引导学生从海陆位置和交通条件对本区贸易的影响分析)

  3.小组讨论:如果不建立欧盟,欧盟各国以各自的经济能否在世界上具有强大实力?

  4.尝试探究:我们亚洲若要建立亚洲联盟,与欧盟相比,有哪些不利因素?(提示:从自然、人文两方面分析。)

  5.从“欧盟进出口占世界百分比(1998年)”图中了解我们进口、出口贸易占世界百分比比重较少。

  教师:讲解2005年“*”期间,*的*工作报告指出:“2004年我们依然保持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其*内生产总值(GDP)达到13.65万亿元,比2003年增长9.5%;2005年GDP增长的目标为8%,显示我国实行经济*稳较快发展的思路。”因此,同学们更应努力学*、积极探究,为“中华的早日腾飞而读书。”

  我的收获:

  (1)你从欧洲西部区域经济联合发展的成功经验中获得什么启示?(区域经济以集团式发展,可扩大经济市场,降低成本,减少繁琐手续,推动科技发展,并加强了各国在世界政治、外交上的实力。)

  (2)若给我国经济建设献计献策,你会说些什么?

  教师:

  小结: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亚洲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为了共同的经济和政治利益,各国之间求同存异,排除各种不利因素,走向联合,这也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

  点评:本节课以“中法文化年”作为导入素材,从时事出发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兴趣;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欧洲发达国家风貌,形象生动,真实感强;以欧盟的变化作为知识的拓展,时代感鲜明;以*的报告和学生的收获为结束语,贴*生活,体现了“学*对生活有用的知识”的教学新理念。本课略显不足的是课前资料的准备偏离了主题,而应是体现欧洲发达国家的事物、图片,如英法海底隧道、法国艾菲尔铁塔、荷兰拦海大坝等。

地理优秀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2.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3.通过对地球形态认识过程的学*,使学生了解人类对事情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认真学*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教学重点

  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难点

  地球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方法

  谈话法和讲授法。

  教学媒体

  教学挂图、地球仪和学生用小型地球仪,自制投影片: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线和经度与东西半球的划分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人类居住和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的形状是个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呢?我们今天就来学*这些知识.

  【板书】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读一读”,思考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几个阶段?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愈来愈正确。特别是通过人造地球卫星的精确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圆形球体。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 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多少千米?如果我们将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这个差值还有多少?

  学生活动:经过计算得出,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21米,如果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时这个差别几乎就看不出来了。因为差别很小,通常人们仍将地球看成圆球体。

  【板书】 1 地球是一个十分接*圆球体的不规则球体

  运用课本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赤道半径、极半径,并计算地球的*均半径, 运用地球的赤道半径,计算赤道的周长,它约为4万千米。

  【板书】 2 赤道半径、极半径、*均半径、赤道周长 我们知道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再来观察地球仪,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比例缩小而制作的地球的模型。

  【板书】 二、地球仪----地球的模型

  【提问讨论】(1)地球仪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2)地球仪的球面上有那些地理事物?

  (3) 在地球仪上找到南北极点。

  (4)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

  学生活动并回答问题:

  (1) 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旋转轴和球面共同组成。

  (2) 球面上绘着地图,地图上标有南北极和经纬度,颜色、符号、文字、表示陆地、 山脉、河流、海洋、湖泊等地理事物。

  (3) 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

  (4) 指向北极星附*(即北方)的一点为北极;与北极相反一点为南极。

  【板书】 三、地轴和两极

  【教师演示】 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指导学生转动自己的小型地球仪,让学生领会“一轴两点” 并领会地球上东西方向的确定。

  【板书】

  四、经线和纬线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提问:

  (1)地球仪上连接南北极的线称为什么线?(经线)在地球仪上沿着东西方向, 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称为什么线?(纬线)

  (2)观察地球仪,经线和纬线,哪个是半圆,哪个是圆?

  (3)所有经线长度是否相等?所有纬线长度是否相等?

  (4)纬线自成纬线圈,那么,经线如何组成一个经线圈?

  (5) 经线和纬线各指示什么方向?

  学生小组讨论以后,代表发言,全班总结。

  【板书】 五、经度和纬度

  继续观察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有多少条经线?学生说有无数条。为了区别出每一条经线,人们给经线规定了不同的度数,即经度。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找到0度和180度经线,由0度经线向东西各划分出180度。分别称为东经度和西经度。 观察0度和180度经线组成的经线圈同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经线组成的经线圈,哪一个经线圈穿过的陆地面积大? 哪一个小?(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线组成的经线圈穿过的陆地面积小)。

  【教师讲解】 国际上*惯用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组成的经线圈,将地球分成东西两个半球。

  学生活动:观察地球仪,找到赤道,由赤道向南向北各划分90度,分别成为南纬和北纬。观察课本“低、 中、高纬度的划分”图,说出它们各自所占的纬度范围。根据自己学校所在的纬度,说出它大致位于哪个纬度 带。观察课本“南、北半球的划分”图和“东、西半球的划分”图,南、北美洲和南极洲在哪个半球?亚洲主要在哪个半球?南北半球中哪个半球的陆地面积大?东西半球中哪个半球的海洋面积大?

地理优秀教学设计3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城市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上一节,教材把城市是作为一个点,从宏观上讲解城市的区位因素,而本节把城市作为一个区域,从微观上剖析城市的内部结构。重点在于分析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形成原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城市功能区类型并能够举例说明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对功能分区的影响。

  (2)了解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要应用综合的观点、辩证的观点看问题,避免使所学知识公式化。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认识城市各功能区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学会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和变化,培养学生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

  (2)通过认识城市,理解三大因素对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合理规划起重要的指导作用,从而进一步热爱自己生活的城市。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城市三种功能区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和特点。

  2.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

  3.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难点: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

  四、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属于*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对城市有所了解,但对于城市功能分区了解很少,所以讲解时需要细致。对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了解更少,讲解时应多提供一些合适的案例。

  五、教学方法:自主学*、合作探究学*、讲解法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准备:预*课本知识,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城市图片。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四人一组,准备探究学*。

  七、课时安排:1--2课时

  八、教学总结

地理优秀教学设计4

  一、黄山风景名胜区

  1、位置

  2、景观特征

  3、成因

  二、澳大利亚大堡礁风景区

  1、概况

  2、大堡礁的位置、分布、成因

  3、大堡礁丰富的旅游资源

  三、*云南的元阳梯田景区

  1、地理位置:

  2、元阳梯田修建的地理背景

  3、元阳的梯田景观

  四、法国巴黎塞纳河畔的古城区

  1、发展历史:

  2、巴黎的建筑艺术和名胜古迹

  高二旅游地理优秀教案:现代旅游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旅游活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了解现代旅游发展的特点,认识现代旅游的基本要素。

  教学重难点:

  重点:现代旅游的主要特点和基本要素

  时间:1840年以前

  特点:只局限于一定社会阶层的少数人,事务性出游占绝大多数,出游的距离较短,没有出现提供旅游专业化服务的企业。

  (2)*代旅游:

  1841年,英国首次出现以盈利为目的、面向普通人的专门化旅游服务,随后诞生了旅行社

  特点:仍是高消费活动,普及程度、活动范围和规模仍然有限,没有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结构。

  (3)现代旅游:

  时间:1950年以后

  发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

  原因:

  ①新的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迅速发展,世界局势也日趋稳定,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安定,使人们外出旅游的欲望日益增强。

  ②交通条件的改善,尤其是超音速大型客机的出现,使世界各地的距离日益“缩短”。

  2.现代旅游的特点

  (1)旅游主体的大众化

  图1.1国际旅游人数及收入的增长通过读图,了解到:

  国际旅游人数及收入呈快速增长的趋势,反映了旅游逐渐成为大众化的消费活动。据世界旅游组织的统计,全球旅游人数每年多达30亿人次。

  思考

  1.作为一名旅游者,应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点拨:旅游者的基本条件:闲暇时间、经济条件(即金钱)、动机(即旅游欲望)。

  点拨:旅游主体的大众化说明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广大人民的经济收入提高,劳动时间缩短使闲暇时间延长,为外出旅游提供了金钱和时间的保证。此外,随着竞争的激烈化,人们逐渐进入了节奏快、强度高、风险大的工作状态。在这种背景下,大众对旅游休闲的需要也随之提高。

  (2)旅游形式的多样化

  常见形式:观光旅游、度假旅游、商务旅游和文化旅游等。

  新出现的特种旅游形式:农业旅游、红色旅游、寻根旅游等。

  阅读形形色色的现代旅游

  通过阅读材料,了解了其他国家的一些特色旅游形式,进一步理解旅游形式的多样化。

  思考

  1.你还知道哪些旅游项目?选择其中之一向全班介绍。

  点拨: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列举出不同的旅游项目。有人把现代旅游细化为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度假旅游、购物旅游、商务旅游、美食旅游、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宗教旅游、民俗旅游、体育旅游、健身旅游、公务旅游、修学旅游、科研旅游等。

  2.发挥你的想象力,策划设计一些新的旅游项目。

  点拨:建议把学生设计的旅游项目在全班范围内进行展示和交流,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3)旅游空间的扩大化

  旅游空间的扩大化既包括范围的扩大(如极地地区),也包括覆盖面的扩大(如乡村地区)。每个地方都可能成为旅游地。

  (4)旅游目的的娱乐化

  旅游目的的娱乐、消遣,既是现代旅游的一大特点,又是旅游发展的一大原动力。

  思考为什么娱乐、消遣成为现代旅游发展的一大原动力?

  点拨: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使娱乐性、消遣性的旅游占绝对优势,据统计,在全部的现代旅游中,以娱乐、消遣为目的的旅游占75%。

  二、现代旅游的基本要素——食、宿、行、游、购、娱

  了解:

  1.旅游六要素中,旅游活动的基本条件是什么?为什么?

  点拨:在旅游六要素中,旅游交通是旅游活动的基本条件。人们外出旅行,首先必须实现从常住地向旅游目的地的空间转移,这就是旅行。除*距离的游览或少数具有特殊意义的徒步旅行外,绝大多数的旅游者都必须借助交通工具,才能实现旅游的愿望。

  2.旅游六要素的“核心”是什么?

  点拨:“游”是旅游六要素的核心,游览活动主要依托旅游景区开展。

  3.旅游六要素之间有何关系?

  点拨:旅游六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案例①

  通过案例①的学*,进一步了解旅游六要素之间的关系。

  香港的旅游特色在“购”,而购物旅游又进一步促进了其他要素的发展。据统计,每年进入香港的国际旅游者中有60%左右的人是为了购物,其购物费用也占全部旅游费用支出的60%左右,使香港这个弹丸之地成为世界的“购物天堂”。

  思考:

  1.从旅游六要素的角度看,香港的“购”是如何促进旅游业发展的?

  点拨:到香港购物是许多游客来港旅游的主要动机。“购”是香港旅游六要素的核心,促进了整个旅游业的发展。

  2.香港的地理位置和自由港的地位,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

  点拨:香港是自由港,商品来自世界各地,由于大部分商品不收关税,香港的商品价格就相应较低。此外,这里每年都有许多换季大减价的促销活动,能为游客提供真正的实惠。香港店铺中销售着世界各地不同特色的货品,而且大部分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都受过专业训练,态度殷勤友善,以客为先。购物成为香港吸引游客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地理优秀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澳大利亚的位置特点、范围、首都和主要城市的分布。

  2、澳大利亚特有的动物及其形成原因。

  3、澳大利亚地形和气候的分布、特征。

  4、城市、人口的分布特点。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看景观图片和澳大利亚古老生物录像(或VCD盘),运用小组探究式提高学生的学*兴趣,记住主要的动物名称和生活特性。了解澳大利亚很早以前就孤立存在于南半球,形成独特的自然环境,因而有了独特而古老的生物。

  2、通过引导学生采用合作学*、小组探究的活动方式分析本国的地形图和气候分布图及澳大利亚农牧业分布图,分析出它们之间内在的联系,并通过填图记忆主要的地形区和气候分布。

  3、让学生读图,采用自主式学*法找出人口、城市、矿产的分布式,再用小组研究式分析出区域地理要素间的内在联系。

  (三)情感目标

  1、学生通过探究澳大利亚人与环境的关系,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2、学生通过澳大利亚发展农牧业和工矿业的事实,增强对因地制宜发展经济重要性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澳大利亚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2、澳大利亚以发达的农牧业、工矿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经济特征。

  3、人口、城市分布与环境的关系。

  (二)教学难点

  1、澳大利亚有独特古老生物的原因。

  2、分析区域地理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

  三、课时安排

  二课时

  四、教学步骤

  (一)第一课时

  一、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1、教师展示课件(澳大利亚的**和**图片):看,这是某个国家的**和**,你们知道是哪个国家的吗?

  见到了澳大利亚的**、**,就相当于来到了澳大利亚。因为我们知道,**、**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和标志,所以,在任何时候,见到我们*的**、**,就像是看到了我们的国家一样亲切。我们一定要爱护**、**呀!(及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2、下面请一个同学介绍一下澳大利亚**、**的特点(澳大利亚的**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2:1。旗底为深蓝色,左上方是红、白“米”字,“米”字下面为一颗较大的白色七角星。旗右边为五颗白色的星,其中一颗小星为五角,其余均为七角。**上有两只动物,中间一个盾。)。(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请大家注意,澳大利亚的**上怎么会有两只动物?它们是什么动物呢?

  教师简单小结介绍:同学们很快发现其中一只是袋鼠,而另一只动物 在世界上也是十分独特的,它就是形似鸵鸟、三趾足、两翼退化,不能飞翔的鸸鹋。同学们将它和你见过的鸵鸟比较一下各有什么特点?(鸵鸟能负重,两翼退化,不能飞翔,只起到辅助行跑的功能)

  3、澳大利亚人在**上都要做上动物的标记,说明澳大利亚的动物一定非常独特和可爱。那么,同学们就来详细地了解一下这些动物。学生自学澳大利亚的几种特有动物。(腹部有口袋以保存幼兽的大袋鼠;形似鸵鸟鸸鹋;世界特有的卵生哺育动物鸭嘴兽;憨实可爱的考拉)

  老师播放有关录像或VCD,让学生进一步的了解。

  4、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自学了澳大利亚的几种特有的珍奇动物,从进化的角度讲,这些动物都是在地球演化过程中保留下来的非常古老的生物种类,现成为人们研究地球演化历史的活化石。因此澳大利亚也被称为“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二、面积、人口与城市

  教师承转:为什么澳大利亚保存了这么多古老的动物,而且成为这个国家特有的动物呢?这些特有的动物和澳大利亚自然地理特点有什么关系?我们只有对澳大利亚这个国家了解以后,才能做出评论。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澳大利亚这个国家。 1、展示课件:澳大利亚在世界中的位置的地图和大洋洲图。看书上澳大利亚在世界中的具**置,结合大洋洲图,引导学生从图中读出澳大利亚位置特点及领土组成。(澳大利亚位于赤道以南,是个南半球的国家,周围被印度洋、太*洋所包围,南回归线从中间穿过。澳大利亚领土包括澳大利亚大陆、塔斯马尼亚岛及附*的一些小岛)

  教师小结:澳大利亚在拉丁语中意为“南方的土地”,并且是世界上唯一独占一个大陆的国家。澳大利亚之所以保存着特有的动物,主要是由于澳大利亚大陆与其他大陆长期隔离造成的。

  2、教师播放有关地球演化的录像带,同学们讨论思考下列题目。

  (1)澳大利亚大陆大约在什么时候与其他大陆分离?(大约在6500万年以前)

  (2)澳大利亚大陆长期孤独地存在于南半球的海洋上,这对生物的进化会产生什么影响?(自然环境比较单一,生物的进化速度减慢,这些动物又没有生存的天敌,就能够生存至今)

  (3)南极大陆也长期孤立存在,为什么没有那么多特有生物?(南极大陆气候寒冷,环境恶劣,不利于生物的'生存和发展)

  教师引导:从时间、环境、天敌等方面考虑。

  3、教师承转:澳大利亚生物独特,面积、人口和城市又是怎样的特点?

  提问:上一学期,我们学*了澳大利亚是世界面积第六位的国家,其面积数是多少?(769万*方千米)

  教师补充:澳大利亚是大洋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数只有1875万人。同学们计算一下澳大利亚的人口密度。(大约2.5人/*方千米)

  教师小结:人口密度大约为*的1/45,澳大利亚是个地广人稀的国家。澳大利亚人口城市怎样分布的呢?(人口和城市分布比较集中,主要在东南沿海)找出主要的大城市(首都堪培拉,港口悉尼、墨尔本)。

  出示澳大利亚人口城市分布图。

  教师小结:澳大利亚的城市化水*很高,多数人口居住在城市中,城市的分布特点反映了人口的分布特点。

  4、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有关本国著名城市的图片。

  教师播放有关著名城市的录像或VCD,加强学生的直观印象。

  教师播放悉尼标志性建筑——悉尼歌剧院景观,提醒学生为什么2000年的成功的绿色奥运会能在悉尼举行?(拥有白帆逐浪的海,细腻迷人的沙滩,街道处处野芳幽香,佳木秀丽,海鸥盘旋,有闻名世界的建筑艺术经典——悉尼歌剧院、悉尼塔、海港大桥等)

  教师小结:澳大利亚人口城市的分布与自然原因和历史原因都有关系,下一节我们再详细分析。

  (二)第二课时

  一、“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1、导人新课:上节课我们讨论了澳大利亚人口、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大家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和澳大利亚的经济状况吗?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这些问题。

  2、教师提问: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与澳大利亚有关的产品吗?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在一些羊毛衫的标签上,发现标有“100%澳毛”字样,这些羊毛衫全部是从澳大利亚进口的羊毛织成的。还有毛线、皮衣等)

  小结引入:

  二、“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3、教师(展示课件:澳大利亚养羊业占世界的比重及地位):澳大利亚是世界上绵羊数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因为羊特别多,所以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让学生学*了解76页阅读材料,了解澳大利亚养羊业的历史。(在200多年前,澳大利亚没有羊,18世纪后期,欧洲的殖民者随船带到澳大利亚29只羊。由于澳大利亚的自然条件适于绵羊的生长和繁殖,绵羊的数量迅速增加。后来从西班牙引进了美利奴羊,这种羊产毛量高,现在,澳大利亚大部分是这种羊)

  教师小结:我们了解了澳大利亚的养羊业的发展史,是由于自然环境适于绵羊的生长,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本国的自然条件:提示从地形、气候等方面来考虑。

  4、教师展示课件:澳大利亚的地形图。在学生自学、讨论的基础上,分析澳大利亚的地形适于发展养羊业的条件。((1)东部山地:海拔800-1000米,主要有大分水岭。(2)中部*原:海拔不足200米*原。(3)西部低矮的高原:海拔200—1000米。西部的低矮高原和中部的大面积*原,地下水丰富,牧草优良,没有天敌,可以四季放牧)

  指导学生读图:澳大利亚地形图上找出墨累河——澳大利亚最大河流,北艾尔湖——地势最低,澳大利亚盆地——大自流盆地。

  引导学生分析农牧业与地形的关系。(西部的低矮高原和中部的大面积*原,地下水丰富,牧草优良,没有天敌,可以四季放牧。地形不同,放牧的方式和发展农业与牧业也不同)

  5、出示气候图:讨论分析澳大利亚的气候分布特点及适于发展养羊业的条件。

  教师指导学生读澳大利亚气候图。

  (1)找出南回归线,看看它穿过澳大利亚的位置,说出澳大利亚在五带中的位置。

  (2)找出澳大利亚有哪些气候类型,讨论分析其分布特点(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南部的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澳大利亚的气候分布特点及适于发展农牧业的条件(中西部、北部为热带沙漠气候,较干燥,适宜牧畜过冬和繁殖)。澳大利亚70%的羊分布在东南部和西南部,为什么?(东南部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西南部冬季温和湿润,夏季高温干燥,这些既适合于畜牧业又适合农业)

  6、教师小结:澳大利亚的人民充分利用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发展农牧业,并且农牧业生产机械化程度也很高。下面看一段录像,了了解一下自动剪毛、机械化耕作的农场情景,并谈一下自己的感受。(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7、教师小结:澳大利亚有发达的农牧业(板书),主要的农牧产品,大部分供出口,其中是世界上绵羊数最多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其次牛肉、小麦出口也较多。

  教师承转:澳大利亚不仅有发达农牧业的优越条件,发展工矿业的条件也得天独厚(引入)。

  二、“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1、教师展示澳大利亚矿产分布图,找出澳大利亚有哪些重要矿产?说出它们各自的分布地区。(铁矿,主要分布在西北部;煤矿: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铜矿:分布在东北部;还有金矿、石油、铝土矿、铅锌矿、锰矿、镍矿等等)

  教师小结补充:澳大利亚确实是一个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具有埋藏浅、质量优、储量大等特点。

  2、教师强调:二战后澳大利亚利用丰富的的矿产资源,大力发展了采矿业、冶金业和机械制造业,现在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澳大利亚的工业是建立在丰富的矿产资源之上的,澳大利亚开采的矿石有一半以上用于出口,是世界矿产品的主要出口国之一。由于矿产品出口额在出口总额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有人称澳大利亚是“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3、教师小结:澳大利亚有发达的工矿业。 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向世人展示了澳大利亚发达的服务业。目前,澳大利亚的服务业已超过农牧业和工矿业成为其经济支柱。同学们,你认为在服务方面可为*的2008年的奥运会提供哪些可借鉴的经验?教师提示:可以从城市环境、城市建设、全国的旅游交通及人文环境方面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4、谈谈你对澳大利亚的印象。

  五、板书设计

  第四节 澳大利亚

  古老的动物

  一、世界化石博物馆

  产生原因

  地广人稀

  二、面积、人口与城市

  主要分布在东南部

  三、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发达的农牧业

  四、“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发达的工矿业和农牧业


地理优秀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阅读


地理优秀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1)

——初中地理优秀教学设计范本5份

  初中地理优秀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法国的地理位置,法国的气候类型和旅游业的发展状况。过程与方法:学生自学,教师指导。

  情感态度价值观:建立我国与法国的对比,从法国找到我国发展的有效途径。

  【重点难点】

  重点:法国的自然条件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难点:法国的经济和文化特征。

  【教学方法】

  1、利用教学挂图、投影片、CAI课件等,建立空间概念。

  2、设置恰当的学生活动,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完成学*任务。

  3、设计适度的启发性问题,让新知识构建于已有知识之上。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明确目标

  你知道以香水、葡萄酒闻名于世的是哪个国家吗?该国还有许多著名的艺术景观,如埃菲尔铁塔、凯旋门,更有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发达的经济。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进一步探讨!

  二、小组学*,体验目标

  学*任务(一)西欧大国

  1、法国的地理位置、轮廓。

  2、法国的地形地势特征。

  3、法国的气候。

  4、法国的工农业。

  学*任务(二)便利的交通

  1、法国交通便利,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任务(三)文化与旅游

  1、法国有哪些旅游景点?

  三、基础测试,检测目标

  1.法国境内主要的地形是( )

  A.山地、丘陵B.*原、丘陵

  C.*原、盆地D.高原、山地

  2.欧洲出口小麦最多的国家是( )

  A.法国B.俄罗斯C.德国D.英国

  3.法国发电量中占比重最大的是( )

  A.水电B.火电C.核电D.地热发电

  4.读法国图回答:

  (1)从图中可以看出法国地势高低。

  (2)法国小麦生产区主要分布在地区,这里属于气候。葡萄主要产区是,

  这里主要属于气候。

  (3)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A是海峡B是

  C是域D是流E是

  城市F是

  (4)为什么法国葡萄酒行销世界各地?

  【板书设计】

  第四节法国

  一、欧洲经济大国

  1.概况:

  面积、人口、首都、地势地形

  2.气候与农业

  ①法国是欧洲出口小麦最多的国家

  ②葡萄酒畅销世界

  3.工业发达,核电比重大

  二、文化和旅游

  1.接待外国游客人数最多的国家

  2.旅游业成为经济支柱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围绕法国优越的自然环境进行展开,通过多媒体图片的展示,使学生对法国的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有比较直观的了解。讲述法国经济时,重点突出了其工农业都很发达这一特点,并强调了农业与自然条件关系、工业发展特点和自然资源的.关系。在讲述首都巴黎时,首先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讲讲对巴黎有哪些认识,然后再通过图片和影片的展示,来全面了解它在法国和世界的地位和影响。

  整个教学过程遵循了“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的原则,把研究性学*运用于地理教学中,教师有效的创造问题情景,引发学生的思考,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使学生潜能得到开发,能力得到培养。学生通过学*也激发了对地理的兴趣,让他们认识到学*地理是真正的“学有所用”。

  初中地理优秀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2.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3.通过对地球形态认识过程的学*,使学生了解人类对事情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认真学*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教学重点

  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难点

  地球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方法

  谈话法和讲授法。

  教学媒体

  教学挂图、地球仪和学生用小型地球仪,自制投影片: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线和经度与东西半球的划分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人类居住和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的形状是个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呢?我们今天就来学*这些知识.

  【板书】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读一读”,思考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几个阶段?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愈来愈正确。特别是通过人造地球卫星的精确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圆形球体。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 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多少千米?如果我们将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这个差值还有多少?

  学生活动:经过计算得出,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21米,如果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时这个差别几乎就看不出来了。因为差别很小,通常人们仍将地球看成圆球体。

  【板书】 1 地球是一个十分接*圆球体的不规则球体

  运用课本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赤道半径、极半径,并计算地球的*均半径, 运用地球的赤道半径,计算赤道的周长,它约为4万千米。

  【板书】 2 赤道半径、极半径、*均半径、赤道周长 我们知道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再来观察地球仪,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比例缩小而制作的地球的模型。

  【板书】 二、地球仪----地球的模型

  【提问讨论】(1)地球仪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2)地球仪的球面上有那些地理事物?

  (3) 在地球仪上找到南北极点。

  (4)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

  学生活动并回答问题:

  (1) 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旋转轴和球面共同组成。

  (2) 球面上绘着地图,地图上标有南北极和经纬度,颜色、符号、文字、表示陆地、 山脉、河流、海洋、湖泊等地理事物。

  (3) 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

  (4) 指向北极星附*(即北方)的一点为北极;与北极相反一点为南极。

  【板书】 三、地轴和两极

  【教师演示】 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指导学生转动自己的小型地球仪,让学生领会“一轴两点” 并领会地球上东西方向的确定。

  【板书】 四、经线和纬线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提问:

  (1)地球仪上连接南北极的线称为什么线?(经线)在地球仪上沿着东西方向, 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称为什么线?(纬线)

  (2)观察地球仪,经线和纬线,哪个是半圆,哪个是圆?

  (3)所有经线长度是否相等?所有纬线长度是否相等?

  (4)纬线自成纬线圈,那么,经线如何组成一个经线圈?

  (5) 经线和纬线各指示什么方向?

  学生小组讨论以后,代表发言,全班总结。

  【板书】 五、经度和纬度

  继续观察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有多少条经线?学生说有无数条。为了区别出每一条经线,人们给经线规定了不同的度数,即经度。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找到0度和180度经线,由0度经线向东西各划分出180度。分别称为东经度和西经度。 观察0度和180度经线组成的经线圈同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经线组成的经线圈,哪一个经线圈穿过的陆地面积大? 哪一个小?(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线组成的经线圈穿过的陆地面积小)。

  【教师讲解】 国际上*惯用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组成的经线圈,将地球分成东西两个半球。

  学生活动:观察地球仪,找到赤道,由赤道向南向北各划分90度,分别成为南纬和北纬。观察课本“低、 中、高纬度的划分”图,说出它们各自所占的纬度范围。根据自己学校所在的纬度,说出它大致位于哪个纬度 带。观察课本“南、北半球的划分”图和“东、西半球的划分”图,南、北美洲和南极洲在哪个半球?亚洲主要在哪个半球?南北半球中哪个半球的陆地面积大?东西半球中哪个半球的海洋面积大?

  初中地理优秀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埃及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等地理特征,说明埃及在交通方面的重要性。

  2、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埃及自然环境的特点,说明埃及是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

  3、运用课本文字和图片资料,说明埃及在种族、民族、宗教、语言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4、了解尼罗河和苏伊士运河对埃及经济文化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联系埃及的自然地理特征,简述尼罗河对古代埃及文明和现代经济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了解埃及历史遗迹和文化对世界文明作出的贡献

  2、培养学生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埃及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尼罗河及苏伊士运河对埃及经济的意义

  教学难点

  1、尼罗河对埃及古代文明和现代经济(尤其是农业)的影响

  2、埃及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经济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通过埃及古老文明和现代文明的图片播放,让同学们感受埃及,并用关键词谈谈对埃及的印象,以此导入新课。

  二、探秘自然,走*埃及

  学*形式:小组合作

  读课本76页图8-13,从图中你能获取哪些有关埃及自然地理特征信息?请小组长把你们组找到的相关信息用序号标出写在白板上,写对一点且内容不重复得一分。4分钟后,小组交换白板,看哪组得分最高,得分最高组的组员上台展示。小组展示完毕后,由老师进行归纳总结,并给每个小组加分。

  三、探寻人文,走进埃及

  学*形式:情景教学,角色扮演

  先出示***语、***人及开罗附*建筑物等图片,让同学们说说埃及的基本人文情况。接下来,为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进行了如下的情景设置:假设同学们要前往埃及参观考察,为期四天,主要考察埃及的工农业发展情况及游览埃及部分名胜古迹。四天行程安排如下:

  第一天:乘船游览亚历山大港―开罗―卢克索―阿斯旺水坝

  第二天:游览尼罗河流域,考察周边的农业发展。

  第三天:参观国际航道―苏伊士运河

  第四天:考察埃及的矿产资源及工业、经济发展

  这四天的行程,让几位同学扮演的导游带领同学们参观考察埃及的工农业发展情况及游览埃及的名胜古迹,以了解埃及的古老文明和现代文明,进一步走进埃及。

  四、探疑解惑,揭秘埃及

  学*形式:小组合作探究

  在前面了解了埃及基本的自然和人文特点的基础上,为了解决本节课的难点,提高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我设计了两题探究题,让同学们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1、读图探究:尼罗河对埃及的古代文明和现代经济有什么影响?

  2、埃及是如何充分利用本国的各种资源,因地制宜发展本国经济的?

  五、课堂反馈

  学*形式:小组竞赛限时抢答

  通过小组竞赛抢答加分,激发学生的学*热情,检测课堂学*的有效性。

  六、课堂小结:

  学*形式:组内交流、组员评价、老师整体评价

  每位小组长组织组员在组内交流,并把组员的发言,在白板上归纳,以梳理这节课的知识脉络,同时对组员进行评价。

  七、布置作业:配套的知识能力训练

  必做作业:选择题

  选做作业:选做题

  初中地理优秀教学设计 4

  指导思想:

  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教学要求“改变地理学*方式,培养地理学*能力,鼓励积极探究,尝试从学*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设想。”基于这一理念,本课时通过学*“欧盟”这一案例,让学生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全球意识,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献计献策。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欧洲西部地区的范围、位置,在地图上找到主要国家及首都,认识本区重要的地理环境特征。

  2.学会运用地图、统计图表说明欧盟在本区内的作用以及在世界经济和政治领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3.在了解欧盟的基础上,认识到经济上联合的优势,以及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

  教学重点:

  欧盟在欧洲西部的作用及在世界经济、政治领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教学难点:

  通过对欧盟的学*,使学生从欧洲西部区域联合发展的成功经验中获得启示。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学生:分组搜集有关“袖珍国”和欧盟的资料

  教学设计: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2004年是“中法文化年”,系列活动于2004年10月10日在中国拉开帷幕,到2005年7月结束,为期*一年。出示一组幻灯片:故宫午门前音乐会光彩的舞台,法兰西巡逻兵飞行表演,法国印象派画展之阿尔弗莱德・西斯莱《莫瑞桥》,法国艺术、烟火表演等精美图片,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同法国的密切关系。

  法国位于欧洲西部,今天我们就来学*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欧洲西部。

  课堂活动一:走进欧洲西部

  教师:出示幻灯片“欧洲西部在世界中的位置”,高亮度显示欧洲西部。

  学生:查图分析欧洲西部的海陆位置、纬度位置。

  欧洲西部位于亚欧大陆西部,西临大西洋,北临北冰洋,南隔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与非洲相望。

  纬度位置:中纬度

  教师:出示幻灯片“欧洲西部”,认识欧洲西部海岸线曲折,大陆轮廓破碎,多半岛、岛屿、内海、边缘海。

  学生:查阅“欧洲西部地形”图;分组查找欧洲西部的主要半岛、岛屿、内海、边缘海和海峡。

  学生:派代表点击课件,师生共同点评。

  点击“英吉利海峡”位置,

  教师:出示“英吉利海峡-海底隧道”图片,播放事先录制好的录音。

  “英吉利海峡位于英国和法国之间,沟通了北海与大西洋,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线之一。为了减轻英吉利海峡的运输负担,英法之间在英吉利海峡最窄处,修建了被誉为‘世纪工程’的英吉利海峡海底隧道。隧道于1994年5月6日正式竣工通车,从此,天堑变通途,大大方便了英国与欧洲大陆的联系。从伦敦到巴黎的列车,运行时间从原来的5小时(依靠轮渡),缩短为3小时。”

  (过渡)欧洲西部总面积约500万*方千米,占欧洲的一半左右,也相当于我国面积的1/2,但这里却分布着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世界上国家密度较大的地区之一。

  教师:出示幻灯片“欧洲西部政区”图,认识欧洲西部的国家。

  学生:查找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4国及其首都名称。

  教师:点击课件,明确4国的位置及首都名称。

  介绍:面积最大的国家是法国,与我国四川省面积差不多;经济最发达的是德国,与我国云南省面积相当;最大岛国英国,与我国陕西省面积差不多等等。

  总结:欧洲西部大多数国家面积不大,并且出现了一些神奇的“袖珍国”。

  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袖珍国”图片及资料,相互交流。回顾以前学*的世界四大稠密区及发达国家。

  小结:欧洲西部人口稠密,国家众多,经济发达等突出的地理特征。

  (过渡)欧洲西部人口稠密,国家众多,经济发达,便利的水陆运输条件,使欧洲西部各国之间,贸易往来和人员流动十分频繁,发达国家间的竞争与联合不可避免。在长期的竞争与联合中,逐渐形成了一个区域性的国际组织──欧洲联盟(欧盟)。

  课堂活动二:了解欧盟。

  教师:出示幻灯片“欧盟成员国”图

  学生:对照图册查找欧盟成员国的名称。

  教师:点击欧盟会旗。讲解含义:由一块蓝色底上12颗排成圆圈的金星组成。12颗金星代表欧盟最初成立时的12个成员国。

  欧盟从1993年最初的12个成员国,到2004年欧盟成员国已达25个。

  为什么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欧盟迅速的成长扩大?

  教师:播放录音资料“同学们,你们听过这样一个地方吗?这里,司机开车跨越国境,无需出示任何证明,也无需任何检查;人们可以自由地越境采购、旅游、工作和休憩。旅行时可以享受医疗保健服务;在购买东西时,人们使用统一的货币,减少了兑换货币的麻烦,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如果你想到成员国中的其他国家学*,无需办理签证(少数国家除外),就像我们跨省学*一样简单,并且允许任何成员国的公民在当地**和欧洲议会的选举中投票,在这里基本实现了商品、人员、资本和服务的自由流通。同学们,你们喜欢这里吗?”

  教师:这就是欧盟成立后,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难怪一位法律学者认为根本不应该把欧盟看做一个国际组织,而应看做一个独特的实体。他们有着一致的对外关税,以及一致的对外贸易地位。同时他们用同一种声音在世界舞台上发言,形成同一种势力,成为世界政治、经济领域不可忽视的力量。

  课堂活动三:探究欧盟──为我所用

  1.探究:从地理角度分析欧盟建立的基础?

  地理位置相*,经济基础类似,发展水*基本相当等。

  2.请同学们读课本图8.16“欧盟进出口占世界的百分比(1998年)”,分析欧盟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

  (1)欧盟进出口占世界百分比的位次(首位)

  (2)欧盟进出口之间的关系(出口>进口)

  (3)美国进出口之间的关系(进口>出口)

  (4)“欧盟进出口占世界的百分比(1998年)”图,为什么以轮船图形表示本区进出口比重?

  (引导学生从海陆位置和交通条件对本区贸易的影响分析)

  3.小组讨论:如果不建立欧盟,欧盟各国以各自的经济能否在世界上具有强大实力?

  4.尝试探究:我们亚洲若要建立亚洲联盟,与欧盟相比,有哪些不利因素?(提示:从自然、人文两方面分析。)

  5.从“欧盟进出口占世界百分比(1998年)”图中了解我们进口、出口贸易占世界百分比比重较少。

  教师:讲解2005年“**”期间,***的**工作报告指出:“2004年我们依然保持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其中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13、65万亿元,比2003年增长9、5%;2005年GDP增长的目标为8%,显示我国实行经济*稳较快发展的思路。”因此,同学们更应努力学*、积极探究,为“中华的早日腾飞而读书。”

  我的收获:

  (1)你从欧洲西部区域经济联合发展的成功经验中获得什么启示?(区域经济以集团式发展,可扩大经济市场,降低成本,减少繁琐手续,推动科技发展,并加强了各国在世界政治、外交上的实力。)

  (2)若给我国经济建设献计献策,你会说些什么?

  教师:

  小结: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亚洲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为了共同的经济和政治利益,各国之间求同存异,排除各种不利因素,走向联合,这也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

  初中地理优秀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埃及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等地理特征,说明埃及在交通方面的重要性。

  2、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埃及自然环境的特点,说明埃及是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

  3、运用课本文字和图片资料,说明埃及在种族、民族、宗教、语言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4、了解尼罗河和苏伊士运河对埃及经济文化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联系埃及的自然地理特征,简述尼罗河对古代埃及文明和现代经济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了解埃及历史遗迹和文化对世界文明作出的贡献

  2、培养学生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埃及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尼罗河及苏伊士运河对埃及经济的意义

  教学难点

  1、尼罗河对埃及古代文明和现代经济(尤其是农业)的影响

  2、埃及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经济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通过埃及古老文明和现代文明的图片播放,让同学们感受埃及,并用关键词谈谈对埃及的印象,以此导入新课。

  二、探秘自然,走*埃及

  学*形式:小组合作

  读课本76页图8-13,从图中你能获取哪些有关埃及自然地理特征信息?请小组长把你们组找到的相关信息用序号标出写在白板上,写对一点且内容不重复得一分。4分钟后,小组交换白板,看哪组得分最高,得分最高组的组员上台展示。小组展示完毕后,由老师进行归纳总结,并给每个小组加分。

  三、探寻人文,走进埃及

  学*形式:情景教学,角色扮演

  先出示***语、***人及开罗附*建筑物等图片,让同学们说说埃及的基本人文情况。接下来,为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进行了如下的情景设置:假设同学们要前往埃及参观考察,为期四天,主要考察埃及的工农业发展情况及游览埃及部分名胜古迹。四天行程安排如下:

  第一天:乘船游览亚历山大港—开罗—卢克索—阿斯旺水坝

  第二天:游览尼罗河流域,考察周边的农业发展。

  第三天:参观国际航道—苏伊士运河

  第四天:考察埃及的矿产资源及工业、经济发展

  这四天的行程,让几位同学扮演的导游带领同学们参观考察埃及的工农业发展情况及游览埃及的名胜古迹,以了解埃及的古老文明和现代文明,进一步走进埃及。

  四、探疑解惑,揭秘埃及

  学*形式:小组合作探究

  在前面了解了埃及基本的自然和人文特点的基础上,为了解决本节课的难点,提高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我设计了两题探究题,让同学们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1、读图探究:尼罗河对埃及的古代文明和现代经济有什么影响?

  2、埃及是如何充分利用本国的各种资源,因地制宜发展本国经济的?

  五、课堂反馈

  学*形式:小组竞赛限时抢答

  通过小组竞赛抢答加分,激发学生的学*热情,检测课堂学*的有效性。

  六、课堂小结:

  学*形式:组内交流、组员评价、老师整体评价

  每位小组长组织组员在组内交流,并把组员的发言,在白板上归纳,以梳理这节课的知识脉络,同时对组员进行评价。

  七、布置作业:配套的知识能力训练

  必做作业:选择题

  选做作业:选做题


地理优秀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2)

——地理优秀教学设计范文五份

  地理优秀教学设计 1

  摘要

  本文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和教学规律,阐述了基于多媒体和网络环境的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思路,重点对教学过程诸环节的设计如目标设计、学*环境设计、教材内容与信息资源整合设计和自主学*设计等进行了具体说明,认为网络环境下的学*是被促进和支持而不是受到严格的控制和支配,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索的学*方法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认知能力。

  一、前言

  教育部***部长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全国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日渐广泛地应用于教育教学中,“校校通”工程的启动和发展,给中小学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带来了重大的革新机会,为学科教学信息化奠定了物质基础。如何切合本学科实际,有效利用网上的资源,建构基于网络环境的现代教学模式,探索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设计是当前教学改革的研究重点。

  二、基于多媒体和网络环境地理教学的必要性

  目前各地的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多采用的是课堂演示型,即单机演示方式,少数采用网络教学方式。两种方式各有特色,前者以教师导学为主线,通过制作精美的CAI课件发挥多媒体计算机图、文、声、像集成输出的优势,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和思考,但其不足在于多为单向灌输形式,限制了师生、生生的多向交流及学生的自主探索,而且使用的CAI课件多是一个整体型的教学软件,成品后就固化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不能修改,只适用于事先确定的、特定的教学目标与具体教学情景,不利于教师尤其是学生的个性发挥;后者具有学*资源丰富、资源共享、形式开放、超文本选择性学*、交互性强等优势,强调个性化教学和协作学*,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技能。但地理学科知识的时空无限性和地理信息的多感观与多维性决定了纯粹的网络教学在很多时候并不能很好地解决教材中诸多的重点和难点,诸如地理事象的宏观、微观变化,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再现与分析等。基于多媒体和网络环境的地理教学不仅很好地实现了二者的有机结合优势互补,以最大限度发挥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的效应,实现输入输出的多元化,而且适应了信息时代对教学的新要求以及地理学科特点和教学规律,对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方法、更新学*观念、提高信息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三、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基于多媒体和网络环境的地理教学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3.1系统有序原则。根据地理教学系统的整体性和动态性特点,优化教学过程,正确处理教学结构和师生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依照地理学科特色和学生认知规律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

  3.2情知协调和自主选择原则。建构主义学*理论认为,意义建构是学*的目的,它要靠学生自觉、主动去完成。因此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充分调动其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扬教学民主,给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力。通过提供各种与教学目标有关的学*材料和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去选择、学*和探究。

  3.3开放性原则。基于多媒体和网络环境的地理教学是一个开放的教学空间。首先学生的心态是开放自由的,不受压抑;其次,教学内容是经过整合的(详见下文),不拘泥于教材,也不局限于教师的知识视野;第三,教学结果不满足和局限于教材、教参、权威、教师的所谓标准答案,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允许学生发表与教师、课本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观点和标新立异的观念。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营造积极的思维状态和宽松的思维氛围,努力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像力。

  3.4差异性和因材施教原则。学生智能发展的个性特点和差异表现出学生素质发展的不均匀性和阶段性,如学生的智慧类型、学*能力倾向、学*速度和个性特征等表现出差异性,因此教学设计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教学目标的拟定、教材内容与网上资源的整合、学*情境的创设等必须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潜能实施有差异的教学,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探究、创造的机会,使所有学生都得到有效发展。

  四、教学设计思路

  基于多媒体和网络环境的地理教学设计思路如下图所示。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制作CAI小课件,同时将教材内容与网上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创设有意义的学*情境;学生则在网上进行个别化学*、协作学*、互动讨论、自我测试、作业与研讨(可延伸到课外)等学*活动;教师根据反馈情况及时指导、评价、调控教学进程,以期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五、教学环节与策略设计

  建构主义认为,学*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伙伴)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基于多媒体和网络环境的地理教学的学*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四大要素,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参与者和管理者,学生学*的帮助者。

  5.1教学目标设计。教师根据大纲要求或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分析学生特征、水*和发展,确定学生学*的起点和应达到的目标,并使学生*得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等方面的能力。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学*活动应达到的知识、能力水*,而意义建构则是学生学*过程的最终目标,应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认识、能力、情感等诸方面都得到发展。

  5.2学*环境设计——整合教材内容和网上资源,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创设“情境”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是教学设计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为在教学中完成意义建构的最终目标,必须通过创设真实的情境,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组织适合学*主题的多样化的学*信息资源。学*资源是通过整合教材内容和网上资源而来,包括CAI演示小课件、教材主要知识点、与具体章节内容相关的网上信息资料的融合、加工。

  5.2.1 CAI演示小课件设计。演示课件以知识点为中心,不必费时制作完整的课件,即从以往的整体课件思想转向积件思想。小课件的制作不再强**学内容的完整性,只突出一个或几个重难点(教学内容的其他部分由学生在网上资源中自学解决),因此制作工作量大为降低,而且可从网上(如K12课件交流中心)下载现成的小课件。目前网上交流的地理课件基本上是以知识点为基础设计的小课件,很少完整课件,可以以此为基本来源建立自己的积件资源库,节省制作时间。一般的地理网络教学多选择介绍性、说明性为主的内容进行,很少选用抽象难懂、原理性强部分制作网络课件。基于多媒体和网络环境的地理教学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诸如地球的运动、大气环流、洋流的形成和分布等内容,只要制作好能突破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效果的小课件,则亦能实现网上教学。

  5.2.2信息资源设计。由于因特网上包含了很多重复、过时、零乱的数据和信息,因此,首先应选取过滤出对教学有参考价值的信息,但不能照搬,必须进行剪裁、取舍、加工,择其精华及其与教材的切合点,达到与教材内容相互渗透融合、拓宽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思维空间的目的。为方便学生快速高效获取信息、提高课堂学*效率,我校建立了地理电子资源库(佛山一中校园网地理资源库、佛山教育信息网之地理教与学资源网)。资源库包括教师备课资源和学生学*资源以及多媒体素材和智能题库等,实现了网络虚拟环境的资源共享,加快了学生对信息资源的获取速度,从而保证了教学的高质量和有效性。

  5.3自主学*设计。人本主义学*理论的核心是要让学生自由学*,强调学*是自我发现的,也就是强调学*者的积极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自由交流,大胆质疑。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学生的各种综合能力。

  5.3.1展示主题,引入探究。教师通过大屏幕展示本课的主要知识点和学*目标,向学生展现创设的情境,让学生利用自己已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与当前学*的新知识引发联想,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同时提出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情境的设置要达到以下三点要求:①问题情境的核心部分应是本节课要加以揭示的地理原理和规律,即要有参考价值;②能促使学生产生弄清某个地理事象的兴趣和需求,诱发探究行为;③考虑学生的可能性和可接受性,包括学生的创造力和现有的知识水*。

  5.3.2个别学*,自主探索。学生通过教师创设的学*情境和问题情境,浏览网上资源,进入一个可以自由探索当前问题的学*环境中。学生可以根据个体认知水*和学*能力差异,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如教材、影像、CAI演示课件、视讯、声音、图形、网上信息等)来达到自己的学*目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允许学生按自己的进度学*,实现分层教学和个性化学*。在主动探索过程中信息资源应如何获取,从哪里获取,如何取舍、加工,以及如何有效地加以利用等,则由教师利用网络监听、监看、监控等功能提供指导和帮助(见5.3.3)。

  5.3.3教师指导、评价、调控学*过程。网络环境下的学*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和自主性特点,但由于中学生自学能力尚不强、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学*过程中常带有松散性和不确定性,因此教师要充当好学生学*的促进者和指导者,对课堂教学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及时解决可能影响学生自主学*的各种问题,利用教师机对学*过程进行监控、指导和帮助,必要时辅以适当的讲解。共3页,当前第2页123

  5.3.4小组合作,协同探讨。学生在自主探索和知识重组的基础上,利用网络的交流调阅功能或相互间的语言交流,开展小组讨论、协商,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小组成员的协同探讨是实现班级学*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小组协作活动中的个体(学生)可以将其在学*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材料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享,甚至可以同其他组或全班同学共享。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为了达到小组学*目标,个体之间可以采用对话、商讨、争论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以期获得达到学*目标的最佳途径,增强学生个体之间的沟通能力以及对学生个体之间差异的包容能力。

  5.3.5互动讨论交流。互动讨论包括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探讨话题尽量设计成具有社会性和开放性特点,切合教材内容、社会实际及热点问题,如我校“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网络教学的讨论话题设计为“你认为广东省*期内有无必要进行大规模的围海造陆工程?”所有学生都感觉有话可说而且发言踊跃。学生还可以根据学*所得提出各种不同观点进行讨论。这种多向互动交流方式,给予学生充分表达独特性思想与感情的机会,而且学*者群体(教师和学生)的思维和智慧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即整个学*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是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内化提高、逐步升华的过程。交流通过课件设置的互动论坛(或留言板、聊天室等)实现。同时,对于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和发表的观点,教师适时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尤其对于新颖和有建设性的观点要予以肯定和表扬,让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体会成功的喜悦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5.3.6学*效果设计。建立即时反馈的自我测试*题系统,如选择题采用即时评价判断方式,而读图题、填空题、连线题则可采用拖放方式,学生可即时了解练*结果的正误,并找到自己的错误所在,以便及时纠正和重新学*。教师根据即时反馈结果,对出错较多的*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指导,帮助学生实现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使学生建构的主题意义得到内化。学生则根据个体的认知现状,通过测试者可以继续进行拓展学*或讨论交流,而测试成绩不理想者则利用网络资源中的“补丁”学*软件进行补偿学*。

  5.3.7作业设计。教师根据本节课内容布置作业,以理解、应用和讨论题为主,给学生留有想象和发挥的空间。作业完成后,发到教师的电子信箱或复制到指定文件夹,也可贴到指定的论坛供交流讨论。作业形式不限,培养学生充分运用多媒体形式表达信息、创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学生的作业即是其学*和研究的成果,可开辟优秀作业展评,将质量上乘之作存储到地理资源库中。这不仅可不断更新和充实资源库,而且使学生的成果得到展示与共享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励其不断进取。

  5.4课后学*与交流。网络课件存于校园网地理资源库中,学生在课后可以重新学*、复*或在留言、论坛板提出新的问题。提出的问题,可以是老师回答,也可以是学生回答,为师生间的交往、学*、研讨提供良好的氛围,使课堂学*延伸到课外。

  基于多媒体和网络环境的地理教学设计的根本点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全面提高各种能力,使每个学生获得充分发展。自主学*设计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七个环节并非是一成不变的线性结构,教师可根据学生学*反馈情况予以指导、调控,对某些环节加以调整甚至重复进行。通过学生的自主学*自主交流,发挥学生的首创精神,使学生的学*行动有序,实现新的意义建构。

  六、结语

  基于多媒体和网络环境的地理教学突破了简单的演示型模式,通过网络提供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创设有意义的学*情境,体现了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在此环境中学生可以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来达到学*目标,学生不仅能得到教师的帮助和支持,而且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协作和支持。因此学*是被促进和支持而不是受到严格的控制和支配,整个教学过程不强调对教学活动的绝对控制,而是以学生的学*活动为中心,注重学*活动的灵活性、实用性和时效性,使学生在学*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从而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开放交往、实践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地理优秀教学设计 2

  指导思想:

  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教学要求“改变地理学*方式,培养地理学*能力,鼓励积极探究,尝试从学*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设想。”基于这一理念,本课时通过学*“欧盟”这一案例,让学生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全球意识,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献计献策。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欧洲西部地区的范围、位置,在地图上找到主要国家及首都,认识本区重要的地理环境特征。

  2.学会运用地图、统计图表说明欧盟在本区内的作用以及在世界经济和政治领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3.在了解欧盟的基础上,认识到经济上联合的优势,以及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

  教学重点:

  欧盟在欧洲西部的作用及在世界经济、政治领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教学难点:

  通过对欧盟的学*,使学生从欧洲西部区域联合发展的成功经验中获得启示。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学生:分组搜集有关“袖珍国”和欧盟的资料。

  教学设计: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2004年是“中法文化年”,系列活动于2004年10月10日在中国拉开帷幕,到2005年7月结束,为期*一年。出示一组幻灯片:故宫午门前音乐会光彩的舞台,法兰西巡逻兵飞行表演,法国印象派画展之阿尔弗莱德·西斯莱《莫瑞桥》,法国艺术、烟火表演等精美图片,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同法国的密切关系。

  法国位于欧洲西部,今天我们就来学*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欧洲西部。

  课堂活动一:走进欧洲西部

  教师:出示幻灯片“欧洲西部在世界中的位置”,高亮度显示欧洲西部。

  学生:查图分析欧洲西部的海陆位置、纬度位置。

  欧洲西部位于亚欧大陆西部,西临大西洋,北临北冰洋,南隔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与非洲相望。

  纬度位置:中纬度

  教师:出示幻灯片“欧洲西部”,认识欧洲西部海岸线曲折,大陆轮廓破碎,多半岛、岛屿、内海、边缘海。

  学生:查阅“欧洲西部地形”图;分组查找欧洲西部的主要半岛、岛屿、内海、边缘海和海峡。

  学生:派代表点击课件,师生共同点评。

  点击“英吉利海峡”位置,

  教师:出示“英吉利海峡-海底隧道”图片,播放事先录制好的录音。

  “英吉利海峡位于英国和法国之间,沟通了北海与大西洋,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线之一。为了减轻英吉利海峡的运输负担,英法之间在英吉利海峡最窄处,修建了被誉为‘世纪工程’的英吉利海峡海底隧道。隧道于1994年5月6日正式竣工通车,从此,天堑变通途,大大方便了英国与欧洲大陆的联系。从伦敦到巴黎的列车,运行时间从原来的5小时(依靠轮渡),缩短为3小时。”

  (过渡)欧洲西部总面积约500万*方千米,占欧洲的一半左右,也相当于我国面积的1/2,但这里却分布着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世界上国家密度较大的地区之一。

  教师:出示幻灯片“欧洲西部政区”图,认识欧洲西部的国家。

  学生:查找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4国及其首都名称。

  教师:点击课件,明确4国的位置及首都名称。

  介绍:面积最大的国家是法国,与我国四川省面积差不多;经济最发达的是德国,与我国云南省面积相当;最大岛国英国,与我国陕西省面积差不多等等。

  总结:欧洲西部大多数国家面积不大,并且出现了一些神奇的“袖珍国”。

  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袖珍国”图片及资料,相互交流。回顾以前学*的世界四大稠密区及发达国家。

  小结:欧洲西部人口稠密,国家众多,经济发达等突出的地理特征。

  (过渡)欧洲西部人口稠密,国家众多,经济发达,便利的水陆运输条件,使欧洲西部各国之间,贸易往来和人员流动十分频繁,发达国家间的竞争与联合不可避免。在长期的竞争与联合中,逐渐形成了一个区域性的国际组织──欧洲联盟(欧盟)。

  课堂活动二:了解欧盟。

  教师:出示幻灯片“欧盟成员国”图

  学生:对照图册查找欧盟成员国的名称。

  教师:点击欧盟会旗。讲解含义:由一块蓝色底上12颗排成圆圈的金星组成。12颗金星代表欧盟最初成立时的12个成员国。

  欧盟从1993年最初的12个成员国,到2004年欧盟成员国已达25个。

  为什么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欧盟迅速的成长扩大?

  教师:播放录音资料“同学们,你们听过这样一个地方吗?这里,司机开车跨越国境,无需出示任何证明,也无需任何检查;人们可以自由地越境采购、旅游、工作和休憩。旅行时可以享受医疗保健服务;在购买东西时,人们使用统一的货币,减少了兑换货币的麻烦,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如果你想到成员国中的其他国家学*,无需办理签证(少数国家除外),就像我们跨省学*一样简单,并且允许任何成员国的公民在当地**和欧洲议会的选举中投票,在这里基本实现了商品、人员、资本和服务的自由流通。同学们,你们喜欢这里吗?”

  教师:这就是欧盟成立后,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难怪一位法律学者认为根本不应该把欧盟看做一个国际组织,而应看做一个独特的实体。他们有着一致的对外关税,以及一致的对外贸易地位。同时他们用同一种声音在世界舞台上发言,形成同一种势力,成为世界政治、经济领域不可忽视的力量。

  课堂活动三:探究欧盟──为我所用

  1.探究:从地理角度分析欧盟建立的基础?

  地理位置相*,经济基础类似,发展水*基本相当等。

  2.请同学们读课本图8.16“欧盟进出口占世界的百分比(1998年)”,分析欧盟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

  (1)欧盟进出口占世界百分比的位次(首位)

  (2)欧盟进出口之间的关系(出口>进口)

  (3)美国进出口之间的关系(进口>出口)

  (4)“欧盟进出口占世界的百分比(1998年)”图,为什么以轮船图形表示本区进出口比重?

  (引导学生从海陆位置和交通条件对本区贸易的影响分析)

  3.小组讨论:如果不建立欧盟,欧盟各国以各自的经济能否在世界上具有强大实力?

  4.尝试探究:我们亚洲若要建立亚洲联盟,与欧盟相比,有哪些不利因素?(提示:从自然、人文两方面分析。)

  5.从“欧盟进出口占世界百分比(1998年)”图中了解我们进口、出口贸易占世界百分比比重较少。

  教师:讲解2005年“**”期间,***的**工作报告指出:“2004年我们依然保持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其中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13.65万亿元,比2003年增长9.5%;2005年GDP增长的目标为8%,显示我国实行经济*稳较快发展的思路。”因此,同学们更应努力学*、积极探究,为“中华的早日腾飞而读书。”

  我的收获:

  (1)你从欧洲西部区域经济联合发展的成功经验中获得什么启示?(区域经济以集团式发展,可扩大经济市场,降低成本,减少繁琐手续,推动科技发展,并加强了各国在世界政治、外交上的实力。)

  (2)若给我国经济建设献计献策,你会说些什么?

  教师:

  小结: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亚洲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为了共同的经济和政治利益,各国之间求同存异,排除各种不利因素,走向联合,这也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

  点评:本节课以“中法文化年”作为导入素材,从时事出发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兴趣;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欧洲发达国家风貌,形象生动,真实感强;以欧盟的变化作为知识的拓展,时代感鲜明;以***的报告和学生的收获为结束语,贴*生活,体现了“学*对生活有用的知识”的教学新理念。本课略显不足的是课前资料的准备偏离了主题,而应是体现欧洲发达国家的事物、图片,如英法海底隧道、法国艾菲尔铁塔、荷兰拦海大坝等。

  地理优秀教学设计 3

  一、学情分析:

  在高二地理文理教学中,这学期我担任高二五个理科和一文科班的地理教学工作,其中1、2班基础较好,8、9、10、11班的基础较差。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初中和基础比较薄弱,另外一个是他们的地理学**惯不好,不爱学*。如何让他们养成好的学**惯以及加强他们的基础知识,这是本学年的教学重点。这一切都要求老师加强集体备课,发挥好教研组、集备组整体优势。

  二、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学校的工作思路,以“学*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为宗旨,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和浓厚的学*兴趣为重点,深入了解学生情况,着手教学模式的探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三、学生基本情况:

  本学期教学班6个,5个班学生基础都较差,在高二年级也非常特殊,不爱学*的学生较多,1、2班学生的基础相对较好点。总的来说,学生的情况不够理想,给教学带来许多困难。

  四、教学目的和要求:

  让学生获得比较完备的地理基础知识,学*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益的地理;倡导学生主动参加参与,乐于探究,勤劳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五、 教材内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材除了学科理论外,增设了活动设计、研究性学*、案例教学、社会实践等,同时,配备了不少案例,这些案例源于实际的社会活动和不断发展的社会现实生活,与地理学科。有紧密的联系,是对已发生的典型时间的真实写照;因此,学生思考、分析和探究的一系列地理现实问题,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去观察、体验、判断和推理也是教学的重点,更是难点。

  六、教学措施:

  中学地理与其他学科相比,他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起直观性和辨证思维能力的广泛运用上,因此在教学中,首先应充分培养地图的观点,包括看图能力、记图能力和再认再现能力的培养。牢固树立地图是地理学科第二语言的思想。第二,根据教材特点选用一些带有乡土性质的案例,做好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尽可能在课堂上实现。另外,做好后进生的会考辅导工作。

  七、具体措施:

  1、加强对《课程标准》的深入研究

  《课程标准》是教学、命题的标准和依据,教学过程中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制定教学目标,落实高中地理教学的目标要求,为会考和高考打下牢固的基础。

  2、认真钻研教材

  在教学中既要重视教材中学科知识点的落实,也要重视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重视教材的整合,树立“用教材教”的新的教材使用价值观,使教材真正成为学生学*的重要资料来源,根据《课标》要求选取恰当的案例,弥补教材的不足。改变传统地理教材观,由单一教材向多元素材转化,由依赖教材向主动构建教材转化。

  3、重视课堂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的研究与实践。

  《课标》教学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是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关键性目标。要在教学中倡导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的能力。重视能力培养的同时也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是建立在稳固的学科基础知识之上的。

  4、重视备课环节

  备课的依据是《课程标准》、学情和教材,在备课的过程中首先解读《课程标准》,依据《课标》要求和学情制定教学目标。处理好“量”与“时间”的关系,合理取舍和整合教材,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加强校内备课组的活动,开展校际交流,寻求共同发展。

  地理优秀教学设计 4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美国的位置和组成,知道其领土变化的原因和过程。

  2、了解美国居民的构成和美利坚民族的复杂性。

  3、了解美国自然环境的特点,掌握主要的地形区和气候类型。

  4、了解美国自然资源的丰富性。

  5、运用美国的地形图、气候图,分析美国自然环境的优越性。

  5、运用美国的矿产资源图了解美国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

  6、通过学*美国对世界资源的掠夺和环境的破坏,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

  教学重点

  美国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以及种族构成等。

  教学难点

  美国自然环境和资源对于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

  教学媒体

  教学过程复备栏

  导入新课: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踏上西半球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透过美国和巴西,了解美洲的自然风貌、经济特点和人们的生活风俗等。

  我来预*:

  1、世界政区图。

  观察地图,说说美国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临国位置。(美国位于西半球的北温带,东临大西洋,西临太*洋,南临墨西哥湾,西南与墨西哥相邻,北临加拿大,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2、除了本土外,美国海外的两个州分别位于什么位置?属什么温度带?(阿拉斯加,位于北极圈附*,大部分属北温带,少部分属寒带。夏威夷,位于北回归线附*的热带太*洋地区,属热带。

  3、美国**。

  问:你知道美国**的含义吗?(美国**的左上角蓝色星区内,一共有50颗白色五角星,他们分别代表美国的50个州;星区以外还有13道红色白色相间的条纹,他们又代表美国最初独立时的13块英国殖民地。)

  一、领土组成

  1、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

  2、领土组成美国的普遍居民中,都有哪些肤色的人?这说明了什么问题?(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说明美国是一个由各种人种构成的移民国家。

  总结:美国建国只有200多年,居民都是由各大洲移人的,所以说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

  二:移民国家。

  1、你所熟悉的美国名人中,哪些人是其他国家或大洲移民的后裔?(华盛顿:美国人。爱因斯坦:德国犹太人。杨振宁、李政道:中国人。乔丹:非洲人。)

  2、阅读教材86页图9、2“美国的人种构成饼状图”,看看在美国什么种族的人口最多?

  (白种人占84%,最多;其次黑种人占13%;其他占3%。)

  板书:种族歧视。

  3、情景教学。

  问:华人对美国的建设都有哪些贡献?(西部开发,修筑铁路;科学界获诺贝尔奖的有: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等;航空领域有第一位华裔太空人:王赣骏。

  我来探究:

  1、美国农业区域化生产的优点是什么?

  2、中国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可以借鉴美国的些经验?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美国农业生产的布局与特点。

  2、美国的工业布局及高科技的特点。

  3、美国对世界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应负的责任。

  4、运用美国的矿产资源图以及美国主要的工业区和工业城市图,揭示矿产资源对美国工业区的影响。

  5、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什么促进作用。

  6、通过学*,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学*方法,培养地理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美国工业特点以及城市分布

  教学难点

  理解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的推动作用

  教学媒体

  教学过程复备栏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了美国的自然环境和资源,知道美国的自然环境优越,自然资源丰富,这一切对于发展经济具有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美国的经济发展特点

  我来预*:

  1、导入:日常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产品是美国生产的?请列举一些产品或品牌。(可口可乐、摩托罗拉手机、福特汽车、柯达胶卷等。总结: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国家,它的工业产品遍布世界,我们生活中随处都可以看到。今天我们就来全面认识美国的工业状况。

  2、你知道美国有哪些主要工业部门吗?(钢铁、汽车、化学、电子、宇航、石油、飞机制造等。

  3、展示“美国主要的工业区和工业城市”图

  请同学们在图上指出下列工业城市,并说明总结:东北部是美国开发最早,污染最严重的工业区,主要是传统工业部门。后来逐步向南部、西部“阳光地带”转移,这两个地区逐步发展成为以新兴工业门类为主的工业区。

  4、美国有哪些产品居世界前列?(居世界第一位:合成橡胶、轮胎、铅、载重汽车、发电量、磷肥等。居世界第二位:煤炭、新闻纸、水泥、钢、小汽车。

  提示:多看“阅读材料”。

  5、根据以上“材料”学生发现美国的工业生产有什么特点?(工业产品种类齐全,产量大,技术先进。

  6、引导:有人说:“美国是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你同意吗?你能列举一些有关高新技术的产品和其他事物吗?(航天飞机、微软公司、彼尔盖茨、***导弹、大型轰炸机。

  7、*几年,美国的经济*稳发展,主要得益于高新技术产业。

  阅读P90页提供的材料,说说高新技术产业对促进美国经济增长的作用。美国的确是名副其实的“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高新技术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增长,值得我们学*和借鉴。

  8、过渡: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第一经济强国。它众多的工业产品和高水*的生活消费,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呢?请学*下面一个标题的内容。

  地理优秀教学设计 5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城市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上一节,教材把城市是作为一个点,从宏观上讲解城市的区位因素,而本节把城市作为一个区域,从微观上剖析城市的内部结构。重点在于分析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形成原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城市功能区类型并能够举例说明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对功能分区的影响。

  (2)了解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要应用综合的观点、辩证的观点看问题,避免使所学知识公式化。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认识城市各功能区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学会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和变化,培养学生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

  (2)通过认识城市,理解三大因素对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合理规划起重要的指导作用,从而进一步热爱自己生活的城市。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城市三种功能区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和特点。

  2.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

  3.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难点: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

  四、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属于*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对城市有所了解,但对于城市功能分区了解很少,所以讲解时需要细致。对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了解更少,讲解时应多提供一些合适的案例。

  五、教学方法:自主学*、合作探究学*、讲解法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准备:预*课本知识,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城市图片。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四人一组,准备探究学*。

  七、课时安排:1--2课时

  八、教学总结


地理优秀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3)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 (菁华3篇)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2.会用相关资料说明地球的大小。

  3.通过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4.观察地球仪,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5.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教学重点

  1.地球的大小

  2.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3.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4.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

  1.经线和纬线的特点,经度和纬度的分布、变化规律 2.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及其空间分布

  教学方法

  讲授法、自学辅导法、小组合作学*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1.导入:

  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但是,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我们自己却看不见。站在地球表面,我们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那么古代人是如何了解地球是一个巨大球体的呢?时至今日,我们能在自然界找到哪些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呢?

  2.学生自学“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这部分教材的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⑴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四个历程中,属于古代人们对地球形状猜测的是哪几个阶段?其主要观点分别是什么?

  ⑵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过程中一次伟大的实践活动是xx,说明地球形状的最有力的证据是xx。

  ⑶你从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⑷你能从哪几个方面描述地球的大小?

  ⑸请列举出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例子。(地球的卫星照片;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月食照片;海轮的桅杆、船身出现和消失的先后顺序;同一条经线上太阳直射点和非直射点物体的影子长短)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除了让学生知道结论外,更重要的是通过思维活动或观察、研讨活动,体验知识的发现过程,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从中受到科学观的教育。

  3.反馈练*:

  有关地球形状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一个正圆球体B.是一个扁球体C.是一个南北半球对称的球体D.是一个赤道略鼓两极略扁的椭球体

  4.有诗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正如诗人描述的,身处地球家园的人类却无法看到地球的全貌。为了方面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人们制作出了地球仪。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1.5地球仪的外貌,并与真实的地球作比较,让学生思考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哪些主要的不同?(同学们可以自由组成小组进行讨论)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归纳、总结出地球仪的特点:

  ⑴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⑵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用于确定地理事物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⑶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5.动手操作:让学生用课前准备好的材料制作地球仪模型。主要目的是通过制作地球仪,使学生了解地球仪的基本结构,并初步认识赤道、两极等重要的点和线。注意不要把此环节上成手工活动的形式。教学反思:

  学校是提前一天通知我的,学校的目的是见到一趟常态课,所以我并没有提前准备什么,像往常一样,留下预*任务,等待第二天的上课。初中地理的第一节安排内容对当前学生来说有些难,所以,在讲课前的几节课,我利用地理知识的广阔性来调动学生兴趣,并且把第一节内容安排的十分简单,充满乐趣,老师们听完也对我的课进行了指导,比如如果可以带个地球仪增加学生直观感受,时间安排再合理一些,布置上作业,这样,整堂课会更加完美。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中东地区的范围、主要国家及城市、重要的临海、海峡及运河;记住石油的分布、生产和输出情况,水资源的分布状况及原因,宗教类型,文化的差异和矛盾。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地图分析本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运用地图、统计数字分析中东石油资源对本地区经济及对世界经济的重要影响

  3.通过中东河流图及气候图,分析本区产生水资源匮乏的原因,和由此可能产生的地区争端。

  4.通过阅读材料和图片,使学生了解中东地区的文化差异和宗教矛盾产生的原因。

  5.通过学*,能总结出本区成为热点地区的主要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养成关注世界上焦点地区和焦点问题的*惯,学会从地理的角度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

  2.培养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及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念。

  3.引导学生树立民族*等观念,呼吁世界和*,反对战争。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运用相关资料,总结、归纳一个地区对世界影响较大的原因。

  2.分析土耳其海峡和苏伊士运河的重要作用。

  3.正确看待和使用各种自然资源,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方法和教学用具:

  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电视中经常看到一些有关战局问题的国际新闻报道,今天老师就选了一些,请同学们认真地看,说出其中提到了哪些国家?

  (播放课件中收集的有关巴以冲突、伊拉克战争等地区战局的新闻报道,引导学生在地图册上找出这些国家)

  总结:看来这个地区成为世界的热点,这个地区有一个专有的名字,你们知道人们通常叫它什么地区吗?

  提问:中东为什么一直成为世人所关注的热点地区?为什么这个地方有这么多的战乱?

  生:石油、宗教、土地、种族、水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对,但是,你们忽略了一个:位置!!请同学们看地图,你来描述一下中东的位置特征!

  生:纬度位置,相邻位置

  师:用四个字概括:五海三洲之地!我们再来看一下丝绸之路的地图,你来描述一下,中东地区的位置重要性!

  生:东西方文化、物质交流的中转站!

  师:是的!通过土耳其海峡,就可以连接欧洲、亚洲;跨过苏伊士运河,就到达非洲大陆! 这也是自古以来兵家相争的原因,从波斯帝国,到*帝国,无不在这里留下痕迹!

  中东战乱的另一个原因,在于这里丰富的石油资源!为了争夺石油发生的战争有哪些呢?

  生:海湾战争,美伊战争等等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中东地区的石油分布图,哪里的石油分布最多?

  生:波斯湾地区

  师:请同学们打开填充图册13页,并翻开书本28页,根据提供的资料,分析以下问题:

  (1)为什么中东地区的经济被称为“石油经济”?

  (2)中东的石油主要输往哪些国家和地区?

  (3)石油输送的路线经过哪些地方?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了解美国的位置和组成,知道其领土变化的原因和过程。

  2、了解美国居民的构成和美利坚民族的复杂性。

  3、了解美国自然环境的特点,掌握主要的地形区和气候类型。

  4、了解美国自然资源的丰富性。

  5、运用美国的地形图、气候图,分析美国自然环境的优越性。

  5、运用美国的矿产资源图了解美国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

  6、通过学*美国对世界资源的掠夺和环境的破坏,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

  教学重点

  美国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以及种族构成等。

  教学难点

  美国自然环境和资源对于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

  教学媒体

  教学过程复备栏

  导入新课: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踏上西半球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透过美国和巴西,了解美洲的自然风貌、经济特点和人们的生活风俗等。

  我来预*:

  1、世界政区图。

  观察地图,说说美国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临国位置。(美国位于西半球的北温带,东临大西洋,西临太*洋,南临墨西哥湾,西南与墨西哥相邻,北临加拿大,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2、除了本土外,美国海外的两个州分别位于什么位置?属什么温度带?(阿拉斯加,位于北极圈附*,大部分属北温带,少部分属寒带。夏威夷,位于北回归线附*的热带太*洋地区,属热带。

  3、美国**。

  问:你知道美国**的含义吗?(美国**的左上角蓝色星区内,一共有50颗白色五角星,他们分别代表美国的50个州;星区以外还有13道红色白色相间的条纹,他们又代表美国最初独立时的13块英国殖民地。)

  一、领土组成

  1、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

  2、领土组成美国的普遍居民中,都有哪些肤色的人?这说明了什么问题?(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说明美国是一个由各种人种构成的移民国家。

  总结:美国建国只有200多年,居民都是由各大洲移人的,所以说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

  二:移民国家。

  1、你所熟悉的美国名人中,哪些人是其他国家或大洲移民的后裔?(华盛顿:美国人。爱因斯坦:德国犹太人。杨振宁、李政道:*人。乔丹:非洲人。)

  2、阅读教材86页图9、2“美国的人种构成饼状图”,看看在美国什么种族的人口最多?

  (白种人占84%,最多;其次黑种人占13%;其他占3%。)

  板书:种族歧视。

  3、情景教学。

  问:华人对美国的建设都有哪些贡献?(西部开发,修筑铁路;科学界获诺贝尔奖的有: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等;航空领域有第一位华裔太空人:王赣骏。

  我来探究:

  1、美国农业区域化生产的优点是什么?

  2、*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可以借鉴美国的些经验?


地理优秀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4)

——七年级下册地理《日本》优秀的教学设计 (菁华3篇)

七年级下册地理《日本》优秀的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樱花之国——日本(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记住日本的地理位置。

  2、读图说出日本的地形和气候特点。

  3、了解日本的人口和民族构成,以及东西方兼容的文化。

  二、过程与方法

  1、在地图上指出日本的地理位置。

  2、利用地图分析日本的地形和气候特点。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日本的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特点。

  【教学难点】

  日本的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特点。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引导归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日本地震并引发海啸导入。

  二、了解日本。

  问:

  1、你对日本了解多少?

  2、为什么日本的文字、建筑风格,甚至城市街道的名字都可以找到我们*的文化痕迹呢?

  3、为什么日本的和服像*古代的服装?

  学生回答(可讨论合作)

  教师归纳:日本是一个善于吸收外来先进文化技术的国家。从古代受*文化的影响,到*现代广泛受西方欧美文体和技术的影响,日本东西方兼容的文化对其社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七年级下册地理《日本》优秀的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地图上指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利用地图描述日本的地形、地貌特点,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学*的过程中,充分运用图文资料,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小组合作能力,树立团队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日本自然环境和人文经济的认识,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求知欲,增强安全防震意识,提高学*地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日本的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难点: 火山的形成原因和利弊分析。

  三、教学方法

  读图(资料)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准备

  地理填充图册、地图册、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讲述时事政治,对于我国的钓鱼的岛问题一直争执不休,大做文章的国家是哪个?并强调钓鱼的岛是我国的固有领土。这节课就让我们抛开爱恨,用地理的视角充分认识这个复杂的国家。

  过渡:我们应从哪些方面认识日本呢?请大家打开课本快速浏览教材。

  (二)探究新知新课教学

  【提问】看看教材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日本的?引导学生归结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经济两个方面。这是认识一个国家的基本方向。

  【环节一】认识日本的.自然环境。

  活动一:出示日本在世界的位置图和日本地形图,设置任务让学生找出日本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领土组成、地形特征。

  活动二:日本的位置和组成对自然环境会有什么影响呢?让学生同桌之间相互配合完成内容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日本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日本轮廓和城市分布特点以及原因。

  活动四:播放视频和图像资料了解日本人都有哪些生活*俗。继续认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环节二】认识日本的火山地震状况。出示火山地震带分布图,让学生思考: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

  提问2:是不是火山地震只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呢?引发学生思考。进一步引导学生看课本资料。

  【小组讨论】

  1、探讨火山地震的利弊: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15图文资料分析总结火山地震的利弊。

  2、展示日本安全防震资料。日本是如何防震减灾的?我国也是多地震的国家,我们应向日本学*哪些防震减灾知识?

  (三)巩固提高

  要求完成《地理填充图册》相关内容;看图思考:日本的自然环境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四)小结作业

  通过提问的方式回顾本节课内容。并说明作业任务:自然环境决定了经济文化的发展。日本的经济状况怎样?请大家课下做一个调查。带着以下问题你们家有哪些日本产品?商店里有哪些日本产品?与同类产品相比,在价格和功能上有什么不同?你有什么感想?全班分为四个小组归类做个统计图表。

  六、板书设计

七年级下册地理《日本》优秀的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看图熟悉日本的地理位置和领土组成及主要城市

  2、根据地图和资料,分析日本的地形特点、气候特点,简要说明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3、运用地图、资料分析自然条件对日本经济发展的影响,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的启示。

  4、了解东西方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本节是国家地理的第一节,学好这节对以后的国家学*会起到良好的拖动作用。教材中设计了许多活动题,或因图起、或因表生、或因计算而得答案、或探讨而有结论,无不要求学生勉励亲为,从学*的过程中得到获取知识的乐趣。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合作学*的意识和*惯,通过对日本经济依赖性强的分析,培养学生看待问题要一分为二的辩证思想,在教师创设的一系列情境中体会并树立发展经济的方向和趋势有所理解,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日本的经济发展特征;日本的工业布局。

  教学难点日本的工业布局及其成因。

  教学器材 多媒体课件 地图 挂图

  教学方法 讲授法 讨论法 读图法 问题解决法

  教学建议

  新课导入:日本自古以来与我国密切相关,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部分*与日本字唐朝以来相关的图片。曾经远远落后于我国的日本,在当今日本国民拥有很高的生活质量,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四万美元稳居世界前列,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最高的国家之一。

  提问:为什么日本的经济会是如此发达呢?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密切的联系,那么日本的自然环境是怎样的呢?

  (板书)一、人文和自然环境特征

  让学生根据结合66页文字部分了解日本的面积、人口、语言和民族等基本概况,读课本66页“日本地形”图了解日本的地理位置、组成。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板书)1、日本的民族和人口

  (提问)日本虽然面积小,只有37万*方千米,但海岸线却比我国还长,为什么?

  (学生指图回答:日本是个群岛国家,海岸线曲折。 )

  (板书)2、群岛国家,多港湾

  (提问) 看日本地形图,看一看日本的地形有什么特点?

  日本国土四分之三是山地和丘陵,仅沿海一带分布这狭小的*原,关东*原是日本最大的*原。日本不仅多山,还多火山、地震,这是为什么? (展示)“板块构造示意图” 与“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

  (讲解) 日本位于太*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地带,处于环太*洋火山、地震分布带上,所以,多火山地震。 境内有火山200多座,其中活火山80多座。富士山就是其中一座著名的活火山,也是日本的最高峰。日地震频繁,人们可以感觉岛的地震*均每年1500多次,真不愧是“火山之国、地震之邦” (板书) 3、多山,多火山、地震

  通过课本67页了解日本的气候

  读表:东京和北京一月和七月气温和降水量

  提问:(1)冬季,东京比北京冷还是暖?夏季呢?

  (2)降水量,哪一个多?

  (3)这说明日本的气候具有什么特点 ?

  (小结) 东京和北京大致处于同一纬度。但是,冬季东京比北京温暖,夏季比北京凉爽,且降水量比北京丰沛,这说明日本的季风气候具有海洋性特点。 (提问) 日本多山,降水又较多,河流会有什么特点?

  多山使日本的河流短促,落差大,水流急,水能资源丰富。由于日本山地多,且降水丰富,全国大部分地区为森林覆盖,日本的森林覆盖率达到70% (转折过渡) 日本的水力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那么用来发展工业的矿产资源是否丰富呢?

  日本缺乏哪些主要原料和燃料?缺乏的程度如何?这些原料和燃料都从哪些大洲进口 。

  结合课本68—69页及图3—6“日本进口能源和矿产示意”图了解日本的资源状况。

  (总结)日本大部分原料需要进口,而且进口的比例较大(90%以上)说明日本的矿产资源严重缺乏。日本工业原料的来源很广,除欧洲和南极洲外,其他几大洲均有。我国和日本相反,我国的森林覆盖率才13%,但还大量出口木材,一次性筷子等,破坏森林资源,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吗?

  (板书)4、矿产资源贫乏

  (提问)日本的矿产资源贫乏,这对它的经济发展非常不利,那么日本如何克服这一不足呢?

  让学生根据日本的自然和人文地理分析这些因素对日本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日本是一个地狭人稠、资源贫乏的岛国。日本作为一个经济强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口存在着矛盾。那么,日本为什么会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呢?

  (板书)二、发达的经济

  提问:日本产品出口到世界各地,生活中有哪些产品是日本的?

  (由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为学生提供相关资料说明日本出口产品在世界中的地位。说明日本是一个加工贸易大国,依靠大量出口产品赚取大量外汇而发展经济,从而成为一个经济强国。

  提问:是否任何一个地狭人稠、资源贫乏的国家都可以成为世界强国呢? (不能)

  那么,日本产品的独特魅力何在呢?

  (板书)1、经济发展条件

  一种产品能够畅销必备的条件就是物美价廉。

  物美,也就是产品的质量好,技术含量高,日本注重科技教育的发展,可以提供高质量的产品。

  价廉,就是价格低,成本低。产品成本的构成要素主要有哪些呢?(由学生自由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成本构成包括工人的工资、原材料和运费等。

  引导学生分析:

  (1)日本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工资成本低;

  (2)日本资源贫乏,需要大量进口原材料(结合课本69页日本金库能源和矿产示意图学*);

  (3)运费:日本是一个多优良港湾的岛国,海洋运输发达。(进口—加工—出口,这样的类型就是加工贸易。)

  提问:日本依靠大量出口产品赚取外汇、进口大量原料弥补资源的贫乏。应该把工厂建在哪里才能最大限度的节省运输路费呢?

  (小组自由讨论)

  (板书)2、工业分布

  教师小结:把工厂建在沿海地区才能最大限度的减少运费,方便原料的运入和产品的运出,日本多优良的港口,海洋运输便利。(结合课本69页“日本工业分布图”落实日本工业的分布及日本的著名港口城市)

  加工贸易经济不仅使日本成为经济强国,还使日本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展示大量关于日本文化对比的图片,体现出日本文化关于传统与现代、本土与东西方的强烈对比)

  思考:这与加工贸易有什么关系呢?

  作为相对封闭的岛国,要想发展经济尤其是发展对外加工贸易经济就必须对外开放,开放就意味着要吸收外来文化,包括东西方文化。于是日本就形成了独特的东西融合的文化,既保留有民族的传统内容,又兼有东西方文化的特色。

  合作探究日本经济的发展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有什么启示?

  当堂达标 运用多媒体提供日本空白图,由学生将日本重要的地理事物填充在图中相应的位置。


地理优秀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5)

——优秀教学设计 (菁华5篇)

优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简要复述课文,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2)揣摩人物内心世界,理解“心声”的内涵

  (3)尝试心理描写的片段语言训练

  2、过程与方法:

  教师激趣,学生探津引导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地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尊重学生个体,展示学生个性,引导学生从文中摄取有益的东西,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引导学生学*主人公李京京对美好生活的执著追求,促进健康师生关系的形成

  教学重点:

  揣摩人物内心世界,明确“心声”内涵

  教学难点:

  分析人物形象,领悟文章的主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换位思考法;

  3、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先请你们欣赏一段歌曲《爸爸妈妈听我说》,歌中唱道“你对我好,我心里都知道,我学学这个学学那个忙得不得了,我的烦恼又有谁能知道,学得太多学得太杂消化不了……”道出了多少孩子心中的感慨,诉说了多少孩子的心声成长中的你是否有些感慨想说给爸爸妈妈呢。能不能放下心中的顾虑,把心里的话说出来呢!

  可能有以下几种感慨:

  生1:我想对妈妈说:妈妈,女儿已经长大,请您松开您的手,让她自由地飞翔吧!

  生2:我想对爸爸说:爸爸,我的成绩总是没有达到您希望的目标,请您不要伤心,我会继续努力的!

  生3:我想对爸爸妈妈说:爸爸妈妈,我们很久都没坐在一起聊聊天了,你们能暂时放下手中的工作,轻轻松松地陪我吃顿饭吗?

  师:(听取学生在学*和生活中的感受)看来,面对人生,面对爸爸妈妈,成长中的我们有太多的话要说,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静静地聆听黄蓓佳阿姨笔下的小学生李京京的“心声”吧!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速读课文,自行积累字词,明确小说的三要素:

  学生可能这样归纳:

  其1: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形象:李京京

  其2:小说的环境:校园

  其3:小说的情节: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开端(117):李京京要求在公开课前朗读课文,被老师以“嗓子沙哑”为理由拒绝;

  发展(1844):李京京在林中练*朗读,想起自己与万卡相似的遭遇,心里难过悲伤;李京京纠正同学朗读的错误,被同学嘲笑,他倍感委屈。

  高潮和结局(4559):李京京在公开课上终于得到了机会,声情并茂地朗读了课文。

  3、结合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

  (师提示: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复述)

  学生发言、教师小结:

  在一次语文公开课的准备过程中,程老师设计了学生表情朗读小说《万卡》的教学环节我(李京京)有着和课文《万卡》的主人公相似的情感,所以我很想参与课文的表情朗读我的这一愿望遭到老师的断然拒绝和同学的嘲笑在公开课上,当程老师的按部就班被学生的怯场打乱时,我举起了手,用沙哑的嗓子满怀感情地朗读了课文,表达了自己的心声。

  三:精读课文,揣摩人物内心世界,明确“心声”内涵

  精读文中,描绘李京京的文字(如:语言、动作、神态、心里活动),划出令人感触最深的语言,有感情地诵读,并将他的心里话说出来。

  ①李京京想读课文。

  京京站起来,结结巴巴地说:“老师,我能……念一段吗。”

  ②李京京渴望得到老师、同学的肯定、理解和尊重。

  京京垂下头他多么喜欢这个故事呀!他真想念一段,哪怕是几行字的那么一小段呢!他准能念好朗读课文难道要唱歌的嗓子吗。

  ③李京京想念爷爷,渴望父母和谐、家庭温暖:

  京京叹了一口气,走起神来讲义从他的手指间滑落,飘在地上,他没有发觉,一动不动他也有一个乡下的爷爷小时候,他是在爷爷那儿长大的……

  ④李京京思念妮儿,渴望得到友谊。

  这么说,这个叫“奥尔迦”的女孩子一定跟万卡挺要好了。京京以前也有个好朋友,叫妮儿,就住在爷爷家对门……

  ⑤李京京渴望渲泄内心情感:

  京京在座位上不安地扭动着身子他真想站起来可是,如果举了手,程老师会喊他吗。课后赵小祯会不会嘲笑他呢。他真想念不是要出风头,是心里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想痛痛快快念出来,吐出来……

  学生研讨、交流教师点拨:

  李京京的“心声”(心里话)是:执着的要求在公开课上朗读小说;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认可、尊重;渴望亲情、友情,家庭能和睦,想念爷爷和儿时的伙伴;渴望感情的倾诉、宣泄总之李京京的心声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四、语言训练:

  用动情、细腻的笔触将自己曾经历的某种“渴望”时的心理活动表达出来(学生预*本文时已酝酿)

  示例:渴望“理解”时的心理活动

  我到底犯了什么错。为什么,为什么当班长这么难。我像徘徊在两片森林之间的小鸟,不知该向哪儿飞我该怎么办。几颗晶莹的泪珠从脸颊上缓缓滑下来,落到唇边,苦涩的!我觉得自己就向马克·吐温笔下的那个竞选州长时被加上了种种罪名的人“马*”、“发报机”……都成了我的代名词。

  五、思读课文,探讨主题(多媒体分步出示讨论题)

  结合下列讨论题,快速探讨小说主题:

  1、你认为李京京是个怎样的孩子。请同学们结合自身生活实际想一想,我们应该从他身上学点什么。

  2、谈谈你对程老师安排公开课的看法。

  (提示:可以与文中的李京京、程老师进行换位思考,谈看法)

  学生小组探讨,积极发言,教师小结:

  通过写李京京渴望朗读课文、倾诉思念之情,却遭拒绝,最后勇于争取、表达心声的故事,告诉孩子们在人生道路上,美好的愿望遭到他人拒绝或嘲讽时,不要灰心沮丧,更不要轻言放弃,而是要执著追求,用努力为自己争取成功的机会并真诚呼唤教师对普通学生的尊重与爱护,呼唤珍视学生的美好情感和独特体验,关注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六、拓展延伸、诉说心声(多媒体课件出示配乐画面,烘托气氛)

  教师导言:同学们,成长的路上有阳光,就会有风雨;有关爱,就会有孤独生活中,被老师误解、被同学误会、与家人隔膜、与集体对立……曾经我们困惑、苦闷、彷徨、甚至逃避……今天李京京给了我们人生的启示,他让我们看到了青春的美丽此时我们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感悟,就让我们再次向生活敞开自己的心声吧。

  教师诉说心声,并作总结:

  沟通从“心”开始,倾听了同学们的心声,我深受感动和激励作为老师,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捧着一颗真诚的爱心,与每位同学*等交流,让心与心的*等交流成为教育最亮丽的风景。

  七:板书设计

  心 声

  黄蓓佳

  人物:李京京(沉郁、执著、倔强)

  (117)朗读要求被拒绝 (开端)

  情节 (1844)用真情和体验练*朗读 (发展)

  (4559)声情并茂朗读 (高潮、结局)

  教学反思:

  分析人物形象是小说教学的重要内容解读过程中首先应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复述内容;精读课文,理解李京京的心路历程,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读出自我,与文本对话,理解文章深刻的主题。

  李京京现象在学校里是司空见惯的,如何善待这样的学生,不仅是时代的呼唤,也是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而每个教师可以通过认真的反思,想想自己是否配做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

  通过分析、揣摩李京京的心理描写和程老师的做法,领悟作者表达的意图,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评价教师、评价教育,才能促进良好健康的师生关系的形成。

优秀教学设计2

  一、教学内容

  认一认1

  二、教学要求:

  1、认识16个汉字,读准字音,分清字形。

  2、通过观察图画和联系生活实际,初步了解字义。

  3、引导学生发现象形文字的特点,激发学生学*汉字的兴趣。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相关教学挂图。

  2、学生准备:每人一盒水彩笔、一张白纸。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老师听说有的小朋友在幼儿园时,就认识了不少汉字。今天我想来考考大家,看看谁认的字多。不识字的小朋友也不要着急,我们一起来学*,好不好。

  2、出示本课第一部分的8个汉字,指名会读的学生大声读。表扬读音准确的孩子,并请他说一说自己是怎么认识这些字的。

  [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认识这些汉字的,这是一种成功的体验,也为其他学生指明识字的途径,激发更多的学生积极、主动地识字。]

  (二)识字指导

  1、教学“人”字。

  (1)指名会读的学生认读:rén。(可以多请几人。)

  (2)教师板书“人”的甲骨文,引导学生观察其象形之处。(教师提示:这就是一个人直立着,手轻轻举向前方。是侧面的样子。

  [引导学生观察古、今文字,发现汉字的象形之处,激发学生学*汉字的兴趣,培养他们对汉字文化的热爱。]

  (3)引导观察书上的图:图上画了几个人。是什么样的人。

  (4)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帮助理解生字。启发:你家有几口人。分别是哪些人。

  (5)引导学生口头组词。soft/(老人、军人、人口、人家、人山人海、人声鼎沸……)

  [字不离词,让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加深对汉字的理解,同时丰富词汇,起到积累语言的作用。]

  2、教学“口”字。

  (1)引导观察图:图上画的是什么。

  (2)引导学生观察人的嘴巴和“口”字的相似之处。

  (3)指名读kǒu,要求把三声读到位。

  (4)齐读。

  (5)指导用“口”组词,加深对“口”的理解。(口腔、口是心非、目瞪口呆、口若悬河……)

  3、教学“手”字。

  (1)指导观察图。引导思考:图上画的是什么。

  (2)教师在挂图边板书“手”的甲骨文,(教师提示:我们的祖先真聪明,用最简单的几笔线条就画出了手的样子。)

  (3),引导学生了解“手”字的演变过程,发现“手”字的相形之处。

  (4)指导读shǒu article/,注意翘舌音,把三声读到位。

  (5)指导用“手”组词,加深对“手”的理解。(手指、双手、情同手足、手足情深……)

  4、教学“足”字。

  (1)出示“足”字,请会读的学生领读、齐读,提示学生zú的声母是*舌音。

  (2)引导学生对照图说一说“足”指的是哪个部分。

  (3)指导用“足”组词。(足球、手足、远足、画蛇添足、足不出户……)

  5、教学“舌”、“牙”两个字。

  (教法同上。)

  6、教学“耳”字。

  (1)出示耳朵的图,教师板书“耳”的小篆,引导学生对照图观察,发现“耳”的相形之处。(2)出示“耳”字,指名读,齐读。

  7、教学“目”字。

  (1)出示图,指名说说图上是什么。(教师提示:一只眼睛。)引导思考:“眼睛”又可以叫什么。(目。)

  (2)引导观察:我们的祖先非常聪明,用最简单的线条就记录下了眼睛的样子。板书“目”的古文字。soft/

  (3)教师小结:人类在不断进步,文字越来越统一规范,这就是现在的“目”。

  请学生齐读两遍。

  (三)练*

  1、指导学生对照图,自由读一读相应的汉字。

  2、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指名读,齐读。

  3、指导游戏:教师出示汉字,学生快速读出字音,并用手指出自己相应的身体部分。

  第二课时

  1、教学“山”字。

  (1)出示几幅“山”的图片请学生欣赏。

  (2)引导思考:看了这几幅图你有什么感觉。

  (3)启发:你能用最简单的线条勾画出山的轮廓吗。(学生画图,教师巡视,选出优秀的作品。)

  师:(实物投影,展示部分学生的作品。)大部分同学已经画好了,你们看,这些都是同学们画的山,真不错!(出示山的古文字。)我们的祖先,就用这最简单的线条画出了山,这就是古时候的山字。

  师:我们小朋友真不简单,都能和祖先一样创造字了!经过人们不断改进,现在的山字这样写。(出示“山”。)谁来读一读。

  (4)出示“山”的古文字,引导学生将自己画的山与古文字相比,在比较中感知古文字与山的样子是多么相似。

  (5)出示“山”字,启发学生发现“山”的象形之处。

  (6)指名读“山”sjbwz/,指导读准翘舌音。

  [引导学生经历了发现的过程,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学*兴趣。]

  2、教学“水”字。

  (教法同上。)

  3、课外拓展。

  (1)启发:你能说出有关“山”、“水”的词语吗。

  (2)将学生说的词语归纳、补充,出示以下词语,教师带读。(高山流水、清山绿水、山清水秀、山高水长……)

  4、教学“金”、“木”、“火”、“石”、“田”、“土”。

  (1)出示:金、木、火、石、田、土卡片及图画。

  (2)启发:你能将这些字和图用线连起来吗。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答题纸上完成。

  (3)启发交流答案,说说这样连线的理由。

  (4)指导读准字音,并随机引导组词,帮助理解字意。

  教后记:

  出示古文字,并不是要求学生掌握。它只是起到了桥梁作用,将图与今天的规范汉字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发现汉字的象形特点,从而激发他们学*汉字的兴趣和热爱祖国文字的感情。

优秀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

  (2)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

  (3)了解诗人儒道兼济的思想。

  教学重点:

  欣赏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

  教学方法:

  第一课时:诵读法,教师讲解法。

  第二课时:讨论学*法。

  第一课时

  一、学生课前预*

  1、阅览相关材料《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浅谈苏轼逆境中旷达的人生态度》收集关于赤壁的历史、关于赋的相关知识。

  2、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并归纳文章的字词。

  3、根据学生的学*水*,将学生按*均水*分为若干小组(4—6人之间)。说明:这一步旨在引导学生学会自学,学会收集材料,学会整理材料,养成预*的*惯,初步感知课文,为以后的学*打下基础。

  二、作者和解题:以苏轼图片导入,由小组学生介绍苏轼的相关经历。

  教师明确:

  1、黄州的苏轼:苏轼人生中最无用世机会的三处贬所:黄州、惠州、儋州。赤壁赋的写作正是苏轼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时。简单的介绍苏轼躬耕东坡、黄州夜醉及两赋一词。有助于学生对欣赏作品时恰当的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

  2、解题:(1)赤壁的有关话题:三国时的赤壁和黄州的赤壁(2)赋的特点的演变:骚赋—大赋—小赋—骈赋—律赋—文赋说明:这一步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课前预*的重要性和筛选信息的重要性。展示课前所学,得到认可,激发兴趣。

  三、第一环节:听录音或看多媒体课件,提醒学生注意字音的准确,语句节奏的缓急和节奏的变化。教师点明五段文字的五次换韵。

  四、第二环节:以诵读为纽带,落实以下几个步骤:

  1、正音读—识文字—通义训—察语气—明文法—断句读—辨辞采—别文体请四位学生分别朗读,其余同学根据注解疏通文意,找出骈句,用心读。

  2、学生提出疑问,教师提示重要知识,举例:词类活用——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作动词: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句式——定语后置:客有吹洞箫者宾语前置:何为其然也说明:以朗读加深对课文的体会,通过读了解文体特点和散文的韵律之美。

  五、第三环节:理清文章的思路:(学生默读,检查学生有无动笔勾画)

  教师点拨:第一节——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节——悲凉箫声的伤感 第三节——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节——随缘而安的态度 第五节——忘情尘世的洒脱说明:此步骤重在倡导学生学会自学,学会合作。同时也让学生体会诵读在文言文学*中的.重要性,从而在语感上进行强化,促进课文的背诵。从读到理解文意,再从理解文意到背诵,、落实教学目标。

  六、第四环节:通过以上的分析,再让学生齐读课文,仔细体会文章的语言,探讨景、情、理的关系(再细读,小组讨论)。

  学生按四组展开讨论:

  1、文章写了怎样的景?

  2、文章写了怎样的情?

  3、文章写了怎样的理?

  4、总结情、理、景之间有什么关系?

  七、课堂演练,强化双基(略)

  八、布置作业:安排下节课的讨论话题:

  (1)搜集苏轼相关作品(词赋)中有“月亮”的句子,欣赏本文中的“水月”的意象,体会苏轼对自然的态度。参考:《永遇乐》、《虞姜人》、《江城子。密州出猫》、《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记承天寺夜游》、《后赤壁赋》等。

  (2)分析主客的形象,体悟主客问答中的理性思想。

  (3)寻找材料,看古人(主要是陶渊明、李白等)的人生观。

  第二课时

  一、评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1、苏轼在他许多作品中多次提到“水月”意象,仅以“月”为例,有哪些?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材料,并进行分析(以下为节选):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永遇乐》)夜闲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流漓。(《虞姜人》)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于狼。(《江城子。密州出猫》)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后赤壁赋》)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记承天寺夜游》)

  2、课文中都有哪些月亮?与前面同学们搜集的有什么异同之处?(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现实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赏风月(实)历史中的“水月”——苍凉之意——凭吊古人(虚)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须臾——体悟人生(虚)

  3、学生分析苏轼描写月亮的变化发展过程。讨论明确:以被贬黄州为界,被贬前,他是一个愉悦轻松、激情满怀的苏轼。明月高在景中呈宁静、轻松之态。到他密州时,到达极致,豪情万丈,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喷薄欲出。“月”成了祥乐、宁静、澄澈、优秀、高洁、圆满、理想的化身。被贬后,他的心态发生大转变。出现在景中的月也是静的,然而却是孤寂的“静”。冷清的“静”。甚至让人产生羽化登仙的虚无感、人生如梦的飘渺感。苏轼由“会换雕弓如满月”的豪情状态轻而为“抱月而长终”的遗此独立。但苏轼毕意是大家,总能于逆境中化解苦闷,随缘自适,超脱放旷。说明:这一部分重在提高学生研究分析能力,通过研究性学*,在搜集材料、分析材料上得以锻炼,并且通过提供解读的*台,培养学生“知人论文”、“知人论世”的能力。

  二、主客是否为两个人?面对眼前的景物,他们有怎样的看法?从中看出他们对待人生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将原先的四组分为两组,分别从客和主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1、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明确:苏轼将儒与道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

  2、三位学生分角色朗诵全文。一读旁白,一读苏子,一读客。读出课文情感的变化。

  3、结合诗歌单元《归园田居》、《梦游天姥吟留别》,谈谈苏轼、陶渊明、李白对传统人格超越。学生展示自己事先搜集好的材料,并结合相关分析,得出:陶渊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是带性使气的(参考)李白——安能摧眉要事权贵,使我不开心颜——是深感痛苦的(参考)苏轼——水逝去而常流,月盈亏而永生——是洒脱旷达的(参考)说明:利用小组讨论,减少任务量,加大课堂的容量,并且通过竞争激发了兴趣。通过分角色朗读加深对情感的体悟。同样也通过研究性学*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古人人生观的理解,通过对比感受人的多姿多彩,感受传统文化的神奇。

  三、苏轼这种听任自然,力求豁达的心境却让人有消极感,他是否有陶渊明归园田的心境?(也就是如何正确评价苏轼随遇而安,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

  1、苏轼这番话看起来很超脱,但骨子里仍然有人生空虚之感,所以所谓的听任自然,只能是一种自我安慰。

  2、不这么认为。苏轼的人生观应该是乐观旷达的,因为当时他被流放到这偏远的黄州,又几乎丧失人身自由,但他不讲丧气话,不甘陷于苦闷而力求解脱,这很不简单。

  3、他与陶渊明的心境还是有区别的,陶渊明是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他是真正厌世。苏轼的思想从本质看是很矛盾的,在《念奴娇》中拿周瑜比,现在与曹操比,都是感叹人生短暂而不能像古代英雄那样有所作为。

  4、认为听任自然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在客观形势对自己最不利时,苏轼不是意志消沉,不去幻想,而是顺乎自然积极去适应现实,在现在竞争社会中,要立足于社会,我们同样要积极地去适应现实,投身到激烈的竞争中去。

  5、在现代社会,“一毫而莫取”的观点显然行不通,你不去争取,只有被别人“吃”掉。

  6、理解是断章取义了,他说这话有前提“苟非吾之所有”,如果用这种态度做官,那现在会少很多贪心官员,反腐倡廉的工作就好做多了。

  7、“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作为成语现在还用,如果说是对大自然无节制地索取、破坏,显然是不对的;而作者享受的只限于清风、明月,所以不至于破坏生态。

  小结:同学们不是只停留在读懂字词句上,而是立足于时代来评判古人的文章,批判地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今天我们学*《赤壁赋》,我们不仅走进了作品,也走*了苏轼,感悟到了一种人生的美。下面我们一起来朗读余秋雨先生写给苏东坡的一段话,和大家互勉。

  学生齐读:“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说明:通过生生之间心灵的碰撞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对他人关注的意识,利用优美的文字唤起对人生的感悟。

  四、请学生给本课做个结语出现的精彩总结:

  五、布置作业

  结合苏轼的词,分析词中所蕴涵的对人生(生命),对苦难的理解。写一篇评论文章800字以上。参考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等三。

  教学反思:

  本案例力图体现“重在自主,重在发现,重在探究”的教学理念。笔者认为值得肯定的地方有:首先,学生的鉴赏活动贯穿教学的始终,无论是对文本意义的读解,还是对意境的感悟,都不是(或很少是)由教师传递、告知的,而是由主体通过探究发现的。在课堂上,鉴赏主体拥有比较充分的鉴赏权、思考权、发言权,这就为主体“发现”提供了保证,学生不再是名义上的、形式上的主体,而是实质性主体——成为学*过程的真正主人。

  例如学生总结这篇课文十分精彩:

  (1)文章有赋的情韵,散文的笔调,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上的束缚,用比较自由的句式构成带韵的散文,兼具诗的情韵和散文的理意,体现了韵文的优美、绵长的特色。

  (2)《赤壁赋》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的幽美景致,都给政治上失意的苏轼带去了莫大的慰藉,于是他用那传神的妙笔,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他描写了秋夜泛舟大江的情景,抒发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感慨,并以水月为喻,畅达宇宙万事万物变与不变的辨证关系,使惆怅的心情在享受清风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诗意的消解,表现了一种豁达乐观的襟怀。

  (3)面对逆境,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胸怀放宽广一些。缘于诗人痛苦的人生际遇,畅达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种豁达的情怀。

  其次,利用了研究性学*的方式,重视对学生信息搜集和筛选能力的培养。(说明:还学生自主的权利,同时也是对课堂的总结。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课外的分组、结合话题指导材料搜集、筛选,对于改变学生原来被动的接受和教师教什么我听什么的学*方式会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教学中,有好多学生都谈到这样的学*非常轻松,并且可以涉猎到更感兴趣、更广泛的知识。

  第三,强调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改变教师原来单一的讲解传授方式,依靠材料,依靠学生小组的合作、探究和竞争,变知识的接受为生成。利用现代媒体,利用网络,利用发放的资料,利用生生之间思维的碰撞,打开了克服重难点的大门。我觉得,这对于古文学*方式的改变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值得探讨改进的地方:

  1、学生的课外预*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掌握,毕竟学生的学*大多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接受型上,*惯很顽固。

  2、阅读大量的资料,对于教学进度的完成是一个挑战。(当然,教会学生方法,改变学生的*惯比任何都值)

  3、改进的想法是打算结合网络,以利于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优秀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能深入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3、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加强对和*生活的热爱。体会边塞诗的风格,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能深入理解是诗句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教学准备

  1、师生共同查找有关诗人、时代背景、其他描写战争诗的资料。

  2、学生课前预*诗文。

  3、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一)相机导入,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学*了一首乐府诗《十五从军征》,让我们体会到了战争给人民造成的苦难。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一首跟战争有关的边塞诗《出塞》。(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复*方法,交流资料

  1、复*方法: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有一个把古诗学好学透的方法,谁来说一说是什么内容。(生叙述)。

  2、交流资料:

  (1)介绍作者。

  (2)明确背景。

  (三)讨论探究,拓展理解。

  1、出示全诗,整体感悟。

  2、运用学法,小组探究。

  3、分句汇报,品味诗句。

  A、汇报前两句

  (1)说清诗意,体会诗情。

  思考:为什么要提到秦汉时的明月和关。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带给你什么感觉。

  (2)反复吟咏,熟读成诵,升华诗情。

  (3)拿出摘录笔记,记录诗句,养成积累的*惯。

  (4)联系课外,链接知识。

  B、汇报后两句

  (1)汇报方法同上:读、背、摘录、板书。

  (2)看教材“我的视角”中丁丁的话,了解诗中引用的典故“龙城飞将”。

  二、(一)凭借情境,升华诗情。(出示课件)

  让我们再看全诗,大声诵读一边,再来体会作者之情。

  (二)回味诵读,深入品味。(再出示课件)

  学生诵读,练背。

  三、(一)解决书后练*题,对比本课两首描写战争的古诗各自的感情基调。

  (二)再看“我的视角”,解决冬冬的问题,理解多数古人选择战争题材写诗的原因。

  四、日积月累,课外延伸。

  收集王昌龄其他描写战争的古诗,还可以收集其他诗人描写战争的古诗。

  《出塞》作为一篇古诗,是从战争的角度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任用英勇善战的名将镇守边关,以消除边患的感情。今天这堂课,总的来说是按照预设上完了,总的感觉是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也留下了不小的遗憾。

  从预设角度上来看。我一直思考,语文课要教给学生什么。是字词,句子,学*方法。还是一首诗,一段话或一篇文章。从教以来,我认为,语文应该是深度的思考和广度的吸纳,语文的课堂应该成为学生的流动图书馆。于是,我想通过一堂课让学生接触更多的文学元素。

  《出塞》是七绝诗的压卷之作,是唐边塞诗中的一朵奇葩,因此,在教学这首诗的时候,应该将其融在边塞诗中去体会。因此,教学的破题,我选择“塞”字为突破口,打开边塞之门,直观地感知边塞环境之恶劣、生活之艰苦、战事之频繁、生死之惨烈。为学*诗歌,培育好一个深沉凝重的基调。学生的直观感知,是通过古诗词典型句子和边塞图片直观去体会,以诗解诗,对于我们班学生的整体水*来说或许稍难,但我预设之初是非常想做这样一个尝试的。

  在这基础上,让学生把诗读熟,初步体会诗歌大意,从戍边而引出“万里长征”,进而在体会万里长征时,从时间长去感知征人生活的艰难、惨烈、悲壮,在深究征人“人未还”的根由时,体会征人不能回的事实,同情征人的生活。最后再从“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诗句中,一层层地体会征人出征的豪迈;诗人对和*的憧憬和对朝庭的不作为的无奈。通过分析,去体会。然后再通过朗读去体悟。

  课堂安排很紧凑,环环相扣,课堂语言的设计也很精美细致,但正是由于预设的东西太多,整堂课似乎都变成了教师的舞台,学生的主体地位被严重削弱了。这堂课课堂容量很大,大到似乎已经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范围。以致于课文后面接连几次教师的激情引读都没能引读出学生最有感情的朗读。

  我想说的是对于课堂预设和生成的问题。本课教学我的失误在于注重了课堂预设,却忽略了课堂生成。而课堂生成才是一堂课中最闪亮之处呀!课堂上,预设虽然重要,但是生成更不可缺少,只是我很多时候,往往不敢去抓住生成的东西,或者说是没有能力去在瞬间捕捉生成的契机。《出塞》这堂课,让我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所以提高自我文学修养是我需要努力的一个方向。

优秀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1、品读描写父亲的语句,感悟人物形象。

  2、理解作者对父亲的双重感情,把握文章主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学*课文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2、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情感,感受*典型的农民形象。

  三、教学方法:

  1、自主学*、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2、勾画圈点法。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有人说,人生是一级一级的台阶,每个人都希望在台阶上找到自己的高度,父亲是不是也如此?今天,让我们踏上李森祥的小说《台阶》,走*父亲,感受一个农民父亲的情怀。

  预*检测

  1、字词的音形义

  凼( )涎( )水 烦躁( )

  砌( )墙 倔强( )

  神色、态度不自然( )

  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 )

  人多的公开场合。( )

  好像丢掉了什么,形容心情怅惘。( )

  形容驯良顺从的样子( )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完成自学检测。

  (要求:先自己带着问题速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描写父亲的句子,感知父亲的形象,回答下面问题)

  1、台阶在父亲心中意味着什么?找出文中的依据。

  2、一句话概括小说的内容。

  提示: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2、梳理小说的情节

  为了建一个象征着尊严和梦想的高台阶新屋,父亲坚持不懈奋斗了大半辈子,这是一个勤劳的、吃苦耐劳的父亲?分析人物形象一定要结合文本,文中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塑造父亲这个形象?

  三、捕捉细节,分析人物形象

  1、那么怎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呢?(播放微课助学)

  2、小组合作,用微课中提到的方法分析父亲人物形象

  学生找出文中细节描写的句子,分析并归纳人物特点。小组交流后,确定发言人,以“这一节运用了细节描写,写出了一个——的父亲,表现了父亲的——,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感情”的句式汇报。

  四、读懂儿子对父亲的感情,把握主旨。

  1、为了地位和尊严,父亲付出了(岁月、青春、健康、意志力),儿子理解父亲吗?

  请用““我”——父亲,依据是——”的句式回答。

  儿子理解了父亲,这是一个男人对另一个男人的理解。

  2、仅仅是父亲想改变自己的地位吗?用文中的句子做依据。

  师:1980年,四川美院院长罗立中的油画《父亲》,让许多*人都受到深深震撼,踏上台阶,我们又了解了一位父亲——这些典型的*农民,他们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们虽然贫穷,但依旧艰苦创业,影响他们的孩子改变命运,拼搏向上,从这个意义上说,父亲是我们人生的台阶,父亲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中最厚重的那级台阶!

  五、拓展迁移,朗诵诗歌,再次体味父亲形象。

  下面我们一起来朗读这首诗,再次体味父亲形象。(课件出示,音乐响起,师生齐读诗)

  父亲

  我的父亲

  你喜欢坐在台阶上远望

  你喜欢把那烟枪在青石板上敲得嘎嘎作响

  我的父亲啊

  摇来摇去的柳树枝总也摇不散你那专注的目光

  我的父亲

  你那古铜色的脸

  你那黄几几的脚板

  我的父亲啊

  你把你的胸膛挺高一些吧

  我的父亲

  你挺直的腰板为什么担不起一担水

  你倔强的头颅为什么埋在膝盖里

  我的父亲啊

  你满挂着的笑容为什么在九级台阶筑起的鞭炮声中尴尬

  我的父亲

  我知道你的梦想

  三级的台阶到了九级

  我的父亲啊

  怎么了——你老了

  我的父亲,

  还有我呢

  有人曾说,小时候,父亲的面子就是孩子面子,长大了,孩子的面子就是父母的面子。老师衷心地希望好好学*,有所建树,我想,那可能就是你对在地里辛勤劳作的父母最好的报答!

  六、板书设计:

  台阶

  李森祥

  “文眼”: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

  父亲形象: 自尊要强 勤劳节俭 老实厚道 质朴谦卑

  思想感情:崇敬 怜惜

  七:作业布置

  父亲或母亲有哪些令你感动的细节,用一个片段把它描述出来。


地理优秀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6)

——地理教学设计实用十份

  地理教学设计 1

  一、学*目标

  (一)学*目标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

  2、运用地图,描述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特点。

  3、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二)学*目标分解细化

  1、通过简单方法估算并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的比例,学会科学探究的.简单方法,培养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2、运用地图描述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特点。

  3、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以及大洋、海和海峡。

  4、在世界地图上,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点。

  5、了解人类认识地球面貌的历程,增强热爱科学、探究地理、造福人类的信心和决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通过简单方法估算并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的比例。

  2、在世界地图上,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点。

  (二)教学难点

  在世界地图上,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点。

  三、教学方法

  1、教法

  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画图讲解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2、学法

  情景感受法、地图观察法、图画图话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地理教学设计 2

  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研讨中,地理教师关注最多是:新教材虽然图文并茂,有贴*学生的生活话题,有情境化的活动,有丰富的资源链接。教材知识编排更加“精减”,活动环节更加突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而传统教材通常从教师“教”的角度编写,以演绎和说明为主,呈现方式单一。

  教师*惯于把书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的学*过程就是书本知识的获承、验证、记忆和积累的过程。而新教材主要是从学生“学”的角度编写,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等对话,学生之间互相合作,师生之间共同探究,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当面对着淡化了学科知识体系的《地理》新教材,教师们难免会有困惑和茫然之感。

  新形势下如何进行地理课的教学设计呢?本文以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天气与气候》为例,浅谈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所谓教学设计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对教什么(教学内容)怎样教(组织、方法、传媒的使用等)进行教学。要完成这样一个具体的教学设计,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一定要掌握课程标准,理解教材内容。要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出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确定出教学目标(包括知识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此基础上,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结构、教学信息反馈以及在哪一步骤培养学生什么能力或进行什么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案。只有在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周密审慎的设计,才能使课堂教学过程有的放矢,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才能克服教学过程中的随意性、无目的性。提高教学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从面取得最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具体说,一个好的、行之有效的教学设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做好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包括学生情况分析和结其知识结构的分析。学生情况分析指摸清学生的一般心理、生理背景,如:年龄、性别、学*动机、认知成熟度、社会经历,了解学生从事该课程学*的认知态度、学*能力、学*风格和认知结构特点。知识结构分析指按照课堂标准与教学基本要求形成的知识结构与学生现有认知结构的差异,从而确定教学的起点。

  例如:《天气与气候》这一节主要内容有:1、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和特点;2、天气预报。为适应初一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可将教材知识的编排顺序进行合理的调整,将教材中的“天气—气候—天气预报和常用天气符号”的顺序调整为授课时的“天气—天气预报

  和常用天气符号—气候”的顺序。引入时教师先列举一些具体的例子:1998年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水;20xx年强沙尘暴袭击北京;20xx年的特大冰灾等。联系实际学学生身边的地理,调动起学生的情感积极性,符合学生的实际并为学生所熟悉,能理解,可挖掘。

  二、制定合理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学生完成本阶段学*后在知识、能力、情感上应达到的新的水*。它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每门课、每节课都应有教学目标,重点说明完成学*后学生的知识水*、行为、能力的变化。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应考虑:在教学之前,学生会什么、能够做什么;在教学之后,学生的行为应该有什么变化。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以课程标准给出的课程目标和内容目标为依据,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在全面思考的基础上科学地制定。例如:根据新课标要求,确定《天气与气候》的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次:

  知识目标:

  1.学会阅读天气预报中的卫星云图。

  2.能够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城市天气预报图。

  能力目标:

  1、通过区别“天气”和“气候”的不同,培养学生分析和比较的能力;

  2、通过双边活动,学会看天气预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和读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的兴趣,知道地理知识的作用,形成主动学*的态度;

  2、增强学生对大气环境的保护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点,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惯。

  值得注意的是,三维目标是一个水**融的整体,而不是相互孤立的`三块。

  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不能把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僵化地分成三个环节来分别完成三个目标。更不能生搬硬套地要在获得知识与技能过程后再硬加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教学中应使三个目标有效的融合在一起。

  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地理新课标指出: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不同的学*需要,积极探索和运用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等方式,提高学*的地理学*积极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由“教师中心型”的教学向“学生中心型”转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学会观察、分析问题,进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例如:在设计《天气与气候》的教学时,让学生“在游戏中学*地理”,天气预报的符号又多又不好记,怎样才能快速有效地记住呢?同学们来试一试,比一比,看谁记得快记得准。或让学生当一回“小小天气预报员”学生在玩中学,体验学*的乐趣。“天气就像小娃娃的脸说变就变”“东边日出西边雨”用这些简单的语句让学生自己归纳天气的特点等。

  四、确定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教学重点的确定是我们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前提,是我们实施课堂教学前进行运筹和策划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步骤和环节。如果课堂教学不明确突出重点难点,学生自己恐怕很能把握。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有两个依据:一个依据

  是教学参考书,另一个依据是学情。所以教师首先要吃透新课标,只有明确了这节课的完整知识体系框架和教学目标,并把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师参考书整合起来,才能科学确定静态的教学重点难点。其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技能的状况和兴趣、需要和思想状况等;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作出预见,预见学生在接受新知时的困难、产生的问题,以便对症下药,做好理论联系实际。还是以《天气与气候》为例,本课的重点可以确定为:1、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区别;2、学会阅读卫星云图和简单的天气预报图。难点是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和气候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重难点确立之后,师生共同围绕教学中心内容开展学*,教师主动关注学生的学*过程和思想动态,及时评价、鼓励学生,达到较高的教学效果。

  五、强化教学反思

  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许多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增加了“教学反思”,谓之“课后记”。 “教学反思”是适应新课改的需要,有利于促进教师自主学*和研究的意识,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进行审视、分析和总结提炼的过程。“教学反思”中主要记录在教学中的新发现、新规律、新见解、新突破等等,经常地、及时地记录下这些心得体会,并进行必要的归纳总结,不仅使教学设计一直处于审视自我、共同娇正、共同完善的动态发展中,又使教师逐步形成了以课改理念为出发点和归缩点的备课观、教案观。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等教学

  因素的不断更新,作为地理课教师应透视本学科新的课程标准价值导向,从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设计课堂教学,促使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增强地理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教学设计时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构建起课堂教学比较完整的目标体系,由以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地理教学设计 3

  题学*目标

  1、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

  2、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类型的构成。

  3、我国土地资源的总量和人均占有量。学 * 过 程自主空间一、导入(复*提问、视频、故事、游戏、创设情景等)

  二、自主学*,感受新知(自读教材,独立完成下面问题)

  1. 我国土地资源总量在世界上居第 位,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均水*的,这主要是因为我国 ,因此是我国土地资源的国情。2.根据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的状况,我们把土地资源分为_____、 ____、_____和建筑用地。3.我国各类土地资源中,_____面积较广,占的比重大,而_____和_____所占比重相对较小。我国______地面积广大,居世界前列,为发展______提供了较好的资源条件4. 我国用世界上 %的土地养活了世界 %的人口。1、中国陆地面积是多少?居世界第几位? 2、中国人口为多少?人均土地面积占世界*均水*的多少?、我国的土地资源类型齐全,课本上介绍了哪些类型?学*目标1、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情况。

  2、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3、我国土地资源的保护措施。学 * 过 程自主空间一、导入(复*提问、视频、故事、游戏、创设情景等)

  三、自主学*,感受新知(自读教材,独立完成下面问题)

  1.我国的耕地主要分布在半湿润和湿润的、和低缓的地区。北方以为主,南方以为主。

  2.我国的草地主要分布在北方干旱和半干旱的和以及青藏高原区。草地的类型与产草量由东向西随着的减少而变化。

  3.林地主要集中在、交通不变的深山区和边疆地区以及的山地。东北林区岭阔谷宽、气候冷湿、松林成海;西南林区高山峡谷、气候多样、树种繁多;东南林区低山丘陵、气候湿热、经济林盛。

  由于人们不合理的利用,使耕地、林地、草地等遭到哪些方面的破坏,程度如何?

  怎样解决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3、我国在土地方面的基本国策是什么?

  四、展示引导学*

  小组或小组代表在全班展示

  小组间质疑或补充

  教师点拨

  五、评价提升学*。(课堂检测,更正,学生记忆;小结课堂;评选本节课优秀小组和个人)

  1.下列地形区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耕地的是( )

  A.大兴安岭 B.四川盆地 C.内蒙古高原 D.塔里木盆地

  2.我国东部多耕地,西部多草原,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开发的历史长短不同 B.受生产方式的影响

  C.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的影响 D.受生活*惯的影响

  3.我国的天然林区主要分布在( )

  ①东北地区 ②东南丘陵地区 ③西南林区 ④经济发达地区 ⑤人口稠密地区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①③

  4.内蒙古高原东部的土地类型主要是( )

  A.耕地 B.林地 C.草地 D.荒漠

  5.我国的耕地主要分布在( )

  A.西北内陆盆地边缘 B.湿润和半湿润的*原、盆地、河谷和低缓丘陵地区

  C.新疆、东北边缘地区 D.秦岭一淮河以南地区

  6.我国人均耕地不足,为了解决粮食问题,你认为应该( )

  A.多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 B.科学种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C.把草原、山坡开垦为耕地 D.围湖造田,围海造陆

  7.我国把“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作为基本国策,主要原因是( )

  A.土地资源分布不均 B.土地资源不可再生

  C.土地资源多种多样 D.人口多,耕地少

  8.我国人地关系的突出矛盾是( )

  A.国土面积大,耕地总面积很小

  B.可开垦的后备耕地资源丰富,但开发难度和投入资金很大

  C.人口增长迅速,人均耕地越来越少

  D.土地的承载量已远远超过其持续发展的极限值我的收获:

  地理教学设计 4

  1、多激励、活氛围

  根据新课程理念,地理课堂中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以学生为本”的课堂环境,营造一种“尊重学生的观点”的课堂氛围,以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例如,自然地理有很强的思维理性,尤其是学*“日照图、气候、洋流”等思维难度的内容,地理教师要尽可能做到,当学生在学*中遇到挫折时,教师应该用一弯理解的微笑、一种耐心的态度,来化解学生的焦虑;当学生破解难题时,教师应该用一缕嘉奖的眼神、一种热心的祝贺,来焕发学生上进的动力,教师的这种积极的评价与适时的激励,使每个学生都能够体验到学*的快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和感受到课堂的趣味。

  2、多架桥、建联系

  新课程地理教材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知识之间的跨度大,这无疑已经成为学生学*和思维的难点,为了突破教学难点,地理教师应该应通过“区域地图、地理略图”等途径来架桥铺路,来建立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从而能够达到破解难点的效果。例如,利用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简图进行知识的梳理和归类整合。

  2.1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与昼夜长短判断。

  2.2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与太阳高度大小判断。

  2.3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与季节、日期判断。

  2.4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与南北半球及直射点将要移动方向判断。

  2.5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与纬度范围的判断。

  2.6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与风带气压带的移动规律。

  2.7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与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

  通过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思维规律的知识联系,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理解知识难点,同时还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升华、能力的提高。

  3、多引导、促探究

  地理教学中要积极开展师生间的双向交流,要让学生在探究的氛围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因此教学时地理教师应该大胆放手,要让学生有充分思考和探讨的时间和空间,围绕地理的'主干知识,提出一些有利于学生思维培养的,特别是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激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得出结论。例如,气温分布和等温线是高中地理的重点,教学中就可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探讨,在探讨的过程中教师进行适度的引导和启发,从而得出以下一些重要结论。

  3.1等温线的分布:①等温线分布规律:等温线的温度数值总是由低纬向高纬递减。②不论陆地还是海洋,如果表面状况较均一,等温线大致*行于纬线。③北半球1月份等温线比7月份等温线密集,但是其数值仍然是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3.2等温线的凸向:①一月全球陆地等温线均向南凸,海洋等温线均向北凸;七月正好相反。②由于受洋流的影响,海洋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的流向一致。

  3.3等温线分布影响因素简析。①许多沿岸地区等温线*于与海岸*行。②等温线与等高线*行或与山脉走向*行说明受地形的影响,如果等温线闭合,则说明受山脉或谷地的影响。

  4、多设疑、缓坡度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课堂情况、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教学内容的不同,适时地提出经过精心设计、目的明确的问题,这对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学好地理有很大的作用,还要引起注意的是,提出的问题不能跨度太大,要遵循学生的知识水*和认知规律,问题的坡度要缓,要在渐进中不断加深。例如在学*了高一《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后,让学生总结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①中低纬大洋西岸为暖流,东岸为寒流。②中高纬大洋西岸为寒流,东岸为暖流。在此基础上继续设疑,通过提出新的问题,可以激发起学生新的求知欲望,为学生课后进一步的思维,也可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5、多归纳、显规律

  地理知识总体比较抽象,尤其是自然地理部分,学生显得无所适从,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浮于教材的表面,而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知识的内在的线索和规律,从而利于学生掌握知识。例如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规律、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规律等。通过这种规律的总结,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盐度分布规律,当然学生应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6、多训练、辅方法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发展性和创新性,关注的是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因此地理教学要强调发现知识的过程,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简单地介绍其结果。在地理教学中应该讲练结合,并要处理好练*的强度和适度的关系,并应该让学生在训练中总结和体验思维方法,从而真正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通过这种有意识的思维流程和解题方法的提炼和总结,不但能够促进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还能够帮助学生搭建知识间畅通联系的渠道,从而为学生自己的灵活解题奠定基础。

  地理教学设计 5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区域的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读图,简评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

  “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东北地区的

  气候特征。

  4、以长白山植被的垂直变化为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气候特征、说明区域内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影响。

  掌握分析、表达一个地理区域的地理位置的方法;学会分析区域内各要素的相互影响。

  三、教学准备:

  有关地图、景观图片、视频材料,自制幻灯片

  四、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读图分析法、讲授法

  板书:1、范围: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简称“东北三省”。

  2、面积:土地面积78.8万*方千米,**国陆地总面积的.8.2%

  3、绝对位置

  1)大**于120°E——135°E、40°N——53°N

  2)自南向北跨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主要位于中温带

  4、相对位置

  1)位于我国东北部,地处东北亚的核心位置

  2)东、北两面与朝鲜及俄罗斯为邻;西接内蒙古;南连河北省,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

  5、地理位置的影响及其重要性

  二、地形特征

  讲述:我们在七年级下册学*过描述大洲地形特征的方法,你还有印象吗?

  学生讨论:一个大洲的地形特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归纳:*均海拔高度、地形起伏状况、主要地形类型、地形分布格局和特色地形。

  地理教学设计 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地图上指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利用地图描述日本的地形、地貌特点,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学*的过程中,充分运用图文资料,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小组合作能力,树立团队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日本自然环境和人文经济的认识,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求知欲,增强安全防震意识,提高学*地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日本的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难点: 火山的形成原因和利弊分析。

  三、教学方法

  读图(资料)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准备

  地理填充图册、地图册、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讲述时事政治,对于我国的钓鱼的岛问题一直争执不休,大做文章的国家是哪个?并强调钓鱼的岛是我国的固有领土。这节课就让我们抛开爱恨,用地理的视角充分认识这个复杂的国家。

  过渡:我们应从哪些方面认识日本呢?请大家打开课本快速浏览教材。

  (二)探究新知新课教学

  【提问】看看教材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日本的?引导学生归结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经济两个方面。这是认识一个国家的基本方向。

  【环节一】认识日本的自然环境。

  活动一:出示日本在世界的位置图和日本地形图,设置任务让学生找出日本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领土组成、地形特征。

  活动二:日本的位置和组成对自然环境会有什么影响呢?让学生同桌之间相互配合完成内容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日本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日本轮廓和城市分布特点以及原因。

  活动四:播放视频和图像资料了解日本人都有哪些生活*俗。继续认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环节二】认识日本的火山地震状况。出示火山地震带分布图,让学生思考: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

  提问2:是不是火山地震只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呢?引发学生思考。进一步引导学生看课本资料。

  【小组讨论】1.探讨火山地震的利弊: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15图文资料分析总结火山地震的利弊。

  2.展示日本安全防震资料。日本是如何防震减灾的?我国也是多地震的国家,我们应向日本学*哪些防震减灾知识?

  (三)巩固提高

  要求完成《地理填充图册》相关内容;看图思考:日本的自然环境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四)小结作业

  通过提问的方式回顾本节课内容。并说明作业任务:自然环境决定了经济文化的发展。日本的经济状况怎样?请大家课下做一个调查。带着以下问题你们家有哪些日本产品?商店里有哪些日本产品?与同类产品相比,在价格和功能上有什么不同?你有什么感想?全班分为四个小组归类做个统计图表。

  六、板书设计

  地理教学设计 7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本课是高中地理必修模块一的最后一节内容,从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关于必修一“地域分异规律”的内容标准: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其旨在通过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认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从本条“标准”来看,首先应通过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认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其次,通过分析自然带的分布,归纳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难点之一。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可以是地域性的,也可以是全球性的。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无论在自然地理过程上,还是在自然地理特征上,都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地域)差异。而空间差异有不同的尺度,正像教材中讲的那样,海陆差异是全球性的地域分异,陆地上的自然带是相对较小尺度的地域分异。还有更小尺度的区域差异的。区域差异是有规律可循的。教材从自然带的分布现象入手,分几个方面重点讲述地理环境地域差异的表现和分异规律:主要受纬度因素影响的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主要受海陆因素影响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主要受海拔影响的山地垂直地域分异。统一是相对的,而差异是绝对的。建立这个概念是极为重要,因为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加科学地分析地理问题。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学*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具有一定的兴趣,但是要探究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就要与之前所学的世界气候的分布联系起来,气候的分布是地理学*中的难点,有些学生可能没有掌握,有的学生则早已遗忘。其次高一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还较为欠缺,因此对于一个事物中影响要素有哪些,主导因素又是什么,难以把握。另外,在教学设计时,重点考虑了身边的案例,使学生能亲身体会到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展示不同地区自然景观的图片,让学生直观的观察陆地自然环境的差异性,通过自然带模型图的展示,让学生直观的总结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同时设计相关的探究活动,培养高一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惯以及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设计思想

  “地域分异规律”是自然地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规律,本节内容要讲清楚的两个核心概念是“差异的空间尺度”和“差异的变化规律”。教材内容也围绕这两个概念展开。由于学生已经学*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首先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旅游出发,让学生明确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而差异性则是绝对的。为了让学生明确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在不同空间尺度的不同,在教学中展示温度带的分布和海陆分布图,让学生对全球性的地域分异有所感知,进而明确本节内容主要研究相对较小尺度的陆地上的地域分异。通过研究自然带的形成分布,通过直观的展示图片,分析不同的景观特征,总结区域差异是有规律可循的,通过创设一系列的问题条件,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启迪学生去思考问题,从而有所得。总之,通过本节教学,让学生建立对地域差异的感知,并通过景观图片和有目的的启发式提问、探究式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地域分异的规律及成因,达到提升学生读图能力,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惯以及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目标。

  四、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能够举例说明地域存在差异现象。

  2、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能够分析其主导因素。

  3、逐步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过程和方法:

  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进行分析、总结。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无处不在。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逐渐形成正确的环境观。

  地理教学设计 8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本课是高中地理必修模块一的最后一节内容,从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关于必修一“地域分异规律”的内容标准: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其旨在通过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认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从本条“标准”来看,首先应通过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认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其次,通过分析自然带的分布,归纳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难点之一。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可以是地域性的,也可以是全球性的。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无论在自然地理过程上,还是在自然地理特征上,都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地域)差异。而空间差异有不同的尺度,正像教材中讲的那样,海陆差异是全球性的地域分异,陆地上的自然带是相对较小尺度的地域分异。还有更小尺度的区域差异的。区域差异是有规律可循的。教材从自然带的分布现象入手,分几个方面重点讲述地理环境地域差异的表现和分异规律:主要受纬度因素影响的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主要受海陆因素影响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主要受海拔影响的山地垂直地域分异。统一是相对的,而差异是绝对的。建立这个概念是极为重要,因为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加科学地分析地理问题。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学*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具有一定的兴趣,但是要探究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就要与之前所学的世界气候的分布联系起来,气候的分布是地理学*中的难点,有些学生可能没有掌握,有的学生则早已遗忘。其次高一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还较为欠缺,因此对于一个事物中影响要素有哪些,主导因素又是什么,难以把握。另外,在教学设计时,重点考虑了身边的案例,使学生能亲身体会到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展示不同地区自然景观的图片,让学生直观的观察陆地自然环境的差异性,通过自然带模型图的展示,让学生直观的总结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同时设计相关的探究活动,培养高一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惯以及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设计思想

  “地域分异规律”是自然地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规律,本节内容要讲清楚的两个核心概念是“差异的空间尺度”和“差异的变化规律”。教材内容也围绕这两个概念展开。由于学生已经学*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首先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旅游出发,让学生明确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而差异性则是绝对的。为了让学生明确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在不同空间尺度的不同,在教学中展示温度带的分布和海陆分布图,让学生对全球性的地域分异有所感知,进而明确本节内容主要研究相对较小尺度的陆地上的地域分异。通过研究自然带的形成分布,通过直观的展示图片,分析不同的景观特征,总结区域差异是有规律可循的,通过创设一系列的问题条件,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启迪学生去思考问题,从而有所得。总之,通过本节教学,让学生建立对地域差异的感知,并通过景观图片和有目的的启发式提问、探究式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地域分异的规律及成因,达到提升学生读图能力,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惯以及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目标。

  四、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能够举例说明地域存在差异现象。

  2、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能够分析其主导因素。

  3、逐步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过程和方法:

  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进行分析、总结。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无处不在。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逐渐形成正确的环境观。

  地理教学设计 9

  课标要求:

  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课标解读:

  首先应该从以下方面了解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包括流域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口和社会经济基础。根据该流域的地理条件,规划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具体包括防洪、航运、发电、土地利用、矿产资源的开发、旅游、渔业、灌溉等方面。针对开发过程中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综合治理的对策。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初步学*了流域的基础知识,但由于时隔较远,基本上已经没有印象,因此,需补充流域和水系的基础知识。对于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分析,在必修2和必修3前期的知识学*中,已有一定的基础。而对于流域开发,由于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比较陌生,需要通过一定的图片资料,使其增加感性认识。

  学*目标:

  1、阅读美国地形图、田纳西河流域矿产资源分布图,分析田纳西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特征等自然环境及资源条件。

  2、阅读资料,分析田纳西流域人口及社会经济条件。

  3、阅读图片、资料,描述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建设状况,说出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

  4、分析田纳西流域出现的生态与社会问题,说出流域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教学方式:

  案例教学法

  教学重点:

  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教学难点:

  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

  教学资源的处理:

  教材内容和课程标准基本相符,只是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宜调整到流域综合治理部分,增强治理的针对性。另外,补充了田纳西河流域的人口、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关于流域开发的相关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98年长江流域洪水灾害的成因是什么讨论归纳以实例导入新课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分析展示美国地形图、田纳西河流域矿产资源分布图及文字资料分析田纳西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特征等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及人口、社会经济条件。使学生掌握流域开发地理条件的分析思路与方法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展示图片、资料,引导学生说出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

  阅读图片、资料,描述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建设状况,说出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使学生掌握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流域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流域开发出现的生态及社会问题,归纳出流域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分析田纳西流域出现的生态与社会问题,说出流域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使学生掌握流域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知识拓展,能力迁移将全班分成三个小组,分别研究长江、黄河及珠江的综合开发小组搜集资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各大河流的综合开发与治理使学生对我国的大江大河有较深入的了解,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流域开发建设问题板书设计:

  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第二课时)

  【课标解读】

  课程标准具体要求教学活动建议以某河流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针对具体的流域实例,从流域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口、社会经济基础等方面,分析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说出该流域开发的基本内容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通过实例学会认识流域开发的一般方法。收集有关流域综合开发建设的成功实例,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总结其经验,加深学生对流域开发整治的一般过程和方法的理解。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田纳西河流域不同时期的开发措施和后果,分析流域综合开发的措施和意义。

  2.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图表和数据的技能,逐步形成运用基本原理综合评价地理事物的能力。借鉴田纳西河流域治理的经验,提出塔里木河综合治理的建议。

  3.培养学生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认识环境和资源的关系,培养对环境、资源负责的观念和行为,还要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1、田纳西河流域开发所产生的生态与环境问题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2、通过借鉴田纳西河流域治理的.经验,提出塔里木河综合治理的建议。

  【教学难点】

  塔里木河治理现状的利弊分析。

  【学情分析】

  初中已对相关的区域地理知识进行了学*,在必修一二也已对相关的自然与人文地理进行了学*,第一单元区域已介绍了区域分析的基本方式方法。因此,本节课的知识基础应该说都已经了然于胸,一个关键就是怎么把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解决问题(流域治理)。

  【教学方式】

  讨论探究法、启发讲述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资源】

  书上图像资料、书上的案例课外图像和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引入复*上节课田纳西河在开发中的问题。洪涝灾害,水土流失,洪水泛滥导致田纳西河流域成为美国经济最贫穷落后的地区之一。思考、回答从复*旧知入手,引导学生回忆——思考,引入新知资料分析资料:

  1933年以后,在田纳西河流域修建了71座大小水坝,其中具有防洪库容的水库35座,形成了统一有效的水库防洪调度系统,其防洪标准达到百年一遇。1933年以后,全流域再未发生洪灾,*均每年防洪减灾效益约2亿美元。

  地理教学设计 10

  【设计思想】

  本教学设计以“学*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的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等

  为指导思想,以学生主动探究为主要教学形式,通过探究学*培养学生读图获取知识的能力和综合

  实践能力,形成积极主动的学*态度,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树立因地制宜、人与

  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理念。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中国分区地理南方部分的核心章节。内容丰富,容量也很大。又有利于知识的拓展。

  苏州正好位于本区,也有利于乡土地理的教学。

  【学生情况】

  很多学生虽不是生于本地,但成长在本地。因此对本节内容情感上很有亲和力。对许多场景也

  身临其境。比如京杭大运河,很多学生每天都能看到。学*的动力会提高很多。但本节内容要求的

  对知识的拓展延伸则对学生来讲难度较大。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图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能够说出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应用,并能迁移运用到其他地区。

  3.能够举例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4.能够结合图片和文字等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

  1.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说出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应用,并能迁移运用到其他地区

  【教学难点】

  说出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应用,并能迁移运用到其他地区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第一课时

  教学

  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言: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也有诗赞“烟花三月下扬州”。无论是苏州、杭州还是扬州,它们都在我们今天要讲的长江三角洲地区。

  导入

  播放关于长江三角洲的景观图片,并作适当讲解。

  欣赏图片

  初步建立对长三角地区的感性认识,为后面内容铺垫。

  江海交汇之地

  动态出示长江三角洲区位图,提问:

  1.说出在本区交会的江海名称并能在图上明确指出

  2.标出本区的大致范围,并能简单描述

  3.评价本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看图思考,逐步完成练*

  训练的学生的读图思考能力,掌握学*区域地理的方法

  过渡

  长江对本区的影响可以说是至关重要,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环境。豪不夸张的说,没有长江就没有今天的长三角地区,而且未来还将继续影响着本区的发展。从自然的角度来说,长江三角洲就是长江携带泥沙冲积而成的,从人文角度来说,长江为本区的发展提供了太多的助力。

  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动态演示长江对本区的影响示意图,提问:

  1.分析长江对本区发展的影响(结合地理填充图册)

  2.举一反三,岷江对成都*原的影响

  读图思考,完成练*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举一反三的能力

  第二课时

  过渡

  长江三角洲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人口稠密的富庶繁华之地,城镇兴盛。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最高的地区,形成了我国最大的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1.展示长三角城市群分布图。

  2.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自然景条件和人文条件线索图。

  3.展示沪杭同城效应示意图

  提问:

  1、分析成为我国最大人口城市群的原因。

  2、上海作为核心城市的作用

  3、分析区域发展对生活的影响

  读图1,感受最大城市群的魅力

  读图2,寻找信息思考问题

  培养学生读图获取知识的能力

  过渡

  长江三角洲地区旖旎的水乡风光和深厚的历史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吸引着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水乡的文化特色和旅游

  1.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资源分布图,点击链接让学生观赏经典旅游景点。

  2.展示长三角地区人文景观图、文字资料

  提问:

  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业发达的原因

  图片欣赏、文字阅读

  分析思考

  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

  优越的自然环境使得长三角地区物产丰富,经济的繁荣带动了城市,交通和文化的发展。21世纪的长三角地区发展更为迅猛,其经济和城市发展在全国都具有典型意义。作为长三角人民的一员,衷心祝愿长江三角洲永远兴旺。


地理优秀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7)

——地理微课教学设计优选【5】份

  地理微课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中东地区的范围、主要国家及城市、重要的临海、海峡及运河;记住石油的分布、生产和输出情况,水资源的分布状况及原因,宗教类型,文化的差异和矛盾。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地图分析本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运用地图、统计数字分析中东石油资源对本地区经济及对世界经济的重要影响

  3.通过中东河流图及气候图,分析本区产生水资源匮乏的原因,和由此可能产生的地区争端。

  4.通过阅读材料和图片,使学生了解中东地区的文化差异和宗教矛盾产生的原因。

  5.通过学*,能总结出本区成为热点地区的主要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养成关注世界上焦点地区和焦点问题的*惯,学会从地理的角度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

  2.培养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及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念。

  3.引导学生树立民族*等观念,呼吁世界和*,反对战争。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运用相关资料,总结、归纳一个地区对世界影响较大的原因。

  2.分析土耳其海峡和苏伊士运河的重要作用。

  3.正确看待和使用各种自然资源,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方法和教学用具:

  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电视中经常看到一些有关战局问题的国际新闻报道,今天老师就选了一些,请同学们认真地看,说出其中提到了哪些国家?

  (播放课件中收集的有关巴以冲突、伊拉克战争等地区战局的新闻报道,引导学生在地图册上找出这些国家)

  总结:看来这个地区成为世界的热点,这个地区有一个专有的名字,你们知道人们通常叫它什么地区吗?

  提问:中东为什么一直成为世人所关注的热点地区?为什么这个地方有这么多的战乱?

  生:石油、宗教、土地、种族、水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对,但是,你们忽略了一个:位置!!请同学们看地图,你来描述一下中东的位置特征!

  生:纬度位置,相邻位置

  师:用四个字概括:五海三洲之地!我们再来看一下丝绸之路的地图,你来描述一下,中东地区的位置重要性!

  生:东西方文化、物质交流的中转站!

  师:是的!通过土耳其海峡,就可以连接欧洲、亚洲;跨过苏伊士运河,就到达非洲大陆! 这也是自古以来兵家相争的原因,从波斯帝国,到***帝国,无不在这里留下痕迹!

  中东战乱的另一个原因,在于这里丰富的石油资源!为了争夺石油发生的战争有哪些呢?

  生:海湾战争,美伊战争等等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中东地区的石油分布图,哪里的石油分布最多?

  生:波斯湾地区

  师:请同学们打开填充图册13页,并翻开书本28页,根据提供的资料,分析以下问题:

  (1)为什么中东地区的经济被称为“石油经济”?

  (2)中东的石油主要输往哪些国家和地区?

  (3)石油输送的路线经过哪些地方?

  (4)“石油经济”对中东地区的经济结构和发展前景有什么影响?

  生:略

  师:说到时候,我们不得不提一个控制世界大部分石油生产的组织——石油输出国组织。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

  生:略

  师:这节课我们分析了中东战乱的两个原因,下节课,我们继续探讨!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中东一直以来都是世人关注的热点地区,为什么?

  我们上节课分析了两个原因。请一位同学来回顾我们上节课的内容。

  生:“三周五海之地”,丰富的石油

  师:很好!我们今天来看看,中东地区还有什么原因,使这片地区这么“火热”!

  请同学们看书本29页阅读材料,你来说说,戈兰高地的冲突发生在哪些国家之间?为了争夺什么资源?

  生:以色列和叙利亚,水资源

  师: 戈兰高地的争端曾经一度成为中东和*的关键!为什么水资源这么宝贵?甚至要用战争来争取?因为缺水,所以争水。

  那为什么会缺水呢?

  请同学们看书本29页的中东气候类型图,说说这个地方的气候特征是什么?

  生:热带沙漠为主

  师:中东缺水,但是石油很丰富,如果你是中东的居民,你会利用石油换来的金钱做什么?

  生:买水!

  师:他们发展了海水淡化工厂,并用淡化的海水灌溉,发展农业!

  教材30页,海湾6国海水淡化日产量图,看看是哪些国家淡化海水?

  生:略

  师: 中东的战乱,使不是还有其它的因素?

  生:宗教和民族冲突!

  师:请同学们阅读31页,再补充你所知道的与宗教、民族有关的冲突?

  生:略

  师: 虽然中东地区多战乱,这里的居民还是要生产生活的,那么他们种什么,养什么,吃什么?翻到书本32页,请你来归纳一下。

  生:略

  小结:至此,我们学*了中东地区,了解和认识了这个地方战乱的地理背景。请一位同学做一个总结。

  生:略

  练*:填充图册

  第三课时:

  活动设计:

  (1)主题:中东历史上的战乱

  (2)目标:通过回顾曾经在中东地区出现过的帝国,让学生深刻了解中东自古以来特殊的地理位置,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3)方式:小组活动(<7个),科代表组织活动过程、评价方式

  (4)准备工作:提前3个礼拜布置课题,由学生小组自由报名参加;

  (5)活动时间:1个课时

  地理微课教学设计 2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大气污染指数是衡量空气质量的标准,并明白大气污染指数、空气级别与空气质量的关系;

  2、了解当今世界面临的大气环境问题,增强环保意识;

  3、使学生初步认识到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会污染大气,被污染了的大气又会反过来危害人类;并能够说出防治大气污染的一些措施;

  二、教学重点:

  1、大气污染指数;

  2、空气污染的原因和危害;

  三、教学方法:

  角色扮演等参与式;

  四、教学手段:

  cai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及说明:

  (一)课前播放关于环境保护的歌曲《让绿色听得见》,烘托气氛。

  (二)教学过程:

  1、“合格地球人”考查的由来──“方舟计划”:使学生认识如果人类再不停止对自然的破坏,人类将失去自己的家园,强化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关注和兴趣,同时也使长期以来的“合格地球人”考查更引起学生的关注;

  2、“合格地球人”的考查:三个题目一步步将话题引向主题,同时从大处着眼,使学生明白目前人类面临的严峻局势;

  3、两次著名的大气污染事件(录像):创设情境,使学生从感性上了解大气污染的危害,引出大气污染指数的教学;

  4、大气污染指数:通过读图及图例了解大气污染指数的含义及怎样阅读空气质量预报(总结规律以便记忆),了解不同质量的空气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同时通过读图了解我国各城市某一天空气质量情况,认识到南北方空气质量不同,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指导学生读图──找规律──分析、查资料──写论文;

  5、我国污染现状:学生合理推理后,老师用材料引出,引起学生生成对我国大气质量的了解和忧虑;

  6、活动:根据课下收集到的资料,按老师提供的情境进行角色扮演:使全体学生明白大气污染的危害及成因,同时增强演员学生对收集资料的处理能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

  7、防治大气污染的措施:发散思维,各抒己见,提出防治大气污染的措施,最后通过观看录像总结措施,培养学生通过资料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培养学生总结自己所学知识的能力;

  (四)作业:

  任选其一:

  1、绘制宣传画:以“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为主题,绘制一幅广告宣传画,呼吁人们行动起来,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将课堂所学发展到课外;

  2、分析我国南北方空气质量不同的原因,并形成小论文,培养学生查找资料并整理成文的能力。

  地理微课教学设计 3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城市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上一节,教材把城市是作为一个点,从宏观上讲解城市的区位因素,而本节把城市作为一个区域,从微观上剖析城市的内部结构。重点在于分析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形成原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城市功能区类型并能够举例说明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对功能分区的影响。

  (2)了解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要应用综合的观点、辩证的观点看问题,避免使所学知识公式化。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认识城市各功能区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学会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和变化,培养学生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

  (2)通过认识城市,理解三大因素对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合理规划起重要的指导作用,从而进一步热爱自己生活的城市。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城市三种功能区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和特点。

  2.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

  3.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难点: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

  四、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属于*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对城市有所了解,但对于城市功能分区了解很少,所以讲解时需要细致。对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了解更少,讲解时应多提供一些合适的案例。

  五、教学方法:自主学*、合作探究学*、讲解法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准备:预*课本知识,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城市图片。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四人一组,准备探究学*。

  七、课时安排:1--2课时

  八、教学总结

  地理微课教学设计 4

  生本教学是郭思乐教授*年来提出的教育新理念,他切中了我国现行教育模式中“师本”理念的要害,以教育本体论、建构主义等为理论基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出了“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也尝试了一下生本教学模式,发现经过一个多月的探索,学生学*地理的积极性高了,对地理学科的恐惧感降低了,学生学*的效率高了,学生变得更喜欢上地理课了。我在有限的实践中尝试到了运用生本理念,通过“小组合作学*”的方式开展教学工作的甜头,体会到了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推行生本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以下是我落实生本理念,在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探索与反思,想跟大家讨论一下。

  一、生本教学理念的实施

  1、充分信任学生,依靠学生学生自主地学*

  实施“生本教育”,首先需要教师在思想上完全放下包袱,把学*的主动权完全交还给学生,这样学生才能又足够的自主学*的空间去自由发挥,自由创造。否则的话,如果教师只是在形式上放开,而在实际操作时,总是担心学生这没学到,那没学好,非要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框架学*,那就会束缚学生的手脚,压制学生的学*天性,大大削弱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我在地理课堂上尝试运用生本教育理念进行教学时,教师由“主演”变成了“场外指导”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学*必修一《地球公转的意义》关于影长的计算时,老师就没有象以往那样按部就班地依据教材的安排进行教学,而是“放手”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切实注重学生自身的体验,在前置作业布置完毕后,学生很开心地找来灯泡、竹竿(有的小组用铅笔来代替)、皮尺(有的小组用鞋带)等。不等老师提示,探明就小组合作,有条不紊地计算出厦门地区冬至日、夏至日不同的太阳高度,然后分工,演示、测量、出竹竿、铅笔等标志物在冬至日与夏至日的影长。最后,老师进一步点拨各个小组“厦门某小区欲盖一60米高的楼房,其北面的建筑一楼要想全年都能得到太阳光线,楼间距最少不能少于多少米?”本以为这个问题一定能难倒学生,可是,在各个小组的分组演示下,各个小组先后得出了正确结果。不禁让我大为吃惊。本以为这个问题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很难理解,可是当我真正放手之后,发现学生在自主合作学*的基础上,真的收到意向不到的效果。

  2、前置作业的布置

  生本理念中的“先学后教”以将学生的先学提到了重要的位置。以往的作业布置都是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环节,是检查教师教学成果,改进教学的重要依据。但是生本教育下,教师会将下一节课要学*的内容以浅显纲要、要点的形式布置,这类作业是为新课做准备,做铺垫,做指引。它是预*作业,但又超越了预*作业,这就是生本课的前置作业。它引导学生怎样去预*,怎样做好“先学”,怎样进行组内的知识融合。前置作业必须是对学生的预*、“先学”有导向作用。如在学*人教版必修二《工业的区位选择》时,我给学生布置的前置作业如下:

  ⑴网上查阅资料,寻找你感兴趣的企业的相关资料,小组汇总分析这种(类)企业分布在某地区的原因。(小组上台展示)

  ⑵国家决定大力发展中小型企业,现在银行愿意给你们提供1000万人民币的无息贷款,请问你们将在什么地区发展什么企业?并详细说明你们的理由。(小组上台展示)

  前置作业的布置应本着低入性、指导性、个人作业与小组合作作业相结合、趣味性、开放性、等原则。

  3、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以“趣”提质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教师应当始终把引发学*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即个性兴趣和求知欲望摆在首位。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只有“好之”、“乐知”方能有高涨的学*热情和强烈的学*欲望。学生只有对地理课有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地去完成学*任务。

  如何激发、培养学生的学*兴趣,这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地理学*成绩的关键是设置悬念。如必修二《工业的区位选择》时,学生尽管经常接触一些工业产品,但是很少注意到工业的区位选择问题,这时“查找感兴趣的企业的详细资料,进一步思考它们选择在不同地区的原因”,学生可能就会开始关注自己*时喝的矿泉水、绿茶等饮品的产地,喜欢玩电脑的同学可能会关注电脑配件产地、游戏软件产地等,爱美的同学可能会关注最喜欢衣服的产地,进而激发不同学生的学*兴趣。而“给与1000万的投资金额,鼓励你们办不同企业,说明选择的理由”更是给学生更多的发散思维的空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质疑和解惑的兴趣。

  4、注重小组合作的学*方式,积极创设和谐的学*环境

  在地理课堂中,我们应十分重视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并以课堂讨论作为合作学*的有效载体。生本教育中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小组合作学*活动。教师可通过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学*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提高学生学*的效率。

  我们可以把学生学*中产生的疑惑,教师教学中设置的问题,通过不同的形式拿到课堂上进行讨论。讨论一般以前后两张桌子的4名同学作为一个小组,也可以是同桌2人为一个小组,或者以班级自然小组为单位。但不管以何种形式开展讨论,都必须让每一位学生在合作中承担责任,在讨论中分享收获。如在必修二《工业的区位选择》中,全班40名同学共分5个小组,它们分别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原料导向型、市场导向型、技术导向型、劳动力导向型、动力导向型工业,先小组内个人查阅资料,每个组员将自己准备的部分由记录员或组长再整合,综合成报告进行汇总。在小组展示的环节中,各小组在分别展示后,要留有2—3分钟的答疑时间,其它小组进行提问,由展示小组进行解释,充分发挥全小组的智慧回答同学提出的问题,营造全班良好的学*环境。

  5、要高度尊重学生,多用欣赏的眼光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肯定

  “生本教育”提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本,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因此作为老师,应该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并不断地给与学生支持与鼓励,让学生感受和分享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这样学生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中去。如在必修二《工业的区位选择》中,一位*时最喜欢通宵玩游戏的同学,选择了“分享游戏软件的产地及选择的理由”,回答的相当不错,这时我就充分发挥自己的语言优势,不断发出啧啧赞叹之声,并情不自禁地多次用到一些激励性的语言,像“太好了!”“棒极了!”“谢谢!”“真让人难以相信你们会想出这么好的办法来”等等,该学生老师的激励下,尝试了成功的喜悦,学*愿望得到了满足,学*积极性空前提高。

  二、 对生本教学理念下的提升地理课堂教学效果的思考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感觉生本教育有很多的优点,但是也存在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1、生本教育的优势:

  ⑴生本课堂迎合了学生喜欢自我表现的心理特点,消除了学生的思想顾虑和心理负担,学生可以通过这一*台展示或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⑵生本课堂符合了新课标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要求。学生通过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前置作业来达到自主学*和探究学*的目的;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及展示来促进学生合作学*。

  ⑶生本课堂**了老师也**了学生。在生本课堂中,学生是演员,老师只起到了导演的作用。演员的角色越投入,生本课堂就越精彩。

  2、生本教育继续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生本教学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知识的探究和展示过程中,所以练*的机会变少了,因而学生对知识的运用掌握的不够牢固。在解题的过程中错漏较多,速度也较慢。此外,对于一些基础差而且内向的学生如何唤起他们学*的兴趣和信心,这也是生本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

  以上是我对高中地理生本教学的实践及思考,生本教学实践使我解决了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学*积极性的困惑,学生通过自发主动的学*,在课前课后大量地查阅资料,充分感知、感悟和内化学*内容,自身去品尝知识的“原汁原味”而不是无奈地“咽啃”教师已“咀嚼”好的东西,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走*地理,喜爱地理这门科学,尽管生本教育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我将和同仁们一起慢慢摸索,力争使其较好地应用于地理教学。

  地理微课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要求学生理解大陆、半岛、岛屿、大洲、海、海峡、洋等概念,并能判别。

  能力目标:学会在地图上确定地理事物的方法,培养阅读图文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情感目标:通过培养学生读图和空间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热爱人类的家园——地球的感情。

  【教材内容及分析】

  对于七大洲和四大洋部分的教学,以读图为主:第一步:读图讲解:读 “大陆、岛屿、半岛示意图”,让学生在初中地图册上的 “世界地形图”中找出实例加以区别。第二步:读 “东、西半球图”和“亚洲、欧洲、非洲的分界线图”,掌握大洲的名称、位置和三条洲际分界线。第三步:读图比较:读 “七大洲面积比较图”,让学生说出哪个洲的面积最大,哪个洲的面积最小,并按面积大小的顺序说出七大洲的名称。第四步:读 “东、西半球图”。读图讲解:找出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读图比较:比较四大洋的面积大小。指图讲解:在图上结合具体的洋、海、海峡,列表讲清它们的概念,并让学生在地图册上找出实例加以区别。

  【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播

  师: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地球的概貌,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它,进一步观察它、熟悉它,更好地认识它——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

  师:同学们,你能在图上分辨出这些地理事物吗?

  [展示]让学生判断哪些是大陆、半岛、岛屿、大洋、大洲、海、海峡。

  二、读图分析,提高能力,合作探讨

  [活动]观察比较,对照 “世界海陆分布图”和 “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

  [讨论]我们生活的星球是地球还是水球?两种说法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

  (宇航员在太空看到地球是蔚蓝色的美丽星球,觉得地球更像水球。人们生活在陆地上,过去以为海洋是陆地的边缘,甚至认为自己居住的地方就是陆地的中心,并未认识到海洋比陆地大,因此起名地球。这反映了人们的认识的不断发展)

  [读图]在 “南、北半球海陆分布图”上,看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哪个半球,图中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是海洋还是陆地。

  师: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北极地区几乎是一片海洋,南极地区即是一块陆地,无论是在北半球还是在南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师:我们仔细观察世界海陆分布图,就会发现,地球表面的海洋是连成一片的。陆地和海洋一样也是连续的吗?

  生:不是。陆地被海洋分割成许多块,有的是大陆,有的是岛屿、半岛。

  师:你能根据开始时老师所讲的概念把它们区分出来吗?

  [活动]读图讲解:读 “大陆、岛屿、半岛示意图”,并让学生在初中地图册上的 “世界地形图”中找出实例加以区别。

  生:下面请同学们阅读 “东、西半球图”和 “亚洲、欧洲、非洲的分界线图”,看看地球上共分为哪几个大洲,并牢记七大洲的名称。

  (清晰地展示地图,能够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较好的区域概念,更好地为学生在课堂上得到一个生活能力的提高机会)

  师:在读图的时候请同学们注意一下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生: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北美洲、南美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师:赤道横穿哪几个洲的大陆?哪几个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哪几个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南半球?

  生:(学生读图讨论后回答)赤道横穿南美洲、非洲的大陆;欧洲、北美洲全部在北半球,非洲、亚洲大部分在北半球;南极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洲大部分在南半球。

  师:(教师指导读图)我们是如何来划分大洲的呢?下面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将几条洲际分界线找出来。

  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和大高加索山脉

  亚、非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南、北美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活动]读图比较:读 “七大洲面积比较图”

  师:请同学说出哪个洲的面积最大,哪个洲的面积最小,并按面积大小的顺序说出七大洲的名称 (可按以下顺口溜记忆:“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顺口溜在教学中的巧妙安排,也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要手段,能够使学生更快地掌握一些知识要点)

  师:我们总结了陆地有七大洲,知道各洲的大小、轮廓都是不同的,那么浩瀚的海洋呢?它被大陆分割成了四大洋,下面通过读图了解它们的基本情况。

  [活动]读图讲解 “东、西半球图”,读图比较 “四大洋面积比较图”,看看地球上的海洋被大陆分割成哪几个彼此相通的大洋,找出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比较四大洋的面积大小。

  在图上结合具体的洋、海、海峡,再次重复它们的概念,并让学生在地图册上找出实例加以区别。

  生:洋,海洋的中心部;海,是洋的一部分,位于大洋边缘,面积较小,一般靠*大陆;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三、主动思考,归纳体系,知识提炼

  师:最后,请同学们一起来完成教材后的活动内容以及练*册上的练* (教师辅导学生完成练*)。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