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菁华6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设计,数学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1

  活动准备:

  1、教具:大象5只、香蕉5根、小狗4只,骨头4根,小猫3只,小鱼3条,青蛙5只,荷花5朵,标记图一张。

  2、学具:幼儿用书33、34页。

  活动过程:

  1、集体活动

  (1)、依样接放,交替排序。

  出示标记图和4只交替排序的大象和小狗,引导幼儿观察大象和小狗的排列规律,说说:图上有什么?它们是怎样排队的?

  出示2只大象和2只小狗,引导幼儿帮它们排队,请个别幼儿来操作,边排边说:一只大象排在小狗的后面,一只小狗排在大象的后面……最后,从前往后说一说:它们是怎样排队的?

  (2)对应匹配食物。

  出示香蕉和骨头图片,让幼儿看图说说:这里有什么?谁来把它们送给大象和小狗,边送边说:××,我送你一根什么,…

  请个别幼儿在黑板上操作,学*正确运用量词。

  2、操作活动。

  (1)、第一、二、三组。

  排序匹配活动。

  观察标记图上的动物,学*依样接着摆放动物,再对应匹配食物,鼓励幼儿边操作边说。

  (2)、第四、五、六组。

  依样排序。

  观察标记图上的图片,请你依样排列。

  观察实物数量,画出相应数量的短线或小圈,记录实物数量。

  3、活动评价。

  4、展示幼儿活动材料,请幼儿说说他市怎样排卡片的,体验有规律的序列。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小瓢虫(3以内的数)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手口一致的数3以内的数

  2、学*按数量分类

  3、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1个斑点、2个斑点、3个斑点的纸制瓢虫若干

  2、树叶3片,儿歌《小瓢虫》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师幼共同玩手指游戏“小瓢虫”

  师:小朋友,你们看我这里是什么?(瓢虫)今天我是瓢虫妈妈,你们就是瓢虫宝宝,瓢虫最喜欢吃害虫啦!我们一起去抓害虫吧!

  小瓢虫,小瓢虫(上下弯曲手指)

  爬来爬去的小瓢虫(五指作爬行状)

  紧紧追上大害虫(加快爬行速度)

  一口把它吃干净(停下做吃状)

  二、利用图片练*手口一致的数3以内的数

  1、观察瓢虫的外型特征,确立对斑点的'认识

  师“宝宝们,累了吧!好,我们坐在小椅子上休息一下”

  (出示瓢虫纸)师:咦?一些瓢虫宝宝真顽皮,跑到这里来了,看看这些瓢虫宝宝它们一样吗?什么地方不一样?(斑点不一样)

  2、通过数瓢虫身上的斑点,学*数数1、2、3

  (1)老师指着1只瓢虫,提问:瓢虫宝宝的背上有几个斑点?(1个)

  请个别幼儿上前来手口一致的点数1,并齐声说1。

  (2)指有2个斑点的瓢虫让幼儿来手口一致数2,并齐声数1、2,那共有几个斑点?(2个);

  (3)指有3个斑点的瓢虫让幼儿来数一数,也齐声数1、2、3,那共有几个斑点?(3个)

  三、利用游戏,培养幼儿按数量分类的能力

  1、数斑点

  (1)现在妈妈请宝宝们看看自己身上有几个斑点?拿下来,伸出手指数一数,数的时候,请你一边数一边说。

  (2)幼儿数一数,教师巡回指导

  (3)请个别幼儿拿着瓢虫上来数一数,说一说,学说一句话“我身上有几个斑点?”

  2、送瓢虫宝宝回家

  (1)让幼儿把不同斑点的瓢虫宝宝放到相应圆点的树叶上

  师“宝宝们,天黑了,该回家了,那你们的家在哪里呢?(出示树叶)。噢!原来在这里,这些树叶是瓢虫宝宝的家。它们一样吗?哪里不一样?(圆点不一样),那1个斑点的瓢虫哪个是它的家呢?(一个点的树叶),老师示范(也可以有意摆错了,让幼儿来纠正)。2个斑点的家呢?(幼儿上前摆放)3个斑点的家呢?(幼儿上前摆放)好,现在哪些瓢虫可以到1个圆点的树叶家里?(请幼儿上来送)2个斑点的呢?3个斑点的呢?

  (2)集体验证。

  四、幼儿操作

  师:瓢虫宝宝都送回了家,你们高兴不高兴?噢,你们真棒!好,现在啊,小朋友的爸爸妈妈那儿也有一些小动物们想回家,它们希望我们小五的小朋友们送它们回家,你们乐意吗?请你和爸爸妈妈一起送它们回家吧。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图形分类(数学)

  一、活动目标能把大小(颜色)相同的图形归在一起,并能表达分类标准。

  二、重点与难点能大胆表达分类标准。即分类后能说出是按颜色或大小分类的。

  三、材料及环境创设积木、雪花片、木珠,几何图形等。

  四、设计思路分类活动属于数前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为幼儿以后理解数概念作心理准备。如幼儿理解数的实际意义,需要对某数所表示的物体的数目进行抽象,而抽象的基础是能够排除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的干扰。这种能力是在分类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所以,小班进行分类活动的目的是让幼儿通过对各种材料的操作摆弄形成一定的概括能力。让幼儿表达分类标准是小班幼儿开展分类活动的重点难点。这是一因为幼儿的概括能力比较差,同时语文表达能力也比较弱。因此,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指导语给幼儿适当的提示,还可以采用放标记的方法让幼儿先把想法表示出来,然后再学*用语言说明分类标准。

  五、活动流程操作经验——讨论归纳——复*巩固操作体验在活动区中提供操作材料,让幼儿通过操作摆弄,积累有关物体的颜色,大小等特征的感性经验。

  (1)分雪花片。材料:大小、颜色不同的雪花片,每种颜色的雪花片4——5片。指导语:请你把颜色相同的雪花片放在一起。

  (2)分积木材料: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圆柱体积木各不相同4—5块,每种形体的积木放在一起。指导语:请你把形状相同的积木放在一起。

  (3)分木珠材料:四种形状不同的木珠,每种4—5个,颜色不同。指导语:请你把形状相同的木珠放在一起。或:请你把颜色相同的木珠放在一起。

  (4)分玩具材料:积木、木珠、雪花片。指导语:请你把颜色相同的玩具放在一起。

  2、讨论归纳经过分组讨论帮助幼儿提出和转换分类标准。

  (1)给每个幼儿一些不同颜色的,几何图形,每种都有大和小两种。指导语:请你们把这些图形放在两个盒子里,每个盒子里要放入一样的图形。请幼儿介绍自己的分类结果。并证明为什么把这些图形放在一起。或者可以请其他幼儿猜猜他是按什么标准分类的。

  (2)给幼儿再次分类指导语:刚才你们是按图形的颜色(大小)分的,现在你们再用别的方法分一次。

  (3)给幼儿两盒雪花片,每盒里都有大小,颜色不同的雪花片,四个空盒子。请幼儿给两盒雪花片分别进行分类,两次要用不同的分类标准。分完后用标记(大)、(小)表示。然后再让幼儿证明分类标准。说明标记应在课前先让幼儿认识。

  4、复*巩固在活动中投资其他材料,并增加每种材料的数量,继续让幼儿操作,学*分类。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2

  论文关键词: 对话教学 课堂教学 设计原则 内容 设置

  论文摘要: 对话是师生的课堂生活方式,课堂中的对话具有知识、情感和精神层次。对话教学中的课堂教学设计要遵循“让教学与生活融为一体;让想象与创造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让互动与合作充盈着教学肌体”这些基本理念,坚持四原则:问题导引、尊重差异、贴*生活、关注生成。

  对话教学是指师生在民主、*等、尊重、宽容和爱的氛围中,以言语、理解、体验、反思等互动方式在经验共享中产生知识和教学意义,以及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教学形态。这是一种尊重主体性、体现创造性、追求人性化的教学。“面向生活世界,让教学与生活融为一体;舒展学生个性,让想象与创造成为课堂的主旋律;学会沟通和分享,让互动与合作充盈着教学肌体”是对话教学的基本思想,是课堂设计的基本理念。在基本理念的引领下,对话教学的课堂设计应坚持以下几项主要原则,即问题导引、尊重差异、贴*生活、关注生成。下面笔者就四项原则的运用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1.问题导引,引领教学

  问题,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情景,一种“个体想做某件事,但不能即刻知道这种事所需要采取的一系列的行动,既定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存在着差距与转换的障碍”。正是这种差距的存在和既定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成功转换的召唤,吸引着对话教学的师生之间、人与文本之间的持续不断的互动行为。换言之,问题是对话的焦点。也就是说,对话教学的核心是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对话。因此,加强问题导引是对话教学课堂设计的关键一环。

  认知学*理论告诉我们,新的知识一定要结合学*者的认知水*,当新知识与学*者认知结构不一致时,就要调整原有的认知结构,以顺应新的学*需要,并建立新的认知结构,作为进一步学*的基础。例如学生对函数概念学*感到困难,这是因为过去所学*的代数式恒等变形,方程和不等式的解,都是通过运算来求得结果,着眼点是“运算”,而函数概念则是用变化观点来考察数量之间的关系,其着眼点是“关系”,表达方式是解析式、表格、图像。原有认知结构不能和新的知识相适应,学*就会产生困难,这就需要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加强问题导引,帮助学生调整改组认知结构。如对于以40千米/小时行驶汽车,试分析行驶时间与路程关系,可采取如下问题链:

  (1)让学生分析这一问题中有几个量变化。

  (2)若用s,t表示路程和时间,找出s,t之间的关系表达式。

  (3)找出关系式s=40t后,让学生自己发现当时间t变化时,路程s也随之变化,最后教师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出函数定义,新的认知结构也就随之形成了。

  数学问题千万,情景变化万千,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情境适当通过导引,营造学生思维空间,同时设计出由浅入深的一系列问题,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攻克难题,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尊重差异,舒展个性

  巴赫金指出:“对话性是具有同等价值的不同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的特殊形式。”也就是说,真正的对话关系承认个体生命的同等价值,是同等价值的不同意识之间的“同意或反对关系,肯定或补充关系,问和答的关系”。可见,差异性是对话展开的基础和前提,在对话教学的课堂设计中,我们应尊重这种差异性(学生已有的知识水*、行为*惯、性格等)并合理地引导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性,不应该用统一的教育目标来评价学生,而应走进千差万别的学生世界。在课堂教学设计时,教师应预想出课堂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从而预设出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案,设计出动态的教学过程,给课堂提供弹性的教学空间。

  例如:“同底数幂乘法”一节课中,对于“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的性质的形成过程。有的教师是这样处理的:先提出问题a ·a =?你能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吗?得到以下过程:

  a ·a

  =(a·a·a)·(a·a)(根据乘方的意义)

  =a·a·a·a·a(根据乘法结合律)

  =a (根据乘方的意义)

  然后安排“做一做”:仿照上例,计算下列小题,说出每个运算步骤的根据。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原式与结果的关系猜想结论“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之后再推导公式a ·a =a (m,n为正整数)。

  以上设计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班上的每个学生知识基础和认知水*都会有所不同,对于“做一做”中的三个小题,有的学生每道题都仿照例题去做,有的学生做一题后就可以感觉或猜想到性质,而后边的两题就直接写答案。同时上述设计也明显束缚了一部分学生的手脚,没有给学生“节外生枝”的空间,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学生无法发挥学*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要解决以上问题,教师可采用以下设计: "

  首先以问题情境引入新课:算一算:有一种电子计算机,每秒钟可以做10 次运算,那么10 秒可以做多少次运算呢?得到:

  10 ×10

  =(乘方的意义省略)

  =(乘法结合律省略)

  =10 (乘方的意义)

  这样引入与之前例的设计对比,设置了贴*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便于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为后续教学埋下伏笔。

  然后安排“做一做”:仿照前例,计算下列小题,说出每个运算步骤的根据。 对于以上内容预设几种不同的处理方案。

  方案一:与前例设计相同,学生仿照引例完成“做一做”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结果中的幂与原算式中幂的底数和指数的关系,从而猜想出结论再推导。

  方案二:“做一做”中的三道题,如果学生只把第一题按引例写完整过程,而后两题直接写出了答案。说明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用不完全归纳法猜想到了结论并运用了,这时教师可顺势提问:“后两个小题的答案你是怎么得到的呢?”从而引出性质再做推导,如果三个小题都直接得到答案也可这样处理。

  方案三:引例中10 ×10 =?如果学生直接得到10 ,说明学生很聪明已经不需要教师“小步走”细致的引导,这时教师顺势提问:“你的答案是怎么得到的呢?”引导学生把他已经用了的性质说出来,然后用“做一做”中三个小题进行验证,再推导。

  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教育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弹性教学方案的设计,需要教师对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准备,根据学生的差异性随机应变,从而给课堂提供弹性的空间,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的同时,使他们的情感得以升华、个性得以陶冶、人格得以完善。当代多元智力理论也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而且这些智力在不同的人身上甚至同一个人身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如果用统一的要求培养个性和多元智力有差异的学生,势必影响学生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确立差异教学观念,承认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差异精心设计差异性和选择性的教学内容,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完善、自由和发展,力争让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最*发展区”的教学内容中取得成功,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尊重多元,崇尚差异,追求个性,凝练特色是差异性教学原则核心。

  3.贴*生活,面向世界

  从教学内容的角度分析,“面向世界”指的是由科学世界面向生活世界。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生活教育学说,他认为:①有生活即有教育,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②教育必须作用于生活,教育就是生活的改造;③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决定教育,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教育更是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这正道出了教育的本源:生活是教育、学*、道德、创新之源。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从“生活的数学化”和“数学的生活化”去实践,这样才能使数学教学活动真正走进生活,同时生活也走进数学教学课堂。

  同时建构主义学*观也认为,学生的学*不是简单地、被动地接受书本或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根据自己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对外部信息主动探索,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必须与生活零距离接触,贴*社区、学校和学生实际,从中提取鲜活的生活素材,尝试设定现实情境,汲取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与学生展开直接的、面对面的对话。这样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他们实际生活的素材去创设问题情境,既能使学生感到亲切,又容易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其能够积极参与学*活动,达到有效教学目的。

  例如:有一位老师在讲授《*面直角坐标系》这节课时,他的引入是这样的:

  师:大家看过电影吗?

  生(异口同声):看过。

  师:如果你的票是5排2号,你是如何找到你的位置的,请一位同学说说。

  生(一位同学自告奋勇):先找到第5排,再找到第2号。

  师:如果把排号写在前面,号数写在后面,你的位置就可用一对有序数对(5,2)表示。那么(2,5)可表示……

  生:第2排第5号。

  师:对。如果把位置看作一个点,那么它在*面上的位置不就可以用一对有序数对来确定了吗?今天啊,我们就来学*“*面直角坐标系”。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电影票问题中蕴含着重要的数学规律,通过对排数、号数与位置关系的分析,同化为对*面直角坐标系、点的坐标的学*,使有效学*在情境导入中得到落实。 "

  贴*生活必须处理好“走进”与“走出”的关系。教学设计要走进生活,是要解决与生活脱节的问题,以增强趣味性,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体验知识对自身的意义;走出生活,意味生活化的教学设计不是复制生活内容,不是让学生去重温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而是让学生学会建构、学会以数学的眼光来思考现实问题,把知识融入自身的经验结构之中,生成新知识;在知识的建构过程中,锻炼自身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获得生长和发展。

  4.关注生成,共享成功

  生成相对于预设来说,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来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动态生成的课堂是真实的课堂,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情况,教师要及时抓住课堂上即兴生成的亮点,并以此作为活的教学资源。 教学的生成强调在时间和空间上给师生提供交流的可能,要保证充裕的“前理解”时间和对话时间,让学生充分地去阅读、去思考,自悟自得,深入地与文本展开对话。对话教学的课堂是开放的、动态的、生成的,具有许多不可预测的因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仅仅满足于“带着问题走向学生”是远远不够的。要使预设的问题要具有生命力,则必须要在复杂多变的课堂教学情景中不断吸纳即兴的、始料未及的许多新成分。换句话说,对话教学的课堂设计要加强对生成性问题的关注,加强对课堂中生成性问题的关注,也就是关注学生在对话过程中的所思、所惑、所感、所悟,并以之作为问题的生长点。

  对话教学是一种活动中的教学,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一些问题。首先在对话教学中师生要围绕问题展开对话,让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发生多元的碰撞;其次在对话教学过程中教师少用指令性语言,多用商谈性语言,同时要让学生的正当要求能够顺畅表达出来;最后是尊重对话主体之间所表达出的真实看法或意见,在对话过程中,主体要表达的可能会是他们的一种偏见,但只要是真诚的,就是一种对别人和自己负责的表现,因此偏见并不是对话过程中要消除的障碍,真诚的偏见是对话发生的前提。对话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行为来自他们自己的思考,他们成为了自己的主人,也成为学*的主人。对话教学不仅使师生在课堂中能围绕知识性的`问题进行*等的探讨,而且能使师生在课堂中获得愉快健康的情感体验,同时更能使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获得道德上的启迪,懂得学*对人生的幸福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2]宋秋前.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M].浙江大学出版社,20xx.

  [3]张增田.对话教学的课堂设计:理念与原则[J].课程·教材·教法,20xx,(5).

  [4]余子侠.陶行知[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5]朱军辉.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情境导入策略[J].考试(教研版),20xx,(2).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3

  课题:小数加减

  内容:小数加减法

  课时:1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

  2、能结合具体情景,提出数学问题;能运用小数加见方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基本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1、CCTV业余歌手大奖赛正在紧张激烈地进行,比赛分唱歌(满分9分)、综合素质(满分1分)两项,5号选手的专业得分是:8.50分、综合素质得分是0.88分;9号选手专业得分8.85分,综合素质得分0.45分。我们来看一看谁的表现更好一些?

  二、自主探究,构建数学模型

  1、怎么样才能看出谁的表现更出色一些?

  可以看一看两名选手,谁的总分高。列算式。怎样计算?

  2、讨论: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

  3、10号选手的专业得分是8.75分,他的综合素质得多少分就能赶上或超过5好选手?

  4、第12页第3题。怎么样才能写得准确呢?看一看,和什么有关系?

  5、第12页第4题。觉得要比较他们的身高最大的麻烦是什么?单位问题,不同的单位很难比较。自己想办法比较,把他们从矮到高的顺序排列起来。

  三、游戏

  1、第13页第6题。

  2、第13页数学游戏。

  四、总结。

  教学反思:

  这节课内容比较简单,主要采用自主探究的形式,分组讨论“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在研究第二个问题时,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思考,只要合理就行。培养学生积极动脑思考的好*惯。这样效果比较好。学生容易出错的题目有:5—0.42;5.01—585-34.7主要原因是数位没对齐,忘记退位。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新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教学《分物游戏》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经历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均分的操作过程。

  2.初步理解*均分的意义,会用画图(连一连、圈一圈)或语言表述*均分的过程与结果。

  3.经历与同学讨论、交流*均分物的过程,体会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均分的意义

  教学难点:

  经历实物进行*均分的操作过程

  教具学具:

  小棒、圆片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是小熊的生日,他邀请了很多好朋友还准备了丰盛的食物,让大家和他一起过生日,你们瞧(出示动物图片)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活动一:分桃子

  学生边动手分一分,边说一说分的过程。

  全班汇报交流。

  2、活动二:分萝卜

  学生帮小兔子分萝卜,讨论说说怎么分。

  让学生动手摆一摆,老师提具体要求。

  组织学生交流分法。

  ④小结。

  3、活动三:分骨头

  帮小狗分骨头,讨论分法。

  小组合作分一分。

  汇报:老师用磁铁板演分的过程。

  4、活动四:画图记录分骨头的过程

  师:老师发现每次分都得用小棒很麻烦,想想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画分的过程。

  学生汇报画的方法。

  小结:小熊很感谢大家为它解决的难题,表扬大家都很聪明。

  三、巩固练*,再次感知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均分”,请你们回去之后,找找看有哪些地方需要用到“*均分”,下节课我们再来说一说。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的第一课时,重点是让学生经历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均分,并让学生经历“*均分”的过程,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展示*均分的结果进一步体验*均分的意义。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我设计了以小熊过生日进行分物串联整个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热情,让学生体验感知*均分。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建构,师生、生生共同合作,共同探究,实现了由不知到知,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课堂上,能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过程,让学生体验到学*的乐趣。

  但本节课教学中也存在许多不足,例如,只顾虑教学环节的展开,忽略了课堂上对学生适时的评价,过渡性语言还不够提炼,要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总之,今后还需要不断的学*,努力钻研教材,不断提高自己教学水*!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与手段:

  使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例1的情境图。

  谈话:这是同学们在文具商店购物的画面。你能从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学生交流后提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些用加减法计算的问题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下面的问题及相应的算式:

  (1)小明和小丽一共用了多少元?

  (2)小明比小丽多用多少元?

  (3)小明和小芳一共用了多少元?

  (4)小芳比小明少用多少元?

  (5)三个人一共用多少元?

  2、揭示课题。

  提问:同学们不但提出了许多的问题,还列出了算式。请大家观察这些加减法算式,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特点吗?

  谈话:怎样计算小数加减法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板书课题:小数加法和减法)

  二、探究。

  1、教学例1的第(1)问。

  谈话:你能用竖式计算“4.75+3.4”吗?先试一试,再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

  讨论:你是怎样计算的?又是怎样想的?

  围绕学生采用的算法进行比较,要求学生具体地解释思考过程。

  小结: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时,要把两个加数的小数点对齐,然后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分别相加。

  2、教学例1的第(2)问。

  谈话: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知道了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时要把小数点对齐后再算,那么怎样计算小数减法呢?

  学生完成后,指名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怎样想的,再进一步追问:用竖式计算小数减法时,为什么要把被减数和减数的小数点对齐?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你知道了什么?

  3、教学“试一试”。

  谈话:这里还有两道题,你能用刚才学到的计算方法自己算出结果吗?

  学生计算后,再要求说一说是怎样算、怎样想的。然后提出把计算结果化简的要求,让学生说一说化简的结果和依据。

  4、总结和归纳。

  谈话: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学会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你能说一说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点吗?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活动,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然后组织机交流。

  三、练*。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计算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找出每道题中的错误,再分别改正,并组织交流。

  3、完成练*八第1题。

  4、完成练*八第2题。

  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适当加以点评。

  5、完成练*八第3题。

  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还可以自己补充问题:问学生你还想到了什么?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你知道了什么?有哪些收获?你认为自己今天学得怎么样?

  五、延伸。

  同学们在开始上课的时候,提出了许多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很有价值。其中,有些问题我们已经解决,剩下的问题下节课在继续研究。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

  《*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并能灵活运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和*行四边形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将为后面学*梯形、三角形、圆的面积及立体图形的面积奠定基础,因此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知识与技能:

  掌握*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剪、移、补等活动,让学生主动探究*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及积极参与、团结合作、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掌握*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和*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师:多媒体,*行四边形。

  生:剪刀、三角板、*行四边形纸片、练*本。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谈话:同学们,你们来猜一猜,今天我们要学*什么知识?(*行四边形的面积)你怎么知道?(黑板上写着)你真是个善于观察的孩子。(师板书)大家齐读课题。

  二、自学互学,探究新知。

  (一)引出数学思想方法,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

  1、师:同学们,我们之前学会计算哪些图形的面积?(长方形,正方形)我们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将要学*的*行四边形的面积,都是数学家们动手实验得来的,今天,你们想不想像数学家一样,自已动手实验,找到求*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想)研究是要讲究方法的,今天的研究,我们将要用到什么数学思想方法呢?大家能猜到吗?

  2、师:下面请大家做一道练*。求出下面图形的面积。谁能勇敢地把自己的答案说出来?(生答: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9x5=45m2)

  师:利用公式计算面积非常地快。(师根据学生说的板书长方形面积公式,并贴一个长方形的图)

  师:那第二个图形呢,谁能用xxxx捷的方法算出它的面积?(生:把中间的图形移到下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然后再计算面积,10x6=60m2)

  师:还有别的移法吗?(师课件演示另一种移法)看一看,这样移,可以吗?

  3、师:刚才这位同学非常机灵的把原来的组合图形,转化成了我们学过的长方形,再计算面积。其实这就是数学家们常用的一种思想方法,猜一猜是什么?(转化)你们同意她的想法吗?(同意)我们数学家呀,就是把这种方法叫做转化。(师板书:转化)

  师:转化就是把未知的变成已知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转化的数学思想,研究出*行四边形的面积

  师:怎样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把*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呢?请同学们拿出三角板,铅笔,剪刀,根据屏幕上的提示,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把准备好的*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

  (二)动手操作,深入探究。

  1、学生自已动作操作,并与同桌交流,师巡视。(时间:4分钟)

  2、师:老师把你们的作品拍成图片,看,你们能把*行四边形转化成什么图形(长方形)你们真会思考,动手能力也强,有数学家的风采。老师不知道怎么剪,我想请同学们来教教老师。其它同学在下面监督,有问题随时提出。

  (生:先画出*行四边形的高,再沿着高剪,向右*移,变成我们学过的长方形。)

  师:跟他们的方法一样的,举手。(生举)真棒。同学们成功的把*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长方形,掌声鼓励鼓励自己。

  3、课件演示强调剪拼要注意的事项。

  师:昨天,老师也剪几个*行四边形,看一看。行不行?大家一起说?(不行)为什么?(因为这样剪,就变不成我们学过的图形了)对,所以,我们一定要沿高剪,这样才能拼成我们学过的长方形。

  师:那老师这就去剪拼。这样剪行不行?(不行)为什么?(这样剪,面积就变了)你同意吗?你能再说说吗?转化时,我们不能改变原来面积的大小,面积变了,求出的还是原来图形的面积吗?(不是)

  师:我们把刚才操作的过程通过电脑再演示一次。(电脑演示剪的各种方法。)有些同学还有别的方法以,我们一块来看看图片。

  4、找到*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联系。

  师:通过我们自己动手操作,把*行四边形形转化成了长方形,我们能不能发现它们之间的等量关系,找到*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呢?请同学们根据屏幕上的问题,小组内互相交流,找到*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计算方法。

  生汇报,师电脑展示

  师:你们找到计算*行四边形面积公式了吗?(找到了)请你们大声地告诉现场的老师(生:*行四边形的面积=底x高)为什么是底乘高?(因为长方形的长等于*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等于*行四边形的高)说得真完整,把掌声送给他。

  师:用S表示面积,a表示底,h表示高,你能不能用字母表示出*行四边形面积公式?(s=ah)

  (三)总结

  师:今天,我们五(4)的同学,用转化的数学思想,通过画、剪、拼的等方法,推导出*行四边形的面积(板书:推导)恭喜你们,个个都是小小数学家了。

  赶紧用xx烈的掌声送给自己。

  (四)数方格,验证公式

  1、数方格

  师:以前我们用数方格的方法找到了长方形面积,其实,我们同样可以用数方格的方法,找到*行四边形的面积。看着屏幕上的,我们一块来数一数。

  师:再一次观察表格中的数据,我们同样找到了*行四边形的面积,而且也再一次验证了*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以高)。

  2、师:通过公式观察,如果我们要求*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要知道哪两个条件?(底和高)谁的底和高?老师的答案中比你的多了两个字,为什么得强调是对应的?比如这一个*行四边形,7cm对应的高是(6cm),5cm对应的高是(8.4cm)。

  三、练*巩固,大显身手。

  师:下面,就用我们的研究成果,去解决问题。

  四、总结升华

  1、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2、师:看来同学们的收获还真不少!不但学会了知识,而且还掌握了一种方法—转化。通过转化,我们可以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解决新问题。这种数学思想方法非常重要,在我们的数学学*中会经常用到它。希望同学们以后能运用这种方法去解决更多的难题。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五、板书设计。

  *行四边形的面积

  转化*行四边形的面积=底x高长方形的面积=长x宽,s=ah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菁华6篇)扩展阅读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菁华6篇)(扩展1)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1

  一、设计思想

  学生的经验和活动是他们学*数学的基础。在本块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对10以内数的顺序、组成、序数和基数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本节课的目的是:精心设计学生的数学活动,努力改善学生的学*方式,较好地体现数学学*是经验、活动、思考、再创造的特点。

  二、教材分析

  1、《数学课程标准》对本内容的要求:

  (1)让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实验、思考等实践活动中,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2)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使学生增进运用数学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信心,同时意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

  2、本课时是一个数学实践活动,目的是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一系列活动,改善学生的学*方式,让学生在玩中复*、巩固10以内数的顺序、组成、序数和基数。

  3、本课时内容与610的认识和加减法这一块内容紧密联系,但又有区别。本课时的数学乐园,是对610的认识和加减法这一块内容的综合运用,让学生能够把所学的知识能够和实践相结合,学会用数学。

  三、学情分析

  本课时的活动,是在学生基本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序数和基数、组成,1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之后再来进行的,可以说在知识点上,基本没有什么难点。本课时的难点、重点在于:如何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经历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要解决以上问题,教师只有对各种活动严密地组织,让学生乐与参加、喜欢思考。

  四、教学目标

  1.在数学乐园的一系列活动中,复*巩固10以内数的顺序,序数和基数;巩固10的组成,1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

  2.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的兴趣和信心;

  3.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初步分析数据,提取数学信息的能力,形成简单的统计观念。

  五、教学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学生在经历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及合作精神。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在本课时的教学中,采取游戏的形式贯穿始终,而且每一个游戏都是用故事的形式连接,让学生在课中,犹如置身与童话王国之中。

  七、课前准备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信箱、纸框。

  学具准备:

  空白卡片、彩色笔、乒乓球。

  教学环境布置:

  把教室中的桌子全都搬到教室外面,让教室里有更多的空间让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

  一、闯迷宫

  1.激趣。

  师:同学们,认识他们吗?(CAI播放1~9九个数字娃娃的小动画)

  数字娃娃今天特地邀请我们班同学到数学乐园参加游戏比赛。有没有兴趣?

  生:有!!!

  师:数字娃娃说,只要闯过他们摆的迷宫,大家就可以进数学乐园。敢不敢接受挑战?

  生:敢!!!

  2.观察迷宫,明确规则。

  师:数学娃娃摆了一个什么样的迷宫呢?

  生:有1到9个数字,有两个出口。

  师:按照什么顺序才能走出迷宫呢?谁知道?

  学生发言(按照从1到9的顺序)。

  师:指给大家看看吧。

  (一个学生上台划出路线图,展示给学生。)

  师:对。只有按照从1到9的顺序,才能走出迷宫见到数字娃娃。如果不按顺序,就会被困在迷宫里,也到不了数学乐园了。

  3.独立闯迷宫,展示成果。

  师:谁有不同方法路线走出迷宫?把它划在自己的课本上。看看自己最多能找出几条路。

  (学生在自己课本上用笔划出路线,教师观察学生操作情况。)

  (学生到黑板上划一划,说一说。)

  师: 谁和他不一样?来。

  (学生划出不同路线图。)

  4.肯定方法的多样,闯出迷宫。

  师: 大家找到了这么多条路,都能顺利走出迷宫。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都是按照从1到9的顺序。数字娃娃要带大家去数字乐园了。走吧。

  二、说组成,得门票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一起从1数到9到了。(CAI出示数学乐园画面)

  进数学乐园还要有门票的。怎么办呢?

  哈哈,原来早就给大家准备好了,在这里呢。(教师出示准备好的`一沓类似门票的空白卡片。)只要说对一个关于数字的组成,就可以得到门票。有信心吗?

  生:有!!!

  师:屏幕上出现哪两个数字,就说一个关于它们的组成。比如2,6。

  生:2和6组成8。

  师:还能怎么说?

  生:6可以分成2和4。

  师:都可以。

  师:我们来开火车。哪列火车顺利到站,他们小组就可以拿到门票。小火车,

  生(齐接儿歌):开起来,一开开到我这来。

  (CAI随机出现一组组的两个数字)

  学生用开火车的形式一个接一个说数的组成。

  (游戏顺利完成的,卡片以小组为单位发到各个学生手中。)

  三、验门票,进乐园

  1.写算式。

  学生用水彩笔在空白卡片上写一个算式,不写得数。

  2.同桌互换。

  把写有算式的卡片和同桌互换。

  3.验门票,进乐园。

  学生按小组,挨个读出门票上的算式,说得数,投入写有对应数字的票箱,其余学生做裁判。计算正确投递正确的学生进入数学乐园。

  四、排排坐,选队员

  1.教师发指令,选拔学生。

  师:同学们经过这么多考验,终于顺利来到数学乐园了。等不及要参加游戏比赛了吧?

  可是,比赛规定只要十个男同学,十个女同学。怎么办呢?还是考考大家,通过考验了才能参加比赛。

  师:请同学们坐整齐了,听到口令作出反应,又快又对的就能参加比赛。准备好了吗?

  竖着数,请从前往后第3位同学起立。

  (这位学生做出正确反应,被选中来到讲台上。)

  2.学生尝试发指令,继续选拔出其余比赛人员和记录员。

  教师继续发口令,选择一定人数后,请学生发口令。

  教师注意观察人数,挑选十名男同学,十名女同学,分为男队和女队。再挑选男、女同学各一名,作记录。

  3.说明比赛规则,准备投球比赛。

  队员和记录员各就位,其余学生做裁判和啦啦队,说明比赛规则:共有20个球,男队和女队轮流向一个篮子里投球,投中一个,记录员在黑板上对应位置画一个圆圈。

  五、投球比赛

  1.两队开始投球比赛,其余学生做裁判和啦啦队,记录员作好记录。

  2.比赛结束,观察黑板上的记录情况,说说比赛结果,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2

  对教学过程中各种结构形成的优化制控与调节,则是大面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作为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应特别注重以下几点。

  一、激发动机,从具体的感性认识入手,积极促进学生的思维

  动机是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因和动力,心理学家布鲁纳把“动机原则”作为一个重要教学原则,认为教学必须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和主动性。儿童是有个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先决条件。兴趣可以产生学*动机,是学生学*的动力源之一,有了兴趣,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从新旧知识的联系入手,积极发展学生思维

  在数学基础知识教学中,应加强形成概念、法则、定律等过程的教学,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然而,这方面的教学比较抽象,加之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时比较吃力。学生学*抽象的知识,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飞跃,感知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我在教学时,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在教学“角”这部分知识时,为了使学生获得关于角的正确概念,我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和模型。如,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时,让学生把纸筒沿竖向剪开,展示出长方形,学生通过直观操作,很快推导出圆柱侧面积计算公式。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系统。就学生的学*过程来说,某些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引伸和发展,学生的认识活动也总是以已有的旧知识和经验为前提。我每教一点新知识都尽可能复*有关的旧知识,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来搭桥铺路,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规律,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如在教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时,我先复*了加法中各部分的名称,然后引导学生从35+25=60中得出:60-25=35;60-35=25。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后两算式的得数实际上分别是前一个算式中的加数,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求加数的公式: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这样引导学生通过温故知新,将新知识纳入原来的知识系统中,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三、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维

  小学生的独立性较差,他们不善于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看到什么就想到什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示范、引导、指导,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获得一些思维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问题,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思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在思维的活跃状态中,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提出深浅适度,具有思考性的问题,这样就将每位学生的思维活动都激活起来,通过正确的思维方法,掌握新学*的知识。

  (一)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数学课堂教学,要让学生能充分发挥学*的主动性,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提出思维要求,而且要留有一定的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在教学中,让学生先想一想再去做。使学生言语与行动逐步起着自觉调控作用,促进思维的“内化”,从而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二)精心设计,引导学生思维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在操作学具时,要把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结合起来,也就是从“外化”到“内化”,在操作中使“操作”与“思维”紧密结合,从而发展学生的内部言语,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进行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教学中,可以安排三个层次的操作,即三个层次的思维训练。第一层,操作后问: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分别和拼成的*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为教学公式中“除以2”奠定基础;第二层,让学生抽象出“任何三角形的面积都是*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第三层,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分别与*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自己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讲出是如何推导的,公式中“底x高”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除以2。这样引导学生紧扣操作活动中的“想一想”进行独立思考,不仅发展了内部语言,而且使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得到了较好的训练和培养。

  四、训练主体思维,优化思维品质

  数学既能锻炼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又能锻炼人的逻辑思维能力。为此,教师应重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揭示数学问题的实质,帮助学生提高思维的凝练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先对问题作整体分析,构建数学思维模型,再由表及里,揭示问题的实质。当问题趋于解决后,由此及彼,系统地研究相关的问题,做到解决一题就可解一类题,即触类旁通。以对应用题的训练为例,教师要善于从横向、纵向、逆向、系统等多层次、多方向上进行演变、扩展、加深,才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密度和容量。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既不增加学生负担,又能提高教学质量之目的。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必须做到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突出,教学方法合理,教学效果才能得以保证。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3

  初中数学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如何使系统中的各个组成要素(如教师、学生、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内容等)组成最佳结构序列,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提高教学效能,是研究教学设计的主要任务。教学设计作为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工作之一,对教学工作起着先导作用,它往往决定着教学工作的方向;同时,教学设计的技能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已成为教师从师任教必备的基本功。因此,加强课堂教学设计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教学对象研究,提高课堂教学针对性

  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任务是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教学设计的过程首先就是深入研究学生的过程。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避免无效劳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何才能了解学生呢?教师不妨先回答下列问题: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的学*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没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有多少人掌握了?掌握的程度怎样?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关注学生的智力发展情况,注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状况,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二、加强教学内容研究,准确把握教学内容

  1、研究教学内容的特点,确定如何体现新课程理念,以及该部分内容在整体内容中的地位和作用。

  2、研究本节教学内容的范围与深度、重点与难点,以适应多层次学生的需求,注意选择教学内容的典型性。

  3、研究蕴含于知识中的智力因素和情意因素,以利于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和智力的开发。

  三、研究教学目标的制定,准确把握教学方向

  一堂好课应有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课堂教学的落脚点,它支配着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规定着教与学的方向。那么怎样设计教学目标?

  1、钻研课标,做到“依据课标,忠于课标”。在设计一节课时,钻研课标主要应钻研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标准,对课标进行分解,认真研究学生在课堂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2、钻研教材,做到“立足教材,超越教材”。

  钻研教材应依据课程教学目标“直读”教科书中直观素材的编写意图:教材编写者为什么要设计这个内容?其目的何在?对于这节课的整体目标有什么作用?这个题材对我的课堂、我的学生能用吗?如果不能用,改用哪些替代材料更合适?……另外,还应挖掘教科书中直观素材背后的隐义。

  3、钻研教学资源,做到“充分运用,优教促学”。教师在选用教学资源时应该从优教、促学两方面出发,提高使用的有效性。“优教”是指教学资源的内容和形式有利于教师科学组织课堂教学;“促学”是指材料内容和形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需求,能激发学生主动学*的愿望,提高学*效益。因而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钻研教学资源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典型性,注意贴*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并能在课堂上充分运用,以促进教学。

  4、进行学情分析,调整学*目标,即将操作目标结合学情分析进一步细化。学情分析包括教学起点分析,对学科知识、学生和教师进行的全面分析以及对学*环境和学*资源的正确分析。

  四、研究教学策略选择,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所谓教学策略,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法、步骤、媒体和组织形式等教学措施构成的综合性方案。它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其主要作用就是根据特定的教学条件和需要,制定出向学生提供教学信息、引导其活动的最佳方式、方法和步骤。教学策略因着眼点不同而有不同的分类。

  具体的教学策略有:

  1、传统的接受式教学策略;

  2、布鲁纳的发现式教学策略;

  3、斯金纳的程序法教学策略;

  4、布卢姆的掌握学*教学策略;

  5、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策略;

  6、提问教学策略;

  7、创设情境教学策略;

  8、反馈和矫正教学策略等等。

  五、研究教学评价设计,提高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进程的预设及评价,是促进教学进程反馈调控、教学环节连贯落实、教学目标逐步达成的必要途径,是教学设计必不可少的内容。

  1、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一种过程性评价,目的是诊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教学中的不足,以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形成性评价一般有提问、讨论、练*、小测验、问卷、观察、个别谈话等。

  2、总结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是一种阶段性评价,也是一种目标参照性评价,其目的在于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总结性评价一般有单元考试、学期考试、学年考试等(给出成绩或等级)。

  评价应为学生学*服务,提高学*的效率,成为学*的动力和源泉。教学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关注学生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学生的差异,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以促进每个学生最大可能地实现自身价值。在具体评价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加强发展性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反馈功能;

  2、加强过程性评价:重视过程记录与分析反思;

  3、加强综合性评价:三维目标的评价;

  4、加强自主性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

  可以说,教学设计是一门艺术。对于教师来说,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是成功课堂的良好铺垫;对于学生来说,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是快乐学*的美丽诗篇。优秀的教学设计,是应该让老师教得快乐、学生学得开心,是应该能提升课堂教学整体效果、促进师生和谐进步的。追求有效,是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的.永恒主题,是一种理想的境界,它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我们老师去实践、思辨、提升,使它成为现实。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新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教学《分物游戏》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经历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均分的操作过程。

  2.初步理解*均分的意义,会用画图(连一连、圈一圈)或语言表述*均分的过程与结果。

  3.经历与同学讨论、交流*均分物的过程,体会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均分的意义

  教学难点:经历实物进行*均分的操作过程

  教具学具:小棒、圆片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是小熊的生日,他邀请了很多好朋友还准备了丰盛的食物,让大家和他一起过生日,你们瞧(出示动物图片)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活动一:分桃子

  ?学生边动手分一分,边说一说分的过程。

  ?全班汇报交流。

  2、活动二:分萝卜

  学生帮小兔子分萝卜,讨论说说怎么分。

  让学生动手摆一摆,老师提具体要求。

  组织学生交流分法。

  ④小结。

  3、活动三:分骨头

  ?帮小狗分骨头,讨论分法。

  ?小组合作分一分。

  ?汇报:老师用磁铁板演分的过程。

  4、活动四:画图记录分骨头的过程

  师:老师发现每次分都得用小棒很麻烦,想想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画分的过程。

  ?学生汇报画的方法。

  小结:小熊很感谢大家为它解决的难题,表扬大家都很聪明。

  三、巩固练*,再次感知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均分”,请你们回去之后,找找看有哪些地方需要用到“*均分”,下节课我们再来说一说。

  教学反思:本节课是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的第一课时,重点是让学生经历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均分,并让学生经历“*均分”的过程,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展示*均分的结果进一步体验*均分的意义。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我设计了以小熊过生日进行分物串联整个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热情,让学生体验感知*均分。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建构,师生、生生共同合作,共同探究,实现了由不知到知,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课堂上,能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过程,让学生体验到学*的乐趣。

  但本节课教学中也存在许多不足,例如,只顾虑教学环节的展开,忽略了课堂上对学生适时的评价,过渡性语言还不够提炼,要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总之,今后还需要不断的学*,努力钻研教材,不断提高自己教学水*!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5

  活动准备:

  1、教具:大象5只、香蕉5根、小狗4只,骨头4根,小猫3只,小鱼3条,青蛙5只,荷花5朵,标记图一张。

  2、学具:幼儿用书33、34页。

  活动过程:

  1、集体活动

  (1)、依样接放,交替排序。

  出示标记图和4只交替排序的大象和小狗,引导幼儿观察大象和小狗的排列规律,说说:图上有什么?它们是怎样排队的?

  出示2只大象和2只小狗,引导幼儿帮它们排队,请个别幼儿来操作,边排边说:一只大象排在小狗的后面,一只小狗排在大象的后面……最后,从前往后说一说:它们是怎样排队的?

  (2)对应匹配食物。

  出示香蕉和骨头图片,让幼儿看图说说:这里有什么?谁来把它们送给大象和小狗,边送边说:××,我送你一根什么,…

  请个别幼儿在黑板上操作,学*正确运用量词。

  2、操作活动。

  (1)、第一、二、三组。

  排序匹配活动。

  观察标记图上的动物,学*依样接着摆放动物,再对应匹配食物,鼓励幼儿边操作边说。

  (2)、第四、五、六组。

  依样排序。

  观察标记图上的图片,请你依样排列。

  观察实物数量,画出相应数量的短线或小圈,记录实物数量。

  3、活动评价。

  4、展示幼儿活动材料,请幼儿说说他市怎样排卡片的,体验有规律的序列。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小瓢虫(3以内的数)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手口一致的数3以内的数

  2、学*按数量分类

  3、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1个斑点、2个斑点、3个斑点的纸制瓢虫若干

  2、树叶3片,儿歌《小瓢虫》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师幼共同玩手指游戏“小瓢虫”

  师:小朋友,你们看我这里是什么?(瓢虫)今天我是瓢虫妈妈,你们就是瓢虫宝宝,瓢虫最喜欢吃害虫啦!我们一起去抓害虫吧!

  小瓢虫,小瓢虫(上下弯曲手指)

  爬来爬去的小瓢虫(五指作爬行状)

  紧紧追上大害虫(加快爬行速度)

  一口把它吃干净(停下做吃状)

  二、利用图片练*手口一致的数3以内的数

  1、观察瓢虫的外型特征,确立对斑点的认识

  师“宝宝们,累了吧!好,我们坐在小椅子上休息一下”

  (出示瓢虫纸)师:咦?一些瓢虫宝宝真顽皮,跑到这里来了,看看这些瓢虫宝宝它们一样吗?什么地方不一样?(斑点不一样)

  2、通过数瓢虫身上的斑点,学*数数1、2、3

  (1)老师指着1只瓢虫,提问:瓢虫宝宝的背上有几个斑点?(1个)

  请个别幼儿上前来手口一致的点数1,并齐声说1。

  (2)指有2个斑点的瓢虫让幼儿来手口一致数2,并齐声数1、2,那共有几个斑点?(2个);

  (3)指有3个斑点的瓢虫让幼儿来数一数,也齐声数1、2、3,那共有几个斑点?(3个)

  三、利用游戏,培养幼儿按数量分类的能力

  1、数斑点

  (1)现在妈妈请宝宝们看看自己身上有几个斑点?拿下来,伸出手指数一数,数的时候,请你一边数一边说。

  (2)幼儿数一数,教师巡回指导

  (3)请个别幼儿拿着瓢虫上来数一数,说一说,学说一句话“我身上有几个斑点?”

  2、送瓢虫宝宝回家

  (1)让幼儿把不同斑点的瓢虫宝宝放到相应圆点的树叶上

  师“宝宝们,天黑了,该回家了,那你们的家在哪里呢?(出示树叶)。噢!原来在这里,这些树叶是瓢虫宝宝的家。它们一样吗?哪里不一样?(圆点不一样),那1个斑点的瓢虫哪个是它的家呢?(一个点的树叶),老师示范(也可以有意摆错了,让幼儿来纠正)。2个斑点的家呢?(幼儿上前摆放)3个斑点的家呢?(幼儿上前摆放)好,现在哪些瓢虫可以到1个圆点的树叶家里?(请幼儿上来送)2个斑点的呢?3个斑点的呢?

  (2)集体验证。

  四、幼儿操作

  师:瓢虫宝宝都送回了家,你们高兴不高兴?噢,你们真棒!好,现在啊,小朋友的爸爸妈妈那儿也有一些小动物们想回家,它们希望我们小五的小朋友们送它们回家,你们乐意吗?请你和爸爸妈妈一起送它们回家吧。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图形分类(数学)

  一、活动目标能把大小(颜色)相同的图形归在一起,并能表达分类标准。

  二、重点与难点能大胆表达分类标准。即分类后能说出是按颜色或大小分类的。

  三、材料及环境创设积木、雪花片、木珠,几何图形等。

  四、设计思路分类活动属于数前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为幼儿以后理解数概念作心理准备。如幼儿理解数的实际意义,需要对某数所表示的物体的数目进行抽象,而抽象的基础是能够排除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的干扰。这种能力是在分类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所以,小班进行分类活动的目的是让幼儿通过对各种材料的操作摆弄形成一定的概括能力。让幼儿表达分类标准是小班幼儿开展分类活动的重点难点。这是一因为幼儿的概括能力比较差,同时语文表达能力也比较弱。因此,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指导语给幼儿适当的提示,还可以采用放标记的方法让幼儿先把想法表示出来,然后再学*用语言说明分类标准。

  五、活动流程操作经验——讨论归纳——复*巩固操作体验在活动区中提供操作材料,让幼儿通过操作摆弄,积累有关物体的颜色,大小等特征的感性经验。

  (1)分雪花片。材料:大小、颜色不同的雪花片,每种颜色的雪花片4——5片。指导语:请你把颜色相同的雪花片放在一起。

  (2)分积木材料: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圆柱体积木各不相同4—5块,每种形体的积木放在一起。指导语:请你把形状相同的积木放在一起。

  (3)分木珠材料:四种形状不同的木珠,每种4—5个,颜色不同。指导语:请你把形状相同的木珠放在一起。或:请你把颜色相同的木珠放在一起。

  (4)分玩具材料:积木、木珠、雪花片。指导语:请你把颜色相同的玩具放在一起。

  2、讨论归纳经过分组讨论帮助幼儿提出和转换分类标准。

  (1)给每个幼儿一些不同颜色的,几何图形,每种都有大和小两种。指导语:请你们把这些图形放在两个盒子里,每个盒子里要放入一样的图形。请幼儿介绍自己的分类结果。并证明为什么把这些图形放在一起。或者可以请其他幼儿猜猜他是按什么标准分类的。

  (2)给幼儿再次分类指导语:刚才你们是按图形的颜色(大小)分的,现在你们再用别的方法分一次。

  (3)给幼儿两盒雪花片,每盒里都有大小,颜色不同的雪花片,四个空盒子。请幼儿给两盒雪花片分别进行分类,两次要用不同的分类标准。分完后用标记(大)、(小)表示。然后再让幼儿证明分类标准。说明标记应在课前先让幼儿认识。

  4、复*巩固在活动中投资其他材料,并增加每种材料的数量,继续让幼儿操作,学*分类。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菁华6篇)(扩展2)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菁华9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1

  20xx年是肥城教育的教学改革年,下面就针对半年来的教育教学改革做如下总结:

  一、对教育教学改革的认识

  从小学数学的角度来看,数学的教育意义不在于培养数学家,而在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念和数学思想,让学生经历、探索一些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开拓学生头脑中的数学观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现在提倡数学教育教学,既要体现数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程功能,从这个层面讲教育教学改革对数学教育教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小组合作学*,它促使学生改变了旧的学*方式,促使教师改变了旧的教学模式,并不断探索新的适应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模式。

  例如:在合作探究环节,引导小组合作时,我们会先指导学生产生自己的观点,而后小组内展示汇报,交流想法,达成共识,而后班级展示,学生展示,这个环节,倾听与质疑是我重视的两大要素,只有让学生认真倾听,才能让学生自己反思,找出自己对思考思路的共同点和需要质疑的地方,从而为自己的发言找准契合点……经过思维的碰撞,学生基本都能自己解决一些数学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是需要老师去把握的,既要给“学生以充分的自主学*的权利,更要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氛围”,这也是我不懈追求的教学境界。

  教育课程改革给我的一个更大的感触就是课堂评价机制的不断完善,学生能给自己以及同伴的学*一个正确、科学的评价,通过这个评价来实现自我反思,这种机制特别有利于学生良好的学**惯的养成,我在教学中也在不断引导孩子自我反思,以促进他们更好的发展。

  二、课程教学中的实施。

  4月份,我校承办了老城街道百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会上赵霞老师执教了一节研讨课《统计》。展现了我们百尺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初期对数学课堂教学的研究成果,无论是导学案的设计还是学生的小组合作、教师的引导,都使我对教学改革有了更加明确的的认识,感觉到此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改变是巨大的、有益的。

  小组合作是本学期课堂教育教学改革变动较大的地方,也初见成效,但由于年级低,多数由教师评价为主,随着年级的增长要不断的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

  三、通过实践谈得失。

  通过半个学期的实践,学生的学**惯有了显著的提高,特别是在自我反思方面,大多数学生能查找出自己的不足,特别是小组合作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方面有了显著的成绩,在小组结对互帮互助的模式下,大多数学困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就我个人而言,对课堂教学的调控能力,在不断的实践中有了显著的提高。

  但是在小组合作中也有些许的缺失,主要表现在小组合作评价方式单一,以教师评价和学优生评价为主,没有充分挖掘全体学生参与评价得热情,另外就是对学困生的把握不够到位,有时当堂达标时,学困生并不能按时完成,从而导致他们依赖本组学优生的现象。这也是在以后教学中必须认真关注的问题。

  四、新学期的发展方向。

  1、认真学*先进的教学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通过远程研修,名师的行为和理念与我们坚持的的教育教学课堂改革理念是完全相吻合的,这充分证明了我们肥城实施课堂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它也给我们无穷的力量,促使我们要坚持不懈的走下去,在此我也意识到自己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困乏,要及时的学*充电,认真学*先进的教学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以适应改革的发展。

  2、充分关注学生。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从此可以看出,数学教育教学要关注学生作为一个主体,一个活生生的人的存在价值。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多年来也是励志研究儿童数学教育,提出了“吴正宪的儿童数学教育观——真心与儿童做朋友”其儿童观的核心理念就是:“学生是活生生的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无论是课程标准还是名师指引,要求我们都要充分的关注学生,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也是适应社会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提升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教师要不断的充实自己,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与学生做朋友,用心去了解学生,只有教师有走进学生心灵的能力,才能真正的盘活课堂,实现课堂的高效。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2

  时光荏苒,一个学期即将过去,在本期中我担任了四年级的数学教学,下面我谈谈自己这个学期在教学上的得与失。

  根据新大纲的教学要求,我力求使教学结构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注意促进学生的学*迁移,培养创新意识,更注重在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教学的改革主要体现在课堂及课余时间上,在课堂上我注重加强能力和良好学**惯的培养。而课余时间则注重让学生“学以致用”,让学生将数*用到实际生活中。

  一、加强口算的练*。

  通过课前的3分钟的口算练*,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通过他们自己喜爱的方式来练*,还不定期的举行“速算手”比赛,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二、加强小数加减乘除法的笔算。

  学生在四年级上期时已经学*了整数的乘除法笔算,在原有知识及对法则理解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多加强巩固练*,防止学生因粗心大意而计算出错。

  三、应用题一直以来都是学生学*的一大难点。

  针对这一情况,我让学生多练、多想、多问,从量到质,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惧怕应用题了。

  四、增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体会数学应用数学的意识。

  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又蕴涵着数学问题的活动。使学生通过在活动中解决问题,感受、体验、理解数学,又有利于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

  五、为了贯彻面向全体学生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我还设计了一些带有一定的难度的练*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以便更好地发挥他们的特长,培养他们数学能力。

  一学期过去了,在新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取得了一些成绩,如:提高了教学质量,学生的学*成绩也有所上升等等,但同时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比如:

  一、课堂上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主交流合作学*。

  数学课本身就是一门很严密的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是什么就是什么。我所存在的问题就是在课堂上不敢放手让学生去想,有些问题需要合作学*,然后探讨得出结论的,我缺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因为我担心放手让让他们去做了,他们会太自由,从而讲一些不着边际的东西,导致完不成教学任务。其实正确的做法就是应该给他们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这样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积极性。因为我知道孩子的天性都是好动的,他们喜欢“玩”,有时候不防让学生也“玩一玩”数学。

  二、个别学生的学*态度不够端正。

  在本期中,我发现我班有部分学生的学*态度不够端正。这个学*态度包括他们*时上课的表现和对待作业的态度。有些学生对自己参与学*的过程、学*的结果无所谓,上课吊儿郎当,想听就听,不听就干自己的“事”,做小动作、找旁边的同学讲话,自己不认真学*还影响其他同学。还有一部分同学对待作业马虎大意,缺乏良好的解题*惯,在审题上不够细心,解题时书写不够规范。当然也不乏有一些所谓的“懒汉”,课堂作业不及时完成,回家作业漏做甚至不做的是大有人在。虽然经过一个学期苦口婆心的教育,有部分同学已经改观了,但还有一部分“屡教不改”的,希望在最后的复*阶段,他们能有所转变。

  针对这些问题,拟定了以下改进的措施:

  1、要进一步学*教育教学理论,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指导自己的实践工作,通过自己不断地努力,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模式。

  2、加强学生良好学**惯的养成教育,

  使学生能认真及时地完成作业。

  3、在课堂教学中尽量给学生创设轻松、和谐的学*情境,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探究新知,在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比较有困难的学生,对他们进行相应的辅导,鼓励他们,激励他们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5、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课堂教学中及时了解学生的学*情况,以便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

  本期已经结束,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和学生一起,不断努力,争取取得更多的成绩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是说,在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必须同步构建“小组合作学*”等新的教学方式和新的学*方式。

  所谓“小组合作学*”,是指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且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

  笔者所在的首批国家级课改实验区实施课改已*五年,对于小组合作学*,教师们从陌生到好奇、认同、尝试,又从熟悉到困惑、研究、再实践。一些教师在“小组合作学*”这一课题里已“破茧而出”,飞向“自由王国”。然而,还有些教师仍处于“量”的积累之中,未生成“质”的飞跃。他们对小组合作学*的意义把握不准确、理解不深刻,对小组合作学*的实施技巧运用不到位、掌控不自如,存在一些亟待研究和改进的问题。为此,作为教研员,笔者*来听课后都要与老师们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和交流、进行合作研究和共同反思。

  一、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的现状

  (一)、小组合作学*中学生的“表现”

  1.任教低年级数学的刘老师的诉说:

  “小组合作学*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难了,多次尝试都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首先,学生间的合作不够和谐。我将全班分成15个4人一组的合作小组,每组都有推选的或指定的组长。我要求组长督促组员轮流发言,针对问题一起思考想法解决,细心倾听和热心帮助别人发言,使小组学*在互帮共学、和谐发展中进行。但是孩子们做起来就不一样了,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全班有5个小组出现这种情况,合作学*就不能顺利开展了。”

  “其次,班级人数过多指导困难。我班共有60名学生,编为15个学*小组,一节课合作学*的时间少则5分钟,最多12分钟。在我深入到一个组指导时,其他没几个组在继续进行,每次指导3组就得‘收兵’了。从学生的课桌上慢慢直起腰,我已满头大汗、口干舌燥,无奈地望望班里的学生,除了刚被指导的那个小组的学生在看着我外,其他小组学生都各忙各的,好不尽兴。”

  2.任教中年级数学的张老师的诉说:

  “知道合作学*很重要,想多尝试,让学生从中受益,使师生双方都喜欢它,可往往事与愿违,当我提出针对一个问题进行合作学*后,教室里便一片嗡嗡声。”

  “一是爱说的使劲说,不说的始终不说。有的组只有一人在发言,其他人默默地听,产生不了碰撞交流的效果。”

  “二是各说各的,不听他人说。有的组乱哄哄的你一言我一语,不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达不到合作学*的目的。”

  “三是说着说着就跑题。有的组围绕主题说不了一会儿就跑到题外,借机扯闲话,到小组代表汇报发言时,吱吱唔唔、结结巴巴,浪费了宝贵的学*时间。”

  “四是听着听着就霸权。当一位同学说出自己的观点后,语言霸权者马上予以反驳,直到那位同学无话可说为止,甚至当别人的意见与自己的意见不一致时,恶语相加,不会协调,于是告状声四起,破坏了课堂的学*氛围。”

  (二)、小组合作学*中教师的“表现”

  笔者多次听课时的观察:

  1.准备不充分,流于形式

  教师对小组合作学*的准备不充分,表现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思想上准备不充分,没有很好地理解《课标》精神、分析教学内容,没有合理地预设合作的契机、安排合作的环节;另一方面是操作上准备不充分,没有异质分组,没有为讨论类合作学*设计合适的讨论题,没有为操作类合作学*提供充分的足够数量和品种的学具,包括记录合作学*过程和成果的报告单、记录表等。似乎两三张课桌拼靠在一起、学生4-6人围而坐之、教师一声令下“小组合作一下”“小组讨论讨论”便是小组合作学*了,似乎两三次这样的合作学*就是一堂“课改课”了。表面上看热热闹闹、熙熙攘攘,实际上学生或茫然无收获,或争吵偏主题,使小组合作学*流于形式。

  2.要求不到位,作而不合

  教师对小组合作学*的要求不到位,表现有两种。一种没明确宣布要求,一种没及时宣布要求。学生对“合作些什么?”“怎样进行合作?”“我在合作时做些什么?”以及时间限制、竞争条件、展示准备、汇报要求等不明不白、不问不听,加上独生子女普遍缺乏合作的意识和能力,于是各“作”各的,你不想与我“合”,我不愿与你“合”,使小组合作学*作而不合。

  3.时间不充足,合而无质

  时间不充足,是指教师给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的时值达不到合适的长度。很多教师在宣布小组合作学*开始后,只过十几秒就宣布停止,有的学生还没来得及发言,更不要说“几个来回,相互启促”或“几经碰撞,生成共识”了,造成小组合作学*的合而无质。一般来说,小组进行较复杂数学问题的讨论交流或操作探究至少需要5-8分钟,即使是较简单的数学问题也不能少于2-3分钟,再少,不是给小组合作学*釜底抽薪、煮成夹生饭,就是给教师一个警醒,这样合而无质的“小组合作学*”还有必要安排吗?

  4.指导不及时,合作无果

  指导不及时,是指教师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时和小组代表汇报合作学*成果时,不能给予学生及时有效的指点和引导。表现有二,一是有的教师在讲台上等待或做自己的事,好像学生小组合作学*与己无关,看上去学生主体地位突出了,但教师成了失去主导作用的旁观者;二是有的教师下组察看似隔岸观火,盲目巡视如蜻蜓点水、不能及时介入调控,任凭活动放任自流,对小组合作学*的进度和质量心中无数,使合作无果、学生无获,难道主体突出就势必要主导淡出吗?

  5.评价不到位,合作低效

  评价不到位,是指教师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时和小组代表汇报合作学*成果时,不能给予积极有效的褒奖和激励。有的教师在各小组汇报时一味说“很好”或单纯说“这一组最快”,不能敏锐地判别、及时地引领。误导学生的浮躁求速,扼杀学生的不同意见。只关注对整个小组的评价,忽略学生在活动中的个性反映,只注重合作学*的结果,忽视学生的学*过程,只奖励合作学*的汇报者,忘却小组学*的合作者。评价主体单一、形式单一,评价无形中变成了一种甄别过程,这样的小组合作学*能高效吗?

  二、 解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老师们的思考和对策

  1.任教中年级数学的张老师的思考:

  “小组合作学*充分体现了教学民主,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但是‘合作’也必须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之上,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开展小组合作学*才有价值。”

  “作为教师要对小组合作学*的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实施,要对各小组的合作学*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从学生分析、目标设置、任务选择、教学过程展开、科学评价运用等全程把握。合作过程既提倡小组的‘共学’,又鼓励学生的独立见解,教师既不能干预过多,又要提供有效指导。学生合作学*时,教师不是清闲了,而是担负起了更大的管理和调控的职责。”

  2.任教低年级数学的刘老师的对策:

  “在低年级学生中开展小组合作学*,还真要动一番脑子,他们本身自我管理能力差,还没有形成合作的意识和能力,要慢慢来,要从头教。低年级的学生喜欢看表演,我就以表演的形式做了示范。”

  “我邀请3位学生走上讲台,4人围坐讲桌四周。我说:我们4个人就是一个合作学*小组,老师来当组长,我们一起学*,请其他组的同学认真看,一会儿评一评我们学*得好不好,开始!”

  “当我发现1个学生一直没说话,她*时就不爱说话,我就对她说:于娜,你是不是有更好的想法?怎么想就怎么说,说得好我们听你的,说得不好我们帮你,来!试试吧!于娜抬头看了看大家,终于开口了。”

  “小组合作学*模拟快结束了,我对全班同学说:现在请大家评一评我们4个人学*得好不好?各小组都动起来了,有的还在交头接耳,有的已经发表评论了。”

  “二组组长说:刚才你们一起学*得很愉快!”

  “五组组长说:伍维松遇到了困难,大家都帮他想办法,这点很好。”

  “一听组长这么说,我赶紧因势利导:是啊,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就是大,以后在学*上还会遇到很多困难,等待我们用集体的力量去想办法、去解决。看来小组合作学*确实很重要,大家想想对不对?请继续评一评。”

  “三组组长说:老师,我还发现你们小组四个人都说过话了,不像我们组,李玫不敢说话,我们要她说她就是不说,王硕要抢学具,我们劝也劝不好。”

  “我又深入引导:看来你很想让李玫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很想把合作学*搞好,对李玫和王硕,我们应该帮助他们,就像我们三个人帮助于娜一样,尤其是组长更应该带头这样做,相信他们会和你们一起好好学*的。其实,老师刚才要大家看一看、评一评我和3位同学合作学*,就是要大家认识到小组合作学*时一定要互相信任、互相帮助、不能争抢、不能吵闹,有什么想法尽管说出来,大家一起讨论。今后的小组学*我们就这样做,能做到吗?”

  “能!声音洪亮极了。”

  “对于那些与众不同的孩子,像伍维松啊于娜啊,当他们有了一个可以归属可以信赖的学*与合作的小组,学*的需求可以及时在组内得到满足,减少了班级群体的压力,也间接解决了课堂上时间不够用的问题。而那些较为出色的孩子则在学*活动中懂得了帮助别人,更明白了‘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道理,孩子们的学*心理更趋健康。”

  3.任教中年级数学的叶老师的心声:

  “听了她俩说的,反思*时做的,我想到了小组评价的重要性。其实,我们一直在讲要重视孩子们的发展性评价、全程评价,而小组评价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那些希望能在全体同学面前发言而展现自己的孩子,便会将眼光内投,提高自己在组内的学*质量,以期得到小组的良好评价。如果做到了这一点,教学效率也好,因材施教也罢,在大班额的集体中,都将得到良好的发展与体现。”

  “小组合作学*不仅仅是从形式上改变了以往教师传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更重要的是它真正体现了教学活动中的人文主义精神与思想,将孩子们置身于一个新的、自主的学*天地中,同时又给了他们一个可以合作与探究的单位,学*与评价掌握在了他们自己手中,自主学*、自我教育在这一刻生动起来,为他们的终生学*奠定了基础。”

  (二)、笔者与老师们的反思和共识

  1.分组,应该合理

  教师在组建合作学*小组时,要根据学生的能力、性格等差异情况进行合理的搭配,即异质分组。由于每个组都是异质的,所以就产生了全班各组间的同质性,这就是合作学*的分组原则----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组内异质为小组内部成员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竞争打下了基础。

  实践证明,同质分组弊多利少,它容易养成学生盲目自信或过度自卑的心理,而异质分组可以让学生懂得,每一个人都有长处和不足,人的智能、个性、才干是多样的,只有既善待自我又欣赏别人,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团队学*成效。

  合作小组的人数,我们建议4-6人,根据大班教学的实际,7-8人也未尝不可。一般来说,2人配对、4人相邻合作学*,对学*场地的变化要求不是很高,较容易实现。

  2.分工,为了合作

  教师在启动小组合作学*时,要根据内容合理分工、明确分工。没有规则、没有分工的合作学*很容易成为“自由市场”,嘈杂无序,合作难以见效,教师难以驾驭,活动难以正常进行。有的小组中的学生,对合作只有浅层次的理解,在他们印象中,“一起干”就是“合作”,“小组学*等于合作学*”,因而,在小组活动中,合理分工、明确分工尤为重要。不同的成员承担不同的角色、不同的任务,每个成员、每个角色都不可或缺,不能替代,相互依赖、相辅相成,才能促进合作,分中有合、合中有分才是有效合作。

  当各小组在汇报阶段,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视角展示不同的学*成果、相互评价和相互欣赏时,也体现了组间的一种有序分工、一种合作依赖。

  3.交往,需要互动

  教师在合作学*的各个阶段,要针对学生只“交”不“往”或“不互”“不动”、只有合作学*的“形”而没有合作学*的“神”的现象,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是一种人际交往,是一种信息互动。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主动交往,掌控了小组活动的'进程。学生通过与教师的主动交往,增加了合作学*成功的概率。学生在教师留给的合适的学*时间与开放的研究空间里,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互相切磋,共同提高,充分发挥主体性和积极性,必然达到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互相影响,互相启迪。小组在合作学*、合作研究的过程中,必然形成互相谦让、互相学*、互相激励、互相帮助等良好的研究氛围。

  合作学*可以是多边互动的,合作学*的互动方式可以是多向的,交往对象也可以是多维的。

  4.教师,明确角色

  教师在合作学*的整个过程,要成为学生“学*的导师”、“合作的伙伴”、“交往的对象”。从以前的“大包大揽”到把舞台留给学生,并不意味着教师无所事事,相反,教师要担负更大的管理和调控职责。因为在学生合作学*的过程中,随时都会有意外的问题发生,这些问题要得到及时的解决,才能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因为教师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在知识结构、智慧水*、思维方式和认知风格方面,某些时候比起学生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有效,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就越充分。

  “学*的导师”包含“知识的引领”和“活动的组织”两个方面。前者即给小组分好工或指导小组分好工,协调好各小组之间的关系,维持和促进小组研究活动能够持续进行。后者即启发和点拨每个小组都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一个研究课题或研究方式,指导和帮助每个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寻找解决的途径。合理的活动时间安排、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具有参考价值的合作程序,都是保证学生小组合作学*质量的基础。

  “合作的伙伴”包含老师也以学*一员的身份进行研究或参与研究,并向学生展示研究结果。学生见此定会惊讶,惊讶于老师的介入,那样悄然无声、水波不惊,惊讶于老师的技能,那样超凡脱俗、炉火纯青。在不经意中,老师很自然地成为同学们的一名合作伙伴,师生分享交流研究的成果,不知不觉中对问题的认识渐趋全面,对知识的理解也渐趋深刻。学生惊讶和奇怪的是心目中居高临下的老师怎么也会像一名学生那样去完成一项研究任务?他们随之而来的肯定是兴奋是激动。学*路上多了老师这名特殊伙伴的陪同,他们不再寂寞,不再无助,也不再灰心。这时的老师与其说是一名伙伴,不如说是一股力量,给了他们不竭的研究动力,伴随着他们走向成功。

  “交往的对象”包含学*上的交往对象和情感上的交往对象。小组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小组合作是学生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之间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互助互爱、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的过程。研究性学*更把小组合作推向广域的学*情境,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更加开阔的时空中进行,人际交往就更具多维性和互动性。学生与教师之间不再是一种对峙的交往,而是一种和谐的交往,教师已经是学生中的一个重要对象。而且对学生来说,研究之初,他们需要得到指导。研究之中,他们需要得到帮助,遇到阻碍或困难时,他们需要倾诉和鼓励,获得成功时,他们需要肯定和欣赏。学生与教师的交往沟通,已不限于认知领域,早已扩展到情感、态度、技能的范围。

  5.评价,指向过程

  教师在合作学*活动结束时,要根据自己对合作学*的监控和学*小组对合作学*的反馈情况,采取一定的评价措施和多样的评价形式,包括用语言、眼神、体态对学生的合作学*进行评价、表示欣赏,用纸质的小星星、小红花等物品进行奖励、表示肯定。

  教师对小组合作学*的适时适度的评价,突破了课堂教学中只关注结果的单一评价模式,呈现出多维交叉、有机融合的特点。从评价方式看,有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在每一小组汇报后,既有学生“评委”发表意见,又有教师即兴点评。从评价内容看,有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以过程评价为主。在肯定、欣赏、激励、引导中,学生自然生成合作意识和合作技巧,悄然获得精神的支持和情感的滋润,从而发挥出更大的创造潜能和合作欲望,不仅出色完成眼前的学*任务,而且对他们以后的学*也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综上可见,实验区的不少教师已经学会从理论的高度、理性的角度重新认识合作学*的涵义,已经学会从合作学*的内在规律来反思合作学*的现状,来寻找解决问题的良策。

  在课改实验深化的进程中,小组合作学*已经成为促进学生数学知识学*、数学能力发展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和新的学*方式,成为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策略。经过教师们的不断反思、不断改进,合作学*将变得更加有效、更加成熟,数学课堂也将变得更加鲜活、更加生动。

  参考文献:

  1.杨九俊主编《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教育科学出版社,20xx年6月版。

  2.张行涛、李玉*著《走进校本教研》,开明出版社,20xx年11月版。

  作者简介:

  陈瑛,女,1956年出生,大专学历,小学高级教师。现任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教育局教研室主任、教科所所长、数学教研员,从事数学教研工作十年。已在国家级刊物发表教育教学论文 5篇,获省级市级一、二等奖论文9 篇。20xx年以来,领衔国家级课改实验课题子课题的实验;参与编写正式出版的《小学数学教学新论》《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两书,撰写其中书稿6万余字;在市、区作各类讲座14次,各类培训50多课时,听课指导*千节,指导几十节课在国家级、省级、市级成功教学或制成光盘公开发行,指导12篇优秀教案分别被人教社出版的1-4年级各册数学《新课标教案》选用,指导十几位教师及青年教研员的论文在国家级获奖和发表。20xx年被评为全国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先进工作者,20xx年被评为芜湖市课改实验先进个人,为首批国家级课改实验区的基层实验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4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充分复*整数乘法的意义,对下一步学*小数乘法打下基础。然后创设了贴*学生生活的具体情境,拉*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体会到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学生对到商店购物并不陌生,所以创设一个新开张的文具店的情境让学生模拟购物,调动学生的学*兴趣,并根据生活经验提出有关数学问题。但在提问题时由于我没有限制问题的类型,学生开始提的问题都是加法问题,我及时调整,要求孩子提出乘法问题,才把学生的思维拉回来。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创设开放性的课堂教学,放开让学生大胆的探索和表达,努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说说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然后用以前学*的知识解决小数乘整数这个问题。最后,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结果,有的孩子写出了用小数加法计算,有的用把小数转化成整数的方法计算,有的转化为元角分计算,有的用列竖式的方法。我留给学生比较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去和其他同学交流和探讨不同的算法,体现算法多样化。同时通过鼓励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尽可能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本节课中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他们不仅运用了已有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而且运用了类推迁移的思想列出了小数乘法竖式,用转化的方法把小数化成整数进行计算。

  这节课整体教学过程比较流畅,通过闯三关对以前的旧知进行复*,然后通过买文具这一情景,让学生体会小数乘法的意义,最后利用三个挑战,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练*。在提问题这一环节中费时较长,且板书了学生的问题,由于时间关系却没有进行解决。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注意,有时可以不让学生提问题,而是给学生信息,让学生根据问题找到有用的信息,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5

  4月中旬,我有幸参与了县上的送教下乡活动。本次活动的主会场在中心小学举行,而看课活动的主要形式——同课异构,更是让我们基层教师从中获益匪浅。通过我镇的教师和县上的名师同上一节课,让我们看到了名师的风采,从她们身上学到了备课、上课的技能,同时也深深的体会到了我们和名师之间的差距。

  看课中,自己的感受很多,但最主要的是“我们的课堂为什么效率低”“我们的课堂能不能达到较高的层次”一直萦绕这我,而这些思考,也一直伴随我回到了单位。可能是第一节看的是数学吧,所以县上王老师和我镇的张老师同上的数学三年级下册《比一比》给我留下的印象较深,感悟也叫颇多。为了更好的说明上面的两个问题,以及今后我们的课堂应当怎样去做,接下来就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实效性谈一谈自己不成熟的见解。

  怎样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高我们的备课上课能力呢?

  一、直面学生的数学现实——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即: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设计教学。找准教学的起点、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捕捉教学的生长点。使教学目标切合实际。

  解决策略

  1、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确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课前调研

  2、数学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经验基础上。 ——抓准切入点

  3、教学实际要关注让学生亲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亲历过程

  二、创设良好的数学学*情境——激发学生产生学*的需要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及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学*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兴趣,产生对新知探究的需要。因此这个学*情境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有挑战性的。

  解决策略:

  1、有思维价值的数学活动情境。

  2、美丽的童话情境。

  3、思维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

  4、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学*情境。

  5、源于数学知识本身的问题情境。

  三、选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亲历数学化的过程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必须使学生有机会真正经历“数学化”。因此,应采用多种教与学的方式,让学生在独立思考、探究学*、合作交流中学会学数学,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在亲历数学化过程中尝试多种体验。

  解决策略:

  1、想办法让学生对探究合作学*产生需要。

  2、营造探究、合作学*的人际氛围,鼓励独立思考、交流、质疑、共同讨论,激发探究合作学*的热情。

  3、探究学*良好情境,有明确的探究目标,有具有挑战性、具有价值的探究合作学*的问题。

  4、在“组内异质、组际同质”分组原则基础上,实行动态编排小组,打破组内长期形成的——有的人起控制作用,有的人则处于从属地位状况,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树立形象,给每个人提供发展进步、改变自我的机会。

  四、抓好双基、适度训练——促进数学知识的内化

  抓住数学概念的本质教学是数学教育永恒的话题。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无疑要对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给予重视。数学概念是支撑数学大厦的根基,数学基本能力是建好大厦的保证。因此,知识必须到位,能力必须训练。抓好双基义不容辞。当然,“数学双基的要求应该与时俱进地调整和丰富,不能盲目地打基础,形成“花岗石的基础上盖茅草房”的局面。没有基础的创新是空想,没有创新的基础是盲目的。我们应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融合于教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数学思维训练的过程之中。”

  解决策略:

  1、给数学基本概念以核心地位,数学基础知识定好位,打好桩。

  2、根据数学知识的纵向发展,帮助学生将它连成“知识链”;通过横向沟通,帮助学生将它连成“知识网络”;再经过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形成立体的知识模块。

  五、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捕捉巧用教学资源—— 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发展

  课堂教学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组织、有步骤、有计划的一项复杂的心理活动和智力活动过程。提高它的实效性必须有教师课前的周密策划,即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教学预设是教师发挥组织、引领作用的重要保证。

  课堂教学活动是面对着不同个性的生命体,它又该是充满活力的生成的过程。教学活动正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过程。精彩的生成正是源于这高质量的精心预设。所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既要精心预设又要注重生成。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实施中,宽容接纳来自学生的生成,机智筛选课堂生成,从而达到巧妙运用生成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解决策略:

  1、精心预设——准确把握教 全面了解学生

  有效开发资源 适时准确评价。

  2、关注生成——宽容地接纳生成 理智地认识生成

  机智地筛选生成 巧妙地运用生成。

  以上是我对如何提高数学课堂实效性的笨拙见解,我想,如果教师在备课和上课中如果能够做到“教学风格朴实一点;基训练扎实一点;教学容量厚实一点;学生思维活跃一点;教学方式灵活一点”那么我们学校的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也会“高”!而我们的教师也会“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6

  泰戈尔有一句名言说得好"我们把世界看错了,却反而说世界欺骗了我们"。我们面对的是少年儿童,是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珍贵的生命,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幅生动的画卷,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珍爱他们。

  1、和谐课堂,快乐学*

  课堂是学生学*知识的园地,教师工作的根据地,我们应该重视课堂教学。把和谐带入课堂,使课堂充满活力。只有在宽松、*等、和谐、生动、充满活力的氛围,才能诱发学生的创造兴趣,创造思维。教师的教学艺术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应把愉快与热情传给学生,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心情愉快充满激情地投入数学学*中去。

  2、生活课堂,更有意义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永远无法割舍。离开生活的数学是苍白无力的。数学只有在实践中得以延伸。生活是数学的生命之源。

  教师应尽力创设情景、创造条件,将课堂与学生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激发思维。如我们学*《四边形》一章中,判断“等底等高的两个*行四边形拼在一起还是*行四边形”咋一看没错。但通过实践动手操作就会发现“等底等高的两个*行四边形拼在一起不一定还是*行四边形”。

  3、灵活课堂,轻松学*

  学生不是学*机器,教师应合理科学安排。改变超强度、大题量、机械训练,用时间加汗水提高成绩的陈旧做法,要提倡精讲精练。只讲思路、讲方法、引导自己去发现、去探索,把学生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把思维过程还给学生,培养激励学生独立思考的*惯和能力。如教学“一个钝角中去掉一个锐角,剩下的是什么角”就不能固定一个答案。再如估算“390×15”答案可以是7800,也可以是8000。凡事不可一概而论,要学生灵活掌握及运用。而实际生活中如“四年级同学去秋游。每套车票和门票49元,大约准备多少钱?”算式49×104这里49看作50,但104则看作110不能看作100,这样才合理更实际。

  面对应用题不得死板硬套,应掌握方法,有些题有多种解法。有的题可从问题着手,有的题则从已知条件着手。只有掌握了方法,举一反三,就可做到轻轻松松学好数学。

  4、幽默课堂,充满活力

  一个有幽默感的人,定受大家的喜爱,幽默驱赶烦恼,带来欢笑。学生也喜欢有幽默感的教师,在教学中恰倒好处的课堂幽默,完全可驱赶学*的疲劳,活跃课堂气氛。同时能开拓学生思维的敏捷和判断力,能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如一次一学生在课堂老往后转,还不时说话,我看了他几回,他仍然旁若无人视而不见,我不动声色走到他身前,话锋一转提高嗓门对着他说“你屁股上按了滚珠儿啥”从来没有听过这句话的同学一下全乐了全变精神了,看着这位同学会心地笑。接着我意外发现这下所有的学生都聚精会神地听,仿佛一下精神百倍。此时此刻我顿时明白,幽默让我让学生得到美的体验,感受到幽默的魅力。

  总之,数学教学充满学问充满魅力,数学课堂更是魅力无穷。教师只有做有心人,善学善钻善创新数学课堂就会生机勃勃,课堂会更精彩。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7

  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已经过时了,小学课堂教学必须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我们要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来开展教学,在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时,老师要先了解学生对于学*的切实需求,针对学生实际运用相关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改革的过程中,老师有时会遇到一些困惑。针对这些困惑我们要想进行课程改革训练,就要不断反思,这样学生的学*热情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效果也才能达到最佳状态。

  一、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中存在的问题

  1、合作学*方式形式化

  我们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时候要培养学生合作学*的能力。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相关的学*能力,因为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受用一生。现代社会不是独立存在的社会,我们要让学生学会和其他同学协作解决问题。但是现在很多小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的合作学*都是流于形式,不能形成固定的学*体系,这样的教学模式取得的教学效果不是很大。

  2、教学情境设置牵强

  现在开展教学的时候都*惯于创设情境教学的方式,很多老师都是根据学生熟悉的事物或者环境来创设情境。运用情境教学法可以让数学课堂教学更加形象生动,刺激学生的数学学*热情。如今,很多老师了解到数学情境实施的重要性,但是很多老师认为情境的创设比较麻烦,教学中老师总是喜欢化繁为简,没有根据实际情感来对情境内容进行选择,导致创设出来的情境比较牵强,学生对于这样的情境理解比较困难,很难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

  二、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实施措施

  1、主动学*方式的建立

  老师要想引导学生实施合作性的教学模式,就要处理好合作学*和独立学*的关系。小组合作中,学生要自己独立思考,所以在小组合作学*的过程中,最好要预留一定的时间来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学生合作学*。如果我们在开始就给学生分好组,学生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来开展合作学*,这样学生在整个学*的过程中会很迷茫,不知道该怎么进行下去。

  我们在进行合作学*“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时候,老师可先留时间让学生来回顾一下如何运用学过的*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求面积方法,再进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学生再在小组内开展讨论和交流,我们根据小组讨论的结果让每一个小组进行自我总结,以小组长为核心来讨论计算方法。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整体学*水*以及合作能力。

  2、合理情境的创设

  情境创设可以让学生融入一种学*环境中,这样学生不仅把学*当成生活中的一个部分,而且在生活中学生也可以学*知识。还有就是情境创设的功能可以把一些复杂问题变得简单起来。比如,我们在进行“6、7的分与合”中,老师可以给学生创设这样的一个生活情境:周末的中午,小风和父母去儿童游乐园玩耍,感觉那里非常热闹,因为在游乐园里面有很多好玩的设施,还有很多有意思的小玩具来卖。小风看到自己非常喜欢的气球,爸爸给小风买了几个气球,有3个是红色的、2个橙色的.还有2个蓝色的,但是后来有一个蓝色的气球飞走了,老师问,小风的爸爸一共给小风买了几个气球,飞走了还剩下几个,学生根据老师的描述能够快速地计算出数字,这样就能提高正确率。其实,老师进行这样的情境创设就是为了让复杂的环境变得简单,并能够提高学生的学*兴趣。

  3、运用适当的评价

  老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一定会对学生进行评价。有时,老师为了鼓励学生多数会对学生进行肯定,但是这样过度的肯定会让学生产生误解,让学生盲目地认为自己能力很强,面对这样的情况,老师要做出反思,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认真地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语言一定要中肯,不要出现歪曲事实或者语言失真的情况,这样会打击学生的学*自信心,使他们对数学的学*热情锐减。

  数学是一门非常基础的学科,小学数学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计算,也要培养他们的数学学*能力。在新课改发展的基础上,数学给课堂教学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给整体的数学发展过程注入了新的内容和活力,老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要边钻研边总结,培养学生的数学学*能力,还要保护好学生的数学学*情感,培养良好的数学学*态度。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8

  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已经过时了,小学课堂教学必须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我们要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来开展教学,在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时,老师要先了解学生对于学*的切实需求,针对学生实际运用相关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改革的过程中,老师有时会遇到一些困惑。针对这些困惑我们要想进行课程改革训练,就要不断反思,这样学生的学*热情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效果也才能达到最佳状态。

  一、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合作学*方式形式化

  我们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时候要培养学生合作学*的能力。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相关的学*能力,因为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受用一生。现代社会不是独立存在的社会,我们要让学生学会和其他同学协作解决问题。但是现在很多小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的合作学*都是流于形式,不能形成固定的学*体系,这样的教学模式取得的教学效果不是很大。

  2、教学情境设置牵强

  现在开展教学的时候都*惯于创设情境教学的方式,很多老师都是根据学生熟悉的事物或者环境来创设情境。运用情境教学法可以让数学课堂教学更加形象生动,刺激学生的数学学*热情。如今,很多老师了解到数学情境实施的重要性,但是很多老师认为情境的创设比较麻烦,教学中老师总是喜欢化繁为简,没有根据实际情感来对情境内容进行选择,导致创设出来的情境比较牵强,学生对于这样的情境理解比较困难,很难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

  二、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实施措施

  1、主动学*方式的建立

  老师要想引导学生实施合作性的教学模式,就要处理好合作学*和独立学*的关系。小组合作中,学生要自己独立思考,所以在小组合作学*的过程中,最好要预留一定的时间来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学生合作学*。如果我们在开始就给学生分好组,学生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来开展合作学*,这样学生在整个学*的过程中会很迷茫,不知道该怎么进行下去。

  我们在进行合作学*“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时候,老师可先留时间让学生来回顾一下如何运用学过的*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求面积方法,再进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学生再在小组内开展讨论和交流,我们根据小组讨论的结果让每一个小组进行自我总结,以小组长为核心来讨论计算方法。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整体学*水*以及合作能力。

  2、合理情境的创设

  情境创设可以让学生融入一种学*环境中,这样学生不仅把学*当成生活中的一个部分,而且在生活中学生也可以学*知识。还有就是情境创设的功能可以把一些复杂问题变得简单起来。比如,我们在进行“6、7的分与合”中,老师可以给学生创设这样的一个生活情境:周末的中午,小风和父母去儿童游乐园玩耍,感觉那里非常热闹,因为在游乐园里面有很多好玩的设施,还有很多有意思的小玩具来卖。小风看到自己非常喜欢的气球,爸爸给小风买了几个气球,有3个是红色的、2个橙色的还有2个蓝色的,但是后来有一个蓝色的气球飞走了,老师问,小风的爸爸一共给小风买了几个气球,飞走了还剩下几个,学生根据老师的描述能够快速地计算出数字,这样就能提高正确率。其实,老师进行这样的情境创设就是为了让复杂的环境变得简单,并能够提高学生的学*兴趣。

  3、运用适当的评价

  老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一定会对学生进行评价。有时,老师为了鼓励学生多数会对学生进行肯定,但是这样过度的肯定会让学生产生误解,让学生盲目地认为自己能力很强,面对这样的情况,老师要做出反思,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认真地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语言一定要中肯,不要出现歪曲事实或者语言失真的情况,这样会打击学生的学*自信心,使他们对数学的学*热情锐减。

  数学是一门非常基础的学科,小学数学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计算,也要培养他们的数学学*能力。在新课改发展的基础上,数学给课堂教学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给整体的数学发展过程注入了新的内容和活力,老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要边钻研边总结,培养学生的数学学*能力,还要保护好学生的数学学*情感,培养良好的数学学*态度。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9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是说,在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必须同步构建“小组合作学*”等新的教学方式和新的学*方式。

  所谓“小组合作学*”,是指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且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

  笔者所在的首批国家级课改实验区实施课改已*五年,对于小组合作学*,教师们从陌生到好奇、认同、尝试,又从熟悉到困惑、研究、再实践。一些教师在“小组合作学*”这一课题里已“破茧而出”,飞向“自由王国”。然而,还有些教师仍处于“量”的积累之中,未生成“质”的飞跃。他们对小组合作学*的意义把握不准确、理解不深刻,对小组合作学*的实施技巧运用不到位、掌控不自如,存在一些亟待研究和改进的问题。为此,作为教研员,笔者*来听课后都要与老师们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和交流、进行合作研究和共同反思。

  一、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的现状

  (一)、小组合作学*中学生的“表现”

  1.任教低年级数学的刘老师的诉说:

  “小组合作学*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难了,多次尝试都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首先,学生间的合作不够和谐。我将全班分成15个4人一组的合作小组,每组都有推选的或指定的组长。我要求组长督促组员轮流发言,针对问题一起思考想法解决,细心倾听和热心帮助别人发言,使小组学*在互帮共学、和谐发展中进行。但是孩子们做起来就不一样了,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全班有5个小组出现这种情况,合作学*就不能顺利开展了。”

  “其次,班级人数过多指导困难。我班共有60名学生,编为15个学*小组,一节课合作学*的时间少则5分钟,最多12分钟。在我深入到一个组指导时,其他没几个组在继续进行,每次指导3组就得‘收兵’了。从学生的课桌上慢慢直起腰,我已满头大汗、口干舌燥,无奈地望望班里的学生,除了刚被指导的那个小组的学生在看着我外,其他小组学生都各忙各的,好不尽兴。”

  2.任教中年级数学的张老师的诉说:

  “知道合作学*很重要,想多尝试,让学生从中受益,使师生双方都喜欢它,可往往事与愿违,当我提出针对一个问题进行合作学*后,教室里便一片嗡嗡声。”

  “一是爱说的使劲说,不说的始终不说。有的组只有一人在发言,其他人默默地听,产生不了碰撞交流的效果。”

  “二是各说各的,不听他人说。有的组乱哄哄的你一言我一语,不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达不到合作学*的目的。”

  “三是说着说着就跑题。有的组围绕主题说不了一会儿就跑到题外,借机扯闲话,到小组代表汇报发言时,吱吱唔唔、结结巴巴,浪费了宝贵的学*时间。”

  “四是听着听着就霸权。当一位同学说出自己的观点后,语言霸权者马上予以反驳,直到那位同学无话可说为止,甚至当别人的意见与自己的意见不一致时,恶语相加,不会协调,于是告状声四起,破坏了课堂的学*氛围。”

  (二)、小组合作学*中教师的“表现”

  笔者多次听课时的观察:

  1.准备不充分,流于形式

  教师对小组合作学*的准备不充分,表现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思想上准备不充分,没有很好地理解《课标》精神、分析教学内容,没有合理地预设合作的契机、安排合作的环节;另一方面是操作上准备不充分,没有异质分组,没有为讨论类合作学*设计合适的讨论题,没有为操作类合作学*提供充分的足够数量和品种的学具,包括记录合作学*过程和成果的报告单、记录表等。似乎两三张课桌拼靠在一起、学生4-6人围而坐之、教师一声令下“小组合作一下”“小组讨论讨论”便是小组合作学*了,似乎两三次这样的合作学*就是一堂“课改课”了。表面上看热热闹闹、熙熙攘攘,实际上学生或茫然无收获,或争吵偏主题,使小组合作学*流于形式。

  2.要求不到位,作而不合

  教师对小组合作学*的要求不到位,表现有两种。一种没明确宣布要求,一种没及时宣布要求。学生对“合作些什么?”“怎样进行合作?”“我在合作时做些什么?”以及时间限制、竞争条件、展示准备、汇报要求等不明不白、不问不听,加上独生子女普遍缺乏合作的意识和能力,于是各“作”各的,你不想与我“合”,我不愿与你“合”,使小组合作学*作而不合。

  3.时间不充足,合而无质

  时间不充足,是指教师给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的时值达不到合适的长度。很多教师在宣布小组合作学*开始后,只过十几秒就宣布停止,有的学生还没来得及发言,更不要说“几个来回,相互启促”或“几经碰撞,生成共识”了,造成小组合作学*的合而无质。一般来说,小组进行较复杂数学问题的讨论交流或操作探究至少需要5-8分钟,即使是较简单的数学问题也不能少于2-3分钟,再少,不是给小组合作学*釜底抽薪、煮成夹生饭,就是给教师一个警醒,这样合而无质的“小组合作学*”还有必要安排吗?

  4.指导不及时,合作无果

  指导不及时,是指教师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时和小组代表汇报合作学*成果时,不能给予学生及时有效的指点和引导。表现有二,一是有的教师在讲台上等待或做自己的事,好像学生小组合作学*与己无关,看上去学生主体地位突出了,但教师成了失去主导作用的旁观者;二是有的教师下组察看似隔岸观火,盲目巡视如蜻蜓点水、不能及时介入调控,任凭活动放任自流,对小组合作学*的进度和质量心中无数,使合作无果、学生无获,难道主体突出就势必要主导淡出吗?

  5.评价不到位,合作低效

  评价不到位,是指教师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时和小组代表汇报合作学*成果时,不能给予积极有效的褒奖和激励。有的教师在各小组汇报时一味说“很好”或单纯说“这一组最快”,不能敏锐地判别、及时地引领。误导学生的浮躁求速,扼杀学生的不同意见。只关注对整个小组的评价,忽略学生在活动中的个性反映,只注重合作学*的结果,忽视学生的学*过程,只奖励合作学*的汇报者,忘却小组学*的合作者。评价主体单一、形式单一,评价无形中变成了一种甄别过程,这样的小组合作学*能高效吗?

  二、 解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老师们的思考和对策

  1.任教中年级数学的张老师的思考:

  “小组合作学*充分体现了教学民主,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但是‘合作’也必须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之上,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开展小组合作学*才有价值。”

  “作为教师要对小组合作学*的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实施,要对各小组的合作学*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从学生分析、目标设置、任务选择、教学过程展开、科学评价运用等全程把握。合作过程既提倡小组的‘共学’,又鼓励学生的独立见解,教师既不能干预过多,又要提供有效指导。学生合作学*时,教师不是清闲了,而是担负起了更大的管理和调控的职责。”

  2.任教低年级数学的刘老师的对策:

  “在低年级学生中开展小组合作学*,还真要动一番脑子,他们本身自我管理能力差,还没有形成合作的意识和能力,要慢慢来,要从头教。低年级的学生喜欢看表演,我就以表演的形式做了示范。”

  “我邀请3位学生走上讲台,4人围坐讲桌四周。我说:我们4个人就是一个合作学*小组,老师来当组长,我们一起学*,请其他组的同学认真看,一会儿评一评我们学*得好不好,开始!”

  “当我发现1个学生一直没说话,她*时就不爱说话,我就对她说:于娜,你是不是有更好的想法?怎么想就怎么说,说得好我们听你的,说得不好我们帮你,来!试试吧!于娜抬头看了看大家,终于开口了。”

  “小组合作学*模拟快结束了,我对全班同学说:现在请大家评一评我们4个人学*得好不好?各小组都动起来了,有的还在交头接耳,有的已经发表评论了。”

  “二组组长说:刚才你们一起学*得很愉快!”

  “五组组长说:伍维松遇到了困难,大家都帮他想办法,这点很好。”

  “一听组长这么说,我赶紧因势利导:是啊,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就是大,以后在学*上还会遇到很多困难,等待我们用集体的力量去想办法、去解决。看来小组合作学*确实很重要,大家想想对不对?请继续评一评。”

  “三组组长说:老师,我还发现你们小组四个人都说过话了,不像我们组,李玫不敢说话,我们要她说她就是不说,王硕要抢学具,我们劝也劝不好。”

  “我又深入引导:看来你很想让李玫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很想把合作学*搞好,对李玫和王硕,我们应该帮助他们,就像我们三个人帮助于娜一样,尤其是组长更应该带头这样做,相信他们会和你们一起好好学*的。其实,老师刚才要大家看一看、评一评我和3位同学合作学*,就是要大家认识到小组合作学*时一定要互相信任、互相帮助、不能争抢、不能吵闹,有什么想法尽管说出来,大家一起讨论。今后的小组学*我们就这样做,能做到吗?”

  “能!声音洪亮极了。”

  “对于那些与众不同的孩子,像伍维松啊于娜啊,当他们有了一个可以归属可以信赖的学*与合作的小组,学*的需求可以及时在组内得到满足,减少了班级群体的压力,也间接解决了课堂上时间不够用的问题。而那些较为出色的孩子则在学*活动中懂得了帮助别人,更明白了‘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道理,孩子们的学*心理更趋健康。”

  3.任教中年级数学的叶老师的心声:

  “听了她俩说的,反思*时做的,我想到了小组评价的重要性。其实,我们一直在讲要重视孩子们的发展性评价、全程评价,而小组评价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那些希望能在全体同学面前发言而展现自己的孩子,便会将眼光内投,提高自己在组内的学*质量,以期得到小组的良好评价。如果做到了这一点,教学效率也好,因材施教也罢,在大班额的集体中,都将得到良好的发展与体现。”

  “小组合作学*不仅仅是从形式上改变了以往教师传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更重要的是它真正体现了教学活动中的人文主义精神与思想,将孩子们置身于一个新的、自主的学*天地中,同时又给了他们一个可以合作与探究的单位,学*与评价掌握在了他们自己手中,自主学*、自我教育在这一刻生动起来,为他们的终生学*奠定了基础。”

  (二)、笔者与老师们的反思和共识

  1.分组,应该合理

  教师在组建合作学*小组时,要根据学生的能力、性格等差异情况进行合理的搭配,即异质分组。由于每个组都是异质的,所以就产生了全班各组间的同质性,这就是合作学*的分组原则----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组内异质为小组内部成员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竞争打下了基础。

  实践证明,同质分组弊多利少,它容易养成学生盲目自信或过度自卑的心理,而异质分组可以让学生懂得,每一个人都有长处和不足,人的智能、个性、才干是多样的,只有既善待自我又欣赏别人,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团队学*成效。

  合作小组的人数,我们建议4-6人,根据大班教学的实际,7-8人也未尝不可。一般来说,2人配对、4人相邻合作学*,对学*场地的变化要求不是很高,较容易实现。

  2.分工,为了合作

  教师在启动小组合作学*时,要根据内容合理分工、明确分工。没有规则、没有分工的合作学*很容易成为“自由市场”,嘈杂无序,合作难以见效,教师难以驾驭,活动难以正常进行。有的小组中的学生,对合作只有浅层次的理解,在他们印象中,“一起干”就是“合作”,“小组学*等于合作学*”,因而,在小组活动中,合理分工、明确分工尤为重要。不同的成员承担不同的角色、不同的任务,每个成员、每个角色都不可或缺,不能替代,相互依赖、相辅相成,才能促进合作,分中有合、合中有分才是有效合作。

  当各小组在汇报阶段,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视角展示不同的学*成果、相互评价和相互欣赏时,也体现了组间的一种有序分工、一种合作依赖。

  3.交往,需要互动

  教师在合作学*的各个阶段,要针对学生只“交”不“往”或“不互”“不动”、只有合作学*的“形”而没有合作学*的“神”的现象,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是一种人际交往,是一种信息互动。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主动交往,掌控了小组活动的进程。学生通过与教师的主动交往,增加了合作学*成功的概率。学生在教师留给的合适的学*时间与开放的研究空间里,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互相切磋,共同提高,充分发挥主体性和积极性,必然达到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互相影响,互相启迪。小组在合作学*、合作研究的过程中,必然形成互相谦让、互相学*、互相激励、互相帮助等良好的研究氛围。

  合作学*可以是多边互动的,合作学*的互动方式可以是多向的,交往对象也可以是多维的。

  4.教师,明确角色

  教师在合作学*的整个过程,要成为学生“学*的导师”、“合作的伙伴”、“交往的对象”。从以前的“大包大揽”到把舞台留给学生,并不意味着教师无所事事,相反,教师要担负更大的管理和调控职责。因为在学生合作学*的过程中,随时都会有意外的问题发生,这些问题要得到及时的解决,才能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因为教师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在知识结构、智慧水*、思维方式和认知风格方面,某些时候比起学生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有效,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就越充分。

  “学*的导师”包含“知识的引领”和“活动的组织”两个方面。前者即给小组分好工或指导小组分好工,协调好各小组之间的关系,维持和促进小组研究活动能够持续进行。后者即启发和点拨每个小组都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一个研究课题或研究方式,指导和帮助每个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寻找解决的途径。合理的活动时间安排、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具有参考价值的合作程序,都是保证学生小组合作学*质量的基础。

  “合作的伙伴”包含老师也以学*一员的身份进行研究或参与研究,并向学生展示研究结果。学生见此定会惊讶,惊讶于老师的介入,那样悄然无声、水波不惊,惊讶于老师的技能,那样超凡脱俗、炉火纯青。在不经意中,老师很自然地成为同学们的一名合作伙伴,师生分享交流研究的成果,不知不觉中对问题的认识渐趋全面,对知识的理解也渐趋深刻。学生惊讶和奇怪的是心目中居高临下的老师怎么也会像一名学生那样去完成一项研究任务?他们随之而来的肯定是兴奋是激动。学*路上多了老师这名特殊伙伴的陪同,他们不再寂寞,不再无助,也不再灰心。这时的老师与其说是一名伙伴,不如说是一股力量,给了他们不竭的研究动力,伴随着他们走向成功。

  “交往的对象”包含学*上的交往对象和情感上的交往对象。小组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小组合作是学生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之间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互助互爱、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的过程。研究性学*更把小组合作推向广域的学*情境,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更加开阔的时空中进行,人际交往就更具多维性和互动性。学生与教师之间不再是一种对峙的交往,而是一种和谐的交往,教师已经是学生中的一个重要对象。而且对学生来说,研究之初,他们需要得到指导。研究之中,他们需要得到帮助,遇到阻碍或困难时,他们需要倾诉和鼓励,获得成功时,他们需要肯定和欣赏。学生与教师的交往沟通,已不限于认知领域,早已扩展到情感、态度、技能的范围。

  5.评价,指向过程

  教师在合作学*活动结束时,要根据自己对合作学*的监控和学*小组对合作学*的反馈情况,采取一定的评价措施和多样的评价形式,包括用语言、眼神、体态对学生的合作学*进行评价、表示欣赏,用纸质的小星星、小红花等物品进行奖励、表示肯定。

  教师对小组合作学*的适时适度的评价,突破了课堂教学中只关注结果的单一评价模式,呈现出多维交叉、有机融合的特点。从评价方式看,有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在每一小组汇报后,既有学生“评委”发表意见,又有教师即兴点评。从评价内容看,有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以过程评价为主。在肯定、欣赏、激励、引导中,学生自然生成合作意识和合作技巧,悄然获得精神的支持和情感的滋润,从而发挥出更大的创造潜能和合作欲望,不仅出色完成眼前的学*任务,而且对他们以后的学*也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综上可见,实验区的不少教师已经学会从理论的高度、理性的角度重新认识合作学*的涵义,已经学会从合作学*的内在规律来反思合作学*的现状,来寻找解决问题的良策。

  在课改实验深化的进程中,小组合作学*已经成为促进学生数学知识学*、数学能力发展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和新的学*方式,成为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策略。经过教师们的不断反思、不断改进,合作学*将变得更加有效、更加成熟,数学课堂也将变得更加鲜活、更加生动。

  参考文献:

  1.杨九俊主编《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教育科学出版社,20xx年6月版。

  2.张行涛、李玉*著《走进校本教研》,开明出版社,20xx年11月版。

  作者简介:

  陈瑛,女,1956年出生,大专学历,小学高级教师。现任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教育局教研室主任、教科所所长、数学教研员,从事数学教研工作十年。已在国家级刊物发表教育教学论文 5篇,获省级市级一、二等奖论文9 篇。20xx年以来,领衔国家级课改实验课题子课题的实验;参与编写正式出版的《小学数学教学新论》《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两书,撰写其中书稿6万余字;在市、区作各类讲座14次,各类培训50多课时,听课指导*千节,指导几十节课在国家级、省级、市级成功教学或制成光盘公开发行,指导12篇优秀教案分别被人教社出版的1-4年级各册数学《新课标教案》选用,指导十几位教师及青年教研员的论文在国家级获奖和发表。20xx年被评为全国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先进工作者,20xx年被评为芜湖市课改实验先进个人,为首批国家级课改实验区的基层实验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菁华6篇)(扩展3)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菁华6篇)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1

  数学教学工作,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围绕“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展开教学工作,跟以往进行比较反思,具体体现在:

  一、摒弃旧的教学观念,建立全新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中,改变了自己在以往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角角色:将要讲述的内容为自己编好“剧本”,然后自己在讲坛上尽情演绎,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现在是给学生编好“剧本”,为学生创设学*的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当主角,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演绎,自主、合作地获取知识。事实证明,这一教学理念的实施,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师生各自信息无互动的枯燥学*模式,使学生参与学*的热情大大提高,学*的效果不言而喻。如:在“有理数加减运算法则”的教学上,常规的教法是通过“向东、向西的连续走动几米,最终是向东或向西走了几米并结合数轴总结出有理数加法法则,然后再学*有理数减法转化为加法的法则,最后各自按法则计算”,而大家很清楚,课本上的有理数加法法则对于刚升上初中的学生来说是很繁、很难的:确定和的符号要分同号、异号,异号的还看绝对值谁大;确定和的绝对值又要分将两加数的绝对值是相加还是相减。这里学生存在着几大困难:首先,“绝对值”是新学知识,学生并不熟练,还要要求学生用“绝对值”来总结出加减法则更难。其次,法则分类复杂:类中再分类。因此,学生要运用法则计算很难,不要说理解法则,就是要记清楚法则也不是易事。因此,我们在新的教学理念及“非线性主干循环活动型单元教学模式”的启导下,采取了用学生所熟悉的“输赢球”的模式去让学生学*这一主干内容:堂上让本班学生与邻班学生含别代表足球赛的交战双方,用正、负数表示上、下半场及全场的输赢球数,通过若干有代性的案例的计算,学生很容易理解和体会到:上、下半场一赢再赢或一输再输,结果必然是赢或输得越多(数字累加);有输有赢用输赢抵消也很容易得出结果。有理数的加减法用“输赢球”去理解算理学生很易理解和掌握,实践证明,基础很差的同学也能很快掌握。

  在新课标的新理念下,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去做一做从中探索规律和发现规律,通过小组讨论达到学*经验共享,培养合作意识、培养交流的能力、提高表达能力。如在《用字母表示数》一课,通过用牙签棒搭正方形游戏引入来创设学*的情境,学生分小组按要求搭正方形,然后讨论回答: 1、按图搭正方形2、找出正方形的个数与牙签根数之间的关系

  3、写出n个正方形需用的牙签根数(用含n的式子表示) 4、展示成果,组间交流总结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讨论发现、交流、评议,教师鼓励、支持、启导,但不能占用太多时间。面对他们的研究,突出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明性、一般性,对比用文字、用画图让学生体会其优越性,并指出在学*完本章书后你们就会明你们所得出的式子4+3(n-1)、2n+(n+1)、4n-(n-1)都可以化简成为1+3n,从而为今后的学*埋下伏笔。这种开放的课堂,可以让学生在有意义的活动中亲身参与、独立探索、合作交流,并逐步构建自己的数学知识、发展自己的数学能力和创新意识。再如,在第四章的学*中,通过学生对图标的收集与交流、制作长方体、正方体纸盒,然后展开去展现它们丰富多样的展开图,再交流总结;第五章中的游戏实验式的教学等等,无不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与合作交流的学*新理念。

  二、教师应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要让学生演好主角的角色就必须为学生设计好适合学生演绎的剧本。因些,本人认真钻研教材,为集体备课和学*材料的设计做好充分的准备。由于本学期教的是新教材,所以本人特别注意新旧教材的对比,把握新教材的新要求、新动向,同时,还注意不同版本新教材之间在新知识的引入、内容及练*的编排上的区别与联系,力求使学*材料的设计更接*学生最*的发展区,而练*的编排按梯度分层。教学内容我们强调抓住主干,如对第二章“有理数的运算”,我们级科组经过反复的研讨,抓住了“训练学生各种运算技能”这一主干,对全章的教材进行了整合,效果比课本的做法更好,事实证明学生对加减的算法掌握得较好。但美中不足的是对正负数的定义过于淡化,未突出引入负数的.作用或必要性,特别没有利用温度计等实例突出低于0的数用负数表示且负得越多数值越小,这是导致后面有理数大小比较学生出错较多的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又如在第四章、第八章、第九章的教学,我们充分利用了课室的电教*台,运用“几何画板”及教学光盘中的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十分形象、生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

  三、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课标努力提倡的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差异,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别,不挖苦、不讥讽,相反在问题情境的设置、教学过程的展开、练*的安排中,都要尽可能让全体学生能主动参与,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有所为和有所不为或有能者有大作为,小能者有小作为的练*。如在七年级第二学期,学完“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后要求学生完成一些给出方程编写联系实际的应用题,并让学生交流评议,这样有能者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理解不深者也可以仿照例题的背景通过借鉴书本完成。

  四、在课堂教学上突出了精讲巧练,做到堂上批改辅导和及时的反馈。但由于人数较多,新学生的数学层次参差,有针对性的辅导还不完善。另学生学*的参与度还可以提高,体现在小组讨论、新知识的举例交流等合作学*,今后还可适当增加。七年级的学生学*方法较单一,可加强学法的指导。

  五、改变单纯以成绩高低评价学生的学*状况的传统评价手段,逐步实施多样化的评价手段与形式: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又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关注学生的学*结果,又关注他们在学*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本学期所任教的班级学生生性好动任性,自制的能力比较差,容易形成双差生,为此,我在反复教育的基础上,注意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并给予及时的表扬与激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如镜威同学*时不太安份,但数学测评做得比较多,我及时在我所教的两个班中表扬了他,使其感到不小的惊喜,并在之后的学*较为积极。班里学生有好几个基础较差,接受能力较弱,我反复强调会与不会只是迟与早的问题,只要你肯学。同时,我加强课外的辅导,想办法让他们体验学*成功的喜悦。

  在新教学改革中,我深感在教学的理念上、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的角色上、教学的方式方法上、师生的评价体系上都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这都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只有在教学的实施中,不断地总结与反思,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2

  选择有效的数学活动素材是提高数学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基础和重要前提,因而教师必须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教材观,正确审视教材的功能,打破"教材中心论",弱化教材的"法定文化"色彩,做教材建设的参与者、教学资源的开发者。教学实践中,要依据教学目标和要求,结合教学实际和自身的实践经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主动地

  选择和开发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活动素材。当然,选择活动素材一定要克服盲从性,一般应注意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 选择活动素材要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 2、 选择活动素材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3、 选择活动素材应有利于学生理解并初步掌握研究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 4、 选择活动素材要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思维品质。

  例如1,教学《有理数乘方》一课时,首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一张0.1毫米厚的纸对折15次后,它的厚度会超过姚明的身高吗?问题一提出,就立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有些学生拿出纸开始对折起来,有些学生陷入了沉思。大多数学生在我的启发下,得出了叠合的纸共有2×2×?×2(15个2连乘)张。从而为新课程的学*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例如2,在《代数式》一课的学*中,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如下:

  1. 让学生列代数式:

  (1)a、b表示长方形的长与宽,则长方形的面积是 ;

  (2)a表示正方形的边长,则正方形的周长是 ;

  (3)y表示一个数,则它的相反数是 ;

  (4)某商场国庆七折优惠销售,则定价n元的物品售价是 。

  2. 让学生说出所列代数式的意义。

  3. 让学生观察所列代数式包含哪些运算?有何运算特征?(揭示各例的共同特点是含有“乘法”运算,表示“积”。)

  4. 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单项式的概念。

  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要求起点低,步子缓,层层落实,各个突破。通过设疑,引疑,质疑,充分暴露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疑惑和失误,从而在学生亲身体验“失误”的过程中化解难点,使学生产生“顿悟”的心理效应。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3

  我这节课采用 “团队合作学*、自主管理”的教学模式。可能很多人看了很不理解,老师怎么讲那么少?大部分时间都给学生,他们懂吗?可能你还不了解我们的课堂模式,我校创设和推行的课堂教学改革模式全称是“团队合作,一主两翼,五度检测”模式,简称为“团队合作学*、自主管理”模式。

  “团队合作”指体现学生主体性的主动式、合作式、探究式学*活动,这种学*活动要以班级里普遍组建的“学生团队合作小组”为基层组织来进行,即学生的“个人学*”和小组的“群体学*”均以团队小组为活动单位,整个班级团队的展示、交流、研讨活动都以团队小组为单位来进行。“一主两翼”,“一主”指以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为主体(因为人们公认课堂教学改革是课改的主战场,课堂教学也富含思想品德教育和健康人格培养等元素),这个改革后的教学模式特指“团队合作学*、自主管理”模式。“两翼”指与课堂上的团队合作学*相配套、相渗透、相辅相成的“教育教学工作重心下移”、“学生团队自主管理”两种制度。

  我们重的是实效 ,关注到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层次的收获。我的课分五步走,合作预*,教学新课,合作运用,当堂作业,合作指导。对于合作预*,我们是课前完成的,有人提出质疑为什么要合作预*,不独立预*吗?其实我们预*的目的就是为了扫清课堂上的障碍,不是每位学生都能能独立完成的,他需要别人的帮助。才有了合作预*,有人又提出他们能做到预*吗?其实*惯是养成的,一旦养成很难改掉的,有几位参赛选手告诉我:你们学校学生预*的很好,我说他们已经养成了一种*惯。在合作运用方面:学生先独立做题,无法独立完成的学生,用团队合作形式帮助完成,即由小组长,副组长辅导解决,当然小组长,副组长是这一科比较好的学生,这样既帮助了别人又锻炼了自己。他们是在解决不了,就把问题集中,由老师讲解。在当堂作业方面这种优势更为突出,学生不会带着问题去下节课,即学生先独立后合作完成;也就是组长副组长做完后互相批改,然后每个人在负责两名同学,指点批改,组长把存在的共性问题上报给老师,老师再做点拨。最后合作指导,一方面总结这堂课的内容,另外表扬一下表现优秀的小组和个人。还有展示下一节要预*的内容。我总的感觉课堂要改革,我们是以学生为主体,我们是要教给学生怎么学,化被动为主动。*的教育要改革,首先就要改革课堂教学模式,那种满堂灌,只能是学生更懒惰,更被动。与其这样为什么不大胆的尝试?我们知道任何新生事物的诞生都要遭到不同程度的质疑,所以我们会更加努力的去完善我们的教学模式。希望以后会做的更好。

  我这节课有很多不足之处; 对几个方面把握还不是很到位,我会努力的去改进,总的来说我们只是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建模课,去理解它,我们学校在积极努力地探索,寻求更好的更适合学生的方法,让他们每一人都愿意都主动去学。这才是我们的最初的设想。我们也一直会做下去。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4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的深入,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对开放性问题的训练,尽可能给学生创设适当的数学情境,让学生展开研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层次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中设计的讨论题,教师要进行有理有据的指导,让学生之间进行讨论研究,这样学生在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学*环境中,既能独立思考,又相互启发,在共同完成认知的过程中加强思维表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逐步提高学生参与合作学*的活动质量。

  一、加强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人的思维始于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它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求知欲。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关系,用产生于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启动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对新知学*的热情,拉*学生与新知的距离,为学生的学*做好充分的准备,为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作好铺垫。由此支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办法解决问题。

  例如,在讲三角形的外接圆时,怎样确定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我先利用一些硬纸板做成残缺圆,在课前几分钟发放给学生,要求学生进行补圆比赛,看谁能够最快想出办法把它补成一个完整的圆。应该怎样补呢?在这节课的导入方法中我就是利用了学生的争强好胜的心理,为学生们设置了一个小小的悬念,为了能够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在全班同学中显示自己的能力,所以学生对这一节新课的内容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认真听课。

  创设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适应的问题情境,能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可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使学生迅速沉浸于自主探究,达到欲罢不能的境地,从而为课堂教学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问题情境要放在学生跳起来够得着的“最*发展区”,让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跳起来主动“摘果”。

  二、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学用结合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就要求教师反思数学背景的现实性和“数学化”,必须以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为问题背景,让学生从具体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归纳出变化规律,并能用数学符号表示,最终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包括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用数学的知识去说明,用数学的方式去分析,用数学的思想去处理这四个方面的意识。内容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既要贴*生活,联系实际,又要靠*课本,使学生有兴趣、有能力去尝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要坚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原则,这会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和亲*感。教师必须设计好探索数学知识的台阶,包括设计好课堂提问和动手操作的步骤等,使不同智力水*的同学都能拾级而上,“跳一跳摘果子”,都能获得经过自己艰苦探索,掌握数学知识后的愉快情绪体验,从而得到心理上的补偿和满足,激励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当学生在探索学*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要适时、有效的帮助和引导学生,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中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教学中,要善于将书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科学地设计探究性问题,诱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社会,从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数学建模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学生学*过程地体验,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

  现代教学论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的确,思维往往从人的动作、活动参与开始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而动手实践,则最易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理解、掌握新知,应用新知。

  新课标非常重视学生的学*过程和动手操作,教学中,要重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学生决不能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要加强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让学生体验数学结论的来历,在操作过程中获取解决问题的经验。

  四、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

  爱因斯坦说:“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是鼓励学生实际行动。”围绕问题情境,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和问题的解决过程,从而在过程中开发学生的智能,展示全体学生的个性、创造性、能动性,提高学生的素质。这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我创新的重要环节,是主体参与教学的基础。例如:在图形的全等中,学生通过积极开动脑筋,交流合作,找出多种不同的分法,这是我始料不及的,同时让我深深地感到了学生内在的潜力是不可估量的,只要我们懂得去挖掘。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对开放性问题的训练,尽可能给学生创设适当的数学情境,让学生展开研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层次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中设计的讨论题,教师要进行有理有据的指导,让学生之间进行讨论研究,这样学生在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学*环境中,既能独立思考,又相互启发,在共同完成认知的过程中加强思维表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逐步提高学生参与合作学*的活动质量。

  发布地址:https://www.suilengea.com/fanwen/16102.html

  发布时间:20xx-02-22 14时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5

  在中心学校组织的人人讲“我最满意的一节课”暨“金牌”教师评选活动中,我听了本组每位教师的课,也参加了十几次的评课活动。在相互交流与探讨中,我学到了许多值得肯定的经验,但是也有些地方值得我们进一步反思。

  一、不能片面注重过程教学,忽视双基训练

  新课程强调注重过程教学,但是有些教师的课堂教学整个就是探究法则公式的课堂,本身设计的有例题和*题,但是在探究环节使用时间过多,从而导致训练时间不够。并且新课程强调探究性学*,但不是每节课都要进行探究,有些教师片面强调探究活动,不管是否必要,一节课安排十几个探究活动,接二连三地组织相互讨论,看起来学生都在主动地学*、探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仔细观察一下便会发现,只有少数学生在探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少数学生在动手操作实验,大多数学生在说笑、看热闹,活动完成以后.还不知道自己学了些什么。有些问题一看就懂,一点就明,但有些教师为了体现新课程倡导探究式学*的理念,兜了很大个圈子,设计了探究活动,让学生去观察、猜想,这种*的做法既浪费了时间,又没有达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目的。

  二、不能片面强调合作交流,忽视学**惯

  合作学*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具有一定难度的学*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的学*,在合作学*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相互间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不断地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而且可以学会交流,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在学生合作学*的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只是旁观者,更不应该是局外人,而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有些教师片面强调合作交流,不论是否必要,每常课都让学生合作交流好多次,从外表上看似乎很有实效,如果认真观察和了解一下活动情况,就会发现有学生不能认真参与合作交流,甚至做与合作交流无关的事。有些学生逐渐养成了依赖他人,不愿独立思考的坏*惯.交流时只做一个听者,而没有真正地参与到活动中去。这样的合作学*流于形式,得不偿失。还有些教师,上课前没有认真进行教学设计上课随机让学生合作学*,没有针对性,有些交流讨论的内容层次浅,没有交流讨论的价值。如果长期采取这样的“合作学*”方式,既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又不利于学生认真听讲、独立思考、勤于钻研等良好学**惯的养成。

  三、不能片面强调能力训练忽视学*兴趣

  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必须建立在以知识为载体的基础上.没有知识不可能形成能力,更谈不上有创新精神。教学中,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都是培养学生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过程,都应受到重视。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有些教师对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不予关注,对数学定理、法则、公式等知识一带而过,急忙转入解题教学,认为只有通过解题这样的能力训练,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并且在教学中任意增加例*题的数量和难度,让很多学生难以接受,这种片面强调能力训练的做法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又使很多学生丧失了学*的信心,不利于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

  新课程理念关注学生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但并没有要求教师在超出学生认知水*的条件下,任意加大例*题训练的数量和难度,更没有要求为培养能力和创新精神而使学生丧失学*的信心。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通过生活实践和动手操作来体验感知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理解、掌握、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得到创新精神的培养。训练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由浅人深,让每个学生都有训练的机会,都得到发展。

  总之,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要正确理解新课程理念,不能搞片面性和*,要针对教学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真正的实效。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6

  什么是一堂真正的好课,怎样才能上好一堂课,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并在反思中提高,这才是解决好以上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前提

  一、通过生活中的事例,解释某些数学知识的产生及发展过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其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才是我们真正要做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而“归纳”是数学思想和数学能力很重要的一块,“操作猜想”这一形式对培养学生的归纳思想与能力所起的作用更是妙不言。例如讲a:b:c=7:5:3,可设a=7k,b=5k,c=3k,但是学生不懂,设a=3k,c=7k,我举例:父亲:哥哥:妹妹=7:5:3,就很容易理解了。

  二、引用生活中的数学实例,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动机,引导学生对数学具有良好的兴趣和动机,在数学学*中获得快乐和享受,是我们追求的目标。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创设情境,能满足学生对外界新颖事物的心理需求,使学生感到好奇和兴奋,同时,利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可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学生的思考过程具体化、形象化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学生学*的动机和欲望,教学反思《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例如讲反比例函数:80条鱼,2只猫吃,*均每只猫吃40条,4只猫吃,*均每只猫吃20条,8只猫吃,*均每只猫吃10条,x只猫吃, *均每只猫吃y条,y就是x的反比例函数。

  三、在教学中,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来解释人类及自然界的一些常见现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数学学*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新教材的编写中列举了一些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例子,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更进一步地观察生活、收集素材,给学生提供一些更有趣、更有价值的实例。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来解释人类社会生活及自然界的许多现象,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到数学的价值,从而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在教学中,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发挥的重大作用,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更明白了知识的获得不仅仅在课堂,更在丰富多彩的生活、社会实践中,从而打破没有感情的数学定理,冷冰冰的数学公式,没有灵魂的数学符号。学生从中也能真正意识到:人人都应该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应该获得必需的数学。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菁华6篇)(扩展4)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优选【20】篇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1

  在新课改、新教材的要求下,如何搞好数学课堂教学,提高学生成绩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学*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为教改的重要课题。通过我对新课程的教学和学*,结合我*常的教学工作,谈谈我对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些体会。

  一、要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件事很感兴趣的时候,他就会自觉主动地去探求研究,会不断学*,积极进取。如果学生在学*数学时有很大的兴趣,那么我们在教学时就会轻松很多,也会有事倍功半的效果。学生的学*动力来自学*兴趣。枯燥、无味的学*环境和教师的满堂灌的教法只会使学生更加的趣味索然,教师如何有意识地去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激发学生的学*欲望,是我们每一个教师注意的问题。强烈的好奇心,是引发兴趣的重要来源,它将紧紧抓住人的注意力,使其在迫不及待的情绪中去积极探索事情的前因后果及其内涵。因此,在数学教学之中,教师应巧设问题,诱发学生的好奇心。

  我在讲解“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时,让学生对一些方程进行求解时,我只看一眼,就和学生谈到方程的解的情况,而学生却只有做过之后,才知道。学生就好奇了,他们想老师为什么没有做,就知道了方程解的情况,议论纷纷。这时候再讲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的作用,学生就有了极大的兴趣。在讲有的几何题目时,角*分线的'性质、垂直*分线的性质学*后,可以不证明全等三角形就得到线段相等,同时再分情况讲解在不同的条件用不同的方法证明线段相等。讲“圆的有关性质”时先引入有关圆的实际例子,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如果是正方形会是怎么样?诱发他们好奇心讨论。以及有关“圆的切线”的性质学*后,解决有关问题也简单了。同时老师也要有一定的功底特别是在解题方面用不同的方法让学生佩服。

  二、在教师深刻领会教学思想的同时,还应当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首先向学生说明人具有巨大的自主的学*潜能,使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其次,让学生明确自主学*是时代的要求,能使自己成为学*的主人,能提高自己的独立学*、独立思考等各种能力,只有学会学*,才能在将来竞争激烈的社会上求得生存。但学生的思想工作不是靠生硬的说教能左右的,还应该让学生在教学中去感受,明确的学*目标,从而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产生自学课本的欲望。要求他们多动脑,敢想敢做。尽可能的去营造学*一种氛围,愿意积极地学*。

  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学会学*的方法

  新课程倡导的是学生的合作与学*,有许多问题需要学生共同合来完成,我

  们在让学生独立的情况下,也要注意合作的重要。况且在当今社会上,有很多工作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需要的是一种合作。为此结合课本知识与生活,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同时在学*时,有时也要独立完成,当遇到困难时,应该多看看题目,是不是漏掉了条件或是没有把条件用完就在做题,养成好的*惯学会学*。当他们做题遇到困难时问我,我首先问他们题目的意思弄清了吗?读几遍?学会从题目中找问题,而不是问老师。让他们知道老师也是从题目中回答你的。让他们学会从题目中找自己的疑问。另外重视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我们的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但也要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去。由于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会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加学生对学*数学的兴趣和对数学的认识,学*有用得数学,所以教学时就结合我们生活中的问题来讲。

  如“二次函数的应用”中有关实际问题,“有一河面上有座桥的桥面是抛物线的拱形桥,桥洞离水面的最大高度为4米,跨度为10米,一艘宽4米,高3.5米的船要经过此桥,问能不能经过?”激起他们学*数学的兴趣。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与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相适应

  初中学生刚刚进入少年期,机械记忆力较强,分析能力仍然较差。鉴此,要提高初一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效果,务必要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这是每一个初中数学老师值得认真探索的问题。通过我对新课程这几年的研究, 结合我*常的教学工作,有了以下几点工作体会:

  1.总体把握教学要点,如该学年,该学期有哪些知识点,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这样在*常教学中才有目标。

  2.注意和学生一起探索各种题型,我发现学生都有探求未知的特点,只要勾起他们的求知欲与兴趣,学*劲头就上来了,如每节课后如有时间,我都出几题有新意,又不难的相关题型,与学生一起研究。

  3.每节新课后注意反馈,主要作业与小测中发现学生掌握知识的不足之处,及时加以订正。

  4.要进行一定数量的练*,我反对题海战术,但用相当数量题目进行练*却是必要的,练*时要有目的,抓基础与重难点,渗透数学思维,强调一点是老师在练*要注重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与锻炼,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与打好基础,可以做到用一把钥匙开多道门。

  5.就是考前复*中要认真研究与整理出考试要考的知识点,重难点,要重点复*的题目类型,难度,深度。这样复*时才有的放矢,复*中什么要多抓多练,什么可暂时忽略,这一点很重要,会直接影响复*效果与成绩。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并把握得准,必须要有相当长时间的经验积累与总结,甚至挫折,否则不行。而我仍在不断摸索中,但我相信,只要肯下功夫,就会有所领悟。

  6.抓好后进生工作,后进生会影响全班成绩与*均分,所以要花力气使大部分有希望的后进生跟得上。例如,在课后,只要有时间,我一般会留部分成绩不足的学生再进行一次复*讲解或小测,时间不要太多,十几或二十分钟,但一学期下来,就积少成多,对提高成绩会有帮助,但要注意两点,一是其它科任老师协调好时间,二是被留下的学生的思想工作要过关,以免因被留下产生抵触情绪,就会影响复*效果。

  以上六个方面的看法只有根据自身与本班实际情况综合运用,有机结合,才可能有一定效果。教与学是双长的,教的技巧怎样高,也需要学的配合,农村学生学*基础差,学**惯差,怎样让他们以更好的学来配合教师的教,需要不断地探索前行。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的课堂就是学生的课堂,要把学生的学*兴趣激发出来,学生潜能开发出来,教会学*的方法,提升学力。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要能多思考,多探索,多创新,上好每一堂课,讲好每一道题。只有这样才能走好教改之路,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成绩。适应新形式的教学要求。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2

  本月聆听了数学组教师的课,他们精湛的教艺,先进的理念,完美的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从情景创设走入数学世界

  教师在一堂课中设计了一个贴*生活,与生活情景相连的导入,便能使学生更容易进入学*状态。一个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的“情商”,引发学生学*的内驱力,激发他们学*动机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求知欲,促使他们的思维进入最佳状态,在数学学*中体验数学的奥秘与乐趣。如:在听初一数学第六章第一节有序数对中,教师把学生所在位置用行与列的方式表示出来,从而在熟悉周围人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了什么是有序数对及它的作用与意义就呈现出来。

  反思:把学生生活中最为熟悉的事物引入数学之中,使原本枯燥无味的内容变得鲜活起来。从而所学知识更易理解。

  二、由点及面,扩展式教学益处多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把现有内容与相关内容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联想思考,把问题以新带旧,温故知新,融会贯通。形成知识体系。如:初三复*课中《二次函数与图形面积问题》,教师给出例题:已知函数y=__^2-6__+8交于__轴于A(2,0)B(4,0)两点,与y轴交于C点,求三角形ABC面积?在此题的基础上,教师拓展了三个问题(1)求顶点P及三角形ABP面积?(2)抛物线(除C)是否存在点P使三角形ABC与三角形ABD面积相等?(3)抛物线(除P)是否存在点Q是三角形ABQ与三角形ABP面积相等?反思:新旧知识相辅相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了知识的连贯性。

  三、由考点出发,实用性强,引发学生兴趣

  对于即将面临中考的学生,教师从往年常见考点出发,把问题分类研究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他们归纳总结的能力。如:初三复*课《二次函数十大考点》一课中,教师在引领学生时提出十种类型题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

  1、求顶点坐标

  2、求抛物线与坐标轴交点坐标

  3、判a,b,c及代数式的.符号

  4、一线四点

  5、用待定系数法求抛物线

  6、借助抛物线性质求系数值

  7、根据函数图象获取信息

  8、二次函数求最值

  9、二次函数考点应用

  10、与二次函数相关的存在性问题

  反思:用这样的方式给学生一个清晰明了的体系,明确考点,对所学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

  四、与实际问题相联系,从实际走入数学,后再投入回实际

  数学本身就是源于生活,在实际生活,生产中提出各式问题抽象而成,深入研究解决后再用于生活,这也是学*数学的目的之一。如:初二《函数及其图象》一节中,教师从一句描述新疆气候的俗语中引出如何用数学语言表达实际问题,之后同学生一同研究了如银行存款等生活问题,体验了函数自变量与变量概念的产生过程。最后用新学知识把先前的问题一一解决,首尾照应。

  反思:数学课堂上不应该只关心数字,更应让学生去亲身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更多地让学生感悟问题探究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一节课,我们都能上,但不是所有人都会上。一节课的教学质量高低,不仅仅是与一名老师有关,它更关系到那些学子们。通过这次听评课,让我反思良久,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把各位教师优秀的授课模式与技巧恰倒好处的运用到我的课堂中去,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为更多的莘莘学子服务.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3

  其实 初中阶段的学生,求知欲望强,特别是对新鲜事物接受快,但不喜欢抽象的乏味的东西,所以好多同学不喜欢数学,只有乏味的计算、严密而难于理解的推理,缺乏创造性和趣味性,而现代教学内容可谓丰富多彩,教学方式五花八门,教学的对象个性迥异,教学的观念也层出不穷,作为教师应不断总结,要善于反思,开启课堂教学知识的钥匙,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逻辑性思维,是提高学生智力的关键。数学好的同学,自然科学一般都学得好,科学及综合科好的同学数学不好的几乎没有。既然这么重要,但我调查后的结果却令人反思、好多学生都不喜欢数学,怕学数学,但不得不学数学,造成讨厌数学,甚至有好多学生升到高校后发誓不再学数学,甚至有好多人不喜欢做数学老师,这是为什么呢?怎么做才能使学生喜欢数学,学好数学、用好数学,数学教学该如何进行呢?下面就我对数学新教材的教学经历谈几点体会、

  传统的数学课的教法,往往是老师分析讲解例题,讲完后让学生练*巩固,往复循环,按部就班形成了一个“套路”。学生的练*无非是例题的再版,这样成了知识点的供给,使数学学*乏味无趣,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兴趣呢?

  1、走出从数学到数学的圈子,走进生活从生活中学数学,学生活中的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是生活中处处存在的,学好数学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加学生兴趣,提高他们的学*积极性,需求是推动激发人的求知欲望的第一原动力,新教材数学知识的学*力求从生活实例出发,从他们熟悉的感兴趣的问题引入学*的主题,因此在上课时必须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例如*行线的引入从你喜欢滑雪运动吗?开始引入到滑雪运动关键的是要保持两只雪橇板的*行,还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城市学生乘自动手扶电梯经验,体育课上玩双杠的引入*行线课题,以加深对*行线的理解。

  2、从生活实际中引入数学知识,有助于展现数学与理论及其他科学的联系,突出数学化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感,不被一堆表面信息迷惑。例如、一根钢管,截成甲30cm和乙(50cm)两种用材,如果甲乙两种用材的根数之比1、2,则不锈钢管刚好用完(不计截割损失);如果甲种材料再多截3根,那么乙种材料只能少截2根,这时两种用材的根数一样多,而且不锈钢管有剩余,那么不锈钢管的长度为多少,按后一种截法,并假设没有一段损失5cm,求最后剩余段的长度?在这个问题中由于是实例信息且多而杂,如何分析获取自己所需的东西成为问题的关键,要透过现象抓到本质的东西,如果甲种再多截3根,那么乙种只能少截2根,这时两种用材相等,故只要先求出每种用材,第一截法几根就可,这种题目有助于学生提高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3、要注重学生探求知识的过程,给予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探索知识的.机会,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经验,越是容易得到的东西一般不会珍惜,容易忘掉,而来之不易的东西往往倍加珍惜,记忆深、有的甚至终身难忘,对知识也这样,以前往往注重强调知识的讲解,知识的落实巩固,往往忽视了知识的获得过程,不只向学生提供的是一个被**所认同的、客观的数学知识,传递一些已成定论的成熟的数学,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对学生而言是模仿,或把知识复印到学生的头脑里,而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是要让学生在探究中学*,学*中探究,让学生摸着石头过河,只有这样才能加深学生记忆,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让他们觉得这些知识不是你教他的,而是自己探索发现的,有一种科学家创造发明解决新问题,发现新知识的成功感,故在新知识传播时用这种方法更有效,教师只有大胆改革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意识,变教师讲为师生共同地双边活动,尤其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主动探究,使学生由原来被动者变成现在的主动参与者,学*兴趣越来越浓厚,只有使学生真正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才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应用数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所以对课本中的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的栏目,不能只留于表面,、留于形式,要做好、想透彻和议透彻,给予学生充分时间,真正做到做中学和学中做。

  4、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课堂的严肃性和纪律性,要有效的进行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努力创设民主、*等的教学氛围,教师必须“走下讲台到学生中去”,特别是想一想、议一议、做一做时更应如此,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建立崭新的师生关系,允许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允许学生向教师质疑,允许学生有错误,其实错误也是美丽的,只有在错误中才能使学生接受挫折教育,在课堂上要以诚教人,以心换心,以情对情,真诚*等才能使学生自由地想象和创造,从而愉快地热情地参与到探求知识的活动中、发展其能力,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

  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不仅在于学生接受,更在于学生创新,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形成又与广博的知识:成正比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连外界新鲜事物都没有接触,就根本谈不上创新。所以数学教学要立足于课堂,走进生活,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在学校、在家庭中、在社会上,让数学教学真正回归生活,是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与创造的源泉。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4

  数学教学工作,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围绕“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展开教学工作,跟以往进行比较反思,具体体现在:

  一、摒弃旧的教学观念,建立全新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中,改变了自己在以往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角角色:将要讲述的内容为自己编好“剧本”,然后自己在讲坛上尽情演绎,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现在是给学生编好“剧本”,为学生创设学*的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当主角,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演绎,自主、合作地获取知识。事实证明,这一教学理念的实施,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师生各自信息无互动的枯燥学*模式,使学生参与学*的热情大大提高,学*的效果不言而喻。如:在“有理数加减运算法则”的教学上,常规的教法是通过“向东、向西的连续走动几米,最终是向东或向西走了几米并结合数轴总结出有理数加法法则,然后再学*有理数减法转化为加法的法则,最后各自按法则计算”,而大家很清楚,课本上的有理数加法法则对于刚升上初中的学生来说是很繁、很难的:确定和的符号要分同号、异号,异号的还看绝对值谁大;确定和的绝对值又要分将两加数的绝对值是相加还是相减。这里学生存在着几大困难:首先,“绝对值”是新学知识,学生并不熟练,还要要求学生用“绝对值”来总结出加减法则更难。其次,法则分类复杂:类中再分类。因此,学生要运用法则计算很难,不要说理解法则,就是要记清楚法则也不是易事。因此,我们在新的教学理念及“非线性主干循环活动型单元教学模式”的启导下,采取了用学生所熟悉的“输赢球”的模式去让学生学*这一主干内容:堂上让本班学生与邻班学生含别代表足球赛的交战双方,用正、负数表示上、下半场及全场的输赢球数,通过若干有代性的案例的计算,学生很容易理解和体会到:上、下半场一赢再赢或一输再输,结果必然是赢或输得越多(数字累加);有输有赢用输赢抵消也很容易得出结果。有理数的加减法用“输赢球”去理解算理学生很易理解和掌握,实践证明,基础很差的同学也能很快掌握。

  在新课标的新理念下,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去做一做从中探索规律和发现规律,通过小组讨论达到学*经验共享,培养合作意识、培养交流的能力、提高表达能力。如在《用字母表示数》一课,通过用牙签棒搭正方形游戏引入来创设学*的情境,学生分小组按要求搭正方形,然后讨论回答: 1、按图搭正方形2、找出正方形的个数与牙签根数之间的关系

  3、写出n个正方形需用的牙签根数(用含n的式子表示) 4、展示成果,组间交流总结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讨论发现、交流、评议,教师鼓励、支持、启导,但不能占用太多时间。面对他们的研究,突出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明性、一般性,对比用文字、用画图让学生体会其优越性,并指出在学*完本章书后你们就会明你们所得出的式子4+3(n-1)、2n+(n+1)、4n-(n-1)都可以化简成为1+3n,从而为今后的.学*埋下伏笔。这种开放的课堂,可以让学生在有意义的活动中亲身参与、独立探索、合作交流,并逐步构建自己的数学知识、发展自己的数学能力和创新意识。再如,在第四章的学*中,通过学生对图标的收集与交流、制作长方体、正方体纸盒,然后展开去展现它们丰富多样的展开图,再交流总结;第五章中的游戏实验式的教学等等,无不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与合作交流的学*新理念。

  二、教师应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要让学生演好主角的角色就必须为学生设计好适合学生演绎的剧本。因些,本人认真钻研教材,为集体备课和学*材料的设计做好充分的准备。由于本学期教的是新教材,所以本人特别注意新旧教材的对比,把握新教材的新要求、新动向,同时,还注意不同版本新教材之间在新知识的引入、内容及练*的编排上的区别与联系,力求使学*材料的设计更接*学生最*的发展区,而练*的编排按梯度分层。教学内容我们强调抓住主干,如对第二章“有理数的运算”,我们级科组经过反复的研讨,抓住了“训练学生各种运算技能”这一主干,对全章的教材进行了整合,效果比课本的做法更好,事实证明学生对加减的算法掌握得较好。但美中不足的是对正负数的定义过于淡化,未突出引入负数的作用或必要性,特别没有利用温度计等实例突出低于0的数用负数表示且负得越多数值越小,这是导致后面有理数大小比较学生出错较多的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又如在第四章、第八章、第九章的教学,我们充分利用了课室的电教*台,运用“几何画板”及教学光盘中的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十分形象、生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

  三、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课标努力提倡的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差异,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别,不挖苦、不讥讽,相反在问题情境的设置、教学过程的展开、练*的安排中,都要尽可能让全体学生能主动参与,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有所为和有所不为或有能者有大作为,小能者有小作为的练*。如在七年级第二学期,学完“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后要求学生完成一些给出方程编写联系实际的应用题,并让学生交流评议,这样有能者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理解不深者也可以仿照例题的背景通过借鉴书本完成。

  四、在课堂教学上突出了精讲巧练,做到堂上批改辅导和及时的反馈。但由于人数较多,新学生的数学层次参差,有针对性的辅导还不完善。另学生学*的参与度还可以提高,体现在小组讨论、新知识的举例交流等合作学*,今后还可适当增加。七年级的学生学*方法较单一,可加强学法的指导。

  五、改变单纯以成绩高低评价学生的学*状况的传统评价手段,逐步实施多样化的评价手段与形式: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又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关注学生的学*结果,又关注他们在学*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本学期所任教的班级学生生性好动任性,自制的能力比较差,容易形成双差生,为此,我在反复教育的基础上,注意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并给予及时的表扬与激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如镜威同学*时不太安份,但数学测评做得比较多,我及时在我所教的两个班中表扬了他,使其感到不小的惊喜,并在之后的学*较为积极。班里学生有好几个基础较差,接受能力较弱,我反复强调会与不会只是迟与早的问题,只要你肯学。同时,我加强课外的辅导,想办法让他们体验学*成功的喜悦。

  在新教学改革中,我深感在教学的理念上、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的角色上、教学的方式方法上、师生的评价体系上都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这都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只有在教学的实施中,不断地总结与反思,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5

  选择有效的数学活动素材是提高数学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基础和重要前提,因而教师必须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教材观,正确审视教材的功能,打破"教材中心论",弱化教材的"法定文化"色彩,做教材建设的参与者、教学资源的开发者。教学实践中,要依据教学目标和要求,结合教学实际和自身的实践经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主动地

  选择和开发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活动素材。当然,选择活动素材一定要克服盲从性,一般应注意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 选择活动素材要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 2、 选择活动素材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3、 选择活动素材应有利于学生理解并初步掌握研究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 4、 选择活动素材要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思维品质。

  例如1,教学《有理数乘方》一课时,首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一张0.1毫米厚的纸对折15次后,它的.厚度会超过姚明的身高吗?问题一提出,就立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有些学生拿出纸开始对折起来,有些学生陷入了沉思。大多数学生在我的启发下,得出了叠合的纸共有2×2×?×2(15个2连乘)张。从而为新课程的学*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例如2,在《代数式》一课的学*中,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如下:

  1. 让学生列代数式:

  (1)a、b表示长方形的长与宽,则长方形的面积是 ;

  (2)a表示正方形的边长,则正方形的周长是 ;

  (3)y表示一个数,则它的相反数是 ;

  (4)某商场国庆七折优惠销售,则定价n元的物品售价是 。

  2. 让学生说出所列代数式的意义。

  3. 让学生观察所列代数式包含哪些运算?有何运算特征?(揭示各例的共同特点是含有“乘法”运算,表示“积”。)

  4. 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单项式的概念。

  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要求起点低,步子缓,层层落实,各个突破。通过设疑,引疑,质疑,充分暴露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疑惑和失误,从而在学生亲身体验“失误”的过程中化解难点,使学生产生“顿悟”的心理效应。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6

  在新课改、新教材的要求下,如何搞好数学课堂教学,提高学生成绩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学*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为教改的重要课题。通过我对新课程的教学和学*,结合我*常的教学工作,谈谈我对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些体会。

  一、要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件事很感兴趣的时候,他就会自觉主动地去探求研究,会不断学*,积极进取。如果学生在学*数学时有很大的兴趣,那么我们在教学时就会轻松很多,也会有事倍功半的效果。学生的学*动力来自学*兴趣。枯燥、无味的学*环境和教师的满堂灌的教法只会使学生更加的趣味索然,教师如何有意识地去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激发学生的学*欲望,是我们每一个教师注意的问题。强烈的好奇心,是引发兴趣的重要来源,它将紧紧抓住人的注意力,使其在迫不及待的情绪中去积极探索事情的前因后果及其内涵。因此,在数学教学之中,教师应巧设问题,诱发学生的好奇心。

  我在讲解“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时,让学生对一些方程进行求解时,我只看一眼,就和学生谈到方程的解的情况,而学生却只有做过之后,才知道。学生就好奇了,他们想老师为什么没有做,就知道了方程解的情况,议论纷纷。这时候再讲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的作用,学生就有了极大的兴趣。在讲有的几何题目时,角*分线的性质、垂直*分线的性质学*后,可以不证明全等三角形就得到线段相等,同时再分情况讲解在不同的条件用不同的方法证明线段相等。讲“圆的有关性质”时先引入有关圆的实际例子,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如果是正方形会是怎么样?诱发他们好奇心讨论。以及有关“圆的切线”的性质学*后,解决有关问题也简单了。同时老师也要有一定的功底特别是在解题方面用不同的方法让学生佩服。

  二、在教师深刻领会教学思想的同时,还应当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首先向学生说明人具有巨大的自主的学*潜能,使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其次,让学生明确自主学*是时代的要求,能使自己成为学*的主人,能提高自己的独立学*、独立思考等各种能力,只有学会学*,才能在将来竞争激烈的社会上求得生存。但学生的思想工作不是靠生硬的说教能左右的,还应该让学生在教学中去感受,明确的学*目标,从而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产生自学课本的欲望。要求他们多动脑,敢想敢做。尽可能的去营造学*一种氛围,愿意积极地学*。

  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学会学*的方法

  新课程倡导的是学生的合作与学*,有许多问题需要学生共同合来完成,我

  们在让学生独立的情况下,也要注意合作的重要。况且在当今社会上,有很多工作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需要的是一种合作。为此结合课本知识与生活,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同时在学*时,有时也要独立完成,当遇到困难时,应该多看看题目,是不是漏掉了条件或是没有把条件用完就在做题,养成好的*惯学会学*。当他们做题遇到困难时问我,我首先问他们题目的意思弄清了吗?读几遍?学会从题目中找问题,而不是问老师。让他们知道老师也是从题目中回答你的。让他们学会从题目中找自己的疑问。另外重视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我们的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但也要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去。由于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会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加学生对学*数学的兴趣和对数学的认识,学*有用得数学,所以教学时就结合我们生活中的问题来讲。

  如“二次函数的应用”中有关实际问题,“有一河面上有座桥的桥面是抛物线的拱形桥,桥洞离水面的最大高度为4米,跨度为10米,一艘宽4米,高3.5米的船要经过此桥,问能不能经过?”激起他们学*数学的兴趣。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与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相适应

  初中学生刚刚进入少年期,机械记忆力较强,分析能力仍然较差。鉴此,要提高初一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效果,务必要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这是每一个初中数学老师值得认真探索的问题。通过我对新课程这几年的研究, 结合我*常的教学工作,有了以下几点工作体会:

  1.总体把握教学要点,如该学年,该学期有哪些知识点,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这样在*常教学中才有目标。

  2.注意和学生一起探索各种题型,我发现学生都有探求未知的'特点,只要勾起他们的求知欲与兴趣,学*劲头就上来了,如每节课后如有时间,我都出几题有新意,又不难的相关题型,与学生一起研究。

  3.每节新课后注意反馈,主要作业与小测中发现学生掌握知识的不足之处,及时加以订正。

  4.要进行一定数量的练*,我反对题海战术,但用相当数量题目进行练*却是必要的,练*时要有目的,抓基础与重难点,渗透数学思维,强调一点是老师在练*要注重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与锻炼,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与打好基础,可以做到用一把钥匙开多道门。

  5.就是考前复*中要认真研究与整理出考试要考的知识点,重难点,要重点复*的题目类型,难度,深度。这样复*时才有的放矢,复*中什么要多抓多练,什么可暂时忽略,这一点很重要,会直接影响复*效果与成绩。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并把握得准,必须要有相当长时间的经验积累与总结,甚至挫折,否则不行。而我仍在不断摸索中,但我相信,只要肯下功夫,就会有所领悟。

  6.抓好后进生工作,后进生会影响全班成绩与*均分,所以要花力气使大部分有希望的后进生跟得上。例如,在课后,只要有时间,我一般会留部分成绩不足的学生再进行一次复*讲解或小测,时间不要太多,十几或二十分钟,但一学期下来,就积少成多,对提高成绩会有帮助,但要注意两点,一是其它科任老师协调好时间,二是被留下的学生的思想工作要过关,以免因被留下产生抵触情绪,就会影响复*效果。

  以上六个方面的看法只有根据自身与本班实际情况综合运用,有机结合,才可能有一定效果。教与学是双长的,教的技巧怎样高,也需要学的配合,农村学生学*基础差,学**惯差,怎样让他们以更好的学来配合教师的教,需要不断地探索前行。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的课堂就是学生的课堂,要把学生的学*兴趣激发出来,学生潜能开发出来,教会学*的方法,提升学力。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要能多思考,多探索,多创新,上好每一堂课,讲好每一道题。只有这样才能走好教改之路,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成绩。适应新形式的教学要求。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7

  什么是一堂真正的好课,怎样才能上好一堂课,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并在反思中提高,这才是解决好以上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前提

  一、通过生活中的事例,解释某些数学知识的产生及发展过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其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才是我们真正要做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而“归纳”是数学思想和数学能力很重要的一块,“操作猜想”这一形式对培养学生的归纳思想与能力所起的作用更是妙不言。例如讲a:b:c=7:5:3,可设a=7k,b=5k,c=3k,但是学生不懂,设a=3k,c=7k,我举例:父亲:哥哥:妹妹=7:5:3,就很容易理解了。

  二、引用生活中的数学实例,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动机,引导学生对数学具有良好的兴趣和动机,在数学学*中获得快乐和享受,是我们追求的目标。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创设情境,能满足学生对外界新颖事物的心理需求,使学生感到好奇和兴奋,同时,利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可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学生的思考过程具体化、形象化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学生学*的动机和欲望,教学反思《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例如讲反比例函数:80条鱼,2只猫吃,*均每只猫吃40条,4只猫吃,*均每只猫吃20条,8只猫吃,*均每只猫吃10条,x只猫吃, *均每只猫吃y条,y就是x的反比例函数。

  三、在教学中,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来解释人类及自然界的一些常见现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数学学*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新教材的编写中列举了一些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例子,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更进一步地观察生活、收集素材,给学生提供一些更有趣、更有价值的实例。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来解释人类社会生活及自然界的许多现象,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到数学的价值,从而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在教学中,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发挥的重大作用,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更明白了知识的获得不仅仅在课堂,更在丰富多彩的生活、社会实践中,从而打破没有感情的数学定理,冷冰冰的数学公式,没有灵魂的数学符号。学生从中也能真正意识到:人人都应该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应该获得必需的数学。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8

  【摘要】反思是一面镜子,它能够照出我们的错误,让我们拥有改正的机会。新课程改革对于初中数学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虽然初中数学教师已经意识到了新改革的重要性和要求,但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教学思想观念落后、不注重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本文主要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现状与解决对策进行反思。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反思

  新课程改革对于初中数学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数学思维思维能力的培养受到了重视,为了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需要对现阶段初中数学课堂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找出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

  1.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现状的反思

  1.1 教学思想观念落后

  虽然初中数学教师已经意识到了新改革的重要性和要求,但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无法适应新课程教学的具体要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教师依然采用满堂灌的模式,不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导致学生一直只能被动接受教学,久而久之,不少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厌倦,这无疑严重影响了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才是数学学*的主人,如果教师无法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那么是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的。

  1.2 不注重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数学学科实际上与生活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的,尤其是一些具有实践性的问题,在生活中常常可以找到数学的影子,*年来的中考中,也出现了大量实践性很强的问题。但是,部分教师依然在延续传统教学模式,过于重视理论教学,不注重理论与实际的联系,致使学生缺乏探索兴趣。只有教师主动提升数学理论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价值,才能够有效发挥出数学教学的作用。

  2.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体系的重构模式

  2.1 建立起*等的师生关系

  在新课程改革标准下,教师应该努力做学生学*的促进者,这也是教师最直接的一项角色特征,新课程强**师从传统的灌输者、传授者变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合作者,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要多鼓励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用积极向上的心态进行学*,提升学生的独立性、进取性和主动性。

  2.2 创设出生动的学*环境

  著名的教育学家奥苏伯尔曾经说过:“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任何教学活动都需要以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作为起点。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提前精心的准备,以学生的认知经验出发,创设出生动的学*环境,为学生探究新知识创造出最佳的阶梯。学*环境的创设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例如,游戏教学法就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兴趣,进一步优化数学教学的成果。

  2.3 创设合作交流探究学*的*台

  荷兰著名的数学家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强调:“学*数学的唯一方法是实现 ‘再创造’,也就是说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有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变“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多给学生提供经历数学探究的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主动学*、交流合作、探究学*。通过活动,学生不但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从实践中来,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基本合作技能。在合作中学生们学会了倾听,学会了修正、质疑,享受了结论由雏形到清晰的探索与合作的情感经历,体会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力量。

  2.4 重视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实现师生成长的关键环节。强化反思,实现知识升华,是人们以自己的认识活动过程及结果为认识对象的认识活动。数学教学反思,是师生对自己教学实践的行为研究,不断反思自我对学*数学的规律,学*数学的目的、方法、手段以及对经验的认识,发展自我的学*水*合理性的活动过程。通过师生对自己教与学活动的反思,可以促进知识内化,启发新知,发展智慧,提升素养。对教师而言,新课程教学是在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教师在教学中正处于不断摸索、尝试、实践的阶段,反思新课程的教学情况,总结规律,不但可以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而且有助于教师专业的成长。教师的反思主要表现在教学前反思课堂的设计;教学中的反思-具体的实施;教学后的反思-过程中的得失。学生反思学*过程也将改变学生的学*方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反思改变传统教学中仅由教师归纳总结重难点知识而忽略学生自身反思和体验的状况。

  3.结语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与学生的定位就像马车的两个轮子,只有同时用力,同一方向用力,才能够共同前进。所以,教师应当创新教学方法,学生应当掌握新的学*方法,才能让初中数学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马利明.一把钥匙能开万把锁吗――谈课堂教学的“模式化”问题及几点建议[J].中小学教师培训. 20xx(07)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9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开放性问题的培养,尽可能为学生创造合适的数学情境,让学生进行研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课堂上设计的讨论性问题,教师应提供合理的指导,让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和学*,使学生在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学*环境中既能独立思考,又能相互启发,并在共同完成认知的过程中加强思维表达、问题分析和问题解决技能的'培养,逐步提高学生参与合作学*活动的质量。

一、加强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人们的思维从问题情境出发。问题情境具有情感吸引力,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求知欲。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是为了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与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之间的关系,利用真实情境中产生的问题启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新知识的积极性,缩短学生与新知识的距离,为学生的学*做好充分准备,为知识的产生、发展和构成铺*道路。这支持并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

例如,当谈到三角形的外接圆时,如何确定三角形的外接圆的中心?我先用一些纸板做一个不完整的圆圈,在上课前几分钟分发给学生。学生们被要求参加一个圆圈填充比赛,看看谁能想出最快的方法来填充一个完整的圆圈。我该怎么弥补呢?在本课程的介绍方法中,我运用学生的竞争心理为学生设置了一个小悬念。为了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在全班同学中展示我的能力,学生们将对新课的材料产生浓厚的兴趣,认真听讲。〔1002〕〔1000〕创设适合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问题情境,可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参与的愿望,使学生尽快独立探究,达到无法停止的局面,为课堂教学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问题情境应该放在学生能够触及的“*期开发区”,让学生能够跳起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主动“采果”。

二、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加强学用结合

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这就要求教师反思数学背景的现实性和“数学化”。他们必须以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为问题背景,让学生从具体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总结变化规律,并能用数学符号表达,最终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包括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用数学知识解释、用数学的方法分析、用数学思维处理这四个方面。教材的设计应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适合学生的认知水*,贴*生活,贴*现实,贴*教材,使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感兴趣,能够尝试解决。坚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循序渐进的原则,让学生耳目一新、耳目一新。教师必须设计探究数学知识的步骤,包括课堂提问和动手操作的步骤,以便不同智力水*的学生能够站起来学*;跳起来摘水果”在自我探索和掌握数学知识后可以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从而获得心理补偿和满足,鼓励他们取得更多的成功。当学生在探究性学*过程中遇到困难或问题时,应及时有效地帮助和引导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获得数学学*的成功感,树立自信,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在教学中,要善于将书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科学设计探究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学会用数学思维观察和分析社会,从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数学建模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数学知识的构成和学生学*过程的体验,注重学生动手操作技能的培养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应该允许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事实上,思考往往始于人们的行动和活动参与。如果活动与思维的联系被切断,思维就无法发展,动手实践最容易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直接体验,使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理解、掌握和应用新知识。

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学生的学*过程和动手操作。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知识的发生和发展。学生不仅要知道它是什么,而且不能知道为什么。加强学生动手操作的数据,让学生体验数学结论的来源,在操作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四、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爱因斯坦说:;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是鼓励学生采取实际行动“围绕问题情境,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还能让学生体验和体验知识构成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从而开发学生的智力,展示全体学生的智慧ts的个性、创造性和在过程中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素质。这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自我创新的重要环节。它是主体参与教学的基础。例如,在图形的一致性中,学生们通过进取心、运用大脑、交流与合作,找到了各种不同的分类方法,这是我从未想到的。同时,它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只要我们懂得如何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是不可估量的。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归纳和类比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找证据、给出证明或反例。在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开放性问题的训练,尽量为学生创造合适的数学情境,让学生进行研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课堂上设计的讨论性问题,教师应提供合理的指导,让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和学*,使学生在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学*环境中既能独立思考,又能相互启发,并在共同完成认知的过程中加强思维表达、问题分析和问题解决技能的培养,逐步提高学生参与合作学*活动的质量。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10

  历史车轮滚滚前进,新课改浪潮掀起10多年了,课堂虽然有所变化,学生不再是消极、被动的知识的接受者,不是程序化的机器,而逐步变为主动、积极的知识的探索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的时间、空间、学*过程都还给学生,杜绝“涛声依旧”的现象,教师应是课堂的组织者、引领者、参与者。但不尽人意的问题也存在很多,如:

  1、有的教师严格遵循教材,上课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生怕给学生学*带来困难,上课时“说的说,听的听”。因此,课堂气氛沉闷。有的教师不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随意更换内容,总想迎合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与课改理念,不顾学生和教学实际“鼓励”学生探究、合作、交流,整堂课热热闹闹、气氛活跃,实际上学生学*漫无边际,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深远影响,教师评价过于关注结果,忽视学生在不同时期的努力程度和进步状况,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折射到教学中势必造成教学活动重心的偏移,这样就大大降低了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性。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活动,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呆板的机械记忆和模仿练*,学生缺乏对数学的体验、感受、思考和探究,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成为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学生的智慧、天性受到扼杀,个性发展受到摧残,创新思维的形成成为泡影,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有的教师备课缺乏“备学生”这一环节;缺乏对教材的精选与整合;缺乏对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的方法指导和能力培养;有的教师忽视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密度要求不足,忽视对学生的基础、能力的关注,导致“教”与“学”不合拍。

  4、而有的学生学*基础差,学*被动;依赖性很强,学*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上课不专心听课,对教师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及布置的练**是漫不经心,若无其事,不肯动脑筋。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不少学生回家缺少监督,学*更不自觉,基本不复*,本来在学校接触数学的机会少,回家又不及时复*,知识就会很快遗忘;也有的学生不重视基础,学*不得法,练*、作业粗心、马虎,教师讲评了订正,结果到后来还是错,更是收效甚微、事倍功半,教师常常抱怨费了力却不见效果。有的学生厌学情绪严重,缺乏良好的学*情感体验及个性品质。

  因此,优化课堂结构,探索教学模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已成为现在课改最为给力的高频率的响词,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精彩展示,使学生真正得到发展,全面大幅度提升教学质量,把有效课堂作为大家共同探讨的热点问题。有效课堂就是学生主动学*、积极思考的课堂,是学生充分自主学*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主动实现意义建构的课堂。那么究竟如何才能打造出初中数学的有效性呢?

  下面就就谈谈我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和谐的师生关系,融合课堂气氛

  俗话说“国无君,民亦乱”, 在课堂教学中也是如此,《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要改变以前师道尊严的'观念,应*等参与教学活动,蹲下身子,贴*学生,与学生一道参与学*过程,与学生一起质疑释惑,对学生的学*活动进行及时有效的帮助、指导与调控。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教师来带领这群无忧无虑的孩子,那么,再好的孩子也不过是“一盘散沙”,不能成就大业。作为师生间双向信息交流的教学活动,这种交流是以信任为基础,以情感为载体的。师生间关系融洽,就会让学生感觉到课堂气氛轻松,不但教师乐意“教”,学生也乐意“学”,从而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大提高。教师要放下架子,既做关心学生的朋友,又做学生心灵、智慧的双重引路人。为此,教师应花更多的时间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走进他们的学*和生活,让学生既“敬”你、又“怕”你,“敬”能达到爱屋及乌,“怕”能达到按要求完成你布置的学*任务。

  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励学生的学*兴趣

  学生,是整个课堂的主人公,是知识的发现者、学*者和创造者。一个没有学生的课堂,犹如鲜花没有雨露,万物缺少阳光,都失去了生存的最基本条件。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兴趣的产生和能力的培养是课堂有效性的前提和结果,学生一旦对于一样事物或是一门学科产生了兴趣,便会积极主动的投入,这正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一个开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因其本身的特殊性,让不少学生觉得它抽象难懂。要使学生产生学*动力,光讲大道理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想方设法使学生对数学学*产生兴趣。心理学告诉我们:学*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活动的心理因素,它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探索欲的必要前提和主动学*的前导动力。大多数学生的数学成绩不好,乃是由于对数学缺乏兴趣所致。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通过运用一些生动形象、直观有趣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运用数学的环境;引导学生动手参与,鼓励学生积极探讨。让课堂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能感受到学*步步为营的踏实,体会渐入佳境的喜悦,树立学*的信心。

  三、精心备课,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现在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上课上,而不是放在备课上,没有精心备课就去上课,以致课堂效率较低。教师在备课时,不但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采用不同的教法处理重难点,更要认真学*课程标准,认真研究课本和教法,充分备学生。如果教师不去研究学生对所教内容的掌握情况,不去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一切从本本出发,课堂教学的适切性就会大打折扣,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更无从谈起。

  四、优化教学方法,改进学生学*方式

  教学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性因素,要想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就一定要讲究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尽可能采用最优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师的教学方法影响着学生的学*方式。教师要通过改进教学方式从根本上改进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为主的学*方式,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在自主探索中、在合作交流中去思考,去发现、去质疑、去辨析、在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智力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学*方法,既“学会”,又“会学”,从而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的全过程之中。教师要真正从学生的学出发,顺着学生学的思路去设计学生的问题情境教学。

  1、走进生活,创设问题情景。利用现实生活中学生经常接触的事物,创设问题情景。比如,在学*《有理数的乘方》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若一张纸的厚度为0.1毫米,对折27次后,它的厚度大约是多少?将这个高度与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比较,哪个更高?”

  2、运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在实验中,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归纳出一般规律,学生不仅获得了书本上的知识,而且展示了知识形成过程及对知识理解以及各个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帮助学生形成了知识体系,完善了认知结构,拓展知识应用。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理解了学*内容,而且使学生掌握了学*方法,更好地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利用实物教学,可以将抽象的东西直观化,深奥的东西浅显化,从而克服学生的思维障碍,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4、充实课堂,**教师。充分运用电教手段,可以更好地把许多抽象的概念和繁琐的叙述讲清楚,屏幕上的图象和彩色文字一目了。

  5、展现过程,发现规律。对于要由一个运动的图形得出规律和结论并证明这样的题目,我们可以利用相关的数学教学软件制作的课件来找到解题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兴趣。

  五、师生互动,双向教学相结合

  教学活动是师生间有计划有目的的共同活动,在师生的双向活动中,优化信息的反馈,能使教师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情况,有效地调整、控制教学,也能使学生更有效地学*。因此,要提高教学的效率,就必须优化师生间的信息反馈。教师应放下教学“主宰者”的思想包袱,在进行课程预设时,想好在课堂中如何去“配合”好学生的学*。只有教师做好“配合”的思想,课堂教学才会真正的动起来、活起来,学生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课堂学*中不断地发现并解决问题。

  总之,高效课堂陪伴教师学生通向未来的指明灯,是教师学生走向成功道路的奠基石,是教师立足于教育事业的未来,学生立足于社会的坚强后盾。因此,开展高效课堂,既要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和学生的学业负担,又要提高教师教学效益和学生学*效益,使学生乐学、会学、学会,对学*充满浓厚感兴趣,使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智慧发挥,情感飞跃的舞台,教师成长的摇篮!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11

  历史车轮滚滚前进,新课改浪潮掀起10多年了,课堂虽然有所变化,学生不再是消极、被动的知识的接受者,不是程序化的机器,而逐步变为主动、积极的知识的探索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的时间、空间、学*过程都还给学生,杜绝“涛声依旧”的现象,教师应是课堂的组织者、引领者、参与者。但不尽人意的问题也存在很多,如:

  1、有的教师严格遵循教材,上课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生怕给学生学*带来困难,上课时“说的说,听的听”。因此,课堂气氛沉闷。有的教师不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随意更换内容,总想迎合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与课改理念,不顾学生和教学实际“鼓励”学生探究、合作、交流,整堂课热热闹闹、气氛活跃,实际上学生学*漫无边际,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深远影响,教师评价过于关注结果,忽视学生在不同时期的努力程度和进步状况,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折射到教学中势必造成教学活动重心的偏移,这样就大大降低了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性。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活动,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呆板的机械记忆和模仿练*,学生缺乏对数学的体验、感受、思考和探究,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成为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学生的智慧、天性受到扼杀,个性发展受到摧残,创新思维的形成成为泡影,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有的教师备课缺乏“备学生”这一环节;缺乏对教材的精选与整合;缺乏对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的方法指导和能力培养;有的教师忽视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密度要求不足,忽视对学生的基础、能力的关注,导致“教”与“学”不合拍。

  4、而有的学生学*基础差,学*被动;依赖性很强,学*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上课不专心听课,对教师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及布置的练**是漫不经心,若无其事,不肯动脑筋。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不少学生回家缺少监督,学*更不自觉,基本不复*,本来在学校接触数学的机会少,回家又不及时复*,知识就会很快遗忘;也有的学生不重视基础,学*不得法,练*、作业粗心、马虎,教师讲评了订正,结果到后来还是错,更是收效甚微、事倍功半,教师常常抱怨费了力却不见效果。有的学生厌学情绪严重,缺乏良好的学*情感体验及个性品质。

  因此,优化课堂结构,探索教学模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已成为现在课改最为给力的高频率的响词,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精彩展示,使学生真正得到发展,全面大幅度提升教学质量,把有效课堂作为大家共同探讨的热点问题。有效课堂就是学生主动学*、积极思考的课堂,是学生充分自主学*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主动实现意义建构的课堂。那么究竟如何才能打造出初中数学的有效性呢?

  下面就就谈谈我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和谐的师生关系,融合课堂气氛

  俗话说“国无君,民亦乱”, 在课堂教学中也是如此,《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要改变以前师道尊严的观念,应*等参与教学活动,蹲下身子,贴*学生,与学生一道参与学*过程,与学生一起质疑释惑,对学生的学*活动进行及时有效的帮助、指导与调控。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教师来带领这群无忧无虑的孩子,那么,再好的孩子也不过是“一盘散沙”,不能成就大业。作为师生间双向信息交流的教学活动,这种交流是以信任为基础,以情感为载体的。师生间关系融洽,就会让学生感觉到课堂气氛轻松,不但教师乐意“教”,学生也乐意“学”,从而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大提高。教师要放下架子,既做关心学生的朋友,又做学生心灵、智慧的双重引路人。为此,教师应花更多的时间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走进他们的学*和生活,让学生既“敬”你、又“怕”你,“敬”能达到爱屋及乌,“怕”能达到按要求完成你布置的学*任务。

  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励学生的学*兴趣

  学生,是整个课堂的主人公,是知识的发现者、学*者和创造者。一个没有学生的课堂,犹如鲜花没有雨露,万物缺少阳光,都失去了生存的最基本条件。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兴趣的产生和能力的培养是课堂有效性的前提和结果,学生一旦对于一样事物或是一门学科产生了兴趣,便会积极主动的投入,这正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一个开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因其本身的特殊性,让不少学生觉得它抽象难懂。要使学生产生学*动力,光讲大道理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想方设法使学生对数学学*产生兴趣。心理学告诉我们:学*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活动的心理因素,它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探索欲的必要前提和主动学*的前导动力。大多数学生的数学成绩不好,乃是由于对数学缺乏兴趣所致。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通过运用一些生动形象、直观有趣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运用数学的环境;引导学生动手参与,鼓励学生积极探讨。让课堂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能感受到学*步步为营的踏实,体会渐入佳境的喜悦,树立学*的信心。

  三、精心备课,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现在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上课上,而不是放在备课上,没有精心备课就去上课,以致课堂效率较低。教师在备课时,不但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采用不同的教法处理重难点,更要认真学*课程标准,认真研究课本和教法,充分备学生。如果教师不去研究学生对所教内容的掌握情况,不去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一切从本本出发,课堂教学的适切性就会大打折扣,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更无从谈起。

  四、优化教学方法,改进学生学*方式

  教学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性因素,要想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就一定要讲究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尽可能采用最优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师的教学方法影响着学生的学*方式。教师要通过改进教学方式从根本上改进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为主的学*方式,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在自主探索中、在合作交流中去思考,去发现、去质疑、去辨析、在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智力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学*方法,既“学会”,又“会学”,从而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的全过程之中。教师要真正从学生的学出发,顺着学生学的思路去设计学生的问题情境教学。

  1、走进生活,创设问题情景。利用现实生活中学生经常接触的事物,创设问题情景。比如,在学*《有理数的乘方》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若一张纸的厚度为0.1毫米,对折27次后,它的厚度大约是多少?将这个高度与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比较,哪个更高?”

  2、运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在实验中,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归纳出一般规律,学生不仅获得了书本上的知识,而且展示了知识形成过程及对知识理解以及各个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帮助学生形成了知识体系,完善了认知结构,拓展知识应用。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理解了学*内容,而且使学生掌握了学*方法,更好地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利用实物教学,可以将抽象的东西直观化,深奥的东西浅显化,从而克服学生的思维障碍,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4、充实课堂,**教师。充分运用电教手段,可以更好地把许多抽象的概念和繁琐的叙述讲清楚,屏幕上的图象和彩色文字一目了。

  5、展现过程,发现规律。对于要由一个运动的图形得出规律和结论并证明这样的题目,我们可以利用相关的数学教学软件制作的课件来找到解题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兴趣。

  五、师生互动,双向教学相结合

  教学活动是师生间有计划有目的的共同活动,在师生的双向活动中,优化信息的反馈,能使教师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情况,有效地调整、控制教学,也能使学生更有效地学*。因此,要提高教学的效率,就必须优化师生间的信息反馈。教师应放下教学“主宰者”的思想包袱,在进行课程预设时,想好在课堂中如何去“配合”好学生的学*。只有教师做好“配合”的思想,课堂教学才会真正的动起来、活起来,学生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课堂学*中不断地发现并解决问题。

  总之,高效课堂陪伴教师学生通向未来的指明灯,是教师学生走向成功道路的奠基石,是教师立足于教育事业的未来,学生立足于社会的坚强后盾。因此,开展高效课堂,既要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和学生的学业负担,又要提高教师教学效益和学生学*效益,使学生乐学、会学、学会,对学*充满浓厚感兴趣,使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智慧发挥,情感飞跃的舞台,教师成长的摇篮!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12

  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5年多,已逐步走入了新课程的轨道。教师们更新理念,积极探索、勇于实验,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如学生主动地开展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一线教师作为课程的建设者、教学的研究者在课堂教学探究活动中面对学生的变化、课程变化、教学形式的变化,考试变化中有着太多的疑问、太多的困惑。这五年多我一直从事初中数学教学工作,多次参加省、全国级新课程研讨活动,现将我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的一些尝试、实践和与其他教师交流过程中的一些体会,产生如下一些反思:

  一: 新课程可喜变化 1.学生更喜欢数学了 新课程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比传统教材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更关注学生的现实世界,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自我需求”,密切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相联系,引导学生亲身体验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课堂呈现勃勃生机,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师生之间*等交流、共同学*的民主关系逐步形成,学生更喜欢数学了。 2.教师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每位教师来说,既是一种严峻的挑战,也是不可多得的一次机遇,教师是新课程的开发者,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重新认识、定位自己的角色。教师们迫切更新理念,提高整体素质,重研讨、重实践、重反思、重互助的新型教研氛围蔚然成风,新课改有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 新课程实验中的困惑与思考

  1.课堂变“集市”,教学过于追求“情境化”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引发学生主动学*的启动环节,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此创设教学环境,不仅可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更能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生动形象的数学问题与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发生联系。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过于追求情境化,“上游乐场分组玩”、“上街买东西”,单纯用“生活化”、“活动情趣化”冲淡了“数学味”,忽略了数学本身具有的魅力。新教材提倡设置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等,但教师不能简单化机械理解新课程理念和教学方法。“境由心造”——富于时代气息的情境的设置只有在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的前提下,学生才能学会从数学角度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真正由情感体验激发有效的数学认知活动。

  2.教师由“独奏者”过渡到“伴奏者”角色错位 学生是学*的主体,是学*的主人,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有些教师常讲“我们要蹲下来与学生对话”,如果是*等的,有必要蹲下来吗?部分教师常重教案的精心设计,注重从如何教的层面考虑,照“案”宣科时,更关注的是教学进度和当堂的教学效果,忽略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做数学”的过程,置学*过程中的“想不到”于不顾,只是形式上的牵着学生去合作、探究,不愿放手让学生去体验问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淡化探索,重模仿,教师实质上还是“解题的指导者”,走出了新课程倡导的学生是探索知识的“主动建构者”的意境。

  3.分组合作学*、讨论“热闹”充当新课改“标签” 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参与学*活动,乐于与他人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教学中评价一个学生的'重要指标,但评价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尤其是定性部分更要关注学生是否真的有效参与、独立思考,真正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部分教师刻意追求上课气氛热闹,

  笑声越多越好,小组讨论流于形式,讨论问题数学思维层次低,指向不明,为讨论而讨论,以问代讲,“双向交流”太多太滥,教学出现盲目性、随意性,教学过程匆忙零乱,缺乏整体性。课堂教学贯穿新课程理念必须重视“三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科基本思想方法,重视教学目标多元化: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电脑代替“人脑”,鼠标代替粉笔 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处理好静与动、局部与整体、快与慢的关系,适时选取有探索意义的课件和内容能调动学生的学*情绪,提高兴趣,扩大知识的信息量,启迪思维,提高效率。有的教师整天忙于制作的课件只是课本搬家,替代了小黑板,有的数学课应用多媒体手段,视听图画晃动频繁,学生眼花缭乱,仅仅让五彩缤纷的图画增强学生的感官刺激,课件只是一种点缀,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和理性思考。教师应把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具、学具、黑板)结合起来,优势互补方能使教学手段整体优化。

  5.“课堂教学反思”≠“反思型教师” 常有教师专心课堂教学后记,把教师本人的教学实施过程与教学设计比较,描述课堂中出现的异常与教学目标的状况差异以及今后需改善之处的一些经验与教训,把课后体会混同于教学反思,其实这只是教学反思的一个方面,有专家提出“反思就是行为主体对自身、对实践活动过程及相关的主体认识的再认识”。可喜的是不少教师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尚需明确的是:真正反思,不仅要对我们采取的那些教育或教学行为进行批判性的思考,而且要对支配这些行为的潜在的教学观念进行重新认识。本次课改也是教育思想的“启蒙运动”,教师不再是“*题的讲解者”,作为课程的建设者的教师案桌上除了数学*题集,还应添置的是理念和理论。 6.评价的多样化与呈现形式与中考指向“短路”

  新课标指出:“评价的方式应多样化,可将考试、课题活动、撰写论文、小组活动、自我评价及日常观察等多种方法结合”。数学学*评价多样化,评价形式要求通过评分+评语形式呈现,而现实的升学压力和功利性,教师忽视了对学生基本素养的培养,“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不考,不教”成为课堂主旋律,更关注中考命题走向、题型分值,而对全新的中考命题新框架、新思路、新亮点,部分教师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缺泛细致深入的专业化研究。

  新课改的精神、理念要转化为实践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精研、精思,方能晓其义,识其神。深入开展对新课程的研讨交流,让课堂教学与研究“共生互补”的同时,不仅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而且要从主体认识上找根源,树立“问题意识”,积极实践,找差距,找问题,找不足,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素质,真正走进初中数学新课程,为实现新课程的理想而努力。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13

  小组合作学*是我校课改的一个新亮点,通过小组合作学*,我发现学生活跃了很多,为学生的发展拓宽了空间,是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参与交流的机会。小组合作学*,有利于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使教学过程不仅成为认知过程,还成为一个交往过程和发展的过程。

  在课堂中,我多次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但学生的表现仍然不尽人意,他们很多时间在互相推诿,你让他说,他让你说,有的学生依然自行其事,没有参与讨论,更谈不上实质意义上的`学*,整个学*过程成了优生的独角戏,一部分充当看客,课堂效率低。怎样激发学生的学*热情呢?这是摆在我面前的难题。总之小组合作学*,让我欢喜让我忧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14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为:“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建构知识”———“拓展运用”———“反思归纳”。

  1、创设情境。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课堂教学开始,教师创设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适应的问题情境,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可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使学生迅速沉浸于自主探究、欲罢不能的境地,从而为课堂教学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问题情境要放在学生跳起来够得着的“最*发展区”,让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跳起来主动“摘果”。

  2、自主探究。围绕问题情境,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和问题的解决过程,从而在过程中开发学生的智能,展示主体的个性、创造性、能动性,提高学生的素质。这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我创新的重要环节,是主体参与教学的重要基础。我们认为没有主体的自由自主探究,就谈不上主体参与教学。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做课堂教学的主人,让学生围绕问题看书自学,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进行巡视,作个别指导,不要事事包办代替。

  3、合作交流。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适时引导学生同桌合作、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可以取得相互启迪、相互弥补、相互质疑、相互竞争的效果,这是实现课堂教学多维互动的重要环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有助于充分展示思维过程,暴露存在的问题,使学生主体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不断能动地进行知识建构,有助于思维的碰撞、灵感的激发,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在“三角形的中位线”一课的合作交流中,我让学生上台展示剪拼的成果,并说明剪法、拼法及其道理。学生争相陈述自己的观点,并不时地评价别人。这样,同学们相互质疑,相互激发,为课堂教学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建构知识。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验感悟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发现、概括,完成新知识的建构。要鼓励学生个体进行能动的思维、富有特色的理解与加工,并把新知识纳入个体已有的认知结构,找出新知识与新方法的难点、疑点、关键点,能动地建构完整、清晰、正确的新知识。如在“三角形的中位线”一课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剪拼、展示交流的基础上得出:我们剪纸所沿的重要线段就是三角形的中位线。教师通过引导,继而提出:谁能说出三角形的中位线是什么样的一条线段?由刚才的剪拼,你认为三角形的'中位线会有什么样的性质?你是如何想的?怎样证明?你认为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与先前所学定理结论的表述有什么不同?它有哪方面的作用?

  5、拓展运用。新知识的运用与拓展,需要教师设计合理的问题层次与序列,让学生在知识运用与创新中体悟、总结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规律,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其中体验成功,感受创新的快乐。要不断引导学生:你是如何想出来的?你的根据是什么?还有别的方法吗?哪个方法更好?

  6、反思归纳。新知识的建构、拓展、运用,并不意味着学*的结束。否则,我们就会错失一个提高的良机。此时,要引导学生归纳本节课的知识与方法,反思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关键所在,比较和概括不同方法的共性、个性,反思他人或自己思路受阻的原因、错误的原因,反思各自的认知转化与心得体会。这样,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认知监控能力和进一步参与的能力。此环节是培养创新人才很关键的一步,也是学生适应未来学*社会发展的需要。如在“三角形的中位线”一课中,老师可引导学生:通过今天的学*你有哪些收获!知识、方法、思路等你认为你的学*有效吗?你有哪些优势和不足你准备怎么办?这些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反思能力。

  灵活调节、变式运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反思归纳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机传动整体。自主合作反思教学模式整合了自主学*、合作学*、反思性学*三种先进的学*理论,它以精心设计的学生活动为主轴,以学生有效地参与教学全过程为核心,较好地适应了目前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有利于将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15

  数学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数学的兴趣。而单纯的记忆、模仿、训练只是有利于学生应试,而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判断推理能力、概括能力的发展帮助很小,更谈不上创新思维的培养了。下面笔者就对数学高效课堂教学中的策略方法浅谈几点与大家共勉。

  一、重学*环境,让学生参与数学

  高效课堂教学必须强调学生在活动中学*,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废除了学科中心论,确立了数学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体现数学教学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重视数学与学生生活、自然和社会的联系;体现了数学学*活动的过程性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倡导自主性学*和探究性学*。

  通过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学*氛围激励学生学*潜能的释放,努力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和谐的师生关系便于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积极性。现代教育家认为,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必须在民主、*等、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基础上,创设愉悦和谐的学*气氛。因此,教师只有以自身的积极进取、朴实大度、学识渊博、讲课生动有趣、教态自然大方、态度认真、治学严谨、和蔼可亲、不偏不倚等一系列行为在学生中树立起较高威信,才能有较大的感召力,才会唤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以真诚友爱和关怀的态度与学生*等交往,对他们尊重、理解和信任,才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主动地参与学*活动。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即使有时学生说得不准确、不完整,也要让他们把话说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二、重问题情境,让学生亲*数学

  1.创设动画情境:学生对于形象的FLSH动画、实物或生动的语言描述非常感兴趣,他们的思维也就容易被启迪、开发、激活。对创设的问题情境产生可持续的动机,这种直观是一种催化剂,给学生的学*活动带来一定的生活色彩。不仅对创设情境产生表象,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的学*策略意识的培养,必将促使学生积极思维。

  2.创设生活情境: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中的情境,强化感性认识,从而达到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3.创设故事情境:学生都很喜欢听故事,而且可以从故事中得到更多的数学启示。

  4.创设挑战性情境: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新奇的,具有神秘色彩的情境,能有效的激趣、导疑、质疑、解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5.创设游戏情境:学生集中注意的时间较短,稳定性差,分配注意的能力较差,教师可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游戏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进行学*,以延长有意注意的时间及增强学*效果。

  6.创设发现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并不是都让学生去发明创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去独立思考去发现,这种发现本身就是创造。

  7.创设实践情境:适时、适度创设实践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个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和实际意义的问题情境,可以巧妙地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得学生对新知识满怀无比强烈的求知欲。

  三、重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数学

  思维往往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而动手实践则最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让学生如同“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在做数学中学*数学”,发展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立体图形这一节课时,由于它接*于实际生活。在了解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上,可以让他们自己总结、交流他们对立体图形的感受、自己动手制作熟悉的立体图形,并根据自己的想像利用丰富图形构造生活实景。这样避免了教师一味地讲解,学生一味地记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在轻松的`学*氛围中掌握了知识。通过动手操作使数学知识不再那么抽象,理解数学也不再那么空洞。教师这样将数学教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化活动,让学生对十分抽象的知识获得了相当清晰的认识和理解,而且,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后获得的体验是无比深刻的。

  四、重生活应用,让学生实践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感悟到数学学*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拓展数学学*的领域。如用数学知识去说明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屋顶人字架做成三角形、汽车保护拦成*行四边形、车轮成圆形等等,这其中固有物理属性等原因,另一方面,也有数学原因,诸如用到三角形的稳定性、*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圆的旋转不变性,还有打台球的角度用到对称、聚光镜用到焦点等等。

  总之,我们要踏踏实实地研究“高效课堂教学”,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从学生实际出发,从素质教育的目标出发,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建立在更加有效的基础上。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16

  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5年多,已逐步走入了新课程的轨道。教师们更新理念,积极探索、勇于实验,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如学生主动地开展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一线教师作为课程的建设者、教学的研究者在课堂教学探究活动中面对学生的变化、课程变化、教学形式的变化,考试变化中有着太多的疑问、太多的困惑。这五年多我一直从事初中数学教学工作,多次参加省、全国级新课程研讨活动,现将我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的一些尝试、实践和与其他教师交流过程中的一些体会,产生如下一些反思:

  一: 新课程可喜变化 1.学生更喜欢数学了 新课程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比传统教材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更关注学生的现实世界,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自我需求”,密切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相联系,引导学生亲身体验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课堂呈现勃勃生机,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师生之间*等交流、共同学*的民主关系逐步形成,学生更喜欢数学了。 2.教师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每位教师来说,既是一种严峻的挑战,也是不可多得的一次机遇,教师是新课程的开发者,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重新认识、定位自己的角色。教师们迫切更新理念,提高整体素质,重研讨、重实践、重反思、重互助的新型教研氛围蔚然成风,新课改有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 新课程实验中的困惑与思考

  1.课堂变“集市”,教学过于追求“情境化”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引发学生主动学*的启动环节,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此创设教学环境,不仅可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更能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生动形象的数学问题与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发生联系。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过于追求情境化,“上游乐场分组玩”、“上街买东西”,单纯用“生活化”、“活动情趣化”冲淡了“数学味”,忽略了数学本身具有的魅力。新教材提倡设置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等,但教师不能简单化机械理解新课程理念和教学方法。“境由心造”——富于时代气息的情境的设置只有在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的前提下,学生才能学会从数学角度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真正由情感体验激发有效的数学认知活动。

  2.教师由“独奏者”过渡到“伴奏者”角色错位 学生是学*的主体,是学*的主人,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有些教师常讲“我们要蹲下来与学生对话”,如果是*等的,有必要蹲下来吗?部分教师常重教案的精心设计,注重从如何教的层面考虑,照“案”宣科时,更关注的是教学进度和当堂的教学效果,忽略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做数学”的过程,置学*过程中的“想不到”于不顾,只是形式上的牵着学生去合作、探究,不愿放手让学生去体验问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淡化探索,重模仿,教师实质上还是“解题的指导者”,走出了新课程倡导的学生是探索知识的“主动建构者”的意境。

  3.分组合作学*、讨论“热闹”充当新课改“标签” 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参与学*活动,乐于与他人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教学中评价一个学生的重要指标,但评价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尤其是定性部分更要关注学生是否真的有效参与、独立思考,真正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部分教师刻意追求上课气氛热闹,

  笑声越多越好,小组讨论流于形式,讨论问题数学思维层次低,指向不明,为讨论而讨论,以问代讲,“双向交流”太多太滥,教学出现盲目性、随意性,教学过程匆忙零乱,缺乏整体性。课堂教学贯穿新课程理念必须重视“三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科基本思想方法,重视教学目标多元化: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电脑代替“人脑”,鼠标代替粉笔 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处理好静与动、局部与整体、快与慢的关系,适时选取有探索意义的课件和内容能调动学生的学*情绪,提高兴趣,扩大知识的信息量,启迪思维,提高效率。有的教师整天忙于制作的课件只是课本搬家,替代了小黑板,有的数学课应用多媒体手段,视听图画晃动频繁,学生眼花缭乱,仅仅让五彩缤纷的图画增强学生的感官刺激,课件只是一种点缀,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和理性思考。教师应把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具、学具、黑板)结合起来,优势互补方能使教学手段整体优化。

  5.“课堂教学反思”≠“反思型教师” 常有教师专心课堂教学后记,把教师本人的教学实施过程与教学设计比较,描述课堂中出现的异常与教学目标的状况差异以及今后需改善之处的一些经验与教训,把课后体会混同于教学反思,其实这只是教学反思的一个方面,有专家提出“反思就是行为主体对自身、对实践活动过程及相关的主体认识的再认识”。可喜的是不少教师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尚需明确的是:真正反思,不仅要对我们采取的那些教育或教学行为进行批判性的'思考,而且要对支配这些行为的潜在的教学观念进行重新认识。本次课改也是教育思想的“启蒙运动”,教师不再是“*题的讲解者”,作为课程的建设者的教师案桌上除了数学*题集,还应添置的是理念和理论。 6.评价的多样化与呈现形式与中考指向“短路”

  新课标指出:“评价的方式应多样化,可将考试、课题活动、撰写论文、小组活动、自我评价及日常观察等多种方法结合”。数学学*评价多样化,评价形式要求通过评分+评语形式呈现,而现实的升学压力和功利性,教师忽视了对学生基本素养的培养,“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不考,不教”成为课堂主旋律,更关注中考命题走向、题型分值,而对全新的中考命题新框架、新思路、新亮点,部分教师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缺泛细致深入的专业化研究。

  新课改的精神、理念要转化为实践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精研、精思,方能晓其义,识其神。深入开展对新课程的研讨交流,让课堂教学与研究“共生互补”的同时,不仅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而且要从主体认识上找根源,树立“问题意识”,积极实践,找差距,找问题,找不足,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素质,真正走进初中数学新课程,为实现新课程的理想而努力。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17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为:“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建构知识”———“拓展运用”———“反思归纳”,

  1、创设情境。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课堂教学开始,教师创设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适应的问题情境,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可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使学生迅速沉浸于自主探究、欲罢不能的境地,从而为课堂教学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

  2、自主探究。围绕问题情境,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和问题的解决过程,从而在过程中开发学生的智能,展示主体的个性、创造性、能动性,提高学生的素质,这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我创新的重要环节,是主体参与教学的重要基础。

  3、合作交流。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适时引导学生同桌合作、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可以取得相互启迪、相互弥补、相互质疑、相互竞争的效果,这是实现课堂教学多维互动的重要环节。

  4、建构知识。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验感悟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发现、概括,完成新知识的建构。要鼓励学生个体进行能动的思维、富有特色的理解与加工,并把新知识纳入个体已有的认知结构,找出新知识与新方法的难点、疑点、关键点,能动地建构完整、清晰、正确的新知识。

  5、拓展运用。新知识的运用与拓展,需要教师设计合理的问题层次与序列,让学生在知识运用与创新中体悟、总结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规律,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其中体验成功,感受创新的快乐。要不断引导学生:你是如何想出来的?你的根据是什么?还有别的方法吗?哪个方法更好?

  6、反思归纳。新知识的建构、拓展、运用,并不意味着学*的结束。否则,我们就会错失一个提高的良机。此时,要引导学生归纳本节课的知识与方法,反思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关键所在,比较和概括不同方法的共性、个性,反思他人或自己思路受阻的原因、错误的原因,反思各自的认知转化与心得体会。

  7、通过生活中的事例,解释某些数学知识的产生及发展过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其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才是我们真正要做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而“归纳”是数学思想和数学能力很重要的一块,“操作猜想”这一形式对培养学生的归纳思想与能力所起的作用更是妙不言。例如讲a:b:c=7:5:3,可设a=7k,b=5k,c=3k,但是学生不懂,设a=3k,c=7k,我举例:父亲:哥哥:妹妹=7:5:3,就很容易理解了。

  8、引用生活中的数学实例,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动机,引导学生对数学具有良好的兴趣和动机,在数学学*中获得快乐和享受,是我们追求的目标。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创设情境,能满足学生对外界新颖事物的心理需求,使学生到好奇和兴奋,同时,利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可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学生的思考过程具体化、形象化,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学生学*的动机和欲望,例如讲反比例函数:80条鱼,2只猫吃,*均每只猫吃40条,4只猫吃,*均每只猫吃20条,8只猫吃,*均每只猫吃10条,x只猫吃, *均每只猫吃y条,y就是x的反比例函数。

  9、在教学中,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来解释人类及自然界的一些常见现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数学学*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新教材的编写中列举了一些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例子,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更进一步地观察生活、收集素材,给学生提供一些更有趣、更有价值的实例。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来解释人类社会生活及自然界的许多现象,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到数学的价值,从而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在教学中,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发挥的重大作用,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更明白了知识的获得不仅仅在课堂,更在丰富多彩的生活、社会实践中,从而打破没有感情的数学定理,冷冰冰的数学公式,没有灵魂的数学符号。学生从中也能真正意识到:人人都应该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应该获得必需的数学。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18

  在新课改、新教材的要求下,如何搞好数学课堂教学,提高学生成绩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学*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为教改的重要课题。通过我对新课程的教学和学*,结合我*常的教学工作,谈谈我对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些体会。

  一、要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件事很感兴趣的时候,他就会自觉主动地去探求研究,会不断学*,积极进取。如果学生在学*数学时有很大的兴趣,那么我们在教学时就会轻松很多,也会有事倍功半的效果。学生的学*动力来自学*兴趣。枯燥、无味的学*环境和教师的满堂灌的教法只会使学生更加的趣味索然,教师如何有意识地去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激发学生的学*欲望,是我们每一个教师注意的问题。强烈的好奇心,是引发兴趣的重要来源,它将紧紧抓住人的注意力,使其在迫不及待的情绪中去积极探索事情的前因后果及其内涵。因此,在数学教学之中,教师应巧设问题,诱发学生的好奇心。

  我在讲解“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时,让学生对一些方程进行求解时,我只看一眼,就和学生谈到方程的解的情况,而学生却只有做过之后,才知道。学生就好奇了,他们想老师为什么没有做,就知道了方程解的情况,议论纷纷。这时候再讲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的作用,学生就有了极大的兴趣。在讲有的几何题目时,角*分线的性质、垂直*分线的性质学*后,可以不证明全等三角形就得到线段相等,同时再分情况讲解在不同的条件用不同的方法证明线段相等。讲“圆的有关性质”时先引入有关圆的实际例子,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如果是正方形会是怎么样?诱发他们好奇心讨论。以及有关“圆的切线”的性质学*后,解决有关问题也简单了。同时老师也要有一定的功底特别是在解题方面用不同的方法让学生佩服。

  二、在教师深刻领会教学思想的同时,还应当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首先向学生说明人具有巨大的自主的学*潜能,使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其次,让学生明确自主学*是时代的要求,能使自己成为学*的主人,能提高自己的独立学*、独立思考等各种能力,只有学会学*,才能在将来竞争激烈的社会上求得生存。但学生的思想工作不是靠生硬的说教能左右的,还应该让学生在教学中去感受,明确的学*目标,从而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产生自学课本的欲望。要求他们多动脑,敢想敢做。尽可能的去营造学*一种氛围,愿意积极地学*。

  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学会学*的方法

  新课程倡导的是学生的合作与学*,有许多问题需要学生共同合来完成,我们在让学生独立的情况下,也要注意合作的.重要。况且在当今社会上,有很多工作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需要的是一种合作。为此结合课本知识与生活,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同时在学*时,有时也要独立完成,当遇到困难时,应该多看看题目,是不是漏掉了条件或是没有把条件用完就在做题,养成好的*惯学会学*。当他们做题遇到困难时问我,我首先问他们题目的意思弄清了吗?读几遍?学会从题目中找问题,而不是问老师。让他们知道老师也是从题目中回答你的。让他们学会从题目中找自己的疑问。另外重视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我们的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但也要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去。由于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会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加学生对学*数学的兴趣和对数学的认识,学*有用得数学,所以教学时就结合我们生活中的问题来讲。

  如“二次函数的应用”中有关实际问题,“有一河面上有座桥的桥面是抛物线的拱形桥,桥洞离水面的最大高度为4米,跨度为10米,一艘宽4米,高3.5米的船要经过此桥,问能不能经过?”激起他们学*数学的兴趣。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与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相适应

  初中学生刚刚进入少年期,机械记忆力较强,分析能力仍然较差。鉴此,要提高初一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效果,务必要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这是每一个初中数学老师值得认真探索的问题。通过我对新课程这几年的研究,结合我*常的教学工作,有了以下几点工作体会:

  1.总体把握教学要点,如该学年,该学期有哪些知识点,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这样在*常教学中才有目标。

  2.注意和学生一起探索各种题型,我发现学生都有探求未知的特点,只要勾起他们的求知欲与兴趣,学*劲头就上来了,如每节课后如有时间,我都出几题有新意,又不难的相关题型,与学生一起研究。

  3.每节新课后注意反馈,主要作业与小测中发现学生掌握知识的不足之处,及时加以订正。

  4.要进行一定数量的练*,我反对题海战术,但用相当数量题目进行练*却是必要的,练*时要有目的,抓基础与重难点,渗透数学思维,强调一点是老师在练*要注重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与锻炼,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与打好基础,可以做到用一把钥匙开多道门。

  5.就是考前复*中要认真研究与整理出考试要考的知识点,重难点,要重点复*的题目类型,难度,深度。这样复*时才有的放矢,复*中什么要多抓多练,什么可暂时忽略,这一点很重要,会直接影响复*效果与成绩。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并把握得准,必须要有相当长时间的经验积累与总结,甚至挫折,否则不行。而我仍在不断摸索中,但我相信,只要肯下功夫,就会有所领悟。

  6.抓好后进生工作,后进生会影响全班成绩与*均分,所以要花力气使大部分有希望的后进生跟得上。例如,在课后,只要有时间,我一般会留部分成绩不足的学生再进行一次复*讲解或小测,时间不要太多,十几或二十分钟,但一学期下来,就积少成多,对提高成绩会有帮助,但要注意两点,一是其它科任老师协调好时间,二是被留下的学生的思想工作要过关,以免因被留下产生抵触情绪,就会影响复*效果。

  以上六个方面的看法只有根据自身与本班实际情况综合运用,有机结合,才可能有一定效果。教与学是双长的,教的技巧怎样高,也需要学的配合,农村学生学*基础差,学**惯差,怎样让他们以更好的学来配合教师的教,需要不断地探索前行。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的课堂就是学生的课堂,要把学生的学*兴趣激发出来,学生潜能开发出来,教会学*的方法,提升学力。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要能多思考,多探索,多创新,上好每一堂课,讲好每一道题。只有这样才能走好教改之路,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成绩。适应新形式的教学要求。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19

  数学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数学的兴趣。而单纯的记忆、模仿、训练只是有利于学生应试,而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判断推理能力、概括能力的发展帮助很小,更谈不上创新思维的培养了。下面笔者就对数学高效课堂教学中的策略方法浅谈几点与大家共勉。

  一、重学*环境,让学生参与数学

  高效课堂教学必须强调学生在活动中学*,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废除了学科中心论,确立了数学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体现数学教学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重视数学与学生生活、自然和社会的联系;体现了数学学*活动的过程性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倡导自主性学*和探究性学*。

  通过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学*氛围激励学生学*潜能的释放,努力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和谐的师生关系便于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积极性。现代教育家认为,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必须在民主、*等、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基础上,创设愉悦和谐的学*气氛。因此,教师只有以自身的积极进取、朴实大度、学识渊博、讲课生动有趣、教态自然大方、态度认真、治学严谨、和蔼可亲、不偏不倚等一系列行为在学生中树立起较高威信,才能有较大的感召力,才会唤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以真诚友爱和关怀的态度与学生*等交往,对他们尊重、理解和信任,才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主动地参与学*活动。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即使有时学生说得不准确、不完整,也要让他们把话说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二、重问题情境,让学生亲*数学

  1.创设动画情境:学生对于形象的FLSH动画、实物或生动的语言描述非常感兴趣,他们的思维也就容易被启迪、开发、激活。对创设的问题情境产生可持续的动机,这种直观是一种催化剂,给学生的学*活动带来一定的生活色彩。不仅对创设情境产生表象,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的学*策略意识的培养,必将促使学生积极思维。

  2.创设生活情境: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中的情境,强化感性认识,从而达到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3.创设故事情境:学生都很喜欢听故事,而且可以从故事中得到更多的数学启示。

  4.创设挑战性情境: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新奇的,具有神秘色彩的情境,能有效的激趣、导疑、质疑、解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5.创设游戏情境:学生集中注意的时间较短,稳定性差,分配注意的能力较差,教师可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游戏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进行学*,以延长有意注意的时间及增强学*效果。

  6.创设发现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并不是都让学生去发明创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去独立思考去发现,这种发现本身就是创造。

  7.创设实践情境:适时、适度创设实践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个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和实际意义的问题情境,可以巧妙地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得学生对新知识满怀无比强烈的求知欲。

  三、重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数学

  思维往往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而动手实践则最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让学生如同“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在做数学中学*数学”,发展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立体图形这一节课时,由于它接*于实际生活。在了解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上,可以让他们自己总结、交流他们对立体图形的感受、自己动手制作熟悉的立体图形,并根据自己的想像利用丰富图形构造生活实景。这样避免了教师一味地讲解,学生一味地记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在轻松的学*氛围中掌握了知识。通过动手操作使数学知识不再那么抽象,理解数学也不再那么空洞。教师这样将数学教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化活动,让学生对十分抽象的知识获得了相当清晰的认识和理解,而且,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后获得的体验是无比深刻的。

  四、重生活应用,让学生实践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感悟到数学学*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拓展数学学*的领域。如用数学知识去说明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屋顶人字架做成三角形、汽车保护拦成*行四边形、车轮成圆形等等,这其中固有物理属性等原因,另一方面,也有数学原因,诸如用到三角形的稳定性、*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圆的旋转不变性,还有打台球的角度用到对称、聚光镜用到焦点等等。

  总之,我们要踏踏实实地研究“高效课堂教学”,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从学生实际出发,从素质教育的目标出发,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建立在更加有效的基础上。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20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为:“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建构知识”———“拓展运用”———“反思归纳”。

  1、创设情境。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课堂教学开始,教师创设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适应的问题情境,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可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使学生迅速沉浸于自主探究、欲罢不能的境地,从而为课堂教学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问题情境要放在学生跳起来够得着的“最*发展区”,让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跳起来主动“摘果”。

  2、自主探究。围绕问题情境,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和问题的解决过程,从而在过程中开发学生的智能,展示主体的个性、创造性、能动性,提高学生的素质。这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我创新的重要环节,是主体参与教学的重要基础。我们认为没有主体的自由自主探究,就谈不上主体参与教学。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做课堂教学的主人,让学生围绕问题看书自学,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进行巡视,作个别指导,不要事事包办代替。

  3、合作交流。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适时引导学生同桌合作、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可以取得相互启迪、相互弥补、相互质疑、相互竞争的效果,这是实现课堂教学多维互动的重要环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有助于充分展示思维过程,暴露存在的问题,使学生主体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不断能动地进行知识建构,有助于思维的碰撞、灵感的激发,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在“三角形的中位线”一课的合作交流中,我让学生上台展示剪拼的成果,并说明剪法、拼法及其道理。学生争相陈述自己的观点,并不时地评价别人。这样,同学们相互质疑,相互激发,为课堂教学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建构知识。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验感悟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发现、概括,完成新知识的建构。要鼓励学生个体进行能动的思维、富有特色的理解与加工,并把新知识纳入个体已有的认知结构,找出新知识与新方法的难点、疑点、关键点,能动地建构完整、清晰、正确的新知识。如在“三角形的中位线”一课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剪拼、展示交流的基础上得出:我们剪纸所沿的重要线段就是三角形的中位线。教师通过引导,继而提出:谁能说出三角形的中位线是什么样的一条线段?由刚才的剪拼,你认为三角形的中位线会有什么样的性质?你是如何想的?怎样证明?你认为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与先前所学定理结论的表述有什么不同?它有哪方面的作用?

  5、拓展运用。新知识的运用与拓展,需要教师设计合理的问题层次与序列,让学生在知识运用与创新中体悟、总结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规律,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其中体验成功,感受创新的'快乐。要不断引导学生:你是如何想出来的?你的根据是什么?还有别的方法吗?哪个方法更好?

  6、反思归纳。新知识的建构、拓展、运用,并不意味着学*的结束。否则,我们就会错失一个提高的良机。此时,要引导学生归纳本节课的知识与方法,反思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关键所在,比较和概括不同方法的共性、个性,反思他人或自己思路受阻的原因、错误的原因,反思各自的认知转化与心得体会。这样,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认知监控能力和进一步参与的能力。此环节是培养创新人才很关键的一步,也是学生适应未来学*社会发展的需要。如在“三角形的中位线”一课中,老师可引导学生:通过今天的学*你有哪些收获!知识、方法、思路等你认为你的学*有效吗?你有哪些优势和不足你准备怎么办?这些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反思能力。

  灵活调节、变式运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反思归纳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机传动整体。自主合作反思教学模式整合了自主学*、合作学*、反思性学*三种先进的学*理论,它以精心设计的学生活动为主轴,以学生有效地参与教学全过程为核心,较好地适应了目前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有利于将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