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 (菁华5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教学设计,分数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掌握分数除法的意义,分数乘法应用题以及用方程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文字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逆解题,从而认识到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也突出了分数除法的意义,本课教学的重点是数量关系的分析,判断哪个量是单位“1”,难点是用解方程的方法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点,能根据应用题的特点理解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学会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点及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 谈话激趣,复*辅垫

  1. 师生交流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们体内含量最好多的物质是什么吗?(水)

  对,水是我们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它对我们人体是至关重要的,是构成我们人体组织的主要成分。那么你们了解体内水分占体重的几分之几吗?

  师:老师查到了一些资料,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件出示)

  2.复*旧知

  师:现在你们知道了吧!同学们如果告诉你们,我的体重是50千克,你们能很快算出我体内水分的质量吗?

  学生回答后说明理由。

  师:算一算你们自己体内水分的质量吧!

  生答

  师:一儿童的体重是35千克,你们能帮他算出他体内水分的质量吗?你们都是怎么算出来的呢?

  生回答后出示:儿童的体重× 5 (4 )=儿童体内水分的重量

  35× 5 (4 )=28(千克)

  师:谁还能根据另一个信息写出等量关系式?

  **的体重× 3 (2 )=**体内的水分的重量

  2. 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以前的知识学得可真好,如果老师告诉你们小朋友们体内有28千克水分,你们能算出他的体重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来研究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二、 引导探究,解决问题

  1. 课件出示例题。

  2. 合作探究

  师:同桌互相商量一下,要解决这个问题,数量关系是怎样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它表示出来并解答出来。

  3. 学生汇报

  生1:根据数量关系式:儿童的体重× 5 (4 )=儿童体内水分的重量,再根据关系式列出方程进行解答。(师随着学生的发言随机出示课件)

  生2:直接用算术方法解决的,知道体重的 5 (4 )是28千克,就可以直接用除法来做。

  28÷ 5 (4 )=35(千克)

  4. 比较算法

  比较算术做法与方程做法的优缺点?

  (让学生进行何去讨论,通过比较使学生看到列方程解,思路统一,便于理解。)

  5. 对比小结

  和前面复*题进行比较一下,看看这题和复*题有什么异同?

  (1) 看作单位“1”的数量相同,数量关系式相同。

  (2) 复*题单位“1”的量已知,用乘法计算;

  例1单位“1”的量未知, 可以用方程解答。

  (3) 因为它们的数量关系式相同,所以这两种题目的.解题思路是一致的,都是先找出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根据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再确定是用乘法解还是方程解。

  6.试一试: 一条裤子的价格是75元,是一件上衣的 3 (2 )。一件上衣多少元?

  问: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谁和谁在比?哪个量是单位“1”?

  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的?

  根据学生回答画线段图。

  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学生列出等量关系式。

  学生根据等量关系式列方程解答(找学*板演,其它学生在练*本上做)。

  师:这道题你还能用其它方法解答吗?

  (根据分数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只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为用除法计算。)

  三、 联系实际,巩固提高

  1. (投影)看图口头列式,并用一句话概括题中的等量关系。

  (1)

  (2)

  2.练一练:

  (1)、小明体重24千克,是爸爸体重的3/8 ,爸爸体重是多少千克?

  (2)、一个修路队修一条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 5 (2 ),正好是160米,这条路全长是多少米?

  3.对比练*

  (1)一条路50千米,修了 5 (2 ),修了多少千米?

  (2) 一条路修了50千米,修了 5 (2 ),这条路全长是多少千米?

  (3)一条路50千米,修了 5 (2 )千米,还剩多少千米?

  四、全课小结畅谈收获

  ①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②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③单位“1”是已知的用什么方法解答?单位“1”是未知的可以用什么方法解答。

  教师强调:分析应用题数量关系比较复杂,因此在解答分数应用题时要注意借助线段图来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解答后要注意检验。

  设计意图:

  一、从生活入手学数学。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教学一开始教师就改变由复*旧知引入新知的传统做法,直接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用介绍该班的情况引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已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

  二、关注过程,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

  教学中,为让学生认识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时,我故意不作任何说明,通过省略题中的一个已知条件,让学生发现问题,亲自感受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过程中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并归纳出: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从题目的关键句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在教学中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以往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效率并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教学存在偏差。教师喜欢重关键词语琐碎地分析,喜欢用严密的语言进行严谨地逻辑推理,虽分析得头头是道,但容易走两个极端,或者把学生本来已经理解的地方,仍做不必要的分析;或者把学生当作学者,对本来不可理解的,仍做深入的、细碎的剖析,这样就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教学中我把分数除法应用题与引入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结合起来教学,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对比,亲自感受它们之间的异同,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从而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省去了许多烦琐的分析和讲解。在教学中准确把握自己的地位。我想真正把自己当成了学生学*的帮助者、激励者和课堂生活的导演,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生本主义教育思想。

  三、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能力。

  在计算应用题的时候,我通过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另外,改变以往只从例题中草草抽象概括数量关系,而让学生死记硬背,如“是、占、比、相当于后面就是单位1”;“知1求几用乘法,知几求1用除法”等等的做法,充分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 有破度有层次地设计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案还精心设计了练*题,通过看图,找等量关系,巩固了学生的分析思路;通过三类题的对比练*,使学生掌握了三类题的异同点,增强了学生的辨析能力,对于学生分析和解题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使学生无论遇到什么题,都会做到:抓住特点,学而不乱。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掌握分数除法的意义,分数乘法应用题以及用方程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文字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逆解题,从而认识到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也突出了分数除法的意义,本课教学的重点是数量关系的分析,判断哪个量是单位“1”,难点是用解方程的方法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点,能根据应用题的特点理解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学会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点及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 谈话激趣,复*辅垫

  1. 师生交流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们体内含量最好多的物质是什么吗?(水)

  对,水是我们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它对我们人体是至关重要的,是构成我们人体组织的主要成分。那么你们了解体内水分占体重的几分之几吗?

  师:老师查到了一些资料,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件出示)

  2.复*旧知

  师:现在你们知道了吧!同学们如果告诉你们,我的体重是50千克,你们能很快算出我体内水分的质量吗?

  学生回答后说明理由。

  师:算一算你们自己体内水分的质量吧!

  生答

  师:一儿童的体重是35千克,你们能帮他算出他体内水分的质量吗?你们都是怎么算出来的呢?

  生回答后出示:儿童的`体重× 5 (4 )=儿童体内水分的重量

  35× 5 (4 )=28(千克)

  师:谁还能根据另一个信息写出等量关系式?

  **的体重× 3 (2 )=**体内的水分的重量

  2. 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以前的知识学得可真好,如果老师告诉你们小朋友们体内有28千克水分,你们能算出他的体重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来研究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二、 引导探究,解决问题

  1. 课件出示例题。

  2. 合作探究

  师:同桌互相商量一下,要解决这个问题,数量关系是怎样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它表示出来并解答出来。

  3. 学生汇报

  生1:根据数量关系式:儿童的体重× 5 (4 )=儿童体内水分的重量,再根据关系式列出方程进行解答。(师随着学生的发言随机出示课件)

  生2:直接用算术方法解决的,知道体重的 5 (4 )是28千克,就可以直接用除法来做。

  28÷ 5 (4 )=35(千克)

  4. 比较算法

  比较算术做法与方程做法的优缺点?

  (让学生进行何去讨论,通过比较使学生看到列方程解,思路统一,便于理解。)

  5. 对比小结

  和前面复*题进行比较一下,看看这题和复*题有什么异同?

  (1) 看作单位“1”的数量相同,数量关系式相同。

  (2) 复*题单位“1”的量已知,用乘法计算;

  例1单位“1”的量未知, 可以用方程解答。

  (3) 因为它们的数量关系式相同,所以这两种题目的解题思路是一致的,都是先找出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根据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再确定是用乘法解还是方程解。

  6.试一试: 一条裤子的价格是75元,是一件上衣的 3 (2 )。一件上衣多少元?

  问: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谁和谁在比?哪个量是单位“1”?

  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的?

  根据学生回答画线段图。

  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学生列出等量关系式。

  学生根据等量关系式列方程解答(找学*板演,其它学生在练*本上做)。

  师:这道题你还能用其它方法解答吗?

  (根据分数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只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为用除法计算。)

  三、 联系实际,巩固提高

  1. (投影)看图口头列式,并用一句话概括题中的等量关系。

  (1)

  (2)

  2.练一练:

  (1)、小明体重24千克,是爸爸体重的3/8 ,爸爸体重是多少千克?

  (2)、一个修路队修一条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 5 (2 ),正好是160米,这条路全长是多少米?

  3.对比练*

  (1)一条路50千米,修了 5 (2 ),修了多少千米?

  (2) 一条路修了50千米,修了 5 (2 ),这条路全长是多少千米?

  (3)一条路50千米,修了 5 (2 )千米,还剩多少千米?

  四、全课小结畅谈收获

  ①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②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③单位“1”是已知的用什么方法解答?单位“1”是未知的可以用什么方法解答。

  教师强调:分析应用题数量关系比较复杂,因此在解答分数应用题时要注意借助线段图来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解答后要注意检验。

  设计意图:

  一、从生活入手学数学。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教学一开始教师就改变由复*旧知引入新知的传统做法,直接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用介绍该班的情况引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已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

  二、关注过程,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

  教学中,为让学生认识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时,我故意不作任何说明,通过省略题中的一个已知条件,让学生发现问题,亲自感受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过程中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并归纳出: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从题目的关键句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在教学中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以往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效率并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教学存在偏差。教师喜欢重关键词语琐碎地分析,喜欢用严密的语言进行严谨地逻辑推理,虽分析得头头是道,但容易走两个极端,或者把学生本来已经理解的地方,仍做不必要的分析;或者把学生当作学者,对本来不可理解的,仍做深入的、细碎的剖析,这样就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教学中我把分数除法应用题与引入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结合起来教学,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对比,亲自感受它们之间的异同,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从而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省去了许多烦琐的分析和讲解。在教学中准确把握自己的地位。我想真正把自己当成了学生学*的帮助者、激励者和课堂生活的导演,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生本主义教育思想。

  三、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能力。

  在计算应用题的时候,我通过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另外,改变以往只从例题中草草抽象概括数量关系,而让学生死记硬背,如“是、占、比、相当于后面就是单位1”;“知1求几用乘法,知几求1用除法”等等的做法,充分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 有破度有层次地设计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案还精心设计了练*题,通过看图,找等量关系,巩固了学生的分析思路;通过三类题的对比练*,使学生掌握了三类题的异同点,增强了学生的辨析能力,对于学生分析和解题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使学生无论遇到什么题,都会做到:抓住特点,学而不乱。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教材第65、66页例1和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两个整数相除的商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2.使学生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

  3.理解分数的两种意义。

  教具准备:圆片。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表求什么意思?它的分数单位是什么?它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 7个是( ) 是( )个

  3个是( ) 是( )个

  3. 把6块饼*均分给3人,每人得多少块?师:怎样列式?

  板书:每份数=总数÷总份数

  二、教学实施

  1 .学*教材第65 页的例1 。

  把练*3改成“把1块饼*均分给3人,每人得多少块?”就成课本的例1。

  (l)请学生读题。列式。

  师:为什么用除法?结果是多少?

  (2)分组操作、讨论、汇报。

  生1:就是把1 个蛋糕看成单位“1 " ,把单位“1 ”*均分成三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1 块的就是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 ÷ 3 = )

  师:从图中可以看出1 ÷ 3 和都表示阴影部分这一块,所以1÷3=

  2.学*例2 。

  (1)板书例题:“把3块饼*均分给4人,每人得多少块?”

  (2)指名读题,理解题意并列出算式。板书:3 ÷ 4

  师:3 ÷ 4 的计算结果用分数表示是多少?

  请同学们用圆片分一分。

  师:根据题意,我们可以把什么看作单位“1 " ? (把3 块月饼看作单位“1 ”。)把它*均分成4 份,每份是多少,你想怎样分?

  请同学到演示分的过程。

  学生有两种分法。

  方法一:可以1 个1 个地分,先把1 块月饼*均分成4 份,得到4 个,3 块月饼共得到,12个, *均分给4 个学生。每个学生分得3个,合在一起是块月饼。

  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块月饼的就是块。

  方法二:可以把3 块月饼叠在一起,再*均分成4 份,拿出其中的一份,拼在一起就得到块月饼,所以两人分得块。

  师相应板书:1块月饼的就是块。

  (3)理解。

  师:块饼表示什么意思?

  (4)练*。

  说说下面分数的两种意义。

  3. 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l)观察讨论。

  请学生观察 :1 ÷ 3 = 3 ÷ 4 =

  讨论除法和分数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充分讨论后,老师引导学生归纳出:

  被除数相当于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母,除号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数线。

  用文字表示是:被除数÷除数=

  师讲述:分数是一种数,除法是一种运算。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P65-6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除法的商,会用两种方法叙述分数的意义。

  2、技能目标:

  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合作探索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抽象思维。

  3、情感目标:

  体会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的需要,激发学*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一个分数所表示的两种意义。

  【教具准备】:

  圆形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剪刀、直尺、圆形纸、彩笔。

  【课前游戏】:

  1、IQ题。

  (1)毛毛很怕打针,但今天医生替他打针时,他觉得屁股不痛了,为什么?

  (2)一只山羊,在它的左边放一块牛肉,在它的右边放一块鱼肉,请问它会吃哪一块?

  2、玩相反游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知。(0分钟)

  1、师:林老师想知道我们班有哪位同学准备要过生日呢?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边学数学,一边跟这位同学庆祝生日好吗?

  师:同学们请看,林老师带来了什么?(课件出示8个蛋糕)

  2、师:如果要把这8个蛋糕*均分给这个同学所在的小组里面的4个人,每人可以分得多少个?

  师指名由那名生日的同学回答。

  生:2个,8÷4=2(个)(师板书)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教学例1。(3分钟)

  (1)课件出示例1。

  师:同学们真棒,现在将8个小蛋糕变成1个大蛋糕,把这个大蛋糕*均分给他们4个人,每人又可以分得多少个呢?现在请每个同学用手上的圆折一折,分一分,然后同位交流一下,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板书)

  (2)学生议论,教师巡视。(巡视时找一组同位汇报)

  (3)生1:1÷4=0.25(个)

  师:为什么这样列式?

  生:要求每人分得多少个,就要算1÷4得多少。

  生2:1÷4= (个)

  师:你是怎样想的?

  (如果第1个学生说得不好,再找第二个)

  (4)教师用课件演示验证:把1个蛋糕*均分给4个人吃,就是把1个蛋糕*均分成4份,每人吃其中的1份,这1份占这1个蛋糕的 ,也就是 个蛋糕。

  (5)师:请同学们拿着你们手上的圆,自己说一次分的过程。

  (6)补充练*:

  师:大家都说得很好,现在看谁学得最棒,老师把1个蛋糕*均分给3个人,每人可以分得多少个?*均分给7个人呢?(师提问时指着板书说)

  生回答,师同时板书。

  (7)引出课题。

  师:两个数相除,商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究竟怎样准确地用分数表示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板书课题)

  2、教学例2。(7分钟)

  (1)把例1变例2。

  师:刚才老师带了1个蛋糕*均分给你们4个人,今天我们跟这位同学庆祝生日,请问你愿意带1个蛋糕来吗?(生:愿意),你呢?你呢?好,现在有3个蛋糕。

  教师在四人小组身边说完后,先改正板书,再用课件出示3个蛋糕。

  师:现在将他们带来的3个蛋糕*均分给他们4个人,求每人分得多少个,要怎样列式呢?

  生:3÷4

  师:你能猜想一下它的结果吗?

  生:3÷4= (个)(板书: (个)?)(?号用红色粉笔板书)

  师:大家的猜想都是这样吗?

  (2)师:他的猜想对不对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65页,四人小组利用桌面上的学具合作来分一分,剪一剪,并讨论这两个问题。(课件出示)

  1、每人可以分得多少个蛋糕?

  2、你是怎样分的?

  (3)学生动手剪拼,先独立思考,后四人小组讨论,教师巡视。(9分钟)

  (教师可用激励语言:这个小组合作得很好)

  (4)学生汇报,集体探究。(14分钟)

  生1:一个一个分,把每个蛋糕*均分成4份,每1份就是1个蛋糕的 ,每人可分得3个 个蛋糕,就是 个蛋糕。

  (学生汇报分时,教师站在讲台与学生之间,听请学生的汇报,特别是“*均分”三字,教师订正时注意把圆摆正。)

  师:小组的另外几个同学有补充吗?其他同学对于这种分法有补充非吗?对,这个小组1个1个地分。其它小组有不同的分法吗?

  生2:把3个蛋糕摞在一起分,*均分成4份,每人分得其中的1份,这1份占这三个蛋糕的 ,相当于一个蛋糕的 ,就是 个蛋糕。

  师:小组的另外几个同学有补充吗?其他同学对于这种分法有补充非吗?对,这个小组很聪明,三个一起分。

  生3:先把2个蛋糕摞在一起,*均分成2份,得4个 个蛋糕,再把1个蛋糕*均分成4份,然后把 个和 个蛋糕拼在一起,就是就是 个蛋糕。

  生4:1个蛋糕*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 个蛋糕,3个蛋糕*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3个 个蛋糕,就是 个蛋糕。

  (教师不可重复学生的汇报,注意引导)

  (5)课件演示分饼过程:

  师:刚才两个小组为我们展示了两种不同的分法,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一种方法:一个一个地分,把每个蛋糕*均分成4份,每1份就是1个蛋糕的 ,每人可分得3个 个蛋糕,就是 个蛋糕;第2种方法:把3个蛋糕摞在一起,*均分成4份,每人分得其中的1份,每份占这三个蛋糕的 ,相当于一个蛋糕的 ,就是 个蛋糕。

  师:全班齐读这句话。

  生:3个蛋糕的 ,就是1个蛋糕的 。

  师:其实3个蛋糕的 ,就是 个蛋糕,而1个蛋糕的 也是 个蛋糕。(师指着投影说)

  (6)师:通过我们的合作,证明这个同学的猜想是对的。3÷4= (个),但要记得答数。

  师:请同学们完成书中的填空并指着例2的过程图说一说分这3个蛋糕的过程。

  (7)补充练*: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老师出2道题考考大家,把5个蛋糕*均分给7个人,每人分得多少个?

  学生口答:5÷7= (个)。

  师:如果把7个蛋糕*均分给9个人,每人又分得多少个呢?

  学生口答:7÷9= (个)。

  (分别请2名学生回答,师同时板书))

  3、观察,发现分数与除法间的关系。(20分钟)

  (1)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两组算式,你发现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请独立观察思考。

  (2)师:请同位交流。

  (3)学生同位交流讨论。

  (4)生汇报。

  生1:我发现被除数相当于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母,除号相当于分数线。(让学生拿着棒指着黑板的数字说)

  (学生能够说出“相当于”教师要表扬,学生没有说出“相当于”,教师待学生说完后订正)

  师板书:相当于。

  师:再请1个同学说一说。

  生2:被除数相当于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母,除号相当于分数线。

  (学生汇报时教师划线,板书时把第2、3组算式往下移)

  (5)师小结:请每个同学看着这些算式说一说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师板书)

  师:我们能不能反过来说,分数的分子相当于什么?

  生:分数的分子相当于被除数,分数的分母相当于除数,分数线相当于除号。(师在板书上把另一端箭头补上)(激励)

  (6)师:如果用字母a表示被除数,b表示除数,谁可以用字母来表示这种关系。

  生: ,b≠0(师板书: )

  师:为什么b≠0?

  生:因为除数不能为0,所在b不能为0。

  师:这位同学非常细心。对,除数和分母都不能为0。(师板书b≠0)

  4、质疑问难。(24分钟)

  (1)师:请同学们看课本65和66页,画出重点知识,再看看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2)生1:如果商是整数,可不可以用分数表示。

  师:哪位同学能帮助一下这位同学?

  生:可以,但我觉得用整数表示比较合适。

  师:对,像8÷4,它的商可以怎样表示?(板书: )

  (3)生2: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区别?

  师:这个问题问得好,谁知道?

  生:分数是一个数,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运算,而除法是一种运算。

  师:你真棒,掌声鼓励。我们在表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要用“相当于”来说。

  (教师不要问:懂吗?)

  (4)生3:如果被除数大于除数,商应该怎样表示?

  师:谁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生:同样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比如9÷7,商应该用 表示。

  三、扎实训练,活用新知。

  1、课本P66做一做:第1题。(27分钟)

  (1)师:刚才同学们带来很多好吃的东西让我们共同分享,同学们都很团结,合作。今天是你的生日,你有什么生日愿望呢?

  生:我希望得到很多不同的礼物。

  师:现在这里有4份礼物,我们先看看第1份礼物是什么?请同学们在课本中完成66页做一做的第1题。

  (2)学生在课本中独立完成。

  (3)师指名回答。(学生用实物投影展示)

  (4)师:现在,请同学们在练*本上仿照这3道题,自己写出几道等式。

  (5)师:请同位互相检查,选其中1题说说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6)用钥匙打开礼物。

  2、课本P67练*十二:第1题。(31分钟)

  (1)师:同学们真聪明,现在打开第2份礼物,请同学们在练*本上完成课本P67页练*十二第1题。(课件出示)

  (2)学生在练*本上解答题目。

  (3)指名回答,课件出示答案。

  (4)师:如果现在有2千克葡萄干,*均装在3个袋子里,每个袋重多少千克?(课件出示)

  生:2÷3= (千克)(课件出示答案)

  (5)用钥匙打开礼物。

  3、判断下面各题是否正确。(33分钟)

  (1)师:同学们真棒,让我们再看第3份礼物,先看看这道题。

  (2)课件出示题目:判断下面各题是否正确。

  1、9÷16= ( )

  2、 =13÷10 ( )

  3、把4块月饼分给5个人,每人分得 块月饼。 ( )

  (3)学生抢答,及时订正。

  (第2小题,判断后改为正确的)

  (第3小题,判断后要求说出正确的一句话)

  (4)用钥匙打开礼物。

  4、综合练*。

  (1)师:现在打开最后1份礼物,其实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呢!(课件出示)

  (2)出示题目:

  小明和小红都用包装带包装礼物,小明把3米长的绳子*均分成5段,取其中的1段,而小红用1米长的绳子*均分成5段,取其中的3段,谁用的包装带长一些呢?

  (3)教师指名回答。

  (4)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把3米长的包装带*均分成5段,取其中的1段,就是 米,而把1米长的包装带*均分成5段,取其中的3段,也是 米,所以两个人用的包装带是一样长的。

  (教师不要问超过2个人,第2个学生答不出师就引导)

  (5)教师课件演示小结。

  (6)师:每个同学自己说说这句话:3米的 与1米的 同样长。

  (7)用钥匙打开礼物。

  四、全课总结,拓展新知。(39分钟)

  1、师:大家今天有什么收获吗?

  生:我学会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要求学生具体说)

  师:今天我们跟你庆祝生日,你感觉怎样?

  2、师:你觉得自己今天表现怎样?你觉得同学们的表现怎样?你觉得老师表现怎样?课堂上你高兴吗?

  3、唱生日歌。

  五、时间调控性练*:课本P67:练*十二第2题。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整数相除的商,会用分数表示有关单位换算的结果;能列式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分数与除法关系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数感,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3、构筑探索交流的*台,体验数学学*的乐趣,增强学生学*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准备

  每人准备4张同样大小的圆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情境,揭示例题

  口答题

  1、把8块饼干*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块?

  2、把4块饼干*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块?

  3、把3块饼干*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块?

  怎样列式?板书3÷4

  引导:把3块饼干*均分给4个小朋友,*均每人能分到1块吗?

  不满1块那该怎么表示呢?

  生:小数或分数

  二、实践操作探索研究

  师:那怎样用分数表示3÷4的商呢?请大家拿出3张同样的圆片,把它看作3块饼,按题目的要求把它分一分,看结果是多少?

  学生动手操作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是怎样的想的,当学生表述比较好时,教师有选择的把圆片贴在黑板上,等集体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这样分的理由。

  师:接下来我们请同学汇报一下他们研究所得结果。

  (生讲述这样分的理由)

  教师总结:(1)把一块饼干*均分给4个小朋友,所以就*均分成4份,每人就可分得1/4块,现在一共有3块饼干,每人就可得到3个1/4块,就是3/4块。

  (2)如果把三块饼干放在一起分,每人就可以分得3块的1/4,就是3/4块。

  总结:把3块饼干*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3/4块

  板书:3÷4=3/4(块)

  师:如果我想把3块饼干分给5个小朋友呢?,每人分得多少块?

  学生口述理由。板书:3÷5

  师:想想该怎么去分?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下。

  指名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

  板书:3÷5=3/5(块)

  师:如果分给7个小朋友呢?

  学生口述3÷7=3/7(块)

  三、归纳总结,围绕主题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上面的两个等式,你发现分数和除法算式之间有和联系?这也正是本节课我们所要学*的内容。

  板书课题: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生相互交流。教师板书:被除数÷除数=

  师:除法算式又可以写成什么形式?

  生补充: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

  师:如果用a表示被除数,b表示除数,那么a÷b又可怎么写?

  生:a÷b=a/b

  师:这里的a和b可以取任何数吗?为什么?

  生:除数不能为0。

  师:分数和除法之间的关系,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记住它们吗?

  生交流讨论并回答

  师总结,被除数相当于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母,除号相当于分数线。

  四、巩固练*,拓展延伸

  师:请大家把书本打开到第45页,马上完成“练一练”的第一小题。

  集体校对。

  师引导:比较上下两行有什么不同?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用分数可以表示整数除法的商,反过来,一个分数也可以看成两个数相除。

  师:接下来请大家独立完成“试一试”两小题。

  然后小组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师:把7分米改写成用米作单位,可以列怎样的除法算式?

  生:7÷10=7/10(米)

  师:第二个呢?

  生:23÷60=23/60(时)

  师:独立完成“练一练”的第二题

  集体讲评校对。

  师:完成“练*八”的第一题口答

  师:完成“练*八”的第三题

  学生在书本上完成,

  教师追问:把1米长的彩带*均分成3份,求1份有多长,可以列怎样的除法算式?把2米长的彩带*均分成3份,求1份有多长,可以列怎样的除法算式?

  五、课堂作业

  完成“练*八”的第二题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阅读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1)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五)份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 1

  一、学*目标

  (一)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50页的例3。例3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一是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二是利用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关系,来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二)核心能力

  能借助几何直观,探究“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目标

  1.能借助几何直观,探究“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方法,并能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2.运用迁移类推的方法,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学*重点

  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方法。

  (五)学*难点

  确定单位“1”的量。

  (六)配套资源

  实施资源:《分数与除法》名师教学课件

  二、教学设计

  (一)课前设计

  1.练*回顾。

  (1)单位换算。

  30厘米=()分米120分=()小时2000千克=()吨

  (2)回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什么?举例说明。

  【设计意图:复*题让学生感觉今天所学的知识是与学过的知识有关系的,从而增强学生学*新知识的信心。既是对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知识的一个回顾,也为本节课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提供了形的依托。】

  (二)课堂设计

  1、谈话导入

  师:上节我们学*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谁来说一说,我们怎样研究的?

  师:这节我们利用它们的关系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问题探究

  出示:小新家养鹅7只,养鸭10只,养鸡20只。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

  (1)阅读与理解。

  师:题中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

  师:“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是什么意思?

  (学生自主交流讨论)

  交流后得出:就是求7只是10只的几分之几。

  (2)分析与解答。

  师:怎样求“7只是10只的几分之几?”请你们试着解决,并用画图的方法解释你的结论。

  学生独立解决。

  预设1:根据分数的意义,可以得出7只是10只的

  师:谁来说说结果是多少?并结合所画的图给大家解释得到结果的过程。

  2—3个同学结合直观图,解释结果的合理性。

  引导小结:把10只看作一个整体,也就是单位“1”,*均分成10份,每份1只,7只就是这个整体的。

  师:那算式该怎么列?

  引导学生得出: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求7只是10只的几分之几,可以用7÷10。

  得到算式:7÷10=

  师:“鸡的只数是鸭的多少倍?”又该如何解答呢?

  引导学生回忆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用除法解决。将问题转换成20只是10只的几倍,得出算式:20÷10=2。

  (3)回顾与反思。

  师:上面两个问题有什么关系?比较这两个问题有哪些异同点。

  (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后反馈)

  相同点:都是用除法计算的。

  不同点:前一题的商是一个分数,后一题的商是一个整数。

  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都用除法计算。通常两个数相除,如果商是整数,则两个数的关系就用几倍表示;如果商是小数,则两个数的关系就用几分之几表示。

  师: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预设:鹅的只数是鸡的'几分之几?鸡的只数是鹅的多少倍?鸭的只数是鸡的几分之几?

  小结解题方法:先找出单位“1”,然后以单位“1”作除数,进行除法计算。

  3、巩固练*

  (1)教材第50页“做一做”第2题。

  动物园里有大象9头,金丝猴4只。金丝猴的数量是大象的几分之几?

  (2)一个5*方米的花坛,种7种花朵,每种花*均占地多少*方米?如果种9种花呢?(用分数表示)

  4、课堂总结

  师: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问题的解答方法是什么?

  (先找题中的单位“1”,然后以单位“1”作除数进行除法计算。)

  (三)课时作业

  (1)一班有学生28人,二班有学生23人,二班人数是一班的几分之几?一班的人数占两班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答案:23÷28=23+28=51(人)28÷51=

  解析:先找题中的单位“1”,然后以单位“1”作除数进行除法计算。第一问的单位“1”是一班的人数23÷28=,第二问的单位“1”两个班的人数23+28=51(人)28÷51=【考查目标1、2】

  (2)学校买来15米彩带,*均分给18个班,每个班可以分得多少米?每个班可以分得这些彩带的几分之几?

  答案:15÷18=(米)1÷18=

  解析:15米*均分给18个班,根据除法的意义列算式15÷18=(米),第二问是将15米的彩带看作单位“1”,*均分给18个班,根据分数的意义1÷18=

  【考查目标2、3】

  2.理解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用分数表示的高级单位名数。

  (1)出示题目:9cm=dm。

  教师:根据以往的方法,这道题该如何解决?当两数相除得不到整数商时,商应该如何表示?

  学生尝试自主练*。

  练*完成后师生交流讨论。

  (2)比较这道题与本节课开始时的第1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相同点:都是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都是用进率去除得到结果。

  不同点:第1题当中的数值都可以除尽,商是整数。这道题中的数值不能除尽,商用分数表示。

  得到答案:可以用9÷10=得到9cm=dm。

  (3)教师:想想这个例题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吗?

  (回顾今天所学的课题,学生交流讨论。)

  引导学生说出9cm=dm就是求9cm是10cm(10是进率)的几分之几,也可以用9÷10=,所以9cm=dm。

  教师小结: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换算成高级单位的名数,都用进率去除,能除尽时商用整数表示,除不尽时商用分数表示。

  (4)自主练*。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 2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掌握分数除法的意义,分数乘法应用题以及用方程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文字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逆解题,从而认识到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也突出了分数除法的意义,本课教学的重点是数量关系的分析,判断哪个量是单位“1”,难点是用解方程的方法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点,能根据应用题的特点理解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学会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点及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 谈话激趣,复*辅垫

  1. 师生交流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们体内含量最好多的物质是什么吗?(水)

  对,水是我们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它对我们人体是至关重要的,是构成我们人体组织的主要成分。那么你们了解体内水分占体重的几分之几吗?

  师:老师查到了一些资料,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件出示)

  2.复*旧知

  师:现在你们知道了吧!同学们如果告诉你们,我的体重是50千克,你们能很快算出我体内水分的质量吗?

  学生回答后说明理由。

  师:算一算你们自己体内水分的质量吧!

  生答

  师:一儿童的体重是35千克,你们能帮他算出他体内水分的质量吗?你们都是怎么算出来的呢?

  生回答后出示:儿童的体重× 5 (4 )=儿童体内水分的重量

  35× 5 (4 )=28(千克)

  师:谁还能根据另一个信息写出等量关系式?

  **的体重× 3 (2 )=**体内的水分的重量

  2. 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以前的知识学得可真好,如果老师告诉你们小朋友们体内有28千克水分,你们能算出他的体重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来研究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二、 引导探究,解决问题

  1. 课件出示例题。

  2. 合作探究

  师:同桌互相商量一下,要解决这个问题,数量关系是怎样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它表示出来并解答出来。

  3. 学生汇报

  生1:根据数量关系式:儿童的体重× 5 (4 )=儿童体内水分的重量,再根据关系式列出方程进行解答。(师随着学生的发言随机出示课件)

  生2:直接用算术方法解决的,知道体重的 5 (4 )是28千克,就可以直接用除法来做。

  28÷ 5 (4 )=35(千克)

  4. 比较算法

  比较算术做法与方程做法的优缺点?

  (让学生进行何去讨论,通过比较使学生看到列方程解,思路统一,便于理解。)

  5. 对比小结

  和前面复*题进行比较一下,看看这题和复*题有什么异同?

  (1) 看作单位“1”的数量相同,数量关系式相同。

  (2) 复*题单位“1”的量已知,用乘法计算;

  例1单位“1”的量未知, 可以用方程解答。

  (3) 因为它们的数量关系式相同,所以这两种题目的解题思路是一致的,都是先找出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根据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再确定是用乘法解还是方程解。

  6.试一试: 一条裤子的价格是75元,是一件上衣的 3 (2 )。一件上衣多少元?

  问: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谁和谁在比?哪个量是单位“1”?

  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的?

  根据学生回答画线段图。

  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学生列出等量关系式。

  学生根据等量关系式列方程解答(找学*板演,其它学生在练*本上做)。

  师:这道题你还能用其它方法解答吗?

  (根据分数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只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为用除法计算。)

  三、 联系实际,巩固提高

  1. (投影)看图口头列式,并用一句话概括题中的等量关系。

  2.练一练:

  (1)、小明体重24千克,是爸爸体重的3/8 ,爸爸体重是多少千克?

  (2)、一个修路队修一条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 5 (2 ),正好是160米,这条路全长是多少米?

  3.对比练*

  (1)一条路50千米,修了 5 (2 ),修了多少千米?

  (2) 一条路修了50千米,修了 5 (2 ),这条路全长是多少千米?

  (3)一条路50千米,修了 5 (2 )千米,还剩多少千米?

  四、全课小结畅谈收获

  ①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②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③单位“1”是已知的用什么方法解答?单位“1”是未知的可以用什么方法解答。

  教师强调:分析应用题数量关系比较复杂,因此在解答分数应用题时要注意借助线段图来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解答后要注意检验。

  设计意图:

  一、从生活入手学数学。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教学一开始教师就改变由复*旧知引入新知的传统做法,直接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用介绍该班的情况引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已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

  二、关注过程,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

  教学中,为让学生认识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时,我故意不作任何说明,通过省略题中的一个已知条件,让学生发现问题,亲自感受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过程中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并归纳出: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从题目的关键句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在教学中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以往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效率并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教学存在偏差。教师喜欢重关键词语琐碎地分析,喜欢用严密的语言进行严谨地逻辑推理,虽分析得头头是道,但容易走两个极端,或者把学生本来已经理解的地方,仍做不必要的分析;或者把学生当作学者,对本来不可理解的,仍做深入的、细碎的剖析,这样就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教学中我把分数除法应用题与引入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结合起来教学,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对比,亲自感受它们之间的异同,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从而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省去了许多烦琐的分析和讲解。在教学中准确把握自己的地位。我想真正把自己当成了学生学*的帮助者、激励者和课堂生活的导演,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生本主义教育思想。

  三、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能力。

  在计算应用题的时候,我通过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另外,改变以往只从例题中草草抽象概括数量关系,而让学生死记硬背,如“是、占、比、相当于后面就是单位1”;“知1求几用乘法,知几求1用除法”等等的做法,充分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 有破度有层次地设计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案还精心设计了练*题,通过看图,找等量关系,巩固了学生的分析思路;通过三类题的对比练*,使学生掌握了三类题的异同点,增强了学生的辨析能力,对于学生分析和解题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使学生无论遇到什么题,都会做到:抓住特点,学而不乱。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 3

  一、教学内容:分数与除法,教材第65、66页例1和例2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两个整数相除的商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2.使学生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三、重点难点:1.理解、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

  四、教具准备:圆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

  把6块饼*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几块?板书:6÷2=3(块)

  (二)导入

  (2)把1块饼*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几块?板书:1÷2=0.5(块)

  (三)教学实施

  1.学*教材第65 页的例1 。

  (1)如果把1块饼*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又该得到几块呢?1÷3=0.3(块)

  (2)1除以3除不尽,结果除了用循环小数,还可以用什么表示?

  通过练*,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即两个数相除的商有可能是整数)也有可能是小数。进而提出当1÷3得不到一个有限的小数时,又该如何表示?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研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 3)指名让学生把思路告诉大家。

  就是把1块饼看成单位“1”,把单位“1”*均分成三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这一份就是块。

  老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 ÷ 3 =块)

  (4)如果取了其中的两份,就是拿了多少块?(块)怎样看出来的?

  通过这样的练*,为下面的操作打下基础。

  2.观察上面三道算式结果得出:两数相除,结果不仅可以用整数、小数来表示,还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引出课题:分数与除法

  3.学*例2 。

  ( 1 )如果把3 块饼*均分给4个同学,每人分得多少块?(板书:3 ÷ 4)( 2 )3 ÷ 4 的计算结果用分数表示是多少?请同学们用圆片分一分。

  老师:根据题意,我们可以把什么看作单位“1 " ? (把3 块饼看作单位“1”。)把它*均分成4 份,每份是多少,你想怎样分?请同学到投影前演示分的过程。

  通过演示发现学生有两种分法。

  方法一:可以1个1个地分,先把1 块饼*均分成4 份,得到4 个,3 个饼共得到12个, *均分给4 个学生。每个学生分得3个,合在一起是块饼。

  方法二:可以把3 块饼叠在一起,再*均分成4 份,拿出其中的一份,拼在一起就得到块饼,所以每人分得块。

  讨论这两种分法哪种比较简单?(相比较而言,方法二比较简单。)

  两种分法都强调分得了多少块饼,让学生初步体会了分数的另一种含义,即表示具体的数量。借助学具,深化研究。

  ( 3 )加深理解。(课件演示)

  老师:块饼表示什么意思:

  ①把3块饼一块一块的分,每人每次分得块,分了3次,共分得了3个块,就是块。

  ②把3块饼叠在一块分,分了一次,每人分得3块,就是块。

  现在不看单位名称,再来说说表示什么意思?( 表示把单位“1 “*均分成4 份,表示这样3 份的数;还可以表示把3 *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

  ( 4 )巩固理解

  ① 如果把2块饼*均分给3个人,每人应该分得多少块? 2÷3=(块)

  ②刚才大家都是拿学具亲自操作的,如果不借助学具,你能想像出5块饼*均分给8个人,每人分多少块吗?(生说数理)

  ③从刚才的研究分析,你能直接计算7÷9的结果吗?()

  借助学具分饼、想象分的过程、抛开情境给出除法算式三个环节的呈现层次清楚,逻辑性强,为学生概括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提供了足够的操作经验。

  4.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 l )观察讨论。

  请学生观察1÷3 = (块)3÷4 =(块)讨论除法和分数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充分讨论后,老师引导学生归纳出:可以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用除数作分母,被除数作分子,除号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数线。(课件出示表格)

  用文字表示是:被除数÷除数=

  老师讲述:分数是一种数,除法是一种运算,所以确切地说,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的被除数,分数的分母相当于除法的除数。

  ( 2 )思考。

  在被除数÷除数=这个算式中,要注意什么问题?(除数不能是零,分数的分母也不能是零。)

  ( 3 )用字母表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老师:如果用字母a 、b 分别表示被除数和除数,那么除数与分数之间的关系怎样表示呢?

  老师依据学生的总结板书:a÷b = (b≠0)

  明确:两个整数相除,商可以用分数表示,反过来,分数能不能看作两个整数相除?(可以,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法,分母相当于除数。)

  5.巩固练*:

  (1)口答:

  ①7÷13= =( )÷( ) ( )÷24= 9÷9= 0.5÷3= n÷m=(m≠0)

  ②1米的等于3米的( )

  ③把2米的绳子*均分3段,每段占全长的 ( ),每段长( )米。

  解释0.5÷3= 是可以用分数形式表示出来的,但这种分数形式*时并不常见,随着今后的学*,大家就能把它转化成常见的分数。

  (2)明辨是非

  ①一堆苹果分成10份,每份是这堆苹果的 ( )

  ②1米的与3米的一样长。( )

  ③一根木料*均锯成3段,*均每锯一次的时间是所用的总时间的。( )

  ④把45个作业本*均分给15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得45本的 。()(3)动脑筋想一想

  ①把一个4*方米的圆形花坛分成大小相同的5块,每一块是多少*方米?

  (用分数表示)

  ②小明用45分钟走了3千米,*均每分钟走了多少千米?每千米需要多少时间?

  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了分数的产生和意义的基础上教学的,教学分数的产生时,*均分的过程往往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要用分数来表示,已初步涉及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把一个物体或一个整体*均分成若干份,也蕴涵着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但是都没有明确提出来,在学生理解了分数的意义之后,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使学生初步知道两个整数相除,不论被除数小于、等于、大于除数,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这样可以加深和扩展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同时也为讲假分数与分数的基本性质打下基础。

  设计意图:

  1.直观演示是学生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前提:由于学生在学*分数的意义时已经对把一个物体*均分比较熟悉,所以本节课教学把一张饼*均分给3个人时并没有让学生操作,而是计算机演示分的.过程,让学生理解1张饼的就是张。3张饼*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多少张饼,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提供学具让学生充分操作,体验两种分法的含义,重点在如何理解3张饼的就是张。把2张饼*均分给3个人,每人应该分得多少张?继续让学生操作,丰富对2张饼的就是张饼的理解。学生操作经验的积累有效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本节课围绕两种分法精心设计了具有思考性的、合乎逻辑的问题串,“逼”学生进行有序的思考,从而进一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3.注重了知识的系统性:数学知识不是孤立的,而是密切联系的,只有把知识放在一个完整的系统中,学生的研究才是有意义的。比如学生在应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练*时对0.5÷3=,部分学生会觉着的=表示方法是不行的,教师解释:这种分数形式*时并不常见,随着今后的学*,大家就能把它转化成常见的分数形式。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 4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掌握分数除法的意义,分数乘法应用题以及用方程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文字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逆解题,从而认识到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也突出了分数除法的意义,本课教学的重点是数量关系的分析,判断哪个量是单位“1”,难点是用解方程的方法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点,能根据应用题的特点理解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学会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点及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 谈话激趣,复*辅垫

  1. 师生交流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们体内含量最好多的物质是什么吗?(水)

  对,水是我们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它对我们人体是至关重要的,是构成我们人体组织的主要成分。那么你们了解体内水分占体重的几分之几吗?

  师:老师查到了一些资料,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件出示)

  2.复*旧知

  师:现在你们知道了吧!同学们如果告诉你们,我的体重是50千克,你们能很快算出我体内水分的质量吗?

  学生回答后说明理由。

  师:算一算你们自己体内水分的质量吧!

  生答

  师:一儿童的体重是35千克,你们能帮他算出他体内水分的质量吗?你们都是怎么算出来的呢?

  生回答后出示:儿童的体重× 5 (4 )=儿童体内水分的重量

  35× 5 (4 )=28(千克)

  师:谁还能根据另一个信息写出等量关系式?

  **的体重× 3 (2 )=**体内的水分的重量

  2. 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以前的知识学得可真好,如果老师告诉你们小朋友们体内有28千克水分,你们能算出他的体重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来研究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二、 引导探究,解决问题

  1. 课件出示例题。

  2. 合作探究

  师:同桌互相商量一下,要解决这个问题,数量关系是怎样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它表示出来并解答出来。

  3. 学生汇报

  生1:根据数量关系式:儿童的体重× 5 (4 )=儿童体内水分的重量,再根据关系式列出方程进行解答。(师随着学生的发言随机出示课件)

  生2:直接用算术方法解决的,知道体重的 5 (4 )是28千克,就可以直接用除法来做。

  28÷ 5 (4 )=35(千克)

  4. 比较算法

  比较算术做法与方程做法的优缺点?

  (让学生进行何去讨论,通过比较使学生看到列方程解,思路统一,便于理解。)

  5. 对比小结

  和前面复*题进行比较一下,看看这题和复*题有什么异同?

  (1) 看作单位“1”的数量相同,数量关系式相同。

  (2) 复*题单位“1”的量已知,用乘法计算;

  例1单位“1”的量未知, 可以用方程解答。

  (3) 因为它们的数量关系式相同,所以这两种题目的解题思路是一致的,都是先找出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根据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再确定是用乘法解还是方程解。

  6.试一试: 一条裤子的价格是75元,是一件上衣的 3 (2 )。一件上衣多少元?

  问: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谁和谁在比?哪个量是单位“1”?

  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的?

  根据学生回答画线段图。

  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学生列出等量关系式。

  学生根据等量关系式列方程解答(找学*板演,其它学生在练*本上做)。

  师:这道题你还能用其它方法解答吗?

  (根据分数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只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为用除法计算。)

  三、 联系实际,巩固提高

  1. (投影)看图口头列式,并用一句话概括题中的等量关系。

  2.练一练:

  (1)、小明体重24千克,是爸爸体重的3/8 ,爸爸体重是多少千克?

  (2)、一个修路队修一条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 5 (2 ),正好是160米,这条路全长是多少米?

  3.对比练*

  (1)一条路50千米,修了 5 (2 ),修了多少千米?

  (2) 一条路修了50千米,修了 5 (2 ),这条路全长是多少千米?

  (3)一条路50千米,修了 5 (2 )千米,还剩多少千米?

  四、全课小结畅谈收获

  ①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②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③单位“1”是已知的用什么方法解答?单位“1”是未知的可以用什么方法解答。

  教师强调:分析应用题数量关系比较复杂,因此在解答分数应用题时要注意借助线段图来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解答后要注意检验。

  设计意图:

  一、从生活入手学数学。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教学一开始教师就改变由复*旧知引入新知的传统做法,直接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用介绍该班的情况引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已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

  二、关注过程,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

  教学中,为让学生认识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时,我故意不作任何说明,通过省略题中的一个已知条件,让学生发现问题,亲自感受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过程中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并归纳出: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从题目的关键句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在教学中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以往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效率并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教学存在偏差。教师喜欢重关键词语琐碎地分析,喜欢用严密的语言进行严谨地逻辑推理,虽分析得头头是道,但容易走两个极端,或者把学生本来已经理解的地方,仍做不必要的分析;或者把学生当作学者,对本来不可理解的,仍做深入的'、细碎的剖析,这样就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教学中我把分数除法应用题与引入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结合起来教学,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对比,亲自感受它们之间的异同,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从而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省去了许多烦琐的分析和讲解。在教学中准确把握自己的地位。我想真正把自己当成了学生学*的帮助者、激励者和课堂生活的导演,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生本主义教育思想。

  三、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能力。

  在计算应用题的时候,我通过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另外,改变以往只从例题中草草抽象概括数量关系,而让学生死记硬背,如“是、占、比、相当于后面就是单位1”;“知1求几用乘法,知几求1用除法”等等的做法,充分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 有破度有层次地设计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案还精心设计了练*题,通过看图,找等量关系,巩固了学生的分析思路;通过三类题的对比练*,使学生掌握了三类题的异同点,增强了学生的辨析能力,对于学生分析和解题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使学生无论遇到什么题,都会做到:抓住特点,学而不乱。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探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2、经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探究过程,明确可以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3、通过观察、探究,渗透辩证思想,激发学生学*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难点:理解可以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复*:76是( )数,它表示( )。10/7的分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观察:5÷8= 4÷9= 这两道题能得到整数商吗?

  3、谈话:同学们,在计算整数除法时经常会遇到除不尽或得不到整数商,有了分数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这是什么原因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板书课题:《分数与除法》。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例1

  把一个蛋糕*均分给3人,每人分得多少个?

  (2)同桌讨论交流:根据分数的意义怎样解决“把一个蛋糕*均分给3人,每人分得多少个?”这个问题。

  (3)汇报讨论结果

  (4)观察这两种解法有什么联系?

  2、教学例2、

  把3个饼*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个?

  (1)*均分同样可以列式为:3÷4。

  (2)小组合作探究:3÷4的商能不能用分数表示呢?

  (3)通过进一步探究,你发现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了吗?

  师生共同小结: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 a÷b=b,a(b≠0)想一想:为什么要注明b≠0?

  三、拓展应用

  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64cm,它的边长是周长的几分之几?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布置

  完成教材第50页"做一做"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2)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精选五篇)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 1

  一、教学内容:分数与除法,教材第65、66页例1和例2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两个整数相除的商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2.使学生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三、重点难点:1.理解、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

  四、教具准备:圆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

  把6块饼*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几块?板书:6÷2=3(块)

  (二)导入

  (2)把1块饼*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几块?板书:1÷2=0.5(块)

  (三)教学实施

  1.学*教材第65 页的例1 。

  (1)如果把1块饼*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又该得到几块呢?1÷3=0.3(块)

  (2)1除以3除不尽,结果除了用循环小数,还可以用什么表示?

  ( 3)指名让学生把思路告诉大家。

  就是把1块饼看成单位“1”,把单位“1”*均分成三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可以用分数3(1)来表示,这一份就是3(1)块。

  老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 ÷ 3 =3(1)块)

  (4)如果取了其中的两份,就是拿了多少块?(3(2)块)怎样看出来的?

  2.观察上面三道算式结果得出:两数相除,结果不仅可以用整数、小数来表示,还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引出课题:分数与除法

  3.学*例2 。

  ( 1 )如果把3 块饼*均分给4个同学,每人分得多少块?(板书:3 ÷ 4)( 2 )3 ÷ 4 的计算结果用分数表示是多少?请同学们用圆片分一分。

  老师:根据题意,我们可以把什么看作单位“1 " ? (把3 块饼看作单位“1”。)把它*均分成4 份,每份是多少,你想怎样分?请同学到投影前演示分的过程。

  通过演示发现学生有两种分法。

  方法一:可以1个1个地分,先把1 块饼*均分成4 份,得到4 个4(1),3 个饼共得到12个4(1), *均分给4 个学生。每个学生分得3个4(1),合在一起是4(3)块饼。

  方法二:可以把3 块饼叠在一起,再*均分成4 份,拿出其中的一份,拼在一起就得到4(3)块饼,所以每人分得4(3)块。

  讨论这两种分法哪种比较简单?(相比较而言,方法二比较简单。)

  ( 3 )加深理解。(课件演示)

  老师:4(3)块饼表示什么意思:

  ①把3块饼一块一块的分,每人每次分得4(1)块,分了3次,共分得了3个4(1)块,就是4(3)块。

  ②把3块饼叠在一块分,分了一次,每人分得3块4(1),就是4(3)块。

  现在不看单位名称,再来说说4(3)表示什么意思?( 表示把单位“1 “*均分成4 份,表示这样3 份的数;还可以表示把3 *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

  ( 4 )巩固理解

  ① 如果把2块饼*均分给3个人,每人应该分得多少块? 2÷3=3(2)(块)

  ②刚才大家都是拿学具亲自操作的,如果不借助学具,你能想像出5块饼*均分给8个人,每人分多少块吗?(生说数理)

  ③从刚才的研究分析,你能直接计算7÷9的结果吗?(9(7))

  4.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 l )观察讨论。

  请学生观察1÷3 = (块)3÷4 =4(3)(块)讨论除法和分数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充分讨论后,老师引导学生归纳出:可以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用除数作分母,被除数作分子,除号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数线。(课件出示表格)

  用文字表示是:被除数÷除数=

  老师讲述:分数是一种数,除法是一种运算,所以确切地说,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的被除数,分数的分母相当于除法的除数。

  ( 2 )思考。

  在被除数÷除数=这个算式中,要注意什么问题?(除数不能是零,分数的分母也不能是零。)

  ( 3 )用字母表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老师:如果用字母a 、b 分别表示被除数和除数,那么除数与分数之间的关系怎样表示呢?

  老师依据学生的总结板书:a÷b = (b≠0)

  明确:两个整数相除,商可以用分数表示,反过来,分数能不能看作两个整数相除?(可以,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法,分母相当于除数。)

  5.巩固练*:

  (1)口答:

  ①7÷13=()(()) 8(5)=( )÷( ) ( )÷24=24(25) 9÷9=()(()) 0.5÷3=3(0.5) n÷m=()(())(m≠0)

  ②1米的8(3)等于3米的( )

  ③把2米的绳子*均分3段,每段占全长的 ( ),每段长( )米。

  (2)明辨是非

  ①一堆苹果分成10份,每份是这堆苹果的10(1) ( )

  ②1米的4(3)与3米的4(1)一样长。( )

  ③一根木料*均锯成3段,*均每锯一次的时间是所用的总时间的3(1)。( )

  ④把45个作业本*均分给15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得45本的 15(1) 。()(3)动脑筋想一想

  ①把一个4*方米的圆形花坛分成大小相同的5块,每一块是多少*方米?

  (用分数表示)

  ②小明用45分钟走了3千米,*均每分钟走了多少千米?每千米需要多少时间?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观察比较,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来表示两数相除的商。

  2、运用分数和除法的关系,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初步理解假分数与带分数互化的算理,会正确进行互化。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会对假分数与带分数进行正确互化。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引导探索。

  师出示例1:我想调查一下,最*那位同学要过生日?指一名同学说说你过生日的时候必须要买什么食品?(生:蛋糕)买了蛋糕是自己吃,还是同爸爸妈妈一起吃?

  师:同学们愿意帮xxx同学分一分蛋糕吗?

  生:愿意!

  师:出示蛋糕,接着出示例2:把一个蛋糕*均分给3个人,*均每人能分得多少?

  师:这时,应该把什么看作单位“1”?

  要把蛋糕*均分成几份?怎样列式?(指名口述算式)1÷3=

  师:大家拿出练*本来计算这个商是多少?

  生:3(1)

  师:对了!那么上面的算式1÷3的商可以用分数1/3表示了。

  即:1÷3=3(1)(个)

  答:每人分得3(1) 个。

  活动二:剪一间,拼一拼。

  师:“六一”联欢的时候,我打算买3张非常好吃的比萨饼,想和班主任刘老师、还有两名在这学期进步最大的同学A和B共同分享,大家能帮我们合理的分一下吗?

  生:想!

  师:出示例2 :把3张饼*均分给我们4个人,每人分得这3张饼的几分之几呢?

  ①议一议:这里应该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的量?用什么方法分?有哪些分法?(让同学们充分考虑好后,说说自己的想法)[课件显示3张饼]

  ②剪一剪:下面我们用事先准备好的3个圆形表示这3张饼,请同学们以小组剪一剪,并把分好的四份摆在桌子上。[课件显示把3张饼分成了4份] ③拼一拼:分好后,请同学们每人取一份拼在一起,看看每份是一个“饼”的几分之几? [课件显示拼好后的3/4个饼]

  ④列一列:怎样用算式表示分饼的数量关系?谁会列式?

  ⑤算一算:师指一名同学板演算式:3÷4= 4(3)(张)

  答:每人分得4(3) 张。

  观察刚才所得结果:

  1÷3=3(1) 3÷4= 4(3)

  讨论、感知关系

  讨论完毕后,指几名同学代表自己的小组总结:学生口述的过程中,教师出示课件:

  被除数÷除数= 被除数/除数

  如果分别用字母a和b表示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和除数,分数与除法的这种关系怎样表示?

  学生回答,师板书:a÷b= a/b

  师:大家考虑:这里的a和b是否可以是任何自然数?为什么?

  生:不可以,因为这里的b≠0

  师:左侧b≠0,那么右侧的b是否可以是0?为什么?

  师:讨论完后,教师用红色粉笔标上: b≠0

  活动三:总结提升,归纳关系。

  1、让学生说一说分数与除法的联系: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分数线相当于除法中的除号。

  2、判断:“分数就是除法,除法就是分数”这句话对不对?

  活动四:课堂检测(一)

  1、填空:课本P39试一试1。

  2、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式的商。

  1÷4= 3÷4= 8÷3= 7÷3=

  1÷7= 13÷4= 5÷2= 4÷9=

  活动五:假分数带分数互化。

  师:观察练*2中的分数哪些是真分数,哪些是假分数?如何将这些假分数化成带分数呢?

  生:小组讨论思考

  师:以7/3为例讲解,课本P39 T 2、3

  师生共同总结互化方法。

  1、将假分数化为带分数:分母不变,分子除以分母所得整数为带分数左边整数部分,余数作分子。

  2、将带分数化为假分数:分母不变,用整数部分与分母的乘积再加原分子的和作为分子。

  活动六:课堂检测(二)

  课本P40 练一练 的2、3。

  课后作业

  用一张16开的纸设计一张数学报,说说各栏目所占的篇幅约占这张报纸的几分之几。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 3

  教学内容:教材第65、66页例1和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两个整数相除的商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2.使学生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

  3.理解分数的两种意义。

  教具准备:圆片。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表求什么意思?它的分数单位是什么?它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 7个是( ) 是( )个

  3个是( ) 是( )个

  3. 把6块饼*均分给3人,每人得多少块?师:怎样列式?

  板书:每份数=总数÷总份数

  二、教学实施

  1 .学*教材第65 页的例1 。

  把练*3改成“把1块饼*均分给3人,每人得多少块?”就成课本的例1。

  (l)请学生读题。列式。

  师:为什么用除法?结果是多少?

  (2)分组操作、讨论、汇报。

  生1:就是把1 个蛋糕看成单位“1 " ,把单位“1 ”*均分成三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1 块的就是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 ÷ 3 = )

  师:从图中可以看出1 ÷ 3 和都表示阴影部分这一块,所以1÷3=

  2.学*例2 。

  (1)板书例题:“把3块饼*均分给4人,每人得多少块?”

  (2)指名读题,理解题意并列出算式。板书:3 ÷ 4

  师:3 ÷ 4 的计算结果用分数表示是多少?

  请同学们用圆片分一分。

  师:根据题意,我们可以把什么看作单位“1 " ? (把3 块月饼看作单位“1 ”。)把它*均分成4 份,每份是多少,你想怎样分?

  请同学到演示分的过程。

  学生有两种分法。

  方法一:可以1 个1 个地分,先把1 块月饼*均分成4 份,得到4 个,3 块月饼共得到,12个, *均分给4 个学生。每个学生分得3个,合在一起是块月饼。

  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块月饼的就是块。

  方法二:可以把3 块月饼叠在一起,再*均分成4 份,拿出其中的一份,拼在一起就得到块月饼,所以两人分得块。

  师相应板书:1块月饼的就是块。

  (3)理解。

  师:块饼表示什么意思?

  (4)练*。

  说说下面分数的两种意义。

  3. 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l)观察讨论。

  请学生观察 :1 ÷ 3 = 3 ÷ 4 =

  讨论除法和分数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充分讨论后,老师引导学生归纳出:

  被除数相当于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母,除号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数线。

  用文字表示是:被除数÷除数=

  师讲述:分数是一种数,除法是一种运算。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 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P65-6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除法的商,会用两种方法叙述分数的意义。

  2、技能目标:

  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合作探索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抽象思维。

  3、情感目标:

  体会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的需要,激发学*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一个分数所表示的两种意义。

  【教具准备】:

  圆形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剪刀、直尺、圆形纸、彩笔。

  【课前游戏】:

  1、IQ题。

  (1)毛毛很怕打针,但今天医生替他打针时,他觉得屁股不痛了,为什么?

  (2)一只山羊,在它的左边放一块牛肉,在它的右边放一块鱼肉,请问它会吃哪一块?

  2、玩相反游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知。(0分钟)

  1、师:林老师想知道我们班有哪位同学准备要过生日呢?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边学数学,一边跟这位同学庆祝生日好吗?

  师:同学们请看,林老师带来了什么?(课件出示8个蛋糕)

  2、师:如果要把这8个蛋糕*均分给这个同学所在的小组里面的4个人,每人可以分得多少个?

  师指名由那名生日的同学回答。

  生:2个,8÷4=2(个)(师板书)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教学例1。(3分钟)

  (1)课件出示例1。

  师:同学们真棒,现在将8个小蛋糕变成1个大蛋糕,把这个大蛋糕*均分给他们4个人,每人又可以分得多少个呢?现在请每个同学用手上的圆折一折,分一分,然后同位交流一下,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板书)

  (2)学生议论,教师巡视。(巡视时找一组同位汇报)

  (3)生1:1÷4=0.25(个)

  师:为什么这样列式?

  生:要求每人分得多少个,就要算1÷4得多少。

  生2:1÷4= (个)

  师:你是怎样想的?

  (如果第1个学生说得不好,再找第二个)

  (4)教师用课件演示验证:把1个蛋糕*均分给4个人吃,就是把1个蛋糕*均分成4份,每人吃其中的1份,这1份占这1个蛋糕的 ,也就是 个蛋糕。

  (5)师:请同学们拿着你们手上的圆,自己说一次分的过程。

  (6)补充练*:

  师:大家都说得很好,现在看谁学得最棒,老师把1个蛋糕*均分给3个人,每人可以分得多少个?*均分给7个人呢?(师提问时指着板书说)

  生回答,师同时板书。

  (7)引出课题。

  师:两个数相除,商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究竟怎样准确地用分数表示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板书课题)

  2、教学例2。(7分钟)

  (1)把例1变例2。

  师:刚才老师带了1个蛋糕*均分给你们4个人,今天我们跟这位同学庆祝生日,请问你愿意带1个蛋糕来吗?(生:愿意),你呢?你呢?好,现在有3个蛋糕。

  教师在四人小组身边说完后,先改正板书,再用课件出示3个蛋糕。

  师:现在将他们带来的3个蛋糕*均分给他们4个人,求每人分得多少个,要怎样列式呢?

  生:3÷4

  师:你能猜想一下它的结果吗?

  生:3÷4= (个)(板书: (个)?)(?号用红色粉笔板书)

  师:大家的猜想都是这样吗?

  (2)师:他的猜想对不对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65页,四人小组利用桌面上的学具合作来分一分,剪一剪,并讨论这两个问题。(课件出示)

  1、每人可以分得多少个蛋糕?

  2、你是怎样分的?

  (3)学生动手剪拼,先独立思考,后四人小组讨论,教师巡视。(9分钟)

  (教师可用激励语言:这个小组合作得很好)

  (4)学生汇报,集体探究。(14分钟)

  生1:一个一个分,把每个蛋糕*均分成4份,每1份就是1个蛋糕的 ,每人可分得3个 个蛋糕,就是 个蛋糕。

  (学生汇报分时,教师站在讲台与学生之间,听请学生的汇报,特别是“*均分”三字,教师订正时注意把圆摆正。)

  师:小组的另外几个同学有补充吗?其他同学对于这种分法有补充非吗?对,这个小组1个1个地分。其它小组有不同的分法吗?

  生2:把3个蛋糕摞在一起分,*均分成4份,每人分得其中的1份,这1份占这三个蛋糕的 ,相当于一个蛋糕的 ,就是 个蛋糕。

  师:小组的另外几个同学有补充吗?其他同学对于这种分法有补充非吗?对,这个小组很聪明,三个一起分。

  生3:先把2个蛋糕摞在一起,*均分成2份,得4个 个蛋糕,再把1个蛋糕*均分成4份,然后把 个和 个蛋糕拼在一起,就是就是 个蛋糕。

  生4:1个蛋糕*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 个蛋糕,3个蛋糕*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3个 个蛋糕,就是 个蛋糕。

  (教师不可重复学生的汇报,注意引导)

  (5)课件演示分饼过程:

  师:刚才两个小组为我们展示了两种不同的分法,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一种方法:一个一个地分,把每个蛋糕*均分成4份,每1份就是1个蛋糕的 ,每人可分得3个 个蛋糕,就是 个蛋糕;第2种方法:把3个蛋糕摞在一起,*均分成4份,每人分得其中的1份,每份占这三个蛋糕的 ,相当于一个蛋糕的 ,就是 个蛋糕。

  师:全班齐读这句话。

  生:3个蛋糕的 ,就是1个蛋糕的 。

  师:其实3个蛋糕的 ,就是 个蛋糕,而1个蛋糕的 也是 个蛋糕。(师指着投影说)

  (6)师:通过我们的合作,证明这个同学的猜想是对的。3÷4= (个),但要记得答数。

  师:请同学们完成书中的填空并指着例2的过程图说一说分这3个蛋糕的过程。

  (7)补充练*: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老师出2道题考考大家,把5个蛋糕*均分给7个人,每人分得多少个?

  学生口答:5÷7= (个)。

  师:如果把7个蛋糕*均分给9个人,每人又分得多少个呢?

  学生口答:7÷9= (个)。

  (分别请2名学生回答,师同时板书))

  3、观察,发现分数与除法间的关系。(20分钟)

  (1)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两组算式,你发现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请独立观察思考。

  (2)师:请同位交流。

  (3)学生同位交流讨论。

  (4)生汇报。

  生1:我发现被除数相当于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母,除号相当于分数线。(让学生拿着棒指着黑板的数字说)

  (学生能够说出“相当于”教师要表扬,学生没有说出“相当于”,教师待学生说完后订正)

  师板书:相当于。

  师:再请1个同学说一说。

  生2:被除数相当于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母,除号相当于分数线。

  (学生汇报时教师划线,板书时把第2、3组算式往下移)

  (5)师小结:请每个同学看着这些算式说一说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师板书)

  师:我们能不能反过来说,分数的分子相当于什么?

  生:分数的分子相当于被除数,分数的分母相当于除数,分数线相当于除号。(师在板书上把另一端箭头补上)(激励)

  (6)师:如果用字母a表示被除数,b表示除数,谁可以用字母来表示这种关系。

  生: ,b≠0(师板书: )

  师:为什么b≠0?

  生:因为除数不能为0,所在b不能为0。

  师:这位同学非常细心。对,除数和分母都不能为0。(师板书b≠0)

  4、质疑问难。(24分钟)

  (1)师:请同学们看课本65和66页,画出重点知识,再看看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2)生1:如果商是整数,可不可以用分数表示。

  师:哪位同学能帮助一下这位同学?

  生:可以,但我觉得用整数表示比较合适。

  师:对,像8÷4,它的商可以怎样表示?(板书: )

  (3)生2: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区别?

  师:这个问题问得好,谁知道?

  生:分数是一个数,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运算,而除法是一种运算。

  师:你真棒,掌声鼓励。我们在表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要用“相当于”来说。

  (教师不要问:懂吗?)

  (4)生3:如果被除数大于除数,商应该怎样表示?

  师:谁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生:同样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比如9÷7,商应该用 表示。

  三、扎实训练,活用新知。

  1、课本P66做一做:第1题。(27分钟)

  (1)师:刚才同学们带来很多好吃的东西让我们共同分享,同学们都很团结,合作。今天是你的生日,你有什么生日愿望呢?

  生:我希望得到很多不同的礼物。

  师:现在这里有4份礼物,我们先看看第1份礼物是什么?请同学们在课本中完成66页做一做的第1题。

  (2)学生在课本中独立完成。

  (3)师指名回答。(学生用实物投影展示)

  (4)师:现在,请同学们在练*本上仿照这3道题,自己写出几道等式。

  (5)师:请同位互相检查,选其中1题说说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6)用钥匙打开礼物。

  2、课本P67练*十二:第1题。(31分钟)

  (1)师:同学们真聪明,现在打开第2份礼物,请同学们在练*本上完成课本P67页练*十二第1题。(课件出示)

  (2)学生在练*本上解答题目。

  (3)指名回答,课件出示答案。

  (4)师:如果现在有2千克葡萄干,*均装在3个袋子里,每个袋重多少千克?(课件出示)

  生:2÷3= (千克)(课件出示答案)

  (5)用钥匙打开礼物。

  3、判断下面各题是否正确。(33分钟)

  (1)师:同学们真棒,让我们再看第3份礼物,先看看这道题。

  (2)课件出示题目:判断下面各题是否正确。

  1、9÷16= ( )

  2、 =13÷10 ( )

  3、把4块月饼分给5个人,每人分得 块月饼。 ( )

  (3)学生抢答,及时订正。

  (第2小题,判断后改为正确的)

  (第3小题,判断后要求说出正确的一句话)

  (4)用钥匙打开礼物。

  4、综合练*。

  (1)师:现在打开最后1份礼物,其实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呢!(课件出示)

  (2)出示题目:

  小明和小红都用包装带包装礼物,小明把3米长的绳子*均分成5段,取其中的1段,而小红用1米长的绳子*均分成5段,取其中的3段,谁用的包装带长一些呢?

  (3)教师指名回答。

  (4)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把3米长的包装带*均分成5段,取其中的1段,就是 米,而把1米长的包装带*均分成5段,取其中的3段,也是 米,所以两个人用的包装带是一样长的。

  (教师不要问超过2个人,第2个学生答不出师就引导)

  (5)教师课件演示小结。

  (6)师:每个同学自己说说这句话:3米的 与1米的 同样长。

  (7)用钥匙打开礼物。

  四、全课总结,拓展新知。(39分钟)

  1、师:大家今天有什么收获吗?

  生:我学会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要求学生具体说)

  师:今天我们跟你庆祝生日,你感觉怎样?

  2、师:你觉得自己今天表现怎样?你觉得同学们的表现怎样?你觉得老师表现怎样?课堂上你高兴吗?

  3、唱生日歌。

  五、时间调控性练*:课本P67:练*十二第2题。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 5

  一、教学内容:分数与除法,教材第65、66页例1和例2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两个整数相除的商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2.使学生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三、重点难点:1.理解、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

  四、教具准备:圆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

  把6块饼*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几块?板书:6÷2=3(块)

  (二)导入

  (2)把1块饼*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几块?板书:1÷2=0.5(块)

  (三)教学实施

  1.学*教材第65 页的例1 。

  (1)如果把1块饼*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又该得到几块呢?1÷3=0.3(块)

  (2)1除以3除不尽,结果除了用循环小数,还可以用什么表示?

  通过练*,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即两个数相除的商有可能是整数)也有可能是小数。进而提出当1÷3得不到一个有限的小数时,又该如何表示?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研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 3)指名让学生把思路告诉大家。

  就是把1块饼看成单位“1”,把单位“1”*均分成三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这一份就是块。

  老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 ÷ 3 =块)

  (4)如果取了其中的两份,就是拿了多少块?(块)怎样看出来的?

  通过这样的练*,为下面的操作打下基础。

  2.观察上面三道算式结果得出:两数相除,结果不仅可以用整数、小数来表示,还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引出课题:分数与除法

  3.学*例2 。

  ( 1 )如果把3 块饼*均分给4个同学,每人分得多少块?(板书:3 ÷ 4)( 2 )3 ÷ 4 的计算结果用分数表示是多少?请同学们用圆片分一分。

  老师:根据题意,我们可以把什么看作单位“1 " ? (把3 块饼看作单位“1”。)把它*均分成4 份,每份是多少,你想怎样分?请同学到投影前演示分的过程。

  通过演示发现学生有两种分法。

  方法一:可以1个1个地分,先把1 块饼*均分成4 份,得到4 个,3 个饼共得到12个, *均分给4 个学生。每个学生分得3个,合在一起是块饼。

  方法二:可以把3 块饼叠在一起,再*均分成4 份,拿出其中的一份,拼在一起就得到块饼,所以每人分得块。

  讨论这两种分法哪种比较简单?(相比较而言,方法二比较简单。)

  两种分法都强调分得了多少块饼,让学生初步体会了分数的另一种含义,即表示具体的数量。借助学具,深化研究。

  ( 3 )加深理解。(课件演示)

  老师:块饼表示什么意思:

  ①把3块饼一块一块的分,每人每次分得块,分了3次,共分得了3个块,就是块。

  ②把3块饼叠在一块分,分了一次,每人分得3块,就是块。

  现在不看单位名称,再来说说表示什么意思?( 表示把单位“1 “*均分成4 份,表示这样3 份的数;还可以表示把3 *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

  ( 4 )巩固理解

  ① 如果把2块饼*均分给3个人,每人应该分得多少块? 2÷3=(块)

  ②刚才大家都是拿学具亲自操作的,如果不借助学具,你能想像出5块饼*均分给8个人,每人分多少块吗?(生说数理)

  ③从刚才的研究分析,你能直接计算7÷9的结果吗?()

  借助学具分饼、想象分的过程、抛开情境给出除法算式三个环节的呈现层次清楚,逻辑性强,为学生概括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提供了足够的操作经验。

  4.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 l )观察讨论。

  请学生观察1÷3 = (块)3÷4 =(块)讨论除法和分数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充分讨论后,老师引导学生归纳出:可以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用除数作分母,被除数作分子,除号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数线。(课件出示表格)

  用文字表示是:被除数÷除数=

  老师讲述:分数是一种数,除法是一种运算,所以确切地说,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的被除数,分数的分母相当于除法的除数。

  ( 2 )思考。

  在被除数÷除数=这个算式中,要注意什么问题?(除数不能是零,分数的分母也不能是零。)

  ( 3 )用字母表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老师:如果用字母a 、b 分别表示被除数和除数,那么除数与分数之间的关系怎样表示呢?

  老师依据学生的总结板书:a÷b = (b≠0)

  明确:两个整数相除,商可以用分数表示,反过来,分数能不能看作两个整数相除?(可以,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法,分母相当于除数。)

  5.巩固练*:

  (1)口答:

  ①7÷13= =( )÷( ) ( )÷24= 9÷9= 0.5÷3= n÷m=(m≠0)

  ②1米的等于3米的( )

  ③把2米的绳子*均分3段,每段占全长的 ( ),每段长( )米。

  解释0.5÷3= 是可以用分数形式表示出来的,但这种分数形式*时并不常见,随着今后的学*,大家就能把它转化成常见的分数。

  (2)明辨是非

  ①一堆苹果分成10份,每份是这堆苹果的 ( )

  ②1米的与3米的一样长。( )

  ③一根木料*均锯成3段,*均每锯一次的时间是所用的总时间的。( )

  ④把45个作业本*均分给15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得45本的 。()(3)动脑筋想一想

  ①把一个4*方米的圆形花坛分成大小相同的5块,每一块是多少*方米?

  (用分数表示)

  ②小明用45分钟走了3千米,*均每分钟走了多少千米?每千米需要多少时间?

  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了分数的产生和意义的基础上教学的,教学分数的产生时,*均分的过程往往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要用分数来表示,已初步涉及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把一个物体或一个整体*均分成若干份,也蕴涵着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但是都没有明确提出来,在学生理解了分数的意义之后,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使学生初步知道两个整数相除,不论被除数小于、等于、大于除数,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这样可以加深和扩展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同时也为讲假分数与分数的基本性质打下基础。

  设计意图:

  1.直观演示是学生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前提:由于学生在学*分数的意义时已经对把一个物体*均分比较熟悉,所以本节课教学把一张饼*均分给3个人时并没有让学生操作,而是计算机演示分的过程,让学生理解1张饼的就是张。3张饼*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多少张饼,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提供学具让学生充分操作,体验两种分法的含义,重点在如何理解3张饼的就是张。把2张饼*均分给3个人,每人应该分得多少张?继续让学生操作,丰富对2张饼的就是张饼的理解。学生操作经验的积累有效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本节课围绕两种分法精心设计了具有思考性的、合乎逻辑的问题串,“逼”学生进行有序的思考,从而进一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3.注重了知识的系统性:数学知识不是孤立的,而是密切联系的,只有把知识放在一个完整的系统中,学生的研究才是有意义的。比如学生在应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练*时对0.5÷3=,部分学生会觉着的=表示方法是不行的,教师解释:这种分数形式*时并不常见,随着今后的学*,大家就能把它转化成常见的分数形式。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3)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 (菁华10篇)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1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

  本课是引导学生探索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进一步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的解答方法。在教学时我是从先把4个饼*均分给四人,每人可以分得几块?再把三个饼*均分给四人,每人分得几块?让学生分别列式。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两个算式的结果。学生很自然就发现一个可以得到整数商,一个不能。这时我顺势引导学生:不能得到整数商的可以用什么数表示呢?自然的导出分数。我觉得这样处理,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真正产生学*的需要,体会到用分数表示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可以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分数与除法关系的理解,是以具体可感的实物、图片为媒介,充分使用这些材料的基础上,学生逐步完善自己发现的结论,从文字表达、到文字表示的等式再到用字母表示,经历从复杂到简洁,从生活语言到数学语言的过程,也是经历了一个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2

  “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材呈现的直观的情境图:把3块饼*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块?分饼的情境,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相当熟悉,不但生活中有,以前的课本知识中也有,生活、学*的经验体会到和以前分饼的问题有相同之处,都是用饼分给一些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可以分得多少个饼的问题,算式是3÷4=?,有直观的情境图帮助学生思考,有学生知道这个算式的结果是3/4块。借机可以让全体学生直观地体会结果不满1时可以用分数表示,直观帮助学生初步体会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和除法教学反思

  验证“3÷4是否是3/4块,也就是每人分得是3/4块饼吗”是这堂课的难点,操作能帮助学生理解。方法一是一个饼一个饼地分,将第一个饼*均分成4份,每个小朋友分得其中的一份,也就是分得1/4个饼,用同样的.方法分别将第二、第三个饼也分,每个小朋友还是分得1/4块饼,三次一共分得3个1/4块饼,合起来是3/4块饼;方法二是三个饼叠在一起分,*均分成4份,每个小朋友分得其中的一份,也就是每人分得3块的1/4,有3个1/4块饼,即3/4块。操作、图像都是直观的不同手段和形式,同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3/4块饼”得到的过程,形成丰富、准确的表象。

  观察等式3÷4=3/4、3÷5=3/5可以发现分数和除法之间的关系,有了板书的直观支撑,学生很容易知道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除号相当于分数的分数线;有了板书的直观支撑,学生很容易知道除法与分数的区别,除法是一种四则运算之一,而分数是一种数,相对于自然数、小数而言的另外一种形式的数。在理解、掌握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基础上,通过练*让学生进一步沟通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形成相应的技能。如,先将被除数改写成分子,后将除数改写成分母来的比较简单,且不容易出错等等。板书是可以一直留在学生视线中的直观媒体,便于学生反复观察、比较,可以帮助学生获得相应的结论。

  情境图、动手操作、直观演示、板书这些形式和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试一试”是让学生把低级单位的单名数换算成高级单位的单名数,题目:7分米=( )/ ( )米 23分=( )/ ( )。学生交流中有两种思路,一是运用分数的意义来解决问题的,把1米看做单位“1”*均分成10份,7分米是这样的7份,所以7分米=7/ 10米;二是低级单位换算成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和除法教学反思高级单位时,用除以进率的方法解决问题,即7÷10=7/10(米)。运用分数的意义和规律准确完成单位之间的换算,学生在思考时是离不开直观的支撑的。直观是学生理解的基础,直观是沟通知识的桥梁。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3

  一个数除以分数是在一个数除以整数的基础上,让学生从一个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迁移到一个数除以分数,教材通过图形和多个例子来证明一个数除以分数就是乘以这个分数的倒数。我采用数形结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分析题意、弄清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理解算理、探究算法。实际上就是先让学生画线段图,用图形语言揭示分数除法计算过程的几何意义,然后,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将“图”和“式”对照起来,进行分析和说理。帮助学生理解除以一个分数怎么就可以转化为乘它的倒数了呢?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会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难点是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算理。

  教学目标我是这样定位的:

  1。通过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算理,概括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提高迁移类推、分析比较的综合能力。

  3。获得成功的体验,认同数学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

  在新课之前,我先做了个复*铺垫,让学生算算小红步行每小时走多少千米,引出数量关系式,路程÷时间=速度。然后呈现了书本上的主题图,把抽象的计算置于具体的情意中,通过解决“谁走得更快些”,列出分数除法的算式,接下来,让学生根据学*经验初步猜想“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为学生提供开放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动机。有了猜想以后,我引导学生借助线段图来解决小明速度的问题,感受算理,推导算法,从而来验证当初的猜想。这部分的数学内容我主要渗透了数形结合、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把除法转化成乘法计算,对学生来说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在这一过程中主要是不断引导学生发现将2÷2/3转化为2÷2×3表示的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进而转化为2×3/2的依据又是什么”,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把新知纳入已有的认识结构的过程中,自然感受到每一步的转化都是新、旧知识、方法的转化。质疑:对于两个数都是分数的除法算式适合吗?再次组织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验证“前面总结出的方法是不是对其他除数是分数的除法也同样适用?”深入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这样的设计,我意图让学生真实地经历知识的探索、发现过程,从而起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能力的作用。

  总结出算法之后,我首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先来概括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然后又出示了一个数除以整数的数学问题,让学生通过解决一个数除以整数的计算,用比较简练的语言概括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将上节课与这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进一步理解算理,统一了算法。

  对于这堂课,我感觉学生对于算法比较好理解和接受,但对于算理的理解存在有很大的难度,需要在练*中慢慢去理解和体会。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4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学反思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理解与掌握,不但可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而且为后面学*假分数、带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比、百分数打下基础,所以,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在整个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教师能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方法让学生自己探索,规律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让学生自己获得。课堂上给了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活动空间,学生有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和成功的体验,发挥了主体作用。整个教学过程,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独立地发现并获得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达到教学目标,突破了重点和难点。

  我在学生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时,能够借助直观形象的实物图,通过动手操作,演示说明等方法,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这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但由于我在教学时,疏忽了个别理解能力差的学生,在演示说明的时候,叫的学生少,如果能多叫几个学生演示说明,再加上教师的点拨,我想这部分学生在理解上这难点时,就会比较容易。

  学生不是理想化的学生,不要指望他们什么都会,因为学生之间毕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教学把3块饼*均给4个人,每人应分多少饼?有很多同学都知道怎样分,但说得不是很明白。我让一个人说了后再请其他同学用数学语言完整的'说一遍,这样长时间可以训练学生的用数学语言来表达德能力。而叠在一起分的方法没有出现,我只好亲力亲为了,边演示边说明,但有部分同学不能理解。课后想来,如果我在一块一块的分时,追问一句:这种方法单位一是什么?肯定会有学生想到可以把一块饼看做单位1也可以把三块饼看做单位1啊!也许后面的方法就可以由学生说出来,用他们的语言来表达,他们会更有共鸣,更能理解。在以后的备课中,要把课堂预设充分考虑周全。备课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5

  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学中只有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优化学*过程,才能促使学生的自主学*过程。分数除法简单应用题教学是整个小学阶段应用题教学的重、难点之一,为了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的全过程,力戒传统教学中烦琐的分析和教条的死记,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数量。

  成功之处:

  一开始,我就改变由复*旧知引入新知的传统做法,直接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班级的人数引出题目,再让学生介绍本班的情况,引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已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

  为让学生认识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时,我故意不作任何说明,通过省略题中的一个已知条件,让学生发现问题,亲自感受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过程中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并归纳出: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从题目的关键句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以前我曾有幸听过几个老教师的分数除法的课,他们对于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效率并不是特别高,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教学存在偏差。教师喜欢重关键词语琐碎地分析,喜欢用严密的语言进行严谨的逻辑推理,虽分析得头头是道,但容易走两个极端,或者把学生本来已经

  理解的地方,仍做不必要的分析;或者把学生当作学者,对本来不可理解的,仍做深入的、细碎的剖析,这样就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教学中我把分数除法应用题与引入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结合起来教学,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对比,亲自感受它们之间的异同,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从而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省去了许多烦琐的分析和讲解。

  在计算应用题的时候,我通过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另外,改变以往只从例题中草草抽象概括数量关系,而让学生死记硬背,如是、占、比、相当于后面就是单位1;知1求几用乘法,知几求1用除法等等的做法,要求学生严格按照以下步骤解决此类应用题:

  1、找单位1

  2、画线段图

  3、列等量关系式

  4、列方程或数学算式解决。

  充分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不足之处:

  1、时间掌握不够好,由于前面用的时间较多,导致了后面的练*时间已经不够了。

  2、在课堂评价方面还需加以改进,当学生回答正确或解答出现了错误,没有对学生进行评价,而学生很在乎老师的评价,这方面稍微欠缺了一些。

  3、整节课,我表现得太多,学生的表现弱了一点,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完全调动起来。

  4、练*设计没有体现较强的针对性和拓展性。

  改进:

  1、对于学生每次做题的结果应该及时进行评价,让所有的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特别是在学生自己独立猜想方法尝试解决了分数除以分数的题目之后,应该重点鼓励,让他们感受快乐,增强信心,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下面的学*中去。

  2、教学中引导的语言如果能注重一些细节,效果就会更好一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要注意以学生学*的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出现在他们的面前。这样不仅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潜能,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而且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学生学的轻松,教师教的快乐。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6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难点是用除法意义理解分数意义。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来表示两数相除的商,能运 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我首先让学生利用整除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从而复*了除法的意义,并且强调-------对于均分问题用除法算。接着,再引出几个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不能整 除),根据前边分饼的活动,结果可以用分数表示,从而把除法与分数联系了起来。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改变单一的接受式的学*方式,指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特征的多样化的学* 方式,从而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因此,数学学*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的教与学的方式, 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动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用3张圆形纸片动手分一分,并学生思考把3块饼*均分给4个小朋友可以有几种分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 作,得出两种不同的分法,引申出两种含义,即1块饼的,3块饼的,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充分理解了3÷4=的算理。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上面几个算式,有什么发现?同桌交流、讨论,然后找学生说 一说: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什么,除数相当于分数的什么,再找学生完整地说,我再补充,并强调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且板书。

  整节课,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观察力都有充分的展现,学生们想出了各种方法或者道理来 证明,语言表达得十分流畅,分析能力路较强。通过最后练*题的巩固,学*效果不错,大大的增加了他们学*数学的信心,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三角形的特性听后反思

  怎样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要想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什么。课堂 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的协调发展。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进步、有提高。具体而言也就是使学生在认知上,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又知之甚少到知之较多;使学生在情感上,由不喜欢到喜欢,由不感兴趣 到感兴趣,由不热爱到热爱。总而言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核心问题是:学生是否愿意学,会不会学,能否积极主动地学。

  本节课中通过让学生说一说情境图中的三角形,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并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激发了学生学*三角形特性的兴趣,引起学生对三角形及其在生活中的作用的思考。为让学生进一步研究 三角形的特征,了解三角形的作用做好准备。

  让学生在“画三角形”的操作活动中进一步感知三角形的属性,抽象出概念。这样有利于学生借助直接经验,把抽象的概念和具体的图形联系起来。这里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恰当把握教学要求。三角形是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学生已初步认识过。此处重点 是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的特征,概括出三角形的定义。为此,还出示了一组含正、反例的图形让学生辨析,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角形概念。此处是本节课的教学重 点,通过边画边想、组织交流、引导概括三角形的特征,从而有效地落实了本节课重点的教学。

  由实例入手,让学生量出三角形的高度,引出底和高的概念进行教学。联系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解决日 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增加数学学*的趣味性。

  这里采用的是“情境、问题— 实验、解释— 特性应用”的探究教学方法。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选 择合理的教学方法是保证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学生通过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面图 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本节课教学是在上述内容基础上进行的,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特性的认识和理解。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7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理解与掌握,不但可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而且为后面学*假分数、带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比、百分数打下基础,所以,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在整个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教学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验证,推测与交流等教学活动.”这说明创设有效的学*情境,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索,合作”的学*活动,促进学生主动的参与。”所以,在导入新课环节,我有意设计了两道除法计算题:8÷9= 4÷7=

  学生一看是这样两道除法算式,都松了口气,说:“这么简单的两道题啊!”于是我在班上开展了男女两组比赛,男生算第一题,女生算第二题。一声令下,男生埋头算起来,思维敏捷的胡雯欣早就知道了答案,根本没有动笔,我示意她不要说出答案。我转了一圈,大部分学生在已经做好的学生的提示下都已经有了答案,只有个别男生还在计算。

  汇报后,我引发学生思考:8÷9= 0.88……和8÷9= 8/9有什么区别?学生最直接的回答是:用循环小数表示没有用分数表示快捷、简便。这个导入使学生明白两个数相除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为进一步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打下基础。之后,再出示两个数相除的算式,学生都能够很快地用分数来表示商。

  本节课,对分数与除法的联系学生理解的比较透彻,但是它们之间还有哪些区别却并没有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去发现和归纳。除法表示两个数相除,是一道算式,而分数是一个数。这说明课前我对教材的解读不够深入,还没有把握住知识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做到对教材的深入理解,同时要多查阅资料,以便对教材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8

  “分数与除法”这一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中第一小节的内容。在学生学*本课内容之前,已掌握了分数的意义,知道了分数的产生等知识,学完这节课的内容将为今后学*假分数以及假分数化为整数或带分数做好准备。所以让学生很好的掌握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要。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个,第一,让学生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第二,要让学生了解两种分法。让学生体会两种分法的全过程。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从解决简单的问题入手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把6张饼*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得几张饼?把1张饼*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张饼?把1张饼*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得几张饼?学生分别口答每人分得2张、0.5张、1/3张。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三个算式和得数,学生很快得出一个结论:两数相除,商可能是整数、小数或是分数,以此作为本节课的切入点。让学生明白1张饼的3/4相当于3块饼的1/4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我通过让学生用3张圆形纸片动手分一分,并让学生思考把3块饼*均分给4个人可以有几种分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两种不同的分法,引申出两种含义,即1张饼的3/4以及3块饼的1/4,同时让学生明白1张饼的3/4相当于3块饼的1/4,也就是3/4张饼。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充分理解了3÷4=3/4的算理。

  以上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探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使学生学会学*、学会思考。

  在本节课的教学当中,我认为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课堂上对于学生的兴趣培养、激励性的语言还有些欠缺,学生显得不够积极主动。性格内向的学生占绝大多数,部分学生害怕在众老师面前出错,而显得有些胆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道致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2、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太差。课堂上不能用较为准确的语言来表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今后应予以加强。

  3、教学时间安排欠合理,课堂练*太少。

  针对以上存在的几点不足,提出自己今后应努力的方向:

  今后要多研读课标,熟读教材,多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已有的知识水*,认真备课。同时还要不断地学*,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和教育教学能力。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9

  观察是学生常用的一种学*方法。如在本课得出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时,我有意识的提出质疑: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中,有什么问题要问?学生有的自学了课本,有的依据课前或*时积累的经验,提出:

  (1)分母能不能为0?

  (2)用字母如何表示它们的关系?

  (3)分数是不是就是除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提出问题指向明确,突出了课堂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并在观察发现中答达成问题的解决。

  有的学生认为分母不能为0,因为分母相当于除数。个别同学认为分子也不能为0,但遭到同伴的反驳,澄清了分子可为0的理由。用字母表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当教师提出用a表示被除数,b表示除数时,学生很轻松就用a/b表示出来;在探究“分数是不是就是除数”,学生的争辩非常激烈,点燃了课堂学*的热情,有学生认为从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的关系中,非常明确说明分数就是除数,不然怎么用“等于”;有学生从教师提出:“我们学过了哪些数”中得到启发,认为分数是一个数,而除法是一道计算的式子,反对上面学生的意见,得出分数不等于除法;有人认为意义也不同,分数表示把单位“1”*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叫做分数,而除法表示把一个数*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通过争辩,明确分数和除法的各自意义。

  提示了“分数相当于除法”的生成目标,体验了成功所带来的信心和力量,实现了以人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10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在学生学*了分数的意义后进行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初步知道两个整数相除,不论是被除数小于、等于、或大于除数,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它们的商。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而且是后面学*假分数、带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比、百分数的基础,所以,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如果单纯地从形式上去教学分数与除法间的关系,学生能学得很扎实,但这样一来计算3÷4=3/4的算理往往被忽视,为了让学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我是这样来组织教学的:

  1.通过实际操作感悟新知识

  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情境,把一张饼*均分给四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让学生拿一张圆形纸片代表一张饼,亲自动手分一分,唤起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接着出示要把3张饼*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多少?四人一小组想办法把3张圆形纸片*均分给4个小朋友。并让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分的过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两种不同的分法,引申出两种含义,即每人分得1张饼的四分之三,也可以说是3张饼的四分之一,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充分理解了3÷4=3/4的算理。

  2、使学生清楚为什么要用分数来表示除法算式的结果

  在学生理解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之后,我有意识的设计了这样几道练*题。1÷3= 8÷9= 2÷6= 让学生把计算结果写在练*本上,比比看谁先算完。结果有的学生一两秒钟就举起了手,而有的学生费了很长时间才写出了计算结果。汇报之后,引导学生思考:1÷3=0.333……与1÷3=1/3 8÷9= 0.88……与8÷9= 8/9有什么区别?学生最直接的回答是:用循环小数表示商计算太麻烦,没有用分数表示快捷、简便。这时告诉学生,以后计算两个整数 相除的商,除不尽时或商里有小数时就用分数表示他们的商,这样既简便又快捷,而且不容易出错。

  3、借机引申,为后续学*做好铺垫

  第一次向学生介绍分率与数量的区别。如①“把一张饼*均分成4份,每份分得这张饼的几分之几?每份分得多少张饼?”② "把2米长的绳子*均分成7段,每段长是这根绳子的几分之几? 每段长多少米 "③"把4千克盐*均分成5份,每份重量是盐的总数的几分之几 /每份重多少千克?先让学生明白这三道题第一问求的都是“分率”,分率没有单位,都是把总数看做单位“1”,把单位1*均分成若干份,求其中的一份是总数的几分之一,都是用单位“1”除以*均分的份数得到,如前三道题的分率分别是1÷4=1/4 1÷7=1/7 1÷5=1/5。而第二问都是求每份数量是多少,每份数量是有单位的,都是用总数量除以*均分的份数得到,得数一定带单位名称。前三道题第二问的算法分别是1÷4=1/4(张) 2÷7=2/7 (米)4÷5=4/5(千克)

  此处学生理解了分率和每份数量之后,为后面学*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做了良好的铺垫作用。

  4、让学生自主建构新知识

  当学生发现除法中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母后,引导学生把数字换成它们的名称: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这时候,再让学生在练*本上用字母a、b表示除法与分数的关系。多数学生写下:a÷b=a/b,老师拿一名稍差学生的板书出来,故意表扬这位同学。正表扬却突然转身给这名学生作业后面一个大叉号。正当同学们都诧异的时候?问为什么错了?这时几个思维灵活的先叫起来,说到:“b不能等于0!”我马上抓住这个契机,追问:“为什么b不能等于0?”。我继续用课堂中的例题把1张饼*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这块蛋糕的1/4为例,让学生说说这个分数中的‘4’表示什么?”“如果把‘4’换成‘0’呢?”学生恍然大悟:分母表示把单位“1”*均分成的份数,*均分成“0”份就没有意义了。在用字母表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a÷b=a/b(b≠0)”学生经常会忘记,这里的b不能为0。通过这样分析,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在除法中除数不能为0,所以在分数中分母不能为0的道理。这里并不直接告诉学生在除法中除数不能为0,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母,所以分母也不能为0。而是通过分析一个分数的实际意义让学生充分理解分数中的分母表示*均分的份数,所以分母不能为“0”的道理。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虽然学生对分数与除法的联系学生理解的比较透彻,但是它们之间还有哪些区别没有引导学生总结出来。除法表示两个数相除,是一种运算,是一个算式,而分数既可以表示分子与分母相除的关系,又可以表示一个数值。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4)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与反思 (菁华3篇)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与反思1

  教学内容:

  教材第65、66页例1和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两个整数相除的商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2.使学生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

  3.理解分数的两种意义。

  教具准备:

  圆片。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表求什么意思?它的分数单位是什么?它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 7个是( ) 是( )个

  3个是( ) 是( )个

  3. 把6块饼*均分给3人,每人得多少块?师:怎样列式?

  板书:每份数=总数÷总份数

  二、教学实施

  1 .学*教材第65 页的例1 。

  把练*3改成“把1块饼*均分给3人,每人得多少块?”就成课本的例1。

  (l)请学生读题。列式。

  师:为什么用除法?结果是多少?

  (2)分组操作、讨论、汇报。

  生1:就是把1 个蛋糕看成单位“1 " ,把单位“1 ”*均分成三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1 块的就是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 ÷ 3 = )

  师:从图中可以看出1 ÷ 3 和都表示阴影部分这一块,所以1÷3=

  2.学*例2 。

  (1)板书例题:“把3块饼*均分给4人,每人得多少块?”

  (2)指名读题,理解题意并列出算式。板书:3 ÷ 4

  师:3 ÷ 4 的计算结果用分数表示是多少?

  请同学们用圆片分一分。

  师:根据题意,我们可以把什么看作单位“1 " ? (把3 块月饼看作单位“1 ”。)把它*均分成4 份,每份是多少,你想怎样分?

  请同学到演示分的过程。

  学生有两种分法。

  方法一:可以1 个1 个地分,先把1 块月饼*均分成4 份,得到4 个,3 块月饼共得到,12个, *均分给4 个学生。每个学生分得3个,合在一起是块月饼。

  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块月饼的就是块。

  方法二:可以把3 块月饼叠在一起,再*均分成4 份,拿出其中的一份,拼在一起就得到块月饼,所以两人分得块。

  师相应板书:1块月饼的就是块。

  (3)理解。

  师:块饼表示什么意思?

  (4)练*。

  说说下面分数的两种意义。

  3. 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l)观察讨论。

  请学生观察 :1 ÷ 3 = 3 ÷ 4 =

  讨论除法和分数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充分讨论后,老师引导学生归纳出:

  被除数相当于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母,除号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数线。

  用文字表示是:被除数÷除数=

  师讲述:分数是一种数,除法是一种运算。

  (2)思考。

  在被除数÷除数= 这个算式中,要注意什么问题?(除数不能是零,分数的分母也不能是零。)

  (3)用字母表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师:如果用字母a 、b 分别表示被除数和除数,那么除数与分数之间的关系怎样表示呢?

  师依据学生的总结板书:a÷b = (b≠0)

  明确:两个整数相除,商可以用分数表示,反过来,分数能不能看作两个整数相除?(可以,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法,分母相当于除数。)

  三、总结提高。

  师:这节课我们学*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你理解了什么?

  四、巩固练*。

  1. 7÷8= 3÷7= 14÷5=

  =( )÷( ) = ( )÷( )

  2.米表示( )米的,也可以表示5米的( )。

  教学反思: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本组在第8周进行了“同课异构”活动,收获多多。

  这一内容,不是简单的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材安排了两道例题,仔细研读教材与教师用书,例1是根据除法的含义,列出除法算式,根据分数的意义,直接说出结果,把除法意义与分数联系起来。例2例出算式很容易,但得出计算结果,理解不容易,因此教材安排了一组图,让学生通过动手,通过操作、分一分、剪一剪、拼一拼,理解计算结果。

  前几天学*的分数都表示谁占谁的几分之几(即分率),可今天求的却是具体数量。教学例2时,虽然运用学具让所有学生参与到知识的探索,但仍旧感觉推进艰难。学生困惑点主要在以下两方面:

  1、为什么把3块月饼看作单位“1”,*均分成4份,取其中1份不是?

  2、通过操作,结果明明是将单位“1”*均分成12块,取出其中的3块,为什么不能用 块表示呢?

  针对上述两个问题,我在教学中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策略:

  1.复*环节巧铺垫。

  在复*导入中增加一道填空的练*。3个是( ), 是( )个。

  2.审题过程藏玄机。

  在教学例2请学生读题后,首先请学生思考“3块月饼4人*均分,每人能得到一整块月饼吗?”然后用语言暗示“每人分不到一块月饼,那到底能分得一块月饼的几分之几呢?请同学们用圆形纸片代替月饼,实际动手分一分,看看分得多少块?”有了每人分不到一块月饼的提示,又有了“到底能分得一块月饼的几分之几”的暗示,学生探索的落脚点定位到了以一块月饼为单位“1”,且初步理解了问题是求数量“块”而非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通过上述改进措施,学生理解相对容易一些。

  教学“3块的”和“1块的”时。为了让学生更直观,要求学生通过画一画、涂一涂,拼一拼,让学生充分感悟到实际都是“1块的”。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与反思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整数相除的商,会用分数表示有关单位换算的结果;能列式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分数与除法关系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数感,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3、构筑探索交流的*台,体验数学学*的乐趣,增强学生学*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准备

  每人准备4张同样大小的圆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情境,揭示例题

  口答题

  1、把8块饼干*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块?

  2、把4块饼干*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块?

  3、把3块饼干*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块?

  怎样列式?板书3÷4

  引导:把3块饼干*均分给4个小朋友,*均每人能分到1块吗?

  不满1块那该怎么表示呢?

  生:小数或分数

  二、实践操作探索研究

  师:那怎样用分数表示3÷4的商呢?请大家拿出3张同样的圆片,把它看作3块饼,按题目的要求把它分一分,看结果是多少?

  学生动手操作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是怎样的想的,当学生表述比较好时,教师有选择的把圆片贴在黑板上,等集体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这样分的理由。

  师:接下来我们请同学汇报一下他们研究所得结果。

  (生讲述这样分的理由)

  教师总结:

  (1)把一块饼干*均分给4个小朋友,所以就*均分成4份,每人就可分得1/4块,现在一共有3块饼干,每人就可得到3个1/4块,就是3/4块。

  (2)如果把三块饼干放在一起分,每人就可以分得3块的1/4,就是3/4块。

  总结:把3块饼干*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3/4块

  板书:3÷4=3/4(块)

  师:如果我想把3块饼干分给5个小朋友呢?,每人分得多少块?

  学生口述理由。板书:3÷5

  师:想想该怎么去分?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下。

  指名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

  板书:3÷5=3/5(块)

  师:如果分给7个小朋友呢?

  学生口述3÷7=3/7(块)

  三、归纳总结,围绕主题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上面的两个等式,你发现分数和除法算式之间有和联系?这也正是本节课我们所要学*的内容。

  板书课题: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生相互交流。教师板书:被除数÷除数=

  师:除法算式又可以写成什么形式?

  生补充: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

  师:如果用a表示被除数,b表示除数,那么a÷b又可怎么写?

  生:a÷b=a/b

  师:这里的a和b可以取任何数吗?为什么?

  生:除数不能为0。

  师:分数和除法之间的关系,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记住它们吗?

  生交流讨论并回答

  师总结,被除数相当于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母,除号相当于分数线。

  四、巩固练*,拓展延伸

  师:请大家把书本打开到第45页,马上完成“练一练”的第一小题。

  集体校对。

  师引导:比较上下两行有什么不同?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用分数可以表示整数除法的商,反过来,一个分数也可以看成两个数相除。

  师:接下来请大家独立完成“试一试”两小题。

  然后小组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师:把7分米改写成用米作单位,可以列怎样的除法算式?

  生:7÷10=7/10(米)

  师:第二个呢?

  生:23÷60=23/60(时)

  师:独立完成“练一练”的第二题

  集体讲评校对。

  师:完成“练*八”的第一题口答

  师:完成“练*八”的第三题

  学生在书本上完成,

  教师追问:把1米长的彩带*均分成3份,求1份有多长,可以列怎样的除法算式?把2米长的彩带*均分成3份,求1份有多长,可以列怎样的除法算式?

  五、课堂作业

  完成“练*八”的第二题

  教后反思:

  本节课重在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实践,来观察和理解分数和除法之间的关系。在教学时,要求学生把3块饼干*均分给4个小朋友,当有学生展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即把一块饼干*均分给4个小朋友,就该把这块饼干*均分成4份,这样每人就可以得到1块饼干中的1/4,也就是1/4块,现在有三个同样的饼干,按照同样的方法去分,每人就可以得到3个1/4块,就是3/4块。在边展示边讲解后,我继续提问,除了这样的思考方式,你还可以怎么分?有一个成绩较好,思维较敏锐的学生说,我们还可以把这块饼干*均分成8份,每人取其中的2份,就是2/8块,共有3个2/8块,就是6/8块也就是3/4块。我注意到了,我只是点了一下,这样也是可以的,6/8就是3/4,这是我们以后所要学*的内容。课后,在其余老师的点拨下,我也认真思考了这个问题。其实,我觉得,这个学生出现了这样的思维方式也未尝不可,的确也是合情合理的。但是实际上,我还是觉得该生对于分数的意义掌握的不够牢固,对于题目中已经很明显地给出了。要*均分给4个小朋友,那应该*均分成4份,而他却想到了*均分成了8份,这是思维跳跃的一种形式,但也是基本知识掌握不牢固的一种体现,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加强学生认真读题的*惯,将基础知识扎扎实实地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与反思3

  教学内容: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掌握两个自然数相除,可用分数表示。

  2、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学会把低级单位的名数聚成高级单位的.名数,并学会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

  1、说说下面各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以及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看句子说把( )看作单位“1”,*均分成( )分,( )占其中的( )份。

  二、教学应用题

  例2把1米长的钢管*均截成6段,每段长多少米?

  分析:求每段长多少米,就是求每份数

  列式:1÷6=1/6(米)

  根据分数的意义,把一米长的钢管看作单位“1”,*均分成6份,表示这样1份的数

  二、引入新课

  1、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

  2、教学例3

  把3只月饼*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只?

  分析:(1)每份是多少?就是计算3÷4得多少

  (2)图示,把3只月饼*均分成4份,每人得到的1份,是3只月饼的1/4,也就是一只月饼的3/4。

  因此:3÷4=3/4(只)

  3、找一找

  (1)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两个自然数相除,它们的商可以用分数表示。

  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

  (2)想一想,分数的分母能是0吗,为什么?

  三、巩固练*

  例4五年级同学参加登山活动,男同学有36人,女同学有9人

  (1)男同学人数是女同学的几倍?

  (2)女同学人数是男同学的几分之几?

  分析:男同学人数是女同学的几倍,是以女同学人数为标准,就是求36里面有几个9,用除法计算36/9。女同学人数是男同学的几分之几,是以男同学人数为标准,就是求9是36的几分之几,也用除法计算9/36。

  答:男同学人数是女同学的4倍。

  女同学人数是男同学的9/36。

  四、总结归纳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除法计算的道理。

  2、让学生应用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算理。

  五、布置作业

  反思:

  这节课的重点是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表象,记住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但对于深层意义的理解比较困难。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在学生自己总结的基础上来掌握概念。可能效果会更好些。在教学谁是谁的几分之几的时候,对于如何列式子的指导应该从谁是谁的几倍这个知识点着手来教学比较妥当。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5)

——分数除法教学设计 (菁华3篇)

分数除法教学设计1

  内容:

  本册教科书第28页例2和练*八第1~4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算理,掌握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正确计算一个数除以分数。

  教学过程:

  一、复*

  1、说出下列各分数的分数单位,每个分数中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并说出每个分数的倒数。

  1/5、3/4、7/16、9/9

  2、口算下面各题。

  1/6÷3、4/5÷2、3/8÷6、6/7÷2

  提问:怎样计算分数除以整数的题目?(用分数乘以整数的倒数。)

  3、解答应用题。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90千米,1小时行驶多少千米?(第28页的准备题。)

  提问:这道题要求的是哪个数量?(求速度。)根据已学的数量关系怎样求速度?(板书:速度=路程÷时间)

  指定一名学生列式解答。

  二、新课

  揭示课题:我们已经学过分数除以整数,如果除数是分数,该怎样计算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1、出示例题。

  一辆汽车小时行驶18千米,1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提问:这道题要求哪一个数量?根据已学过的数量关系,这道题应该怎样列式?

  指名列出算式,教师板书:18÷。

  2、教学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师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然后提问:在图上怎样表示“小时行驶18千米”这个已知条件?(引导学生回答,教师画出。)先把这条线段*均分成5份,每份表示小时行的;在这样的两份下面注明“小时行驶18千米”。

  提问:“1小时行驶多少千米,在图上怎样表示?”(指名回答,教师画。)因为1小时是5个小时,在这条线段的5份上面注明“1小时行驶?千米”。

  提问:要求1小时行驶多少千米,根据线段图该怎样推想呢?可以先求什么?(启发学生说出,可以先求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提问:图上哪一段表示小时行驶的路程?(教师在图上左边的一份上面注明“小时行驶?千米”。)

  提问:怎样求出小时行驶多少千米?(启发学生说出小时里有2个小时,2个小时行驶18千米,用18÷2就可以求出小时行驶的千米数。)

  提问:18÷2也就是求18的几分之几?可以怎样写?(学生回答后教师写出“18”。)

  提问:现在已经求出小时行驶的千米数,怎样求出1小时行驶的千米数?(启发学生说出,1小时里有5个小时,要用小时行驶的千米数乘上5。)然后教师在“18”后面再写“5”。

  提问:想一想,根据乘法结合律,185还可以怎样写?(启发学生说出,先把和5相乘。)教师板书:18(5)=185=18。

  提问:“由上面的推想过程,18÷转化成什么样的计算了?”学生回答后,教师边重复学生的回答,边写出下面的计算过程:

  18÷==45(千米)

  写出答案“答:汽车1小时行驶45千米。”

  3、引导学生小结。

  “整数除以分数,等于整数乘上除数的倒数。”

  三、看教科书中新课内容后试算

  全体学生独立计算“做一做”中的练*题:

  12÷ 24÷

  集体订正计算过程及结果,并提问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法则。

  四、课堂练*

  在练*本上计算练*八第1、2题,然后订正计算结果。

  五、总结

  今天学*了什么新知识?

  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是什么?

  计算整数除以分数应注意什么?

  六、布置作业

  1、阅读教科书第28~29页的内容。

  2、在练*本上做练*八第3、4题。

分数除法教学设计2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体验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总结出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的计算。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以及判断、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愿意交流合作,喜欢数学的情操,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操作的欢乐。

  教学重点

  能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难点

  分数除以整数计算法则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长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教学分数除法的意义

  1、师:同学们我们学过整数除以整数以及小数除法,今天我们将来学*数除法。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几个小朋友有关分饼的问题,请你们列出算式并计算,看谁算的又快又好!

  (1)每人吃1/2块饼,4个人共吃多少块饼?

  (2)把2块饼*均分给4个人,每人吃了多少块饼?

  (3)有2块饼,分给每人1/2块,可分给几个人?

  2、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三个算式,观察一下这三个算式的已知数和得数,说一说它们都是已知什么,求什么的运算?这就是分数除法的意义。

  师:讨论:分数除法的意义和整数除法的意义一样吗?

  总结: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二、探究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1)引导参与,探究新知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分数除法的意义,那么如何来计算呢?请同学们看黑板。

  出示问题1。

  请大家拿出一张操作纸,涂色表示出这张纸的4/7。

  师:把一张纸的4/7*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怎样列式?4/7÷2

  请同学们通过涂一涂,算一算的方式来研究4/7÷2怎样计算。小组合作,汇报交流。

  方法一:把4/7*均分成2份就是把4份*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1/7,也就是2/7。展示折纸和计算过程。4/7÷2=4÷2/7=2/7

  方法二:把一张纸的4/7*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就是求4/7的1/2是多少,可以用乘法来做。展示折纸和计算过程。4/7÷2=4/7×1/2=2/7

  师:对这种做法大家有什么疑问吗?

  生:这儿是除法怎么变成了乘法?

  师:老师也有这个疑问,你能讲讲吗?

  师:谁能结合图来讲一讲呢?

  师:很好!把除法转化成乘法,问题迎刃而解,你真棒!……

  (2)质疑问难,理解新知

  ①师小结:有的是用分子除以整数,分母不变的方法算出结果2/7,有的是转化成分数乘法来做……那么在这些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

  ②接下来就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把一张纸的4/7*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先列式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③通过计算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1、用第一种方法就不能做了。因为:上一题的时候,分子4是2的倍数,4÷2能得到整数商。而4÷3时,分子4不是3的整倍数,得不到整数商。所以不能用分子除以整数这种方法了。

  生2:把除法转化成乘法来做……4/7÷3=4/7×1/3=4/21

  能再讲讲这样做的道理吗?

  师:“4/7÷3”表示把4/7*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一份。

  请同学们拿出第二张操作纸,你能把图中的4/7*均分成3份,并表示出其中的一份吗?

  展示学生的分法

  师(指着涂色部分):你所表示的这一部分是4/7的多少?

  通过直观图理解4/7的1/3是4/21

  (3)比较归纳,发现规律。

  ①师:在计算这两道题时同学们想到了不同的算法,计算左边这道题你比较喜欢那种方法?右边呢?

  ②在两道题的计算中同学们都想到了把除法转化成乘法来做,请观察一下,左边这道算式,在转化的前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怎么变的?

  ③师:同学们观察真仔细!那像这样的分数除以整数的题目一般可以怎么计算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小组活动,说算法。

  ④师:通过研讨我们知道了分数除以整数,可以用分子除以整数,但有时不能得到整数商,所以通常转化为乘这个整数的倒数的方法来计算。

  出示:分数除以整数,等于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

  还有需要注意的地方吗?

  生:有,除数不能为0。

  师:谁能把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完善算法: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

  ⑥那象这样的分数除以整数的题目在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生:要约分!结果最简。除号要变成乘号!

  三巩固练*

  学生独立完成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分数除法的意义是什么?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是什么?(学生总结)

  板书设计:

  分数除以整数

  教学反思:

  有了分数乘法的学*基础,学生们能够很快适应这一课的学*方式,我从现实中的分数乘法问题和找一个数的倒数引入,帮助孩子们复*前知,当学生体会到乘除法之间的互逆关系后,由学生提出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出分数除法计算的必要性,为后续的学*架好了阶梯。

  本课如果仅仅关注学生是否会算了,那是不够的,在设计中,还应有另类关注。如:学生们对算理理解了吗?他们的思维是否得到了实质上的提升?他们的学*方法是否得到增进?他们是否有学*的积极态度?等等。因此,在本课教学目标的制定中,我的着眼点是不仅使学生会算,更是通过对意义的理解,让学生们深刻认识这样算的道理,突出“过程性目标”。让学生经历涂一涂、画一画、算一算、说一说的过程,在探究的过程中,让孩子们形成一种“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学*态度,获取一种学*的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基础。教学中,我关注学生经历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给学生提供动手的机会,充分借助图形语言,将抽象变直观,帮助学生体会一个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以及“除以一个整数(零除外)等于乘这个整数的倒数”方法的合理性。接着变换探索的角度,呈现一组算式,在运算、比较的过程中再次使学生验证操作活动中发现的规律。给学生表达学*过程中体验和感悟的空间,如:谁来说一说这种算法是怎样的?你的想法是怎样的?学生在自主表达的过程中逐步积累原始体验,再通过教师的适度点拨,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

分数除法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能用分数表示两个整数相除的商。

  2、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和归纳的能力。

  4、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关心他人、先人后己等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分数商a/b(b≠0)的意义。

  教学具准备:

  教学课件及3张完全相同的圆和剪刀。

  教学过程:

  一、设置疑问,揭示课题

  1、请同学们计算下面各题,你能把商分为哪几类?

  36÷6=64÷5=0。880÷5=16

  3÷7=5÷10=0。54÷9=

  然后引导学生归纳分类:

  36÷6=6和80÷5=16的商为整数;

  4÷5=0。8和5÷10=0。5的商为有限小数;

  3÷7=和4÷9=的商为循环小数。

  2、师指出:两个自然数相除,不能整除的时候,它们的商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部分内容:分数与除法(板书:分数与除法)

  二、创设情境,引导探索

  1、创设情境,引入关系

  师:“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今年的儿童节,学校要组织全校师生开展野游活动,到了野外,还要以班级为单位开展联欢活动,前几天我同班主任刘老师对想

  要买的食品做了一些粗略的计划,知道买哪些东西了,具体怎么分还没有计算,

  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做一下详细的计划吗?

  生:愿意!

  师:好!那我们大家就一起来吧!

  师:请看我们班级为这次活动准备的食品:

  食品名称食品数量班级人数*均每人分的数量

  苹果40个4740÷47

  饮料39瓶4739÷47

  花生8千克478÷47

  上面表格里的商都不能用整数的商来表示,除了可以用小数来表示,能否用

  其它的形式,比如分数来表示呢?等我们学完了这节课,同学们自然会找到答案的。

  2、层层深入,感知关系

  师:我想调查一下,最*谁要过生日?指一名同学说说你过生日的时候必须要买什么食品?(生:蛋糕)买了蛋糕是自己吃,还是同爸爸妈妈一起吃?

  师:同学们愿意帮xx同学分一分蛋糕吗?

  生:愿意!

  师:出示例题:把一个蛋糕*均分给3个人,*均每人能分得多少?师:这时,应该把什么看作单位“1”?

  要把蛋糕*均分成几份?

  怎样列式?(指名口述算式)

  1÷3=

  师:大家拿出练*本来计算这个商是多少?(用小数表示)

  生:0.333…或

  课件显示:1÷3=0.333…或

  师:这个商用小数表示太麻烦了,能不能用分数来表示呢?

  请大家看大屏幕大家看,每人得到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

  生:

  师:对了!那么上面的算式1÷3的商可以用分数表示了,

  即:1÷3=(个)

  (2)现在小组讨论:1÷3=中,你发现整数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与得数中的分子、分母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

  (3)讨论完毕后,指几名同学代表自己的'小组总结:学生口述的过程中,教师

  出示课件:被除数÷除数=

  (4)师:现在大家会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了,那么,大家能把前面表格中的得数用分数表示吗?

  生:会!

  师出示:40÷47=?39÷47=?8÷47=?

  3、巩固关系

  师:“六一”联欢的时候,我打算买3张非常好吃的比萨饼,想和班主任刘老师、还有两名在这学期进步最大的同学A和B共同分享,大家能帮我们合理的分一下吗?

  生:想!

  师:大家看问题:我想把这3张饼*均分给我们4个人,每人分得这3张饼的几分之几呢?

  ①议一议:讨论如何分,有哪些分法?(让同学们充分考虑好后,说说自己的想法)

  ②剪一剪:想好后各小组可以行动了,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拿出我们事先准备的三个完全一样的圆形和剪刀剪一剪,并把分好的四份摆在桌子上。

  ③拼一拼:分好后,请同学们每人取一份拼在一起,看看是一个“饼”的几分之几?

  ④列一列:怎样用算式表示自己分饼的数量关系?谁会列式?

  ⑤算一算:师指一名同学板演算式:3÷4=(张)

  答:每人分得张。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6)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1

  4月22日上午,是我校五年级的家长开放日,我上了一节《分数与除法》的公开课。课后有幸得到了我的导师——广西师大熊宜勤教授的点评,由于当时时间比较紧,我们要赶到拱极小学去听黄智云老师的课,匆忙之中熊教授给我提出了两点宝贵意见:1.在重难点的突破上花的时间还不够.2.练*的设计量过多,没有很好的为本节课服务。听了她的建议以后,我陷入了深深的反思之中。是啊,都十几年的教龄了,怎么还会犯这样的错误呢?备课时,我只考虑到家长们要来听课,脑子里想得更多的是怎样才能把课上活?煞费苦心的创设了一个猪八戒分饼的情境,虽然这样能把整节课的教学内容串联在一起,整体感比较强,学生也很喜欢,但是却没有把例2中的重难点抓住。我的本意原是想把课堂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具体操作,让学生在具体操作中得出3除以4的商,以明确每人分得的不满1块,可用分数来表示,让学生明白一块饼的就等于3块饼的。可是在教学时,由于没有及时引导学生突出单位“1”,再加上没有使用展台操作,学生的理解就是没有那么到位。接着,我在教学例2后,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的几个算式,总结归纳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也只用了1分多钟的时间,很多学生印象还不够深刻就进入了练*环节,以至于后面的练*出现了卡壳现象。

  回想自己的这一节课,真的是有太多不足的地方。带着熊教授给我提出的问题,第二天,我聆听了苏文俊老师上的这节课。课一开始,她就复*了上节课中我们学*的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等内容,接着创设了分饼情境,(1)把6块饼*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得多少块?(2)把1块饼*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得多少块?(3)把1块饼*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分得多少块?6÷21÷21÷3从数据上看,看得出都是苏老师精心设计的。从商是整数到商可以用小数也可以用分数表示,到除不尽需要用分数表示的思路,充分地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复*了把一个数*均分,用除法计算的同时,突出了知识间的联系。另外,对于例题2的教学她也把握得非常好,操作非常到位。2种分法:3块饼*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多少块?3÷4=?(块)学生经历了猜想和验证。这个估算对于学生用分数表示结果的思考有很重要的帮助。在这节课中,苏老师真正地把课堂交给了学生,她凭借教材内容,不断设疑问难,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新知的探索过程,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和时间,学生们独立思考、相互讨论、推理交流、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的主体。正因为学生前面有了大量的感性认识,到后面总结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也水到蕖成。

  对于例题后面进行的对应训练,苏老师能结合本节课的重难点,设计有层次的练*。学生在理解并掌握了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后,通过这组*题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建构了知识的框架,实现了数学思想的逐步深入。

  回想熊教授的话,再对比苏老师的课堂,让我真正体会到了要想上好一节课,备课时必需要考虑到学生可能会遇到的问题,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重视学生学*的过程。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揭示各个知识形成的方法,展示学*新知识的思维过程之中,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

  对于课堂练*的设计,不能太多,因为练*量多的弊端会让学生厌烦,我们要注意满足学生的成就感,保持学生的学*兴趣。另外,练*不仅仅是巩固所学知识,还要继续为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设情境,充分发挥它的巩固新知识和发展思维能力的'双重作用。

  能得到专家的指导,特别是零距离的指导,感受非常深刻,收获也特别多。愿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多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使自己在教育教学(此文来自)这条路上,越走越宽,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2

  分数与除法是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分数意义中的内容,是建立在除法意义的*均分和把一个物体或多个物体看做单位“1”进行*均分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知识加深和扩展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同时也为后面讲解假分数以及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做好准备。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首先选择恰当的切入点,从解决简单问题入手,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把6张饼*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到几张饼?把一张饼*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到几张饼?把1张饼*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到几张饼?在此基础上,观察三个算式和得数,得出结论:一张饼的1/3是1/3张饼。为促进学生主动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做了一个思路引领。

  其次充分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我在这里提出了新的问题:如果把3张饼*均分给4位同学,每人分到几张饼?怎样列式?结果每人分到几张饼呢?请同学们借助手中的学具,分一分、拼一拼,看看到底每人分到多少张饼呢?这一问题的解决过程,既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又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让学生亲自动手分一分,拼一拼,并让学生展示分的过程和分得的结果是怎样的,学生出现了不同的分法和结果。我在这里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交流中,对知识的内在联系有了更好的理解。

  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围绕分饼的方法展开交流,引发学生不断的数学思考,促进学生在动手操作,主动思考中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不断扩展已有的知识结构,加强了思维深刻性的培养。在教学新课时,学生说的很好,我应该最后再引导学生完整的说出:每人分到这张饼的1/4,3张饼的1/4就是3/4张饼,即3张饼的1/4展开后就是一张饼的3/4。而我在课前的预设中是有这个环节的,结果在教学中,把这个环节落下了。

  在今后的教学质量中,应尽量把数学课上的更扎实有效,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学*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提高。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3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建立起除法意义的*均分和把一个物体或多个物体看作单位“1”进行*均分概念的基本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基础上,从除法的角度去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做得比较好的方面是:1.教师能站在一个比较高的角度恰当地选择了教学的切入点,教师从解决简单的问题入手,把6块饼*均分给2人,每人分得几块?把1块饼*均分给2人,每人分得几块?把1个蛋糕*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得多少个?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3个算式和3个得数,学生很快得出一个结论,两数相除,商可以是整数、小数和分数。在这教师还注意制作课件,说明一块饼的1/3也就是1/3张饼,为促进学生主动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作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引领。2.在解决把3块月饼*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的几块?这一重难点问题时,让学生借助学具动手分一分,并让学生充分展示和交流分的过程和分得的结果,充分展示了学生思维过程,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注意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促进学生主动沟通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注重数学思维深刻性的培养。在课堂上让学生经历了操作、发现、迁移、归纳,使学生水到渠成的发现、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在课堂上实现了师生的交往互动。 我觉得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我去思考:

  一、在学生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时,能够借助直观形象的实物图,通过动手操作、演示说明等方法,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这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但由于我在教学时,疏忽了个别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在演示说明的时候,叫的学生少,如果能多叫几名同学演示说明,再加上教师的及时点拨,我想这部分学生在理解这一难点时,就会比较容易了。

  二、学生不是理想化的学生,不要指望他们什么都会,因为学生之间毕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教学"把3张饼*均分给4个同学,每个同学应分多少张饼?"时,我让学生借助圆形纸片在小组内合作进行分一分,在学生动手操作时,我才发现有的同学竟然不知道该怎么分,圆纸片拿在手上束手无策,只是眼巴巴地看着其他的同学分;小组的同学分完后,演示汇报时,有很多同学都知道怎么分,但说的不是很明白。在以后的备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和心理认知特点。

  三、小组的全员参与不够。在小组合作进行把3张饼*均分给4个人时,有的小组合作的效果较好,但有的小组有个别同学孤立,不能很好的与人合作,我想,学生在动手操作之前,教师如果能让小组长布置好明确的任务分工,让每个人都有事可做,小组合作的效果就会更好了。

  四、关于“分母不能为0”这个环节,教学中如果能放缓脚步,通过分析一个分数的实际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分数中的分母表示*均分的分数,或是启发学生发现在除法中除数不能为0,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母,所以分母不能为0。这样的处理使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效果会更好。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4

  怎样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要想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什么。课堂 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的协调发展。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进步、有提高。具体而言也就是使学生在认知上,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又知之甚少到知之较多;使学生在情感上,由不喜欢到喜欢,由不感兴趣 到感兴趣,由不热爱到热爱。总而言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核心问题是:学生是否愿意学,会不会学,能否积极主动地学。

  本节课中通过让学生说一说情境图中的三角形,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并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激发了学生学*三角形特性的兴趣,引起学生对三角形及其在生活中的作用的思考。为让学生进一步研究 三角形的特征,了解三角形的作用做好准备。

  让学生在“画三角形”的操作活动中进一步感知三角形的属性,抽象出概念。这样有利于学生借助直接经验,把抽象的概念和具体的图形联系起来。这里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恰当把握教学要求。三角形是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学生已初步认识过。此处重点 是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的特征,概括出三角形的定义。为此,还出示了一组含正、反例的图形让学生辨析,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角形概念。此处是本节课的教学重 点,通过边画边想、组织交流、引导概括三角形的特征,从而有效地落实了本节课重点的教学。

  由实例入手,让学生量出三角形的高度,引出底和高的概念进行教学。联系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解决日 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增加数学学*的趣味性。

  这里采用的是“情境、问题— 实验、解释— 特性应用”的探究教学方法。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选 择合理的教学方法是保证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学生通过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面图 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本节课教学是在上述内容基础上进行的,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特性的认识和理解。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5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难点是用除法意义理解分数意义。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来表示两数相除的商,能运 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我首先让学生利用整除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从而复*了除法的意义,并且强调-------对于均分问题用除法算。接着,再引出几个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不能整 除),根据前边分饼的活动,结果可以用分数表示,从而把除法与分数联系了起来。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改变单一的接受式的学*方式,指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特征的多样化的学* 方式,从而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因此,数学学*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的教与学的方式, 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动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用3张圆形纸片动手分一分,并学生思考把3块饼*均分给4个小朋友可以有几种分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 作,得出两种不同的分法,引申出两种含义,即1块饼的,3块饼的,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充分理解了3÷4=的算理。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上面几个算式,有什么发现?同桌交流、讨论,然后找学生说 一说: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什么,除数相当于分数的什么,再找学生完整地说,我再补充,并强调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且板书。

  整节课,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观察力都有充分的展现,学生们想出了各种方法或者道理来 证明,语言表达得十分流畅,分析能力路较强。通过最后练*题的巩固,学*效果不错,大大的增加了他们学*数学的信心,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三角形的特性听后反思

  怎样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要想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什么。课堂 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的协调发展。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进步、有提高。具体而言也就是使学生在认知上,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又知之甚少到知之较多;使学生在情感上,由不喜欢到喜欢,由不感兴趣 到感兴趣,由不热爱到热爱。总而言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核心问题是:学生是否愿意学,会不会学,能否积极主动地学。

  本节课中通过让学生说一说情境图中的三角形,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并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激发了学生学*三角形特性的兴趣,引起学生对三角形及其在生活中的作用的思考。为让学生进一步研究 三角形的特征,了解三角形的作用做好准备。

  让学生在“画三角形”的操作活动中进一步感知三角形的属性,抽象出概念。这样有利于学生借助直接经验,把抽象的概念和具体的图形联系起来。这里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恰当把握教学要求。三角形是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学生已初步认识过。此处重点 是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的特征,概括出三角形的定义。为此,还出示了一组含正、反例的图形让学生辨析,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角形概念。此处是本节课的教学重 点,通过边画边想、组织交流、引导概括三角形的特征,从而有效地落实了本节课重点的教学。

  由实例入手,让学生量出三角形的高度,引出底和高的概念进行教学。联系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解决日 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增加数学学*的趣味性。

  这里采用的是“情境、问题— 实验、解释— 特性应用”的探究教学方法。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选 择合理的教学方法是保证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学生通过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面图 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本节课教学是在上述内容基础上进行的,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特性的认识和理解。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7)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菁选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1

  首先通过课前谈话解决了分数除法的意义。接下去重点来研究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我出示了这样一道例题:布艺兴趣小组的同学要用米的花布给小猴做衣服。如果做背心,可以做3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们一致的提出了“做一件背心需要花布多少米?”的问题。问题一出,学生马上就把算式列出来了,÷3,可是这个算式应该怎么计算呢?通过四人小组讨论合作,最终想出了好几种方法。

  法1:÷3=0.9÷3=0.3(米)(把分数化作小数,然后再计算)

  法2:÷3=(×)÷(3×)=(米)(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

  法3:÷3=×=(米)(因为把整块布看作一个整体,*均分成三份,其中的一份就占了整块的,所以直接乘以)

  法4:÷3==(米)(把分子*均分成3分,分母不变)

  把三种方法整理出来后,他们感觉不出来哪种方法简便。于是我接着把改为,让他们再用自己发现的方法进行计算。结果学生们发现用方法1时,化成小数时除不尽;用方法2太麻烦;用方法4时,11除以3,除不尽;还是用方法3最简便。

  随后,我让他们观察、讨论、交流÷3=×=(米)与÷3=×=(米)这两道题的计算方法,学生们发现除以整数等于乘以整数的`倒数。

  第二环节解决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我把例题改为:布艺兴趣小组的同学要用米的花布给小猴做衣服,每件衣服要用米,能给几只小猴子做衣服?有了第一题的基础,大部分学生马上就想到÷=×=3(只),我问他们,为什么其他方法不用了呢?学生们说马上异口同声的回答,如果你把改为的话,小数不行,除数转化为1麻烦,反正只要乘以它的倒数就行了。接着我又问如果老师把米换成1米,你认为又该怎么计算呢?学生们说还是乘以后面的数的倒数。

  最后总结:同学们,从这几题中你发现了什么?——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学生们脱口而出。

  第三环节,做一些练*。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是以学生学*的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出现在他们的面前。这样不仅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潜能,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而且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学生学的轻松,记得牢固,教师教的快乐,教的放心。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2

  分数除法应用题,历来都是教学中的难点。要突破这个难点,让学生透彻理解这类型的应用题,就要抓住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运用转化、对比,使学生了解这类分数应用题特征,再借助线段图,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解题规律。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走进生活,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本来人体的机体构造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教学一开始我把人体的彩图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使学生从中了解到更多有关人体构造的知识,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面。

  二、使学生在学*过程中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教学中,为让学生认识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我故意用乘法应用题与例题作比较,让学生从中发现与乘法应用题的区别。学生通过交流对比,亲自感受它们的异同,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亲身感受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然后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过程中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并归纳出: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关键也是从题目的关键句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再列出方程。

  三、方法多样化,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我鼓励学生尽可能地找出多种方法,让学生从多角度去考虑,这样做可以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懂得多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充分让学生亲身体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分数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深层次的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反思9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这样一段话:如果使学生*惯于简单地接受和被动地工作,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教学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方面:

  1、教学内容“生活化”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纵观整节课的教学,从引入、新课、巩固等环节的取材都是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2、解题方法“多样化”

  《数学课程标准》中,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探索与创新精神,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列为发展性领域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除了依靠学生自身的生理条件和原有的认知水*以外,还需要相应的外部环境。这节课上学生一共提出了5种解题方法,其中有3种是我们*时不常用的,第5种是我也没有想到的。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及时调整了教案,让每一个想发言的学生都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尽管他们有些数学语言的运用还不太准确,但我还是给与了肯定与鼓励。在这种宽松的氛围下,原本素不相识的师生在短短40分钟的.时间里就产生了情感上的交融。学生有了运用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成功体验,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并产生进一步学好数学的愿望。虽然后面还有两个练*没有来得及做,但我认为对一个问题的深入研究比盲目地做十道题收获更大,这种收获不单单体现在知识上,更体现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3、师生交流“情感化”

  数学教学改革,决不仅仅是教材教法的改革,同时也包括师生关系的变革。在课堂教学当中,要努力实现师生关系的民主与*等,改变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模式,教师应成为学生学*数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学生成为学*的主人。纵观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所说的话并不多,除了“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的方法吗?”“说说看”等激励和引导以外,教师没有任何过多的讲解,有学生讲不清楚,教师也是用商量的口吻说:“谁愿意帮他讲清楚?”当一次讲不明白,需要再讲一遍时,教师也只是用肢体语言(用手势指导学生看图)引导学生在自己观察与思考的基础上明白了算理。学生能思考的,教师决不暗示;学生能说出的,教师决不讲解;学生能解决的,教师决不插手。由于教师在课堂上适时的“隐”与“引”,为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使他们真正成为科学知识的探索者与发现者,而不是简单的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

  4、值得商榷的几个方面:

  (1)形式能否再开放一些

  (2)优生“吃好”了,能否让差生也“吃饱”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3

  虽说现在的教材已经把意义淡化了,但我在教学中依然采用了整数与分数对比,乘法与除法对比的方式,揭示了分数除法的意义,

  针对新教材的特点,对于分数除法的意义,我只是让学生理解,并没有强调口述,而是重点让学生应用分数除法的意义,根据给出的一个乘法算式写出两道除法算式,由于有了整数的基础和前面对于意义的`理解,学生掌握得也较顺利。在分数除以整数的教学上,我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动手操作、集思广益,根据操作计算方法。于是学生们有的模仿分数乘整数的方法,分母不变,把分子除以整数;有的根据题意及直观操作,得出除以2也就是*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原来的二分之一,因而除以2就是乘上2的倒数。对于学生的想法,我都充分予以肯定,并通过练*让学生比较,选出他们认为适用范围更广的方式。由于学生理解透彻了,所以后面分数除以分数和整数除以分数的教学上,学生轻而易己地就掌握了计算方法。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4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理解与掌握,不但可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而且为后面学*假分数、带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比、百分数打下基础,所以,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在整个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教学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验证,推测与交流等教学活动.”这说明创设有效的学*情境,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索,合作”的学*活动,促进学生主动的参与。”所以,在导入新课环节,我有意设计了两道除法计算题:8÷9=

  4÷7=

  学生一看是这样两道除法算式,都松了口气,说:“这么简单的两道题啊!”于是我在班上开展了男女两组比赛,男生算第一题,女生算第二题。一声令下,男生埋头算起来,思维敏捷的胡雯欣早就知道了答案,根本没有动笔,我示意她不要说出答案。我转了一圈,大部分学生在已经做好的学生的提示下都已经有了答案,只有个别男生还在计算。

  汇报后,我引发学生思考:8÷9=0.88……和8÷9=8/9有什么区别?学生最直接的回答是:用循环小数表示没有用分数表示快捷、简便。这个导入使学生明白两个数相除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为进一步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打下基础。

  之后,再出示两个数相除的算式,学生都能够很快地用分数来表示商。

  以例题中的1÷3=1/3引导学生发现除法中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母后,让学生把数字换成它们的名称:被除数÷除数=分子/分母。这时候,我让学生用字母a、b表示除法与分数的关系。薛龙凤上黑板认真地写下:a÷b=a/b,我见这个学生写得很认真,马上表扬了她,并要求学生为她鼓掌。正当大家都为薛龙凤高兴的时候,我在她写的算式后面打了个小小的“×”。学生立刻表示不解,刚刚老师夸了了她,现在怎么又给她判“×”。还是几个思维灵活的先叫起来,说到:“b不能等于0!”我马上抓住这个契机,发问到:“为什么b不能等于0?”班上顿时安静下来,谁也说不上来原因。这个难点马上就要突破了,我心里有点小小的激动。我继续利用例题中的.把1块蛋糕*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得这块蛋糕的1/3为例问道:“谁来说说这个分数中的‘3’表示什么?”有学生举手回答:“把蛋糕看做单位‘1’,‘3’表示把蛋糕*均分成的份数。”“如果把‘3’换成‘0’呢?”学生终于明白:分母表示把单位“1”*均分成的份数,*均分成“0”份就没有意义了。就这个“a÷b=a/b(b≠0)”学生经常会忘记,这里的b要强调不能为0。通过这样分析,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在除法中除数不能为0,而在分数中分母不能为0。

  我觉得这个环节我处理的比较好,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在除法中除数不能为0,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母,所以分母也不能为0。而是通过分析一个分数的实际意义充分理解分数中的分母表示*均分的份数,自然不能被*均分成“0”份。

  成功之处有,不足之处也有。课后反思之,对分数与除法的联系学生理解的比较透彻,但是它们之间还有哪些区别却并没有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去发现和归纳。除法表示两个数相除,是一道算式,而分数是一个数。这说明课前我对教材的解读不够深入,还没有把握住知识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做到对教材的深入理解,同时要多查阅资料,以便对教材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5

  分数应用题是六年级下期的内容,它的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如何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的全过程呢?

  教学时,我没有采用书上的情境,而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例如:我们班有多少女生?有多少男生?女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现在知道“全班人数”和“女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求女生有多少人,怎样求?学生很快就知道列出乘法算式解决。反过来,知道“女生人数”和“女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求全班人数呢?这样引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已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

  让学生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是解决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关键。教学中,我通过省略题中的一个已知条件,让学生发现问题,亲自感受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过程中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体会并归纳出: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从题目的关键句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本课重点是要让学生学会用方程的`方法解决有关的分数问题,体会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模型。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借助线段图的直观功能,引导孩子们理清解题思路,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在学生学会分析数量关系后,我把分数除法应用题与分数乘法应用题结合起来教学,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对比,感受它们之间的异同,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从而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掌握了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后,我又鼓励他们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学中,给学生提供探究的*台,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究解题方法,在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探究不同的解题方法。使学生经历独立探究、小组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对“分数除法问题”的算法有初步的感悟,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有清晰的理解,为进入更深层次的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6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在学生学*了分数的意义后进行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初步知道两个整数相除,不论是被除数小于、等于、或大于除数,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它们的商。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而且是后面学*假分数、带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比、百分数的基础,所以,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如果单纯地从形式上去教学分数与除法间的关系,学生能学得很扎实,但这样一来计算3÷4=3/4的算理往往被忽视,为了让学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我是这样来组织教学的:

  1.通过实际操作感悟新知识

  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情境,把一张饼*均分给四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让学生拿一张圆形纸片代表一张饼,亲自动手分一分,唤起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接着出示要把3张饼*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多少?四人一小组想办法把3张圆形纸片*均分给4个小朋友。并让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分的过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两种不同的分法,引申出两种含义,即每人分得1张饼的四分之三,也可以说是3张饼的四分之一,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充分理解了3÷4=3/4的算理。

  2、使学生清楚为什么要用分数来表示除法算式的结果

  在学生理解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之后,我有意识的设计了这样几道练*题。1÷3= 8÷9= 2÷6= 让学生把计算结果写在练*本上,比比看谁先算完。结果有的学生一两秒钟就举起了手,而有的学生费了很长时间才写出了计算结果。汇报之后,引导学生思考:1÷3=0.333……与1÷3=1/3 8÷9= 0.88……与8÷9= 8/9有什么区别?学生最直接的回答是:用循环小数表示商计算太麻烦,没有用分数表示快捷、简便。这时告诉学生,以后计算两个整数 相除的商,除不尽时或商里有小数时就用分数表示他们的商,这样既简便又快捷,而且不容易出错。

  3、借机引申,为后续学*做好铺垫

  第一次向学生介绍分率与数量的区别。如①“把一张饼*均分成4份,每份分得这张饼的几分之几?每份分得多少张饼?”② "把2米长的绳子*均分成7段,每段长是这根绳子的几分之几? 每段长多少米 "③"把4千克盐*均分成5份,每份重量是盐的总数的几分之几 /每份重多少千克?先让学生明白这三道题第一问求的都是“分率”,分率没有单位,都是把总数看做单位“1”,把单位1*均分成若干份,求其中的一份是总数的几分之一,都是用单位“1”除以*均分的份数得到,如前三道题的分率分别是1÷4=1/4 1÷7=1/7 1÷5=1/5。而第二问都是求每份数量是多少,每份数量是有单位的,都是用总数量除以*均分的份数得到,得数一定带单位名称。前三道题第二问的算法分别是1÷4=1/4(张) 2÷7=2/7 (米)4÷5=4/5(千克)

  此处学生理解了分率和每份数量之后,为后面学*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做了良好的铺垫作用。

  4、让学生自主建构新知识

  当学生发现除法中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母后,引导学生把数字换成它们的名称: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这时候,再让学生在练*本上用字母a、b表示除法与分数的关系。多数学生写下:a÷b=a/b,老师拿一名稍差学生的板书出来,故意表扬这位同学。正表扬却突然转身给这名学生作业后面一个大叉号。正当同学们都诧异的时候?问为什么错了?这时几个思维灵活的先叫起来,说到:“b不能等于0!”我马上抓住这个契机,追问:“为什么b不能等于0?”。我继续用课堂中的例题把1张饼*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这块蛋糕的1/4为例,让学生说说这个分数中的‘4’表示什么?”“如果把‘4’换成‘0’呢?”学生恍然大悟:分母表示把单位“1”*均分成的份数,*均分成“0”份就没有意义了。在用字母表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a÷b=a/b(b≠0)”学生经常会忘记,这里的b不能为0。通过这样分析,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在除法中除数不能为0,所以在分数中分母不能为0的道理。这里并不直接告诉学生在除法中除数不能为0,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母,所以分母也不能为0。而是通过分析一个分数的实际意义让学生充分理解分数中的分母表示*均分的份数,所以分母不能为“0”的道理。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虽然学生对分数与除法的联系学生理解的比较透彻,但是它们之间还有哪些区别没有引导学生总结出来。除法表示两个数相除,是一种运算,是一个算式,而分数既可以表示分子与分母相除的关系,又可以表示一个数值。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7

  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学生很是配合,仿佛早已掌握了所有知识点,对于我的提问对答如流,甚至当我给出例题÷4时,全班不假思索不屑一顾的脱口而出四分之三,而当我问出为什么时,他们甚至不愿意去思考,仿佛我问的这个"为什么"简直就是废话中的废话。整个班级躁动不安,是清明假期临的缘故吧。看着即将发怒的老师,孩子们安静下一张张稚气的脸望着我,眼神中带有一丝丝惊恐。我突然想笑,这不就是儿时的自己吗?我沉住气笑着说:明天放假了,看大家很是兴奋吧!孩子们长舒一口气掩面而笑。我接着说:站好最后一班岗的战士才是真正的好战士。同学们心领会神的坐得端端正正。"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接着说,"大家都知道除以4得四分之三,那除以4为什么等于四分之三呢?四分之三就相当于鱼。而老师想让你得到的是渔,你觉得呢?"果然还是聪明的孩子,轻轻一拨,大部分开始思考了,我和孩子们开始了我铺好的探究之旅。

  一、通过操作,感悟算理。

  我叫学生拿出前准备好的三个圆,让学生在小组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验证对除以4这一结果的猜想。孩子们或静下心仔细思考;或把自己手里的圆形折一折、剪一剪;或在本子上画一画、写一写;或同桌小声交流自己的想法。我把想法不同的孩子叫上讲台,在黑板上画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并让他们一一介绍。通过学生的操作,得出两种分法,方法(一):把三个圆一个一个分,每次得四分之一,分次,就得个四分之一,就是四分之三张饼。方法(二):把三个圆叠起,*均分成4份,得到张饼的四分之一,也是个四分之一,相当于一张饼的四分之三。不管怎样分,都可以验证÷4用分数四分之三表示结果。还有学生想出了方法(三):除以4得07,07化成分数也是四分之三。通过学生自主操作让其充分理解其中的算理。

  二、再次说理,悟出关系。

  在学生初步感知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我有意识地把例题改了一下,把块饼*均分给个人,把4块饼*均分给7个人,让学生通过画图或说理,快速的算出它们的商。让学生亲身体会到计算两个整数相除,除不尽或商里面有小数时就用分数表示他们的商,这样既简便又快捷,而且不容易出错。

  通过学生自主生成的三道算式,让学生去发现除法与分数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并把自己的想法和同桌互相交流。最终学生小结出:除法中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除号相当于分数线。并明确:除法是一种运算,而分数是一种数。

  三、对比练*,深化知识。

  出示:

  把三块饼*均分给7个小朋友,每人分得这些饼的几分之几。

  把三块饼*均分给7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分之几块。

  让学生观察这两道题目的.区别,一道带单位,一道不带单位。第一道是根据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单位"1"的几分之一,是份数与单位"1"的关系,在数学中我们称为分率,分率不带单位。第二题带单位则表示的是一个具体的数量,则用总数量除以*均分的份数得到每份的具体数量,得数的单位跟被除数的单位一致。明确:分数有两种含义,一种表示与单位1的关系即分率(不带单位),一种则表示具体的数量(要带单位),为以后学*分数和百分数应用题做好铺垫。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自主参与,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交流汇报的基础上去推理和概括,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一直崇尚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总结,让学生能学*探究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单纯的教授一些解题技巧,因为我知道授生以"渔"永远比授生以"鱼"的重要的多!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8

  分数除法是学生在学会一个数除以整数的基础上,让学生从一个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迁移到一个数除以分数,这是学*分数除法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但由于教材的学*比较枯燥无味。因此我试图在教学初始把直接展示静态例题改变成小故事展现出来,形成一个有趣的课堂学*气氛。让学生经历从整数变化到分数,得到的运算法则由特殊到一般的`快乐又严谨的数学学*过程。

  在教学备课时我先复*一个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然后通过小故事的形式展示例题,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通过猜想、尝试、验证等多种方法证明了一个数除以分数和乘这个分数的倒数的结果都相等。但备课后我突然产生这个疑问“一个数除以分数为什么要乘这个分数的倒数呢?”引起了我的反思。教案的设计中没有算理的教学,只是通过猜想、尝试、验证、归纳出除以一个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相对忽视了算理的教学,这样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参考一下其他教材,发现其他教材是通过画线段图让学生来明白算理,更注重算理的教学但又忽视了猜想、尝试、验证、归纳这种数学思想的渗透。如何让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呢?既能让学生明白算理又让学生渗透这种数学方法呢?

  经过仔细反思之后,我在修改备课后,调整了我的教学过程。教学中我在学生猜想、尝试、验证、归纳出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乘这个分数的倒数的结果后,我抛出了这个问题:一个数除以分数为什么要乘以这个数的倒数呢?学生思考,讨论。汇报时学生开始大部分围绕因为结果相等来总结,此时我再结合线段图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算理教学。这是我发现大部分同学们能够听懂,然后恍然大悟,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效果不错。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既进行了归纳总结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又进行了算理的教学。将新旧知识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效果较好。如何更好的让学生掌握知识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积极思考的一个问题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9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让学生理解“为什么除以一个分数,等于乘它的倒数”,否则,会使学生陷入只背结论,不明道理的误区,这样的结果或造成学生出错率高,为了很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做了如下的设计:

  一、动手操作,增加直观性。

  1、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圆形的纸,把它*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怎样计算?结果是多少?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操作,很快说出了,“1除以2等于二分之一”的正确答案;

  2、问:这半张纸,也就是整张纸的二分之一,那么这张纸里有几个这样的二分之一呢?怎样计算?结果是多少?学生们通过观察和思考,得出了“1除以1/2等于2”的.结论。我对学生的做法进行了肯定和鼓励。

  3、再问:如果把整张纸每1/3一份,又可以分成多少份呢?每四分之一、每五分之一呢?

  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很快得出了“1除以1/3等于3,1除以1/4等于4的正确结论”,到了1除以1/5时,根本不用动手折就得出了正确的结论。而且大部分学生都总结了“1除以几分之一,就等于几”规律。看着学生们兴奋的表情,我提出了以下的问题:观察以上的算式河的书,你发现了什么?

  二、观察讨论,形成规律

  学生们通过观察,讨论终于发现了“除以一个分数,等于乘它的倒数”,我又追问:为什么要这样做?大家通过回忆分数的意义,也弄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这节课的学*,学生们大部分掌握了计算方法,但有个别学生在计算时有除号不变的现象。所以,今后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使学生全部掌握计算方法。在解答方程时也不会出错,提高计算能力和解题能力。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10

  首先通过课前谈话解决了分数除法的意义。接下去重点来研究第一环节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我出示了这样一道例题:城西中心小学占地约为9/10公顷,如果按面积*均分成三块不同的区域,每块区域占地多少公顷?题目一出,学生马上就把算式列出来了,9/10÷3,怎么计算呢?通过四人小组讨论合作,最终相出了好几种方法。如9/10÷3=0.9÷3=0.3(公顷)9/10÷3=(9/10×1/3)÷(3×1/3)=3/10(公顷)9/10÷3=9/10×1/3=3/10(公顷)(因为把一块地看作一个整体,*均分成三块,其中的一块就占了这块的1/3,所以直接乘以1/3)等一些方法,通过比较最终得出9/10÷3=9/10×1/3=3/10(公顷)这种方法简便。接着我把9/10该为10/11,让他们再用自己发现的方法进行计算。结果学生们发现还是用这种方法简便,10/11÷3=10/11×1/3=10/33(公顷),最后,让他们观察、讨论、交流9/10÷3=9/10×1/3=3/10(公顷)与10/11÷3=10/11×1/3=10/33(公顷)这两题的计算方法,学生们发现除以整数等于乘以整数的倒数。第二环节解决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我把例题该为城西中心小学占地约为9/10公顷,如果每块区域占地为3/10公顷,*均分成几块不同的区域?有了第一题的基础,大部分学生马上就想到9/10÷3/10=9/10×10/3=3(块),我问他们,为什么其他方法不用了呢?学生们说马上异口同声的回答,如果你在把9/10换成10/11的'话,小数不行,除数转化为1麻烦,反正只要乘以它的倒数就行了。接着我又问如果老师把9/10公顷换成1公顷,你认为又该怎么计算呢?学生们说还是乘以它的倒数。那么从中你发现了什么?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学生们脱口而出。第三环节,做一些练*。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是以学生学*的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出现在他们的面前。这样不仅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潜能,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而且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学生学的轻松,教师教的快乐。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11

  本课教学主要是学*分数除以整数,让学生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一.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基础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基础。有了分数乘法的学*基础,学生们能够很快适应这一课的学*方式,本课的逻辑起点是整数除法的意义,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找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因此我从现实中的分数乘法问题和找一个数的.倒数引入,帮助孩子们复*前知,当学生体会到乘除法之间的互逆关系后,再提出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出分数除法计算的必要性,为后续的学*架好了阶梯。

  二.在准确把握了学生的认知基础后,如何进行准确的目标定位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本课如果仅仅关注学生是否会算了,那是不够的,在设计中,我们还应关注表象后的更深层元素,如:学生们对算理理解了吗?他们的思维是否得到了实质上的提升?他们的学*方法是否得到增进?他们是否有学*的积极态度?等等。因此,在本课教学目标的制定中,我的着眼点是不仅使学生会算,更是通过对意义的理解,让学生们深刻认识这样算的道理,突出“过程性目标”。让学生经历涂一涂、画一画、算一算、说一说的过程,在探究的过程中,让孩子们形成一种“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学*态度,获取一种学*的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基础。

  反思整堂课,我还存在着很多不足:

  1、没有给出正确的引导。我的问题没有给学生很好的提示,我也没有及时去引导他们,导致课堂的重点知识不是由学生探讨出来,而是由我灌输给他们的,没有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2、课件做的不到位。在分析“分数除以整数”时,要引导他们得出“除以一个非零整数等于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时,课件没有体现渐变的过程,因此也没有让学生充分的理解算式的原理。

  3、不要牵着学生思维走,要跟着学生的思维走。学生的思维不可能完全符合我们心中所想的,所以在他们基本上理解清楚的时候,不要硬是纠结于某个字眼或者某句话,硬是把学生的语言带牵入到自己的思维中。我们可以根据他们的思维,一步步的提问,让他们理解问题就行了,这点是我们作为老师要特别注意的。

  最后的总结部分应该是这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既让他们自己分析了这堂课的收获,也通过练*来巩固了今天所学的知识。

  今天的课让我成长了不少,认识到了自己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只有不断的发现问题,才能够解决问题。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可贵的地方,站在他们的角度考虑问题,吃透书本,才能够让自己迅速的成长起来。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12

  分数除法应用即用分数除法的知识解决问题是在学*了分数乘除法和用乘法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课本例题以人体生理常识为内容载体,引导学生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比较简单的分数除法实际问题。具体内容为

  例1:根据测定,**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2/3,而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我体内有28千克的水分,可是我的体重才是爸爸的.7/15。(1)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2)小明的爸爸体重是多少千克?

  去年我也教学过这部分内容,当教师把这一部分知识全部呈现给学生时,学生要解题,要选择需要的信息,感觉很费劲。今年我改变的呈现的方式,分两部分来教学这些内容:

  第一部分:

  第一环节,教师说明人体内水分的含量,学生知道后,只出示“儿童的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这一条信息,让学生观察,说明题目中包含了哪两个量,并用数量关系式表示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得出:体重×4/5=水分的重量

  教师口头出示:一个儿童的体重为45千克,让学生计算出他体内的水分有多少千克?学生很容易就口答出了答案。之后我板书:小明体内的水分重20千克,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让学生尝试解决。结果有5名学生选择用除法直接计算,其他学生选择用方程解决。

  在教学后,我引导学生分析本节课所学的解决问题知识与以前学*的有何不同,引导学生找出这类问题的特点,总结出当单位1是未知时,可以直接用算术方法,也可以用方程解决。

  第二部分:

  在学生计算出小明的体重后,我再出示另一个条件“小明的体重占爸爸体重的7/15,爸爸的体重是多少千克?”学生独立解决,本来解决第一个问题我感觉还蛮顺利的,可是在此题计算中我尝到了失败的滋味,学生找数量之间的关系,选择用除法解决都很费力。列算式为25×7/15者有6个同学,列方程为25X=7/15的有2人。我很是失望,我甚至不知道怎么教学这些知识了,最终我以“下节课再说”来结束了这几课。

  下课后我在反思,也和*行班的教师谈论,她们也感觉有些困难,“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如果用算术方法解决,需要进行逆向思维,教材呈现的是顺向思考,让学生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找到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答。可是在教学中我感觉出来学生对于数量关系的理解个别同学很有困难,好像去年教学这部分知识时没有这么困难,我又在思索以前对这部分知识的教学。

  今天我又在另一个班教学这部分知识,基本思路还是和昨天一样。不过经过昨天的思考,我添加了一个课前预*环节:总结我们学*过的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的类型:

  1.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2.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

  让学生举例,其他学生口答问题。在此基础上我才出示以上教学内容,进行教学。结果也还是不能令我满意。我还得继续反思我的这节课。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13

  蒲场镇儒溪小学:江娓 《分数与除法》这一节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内容。而在小学阶段数学知识之所以能被学生理解和掌握,绝不仅仅是知识演绎的结果,而是具体的模型、图形、情景等知识相互作用的结果。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法”。

  开课前,,我利用用学生都了解的《西游记》作为切入点,以八戒找食物为主线提出三个难易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去帮助八戒解决怎样把8个桃、4个梨、1个西瓜*均分给4个人的数学问题,每人分到多少个这样的一个简单问题。探索一个物体*均分成若干份,求每份是多少,使学生比较容易建立分数意义与除法意义之间的联系,从而体会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并为下面的探究铺路搭桥。

  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探究解决例题2(类比题)“把3个饼*均分给4个人,每个人分得多少个?”先让学生试着猜一猜,培养学生的数感,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渗透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然后利用手里的学具分分看,课前,我给每组都准备了3个同样大小的圆形卡片。课中,让学生通过看一看、剪一剪、分一分,探究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开放的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并为学生提供充分交流与

  展示的空间与时间,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当得出结论:“无论用那种方法,我们都能得到把3张饼*均分给4人,每人得到的就是3/4张饼。”探究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所以在这个教学环节,我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同桌讨论,小组合作学*。开放的情景和问题,学生往往会有更宽广的视野和活跃的思维。

  这样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在小组合作中,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与人交流,动手操作。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在互相启发的学*活动中,使学生逐步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本节课基本完成了目标,数学课堂有着千变万化的因素,要上好一堂优秀的数学课却非易事。虽然学生对分数与除法的联系学生理解了,但是它们之间的区别学生好像还很朦胧。但由于我在教学时,疏忽了个别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在演示说明的时候,叫的学生少,如果能多叫几名同学演示说明,再加上教师及时点拨,我想这部分学生在理解这一难点时,就会比较容易了。学生的学*兴趣还没有完全调动起来等,总之这节课的不足之处还有很多,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改正。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14

  《分数与除法》是在学生学*了分数的意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基础上,从除法的角度去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觉得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我去思考:

  一,在学生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时,能够借助直观形象的实物图,通过动手操作、演示说明等方法,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这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但由于我在教学时,疏忽了个别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在演示说明的时候,叫的学生少,如果能多叫几名同学演示说明,再加上教师的及时点拨,我想这部分学生在理解这一难点时,就会比较容易了。

  二、学生不是理想化的学生,不要指望他们什么都会,因为学生之间毕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说的不是很明白。特别是3个饼合在一起来分学生,每一份是多少快,学生不太理解,在以后的备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和心理认知特点。

  三、小组的全员参与不够。在小组合作进行把3张饼*均分给4个人时,有的小组合作的效果较好,但有的小组有个别同学孤立,不能很好的与人合作,我想,学生在动手操作之前,教师如果能让小组长布置好明确的任务分工,让每个人都有事可做,小组合作的效果就会更好了。

  四、在教学设计环节上,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过多,使整堂课显得很罗嗦,练*的时间就相对缩短了。在操作这一环节上,我设计了两次动手操作,都是分饼问题,分饼的目的是让学生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学生分了两次,但还是有的同学理解的不是很透彻,如果只让学生分一次,把这一次的操作活动时间延长一些,汇报演示时让每个类型的学生都有参与展示的机会,我想这样教师就会有充足的时间在学生汇报展示的时候给予指导,使学生真正理解分数的意义。

  以上几方面就是我对这节课的一点思考,也是我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相信自己以后在这几方面会做得更好。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15

  本节课,我认为最突出的地方就是能让学生自己主动探索知识,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以设疑导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在探究新知中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计算,发散学生的思维,小组讨论交流,总结出计算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并在小组内举简单的例子试算,然后小组汇报方法,学生分别说出了几种不同的计算方法,然后老师再出示*题,用自己总结的方法去计算,最后总结出分数除以整数的最通用的方法。整个探究新知的过程都是学生自主学*,主动探究来完成的,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分析如下:

  一、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入手学数学。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教学一开始我就改变由复*旧知引入新知的传统做法,直接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例题:量杯里有升果汁,*均分给2个小朋友喝,每人喝多少升?(出示教学挂图)教师:你们能从这里面找出什么信息?怎样列式?为什么?设置这样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已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

  二、以探索为主线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所以要将更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动性。从问题的`提出,就让学生参与到探索和交流的数学活动中来。在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选择,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

  三、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教师通过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另外,改变以往只教例题答案,或让学生死记硬背计算方法等等做法,而是充分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亲身实践体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学*以后的知识做好充分的准备。

  这节课成功之处:在教学中充分尊重了学生,使学生经历了自主探究、自主优化的学*建构过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教材的创新处理,激活了学生探究的空间,探究由原来的单调、枯燥转化为生动、多元、富有生命力,使课堂充满灵动与智慧。紧接着的是在教学的发展过程中,我没有局限于此,而是再次放手,让学生解决:量杯里有升果汁,*均分给3个小朋友喝,每人喝多少升?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检验自己的探究成果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8)

——《分数除法一》教学设计汇总5篇

  《分数除法一》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列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答问题能力,以及认真审题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

  找准单位1,找出等量关系.

  教学难点

  能正确的分析数量关系并列方程解答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引新

  (一)确定单位1

  1.铅笔的支数是钢笔的x倍.

  2.杨树的棵数是柳树的 .

  3.白兔只数的 是黑兔.

  4.红花朵数的 相当于黄花.

  (二)小营村全村有耕地75公顷,其中棉田占 .小营村的棉田有多少公顷?

  1.找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

  2.分析题意并列式解答.

  二、讲授新课

  (一)将复*题改成例1

  例1.小营村有棉田45公顷,占全村耕地面积的 ,全村的耕地面积是多少公顷?

  1.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抓住哪句话来分析?

  3.引导学生用线段图来表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4.比较复*题与例1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5.教师提问:

  (1)棉田面积占全村耕地面积的 ,谁是单位1?

  (2)如果要求全村耕地面积的 是多少,应该怎样列式?(全村耕地面积 ).

  (3)全村耕地面积的 就是谁的面积?(就是棉田的面积)

  解:设全村耕地面积是 公顷.

  答:全村耕地面积是75公顷.

  6.教师提问:应怎样进行检验?你还能用别的方法来解答吗?

  (1)把 代入原方程,左边 ,右边是45,左边=右边,所以 是原方程的解.)

  (公顷)

  (根据棉田面积和 是已知的,全村耕地面积是未知的,根据分数除法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应该用除法计算.)

  (二)练*

  果园里有桃树560棵,占果树总数的 .果园里一共有果树多少棵?

  1.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画图并分析数量关系

  3.列式解答

  解1:设一共有果树 棵.

  答:一共有果树640棵.

  解1: (棵)

  (三)教学例2

  例2.一条裤子75元,是一件上衣价格的 .一件上衣多少钱?

  1.教师提问

  (1)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

  (2)有几个量相比较,应把哪个数量作为单位1?

  2.引导学生说出线段图应怎样画?上衣价格的

  3.分析:上衣价格的 就是谁的价钱?(是裤子的价钱)谁能找出数量间相等的关系?(上衣的单价 =裤子的单价)

  4.让学生独立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并加强个别辅导.

  解:设一件上衣 元.

  答:一件上衣 元.

  5.怎样直接用算术方法求出上衣的单价?

  (元)

  6.比较一下算术解法和方程解法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相同点:都要根据数量间相等的关系式来列式.

  不同点:算术解法是按照分数除法的意义直接列出除法算式;而方程解法则要先设未知数,再按照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三、巩固练*

  (一)一个修路队修一条路,第一天修了全长 ,正好是160米,这条路全长是多少米?

  提问:谁是单位1?数量间相等的关系式是什么?怎样列式?

  (米)

  (二)幼儿园买来 千克水果糖,是买来的牛奶糖的 ,买来牛奶糖多少千克?

  (三)新风小学去年植树320棵,相当于今年植树棵数的 .今年、去年共植树多少棵?

  1.课件演示:

  2.列式解答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列方程解答的方法.这类题有什么特点?解题时分几步?

  五、课后作业

  (一)一桶水,用去它的 ,正好是15千克.这桶水重多少千克?

  (二)王新买了一本书和一枝钢笔.书的价格是4元,正好是钢笔价格的 .钢笔价格是多少元?

  (三)一种小汽车的最快速度是每小时行140千米,相当于一种超音速飞机速度的 .这种超音速飞机每小时飞行多少千米?

  六、板书设计

  《分数除法一》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探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2、经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探究过程,明确可以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3、通过观察、探究,渗透辩证思想,激发学生学*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难点:理解可以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复*:76是()数,它表示()。10/7的分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观察:5÷8=4÷9=这两道题能得到整数商吗?

  3、谈话:同学们,在计算整数除法时经常会遇到除不尽或得不到整数商,有了分数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这是什么原因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板书课题:《分数与除法》。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例1

  把一个蛋糕*均分给3人,每人分得多少个?

  (2)同桌讨论交流:根据分数的意义怎样解决“把一个蛋糕*均分给3人,每人分得多少个?”这个问题。

  (3)汇报讨论结果

  (4)观察这两种解法有什么联系?

  2、教学例2、

  把3个饼*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个?

  (1)*均分同样可以列式为:3÷4。

  (2)小组合作探究:3÷4的商能不能用分数表示呢?

  (3)通过进一步探究,你发现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了吗?

  师生共同小结: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a÷b=ba(b≠0)想一想:为什么要注明b≠0?

  三、拓展应用

  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64cm,它的边长是周长的几分之几?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布置

  完成教材第50页"做一做"

  《分数除法一》教学设计 3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操作、观察、归纳概括能力,有了以前学*分数乘法、倒数的基础,让学生通过涂一涂、算一算、想一想、填一填的活动来总结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对于学生来说,难度不大。

  教学内容分析:

  《分数除法(一)》是第三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了分数乘法、认识了倒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中呈现了两个问题,就是把 4/7分别*均分成2份、3份,目的是让学生在涂一涂、算一算的过程中,借助图形语言,利用已学过的分数乘法的意义解决有关分数除法的问题,从而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并从中总结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1、在涂一涂、算一算等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2、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够运用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1、探索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2、能够运用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导学教学法

  创新理念:

  “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基于以上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导学教学法”,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去探索新知,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教具准备:

  长方形纸、课件。

  教学流程:

  一、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1) 把一张纸的 4/7*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2) 把一张纸的 4/7 *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设计意图:创设分长方形纸这一情境,旨在一上课就把学生带入思考的空间,抓住他们最佳的学*状态。】

  二、 自主探究 小组交流

  (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尝试解决以上两个问题,同桌之间交流想法)

  自主学*提示

  1. 利用手中的的学*纸,涂一涂,算一算,尝试解决这两个问题。

  2. 同桌之间说一说彼此的想法。

  3. 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借助课本第25页的提示,完成这两个问题。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发挥学生探究主体性,对于多数学生而言教师不要过多提示,主要指导学困生完成探究任务。】

  三 交流释疑

  1、 初步感知分数除法

  把一张纸的4/7 *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请同学们拿出图(一)来涂一涂。

  交流:为什么要这样涂,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呢?

  还有不同的涂法吗?

  能根据这个过程列出一个除法算式吗?

  这个除法算式和以前学的除法有什么不同?

  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的分数除法。(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涂一涂的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列出除法算式,使学生初步感知分数除法的意义。】

  2、 初探算法

  把一张纸的 4/7 *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请大家在图(二)的上面涂一涂。

  交流:(展示学生不同的涂法)

  同学们是把长方形纸的七分之四*均分成了三份,再把其中一份涂上颜色。 谁能根据这一过程列出一个算式。

  怎样才能算出得数呢?

  (师提问:计算时为什么要用 × 1/3?)

  观察3和1/3 有什么关系,由除以3变成乘3的倒数 ,是不是除以一个整数就可以乘它的倒数呢?我们来验证一下。

  (教师出示三组算式)

  1/3÷5 4/5÷31/3÷5

  指生口算。

  让学生观察每一组算式,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根据这三组算式再结合上一道题,你认为分数除以整数可以怎样计算?

  (学生口述算法后)

  【设计意图: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在本节课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这部分知识,我先让学生通过涂一涂,进一步感知分数除法的`意义,初步感知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然后提出是不是除以一个整数就可以乘它的倒数呢?通过三组算式来验证提出的假设,这样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亲身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四、实践应用

  1、算一算

  9/10÷3015/16÷2014/15÷21 8/9÷6 5/6÷15

  2、填一填

  师:学会了知识就要灵活的运用,这道题你们能填上吗?

  学生独立在书上第26页填一填,想一想。

  集体订正。

  3、解决问题。

  师:为了使我们的校园更整洁,学校给我们各班划分了卫生区,这一周轮到第一组负责卫生区的卫生,老师想卫生区的四分之三*均分给四个人来负责,你们能算出每个人负责整个卫生区的几分之几吗?

  学生在练*本上列式解答。

  指生汇报完成情况。

  运用分数除法能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呢,谁能像老师这样来说一说生活中的问题,让大家解决。

  (指生口头编题,其他学生解决)

  【设计意图:通过形式多样、难易程度适当的*题,让学生在有层次的练*中巩固本节课的知识,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五、课堂总结

  学生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过的快乐吗?学*本来就是一件快乐的事,老师希望今后你们能快乐的学*,快乐的成长。

  六、布置作业:

  22页练一练

  七.板书设计:

  分数除法(一)

  ——分数除以整数

  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除以一个整数(零除外),等于乘这个整数的倒数。

  (1)4/7÷2 (2) 4/7÷3

  =4 /7×1/2

  =2/7

  教学反思:

  《分数除法(一)》是学生初次接触分数除法,本节课是学生今后学*分数除法的基础,让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以及对算法的探索就显得格外重要。本节课我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一、充分利用学生最佳的学*状态

  课堂上省去了旧知的复*,设计简单的知识情景,以最快的速度抓住学生有效学*时间,提高课堂有效性。

  二、让学生在不同的活动中探索数学。

  数学课不应只让学生单纯地模仿和记忆,应让学生在具体地操作、观察、实践中得出结论。因此,课堂上我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探索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让学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充分地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注重的是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的是教给学生学*的方法,而不是把知识单纯的传授给学生,做到既重结果,又重过程。

  三、让学生在不同层次的练*中应用数学。

  学数学的目的就是用数学。在新课结束后,我让学生在不同层次的练*中应用了所学知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寓于生活。

  《分数除法一》教学设计 4

  教材分析:

  教材中呈现了两个问题,经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这两个问题的共同点是都把分,第(1)题是*均分成2份,第(2)题是*均分3份,第(1)题的算式是除数 的分子是能被除数整除的,而第(2)题的算式是

  4*均7

  4 ÷2,被7

  4 ÷3,被除数 的分子是不能被37整除的。无论哪种方法,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在涂一涂、算一算的过程中,借助图形语言,利用已学过的分数乘法的意义,解决有关分数除法的问题,从而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并从中总结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在学*,是在学生学*了分数乘法和认识了倒数在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之前掌握了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为本单元在新知识起到了良好在铺垫作用。学生对倒数在认识,为分数除法中“除以一个数(0除外)等于乘这个数在倒数”的应用打下了基础。

  教学方法:

  学生在涂一涂、算一算的过程中,借助图形语言,利用已学过的分数乘法的意义,解决有关分数除法的问题,从而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并从中总结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5-56页 ,涂一涂、算一算及想一想、填一填和课后试一试

  教学目的:

  1、在涂一涂、算一算等活动中,探索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 能够运用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教具准备:

  长方形纸 不同颜色彩笔几支 幻灯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

  1、 什么是倒数?(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2、 你能举出几个例子吗?

  3、 如何求一个数的倒数?(求一个数的倒数时,用1去除以这个数.如果求一个整数的倒数,直接写成这个整数分之一即可;如果求一个分数的倒数,就是把这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互换;如果求一个小数的倒数,要将这个小数先化成分数再求;如果求一个带分数的倒数,应先将其化成假分数再求倒数.)

  二、算一算

  笑笑和淘气去买白糖。

  问题1:他们每人买了两袋白糖,一共买了多少袋白糖?(2×2=4袋)

  问题2:这些白糖一共重2千克,每袋白糖有多重?(2÷4=千克)

  问题3:如果笑笑家15天吃完一袋白糖,那么*均每天吃多少千克?(15=?千克)

  三、探究新知

  师:我们怎么解决问题3的困难呢?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内容——除数是整数的分数除法。

  1、出示情境图问题:把一张纸的 *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师:观察屏幕上的图,想一想:是把哪一部分*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在准备的长方形纸条上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折一折,涂一涂。

  学生活动,师巡视。

  组织交流:通过画图,你发现了什么?

  生:里面有四个,*均分成两份,是两个,就是

  师: 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涂色的过程吗?(板书算式) 师:想一想,如果不看图,你会计算 ÷2 嘛?

  你能说说你的大胆猜想嘛?(分母不变。被除数的分子除以整数得到商的分子)

  2、师:大胆的猜想是一种非常好的数学思考方法,但还要经过科学的验证。我们来看看大家的猜想能不能也解决这一题呢?

  课件出示:把一张纸的 *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板书算式)

  师:看来我们要换一种思维方式探索一种能普遍运用的方法。把这4份*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呢?请同学们动手在纸上分一分,涂一涂,涂好后和同桌交流一下怎样分。

  学生活动,师巡视

  组织交流:通过画图,你发现了什么? 生1:*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这张纸的

  生2:把3份,这其中的一份实际上就是的几分之几?

  师:我们之前说,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可以用乘法! 对照这两道算式,你有什么想法吗?

  师:把*均分成3份,就相当于求的,结果都是

  中间我们可以用等号连起来。

  你们看,原来的除法算式就转化成什么算式?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这样有什么用?

  生:被除数没变,除号改成了乘号(板书),除数3改成了3的倒数 。

  (设计意图:学生运用画图或者分数的意义来解决问题,体会画图策略,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问:同样的*均分成5份,每份实际上是的几分之几?6份,每份实际上是的几分之几?(板书算式)

  师:同学们真棒!会把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来解决,以旧学新是我们数学学*的一个重要方法。

  师:现在大家会计算刚才我们上课一开始的这道题了吗?我们一起算一算。

  四、巩固练*

  师:下面,我们就运用我们掌握的计算方法来完成教材上第56页的“练一练”2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说一说你这节课的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计算后,观察得出结论,并进行归纳,发现规律,注意了知识胡迁移) 小结:这就是分数除以整数的常用方法,谁来说一说这种算法是怎样的?那么0能不能做除数呢?所以,这里还要不上一个条件(0除外)

  五、作业设计

  课件出示练一练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计算规律:做分数乘法时,可以先约分再计算或者先计算再约分。)

  六、板书设计

  分数除法(一)

  447÷2= 77÷3=21 II

  44747× 7321÷5=× ÷6=7×621

  《分数除法一》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整数除以分数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整数除以分数计算方法,通过比较,能正确地计算整数除以分数和整数除以分数的试题。

  2、使学生在探索除分数以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分数除法的意义,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发展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在学*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的挑战性,体验成功的乐趣,增加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整数除以分数计算方法,通过比较,能正确地计算整数除以分数和整数除以分数的试题。

  教学过程:

  一、回顾整理,熟悉法则。

  1、口算。

  9/10÷3=4/7÷4=3/10÷1=3/5÷6=

  口答出答案,并说出得到答案的具体过程。分数除以整数:是用分数乘整数的倒数。

  2、梳理相关的知识。

  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分数除以整数,只要用分数乘以整数的倒数。

  举例说说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把9/10*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

  二、激活记忆,引出课题。

  1、出示课件。

  幼儿园李老师把4个同样大的饼分给小朋友。

  每人吃2个,可以分给几个人?(口答答案和算式)

  每人吃1个,可以分给几个人?(口答答案和算式)

  每人吃1/2个,可以分给几个人?(口答答案和算式)

  板书:4÷1/2=8(个)

  2、观察算式,引出课题。

  观察算式,揭示课题——整数除以分数。

  三、探究算法,形成法则。

  1、交流得数8个人的想法。

  分一分,让学生动手分一分,体会8个苹果的由来;用算式表示4×2=8;比较算式4÷1/2=8和4×2=8,观察它们之间的联系,形成整数除以分数的算法,4÷1/2=4×2=8。

  2、变换数据,增加感性认识。

  每人吃1/3个,可以分给几个人?每人吃1/4个,又可以分给几个人?

  先列算式,再在图中分一分得出结果,最后把算式写完整。

  4÷1/3=4×3=12(个)

  4÷1/4=4×4=16(个)

  3、出示课件

  有1根2米长的绳子

  (1)截成每段1/2米,可以截几段?

  (2)截成每段1/3米,可以截几段?

  (3)截成每段长2/3米,可以截几段?

  列出算式;在图中分一分,写出结果;思考计算方法,形成法则后再计算。

  4÷2/3=4×3/2=6(段)

  4、交流,形成计算法则。

  小组交流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再班级交流,形成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整数除以分数,只要整数乘分数的倒数。

  四、巩固练*,形成技能。

  1、完成练一练。

  12÷2/3=12×()/()9÷6/7=9×()/()

  10÷2/5=8÷2/3=3÷6/7=12÷8/7=

  2、8÷6/75/12÷3

  除以一个数(0除外),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3、课堂作业。

  6÷1/42/3÷1/54/9÷2/38/3÷41/3÷3/45/6÷1/43/7÷75/7÷7/5

  4、1壶水可以装几杯?

  五、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1、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通过创设幼儿园的老师分饼的生活情境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求知,增强学生的探索欲望,从而感悟学*数学的意义和必要。

  2、注重自主探索:

  学生有了知识的求知欲望后,赶紧让他们在小组内自主探索,借助圆片和图形语言理解理解整数除以分数的意义。通过观察,比较,思考与讨论,自主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体会"除以分数"与"乘这个数的倒数"之间的关系。

  3、经历知识的形成:

  数学的学*过程注重学*的效果,更注重知识的学*过程。于是,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猜想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并借助图形语言来验证知识的形成,如4÷1/2=8是怎样得出学生就能借助图形语言自己探索出每张分了2个1/2,4张就有8个1/2。从而培养学生学*数学的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体会数学知识的严密性,还让学生明白了知识或真理是能接受实践的验证的,为以后同学们的学*猜想提供了很好的学*方法.

  4、练*循序渐进:

  设计练*时,我在算一算里安排有层次的计算,让学生先算简单的不需要约分,再算需要约分的,最后算要化成带分数的算式,满足了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然后把所学的知识回归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