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比例尺》教学设计实用五份

首页 / 教学设计 / |

  公开课《比例尺》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让同学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比例尺。

  2、通过观察、操作与交流,体会比例尺实际意义,了解比例尺的含义。

  3、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4、同学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逐步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同学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惯。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教学难点: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一、激疑诱趣,引入新知:

  很多同学都喜欢脑筋急转弯,现在老师给同学们一道脑筋急转弯的题目,让同学们猜猜:坐车从和*县县城到广州市,一共要用4小时,但有只蚂蚁从和*县县城爬到广州市却只用了5秒钟。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蚂蚁可能在地图上爬。)对了。蚂蚁爬的是从和*县县城到广州市的图上距离,而人们坐车所行的是从和*县县城到广州市的实际距离。那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二、动手操作,认识比例尺:

  1、操作计算。

  (1)画线段。

  让我们先来做个最简单的游戏——画线段游戏。我说物品的长度,你用线段画出它的长,行吗?

  ①橡皮长5厘米 ②铅笔长18厘米 ③米尺长1米

  咦?怎么不画了?(画不下。)那怎么办呀?快想想,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把1米画到纸上去?(可以把1米缩小若干倍后画在纸上。)这个办法不错。就用这种方法画吧。

  (重点:体会比例尺的实际意义,因为需要所以产生。)

  (2)学生画完,集体交流。

  你是用图上几厘米的线段来表示实际1米的呢?像2厘米、5厘米、10厘

  米这些在图上画出的线段的长度,我们叫“图上距离”,而这1米就叫“实际距离”。你能用比表示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关系吗?(2厘米:1米、??)

  教师指名回答,并板书计算过程。

  2、揭示比例尺的意义

  其实像这样一幅图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就叫这幅图的比例尺。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的内容—比例尺(板书课题及关系式)根据比与分数的关系,我们还可以把它写成图上距离(板书) ?比例尺。实际距离

  板书2厘米?5厘米?10厘米1米 一幅图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同样是1米的米尺的线段图,为什么它的比例尺却不一样呢?(缩小的倍数不同)

  三、探讨比例尺的计算方法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上课前所说的一道脑筋急转弯的题目吗?原来坐车是从和*县县城到广州市实际距离约是300千米,而蚂蚁行的是5厘米的图上距离,怪不得只要5秒呢!那么,你能求出这副地图的比例尺吗?(学生做前先交流)

  小黑板出示:从和*县县城到广州市实际距离约是300千米,在一副地图上只画了5厘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大家交流一下,谁能告诉大家首先要做什么事情?(先写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再把千米化成厘米,也就是说我们在求比例尺的时候,首先要把单位统一起来。)

  学生汇报计算结果。

  四、应用比例尺知识解决问题

  1)和*县**距我校直线距离约200米,可在和*县城的地图上只画了2厘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评讲:你是如何算得?结果是多少?(1﹕10000)要注意些什么?

  从1﹕10000这一比例尺上,你能获取那些信息?(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万分之一;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一万倍;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0000厘米等等)

  2)填空并判别哪个是比例尺。

  把一个长2米,宽1米的长方形画在图纸上,长画了10厘米,宽画了5厘米。

  (1)图上的长和实际长的最简比为(1∶20)。

  (2)图上宽和实际宽的最简比为(1∶20)。

  (3)图上周长和实际周长的最简比为(1∶20)。

  问:这幅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4)图上面积和实际面积的最简比为(1∶400)。

  预设:学生可能填1:20,引导交流为什么错,计算纠正。

  追问:那这1:400是这幅图的比例尺吗?为什么?你发现了面积的比和比例尺有什么关系?

  学生独立计算、回答。

  强调:比例尺是图上距离:实际距离,不是图上面积:实际面积,这幅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五、介绍线段比例尺:

  像前面这些比例尺是用数值来表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关系的比例尺,我们把它们叫做数值比例尺(板书),而像这样的比例尺,是用线段来表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关系,我们把这样的比例尺叫线段比例尺(板书)你能把它改成数值比例尺吗?

  六、拓展延伸:认识精密比例尺

  画一个物品,如果用1:10 (缩小了)1:1(相同) 2:1(放大了) 画的图和实际的图比较结果怎样?(设计意图:让学生抓住1:1000、1:10、1:1、2:1??.进一步认识比例尺有大有小,让学生打开思路,不拘一格的从多角度来思考比例尺的意义。结合实际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

  在实际的生活中有没有要用到这种放大比例尺的情况呢?你能猜出工程师是如何把直径5毫米的机器零件画在图纸上的吗?

  七、讨论:

  1)比例尺与一般的尺相同吗?化简后的比例尺带不带单位?

  2)求比例尺时,通常要做什么?

  3)化简后的比例尺,它的前项和后项一般是什么形式?

  八、 巩固练*

  1、直径5毫米的机器零件,画在图纸上的直径是10厘米。它的比例尺是多少?

  2、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

  下面是小聪学*了比例尺后写的一段数学日记:

  今天我们学*了比例尺,我知道了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就等于比例尺。老师叫我们找找比例尺的例子。我想:这岂不是小儿科吗。你瞧,我一口气就能说出几个来:图上长和实际长的比是1:100;图上长和宽的比是1:5;图上宽和实际宽的比是1:2分米;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的比是20:1.哈哈,原来比例尺就是这么简单!

  九、自我反思,总结评价

  这节课你有收获吗?有什么收获呢?我们学会了比例尺的概念,比例尺的关系式、书写形式、比例尺的种类及转换、求比例尺的方法等,谁能来说一下?

  同学们的收获的确很大,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都很出色,谢谢大家!

  十、课堂作业

  (一)填一填

  1、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 )。比例尺=():( )

  2、比例尺分为两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

  3、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的比

  4、一幅图上用10厘米表示实际距离200千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

  5、一幅地图的比例尺是1:20000,它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 )倍,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 );它还表示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 )米

  6、如上图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 )千米,化为数值比例尺是( ),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 )倍,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 )

  (二)判断

  1、比例尺是一种测量的工具。( )

  2、小华在绘制学校操场*面图时,用20厘米的线段表示地面上40米的距离,这幅图的比例尺为1︰2。()

  3、某机器零件设计图纸所用的比例尺为1︰1,说明了该零件的实际长度与图上是一样的。 ( )

  4、一幅图的比例尺是6︰1,这幅图所表示的实际距离大于图上距离 .()

  5、一个小型零件长5毫米,画在图上5厘米。这幅图的比例尺为1:10 ( )

  公开课《比例尺》教学设计 2

  一、教材分析

  《比例尺》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了比和比例的基础上进行学*的,它是比和比例知识的延伸和应用,比例尺不是一把真正意义上的尺子,却是一个日常生活中极其重要的工具。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对比例尺的学*具有很现实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第十二册第

  48、49页。是在学生学*了比和比例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学*的,学生对于常见的*面图和地图并不陌生,但对“比例尺”这个概念可能会有些生疏和抽象,课堂上将紧密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让学生充分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经历“比例尺”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目标与要点分析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并能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2)能够根据比例尺知识求实际距离。

  (3)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动手测量和画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数学的价值,增强学好数学的情感。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比例尺的意义。难点是把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为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将提供较大的探索空间和众多的动手操作时机,让学生充分动手动脑,主动建构知识,而不是硬生生地把知识强塞给学生。

  四、教学策略设计

  比例尺是人们约定俗成地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关系。以往我们执教传统教材,是直接给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然后让学生求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要求化成单位相同再写比,这样的比就是比例尺。表面上看学生似乎已经知道了比例尺,但是比例尺为什么应运而生?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如何让学生经历比例尺的产生过程,教材创设了设计足球场*面图的情境,让学生在设计过程中体验到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绘制*面图时需要把实际距离缩小一定的倍数,既体现了新理念,又让学生有了更多自我体验和感悟的时间与空间。

  有了以上的思考,就有了我第一次设计尝试,遗憾的是学生面对一个长8米,宽6米的教室,没有意识到在纸上长要画多长,宽要画多长,按多少“比”在来画。从学生完成的作品来看,有3人用1∶1000来画的,有13人画出长的比是1∶500,宽的比是1∶300,两个比不同,导致学生画出的形状与原来足球场的形状不同。大部分学生画出了任意长和任意宽,组成一个长方形,标上实际距离。这种情况是不是学生缺乏一种体验,一种按倍数缩小并缩小相同倍数的体验,因此学生不能自动生成。以上的教学实践引起了我的反思,重新尝试第二次设计,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教师准备:一幅李成俊同学的照片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生活原型再现:

  师:(出示李成俊同学的照片)你们认识他吗?他是谁?生:李成俊

  师:怎么可能呢?照片上的人这么小,怎么会是他呢?生:是缩小了??

  师:如果李成俊的眼睛不缩小,鼻子和嘴巴缩小了,那会怎么样?生:不像他了,像丑八怪??师:那怎样才能像他呢?生:都要缩小。

  师:一起缩小,是吧。如果他的眼睛缩小100倍,鼻子和嘴巴缩小10倍,像他吗?生:不像,要缩小相同的倍数。??

  (二)、创设情境,以疑激思

  同学们,昨天我们测量了教室的长是8米宽是6米,现在老师提议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当一回绘画师,画出教室的*面图。再动手之前,先思考这两个问题:

  1、要把教室的*面图画在纸上,你有这么的的纸吗?你怎么办?

  2、随便在纸上画一个长方形,这一定是教室的*面图吗?

  (三)、独立探究,合作交流。

  (1)通过学生讨论,引出学*要求:A、你是怎样确定图上的长和宽的长度;

  B、图上的长和实际的长的比是多少,并化简;

  C、写上图上的宽和实际的宽的比,并化简;

  根据要求个人作图,完成后四人小组交流(重点交流你是怎么确定图上的长和宽的)选择你们组认为最好的,贴在黑板上。(2)学生小组学*(3)学生汇报设计思路

  生1:我是把实际的长和宽都缩小1000倍,图上的长就是8厘米,宽就是6厘米,这样的长方形图就是足球场的*面图。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8厘米:8米=8:800=1:1006厘米:60米=6:6000=1:1004厘米:8米=4:800=1:2003厘米:6米=3:600=1:200揭示比例尺的意义: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师:1:200的比例尺,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200;

  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200倍;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是1:200;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2米;

  (四)、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认识

  1、示中国地图。

  师:比例尺1:10000000表示什么实际意义?

  生:图上距离1厘米是实际距离的1000000000厘米。

  2、示北京市的地图。

  师:观察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有什么不同?表示什么实际意义?生:这是一幅线段比例尺,表示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50千米。

  3、学生读教科书。

  师:书中这两种比例尺分别叫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1:前面的一种叫数值比例尺,后一种叫线段比例尺。数值比例尺没有单位.生2:实际距离都比图上距离大。

  师:是不是所有的比例尺都是实际距离比图上距离大呢?请同学们看书第49页后,回答并说为什么?

  生:不是。因为有的机器零件很小,需要把实际长度按一定的比扩大后,再画在图纸上,这就出现了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大的比例尺。师:图中的2:1表示什么?

  生:图中的2:1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2倍。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些比,你有什么发现?生:这些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1.小结:为了计算,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师1的比。

  4、教学例1.师:我们能不能把它(手指上面的线段比例尺)改成数值比例尺呢?指名学生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1厘米:50千米

  =1厘米:5000000厘米

  =1:5000000师:做这类题,因该注意什么?

  生:统一单位,比例尺不带单位名称,一定是图上距离除以实际距离。

  (五)加深理解,拓展应用

  1、判断题:

  ①小华在绘制学校操场*面图时,用20厘米的线段表示地面上40米的距离,这幅图的比例尺为1︰2。

  ②某机器零件设计图纸所用的比例尺为1︰1,说明了该零件的实际长度与图上是一样的。

  ③一幅图的比例尺是6︰1,这幅图所表示的实际距离大于图上距离

  2、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一栋楼房东西方向长40m,在图纸上的长度是50cm.这幅图纸的比例尺是多少?

  3、拓展应用:

  我们学校操场的长是200米,宽是100米.同学们,你们能自己确定比例尺,把操场的*面图画下来吗?

  板书设计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图上距离=比例尺

  实际距离

  8厘米:8米=8:800=1:1006厘米:6米=6:600=1:1004厘米:8米=4:400=1:2003厘米:6米=3:600=1:200

  教学实施

  本节课在两个方面进行了创新设计:

  一是情境导入,由于第一次设计时,让学生一进课堂就设计一个教室的*面图,学生们不知道*面图要按照一定的倍数缩小,而且要缩小相同的倍数,缺少这种经验和体验,出现了任意画的情况。因此,二度设计时我选择了生活原型——从照片引入,学生对这种生活常识应该说不陌生,为画*面图做好了很好的铺垫。

  二是结合教室实际的长和宽和图上的长和宽,使学生初步确定什么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在动手画图时,对如何确定图上的长和宽就是要将实际的长和宽缩小一定的倍数,也就是确定图上距离和相对应的实际距离的比,并引出比例尺的意义,再结合两幅地图的比例尺介绍线段比例尺和数值比例尺,又通过一个机器零件的放大的图纸,让学生认识把实际距离放大的比例尺如何表示。最后说明为了计算方便,通常把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六、教学反思

  上完课,我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经历了实践与理论的深思与探索,对新课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1、在学生已有的经验上学*数学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只有在学生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学生才感到亲切,学得主动。通过课前展示学生的照片,学生对照片上的人是按倍数缩小了这种生活常识有了深刻的体验,再让学生来画教室的*面图,可以说是水到渠成的。

  2、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只有体验过,理解才会深刻。让学生在画教室*面图的交流互动中,体验探究比例尺的产生过程,理解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同时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对比例尺的意义理解是多方位的,个性化的。有了学生个性化的体验,才有了后面解决问题的个性化的表达。

  3、让学生密切联系了生活实际

  数学来源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实际。本节课从让学生设计教室*面图,到让学生把线段比例尺改成数值比例尺,“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理念贯穿了整个教学的始终,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数学的价值。

  公开课《比例尺》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比例尺,能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

  2、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认识比例尺,能根据三个量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运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呈现情境图

  思考、讨论。

  我家的房屋*面图

  1、比例尺1:100是什么意思?

  图上距离。

  2、比例尺=--------------

  实际距离。

  3、独立完成P30页第2、3题。

  4、P30页第4题,怎样求窗户的图上距离?注意比成相成的单位后再计算。

  5、指导完成P30页第5题。

  注意求比例尺时,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要统一。

  P31页第1题,说明清楚两地距离一般假设是直线距离,计算时,注意单位换算。

  P31页第2题,自己尝试独立完成。

  放手让学生自己研究。

  教师对困难的学生加以指导。

  试一试。

  练一练。

  公开课《比例尺》教学设计 4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30页——比例尺

  【教材分析】

  教材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房屋*面图入手,引导学生认识比例尺,初步感受比例尺在生活中的应用。出示*面图后,借助图形放缩的经验和其他学*经验,了解比例尺的含义。

  【学情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学生在学*了化简比的基础上学*的,因此不会感到陌生。但学生对比例尺的意义可能不好理解,这部分知识相对来说比较抽象,在具体计算上可能存在一定困难。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比例尺;能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

  2、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3、能积极参与数学学*活动,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难点】

  应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直尺,中国地图

  【教学流程】

  一、 谈话导入,激起兴趣

  1、 如果要绘制我们教室的*面图,需要多大的纸?

  如果要绘制中国地图呢?

  (学生自由回答。得出结论。)

  2、 聪明的人想出了一个办法,把物体实际的长度按一定比例缩小再画在图纸上,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设计意图:先抓住学生急于认知的心理,从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出发,真切感受到在绘制*面图的时候,不可能按照实际的长度来操作,需要有一个科学的方法,从而引入本节课内容。】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活动一:(课件出示)

  六一儿童节快要到了,学校要举办一个大型的篝火晚会,想让同学们设计一个舞台。在*面图上如果用10厘米表示地面上10米的距离,那么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是多少呢?

  【设计意图:用学生喜欢的活动引起浓厚的兴趣,用亲身经验走*数学,探索其中的奥秘。】

  (1)读懂题目中的信息。

  (学生汇报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根据题目的要求,引导学生得出10厘米:10米,并用学生已有的学*经验化简比。

  【设计意图:利用已有的学*经验,学生自然会想到要化简这个比,必须要统一计量单位,这也是比例尺这个知识点重点强调的地方。】

  (3)随学生汇报,板书提炼: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10厘米:10米

  10:1000

  1:100

  (4)揭示比例尺的含义。使学生理解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就是比例尺。

  【设计意图:不把比例尺作为一个知识点让学生背诵,而是在情景中鼓励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与交流后得出结论。】

  (5)讲授比例尺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即分数的形式。板书。

  活动二:(课件出示)(投影仪展示)

  师生共同搜集的生活中不同的比例尺,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说说自己的发现。

  (学生积极展开讨论与研究,各抒己见。)

  教师归纳为三点。

  ① 比例尺是一个比,不带计量单位。

  ② 比例尺的前项和后项一定是同级单位。

  ③ 为了计算方便,比例尺通常都写做是前项为1的比。

  【设计意图:多角度理解比例尺的含义,使学生对比例尺的意义、形式、求法有初步了解,为解决实际问题打好基础。】

  活动三:(出示教材30页情境图)

  (1) 理解比例尺1:100的意义,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2) 完成2、3题。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全班交流方法。)

  (3) 完成4、5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独立思考后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可以利用比的意义、比例尺的含义等知识和解决问题的经验来解决这些问题,放手学生有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已知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中的两个量怎样求第三个量。

  三、 拓展引申,巩固新知

  出示一中国地图。

  1、 找到自己的家乡。估一估家乡到北京的距离,求一求实际距离。

  2、 放暑假时,你打算从------到-------去旅游,两地间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千米。

  引导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

  【设计意图:本体具有开放性和挑战性,对学生的估算和计算能力都是一种考验。】

  四、 运用所学,解决问题

  1、 学了本节课,你有获得了哪些知识?

  2、 怎样画我们教室的*面图呢?(长8米,宽6米)

  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自定比例尺,画出*面图。

  【设计意图:回顾前面的问题,首尾呼应,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让他们倾听、协作、分享、交流。】

  五、 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1、 搜集生活中后项为1的比例尺。

  2、 比例尺除了可以用1:100、1/100这样的形式表示,你知道还可以怎样来表示吗?

  【设计意图:作为知识的拓展,将旧教材中的扩大比例尺和缩小比例尺、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知识点给学生,拓宽学生视野和知识面。】

  公开课《比例尺》教学设计 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P48“练一练”和练*十一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会求一幅图上的比例尺,会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进行转化。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结合具体的情境,出示不同地图,引发学生思考。再通过比的有关知识介绍比例尺的意义,利用具体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建构比例尺这一概念,为强化对比例尺的认识,设计中,通过不同形式比例尺的分析比较,以及系列学生自主活动,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数学的乐趣。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设置情境

  比较引入演示:出示出示一组大小不同的中国地图。

  师: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师:想知道地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吗?今天我们就学*这方面的知识。

  (板书课题:比例尺)学生观察

  学生回答。(可能出现:形状没变、大小变了。)

  二、自主探究

  认识新知

  1、出示例6。

  师:题中要我们写几个比?这两个比分别是哪两个数量的比?

  什么是图上距离?

  什么是实际距离?

  2、认识探索写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比的方法。

  师: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不同,怎样写出它们的比?

  (学生独立完成后,展示、交流写出的比,强调要把写出的比化简。)

  3、比例尺的意义及求比例尺的方法

  师:像刚才写出的两个比,都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我们把图书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题中草坪*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师: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4、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实际意义。

  师:我们知道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1000,也可以写成1/1000。你是怎样理解这幅图的比例尺的?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指出: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最简单整数比。像1:1000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数值比例尺。

  5、认识线段比例尺

  比例尺1:1000还可以用下面这样的形式来表示。

  0102030米

  师介绍线段比例尺。

  问: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多少米?3厘米呢?

  指出像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线段比例尺。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尝试写出两个数量的比。

  三学生交流,明确方法:

  把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统一成相同单位,写出比后再化简。

  学生总结: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学生在小组里说说,再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1:1000的意思是图上1厘米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1000厘米的距离,也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1000,还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0倍。

  学生:图上1厘米的距离表示实际距离10米。

  四、独立练*

  巩固提高1、做“练一练”第1题。

  2、做“练一练”第2题。

  独立相互说,指名说。先说说每幅图中比例尺的实际意义。

  学生各自测量、计算,再交流思考过程。

  五、总结评价

  生活延伸1、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2、在生活中找找,哪些会用到比例尺学生交流


公开课《比例尺》教学设计实用五份扩展阅读


公开课《比例尺》教学设计实用五份(扩展1)

——《比例尺》教学设计 (菁华6篇)

《比例尺》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数学六年级下册第48页“练一练”和练*十一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会求一幅图上的比例尺,会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进行转化。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结合具体的情境,出示不同地图,引发学生思考。再通过比的有关知识介绍比例尺的意义,利用具体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建构比例尺这一概念,为强化对比例尺的认识,设计中,通过不同形式比例尺的分析比较,以及系列学生自主活动,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数学的乐趣。

  一、设置情境,比较引入

  演示:出示两张大小不同的*地图。

  学生观察

  师: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学生回答。(可能出现:形状没变、大小变了。)

  师:想知道地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吗?今天我们就学*这方面的知识。

  (板书课题:比例尺)

  二、自主探究,认识新知

  1、出示例6。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尝试写出两个数量的比。

  师:题中要我们写几个比?这两个比分别是哪两个数量的比? 什么是图上距离?

  什么是实际距离?

  2、 认识探索写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比的方法。

  师: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不同,怎样写出它们的比? 学生交流,明确方法:

  把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统一成相同单位,写出比后再化简。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写出的比,强调要把写出的比化简。)

  3、比例尺的意义及求比例尺的方法

  师:像刚才写出的两个比,都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我们把图书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题中草坪*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师: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学生在小组里说说,再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4、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实际意义。

  师:我们知道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1000,也可以写成1/1000。你是怎样理解这幅图的比例尺的?

  学生交流:1:1000的意思是图上1厘米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1000厘米的距离,也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1000,还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0倍。

  指出: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最简单整数比。像1:1000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数值比例尺。

  5、认识线段比例尺

  比例尺1:1000还可以用下面这样的形式来表示。

  0 102030米 师介绍线段比例尺。

  问: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多少米?3厘米呢?

  指出像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线段比例尺。

  四、独立练*,巩固提高

  1、做“练一练”第1题。

  独立相互说,指名说。先说说每幅图中比例尺的实际意义。

  2、做“练一练”第2题。

  学生各自测量、计算,再交流思考过程。

  3、练*十一第1题。

  学生独立解答,巩固比例尺计算的基本思考方法。

  五、总结评价,生活延伸

  1、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2、在生活中找找,哪些会用到比例尺?

  板书设计:

  比例尺的认识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1:1000

  0 102030米

  《认识比例尺》教学反思

  认识比例尺是在学*比和比例的意义及其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课的学*,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面图的比例尺。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

  在引入阶段,我选取了学生们非常熟悉的典型的感知材料:出示两幅比例尺不同的*地图,让学生仔细观察:“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进而抓住比例尺的特性:图形的大小可以随意改变,但形状不能改变。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教学例6时,以“这里比例尺1:1000是什么意思”的提问引起学生猜想、议论。为后面学*计算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打下知识准备。最后归纳出比例尺的概念。

  在教学数值比例尺后,又引导学生学*了线段比例尺,让学生小组讨论,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区别和练*,对比例尺的知识有更深的认识,为后面的有关比例尺计算的实际问题做了很好的铺垫。

  探究比例尺的实际应用时,时间比较紧张,学生虽基本完成了这个问题,但来不及反馈,导致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还不够扎实。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尽量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比例尺》教学设计2

  课题:比例尺

  教学内容: 比例尺

  教学目标:

  1、让同学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比例尺。

  2、通过观察、操作与交流,体会比例尺实际意义,了解比例尺的含义。

  3、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4、同学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逐步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同学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惯。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教学难点: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一、激疑诱趣,引入新知:

  很多同学都喜欢脑筋急转弯,现在老师给同学们一道脑筋急转弯的题目,让同学们猜猜:坐车从和*县县城到广州市,一共要用4小时,但有只蚂蚁从和*县县城爬到广州市却只用了5秒钟。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蚂蚁可能在地图上爬。)对了。蚂蚁爬的是从和*县县城到广州市的图上距离,而人们坐车所行的是从和*县县城到广州市的实际距离。那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二、动手操作,认识比例尺:

  1、操作计算。

  (1)画线段。

  让我们先来做个最简单的游戏——画线段游戏。我说物品的长度,你用线段画出它的长,行吗?

  ①橡皮长5厘米 ②铅笔长18厘米 ③米尺长1米

  咦?怎么不画了?(画不下。)那怎么办呀?快想想,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把1米画到纸上去?(可以把1米缩小若干倍后画在纸上。)这个办法不错。就用这种方法画吧。

  (重点:体会比例尺的实际意义,因为需要所以产生。)

  (2)学生画完,集体交流。

  你是用图上几厘米的线段来表示实际1米的呢?像2厘米、5厘米、10厘

  米这些在图上画出的线段的长度,我们叫“图上距离”,而这1米就叫“实际距离”。你能用比表示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关系吗?(2厘米:1米、??)

  教师指名回答,并板书计算过程。

  2、揭示比例尺的意义

  其实像这样一幅图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就叫这幅图的比例尺。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的内容—比例尺(板书课题及关系式)根据比与分数的关系,我们还可以把它写成图上距离(板书) ?比例尺。实际距离

  板书2厘米?5厘米?10厘米1米 一幅图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同样是1米的米尺的线段图,为什么它的比例尺却不一样呢?(缩小的倍数不同)

  三、探讨比例尺的计算方法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上课前所说的一道脑筋急转弯的题目吗?原来坐车是从和*县县城到广州市实际距离约是300千米,而蚂蚁行的是5厘米的图上距离,怪不得只要5秒呢!那么,你能求出这副地图的比例尺吗?(学生做前先交流)

  小黑板出示:从和*县县城到广州市实际距离约是300千米,在一副地图上只画了5厘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大家交流一下,谁能告诉大家首先要做什么事情?(先写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再把千米化成厘米,也就是说我们在求比例尺的时候,首先要把单位统一起来。)

  学生汇报计算结果。

  四、应用比例尺知识解决问题

  1)和*县*距我校直线距离约200米,可在和*县城的地图上只画了2厘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评讲:你是如何算得?结果是多少?(1﹕10000)要注意些什么?

  从1﹕10000这一比例尺上,你能获取那些信息?(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万分之一;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一万倍;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0000厘米等等)

  2)填空并判别哪个是比例尺。

  把一个长2米,宽1米的长方形画在图纸上,长画了10厘米,宽画了5厘米。

  (1)图上的长和实际长的最简比为(1∶20)。

  (2)图上宽和实际宽的最简比为(1∶20)。

  (3)图上周长和实际周长的最简比为(1∶20)。

  问:这幅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4)图上面积和实际面积的最简比为(1∶400)。

  预设:学生可能填1:20,引导交流为什么错,计算纠正。

  追问:那这1:400是这幅图的比例尺吗?为什么?你发现了面积的比和比例尺有什么关系?

  学生独立计算、回答。

  强调:比例尺是图上距离:实际距离,不是图上面积:实际面积,这幅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五、介绍线段比例尺:

  像前面这些比例尺是用数值来表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关系的比例尺,我们把它们叫做数值比例尺(板书),而像这样的比例尺,是用线段来表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关系,我们把这样的比例尺叫线段比例尺(板书)你能把它改成数值比例尺吗?

  六、拓展延伸:认识精密比例尺

  画一个物品,如果用1:10 (缩小了)1:1(相同) 2:1(放大了) 画的图和实际的图比较结果怎样?(设计意图:让学生抓住1:1000、1:10、1:1、2:1??.进一步认识比例尺有大有小,让学生打开思路,不拘一格的从多角度来思考比例尺的意义。结合实际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

  在实际的生活中有没有要用到这种放大比例尺的情况呢?你能猜出工程师是如何把直径5毫米的机器零件画在图纸上的吗?

  七、讨论:

  1)比例尺与一般的尺相同吗?化简后的比例尺带不带单位?

  2)求比例尺时,通常要做什么?

  3)化简后的比例尺,它的前项和后项一般是什么形式?

  八、 巩固练*

  1、直径5毫米的机器零件,画在图纸上的直径是10厘米。它的比例尺是多少?

  2、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

  下面是小聪学*了比例尺后写的一段数学日记:

  今天我们学*了比例尺,我知道了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就等于比例尺。老师叫我们找找比例尺的例子。我想:这岂不是小儿科吗。你瞧,我一口气就能说出几个来:图上长和实际长的比是1:100;图上长和宽的比是1:5;图上宽和实际宽的比是1:2分米;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的比是20:1.哈哈,原来比例尺就是这么简单!

九、自我反思,总结评价

  这节课你有收获吗?有什么收获呢?我们学会了比例尺的概念,比例尺的关系式、书写形式、比例尺的种类及转换、求比例尺的方法等,谁能来说一下?

  同学们的收获的确很大,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都很出色,谢谢大家!

  十、课堂作业

  (一)填一填

  1、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 )。比例尺=():( )

  2、比例尺分为两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

  3、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的比

  4、一幅图上用10厘米表示实际距离200千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

  5、一幅地图的比例尺是1:20000,它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 )倍,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 );它还表示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 )米

  6、如上图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 )千米,化为数值比例尺是( ),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 )倍,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 )

  (二)判断

  1、比例尺是一种测量的工具。( )

  2、小华在绘制学校操场*面图时,用20厘米的线段表示地面上40米的距离,这幅图的比例尺为1︰2。()

  3、某机器零件设计图纸所用的比例尺为1︰1,说明了该零件的实际长度与图上是一样的。 ( )

  4、一幅图的比例尺是6︰1,这幅图所表示的`实际距离大于图上距离 .()

  5、一个小型零件长5毫米,画在图上5厘米。这幅图的比例尺为1:10 ( )

《比例尺》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30页——比例尺

  【教材分析】

  教材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房屋*面图入手,引导学生认识比例尺,初步感受比例尺在生活中的应用。出示*面图后,借助图形放缩的经验和其他学*经验,了解比例尺的含义。

  【学情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学生在学*了化简比的基础上学*的,因此不会感到陌生。但学生对比例尺的意义可能不好理解,这部分知识相对来说比较抽象,在具体计算上可能存在一定困难。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比例尺;能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

  2、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3、能积极参与数学学*活动,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难点】

  应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直尺,*地图

  【教学流程】

  一、 谈话导入,激起兴趣

  1、 如果要绘制我们教室的*面图,需要多大的纸?

  如果要绘制*地图呢?

  (学生自由回答。得出结论。)

  2、 聪明的人想出了一个办法,把物体实际的长度按一定比例缩小再画在图纸上,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设计意图:先抓住学生急于认知的心理,从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出发,真切感受到在绘制*面图的时候,不可能按照实际的长度来操作,需要有一个科学的方法,从而引入本节课内容。】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活动一:(课件出示)

  六.一儿童节快要到了,学校要举办一个大型的篝火晚会,想让同学们设计一个舞台。在*面图上如果用10厘米表示地面上10米的距离,那么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是多少呢?

  【设计意图:用学生喜欢的活动引起浓厚的兴趣,用亲身经验走*数学,探索其中的.奥秘。】

  (1)读懂题目中的信息。

  (学生汇报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根据题目的要求,引导学生得出10厘米:10米,并用学生已有的学*经验化简比。

  【设计意图:利用已有的学*经验,学生自然会想到要化简这个比,必须要统一计量单位,这也是比例尺这个知识点重点强调的地方。】

  (3)随学生汇报,板书提炼: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10厘米:10米

  10:1000

  1:100

  (4)揭示比例尺的含义。使学生理解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就是比例尺。

  【设计意图:不把比例尺作为一个知识点让学生背诵,而是在情景中鼓励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与交流后得出结论。】

  (5)讲授比例尺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即分数的形式。板书。

  活动二:(课件出示)(投影仪展示)

  师生共同搜集的生活中不同的比例尺,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说说自己的发现。

  (学生积极展开讨论与研究,各抒己见。)

  教师归纳为三点。

  ① 比例尺是一个比,不带计量单位。

  ② 比例尺的前项和后项一定是同级单位。

  ③ 为了计算方便,比例尺通常都写做是前项为1的比。

  【设计意图:多角度理解比例尺的含义,使学生对比例尺的意义、形式、求法有初步了解,为解决实际问题打好基础。】

  活动三:(出示教材30页情境图)

  (1) 理解比例尺1:100的意义,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2) 完成2、3题。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全班交流方法。)

  (3) 完成4、5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独立思考后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可以利用比的意义、比例尺的含义等知识和解决问题的经验来解决这些问题,放手学生有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已知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中的两个量怎样求第三个量。

  三、 拓展引申,巩固新知

  出示一*地图。

  1、 找到自己的家乡。估一估家乡到北京的距离,求一求实际距离。

  2、 放暑假时,你打算从------到-------去旅游,两地间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千米。

  引导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

  【设计意图:本体具有开放性和挑战性,对学生的估算和计算能力都是一种考验。】

  四、 运用所学,解决问题

  1、 学了本节课,你有获得了哪些知识?

  2、 怎样画我们教室的*面图呢?(长8米,宽6米)

  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自定比例尺,画出*面图。

  【设计意图:回顾前面的问题,首尾呼应,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让他们倾听、协作、分享、交流。】

  五、 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1、 搜集生活中后项为1的比例尺。

  2、 比例尺除了可以用1:100、1/100这样的形式表示,你知道还可以怎样来表示吗?

  【设计意图:作为知识的拓展,将旧教材中的扩大比例尺和缩小比例尺、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知识点给学生,拓宽学生视野和知识面。】

《比例尺》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P48“练一练”和练*十一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会求一幅图上的比例尺,会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进行转化。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结合具体的情境,出示不同地图,引发学生思考。再通过比的有关知识介绍比例尺的意义,利用具体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建构比例尺这一概念,为强化对比例尺的认识,设计中,通过不同形式比例尺的分析比较,以及系列学生自主活动,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数学的乐趣。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设置情境

  比较引入演示:出示出示一组大小不同的*地图。

  师: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师:想知道地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吗?今天我们就学*这方面的知识。

  (板书课题:比例尺)学生观察

  学生回答。(可能出现:形状没变、大小变了。)

  二、自主探究

  认识新知

  1、出示例6。

  师:题中要我们写几个比?这两个比分别是哪两个数量的比?

  什么是图上距离?

  什么是实际距离?

  2、认识探索写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比的方法。

  师: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不同,怎样写出它们的比?

  (学生独立完成后,展示、交流写出的比,强调要把写出的比化简。)

  3、比例尺的意义及求比例尺的方法

  师:像刚才写出的两个比,都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我们把图书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题中草坪*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师: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4、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实际意义。

  师:我们知道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1000,也可以写成1/1000。你是怎样理解这幅图的比例尺的?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指出: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最简单整数比。像1:1000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数值比例尺。

  5、认识线段比例尺

  比例尺1:1000还可以用下面这样的形式来表示。

  0102030米

  师介绍线段比例尺。

  问: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多少米?3厘米呢?

  指出像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线段比例尺。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尝试写出两个数量的比。

  三、学生交流,明确方法:

  把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统一成相同单位,写出比后再化简。

  学生总结: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学生在小组里说说,再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1:1000的意思是图上1厘米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1000厘米的距离,也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1000,还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0倍。

  学生:图上1厘米的距离表示实际距离10米。

  四、独立练*

  巩固提高

  1、做“练一练”第1题。

  2、做“练一练”第2题。

  独立相互说,指名说。先说说每幅图中比例尺的实际意义。

  学生各自测量、计算,再交流思考过程。

  五、总结评价

  生活延伸1、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2、在生活中找找,哪些会用到比例尺学生交流

《比例尺》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二单元第30-31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比例尺。

  2通过观察、操作与交流,体会比例尺实际意义,了解比例尺的含义。

  3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4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逐步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惯。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教学难点:

  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独立探究、合作生成

  教师:请同学们在自己纸上画出长9米,宽7米的教室地面来。

  学生1:(有学生会发出质疑)哪有那么大的本子?不够画怎么办?

  学生2:可以利用前面所学的知识----图形的放缩,把教室的长和宽都缩小一定的倍数在纸上表示出来。

  教师:你的想法很对,跟笑笑同学的想法一样(用课件出示第31页笑笑家的*面图),在这幅图上你们发现了什么新问题?

  学生:在图的右下方有“比例尺1:100”

  教师:观察真仔细!比例尺1:100是什么意思?

  1学生讨论。

  2学生汇报:

  学生1:图上1厘米长的线段表示实际100厘米。

  学生2: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100。

  学生2: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倍。

  3揭示比例尺的意义。

  教师:比例尺是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这就是今天要学*的新知识——比例尺(板书课题)

  二、自然生成、进行应用

  1教师补充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2教师:你们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比例尺?

  学生1:在*地图上。

  学生:在世界地图上。

  学生:在房屋设计图上。

  ……

  2教师:比例尺1∶300是什么意思?(注重意思的多样化)

  学生交流(略)

  3认识比例尺特征:

  (1)课件出示*地图的比例尺、世界地图的比例尺……

  教师:通过观察,你们发现比例尺有什么特点?

  学生:地图上的比例尺一般写成前项是1的比

  4、运用知识,尝试解决问题:

  教师:现在请大家量一量*面图中笑笑卧室的长是()厘米,宽是()厘米。

  算一算笑笑卧室实际的长是()米,宽是()米,面积是()*方米。

  (1)学生独立完成。

  (2)汇报算法

  学生1:先量出卧室的长5厘米,实际长=5厘米×100=500厘米=5米

  学生2:量出卧室的长4厘米,实际宽=4厘米×100=400厘米=4米

  学生3:卧室的实际面积是5×4=20*方米

  三、解决问题、巩固提高

  1、算出笑笑家的总面积是多少*方米?

  2、在父母卧室南墙正中有一扇宽为2米的窗户,在*面图上标出来。

  3按比例尺是1:200,画出我们教室的*面图。

  四、总结深化、活化知识

  这节课大家有哪些收获?

  五、研究性作业

  1完成第30页的思考题。

  2、试画自己家庭的住宅*面图,并计算一下每个房间的面积。

《比例尺》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尺的含义,掌握求比例尺的方法,能正确求出一幅图的比例尺。

  2、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能将线段比例尺改成数值比例尺,将数值比例尺改成线段比例尺。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教学难点:

  认识线段比例尺和数值比例尺,并进行互化。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

  教学过程:

  一、定向导学(5分)

  1、填空:

  1千米= ( )m =( )cm

  60000cm=( )m =( )km

  千米化成厘米数,把小数点向( )移动( )位。

  厘米化成千米数,把小数点向( )移动( )位。

  2、导入:

  脑筋急转弯:一只蚂蚁从北京爬到上海只用了10秒钟,这是为什么?

  在绘制地图和其他*面图的时候,需要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缩小(或扩大),再画在图纸上。这时,就要确定图上距离和相对应的实际距离的比。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比例尺。板书课题。

  3、出示学*目标:

  (1)理解比例尺的含义,掌握求比例尺的方法,能正确求出一幅图的比例尺。

  (2)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能将线段比例尺改成数值比例尺,将数值比例尺改成线段比例尺。

  二、自主学*(8分)

  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富源辽阔,有960万*方千米,怎样才能把她画在小小的图纸上:这幅图就要用1:4500000的缩小比例尺把她画在地图上。幸福路小学的面积也比较大,也要用1:1200的缩小比例尺把她缩小画在*面图中。下面,我们先来自主学*。(出示自主学*题目)

  学*内容:课本53页内容。

  学*方法:先独立看书,用笔画出重点,再回答下列问题:(5分钟之后,比一比,看谁能做对检测题!)

  1、( ),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 )

  2、( ):( )=比例尺 或 =比例尺

  ( )

  3、为了计算方便,一般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是( )的形式。

  4、北京到天津的实际距离是120km,在一副地图上量得两地的图上距离是2.4cm。这副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请第4组的b1板演)

  5、一副*地图的比例尺是1:100000000,这是( )比例尺,表示图上1厘米相当于实际的( )m或( )km。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 ),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 )倍。

  6、一副北京地图的比例尺是: ,这是( )比例尺,表示图上的1cm相当于实际的( )km。

  学完之后,让每组的b1回答。

  最后再提问:观察对比,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不同之处?

  指名回答:数值比例尺不带单位;线段比有一条1厘米长的线段,并且线段的第一个端点上的数字是0,第二个端点上有一个带单位的数字。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形式不同。

  三、合作交流(12分)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除了用到缩小比例尺,把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缩小画在图纸上,有时,也会根据需要,用到放大比例尺,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扩大,再画在图纸上,比如:在绘制比较精细的零件图时,经常需要把零件的尺寸按一定的比放大,再画在图纸上。再比如七星瓢虫实际长度只有5mm,本图就用8:1的放大比例尺把它画在图纸上。下面,我们来进行合作学*。(出示合作交流)

  1、一个零件的长为3厘米,画在纸上的长为6厘米, 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它表示:图上的()厘米相当于实际的( )厘米,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 )。这是把零件()了。

  2、比例尺1:10和10:1相同吗?( )

  比例尺1:10表示:( ),是( )比例尺,()项是1。

  比例尺10:1表示:( ),是( )比例尺,()项是1 。

  3、比例尺的分类:

  按形式分 ( )例如:( )

  ( )例如:( )

  按用途分 ( )例如:( )

  ( )例如:( )

  四、质疑探究 (5分)

  1、一副地图的比例尺是1:300000,你能用 线段比例尺表示出来吗?

  0 600m

  2、一幅地图的比例尺是 ,你能用 数值比例尺表示出来吗?

  五、小结检测(10分)

  (一)小结: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

  2、关于比例尺你认为需要注意什么?

  (1)数值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它是一个比,不应带有计量单位。

  (2)求比例尺时,前、后项的长度单位一定要化成同级单位。

  (3)为了计算方便,通常把数值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是1的比。

  (二)检测:

  一、填空:

  1、1:5000000表示( )

  2、5:1表示( )

  0 40km

  3、 表示( )

  4、在比例尺是1:4000000的地图上,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 ),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 )倍,把这个数值比例尺改成线段比例尺是( )。

  二、解决

  问题。

  1、一条跑道全长200米,在图纸上的长度是10厘米。这幅图纸的比例尺是多少?

  2、一个零件的实际长度是8毫米,在设计图上用4厘米表示。这幅设计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板书设计:

  比例尺

  图上距离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或 =比例尺

  实际距离

  数值比例尺 例如1:10000

  按形式分

  线段比例尺 例如:

  缩小比例尺 例如:1:12000

  按用途分

  放大比例尺 例如: 6:1


公开课《比例尺》教学设计实用五份(扩展2)

——《比例尺》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比例尺》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尺的含义,掌握求比例尺的方法,能正确求出一幅图的比例尺。

  2、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能将线段比例尺改成数值比例尺,将数值比例尺改成线段比例尺。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教学难点:

  认识线段比例尺和数值比例尺,并进行互化。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

  教学过程:

  一、定向导学(5分)

  1、填空:

  1千米= ( )m =( )cm

  60000cm=( )m =( )km

  千米化成厘米数,把小数点向( )移动( )位。

  厘米化成千米数,把小数点向( )移动( )位。

  2、导入:

  脑筋急转弯:一只蚂蚁从北京爬到上海只用了10秒钟,这是为什么?

  在绘制地图和其他*面图的时候,需要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缩小(或扩大),再画在图纸上。这时,就要确定图上距离和相对应的实际距离的比。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比例尺。板书课题。

  3、出示学*目标:

  (1)理解比例尺的含义,掌握求比例尺的方法,能正确求出一幅图的比例尺。

  (2)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能将线段比例尺改成数值比例尺,将数值比例尺改成线段比例尺。

  二、自主学*(8分)

  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富源辽阔,有960万*方千米,怎样才能把她画在小小的图纸上:这幅图就要用1:4500000的缩小比例尺把她画在地图上。幸福路小学的面积也比较大,也要用1:1200的缩小比例尺把她缩小画在*面图中。下面,我们先来自主学*。(出示自主学*题目)

  学*内容:课本53页内容。

  学*方法:先独立看书,用笔画出重点,再回答下列问题:(5分钟之后,比一比,看谁能做对检测题!)

  1、( ),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 )

  2、( ):( )=比例尺 或 =比例尺

  ( )

  3、为了计算方便,一般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是( )的形式。

  4、北京到天津的'实际距离是120km,在一副地图上量得两地的图上距离是2.4cm。这副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请第4组的b1板演)

  5、一副*地图的比例尺是1:100000000,这是( )比例尺,表示图上1厘米相当于实际的( )m或( )km。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 ),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 )倍。

  6、一副北京地图的比例尺是: ,这是( )比例尺,表示图上的1cm相当于实际的( )km。

  学完之后,让每组的b1回答。

  最后再提问:观察对比,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不同之处?

  指名回答:数值比例尺不带单位;线段比有一条1厘米长的线段,并且线段的第一个端点上的数字是0,第二个端点上有一个带单位的数字。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形式不同。

  三、合作交流(12分)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除了用到缩小比例尺,把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缩小画在图纸上,有时,也会根据需要,用到放大比例尺,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扩大,再画在图纸上,比如:在绘制比较精细的零件图时,经常需要把零件的尺寸按一定的比放大,再画在图纸上。再比如七星瓢虫实际长度只有5mm,本图就用8:1的放大比例尺把它画在图纸上。下面,我们来进行合作学*。(出示合作交流)

  1、一个零件的长为3厘米,画在纸上的长为6厘米, 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它表示:图上的()厘米相当于实际的( )厘米,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 )。这是把零件()了。

  2、比例尺1:10和10:1相同吗?( )

  比例尺1:10表示:( ),是( )比例尺,()项是1。

  比例尺10:1表示:( ),是( )比例尺,()项是1 。

  3、比例尺的分类:

  按形式分 ( )例如:( )

  ( )例如:( )

  按用途分 ( )例如:( )

  ( )例如:( )

  四、质疑探究 (5分)

  1、一副地图的比例尺是1:300000,你能用 线段比例尺表示出来吗?

  0 600m

  2、一幅地图的比例尺是 ,你能用 数值比例尺表示出来吗?

  五、小结检测(10分)

  (一)小结: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

  2、关于比例尺你认为需要注意什么?

  (1)数值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它是一个比,不应带有计量单位。

  (2)求比例尺时,前、后项的长度单位一定要化成同级单位。

  (3)为了计算方便,通常把数值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是1的比。

  (二)检测:

  一、填空:

  1、1:5000000表示( )

  2、5:1表示( )

  0 40km

  3、 表示( )

  4、在比例尺是1:4000000的地图上,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 ),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 )倍,把这个数值比例尺改成线段比例尺是( )。

  二、解决

  问题。

  1、一条跑道全长200米,在图纸上的长度是10厘米。这幅图纸的比例尺是多少?

  2、一个零件的实际长度是8毫米,在设计图上用4厘米表示。这幅设计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板书设计:

  比例尺

  图上距离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或 =比例尺

  实际距离

  数值比例尺 例如1:10000

  按形式分

  线段比例尺 例如:

  缩小比例尺 例如:1:12000

  按用途分

  放大比例尺 例如: 6:1

《比例尺》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通过学*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根据比例尺用多种方法计算实际距离。

  2、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问题情境,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数学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进一步认识比例尺,能根据比例尺用多种方法计算实际距离。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直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回顾思考:

  (1)上一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比例尺,什么是比例尺?怎样计算比例尺?(留出时间学生思考时间)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2)比例尺有哪些表示形式?数值比例尺有什么特点?在计算时比例尺要注意什么?

  师生共同总结如下:

  ①比例尺从形式上可分为“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

  ②特点:1、数值比例尺是一个比,可以写成比的形式也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

  2、比例尺的前项一般是1。

  ③计算过程中要注意单位统一;1千米=100000厘米

  (3)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比例尺”?请举例说一说这个比例尺所表示的意义,前项和后项有怎样的倍数关系?

  小结:通过刚才同学们的举例可以看出,比例尺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泛,应用比例尺还可以解决哪些实际问题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探究怎样根据比例尺求实际距离。(板书课题)

  2、提出问题。(课件出示情境图)

  通过观察你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学生回答)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板书:雏鹰少年足球队需要几小时到达青岛?

  二、自主学*,小组探究

  教师出示问题:雏鹰少年足球队需要几小时到达青岛?

  1、出示探究要求:

  (1)理解题意,找出条件和问题。

  (2)分析数量关系,要求“雏鹰少年足球队需要几小时到达青岛?”,还需要什么条件?

  (3)怎样根据比例尺求出济南到青岛的实际距离?

  (4)尝试用不同方法解答这个问题。

  2、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解决,小组长做好记录。

  (小组合作解答,教师巡视指导学困生,注意不同的解决方法)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分析题意,理清数量关系

  图中为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要求时间还要知道哪些条件?

  生:从图中我们知道了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8000000,这辆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100千米;要求时间应先求出两地间的路程,用路程÷速度就是需要的时间。

  2、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解决,小组长做好记录。

  (小组合作解答,教师巡视指导学困生)

  列方程为:

  质疑:济南到青岛的实际距离为什么要用厘米作单位?

  生:让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的单位统一。

  (师强调比前项和后项要单位一致)

  师:还有不同解法吗?学生用展台进行全班交流

  生:4÷=32000000(厘米)=320(千米)320÷100=3、2(小时)

  师:“4÷”求出的是什么?你们是怎样想的?

  生:“4÷”求出的是实际距离。我们组是这样想的:因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在这里图上距离是比的前项;实际距离是比的后项;比例尺相当于比值。所以可以推出“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我们组就是根据这种关系求实际距离的。

  师:哪个小组还愿意说一说?

  生:4×8000000=32000000(厘米)=320(千米)

  320÷100=3、2(小时)

  质疑:说一说你们的依据?

  生:我们是这样想的:比例尺是“1︰8000000”,说明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8000000倍,所以从济南到青岛的实际距离可用“4×8000000”求出,求出的数值单位是厘米,所以还要把这个数量的单位转化为“千米”,最后利用“路程÷速度”求出时间。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了利用比例尺求实际距离,想想上面的几种解法,说说你更喜欢哪种解法。为什么?

  预设1:我认为第一种方法好,它是根据比例尺的计算公式列出方程,这种方法更好理解。

  预设2:第三种解法。比例尺“1︰8000000”,说明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8000000倍,所以从济南到青岛的实际距离可用“4×8000000”求出,因为求出的数值单位是厘米,所以还要把这个数量的单位转化为“千米”,最后利用“路程÷速度”求出时间。

  总结:根据你的理解能选择适合你的解法很好,那么在设未知数x时,由于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所用的单位不同,注意应设实际距离为x厘米,算出实际距离的厘米数后,再换算成千米。通过这节课的学*,我们对比例尺又有了新的认识,在根据比例尺和图上距离,求出实际距离时,既能根据比例尺的公式列方程解答,也可以用“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或“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的后项”来计算。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基本练*

  自主练*第1题

  2、提高练*

  自主练*第2题

  (1)说说这个线段比例尺表示的意义,并改成数值比例尺。

  (2)量出图上距离。(要求测量准确)

  (3)计算实际长度。

  3、开放练*

  ⑴自主练*第3题

  ⑵自主练*第5题

  设计说明

  1、教学反思

  (1)教学时,我承接了前面足球队赛前训练的话题引入,出示信息窗,通过读图让学生认识山东省地图,了解17个城市的大**置。然后引导学生结合图中信息提出并解决足球队需要的几小时到达青岛的问题,展开对新知识的学*。

  (2)合作探索时,根据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把问题转化到了求济南到青岛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学*邱实际距离时,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思考探究能力,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的同学想到了方程法,还有的同学根据关系式“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解答。对于学生的不同方法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让学生说明道理,另一方面又引导学生自觉进行比较反思,从而掌握求实际距离的基本方法。

  (3)学生对于题目当中的数据,缺乏认真地观察和思考,单位不统一时,就直接做的大又有在,对于这一点应加强学**惯的养成教育。

  2、使用建议

  书上呈现只有一种方法,并不是硬要求学生掌握只用一种方法,可能是为了以后的用比例解决问题。对学生来说,并不是书上的方法就是好的。我觉得应该鼓励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运用多种方法解决,学会欣赏,以实现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同时也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3、需破解的问题

  是不是把这一个问题当成一个问题来解决,突出解决问题的多样化,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除了常规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外,增加“经历解决实际距离问题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并结合已有知识掌握”。

《比例尺》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P48“练一练”和练*十一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会求一幅图上的比例尺,会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进行转化。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结合具体的情境,出示不同地图,引发学生思考。再通过比的有关知识介绍比例尺的意义,利用具体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建构比例尺这一概念,为强化对比例尺的认识,设计中,通过不同形式比例尺的分析比较,以及系列学生自主活动,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数学的乐趣。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设置情境

  比较引入演示:出示出示一组大小不同的*地图。

  师: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师:想知道地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吗?今天我们就学*这方面的知识。

  (板书课题:比例尺)学生观察

  学生回答。(可能出现:形状没变、大小变了。)

  二、自主探究

  认识新知

  1、出示例6。

  师:题中要我们写几个比?这两个比分别是哪两个数量的比?

  什么是图上距离?

  什么是实际距离?

  2、认识探索写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比的方法。

  师: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不同,怎样写出它们的比?

  (学生独立完成后,展示、交流写出的比,强调要把写出的比化简。)

  3、比例尺的意义及求比例尺的方法

  师:像刚才写出的两个比,都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我们把图书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题中草坪*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师: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4、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实际意义。

  师:我们知道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1000,也可以写成1/1000。你是怎样理解这幅图的比例尺的?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指出: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最简单整数比。像1:1000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数值比例尺。

  5、认识线段比例尺

  比例尺1:1000还可以用下面这样的形式来表示。

  0102030米

  师介绍线段比例尺。

  问: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多少米?3厘米呢?

  指出像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线段比例尺。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尝试写出两个数量的比。

  学生交流,明确方法:

  把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统一成相同单位,写出比后再化简。

  学生总结: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学生在小组里说说,再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1:1000的意思是图上1厘米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1000厘米的距离,也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1000,还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0倍。

  学生:图上1厘米的距离表示实际距离10米。

  四、独立练*

  巩固提高1、做“练一练”第1题。

  2、做“练一练”第2题。

  独立相互说,指名说。先说说每幅图中比例尺的实际意义。

  学生各自测量、计算,再交流思考过程。

  五、总结评价

  生活延伸1、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2、在生活中找找,哪些会用到比例尺学生交流

《比例尺》教学设计4

  教案背景:

  本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正比例和反比例”这一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对比例的意义有了一定的建构基础以及掌握了比例的基本性质这样背景下进行探索学*的。学好这部分内容,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更好地理解地图。

  教学课题:《反比例》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知识引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就是比例尺。再通过练*巩固比例尺的相关知识,使学生能根据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这部分内容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为学生架起一道数学学*和现实生活之间的桥梁,使他们充分感受到数学的现实意义,从而进一步激发学*兴趣,并为后续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比例尺。

  2通过观察、操作与交流,体会比例尺实际意义,了解比例尺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3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逐步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惯。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教学难点: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体会比例尺的实际意义,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法

  教法:情境导入,激发求知欲望。对于意义理解部分主要采用实例讲

  解法。对于运用比例尺进行相关计算时,主要用引导发现、提示理解法。

  学法: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动手操作,大胆设想、自主探究的方法

  进行学*,必要时进行合作交流。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老师为了考考大家,给同学们出个脑筋急转弯:一只蚂蚁不到20秒钟从西安爬到了北京,你知道为什么吗?

  生思考回答:在地图上。

  师:那么大的地方可以用一幅地图来体现出来,这里运用了什么知识? 生:图形的放缩。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如果要给我们的教室画一张*面图,它应该是

  什么形状的?你会画吗?

  生:长方形。

  师:那我们来估一估它的长和宽吧

  (生:长大约9米,宽大约6米 。 )

  师:请大家在练*本上画出教室的*面图。(生画师巡视)

  学生动手操作,反馈。

  师:同样画的都是我们的教室,却不一样大,大家赞成谁的画法(故

  意)?为什么?

  生:可以利用前面所学的知识----图形的放缩,把教室的长和宽都缩

  小一定的倍数在纸上表示出来。

  师:你的想法很对,跟笑笑同学的想法一样。

  师板书学生结果:逐步引出1:100

  1学生汇报。

  2学生讨论:

  学生:图上1厘米长的线段表示实际100厘米。

  3引出课题。

  教师:这就是今天要学*的新知识——比例尺(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介绍各种比例尺的名称。

  师:在地图上这些都叫做比例尺。根据板书教师介绍数字比例尺、文

  字比例尺、线段比例尺。

  2.认识比例尺的意义。

  师:比例尺1:500是什么意思?

  生1:就是图上1厘米的长度代表现实中的500厘米。

  生2: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500倍。

  1生3: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 500

  师:比例尺1:2200000是什么意思?

  生1:就是地图上1厘米的距离相当于现实中的2200000厘米的距离。 生2:?

  师:同学们讲得都对,那到底什么是比例尺?

  学生回答,师评价并规范学生语言:对,比例尺就是图上距离与实际

  距离的比。

  小结比例尺的特点及应注意的问题.

  三、练*巩固,检测反馈。

  1、练*1、求比例尺在一幅地图上,用20cm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10

  千米。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学生独立做,集体反馈。

  练*2:甲、乙两地相距320千米,画在比例尺是的地图上,应画多少厘米? 02040 60千米

  练*3、4略

  2、师:刚才我们画的教室*面图,你现在有办法让别人知道我们教室有多大了吗?

  指导学生在画的长是9厘米、宽是6厘米的图上加上"比例尺1:100"。 在画的长是3厘米、宽是2厘米的图上加上"比例尺1:300"。

  3、再次认识比例尺

  <1>出示一个手表的零件,这些零件如果要你画出来,你觉得有什么困难。你有什么办法吗?

  <2>电脑课件演示。

  <3>求出这幅图的比例尺。说说与一般的地图上的比例尺有什么不同。

  <4>讨论板书:

  比例尺把实际距离缩小一定的倍数如1:30000000

  把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如200:1

  <5>引导讨论要将钢笔或杯子的设计图画出来,你选择怎么样的比例尺?

  补充板书:

  把实际距离按原来的大小画出来,比例尺就是1:1

  四、合作总结,整理内化。

  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

  1、请大家把书翻到30页,量一量*面图中笑笑卧室的长是()厘米,宽是()厘米。

  算一算笑笑卧室

  实际的长是()米,宽是()米,面积是()*方米。

  学生独立完成。

  2.同学们,你们能自己确定比例尺,把自己家的*面图画下来吗? 板书设计

《比例尺》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通过学*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根据比例尺用多种方法计算实际距离。

  2、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问题情境,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数学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进一步认识比例尺,能根据比例尺用多种方法计算实际距离。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直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回顾思考:

  (1)上一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比例尺,什么是比例尺?怎样计算比例尺?(留出时间学生思考时间)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2)比例尺有哪些表示形式?数值比例尺有什么特点?在计算时比例尺要注意什么?

  师生共同总结如下:

  ①比例尺从形式上可分为“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

  ②特点:1、数值比例尺是一个比,可以写成比的形式也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

  2、比例尺的前项一般是1。

  ③计算过程中要注意单位统一;1千米=100000厘米

  (3)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比例尺”?请举例说一说这个比例尺所表示的意义,前项和后项有怎样的倍数关系?

  小结:通过刚才同学们的举例可以看出,比例尺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泛,应用比例尺还可以解决哪些实际问题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探究怎样根据比例尺求实际距离。(板书课题)

  2、提出问题。(课件出示情境图)

  通过观察你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学生回答)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板书:雏鹰少年足球队需要几小时到达青岛?

  二、自主学*,小组探究

  教师出示问题:雏鹰少年足球队需要几小时到达青岛?

  1、出示探究要求:

  (1)理解题意,找出条件和问题。

  (2)分析数量关系,要求“雏鹰少年足球队需要几小时到达青岛?”,还需要什么条件?

  (3)怎样根据比例尺求出济南到青岛的实际距离?

  (4)尝试用不同方法解答这个问题。

  2、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解决,小组长做好记录。

  (小组合作解答,教师巡视指导学困生,注意不同的解决方法)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分析题意,理清数量关系

  图中为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要求时间还要知道哪些条件?

  生:从图中我们知道了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8000000,这辆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100千米;要求时间应先求出两地间的路程,用路程÷速度就是需要的时间。

  2、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解决,小组长做好记录。

  (小组合作解答,教师巡视指导学困生)

  列方程为:

  质疑:济南到青岛的实际距离为什么要用厘米作单位?

  生:让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的单位统一。

  (师强调比前项和后项要单位一致)

  师:还有不同解法吗?学生用展台进行全班交流

  生:4÷=32000000(厘米)=320(千米)320÷100=3、2(小时)

  师:“4÷”求出的是什么?你们是怎样想的?

  生:“4÷”求出的是实际距离。我们组是这样想的:因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在这里图上距离是比的前项;实际距离是比的后项;比例尺相当于比值。所以可以推出“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我们组就是根据这种关系求实际距离的。

  师:哪个小组还愿意说一说?

  生:4×8000000=32000000(厘米)=320(千米)

  320÷100=3、2(小时)

  质疑:说一说你们的'依据?

  生:我们是这样想的:比例尺是“1︰8000000”,说明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8000000倍,所以从济南到青岛的实际距离可用“4×8000000”求出,求出的数值单位是厘米,所以还要把这个数量的单位转化为“千米”,最后利用“路程÷速度”求出时间。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了利用比例尺求实际距离,想想上面的几种解法,说说你更喜欢哪种解法。为什么?

  预设1:我认为第一种方法好,它是根据比例尺的计算公式列出方程,这种方法更好理解。

  预设2:第三种解法。比例尺“1︰8000000”,说明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8000000倍,所以从济南到青岛的实际距离可用“4×8000000”求出,因为求出的数值单位是厘米,所以还要把这个数量的单位转化为“千米”,最后利用“路程÷速度”求出时间。

  总结:根据你的理解能选择适合你的解法很好,那么在设未知数x时,由于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所用的单位不同,注意应设实际距离为x厘米,算出实际距离的厘米数后,再换算成千米。通过这节课的学*,我们对比例尺又有了新的认识,在根据比例尺和图上距离,求出实际距离时,既能根据比例尺的公式列方程解答,也可以用“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或“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的后项”来计算。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基本练*

  自主练*第1题

  2、提高练*

  自主练*第2题

  (1)说说这个线段比例尺表示的意义,并改成数值比例尺。

  (2)量出图上距离。(要求测量准确)

  (3)计算实际长度。

  3、开放练*

  ⑴自主练*第3题

  ⑵自主练*第5题

  设计说明

  1、教学反思

  (1)教学时,我承接了前面足球队赛前训练的话题引入,出示信息窗,通过读图让学生认识山东省地图,了解17个城市的大**置。然后引导学生结合图中信息提出并解决足球队需要的几小时到达青岛的问题,展开对新知识的学*。

  (2)合作探索时,根据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把问题转化到了求济南到青岛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学*邱实际距离时,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思考探究能力,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的同学想到了方程法,还有的同学根据关系式“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解答。对于学生的不同方法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让学生说明道理,另一方面又引导学生自觉进行比较反思,从而掌握求实际距离的基本方法。

  (3)学生对于题目当中的数据,缺乏认真地观察和思考,单位不统一时,就直接做的大又有在,对于这一点应加强学**惯的养成教育。

  2、使用建议

  书上呈现只有一种方法,并不是硬要求学生掌握只用一种方法,可能是为了以后的用比例解决问题。对学生来说,并不是书上的方法就是好的。我觉得应该鼓励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运用多种方法解决,学会欣赏,以实现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同时也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3、需破解的问题

  是不是把这一个问题当成一个问题来解决,突出解决问题的多样化,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除了常规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外,增加“经历解决实际距离问题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并结合已有知识掌握”。


公开课《比例尺》教学设计实用五份(扩展3)

——比例尺的教学设计汇总五篇

  比例尺的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尺的概念,能正确、熟练地进行求比例尺计算。

  2、掌握根据比例尺求图上的距离或实际距离的方法。

  3、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从中感悟到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学难点:

  设未知数时单位的正确使用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1套,学具图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创设情境: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教师在音乐中朗诵描写奏的诗歌,音乐停,师问:你感受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感受到春的气息,想去旅游)

  2、揭示课题:我们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旅游,首先要做什么呢?(找地图,了解城市情况)从地图上可以获取哪些信息(比例尺、图距、实距、方向)师:比例尺的计算方法我们已经学过了,今天我们就来学*比例尺在生活中的运用(板书课题:比例尺的应用)

  二、自主探索

  1、谈话:刚才同学们说了那么多想去的地方,老师想带你们到南京玩一玩,你想吗?(想)

  2、出示下面地图,思考从图上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3、学生汇报:从图上可以看到想去的地方的方位,比例尺是多少,可以看出居住地及旅游的线路

  4、学*求实际距离的方法。假设我们到南京旅游,住在金陵饭店,想去南京博物馆参观,你能计算出从金陵饭店到南京博物馆的距离吗?试试看。

  (1)学生讨论计算方法,然后小组代表发言、集体交流。(要求实际距离可以根据比例尺的意义用解比例尺的方法做,也可以用其它公式做)

  (2)学生试做,并指名板演。

  (3)集体订正,(采用不同方法解答,说一说每一种方法思路及注意点)

  5、学*求图上距离的方法

  (1)出示:已知南京博物馆长600米、宽300米,现在做成比例尺是1:10000的*面图,你能求出南京博物馆在图上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吗?

  (2)学生讨论解决方法,然后小组代表发言,集体交流。(可以根据比例尺的意义用比例的方法解答,也可以用公式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解答)

  (3)学生试做并板演。

  (4)集体订正,说一说,每种方法的思路及注意点。

  6、学生看书3738页,提出不懂的问题,集体解决。

  三、反馈提高

  1、学校的操场长300米、宽100米,要把*面图给制在作业本上,你认为选用哪个比例尺比较合适?

  (1)1:1000

  (2)1:2000

  (3)1:5000

  (4)1:10000

  选第(3)个最合适,让学生说明原因

  2、量一量下图中小明家到学校公园、商场的距离各是多少厘米,然后算一算小明家到学校、公园、商场的实际距离各是多少米?指名板演,并说一说列式的依据及解题思路。

  3、根据条件绘制金山镇镇区*面图

  (1)金石路在繁荣路和开发路之间并与两条路*行,距繁荣路300米(在图上画出金石路)(2)金山小学在金中路东侧,在开发路北100米处,(标出金山小学位置)

  四、小结:今天你学*了什么内容?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测量出学校的实际长和宽,然后选用适当的比例尺一出学校*面图。

  比例尺的教学设计 2

  教学内容:

  比例尺

  学情分析

  班级学生基本上已经比例有关知识,通过本节课是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比例尺,能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比例尺,能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

  2、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比例尺,能根据三个量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运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认识比例尺,能根据三个量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运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呈现情境图

  思考、讨论

  我家的房屋*面图

  1、比例尺1:100是什么意思?

  图上距离

  2、比例尺=—————实际距离

  3、练*独立完成p30页第2、3题。

  4、p30页第4题,怎样求窗户的图上距离?注意比成相成的单位后再计算。

  5、指导完成p30页第5题。

  注意求比例尺时,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要统一。

  教学反思:

  在教学比例尺的过程中,针对课本上出现的两种问题,一类是已知比例尺和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另一类是已知比例尺和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方法也有不同,学生很容易混淆。

  第一个容易混淆的地方是,针对两种不同类型的问题,用方程解答,在解设未知数的时候,教材上出现的方法是在设未知数的时候,单位上就出现了不同,以至于学生不知道如何区分,什么时候该怎么设。

  第二个就是方法的选择上,其实在这一块知识上,利用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倍比关系,也是一种很好的解法。但是如何让学生理解这种方法的原理很重要,从学生的课堂和课后情况来看,很多学生其实并没有从根本上理解这种解法的原理,只是在一样的画葫芦罢了。

  根据学生的这一情况,今天又对比例尺的内容重新整理了一遍,其实关键还是在于学生没有真正的理解比例尺的概念。例如:比例尺1:500000这是在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统一的时候的比,所以在用列方程进行解答的时候,如何进行解设只要抓住一个要点:对应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是相同的才能列出方程。这样就不用去顾及怎么设,只要抓住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相同就可以了,怎么设都是可以解答的。

  对于第二个问题,倍比关系的理解,实际还是对于比例尺的理解不够深。例如:比例尺1:500000表示的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500000,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500000倍,图上的1厘米实际是5千米,这就是线段比例尺,在有些问题中利用线段比例尺还会给计算带来方便。

  在学生出现问题之后,针对学生的情况,及时地给学生适当的进行归纳整理,会加强学的理解,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

  比例尺的教学设计 3

  【教材分析】

  教材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房屋*面图入手,引导学生认识比例尺,初步感受比例尺在生活中的应用。出示*面图后,借助图形放缩的经验和其他学*经验,了解比例尺的含义。

  【学情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学生在学*了化简比的基础上学*的,因此不会感到陌生。但学生对比例尺的意义可能不好理解,这部分知识相对来说比较抽象,在具体计算上可能存在一定困难。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比例尺;能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

  2、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3、能积极参与数学学*活动,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难点】

  应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直尺,中国地图

  【教学流程】

  一、 谈话导入,激起兴趣

  1、 如果要绘制我们教室的*面图,需要多大的纸?

  如果要绘制中国地图呢?

  (学生自由回答。得出结论。)

  2、 聪明的人想出了一个办法,把物体实际的长度按一定比例缩小再画在图纸上,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设计意图:先抓住学生急于认知的心理,从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出发,真切感受到在绘制*面图的时候,不可能按照实际的长度来操作,需要有一个科学的方法,从而引入本节课内容。】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活动一:(课件出示)

  六一儿童节快要到了,学校要举办一个大型的篝火晚会,想让同学们设计一个舞台。在*面图上如果用10厘米表示地面上10米的距离,那么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是多少呢?

  【设计意图:用学生喜欢的活动引起浓厚的兴趣,用亲身经验走*数学,探索其中的奥秘。】

  (1)读懂题目中的信息。

  (学生汇报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根据题目的要求,引导学生得出10厘米:10米,并用学生已有的学*经验化简比。

  【设计意图:利用已有的学*经验,学生自然会想到要化简这个比,必须要统一计量单位,这也是比例尺这个知识点重点强调的地方。】

  (3)随学生汇报,板书提炼: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10厘米:10米

  10:1000

  1:100

  (4)揭示比例尺的含义。使学生理解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就是比例尺。

  【设计意图:不把比例尺作为一个知识点让学生背诵,而是在情景中鼓励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与交流后得出结论。】

  (5)讲授比例尺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即分数的形式。板书。

  活动二:(课件出示)(投影仪展示)

  师生共同搜集的生活中不同的比例尺,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说说自己的发现。

  (学生积极展开讨论与研究,各抒己见。)

  教师归纳为三点。

  ① 比例尺是一个比,不带计量单位。

  ② 比例尺的前项和后项一定是同级单位。

  ③ 为了计算方便,比例尺通常都写做是前项为1的比。

  【设计意图:多角度理解比例尺的含义,使学生对比例尺的意义、形式、求法有初步了解,为解决实际问题打好基础。】

  活动三:(出示教材30页情境图)

  (1) 理解比例尺1:100的意义,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2) 完成2、3题。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全班交流方法。)

  (3) 完成4、5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独立思考后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可以利用比的意义、比例尺的含义等知识和解决问题的经验来解决这些问题,放手学生有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已知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中的两个量怎样求第三个量。

  三、 拓展引申,巩固新知

  出示一中国地图。

  1、 找到自己的家乡。估一估家乡到北京的距离,求一求实际距离。

  2、 放暑假时,你打算从------到-------去旅游,两地间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千米。

  引导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

  【设计意图:本体具有开放性和挑战性,对学生的估算和计算能力都是一种考验。】

  四、 运用所学,解决问题

  1、 学了本节课,你有获得了哪些知识?

  2、 怎样画我们教室的*面图呢?(长8米,宽6米)

  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自定比例尺,画出*面图。

  【设计意图:回顾前面的问题,首尾呼应,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让他们倾听、协作、分享、交流。】

  五、 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1、 搜集生活中后项为1的比例尺。

  2、 比例尺除了可以用1:100、1/100这样的形式表示,你知道还可以怎样来表示吗?

  【设计意图:作为知识的拓展,将旧教材中的扩大比例尺和缩小比例尺、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知识点给学生,拓宽学生视野和知识面。】

  比例尺的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会求一幅图上的比例尺,会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进行转化。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结合具体的情境,出示不同地图,引发学生思考。再通过比的有关知识介绍比例尺的意义,利用具体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建构比例尺这一概念,为强化对比例尺的认识,设计中,通过不同形式比例尺的分析比较,以及系列学生自主活动,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数学的乐趣。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

  比较引入演示:出示出示一组大小不同的中国地图。

  师: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师:想知道地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吗?今天我们就学*这方面的知识。

  (板书课题:比例尺)学生观察

  学生回答。(可能出现:形状没变、大小变了。)

  二、自主探究

  认识新知

  1、出示例6。

  师:题中要我们写几个比?这两个比分别是哪两个数量的比?

  什么是图上距离?

  什么是实际距离?

  2、认识探索写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比的方法。

  师: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不同,怎样写出它们的比?

  (学生独立完成后,展示、交流写出的比,强调要把写出的比化简。)

  3、比例尺的意义及求比例尺的方法

  师:像刚才写出的两个比,都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我们把图书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题中草坪*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师: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4、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实际意义。

  师:我们知道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1000,也可以写成1/1000。你是怎样理解这幅图的比例尺的?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指出: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最简单整数比。像1:1000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数值比例尺。

  5、认识线段比例尺

  三、学生交流,明确方法:

  把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统一成相同单位,写出比后再化简。

  学生总结: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学生在小组里说说,再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1:1000的意思是图上1厘米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1000厘米的距离,也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1000,还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0倍。

  学生:图上1厘米的距离表示实际距离10米。

  四、独立练*

  巩固提高1、做“练一练”第1题。

  2、做“练一练”第2题。

  独立相互说,指名说。先说说每幅图中比例尺的实际意义。

  学生各自测量、计算,再交流思考过程。

  五、总结评价

  生活延伸

  1、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2、在生活中找找,哪些会用到比例尺学生交流

  比例尺的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组织学生画出的*面图,使学生体会到图上距离与实际距

  离的比,知道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就是比例尺,知道比例尺的两种形式并能互化。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小组观察、思考、动手、讨论等合作学*,进一步发展了画图能力以及互相合作、协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学生认知规律,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具体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与人交流、沟通,互动、互助的学*品质。

  重点和难点:

  理解比例尺的概念,能正确根据比例尺的意义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设置教学情境,感受比例尺

  (一)画画比比

  1、估计黑板的长和宽:教室前的这块黑板同学们熟悉吗?

  请你估计一下黑板的长和宽。

  2、丈量黑板的长和宽:(板书:黑板实际长3.5米,宽1.5米)

  3、画黑板:你能照样子把黑板画在本子上吗?(师巡视)

  4、质疑:这么大的黑板,为什么能画在这么小的一张纸上呢?(长和宽按一定的比例缩小了。)

  5、挑两个黑板图(一个画得不像一个画得较像)出示:

  评价:

  ①谁画得更像一点?

  ②分析图A画得不像原因可能是什么?(长和宽缩小的比例不一样。)

  师生合作,算一下长和宽分别缩小了多少倍?得数保留整数。(屏幕显示)

  图上长7厘米,长缩小:350÷7=50

  图上长5厘米,长缩小:350÷5=70

  宽1.5厘米,宽缩小:150÷1.5=100

  宽2.5厘米,宽缩小:150÷2.5=60

  师点拨:从上面计算结果来看图A长和宽缩小的比例差距较大(即比例失调),所以看上去画得不像;而图B长和宽缩小的比例接*,所以看上去画得较像。

  (二)再画再比

  1、想一想怎样画得更像?(长和宽缩小的比例要保持相同。)

  2、课件展示准确的*面图:

  3、请你帮老师算算长和宽分别缩小多少倍?

  图上长3.5厘米缩小:350÷3.5=100

  宽1.5厘米缩小:150÷1.5=100

  4、小结:当长和宽缩小的倍数相同时,黑板的*面图就十分逼真!由此可见,为了能反映真实的情况,画图时必须要有个统一的标准,这个统一的标准就是比例尺。(板书:比例尺)

  二、结合实际,理解比例尺

  (一)说一说

  ①讲授:课件中的长方形是按缩小100倍来画的,我们就说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100。

  ②谁来说说比例尺1﹕100表示什么?(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一百分之一;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一百倍;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00厘米等等)

  ③图A、图B长和宽比例尺各是多少?分别表示什么?

  小结:一幅图一般只有一个比例尺,当长和宽的比例尺不一样时,所画黑板就会失真。

  ④用自己话说说什么叫做比例尺?怎样计算比例尺?

  小结: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比例尺;比例尺通常写成前项是1的比。

  (二)算一算

  ①下图是我校的*面图(屏幕同时显示),水果批发市场距我校直线距离约300米,可在这幅图上只画了3厘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评讲:你是如何算得?结果是多少?(1﹕10000)要注意些什么?

  ②从1﹕10000这一比例尺上,你能获取那些信息?

  板书: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一万分之一;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一万倍;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0000厘米等等。

  三、自学新知

  师:今天学的比例尺就是书上48至49面的内容,请同学们打开书,认真看看,还有什么内容陈老师没讲到的呢。

  1、学生看书自学,汇报。

  2、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师:有关比例尺的知识还有很多呢

  (1)出示:标有数值比例尺的中国地图让生说比例尺1:100000000的意思

  (2)出示:机器零件图说出图中2:1的意思

  四、课堂总结,回顾比例尺。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你能用“收获、启发、成功、遗憾”四个词谈谈你这节课的感受吗?


公开课《比例尺》教学设计实用五份(扩展4)

——《比例尺》教学反思 (菁华9篇)

《比例尺》教学反思1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地位和作用

  “比例尺”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比例”这一单元第一小节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在对比例的意义有了一定的建构基础以及掌握了比例的基本性质这样背景下进行探索学*的。这部分内容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它可为学生架起一道数学学*和现实生活之间的桥梁,使他们充分感受到数学的现实意义,从而进一步激发学*兴趣,并为后续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教学中,根据新课标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我明确了立足于学生学*、生活体验的总的教学方向。在教学过程中着力引导学生采用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学*方式,从生活导入、实践探究,学*比例尺的意义,再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学*比例尺的应用,最后通过合作研究巩固深化。

  2、预想达到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通过组织学生分析游泳池的*面图,使学生体会到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知道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就是比例尺。

  过程与方法方面:学生通过小组观察、思考、动手、讨论等合作学*,进一步发展了互相合作、协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结合学生认知规律,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具体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与人交流、沟通,互动、互助的学*品质。

  3、重点和难点

  理解比例尺的概念,能正确根据比例尺的意义解决问题。

  二、教法、学法

  1、充分运用自主、探究、合作学*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这节课中,我为学生提供了两次自主、探究、合作学*的机会。在这两次探究学*的过程中,由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和解决方法,然后全班交流,此过程让学生的个性思维方法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每个同学都能从同学们的汇报交流中获取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这样,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都得到了较好的处理,有利于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教育

  在整堂课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独立思考的开放空间,尊重每一个学生,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理解了比例尺的意义,学会了求*面图的比例尺,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有独立发展的空间,既有情感的体验、交流,又能培养学生搜集、获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学会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基本训练

  通过对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的复*,为下面求比例尺时单位的改写打下基础。

  (二)、情景引入

  首先通过创设一只蚂蚁从仪征车站爬到我们学校只用了10秒钟,这是为什么?这一题让学生联系生活,引出地图。

  其次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两组图使学生明确画地图时是形状没变、大小变了。

  最后通过帮老师推荐住房使学生思考住房*面图与实际的房屋之间有什么关系?从而引出今天要学*的内容比例尺

  (三)、自主探究,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1、探究比例尺的意义

  出示游泳图要求学生按照要求进行学*:(1)、量出上面游泳池*面图的长和宽。(2)分别计算出游泳池*面图的长和宽分别是实际长和宽的几分之几。(3)分别写出游泳池*面图的长和宽分别是实际长和宽的比,并化简。(4)完成后同桌交流。

  反馈第(1)个问题时向学生说明什么是图上距离什么是实际距离。反馈第(2)、(3)个问题时向学生强调计算时要注意单位统一。

  通过追问:这两个比怎么写,化简后是多少?分别是哪两个数量的比?从而向学生揭示比例尺的意义:我们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就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通过进一步追问:这张游泳池*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1:1000,还可以写成1/1000。

  通过启发:可以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相机板书

  2、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实际意义,认识线段比例尺

  通过引导使学生弄清楚比例尺表示的实际意义,1:1000的意思是图上1厘米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1000厘米的距离,也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1000,还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0倍。说明像1:1000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数值比例尺。数值比例尺1:1000还可以用下面这样的形式来表示。进一步指出:像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线段比例尺。

  通过追问:从这个线段比例尺来看,图上的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多少米?图上的2厘米、3厘米分别表示实际距离多少米?这与1:1000的含义相同吗?

  通过完成练一练第一题、练*一第一题进一步巩固理解比例尺的实际意义。

  3、师生课堂反思

  什么叫比例尺?怎样求比例尺?求比例尺时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比例尺有多少种表示方法?(先由学生小结,再由教师补充),使学生明确如下:①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它是一个比,不应带有计量单位;②求比例尺时,前项、后项的长度单位一定要化成相同单位;③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比,有时由于机器零件比较小,这时的比例尺要写成后项是“1”的比。

  (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将生活与知识相联系,通过教学例4尝试比例尺的正确求法,随后用求精密零件图的比例尺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比例尺意义的理解,同时揭示扩大比例尺和缩小比例尺的特征。

  四、存在问题

  反思整个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本节课进行了两次探究,第一次探究比例尺的意义,第二次探究比例尺的实际应用。第一次探究时间比较充分,而第二次探究的时间比较紧张,学生虽基本完成了这个问题,但来不及反馈,导致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还不够扎实。另外在预设课堂的生成,预设应设置一定的空间,给予一定的弹性,也就是驾驭课堂的能力和应变能力方面,我还要自我加压,不断磨练,提高课堂教学水*。

  教学反思

  在教学《比例尺》这一内容时,我从教室黑板这一熟悉事物入手,让学生画一画教室黑板的*面图。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合作讨论的氛围中逐步发现、认识、了解“比例尺”的意义和方法,学生的学*效果比较好。

  (一)让数学在生活情境中建构。

  现代学*心理学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他人“传授”给学生,应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把数学还原于生活,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的亲切,体会到数学知识能切切实实地解决生活问题,这样才能提升数学的内在魅力。这堂课中,我从教室黑板这一熟悉事物入手,让学生根据教室黑板的长和宽,试着画一画教室黑板的*面图,亲身体验设计师的感觉。在汇报交流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作品充分总结出比例尺的定义。这一系列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切实体会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获得了新知识的丰富意义,同时也完善了原有的认知结构。

  (二)让数学在学科整合中滋养。

  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当我们把生活中某一方面的问题进行提炼与加工,上升为数学问题去研究的时候,这时我们所关注的仅仅是其数学方面的因素,而排除了其他因素的干扰。当我们认识清楚这个数学问题以后,又使其回归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学过的各方面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进一步发展、深化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实现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在教学中,通过对“用比例尺1:1000画出来的地图和1:100画出来的图谁大?为什么?”,再进一步研究“用1:10呢? 1:1、 2:1的比例尺画的*面图和实际大小有何关系呢?我们会用这样的比例尺画地图吗?”这一系列问题层层递进,使学生明白放大比例尺的意义。再通过认识机械图纸、零件图纸......拓宽学生的视野,深化对比例尺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审美能力。一节课下来,同学们不仅各方面能力得到了锻炼,还深深体会到数学知识在实际应用中并不是孤立的,它总是与其他学科的知识结合在一起成为解决某一问题的手段。

  本节课我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思维方式积极地去探索并解决问题,达到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比例尺》教学反思2

  《比例尺》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比例的意义及其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课的学*,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面图的比例尺,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难点是多角度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这一课我在教学时,首先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课的开始,我设计了一个脑筋急转弯题:“今天早上老师从家到学校上班用了15分钟,可是有一只蚂蚁却只用5分钟就从湘潭到武汉,这是为什么?”,这里创设了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然后出示*地图,让学生从地图中找出杭州和上海。接着,引导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三个问题进行自学:1、什么叫比例尺?2、怎样求比例尺?3、求比例尺时应注意哪些问题?这样,培养学生尝试学*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只要学生解决好这三个问题,本课的重难点也就解决了。最后提问:学*了比例尺,对我们有什么用处?使学生对今天所学知识有更深入地了解。

  这一节课,通过这一系列的设计,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探究,对本课的知识掌握较好,对比例尺也进行了多角度的认识,对其应用价值也进一步得到体验,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比例尺》教学反思3

  《比例尺》它是在学*比例的意义及其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课的学*,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面图的比例尺,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难点是多角度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这一课我在教学时,首先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课的开始,我设计了一个脑筋急转弯题:“今天早上老师从家到学校上班用了15分钟,可是有一只蚂蚁却只用15秒钟就从莆田爬到福州,这是为什么?”,这里创设了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然后出示*地图,让学生从地图中找出杭州和上海。接着,引导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三个问题进行自学:

  1、什么叫比例尺?

  2、怎样求比例尺?

  3、求比例尺时应注意哪些问题?这样,培养学生尝试学*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只要学生解决好这三个问题,本课的重难点也就解决了。最后提问:学*了比例尺,对我们有什么用处?使学生对今天所学知识有更深入地了解。

  这一节课,通过这一系列的设计,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探究,对本课的知识掌握较好,对比例尺也进行了多角度的认识,对其应用价值也进一步得到体验,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比例尺》教学反思4

  《比例尺的应用》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比例尺的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内容较多,要求学生能读懂*面图,理解比例尺的一般意义,会根据比例尺求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还能在*面图上画出物体的位置。要让学。针对这节课我反思如下:

  一、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先复*一下比例尺的意义,然后创设了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景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新课的学*。

  二、这节课的重、难点是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而准确把握比例尺的意义,为计算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提供了算法多样化的依据。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说出比例尺1:8000表示的意思,在学生对比例尺的多角度理解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独立探究与合作讨论相结合,灵活的选择解决方法。在反馈汇报时,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思维的机会,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究新知的活动。并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三、在巩固练*时把数学学*与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知识,让学生真正体会比例尺的价值,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让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就在我们身边,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快乐。

  这节课,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成功的关键是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激情、智慧与个性的大舞台,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多方面发展。

  反思这节课,也存在以下一些问题,部分学生在用解比例这种方法时,解设时用的单位还是搞不清。课后我把这个问题和老师们讨论了一下,大家认为如果让学生讨论能不能设为米?为什么要设为厘米?而不是老师重点的提示,可能学生的记忆会更深,理解的更透彻。

《比例尺》教学反思5

  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曾想过这样设计:先复*一下比例尺的意义,然后隆重推出课本的信息窗,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如:从济南到青岛有多远?需几小时到达?然后重点探索如何根据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求出实际距离。但根据以往的经验,学生对根据数学信息提问题这个环节似乎兴趣不是很大,如何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呢?我灵机一动,对信息窗做了一下修改:

  课一开始,我问:同学们,你们到过青岛海洋世界吗?(由于青岛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城市,学生热情比较高。)如果我们要从威海出发去青岛,客车以每小时100千米的速度行驶,你知道路上需要几小时吗?

  这时,学生纷纷发言: 这怎么行?必须知道青岛和威海两地之间的路程啊!接着,我出示了信息窗中的地图,问学生:根据现有的资料,你能算出这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吗?学生兴致很高,找到的思路很多,但很少用课本上的方法,想法最多的思路有:

  思路一:比例尺1:8000000可以理解为图上一厘米代表实际8000000厘米,因此图上3厘米实际就是3×8000000=24000000厘米=240千米

  思路二:因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困此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也就是说,3÷1/8000000=24000000厘米=240千米。

  虽然学生没有用课本上的方法,但我认为还是非常有必要给学生补充的,而且由于思路简单,利于学*有困难的学生掌握。另外,在设未知数时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设成厘米为单位,最后为什么要注意化成更大一些的单位,如米、千米。

  本节课的知识比较零散,还涉及到如线段比例尺的类型,放大比例尺应注意的问题等,本节课没能全部解决,但我觉得本节课的方法思路学生明白透彻了,也为其它类型的题打好了基础。重要的是,本节课中,学生体会到了用不同的思路来解决问题,那么在出现线段比例尺的时候,学生就不会生搬硬套的用公式来解决了。

  这节课,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成功的关键是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激情、智慧与个性的大舞台,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多方面发展。

《比例尺》教学反思6

  《比例尺》这一节是在学生学*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比例的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对于比例尺的认识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本节课主要通过教师的组织和引导,结合学生的认知实践,让学生逐步突破重、难点知识,即掌握比例尺的概念、比例尺的类型,会求比例尺并进行不同比例尺之间的转化,同时感受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的广泛应用。

  本节课通过1M的长度在纸上画不下这个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然后通过小组讨论解决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关系引出比例尺,让学生经历了比例尺的产生过程,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本节课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比例尺的意义,会求比例尺。

  当然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

  1.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是比例尺的两种形式,这一点两者的关系讲解的不透彻。

  2.在计算比例尺的时候,带单位化简比这里学生不够熟练,影响教学进程,这里可以安排复*一下旧知,可能教学效果比较好。

  3.上课的语言语调要有起伏,还有肢体语言要更加的丰富。这样能更加吸引学生的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4.板书书写太急促,字不够端正,整体还可以更美观。

  在今后的教学中,希望能一步步改进这些不足,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比例尺》教学反思7

  《比例尺》中的内容,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之一。这部分内容还是学生学*有关地图、工程图纸计算的启蒙点。另外,这部分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可谓中流砥柱也!所以,教学时,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比例尺,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说明比例尺所表示的具体意义,能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出比例尺和实际距离意义重大也!

  教学重点是理解比例尺的概念,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出比例尺和实际距离。在教学中,我采用了自学教学法,老师适时点拨,注重让学生用动手操作、大胆设想、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学*。

  课后反思如下

  一、就地取材,自主探究可取

  教室里有现成的*地图和世界地图,问:*地图是凭借什么把幅员辽阔的960万*方千米的祖国大地画在了仅80*方分米的图纸上?因为有自学任务在前,学生知道从地图上找比例尺,初步感知比例尺。比例尺的产生过程则以以下方式由学生自主“创造”出来:请学生将学校的旗杆画在一张纸上。旗杆高15米,质疑:按实际长度画能画得下吗?小组合作,教室里瞬间热闹起来,学生不可能按原来的长度画,只有想办法缩小。请学生用一句话说明用1厘米代表了实际的多少米,学生标注。教师巡视,找有代表性的,如“图上厘米相当于实际10米”,“图上1厘米相当实际300厘米”;“用1厘米代表15米”摘抄下标注。这一过程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为学生供了独立思考的开放空间,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的过程学生印象深刻,兴趣浓厚。我认为学生经历比例尺的产生过程比知道比例尺意义本身更有价值。

  二、捕捉生活中的数学信息,让比例知识绚丽多彩

  如果我们以学生熟悉的景与物、人与事,学*与生活为载体,必能构建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在生活中捕捉数学信息,提供可体验的学*情境,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感知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的过程。为了让学生更加了解比例尺在绘图时的运用,我收集了学校*面图的一组数据,有教学楼、办公楼、自行车车棚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分组计算出比例尺。这一设计,不仅及时地巩固了比例尺

  的求法,从算出的比例尺都是1 :6000让学生感知:同一幅图里各个角度和点都是按同一个比例尺绘制的。这样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动手中理解,在讨论中收获,所获取的知识是深刻的,经历的过程是愉快的。

《比例尺》教学反思8

  《比例尺》是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的教学内容。这一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化简比以及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仔细分析了教材的设计意图,同时又思考如何将概念教学恰到好处的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成功的关键有以下几点:

  1、在生活中引入新课。现代学*心理学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在引入阶段,我选取了学生们非常熟悉的典型的感知材料(五副大小不一**的*面图),让学生观察这些*面图“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进而抓住比例尺的特性:图形的大小可以随意改变,但形状不能改变。

  2、在情境中引出课题。老师到房产公司看了房子。出示两套房屋的*面图(大小一样)。老师想买大一点的,你能帮我选择一下吗?学生在帮忙选择的过程中发现很难知道到底是哪个大一点。在学生有争议的时候,出示两套房屋的比例尺,告诉学生老师发现每个*面图下面都有个这样的标志。现在你能帮我选吗?说说你的理由?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引起学生们对比例尺的注意,及时发现往往针对*面图的大小不能准确的判断实际图形的大小,*面图形的大小与比例尺有着密切的联系,进而让学生提出本节课研究哪些有关比例尺的学*知识,针对学生们提出的问题,进一步有侧重点的确定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3、在动手操作中得出概念。通过让学生设计制作校园*面图,亲身体验设计师的感觉,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如何确定比例尺的大小,如何计算数据,如何作图等。在汇报交流时,恰当的传授知识。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总结出比例尺的定义,认识缩小比例尺,针对学生们得到的很多结论,我将他们的作品一一展示给同学们看,课堂充满了探索的气息。

  4、在自学中学到知识。在学生理解了比例尺的概念和作用后,怎样求比例尺和图上距离这一部分知识教简单。因此我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学*,自己思考,自己与其他学生交流,在交流中学到新的知识。

《比例尺》教学反思9

  《比例尺》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化简比以及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仔细分析了教材的设计意图,同时又思考如何将概念教学恰到好处的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成功的关键有以下几点:

  1、情境再现,建立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本课内容距离学生生活较远,虽然在今后的地理,制图等知识中,会有所体现,但是以目前六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讲,却不会接触。所以,我将导入情境设置在学校的范围内,通过让学生表演谈话情境,引出问题:“你能把学校的操场画进本子吗?”利用这样的导入,很快拉*了本课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之间的距离。在讲授知识的时候,教师又以卧式的建筑图引出了计算练*,有一次加深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在动手操作中得出概念。

  通过让学生设计制作校园*面图,亲身体验设计师的感觉,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如何确定比例尺的大小,如何计算数据,如何作图等。在汇报交流时,恰当的传授知识。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总结出比例尺的定义,认识缩小比例尺,针对学生们得到的很多结论,我将他们的作品一一展示给同学们看,课堂充满了探索的气息。

  3、适当点拨,大胆放手。

  新课标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如何充当号者一角色呢?我认为,教师既然是引导者,教学中的讲解和点拨是必需的,教师既然是组织者、参与者,讲解和点拨又应是适时适度的。在将本课概念讲授清楚以后,教师大胆放手,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方式,自主完成任务,而教师的大胆放手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交流汇报的过程中,教师再进行一些适当地点拨,即实现了教学目标,又使教师的教学过程变得轻松自如。

  4、对于学生的理解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评价。

  以人为本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在这一理念指引下,数学课堂教学中应重视数学学*的个性化发展,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既要尊重学生的数学的不同理解,又要尊重学生的数学思维成果。

  在教学中,求比例尺时,学生出现了多种求法,我就循着学生的思路展开教学,我和学生在认真倾听学生讲解的同时,对不同的方法加以肯定与评价,得出求比例尺的基本方法,并且说明,学生可以有自己不一样的解法,但要注意书里的规范与完整。

  总之,要遵循学生学*心理规律,就要尊重学生的理解,让学生在不断的体验和感悟中总结和调整自己的学*,在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学会学*。


公开课《比例尺》教学设计实用五份(扩展5)

——《比例尺》教学反思(十)份

  《比例尺》教学反思 1

  在比例尺应用这一课中,我先和学生一起回顾了比例尺的概念、意义及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的计算方法,为后面解决问题做好铺垫。

  接下来,我创设一系列的情境,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特别是让学生设计家乡方位图这一教学环节是新课标中“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真切体现,也提高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体会到学*数学的重要性。

  这些问题的设计是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和发展规律。

  自己在这节课中的不足:

  1、对课堂教学的时间结构把握的不到位,学生易掌握的知识讲解的过多,导致后来的难点没有足够的时间很好的突破。在这一点上自己今后要特别注意。

  2、在小组合作时,首先没有对小组成员明确分工,导致了时倍功半的结果。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在小组合作时应首先分工明确,每个小组成员都有事可做,体现真正意义上的小组合作,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在课堂中没有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可能与自己的性格有关。这一点今后要向其他优秀的教师学*,有助于很好的提高自身素质。

  《比例尺》教学反思 2

  《比例尺》是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了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以及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教学比例尺的意义及其应用。这部分内容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它可为学生架起一道数学学*和现实生活之间的桥梁,使他们充分感受到数学的.现实意义,从而进一步激发学*兴趣,并为后续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调动经验激趣导入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地图,在社会、思品等学科中也都初步认识过地图,对地图是“按一定倍数缩小后的画出来的”有足够的感性经验。立足于这样一个基点,在课始我通过一个很有趣味性的“脑筋急转弯”切入,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学*氛围,并将学生的目光聚焦到本课的研究载体之一――地图上来。既而让学生通过对不同地图上的“莆田”进行比较,引导学生生疑激思:“为什么同样一个莆田,画在地图上的大小却不一样呢?”由此使学生产生进行探究的欲望。

  这时我趁势揭示课题,并问:“关于比例尺,你们想了解些什么?”引导学生进一步认定教学目标,明确探究的方向。

  二、任务驱动自主探究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同时,学生感兴趣的任务又可以激发学生无穷的学*动力。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将学生学*比例尺的过程分为两大版块:一是带着问题自学比例尺的意义,二是带着制作《莆田市交通旅游图》的任务学*比例尺的应用。

  (一)学*比例尺的意义。这里,首先抓住学生急于认识比例尺的心理,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资源,让他们拿出自备的地图,找一找地图上的比例尺,再猜一猜它的意思,然后再带着问题进行自学。在自学过程中,通过精心三个问题引领学生展开积极思考。再通过汇报交流,使学生对比例尺的意义、主要形式和求法等获得初步的理解。特别是针对本课教学的难点——多角度理解比例尺的意义,通过猜一猜,再举例说一说(多角度表述),然后利用自带的地图互相说这三个层次,有效地进行突破。随后教师提问:“想一想,学了比例尺,对我们有什么用呢?”再次将学生的视角投向生活,并进一步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二)学*比例尺的实际应用。数学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文化,数学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而且还应是一种文化熏陶。皮亚杰说过:“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所教的东西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使他们发展,兴趣是学生认知活动的契机和直接诱因。”因此,我没有单纯地“教教材”,而是着眼于“用教材教”,充分利用了莆田的乡土文化资源,创设了一个以莆田旅游文化为主题的情境,并提出了制作《莆田市交通旅游图》的任务,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通过实际应用来加深对比例尺的理解,同时渗透热爱家乡的思想教育。

  三、实践创造巩固深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该为生活服务。”这是《课程标准》所强调指出的。在巩固练*中,我继续贯彻这一思想,充分利用前面创设的“旅游”情境,让学生开展创造性的实践活动。

  四、总结引新拓展延伸

  课末,让学生以“说句心里话”的方式对本课的学*进行总结,并提出新的问题。一方面使学生通过总结,对本课学*内容进行浓缩和存储,进一步促使其内化;另一方面,课虽尽,而意犹未绝,可使学生以更浓厚的兴趣投入后续学*中去。最后,问学生“你课后还想研究什么?”激励学生自主地选择和完成课外作业。我继续以“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身份为学生提供学*的资源,为学生拓宽学*的*台,让他们更深、更广地回归到生活中去应用数学,使他们的数学学*真真正正地在生活上拓展、延伸……

  《比例尺》教学反思 3

  《比例尺》是在学生学*了比例的意义及其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一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抽象,难以理解,且与实际生活较远,不易让学生直观的理解。因此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仔细分析了教材的设计意图,同时又思考如何将这样一节概念教学恰到好处的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通过学*,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面图的比例尺,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新课伊始,我设计了一个与本节课知识有关的脑筋急转弯游戏,学生兴趣高涨,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处于兴奋状态,就象一个浇了油的火把,等待教师去点燃。接着我选取了学生们非常熟悉的典型的感知材料(中国地图),让学生观察这些*面图“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进而抓住比例尺的特性:图形的大小可以随意改变,但形状不能改变。复*了图形的放大、缩小和比例的基本性质,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上引入新知识,学生才感到亲切,学得主动。

  现代心理学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接着,我引导学生自主理解什么叫比例尺?怎样求比例尺?求比例尺时应注意哪些问题?这样,培养学生尝试学*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解决了这三个问题,本课的重难点也就解决了。在学生理解了比例尺的概念和作用后,让学生在学*过程中自主发现数值比例尺的特点,又让学生在观察地图的过程中自己发现比例尺还有另一种表现形式,即线段比例尺。并通过比较,让学生发现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的联系与区别,从而学会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转化。在接下来的计算比例尺,以及求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时,我大多让学生独立解答,只在订正时作适当指导。比如计算比例尺时,要让学生知道只有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单位统一才能写出比,并化简成最简整数比。另外,我十分注重算法的多样化,通过让学生用不同的思考方法去解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最后是学以致用。

  这节课的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积极性,重视启发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整堂课,我努力构造师生间朋友式、伙伴式的合作关系,努力营造和谐、*等、民主、轻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处于开放的活动状态中,学*是投入的.,态度是积极的。我对学生的新发现及时给予肯定,正是由于时时处处的细心呵护,使学生天性中最灵动的东西发挥出来,切实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活动的*台。使学生经历猜想、探索、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数学活动,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探究,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知识掌握较好,对比例尺也有了多角度的认识,对其应用价值也得到体验。

  新课程提出:数学教学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本课中,根据学*内容的特点与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课前,让学生收集地图和图纸,激活学生对看地图或图纸的兴趣,初步感知比例尺在地图和图纸中的重要作用;课中,创设操作情境,理解比例尺的含义,把已有认知与经验结合起来,通过课堂练*,同桌互相说出多种比例尺的含义,运用比例尺如何将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互相转化,进而加深学生对比例尺的直观认识,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课后,进行实践操作,测量教室的长宽,用合适的比例尺画出图形,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学*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比例尺》教学反思 4

  “比例尺”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化简比以及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一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抽象,难以理解,且与实际生活较远,不易让学生直观的理解。因此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仔细分析了教材的设计意图,同时又思考如何将这样一节概念教学恰到好处的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成功的关键是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激情、智慧与个性的大舞台,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多方面发展。

  1、在生活中引入新课。现代学*心理学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在引入阶段,我选取了学生们非常熟悉的典型的感知材料(五副大小不一**的*面图),让学生观察这些*面图“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进而抓住比例尺的特性:图形的大小可以随意改变,但形状不能改变。

  2、在情境中引出课题。老师到房产公司看了房子。出示两套房屋的*面图(大小一样)。老师想买大一点的,你能帮我选择一下吗?学生在帮忙选择的'过程中发现很难知道到底是哪个大一点。在学生有争议的时候,出示两套房屋的比例尺,告诉学生老师发现每个*面图下面都有个这样的标志。现在你能帮我选吗?说说你的理由?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引起学生们对比例尺的注意,及时发现往往针对*面图的大小不能准确的判断实际图形的大小,*面图形的大小与比例尺有着密切的联系,进而让学生提出本节课研究哪些有关比例尺的学*知识,针对学生们提出的问题,进一步有侧重点的确定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3、在动手操作中得出概念。通过让学生设计制作校园*面图,亲身体验设计师的感觉,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如何确定比例尺的大小,如何计算数据,如何作图等。在汇报交流时,恰当的传授知识。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总结出比例尺的定义,认识缩小比例尺,针对学生们得到的很多结论,我将他们的作品一一展示给同学们看,课堂充满了探索的气息。

  4、在自学中学到知识。在学生理解了比例尺的概念和作用后,怎样求比例尺和图上距离这一部分知识教简单。因此我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学*,自己思考,自己与其他学生交流,在交流中学到新的知识。

  值得思考的是:教学数学知识时要从生活生产实际中挖掘教学素材,不能生搬硬套教材。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只有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知识的探索过程中,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老师在整个过程中只是组织者和引导者,用饱满的热情参与到课堂中来,用激情带动感染学生的学*热情。

  《比例尺》教学反思 5

  本节课是在特岗教师培训时在上前城小学做的一节课。比例尺的教学在本校试讲了效果不错,但是异校上课差异性就较强,学生的学**惯、方法都不熟悉,这节课让我感觉力不从心,学生是启而不发,所以感受也颇深,现就反思如下:

  1、这堂课总体学生积极性没调动起来,我感觉这跟异校教师教学有很大的关系,学生反应也很慢显得课堂很沉闷,特别是让学生小组讨论时学生参与的很少,大部分学生都只是呆坐着。

  2、本节课的导入我选用了生活中的例子以脑筋急转弯的形式导入,目的在于导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这样的设计既放松了心情又为本新课的教学做了铺垫。这一环节我感觉不足的是应该从这个就引导学生探索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关系,这样上可能效果会更好些。

  3、在画线段图揭示比例尺的意义时,浪费了很多时间,这样就会感觉前部分的教学不紧凑,学生的表现也比较懒散。在这部分教学中出现了一个不足,比例尺的书写形式没强调,放在课的最后强调好像效果不是很好。在本节课中,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学生写出1:10也有学生用分数表示,当时强调了分数形式的读法,但是学生在后面又出现读十分之一时我没及时强调,所以这块我引导的不是很好,还需要在下节课中继续强调读法。

  4、在认识线段比例尺时,我选用了自学的方式,体现了学生学*的自主性。

  本节课时间没把握好,导致课时量有些少,本课还设计了两个练*还没来得及出示,总体感觉本节课我的教学不是很成功。

  《比例尺》教学反思 6

  《比例尺》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3单元中的讲授内容。那一知识是在学死已经把握了化简比和比例的知识的根柢出息行讲授的。那一部份内容对学死来讲比较目死、笼统,难以熟悉,且与实践死活较*,不易让学死直不雅的熟悉。果此我在打算讲授环节时,认实理睬了教材的打算意图,同时又思虑如何将那样一节见解讲授恰到益处的与学死的死活实践联系起来。

  当同学们知讲了“图上间隔与实践间隔的比,叫做那幅图的比例”后,有一个学死问我:“教员,比例尺不是图上间隔与实践间隔的比吗?既然是他们的比,为什么不叫比尺?”那一题目引起了大师的康乐喜爱,课室先安祥下来,过了一会,有几个同学不才里小声天谈论起来。实在,阿谁题目我还实出想过,夙昔我也上过那一课,出闪现那样的题目。既然那样,我便把题目扔给学死。“同学们,你们觉得他讲的有事理吗?或者你能诠释为什么书上叫“比例尺”而不叫“比尺”的本果吗?”有的同学用定义来诠释,可是讲来讲出,比例尺的定义便是图上间隔与实践间隔的比,那叫比尺也公道,那样越讲越糊涂。“教员,从获得比例尺的过程来讲,他搜罗两个比。”科代表晖晖掀晓了本人的见解。我用眼神默示他延续讲下往。“比圆书上的.例4:把实践间隔10米化成1000厘米,然后10:1000=1:100那便是一个比例。实在前后皆是那幅天图的比例尺,只是后里对前里停止了化简。”同学们似懂非懂天颔首。谁听明白了他们意思,小吴同学站了起来:“我知讲了,在一幅天图上,每段的图上间隔与实践间隔的比皆便是比例尺。获得比例尺的阿谁过程蕴涵了两个比,而且那两个比相等,固然叫比例尺更适合。”同学们好象逐渐明白了,举足的同学更多了。“我感觉比例尺像一把尺子。”……固然那里用了一些年光,然则,对“比例尺”阿谁笼统而又单调的见解,学死能议论得那末强烈强烈热烈而又深进,我何乐而不为。

  课的伊初,我出示了中国天图、深圳天图战一些仄里图给学死看,让学死谈谈本人对绘制天图的熟悉和体会。从学死死*的死活实践引进比例尺的意义战价值,同时引进本课的讲授.

  在讲授例5阿谁例题时,大部分学死想到用比例尺的定义列出一个比例,再经过过程解比例供出实践间隔,然则许多学死在设已知量的时分皆把单位带错了,实在那也是本课的一个难点。我仍然是把题目扔给那些已经把握的学死,他们经过过程前里供比例尺的时分单位要同一,很好天诠释了那里为什么要带“厘米”阿谁单位。有几个同学想到了安排图上间隔战实践间隔的倍比干系来供北京到北京的实践间隔。例如:比例尺1:6000000暗示的图上间隔是实践间隔的1/6000000,实践间隔是图上间隔的6000000倍,图上的15厘米。便用15乘6000000得90000000厘米也便是900千米。还有几个同学安排比与除法的干系把比例尺看成图上间隔与实践间隔的商,把图上间隔看成被除数,供实践间隔也便是供除数,用15除以1/6000000也获得了正确成便。后里两种圆法皆是一些上层死想到了,考虑到我班学死根柢比较差,大部分孩子接管才具也短好,假定每种圆法皆往细细的话,会让他们殽杂。所以在学死介绍了那两种圆法后,我只是赐与他们必然,并出有在班级里往践诺那两种做法。

  深思本人的那节课,感慨感染比较清楚、流利,知识点也皆降实到位,学死介入的热忱比较高。只是在后里的操演中,发明照旧有几个不知讲如何带已知数的单位。针对学死的环境,我将及时天停止指导,并不才节讲授中恰当天停止回纳清算,加强学死的熟悉,辅佐学死更好天把握!

  《比例尺》教学反思 7

  《比例尺》是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了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以及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教学比例尺的意义及其应用。这部分内容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它可为学生架起一道数学学*和现实生活之间的桥梁,使他们充分感受到数学的现实意义,从而进一步激发学*兴趣,并为后续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调动经验激趣导入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地图,在社会、思品等学科中也都初步认识过地图,对地图是“按一定倍数缩小后的画出来的”有足够的感性经验。立足于这样一个基点,在课始我通过一个很有趣味性的“脑筋急转弯”切入,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学*氛围,并将学生的目光聚焦到本课的研究载体之一――地图上来。既而让学生通过对不同地图上的“莆田”进行比较,引导学生生疑激思:“为什么同样一个莆田,画在地图上的大小却不一样呢?”由此使学生产生进行探究的欲望。

  这时我趁势揭示课题,并问:“关于比例尺,你们想了解些什么?”引导学生进一步认定教学目标,明确探究的方向。

  二、任务驱动自主探究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同时,学生感兴趣的任务又可以激发学生无穷的学*动力。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将学生学*比例尺的过程分为两大版块:一是带着问题自学比例尺的意义,二是带着制作《莆田市交通旅游图》的任务学*比例尺的应用。

  (一)学*比例尺的意义。这里,首先抓住学生急于认识比例尺的心理,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资源,让他们拿出自备的地图,找一找地图上的比例尺,再猜一猜它的意思,然后再带着问题进行自学。在自学过程中,通过精心三个问题引领学生展开积极思考。再通过汇报交流,使学生对比例尺的意义、主要形式和求法等获得初步的理解。特别是针对本课教学的难点——多角度理解比例尺的意义,通过猜一猜,再举例说一说(多角度表述),然后利用自带的地图互相说这三个层次,有效地进行突破。随后教师提问:“想一想,学了比例尺,对我们有什么用呢?”再次将学生的视角投向生活,并进一步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二)学*比例尺的实际应用。数学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文化,数学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而且还应是一种文化熏陶。皮亚杰说过:“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所教的东西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使他们发展,兴趣是学生认知活动的契机和直接诱因。”因此,我没有单纯地“教教材”,而是着眼于“用教材教”,充分利用了莆田的乡土文化资源,创设了一个以莆田旅游文化为主题的情境,并提出了制作《莆田市交通旅游图》的任务,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通过实际应用来加深对比例尺的理解,同时渗透热爱家乡的思想教育。

  三、实践创造巩固深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该为生活服务。”这是《课程标准》所强调指出的。在巩固练*中,我继续贯彻这一思想,充分利用前面创设的“旅游”情境,让学生开展创造性的实践活动。

  四、总结引新拓展延伸

  课末,让学生以“说句心里话”的方式对本课的学*进行总结,并提出新的问题。一方面使学生通过总结,对本课学*内容进行浓缩和存储,进一步促使其内化;另一方面,课虽尽,而意犹未绝,可使学生以更浓厚的兴趣投入后续学*中去。最后,问学生“你课后还想研究什么?”激励学生自主地选择和完成课外作业。我继续以“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身份为学生提供学*的资源,为学生拓宽学*的*台,让他们更深、更广地回归到生活中去应用数学,使他们的数学学*真真正正地在生活上拓展、延伸……

  《比例尺》教学反思 8

  这几天我们学*的是比例尺这一单元。虽然只是不难,但是和前面学*的比、按比例分配联系得比较密切,通过做题,又发现了以前在学*那些知识时的漏洞。

  已知比例尺和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这一信息窗,教材呈现的是把求图上距离和画图结合起来的信息窗,我先讲的是怎样求图上距离,然后根据图上距离又讲的怎样画图。

  由于前面刚刚学*了怎样求实际距离,所以我就让学生自己寻找求图上距离的方法。经过计算、比较,结果学生发现,先把给出的实际距离的单位转化成厘米好做,这样可以和比例尺的后项约分。教材给出的方法是用方程知识解决的方法。我觉得这个方法虽然好理解,但比较麻烦。我给学生讲的是算术法。让他们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自己求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然后再根据公式计算。

  画图这个问题在考试时还是考的比较多的,图基本上都难不倒他们,主要是学生不熟悉做这类问题的步骤。我给大家总结的是“一求、二画、三写”。一求,就是求出图上距离,二画就是画图,三写就是写出图上距离并写出对应的比例尺。经过做题,看题,我发现学生对这类问题掌握得还不是很好,需要经过不断的做题来加以巩固。

  《比例尺》教学反思 9

  《比例尺的应用》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比例尺的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内容较多,要求学生能读懂*面图,理解比例尺的一般意义,会根据比例尺求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还能在*面图上画出物体的位置。要让学。针对这节课我反思如下:

  一、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先复*一下比例尺的意义,然后创设了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景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新课的.学*。

  二、这节课的重、难点是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而准确把握比例尺的意义,为计算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提供了算法多样化的依据。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说出比例尺1:8000表示的意思,在学生对比例尺的多角度理解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独立探究与合作讨论相结合,灵活的选择解决方法。在反馈汇报时,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思维的机会,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究新知的活动。并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三、在巩固练*时把数学学*与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知识,让学生真正体会比例尺的价值,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让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就在我们身边,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快乐。

  这节课,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成功的关键是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激情、智慧与个性的大舞台,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多方面发展。

  反思这节课,也存在以下一些问题,部分学生在用解比例这种方法时,解设时用的单位还是搞不清。课后我把这个问题和老师们讨论了一下,大家认为如果让学生讨论能不能设为米?为什么要设为厘米?而不是老师重点的提示,可能学生的记忆会更深,理解的更透彻。

  

  《比例尺》教学反思 10

  “比例尺”是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的教学内容。这一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化简比以及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一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抽象,难以理解,且与实际生活较远,不易让学生直观的理解。因此教者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仔细分析了教材的设计意图,同时又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简单有效的教学过程。听了这节课后,有以下反思,我认为成功的关键是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激情、智慧与个性的大舞台,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多方面发展。

  1、在生活中引入新课。

  现代学*心理学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在引入阶段,教者选取了学生们非常熟悉的典型的感知材料—画线段,教者让学生去画1厘米、3厘米、9米的线段,这是学生感兴趣的事。让学生在画图中认识到比例尺的重要性,也能体会到比例尺在生活中广泛应用。

  2、重视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

  课堂上呈现的情景是现实的,贴*学生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的,提出的问题也具有挑战性,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努力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现实问题,抽象概括数学知识和寻求解决问题策略的过程,设计意图是突出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归纳出缩小的比例尺和放大的比例尺后,并概括出求比例尺时注意点。

  3、在自学中学到知识。

  在学生理解了比例尺的概念和作用后,怎样求比例尺这一部分知识较简单。因此教者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学*,自己思考,自己与其他学生交流,在交流中学到新的知识。

  在学生认识了比例尺,会求一幅地图的比例尺后,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抓住1:1000、1:10、1:1、2:1……。进一步认识比例尺有放大功能,也有缩小功能,让学生打开思路,不拘一格的从多角度来思考比例尺的意义。结合实际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

  教学数学知识时要从生活生产实际中挖掘教学素材,不能生搬硬套教材。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只有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知识的探索过程中,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老师在整个过程中只是组织者和引导者,用饱满的热情参与到课堂中来,用激情带动感染学生的学*热情。


公开课《比例尺》教学设计实用五份(扩展6)

——比例尺教学设计合集5篇

  比例尺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尺的含义,掌握求比例尺的方法,能正确求出一幅图的比例尺。

  2、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能将线段比例尺改成数值比例尺,将数值比例尺改成线段比例尺。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教学难点:认识线段比例尺和数值比例尺,并进行互化。

  教学准备:课件、直尺

  教学过程:

  一、定向导学(5分)

  1、填空:

  1千米= ( )m =( )cm

  60000cm=( )m =( )km

  千米化成厘米数,把小数点向( )移动( )位。

  厘米化成千米数,把小数点向( )移动( )位。

  2、导入:

  脑筋急转弯:一只蚂蚁从北京爬到上海只用了10秒钟,这是为什么?

  在绘制地图和其他*面图的时候,需要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缩小(或扩大),再画在图纸上。这时,就要确定图上距离和相对应的实际距离的比。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比例尺。板书课题。

  3、出示学*目标:

  (1)理解比例尺的含义,掌握求比例尺的方法,能正确求出一幅图的比例尺。

  (2)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能将线段比例尺改成数值比例尺,将数值比例尺改成线段比例尺。

  二、自主学*(8分)

  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富源辽阔,有960万*方千米,怎样才能把她画在小小的图纸上:这幅图就要用1:4500000的缩小比例尺把她画在地图上。幸福路小学的面积也比较大,也要用1:1200的缩小比例尺把她缩小画在*面图中。下面,我们先来自主学*。(出示自主学*题目)

  学*内容:课本53页内容。

  学*方法:先独立看书,用笔画出重点,再回答下列问题:(5分钟之后,比一比,看谁能做对检测题!)

  1、( ),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 )

  2、( ):( )=比例尺 或 =比例尺

  ( )

  3、为了计算方便,一般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是( )的形式。

  4、北京到天津的实际距离是120km,在一副地图上量得两地的图上距离是2.4cm。这副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请第4组的b1板演)

  5、一副中国地图的比例尺是1:100000000,这是( )比例尺,表示图上1厘米相当于实际的( )m或( )km。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 ),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 )倍。

  6、一副北京地图的比例尺是: ,这是( )比例尺,表示图上的1cm相当于实际的( )km。

  学完之后,让每组的b1回答。

  最后再提问:观察对比,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不同之处?

  指名回答:数值比例尺不带单位;线段比有一条1厘米长的线段,并且线段的第一个端点上的数字是0,第二个端点上有一个带单位的数字。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形式不同。

  三、合作交流(12分)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除了用到缩小比例尺,把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缩小画在图纸上,有时,也会根据需要,用到放大比例尺,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扩大,再画在图纸上,比如:在绘制比较精细的零件图时,经常需要把零件的尺寸按一定的比放大,再画在图纸上。再比如七星瓢虫实际长度只有5mm,本图就用8:1的放大比例尺把它画在图纸上。下面,我们来进行合作学*。(出示合作交流)

  1、一个零件的长为3厘米,画在纸上的长为6厘米, 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它表示:图上的()厘米相当于实际的( )厘米,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 )。这是把零件()了。

  2、比例尺1:10和10:1相同吗?( )

  比例尺1:10表示:( ),是( )比例尺,()项是1。

  比例尺10:1表示:( ),是( )比例尺,()项是1 。

  3、比例尺的分类:

  按形式分 ( )例如:( )

  ( )例如:( )

  按用途分 ( )例如:( )

  ( )例如:( )

  四、质疑探究 (5分)

  1、一副地图的比例尺是1:300000,你能用 线段比例尺表示出来吗?

  0 600m

  2、一幅地图的比例尺是 ,你能用 数值比例尺表示出来吗?

  五、小结检测(10分)

  (一)小结: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

  2、关于比例尺你认为需要注意什么?

  (1)数值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它是一个比,不应带有计量单位。

  (2)求比例尺时,前、后项的长度单位一定要化成同级单位。

  (3)为了计算方便,通常把数值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是1的比。

  (二)检测:

  一、填空:

  1、1:5000000表示( )

  2、5:1表示( )

  0 40km

  3、 表示( )

  4、在比例尺是1:4000000的地图上,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 ),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 )倍,把这个数值比例尺改成线段比例尺是( )。

  二、解决

  问题。

  1、一条跑道全长200米,在图纸上的长度是10厘米。这幅图纸的比例尺是多少?

  2、一个零件的实际长度是8毫米,在设计图上用4厘米表示。这幅设计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板书设计:

  比例尺

  图上距离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或 =比例尺

  实际距离

  数值比例尺 例如1:10000

  按形式分

  线段比例尺 例如:

  缩小比例尺 例如:1:12000

  按用途分

  放大比例尺 例如: 6:1

  比例尺教学设计 2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一幅*面图的比例尺。

  2.使学生感受数学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难点:

  求一幅*面图的比例尺。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填空

  1千米=( )米 1米=( )分米 1分米=( )厘米 1厘米=( )毫米

  30米=( )厘米 15千米=( )厘米 300厘米=( )分米

  2.解比例(口述过程)

  5/x=1/4 x/60=1/20

  二、自主探究:

  教学比例尺的意义

  1.出示一张校舍*面图。

  说明:这是学校的*面图,它是按照我们所学的比例知识,按照一定比例缩小后画在图纸上的。图里所量出的长度叫图上距离,与图上对应的地面上的长度是实际距离。(再举例说明,并板书: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2.出示例1

  让学生算出结果。指名口答.老师板书解题方法和结果。再让学生说说求这个问题时要注意什么问题?(统一单位)提问:从求出的结果来看,你知道这张*面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是多少?(板书: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3.比例尺的意义。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经常要用到数学。像上面这样的问题,就通过数学方法,把实际的大小按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画了出来。在绘制地图和其他*面图时,我们把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板书:叫做比例尺)提问:什么是一幅图的比例尺?根据黑板上这句话想一想,比例尺是怎样得到的?(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上面题里*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板书:1 :50000)你现在知道比例尺是用什么形式表示的吗?强调比例尺是一个比。说明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为l的比,这种比例尺叫做数值比例尺。

  4.线段比例尺。

  提问:你知道上面所述的比例尺表示的具体意义吗,(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50000厘米,也就是500米)说明比例尺还可以用线段来表示。提问:谁来说一说这幅线段比例尺表示的具体意义。

  三、组织练*

  1. 判断下面这段话中,哪些是比例尺,哪些不是?为什么?

  (1) 图上长与实际长的比是1/400。( )

  (2) 图上宽与实际宽的比是1:400。( )

  (3) 图上面积与实际面积的比是1:160000。( )

  (4) 实际长与图上长的比是400:1。( )

  让学生做在作业本上,小组交流,再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了什么内容,(板书课题)你学到了什么?在本节课的学*中有什么体会?

  比例尺教学设计 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P48“练一练”和练*十一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会求一幅图上的比例尺,会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进行转化。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结合具体的情境,出示不同地图,引发学生思考。再通过比的有关知识介绍比例尺的意义,利用具体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建构比例尺这一概念,为强化对比例尺的认识,设计中,通过不同形式比例尺的分析比较,以及系列学生自主活动,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数学的乐趣。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设置情境

  比较引入演示:出示出示一组大小不同的中国地图。

  师: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师:想知道地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吗?今天我们就学*这方面的知识。

  (板书课题:比例尺)学生观察

  学生回答。(可能出现:形状没变、大小变了。)

  二、自主探究

  认识新知

  1、出示例6。

  师:题中要我们写几个比?这两个比分别是哪两个数量的'比?

  什么是图上距离?

  什么是实际距离?

  2、认识探索写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比的方法。

  师: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不同,怎样写出它们的比?

  (学生独立完成后,展示、交流写出的比,强调要把写出的比化简。)

  3、比例尺的意义及求比例尺的方法

  师:像刚才写出的两个比,都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我们把图书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题中草坪*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师: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4、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实际意义。

  师:我们知道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1000,也可以写成1/1000。你是怎样理解这幅图的比例尺的?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指出: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最简单整数比。像1:1000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数值比例尺。

  5、认识线段比例尺

  比例尺1:1000还可以用下面这样的形式来表示。

  0102030米

  师介绍线段比例尺。

  问: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多少米?3厘米呢?

  指出像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线段比例尺。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尝试写出两个数量的比。

  学生交流,明确方法:

  把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统一成相同单位,写出比后再化简。

  学生总结: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学生在小组里说说,再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1:1000的意思是图上1厘米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1000厘米的距离,也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1000,还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0倍。

  学生:图上1厘米的距离表示实际距离10米。

  四、独立练*

  巩固提高1、做“练一练”第1题。

  2、做“练一练”第2题。

  独立相互说,指名说。先说说每幅图中比例尺的实际意义。

  学生各自测量、计算,再交流思考过程。

  五、总结评价

  生活延伸1、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2、在生活中找找,哪些会用到比例尺学生交流

  比例尺教学设计 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P48“练一练”和练*十一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会求一幅图上的比例尺,会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进行转化。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结合具体的情境,出示不同地图,引发学生思考。再通过比的有关知识介绍比例尺的意义,利用具体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建构比例尺这一概念,为强化对比例尺的认识,设计中,通过不同形式比例尺的分析比较,以及系列学生自主活动,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数学的乐趣。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设置情境

  比较引入演示:出示出示一组大小不同的中国地图。

  师: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师:想知道地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吗?今天我们就学*这方面的知识。

  (板书课题:比例尺)学生观察

  学生回答。(可能出现:形状没变、大小变了。)

  二、自主探究

  认识新知

  1、出示例6。

  师:题中要我们写几个比?这两个比分别是哪两个数量的比?

  什么是图上距离?

  什么是实际距离?

  2、认识探索写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比的方法。

  师: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不同,怎样写出它们的比?

  (学生独立完成后,展示、交流写出的比,强调要把写出的比化简。)

  3、比例尺的意义及求比例尺的方法

  师:像刚才写出的两个比,都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我们把图书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题中草坪*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师: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4、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实际意义。

  师:我们知道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1000,也可以写成1/1000。你是怎样理解这幅图的比例尺的?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指出: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最简单整数比。像1:1000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数值比例尺。

  5、认识线段比例尺

  比例尺1:1000还可以用下面这样的形式来表示。

  0102030米

  师介绍线段比例尺。

  问: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多少米?3厘米呢?

  指出像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线段比例尺。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尝试写出两个数量的比。

  三学生交流,明确方法:

  把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统一成相同单位,写出比后再化简。

  学生总结: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学生在小组里说说,再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1:1000的意思是图上1厘米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1000厘米的距离,也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1000,还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0倍。

  学生:图上1厘米的距离表示实际距离10米。

  四、独立练*

  巩固提高1、做“练一练”第1题。

  2、做“练一练”第2题。

  独立相互说,指名说。先说说每幅图中比例尺的实际意义。

  学生各自测量、计算,再交流思考过程。

  比例尺教学设计 5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比例尺。

  2通过观察、操作与交流,体会比例尺实际意义,了解比例尺的含义。

  3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4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逐步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惯。

  二、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

  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家的房子要扒了,老师想买个面积大一点的房子,现在老师有两套房子的*面设计图,你能帮老师选择买那套房子吗?看谁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难题。(出示投影)

  二.探究新知、

  1、计算

  师:下面就请你们来当一个小小的设计师,课前我们已测量出教室的长是8米,宽是6米,请你们把教室的*面图画在老师发给你的白纸上,并完成表格。

  师:在画之前,先看清楚要求。(课件显示):

  (1)确定图上的长和宽;

  (2)个人独立画出*面图;

  (3)在下表中填出图上的长、宽与实际的长、宽的比,并化简。

  2、展示交流

  你这样想?怎样画?请告诉大家。(学生展示交流)

  谁有不同的想法、画法?(学生充分交流不同的意见)

  (设计意图:在交流中学生思维互相碰撞,提高认识。另外,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基础。)

  3、评析 感受感受比例尺的价值

  他们画得像吗?

  (指画得像的图片)问: 其中的奥秘是什么呢?

  请想一想,说一说。明确图上长、宽与实际长、宽的比是一定的,画出的*面图才逼真。

  (设计意图:思考图形画得象不象?为什么?产生认知矛盾,引发深层次的'思考。)

  4、揭示概念

  象这样,在绘制*面图时,需要确定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这个比叫做这副图的比例尺。

  投影出示比例尺的概念。

  5、总结求比例尺时的注意事项

  (1)求你所画那副图的比例尺

  (2)求老师所买那套房子的实际面积

  三、小结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那些不明白的地方?


公开课《比例尺》教学设计实用五份(扩展7)

——《比例尺》的教学反思合集5篇

  《比例尺》的教学反思 1

  《比例尺》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比例的意义及其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课的学*,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面图的比例尺,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难点是多角度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这一课我在教学时,首先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课的开始,我设计了一个脑筋急转弯题:“今天早上老师从家到学校上班用了15分钟,可是有一只蚂蚁却只用5分钟就从莆田爬到福州,这是为什么?”,这里创设了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然后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从地图中找出杭州和上海。接着,引导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三个问题进自学

  1、什么叫比例尺?

  2、怎样求比例尺?

  3、求比例尺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这样,培养学生尝试学*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只要学生解决好这三个问题,本课的重难点也就解决了。最后提问:学*了比例尺,对我们有什么用处?使学生对今天所学知识有更深入地了解。

  这一节课,通过这一系列的设计,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探究,对本课的知识掌握较好,对比例尺也进行了多角度的认识,对其应用价值也进一步得到体验,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比例尺》的教学反思 2

  在比例尺应用这一课中,我先和学生一起回顾了比例尺的概念、意义及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的计算方法,为后面解决问题做好铺垫。

  接下来,我创设一系列的情境,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特别是让学生设计家乡方位图这一教学环节是新课标中“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真切体现,也提高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体会到学*数学的重要性。

  这些问题的'设计是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和发展规律。

  自己在这节课中的不足:

  1、对课堂教学的时间结构把握的不到位,学生易掌握的知识讲解的过多,导致后来的难点没有足够的时间很好的突破。在这一点上自己今后要特别注意。

  2、在小组合作时,首先没有对小组成员明确分工,导致了时倍功半的结果。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在小组合作时应首先分工明确,每个小组成员都有事可做,体现真正意义上的小组合作,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在课堂中没有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可能与自己的性格有关。这一点今后要向其他优秀的教师学*,有助于很好的提高自身素质。

  《比例尺》的教学反思 3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了解比例和比例尺的认识后教学的。学生认识了比例尺、知道比例尺有两种形式——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在此基础上学*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材提供了条件充分,结构封闭,以文字形式呈现的应用题,如果直接出示应用题让学生计算图距与实距,仅从知识与技能层面考虑,这并不难,但这样的教学形式呆板,内容乏味,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不能让学生感受到比例尺应用的价值。这与新课程的理念是相悖的,为了让学生真正体会比例尺的价值。设计了“看地图”与“画地图”两个数学活动。这样的设计我认为有以下几个优势:

  1、尊重生活现实,利用生活资源

  地图是学生生活常见的,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测量,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让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就在我们身边,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快乐。

  2、改变呈现方式,培养数学能力

  在教学中没有直接呈现问题所需的条件,而是学生根据问题主动搜集信息,处理信息。把生活问题合理转化为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对于学生的.终生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成功的关键是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激情、智慧与个性的大舞台,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多方面发展。

  《比例尺》的教学反思 4

  《比例尺》这部分内容重点是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把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以及能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孩子们的热情似乎也挺高,反应也不错。像比例尺的概念挺好理解,把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也进行了板书,以及必要的`练*。自以为这节课的内容也没有什么较大的难度,学生应该都能够接受。可反映到作业本上就不是那么回事了,求比例尺,应该是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有变成实际距离比图上距离的。比例尺互化的格式有几个是创新的,可似乎这几种创新写法不是那么正确。为什么?把孩子叫到身边,我问他们:“我在板书的时候,你们仔细看了吗?”都齐刷刷地回答我看了。“看了怎么连写法都乱七八糟的。”孩子们个个无语,一个个冤枉的样子。

  后来我冷静地想了想,可能是以下几个原因吧。

  一、对比例尺的接触较少,缩小的比例尺可能看到过,如地图等,放大的比例尺就比较少见。因此,会有一个错误想法,较小的数是图上距离,继而就出现了实际距离比图上距离的情况。

  二、为了集中孩子们的注意力,我在课堂上会比较注意口头交流,认为懂了可以不写,但实际上说跟写还真的是两回事,会说不一定会写。如果我们把图上距离1厘米等于实际距离20千米的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会说20千米等于2000000厘米,因此写成数值比例尺是1:2000000。这样,学生在写的时候会觉得怎么写好呢?尽管有板书,但那也是走马观花,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看来以后在课堂上必要的写还真不能省。

  《比例尺》的教学反思 5

  在教学用比例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针对课本上出现的两种问题,一类是已知比例尺和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另一类是已知比例尺和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方法也有不同,学生很容易混淆。

  第一个容易混淆的地方是,针对两种不同类型的问题,用方程解答,在解设未知数的时候,教材上出现的方法是在设未知数的.时候,单位上就出现了不同,以至于学生不知道如何区分,什么时候该怎么设。

  第二个就是方法的选择上,还可以利用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倍比关系,直接计算也是一种很好的解法。但是如何让学生理解这种方法的原理很重要,从学生的课堂和课后情况来看,很多学生其实并没有从根本上理解这种解法的原理,只是在依样画葫芦罢了。

  根据学生的这一情况,课后我又对比例尺的内容重新整理了一遍,其实关键还是在于学生没有真正的理解比例尺的概念。例如:比例尺1:200000这是在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统一的时候的比,所以在用列方程进行解答的时候,如何进行解设只要抓住一个要点:对应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是相同的才能列出方程。这样就不用去顾及怎么设,只要抓住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相同就可以了,怎么设都是可以解答的。

  对于第二个问题,倍比关系的理解,实际还是对于比例尺的理解不够深。例如:比例尺1:200000表示的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200000,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200000倍,图上的1厘米实际是2千米,这就是线段比例尺,在有些问题中利用线段比例尺还会给计算带来方便。

  在学生出现问题之后,针对学生的情况,及时地给学生适当的进行归纳整理,会加强学生的理解,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


公开课《比例尺》教学设计实用五份(扩展8)

——公开课跳水教学设计实用五篇

  公开课跳水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学*本课生字词,写好“肆”等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能结合课文内容感受水手的几次“笑”与故事情节发展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1.感受水手的几次“笑”与故事情节发展的关系。

  2.能结合课文内容推理出猴子与孩子当时的思维过程。

  教学准备:

  PPT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质疑提问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17课。这是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短篇小说。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2.检查自读情况

  (1)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好字词

  出示第一组:

  【设计意图:(*舌音)】

  出示第二组:

  【设计意图:(船的各部分名称)】

  (3)结合图片弄清船的各部分的位置,和楼房的图片比较,感受桅杆的高。

  3.学写“肆”字,理解“放肆”。

  (1)读好句子:

  它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

  (2)学*“肆”,观察字形特点,说说写法,怎样写美观,指导关注横画多的字写时横画之间要等距,每横长短有变化。看笔顺,范写。

  (3)理解“肆”的意思,结合字典解释理解意思。

  生活中你见过放肆的现象吗?用上放肆说一说。

  4.再读这句话。猴子为什么会更加放肆呢?

  三、合作探究,初感思维

  1. 自主学*,探究“放肆”。

  2.合作交流,理清因果。

  分享猴子放肆的词句,说说感受。

  (1)猴子为什么敢更加放肆?说说猴子是怎么想的?

  相机板书:拿猴取乐

  (2)关注水手的三次笑,圈出相关词语:哈哈大笑、大笑起来、笑得更欢。想一想:水手们当时是怎么想的?

  (3)引起的后果,说说孩子的表现,孩子为什么会越来越生气?他是怎么想的?

  【设计意图:关注人物思维。】

  (4)出示表格:选择恰当的关键词,填写表格。

  吓呆了、大叫

  逗、挂、龇牙咧嘴

  气极了、放、张、取

  笑得更欢

  转身又往上爬

  气得脸都红了、追

  大笑起来

  撕、咬、逗

  哭笑不得、吓唬

  哈哈大笑

  放肆、摘、爬

  笑得很开心

  水手

  猴子

  孩子

  观察表格内容,你有什么发现?体会在水手越来越放肆的笑声中,猴子越来越放肆,孩子越来越生气,最终使自己落入危险的境地。感受作者是通过水手的三次笑推动了故事的情节发展。

  3.出示插图,体会危险。

  看图想象,你有什么感受?让你想到了哪些词?文中没用“命悬一线、生死攸关”这些表示危险的词,作者是怎么把这种危险写出来的?

  (1)关注文中水手和孩子的表现。

  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

  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2)关注表达,体会孩子身陷绝境。

  重点感受作者使用关联词的方法,体会关联词的作用。读好这两句话。

  相机板书:追猴遇险 只要……就……

  即使……也……

  4.有什么好办法让孩子脱险呢?故事的结果如何?

  相机板书:跳水获救

  5.回顾全文:想一想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把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

  水手拿猴子取乐——( )——( )——( )

  这节课我们学*了故事的起因和发展部分,故事的高潮和结果下节课继续学*。

  四、课文续航,体会思维

  课后继续研读课文,思考:

  在危急时刻,船长是怎么想的?把他的思维过程写下来。

  板书设计:

  跳水

  拿猴取乐

  只要……就……

  追猴遇险

  即使……也……

  跳水获救

  公开课跳水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事件发展变化过程;学*船长在危急关头冷静、机智、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事情是如何一步步向前推进的,弄清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以及最后得救的过程。

  教学难点

  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迫孩子跳水,跳水是不是最好的办法?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2、《跳水》这篇课文讲了哪些角色?他们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二、学*课文。

  (一)学*课文第一段。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第一自然段,思考这是一只( )的猴子?理解“放肆”这个词

  2、这只猴子为什么很放肆?

  出示:它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

  1)它指谁?大家指谁?将角色转换到句子中去。

  2)你还知道哪些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因为……所以……;……是因为……)

  你能将这两种关联词带到句子中去读一读吗?

  (二)学*课文第二段。

  1、猴子放肆表现在什么地方?

  1)快速阅读2—6自然段,用横线划出描写猴子放肆的句子。

  2)用“三角形”在句子中标出动词。

  学生汇报

  3)师读句子,学生闭眼相象,做猴子的动作。

  4)学生汇报想到的画面。

  小结:作者在描写猴子时,用了一系列的动词将猴子的放肆生动形象的展现在我们眼前,今后我们作文时,也要学*这种写法。

  2、在事情发展过程中,孩子的心理有怎样的变化呢?小声读课文2—6自然段,找出孩子心理变化的词语。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哭笑不得、脸红了、气急了、气极了

  1)想一想,孩子为什么会有这些心理变化?这些描写心理变化的词语可不可以换一下次序?比如……

  2)用“因为……所以……”回答

  理解“哭笑不得”

  区分“气急了”和“气极了”。

  3)小结:这四个词语虽然都是描写心理变化,但是表示的程度不同,所以,按照事情的发展,心理变化也应该从轻到重。因此,这些描写心理变化的词语不能调换次序。

  3、文中哪些句子写出了孩子当时的境地十分危险?在文中做勾画

  学生汇报

  A、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即使他不失足,拿到帽子也难以

  转身走回来。

  B、他们看到孩子放开了绳子,两只手摇摇摆摆地走上那最高的横木,全都吓呆了。

  C、所有的人都不知所措。

  D、孩子听见下面的叫声,往下面一望,脚底下就摇晃起来

  1)随机出示: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即使他不失足,拿到帽子也难以转身走回来。

  学生齐读,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师:这句话从“失足”与“不失足”两种可能出现的情况说明孩子的境地非常危险。

  仿写句子

  2)出示:他们看到孩子放开了绳子,两只手摇摇摆摆地走上那最高的横木,全都吓呆了。齐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出示:所有的人都不知所措。(理解不知所措)

  4)出示:孩子听见下面的叫声,往下面一望,脚底下就摇晃起来

  学生汇报读懂了什么

  出示插图,思考:你想到了哪些词来形容孩子现在的处境?(千钧一发、危在旦夕、万分危急……)我们再用读来体会孩子的危险吧!

  (三)学*课文第三部分。

  1、引读第七自然段,引出父亲的话。

  2、现在你们就是船长,你们在下面喊话,要让我听清楚什么?哪个字或哪个词?

  3、你觉得船长是个( )的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学生汇报,船长是个果断和冷静的人。

  “立刻”说明船长想出这个办法用了很短的时间

  “赶快”、“不跳我就开枪了!”用开枪的办法逼孩子跳水。朗读体会(注意感叹号的语气)。

  师追问:如果孩子不跳水他真的会开枪吗?

  4、船长让孩子跳水的方法好在哪里?你有比他更好的办法吗?(师生讨论,感受还是跳水的方法最好)

  5、朗读第七自然段

  6、自读八、九自然段,

  出示:“扑通”一声,孩子像一颗炮弹落到大海里。(像炮弹说明什么)

  四十秒钟以后——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孩子的身体浮上来了。(破折号表示什么意思?)

  师:孩子终于得救了。父亲是最爱孩子的,刚才他紧张恐惧到了极点,此时,父亲纠着的心也松弛了,忍不住呜咽起来。

  齐读第九自然段

  三、总结拓展:孩子被救上来后,会说些什么?船长会说些什么?水手们又会说些什么?

  四、板书设计:

  跳水

  水手 取乐

  猴子 放肆

  孩子 苦笑不得、脸红了、气急了、气极了

  船长 果断、冷静

  公开课跳水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课文,体会孩子走向横木时的危险处境。

  3、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船长在危急关头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明白遇事应该想想后果,不要一时冲动。

  教学重点、难点:

  1、弄清楚孩子怎样一步步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的。

  2、体会孩子站在横木顶端时的危险处境以及得救的过程,体会船长处理问题的方法。

  3、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迫孩子跳水,跳水是不是最好的办法?

  教学准备:

  1、学生:

  (1)预*课文

  (2)查找列夫·托尔斯泰的相关资料。

  2、教师:制作电脑课件:

  a、跳水的图片

  b、一望无际的大海,一艘轮船,甲板上:水手、猴子、孩子。

  c、孩子追猴子走向最高的横木

  d、孩子站在最高的横木上,摇摇晃晃

  e、船长举枪射击

  f、孩子跳入大海被水手救起、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交流资料。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跳水吗?(出示课件a)奥运会上,我国的体育健儿在跳水项目上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无比自豪。今天我们要欣赏的不是体育比赛,而是一个惊险的故事。(板书:跳水)

  《跳水》是谁写的?你还知道什么?

  (学生交流收集到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的文学家。他一生中写了很多作品,如《战争与和*》、《复活》等。)

  1)师这篇课文的人物有很多,快速阅读课文,把他们请出来吧!

  (板书:水手、猴子、孩子、船长)

  2)用几个词说出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板书:戏弄、戏弄、追、命令、跳水、得救)

  二、读讲课文,体验感悟。

  1、学*2———6自然段

  (1)(出示课件b,边放边解说)有一天,在无边无际的的大海上,一艘帆船往回航行,水手们悠闲地站在甲板上欣赏着美丽的大海,瞧,一只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水手们拿它取乐,可隔了一会儿,这里却发生了一件让人心惊肉跳的事。

  (2)(出示课件c:一个孩子摇摇晃晃地爬向桅杆顶端)

  咦,这孩子怎么会爬上桅杆去了呢?

  快速阅读课文,边读边勾画,从文中圈出是什么导致他心情的变化的。(引导学生从水手、猴子、孩子的表现,体会孩子心情的变化)

  指导读出孩子的心情变化。(哭笑不得→脸红了→气急了→气极了)

  (3)气愤到了极点的孩子走上了最高的横木来,(出示课件d:孩子站在桅杆顶端)让我们来看看此时孩子处境怎样?

  从你们的表情我感受到他的处境十分危险,文中哪些地方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读课文,勾画重点语句、交流)

  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孩子的处境很危险吗?(万分危急、千钧一发……)

  同学们把刚才对课文的感悟用朗读的方式再现出来,就更棒了!(学生朗读,老师引导学生评价)用什么样的语气读更能够表现孩子的处境很危险呢?(引导:语速快一点,声音高一点,突出重点词,学生练读)

  我知道此时你们很想救这个孩子,你有什么好办法吗?(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大家的办法,到底行不行啊,为什么呢?我现在不做评判,因为学*从来都是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再读写孩子处境危险的句子。

  2、学*7——8自然段

  那个孩子摔到甲板上了吗?

  谁救了他?(出示课件e、f)

  同桌齐读7——8自然段,把能作为你的理由的句子抄下来,同桌讨论。

  请自读描写父亲和水手的句子,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能把你的体会有感情地读出来吗?(引导:读船长的话时,语气坚决,语速快,声音响亮)

  三、畅谈感受,拓展延伸

  1、你最佩服谁?佩服他什么?

  2、拓展学*:孩子被救上船后,船长、水手、孩子又会说些什么?交流后,写下来。

  板书:

  跳水

  戏弄戏弄命令

  水手————→猴子————→孩子←————船长

  追∣跳

  ↓水

  得救

  教学反思:

  《跳水》一课情节起伏跌岩,学生乐于学*。以跳水比赛入手,从情感上调动学生兴趣,以便更好地学*课文。新课改重视读,重感悟,重体验。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注重以读为本,以读促思。对于孩子处于危险那部分,引导学生专心地、投入感情地随着语速的快慢、语调的高低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验,从而体会孩子的处境危险,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课上引导学生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交流,抓住一些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语言环境,进行想像和理解,从而使学生入情入境。在真切理解“情况危急”的基础上,体会到船长的机智、果断、了不起。在讨论想办法使孩子脱险一部分时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真正引导学生深入学*课文,使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年级是一个过渡年级,语文教学不í能停留在表面层次上,而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懂得自读、自得,合作探究,深入理解课文。在本节课上,学生充分展示了内在的潜力,乐学、乐问,在启发点拔之中,多数孩子获得自己的感悟。但个别同学自悟能力差些。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关注全体同学,让每个孩子学得有动力,更加有热情。

  公开课跳水教学设计 4

  【教学特色】

  为了避免教学中烦琐的分析,突出文章阅读重点,主要采用板块式阅读法。其二,重视学生个人独特的阅读体验,在师生*等对话的阅读氛围中促进师生、生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

  【教学目标】

  1、学*本课生字、新词。学会“模仿、显然”等词语的运用。搜集和积累用来形容情况危急或处境危险的词语。

  2、通过朗读与默读等阅读方式,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发表自己阅读理解,体会事件给人的启示,学*作者的表达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运用分析语言的能力。

  3、通过故事激发学生展开想象,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弄清事物的发展过程,在了解事物发生变化的基础上,体会、学*船长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2、重视学生个人阅读的独特体验,注意激发学生乐于将个人的阅读感受、想法和同学交流。:

  【教学准备】

  教师学生共同收集有关作者生*等相关背景资料。其二,学生课前必须熟读课文,要求读通顺、读流利。

  课时:2至3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计导读提纲,学生自主学*。

  (一)自学准备:编制导读提纲

  1、初读全文,学*生字、新词。

  ⑴写出你认为最难写的词语十二个。

  ⑵请你编出与课后生字相对应的形*字六组。

  例:艘()嫂()

  ⑶你能解释下面的词语吗?并用带点词造句。

  放肆心惊胆寒吓唬模仿显然

  ⑷本课还有哪些生字、词语需要学*,你准备用什么方法学*这些生字、词,请自编题目练*。

  2、再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

  ⑴通过阅读,我读懂了事情主要写发生在(),(),由于()以及()和()情况,造成小孩()。结果()。

  ⑵读了课文你有什么自己的理解和想法,请简要的写下来。有什么不解的问题也写下来

  ⑶你知道列夫·托尔斯泰吗?请收集作者相关资料,越多越好,并记在摘记本上,课上与同学交流。

  (二)导读课题,提出质疑。

  (三)学生自学,学会初步探究

  (据导读提纲学生自学,这一教学步骤可根据各班具体情况安排课前、课堂或课后。)

  二、初读,整体感观全文其貌。

  1、结合导读提纲,检查预*,初步感知全文

  ⑴听写词语:环游帆船航行风*浪静水手猴子撕叫吓唬孩子龇牙咧嘴船长瞄准桅杆海鸥

  ⑵指名或分组朗读课文

  2、启迪学生围绕课文内容自由质疑,讨论学*重点。(如果学生质疑过程中重点不够突出,可在精读的环节教师再次点拨质疑(见三(二)环节。)

  三、精读,潜心会文领其意。

  师:同学们,读书只做到读得正确、流利,仅感知课文大意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通过自己的深入阅读思考以及与同学交流,真正悟出情、悟出味、悟出理。老师相信经过同学们自己的努力与共同协作,在学*中遇到的问题我们一定能迎刃而解,现在就请同学们带着刚提的问题来深入的学*课文吧。

  (一)弄清事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让学生悟出情。

  1、谁能说说课文主要写什么?

  由学生自由发言,在学生自读写批注、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同时教师注意相机引导,重点弄明白以下问题:

  ⑴事情发生的环境、起因。

  ⑵在事情发展的过程中,水手、猴子、孩子、船长各有怎样不同的表现。各环节事物之间是怎样联系的。

  (二)质疑探究,领悟事件其内涵

  师:通过这个故事,作者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同学们在了解了事情的整个发生、发展过程中有什么疑问?

  1、再次质疑,凸现学*重点。(如果初读时学生的质疑以理出学*重点,该环节可略去。)为什么水手有时间逗猴子?孩子为什么不顾后果的追猴子?在当时的危急情况下,船长为什么想到让孩子跳水,他当时怎么想?有更好的办法吗?

  2、小组讨论,全班反馈交流学*重点。

  (教学注意:小组交流准备发言提纲,全班交流要以组为单位进行竞赛,以调动学生学*积极性)

  (三)联系实际谈启示:作者通过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孩子得救后,船长、孩子、水手都会说写什么?请说一说。

  四、展读,凸现个性化表达

  (一)乐于表演同学:分小组分角色朗读,进一步感受故事的惊心动魄、扣人心弦。

  (二)乐于搜集资料的同学:扩展知识,简介作者。

  (三)乐于写作的同学:写一则读后感,与同学交流

  公开课跳水教学设计 5

  教学要求:

  1、教育学生学*船长遇事沉着镇静、机智果断的好品质。

  2、能给课文分段,写出段落大意,说出课文的中心思想。

  3、通过词、句、段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掌握中心思想。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注意哪些事物之间有联系、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学*科学的思想方法。

  4、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模仿、显然造句。

  5、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通过词、句、段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掌握中心思想。

  2、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注意哪些事物之间有联系,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学*科学的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弄清事物之间有联系,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教师板书课题:跳水

  1、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2、那么课文描写的是什么呢?

  这篇课文的作者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他给我们讲了一个十分惊险的故事,你一定会被紧张的情节所吸引,并且从中得到启迪。

  二、教师范读课文

  思考:课文描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记叙了发生在轮船上的故事,由于猴子的挑逗,孩子追猴子,猴子把孩子引到了桅杆顶端,孩子陷入困境。船长在危急时刻,沉着、冷静,命令孩子跳入水中,孩子得救。)

  三、自读课文,自学生字、生词

  1、读课文,学生字。

  2、利用字典理解部分词语。

  注意区分:气急了、气极了。

  四、检查自学效果

  1、读生词:一艘、放肆、胳膊、海鸥、瞄准

  风*浪静 摇摇晃晃

  2、提出容易写错的字: 艘

  3、说说难理解的词语:放肆、言行轻率、任意、毫无顾忌。

  五、再读课文

  1、想想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这件事情是怎样引起的?

  2、根据问题给课文分段:课文讲了谁跳水?他为什么跳水、跳水的结果怎样?

  学生可把课文分成三段:

  第一段(1、2自然段)由于水手们拿猴子取乐,这只猴子放肆起来,它摘走了孩子的帽子、很快地爬上了桅杆。

  第二段(3、4自然段)由于猴子的挑逗,孩子追猴子,孩子被引到桅杆顶端,陷入绝境。

  第三段(5、6自然段)在万分危急的关头,船长沉着镇静,果断地命令孩子跳入水中,孩子得救。

  3、质疑: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六、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练*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通读全文

  复*课文分段情况和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要求带着问题学*课文。)

  二、学*课文第一段

  1、学生默读课文。

  思考:①这段写了什么内容?

  ②从哪些地方看出猴子非常放肆?

  指导学生理**肆,猴子为什么会放肆起来?

  (因为猴子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它做鬼脸,模仿人的样子。猴子摘下孩子的帽子、又撕又咬。)

  2、读句子。

  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着猴子(哭笑不得什么意思?孩子为什么哭笑不得?)

  (猴子弄得孩子没有办法,由于猴子摘下孩子的帽子,水手们的哄笑,使孩子受到了羞辱,但又拿猴子没办法,只能哭笑不得。)

  3、指导朗读。

  注意认真体会描写孩子和猴子神态、动作的词语。

  练*读→指导读→指名读→同桌对读

  4、概括段意。

  三、学*第二段

  默读思考:

  1、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指导学生按顺序学*课文,抓住重点句、关键词语谈自己的理解,可联系上文。)

  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再汇报,注意引导学生按顺序说话。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指导学生理解以下两个句子。

  读句子。

  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头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孩子会不会失足?为什么他拿到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孩子有可能会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得粉碎。退一步讲,即使不失足,也难以回转身来,桅杆太高、太险。)

  3、当时甲板上的人有什么表现?

  (从侧面衬托出事态的严重。)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当时事态的严重。

  第三课时

  一、学*课文第三段

  1、默读课文,正在这时候指什么时候?这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这时是千钧一发的紧急关头,这句话是个过渡句,上文讲孩子处境险恶,下文讲船长出来果断处理。)

  2、船长为什么要用枪瞄准孩子,命令他跳水?结果怎样?

  (这时,要救孩子,唯一的方法就是跳水了,退了不行,摔下来必然粉身碎骨。船长担心孩子不当机立断,所以一再提到开枪。)

  3、这段和课文题目有什么关系?作者要赞扬什么?

  (末尾回应课题,跳水是事情发展的结局。课文以解决问题的方法跳水做题目,这既与故事情节的发展紧密相关、又突出了船长处事的果断。

  4、指导朗读、概括段意。

  二、再读课文

  课文中的水手、猴子、孩子、帽子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

  课文中的水手、猴子、孩子都是由于取乐而联系在一起的。水手拿猴子取乐、猴子拿孩子取乐,故事围绕着帽子展开。孩子丢开桅杆,放开绳子,走到桅杆上最高的横木,致使船长命令跳水。

  三、指导造句

  四、练*朗读课文


公开课《比例尺》教学设计实用五份(扩展9)

——《比例尺》教案合集五篇

  《比例尺》教案 1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掌握利用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方法。

  2、使学生能综合运用比例尺知识,解决有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三、教学难点:

  求实际距离。

  四、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什么叫做比例尺?

  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2、说一说下列各比例尺表示的具体意义。

  (1)比例尺1:45000。

  (2)比例尺80:1。

  (3)0——40㎞。

  3、教学例2。

  (1)出示课文例题及插图。

  (2)说一说从中你得到哪些信息。

  已知条件:

  ① 1号线的图上长度是10㎝。

  ② 这幅地图的比例尺1:500000。

  所求问题:1号线的实际长度是多少?

  (3)你认为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

  ①学生尝试解决问题。

  ②教师巡视课堂,了解解答情况,并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③汇报解答情况。

  方程解:

  解:设地铁1号线的实际长度是x厘米。

  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可以例比例式解答。

  10/x=1/500000

  x=10500000(问:根据什么?)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x=5000000

  5000000㎝=50㎞

  算术解:

  根据图上距离除以实际距离等于比例尺,得出:实际距离等于图上距离除以比例尺。

  101/500000=10500000=5000000(㎝)5000000㎝=50㎞

  4、教学例3。

  (1)出示例题,学生了解题目要求。

  (2)讨论:你想怎样画?

  通过讨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在绘制*面图的时候,需要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缩小,再画在图纸上。这时,就要确定;图上距离和相对应的实际距离的'比。

  ① 确定比例尺;

  ② 求出图上的距离;

  ③ 画出操场的*面图。

  (3)小组同学合作,解决问题。

  学生练*活动时,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情况,记录存在的问题。

  (4)汇报,交流。

  《比例尺》教案 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7页第1~3题,练*六第1~3题.

  教学目的

  1.回顾本单元的知识,进一步理解比和比例的意义及它们之间的区别,能较熟练地解比例.

  2.进一步理解成正、反比例的量的意义及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及不同点,能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

  3.使学生再一次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成代数问题的过程,体会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根据知识间的联系,渗透整理复*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整理

  1.说一说你在本单元都学了哪些知识?

  让学生在小组内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对本单元的知识作一回顾,教师给足学生说的时间,再让每个小组派代表全班交流,教师随机把学生的发言(即各知识点)板书在黑板上.

  2.完成知识结构图.

  这些知识在我们的脑中比较零散,不便于记忆和运用,请大家用你认为好的方式对这些知识加以整理.分小组讨论整理.

  3.用实物展示屏进行展示交流.

  4.揭示课题:这节课复*前两部分的知识.

  二、复*

  1.下面式子中,哪个是比?哪个是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3∶8 4∶9=12∶27 7∶32=35∶10 0.25∶0.8

  2.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什么叫解比例?解下面的比例.

  ∶=x∶20 =

  = 3.9∶4=2.6∶x

  学生在练*本上练*,指名板演.学生练*后讲评.

  3.什么叫比例尺?怎么求图上距离?怎么求实际距离?

  课件出示:在一幅比例尺是1∶12000000的地图上,量得南昌与北京的距离是20.5厘米,北京与南昌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

  4.小山看一本《十万个为什么》.下表是每天看的页数与所需天数两种量相对应的数.

  每天看的页数 3 5 8 10

  所用的天数 40 24 15 12

  表中两种量中相对应的数有什么规律?这两种量叫什么量?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5.课件出示:4个同学去买圆珠笔.下表是他们购买圆珠笔的枝数与总价两种量相对应的数.

  购买圆珠笔的'枝数 2 3 5 8

  总价 0.50 0.75 1.25 2.00

  表中两种量中相对应的数有什么规律?这两种量叫什么量?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6.说一说什么叫正比例关系?什么叫反比例关系?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梳理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反)比例的思考步骤:

  (1)先找出三种量,其中两种相关联的量和一个定量;

  (2)根据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列出关系;

  (3)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作出结论.

  三、分层练*,巩固提高

  1.填空.

  (1)妈妈用10元钱可以买3千克鸡蛋,总价与数量的比是( ),比值是( ).

  (2)汽车3小时行180千米,路程与时间的比是( ),比值是( ).

  (3)因为14∶21与0.8∶1.2的比值都等于( ),所以可以组成比例,( )∶( )=( )∶( ).

  (4)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6∶2=0.9∶0.3写成乘法形式是( )×( )=( )×( )

  (5)一幅设计图上注明的比例尺是:

  在这幅图上量得长8厘米的线表示实际( )米;图上表示实际距离400米的线段长( )厘米.

  (6)观察表中总价与本数的关系,并填空.

  数量(本) 2 3 5 6 8 9 10

  总价(元) 0.9 1.35 2.35

  2.选择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入括号里.

  (1)时间一定,所行路程与速度( ).

  (2)正方体的体积和棱长( ).

  (3)全班人数一定,出勤率和出勤人数( ).

  (4)单价一定,总价与数量( ).

  (5)一篇文章的总字数一定,每行的字数与行数( ).

  A.成正比例关系 B.成反比例关系 C.不成比例

  3.判断下面各题中两个变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1)xy=,x与y( )比例;x=,x与y( )比例.

  (2)3a=b,a与b( )比例;=,b与a( )比例.

  (3)x-y=18,x与y( )比例.

  4.独立练*.

  完成练*六第1~3题.

  《比例尺》教案 3

  本节内容是在比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首先说明为什么要确定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明确它的意义,并给出比例尺的概念,再结合两幅地图比例尺,介绍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又通过一个机器的放大图纸,让学生认识把实际距离放大的比例尺如何表示。最后说明为了计算方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为1的比。例1教学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为后面比例尺的计算作铺垫。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根据比例尺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师生、生生的交流活动中,体会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结合实际,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数学的思维方式,培养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的乐趣,感受到比例尺的实用性和科学的探索方法,培养学生读图、用图以及小组合作的意识,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合作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

  教学难点:比例尺在生活实际中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 、复*比例尺的意义:

  刚才老师了解到同学们的五一安排非常丰富,其实在我们学校周围也有许多美丽的景点。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幅地图,你能看到什么?还能看到什么?(观察的非常细致)比例尺1:10000你是怎么理解的?你还了解比例尺的哪些知识?

  预设生1:图上一厘米表示实际中的一万厘米,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一万倍。

  2: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板书)

  3:同样的知道(比例尺)、(图上距离))我们就可以求(实际距离)

  那么知道 (比例尺)、(实际距离)我们就可以求(图上距离)

  也就是说知道其中的两个量,我们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

  2、揭示课题。

  大家对比例尺有了深刻的了解,其实比例尺在我们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比例尺的应用。(贴出课题)

  二.教学求实际距离.

  1、求东门小学到铁塔寺的实际距离。

  下面,我们就带上比例尺,进行一次地图上的旅行吧。现在我们从东门小学出发到铁塔寺。

  (1)出示:

  仔细观察所以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预设一:生提:图上距离是多少? (测量)

  预设二:从东门小学到铁塔寺实际距离大约多少米?(评:真了不起,这个问题很有价值,我们可以共同研究一下!)

  仔细观察所有信息与问题, 要求从东门小学到铁塔寺的实际距离,我们就必须先知道什么? 老师给同学们也提供了同样的地图,请你想一想、量一量、算一算,求出从我们东门小学到铁塔寺的实际距离。

  生做,师巡视

  汇报交流:

  师:谁愿意来说说你的想法?

  方法一:方程。

  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列式?

  使用这种方法还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

  刚才我们根据比例尺的数量关系,利用比例尺的意义直接解决了这个问题。

  其他同学还有不同方法吗?

  方法二:生:“4÷1/10000”求出的`是实际距离。我们组是这样想的:因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在这里图上距离是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实际距离是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比例尺相当于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商。而“除数=被除数÷商”,所以可以推出“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我们组就是根据这种关系求实际距离的。

  这种方法也不错。

  方法三:我们组是这样想的:根据比例尺“1∶10000”推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00倍,所以从学校到铁塔寺的实际距离可用“4×10000”求出,求出结果之后,因为单位不统一,所以还要把实际距离的单位转化为“米”,随即问:怎么列式?(教师板书)

  2、比较几种算法。

  同学们,很会观察,很会思考。从不同角度,想出多种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

  这些方法中,你更欣赏哪一种?为什么?

  教师小结:我们的数学就是那么奇妙,在变与不变之间存在着一定得规律。虽然方法看似不同,但都是利用比例尺的意义来灵活解答的。

  3、练*:先量出铁塔寺到济宁人民公园的图上距离,再算出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米?

  游览了古老的铁塔寺,让我们再一起去从新修建的济宁人民公园逛逛!

  仔细观察所有信息,

  想一想,要求从铁塔寺到济宁人民公园的时间?我们必须先求什么?

  运用我们刚才研究的知识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做在练*本上。

  学生独立做,师巡视

  生1:(方程)师:怎么想的?

  生2:计算

  师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自己解决了这个问题。根据比例尺的意义解决了地图旅行中的问题。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比例尺的应用还有很多,看一下这两道题,先仔细读题,想一想,做在练*本上。

  三、巩固练*。

  1、基本练*

  出示:按1:1000的比例尺做出的邮电大楼模型,高为16.8厘米,邮电大楼的实际高度是多少米?师读题

  独立完成。

  按10:1的比例尺放大的手表截面图,图中的表盘的直径是20厘米,这个表盘的实际直径是多少厘米?

  学生独立解答; 汇报交流。

  2、提高练*:

  课前的谈话中,老师了解到同学们有的想到济宁周边游玩。

  出示: 你能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吗?

  想一想,再做出来。

  生读

  汇报:两种方法

  观察这两种方法,你想说些什么?

  3、老师还了解到,有的同学想到省内给地走走,看这是我们山东省的一幅地图。 自己设计出你的出游路线,算一算行程。

  四、回顾小结:

  在我们课本八十七页,运用我们今天所学知识就能帮助你更加科学合理的安排你的旅程。

  祝愿大家能够渡过一个愉快的五一假期。

  《比例尺》教案 4

  ⊙问题导入

  1.课件出示问题。

  南湖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草坪,长50 m,宽30 m。把这块草坪按一定的比缩小,画出的*面图长5 cm,宽3 cm,你能求出这幅图的比例尺吗?(学生自由作答)

  2.导入。

  1∶1000就是上面这幅图的比例尺。这节课我们就来复*比例尺的知识。

  ⊙回顾与整理

  1.比例尺的.计算公式。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或=比例尺。

  2.求一幅图的比例尺,通常需要注意什么?

  (1)求比例尺时,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一定要相同。

  (2)为了计算方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是1的比。

  3.比例尺的表现形式。

  (1)数值比例尺。像1∶1000这样的比例尺叫做数值比例尺。

  (2)线段比例尺。在图上用有数量的线段来表示相对应的实际距离(如

  )。这种比例尺叫做线段比例尺。

  4.线段比例尺与数值比例尺如何相互改写?

  例如:

  表示图上距离1 cm相当于实际距离10 m,10 m=1000 cm,改写成数值比例尺是1∶1000。

  5.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典型例题解析

  课件出示典型例题。

  在比例尺为

  的图纸上量得甲、乙两地相距15 cm,甲、乙两地实际相距( )km。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线段比例尺与数值比例尺相互改写的掌握情况。

  先把线段比例尺化成数值比例尺,即=,然后根据数值比例尺求出实际距离。

  解答 方法一 因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所以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15÷=7500000(cm)=75(km)

  方法二 因为图上距离1 cm表示实际距离5 km,所以图上距离15 cm表示的实际距离是15个5 km。

  15×5=75(km)

  方法三 因为同一幅图的比例尺是固定的,所以可以根据比例尺一定来列比例解答。

  解:设甲、乙两地实际相距x cm。

  =

  x=7500000

  7500000 cm=75 km

  ⊙探究活动

  1.课件出示探究题。

  在比例尺为的图纸上,画一个边长为4 cm的正方形草坪,草坪的实际周长是多少?实际面积是多少?

  2.小组合作,讨论解法。

  3.汇报解题思路和解题过程。

  预设

  生1:要想求出草坪的实际周长,应先求出草坪的实际边长。

  4÷=20000(cm)

  20000 cm=200 m

  200×4=800(m)

  生2:要想求出草坪的实际面积,可以先求出草坪的图上面积,然后再除以比例尺。

  4×4÷=80000(cm2)

  80000 cm2=8 m2

  生3:要想求出草坪的实际面积,应先求出草坪的实际边长,再求实际面积。

  4÷=20000(cm)20000 cm=200 m 200×200=40000(m2)

  4.观察比较。

  同样是求草坪的实际面积,得到的结果为什么不同?

  《比例尺》教案 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比例尺产生过程和探究比例尺应用的过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比例尺、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

  教学难点:

  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展示目标,引入本课。

  二、探究新知,意义建构

  1、看一看

  下面几幅地图的比例尺分别是多少。①中华人民共和国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1:6000000)②安庆市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1:2500000)③笑笑家的*面图按照一定的比例画在纸上,这幅*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1:100)

  2、说一说

  (1)比例尺1:100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图上1厘米长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100厘米。

  (2)在比例尺1:20xx的地图上,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20xx)厘米。

  (3)在比例尺1:40000的.地图上,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40000)倍。

  3、议一议

  (1)什么是比例尺呢?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比例尺。

  (2)比例尺怎样表示呢?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或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板书: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3)比例尺有什么特征呢?

  ①比例尺与一般的尺子不同,它是一个比,不带计量单位;②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是统一的;③比例尺的前项,一般应化简成“1”,如果写成分数的形式,分子也是“1”。

  【意图】数学概念不是老师灌输给学生的,而是在学生有了感性认识之后,自己总结和概括出来的,自己发现特征的,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学生只有经历知识和概念的形成过程,才能真正理解。

  三、拓展延伸,巩固新知

  1、有时,比例尺的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大。一个精密零件的长度只有3.5毫米,画在一张图纸上是70毫米,这幅设计图纸的比例尺是多少?

  70:3.5=700:35=20:1

  答:这幅设计图纸的比例尺是20:1。

  2、有的地图上的比例尺用线段来表示。小明家在学校的正西方,到学校的实际距离是900米。你有办法找到小明家在图上的位置吗?1厘米相当于实际距离300米。(在学校正西方向900米。)

  3、这位老师从广州坐飞机到北京开会,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呢?

  32×6000000=192000000(厘米)192000000厘米=1920(千米)

  答:广州到北京实际距离是1920千米。

  五、总结新课,整理知识

  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比例尺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实际距离=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的实际距离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1厘米表示的实际距离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