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比的应用教学设计汇总5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数学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引导学生自主学*掌握利息按复利计算的概念

  ⑵掌握每期等额分期付款与到期一次性付款间的关系,应用等比数列的知识体系解决分期付款中的有关计算。

  2、能力目标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将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3、发展目标

  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及求知欲。渗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思想。

  教学重点:

  抓住分期付款的本质分析问题;

  教学难点:

  建立数学模型,理解分期付款的合理性;

  教学思路:

  教师运用基于分组合作学*探究式教学模式,根据该部分知识内容特点(理论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确定主题---分期付款有关计算,教师协调全班学生分为十组,每四人一组,由数学成绩较好者担当组长,每组确定同一任务。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课前准备,每组确定帮忙解决某组员最想卖的商品,到各大商场记录分期付款的资料,同时寻找分期与数列之间存在的联系;第二阶段通过课中学*,确定分期方案,并核对方案的可行性,教师选几组代表上台借助投影仪向大家介绍组里确定的分期方案;第三阶段学生通过课后练*谈谈自身对本节内容知识的理解及感想。

  教材内容:

  本节课是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在购物方式上的一个应用.此前学生已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其前n项和公式,并学*了有关储蓄的计算(单利计息和复利问题),也就是说学生在知识和应用能力方面都有了一定基础。

  教学方法:

  为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产生求知欲望,教学中以创设情景,提出问题,采用设问等形式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合作、交流发现数学模型,并采用多媒体投影仪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导学提纲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幽默广告视频:丈夫正看球赛,妻子一过来就换电视剧,丈夫很郁闷,一客服对他说:“您可以分期付款买东西,提前享受。”结果,丈夫和妻子一人一台电视,但当丈夫看球赛正酣时,儿子又过来把台换了。面对商家和银行提供的各种分期付款服务,究竟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好呢?(以幽默广告形式导入引起学生对本课题的兴趣)

  二、讲授新课:

  例:他准备花钱买一台5000元左右的*板电视,采用分期付款方式在一年内将款全部付清。据了解,苏宁电器允许采用分期付款方式进行购物,在一年内将款全部付清,该店提供了如下几种付款方案,以供选择。

  分析方案2:(选择次数中间的方案进行举例分析,进一步巩固数列知识)

  本题可通过逐月计算欠款来处理,根据题意,到期还清即第12个月的欠款数为0元。设每次应付x元,则:

  设每期还款x元,第k个月末还款后的本利欠款数为Ak元,则

  解得:

  三、随堂练*:

  由学生完成上表中“方案1”和“方案3”,熟练探究方法;

  可见:方案3使得付款总额较少,同时教师指出:结论具有不确定性——选择什么方案还要参照家庭的经济状况。(一改往日数学答案的唯一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时应具备的全面性)

  请同学们总结:

  分期付款购买售价为a元的商品,分n次经过m个月还清贷款,每月还款x元,月利率为p,则求x的数学模型:

  (重点)练*:分组讨论计算某个组员利用自己零花钱分期付款购买自己最想要的某种商品,并由小组代表到讲台上用投影仪来谈谈组里给他的方案意见,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的魅力。(在这段时间里,很多小组代表发表了本小组对某商品的分期方案,较多学生参与其中,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处)

  四、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回顾思维过程,教师提醒。

  ①分期付款有哪些一般规定?列方程的依据是什么

  ②分期付款中的计算涉及的数学知识: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数学思想:方程思想

  五、布置作业:

  某学生家境贫寒,但自强不息,于xxxx年考上北京大学,因家中无法负担其学费,遂决定向银行申请助学贷款,学制四年,每年9月1日申请贷款5000元。他如何还贷?请为他确定还贷方案。(什么是分期付款?银行贷款程序怎么样?利率是多少?如何计算?每月需还多少?)

  教学设计理念:

  创设情景,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身边处处有数学,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用已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同时尊重差异,实施合作学*。

  教学组织形式:

  分组合作学*

  数学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2

  教学目的

  1.通过复*,使学生能够掌握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的解答。

  2.通过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综合能力。

  3.通过复*,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惯。

  教学重点

  通过复*,使学生能够掌握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的解答。

  教学难点

  通过复*,使学生能够掌握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且能够数量、正确的解答。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老师这里有两个数,一个是6,另一个是3。你能够用6与3提问并且进行回答吗?

  学生回答:

  (1)3是6的几分之几?

  (2)6是3的几倍?

  (3)3比6少几分之几?

  (4)6比3多几分之几?

  (5)6占6与3总和的几分之几?

  (6)3是6与3差的几倍?……

  谈话导入:今天我们就来复*分数应用题。(板书:分数应用题的复*)

  二、复*探讨。

  (一)教学例4。

  学校举办的美术展览中,有50幅水彩画,80幅蜡笔画。__________?

  1.教师提问:根据已知条件,你都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并解答。

  2.反馈:

  (1)水彩画和蜡笔画共多少幅?

  (2)水彩画比笔画少多少幅?

  (3)蜡笔画比水彩画多几分之几?

  (4)水彩画比蜡笔画少几分之几?

  (5)水彩画是蜡笔画的几分之几?

  (6)蜡笔画是水彩画的几分之几?

  (7)…

  3.教师质疑。

  (1)5问和6问为什么解答方法不同?(单位1不同)

  (2)3问和4问的问题有什么不同?(单位1不同)

  (二)例题变式。

  1.学校举办的美术展览中,有50幅水彩画,蜡笔画比水彩画多,蜡笔画有多少幅?

  2.学校举办的美术展览中,有80幅蜡笔画,蜡笔画比水彩画多,水彩画和蜡笔画一共有多少幅?

  (1)学生独立解答。

  (2)学生讨论两道题的区别。

  教师总结:看来我们做分数应用题时,需要认真审题并且在找准单位1的同时注意找准对应关系。

  (三)深化。

  如果题目中的分数发生了变化,我们还会解答吗?

  1.仓库里有15吨钢材,第一次用去总数的20%,第二次用去总数的,还剩下多少吨钢材?

  2.仓库里有一些钢材,第一次用去总数的20%,第二次用去总数的,还剩下15吨,仓库里有多少吨钢材?

  (1)学生独立解答。

  (2)学生讨论两道题的区别。

  教师总结:虽然分数应用题与百分数应用题在表现形式上不同,但是数量关系相同。同样需要注意认真审题并且在找准单位1的同时注意找准对应关系。

  三、巩固反馈。

  1.分析下面每个题的含义,然后列出文字表达式。

  (1)今年的产量比去年的产量增加了百分之几?

  (2)实际用电比计划节约了百分之几?

  (3)十月份的利润比九月份的利润超过了百分之几?

  (4)1999年的电视机价格比1998年降低了百分之几?

  (5)现在生产一个零件的时间比原来缩短了百分之几?

  (6)十一月份比十二月份超额完成了百分之几?

  2.列式不计算。

  (1)油菜子的出油率是42%,2100千克油菜子可以榨油多少千克?

  (2)油菜子的出油率是42%,一个榨油厂榨出菜子油2100千克,用油菜子多少千克?

  (3)某工厂计划制造拖拉机550台,比原计划超额完成了50台,超额了百分之几?

  3.判断并且说明理由。

  男生比女生多20%,女生就比男生少20%。()

  4.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第一小时行了全程的,第二小时比第一小时多行了16千米,这时距离乙地还有94千米。甲、乙两地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五、课后作业。

  某体操队有60名男队员,

  (1)女队员比男队员多,女队员有多少名?

  (2)男队员比女队员多,体操队员共有多少名?

  (3)女队员比男队员少,女队员有多少名?

  (4)男队员比女队员少,体操队员共有多少名?

  六、板书设计

  数学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探索按比例分配的解决方法,并能用来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3、树立用自己学来的知识帮忙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按比例分配的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了比与分数的联系,已掌握简单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掌握了按比例分配的解题方法,不仅能有效地解决生活、工作中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也为以后学*”比例“”比例尺“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

  对于按比例分配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生活过程中曾经遇到过,甚至解决过,每个学生都有一定体悟和经验,但是对于这种分配方法没有总结和比较过,没有一个系统的思维方式。通过今天的学*,将学生的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系统化,总结并内化成学生的一个巩固的规范的分配方法。

  教学过程

  活动一

  1、课前调查

  奶茶中牛奶和红茶的比是2∶9。从这句话中你看出了什么?

  牛奶是红茶的2/9,红茶是牛奶的9/2,红茶是奶茶的/9/11,牛奶是奶茶的2/11。

  2、实际操作

  要配置220毫升奶茶,需要多少牛奶和多少红茶?

  学生讨论,研究不同算法。

  解法一:220/(2+9)=20ml,20x2=40ml,20x9=180ml

  解法二:2+9=11220x(9/11)=180ml220x(2/11)=40ml

  讨论出几种就是集中不强求,比较后找出自己认为的最简单的解法。

  学生配置奶茶,共同品尝。

  活动二

  1、教学例2

  书上例2,列式计算

  2、生活中常常要把一个数量按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比的应用。(板书:比的应用)接下来希望大家能够学以致用,来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

  活动三:

  1、请帮忙配糖:

  一种什锦糖是由奶糖、水果糖和酥糖按3:5:2混合成的,要配制这样的什锦糖50千克,需要奶糖、水果糖、酥糖各多少千克?(鼓励求异思维)

  3、帮刘爷爷收电费

  刘爷爷管收四家电费,四家合用一个总电表,四月份供付电费83.2元,按每家分电表的度数分摊电费,每家各应收多少钱?

  住户王家张家赵家李家

  分电表度数40382953

  3、陆老师和高老师合租一套房,高老师住30*方米的房间,陆老师住20*方米的房间,客厅厨房等公用部分的面积是30*方米,每月房租1000元,房租怎样分配才合理?

  4、总结全课

  比的应用广泛,在工业、农业、医药......用途很广,同学们今后要留心观察生活,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数学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4

  设计说明

  本节课呈现的是笑笑家的家庭支出情况,所以课前让学生了解生活中有关百分数的知识,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在调查的过程中,接触到更多的实际生活中的百分数,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教材提供的情境,使学生从中了解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讨论、交流解题过程与方法的过程中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在讨论、交流中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 课前收集的生活中有关百分数的知识

  教学过程

  ⊙直接导入

  前面的学*,我们已经体会到了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方面能用到百分数?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接导入,既让学生瞬间回顾了前面所学的知识,又为本节课的学*制造了一个积极动脑的气氛,让学生能快速地进入到探究新知的学*中来。

  ⊙自学探究

  课件出示例题。

  笑笑家20xx年食品支出总额占家庭总支出的55%,其他支出总额占家庭总支出的45%。食品支出比其他支出多620元。笑笑家的家庭总支出是多少元?

  师:例题呈现的就是生活中用到百分数的事例,请同学们自由读题,理解题意。

  1、自学指导。

  (1)尝试画线段图分析题意,找出等量关系。

  (2)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

  (3)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2、学生独立探索解题方法,教师巡视指导。

  3、引导学生对比教材93页的方法,梳理自己的解题思路。

  4、与同桌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

  5、展示解题过程。

  (1)指名板演解题过程。

  方法一 解:设笑笑家20xx年的总支出是x元,那么食品支出是55%x元,其他支出是45%x元。

  55%x-45%x=620

  10%x=620

  x=6200

  方法二 620÷(55%-45%)

  =620÷10%

  =6200(元)

  答:笑笑家的家庭总支出是6200元。

  (2)其他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

  预设

  生1:为什么设笑笑家的总支出是x元?

  生2:“55%-45%”表示什么意思?

  生3:为什么用“620÷(55%-45%)”呢?

  设计意图:通过自学指导学生独立探索解题方法;给学生充分的自学空间,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解决问题后对照教材,不仅能验证自己的解题思路是否正确,而且也完善了自己的思考过程,与同桌的交流更优化了自己的思考过程。

  数学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尺的概念,能正确、熟练地进行求比例尺计算。

  2、掌握根据比例尺求图上的距离或实际距离的方法。

  3、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从中感悟到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学难点:

  设未知数时单位的正确使用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1套,学具图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创设情境: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教师在音乐中朗诵描写奏的诗歌,音乐停,师问:你感受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感受到春的气息,想去旅游)

  2、揭示课题:我们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旅游,首先要做什么呢?(找地图,了解城市情况)从地图上可以获取哪些信息(比例尺、图距、实距、方向)师:比例尺的计算方法我们已经学过了,今天我们就来学*比例尺在生活中的运用(板书课题:比例尺的应用)

  二、自主探索

  1、谈话:刚才同学们说了那么多想去的地方,老师想带你们到南京玩一玩,你想吗?(想)

  2、出示下面地图,思考从图上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3、学生汇报:从图上可以看到想去的地方的方位,比例尺是多少,可以看出居住地及旅游的线路

  4、学*求实际距离的方法。假设我们到南京旅游,住在金陵饭店,想去南京博物馆参观,你能计算出从金陵饭店到南京博物馆的距离吗?试试看。

  (1)学生讨论计算方法,然后小组代表发言、集体交流。(要求实际距离可以根据比例尺的意义用解比例尺的方法做,也可以用其它公式做)

  (2)学生试做,并指名板演。

  (3)集体订正,(采用不同方法解答,说一说每一种方法思路及注意点)

  5、学*求图上距离的方法

  (1)出示:已知南京博物馆长600米、宽300米,现在做成比例尺是1:10000的*面图,你能求出南京博物馆在图上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吗?

  (2)学生讨论解决方法,然后小组代表发言,集体交流。(可以根据比例尺的意义用比例的方法解答,也可以用公式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解答)

  (3)学生试做并板演。

  (4)集体订正,说一说,每种方法的思路及注意点。

  6、学生看书3738页,提出不懂的问题,集体解决。

  三、反馈提高

  1、学校的操场长300米、宽100米,要把*面图给制在作业本上,你认为选用哪个比例尺比较合适?

  (1)1:1000

  (2)1:2000

  (3)1:5000

  (4)1:10000

  选第(3)个最合适,让学生说明原因

  2、量一量下图中小明家到学校公园、商场的距离各是多少厘米,然后算一算小明家到学校、公园、商场的实际距离各是多少米?指名板演,并说一说列式的依据及解题思路。

  3、根据条件绘制金山镇镇区*面图

  (1)金石路在繁荣路和开发路之间并与两条路*行,距繁荣路300米(在图上画出金石路)

  (2)金山小学在金中路东侧,在开发路北100米处,(标出金山小学位置)

  四、小结:今天你学*了什么内容?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测量出学校的实际长和宽,然后选用适当的比例尺一出学校*面图。


数学比的应用教学设计汇总5篇扩展阅读


数学比的应用教学设计汇总5篇(扩展1)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

  [教材简析]

  比的应用是在学生学*了比与分数的关系和掌握简单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一个重要内容。掌握了按比分配的解题方法,不仅能有效地解决现实生活中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数量进行分配的问题,也为以后学*“比例”“比例尺”奠定了基础。

  对于“按比分配”的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生活过程中曾经遇到过,甚至解决过,每个学生都有一定体悟和经验,但是对于这种分配方法没有总结和比较过,没有一个系统的思维方式。通过今天的学*,将学生的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系统化,总结并内化成学生的一个巩固的规范的分配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按一定比来分配一个数的意义。

  2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及解题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在自主探索中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并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最终解决问题。

  2、发展学生的分析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问题解决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对数学产生良好的情感。

  2、了解比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深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步骤。

  [教学难点]

  掌握解题的关键。

  [学*方法]

  让学生带着教师给出的问题边自学,边思考,达到学有所思,学有所获的目的,这样,可以做到既让学生学*,又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

  3、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小棒140根。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景,谈话引入。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师:各位同学,现在是橘子丰收的季节,大家来看看农场的一些丰收的场面。这些果子老师想把它们送给你们两个班的,怎么分配这些果子呢?

  2、学生交流分配方案。

  (1)*均分配,把橘子*均分给两个班

  (2)按人数分配,人多的班分多点,人少的班分少点。

  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1、抓住契机,适时提问。

  (1)师:同学们的提议都很不错,其中认为按人数分配的更加细心和合理。

  (2)如果把这筐橘子按3:2来分给这两个班,你们又怎样分呢?

  2、合作交流,动手操作。

  (1)用小棒进行实际的操作。

  (2)分组进行操作,组长记录分配的过程。

  (3)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分法。

  3、提升认识,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这种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是我们这节课探讨的问题—比的应用(板书课题)。

  4、实际应用,解决问题。

  (1)师:如果这些橘子的个数刚好是140个,按刚才的比3:2进行分配,该怎么分?

  (2)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方法。

  (3)提问方法,学生板书。

  方法一:3+2=5140÷5=28(个) 28×3=84(个) 28×2=56(个)

  方法二:3+2=5140×3/5=84(个) 140×2/5=56(个)

  小结:刚才同学们的这两种算法都是可以的。第一位解法是先算出一份是多少,再求几份是多少。把比的问题转化成了整数乘除法的问题。第二种解法是把各部分数的比占总数的`几分之几,直接求总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把比的问题转化成分数乘法的问题。两种方法各有千秋,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

  三、实践运用,巩固练*。

  师:刚才同学们的表现都不错,现在有许多生活中的一些运用到比的知识来解决的问题,希望同学们能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一一解决。

  1、课本75页试一试:小清要调制2200克巧克力奶,需要巧克力和奶各多少克?巧克力与奶的质量比是2:9。

  2、笑笑帮妈妈洗碗,妈妈拿给笑笑一瓶浓缩液,要求笑笑按这瓶浓缩液上的比1:4加清水稀释成600毫升的稀释液洗碗,你能帮笑笑算出要用多少毫升的浓缩液和清水呢?

  3、蛋糕师傅制作蛋糕时,分别使用鸡蛋、白糖和面粉三种原料配在一起,三种原料的比:18:9:8,这样一个7千克的面团需要多少鸡蛋,白糖和面粉呢?

  (1)引导学生选用喜欢的方法做题。

  (2)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联系生活,介绍比的应用的广泛性。

  1、举例

  师:今天我们解决了这么多关于比的问题,其实比在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比如说消毒药水中酒精和水分配,饮料中的各种配料的比……你能举个事例吗?

  2、数学书第56页练一练第2题。

  3、数学故事:

  一个老地主临死时把他的11匹马分给三个儿子,老大继承二分之一,老二继承四分之一,老三继承六分之一,可是三个儿子不知道怎样分,你能帮助他吗?

  孩子在学了按比例分配之后兴趣正在浓厚的时刻,在次给他增加难度,使他们的探究欲望再次得到升华。

  五、回顾教学,总结方法。

  1、引导学生总结比的应用的一些方法。

  2、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

  我们班准备在班队会上进行一次制作水果沙拉的比赛。要求:选择几样水果,按照一定的比,设计制作500克一盘的水果沙拉。要求要简介设计的名称、思路,并计算出所需水果的数量。

  板书设计

  比的应用

  方法一:3+2=5

  方法二:3+2=5

  140÷5=28(个)140×3/5=84(个)

  28×3=84(个)140×2/5=56(个)

  28×2=56(个)

  答:大班分到84个,小班分到56个。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

  一、充分挖掘教材,旧知迁移新知。

  “比的应用”一课是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长期以来,应用题教学在教材和课堂教学等方面,其应用性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得教学流于简单的解题训练,这种现状必须改变。我在设计此课时,力求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体现应用性。由于按比例分配计算应用较广,学生有很多应用机会,反思比的应用是*均分后又一种分配方式,它是学生在掌握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把课本重点例题当成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学*数学知识的必要性,从而积极主动地学*。因此教师创设了分桔子的情景。教师提出问题,那该怎么分比较合理?学生很快说出两种分法,这位后面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借助多媒体或教具,助学生理解新知识。

  学生的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主题、客体、媒体处于不断地先通过互作用和转换生成之中,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常常发生难以预设和意料的变化。对此教师从一开始就应该是一个积极、热情的“旁观者”,时时充满着对学生的爱心关注,感受其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审时度势地做出激励,调整,启迪,补充,提醒等及时引导,该出手时就出手,这样,就会使学生的学*高效而少费时。从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动手操作,以小棒代替橘子分一分,使学生明白算理,从而明白按比例分配。由于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猜想、交流,在具体的情境中掌握了新知,调动了学*积极性,增强了学*的情趣性,学生不仅为自己的发现而喜悦,也感受到数学带来的无穷乐趣。

  三、教师在小结升华时讲解。

  学生在动手操作、讨论、汇报等具体的情景中明白了算理,学生已经对具体的教学内容掌握的比较好,教师只要在小结时加以强调,:刚才同学们的这两种算法都是可以的。第一位解法是先算出一份是多少,再求几份是多少。把比的问题转化成了整数乘除法的问题。第二种解法是把各部分数的比占总数的几分之几,直接求总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把比的问题转化成分数乘法的问题。两种方法各有千秋,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比的应用》是新世纪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内容,是在学生理解了比的意义、比的化简、比与分数的联系、以及掌握用分数乘、除法解决简单问题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比的应用又称按比例分配,按比例分配有按正比例分配和反比例分配两种,由于按反比例分配的实际应用并不广泛,而且可以转化为按正比例分配来解答,因此教材只教学按正比例分配。按比分配是“*均分”问题的发展,*均分是按比分配的特例。研究比的应用,也为以后学* “比例”、“比例尺”的知识奠定基础。

  教材有两部分内容:分一分和算一算。分一分:创设一个给两个班的小朋友分橘子的情境,鼓励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在交流不同分法的过程中体会到1:1分配的不合理性,产生按比分配的需要,同时体会按比分配在生活当中的实际应用;算一算:在有了实际操作的基础上,解决把140个橘子按3:2分给两个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鼓励学生运用合理的解题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上册学*了除法的意义,了解了“*均分”,即按1:1分,学生在五年级上册学过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本单元学*了比的意义和比的化简。由于比与除法、分数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比的很多基础知识与除法、分数的相关知识具有明显的、可供利用的内在联系,这些对于学生学*比的应用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

  比的知识在生活中有着很广泛的应用,因此,学生也有一定的经验基础。因此,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应当充分利用原有的学*基础,引导学生联系相关的已学知识,进行类比和推理,尽可能让学生自主学*,通过自己的思考,推出新结论,解决新问题。

  【教学目标】

  1、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实际意义;

  2、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解题策略的过程,体验策略的多样性,并选择合适的方法;

  3、使学生在探索未知、寻求成果的过程中品味学*的乐趣,并养成积极、主动的探究精神。

  【教具准备】

  课前准备:学生查找有关事物各组成部分比的资料,课前让学生熟悉用量杯量取溶液的方法。

  课上准备:有关课件、黄、蓝色颜料、量杯等。

  【教学重点】

  理解按比分配的实际意义,并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按比分配的实际意义,沟通比与分数之间的联系。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情境一:师:作为一个大连人,你对自己的家乡熟悉吗?大连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我今天特地给同学们带来几幅大连的风光图,咱们一起去看看。(课件演示)

  看过之后,你对大连又有什么感受?如果把这些美丽的景色画下来?那主色调应该是什么色?(板书:绿)

  现在我们就来调配绿色,为大连画一幅美丽的图画。谁知道绿色是怎么配出来的?(板书:黄+蓝——绿)

  【策略说明:优美的风景与和谐的音乐会把学生带入了一个轻松的世界,会使数学学*活动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展开。这种直观的图片不仅会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更会自然地引入到“绿色是怎么调配出来的”这一主题。】

  情境二:同学们,你们在美术课上学过三原色,三原色中有绿色吗?绿色是怎么调配出来?(板书:黄+蓝——绿)

  【策略说明:根据武秀华老师的建议“尽量简约,尽量直奔主题,不要做过多的渲染”,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二、实验操作

  1、动手操作,调配绿色

  师:今天,咱们就用这两种颜色调配出绿色。(每组准备了蓝色和黄色颜料,一个小量杯,一个大量杯,大量杯上贴上组号)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调配;各小组在调配之前先商量好每种颜色各用多少ml,用小量杯量取黄色与蓝色颜料,记录下数据之后倒入大量杯并搅拌。组内先进行分工,然后再动手操作,看哪个小组的动作最快。

  (学生动手操作,老师进行指导。)

  配好之后,小组长把调好的绿色放在前面一字排开,并将数据写在黑板上统计表中。

  【策略说明:数学内容的呈现应该是现实的、生活化的,尤其是贴*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因此,教师要联系学生生活,就地取材,将贴*学生生活的题材充实到教学中去,从而丰富学生的学*材料。调配绿色是现实而有趣的学*活动,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生是乐于参与的。第一次的配色活动没有给学生规定统一的数据,目的是让学生在自由活动的过程去观察和发现不同的结果,从而得出结论。】

  2、观察发现,得出结论

  (1)观察。师:结合这些数据,再观察这些绿色,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会发现,同样是用黄色与蓝色配,调出来的绿色却不一样)

  师:为什么每组都用黄色和蓝色的颜料配绿色,调出来的绿色却不一样呢?结合数据自己先独立思考,然后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学生调配的绿色可能会出现如下情况:

  ① 所有的小组所用的数据都不一样,则所配出来的绿色各不相同。学生可能会说所取的黄与蓝的量不同,所以颜色不同。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如果没有,再出示黄与蓝体积比为3:2的大小两杯绿色,量不同,但颜色却相同,以此引发学生思考。

  ② 有两组或两组以上的数据完全相同,则这几组配出来的绿色完全一样。这种情况也分为两种,一种是每组所取的黄色与蓝色同样多,如20ml的黄色和20ml的蓝色,即黄色与蓝色的比为1:1,还有一种是每组取得黄色是相同的,蓝色也是相同的,如每组都取20ml和黄色和30ml和蓝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几组能配出来相同的绿色呢?

  ③ 有两组或两组以上的数据不同,但配出来的绿色完全一样,即每组所取黄色与蓝色的比相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几组能配出来相同的绿色呢?

  (2)得出结论。师:用什么办法使各组能配出非常接*甚至是一样的绿色呢?

  根据以上的数据,学生很有可能回答:每个组用的蓝色和黄色的量同样多就可以调配出完全一样的绿色,但如用此方法,则只能调配出一种绿色来,答案有局限性;学生也可能回答:每个组用的黄色一样多,用的蓝色也一样多,如每组都用10g黄色和30g蓝色,但用此方法,每组必须用同样多的量,如果有的组根据需要想多配点,怎么办?答案也有局限性;学生可能会想到,每组所用的量可以不相等,但只要所取的黄色与蓝色的体积比是一定的,如每组的黄色与蓝色的比都是 1:3,就可以调配出完全一样的绿色来。

  (3)将统计表中各组所用蓝色与黄色的最简体积比写出来,引导学生再结合杯中的绿色观察,看所得结论是否正确。

  师:其实刚才同学们说的用黄色与蓝色同样多也就是黄色与蓝色的体积比为1:1。

  【策略说明:这一过程,必须结合课堂上出现的情况进行教学,学生调配出来的绿色不可能是完全一样的,这一矛盾会极大的刺激学生各种感官,引出学生的探究欲望,并得出“只有各组所用黄色与蓝色的体积比相同,各组才能配出完全一样的绿色来”这一结论。学*的目的性加强了,孩子的学*兴趣被激发出来,由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去探究知识,对按比分配的实际意义有了深切的感悟。】

  3、再次调配黄色与蓝色的比为3:2的绿色。

  (1)动手操作。师:我们需要调配出这种绿色(拿出事先调好的绿色),黄与蓝的比是3:2(板书),从3:2中你能得到什么数学信息?

  学生可能的回答:在这瓶颜料中,黄色占其中3份,蓝色占其中2份;黄比蓝多1份,蓝比黄少1份;黄占绿的3/5,蓝占绿的2/5;黄占蓝的3/2,蓝占黄的2/3;黄比蓝1/2,蓝比黄少1/3等等。

  【策略说明:主要目的复*旧知,沟通比与分数的关系,为学*新知进行铺垫。】

  师:现在我们再来配一次绿色,所需要的黄色与蓝色的比为3:2,怎么配?

  (2)小组进行动手操作,并记录分配的过程。反馈不同方法。全班观察杯中的绿色是否一样。

  【策略说明:在量取的过程中,学生将体会到黄色占了3份,蓝色占了2份,这为后面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在观察记录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不管黄色与蓝色的量是多少,黄色与蓝色的体积比都是3:2,不仅可以巩固比的化简内容,还会使学生体会到黄色颜料扩大到原来的几倍,蓝色颜料也要扩大为原来的几倍,为学生今后学*正比例积累了经验。】

  三、动笔计算

  1、出示问题:我配的绿色是120ml,黄色与蓝色的体积比为3:2,算一算我用的黄、蓝色各是多少ml?请一学生重复问题,教师在黑板上出示*题:用黄色和蓝色颜料调配出120ml的绿色,黄色与蓝色的体积比是3:2,黄色与蓝色各需多少ml?

  2、学生独立试做,并交流不同的算法。学生可能出现的算法:

  方法1:3+2=5 120×3/5=72ml 120×2/5=48ml

  师:2/5和3/5各表示什么?说给同桌听一听。

  方法2:3+2=5 120÷5×3=72ml 120÷5×2=48ml

  师:谁能说说他是怎么想的?

  方法3:解:设一份量为xml。

  3x+2x=120

  5x=120

  x=24

  3x=24×3=72

  2x=24×2=48

  方法4:3+2=5 120÷5/2=48ml 120÷5/3=72ml

  3、比较几种方法之间的异同。师:同学们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非常聪明,让我们再来看这两种方法(方法1和方法2),它们有什么联系?(把 120ml*均分成5份,取3份,实际上就是求120的3/5是多少)以前我们没学分数乘法时,同学们*惯用整数的方法做,现在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这样的题咱们就可以用分数的方法来解决。用分数方法解决这类题的关键是什么?(根据比找准谁占谁的几分之几)

  4、如果我取60ml的黄色倒在杯子里,该往里倒多少ml的蓝色,才能配成黄与蓝比是3:2的绿色呢?请用分数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策略说明:我认为,通过计算解决按比分配的问题是学生应该掌握的,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是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同一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得到不同的解决策略,这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广度发展。其次,强化了用分数乘除法解题,因为用分数的方法有利于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使孩子的思维不仅仅局限于整数乘除法范畴,又上升了一个新的高度。再次书中的*题都是给出总量求部分量的题,而最后一题是已知部分量根据比求另一个部分量,因为这种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很常见,虽然有一定难度,但由于数量简单,因此学生并不难解决】

  三、小结

  像这样,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在生活中会常常遇到(板书:比的应用)。以前我们常说的*均分,实际上就是按照1:1的比进行分配的。课前,老师让同学们调查了一些事物各组成部分的比,现在就把你搜集到的资料在小组内跟同伴们交流交流。(汇报:谁能说给大家听一听)

  【策略说明:此环节第一个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按比分配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另一个目的是还可以利用学生搜集的资料,改编成练*题,使学真实地感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学生搜集到的资料能够被老师所用,对学生来说也会感到很自豪,对学生的激励作用不言而喻。教师必须提前掌握学生搜集的资料,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资料。】

  四、巩固应用

  1、(资料)学生营养午餐中菜的供给量,应包括瓜果蔬菜类、大豆及其制品类、鱼肉禽蛋类等三类食物,这三类食物所占比分别为13:2:5左右为适宜。

  师:一顿饭一个孩子大约需要100g菜,这100g菜中各类食物应该是多少克呢?你能用分数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做完同学在小组长的带领下,组内互相检查,并交流各自的做法。)教师再次提问:“你认为这道题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

  2、同学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饮食上要合理,不要挑食。如果营养搭配不当,很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出示:大头娃娃图)

  老师看到同学们搜集到了这样一条信息:人们经过测量和统计,发现12周岁的儿童,头部与头部以下的高度比一般是2:13。和同桌说说从这个比中你还能知道哪些信息。

  咱们来验证一下这条信息是否准确。请一名学生到讲台前,先估计一下她的头部大约有多长?(实际测量)请同学们根据头部与头部以下的高度比是2:13来算算她大约有多高。

  (反馈:拿学生的本在投影上展示,同时由学生讲述各种方法。)

  你们都知道自己的身高吧?有没有兴趣算一算自己头部的长度?(算完之后,同组内成员可以互相量一量,验证一下算得对不对。)

  【策略说明:巩固应用部分的两个练*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这一理念。生活中应用按比分配的例子很多,孩子搜集到的有关资料都是可利用的资源,直接用孩子的资料编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可以让孩子进一步感受到这样的知识在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体会到学*数学的价值;其次,这些内容都是学生身边的事,和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生在学*时不仅不会感到枯燥,同时他们用今天学过的知识解决了身边的数学问题,会有一种成就感与满足感,这样“身临其境”地学数学,学生不会有一种突冗的陌生感,反之具备了一种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

  四、总结。

  1、刚才我们根据2:13这个比解决了几个问题?这两个问题有什么不同?不管是给出部分量,根据比求总量,还是给出总量,根据比求部分量,都属于比的应用的问题。解决这类问题可以采取什么策略?

  2、你今天有什么收获?生活中按比分配的问题还有很多,希望同学们能用今天学过的知识解决更多生活中的问题。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小学教学第二册第33--34页的例2和例3,练*九中的第1--3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

  2、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分析问题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求一个数比另一个多几的应用题。

  教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

  1、口算(6道) 2、看图比多少?(2道)

  二、新课

  (一)教学例2

  (1)出示投影片()

  (2)哪个多些,哪个少些?找出同样多的部分。

  (3)指出△比○多几?

  (4)看33页例2,△和○图,再填空。

  2、完成33页“做一做”题目

  (二)教学例3

  (1)读题,理解题意

  (2)投影:(出示白兔和黑兔)找了谁多谁少

  (3)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求白兔比黑兔多几只?用减法计算

  (4)对照图讲述

  2、完成34页“做一做”

  A、读题

  B、讨论分析

  C、列式解答

  三、做课中课(拍手游戏)

  四、巩固练*

  1、练*九的第一题

  2、练*九的第二、三题

  3、夺红旗游戏

  五、小结:今天我们学的应用题里,告诉我们两个数,要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要先想:哪个数比较多,再想来比较多的数是由哪两面三刀部分组成的,从它里面去掉和另一数同样多的部分,就能算出比另一个数多的。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4

  设计思路:

  本节课在谈话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现实背景中让学生亲身感受按比例分配的意义,并对例题进行探索,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释应用中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体验解题的多样化,初步形成验证与反思的意识,从而提高自身的学科素养。

  教学内容:

  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

  教学目标

  1、在自主探索中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结构特点。

  2、能正确解答按比例分配问题。

  3、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探索精神的养成。

  教学重点:

  掌握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步骤。

  教学难点:

  掌握解题的关键。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价值

  1、师:同学们,大家*时放过东西吗?

  2、请大家分一分彩旗吧。(课件:植树节到了,学校准备了60棵树苗,要把它发给六一班和六二班栽植,已知两个班人数相等,如何分比较合理?)

  注:学生一般会按*均分的方法解答,教师就可追问:这样分配的方法,我们以前学过,叫什么分法呢?

  3、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并不是把一个数量*均分配的,而是按不同量来进行分配的。

  注:教师用谈话的方式,以两班分配植树任务的事情为事例,分步呈现问题情境,让学生根据有关信息发表见解,体会*均分只是一种分配方法,在现实生活中还需要更为合理的分配方式。这样结合旧知体会按比例分配的实际意义。

  二、探究教学

  1、探究例题

  呈现例题,根据学生的建议,共同完成例1

  师:植树节到了,学校准备了60棵树苗,按3:2的比例分给六一班和六二班栽植,两个班各应栽多少棵? (2)分析题意:按3:2的比例分给两个班栽植告诉我们那些数学信息?

  师:请同学们独立思考,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结果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解题方法

  第一种:60÷(2+3)=12(棵) 12×3=36(棵) 12×2=24(棵)

  第二种:2+3=5

  60×3/5=36(棵) 60×2/5=24(棵)

  注: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上两种解法,对于学生以前学过的归一问题的解法,老师应给予肯定。而重点放在分数乘法的意义来解答的方法上,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2、揭示课题

  师:像这样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我们通常把这种分配方式叫做按比例分配。

  3、思考:如何检验答案是否正确呢?

  讨论:按比例分配问题有什么特点?用按比例分配方法解决实际是要注意什么呢?

  指导学生检验不但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惯,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小结按比例分配问题的一般方法与步骤,将感性的解题经验归纳,深入理解按比例分配的关键是被分的总数和分配的比,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巩固练*教材做一做。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1、教材的编排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点,既是数学知识的生长点,又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发展点,它们用承上启下的作用。按比例分配问题是*均分问题的发展,又有它独特的价值。在谈话导入环节中,设问如何分配植树任务才合理?引发学*的思维,发现*均分之外的另一种分配方法(按比例分配),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2、为了使学生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抽象概括,形成普遍方法,指导他们及时反思十分必要。教学中先是观察分析这类题型的结构,并讨论解答此类问题的一般解题方法和步骤。接着引导学生归纳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解题规律,并反思遇到不同的问题,应选择哪种方法比较合适。这样在回顾反思中理清思路,不断提升思维的层次。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5

  [教材简析]

  比的应用是在学生学*了比与分数的关系和掌握简单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一个重要内容。掌握了按比分配的解题方法,不仅能有效地解决现实生活中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数量进行分配的问题,也为以后学*“比例”“比例尺”奠定了基础。

  对于“按比分配”的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生活过程中曾经遇到过,甚至解决过,每个学生都有一定体悟和经验,但是对于这种分配方法没有总结和比较过,没有一个系统的思维方式。通过今天的学*,将学生的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系统化,总结并内化成学生的一个巩固的规范的分配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按一定比来分配一个数的意义。

  2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及解题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在自主探索中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并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最终解决问题。

  2、发展学生的分析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问题解决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对数学产生良好的情感。

  2、了解比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深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步骤。

  [教学难点]

  掌握解题的关键。

  [学*方法]

  让学生带着教师给出的问题边自学,边思考,达到学有所思,学有所获的目的,这样,可以做到既让学生学*,又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

  3、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小棒140根。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景,谈话引入。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师:各位同学,现在是橘子丰收的季节,大家来看看农场的一些丰收的场面。这些果子老师想把它们送给你们两个班的,怎么分配这些果子呢?

  2、学生交流分配方案。

  (1)*均分配,把橘子*均分给两个班

  (2)按人数分配,人多的班分多点,人少的班分少点。

  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1、抓住契机,适时提问。

  (1)师:同学们的提议都很不错,其中认为按人数分配的更加细心和合理。

  ( 2)如果把这筐橘子按3:2来分给这两个班,你们又怎样分呢?

  2、合作交流,动手操作。

  (1)用小棒进行实际的操作。

  (2)分组进行操作,组长记录分配的过程。

  (3)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分法。

  3、提升认识,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这种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是我们这节课探讨的问题—比的应用(板书课题)。

  4、实际应用,解决问题。

  (1)师:如果这些橘子的个数刚好是140个,按刚才的比3:2进行分配,该怎么分?

  (2)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方法。

  (3)提问方法,学生板书。

  方法一:3+2=5140÷5=28(个) 28×3=84(个) 28×2=56(个)

  方法二:3+2=5140×3/5=84(个) 140×2/5=56(个)

  小结:刚才同学们的这两种算法都是可以的。第一位解法是先算出一份是多少,再求几份是多少。把比的问题转化成了整数乘除法的问题。第二种解法是把各部分数的比占总数的几分之几,直接求总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把比的问题转化成分数乘法的问题。两种方法各有千秋,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

  三、实践运用,巩固练*。

  师:刚才同学们的表现都不错,现在有许多生活中的一些运用到比的知识来解决的问题,希望同学们能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一一解决。

  1、课本75页试一试:小清要调制2200克巧克力奶,需要巧克力和奶各多少克?巧克力与奶的质量比是2:9。

  2、笑笑帮妈妈洗碗,妈妈拿给笑笑一瓶浓缩液,要求笑笑按这瓶浓缩液上的比1:4加清水稀释成600毫升的稀释液洗碗,你能帮笑笑算出要用多少毫升的浓缩液和清水呢?

  3、蛋糕师傅制作蛋糕时,分别使用鸡蛋、白糖和面粉三种原料配在一起,三种原料的比:18:9:8,这样一个7千克的面团需要多少鸡蛋,白糖和面粉呢?

  (1)引导学生选用喜欢的方法做题。

  (2)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联系生活,介绍比的'应用的广泛性。

  1、举例

  师:今天我们解决了这么多关于比的问题,其实比在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比如说消毒药水中酒精和水分配,饮料中的各种配料的比……你能举个事例吗?

  2、数学书第56页练一练第2题。

  3、数学故事:

  一个老地主临死时把他的11匹马分给三个儿子,老大继承二分之一,老二继承四分之一,老三继承六分之一,可是三个儿子不知道怎样分,你能帮助他吗?

  孩子在学了按比例分配之后兴趣正在浓厚的时刻,在次给他增加难度,使他们的探究欲望再次得到升华。

  五、回顾教学,总结方法。

  1、引导学生总结比的应用的一些方法。

  2、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

  我们班准备在班队会上进行一次制作水果沙拉的比赛。要求:选择几样水果,按照一定的比,设计制作500克一盘的水果沙拉。要求要简介设计的名称、思路,并计算出所需水果的数量。

  板书设计

  比的应用

  方法一:3+2=5 方法二:3+2=5

  140÷5=28(个)140×3/5=84(个)

  28×3=84(个) 140×2/5=56(个)

  28×2=56(个)

  答:大班分到84个,小班分到56个。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

  一、充分挖掘教材,旧知迁移新知。

  “比的应用”一课是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长期以来,应用题教学在教材和课堂教学等方面,其应用性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得教学流于简单的解题训练,这种现状必须改变。我在设计此课时,力求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体现应用性。由于按比例分配计算应用较广,学生有很多应用机会,反思比的应用是*均分后又一种分配方式,它是学生在掌握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把课本重点例题当成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学*数学知识的必要性,从而积极主动地学*。因此教师创设了分桔子的情景。教师提出问题,那该怎么分比较合理?学生很快说出两种分法,这位后面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借助多媒体或教具,助学生理解新知识。

  学生的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主题、客体、媒体处于不断地先通过互作用和转换生成之中,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常常发生难以预设和意料的变化。对此教师从一开始就应该是一个积极、热情的“旁观者”,时时充满着对学生的爱心关注,感受其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审时度势地做出激励,调整,启迪,补充,提醒等及时引导,该出手时就出手,这样,就会使学生的学*高效而少费时。从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动手操作,以小棒代替橘子分一分,使学生明白算理,从而明白按比例分配。由于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猜想、交流,在具体的情境中掌握了新知,调动了学*积极性,增强了学*的情趣性,学生不仅为自己的发现而喜悦,也感受到数学带来的无穷乐趣。

  三、教师在小结升华时讲解。

  学生在动手操作、讨论、汇报等具体的情景中明白了算理,学生已经对具体的教学内容掌握的比较好,教师只要在小结时加以强调,:刚才同学们的这两种算法都是可以的。第一位解法是先算出一份是多少,再求几份是多少。把比的问题转化成了整数乘除法的问题。第二种解法是把各部分数的比占总数的几分之几,直接求总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把比的问题转化成分数乘法的问题。两种方法各有千秋,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


数学比的应用教学设计汇总5篇(扩展2)

——《比的应用》数学教学反思 (菁华5篇)

《比的应用》数学教学反思1

  《比的应用》是十一册教材的内容,与前面学的比的知识密切相关。教材用配制稀释液例题,学生缺乏这一方面的生活经验,因此在教学这一部分的内容时,我重组了教材,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到身边的分配,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一、情境引入,切入课题:

  好的课题导入能引起学生的知识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衡,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好奇和求知欲,能引人入胜,辉映全堂。新课导入的艺术之一在于能把生活中的问题作为例题,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学*数学知识的必要性,从而积极主动地学*。因此我创设了分练*本的情境。当然学生的回答比较多,我适时点拨:*均分不够合理,那该怎么分呢?学生很快说出了最好根据人数来分。让学生尝试用学过的方法解决上述问题。经过对教材知识的挖掘,并精心设计探究活动,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增加了学生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

  二、体现了学生是学*主体的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要改变学生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方式,向自主探究的学*方式转变.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学生在引导下讨论、交流、真正实现了学*方式的转变。同时设计了两个活动,让学生亲自交流合作,然后再观察比较,最后得出结论。整个过程,对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三、体现了教师是教材创造者的'理念。

  在如何使用教材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摒弃过去那种“教教科书”的传统思想,充分挖掘新课知识点,整合课堂内容,优化课堂结构,真正实现“用教科书教”。本节课舍弃了教材中原有的例题,大量地从生活中就地取材,提高了学生学*的兴趣。同时增加了研究这样一个知识点,辅之以活动,促进学生在活动中知识得以理解、内化。

  四、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能力

  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通过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另外,改变以往只从例题中草草抽象概括数量关系、让学生死记硬背的做法,让学生充分实践体验,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不足:课堂结构不紧凑,导致练*中的部分题没做完。解决的策略:教师的语言要再简练,环节设计要再推敲,通过预*要了解学情。

《比的应用》数学教学反思2

  我们知道复*课难上,因为复*课的内容学生都已学过,已失去了新鲜感,较难引起学生的学*积极性和热情。因此,如何才能做到通过教师对所教内容的再设计、再创造,使学生通过再学*,达到对知识的再记忆、再理解、再整合、再迁移,并且重新构建知识的框架。这时上好复*课共同面临的问题。既要避免知识的简单重现,使上课流于形式,又要防止不切实际的给学生讲评过难过偏的*题,不能激发学生再学*的积极性,达不到复*的效果。鉴于以上情况,我在进行复*课的教学设计时,决定采用让学生自己讨论学*,自己总结规律,对*题学生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自己解决的形式。目的是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体,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所要学*内容进行复*,归纳,巩固提高。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首先通过实物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区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方法。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导入课题。在这一环节,学生可以查阅课本,也可以分组讨论,出区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多种方法。这样不仅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合作能力,而且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在突破“透镜成像规律”这一重点和难点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规律。并利用规律解决问题。讨论交流是高效的学*方法

  经验告诉我们,对于相同背景的识记材料,通过听教师讲一遍掌握30%,自己写一遍可掌握70%,而经过讨论自己说出来能掌握90%。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大胆发言,积极讨论,勇于表现。讨论甚至争议是学生最投入,精力最集中,思维最活跃,效率最高的学*方式,也是培养发散思维与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交流益于学生合作学*,实现优生帮差生(兵教兵)。

《比的应用》数学教学反思3

  比的应用是*均分后又一种分配方式,它是学生在掌握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我课前让学生去调查生活中按比分配的事例旨在让他们感受到比的应用在生活的广泛应用,从而对此产生探究学*的兴趣,如:张师傅和*加工零件,张师傅加工了180个,*加工了200个,经理给他们每人发了190元工钱。同学们你们觉得公*吗? 由此题引课,其目的是不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也使学生对新知产生了质疑……

  在此我转换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和作用,充分相信学生能根据自己已有的认知经验进行自主学*,如:课堂中,学生用了归一法和分数除法,还有比例分配的方法;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教师通过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最后,学生自己进行了方法的优化,认为比例分配比较简单。这样充分发挥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了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开放性,学生在探究交流中所完成的认知构建更是我这次课的欣喜所在。

  不足及改进策略

  1、时间控制上,有些拖拉,这说明在教材钻研上还不够深,教法上不够灵活,要多去钻研教材。

  2、评价上,虽然也有评价,但是对学生的激励性的评价还是不够的,如果长此以往学生就可能会没有兴趣上数学课了,所以在激励方面还要下功夫。例外自己的语言表达还要加强。

《比的应用》数学教学反思4

  《比例的应用》是比例的意义和性质等知识的综合运用的教学内容。教材首先说明应用正、反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书上的例题是应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来解的基本应用题。为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再让学生用比例的知识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中所涉及到的基本问题的数量关系是学生以前学过的,并能运用算术法解答,本节课学*内容是在原有解法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参与,合作交流、发现归纳出一种用正、反比例关系列方程解决一些基本问题的思路和计算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从而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有利于掌握知识间的联系,也为以后的学*中进一步应用比例知识解决一些问题打下较好的基础。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比例意义来列等式,又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及应用。教学中教师重视从旧知识引申出新知识,通过分析已知条件与未知条件、寻找数量关系,进而列出等量关系式子等步骤,这一过程中蕴涵了抽象概括的方法及能力,生活中的数学实际问题都可以采用这个方法解决。

  数学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学生的参与,本节探究用正、反比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出示了相关的思考题,引导学生采用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并且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学*活动、互相交流、探索归纳,总结出用比例

  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让学生把解题思路向同学们汇报,在共同分享解题思路过程中,即让没能解决了的学生们能懂解决问题的方案,还让会的学生有了展示自我的机会,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动,交流活动与探究活动及汇报展示活动始终在进行着,使数学活动更具有实效性,更是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1、学生的探究活动虽然有一定的价值,但也有个别学生参与的不好,缺少组织性。,教学中应注意保证学生的全员参与,确保活动的有效性。

  2、课堂内容安排过多。本节课的教学安排了两道例题,在学生探究时才发现学生对用比例知识解决这样的问题存在困难,最后导致了学生的练*时间没有了。课堂内容的安排应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和思维*惯。

  3、学生*惯于用算术法解决这类问题,很难接受用比例的知识解决这样的问题,把学生从传统的算术方法中释放出来才是问题的关键,因为*惯是难以改变,一种新的思维的注入是需要时间去改变的,所以对于用比例来解决问题必须在以后的课堂中经常提到,去改变他们传统的思维*惯。

  4、差学生存在当堂课没解决了的问题,课下不能主动去寻求解决办法,就把它变成永久性问题。这类学生我安排了好学生当他们的老师,课下进行辅导其存在的问题,监督其按时完成练*和作业。

  5、课前五分钟汇报展示的活动形式还应进一步改进,先由差生板书展示解题过程再由优生汇报解题思路和过程,逐步发展为人人都能板书展示,语言汇报解题思路及过程。

《比的应用》数学教学反思5

  在设计教案上确立本节课的教学模式是:复*旧知——情境导入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实践与应用。

  一、研究教材的趣味性、现实性,激发学生学*兴趣。

  能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最需要的是从现实出发,从身边找数学问题,也就是说:“学生的数学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利用班上的总人数、男女生人数,来说说比的知识,这种贴*学生生活又有一定挑战性的实际问题,不仅能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这种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放入问题中,能使学生真正体会数学不是枯燥无味的,数学就在身边。

  二、研究教材的开放性、挑战性。激励学生创新。

  教材出现的例题一般都是现成的,学生看看就懂,实际运用又不懂,所以需要补充一些具有开放性、挑战性的学*材料是很有必要的,这样既能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和选择余地,又能激励学生去发现、去创新,来弥补教材不足。例如:由3:2你会给两班的同学怎么分?小组内试说,然后给具体的数“如果现在有140个橘子,按照3:2的比例该怎么分?”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在师生讲评中发现新的解答方法,再着重分析这种解法的解题思路。这样在解题策略的开放过程中:即懂得用已掌握的方法解决新问题。又发现了新的解题方法;每位学生都体验着参与探索的乐趣。这些问题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激起他们学*数学的兴趣。这样“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方法——运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程序,是学生数学“再创造”的过程。正如建构主义学*观认为“数学学*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在这样的探索学*中,使每位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有不同程度的拓展,每位学生都体验着探索成功的喜悦。

  《课标》提出:“数学是人们对实现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学*中的这一形成过程,需要老师的“授之以渔”。为了使学生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能抽象概括形成普遍方法,指导他们观察分析这类题目的结构,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并讨论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一般的解题规律。

  ①计算分配的总份数;

  ②找出各部分数量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③运用分数乘法的意义解题。正如皮亚杰的认识论认为:学生学*新知识的过程,就是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对新知识进行同化与顺应的过程,即对新知信息进行提取、加工、理解、重组、吸收内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应有老师的组织、参与和指导,有同伴的合作、交流与探索,有主体主动参与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体验新知的建构、应用,方能有效实现。

  三、研究教材的问题性、情境性,培养学生多角度去解决问题。

  课后的练*题是教材内容的表现形式,也是课堂教学教与学的反馈,一个好的问题会使学生产生困惑和好奇心,能迅速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教学活动,使学生自觉、兴奋地投入到加深练*中,学*和探求新知识的教学活动中。由于,按比例分配在生活中的运用很广泛,所以在练*的设计上,主要通过有层次和有坡度的一组问题,让学生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这些生活中的问题,同时渗透思想教育,体现应用题的趣味性和德育价值。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为教材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的引导下,积极主动探索和追求。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从而让我们的“教材”成为我们学生真正的“学材”。


数学比的应用教学设计汇总5篇(扩展3)

——《比的应用》说课稿 (菁华3篇)

《比的应用》说课稿1

  一、教学内容

  我讲授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49页例2《比的应用》,在本册教材中主要就是按比分配问题。

  按比分配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它是在学生学*了“*均分”和“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延伸。教材是采用把比化为分数,用学生前面已学过的分数的知识来解答。这样安排学生容易接受,不仅加深了对分数应用题的理解,还有利于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为今后学*正反比例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学生情况

  六年级的学生在分析问题和综合运用知识方面具有一定的能力,而本班大部分学生思维活跃,能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去分析问题,学*新知识,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掌握按比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能运用这个知识来解决一些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以及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使学生树立用自己学来的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独立思考、自觉检验的好*惯,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在轰轰烈烈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得到充分、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是制定课堂教学目标的主导思想。因此,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我制定了这堂课的以上三个教学目标。

  四、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按比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

  难点:正确分析,灵活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具有典型的特征,理解并掌握了这种特征,就能正确地运用这一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而把什么数量按什么比进行分配,则往往是很大一部分学生感觉比较困难的,因此将其作为难点。主要将采用“演示——分析——讨论”的方式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五、教法和学法

  推广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如何把学生由被动听变为主动参与,关键在于要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因此,我们要树立起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主动学*的观念。针对这种教学思想,本节课的教学,我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要营造一个愉快、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应该通过老师的语言、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一种亲切、鼓励、信任的情感意识,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体现学生学*的主体地位。

  其次是要调动学生学*的主动性,激发学*兴趣。

  第三,这一节课我采取了多媒体教学。我认真用powerpoint制作了课件,把抽象的数学以动态、简单的动画出示在学生的面前,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比如在分析例题时,我用动画演示了稀释液的配制过程,并对浓缩液和水及稀释液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行直观分析,加深学生对按比分配问题的理解。

  第四就是指导观察分析,培养思考能力。让学生带着教师给出的问题边自学,边思考,达到学有所思,学有所获的目的,这样,可以做到既让学生学*,又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

  第五就是重视应用,正所谓“学以致用”,这样既可以检验学生的学*情况,又可以巩固学生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可谓一举两得。

  六、教学程序

  (一)、知识铺垫,问题引入

  1、知识铺垫:“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根据本班总人数为30人,女生占三分之一,男生占三分之二,求男女生各有多少人?并把得数用比的知识或分数的知识说一句话。

  2、问题引入:在实际情境中理解按比分配

  男生8人,女生16人,将48个卡片*均分成两份,分给男生组和女生组,这样分合理吗?那怎样分才合理?

  这样安排,目的是把握新旧知识和连接点,通过*均分引出按比分,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发展变化与延伸,为分散难点起着积极的迁移作用。

  (二)、交流探索,掌握方法

  1、提出关于配制稀释液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稀释液”的意思。

  2、出示例2,在情境中理解按比例分配。

  首先在学生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收集数学信息,然后利用课件演示稀释液配制过程,帮助理解题意及掌握分配问题的结构特点。接下来引导学生分析题中数量关系:这道题配制的是什么?按照什么来配制?重点理解“按1:4配制”。再接下来鼓励小组合作尝试多种方法解答,教师进行指导,重点理解按比分配的方法。最后提示学生进行检验,培养学生自觉检验的*惯。

  3、小结:按比分配的应用题有什么结构特点?怎样解答这样的应用题?

  这样设计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一般学生总有自己不同的想法,所以在教学中可以灵活地依据提出的方法调换教学顺序,并引导学生掌握两种不同的结题方法。安排学生的小组讨论方式能使学生一开始就畅所欲言,把几种不同思路比较和联系起来,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掌握方法,并注意培养学生的检验能力。

  (三)、多层训练,形成技能。

  练*是数学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环节,我设计的练*题力求做到从易到难,由浅入深,有层次,有坡度,新旧知识融合恰当,形成技能技巧,开拓思维,发展能力,达到练*的预期目的。

  1、基础练*

  解决课前分卡片时产生的问题。

  这个练*用来分散难点,促使知识结构的内化。

  2、对应性练*。

  出示练*第1题:与例题比较,得出各部分数量之间没用比而是用实际数量表示。

  采用讲练结合的形式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在学*新知之后即时得到巩固。

  3、对比性练*。

  出示练*第2题:比较分析题中出现三个数量,不同于其他练*。

  这道练*旨在加强对比,提高学生分析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拓展延伸

  课件出示并介绍“黄金比”,鼓励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外自己去收集有关的资料。这样设计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五)、全课总结

  你学会了什么知识?掌握了哪些方法?

  这样做既检验了效果,又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概括和口头表达能力。

  总之,为了更好的实现本节课教学目标,我力求贴*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学生提供现实情景和活跃的情趣,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他们深刻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提高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比的应用》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及地位:

  本节课我教学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三单元最后一节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理解了分数与比的联系,掌握简单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学*的,是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它是“*均分”问题的发展,并在实际生活工作中有广泛的应用。掌握了按比例分配的解题方法,不仅能有效地解决生活、生产中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也为今后学*“比例”“比例尺”奠定良好的基础。

  按比例分配问题看似新知,实际上是用比的意义和分数乘法的意义来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是学生在以往的学*生活过程中曾经遇到过,甚至解决过的问题,每个学生都有一定体悟和经验,只是对于这种分配方法没有总结和比较过,没有一个系统的思维方式。通过今天的学*,将学生的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系统化,总结并内化成学生的一个巩固的、规范的分配方法,继而形成数学模型。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六年级学生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

  ? 1、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体会按比例分配是比的一种应用,又是“*均分”的发展,以加深对按比例分配的意义的理解。

  2、通过解决问题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征以及解题方法,能正确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3、创设民主和谐的学*氛围,在关注学生自主探索意识、灵活思维品质过程中形成积极的学*情感,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知识的能力和多策略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体会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现实意义和特征,探索并掌握其解决策略,能正确解决相关的现实问题。

  教学难点:把比转化分数或成份,再使题目转化为分数乘法应用题或归一应用题来解决。

  教具准备: 幻灯片电视

  三、教学设想:

  本着《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要运用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识的背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得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与现实世界密切联系。”这一理念,对比新旧教材对该内容的呈现方式,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和学情的需求,本节课我预设了五个环节:热身练*,复*铺垫;激趣引入,揭示概念;引导探究,解决问题;归纳概括,形成体系;分层练*,拓展延伸。力求达到课堂环节环环相扣,学生认知步步为营。在每个环节中也只是预设了有层次性和目的性较强的问题,而给学生以较大的思维空间,让学生以问题为引路,在学*活动中活跃思维、畅所欲言,使所学的知识自然生成,使学生既对只是有较深的体验和理解,又可提高能力、训练思维,使每个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有所发展。

  四、教法和学法

  所谓:“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教学中要因势利导,采用合理的教法,教给学法,掌握学法,学会用法。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法我总体归纳为两点:

  1、“引导—探索”是本节可我采用的主要教学方式。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只是适当的点拨引领,而把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活动中,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提高能力。

  2、紧密结合实际体现数学的应用性。长期以来应用题教学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只是流于简单的解题训练,而忽略了数学自身的应用价值,本节课我将力求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体现其应用性,将数学生活化。例如:截木棒,分苹果,种树,分红利等情景的引入,问题的呈现,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而用于生活,体现数学价值的同时增强学*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五、课堂流程

  <一>、热身练*、复*铺垫

  1、 35米长的绳子*均分成7段,每段长()米,2段长()米,5段长()米。

  2、六二班男生和女生的比是2:3,男生占全班的(),女生占全班的()。

  3、盐和水的比是1:10,盐占盐水的( ),水占盐水的( )。

  (设计意图:从学生最基本的认知水*出发,复*旧知,为新知做好铺垫,同时让学生以积极的热情投入到学*中来。)

  <二>,情景引入,揭示意义

  1、一根木棒,按1:1分成两段,你如何分?

  2、一个苹果3个同学来吃,如果让你来分,你如何分?

  教师:像这样将一个物体等分成若干份,叫做*均分。

  3、生活中的比

  (1)我们喝的鲜橙中橙汁与水的比是2:9.

  (2)安利洗涤剂与水的正常比是1:8.

  (3)妈妈做米饭时,水与大米的比是2:1.

  质疑:所给信息中,两个部分量是*均分吗?

  教师:像这样的分配方式叫做按比例分配,也就是比在生活中的应用。

  出示课题:比的应用———按比例分配

  (设计意图;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易于解决的例子和生活中的比,使学生体会“*均分”和“按比例分”只是两种分配方式,“*均分”只是“按比例分”的特例,而“按比例分”是“*均分”的发展,从而体会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三>、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问题1. 一个农场计划在100公顷地里播种大豆和玉米。播种的面积比是3:2。两中作物各播种多少公顷?

  问题2. 学校把栽280棵树的任务,按照六年级三各班的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47人,二班45人,三班48人。三个班各应栽树多少棵?

  (设计意图:这是本节课最主要的'一个环节,以教材中的两个例题为依据,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教师只是适当进行点拨,以及线段图的出示,让学生从份数转化成分数,然后用分数乘法的意义解决问题,加强学生对部分量和总量之间关系的掌握,让后在用份数归一的方法解决,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多策略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

  <四>、对比归纳,形成体系

  同时呈现已解决的两个问题:

  1、两个问题有什么相同点?

  2、怎样解决这样的问题?

  3、小组交流,归纳概括。

  (设计意图:将已经解决的两个问题同时呈现,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归纳概括“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策略,从而形成数学模型。)

  <五>、分层练*,巩固延伸

  1、基本练*

  (1)一个三角形三各边的长度比是3:5:4.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36厘米,三条边的长度分别是多少厘米?

  (2)甲、乙、丙三个数的比是2:3:4.这三个数的*均数是12.这三个数分别是多少?

  2、应用拓展

  小明说:“我爸爸和王叔叔合作投资做生意,爸爸投资8000元,王叔叔投资4000元,一年后共获利3000元,请你帮我算一算,我爸爸和王叔叔各应分得多少元钱?”

  (设计意图:练*是数学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环节,练*是课堂教学效果的体现和验证,我设计的练*力求做到从易到难,由浅入深,有层次,有坡度,有利于数学知识的领会、掌握、巩固和发展,并能初步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设计意图:将已经解决的两个问题同时呈现,引导学生观

《比的应用》说课稿3

  说教材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比例的应用,本节课是在学生理解了正、反比例的意义并学会解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包括正、反比例的应用题,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通过两个例题,讲解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解法通过讲解使学生掌握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特点以及解题的步骤。

  用正、反比例解应用题,首先要根据题意分析数量关系,能从题中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或积)是一定的,从而判断这两种量是否成正(或者反)比例,然后设未知数X,比例解答,判断过程也是正反比例意义实际应用的过程。

  说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应用题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自己探索,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判断题中数量成何比例,根据相等关系列出关系式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合作学*。

  说教学流程

  一、复*导入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正、反比例的应用,因此通过本小节的教学,使学生加深对正、反比例的意义的理解,能正确判断成正、反比的量。

  二、探究新知

  学*例题正、反比例的应用题。学生在已学过的四则应用题中,实际已经接触只是用归一,归总的方法来解答,因此在教学中先让学生用已学过的方法解答:再引导运用新知做这样用移类比的转化思想进行教学,使新知识不新,旧知识不旧,激发学生学*兴趣。

  首先让学生用以前方法解答,然后问:这道题里有哪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为什么?引导生判断两种量的比例关系,再根据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解答,这样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又揭示了与旧知识的联系。

  三、新课小结

  通过例题的讲解,学生总结用比例解答应用题关键?

  四、练*提高

  1、基础练*

  2、判断说理不解答

  3、变成练*

  五、本课小结

  六、效果预测

  本节课学会找两种相关联的量,并学会判断这两种是否成正、反比例关系,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数学比的应用教学设计汇总5篇(扩展4)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 (菁华6篇)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1

  比的应用是*均分后又一种分配方式,它是学生在掌握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我课前让学生去调查生活中按比分配的事例旨在让他们感受到比的应用在生活的广泛应用,从而对此产生探究学*的兴趣,如:张师傅和*加工零件,张师傅加工了180个,*加工了200个,经理给他们每人发了190元工钱。同学们你们觉得公*吗? 由此题引课,其目的是不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也使学生对新知产生了质疑……

  在此我转换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和作用,充分相信学生能根据自己已有的认知经验进行自主学*,如:课堂中,学生用了归一法和分数除法,还有比例分配的方法;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教师通过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最后,学生自己进行了方法的优化,认为比例分配比较简单。这样充分发挥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了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开放性,学生在探究交流中所完成的'认知构建更是我这次课的欣喜所在。

  不足及改进策略

  1、时间控制上,有些拖拉,这说明在教材钻研上还不够深,教法上不够灵活,要多去钻研教材。

  2、评价上,虽然也有评价,但是对学生的激励性的评价还是不够的,如果长此以往学生就可能会没有兴趣上数学课了,所以在激励方面还要下功夫。例外自己的语言表达还要加强。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2

  “比的应用”一课是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长期以来,应用题教学在教材和课堂教学等方面,其应用性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得教学流于简单的解题训练,这种现状必须改变。我在设计此课时,力求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体现应用性。由于按比例分配计算应用较广,学生有很多应用机会,因此,课前让每一个学生到生活中调查生活中的比,并且说一说你是怎么获得这些比的。以此引人新课,使学生感受到按比例分配的计算就来源于自己的生活实际。通过从生活实际引人按比例分配的计算,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了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能解决实际问题,充分体现了应用题教学的应用性。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反思比的应用是*均分后又一种分配方式,它是学生在掌握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课前让学生去调查生活中按比分配的事例旨在让他们感受到比的应用在生活的广泛应用,从而对此产生探究学*的兴趣。接着以冲调蜂蜜水这件生活常事为探究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可以从中得出哪些有用的信息,组织学生主动探索。在此我转换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和作用,充分相信学生能根据自己已有的认知经验进行自主学*,充分发挥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了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开放性,学生在探究交流中所完成的认知构建更是我这次课的欣喜所在。

  一、情境引入,切入课题:

  好的课题导入能引起学生的知识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衡,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好奇和求知欲,能引人入胜,辉映全堂。新课导入的艺术之一在于能把生活中的问题作为例题,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学*数学知识的必要性,从而积极主动地学*。因此教师创设了分桔子的情景。教师提出问题,那该怎么分比较合理?学生很快说出了最好根据人数比来分。根据题目当中所提供的比,让学生估计一下,哪个班级会分的多,说出你估算的根据。这位后面的计算奠定了基础。

  二、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要改变学生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方式,向自主探究的学*方式转变、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讨论、交流、真正实现了学*方式的转变。每一个问题的提出,教师都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亲自交流合作,然后再观察比较,最后得出结论。整个过程,对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三、体现了教师是教材创造者的理念。

  在如何使用教材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摒弃过去那种“教教科书”的传统思想,充分挖掘新课知识点,整合课堂内容,优化课堂结构,真正实现“用教科书教”。本节课我充分利用例题,将此例题先后做了三次改变,将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各种类型全部展示出来。同时在比较中使学生认识到解决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关键。打破了学生解题的模式,因此做每一道题目的时候,都必须认认真真地思考,分析。真真正正地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四、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能力

  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教师通过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另外,改变以往只从例题中草草抽象概括数量关系、让学生死记硬背的做法,让学生充分实践体验,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3

  《比的应用》是十一册教材的内容,与前面学的比的知识,尤其是分数应用题密切相关。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基础,这节课想顺利的进行真的很难。因此在教学前面的知识的时候,我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不让每一个学生掉队,因此在进行本节课的'时候就会水道渠成。

  一、情境引入,切入课题:

  好的课题导入能引起学生的知识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衡,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好奇和求知欲,能引人入胜,辉映全堂。新课导入的艺术之一在于能把生活中的问题作为例题,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学*数学知识的必要性,从而积极主动地学*。因此教师创设了分桔子的情景。教师提出问题,那该怎么分比较合理?学生很快说出了最好根据人数比来分。根据题目当中所提供的比,让学生估计一下,哪个班级会分的多,说出你估算的根据。这位后面的计算奠定了基础。

  二、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要改变学生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方式,向自主探究的学*方式转变。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讨论、交流、真正实现了学*方式的转变。每一个问题的提出,教师都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亲自交流合作,然后再观察比较,最后得出结论。整个过程,对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三、体现了教师是教材创造者的理念。

  在如何使用教材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摒弃过去那种“教教科书”的传统思想,充分挖掘新课知识点,整合课堂内容,优化课堂结构,真正实现“用教科书教”。本节课我充分利用例题,将此例题先后做了三次改变,将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各种类型全部展示出来。同时在比较中使学生认识到解决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关键。打破了学生解题的模式,因此做每一道题目的时候,都必须认认真真地思考,分析。真真正正地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四、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能力

  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教师通过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另外,改变以往只从例题中草草抽象概括数量关系、让学生死记硬背的做法,让学生充分实践体验,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4

  《比的应用》是十一册教材的内容,与前面学的比的知识,尤其是分数应用题密切相关。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基础,这节课想顺利的进行真的很难。因此在教学前面的知识的时候,我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不让每一个学生掉队,因此在进行本节课的时候就会水道渠成。

  一、情境引入,切入课题:

  好的课题导入能引起学生的知识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衡,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好奇和求知欲,能引人入胜,辉映全堂。新课导入的艺术之一在于能把生活中的问题作为例题,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学*数学知识的必要性,从而积极主动地学*。因此教师创设了分桔子的情景。教师提出问题,那该怎么分比较合理?学生很快说出了最好根据人数比来分。根据题目当中所提供的比,让学生估计一下,哪个班级会分的多,说出你估算的根据。这位后面的计算奠定了基础。

  二、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要改变学生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方式,向自主探究的学*方式转变。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讨论、交流、真正实现了学*方式的转变。每一个问题的提出,教师都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亲自交流合作,然后再观察比较,最后得出结论。整个过程,对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三、体现了教师是教材创造者的理念。

  在如何使用教材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摒弃过去那种“教教科书”的传统思想,充分挖掘新课知识点,整合课堂内容,优化课堂结构,真正实现“用教科书教”。本节课我充分利用例题,将此例题先后做了三次改变,将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各种类型全部展示出来。同时在比较中使学生认识到解决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关键。打破了学生解题的模式,因此做每一道题目的时候,都必须认认真真地思考,分析。真真正正地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四、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能力

  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教师通过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另外,改变以往只从例题中草草抽象概括数量关系、让学生死记硬背的做法,让学生充分实践体验,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5

  《比的应用》是十一册教材的内容,与前面学的比的知识,尤其是分数应用题密切相关。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基础,这节课想顺利的进行真的很难。因此在教学前面的知识的时候,我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不让每一个学生掉队,因此在进行本节课的时候就会水道渠成。

  一、情境引入,切入课题:

  好的课题导入能引起学生的知识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衡,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好奇和求知欲,能引人入胜,辉映全堂。新课导入的艺术之一在于能把生活中的问题作为例题,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学*数学知识的必要性,从而积极主动地学*。因此教师创设了分桔子的情景。教师提出问题,那该怎么分比较合理?学生很快说出了最好根据人数比来分。根据题目当中所提供的比,让学生估计一下,哪个班级会分的多,说出你估算的根据。这位后面的计算奠定了基础。

  二.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要改变学生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方式,向自主探究的学*方式转变.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讨论、交流、真正实现了学*方式的转变。每一个问题的提出,教师都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亲自交流合作,然后再观察比较,最后得出结论。整个过程,对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三、体现了教师是教材创造者的理念。

  在如何使用教材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摒弃过去那种“教教科书”的传统思想,充分挖掘新课知识点,整合课堂内容,优化课堂结构,真正实现“用教科书教”。本节课我充分利用例题,将此例题先后做了三次改变,将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各种类型全部展示出来。同时在比较中使学生认识到解决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关键。打破了学生解题的模式,因此做每一道题目的时候,都必须认认真真地思考,分析。真真正正地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四、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能力

  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教师通过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另外,改变以往只从例题中草草抽象概括数量关系、让学生死记硬背的做法,让学生充分实践体验,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6

  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昨天老师要求大家调查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到比的知识,请给大家讲一讲,另外还要说一说你每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生汇报,师适当摘录,板书)

  生甲:冲调多美滋配方奶粉的一般情况,奶粉和水的比为1:7。

  生乙:‘地球上的淡水含量与地球上水总量的比为3:100。

  生丙:安利洗涤剂与水的正常比为1:8。

  生丁:市场上出售的一种咖啡奶,咖啡和奶的比为2:9。

  师:同学们从咖啡奶的这个比中,你可以知道哪些知识呢?独立思考一下,看谁得到的知识多。

  教学反思:

  "比的应用"一课是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长期以来,应用题教学在教材和课堂教学等方面,其应用性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得教学流于简单的解题训练,这种现状必须改变。我在设计此课时,力求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体现应用性。由于按比例分配计算应用较广,学生有很多应用机会,因此,课前让每一个学生到生活中调查生活中的比,并且说一说你是怎么获得这些比的。以此引人新课,使学生感受到按比例分配的计算就来源于自己的生活实际。通过从生活实际引人按比例分配的计算,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了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能解决实际问题,充分体现了应用题教学的应用性。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数学比的应用教学设计汇总5篇(扩展5)

——《比的应用》数学教学反思合集10篇

  《比的应用》数学教学反思 1

  一、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导课,激发学生学*兴趣。

  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最需要的是从现实出发,从身边找数学问题,也就是说:“学生的数学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利用班上的总人数、男女生人数,来说说比的知识,这种贴*学生生活又有一定挑战性的实际问题,不仅能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这种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放入问题中,能使学生真正体会数学不是枯燥无味的,数学就在身边。

  二、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探究。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三、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

  让学生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又不是简单的解题训练。在练*的设计上,采用多种形式步步提高,通过有层次和有坡度的一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让学生明白比不但与生活有关,和自己也有关系,更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五、不足与疑惑由于在突破重点这一环节花了较多时间,所以练*的量相对少了一些。

  《比的应用》数学教学反思 2

  在设计教案上确立本节课的教学模式是:复*旧知——情境导入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实践与应用。

  一、研究教材的趣味性、现实性,激发学生学*兴趣。

  能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最需要的是从现实出发,从身边找数学问题,也就是说:“学生的数学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利用班上的总人数、男女生人数,来说说比的知识,这种贴*学生生活又有一定挑战性的实际问题,不仅能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这种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放入问题中,能使学生真正体会数学不是枯燥无味的,数学就在身边。

  二、研究教材的开放性、挑战性。激励学生创新。

  教材出现的例题一般都是现成的,学生看看就懂,实际运用又不懂,所以需要补充一些具有开放性、挑战性的学*材料是很有必要的,这样既能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和选择余地,又能激励学生去发现、去创新,来弥补教材不足。例如:由3:2你会给两班的同学怎么分?小组内试说,然后给具体的数“如果现在有140个橘子,按照3:2的比例该怎么分?”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在师生讲评中发现新的解答方法,再着重分析这种解法的解题思路。这样在解题策略的开放过程中:即懂得用已掌握的方法解决新问题。又发现了新的解题方法;每位学生都体验着参与探索的乐趣。这些问题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激起他们学*数学的兴趣。这样“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方法——运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程序,是学生数学“再创造”的过程。正如建构主义学*观认为“数学学*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在这样的探索学*中,使每位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有不同程度的拓展,每位学生都体验着探索成功的喜悦。

  《课标》提出:“数学是人们对实现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学*中的这一形成过程,需要老师的“授之以渔”。为了使学生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能抽象概括形成普遍方法,指导他们观察分析这类题目的结构,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并讨论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一般的解题规律。①计算分配的总份数;②找出各部分数量占总数的几分之几;③运用分数乘法的意义解题。正如皮亚杰的认识论认为:学生学*新知识的过程,就是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对新知识进行同化与顺应的过程,即对新知信息进行提取、加工、理解、重组、吸收内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应有老师的组织、参与和指导,有同伴的合作、交流与探索,有主体主动参与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体验新知的建构、应用,方能有效实现。

  三、研究教材的问题性、情境性,培养学生多角度去解决问题。

  课后的练*题是教材内容的表现形式,也是课堂教学教与学的反馈,一个好的问题会使学生产生困惑和好奇心,能迅速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教学活动,使学生自觉、兴奋地投入到加深练*中,学*和探求新知识的教学活动中。由于,按比例分配在生活中的运用很广泛,所以在练*的设计上,主要通过有层次和有坡度的一组问题,让学生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这些生活中的问题,同时渗透思想教育,体现应用题的趣味性和德育价值。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为教材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的引导下,积极主动探索和追求。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从而让我们的“教材”成为我们学生真正的“学材”。

  《比的应用》数学教学反思 3

  《比的应用》是十一册教材的内容,与前面学的比的知识密切相关。教材用配制稀释液例题,学生缺乏这一方面的生活经验,因此在教学这一部分的内容时,我重组了教材,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到身边的分配,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一、情境引入,切入课题:

  好的课题导入能引起学生的知识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衡,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好奇和求知欲,能引人入胜,辉映全堂。新课导入的艺术之一在于能把生活中的问题作为例题,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学*数学知识的必要性,从而积极主动地学*。因此我创设了分练*本的情境。当然学生的回答比较多,我适时点拨:*均分不够合理,那该怎么分呢?学生很快说出了最好根据人数来分。让学生尝试用学过的方法解决上述问题。经过对教材知识的挖掘,并精心设计探究活动,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增加了学生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

  二、体现了学生是学*主体的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要改变学生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方式,向自主探究的学*方式转变.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学生在引导下讨论、交流、真正实现了学*方式的转变。同时设计了两个活动,让学生亲自交流合作,然后再观察比较,最后得出结论。整个过程,对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三、体现了教师是教材创造者的'理念。

  在如何使用教材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摒弃过去那种“教教科书”的传统思想,充分挖掘新课知识点,整合课堂内容,优化课堂结构,真正实现“用教科书教”。本节课舍弃了教材中原有的例题,大量地从生活中就地取材,提高了学生学*的兴趣。同时增加了研究这样一个知识点,辅之以活动,促进学生在活动中知识得以理解、内化。

  四、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能力

  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通过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另外,改变以往只从例题中草草抽象概括数量关系、让学生死记硬背的做法,让学生充分实践体验,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不足:课堂结构不紧凑,导致练*中的部分题没做完。解决的策略:教师的语言要再简练,环节设计要再推敲,通过预*要了解学情。

  《比的应用》数学教学反思 4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以及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比的应用就是按比例分配,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它是*均分问题的发展,如果按照1:1分,*惯上称为*均分,如果按2:1分,就是我们今天所研究的按比例分配。

  一、成功之处:

  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例2教学中,先让学生理解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稀释液清洁剂的问题,明白稀释液就是浓缩液与水的混合,然后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得出两种解法:

  第一种:每份是:500÷5=100(ml),浓缩液有:100×1=100(ml),水有:100×4=400(ml)。

  第二种:1+4=5,浓缩液有:500×1/5=100(ml),水有:500×4/5=400(ml)。

  把两个量的比转化成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通过总结这两种解法,使学生感悟相关知识的联系与区别,使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利于分散难点,降低学生学*中的困难。

  二、不足之处:

  由于过多的关注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在学*新课之前安排了分数乘除法的应用题,导致用时过多,以致新知识内容练*时间不足。

  三、再教设计:

  出示两道乘除法应用题,让学生体会按比例分配与前面所学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

  《比的应用》数学教学反思 5

  《比的应用》这一课是北师大版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前面学生已经学*了生活中的比、比的化简,掌握了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来学*比的应用。通过本课学*,掌握用比的知识解题的方法,并能解决生活中相关的数学问题,也为后面学*比例和比例尺奠定基础。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反思:

  一、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导课,激发学生学*兴趣。

  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最需要的是从现实出发,从身边找数学问题,也就是说:“学生的数学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利用班上男女生人数比,来复*比的知识,一堆橘子,分给人数相等的两个班,怎么分?这样的课前热身。这种贴*学生生活又有一定挑战性的实际问题,不仅能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这种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放入问题中,能使学生真正体会数学不是枯燥无味的,数学就在身边。

  二、研究教材的开放性、挑战性,激励学生合作创新。

  教材出现的例题一般都是现成的,学生看看就懂,实际运用又不懂,所以需要补充一些具有开放性、挑战性的学*材料是很有必要的,这样既能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和选择余地,又能激励学生去发现、去创新,来弥补教材不足。例如:在进行新课学*时,学生先自主探究,尝试解决。一筐苹果分给人数不同的两个班,怎么分?突破了本课重点。不能按班级数*均分,不公*。这是学生就会思考,哪怎样分就公*呢?根据需要,发现根据两个班的人数比分,较为公*。接着增加一个已知条件,有150个橘子分给大、小两个班,怎么分?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总结方法。在整个合作学*、展示多种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我都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学生在各自的讲评中发现新的解答方法,再着重分析这种解法的解题思路。这样在解题策略的开放过程中:即懂得用已掌握的方法解决新问题。又发现了新的解题方法;每位学生都体验着参与探索的乐趣。这些问题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激起他们学*数学的兴趣。这样“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方法——运用新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程序,是学生数学“再创造”的过程。正如建构主义学*观认为“数学学*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

  在这样的探索学*中,使每位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有不同程度的拓展,每位学生都体验着探索成功的喜悦。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同一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得到不同的解决策略,这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广度发展。

  三、研究教材的问题性、情境性、生活化,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数学问题的呈现应该是现实的、生活化的,尤其是贴*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因此,在教学中要联系学生生活,就地取材,将贴*学生生活的题材充实到教学中去,从而丰富学生的学*材料。在尝试应用,解决问题这个环节。我精心设计了三个相关的生活情境:开联欢会买水果、开元旦晚会布置教室、开晚会的主人——六三班全班同学。充分体现了“学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这一理念。这些内容都是学生身边的事,和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生在学*时不仅不会感到枯燥,同时他们用今天学过的知识解决了身边的数学问题,会有一种成就感与满足感,这样“身临其境”地学数学,学生不会有一种突冗的陌生感,反之具备了一种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这三个练*有有基础,也有扩充。层次性非常明显,能让学生在练*中不仅有趣味,也感不到梯度过大,又可以不断“跳起来摘桃子”。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同时使学生一步一步看清,明白比的应用的结构和数量关系,增加了解题的灵活性,也提高了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当堂检测,拓展延伸。

  为了检验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真实的反应学生的掌握情况 。我在设计了当堂检测环节。通过三道题,当堂反馈学生的学*效果。为下节课的练*课指明方向,有针对性,做到心中有数。最后我还设计了一道思考题,让学生明白比的应用不但与生活有关,和自己生活也息息相关,更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我设计了一道,60元的零花钱,你怎么分配呢?有学*用品,爱心储蓄、其它等三部分。既达到了巩固、应用比的目地,同时还进行了爱的教育。

  五、不足与疑惑

  由于在突破重点这一环节花了较多时间所以练*的量相对少了一些.像这样的按比分配的问题,要不要归纳出他的解题方法?如果说没必要,但是这对于学*相对困难的学生是很难掌握的。

  《比的应用》数学教学反思 6

  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昨天老师要求大家调查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到比的知识,请给大家讲一讲,另外还要说一说你每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生汇报,师适当摘录,板书)

  生甲:冲调多美滋配方奶粉的一般情况,奶粉和水的比为1:7。

  生乙:‘地球上的淡水含量与地球上水总量的比为3:100。

  生丙:安利洗涤剂与水的正常比为1:8。

  生丁:市场上出售的一种咖啡奶,咖啡和奶的比为2:9。

  师:同学们从咖啡奶的这个比中,你可以知道哪些知识呢?独立思考一下,看谁得到的知识多。

  教学反思:

  "比的应用"一课是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长期以来,应用题教学在教材和课堂教学等方面,其应用性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得教学流于简单的解题训练,这种现状必须改变。我在设计此课时,力求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体现应用性。由于按比例分配计算应用较广,学生有很多应用机会,因此,课前让每一个学生到生活中调查生活中的比,并且说一说你是怎么获得这些比的。以此引人新课,使学生感受到按比例分配的计算就来源于自己的生活实际。通过从生活实际引人按比例分配的计算,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了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能解决实际问题,充分体现了应用题教学的应用性。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比的应用》数学教学反思 7

  我们知道复*课难上,因为复*课的内容学生都已学过,已失去了新鲜感,较难引起学生的学*积极性和热情。因此,如何才能做到通过教师对所教内容的再设计、再创造,使学生通过再学*,达到对知识的再记忆、再理解、再整合、再迁移,并且重新构建知识的框架。这时上好复*课共同面临的问题。既要避免知识的简单重现,使上课流于形式,又要防止不切实际的给学生讲评过难过偏的*题,不能激发学生再学*的积极性,达不到复*的效果。鉴于以上情况,我在进行复*课的教学设计时,决定采用让学生自己讨论学*,自己总结规律,对*题学生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自己解决的形式。目的是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体,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所要学*内容进行复*,归纳,巩固提高。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首先通过实物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区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方法。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导入课题。在这一环节,学生可以查阅课本,也可以分组讨论,出区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多种方法。这样不仅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合作能力,而且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在突破“透镜成像规律”这一重点和难点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规律。并利用规律解决问题。讨论交流是高效的学*方法

  经验告诉我们,对于相同背景的识记材料,通过听教师讲一遍掌握30%,自己写一遍可掌握70%,而经过讨论自己说出来能掌握90%。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大胆发言,积极讨论,勇于表现。讨论甚至争议是学生最投入,精力最集中,思维最活跃,效率最高的学*方式,也是培养发散思维与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交流益于学生合作学*,实现优生帮差生(兵教兵)。

  《比的应用》数学教学反思 8

  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昨天老师要求大家调查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到比的知识,请给大家讲一讲,另外还要说一说你每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生汇报,师适当摘录,板书)

  生甲:冲调多美滋配方奶粉的一般情况,奶粉和水的比为1:7。

  生乙:‘地球上的淡水含量与地球上水总量的比为3:100。

  生丙:安利洗涤剂与水的正常比为1:8。

  生丁:市场上出售的一种咖啡奶,咖啡和奶的比为2:9。

  师:同学们从咖啡奶的这个比中,你可以知道哪些知识呢?独立思考一下,看谁得到的知识多。

  教学反思:

  "比的应用"一课是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长期以来,应用题教学在教材和课堂教学等方面,其应用性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得教学流于简单的解题训练,这种现状必须改变。我在设计此课时,力求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体现应用性。由于按比例分配计算应用较广,学生有很多应用机会,因此,课前让每一个学生到生活中调查生活中的比,并且说一说你是怎么获得这些比的。以此引人新课,使学生感受到按比例分配的计算就来源于自己的生活实际。通过从生活实际引人按比例分配的计算,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了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能解决实际问题,充分体现了应用题教学的应用性。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比的应用》数学教学反思 9

  《比的应用》是十一册教材的内容,与前面学的比的知识密切相关。教材用配制稀释液例题,学生缺乏这一方面的生活经验,因此在教学这一部分的内容时,我重组了教材,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到身边的分配,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一、情境引入,切入课题:

  好的课题导入能引起学生的知识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衡,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好奇和求知欲,能引人入胜,辉映全堂。新课导入的艺术之一在于能把生活中的问题作为例题,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学*数学知识的必要性,从而积极主动地学*。因此我创设了分练*本的情境。当然学生的回答比较多,我适时点拨:*均分不够合理,那该怎么分呢?学生很快说出了最好根据人数来分。让学生尝试用学过的方法解决上述问题。经过对教材知识的挖掘,并精心设计探究活动,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增加了学生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

  二、体现了学生是学*主体的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要改变学生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方式,向自主探究的学*方式转变.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学生在引导下讨论、交流、真正实现了学*方式的转变。同时设计了两个活动,让学生亲自交流合作,然后再观察比较,最后得出结论。整个过程,对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三、体现了教师是教材创造者的理念。

  在如何使用教材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摒弃过去那种“教教科书”的传统思想,充分挖掘新课知识点,整合课堂内容,优化课堂结构,真正实现“用教科书教”。本节课舍弃了教材中原有的例题,大量地从生活中就地取材,提高了学生学*的兴趣。同时增加了研究这样一个知识点,辅之以活动,促进学生在活动中知识得以理解、内化。

  四、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能力

  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通过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另外,改变以往只从例题中草草抽象概括数量关系、让学生死记硬背的做法,让学生充分实践体验,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不足:课堂结构不紧凑,导致练*中的部分题没做完。解决的策略:教师的语言要再简练,环节设计要再推敲,通过预*要了解学情。

  《比的应用》数学教学反思 10

  比的应用是在学*了比的意义后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我是这样来组织教学的.

  1.深入体会比的意义

  准备题的第一题是根据两个数量的比(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5:4),说说你能想到哪些分率?(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男生人数是全班人数的,女生人数是全班人数的-----)目的在于看到比就想到分率,把比的应用转化成分数应用题来解决.

  2.给学生充分操作的空间

  每个小组都利用小棒来分一分,在分的过程中学生产生了不同的分法,有的小组按部就班一直按3根、2根分;有的小组按3根、2根分了后,及时做了调整,按6根、4根分;有的小组大胆地按30根、20根分,不够了又再做调整。不同的分法都代表了学生对比的理解和数感,也为进一步寻求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积累了经验。

  3.分完后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鼓励学生说出在分的过程中的发现和自己的体会。有的学生发现无论怎么分都是按3:2分,这正是理解这类问题的关键;有的学生发现了6:4、30:20、15:10、9:6的结果都是3:2,这不仅巩固了化简比的内容,同时为以后学*正比例积累了经验;有的学生联想到了以前学过的*均分,在老师的引导下将前后的知识联系起来。

  4.讲清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无论是是例题,练*题、还是拓展题,每道题的每种方法都要求讲清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比较不同解法的异同,哪种解法更具有普遍性。练*题1和例题比较,只是两个数量的比变成了三个数量的比,解题的方法是相同的。练*题2和例题比较,已知量由单位“1”,变成了部分量,难度增加。已知果汁质量,求水的质量,最需要的分率是水是果汁的几倍或果汁是水的几分之几,这两个分率都可以由果汁与水的比是3:7得到。还可以先求出果汁和水的总质量,再求水的质量。练*题3和例题比较,已知量由单位:1“变成了两个部分量的差,最需要的分率是两个数量所占分率的差,由男女生人数的比3:5,可以得到男生占总人数的,女生占总人数的,女生比男生多占总人数的

  5.在比较中归纳比的应用的解题题方法

  从上述练*题中,可以明白:看到几个数量的比,就要把比转化成分数。更要弄清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之间的分率,把比的应用转化成分数应用题来解决。

  需要改进的地方有:

  1.例题的讲解中应画出相应的线段图,这样数量关系更加一目了然,中下生也会更好理解。

  2.拓展题与例题的跳跃过大,有部分学生会有认知上的困难。


数学比的应用教学设计汇总5篇(扩展6)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应用》教案合集5篇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应用》教案 1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P23-24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景中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2、能解决有关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提高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能解决有关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说明

  一、准备

  线段图是把握数量关系的重要方法之一

  你能用线段图表示下面的数量关系吗?

  在学校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中,参加围棋班的有32人,参加航模班的人数比参加围棋班的多25%

  1.学生独立完成线段图

  2.展示学生成果

  3、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

  25%=1/432人

  围棋班比围棋班25%

  航模班

  二、百分数的应用

  1、出示教科书P23上面的问题

  2、思考:增产百分之几是什么意思?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评价

  杂交水稻比普通水稻增加的产量是普通水稻产量的百分之几

  3、学生独立解答问题

  4、班内交流

  方法一:7-5.6=1.4(吨)

  1.45.6

  =0.25

  =25%

  方法二:75.6

  =1.25

  =125%

  125%-100%=25%

  三、试一试

  1、出示教科书P23下面的问题

  2、几成是什么意思?

  ※成数主要用于农业收成

  ※几成就是十分之几。

  ※一成就是1/10,也就是10%

  二成五就是2.5%,也就是25%

  3、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2.61-2.25)2.25

  =0.362.25

  =0.16

  =16%

  四、练一练

  1.教科书P24练一练第1题

  2.科书P24练一练第2题

  3.教科书P24练一练第3题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从复*中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通过介绍某实验田普通水稻与杂交的产量,引出增产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再一次体会百分数的意义。

  引导学生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答,开拓学生的思路,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重点理解几成的意思。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发展学生的思维。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应用》教案 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能正确地分析、解答分数,百分数应用题。

  2.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简单的和稍复杂的之间的联系,以及不同类型的的结构特征和解题规律;进一步提高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口答算式或方程.

  (1)20米是50米的百分之几?

  (2)50米的 是多少?

  (3)多少米的 是20米?

  学生口答后提问:第(1)题的40%是怎样求的,表示什么意义?第(2)、(3)题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列式的,这两个式子都表示什么意义?

  2.引入课题。

  我们根据分数的意义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的数量关系,学*过。这节课就复*。(板书课题)我们学过的,分为简单的和稍复杂的两种情况。通过复*,要能进一步理解井掌握它们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更加明确它们的结构特征和解题规律,提高分析、解答的能力。

  二、复*解题思路

  1.选择下面三个条件里的一个条件作问题,编出三道不同的应用题。

  (1)松树30棵 (2)杨树50棵

  (3)松树棵数是杨树的

  学生回答时,分别出示三道应用题

  (1)松树30棵,杨树50棵,松树棵数是杨树的几分之几?

  (2)杨树50棵,松树棵数是杨树的 ,松树多少棵?

  (3)松树30棵,正好是杨树棵数的 ,杨树多少棵?

  指名学生口答算式或方程,老师板书。提问:第(1)题为什么用杨树棵树做除数?第(2)、(3)题为什么都用杨数棵数乘言?你认为解答的关键是什么?(板书:关键:确定单位1的数量)追问:上面题里与对应的数量是什么?求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分之几要怎样算?第(2)、(3)题都是技怎样的数量关系列式子的?

  2.归纳基本思路。

  从上面的题可以看出,解答的关键是确定单位1的数量,并且找出与几分之几(百分之几)对应的量,然后联系分数、百分数的意义,或者一个数乘分数 (或百分数)可以表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是多少的意义列出数量关系式,再列出式子解答。如果要求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分之几,就用几分之几对应的数量除以单位1的数量;当几分之几是已知条件时,就要根据单位1的量乘几分之几等于与几分之几对应的数量来列算式或方程解答。

  3.组织练*。

  (1)做练一练第1题。

  提问各把哪个数量看做单位1。让学生填写数量关系式,然后口答。结合提问学生第(2)题的数量关系式里为什么是节约的数量,强调数量对应关系。提问:从上面可以看出的基本数量关系是怎样的?找数量关系时要注意什么?

  【板书:基本关系:对应数量单位1的量=几分之几(百分之几)

  单位1的量几分之几(百分之几)=对应数量】

  指出:我们解答,一般根据含有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这句话确定单位1的量和题里的数量关系,这样就可以根据数量关系式来列式解答。

  (2)做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默读题目,提问学生两个问题有什么不同。学生做在练*本上。指名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提问:求这两个问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用除法算,都用单位1的量做除数】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为什么不同? 指出:解答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的应用题,要先确定好单位1的量.再根据问题里数量间的对应关系找准需要的数量,然后列式解答。

  (3)做练一练第3题第(1)、(2)题。

  学生默读题目。提问:这两题哪个数量是单位1的数量?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本上。集体订正。提问:这两题都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式列式的?为什么第(1)题用算术方法直接列乘法算式解答,第(2)题用方程解答?指出,这两题都是已知谁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这个条件,解答时也是看这个条件先确定好单位1的数量,再根据单位1的数量乘几分之几,等于几分之几的对应数量列式解答。当单位1的量已知时,就可以按数量关系式直接列算式解答;当单位1的量未知时,就要按数量关系式列出方程解答。

  (板书:单位1已知算术方法解答单位1未知列出方程解答)

  (4)做练一练第3题第{3}题。

  学生改编应用题,老师依次出示。提问:你能从改变后的条件看出求小麦面积的数量关系各是怎样的吗?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本上。集体订正,结合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想的。提问:为什么这两题的式子都是两步计算的?解题方法为什么不一样?指出:解答,要注意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板书:注意:数量的对应关系)当题里的数量与题里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不对应时,就是稍复杂的。解答时,要根据条件和问题的联系确定数量关系式,并按照单位1已知还是未知确定解题方法,然后对照数量关系列算式或方程解答。

  三、综合练*

  1.做练*十六第7题。

  提问:这两题有什么相同?让学生在练*本上列出算式,然后提问怎样列式的,老师板书。提问:这两题的数量关系式是不是相同?数量关系式相同,为什么列出的算式不同?指出:根据数量关系式列式时,要找准相应的数量。

  2.做练*十六第8题。

  让学生在练*本上解答。指名口答算式和方程,老师板书。提问:这两题有怎样的数量关系?为什么所用的解题方法不一样?

  3.做练*十六第9题。

  提问:这两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本上。集体订正。提问:为什么问题相同,而解题方法不一样?这两题各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式列式子的?

  指出:解答,一般先确定单位1的量,(板书:定1)再根据单位1已知还是未知确定解题方法,明确用算术方法还是用方程解答,然后对照数量关系式列出式子解答。

  四、课堂小结

  通过复*,对于解答,你进一步明确了些什么?

  五、课堂作业

  完成练*十六第7题的计算;练*十六第10、11题。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应用》教案 3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十一册第52页~53页的内容,练*十三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会解答此类应用题。

  3、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问:我班男女生人数各是多少?你能根据我班男女生人数用比的知识和分数的知识来说一句话吗?

  学生汇报:

  (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 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 )

  (2)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

  (3)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男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

  (4)全班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全班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

  (5)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女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

  (6)全班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全班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 )

  2、口答应用题

  六年级(1)班和二年级(1)班共同承担了面积为100*方米的卫生区保洁任务,*均每个班的保洁区是多少*方米?

  口答:100÷2=50(*方米)

  提问:这是一道分配问题,分谁?(100*方米)

  怎么分?(*均分)

  六年级学生和二年级学生承担同样多的卫生区保洁任务,合理吗?这样分还是*均分吗?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分配问题都不是*均分配,那么,你们想知道还可以按照什么分配吗?今天我们研究按比例分配问题。(板书:按比例分配)

  指出:按比例分配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分配。

  二、讲授新课

  1、把复*题2增加条件“如果按3 :2分配,两个班的保洁区各是多少*方米?”

  1、思考:由“如果按3 :2分配”这句话你可以联想到什么?(小组讨论)

  小组汇报:

  (1)六年级的保洁区面积是二年级的 倍

  (2)二年级的保洁区面积是六年级的

  (3)六年级的保洁区面积占总面积的

  (4)二年级的保洁区面积占总面积的

  ……

  3、课件演示

  4、尝试解答:用你学过的知识解答例题,并说一说怎么想的?(请学生板演)

  方法一、3+2=5 100÷5=20(*方米)

  20×3=60(*方米) 20×2=40(*方米)

  方法二、3+2=5 100× =60(*方米)

  100×=40(*方米)

  ……

  5、这道题做得对不对呢?我们怎么检验?

  ①两个班级的面积相加,是否等于原来的总面积。

  ②把六年级和二年级的面积化成比的形式,化简后的结果是不是等于3 :2

  ……

  6、练*:

  如果你来分配这100*方米的保管区给六(1)班和六(2)班你准备按这样的比来分配,并把两个班保管区的面积算出来。

  学生汇报。实物投影出示学生的解题过程,并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

  7、出示:学校新买来315本新书,要分配给六年级三个班,如果你是图书管理员,怎样分配才合理呢?

  (1)小组讨论,提出各种各样的分配方案,最后统一到按照各班人数进行分配比较合理。

  (2)增加条件:六(1)班34人,六(2)班36人,六(3)班35人。

  (3)问:3154本书按照人数分配,就是按照怎样的比来分配呢?

  (4)学生独立解答。

  (5)学生汇报。实物投影出示学生的解题过程,并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

  8、小结:观察我们今天学*的按比例应用题有什么特点?

  三、开放运用,体验成功

  小明九月份共用去零花钱30元,具体用途及分配情况见下表:

  1.你能算出小明的各项支出是多少元吗?

  2.看了这张表,你有什么想法?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安排这30元零花钱?能用表格展示出来吗?

  1、反馈。实物投影出示学生的表格,并让学生说说理由和计算钱数的方法。

  四、总结:

  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布置作业:练*十三的第1~4题。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应用》教案 4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学生能用方程的方法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应用题,并能掌握检验方法。

  2、根据题意,能画线段图分析图意。

  3、学*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感受身边数学,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教学过程:

  一、巩固旧知,过渡引入

  1、根据题意,判断谁是单位1,并写出各题的数量关系。

  (1)故事书本的2/5等于连环画的本数。

  (2)梨重量的7/8是840千克。

  (3)男生人数是全班人数的2/3 。

  2、一个儿童体重35千克,他体内所含的水分占体重的4/5,他体内的水分有多少千克?

  [这两组算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本课知识有联系,通过学*,为学*新知作过渡。]

  二、学*新知

  1、出示例1根据测定,**体内的水分大约占体重的2/3,而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 。我体内有28千克的水分,可是我的体重才是爸爸的7/15。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1)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根据题意与线段图理解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3)根据题意,启发学生: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写出数量关系式。

  体重× 4/5 =体内水分重量

  师引导:这道题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该怎样求?能不能根据上面的等量关系式,设未知数χ,再列方程求出?

  (4)学生尝试练*方程解答,个别板演,教师点评。

  (1)解:设这个儿童体重χ千克

  (2)算术法:28÷4/5 χ× 4/5=28 χ=28÷4/5

  χ=35答:这个儿童体重35千克。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应用》教案 5

  设计说明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如下设计:

  1.创设有效情境,自然引入新课。

  首先利用教材中的情境,让学生交流分橘子的方法,从而引出*均分的方法不公*,而按照学生人数的比来分橘子比较合理,将学生的思路自然而然地引入到本节课,即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的探讨中来。

  2.给学生提供了充分思考和活动的空间。

  在新知的探究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体验空间。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小棒代替橘子,鼓励他们实际分配,并做好分配的记录,使学生在这一操作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有了上面的实际操作经验,在解决把140个橘子按3∶2进行分配时,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探究和交流的空间。在学生探究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后,组织他们将不同的策略进行比较,发现其中的共同点,让学生在比较的基础上选择自己认为合理的策略解决问题。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观察情境图,获取图中的信息。(课件出示)

  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指名回答)

  2.提出问题。

  把这些橘子分给1班和2班,怎样分合理?

  3.讨论分配方案。

  请同学们想一想,说一说你的分法。

  (1)学生思考,同桌交流。

  (2)指名汇报,说明理由。

  预设

  生1:可以每个班各分一半。

  生2:按1班和2班人数的.比来分配。

  引导学生说出两个班的人数不一样,*均分看似公*,其实并不公*,而根据两个班人数的比3∶2来分比较合理。

  4.引入课题。

  像这样,把一个数量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法。(板书课题:比的应用)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引导学生分析情境中的数学信息,为后面的动手操作、分析推导解题方法奠定基础。

  ⊙探究新知

  (一)初探新知。

  要把这筐橘子按3∶2分给1班和2班的小朋友,应该怎样分?我们用小棒代替橘子分一分。

  1.小组交流后学生动手分配。

  引导学生明确1班占3份,2班占2份。

  2.记录分配的过程。

  引导学生在记录过程中发现6∶4,30∶20……都等于3∶2,为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奠定基础。

  3.各小组汇报,说说自己的分法。

  引导学生不断调整每次分配的数量,明确1班占3份,2班占2份。

  4.在这次分小棒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说说感受。

  (每次分的小棒的根数比都是3∶2)

  设计意图:在分小棒的操作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在观察记录的过程中发现6∶4,30∶20……都等于3∶2,巩固了化简比的内容。另外,学生不断地调整每次分配的数量,不断地产生新的解题策略,理解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意义。


数学比的应用教学设计汇总5篇(扩展7)

——《比的应用》教学课件实用5份

  《比的应用》教学课件 1

  【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多媒体课件在神经内科护理教学查房中的应用。方法以我院神经内科的40名实*生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合对照组,每组均为20名学生,对研究组实*生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对照组实*生则采用普通方式进行教学,对比分析两组研究者的综合素质能力。结果研究组的实践操作能力(89.12±5.16)分高于对照组(82.13±4.26)分,临床思维能力(87.14±4.89)分也高于对照组(81.38±4.16)分,而且研究组实*生的理论成绩(89.26±5.37)分也明显高于对照组(83.23±5.01)分,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可显著提高学生的学*兴趣,从而提高其最终学*成绩,有利于其对专业知识的掌握。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神经内科;护理教学查房

  护理教学查房即以临床教学为目的,采用病例为引导,并以问题为基础,传授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及临床技能,以培养学生实践与护理知识相结合的能力。神经内科的专业性较强,涉及面广,而且患者所涉及的年龄面也较广,从而导致刚进入临床领域的实*生无所适从,因此如何在神经内科教学中帮助学生透彻的了解相关疾病以及知识成为了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1-2]。因此本对多媒体课件在神经内科护理教学查房中的应用次进行了研究与分析,选取我院神经内科的40名实*生为研究对象,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我院神经内科的40名实*生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合对照组,每组均为20名学生,研究组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21~24岁,*均年龄(23.1±1.5)岁,对照组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21~24岁,*均年龄(23.2±1.8)岁,。两组研究者在年龄、性别分布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1.2方法1.2.1对照组采用普通方式进行教学。1.2.2研究组采用多媒体课件对研究者进行教学。1.3效果评价[3]对比分析两组研究者的综合素质能力。本次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以及难点,在多媒体课件中的图片则包括可激发学生兴趣的卡通图片以及具有代表性的专业性图片,如各种辅助检查的方法、结果以及癫痫患者的发作和帕金森病的典型临床表现等,以便学生更直观的对临床疾病进行了解,而且为学生讲解患者可能存在的护理问题以及如何进行并发症的预防以及治疗,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学*。1.4统计学方法对结果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并用t检验,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对比分析两组研究者的综合素质能力,研究组的实践操作能力(89.12±5.16)分高于对照组(82.13±4.26)分,临床思维能力(87.14±4.89)分也高于对照组(81.38±4.16)分,而且研究组实*生的理论成绩(89.26±5.37)分也明显高于对照组(83.23±5.01)分,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3讨论

  护理教学查房为临床教学中十分重要的内容,而且神经内科专业性强,涉及面较广[4]。因此需要采取合适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以提高其学*兴趣,促进其更好的成长,因此在本次研究中采用多媒体课件应用于神经内科护理教学查房中,采用可激发学生兴趣的卡通图片以及专业性较强的临床拍摄图片促进学生学*,效果较为显著,通过本次研究结果可见研究组的实践操作能力(89.12±5.16)分高于对照组(82.13±4.26)分,临床思维能力(87.14±4.89)分也高于对照组(81.38±4.16)分,而且研究组实*生的理论成绩(89.26±5.37)分也明显高于对照组(83.23±5.01)分。综上所述,在临床中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可显著提高学生的学*兴趣,从而提高其综合素质能力以及学*成绩,值得进行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胡蓉.神经内科实*带教的方法探讨[J].家庭医药,20xx,(7):142-143.

  [2]段炜.PBL结合多媒体教学对神经病学教学的探讨[C].20xx临床急重症经验交流第二次高峰论坛.20xx:1-2.

  [3]浦政,沈瑛,刘振国.神经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神经电生理教学的应用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xx,(3):54-55.

  [4]程学英,钟丽珍,王剑锋,刘奔.多媒体、PBL等相结合在神经内科实*中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xx,9(2):19-20.

  《比的应用》教学课件 2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使用,把多媒体技术引入篮球教学过程中已经成为现实。在篮球教学中应用CAI课件,对提高篮球教学的水*和质量以及对教师和学生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何更多、更好的利用CAI技术服务于高校篮球教学已成为广大体育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结合多年的体育教学经验,笔者就篮球教学中的CAI课件应用情况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CAI 篮球教学 应用研究 课件 设计

  教师可以通过CAI课件,利用生动的图象、动画、影象、声音等多种媒体来逼真地反映技术动作的动态变化过程,调动学生的听觉和视觉,诱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进入学*的佳境,达到激发学生学*的目的。这对于激发学生学*动机和兴趣,加深对动作概念和篮球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篮球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传统篮球教学与CAI的对比

  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简称CAI,是指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师进行教学。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运用多媒体组合进行篮球教学已体现出优化教学过程的作用,给教学的模式和观念带来了深刻的冲击和变革。

  我国高校传统篮球教学中,普遍存在实践课多、理论课少,媒体单一、手段落后等问题。而CAI课件的应用则可弥补这一不足,能有效地解决传统方式教学中存在的学生对动作、节奏、乐感等内容没有直观印象和感性理解的问题,能从多个角度直观、生动地表述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可以说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很好补充。下面根据实际教学经验,对两者做一个简单的对比: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传统的篮球技、战术教学,由于受到场地、气候、人数、课时及学生的个体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其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手段是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学生的积极练*伴之积极的思维活动,从而达到掌握篮球的技、战术。

  (二)教学效果

  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由于受到室外课各种非教学因素及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影响,不利于调动学生学*的主动性和学*潜能的发挥;教师也往往感到自己对篮球技、战术的讲解、示范不能被学生形象化地理解,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而多媒体教学的教学内容的新颖、技战术动作准确、知识丰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积极性,有利于篮球技、战术的形成。从而大大地弥补了教师在传统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篮球教学中CAI课件的作用

  在传统的篮球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教师动态化的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传授篮球的基本技术和战术意识,这就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运动技术水*和较强的教学能力,同时还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形象化理解能力。

  (一)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在常规教学中,教师的讲解、示范等不仅受到时间、空间等诸多因素的限制,还受到教师的年龄和身体素质的影响而无法完整示范;因而使得学生往往只能掌握个别的或局部的动作概念,不能对所学技术有一个完整的印象,其效果总是不甚理想。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学*的主动性

  CAI课件具有表现力丰富、交互性强、共享性好的优势。在教学中,“教”与“学”不是孤立而是互动的,CAI课件的使用有利于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在学*情境的构造中强调知识点之间的结构关系,促进学生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经验去固化和索引当前学*到的新知识,从而在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

  三、篮球教学中CAI课件的设计制作

  目前大多使用Authorware、Director、方正奥斯、课件大师等制作软件,配合Flash、Photoshop、Word等软件共同制作CAI课件。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制作是一个艰苦的创作过程,优秀的课件应融教育性、科学性、艺术性、技术性于一体,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者的潜能,强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一)设计的原则

  1.CAI课件的设计应与教学目标一致

  篮球教学课件的设计必须是建立在篮球教学课程大纲的基础上,以期望达到的结果为目标,适当的补充一些课本上没有的或处于学科前沿的理论知识。

  2.CAI课件的设计应以学生为中心

  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性别和心理特征,以学生的认知特点和个性特征为依据,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构思、设计CAI课件,要充分体现篮球运动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并以生动活泼、具有动态的丰富表现形式为学生学*创造良好的学*氛围。

  (二)内容的选择

  CAI课件中教学内容的选择在确保篮球教学大纲中要求的教学内容基础上,可在各个教学知识点中引入大量的相关知识和信息,尽可能的补充课本上没有的篮球理论,使学生的意见与问题得到充分表达,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篮球技术、技能与理论知识。

  加强基本技术、基本战术与篮球训练等基础环节教学的同时,要注意利用CAI课件优势对优秀篮球教案进行展示与讲评,并尝试运用篮球欣赏等方式,提高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学*兴趣。

  (三)制作的多媒体化

  在制作上除了文字和图片外,还可运用声音、动画和视频技术。通过整体综合设计,在对技、战术的动作方法、要点、难点和易犯错误与纠正方法、练*方法等进行多方位、分层次的演示与说明,以达到教学形式上多元化。

  参考文献:

  [1]王朝军.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多媒体教学的应用研究[1].体育科研,20xx(4).

  [2]龚海燕.多媒体对体育教学过程的影响[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xx(4).

  《比的应用》教学课件 3

  经过数十年的时间我国从最初的成立到现在的繁荣昌盛,科技的功劳十分重大。也因为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方便使用,它扩展到了各行各业。多媒体课件作为一个科学技术的产物,为现代教育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它能够为学生们提供一个丰富多彩,立体式的教学环境,也帮助老师们提供一个更为轻松,且教学能够更加全面的教育*台。解决了过去落后的教学方式无法解决的诸多难题,做到了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所不能轻易摘到的教育硕果。但凡事有利有弊,对于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我们要扬长避短,万万不可给教学带来负面影响。

  一、多媒体课件教学的好处

  (一)内容表达饱满。会计课程的书本理论知识很复杂,也更为抽象,同时还需要学生们具有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的动手能力,所以,传统的教学方式死板让学生们的学*吸收较难。而现在,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可以让曾经抽象晦涩的知识点通过图片,动画等方式做到更加直观的展示,使学生们对于知识点的理解更为圆润饱满。

  (二)教学效率更高。过去传统教学所涵盖的信息量除了书本上的知识理论外,就只有老师自身所拥有的经验信息,而多媒体课件作为一种新时代的科技产物,它能够通过联网搜索全世界相关的知识,新与旧二者所包含的信息量不可同日而语。传统教学方式的死记硬背,需要浪费学生大量的时间,为了防止学生之间的知识量差异巨大化,老师也只能选择减慢课堂教学的速度来保持学生之间的学**衡。但随着多媒体课件的出现,教师们只要将所需掌握的知识重点进行简要的说明,剩下的,包括重点的深度解析和理论知识的运用,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所蕴含的大量相关信息,以文字、图片、影像和声音等方式表述,并对于学生们所学知识不懂的地方进行深度刨悉,便于学生们的理解,从而加快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使用多媒体软件的注意事项

  (一)不可滥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作为现在课堂教育最为先进辅助工具之一,应该要利用好它信息量大、使用灵活的特点,扬长避短,明白其最终的功用是加快老师的教学效率,学生们学*的快速吸收。如果做不到因课制宜多媒体课件使用的基本要求,只会让其成为一种掣肘,发挥不出其应有的好处,反而会将教学带入形式主义的深渊。例如,如果在进行一堂会计课程的基本教学——账簿分类时,只需要将“订本账”“活页账”“卡片账”三样账簿的实物样本拿给学生门去看,并且说几句相关的中心讲解就可以,这样完全就已经把所要教授的东西说清楚了。可有些时候,教师会把这一段简单的课堂教学做成三维动画,这是一种非常浪费时间的行为,明明可以用最简单的方式就可以将课程讲述清楚,非要化简成繁多此一举,弱化了课件的功能,将其变成了一种虚拟形式,课堂所需要的教学效果却微乎其微。因此,在制作课程软件的时候,教师一定要选择好最佳的教学点和教学时机,将一堂课程的进度牢牢把握在自己的手中,并且要追求课件使用的实际效果,不是每一堂课都需要用到多媒体课件的。

  (二)追求学生学*的自主性。因为电子计算机所拥有大量信息,和信息传送速度较快的特性,所以有部分教师经常会给学生们传输大量并无实际意义的感性资料,忽视了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基本目的,即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式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课件,老师们应该尽可能地使用引导式教学,把握课堂上学生们的每一次动态,引动他们的学*动机,学*兴趣,让他们进行自主性的学*,而不是教师单纯的操作鼠标,学生们单纯的观看不停变换的视频影响。这么做的结果就是,虽然吸引了学生们的目光,却没有调动他们的大脑,让学生的思维处在空白之中。故而,编者以为,在教室进行一个多媒体课程制作的时候,要确定好自己这一堂课程的教学目的,并选取合适的相关资料,确保能够引起学生们大脑的积极思考,调动学生们学*的自主性,从而调高学*效率。

  三、多媒体课件正确的使用方法

  (一)双向交流。教学不是教师一个人的事情,而是教师与学生双方彼此的事情。在一堂课程上要保证是教师和学生在交流,切不可变成学生与多媒体教程课件单纯的冰冷对视,所以,这对于教师有严格的要求。多媒体课件作为教师所编程的一个智力劳动结晶,最明白它的人还是它的制作者。对于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切忌“拿来主义”。在编写多媒体课件时,教师要有循环渐进的系统性。首先要吃透教学大纲的教学目的,在自己的脑海里形成教学的中心主体,然后对教材和参考资料研读,对其中的知识进行整理,最后根据学生的情况编写教学文案和演讲稿,确定要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的教材章节,在能够完全吸引起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下,开始课程讲解,提高学生们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二)教师的提升。多媒体课件只是教师教学手段的辅助方法之一,一味追求外在的提升终究会落得下乘。作为教育行业中的核心,教师其本身的提升是更为重要的。时代在进步,知识也无时无刻不在提升,教师们应该以身作则,为学生们树立榜样,提升自己的同时做到提升教学质量,为社会的和*发展,国家的昌盛繁荣做出贡献。

  四、结束语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传承了千年的文明种族,离开不教育。随着现今科技的发展,我国对于传统教育的更新势在必行,作为教育行业的核心,教师们在对自己提升的同时,也要跟上时代的进步,利用好科技的力量,从而实现教学质量和教学速度的双向提升。

  《比的应用》教学课件 4

  教学目标

  了解一般应用文和旅游应用文的概念及特点

  学*应用写作的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

  掌握学*应用写作的方法及写作应用文的要求

  教学难点

  学*应用写作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应用文的概念及特点

  (一)应用文的概念

  应用文是国家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在日常工作、生产、科研、学*和生活中办理公务和个人事务时所常用的具有直接使用价值和某种惯用体势的一类文章总称。它是人们交流思想、互通情况、解决问题、处理事务的工具。

  (二)旅游应用文的概念

  旅游应用文是各旅游单位、部门、从业人员之间与其它行业的单位、部门、从业人员之间办理旅游服务公务,处理旅游服务业务时所使用的应用文。这种应用文是一种带有行业特色的应用文体。旅游应用文具有常用的一般应用文的特点,如公文、信函类应用文、会议类应用文、礼仪文书、契据类应用文、告启类应用文、报告类应用文、计划与总结类应用文、表格等,是旅游业从业人员在管理、经营、学*、生活中,处理各项公务和日常事务、交流信息、解决具体问题时经常使用的具有一定惯用格式的一种规范性的应用文体。旅游应用文还是一种具有旅游业行业特色的专门应用文体,如导游词、景区或景点介绍、旅游指南、旅游史传、旅游广告用语、旅游活动策划方案等,是针对性强、行业特点明显的专门性应用文体。

  二、一般应用文的特点

  (一)直接的功用性

  (二)内容的真实性

  (三)思维的逻辑性

  (四)格式的稳定性

  三、旅游应用文的特点:

  旅游应用文除了具备一般应用文的特点外,还具有自己的特点:

  (一)一般性应用文在内容上要求必须是真实、可靠的,不能脱离实际。旅游应用文并不排斥合理的文学性内容。

  (二)一般性的应用写作要求公式化、模式化,以便于更好地理解、把握、处理。旅游业内部使用的非专业性应用文,在写作时也应运用这种惯用体式,不要求新和奇。写作旅游公文时,必须严格遵守***对公文格式的有关规定。旅游应用文在格式上没有过于严格的要求。不但不需要任何固定体式,还应力求奇特、新颖、灵活。比如,在介绍某一景点时,应当抓住这一景点的特点,可以有准确的数字说明,可以有生动、形象的描述,可以有诙谐、幽默、风趣的调侃,还可以加以神话故事或传说。

  (三)一般性非专业旅游应用文,在语言运用方面要求*实、简洁、严谨、得体。如合同、告启类文书等,语言必须*实、简洁、严谨、得体,不能夸饰、拖沓冗长、含糊不清、措词失当。公文的语言更为讲究,不但不能出现模棱两可的词语,连修饰性的、表达程度的`词语都必须认真斟酌。旅游专业应用文,在语言运用上可以严谨、*实;可以形象、生动;可以用词华美;可以运用拟人、比喻、夸张、引用等修辞手法;还可以采用调侃、诙谐、幽默的语言方式。导游人员要根据游客的实际情况和具体的场景,运用恰当的方式,引起游客的兴趣,增强游客的好奇心、求知欲,而不需要在语言方面受到严格的限制和要求。

  四.应用写作基础知识

  (一)、应用文的主题和材料

  材料是文章的内容,主题是文章的中心思想,二者必须统一。撰写时应切记主题要统率材料,要围绕主题选材;反之,材料又必须能够证实主题,所用材料与表达的主题应当一致。写文章时如果事先没想清楚就下笔,则容易造成主题与材料不一致。因此,写应用文,要注意材料与主题相一致。

  (二)、应用文的结构

  一般来讲,应用文的正文都具有开头、主体与结尾几大部分,但在具体安排时,还要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安排不同的结构形态。

  (三)、应用文的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有五种形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由于文体性质和撰文目的不同,不同种类的应用文运用的表达方式也各有侧重。

  五、旅游应用文的写作要求

  写作旅游应用文的作者素养应该是广泛和全面的,其中包括政治素质、思想修养、工作作风、职业道德、智力因素、业务水*等。

  (一)熟悉方针政策,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

  (二)精通本职工作,具有较强的业务水*

  (三)扩大信息储存,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

  (四)练好基本功,具有进行熟练写作和操作的能力

  (五)具有良好的思维能力

  学*旅游应用文写作应采取以下三个步骤:

  1.学*有关旅游应用文的理论知识

  旅游应用文写作与一般写作一样,也有自己的理论知识。应深入掌握这些知识,了解旅游应用文的文体特点、写作格式、写作规律,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学*和分析典范文书

  旅游应用文有许多优秀作品,我们可以从典范文书中吸取有益的营养,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写作的方法。

  3.联系实际,多多练*

  应用文写作是一种熟能生巧的技能,只有通过不断练*,才能熟练掌握。在练*时,还要结合旅游从业人员自身的工作、学*和生活实际,并把理论运用于实践,真正提高旅游应用文写作水*。

  思考题

  一、什么是应用文?旅游应用文的含义是什么?

  二、旅游应用文有哪些特点?

  三、如何理解应用文的主旨?

  四、应用文的结构有哪些特点?

  五、应用文写作常用的表达方式与一般文章写作有什么不同?

  六、写作旅游应用文有哪些具体要求?

  《比的应用》教学课件 5

  [内容摘要] 本文列举"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和功能"和"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对比复*"两节课应用多媒体课件的实例,论述了生物课堂教学中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点。说明多媒体课件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诱导学生思维,探究生命活动规律,不仅能优化课堂教学,而且能提高学生素质。重点阐述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课件的优越性,以及应遵循的一些原则。

  [关键词] 多媒体课件 计算机辅助教学 生物课堂

  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微观领域的深入研究不断地提示了各种生命奥秘,学生了解生命本质必须能够进入微观世界。传统的教学手段对微观世界的动态变化的展示却显得无能为力,信息技术却提供了这种可能。笔者在生物教学实践中经常采用以计算机为主的新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对照研究,得到一些启示,以下面两个例了来说明。

  课堂实例与效果分析

  实例一:细胞本身已很微小,要让学生搞清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就比较困难,特别是细胞膜如何控制物质出入细胞的问题,学生往往更加难以理解。如果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动态模拟,创设教学情境,诱导学生观察思考,相互讨论,共同探究规律,可以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和功能"的教学中,应用"物质出入细胞膜的过程"等多媒体课件,设计课堂教学过程如下,以流程图表示。

  提问:在电子显微镜下的细胞膜有什么特点?→

  模型: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

  课件演示:磷脂分子与蛋白质分子的运动→

  挂图: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

  课件演示:人细胞与鼠细胞融合实验→

  课件演示:物质通过细胞膜的三种方式→

  总结:类比物质通过细胞膜的三种方式,理解细胞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对物质出入细胞具有控制作用。

  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应的,通过展示细胞膜的结构模型,观察总结出细胞膜的化学成分和结构。如何理解细胞膜结构的流动性是本节课的难点。用模拟生物学经典实验--人鼠细胞的融合的实验来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经观察思考、相互讨论,发现蛋白质分子具有流动性。教师再展示磷脂分子的旋转、互换、跳层等运动,使学生仿佛亲临微观世界,真正理解和掌握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物质出入细胞是一个微观的动态的过程,首先说明分子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的运动趋势。然后说明物质出入细胞膜的两种方式:被动转运需要载体,顺浓度梯度进入细胞内;而主动转运则是一个逆浓度梯度过程,不仅需要载体,还需消耗能量。载体将运载的物质送到细胞膜的另一侧。通过生动形象的动画,教师因势利导,归纳出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比较物质出入细胞的三种方式,可以从细胞内外浓度差、是否需要载体、是否需要能量这三个角度进行。如何用简单的方法,在最短的时间内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呢?可以用一些活动的画面为背景,给学生提供一定的信息,诱导学生产生联想和迁移,用已有的知识类比三种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可提出比较水分子、葡萄糖分子和钾离子分别如何进入细胞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及时了解课堂的教学效果,并作出评价和修正。既实现了信息反馈,又完成了课堂的小结。

  实例二:关于"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对比复*"一课是综合复*课,内容丰富又十分抽象,是学生学*过程中碰到的一大困难。运用"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及动物蝌蚪的形成过程"多媒体课件的组合,化抽象为具体,变微观为直观。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概括、总结很快地掌握了要点,突破了难点。主要教学目标、教学效果与课件的应用的关系概括如下。

  在一节课中,完成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两个重要内容的比较,信息量大,对比效果好,学生接受容易,复*课课堂大容量的困难得到很好的解决。通过细胞分裂生理过程的动画展示,以生动形象的画面,有效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同时诱导其深入思考探究,挖掘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对原有知识进一步加工、综合处理,实现能力的提高。

  对照结果与主要优点

  在对照班级的教学中,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并努力引导学生想象微观世界的结构和运动,但全班绝大多数同学表现出一种茫然的表情,教师滔滔不决地讲授,学生默默地听着,课堂气氛沉闷,缺乏生机。在课堂回答和课后练*中,同样反映出教学效率低于多媒体辅助教学课。经过考试评价,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确实大大提高了学生学*的效率,学*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班级。两种不同的教学效果,突出说明了应用多媒体课件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优势。

  计算机作为新型教育媒体的应用和发展,既实现文字、图象、声音等多种信息的同步输出,又能超越时空界限,把学生的思维带进微观世界模拟的试验环境以及美好的大自然之中。教师由单纯的信息表达者转变成信息的加工者、组织者,处于主导地位,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新知识,而是在观察和思考中,在愉快的环境中学*,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多媒体课件可以较好地突破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诱思情境,展示相关知识背景,引导学生独立地探索和发现、相互讨论和研究,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经过长期潜移默化,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认知水*总是由低到高,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总是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因此,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创造了有利条件,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培养其探究意识和创造性思维。

  应用原则与注意事项

  实践表明,生物课堂上合理应用多媒体课件,体现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最大优势,实现教学效率的真正提高,我认为必须遵循四个原则。

  一、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安排应用多媒体课件。

  生物课堂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具有其特有的优势和特点,根本原则是体现其不可替代性。应用多媒体课件目的性要强,要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不能哗众取宠。

  二、操作过程尽量简单化。

  生物课不是微机课,教师在课前应做深入细致的准备,课堂上才能流畅自然地运用。

  三、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和学*。

  由于对新的教学媒体感兴趣,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有时个别学生精力难以集中,因此教师需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带着问题进行观察。

  四、不可大量且频繁地使用。

  各种教学媒体都有其优缺点,在生物课上都有其合理应用的场所,计算机辅助教学较先进,但也非万能,不能替代模型、挂图、标本等传统教具,应根据不同课的内容恰当选用,其他媒体也不可偏废,应该探索各媒体的有机结合。


数学比的应用教学设计汇总5篇(扩展8)

——六年级数学比的应用的教学反思实用5份

  六年级数学比的应用的教学反思 1

  百分数复*课复*的知识点主要是以下三个: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和小数、分数的互化,用百分数解决问题。三个主要知识点下有许多细分的知识,所以总体看来这一节课复*的知识点比较多,因此我把教材和教参看了多遍,把与百分数的知识点串了一下,明白了本单元的安排特点及目的,然后再来确定本节课我要复*的重点,重点复*用百分数解决问题。重点确定好了,那么如何将这一节上的有趣?于是我创造了一个需要闯关拿到需要帮助的人信息的情景,激发学生助人精神,让学生更有兴趣来上本节复*课。

  百分数来源于生活,那么本节课我们就从生活中的一些涉及百分数的例子中让学生猜猜这节课复*的是什么?让学生再一次深刻感受百分数来源于生活,接着让学生拿出自己提前整理好知识网络图,想想这个单元学*了哪些知识,学生自主整理的知识网络图可以帮助学生更扎实,牢固的掌握本单元知识。最后开始做题,*题的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百分数和分数的互化,这三个知识点比较简单,作为闯关游戏,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的各种题型均作为需要帮助的人遇到的难题,题目同样由易到难,紧紧的.抓住了孩子的战胜难题的勇气与好奇心,一关一关往下闯,一题一题往下做。上完课后我发现,这个班级的孩子比较聪明很认真,我设计的内容孩子都能和我很好的配合,并且这些问题孩子们都做完了。

  最后说说我上这节课的过程,本节课闯关的第一关中,说出一下百分数的意义,没有将出勤率,命中率等百分数画出来,学生在回答的时候需要寻找,不太明确问题是什么,如果先将这些百分数先圈出来,然后提问“出勤率99%表示什么意义”,这样学生会更加明确问题,可以更快的回答出来。在本节课中解决问题对于“单位 1”的寻找提的比较少,如果在课上可以稍微讲讲也许更好。我觉得这节课我的设计比较满意的是通过整理,给学生在脑海中建立的知识结构起到了很好的帮助作用,并且让学生学会整理,对以后的学*会有很大的帮助。

  课已经上完,因为准备的充分所以自己觉得还可以,现在我的认为,课上的怎么样已经不重要了,关键的是你在这备课的过程中,成长了,由刚开始的无助、茫然,到渐渐的掌握,吃透,心里有底。在磨的过程中,迅速成长,迅速成熟,对教材,对教法,以及自己对课的感觉。

  六年级数学比的应用的教学反思 2

  按比例分配是生产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在这一节课中我的做法是:首先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按比分配的合理性ダ斫馐裁词前幢确峙洹0幢确峙涫且恢址峙渌枷氇ピ谏活、生产中是很常见的ヒ蜒的*均分其实是按比分配的一种特例。教学中要通过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ト醚生了解在生活、生产中常常要把一个数量按照数量的多少来分配ジ形颉鞍幢确峙洹贝嬖诘募壑怠T谏杓剖薄鞍84个苹果分给大、小两个幼儿班ジ迷趺捶知А比醚生思考ビ捎谘生面临的是自己生活中的`问题パ*材料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ビ谑羌し⒀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兴趣ブ鞫地参与探索パ扒蠼饩鑫侍獾姆椒ā@斫獍幢确峙浞桨傅暮侠愍ピ诮饩鑫侍獾墓程中ッ扛龊⒆佣寄芴寤岬绞学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ナ学源自生活。其次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ヒ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新知形成的过程中ヒ让学生根据原有的知识尝试解决问题ケ浔欢接受学*为主动研究性学*ス睦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⒊浞终故狙生的思考过程ピ诮饩鑫侍獾墓程中学生体会到同一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思考玫讲煌解决问题的方法ビ欣于学生多向思维的发展ネ瓜盅生个性化的学*。在学生探究时ト醚生自己操作、观察、思考、讨论、汇报、评价プ约禾嵛手室瑟コ浞痔逑盅生的主体作用ト醚生真正“**”出来。再次是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ヅ嘌学生的应用意识。从生活中来缴活中去ソ萄е幸更多地关注生活实际创设一个个的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ケ窘诳挝沂贾占岢帧耙匀宋本”的教学理念ソ艚粑绕教学目标ト醚生在宽松的氛围中学*ノ蘼墼谥识上、能力上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上都有所得と面地实现了教学目标。但本节课也存在着不足。

  1、课前导入没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与空间。如毖生说按*均分时っ挥腥醚生自己思考这样分行不行だ鲜急着代学生回答。作为教师びΩ霉睦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或者见解ぴ俅又惺实钡牡悴胍导ふ庋ぱ生的学*会更加的水到渠成。

  2、探究解题思路时ぱ生汇报过程太过仓促っ挥谐浞值母学生思考、汇报的时间与空间。

  3、练*题不够精げ荒芪了训练而做题应该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与解题方法的优化ご佣提高课堂的实效

  六年级数学比的应用的教学反思 3

  由于学生缺乏生产生活经验,对于小麦是怎样变成面粉的一概不知。学生没有体验,充其量只能记住答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热情,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学生的认识,这是老师备课时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一切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快乐成长。对于上述教学片段,我有如下的设想。

  1. 课堂是动态的,学生的疑问 随处可见。那么,如何才能抓住生成性资源并很好地利用?片段一中当学生质疑“全国有上亿的小学生,他们的*视率是怎样知道的”时,教师可以在课堂的最后再回过来加重笔墨,适当拓展延伸,使课堂再一次推向**。如,教师提出:刚刚我们统计了六年级三个班各班的*视率(让学生观察表格),想想六年级的*视率又该怎么求呢?借此延伸到求全校的*视率,乃至全市、全国学生的*视率。这样,就能很好地向学生渗透“样本”思想与抽样调查的知识,让学生从中感悟到知识产生的过程,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求总数的百分率与求各部分百分率的区别。

  2.课堂中如能抓住有价值的非知识性的资源进行有效引导,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片段二中当学生由猜想到验证计算得出结论后,学生谈了对猜想的想法,虽然这只是学生个体的认识,但教师可以稍作引导,在肯定学生的想法后进一步说明学*需要猜想,猜想后尽可能进行科学的验证,使之得出正确的结论。老师能长期引导学生进行学*方法的总结、提升,学生能不发展吗?

  3.片段三反映了学生缺乏生活常识,老师应创设情境尽量为学生提供认识的机会,设法让学生去观察、感悟、体验。如,让学生简单地了解小麦磨成面粉是回什么事,进而再将这一事实与百分数的计算联系起来,切实理解“出粉率”的真正含义,从而掌握“百分率”的计算。

  六年级数学比的应用的教学反思 4

  本节课教学设计主要抓住比例解答应用题的特征进行的。首先进行复*,一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二是根据条件提出问题。在新课的教学中,设问:用比例解首先要找到什么,(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什么,(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正比例相对应两个数的什么一定,(商一定)等。然后通过“练”达到巩固和提高。

  本教案设计主要体现在“问”与“练”字上,怎样问,练什么,怎么练,我都做了认真的思考,深入研究,特别是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把学生放在首位,考虑学生已经会什么,他们现在最需要什么。学生通过什么途径来解决,是独立思考还是合作交流呢。学生在这次教学活动中能得到什么?不同学生有什么不同的收获等等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因此,一节课自始至终让学生参与体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学生根据教师的`巧妙设问,和富有启发性的引导,通过自主学*和合作交流,很快学生就掌握了新课的内容。这节课既重视比例解应用题的解题方法的教学,又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从中发展学生的个性,课堂结构严密,学生练得多,掌握得好。当堂验收绝大多数学生全部正确,学困生都掌握得不错。

  最后有一个疑问,用比例解答应用题,难度降低,正确率比较高,但是为什么学生不喜欢用这种方法,还是喜欢用算术方法解答,是因为嫌设未知数麻烦,还是其它原因呢。

  六年级数学比的应用的教学反思 5

  面对今年的班级,作业批改是个问题,一直来,我喜欢面批,特别是对学困生,我觉得面批他们的作业对他们会有更大的帮助,因为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总体来说有以下几个。

  首先是接受能力差,他们往往反应慢,比同龄同学慢半拍甚至更多;其次,学*不用心,注意力集中不了,总是分神,如果课堂上趣味性的东西多,他又会“跑出”课堂更加收不拢心;再则,确实由于他对学*提不起精神,就是对读书“感冒”,再怎么弄都是心神疲惫;最后,还有可能是教师本身的素质,不能让学生对学*感兴趣,从而导致学*每况愈下。当然,最后一种的原因对小学生来说,发生的比例不大,毕竟儿童还是单纯的。针对学困生多的现状,我觉得我有必要对每一个学生的作业进行面批,我想,*几年自己的数学教学效果还说得过去的原因可能要归结在这上面。

  进入六年级了,开学至今已*一个月,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教学也已经结束。但这块内容让我上得头疼,心烦。在课堂上,我很明确得按照分数应用题的解答方法:找准标准量——找出关键句——写出对应分率——用对应量=标准量×对应分率来解答。可是学生就是找不准分率,特别是当“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和“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同时出现时,他们就弄不明白分率究竟是多少。我也知道分数应用题是个难点,一方面整数过度到分数,受整数的影响,学生适应度不够;其次,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的计算刚开始,学生对把分数计算的结果化成最简的把握还是难点,不易掌握。

  一种似懂非懂的状态从他们的表情上马上可以读出。在高质量的教学任务的要求下,我觉得对知识的强化训练还是必须的,而且一定要到位,所以这块知识点我是在有限的时间里,题量不多,要求以质量为主,我边巡视边指导,然后学生做完我及时面批,这样的反复训练学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再则大纲也要求,分数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除了引导学生正确分析、解答分数应用题,对于巩固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巧和能力都有积极的意义上,我也有跨度地做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对比性练*,因为分数乘法应用题是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基础,分数除法应用题是由分数乘法应用题演变而来的,两者紧密联系易于混淆。而在教学时适当地进行对比训练,使学生在对比中求新、求异、求同、求实;这样学生在多变中思辨、纠错、探讨、沟通,以达到既长知识,又长智慧,收到事半功倍的良效。另外,在对学困生的辅导中,用直观的线段图进行分析,通过多变沟通联系,如补条件,补问题等的形式进行补充,这样也能提高学生解题的熟练程度。分数乘法应用题及分数除法应用题是这学期的难点,“温过而知新”,相信反复地进行有针对性的进行“磨练”,学生还是能进步的。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