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菁华5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教学设计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

  [教材简析]

  比的应用是在学生学*了比与分数的关系和掌握简单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一个重要内容。掌握了按比分配的解题方法,不仅能有效地解决现实生活中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数量进行分配的问题,也为以后学*“比例”“比例尺”奠定了基础。

  对于“按比分配”的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生活过程中曾经遇到过,甚至解决过,每个学生都有一定体悟和经验,但是对于这种分配方法没有总结和比较过,没有一个系统的思维方式。通过今天的学*,将学生的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系统化,总结并内化成学生的一个巩固的规范的分配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按一定比来分配一个数的意义。

  2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及解题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在自主探索中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并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最终解决问题。

  2、发展学生的分析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问题解决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对数学产生良好的情感。

  2、了解比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深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步骤。

  [教学难点]

  掌握解题的关键。

  [学*方法]

  让学生带着教师给出的问题边自学,边思考,达到学有所思,学有所获的目的,这样,可以做到既让学生学*,又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

  3、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小棒140根。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景,谈话引入。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师:各位同学,现在是橘子丰收的季节,大家来看看农场的一些丰收的场面。这些果子老师想把它们送给你们两个班的,怎么分配这些果子呢?

  2、学生交流分配方案。

  (1)*均分配,把橘子*均分给两个班

  (2)按人数分配,人多的班分多点,人少的班分少点。

  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1、抓住契机,适时提问。

  (1)师:同学们的提议都很不错,其中认为按人数分配的更加细心和合理。

  (2)如果把这筐橘子按3:2来分给这两个班,你们又怎样分呢?

  2、合作交流,动手操作。

  (1)用小棒进行实际的操作。

  (2)分组进行操作,组长记录分配的过程。

  (3)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分法。

  3、提升认识,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这种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是我们这节课探讨的问题—比的应用(板书课题)。

  4、实际应用,解决问题。

  (1)师:如果这些橘子的个数刚好是140个,按刚才的比3:2进行分配,该怎么分?

  (2)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方法。

  (3)提问方法,学生板书。

  方法一:3+2=5140÷5=28(个) 28×3=84(个) 28×2=56(个)

  方法二:3+2=5140×3/5=84(个) 140×2/5=56(个)

  小结:刚才同学们的这两种算法都是可以的。第一位解法是先算出一份是多少,再求几份是多少。把比的问题转化成了整数乘除法的问题。第二种解法是把各部分数的比占总数的`几分之几,直接求总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把比的问题转化成分数乘法的问题。两种方法各有千秋,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

  三、实践运用,巩固练*。

  师:刚才同学们的表现都不错,现在有许多生活中的一些运用到比的知识来解决的问题,希望同学们能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一一解决。

  1、课本75页试一试:小清要调制2200克巧克力奶,需要巧克力和奶各多少克?巧克力与奶的质量比是2:9。

  2、笑笑帮妈妈洗碗,妈妈拿给笑笑一瓶浓缩液,要求笑笑按这瓶浓缩液上的比1:4加清水稀释成600毫升的稀释液洗碗,你能帮笑笑算出要用多少毫升的浓缩液和清水呢?

  3、蛋糕师傅制作蛋糕时,分别使用鸡蛋、白糖和面粉三种原料配在一起,三种原料的比:18:9:8,这样一个7千克的面团需要多少鸡蛋,白糖和面粉呢?

  (1)引导学生选用喜欢的方法做题。

  (2)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联系生活,介绍比的应用的广泛性。

  1、举例

  师:今天我们解决了这么多关于比的问题,其实比在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比如说消毒药水中酒精和水分配,饮料中的各种配料的比……你能举个事例吗?

  2、数学书第56页练一练第2题。

  3、数学故事:

  一个老地主临死时把他的11匹马分给三个儿子,老大继承二分之一,老二继承四分之一,老三继承六分之一,可是三个儿子不知道怎样分,你能帮助他吗?

  孩子在学了按比例分配之后兴趣正在浓厚的时刻,在次给他增加难度,使他们的探究欲望再次得到升华。

  五、回顾教学,总结方法。

  1、引导学生总结比的应用的一些方法。

  2、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

  我们班准备在班队会上进行一次制作水果沙拉的比赛。要求:选择几样水果,按照一定的比,设计制作500克一盘的水果沙拉。要求要简介设计的名称、思路,并计算出所需水果的数量。

  板书设计

  比的应用

  方法一:3+2=5

  方法二:3+2=5

  140÷5=28(个)140×3/5=84(个)

  28×3=84(个)140×2/5=56(个)

  28×2=56(个)

  答:大班分到84个,小班分到56个。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

  一、充分挖掘教材,旧知迁移新知。

  “比的应用”一课是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长期以来,应用题教学在教材和课堂教学等方面,其应用性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得教学流于简单的解题训练,这种现状必须改变。我在设计此课时,力求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体现应用性。由于按比例分配计算应用较广,学生有很多应用机会,反思比的应用是*均分后又一种分配方式,它是学生在掌握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把课本重点例题当成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学*数学知识的必要性,从而积极主动地学*。因此教师创设了分桔子的情景。教师提出问题,那该怎么分比较合理?学生很快说出两种分法,这位后面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借助多媒体或教具,助学生理解新知识。

  学生的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主题、客体、媒体处于不断地先通过互作用和转换生成之中,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常常发生难以预设和意料的变化。对此教师从一开始就应该是一个积极、热情的“旁观者”,时时充满着对学生的爱心关注,感受其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审时度势地做出激励,调整,启迪,补充,提醒等及时引导,该出手时就出手,这样,就会使学生的学*高效而少费时。从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动手操作,以小棒代替橘子分一分,使学生明白算理,从而明白按比例分配。由于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猜想、交流,在具体的情境中掌握了新知,调动了学*积极性,增强了学*的情趣性,学生不仅为自己的发现而喜悦,也感受到数学带来的无穷乐趣。

  三、教师在小结升华时讲解。

  学生在动手操作、讨论、汇报等具体的情景中明白了算理,学生已经对具体的教学内容掌握的比较好,教师只要在小结时加以强调,:刚才同学们的这两种算法都是可以的。第一位解法是先算出一份是多少,再求几份是多少。把比的问题转化成了整数乘除法的问题。第二种解法是把各部分数的比占总数的几分之几,直接求总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把比的问题转化成分数乘法的问题。两种方法各有千秋,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比的应用》是新世纪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内容,是在学生理解了比的意义、比的化简、比与分数的联系、以及掌握用分数乘、除法解决简单问题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比的应用又称按比例分配,按比例分配有按正比例分配和反比例分配两种,由于按反比例分配的实际应用并不广泛,而且可以转化为按正比例分配来解答,因此教材只教学按正比例分配。按比分配是“*均分”问题的发展,*均分是按比分配的特例。研究比的应用,也为以后学* “比例”、“比例尺”的知识奠定基础。

  教材有两部分内容:分一分和算一算。分一分:创设一个给两个班的小朋友分橘子的情境,鼓励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在交流不同分法的过程中体会到1:1分配的不合理性,产生按比分配的需要,同时体会按比分配在生活当中的实际应用;算一算:在有了实际操作的基础上,解决把140个橘子按3:2分给两个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鼓励学生运用合理的解题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上册学*了除法的意义,了解了“*均分”,即按1:1分,学生在五年级上册学过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本单元学*了比的意义和比的化简。由于比与除法、分数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比的很多基础知识与除法、分数的相关知识具有明显的、可供利用的内在联系,这些对于学生学*比的应用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

  比的知识在生活中有着很广泛的应用,因此,学生也有一定的经验基础。因此,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应当充分利用原有的学*基础,引导学生联系相关的已学知识,进行类比和推理,尽可能让学生自主学*,通过自己的思考,推出新结论,解决新问题。

  【教学目标】

  1、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实际意义;

  2、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解题策略的过程,体验策略的多样性,并选择合适的方法;

  3、使学生在探索未知、寻求成果的过程中品味学*的乐趣,并养成积极、主动的探究精神。

  【教具准备】

  课前准备:学生查找有关事物各组成部分比的资料,课前让学生熟悉用量杯量取溶液的方法。

  课上准备:有关课件、黄、蓝色颜料、量杯等。

  【教学重点】

  理解按比分配的实际意义,并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按比分配的实际意义,沟通比与分数之间的联系。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情境一:师:作为一个大连人,你对自己的家乡熟悉吗?大连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我今天特地给同学们带来几幅大连的风光图,咱们一起去看看。(课件演示)

  看过之后,你对大连又有什么感受?如果把这些美丽的景色画下来?那主色调应该是什么色?(板书:绿)

  现在我们就来调配绿色,为大连画一幅美丽的图画。谁知道绿色是怎么配出来的?(板书:黄+蓝——绿)

  【策略说明:优美的风景与和谐的音乐会把学生带入了一个轻松的世界,会使数学学*活动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展开。这种直观的图片不仅会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更会自然地引入到“绿色是怎么调配出来的”这一主题。】

  情境二:同学们,你们在美术课上学过三原色,三原色中有绿色吗?绿色是怎么调配出来?(板书:黄+蓝——绿)

  【策略说明:根据武秀华老师的建议“尽量简约,尽量直奔主题,不要做过多的渲染”,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二、实验操作

  1、动手操作,调配绿色

  师:今天,咱们就用这两种颜色调配出绿色。(每组准备了蓝色和黄色颜料,一个小量杯,一个大量杯,大量杯上贴上组号)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调配;各小组在调配之前先商量好每种颜色各用多少ml,用小量杯量取黄色与蓝色颜料,记录下数据之后倒入大量杯并搅拌。组内先进行分工,然后再动手操作,看哪个小组的动作最快。

  (学生动手操作,老师进行指导。)

  配好之后,小组长把调好的绿色放在前面一字排开,并将数据写在黑板上统计表中。

  【策略说明:数学内容的呈现应该是现实的、生活化的,尤其是贴*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因此,教师要联系学生生活,就地取材,将贴*学生生活的题材充实到教学中去,从而丰富学生的学*材料。调配绿色是现实而有趣的学*活动,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生是乐于参与的。第一次的配色活动没有给学生规定统一的数据,目的是让学生在自由活动的过程去观察和发现不同的结果,从而得出结论。】

  2、观察发现,得出结论

  (1)观察。师:结合这些数据,再观察这些绿色,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会发现,同样是用黄色与蓝色配,调出来的绿色却不一样)

  师:为什么每组都用黄色和蓝色的颜料配绿色,调出来的绿色却不一样呢?结合数据自己先独立思考,然后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学生调配的绿色可能会出现如下情况:

  ① 所有的小组所用的数据都不一样,则所配出来的绿色各不相同。学生可能会说所取的黄与蓝的量不同,所以颜色不同。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如果没有,再出示黄与蓝体积比为3:2的大小两杯绿色,量不同,但颜色却相同,以此引发学生思考。

  ② 有两组或两组以上的数据完全相同,则这几组配出来的绿色完全一样。这种情况也分为两种,一种是每组所取的黄色与蓝色同样多,如20ml的黄色和20ml的蓝色,即黄色与蓝色的比为1:1,还有一种是每组取得黄色是相同的,蓝色也是相同的,如每组都取20ml和黄色和30ml和蓝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几组能配出来相同的绿色呢?

  ③ 有两组或两组以上的数据不同,但配出来的绿色完全一样,即每组所取黄色与蓝色的比相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几组能配出来相同的绿色呢?

  (2)得出结论。师:用什么办法使各组能配出非常接*甚至是一样的绿色呢?

  根据以上的数据,学生很有可能回答:每个组用的蓝色和黄色的量同样多就可以调配出完全一样的绿色,但如用此方法,则只能调配出一种绿色来,答案有局限性;学生也可能回答:每个组用的黄色一样多,用的蓝色也一样多,如每组都用10g黄色和30g蓝色,但用此方法,每组必须用同样多的量,如果有的组根据需要想多配点,怎么办?答案也有局限性;学生可能会想到,每组所用的量可以不相等,但只要所取的黄色与蓝色的体积比是一定的,如每组的黄色与蓝色的比都是 1:3,就可以调配出完全一样的绿色来。

  (3)将统计表中各组所用蓝色与黄色的最简体积比写出来,引导学生再结合杯中的绿色观察,看所得结论是否正确。

  师:其实刚才同学们说的用黄色与蓝色同样多也就是黄色与蓝色的体积比为1:1。

  【策略说明:这一过程,必须结合课堂上出现的情况进行教学,学生调配出来的绿色不可能是完全一样的,这一矛盾会极大的刺激学生各种感官,引出学生的探究欲望,并得出“只有各组所用黄色与蓝色的体积比相同,各组才能配出完全一样的绿色来”这一结论。学*的目的性加强了,孩子的学*兴趣被激发出来,由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去探究知识,对按比分配的实际意义有了深切的感悟。】

  3、再次调配黄色与蓝色的比为3:2的绿色。

  (1)动手操作。师:我们需要调配出这种绿色(拿出事先调好的绿色),黄与蓝的比是3:2(板书),从3:2中你能得到什么数学信息?

  学生可能的回答:在这瓶颜料中,黄色占其中3份,蓝色占其中2份;黄比蓝多1份,蓝比黄少1份;黄占绿的3/5,蓝占绿的2/5;黄占蓝的3/2,蓝占黄的2/3;黄比蓝1/2,蓝比黄少1/3等等。

  【策略说明:主要目的复*旧知,沟通比与分数的关系,为学*新知进行铺垫。】

  师:现在我们再来配一次绿色,所需要的黄色与蓝色的比为3:2,怎么配?

  (2)小组进行动手操作,并记录分配的过程。反馈不同方法。全班观察杯中的绿色是否一样。

  【策略说明:在量取的过程中,学生将体会到黄色占了3份,蓝色占了2份,这为后面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在观察记录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不管黄色与蓝色的量是多少,黄色与蓝色的体积比都是3:2,不仅可以巩固比的化简内容,还会使学生体会到黄色颜料扩大到原来的几倍,蓝色颜料也要扩大为原来的几倍,为学生今后学*正比例积累了经验。】

  三、动笔计算

  1、出示问题:我配的绿色是120ml,黄色与蓝色的体积比为3:2,算一算我用的黄、蓝色各是多少ml?请一学生重复问题,教师在黑板上出示*题:用黄色和蓝色颜料调配出120ml的绿色,黄色与蓝色的体积比是3:2,黄色与蓝色各需多少ml?

  2、学生独立试做,并交流不同的算法。学生可能出现的算法:

  方法1:3+2=5 120×3/5=72ml 120×2/5=48ml

  师:2/5和3/5各表示什么?说给同桌听一听。

  方法2:3+2=5 120÷5×3=72ml 120÷5×2=48ml

  师:谁能说说他是怎么想的?

  方法3:解:设一份量为xml。

  3x+2x=120

  5x=120

  x=24

  3x=24×3=72

  2x=24×2=48

  方法4:3+2=5 120÷5/2=48ml 120÷5/3=72ml

  3、比较几种方法之间的异同。师:同学们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非常聪明,让我们再来看这两种方法(方法1和方法2),它们有什么联系?(把 120ml*均分成5份,取3份,实际上就是求120的3/5是多少)以前我们没学分数乘法时,同学们*惯用整数的方法做,现在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这样的题咱们就可以用分数的方法来解决。用分数方法解决这类题的关键是什么?(根据比找准谁占谁的几分之几)

  4、如果我取60ml的黄色倒在杯子里,该往里倒多少ml的蓝色,才能配成黄与蓝比是3:2的绿色呢?请用分数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策略说明:我认为,通过计算解决按比分配的问题是学生应该掌握的,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是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同一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得到不同的解决策略,这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广度发展。其次,强化了用分数乘除法解题,因为用分数的方法有利于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使孩子的思维不仅仅局限于整数乘除法范畴,又上升了一个新的高度。再次书中的*题都是给出总量求部分量的题,而最后一题是已知部分量根据比求另一个部分量,因为这种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很常见,虽然有一定难度,但由于数量简单,因此学生并不难解决】

  三、小结

  像这样,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在生活中会常常遇到(板书:比的应用)。以前我们常说的*均分,实际上就是按照1:1的比进行分配的。课前,老师让同学们调查了一些事物各组成部分的比,现在就把你搜集到的资料在小组内跟同伴们交流交流。(汇报:谁能说给大家听一听)

  【策略说明:此环节第一个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按比分配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另一个目的是还可以利用学生搜集的资料,改编成练*题,使学真实地感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学生搜集到的资料能够被老师所用,对学生来说也会感到很自豪,对学生的激励作用不言而喻。教师必须提前掌握学生搜集的资料,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资料。】

  四、巩固应用

  1、(资料)学生营养午餐中菜的供给量,应包括瓜果蔬菜类、大豆及其制品类、鱼肉禽蛋类等三类食物,这三类食物所占比分别为13:2:5左右为适宜。

  师:一顿饭一个孩子大约需要100g菜,这100g菜中各类食物应该是多少克呢?你能用分数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做完同学在小组长的带领下,组内互相检查,并交流各自的做法。)教师再次提问:“你认为这道题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

  2、同学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饮食上要合理,不要挑食。如果营养搭配不当,很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出示:大头娃娃图)

  老师看到同学们搜集到了这样一条信息:人们经过测量和统计,发现12周岁的儿童,头部与头部以下的高度比一般是2:13。和同桌说说从这个比中你还能知道哪些信息。

  咱们来验证一下这条信息是否准确。请一名学生到讲台前,先估计一下她的头部大约有多长?(实际测量)请同学们根据头部与头部以下的高度比是2:13来算算她大约有多高。

  (反馈:拿学生的本在投影上展示,同时由学生讲述各种方法。)

  你们都知道自己的身高吧?有没有兴趣算一算自己头部的长度?(算完之后,同组内成员可以互相量一量,验证一下算得对不对。)

  【策略说明:巩固应用部分的两个练*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这一理念。生活中应用按比分配的例子很多,孩子搜集到的有关资料都是可利用的资源,直接用孩子的资料编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可以让孩子进一步感受到这样的知识在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体会到学*数学的价值;其次,这些内容都是学生身边的事,和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生在学*时不仅不会感到枯燥,同时他们用今天学过的知识解决了身边的数学问题,会有一种成就感与满足感,这样“身临其境”地学数学,学生不会有一种突冗的陌生感,反之具备了一种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

  四、总结。

  1、刚才我们根据2:13这个比解决了几个问题?这两个问题有什么不同?不管是给出部分量,根据比求总量,还是给出总量,根据比求部分量,都属于比的应用的问题。解决这类问题可以采取什么策略?

  2、你今天有什么收获?生活中按比分配的问题还有很多,希望同学们能用今天学过的知识解决更多生活中的问题。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小学教学第二册第33--34页的例2和例3,练*九中的第1--3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

  2、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分析问题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求一个数比另一个多几的应用题。

  教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

  1、口算(6道) 2、看图比多少?(2道)

  二、新课

  (一)教学例2

  (1)出示投影片()

  (2)哪个多些,哪个少些?找出同样多的部分。

  (3)指出△比○多几?

  (4)看33页例2,△和○图,再填空。

  2、完成33页“做一做”题目

  (二)教学例3

  (1)读题,理解题意

  (2)投影:(出示白兔和黑兔)找了谁多谁少

  (3)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求白兔比黑兔多几只?用减法计算

  (4)对照图讲述

  2、完成34页“做一做”

  A、读题

  B、讨论分析

  C、列式解答

  三、做课中课(拍手游戏)

  四、巩固练*

  1、练*九的第一题

  2、练*九的第二、三题

  3、夺红旗游戏

  五、小结:今天我们学的应用题里,告诉我们两个数,要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要先想:哪个数比较多,再想来比较多的数是由哪两面三刀部分组成的,从它里面去掉和另一数同样多的部分,就能算出比另一个数多的。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4

  设计思路:

  本节课在谈话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现实背景中让学生亲身感受按比例分配的意义,并对例题进行探索,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释应用中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体验解题的多样化,初步形成验证与反思的意识,从而提高自身的学科素养。

  教学内容:

  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

  教学目标

  1、在自主探索中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结构特点。

  2、能正确解答按比例分配问题。

  3、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探索精神的养成。

  教学重点:

  掌握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步骤。

  教学难点:

  掌握解题的关键。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价值

  1、师:同学们,大家*时放过东西吗?

  2、请大家分一分彩旗吧。(课件:植树节到了,学校准备了60棵树苗,要把它发给六一班和六二班栽植,已知两个班人数相等,如何分比较合理?)

  注:学生一般会按*均分的方法解答,教师就可追问:这样分配的方法,我们以前学过,叫什么分法呢?

  3、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并不是把一个数量*均分配的,而是按不同量来进行分配的。

  注:教师用谈话的方式,以两班分配植树任务的事情为事例,分步呈现问题情境,让学生根据有关信息发表见解,体会*均分只是一种分配方法,在现实生活中还需要更为合理的分配方式。这样结合旧知体会按比例分配的实际意义。

  二、探究教学

  1、探究例题

  呈现例题,根据学生的建议,共同完成例1

  师:植树节到了,学校准备了60棵树苗,按3:2的比例分给六一班和六二班栽植,两个班各应栽多少棵? (2)分析题意:按3:2的比例分给两个班栽植告诉我们那些数学信息?

  师:请同学们独立思考,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结果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解题方法

  第一种:60÷(2+3)=12(棵) 12×3=36(棵) 12×2=24(棵)

  第二种:2+3=5

  60×3/5=36(棵) 60×2/5=24(棵)

  注: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上两种解法,对于学生以前学过的归一问题的解法,老师应给予肯定。而重点放在分数乘法的意义来解答的方法上,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2、揭示课题

  师:像这样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我们通常把这种分配方式叫做按比例分配。

  3、思考:如何检验答案是否正确呢?

  讨论:按比例分配问题有什么特点?用按比例分配方法解决实际是要注意什么呢?

  指导学生检验不但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惯,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小结按比例分配问题的一般方法与步骤,将感性的解题经验归纳,深入理解按比例分配的关键是被分的总数和分配的比,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巩固练*教材做一做。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1、教材的编排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点,既是数学知识的生长点,又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发展点,它们用承上启下的作用。按比例分配问题是*均分问题的发展,又有它独特的价值。在谈话导入环节中,设问如何分配植树任务才合理?引发学*的思维,发现*均分之外的另一种分配方法(按比例分配),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2、为了使学生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抽象概括,形成普遍方法,指导他们及时反思十分必要。教学中先是观察分析这类题型的结构,并讨论解答此类问题的一般解题方法和步骤。接着引导学生归纳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解题规律,并反思遇到不同的问题,应选择哪种方法比较合适。这样在回顾反思中理清思路,不断提升思维的层次。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5

  [教材简析]

  比的应用是在学生学*了比与分数的关系和掌握简单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一个重要内容。掌握了按比分配的解题方法,不仅能有效地解决现实生活中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数量进行分配的问题,也为以后学*“比例”“比例尺”奠定了基础。

  对于“按比分配”的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生活过程中曾经遇到过,甚至解决过,每个学生都有一定体悟和经验,但是对于这种分配方法没有总结和比较过,没有一个系统的思维方式。通过今天的学*,将学生的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系统化,总结并内化成学生的一个巩固的规范的分配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按一定比来分配一个数的意义。

  2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及解题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在自主探索中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并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最终解决问题。

  2、发展学生的分析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问题解决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对数学产生良好的情感。

  2、了解比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深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步骤。

  [教学难点]

  掌握解题的关键。

  [学*方法]

  让学生带着教师给出的问题边自学,边思考,达到学有所思,学有所获的目的,这样,可以做到既让学生学*,又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

  3、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小棒140根。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景,谈话引入。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师:各位同学,现在是橘子丰收的季节,大家来看看农场的一些丰收的场面。这些果子老师想把它们送给你们两个班的,怎么分配这些果子呢?

  2、学生交流分配方案。

  (1)*均分配,把橘子*均分给两个班

  (2)按人数分配,人多的班分多点,人少的班分少点。

  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1、抓住契机,适时提问。

  (1)师:同学们的提议都很不错,其中认为按人数分配的更加细心和合理。

  ( 2)如果把这筐橘子按3:2来分给这两个班,你们又怎样分呢?

  2、合作交流,动手操作。

  (1)用小棒进行实际的操作。

  (2)分组进行操作,组长记录分配的过程。

  (3)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分法。

  3、提升认识,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这种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是我们这节课探讨的问题—比的应用(板书课题)。

  4、实际应用,解决问题。

  (1)师:如果这些橘子的个数刚好是140个,按刚才的比3:2进行分配,该怎么分?

  (2)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方法。

  (3)提问方法,学生板书。

  方法一:3+2=5140÷5=28(个) 28×3=84(个) 28×2=56(个)

  方法二:3+2=5140×3/5=84(个) 140×2/5=56(个)

  小结:刚才同学们的这两种算法都是可以的。第一位解法是先算出一份是多少,再求几份是多少。把比的问题转化成了整数乘除法的问题。第二种解法是把各部分数的比占总数的几分之几,直接求总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把比的问题转化成分数乘法的问题。两种方法各有千秋,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

  三、实践运用,巩固练*。

  师:刚才同学们的表现都不错,现在有许多生活中的一些运用到比的知识来解决的问题,希望同学们能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一一解决。

  1、课本75页试一试:小清要调制2200克巧克力奶,需要巧克力和奶各多少克?巧克力与奶的质量比是2:9。

  2、笑笑帮妈妈洗碗,妈妈拿给笑笑一瓶浓缩液,要求笑笑按这瓶浓缩液上的比1:4加清水稀释成600毫升的稀释液洗碗,你能帮笑笑算出要用多少毫升的浓缩液和清水呢?

  3、蛋糕师傅制作蛋糕时,分别使用鸡蛋、白糖和面粉三种原料配在一起,三种原料的比:18:9:8,这样一个7千克的面团需要多少鸡蛋,白糖和面粉呢?

  (1)引导学生选用喜欢的方法做题。

  (2)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联系生活,介绍比的'应用的广泛性。

  1、举例

  师:今天我们解决了这么多关于比的问题,其实比在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比如说消毒药水中酒精和水分配,饮料中的各种配料的比……你能举个事例吗?

  2、数学书第56页练一练第2题。

  3、数学故事:

  一个老地主临死时把他的11匹马分给三个儿子,老大继承二分之一,老二继承四分之一,老三继承六分之一,可是三个儿子不知道怎样分,你能帮助他吗?

  孩子在学了按比例分配之后兴趣正在浓厚的时刻,在次给他增加难度,使他们的探究欲望再次得到升华。

  五、回顾教学,总结方法。

  1、引导学生总结比的应用的一些方法。

  2、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

  我们班准备在班队会上进行一次制作水果沙拉的比赛。要求:选择几样水果,按照一定的比,设计制作500克一盘的水果沙拉。要求要简介设计的名称、思路,并计算出所需水果的数量。

  板书设计

  比的应用

  方法一:3+2=5 方法二:3+2=5

  140÷5=28(个)140×3/5=84(个)

  28×3=84(个) 140×2/5=56(个)

  28×2=56(个)

  答:大班分到84个,小班分到56个。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

  一、充分挖掘教材,旧知迁移新知。

  “比的应用”一课是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长期以来,应用题教学在教材和课堂教学等方面,其应用性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得教学流于简单的解题训练,这种现状必须改变。我在设计此课时,力求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体现应用性。由于按比例分配计算应用较广,学生有很多应用机会,反思比的应用是*均分后又一种分配方式,它是学生在掌握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把课本重点例题当成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学*数学知识的必要性,从而积极主动地学*。因此教师创设了分桔子的情景。教师提出问题,那该怎么分比较合理?学生很快说出两种分法,这位后面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借助多媒体或教具,助学生理解新知识。

  学生的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主题、客体、媒体处于不断地先通过互作用和转换生成之中,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常常发生难以预设和意料的变化。对此教师从一开始就应该是一个积极、热情的“旁观者”,时时充满着对学生的爱心关注,感受其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审时度势地做出激励,调整,启迪,补充,提醒等及时引导,该出手时就出手,这样,就会使学生的学*高效而少费时。从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动手操作,以小棒代替橘子分一分,使学生明白算理,从而明白按比例分配。由于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猜想、交流,在具体的情境中掌握了新知,调动了学*积极性,增强了学*的情趣性,学生不仅为自己的发现而喜悦,也感受到数学带来的无穷乐趣。

  三、教师在小结升华时讲解。

  学生在动手操作、讨论、汇报等具体的情景中明白了算理,学生已经对具体的教学内容掌握的比较好,教师只要在小结时加以强调,:刚才同学们的这两种算法都是可以的。第一位解法是先算出一份是多少,再求几份是多少。把比的问题转化成了整数乘除法的问题。第二种解法是把各部分数的比占总数的几分之几,直接求总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把比的问题转化成分数乘法的问题。两种方法各有千秋,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阅读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1)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通用五篇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能运用这个知识来解决一些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以及探求解决问题途径的能力。

  3、渗透数学的对应思想及函数思想,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独立思考、自觉检验的好*惯,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

  正确分析解答比例分配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

  1、我们在教学中学过*均分,*均分的结果有什么特点?(每份都相等)在日常生活中,为了分配的合理,往往需要把一个数量分成不等的几部分,即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方法通常叫按比例分配。

  2、一瓶500ml的稀释液,其中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分别是100ml和400ml,__________?(补充问题并解答)

  二、新授。

  1、教学例2。

  (1)出示例2:

  (2)引导学生弄清题意后,问:题目中要分配什么?是按什么进行分配的?(分配500ml的稀释液;浓缩液和水的体积按1:4进行分配。)

  (3)问:“浓缩液和水的体积1:4”,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在500ml的稀释液,浓缩液占1份,水的体积占1份,一共是5份,浓缩液占稀释液的5分之4,水的体积占稀释液的5分之1。)

  (4)你能求出两种各多少ml吗?怎样求?(引导学生进行解题)

  ①稀释液*均分成的份数:1+4=5

  ②浓缩液的体积:500×()=100(ml)

  ③水的体积:500×()=400(ml)

  答:稀释液100ml,水400ml。

  (5)如何检验解答是否正确呢?(说明:检验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把求得的浓缩液和水的体积相加,看是不是等于稀释液的。总体积;二是把求得的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写成比的形式,看化简后是不是等于1:4

  (6)学生试做:练*:做一做第1题。(订正时说说解题时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补充练*

  (1)出示:学校把栽280棵树的任务,按照六年级三个班的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有47人,二班有45人,三班有48人。三个班各应栽树多少棵?

  (2)引导学生弄清题意后,问:题中要把280棵树按照什么进行分配?(着重使学生明确要按照一班、二班、三班的人数的比来分配,即按47:45:48来分配。)

  (3)根据一班、二班、三班的人数怎样算出各班栽的棵数占总棵数的几分之几?(使学生明确:要先算三个班总共有多少人(即总份数),然后才能算出各班栽的棵数占总棵数的几分之几。)

  (4)怎样分别算出各班应种的棵数?引导学生解答:

  ①三个班的总人数:47+45+48=140(人)

  ②一班应栽的棵数:280×()=94(人)

  ③二班应栽的棵数:280×()=90(人)

  ④三班应栽的棵数:280×()=96(人)

  答:一班栽树94棵,二班栽树90棵,三班栽树96棵。

  (5)学生进行检验。

  (6)学生试做“做一做”中的第2题。

  三、巩固练*。

  练*十二的第1、3题。

  四、布置作业。

  练*十二第2、4、5、6、7题。

  教学追记:

  本节课的内容相对而言较容易掌握,因而学生在学*中并没有出现什么困难。教学中,我两种方法并重,并让学生理解两种方法的殊途同归之处。对于类型稍有不同的题目,如“做一做”第2题,以人数为比例进行分配的,我在教学时添加了一道例题,教学后再让学生独力完成第2题,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学得较为轻松,也对这种类型题掌握得较扎实。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列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答问题能力,以及认真审题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

  找准单位1,找出等量关系.

  教学难点

  能正确的分析数量关系并列方程解答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引新

  (一)确定单位1

  1.铅笔的支数是钢笔的 倍. 2.杨树的棵数是柳树的 .

  3.白兔只数的 是黑兔. 4.红花朵数的 相当于黄花.

  (二)小营村全村有耕地75公顷,其中棉田占 .小营村的棉田有多少公顷?

  1.找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

  2.分析题意并列式解答.

  二、讲授新课

  (一)将复*题改成例1

  例1.小营村有棉田45公顷,占全村耕地面积的 ,全村的耕地面积是多少公顷?

  1.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抓住哪句话来分析?

  3.引导学生用线段图来表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4.比较复*题与例1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5.教师提问:

  (1)棉田面积占全村耕地面积的 ,谁是单位1?

  (2)如果要求全村耕地面积的 是多少,应该怎样列式?(全村耕地面积 ).

  (3)全村耕地面积的 就是谁的面积?(就是棉田的面积)

  解:设全村耕地面积是 公顷.

  答:全村耕地面积是75公顷.

  6.教师提问:应怎样进行检验?你还能用别的方法来解答吗?

  (1)把 代入原方程,左边 ,右边是45,左边=右边,所以 是原方程的解.)

  (公顷)

  (根据棉田面积和 是已知的,全村耕地面积是未知的,根据分数除法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应该用除法计算.)

  (二)练*

  果园里有桃树560棵,占果树总数的 .果园里一共有果树多少棵?

  1.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画图并分析数量关系

  3.列式解答

  解1:设一共有果树 棵.

  答:一共有果树640棵.

  解1: (棵)

  (三)教学例2

  例2.一条裤子75元,是一件上衣价格的 .一件上衣多少钱?

  1.教师提问

  (1)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

  (2)有几个量相比较,应把哪个数量作为单位1?

  2.引导学生说出线段图应怎样画?上衣价格的

  3.分析:上衣价格的 就是谁的价钱?(是裤子的价钱)谁能找出数量间相等的关系?(上衣的单价 =裤子的单价)

  4.让学生独立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并加强个别辅导.

  解:设一件上衣 元.

  答:一件上衣 元.

  5.怎样直接用算术方法求出上衣的单价?

  (元)

  6.比较一下算术解法和方程解法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相同点:都要根据数量间相等的关系式来列式.

  不同点:算术解法是按照分数除法的意义直接列出除法算式;而方程解法则要先设未知数,再按照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三、巩固练*

  (一)一个修路队修一条路,第一天修了全长 ,正好是160米,这条路全长是多少米?

  提问:谁是单位1?数量间相等的关系式是什么?怎样列式?

  (米)

  (二)幼儿园买来 千克水果糖,是买来的牛奶糖的 ,买来牛奶糖多少千克?

  (三)新风小学去年植树320棵,相当于今年植树棵数的 .今年、去年共植树多少棵?

  1.课件演示:

  2.列式解答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列方程解答的方法.这类题有什么特点?解题时分几步?

  五、课后作业

  (一)一桶水,用去它的 ,正好是15千克.这桶水重多少千克?

  (二)王新买了一本书和一枝钢笔.书的价格是4元,正好是钢笔价格的 .钢笔价格是多少元?

  (三)一种小汽车的最快速度是每小时行140千米,相当于一种超音速飞机速度的 .这种超音速飞机每小时飞行多少千米?

  六、板书设计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3

  【课题】计划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计划的含义、特点、种类等知识; (2)掌握常用的计划的写作。 能力目标:通过计划的学*与写作练*,培养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 情感目标:树立做人做事要有“计划”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计划的写作。

  【教学难点】

  计划的写作格式。

  【教学设计】

  (1)通过模拟的工作情景导入计划的概念; (2)引导学生认识计划的概念、特点;

  (3)针对计划的不同使用情况,辨认计划的种类; (4)通过*作练*,巩固所学的知识。

  (5)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顺应学生的学**惯展开,层层推进教学。

  【教学备品】

  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45分钟)

  【教学过程】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4

  一、本单元的基础知识

  本单元是学生在已经学*了百分数的相关问题,初步理解了百分数的含义,会解决简单的百分数的问题,掌握了一些解决百分数的基本技巧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二、本单元的教学内容

  P87~99本单元教材内容包括百分数的应用,进一步运用方程解决有关百分数问题。

  三、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2.能利用百分数的有关知识以及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本单元重难点

  1.教学重点: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运用方程解决简单的百分数问题。

  五、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正确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了解百分数、分数、小数的互化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学*的,而且在分数混合运算的学*过程中学生对“谁比谁多(少)”也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如何用画图的方法体现出“谁比谁多(少)”的数量关系。而对于解答方法上学生也有类似的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经验,这些都会为他们学*本单元的知识扫清障碍。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1997年至今,我国铁路已经进行了多次大规模提速。有一列火车,原来每小时行驶80千米,提速后,这列火车的速度比原来增加了40﹪。现在这列火车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同学们,能自己通过画图,分析题意解决这个问题吗?

  二、百分数的应用。

  (1)学生独立画图。

  (2)展示学生的成果。

  (3)教师评价。

  3.学生自主解答问题。

  4.班内交流。

  办法一:80×40%=32(千米)

  80+32=112(千米)

  办法二:80×(1+40%)

  =80×1.4

  =112(千米)

  答:现在这列火车每小时行驶112千米。

  三、试一试。

  1.生活中的折扣。

  游乐场的套票原来每套30元,六一期间八折优惠,购买一套这样的套票能省多少元?

  2.思考:八折是什么意思?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评价。

  ※八折就是现价是原价的80%。

  3.学生自主解答然后交流。

  办法一:30×80%=24(元)

  30-24=6(元)

  办法二:30×(1-80%)

  =30×20%

  =6(元)

  四、练一练。

  1.教科书第26页练一练第1题。

  2.教科书第26页练一练第2题。

  3.教科书第26页练一练第3题。

  4.教科书第27页练一练第6题

  提示:“几成”是什么意思?

  ※成数主要用于农业收成

  ※几成就是十分之几。

  ※一成就是1/10,也就是10%

  二成五就是2.5%,也就是25%

  3、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方法(一):80×40%=32(千米)方法(二):80×(1+40%)

  80+32=112(千米)=80×1.4

  =112(千米)

  百分数应用题和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是完全一致的。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5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的应用》。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征以及解题方法,能正确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2、能力方面: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以及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及归纳、总结、概括的能力。

  3、情感方面:创设民主和谐的学*氛围,在关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意识、灵活思维品质过程中形成积极的学*情感,让学生学会评价自我,欣赏他人。

  教学重点:

  掌握按比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

  正确分析,灵活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

  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3月12号是植树节学校把种植88棵小树苗的任务分给六年级的每位同学,怎样分配才合理?(*均分配)

  (2)李明和黄华合办了股份制食品有限公司,李明出资20万元,黄华出资30万元,两年后盈利150万元,怎样分配利润才合理?

  (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常常需要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

  二、自主学*,合作探究。

  1、出示题目:幼儿园大班30个人,小班20个人,把这些橘子分给大班和小班,怎样分比较合理?

  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认为怎样分合理?说一说你的分法?

  2、出示题目:这筐橘子按3:2该怎样分?

  自学提示:

  (1)可列表或画图。

  (2)联系比与分数的关系,将本题转化成相关的分数应用题。

  (3)你还有其它的什么想法,用你的方法试试吧!

  3、小组合作。

  4、各小组汇报自己的分法。

  5、解题思路:

  (1)明确分什么?有多少?怎样分?

  (2)计算总份数。

  (3)根据具体数量与对应分数的关系解题。

  师: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时候,同学们要认真分析数量关系,可以选择多种方法解答。

  三、达标检测。

  1、填空。

  (1)把60根小棒按2:3的比分成两堆,一堆有()根,另一堆有()根。

  (2)把60根小棒按1:1的比分成两堆,一堆有()根,另一堆有()根。

  2、实际应用。

  (1)六年级三班要举行联欢会,班委决定要买12千克水果,据调查,爱吃苹果的同学和爱吃梨的同学的人数比是2:1,请你算一算,苹果和梨各买多少千克?

  (2)用2份水泥、3份沙子和5份石子配制成一种混凝土。配制4吨这种混凝土,需要水泥、沙子、石子各多少吨?

  3、拓展延伸。

  把刚开始上课时老师留下的第二道题完成。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学生说说自己这节课的收获。

  五、课堂作业:

  课后练一练的1题、2题、3题。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2)

——数学比的应用教学设计汇总5篇

  数学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引导学生自主学*掌握利息按复利计算的概念

  ⑵掌握每期等额分期付款与到期一次性付款间的关系,应用等比数列的知识体系解决分期付款中的有关计算。

  2、能力目标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将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3、发展目标

  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及求知欲。渗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思想。

  教学重点:

  抓住分期付款的本质分析问题;

  教学难点:

  建立数学模型,理解分期付款的合理性;

  教学思路:

  教师运用基于分组合作学*探究式教学模式,根据该部分知识内容特点(理论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确定主题---分期付款有关计算,教师协调全班学生分为十组,每四人一组,由数学成绩较好者担当组长,每组确定同一任务。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课前准备,每组确定帮忙解决某组员最想卖的商品,到各大商场记录分期付款的资料,同时寻找分期与数列之间存在的联系;第二阶段通过课中学*,确定分期方案,并核对方案的可行性,教师选几组代表上台借助投影仪向大家介绍组里确定的分期方案;第三阶段学生通过课后练*谈谈自身对本节内容知识的理解及感想。

  教材内容:

  本节课是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在购物方式上的一个应用.此前学生已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其前n项和公式,并学*了有关储蓄的计算(单利计息和复利问题),也就是说学生在知识和应用能力方面都有了一定基础。

  教学方法:

  为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产生求知欲望,教学中以创设情景,提出问题,采用设问等形式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合作、交流发现数学模型,并采用多媒体投影仪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导学提纲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幽默广告视频:丈夫正看球赛,妻子一过来就换电视剧,丈夫很郁闷,一客服对他说:“您可以分期付款买东西,提前享受。”结果,丈夫和妻子一人一台电视,但当丈夫看球赛正酣时,儿子又过来把台换了。面对商家和银行提供的各种分期付款服务,究竟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好呢?(以幽默广告形式导入引起学生对本课题的兴趣)

  二、讲授新课:

  例:他准备花钱买一台5000元左右的*板电视,采用分期付款方式在一年内将款全部付清。据了解,苏宁电器允许采用分期付款方式进行购物,在一年内将款全部付清,该店提供了如下几种付款方案,以供选择。

  分析方案2:(选择次数中间的方案进行举例分析,进一步巩固数列知识)

  本题可通过逐月计算欠款来处理,根据题意,到期还清即第12个月的欠款数为0元。设每次应付x元,则:

  设每期还款x元,第k个月末还款后的本利欠款数为Ak元,则

  解得:

  三、随堂练*:

  由学生完成上表中“方案1”和“方案3”,熟练探究方法;

  可见:方案3使得付款总额较少,同时教师指出:结论具有不确定性——选择什么方案还要参照家庭的经济状况。(一改往日数学答案的唯一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时应具备的全面性)

  请同学们总结:

  分期付款购买售价为a元的商品,分n次经过m个月还清贷款,每月还款x元,月利率为p,则求x的数学模型:

  (重点)练*:分组讨论计算某个组员利用自己零花钱分期付款购买自己最想要的某种商品,并由小组代表到讲台上用投影仪来谈谈组里给他的方案意见,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的魅力。(在这段时间里,很多小组代表发表了本小组对某商品的分期方案,较多学生参与其中,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处)

  四、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回顾思维过程,教师提醒。

  ①分期付款有哪些一般规定?列方程的依据是什么

  ②分期付款中的计算涉及的数学知识: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数学思想:方程思想

  五、布置作业:

  某学生家境贫寒,但自强不息,于xxxx年考上北京大学,因家中无法负担其学费,遂决定向银行申请助学贷款,学制四年,每年9月1日申请贷款5000元。他如何还贷?请为他确定还贷方案。(什么是分期付款?银行贷款程序怎么样?利率是多少?如何计算?每月需还多少?)

  教学设计理念:

  创设情景,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身边处处有数学,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用已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同时尊重差异,实施合作学*。

  教学组织形式:

  分组合作学*

  数学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2

  教学目的

  1.通过复*,使学生能够掌握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的解答。

  2.通过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综合能力。

  3.通过复*,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惯。

  教学重点

  通过复*,使学生能够掌握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的解答。

  教学难点

  通过复*,使学生能够掌握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且能够数量、正确的解答。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老师这里有两个数,一个是6,另一个是3。你能够用6与3提问并且进行回答吗?

  学生回答:

  (1)3是6的几分之几?

  (2)6是3的几倍?

  (3)3比6少几分之几?

  (4)6比3多几分之几?

  (5)6占6与3总和的几分之几?

  (6)3是6与3差的几倍?……

  谈话导入:今天我们就来复*分数应用题。(板书:分数应用题的复*)

  二、复*探讨。

  (一)教学例4。

  学校举办的美术展览中,有50幅水彩画,80幅蜡笔画。__________?

  1.教师提问:根据已知条件,你都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并解答。

  2.反馈:

  (1)水彩画和蜡笔画共多少幅?

  (2)水彩画比笔画少多少幅?

  (3)蜡笔画比水彩画多几分之几?

  (4)水彩画比蜡笔画少几分之几?

  (5)水彩画是蜡笔画的几分之几?

  (6)蜡笔画是水彩画的几分之几?

  (7)…

  3.教师质疑。

  (1)5问和6问为什么解答方法不同?(单位1不同)

  (2)3问和4问的问题有什么不同?(单位1不同)

  (二)例题变式。

  1.学校举办的美术展览中,有50幅水彩画,蜡笔画比水彩画多,蜡笔画有多少幅?

  2.学校举办的美术展览中,有80幅蜡笔画,蜡笔画比水彩画多,水彩画和蜡笔画一共有多少幅?

  (1)学生独立解答。

  (2)学生讨论两道题的区别。

  教师总结:看来我们做分数应用题时,需要认真审题并且在找准单位1的同时注意找准对应关系。

  (三)深化。

  如果题目中的分数发生了变化,我们还会解答吗?

  1.仓库里有15吨钢材,第一次用去总数的20%,第二次用去总数的,还剩下多少吨钢材?

  2.仓库里有一些钢材,第一次用去总数的20%,第二次用去总数的,还剩下15吨,仓库里有多少吨钢材?

  (1)学生独立解答。

  (2)学生讨论两道题的区别。

  教师总结:虽然分数应用题与百分数应用题在表现形式上不同,但是数量关系相同。同样需要注意认真审题并且在找准单位1的同时注意找准对应关系。

  三、巩固反馈。

  1.分析下面每个题的含义,然后列出文字表达式。

  (1)今年的产量比去年的产量增加了百分之几?

  (2)实际用电比计划节约了百分之几?

  (3)十月份的利润比九月份的利润超过了百分之几?

  (4)1999年的电视机价格比1998年降低了百分之几?

  (5)现在生产一个零件的时间比原来缩短了百分之几?

  (6)十一月份比十二月份超额完成了百分之几?

  2.列式不计算。

  (1)油菜子的出油率是42%,2100千克油菜子可以榨油多少千克?

  (2)油菜子的出油率是42%,一个榨油厂榨出菜子油2100千克,用油菜子多少千克?

  (3)某工厂计划制造拖拉机550台,比原计划超额完成了50台,超额了百分之几?

  3.判断并且说明理由。

  男生比女生多20%,女生就比男生少20%。()

  4.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第一小时行了全程的,第二小时比第一小时多行了16千米,这时距离乙地还有94千米。甲、乙两地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五、课后作业。

  某体操队有60名男队员,

  (1)女队员比男队员多,女队员有多少名?

  (2)男队员比女队员多,体操队员共有多少名?

  (3)女队员比男队员少,女队员有多少名?

  (4)男队员比女队员少,体操队员共有多少名?

  六、板书设计

  数学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探索按比例分配的解决方法,并能用来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3、树立用自己学来的知识帮忙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按比例分配的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了比与分数的联系,已掌握简单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掌握了按比例分配的解题方法,不仅能有效地解决生活、工作中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也为以后学*”比例“”比例尺“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

  对于按比例分配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生活过程中曾经遇到过,甚至解决过,每个学生都有一定体悟和经验,但是对于这种分配方法没有总结和比较过,没有一个系统的思维方式。通过今天的学*,将学生的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系统化,总结并内化成学生的一个巩固的规范的分配方法。

  教学过程

  活动一

  1、课前调查

  奶茶中牛奶和红茶的比是2∶9。从这句话中你看出了什么?

  牛奶是红茶的2/9,红茶是牛奶的9/2,红茶是奶茶的/9/11,牛奶是奶茶的2/11。

  2、实际操作

  要配置220毫升奶茶,需要多少牛奶和多少红茶?

  学生讨论,研究不同算法。

  解法一:220/(2+9)=20ml,20x2=40ml,20x9=180ml

  解法二:2+9=11220x(9/11)=180ml220x(2/11)=40ml

  讨论出几种就是集中不强求,比较后找出自己认为的最简单的解法。

  学生配置奶茶,共同品尝。

  活动二

  1、教学例2

  书上例2,列式计算

  2、生活中常常要把一个数量按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比的应用。(板书:比的应用)接下来希望大家能够学以致用,来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

  活动三:

  1、请帮忙配糖:

  一种什锦糖是由奶糖、水果糖和酥糖按3:5:2混合成的,要配制这样的什锦糖50千克,需要奶糖、水果糖、酥糖各多少千克?(鼓励求异思维)

  3、帮刘爷爷收电费

  刘爷爷管收四家电费,四家合用一个总电表,四月份供付电费83.2元,按每家分电表的度数分摊电费,每家各应收多少钱?

  住户王家张家赵家李家

  分电表度数40382953

  3、陆老师和高老师合租一套房,高老师住30*方米的房间,陆老师住20*方米的房间,客厅厨房等公用部分的面积是30*方米,每月房租1000元,房租怎样分配才合理?

  4、总结全课

  比的应用广泛,在工业、农业、医药......用途很广,同学们今后要留心观察生活,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数学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4

  设计说明

  本节课呈现的是笑笑家的家庭支出情况,所以课前让学生了解生活中有关百分数的知识,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在调查的过程中,接触到更多的实际生活中的百分数,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教材提供的情境,使学生从中了解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讨论、交流解题过程与方法的过程中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在讨论、交流中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 课前收集的生活中有关百分数的知识

  教学过程

  ⊙直接导入

  前面的学*,我们已经体会到了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方面能用到百分数?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接导入,既让学生瞬间回顾了前面所学的知识,又为本节课的学*制造了一个积极动脑的气氛,让学生能快速地进入到探究新知的学*中来。

  ⊙自学探究

  课件出示例题。

  笑笑家20xx年食品支出总额占家庭总支出的55%,其他支出总额占家庭总支出的45%。食品支出比其他支出多620元。笑笑家的家庭总支出是多少元?

  师:例题呈现的就是生活中用到百分数的事例,请同学们自由读题,理解题意。

  1、自学指导。

  (1)尝试画线段图分析题意,找出等量关系。

  (2)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

  (3)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2、学生独立探索解题方法,教师巡视指导。

  3、引导学生对比教材93页的方法,梳理自己的解题思路。

  4、与同桌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

  5、展示解题过程。

  (1)指名板演解题过程。

  方法一 解:设笑笑家20xx年的总支出是x元,那么食品支出是55%x元,其他支出是45%x元。

  55%x-45%x=620

  10%x=620

  x=6200

  方法二 620÷(55%-45%)

  =620÷10%

  =6200(元)

  答:笑笑家的家庭总支出是6200元。

  (2)其他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

  预设

  生1:为什么设笑笑家的总支出是x元?

  生2:“55%-45%”表示什么意思?

  生3:为什么用“620÷(55%-45%)”呢?

  设计意图:通过自学指导学生独立探索解题方法;给学生充分的自学空间,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解决问题后对照教材,不仅能验证自己的解题思路是否正确,而且也完善了自己的思考过程,与同桌的交流更优化了自己的思考过程。

  数学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尺的概念,能正确、熟练地进行求比例尺计算。

  2、掌握根据比例尺求图上的距离或实际距离的方法。

  3、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从中感悟到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学难点:

  设未知数时单位的正确使用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1套,学具图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创设情境: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教师在音乐中朗诵描写奏的诗歌,音乐停,师问:你感受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感受到春的气息,想去旅游)

  2、揭示课题:我们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旅游,首先要做什么呢?(找地图,了解城市情况)从地图上可以获取哪些信息(比例尺、图距、实距、方向)师:比例尺的计算方法我们已经学过了,今天我们就来学*比例尺在生活中的运用(板书课题:比例尺的应用)

  二、自主探索

  1、谈话:刚才同学们说了那么多想去的地方,老师想带你们到南京玩一玩,你想吗?(想)

  2、出示下面地图,思考从图上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3、学生汇报:从图上可以看到想去的地方的方位,比例尺是多少,可以看出居住地及旅游的线路

  4、学*求实际距离的方法。假设我们到南京旅游,住在金陵饭店,想去南京博物馆参观,你能计算出从金陵饭店到南京博物馆的距离吗?试试看。

  (1)学生讨论计算方法,然后小组代表发言、集体交流。(要求实际距离可以根据比例尺的意义用解比例尺的方法做,也可以用其它公式做)

  (2)学生试做,并指名板演。

  (3)集体订正,(采用不同方法解答,说一说每一种方法思路及注意点)

  5、学*求图上距离的方法

  (1)出示:已知南京博物馆长600米、宽300米,现在做成比例尺是1:10000的*面图,你能求出南京博物馆在图上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吗?

  (2)学生讨论解决方法,然后小组代表发言,集体交流。(可以根据比例尺的意义用比例的方法解答,也可以用公式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解答)

  (3)学生试做并板演。

  (4)集体订正,说一说,每种方法的思路及注意点。

  6、学生看书3738页,提出不懂的问题,集体解决。

  三、反馈提高

  1、学校的操场长300米、宽100米,要把*面图给制在作业本上,你认为选用哪个比例尺比较合适?

  (1)1:1000

  (2)1:2000

  (3)1:5000

  (4)1:10000

  选第(3)个最合适,让学生说明原因

  2、量一量下图中小明家到学校公园、商场的距离各是多少厘米,然后算一算小明家到学校、公园、商场的实际距离各是多少米?指名板演,并说一说列式的依据及解题思路。

  3、根据条件绘制金山镇镇区*面图

  (1)金石路在繁荣路和开发路之间并与两条路*行,距繁荣路300米(在图上画出金石路)

  (2)金山小学在金中路东侧,在开发路北100米处,(标出金山小学位置)

  四、小结:今天你学*了什么内容?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测量出学校的实际长和宽,然后选用适当的比例尺一出学校*面图。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3)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 (菁华9篇)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1

  这节课我自认为最大的亮点是选用的材料很简单,都是运用身边的资源。

  在课的一开始我是用拍手导入,我拍5下,学生拍7下,请学生提问题,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了.教学过程中我也没有采用书上的主题图,而是在课的一开始就与往常一样用画五角星的形式开展小组竞赛活动,然后就直接运用这副小组评比图来教学,让学生感觉很亲切。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有以下几点:

  1、课堂纪律没有调控好。学生拿到学具就顾自玩,虽然只是极个别,但影响到了其他学生的正常学*。

  2、课堂中的提问不够精炼。有些问题我反复问,而且反复用同一种表达,显得不够生动也缺少启发性。因此我意识到课堂中体温应尽量简练,尽量与教学目标相结合,难易合适富于启发性。不应该提过于简单零碎的问题,对于学生的思维深度没有促进提升的作用。而且最好问题由学生来提出,这样学*的主动性就强了。比如我在课堂小结时问学生:你觉得比多比少的问题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太宽泛,学生不知道该从哪方面说。

  3、没有重视学生的学。在课堂中我只关注于自己的教,对学生的学知道得不够。当我问:五角星和圆形怎么比较大小?学生说应该在同样多的地方画一条线,这样容易看。这当然是对的,但我也没有及时加以概括与提升。

  4、在某些环节的处理上过于简单化。比如在做拍手游戏时,我问学生你能提什么数学问题?算式怎么列?学生都列出了算式,我也没有问为什么这样列直接到了下一个环节。为了把知识内化,我们应该多问为什么。

  有些环节在安排上过于烦琐,可以合并成一个环节。在摆一摆的环节中有三个小环节:一是摆图形,二是比较多少,三是提问题并列算式。在布置时,可以说:摆出5个圆形,7个三角形,怎么样摆能让我们一眼就能看出谁多谁少?多几少几?算式呢?这样就把三个环节合并在一起去思考和解决。

  5、细节处理不够圆润。比如在学生反馈时没有作适当点评。让学生提问,学生已经提得差不多了,但是我还在问:还有吗?其实是没有必要的,只要目标达到了,下面的该做只是巩固和提高,而不是反复在同一层次上反复练*。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2

  本节内容是在上节学*浮力概念及阿基米德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物体的浮沉条件,并与上一节内容构成完整的浮力知识体系。本节知识是前面所学力学知识的综合运用,与力、重力、二力合成、二力*衡、密度等到知识联系紧密。本节内容包括两个知识点:一是物体的浮沉条件,二是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和密度计的浮沉原理,前者重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后者重在使学生认识到浮沉条件在社会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意义。

  本节课上的亮点有:一、突出了理论联系实际,体现了STS的精神。在分析浮沉条件时,首先从生活经验出发提出问题。在得出浮沉条件后,引导学生利用浮沉条件分析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和密度计的浮沉原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更好地理解浮沉条件,并深刻体会物理知识在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使学生更加热爱物理。二、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用实验探究的方式认识轮船漂浮的原理。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在作业题引导学生动手制作“孔明灯”,同时激发学生学*物理的兴趣,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三、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课堂上要求学生设计打捞沉船方案。 本节课上的不足有:课堂上没有充分完成学生学情检测。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3

  “比的应用”一课,是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的全过程来获取知识,从而操作、表达、探索、类推、合作、概括、创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1、力求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体现应用性。

  由于按比例分配计算应用较广,学生有很多应用机会,因此,课前让每一个学生到生活中调查生活中的比,并且说一说你是怎么获得这些比的。以此引人新课,使学生感受到按比例分配的计算就来源于自己的生活实际。通过从生活实际引人按比例分配的计算,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了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充分体现了应用题教学的应用性。

  2、注重学生的独立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有机结合。

  课堂中,每名学生为达到“帮助他人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的去探究、去发现、去创造,使每一名学生都有一块属于自己思维开拓的区域,每位同学不但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而且通过互相讨论分析,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并在交流中学会了互相帮助、学*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了交往能力。

  3、运用探究、研究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研究,获取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空间、材料,教学围绕学生的学*活动展开。抓住宝贵时机引导学生理解新方法,使新知识迎刃而解。

  4、评价方面,重视了对学生的能力、心理素质的评价。

  如:小组之间互相质疑方法是否合理,学生积极参与,很快问题越辩越明。在本节课中我改变了原来由老师包办评价的倾向,增加了学生自评、互评,使课堂气氛民主、*等、和谐。有一点值得应引起注意的是:在学生把知识点明朗化后,教师应对本节课的重点给予及时的引导,加深印象,引起学生的注意。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4

  从教五年来,我一直担任传感器应用课程的教学工作。传感器应用课程是我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也是后续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单片机等课程的前导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使学生掌握电气控制系统中各种非电量信息的获取、转换和显示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将传感器应用在工业控制系统中的能力以及进行简单的检测、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安装调试的能力。

  1 课程特点和学情特点

  传感器应用课程作为一门新兴边缘学科,有它自己的特点:传感器将各种非电量信息转换成电信号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物理现象、化学现象和生物现象等,因此,本课程的内容繁多,涉及知识面广;课程各部分内容之间相互独立性强,系统性和连续性差;实践性较强,从传感器的选型、安装到完成调试,学生必须亲手实践才能充分掌握其中的方法和技能。而我们作为高职院校文理兼收专业的学情也有其特点: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理论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基本计算能力较差,自我意识强,团队协作意识差;但是他们的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对实操型的课程兴趣浓厚。

  2 课程改革

  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上侧重传感器和测量电路基本原理的讲解,教学方法上多是填鸭式的讲授结合验证性实验,教学手段仅采用传统的板书+课件,教学组织单一。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接触的多是各种传感器的名称和测量原理,看不到实物,对传感器缺乏感性认识, 学*积极性不高,导致一学期下来学生都不知道传感器到底是样子。

  在学院教学改革的推动下,传感器应用课程也进行了课程改革,主要对以下方面进行了课程改革:一是教学模式的改革。为贯彻行动导向的教学原则,切实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课程内容和学情特点,采用了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推行了“边教边学,边学边做,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教学方法,通过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来组织教学内容、安排教学。二是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针对本门课程实践性强、教学内容多、信息量大的特点,采用任务驱动、分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利用实训室、多媒体教室的教学资源,充分体现了 “理实一体化”教学、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方式。三是教材建设。本课程组老师切实到周边企业调研,提炼典型工作任务,以“必需、够用”为原则确定教学内容,按照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将教学内容项目化,最终采用模块化与项目化相结合的编排方式编写了教材。模块化主要以被测量物理量来划分,每个模块包括若干个项目,每个项目都以一个具体传感器应用装置的制作为载体,有具体的任务让学生完成,明确了学生的学*目标,激发了学生的学*热情,使学生最终达到并具备应用传感器的能力。另外本教材还引入了新型传感器,例如智能传感器、机器人传感器和仿生传感器,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利于学生继续学*。四是考核方式的改革。本课程一改以往的“一张试卷定成绩”的考核方法,采取过程考核为主的考核方式,注重学*过程的评价,将整门课程考核分为两大部分: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过程考核细又分为以下几项:考勤占总评成绩的24%,小测、提问、讨论、作业等占36%;最后期末考核占总评成绩的40%,这样就避免了学生“*时松散、期末突击”的问题,营造了全程都比较紧张的教学过程,调动了学生的学*积极性。

  通过传感器应用课程改革,形成了“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的课程教学模式,构建了项目化课程体系。在*几年的教学上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部分学生还停留在高中填鸭式学*的学**惯上,不能很快适应“边做边学”的学*方式;个别学生的自我意识太强、团队协作意识较差,使得课程小组不能完成学*任务;年轻教师多毕业于普通本科院校,一直接受的是“知识文化”教育,没有完全融入到高职“技术文化”教育中,在教学过程中不自主的就将知识讲的理论化、系统化,违背了高职教育中对显性知识要采取“必需、够用”的原则;实训室的设备较陈旧、元器件损坏较多,导致学生完成任务的质量受到影响,不能很好的开展“理实一体”的教学。

  考虑到以上因素,在以后传感器应用教学改革的推进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充分了解学生。通过课前聊天、课上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等方式,尽可能多的了解学生,包括他的理解能力、逻辑分析能力、计算能力、表达能力、同学之间的交际能力等。二是选择合适的教学组织方式。在对学生有了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根据其特点进行分组,使小组成员之间能够取长补短、团结协作,完成学*任务。三是提高年轻教师的业务水*。高职院校所培养的是应用型高级技能人才,能独立处理工艺技术中的“疑难杂症”,能手脑并用,有较高心智,能消化先进技术,改进落后技术,要培养出这样的人才,教师的技能必须过硬,但是对于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的年轻教师,“动手”、“技术”又是他们的短板,因此必须加强对年轻教师业务水*的提升。四是加强教学资源建设。要及时更新实训室的实验设备、丰富实验器材,为“理实一体化”教学提供充足的硬件资源。

  4 结语

  目前,我院的传感器应用课程改革已经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技术文化水*和整体素质,需要继续推行课改的成果。只有不断地分析学生的特点、探究更加适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方式,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技能人才。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5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第三单元第四课《乘法的应用》。教材的主题图以学生喜爱的童话形式出现,目的是使学生感到生动有趣,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乘法的应用中提出问题,列出乘法算式,体会乘法的简单应用。

  学生通过解决情境中的问题,进而辨析每个情境对应的乘法意义不同,体会到一个乘法算式有两个意义,这两个意义分别对应两种不同的情境。据此,结合教材解读和对学生前三节课的学*累计,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结合“动物聚会”的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相同数连加算式与乘法算式之间的关系。

  2、结合具体事例体会同一个乘法算式在不同情境中表示的意义是不同的。

  3、通过各种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是通过以下三个环节进行的:

  复*巩固:

  通过复*上节课内容唤醒学生,一个乘法算式有对应2个不同的意义。3×5表示的意义是什么?6×4表示的意义是什么?这两个问题以竞答的形式进行,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到乘法问题的解决上。

  探究新知

  结合情境体会同一个算式的两个意义:观察情境图,我不断引导让学生提问,学生分析,学生解决,重点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境分析完成后,抽取其中两个情境对比,两副图对应两个意义,但可以用同一个乘法算式解决,反之,一个乘法算式有两个意义,进而对应两幅图。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了乘法的简单应用,也训练了学生思维。意义理解后,进一步抽象的过程,就是将这个乘法算式的两个意义,通过画圆的方式,将其画出来,如3×5,意义一:3个5相加,即,圈三个大圈,每个大圈里5个小圆;意义二:5个3相加,即,圈5个大圈,每个大圈里3个小圆。

  拓展应用

  乘法在生活中的应用:仍然是3×5的乘法算式,根据两个不同的意义,你可以创设不同的情境吗?比如,公园里,一张**票5元,3个**需要付多少元?或,一个围栏里有3只小鸡,5个围栏里有几只小鸡?等。学生理解3×5的两个不同意义,进而根据意义再创设情境。该环节让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只要你善于观察,善于实践,就能体会数学带来的乐趣。

  新课结束后,便进行反思其中的问题,要多注意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我们只是引导者,本节课程内容设计的有点多,所以个别问题,我刚发问,就急于自己回答,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出示课件顺序可做个别调整,从便于学生思考的角度出发去设计环节,根据情境找算式,而我是逆推的思路,根据算式找情境,更抽象。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6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54页例2和练*十二第1~4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征以及解题方法,能正确运用按比例分配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并能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感悟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运用按比分配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如果妈妈的菜地里的白菜长虫子了,妈妈会怎么办呢?肯定要买杀虫剂(浓缩剂)进行杀虫。那浓缩剂能不能用来杀虫呢?你们想不想解决这类有关的问题呢?根据学生的回答,那好,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这方面的知识比的应用。

  板书:比的应用。

  二、探索新知。

  请同学们打开教科书的54页。

  出示教材54页例2

  阅读与理解:

  (1)、了解情境中的生活信息。

  (2)、已知条件:500mL是配好后的稀释液的体积,1: 4表示的是浓缩液与水的体积的比。

  分析与解答:

  (1)、稀释液:500ml 总分数:1+ 4=5

  1 : 4表示什么意思呢?

  浓缩液 : 水

  (2)、浓缩液和水的体积比是1: 4 。

  浓缩液的体积是稀释液的1/5。

  水的体积是稀释液的4/5。

  方法一:

  总体积*均分成5份。先算出总分数,再求每份是多少,最后分别求出浓缩液和水的体积。

  把每份是:500(1+4)=100(mL)

  浓缩液:1001=100(mL)

  水:1004=400(mL)

  方法二:

  先求总份数,再求各部分占总量的几分之几(浓缩液占总体积的1/5;水占总体积的4/5。),最后用总量乘各部分占总数的几分之几,求出各部分量。

  浓缩液有:5001/5=100(mL)

  水有:5004/5=400(mL)

  回顾与反思:

  浓缩液体积:水的体积

  =( ):( )

  =( ):( )

  答:浓缩液有100mL,水的体积有400mL。

  三、巩固练*

  练*十二第1、2题。

  四、小结:

  1、今天我们应用比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2、按比的配制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是: a、先算出总分数,再求每份是多少,最后分别求出浓缩液和水的体积。b、先求总份数,再求各部分占总量的几分之几,最后用总量乘各部分占总数的几分之几,求出各部分量。

  五、作业:

  练*十二第3、4题。

  六、板书设计:

  比的应用

  方法一 方法二

  总分数1+4=5

  每份数: 500(1+4)=100(mL) 浓缩液占总体积的1/5

  水占总体积的4/5

  浓缩液:1100=100(mL) 浓缩液有:5001/5=100(mL) 水:4100=400(mL ) 水有:1004/5=400(mL)

  答:浓缩液有100mL,水的体积有400mL。

  课后反思:

  按比的配制稀释液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这一节课中我的做法是:首先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按比的配制的合理性,理解什么是按比配制。按比的配制是一种分配思想,在生活、生产中是很常见的已学过的*均分,其实是按比的配制是比例的一种特例。教学中要通过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让学生了解在生活、生产中常常要把一个数量按照数量的多少来进行配制,去感悟按比的配制存在的价值。以生活实际例子入手,让学生思考实际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是自己生活中的问题。由此激发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中去。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每学生都能体会到数学的存在,其实就在他们的身边,因为数学源自于生活。其次充分展示学生的思考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同一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同时能得到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多向思维的发展,也凸现出学生个性化的学*。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7

  《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是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正式学*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考虑到让情境更切*学生的生活,我舍去教科书第72页得例三,直接利用上一节课学生小组比赛获得的红花来进行比多比少的例题教学。

  本节课利用上学期学*的“同样多“的概念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然后再汇报总结。把第二组的红花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8朵,跟第一组同样多;另一部分是4朵,比第一组多出来的红花数量。学生利用学具和直观的图片很容易知道答案,但是让学生列式的话就还有一部分孩子还不懂得列式。于是就请一些孩子来说:12朵减去和第一组一样多的8朵就等于第二组比第一组多出来的红花数量。然后又提出一些问题,让孩子独立解决之后再同桌讨论,全班汇总。

  总的来说,这节课上的不是很成功,因为有些孩子已经会的听起来就觉得很烦躁、精神不够集中,而有些孩子就老是听不明白。也许是我的教学语言不够精炼、恰当!我希望自己备课的时候多预设一些情景,想想假如出现这个问题你会怎么解决?会说那些话?

  一年级的学生现在还不会涉及到如何去概括自己解决的数学问题。我想在练*时给学生养成及时作出口头总结的*惯,让他们有一个完整解题理念。相信不断总结思考,我会在教学中不断进步。加油宝贝!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8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以及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比的应用就是按比例分配,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它是*均分问题的发展,如果按照1:1分,*惯上称为*均分,如果按2:1分,就是我们今天所研究的按比例分配。

  一、成功之处:

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例2教学中,先让学生理解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稀释液清洁剂的问题,明白稀释液就是浓缩液与水的混合,然后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得出两种解法:

  第一种:每份是:500÷5=100(ml),浓缩液有:100×1=100(ml),水有:100×4=400(ml)。

  第二种:1+4=5,浓缩液有:500×1/5=100(ml),水有:500×4/5=400(ml)。

  把两个量的比转化成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通过总结这两种解法,使学生感悟相关知识的联系与区别,使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利于分散难点,降低学生学*中的困难。

  二、不足之处:

  由于过多的关注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在学*新课之前安排了分数乘除法的应用题,导致用时过多,以致新知识内容练*时间不足。

  三、再教设计:

出示两道乘除法应用题,让学生体会按比例分配与前面所学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9

  《比的应用》这部分内容主要讲的是按一定的比例进行分配在生活中的应用。它是在学生学*了“*均分”和“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延伸。本节课的目标是要求学生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能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按比例分配问题具有典型的特征,理解并掌握这种特征,能正确、灵活地解决此类实际问题是本堂课的主要知识目标,因此我将其列为教学重点。而把什么数量按什么比进行分配,则往往是很大一部分学生感觉比较困难的,因此将正确分析数量关系作为本堂课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主要借助了多媒体,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并利用不同层次的练*进行巩固推进。课后,我细细回忆课堂教学中的每个细节,对整个课堂做了反思:

  1、首先课堂时间还是没有把握好。

  2、学生积极性不高,课堂不太活跃。

  3、整个教学过程中,语言组织不够精炼,显得有些苍白。

  4、在让学生做一做得过程中,讲得不详细不是很清楚。

  5、整个教学过程中,语言*淡,没有能够激起学生兴趣。

  6、在这个课堂中,还是没有做到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这是课堂结束后自我的反思,但是我在我们数学组集体备课下通过他们的建议也更进一步的学*到了更多的知识,感谢集体备课中各位老师给我的建议和意见。他们所说的每一项对于我都是很大的帮助,比如说在画线段图的地方以及两种方法的解释上都给我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希望我下次的公开课的集体备课上能收到更多宝贵的建议,让我更上一层楼。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4)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 (菁华6篇)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1

  比的应用是*均分后又一种分配方式,它是学生在掌握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我课前让学生去调查生活中按比分配的事例旨在让他们感受到比的应用在生活的广泛应用,从而对此产生探究学*的兴趣,如:张师傅和*加工零件,张师傅加工了180个,*加工了200个,经理给他们每人发了190元工钱。同学们你们觉得公*吗? 由此题引课,其目的是不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也使学生对新知产生了质疑……

  在此我转换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和作用,充分相信学生能根据自己已有的认知经验进行自主学*,如:课堂中,学生用了归一法和分数除法,还有比例分配的方法;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教师通过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最后,学生自己进行了方法的优化,认为比例分配比较简单。这样充分发挥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了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开放性,学生在探究交流中所完成的'认知构建更是我这次课的欣喜所在。

  不足及改进策略

  1、时间控制上,有些拖拉,这说明在教材钻研上还不够深,教法上不够灵活,要多去钻研教材。

  2、评价上,虽然也有评价,但是对学生的激励性的评价还是不够的,如果长此以往学生就可能会没有兴趣上数学课了,所以在激励方面还要下功夫。例外自己的语言表达还要加强。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2

  “比的应用”一课是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长期以来,应用题教学在教材和课堂教学等方面,其应用性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得教学流于简单的解题训练,这种现状必须改变。我在设计此课时,力求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体现应用性。由于按比例分配计算应用较广,学生有很多应用机会,因此,课前让每一个学生到生活中调查生活中的比,并且说一说你是怎么获得这些比的。以此引人新课,使学生感受到按比例分配的计算就来源于自己的生活实际。通过从生活实际引人按比例分配的计算,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了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能解决实际问题,充分体现了应用题教学的应用性。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反思比的应用是*均分后又一种分配方式,它是学生在掌握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课前让学生去调查生活中按比分配的事例旨在让他们感受到比的应用在生活的广泛应用,从而对此产生探究学*的兴趣。接着以冲调蜂蜜水这件生活常事为探究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可以从中得出哪些有用的信息,组织学生主动探索。在此我转换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和作用,充分相信学生能根据自己已有的认知经验进行自主学*,充分发挥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了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开放性,学生在探究交流中所完成的认知构建更是我这次课的欣喜所在。

  一、情境引入,切入课题:

  好的课题导入能引起学生的知识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衡,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好奇和求知欲,能引人入胜,辉映全堂。新课导入的艺术之一在于能把生活中的问题作为例题,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学*数学知识的必要性,从而积极主动地学*。因此教师创设了分桔子的情景。教师提出问题,那该怎么分比较合理?学生很快说出了最好根据人数比来分。根据题目当中所提供的比,让学生估计一下,哪个班级会分的多,说出你估算的根据。这位后面的计算奠定了基础。

  二、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要改变学生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方式,向自主探究的学*方式转变、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讨论、交流、真正实现了学*方式的转变。每一个问题的提出,教师都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亲自交流合作,然后再观察比较,最后得出结论。整个过程,对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三、体现了教师是教材创造者的理念。

  在如何使用教材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摒弃过去那种“教教科书”的传统思想,充分挖掘新课知识点,整合课堂内容,优化课堂结构,真正实现“用教科书教”。本节课我充分利用例题,将此例题先后做了三次改变,将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各种类型全部展示出来。同时在比较中使学生认识到解决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关键。打破了学生解题的模式,因此做每一道题目的时候,都必须认认真真地思考,分析。真真正正地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四、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能力

  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教师通过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另外,改变以往只从例题中草草抽象概括数量关系、让学生死记硬背的做法,让学生充分实践体验,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3

  《比的应用》是十一册教材的内容,与前面学的比的知识,尤其是分数应用题密切相关。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基础,这节课想顺利的进行真的很难。因此在教学前面的知识的时候,我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不让每一个学生掉队,因此在进行本节课的'时候就会水道渠成。

  一、情境引入,切入课题:

  好的课题导入能引起学生的知识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衡,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好奇和求知欲,能引人入胜,辉映全堂。新课导入的艺术之一在于能把生活中的问题作为例题,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学*数学知识的必要性,从而积极主动地学*。因此教师创设了分桔子的情景。教师提出问题,那该怎么分比较合理?学生很快说出了最好根据人数比来分。根据题目当中所提供的比,让学生估计一下,哪个班级会分的多,说出你估算的根据。这位后面的计算奠定了基础。

  二、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要改变学生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方式,向自主探究的学*方式转变。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讨论、交流、真正实现了学*方式的转变。每一个问题的提出,教师都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亲自交流合作,然后再观察比较,最后得出结论。整个过程,对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三、体现了教师是教材创造者的理念。

  在如何使用教材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摒弃过去那种“教教科书”的传统思想,充分挖掘新课知识点,整合课堂内容,优化课堂结构,真正实现“用教科书教”。本节课我充分利用例题,将此例题先后做了三次改变,将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各种类型全部展示出来。同时在比较中使学生认识到解决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关键。打破了学生解题的模式,因此做每一道题目的时候,都必须认认真真地思考,分析。真真正正地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四、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能力

  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教师通过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另外,改变以往只从例题中草草抽象概括数量关系、让学生死记硬背的做法,让学生充分实践体验,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4

  《比的应用》是十一册教材的内容,与前面学的比的知识,尤其是分数应用题密切相关。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基础,这节课想顺利的进行真的很难。因此在教学前面的知识的时候,我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不让每一个学生掉队,因此在进行本节课的时候就会水道渠成。

  一、情境引入,切入课题:

  好的课题导入能引起学生的知识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衡,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好奇和求知欲,能引人入胜,辉映全堂。新课导入的艺术之一在于能把生活中的问题作为例题,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学*数学知识的必要性,从而积极主动地学*。因此教师创设了分桔子的情景。教师提出问题,那该怎么分比较合理?学生很快说出了最好根据人数比来分。根据题目当中所提供的比,让学生估计一下,哪个班级会分的多,说出你估算的根据。这位后面的计算奠定了基础。

  二、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要改变学生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方式,向自主探究的学*方式转变。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讨论、交流、真正实现了学*方式的转变。每一个问题的提出,教师都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亲自交流合作,然后再观察比较,最后得出结论。整个过程,对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三、体现了教师是教材创造者的理念。

  在如何使用教材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摒弃过去那种“教教科书”的传统思想,充分挖掘新课知识点,整合课堂内容,优化课堂结构,真正实现“用教科书教”。本节课我充分利用例题,将此例题先后做了三次改变,将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各种类型全部展示出来。同时在比较中使学生认识到解决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关键。打破了学生解题的模式,因此做每一道题目的时候,都必须认认真真地思考,分析。真真正正地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四、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能力

  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教师通过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另外,改变以往只从例题中草草抽象概括数量关系、让学生死记硬背的做法,让学生充分实践体验,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5

  《比的应用》是十一册教材的内容,与前面学的比的知识,尤其是分数应用题密切相关。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基础,这节课想顺利的进行真的很难。因此在教学前面的知识的时候,我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不让每一个学生掉队,因此在进行本节课的时候就会水道渠成。

  一、情境引入,切入课题:

  好的课题导入能引起学生的知识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衡,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好奇和求知欲,能引人入胜,辉映全堂。新课导入的艺术之一在于能把生活中的问题作为例题,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学*数学知识的必要性,从而积极主动地学*。因此教师创设了分桔子的情景。教师提出问题,那该怎么分比较合理?学生很快说出了最好根据人数比来分。根据题目当中所提供的比,让学生估计一下,哪个班级会分的多,说出你估算的根据。这位后面的计算奠定了基础。

  二.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要改变学生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方式,向自主探究的学*方式转变.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讨论、交流、真正实现了学*方式的转变。每一个问题的提出,教师都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亲自交流合作,然后再观察比较,最后得出结论。整个过程,对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三、体现了教师是教材创造者的理念。

  在如何使用教材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摒弃过去那种“教教科书”的传统思想,充分挖掘新课知识点,整合课堂内容,优化课堂结构,真正实现“用教科书教”。本节课我充分利用例题,将此例题先后做了三次改变,将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各种类型全部展示出来。同时在比较中使学生认识到解决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关键。打破了学生解题的模式,因此做每一道题目的时候,都必须认认真真地思考,分析。真真正正地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四、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能力

  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教师通过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另外,改变以往只从例题中草草抽象概括数量关系、让学生死记硬背的做法,让学生充分实践体验,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6

  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昨天老师要求大家调查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到比的知识,请给大家讲一讲,另外还要说一说你每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生汇报,师适当摘录,板书)

  生甲:冲调多美滋配方奶粉的一般情况,奶粉和水的比为1:7。

  生乙:‘地球上的淡水含量与地球上水总量的比为3:100。

  生丙:安利洗涤剂与水的正常比为1:8。

  生丁:市场上出售的一种咖啡奶,咖啡和奶的比为2:9。

  师:同学们从咖啡奶的这个比中,你可以知道哪些知识呢?独立思考一下,看谁得到的知识多。

  教学反思:

  "比的应用"一课是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长期以来,应用题教学在教材和课堂教学等方面,其应用性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得教学流于简单的解题训练,这种现状必须改变。我在设计此课时,力求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体现应用性。由于按比例分配计算应用较广,学生有很多应用机会,因此,课前让每一个学生到生活中调查生活中的比,并且说一说你是怎么获得这些比的。以此引人新课,使学生感受到按比例分配的计算就来源于自己的生活实际。通过从生活实际引人按比例分配的计算,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了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能解决实际问题,充分体现了应用题教学的应用性。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5)

——《比尾巴》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比尾巴》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1.增进对科幻作品的了解,体会想象在科幻作品中的表达作用。

  2.培养学生打破常规思维模式,勇于提出新奇见解的科学精神。

  能力训练点:

  训练学生打破常规思维模式,变换角度思考。

  教学重难点:

  1.在学*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大胆想象力。

  2.理解大胆而奇特的想象必须有合理的根据作导引。

  教具准备:

  若干图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先和同学们讲一段“关于尾巴的故事”,动物最有用的工具之一是它的尾巴,每种动物的尾巴都有它的特殊用途。鳄鱼用它的强有力的尾巴击退敌人;狐狸用它的尾巴保持温暖;而松鼠如果从树上掉下来,就把尾巴当作降落伞使自己安全着陆;海狸用它的尾巴发*,游泳时用尾巴划水转向,还用尾巴给窝里垫土,当咬断大树时用尾巴来稳住身体。有一天动物进行了一次交换尾巴的游戏,它们是这样交换的。(印发有关资料,资料附后)

  2.听完这个故事,同学们知道了每个动物都有适合自己的尾巴,那么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我们人类如果也有尾巴会是什么情况?

  3.今天我们就来学*美国作家坎斯彼勒的科学小品:“如果人类也有尾巴”(板书课题)

  二、学*新课

  (一)自由读课文。

  1.在预*的基础上巩固对字词的掌握。

  重点字词:闲暇 翘起 蹭(cèng)

  2.同学们思考讨论后明确:

  (1)作者是由什么而想到人类会有尾巴? (“被看的动物都有尾巴”——“看动物的动物——人”都没有尾巴这个客观事实引发出来的)

  作者通过奇特而有据的想象入题,提出“如果人类也有尾巴”的设想。

  (2)如果人类有了尾巴,那么人类的尾巴该是什么样的?

  (不会太长,不会长毛;男尾比女尾粗壮些,女尾巴会更柔美;尾巴外裹着一层薄薄的皮;尾巴都会露在外面。)

  (3)有尾巴的人们又会如何去珍视自己的尾巴?

  (会对尾巴加以装点和保护,以使尾巴更美丽,更耐用)

  (4)人类的尾巴有哪些功能?

  ①生理上有表情达意的作用(表示歉意、表示赞同、表示友好、表示爱恋);

  ②有保健的作用(更方便地感知外界的温度、丰富的穴位可以用来治疗凝难病症);

  ③尾巴可以带来操作之便(木工用尾巴夹住木头、女人用尾巴圈紧小孩,运动场上用尾巴拔河,使体操动作更精彩)。

  (5)最后作者得出一个什么样的结论?

  愿世上人人都有一条实用而健美的尾巴!

  (6)你们还有什么大胆的想象?

  (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待机出示图片)

  (二)学*课文的重点:大胆而奇特的想象是开启本文思路的钥匙,更是展开本文的翅膀。

  同学们,刚才我们学*的内容,都源于作者大胆的想象,作者的想象虽然大胆而奇特,但都有着合理推导,现在我们一起来探讨作者在文中是怎样体现新奇和合理的?

  1.人类有尾巴——“被看的动物都有尾巴”,看动物的动物——人都没有尾巴引发出来的。

  2.想象人类尾巴的样子——有尾巴的基础上——根据人类身体发肤的特征及男人、女人体态差异上进行的。

  3.尾巴的生理功能,工作之便——是从尾巴与人类参加社会活动的联系想象出来的。

  4.化妆品商店会有“尾巴专柜”,医院开设尾巴的专门门诊,也都是从与人体相关的社会服务项目诱导出来的想象。

  5.文章最后说:“人们之所以贫困,之所以寿命不长,之所以行动不便……都是因为人们没有尾巴”——这惊世骇俗的想象,作者虽然难以将“贫困、短寿、行动不便”同尾巴的关系一一说明,但由于全文的想象都是有据的,所以读者对最后的惊人之语,虽然感到奇异,都又不觉其荒唐。

  (三)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

  作者大胆地想象了“如果人类也有尾巴”的一片天地,同学们都具有丰富的想象力,现在我们来认真地想一想,如果作者的这一愿望实现,那么我们人类人人都会拥有一条美丽的尾巴,作者笔下尾巴有很多的用处和好处,现在我们一起来发挥想象:如果这一愿望真的成为现实,尾巴会给我们带来些什么麻烦?

  同学们自由发言:(1)人类有尾巴不美丽,甚至是丑;(2)露着尾巴是把个人隐私暴露出来;(3)有了尾巴坐车不方便;(4)会给别人带来骚扰……

  (开一场现场讨论会:如果人类长尾巴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通过发言培养学生大胆的想象,同时也让学生明白,我们的祖先是有尾巴的,是因为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尾巴的功能被四肢和语言等代替,尾巴所要表达的信息,用其他都能表达,所以尾巴就渐渐消失了,应该说尾巴的消失是人类的进化。

  三、课堂小结

  课文描述的是想象中的奇妙世界,想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想象让我们今天的生活变得如此丰富多彩。课文打破常规的思维模式,变换角度,对同一事物提出了不同于传统的新的见解,学*了这篇课文后,同学们也不妨试着对周围的事物,换个角度去思考,大胆地作出假设,提出不同于传统的新见解,也许你会获得一种别有洞天的喜悦,现在我们以“假如……”开头说一段话,看谁的想象丰富、奇特又合乎情理,想象越新奇越好。

  例:假如人类仍能够四肢自如地行走,就会带来行动快捷,减少车辆拥堵等效果,也会避免或者减少大脑缺血、脊椎弯曲、劳损、胃下垂、痔疮等疾病的发生。

  四、布置作业

  以“假如……”为话题写一段话,看看谁的想象丰富、奇特而合乎情理。

《比尾巴》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云、公、车”3个字。认识1个笔画和3个偏旁“八、鸟、矢”。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朗读问句。

  3、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

  4、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教具准备

  1、准备好6种小动物的卡片、头饰、尾巴图。

  2、学生的学案?给动物加上尾巴的图?,生字卡片。

  3、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趣味揭题,导入新课

  今天,大森林里的小动物们要举行一场特别的比赛,想请咱们的同学参加当小裁判,你们想去吗?那么,它们要比什么呢?让老师来告诉你们(板书:比尾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中识字

  1、同学们想不想知道都有哪些小动物来参加比赛呢?先听老师读读课文。

  2、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边读边想:有哪些动物来参加比赛?它们的尾巴有什么特点?

  3、黑板上有一些字是红色的,谁知道为什么这样做?看看这些字,你最想先学哪个字???根据学生说的字,按照学生自己喜欢的学*方式来学*

  4、你的方法很好,谁还有其他方法?

  5、同学们想的办法真棒!下面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其他生字,同组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一下,看谁记得快?(学生讨论、汇报。教师及时点拨,并及时指导认识新偏旁:矢、八、鸟。)

  三、指导朗读

  1、(装做听小动物说话的样子)刚才小动物告诉老师“咱们班的小朋友真聪明,这么快就把生字记住了。小动物还说:谁能根据这些生字把这些小动物尾巴的特点再说一说呢??(学生自由汇报)?

  2、课文是怎么问的,又是怎么答的呢?谁能读一读课文的第一节?

  (指名读,指导问句的朗读方法,再指名读。)?

  3、看到同学们读得那么认真,老师想给每一个同学的机会,请同学们同桌之间练*读一读,看看谁读得好,就请谁为大家表演。(学生练读,指名读。)

  4、(装做小动物的说话)刚才,小动物们又夸奖同学们啦!它们说,咱们班的同学不但生字学得快,而且课文也读得好,不过,不知道你们生字写得怎么样,同学们,你们有信心把生字写好吗?

  四、指导写字和做游戏

  1、请同学们看书后生字表,有几个生字是需要我们写的?你们能读一读吗?(生读)?

  (1)这三个字里都有一个笔画,也是一个新笔画:撇折。

  (2)点拨学生发现书写三个字的笔顺规则是从上到下,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写好这三字的关键之处。

  (3)指导书空。(师逐个指导生字,先书空,再指导书写。)

  2、小动物对同学们写的字非常满意,他们想请你们参加一个游戏:安尾巴。请拿着动物尾巴的同学向前走一步,同学们看一看,拼一拼,评一评,谁的尾巴最好看?

  3、我们完成了小裁判的任务,让我们和小动物说再见,回到课堂中来吧!?

  五、思维拓展

  1、在大自然中,还有很多小动物,它们的尾巴各不相同,你还知道哪些小动物,它们的尾巴有什么特点?

  2、除了你们说的这些,大自然中还有很多小动物。同学们可以到动物园中去看一看,然后把你看到的告诉给同学和老师。

  点评在本课教学中,首先通过创设情境,激发起学生对本课学*的兴趣,并在整堂课中,穿插了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过程,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实践,提高了语文课堂的实效性。整节课的设计充分尊重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比尾巴》教学设计3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孩子非常喜欢小动物,对于奇特的动物尾巴更是兴趣盎然。在学前教育中大多数孩子们接触过这首儿歌,这些有利因素为本节课的教学奠定了坚实的感情基础。

  教师思考:

  儿歌抓住各种小动物尾巴特点,以“比”的形式为主线,充分调动孩子学*探究的积极性。同时儿歌形式活泼,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中教师应以朗读训练为切入口,拓展学*资源,让学生了解各种动物尾巴的特点。

  教学目标:

  1、认识“比、尾、巴”等12个生字,会写“云、公、车”3个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了解动物尾巴的特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信息资源:

  1、猴子、兔子、公鸡等各种动物图片及相关动物尾巴图。

  2、学生收集查找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文字、图片、玩具或模型等资料,注意留心它们尾巴的特点。

  3、认读生字的相关课件。(生字卡片也可以)

  重点难点:

  练*朗读和认字是教学重点;读好书中问句是教学难点。

  课时安排:

  课时(根据教学实际自行安排)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以“动物王国要举行比赛”为题谈话导入,教师相机板书课题。

  2、引导学生认识“比、尾、巴”三个生字,注意“尾巴”的轻音读法。

  (从学生已有的识字经验出发,先让学生试读、领读,然后教师再重点指导轻声的读法。)

  3、释题: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借助拼音自己读课文,边读边圈划出生字。要求:读正确。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2、同座互相练读,会读的读给小伙伴听,不会读的互相帮助,然后请4个小伙伴合作读,尝试互相评价,注意把课文读通顺。

  3、指名汇报读,请学生说说你都知道了什么?(学生知道什么说什么,了解多少说多少,教师不设定统一的感知目标。)

  三、随文识字,感情朗读。

  1、认读理解带动物名称的生字。

  (1)逐一出示生字“猴”、“松鼠”、“公”、“鸭”,看拼音读准字音。

  (2)不带拼音,学生自由练读,然后开火车读。

  (3)把生字卡片贴在对应的动物图上,指名领读。

  (4)找出带有这些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2、认读理解“短”、“扁”、“最”。

  (1)出示生字“短”、“扁”、“最”,找出文中的句子读一读。

  (2)重点指导问句的读法:

  谁的尾巴短?兔子尾巴短。(教师重点范读指导好问句末尾词语的升调。学生做游戏,两个小朋友,我问你读,你问我读,看谁的语气读的最像。)

  (3)其他几句问句学生可结合生活实际,体验、尝试读。

  在问句的指导中,教师帮助学生比较各种动物尾巴,顺势理解“最”的意思。

  (4)联系生活实际,拓展运用词语。日常生活中什么东西长?什么东西短?“扁”用在什么地方?和“弯”相反的词是什么?

  3、利用字族“巴”认识“把”,教师重点指导长句“松鼠的尾巴好象一把伞”的停顿和断句。学生感悟体验着模仿读。

  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师生、生生引读、对读。

  2、同座拍手读。

  3、加上动作表演读。

  4、男女生比赛读

  5、小组内评读、推荐读

  6、开展“比尾巴”表演赛(背诵)

  (多给学生展示、评价的机会,如“你喜欢背哪部分?”“你哪里比他读的还好?比试着读读。”“谁还想读,站起来一起读。”“对于他的朗读,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五、挖掘课外资源,拓展运用。

  1、贴画,说尾巴。结合书后“读读画画”让学生贴(指名贴)、画(全班学生在书上画)。然后教师再鼓励学生说说它们尾巴的特点。

  2、开展“动物尾巴介绍会”。让学生以小解说员的形式介绍自己收集的有关动物尾巴的资料,表达形式不限,能用上今天学*的词语更好。

  (充分展示学生课外的学*资源,如图片、玩具、模型等。)

  3、有能力的学生还可模仿书上的句子也编几句小儿歌。

  六、指导书写“云、公、车”。

  1、学生仔细观察它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引导学生发现写好这三个字的关键,教师范写。

  3、学生描红,练写,看谁写的正确美观,写几个不限,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4、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及时展示写得好的学生作业。

  七、课外建议:

  1、回家把这首儿歌背给爸爸妈妈听。

  2、请爸爸妈妈帮忙继续查找有关动物尾巴的资料,文字和图片资料整理好放在成长档案袋中,课余时间和小伙伴交流。

《比尾巴》教学设计4

  设计意图

  现今是信息化的时代。我想网络教学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将更能体现语文教材的特点,使语文教学更形象化,使学生能更直观更具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小动物的特点的比赛,可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网络进行教学,为发挥学生的学*主动性,根据课文内容设计动画,本篇课文用动画的'形式一一呈现出来,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动物的特点,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为培养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可围绕课文的重难点,按……导入,新课探究──小组交流讨论,自主编儿歌──拓展思维,网络探索”进行教学。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通过学*六种小动物“比尾巴”,让学生了解动物尾巴的特点。

  〖能力目标〗

  通过上互联网,可查寻、收集各种动物尾巴的资料拓宽学生视野,并通过使用相关教学软件,让学生了解各种动物尾巴的特点。并能根据各种动物尾巴的特点自编儿歌。

  〖情感目标〗

  使学生了解各种小动物的尾巴的特点,并通过学*这篇课文,让学生了解动物尾巴的特点,了解其作用,并培养学生保护动物的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上互联网,可查寻、收集各种动物尾巴的资料拓宽学生视野,并通过使用相关教学软件,让学生了解各种动物尾巴的特点。并能根据各种动物尾巴的特点自编儿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森林里动物王国的小动物可多啦,有小猴子、小白兔、小松鼠……今天,他们聚在一起要举行一次别开生面的比赛,瞧,比赛的牌子都挂出来了,(出示“比尾巴”字卡)你知道它们要举行什么比赛吗?(指名读,齐读,“巴”要读轻声。)

  2、小朋友们,这些小动物想请咱们一(3)班的小朋友做小裁判,你们愿不愿意?

  二、新课探究

  1、请同学们听课文录音,边听边想,有哪些小动物参加了比赛。

  2、学生汇报。

  3、师课件出示图片,并请学生齐读动物的名称

  4、邹老师也非常想知道这些小动物的尾巴到底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你们愿意告诉邹老师吗?邹老师来问,你们来答,好不好?

  5、 以三问三答的形式,同桌互读,男女互读,个人读(注意语气:问句要语气上扬,答句降,表肯定)

  6、 找出一对反义词。长──短 ,并且说说自己还知道有哪些反义词。

  7、 再听课文录音,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8、 小结:小裁判们可真不错,把各种动物的尾巴的特点都评比出来了。

  三、课外拓展,自编儿歌

  1、课件出示其它的小动物,并根据动物尾巴的特点自编儿歌。

  2、学生汇报,并请学生评评谁编的最好?

  3、向别的小组和老师介绍自己编的儿歌。

  四、网上冲浪,扩展知识

  1、除了我们课文中介绍的六种小动物外,你还知道哪些小动物的特征?

  2、进入动物世界的网站,请学生欣赏各种小动物的尾巴及各种动物尾巴的妙用。

  3、同桌交流,汇报收获。

  五、小结

  今天的网络课同学们了解了许多有关动物尾巴的知识,*时,我们也要多看课外书、上网找寻资料,积极去了解和爱护我们的小动物,好吗?

  板书设计

  猴子 长

  兔子 短

  松鼠 像把伞

  课件及网页制作

  一、素材准备

  1、图文板块

  ⑴ 动画显示各种动物的图片,让学生理解动物的尾巴特征。

  ⑵ 有关动物尾巴的文字资料。

  ⑶ 各种动物尾巴的图片资料。

  2、录音板块

  课文朗读录音,配乐朗读的优美音乐。

  3、录像板块

  各种动物生活的小画面,突出其尾巴的特点及其妙用。

  4、网站连接板快

  连接有关动物尾巴的图文资料。向学生营造一个更开阔的学*天地。

  二、预想效果

  通过网络和《比尾巴》的专题学*网站查寻收集资料,拓宽视野,直观地感知各种动物尾巴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合作学*的能力。通过网络学*,浏览、下载资料,进一步了解动物尾巴的特点,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能根据动物的图片自编儿歌。

  教学后记

  一、课后所得

  网页设计以课文为依托,搜集整理了大量关于动物尾巴的图片、文字、声音和视频素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直观、形象地让学生感知各种动物尾巴的特点及妙用。在这里,信息技术作为语文教学的协作工具,教师言语不多,依托网络起到了移情入性的作用。

  二、不完善之处

  在运用各种手段收集资料中,充分体现了网络教学的优势,但语文学科的教学特点却削弱了。因为是低年级的学生,所以对查找资料还不会。所以学生的自主学*有待提高,并要培养和提高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比尾巴》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认识“壁”、“虎”等9个生字,会写“河”、“姐”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好对话的不同语气。

  3、初步了解动物尾巴的作用。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读好对话语气。

  教学难点:

  借助图画或其它手段自主识字和阅读。

  德育目标:

  美育目标:

  初步了解动物尾巴的作用,倡导学生在生活中学*。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挂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借助图画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设计目标:探究合作,掌握识字方法,用各种方式识字的能力,培养写字能力)

  (一)初读。

  1、分小组互助读书,把课文读通顺;全班交流,你们组新认识了什么字?说说用什么方法认识的?针对学生汇报,随时指正;

  2、画出课题和第一幅图中的生字;说说你是怎样认识这些生字的;指出学生没有说到的生字,让他们自己想办法认识。

  3、齐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二)认读生字。

  1、板书课题、出示第一幅图的文字;

  3、总结识字方法:借助图画、联系上下文猜字、指导学生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

  重点指导:“蛇、蚊、难、虎”的读音。

  书写生字。

  1、范写;

  2、偏旁归类指导

  3重点指导左右结构的字,如:“呢、呀、哪”的写法,及女字旁的写法;

  4、巡视检查、个别指导;

  5、展示写得认真、正确,美观的作业。

  扩词。

  1、仔细观察字形结构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先描红;再自己练写;同桌互相指正;

  3、注意书写姿势。

  (三)练*设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识记生字;查阅资料,看动物的尾巴都有什么作用?

  第二课时

  一、复*

  1、认读生字;

  2、交流查阅的资料。自由读课文,力求做到正确流利。

  二、指名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检查时,有重点有选择的领读范读;梳理问题。

  三、再读课文,读中感悟。通读课文回答问题;分角色朗读小鱼和壁虎的对话;小组合作学*第四、五自然段,先给自己提要求,再开始学*。

  从这自然段中,你知道了什么?你知道了壁虎的尾巴有什么特点?

  小壁虎为什么要借尾巴?小壁虎都向谁借尾巴了?重点指导读第三自然段。小鱼为什么不把尾巴借给壁虎?小壁虎借尾巴的结果是什么?

  指导读第六自然段;齐读第七自然段,读后讨论:

  读文想象,续说课文。

  根据自己知道的.动物尾巴的知识,仿照课文第三至五自然段的写法再续说一两个自然段。

  小组内说,互相补充,指正;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在班上发言,互相评价,补充。巩固知识

  自主学*,主动质疑

  合作探究学*,在读中感悟课文内容

  练*设计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继续续说故事,调查动物尾巴的作用,回到班里交流。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6)

——《比本领》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比本领》教学设计1

  认知与能力:

  1、继续认识本课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在朗读中,理解文章内容。

  2、通过感情朗读体会合作的重要。

  情感与资源:利用多媒体课件再现课文内容,拉*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学会与人合作。

  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比本领》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童话故事,写的是梅花鹿和金丝猴互相合作摘到树上果子的故事。告诉读者个人的本领再大,也需要合作才能干好事情的'道理。

  重点、难点分析: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懂得合作的重点性

  对策:以课件为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兴趣,以读为主,在读中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以课文为载体,在教学中培养学生造词、造句的能力。

  教学对象分析

  二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看动画片,利用多媒体课件再现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学*兴趣。另外,创设开动运会的情景,更能引起学生的学*兴趣。

  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2、以读为主,读中理解,体会合作的重要性;

  3、联系实际,体会合作的快乐。

  教学媒体的资源应用设计

  教学资源有三个内容:动画、词语、梅花鹿与金丝猴的图片。

  1、利用音乐及画面把学生带进“森林运动会”中;

  2、利用图片揭示课题;

  3、用动画再现文本,拉*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知本课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与设计理念

  一、激趣导入

  1、播放《运动员进行曲》的音乐。

  师:同学们,森林里正在举行一年一度的运动会,你们想去吗?

  2、利用多媒体复*生字词获取参加资格。(出示课件)

  3、运动员入场(出示梅花鹿及金丝猴的图片)。

  师:说说他们各有什么本领?今天,他们要在比赛场上比一比,让我们赶紧去看看大象伯伯出的考题吧!(板书课题)

  二、美读课文

  (一)听课文朗读。(课件出示)

  1、故事有趣吗?选你自己喜欢的部分读一读。

  2、请们四个小朋友,把课文读一读,评一评,看谁读得最好。

  (二)学*第一自然段。(课件展示)

  (1)请喜欢读第一段的同学一起来读读。其他同学仔细听,说说从中知道了什么?大象伯伯给它们出的考题是什么?

  (2)预测谁能取得胜利,支持谁梅花鹿的拿出黄旗,支持谁金丝猴的拿出绿旗。

  (3)采访:你为什么支持他们?

  (4)看来大家对他们都很有信心,他们是怎么想的?请大家带着自信的语气读一读,师生互评。

  (5)现在,请三个同学分别当梅花鹿、金丝猴、大象伯伯把第一段读一读。出示课件(屏出示第一段课文,三个角色语言用不同颜色)

  (三)学*第二 、三自然段。

  1、究竟谁能胜呢?下面比赛正式开始

  ①课件展示比赛前半部分,配运动员进行曲。

  ②学生为他们当啦啦队。

  2、梅花鹿和金丝猴的表现怎么样?哪段写这部分内容?

  3、比赛开始了,情况怎么样呢?谁喜欢读第二段?

  4、大家能像他这样读吗?注意要读整齐。(齐读二、三段)

  4、通过读课文,我们知道在比赛中,梅花鹿和金丝猴都遇到了困难,它们遇到了什么困难?

  5、它们这样能摘到苹果吗?

  a、找出描写梅花鹿的句子。

  b、读一读写梅花鹿的句子,体会“得意洋洋、垂头丧气”的意思,造句。

  c、师生互评

  6、通过朗读,你有没感到梅花鹿跑得快,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把它画下来。

  d、用动作体会词语含义。(戴头饰表演)

  e、找一找金丝猴的句子,读一读,体会“团团转”及着急的心情。(戴头饰表演)

  小结:比赛中,谁胜利了?他们的本领都很大,为什么都没有摘到果子?没有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生:梅花鹿上不了树,猴子过不了河。

  相机板书: 树?

  河?

  (四)发散思维。替金丝猴和梅花鹿想办法。

  (五)学*第四自然段。(课件展示比赛后半部分)

  1、齐读最后一段

  提问:

  (1)文章的最后一句,梅花鹿和金丝猴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笑了。为什么都笑了?生:不好意思

  (2)大象伯伯问:“你们谁的本领大呢?”替这两个小动物回答大象伯伯的问题。 生:合作本领大

  (3)同学们,既然合作这么重要,在我们的生活中,想一想有哪些事情是通过合作才能完成的,才能做好的呢?

  小结:每一个人和动物都有大本领,但合作会本领最大。

  2、颁奖

  梅花鹿和金丝猴在比赛中通过合作,最终摘到了果子,我们为他们颁发奖牌,请代表上台领奖。

  五、总结全文

  1、体验合作的快乐

  2、畅谈收获

  3、提升

  六、拓展

  表演课文场景

《比本领》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已掌握的识字方法方法独立识记“造、卫、经、过、身、科、传、视、目、另、妹”11个生字,并能在新的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这些生字。认识笔画“竖折撇”,并在老师的带领下描摹“卫、传”。

  2、朗读课文,基本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顿读;并积累2句句子。

  3、在反复读文中,能记住人造卫星和月亮姐姐说的话,了解人造卫星能进行电视传送、预报天气的神奇作用。能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表演。

  二、重点和难点

  1、能用自已掌握的识字方法方法独立识记“造、卫、经、过、身、科、传、视、目、另、妹”11个生字,并能在新的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这些生字。

  2、记住人造卫星和月亮姐姐说的话,了解人造卫星能进行电视传送、预报天气的神奇作用。能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表演。

  三、教学准备

  1、教师:生字卡片,相应的课件,课文朗读录音,设计探究活动资料。

  2、学生:预*课文,圈出生字。

  四、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每当夜晚,天空中就会有无数的星星,在这些星星里,有一些是我们人把它们送上天空的,这些星星整天绕着地球转,我们就把它们……

  出示:rén zào wèi xīng

  板书:人造卫星

  自由拼读。

  指名读。(注意读准前后鼻音)

  学*“造、卫”

  造:正音(*舌音)

  卫:结合课后写一写,练*书空。

  2、人造卫星的本领可大了!补题:56、人造卫星本领大

  齐读课题

  说明:

  识字是低年级学*的重点。课题有7个字,要读好也不容易,“人”既是翘舌音又是前鼻音,“造”*舌音,“星,领”都是后鼻音,“本”又是前鼻音。因此教学中要放慢速度,分步出示课题,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好课题。“造、卫”是本课的两个生字,“卫”又是课后要求联系描摹的,揭示了课题之后自然学*生字,练*描摹,这样分散了生字教学,降低了难度。

  二)初读课文,学*生字

  1、人造卫星究竟有什么本领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自学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交流记字方法。

  说明:

  小组学*,自由读文,交流字词,这些能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学*机会,也能

  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说话和发言的机会。

  2、交流:

  1)出示:

  jīng lìng shēn

  经过另一颗身边

  shì chuán

  电视传送

  自由拼读。

  指名小老师带读。

  经、另:后鼻音。

  传:多音字(自传zhuàn)

  视:复*“整体认读音节”,渗透“视字旁”。

  说明:

  学生初读课文后,抓住重点句指导学生学*,一方面使学生对课文内容能大致了解,一方面能结合语境学*部分生字,实现分散难点,突出重点的识字要求。挑选一些有代表性的音节让学生练*拼读,如*、翘舌音音的朗读,前、后鼻音的朗读,整体认读音节的拼读等,这些都是拼音教学中的难点,应该反复练*。

  2)指名分小节读课文,其他同学看看他们是否做到了字字音准,说说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说明:

  交流时,不作统一要求,或多,或少,或详,或略,都可以,旨在培养学生边读边记的*惯和口头表达能力。最后,教师帮助学生梳理、总结。

  三)再读课文,感知内容

  1、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人造卫星究竟有什么本领呢?找到句子后划下来,然后同桌一起读一读这些句子。

  2、交流出示句子:

  人造卫星说:“科学家派我来传送电视节目。”

  人造卫星说:“科学家派我来为人们预报天气。”

  自由读。

  指名读。

  师生配合读。

  3、训练说话:人造卫星本领大,它能……和……。

  4、人造卫星和月亮姐姐来对起话来呢!

  同桌对读。

  分男女生读、互换、齐读。

  同桌再次表演。

  5、分学*小组表演整篇课文。

  说明:

  多形式的朗读——自由散读、指名读、小组读、男女生分读、师生配合读,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展示的机会,使学生能饶有兴趣地沉浸在读书中,课堂内书声琅琅,情谊浓浓。教学中要特别关注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多给予机会,鼓励大声朗读。同时学生在反复读文中认识生字,初步了解人造卫星有传播电视、预报天气的本领,体会人造卫星本领大,真正提高读书的效益。

  四)课外拓展

  1、人造卫星除了这两项本领,还会干什么呢?

  出示句子:人造卫星能传播电视节目,能预报台风消息……本领可真大!

  2、人造卫星还有些什么本领呢?

  (出示介绍五种卫星:地球资源卫星、间谍卫星、导航卫星、救援卫星、试验卫星)

  说话训练:用“人造卫星有的能……,有的能……,本领可真大!”

  说明:

  本环节,教师将自己收集的有关“人造卫星”资料,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又让学生亲自参加语言实践活动,再次体会到了人造卫星的本领大,此时再读课题,一定会读出真实的感受。

  五)游戏活动,巩固字词,练*描摹汉字

  1、游戏:抢读生字

  2、游戏:送卫星上天(多媒体上出现“人造卫星”,“人造卫星”上有本课新学的词语。)

  说明:

  这一环节以游戏的形式进行,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兴趣,达到巩固所学生字和词语的目的。所读词语可以是文中的,也可以是生字与熟字构成的,在新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再一次和本课及前几课学过的生字见面,知新温故,积累字词。

  3、指导描摹生字。

  课后反思

  这是一篇饶有趣味的科学童话,让学生在读读、演演、说说中了解人造卫星的各种本领,由此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早识字、多识字、快识字、是二期课改新教材的编写特点,在阅读中主动识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应遵循的教学原则,所以生字教学成为一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如何很好地组织教学,使生字教学扎实、到位,但又不机械、不枯燥呢?这是我们一直关注的问题。教学初始,我用了4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了以学生自学为主的读文识字活动。即:读通全文,圈出生字,拼读生字的拼音,说说如何记住字形。这一活动既充分体现了新教材提倡的学生自主识字的精神,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自学生字的*惯。在识字教学中要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识字的方法已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及每个生字自身在字音、字形上难易的差别,所以在教学时不*均使力,而是使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有所侧重地进行识字、巩固。老师要适时地总结,提倡环境识字,生活识字;鼓励用认识的字和展开想象的记字好方法。

  语文教学倡导“以读为主,以学生为本”。学生要多读些,尽量要自己读懂读好。二期课改的语文新教材的精神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它的着眼点是“为学生的终身学*打好基础”。本堂课虽以识字为主,但在课堂中却始终以朗读为主线,琅琅书声不绝于耳。首先学生带着自学生字的任务读通全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第二次以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为抓手,让学生再一次感知全文,理解课文内容;第三次则让学生自己读读课文,划划句子,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其间教师让学生进行说话训练,这些教学华环节的安排不仅使生字不断地在学生脑海中再现,更使学生也在不知不觉中熟读了课文,再读书的基础上读懂课文想要告诉我们的。使学生体会到读书是识字、解决书中的疑问的好方法。

  本堂课以游戏为复*手段,营造轻松的学*氛围。我选用了抢读生字和送卫星上天的游戏。抢读生字的游戏复*的虽然是课堂教学中并未做重点进行教学的生字,但在小组长的主持下,达到了人人参与学*的目的。送卫星上天更是一个特为本课“量身定制”的一个游戏,学生玩得不亦乐乎,就这样在轻松愉快得气氛中巩固了生字,帮助了记忆。

  课文结束时,教师将自己搜集的有关“人造卫星”的资料让学生看看,既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又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鼓励学生搜集有关信息,扩大阅读面。然后教师适时补充2篇课外阅读作为课文学*的延伸,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通过这两篇小短文的阅读,让学生了解到人类第一次发射人造卫星的时间和国家,人类第一次登月的时间和国家。

  但上本课后,我也有些许遗憾。因为网络技术已经愈来愈深入到教学的每个角落。如果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能够结合课文内容,事先录制一些通过通讯卫星传送的节目,录制一些通过气象卫星传送的气象资料、卫星云图;或者围绕这两者制作几个简短的小媒体来创设情景,肯定能让学生身临其境。精彩的画面,再加上教师生动的语言描述,就能很好地催化学*的兴奋点,使学生马上进入了状态。学生的兴奋点就会始终维持在一定的高度,学*的效果自然会达到最佳。

《比本领》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故事讲述了一只梅花鹿一只金丝猴都觉得自己的本领大,通过一次比赛,他们知道只有合作才能成功的道理。

  教学目的:

  一、知道金丝猴和梅花鹿摘到果子的过程,就是认识合作很重要的过程,懂得合作的必要性。

  二、学会本课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学写7个字。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学*目标:通过初读课文,知道金丝猴和梅花鹿摘到果子的过程;在详细解读中深入感悟,合作的必要性,并在读文中随文识字,认识新字词。

  第二课时学*目标:巩固生字与新词,学会书写。分配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更深入体会合作精神的可贵与必要。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揭示课题。

  1、出示梅花鹿、金丝猴、小猫、公鸡的图片,逐个认识。

  2、说说这些动物都会什么?

  梅花鹿会(),金丝猴会(),小猫会(),公鸡会()。

  3、老师:这些动物的本领可真不小。其中梅花鹿和金丝猴都觉得自己的本领大,于是它们就进行了一场比赛。

  4、板书课题:比本领

  二、初读课文

  1、提出初读课文的要求:

  (1)把稳重生字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

  (2)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3)思考:比本领的最后的结果怎样?

  2、按以上要求进行初读,师巡视。

  3、检查读书情况:

  (1)出示生字卡(摘苹果做成的)认生字。

  (2)小组接龙读课文,纠正朗读中的错误。

  (3)大家说说比本领最后的结果怎样呢?

  三、读中感悟,深入体会。

  1、学*第一自然段。

  (1)默读第一段,并画出梅花鹿和金丝猴的想法。

  (2)学生汇报:“梅花鹿想……”“金丝猴想……”

  2、老师:那真象它们想的那样吗?

  (1)同桌共同学*第二段,并讨论讨论:它们摘到果子了吗?为什么摘不到?

  (2)学生汇报:“没有。”“梅花鹿虽然跑得快,但是果树太高摘不到。”

  “金丝猴虽然会爬树,可它过不了河。”

  3、学*第三、四段。

  (1)老师范读第三段。

  (2)听了大象的话它们怎么想?怎么做呢?请生说说。

  (3)学生讨论发言。

  (4)读一读,第四段。

  四、深入感悟课文思想。

  (1)出示句子指名读:

  A 它俩一下子明白了。

  B 梅花鹿和金丝猴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笑了。

  (2)考:它俩明白了什么?为什么笑了?

  (3)学生汇报……

  (4)老师小结……

  五、课后思考题:

  1、什么叫合作?举身边的例子说说。

  2、试着写一写自己和同伴合作完成的一件事。

  课后反思:

  上完这一课,本人通过反思,看到了这一课的成功点与不足之处。

  首先要肯定的是,本课的学*任务基本完成了。在教学过程中,导入课题时的设计,本人还是较为满意的。我认为学生一开始的学*兴趣真正被调动了。再者,学*生字时,采用摘苹果认生字活动,学生兴致极高。在学*整体课文时,孩子们都能积极参与、踊跃发言表达自己对课文理解的观点。看到孩子们的表现,本人隐隐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但是,我也看到了自己的弱点,在教学中,过与教带,不够放开。今后还得注意把新课标的理论要求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来。

《比本领》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复*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书写本课8个生字。重点指导“考”、“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表演朗读。

  3.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字词卡片、头饰。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

  课件出示本课词语,请生认读。

  “反应快”游戏:出示生字卡片,请生快速认读,比比谁的反应最快。

  请生轮读课文。

  二、分角色表演课文内容

  1. 小组练*,分角色合作表演课文内容。

  2. 生戴上头饰,班级汇报表演。引导学生模仿故事中梅花鹿和金丝猴的神态动作,表演时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子,评选出演员。

  3. 交流:如果让你和你的同桌合作做一件事,你们会合作做什么/同桌合作讨论。

  生交流,师总结,课件出示格言——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二人同心,其力断金。

  4、实践:梅花鹿和金丝猴充分发挥了各自的本领,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合作,最后摘到了果子。我们也来一次合作的尝试吧!游戏“合作闯关”。

  三、巩固识字:

  1. 课件逐个出示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生开火车认读。

  2. 换语境识字:课件出示包含本课生字的儿歌,生读。

  3. 找出儿歌中本课要求学写的生字,生字呈现在田字格里。生认真看,仔细想:你觉得还有哪个字最难写?它的哪一笔最容易写错?你想提醒大家在书写时需要注意些什么?重点指导:“考”“急”。

  4. 生选择自己觉得难写的生字写一写。

  5. 作业展示,师生评价。

  课 文:

  比 本 领

  森林里住着一只梅花鹿和一只金丝猴。他们俩都觉得自己本领大。大象伯伯说:“我来考考你们俩。河对岸有棵果树,树上结满了果子。你们谁先摘到果子,就算谁的本领大。”梅花鹿想:“我跑科快,我一定能先摘到果子。”金丝猴想:“我会爬树,我一定能先摘到果子。”

  比赛开始了。梅花鹿飞快地向前跑去,轻轻一跳,就过了小河。他一口气跑到果树下,得意扬扬地想:“还是我的本领大。”可是果树太高,他跳了又跳,怎么也摘不到果子,只好垂头丧气地回来了。这时,金丝猴还在河这边,他过不了河,正急得团团转呢。

  大象伯伯走过来说:“你们想想办法,就能摘到果子。”

  他们一下子明白了。梅花鹿驮起金丝猴,过了小河。金丝猴很快就爬上树摘到了果子。他们一起把果子送到大象伯伯。大象伯伯问:“你们谁的本领大呀?”梅花鹿和金丝猴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笑了。

《比本领》教学设计5

  (一)、教材分析

  《比本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合作,要求学生通过学*懂得:学*中、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是需要合作的。本篇课文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童话故事。写的是梅花鹿和金丝猴相互合作摘到树上果子的事,告诉我们,个人的本领再大,也需要合作才能干好事情的道理。文章通俗易懂,语言生动活泼,特别是梅花鹿和金丝猴的心理活动写得非常生动,学生读完故事后很容易明白文章揭示的道理。

  (二)、设计理念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的兴趣,拉*学生与文本距离,让学生走进文本,用心感受,用情朗读。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用具体的动作来体会词语的意思。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及想象能力,通过学*童话养成合作意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14个汉字,理解文中“得意扬扬”、“垂头丧气”等重点词语。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文理解课文内容。对比描写梅花鹿和

  金丝猴想法与行动中的语句,领会课文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和别人合作,并愿意学*与他人合作,培养合作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得意扬扬、垂头丧气”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合作的重要性,懂得要学会与人合作,愿意和别人合作。

  (五)、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1、创设情境,激发学*兴趣;

  2、以读为主,读中感悟,体会合作的重要性;

  3、联系实际,体会合作的快乐。

  (六)、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位朋友,看,它们是——梅花鹿、金丝猴。(贴图片)

  2、多么可爱的梅花鹿和金丝猴啊!你们喜欢它们吗?这两个小可爱可是我们今天故事的主角,大家想知道是什么样的故事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童话故事《比本领》。(板书课题,齐读)。

  3、同学们,对于这个故事你最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

  大家的问题真不少,相信通过今天的学*,我们就能从故事中寻找到答案。

  二、初读童话,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认识的字我们想办法解决它。

  2、可爱的生字宝宝想和大家成为好朋友,你们能叫出它的名字吗?(出示生字)我们开火车读读这些字吧,小小火车哪里开?

  4、调皮的生字宝宝藏到词语中了,你们还能认出它们吗?(出示词语)我请一位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这几个词,谁是勇敢的孩子?

  5、字词同学们都认识了,那课文你一定能读得更好。我想请4位同学分自然段读课文,大家评一评。(指名读文,评议)

  三、合作交流,探究

  1、出示问题:(1)为什么比本领?(2)它们各有什么本领?(3)它们比什么本领?(4)它们是怎么比本领的?(5)结果怎样?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2、教师巡视。

  四、汇报展示,感悟品味。

  1、反馈问题(1)、(2)。板书:跑得快 会爬树

  2、反馈问题(3)。(出示大象伯伯的话)

  梅花鹿和金丝猴都觉得自己的本领大,谁也不服气,正当它们俩争论不休的时候,大象伯伯给它们出一道考题。这道考题出的可真巧妙,它告诉我们要摘到果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自己好好读读,看谁先找到。

  要摘到果子,必须同时具备这两个本领(出示:能过河,会上树)

  3、好,让我们再来读读大象伯伯的话,让两只小动物听清考题的要求。(齐读)

  4、大象伯伯的要求很明确,那梅花鹿和金丝猴心里是怎么想的呢?从这两句中你知道了什么?

  5、从哪个词你读出它们对自己有信心了?(一定)

  好,这只梅花鹿请你用朗读来告诉大家,你跑得快,一定能摘到果子。

  有信心的金丝猴在哪里?用你的读告诉大家你能行,你最棒。

  6、比赛开始了,梅花鹿、金丝猴都使出了自己的本领,它们是怎么做的呢?同学们默读第二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梅花鹿的表现,用波浪线画出金丝猴的表现,默读就要做到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

  反馈问题(4)、(5)。

  7、在这场比赛中,梅花鹿一开始的表现如何呢?谁能用课文中的句子告诉大家?(出示句子)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梅花鹿跑得快呀?

  8、可梅花鹿只轻轻一跳就过了河,本领大不大?难怪它自己也---得意扬扬(出示词语得意扬扬)指名读词语:得意扬扬,你在什么时候会得意扬扬?

  9、带上动作读梅花鹿得意扬扬的句子。

  10、梅花鹿先别骄傲,你摘到果子了吗?(没有摘到)为什么?(因为他不会爬树)

  11、梅花鹿努力了吗?从哪里看出来的?可它怎么也摘不到果子,此时的梅花鹿不再得意扬扬了,它变得----(垂头丧气)(出示词语垂头丧气)此时梅花鹿会是什么样啊?(失望、难过、耷拉着脑袋、神情沮丧、情绪低落的样子。)孩子们说得可真好,这就是----垂头丧气。

  12、在生活当中,你有没有垂头丧气的时候啊?

  那就请你带着这样的心情读读这个词,读读这个句子。

  13、此时此刻,梅花鹿觉得自己肯定是赢不了这场比赛,心里好失望,好难过啊!

  14、比赛一开始,梅花鹿轻轻一跳就过了河,多了不起啊,所以它(得意扬扬)当它怎么也摘不到果子时又(垂头丧气),让我们把这种感觉带到课文中去,读出前后不一样的梅花鹿来。(出示句子)男女分读。

  15、梅花鹿别垂头丧气了,我们来看看金丝猴摘到果子了吗?为什么?过不了河怎么摘果子?那真是有本领也使不上,此时的金丝猴内心一定怎样?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出示句子)谁来读读这句话?你觉得哪个词体现出金丝猴着急了?(出示词语团团转)

  16、让我们想象它急得团团转的样子,体会它着急的心情,来读一读这句话。(齐读)

  17、梅花鹿面对着满树又大又红的果子干瞪眼;小河边,金丝猴过不了河,急得抓耳挠腮。这可怎么办呀?孩子们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18、让我们到书中去看看,经过大象伯伯的启发后,他们两个是怎么摘到果子的。请和你的同桌一起读读第四自然段,看看它们是怎么做的。

  (出示图片)看,梅花鹿驮着金丝猴,金丝猴抱着红通通的果子,他们终于摘到了果子,靠的是什么?

  他们为什么都笑了?(它们合作摘到果子很高兴;为自己之前的想法而感到不好意思;同时也是对大象伯伯良苦用心的感激。)

  19、能过河是梅花鹿的长处,可不会上树是它的---短处,会上树是金丝猴的---长处,那不会过河是它的---短处。他们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那你觉得它俩谁的本领大呀?(都不大)只有(合作)的本领最大。

  20、让我们也来合作学*吧,请同学们在四人小组内分角色读读课文吧。自由选择你喜欢的角色,谁当大象,梅花鹿,金丝猴和旁白,确定好分工后,就开始合作读书吧。

  (刚才同学们读得入情入境,绘声绘色,你们体会到合作读书的快乐了吗?)

  21、学完了这个有趣的童话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呀?

  22、小结:是呀,有些事情只靠自己努力或自己的本领是不行的,需要共同努力才能把事情办好。

  五、拓展延伸,学会合作。

  在我们的学*和生活中,需要合作的事可太多了,你能举个例子说一说吗?

  六、总结

  游戏需要合作,劳动需要合作,学*也需要合作,需要合作来完成的事还有很多很多,个人的本领再大,也需要合作才能干好事情。希望大家今后能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加深友谊,享受合作带来的快乐。

  七、作业

  回家和爸爸、妈妈合作表演这个有趣的故事。

  板书设计:

  比本领

  梅花鹿 金丝猴

  跑得快 会爬树

  ↘合作摘果子↙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7)

——《比的应用》数学教学反思 (菁华5篇)

《比的应用》数学教学反思1

  《比的应用》是十一册教材的内容,与前面学的比的知识密切相关。教材用配制稀释液例题,学生缺乏这一方面的生活经验,因此在教学这一部分的内容时,我重组了教材,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到身边的分配,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一、情境引入,切入课题:

  好的课题导入能引起学生的知识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衡,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好奇和求知欲,能引人入胜,辉映全堂。新课导入的艺术之一在于能把生活中的问题作为例题,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学*数学知识的必要性,从而积极主动地学*。因此我创设了分练*本的情境。当然学生的回答比较多,我适时点拨:*均分不够合理,那该怎么分呢?学生很快说出了最好根据人数来分。让学生尝试用学过的方法解决上述问题。经过对教材知识的挖掘,并精心设计探究活动,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增加了学生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

  二、体现了学生是学*主体的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要改变学生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方式,向自主探究的学*方式转变.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学生在引导下讨论、交流、真正实现了学*方式的转变。同时设计了两个活动,让学生亲自交流合作,然后再观察比较,最后得出结论。整个过程,对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三、体现了教师是教材创造者的'理念。

  在如何使用教材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摒弃过去那种“教教科书”的传统思想,充分挖掘新课知识点,整合课堂内容,优化课堂结构,真正实现“用教科书教”。本节课舍弃了教材中原有的例题,大量地从生活中就地取材,提高了学生学*的兴趣。同时增加了研究这样一个知识点,辅之以活动,促进学生在活动中知识得以理解、内化。

  四、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能力

  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通过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另外,改变以往只从例题中草草抽象概括数量关系、让学生死记硬背的做法,让学生充分实践体验,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不足:课堂结构不紧凑,导致练*中的部分题没做完。解决的策略:教师的语言要再简练,环节设计要再推敲,通过预*要了解学情。

《比的应用》数学教学反思2

  我们知道复*课难上,因为复*课的内容学生都已学过,已失去了新鲜感,较难引起学生的学*积极性和热情。因此,如何才能做到通过教师对所教内容的再设计、再创造,使学生通过再学*,达到对知识的再记忆、再理解、再整合、再迁移,并且重新构建知识的框架。这时上好复*课共同面临的问题。既要避免知识的简单重现,使上课流于形式,又要防止不切实际的给学生讲评过难过偏的*题,不能激发学生再学*的积极性,达不到复*的效果。鉴于以上情况,我在进行复*课的教学设计时,决定采用让学生自己讨论学*,自己总结规律,对*题学生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自己解决的形式。目的是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体,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所要学*内容进行复*,归纳,巩固提高。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首先通过实物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区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方法。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导入课题。在这一环节,学生可以查阅课本,也可以分组讨论,出区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多种方法。这样不仅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合作能力,而且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在突破“透镜成像规律”这一重点和难点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规律。并利用规律解决问题。讨论交流是高效的学*方法

  经验告诉我们,对于相同背景的识记材料,通过听教师讲一遍掌握30%,自己写一遍可掌握70%,而经过讨论自己说出来能掌握90%。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大胆发言,积极讨论,勇于表现。讨论甚至争议是学生最投入,精力最集中,思维最活跃,效率最高的学*方式,也是培养发散思维与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交流益于学生合作学*,实现优生帮差生(兵教兵)。

《比的应用》数学教学反思3

  比的应用是*均分后又一种分配方式,它是学生在掌握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我课前让学生去调查生活中按比分配的事例旨在让他们感受到比的应用在生活的广泛应用,从而对此产生探究学*的兴趣,如:张师傅和*加工零件,张师傅加工了180个,*加工了200个,经理给他们每人发了190元工钱。同学们你们觉得公*吗? 由此题引课,其目的是不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也使学生对新知产生了质疑……

  在此我转换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和作用,充分相信学生能根据自己已有的认知经验进行自主学*,如:课堂中,学生用了归一法和分数除法,还有比例分配的方法;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教师通过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最后,学生自己进行了方法的优化,认为比例分配比较简单。这样充分发挥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了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开放性,学生在探究交流中所完成的认知构建更是我这次课的欣喜所在。

  不足及改进策略

  1、时间控制上,有些拖拉,这说明在教材钻研上还不够深,教法上不够灵活,要多去钻研教材。

  2、评价上,虽然也有评价,但是对学生的激励性的评价还是不够的,如果长此以往学生就可能会没有兴趣上数学课了,所以在激励方面还要下功夫。例外自己的语言表达还要加强。

《比的应用》数学教学反思4

  《比例的应用》是比例的意义和性质等知识的综合运用的教学内容。教材首先说明应用正、反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书上的例题是应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来解的基本应用题。为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再让学生用比例的知识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中所涉及到的基本问题的数量关系是学生以前学过的,并能运用算术法解答,本节课学*内容是在原有解法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参与,合作交流、发现归纳出一种用正、反比例关系列方程解决一些基本问题的思路和计算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从而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有利于掌握知识间的联系,也为以后的学*中进一步应用比例知识解决一些问题打下较好的基础。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比例意义来列等式,又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及应用。教学中教师重视从旧知识引申出新知识,通过分析已知条件与未知条件、寻找数量关系,进而列出等量关系式子等步骤,这一过程中蕴涵了抽象概括的方法及能力,生活中的数学实际问题都可以采用这个方法解决。

  数学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学生的参与,本节探究用正、反比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出示了相关的思考题,引导学生采用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并且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学*活动、互相交流、探索归纳,总结出用比例

  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让学生把解题思路向同学们汇报,在共同分享解题思路过程中,即让没能解决了的学生们能懂解决问题的方案,还让会的学生有了展示自我的机会,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动,交流活动与探究活动及汇报展示活动始终在进行着,使数学活动更具有实效性,更是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1、学生的探究活动虽然有一定的价值,但也有个别学生参与的不好,缺少组织性。,教学中应注意保证学生的全员参与,确保活动的有效性。

  2、课堂内容安排过多。本节课的教学安排了两道例题,在学生探究时才发现学生对用比例知识解决这样的问题存在困难,最后导致了学生的练*时间没有了。课堂内容的安排应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和思维*惯。

  3、学生*惯于用算术法解决这类问题,很难接受用比例的知识解决这样的问题,把学生从传统的算术方法中释放出来才是问题的关键,因为*惯是难以改变,一种新的思维的注入是需要时间去改变的,所以对于用比例来解决问题必须在以后的课堂中经常提到,去改变他们传统的思维*惯。

  4、差学生存在当堂课没解决了的问题,课下不能主动去寻求解决办法,就把它变成永久性问题。这类学生我安排了好学生当他们的老师,课下进行辅导其存在的问题,监督其按时完成练*和作业。

  5、课前五分钟汇报展示的活动形式还应进一步改进,先由差生板书展示解题过程再由优生汇报解题思路和过程,逐步发展为人人都能板书展示,语言汇报解题思路及过程。

《比的应用》数学教学反思5

  在设计教案上确立本节课的教学模式是:复*旧知——情境导入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实践与应用。

  一、研究教材的趣味性、现实性,激发学生学*兴趣。

  能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最需要的是从现实出发,从身边找数学问题,也就是说:“学生的数学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利用班上的总人数、男女生人数,来说说比的知识,这种贴*学生生活又有一定挑战性的实际问题,不仅能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这种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放入问题中,能使学生真正体会数学不是枯燥无味的,数学就在身边。

  二、研究教材的开放性、挑战性。激励学生创新。

  教材出现的例题一般都是现成的,学生看看就懂,实际运用又不懂,所以需要补充一些具有开放性、挑战性的学*材料是很有必要的,这样既能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和选择余地,又能激励学生去发现、去创新,来弥补教材不足。例如:由3:2你会给两班的同学怎么分?小组内试说,然后给具体的数“如果现在有140个橘子,按照3:2的比例该怎么分?”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在师生讲评中发现新的解答方法,再着重分析这种解法的解题思路。这样在解题策略的开放过程中:即懂得用已掌握的方法解决新问题。又发现了新的解题方法;每位学生都体验着参与探索的乐趣。这些问题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激起他们学*数学的兴趣。这样“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方法——运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程序,是学生数学“再创造”的过程。正如建构主义学*观认为“数学学*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在这样的探索学*中,使每位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有不同程度的拓展,每位学生都体验着探索成功的喜悦。

  《课标》提出:“数学是人们对实现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学*中的这一形成过程,需要老师的“授之以渔”。为了使学生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能抽象概括形成普遍方法,指导他们观察分析这类题目的结构,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并讨论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一般的解题规律。

  ①计算分配的总份数;

  ②找出各部分数量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③运用分数乘法的意义解题。正如皮亚杰的认识论认为:学生学*新知识的过程,就是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对新知识进行同化与顺应的过程,即对新知信息进行提取、加工、理解、重组、吸收内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应有老师的组织、参与和指导,有同伴的合作、交流与探索,有主体主动参与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体验新知的建构、应用,方能有效实现。

  三、研究教材的问题性、情境性,培养学生多角度去解决问题。

  课后的练*题是教材内容的表现形式,也是课堂教学教与学的反馈,一个好的问题会使学生产生困惑和好奇心,能迅速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教学活动,使学生自觉、兴奋地投入到加深练*中,学*和探求新知识的教学活动中。由于,按比例分配在生活中的运用很广泛,所以在练*的设计上,主要通过有层次和有坡度的一组问题,让学生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这些生活中的问题,同时渗透思想教育,体现应用题的趣味性和德育价值。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为教材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的引导下,积极主动探索和追求。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从而让我们的“教材”成为我们学生真正的“学材”。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8)

——六年级《比应用》教学设计优选【五】篇

  六年级《比应用》教学设计 1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内容属于百分数的具体应用,是实际生活中人们经常接触到的事例。学*本节课的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百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采用课内外学*相结合的形式,先让学生自己去银行进行调查,了解有关储蓄方面的知识,并结合实例让学生理解本金、利率、利息等概念,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然后运用公式计算利息,通过分析、比较、讨论、归纳等活动,进一步巩固利息的计算方法,最后通过质疑和总结,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教育学生学会合理理财,养成勤俭节约的好*惯。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学情检测卡、学生到银行调查年利率并制成利率表及了解有关储蓄的知识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1.谈话。

  师:同学们,每年大家都会积攒不少零花钱吧。这些零花钱你们是怎么安排的?

  引导学生说出将积攒的零花钱存入银行。人们将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既可以支援国家建设,又对个人有好处。

  2.汇报课前调查的内容。

  师:同学们在课前进行了调查,谁能说一说你了解到了哪些有关储蓄的知识?

  学生自由发言,可能汇报的内容有很多,如储蓄的种类,储蓄的意义,储蓄卡、国债和教育储蓄不收利息税等。

  3.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有关储蓄的知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从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中寻找数学题材导入新课,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兴趣,还可以使所要学*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觉得数学问题是那么的鲜活,从而形成问题意识。

  ⊙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引出例题。

  (课件出示教材96页例题)

  (1)300元存一年,到期时有多少利息?

  (2)如果淘气把300元存为三年期的,到期时有多少利息?

  引导学生认识本金、年利率、利息。

  2.教师明确。

  年利率是一年利息占本金的百分之几。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六年级《比应用》教学设计 2

  教学重点:

  1、掌握两步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2、画线段图分析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渗透对应思想。

  教学过程:

  一、复*、质疑、引新

  1.指出下面分率句中谁是单位1(课件一)

  ①乙是甲的;

  ②小红的身高是小明的

  ③参加合唱队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

  ④乙的相当于甲。⑤1个篮球的价钱是一个排球价钱的倍。

  2.口头分析并列式解答

  ①小亮的储蓄箱中有18元,小华储蓄的钱是小亮的,小华储蓄了多少元?

  ②小华储蓄了15元,小新储蓄的是小华的,小新储蓄了多少元?

  3.引新:刚才复*的两个题,同学们完成的很好,现在将这两个小题,组成一道题,你还会解答吗?(这就是本节课要学*的新内容),出示课题--分数应用题。

  二、探索、悟理

  1.出示组编的例题

  例2小亮储蓄箱中有18元,小华储蓄的钱是小亮的,小新储蓄的是小华的,小新储蓄了多少元?

  学生审题后,教师可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

  ①小华储蓄的钱是小亮的,是什么意思?谁是单位1?

  ②小新储蓄的是小华的,又是什么意思?谁是单位1?

  思考后,可以让学生试着把图画出来。

  (演示课件)

  然后请同学说出思路,讲方法,教师同时将算法板书在黑板上。根据小华储蓄的钱是小亮的,把小亮的钱看作单位1,可以求出小华储蓄的钱:。根据小新储蓄的是小华的,把小华的钱看作单位1,再标出小新的储蓄钱:。

  由此基础上试列综合算式:

  2.做一做

  小华有36张邮票,小新的邮票是小华的,小明的邮票是小新的,小明有多少张邮票?

  1)可先让学生一起分析数量关系,然后独立画图并列式解答。

  请一名中等学生板演。

  (张)

  (张)

  答:小明有40张。

  ③你能列综合算式吗?

  三、归纳、明理

  1.在上述两个题研究探索的基础上,师生共同讨论用连乘解答的题有什么特点?解题思路是什么?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老师可把解题思路用语言归纳一下。

  ①认真读题弄清条件和问题

  ②确定单位1找准数量关系

  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找准量、率对应关系,即谁是谁的几分之几。

  ③列式解答

  板书为:抓住分率句,找准单位1,

  画图来分析,列式不用急。

  2.质疑问难

  四、训练、深化

  1.联想练*根据下面的每句话,你能想到什么?

  ①苹果的个数是梨的,(如,梨是单位1;苹果少,梨多;苹果比梨少等)

  ②修了全长的

  ③现在的售价比原来降低了

  2.先口头分析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

  ①鹅的孵化期是30天,鸭的孵化期是鹅的,鸡的孵化期是鸭的,鸡的孵化期是多少天?

  ②3个同学跳绳,小明跳了120下,小强跳的是小明的,小亮跳的是小强的倍,小亮跳了多少下?

  3.提高题。

  六、板书设计

  分数乘法应用题

  小亮的储蓄箱中有18元,小华的储蓄的钱是小亮的,小新储蓄的钱是小华的。小新储蓄了多少钱?

  六年级《比应用》教学设计 3

  一、本单元的基础知识

  本单元是学生在已经学*了百分数的相关问题,初步理解了百分数的含义,会解决简单的百分数的问题,掌握了一些解决百分数的基本技巧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二、本单元的教学内容

  P87~99本单元教材内容包括百分数的应用,进一步运用方程解决有关百分数问题。

  三、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2.能利用百分数的有关知识以及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本单元重难点

  1.教学重点: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运用方程解决简单的百分数问题。

  五、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正确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了解百分数、分数、小数的互化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学*的,而且在分数混合运算的学*过程中学生对“谁比谁多(少)”也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如何用画图的方法体现出“谁比谁多(少)”的数量关系。而对于解答方法上学生也有类似的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经验,这些都会为他们学*本单元的知识扫清障碍。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1997年至今,我国铁路已经进行了多次大规模提速。有一列火车,原来每小时行驶80千米,提速后,这列火车的速度比原来增加了40�。现在这列火车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同学们,能自己通过画图,分析题意解决这个问题吗?

  二、百分数的应用。

  (1)学生独立画图。

  (2)展示学生的成果。

  (3)教师评价。

  3.学生自主解答问题。

  4.班内交流。

  办法一:80×40%=32(千米)

  80+32=112(千米)

  办法二:80×(1+40%)

  =80×1.4

  =112(千米)

  答:现在这列火车每小时行驶112千米。

  三、试一试。

  1.生活中的折扣。

  游乐场的套票原来每套30元,六一期间八折优惠,购买一套这样的套票能省多少元?

  2.思考:八折是什么意思?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评价。

  ※八折就是现价是原价的80%。

  3.学生自主解答然后交流。

  办法一:30×80%=24(元)

  30-24=6(元)

  办法二:30×(1-80%)

  =30×20%

  =6(元)

  四、练一练。

  1.教科书第26页练一练第1题。

  2.教科书第26页练一练第2题。

  3.教科书第26页练一练第3题。

  4.教科书第27页练一练第6题

  提示:“几成”是什么意思?

  ※成数主要用于农业收成

  ※几成就是十分之几。

  ※一成就是1/10,也就是10%

  二成五就是2.5%,也就是25%

  3、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方法(一):80×40%=32(千米)方法(二):80×(1+40%)

  80+32=112(千米)=80×1.4

  =112(千米)

  百分数应用题和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是完全一致的。

  六年级《比应用》教学设计 4

  过程与方法:

  1、能将自己的设想画出图样。

  2、能按照自己的设想去制作。

  3、能在制作完成后进行尝试并加以改进。

  4、能说得出自己应用的主要原理。

  科学知识:

  1、知道张衡发明地动仪是利用了地震波在大地中传导的原理。

  2、知道瓦特发明蒸汽机是利用了蒸气气流的力量。

  3、了解发电的多种方法和电转化为其他能量的形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善始善终地从事一项活动。

  2、有精益求精的行为倾向。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科学原理及其应用的资料,气球、轮胎、卡纸、剪刀、胶带、吸管、泡沫板、木块、橡皮泥、叶轮、皮筋等。

  教学步骤:

  1、上一节课,我们已经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本领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懂得和解释是一种本领,能将所学的科学原理应用在物品的制作上是更大的本领。

  2、你知道在科学的发展史上有哪些将科学原理应用在制作上的例子吗?

  3、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科学原理应用在制作上的例子。

  4、阅读书上73页的资料。

  5、出示做小车的材料和要求(以空气为动力,比一比谁的小车跑的又快又远)

  6、要想在比赛中获胜,你觉得做小车时应当注意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你的依据是什么?

  7、回忆一下,做空气动力的小车运用到了我们以经学过的哪些知识?

  8、学生动手制作。

  9、小车进行比赛。

  10、交流有关小船的资料。

  11、设计自己想做的小船的草图和所需的简单材料。(应当配有文字说明)

  12、你认为制作的小船应当涉及哪些科学原理呢?

  13、讨论交流。

  14、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图利用自己准备的材料制作一个小船。

  15、你造的小船涉及哪些科学原理呢?

  16、今天,我们将自己所学的科学原理应用到了物品的制作上,这也是一种拓展。

  17、其实,科学发展的目的本意就是用来改善人类的生活,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

  18、你在*时做过哪些小制作,你知道它们是根据哪些科学原理吗?

  六年级《比应用》教学设计 5

  设计说明

  本课时是在学生学*了比与分数的联系及掌握了简单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均分”问题的发展,也是今后学*比例、比例尺等知识的基础。本课时在教学设计上有如下几个特点:

  1、巧妙铺垫。

  在解决按比分配的问题时,一般是先把几个数的比转化成几个数分别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再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求出这几个数。所以在复*导入阶段,巧妙设题,引导学生把几个数的比转化成各部分占总数的几分之几,使新知的导入水到渠成。

  2、合作交流。

  在新知的探究阶段,先结合例题引导学生弄清题意,再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尝试不同的解法,最后给出按比分配的意义,并引导学生总结出按比分配问题的不同解法,使学过的各知识间的联系得到加强。

  3、应用体验。

  在巩固练*阶段,通过引导学生自主解决相关问题,使学生在应用体验中进一步理解比和分数的关系。掌握先把比化成分数,再用分数乘法来解答的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学情检测卡

  教学过程

  ⊙复*导入

  1、列式并解答。

  (1)200kg的是多少千克?200×=50(kg)

  (2)某班有男生18人,女生14人,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多少?(18∶14=9∶7)

  (3)学校体育组买来了三种球,其中篮球5个,足球4个,排球8个。

  ①买来的篮球、足球和排球的比是多少?(5∶4∶8)

  ②篮球的个数占三种球总数的几分之几?

  ③足球的个数占三种球总数的几分之几?

  ④排球的个数占三种球总数的几分之几?

  ⑤如果不知道买来的球的总数,只知道买来的篮球、足球和排球的个数比,你能求出这三种球的个数各占球总数的几分之几吗?(引导学生根据份数思考问题)

  2、引入新课。

  比的应用十分广泛,这节课我们就来学*比在生活中的应用。(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跳出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把连比转化成总数的几分之几。分散解决问题的难点,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探究新知

  1、教学教材54页例2。

  (1)课件出示教材54页例2:这是某种清洁剂浓缩液的稀释瓶,瓶子上标明的比表示浓缩液和水的体积之比。按照这些比,可以配制出不同浓度的稀释液。如果按1∶4的比配制了一瓶500mL的稀释液,其中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分别是多少?

  (2)阅读与理解。

  ①题目中要配制什么?(配制500mL的稀释液)

  ②是按什么进行配制的?(浓缩液和水的体积按1∶4的比进行配制)

  ③“浓缩液和水的体积比是1∶4”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在500mL的稀释液中,浓缩液的体积占1份,水的体积占4份,一共是5份,浓缩液的体积占稀释液体积的五分之一,水的体积占稀释液体积的五分之四)

  (3)分析与解答。

  ①讨论:你能求出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各是多少毫升吗?(引导学生小组讨论解法)

  ②交流汇报。(结合学生回答,板书解法)

  思路一先把比化成分数,再用分数乘法来解答。

  稀释液*均分成的份数:1+4=5(份)

  浓缩液的体积:500×=100(mL)

  水的体积:500×=400(mL)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