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寓言》教学设计 (菁华5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教学设计,人生

《人生寓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⑴ 了解寓言的特点,准确理解、概括寓意。

  ⑵ 揣摩《白兔和月亮》语言的精美,《落难的王子》构思的奇妙。

  ⑶ 学*从寓言的关键情节切入,探究寓意,并简要概括,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寓意,培养应对财富和不幸的审美心态和坚韧意志。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情节,揣摩寓意,并联系生活体验,进一步加深对寓言得失相依的哲理美的理解。

  【教学难点】

  理解《白兔和月亮》对人类的讽刺意味和《落难的王子》的奇妙构思。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二、资料助读

  1、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素材起源于民间传说。西方文学中最著名的寓言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等。*春秋战国时期已盛行寓言,有不少保留在《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

  2、周国*,1945年7月生于上海。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78年入学于*社会科学院哲学系,先后获哲学硕士、博士学位;1981年进入*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至今。其散文长于用文学的形式谈哲学,诸如生命的意义、死亡、性与爱、自我、灵魂与超越等,虔诚探索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重视观照心灵的历程与磨难,寓哲理于常情中,深入浅出,*易之中多见理趣。

  三、师生共同研读《白兔和月亮》

  1、教师范读,学生标示生字词并疏解。

  2、学生自由诵读,整体感知。思考:这则寓言主题词是:“得失之患”,在情节发展中有两处转折,请学生加以概括。白兔从她前后不同的情感体验中悟出一个什么道理?

  3、学生深入研读课文,从中摘录认为优美的语句,并加以体会。

  4、小组合作探究。联系生活体验,讨论:

  ⑴ “和人类不同的是,我们的主人公毕竟慧心未泯,她终于去拜见诸神之王,请示他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寓言中这样提到人类,含有什么意味?

  ⑵ 有人认为,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与其拥有,不如没有。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说出理由。

  ⑶ 比较“白兔和月亮”,“白兔和青草”,“天空和月亮”三种构想透露出的寓意是否相同。

  ⑷ 白兔得到了月亮后必然会产生得失之患吗?有无得失之患的关键在哪里?

  5、学生再读课文,体会寓言含义的隽永。

  四、指导学生自读《落难的王子》

  1、学生自读课文,自己解决生字词。

  2、学生再读课文,读出语气和感情。思考:

  这篇寓言讲的是应该如何对待苦难的道理,作者假设了一个极端的例子。落难王子的人生感悟是什么?这则寓言的.寓意是否可以概括为“只有遭遇厄运才能坚强起来”?

  3、学生合作研讨寓言情节构思的巧妙。

  ⑴ 这则寓言要说的意思是,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为此作者拟定了一个王子的形象,请问文中是怎样描写他的脆弱的?

  ⑵ 寓言为什么把落难王子的遭遇编造得如此凶险?

  ⑶ 为什么写“我”亲眼见过王子,还跟他交谈过?

  ⑷ 文中“天哪,太可怕了”反复三遍的作用是什么?

  4、学生诵读体会。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厄运的名言警句,做成分类卡片,积累语言材料。

  5、这两则寓言,一则写好事变成坏事,一则写坏事变成好事。人生道路上,大大小小的好事、坏事是经常会遇到的,怎样看待好事、坏事,这两则寓言很有启发。请结合自身经历,也选取同课文一样的两个角度的事例,谈谈你是如何应对的。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

  阅读《摆渡自己》,回答1~7题:

  ①生命的日子里,有晴天,也会有阴天、雨天、雪天。

  ②人生的路上,有*川坦途,也会撞上没有舟的渡口、没有桥的河岸。

  ③烦恼、苦闷常常像夏日里的雷雨,突然飘过来,将心淋湿。挫折、苦难常常猝不及防地扑过来,你甚至来不及发出一声叹息就轰然被击倒。

  ④倒在挫折的岸边,苦难的岸边,四周是无边的黑暗,没有灯火,没有星星,甚至没有人的气息。恐怖和绝望从黑暗里伸出手来紧紧地钳住可怜的生命。有的人倒在岸边再没爬起来,有的人在黑暗里给自己折了一只船,将自己摆渡到对岸。

  ⑤二十岁忽然残了双腿的史铁生,为自己折了一只船。这是一只名为“写作号”的船。他是在看穿了“死是一件无须着急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才在轮椅里给自己折了这只船,将自己从死亡的诱惑里摆渡出来,“决定活下去试试”。

  ⑥正攻读博士学位,却患上了运动神经细胞病,不能说、不能动的史蒂芬·霍金,做了一场自己被处死的梦。梦醒后,万念俱灰的他突然意识到,如果被赦免的话,他还能做许多有价值的事情。于是他给自己折了一只思想的船,驶进了神秘的宇宙,去探讨星系、黑洞、夸克、“带味的粒子”、“自旋”的粒子、“时间”的箭头……

  ⑦在苦难的岸边匆匆折成的船,成了不幸命运的救赎之路。

  ⑧也许一生中我们不会遭遇这样的大灾难,然而我们何曾摆脱过阴天、雨天、雪天,何曾摆脱过绝望的纠缠!折磨人生的情景,常常突然间就横亘在面前。

  ⑨当我们知道苦难是生命的常态,烦恼、痛苦总相伴人生时,我们何必要自怨自艾早早地放弃,早早地绝望?

  ⑩有的人将求生的本能折成一只船,将自己摆渡出绝望的深渊。有的人将新的欲望折成一只船,渡过了挫折后的痛苦与沮丧。有的人将希望折成一只船,驶过了重重叠叠的黑暗。实在无船可渡的人,哪怕用幻想折只小船呢,也要奋力将自己摆渡到对岸。也许我们不曾经历感情的剧痛,不曾经历失败的打击,不曾经历无路可走的绝望,可是晴朗的日子里也常会有阴风晦雨袭来。它像一只乌鸦扇着翅膀在你周围鼓噪着,足以将一个好心情蹂躏得乱七八糟。这种时候,我们同样需要一只船来摆渡自己。这只船也许是去听一场音乐会,也许是捧起一本书,也许是去给互联网的网友发封电子邮件,也许是背上旅行袋悄悄出门。所以,无论命运多么晦暗,无论人生有多少次挫折,都会有摆渡的船,这只船常常就在我们自己手里。

  1、给加粗的字注音:

  猝不及防( ) 自怨自艾( )

  阴风晦雨( ) 蹂躏( )

  2、解释词语:

  ⑴ 万念俱灰 。

  ⑵ 自怨自艾: 。

  3、文中“给自己折了一只船”是一种什么样的说法?含义是什么?

  4、第⑤段引述故事,史铁生为自己“折了一只船”,实际是指什么?

  5、第⑧段中的“阴天、雨天、雪天”,具体指什么?

  6、本文的结尾说,“这只船常常就在我们自己手里”应如何理解?

  7、综观全文,对标题“摆渡自己”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正确对待自己,扬长避短,使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B、碰到苦难、折磨时,要善于回避,使自己超脱出来。

  C、要善于面对各种苦难,寻找方法途径,战胜不幸命运。

  D、要善于用巧妙的方法排解内心的痛苦,转移折磨。

  【板书设计】

  人生寓言(节选)

  周国*

  落难的王子 寓意: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坚强起来

《人生寓言》教学设计2

  学*目标

  1、了解寓言的特点。

  2、感受优美的语言,学*精美的表达。

  3、体会寓言的寓意,感悟文中的人生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了解寓言的特点。

  2、感受优美的语言,学*精美的表达。

  难点:体会寓言的寓意,感悟文中的人生道理。

  预*内容

  一、了解寓言的基本常识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言在此而意在彼,给人以生活的启示。寓言故事一般是简短的,比喻性的,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都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等。

  二、给加点的字注音、解释划线的词语。

  嬉戏()风韵()闲适厄()运

  险象迭()生得失之患()

  窖()泯灭()禀告()慧心

  审美心旷神怡()

  三、学*《白兔和月亮》(采用复述故事法。)

  1、复述故事:复述的基本要求:完整准确、突出要点。

  问题提示:(1)白兔与其他生物有什么不同之处?从全文中找关键词。

  (2)白兔得到月亮前与得到月亮后赏月时心态有什么不同?注意找关键词

  (3)文中出现了两次转折,两次转折处,有一个相同的词语,找出来体会一下有什么作用?

  2、通过复述故事或阅读故事,你得出了一个什么结论?(或你受到了什么启发?或它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3、读完文章后,你有什么疑惑?或者你能提出什么有价值的问题?写在下面。

  四、学*《落难的王子》(采用问题探究法)

  1、把握寓意

  (1、)王子落难前性格怎样?

  (2、)王子遭遇了那些灾难?

  (3、)王子落难后性格怎样?从那句话中可以看出。

  (4、)王子的性格为什么会发生上述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2、读完这个故事,你还有什么疑惑?(文章中或者自己头脑中的都可)

  五、比较阅读《白兔和月亮》和《落难的王子》探讨写法。

  两篇课文在表现主题、安排情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方面,有什么异同。

  六、体验与反思

  人生在世,或福或祸,可能不期而至,对此我们应怎样面对?

  七、拓展阅读、(一)飞蛾与灯焰

  1)灯焰如豆,青烟袅袅。

  2)一只蛾子向他飞来,背后的粉墙上立刻映上了一个如盘的身影。

  3)“瞧!人粗都说你渺小,这完全是不实之词!”灯焰跳动着把那影子指给蛾子看。

  4)“我真有那么大?”蛾子激动不已,可又半信半疑。于是,慢慢向粉墙飞去,5)她想把自己的形象看得更清。

  6)立即,影子变小了。

  7)“嘿!你怎么不相信一个诚实的人的话呢?你要真正看清自己的形象,必须站到我这个位置才行。”灯焰以智者的身份劝谕道。

  8)蛾子反身向灯焰飞来,粉墙上的影子顿时又变大了。

  9)“来呀,快靠*我,靠*些,再靠*些……”灯焰热情地伸长胳膊。

  10)蛾子扭头看看粉墙上那如盘的身影,动情地扑向灯焰。

  11)灯焰猛地一亮,霎时又恢复了常态。

  12)飞蛾不见了,墙上的影子也不见了。

  (选自《*二十世纪寓言选》作者:凡夫)

  (二)阅读《塞翁失马》

  *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敌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直译译文:

  靠*边塞居住的人中,有位擅长推测吉凶掌握术数的人。他的马无缘无故逃跑到胡人住地。人们都(为此)来宽慰他。那老人却说:“这怎么就不会是一种福气呢?”过了几个月,那匹失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他。那老人又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种灾祸呢?”老人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爱好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断大腿。人们都前来慰问他。那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变为一件福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塞,健壮男子都拿起武器去作战。边塞附*的人,死亡的占了十分之九。这个人惟独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俩一同保全了性命。

  读过这两段文字,你有什么感想?

  八、当堂检测1、注音或根据注音写汉字

  xi()戏风韵()禀告()e()运

  险象die()生得失之患()泯灭()心旷神怡()

  2、把握寓言知识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言在此而意在彼,给人以生活的启示。寓言故事一般是简短的,比喻性的,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也可以是()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借古喻(),借小喻(),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寓言的创作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3、本文选自_________,作者_________,本文体裁为_________,《白兔和月亮》的寓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落难的王子》的寓意是__________________ 。

  九、课外延伸:1、周国*的散文寓哲理于叙事中,深入浅出,*易之中多见理趣。请同学们课外阅读《人生寓言》中的其他篇章,写出阅读心得。附:周国*《人生寓言》中的片断。

  (一)幸福的西绪弗斯

  西绪弗斯被罚推巨石上山,每次快到山顶,巨石就滚回山脚,他不得不重新开始这徒劳的苦役。听说他悲观沮丧到了极点。

  可是,有一天,我遇见正在下山的西绪弗斯,却发现他吹着口哨,迈着轻盈的步伐,一脸无忧无虑的神情。我生*最怕见到太不幸的人,譬如说,身患绝症的人,或刚死了亲人的人,因为对他们的不幸,我既不能有所表示,怕犯忌,又不能无所表示,怕显得我没心没肺。所以,看见西绪弗斯迎面走来,尽管不是传说的那副凄苦模样,深知他的不幸身世的我仍感到局促不安。

  没想到西绪弗斯先开口了,他举起手,对我喊道:

  “喂,你瞧,我逮了一只多漂亮的蝴蝶!”

  我望着他渐渐远逝的背影,不禁思忖:总有些事情是宙斯的神威鞭长莫及的,那是一些太细小的事情,在那里便有了西绪弗斯(和我们整个人类)的幸福。

  (二)流浪者和他的影子命运如同一个人的影子,有谁能够摆脱自己的影子呢?

  可是,有一天,一个流浪者对于自己的命运实在不堪忍受,便来到一座神庙,请求神允许他和别人交换命运。神说:“如果你能找到一个对自己命运完全满意的人,你就和他交换吧。”

  按照神的指示,流浪者出发去寻找了。他遍访城市和乡村,竟然找不到一个对自己命运完全满意的人。凡他遇到的人,只要一说起命运,个个摇头叹息,口出怨言。甚至那些王公贵族,达官富豪,名流权威,他们的命运似乎令人羡慕,但他们自己并不满意。事实上,世人所见的确只是他们的命运之河的表面景色,底下许多阴暗曲折惟有他们自己知道。

  流浪者终于没有找到一个可以和他交换命运的人。直到今天,他仍然拖着他自己的影子到处流浪。

  (三)诗人的花园诗人想到人生的虚无,就痛不欲生。他决定自杀。他来到一片空旷的野地里,给自己挖了一个坟。他看这坟太光秃,便在周围种上树木和花草。种啊种,他渐渐迷上了园艺,醉心于培育各种珍贵树木和奇花异草,他的成就也终于遐迩闻名,吸引来一批又一批的游人。

  有一天,诗人听见一个小女孩问她的妈妈:

  “妈妈,这是什么呀?”

  妈妈回答:“我不知道,你问这位叔叔吧。”

  小女孩的小手指着诗人从前挖的那个坟坑。诗人脸红了。他想了一想,说:

  “小姑娘,这是叔叔特意为你挖的树坑,你喜欢什么,叔叔就种什么。”

  小女孩和她的妈妈都高兴地笑了。

  我知道诗人在说谎,不过,这一回,我原谅了他。(选自《周国*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

  我的阅读感悟:

  1、有关厄运的名言警句示例:

  (1)厄运在同一条路上漫游,时而降临于这个人,时而降临于另一个人。(埃斯库罗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2)苦难有如乌云,远望去但见墨黑一片,然而身临其下时不过是灰色而已。(里希特《长庚星》)

  (3)不幸可能成为通向幸福的桥梁。(日本谚语)

  (4)灾祸是一个人的真正试金石。(鲍蒙特与弗莱彻《荣誉之胜利》)

  (5)苦难磨炼一些人,也毁灭另一些人。(富勒《至理名言》)

  (6)逆境给人宝贵的磨炼机会。只有经得起环境考验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强者。自古以来的伟人,大多是抱着不屈不挠的精神,从逆境中挣扎奋斗过来的。(松下幸之助)

  (7)一颗高尚的心应当承受灾祸而不是躲避灾祸,因为承受灾祸显示了意志的高尚,而躲避灾祸显示了内心的怯懦。(阿雷蒂诺)

  (8)幸运最能发现罪恶;而厄运最能发现美德。(培根《论厄运》)(9)在厄运中满怀希望,在好运中不忘忧虑,这样便能泰然担待祸福。(贺拉斯《歌集》)

  (10)不因幸运而固步自封,不因厄运而一蹶不振。真正的强者,善于从顺境中找到阴影,从逆境中找到光亮,时时校准自己前进的目标。(易卜生)

《人生寓言》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对生词的释义读懂文章内容。

  2、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初步领会寓言的含义。

  3、学生在讨论与思考中对这两则寓言能有一些自己的思考。

  【教学过程】

  《白兔与月亮》

  一、学生根据注解与工具书自学生词

  审美 风韵 慷慨 闲适 金窖

  险象迭生 得失之患 慧心未泯

  二、在熟读、预*的基础上,以上述生词为提示,请学生复述这个寓言

  三、学生思考并讨论

  1、兔的心情为什么会有前后的变化?

  (白兔和月亮的关系不同:欣赏──拥有。)

  2、为什么能够“拥有”,反而不快乐?能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吗?

  (得失之患。)

  3、请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用简短的话概括寓言的寓意。

  (我们要能够发现和欣赏对象的美,就不可抱一种占有的态度。)

  四、老师提问

  在生活中,什么是你的“月亮”,你又应该如何去对待你的“月亮”?

  五、作业

  请你仿照课文的样式,仿写一则寓言(在理解寓意的基础上可加入自己的感悟)。

  《落难的王子》

  一、导入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当我们面对“不测风云”、“旦夕祸福”时,应该怎么想,怎么做呢?相信大家在学了这则寓言后,应该有了自己的选择。

  二、学生根据注解与工具书自学生词

  多愁善感 禀告 厄运 突如其来 行乞 正色

  三、在熟读、预*的基础上,以上述生词为提示,请学生复述这个寓言

  四、针对导入部分,请学生回答

  寓言里的王子落难时,他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文字。

  (做:逃出虎口,流落异国他乡,靠行乞度日。)

  (说:“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只要他不死。至于死,就更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五、王子在落难时的所做所说,和文中哪处的描述行成对比

  (课文第一节)

  六、王子为什么会有前后两种不同的想法与说法,你更喜欢哪一种

  (遭受了厄运;后一种。)

  七、小组讨论

  1、请用简短的话概括寓言的寓意:

  (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因为最低限度,生命本能会迫使你正视和迎战灾难,不让自己被灾难打倒。)

  2、请思考:在寓言里,如果没有“厄运”,王子的想法和命运会是怎样?

  那么你认为,这样的“厄运”,对王子来说,是好还是坏?

  3、在文中,“天哪,太可怕了……”出现几次?有什么作用?

  (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三次,揭示了它在现实中的普遍性。)

  八、作业

  你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厄运”吗?你是怎么对待的?是逃避还是勇敢面对?联系课文,请写出你的感受。

《人生寓言》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对生词的释义读懂文章内容;

  2、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初步领会寓言的含义;

  3、学生在讨论与思考中对这两则寓言能有一些自己的思考。

  教学过程:

  《白兔与月亮》

  1、学生根据注解与工具书自学生词:

  审美 风韵 慷慨 闲适 金窖 险象迭生 得失之患 慧心未泯

  2、在熟读、预*的基础上,以上述生词为提示,请学生复述这个寓言

  3、学生思考并讨论:

  a、兔的心情为什么会有前后的变化?

  (白兔和月亮的关系不同:欣赏——拥有)

  b、为什么能够“拥有”,反而不快乐?能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吗?

  (得失之患)

  c、请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用简短的话概括寓言的寓意

  (我们要能够发现和欣赏对象的美,就不可抱一种占有的态度)

  4、老师提问:在生活中,什么是你的“月亮”,你又应该如何去对待你的“月亮”?

  5、作业:

  请你仿照课文的样式,仿写一则寓言(在理解寓意的基础上可加入自己的感悟)。

  《落难的王子》

  1、导入: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当我们面对“不测风云”、“旦夕祸福”时,应该怎么想,怎么做呢?相信大家在学了这则寓言后,应该有了自己的选择。

  2、学生根据注解与工具书自学生词:

  多愁善感 禀告 厄运 突如其来 行乞 正色

  3、在熟读、预*的基础上,以上述生词为提示,请学生复述这个寓言

  4、针对导入部分,请学生回答:寓言里的王子落难时,他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文字。

  (做:逃出虎口,流落异国他乡,靠行乞度日)

  (说:“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只要他不死。至于死,就更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5、王子在落难时的所做所说,和文中哪处的描述行成对比?

  (课文第一节)

  6、王子为什么会有前后两种不同的想法与说法,你更喜欢哪一种?

  (遭受了厄运;后一种)

  7、小组讨论:

  a、请用简短的话概括寓言的寓意

  (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因为最低限度,生命本能会迫使你正视和迎战灾难,不让自己被灾难打倒。)

  b、请思考:在寓言里,如果没有“厄运”,王子的想法和命运会是怎样?

  那么你认为,这样的“厄运”,对王子来说,是好还是坏?

  c、在文中,“天哪,太可怕了……”出现几次?有什么作用?

  (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三次,揭示了它在现实中的普遍性。)

  8、作业:

  你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厄运”吗?你是怎么对待的?是逃避还是勇敢面对?联系课文,请写出你的感受

《人生寓言》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寓言的含义。

  2、正确地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

  3、感受优美的语言,学*精美的表达。

  二、教学重点

  1、理解寓言含义。

  2、学*精美的表达。

  三、课前准备

  ①查字典、词典,扫除字词障碍。

  ②预*课文内容。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白兔和月亮》:

  1、介绍寓言。2、解读寓意。3、引导学生自相对照,把握人生态度。

  一、导入

  1、人们只要做事,就必然有得有失,得与失将会伴随我们今生今世。有俗语说:“有得必有失。”其实,有失也必有得。明智的,随遇而安,得失不惊,心宽体胖,处世潇洒;痴妄的,追名逐利,患得患失,意乱心迷,生身受累。我们应当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态度?《白兔和月亮》是一面透亮的镜子。(出示课题)

  2、介绍寓言:

  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

  二、整体感知

  1、朗读

  2、疏通文意,感受语言。

  3、感知内容

  A、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设计目的:掌握课文内容。要求学生完整地复述课文。

  B、白兔赏月的心态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设计目的:了解身份的改变对于心态的影响。第一问,要求学生用课文中的相关词语回答。

  C、白兔在得到月亮之后为什么会患得患失?

  设计目的:理解占有欲在作祟。

  D、这则寓言给了我们一个什么启示?

  设计目的:理解寓意。

  以上问题难度不大,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略加点拨,学生可以自己完成。

  4、感知语言

  这则寓言的语言很精美,你认为哪个词语你最有感触,认为用的最好?请找出来,并谈出自己感受。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赏析。

  例如,“慧心”“风韵”“闲适”“绷”等用词很精当。对称的句子也很精美,“或是无忧无虑地嬉戏,或是心旷神怡地赏月”“乌云蔽月,她便紧张不安,惟恐宝藏丢失;满月缺损,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

  除让学生分析上述词语的妙用之外,还可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其他有关的词句再作分析,并让学生试着仿写。

  三、研读欣赏

  1、找出故事情节中的两次转折。

  把握结构。

  2、白兔最终要求诸王之神撤销决定说明了什么?

  让学生理解白兔慧心未泯。

  3、这则寓言提到了人类有什么含义?

  寓言的讽刺意义。

  四、拓展、体验

  1、拥有财产就一定患得患失吗?而一无所有才心安理得吗?

  2、我们应从白兔身上学到什么?

  3、你是否有过患得患失的现象?原因是什么?

  4、我们应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态度?

  五、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相关作业。

  ②预*《落难的王子》。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教学《落难的王子》:1、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2、与《白兔与月亮》比较阅读。

  二、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给大家讲过,大凡做事,就必然有得有失。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把握好生活中的得与失。不仅如此,我还要告诉大家,“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生在世,注定要同困难、挫折甚至灾难打交道。对此,我们要做好充分心理准备。今天,我们再来学*另一篇寓言故事《落难的王子》,它可能给我们带来足够的警示。

  三、整体感知

  1、朗读、默读课文。仔细推敲课文所表现的中心思想,认真揣摩故事情节与中心的关系。

  2、本文也很具典型性,有普遍的现实意义。组织学生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由于学生阅历有限,有些问题没有直接体验,教师要很好地引导,还应从现实生活中找到实例,加以印证。

  A、这篇寓言说了个什么故事?

  要求学生熟练地复述课文。

  B、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可指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相关句子。

  C、“我”在情节的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提示:线索人物。王子落难全过程的见证人。

  D、“天哪,太可怕了,这件事落在我头上,我可受不了!”这句话在课文反复出现过三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有什么意义?

  提示:这句话表现了一个旁观者对不幸者的叹息。第一次是王子对天灾人祸的消息而言;第二次是“我”对王子落难而言;第三次是后人对“我”遭受厄运而言。这是叹息者未经磨难的一种虚妄的假设。(其实未必如此,假如灾难真的落到了人们的头上,谁也得受,而且都受得了。)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三次,揭示了它在现实中的普遍性。

  四、问题研究

  学生讨论,教师备案引导:

  1、王子落难前后性格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揭示中心。

  提示:开始很脆弱,后来坚强起来。原因:一是他经历了厄运,二是他没有被厄运所吓倒,挺了过来。

  2、王子是怎样落难的?作者这样编排情节有何用意?

  让学生理解作者设置这样的极端情节的典型意义。

  3、“我”是王子落难全过程的见证人,然而,厄运也落到的“我”的头上,这一情节说明了什么?

  提示:作者的目的在于告诉读者??人生在世,不幸和灾难可能不期而至,我们要做好心理准备。与其担惊受怕,不如勇敢面对。

  4、文章结尾给人怎样的启示?

  提示:王子落难的故事还会不断发生,而旁观者的叹息也将无限循环地延续下去。只有经历厄运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的头上,谁都得受,而且都受得了。——厄运能使人的性格变得坚强起来。

  5、只有落难后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定律吗?

  这个问题要启发学生辩证地来谈,谈透彻,让学生接受挫折教育和人生观的教育。

  五、与《白兔和月亮》比较阅读。

  教师引导学生辨析:两篇课文在表现主题、安排情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方面,有什么异同。训练学生的赏析能力。学生可自由评说,教师不加任何框框,适当点拨。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将问题归结到以下几点。

  1、在主题上,两篇寓言都是写人生态度的。但角度不同,《白兔和月亮》写人在获利之后的心境;《落难的王子》写人在受难后的状态。

  2、在情节上,都表现了大起大落,而《白兔和月亮》写“好事”可以变为坏事;《落难的王子》写“坏事”可以变好事。(“好”与“坏”都是相对的,决定于当事者的思想观念。)

  3、在表现手法上,都采用了寓言故事的形式。而寓言的特征就是用比喻,以小见大地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但《白兔和月亮》的寓言成分更浓些,而《落难的王子》写得更像是事实。

  4、在表达方式上,两篇寓言都以叙事为主(这是叙事作品的主要特征)。而《白兔和月亮》在叙事的基础上,多有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且多议论;《落难的王子》则重在叙事。

  以上内容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可根据情况处理。

  六、拓展、体验、反思

  1、人生在世,或福或祸,可能不期而至,对此我们应怎样面对?

  2、从自己的经历中举出实例,说说你是怎样面对困难,使自己坚强起来的。

  3、实际上人的一生挺*淡,大喜大悲的事毕竟不多。我们应当怎样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的意志品质?

  七、全课小结

  我们学*了两篇寓言故事,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告诉我们,应当怎样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在这里我要告诉你们:不计较得失,是最大的“得”;不计较得失的人,是最理智的人。我还要告诉你们,“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愿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远离欲壑,健全人格;藐视困难,直面人生。

  八、作业

  1、完成“状元成才路”。

  2、作文训练:《居安思危》、《在逆境中成长》

  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基本完成。由学生熟悉感兴趣的介绍导入,学生的兴趣很浓,对文本的理解也比较透彻。但是对寓言故事的深入理解,由于时间比较紧张,显得仓促。应该多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才能更好完成教学目标。


《人生寓言》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阅读


《人生寓言》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1)

——《人生寓言》教学设计(精选十篇)

  《人生寓言》教学设计 1

  学*目标

  1、了解寓言的特点。

  2、感受优美的语言,学*精美的表达。

  3、体会寓言的寓意,感悟文中的人生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了解寓言的特点。

  2、感受优美的语言,学*精美的表达。

  难点:体会寓言的寓意,感悟文中的人生道理。

  预*内容

  一、了解寓言的基本常识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言在此而意在彼,给人以生活的启示。寓言故事一般是简短的,比喻性的,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都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等。

  二、给加点的字注音、解释划线的词语。

  嬉戏()风韵()闲适厄()运

  险象迭()生得失之患()

  窖()泯灭()禀告()慧心

  审美心旷神怡()

  三、学*《白兔和月亮》(采用复述故事法。)

  1、复述故事:复述的基本要求:完整准确、突出要点。

  问题提示:(1)白兔与其他生物有什么不同之处?从全文中找关键词。

  (2)白兔得到月亮前与得到月亮后赏月时心态有什么不同?注意找关键词

  (3)文中出现了两次转折,两次转折处,有一个相同的词语,找出来体会一下有什么作用?

  2、通过复述故事或阅读故事,你得出了一个什么结论?(或你受到了什么启发?或它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3、读完文章后,你有什么疑惑?或者你能提出什么有价值的问题?写在下面。

  四、学*《落难的王子》(采用问题探究法)

  1、把握寓意

  (1、)王子落难前性格怎样?

  (2、)王子遭遇了那些灾难?

  (3、)王子落难后性格怎样?从那句话中可以看出。

  (4、)王子的性格为什么会发生上述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2、读完这个故事,你还有什么疑惑?(文章中或者自己头脑中的都可)

  五、比较阅读《白兔和月亮》和《落难的王子》探讨写法。

  两篇课文在表现主题、安排情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方面,有什么异同。

  六、体验与反思

  人生在世,或福或祸,可能不期而至,对此我们应怎样面对?

  七、拓展阅读、(一)飞蛾与灯焰

  1)灯焰如豆,青烟袅袅。

  2)一只蛾子向他飞来,背后的粉墙上立刻映上了一个如盘的身影。

  3)“瞧!人粗都说你渺小,这完全是不实之词!”灯焰跳动着把那影子指给蛾子看。

  4)“我真有那么大?”蛾子激动不已,可又半信半疑。于是,慢慢向粉墙飞去,5)她想把自己的形象看得更清。

  6)立即,影子变小了。

  7)“嘿!你怎么不相信一个诚实的人的话呢?你要真正看清自己的形象,必须站到我这个位置才行。”灯焰以智者的身份劝谕道。

  8)蛾子反身向灯焰飞来,粉墙上的影子顿时又变大了。

  9)“来呀,快靠*我,靠*些,再靠*些……”灯焰热情地伸长胳膊。

  10)蛾子扭头看看粉墙上那如盘的身影,动情地扑向灯焰。

  11)灯焰猛地一亮,霎时又恢复了常态。

  12)飞蛾不见了,墙上的影子也不见了。

  (选自《中国二十世纪寓言选》作者:凡夫)

  (二)阅读《塞翁失马》

  *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敌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直译译文:

  靠*边塞居住的人中,有位擅长推测吉凶掌握术数的人。他的马无缘无故逃跑到胡人住地。人们都(为此)来宽慰他。那老人却说:“这怎么就不会是一种福气呢?”过了几个月,那匹失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他。那老人又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种灾祸呢?”老人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爱好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断大腿。人们都前来慰问他。那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变为一件福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塞,健壮男子都拿起武器去作战。边塞附*的人,死亡的占了十分之九。这个人惟独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俩一同保全了性命。

  读过这两段文字,你有什么感想?

  八、当堂检测1、注音或根据注音写汉字

  xi()戏风韵()禀告()e()运

  险象die()生得失之患()泯灭()心旷神怡()

  2、把握寓言知识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言在此而意在彼,给人以生活的启示。寓言故事一般是简短的.,比喻性的,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也可以是()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借古喻(),借小喻(),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寓言的创作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3、本文选自_________,作者_________,本文体裁为_________,《白兔和月亮》的寓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落难的王子》的寓意是__________________ 。

  九、课外延伸:1、周国*的散文寓哲理于叙事中,深入浅出,*易之中多见理趣。请同学们课外阅读《人生寓言》中的其他篇章,写出阅读心得。附:周国*《人生寓言》中的片断。

  (一)幸福的西绪弗斯

  西绪弗斯被罚推巨石上山,每次快到山顶,巨石就滚回山脚,他不得不重新开始这徒劳的苦役。听说他悲观沮丧到了极点。

  可是,有一天,我遇见正在下山的西绪弗斯,却发现他吹着口哨,迈着轻盈的步伐,一脸无忧无虑的神情。我生*最怕见到太不幸的人,譬如说,身患绝症的人,或刚死了亲人的人,因为对他们的不幸,我既不能有所表示,怕犯忌,又不能无所表示,怕显得我没心没肺。所以,看见西绪弗斯迎面走来,尽管不是传说的那副凄苦模样,深知他的不幸身世的我仍感到局促不安。

  没想到西绪弗斯先开口了,他举起手,对我喊道:

  “喂,你瞧,我逮了一只多漂亮的蝴蝶!”

  我望着他渐渐远逝的背影,不禁思忖:总有些事情是宙斯的神威鞭长莫及的,那是一些太细小的事情,在那里便有了西绪弗斯(和我们整个人类)的幸福。

  (二)流浪者和他的影子命运如同一个人的影子,有谁能够摆脱自己的影子呢?

  可是,有一天,一个流浪者对于自己的命运实在不堪忍受,便来到一座神庙,请求神允许他和别人交换命运。神说:“如果你能找到一个对自己命运完全满意的人,你就和他交换吧。”

  按照神的指示,流浪者出发去寻找了。他遍访城市和乡村,竟然找不到一个对自己命运完全满意的人。凡他遇到的人,只要一说起命运,个个摇头叹息,口出怨言。甚至那些王公贵族,达官富豪,名流权威,他们的命运似乎令人羡慕,但他们自己并不满意。事实上,世人所见的确只是他们的命运之河的表面景色,底下许多阴暗曲折惟有他们自己知道。

  流浪者终于没有找到一个可以和他交换命运的人。直到今天,他仍然拖着他自己的影子到处流浪。

  (三)诗人的花园诗人想到人生的虚无,就痛不欲生。他决定自杀。他来到一片空旷的野地里,给自己挖了一个坟。他看这坟太光秃,便在周围种上树木和花草。种啊种,他渐渐迷上了园艺,醉心于培育各种珍贵树木和奇花异草,他的成就也终于遐迩闻名,吸引来一批又一批的游人。

  有一天,诗人听见一个小女孩问她的妈妈:

  “妈妈,这是什么呀?”

  妈妈回答:“我不知道,你问这位叔叔吧。”

  小女孩的小手指着诗人从前挖的那个坟坑。诗人脸红了。他想了一想,说:

  “小姑娘,这是叔叔特意为你挖的树坑,你喜欢什么,叔叔就种什么。”

  小女孩和她的妈妈都高兴地笑了。

  我知道诗人在说谎,不过,这一回,我原谅了他。(选自《周国*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

  我的阅读感悟:

  1、有关厄运的名言警句示例:

  (1)厄运在同一条路上漫游,时而降临于这个人,时而降临于另一个人。(埃斯库罗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2)苦难有如乌云,远望去但见墨黑一片,然而身临其下时不过是灰色而已。(里希特《长庚星》)

  (3)不幸可能成为通向幸福的桥梁。(日本谚语)

  (4)灾祸是一个人的真正试金石。(鲍蒙特与弗莱彻《荣誉之胜利》)

  (5)苦难磨炼一些人,也毁灭另一些人。(富勒《至理名言》)

  (6)逆境给人宝贵的磨炼机会。只有经得起环境考验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强者。自古以来的伟人,大多是抱着不屈不挠的精神,从逆境中挣扎奋斗过来的。(松下幸之助)

  (7)一颗高尚的心应当承受灾祸而不是躲避灾祸,因为承受灾祸显示了意志的高尚,而躲避灾祸显示了内心的怯懦。(阿雷蒂诺)

  (8)幸运最能发现罪恶;而厄运最能发现美德。(培根《论厄运》)(9)在厄运中满怀希望,在好运中不忘忧虑,这样便能泰然担待祸福。(贺拉斯《歌集》)

  (10)不因幸运而固步自封,不因厄运而一蹶不振。真正的强者,善于从顺境中找到阴影,从逆境中找到光亮,时时校准自己前进的目标。(易卜生)

  《人生寓言》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寓言的含义,感受优美的语言,学*精美的表达。

  2、能力目标:

  解读寓意,掌握阅读寓读的方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正确地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

  【教学重点】

  了解寓言的寓意,理解运用文中的精美语言。

  【教学难点】

  寓言的启示。

  【教学方式】

  创设情境,合作探究,交流实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课前演讲寓言故事。

  明确什么是寓言?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寓”是寄托的意思,把深刻的道理寄托在简单的故事了,带有劝寓或讽刺意味,让人们从中领悟。寓言篇幅大多简短,文字有趣。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生物或非生物;主题都是借此喻彼,借远喻*,借古喻今。它常用比喻,拟人夸张手法,含义深刻,引人思索。

  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寓言。

  2、口头复述寓言故事。

  3、问题设计:

  ⑴ 白兔赏月的心态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设计目的:了解身份的改变对于心态的影响,要求学生紧扣课文内容。)

  ⑵ 这寓言给了我们一个什么启示?

  (设计目的:理解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三、合作探究

  白兔最终要求诸神之王撤消决定说明了什么?

  (结合现实生活中人民在获得利益之后的想法和做法。)

  (设计目的:让学生理解白兔慧心未泯。)

  四、辩证思维

  是否拥有财产和幸福生活就一定会患得患失?而一无所有才心安理得吗?

  (设计目的':培养学生辩证思维。)

  五、反思体验

  小组合作讨论并交流:

  你在学*和日常生活怎样对待成功与失败,荣誉和挫折?我们应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态度?

  六、实践巩固

  1、仿写:(感悟语言的优美,摘抄,划出优美语句。)

  例句:

  ⑴ 每天夜晚,她都来到林中草地,或是无忧无虑地喜戏,或是心旷神怡地赏月。

  ⑵ 乌云蔽月,她便紧张不安,惟恐宝藏丢失:满月缺损,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

  2、续写:

  有一天带面具的美和丑在海边邂逅,她们互相说:“咱们到海里去游泳吧。”于是她们脱下了面具,在海里游泳。

  过了一会儿,丑会到了岸上,带上了本来属于美的面具,径直走她的路。

  接着美也上岸了,找不到自己的面具,只好戴上了丑的面具,径直走她的路。

  所以,直到今天, 。

  七、总结

  学*寓言,我们要理解寓言的寓意,感悟人生道理。感悟寓言精美的语言。

  《人生寓言》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⑴ 了解寓言的特点,准确理解、概括寓意。

  ⑵ 揣摩《白兔和月亮》语言的精美,《落难的王子》构思的奇妙。

  ⑶ 学*从寓言的关键情节切入,探究寓意,并简要概括,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寓意,培养应对财富和不幸的审美心态和坚韧意志。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情节,揣摩寓意,并联系生活体验,进一步加深对寓言得失相依的哲理美的理解。

  【教学难点】

  理解《白兔和月亮》对人类的讽刺意味和《落难的王子》的奇妙构思。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二、资料助读

  1、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素材起源于民间传说。西方文学中最著名的寓言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等。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已盛行寓言,有不少保留在《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

  2、周国*,1945年7月生于上海。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78年入学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系,先后获哲学硕士、博士学位;1981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至今。其散文长于用文学的形式谈哲学,诸如生命的意义、死亡、性与爱、自我、灵魂与超越等,虔诚探索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重视观照心灵的历程与磨难,寓哲理于常情中,深入浅出,*易之中多见理趣。

  三、师生共同研读《白兔和月亮》

  1、教师范读,学生标示生字词并疏解。

  2、学生自由诵读,整体感知。思考:这则寓言主题词是:“得失之患”,在情节发展中有两处转折,请学生加以概括。白兔从她前后不同的情感体验中悟出一个什么道理?

  3、学生深入研读课文,从中摘录认为优美的语句,并加以体会。

  4、小组合作探究。联系生活体验,讨论:

  ⑴ “和人类不同的是,我们的主人公毕竟慧心未泯,她终于去拜见诸神之王,请示他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寓言中这样提到人类,含有什么意味?

  ⑵ 有人认为,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与其拥有,不如没有。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说出理由。

  ⑶ 比较“白兔和月亮”,“白兔和青草”,“天空和月亮”三种构想透露出的寓意是否相同。

  ⑷ 白兔得到了月亮后必然会产生得失之患吗?有无得失之患的关键在哪里?

  5、学生再读课文,体会寓言含义的隽永。

  四、指导学生自读《落难的王子》

  1、学生自读课文,自己解决生字词。

  2、学生再读课文,读出语气和感情。思考:

  这篇寓言讲的是应该如何对待苦难的道理,作者假设了一个极端的例子。落难王子的人生感悟是什么?这则寓言的寓意是否可以概括为“只有遭遇厄运才能坚强起来”?

  3、学生合作研讨寓言情节构思的巧妙。

  ⑴ 这则寓言要说的意思是,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为此作者拟定了一个王子的形象,请问文中是怎样描写他的脆弱的?

  ⑵ 寓言为什么把落难王子的遭遇编造得如此凶险?

  ⑶ 为什么写“我”亲眼见过王子,还跟他交谈过?

  ⑷ 文中“天哪,太可怕了”反复三遍的作用是什么?

  4、学生诵读体会。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厄运的名言警句,做成分类卡片,积累语言材料。

  5、这两则寓言,一则写好事变成坏事,一则写坏事变成好事。人生道路上,大大小小的好事、坏事是经常会遇到的,怎样看待好事、坏事,这两则寓言很有启发。请结合自身经历,也选取同课文一样的两个角度的事例,谈谈你是如何应对的。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

  阅读《摆渡自己》,回答1~7题:

  ①生命的日子里,有晴天,也会有阴天、雨天、雪天。

  ②人生的路上,有*川坦途,也会撞上没有舟的渡口、没有桥的河岸。

  ③烦恼、苦闷常常像夏日里的雷雨,突然飘过来,将心淋湿。挫折、苦难常常猝不及防地扑过来,你甚至来不及发出一声叹息就轰然被击倒。

  ④倒在挫折的岸边,苦难的岸边,四周是无边的黑暗,没有灯火,没有星星,甚至没有人的气息。恐怖和绝望从黑暗里伸出手来紧紧地钳住可怜的生命。有的人倒在岸边再没爬起来,有的人在黑暗里给自己折了一只船,将自己摆渡到对岸。

  ⑤二十岁忽然残了双腿的史铁生,为自己折了一只船。这是一只名为“写作号”的船。他是在看穿了“死是一件无须着急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才在轮椅里给自己折了这只船,将自己从死亡的诱惑里摆渡出来,“决定活下去试试”。

  ⑥正攻读博士学位,却患上了运动神经细胞病,不能说、不能动的史蒂芬·霍金,做了一场自己被处死的梦。梦醒后,万念俱灰的他突然意识到,如果被赦免的话,他还能做许多有价值的事情。于是他给自己折了一只思想的船,驶进了神秘的宇宙,去探讨星系、黑洞、夸克、“带味的粒子”、“自旋”的粒子、“时间”的箭头……

  ⑦在苦难的岸边匆匆折成的船,成了不幸命运的救赎之路。

  ⑧也许一生中我们不会遭遇这样的大灾难,然而我们何曾摆脱过阴天、雨天、雪天,何曾摆脱过绝望的纠缠!折磨人生的情景,常常突然间就横亘在面前。

  ⑨当我们知道苦难是生命的常态,烦恼、痛苦总相伴人生时,我们何必要自怨自艾早早地放弃,早早地绝望?

  ⑩有的人将求生的本能折成一只船,将自己摆渡出绝望的.深渊。有的人将新的欲望折成一只船,渡过了挫折后的痛苦与沮丧。有的人将希望折成一只船,驶过了重重叠叠的黑暗。实在无船可渡的人,哪怕用幻想折只小船呢,也要奋力将自己摆渡到对岸。也许我们不曾经历感情的剧痛,不曾经历失败的打击,不曾经历无路可走的绝望,可是晴朗的日子里也常会有阴风晦雨袭来。它像一只乌鸦扇着翅膀在你周围鼓噪着,足以将一个好心情蹂躏得乱七八糟。这种时候,我们同样需要一只船来摆渡自己。这只船也许是去听一场音乐会,也许是捧起一本书,也许是去给互联网的网友发封电子邮件,也许是背上旅行袋悄悄出门。所以,无论命运多么晦暗,无论人生有多少次挫折,都会有摆渡的船,这只船常常就在我们自己手里。

  1、给加粗的字注音:

  猝不及防( ) 自怨自艾( )

  阴风晦雨( ) 蹂躏( )

  2、解释词语:

  ⑴ 万念俱灰 。

  ⑵ 自怨自艾: 。

  3、文中“给自己折了一只船”是一种什么样的说法?含义是什么?

  4、第⑤段引述故事,史铁生为自己“折了一只船”,实际是指什么?

  5、第⑧段中的“阴天、雨天、雪天”,具体指什么?

  6、本文的结尾说,“这只船常常就在我们自己手里”应如何理解?

  7、综观全文,对标题“摆渡自己”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正确对待自己,扬长避短,使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B、碰到苦难、折磨时,要善于回避,使自己超脱出来。

  C、要善于面对各种苦难,寻找方法途径,战胜不幸命运。

  D、要善于用巧妙的方法排解内心的痛苦,转移折磨。

  【板书设计】

  人生寓言(节选)

  周国*

  落难的王子 寓意: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坚强起来

  《人生寓言》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初步把握寓言内容。

  2、学会归纳寓意的方法,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3、联系生活,学会正确对待荣辱、正确选择人生。

  【教学重点】

  学*归纳寓意的方法,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课前准备】

  预*课文内容,扫清文字障碍。

  导入:通过学生谈自己对“什么是寓言”的`理解,老师介绍有关寓言的知识,导入新课。

  【教学过程】

  一、学*目标

  1、整体感知,初步把握寓言内容。

  2、学*归纳寓意的方法,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3、联系生活,学会正确对待荣辱、正确选择人生。

  二、检查预*(生字注音解释)

  嬉戏(xī) 禀告(bǐng) 厄运(è)

  慧心:佛教用语,指能够领悟佛理的心。这里泛指智慧。

  慷慨:不吝啬。

  闲适:清闲安逸。

  审美:欣赏、领会事物和艺术品的美。

  风韵:优美的姿态神情。

  得失之患:生怕失去个人利益的忧虑心情。

  三、整体感知,概括寓意

  引导学生学*《白兔和月亮》,步骤如下:

  1、朗读。(把握文意,揣摩语言。)

  2、复述。(朗读课文,完整复述。)

  3、精缩内容。(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4、概括寓意。(根据文章内容,感悟所学道理。)

  请学生当一次老师,按照出示的学*步骤总结出寓言《落难的王子》的寓意。

  四、研读赏析,对比阅读

  1、《白兔和月亮》在情节上有两次转折,你能找出来吗?

  2、白兔得到月亮前后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心态,你能用文中的四个字的词语概括吗?

  3、白兔得到月亮后必然会产生得失之患吗?有无得失之患的关键在哪里?

  4、白兔为什么请求诸神之王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

  5、生性多愁善感的王子后来为什么能够顽强地面对厄运?

  6、落难之后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规律吗?没有遭遇过厄运的人应该怎样培养坚韧的意志?

  五、体验反思,拓展与延伸

  1、有人认为,《白兔和月亮》的寓意是与其拥有,不如没有。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2、学过《落难的王子》后,如果你遭遇了厄运你会怎么做?

  3、展开你丰富的想象,描绘一下白兔请求诸神之王撤销慷慨决定时的情景及对话。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的《人生寓言》告诉我们:“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远离欲壑,健全自己的人格;藐视困难,直面人生!

  七、作业

  试着写一则寓言,题目自拟。

  要求:符合寓言的文体特点,500字左右。

  【教案点评】

  本教案突出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和语文素养的培养。教学设计上,运用对比阅读的教学方法,以教师的教读带动学生的学*,给学生以方法的指导,既体现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又激发了学生参与学*、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人生寓言》教学设计 5

  学*目标

  1、了解寓言的特点。

  2、感受优美的语言,学*精美的表达。

  3、体会寓言的寓意,感悟文中的人生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了解寓言的特点。

  2、感受优美的语言,学*精美的表达。

  难点:体会寓言的寓意,感悟文中的人生道理。

  预*内容

  一、了解寓言的基本常识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言在此而意在彼,给人以生活的启示。寓言故事一般是简短的,比喻性的,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都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等。

  二、给加点的字注音、解释划线的'词语。

  嬉戏()风韵()闲适厄()运

  险象迭()生得失之患()

  窖()泯灭()禀告()慧心

  审美心旷神怡()

  三、学*《白兔和月亮》(采用复述故事法。)

  1、复述故事:复述的基本要求:完整准确、突出要点。

  问题提示:(1)白兔与其他生物有什么不同之处?从全文中找关键词。

  (2)白兔得到月亮前与得到月亮后赏月时心态有什么不同?注意找关键词

  (3)文中出现了两次转折,两次转折处,有一个相同的词语,找出来体会一下有什么作用?

  2、通过复述故事或阅读故事,你得出了一个什么结论?(或你受到了什么启发?或它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3、读完文章后,你有什么疑惑?或者你能提出什么有价值的问题?写在下面。

  四、学*《落难的王子》(采用问题探究法)

  1、把握寓意

  (1、)王子落难前性格怎样?

  (2、)王子遭遇了那些灾难?

  (3、)王子落难后性格怎样?从那句话中可以看出。

  (4、)王子的性格为什么会发生上述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2、读完这个故事,你还有什么疑惑?(文章中或者自己头脑中的都可)

  五、比较阅读《白兔和月亮》和《落难的王子》探讨写法。

  两篇课文在表现主题、安排情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方面,有什么异同。

  六、体验与反思

  人生在世,或福或祸,可能不期而至,对此我们应怎样面对?

  七、拓展阅读、(一)飞蛾与灯焰

  1)灯焰如豆,青烟袅袅。

  2)一只蛾子向他飞来,背后的粉墙上立刻映上了一个如盘的身影。

  3)“瞧!人粗都说你渺小,这完全是不实之词!”灯焰跳动着把那影子指给蛾子看。

  4)“我真有那么大?”蛾子激动不已,可又半信半疑。于是,慢慢向粉墙飞去,5)她想把自己的形象看得更清。

  6)立即,影子变小了。

  7)“嘿!你怎么不相信一个诚实的人的话呢?你要真正看清自己的形象,必须站到我这个位置才行。”灯焰以智者的身份劝谕道。

  8)蛾子反身向灯焰飞来,粉墙上的影子顿时又变大了。

  9)“来呀,快靠*我,靠*些,再靠*些……”灯焰热情地伸长胳膊。

  10)蛾子扭头看看粉墙上那如盘的身影,动情地扑向灯焰。

  11)灯焰猛地一亮,霎时又恢复了常态。

  12)飞蛾不见了,墙上的影子也不见了。

  (选自《中国二十世纪寓言选》作者:凡夫)

  (二)阅读《塞翁失马》

  *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敌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直译译文:

  靠*边塞居住的人中,有位擅长推测吉凶掌握术数的人。他的马无缘无故逃跑到胡人住地。人们都(为此)来宽慰他。那老人却说:“这怎么就不会是一种福气呢?”过了几个月,那匹失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他。那老人又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种灾祸呢?”老人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爱好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断大腿。人们都前来慰问他。那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变为一件福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塞,健壮男子都拿起武器去作战。边塞附*的人,死亡的占了十分之九。这个人惟独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俩一同保全了性命。

  读过这两段文字,你有什么感想?

  八、当堂检测1、注音或根据注音写汉字

  xi()戏风韵()禀告()e()运

  险象die()生得失之患()泯灭()心旷神怡()

  2、把握寓言知识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言在此而意在彼,给人以生活的启示。寓言故事一般是简短的,比喻性的,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也可以是()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借古喻(),借小喻(),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寓言的创作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3、本文选自_________,作者_________,本文体裁为_________,《白兔和月亮》的寓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落难的王子》的寓意是__________________ 。

  九、课外延伸:1、周国*的散文寓哲理于叙事中,深入浅出,*易之中多见理趣。请同学们课外阅读《人生寓言》中的其他篇章,写出阅读心得。附:周国*《人生寓言》中的片断。

  (一)幸福的西绪弗斯

  西绪弗斯被罚推巨石上山,每次快到山顶,巨石就滚回山脚,他不得不重新开始这徒劳的苦役。听说他悲观沮丧到了极点。

  可是,有一天,我遇见正在下山的西绪弗斯,却发现他吹着口哨,迈着轻盈的步伐,一脸无忧无虑的神情。我生*最怕见到太不幸的人,譬如说,身患绝症的人,或刚死了亲人的人,因为对他们的不幸,我既不能有所表示,怕犯忌,又不能无所表示,怕显得我没心没肺。所以,看见西绪弗斯迎面走来,尽管不是传说的那副凄苦模样,深知他的不幸身世的我仍感到局促不安。

  没想到西绪弗斯先开口了,他举起手,对我喊道:

  “喂,你瞧,我逮了一只多漂亮的蝴蝶!”

  我望着他渐渐远逝的背影,不禁思忖:总有些事情是宙斯的神威鞭长莫及的,那是一些太细小的事情,在那里便有了西绪弗斯(和我们整个人类)的幸福。

  (二)流浪者和他的影子命运如同一个人的影子,有谁能够摆脱自己的影子呢?

  可是,有一天,一个流浪者对于自己的命运实在不堪忍受,便来到一座神庙,请求神允许他和别人交换命运。神说:“如果你能找到一个对自己命运完全满意的人,你就和他交换吧。”

  按照神的指示,流浪者出发去寻找了。他遍访城市和乡村,竟然找不到一个对自己命运完全满意的人。凡他遇到的人,只要一说起命运,个个摇头叹息,口出怨言。甚至那些王公贵族,达官富豪,名流权威,他们的命运似乎令人羡慕,但他们自己并不满意。事实上,世人所见的确只是他们的命运之河的表面景色,底下许多阴暗曲折惟有他们自己知道。

  流浪者终于没有找到一个可以和他交换命运的人。直到今天,他仍然拖着他自己的影子到处流浪。

  (三)诗人的花园诗人想到人生的虚无,就痛不欲生。他决定自杀。他来到一片空旷的野地里,给自己挖了一个坟。他看这坟太光秃,便在周围种上树木和花草。种啊种,他渐渐迷上了园艺,醉心于培育各种珍贵树木和奇花异草,他的成就也终于遐迩闻名,吸引来一批又一批的游人。

  有一天,诗人听见一个小女孩问她的妈妈:

  “妈妈,这是什么呀?”

  妈妈回答:“我不知道,你问这位叔叔吧。”

  小女孩的小手指着诗人从前挖的那个坟坑。诗人脸红了。他想了一想,说:

  “小姑娘,这是叔叔特意为你挖的树坑,你喜欢什么,叔叔就种什么。”

  小女孩和她的妈妈都高兴地笑了。

  我知道诗人在说谎,不过,这一回,我原谅了他。(选自《周国*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

  我的阅读感悟:

  1、有关厄运的名言警句示例:

  (1)厄运在同一条路上漫游,时而降临于这个人,时而降临于另一个人。(埃斯库罗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2)苦难有如乌云,远望去但见墨黑一片,然而身临其下时不过是灰色而已。(里希特《长庚星》)

  (3)不幸可能成为通向幸福的桥梁。(日本谚语)

  (4)灾祸是一个人的真正试金石。(鲍蒙特与弗莱彻《荣誉之胜利》)

  (5)苦难磨炼一些人,也毁灭另一些人。(富勒《至理名言》)

  (6)逆境给人宝贵的磨炼机会。只有经得起环境考验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强者。自古以来的伟人,大多是抱着不屈不挠的精神,从逆境中挣扎奋斗过来的。(松下幸之助)

  (7)一颗高尚的心应当承受灾祸而不是躲避灾祸,因为承受灾祸显示了意志的高尚,而躲避灾祸显示了内心的怯懦。(阿雷蒂诺)

  (8)幸运最能发现罪恶;而厄运最能发现美德。(培根《论厄运》)(9)在厄运中满怀希望,在好运中不忘忧虑,这样便能泰然担待祸福。(贺拉斯《歌集》)

  (10)不因幸运而固步自封,不因厄运而一蹶不振。真正的强者,善于从顺境中找到阴影,从逆境中找到光亮,时时校准自己前进的目标。(易卜生)

  《人生寓言》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理解并积累“慧心、风韵、慷慨、厄运、无忧无虑、心旷神怡、举世无双”等词语。

  2、了解寓言的寓意,学*把握寓意的方法。

  3、掌握寓言的一般特点及个别特点。

  教学重点

  1、理解寓言的含义。

  2、学*文章精美的语言表达。

  教学难点

  学*《落难的王子》的奇妙构思。

  第一课时

  学*《落难的王子》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上节课我给大家讲过,大凡做事,就必然有得有失。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把握好生活中的得与失。今天,我们再来学*另一篇寓言故事《落难的王子》,它可能给我们带来足够的警示。

  朗读、默读课文 仔细推敲课文所表现的中心思想,认真揣摩故事情节与中心的关系。整体感知这则寓言故事写得很深沉,不仅在主题的表现上发人深省,而且在情节的编排上也很具典型性,有普遍的现实意义。教师应组织学生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由于学生阅历有限,有些问题没有直接体验,教师要很好地引导,还是应从现实生活中找到实例,加以印证为好。

  二、重点讨论:

  ①这篇寓言说了个什么故事?

  要求学生熟练地复述课文。

  ②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可指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相关句子。

  ③“我”在情节的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提示:线索人物。王子落难全过程的见证人。

  ④“天哪,太可怕了,这件事落在我头上,我可受不了!”这句话在课文反复出现过三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有什么意义?

  [提示]这句话表现了一个旁观者对不幸者的叹息。第一次是王子对天灾人祸的消息而言;第二次是“我”对王子落难而言;第三次是后人对“我”遭受厄运而言。这是叹息者未经磨难的一种虚妄的假设。(其实未必如此,假如灾难真的落到了人们的头上,谁也得受,而且都受得了。)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三次,揭示了它在现实中的普遍性。

  三、问题研究

  对课文的内容整体把握之后,学生的认识可能还是粗浅的。教师应再引导学生对重要情节和关键词句进行深入研讨,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备案引导:

  ①王子落难前后性格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揭示中心。

  [提示]开始很脆弱,后来坚强起来。原因:一是他经历了厄运,二是他没有被厄运所吓倒,挺了过来。

  ②王子是怎样落难的?作者这样编排情节有何用意?

  让学生理解作者设置这样的极端情节的典型意义。

  ③“我”是王子落难全过程的见证人,然而,厄运也落到的“我”的头上,这一情节说明了什么?

  [提示]作者的目的在于告诉读者——人生在世,不幸和灾难可能不期而至,我们要做好心理准备。与其担惊受怕,不如勇敢面对。

  ④文章结尾给人怎样的启示?

  [提示]王子落难的故事还会不断发生,而旁观者的叹息也将无限循环地延续下去。只有经历厄运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的头上,谁都得受,而且都受得了。一——厄运能使人的性格变得坚强起来。

  ⑤只有落难后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定律吗?

  这个问题要启发学生辩证地来谈,谈透彻,让学生接受挫折教育和人生观的教育。

  第二课时

  学*《白兔和月亮》

  一、学生辨析:两篇课文在表现主题、安排情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方面,有什么异同。训练学生的赏析能力。

  二、学生自由评说,教师适当点拨。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将问题归结到以下几点。

  ①在主题上,两篇寓言都是写人生态度的。但角度不同,《白兔和月亮》写人在获利之后的心境;《落难的王子》写人在受难后的状态。

  ②在情节上,都表现了大起大落,而《白兔和月亮》写“好事”可以变为坏事;《落难的王子》写“坏事”可以变好事。(“好”与“坏”都是相对的,决定于当事者的思想观念。)

  ③在表现手法上,都采用了寓言故事的形式。而寓言的特征就是用比喻,以小见大地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但《白兔和月亮》的寓言成分更浓些,而《落难的王子》写得更像是事实。

  ④在表达方式上,两篇寓言都以叙事为主(这是叙事作品的主要特征)。而《白兔和月亮》在叙事的基础上,多有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且多议论;《落难的王子》则重在叙事。

  以上内容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教师引导得当,还是可以完成的,可根据情况处理。

  三、体验与反思

  ①人生在世,或福或祸,可能不期而至,对此我们应怎样面对?

  ②从自己的经历中举出实例,说说你是怎样面对困难,使自己坚强起来的。

  ③实际上人的一生挺*淡,大喜大悲的事毕竟不多。我们应当怎样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的意志品质?

  四、小结 :

  我们学*了两篇寓言故事,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告诉我们,应当怎样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在这里我要告诉你们:不计较得失,是最大的“得”;不计较得失的人,是最理智的人。我还要告诉你们,“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愿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远离欲壑,健全人格;藐视困难,直面人生。

  《人生寓言》教学设计 7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一、导入:

  通过学生谈自己对“什么是寓言”的理解,导入新课。

  二、教学过程

  (一)、出示目标:

  1、整体感知,初步把握寓言内容。

  2、学*归纳寓意的方法。

  3、联系实际学会正确对待荣辱,正确选择人生。

  (二)、检查预*(生字注音解释)

  嬉戏(xī)禀告(bng)厄运(è)

  慧心佛教用语,指能够领悟佛理的心。这里泛指智慧。

  慷慨不吝啬。

  闲适清闲安逸。

  审美欣赏、领会事物和艺术品的美。

  风韵优美的姿态神情

  得失之患生怕失去个人利益的忧虑心情。

  (三)、整体感知,概括寓意

  1、朗读2、复述3、精缩内容4、概括寓意

  5、请学生当一次老师,按照出示学*方法总结出第二则寓言的寓意。

  (四)、研读与赏析

  1、《白兔和月亮》在情节上有两次转折,你能找出来吗?

  2、白兔得到月亮前后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心态,你能用文中的两个成语概括吗?

  3、白兔得到月亮后必然会产生得失之患吗?

  有无得失之患的关键在哪里?

  4、这则寓言提到人类,含有什么意味?

  5、白兔为什么请求诸神之王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

  6、生性多愁善感的王子后来为什么能够顽强地面对厄运?

  7、落难之后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规律吗?没有遭遇过厄运的人

  应该怎样培养坚韧的意志?

  (五)、体验与反思

  1、有人认为,《白兔和月亮》的寓意是与其拥有,不如没有。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2、学过《落难的王子》后,如果你遭遇了厄运你会怎么做?

  (六)、拓展与延伸

  展开你丰富的想象,描绘一下白兔请求诸神之王撤销慷慨决定时的情景及对话。

  (七)、课堂小结

  《白兔和月亮》: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落难的王子》: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八)、布置作业:

  写一则寓言,题目自拟

  要求:1、符合寓言的文体特点

  2、200字左右

  三、板书设计:

  白兔和月亮

  赏月心旷神怡

  得月惊喜万分

  守月得失之患

  还月心旷神怡

  教学反思: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法完成了授课任务。要求学生按照四步法概括寓意的目标基本实现,并通过体验与反思达到了德育目标的要求,实现了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学生掌握情况较好。

  不足之处在于:教学过程虽体现新课改的要求,但只是在框架上的'体现,也就是说有了新课改的“形”,还没有上升到“神”。对于“如何将课堂教学与课件使用相结合?”这一问题没有作深入思考,以至于教师不能离开操作台进行课堂教学,限制了教师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同时,在“如何启发、引导学生?”以及“如何评价、鼓励学生?”等问题上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学*、探讨。

  《人生寓言》教学设计 8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使用字词,有表情朗读;培养大胆创新的表演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表演中理解文章,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其主动性,综合参与学*;在合作中探索并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了解并领悟如何正确面对财富和厄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设计:

  1、由作者介绍导入(推荐《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一书)

  2.引出寓言,简略介绍寓言的定义。

  ——寓言通常是一种有寓意的小故事。清人宣颖称之“寄寓之言”,王先谦解作“言在此而意在彼”,都揭示了寓言的特点。“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它的使命在于揭示真理,总结教训,讽刺丑恶;特别需要揭露人们接触到却未曾意识到的荒谬。寓言虽是小道,作者却也须有干预现实的胆略和洞烛人生的识见。许多大家都是写寓言的高手。如伊索、克雷洛夫、达芬奇、列夫托尔斯泰、马克吐温等。

  3、学生自读《白兔和月亮》,提示学生注意作者运用文字的功力:

  ——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独具慧心”“行家”“慧心未泯”“举世无双”“无忧无虑”“各具风韵”“闲适”“牢牢盯着”“紧张不安”“心痛如割”“险象迭生”“得失之患”等,

  ——文中的各种微妙关系:

  两个“慷慨”,两个“慧心”,两次出现的意思有什么细微差别?

  两种心境——同是赏月,白兔得到月亮前后心境为什么完全不同?

  两处转折——文中有两处转折,各起什么作用?

  两种关系——主人与奴隶是否是绝对的?

  两个人物——白兔和诸神之王与我们生活中的哪些人有相似之处?

  两种生活态度——白兔对待非分之财的态度和人类有什么不同?

  白兔为什么请求诸神之王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

  白兔得到月亮后必然会产生得失之患吗?有无得失之患的关键在哪里?

  4、学生自读,深入体会本文的寓意,说说领悟到的道理:

  ——参考:有时拥有是一种痛苦,放弃反而带来乐趣;不配拥有而拥有,就会生出无穷的得失之患等类似的看法……(可多角度去读一则寓言)

  5.朗读表演《白兔和月亮》,提示朗读者必须注意的表情:

  ——这只独具审美的慧心的白兔来到林中草地无忧无虑地嬉戏,心旷神怡地赏月时的表情应该是怎样的?白兔在得到诸神之王的慷慨决定时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活动?当她看着属于自己的月亮时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目光与表情?等等

  6、以同样的步骤学*《落难的王子》,提倡同学间的合作。

  ——文章中只写了一个场景来表现王子的多愁善感,你是否能设计出吻合其性格的其他场景?当时的王子的表情和动作、眼神应该如何表现?厄运落到他的头上的时候,王子又会是什么样的表现,你将从哪些方面去注意?等等。

  ——领悟到作者构思的奇妙:作者把极端脆弱之人拟定为王子,又极写他的脆弱,所遭厄运突如其来不说,又极写其凶险,作者还借王子之口传达出寓意,借“我”与王子类似的经历告诉人们故事的普遍性,对人很有启发。

  ——疑难问题:为什么主人公定为王子?为什么极写他的脆弱?为什么把厄运编造得如此凶险?为什么写“我”亲眼见过王子,还跟他交谈过?为什么最后写“我”也遭了厄运?生性多愁善感的王子后来为什么能够顽强地面对厄运?落难之后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规律吗?没有遭遇过厄运的人应该怎样培养坚韧的意志?等。

  ——蕴含的道理:厄运能使性格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7、请学生自告奋勇地有表情地朗读两则寓言。

  8、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周国*著的其他寓言,并体会寓言的寓意。

  (2)课外阅读《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

  【教学反思】

  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这也是当前贯彻语文课程标准,落实最新教学理念,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思维上,涉及辩证思维、逆向思维和多角度思维,可以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独特体验与感受。

  《人生寓言》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⑴ 了解寓言的特点,准确理解、概括寓意。

  ⑵ 揣摩《白兔和月亮》语言的精美,《落难的王子》构思的奇妙。

  ⑶ 学*从寓言的关键情节切入,探究寓意,并简要概括,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寓意,培养应对财富和不幸的审美心态和坚韧意志。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情节,揣摩寓意,并联系生活体验,进一步加深对寓言得失相依的哲理美的理解。

  【教学难点】

  理解《白兔和月亮》对人类的讽刺意味和《落难的王子》的奇妙构思。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二、资料助读

  1、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素材起源于民间传说。西方文学中最著名的寓言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等。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已盛行寓言,有不少保留在《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

  2、周国*,1945年7月生于上海。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78年入学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系,先后获哲学硕士、博士学位;1981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至今。其散文长于用文学的形式谈哲学,诸如生命的意义、死亡、性与爱、自我、灵魂与超越等,虔诚探索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重视观照心灵的历程与磨难,寓哲理于常情中,深入浅出,*易之中多见理趣。

  三、师生共同研读《白兔和月亮》

  1、教师范读,学生标示生字词并疏解。

  2、学生自由诵读,整体感知。思考:这则寓言主题词是:“得失之患”,在情节发展中有两处转折,请学生加以概括。白兔从她前后不同的情感体验中悟出一个什么道理?

  3、学生深入研读课文,从中摘录认为优美的语句,并加以体会。

  4、小组合作探究。联系生活体验,讨论:

  ⑴ “和人类不同的是,我们的主人公毕竟慧心未泯,她终于去拜见诸神之王,请示他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寓言中这样提到人类,含有什么意味?

  ⑵ 有人认为,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与其拥有,不如没有。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说出理由。

  ⑶ 比较“白兔和月亮”,“白兔和青草”,“天空和月亮”三种构想透露出的`寓意是否相同。

  ⑷ 白兔得到了月亮后必然会产生得失之患吗?有无得失之患的关键在哪里?

  5、学生再读课文,体会寓言含义的隽永。

  四、指导学生自读《落难的王子》

  1、学生自读课文,自己解决生字词。

  2、学生再读课文,读出语气和感情。思考:

  这篇寓言讲的是应该如何对待苦难的道理,作者假设了一个极端的例子。落难王子的人生感悟是什么?这则寓言的寓意是否可以概括为“只有遭遇厄运才能坚强起来”?

  3、学生合作研讨寓言情节构思的巧妙。

  ⑴ 这则寓言要说的意思是,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为此作者拟定了一个王子的形象,请问文中是怎样描写他的脆弱的?

  ⑵ 寓言为什么把落难王子的遭遇编造得如此凶险?

  ⑶ 为什么写“我”亲眼见过王子,还跟他交谈过?

  ⑷ 文中“天哪,太可怕了”反复三遍的作用是什么?

  4、学生诵读体会。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厄运的名言警句,做成分类卡片,积累语言材料。

  5、这两则寓言,一则写好事变成坏事,一则写坏事变成好事。人生道路上,大大小小的好事、坏事是经常会遇到的,怎样看待好事、坏事,这两则寓言很有启发。请结合自身经历,也选取同课文一样的两个角度的事例,谈谈你是如何应对的。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

  阅读《摆渡自己》,回答1~7题:

  ①生命的日子里,有晴天,也会有阴天、雨天、雪天。

  ②人生的路上,有*川坦途,也会撞上没有舟的渡口、没有桥的河岸。

  ③烦恼、苦闷常常像夏日里的雷雨,突然飘过来,将心淋湿。挫折、苦难常常猝不及防地扑过来,你甚至来不及发出一声叹息就轰然被击倒。

  ④倒在挫折的岸边,苦难的岸边,四周是无边的黑暗,没有灯火,没有星星,甚至没有人的气息。恐怖和绝望从黑暗里伸出手来紧紧地钳住可怜的生命。有的人倒在岸边再没爬起来,有的人在黑暗里给自己折了一只船,将自己摆渡到对岸。

  ⑤二十岁忽然残了双腿的史铁生,为自己折了一只船。这是一只名为“写作号”的船。他是在看穿了“死是一件无须着急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才在轮椅里给自己折了这只船,将自己从死亡的诱惑里摆渡出来,“决定活下去试试”。

  ⑥正攻读博士学位,却患上了运动神经细胞病,不能说、不能动的史蒂芬·霍金,做了一场自己被处死的梦。梦醒后,万念俱灰的他突然意识到,如果被赦免的话,他还能做许多有价值的事情。于是他给自己折了一只思想的船,驶进了神秘的宇宙,去探讨星系、黑洞、夸克、“带味的粒子”、“自旋”的粒子、“时间”的箭头……

  ⑦在苦难的岸边匆匆折成的船,成了不幸命运的救赎之路。

  ⑧也许一生中我们不会遭遇这样的大灾难,然而我们何曾摆脱过阴天、雨天、雪天,何曾摆脱过绝望的纠缠!折磨人生的情景,常常突然间就横亘在面前。

  ⑨当我们知道苦难是生命的常态,烦恼、痛苦总相伴人生时,我们何必要自怨自艾早早地放弃,早早地绝望?

  ⑩有的人将求生的本能折成一只船,将自己摆渡出绝望的深渊。有的人将新的欲望折成一只船,渡过了挫折后的痛苦与沮丧。有的人将希望折成一只船,驶过了重重叠叠的黑暗。实在无船可渡的人,哪怕用幻想折只小船呢,也要奋力将自己摆渡到对岸。也许我们不曾经历感情的剧痛,不曾经历失败的打击,不曾经历无路可走的绝望,可是晴朗的日子里也常会有阴风晦雨袭来。它像一只乌鸦扇着翅膀在你周围鼓噪着,足以将一个好心情蹂躏得乱七八糟。这种时候,我们同样需要一只船来摆渡自己。这只船也许是去听一场音乐会,也许是捧起一本书,也许是去给互联网的网友发封电子邮件,也许是背上旅行袋悄悄出门。所以,无论命运多么晦暗,无论人生有多少次挫折,都会有摆渡的船,这只船常常就在我们自己手里。

  1、给加粗的字注音:

  猝不及防( ) 自怨自艾( )

  阴风晦雨( ) 蹂躏( )

  2、解释词语:

  ⑴ 万念俱灰 。

  ⑵ 自怨自艾: 。

  3、文中“给自己折了一只船”是一种什么样的说法?含义是什么?

  4、第⑤段引述故事,史铁生为自己“折了一只船”,实际是指什么?

  5、第⑧段中的“阴天、雨天、雪天”,具体指什么?

  6、本文的结尾说,“这只船常常就在我们自己手里”应如何理解?

  7、综观全文,对标题“摆渡自己”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正确对待自己,扬长避短,使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B、碰到苦难、折磨时,要善于回避,使自己超脱出来。

  C、要善于面对各种苦难,寻找方法途径,战胜不幸命运。

  D、要善于用巧妙的方法排解内心的痛苦,转移折磨。

  【板书设计】

  人生寓言(节选)

  周国*

  落难的王子 寓意: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坚强起来

  《人生寓言》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对生词的释义读懂文章内容。

  2、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初步领会寓言的含义。

  3、学生在讨论与思考中对这两则寓言能有一些自己的思考。

  【教学过程】

  《白兔与月亮》

  一、学生根据注解与工具书自学生词

  审美 风韵 慷慨 闲适 金窖

  险象迭生 得失之患 慧心未泯

  二、在熟读、预*的基础上,以上述生词为提示,请学生复述这个寓言

  三、学生思考并讨论

  1、兔的心情为什么会有前后的变化?

  (白兔和月亮的关系不同:欣赏──拥有。)

  2、为什么能够“拥有”,反而不快乐?能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吗?

  (得失之患。)

  3、请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用简短的话概括寓言的寓意。

  (我们要能够发现和欣赏对象的美,就不可抱一种占有的态度。)

  四、老师提问

  在生活中,什么是你的“月亮”,你又应该如何去对待你的“月亮”?

  五、作业

  请你仿照课文的样式,仿写一则寓言(在理解寓意的基础上可加入自己的感悟)。

  《落难的王子》

  一、导入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当我们面对“不测风云”、“旦夕祸福”时,应该怎么想,怎么做呢?相信大家在学了这则寓言后,应该有了自己的选择。

  二、学生根据注解与工具书自学生词

  多愁善感 禀告 厄运 突如其来 行乞 正色

  三、在熟读、预*的基础上,以上述生词为提示,请学生复述这个寓言

  四、针对导入部分,请学生回答

  寓言里的王子落难时,他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文字。

  (做:逃出虎口,流落异国他乡,靠行乞度日。)

  (说:“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只要他不死。至于死,就更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五、王子在落难时的所做所说,和文中哪处的描述行成对比

  (课文第一节)

  六、王子为什么会有前后两种不同的想法与说法,你更喜欢哪一种

  (遭受了厄运;后一种。)

  七、小组讨论

  1、请用简短的话概括寓言的寓意:

  (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因为最低限度,生命本能会迫使你正视和迎战灾难,不让自己被灾难打倒。)

  2、请思考:在寓言里,如果没有“厄运”,王子的想法和命运会是怎样?

  那么你认为,这样的“厄运”,对王子来说,是好还是坏?

  3、在文中,“天哪,太可怕了……”出现几次?有什么作用?

  (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三次,揭示了它在现实中的普遍性。)

  八、作业

  你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厄运”吗?你是怎么对待的?是逃避还是勇敢面对?联系课文,请写出你的感受。


《人生寓言》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2)

——《人生寓言》 教学设计优选【5】份

  《人生寓言》 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⑴ 了解寓言的特点,准确理解、概括寓意。

  ⑵ 揣摩《白兔和月亮》语言的精美,《落难的王子》构思的奇妙。

  ⑶ 学*从寓言的关键情节切入,探究寓意,并简要概括,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寓意,培养应对财富和不幸的审美心态和坚韧意志。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情节,揣摩寓意,并联系生活体验,进一步加深对寓言得失相依的哲理美的理解。

  【教学难点】

  理解《白兔和月亮》对人类的讽刺意味和《落难的王子》的奇妙构思。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二、资料助读

  1、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素材起源于民间传说。西方文学中最著名的寓言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等。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已盛行寓言,有不少保留在《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

  2、周国*,1945年7月生于上海。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78年入学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系,先后获哲学硕士、博士学位;1981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至今。其散文长于用文学的形式谈哲学,诸如生命的意义、死亡、性与爱、自我、灵魂与超越等,虔诚探索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重视观照心灵的历程与磨难,寓哲理于常情中,深入浅出,*易之中多见理趣。

  三、师生共同研读《白兔和月亮》

  1、教师范读,学生标示生字词并疏解。

  2、学生自由诵读,整体感知。思考:这则寓言主题词是:“得失之患”,在情节发展中有两处转折,请学生加以概括。白兔从她前后不同的情感体验中悟出一个什么道理?

  3、学生深入研读课文,从中摘录认为优美的语句,并加以体会。

  4、小组合作探究。联系生活体验,讨论:

  ⑴ “和人类不同的是,我们的主人公毕竟慧心未泯,她终于去拜见诸神之王,请示他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寓言中这样提到人类,含有什么意味?

  ⑵ 有人认为,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与其拥有,不如没有。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说出理由。

  ⑶ 比较“白兔和月亮”,“白兔和青草”,“天空和月亮”三种构想透露出的寓意是否相同。

  ⑷ 白兔得到了月亮后必然会产生得失之患吗?有无得失之患的关键在哪里?

  5、学生再读课文,体会寓言含义的隽永。

  四、指导学生自读《落难的王子》

  1、学生自读课文,自己解决生字词。

  2、学生再读课文,读出语气和感情。思考:

  这篇寓言讲的是应该如何对待苦难的道理,作者假设了一个极端的例子。落难王子的人生感悟是什么?这则寓言的寓意是否可以概括为“只有遭遇厄运才能坚强起来”?

  3、学生合作研讨寓言情节构思的巧妙。

  ⑴ 这则寓言要说的意思是,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为此作者拟定了一个王子的形象,请问文中是怎样描写他的脆弱的?

  ⑵ 寓言为什么把落难王子的遭遇编造得如此凶险?

  ⑶ 为什么写“我”亲眼见过王子,还跟他交谈过?

  ⑷ 文中“天哪,太可怕了”反复三遍的作用是什么?

  4、学生诵读体会。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厄运的名言警句,做成分类卡片,积累语言材料。

  5、这两则寓言,一则写好事变成坏事,一则写坏事变成好事。人生道路上,大大小小的好事、坏事是经常会遇到的,怎样看待好事、坏事,这两则寓言很有启发。请结合自身经历,也选取同课文一样的两个角度的事例,谈谈你是如何应对的。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

  阅读《摆渡自己》,回答1~7题:

  ①生命的日子里,有晴天,也会有阴天、雨天、雪天。

  ②人生的路上,有*川坦途,也会撞上没有舟的渡口、没有桥的河岸。

  ③烦恼、苦闷常常像夏日里的雷雨,突然飘过来,将心淋湿。挫折、苦难常常猝不及防地扑过来,你甚至来不及发出一声叹息就轰然被击倒。

  ④倒在挫折的岸边,苦难的岸边,四周是无边的黑暗,没有灯火,没有星星,甚至没有人的气息。恐怖和绝望从黑暗里伸出手来紧紧地钳住可怜的生命。有的人倒在岸边再没爬起来,有的人在黑暗里给自己折了一只船,将自己摆渡到对岸。

  ⑤二十岁忽然残了双腿的史铁生,为自己折了一只船。这是一只名为“写作号”的船。他是在看穿了“死是一件无须着急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才在轮椅里给自己折了这只船,将自己从死亡的诱惑里摆渡出来,“决定活下去试试”。

  ⑥正攻读博士学位,却患上了运动神经细胞病,不能说、不能动的史蒂芬·霍金,做了一场自己被处死的梦。梦醒后,万念俱灰的他突然意识到,如果被赦免的话,他还能做许多有价值的事情。于是他给自己折了一只思想的船,驶进了神秘的宇宙,去探讨星系、黑洞、夸克、“带味的粒子”、“自旋”的粒子、“时间”的箭头……

  ⑦在苦难的岸边匆匆折成的船,成了不幸命运的救赎之路。

  ⑧也许一生中我们不会遭遇这样的大灾难,然而我们何曾摆脱过阴天、雨天、雪天,何曾摆脱过绝望的纠缠!折磨人生的情景,常常突然间就横亘在面前。

  ⑨当我们知道苦难是生命的常态,烦恼、痛苦总相伴人生时,我们何必要自怨自艾早早地放弃,早早地绝望?

  ⑩有的人将求生的本能折成一只船,将自己摆渡出绝望的深渊。有的人将新的欲望折成一只船,渡过了挫折后的痛苦与沮丧。有的人将希望折成一只船,驶过了重重叠叠的黑暗。实在无船可渡的人,哪怕用幻想折只小船呢,也要奋力将自己摆渡到对岸。也许我们不曾经历感情的剧痛,不曾经历失败的打击,不曾经历无路可走的绝望,可是晴朗的日子里也常会有阴风晦雨袭来。它像一只乌鸦扇着翅膀在你周围鼓噪着,足以将一个好心情蹂躏得乱七八糟。这种时候,我们同样需要一只船来摆渡自己。这只船也许是去听一场音乐会,也许是捧起一本书,也许是去给互联网的网友发封电子邮件,也许是背上旅行袋悄悄出门。所以,无论命运多么晦暗,无论人生有多少次挫折,都会有摆渡的船,这只船常常就在我们自己手里。

  1、给加粗的字注音:

  猝不及防( ) 自怨自艾( )

  阴风晦雨( ) 蹂躏( )

  2、解释词语:

  ⑴ 万念俱灰 。

  ⑵ 自怨自艾: 。

  3、文中“给自己折了一只船”是一种什么样的说法?含义是什么?

  4、第⑤段引述故事,史铁生为自己“折了一只船”,实际是指什么?

  5、第⑧段中的“阴天、雨天、雪天”,具体指什么?

  6、本文的结尾说,“这只船常常就在我们自己手里”应如何理解?

  7、综观全文,对标题“摆渡自己”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正确对待自己,扬长避短,使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B、碰到苦难、折磨时,要善于回避,使自己超脱出来。

  C、要善于面对各种苦难,寻找方法途径,战胜不幸命运。

  D、要善于用巧妙的方法排解内心的痛苦,转移折磨。

  【板书设计】

  人生寓言(节选)

  周国*

  落难的王子 寓意: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坚强起来

  《人生寓言》 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寓言的写法──简短的故事里寓含一个深刻的道理。

  2、理解寓言所提示的寓意,引导学生把握人生的得失,正确对待挫折和不幸。

  3、学*本文精美的语言。

  【重难点】

  重点:理解寓言所提示的寓意,引导学生把握人生的得失,正确对待挫折和不幸。

  难点:理解寓言所提示的寓意,引导学生把握人生的得失,正确对待挫折和不幸。

  【教学设想】

  1、学生对寓言这种体裁比较熟悉,可以从以前学过的寓言导入,然后通过比较了解寓言的特征。

  2、故事学生比较喜欢,但本文重点与难点之处在于:寓言与人生的关系要弄明白作者着意表达的是人生中的道理。可以让学生对故事提出问题,探究思考,然后再提示出寓意,最终要让学生明白,效果应当比较好。

  3、本文语言精美,可以通过反复朗读积累优美词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学过的寓言故事有哪些?让学生畅所欲言,说说故事里寓含的道理。

  (这个环节可让学生温*旧的寓言故事,也可以让学生上网或图书馆查阅说一点新的寓言 。)

  如《拔苗助长》,真有那么傻的农人吗?那么这个故事想告诉人们什么?

  2、小结寓言的特点:

  寓言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律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戒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精悍,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多采用拟人、夸张、想象等手法,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

  西方文学中最著名的寓言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等。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已盛行寓言,有不少保留在《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

  今天学的是现代寓言。

  二、揭题审题

  本文题为《人生寓言》,发现没有?在寓言的前面加上了人生二字,读后思考,为什么要加这二字?(这个问题可以放在最后解决,当作一个悬念)

  三、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嬉戏(xī) 禀告(bǐng) 厄运(è)

  慧心:佛教用语,指能够领悟佛理的心。这里泛指智慧。

  慷慨:不吝啬。

  闲适:清闲安逸。

  审美:欣赏、领会事物和艺术品的美。

  风韵:优美的姿态神情。

  得失之患:生怕失去个人利益的忧虑心情。

  四、学*《白兔和月亮》

 1、故事内容复述。

  2、问题探究:

  ⑴ 白兔对待月亮的前后态度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月亮原先不属于自己,现在属于他了。

  你能从文章找出一个关键词来说明吗?

  得失之患。

  得到月亮不就是好事么?为什么又成为患?

  再比如,白兔得到了青草,有东西吃了,当然高兴了。为什么得到这么美好的月亮却反面担心呢?

  ⑵ 白兔为什么请求诸神之王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 为什么不题为《白兔和青草》《天空和月亮》?

  白兔拥有青草,就像天空拥有月亮一样自然而然,而拥有月亮实在是不配拥有。

  以《白兔和月亮》为题,因为传说中,月亮中有白兔,顺着这个意思写。

  讨论后,就可以明确认识到:小白兔得到月亮,固然是诸神之王慷慨赐予,但是她实在不配拥有,因此不能泰然拥有。这就是说,不配拥有而拥有,就会生出无穷的得失之患。这样的拥有,看起来是好事,又何尝不是坏事?物的主人,其实也是物的奴隶,为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所奴役。白兔和月亮处于两种不同的关系,决定了白兔呈现两种不同的心态,拥有月亮反而不是好事。

  ⑶ 文中有句话说:和人类不同的是,我们的主人公毕竟慧心未泯,她终于去拜见诸神之王,请求他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 这里提到人类,含有什么意味?

  换句话说,就是人类的慧心已泯。慧心,原是佛教用语,指能够领悟佛理的心,现在泛指智慧。白兔的慧心未泯,悟到拥有月亮并非好事,所以放弃了所有权。人类慧心已泯,总以为拥有就是幸福,是无论如何也不肯放弃既得利益的。可见,这话对人类有讽刺意味。也是本文加上人生二字的意义所在,作者写作就是为了让人们明白人生的道理。

  3、大家可不可以从这故事中也想想自己生活中类似的事?

  让学生说说和白兔类似的事。如捡到很多钱

  (通过扩展,让学生明白人生的道理。)

  寓意提示──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五、学*《落难的王子》

  导入:周国*定理一:人是注定要忍受不可忍受的苦难的。由此推导出定理二:所以,世上没有不可忍受的苦难。

  1、故事复述。

  2、问题研究,寓意提示:

  ⑴ 王子没落难前听到别人遭受厄运是怎么说的?自己落难时他又是怎么说的?各反映了他的什么心理?生活得如何?

  ⑵ 文中主人公为什么设置为王子?怎样的王子?

  生性脆弱。

  ⑶ 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这是落难王子说的话,从中可以看出王子明白了一个道理,什么道理?

  厄运能使性格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⑷ 天哪,太可怕了在别人落难时,王子落难时,我落难时三次反复出现,有什么用意?──表明,任何人遭受厄运时都得承受,而且都能承受!

  ⑸ 生活中还有类似的例子吗?说说你自己或身边的哪些人怎样坚强面对不幸的?

  ⑹ 天有不测风云若今后你遇到厄运你会怎样做?

  3、有关厄运的名言积累:

  不幸可能成为通向幸福的桥梁。

  ──日本谚语

  灾祸是一个人的真正试金石。

  ──鲍蒙特与弗莱彻《荣誉之胜利》

  苦难磨练一些人,也毁灭另一些人。

  ──富勒《至理名言》

  烈火试真金,逆境试强者。

  ──塞内加《论天意》

  六、两篇寓言进行比较阅读

  1、在主题上,两片语言都是些人生态度的。但是角度是不同的,前则主要写人在获利之后的心境;后则写人受难后的状态。

  2、在情节上,都采用了寓言的形式。然而前则寓言味道比较浓些;后则更像是事实。

  3、 在表达方式上,两篇寓言都是叙事为主。而前则更多的是人物的心理描写;后则重在叙事。

  七、课外练*

  读几则寓言,然后说说寓意。

  《人生寓言》 教学设计 3

  【学*目标】

  1、理解寓言的含义。

  2、正确地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

  3、感受优美的语言,学*精美的表达。

  【学*重点】

  感受优美的语言,理解寓言的含义。

  【学*难点】

  正确地把握人生态度。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白兔和月亮》一文中,白兔从自己的生活体验中明白了,拥有月亮,并不能给自己增加幸福,反而徒增苦恼,那就不如没有。《落难的王子》教人不要畏惧厄运,王子那样脆弱的人都挺过来了,谁又不能呢,厄运可以使人变得坚强。

  2.走*作者

  周国*,著名哲学家,1945年7月生于上海。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78年入学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系;先后获哲学硕士、博士学位;1981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至今。其散文长于用文学的形式谈哲学,诸如生命的意义、死亡、自我等,虔诚探索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重视关照心灵的历程与磨难,寓哲理于常情中,深入浅出,*易之中多见理趣。

  3.相关资料

  (1)英国作家萧伯纳有句名言“人生中有两大不幸,一是没有得到他心爱的东西,二是得到他心爱的东西。”

  (2)周国*的作品以其文采和哲思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无论花季还是老年,都能从他的文字中收获智慧和超然。曾流传一句话:“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

  (3)介绍寓言

  寓言,文学体裁中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素材多起源于民间传说。西方文学中最著名的寓言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等。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已盛行寓言,有不少保留在《庄子》、《淮南子》《韩非子》等著作中。

  特征:运用比喻,以小见大地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自主学*】

  1.根据拼音写汉字

  险象die()生

  各具风yun()

  得失之huan()

  心旷神yi()

  bing( ) 告

  e() 运

  lu( ) 去

  che xiao()( )

  2.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生怕失去个人利益的忧虑心情。()

  (2)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

  (3)优美的姿态神情。( )

  3.“我”在情节的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4.“天哪,太可怕了,这件事落在我头上,我可受不了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有什么意义?

  【合作探究】

  5、找出故事情节中的两次转折。(把握结构)

  6.白兔最终要求诸王之神撤销决定说明了什么?

  7.这则寓言提到了人类有什么含义?

  8.王子落难前后性格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揭示中心。

  9.文章结尾给人怎样的启示?

  10.只有落难后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定律吗?

  【精读精练】

  读《白兔和月亮》下面语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白兔仍然夜夜到林中草地赏月。可是,说也奇怪,从前的闲适心情一扫而光了,脑中只绷着一个念头:“这是我的月亮!”她牢牢盯着月亮,就像财主盯着自己的金窖。乌云蔽月,她便紧张不安,惟恐宝藏丢失;满月缺损,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在她的眼里,月的阴晴圆缺不再各具风韵,反倒险象迭生,勾起了无穷的得失之患。

  和人类不同的是,我们的主人公毕竟慧心未泯,她终于去拜见诸神之王,请求他撤消那个慷慨的'决定。

  11.这段文字采用哪些方法来写白兔?表现了白兔的什么特点?

  12.选段第一句中的“仍然”一词用得好,好在什么地方?

  13她牢牢地盯着月亮,就像财主盯着自己的金窖”这个句子是比喻句吗?为什么?

  14.选段最后一句中的“和人类不同的是”这几个词能删去吗?为什么?

  15.文段中说“在她的眼里,月的阴晴圆缺不再各具风韵,反倒险象迭生……”请你根据具体的情境,展开想象,将白兔所看到的“险象”具体的描述出来。

  16.为这段文字添上一句结尾点明寓言的寓意。

  【主题阅读】

  小溪

  ⑴春天到了,屋后的小溪突然活泼起来,整夜听着她轻快的脚步声一路跳跃。

  ⑵初搬到山上时,正值严冬,又是风又是雨的。我只好蛰伏在我的小屋里,透过大大的玻璃窗,看云天夕阳的变幻,山间晚雾的弥漫;除此之外,就是这条小溪终日为寂寂深山加添一些生动的音符。我一直没见过小溪的模样,但我和她却是那样熟识。深沉的夜里,当我读累了,写疲了时,我就放下书,搁下笔,静静聆听小溪以她独特的“溪语”诉说着大地的心声。屋外寒风凛冽,冷雨敲毫,小溪的脚步总是迟缓沉重的,是她也耐这冬日的冷寂?她可曾看到我窗口透出的一荧灯火,体会些许我关怀的心意?多少时候,我俩是深相契连的。

  ⑶天气渐渐暖和,小溪的步子也开始变得轻快流畅。想来,她一路穿过青山,行过原野,蓦然发现溪边的小花结了苞,小草冒了芽,初生的小蜗牛怯怯地探出了触角;大地一片青葱,万物欣欣向荣,便不由得一阵惊讶,一阵欢喜,忙不迭地要将这好消息带给大家。听听,这小溪正以愉悦的声音告诉你一

  个亘古弥新的故事:春回大地!

  ⑷什么时候,挑个风和日丽的好日子,我也下到小溪,探访我这位神交已久的老朋友,小溪不知将以怎样的欢乐迎接我哩!

  17、把“屋后的小溪突然活泼起来 ”中的“活泼”换成“活跃”好不好?为什么?答:

  18、“这条小溪终日为寂寂深山加添一些生动的音符”,句中“生动的音符”指的是什么?答:

  19、小溪的脚步“迟缓沉重”是指小溪的什么状态?“轻快流畅”又是指小溪的什么状态?答:

  20、“忙不迭地要将这好信息带给大家”中的“好信息”是指什么信息?答:

  21、作者在本文里主要是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把小溪写得活灵活现的?

  答:

  【拓展提升】

  22.寓言、是文学体裁中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意味的故事。主人公多为,也可是人或非生物。篇幅大多,情节较,主题充满智慧和哲理。大多采用和的表现手法。西方文学中最著名的寓言故事是古希腊的《》。

  23.由今天所学内容我们知道应如何面对厄运?我们遭遇厄运的人应怎样培养坚韧意志?从自己或他人的经历中举出实例,说说怎样面对困难,使自己坚强起

  《人生寓言》 教学设计 4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一、导入:

  通过学生谈自己对“什么是寓言”的理解,导入新课。

  二、教学过程

  (一)、出示目标:

  1、整体感知,初步把握寓言内容。

  2、学*归纳寓意的方法。

  3、联系实际学会正确对待荣辱,正确选择人生。

  (二)、检查预*(生字注音解释)

  嬉戏(xī)禀告(bng)厄运(è)

  慧心佛教用语,指能够领悟佛理的心。这里泛指智慧。

  慷慨不吝啬。

  闲适清闲安逸。

  审美欣赏、领会事物和艺术品的美。

  风韵优美的姿态神情

  得失之患生怕失去个人利益的忧虑心情。

  (三)、整体感知,概括寓意

  1、朗读2、复述3、精缩内容4、概括寓意

  5、请学生当一次老师,按照出示学*方法总结出第二则寓言的寓意。

  (四)、研读与赏析

  1、《白兔和月亮》在情节上有两次转折,你能找出来吗?

  2、白兔得到月亮前后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心态,你能用文中的两个成语概括吗?

  3、白兔得到月亮后必然会产生得失之患吗?

  有无得失之患的关键在哪里?

  4、这则寓言提到人类,含有什么意味?

  5、白兔为什么请求诸神之王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

  6、生性多愁善感的王子后来为什么能够顽强地面对厄运?

  7、落难之后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规律吗?没有遭遇过厄运的人

  应该怎样培养坚韧的意志?

  (五)、体验与反思

  1、有人认为,《白兔和月亮》的寓意是与其拥有,不如没有。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2、学过《落难的王子》后,如果你遭遇了厄运你会怎么做?

  (六)、拓展与延伸

  展开你丰富的想象,描绘一下白兔请求诸神之王撤销慷慨决定时的情景及对话。

  (七)、课堂小结

  《白兔和月亮》: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落难的王子》: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八)、布置作业:

  写一则寓言,题目自拟

  要求:1、符合寓言的文体特点

  2、200字左右

  三、板书设计:

  白兔和月亮

  赏月心旷神怡

  得月惊喜万分

  守月得失之患

  还月心旷神怡

  教学反思: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法完成了授课任务。要求学生按照四步法概括寓意的目标基本实现,并通过体验与反思达到了德育目标的要求,实现了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学生掌握情况较好。

  不足之处在于:教学过程虽体现新课改的要求,但只是在框架上的体现,也就是说有了新课改的`“形”,还没有上升到“神”。对于“如何将课堂教学与课件使用相结合?”这一问题没有作深入思考,以至于教师不能离开操作台进行课堂教学,限制了教师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同时,在“如何启发、引导学生?”以及“如何评价、鼓励学生?”等问题上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学*、探讨。

  《人生寓言》 教学设计 5

  【学*目标】

  1、理解寓言的含义。

  2、正确地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

  3、感受优美的语言,学*精美的表达。

  【学*重点】

  感受优美的语言,理解寓言的含义。

  【学*难点】

  正确地把握人生态度。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白兔和月亮》一文中,白兔从自己的生活体验中明白了,拥有月亮,并不能给自己增加幸福,反而徒增苦恼,那就不如没有。《落难的王子》教人不要畏惧厄运,王子那样脆弱的人都挺过来了,谁又不能呢,厄运可以使人变得坚强。

  2.走*作者

  周国*,著名哲学家,1945年7月生于上海。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78年入学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系;先后获哲学硕士、博士学位;1981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至今。其散文长于用文学的形式谈哲学,诸如生命的意义、死亡、自我等,虔诚探索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重视关照心灵的历程与磨难,寓哲理于常情中,深入浅出,*易之中多见理趣。

  3.相关资料

  (1)英国作家萧伯纳有句名言“人生中有两大不幸,一是没有得到他心爱的东西,二是得到他心爱的东西。”

  (2)周国*的作品以其文采和哲思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无论花季还是老年,都能从他的文字中收获智慧和超然。曾流传一句话:“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

  (3)介绍寓言

  寓言,文学体裁中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素材多起源于民间传说。西方文学中最著名的寓言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等。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已盛行寓言,有不少保留在《庄子》、《淮南子》《韩非子》等著作中。

  特征:运用比喻,以小见大地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自主学*】

  1.根据拼音写汉字

  险象die()生

  各具风yun()

  得失之huan()

  心旷神yi()

  bing( ) 告

  e() 运

  lu( ) 去

  che xiao()( )

  2.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生怕失去个人利益的忧虑心情。()

  (2)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

  (3)优美的姿态神情。( )

  3.“我”在情节的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4.“天哪,太可怕了,这件事落在我头上,我可受不了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有什么意义?

  【合作探究】

  5、找出故事情节中的两次转折。(把握结构)

  6.白兔最终要求诸王之神撤销决定说明了什么?

  7.这则寓言提到了人类有什么含义?

  8.王子落难前后性格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揭示中心。

  9.文章结尾给人怎样的启示?

  10.只有落难后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定律吗?

  【精读精练】

  读《白兔和月亮》下面语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白兔仍然夜夜到林中草地赏月。可是,说也奇怪,从前的闲适心情一扫而光了,脑中只绷着一个念头:“这是我的月亮!”她牢牢盯着月亮,就像财主盯着自己的金窖。乌云蔽月,她便紧张不安,惟恐宝藏丢失;满月缺损,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在她的眼里,月的阴晴圆缺不再各具风韵,反倒险象迭生,勾起了无穷的得失之患。

  和人类不同的是,我们的主人公毕竟慧心未泯,她终于去拜见诸神之王,请求他撤消那个慷慨的决定。

  11.这段文字采用哪些方法来写白兔?表现了白兔的什么特点?

  12.选段第一句中的“仍然”一词用得好,好在什么地方?

  13她牢牢地盯着月亮,就像财主盯着自己的金窖”这个句子是比喻句吗?为什么?

  14.选段最后一句中的“和人类不同的是”这几个词能删去吗?为什么?

  15.文段中说“在她的眼里,月的阴晴圆缺不再各具风韵,反倒险象迭生……”请你根据具体的情境,展开想象,将白兔所看到的“险象”具体的描述出来。

  16.为这段文字添上一句结尾点明寓言的寓意。

  【主题阅读】

  小溪

  ⑴春天到了,屋后的小溪突然活泼起来,整夜听着她轻快的脚步声一路跳跃。

  ⑵初搬到山上时,正值严冬,又是风又是雨的。我只好蛰伏在我的小屋里,透过大大的玻璃窗,看云天夕阳的变幻,山间晚雾的弥漫;除此之外,就是这条小溪终日为寂寂深山加添一些生动的音符。我一直没见过小溪的模样,但我和她却是那样熟识。深沉的夜里,当我读累了,写疲了时,我就放下书,搁下笔,静静聆听小溪以她独特的“溪语”诉说着大地的心声。屋外寒风凛冽,冷雨敲毫,小溪的脚步总是迟缓沉重的,是她也耐这冬日的冷寂?她可曾看到我窗口透出的一荧灯火,体会些许我关怀的心意?多少时候,我俩是深相契连的。

  ⑶天气渐渐暖和,小溪的步子也开始变得轻快流畅。想来,她一路穿过青山,行过原野,蓦然发现溪边的小花结了苞,小草冒了芽,初生的小蜗牛怯怯地探出了触角;大地一片青葱,万物欣欣向荣,便不由得一阵惊讶,一阵欢喜,忙不迭地要将这好消息带给大家。听听,这小溪正以愉悦的声音告诉你一

  个亘古弥新的故事:春回大地!

  ⑷什么时候,挑个风和日丽的好日子,我也下到小溪,探访我这位神交已久的老朋友,小溪不知将以怎样的欢乐迎接我哩!

  17、把“屋后的小溪突然活泼起来 ”中的“活泼”换成“活跃”好不好?为什么?答:

  18、“这条小溪终日为寂寂深山加添一些生动的音符”,句中“生动的音符”指的是什么?答:

  19、小溪的脚步“迟缓沉重”是指小溪的什么状态?“轻快流畅”又是指小溪的什么状态?答:

  20、“忙不迭地要将这好信息带给大家”中的“好信息”是指什么信息?答:

  21、作者在本文里主要是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把小溪写得活灵活现的?

  答:

  【拓展提升】

  22.寓言、是文学体裁中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意味的故事。主人公多为,也可是人或非生物。篇幅大多,情节较,主题充满智慧和哲理。大多采用和的表现手法。西方文学中最著名的寓言故事是古希腊的《》。

  23.由今天所学内容我们知道应如何面对厄运?我们遭遇厄运的人应怎样培养坚韧意志?从自己或他人的经历中举出实例,说说怎样面对困难,使自己坚强起


《人生寓言》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3)

——《寓言》教学设计 (菁华10篇)

《寓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语展开思考、讨论。

  教学难点:

  弄懂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

  课题:《矛与盾》

  一、成语导入,揭题设问

  1、分两组比赛说成语,要求必须来自寓言故事。

  2、说说寓言有什么特点。(假托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古代寓言两则》中的其中一个寓言故事《矛与盾》。(板书课题,指导学生写好“矛与盾”三个字)

  4、说说读了课题,让你产生了哪些疑问?(矛与盾各是什么样的,分别用来干什么?这则寓言故事讲了件什么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自主学文,释疑懂理

  (一)解题(解决第一个问题)

  观看插图及注释,引导学生了解矛与盾各自的作用。

  (二)读通

  1、教师范读,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吐字清楚,注意断句停顿。

  2、学生自己练*把语句读通顺,读流畅。。

  3、指名2—3名学生读课文,由学生纠正朗读中出现的问题。

  4、齐读全文。

  (三)读懂(解决第二个问题)

  1、自读课文,结合课后注释,揣摩句子意思。如果有不好理解或说不通顺的语句,就在书上标出来。

  2、将自学所得及疑问在四人小组中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质疑相机出示重点句子。

  句子一: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a:学生尝试说句意,教师引导学生用现代语言说明白,说通顺。板书“坚”

  b:想一想,“誉之曰”的“之”指的是什么?

  c:这个人是怎样夸赞的呢?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

  句子二: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a:提示:于,对于。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尝试说句意。板书“利”

  b: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

  句子三: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a:学生尝试说句意。引导将“穿透”换一种说法。板书“何如”

  b:想一想,问话的人是出于什么目的问这句话的?应该怎样说好这句话?(引导学生以年轻人和老年人这两种不同的身份来说好这句话。)

  3、练*把整个寓言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指名讲。

  (四)明理(解决第三个问题)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练*把这个故事演出来。(提示:根据你们小组的实际情况,可以采用课文的原话,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理解,丰富故事中的情节,表演时要注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

  2、选择两个小组上台表演,学生评议。

  3、看了这样一个故事,你有问题吗?(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其人弗能应也”?)学生通过讨论可得出:这个人不论怎样回答,都会和自己刚刚说过的话相抵触。进而教师乘机揭示成语“自相矛盾”)

  4、进一步讨论:你觉得这个人可笑吗?可笑在哪里?

  5、情景延伸:这个人被这么一问,自知失言,灰溜溜回到家里,他长吁短叹,非常懊丧,这时,他的一位好友来到他家中,了解了情况后,就热心地开导他。就请你扮演他的朋友来开导他,好吗?(教师扮演卖矛与盾的人,请学生在稍作准备后上台表演,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明确寓意。)

  6、现在,我们也用“自相矛盾”比喻语言和行动不一致,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碰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与同学交流一下。

  三、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基础性作业: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实践性作业:排练课本剧《矛与盾》

  课题:《鹬蚌相争》

  一、第一自然段

  1、出示(这是一只河蚌)板:河蚌读

  (它张开壳儿在河滩上晒太阳)演:张壳出示:太阳

  问:被暖暖的太阳照着,河蚌会有怎样一番感觉呢?

  也许它会说什么?谁来做做河蚌?交流

  (可这时,来了只鹬)出示板:鹬读

  (它看见了,猛地把嘴伸到壳儿里去啄肉)

  问:鹬?河蚌?分别想什么?(也可加语言)也来说一说

  (河蚌急忙把壳儿合上)演:合壳(牢牢地夹住鹬的嘴不放)

  问:这时候的河蚌……(速度、力度-心里如何)

  2、这是故事的起因,我们再完整地听一遍录音(提醒:注意,听仔细了)

  3、打开书本,看这部分内容,先自由读,要求试着复述

  4、学生试讲(绘声绘色、活灵活现,大声点)

  评价:提点意见,优点也行

  二、第二、三自然段

  过渡:鹬和蚌之间的这场争斗,会如何发展?

  请看二、三两小节鹬蚌之间的一段对话。

  1、自由读

  2、简单说说故事如何发展?(互相争持)

  3、这一段写得非常生动,再请同学读。提醒:加表情

  (动脑,怎么读,才有味道)

  请大家认真听,最好能在脑海中浮现鹬蚌相争的画面

  4、说说此时鹬蚌之间的局势?

  (威胁、毫不示弱、和意洋洋、相持、力量相当、互不相让)

  5、在理解的基础上再两人配合分角色朗读

  (前后、左右搭配都行),配以面部表情

  6、请一对搭裆分角色读,为了体现故事的完整性,再请一位同学做旁白

  (可喊暂停提醒:注意语气,表情,要进入情境)

  7、评价

  8、课后也可通过表演,复述故事

  三、第四自然段

  过渡:鹬蚌互相争持,所导致的后果会是什么呢?

  1、录音范读

  2、回答:鹬蚌双方--筋疲力尽

  板渔夫--没费一点力气,就把它们一齐捉住了

  3、揭示寓意:这正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四、总结

  1、学了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些什么?

  2、交流

  五、发挥想象

  1、鹬和蚌被渔夫抓住后又会出现怎样的情形呢?

  2、交流(或可先同桌讨论)

  六、小练笔

《寓言》教学设计2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寓”等7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了解两则寓言各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弄懂两则寓言的寓意。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使学生初步感悟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三)德育渗透点

  教育学生说话做事前后要一致,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对短文的品读,体味文章机智幽默的语言之美。

  二、学法引导

  学生借助文后注释自读自悟,教师点拨,学生讨论,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理解短文中词意、句意,领悟寓意。

  (二)解决办法

  1、学生依据注释自读短文,理解词句,了解全文内容,理解寓意。

  2、教师讲解有关古汉语知识,帮助理解句意。

  3、学生列举生活中实例,加深对寓意的理解。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2、讲解学生自己不能理解的词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读短文,结合注释了解字义,理解句子意思。

  2、对难理解的词句,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

  3、正确朗读短文,弄清寓意。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出示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第25课《古代寓言两则》。齐读课题。

  2、解题:我们过去学过寓言故事,那么什么是“寓言”呢?(寓言就是用有趣的小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寓言两则”又是什么意思?

  (课文一共有两个小故事,所以就是寓言两则。)这节课,我们先来学*第一则寓言《矛与盾》。

  (板书:矛与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解题:通过预*,谁能说一说“矛”和“盾”各指什么?(矛,古代一种兵器,在长柄的一端装有枪头。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箭用。)

  2、自由读短文,借助注释理解词句,然后思考,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大概说出即可。)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l、先自己说一说每句话的意思,然后同座讨论:每句话意思是什么?

  2、交流。(学生说,师生评议)

  教师应讲解以下有关知识,帮助理解:

  (①“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者”用在句尾,意思是“楚国有一个卖盾和矛的人”。

  ②“誉之曰”中“之”指盾。“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中的“之”字均可理解为“的”。

  ③‘物莫能陷也”“莫”是“没有什么……”意思。意思是:“没有哪一种东西能够穿透它。”“也”语气词,表示句子说完。

  ④“其人弗能应也”。“其人”,那个人。“也”,语气词,表示句子终结。)

  3、把每句话意思连起来说一说。译成现代白话文,要把上下文说通顺。(学生练说)

  4、交流。(能说出大体意思即可。)

  (楚国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耀他的盾说:“我的盾非常坚固,没有哪一种东西可以穿透它。”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非常锐利,没有什么东西不能穿透的。”有人说:“用您的矛穿您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回答不上来了。”)

  5、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自己的言行前后要一致,以免闹出笑话。)

  6、指导朗读。(读出买盾人的自夸炫耀语气,人们的质问语气。)

  (四)总结、扩展

  那个楚国人说话前后不一致,自己打了自己的'嘴巴,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呢?你从中应吸取什么教训?

  (五)布置作业

  1、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2、熟读课文,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检查

  1、背诵《矛与盾》全文。

  2、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二)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学*第二则寓言《郑人置履》。(板书课题)谁能解释一下题目的意思?(有一个郑国人买鞋)他是怎样买鞋的呢?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想一想,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哪些词句不理解?提出来讨论。

  2、检查自学情况。

  ①指读短文。(要读通句子)

  ②本文讲什么事?(有个郑国人去买鞋,到集市上不相信自己的脚而相信尺码,最终没有买到鞋的事。)

  ③质疑。(师生归纳问题。)

  (四)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词句和短文内容。

  2、交流:教师应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理解:“郑人有且置履者”,意思是:“有一个郑国人打算买一双鞋”或“有一个打算买鞋的郑国人”均可。“已得履”,“已经拿到了鞋”。“乃曰”是“于是说”的意思。“及反”是“等到返回来”,“人曰”即“有人说”。“何”是“为什么”。

  译成白话文。(有一个郑国人打算买鞋,先自己量了脚的尺码,把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上才发现忘了拿尺码。他拿到了鞋说:“我忘了拿尺码了”,于是,返回家里取尺码。等到返回时,集市已经散了,因此他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那个人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3、那个买鞋的人可笑在什么地方?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具体情况下应采取具体的办法。)

  4、指导朗读。背诵短文。(读出买鞋人的可笑。)

  (五)总结、扩展

  1、郑国那个买鞋人和楚国卖矛和盾的人同样可笑。在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举例说一说。

  2、总结学*方法。

  ①我们已经学过两篇古文。回想总结一下,我们是怎么学的?(讨论)

  ②交流,师生总结:

  “释句意——通全篇——感情读。”

  以后,我们学*古文要按着这个学*思路进行。

  (六)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提示“寓”、“誉”、“遂”字字形,“寓”字第10笔是“竖”。“誉”上半部不能少一点,“遂”里面“点、撇”不要丢掉。

《寓言》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四则寓言有两则是选自《伊索寓言》,另外两则选自《韩非子》。前两则极具讽刺意味,作者已点明寓意:希望和结果的矛盾,是《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讽刺性之所在;《蚊子和狮子》讽刺了战胜强大敌人却撞在蜘蛛网上的蚊子。《智子疑邻》说明持相同看法的人却因身份不同遭到不同对待。《塞翁失马》阐述了祸与福的对立统一关系。但本课更在于灵活地分析寓意,允许从不同角度作概括。

  【教学目标】

  1、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2、分析故事情节,学*改写、编写寓言。

  3、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积累文言词语。

  【课前准备】

  学生预*《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结合注释疏通字句。

  老师预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寓言总是很受孩子喜欢,这个学期我们学过寓言吗?什么是寓言呢?

  读“课前导语”。

  二、朗读寓言,分析故事情节

  1、朗读《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读出人物的语气。

  思考:

  ⑴ “赫尔墨斯又笑着问道”的“笑”你认为是一种怎样的笑?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态?

  ⑵ 赫尔墨斯为什么先问宙斯、赫拉像的价钱如果首先问自己的雕像的价钱,结果会怎样?

  ⑶ 一个银元是贵还是便宜?

  ⑷ 如果蚊子不先发表“挑战宣言”就去进攻狮子,结果仍然是战胜了狮子,这对故事情节会有怎样的影响?

  2、根据情节,归纳寓言寓意。

  三、改动寓言情节后让学生讨论寓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学生讨论,这样改动情节后寓意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赫耳墨斯听后,默不作声,悄然离去。

  蚊子和狮子

  蚊子径直朝狮子飞过去,趁狮子没有准备,张嘴就咬,而且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也没抓到蚊子。蚊子战胜了狮子,就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了。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的赫耳墨斯打听到宙斯和赫拉的雕像的价格后,为什么一言不发,悄然离去了?他心里这时是怎么想的?显然,原文中讽刺缺少自知之明、妄自尊大的人的寓意也要改变了。改动后的《蚊子和狮子》去掉了蚊子向狮子宣战和取胜后得意忘形,撞在蜘蛛网上被蜘蛛吃掉这两个情节,那么原文中讽刺蚊子的骄傲之意便不存在了。

  所以寓言的寓意,是从故事情节中得来的,如果改动情节,那寓意相应也有变化。并且作者依据现实生活想像创造的,阅读寓言故事,首先要分析故事情节;而创作寓言,更不能忽视对情节的具体想像。

  四、联系实际,深入探究

  1、在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人吗?

  2、你觉得这两个故事还适用于哪些人呢?

  五、布置作业

  1、自编寓言故事,注意考虑情节是否合理、具体,情节与寓意是否一致,寓意能否揭示一种生活道理。参考题目:

  ⑴ 嘴和眼的对话

  ⑵ 树和斧子

  2、预*《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昨天,我们学的是古希腊的寓言,今天,我们来学**古代寓言两则。*古代有许多这样的寓言,它们就像珍珠一样散布在古代思想家的作品中,它们作为论据来阐明事理,非常具有说服力。如:《智子疑邻》选自《韩非子》。《塞翁失马》选自《淮南子》。

  二、疏通课文

  1、学生朗读,自主探究。

  2、四人小组相互交流探究。

  3、小组提出无法解决的字词,全班讨论。然后教师打出课件,学生解释加点的字。

  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的词: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不筑,必将有盗

  暮而果大亡其财

  其家甚智其子

  *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马无故亡而人胡

  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居数月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家富良马

  其子好骑

  堕而折其髀

  胡人大入塞

  死者十九

  此独以跛之故

  这个环节一定要落实,这些加点词语中有的属于古今异义,有的属于一词多义,有的属于词类活用,不需要给学生分类,但一定要求学生结合上下文把意思讲对,这也是为了帮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为以后学*文言文打基础。

  三、复述故事情节

  在读懂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加深理解。

  四、多角度归纳寓意

  1、先引导学生读课本204页钱钟书伊索寓言新解,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发表见解。

  ⑴ 《智子疑邻》:

  积极方面: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

  消极方面:要注意自己与听话者的关系,如果关系疏远,即便说的意见正确,效果也不见得好。

  ⑵ 《塞翁失马》:

  这位失马的塞翁,不以众人之“吊”为忧,不以众人之“贺”为喜,在复杂的现实面前,沉着冷静,方寸不乱,既看到了“祸福同门,利害相邻”,也看到了“祸福相转而相生”,充分地体现了道家“淡泊无为,蹈虚守静”的心态。这种祸福相依、利害相伴、且能“转而相生”的观点是符合辩证法的。但这种随缘自适、随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及相对主义观点,否定了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是不够科学的。同时,文末以“丁壮者……死者十九”来反衬塞翁之子以跛独存,格调也较低。

  2、如果学生觉得难,可提些问题进行启发。同时也指导学生尽可能把话表述得简洁、准确。如:讨论《智子疑邻》时,可问:对正确的意见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如何正确对待别人提出的意见或建议?

  学《塞翁失马》,可以问:好事坏事能转化吗?必然转化吗?举例说说好事、坏事在什么条件下转化?

  福与祸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不能让学生误解成福与祸的转化是必然的。如,家庭突遭打击,变故,陷入困境,这是祸,但如果能从容、镇静,在困境中拼搏、奋起,那么,这又不失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然,在困境中一蹶不振,丧失信心,甚至失去生活勇气,那么,这祸就只能是祸了。所以,要注意把握好转化的点、条件。

  五、扩展阅读

  课件打出成语:郑人买履、买椟还珠、画蛇添足、守株待兔、滥竽充数等,让学生讲讲这些故事及寓意。

  六、布置作业

  1、翻译文言文。

  2、课外读《伊索寓言》《*古代寓言选》

  【教后反思】

  1、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寓言都适合多角度解读,如《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其明白的寓意已经很难再有想像的余地,一定要改变故事情节反而生硬。

  2、确实很有必要引导学生多阅读一些简短深刻的文言寓言,既积累了一些成语,又提高了学生文言阅读的能力。学生也很感兴趣。

《寓言》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表中“寓言、亡羊补牢、羊圈”等11个词语。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两个寓言故事。

  3、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4、通过反复朗读感知反问这种修辞方法的作用,能发现每组句子意思相同,但语气上存在差异。

  【教学重难点

  12个生字的认写;教学中要在学生感受寓言揭示形象、了解寓言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言,这是学*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寓言故事。

  3、学生自带《新华字典》等学*工具。

  4、抄有“我的发现”内容的小黑板。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设计思路

  抓住重点词句,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互相讨论、解答。

  学*《亡羊补牢》,可以抓住“后悔、接受”这两个词,引导学生读书讨论,想想从“后悔”一词了解到什么?从“接受”一词明白了什么?从而悟出这则寓言要告诉人们的道理。“再也”强调了养羊人修补羊圈后的结果,说明了有错就改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再也”,就不能起到强调作用。

  学*《南辕北辙》,要重点抓住课文最后一段话,让学生进行理解,“硬要”体现了这个人的固执和执迷不悟,“越……越……越……”“越……越……”的句式,强调了这个人最后的结局。教学时,要让学生多读,在读中进行比较和体会。教材在课后编排了学*伙伴的话语:“我想对那个楚国人说……”,目的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以楚国人的朋友身份对他进行劝说。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这也是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一种训练。

  本课要求认识的5个生字也同时要求会写。因此,教师在让学生记住这些字音的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识记字形,要根据认写中的难点给予重点指导。“羊圈”的“圈”是多音字,在本文中读“juàn”,它的另外一个读音是“quān”。“窟窿”的“窿”本音是lóng,在“窟窿”这个词里读轻声,这两个字的字形比较复杂,教学中可以采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如,“屈”—“窟”、“隆”—“窿”,“窿”的右下部分,要提醒学生不要少写一笔;“缠”是翘舌音,右边容易写成“厘”,要提醒学生注意。“叼”字右旁的笔顺是先写横折竖钩,后写一提,不要写成“撇”。“悔”的左边是“忄”,不要写成“十”,它的右下方是“母”字,不要把两点写成竖。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板书课题,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寓言两则》

  2、“寓言”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以前我们都学过哪些寓言故事呢?今天我们再来学*两则寓言,聪明的同学一定能从中明白新的道理。

  1、看老师板书,齐读课题。

  2、学生作答。

  理解字意,了解内容。

  1、板书“亡”和“牢”,问:你能说说关于“亡”和“牢”的词语吗?这些词中它们通常表示什么意思呢?

  2、板书“羊”和“补”,将题目补全:在“亡羊补牢”中,“亡、牢”又有什么不同的意思,认真读书,就一定会找到答案。(要引导学生通过争论,运用放到故事中或查字典等方法,正确理解词语。)

  3、检查自学情况:

  ⑴指名逐节读课文,纠正字音。

  ⑵出示生字词卡、进行认读,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

  学生作答。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将课文读正确、流利。

  思考“亡”和“牢”的意思,提示学生可以在文中找依据,可以杳字典或词典,也可以与同伴商量解决。汇报自己对“亡”和“牢”的理解。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1、指导朗读,注意多音字和生字的读音。

  2、指导朗读,注意读出街坊劝告的语气和养羊人的泄气的心情。

  3、引导学生读书讨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养羊人醒悟、积极补救的心理和做法。

  1、学*第1自然段,明白事情的起因。

  2、学*2~4自然段;学*第5自然段。学生自由朗读并思考:从“后悔”一词了解到什么?从“接受”一词明白了什么?

  3、分角色表演朗读对话部分,体会领居、养羊人的不同心态及心情;同桌练*讲述这则故事。交流体会,明白寓意。指名发言。1、四人小组交流:从这则寓言中你明白了什么?

  2、全班交流:联系学*、生活实际谈谈你自己的感想。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

  指导书写前6个生字“寓、则、窟(示范)、窿(示范)、狼、叼”学生认读并书写。教学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的《亡羊补牢》是个短小的寓言故事,故事情节也很简单。但是正如同学们说的一样,它使我们明白了,做错了事或出了问题,及时改正或补救还不晚。所以人们在运用这个成语时,常常这样说:“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1、讲故事:古时候有个人想去南方却一直往北走。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2、板书课题:南辕北辙

  1、学生质疑。

  2、书空课题。自读自悟。

  1、提出自读要求。

  2、设疑。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正确、流利。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同桌讨论或四人小组商量。检查自学情况,指导朗读课文。1、出示生字卡片。

  2、指名逐节读课文,注意纠正生字读音。

  3、指导朗读。

  ⑴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⑵重点抓住最后一段中“硬要”和“越……越……越……越……”句式。

  4、交流:

  你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些什么呢?

  1、指名认读、齐读。

  2、指名读课课文。

  3、交流课文内容及不理解的问题。

  ⑴查字典理解“把式”、“盘缠”。

  ⑵讨论理解“南辕北辙”。

  ⑶注意读好人物对话,一个是自以为是、满不在科,一个是不断发问、满腹不满。

  ⑷多种形式朗读,通过理解重点词,体会赶车人的固执和执迷不悟以及这个人必然的结局。

  ⑸学生根据评议,同桌再练*朗读,指名全班朗读。

  ⑹练*讲述这个故事,注意把人物语言讲明白。

  【板书设计

  想法已经丢后悔

  亡羊补牢:做法不补赶快堵(未为迟也)

  结果又少再没丢

  南辕北辙:硬要─→越……越……越……越……

《寓言》教学设计5

  一、教材分析

  寓言这种文体闪耀着人类智慧的光芒,指引着我们的生活,是可贵的语文教学资源。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寓言不是一种陌生的文体,他们之前就学*过《亡羊补牢》《南辕北辙》等寓言,但这些寓言相对来说篇幅短小、寓意单一。《纪昌学射》这则寓言则不同,通过讲述纪昌向飞卫学*射箭,最终成为射箭能手这个故事。揭示了如何有效学*,最终取得成功的多重因素,给读者以多方面的启迪,其寓意是丰富而多元的。

  对于像《纪昌学射》这样的寓言,限于学生寓言阅读经验的不足,刚一接触,会出现原有阅读认知图式与新材料之间的冲突──学生会按照以前阅读过的、寓意单一寓言的方式阅读这篇课文,进而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丰富学生的阅读图式;另外,因为阅读经验的不足,生活阅历的缺失,这则寓言的一些启示也是学生自读领悟不到的,这也需要教师在解读方向上给予指导和帮助;有些启示学生只能模糊地感受到,却无法清晰地说出来,这同样需要教师提供相应的帮助和辅导。因此,《纪昌学射》这则寓言是让学生经历阅读能力发展,丰富寓言阅读经验的好素材,也是教师启发学生、引导学生怎么去阅读的好素材。

  针对教材特点和学情特点,教者力求找准教学起点,引导学生关注看似一望而知,其实一无所知的细节,理解感悟,使学生认知水*得以提升,阅读经验得以丰富,阅读能力得以发展。

  教学本则寓言,教者力图抓住《纪昌学射》与以前阅读寓言的不同──给人以多方面启示这一特点,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修正其原有的认知图式,为学生提供阅读活动展开的内驱力;抓住本则寓言“审智”阅读的特点,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不断领会新的学*启示,从而丰富其原有的认知图式,感受到阅读发现的乐趣。从而契合本单元“走进故事长廊,感受它的魅力,体会其中的道理”的主题和目标。

  二、教学目标

  1.领悟本则寓言关于学*的多重启示,感受寓言指导生活、启迪智慧的魅力。

  2.在不断发现寓言多重启示的过程中,进一步学*质疑、想象、对比等阅读方法和策略,继续学*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含义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丰富寓言阅读的经验。

  3.在阅读中体会寓言语言简洁准确、生动传神的特点,积累“聚精会神”“下功夫练眼力”“两年以后,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等生动语言,学*分类积累语言的方法。

  4.认识“妻、虱”两个字,会写“昌、妻、刺”三个字,感受汉字文化的魅力,进一步激发学*汉字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不断发现寓言多重启示的过程中,进一步学*质疑、想象、对比等阅读方法和策略,继续学*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含义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丰富阅读寓言的经验,积累和发展语言。

  难点:领悟本则寓言关于学*的多重启示,感受寓言指导生活、启迪智慧的魅力。

  四、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红、蓝两支笔。

  教师: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以每一则寓言都会给我们以启迪这一原有认知为基础,引导学生预测本则寓言带给我们的启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产生阅读期待,激发阅读兴趣,带着明确的目标展开探究性阅读。

  (二)初读课文,分享启示

  1.学生默读课文,批注。

  2.全班交流分享阅读启示。

  预设:学生通过初读可能会感受到“学*要勤奋刻苦才能成功”“学*要坚持不懈才能成功”“学*中不能骄傲自满”等启示。

  3.教师伺机引导学生争论,这则寓言到底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设计意图】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让学生认识到,今天阅读的这则寓言与以往不同,它会带给我们多方面的人生启迪,以此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研读的动力。

  (三)再读课文,探寻寓言的多重寓意

  1.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批注。

  2.学生交流发现,教师相机引导,丰富学生的阅读策略和阅读经验。

  教师引导预测:

  (1)引导学生关注文中“飞卫是一名射箭能手”这样的语言,发现“要想成功得有名师指导”这一启示。

  预设:学生如果遇到困难,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章关键语句,从而丰富对寓意的理解,渗透阅读方法的学*。

  (2)引导学生关注飞卫的语言,发现“想成功练就一项本领,先要打下扎实的基础”这一启示。

  预设:学生如果遇到困难,教师引导学生采用自主质疑、讨论、释疑的阅读方法,丰富对寓意的理解。

  (3)通过引导将飞卫的教和纪昌的学进行对比阅读,发现纪昌的学*智慧,体会要创造性地学*这一启示。

  预设:学生如果遇到困难,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纪昌练*的方法并非来自飞卫的传授这一事实,引发学生的思维。

  先扶后放,体现学*能力的迁移。

  【设计意图】这篇寓言中纪昌成功的因素有很多种,可以从中读出多种关于学*的启示,但教学的目的不是让学生们竭泽而渔式地把这些启示都揭示出来,而是在每一个启示的发现、提炼中丰富学生的阅读经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教学小结。

  引导学生梳理总结:发现获得的启示都是学*成功的因素。

  【设计意图】在阅读寓言的过程中丰富认识,站在一个更高的视角俯瞰全文。关注语言文字,通过想象、联想和对比等方式进行阅读就能丰富思想。

  (四)关注表达,积累语言

  教师指导:寓言带给我们丰富的启示,让我们感受到它的智慧美;寓言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语言精练、传神,品味文章的语言美,学*和积累本课的语言材料,也是这则寓言学*的重要价值。

  屏幕出示语句,指导学生学*分类积累。

  【设计意图】教会学生归类积累语言的方法。

  (五)认读生字,书写汉字

  【设计意图】通过字理识字,让学生感受汉字文化。

  (六)本课小结,迁移阅读

  推荐学生课下阅读《扁鹊治病》,产生新的阅读期待。学生预测会带给我们哪些方面的启示,积累哪一类新鲜的语言材料。

  六、板书设计

  纪昌学射

  刻苦勤奋请教名师

  持之以恒夯实基础

  不骄不躁智慧学*

  预设:板书根据学生的理解相应调整,《纪昌学射》中关于学*成功的因素不可能通过这一节课全部揭示出来,引导的目的在于,感受阅读中不断体会、不断发现的乐趣,从而学会思考,学会阅读。

《寓言》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狐假虎威”、“鹬蚌相争”的意思。

  重点难点

  能结合自己得生活实际理解寓意,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教学准备

  动物面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狐假(Jia)虎威(Wei)。

  2.写课题:课题中有三个是生字,你愿意来写哪个?

  3.过渡:小朋友,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茂密的大森林,走进动物的王国。

  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

  4.“狐假虎威”不光是这篇课文的题目,还是一个成语呢,你理解吗?

  二、学文。

  过渡:今天就让我们来细细地读课文,看看狡猾的狐狸是怎样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

  1.学*第1~5自然段。

  (1)自由读文。要求:说一说:这是一只怎样的狐狸,又是一只怎样的老虎,为什么?()的老虎()狐狸

  (2)同桌分角色读文;自由练读;指名读。

  (3)老虎啊,让我采访你一下,当你松开爪子的时候,你心里想的是什么?过渡:老虎啊,其实你心里想什么,狡猾的狐狸早就知道了,为了让你彻彻底底地相信,它趁你发愣的时候,早就又想好了一个妙计。

  2.学*第6~8自然段。

  (1)自由读第6自然段,指名读(扮演狐狸的学生读)。

  (2)引读:老虎跟着……(第7、8自然段)

  (3)课文中这个情节写得非常好,老师还想请小朋友来表演呢!

  (小黑板出示)

  表演前的准备:

  ①想一想:你对哪个角色最感兴趣?

  ②找一找、读一读:划出描写你感兴趣的那个角色的句子,并仔细读~读。

  ③试一试:试着演一演,你想怎样演好这个角色呢?

  (4)请学生分角色表演。(狐狸、老虎、小动物)请学生评价。

  (5)神气活现的狐狸,半信半疑的老虎,顺利逃脱的小动物们,如果我再给你们一次表演的机会,你最想用什么动作来表达你现在的心情呢?小观众们,现在老虎还是摸不着头脑,你们是观众,是旁观者,请你们来告诉老虎真相,帮它拨开疑团吧!

  3.学*第9自然段。

  (1)引读:老虎受骗了。狡猾的狐狸……

  (2)学到这里,“狐假虎威“这个成语你理解了吗?

  三、说一说。

  出示图1(狐狸)、图2(老虎)、图3(作者)

  小朋友们,你最想对它们中的谁说一句话?

  板书设计

  狐假虎威

  狐狸(借)老虎(威风)吓跑(野兽)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第一自然段。

  1.出示课件图片(这是一只河蚌)。

  问:被暖暖的太阳照着,河蚌会有怎样一番感觉呢?

  也许它会说什么?谁来演河蚌?交流。

  (可这时,来了只鹬)出示。

  问:鹬?河蚌?分别想什么?指名学生说。

  (河蚌急忙把壳儿合上)演:合壳(牢牢地夹住鹬的嘴不放)

  问:这时候的河蚌……(速度、力度——心理如何)

  2.这是故事的起因,我们再完整地听一遍录音。(提醒:注意,听仔细了)

  3.打开书本,看完这部分内容,先自由读,要求试着复述。

  4.学生试讲。(绘声绘色、活灵活现,大声点)

  评价:提点意见,优点也行。

  二、第2、3自然段。

  过渡:鹬和蚌之间的这场争斗,会如何发展?

  请看第2、3两段中鹬蚌之间的一段对话。

  1.自由读。

  2.简单说说故事如何发展?(互相争执)

  3.这一段写得非常生动,再请同学读。提醒:加表情。

  (动脑,怎么读才有味道)

  4.说说此时鹬蚌之间的局势?

  (威胁、毫不示弱、得意洋洋、相持、力量相当、互不相让)

  5.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来哪个人配合角色朗读。

  (前后、左右搭配都行)配以面部表情。

  6.请一对搭档分角色读,为了体现故事的完整性,再请一位同学做旁白。

  (可喊暂停,提醒:注意语气,表情,要进入情境)

  7.评价。

  8.课后也可通过表演,复述故事。

  三、第4自然段。

  过渡:鹬蚌互相争持,所导致的后果会是什么呢?

  1.录音范读。

  2.回答:鹬蚌双方——筋疲力尽。

  板书:渔夫——没费一点力气,就把它们一齐捉住了。

  3.揭示寓意:这正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四、总结。

  1.学了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些什么?

  2.交流

  五、发挥想象。

  1.鹬和蚌贝渔夫抓住后又会出现怎样的情形呢?

  2.交流。(或可先同桌讨论)

  板书设计

  鹬蚌相争

  鹬蚌渔翁得利

《寓言》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表中“寓言、亡羊补牢、羊圈”等11个词语。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两个寓言故事。

  3、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4、通过反复朗读感知反问这种修辞方法的作用,能发现每组句子意思相同,但语气上存在差异。

  【教学重难点】

  12个生字的认写;教学中要在学生感受寓言揭示形象、了解寓言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言,这是学*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寓言故事。

  3、学生自带《新华字典》等学*工具。

  4、抄有“我的发现”内容的小黑板。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设计思路】

  抓住重点词句,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互相讨论、解答。

  学*《亡羊补牢》,可以抓住“后悔、接受”这两个词,引导学生读书讨论,想想从“后悔”一词了解到什么?从“接受”一词明白了什么?从而悟出这则寓言要告诉人们的道理。“再也”强调了养羊人修补羊圈后的结果,说明了有错就改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再也”,就不能起到强调作用。

  学*《南辕北辙》,要重点抓住课文最后一段话,让学生进行理解,“硬要”体现了这个人的固执和执迷不悟,“越……越……越……”“越……越……”的句式,强调了这个人最后的结局。教学时,要让学生多读,在读中进行比较和体会。教材在课后编排了学*伙伴的话语:“我想对那个楚国人说……”,目的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以楚国人的朋友身份对他进行劝说。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这也是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一种训练。

  本课要求认识的5个生字也同时要求会写。因此,教师在让学生记住这些字音的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识记字形,要根据认写中的难点给予重点指导。“羊圈”的“圈”是多音字,在本文中读“juàn”,它的另外一个读音是“quān”。“窟窿”的“窿”本音是lóng,在“窟窿”这个词里读轻声,这两个字的字形比较复杂,教学中可以采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如,“屈”—“窟”、“隆”—“窿”,“窿”的右下部分,要提醒学生不要少写一笔;“缠”是翘舌音,右边容易写成“厘”,要提醒学生注意。“叼”字右旁的笔顺是先写横折竖钩,后写一提,不要写成“撇”。“悔”的左边是“忄”,不要写成“十”,它的右下方是“母”字,不要把两点写成竖。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板书课题,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寓言两则》

  2、“寓言”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以前我们都学过哪些寓言故事呢?今天我们再来学*两则寓言,聪明的同学一定能从中明白新的道理。

  1、看老师板书,齐读课题。

  2、学生作答。

  理解字意,了解内容。

  1、板书“亡”和“牢”,问:你能说说关于“亡”和“牢”的词语吗?这些词中它们通常表示什么意思呢?

  2、板书“羊”和“补”,将题目补全:在“亡羊补牢”中,“亡、牢”又有什么不同的意思,认真读书,就一定会找到答案。(要引导学生通过争论,运用放到故事中或查字典等方法,正确理解词语。)

  3、检查自学情况:

  ⑴指名逐节读课文,纠正字音。

  ⑵出示生字词卡、进行认读,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

  学生作答。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将课文读正确、流利。

  思考“亡”和“牢”的意思,提示学生可以在文中找依据,可以杳字典或词典,也可以与同伴商量解决。汇报自己对“亡”和“牢”的理解。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1、指导朗读,注意多音字和生字的读音。

  2、指导朗读,注意读出街坊劝告的语气和养羊人的泄气的心情。

  3、引导学生读书讨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养羊人醒悟、积极补救的心理和做法。

  1、学*第1自然段,明白事情的起因。

  2、学*2~4自然段;学*第5自然段。学生自由朗读并思考:从“后悔”一词了解到什么?从“接受”一词明白了什么?

  3、分角色表演朗读对话部分,体会领居、养羊人的不同心态及心情;同桌练*讲述这则故事。交流体会,明白寓意。指名发言。1、四人小组交流:从这则寓言中你明白了什么?

  2、全班交流:联系学*、生活实际谈谈你自己的感想。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

  指导书写前6个生字“寓、则、窟(示范)、窿(示范)、狼、叼”学生认读并书写。教学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的《亡羊补牢》是个短小的寓言故事,故事情节也很简单。但是正如同学们说的一样,它使我们明白了,做错了事或出了问题,及时改正或补救还不晚。所以人们在运用这个成语时,常常这样说:“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1、讲故事:古时候有个人想去南方却一直往北走。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2、板书课题:南辕北辙

  1、学生质疑。

  2、书空课题。自读自悟。

  1、提出自读要求。

  2、设疑。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正确、流利。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同桌讨论或四人小组商量。检查自学情况,指导朗读课文。1、出示生字卡片。

  2、指名逐节读课文,注意纠正生字读音。

  3、指导朗读。

  ⑴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⑵重点抓住最后一段中“硬要”和“越……越……越……越……”句式。

  4、交流:

  你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些什么呢?

  1、指名认读、齐读。

  2、指名读课课文。

  3、交流课文内容及不理解的问题。

  ⑴查字典理解“把式”、“盘缠”。

  ⑵讨论理解“南辕北辙”。

  ⑶注意读好人物对话,一个是自以为是、满不在科,一个是不断发问、满腹不满。

  ⑷多种形式朗读,通过理解重点词,体会赶车人的固执和执迷不悟以及这个人必然的结局。

  ⑸学生根据评议,同桌再练*朗读,指名全班朗读。

  ⑹练*讲述这个故事,注意把人物语言讲明白。

  【板书设计】

  想法已经丢后悔

  亡羊补牢:做法不补赶快堵(未为迟也)

  结果又少再没丢

  南辕北辙:硬要─→越……越……越……越……

《寓言》教学设计8

  教具准备

  1.生字卡片。

  2.田字格要求写的字

  教学目标

  1.会认“寓、焦”等10个生字,会写“守、丢”等9个字。

  2.学*默读课文,读懂课文。

  3.初步认识寓言,感悟寓言的'寓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揠苗助长)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今天我们要学*一篇新课文,请大家齐读课题。

  出示“寓”字:小朋友,请记住“寓言”的“寓”字!

  2.哪位小朋友知道什么叫寓言?

  3.这个小故事里边有深刻的道理。读懂了,我们都会从中受到启发。简单地说,就是小故事大道理。

  4.二则是什么意思呢?谁知道?

  5.对。那寓言二则就是——

  6.好的,真聪明。下面咱们先看第一则寓言。请小朋友们自己默读课文,看看能读懂吗。如果有不懂的问题,可以互相请教。(有的小朋友在默读时嘴还在动,这可不行。默读时,嘴也不能动,要用心读课文,你们可也要记住啊!)

  7.谁能读读课文第一段?

  8.(读中引导)什么叫自言自语?

  9.自己对自己说话声音还要这么大么?能再读读吗?

  小朋友们,一起读读自言自语的话吧!

  10.请看屏幕。这儿有两句话。谁来读读?

  11.如果把句子中红色的词语去掉,意思还一样吗?这样吧,你们读原句,我读去掉红色词语的句子。发现哪儿不同了吗?

  12.(出示“焦”字)看这个焦急的焦字,大家说怎么记住它呢?(贴出该字)

  13.真聪明。那说说该怎样写好它呢?

  14.大家就写一个吧。

  15.下面,请大家看书下的图,再读读书,谁知道课文哪一段是描述这幅图的?你能读读吗?

  请接着读第三段。指学生读。

  16.小朋友们,你们能根据刚才这位同学读的和书上的图,谈谈揠苗助长是什么意思吗?请和你的伙伴交流一下吧!同学们,你们也讨论一下,一会儿说说吧!。

  因此,揠在这就是——

  17.多聪明的孩子啊,这么难的问题能说得这么清楚。这两个字也一定难不倒你们。

  18.(出示字卡)喘,截,请读。谁能组词?(贴于黑板)

  19.大家齐读最后一段。

  20.大家想一想,如果这个种田人来到田里,看到这种情景,会怎么想怎么说?

  21.如果你在场,你会对这个人说什么呢?

  22.说的多好啊!禾苗有它自己的生长规律。如果违反了这个规律,就会做错事。

  23.前边我们说了,寓言就是小故事大——

  24.小故事读完了,大道理也被你们不知不觉说出来了。知道是什么大道理吗?

  对,这个有趣的故事我们读完了,我们一起再来齐读一遍课文吧!

  再看看这些生字是不是已经成为我们的朋友了,(指黑板生字)老师的教鞭喜欢左右跳动,跳到哪,你可就要读到哪,试试吧!

  读得不错,我们再玩一个变脸的游戏.我说变,同学们就得读出卡后的词语来。

  25.这个有趣的故事我们学完了,谁愿意回家讲给爸爸妈妈听?

  26.那就先在这儿练*练*。

  27.现在我来当妈妈,谁讲给我听?

  28.啊,我女儿讲的真不错.为她鼓鼓掌吧!

  29.小朋友,回家后也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吧。

  下课。

  1.寓言二则。

  3.简单解释“寓言”。

  4.就是两个小故事的意思。

  5.两个寓言小故事

  6.默读课文。

  7.读第一段。

  8.就是自己对自己说话。

  9.读自言自语的句子。

  生齐读

  10.(1)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2)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

  11.(自由发表意见)

  12.简单!就是香蕉的蕉字去掉草头。

  13.要把下面的四个点摆均匀。

  15.读第二段。

  读第三段

  16.学生谈

  拔的意思

  18.读、组词。

  19.齐读课文。

  20.自由发言。

  21.(1)多好的禾苗啊,都被你给拔死了。

  (2)你这是帮倒忙啊!

  (3)禾苗有它自己的生长特点,得慢慢地生长,不能急的,你怎么能做出这样的傻事呢?

  23.大道理。

  24.就是我们刚才对那个人说的话。

  齐读课文

  读生字

  读词语

  25.有趣。我愿意!

  26.练*

  27.讲故事。

  第二课时(守株待兔)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这节课我们要学*一则新的语言故事。我们来一起读:守株待兔。

  2.谁还记得什么叫寓言?

  3.这则语言故事请大家自己学*。老师可不帮你们了。能学会吗?

  4.我可以把学*的方法和要求告诉大家,请你们也听清楚:第一,先默读课文,遇到拦路虎就消灭它。第二,再朗读,把课文读正确流利。第三,再默读,想想这个小故事里边藏着什么大道理。

  现在,就请你们默读课文吧。说说你们是怎么消灭拦路虎的?下面,我想请一位同学来当老师,你来随便指生字,看同学们能不能读好!

  (师提示)你还可以对同学们提提要求!

  5.谁能把课文读读?

  小朋友,三段中,哪段是讲”守株待兔”这个意思的?请你找找吧!同学们,你们说是哪段?一起来读读吧!

  7.(出示课件,师读:种田人丢下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整天坐着是什么意思?

  8.如果把整天两个字去掉,大家在读读,看看意思变了没有?请你们也互相说说。

  大家再看看图,他坐在哪?在想什么?

  那么这个”守株待兔”的株指的是什么,你知道了吗?

  这个人怎么会这么美滋滋地在这等兔子呢?谁来说说?

  你是从哪知道的?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吧!

  9.读得真好!如果你看见了这个种田人,你会对他说什么?请你试着说说!

  对,不能把偶然的一次巧合当成每天都会发生的事。

  好,让我们把这个故事再完整地读一遍!

  1 .守株待兔

  2.寓言就是通过一个小故事讲一个道理。

  3.能!

  4.默读课文,画生字。

  生说生字,师贴

  一生指,其它生读

  我想请同学们读一个组一个词

  一生指,其它生读

  请三人各读一段

  读第三段

  6.(自由发言)

  7.就是从早到晚地坐在树桩旁。

  8.变了。这样就说明种田人可能是从早到晚坐在树桩旁,也可能就坐了半天。

  树桩

  自由发言。

  学生说

  齐读第一二段

  9.(自由发言,有点意思就可以算对。)

  生读。

  巩固认字指导写字

  下面我们来写一写这课的字。

  (课件出示:先自由地读读吧)

  说说你的发现,要写好这些字,该躲过哪些陷阱呢?小朋友,请你和同学们交流交流吧!

  范写:丢费算

  同学们,你们可能还听过《画蛇添足》《狐假虎威》这些寓言故事,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更请同学们课后多多阅读,这样,我们的小脑袋一定会聪明!

  1.认读生字。

  2.守:宝盖下面一个寸。窜:穴宝盖下面一个串;撞:提手右边一个儿童的童……

  3.费的第三笔是竖折折钩,第四笔是竖撇。算:中间是个目字,下边撇和竖要出头。

  4.写字

《寓言》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积累文言重点词语并了解《韩非子》和《吕氏春秋》。

  2、引导学生了解寓言的文体特点,把握故事情节,领悟寓意。

  过程与方法:

  在揣摩、理解寓言故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运用“通过品味关键词语理解寓言含意”的阅读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认识固执守旧、脱离实际的不良后果,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念,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并背诵两则寓言。

  难点:引导学生深层理解寓意进而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教学方法】

  朗诵法、合作讨论法、品味欣赏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课时教学要点:引导学生学*《刻舟求剑》

  一、情景导入

  在一个短小的故事中蕴含一个深刻的道理这就是寓言,上节课我们学*了《郑人买履》,下面我们一起来背诵这篇短文(学生背诵),通过这篇寓言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呢?(学生回答)今天我们来学*第二则寓言,看看从这则寓言中我们又会明白什么道理呢?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相关背景资料(多媒体显示)

  吕不韦战国末秦相,相传门下有宾客三千

  《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吕氏春秋》,也称《吕览》,是战国末秦相吕不韦的门客编写的一部书,是杂家的代表作。

  2、引导学生叙述故事内容

  3、学生展示所积累的字词(多媒体显示)

  涉shè遽jù契qì矣yǐ若ruò

  4、学生初读课文,要读出人物的语气。

  三、合作讨论、疏通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词语,疏通文句,圈点勾画疑难文句。

  2、学生交流疑难文句,合作研讨,学生试译课文,教师对疑难问题予以引导。(多媒体显示)

  明确:重点词语:遽:立即、匆忙。契:雕刻。是:指示代词,这儿。

  疑难语句:遽契其舟:急忙在船边上刻下记号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3、学生合作,师生共同释疑:(多媒体显示)

  1)哪句话告诉了我们故事的起因?

  2)结果找到了吗?

  3)为什么没找到?文中哪句话告诉了我们原因?

  4)文中哪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这件事有何看法? 这是个什么句?

  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明确:

  1)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2)没有

  3)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学生答“舟已行矣,而剑不行”亦可)

  4)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反问句。

  4、引导学生按照起因、经过、结果、议论的顺序背诵全文

  四、合作探究,理解寓意

  1、教师预设:楚人最可笑的地方是什么?(多媒体显示)

  学生分组讨论,师生共建明确:楚人最可笑的地方是不懂得船既然离开了河中心,而刻记号的地方已经不是掉剑的地方了。

  2、教师预设:请用“这则寓言讽刺了,从而告诉我们”的句式谈谈你对文章寓意的理解。(多媒体显示)

  学生分组讨论,师生共建明确:这则寓言讽刺了那种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而采取灵活对策的蠢人,从而告诉我们做事要根据客观实际与变化了的情势,以发展的眼光灵活机动的处理事情。

  五、链接生活,启迪人生

  学*了本文,你有什么启发?(多媒体显示)

  学生讨论,明确:(示例)我们做事要根据客观实际与变化了的情势,以发展的眼光灵活机动的处理事情。尤其是我们七年级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面对变化了的环境以及新的学*内容,我们不能完全沿用小学的那套学*方法,而要根据实际情况运用科学的学*方法,绝不能因循守旧做刻舟求剑中的楚人。

  六、当堂训练,复*巩固(多媒体显示)

  翻译:是吾剑之所从坠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学生试背全文

  七、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时所学的知识

  1、吕不韦及《吕氏春秋》

  2、重点文言词语及课文翻译

  3、文章寓意及对我们的启示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刻舟求剑》

  2、完成《基础训练》

《寓言》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⑴ 了解寓言的特点,准确理解、概括寓意。

  ⑵ 揣摩《白兔和月亮》语言的精美,《落难的王子》构思的奇妙。

  ⑶ 学*从寓言的关键情节切入,探究寓意,并简要概括,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寓意,培养应对财富和不幸的审美心态和坚韧意志。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情节,揣摩寓意,并联系生活体验,进一步加深对寓言得失相依的哲理美的理解。

  【教学难点】

  理解《白兔和月亮》对人类的讽刺意味和《落难的王子》的奇妙构思。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二、资料助读

  1、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素材起源于民间传说。西方文学中最著名的寓言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等。*春秋战国时期已盛行寓言,有不少保留在《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

  2、周国*,1945年7月生于上海。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78年入学于*社会科学院哲学系,先后获哲学硕士、博士学位;1981年进入*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至今。其散文长于用文学的形式谈哲学,诸如生命的意义、死亡、性与爱、自我、灵魂与超越等,虔诚探索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重视观照心灵的历程与磨难,寓哲理于常情中,深入浅出,*易之中多见理趣。

  三、师生共同研读《白兔和月亮》

  1、教师范读,学生标示生字词并疏解。

  2、学生自由诵读,整体感知。思考:这则寓言主题词是:“得失之患”,在情节发展中有两处转折,请学生加以概括。白兔从她前后不同的情感体验中悟出一个什么道理?

  3、学生深入研读课文,从中摘录认为优美的语句,并加以体会。

  4、小组合作探究。联系生活体验,讨论:

  ⑴ “和人类不同的是,我们的主人公毕竟慧心未泯,她终于去拜见诸神之王,请示他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寓言中这样提到人类,含有什么意味?

  ⑵ 有人认为,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与其拥有,不如没有。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说出理由。

  ⑶ 比较“白兔和月亮”,“白兔和青草”,“天空和月亮”三种构想透露出的寓意是否相同。

  ⑷ 白兔得到了月亮后必然会产生得失之患吗?有无得失之患的关键在哪里?

  5、学生再读课文,体会寓言含义的隽永。

  四、指导学生自读《落难的王子》

  1、学生自读课文,自己解决生字词。

  2、学生再读课文,读出语气和感情。思考:

  这篇寓言讲的是应该如何对待苦难的道理,作者假设了一个极端的例子。落难王子的人生感悟是什么?这则寓言的寓意是否可以概括为“只有遭遇厄运才能坚强起来”?

  3、学生合作研讨寓言情节构思的巧妙。

  ⑴ 这则寓言要说的意思是,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为此作者拟定了一个王子的形象,请问文中是怎样描写他的脆弱的?

  ⑵ 寓言为什么把落难王子的遭遇编造得如此凶险?

  ⑶ 为什么写“我”亲眼见过王子,还跟他交谈过?

  ⑷ 文中“天哪,太可怕了”反复三遍的作用是什么?

  4、学生诵读体会。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厄运的名言警句,做成分类卡片,积累语言材料。

  5、这两则寓言,一则写好事变成坏事,一则写坏事变成好事。人生道路上,大大小小的好事、坏事是经常会遇到的,怎样看待好事、坏事,这两则寓言很有启发。请结合自身经历,也选取同课文一样的两个角度的事例,谈谈你是如何应对的。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

  阅读《摆渡自己》,回答1~7题:

  ①生命的日子里,有晴天,也会有阴天、雨天、雪天。

  ②人生的路上,有*川坦途,也会撞上没有舟的渡口、没有桥的河岸。

  ③烦恼、苦闷常常像夏日里的雷雨,突然飘过来,将心淋湿。挫折、苦难常常猝不及防地扑过来,你甚至来不及发出一声叹息就轰然被击倒。

  ④倒在挫折的岸边,苦难的岸边,四周是无边的黑暗,没有灯火,没有星星,甚至没有人的气息。恐怖和绝望从黑暗里伸出手来紧紧地钳住可怜的生命。有的人倒在岸边再没爬起来,有的人在黑暗里给自己折了一只船,将自己摆渡到对岸。

  ⑤二十岁忽然残了双腿的史铁生,为自己折了一只船。这是一只名为“写作号”的船。他是在看穿了“死是一件无须着急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才在轮椅里给自己折了这只船,将自己从死亡的诱惑里摆渡出来,“决定活下去试试”。

  ⑥正攻读博士学位,却患上了运动神经细胞病,不能说、不能动的史蒂芬·霍金,做了一场自己被处死的梦。梦醒后,万念俱灰的他突然意识到,如果被赦免的话,他还能做许多有价值的事情。于是他给自己折了一只思想的船,驶进了神秘的宇宙,去探讨星系、黑洞、夸克、“带味的粒子”、“自旋”的粒子、“时间”的箭头……

  ⑦在苦难的岸边匆匆折成的船,成了不幸命运的救赎之路。

  ⑧也许一生中我们不会遭遇这样的大灾难,然而我们何曾摆脱过阴天、雨天、雪天,何曾摆脱过绝望的纠缠!折磨人生的情景,常常突然间就横亘在面前。

  ⑨当我们知道苦难是生命的常态,烦恼、痛苦总相伴人生时,我们何必要自怨自艾早早地放弃,早早地绝望?

  ⑩有的人将求生的本能折成一只船,将自己摆渡出绝望的深渊。有的人将新的欲望折成一只船,渡过了挫折后的痛苦与沮丧。有的人将希望折成一只船,驶过了重重叠叠的黑暗。实在无船可渡的人,哪怕用幻想折只小船呢,也要奋力将自己摆渡到对岸。也许我们不曾经历感情的剧痛,不曾经历失败的打击,不曾经历无路可走的绝望,可是晴朗的日子里也常会有阴风晦雨袭来。它像一只乌鸦扇着翅膀在你周围鼓噪着,足以将一个好心情蹂躏得乱七八糟。这种时候,我们同样需要一只船来摆渡自己。这只船也许是去听一场音乐会,也许是捧起一本书,也许是去给互联网的网友发封电子邮件,也许是背上旅行袋悄悄出门。所以,无论命运多么晦暗,无论人生有多少次挫折,都会有摆渡的船,这只船常常就在我们自己手里。

  1、给加粗的字注音:

  猝不及防( ) 自怨自艾( )

  阴风晦雨( ) 蹂躏( )

  2、解释词语:

  ⑴ 万念俱灰 。

  ⑵ 自怨自艾: 。

  3、文中“给自己折了一只船”是一种什么样的说法?含义是什么?

  4、第⑤段引述故事,史铁生为自己“折了一只船”,实际是指什么?

  5、第⑧段中的“阴天、雨天、雪天”,具体指什么?

  6、本文的结尾说,“这只船常常就在我们自己手里”应如何理解?

  7、综观全文,对标题“摆渡自己”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正确对待自己,扬长避短,使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B、碰到苦难、折磨时,要善于回避,使自己超脱出来。

  C、要善于面对各种苦难,寻找方法途径,战胜不幸命运。

  D、要善于用巧妙的方法排解内心的痛苦,转移折磨。

  【板书设计】

  人生寓言(节选)

  周国*

  落难的王子 寓意: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坚强起来


《人生寓言》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4)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菁华3篇)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1

  教学思路:

  这篇课文,是用两则生动有趣的寓言,揭示出深刻的道理。教学时,先让学生带着问题看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接着学生根据阅读要求自学课文,找出不理解的地方,从而进一步了解课文。之后,教师指导学生学*。让学生自由讨论并交流读了这两则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最后让学生谈一谈在日常的学*和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像《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这样的事情。还可以让学生说说还知道哪些寓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能够正确读写。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两则寓言故事。

  3、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两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准备:

  相关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问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寓言吗?你们读过寓言故事吗?(板书:寓言)

  “寓”,是寄托的意思(板书);“言”,讲道理。寓言的意思就是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启发和教育。

  今天,我们就来学*两则寓言。两则就是两篇的意思。我们先来学*第一篇:亡羊补牢。(板书)

  2、读题,谁知道“亡”、“牢”分别是什么意思?

  (“亡”的意思是失去。“牢”畜的圈。)

  3、谁能连起来把题目解释一下?

  (羊丢失以后修补羊圈。)

  二、初读课文。

  1、画出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不明白的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解决。

  2、边读边思考,这则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三、检查复*。

  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提醒学生应注意的问题。

  读音方面:

  “羊圈”的“圈”是多音字,在本文中读“ju4n”,不要读成“qu1n”。

  “窟窿”的“窿”读轻声。

  字形方面:

  “叼”:左右结构,左边最后一笔是“提”,不要写成“撇”。

  “悔”:左右结构,左边是“忄”不要写成“十”右下方是“母”字,不要把两点写成竖。

  “修”:左右结构,右下方是“三撇”,不要写成“三点”

  词语解释:

  叼走:衔在嘴里拖着。

  街坊:邻居。

  劝告:说服,讲清道理,使人感动听从。

  后悔:懊恼过去做得不对。

  四、学*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1、出示课件,思考:《亡羊补牢》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养羊人第一次丢羊后,不听街坊的劝告,第二天又丢了羊。他后悔没有听街坊劝告,赶紧把羊圈修好,从此,再也没有丢羊。)

  2、养羊人对街坊的劝告开始是怎么想的?后来又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1)读书,小组讨论。

  (2)班上交流。

  开始想:羊丢了,修圈已晚,没用。

  后来想:如果现在不补羊圈,就不是丢一只、两只的事,而会丢得更多。因此现在修还不晚。做:动手,堵上,修得结结实实。

  结果: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丢过。

  五、小结

  1、明确寓意。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人有了错,只要认真改,就不算晚。

  2、联系实际,谈感想。

  六、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七、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复述《亡羊补牢》的内容和寓意)

  今天,我和同学们合作,学*一个新的成语故事。

  板书课题:南辕北辙

  请学生观看动画片《南辕北辙》问:动画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拿出字典,自己读书,试着读懂课文。

  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生字。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找找生字的特点,比如:

  “辕”和“辙”都有车字旁,表示和车有关系。

  “固”很有趣,古表示它的读音,大口框表示它的意思是非常结实,可以组成“坚固”、“牢固”。

  “驾驶”都是形声字,“马”表示意思,“加”、“史”表示字的读音。“奔驰”这两个字在电视广告上见过。

  2、在小组内互相听读课文,读通课文之后,看看有没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3、学生质疑。

  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三、再次朗读,解决问题。

  1、请大学带着刚才的问题再读课文,看看你有什么发现。(边读书边思考)

  2、我们要想解决刚才的问题弄清到底是谁不明白,就应该弄清车下的人跟朋友说了什么,我们该怎样来读他们的对话呢?

  3、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后学生评价(可以反复读或老师范读)

  4、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分角色读书,并讨论刚才的问题。

  四、讨论。同学们,到底是谁不明白,谁来谈一谈?

  不是车下的人不明白,是而车上的人不明白。因为通过读书我们知道,是车下的人告诉车上的人去楚国应该往南走,往北走错了。所以,是车上的人不明白。

  (老师对同学们的发言给予充分的肯定性评价)

  通过学*本文,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体会寓意:

  通过学*知道一个人如果走的方向不对,是实现不了目标的。

  五、表演课文。

  下面我们跨越时空,飞到古时候去感受一下南辕北辙的故事,我们把这个故事演一演吧!(学生分角色表演)

  六、课堂延伸

  1、假如车上的人来到我们中间,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2、如果自己做错了事情,朋友给你指出来,你该怎么办呢?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2

  第一课时

  亡羊补牢

  教学目标

  1、理解亡羊补牢这个成语的意思。

  2、理解寓言内容,正确回答课后问题,懂得寓言的寓意。

  3、练*用“从此”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生活实际,发表感想。

  教学用具

  录象、自制教学幻灯片等。

  教学过程

  一、复*检查

  1、说出“掩耳盗铃”的意思。

  2、回忆学*“掩耳盗铃”的方法:

  图文结合理解内容反复朗读悟出道理联系分析加深理解

  二、讲读第一则寓言──《亡羊补牢》(出示课题)

  1、释题: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亡羊补牢──羊丢失后修理羊圈。

  2、分节读文,质疑:

  纠正读音:街坊坊读轻声

  窟窿窿读轻声

  质疑:

  3、看录象,思考问题,理解大意:

  那个养羊人丢失第一只羊后,听了街坊的劝告是怎样想的?(用──划出)结果怎样?

  当养羊人第二次丢失羊后,他是怎样想的?(用~~~~划出)结果怎样?

  4、细读课文,归纳寓意:

  幻灯出示:“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

  ⑴把这个反问句换成肯定句:羊已经丢了,修羊圈没有用。

  ⑵问:修羊圈有没有用?为什么?

  (修了羊圈就不会再丢羊了,有用而且一定要修。)

  ⑶比较句子:“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羊已经丢了,修羊圈没有用。”(反问句语气更强,突出了养羊人根本没有想到后果,执迷不悟。指导朗读,用毫不在意的语气读出。范读,个别读,齐读。)

  ⑷讨论如果你是养羊人,你会怎样做?

  过渡:由于养羊人没有你们正确的想法,所以就出现了又丢了一只羊的结果了。

  出示句子: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

  ⑴理解填空:养羊人现在感到很──,明白了应该──街坊的劝告。

  ⑵比较句子: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

  他很后悔,应该接受街坊的劝告。

  (前一句两个“不──不”双重否定,突出表明了养羊人知错改错的决心。)指导学生读出“后悔、知错”的语气。个别读,范读,齐读。

  ⑶从哪些地方看出他真的后悔呢?用“”划出有关的词语。(“赶快、结结实实”可看出他的行动上改过了)指导读出重音。

  ⑷讨论:养羊人现在才后悔,现在才动手修羊圈晚了吗?

  5、朗读全文,思考: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四人小组讨论:个别答,然后老师小结。

  小结: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一个人做错了事,及时改正还不迟,改正得越快,错误造成得恶果就越小。现在我们通常用亡羊补牢这个成语比喻发生错误后及时纠正,补救还不算晚。

  三、指导复述课文,联系生活实际谈感想

  四人小组讨论,指名谈谈。

  四、堂上练*

  1、指导造句:

  从此──

  先读书上得例句,理解词语意思后,再试说句子。

  五、作业

  1、熟读本则寓言,试背。

  2、说出“亡羊补牢”成语的意思。

  第二课时

  南辕北辙

  教学目标

  1、理解句意,读懂《南辕北辙》的故事内容,体会其中的道理。

  2、通过自学质疑、讨论解疑、兴趣表演来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和自学素养。

  教学重点

  理解《南辕北辙》故事内容,认识其中的道理。

  教学难点

  体会、领悟道理。

  教学具

  大黑板多媒体课件

  预*要求

  阅读课文,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教学过程

  一、自学质疑

  1、自由阅读,个人质疑:

  ⑴可质疑词句意以及个人想了解的问题。

  ⑵个别指导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阅读。

  2、学生说问题,教师归纳问题:

  词义:盘缠硬要。

  问题:“南辕北辙”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南辕北辙》中那个做车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朋友又是怎么想的?谁的想法对?为什么?

  3、组织阅读课文:

  ⑴齐读;

  ⑵自由读;

  ⑶个别指导。

  二、讨论解疑

  1、随机阅读,结合课文,联系实际理解词义。

  盘缠(路费)硬要(一定要)

  2、通读课文,进一步认知课文。(读中思考问题)

  3、学*小组组织讨论:

  ⑴组长负责结合组员。

  ⑵针对问题讨论,组长归纳小组意见。

  ⑶选代表作答。(可以把这个机会让给胆小的同学,让他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三、小组汇报、讲读课文

  1、组员汇报形式(自由选):

  读文作答口头说答自由表演

  2、评点讲析:

  ⑴动画演示故事梗概。(结合演示评析学生作答内容,加深对课文的了解。)

  ⑵自由阅读、分角色阅读,理解问题。

  ①角色:坐车人;

  ②角色:朋友

  ⑶结合课件动画、生活实际,认知“坐车人”和“朋友”谁对谁错。

  3、引申阐发道理:

  ⑴总结故事内容,复述故事。

  ⑵讲说道理,理解南辕北辙词义。

  本来要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

  ⑶结合实际、课件演示深刻理解故事。

  告诉我们做事要明确方向,如果方向错了,无论条件多好,也不能到达目的。

  四、兴趣表演、加深理解

  1、自由阅读,指名复述。

  2、小组结合,导演故事:

  ⑴分担角色;

  ⑵人物语言、动作、表情。

  3、总结小评,启发教育:

  做事要明确方向不能背道而驰。听取别人善意的意见。

  五、作业布置

  1、把《南辕北辙》故事讲给别人听。

  2、根据自己学文体会,写读后感。

  3、搜集古代寓言故事:

  以羊替牛、滥竽充数、狐假虎威、高山流水、曾参**、画蛇添足、后来居上、井底之蛙、惊弓之鸟、庖丁解牛、买椟还珠、拔苗助长、疑邻偷斧、愚公移山、曾子杀猪、打草蛇惊、纸上谈兵。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本课选编了两则古代寓言,这两则寓言都是以短小有趣的故事,讽刺了生活中的某些荒唐可笑的现象,揭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刻舟求剑》讲的是一个坐船过江的人,不慎把宝剑掉入江中,他一点儿也不着急,只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准备船靠岸以后,从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捞宝剑。《郑人买履》则借一个宁可相信自己脚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的人,讽刺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两则寓言故事生动有趣,言简意赅,都是用“蠢人蠢事”——可笑的事,从反面给人启迪,耐人寻味。

  学情分析

  经过几年的语文学*和实践,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语文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独立学*语文的能力,这两则寓言虽然是文言文,但是有译文可供借助,学生学起来就容易多了。因此,和现代文的教学一样,仍坚持以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积累的策略。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让他们自己质疑、释疑,教师适当点拨、扶助,必要时精当讲解,但是不讲语法。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学*、总结学*寓言故事的一般方法:读故事—明道理—受教育

  学*目标

  1、学*本课生字,和译文对照(或查字典验证)弄懂字义。

  2、让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为以后的学*打一点基础,同时,引导学生从这两则寓言中领悟一些生活中的道理。

  3、继续了解古今汉语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4、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文言文。

  5、讲这两则寓言故事。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我们生活中常常会发生一些荒唐、可笑的事,比如自己手里拿着笤帚却去放笤帚的地方找笤帚;正在玩电脑时突然停电了,心想既然玩不成电脑就看电视吧等等。今天,我们来读两个故事,其中的人所做的事更荒唐。(板书:刻舟求剑)

  二、学*《刻舟求剑》

  1、自由朗读寓言后指名朗读。

  2、教师范读,让学生对比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这个教学环节是为了让学生明白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不同,因为学生不是初次接触文言文,所以在读法上需要纠正的地方不多。如朗读这课中的“遽契其舟”时,其中的“遽”和“契”是两个词,朗读时要当作两个词语来读。)

  3、师再次朗读,要求学生画出课文中停顿分隔符号“/”。

  4、学生按照分隔符号再次朗读寓言。

  (这个教学环节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正确的朗读整体感知这则故事的意思,文言文的理解必须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进行。)

  5、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则寓言故事。

  生:有个楚国人过江把剑掉入江里了,他在船边做了个记号,等到船停了,他去捞剑,没有捞上。

  生:我认为他没有把做记号的地方讲清楚。(教师立即表扬他听地认真并鼓励他讲一讲。)

  生:有个楚国人过江的时候把剑掉入江里了,他就在掉剑的船边做了个记号,等船停了,他去捞剑,没有捞上。

  生:我再补充一点:他这样做是捞不到剑的,因为船走了但是剑没有动。

  师:同学们讲的很好,看来下面的译文对我们学*这则寓言故事帮助很大。如果没有译文怎么办?我们先来看看句子中主要字的意思,理解了主要字的意思,理解句子、理解全文就容易了。

  6、对照译文说说你如何理解下列字的意思:涉、自、坠、遽、契、止、求、行、若此、惑。(这个教学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掌握学*文言文的方法,只有理解了句子中主要字的意思,才能理解句子的意思,也就能通顺地理解整个故事的意思了。)

  7、共同交流以上字在句子中的意思。

  8、根据对句子中重点字的理解说说寓言中每句话的意思。

  9、每一位同学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则寓言故事,然后讲给同桌听。

  10、讨论问题:求剑的人为什么求不到剑?(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用文言文中的话说或者是用自己的话说都行。)

  11、有语气的指导朗读练*。

  12、朗读后说说这则寓言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生:我认为这则寓言是告诉我们做事不能太死板。

  生:这则寓言中的那个人做事不动脑子,他就不想想剑是在哪里掉的?他却在另一个地方捞,肯定是捞不到的。说明我们*时做事要多动动脑筋。

  生:我认为这则寓言是告诉我们做事要看到事情的变化,然后根据事情的`变化来选择做事的方法。

  师小结: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那种办事愚蠢、不知事物会变化的人。假如你的剑掉入江里你怎么办?

  生:我会立即跳下江里把它捞上来。

  生:我会在掉剑的地方插一根长杆子,然后再下去捞。

  生:如果你不会游泳怎么办?江水很深呢?

  生:如果是一把宝剑,我就想办法去捞,如果是一般的剑,我又不会游泳,我就不捞了。

  ……

  13、拓展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有没有做过类似的事情?

  三、学*《郑人买履》

  1、请学生先读这则寓言的译文。

  2、学生根据译文试读文言文,看看读寓言时哪里应该停顿。(教师纠正个别停顿不对的地方。)

  3、再次朗读寓言故事,并说说这则寓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画出自己不懂的字,并对照译文试着理解。

  5、相互交流。

  6、试着说说每句话的意思,并进行交流。

  7、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则寓言故事。

  8、买履的郑人为什么买不到履?

  9、有语气的指导朗读练*。

  10、朗读后说说这则寓言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生:我觉得那个人太死板了,他不会用他的脚去试,用自己的脚去试买到的鞋不是更合适吗?这个故事说明我们做事要灵活一些。

  生:我认为这则寓言是想让我们明白做事情不一定只用一种方法。

  生:我补充:我们做事时要根据事情的变化选择方法。

  ……

  (这个寓言故事讽刺了那种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

  11、拓展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有没有做过类似的事情?

  生:有一次妈妈让我去买一斤辣子,给了我两元钱。我来到菜摊一问一斤辣子要两元六角,我只好回去问妈妈再要六角钱。回到家妈妈听后说:你不会先买点回来,还要再跑一趟。

  ……

  四、对照文言文和现代文说说它们的异同


《人生寓言》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5)

——《人生》教学设计 (菁华5篇)

《人生》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认知:了解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情感态度观念:学会自尊、尊重他人。

  运用:处理好自己与家长、老师、同学、朋友等的人际关系。

  学情分析:

  1.进入我校学*学生,只有少数是因为个人的爱好而选择读中职的,经过一年多的学*,他们普遍觉得进中职学校学*也有良好的就业前景,对未来有了信心。在这个时候教师引导他们在进入社会以后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很符合他们的需要。

  2.学生对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了解不多,困惑较多,非常需要具体的辅导。

  3.教材内容偏多,理论偏多且深,学生难以理解,教学时间很有限。

  4.基于以上情况,不能把本门课程上成面面俱到的理论课,而应偏重辅导——辅导学生学会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

  教学重点: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

  教学难点:为什么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所必须遵循的原则。

  教学课时安排:2课时

  学*内容:

  一、课本内容

  第一课、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

  1.一切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

  2.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整合学*内容

  第一课时:普遍联系

  第二课时:学会交往艺术

  备选活动设计:

  ★活动:师生猜成语游戏

  ★活动:第一层面——“我的一次糟糕的人际交往”演讲

  过程:让学生先写好,交上来批改,挑选各种类型中最有代表性的上台演讲,让师生全面了解学生处理人际关系时的各种欠缺之处。

  第二层面——上黑板写出克服上述人际交往弊端的方法

  (1)活动设置:在一位同学讲完他的故事以后,各组就可以抢答,先抢到的就有机会上黑板写出克服前面同学人际交往弊端的方法。

  (2)要求:每小组只能派一名代表到黑板上写,其他组员作智囊团,可以递纸条,也可以换人。

  (3)评价:按量与质来评价,写得又多又好的组每人奖一个优(即*时分数加一分)。

  ★活动:“我身边的人际交往高手”演讲,让学生先写好,交上来批改,挑选各种类型中最有代表性的上台演讲,让师生全面了解处理人际关系时的各种艺术(做法参照第一个备选活动)。

  ★活动:讨论——人际交往中最忌讳什么?

  第一课时

  基本课型:师生游戏——辨析题——总结

  前置作业:师生猜成语游戏(具体见下面——可在课堂上完成)

  教学主要环节(课堂活动):

  第一环节:

  师生猜成语游戏

  为了说明事物之间联系的偶然性、复杂性和多样性,老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游戏:各大组各派一位代表在黑板写两个成语,并编好序号,从1编到8,老师将每个成语与其前面的序号以某种能够记得的事件联系起来,然后背对黑板,将这8个成语按顺序背给学生听(如第三个如果是家破人亡,可以联想到家有三口人,所以从序号三,可以联系到家破人亡)。学生们会大吃一惊。教师再把记忆的规律告诉学生,并请出也能按顺序记住黑板上成语的一两位同学上台按老师所说的原则进行猜成语游戏。

  这个游戏将花去20分钟左右,但课堂气氛将非常热烈。教师顺势请学生在黑板上写出——“从这个游戏可以延伸到课本里的什么知识”的答案就很自然了(“联系的偶然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等理论)。

  估计学生不可能直接把正确答案写出来,教师可以作必要的提示。

  第二环节:

  教师板书,让学生辨析: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所以任何事物之间都有联系”(可以让学生上黑板修改这句话)。

  在学生对课本内容还没熟悉的情况下,一接触到“普遍”两个字,就以为任何事物都是有联系的,所以他们对上述这句话很难修改,偶尔有个别人上去修改也只能以失败告终。教师可以用黑板擦擦去他们的答案,等到大家都一片茫然的时候,再公开以下答案

  (参考答案: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这是正确的,但同时又是客观的 ,不是任何事物之间都有联系,主观的想象出来的胡乱的联系——如喜鹊报喜,乌鸦叫丧,是我们要批判的。)

  第三环节:

  学生总结:

  1.联系是复杂多样的,这个世界充满着各种各样的联系。

  2.联系是普遍的,但联系也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3.4.(学生能总结多少教师就在黑板上写多少,并通过师生的辨析去伪存真)。

  事件预测及其对策:教师猜成语时要督促学生赶快上黑板写成语,而且写出的成语越难越好。老师可以在学生写的时候边看边思考,等到学生写完了,再过一两分钟准备,就基本可以记下来了。老师万一中途记不下来,不要重新看一遍,要继续猜。学生猜成语一般成功率也很高,但很多人是凭机械记忆而记下来的,教师可以要求他们介绍记忆的方法,同时指出机械记忆是没能保持长久的,还是老师这种有联系的记忆才能长久,当然,联系到的事件应该是对自己来说很特别的。

  预料成果:课堂气氛较好,游戏成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课本枯燥的内容出现得很少,但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成为本课的主题,并深深地刻在学生的脑海里,这样的教学比老师的机械灌输的效果不知道要好多少倍。部分好学的学生课后再去翻课本,也能比较轻松地接受课本的理论。

  第二课时

  基本课型:学生演讲——主题讨论——总结

  前置作业:以“我的一次糟糕的人际交往”为题,写一篇演讲稿。要求:真实,表达清晰,字数不限。教师阅后分别评分,并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业备用,以便有效利用课堂时间,避免重复太多和遗漏。(此前置作业在第三课上完后即布置学生准备)

  教学主要环节(课堂活动):

  第一环节:学生演讲,时间一般在30分钟左右

  1.学生自愿演讲,演讲学生先把自己演讲的关键词写在黑板上,再开始演讲,是否脱稿不作要求。

  2.指定演讲,教师指定自愿演讲过程中未出现的某些类型的学生上台演讲。

  3.自由演讲,经过前两步,此时气氛应该比较热烈,如有时间可给更多学生展示交流的机会。

  第二环节:讨论——人际交往中最忌讳什么?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先完成的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将答案写在黑板上,最先写出而且大家认为比较有代表性的每位组员可以得一个“优”。

  这个环节有利于缓解刚才的紧张情绪

  第三环节:总结:根据刚才讨论得出的人际交往中的忌讳,让学生总结出人际交往中的四大原则,可谓水到渠成,又不会太唐突,太生硬。

  利益原则、*等原则、宽容原则、合作原则。

  第四环节:布置作业

  如何看待“与人相处吃亏是福”的观点。

  事件预测及其对策:学生的演讲要提前一周布置撰写演讲稿,一定要先交给老师阅读批改归类。

  指定学生演讲之前可以先私下与学生沟通,让其做好准备,上课时才不会慌。

  讨论“人际交往中最忌讳什么”时不要花太多时间,因为课本里有答案。很多小组会直接写四大原则的反义词,教师可以在最后再添上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如贪婪、小气、奸诈、尖刻、阴郁、自大、暴躁等)。

  预料成果:课堂气氛较好,整节课学生七上八下地往讲台赶,演讲——讨论——书写——这些中职生最喜欢做的事,在这节课中全部贯穿其中。整节课全部内容没有偏离“如何处理人际关系”这个主题,所以,效果良好。

《人生》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1、抓住要点,理解文章对人生作的比喻,树立对生命的正确认识。

  2、发挥联想和想像,理解文章所说的理。

  3、培养热爱生命、珍惜生命、让生命更有意义的信念和志向。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理解文章通过一系列的形象表达深刻道理的写法。

  2、难点:

  结合文中一些关键句子理解课文。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的女作家冰心把人生比作向东流的一江春水,比作是一棵小树。丹麦文学评论家勃兰兑斯把人生比作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他的《人生》。

  二、课前热身

  1、,读准下列加粗字。

  瞭望(liào) 瞻望(zhān) 攫取(jué)

  鲑鱼(guī) 停滞(zhì) 馈赠(kuì)

  2、结合文章解释下列词语。

  瞻望:往远处看或往将来看。

  赏心悦目:因欣赏美好的情景而心情舒畅。

  乐此不疲:因喜欢做某事而不知疲倦。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臆测:主观的推测。

  攫取:掠夺。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几个朗读基础较好的学生朗读课文。

  2、思考,作者把人生比作什么?你认为哪个比喻最形象,为什么?

  人生如高塔、地洞、广阔领域、工场。高塔这个比喻最形象。

  (明确:人生犹如攀登,人从诞生之日起便开始成长奋斗的进程,每前进一步,就如上了一个台阶。起初轻松快乐,越往上,难度越大。所以把人生比作高塔很形象。人类的命运有着这样的相似,但具体来说,生命的表现形式却千变万化。挖掘地洞、征服广阔领域、在工场中劳作则是三种不同的人生活动景像。)

  四、结合关键语句,理解课文

  1、“这样,大多数被称作正常人的一生就如此过去了,从精神上来说,他们是停留在一个地方。”──“大多数正常人的一生”是如何过去的?为什么“从精神上来说”他们是停留在一个地方?

  学生结合文中的关键句子说出自己的理解,如“最初的攀登是容易的,不过很慢──每一件事物都是的”“越往上走,攀登越困难──每一级上似乎也难以再在任何值得留恋的东西”“通常是一个人一年登上一级,他的旅伴祝愿他快乐──每一次人们都希望他能长久的攀登下去,这希望也就显露出更多的矛盾”。

  (明确:人一出生就开始攀登人生这座中空的高塔。起初的攀登不需太多体力、智力,又有父母的扶助,所以很容易,而且大部分时光是快乐的;越往上登,困难越大,要靠体力、智力,到一定时期还会失去父母的扶助,失去一切帮助,只能靠自己的力量;由于经历的事越来越多,所以各种事物都似曾相识,不再值得留恋。所以攀登高塔时,不再有什么新的追求,**庸庸而过。大多数人每增长一岁,就会受到人们的一次祝贺,年岁越大,人们希望其生存下去的愿望也欲强,但继续“登下去”的可能欲小,困难欲多。等到他爬到他生命注定的某一级,他便死亡了。大多数人的一生就这样度过──乐天知命,**庸庸,虽然年事在增高,但其思想、志趣、品质等精神方面的东西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所以说他们的精神是停留在一个地方。)

  3、还在少数的人,他们的一生则是在探索、挑战和开拓中度过的。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他们是怎样的人?我们一起来研读一下下面三种人。

  ⑴ 师生共同分析第一种人。

  “他们从事向思想深处发掘的劳动和探索”从这句话你感悟到“挖掘坑道”的人是哪一类人?“矿物”指什么?

  实际生活中的这种人你知道哪些?

  找出写这种人的工作状态的句子,说说作者赞颂了这类人的什么精神?

  ⑵ 学生自读7~9段,讨论分析第二种人、第三种人。

  抓住关键句子,说说“征服广阔领域”的人与“在工场的劳动者”分别是哪两类人,他们具有怎样的精神?

  (明确:挖掘坑道的人──从事研究工作的人,如科学家、思想家──甘于寂寞,勇于探索。

  征服广阔领域的人──军事家、政治家──勇于挑战,热爱生活。

  在工场劳动的人──艺术工作者、发明家──珍惜时间,勤于劳作。)

  五、写作训练

  由于篇幅有限,作者只写了一幅人生的总体画面和三种积极进取的人的活动景象。其实还可用更多的画面,更多的人的形象来概括丰富的人生。

  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想像续写第四种人的生活景像吗?

  (学生*作摘录略)

  六、小结

  不论是哪一种人,哪一种生活场景,归结起来就是两个词──奋斗、进取。用冰心先生的话来说就是: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地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是的,不是每一个生命都能达到人生最高的境界,不进取的便永远停顿在同一个地方。

  【板书设计】

  攀登高塔

  人 挖掘坑道 奋斗

  生 征服广阔领域 进取

  在工场劳动

《人生》教学设计3

  【创意说明】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教学时与精读课文相比,教师重点分析的内容要少些,重要的是以文本为*台,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拓展学生对本单元学*内容的认识。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如果人生是一江春水,我们应选择那奋勇向前奔流的疾水;如果人生是一条路,我们要向往那美妙而曲折的幽径;如果人生是一座高塔,我们又该如何去攀登呢?让我们到勃兰兑斯的《人生》中寻找答案吧。

  二、熟读课文,感知文本

  1、学生交流上网查找的作者资料,教师补充。

  2、听录音朗读,认知字词,疏通文句,初步感受文章。

  3、自由朗读全文,标记自己感触很深的语句,进一步感受文本。

  三、按要求自学,研讨课文

  1、出示自学要求:请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法,结合下面的提示自学课文,必要的时候可以小组商量。

  ⑴你觉得作者把人生比作高塔这个比喻恰当吗?说出你的理由。

  ⑵你能够概括文章中涉及的四个场景吗?

  ⑶你认为挖掘坑道、征服广阔领域、在工场劳作的三种人各是什么样的人?请从实际生活中为这三种人补充几个例子。

  ⑷你读出了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肯定的精神了吗?

  ⑸你能够解读文中你理解得还不透彻的一个难句吗?

  2、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主学*,教师个别辅导,了解学情。

  3、展开课堂讨论。

  四、延伸拓展,学以致用

  1、续写练*:

  由于篇幅所限,作者只写了一幅人生的总体画面和三种积极进取的人的活动景象,请你试着续写第四、五种甚至更多人或更多的场面。

  2、读完文章对照自己,你将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请谈谈你的想法。

  【资料整台*台】

  作者:勃兰兑斯(1842~1927),丹麦文学批评家、文学史家。出生于犹太血统的商人家庭。大学毕业后,到欧洲各地旅行。1871年回国在哥本哈根大学任教,讲授《十九世纪文学主流》。1890年出版此书,轰动了丹麦思想界。重要的著作还有1888年发表的《波兰印象记》和《俄国印象记》等。

《人生》教学设计4

  整体感知:《人生》是丹麦文学批评家勃兰克斯的散文。它以“高塔”“地洞”“广阔领域”和“工场”为喻,从不同的角度、视野,描述人的生命旅程的不同境况,表达了作者对人的生命本质和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刻理解,表达了他对生命珍爱的情感以及让一生过得更有意义的信念和志向。文章夹叙夹议,寓深刻的哲理于一系列形象中,写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给人以启迪鼓舞。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瞻望、攫取、增益、臆测、馈赠、乐此不疲”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勃兰克斯及其创作成就。

  能力目标

  1.概述四个场面,三大人群,培养概括提炼,分析归纳的能力。

  2.学*通篇为喻,进行说理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3.写一段比喻性文字,训练文字表达能力。

  德育目标

  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思考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

  教学重点:

  1.分析概括四个场面,三大人群,体验揣摩人生意义。

  2.学*虚拟情景,进行说理的写法,深入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

  1.揣摩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对生命珍爱的情感,及让一生过得有意义的信念和志向。

  2.延伸拓展,学以致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教具准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探明主旨;深入研讨,问题探究:延伸拓展,学以致用。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学生说出关于人生的名言

  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勃兰克斯把人生比作高塔。我们该如何攀登自己的人生高峰呢?勃兰克斯的《人生》或许能给我们答案。

  二、学生交流关于作者的资料,教师补充(出示课件)

  勃兰克斯,丹麦文学批评家,文学史家。出生于犹太血统的商人家庭。在哥本哈根大学攻读法律、哲学、美学,受黑格尔影响较深。大学毕业后,到欧洲各地旅行,在法国结识了泰纳。1871年回国在哥本哈根大学任教,讲授《十九世纪文学主流》,评论了拿破仑称帝前后到1848年法、德、英6个主要文学流派的作家。巨著基本上运用泰纳的种族、环境、时代三因素决定论来研究文学发展史,同时也注重作家的生*和心理状态。1890年出版,轰动了丹麦思想界,也受到教会的猛烈攻击。重要著作还有1888年发表的《波兰印象记》和《俄国印象记》等。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瞻(zhān)望:往远处看,往将来看。

  攫(jué)取:掠夺。

  臆(yì)测:主观的推测。

  馈(kuì)赠:赠送。

  乐此不疲:因喜欢做某件事而不知疲倦。

  2.学生交流初读文章的感受。

  同桌之间交流读文的感受。

  教师总结:看来,中外语言表述的差异给我们的阅读造成了一定障碍,不过只要我们整体感知,深入探究,是不难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的。

  四、理清思路,探明主旨

  1.提问:作者把人生比作高塔,你认为这样的比喻恰当吗?为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文学欣赏从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大家对生活的亲身体验和感悟,会对人生作出不同的诠释。

  2.归纳概括描述的四个场面。

  教师把学生分为四个组,每个组负责概述一个场面,由小组代表发言。

  第一小组:第一个场面是描述人类攀登高塔的情景。人的生命历程有攀登就必然有摔落,这是对立统一的。但最初的攀登是年轻时的生活经历,心理感受是新鲜,带着留恋,带着对未来的希望;再后来攀登就艰难许多,缺乏新鲜感,不再留恋什么。

  第二小组:第二个场面描述深入挖掘,探寻地下坑道的情景。他们渴望去探索许多世纪以来前人所挖掘的坑道,在寻找坑道深处埋藏的矿物,并乐此不疲,非常快乐。

  第三小组:第三个场面描述一些人在广阔的领域开拓进取,开疆辟土,征服人群的情景。主要运用简练的笔法,描写他们的性格和情态,辛劳和勇敢。

  第四小组:第四个场面描述一些人在工场劳作的情景。他们的工作是那样琐碎、微小,但他们是那样专心、细致、勤奋,工场不大.但生活的空间很大。

  教师小结:作者描写了人类攀登高塔的共同情景,及几种人在各种不同领域中奋斗、劳作的场景。这样看来,作者把“人生”理解为“奋斗”和“劳作”。

  3.分析三类人的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念。

  学生按刚才的小组讨论交流,不同的是第一小组体会“作者在描述这些人群时,肯定或赞扬了什么精神”?教师随机点拨。

  成果展示:

  第二小组:挖掘坑道的人,他们的内心世界复杂而简单。他们有忧伤有快乐,甚至还有幼稚的幻想,就像阿基米德在临死前那样提出请求:“不要弄乱我画的圆圈。”为了工作,为了事业而忘却生命。

  我们认为他们指的是从事研究工作,像阿基米德这样的科学家、脑力工作者。

  第三小组:征服广阔领域的人,他们有宽阔的视野,丰富的经验,有征服欲,爱冒险,爱生命,精力充沛。头脑活跃,是属于开拓进取的人。

  他们是军事家、政治家之类的人,像恺撒大帝、秦始皇等。

  第四小组:在工场劳作的人,他们虽然工作琐碎,但持之以恒,或许会成为熟练的技术工人,或许会成为大师级别的人。要想成为后者,除了有天赋的才能以外,还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超常的忍耐力和辛勤的劳动。

  他们指那些发明家、工艺师、设计师之类的人。

  第一小组:从他们刚才的分析概括中,我们感觉到作者肯定对时光珍惜,热爱生命的人赞扬他们勤于劳作、辛苦探索、勇敢倔强的精神。

  教师小结:分析讨论至此,我想大家已明白了作者的写作意念和人生观,那就是珍爱生命,树立远大的志向和坚定的'信念,让生命更有意义,更为光彩。

  五、深入研讨,问题探究

  1.难句释疑。

  教师提问:刚才我们整体把握,探明了主旨,但有没有理解得还不透彻的难句。请摘选出来,互相讨论交流。

  成果展示:

  (1)“越往上走,攀登越困难,而且目光已不大能区别事物.它们看起来似乎都是相同的。”

  (2)“从精神上来说,他们是停留在同一个地方。”

  (3)“那像一只可爱的手在转动沙漏计,从而延缓了它的转动。”“一只可爱的手”指什么?沙漏计为什么会延缓转动?

  教师小结:这是开放性的问题,看法见解不必拘泥于一致,大家只要能各抒己见,自圆其说就可以了。

  2.写法探究

  提问:作者只虚写四种场景,三大人群,便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这叫什么写法?

  明确:按说还可以描写更多的人的生活场景。作者只是举例性作简单概述,突出这几种人的特点和优秀品质,表达了他的人生志向。这是以小见大的写法。即通过个别展现一般,寓深刻的道理于一系列形象之中。

《人生》教学设计5

  内容标准

  三1.2 正确对待学*压力,克服考试焦虑,培养正确的学*观念,做好升学和择业的心理准备。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学*观念、成才观念,做好升学和择业的心理准备。

  (二)能力:培养学生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

  (三)知识:了解掌握克服考试焦虑的有关知识。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主要对学生进行升学和职业选择的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正确认识和对待升学考试,正确的选择职业。

  考试焦虑现象在学生中是普遍存在的,是比较正常的现象。学生曾不同程度的感受到考试焦虑的危害,也掌握了一些克服考试焦虑的方法,但对考试焦虑产生的原因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分析考试焦虑的原因、危害,探求解决考试焦虑的方法,是本课教学的基础。

  填报升学志愿是学生面临的又一重要问题,帮助学生填报升学志愿,提醒学生填报升学志愿注意的问题,是完成初中阶段学业的重要一环。

  就业与择业是学生终究要面对的,教材介绍了现代社会多种多样的就业方式,丰富多彩的职业类型,为学生的职业选择打下了基础。纠正了部分学生对职业选择的偏差认识,为学生的职业选择提供了心理、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帮助,增强了学生的信心,坚定了学生成才的信念。

  教学准备

  收集本市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的信息;了解父母及亲朋好友的职业,了解其他职业的类型;分好讨论小组及辩论小组,采集与辩题相关知识。做好采访李成阳的录像。

  教学活动

  (一)温情回忆:成长的足迹

  1. 多媒体课件展示短片“我的成长”。其内容包括:我蹒跚学步的情景;我哭闹不上幼儿园的情景;我唱着:“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去上学了;我站在*台前领奖的情景。短片采用的这些内容,是见证我成长的重要时刻。

  2. 同学们看到这些情景,自然联想到自己成长过程中那些难忘的旧事,此时教师提出两个问题:“你在成长过程中遇到过哪些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之后,教师请学生进行交流,引领学生回忆自己成长的足迹,再次感受成长的经历,从而唤起学生成长的意识,激发他们的情感,在交流过程中分享成长的快乐。教师设计这两个问题的目的是:使短片中我的成长内化为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强化学生的成长意识;教师采用真实资料所创设的教学情境,真实生动,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热情,促进了师生情感互动,为本堂课的情感教学奠定基础。

  3. 收获*台:在学生的交流基础上,教师总结:经过岁月的沉淀,对你的成长产生深刻影响的旧事才会留在你的记忆中,丰富你的人生,帮助你成长。经历铸就成长,我们应该学会面对人生成长的重要时刻。同学们你们正处在升学与就业的十字路口,无论你们怎么走,都将会进入一个新天地。漫漫人生充满了太多的选择,在一次次选择中,你们将一步步走向成熟,人生也会变的更加丰富充实。从而进入本课教学。

  (二)经历铸就成长

  教师引领:回忆昨天的成长经历,是为了今天更好的成长,请同学们畅想你的理想,描绘你美好的未来。进入

  活动一:畅所欲言话理想

  多媒体课件播放背景音乐,在优美的乐声中,教师富有感情的朗诵流沙河的《理想》。教师朗读完毕,继续播放背景音乐,在乐声中请同学们谈自己的感受同时畅谈自己的理想,共同描绘美好的未来。在优美的乐声中,学生畅谈着美好的未来是多么动人的画面啊。学生畅谈之后,教师及时劝诫同学们:理想的实现是个艰苦的过程,需要踏踏实实的走好每一步,今天我们就面临人生的重要课题——升学与择业。在升学与择业的选择中,同学们会遇到很多问题与困惑。从而进入:

  活动二:成长的烦恼

  多媒体展示课件:小欣的烦恼

  镜头一:上课时,老师提问小欣一个简单的问题,小欣愣愣看着老师,一脸的茫然,老师和同学们吃惊的看着她。

  镜头二:夜已深,小欣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的难以入睡。

  镜头三:在一个角落里,小欣悄悄的流泪。

  问题探究:

  1. 小欣遇到了什么问题?你能帮她解决吗?

  2. 你有过考前紧张的情形吗?当时你是怎么做的?

  同学们看完材料与问题之后,按照课前分好的小组进行讨论,以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教师创设这个教学情境的目的是启发学生思考并探讨克服考试焦虑的方法,同学们互相描述自己考前紧张情形的同时,也就是部分释放压力的过程。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调节了同学们的情绪,更重要的是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交流之后,教师总结并多媒体展示总结的内容:勤奋学*、成竹在胸是治本之策;正确认识考试的意义,端正对待考试的心态;进行自我心理训练;寻求心理咨询。

  实践活动:填一填:

  拥有良好的心理品质,有助于积极地面对升学考试,克服考试焦虑。你认为应具备哪些心理品质?请列举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学生填写的过程中,教师巡视及时掌握学生所填写的内容,并给予充分的肯定与表扬,帮助同学们树立升学的信心。然后进入

  活动三:我自信,我选择!

  填报升学志愿是同学们面对的又一问题,那么该如何合理的填报升学志愿,教师设计了“我自信,我选择!”的活动主题,其过程是:

  第一步:集思广益

  同学们相互交流课前了解的本市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的信息,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把自己所了解的信息再传递给学生,并做交流总结。

  第二步:自我反省

  请同学们就自己的学*成绩、兴趣、爱好、特长、身体素质、家庭状况进行自我认识、自我反省。教师注意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待学生考虑成熟之后,直接进入

  第三步:模拟报考

  试一试:(只填写其中一类)

  教师巡视课堂,提醒学生填报志愿应注意的问题,同时多媒体展示其内容:衡量自身的情况;接受各方指导;了解招生信息;慎重填报第一志愿。

  本环节是以学生活动、独立思考、实践操作三步完成。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遇到的问题,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采用这样的方式,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填报升学志愿的重要性,让学生亲自去实践去操作。这样既锻炼他们的能力,又教会了他们填报升学志愿的方法,有很强的针对性。

  教师引领:填报升学志愿,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无论升学与否,我们都会面临就业与择业的问题,从而进入:

  (三)迎接挑战——直面就业与择业

  本环节的教学是这样完成的:

  第一步:信息*台

  学生交流课前所了解到的父母及亲朋好友所从事的职业。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可能涉及到“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教师利用这样的机会,让学生再次明确“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带来的就业观念的转变;可能涉及到下岗、再就业的问题,给学生讲明白自主创业也是就业的一种新方式,鼓励面临就业的学生敢于创业。总之对学生所传递的信息,教师要注意归纳评析。

  第二步:共同分享

  多媒体展示三幅图片

  解说职业:让学生扮演“小小解说员”,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分别介绍与之相关职业,增加对这些职业的了解,激发他们的兴趣。教师应多鼓励学生走上讲台,让学生过把解说的隐。

  学生解说结束后,教师提出问题:什么样的职业才是好职业?进入

  第三步:小小辩论会

  按照课前分好的小组,围绕“工作轻松又能赚钱是否是好职业”展开辩论。通过辩论使同学们明白社会分工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职业,人们从事的职业都是在付出劳动,都是在为社会作出贡献,所以说“工作轻松又能赚钱是好职业”是一种错误的职业观。

  教师总结:社会职业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社会需要,能为社会做贡献,从事任何职业都是光荣的。择业过程是个双向选择的过程,同学们既考虑自己的实际,也要考虑社会的需要。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就业压力大,同学们要做好充分就业准备。

  (四)展望明天、共创辉煌

  多媒体展示材料:

  张立勇出生在江西赣南一个小山村,因为家庭贫困,读到高二就辍学到广州打工,尽管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他还是抽出时间来学*英语。1996年张立勇经亲戚介绍进入清华大学食堂成了一名切菜工,8年里他卖过菜、炒过菜,每天早晨4点钟起床,坚持自学七八个小时,有的时候学到凌晨一两点钟。8年过去了,张立勇的坚持得到了回报,拿到了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国际贸易本科文凭,终于圆了迟到XX年的大学梦。XX年10月,张立勇获得了共青*颁发的*青年学*成才奖。

  思维互动:张立勇的成才过程,对你有何启示?

  张立勇的成才之路,感人至深,引人深思,对学生成才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为学生的择业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待学生思考之后,交流彼此的感受、心得。张立勇的成才之路告诉我们:就业不忘学业,只要我们勤奋刻苦,就能取得一定的成绩。

  教师引领:成才的道路千万条。李成阳曾是老师的学生,几年前,他也与同学们一样,面临着就业与择业。几年过去了,李成阳已成为有名的“果蔬”大王。

  多媒体播放录像:

  录像的内容:介绍李成阳的绿色果蔬基地:昔日的荒山已变成了今日的“花果山”,人们忙着摘果子,山下是大片的菜田:分成了黄瓜区、菜花区、豆角区、辣椒区等,画面景色优美,洋溢着一派丰收的景色。然后是教师对李成阳采访,采访内容涉及到李成阳在择业过程中遇到的挫折,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终于在“果蔬”业创出了一片新天地。

  待录像播放完毕,教师请学生思考:李成阳成长的得失启示。请你为李成阳的发展出谋划策。

  李成阳是学生所熟知的,为李成阳的发展出谋划策,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他们争先发言,献计献策,课堂教学进入高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请两位学生做记录,待学生发言完毕,教师把可行性的措施总结:建议李成阳果蔬生产与旅游结合起来;生产与销售一条龙服务,在城市设立专门销售网点,方便百姓生活;加大科技含量,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等。教师把这些建议传递给李成阳。这些建议的提出,充分展示了学生的无穷智慧与创造力,再次增强了他们的自信。

  在学生积极发言后,教师请学生讨论李成阳择业过程得失。教师引领学生总结。

  教师出示案例,提出问题:孙研的事例给我们什么启示

  孙研,XX年毕业于天津体育学校,成绩优异的她在全运会上曾取得过女子长跑1万米全国第三的优异成绩。毕业后的孙研和其他大学生一样走上了求职就业的道路。

  毕业后,孙研试着找过很多工作,做过文员、卖过爆米花、在商场当售货员卖过鞋,但都没有很成功。她也曾经心灰意冷过,但年轻人不服输的性格激励着她,只要有付出就会有回报

  孙研家住小海地,这一带外来务工人员较多。她了解到,这些外来务工及城市低收入人员的孩子,因为家庭原因很难承担国办幼儿园的学费,特别是那些外地来的孩子,国办幼儿园很难招收他们。在孙研眼里,这些孩子也是那么可爱,他们应有同样的学*机会。从这一刻起,孙研决定创办一所为弱势家庭孩子服务的幼儿园。刚刚走入社会的孙研没有钱也没有经验,XX年9月她从朋友那里借来2万元租了一间70*方米的房子,“世纪星”幼儿园诞生了,她从此踏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

  经过不懈的努力,幼儿园不断扩大,XX年“世纪星”改善了环境,拥有了1000*方米的场地,孩子们有了属于自己的滑梯、木马等游乐设施。目前,幼儿园有100多个孩子,17个困难孩子不收学费,并对一个孩子进行长期资助。几年来,孙研创建的产业先后安置了8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及下岗人员。

  启示:刚刚走上社会,学生往往只考虑到自己的爱好、兴趣,脱离现实的需要,导致了择业的失败,因此择业时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张立勇成功都告诫我们就业不忘学业,学业是为更好的创业;孙研的成功告诉我们自主创业也是就业的一条重要途径,创业是最大的就业。同学们向张立勇、孙研等许多成功人士那样,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顽强意志,艰苦创业,成就人生的辉煌,只要我们具备一定条件,就应该勇敢地走自主创业的道路!

  课外作业

  收集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了哪些新兴的职业?了解职业的特点,把握职业对人才的要求。


《人生寓言》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6)

——寓言故事《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菁华3篇)

寓言故事《鹬蚌相争》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鹬蚌相争》一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24课《寓言二则》中的一则。这则寓言通过鹬和蚌相互争吵谁也不让谁,最后双方都被渔夫捉住这个小故事,说明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课文篇幅不长,语言通俗易懂,题目直接点出了寓言的内容,同时巧设悬念,激发读者的兴趣。三年级的学生在一、二年级时已接触过一些简单的寓言,如《狐狸和乌鸦》等,也明白这些故事所蕴含的道理,一些学生也可能听过《鹬蚌相争》这个故事。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低、中年级学生认识事物具有形象性、浮浅性、情感性等特点,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寓言的兴趣、让他们明白故事蕴含的深刻道理,既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能借助字典、生活实际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威胁、毫不示弱”等词语的意思。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品读课文,懂得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准备:

  1、课前每生准备好《新华字典》和生字本。

  2、一张战国时期的彩色简易地图,鹬和蚌图片,词语卡片等。

  教学流程:

  一、 故事激趣,引入新课

  (一)历史故事引入。

  战国时期,赵王要出兵攻打燕国,苏代以一则寓言故事打消了赵王这个念头。这则寓言故事和两种小动物有关。

  [设计意图: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先生说过:“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都能有效地促进他们发展。”以历史故事引入,能吸引学生注意并激发学*兴趣。]

  (二)出示图片,认识鹬和蚌。

  1、出示鹬的图片。

  (1)板书:鹬。

  (2)指导学生观察图,看看鹬的外形最突出的特点。

  (3)指名说鹬的外形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鹬的嘴巴又尖又长)

  (4)师简介鹬的生活*性。

  2、出示蚌的图片。

  (1)指导观察,说说蚌有什么特点。(蚌有坚硬的外壳儿)

  (2)板书:蚌。

  [设计意图: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对鹬和蚌的动作描写准确生动,通过让学生观察图画,了解鹬和蚌的外形基本特点,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有助于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揭示课题,猜想质疑。

  1、揭示课题,齐读。

  2、根据课题猜想,你了解到什么?(鹬和蚌相互争吵)

  3、再读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什么?(预设:鹬和蚌为什么会争吵?它们是怎样争吵的?结果怎样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题目着手,质疑问难,引起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由读课文,要求: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检查读书情况。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切实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导学生先概括段意,然后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鹬去啄蚌的肉,蚌把鹬的嘴巴牢牢地夹住了,后来互相争吵,谁也不让谁,结果被渔夫一齐捉住了。)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读书,让他们更多的接触语文材料,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检查了学生的读书情况,又教给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三个维度中的“过程与方法”,省时高效。]

  三、细读课文,理解寓意

  (一)品读课文第二、第三自然段。

  1、默读第二、三自然段,分别画出鹬和蚌说的话。

  (1)品读鹬说的话。

  ①通过指名读、学生评议、老师的'示范朗读,引导理解“威胁”这个词语的意思。

  ②指导感情朗读,读出鹬当时说话的语气。

  (2)指名读蚌说的话。

  ①指导抓住“毫不示弱、得意洋洋”来体会蚌当时说话的神态和语气。

  ②出示词卡:毫不示弱

  a、指导读准生字:弱

  b、指导书写生字。

  c、通过查字典理解“弱”的意思。

  d、理解“毫不示弱”的意思。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查字典理解“弱”字的意思,联系上下文准确地把握“毫不示弱”这个词语的意思,理解这个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是语文学*最基础的目标要求,拿出充足的时间指导学生识字学词,能有效地培养中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符合语文学*规律。]

  (3)指导同桌分角色朗读对话,感受鹬蚌相争的激烈场面。

  [设计意图:通过分角色朗读,体验争吵的激烈场面,培养语感,领悟故事蕴涵的深刻道理。]

  (二)品读第四自然段

  (1)在师生共同表演时顺势理解“相持、筋疲力尽”等词语的意思。

  (2)辩论:你觉得鹬和蚌到底谁厉害呢?

  [设计意图:低中年级学生认识事物具有形象性、浮浅性、情感性等特点,在表演中观察辩论,既让学生理解了词语,又让他们有所思考。]

  (3)齐读第四自然段。

  (三)揭示寓意。

  1、小结:鹬和蚌就这样相持着,谁也不让谁,直到彼此都筋疲力尽,最后都被渔夫捉住了,这就叫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板书:渔翁得利)

  2、齐读: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设计意图:通过初读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品读理解课文、分角色朗读体验鹬和蚌相争的激烈场面这几个环节,揭示寓意已经水道渠成。]

  四、回归文本,总结升华

  1、齐读课文。

  2、思考:此时此刻,你就是赵王,听了这个故事心里会怎么想?

  [设计意图:在学生对故事已经有了全面的认识,明白了故事所蕴涵的道理的基础上,让他们迁移运用,站在历史人物立场上思考问题,进一步受到情感的熏陶,使寓言的主题得到升华。]

  3、总结拓展:你们看,这就是寓言,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让人明白深刻的道理。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说说你曾经读过的寓言故事。

  4、老师这有一本《*古代寓言故事》现在赠送给大家。课后大家可以去读一读,多读这些故事,你会变成一个充满智慧的人。下节课我们继续学*另外一则寓言故事——《揠苗助长》。

  [设计意图:告诉学生寓言的特点,让他们谈谈自己读过的寓言故事,激活他们的阅读积累,给学生推荐课外的阅读篇目,让他们的目光从课内延伸到课外,鼓励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做有智慧的人。同时,揭示下节课的学*任务,简洁实在。]

寓言故事《鹬蚌相争》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鹬蚌相争》一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24课《寓言二则》中的一则。这则寓言通过鹬和蚌相互争吵谁也不让谁,最后双方都被渔夫捉住这个小故事,说明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课文篇幅不长,语言通俗易懂,题目直接点出了寓言的内容,同时巧设悬念,激发读者的兴趣。三年级的学生在一、二年级时已接触过一些简单的寓言,如《狐狸和乌鸦》等,也明白这些故事所蕴含的道理,一些学生也可能听过《鹬蚌相争》这个故事。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低、中年级学生认识事物具有形象性、浮浅性、情感性等特点,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寓言的兴趣、让他们明白故事蕴含的深刻道理,既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能借助字典、生活实际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威胁、毫不示弱”等词语的意思。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品读课文,懂得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准备:

  1、课前每生准备好《新华字典》和生字本。

  2、一张战国时期的彩色简易地图,鹬和蚌图片,词语卡片等。

  教学流程:

  一、 故事激趣,引入新课

  (一)历史故事引入。

  战国时期,赵王要出兵攻打燕国,苏代以一则寓言故事打消了赵王这个念头。这则寓言故事和两种小动物有关。

  [设计意图: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先生说过:“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都能有效地促进他们发展。”以历史故事引入,能吸引学生注意并激发学*兴趣。]

  (二)出示图片,认识鹬和蚌。

  1、出示鹬的图片。

  (1)板书:鹬。

  (2)指导学生观察图,看看鹬的外形最突出的特点。

  (3)指名说鹬的外形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鹬的嘴巴又尖又长)

  (4)师简介鹬的生活*性。

  2、出示蚌的图片。

  (1)指导观察,说说蚌有什么特点。(蚌有坚硬的外壳儿)

  (2)板书:蚌。

  [设计意图: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对鹬和蚌的动作描写准确生动,通过让学生观察图画,了解鹬和蚌的外形基本特点,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有助于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揭示课题,猜想质疑。

  1、揭示课题,齐读。

  2、根据课题猜想,你了解到什么?(鹬和蚌相互争吵)

  3、再读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什么?(预设:鹬和蚌为什么会争吵?它们是怎样争吵的?结果怎样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题目着手,质疑问难,引起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由读课文,要求: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检查读书情况。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切实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导学生先概括段意,然后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鹬去啄蚌的肉,蚌把鹬的嘴巴牢牢地夹住了,后来互相争吵,谁也不让谁,结果被渔夫一齐捉住了。)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读书,让他们更多的接触语文材料,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检查了学生的读书情况,又教给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三个维度中的“过程与方法”,省时高效。]

  三、细读课文,理解寓意

  (一)品读课文第二、第三自然段。

  1、默读第二、三自然段,分别画出鹬和蚌说的话。

  (1)品读鹬说的话。

  ①通过指名读、学生评议、老师的'示范朗读,引导理解“威胁”这个词语的意思。

  ②指导感情朗读,读出鹬当时说话的语气。

  (2)指名读蚌说的话。

  ①指导抓住“毫不示弱、得意洋洋”来体会蚌当时说话的神态和语气。

  ②出示词卡:毫不示弱

  a、指导读准生字:弱

  b、指导书写生字。

  c、通过查字典理解“弱”的意思。

  d、理解“毫不示弱”的意思。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查字典理解“弱”字的意思,联系上下文准确地把握“毫不示弱”这个词语的意思,理解这个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是语文学*最基础的目标要求,拿出充足的时间指导学生识字学词,能有效地培养中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符合语文学*规律。]

  (3)指导同桌分角色朗读对话,感受鹬蚌相争的激烈场面。

  [设计意图:通过分角色朗读,体验争吵的激烈场面,培养语感,领悟故事蕴涵的深刻道理。]

  (二)品读第四自然段

  (1)在师生共同表演时顺势理解“相持、筋疲力尽”等词语的意思。

  (2)辩论:你觉得鹬和蚌到底谁厉害呢?

  [设计意图:低中年级学生认识事物具有形象性、浮浅性、情感性等特点,在表演中观察辩论,既让学生理解了词语,又让他们有所思考。]

  (3)齐读第四自然段。

  (三)揭示寓意。

  1、小结:鹬和蚌就这样相持着,谁也不让谁,直到彼此都筋疲力尽,最后都被渔夫捉住了,这就叫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板书:渔翁得利)

  2、齐读: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设计意图:通过初读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品读理解课文、分角色朗读体验鹬和蚌相争的激烈场面这几个环节,揭示寓意已经水道渠成。]

  四、回归文本,总结升华

  1、齐读课文。

  2、思考:此时此刻,你就是赵王,听了这个故事心里会怎么想?

  [设计意图:在学生对故事已经有了全面的认识,明白了故事所蕴涵的道理的基础上,让他们迁移运用,站在历史人物立场上思考问题,进一步受到情感的熏陶,使寓言的主题得到升华。]

  3、总结拓展:你们看,这就是寓言,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让人明白深刻的道理。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说说你曾经读过的寓言故事。

  4、老师这有一本《*古代寓言故事》现在赠送给大家。课后大家可以去读一读,多读这些故事,你会变成一个充满智慧的人。下节课我们继续学*另外一则寓言故事——《揠苗助长》。

  [设计意图:告诉学生寓言的特点,让他们谈谈自己读过的寓言故事,激活他们的阅读积累,给学生推荐课外的阅读篇目,让他们的目光从课内延伸到课外,鼓励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做有智慧的人。同时,揭示下节课的学*任务,简洁实在。]

寓言故事《鹬蚌相争》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涟漪"、"心旷神怡"、"无计可施"、"肌肠辘辘"、"反唇相讥""轻而易举"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蕴含的哲理,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从中受到的启发、

  教学重点:

  领会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和自己从鹬蚌相争中受到的启发、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祖国灿烂辉煌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个时期,*被分割成七个国家,知道是哪七个国家吗?对,这就是战国其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发生在七国时期的故事、播放课件:鹬蚌相争的故事、你感觉这个故事有趣吗?,那我们就一起学*25鹬蚌相争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把课文读准确,理清课文的只要内容、

  2、沟划优美的语句多读几遍,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三、精读课文,指导学生读懂故事、

  1、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环境怎么样?

  2、了解故事是怎么发生的、

  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朗读描写河蚌的语句,一组读描写鹬鸟的语句、读出河蚌的生气,鹬鸟的后悔、

  3、了解故事的发展情况、

  思考:鹬蚌为什么要一直相持下去?

  分角色朗读

  4、了解故事的结果、

  鹬蚌相争,结果怎么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四、联系生活,升华理解在我们的生活中,有鹬蚌相争的现象吗?你想对这样的人说什么?


《人生寓言》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7)

——《寓言》教学设计优选【20】篇

  《寓言》教学设计 1

  第一课时

  亡羊补牢

  〖教学目标

  1、理解亡羊补牢这个成语的意思。

  2、理解寓言内容,正确回答课后问题,懂得寓言的寓意。

  3、练*用“从此”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生活实际,发表感想。

  〖教学用具

  录象、自制教学幻灯片等 。

  〖教学过程

  一、复*检查

  1、说出“掩耳盗铃”的意思。

  2、回忆学*“掩耳盗铃”的方法:

  图文结合 理解内容 反复朗读 悟出道理 联系分析 加深理解

  二、讲读第一则寓言──《亡羊补牢》(出示课题)

  1、释题: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 。亡羊补牢──羊丢失后修理羊圈。

  2、分节读文,质疑:

  纠正读音:街坊 坊读轻声

  窟窿 窿读轻声

  质疑:

  3、看录象,思考问题,理解大意:

  那个养羊人丢失第一只羊后,听了街坊的劝告是怎样想的?(用──划出)结果怎样?

  当养羊人第二次丢失羊后,他是怎样想的?(用~~~~划出)结果怎样?

  4、细读课文,归纳寓意:

  幻灯出示:“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

  ⑴ 把这个反问句换成肯定句: 羊已经丢了,修羊圈没有用。

  ⑵ 问:修羊圈有没有用?为什么?

  (修了羊圈就不会再丢羊了,有用而且一定要修。)

  ⑶ 比较句子:“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羊已经丢了,修羊圈没有用。”(反问句语气更强,突出了养羊人根本没有想到后果,执迷不悟。指导朗读,用毫不在意的语气读出。范读,个别读,齐读。)

  ⑷ 讨论如果你是养羊人,你会怎样做?

  过渡:由于养羊人没有你们正确的想法,所以就出现了又丢了一只羊的结果了。

  出示句子: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

  ⑴ 理解填空:养羊人现在感到很──,明白了应该──街坊的劝告。

  ⑵ 比较句子: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

  他很后悔,应该接受街坊的劝告。

  (前一句两个“不──不”双重否定,突出表明了养羊人知错改错的决心。)指导学生读出“后悔、知错”的语气。个别读,范读,齐读。

  ⑶ 从哪些地方看出他真的后悔呢?用“”划出有关的词语。(“赶快、结结实实”可看出他的行动上改过了)指导读出重音。

  ⑷ 讨论:养羊人现在才后悔,现在才动手修羊圈晚了吗?

  5、朗读全文,思考: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四人小组讨论:个别答,然后老师小结。

  小结: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一个人做错了事,及时改正还不迟,改正得越快,错误造成得恶果就越小。现在我们通常用亡羊补牢这个成语比喻发生错误后及时纠正,补救还不算晚。

  三、指导复述课文,联系生活实际谈感想

  四人小组讨论,指名谈谈。

  四、堂上练*

  1、指导造句:

  从此──

  先读书上得例句,理解词语意思后,再试说句子。

  五、作业

  1、熟读本则寓言,试背。

  2、说出“亡羊补牢”成语的意思。

  第二课时

  南辕北辙

  〖教学目标

  1、理解句意,读懂《南辕北辙》的故事内容,体会其中的道理。

  2、通过自学质疑、讨论解疑、兴趣表演来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和自学素养。

  〖教学重点

  理解《南辕北辙》故事内容,认识其中的道理。

  〖教学难点

  体会、领悟道理。

  〖教学具

  大黑板 多媒体课件

  〖预*要求

  阅读课文,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教学过程

  一、自学质疑

  1、自由阅读,个人质疑:

  ⑴ 可质疑词句意以及个人想了解的问题。

  ⑵ 个别指导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阅读。

  2、学生说问题,教师归纳问题:

  词义:盘缠 硬要。

  问题:“南辕北辙”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南辕北辙》中那个做车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朋友又是怎么想的?谁的想法对?为什么?

  3、组织阅读课文:

  ⑴ 齐读;

  ⑵ 自由读;

  ⑶ 个别指导。

  二、讨论解疑

  1、随机阅读,结合课文,联系实际理解词义。

  盘缠(路费) 硬要(一定要)

  2、通读课文,进一步认知课文。(读中思考问题)

  3、学*小组组织讨论:

  ⑴ 组长负责结合组员。

  ⑵ 针对问题讨论,组长归纳小组意见。

  ⑶ 选代表作答。(可以把这个机会让给胆小的同学,让他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三、小组汇报、讲读课文

  1、组员汇报形式(自由选):

  读文作答 口头说答 自由表演

  2、评点讲析:

  ⑴ 动画演示故事梗概。(结合演示评析学生作答内容,加深对课文的了解。)

  ⑵ 自由阅读、分角色阅读,理解问题。

  ① 角色:坐车人;

  ② 角色:朋友

  ⑶ 结合课件动画、生活实际,认知“坐车人”和“朋友”谁对谁错。

  课件片段说明(动画展示) 北▲

  结果:离楚国越来越远

  南� (楚国)

  3、引申阐发道理:

  ⑴ 总结故事内容 ,复述故事。

  ⑵ 讲说道理,理解南辕北辙词义。

  本来要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

  ⑶ 结合实际、课件演示深刻理解故事。

  告诉我们做事要明确方向,如果方向错了,无论条件多好,也不能到达目的。

  四、兴趣表演、加深理解

  1、自由阅读,指名复述。

  2、小组结合,导演故事:

  ⑴ 分担角色;

  ⑵ 人物语言、动作、表情。

  3、总结小评,启发教育:

  做事要明确方向不能背道而驰。 听取别人善意的意见。

  五、作业布置

  1、把《南辕北辙》故事讲给别人听。

  2、根据自己学文体会,写读后感。

  3、搜集古代寓言故事:

  以羊替牛、滥竽充数、狐假虎威、高山流水、曾参**、画蛇添足、后来居上、井底之蛙、惊弓之鸟、庖丁解牛、买椟还珠、拔苗助长、疑邻偷斧、愚公移山、曾子杀猪、打草蛇惊、纸上谈兵。

  《寓言》教学设计 2

  一、教材分析

  1、本课的两则寓言,是两个成语故事。每则寓言的题目,各是一条成语。《南辕北辙》选自《战国策·魏策四》。这则寓言按内容可分两层。第1层是故事部分。那个要到楚国去的人,明明知道楚国在南边,他却坐着马车往北“飞跑”,说明他的行动和目的相反。当朋友提醒他的时候,他却边说了3个“没关系”,表明那个人极不虚心。自恃有3个优越条件,忽视“方向”这个根本问题。第2层是作者的议论。“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跑。”“硬要”一词,点出了那个人不顾客观实际,坚持错误。“谁者知道”,表明事情很清楚,人人皆知,无可怀疑。“越……越……越……也就越……”前面3个是条件,后面是必然产生的结果。整个方向错了,好的条件也就会转化为不利因素,条件越好,离他要达到的目标楚国会越远。

  2、《滥竽充数》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讲的是战国时候,齐宣王用300人吹竽,南郭先生不会吹,混在中间充数。“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写出南郭先生装腔作势的样子。人们常常用这个寓言故事比喻没有真才实学而混在行家里面凑数,或不好的东西混的好的里面凑数,有时也用来表示自谦。

  二、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抓住人物言行概括人物特点的阅读方法。

  2、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3、会复述《滥竽充数》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什么是寓言;初步掌握学*寓言的基本方法是先读懂故事,然后抓住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特点,从中概括出故事包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揭示寓意对小学生来讲是有一定难度的,只要求说得对。

  四、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小黑板。

  五、教学时间:

  2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初步了解“寓言”这种文学样式的特点,理解第1则寓言。

  (二)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理解“寓言”。

  “寓”是“寄托、隐含”的意思。“寓言”是用一个简短的故事来说明某人道理或某种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学*寓言,先要读懂故事,尤其要注意故事中人物的言行,然后抓住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特点,从中概括故事中所包含的道理。

  2、出示第1则寓言:南辕北辙

  这则寓言选自《战国策·魏策四》。

  “辕”和“辙”各是什么意思?

  (辕:车前头夹牲口的两种长木。辙:车轮碾过的痕迹。)

  “南辕北辙”就是说车头向南,但车轮向北行。这是怎么回事呢?

  3、自学课文,找出写人物言行的句子,概括人物特点。

  (1)《南辕北辙》写了人物的几问几答?

  朋友 坐车人。

  上哪儿去? 到楚国去。

  怎么不是往北走? 我的马跑得快。

  离楚国不是越远了吗? 我的车夫是个好把式!

  你哪一天才能到楚国呀?我带的盘缠多。

  (2)朋友是什么情况下提醒坐车人的?

  (3)坐车人为什么下听劝告?

  (4)这三个“没关系”说明什么?从他的四次回答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5)指导朗读。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坐车人错在哪里?(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跑。)“硬要”一词说明什么?(说明哪个人不顾客观实际,坚持错误。)

  “谁都知道”表明了什么?(表明事情很清楚,人人皆知,无可怀疑。)

  “越……越……越……也就越……”前三个“越”是条件,后一个“也就越”是必然产生的结果。坐车人的恃拥有三个优越的条件,却忽视了应向哪个“方向”跑的最根本的问题。整个方向错了,好的条件也转化为不利的因素,条件越好,离他要达到的目标也就越远。

  (3)这则寓言说明了一个什么首理?

  5、齐读这则寓言。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运用学*寓言的方法,理解第2则寓言。

  (二)教学过程

  1、复*《南辕北辙》

  2、学*《滥竽充数》

  自读课文,想想:

  (1)“充”是什么意思?

  (2)齐宣王时,南郭先生为什么“充”得了?齐泯王时,他为什么“充”不下去了?

  结合理解“讲排场”是什么意思。

  (3)从课文中找出写南郭先生行动的语句,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每次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序数。)

  结全理解“装腔作势”。

  (4)人们常这个寓言故事比喻没有真才实学而混在好的东西里面凑数。有时也用来表示自谦。

  3、说说,学了这则寓言,你懂得了什么?

  4、想想,南郭先生逃回家以后,他会怎么想,怎么做?

  5、作业:续写。

  《寓言》教学设计 3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4个生字,理解并写出课后第3题中带点词语的意思。

  2、借助注释和译文读懂课文内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借助注释和译文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借助注释和译文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具:

  字典

  教学过程:

  1、导入

  我们学过哪些文言文?你能背给大家听吗?

  说说怎样学*文言文?

  2、新课

  学生借助注释和译文自学课文,解决不了的词句标出,在小组中讨论。

  3、小组合作学*

  说说每句话的意思,再一起说说课文的意思,解决不理解的词句。

  全班交流,教师点拨讲解

  屏幕出示:

  人有亡鈇者,意其邻之子。

  学生说说句意,重点说明带点字的意思。

  亡:丢失。

  鈇:斧子

  意:怀疑

  其:代词,他的。

  邻:邻居。

  子:儿子。

  有个人丢失了一把斧子,怀疑是他邻居的儿子偷走的。

  视其行步,窃鈇也;颜色,窃鈇也;言语,窃鈇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鈇也。

  视:看。

  其:代词,指邻居的儿子。

  行步:走路。

  窃:偷。

  颜色:指面部表情。

  言语:说话。

  无为而不:没有一样不像。

  (他)看邻居的儿子,走路的姿势,像偷斧子的;面部表情,像偷斧子的;说话的腔调,像偷斧子的。举止言谈(一言一行)没有一样儿不像偷斧子的。

  俄而,其谷而得其鈇。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鈇者。

  俄而:不久。

  谷:地窖。

  后来再看邻居的儿子,举止言谈没有一点儿像偷斧子的了。

  4、朗读

  自己说说课文的意思。

  朗读课文,试背诵。

  通读全文,背诵课文。

  5、作业

  思考:丢斧子的人为什么前后的看法发生了转变?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寓言》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学讲、表演寓言故事。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寓言故事受到教育:应该学会正确对待自己的过失,懂得掩盖过失会有不良的后果,懂得看问题,做事情要多换角度去想一想,做一做。

  内容分析

  教学重点:在对寓言故事的情感体验和生活体验中感受寓意、明白道理。

  教学难点:在对寓言故事的情感体验和生活体验中感受寓意、明白道理。

  教学准备

  图片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 师:同学们喜欢看寓言故事吗?说说你自己曾经看过哪些寓意故事呢?

  2. 揭示课题:今天老师将介绍新的寓言故事给你们。(板书:寓言两则让学生齐读)

  3. 解释课题:什么叫“寓言”?(寓言:就是用有趣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则”就是“篇、个”的意思,两则就是告诉咱们这课共有两个故事。

  第一则:《掩盖过失的猫》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请学生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注意读准字音。

  2.思考:“掩盖过失”是什么意思?读了课文你想到了什么?

  3.练读课文,互评互议。(注意听辩“捕瘦蚤呛”的发音),达到读熟。

  4.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教师出示:有一只猫,总爱吹嘘自己,对自己的过失却百般掩盖。

  引导学生体会这只猫的弱点,“爱吹嘘”正是“掩盖过失”的原因。

  自由读文,想一想文中的猫有几次“过失”?他是怎样“百般掩盖”的?

  1.学生自读课文后小组交流。

  2.讨论:猫为什么要“百般掩盖”自己的“过失”呢?(爱虚荣,要面子)

  3.有感情朗读,抓住“吹嘘、百般掩盖”等关键词表现猫的虚荣、自欺欺人。

  4.引读:有一只猫,总爱吹嘘自己,对自己的过失却百般掩盖.......“他却说.......”“他却笑着说......”“他却对伙伴们说.......”

  四、理解寓意:这只猫,为了吹嘘自己,掩盖过失险些丧命,不知道这只被救上来的猫是否会从中得到教训。同学们想想该对他说些什么?才能让他以后正视自己的过失。

  学生自己练说,在小组说,全班展示。培养学生表达的自信心,认识掩盖过失的危害和后果。

  第二则:躲雨

  一、读一读寓言

  1.练读《躲雨》。学生自读课文,同桌互评互读,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注意听辩“嚷跨刮否咂”的发音

  2.说说这则寓言讲了一件什么事?

  提示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学生自由练读,然后小组讲故事,指名上台将给同学们听,看谁能把故事讲得完整、具体。

  抓住“喜出望外失望垂头丧气嚷”等关键词,进入故事情境。

  二、演一演故事

  1.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将故事情节通过语言、动作、表情等表达出来。

  2.引导学生评议,重点落实到是否能通过读文中的关键词句,将故事的发展过程表现出来。

  三、说一说寓言

  通过刚才的学*,你有什么遗憾?(要是.......)是的,如果他们去试一试,那事情的结果就会不一样了。看来我们遇到事情一定要亲自去做一做,试一试,这样才会不会留下遗憾了。

  《寓言》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理解寓言的内容,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

  2、以自学为主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朗读课文,练*默读课文,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寓言的内容,初步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在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和默读并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质疑的能力。

  教具准备:

  乐器竽;有关竽的音乐;铃铛;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师生共同学*寓言《滥竽充数》:

  1、 老师出示乐器:竽。师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乐器吗?(学生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如果学生不知道老师可以提示: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寓言二则中其中一篇就和这个乐器有关,你们猜猜这个乐器是什么?)在学生的发言声中老师板书:寓言二则和《滥竽充数》

  点评:出示乐器:竽有助于突破难点,解决学生容易将“竽”写成“鱼”的问题。

  2、 (课件放有关竽的音乐)师说:我们首先来学*寓言二则中的《滥竽充数》。打开书:15页,自己读寓言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生字、生词,可以借助字典、词典,也可以两个人共同学*。

  点评:三年级学生应该掌握了一定的学*字词的方法,老师把学*的自**交给学生,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学*字词,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

  3、 学生自己学*,老师巡视指导。

  4、 小结刚才的学*情况,问:有没有需要大家共同解决的生字?(不能学生自学后就置之不理,在这里还要体现教师的作用,在学生有困难的时候要予以帮助。)

  5、 两个人互相读课文:检查是否音准句通。(对自学环节的反馈)

  6、 默读课文:(1)你读懂了什么?

  (2)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学生默读学*。)

  点评:课标中指出:在中年级段学生要初步学会默读,能对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同时在默读学*的过程中,学生的学*是自主的学*。

  7、 学生汇报:

  (1)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可以指导学生进一步的读。比如:学生说:我从第一句“战国时候,齐宣王喜欢听吹竽,又喜欢讲排场,他手下吹竽的乐队就有三百人。”知道了齐王是个喜欢吹竽的人。老师就可以引导说:那你把你知道的读出来,让大家听出来。(注意: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如果学生提出了问题,尽量让学生去回答学生的问题,必要时可以全班一起讨论,老师不要急于讲解。)

  (2)如果学生没有谈到对题目的理解,可以引导学生谈谈对题目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对寓意的理解。(滥竽充数:比喻没有真正的才干,而混在行家里充数,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有时也表示自谦。)

  (3)在学生汇报讨论的过程中出现板书。

  8、齐读这篇寓言,边读边思考:学了这则寓言,你懂得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9、师小结:看来寓言小故事是非常有意思的,不仅能让我们了解历史,还能从中明白一些道理。下面我们就一小组为单位来学*另一则寓言《掩耳盗铃》。

  二、 小组合作学*寓言《掩耳盗铃》:

  1、 课件配画面和音乐讲述《掩耳盗铃》的故事。(激发学生对这则寓言的学*兴趣。)

  2、 出示学*提示:

  (1)自己或小组共同解决生字词。

  (2)用你们小组喜欢的方式来学*这则寓言。

  (3)组内讨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 小组学*,老师巡视指导。(有表演的组老师可以提供小铃铛。)

  点评:小组学*是自主学*的一种方式,自主学*可以是个人来完成,也可以是小组合作完成。在课堂上不仅要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还要让孩子学会合作。在这个环节中还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 汇报。(在汇报的过程中注意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

  三、 课外延伸:说说你知道的寓言故事。(可以说题目,也可以简单介绍故事内容,或这个故事所包含的道理。)

  四、 作业建议:

  1、 把今天学的两则寓言故事讲给家人听。

  2、 收集更多的寓言故事,下节课可以开一个小小故事会。

  板书设计:

  寓言二则

  《滥竽充数》三百人:充

  一听之:逃

  《掩耳盗铃》 自欺欺人

  《寓言》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语展开思考、讨论。

  教学难点:

  弄懂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

  课题:《矛与盾》

  一、成语导入,揭题设问

  1、分两组比赛说成语,要求必须来自寓言故事。

  2、说说寓言有什么特点。(假托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古代寓言两则》中的其中一个寓言故事《矛与盾》。(板书课题,指导学生写好“矛与盾”三个字)

  4、说说读了课题,让你产生了哪些疑问?(矛与盾各是什么样的,分别用来干什么?这则寓言故事讲了件什么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自主学文,释疑懂理

  (一)解题(解决第一个问题)

  观看插图及注释,引导学生了解矛与盾各自的作用。

  (二)读通

  1、教师范读,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吐字清楚,注意断句停顿。

  2、学生自己练*把语句读通顺,读流畅 。。

  3、指名2—3名学生读课文,由学生纠正朗读中出现的问题。

  4、齐读全文。

  (三)读懂(解决第二个问题)

  1、自读课文,结合课后注释,揣摩句子意思。如果有不好理解或说不通顺的语句,就在书上标出来。

  2、将自学所得及疑问在四人小组中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质疑相机出示重点句子。

  句子一: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a:学生尝试说句意,教师引导学生用现代语言说明白,说通顺。板书“坚”

  b:想一想,“誉之曰”的“之”指的是什么?

  c:这个人是怎样夸赞的呢?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

  句子二: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a:提示:于,对于。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尝试说句意。板书“利”

  b: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

  句子三: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a:学生尝试说句意。引导将“穿透”换一种说法。板书“何如”

  b:想一想,问话的人是出于什么目的问这句话的?应该怎样说好这句话?(引导学生以年轻人和老年人这两种不同的身份来说好这句话。)

  3、练*把整个寓言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指名讲。

  (四)明理(解决第三个问题)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练*把这个故事演出来。(提示:根据你们小组的实际情况,可以采用课文的原话,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理解,丰富故事中的情节,表演时要注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

  2、选择两个小组上台表演,学生评议。

  3、看了这样一个故事,你有问题吗?(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其人弗能应也”?)学生通过讨论可得出:这个人不论怎样回答,都会和自己刚刚说过的话相抵触。进而教师乘机揭示成语“自相矛盾”)

  4、进一步讨论:你觉得这个人可笑吗?可笑在哪里?

  5、情景延伸:这个人被这么一问,自知失言,灰溜溜回到家里,他长吁短叹,非常懊丧,这时,他的一位好友来到他家中,了解了情况后,就热心地开导他。就请你扮演他的朋友来开导他,好吗?(教师扮演卖矛与盾的人,请学生在稍作准备后上台表演,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明确寓意。)

  6、现在,我们也用“自相矛盾”比喻语言和行动不一致,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碰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与同学交流一下。

  三、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基础性作业: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实践性作业:排练课本剧《矛与盾》

  课题:《鹬蚌相争》

  一、第一自然段

  1、出示(这是一只河蚌)板:河蚌读

  (它张开壳儿在河滩上晒太阳)演:张壳出示:太阳

  问:被暖暖的太阳照着,河蚌会有怎样一番感觉呢?

  也许它会说什么?谁来做做河蚌?交流

  (可这时,来了只鹬)出示板:鹬读

  (它看见了,猛地把嘴伸到壳儿里去啄肉)

  问:鹬?河蚌?分别想什么?(也可加语言)也来说一说

  (河蚌急忙把壳儿合上)演:合壳(牢牢地夹住鹬的嘴不放)

  问:这时候的河蚌……(速度、力度-心里如何)

  2、这是故事的起因,我们再完整地听一遍录音(提醒:注意,听仔细了)

  3、打开书本,看这部分内容,先自由读,要求试着复述

  4、学生试讲(绘声绘色、活灵活现,大声点)

   评价:提点意见,优点也行

  二、第二、三自然段

  过渡:鹬和蚌之间的这场争斗,会如何发展?

  请看二、三两小节鹬蚌之间的一段对话。

  1、自由读

  2、简单说说故事如何发展?(互相争持)

  3、这一段写得非常生动,再请同学读。提醒:加表情

  (动脑,怎么读,才有味道)

  请大家认真听,最好能在脑海中浮现鹬蚌相争的画面

  4、说说此时鹬蚌之间的局势?

  (威胁、毫不示弱、和意洋洋、相持、力量相当、互不相让)

  5、在理解的基础上再两人配合分角色朗读

  (前后、左右搭配都行),配以面部表情

  6、请一对搭裆分角色读,为了体现故事的完整性,再请一位同学做旁白

  (可喊暂停提醒:注意语气,表情,要进入情境)

  7、 评价

  8、课后也可通过表演,复述故事

  三、第四自然段

  过渡:鹬蚌互相争持,所导致的后果会是什么呢?

  1、录音范读

  2、回答:鹬蚌双方--筋疲力尽

  板渔夫--没费一点力气,就把它们一齐捉住了

  3、揭示寓意:这正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四、 总结

  1、学了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些什么?

  2、交流

  五、发挥想象

  1、鹬和蚌被渔夫抓住后又会出现怎样的情形呢?

  2、交流(或可先同桌讨论)

  六、小练笔

  《寓言》教学设计 7

  一、 教材分析

  1、 本课的两则寓言,是两个成语故事。每则寓言的题目,各是一条成语。《南辕北辙》选自《战国策·魏策四》。这则寓言按内容可分两层。第1层是故事部分。那个要到楚国去的人,明明知道楚国在南边,他却坐着马车往北“飞跑”,说明他的行动和目的相反。当朋友提醒他的时候,他却边说了3个“没关系”,表明那个人极不虚心。自恃有3个优越条件,忽视“方向”这个根本问题。第2层是作者的议论。“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跑。”“硬要”一词,点出了那个人不顾客观实际,坚持错误。“谁者知道”,表明事情很清楚,人人皆知,无可怀疑。“越……越……越……也就越……”前面3个是条件,后面是必然产生的结果。整个方向错了,好的条件也就会转化为不利因素,条件越好,离他要达到的目标楚国会越远。

  2、 《滥竽充数》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讲的是战国时候,齐宣王用300人吹竽,南郭先生不会吹,混在中间充数。“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写出南郭先生装腔作势的样子。人们常常用这个寓言故事比喻没有真才实学而混在行家里面凑数,或不好的东西混的好的里面凑数,有时也用来表示自谦。

  二、 教学目标

  1、 初步学会抓住人物言行概括人物特点的阅读方法。

  2、 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3、 会复述《滥竽充数》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什么是寓言;初步掌握学*寓言的基本方法是先读懂故事,然后抓住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特点,从中概括出故事包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揭示寓意对小学生来讲是有一定难度的,只要求说得对。

  四、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小黑板。

  五、教学时间: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 教学目标

  初步了解“寓言”这种文学样式的特点,理解第1则寓言。

  (二) 教学过程

  1、 揭示课题,理解“寓言”。

  “寓”是“寄托、隐含”的意思。“寓言”是用一个简短的故事来说明某人道理或某种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学*寓言,先要读懂故事,尤其要注意故事中人物的言行,然后抓住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特点,从中概括故事中所包含的道理。

  2、 出示第1则寓言:南辕北辙

  这则寓言选自《战国策·魏策四》。

  “辕”和“辙”各是什么意思?

  (辕:车前头夹牲口的两种长木。辙:车轮碾过的痕迹。)

  “南辕北辙”就是说车头向南,但车轮向北行。这是怎么回事呢?

  3、 自学课文,找出写人物言行的句子,概括人物特点。

  (1)《南辕北辙》写了人物的几问几答?

  朋友 坐车人。

  上哪儿去? 到楚国去。

  怎么不是往北走? 我的马跑得快。

  离楚国不是越远了吗? 我的车夫是个好把式!

  你哪一天才能到楚国呀? 我带的盘缠多。

  (2)朋友是什么情况下提醒坐车人的?

  (3) 坐车人为什么下听劝告?

  (4) 这三个“没关系”说明什么?从他的四次回答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5) 指导朗读。

  4、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 坐车人错在哪里?(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跑。)“硬要”一词说明什么?(说明哪个人不顾客观实际,坚持错误。)

  “谁都知道”表明了什么?(表明事情很清楚,人人皆知,无可怀疑。)

  “越……越……越……也就越……”前三个“越”是条件,后一个“也就越”是必然产生的结果。坐车人的恃拥有三个优越的条件,却忽视了应向哪个“方向”跑的最根本的问题。整个方向错了,好的条件也转化为不利的因素,条件越好,离他要达到的目标也就越远。

  (3) 这则寓言说明了一个什么首理?

  5、 齐读这则寓言。

  第2课时

  (一) 教学目标

  运用学*寓言的方法,理解第2则寓言。

  (二) 教学过程

  1、 复*《南辕北辙》

  2、 学*《滥竽充数》

  自读课文,想想:

  (1)“充”是什么意思?

  (2)齐宣王时,南郭先生为什么“充”得了?齐泯王时,他为什么“充”不下去了?

  结合理解“讲排场”是什么意思。

  (3)从课文中找出写南郭先生行动的语句,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每次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序数。)

  结全理解“装腔作势”。

  (4) 人们常这个寓言故事比喻没有真才实学而混在好的东西里面凑数。有时也用来表示自谦。

  3、 说说,学了这则寓言,你懂得了什么?

  4、 想想,南郭先生逃回家以后,他会怎么想,怎么做?

  5、 作业:续写。

  《寓言》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表中“寓言、亡羊补牢、羊圈”等11个词语。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两个寓言故事。

  3、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4、通过反复朗读感知反问这种修辞方法的作用,能发现每组句子意思相同,但语气上存在差异。

  【教学重难点】

  12个生字的认写;教学中要在学生感受寓言揭示形象、了解寓言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言,这是学*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寓言故事。

  3、学生自带《新华字典》等学*工具。

  4、抄有“我的发现”内容的小黑板。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设计思路】

  抓住重点词句,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互相讨论、解答。

  学*《亡羊补牢》,可以抓住“后悔、接受”这两个词,引导学生读书讨论,想想从“后悔”一词了解到什么?从“接受”一词明白了什么?从而悟出这则寓言要告诉人们的道理。“再也”强调了养羊人修补羊圈后的结果,说明了有错就改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再也”,就不能起到强调作用。

  学*《南辕北辙》,要重点抓住课文最后一段话,让学生进行理解,“硬要”体现了这个人的固执和执迷不悟,“越……越……越……”“越……越……”的句式,强调了这个人最后的结局。教学时,要让学生多读,在读中进行比较和体会。教材在课后编排了学*伙伴的话语:“我想对那个楚国人说……”,目的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以楚国人的朋友身份对他进行劝说。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这也是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一种训练。

  本课要求认识的5个生字也同时要求会写。因此,教师在让学生记住这些字音的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识记字形,要根据认写中的难点给予重点指导。“羊圈”的“圈”是多音字,在本文中读“juàn”,它的另外一个读音是“quān”。“窟窿”的“窿”本音是lóng,在“窟窿”这个词里读轻声,这两个字的字形比较复杂,教学中可以采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如,“屈”—“窟”、“隆”—“窿”,“窿”的右下部分,要提醒学生不要少写一笔;“缠”是翘舌音,右边容易写成“厘”,要提醒学生注意。“叼”字右旁的笔顺是先写横折竖钩,后写一提,不要写成“撇”。“悔”的左边是“忄”,不要写成“十”,它的右下方是“母”字,不要把两点写成竖。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板书课题,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寓言两则》

  2、“寓言”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以前我们都学过哪些寓言故事呢?今天我们再来学*两则寓言,聪明的同学一定能从中明白新的道理。

  1、看老师板书,齐读课题。

  2、学生作答。

  理解字意,了解内容。

  1、板书“亡”和“牢”,问:你能说说关于“亡”和“牢”的词语吗?这些词中它们通常表示什么意思呢?

  2、板书“羊”和“补”,将题目补全:在“亡羊补牢”中,“亡、牢”又有什么不同的意思,认真读书,就一定会找到答案。(要引导学生通过争论,运用放到故事中或查字典等方法,正确理解词语。)

  3、检查自学情况:

  ⑴指名逐节读课文,纠正字音。

  ⑵出示生字词卡、进行认读,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

  学生作答。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将课文读正确、流利。

  思考“亡”和“牢”的意思,提示学生可以在文中找依据,可以杳字典或词典,也可以与同伴商量解决。汇报自己对“亡”和“牢”的理解。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1、指导朗读,注意多音字和生字的读音。

  2、指导朗读,注意读出街坊劝告的语气和养羊人的泄气的心情。

  3、引导学生读书讨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养羊人醒悟、积极补救的心理和做法。

  1、学*第1自然段,明白事情的起因。

  2、学*2~4自然段;学*第5自然段。学生自由朗读并思考:从“后悔”一词了解到什么?从“接受”一词明白了什么?

  3、分角色表演朗读对话部分,体会领居、养羊人的不同心态及心情;同桌练*讲述这则故事。交流体会,明白寓意。指名发言。1、四人小组交流:从这则寓言中你明白了什么?

  2、全班交流:联系学*、生活实际谈谈你自己的感想。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

  指导书写前6个生字“寓、则、窟(示范)、窿(示范)、狼、叼”学生认读并书写。教学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的《亡羊补牢》是个短小的寓言故事,故事情节也很简单。但是正如同学们说的一样,它使我们明白了,做错了事或出了问题,及时改正或补救还不晚。所以人们在运用这个成语时,常常这样说:“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1、讲故事:古时候有个人想去南方却一直往北走。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2、板书课题:南辕北辙

  1、学生质疑。

  2、书空课题。自读自悟。

  1、提出自读要求。

  2、设疑。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正确、流利。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同桌讨论或四人小组商量。检查自学情况,指导朗读课文。1、出示生字卡片。

  2、指名逐节读课文,注意纠正生字读音。

  3、指导朗读。

  ⑴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⑵重点抓住最后一段中“硬要”和“越……越……越……越……”句式。

  4、交流:

  你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些什么呢?

  1、指名认读、齐读。

  2、指名读课课文。

  3、交流课文内容及不理解的问题。

  ⑴查字典理解“把式”、“盘缠”。

  ⑵讨论理解“南辕北辙”。

  ⑶注意读好人物对话,一个是自以为是、满不在科,一个是不断发问、满腹不满。

  ⑷多种形式朗读,通过理解重点词,体会赶车人的固执和执迷不悟以及这个人必然的结局。

  ⑸学生根据评议,同桌再练*朗读,指名全班朗读。

  ⑹练*讲述这个故事,注意把人物语言讲明白。

  【板书设计】

  想法已经丢后悔

  亡羊补牢:做法不补赶快堵(未为迟也)

  结果又少再没丢

  南辕北辙:硬要─→越……越……越……越……

  《寓言》教学设计 9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知道这三则寓言的故事,能从寓意中获得教益。

  教学重点:能结合生活中的例子体会寓意。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阅读《伊索寓言》,了解有关《伊索寓言》的资料。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了解寓言及《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

  1、同学们都很喜欢看寓言故事,那你们知道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吗?

  寓言,是通过一个小故事,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往往带有讽刺和劝诫的性质。

  2、简介《伊索寓言》及其作者。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曾经是一个奴隶。他机智幽默,聪颖过人,在儿童心目中始终扮演一个故事大王的角色。《伊索寓言集》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它的内容十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题材相当广泛,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古希腊的社会现实和风土人情,尤其集中反映了下层社会里奴隶的思想感情。《伊索寓言集》里的角色大都由动物担任。这些动物和人一样,会思考,能说话,从本质上说仍是人的化身,代表着当时社会上的各色人物。

  二、引入课题,初读寓言。

  1、今天我们继续学*伊索的寓言,课文共有三个故事。我们首先来学*《狐狸和葡萄》。(板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提出初读要求:想想这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注意生字的读音,读通读顺句子。

  3、汇报初读情况。学生说说自己对寓言内容的理解。提醒学生注意“狐狸”在一起连读时,“狸”读轻声,“谗”读翘舌音,“酸”读*舌音。

  三、细读课文,领会寓意。

  1、齐读第一、二自然段。

  2、自读每自然段。思考: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狐狸非常想吃葡萄?(馋得直流口水

  想尽各种办法自己先找出来读一读。师生交流。

  3、小组合作讨论:狐狸能想到哪些方法去够葡萄?

  4、“白费劲”说明了什么?你能想象出此时狐狸的神情吗?

  5、自读第二段。思考: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狐狸在“白费劲”、“无望”的情况下,仍然对葡萄恋恋不舍?

  6、同学们吃过成熟的葡萄吗?是什么滋味?狐狸为什么说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默读第三自然段。从上面的故事你能知道“无能为力”是什么意思吗?你怎么理解这段话?

  提示寓意对照前面的故事或生活中的事例把你所读懂的道理讲给同学听听。

  四、积累迁移,指导写字。

  狸、葡、萄、馋、酸

  第二课时

  一、故事引入,提示课题。

  1、大家还记得我们熟悉的那个《狼来了》的故事吗?谁来给同学们讲一讲。

  2、这个故事也是选自《伊索寓言》,今天我们就来学*这个故事。(板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寓言,了解内容。

  1、自读寓言,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想想这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

  2、指名读,说说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寓言,领会寓意。

  1、默读第一和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在“好几次”和“后来”发生的事情中,牧童和村民们各有什么不同的表现?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一步读懂课文。

  狼没来

  牧童:几次大叫

  (说谎)

  村民:闻声赶来(上当)

  不禁哈哈大笑

  (捉弄村民)

  惊慌失措(气愤)

  狼来了

  牧童:吓坏大叫

  (真话)

  村民:没人帮忙(不相信)

  2、体会:牧童两次“大叫”时的不同情感,村民两次听到“大叫”的不同情感。

  3、生活中你有经历过或见过听过类似的例子吗?

  4、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自己对寓意的理解。

  四、迁移积累,指导写字。

  慌、贯、谎、粪、戒

  第三课时

  一、故事引入,提示课题。

  1、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吗?谁来给大家讲一讲。

  2、狐狸是非常狡猾的,今天我们学*的这个故事也与狐狸有关,它也使出了同样的手法又来欺骗别人了,不过,这回它的计策可是失败了,是谁这么聪明呢?(板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寓言。

  1、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想一想这篇寓言说了一件什么事?

  2、自读反馈。

  三、细读寓言,体会寓意。

  1、想想《狐狸和乌鸦》和《蝉和狐狸》这两个故事有什么相似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2、相似的是狐狸为了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都在说奉承话。“故意”点出狐狸的假心假意,“赞叹”是为吃蝉而设下的“圈套”。不同之处是乌鸦上当了,而蝉没有上当。

  3、读第三、四自然段,思考:蝉为什么没有上当?

  蝉:“察觉……有诈”“摘下……扔下来”

  (头脑很清醒,保持警觉,进行试探。)

  理解“有诈”。

  狐狸:“以为是蝉”“猛扑过去”

  (露出了真面目)

  4、读第五自然段,说说自己对寓意的理解。

  引导学生体会蝉不仅有智慧,更重要的是它能从同伴的灾难中吸取教训。(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例子)

  四、积累迁移。

  选一两个你喜欢的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五、书面作业:

  完成《练*册》、《语文补充*题》作业。

  《寓言》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学*让学生懂得自己的想法,做法必须符合事物客观规律,不要急于求成,否则事与愿违,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揠苗助长”、“巴望”、“焦急”、“自言自语”、“筋疲力尽”等词语的意思。

  3、继续训练抓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体会文中描写人物言行、心理活动的语言。

  2、教学难点──如何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总结出寓意。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薄型卡片。

  3、文字投影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听到一些短小而生动的故事,一个故事寄托着一个深刻的道理,这样的故事呢,我们叫它──(出示词卡:寓言)

  1、学*“寓言”

  (出示词卡:寓言)

  正音。

  写“寓”字时注意最后三笔。

  (多媒体演示)

  理解:“寓”是什么意思?

  2、学*“则”

  有两个寓言故事,我们就叫它──(出示词卡:寓言两则)

  正音。

  理解:“则”在这里作量词,相当于……?

  二、范背,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1、我们先学*其中的一则寓言故事,题目是──(出示词卡:揠苗助长)

  正音。

  2、范背。

  边听边想: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

  3、交流。

  三、解题,揭示本课目标。

  1、解题。

  2、质疑。

  ⑴你认为题目中哪个字是关键?

  ⑵围绕“助”字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来研究?

  ⑶交流板书:原因做法结果

  道理

  3、揭示本堂课目标。

  四、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1、学*第1自然段。

  ⑴轻读,想想:那个人为什么要帮助禾苗长高。

  ⑵交流板书:巴望

  理解:“巴望”什么意思?

  ⑶默读,圈词。

  为什么不用“希望”而用“巴望”,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那个人巴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

  ⑷交流。

  ※动作:“天天……看”“转来转去”

  ※神态:“焦急”

  (出示词卡:焦急)正音、理解。

  ※语言:“自言自语地说……”

  (出示词卡:自言自语)理解、积累。

  (出示词卡:自( )自( )语)

  ※感觉:“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映示投影片: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比较理解:两句话意思相同吗?从哪儿看出来的?

  指导朗读。

  ⑸小结,齐读。

  2、学*第2自然段。

  ⑴师生接读第2自然段前半句。

  理解:“终于”这个词儿说明什么?

  ⑵指名读。

  思考:他想出什么办法帮助禾苗生长?

  交流板书:拔高

  弄得他──(出示词卡:筋疲力尽)

  ⑶学*“筋疲力尽”

  正音:“筋”读准什么音?

  理解:“筋”这里指身体。“疲”什么意思?“力”呢?

  “尽”这儿有四种解释,选哪一种?

  (映示投影片:“尽”四种解释)

  ⑷比较理解。

  第2自然段如果这样写可以吗?

  (映示投影片: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往高里拔,弄得筋疲力尽。)

  与书上的相比,哪句更好?为什么?

  (映示投影片:第2自然段)

  ⑸指导朗读。

  3、学*第3自然段。

  ⑴男同学读。

  他有没有为自己花费的力气后悔呢?

  ⑵交流,学词。

  ※白费

  (出示词卡:白费)理解

  ※一大截

  (出示词卡:一大截)正音、析形、理解。

  (多媒体演示:“截”的笔面顺)

  ⑶练*朗读。

  (出示词卡:喘气)

  4、学*第4自然段。

  帮助的结果呢?

  交流板书:枯死

  五、分析因果,揭示寓意。

  1、那个人原来巴望禾苗长得快些,结果禾苗全都枯死了。

  板书:→→

  他错在中哪里呢?

  板书:错

  交流板书:急于求成事与愿违

  2、揭示寓意。

  小朋友,从这个人的错误中你们懂得了什么道理?

  板书:↓

  交流板书:按事物规律办事

  3、深化寓意。

  (映示投影片:判断下列想法、做法是否违背事物的规律)

  六、背诵。

  1、读读课文,看看板书,轻声背背。

  2、引背。

  七、巩固字词,布置作业。

  1、认读词卡。

  2、抄写生字。

  《寓言》教学设计 11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初步把握寓言内容。

  2、学会归纳寓意的方法,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3、联系生活,学会正确对待荣辱、正确选择人生。

  【教学重点】

  学*归纳寓意的方法,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课前准备】

  预*课文内容,扫清文字障碍。

  导入:通过学生谈自己对“什么是寓言”的理解,老师介绍有关寓言的知识,导入新课。

  【教学过程】

  一、学*目标

  1、整体感知,初步把握寓言内容。

  2、学*归纳寓意的方法,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3、联系生活,学会正确对待荣辱、正确选择人生。

  二、检查预*(生字注音解释)

  嬉戏(xī) 禀告(bǐng) 厄运(è)

  慧心:佛教用语,指能够领悟佛理的心。这里泛指智慧。

  慷慨:不吝啬。

  闲适:清闲安逸。

  审美:欣赏、领会事物和艺术品的美。

  风韵:优美的姿态神情。

  得失之患:生怕失去个人利益的忧虑心情。

  三、整体感知,概括寓意

  引导学生学*《白兔和月亮》,步骤如下:

  1、朗读。(把握文意,揣摩语言。)

  2、复述。(朗读课文,完整复述。)

  3、精缩内容。(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4、概括寓意。(根据文章内容,感悟所学道理。)

  请学生当一次老师,按照出示的学*步骤总结出寓言《落难的王子》的寓意。

  四、研读赏析,对比阅读

  1、《白兔和月亮》在情节上有两次转折,你能找出来吗?

  2、白兔得到月亮前后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心态,你能用文中的四个字的词语概括吗?

  3、白兔得到月亮后必然会产生得失之患吗?有无得失之患的关键在哪里?

  4、白兔为什么请求诸神之王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

  5、生性多愁善感的王子后来为什么能够顽强地面对厄运?

  6、落难之后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规律吗?没有遭遇过厄运的人应该怎样培养坚韧的意志?

  五、体验反思,拓展与延伸

  1、有人认为,《白兔和月亮》的寓意是与其拥有,不如没有。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2、学过《落难的王子》后,如果你遭遇了厄运你会怎么做?

  3、展开你丰富的想象,描绘一下白兔请求诸神之王撤销慷慨决定时的情景及对话。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的《人生寓言》告诉我们:“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远离欲壑,健全自己的人格;藐视困难,直面人生!

  七、作业

  试着写一则寓言,题目自拟。

  要求:符合寓言的文体特点,500字左右。

  【教案点评】

  本教案突出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和语文素养的培养。教学设计上,运用对比阅读的教学方法,以教师的教读带动学生的学*,给学生以方法的指导,既体现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又激发了学生参与学*、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寓言》教学设计 12

  一、教学内容:

  《人生寓言》(寓言)、《我的信念》、《〈论语〉十则》

  二、单元重点、难点:

  重点:

  1、培养良好的朗读能力,能够根据语句的含义和感情正确断句,并读出感情。

  2、能够从关键处切入,寻找捷径整体把握或抓住文章主要内容。

  3、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能有自己的心得,并在思考的基础上能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4、在阅读过程中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深入理解文章寓意,并对自己的人生之路进行思考。

  5、养成积累语言材料,(包括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的好*惯。

  6、养成能够在生活中学*语文,同时以自己的语文知识服务生活的好*惯。

  难点:

  1、在语文实践中,培养语文学*和实际运用的能力。

  2、各种文体例如寓言、诗歌、散文等的基本常识,并能够做简单赏析。

  3、体会、赏析文章中既凝练优美又风格各异的言语,并能从中体会深层含义。

  4、把握文章的典型形象的象征意义,并理解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三、课文分析

  《人生寓言》(节选)

  (一)生字、词语:

  1、生字注音:

  嬉戏 xī 风韵 yùn 慷慨 禀告 厄运 è

  落难 nàn 撑 掳 lǔ 心旷神怡 yí 险象迭生 dié

  诸神 zhū 皎洁 折磨 zhé

  2、多音字:

  难 藏 度

  磨 折

  3、形似字:

  4、解词:

  嬉戏:游戏;玩乐。

  风韵:风度,韵致。形容仪态优美。后多用以指妇女的美好姿态。

  慷慨:① 情绪激昂 ② 性格豪爽 ③ 感叹 ④ 大方,不吝啬、本文选 ④

  闲适:神情严肃或严厉。

  落难:遭遇灾祸,处境困难。

  厄运:艰难困苦的遭遇。

  折磨:使在精神或肉体上受打击,受痛苦。

  皎洁:(月光)明亮洁白。

  举世无双:全世界仅有的。

  心旷神怡:心境开阔,精神愉快。旷:阔大。

  险象迭失:危险的险象不断出现。迭:屡次。

  突如其来:突然发生。突如:突然。

  得失之患:生怕得不到,得到以后又生怕失掉。谓斤斤计较个人得失。

  多愁善感:常发愁,易伤感。常形容人感情脆弱。

  天灾人祸:自然的灾害和人为的祸患。

  (二)文学常识:

  寓言,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素材多起源于民间传说。西方文学中最著名的寓言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等。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已盛行寓言,有不少保留在《庄子》、《韩非子》等着作中。

  (三)作家简介:

  周国*,上海人。当代哲学家。着作有《今天我活着》、《爱与孤独》等。其散文长于用文学的形式谈哲学,诸如生命的意义、死亡、自我、灵魂与超越等,探索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重视关照心灵的历程与磨难,寓哲理于常情之中,深入浅出,*易之中多见理趣。

  (四)文章结构:

  1、《白兔和月亮》

  第一部分(1):写白兔心旷神怡地赏月。

  第二部分(2~3):写月亮归属于白兔后,白兔反而勾起了无穷的患得患失。

  第三部分(4):写白兔请求诸神之王撤消决定。

  2、《落难的王子》

  第一部分(1~2):写一个生性脆弱的王子遭受到了厄运的折磨。

  第二部分(3~5):写厄运使王子变得坚强起来,其他人也应如此。

  (五)文章寓意:

  1、《白兔和月亮》: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2、《落难的王子》: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六)写作特点:

  语言精美,构思精巧。

  《我的信念》

  (一)生字、词语:

  1、生字注音:

  报酬 chóu 奢望 shē 蹂躏 róu lìn 苛责 kē 猝然 cù 茧子

  执着 zhí 简陋 lòu 闲暇 xiá 竭力 jié 眺望 tiào 镭 léi

  2、多音字:

  呵 着 和 盛

  3、形似字:

  4、解词:

  固执:坚持己见,不肯改变。

  鞭策:用鞭和策赶马。比喻督促。

  奢望:过高的希望。

  《寓言》教学设计 13

  教材内容: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四册27课寓言两则

  教材分析:《揠苗助长》是小学语文第四册中第七组的一篇寓言故事。该故事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热切盼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思来想去,最终想出了一个帮助禾苗生长的方法,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最后导致禾苗都枯死。通过这则寓言,让学生明白,无论做什么事不能急于求成,要遵从事物的规律,否则就要受到惩罚。

  教学目标:

  1.学*生字,理解词语。理解寓言含义,回答课后问题。

  2.能正确流利的读课文,培养学生阅读寓言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教育学生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侥幸心理,做事要老老实实,成功要靠诚实的劳动。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词句,理解寓意,培养学生阅读寓言的兴趣。

  教学方法:1、学生自主学*生字。

  2、通过学*课文感悟其中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一则寓言故事,还记得吗?

  生:坐井观天

  师: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生:故事告诉我们看事物要全面,不要片面看事物。

  师:今天我们学*27课寓言故事两则中的揠苗助长。

  出示:“寓”是寄托的意思。“言”是话,比喻故事,寓言就是以比喻的手法讲一个有趣的故事,用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教育和启发。寓言是借故事来说明道理的一种文章。(学生读)板书课题,生书空

  二、 自主学*

  1、 出示自学要求:

  自学要求:

  (1)轻声朗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标出自然段序号。

  (2)读课文,说说这则寓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学生自学

  3、检查生字掌握

  (1)会读的字(多种方式进行认读)

  yù yà jiāo chuǎn jié

  寓揠 焦 喘截

  (2)读一读(出示词语,小组展示认读)

  揠苗助长 总是 终于 累坏

  筋疲力尽 非常 枯死

  4、指导书写

  出示 焦费 望算

  (1)学生观察

  (2)交流识记方法

  (3)学生书写,教师指导。

  三、自主学* 合作探究

  过渡: 这真是个有意思的故事,农夫费了很大的劲去拔苗,为什么禾苗枯死了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学*故事。

  1、出示自主学*合作 合作探究

  (1)、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那个人觉得禾苗长得太慢?

  (2)、他想出办法了吗? 他想的是什么办法?

  (3)、结果怎么样?禾苗真得长高了吗?

  2、学生自学合作交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合作交流)

  3、汇报

  师:禾苗真的一点也没长高了吗?从哪个词看出来的?为什么? 生:古时候有个人,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

  看。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

  师:你有过焦急的时候吗?做一做,你能用焦急的语气读读吗? 生:学生表演,多种方式读。

  师:农夫是这样急不可待,觉得禾苗一点也没有长,于是,他开始想

  办法,是什么办法呢?

  生: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累的筋疲力尽。(多让学生读进行体

  会)

  师:他拔完禾苗累的筋疲力尽,摸着额头上的汗,心情怎么样?他是

  怎么说的?

  生: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多

  读,指导学生读出累并且高兴地语气)

  师:禾苗真的长高一大截吗?

  生:没有,枯死了。

  师:现在你知道揠苗助长是什么意思了吧!

  生:揠苗助长就是拔禾苗帮助他长高。

  师:通过学*你知道了什么道理?

  生:违反了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误了大事!

  小结:小朋友,其实我们做很多事情都不能急于求成,如果太着急,违反了事情的发展规律,反而不会有好的结果。

  四、拓展延伸

  1、把课文中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2、中国有许多流传千古的寓言,每一则寓言都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让我们动手去找一找、读一读吧! (出示刻舟求剑、盲人摸象、掩耳盗铃、画龙点睛的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的内容猜猜语言故事的名称。讲一讲故事。)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从朗读入手,让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寓意。在朗读方我采用了,多种朗读方式,如分组、小组、同桌等多 种形式。

  《寓言》教学设计 14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的多的东西;也有人说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的时候,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她转身要走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更有人说寓言是一座奇特的桥梁,通过它可以从复杂走向简单又可以从单纯走向丰富。在这座桥梁上来回走几遍,我们去看到了五光十色的生活现象,又能发现生活的内在意义。

  二、寓言(童话、神话、传说、寓言)比较

  你读过哪些寓言故事?借此同学们概括寓言的特点。(篇幅短小,主人公是人或者动物,主题借此喻彼、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写法上是夸张和拟人等方法,把深刻的道理寄托在简单的故事中)

  1.劝喻性2.讽谏性

  三、(一)赫尔墨斯和雕像者

  导入:介绍其他的神,大家都喜欢的雅典娜.维纳斯.丘比特等

  《伊索寓言》形式短小精悍,以动物喻人

  赫尔墨斯:盲目自高,爱慕虚荣而不被重视的自大者。(神态描写:想、问、笑问)

  1.赫尔墨斯为什么来到凡间?

  他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

  2.他为什么挑了宙斯和赫拉的雕像来问价?

  先问宙斯雕像的价格,想跟最高的神一比高低赫拉的雕像后,他觉得自己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一些

  3.赫尔墨斯一笑宙斯雕像价格低,二讥笑赫拉不如宙斯人会把自己的身价抬得很高,这正是她虚荣心的具体表现。

  (二)蚊子和狮子

  导入新课:战书

  尊敬的狮子大王,我想向您讨教武艺,请于明日上午九时到动物王国的森林广场,一绝高下,不知肯否赏脸,无名之辈:蚊子

  猴年马月犬日

  1.弱小的蚊子,为何能战胜强大的狮子?

  以己之长,克敌之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结论智者必胜

  2.胜利的蚊子,为何会败在小小的蜘蛛手上?

  蚊子陶醉于胜利的骄傲之中,自以为无敌于天下得意忘形,放松警惕

  3.蚊子两次吹着喇叭,有什么不同?

  前者是进军的号角,充满了自信,后者是得胜后的欢庆表现了骄傲

  4.蚊子在蛛网上叹息,是否明白了自己失败的原因,从文中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不料,蚊子把失败,归于不小心落入蛛网,说明他至死不悟

  (三)穿井得一人

  1.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2.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分为开端发展结局三层

  3.这则寓言故事告诉人们不可轻信传言,并盲目传播,说话念词,不要产生歧义

  4.现实生活的意义有去伪存,真不要轻信,不能盲从,不能以讹传讹。

  板书:

  宋人丁氏——别人(道听途说、盲目传播)

  不能 (轻信传言、以讹传讹)——国君

  (四)杞人忧天

  1.导入:学过《列子》有教育意义的故事

  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愚公移山

  2.寓意

  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担忧

  道理:我们不应该为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担忧而忧虑,应该实事求是的看待事物。

  四、作业布置:

  自己编一篇寓言,能揭示某种道理。

  《寓言》教学设计 15

  【教学目标】

  1、体会寓言的寓意,学会把握寓言寓意的方法;

  2、了解寓言的特点;

  3、感悟文中的人生道理。

  【教学重点】

  1、体会寓言的寓意,学会把握寓言寓意的方法;

  2、了解寓言的特点。

  【教学难点】

  感悟文中的人生道理。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

  学*《白兔和月亮》。

  【教学】

  一、导入新课

  1、看导语,默读课文。

  2、借助注释、词典,识字识词:

  审美风韵闲适窖泯厄运慧心皎洁归属禀告身世正色心旷神怡得失之患

  二、朗读课文

  1、老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

  2、学生齐读课文。

  三、寓言的基本常识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言在此而意在彼,给人以生活的启示。寓言故事一般是简短的,比喻性的,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都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等。

  四、研讨

  1、第三段中的“白兔仍然夜夜到林中草地赏月”与第一段的哪些语句相照应?

  2、第三段中“从前的闲适心情”与第一段的哪些词语相照应?

  3、第一、三段对白兔的心情用了对比的方法进行描写,请从这两段中,找出四个构成鲜明对比的四字词语。

  4、从文中找出运用了比喻、拟人修辞方法的句子各一个。

  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寓意。

  6、引导学生准确理解《白兔和月亮》,设问为什么不编成“白兔和青草”的故事,或“天空和月亮”的故事。

  7、《白兔和月亮》的语言很精美,引导学生学*。

  8、这一则寓言提到人类,含有什么意味?

  老师点拨:

  1、每天夜里,她都来到林中草地……心旷神怡地赏月。

  2、无忧无虑 心旷神怡。

  3、无忧无虑,心旷神怡;紧张不安,心痛如割。

  4、略。

  5、拥有财富并过分地看重财富,就可能失去人生的许多乐趣。

  6、白兔虽有赏月之才,但是她是如此渺小,实在不配拥有月亮,所以如此紧张不安。虽是诸神之王的赏赐,也是非分之财,拥有非分之财,必然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忽视这一点,就不能准确理解寓意,就可能误解、误导。

  7、“慧心”“风韵”“闲适”“绷”等用词很精当。对称的句子也很精美,“或是无忧无虑地嬉戏,或是心旷神怡地赏月”,“乌云蔽月,她便紧张不安,惟恐宝藏丢失;满月缺损,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

  8、意思是说:人类的慧心已泯。

  第二课时

  【学*】

  学*《落难的王子》。

  【教学】

  一、朗读课文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

  2、 学生齐读课文。

  二、探讨

  1、请在文中空白写出汉字。

  他自己也被敌人( )去当了奴隶,受尽非人的折磨。

  2、文中“天哪,太可怕了!这事落到我头上,我可受不了!”两句和“天哪,太可怕了……”分别出自( )之口,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何在?

  3、文中“至于此,就更是一件容易的事了”一句是什么意思?你能举出一个这样的例子吗?

  4、 请在文中划出本文的主旨句。

  5、生性多愁善感的王子为什么能够顽强地面对厄运?

  老师点拨:

  1、掳

  2、王子、我、其他人;对比写出人世间没有不能承受的苦难。

  3、略。

  4、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只要他不死。

  5、生性多愁善感的王子,遭遇厄运后历尽苦难的磨炼,性格坚强起来了,所以能够顽强地面对厄运。

  三、总结

  两则寓言的寓意分别是:“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一则寓言,写好事变成坏事;一则寓言,写坏事变成了好事。人生道路上,大大小小的好事、坏事是经常遇到的,怎样对好事,怎样对待坏事,两则寓言很有启发性。

  《寓言》教学设计 16

  ○教学目标

  ① 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积累文言词语。

  ② 分析故事情节。

  ③ 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④ 学*改写、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① 分析故事情节。

  ② 多角度概括寓意。

  ○课前准备

  学生:熟读《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结合注释试着翻译。

  老师:投影仪。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教学设计

  导入 课文

  在文学宝库里,有一种诙谐幽默的文章——寓言,能不能说说寓言的一般特点?能否举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题目?

  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① 全班朗读《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② 在预*的基础上请学生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其他学生补充修改,个别问题老师解释。

  ③ 全班再集体朗读一遍这两则寓言,然后教师投影出示句子,全班齐读句子并解释加点的词。

  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的词。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不筑,必将有盗 暮而果大亡其财 其家甚智其子*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马无故亡而人胡 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居数月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家富良马 其子好骑 堕而折其髀胡人大入塞 死者十九 此独以跛之故

  这个环节一定要落实,这些加点词语中有的属于古今异义,有的属于一词多义,有的属于词类活用,不需要给学生分类,但一定要求学生结合上下文把意思讲对,这也是为了帮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为以后学*文言文打基础。

  ④ 复述课文大意

  这是为了让学生熟悉故事情节,能够不看课本把这两个寓言故事讲出来,可以多找几个学生复述,这样学生差不多就背下来了。

  讨论

  ①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概括这两则寓言大意。

  这是本节课中激活学生思维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先由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尽可能每个人都说,然后再转入全班性的讨论。第一,次讨论结果可能单一,可能深度不够,或者概括的语言表述不准确,教师可以灵活指导,提问,如讨论《智子疑邻》时,可问:对正确的意见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如何正确对待别人提出的意见或建议?学《塞翁失马》,可以问:好事坏事能转化吗?必然转化吗?举例说说好事、坏事在什么条件下转化?这样使学生思维处于活跃状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概括寓意,同时也指导学生尽可能把话表述得简洁、准确。

  ②结合生活体验进一步深刻理解寓意。

  得与失、福与祸在生活中其实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结合你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塞翁失马》的寓意理解。

  讨论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注意福与祸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不能让学生误解成福与祸的转化是必然的。如,家庭突遭打击,变故,陷入困境,这是祸,但如果能从容、镇静,在困境中拼搏、奋起,那么,这又不失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然,在困境中一蹶不振,丧失信心,甚至失去生活勇气,那么,这祸就只能是祸了。所以,要注意把握好转化的点、条件。

  ③寓言故事一般比较短小而含义深刻,有许多成语就出自寓言,请你从这两则寓言中各概括一个成语。

  这个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很快可以讨论出结果。教师告诉学生,在以后学*中见到成语,可以从寓言故事的角度帮助理解意义。(当然,并非所有的成语都是从寓言故事中概括出来的。)

  小结

  ①通过以上讨论,我们明白,寓言是借一个故事寄寓一种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而要读懂寓言,则需要我们密切联系现实生活体验,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

  ②布置作业 。

  结合今天的生活写出你对寓言故事《黔驴技穷》的理解。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

  ○教学设计

  导入

  ①《智子疑邻》的寓意是什么?

  ②你是如何得出这寓意的?

  (由学生回答《智子疑邻》寓意的理解,过渡到寓意是通过分析寓言情节得出的。)情节的设置、想像是寓言创作中重要的一环。今天,我们再学*两则古希腊寓言,通过对这两则寓言的分析,发挥想像,学*创作简单的寓言故事。

  讨论,分析寓言情节,认识寓言情节的作用

  ①朗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

  ②概括《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的寓意,并说说你是根据哪些具体情节概括出这些寓意的。

  这个环节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明白,概括寓意不能脱离寓言的故事情节,一定要通过分析具体的情节来理解寓意。如《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描写到的“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后来看到自己的雕像又想到“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尊重些”。而“白送”的回答却使他狠狠地摔到了底谷。这些情节生动刻画出一个盲目白高自大者的形象,告诉人们要谦虚,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妄自尊大。《蚊子和狮子》也可以照此分析。

  ③改动寓言情节后让学生讨论寓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出示投影(改动后的《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学生讨论,这样改动情节后寓意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赫耳墨斯听后,默不作声,悄然离去。

  蚊子和狮子

  蚊子径直朝狮子飞过去,趁狮子没有准备,张嘴就咬,而且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也没抓到蚊子。蚊子战胜了狮子,就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了。

  通过讨论,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寓言的寓意,是从故事情节中得来的,如果改动情节,那寓意相应也有变化。如,改动后的《蚊子和狮子》去掉了蚊子向狮子宣战和取胜后得意忘形,撞在蜘蛛网上被蜘蛛吃掉这两个情节,那么原文中讽刺蚊子的骄傲之意便不存在了。而《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的赫耳墨斯打听到宙斯和赫拉的雕像的价格后,为什么一言不发,悄然离去了?他心里这时是怎么想的?显然,原文中讽刺缺少自知之明、妄自尊大的人的寓意也要改变了。

  同时,教师还可以进一步点拨,寓言的故事情节都是作者依据现实生活想像创造的,阅读寓言故事,首先要分析故事情节;而创作寓言,更不能忽视对情节的具体想像。

  学写寓言,进一步锻炼想像思维与发散性思维

  ①续编寓言情节练*。

  教师投影出示两个续编题目:a.赫耳墨斯听到自己的雕像作为添头“白送”之后,他的心情如何?他说了些什么?b.蚊子战胜狮子,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以后还会发生什么故事?

  以上两题内容,学生可任选一题,做到练*本上,然后在班上读,其他同学评论。

  ②自编寓言练*。

  教师出示题目:a.嘴和眼睛的对话;b.树和斧子;c.筷子和勺子;d.画笔和颜料;e.蜜蜂与花朵止猫和老鼠。

  学生可以任选其中的一个题目构思,并在最后点明寓意,然后全班交流,讨论。

  在学生分析故事情节、概括寓意,并能续编情节的基础上,做这一练*正合适。学生此时的思维正处在活跃高峰,会有很高的兴致。这个练*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想像力,依据生活去合理想像;另一方面,也促使学生动脑分析生活,正确认识生活,可谓一举两得。因课堂时间关系,不可能做长时间交流,但在讨论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考虑情节是否合理、具体,情节与寓意是否一致,寓意能否揭示一种生活道理,当然不要轻易否定学生,可以给学生提点具体修改意见。

  总结

  ①教师小结。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我们了解了寓言故事的一般特点,学*了通过分析情节,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寓意,并且实*了创作简单的寓言故事。请大家在今后的学*生活中,仔细观察生活,分析生活,还可以多读一些寓言故事,正确认识生活。

  ②布置作业

  a.依据课堂讨论,利用课堂上老师出示的`题目,也可以自己命题编写一则寓言,规整地抄到本子上。

  b.推荐阅读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克雷洛夫寓言》、《伊索寓言》等。

  《寓言》教学设计 17

  教学分析:

  本文用简洁、传神的描写,刻画了东施这个人物形象。通过学*课文,使学生了解到不能盲目模仿,要顺其自然。

  学*目标:

  1、读懂字音,疏通字义,感知课文。

  2、反复诵读,体会作品的美感,明确寓意,人知什么是真正的美。

  3、理清思路,提高阅读能力。

  关键处处理:

  熟练背诵、正确默写课文。并能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并能将寓言扩展并活学活用。

  教学、教具准备:

  资源包: (检索到的教案、课件、课利用的资料信息,推荐学*资料。有关庄子墨子的资料。准备搜集有关庄子和墨子的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东施效颦”反复诵读,疏通词义,明确寓意。把要解决的问题及方法指导写清楚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寓言故事?《掩耳盗铃》《南辕北辙》等。

  今天,我们再来读一篇庄子写的《东施效颦》。你了解庄子吗?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先读读译文。

  2、自己练*把语句读通顺、读流畅。

  3、再读读译文。

  反复朗读,把文章读流畅。

  三、细读课文,读懂寓意。

  1.西施和东施的`对比,也是美与丑的对比,文章的哪些句子写出了西施的美和东施的丑?

  2.出示课件:

  西施美:

  “西施病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

  (1)读了句子你体会到什么?结合你查到的西施的资料来说一说

  (2)西施可真美,用个词来夸夸她吧。

  3、西施捂着胸口,皱着眉仍赏心悦目,东施也来学学吧!她美吗?从哪看出来的?

  4、出示课件:

  东施丑:

  “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1)读读这句话,你体会到什么?

  (2)能用个词来形容一下东施的样子吗?

  (3)再读句子,试着读出东施的丑

  (4)你想对东施说什么?

  四、明确寓意,联系实际谈受到的启发。

  1、小组讨论:

  (1)同样是皱眉捧心,为什么西施的样子美,东施的样子丑?

  (2)什么是真正的美,你能告诉东施吗

  (3)现实生活中有没有“东施效颦”这样的事情?举例说一说。

  2、班级交流讨论结果。

  教师指导点拨: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不切实际的照搬,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五、熟读背诵,进行语言积累。

  练*读出感情,再分角色朗读体会寓言的寓意。

  作业:

  背诵《东施效颦》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复*并背诵《东施效颦》。学*《楚王好细腰》

  教学过程:

  一、复*并背诵《东施效颦》。

  二、学*《楚王好细腰》

  自读自悟,读懂、读通每句话。

  1、学生自读《楚王好细腰》。

  2、全班交流

  三、讲寓言故事,理解寓意,联系生活实际想开去。

  1、自己练*讲寓言故事,在小组里讲,全班讲。

  2、集体交流:

  (1)知道楚王喜爱细腰后,大臣们的心里会想什么?

  (2)大臣们投其所好,他们是怎么做的?

  出示句子:

  “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

  你能否为大家演示一下“胁”、“带”、“扶”这几个动作,并用自己的语言具体的描绘出这几个动作?

  大臣们在细腰过程中是否有痛苦,他们会有思想矛盾吗?猜猜他们怎么想的。

  再试着读读这句话,读出大臣们的矛盾心理。

  (3)第二年,大臣们的“努力”可有了成效,满朝文武的脸都是黑黄黑黄的了。看到这番情景楚王还乐的起来吗?

  (4)你想对楚王和大臣们说什么?

  四.升华延伸

  你是不是认为文章结尾还可以写点什么?试着写一写

  其实我们中国的历史上有很多刚正不阿的人,他们不畏强权、保持自我,谁给大家讲讲他们的故事?

  这则寓言对你有什么启发?

  教师点拨:《楚王好细腰》通过达官显贵们束腰以求楚王宠信的丑陋举止,讽刺了那些投其所好者的可耻下场。

  五、检测: 检查背诵,交流理解体会寓意。

  六、作业设置:

  1、从生活中找寓言中的人物。

  2、背诵默写古文。

  3、推荐阅读《邯郸学步》

  课后反思:

  本文用简洁、传神的描写,刻画了东施这个人物形象。通过学*课文,使学生了解到不能盲目模仿,要顺其自然。

  学*的拓展非常重要,可以使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避免东施效颦的事情发生。

  《寓言》教学设计 18

  教材:

  《蜗牛的奖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的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善飞的蜗牛获得飞行比赛冠军奖杯后,自我陶醉,不思进取,结果翅膀退化,丧失了飞行能力。故事告诉人们,在荣誉面前骄傲自满就会阻碍自己的进步。

  教学目标:

  1.会写10个生字,会认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内容,懂得在荣誉面前骄傲自满就会阻碍自己进步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小朋友们好,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小客人,想认识吗?(出示蜗牛图)快打个招呼吧!

  2.师:蜗牛说:“小朋友们好,背着这重重的壳,我好累噢!”是呀,这么大的壳背在身上是很累,快请它坐下来吧!小朋友,蜗牛以前可不是这个样子的。它以前是什么样子呢?学了课文《蜗牛的奖杯》你就知道了。(板书并齐读课题。)

  3.课题中的“奖”字你在哪里见过?(奖状的奖。)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读课文;同桌互读生字;出示拼音指名读出生字。

  2.真棒!没有拼音还会读吗?(抽读去掉拼音的生字。)

  3.认识新的部首“支”,指导书写“翅”(支一捺要长,托住羽字。)

  4.练*读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5.老师把词放在句子里,还会读吗?(出示课文中的长句和难读的句子。)

  6.这么难读的句子都能读通顺,相信其他段落肯定没问题。现在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同桌听,他读得好,就用你的方式夸夸他,他读的过程中有问题,就请你帮帮他。

  7.指名读全文。

  三、精读感悟

  (一)体会“从前的蜗牛”的样子。

  1.很久很久以前,蜗牛是什么样子的呢?请默读第1自然段,用横线把描写蜗牛样子的句子画下来。

  2.学生汇报自己勾画的句子。

  3.教师出示句子:它长着一对有力的翅膀,能在空中自由地飞翔。同时出示长着翅膀的蜗牛图。板书并理解:有力的翅膀自由地飞翔。

  4.多么可爱的蜗牛啊!你想对它说什么呢?

  5.用“……长着……能……”练*说话。

  (二)体会“现在的蜗牛”的样子。

  1.现在的蜗牛又是什么样子呢?请你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用波纹线把描写蜗牛现在样子的句子画下来。

  2.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沉重的奖杯变成了坚硬的外壳,蜗牛只能勉强地从硬壳里伸出头来,在地上慢慢地爬行。”(板书:沉重的奖杯 慢慢地爬行)

  3.“勉强”是什么意思?你能比一比蜗牛勉强爬行的样子吗?(学生比动作,体会蜗牛背着沉重的奖杯,勉强地伸出头来慢慢地爬行的样子。)

  4.你能通过朗读,把蜗牛这种感觉读出来吗?(指导学生朗读。)

  (三)对比前后两种蜗牛。

  1.你喜欢哪种蜗牛?请用朗读表现出来。(学生练*朗读。)

  2.学生自由表演读。

  3.指名表演读。

  4.用“原来的蜗牛有……能……而现在的蜗牛有……只能……”练*说话。

  (四)感悟蜗牛变化的原因。

  1.蜗牛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呢?请你读课文第3~4自然段。

  2.出示句子:“它成天把奖杯背在身上,唯恐别人不知道它是飞行冠军。到了晚上,蜗牛就睡在奖杯里,生怕别人把奖杯偷了去。”

  (1)指名读这段话。

  (2)蜗牛为什么成天把奖杯背在身上?

  (3)你觉得应该怎样来读这段话?(指导朗读。)

  (4)比较“唯恐”和“生怕”,你认为这两个词能调换位置吗?为什么?

  3.看着这背着重重的壳再也飞不起来的蜗牛,你想对它说什么?

  (学生自由表达。)

  四、拓展延伸

  1.演一演。分组练*表演《蜗牛的奖杯》课本剧。

  2.说一说:学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3.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阅读其他童话故事。

  五、析字练写

  将生字按结构分类;指导书写。

  《寓言》教学设计 19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对生词的释义读懂文章内容;

  2、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初步领会寓言的含义;

  3、学生在讨论与思考中对这两则寓言能有一些自己的思考。

  教学过程:

  《白兔与月亮》

  1、学生根据注解与工具书自学生词:

  审美 风韵 慷慨 闲适 金窖 险象迭生 得失之患 慧心未泯

  2、在熟读、预*的基础上,以上述生词为提示,请学生复述这个寓言

  3、学生思考并讨论:

  a、兔的心情为什么会有前后的变化?

  (白兔和月亮的关系不同:欣赏——拥有)

  b、为什么能够“拥有”,反而不快乐?能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吗?

  (得失之患)

  c、请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用简短的话概括寓言的寓意

  (我们要能够发现和欣赏对象的美,就不可抱一种占有的态度)

  4、老师提问:在生活中,什么是你的“月亮”,你又应该如何去对待你的“月亮”?

  5、作业:

  请你仿照课文的样式,仿写一则寓言(在理解寓意的基础上可加入自己的感悟)。

  《落难的王子》

  1、导入: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当我们面对“不测风云”、“旦夕祸福”时,应该怎么想,怎么做呢?相信大家在学了这则寓言后,应该有了自己的选择。

  2、学生根据注解与工具书自学生词:

  多愁善感 禀告 厄运 突如其来 行乞 正色

  3、在熟读、预*的基础上,以上述生词为提示,请学生复述这个寓言

  4、针对导入部分,请学生回答:寓言里的王子落难时,他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文字。

  (做:逃出虎口,流落异国他乡,靠行乞度日)

  (说:“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只要他不死。至于死,就更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5、王子在落难时的所做所说,和文中哪处的描述行成对比?

  (课文第一节)

  6、王子为什么会有前后两种不同的想法与说法,你更喜欢哪一种?

  (遭受了厄运;后一种)

  7、小组讨论:

  a、请用简短的话概括寓言的寓意

  (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因为最低限度,生命本能会迫使你正视和迎战灾难,不让自己被灾难打倒。)

  b、请思考:在寓言里,如果没有“厄运”,王子的想法和命运会是怎样?

  那么你认为,这样的“厄运”,对王子来说,是好还是坏?

  c、在文中,“天哪,太可怕了……”出现几次?有什么作用?

  (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三次,揭示了它在现实中的普遍性。)

  8、作业:

  你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厄运”吗?你是怎么对待的?是逃避还是勇敢面对?联系课文,请写出你的感受

  《寓言》教学设计 20

  ○教学目标

  ① 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积累文言词语。

  ② 分析故事情节。

  ③ 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④ 学*改写、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① 分析故事情节。

  ② 多角度概括寓意。

  ○课前准备

  学生:熟读《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结合注释试着翻译。

  老师:投影仪。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教学设计

  导入 课文

  在文学宝库里,有一种诙谐幽默的文章——寓言,能不能说说寓言的一般特点?能否举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题目?

  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① 全班朗读《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② 在预*的基础上请学生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其他学生补充修改,个别问题老师解释。

  ③ 全班再集体朗读一遍这两则寓言,然后教师投影出示句子,全班齐读句子并解释加点的词。

  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的词。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不筑,必将有盗 暮而果大亡其财 其家甚智其子*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马无故亡而人胡 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居数月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家富良马 其子好骑 堕而折其髀胡人大入塞 死者十九 此独以跛之故

  这个环节一定要落实,这些加点词语中有的属于古今异义,有的属于一词多义,有的属于词类活用,不需要给学生分类,但一定要求学生结合上下文把意思讲对,这也是为了帮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为以后学*文言文打基础。

  ④ 复述课文大意

  这是为了让学生熟悉故事情节,能够不看课本把这两个寓言故事讲出来,可以多找几个学生复述,这样学生差不多就背下来了。

  讨论

  ①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概括这两则寓言大意。

  这是本节课中激活学生思维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先由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尽可能每个人都说,然后再转入全班性的讨论。第一,次讨论结果可能单一,可能深度不够,或者概括的语言表述不准确,教师可以灵活指导,提问,如讨论《智子疑邻》时,可问:对正确的意见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如何正确对待别人提出的意见或建议?学《塞翁失马》,可以问:好事坏事能转化吗?必然转化吗?举例说说好事、坏事在什么条件下转化?这样使学生思维处于活跃状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概括寓意,同时也指导学生尽可能把话表述得简洁、准确。

  ②结合生活体验进一步深刻理解寓意。

  得与失、福与祸在生活中其实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结合你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塞翁失马》的寓意理解。

  讨论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注意福与祸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不能让学生误解成福与祸的转化是必然的。如,家庭突遭打击,变故,陷入困境,这是祸,但如果能从容、镇静,在困境中拼搏、奋起,那么,这又不失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然,在困境中一蹶不振,丧失信心,甚至失去生活勇气,那么,这祸就只能是祸了。所以,要注意把握好转化的点、条件。

  ③寓言故事一般比较短小而含义深刻,有许多成语就出自寓言,请你从这两则寓言中各概括一个成语。

  这个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很快可以讨论出结果。教师告诉学生,在以后学*中见到成语,可以从寓言故事的角度帮助理解意义。(当然,并非所有的成语都是从寓言故事中概括出来的。)

  小结

  ①通过以上讨论,我们明白,寓言是借一个故事寄寓一种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而要读懂寓言,则需要我们密切联系现实生活体验,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

  ②布置作业 。

  结合今天的生活写出你对寓言故事《黔驴技穷》的`理解。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

  ○教学设计

  导入

  ①《智子疑邻》的寓意是什么?

  ②你是如何得出这寓意的?

  (由学生回答《智子疑邻》寓意的理解,过渡到寓意是通过分析寓言情节得出的。)情节的设置、想像是寓言创作中重要的一环。今天,我们再学*两则古希腊寓言,通过对这两则寓言的分析,发挥想像,学*创作简单的寓言故事。

  讨论,分析寓言情节,认识寓言情节的作用

  ①朗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

  ②概括《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的寓意,并说说你是根据哪些具体情节概括出这些寓意的。

  这个环节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明白,概括寓意不能脱离寓言的故事情节,一定要通过分析具体的情节来理解寓意。如《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描写到的“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后来看到自己的雕像又想到“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尊重些”。而“白送”的回答却使他狠狠地摔到了底谷。这些情节生动刻画出一个盲目白高自大者的形象,告诉人们要谦虚,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妄自尊大。《蚊子和狮子》也可以照此分析。

  ③改动寓言情节后让学生讨论寓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出示投影(改动后的《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学生讨论,这样改动情节后寓意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赫耳墨斯听后,默不作声,悄然离去。

  蚊子和狮子

  蚊子径直朝狮子飞过去,趁狮子没有准备,张嘴就咬,而且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也没抓到蚊子。蚊子战胜了狮子,就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了。

  通过讨论,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寓言的寓意,是从故事情节中得来的,如果改动情节,那寓意相应也有变化。如,改动后的《蚊子和狮子》去掉了蚊子向狮子宣战和取胜后得意忘形,撞在蜘蛛网上被蜘蛛吃掉这两个情节,那么原文中讽刺蚊子的骄傲之意便不存在了。而《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的赫耳墨斯打听到宙斯和赫拉的雕像的价格后,为什么一言不发,悄然离去了?他心里这时是怎么想的?显然,原文中讽刺缺少自知之明、妄自尊大的人的寓意也要改变了。

  同时,教师还可以进一步点拨,寓言的故事情节都是作者依据现实生活想像创造的,阅读寓言故事,首先要分析故事情节;而创作寓言,更不能忽视对情节的具体想像。

  学写寓言,进一步锻炼想像思维与发散性思维

  ①续编寓言情节练*。

  教师投影出示两个续编题目:a.赫耳墨斯听到自己的雕像作为添头“白送”之后,他的心情如何?他说了些什么?b.蚊子战胜狮子,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以后还会发生什么故事?

  以上两题内容,学生可任选一题,做到练*本上,然后在班上读,其他同学评论。

  ②自编寓言练*。

  教师出示题目:a.嘴和眼睛的对话;b.树和斧子;c.筷子和勺子;d.画笔和颜料;e.蜜蜂与花朵止猫和老鼠。

  学生可以任选其中的一个题目构思,并在最后点明寓意,然后全班交流,讨论。

  在学生分析故事情节、概括寓意,并能续编情节的基础上,做这一练*正合适。学生此时的思维正处在活跃高峰,会有很高的兴致。这个练*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想像力,依据生活去合理想像;另一方面,也促使学生动脑分析生活,正确认识生活,可谓一举两得。因课堂时间关系,不可能做长时间交流,但在讨论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考虑情节是否合理、具体,情节与寓意是否一致,寓意能否揭示一种生活道理,当然不要轻易否定学生,可以给学生提点具体修改意见。

  总结

  ①教师小结。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我们了解了寓言故事的一般特点,学*了通过分析情节,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寓意,并且实*了创作简单的寓言故事。请大家在今后的学*生活中,仔细观察生活,分析生活,还可以多读一些寓言故事,正确认识生活。

  ②布置作业

  a.依据课堂讨论,利用课堂上老师出示的题目,也可以自己命题编写一则寓言,规整地抄到本子上。

  b.推荐阅读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克雷洛夫寓言》、《伊索寓言》等。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