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菁华6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教学设计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从中领悟中华儿女的英武精神。

  2、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

  【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既用写实的笔触描绘了气势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又用更多的笔墨写意。如何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是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层面感受安塞腰鼓的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发表对课文的见解即教学的重点。

  【教学方法】

  1、多媒体助学

  2、诵读导学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多媒体演示“安塞腰鼓”表演的画面,学生欣赏)

  1、提问:看完这些画面,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回答)

  你知道安塞腰鼓是一种怎样的艺术形式吗?

  2、交流查阅的有关资料;安塞腰鼓的资料。附资料:

  安塞腰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象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1996年,安塞县被国家*命名为“*腰鼓之乡”。

  今天我们一起跨越时空,走进黄土高原,走*安塞腰鼓,去感受一下它的风采和魅力。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看表演片断,听全文朗读(配乐,配画面)。注意朗读者有没有读错的地方。

  2、思考问题:

  ⑴安塞腰鼓总体上给你什么感受?它有什么特点?

  壮阔,豪放,火烈的安塞腰鼓。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安塞腰鼓。宣泄生命力量的安塞腰鼓。安塞腰鼓有热烈的舞姿,有巨大的力量,有沉重的鼓声,有深厚的土壤。

  ⑵这篇文章运用最多的修辞手法是什么?你觉得有何效果?

  排比,有句子内部词语的排比,有句子的排比,有段落的排比。这些排比使文章气势恢弘,语气连贯,节奏明快,感情强烈。

  三、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有感情有节奏有气势的朗读

  1、过渡:安塞腰鼓是一曲生命与力量的礼赞,为了表现生命伟大,粗犷,豪迈的力量,作者十分注意形式与内容的和谐。我们重点朗读读其中一个片断,感受作者是怎样造成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排山倒海的气势 ,来与所要歌颂的生命的力量相辅相承的。

  2、以第五节来示范朗读:

  ⑴播放范读片断(配乐,配画面)。注意听清朗读者处理的语音轻重,语调的抑扬,语速的快慢。

  你觉得他读的怎样?哪些语句读的好?指导朗读,读准重音,读出节奏,气势: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增强气势)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节奏感强,渲染动感形象)

  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感情充沛,富有感染力)

  ⑵小结:本文段使用排比,将安塞腰鼓的力与美推到极致。

  ⑶配合音乐,画面齐声朗读。

  ⑷小结:作者利用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再现“安塞腰鼓”的恢弘气势,揭示了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现在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其他部分,读出节奏,气势,品味精彩语句,说说自己对这些语句的理解。

  四、学生品读,体验感悟

  1、学生选择自己认为精彩的语段进行散读并作点评。

  2、小小组合作学*探究。

  3、抽读,结合语境谈理解与感受。

  五、总结文章主题

  通过刚才大家的品读,你觉得本文除了赞美安塞腰鼓的壮阔,豪迈和火烈,还赞美了什么?

  六、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民间大型舞蹈形式(舞龙,舞狮,滚灯,扭秧歌等)

  七、布置作业

  1、自由选择文中某一精彩片段朗读,背诵。

  2、选你最喜欢的两个句子抄下来,模仿它们的表达方式,再仿写两句。

  3、解决课后学*建议

  【教后感】

  现代化技术与语文的整合: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启发他们的想象。古希腊教育家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上课伊始,播放一组画面,那生动粗犷的表演场面,拉*了学生和按塞腰鼓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有了形象的感受,产生情感的共鸣,激发了学生的想象。接着在聆听课文朗读以后,又给课文精彩的段落配以画面和朗读,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直观,形象的感知。用声音,色彩,图象等形式感染学生情绪,给人以强烈的视听效果,将学生带入课文的佳境。强化了文学作品的熏陶感染作用。还增大了课堂容量,使知识量和信息量大幅度增加。

  开展了听,说,读,写等各种语文实践的活动。

  课前安排三分钟讲话和学生的点评;阅读文本采用多种形式的读,有听读,范读,散读,抽读,品读等活动;在品读过程中还设计了仿说拓展的实践活动。作业安排朗读背诵精彩段落,仿写精彩语句的作业。最突出的一点整个课堂书声朗朗,学生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在反复诵读中,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从不同层面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和陕北人民纯朴,粗犷,豪放的性格,加深学生对文本的体验和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附:*民间舞蹈】

  春节的民众活动中,至今仍保留着一些开始于宋代和清代的民间歌舞形式。自古华夏民族以龙为图腾,在漫长岁月中龙逐渐已被人们所神化,被当作既可腾云驾雾,又能翻江倒海,主宰农田旱涝的神灵,而被以农耕为生的汉民族所尊崇,祭拜。因此,在从南到北的汉族地区便出现了春节时,被人们舞耍于硝烟弥漫,震耳欲聋爆竹声中,千姿百态,无以数计的各种龙形。其中最被人们熟悉的要算是形体硕大,长达10米左右,用彩绸扎起来的“布龙”或“彩龙”。《龙舞》,是在数名男子高举支撑龙体的木柄,在穿梭奔跑之中表演“龙打滚”,“龙摆尾”,“金龙缠玉柱”等极有气魄的造型舞蹈。

  汉族《狮子舞》自汉代由西域传入的假形舞蹈。随着佛教文化的流传,新春之际在霹雳炸响的爆竹声中“舞狮”,逐渐成为人们避邪免灾,吉祥纳福不可或缺的形式。形态可掬,温文尔雅,以表演戏球,踩踏板,与人亲昵似猫的“文狮”和矫健迅猛,虎视眈眈,以高难杂技性表演为主的“武狮”,基本成为北,南两方风格廻异的两种“狮舞”形式。“狮舞”除以上表演形态外,还有至今流传在陕西省城固县的“狮舞”一绝:“笑和尚耍狮”。

  《秧歌》是春节群众欢庆活动中,起着承前启后,烘托气氛的大型歌舞形式。这里所指的秧歌;不仅是单一的“秧歌舞”,而是包含着数十种歌舞形式所组合的文艺演出队伍。这支队伍既要在走街串巷中做行进表演,又将最后集中于旷场做正式的歌舞演出。因此在北方,人们索性就把过去有着祭祀色彩,而今完全成为春节娱乐式的民间文艺形式称为“社火”或“秧歌”,把这支浩荡的队伍统称为“秧歌队”。

  《芦笙舞》是侗族的传统民间舞蹈。源于古代播种前祈求丰收,收获后感谢神灵赐予和祭祀祖先的仪式性舞蹈。舞蹈气氛热烈而欢快,现已成为侗族民众在稻谷收获后至来年春播前农闲期间和各喜庆佳节时,由青年男女参加被称作《踩堂》或《踩芦笙》的自娱性,求偶舞蹈。

  婀娜多姿的傣族《孔雀舞》。傣族人民喜爱和崇尚孔雀,不但许多的人们在家园中饲养孔雀,而且把孔雀视为善良,智慧,美丽和吉祥,幸福的象征。在种类繁多的傣族舞蹈中,《孔雀舞》是人们最喜爱,最熟悉,也是变化和发展幅度最大的舞蹈之一。傣族民间传统的《孔雀舞》有着很长历史,并被纳入了宗教的礼仪之中。因此,每年的佛教节日和迎接新年时,都一定要表演《孔雀舞》。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2·知识目标:体会运用修辞手法、短句和富有张力的词语所构成的场面描写·

  3·能力目标:能够借鉴本文的写作方法、写作技巧,完成简单有一定内涵的场面描写·

  教学手段

  多媒体power point工作环境暴风影音工作组件

  教学步骤

  (课前播放背景音乐《黄土高坡》)进入上课时间·

  一、导入

  一曲激昂高亢的《黄土高坡》,把我们的思绪引向了广袤的黄土高原·这里没有小桥流水人家,这里也没有吴侬软语的咿咿呀呀;这里只有奔腾的黄河,只有酱色的黄土,只有火红的高粱,只有朴实、剽悍的西北汉子·

  今天,就让我们文化之旅的脚步随着刘成章的生花妙笔踏上黄土高原,踏上这片曾孕育出横扫*的秦朝、大一统的汉朝、号称“唐帝国”的唐朝的神奇土地,去安塞古镇,去聆听那从20xx多年前的战场传来的鼓声,去欣赏有“天下第一鼓”之称的安塞腰鼓·

  二、教师板书课题

  三、师:请大家把课本打到123页,快速浏览文章,自己解决生字词·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小声读一下·(过程2~3分钟)

  四、结束浏览

  请看大屏幕,这里有几张安塞腰鼓表演图片(3~4张),请大家看一下这与文中描述是否一致·(教师对图片做简单讲解,图片选用比较有张力、有气势的)

  五、有一个问题要问大家:本文记述了一个的过程,描述了一个的场面·注意,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是一样的,请大家思考一下·

  (明确:安塞腰鼓表演)

  六、既然是过程,那么当然就又先后,文章以表演安塞腰鼓为主体,那么就可以分为三部分,即表演前、表演中和表演后·(板书设计见附录)谁能用课本上一个字来概括表演前和表演后的氛围特点?

  (生:静·)

  师:那么中间表演的过程可以用哪个字概括?

  (生:动或闹·)

  那么这篇文章的整体气氛依次为静、动、静·动静结合,互为衬托·仔细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开头的“静”和结尾的“静”一样吗?谁可以在“静”字前再加一个字,把这两个“静”区分一下?

  (生:前为安静,后为寂静·)

  谁能区分这两个词语的不同?

  明确:安静一般形容有生物而保持安静的状态,寂静一般用来形容环境的安静·例句如:学生都在认真地写作业,教室十分安静·2、我在田野中漫步,四周一片寂静·

  七、文章既然描写了一个场面,那么必然有构成这个场面的要素,想一想文章中构成场面的东西有哪些?

  (明确:茂腾腾的后生、系着红绸子的腰鼓、黄土高原、起伏的群山、火红的高粱·)

  想象一下,这些东西聚合在一起给了你什么样的感觉?

  (明确:诸如粗犷、豪放、狂野、大气磅礴、活力等·)

  八、那么想一想,如果我们朗读这篇文章的话,我们该怎么读它?

  (明确:开头和结尾应低沉一些,更深情一些,中间部分应激情澎湃,情绪激昂·)

  九、那么一会我给大家时间自由朗读这篇文章,然后大家展示·朗读之前我把个人的一个朗读心得介绍给大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幻灯片内容:四部朗读法:1·大,大而不喊;2·慢,慢而有情;3·快,快而不乱;4·稳,稳而有度·)

  简单解释:大,就是读的声音要大,即使读错了,也要大大方方的读出来,这样别人才可能给你指点·大而不喊,不要扯开喉咙,要让听到的人知道你在读课文·慢而有情,要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感情,是高亢还是低沉,是欢快还是悲伤等等·快而不乱,讲究把文章读熟·稳而有度实际上是前三点之后的总结,是一种效果·简单的说,就是通过前三步的阅读,根据自己对文章的体会,读出的课文,该高的高,该低的低;该快得快,该慢的慢;该高亢的高亢,该低沉的低沉;该欢快的欢快,该悲伤的悲伤·

  好了,下面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大声自由朗读·

  十、学生片段朗读展示,老师及同学点评·人数控制在3~4人,如没有学生朗读静态段落,教师可进行提示·如有能力,教师可在学生朗读后进行朗读示范·

  (至此用时不超过25分钟·)

  十一、播放《安塞腰鼓》视频朗读·(互联网上有寒风朗诵并制作的本文配乐配表演朗诵,非常精彩,总长7分36秒,建议使用·)

  十二、通过读课文,看场面,听朗诵,设想一下,假如你现在就是在现场的一名观众,你感受到了安塞腰鼓的什么,或者可以用文中的哪一句话来概括它?

  (明确:文章第12自然段·个人总结的词语有劲、自由等·)

  教师提示:劲也好,自由也好,实际上都是生命的跃动·我认为用生命去概括最好,安塞腰鼓诠释了生命,激情与张扬,放纵与自由;生命的激情也支撑着安塞腰鼓,刚劲与活力·

  十三、设想一下,假如你是表演队中的一员,此时你会想些什么?

  (明确:什么也没想,只把它看成是一种激情的宣泄、生命的激荡,他不会在乎周围有没有观众,有没有人关注,他在用“敲起来”和“跳起来”来获得一种精神上的自由·)

  十四、展示教师个人感悟(幻灯片形式)

  一场安塞腰鼓,实际上就是人生的完整历程,在起始的安静中积蓄、孕育到人生辉煌时的挥洒与张扬,再到老去时的沉思与宁寂·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慢慢沉寂下来的是鼓声,而久久震撼我们心田的是那*乎疯狂的搏击着的生命·“我们崇尚专注一生的事业,我们更赞赏自由奔放的灵魂”,那千年黄土孕育的奔流黄河滋润的安塞腰鼓啊,你敲击着生命之门,跳动着生命之舞,燃烧着生命之火·

  当远处那声渺远的鸡啼响起,我感到有另一种生命在涌动·

  十五、作业

  1·对印象深刻的某个场面进行描写,用上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150字左右·

  2·朗读文章,体会文章的修辞和句式特点·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3

  【导学目标】

  1、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2、了解本文气势恢宏、词语简洁有力、句式铿锵激越的特点。

  3、感受本文所抒发的生命律动的激情。

  4、体味理解语言中所包含的情感和深意。

  【课时计划】

  1课时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俗语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是我国北方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民间舞蹈之一,它粗犷、雄浑、动力十足。今天我们就一起跨越时空,走进黄土高原,走进安塞腰鼓,去感受一下它的风采和魅力。(多媒体演示“安塞腰鼓”表演的画面)

  自学互研 生成基础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亢奋(kàng) 晦暗(huì) 羁绊(jī)

  冗杂(rǒng)蓦然(mò)戛然而止(jiá)

  闭塞(sè)飞溅(jiàn)恬静(tián)

  烧灼(zhuó)骤雨(zhòu)震撼(hàn)

  瞳仁(tóng)辐射(fú)

  2、词语解释

  亢奋:极度兴奋。

  晦暗:昏暗。这里是迷惘、糊涂的意思。

  羁绊:缠住不能脱身,束缚。羁,约束。

  冗杂:繁杂。

  蓦然:突然,猛然。

  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戛然而止:声音突然中止。

  3、作者简介

  刘成章,陕西省延安市人。1961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现在陕西省作家协会副*、*散文学会常务理事。作品中《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听课文录音朗读(多媒体播放),感受文章的感情基调并思考全文可分为几部分。

  【交流点拨】文章按“鼓响前,鼓演中,鼓声止”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4段),第二部分(5~27段),第三部分(28-30段)。其中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四个角度来展示腰鼓的艺术魅力,且这四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好一个安塞腰鼓”,这也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把握情感

  请全班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二部分,先找出第二部分第一个“好一个安塞腰鼓”前写的好的地方,抽取学生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1、作者把“但是”和“看”独立成段的用意。

  【交流点拨】作者把“但是”和“看”独立成段,引人注目,自然完成画面由静到动的急转。

  2、品味“一捶起来就发狠了,没命了,忘情了!”的作用。

  【交流点拨】短句,用意层层递进,语势步步增强。

  3、“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运用了哪些修辞,起到了什么效果?

  【交流点拨】排比和比喻,用层出不穷的美好的想象和联想来描绘鼓声,思想大开大合,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表达出了安塞腰鼓雄壮的场面,使人产生亲临其境之感。

  步骤四 精读课文 理解内涵

  1、品味了文章的语言美,下面来感悟《安塞腰鼓》的精神内涵。

  【交流点拨】用铿锵磅礴的语言、张扬激情的句式、瑰丽奇特的想象、急促爆裂的节奏、用一个个宛如棒槌的文字,在那天地之间,在那雄浑厚重的黄土高原上,为我们鼓荡起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安塞腰鼓。这鼓声鼓景,表达了作者对安塞腰鼓的舞姿、沉重的鼓声、震撼人心的力量的强烈赞美之情,歌颂了陕北人民的粗犷、豪迈情怀。

  2、文章想要表达的主旨是什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交流点拨】①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②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③歌颂阳刚之美;④人就应该这样痛快淋漓地生活、表现。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全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化。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秀美的山河,悠久的文化,灿烂的文化,都令我们无比的自豪。黄土高原上有壮阔、豪放、火烈、雄浑、激荡、磅礴、冲破束缚、阻碍、痛快淋漓的安塞腰鼓,而江南有姿态各一、百船竞渡、气氛热烈、争先恐后的龙舟赛。这些形式各一的表演,铸就了我们中华的灿烂文化。

  2、拓展延伸

  我们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令你想到这种不可阻挡的生命力量?

  【交流点拨】划龙舟比赛、足球比赛、田径比赛等。

  【板书设计】

  安塞腰鼓表演前 安静(以动衬静)表演中 亢奋(铿锵有力)表演后 寂静(呼应开头)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4

  一、导入新课

  安塞腰鼓是我国北方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民间舞蹈之一。有人这样形容道:“安塞腰鼓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使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是劲!”今天我们学*陕北作家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这篇文章,借助作者的生动描摹,跟着安塞腰鼓的节奏,体会它的气势,感受其中生命的律动。

  (多媒体投影:课题、有关“安塞腰鼓”的视频资料。)

  二、收集问题,检查预*

  课前,要求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两至三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为了检验预*效果,请大家浏览课文,快速地画出表现安塞腰鼓场面特点的语句和表现安塞腰鼓文化内涵和生命意识的句子。此外,大家有什么疑问可提出来,我们在学*的过程中加以解决。

  三、听录音,感受文中激情

  有人说,安塞腰鼓能使空气燃烧。是啊,就像空气中本来包含着氧气一样,人的心中本来就蕴藏着激情,蕴藏着力量,一旦遇到火种,便会不可阻遏地燃烧起来。那么,就让《安塞腰鼓》在我们课堂上也燃烧一回吧!

  (播放5~13自然段录音,以激发学生激情,然后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四、体味句式修辞的表达作用

  从大家的朗读中,我们似乎听到了激荡的鼓声,感受到了那烈火般的舞蹈,文章为什么会这么有气势?你能否从文章的语言材料中找一点依据?句式修辞

  五、感知文章结构

  多媒体展示:

  结构

  安静的腰鼓(静)──→火爆的腰鼓(动)──→寂静的腰鼓(静)

  (击鼓前)(击鼓时)(击鼓后)

  可见,文章的形式技巧都是为内容服务的,内容决定形式。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2.知识目标:体会运用修辞手法、短句和富有张力的词语所构成的场面描写。

  3.能力目标:能够借鉴本文的写作方法、写作技巧,完成简单有一定内涵的场面描写。

  教学手段

  多媒体powerpoint工作环境暴风影音工作组件

  教学步骤

  (课前播放背景音乐《黄土高坡》)进入上课时间。

  一、导入

  一曲激昂高亢的《黄土高坡》,把我们的思绪引向了广袤的黄土高原。这里不是鲁迅笔下的杏花春雨江南,这里没有小桥流水人家,这里也没有吴侬软语的咿咿呀呀;这里只有奔腾的黄河,只有酱色的黄土,只有火红的高粱,只有朴实、剽悍的西北汉子。

  今天,就让我们文化之旅的脚步随着刘成章的生花妙笔踏上黄土高原,踏上这片曾孕育出横扫*的秦朝、大一统的汉朝、号称“唐帝国”的唐朝的神奇土地,去安塞古镇,去聆听那从20xx多年前的战场传来的鼓声,去欣赏有“天下第一鼓”之称的安塞腰鼓。

  二、教师板书课题

  三、师:请大家把课本打到123页,快速浏览文章,自己解决生字词。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小声读一下。(过程2~3分钟)

  四、结束浏览

  请看大屏幕,这里有几张安塞腰鼓表演图片(3~4张),请大家看一下这与文中描述是否一致。(教师对图片做简单讲解,图片选用比较有张力、有气势的)

  五、有一个问题要问大家:本文记述了一个的过程,描述了一个的场面。注意,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是一样的,请大家思考一下。

  (明确:安塞腰鼓表演)

  六、既然是过程,那么当然就又先后,文章以表演安塞腰鼓为主体,那么就可以分为三部分,即表演前、表演中和表演后。(板书设计见附录)谁能用课本上一个字来概括表演前和表演后的氛围特点?

  (生:静。)

  师:那么中间表演的过程可以用哪个字概括?

  (生:动或闹。)

  那么这篇文章的整体气氛依次为静、动、静。动静结合,互为衬托。仔细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开头的“静”和结尾的“静”一样吗?谁可以在“静”字前再加一个字,把这两个“静”区分一下?

  (生:前为安静,后为寂静。)

  谁能区分这两个词语的不同?

  明确:

  1.安静一般形容有生物而保持安静的状态,寂静一般用来形容环境的安静。例句如:学生都在认真地写作业,教室十分安静。

  2.我在田野中漫步,四周一片寂静。

  七、文章既然描写了一个场面,那么必然有构成这个场面的要素,想一想文章中构成场面的东西有哪些?

  (明确:茂腾腾的后生、系着红绸子的腰鼓、黄土高原、起伏的群山、火红的高粱。)

  想象一下,这些东西聚合在一起给了你什么样的感觉?

  (明确:诸如粗犷、豪放、狂野、大气磅礴、活力等。)

  八、那么想一想,如果我们朗读这篇文章的话,我们该怎么读它?

  (明确:开头和结尾应低沉一些,更深情一些,中间部分应激情澎湃,情绪激昂。)

  九、那么一会我给大家时间自由朗读这篇文章,然后大家展示。朗读之前我把个人的一个朗读心得介绍给大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幻灯片内容:四部朗读法:1.大,大而不喊;2.慢,慢而有情;3.快,快而不乱;4.稳,稳而有度。)

  简单解释:大,就是读的声音要大,即使读错了,也要大大方方的读出来,这样别人才可能给你指点。大而不喊,不要扯开喉咙,要让听到的人知道你在读课文。慢而有情,要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感情,是高亢还是低沉,是欢快还是悲伤等等。快而不乱,讲究把文章读熟。稳而有度实际上是前三点之后的总结,是一种效果。简单的说,就是通过前三步的阅读,根据自己对文章的体会,读出的课文,该高的高,该低的低;该快得快,该慢的慢;该高亢的高亢,该低沉的低沉;该欢快的欢快,该悲伤的悲伤。

  好了,下面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大声自由朗读。

  十、学生片段朗读展示,老师及同学点评。人数控制在3~4人,如没有学生朗读静态段落,教师可进行提示。如有能力,教师可在学生朗读后进行朗读示范。

  (至此用时不超过25分钟。)

  十一、播放《安塞腰鼓》视频朗读。(互联网上有寒风朗诵并制作的本文配乐配表演朗诵,非常精彩,总长7分36秒,建议使用。)

  十二、通过读课文,看场面,听朗诵,设想一下,假如你现在就是在现场的一名观众,你感受到了安塞腰鼓的什么,或者可以用文中的哪一句话来概括它?

  (明确:文章第12自然段。个人总结的词语有劲、自由等。)

  教师提示:劲也好,自由也好,实际上都是生命的跃动。我认为用生命去概括最好,安塞腰鼓诠释了生命,激情与张扬,放纵与自由;生命的激情也支撑着安塞腰鼓,刚劲与活力。

  十三、设想一下,假如你是表演队中的一员,此时你会想些什么?

  (明确:什么也没想,只把它看成是一种激情的宣泄、生命的激荡,他不会在乎周围有没有观众,有没有人关注,他在用“敲起来”和“跳起来”来获得一种精神上的自由。)

  十四、展示教师个人感悟(幻灯片形式)

  一场安塞腰鼓,实际上就是人生的完整历程,在起始的安静中积蓄、孕育到人生辉煌时的挥洒与张扬,再到老去时的沉思与宁寂。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慢慢沉寂下来的是鼓声,而久久震撼我们心田的是那*乎疯狂的搏击着的生命。“我们崇尚专注一生的事业,我们更赞赏自由奔放的灵魂”,那千年黄土孕育的奔流黄河滋润的安塞腰鼓啊,你敲击着生命之门,跳动着生命之舞,燃烧着生命之火。

  当远处那声渺远的鸡啼响起,我感到有另一种生命在涌动。

  十五、作业

  1.对印象深刻的某个场面进行描写,用上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150字左右。

  2.朗读文章,体会文章的修辞和句式特点。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围绕“读”来进行的,让学生结合多媒体课件中的图片和课文录音,通过“读”来体会安塞腰鼓的激昂的气势,雄壮的场面,感受课文所表现出来的美。(重点)

  过程与方法

  看表演、听录音、读课文,积极的参与学*,主动的进行交流,注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合作学*。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文章对高原生命的热烈赞美,感受其中生命律动和力量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古老的黄土高原,沟壑纵横,风沙满天。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它是一片贫瘠落后的土地,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土地上却产生了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安塞腰鼓。(多媒体播放安塞腰鼓视频)

  看了以上这段视频录像,你们有什么感受?(待学生回答后)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黄土高原,走*刘成章的散文《安塞腰鼓》。(多媒体投影:课题、作者)

  二、整体感知:

  1、师:让我们先来听一听这篇课文的朗读(想听录音呢,还是听老师读?),听老师读,那老师有要求,大家在听读过程中,要将课文中你觉得特别的词语句子和自己感受深刻的地方做上记号。

  2、注意以下生字词语。

  (多媒体出示下列生字词)

  (1)亢奋(kàngfèn):极度兴奋。

  (2)晦暗(huì′àn):昏暗。

  (3)羁绊(jībàn):缠住了不能脱身,束缚。

  (4)冗杂(rǒngzá):繁杂。

  (5)蓦然(mòrán):突然,猛然。

  (6)叹为观止(tànwéiguānzhǐ):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7)戛然而止(jiárán′érzhǐ):声音突然中止。

  3、初步分析课文:

  (1)师:听了老师的朗读,我们来将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来对比一下,看看为了表现安塞腰鼓的激越开头和结尾都写了怎样的场景?

  师明确:这是以声衬静,以声衬静的手法在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早有运用,正所谓“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2)我们来看看作品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安塞腰鼓的?(引导学生依据“好一个安塞腰鼓”一句间隔反复出现4次的特点,梳理出文章描绘的四个方面。)

  师明确:“好一个安塞腰鼓”一句反复出现了四次,是文中写安塞腰鼓艺术的分水岭,分别从四个方面写安塞腰鼓的美。据此,我们可以将课文分为这样四个部分。场面美鼓声美后生美舞姿美

  (3)四个“好一个安塞腰鼓”间隔出现,构成一种修辞手法,叫作间隔反复;使用这种修辞手法有怎样的效果?

  师明确:间隔反复修辞手法的作用:形成回环往复的气势,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4)其实,为了表现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画面美、音乐美;作者用他的生花妙笔,把安塞腰鼓雄浑壮美的视觉冲击转化成了对我们的心灵的震撼;我们要进行进一步的感受和体会。

  三、朗读品味。

  1、师:下面我们就共同进入朗读品味阶段。朗读哪些段落使你有痛快淋漓,拍手称快的感受?为什么这些语言给你这种感受?怎样朗读才能传达出这种感受?

  (学生在教师组织下有感情的将自己喜爱的段落朗读一遍,交流自己的感受;并相互打分,点评。)

  2、师引导:从大家的朗读中,我们似乎听到了激荡的鼓声,感受到了那烈火般的舞蹈,文章为什么会这么有气势?你能否从文章的语言材料中找一点依据?(多媒体显示)

  (1)运用比喻使描写的对象更加形象生动具体;

  (2)运用排比使文章的气势更加恢宏、雄浑有力,用来描写安塞腰鼓很适当。

  (3)这篇文章中还有许多独句段,还有许多短句,如“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短促、激烈,有强烈的节奏感,正如急促的鼓点。

  3、师:将自己喜欢的段落大声地朗读出来,再一次体会安塞腰鼓的壮美,然后谈谈你对课文内涵的理解。

  (教师摘要出示:A、这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B、歌颂阳刚之美。C、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D、人就应该这样痛快淋漓地生活、表现。)

  四、质疑探究

  1、师:西北现在好像成了贫困落后的代名词,作者为什么这样歌颂西北汉子?为什么对黄土高原情有独钟?课文中哪些语句表达了作者的这些思想感情?找出来,一起探究。

  2、学生合作探究,教师根据学生有可能发表的见解及收集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准备,并适时点拨:(多媒体选择演示)

  (1)为什么说“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难道江南真的打不得腰鼓么?任何艺术的产生都与特定的地域和历史文化渊源有关。江南的文化风格是柔美的,孕育不出这样的腰鼓。安塞腰鼓只能是原始粗犷的黄土文化的产物。

  (2)为什么又强调黄土高原土层的“厚”?——因为这厚厚的土层,正是生命元气的积蓄,也是黄土文化的深深积淀!赞美安塞腰鼓,实际上也是赞美黄土高原的文化底蕴!

  (3)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这句话怎么理解?

  (4)“好一股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劲儿!”(第9至13自然段)要挣脱、冲破了、撞开的是什么呢?

  (5)“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怎么理解?

  师小结:大家对课文的有关语句的意蕴内涵发表了很多见解,如果你有自己独特的体会和疑惑之处,还未在投影中展示,可以再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揣摩,也有待于你们今后的阅读来补充。

  五、小结、布置作业。

  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人,不同的地域有不同文化。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秀美的山河,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都令我们无比的自豪。咱们南方也有我们独具魅力的地域文明和地方文化,长兴的“百叶龙”以它特有的艺术形式,舞遍了大江南北,请大家学用课文句式、段式,模仿文中的排比句写一段话,描绘一下长兴的“百叶龙”的表演场面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菁华6篇)扩展阅读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菁华6篇)(扩展1)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菁华6篇)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1

  一、 教学设计

  创意说明

  《安塞腰鼓》是一首生命的赞歌,力量的赞歌。它歌颂了黄土高原所蕴涵的潜力和希望。作者用优美、豪放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壮阔的场面,感情跌宕起伏,写的酣畅淋漓。作者采用了大量的比喻、排比和反复的修辞句,描述出西北汉子表演安塞腰鼓时那种忘情、奔放、狂野的情绪。气势充沛,激越亢奋,让人充分的感受到力量的奔腾,生命的升华。本篇课文语言含蓄,内含丰富,无论是语言积累还是情感熏陶,都需要通过反复朗读和师生积极的讨论中来实现,因此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是非常关键的。本节课重在整体感悟作者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和描述的优美画面。调动多种朗读手段体会其画面美和力量美,以达到综合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目的。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理解文中虚实结合、以声写静等多种写法。

  知识和能力:学会理清思路,理解虚实结合的写法,学*用以声写静的手法描述闹声停止后耳朵里不可捉摸的声响。

  过程和方法:看画面,读课文,在老师指导下合作、讨论,通过实践活动体验写法。

  情感和态度:感受安塞腰鼓磅礴的气势,感受蓬勃的生命力量和作者的赞美之情。

  课型:朗读课,品味课

  二、教学步骤

  ⑴导入新课:

  我知道同学们很喜欢唱歌,你们都喜欢唱哪些人的歌曲呢?(学生自由发言)我明白你们都喜欢唱一些流行歌曲。其实,老师也喜欢唱歌,只不过我喜欢唱民歌,因为我认为流行的东西毕竟很短暂,只有那些属于大众的、民族的艺术才是永恒的,有一句名言说的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中华民族有很多令世人瞩目的艺术,如京剧、川剧变脸、灯上芭蕾等。作为一个*的青少年,你们应该了解一些。今天,我们就随刘成章先生一起去欣赏一种带着浓郁的黄土味的舞蹈艺术—安塞腰鼓。

  ⑵播放一段安塞腰鼓的表演场面,让学生直观感觉安塞腰鼓表演的力量美与画面美。(通过音象资料的.展示,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文)

  ⑶让学生自由朗读一遍课文,思考并向同学交流自己朗读的情况。(包括语气、语速、情绪、重音等)

  ⑷通过自读,请学生找出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通过找关键句子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⑸师生共同评定朗读技巧,师生合作再朗读课文,老师读主体部分,学生读四个“好一个安塞腰鼓!”,并思考作者的写作顺序,为全文划分层次。(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悟能力,师生互评朗读)

  ⑹分组讨论三个部分所描写的气氛:静→动→静(理解场面描写的重要手段)

  ⑺重点欣赏表演过程中作者虚实结合的写法。(分组讨论:按作者描写时调动的各种感管,如视觉、听觉、感觉等多角度去领悟作者精彩的描写,在自主合作学*中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朗读自选句段并说明。

  ⑻体会结尾部分,作者在表演结束后对闹声的特殊体验。(明确这种“以声写静”的写法。)

  方法:①让学生用双手敲击桌面的声响来体验。

  ②老师举生活实例或好的比喻句来示范。(从实践活动中理解描写技巧,把语文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

  ⑼讨论:作者描写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是为了抒发什么感情?(师生共同讨论,自由发言。老师把学生引入到国家开发大西北的主题上来,提高对课文的深层次理解。)

  ⑽总结全文。

  三、精彩片段

  ⒈

  师:表演过程中,作者始终贯穿着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生:赞美之情。

  师:你们能从课文中找出直接表达作者这种感情的语句吗?

  生:能!四个“好一个安塞腰鼓”句。

  师:下面老师就当你们的解说员,给你们朗读一遍课文,把你们带进那表演场面中,老师读到精彩的地方,你们就大声地赞美“好一个安塞腰鼓!”行吗?

  生:行!

  师生合作朗读课文。

  师:老师读得怎样?

  生:老师读得很有感情!老师把我们带进了那个场面!让我们有一种

  身临其境之感!老师有些地方读得较快,重音不够突出!……

  师:现在我们分六个小组讨论表演过程中作者是怎样虚实结合,描述所见所闻所感的?请同学们选出精彩语句与大家交流。

  生一:作者的所见有“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这两句写出作者看见舞姿一开始时的强烈感受,是实写。(这腰鼓)“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这一组排比句是作者看到火烈的舞姿后产生的联想,是虚写。

  生二:“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一句是实写作者所听到的;“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一组句子是作者听到鼓声时产生的联想。

  生三:“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是作者看见豪放的舞姿体会到的力量美。

  生四:“愈捶愈烈!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愈捶愈烈!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声成了茫茫一片……”这是作者所见和所感的结合。

  ……

  师:刚才同学们举了这么多很好的例子,也说明的很好。现在就请你们自由的选择一些再在小组内朗读。

  ⒉.

  师:我们没有机会亲自看到安塞腰鼓的表演场面,老师播放的画面中也没有敲鼓的响声。为了让我们更真切地体会到安塞腰鼓的壮阔,下面我们把桌面当鼓面,由慢到快,由弱及强地敲击,然后静静的聆听耳畔那不可捉摸的声响。(学生敲击后回答)

  生一:“我听到了老师清晰的脚步声和老师们的呼吸声。”

  生二:“我听到了电视机的电流声,还有窗外一声清脆的鸟叫。”

  生三:“闹声戛然而止时,我好像一个人来到一条从没有人走过的小路上。多么的陌生!”

  生四:“当所有声音都停止的时候,我好象一个人躺在了一片大草原上,天空是那样的辽阔!”

  ……

  师:刚才大家说的非常好!你们能讨论一下这种写法吗?用*时不容易听到的声音来突出环境的静,这是什么写法?

  师生讨论明确:以声写静。

  老师列举一些优美的比喻句来示范如何描写人对闹声突然停止时的特殊感受。(下去后把自己的体验写成一百字以内的片段作文)

  (以上两个片段重在加强对学生的合作学*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反思

  《安塞腰鼓》是一篇文质皆美的抒情散文。无论是欣赏其画面美,还是学*其语言美,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都比较困难。所以要多方面给学生直观的感觉和良好的引导。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启发学生对课文的领悟能力,是很必要的。我在启发学生朗读课文,感悟情景方面做的比较好。训练朗读技巧和片段仿写上也较成功。同时还加强了学生对课文主题的深入理解,并把语文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但是在留给学生讨论的时间、空间上还不够充分;学生质疑的机会还给的不多,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巩固和提高。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1、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

  2、理解排比的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在这篇文章中的作用。

  3、学*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4、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重点、难点】

  一、重点

  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

  二、难点

  1、理解排比的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在这篇文章中的作用。

  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

  1、联系上下文,体会下列词语的意思:

  ⑴忘情:不能节制自己的感情。

  ⑵狂舞:纵情的跳舞。

  ⑶闪射:闪耀,放出(光芒)。

  ⑷火烈:像火一样热烈。

  ⑸亢奋(kàng):极度兴奋。

  ⑹晦暗(huì):昏暗,不明显。

  ⑺羁绊(jī):缠住了不能脱身,束缚。

  ⑻碰撞:运动着的物体与别的物体突然接触。

  ⑼搏击:奋力斗争和冲击。

  ⑽烧灼(zhuó):烧、烫,使受伤。

  ⑾奔突:横冲直撞;奔驰。

  ⑿辐射(fú):从中心向各个方向沿着直线伸展出去。

  ⒀翻飞:上下或内外交换位置。

  ⒁淋漓(línlì):①形容湿淋淋往下滴。

  ②形容畅快。

  二、导入

  大家在电视节目上看过陕西安塞地区的腰鼓吗?我想大家一定会被安塞腰鼓那种壮阔、豪放、火烈的舞蹈所深深打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看看作家对安塞腰鼓是怎样欣赏、体会的。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或老师范读、或听课文录音、或学生齐读、轮读、个别读均可)

  2、提问: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讨论并归纳:

  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分三段:

  第一段:从开头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第二段:从但是到成了茫茫一片。

  第三段:从当它冥然而止的时候到完。

  3、提问:第二段可以分成几层?讨论并归纳:

  分成4层:

  第一层:从但是到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写安塞腰鼓的舞姿及给人的联想。

  第二层:从好一个安塞腰鼓到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写安塞腰鼓的响声给人的感受。

  第三层:从好一个安塞腰鼓到那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

  啊。写安塞腰鼓给人心灵的搏击。

  4、提问:文章怎样写表演前的情况?讨论并归纳:

  从背景写:是一片高粱地、丝溜溜的南风。

  从人物写:是蓝腾腾的后生。

  从性格写:是朴实的。从神情写:是沉稳而安静的。从腰鼓写:是呆呆的、不曾响。

  5、提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讨论并归纳:

  为下文写腰鼓表演蓄势。

  6、提问:作者与安塞腰鼓的舞姿有什么特点?讨论并归纳:

  壮阔、豪放、火烈。

  7、提问:作者是怎样写的?讨论并归纳:

  先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再用比喻从舞蹈的后生的舞姿写,如强震起的石头的狂舞。再用排比、连续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急促的鼓点像骤雨,飞扬的流苏像旋风,蹦跳的脚步像乱蛙,闪射的瞳仁像火花,强健的风姿像斗虎。

  8、提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讨论并归纳:

  运用比喻使描写的对象更加形象生动具体。运用排比使文章的气势更加恢宏、雄浑有力,用来描写安塞腰鼓很适当。

  9、提问:这腰鼓这一段用了那些反义词?讨论并归纳:

  空气(冰冷~燥热),阳光(恬静~飞溅),世界(困倦~亢奋)

  10、提问:运用反义词写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用反义词对比强烈,写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11、提问:如果说上面是实写,那么,使人想起三段是什么写?

  讨论并归纳:虚写。

  12、提问:用虚写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用虚写使人产生联想想象,增加了文章的内涵。

  13、提问:作者联想到什么?

  讨论并归纳:联想到落日古战场,电闪雷鸣和人的大彻大悟。

  14、提问: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这句话怎么理解?

  讨论并归纳:这里写出了陕北高原人们的性格特征,是粗矿、豪迈、

  开放的。

  四、小结

  文章描写安塞腰鼓的特点:壮阔、豪放、火烈。先实写,用连喻,写安塞腰鼓的舞姿。然后用虚写,通过联想、想象,写安塞腰鼓给人的感受写出了陕北人们的性格特征。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⑴给下面的词配上一个同义词:

  忘情()闪射()

  火烈()亢奋()

  晦暗()羁绊()

  搏击()辐射()

  ⑵境空:

  ①骤雨一样,是();旋风一样,是();乱蛙一样,是();火花一样,是();斗虎一样,是()。

  ②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了。

  ③容不得(),容不得(),容不得()。是()了、()了、()了的那么一股劲。

  第二课时

  一、预*

  阅读课文,思考课后练*。

  二、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了课文的第一段和第二段的第一层,今天我们再来看看作者怎样描写安塞腰鼓的。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节奏、重音、感情。

  2、提问:文章第二段的第二层怎样写安塞腰舞的响声的?

  讨论并归纳: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安塞腰鼓声音的回响。第一句写声音撞击在山崖上,山崖发出回响;第二句写声音撞击在观众的心里,观众的心里发出共鸣。第三句写声音引起的豪壮的抒情、严峻的思考、犁尖翻起的上浪、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3、提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安塞腰鼓的沉重的响声,气势不同反响。

  4、提问:文章第二段的第三层怎样写安塞腰鼓给人心灵的搏击?

  讨论并归纳:先写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的、急速的、大起大

  落的搏击着,使人感到震撼、烧灼、威逼。使人鲜明的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使人感受到陕北农民的那种取之人的甚少,奉献给人的甚多的精神。写出作者心灵深处的感悟。

  5、提问:黄土高原啊这一段写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只有黄土高原这么深厚的土层,才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才能有这么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

  6、提问:为什么说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里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讨论并归纳:这里用比喻说明江南人性格柔弱,只能唱一些江南小调,打不得这样气势澎湃的腰鼓。

  7、提问:第二段的第四层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总结上面的三层的意思。从力量、声响、光影的变幻、艺术的享受写安塞腰鼓的舞姿给人蓬勃的想象力。从安塞腰鼓沉重的响声写给人心灵的净化。从后生们生命中喷发出来的力量写安塞腰鼓给人心灵的震撼。

  8、提问:倒数第四段中的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这几个词能不能对调?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能。因为这几个词的排列按一定的顺序。从小到大,从低到高,从中心到四周。

  9、提问:为什么说当它更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

  讨论并归纳:这是人对闹声的一种感受,当闹声突然停止的时候,会感到特别的静。其次,这里用静来反衬闹,可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10、提问;怎样理解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声?

  讨论并归纳:鸡声是天亮的标志,是新的一天的开始,是希望的象征。有这种安塞腰鼓所喷发出来的力量,一定会带动生命的奔腾升华,一定会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正是希望所在。

  11、提问: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试举例说明这样的写法,对表现文章的思想感情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

  ⑴句内部的排比: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⑵句与匈之间的排比: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⑶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流做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而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这些排比句使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钱钻,能表

  达出强烈的'思想感情。

  12、提问:访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讨论并归纳:本文通过对安塞腰鼓的描写,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

  四、小结

  这篇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锡铭,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表达出作者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的强烈的思想感情赞美陕北高原人们粗矿、豪迈、开放的性格特征。文章多处运用排比、比喻,使文章气势恢宏,节奏明快,每个词语都简洁有力,每个句子都罂群激越,增强了文章感人力量。

  五、作业

  1、课后练*二、三、四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⑴写出了面词的反义词:

  晦暗()束缚()

  闭塞()欢乐()

  摆脱()冰冷()

  恬静()困倦()

  ⑵简答:

  ①本文以什么作为线索?

  ②安塞腰鼓的特点是什么?

  ③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一股劲!这句话运用了什么类型的排比?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④清模仿文中的排比句写一段话。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3

  教案背景:

  《安塞腰鼓》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可设计2课时,本教案是第一课时教案设计。学生提前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了解文章大意。

  教学课题

  1、知识能力目标:学*运用修辞手法、短句和生动形象的词语所构成的场面描写;能够借鉴本文的写作方法、写作技巧,完成简单的场面描写。学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整体感知课文,了解安塞腰鼓的特点,在朗读中体会安塞腰鼓的内涵。

  3、情感态度:感受安塞腰鼓所体现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生活态度的思考。

  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安塞腰鼓表现出来的激情与力量,在读中感悟、想像,为了加强感悟,做好朗读训练指导,我利用了百度搜索,搜索了安塞腰鼓的图片、安塞腰鼓的朗读视频,身临其境的感受安塞腰鼓的激情与磅礴气势。

  教材分析:

  《安塞腰鼓》歌颂了充满激情的生命和生命中奔腾的力量。作者用西北汉子热情奔放的腰鼓表现出来;也表现了西北人民虽然生活贫困,却似“高粱”一样朴实、坚强、健壮。虽然身体“消

  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并没有因生活的贫苦和封闭而丧失希望,复生的生命能量就在这沉重的躯壳内奔突,终有一天会喷发的。这里的人们是有希望的,这里的土地是有希望的,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贫瘠的黄土地、困倦的生活,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物质上、精神上受到太多的压抑、羁绊。“安塞腰鼓”表现了挣脱、冲破、撞开这一切重负的力量;黄土高原的人朴实、健壮,充满生命的活力,相比经济发达的江南,缺了些世故圆滑,但厚土蕴藏着原始的生命,积蓄着巨大的力量。这里的生命还在期盼“搏击”,对未来充满期盼。

  设计思路:

  教师的讲解是无法帮助学生理解黄土高原养育的后生勃发出来的奔腾的生命和感受到磅礴的气势,这种激荡奔腾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要学生在反复朗读课文中去体会,必须借助视频朗读,整体感受安塞腰鼓中表现出来的“激情勃发的生命与力量”,然后,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安塞腰鼓表演的情节,感悟黄土高原孕育的奔腾的生命体现的不可阻挡的力量。在朗读中感悟,在感悟中品读。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训练,在读中品味安塞腰鼓的内涵,借鉴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室设备、连接网络的计算机、电脑有播放影音的组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45分钟)

  一、导入

  1、课前播放背景音乐《黄土高坡》进入上课时间。

  2、请概括本段的语言形式特点,并举例说明其表达效果。(学生发表见解,教师点拨。)(①多用短词短句,简洁有力,清脆响亮;②善用排比,一气呵成,表现气势,渲染形象,节奏鲜明,铿锵有力。)

  3、各自放开声音激情朗读,体会语言的节奏和气势。

  4、指名朗读,自由评议。

  5、安塞腰鼓不仅带给我们视觉形象上的刺激,更带来思想情感上的震撼。我们再来探究一下作者是用那些词句、修辞手法来描写安塞腰鼓的?

  学生讨论后抽学生口述:(如骤雨,如旋风,如乱蛙,如火花,如斗虎--这是安塞腰鼓的形;挣脱了束缚、冲破了羁绊、撞开了闭塞--这是安塞腰鼓的意;使人想起??使人想起??使人想起??--联想和想象是联结形与意的纽带。)

  6、想象一下,安塞腰鼓给你了你什么样的感觉?用词语概括。(明确:诸如粗犷、豪放、狂野、大气磅礴、活力。)

  二、那么想一想,如果我们朗读这篇文章的话,我们该怎么读它?(分表演前、表演中、表演结束后)

  (明确:开头和结尾应低沉一些,更深情一些,中间部分应激情澎湃,情绪激昂。)

  三、那么一会我给大家时间自由朗读这篇文章,然后抽同学展示。朗读之前我交给大家一点朗读技巧,慢慢体会。(朗读技巧:1、声音大而不喊,体现浑厚;2、慢而有感情;3、快而不能读错,错了也不要重复。)

  读的声音要大,即使读错了,也要大大方方的读出来。有感情要求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感情,是高亢还是低沉,是欢快还是悲伤等等。

  下面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大声自由朗读自己感兴趣的片段。

  四、学生任选一段,进行片段朗读展示,老师及同学点评。教师可在学生朗读后进行朗读示范、纠正。2分钟

  五、作业

  1、对印象深刻的某个场面进行描写,用上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150字左右。

  2、有感情的朗读文章,体会文章的修辞和句式特点。

  教学反思:安塞腰鼓的视频朗读用时在8分钟,占用了一节课时的五分之一时间,因此,在视频朗读学*之前,应该安排学生预*,标注出文中描写安塞腰鼓的词句,分析修辞手法的运用效果。这样便于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更有效地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训练。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2、知识目标:体会运用修辞手法、短句和富有张力的词语所构成的场面描写。

  3、能力目标:能够借鉴本文的写作方法、写作技巧,完成简单有一定内涵的场面描写。

  教学手段

  多媒体powerpoint工作环境暴风影音工作组件

  教学步骤

  (课前播放背景音乐《黄土高坡》)进入上课时间。

  一、导入

  一曲激昂高亢的《黄土高坡》,把我们的思绪引向了广袤的黄土高原。这里没有小桥流水人家,这里也没有吴侬软语的咿咿呀呀;这里只有奔腾的黄河,只有酱色的黄土,只有火红的高粱,只有朴实、剽悍的西北汉子。

  今天,就让我们文化之旅的脚步随着刘成章的生花妙笔踏上黄土高原,踏上这片曾孕育出横扫*的秦朝、大一统的汉朝、号称“唐帝国”的唐朝的神奇土地,去安塞古镇,去聆听那从2000多年前的战场传来的鼓声,去欣赏有“天下第一鼓”之称的安塞腰鼓。

  二、教师板书课题

  三、师:请大家把课本打到123页,快速浏览文章,自己解决生字词。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小声读一下。(过程2~3分钟)

  四、结束浏览

  请看大屏幕,这里有几张安塞腰鼓表演图片(3~4张),请大家看一下这与文中描述是否一致。(教师对图片做简单讲解,图片选用比较有张力、有气势的)

  五、有一个问题要问大家:本文记述了一个的过程,描述了一个的场面。注意,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是一样的,请大家思考一下。

  (明确:安塞腰鼓表演)

  六、既然是过程,那么当然就又先后,文章以表演安塞腰鼓为主体,那么就可以分为三部分,即表演前、表演中和表演后。(板书设计见附录)谁能用课本上一个字来概括表演前和表演后的氛围特点?

  (生:静。)

  师:那么中间表演的过程可以用哪个字概括?

  (生:动或闹。)

  那么这篇文章的整体气氛依次为静、动、静。动静结合,互为衬托。仔细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开头的“静”和结尾的“静”一样吗?谁可以在“静”字前再加一个字,把这两个“静”区分一下?

  (生:前为安静,后为寂静。)

  谁能区分这两个词语的不同?

  明确:安静一般形容有生物而保持安静的状态,寂静一般用来形容环境的安静。例句如:学生都在认真地写作业,教室十分安静。2、我在田野中漫步,四周一片寂静。

  七、文章既然描写了一个场面,那么必然有构成这个场面的要素,想一想文章中构成场面的东西有哪些?

  (明确:茂腾腾的后生、系着红绸子的腰鼓、黄土高原、起伏的群山、火红的高粱。)

  想象一下,这些东西聚合在一起给了你什么样的感觉?

  (明确:诸如粗犷、豪放、狂野、大气磅礴、活力等。)

  八、那么想一想,如果我们朗读这篇文章的话,我们该怎么读它?

  (明确:开头和结尾应低沉一些,更深情一些,中间部分应激情澎湃,情绪激昂。)

  九、那么一会我给大家时间自由朗读这篇文章,然后大家展示。朗读之前我把个人的一个朗读心得介绍给大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幻灯片内容:四部朗读法:1、大,大而不喊;2、慢,慢而有情;3、快,快而不乱;4、稳,稳而有度。)

  简单解释:大,就是读的声音要大,即使读错了,也要大大方方的读出来,这样别人才可能给你指点。大而不喊,不要扯开喉咙,要让听到的人知道你在读课文。慢而有情,要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感情,是高亢还是低沉,是欢快还是悲伤等等。快而不乱,讲究把文章读熟。稳而有度实际上是前三点之后的总结,是一种效果。简单的说,就是通过前三步的阅读,根据自己对文章的体会,读出的课文,该高的高,该低的低;该快得快,该慢的慢;该高亢的高亢,该低沉的低沉;该欢快的欢快,该悲伤的悲伤。

  好了,下面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大声自由朗读。

  十、学生片段朗读展示,老师及同学点评。人数控制在3~4人,如没有学生朗读静态段落,教师可进行提示。如有能力,教师可在学生朗读后进行朗读示范。

  (至此用时不超过25分钟。)

  十一、播放《安塞腰鼓》视频朗读。(互联网上有寒风朗诵并制作的本文配乐配表演朗诵,非常精彩,总长7分36秒,建议使用。)

  十二、通过读课文,看场面,听朗诵,设想一下,假如你现在就是在现场的一名观众,你感受到了安塞腰鼓的什么,或者可以用文中的哪一句话来概括它?

  (明确:文章第12自然段。个人总结的词语有劲、自由等。)

  教师提示:劲也好,自由也好,实际上都是生命的跃动。我认为用生命去概括最好,安塞腰鼓诠释了生命,激情与张扬,放纵与自由;生命的激情也支撑着安塞腰鼓,刚劲与活力。

  十三、设想一下,假如你是表演队中的一员,此时你会想些什么?

  (明确:什么也没想,只把它看成是一种激情的宣泄、生命的激荡,他不会在乎周围有没有观众,有没有人关注,他在用“敲起来”和“跳起来”来获得一种精神上的自由。)

  十四、展示教师个人感悟(幻灯片形式)

  一场安塞腰鼓,实际上就是人生的完整历程,在起始的安静中积蓄、孕育到人生辉煌时的挥洒与张扬,再到老去时的沉思与宁寂。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慢慢沉寂下来的是鼓声,而久久震撼我们心田的是那*乎疯狂的搏击着的生命。“我们崇尚专注一生的事业,我们更赞赏自由奔放的灵魂”,那千年黄土孕育的奔流黄河滋润的安塞腰鼓啊,你敲击着生命之门,跳动着生命之舞,燃烧着生命之火。

  当远处那声渺远的鸡啼响起,我感到有另一种生命在涌动。

  十五、作业

  1、对印象深刻的某个场面进行描写,用上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150字左右。

  2、朗读文章,体会文章的修辞和句式特点。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5

  【教学目的】

  1、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

  2、理解排比的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在这篇文章中的作用。

  3、学*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4、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重点、难点】

  一、重点

  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

  二、难点

  1、理解排比的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在这篇文章中的作用。

  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

  1、联系上下文,体会下列词语的意思:

  ⑴忘情:不能节制自己的感情。

  ⑵狂舞:纵情的跳舞。

  ⑶闪射:闪耀,放出(光芒)。

  ⑷火烈:像火一样热烈。

  ⑸亢奋(kàng):极度兴奋。

  ⑹晦暗(huì):昏暗,不明显。

  ⑺羁绊(jī):缠住了不能脱身,束缚。

  ⑻碰撞:运动着的物体与别的物体突然接触。

  ⑼搏击:奋力斗争和冲击。

  ⑽烧灼(zhuó):烧、烫,使受伤。

  ⑾奔突:横冲直撞;奔驰。

  ⑿辐射(fú):从中心向各个方向沿着直线伸展出去。

  ⒀翻飞:上下或内外交换位置。

  ⒁淋漓(línlì):①形容湿淋淋往下滴。

  ②形容畅快。

  二、导入

  大家在电视节目上看过陕西安塞地区的腰鼓吗?我想大家一定会被安塞腰鼓那种壮阔、豪放、火烈的舞蹈所深深打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看看作家对安塞腰鼓是怎样欣赏、体会的。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或老师范读、或听课文录音、或学生齐读、轮读、个别读均可)

  2、提问: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讨论并归纳:

  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分三段:

  第一段:从开头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第二段:从但是到成了茫茫一片。

  第三段:从当它冥然而止的时候到完。

  3、提问:第二段可以分成几层?讨论并归纳:

  分成4层:

  第一层:从但是到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写安塞腰鼓的舞姿及给人的联想。

  第二层:从好一个安塞腰鼓到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写安塞腰鼓的响声给人的感受。

  第三层:从好一个安塞腰鼓到那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

  啊。写安塞腰鼓给人心灵的搏击。

  4、提问:文章怎样写表演前的情况?讨论并归纳:

  从背景写:是一片高粱地、丝溜溜的南风。

  从人物写:是蓝腾腾的后生。

  从性格写:是朴实的。从神情写:是沉稳而安静的。从腰鼓写:是呆呆的、不曾响。

  5、提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讨论并归纳:

  为下文写腰鼓表演蓄势。

  6、提问:作者与安塞腰鼓的舞姿有什么特点?讨论并归纳:

  壮阔、豪放、火烈。

  7、提问:作者是怎样写的?讨论并归纳:

  先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再用比喻从舞蹈的后生的舞姿写,如强震起的石头的狂舞。再用排比、连续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急促的鼓点像骤雨,飞扬的流苏像旋风,蹦跳的脚步像乱蛙,闪射的瞳仁像火花,强健的风姿像斗虎。

  8、提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讨论并归纳:

  运用比喻使描写的对象更加形象生动具体。运用排比使文章的气势更加恢宏、雄浑有力,用来描写安塞腰鼓很适当。

  9、提问:这腰鼓这一段用了那些反义词?讨论并归纳:

  空气(冰冷~燥热),阳光(恬静~飞溅),世界(困倦~亢奋)

  10、提问:运用反义词写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用反义词对比强烈,写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11、提问:如果说上面是实写,那么,使人想起三段是什么写?

  讨论并归纳:虚写。

  12、提问:用虚写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用虚写使人产生联想想象,增加了文章的内涵。

  13、提问:作者联想到什么?

  讨论并归纳:联想到落日古战场,电闪雷鸣和人的大彻大悟。

  14、提问: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这句话怎么理解?

  讨论并归纳:这里写出了陕北高原人们的性格特征,是粗矿、豪迈、

  开放的。

  四、小结

  文章描写安塞腰鼓的特点:壮阔、豪放、火烈。先实写,用连喻,写安塞腰鼓的舞姿。然后用虚写,通过联想、想象,写安塞腰鼓给人的感受写出了陕北人们的性格特征。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⑴给下面的词配上一个同义词:

  忘情()闪射()

  火烈()亢奋()

  晦暗()羁绊()

  搏击()辐射()

  ⑵境空:

  ①骤雨一样,是();旋风一样,是();乱蛙一样,是();火花一样,是();斗虎一样,是()。

  ②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了。

  ③容不得(),容不得(),容不得()。是()了、()了、()了的那么一股劲。

  第二课时

  一、预*

  阅读课文,思考课后练*。

  二、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了课文的第一段和第二段的第一层,今天我们再来看看作者怎样描写安塞腰鼓的。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节奏、重音、感情。

  2、提问:文章第二段的第二层怎样写安塞腰舞的响声的?

  讨论并归纳: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安塞腰鼓声音的回响。第一句写声音撞击在山崖上,山崖发出回响;第二句写声音撞击在观众的心里,观众的心里发出共鸣。第三句写声音引起的豪壮的抒情、严峻的思考、犁尖翻起的上浪、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3、提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安塞腰鼓的沉重的响声,气势不同反响。

  4、提问:文章第二段的第三层怎样写安塞腰鼓给人心灵的搏击?

  讨论并归纳:先写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的、急速的、大起大

  落的搏击着,使人感到震撼、烧灼、威逼。使人鲜明的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使人感受到陕北农民的那种取之人的甚少,奉献给人的甚多的精神。写出作者心灵深处的感悟。

  5、提问:黄土高原啊这一段写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只有黄土高原这么深厚的土层,才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才能有这么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

  6、提问:为什么说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里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讨论并归纳:这里用比喻说明江南人性格柔弱,只能唱一些江南小调,打不得这样气势澎湃的腰鼓。

  7、提问:第二段的第四层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总结上面的三层的意思。从力量、声响、光影的变幻、艺术的享受写安塞腰鼓的舞姿给人蓬勃的想象力。从安塞腰鼓沉重的响声写给人心灵的净化。从后生们生命中喷发出来的力量写安塞腰鼓给人心灵的震撼。

  8、提问:倒数第四段中的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这几个词能不能对调?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能。因为这几个词的排列按一定的顺序。从小到大,从低到高,从中心到四周。

  9、提问:为什么说当它更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

  讨论并归纳:这是人对闹声的一种感受,当闹声突然停止的时候,会感到特别的静。其次,这里用静来反衬闹,可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10、提问;怎样理解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声?

  讨论并归纳:鸡声是天亮的标志,是新的一天的开始,是希望的象征。有这种安塞腰鼓所喷发出来的力量,一定会带动生命的奔腾升华,一定会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正是希望所在。

  11、提问: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试举例说明这样的写法,对表现文章的思想感情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

  ⑴句内部的排比: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⑵句与匈之间的排比: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⑶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流做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而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这些排比句使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钱钻,能表

  达出强烈的思想感情。

  12、提问:访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讨论并归纳:本文通过对安塞腰鼓的描写,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

  四、小结

  这篇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锡铭,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表达出作者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的强烈的思想感情赞美陕北高原人们粗矿、豪迈、开放的性格特征。文章多处运用排比、比喻,使文章气势恢宏,节奏明快,每个词语都简洁有力,每个句子都罂群激越,增强了文章感人力量。

  五、作业

  1、课后练*二、三、四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⑴写出了面词的反义词:

  晦暗()束缚()

  闭塞()欢乐()

  摆脱()冰冷()

  恬静()困倦()

  ⑵简答:

  ①本文以什么作为线索?

  ②安塞腰鼓的特点是什么?

  ③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一股劲!这句话运用了什么类型的排比?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④清模仿文中的排比句写一段话。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6

  教学目的

  1.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2.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是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侧面感受安塞腰鼓的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通过联系生活,加深对生命的思考认识即教学的重点。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腰鼓表演我们并不陌生,许多大型文艺晚会里有这类节目,现在就请大家先欣赏一个片段(播放表演片段,约1分钟)。这就是安塞腰鼓,铿锵激越,发聋振聩。请大家再看一看有关的文字介绍。(播放文字资料,片刻后提问)什么是安塞腰鼓?(安塞腰鼓融舞蹈、歌曲、武术于一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xx年以上的历史。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气势磅礴,独具魅力。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学生能概括出一些特点即可)任何文艺形式都是对人生、社会的感受和认识的反映。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与壮阔场景,我们只需看一看便能感受到,但安塞腰鼓所蕴涵的文化价值、生命意识,却需要我们用心去体验和感悟。下面我们学*《安塞腰鼓》这篇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用生花妙笔去描摹一场动人心魄的表演,并揭示其文化意韵的。

  二、研*课文

  (一)速读,整体感知。

  1.划分结构层次。

  本文共分为三大部分,请说出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构思文章的。主体部分又可分为四个层次,请用"||"划出并概括层意。(显示结构图表)

  2.划出文中明确揭示安塞腰鼓文化内涵和生命意识的一句话。

  ("容不得……一股劲!")

  3.从句式特点及思想内涵两方面品评这句话。(学生发表见解,教师点拨。)

  (句式特点:①排比:一气呵成,气势磅礴,表现安塞腰鼓冲破一切障碍的强大力量。②前后对应,"挣脱"、"冲破"、"撞开"力量急速递增,使人联想到爆发生命力、排山倒海的社会变革……)

  (二)精读,重点突破。

  1.过渡:安塞腰鼓是一曲生命与力量的礼赞,为了表现生命挣脱束缚、冲破羁绊、撞开闭塞的雄浑粗犷的力量,作者十分注意形式与内容的和谐。我们重点品读其中一个片断,感受作者是怎样造成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排山倒海的气势,来与所要歌颂的生命的力量相辅相助的。

  2.(播放表演片断,配合录音朗读)请概括本段的语言形式特点,并举例说明其表达效果。(学生发表见解,教师点拨。)

  (①多用短词短句,简洁有力,清脆响亮;②善用排比,一气呵成,表现气势,渲染形象,节奏鲜明,铿锵有力。)

  3.各自放开声音激情朗读,体会语言的节奏和气势。

  4.指名朗读,自由评议。

  5.安塞腰鼓不仅带给我们视觉形象上的刺激,更带来思想情感上的震撼。看来艺术欣赏不仅要察其形,更要重其意。我们再来探究一下作者是如何将写形与写意结合起来,从不同角度、侧面展示安塞腰鼓的美的。

  (如骤雨,如旋风,如乱蛙,如火花,如斗虎--这是安塞腰鼓的"形";挣脱了束缚、冲破了羁绊、撞开了闭塞--这是安塞腰鼓的"意";"使人想起……使人想起……使人想起……"--联想和想象是联结"形"与"意"的纽带。)

  6.小结:前面我们品读主体部分的第一层次,领略了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了安塞腰鼓的意蕴;又分析学*了由写实到写意的艺术描摹手法。

  现在请大家快读其他片断,运用前面学*所得进行赏析,并发表见解。

  三、迁移练*

  (播放画面)

  要求:多角度、多侧面观察(正面、侧面;动态、静态;调动各种感觉手段……)多角度、多侧面联想(由景生情,联系社会,感悟人生);适当运用排比句式;大约200-300字。当堂交流、评讲。

  四、布置作业

  (一)自由选择文中某一精彩片段朗读、背诵。

  (二)思考课后练*三。

  教后记:

  1、朗读是与文本接触的开始,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学生对课文的情感基调就有直接、真切的感知,能更好地进入课文情境。

  2、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式学*方式,在“师生互动,共同探讨”这个环节中,教师让学生主动质疑,合作解疑,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学生在多角度、有创意的品味中,拓展思维的空间,加深了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和体验,本文的教学重难点也得到很好的解决。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菁华6篇)(扩展2)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菁华9篇)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朗读课文,从不同角度、侧面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2、品读赏析,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

  3、感受中华传统文明的精神力量。

  教学重点:

  1、学*朗读课文,从不同角度、侧面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2、品读赏析,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

  教学难点:品读赏析,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1、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黄土高原气息,对于生活中没有观赏过的青少年,大都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我们尤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一旦学生进入角色,教起来就轻松多了。

  2、这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所以整个教学过程以“朗读”为主,在朗读中感受气势,在品读赏析中感受语言之美,使学生得到艺术的熏陶。

  教学步骤

  一、片断播放,观感引读

  播放2~3分钟的腰鼓舞片段,调动学生情绪,并在学生的观感畅谈中引入课文。

  在学生谈观感时,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适当引导:

  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绝活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

  它是人、鼓合一的,没有一种乐器能够像它这样要求人和乐器的高度合谐。人的表演和乐器的“表演’’完整地糅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所以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

  安塞腰鼓的内涵是生命的激昂和渲泻;是羁绊不住的力量;是原始力量的勃发、喷涌。

  二、高声诵读,感知气势

  自读、分读、齐读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试用“好一个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是文中的内容。

  学生各抒己见,可能有如下一些答案:“壮阔”“豪放”“火烈”“有力”“元气淋漓”“惊心动魄”“奇伟磅礴”“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等等。

  三、分析内容,理清思路。

  文章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可分成3大部分。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5个角度来展示腰鼓舞的艺术魅力,且这5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

  学生会很快找出:好一个安塞腰鼓!(明确: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四、品读赏析,学*句式

  1、品读赏析: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意蕴美、情味美。

  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句内部的排比:“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句与句之间的排比:“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段与段之间的排比:“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流做;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而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这些排比句使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钱钻,能表达出强烈的思想感情。

  反复句式:反复,是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在本文中,它常常是与排比结合起来使用的。例如“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

  有间隔反复,如:

  好一个安塞腰鼓!(第13、17、22段三次出现)

  有连续反复,如: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了隆隆,隆隆,隆隆。(14、15、16段又构成间隔反复)

  五、知识拓展

  陕北民俗:春节扭秧歌、吹唢呐、耍狮子、舞龙灯

  陕北艺术:秧歌、腰鼓、民歌、剪纸、泥塑。

  陕北饮食:以杂粮为主,有小米、高粱、荞面、南瓜、红枣、米酒等。

  六、小结

  这篇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锡铭,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表达出作者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的强烈的`思想感情,赞美陕北高原人们粗矿、豪迈、开放的性格特征。文章多处运用排比、比喻,使文章气势恢宏,节奏明快,每个词语都简洁有力,每个句子都激越豪壮,增强了文章感人力量。

  七、作业布置

  1、积累文中的好词好句。

  2、配乐朗诵,录成音频。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主题文本:

  (1)掌握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12~16自然段。

  (2)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掌握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体会作者构思的精巧和表达的形象与力量。

  2.感悟文本主题:

  在朗读、品析中感受安塞腰鼓表演中的气势之美,感受黄土高原生命的力量之美和黄土高原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之美。

  3.培养语文品质:

  (1)在排比句式中体会作者表达的精准性。

  (2)在比喻句式中体会作者联想的丰富性。

  (3)在“好一个安塞腰鼓”内涵的追问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4)在感情朗读与感想诗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板块设计

  (一)了解课文结构特点

  “好一个……安塞腰鼓!”在课文中出现了四次,每次出现,代表不同的含义,并且层层递进,表现出作者思想和情感的逐步升华。教师要根据课文描写的这四个层次,逐一引导学生朗读、想象与感悟。

  第一次“好一个安塞腰鼓”,赞叹的是安塞腰鼓带来的火烈的舞蹈。

  第二次“好一个安塞腰鼓”,赞叹的是安塞腰鼓带来的沉重的鼓声。

  第三次“好一个安塞腰鼓”,赞叹的是安塞腰鼓带来的强盛的生命。

  第四次“好一个安塞腰鼓”,赞叹的是安塞腰鼓带来的蓬勃的想象。

  (二)充分领略文字的表现力

  文中的很多句子和段落运用比喻、排比,写得很有想象力,也很有气势,与安塞腰鼓的艺术表演结合得非常完美。

  1.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1)假如变成规范的表述,应该是:

  急促的鼓点像骤雨一样;飞扬的流苏像旋风一样;蹦跳的脚步像乱蛙一样;闪射的瞳仁像火花一样;强健的风姿像斗虎一样。

  (2)通过对比朗读,引导学生感受原句在表达上的急促有力,符合当时表演场景的气氛。

  (3)还可以排列成诗句的样式:

  骤雨一样,

  是急促的鼓点;

  旋风一样,

  是飞扬的流苏;

  乱蛙一样,

  是蹦跳的脚步;

  火花一样,

  是闪射的瞳仁;

  斗虎一样,

  是强健的风姿。

  2.上述这一段话,描写了安塞腰鼓的表演场面,既关注了物,又关注了人。可以让学生在朗读、想象基础上谈谈感受。从而加深对下一句话的理解:

  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3.……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

  ……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

  首先,要让学生找出这 两段中的比喻句,然后说说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要把山崖和观众的心比作牛皮鼓面,这样比喻贴切吗?从而切身体会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对大山,对人心的强大震撼力。最后通过朗读体会。

  4.第12自然段,可以通过填空的形式引领学生学*体会文字表达的特点,在熟读体悟中指导背诵。

  (1)后生们的( )、( )、( ),( )地搏击着,( )地搏击着,( )的搏击着。

  它( )着你,( )着你,( )着你。

  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 )、( )和( )。

  它使你惊异于那( )的'躯体,那( )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 )的能量。

  (2)上述四句话都是排比句,可以选择一句重点句引导学生体会排比的特点与效果。

  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让学生了解到这时作者的独特感受,结合前句理解,到底是什么震撼着我们,是什么烧灼着我们,又是什么威逼着我们?(依次是:声音、热情、气势)

  (3)最后一句话含义深刻,值得学生体味:

  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要在引读中追问:从“农民衣着包裹”体会到什么?(朴素)从“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体会到什么?(艰苦)从“居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不可思议,敬佩)

  5.第15自然段,也可以通过填空的形式引领学生学*体会文字表达的特点,在熟读体悟中指导背诵。

  每一个舞姿都( ),每一个舞姿都( ),每一个舞姿都( ),每一个舞姿都是( ),每一个舞姿都使人( ),使人( )。

  还可以变成诗歌排列的形式:

  每一个舞姿都( ),

  每一个舞姿都( ),

  每一个舞姿都( ),

  每一个舞姿都是( ),

  每一个舞姿都使人( ),

  使人( )。

  (三)以诗的形式写几句感受

  安塞腰鼓赞

  安塞腰鼓,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好一个安塞腰鼓!(好在哪里?)

  火烈的舞蹈

  沉重的鼓声

  强盛的生命

  蓬勃的想象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基调,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2、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3、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一、导入新课

  请观看一段安塞腰鼓视频。(见光盘)刚刚欣赏的是有着“天下第一鼓”美称的安塞腰鼓。这节课,我们学*陕北作家刘成章的散文《安塞腰鼓》,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雄浑、壮阔、旺盛的生命的场面和磅礴的力量。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

  (1)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学生听读,感受文章的感情基调。

  (铿锵激越的朗读能深深感染学生,许多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感情可通过读来悟出。)

  (2)指导朗读。

  例段一:第7段

  明确:本段描写安塞腰鼓表演开始时那种壮阔、豪放、火烈的场面,赞颂了那股喷涌而出的、不可扼制的生命力。因此,“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三个短句要读得简洁有力;“骤雨一样……强健的风姿”这组排比句要用急促的、富有跳跃性的节奏,来表现腰鼓场面的豪放、火烈、动力十足;最后,“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要读出对腰鼓场面,对人的生命力的赞美之情。

  例段二:第25、26、27段

  明确:写腰鼓表演达到了高潮,要把短句“愈捶愈烈!”的三次反复和一切都在“交织!……升华!”读得简洁有力、铿锵激越,使人体会到:腰鼓表演达到高潮,人的生命力被尽情释放,生命的一切在这释放中得以超脱和升华。

  第一部分是鼓声响起之前,用中速,也不乏力量。中间部分是鼓声响起来,语调就应该激越、高昂。鼓声落,要读出悠远寂静、若有所思的情绪,语速稍慢。

  (3)学生组内自主朗读,体会作品的情感、语调,然后推荐代表,比赛朗读。

  2、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好一个________的安塞腰鼓”的句式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用文中的内容。

  (学生各抒己见,可能有如下一些答案:“壮阔”“豪放”“火烈”“有力”“元气淋漓”“惊心动魄”“奇伟磅礴”“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等等。)

  3、明结构。

  说明:文章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可分成三大部分。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四个角度来展示腰鼓舞的艺术魅力,且这四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

  学生会很快找出:“好一个安塞腰鼓!”

  明确: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目标导学二:精读文章,品味语言

  1、寻美点。

  布置分组朗读,分组进行寻找美点比赛。用“________美,你看(听)……”的句式或用“________好,好在________”这一句式进行评点。(可以从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方面进行评点,说得越多越好。可能会出现的以下答案)

  ①蓄而待发的后生美,你看,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②火烈的舞蹈场面美,你看,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③激越的鼓声美,你听,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④击鼓的后生美,你看,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⑤变幻的舞姿美,你看,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

  从用词方面说:

  ①“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的,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一句中“呆呆的”用得好,好在它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安静时安塞腰鼓的状态。

  ②“茂腾腾的后生”“咝溜溜的南风”中的“茂腾腾”“咝溜溜”用得好,好在叠词的运用使语言亲切富有韵味。

  ③“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中反义词用得好,好在它们对比强烈,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从句式上说:

  ①“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中“发狠”“忘情”“没命”用得好,好在它们语意层层递进,语势步步增强。

  ②“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这些短句用得好,好在它们使文章语句铿锵,气势强劲,突出了安塞腰鼓的豪放美。

  ③“但是”与“看”独立成段好,好在它们特别引人注目,自然完成画面由静到动的急转。

  从修辞上说:

  ①文章中排比用得好,好在形式多样的排比增强了语势,更突出了安塞腰鼓恢宏磅礴的气势。

  从写法上说:

  ①“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写得好,好在它使人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增加了文章的内涵。

  ②“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写得好,好在“以声写静”,更加突出了鼓声止后的寂静。

  ③文中开头的静态描写写得好,好在它为文章后面写动做铺垫,使文章静中蕴动,动静结合,充满画面美。

  目标导学三:美读训练,明确主题

  1、可以模仿合唱的形式。第1—4段和第28—30段由女生朗读。第5—27段中的主体部分由老师朗读。其中,抒发赞美之情,音调最高亢的第13、17、22、24段,由男生朗读。

  2、本文所要表现的主题是什么?

  画出文中高度概括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的一句话:“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明确: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洋溢着一种阳刚之美,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

  总结:有人这样形容道:“安塞腰鼓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足劲!”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是一首生命和力量的赞歌。腰鼓自身,就是人类生命力量的凝聚,能最充分、最彻底地表现生命的阳刚之美,作者倾注了全部的热情与笔力歌颂。既有对陕北高原土地和土地上生命的赞美,又有对我们这个从沉睡中觉醒、迈着雄健的步伐,不断走向繁荣的伟大祖国的礼赞!

  三、板书设计

  安塞腰鼓一、表演前(第1—4段)安静的腰鼓(蓄势待发)二、表演中(第5—27段)狂舞的腰鼓好一个安塞腰鼓(第5—13段)宏伟的场面(第14—17段)雄壮的鼓声(第18—22段)击鼓的后生(第23—27段)变幻的舞姿粗犷豪放三、表演后(28—30段)寂静的腰鼓(以声衬静)

  可取之处;本课的学*师生参与性较强,较好地实践了课程标准对学生的朗读要求。在反复朗读中,引导学生感知语言,体会感情,同学们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感受到安塞腰鼓的动人魅力。

  不足之处:时间掌控不太合理,最后总结归纳较为仓促。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基调,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2、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3、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重点、难点:

  1、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教学设想:

  1、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采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形象的直接的感受。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进入角色。

  2、这是一篇气势恢弘的散文诗,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对这样的文章,先指导学生朗读,从诵读中体会它的气势,实现整体感悟。然后启发学生自己发现文章的内容美、形式美,通过讨论,揣摩句子含义,实现语言文字的内化。整个过程以“朗读”一线贯穿,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完成教学。

  3、在语文学*活动中凸现学生主体精神,力避教师烦琐讲解,突出新课程理念。

  教学方法:

  1、诵读

  2、品读、感悟

  3、研讨

  教学准备:

  利用多媒体课件,加强直观性,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情景导入

  上节课我们跟随水乡少年看来一场社戏,感受到水乡人民那种淳朴、热情、好客的性格。今天我们将随陕西作家刘成章到西北到黄土高原去看一场热情奔放的腰鼓表演—安塞腰鼓。

  1.腰鼓的简介: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一段视频,同学们在看视频的同时,注意提取相关信息。看完后,请同学们来介绍一下什么是安塞腰鼓,它有什么特别之处?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一段视频。(视频展示)安塞腰鼓这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xx年以上的历史。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

  2.走进作者:刘成章1937年生,陕西省延安市人。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散文学会常务理事。已出版六种散文集,其中《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安塞腰鼓》是《羊想云彩》中的一篇。

  3.字音词义

  瞳仁(tóng)恬静(tián)亢奋(kàng)羁绊(jī)

  冗杂(rǒng)烧灼(zhuó)颤栗(lì)蓦然(mò)

  晦暗(huì)戛然而止(jiá)磅礴(pángbó)

  第二板倾听范读、感知全文

  光听这个介绍,你们能感受到黄土高原人民的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吗?当然不能.接下来我们就要通过阅读来理解这篇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描绘安塞腰鼓的?好!下面我们就进入课文的学*。首先我们先来欣赏一下名家的范读,但在范读过程中,老师有一个任务要交给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反复出现并标志文章脉络的句子

  1、在课文中找出反复出现并标志文章脉络的句子

  大家听完了,能完成解决老师的问题吗?能找出在课文中找出反复出现并标志文章脉络的句子?

  明确:好一个安塞腰鼓!

  请问这个句子在文中出现几次

  明确:四次

  这四句“好一个对安塞腰鼓”的反复咏叹之中又有变化有新意,使文章具有了形式的回环美和音乐的节奏美。来,让我们一起饱含赞美之情的来读它们!

  ——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1)请同学们仔细跳读课文,看看它每出现一次,分别是在赞美安塞腰鼓哪个方面的“好”?

  明确:第1次出现主要是赞美安塞腰鼓表演时壮阔、火烈的场面。

  第2次出现是在赞美安塞腰鼓隆隆隆隆的沉重的响声。第3次出现是赞美充满力量的动作和舞姿。

  第4次出现是赞美安塞腰鼓表演能激起人们丰富的想象。

  (2)分组寻找“好一个安塞腰鼓”中的“好”体现在哪儿?请用“好在……,你看(听)…….”句式叙述

  ①好在有火烈的舞蹈场面。你看……

  ②好在鼓声的巨大力量。你听……

  ③好在有茂腾腾的击鼓后生。你看……

  ④好在变幻的舞姿。你看……

  明确:好在于那火热的舞蹈场面。他们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就没命了。后生们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疯狂地舞动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这是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好在于那激烈的鼓声。你听!百十个腰鼓发出了沉重的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暮然变成牛皮鼓了,只要听到这震撼人心的声音,我们的心境就会立刻变的有声有色。

  好在于那激烈的鼓声。你看!后生们的胳臂、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他们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力量。

  好在于变幻的舞姿。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的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之中,使人叹为观止。

  2.用------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用文中内容)好一个

  壮阔的安塞腰鼓元气淋漓的安塞腰鼓

  豪放的安塞腰鼓惊心动魄的安塞腰鼓

  火烈的安塞腰鼓奇伟磅礴的安塞腰鼓

  有力的安塞腰鼓......

  好一个

  一锤起来就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来!的安塞腰鼓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得安塞腰鼓

  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第三板块自由诵读、品味

  品读美句:感受文中排比句的气势、节奏与激情

  1、安塞腰鼓表演是那样的有“劲”,作家描绘它的语言带“劲”吗?这“劲”是大量运用了哪一种修辞手法带来的?

  明确:排比。

  2、请找出文中的排比句。挑出你最喜欢的语句仔细品味,准备读给大家听,并简要说说它好在哪里。

  说说你喜欢的句子。请你有感情地读出来,让我们在听读中能感受到你的喜爱!

  如:(1)我喜欢“愈捶愈烈!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愈捶愈烈!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写出了安塞腰鼓表演的热烈场面。

  明确:三个“愈捶愈烈”层层推进,表明安塞腰鼓表演达到了高潮,随着鼓点的此伏彼起,人们的思想也在腾飞。这里段与段之间构成了排比,这个排比,要读出此伏彼起的交错感。

  谁将这句再读一遍?

  (2)“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写出了安塞腰鼓表演开始时壮阔的场景。

  明确:这是句与句之间的排比,排比中每句又都含有比喻,句式整齐工整,要读出明快的节奏。

  下面老师请两个同学来读这一句,一个读前半句,一个读后半句,注意好衔接,一定要读得紧凑明快。(指明两名同学分两个声部唱和式齐读:前一声部读前半句,后一声部读后半句)(3)我喜欢“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写出了安塞腰鼓表演的力量。

  师:这里句子内部词与词之间的构成了排比。从内容上来看,三个“了”之间强度层层递增。

  来,我们一起把这一句朗读一篇,语气要越来越强烈,读得如同排山倒海让人透不过气来。(指导全班再读体会)

  3、同学们想一想,本文用了大量的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这种手法在文中有何作用?

  层层递进。

  增强语言气势。

  形成排山倒海的气势。

  有如江河一泄万里。

  较好地渲染了安塞腰鼓表演场面的磅礴气势,充分地表达出作者对安塞腰鼓强烈的赞美之情。

  课文一个排比接一个排比,一个高潮接一个高潮,快节奏使内容表达得更热烈、更激荡。强调了安塞腰鼓的强劲!

  文中还有很多铿锵的短句、激昂的排比句、节奏鲜明的反复句,从变幻的舞姿、铿锵的鼓声、击鼓的后生等角度来描绘安塞腰鼓,我们不一一举例了,留给同学们课后继续去体会。

  4.你对文章的语言特色有什么感受?

  很有气势,有强烈的节奏感,象鼓点一样使人震撼。

  语言运用了哪些方法,使人感到这种气势?

  运用了排比、反复、比喻的修辞手法。

  本文的语言的特点

  多用短词、短句、铿锵有力,具有节奏感

  运用反复、排比、层层递进,具有层次感

  善用夸张、比喻,形象生动,具有画面感

  全班齐读课文最精彩的段落第七段

  第四板块主旨探究:体会安塞腰鼓所蕴含的文化价值、生命意识

  好一个刘成章!若不是你“陕北生来陕北长,因为你魂牵着地方”哪能写出如此激扬文字!让我们从无声的文字中感受到安塞腰鼓力量,那你们认为安塞腰鼓体现一种“________之美”(屏显)。壮观之美!(师在空白处上一行填“壮观”)

  还有吗?(提示)你看这鼓,没人去敲它,它会响吗?

  力量之美!

  那这力量来自何处?

  体现人的力量美。

  人是生命的载体,生命与力量合一。

  (学生齐读):体现生命力量之美!

  《安塞腰鼓》主旨

  表现阳刚之美

  表现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

  表现一种痛快淋漓的生活方式。

  表现被贫困压抑,而想冲破一切束缚、羁绊的渴望。

  表现安塞人不甘贫困,奋发向上,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

  小结

  本文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表达出作者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的强烈的思想感情赞美陕北高原人们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特征。

  六、作业:

  背诵你认为写好的句子、段落。

  七、教师寄语

  同学们,从《安塞腰鼓》中老师读出:人,活的要有一股劲!这劲,是生命力,是上进心,是坚韧不拔的意志!愿同学们每天都如那激情燃烧的鼓点,学*上,永远有那么一股猛劲!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5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者分析

  学生基础较好,过讨论,适当的引导就能很好的学完本课。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感悟自己真实的承载着原始的和力量无穷的生命源泉。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图片、声响和学生的行为参与来激发学生的多种官能,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品味作品和感悟生命。

  三、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看“安塞腰鼓”的图片,学生能初步激昂、亢奋、雄浑,人茫茫一片,声茫茫一片的忘我场面。

  2.借助感官的初步体会朗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美。

  3.借助背景理解作品蕴含的情感和深意。

  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主题的基础上激活自己的生命。

  教学资源

  投影仪、安塞腰鼓的图片,影像资料和制成的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1.导入新课

  让同学们闭上双眼,让后播放一小节萨克斯轻音乐,听完后马上播放安塞腰鼓的影像。

  2.谈感受

  1)完后让同学们谈谈听完萨克斯和看完安塞腰鼓影像有什么感受?

  2)学生可能回答:听完萨克斯让自己心情轻声…看完安塞腰鼓的影像使自己激情澎湃,被那激昂的场面所震撼…

  3.师生交流

  师:那么大家能不能找几个词语来概括安塞腰鼓场面的特点?

  生:粗犷、雄浑、恢弘、磅礴等。

  师:那么同学去朗读的时候能够让听众听出这些特点来吗?同学们自己尝试地朗读一下,一定要能打动听众。

  4.朗读表演

  1)分角色朗读;

  2)放朗读的录音;

  3)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与录音对比后慢慢体会,揣摩作品的意蕴。

  5.学生交流

  体会揣摩后,同学相互交流自己所得:作者情感,作品深意等。

  6.大家讨论

  师:作品怎么会给我们展现这么磅礴的力量、亢奋的生命、火热的激情、恢宏的场面,让人的生命得已自由的挥洒?作者到底想给我们表现什么呢?

  学生自由讨论后推选代表发言。

  学生代表:

  1)是为了给我们展现激越的力量。

  2)是为了歌颂黄土高原的阳刚之美。

  3)歌颂承载原始生命的黄土高原。

  …

  师:同学很有见解,再请同学们看一看作者的创作时间,想一想我们国家当时的背景。

  2.多媒体展示背景:

  1)*改革开放于1978年12月,80年代,刘成章先生,远离家乡来得省城,面对祖国改革开放日新月异的景象,诗情浓郁,神经敏感的刘成章先生岂不怦然心动。很自然,这一刻,家乡陕北那雄浑、粗犷、刚健、力量十足的安塞腰鼓---呈现理智和情感的复合物与眼前的一切都完美的糅合了。这难道不是现在的*冲出一切束缚、羁绊、闭塞、痛快淋漓的生活么?不真是改革开放初期,这个时代的激情自由挥洒的真实写照么?

  它不仅是人的生命的艺术表达,让我们沉浸在原始生命自由释放的同时。更是当今社会的人生的深刻哲学,同学们,我们现在的生命形式呢?

  2)播放改革开放时人们极富激情做事的图片。

  同学们畅所欲言。

  3.师生共同总结:

  祖国改革开放不久,以前的一切束缚、羁绊、闭塞都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于是人们的生命力量得到前所未有的释放,那种场面火热朝天、干劲十足,生活本就不好的*人民把自己的原始生命力量挥洒得淋漓尽致!安塞腰鼓正是当时新*新时期社会风貌的真实写照。这就让我们知道了人之所以为人,就因为我们有着原始生命的无穷无尽的力量源泉,有生之年并为之奋斗!

  7.全班同学共同释放自己生命激情。

  全班起立,共同高喊:我能行,我能成功!喊三次,一次比一次声音高,

  最后一次使出浑身的力量喊出来。

  8.作业

  下去写一份释放自己生命力量的计划书。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一)学科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重要词语,掌握排比、反复句式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学会从修辞等角度品味句子,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3、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二)法制渗透目标:渗透《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的相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是教学的难点;

  2、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侧面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通过联系生活,加深对生命的思考认识即教学的重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语言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腰鼓表演中的生命律动。

  2、讨论品味法:对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关键语句,仔细揣摩品味。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多媒体播放安塞腰鼓表演视频,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对文中的重点词和喜欢的句、段进行勾划和标注,并标出段落序号。

  2、多媒体出示重点词语及读音,积累词语。

  3、说说初读感受。

  你认为作者为我们描绘了的安塞腰鼓,请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

  (二)再读课文,领悟情感。

  1、听读课文选段,点燃学生朗读课文的激情。

  2、分组朗读。前后桌四人一组,相互听读、交流、朗读。

  朗读指导:根据课文内容,把握好语速的快慢、语调的高低;注意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停顿;注意语音的轻重,一般情况下,动词和形容词要重读。

  3、代表选读:选读你最喜欢的段落或句子。

  (三)三读课文,品味语言。

  1、请在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品味品味它表现了安塞腰鼓的什么特点,这种特点是通过什么表现的。先在文中标注,然后自由表达。

  2、可以用这样的句式说话:“我喜欢句子,因为它通过表现了。”

  学生品味、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引导。

  3、学生展示对语言的品味。

  4、强调排比、反复两种修辞的特点及表达效果。并通过具体例子加强理解。

  (四)拓展延伸,渗透法制。

  1、介绍安塞腰鼓,渗透法制教育。

  安塞腰鼓是我国北方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民间舞蹈之一,有20xx多年的悠久历史。表演可以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其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

  国家非常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并依据《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和《*文物保护法》制定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其中第七条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都有依法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义务;国家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国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及其文物主管部门应当对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组织或者个人给予奖励;省级文物主管部门应当建立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工作制度,开展志愿者的组织、指导和培训工作。

  2、发掘家乡文化,保护文化遗产。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适当补充。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文化遗产概念的理解和保护意识。

  三、小结

  四、作业布置:

  1、请模仿文中的排比句写一段话,描述一个表演场面。(课外完成)。

  2、积累词语,收集文中好字好词。

  3、背诵你认为精彩的语句,并摘抄笔记本上。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7

  设计理念:

  紧抓作者的感情线索——四次赞安塞腰鼓,引导学生层层剥笋,通过品词析句、创造性的朗读、语言训练、合作探究等,催化学生情愫,让学生体会,作者的四次赞叹不是简简单单的叠加,而是浓浓烈烈的升华。作者是借赞安塞腰鼓赞黄土高原,赞中华民族。

  一、提纲挈领,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朗读了课文,感受到了安塞腰鼓的独特魅力,感受到了作者对安塞腰鼓炽烈的情感!作者在文中一次又一次情不自禁地赞叹——(课件出示作者的四次赞叹,生读)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细细品味这“好一个安塞腰鼓”。

  (文中作者四次由衷的赞叹环环相扣,浑然天成,层层推进,将课文凝成一个整体。学生通过朗读就抓住了牵一发动全身的主线,把握了文章的情感脉搏。)

  二、品读感悟,入情入境

  (一)欣赏火烈的舞蹈(5—8自然段)

  1、师:细细地读5—8自然段,你眼前浮现的是什么?(板书:火烈的舞蹈)

  2、师:“火烈”体现在什么地方?请你画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3、指导朗读:

  (1)引读:骤雨一样,是……旋风一样……乱蛙一样,是……火花一样,是……斗虎一样,是……

  师:在这段话中,作者分别把这火烈的舞蹈比作——骤雨、旋风、乱蛙、火花、斗虎(生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再读,读出热情,读出力量。

  (2)问答式读: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怎样了?(燥热了)

  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怎样了?(飞溅了)

  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怎样了?(亢奋了)

  师:在这段话里,作者用了三组反义词,请你找出来。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4、师小结:面对这壮阔、豪放,充满热情,充满力量的舞蹈场面,作者情不自禁地赞叹:齐读——好一个安塞腰鼓。

  (作者通过五个比喻句,三组反义词来表现“火烈”。文章有温度,字词知冷暖,这“火烈”在词中,这“火烈”在句中。学生在创造性的朗读中感受到了这“火烈”就是热情,就是力量。)

  (二)倾听沉重的鼓声(9—11自然段)

  1、老师读9—11自然段,问:你的耳畔传来了什么?(板书:沉重的鼓声)

  2、师:从“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我们感受到什么?你想到了哪些词?

  3、师:读着“观众的心也变成牛皮鼓面了”,你觉得此时观众的心情可用哪些词来形容?从中我们感受到什么?

  3、师指导朗读:读出鼓声震天,读出心潮起伏。

  4、师小结:这鼓声惊天动地、气壮山河,作者又一次情不自禁地赞叹:齐读——好一个安塞腰鼓。

  (作者用了两个相同的句式,由表及里来表达鼓声带来的震撼力。“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学生不难理解,“观众的心也变成牛皮鼓面了”却很抽象。让学生先用词说说此时观众的心情,再让学生说读后的感受,学生就会明白,此时观众被安塞腰鼓磅礴的气势震撼、感染,沉浸在这鼓声里了。)

  (三)走*元气淋漓的后生(12—14自然段)

  1、师:轻读这段文字,你看到了什么?(板书:元气淋漓的后生)

  2、理解“元气淋漓”:

  (1)哪些句子写后生们的元气淋漓?你觉得还可以用哪些词来形容这些后生?“元气淋漓”是什么意思?

  (2)拓展:理解“大汗淋漓”。

  3、师指导朗读:读出“活跃、强盛”,读出“元气淋漓”。

  4、师追问:这元气淋漓的后生是谁养育的?这红豆角、老南瓜是谁养育的?

  5、师小结:看着这群元气淋漓的后生,看着这片长出红豆角、老南瓜的土地,作者又一次赞叹:齐读——“好一个黄土地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作者借赞“元气淋漓”的后生来赞黄土高原。理解“元气淋漓”是重点,也是个难点。引导学生找出表现“元气淋漓”的句子,让学生描述这是一群什么样的后生,再让学生读相关句子,这一难点在层层剥笋中,在具体的语境中迎刃而解了。)

  (四)融进变幻的舞姿(15—17自然段)

  1、师:默读第15自然段,然后观察插图,你的眼前浮现的是什么?(板书:变幻的舞姿)你的心中感受到什么?

  2、师:是啊,这一切使人“叹为观止”。作为*人会怎样自豪地赞叹?作为国际友人又会有何感慨呢?(学生想象、交流)

  3、介绍安塞腰鼓的起源,引读第15、17自然段(课件出示)。

  (1)师:在古代,安塞腰鼓是迎神驱邪的,表达了劳动人民对假、恶、丑的憎恨,对真、善、美的向往,读——

  (2)师:安塞腰鼓在古代战场上,遇敌来袭时是报警的信号;作战失利时,是求援的呼声;两军对垒时,是助威的号角;赢得胜利时,是庆功的笙歌。读——

  4、师小结:此时此刻,人融进了鼓中,沉醉在声里,人鼓合一了。作者又一次情不自禁地赞叹:齐读——“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认知水*相去甚远。适时向学生介绍安塞腰鼓的起源,引导学生朗读,让学生明白古代人们是用安塞腰鼓来表达摆脱痛苦、追求幸福的愿望。这就够了,这里的“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这里的“交织!旋转!凝聚!升华!”无须逐词逐句地进行繁琐的分析,“适度模糊”,只可意会,无须言传。)

  三、回归整体,升华情感

  1、体会文章写作结构:

  (1)师:通过刚才的学*,我们感受了气势磅礴,气吞山河的安塞腰鼓,与这充满动感的描写相比,课文的开头和结尾又有何特点呢?请你们读一读,体会体会?

  (2)讨论,小结:开头和结尾都是静态描写,首尾呼应。全文在结构上是“静——动——静”。

  2、感受作者思想感情:

  (1)师:同学们,我们已欣赏到了安塞腰鼓的独特魅力。静静地想一想:作者仅仅是在赞美安塞腰鼓吗?

  (2)借助板书引导学生读作者的四次赞叹。

  (崔峦先生说:“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一般是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这一教学设计让学生回归整体,追本溯源,把握了文章的写作结构,感受到了作者不断升华的情感历程,体会到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妙处。)

  四、拓展延伸,意犹未尽

  1、(课件出示阅读材料:江西傩舞)师:读读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感受?

  2、师:同学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十千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它像一顶皇冠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安塞腰鼓只是皇冠上的一颗宝石。祖国的地域文化丰富多彩,还等待我们去研究和探索。课后请同学们搜集一些描述民俗风情的内容读一读,更多地了解祖国,了解祖国的文化。

  (设计意图: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想编者是通过本文让学生了解安塞腰鼓,了解祖国文化,热爱祖国文化。引导学生拓展阅读,激发了学生对祖国文化的兴趣,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基调,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2、理解文中排比句、比喻句、反复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3、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教学重难点

  品味文章作者所表现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上课了,先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做个游戏好吗?来,拿出你们的双手,握起拳,跟老师一样用拳头有节奏地敲打你的桌面。××

  大家觉得这样声音像什么?(鼓)

  这声音,这气势就像在打鼓,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去认识被称为天下第一鼓的“安塞要鼓”(板书课题)

  二、介绍安塞腰鼓(PPT)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所以有人这样形容(PPT),全班同学一起带着打鼓的劲儿齐读,注意红色字体重读。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感气势

  这种磅礴的气势和劲道作者刘成章是如何通过语言文字把他们准确表达出来呢,让我们一起来品读课文。

  角色分配:1—5段女生读,第6段—全班读。

  文中出现安塞要鼓4个字的段落,全班齐读。出现鼓声隆隆的地方,请同学们配合敲击桌面读。

  最后两段女生读。

  其余段落教师和学生代表交叉朗读。

  2、谈感受、知内容

  (1)、读完你觉得刘成章笔下的安塞要鼓是一个怎样的安塞要鼓呢?请你用一个词来说说,这是一个的安塞腰鼓。(宏伟、磅礴、豪迈、壮阔……)

  (2)、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赞美)

  (3)、文中哪个句子最能体现作者的这种强烈的赞美之情呢?

  (好一个安塞腰鼓!)

  教师明确:这个句子在文中反复出现了4次,他在文中反复出现,层层递进,直抒胸臆,抒发了作者对安塞要鼓强烈的赞美之情,请四组分别各读一句,层层递进读。

  3、明内容、理结构

  作者反复赞叹“好一个安塞要鼓”,那么安塞要鼓到底好在何处呢?(也就是作者从哪些方面来赞美的?)

  ①赞美安塞腰鼓表演时宏伟、壮阔的场面。宏伟的场面

  ②赞美安塞腰鼓隆隆隆隆的沉重、雄壮的鼓声。雄壮的鼓声

  ③赞美充满力量的击鼓后生。击鼓的后生

  ④赞美安塞腰鼓绮丽的舞姿,表演能激起人们丰富的想像。绮丽的舞姿

  四、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文章就是从这四个方面来描写安塞腰鼓的,同学们,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一处描写呢?为什么?(先请大家4人小组合作交流,把你喜欢的部分先组内分享。教师应适当提醒同学们用笔勾画;及时表扬同学做的好的地方;教师下讲台走动观察)

  在互动中体会文章感情,可以从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方面进行评点,说得越多越好。可能出现的答案有:

  从用词方面说:

  (1)“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一句中“呆呆地”用得好,好在它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安静时安塞腰鼓的状态。

  (2)“茂腾腾的后生”“咝溜溜的南风”中的“茂腾腾”“咝溜溜”用得好,好在叠词的运用使语言亲切富有韵味。

  (3)“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中反义词用得好,好在它们对比强烈,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从句式上说:

  (1)“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中“发狠”“忘情”“没命”用得好,好在它们语意层层递进,语势步步增强。

  (2)“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这些短句用得好,好在它们使文章语句铿锵,气势强劲,突出了安塞腰鼓的豪放美。

  (3)“但是”与“看”独立成段好,好在它们特别引人注目,自然完成画面由静到动的急转。

  从修辞上说:

  (1)文章中排比用得好,好在形式多样的排比增强了语势,更突出了安塞腰鼓恢宏磅礴的气势。

  (2)“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写得好,好在比喻使对象更加形象具体,从而铺排出一系列异彩纷呈的画面。

  (3)文中的反复用得好,好在使语言节奏明快,形象深刻清晰。

  从写法上说:

  (1)“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写得好,好在它使人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增加了文章的内涵。

  (2)“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写得好,好在“以声写静”,更加突出了鼓声止后的寂静。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声”。鸡声是天亮的标志,是新的一天的开始,是希望的象征。有这种安塞腰鼓所喷发出来的力量,一定会带动生命的奔腾升华,一定会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正是希望所在。

  (3)文中开头的静态描写好,好在它为文章后面写动设下铺垫,使文章静中蕴动,动静结合,充满画面美。

  五、理解主旨、感悟生命

  同学们,好一个安塞腰鼓!作者赞美的仅仅是安塞腰鼓的壮美吗?请同学们结合文章内容,细细体味思考一下,你觉得文中作者透过鼓还表达出其他更深刻的思想内涵吗?

  解读①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点拨:从这个句子“居然”一词里读出作者这在赞美击鼓后生不怕生活的贫困与艰苦,他们吃的是江豆角,老南瓜,却能击出如此有力量的腰鼓,我觉得他们是在用生命的原始粗犷的力量在博击自己的命运吧,是在赞美蓬勃的生命力。

  解读②: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出示当时背景PPT)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点拨:作者刘成章生于此长于此,他深切体会到贫瘠的黄土地、贫苦闭塞的生活,给了高原人们太多的压抑和羁绊,而越是悠久的历史,传统陋俗的束缚也越牢固。但是他们没有丧失希望,隆隆的鼓声告诉我们:他们渴望新的生活,渴望冲破一切羁绊。没有什么能阻碍他们生命的释放和力量的喷发,所以作者赞美的是高原人民心中强烈的渴望。

  所以作者在文中不只是在赞美安塞要鼓的壮美,他是通过写鼓来赞美了人,生命和生活。

  (板书:鼓——人——生命——生活)

  六、思想启迪、总结全文

  落后是暂时的,贫苦并不可怕,只要躯体里涌动着旺盛的生命力里,只要骨子里充满着对新生的渴望,那么这个生命就会有力地去拼搏,就一定会迎来新生活的曙光!听:耳畔是一声渺小的鸡啼,预示着新一天的开始和希望的来临!最后老师把课文改编成了一首小诗,请同学们再一次来朗读这一个充满蓬勃生命国和强烈渴望的安塞要鼓,希望同学们也能带着这种渴望去创造属于你们的精彩生命!

  (PPT出示改编小诗,全班齐声朗读。)

  同学们,让我们再一次看一看这篇古老的土地,在这里,大将军蒙恬曾率军三十万对阵匈奴;范仲淹、沈括等文臣武将曾浴血奋战西夏;王昭君梦断关河;花木兰纵马驰骋。在这里,久远的文明曾雄睨世界,在这里,中华民族的生命力量依然在搏击在喷发。

  (观看安塞腰鼓表演视频。)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9

  我们在学*的时候一定要带着为什么的思想去学*,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从中领悟中华儿女的英武精神。

  2、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

  【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既用写实的笔触描绘了气势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又用更多的笔墨写意。如何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是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层面感受安塞腰鼓的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发表对课文的见解即教学的重点。

  【教学方法】

  1、多媒体助学

  2、诵读导学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多媒体演示“安塞腰鼓”表演的画面,学生欣赏)

  1、提问:看完这些画面,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回答)

  你知道安塞腰鼓是一种怎样的艺术形式吗?

  2、交流查阅的有关安塞腰鼓的资料。附资料:

  安塞腰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xx年以上的历史。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象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1996年,安塞县被国家*命名为“*腰鼓之乡”。

  今天我们一起跨越时空,走进黄土高原,走*安塞腰鼓,去感受一下它的风采和魅力。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看表演片断,听全文朗读(配乐,配画面)。注意朗读者有没有读错的地方。

  2、思考问题:

  ⑴ 安塞腰鼓总体上给你什么感受?它有什么特点?

  壮阔,豪放,火烈的安塞腰鼓。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安塞腰鼓。宣泄生命力量的安塞腰鼓。安塞腰鼓有热烈的舞姿,有巨大的力量,有沉重的鼓声,有深厚的土壤。

  ⑵ 这篇文章运用最多的修辞手法是什么?你觉得有何效果?

  排比,有句子内部词语的排比,有句子的排比,有段落的排比。这些排比使文章气势恢弘,语气连贯,节奏明快,感情强烈。

  三、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有感情有节奏有气势的朗读

  1、过渡:安塞腰鼓是一曲生命与力量的礼赞,为了表现生命伟大,粗犷,豪迈的力量,作者十分注意形式与内容的和谐。我们重点朗读读其中一个片断,感受作者是怎样造成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排山倒海的气势 ,来与所要歌颂的生命的力量相辅相承的。

  2、以第五节来示范朗读:

  ⑴ 播放范读片断(配乐,配画面)。注意听清朗读者处理的语音轻重,语调的抑扬,语速的快慢。

  你觉得他读的怎样?哪些语句读的好?指导朗读,读准重音,读出节奏,气势: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增强气势)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节奏感强,渲染动感形象)

  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感情充沛,富有感染力)

  ⑵ 小结:本文段使用排比,将安塞腰鼓的力与美推到极致。

  ⑶ 配合音乐,画面齐声朗读。

  ⑷ 小结:作者利用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再现“安塞腰鼓”的恢弘气势,揭示了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现在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其他部分,读出节奏,气势,品味精彩语句,说说自己对这些语句的理解。

  四、学生品读,体验感悟

  1、学生选择自己认为精彩的语段进行散读并作点评。

  2、小小组合作学*探究。

  3、抽读,结合语境谈理解与感受。

  五、总结文章主题

  通过刚才大家的品读,你觉得本文除了赞美安塞腰鼓的壮阔,豪迈和火烈,还赞美了什么?

  六、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民间大型舞蹈形式(舞龙,舞狮,滚灯,扭秧歌等)

  七、布置作业

  1、自由选择文中某一精彩片段朗读,背诵。

  2、选你最喜欢的两个句子抄下来,模仿它们的表达方式,再仿写两句。

  3、解决课后学*建议

  【教后感】

  现代化技术与语文的整合: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启发他们的想象。古希腊教育家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上课伊始,播放一组画面,那生动粗犷的表演场面,拉*了学生和按塞腰鼓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有了形象的感受,产生情感的共鸣,激发了学生的想象。接着在聆听课文朗读以后,又给课文精彩的段落配以画面和朗读,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直观,形象的感知。用声音,色彩,图象等形式感染学生情绪,给人以强烈的视听效果,将学生带入课文的佳境。强化了文学作品的熏陶感染作用。还增大了课堂容量,使知识量和信息量大幅度增加。

  开展了听,说,读,写等各种语文实践的活动。

  课前安排三分钟讲话和学生的点评;阅读文本采用多种形式的读,有听读,范读,散读,抽读,品读等活动;在品读过程中还设计了仿说拓展的实践活动。作业安排朗读背诵精彩段落,仿写精彩语句的作业。最突出的一点整个课堂书声朗朗,学生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在反复诵读中,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从不同层面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和陕北人民纯朴,粗犷,豪放的性格,加深学生对文本的体验和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菁华6篇)(扩展3)

——《安塞腰鼓》课文教学设计 (菁华3篇)

《安塞腰鼓》课文教学设计1

  【学生分析】

  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对于生活在南方或现代都市中的青少年,大都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会好些。一旦学生的情绪和想像力被调动起来,教起来就轻松多了。另外,这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有着雄浑奇伟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可在反复朗读中让学生进行感悟,受到熏陶,让学生的主体精神得以凸现。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排比、反复修辞在文章中的作用,在赏析基础上训练自己的仿写能力。

  〖教法学法指导

  1、课文有关生命和力量的主旨,学生理解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在这方面不要过分要求学生,主要指导他们读出这篇文章的气势即可。

  2、作者说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打不得这样的腰鼓,并不是对江南和西北作一个评判。江南有江南的风格,西北有西北的特点。在这里不要作无谓的争论。

  3、有条件的话,运用有关安塞腰鼓的视觉材料进行辅助教学,使学生加深认识。

  4、有兴趣的话,可以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进行扩展学*。历史可以从周朝开始西北地区的历史进程和发展来引申到现实;现实可以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作各方面的比较。从这两方面指导学生探讨一下黄土高原的希望与复生。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导语:同学们可能听过崔健震耳欲聋的摇滚,体验过动感十足的劲舞吧?其实在我们*古老的黄土地上早就有集摇滚和劲舞为一体的中华民族的艺术奇葩──安塞腰鼓。今天,让我们张开想像的翅膀,到刘成章的精美散文《安塞腰鼓》中去感受腰鼓的风采,感受腰鼓的魅力吧!

  二、解题(多媒体展示)

  安塞腰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在*的首都北京,在香港,在*各地展现风采,并为世界瞩目。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了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

  三、读出音乐美

  1、请学生个别朗读,然后评议朗读得失。

  2、播放课文的配乐朗诵带。要求学生带着刚才评议的问题去听,并根据录音在文中做一些标记,如节奏、重音等。

  3、对比评议:将自己的朗读与录音带中的朗读进行比较,发现朗读的技巧。

  朗读指导:

  朗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接下来就是要读准节奏。要读准节奏,必须注意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停顿,还要分析课文的句式特点。本文以短句为主,因而节奏较快,读准节奏以后还要注意语音的轻重,这样才会产生抑扬顿挫的效果。

  4、分析朗读,学*把握节奏和重音。

  5、跟读:跟录音带齐读全文。

  6、学生自由朗读,读出音乐美。

  四、读出画面美

  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朗读水*若要向高层次发展,必须深钻课文,才能身临其境,进而读出文章的画面美。

  1、分组朗读寻找本文主体画面的构成因素。

  明确:黄土高原(厚实、大气),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热情、充满力量)腰鼓(灵动而热烈的陕北打击乐器)。

  2、学生自由朗读然后用当我读到时,我仿佛看到了的画面(或场景)。的句式叙述出来。

  3、播放腰鼓表演的录像片断。

  (看完后,请学生谈观后感,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力量美。安塞腰鼓的内涵是生命的激昂和渲泻,是羁绊不住的力量,是原始力量的勃发、喷涌。)

  4、全班齐读,力求读出画面美,读出本文所特有的阳刚之美。

  五、品析语言

  1、学生任意寻找自己觉得写得精彩的地方朗读3遍,要求用好,好在这一句式进行评点。可以从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各方面进行评点,说得越多越好。

  2、分学*小组交流。

  3、学*小组汇报员向全班汇报。

  4、教师整理学生评点:

  从用词方面说:

  ⑴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一句中呆呆地用得好,好在它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安静时安塞腰鼓的状态。

  ⑵茂腾腾的后生,咝溜溜的南风中的茂腾腾,咝溜溜用得好,好在叠词的运用使语言亲切富有韵味。

  ⑶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中反义词用得好,好在它们对比强烈,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从句式上说:

  ⑴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中发狠忘情没命用得好,好在它们语意层层递进,语势步步增强。

  ⑵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这些短句用得好,好在它们使文章语句铿锵,气势强劲,突出了安塞腰鼓的豪放美。

  ⑶但是与看独立成段好,好在它们特别引人注目,自然完成画面由静到动的急转。

  从修辞上说:

  ⑴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写得好,好在比喻使对象更加形象具体,从而铺排出一系列异彩纷呈的画面。

  ⑵文中的反复用得好,好在使语言节奏明快,形象深刻清晰。

  ⑶文章中排比用得好,好在形式多样的排比增强了语势,更突出了安塞腰鼓恢宏磅礴的气势。

  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句内部的排比:

  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句与句之间的排比:

  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而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这些排比句使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能表达出强烈的思想感情。

  从写法上说:

  ⑴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写得好,好在它使人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增加了文章的内涵。

  ⑵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写得好,好在以声写静,更加突出了鼓声止后的寂静。

  ⑶文中开头的静态描写好,好在它为文章后面写动设下铺垫,使文章静中蕴动,动静结合,充满画面美。

  六、小结

  这篇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锡铭,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表达出作者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的强烈思想感情,赞美了陕北高原人们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特征。文章多处运用排比、比喻,使文章气势恢宏,节奏明快,每个词语都简洁有力,每个句子都激越豪壮,增强了文章感人力量。

  〖教学反馈

  播放一段其他类型的精彩的舞蹈录像,让学生模仿文中的排比写一段话,描写这个表演场面。

  (完成后,先在学*小组内交流,然后选取优秀的在班上展示。)

《安塞腰鼓》课文教学设计2

  导入:

  1、我先作个调查,看过腰鼓表演的同学请举手。

  2、看后你有何感受?

  3、对,那是心灵的呼唤,那是生命的宣泄。今天我们来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题目是——

  一、整体把握

  1、请大家自由高声地朗读,朗读前标上序号,并思考问题:

  (1)这篇文章要表达什么?(A这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B歌颂阳刚之美。C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D人就应该这样痛快淋漓地生活、表现)

  (2)说一句话:__________的安塞腰鼓

  (3)文章分为几个部分?你这样分的依据是什么?

  2、讨论明确上述问题。

  二、分角色读主体部分。

  1、读。

  2、仿句。

  三、品读

  1、结尾句是含义

  2、文章美吗?美在哪里?

  美在这篇文章,内容和形式取得了完美的统一。

  课文多用短句来表现内容。如“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简洁地表现了年轻生命的热烈奔放;“忘情了,没命了”,有力地表现了生命沸腾、力量喷涌不可遏止的情景;其他如“落日照大旗”“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愈捶愈烈”等句,无不铿锵激昂。

  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不仅交错出现,而且一连许多,如“使人想起……”“愈捶愈烈”,都是一连用三个排比句,犹如江河一泻千里,不可遏止。许多排比对偶工整,如“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一段,气势昂扬;还有的排比层层递进,如“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等,排山倒海般让人透不过气来。

  课文自始至终,一直保持着快速的节奏。一个排比接一个排比,一个高潮接一个高潮,不让人有半分喘息的机会。快节奏使得内容表达得更热烈、更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3、西北现在好像成了贫困落后的代名词,作者为什么这样歌颂西北汉子?

  西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曾有过秦、汉、唐的强盛,拥有雄睨世界的辉煌文明。在今天,凝重的土地,贫困的生活,西北好像落伍了。作者为什么这样深情地歌颂这片土地?歌颂什么?“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并没有因生活的贫苦和封闭而丧失希望,复生的生命能量就在这沉重的躯壳内奔突,终有一天会喷发的。这里的人们是有希望的,这里的土地是有希望的。

  落后是暂时的,只要生命还在期盼“搏击”,重生之日并不遥远。围绕这一话题,可以作相应的问题探讨。

  四,结束语

  《安塞腰鼓》既是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也是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它以诗一般凝炼而又富有动感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慷慨昂奋、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

  给你们一份礼物:《龙泉日报菁菁校园》等你去发表一篇文章,正标题自拟,副标题是

《安塞腰鼓》课文教学设计3

  设计理念:

  紧抓作者的感情线索——四次赞安塞腰鼓,引导学生层层剥笋,通过品词析句、创造性的朗读、语言训练、合作探究等,催化学生情愫,让学生体会,作者的四次赞叹不是简简单单的叠加,而是浓浓烈烈的升华。作者是借赞安塞腰鼓赞黄土高原,赞中华民族。

  一、提纲挈领,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朗读了课文,感受到了安塞腰鼓的独特魅力,感受到了作者对安塞腰鼓炽烈的情感!作者在文中一次又一次情不自禁地赞叹——(课件出示作者的四次赞叹,生读)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细细品味这“好一个安塞腰鼓”。

  (文中作者四次由衷的赞叹环环相扣,浑然天成,层层推进,将课文凝成一个整体。学生通过朗读就抓住了牵一发动全身的主线,把握了文章的情感脉搏。)

  二、品读感悟,入情入境

  (一)欣赏火烈的舞蹈(5—8自然段)

  1、师:细细地读5—8自然段,你眼前浮现的是什么?(板书:火烈的舞蹈)

  2、师:“火烈”体现在什么地方?请你画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3、指导朗读:

  (1)引读:骤雨一样,是……旋风一样……乱蛙一样,是……火花一样,是……斗虎一样,是……

  师:在这段话中,作者分别把这火烈的舞蹈比作——骤雨、旋风、乱蛙、火花、斗虎(生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再读,读出热情,读出力量。

  (2)问答式读: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怎样了?(燥热了)

  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怎样了?(飞溅了)

  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怎样了?(亢奋了)

  师:在这段话里,作者用了三组反义词,请你找出来。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4、师小结:面对这壮阔、豪放,充满热情,充满力量的舞蹈场面,作者情不自禁地赞叹:齐读——好一个安塞腰鼓。

  (作者通过五个比喻句,三组反义词来表现“火烈”。文章有温度,字词知冷暖,这“火烈”在词中,这“火烈”在句中。学生在创造性的朗读中感受到了这“火烈”就是热情,就是力量。)

  (二)倾听沉重的鼓声(9—11自然段)

  1、老师读9—11自然段,问:你的耳畔传来了什么?(板书:沉重的鼓声)

  2、师:从“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我们感受到什么?你想到了哪些词?

  3、师:读着“观众的心也变成牛皮鼓面了”,你觉得此时观众的心情可用哪些词来形容?从中我们感受到什么?

  3、师指导朗读:读出鼓声震天,读出心潮起伏。

  4、师小结:这鼓声惊天动地、气壮山河,作者又一次情不自禁地赞叹:齐读——好一个安塞腰鼓。

  (作者用了两个相同的句式,由表及里来表达鼓声带来的震撼力。“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学生不难理解,“观众的心也变成牛皮鼓面了”却很抽象。让学生先用词说说此时观众的心情,再让学生说读后的感受,学生就会明白,此时观众被安塞腰鼓磅礴的气势震撼、感染,沉浸在这鼓声里了。)

  (三)走*元气淋漓的后生(12—14自然段)

  1、师:轻读这段文字,你看到了什么?(板书:元气淋漓的后生)

  2、理解“元气淋漓”:

  (1)哪些句子写后生们的元气淋漓?你觉得还可以用哪些词来形容这些后生?“元气淋漓”是什么意思?

  (2)拓展:理解“大汗淋漓”。

  3、师指导朗读:读出“活跃、强盛”,读出“元气淋漓”。

  4、师追问:这元气淋漓的后生是谁养育的?这红豆角、老南瓜是谁养育的?

  5、师小结:看着这群元气淋漓的后生,看着这片长出红豆角、老南瓜的土地,作者又一次赞叹:齐读——“好一个黄土地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作者借赞“元气淋漓”的后生来赞黄土高原。理解“元气淋漓”是重点,也是个难点。引导学生找出表现“元气淋漓”的句子,让学生描述这是一群什么样的后生,再让学生读相关句子,这一难点在层层剥笋中,在具体的语境中迎刃而解了。)

  (四)融进变幻的舞姿(15—17自然段)

  1、师:默读第15自然段,然后观察插图,你的眼前浮现的是什么?(板书:变幻的舞姿)你的心中感受到什么?

  2、师:是啊,这一切使人“叹为观止”。作为*人会怎样自豪地赞叹?作为国际友人又会有何感慨呢?(学生想象、交流)

  3、介绍安塞腰鼓的起源,引读第15、17自然段(课件出示)。

  (1)师:在古代,安塞腰鼓是迎神驱邪的,表达了劳动人民对假、恶、丑的憎恨,对真、善、美的向往,读——

  (2)师:安塞腰鼓在古代战场上,遇敌来袭时是报警的信号;作战失利时,是求援的呼声;两军对垒时,是助威的号角;赢得胜利时,是庆功的笙歌。读——

  4、师小结:此时此刻,人融进了鼓中,沉醉在声里,人鼓合一了。作者又一次情不自禁地赞叹:齐读——“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认知水*相去甚远。适时向学生介绍安塞腰鼓的起源,引导学生朗读,让学生明白古代人们是用安塞腰鼓来表达摆脱痛苦、追求幸福的愿望。这就够了,这里的“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这里的“交织!旋转!凝聚!升华!”无须逐词逐句地进行繁琐的分析,“适度模糊”,只可意会,无须言传。)

  三、回归整体,升华情感

  1、体会文章写作结构:

  (1)师:通过刚才的学*,我们感受了气势磅礴,气吞山河的安塞腰鼓,与这充满动感的描写相比,课文的开头和结尾又有何特点呢?请你们读一读,体会体会?

  (2)讨论,小结:开头和结尾都是静态描写,首尾呼应。全文在结构上是“静——动——静”。

  2、感受作者思想感情:

  (1)师:同学们,我们已欣赏到了安塞腰鼓的独特魅力。静静地想一想:作者仅仅是在赞美安塞腰鼓吗?

  (2)借助板书引导学生读作者的四次赞叹。

  (崔峦先生说:“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一般是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这一教学设计让学生回归整体,追本溯源,把握了文章的写作结构,感受到了作者不断升华的情感历程,体会到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妙处。)

  四、拓展延伸,意犹未尽

  1、(课件出示阅读材料:江西傩舞)师:读读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感受?

  2、师:同学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十千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它像一顶皇冠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安塞腰鼓只是皇冠上的一颗宝石。祖国的地域文化丰富多彩,还等待我们去研究和探索。课后请同学们搜集一些描述民俗风情的内容读一读,更多地了解祖国,了解祖国的文化。

  (设计意图: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想编者是通过本文让学生了解安塞腰鼓,了解祖国文化,热爱祖国文化。引导学生拓展阅读,激发了学生对祖国文化的兴趣,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菁华6篇)(扩展4)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菁华9篇)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1

  一、 教学设计

  创意说明

  《安塞腰鼓》是一首生命的赞歌,力量的赞歌。它歌颂了黄土高原所蕴涵的潜力和希望。作者用优美、豪放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壮阔的场面,感情跌宕起伏,写的酣畅淋漓。作者采用了大量的比喻、排比和反复的修辞句,描述出西北汉子表演安塞腰鼓时那种忘情、奔放、狂野的情绪。气势充沛,激越亢奋,让人充分的感受到力量的奔腾,生命的升华。本篇课文语言含蓄,内含丰富,无论是语言积累还是情感熏陶,都需要通过反复朗读和师生积极的讨论中来实现,因此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是非常关键的。本节课重在整体感悟作者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和描述的优美画面。调动多种朗读手段体会其画面美和力量美,以达到综合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目的。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理解文中虚实结合、以声写静等多种写法。

  知识和能力:学会理清思路,理解虚实结合的写法,学*用以声写静的手法描述闹声停止后耳朵里不可捉摸的声响。

  过程和方法:看画面,读课文,在老师指导下合作、讨论,通过实践活动体验写法。

  情感和态度:感受安塞腰鼓磅礴的气势,感受蓬勃的生命力量和作者的赞美之情。

  课型:朗读课,品味课

  二、教学步骤

  ⑴导入新课:

  我知道同学们很喜欢唱歌,你们都喜欢唱哪些人的歌曲呢?(学生自由发言)我明白你们都喜欢唱一些流行歌曲。其实,老师也喜欢唱歌,只不过我喜欢唱民歌,因为我认为流行的东西毕竟很短暂,只有那些属于大众的、民族的艺术才是永恒的,有一句名言说的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中华民族有很多令世人瞩目的艺术,如京剧、川剧变脸、灯上芭蕾等。作为一个*的青少年,你们应该了解一些。今天,我们就随刘成章先生一起去欣赏一种带着浓郁的黄土味的舞蹈艺术—安塞腰鼓。

  ⑵播放一段安塞腰鼓的表演场面,让学生直观感觉安塞腰鼓表演的力量美与画面美。(通过音象资料的.展示,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文)

  ⑶让学生自由朗读一遍课文,思考并向同学交流自己朗读的情况。(包括语气、语速、情绪、重音等)

  ⑷通过自读,请学生找出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通过找关键句子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⑸师生共同评定朗读技巧,师生合作再朗读课文,老师读主体部分,学生读四个“好一个安塞腰鼓!”,并思考作者的写作顺序,为全文划分层次。(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悟能力,师生互评朗读)

  ⑹分组讨论三个部分所描写的气氛:静→动→静(理解场面描写的重要手段)

  ⑺重点欣赏表演过程中作者虚实结合的写法。(分组讨论:按作者描写时调动的各种感管,如视觉、听觉、感觉等多角度去领悟作者精彩的描写,在自主合作学*中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朗读自选句段并说明。

  ⑻体会结尾部分,作者在表演结束后对闹声的特殊体验。(明确这种“以声写静”的写法。)

  方法:①让学生用双手敲击桌面的声响来体验。

  ②老师举生活实例或好的比喻句来示范。(从实践活动中理解描写技巧,把语文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

  ⑼讨论:作者描写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是为了抒发什么感情?(师生共同讨论,自由发言。老师把学生引入到国家开发大西北的主题上来,提高对课文的深层次理解。)

  ⑽总结全文。

  三、精彩片段

  ⒈

  师:表演过程中,作者始终贯穿着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生:赞美之情。

  师:你们能从课文中找出直接表达作者这种感情的语句吗?

  生:能!四个“好一个安塞腰鼓”句。

  师:下面老师就当你们的解说员,给你们朗读一遍课文,把你们带进那表演场面中,老师读到精彩的地方,你们就大声地赞美“好一个安塞腰鼓!”行吗?

  生:行!

  师生合作朗读课文。

  师:老师读得怎样?

  生:老师读得很有感情!老师把我们带进了那个场面!让我们有一种

  身临其境之感!老师有些地方读得较快,重音不够突出!……

  师:现在我们分六个小组讨论表演过程中作者是怎样虚实结合,描述所见所闻所感的?请同学们选出精彩语句与大家交流。

  生一:作者的所见有“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这两句写出作者看见舞姿一开始时的强烈感受,是实写。(这腰鼓)“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这一组排比句是作者看到火烈的舞姿后产生的联想,是虚写。

  生二:“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一句是实写作者所听到的;“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一组句子是作者听到鼓声时产生的联想。

  生三:“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是作者看见豪放的舞姿体会到的力量美。

  生四:“愈捶愈烈!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愈捶愈烈!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声成了茫茫一片……”这是作者所见和所感的结合。

  ……

  师:刚才同学们举了这么多很好的例子,也说明的很好。现在就请你们自由的选择一些再在小组内朗读。

  ⒉.

  师:我们没有机会亲自看到安塞腰鼓的表演场面,老师播放的画面中也没有敲鼓的响声。为了让我们更真切地体会到安塞腰鼓的壮阔,下面我们把桌面当鼓面,由慢到快,由弱及强地敲击,然后静静的聆听耳畔那不可捉摸的声响。(学生敲击后回答)

  生一:“我听到了老师清晰的脚步声和老师们的呼吸声。”

  生二:“我听到了电视机的电流声,还有窗外一声清脆的鸟叫。”

  生三:“闹声戛然而止时,我好像一个人来到一条从没有人走过的小路上。多么的陌生!”

  生四:“当所有声音都停止的时候,我好象一个人躺在了一片大草原上,天空是那样的辽阔!”

  ……

  师:刚才大家说的非常好!你们能讨论一下这种写法吗?用*时不容易听到的声音来突出环境的静,这是什么写法?

  师生讨论明确:以声写静。

  老师列举一些优美的比喻句来示范如何描写人对闹声突然停止时的特殊感受。(下去后把自己的体验写成一百字以内的片段作文)

  (以上两个片段重在加强对学生的合作学*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反思

  《安塞腰鼓》是一篇文质皆美的抒情散文。无论是欣赏其画面美,还是学*其语言美,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都比较困难。所以要多方面给学生直观的感觉和良好的引导。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启发学生对课文的领悟能力,是很必要的。我在启发学生朗读课文,感悟情景方面做的比较好。训练朗读技巧和片段仿写上也较成功。同时还加强了学生对课文主题的深入理解,并把语文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但是在留给学生讨论的时间、空间上还不够充分;学生质疑的机会还给的不多,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巩固和提高。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1、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

  2、理解排比的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在这篇文章中的作用。

  3、学*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4、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重点、难点】

  一、重点

  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

  二、难点

  1、理解排比的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在这篇文章中的作用。

  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

  1、联系上下文,体会下列词语的意思:

  ⑴忘情:不能节制自己的感情。

  ⑵狂舞:纵情的跳舞。

  ⑶闪射:闪耀,放出(光芒)。

  ⑷火烈:像火一样热烈。

  ⑸亢奋(kàng):极度兴奋。

  ⑹晦暗(huì):昏暗,不明显。

  ⑺羁绊(jī):缠住了不能脱身,束缚。

  ⑻碰撞:运动着的物体与别的物体突然接触。

  ⑼搏击:奋力斗争和冲击。

  ⑽烧灼(zhuó):烧、烫,使受伤。

  ⑾奔突:横冲直撞;奔驰。

  ⑿辐射(fú):从中心向各个方向沿着直线伸展出去。

  ⒀翻飞:上下或内外交换位置。

  ⒁淋漓(línlì):形容湿淋淋往下滴。形容畅快。

  二、导入

  大家在电视节目上看过陕西安塞地区的腰鼓吗?我想大家一定会被安塞腰鼓那种壮阔、豪放、火烈的舞蹈所深深打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看看作家对安塞腰鼓是怎样欣赏、体会的。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或老师范读、或听课文录音、或学生齐读、轮读、个别读均可)。

  2、提问: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讨论并归纳:

  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分三段:

  第一段:从开头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第二段:从但是到成了茫茫一片。

  第三段:从当它冥然而止的时候到完。

  3、提问:第二段可以分成几层?讨论并归纳:

  分成4层:

  第一层:从但是到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写安塞腰鼓的舞姿及给人的联想。

  第二层:从好一个安塞腰鼓到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写安塞腰鼓的响声给人的感受。

  第三层:从好一个安塞腰鼓到那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

  啊。写安塞腰鼓给人心灵的搏击。

  4、提问:文章怎样写表演前的情况?讨论并归纳:

  从背景写:是一片高粱地、丝溜溜的南风。

  从人物写:是蓝腾腾的后生。

  从性格写:是朴实的。从神情写:是沉稳而安静的。从腰鼓写:是呆呆的、不曾响。

  5、提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讨论并归纳:

  为下文写腰鼓表演蓄势。

  6、提问:作者与安塞腰鼓的舞姿有什么特点?讨论并归纳:

  壮阔、豪放、火烈。

  7、提问:作者是怎样写的?讨论并归纳:

  先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再用比喻从舞蹈的后生的舞姿写,如强震起的石头的狂舞。再用排比、连续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急促的鼓点像骤雨,飞扬的流苏像旋风,蹦跳的脚步像乱蛙,闪射的瞳仁像火花,强健的风姿像斗虎。

  8、提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讨论并归纳:

  运用比喻使描写的对象更加形象生动具体。运用排比使文章的气势更加恢宏、雄浑有力,用来描写安塞腰鼓很适当。

  9、提问:这腰鼓这一段用了那些反义词?讨论并归纳:

  空气(冰冷~燥热),阳光(恬静~飞溅),世界(困倦~亢奋)。

  10、提问:运用反义词写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用反义词对比强烈,写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11、提问:如果说上面是实写,那么,使人想起三段是什么写?

  讨论并归纳:虚写。

  12、提问:用虚写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用虚写使人产生联想想象,增加了文章的内涵。

  13、提问:作者联想到什么?

  讨论并归纳:联想到落日古战场,电闪雷鸣和人的大彻大悟。

  14、提问: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这句话怎么理解?

  讨论并归纳:这里写出了陕北高原人们的性格特征,是粗矿、豪迈、开放的。

  四、小结

  文章描写安塞腰鼓的特点:壮阔、豪放、火烈。先实写,用连喻,写安塞腰鼓的舞姿。然后用虚写,通过联想、想象,写安塞腰鼓给人的感受写出了陕北人们的性格特征。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⑴给下面的词配上一个同义词:

  忘情()闪射()

  火烈()亢奋()

  晦暗()羁绊()

  搏击()辐射()

  ⑵境空:

  ①骤雨一样,是();旋风一样,是();乱蛙一样,是();火花一样,是();斗虎一样,是()。

  ②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了。

  ③容不得(),容不得(),容不得()。是()了、()了、()了的那么一股劲。

  第二课时

  一、预*

  阅读课文,思考课后练*。

  二、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了课文的第一段和第二段的第一层,今天我们再来看看作者怎样描写安塞腰鼓的。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节奏、重音、感情。

  2、提问:文章第二段的第二层怎样写安塞腰舞的响声的?

  讨论并归纳: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安塞腰鼓声音的回响。第一句写声音撞击在山崖上,山崖发出回响;第二句写声音撞击在观众的心里,观众的心里发出共鸣。第三句写声音引起的豪壮的抒情、严峻的思考、犁尖翻起的上浪、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3、提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安塞腰鼓的沉重的响声,气势不同反响。

  4、提问:文章第二段的第三层怎样写安塞腰鼓给人心灵的搏击?

  讨论并归纳:先写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的、急速的、大起大

  落的搏击着,使人感到震撼、烧灼、威逼。使人鲜明的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使人感受到陕北农民的那种取之人的甚少,奉献给人的甚多的精神。写出作者心灵深处的感悟。

  5、提问:黄土高原啊这一段写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只有黄土高原这么深厚的土层,才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才能有这么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

  6、提问:为什么说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里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讨论并归纳:这里用比喻说明江南人性格柔弱,只能唱一些江南小调,打不得这样气势澎湃的腰鼓。

  7、提问:第二段的第四层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总结上面的三层的意思。从力量、声响、光影的变幻、艺术的享受写安塞腰鼓的舞姿给人蓬勃的想象力。从安塞腰鼓沉重的响声写给人心灵的净化。从后生们生命中喷发出来的力量写安塞腰鼓给人心灵的震撼。

  8、提问:倒数第四段中的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这几个词能不能对调?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能。因为这几个词的排列按一定的顺序。从小到大,从低到高,从中心到四周。

  9、提问:为什么说当它更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

  讨论并归纳:这是人对闹声的一种感受,当闹声突然停止的时候,会感到特别的静。其次,这里用静来反衬闹,可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10、提问;怎样理解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声?

  讨论并归纳:鸡声是天亮的标志,是新的一天的开始,是希望的象征。有这种安塞腰鼓所喷发出来的力量,一定会带动生命的奔腾升华,一定会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正是希望所在。

  11、提问: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试举例说明这样的写法,对表现文章的思想感情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

  ⑴句内部的排比: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⑵句与匈之间的排比: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⑶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流做。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而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这些排比句使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钱钻,能表达出强烈的思想感情。

  12、提问:访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讨论并归纳:本文通过对安塞腰鼓的描写,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

  四、小结

  这篇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锡铭,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表达出作者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的强烈的思想感情赞美陕北高原人们粗矿、豪迈、开放的性格特征。文章多处运用排比、比喻,使文章气势恢宏,节奏明快,每个词语都简洁有力,每个句子都罂群激越,增强了文章感人力量。

  五、作业

  1、课后练*二、三、四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⑴写出了面词的反义词:

  晦暗()束缚()

  闭塞()欢乐()

  摆脱()冰冷()

  恬静()困倦()

  ⑵简答:

  ①本文以什么作为线索?

  ②安塞腰鼓的特点是什么?

  ③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一股劲!这句话运用了什么类型的排比?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④清模仿文中的排比句写一段话。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抓住重点句子赏析

  2.体会文章对人的旺盛的生命力的赞颂,对中华民族的旺盛的生命力的赞颂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难点: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

  【教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播放多媒体片断黄土风情,给学生以形象的感受,并调动沉重的情绪。

  安塞位于黄土高原上,延安以北。厚重的土地,简朴的窑洞,咆哮的黄河,养育了朴实豪放的陕北人。安塞有腰鼓之乡的美誉,安塞腰鼓被称为中华第一鼓。瞧,一群茂腾腾的后生打着富有节奏的鼓点,迈着富有特色的舞步向我们走来了。同学看后有什么感受?这酣畅淋漓、富有动感的艺术,如何用无声无色的文字把它写的有声有色有气势,今天,我们共同来学*陕北作家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看他用怎样的妙笔,将这一民间艺术的奇葩展现出来的,让我们去欣赏、去感悟。

  二.整体感知

  听录音范读,学生感受文章的感情基调,并思考,作者四叹好一个安塞腰鼓,各好在哪儿?

  屏幕显示板书:

  亢奋容不得羁绊

  好沉重严峻的思索力

  震撼释放出能量

  颤栗浓烈的享受

  三.朗读训练

  教师指导:第一部分是鼓声响起之前,用中速,也不乏力量。中间部分是鼓声响起来,语调就应该激越、高昂。鼓声落,要读出悠远寂静、若有所思的情绪,语速稍慢。

  学生分组自己朗读,体验作品的情感、气势,然后推荐代表,比赛朗读。朗读内容为中间部分,将其分成五小节,第5-第13段,14段-17段,18段-22段,23段-24段,这四部分由各组代表朗读,25段-27段由全班同学集体朗读。(在朗读的同时,播放多媒体片段腰鼓英姿,以鼓声伴读,创设情境,加强学生对生命律动的感受,进而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包含的对人的旺盛的生命力的赞美之情。同时,用比赛的形式来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角。)

  四.精读赏析,问题探究

  老师:生命因力量而得到渲泄,力量又带动生命奔腾、升华,我们用心去品味文章的语言,看作者是怎样体现生命的律动的。

  (提示:可以结合体会多种修辞手法去品味赏析。)

  示例:第8自然段中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这个句子运用排比句式,使语言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

  学生根据范例分组品味语句,相互交流,教师参与指导。对共性的问题,全班讨论,若有些重要问题学生未提出,可提出来与学生共同交流,达到教师引导、师生互动的效果。

  共同研讨句子:

  1.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运用排比和比喻,用层出不穷的美好想象和联想,来描绘鼓声,思维大开大合。气势恢弘。)

  2.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碰撞化无形为有形。写出了鼓声的力度。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运用比喻,写出了沉重的鼓声清楚地回响在山崖之间,似乎山崖也被敲出了强烈的鼓点。三个隆隆反复出现,造成一种回环音的效果。)

  3、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段话,这生命力的本质是什么?其本质是一股安塞人要冲破贫穷落后的羁绊,挣脱束缚,撞开闭塞,不甘贫穷落后,不畏屈辱,奋发向上,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势不可挡的劲头。)

  情感迁移:播放多媒体片段激情飞扬。

  情感导语:看吧,这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挟裹着黄土高原的狂风,蕴藏着黄河的咆哮,向我们扑面而来了。人与鼓合为一体,人借鼓势,鼓助人威,共同演绎了一首生命力量的赞歌,在这火烈的颂歌中,人们与自然抗争,与命运抗争,创造美好的生活。在这火烈的颂歌中,我们能不被感动吗?让我们也积蓄生命的能量,随着这激越的鼓声,去唱我们生命的赞歌。嘿嘿......

  主题迁移: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致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鸡叫了,天亮了,新的开始,新的希望,安塞腰鼓所喷发出来的力量,一定会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世界。现在,安塞人民盼来了*开发西部的新契机,让我们也带着我们的收获走上人生之路。(播放多媒体片段欢庆腰鼓)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主题文本:

  (1)掌握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12~16自然段。

  (2)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掌握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体会作者构思的精巧和表达的形象与力量。

  2.感悟文本主题:

  在朗读、品析中感受安塞腰鼓表演中的气势之美,感受黄土高原生命的力量之美和黄土高原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之美。

  3.培养语文品质:

  (1)在排比句式中体会作者表达的精准性。

  (2)在比喻句式中体会作者联想的丰富性。

  (3)在“好一个安塞腰鼓”内涵的追问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4)在感情朗读与感想诗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板块设计

  (一)了解课文结构特点

  “好一个……安塞腰鼓!”在课文中出现了四次,每次出现,代表不同的含义,并且层层递进,表现出作者思想和情感的逐步升华。教师要根据课文描写的这四个层次,逐一引导学生朗读、想象与感悟。

  第一次“好一个安塞腰鼓”,赞叹的是安塞腰鼓带来的火烈的舞蹈。

  第二次“好一个安塞腰鼓”,赞叹的是安塞腰鼓带来的沉重的鼓声。

  第三次“好一个安塞腰鼓”,赞叹的是安塞腰鼓带来的强盛的生命。

  第四次“好一个安塞腰鼓”,赞叹的是安塞腰鼓带来的蓬勃的想象。

  (二)充分领略文字的表现力

  文中的很多句子和段落运用比喻、排比,写得很有想象力,也很有气势,与安塞腰鼓的艺术表演结合得非常完美。

  1.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1)假如变成规范的表述,应该是:

  急促的鼓点像骤雨一样;飞扬的流苏像旋风一样;蹦跳的脚步像乱蛙一样;闪射的瞳仁像火花一样;强健的风姿像斗虎一样。

  (2)通过对比朗读,引导学生感受原句在表达上的急促有力,符合当时表演场景的气氛。

  (3)还可以排列成诗句的样式:

  骤雨一样,

  是急促的鼓点;

  旋风一样,

  是飞扬的流苏;

  乱蛙一样,

  是蹦跳的脚步;

  火花一样,

  是闪射的瞳仁;

  斗虎一样,

  是强健的风姿。

  2.上述这一段话,描写了安塞腰鼓的表演场面,既关注了物,又关注了人。可以让学生在朗读、想象基础上谈谈感受。从而加深对下一句话的理解:

  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3.……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

  ……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

  首先,要让学生找出这 两段中的比喻句,然后说说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要把山崖和观众的心比作牛皮鼓面,这样比喻贴切吗?从而切身体会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对大山,对人心的强大震撼力。最后通过朗读体会。

  4.第12自然段,可以通过填空的形式引领学生学*体会文字表达的特点,在熟读体悟中指导背诵。

  (1)后生们的( )、( )、( ),( )地搏击着,( )地搏击着,( )的搏击着。

  它( )着你,( )着你,( )着你。

  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 )、( )和( )。

  它使你惊异于那( )的'躯体,那( )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 )的能量。

  (2)上述四句话都是排比句,可以选择一句重点句引导学生体会排比的特点与效果。

  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让学生了解到这时作者的独特感受,结合前句理解,到底是什么震撼着我们,是什么烧灼着我们,又是什么威逼着我们?(依次是:声音、热情、气势)

  (3)最后一句话含义深刻,值得学生体味:

  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要在引读中追问:从“农民衣着包裹”体会到什么?(朴素)从“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体会到什么?(艰苦)从“居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不可思议,敬佩)

  5.第15自然段,也可以通过填空的形式引领学生学*体会文字表达的特点,在熟读体悟中指导背诵。

  每一个舞姿都( ),每一个舞姿都( ),每一个舞姿都( ),每一个舞姿都是( ),每一个舞姿都使人( ),使人( )。

  还可以变成诗歌排列的形式:

  每一个舞姿都( ),

  每一个舞姿都( ),

  每一个舞姿都( ),

  每一个舞姿都是( ),

  每一个舞姿都使人( ),

  使人( )。

  (三)以诗的形式写几句感受

  安塞腰鼓赞

  安塞腰鼓,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好一个安塞腰鼓!(好在哪里?)

  火烈的舞蹈

  沉重的鼓声

  强盛的生命

  蓬勃的想象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一)学科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重要词语,掌握排比、反复句式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学会从修辞等角度品味句子,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3、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二)法制渗透目标:渗透《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的相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是教学的难点;

  2、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侧面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通过联系生活,加深对生命的思考认识即教学的重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语言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腰鼓表演中的生命律动。

  2、讨论品味法:对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关键语句,仔细揣摩品味。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多媒体播放安塞腰鼓表演视频,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对文中的重点词和喜欢的句、段进行勾划和标注,并标出段落序号。

  2、多媒体出示重点词语及读音,积累词语。

  3、说说初读感受。

  你认为作者为我们描绘了的安塞腰鼓,请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

  (二)再读课文,领悟情感。

  1、听读课文选段,点燃学生朗读课文的激情。

  2、分组朗读。前后桌四人一组,相互听读、交流、朗读。

  朗读指导:根据课文内容,把握好语速的快慢、语调的高低;注意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停顿;注意语音的轻重,一般情况下,动词和形容词要重读。

  3、代表选读:选读你最喜欢的段落或句子。

  (三)三读课文,品味语言。

  1、请在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品味品味它表现了安塞腰鼓的什么特点,这种特点是通过什么表现的。先在文中标注,然后自由表达。

  2、可以用这样的句式说话:“我喜欢句子,因为它通过表现了。”

  学生品味、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引导。

  3、学生展示对语言的品味。

  4、强调排比、反复两种修辞的特点及表达效果。并通过具体例子加强理解。

  (四)拓展延伸,渗透法制。

  1、介绍安塞腰鼓,渗透法制教育。

  安塞腰鼓是我国北方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民间舞蹈之一,有20xx多年的悠久历史。表演可以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其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

  国家非常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并依据《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和《*文物保护法》制定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其中第七条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都有依法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义务;国家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国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及其文物主管部门应当对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组织或者个人给予奖励;省级文物主管部门应当建立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工作制度,开展志愿者的组织、指导和培训工作。

  2、发掘家乡文化,保护文化遗产。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适当补充。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文化遗产概念的理解和保护意识。

  三、小结

  四、作业布置:

  1、请模仿文中的排比句写一段话,描述一个表演场面。(课外完成)。

  2、积累词语,收集文中好字好词。

  3、背诵你认为精彩的语句,并摘抄笔记本上。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6

  设计理念:

  紧抓作者的感情线索——四次赞安塞腰鼓,引导学生层层剥笋,通过品词析句、创造性的朗读、语言训练、合作探究等,催化学生情愫,让学生体会,作者的四次赞叹不是简简单单的叠加,而是浓浓烈烈的升华。作者是借赞安塞腰鼓赞黄土高原,赞中华民族。

  一、提纲挈领,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朗读了课文,感受到了安塞腰鼓的独特魅力,感受到了作者对安塞腰鼓炽烈的情感!作者在文中一次又一次情不自禁地赞叹——(课件出示作者的四次赞叹,生读)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细细品味这“好一个安塞腰鼓”。

  (文中作者四次由衷的赞叹环环相扣,浑然天成,层层推进,将课文凝成一个整体。学生通过朗读就抓住了牵一发动全身的主线,把握了文章的情感脉搏。)

  二、品读感悟,入情入境

  (一)欣赏火烈的舞蹈(5—8自然段)

  1、师:细细地读5—8自然段,你眼前浮现的是什么?(板书:火烈的舞蹈)

  2、师:“火烈”体现在什么地方?请你画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3、指导朗读:

  (1)引读:骤雨一样,是……旋风一样……乱蛙一样,是……火花一样,是……斗虎一样,是……

  师:在这段话中,作者分别把这火烈的舞蹈比作——骤雨、旋风、乱蛙、火花、斗虎(生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再读,读出热情,读出力量。

  (2)问答式读: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怎样了?(燥热了)

  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怎样了?(飞溅了)

  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怎样了?(亢奋了)

  师:在这段话里,作者用了三组反义词,请你找出来。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4、师小结:面对这壮阔、豪放,充满热情,充满力量的舞蹈场面,作者情不自禁地赞叹:齐读——好一个安塞腰鼓。

  (作者通过五个比喻句,三组反义词来表现“火烈”。文章有温度,字词知冷暖,这“火烈”在词中,这“火烈”在句中。学生在创造性的朗读中感受到了这“火烈”就是热情,就是力量。)

  (二)倾听沉重的鼓声(9—11自然段)

  1、老师读9—11自然段,问:你的耳畔传来了什么?(板书:沉重的鼓声)

  2、师:从“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我们感受到什么?你想到了哪些词?

  3、师:读着“观众的心也变成牛皮鼓面了”,你觉得此时观众的心情可用哪些词来形容?从中我们感受到什么?

  3、师指导朗读:读出鼓声震天,读出心潮起伏。

  4、师小结:这鼓声惊天动地、气壮山河,作者又一次情不自禁地赞叹:齐读——好一个安塞腰鼓。

  (作者用了两个相同的句式,由表及里来表达鼓声带来的震撼力。“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学生不难理解,“观众的心也变成牛皮鼓面了”却很抽象。让学生先用词说说此时观众的心情,再让学生说读后的感受,学生就会明白,此时观众被安塞腰鼓磅礴的气势震撼、感染,沉浸在这鼓声里了。)

  (三)走*元气淋漓的后生(12—14自然段)

  1、师:轻读这段文字,你看到了什么?(板书:元气淋漓的后生)

  2、理解“元气淋漓”:

  (1)哪些句子写后生们的元气淋漓?你觉得还可以用哪些词来形容这些后生?“元气淋漓”是什么意思?

  (2)拓展:理解“大汗淋漓”。

  3、师指导朗读:读出“活跃、强盛”,读出“元气淋漓”。

  4、师追问:这元气淋漓的后生是谁养育的?这红豆角、老南瓜是谁养育的?

  5、师小结:看着这群元气淋漓的后生,看着这片长出红豆角、老南瓜的土地,作者又一次赞叹:齐读——“好一个黄土地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作者借赞“元气淋漓”的后生来赞黄土高原。理解“元气淋漓”是重点,也是个难点。引导学生找出表现“元气淋漓”的句子,让学生描述这是一群什么样的后生,再让学生读相关句子,这一难点在层层剥笋中,在具体的语境中迎刃而解了。)

  (四)融进变幻的舞姿(15—17自然段)

  1、师:默读第15自然段,然后观察插图,你的眼前浮现的是什么?(板书:变幻的舞姿)你的心中感受到什么?

  2、师:是啊,这一切使人“叹为观止”。作为*人会怎样自豪地赞叹?作为国际友人又会有何感慨呢?(学生想象、交流)

  3、介绍安塞腰鼓的起源,引读第15、17自然段(课件出示)。

  (1)师:在古代,安塞腰鼓是迎神驱邪的,表达了劳动人民对假、恶、丑的憎恨,对真、善、美的向往,读——

  (2)师:安塞腰鼓在古代战场上,遇敌来袭时是报警的信号;作战失利时,是求援的呼声;两军对垒时,是助威的号角;赢得胜利时,是庆功的笙歌。读——

  4、师小结:此时此刻,人融进了鼓中,沉醉在声里,人鼓合一了。作者又一次情不自禁地赞叹:齐读——“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认知水*相去甚远。适时向学生介绍安塞腰鼓的起源,引导学生朗读,让学生明白古代人们是用安塞腰鼓来表达摆脱痛苦、追求幸福的愿望。这就够了,这里的“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这里的“交织!旋转!凝聚!升华!”无须逐词逐句地进行繁琐的分析,“适度模糊”,只可意会,无须言传。)

  三、回归整体,升华情感

  1、体会文章写作结构:

  (1)师:通过刚才的学*,我们感受了气势磅礴,气吞山河的安塞腰鼓,与这充满动感的描写相比,课文的开头和结尾又有何特点呢?请你们读一读,体会体会?

  (2)讨论,小结:开头和结尾都是静态描写,首尾呼应。全文在结构上是“静——动——静”。

  2、感受作者思想感情:

  (1)师:同学们,我们已欣赏到了安塞腰鼓的独特魅力。静静地想一想:作者仅仅是在赞美安塞腰鼓吗?

  (2)借助板书引导学生读作者的四次赞叹。

  (崔峦先生说:“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一般是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这一教学设计让学生回归整体,追本溯源,把握了文章的写作结构,感受到了作者不断升华的情感历程,体会到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妙处。)

  四、拓展延伸,意犹未尽

  1、(课件出示阅读材料:江西傩舞)师:读读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感受?

  2、师:同学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十千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它像一顶皇冠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安塞腰鼓只是皇冠上的一颗宝石。祖国的地域文化丰富多彩,还等待我们去研究和探索。课后请同学们搜集一些描述民俗风情的内容读一读,更多地了解祖国,了解祖国的文化。

  (设计意图: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想编者是通过本文让学生了解安塞腰鼓,了解祖国文化,热爱祖国文化。引导学生拓展阅读,激发了学生对祖国文化的兴趣,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7

  【教材分析】

  《安塞腰鼓》是一篇用雄浑激越的鼓点敲出的优美豪放的诗章,是一曲旺盛的生命和磅礴力量的热情颂歌。作者通过一群朴实得像红高粱一样的茂腾腾陕北后生在黄土高原上展现的壮阔、雄浑、激越、豪放的腰鼓场面的描写,展现了中华民族古老淳朴的民间文艺风情,显示了生命的活跃和强盛。抒发了中华民族挣脱了束缚与羁绊、闭塞与保守后的欢乐和痛快、思索和追求。

  文章语言如诗如画,极富音乐美。在内容和形式上取得了完美的统一。课文多用短句来表现内容,显得铿锵激昂,同时还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间的排比,交错出现,一个接一个,使内容表达得更加热烈、更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教学目的】

  1、整体感知,发表见解。

  2、品味排比句式、气势与激情,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铿锵有力,富有节奏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本文既用写实的笔触描绘了气势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又用更多的笔墨写意。如何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是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层面感受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是教学重点。

  【教学设想】

  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对于生活在南方或现代都市中的青少年,大都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会好些。教这样的文章,尤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一旦进入角色,教起来就轻松多了。

  【教学设计】

  1、朗读(设计说明:通过读能感受到语言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腰鼓表演中的生命律动。)

  2、揣摩(设计说明:对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关键语句,应当仔细揣摩品味。)

  3、迁移练*(设计说明:模仿课文大量使用排比增强文章气势的写作方法。)

  【课前准备】

  一、教师

  1、腰鼓的表演片段;

  2、课文朗读录音。

  二、学生

  1、掌握生字词;

  2、搜集安塞腰鼓的有关知识及作者的情况。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多媒体播放腰鼓的表演片段)同学们,欣赏了这幅精彩的表演场面,你的心中必然会有所触动,那么请用语言描绘一下这场表演。(交流评议)如此惊心动魄的场面要形象地描绘出来,确实有困难。不妨让我们一同欣赏刘成章是怎么把安塞腰鼓写得有声有色有气势,竟至于使我们如痴如醉。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提问:这是……的安塞腰鼓,用文中的词句来回答。

  说明:如“亢奋”、“豪迈”、“惊心动魄”、“震撼”、“火烈”等等。

  2、自由大声地朗读:

  找出描写“腰鼓”部分。

  三、研读全文

  1、理请结构(师生齐读)

  说明:文章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止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四个角度来展示腰鼓舞的艺术魅力,且四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

  学生找出:“好一个安塞腰鼓”

  明确: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2、内容赏析:

  ⑴布置分组朗读,分组寻找“好一个安塞腰鼓”中的“好”体现在哪儿?请用“好在……,你看(听)……”句式叙述。如:

  ①好在有火烈的舞蹈场面。你看,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②好在鼓声的巨大力量。你听,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

  ③好在有茂腾腾的击鼓后生。你看,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④好在变幻的舞姿。你看,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⑵提问:这样“好”的安塞腰鼓使你联想到什么?

  关于这篇文章的主旨,有多种见解:

  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这股力量,有西北汉子热情奔放的腰鼓表现出来;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贫瘠的黄土地、困倦的生活,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物质上、精神上受到太多的压抑、羁绊。安塞腰鼓表现了挣脱、冲破、撞开这一切因袭重负的力量;

  歌颂阳刚之美,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他们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表现了一种独特的美;人就应该这样痛快淋漓地生活、表现。打破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不必患得患失。

  (此题有一定的难度,无须面面俱到,只要有所体会、领悟即可。)

  3、品味语言:

  ⑴学生寻找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地方,朗读三次。请用“我喜欢句子,因为”的句式进行评点。

  (教师提示:可以从用词、句式、修辞等角度入手)

  教师举例:我喜欢“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句子,因为反义词用得好,在强烈的对比中,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⑵学生间互相交流。

  ⑶教师作适当的归纳:

  句式上:作者多用简洁有力、脆生响亮的短句。如:“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简洁地表现了年轻生命的热烈奔放;“忘情了,没命了”,有力地表现了生命沸腾、力量喷涌不可遏止的情景。

  修辞上: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不仅交错出现,而且一连许多,如:“使人想起……”“愈捶愈烈”,都是一连用三个排比句,犹如江河一泻千里,不可遏止。许多排比对偶工整,如:“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火花一样,是闪烁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一段,气势昂扬,还有排比层层递进,如:“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等,排山倒海般让人透不过气来。排比句的大量使用,使语句汪洋恣肆,表现出安塞腰鼓气吞山河的场面和震撼人心的力量。

  小结:这一切形式上的追求,在文章造成了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炽热灼人的氛围,排山倒海般的气势,恰与作者所要歌之颂之的人的生命力量相辅相契。

  4、配乐朗读,体会情感,品味语言。

  四、作业(迁移练*)

  1、积累词语,收集文中好字好词。

  2、背诵你认为精彩的语句,并摘抄笔记本上。

  3、模仿课文的排比句,仿写句子。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基调,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2、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3、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二、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黄土高坡》

  1.导入:

  一曲激昂高亢的《黄土高坡》,把我们的思绪引向了广袤的黄土高原这里不是鲁迅笔下的杏花春雨江南,这里没有小桥流水人家,这里也没有吴侬软语的咿咿呀呀;这里只有奔腾的黄河,只有酱色的黄土,只有火红的高粱,只有朴实、剽悍的西北汉子

  (多媒体展示图片:黄土高原、黄土、黄河、红高粱、西北汉子)

  今天,就让我们文化之旅的脚步随着刘成章的生花妙笔踏上黄土高原,踏上这片曾孕育出横扫*的秦朝、大一统的汉朝、号称“唐帝国”的唐朝的神奇土地,去安塞古镇,去聆听那从20xx多年前的战场传来的鼓声,去欣赏有“天下第一鼓”之称的安塞腰鼓

  2、多媒体介绍安塞腰鼓,学生欣赏

  (多媒体展示)安塞腰鼓诞生于黄土高原,是一种融舞蹈、歌曲、武术于一体,独特而优秀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在古代它既是激励边关将士冲锋陷阵、浴血奋战的号角,也是将士凯旋的欢迎曲,如今它是陕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它是陕北人精神风貌的象征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气势磅礴,独具魅力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

  本来,一个人,一面鼓,没有稀奇的地方,但是脚下古朴厚重的黄土高原,耳边奔腾咆哮的滚滚黄河,给它注入了巨大的精神力量下面让我们跟随作家刘成章一起展开想象的翅膀,从文字中体会这腰鼓声中激情

  三、朗读感悟、体会情感

  ●感气势

  1、欣赏电视散文《安塞腰鼓》的激情诵读,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请大家在听的过程中注意重点字词的正确读音并品味文章的感情基调,可小声跟读

  师过渡:“好一个安塞腰鼓!”此时此刻,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你欣赏完这个短片的心情和感受吗?(惊心动魄、气壮山河、气势磅礴、气冲斗牛)整篇文章的确是极富震撼力,文章中一个排比接一个排比,一个高潮连一个高潮,是否给了你阅读的冲动和快感?请你带着满腔的激情,以饱满亢奋的精神,豪迈富有穿透力的声音放声朗读吧在读的过程中划出自己喜欢的段落语句,住一会为老师同学来一次震人心魄的朗读表演

  ●找感觉

  2、自由朗读,划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和语句

  朗读指导:

  四部朗读法:

  1.大,大而不喊;2.慢,慢而有情;3.快,快而不乱;4.稳,稳而有度

  简单解释:大,就是读的声音要大,即使读错了,也要大大方方的读出来,这样别人才可能给你指点大而不喊,不要扯开喉咙,要让听到的人知道你在读课文慢而有情,要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感情,是高亢还是低沉,是欢快还是悲伤等等快而不乱,讲究把文章读熟稳而有度实际上是前三点之后的总结,是一种效果简单的说,就是通过前三步的阅读,根据自己对文章的体会,读出的课文,该高的高,该低的低;该快得快,该慢的慢;该高亢的高亢,该低沉的低沉;该欢快的欢快,该悲伤的悲伤

  “第一部分是鼓声响起之前,用中速,也不乏力量中间部分是鼓声响起来,语调就应该激越、高昂鼓声落,要读出悠远寂静、若有所思的情绪,语速稍慢”

  ●比风采

  3、学生组内自主朗读,体验作品的情感、语调,然后推荐代表,比赛朗读可以小组展示,可以个人展示,看谁读得感情充沛,气壮山河

  ●知内容

  4、用“好一个________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可用自己的语言,也可用文中的语言

  (“壮阔”“豪放”“火烈”“有力”“元气淋漓”“惊心动魄”“奇伟磅礴”“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等等)

  课文中有一句话反复出现,表达了作家对安塞腰鼓的赞美,这句话是--“好一个安塞腰鼓!”(板书)它每出现一次,又分别是在赞美安塞腰鼓哪个方面的“好”?(小组合作交流)

  第1次出现主要是赞美安塞腰鼓表演时壮阔、火烈的场面火烈的舞蹈场面美

  第2次出现是在赞美安塞腰鼓隆隆隆隆的沉重的响声激越的鼓声美

  第3次出现是赞美充满力量的动作和舞姿击鼓的后生美

  第4次出现是赞美安塞腰鼓表演能激起人们丰富的想像变幻的舞姿美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9

  学*目标

  1.识记本文出现的重点字词,了解安塞腰鼓。

  2.学*本文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腰鼓表演的技艺,品味文章的语言。

  3.学会欣赏舞蹈表演的艺术,感受舞蹈的美,体会安塞人的内在品质。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师:源于生活的艺术,表现形式有很多,哪位同学能够说出自己知道的几种?

  生:画画、雕塑、武术

  师:我们身边的能列举几个吗?

  生:闹元宵、踩高跷、舞狮、秧歌

  师:对,其实,还有一种威风锣鼓表演,气势宏大、场面壮观。今天我们学一篇同样为鼓的表演安塞腰鼓的文章,看看安塞人能舞出点什么?

  二、理解题目。

  教师引导学生就文章题目提出问题,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整体感知。

  三、整体把握课文。

  1.解决文章中的生字词。

  教师把生词分为四类:注音、解释、书写、累积。启发学生体会这样分类的目的。指出整理、累积词语的方法,什么样的词语需要整理和累积(不认识的、重要的、有价值的)?如何累积(分类、书写记忆、运用记忆)?

  2.文章写了什么?

  要求:默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开始部分,写一群后生神情沉稳而安静地站着;紧接着写他们开始捶、发狠、忘情、没命地捶;这样的行为一直持续写到了文章的什么段落?文章最后说: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由此可见,文章写了一次黄土高原人表演安塞腰鼓的文艺活动。由此,你认为整篇文章的层次可以如何划分?归纳一下各部分的大意。(教师预设:第一,表演前;第二,表演中;第三,表演后。)

  (2)在文章中间的部分,同学们是否发现有一些句子反复出现,在整体理解课文方面能给你什么提示?根据这些提示,试着把这一部分划分一下小的文章层次,总结一下层意。(教师预设:第一,写安塞腰鼓的舞姿以及给人的联想。第二,写安塞腰鼓巨大的声响给人的感受。第三,写安塞腰鼓给人心灵的搏击。第四,从力量、声响、光影的变换,艺术的享受写安塞腰鼓的舞姿给人蓬勃的想象力。)对你欣赏舞蹈艺术有什么启示吗?由此初步思考,作者写安塞腰鼓,要表现什么?从哪些语句、段落可以看得出来?试着读一下。

  四、重点研读。

  师:你认为文章哪一句话、哪一段、哪几段写得比较好?好在什么地方?说一说理由,读一读,体会一下;或者有什么疑问、需要讨论的问题,咱们一起讨论一下。

  1.文章写表演前的情况,有什么好处?

  师提示:没有一个静止的开始,后面的忘情的动,好像就没有参照系一样。这里的静,是为后面的动蓄势。

  分析:人物茂腾腾的后生;背景一片高梁地,咝溜溜的南风;性格朴实;神情沉稳而安静;腰鼓呆呆的,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2.作者写安塞腰鼓的舞姿有什么特点?是怎样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先用排比写: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然后用比喻写后生的舞姿像强震击起的石头;然后用排比和比喻的方法写鼓点像骤雨;流苏像旋风;脚步像乱蛙;瞳仁像火花;风姿像斗虎。

  这样写的好处:比喻使描写的对象更加生动具体,排比增强了文章的语言气势,很好地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

  3.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怎么理解?

  写出了陕北高原人的性格特点:粗犷、豪放、开放。表现:在这样一片贫瘠的土地上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要挣脱、冲破、撞开束缚、羁绊、闭塞,由晦暗追求明晰、光明、富裕生活的一种信心和勇气。

  4.如何写安塞腰鼓的响声的?

  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了安塞腰鼓沉重的响声以及声势的不同凡响。

  第一句写响声撞击在山崖上,山崖发出回声;第二句写响声撞击在心里,观众的心里产生共鸣;第三句写响声引起的豪壮的抒情、严峻的思考、犁尖翻起的土浪、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5.是从哪几个方面写安塞腰鼓给人丰富的想象力的?(力量、声响、光影的变换。)

  6.为什么说: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

  这是人对闹声的一种感觉,当闹声突然停止的时候,人会感觉特别的寂静。这里是用静来反衬刚才的闹。

  7.如何理解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鸡啼是天亮的象征,是希望的象征。有这种安塞腰鼓所喷发出来的力量,有这些安塞人的精神,他们一定会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世界,这也正是希望之所在。

  五、小结。

  1.文章写了一次安塞腰鼓的表演活动,作者想通过叙写,表达作者对于生命中奔腾的力量的赞美;表达作者对黄土高原人特有的内在的精神品质进行赞美的思想情感。

  2.在文章的写法上,你有什么启发?(按照时间划分来写活动的方法;语言大多使用修辞方法,以增强语言表现力;善于抓住生活中美的东西;写表演活动可以从舞姿、声响、给人的想象、给人心灵的冲击等方面着手。)

  3.安塞人内在的东西给你什么启示?(人应该有追求,应该这样痛快地生活和追求着。)

  4.阅读这样的文章应该注意的问题:学会调动自己的感觉经验,体会问题背后所蕴含的东西,从而达到理解语言文字的目的。

  六、布置作业(选其一)。

  1.观看千手观音,写一段自己的感受与同学交流。注意运用刘成章写安塞腰鼓的手法,学*他的语言。(教师提供网址)

  2.你知道我们家乡独有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吗?试着搜集、整理、交流一下,学*本课的写法,写一写正月十五闹元宵时秧歌队伍表演的情形。

  第二部分网络议课实录

  问题一:教学设计到教学实践:加法还是减法

  陈大伟(以下简称陈):读完你的教学后记,我能清楚地感受到你对教学的理性追求。做事之前要清楚自己想干什么,这虽说是老生常谈,但在实践中我们却常常迷惑和忘记。你对学生的理解基础、达成理解可能的方式、理解什么、学会描写的方法,学会欣赏舞蹈等方面的认识和分析给人很多启发。这种启发是对认识教材和分析教材的思路的启发,对我的帮助很大。你在反思中提到这节课,自己设计的内容过于繁重。想法太多,反而一个也没有实现好。我很同意这样的看法和观点。课堂教学不能贪大求全,什么东西都想做,结果什么事情都没有做好。

  任念国(以下简称任):非常同意你的观点。追求大而全向来是教师经常犯的一种错误。但是自己感觉:老师备课时还必须要大而全,只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选择最佳的、适时的切入点,以点代面,重点突破,从而更加深入地全面把握。

  陈:我同意备课要深、透、全,但关键是在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中要学会舍得,并充分认识到一节课不可能吃成胖子,教学中不是为了展示自己对教材理解多么深刻!想法太多,反而一个也没有实现好。或许,现在教师要做的,不是怎么去扩充,而是应该想想怎么做减法。

  陈:很多老师在做公开课时带着沉重的包袱,想着得奖,想着听课者的好评,却失去了自我和真实。实际上,一节课就是一节课,三维目标需要在经常的教学活动中追求,不是一节课就能实现的。评课时,我们也不能求全责备,不能要求一节课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都必须出现。

  任:这一点我是深有感触。如果不能把压力很好地转化为动力,战时的状态不能很好地调整的话,这确实是一个授课教师一个用粉笔作战的战士要打败仗的很重要的原因。

  陈:这是很难避免的压力。我认为,有更高层次和境界的教师在此时是心中只有学生,只根据学生的需要和现状进行教学。

  问题二:单篇教学与主题单元如何有机联系

  陈:我把你的《安塞腰鼓》教学简记读了两遍,我认为你的把握是对的:以时间为线索,分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进行,而在表演中,又从声响、动作、想象等方面展开。

  以时间为线索是一方面,同时考虑到这是一个艺术欣赏的单元,还可以从舞台艺术的角度具体展开,比如:

  表演前:

  (人物)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场景)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梁地。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梁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裳。

  (动作神态)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的,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梁。

  我觉得这是一个电影场景的写法,也是戏剧开幕前的场景,可以让学生充分想象,并在想象中期待那惊心动魄的一捶。

  表演中:

  鼓点像骤雨(声);流苏像旋风(物);脚步像乱蛙(人);瞳仁像火花(眼);风姿像斗虎(人的整体感觉)。

  任:你的建议让我很受启发。从主题单元的角度来考虑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和策略。因为自己对舞台艺术了解不多,所以没有去涉猎。陈老师所建议的设计,是一个很好的思路,对于学生来说,文化艺术舞台艺术的涉猎和储备,可能对他一生都有好处。这个思路我会汲取的,谢谢!

  陈:在我的听课实践中,我注意到很多老师很难把握一节课的要点,他们仅仅是就事论事,缺乏整体感和前后关联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且也很难找到展开教学的思路。所以我与中小学教师交流时常常谈到:我们要学会欣赏整个画面,而不是仅仅陷入某一个局部。我注意到你在此处特别强调谢谢,我很高兴,哪怕就这一个问题我们达成了共识,都是我们讨论的成果。

  问题三:如何认识和处理文章的特色

  陈:我以为这是一位舞蹈艺术行家的杰作。学*排比,是这节课的一个要点。通过这里的学*,让学生意识到,排比不是重复,而是从不同角度展开(或者不断深入地迫*,此处是从不同角度展开)。学生要学*观察舞蹈艺术,需要从声、形、动态、眼神、整体感觉等方面入手。

  任:关于排比,你的观点让我很受启发。学生的理解不够深刻,可能就是缘于教师的考虑肤浅。自己*时的分析也只是站在考试的角度,让学生体会一下:排比的使用有什么具体意义,增强了什么样的语言气势(有什么表达效果)而已。至于如何从哪些方面来增强语言气势、如何在实际运用中学会写排比,还真的没有深入探索过。我想这也许是自己今后应该注意和努力的方向。

  陈:另外,我在此受到的一点启示是,比喻首先应该建立在联想和想象的基础上,学*比喻是学*联想和想象。对于这个看法,是否有道理?不知道你怎么看?

  任:对于比喻的产生,首先是建立在联想和想象的基础之上的说法,我认为还是很有道理的。比喻的本意是用另外一个大家或者听话人比较熟知的东西,来陈述自己要说而对方不大容易理解的内容,所以,先有联想,然后才能产生自己认为很贴切的比喻;至于想象,如果在此时有用武之地的话,换成比较好了!

  陈:在这里,比较是一种方式,我是从心理活动的角度来考虑的,你说比喻的本意是用另外一个大家或者听话人比较熟知的东西,来陈述自己要说而对方不大容易理解的内容,对我认识比喻有好处。但我在想,有没有把比较熟知的东西想象成更美妙的大家不大熟悉的东西(这之中的心理活动可能是想象)?你能不能想到一个例子?

  任:非要找一个例子的话,找张晓风的《行道树》好了。

  陈:另外,你很注意抓住词、突破词、强调词,我觉得这是很好的。但短句也是这节课的一个重点,短句怎样利用,在运用中体会短句的作用,我觉得还需要讨论或者引起重视。

  任:对!自己在词语、短句、铺排句子组合的整体设计上,确实缺乏一个通盘的考虑,导致在语言的学*上缺乏整体性。

  陈:在此,我更想向你请教:长句、短句表达的差异是什么,在此课中怎样处理更好。

  任:可以从几个方面来体会:(1)短句、长句、段落的交错使用、融合,与安塞腰鼓鼓点的急促与舒缓,沉重与轻盈,整齐划一的队伍行动与个体的舒展表现相结合的现场描摹是一致的。(2)甚至可以用长句、短句、段落的重复交错使用来完成对课文的整体梳理和把握。(3)可以放在文章的整体把握阶段,加深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深入理解和体会,以求得对这种舞台艺术的深入体会和领悟。(4)在对这种表达方式的仿写和运用中加以体会。

  陈:真好。我还体会,鼓点急促是用短句来突出、来表现的。我在想:关于词的教学是集中好,还是具体到句段赏析时再分散处理好?

  任:我觉得是分散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要好一些,让词语成为有家的词语、成为句子中、语言中活生生的词语。实际上,我在词语的设计上是想教给学生一种梳理的方法。但最后,还是少了这一环节。

  问题四:生活是源还是文学是源

  陈:如你所说,对安塞腰鼓你不熟悉,学生也不熟悉。因此你在教后反思中所设想的一次视频的播放的意义和价值似乎不能低估。如何用更好呢?我想把它作为引起和展开教学的核心。我设想:是否可以先播放一段视频,这样安排教学流程:

  (1)引导:看了这一段,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用几个词描述一下。

  (2)启发:我们来看一看某某作家的感受,他是怎样描述这种感受的?

  (3)体味:反复咏读、品味字、词、句,体味短句、排比、比喻的用处。

  (4)运用:现在我们再看一遍视频,想一想,你对这段舞蹈有了哪些更深刻的印象。

  (5)表达:想一想,面对这段舞蹈,你会写些什么?你将怎样写?

  这样的线索会不会简单一些,会不会节约出一些时间来?

  我没有语文教学经验,所以仅仅是一种设想,要请你思考和批评。

  任:关于语言文字的理解,是先由具体的现实录像般的视觉感受给大家一个印象,还是在学生自己感悟语言文字产生印象之后,再给学生一个具体的例子予以现身说法?我还是希望:先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本身,将视频放在最后。原因很简单: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让学生先有自己的哈姆雷特是很重要的,一是任何事情必须先有自己的判断,二是避免被先入为主的感性材料所左右,泯灭创造的机会和可能,这更符合语言文字理解的*惯吧!

  陈:你的意见很有道理。我也说说我这样考虑的理由,它实际上涉及生活是源还是文学是源的问题。我的考虑是:安塞腰鼓舞蹈艺术是源,这篇作品是流,先有安塞腰鼓这种艺术形式或者艺术活动,然后才有这篇文章,我想的就是先回归本源,而不是首先用文本约束。这样的教学进程就是:直观地回归艺术本身,自己先感受、体悟;然后用文章做参照,体会文章的特色与创造;再回到艺术,提升自己对艺术的感悟和表达。这样,学生将有更大的创造空间,一千个哈姆雷特更容易出现。我个人的感受是,音乐艺术、形象艺术留给人的创造空间比文学艺术留给人的创造空间更大,所以《易系辞上》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当然,这种讨论和实践都可以继续深入。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菁华6篇)(扩展5)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菁华5篇)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安塞腰鼓》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浓墨大笔,抒写饱满的生命激情;以诗载情,使整个散文呈现出雄奇的诗意美;想象奇伟,意境雄浑。既是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也是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它以诗一般凝练而又富有动感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慷慨昂奋,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这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所以整个教学过程以“朗读”为主,在朗读中感受气势,在品读赏析中感受语言之美,使学生得到艺术的熏陶。

  教学目标:

  1、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2、学*本文形、神结合的语言,注重感悟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3、通过本文的学*,用中华民族生命律动的厚重、阳刚之美熏陶感染学生。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教学难点:

  学*本文形、神结合的语言,注重感悟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过程:

  一、片断播放,观感引读

  播放3~4分钟的腰鼓舞片段,并学生在观感畅谈中引入课文。【本课导入,从感受声音、欣赏表演开始,学生一下子便进入了中心地位,和同学们坐在一起,共同欣赏,创设了一种民主、开放、自由的学*空间,与本文的教学、学*符合。】

  二、学*新课

  第一板块: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用文中的内容。【词句补白,让学生学会概括,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明结构。

  说明:文章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可分成3个部分。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四个角度来展示腰鼓的艺术魅力,且这四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好一个安塞腰鼓)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3、寻美点。

  布置分组朗读,分组进行寻找美点比赛。用"美,你看(听)……"的句式叙述出来。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出示幻灯片,播放例句,学生与之对照。)【句式补白,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的美妙之处。】

  第二板块:精读文章,品味语言

  1、学生采取"替换式品读",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

  学生齐读第6段,教师奖大家刚才读的内容改成了另一种样式。(出示幻灯)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身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要求学生仿照以上形式,仿写句子,并反复朗读。【仿写句子,考学生对排比句的运用,加深对文章理解。】

  2、指导学生采取"评点式品读",理解文章语言的意蕴美,情味美。

  学生可任意寻找自己觉得写得精彩的地方朗读3遍,要求用"好,好在……"这一句式进行评点。可从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方面进行评点,说得越多越好。【把方法教给学生,给学生一个框架练*说话,使学生不至于没有思路。】

  分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第三板块:品读文章,学用语言

  1、学生再读文章,学用课文句式、段式。

  2、学生写好后,小组互评,选出好的作品,课堂展示,师生共议,评出好作品若干,并给予奖励。【语言补白,学以致用,充分利用这篇文章的特点,读写结合。】

  三、布置作业

  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熟读成诵。

  板书设计:

  一、知内容:“……的安塞腰鼓”。

  二、明结构:“好一个安塞腰鼓”核心句。

  三、寻美点:(根据学生发言板演)。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基调,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2、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3、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一、导入新课

  请观看一段安塞腰鼓视频。(见光盘)刚刚欣赏的是有着“天下第一鼓”美称的安塞腰鼓。这节课,我们学*陕北作家刘成章的散文《安塞腰鼓》,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雄浑、壮阔、旺盛的生命的场面和磅礴的力量。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

  (1)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学生听读,感受文章的感情基调。

  (铿锵激越的朗读能深深感染学生,许多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感情可通过读来悟出。)

  (2)指导朗读。

  例段一:第7段

  明确:本段描写安塞腰鼓表演开始时那种壮阔、豪放、火烈的场面,赞颂了那股喷涌而出的、不可扼制的生命力。因此,“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三个短句要读得简洁有力;“骤雨一样……强健的风姿”这组排比句要用急促的、富有跳跃性的节奏,来表现腰鼓场面的豪放、火烈、动力十足;最后,“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要读出对腰鼓场面,对人的生命力的赞美之情。

  例段二:第25、26、27段

  明确:写腰鼓表演达到了高潮,要把短句“愈捶愈烈!”的三次反复和一切都在“交织!……升华!”读得简洁有力、铿锵激越,使人体会到:腰鼓表演达到高潮,人的生命力被尽情释放,生命的一切在这释放中得以超脱和升华。

  第一部分是鼓声响起之前,用中速,也不乏力量。中间部分是鼓声响起来,语调就应该激越、高昂。鼓声落,要读出悠远寂静、若有所思的情绪,语速稍慢。

  (3)学生组内自主朗读,体会作品的情感、语调,然后推荐代表,比赛朗读。

  2、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好一个________的安塞腰鼓”的句式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用文中的内容。

  (学生各抒己见,可能有如下一些答案:“壮阔”“豪放”“火烈”“有力”“元气淋漓”“惊心动魄”“奇伟磅礴”“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等等。)

  3、明结构。

  说明:文章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可分成三大部分。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四个角度来展示腰鼓舞的艺术魅力,且这四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

  学生会很快找出:“好一个安塞腰鼓!”

  明确: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目标导学二:精读文章,品味语言

  1、寻美点。

  布置分组朗读,分组进行寻找美点比赛。用“________美,你看(听)……”的句式或用“________好,好在________”这一句式进行评点。(可以从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方面进行评点,说得越多越好。可能会出现的以下答案)

  ①蓄而待发的后生美,你看,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②火烈的舞蹈场面美,你看,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③激越的鼓声美,你听,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④击鼓的后生美,你看,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⑤变幻的舞姿美,你看,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

  从用词方面说:

  ①“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的,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一句中“呆呆的”用得好,好在它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安静时安塞腰鼓的状态。

  ②“茂腾腾的后生”“咝溜溜的南风”中的“茂腾腾”“咝溜溜”用得好,好在叠词的运用使语言亲切富有韵味。

  ③“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中反义词用得好,好在它们对比强烈,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从句式上说:

  ①“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中“发狠”“忘情”“没命”用得好,好在它们语意层层递进,语势步步增强。

  ②“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这些短句用得好,好在它们使文章语句铿锵,气势强劲,突出了安塞腰鼓的豪放美。

  ③“但是”与“看”独立成段好,好在它们特别引人注目,自然完成画面由静到动的急转。

  从修辞上说:

  ①文章中排比用得好,好在形式多样的排比增强了语势,更突出了安塞腰鼓恢宏磅礴的气势。

  从写法上说:

  ①“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写得好,好在它使人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增加了文章的内涵。

  ②“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写得好,好在“以声写静”,更加突出了鼓声止后的寂静。

  ③文中开头的静态描写写得好,好在它为文章后面写动做铺垫,使文章静中蕴动,动静结合,充满画面美。

  目标导学三:美读训练,明确主题

  1、可以模仿合唱的形式。第1—4段和第28—30段由女生朗读。第5—27段中的主体部分由老师朗读。其中,抒发赞美之情,音调最高亢的第13、17、22、24段,由男生朗读。

  2、本文所要表现的主题是什么?

  画出文中高度概括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的一句话:“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明确: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洋溢着一种阳刚之美,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

  总结:有人这样形容道:“安塞腰鼓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足劲!”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是一首生命和力量的赞歌。腰鼓自身,就是人类生命力量的凝聚,能最充分、最彻底地表现生命的阳刚之美,作者倾注了全部的热情与笔力歌颂。既有对陕北高原土地和土地上生命的赞美,又有对我们这个从沉睡中觉醒、迈着雄健的步伐,不断走向繁荣的伟大祖国的礼赞!

  三、板书设计

  安塞腰鼓一、表演前(第1—4段) 安静的腰鼓(蓄势待发)二、表演中(第5—27段) 狂舞的腰鼓 好一个安塞腰鼓(第5—13段) 宏伟的场面(第14—17段) 雄壮的鼓声(第18—22段) 击鼓的后生(第23—27段) 变幻的舞姿粗犷豪放三、表演后(28—30段) 寂静的腰鼓(以声衬静)

  可取之处;本课的学*师生参与性较强,较好地实践了课程标准对学生的朗读要求。在反复朗读中,引导学生感知语言,体会感情,同学们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感受到安塞腰鼓的动人魅力。

  不足之处:时间掌控不太合理,最后总结归纳较为仓促。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通过朗读理内容,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2、品味本文美的语言,学*本文巧妙的构思。

  3、会作者对生命与力量的赞美。

  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叠词、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把握作者的情感。

  课型设计:

  朗读赏析课

  教学准备:

  利用多媒体课件,加强直观性,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小活动:找出生词,标出节号。读准本课生字:“亢奋”“晦暗”“羁绊”“蓦然”“冗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安塞腰鼓离我们刘桥是有点距离,所以上《安塞腰鼓》前我们先不妨先看段录像,感受一下安塞腰鼓的气势。

  看完后请学生谈谈观后的感受(可从气势场面上来说)如:气势恢宏,场面壮观,热烈奔放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知内容。

  1、多媒体播放《安塞腰鼓》的朗读课件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文的感觉和看录像的感觉一样吗?用“-------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是文中的内容。学生各抒己见,可能有如下一些答案:“壮阔”“豪放”“火烈”“有力”“元气淋漓”“惊心动魄”“奇伟磅礴”“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等等。

  (二)明结构。

  1、安塞腰鼓的鼓声在哪一段响起又在哪一段停止的?

  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可分成3大部分

  2、找出文中作者对安塞腰鼓评价的反复出现的句子。大屏幕显示:(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读一读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4个角度来展示腰鼓舞的艺术魅力,且这4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明确: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三)寻美点。

  分组朗读,进行分组寻找美点比赛。用“ ------美,你看(听)---------”的句式叙述出来。

  学生可能有如下答案:安塞腰鼓的四个方面(场面、声响、鼓者、舞姿)

  如:热烈的舞蹈场面美,你看,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朗读品味

  评点式品读,理解文章语言的意蕴美、情味美。

  1、学生任意寻找自己觉得写得精彩的地方朗读两遍,要求用“—-----用的好,好在------”

  这一句式进行评点。

  可以从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各方面进行评点,说得越多越好。

  2、分学*小组交流。

  3、学*小组汇报员向全班汇报。

  4、教师整理学生评点。

  从用词方面说:叠词,反义词

  从句式上说:短句排比句

  从修辞上说:比喻、反复、排比

  从写法上说:引用诗句;开头结尾以静写动

  体悟情感

  课件显示:

  (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读一读,读出作者的赞美之情。仅只赞美安塞腰鼓吗?

  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还有对孕育安塞腰鼓的黄土高原的赞美,对生命和力量的赞美!

  三、课堂总结:

  《安塞腰鼓》是一首生命的和力量的赞歌。腰鼓自身,就是人类生命力量的凝聚,能最充分、最彻底的表现生命的阳刚之美,作者倾注了全部的热情与笔力歌颂陕北高原土地和赞美土地上的生命。

  四、布置作业:

  练*:学用课文句式、段式。请模仿文中的排比句写一段话,描述一个表演场面。

  五、板书设计:

  《安塞腰鼓》

  好!

  场面壮阔声音震憾鼓者强健舞姿优美

  语言形式情感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抓住重点句子赏析

  2.体会文章对人的旺盛的生命力的赞颂,对中华民族的旺盛的生命力的赞颂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难点: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

  【教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播放多媒体片断黄土风情,给学生以形象的感受,并调动沉重的情绪。

  安塞位于黄土高原上,延安以北。厚重的土地,简朴的窑洞,咆哮的黄河,养育了朴实豪放的陕北人。安塞有腰鼓之乡的美誉,安塞腰鼓被称为中华第一鼓。瞧,一群茂腾腾的后生打着富有节奏的鼓点,迈着富有特色的舞步向我们走来了。同学看后有什么感受?这酣畅淋漓、富有动感的艺术,如何用无声无色的文字把它写的有声有色有气势,今天,我们共同来学*陕北作家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看他用怎样的妙笔,将这一民间艺术的奇葩展现出来的,让我们去欣赏、去感悟。

  二. 整体感知

  听录音范读,学生感受文章的感情基调,并思考,作者四叹好一个安塞腰鼓,各好在哪儿?

  屏幕显示板书:

  亢奋 容不得羁绊

  好 沉重 严峻的思索 力

  震撼 释放出能量

  颤栗 浓烈的享受

  三. 朗读训练

  教师指导:第一部分是鼓声响起之前,用中速,也不乏力量。中间部分是鼓声响起来,语调就应该激越、高昂。鼓声落,要读出悠远寂静、若有所思的情绪,语速稍慢。

  学生分组自己朗读,体验作品的情感、气势,然后推荐代表,比赛朗读。朗读内容为中间部分,将其分成五小节,第5-第13段,14段-17段,18段-22段,23段-24段,这四部分由各组代表朗读,25段-27段由全班同学集体朗读。(在朗读的同时,播放多媒体片段腰鼓英姿,以鼓声伴读,创设情境,加强学生对生命律动的感受,进而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包含的对人的旺盛的生命力的赞美之情。同时,用比赛的形式来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角。)

  四. 精读赏析,问题探究

  老师:生命因力量而得到渲泄,力量又带动生命奔腾、升华,我们用心去品味文章的语言,看作者是怎样体现生命的律动的。

  (提示:可以结合体会多种修辞手法去品味赏析。)

  示例:第8自然段中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这个句子运用排比句式,使语言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

  学生根据范例分组品味语句,相互交流,教师参与指导。对共性的问题,全班讨论,若有些重要问题学生未提出,可提出来与学生共同交流,达到教师引导、师生互动的效果。

  共同研讨句子:

  1.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运用排比和比喻,用层出不穷的美好想象和联想,来描绘鼓声,思维大开大合。气势恢弘。)

  2.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碰撞化无形为有形。写出了鼓声的力度。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运用比喻,写出了沉重的鼓声清楚地回响在山崖之间,似乎山崖也被敲出了强烈的鼓点。三个隆隆反复出现,造成一种回环音的效果。)

  3、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段话,这生命力的本质是什么?其本质是一股安塞人要冲破贫穷落后的羁绊,挣脱束缚,撞开闭塞,不甘贫穷落后,不畏屈辱,奋发向上,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势不可挡的劲头。)

  情感迁移:播放多媒体片段激情飞扬。

  情感导语 :看吧,这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挟裹着黄土高原的狂风,蕴藏着黄河的咆哮,向我们扑面而来了。人与鼓合为一体,人借鼓势,鼓助人威,共同演绎了一首生命力量的赞歌,在这火烈的颂歌中,人们与自然抗争,与命运抗争,创造美好的生活。在这火烈的颂歌中,我们能不被感动吗?让我们也积蓄生命的能量,随着这激越的鼓声,去唱我们生命的赞歌。嘿嘿......

  主题迁移: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致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鸡叫了,天亮了,新的开始,新的希望,安塞腰鼓所喷发出来的力量,一定会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世界。现在,安塞人民盼来了*开发西部的新契机,让我们也带着我们的收获走上人生之路。(播放多媒体片段欢庆腰鼓)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5

  【教学设想】

  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对于生活在南方或现代都市中的青少年,大都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会好些。教这样的文章,尤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一旦学生进入角色,教起来就轻松多了。

  【教学目的】

  1、德育点: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理解生命的内涵。

  2、能力点:理解排比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在文章中的作用;学*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3、知识点: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

  【教学难点】

  1、理解排比的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在这篇文章中的作用。

  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

  1、联系上下文,体会下列词语的意思:

  忘情狂舞闪射火烈亢奋晦暗羁绊

  碰撞搏击烧灼奔突辐射翻飞淋漓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二、导入新课

  1、同学们喜不喜欢播滚?喜不喜欢劲舞?其实,在我们*古老的黄土地上,早就有我们自己的摇滚和劲舞。它就是融摇滚和劲舞为一体的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奇葩──安塞腰鼓。大家在电视节目上看过陕西安塞地区的腰鼓吗?我想大家一定会被安塞腰鼓那种壮阔、豪放、火烈的舞蹈所深深打动。今天,我们就来学*──篇描写安塞腰鼓的散文,即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看看作家对安塞腰鼓是怎样欣赏、体会的。

  2、放教学录像。安塞腰鼓曾在我国多种大型活动中演出,可把其制成多媒体教学录像。在正式讲解课文时,放出来,给学生以形象的感受,并调动学生的情绪。要求学生边看录像边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其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

  三、正课研讨

  1、要求学生谈谈自己看了录像后的感想。在学生谈观感时,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适当引导:

  ⑴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绝活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

  ⑵它是人、鼓合一的,没有一种乐器能够像它这样要求人和乐器的高度合谐。人的表演和乐器的表演完整地糅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所以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

  ⑶安塞腰鼓的内涵是生命的激昂和渲泻,是羁绊不住的力量,是原始力量的勃发、喷涌。

  2、朗读课文(或老师范读、或听课文录音、或学生齐读、轮读、个别读均可);然后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分三段。

  第一段:从开头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第二段:从但是到成了茫茫一片。

  第三段:从当它冥然而止的时候到完。

  3、第二段可以分成几层?

  分成四层:

  第一层(从但是到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写安塞腰鼓的舞姿及给人的联想。

  第二层(从好一个安塞腰鼓到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写安塞腰鼓的响声给人的感受。

  第三层(从好一个安塞腰鼓到那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写安塞腰鼓给人心灵的搏击。

  4、文章怎样写表演前的情况?

  从背景写,是一片高粱地、丝溜溜的南风;

  从人物写,是茂腾腾的后生;从性格写,是朴实的;

  从神情写,是沉稳而安静的;

  从腰鼓写,是呆呆的、不曾响。

  5、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为下文写腰鼓表演蓄势。

  6、安塞腰鼓的舞姿有什么特点?

  壮阔、豪放、火烈。

  7、作者是怎样写的?

  先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再用比喻从舞蹈的后生的舞姿写,如强震起的石头的狂舞。再用排比、连续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急促的鼓点像骤雨,飞扬的流苏像旋风,蹦跳的脚步像乱蛙,闪射的瞳仁像火花,强健的风姿像斗虎。

  8、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运用比喻使描写的对象更加形象、生动、具体。

  运用排比使文章的气势更加恢宏、雄浑有力,用来描写安塞腰鼓很适当。

  9、这腰鼓这一段用了那些反义词?

  空气:冰冷~燥热;

  阳光:恬静~飞溅;

  世界:困倦~亢奋

  10、运用反义词写有什么好处?

  用反义词对比强烈,写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11、如果说上面是实写,那么,使人想起三段是怎样写?

  虚写。

  12、用虚写有什么好处?

  用虚写使人产生联想想象,增加了文章的内涵。

  13、作者联想到什么?

  联想到落日古战场,电闪雷鸣和人的大彻大悟。

  14、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这句话怎么理解?

  这里写出了陕北高原人们的性格特征,是粗矿、豪迈、开放的。

  四、课堂小结

  文章描写安塞腰鼓的特点:壮阔、豪放、火烈。先实写,用连喻,写安塞腰鼓的舞姿。然后用虚写,通过联想、想象,写安塞腰鼓给人的感受,写出了陕北人的性格特征。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一。

  2、给下面的词配上一个同义词:

  忘情()闪射()火烈()亢奋()

  晦暗()羁绊()搏击()辐射()

  第二课时

  一、抽查预*

  阅读课文,思考课后练*。

  二、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了课文的第一段和第二段的第一层,这节课我们再来看看作者怎样描写安塞腰鼓的。

  三、正课研讨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节奏、重音、感情。

  2、文章第二段的第二层怎样写安塞腰舞的响声的?

  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安塞腰鼓声音的回响。第一句写声音撞击在山崖上,山崖发出回响;第二句写声音撞击在观众的心里,观众的心里发出共鸣;第三句写声音引起的豪壮的抒情、严峻的思考、犁尖翻起的土浪、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3、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安塞腰鼓的沉重的响声,气势不同反响。

  4、文章第二段的第三层怎样写安塞腰鼓给人心灵的搏击?

  先写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的、急速的、大起大落的搏击着,使人感到震撼、烧灼、威逼,使人鲜明的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使人感受到陕北农民的那种取之于人的甚少,奉献给人的甚多的精神。写出作者心灵深处的感悟。

  5、黄土高原啊这一段写了什么?

  写只有黄土高原这么深厚的土层,才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才能有这么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

  6、为什么说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里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这里用比喻说明江南人性格柔弱,只能唱一些江南小调,打不得这样气势澎湃的腰鼓;因为江南的流水已经蚀消了生命的元气,已经没有承载这样原始生命力量的厚土了。

  7、第二段的第四层写什么?

  总结上面的三层的意思。从力量、声响、光影的变幻、艺术的享受写安塞腰鼓的舞姿给人蓬勃的想象力,从安塞腰鼓沉重的响声写给人心灵的净化,从后生们生命中喷发出来的力量写安塞腰鼓给人心灵的震撼。

  8、倒数第四段中的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这几个词能不能对调?为什么?

  不能。因为这几个词的排列按一定的顺序。从小到大,从低到高,从中心到四周。

  9、为什么说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

  人们已经被生命的力量所折服所感动所沸腾,当腰鼓戛然而止时,人们已经不*惯这样寂静、冷清的世界了。这是人对闹声的一种感受,当闹声突然停止的时候,会感到特别的静。其次,这里用静来反衬闹,可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10、怎样理解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声?

  当鼓声停止后,人们仍沉浸在激情中,好像炽热后的沉寂,这时以鸡啼反衬寂静;鸡声是天亮的标志,是新的一天的开始,是希望的象征,有这种安塞腰鼓所喷发出来的力量,一定会带动生命的奔腾升华,一定会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正是希望所在。

  11、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试举例说明这样的写法,对表现文章的思想感情起什么作用?

  句内部的排比: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句与句之间的排比: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流做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而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这些排比句使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钱钻,能表达出强烈的思想感情。

  12、请把第12、16、19、21、24自然段置于我国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里进行思考,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我们的民族显然经历了太多的痛苦和磨难,太多的束缚和挫折,但我们总能神奇般地重新崛起,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祖国、走进了一个令人振奋和自豪的新时代,只要我们立足本土,放眼世界,大胆创新,勇于开拓,我们就一定能够再造辉煌。

  13、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对安塞腰鼓的描写,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

  14、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

  文章内容和形式高度统一,可从句式、修辞和节奏角度思考:

  ⑴铿锵的短句;

  ⑵激昂的排比;

  ⑶疾猛的节奏。

  四、课堂小结

  这篇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锡铭,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表达出作者赞美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的强烈的思想感情,赞美陕北高原人们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特征。文章多处运用排比、比喻,使文章气势恢宏,节奏明快,每个词语都简洁有力,每个句子都罂群激越,增强了文章感人力量。

  五、布置作业

  1、课后练*二、三、四题。

  2、写出了面词的反义词:

  晦暗()束缚()闭塞()欢乐()

  摆脱()冰冷()恬静()困倦()

  3、简答:

  ⑴本文以什么作为线索?

  ⑵安塞腰鼓的特点是什么?

  ⑶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一股劲!这句话运用了什么类型的排比?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⑷模仿文中的排比句写一段话。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菁华6篇)(扩展6)

——安塞腰鼓的教学设计 (菁华3篇)

安塞腰鼓的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安塞腰鼓》是一篇用雄浑激越的鼓点敲出的优美豪放的诗章,是一曲旺盛的生命和磅礴力量的热情颂歌。作者通过一群朴实得像红高粱一样的茂腾腾陕北后生在黄土高原上展现的壮阔、雄浑、激越、豪放的腰鼓场面的描写,展现了中华民族古老淳朴的民间文艺风情,显示了生命的活跃和强盛。抒发了中华民族挣脱了束缚与羁绊、闭塞与保守后的欢乐和痛快、思索和追求。

  文章语言如诗如画,极富音乐美。在内容和形式上取得了完美的统一。课文多用短句来表现内容,显得铿锵激昂,同时还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间的排比,交错出现,一个接一个,使内容表达得更加热烈、更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教学目的】

  1、整体感知,发表见解。

  2、品味排比句式、气势与激情,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铿锵有力,富有节奏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本文既用写实的笔触描绘了气势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又用更多的笔墨写意。如何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是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层面感受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是教学重点。

  【教学设想】

  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对于生活在南方或现代都市中的青少年,大都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会好些。教这样的文章,尤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一旦进入角色,教起来就轻松多了。

  【教学设计】

  1、朗读(设计说明:通过读能感受到语言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腰鼓表演中的生命律动。)

  2、揣摩(设计说明:对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关键语句,应当仔细揣摩品味。)

  3、迁移练*(设计说明:模仿课文大量使用排比增强文章气势的写作方法。)

  【课前准备】

  一、教师

  1、腰鼓的表演片段;

  2、课文朗读录音。

  二、学生

  1、掌握生字词;

  2、搜集安塞腰鼓的有关知识及作者的情况。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多媒体播放腰鼓的表演片段)同学们,欣赏了这幅精彩的表演场面,你的心中必然会有所触动,那么请用语言描绘一下这场表演。(交流评议)如此惊心动魄的场面要形象地描绘出来,确实有困难。不妨让我们一同欣赏刘成章是怎么把安塞腰鼓写得有声有色有气势,竟至于使我们如痴如醉。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提问:这是……的安塞腰鼓,用文中的词句来回答。

  说明:如“亢奋”、“豪迈”、“惊心动魄”、“震撼”、“火烈”等等。

  2、自由大声地朗读:

  找出描写“腰鼓”部分。

  三、研读全文

  1、理请结构(师生齐读)

  说明:文章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止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四个角度来展示腰鼓舞的艺术魅力,且四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

  学生找出:“好一个安塞腰鼓”

  明确: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2、内容赏析:

  ⑴ 布置分组朗读,分组寻找“好一个安塞腰鼓”中的“好”体现在哪儿?请用“好在……,你看(听)……”句式叙述。如:

  ① 好在有火烈的舞蹈场面。你看,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② 好在鼓声的巨大力量。你听,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

  ③ 好在有茂腾腾的击鼓后生。你看,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④ 好在变幻的舞姿。你看,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⑵ 提问:这样“好”的.安塞腰鼓使你联想到什么?

  关于这篇文章的主旨,有多种见解:

  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这股力量,有西北汉子热情奔放的腰鼓表现出来;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贫瘠的黄土地、困倦的生活,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物质上、精神上受到太多的压抑、羁绊。安塞腰鼓表现了挣脱、冲破、撞开这一切因袭重负的力量;

  歌颂阳刚之美,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他们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表现了一种独特的美;人就应该这样痛快淋漓地生活、表现。打破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不必患得患失。

  (此题有一定的难度,无须面面俱到,只要有所体会、领悟即可。)

  3、品味语言:

  ⑴ 学生寻找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地方,朗读三次。请用“我喜欢 句子,因为 ”的句式进行评点。

  (教师提示:可以从用词、句式、修辞等角度入手)

  教师举例:我喜欢“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句子,因为反义词用得好,在强烈的对比中,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⑵ 学生间互相交流。

  ⑶ 教师作适当的归纳:

  句式上:作者多用简洁有力、脆生响亮的短句。如:“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简洁地表现了年轻生命的热烈奔放;“忘情了,没命了”,有力地表现了生命沸腾、力量喷涌不可遏止的情景。

  修辞上: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不仅交错出现,而且一连许多,如:“使人想起……”“愈捶愈烈”,都是一连用三个排比句,犹如江河一泻千里,不可遏止。许多排比对偶工整,如:“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火花一样,是闪烁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一段,气势昂扬,还有排比层层递进,如:“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等,排山倒海般让人透不过气来。排比句的大量使用,使语句汪洋恣肆,表现出安塞腰鼓气吞山河的场面和震撼人心的力量。

  小结:这一切形式上的追求,在文章造成了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炽热灼人的氛围,排山倒海般的气势,恰与作者所要歌之颂之的人的生命力量相辅相契。

  4、配乐朗读,体会情感,品味语言。

  四、作业(迁移练*)

  1、积累词语,收集文中好字好词。

  2、背诵你认为精彩的语句,并摘抄笔记本上。

  3、模仿课文的排比句,仿写句子。

安塞腰鼓的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从中领悟中华儿女的英武精神。

  2、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

  【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既用写实的笔触描绘了气势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又用更多的笔墨写意。如何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是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层面感受安塞腰鼓的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发表对课文的见解即教学的重点。

  【教学方法】

  1、多媒体助学

  2、诵读导学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多媒体演示“安塞腰鼓”表演的画面,学生欣赏)

  1、提问:看完这些画面,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回答)

  你知道安塞腰鼓是一种怎样的艺术形式吗?

  2、交流查阅的有关资料;安塞腰鼓的资料。附资料:

  安塞腰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xx年以上的历史。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象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1996年,安塞县被国家*命名为“*腰鼓之乡”。

  今天我们一起跨越时空,走进黄土高原,走*安塞腰鼓,去感受一下它的风采和魅力。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看表演片断,听全文朗读(配乐,配画面)。注意朗读者有没有读错的地方。

  2、思考问题:

  ⑴安塞腰鼓总体上给你什么感受?它有什么特点?

  壮阔,豪放,火烈的安塞腰鼓。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安塞腰鼓。宣泄生命力量的安塞腰鼓。安塞腰鼓有热烈的舞姿,有巨大的力量,有沉重的鼓声,有深厚的土壤。

  ⑵这篇文章运用最多的修辞手法是什么?你觉得有何效果?

  排比,有句子内部词语的排比,有句子的排比,有段落的排比。这些排比使文章气势恢弘,语气连贯,节奏明快,感情强烈。

  三、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有感情有节奏有气势的朗读

  1、过渡:安塞腰鼓是一曲生命与力量的礼赞,为了表现生命伟大,粗犷,豪迈的力量,作者十分注意形式与内容的和谐。我们重点朗读读其中一个片断,感受作者是怎样造成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排山倒海的气势 ,来与所要歌颂的生命的力量相辅相承的。

  2、以第五节来示范朗读:

  ⑴播放范读片断(配乐,配画面)。注意听清朗读者处理的语音轻重,语调的抑扬,语速的快慢。

  你觉得他读的怎样?哪些语句读的好?指导朗读,读准重音,读出节奏,气势: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增强气

  势)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节奏感强,渲染动感形象)

  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感情充沛,富有感染力)

  ⑵小结:本文段使用排比,将安塞腰鼓的力与美推到极致。

  ⑶配合音乐,画面齐声朗读。

  ⑷小结:作者利用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再现“安塞腰鼓”的恢弘气势,揭示了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现在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其他部分,读出节奏,气势,品味精彩语句,说说自己对这些语句的理解。

  四、学生品读,体验感悟

  1、学生选择自己认为精彩的语段进行散读并作点评。

  2、小小组合作学*探究。

  3、抽读,结合语境谈理解与感受。

  五、总结文章主题

  通过刚才大家的品读,你觉得本文除了赞美安塞腰鼓的壮阔,豪迈和火烈,还赞美了什么?

  六、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民间大型舞蹈形式(舞龙,舞狮,滚灯,扭秧歌等)

  七、布置作业

  1、自由选择文中某一精彩片段朗读,背诵。

  2、选你最喜欢的两个句子抄下来,模仿它们的表达方式,再仿写两句。

安塞腰鼓的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主题文本:

  (1)掌握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12~16自然段。(2)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掌握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体会作者构思的精巧和表达的形象与力量。

  2、感悟文本主题:

  在朗读、品析中感受安塞腰鼓表演中的气势之美,感受黄土高原生命的力量之美和黄土高原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之美。

  3、培养语文品质:

  (1)在排比句式中体会作者表达的精准性。

  (2)在比喻句式中体会作者联想的丰富性。

  (3)在“好一个安塞腰鼓”内涵的追问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4)在感情朗读与感想诗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板块设计

  (一)了解课文结构特点

  “好一个……安塞腰鼓!”在课文中出现了四次,每次出现,代表不同的含义,并且层层递进,表现出作者思想和情感的逐步升华。教师要根据课文描写的这四个层次,逐一引导学生朗读、想象与感悟。

  第一次“好一个安塞腰鼓”,赞叹的是安塞腰鼓带来的火烈的舞蹈。

  第二次“好一个安塞腰鼓”,赞叹的是安塞腰鼓带来的沉重的鼓声。

  第三次“好一个安塞腰鼓”,赞叹的是安塞腰鼓带来的强盛的生命。

  第四次“好一个安塞腰鼓”,赞叹的是安塞腰鼓带来的蓬勃的想象。

  (二)充分领略文字的表现力

  文中的很多句子和段落运用比喻、排比,写得很有想象力,也很有气势,与安塞腰鼓的艺术表演结合得非常完美。

  1、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1)假如变成规范的表述,应该是:

  急促的鼓点像骤雨一样;飞扬的流苏像旋风一样;蹦跳的脚步像乱蛙一样;闪射的瞳仁像火花一样;强健的风姿像斗虎一样。

  (2)通过对比朗读,引导学生感受原句在表达上的急促有力,符合当时表演场景的气氛。

  首先,要让学生找出这 两段中的比喻句,然后说说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要把山崖和观众的心比作牛皮鼓面,这样比喻贴切吗?从而切身体会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对大山,对人心的强大震撼力。最后通过朗读体会。

  4、第12自然段,可以通过填空的形式引领学生学*体会文字表达的特点,在熟读体悟中指导背诵。

  (1)后生们的( )、( )、( ),( )地搏击着,( )地搏击着,( )的搏击着。

  它( )着你,( )着你,( )着你。

  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 )、( )和( )。

  它使你惊异于那( )的躯体,那( )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 )的能量。

  (2)上述四句话都是排比句,可以选择一句重点句引导学生体会排比的特点与效果。

  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让学生了解到这时作者的独特感受,结合前句理解,到底是什么震撼着我们,是什么烧灼着我们,又是什么威逼着我们?(依次是:声音、热情、气势)

  (3)最后一句话含义深刻,值得学生体味:

  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要在引读中追问:从“农民衣着包裹”体会到什么?(朴素)从“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体会到什么?(艰苦)从“居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不可思议,敬佩)

  5、第15自然段,也可以通过填空的形式引领学生学*体会文字表达的特点,在熟读体悟中指导背诵。

  每一个舞姿都( ),每一个舞姿都( ),每一个舞姿都( ),每一个舞姿都是( ),每一个舞姿都使人( ),使人( )。

  还可以变成诗歌排列的形式:

  每一个舞姿都( ),

  每一个舞姿都( ),

  每一个舞姿都( ),

  每一个舞姿都是( ),

  每一个舞姿都使人( ),

  使人( )。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菁华6篇)(扩展7)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菁选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安塞腰鼓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 篇1

  学完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我们被文章的内容所震撼。

  怎样理解本文最后一句“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我启发他们道:这是有前提的,我们先一起来看前面的语段所写“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我说这里运用了“此时无声更胜有声”的艺术手法,我们来看句中的俩字“它”和“她”分别指代什么?学生们略一思考就回答道:前一个“它”指安塞腰鼓,后一个“她”指出奇寂静的.世界。我进一步启发道:你们的回答很正确,我们可以尝试想象一下曾经喧闹的腰鼓一旦安静了,确实会留给观众格外寂静的感觉,但是倘若我们认为“鸡啼”是实写呢?在黄土高原上居住在窑洞里的人们,传来一声意外的“鸡啼”也属正常;但是倘若这是虚写呢,作用何在!一同学解释说:人们当时沉浸在激情的回响中,“鸡啼”反衬这份寂静。我继续发问:还有其他理解吗?另一同学马上站起来说道:人们沉浸在激情的回响中,被一声“鸡啼”唤醒。我问全班同学:大家觉得他们俩的回答怎么样?大家一致认为:可以的。我评价道:两个同学的理解都非常合理。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 篇2

  今天教学《安塞腰鼓》已是第二课时,记得昨天只解决了两个问题:一个是要求学生概述课文的故事情节;一个是引导学生勾划出中运用修辞手法的语句,并说说运用修辞手法的作用。第一个问题回答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因为这篇课文属于抒情性散文,学生不易把握。但第二个问题,回答效果确实非常好。

  学生表现很积极,也都找到了相关语句。但学生在质疑提出是否有反复的修辞时被我回绝了,过后想想似有些不对,那个句子,将他定性为反复好像也没有说不过去的道理,为什么要回绝学生呢!确实不该。今天的教学内容有:一是除了昨天讲的排比、夸张的修辞外,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二是作者写这篇的目的。

  新课讲解前,我依然安排学生读《爱的教育》,一个方面是想收回学生的玩心,二是诚心想让学生得到爱的熏陶。学生读了一遍课文以后,我便让学生分组商量、归纳、小结。说句实话,通过教师讲解,大多数同学都听不懂;让他自学,的确是难上加难。但是,我想,与其老师口干舌燥的讲,让学生在下边无所事事的玩,还不如多方点时间给他们,让他们能飞的飞,能跑的跑,能走的走,能爬的爬。这样各得其乐,教师也相对轻松,学生也会多少有些收获。通过*一年的教学实践,我感觉定向、分组、合作、讨论、归纳的教学效果比普通的传统教学模式深受学生的欢迎。我也为此做过几次调查,百分之九十几的学生都倾心于这种方法。

  以往在采用这种教学模式的时候,教学效果不理想,其主要原因是教师疏忽了学生在讨论时的分组指导。这个时候,老师不应该是闲着的,而是和学生一起思考,一起努力去完成教学目标。给予学生适当的点拨,有助于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信息和勇气。今天在小组合作的时候,我就有意巡回观察,并逐一质疑、释疑。从中增加了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于是在最后归纳小结的时候,举手的`学生非常之多。

  因为学生心中有底,老师已经透露了很多答案的信息,减少了他们心里的担忧和畏惧。许多学生于是找到了生动感人的比喻句,且知道采用比喻修辞的作用是让描写对象更加形象、具体、生动。并且试着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歌颂贫穷、朴实的西北农民的勤劳、豪迈、开朗、奔放的优秀品质。这是我意想不到的收获。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 篇3

  《安塞腰鼓》是一篇散文,是一首生命的赞歌,力量的赞歌。文章用语激昂、酣畅淋漓、大气磅礴,让人激情澎湃。通篇贯注一个“情”字,既有对陕北高原土地和土地上生命的赞美,又有对我们这个从沉睡中觉醒、迈着雄健的步伐,不断走向繁荣的伟大祖国的.礼赞!腰鼓其自身,就是人类生命力量的凝聚,能最充分、最彻底的表现生命的阳刚之美,作者对其倾注了全部的热情与笔力歌之、颂之。

  通常散文教学是一个难点,学生常常是觉得散文语言很美但是就是读完以后不知所云。

  如何在一节课之内完成两节课的内容,既要让学生达到朗读要求又要在字里行间体会到《安塞腰鼓》对生命和力量的歌颂,的确有些棘手,考虑再三,我放弃了从结构入手而选择了从情感导入的方法,抓住文章中标志性的对安塞腰鼓赞美的句子-----“好一个安塞腰鼓”,我把这句话作为整节课的切入点,这句话在全文间隔反复四次,感情一次比一次强烈,于是我设计了填空是思考题:好一个安塞腰鼓“好”在你听(看)

  用了修辞方法,表现了。这样的句式。让学生能明白语文中咬文嚼字品味语句,教给学生品味语句的方法。学生通过填空就明白了课文通过哪四方面展现了安塞腰鼓的魅力以及妙用排比反复增加语言气势的语言特点。学生在明了了中间部分的安塞腰鼓动态美的特点后,开头结尾安塞腰鼓静态美的特点和开头结尾互相照应的特点学生能够轻而易举的领悟。

  讲课本来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总结这一节课得失参半。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 篇4

  《安塞腰鼓》是我国当代作家刘成章写的一篇抒情散文,课文通过写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来赞美黄土高原人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品味作者如诗如画,极富音乐美的语言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学生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

  因此,我在课前应根据教学需要制作好多媒体课件,在课的一开始,播放安塞腰鼓的视屏,给学生以感官的刺激,让学生了解安塞腰鼓的特点,激发他们的学*兴趣,感受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我根据文本内容,结合《新方案》中的设问导读,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有感情地读、不同方式地说,理解文中四次“好一个安塞腰鼓”究竟好在哪里?

  并顺手完成新方案中的巩固练*,这样来突破本课的教学重点。最后拓展练*,让学生仿照文章中的一段,写生活中的一个场景。这样将语文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又教给了学生学*的方法。

  课后,教研室领导、教办主任孟老师及同科教师对导学案的运用和课堂上的亮点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同时也提出了不足,如:课件的出示有些突然,或如果能用鼓响之前和鼓停之后的静反衬鼓敲起来之后的闹效果会更好。我将诚恳的接受这些建议,并且在教学中改进,力求推进导学案的顺利进行,并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菁华6篇)(扩展8)

——《安塞腰鼓》优秀的教学设计(精选5篇)

  《安塞腰鼓》优秀的教学设计 1

  学*目标

  1、识记本文出现的重点字词,了解安塞腰鼓。

  2、学*本文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腰鼓表演的技艺,品味文章的语言。

  3、学会欣赏舞蹈表演的艺术,感受舞蹈的美,体会安塞人的内在品质。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师:源于生活的艺术,表现形式有很多,哪位同学能够说出自己知道的几种?

  生:画画、雕塑、武术

  师:我们身边的能列举几个吗?

  生:闹元宵、踩高跷、舞狮、秧歌

  师:对,其实,还有一种威风锣鼓表演,气势宏大、场面壮观。今天我们学一篇同样为鼓的表演安塞腰鼓的文章,看看安塞人能舞出点什么?

  二、理解题目。

  教师引导学生就文章题目提出问题,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整体感知。

  三、整体把握课文。

  1、解决文章中的生字词。

  教师把生词分为四类:注音、解释、书写、累积。启发学生体会这样分类的目的。指出整理、累积词语的方法,什么样的词语需要整理和累积(不认识的、重要的、有价值的)?如何累积(分类、书写记忆、运用记忆)?

  2、文章写了什么?

  要求:默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开始部分,写一群后生神情沉稳而安静地站着;紧接着写他们开始捶、发狠、忘情、没命地捶;这样的行为一直持续写到了文章的什么段落?文章最后说: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由此可见,文章写了一次黄土高原人表演安塞腰鼓的文艺活动。由此,你认为整篇文章的层次可以如何划分?归纳一下各部分的大意。(教师预设:第一,表演前;第二,表演中;第三,表演后。)

  (2)在文章中间的部分,同学们是否发现有一些句子反复出现,在整体理解课文方面能给你什么提示?根据这些提示,试着把这一部分划分一下小的文章层次,总结一下层意。(教师预设:第一,写安塞腰鼓的舞姿以及给人的联想。第二,写安塞腰鼓巨大的声响给人的感受。第三,写安塞腰鼓给人心灵的搏击。第四,从力量、声响、光影的变换,艺术的享受写安塞腰鼓的舞姿给人蓬勃的想象力。)对你欣赏舞蹈艺术有什么启示吗?由此初步思考,作者写安塞腰鼓,要表现什么?从哪些语句、段落可以看得出来?试着读一下。

  四、重点研读。

  师:你认为文章哪一句话、哪一段、哪几段写得比较好?好在什么地方?说一说理由,读一读,体会一下;或者有什么疑问、需要讨论的问题,咱们一起讨论一下。

  1、文章写表演前的情况,有什么好处?

  师提示:没有一个静止的开始,后面的忘情的动,好像就没有参照系一样。这里的静,是为后面的动蓄势。

  分析:人物茂腾腾的后生;背景一片高梁地,咝溜溜的南风;性格朴实;神情沉稳而安静;腰鼓呆呆的,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2、作者写安塞腰鼓的舞姿有什么特点?是怎样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先用排比写: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然后用比喻写后生的舞姿像强震击起的石头;然后用排比和比喻的方法写鼓点像骤雨;流苏像旋风;脚步像乱蛙;瞳仁像火花;风姿像斗虎。

  这样写的好处:比喻使描写的对象更加生动具体,排比增强了文章的语言气势,很好地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

  3、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怎么理解?

  写出了陕北高原人的性格特点:粗犷、豪放、开放。表现:在这样一片贫瘠的土地上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要挣脱、冲破、撞开束缚、羁绊、闭塞,由晦暗追求明晰、光明、富裕生活的一种信心和勇气。

  4、如何写安塞腰鼓的响声的?

  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了安塞腰鼓沉重的响声以及声势的不同凡响。

  第一句写响声撞击在山崖上,山崖发出回声;第二句写响声撞击在心里,观众的心里产生共鸣;第三句写响声引起的豪壮的抒情、严峻的思考、犁尖翻起的土浪、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5、是从哪几个方面写安塞腰鼓给人丰富的想象力的?(力量、声响、光影的变换。)

  6、为什么说: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

  这是人对闹声的一种感觉,当闹声突然停止的时候,人会感觉特别的寂静。这里是用静来反衬刚才的闹。

  7、如何理解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鸡啼是天亮的象征,是希望的象征。有这种安塞腰鼓所喷发出来的力量,有这些安塞人的精神,他们一定会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世界,这也正是希望之所在。

  五、小结。

  1、文章写了一次安塞腰鼓的表演活动,作者想通过叙写,表达作者对于生命中奔腾的力量的赞美;表达作者对黄土高原人特有的内在的精神品质进行赞美的思想情感。

  2、在文章的写法上,你有什么启发?(按照时间划分来写活动的方法;语言大多使用修辞方法,以增强语言表现力;善于抓住生活中美的东西;写表演活动可以从舞姿、声响、给人的想象、给人心灵的冲击等方面着手。)

  3、安塞人内在的东西给你什么启示?(人应该有追求,应该这样痛快地生活和追求着。)

  4、阅读这样的文章应该注意的问题:学会调动自己的感觉经验,体会问题背后所蕴含的东西,从而达到理解语言文字的目的。

  六、布置作业(选其一)。

  1、观看千手观音,写一段自己的感受与同学交流。注意运用刘成章写安塞腰鼓的手法,学*他的语言。(教师提供网址)

  2、你知道我们家乡独有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吗?试着搜集、整理、交流一下,学*本课的写法,写一写正月十五闹元宵时秧歌队伍表演的情形。

  第二部分网络议课实录

  问题一:教学设计到教学实践:加法还是减法

  陈大伟(以下简称陈):读完你的教学后记,我能清楚地感受到你对教学的理性追求。做事之前要清楚自己想干什么,这虽说是老生常谈,但在实践中我们却常常迷惑和忘记。你对学生的理解基础、达成理解可能的方式、理解什么、学会描写的方法,学会欣赏舞蹈等方面的认识和分析给人很多启发。这种启发是对认识教材和分析教材的思路的启发,对我的帮助很大。你在反思中提到这节课,自己设计的内容过于繁重。想法太多,反而一个也没有实现好。我很同意这样的看法和观点。课堂教学不能贪大求全,什么东西都想做,结果什么事情都没有做好。

  任念国(以下简称任):非常同意你的观点。追求大而全向来是教师经常犯的一种错误。但是自己感觉:老师备课时还必须要大而全,只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选择最佳的、适时的切入点,以点代面,重点突破,从而更加深入地全面把握。

  陈:我同意备课要深、透、全,但关键是在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中要学会舍得,并充分认识到一节课不可能吃成胖子,教学中不是为了展示自己对教材理解多么深刻!想法太多,反而一个也没有实现好。或许,现在教师要做的,不是怎么去扩充,而是应该想想怎么做减法。

  陈:很多老师在做公开课时带着沉重的包袱,想着得奖,想着听课者的好评,却失去了自我和真实。实际上,一节课就是一节课,三维目标需要在经常的教学活动中追求,不是一节课就能实现的。评课时,我们也不能求全责备,不能要求一节课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都必须出现。

  任:这一点我是深有感触。如果不能把压力很好地转化为动力,战时的状态不能很好地调整的话,这确实是一个授课教师一个用粉笔作战的战士要打败仗的很重要的原因。

  陈:这是很难避免的压力。我认为,有更高层次和境界的教师在此时是心中只有学生,只根据学生的需要和现状进行教学。

  问题二:单篇教学与主题单元如何有机联系

  陈:我把你的《安塞腰鼓》教学简记读了两遍,我认为你的把握是对的:以时间为线索,分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进行,而在表演中,又从声响、动作、想象等方面展开。

  以时间为线索是一方面,同时考虑到这是一个艺术欣赏的单元,还可以从舞台艺术的角度具体展开,比如:

  表演前:

  (人物)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场景)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梁地。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梁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裳。

  (动作神态)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的,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梁。

  我觉得这是一个电影场景的写法,也是戏剧开幕前的场景,可以让学生充分想象,并在想象中期待那惊心动魄的一捶。

  表演中:

  鼓点像骤雨(声);流苏像旋风(物);脚步像乱蛙(人);瞳仁像火花(眼);风姿像斗虎(人的整体感觉)。

  任:你的建议让我很受启发。从主题单元的角度来考虑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和策略。因为自己对舞台艺术了解不多,所以没有去涉猎。陈老师所建议的设计,是一个很好的思路,对于学生来说,文化艺术舞台艺术的涉猎和储备,可能对他一生都有好处。这个思路我会汲取的,谢谢!

  陈:在我的听课实践中,我注意到很多老师很难把握一节课的要点,他们仅仅是就事论事,缺乏整体感和前后关联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且也很难找到展开教学的思路。所以我与中小学教师交流时常常谈到:我们要学会欣赏整个画面,而不是仅仅陷入某一个局部。我注意到你在此处特别强调谢谢,我很高兴,哪怕就这一个问题我们达成了共识,都是我们讨论的成果。

  问题三:如何认识和处理文章的特色

  陈:我以为这是一位舞蹈艺术行家的杰作。学*排比,是这节课的一个要点。通过这里的学*,让学生意识到,排比不是重复,而是从不同角度展开(或者不断深入地迫*,此处是从不同角度展开)。学生要学*观察舞蹈艺术,需要从声、形、动态、眼神、整体感觉等方面入手。

  任:关于排比,你的观点让我很受启发。学生的理解不够深刻,可能就是缘于教师的考虑肤浅。自己*时的分析也只是站在考试的角度,让学生体会一下:排比的使用有什么具体意义,增强了什么样的语言气势(有什么表达效果)而已。至于如何从哪些方面来增强语言气势、如何在实际运用中学会写排比,还真的没有深入探索过。我想这也许是自己今后应该注意和努力的方向。

  陈:另外,我在此受到的一点启示是,比喻首先应该建立在联想和想象的基础上,学*比喻是学*联想和想象。对于这个看法,是否有道理?不知道你怎么看?

  任:对于比喻的产生,首先是建立在联想和想象的基础之上的说法,我认为还是很有道理的。比喻的本意是用另外一个大家或者听话人比较熟知的东西,来陈述自己要说而对方不大容易理解的内容,所以,先有联想,然后才能产生自己认为很贴切的比喻;至于想象,如果在此时有用武之地的话,换成比较好了!

  陈:在这里,比较是一种方式,我是从心理活动的角度来考虑的,你说比喻的本意是用另外一个大家或者听话人比较熟知的东西,来陈述自己要说而对方不大容易理解的内容,对我认识比喻有好处。但我在想,有没有把比较熟知的东西想象成更美妙的大家不大熟悉的东西(这之中的心理活动可能是想象)?你能不能想到一个例子?

  任:非要找一个例子的话,找张晓风的《行道树》好了。

  陈:另外,你很注意抓住词、突破词、强调词,我觉得这是很好的。但短句也是这节课的一个重点,短句怎样利用,在运用中体会短句的.作用,我觉得还需要讨论或者引起重视。

  任:对!自己在词语、短句、铺排句子组合的整体设计上,确实缺乏一个通盘的考虑,导致在语言的学*上缺乏整体性。

  陈:在此,我更想向你请教:长句、短句表达的差异是什么,在此课中怎样处理更好。

  任:可以从几个方面来体会:(1)短句、长句、段落的交错使用、融合,与安塞腰鼓鼓点的急促与舒缓,沉重与轻盈,整齐划一的队伍行动与个体的舒展表现相结合的现场描摹是一致的。(2)甚至可以用长句、短句、段落的重复交错使用来完成对课文的整体梳理和把握。(3)可以放在文章的整体把握阶段,加深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深入理解和体会,以求得对这种舞台艺术的深入体会和领悟。(4)在对这种表达方式的仿写和运用中加以体会。

  陈:真好。我还体会,鼓点急促是用短句来突出、来表现的。我在想:关于词的教学是集中好,还是具体到句段赏析时再分散处理好?

  任:我觉得是分散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要好一些,让词语成为有家的词语、成为句子中、语言中活生生的词语。实际上,我在词语的设计上是想教给学生一种梳理的方法。但最后,还是少了这一环节。

  问题四:生活是源还是文学是源

  陈:如你所说,对安塞腰鼓你不熟悉,学生也不熟悉。因此你在教后反思中所设想的一次视频的播放的意义和价值似乎不能低估。如何用更好呢?我想把它作为引起和展开教学的核心。我设想:是否可以先播放一段视频,这样安排教学流程:

  (1)引导:看了这一段,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用几个词描述一下。

  (2)启发:我们来看一看某某作家的感受,他是怎样描述这种感受的?

  (3)体味:反复咏读、品味字、词、句,体味短句、排比、比喻的用处。

  (4)运用:现在我们再看一遍视频,想一想,你对这段舞蹈有了哪些更深刻的印象。

  (5)表达:想一想,面对这段舞蹈,你会写些什么?你将怎样写?

  这样的线索会不会简单一些,会不会节约出一些时间来?

  我没有语文教学经验,所以仅仅是一种设想,要请你思考和批评。

  任:关于语言文字的理解,是先由具体的现实录像般的视觉感受给大家一个印象,还是在学生自己感悟语言文字产生印象之后,再给学生一个具体的例子予以现身说法?我还是希望:先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本身,将视频放在最后。原因很简单: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让学生先有自己的哈姆雷特是很重要的,一是任何事情必须先有自己的判断,二是避免被先入为主的感性材料所左右,泯灭创造的机会和可能,这更符合语言文字理解的*惯吧!

  陈:你的意见很有道理。我也说说我这样考虑的理由,它实际上涉及生活是源还是文学是源的问题。我的考虑是:安塞腰鼓舞蹈艺术是源,这篇作品是流,先有安塞腰鼓这种艺术形式或者艺术活动,然后才有这篇文章,我想的就是先回归本源,而不是首先用文本约束。这样的教学进程就是:直观地回归艺术本身,自己先感受、体悟;然后用文章做参照,体会文章的特色与创造;再回到艺术,提升自己对艺术的感悟和表达。这样,学生将有更大的创造空间,一千个哈姆雷特更容易出现。我个人的感受是,音乐艺术、形象艺术留给人的创造空间比文学艺术留给人的创造空间更大,所以《易系辞上》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当然,这种讨论和实践都可以继续深入。

  《安塞腰鼓》优秀的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学*朗读课文,从不同角度、侧面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2、品读赏析,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

  3、感受中华传统文明的精神力量。

  教学重点:

  1、学*朗读课文,从不同角度、侧面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2、品读赏析,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

  教学难点:

  品读赏析,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1、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黄 土高原气息,对于生活中没有观赏过的青少年,大都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 我们尤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一旦学生进入角色,教起来就轻松 多了。

  2、这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 的语言,所以整个教学过程以“朗读”为主,在朗读中感受气势,在品读赏析中感受语言 之美,使学生得到艺术的熏陶。

  教学步骤

  一、片断播放,观感引读

  播放2~3分钟的腰鼓舞片段,调动学生情绪,并在学生的观感畅谈中引入课文。

  在学生谈观感时,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适当引导:

  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绝活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与当地自然环 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

  它是人、鼓合一的,没有一种乐器能够像它这样要求人和乐器的高度合谐。人的表演 和乐器的“表演’’完整地糅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所以成功的表演是人 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

  安塞腰鼓的内涵是生命的激昂和渲泻;是羁绊不住的力量;是原始力量的勃发、喷 涌。

  二、高声诵读,感知气势

  自读、分读、齐读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试用“ 好一个 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 词、短语、句子,最好是文中的内容。

  学生各抒己见,可能有如下一些答案:“壮阔”“豪放”“火烈”“有力”“元气淋 漓”“惊心动魄”“奇伟磅礴”“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容不得束缚, 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 止”“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等等。

  三、分析内容,理清思路。

  文章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可分成3大部分。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5个角度来展示腰鼓舞的艺术魅力,且这5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

  学生会很快找出:好一个安塞腰鼓!( 明确: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四、品读赏析,学*句式

  1、品读赏析: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意蕴美、情味美。

  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句内部的排比:“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句与句之间的排比:“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 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 姿。”

  段与段之间的排比:“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流做;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 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而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 悟!” 这些排比句使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钱钻,能表达出强烈的 思想感情。

  反复句式:反复,是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 在本文中,它常常是与排比结合起来使用的。例如“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 塞。”

  有间隔反复,如:

  好一个安塞腰鼓!(第13、17、22段三次出现)

  有连续反复,如: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 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了隆隆,隆隆,隆隆。(14、15、16段又构成间隔反复)

  五、知识拓展

  陕北民俗:春节扭秧歌、吹唢呐、耍狮子、舞龙灯

  陕北艺术:秧歌、腰鼓、民歌、剪纸、泥塑。

  陕北饮食:以杂粮为主,有小米、高粱、荞面、南瓜、红枣、米酒等。

  六、小结

  这篇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锡铭,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 火烈的特点。表达出作者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的强 烈的思想感情,赞美陕北高原人们粗矿、豪迈、开放的性格特征。文章多处运用排比、比 喻,使文章气势恢宏,节奏明快,每个词语都简洁有力,每个句子都激越豪壮,增强了文 章感人力量。

  七、作业布置

  1、积累文中的好词好句。

  2、配乐朗诵,录成音频。

  《安塞腰鼓》优秀的教学设计 3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者分析

  1、学生基础较好,过讨论,适当的引导就能很好的学完本课。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感悟自己真实的承载着原始的和力量无穷的生命源泉。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图片、声响和学生的行为参与来激发学生的多种官能,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品味作品和感悟生命。

  三、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看“安塞腰鼓”的图片,学生能初步激昂、亢奋、雄浑,人茫茫一片,声茫茫一片的忘我场面。

  2、借助感官的初步体会朗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美。

  3、借助背景理解作品蕴含的情感和深意。

  教学重点、难点1、品味主题的基础上激活自己的生命。

  教学资源投影仪、安塞腰鼓的图片,影像资料和制成的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11、导入新课

  让同学们闭上双眼,让后播放一小节萨克斯轻音乐,听完后马上播放安塞腰鼓的影像。

  教学活动21、谈感受

  1)完后让同学们谈谈听完萨克斯和看完安塞腰鼓影像有什么感受?

  2)学生可能回答:听完萨克斯让自己心情轻声…看完安塞腰鼓的影像使自己激情澎湃,被那激昂的场面所震撼…

  教学活动31、师生交流

  师:那么大家能不能找几个词语来概括安塞腰鼓场面的特点?

  生:粗犷、雄浑、恢弘、磅礴等。

  师:那么同学去朗读的时候能够让听众听出这些特点来吗?同学们自己尝试地朗读一下,一定要能打动听众。

  教学活动41、朗读表演

  1)分角色朗读;

  2)放朗读的录音;

  3)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与录音对比后慢慢体会,揣摩作品的意蕴。

  教学活动51、学生交流

  体会揣摩后,同学相互交流自己所得:作者情感,作品深意等。

  教学活动61、大家讨论

  师:作品怎么会给我们展现这么磅礴的力量、亢奋的生命、火热的激情、恢宏的场面,让人的生命得已自由的挥洒?作者到底想给我们表现什么呢?

  学生自由讨论后推选代表发言。

  学生代表:

  1)是为了给我们展现激越的力量。

  2)是为了歌颂黄土高原的阳刚之美。

  3)歌颂承载原始生命的黄土高原。

  师:同学很有见解,再请同学们看一看作者的创作时间,想一想我们国家当时的背景。

  2、多媒体展示背景:

  1)中国改革开放于1978年12月,80年代,刘成章先生,远离家乡来得省城,面对祖国改革开放日新月异的景象,诗情浓郁,神经敏感的刘成章先生岂不怦然心动。很自然,这一刻,家乡陕北那雄浑、粗犷、刚健、力量十足的安塞腰鼓———呈现理智和情感的复合物与眼前的一切都完美的糅合了。这难道不是现在的中国冲出一切束缚、羁绊、闭塞、痛快淋漓的生活么?不真是改革开放初期,这个时代的激情自由挥洒的真实写照么?

  它不仅是人的生命的艺术表达,让我们沉浸在原始生命自由释放的同时。更是当今社会的人生的深刻哲学,同学们,我们现在的生命形式呢?

  2)播放改革开放时人们极富激情做事的图片。

  同学们畅所欲言。

  3、师生共同总结:

  祖国改革开放不久,以前的一切束缚、羁绊、闭塞都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于是人们的生命力量得到前所未有的释放,那种场面火热朝天、干劲十足,生活本就不好的中国人民把自己的原始生命力量挥洒得淋漓尽致!安塞腰鼓正是当时新中国新时期社会风貌的真实写照。这就让我们知道了人之所以为人,就因为我们有着原始生命的无穷无尽的力量源泉,有生之年并为之奋斗!

  教学活动71、全班同学共同释放自己生命激情。

  全班起立,共同高喊:我能行,我能成功!喊三次,一次比一次声音高,

  最后一次使出浑身的力量喊出来。

  教学活动8作业

  下去写一份释放自己生命力量的计划书。

  《安塞腰鼓》优秀的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2、知识目标:体会运用修辞手法、短句和富有张力的词语所构成的场面描写。

  3、能力目标:能够借鉴本文的写作方法、写作技巧,完成简单有一定内涵的场面描写。

  教学手段

  多媒体power point工作环境暴风影音工作组件

  教学步骤

  (课前播放背景音乐《黄土高坡》)进入上课时间。

  一、导入

  一曲激昂高亢的《黄土高坡》,把我们的思绪引向了广袤的黄土高原。这里不是鲁迅笔下的杏花春雨江南,这里没有小桥流水人家,这里也没有吴侬软语的咿咿呀呀;这里只有奔腾的黄河,只有酱色的黄土,只有火红的高粱,只有朴实、剽悍的西北汉子。

  今天,就让我们文化之旅的脚步随着刘成章的生花妙笔踏上黄土高原,踏上这片曾孕育出横扫**的秦朝、大一统的汉朝、号称“唐帝国”的唐朝的神奇土地,去安塞古镇,去聆听那从2000多年前的战场传来的鼓声,去欣赏有“天下第一鼓”之称的安塞腰鼓。

  二、教师板书课题

  三、师:请大家把课本打到123页,快速浏览文章,自己解决生字词。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小声读一下。(过程2~3分钟)

  四、结束浏览

  请看大屏幕,这里有几张安塞腰鼓表演图片(3~4张),请大家看一下这与文中描述是否一致。(教师对图片做简单讲解,图片选用比较有张力、有气势的)

  五、有一个问题要问大家:本文记述了一个的过程,描述了一个的场面。注意,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是一样的,请大家思考一下。

  (明确:安塞腰鼓表演)

  六、既然是过程,那么当然就又先后,文章以表演安塞腰鼓为主体,那么就可以分为三部分,即表演前、表演中和表演后。(板书设计见附录)谁能用课本上一个字来概括表演前和表演后的氛围特点?

  (生:静。)

  师:那么中间表演的过程可以用哪个字概括?

  (生:动或闹。)

  那么这篇文章的整体气氛依次为静、动、静。动静结合,互为衬托。仔细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开头的“静”和结尾的“静”一样吗?谁可以在“静”字前再加一个字,把这两个“静”区分一下?

  (生:前为安静,后为寂静。)

  谁能区分这两个词语的不同?

  明确:

  1、安静一般形容有生物而保持安静的状态,寂静一般用来形容环境的安静。例句如:学生都在认真地写作业,教室十分安静。

  2、我在田野中漫步,四周一片寂静。

  七、文章既然描写了一个场面,那么必然有构成这个场面的要素,想一想文章中构成场面的东西有哪些?

  (明确:茂腾腾的后生、系着红绸子的腰鼓、黄土高原、起伏的群山、火红的高粱。)

  想象一下,这些东西聚合在一起给了你什么样的感觉?

  (明确:诸如粗犷、豪放、狂野、大气磅礴、活力等。)

  八、那么想一想,如果我们朗读这篇文章的话,我们该怎么读它?

  (明确:开头和结尾应低沉一些,更深情一些,中间部分应激情澎湃,情绪激昂。)

  九、那么一会我给大家时间自由朗读这篇文章,然后大家展示。朗读之前我把个人的一个朗读心得介绍给大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简单解释:大,就是读的声音要大,即使读错了,也要大大方方的读出来,这样别人才可能给你指点。大而不喊,不要扯开喉咙,要让听到的人知道你在读课文。慢而有情,要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感情,是高亢还是低沉,是欢快还是悲伤等等。快而不乱,讲究把文章读熟。稳而有度实际上是前三点之后的总结,是一种效果。简单的说,就是通过前三步的阅读,根据自己对文章的体会,读出的课文,该高的高,该低的低;该快得快,该慢的慢;该高亢的高亢,该低沉的低沉;该欢快的欢快,该悲伤的悲伤。

  好了,下面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大声自由朗读。

  十、学生片段朗读展示,老师及同学点评。人数控制在3~4人,如没有学生朗读静态段落,教师可进行提示。如有能力,教师可在学生朗读后进行朗读示范。

  (至此用时不超过25分钟。)

  十一、播放《安塞腰鼓》视频朗读。(互联网上有寒风朗诵并制作的本文配乐配表演朗诵,非常精彩,总长7分36秒,建议使用。)

  十二、通过读课文,看场面,听朗诵,设想一下,假如你现在就是在现场的一名观众,你感受到了安塞腰鼓的什么,或者可以用文中的哪一句话来概括它?

  (明确:文章第12自然段。个人总结的词语有劲、自由等。)

  教师提示:劲也好,自由也好,实际上都是生命的跃动。我认为用生命去概括最好,安塞腰鼓诠释了生命,激情与张扬,放纵与自由;生命的激情也支撑着安塞腰鼓,刚劲与活力。

  十三、设想一下,假如你是表演队中的一员,此时你会想些什么?

  (明确:什么也没想,只把它看成是一种激情的宣泄、生命的激荡,他不会在乎周围有没有观众,有没有人关注,他在用“敲起来”和“跳起来”来获得一种精神上的自由。)

  十四、展示教师个人感悟(幻灯片形式)

  一场安塞腰鼓,实际上就是人生的完整历程,在起始的安静中积蓄、孕育到人生辉煌时的挥洒与张扬,再到老去时的沉思与宁寂。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慢慢沉寂下来的是鼓声,而久久震撼我们心田的是那*乎疯狂的搏击着的生命。“我们崇尚专注一生的事业,我们更赞赏自由奔放的灵魂”,那千年黄土孕育的奔流黄河滋润的安塞腰鼓啊,你敲击着生命之门,跳动着生命之舞,燃烧着生命之火。

  当远处那声渺远的鸡啼响起,我感到有另一种生命在涌动。

  十五、作业

  1、对印象深刻的某个场面进行描写,用上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150字左右。

  2、朗读文章,体会文章的修辞和句式特点。

  《安塞腰鼓》优秀的教学设计 5

  教学目的

  1、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2、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是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侧面感受安塞腰鼓的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通过联系生活,加深对生命的思考认识即教学的重点。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腰鼓表演我们并不陌生,许多大型文艺晚会里有这类节目,现在就请大家先欣赏一个片段(播放表演片段,约1分钟)。这就是安塞腰鼓,铿锵激越,发聋振聩。请大家再看一看有关的文字介绍。(播放文字资料,片刻后提问)什么是安塞腰鼓?(安塞腰鼓融舞蹈、歌曲、武术于一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气势磅礴,独具魅力。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学生能概括出一些特点即可)任何文艺形式都是对人生、社会的感受和认识的反映。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与壮阔场景,我们只需看一看便能感受到,但安塞腰鼓所蕴涵的文化价值、生命意识,却需要我们用心去体验和感悟。下面我们学*《安塞腰鼓》这篇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用生花妙笔去描摹一场动人心魄的表演,并揭示其文化意韵的。

  二、研*课文

  (一)速读,整体感知。

  1、划分结构层次。

  本文共分为三大部分,请说出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构思文章的。主体部分又可分为四个层次,请用"||"划出并概括层意。(显示结构图表)

  2、划出文中明确揭示安塞腰鼓文化内涵和生命意识的一句话。

  ("容不得……一股劲!")

  3、从句式特点及思想内涵两方面品评这句话。(学生发表见解,教师点拨。)

  (二)精读,重点突破。

  1、过渡:安塞腰鼓是一曲生命与力量的礼赞,为了表现生命挣脱束缚、冲破羁绊、撞开闭塞的雄浑粗犷的力量,作者十分注意形式与内容的和谐。我们重点品读其中一个片断,感受作者是怎样造成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排山倒海的气势,来与所要歌颂的生命的力量相辅相助的。

  2、(播放表演片断,配合录音朗读)请概括本段的语言形式特点,并举例说明其表达效果。(学生发表见解,教师点拨。)

  (①多用短词短句,简洁有力,清脆响亮;②善用排比,一气呵成,表现气势,渲染形象,节奏鲜明,铿锵有力。)

  3、各自放开声音激情朗读,体会语言的节奏和气势。

  4、指名朗读,自由评议。

  5、安塞腰鼓不仅带给我们视觉形象上的刺激,更带来思想情感上的震撼。看来艺术欣赏不仅要察其形,更要重其意。我们再来探究一下作者是如何将写形与写意结合起来,从不同角度、侧面展示安塞腰鼓的美的。

  6、小结:前面我们品读主体部分的第一层次,领略了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了安塞腰鼓的意蕴;又分析学*了由写实到写意的艺术描摹手法。

  现在请大家快读其他片断,运用前面学*所得进行赏析,并发表见解。

  三、迁移练*

  (播放画面)

  要求:多角度、多侧面观察多角度、多侧面联想(由景生情,联系社会,感悟人生);适当运用排比句式;大约200—300字。当堂交流、评讲。

  四、布置作业

  (一)自由选择文中某一精彩片段朗读、背诵。

  (二)思考课后练*三。

  教后记:

  1、朗读是与文本接触的开始,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学生对课文的情感基调就有直接、真切的感知,能更好地进入课文情境。

  2、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式学*方式,在“师生互动,共同探讨”这个环节中,教师让学生主动质疑,合作解疑,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学生在多角度、有创意的品味中,拓展思维的空间,加深了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和体验,本文的教学重难点也得到很好的解决。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