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优秀教学设计优选【五】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丝绸之路优秀教学设计 1

  【教材简析】

  《丝绸之路》是走进西部系列教材中的一篇文章,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的、沟通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体现了丝绸之路在中西方国家的经济、贸易、文化的伟大的历史意义。

  整篇文章结构清晰,语言生动,叙述情节具体,容易激起读者对西部繁荣历史的遐想。作者首先描写了矗立在陕西西安市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然后由群雕遐想到两千多年前的情形,由点及面由情入理,然后重点描写了汉代张骞的副使与安息国将军在边境上互赠礼品的场面。展现了两国不同的礼节、文化及经济发展。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一是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对历史上东西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和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所作的重大贡献;二是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和表达特点。三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提高独立阅读课文的能力。

  路的历史作用,感受场景描写的具体可感,感受文章四字词语的清新自然。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读读记记“矗立、戎装、守侯、鸵鸟、匕首、贸易、芝麻”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的灿烂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3、激发学生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设计理念】

  这是一篇自学文章,以学生自主学*为主,突出自主学*的独立性,是独立阅读文章所要达到的训练目的,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自主学*的*台,激发学生自主学*的兴趣。收集资料,一方面提高学生的查阅课外资料的本领,另一方面,也锻炼学生的动手整理能力。本节课的教学,应该在大量的交流材料中展开,学生可在材料的交流中,初步了解丝绸之路,由抽象变具体,在通过对文章的理解,进一步完成学*内容。

  本文语言生动,史实与想象互相印证,叙述与明理相得益彰,要结合课文适时指导朗读。搭建资料*台,创设自主空间,感悟文章所写,激发热爱之情,可以作为本课的教学设计线索。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达方法,激发了解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兴趣。

  【教学难点】

  1、学*过渡段以及文章前后呼应的写作手法。

  2、激发学生热爱西部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张骞与丝绸之路》资料。

  2、学生搜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引入新课

  1、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你们知道了有关丝绸之路的哪些知识?请拿出来我们做以交流。

  ⑴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⑵全班交流,各组互相补充,教师随机给予评价,并对认真搜集资料的学生给予鼓励。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张骞与丝绸之路的资料,使学生了解这是联系欧亚两洲的一条交通大道。

  2、这篇文章的题目《丝绸之路》,那么看了这个文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预测:

  ⑴什么是丝绸之路?

  ⑵那是一条怎样的路?

  ⑶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

  (课外与课内结合,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提出问题。这些都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我想,此时同学们一定迫不及待的想要到丝绸之路上看看,好,现在我们就一同进入课文之中。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张骞与丝绸之路的资料,使学生了解这是联系欧亚两洲的一条交通大道,这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供感性的认识。引起学生学*的兴趣。)

  1、自读课文,要求: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2、读后交流:

  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作者先描写了陕西西安市的巨型浮雕,然后阐明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最后遐想不同两国互赠礼品的友好场面。)

  三、感悟课文,积累语言

  1、学*第1自然段:

  ⑴学生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思考:

  你从这个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⑵全班交流:

  ①丝绸之路的巨型雕像,矗立在西安市的玉祥门外。

  ②由这幅巨雕,联想到当年丝绸之路的商旅不绝的场面。

  ③抓住精神饱满、栩栩如生、满载货物、商旅不绝等词语想象当年丝绸之路的络绎繁华的场面。

  ④指名读这一自然段。

  2、学*2~13自然段:

  ⑴默读课文2~13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作者在遐想古丝绸之路上与安息国互赠礼品的那一幕,你感受到了什么?丝绸之路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从哪里感受到的,划一划,读一读。

  ⑵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⑶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指导朗读,并且让学生明确以下内容:

  ①从“不计其数”“浩浩荡荡”“夹道欢迎”“一片欢腾”等词中,体会安息国欢迎场面的隆重。

  ②从两国使者的互赠礼品的场面描写,体现了这条路是中西方友好的往来之路。也体现了这是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之路。

  ③张骞的两次出使西域,奠定了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使他们能够互通有无,赞扬了丝绸之路,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通过这一部分的教学,要让学生想象到丝绸之路的热闹与繁华的场面,感受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⑷指导学生朗读这一部分内容,边读边想象当时那种热闹繁华的场景。体会丝绸之路的伟大意义。

  ⑸同学们在课前收集资料的时候,已经了解到张骞在开发丝绸之路是历尽了千辛万苦,但可以说他创造的是一条伟大的路,那么,此时的你,面对这伟大的创举,最想说些什么呢?把你的想法和你的同学交流一下,并说出来。

  3、学*最后一个自然段:

  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省略的内容会是什么?

  这不尽的遐想可能是什么?你也来想象一下,说一说,并写下来。

  四、体会写法感读课文

  1、读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体会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在体会一下文章的首尾与中间一部分的联系。

  3、再一次品读全篇,感受丝绸之路的伟大历史意义。

  五、师生总结,明确文章主旨

  同学们,通过学*课文我们知道了,是张骞这位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用他毕生的精力,经历了千辛万苦,打通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路,使中国和中、西亚各国在经济贸易方面有所往来;它更是一座友谊的桥梁,使中、西亚各国人民对我国的风俗、物产等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它是中国的骄傲。

  六、置留作业,激起热爱西部之情

  丝绸之路给我国的经济带来许多好处,也是中国人的骄傲,回家问问爸爸、妈妈,他们对丝绸之路了解多少,把他们不知道的讲一讲,他们会夸奖你的。

  七、练*设计

  丝绸之路优秀教学设计 2

  一、教学理念

  本课的内容体现了世界文明传承的空间联系,重点介绍了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对外交通线──丝绸之路,生动展现了它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价值。在新的时代里,古老的丝绸之路又重新焕发青春,继续为现代化建设服务。本课内容的难度和容量并不大,因而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就自己熟悉的问题发表见解,以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运用能力。在教学方法上,坚持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在课堂上创造故事情境、漫画情境、实验情境等方法以增强教学效果,从而激发学生想象和思考的积极性。

  二、教学目的

  1、通过动手绘制丝绸之路的示意图,了解丝绸之路的概貌。了解我国古代丝路的线路、交流的内容,及其在古代经济、文化交流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对照古代丝路,了解当代亚欧大陆桥在各国交流中的优势。

  2、通过读图,能够分析出图中包含的信息,并能将书本中的信息转化到图上;通过对古代丝路和现代亚欧大陆桥的学*,逐步具备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3、感受丝路的美丽风光,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

  难点:引导学生客观、辨证地看待历史现象。

  四、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绘制丝绸之路示意图;收集丝绸之路、亚欧大陆桥、古楼兰消失的资料图片。

  教师准备:搜集相关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发,定向引导

  1.激情导入。以多媒体显示一组丝路风光并配上《西游记》的主题歌曲,在学生的兴奋与好奇中,提问唐僧“西天取经上大路”中的“大路”指的是什么路呢?从而导出主题--丝绸之路。

  2.揭示目标。我们刚才领略到的是今天的丝路风光,到处是沙漠,戈壁,但昔日这儿却延伸着一条繁华的丝绸之路。这么具有西域风情、沙漠风情的丝绸之路是由谁来开辟的呢?

  (设计意图:《西游记》是学生很感兴趣的一部影片,尤其是其豪迈动听的主题歌曲,能够迅速地引发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力。同时,在欣赏今天的丝路风光时,可以引发学生的好奇与联想,古代的丝绸之路又是怎样的呢?从而引入主题。)

  (二)任务驱动,协作探索。

  1、自学教材、探究新知:让学生阅读P97的内容与图,活动:

  1)丝绸之路是谁开辟的?什么叫丝绸之路?

  2)想你从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西行,你会经过今天哪些国家和地区?同时,还经过哪些地形区?四人小组合作,小组作好记录。

  3)作丝绸之路的路线简图。

  2、交流反馈,体验成功:

  反馈学生探索收获,让小组选出代表上台讲解,老师和同学们给出评价与激励,让学生感受到成功与喜悦。并对学生探索过程中的有代有性的问题集中讲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学和实践,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同时感受到新课程中品德与社会知识的渗透。)

  3、循序渐进,突出重点:1)提问:观察线路图,你认为在当时我国境内的丝路上有哪些重要的城市和地区呢?

  2)活动:如果你是当时的一位商人,在敦煌你是如何交易的呢?

  提示:1.你扮演哪方的商人?

  2.选择好你的货物。

  3.准备和对方商人交换什么货物?

  学生表演(繁荣背景,如何交易,筹备干粮,水等)

  3)丝绸之路的开辟在古代有什么重大意义呢?请同学们自学课文,找出一句话来概括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并找出史实来印证这句话。

  (设计意图:在熟悉路线的基础上,让同学通过表演感受丝绸之路当时的盛况,再步步突出重点:当时交流的物品及丝绸之路的桥梁作用。这样不仅让学生有亲临其境之感,而且得出的结论也是水到渠成。)

  4.深入学*,突破难点:1)楼兰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城市,并且曾经很辉煌,为何后来消失了呢?请根据查找的资料解释这一现象。

  2)事实上,“丝绸之路”并不是只有这一条,广义上的丝绸之路是指当时对中国与西方所有来往通道的统称。除了张骞开通的官方通道“西北绿洲丝绸之路”外,你们还知道其他的丝绸之路吗?

  3)曾经繁荣的“丝绸之路”为何会衰落下去呢?

  学生演示所查资料并讨论,老师点评。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交流的*台,让学生通过展示体验学*的乐趣,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组内的互助、协调能力以及小组间的竞争精神,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而且通过拓展,可以锻炼学生查询资料和探究归纳的能力,同时通过查询资料来解释历史现象,使学生感受到因历史的、地理的因素,使丝绸之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培养学生辨证、客观地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

  (三)古今对比,感悟新知。

  1.过渡:千余年过去了,由于航海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喜欢上了更为方便的海上运输,于是曾经辉煌的丝绸之路渐渐被人们放弃,敦煌也同样衰弱了,逐渐被人们所遗忘。但是随着全球化发展的需要,2.展示:亚欧大陆桥资料片。

  亚欧大陆桥的简介:新亚欧大陆桥东起江苏连云港、山东日照等沿海港口城市,西至荷兰鹿特丹、比利时安特卫普等欧洲口岸,是横跨亚欧两大洲,连接太*洋和大西洋,实现海──陆──海统一运输的洲际铁路,经过了三十多个国家。新亚欧大陆桥的贯通,代替了昔日缓缓西行在茫茫戈壁上的骆驼队,被称为当代的新丝绸之路。

  3.提问:那么,亚欧大陆桥与昔日的丝绸之路相比较有什么优势呢?在今天有着什么重要作用呢?(小组活动)

  1).经过的国家更多,到的地方更远;

  2).交通工具:骆驼,马──洲际铁路,火车;

  3).节省时间,节省运费。

  4).东西方沟通:间接──直接。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使学生感受到,亚欧大陆桥虽然不是一座真正的桥,但却是起着桥梁的沟通作用。新亚欧大陆桥的诞生,预示着世界经济在江河经济、海岸经济的基础上,将逐步进入一个新的经济时代--陆桥经济时代。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拓展,同时也锻练了分析对比能力。)

  (四)课后延伸,拓展思维。

  讨论:古老的丝绸之路在今天的价值。

  学生从发展旅游业角度讨论──丝路旅游方兴未艾。

  (设计意图:将知识向课外延伸,培养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同时,也可通过活动增强学生学*的兴趣。)

  (五)回顾总结,概括要点

  (六)课后作业,挑战自我。

  上海某中学要组织高二学生去西部领略丝路风光,请替他们设计一条旅游线路和沿途景点介绍,看谁的方案最佳。

  (七)板书设计。

  2.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运货往返商旅不绝东西交

  养蚕、缫丝、冶铁、造纸、凿井、灌溉(技术)

  中国中亚、西亚、欧洲

  食品、动物、艺术等

  丝绸之路优秀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以及开辟的意义。

  2.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感受他的坚韧、勇气、智慧、执着和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

  3.运用“金钥匙”中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体会并批注。

  教学重点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苦过程,了解丝绸之路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难点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苦过程。

  教学准备

  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对丝绸之路有一定的了解。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引入情境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还记得这条路吗,它东起长安,向西经过漫长的7000多公里,辗转到达罗马各地。这7000多公里又是什么样子呢?看,它长路漫漫;看,它白雪皑皑;看,它黄沙滚滚。让我们一起喊出它那响亮的名字——丝绸之路。

  二、略读回忆,整体感知

  师:想不想再次踏上这千年古道,沿着先人的足迹,去了解那时的故事呢?那就请打开你的语文书,略读全文,回忆一下课文讲了谁的什么事?

  师总结: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历尽千难万险。

  三、自学批注,潜心感悟

  你从哪里感受到张骞历尽了千难万险呢?请同学们自己从书中找到答案。(打出自学提示:1.生读自学提示。2.默读、批注。)

  四、同桌交流,查漏补缺

  五、班内汇报,文字训练

  (一)条件艰苦

  1.“那时候,交通不便,没有公路,没有铁路,没有汽车和飞机。罗马位于中国西边七千多公里的地方,中间隔着茫无边际的沙漠、冰雪覆盖的高山和偏僻的荒野,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沿途还有强盗和野兽的袭击”。

  (1)生读、谈。

  (2)对比:

  (3)春风都吹不到的荒漠寂野,怎么不让人心惊胆战?再自己读一读。

  (4)师生配合读。

  2.“他带着一百多人出发,渡过黄河,进入浩瀚的沙漠。”

  “张骞等人马不停蹄,专拣人迹罕至的荒原前进。他们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穿过沙漠戈壁,翻过帕米尔高原白雪皑皑的山岭,终于到达了富饶的西域各国。”

  (1)想象一下当时恶劣的环境,自己读读,体会让你感触深的词语,把它们写在你的积累本上。

  (2)自由读,谈,点红“煎熬”,观察煎熬的字形,说说你的理解。

  “人迹罕至”、“白雪皑皑”……

  (3)齐读。

  (二)时间长

  生:“牧草由绿变黄,又由黄变绿;雁阵向南方飞去,又从南方飞回,一转眼,就是第一年过去了。”

  师:十一年的光阴,一个人的青春不在,年华已逝。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时间长,而要写牧草和雁阵呢?

  生回答,自由读。

  (三)人为阻挠

  “他们依靠太阳和星星辨别方向,日夜兼程,想躲开剽悍的匈奴骑兵。但还是不幸被匈奴骑兵发现了。战斗中,张骞一行人寡不敌众,死的死,伤的伤,活下来的都当了俘虏。”

  师:很多人再也不能魂归故里了。(生再读。)

  “张骞被软禁在草原上放牧牛羊,一举一动都受人暗中监视”

  师:他在匈奴人那里受到诱惑,也受尽了屈辱。(生想象、读。)

  六、再次默读,感受人物

  (一)回到长安

  师:张骞克服了千难万险,历尽了种种磨难。把我们心中无尽的感慨表达出来吧!”

  “公元前126年,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的张骞回到了长安。”

  在这里加上什么词,更能表达你的心情?

  “公元前126年,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的张骞()回到了长安。”

  (二)看录像《汉武大帝》中的片段。

  (三)再次默读。

  师:是什么支撑着他在遥远的异国他乡度过了这艰难的十三年?是什么使他手中的汉节不离不弃?不着急回答,让我们再静静地看一看张骞通西域的过程。

  师:13年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相貌,摧残一个人的身心……但张骞始终如一的是什么?(生谈。)

  仅仅是勇气、毅力、责任感就可以打通这条丝绸之路吗?

  “张骞学会了匈奴话,和匈奴牧人融洽相处;同时默记地形、道路、牧场、沙漠、泉水、水井的分布情况。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智慧。

  师:莽莽草原,滚滚黄沙,他含辛茹苦十三载。张骞也赢得了世人对他的赞誉(课件)。

  七、了解意义,心生自豪

  万里绝域、黄沙背后富饶的丝绸之路就此打开。打通了这条路,到底意义何在,它的价值是什么?从原文中找到,自己读一读。

  1.自由读。

  2.指名读。

  3.看图说(课件)。

  4.看短片。

  5.齐读。

  八、总结全文,回到整体

  九、课外拓展,激发兴趣

  历史上还有许许多多非常著名的道路,里面也有很多动人的故事,比如唐蕃古道就是和文成公主有关的。我们学*的是陆上丝绸之路,还有海上丝绸之路,课下同学们可以多了解一下。

  请同学们在积累本上记下一个,课后去查找资料进行了解。

  丝绸之路优秀教学设计 4

  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开辟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第2课《、丝绸之路》(板书)请看目标。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初读课文,扫除生字)

  1、师:怎么实现目标呢?首先,请同学们轮读课文,比谁能读准字音,声音响亮,语速适中。XX你先读。其余同学认真听,发现有错的地方,请举手帮助纠正。

  学生轮流朗读,有错即停,教师板书学生读错的字于黑板左侧。请其他同学更正。

  (若学生声音响亮,则表扬:好,声音响亮,请坐。若学生声音小,即停,说:“哪个同学能声音响亮,请举手?”若学生读书速度快,老师则范读一两句或说:“哪个同学能比他读得慢,请举手?”)

  指名读,生纠错,师板书。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二读课文,读流利)

  师:生字都认识了,老师相信大家能把课文读得既正确又流利。赶紧开始练*,3分钟后,我们来比赛。

  1、生练读。

  师:时间到,谁敢来读?要求:读的时候,吐字清晰,声音响亮。

  2、指名读。

  3、生评议(是否流利上去评)

  (指后进生朗读,读得不太好的由中等帮忙,如还读不好的,可由优等生进行范读)

  4、如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确实读不好的,教师可范读。

  四、第三次“先学后教”(再读课文,分段)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写出段意。(5分钟后,比谁写得好!)

  1、生自学,师巡视。

  2、指名回答,不足他人补充。

  本文可以分三段:

  第一段(1):写“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的样子。

  第二段(2—13):由雕像引出的关于“丝绸之路””的故事。

  第三段(14):点明丝绸之路的意义和价值。

  五、第四次“先学后教”(感悟课文,积累语言)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哪些内容,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可以在旁边划一划、读一读,做出简单的批注。)

  学*最后一个自然段

  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省略的内容会是什么?

  这不尽的遐想可能是什么?你也来想象一下,说一说,并写下来。

  六、小练笔

  读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体会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生说,不足他人补充。

  2、师小结:文章首尾呼应,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丝绸之路优秀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认识“矗、凹”等九个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说出这条路被称为“丝绸之路”的原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让学生采用探究式的学*方式,学会收集、整理、加工信息,能从网上查阅关于丝绸之路的其他知识,能用简洁的话介绍,从而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丝绸之路的价值。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挂图。

  2、学生准备:

  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导语:

  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丝绸之路。

  2、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学生自由提问,板书比较主要的问题。如: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由学生互相解答。)

  4、带着同学们的问题,读一读课文,看看能否在文中找到答案。

  二、检查预*情况

  1、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你特别喜欢的地方,或者读得不太通顺的地方多读一读。

  2、和同学交流一下你最喜欢的部分,读给他听一听,如果能说说理由,就更好了。

  三、阅读课文,交流体会

  1、体会丝绸之路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价值:

  ⑴ 出示句子:

  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⑵ 读读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⑶ 你是怎样理解“联系”这一词语的。文中描写“我们”是怎样“联系”的?

  ⑷ 再读文章,用笔勾一勾你认为有价值的地方。

  ⑸ 集体交流:

  预设:学生会找出中国使者和安息国互相交流的地方。找到中国使者为安息国带去了“绫罗绸缎”,而安息国则将自已国家的”驼鸟蛋”,以及特色文化“魔术”、“杂技”等献给了中国。如果个人学生没有找到,可以再讨论。

  2、体会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精神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

  ⑴ 安息国与中国在进行交流的时候,两国人民都是怎样的心情呢?小组内进行分角色朗读,注意模仿一些动作与表情,体会一下两国人民的心情。

  ⑵ 小组汇报表演,再读文章。

  ⑶ 通过分角色朗读,你体会到了两国人民怎样的心情?学生充分交流:

  预设:学生通过文章对两国人民一些动作表情的'描写,例如:安息国臣民等待时的“浩浩荡荡的大军在边境迎候”,刚出现骆驼队时人们的“欢呼”“奏乐”“欢腾”。中国使臣的“大跨步上前”“满面笑容”;安息国将军的“翻身下马”“高兴得连连点头”等地方可以看出两国的友好与融洽。

  ⑷ 引读:

  这一场景的实现,多亏了一条道路呀!──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3、结合资料,深入理解:

  ⑴ 其实,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一幕,只是通过丝绸之路发生的一个小小的故事。这样的故事还有好多好多。你还知道些什么呢?把你搜集的资料和大家一起交流交流吧。

  ⑵ 交流小组内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⑶ 老师也有一个小小的资料和大家交流。由于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执政官恺撒,穿着中国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从而,出现了中国的丝绸热效应。从此以后罗马城内的豪华市区,就设有专售中国丝绸的店铺。而当时中国的丝绸,全部都是经过这一条道路进入罗马城内的,而这丝绸之路的开辟者就是著名的──张骞。

  ⑷ 齐读课文13自然段。

  ⑸ 你有什么体会?

  ⑹ 再读13自然段。

  ⑺ 回答课前两个问题

  ① 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

  因为在这条道路上,主要的贸易物品是丝绸。

  ② 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交流的通道。同时板书。

  四、小结

  古代的丝绸贸易,骆驼与商旅的情形,我们没有机会再看到。而现在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的巨型石雕,在默默地给我们讲述着丝绸之路上那古老而美丽的故事。(出示挂图)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一幕古老的风景,重温那动人的一幕幕。齐读第一自然段与最后一自然段。

  【板书设计】

  丝绸之路

  东西方友谊交流之路

  东西方经济交流之路

  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


丝绸之路优秀教学设计优选【五】篇扩展阅读


丝绸之路优秀教学设计优选【五】篇(扩展1)

——《丝绸之路》优秀教学设计 (菁华3篇)

《丝绸之路》优秀教学设计1

  【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向往古代文明,热爱祖国西部的情感。

  2、认识本课9个生字,积累新词和优美的句子,搜集、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课前准备】

  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通过上网或者去图书馆等方式,查询丝绸之路名称的由来、历史变迁或人物故事等相关信息。

  【教学过程】

  一、激导入

  出示丝绸之路的相关风景图片,配乐介绍:丝绸之路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被称为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的蛮荒之路,可是自汉代张骞冒死开拓之后,这条崎岖荒僻的道路上却出现了队队商旅,悠悠驼铃。从此,东方的文明古国和西方的许多国家便开始了不绝如缕的联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年来发起的“丝绸之路研究计划”,把丝绸之路意味深长地称作“对话之路”,当代的*人称它为“开放之路”。为什么称它是“对话之路”“开放之路”呢?今天,我们就沿着这条丝绸之路,察看一番,感受一番。

  二、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激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丝绸之路称为“对话之路”,当代的*人称它为“开放之路”,那么,文中所写的*使者称它为什么呢?

  2、学生寻读课文,回答老师的提问。

  3、齐读*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4、进一步激疑:

  听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想问的吗?启发学生多层面追问:为什么说这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一起了?联系我们的仅仅是一条路吗?*使者为什么称它为“伟大的路呢”?伟大体现在哪里?

  5、小组合作讨论,要求:

  摆出观点,层次清晰地罗列事实以证明。

  6、鼓励各小组陈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在和学生的对话中相机梳理思路──友谊之路、商贸之路、文化之路、科学之路……

  三、深入读文,把握主旨

  1、感受“友谊之路”:

  ⑴自由读课文描写大汉国和安息国使节见面的部分,在原来小组同学发言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

  两国人民友谊体现在什么地方?

  ⑵交流,教师在对话中点拨:

  安息国(今伊朗)方面:

  迎候之远──边境线上;迎候之众──感受“浩浩荡荡”的意思,读出浩荡的气势,然后引史实以佐证:20000多人;迎候之热──表情、语言、动作、礼物、节目。

  大汉国方面:

  谦逊有礼──没有盛气凌人的傲慢;薄礼不薄──史料记载:西方宫廷皇族和贵族以穿丝绸服装为时尚,丝绸与黄金在当时几乎等价;罗马国和安息国交战,见安息帝国士兵身上穿的丝绸服装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宛如天神,吓得不知所措,结果溃不成军。教师同时注意鼓励学生不仅要理解正确,而且要读出人物当时的感情。

  ⑶小结:

  一条路,打通了隔膜,增进了了解,加深了友谊,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有感情地再读*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2、感受经济(科技)之路:

  ⑴丝绸之路是伟大之路,除了因为这是一条友谊之路,还因为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⑵读课文第十三自然段。

  ⑶为什么说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⑷交流,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可以向深层探究:

  为什么说将*的养蚕、冶铁等技术带向国外,将国外的葡萄、核桃等食品带到*,就会促进经济或者科技的发展呢?

  ⑸有感情地朗读。

  3、感受文化之路:

  ⑴丝绸之路的伟大还体现在它是一条文化之路。

  ⑵齐读“我国音乐、舞蹈、绘画,由于吸收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⑶你是怎样理解这一句的?

  (杨贵妃是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其善跳胡旋舞,说明了这种舞蹈在当时的风行。已故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向达先生曾撰有长篇论文《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我们可以从这篇史学名作中,一览唐代长安的种种胡化景象。)

  ⑷小结:

  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非洲的古文明联系在了一起,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在延绵的丝绸之路古道上,遗留下大量的文明古迹,传达给人们的却是超越国界和民族差异的精神共鸣,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再次有感情地再读*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四、总结升华,领会现代意义

  1、教师有感情地激疑:

  望着这座群雕,作者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望着这座群雕,作者情不自禁地引起了对往日商贸繁荣的遐想。同学们,从这些首尾似乎重复的话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交流:

  丝绸之路对古代经济、文明的巨大贡献;深情的民族自豪感;丝绸之路对现代西部人的一种感召力──西部大开发。

  3、激朗读。

  五、作业

  1、结合课文上所讲的内容,说说“为什么丝绸之路是一条伟大的路”。

  2、有条件的,可以开一个“丝绸之路故事会”。

《丝绸之路》优秀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识本课的12个生字,学写8个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好词好句。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3.通过读文,知道张骞是怎样开辟丝绸之路的。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自主识字写字。2.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

  [教学准备]

  师:查找与丝绸之路有关的资料;*地图。生:搜集阅读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板书课题。

  2.教师范读课文。

  1.学生自由轻读课文,画出生字词拼读。

  2.生字词正音。

  二、自主识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选择喜欢的识字方法自主识记生字。

  2.汇报交流:

  ①检查字音。

  ②疏通难字。

  ③扩词比赛。

  3.巩固识字。

  1.读准音,记清形,组组词。开火车游戏。

  2.交流记忆方法,集体解决难字。

  3.字、词游戏;生字回文。

  三、指导书写: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认一认。

  2.记一记。

  3.说一说。

  4.看一看。

  5.写一写。

  1.认读会写字8个。

  2.自主观察汉字,记忆字形。

  3.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4.观察教师范写难字。评议。

  5.独立练*书写。共同评议。

  四、分层作业:1.认读生字和词语;把生字漂漂亮亮地写一写。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充实“我的词语库”。

  第二课时

  一、复*巩固生字词语。

  二、导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交流与丝绸之路有关的话题。

  2.板书课题。

  1.畅所欲言。

  2.读题。质疑。

  三、感悟课文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2.细读感悟课文。

  ①出示自读提纲,自读交流。

  ②结合找出的句段进行朗读训练。

  ③想象说话——朗读指导。

  3.出示与西域地理环境有关的图片或推荐影片。

  1.选择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自然条件艰苦的句子读一读。

  3.想一想:张骞是怎样克服困难开辟丝绸之路的?

  4.练读;范读;互读;评读。张骞受到哪些屈辱?逃出来遇到哪些困难?

  5.欣赏感受。

  四、延伸:鼓励学生结合课外的知识讲一讲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故事,以巩固理解课文。

  板书设计:

《丝绸之路》优秀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识本课的12个生字,学写8个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好词好句。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3.通过读文,知道张骞是怎样开辟丝绸之路的。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自主识字写字。2.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

  [教学准备]

  师:查找与丝绸之路有关的资料;*地图。生:搜集阅读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板书课题。

  2.教师范读课文。

  1.学生自由轻读课文,画出生字词拼读。

  2.生字词正音。

  二、自主识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选择喜欢的识字方法自主识记生字。

  2.汇报交流:

  ①检查字音。

  ②疏通难字。

  ③扩词比赛。

  3.巩固识字。

  1.读准音,记清形,组组词。开火车游戏。

  2.交流记忆方法,集体解决难字。

  3.字、词游戏;生字回文。

  三、指导书写: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认一认。

  2.记一记。

  3.说一说。

  4.看一看。

  5.写一写。

  1.认读会写字8个。

  2.自主观察汉字,记忆字形。

  3.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4.观察教师范写难字。评议。

  5.独立练*书写。共同评议。

  四、分层作业:1.认读生字和词语;把生字漂漂亮亮地写一写。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充实“我的词语库”。

  第二课时

  一、复*巩固生字词语。

  二、导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交流与丝绸之路有关的话题。

  2.板书课题。

  1.畅所欲言。

  2.读题。质疑。

  三、感悟课文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2.细读感悟课文。

  ①出示自读提纲,自读交流。

  ②结合找出的句段进行朗读训练。

  ③想象说话——朗读指导。

  3.出示与西域地理环境有关的图片或推荐影片。

  1.选择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自然条件艰苦的句子读一读。

  3.想一想:张骞是怎样克服困难开辟丝绸之路的?

  4.练读;范读;互读;评读。张骞受到哪些屈辱?逃出来遇到哪些困难?

  5.欣赏感受。

  四、延伸:鼓励学生结合课外的知识讲一讲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故事,以巩固理解课文。

  板书设计:


丝绸之路优秀教学设计优选【五】篇(扩展2)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流利准确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以及开辟的意义。

  2、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感受他的坚韧、勇气、智慧和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

  3、通过学*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难历程,了解丝绸之路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难点 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难历程。

  教学准备

  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对丝绸之路有一定的了解。

  教师: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件,情境导入

  二、略读回忆,整体感知

  师:想不想再次踏上这千年古道,沿着先人的足迹,去了解那时的故事呢?那就请打开你的语文书,略读全文,回忆一下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自学批注,潜心感悟

  你从哪里感受到张骞历尽了千难万险呢?请同学们自己从书中找到答案。(出示自学提示:1.生读自学提示。2.默读、批注。)

  四、同桌交流,查漏补缺

  五、汇报交流,感悟语言

  (一)自然条件非常恶劣

  相机出示以下句子:

  1、“罗马位于中国西边七千多千米的地方,中间隔着茫无边际的沙漠、冰雪覆盖的高山和偏僻的荒野,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沿途还有强盗和野兽的袭击。”

  (1)生读、谈。

  (2)对比读。

  (3)春风都吹不到的荒漠寂野,怎么不让人心惊胆战?再自己读一读。

  (4)师生配合读。

  2、“张骞等人马不停蹄,专拣人迹罕至的荒原前进。他们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穿过沙漠戈壁,翻过帕米尔高原白雪皑皑的山岭,终于到达了富饶的西域各国。”

  (1)想象一下当时恶劣的环境,自己读读,体会让你感触深的词语。

  (2)指名读,生评价。

  (3)齐读。

  (二)人为阻挠

  “他们依靠太阳和星星辨别方向,日夜兼程,想躲开剽悍的匈奴骑兵。但还是不幸被匈奴骑兵发现了。战斗中,张骞一行人寡不敌众,死的死,伤的伤,活下来的都当了俘虏。”

  师:很多人再也不能魂归故里了。(生再读。)

  “张骞被软禁在草原上放牧牛羊,一举一动都受人暗中监视。”

  师:他在匈奴人那里受到诱惑,也受尽了屈辱。(学生想象、读。)

  六、再次默读,感受人物

  (一)想象张骞回到长安的样子。

  (二)观看录像《汉武大帝》中的片段。

  (三)再次默读

  师:是什么支撑着他在遥远的异国他乡度过了这艰难的十三年?是什么使他手持汉节不离不弃?不着急回答,让我们再静静地看一看张骞出使西域的过程。

  师:13年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相貌,摧残一个人的身心……但张骞始终如一的是什么?(学生交流。)

  仅仅是勇气、毅力、责任感就可以打通这条丝绸之路吗?

  “张骞学会了匈奴话,和匈奴牧人融洽相处;同时默记地形、道路、牧场、沙漠、泉水、水井的分布情况。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智慧。

  师:莽莽草原,滚滚黄沙,他含辛茹苦十三载。张骞也赢得了世人对他的赞誉(课件)。

  七、了解意义,心生自豪

  万里绝域、黄沙背后富饶的丝绸之路就此打开。打通了这条路,到底意义何在,它的价值是什么?从原文中找到,自己读一读。

  1、 自由读。

  2、 指名读,谈。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生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提出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并且学会与同学共同交流解决。

  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4、通过反复读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并学*运用这一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运用金钥匙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复述课文。

  2、让学生体会张骞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丝绸之路的相关资料。

  2、有关丝绸之路的地图(示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我们的生活、学*都离不开路。说说你们知道的路都有哪些?

  2、在这么多路之中,有一条有名的丝绸之路。对丝绸之路,你们了解多少?

  3、学生交流对丝绸之路的了解:

  同桌或小组交流,个别介绍。

  (点评: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良好*惯。)

  4、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丝绸之路。

  板书课题:

  丝绸之路

  二、质疑课题,自主阅读

  1、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会提出:

  丝绸之路是从哪里到哪里的?丝绸之路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叫丝绸之路?张骞是怎么开辟丝绸之路的?

  (教师依据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简要板书。)

  2、学生提问后,同位轻声读课文,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并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引导他们从刚才的提问中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

  3、同座位、小组交流筛选后的问题。

  (不要求完全统一,确保学生个性化地阅读。)

  4、带着问题学生自读自悟,一边读课文,一边根据自己的体会做批注。

  (点评:疑是思考的开始,问题是产生学*的中国。采用研究性学*的方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去进行阅读实践,自己去感受、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5、小组内交流。

  6、文中的哪一段既写了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又写了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这两部分?找出来,读一读。

  7、巧妙地把两部分内容衔接起来,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我们叫它过渡段。请同学们再读一读,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8、全班交流。

  三、细读课文,深入探究

  1、独立阅读:

  理出文章层次,找出重点部分。默读3~12自然段,仔细品读文中的重点词句,对难以理解的内容要多读、多思、多悟,然后和同位交流。学生解决不了的,教师做指点和讲解。如:张骞学会了匈奴话,和匈奴融洽相处,同时默记地形

  ⑴ 带着问题反复读有关段落。

  ⑵ 同位说一说丝绸之路是在什么样的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开辟出来的?

  ⑶ 为什么在这种特定环境中张骞能开辟出丝绸之路?

  ⑷ 开辟丝绸之路说明了什么?

  2、小组讨论,回答。

  3、交流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经过。

  (点评:珍视学生的独特的阅读感受、体验和理解,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需求,给每一个孩子展示自己的机会。)

  四、重点品读,体会作用

  1、默读第13自然段,思考:

  丝绸之路发挥了怎样的巨大作用?

  2、学了这篇课文,你的收获是什么?

  五、自主学*,书写生字

  1、自己学*生字,放手自主识字。

  2、学生独立书写,独立检查。

  3、同位互查生字书写。

  (点评:要养成主动识字的*惯,就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的欲望,给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和表现自己的机会。放手让学生独立识字,写字,调动学生主动、合作学*的热情。)

  六、作业

  把丝绸之路的故事讲给家里的人听。

  课文《丝绸之路》的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认识“矗 凹”等七个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说出这条路被称为“丝绸之路”的原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让学生采用探究式的学*方式,学会收集、整理、加工信息,能从网上查阅关于丝绸之路的其他知识,能用简洁的话介绍,从而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丝绸之路的价值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挂图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导语: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丝绸之路。

  2.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学生自由提问,板书比较主要的问题。如: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由学生互相解答)

  4.带着同学们的问题,读一读课文,看看能否在文中找到答案。

  二、检查预*情况

  1.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你特别喜欢的地方,或者读得不太通顺的地方多读一读。

  2.和同学交流一下你最喜欢的部分,读给他听一听,如果能说说理由,就更好了。

  三、阅读课文,交流体会

  (一)体会丝绸之路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价值。

  1.出示句子:“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2.读读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3.你是怎样理解“联系”这一词语的。文中描写“我们”是怎样“联系”的?

  4.再读文章,用笔勾一勾你认为有价值的地方。

  5.集体交流

  (预设:学生会找出中国使者和安息国互相交流的地方。找到中国使者为安息国带去了“绫罗绸缎”,而安息国则将自已国家的”驼鸟蛋”,以及特色文化“魔术”、“杂技”等献给了中国。如果个人学生没有找到,可以再讨论)

  (二)体会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精神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

  1.安息国与中国在进行交流的时候,两国人民都是怎样的心情呢?小组内进行分角色朗读,注意模仿一些动作与表情,体会一下两国人民的心情。

  2.小组汇报表演,再读文章。

  3.通过分角色朗读,你体会到了两国人民怎样的心情?学生充分交流。

  (预设:学生通过文章对两国人民一些动作表情的描写,例如:安息国臣民等待时的“浩浩荡荡的大军在边境迎候”,刚出现骆驼队时人们的“欢呼”“奏乐”“欢腾”。中国使臣的”大跨步上前”“满面笑容”;安息国将军的“翻身下马”“高兴得连连点头”等地方可以看出两国的友好与融洽。)

  4.引读:这一场景的实现,多亏了一条道路呀!──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三)结合资料,深入理解

  1.其实,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一幕,只是通过丝绸之路发生的一个小小的故事。这样的故事还有好多好多。你还知道些什么呢?把你搜集的资料和大家一起交流交流吧。

  2.交流小组内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3.老师也有一个小小的资料和大家交流。由于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执政官恺撒,穿着中国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从而,出现了中国的丝绸热效应。从此以后罗马城内的豪华市区,就设有专售中国丝绸的店铺。而当时中国的丝绸,全部都是经过这一条道路进入罗马城内的,而这丝绸之路的开辟者就是著名的──张骞。

  4.齐读课文13自然段

  5.你有什么体会?

  6.再读13自然段。

  7.回答课前两个问题

  (1)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

  因为在这条道路上,主要的贸易物品是丝绸。

  (2)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交流的通道。同时板书。

  四、小结

  古代的丝绸贸易,骆驼与商旅的情形,我们没有机会再看到。而现在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的巨型石雕,在默默地给我们讲述着丝绸之路上那古老而美丽的故事。(出示挂图)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一幕古老的风景,重温那动人的一幕幕。齐读第一自然段与最后一自然段。

  板书

  丝绸之路

  {东西方友谊交流之路

  东西方经济交流之路

  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3

  学科名称

  《丝绸之路》是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中的讲读课文。

  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45人,其中女生24人,男生21人,汉族学生19人,少数民族学生26人。该班大多数同学喜欢学*语 文,有浓厚的学*兴趣、思维敏捷、善于思考、语文综合素质较好,同时也具备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学困生缺乏学*自觉性和主动性,学*兴趣不浓,需要老师时常督促。

  教学内容分析

  该篇课文是本册中的第一组课文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以西部的历史文化为启迪和主题,展现了西部历史文化的繁荣和悠久,在本课中重点要让学生领略该主题,使学生在学*表达方法的基础上掌握这一点。

  教学目标

  1、认识“矗凹”等七个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说出这条路被称为“丝绸之路”的原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让学生采用探究式的学*方式,学会收集、整理、加工信息,能从网上查阅关于丝绸之路的其他知识,能用简洁的话介绍,从而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学生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及丝绸之路的价值

  教学课时

  1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挂图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导语: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丝绸之路。

  2、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学生自由提问,板书比较主要的问题。如: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由学生互相解答)

  4、带着同学们的问题,读一读课文,看看能否在文中找到答案。

  二、检查预*情况

  1、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你特别喜欢的地方,或者读得不太通顺的地方多读一读。

  2、和同学交流一下你最喜欢的部分,读给他听一听,如果能说说理由,就更好了。

  三、阅读课文,交流体会

  (一)体会丝绸之路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价值。

  1、出示句子:“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2、读读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3、你是怎样理解“联系”这一词语的。文中描写“我们”是怎样“联系”的?

  4、再读文章,用笔勾一勾你认为有价值的地方。

  5、集体交流

  (预设:学生会找出中国使者和安息国互相交流的地方。找到中国使者为安息国带去了“绫罗绸缎”,而安息国则将自已国家的”驼鸟蛋”,以及特色文化“魔术”、“杂技”等献给了中国。如果个人学生没有找到,可以再讨论)

  (二)体会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精神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

  1、安息国与中国在进行交流的时候,两国人民都是怎样的心情呢?小组内进行分角色朗读,注意模仿一些动作与表情,体会一下两国人民的心情。

  2、小组汇报表演,再读文章。

  3、通过分角色朗读,你体会到了两国人民怎样的心情?学生充分交流。

  (预设:学生通过文章对两国人民一些动作表情的描写,例如:安息国臣民等待时的“浩浩荡荡的大军在边境迎候”,刚出现骆驼队时人们的“欢呼”“奏乐”“欢腾”。中国使臣的”大跨步上前”“满面笑容”;安息国将军的“翻身下马”“高兴得连连点头”等地方可以看出两国的友好与融洽。)

  4、引读:这一场景的实现,多亏了一条道路呀!──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三)结合资料,深入理解

  1、其实,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一幕,只是通过丝绸之路发生的一个小小的故事。这样的故事还有好多好多。你还知道些什么呢?把你搜集的资料和大家一起交流交流吧。

  2、交流小组内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3、老师也有一个小小的资料和大家交流。由于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执政官恺撒,穿着中国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从而,出现了中国的丝绸热效应。从此以后罗马城内的豪华市区,就设有专售中国丝绸的店铺。而当时中国的丝绸,全部都是经过这一条道路进入罗马城内的,而这丝绸之路的开辟者就是著名的──张骞。

  4、齐读课文13自然段

  5、你有什么体会?

  6、再读13自然段。

  7、回答课前两个问题

  (1)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

  因为在这条道路上,主要的贸易物品是丝绸。

  (2)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交流的通道。同时板书。

  四、小结

  古代的丝绸贸易,骆驼与商旅的情形,我们没有机会再看到。而现在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的巨型石雕,在默默地给我们讲述着丝绸之路上那古老而美丽的故事。(出示挂图)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一幕古老的风景,重温那动人的一幕幕。齐读第一自然段与最后一自然段。

  作业布置

  1、抄写词语。

  2、完成配套练*。

  教学资料

  丝绸之路所经过的省区和文明遗址:

  新疆:楼兰古城大小部落的演变、丝绸之路。

  **:农奴制度下的王权统治、与中原王朝的联系。

  云南:宋朝时的云南大理国(元代又并入统一的国家版图)、少数民族的土司制度、云南与缅甸、泰国的双边关系。

  贵州:夜郎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与自治。

  四川:三星堆遗址、蜀巴文明、宜宾等地的酒文化、历史遗迹(都江堰)。

  甘肃:长城文化、敦煌、丝绸之路。

  宁夏:西夏文明、丝绸之路。

  陕西:十六朝古都(最著名的秦、汉、唐的国都)、先秦及封建社会早期的黄河流域文明。

  自我问答:

  在讲授这篇课文时我主要让学生以读生情,在读中感受西部历史文化的悠久和繁荣同时也同时掌握课文的表达方式,但有一个问题难住了我:在课堂上学生反应迟钝,对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却一窍不通,真是让人犯难。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识本课的12个生字,学写8个字,自主积累好词好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

  3.通过读文知道张骞是怎样开辟丝绸之路的。

  教学重点难点:

  1.自主识字写字。

  2.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

  教学准备:

  师:查找与丝绸之路有关的资料、中国地图。

  生:搜集阅读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

  1.板书课题。学生自由轻读课文,画出生字词拼读。

  2.教师范读课文。生字词正音。

  二、自主识字。

  1.选择喜欢的识字方法自主识记生字。读准音,记清形,组组词。开火车游戏。

  2.汇报交流:交流记忆方法,集体解决难字。

  (1)检查字音。

  (2)疏通难字。

  (3)扩词比赛。

  3.巩固识字。字词游戏,生字回文。

  三、指导书写。

  1.认一认。认读会写字8个。

  2.记一记。自主观察汉字,记忆字形。

  3.说一说。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4.看一看。观察教师范写难字。评议。

  5.写一写。独立练*书写。共同评议。

  四、分层作业。

  1.认读生字和词语,把生字漂漂亮亮地写一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充实,我的词语库。

  第二课时

  一、复*巩固生字词语。

  二、导入。

  1.交流与丝绸之路有关的话题。畅所欲言。

  2.板书课题。读题。质疑。

  三、感悟课文内容。

  1.感知课文主要内容。选择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细读感悟课文。出示自读提纲,自读交流。

  3.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自然条件艰苦的句子读一读。

  4.结合找出的句段进行朗读训练。想一想:张骞是怎样克服困难开辟丝绸之路的。

  5.想象说话,朗读指导。练读、范读、互读评读。张骞受到哪些屈辱?逃出来遇到哪些困难?

  6.出示与西域地理环境有关的图片或推荐影片。欣赏感受。

  四、延伸。

  鼓励学生结合课外的知识讲一讲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故事,以巩固理解课文。

  板书设计:

  张骞与丝绸之路

  从都城出发

  渡过黄河

  进入沙漠

  不幸被俘

  忍受屈辱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5

  【教材简析】

  《丝绸之路》是走进西部系列教材中的一篇文章,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的、沟通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体现了丝绸之路在中西方国家的经济、贸易、文化的伟大的历史意义。

  整篇文章结构清晰,语言生动,叙述情节具体,容易激起读者对西部繁荣历史的遐想。作者首先描写了矗立在陕西西安市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然后由群雕遐想到两千多年前的情形,由点及面由情入理,然后重点描写了汉代张骞的副使与安息国将军在边境上互赠礼品的场面。展现了两国不同的礼节、文化及经济发展。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一是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对历史上东西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和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所作的重大贡献;二是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和表达特点。三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提高独立阅读课文的能力。

  路的历史作用,感受场景描写的具体可感,感受文章四字词语的清新自然。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读读记记“矗立、戎装、守侯、鸵鸟、匕首、贸易、芝麻”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的灿烂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3、激发学生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设计理念】

  这是一篇自学文章,以学生自主学*为主,突出自主学*的独立性,是独立阅读文章所要达到的训练目的,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自主学*的*台,激发学生自主学*的兴趣。收集资料,一方面提高学生的查阅课外资料的本领,另一方面,也锻炼学生的动手整理能力。本节课的教学,应该在大量的交流材料中展开,学生可在材料的交流中,初步了解丝绸之路,由抽象变具体,在通过对文章的理解,进一步完成学*内容。

  本文语言生动,史实与想象互相印证,叙述与明理相得益彰,要结合课文适时指导朗读。搭建资料*台,创设自主空间,感悟文章所写,激发热爱之情,可以作为本课的教学设计线索。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达方法,激发了解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兴趣。

  【教学难点】

  1、学*过渡段以及文章前后呼应的写作手法。

  2、激发学生热爱西部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张骞与丝绸之路》资料。

  2、学生搜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引入新课

  1、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你们知道了有关丝绸之路的哪些知识?请拿出来我们做以交流。

  ⑴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⑵全班交流,各组互相补充,教师随机给予评价,并对认真搜集资料的学生给予鼓励。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张骞与丝绸之路的资料,使学生了解这是联系欧亚两洲的一条交通大道。

  2、这篇文章的题目《丝绸之路》,那么看了这个文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预测:

  ⑴什么是丝绸之路?

  ⑵那是一条怎样的路?

  ⑶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

  (课外与课内结合,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提出问题。这些都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我想,此时同学们一定迫不及待的想要到丝绸之路上看看,好,现在我们就一同进入课文之中。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张骞与丝绸之路的资料,使学生了解这是联系欧亚两洲的一条交通大道,这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供感性的认识。引起学生学*的兴趣。)

  1、自读课文,要求: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2、读后交流:

  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作者先描写了陕西西安市的巨型浮雕,然后阐明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最后遐想不同两国互赠礼品的友好场面。)

  三、感悟课文,积累语言

  1、学*第1自然段:

  ⑴学生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思考:

  你从这个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⑵全班交流:

  ①丝绸之路的巨型雕像,矗立在西安市的玉祥门外。

  ②由这幅巨雕,联想到当年丝绸之路的商旅不绝的场面。

  ③抓住精神饱满、栩栩如生、满载货物、商旅不绝等词语想象当年丝绸之路的络绎繁华的场面。

  ④指名读这一自然段。

  2、学*2~13自然段:

  ⑴默读课文2~13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作者在遐想古丝绸之路上与安息国互赠礼品的那一幕,你感受到了什么?丝绸之路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从哪里感受到的,划一划,读一读。

  ⑵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⑶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指导朗读,并且让学生明确以下内容:

  ①从“不计其数”“浩浩荡荡”“夹道欢迎”“一片欢腾”等词中,体会安息国欢迎场面的隆重。

  ②从两国使者的互赠礼品的场面描写,体现了这条路是中西方友好的往来之路。也体现了这是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之路。

  ③张骞的两次出使西域,奠定了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使他们能够互通有无,赞扬了丝绸之路,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通过这一部分的教学,要让学生想象到丝绸之路的热闹与繁华的场面,感受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⑷指导学生朗读这一部分内容,边读边想象当时那种热闹繁华的场景。体会丝绸之路的伟大意义。

  ⑸同学们在课前收集资料的时候,已经了解到张骞在开发丝绸之路是历尽了千辛万苦,但可以说他创造的是一条伟大的路,那么,此时的你,面对这伟大的创举,最想说些什么呢?把你的想法和你的同学交流一下,并说出来。

  3、学*最后一个自然段:

  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省略的内容会是什么?

  这不尽的遐想可能是什么?你也来想象一下,说一说,并写下来。

  四、体会写法感读课文

  1、读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体会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在体会一下文章的首尾与中间一部分的联系。

  3、再一次品读全篇,感受丝绸之路的伟大历史意义。

  五、师生总结,明确文章主旨

  同学们,通过学*课文我们知道了,是张骞这位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用他毕生的精力,经历了千辛万苦,打通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路,使中国和中、西亚各国在经济贸易方面有所往来;它更是一座友谊的桥梁,使中、西亚各国人民对我国的风俗、物产等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它是中国的骄傲。

  六、置留作业,激起热爱西部之情

  丝绸之路给我国的经济带来许多好处,也是中国人的骄傲,回家问问爸爸、妈妈,他们对丝绸之路了解多少,把他们不知道的讲一讲,他们会夸奖你的。

  七、练*设计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6

  【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向往古代文明,热爱祖国西部的情感。

  2、认识本课9个生字,积累新词和优美的句子,搜集、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课前准备】

  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通过上网或者去图书馆等方式,查询丝绸之路名称的由来、历史变迁或人物故事等相关信息。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导入

  出示丝绸之路的相关风景图片,配乐介绍:丝绸之路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被称为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的蛮荒之路,可是自汉代张骞冒死开拓之后,这条崎岖荒僻的道路上却出现了队队商旅,悠悠驼铃。从此,东方的文明古国和西方的许多国家便开始了不绝如缕的联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年来发起的“丝绸之路研究计划”,把丝绸之路意味深长地称作“对话之路”,当代的中国人称它为“开放之路”。为什么称它是“对话之路”“开放之路”呢?今天,我们就沿着这条丝绸之路,察看一番,感受一番。

  二、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激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丝绸之路称为“对话之路”,当代的中国人称它为“开放之路”,那么,文中所写的中国使者称它为什么呢?

  2、学生寻读课文,回答老师的提问。

  3、齐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4、进一步激疑:

  听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想问的吗?启发学生多层面追问:为什么说这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一起了?联系我们的仅仅是一条路吗?中国使者为什么称它为“伟大的路呢”?伟大体现在哪里?

  5、小组合作讨论,要求:

  摆出观点,层次清晰地罗列事实以证明。

  6、鼓励各小组陈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在和学生的对话中相机梳理思路──友谊之路、商贸之路、文化之路、科学之路……

  三、深入读文,把握主旨

  1、感受“友谊之路”:

  ⑴自由读课文描写大汉国和安息国使节见面的部分,在原来小组同学发言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

  两国人民友谊体现在什么地方?

  ⑵交流,教师在对话中点拨:

  安息国(今伊朗)方面:

  迎候之远──边境线上;迎候之众──感受“浩浩荡荡”的意思,读出浩荡的气势,然后引史实以佐证:20000多人;迎候之热──表情、语言、动作、礼物、节目。

  大汉国方面:

  谦逊有礼──没有盛气凌人的傲慢;薄礼不薄──史料记载:西方宫廷皇族和贵族以穿丝绸服装为时尚,丝绸与黄金在当时几乎等价;罗马国和安息国交战,见安息帝国士兵身上穿的丝绸服装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宛如天神,吓得不知所措,结果溃不成军。教师同时注意鼓励学生不仅要理解正确,而且要读出人物当时的感情。

  ⑶小结:

  一条路,打通了隔膜,增进了了解,加深了友谊,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有感情地再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2、感受经济(科技)之路:

  ⑴丝绸之路是伟大之路,除了因为这是一条友谊之路,还因为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⑵读课文第十三自然段。

  ⑶为什么说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⑷交流,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可以向深层探究:

  为什么说将中国的养蚕、冶铁等技术带向国外,将国外的葡萄、核桃等食品带到中国,就会促进经济或者科技的发展呢?

  ⑸有感情地朗读。

  3、感受文化之路:

  ⑴丝绸之路的伟大还体现在它是一条文化之路。

  ⑵齐读“我国音乐、舞蹈、绘画,由于吸收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⑶你是怎样理解这一句的?

  (杨贵妃是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其善跳胡旋舞,说明了这种舞蹈在当时的风行。已故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向达先生曾撰有长篇论文《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我们可以从这篇史学名作中,一览唐代长安的种种胡化景象。)

  ⑷小结:

  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非洲的古文明联系在了一起,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在延绵的丝绸之路古道上,遗留下大量的文明古迹,传达给人们的却是超越国界和民族差异的精神共鸣,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再次有感情地再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四、总结升华,领会现代意义

  1、教师有感情地激疑:

  望着这座群雕,作者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望着这座群雕,作者情不自禁地引起了对往日商贸繁荣的`遐想。同学们,从这些首尾似乎重复的话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交流:

  丝绸之路对古代经济、文明的巨大贡献;深情的民族自豪感;丝绸之路对现代西部人的一种感召力──西部大开发。

  3、激朗读。

  五、作业

  1、结合课文上所讲的内容,说说“为什么丝绸之路是一条伟大的路”。

  2、有条件的,可以开一个“丝绸之路故事会”。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7

  【教材分析】

  《丝绸之路》是北师大版教材第八册第十单元“路”这一主题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是一篇重要的精读课文,篇幅较长,资料充实,讲述了丝绸之路开辟的经过和好处,蕴涵着对中华民族悠久和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学情分析】

  课文讲述的资料年代久远,涉及的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知识,给学生理解课文资料,体验情感带来必须的困难。所以我课前布置了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一下相关知识,为学*本课做好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读懂课文资料,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以及开辟的好处。

  2、潜力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培养自读勾画批注的潜力,充分地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使之感受到开辟丝绸之路的艰难过程。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3、情感目标:感受他的坚韧、英勇、智慧、执着和强烈的职责感、使命感。

  4、美育目标: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学*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献出了怎样的精力。

  【教学难点】

  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难险阻,了解丝绸之路的价值和好处。

  【教学准备】

  课件,视频,课前搜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故事、常识性知识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略)

  第二课时

  一、复*旧知,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一齐走进了丝绸之路,这天我们将继续踏上这千年古道,沿着先人的足迹去感受两千多年前的故事。齐读课题。

  2、透过上节课的学*,谁能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那么丝绸之路在开辟前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呢?你从哪儿体会到的?生谈

  4、让我们一齐回顾一下上节课的知识,齐读第三段。

  5、透过你们的朗读,我看到了丝绸之路在开辟前是黄沙滚滚、寸草不生、无人问津啊!怎一个“荒”字了得!能够用一句诗来形容——“春风不度荒满路。”(板书)

  二、感受开辟后的丝路之繁荣,学*第九自然段。

  1、那么开辟后的丝绸之路又是一条怎样的路呢?播放影片。

  2、看完影片,你对丝绸之路有什么印象?

  3、书中哪一段写了丝绸之路繁荣的样貌呢?齐读第九自然段。

  4、是啊,此刻的丝绸之路已经成为了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礼貌发展的纽带,各种物资在这条路上进行贸易,来往的商人更是络绎不绝,好一派“来往络绎商不断”的景象啊!(板书)

  三、感悟张骞开辟丝绸之路所付出的毕生精力。

  (一)抓中心句。

  1、这条路是谁开辟出来的呢?(张骞)

  2、课文中哪句话概括了张骞的贡献,请你勾画出来。

  3、请一学生读,出示课件,齐读。

  4、质疑,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评价。

  5、解“毕生的精力”。(学生自由谈理解)

  (二)出示自读提示。

  (三)小组交流:完成了就和同桌交流,能够谈感受,也能够读出你的体会。

  (四)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指导)

  1、出发的路途中(第5自然段)。

  学生抓重点词谈感受。

  评读,生生互评

  小结:运用多种朗读方法,让我们感受到张骞一行人面临生与死,多么有勇气啊!齐读第5自然段。

  2:在匈奴当俘虏的岁月(第6自然段)。

  重点句:

  “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

  “牧草由绿变黄……十一年过去了。”

  ①、这11年他做了些什么?

  T:哦,原先这11年里,他是那么忙碌。难怪说是“一转眼”。所以“11年”和“一转眼”两个词看似矛盾,但其实并不矛盾,这正是他11年生活的真实写照。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读这句话。

  ②、那么这11年里做那么多事,又是为了什么?

  他会怎样想?出示课件:“他想_____,于是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生说)

  ③、渲染气氛,指导朗读。

  小结,齐读。

  3、逃跑的过程(第7自然段):

  (1)个别学生读,自由谈体会。

  (2)师范读第7自然段,请学生想象画面。

  (3)生描述画面,读出画面感。生评、师评。

  小结

  (五)小结5、6、7自然段。

  (六)小结人物品质,回读中心句

  四、丰满人物形象,感受张骞之伟大。

  1、看张骞回到长安的视频。

  2、(画面定格)此时,你想对他说什么?

  3、同学们对张骞充满了敬佩之情,让我们一齐来赞美张骞吧。(回读中心句)

  五、总结全文,回归课题。

  1、简单介绍张骞回来后的状况。

  2、解决开课质疑:为什么说他是一位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

  3、出示读课件,读后人对张骞的评价。

  4、透过本课的学*,你觉得丝绸之路还是一条什么样的路?(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

  5、让我们带着感情再次读课题。

  六、拓展延伸。

  像丝绸之路这样的路还有很多,下课后搜集:“海上丝绸之路、京西古道、茶马古道、唐蕃古道。”写下来,回家认真查找这些资料。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8

  教材分析:

  《丝绸之路》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学情分析:

  课文讲述的内容年代久远,涉及的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知识,给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验情感带来一定的困难。所以我课前布置了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一下相关知识,为学*本课做好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以及开辟的意义。

  2、能力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培养自读勾画批注的能力,充分地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使之感受到开辟丝绸之路的艰难过程。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3、情感目标:感受他的坚韧、英勇、智慧、执着和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

  4、美育目标: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学*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献出了怎样的精力。

  【教学难点】

  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难险阻,了解丝绸之路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准备:

  课件,视频,课前搜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故事、常识性知识等)。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交流资料,引入新课。

  1、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你们知道了有关丝绸之路的哪些知识?请拿出来我们做以交流。

  (1)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各组互相补充,教师随机给予评价,并对认真搜集资料的学生给予鼓励。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张骞与丝绸之路的资料,使学生了解这是联系欧亚两洲的一条交通大道。

  2、这篇文章的题目《丝绸之路》,那么看了这个文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预测:

  ﹙1﹚什么是丝绸之路?

  ﹙2﹚那是一条怎样的路?

  ﹙3﹚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

  【课外与课内结合,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提出问题。这些都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我想,此时同学们一定迫不及待的想要到丝绸之路上看看,好,现在我们就一同进入课文之中。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张骞与丝绸之路的资料,使学生了解这是联系欧亚两洲的一条交通大道,这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供感性的认识。引起学生学*的兴趣。)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2、读后交流: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作者先描写了陕西西安市的巨型浮雕,然后阐明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最后遐想不同两国互赠礼品的友好场面)。

  三、感悟课文,积累语言。

  学*第1、2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思考:你从这两个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2、全班交流。教师指导学生明确以下问题:

  (1)中国的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2)外国人把中国称之为“丝绸之国”;

  3)从“目瞪口呆”、“赞不绝口”等人们的神态表情中能体会到中国的丝绸是多么的绚丽夺目,使人惊讶、赞叹……

  (使同学们知道我国被外国人称为“丝绸之国”,中国丝绸再外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学*3―7自然段:

  1、默读课文3―7自然段并思考以下问题:张骞在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你从哪儿能体会到?

  2、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指导朗读,并且让学生明确以下内容:

  (1)从“交通不便,没有公路,没有汽车和飞机……”能看出张骞开辟丝绸之路困难重重;

  (2)从“日夜兼程”能体会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不辞辛劳;

  (3)从“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等语句中,体会到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坚定信念以及他的深深的爱国情怀。

  (4)从“张骞向汉武帝介绍了西域各国的方位、人口、兵力、风俗、物产、相互关系以及对汉朝的态度”中我们能感受到张骞此行虽历尽艰辛,却也收获颇丰。

  [通过这一部分的教学,要让学生感受到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所付出的艰辛,感受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4、指导学生认识过渡段并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1)自读第四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的前三句话和哪一自然段的意思联系紧密?

  (2)全班交流:和第三自然段意思联系的紧密。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是疑问句“中国丝绸究竟是怎样运到欧洲去的呢?”第四自然段前三句话回答并解释了这个问题。

  (3)设计提问: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讲了什么?和下面几个自然段有什么关系?

  (4)全班交流:最后一句话点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后面几个自然段则讲了开辟的过程。

  (第四自然段巧妙地把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衔接起来,即前半部分讲的是上面一个自然段的内容,后半部分则和下面自然段的内容有关,我们把这样的自然段称之为“过渡段”。)

  (5)齐读3―5自然段,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学*第8自然段:

  1、默读第八自然段并思考:丝绸之路的作用是什么?请用――画下来。

  2、全班交流:丝绸之路的作用――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发展的纽带。

  3、齐读这一自然段,再次明确丝绸之路的作用。

  四师生总结,明确文章主旨

  同学们,通过学*课文我们知道了,是张骞这位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用他毕生的精力,经历了千辛万苦,打通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路,使中国和中、西亚各国在经济贸易方面有所往来;它更是一座友谊的桥梁,使中、西亚各国人民对我国的风俗、物产等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它是中国的骄傲。

  五品读文章,置留作业,激起热爱西部之情。

  丝绸之路给我国的经济带来许多好处,也是中国人的骄傲,回家问问爸爸、妈妈,他们对丝绸之路了解多少,把他们不知道的讲一讲,他们会夸奖你的。

  作业设计

  1请你仿写文中这样的词语。

  如栩栩如生、()、()、()、()

  ()、()、()、()、()。

  2望着这座雕像,我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1﹚画出句子中的有关联想的内容。用————标出。

  摹写句子:

  ﹙2﹚望着高高的***,我仿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你是导游,你能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丝绸之路吗?现在你就带着小朋友走向世界各地,向它们介绍一下。把你的导游词写下来。

  板书设计

  丝绸之路是_______的路。

  教学反思

  作为一篇略读课文你,教学时应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先让学生读懂阅读提示,把握阅读要求,然后初读课文认识生字,了解课文内容。在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交流。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9

  [设计理念]

  1、从兴趣出发,引导学生感悟。兴趣是学*的内驱力,只有培养学生学*语文的浓厚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所以,调动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因此,我设计了由欣赏丝绸的风采导入,并引起学生思考“丝绸是怎样被世界认识的”。

  2、让学生做学*的主人,教师因势利导。采用探究性学*的方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去进行阅读实践,自己去感受、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教师只给以适当点拨、引导。

  3、发散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眼界。让学生搜集、整理、运用资料,让学生宏观地看丝绸之路。激发学生学*探索的欲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反复读课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3、体会张骞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4、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体会张骞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准备]课前学生搜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和开辟丝绸之路的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直入课文

  1、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礼物,你们看——

  学生(齐说):丝绸(板书“丝绸”)

  (播放课件,展示各种华美的丝绸面料,过渡到丝绸面料的衣服)

  2、积累运用词语。

  看了这些礼物,你是什么感受?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一下。

  预设学生会说出:赞叹不已、赞不绝口、瞠目结舌、目瞪口呆……

  [设计目的:让学生用成语形容自己的感受,一来培养学生积累、运用成语的能力;二来帮助学生理解文中新词“赞不绝口”、“目瞪口呆”;三来可以由此引入课文。可谓一举三得]

  3、引入课文。

  中国的丝绸不但在今天受到全世界的青睐,早在古代就赢得了众多的喝彩!历史上就曾经记载过这样一件事:……请同学们读文。

  4、学生读课文第1、2自然段,了解丝绸在国外知名度很高。

  二、发现矛盾,产生疑问

  1、课件出示地图,显示罗马和中国之间的距离有七千多公里。

  2、学生介绍当时的交通条件:没有公路铁路,没有汽车飞机。罗马位于中国西边七千多公里的地方,中间还隔着沙漠、高山和荒原,沿途还有强盗和野兽。

  [设计目的:让学生结合地图和课文感受罗马和中国之间的距离远,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为学生产生疑问作铺垫,同时也为后面体会张骞出使西域的艰难作铺垫]

  3、学生自发产生疑问。

  罗马和中国之间的距离远,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那么中国的丝绸究竟是怎么运到欧洲去的呢?

  [设计目的:虽然文中也有这个问题,但让学生直接看到问题,远不如让他们亲自发现问题感受深刻,这样解决问题的欲望也更加强烈,让学生真正做学*的主人]

  4、引出“路”,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1)学生很快自己找到了答案:原来有一条横贯亚洲、以丝绸贸易为主的古代商路。(板书“路”)

  (2)为了开辟这条路,汉代探险家、外交家张骞献出了毕生精力。

  (3)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第4自然段巧妙地把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衔接起来,即前半部分回答上一段提出的问题,后半部分则和下面的自然段有关。我们把这样的自然段称之为“过渡段”,它就像一座小桥,把前后的自然段连接了起来,所以我们说过渡段的作用是承上启下。《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相关内容:《将相和》教学反思《把铁路修到**去》课文理解《珍珠鸟》课堂实录20珍珠鸟简案猴王出世《半截蜡烛》教案小学语文第十册《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教学案例《草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3查看更多>>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课中质疑,直指重点。

  课文学到这里,你还想提出哪些问题?

  预设:开辟丝绸之路为什么会献出了毕生精力?

  张骞是怎样开辟丝绸之路的?他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设计目的:课中质疑,问题质量较高。问题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2、默读课文,结合课前所查资料思考问题,边读边作批注。

  [设计目的:锻炼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能力;作批注让孩子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惯;安排学生结合资料回答问题,锻炼他们处理运用资料的能力,同时还能丰富课文的内容]

  3、小组交流。

  张骞是怎样开辟丝绸之路的?他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4、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时指导朗读,并让学生明确以下内容:

  (1)从“交通不便,没有公路,没有汽车和飞机……”能看出丝绸之路上困难重重。

  (2)从“依靠太阳和星星辨别方向”、“日夜兼程”体会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不辞辛劳。

  (3)“牧草由绿变黄,又由黄变绿;燕阵向南飞去,又从南方飞回,一转眼就是十一年过去了。”“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引导大家想象:在这十一年中,张骞可能遇到了哪些困难和诱惑,他是怎么想的。

  [设计目的:通过想象,体会张骞的内心世界,理解他深深的爱国情怀。突破教学难点]

  (4)从“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等语句中,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坚定信念以及他的爱国情怀。

  (5)从“张骞向汉武帝介绍了西域各国的方位、人口、兵力、风俗、物产、相互关系以及对汉朝的态度”中我们能感受到张骞此行虽历尽艰辛,却不辱使命、收获颇丰。

  四、情感升华

  1、丝绸之路的开辟对于中国乃至全世界来说有着重大的作用。

  学生结合资料和课文最后一段谈丝绸之路的作用。

  2、谈自张骞出使西域后丝绸之路的发展。

  (课件出示:①张骞出使西域地图。②丝绸之路的发展图)

  [设计目的:激发学生了解丝绸之路、探索丝绸之路的欲望。一节语文课的结束,正是新的学*的开始]

  3、总结:丝绸之路是连接古代东方与西方文明的纽带和文化走廊,将四大文明古国串联起来,组成一个横亘亚非欧三大洲的历史文化大舞台;丝绸之路有恢弘壮丽的自然景观,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以及波澜壮阔的宗教民族融合,给后人留下了无数激动人心的历史画卷和不尽的历史之谜。

  丝绸之路在等待着我们去了解,去探索……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10

  【教材简析】

  《丝绸之路》是走进西部系列教材中的另一篇文章,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的、沟通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体现了丝绸之路在中西方国家的经济、贸易、文化的伟大的历史意义。

  整篇文章结构清晰,语言生动,叙述情节具体,容易激起读者对西部繁荣历史的遐想。作者首先描写了矗立在陕西西安市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然后由群雕遐想到两千多年前的情形,由点及面由情入理,然后重点描写了汉代张骞的副使与安息国将军在边境上互赠礼品的场面。展现了两国不同的礼节、文化及经济发展。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一是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对历史上东西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和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所作的重大贡献;二是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和表达特点。三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提高独立阅读课文的能力。

  【教学建议】

  1、导入新课时,可以在世界版图上画出丝绸之路所经路线路线,让学生了解当时有一条横贯中亚、联系欧亚两洲的交通大道。他对一些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起了重大作用。介绍这些资料的目的是使丝绸之路学生对丝绸之路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2、本文为略读文章,应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让学生结合自学提示,了解课文内容,在感悟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教学时可以从文题入手,也可以从文章的主要内容入手,学生可以自行提出一些问题,然后教师借机引导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交流中深入体会文章内容。

  3、本文语言生动,史实与想象互相印证,叙述与明理相得益彰,要结合课文适时指导朗读。通过感情朗读感受文章语言的特点,感受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感受场景描写的具体可感,感受文章四字词语的清新自然。

  【设计理念】

  这是一篇自学文章,以学生自主学*为主,突出自主学*的独立性,是独立阅读文章所要达到的训练目的,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自主学*的*台,激发学生自主学*的兴趣。收集资料,一方面提高学生的查阅课外资料的本领,另一方面,也锻炼学生的动手整理能力。本节课的教学,应该在大量的交流材料中展开,学生可在材料的交流中,初步了解丝绸之路,由抽象变具体,在通过对文章的理解,进一步完成学*内容。

  本文语言生动,史实与想象互相印证,叙述与明理相得益彰,要结合课文适时指导朗读。搭建资料*台,创设自主空间,感悟文章所写,激发热爱之情,可以作为本课的教学设计线索。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达方法,激发了解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兴趣。

  【教学难点】

  1、学*过渡段以及文章前后呼应的写作手法。

  2、激发学生热爱西部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张骞与丝绸之路》资料。

  2、学生搜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读读记记“矗立、戎装、守侯、鸵鸟、匕首、贸易、芝麻”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的灿烂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3、激发学生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引入新课

  1、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你们知道了有关丝绸之路的哪些知识?请拿出来我们做以交流。

  ⑴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⑵全班交流,各组互相补充,教师随机给予评价,并对认真搜集资料的学生给予鼓励。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张骞与丝绸之路的资料,使学生了解这是联系欧亚两洲的一条交通大道。

  2、这篇文章的题目《丝绸之路》,那么看了这个文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预测:

  ⑴什么是丝绸之路?

  ⑵那是一条怎样的路?

  ⑶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

  (课外与课内结合,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提出问题。这些都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我想,此时同学们一定迫不及待的想要到丝绸之路上看看,好,现在我们就一同进入课文之中。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张骞与丝绸之路的资料,使学生了解这是联系欧亚两洲的一条交通大道,这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供感性的认识。引起学生学*的兴趣。)

  1、自读课文,要求: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2、读后交流:

  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作者先描写了陕西西安市的巨型浮雕,然后阐明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最后遐想不同两国互赠礼品的友好场面。)

  三、感悟课文,积累语言

  1、学*第1自然段:

  ⑴学生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思考:

  你从这个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⑵全班交流:

  ①丝绸之路的巨型雕像,矗立在西安市的玉祥门外。

  ②由这幅巨雕,联想到当年丝绸之路的商旅不绝的场面。

  ③抓住精神饱满、栩栩如生、满载货物、商旅不绝等词语想象当年丝绸之路的络绎繁华的场面。

  ④指名读这一自然段。

  2、学*2~13自然段:

  ⑴默读课文2~13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作者在遐想古丝绸之路上与安息国互赠礼品的那一幕,你感受到了什么?丝绸之路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从哪里感受到的,划一划,读一读。

  ⑵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⑶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指导朗读,并且让学生明确以下内容:

  ①从“不计其数”“浩浩荡荡”“夹道欢迎”“一片欢腾”等词中,体会安息国欢迎场面的隆重。

  ②从两国使者的互赠礼品的场面描写,体现了这条路是中西方友好的往来之路。也体现了这是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之路。

  ③张骞的两次出使西域,奠定了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使他们能够互通有无,赞扬了丝绸之路,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通过这一部分的教学,要让学生想象到丝绸之路的热闹与繁华的场面,感受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⑷指导学生朗读这一部分内容,边读边想象当时那种热闹繁华的场景。体会丝绸之路的伟大意义。

  ⑸同学们在课前收集资料的时候,已经了解到张骞在开发丝绸之路是历尽了千辛万苦,但可以说他创造的是一条伟大的路,那么,此时的你,面对这伟大的创举,最想说些什么呢?把你的想法和你的同学交流一下,并说出来。

  3、学*最后一个自然段:

  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省略的内容会是什么?

  这不尽的遐想可能是什么?你也来想象一下,说一说,并写下来。

  四、体会写法感读课文

  1、读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体会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在体会一下文章的首尾与中间一部分的联系。

  3、再一次品读全篇,感受丝绸之路的伟大历史意义。

  五、师生总结,明确文章主旨

  同学们,通过学*课文我们知道了,是张骞这位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用他毕生的精力,经历了千辛万苦,打通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路,使中国和中、西亚各国在经济贸易方面有所往来;它更是一座友谊的桥梁,使中、西亚各国人民对我国的风俗、物产等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它是中国的骄傲。

  六、置留作业,激起热爱西部之情

  丝绸之路给我国的经济带来许多好处,也是中国人的骄傲,回家问问爸爸、妈妈,他们对丝绸之路了解多少,把他们不知道的讲一讲,他们会夸奖你的。

  七、练*设计

  1、请你仿写文中这样的词语:

  如栩栩如生、()()()()

  ()()()()()。

  2、望着这座雕像,我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⑴画出句子中的有关联想的内容。用标出。

  ⑵摹写句子:

  望着高高的***,我仿佛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你是导游,你能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丝绸之路吗?现在你就带着小朋友走向世界各地,向它们介绍一下。把你的导游词写下来。

  【资料补充】

  张骞与丝绸之路

  在古城西安玉祥门外的大庆路上,有一座大型雕塑群:西域人与**带着满载丝绸的骆驼商队,正缓缓西行。这是对张骞开辟丝绸之路,建立丰功伟绩的纪念和歌颂。

  公元前1世纪,罗马共和国首脑人物凯撒穿着一件丝绸长袍到剧院看演出。谁料,他比演员更引人注目,满剧场的人都把眼光盯在这件从来未见过的丝袍上。当大家知道这是中国生产的丝织品后,又是高兴,又是羡慕。此后,身着中国丝绸锦绣,成了罗马上层人物高贵和权力的象征。中国的丝织品是怎样到了欧洲的?这要从张骞出使西域说起(汉代西域指今日河西走廊以西的天山南北及巴尔喀什湖地区)。

  张骞(公元前?~前114年),陕西汉中成固(今城固)人,西汉杰出的外交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公元前138年到119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两通西域,开辟了我国和西方的国际陆路交通道路,从此,一条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和今新疆境内,到达中亚、西亚、甚至欧洲的“丝绸之路”也正式开通。通过这条横贯亚洲大陆古代东西贸易通道,从公元前2世纪到9世纪以丝绸为主的中外贸易往来非常频繁,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和沿途各地的经济繁荣,特别是对中国蚕桑丝绸技术的西传起了巨大作用。19世纪末,德国地理学家希特霍芬首先使用了“丝绸之路”这一名称。后来在这条通道上陆续出土了中国汉唐各朝的大量丝织品和其它文物。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认识“矗凹”等九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理解丝绸之路的伟大好处,激发民族自豪感,从而产生为祖国腾飞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4.鼓励学生透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培养搜集、整理信息的潜力。

  5.运用自主、合作的学*方式,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理解课文资料及思想感情,培养独立阅读的潜力。

  教学重点

  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好处

  教学难点

  丝绸之路的价值

  教具准备

  古丝绸之路的路线图、表现当年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的图画或影像

  课前准备

  1.预*课文。

  2.鼓励学生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导语: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向延伸到罗马。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礼貌。它是东西方礼貌交往的通道。这天,让我们一齐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齐走*──丝绸之路。

  2.出示“丝绸之路”路线图,大致了解“丝绸之路”的地理位置。

  二、检查预*状况

  1.同桌检查生字词。

  2.和同学交流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读给他听一听,最好能说说理由。

  三、阅读课文,交流体会

  师:古代的丝绸贸易,骆驼与商旅的情形,我们没有机会再看到。而此刻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的巨型石雕,在默默地给我们讲述着丝绸之路上那古老而美丽的故事。(出示挂图)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一幕古老的风景,重温那动人的一幕幕。

  (一)体会丝绸之路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价值。

  1.出示表现“丝绸之路”繁荣景象的图画或影像。

  2.重点抓住“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齐,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这句话,(联系2──10自然段,或联系生活中的影视作品、课外阅读中所获得的信息进一步理解、体会丝绸之路为促进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所作出的贡献)

  (二)体会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精神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

  1.安息国与中国进行交流的时候,两国人民都是怎样的情绪呢?

  小组内进行分主角朗读,注意模仿一些动作与表情,体会一下两国人民的情绪。(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如安息国臣民等待时的“浩浩荡荡的大军在边境迎候”,刚出现骆驼队时人们的“欢呼”“奏乐”“欢腾”。中国使臣的”大跨步上前”“满面笑容”;安息国将军的“翻身下马”“高兴得连连点头”等,从以上地方能够看出两国的友好与融洽。)

  (三)交流资料,深入理解

  1.交流小组内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2.相机介绍:张骞、班超、玄奘与丝绸之路。

  3.自由读13自然段,讨论:

  (1)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

  (2)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好处?

  (3)再读全文,谈感受。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认识“矗 凹”等九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理解丝绸之路的伟大意义,激发民族自豪感,从而产生为祖国腾飞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4、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培养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5、运用自主、合作的学*方式,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及思想感情,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丝绸之路的价值。

  【教具准备】

  古丝绸之路的路线图、表现当年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的图画或影像。

  【课前准备】

  1、预*课文。

  2、鼓励学生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导语:

  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丝绸之路。

  2、出示“丝绸之路”路线图,大致了解“丝绸之路”的地理位置。

  二、检查预*情况

  1、同桌检查生字词。

  2、和同学交流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读给他听一听,最好能说说理由。

  三、阅读课文,交流体会

  师:古代的丝绸贸易,骆驼与商旅的情形,我们没有机会再看到。而现在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的巨型石雕,在默默地给我们讲述着丝绸之路上那古老而美丽的故事。(出示挂图)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一幕古老的风景,重温那动人的一幕幕。

  1、体会丝绸之路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价值:

  ⑴ 出示表现“丝绸之路”繁荣景象的图画或影像。

  ⑵ 重点抓住“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这句话。

  (联系2~10自然段,或联系生活中的影视作品、课外阅读中所获得的信息进一步理解、体会丝绸之路为促进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所作出的贡献。)

  2、体会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精神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

  安息国与中国进行交流的时候,两国人民都是怎样的心情呢?

  小组内进行分角色朗读,注意模仿一些动作与表情,体会一下两国人民的心情。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如安息国臣民等待时的“浩浩荡荡的大军在边境迎候”,刚出现骆驼队时人们的“欢呼”“奏乐”“欢腾”。中国使臣的”大跨步上前”“满面笑容”;安息国将军的“翻身下马”“高兴得连连点头”等,从以上地方可以看出两国的友好与融洽。)

  3、交流资料,深入理解:

  ⑴ 交流小组内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⑵ 相机介绍:

  张骞、班超、玄奘与丝绸之路。

  ⑶ 自由读13自然段,讨论:

  ① 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

  ② 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

  ③ 再读全文,谈感受。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识本课的12个生字,学写8个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好词好句。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3.通过读文,知道张骞是怎样开辟丝绸之路的。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自主识字写字。2.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

  [教学准备]

  师:查找与丝绸之路有关的资料;中国地图。生:搜集阅读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板书课题。

  2.教师范读课文。

  1.学生自由轻读课文,画出生字词拼读。

  2.生字词正音。

  二、自主识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选择喜欢的识字方法自主识记生字。

  2.汇报交流:

  ①检查字音。

  ②疏通难字。

  ③扩词比赛。

  3.巩固识字。

  1.读准音,记清形,组组词。开火车游戏。

  2.交流记忆方法,集体解决难字。

  3.字、词游戏;生字回文。

  三、指导书写: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认一认。

  2.记一记。

  3.说一说。

  4.看一看。

  5.写一写。

  1.认读会写字8个。

  2.自主观察汉字,记忆字形。

  3.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4.观察教师范写难字。评议。

  5.独立练*书写。共同评议。

  四、分层作业:1.认读生字和词语;把生字漂漂亮亮地写一写。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充实“我的词语库”。

  第二课时

  一、复*巩固生字词语。

  二、导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交流与丝绸之路有关的话题。

  2.板书课题。

  1.畅所欲言。

  2.读题。质疑。

  三、感悟课文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2.细读感悟课文。

  ①出示自读提纲,自读交流。

  ②结合找出的句段进行朗读训练。

  ③想象说话——朗读指导。

  3.出示与西域地理环境有关的图片或推荐影片。

  1.选择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自然条件艰苦的句子读一读。

  3.想一想:张骞是怎样克服困难开辟丝绸之路的?

  4.练读;范读;互读;评读。张骞受到哪些屈辱?逃出来遇到哪些困难?

  5.欣赏感受。

  四、延伸:鼓励学生结合课外的知识讲一讲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故事,以巩固理解课文。

  板书设计: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14

  一、教学理念

  本课的内容体现了世界文明传承的空间联系,重点介绍了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对外交通线──丝绸之路,生动展现了它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价值。在新的时代里,古老的丝绸之路又重新焕发青春,继续为现代化建设服务。本课内容的难度和容量并不大,因而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就自己熟悉的问题发表见解,以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运用能力。在教学方法上,坚持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在课堂上创造故事情境、漫画情境、实验情境等方法以增强教学效果,从而激发学生想象和思考的积极性。

  二、教学目的

  1、通过动手绘制丝绸之路的示意图,了解丝绸之路的概貌。了解我国古代丝路的线路、交流的内容,及其在古代经济、文化交流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对照古代丝路,了解当代亚欧大陆桥在各国交流中的优势。

  2、通过读图,能够分析出图中包含的信息,并能将书本中的信息转化到图上;通过对古代丝路和现代亚欧大陆桥的学*,逐步具备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3、感受丝路的美丽风光,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

  难点:引导学生客观、辨证地看待历史现象。

  四、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绘制丝绸之路示意图;收集丝绸之路、亚欧大陆桥、古楼兰消失的资料图片。

  教师准备:搜集相关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发,定向引导

  1.激情导入。以多媒体显示一组丝路风光并配上《西游记》的主题歌曲,在学生的兴奋与好奇中,提问唐僧“西天取经上大路”中的“大路”指的是什么路呢?从而导出主题--丝绸之路。

  2.揭示目标。我们刚才领略到的是今天的丝路风光,到处是沙漠,戈壁,但昔日这儿却延伸着一条繁华的丝绸之路。这么具有西域风情、沙漠风情的丝绸之路是由谁来开辟的呢?

  (设计意图:《西游记》是学生很感兴趣的一部影片,尤其是其豪迈动听的主题歌曲,能够迅速地引发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力。同时,在欣赏今天的丝路风光时,可以引发学生的好奇与联想,古代的丝绸之路又是怎样的呢?从而引入主题。)

  (二)任务驱动,协作探索。

  1、自学教材、探究新知:让学生阅读P97的内容与图,活动:

  1)丝绸之路是谁开辟的?什么叫丝绸之路?

  2)想你从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西行,你会经过今天哪些国家和地区?同时,还经过哪些地形区?四人小组合作,小组作好记录。

  3)作丝绸之路的路线简图。

  2、交流反馈,体验成功:

  反馈学生探索收获,让小组选出代表上台讲解,老师和同学们给出评价与激励,让学生感受到成功与喜悦。并对学生探索过程中的有代有性的问题集中讲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学和实践,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同时感受到新课程中品德与社会知识的渗透。)

  3、循序渐进,突出重点:1)提问:观察线路图,你认为在当时我国境内的丝路上有哪些重要的城市和地区呢?

  2)活动:如果你是当时的一位商人,在敦煌你是如何交易的呢?

  提示:1.你扮演哪方的商人?

  2.选择好你的货物。

  3.准备和对方商人交换什么货物?

  学生表演(繁荣背景,如何交易,筹备干粮,水等)

  3)丝绸之路的开辟在古代有什么重大意义呢?请同学们自学课文,找出一句话来概括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并找出史实来印证这句话。

  (设计意图:在熟悉路线的基础上,让同学通过表演感受丝绸之路当时的盛况,再步步突出重点:当时交流的物品及丝绸之路的桥梁作用。这样不仅让学生有亲临其境之感,而且得出的结论也是水到渠成。)

  4.深入学*,突破难点:1)楼兰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城市,并且曾经很辉煌,为何后来消失了呢?请根据查找的资料解释这一现象。

  2)事实上,“丝绸之路”并不是只有这一条,广义上的丝绸之路是指当时对中国与西方所有来往通道的统称。除了张骞开通的官方通道“西北绿洲丝绸之路”外,你们还知道其他的丝绸之路吗?

  3)曾经繁荣的“丝绸之路”为何会衰落下去呢?

  学生演示所查资料并讨论,老师点评。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交流的*台,让学生通过展示体验学*的乐趣,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组内的互助、协调能力以及小组间的竞争精神,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而且通过拓展,可以锻炼学生查询资料和探究归纳的能力,同时通过查询资料来解释历史现象,使学生感受到因历史的、地理的因素,使丝绸之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培养学生辨证、客观地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

  (三)古今对比,感悟新知。

  1.过渡:千余年过去了,由于航海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喜欢上了更为方便的海上运输,于是曾经辉煌的丝绸之路渐渐被人们放弃,敦煌也同样衰弱了,逐渐被人们所遗忘。但是随着全球化发展的需要,2.展示:亚欧大陆桥资料片。

  亚欧大陆桥的简介:新亚欧大陆桥东起江苏连云港、山东日照等沿海港口城市,西至荷兰鹿特丹、比利时安特卫普等欧洲口岸,是横跨亚欧两大洲,连接太*洋和大西洋,实现海──陆──海统一运输的洲际铁路,经过了三十多个国家。新亚欧大陆桥的贯通,代替了昔日缓缓西行在茫茫戈壁上的骆驼队,被称为当代的新丝绸之路。

  3.提问:那么,亚欧大陆桥与昔日的丝绸之路相比较有什么优势呢?在今天有着什么重要作用呢?(小组活动)

  1).经过的国家更多,到的地方更远;

  2).交通工具:骆驼,马──洲际铁路,火车;

  3).节省时间,节省运费。

  4).东西方沟通:间接──直接。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使学生感受到,亚欧大陆桥虽然不是一座真正的桥,但却是起着桥梁的沟通作用。新亚欧大陆桥的诞生,预示着世界经济在江河经济、海岸经济的基础上,将逐步进入一个新的经济时代--陆桥经济时代。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拓展,同时也锻练了分析对比能力。)

  (四)课后延伸,拓展思维。

  讨论:古老的丝绸之路在今天的价值。

  学生从发展旅游业角度讨论──丝路旅游方兴未艾。

  (设计意图:将知识向课外延伸,培养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同时,也可通过活动增强学生学*的兴趣。)

  (五)回顾总结,概括要点

  (六)课后作业,挑战自我。

  上海某中学要组织高二学生去西部领略丝路风光,请替他们设计一条旅游线路和沿途景点介绍,看谁的方案最佳。

  (七)板书设计。

  2.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运货往返商旅不绝东西交

  养蚕、缫丝、冶铁、造纸、凿井、灌溉(技术)

  中国中亚、西亚、欧洲

  食品、动物、艺术等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以及开辟的意义。

  2.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感受他的坚韧、勇气、智慧、执着和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

  3.运用“金钥匙”中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体会并批注。

  教学重点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苦过程,了解丝绸之路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难点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苦过程。

  教学准备

  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对丝绸之路有一定的了解。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引入情境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还记得这条路吗,它东起长安,向西经过漫长的7000多公里,辗转到达罗马各地。这7000多公里又是什么样子呢?看,它长路漫漫;看,它白雪皑皑;看,它黄沙滚滚。让我们一起喊出它那响亮的名字——丝绸之路。

  二、略读回忆,整体感知

  师:想不想再次踏上这千年古道,沿着先人的足迹,去了解那时的故事呢?那就请打开你的语文书,略读全文,回忆一下课文讲了谁的什么事?

  师总结: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历尽千难万险。

  三、自学批注,潜心感悟

  你从哪里感受到张骞历尽了千难万险呢?请同学们自己从书中找到答案。(打出自学提示:1.生读自学提示。2.默读、批注。)

  四、同桌交流,查漏补缺

  五、班内汇报,文字训练

  (一)条件艰苦

  1.“那时候,交通不便,没有公路,没有铁路,没有汽车和飞机。罗马位于中国西边七千多公里的地方,中间隔着茫无边际的沙漠、冰雪覆盖的高山和偏僻的荒野,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沿途还有强盗和野兽的袭击”。

  (1)生读、谈。

  (2)对比:

  (3)春风都吹不到的荒漠寂野,怎么不让人心惊胆战?再自己读一读。

  (4)师生配合读。

  2.“他带着一百多人出发,渡过黄河,进入浩瀚的沙漠。”

  “张骞等人马不停蹄,专拣人迹罕至的荒原前进。他们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穿过沙漠戈壁,翻过帕米尔高原白雪皑皑的山岭,终于到达了富饶的西域各国。”

  (1)想象一下当时恶劣的环境,自己读读,体会让你感触深的词语,把它们写在你的积累本上。

  (2)自由读,谈,点红“煎熬”,观察煎熬的字形,说说你的理解。

  “人迹罕至”、“白雪皑皑”……

  (3)齐读。

  (二)时间长

  生:“牧草由绿变黄,又由黄变绿;雁阵向南方飞去,又从南方飞回,一转眼,就是第一年过去了。”

  师:十一年的光阴,一个人的青春不在,年华已逝。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时间长,而要写牧草和雁阵呢?

  生回答,自由读。

  (三)人为阻挠

  “他们依靠太阳和星星辨别方向,日夜兼程,想躲开剽悍的匈奴骑兵。但还是不幸被匈奴骑兵发现了。战斗中,张骞一行人寡不敌众,死的死,伤的伤,活下来的都当了俘虏。”

  师:很多人再也不能魂归故里了。(生再读。)

  “张骞被软禁在草原上放牧牛羊,一举一动都受人暗中监视”

  师:他在匈奴人那里受到诱惑,也受尽了屈辱。(生想象、读。)

  六、再次默读,感受人物

  (一)回到长安

  师:张骞克服了千难万险,历尽了种种磨难。把我们心中无尽的感慨表达出来吧!”

  “公元前126年,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的张骞回到了长安。”

  在这里加上什么词,更能表达你的心情?

  “公元前126年,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的张骞()回到了长安。”

  (二)看录像《汉武大帝》中的片段。

  (三)再次默读。

  师:是什么支撑着他在遥远的异国他乡度过了这艰难的十三年?是什么使他手中的汉节不离不弃?不着急回答,让我们再静静地看一看张骞通西域的过程。

  师:13年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相貌,摧残一个人的身心……但张骞始终如一的是什么?(生谈。)

  仅仅是勇气、毅力、责任感就可以打通这条丝绸之路吗?

  “张骞学会了匈奴话,和匈奴牧人融洽相处;同时默记地形、道路、牧场、沙漠、泉水、水井的分布情况。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智慧。

  师:莽莽草原,滚滚黄沙,他含辛茹苦十三载。张骞也赢得了世人对他的赞誉(课件)。

  七、了解意义,心生自豪

  万里绝域、黄沙背后富饶的丝绸之路就此打开。打通了这条路,到底意义何在,它的价值是什么?从原文中找到,自己读一读。

  1.自由读。

  2.指名读。

  3.看图说(课件)。

  4.看短片。

  5.齐读。

  八、总结全文,回到整体

  九、课外拓展,激发兴趣

  历史上还有许许多多非常著名的道路,里面也有很多动人的故事,比如唐蕃古道就是和文成公主有关的。我们学*的是陆上丝绸之路,还有海上丝绸之路,课下同学们可以多了解一下。

  请同学们在积累本上记下一个,课后去查找资料进行了解。


丝绸之路优秀教学设计优选【五】篇(扩展3)

——五年级下册《丝绸之路》优秀教学设计 (菁华3篇)

五年级下册《丝绸之路》优秀教学设计1

  【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向往古代文明,热爱祖国西部的情感。

  2、认识本课9个生字,积累新词和优美的句子,搜集、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课前准备】

  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通过上网或者去图书馆等方式,查询丝绸之路名称的由来、历史变迁或人物故事等相关信息。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导入

  出示丝绸之路的相关风景图片,配乐介绍:丝绸之路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被称为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的蛮荒之路,可是自汉代张骞冒死开拓之后,这条崎岖荒僻的道路上却出现了队队商旅,悠悠驼铃。从此,东方的文明古国和西方的许多国家便开始了不绝如缕的联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年来发起的“丝绸之路研究计划”,把丝绸之路意味深长地称作“对话之路”,当代的*人称它为“开放之路”。为什么称它是“对话之路”“开放之路”呢?今天,我们就沿着这条丝绸之路,察看一番,感受一番。

  二、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激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丝绸之路称为“对话之路”,当代的*人称它为“开放之路”,那么,文中所写的*使者称它为什么呢?

  2、学生寻读课文,回答老师的提问。

  3、齐读*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4、进一步激疑:听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想问的吗?启发学生多层面追问:为什么说这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一起了?联系我们的仅仅是一条路吗?*使者为什么称它为“伟大的路呢”?伟大体现在哪里?

  5、小组合作讨论,要求:摆出观点,层次清晰地罗列事实以证明。

  6、鼓励各小组陈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在和学生的对话中相机梳理思路──友谊之路、商贸之路、文化之路、科学之路。

  三、深入读文,把握主旨

  1、感受“友谊之路”:

  ⑴自由读课文描写大汉国和安息国使节见面的部分,在原来小组同学发言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两国人民友谊体现在什么地方?

  ⑵交流,教师在对话中点拨:

  安息国(今伊朗)方面:迎候之远──边境线上;迎候之众──感受“浩浩荡荡”的意思,读出浩荡的气势,然后引史实以佐证:20000多人;迎候之热──表情、语言、动作、礼物、节目。

  大汉国方面:谦逊有礼──没有盛气凌人的傲慢;薄礼不薄──史料记载:西方宫廷皇族和贵族以穿丝绸服装为时尚,丝绸与黄金在当时几乎等价;罗马国和安息国交战,见安息帝国士兵身上穿的丝绸服装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宛如天神,吓得不知所措,结果溃不成军。教师同时注意鼓励学生不仅要理解正确,而且要读出人物当时的感情。

  ⑶小结:一条路,打通了隔膜,增进了了解,加深了友谊,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有感情地再读*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2、感受经济(科技)之路:

  ⑴丝绸之路是伟大之路,除了因为这是一条友谊之路,还因为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⑵读课文第十三自然段。

  ⑶为什么说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⑷交流,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可以向深层探究:

  为什么说将*的养蚕、冶铁等技术带向国外,将国外的葡萄、核桃等食品带到*,就会促进经济或者科技的发展呢?

  ⑸有感情地朗读。

  3、感受文化之路:

  ⑴丝绸之路的伟大还体现在它是一条文化之路。

  ⑵齐读“我国音乐、舞蹈、绘画,由于吸收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⑶你是怎样理解这一句的?

  (杨贵妃是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其善跳胡旋舞,说明了这种舞蹈在当时的风行。已故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向达先生曾撰有长篇论文《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我们可以从这篇史学名作中,一览唐代长安的种种胡化景象。)

  ⑷小结:

  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非洲的古文明联系在了一起,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在延绵的丝绸之路古道上,遗留下大量的文明古迹,传达给人们的却是超越国界和民族差异的精神共鸣,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再次有感情地再读*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四、总结升华,领会现代意义

  1、教师有感情地激疑:望着这座群雕,作者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望着这座群雕,作者情不自禁地引起了对往日商贸繁荣的遐想。同学们,从这些首尾似乎重复的话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交流:丝绸之路对古代经济、文明的巨大贡献;深情的民族自豪感;丝绸之路对现代西部人的一种感召力──西部大开发。

  3、激朗读。

  五、作业

  1、结合课文上所讲的内容,说说“为什么丝绸之路是一条伟大的路”。

  2、有条件的,可以开一个“丝绸之路故事会”。

五年级下册《丝绸之路》优秀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认为是难课的理由):

  《丝绸之路》这篇课文先以一个小故事点出了*丝绸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和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接着讲了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历尽千辛万苦,献出了毕生的精力打通通往西域的道路,开辟丝绸之路的历史过程;最后点明了丝绸之路发挥的巨大作用――“它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全文涉及的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知识复杂,在教学时难以把握。对于语文学*又应该有语文的味道在其中,如何复述课文,如何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并学*运用这一写法是本课的重点。总之,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如何统一,在这课的教学中我认为很难。

  设计理念:

  让学生以一位导游的身份介绍丝绸之路、交流资料等,以此来创设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人人参与,让学生在有效的参与中自主阅读,不断探究;在感兴趣的具体语言实践活动中,感受课文意境、积累课文语言,积累和文章有关的诗句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要求会写、会认的7个生字。

  3、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4、运用“金钥匙”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复述课文。

  5、通过反复读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并学*运用这一写法。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张骞与丝绸之路》资料;选用诗句的投影;推荐阅读的文章《茶马古道》等。

  2、学生搜集和丝绸之路的相关资料(故事、常识性知识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话说丝绸之路

  引入新课,交流资料。

  1、师板书课题提问:读了课题你有哪些疑问?生质疑。

  2、交流有关丝绸之路资料。知道有关丝绸之路的哪些知识?(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各组互相补充,教师随机评价、筛选有用信息;教师补充信息:海上丝绸之路)

  走*丝绸之路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自读课文交流所获。

  2、检查自学情况:生字词语的朗读和书写;重点段落的朗读。

  第二课时

  走进丝绸之路

  古诗引入,积累语言。

  学生读背描写西域的诗句:“劝君更饮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羌笛无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感悟内容,解决问题。

  问题一:这是一条怎样的路?

  问题二:张骞在开辟丝绸之路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从哪儿能体会到?

  情感升华,体会艰辛。

  1、教师出示资料《张骞与丝绸之路》。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张骞是位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

  2、做小导游,复述课文。(小组内互相练*说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时提醒学生要抓住关键词句来复述课文。)

  延伸丝绸之路

  1、学完了课文《丝绸之路》,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把你想说的写下来。

  2、想想:现在的我们能为“丝绸之路”做些什么?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做一个关于“丝绸之路”的调查小报告或者搜集资料做一份关于“丝绸之路”的介绍。

五年级下册《丝绸之路》优秀教学设计3

  [设计理念]

  1、从兴趣出发,引导学生感悟。兴趣是学*的内驱力,只有培养学生学*语文的浓厚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所以,调动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因此,我设计了由欣赏丝绸的风采导入,并引起学生思考“丝绸是怎样被世界认识的”。

  2、让学生做学*的主人,教师因势利导。采用探究性学*的方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去进行阅读实践,自己去感受、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教师只给以适当点拨、引导。

  3、发散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眼界。让学生搜集、整理、运用资料,让学生宏观地看丝绸之路。激发学生学*探索的欲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反复读课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3、体会张骞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4、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

  体会张骞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准备]

  课前学生搜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和开辟丝绸之路的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直入课文

  1、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礼物,你们看——

  学生(齐说):丝绸(板书“丝绸”)

  (播放课件,展示各种华美的丝绸面料,过渡到丝绸面料的衣服)

  2、积累运用词语。

  看了这些礼物,你是什么感受?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一下。

  预设学生会说出:赞叹不已、赞不绝口、瞠目结舌、目瞪口呆……

  [设计目的:让学生用成语形容自己的感受,一来培养学生积累、运用成语的能力;二来帮助学生理解文中新词“赞不绝口”、“目瞪口呆”;三来可以由此引入课文。可谓一举三得]

  3、引入课文。

  *的丝绸不但在今天受到全世界的青睐,早在古代就赢得了众多的喝彩!历史上就曾经记载过这样一件事:……请同学们读文。

  4、学生读课文第1、2自然段,了解丝绸在国外知名度很高。

  二、发现矛盾,产生疑问

  1、课件出示地图,显示罗马和*之间的距离有七千多公里。

  2、学生介绍当时的交通条件:没有公路铁路,没有汽车飞机。罗马位于*西边七千多公里的地方,中间还隔着沙漠、高山和荒原,沿途还有强盗和野兽。

  [设计目的:让学生结合地图和课文感受罗马和*之间的距离远,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为学生产生疑问作铺垫,同时也为后面体会张骞出使西域的艰难作铺垫]

  3、学生自发产生疑问。

  罗马和*之间的距离远,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那么*的丝绸究竟是怎么运到欧洲去的呢?

  [设计目的:虽然文中也有这个问题,但让学生直接看到问题,远不如让他们亲自发现问题感受深刻,这样解决问题的欲望也更加强烈,让学生真正做学*的主人]

  4、引出“路”,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1)学生很快自己找到了答案:原来有一条横贯亚洲、以丝绸贸易为主的古代商路。(板书“路”)

  (2)为了开辟这条路,汉代探险家、外交家张骞献出了毕生精力。

  (3)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第4自然段巧妙地把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衔接起来,即前半部分回答上一段提出的问题,后半部分则和下面的自然段有关。我们把这样的自然段称之为“过渡段”,它就像一座小桥,把前后的自然段连接了起来,所以我们说过渡段的作用是承上启下。《丝绸之路》教学设计相关内容:《将相和》教学反思《把铁路修到*去》课文理解《珍珠鸟》课堂实录20珍珠鸟简案猴王出世《半截蜡烛》教案小学语文第十册《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教学案例《草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3查看更多>>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课中质疑,直指重点。

  课文学到这里,你还想提出哪些问题?

  预设:开辟丝绸之路为什么会献出了毕生精力?

  张骞是怎样开辟丝绸之路的?他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设计目的:课中质疑,问题质量较高。问题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2、默读课文,结合课前所查资料思考问题,边读边作批注。

  [设计目的:锻炼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能力;作批注让孩子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惯;安排学生结合资料回答问题,锻炼他们处理运用资料的能力,同时还能丰富课文的内容]

  3、小组交流。

  张骞是怎样开辟丝绸之路的?他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4、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时指导朗读,并让学生明确以下内容:

  (1)从“交通不便,没有公路,没有汽车和飞机……”能看出丝绸之路上困难重重。

  (2)从“依靠太阳和星星辨别方向”、“日夜兼程”体会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不辞辛劳。

  (3)“牧草由绿变黄,又由黄变绿;燕阵向南飞去,又从南方飞回,一转眼就是十一年过去了。”“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引导大家想象:在这十一年中,张骞可能遇到了哪些困难和诱惑,他是怎么想的。

  [设计目的:通过想象,体会张骞的内心世界,理解他深深的爱国情怀。突破教学难点]

  (4)从“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等语句中,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坚定信念以及他的爱国情怀。

  (5)从“张骞向汉武帝介绍了西域各国的方位、人口、兵力、风俗、物产、相互关系以及对汉朝的态度”中我们能感受到张骞此行虽历尽艰辛,却不辱使命、收获颇丰。

  四、情感升华

  1、丝绸之路的开辟对于*乃至全世界来说有着重大的作用。

  学生结合资料和课文最后一段谈丝绸之路的作用。

  2、谈自张骞出使西域后丝绸之路的发展。

  (课件出示:①张骞出使西域地图。②丝绸之路的发展图)

  [设计目的:激发学生了解丝绸之路、探索丝绸之路的欲望。一节语文课的结束,正是新的学*的开始]

  3、总结:丝绸之路是连接古代东方与西方文明的纽带和文化走廊,将四大文明古国串联起来,组成一个横亘亚非欧三大洲的历史文化大舞台;丝绸之路有恢弘壮丽的自然景观,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以及波澜壮阔的宗教民族融合,给后人留下了无数激动人心的历史画卷和不尽的历史之谜。

  丝绸之路在等待着我们去了解,去探索。


丝绸之路优秀教学设计优选【五】篇(扩展4)

——五年级语文下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菁华5篇)

五年级语文下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生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提出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并且学会与同学共同交流解决。

  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4、通过反复读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并学*运用这一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运用“金钥匙”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复述课文。

  2、让学生体会张骞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丝绸之路的相关资料。

  2、有关丝绸之路的地图(示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我们的生活、学*都离不开路。说说你们知道的路都有哪些?

  2、在这么多路之中,有一条有名的丝绸之路。对丝绸之路,你们了解多少?

  3、学生交流对丝绸之路的了解:

  同桌或小组交流,个别介绍。

  (点评: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良好*惯。)

  4、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丝绸之路。

  板书课题:

  丝绸之路

  二、质疑课题,自主阅读

  1、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会提出:

  丝绸之路是从哪里到哪里的?丝绸之路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叫丝绸之路?张骞是怎么开辟丝绸之路的?……

  (教师依据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简要板书。)

  2、学生提问后,同位轻声读课文,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并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引导他们从刚才的提问中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

  3、同座位、小组交流筛选后的问题。

  (不要求完全统一,确保学生个性化地阅读。)

  4、带着问题学生自读自悟,一边读课文,一边根据自己的体会做批注。

  (点评:疑是思考的开始,问题是产生学*的起点。采用研究性学*的方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去进行阅读实践,自己去感受、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5、小组内交流。

  6、文中的哪一段既写了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又写了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这两部分?找出来,读一读。

  7、巧妙地把两部分内容衔接起来,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我们叫它过渡段。请同学们再读一读,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8、全班交流。

  三、细读课文,深入探究

  1、独立阅读:

  理出文章层次,找出重点部分。默读3~12自然段,仔细品读文中的重点词句,对难以理解的内容要多读、多思、多悟,然后和同位交流。学生解决不了的,教师做指点和讲解。如:“张骞学会了匈奴话,和匈奴融洽相处,同时默记地形……”

  ⑴带着问题反复读有关段落。

  ⑵同位说一说丝绸之路是在什么样的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开辟出来的?

  ⑶为什么在这种特定环境中张骞能开辟出丝绸之路?

  ⑷开辟丝绸之路说明了什么?

  2、小组讨论,回答。

  3、交流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经过。

  (点评:珍视学生的独特的阅读感受、体验和理解,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需求,给每一个孩子展示自己的机会。)

  四、重点品读,体会作用

  1、默读第1、3自然段,思考:丝绸之路发挥了怎样的巨大作用?

  2、学了这篇课文,你的收获是什么?

  五、自主学*,书写生字

  1、自己学*生字,放手自主识字。

  2、学生独立书写,独立检查。

  3、同位互查生字书写。

  (点评:要养成主动识字的*惯,就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的欲望,给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和表现自己的机会。放手让学生独立识字,写字,调动学生主动、合作学*的热情。)

  六、作业

  把丝绸之路的故事讲给家里的人听。

五年级语文下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2

  [设计理念]

  1、从兴趣出发,引导学生感悟。兴趣是学*的内驱力,只有培养学生学*语文的浓厚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所以,调动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因此,我设计了由欣赏丝绸的风采导入,并引起学生思考“丝绸是怎样被世界认识的”。

  2、让学生做学*的主人,教师因势利导。采用探究性学*的方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去进行阅读实践,自己去感受、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教师只给以适当点拨、引导。

  3、发散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眼界。让学生搜集、整理、运用资料,让学生宏观地看丝绸之路。激发学生学*探索的欲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反复读课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3、体会张骞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4、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体会张骞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准备]课前学生搜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和开辟丝绸之路的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直入课文

  1、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礼物,你们看——

  学生(齐说):丝绸(板书“丝绸”)

  (播放课件,展示各种华美的丝绸面料,过渡到丝绸面料的衣服)

  2、积累运用词语。

  看了这些礼物,你是什么感受?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一下。

  预设学生会说出:赞叹不已、赞不绝口、瞠目结舌、目瞪口呆……

  [设计目的:让学生用成语形容自己的感受,一来培养学生积累、运用成语的能力;二来帮助学生理解文中新词“赞不绝口”、“目瞪口呆”;三来可以由此引入课文。可谓一举三得]

  3、引入课文。

  *的丝绸不但在今天受到全世界的青睐,早在古代就赢得了众多的喝彩!历史上就曾经记载过这样一件事:……请同学们读文。

  4、学生读课文第1、2自然段,了解丝绸在国外知名度很高。

  二、发现矛盾,产生疑问

  1、课件出示地图,显示罗马和*之间的距离有七千多公里。

  2、学生介绍当时的交通条件:没有公路铁路,没有汽车飞机。罗马位于*西边七千多公里的地方,中间还隔着沙漠、高山和荒原,沿途还有强盗和野兽。

  [设计目的:让学生结合地图和课文感受罗马和*之间的距离远,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为学生产生疑问作铺垫,同时也为后面体会张骞出使西域的艰难作铺垫]

  3、学生自发产生疑问。

  罗马和*之间的距离远,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那么*的丝绸究竟是怎么运到欧洲去的呢?

  [设计目的:虽然文中也有这个问题,但让学生直接看到问题,远不如让他们亲自发现问题感受深刻,这样解决问题的欲望也更加强烈,让学生真正做学*的主人]

  4、引出“路”,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1)学生很快自己找到了答案:原来有一条横贯亚洲、以丝绸贸易为主的古代商路。(板书“路”)

  (2)为了开辟这条路,汉代探险家、外交家张骞献出了毕生精力。

  (3)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第4自然段巧妙地把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衔接起来,即前半部分回答上一段提出的问题,后半部分则和下面的自然段有关。我们把这样的自然段称之为“过渡段”,它就像一座小桥,把前后的自然段连接了起来,所以我们说过渡段的作用是承上启下。《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相关内容:《将相和》教学反思《把铁路修到*去》课文理解《珍珠鸟》课堂实录20珍珠鸟简案猴王出世《半截蜡烛》教案小学语文第十册《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教学案例《草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3查看更多>>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课中质疑,直指重点。

  课文学到这里,你还想提出哪些问题?

  预设:开辟丝绸之路为什么会献出了毕生精力?

  张骞是怎样开辟丝绸之路的?他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设计目的:课中质疑,问题质量较高。问题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2、默读课文,结合课前所查资料思考问题,边读边作批注。

  [设计目的:锻炼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能力;作批注让孩子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惯;安排学生结合资料回答问题,锻炼他们处理运用资料的能力,同时还能丰富课文的内容]

  3、小组交流。

  张骞是怎样开辟丝绸之路的?他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4、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时指导朗读,并让学生明确以下内容:

  (1)从“交通不便,没有公路,没有汽车和飞机……”能看出丝绸之路上困难重重。

  (2)从“依靠太阳和星星辨别方向”、“日夜兼程”体会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不辞辛劳。

  (3)“牧草由绿变黄,又由黄变绿;燕阵向南飞去,又从南方飞回,一转眼就是十一年过去了。”“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引导大家想象:在这十一年中,张骞可能遇到了哪些困难和诱惑,他是怎么想的。

  [设计目的:通过想象,体会张骞的内心世界,理解他深深的爱国情怀。突破教学难点]

  (4)从“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等语句中,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坚定信念以及他的爱国情怀。

  (5)从“张骞向汉武帝介绍了西域各国的方位、人口、兵力、风俗、物产、相互关系以及对汉朝的态度”中我们能感受到张骞此行虽历尽艰辛,却不辱使命、收获颇丰。

  四、情感升华

  1、丝绸之路的开辟对于*乃至全世界来说有着重大的作用。

  学生结合资料和课文最后一段谈丝绸之路的作用。

  2、谈自张骞出使西域后丝绸之路的发展。

  (课件出示:①张骞出使西域地图。②丝绸之路的发展图)

  [设计目的:激发学生了解丝绸之路、探索丝绸之路的欲望。一节语文课的结束,正是新的学*的开始]

  3、总结:丝绸之路是连接古代东方与西方文明的纽带和文化走廊,将四大文明古国串联起来,组成一个横亘亚非欧三大洲的历史文化大舞台;丝绸之路有恢弘壮丽的自然景观,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以及波澜壮阔的宗教民族融合,给后人留下了无数激动人心的历史画卷和不尽的历史之谜。

  丝绸之路在等待着我们去了解,去探索……

五年级语文下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认为是难课的理由):

  《丝绸之路》这篇课文先以一个小故事点出了*丝绸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和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接着讲了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历尽千辛万苦,献出了毕生的精力打通通往西域的道路,开辟丝绸之路的历史过程;最后点明了丝绸之路发挥的巨大作用――“它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 全文涉及的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知识复杂,在教学时难以把握。对于语文学*又应该有语文的味道在其中,如何复述课文,如何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并学*运用这一写法是本课的重点。总之,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如何统一,在这课的教学中我认为很难。

  设计理念:

  让学生以一位导游的身份介绍丝绸之路、交流资料等,以此来创设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人人参与,让学生在有效的参与中自主阅读,不断探究;在感兴趣的具体语言实践活动中,感受课文意境、积累课文语言,积累和文章有关的诗句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要求会写、会认的7个生字。

  3、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4、运用“金钥匙”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复述课文。

  5、通过反复读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并学*运用这一写法。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张骞与丝绸之路》资料;选用诗句的投影;推荐阅读的文章《茶马古道》等。

  2、学生搜集和丝绸之路的相关资料(故事、常识性知识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话说丝绸之路

  引入新课,交流资料。

  1、师板书课题提问:读了课题你有哪些疑问?生质疑。

  2、交流有关丝绸之路资料。知道有关丝绸之路的哪些知识?(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各组互相补充,教师随机评价、筛选有用信息;教师补充信息:海上丝绸之路)

  走*丝绸之路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自读课文交流所获。

  2、检查自学情况:生字词语的朗读和书写;重点段落的朗读。

  第二课时

  走进丝绸之路

  古诗引入,积累语言。

  学生读背描写西域的诗句:“劝君更饮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羌笛无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感悟内容,解决问题。

  问题一:这是一条怎样的路?

  问题二:张骞在开辟丝绸之路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从哪儿能体会到?

  情感升华,体会艰辛。

  1、教师出示资料《张骞与丝绸之路》。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张骞是位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

  2、做小导游,复述课文。(小组内互相练*说 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时提醒学生要抓住关键词句来复述课文。)

  延伸丝绸之路

  1、学完了课文《丝绸之路》,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把你想说的写下来。

  2、想想:现在的我们能为“丝绸之路”做些什么?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做一个关于“丝绸之路”的调查小报告或者搜集资料做一份关于“丝绸之路”的介绍。

五年级语文下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丝绸之路》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学情分析】

  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读懂阅读提示,把握阅读要求,然后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再引导学生认真读书,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交流。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读读记记矗立、戎装、守候、鸵鸟、匕首、贸易、芝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灿烂的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3、激发起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教学理念】

  1、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和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2、及时、多层次、多角度地鼓励学生,树立学生的信心,激发学*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达方法,激发了解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导语:

  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丝绸之路。

  2、齐读课题。

  二、阅读课文,交流体会

  1、自由朗读课文:

  读准生字,把文章读通顺。

  2、检查预*情况,和同学交流一下你最喜欢的部分:

  激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丝绸之路称为对话之路,当代的*人称它为开放之路,那么,文中所写的*使者称它为什么呢?

  3、齐读*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4、进一步激疑:

  听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使者为什么称它为伟大的路呢?伟大体现在哪里?

  5、小组合作讨论。

  6、鼓励各小组陈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在和学生的对话中相机梳理思路──友谊之路、商贸之路、文化之路、科学之路

  三、深入读文,把握主旨

  1、感受友谊之路:

  ⑴ 自由读课文描写大汉国和安息国使节见面的部分,在原来小组同学发言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两国人民友谊体现在什么地方?

  ⑵ 交流、生发:

  安息国臣民等待时的浩浩荡荡的大军在边境迎候,刚出现骆驼队时人们的欢呼奏乐欢腾。*使臣的大跨步上前满面笑容;安息国将军的翻身下马高兴得连连点头等地方可以看出两国的友好与融洽。

  教师在对话中点拨:

  安息国(今伊朗)方面:迎候之远──边境线上;迎候之众──感受浩浩荡荡的意思,读出浩荡的气势,然后引史实以佐证:20000多人;迎候之热──表情、语言、动作、礼物、节目。

  大汉国方面:谦逊有礼──没有盛气凌人的傲慢;薄礼不薄──史料记载:西方宫廷皇族和贵族以穿丝绸服装为时尚,丝绸与黄金在当时几乎等价;罗马国和安息国交战,见安息帝国士兵身上穿的丝绸服装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宛如天神,吓得不知所措,结果溃不成军。

  教师同时注意鼓励学生不仅要理解正确,而且要读出人物当时的感情。

  ⑶ 小结:

  一条路,打通了隔膜,增进了了解,加深了友谊,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有感情地再读*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2、感受经济(科技)之路:

  ⑴ 丝绸之路是伟大之路,除了因为这是一条友谊之路,还因为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⑵ 读课文第十三自然段。

  ⑶ 为什么说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⑷ 交流、生发,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可以向深层探究:

  为什么说将*的养蚕、冶铁等技术带向国外,将国外的葡萄、核桃等食品带到*,就会促进经济或者科技的发展呢?

  ⑸ 有感情地朗读。

  3、感受文化之路:

  ⑴ 丝绸之路的伟大还体现在它是一条文化之路。

  ⑵ 齐读我国音乐、舞蹈、绘画,由于吸收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⑶ 你是怎样理解这一句的?

  (杨贵妃是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其善跳胡旋舞,说明了这种舞蹈在当时的风行。已故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向达先生曾撰有长篇论文《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我们可以从这篇史学名作中,一览唐代长安的种种胡化景象。)

  ⑷ 小结:

  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非洲的古文明联系在了一起,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在延绵的丝绸之路古道上,遗留下大量的文明古迹,传达给人们的却是超越国界和民族差异的精神共鸣,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再次有感情地再读*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四、总结升华,领会现代意义

  1、教师有感情地激疑:

  望着这座群雕,作者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望着这座群雕,作者情不自禁地引起了对往日商贸繁荣的遐想。同学们,从这些首尾似乎重复的话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交流:

  丝绸之路对古代经济、文明的巨大贡献;深情的民族自豪感;丝绸之路对现代西部人的一种感召力──西部大开发。

  3、激情朗读。

  4、其实,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一幕,只是通过丝绸之路发生的一个小小的故事。这样的故事还有好多好多。你还知道些什么呢?把你搜集的资料和大家一起交流交流吧。

  5、交流小组内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五年级语文下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5

  [设计理念]

  1、从兴趣出发,引导学生感悟。兴趣是学*的内驱力,只有培养学生学*语文的浓厚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所以,调动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因此,我设计了由欣赏丝绸的风采导入,并引起学生思考“丝绸是怎样被世界认识的”。

  2、让学生做学*的主人,教师因势利导。采用探究性学*的方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去进行阅读实践,自己去感受、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教师只给以适当点拨、引导。

  3、发散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眼界。让学生搜集、整理、运用资料,让学生宏观地看丝绸之路。激发学生学*探索的欲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反复读课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3、体会张骞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4、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

  体会张骞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准备]

  课前学生搜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和开辟丝绸之路的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直入课文

  1、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礼物,你们看——

  学生(齐说):丝绸(板书“丝绸”)

  (播放课件,展示各种华美的丝绸面料,过渡到丝绸面料的衣服)

  2、积累运用词语。

  看了这些礼物,你是什么感受?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一下。

  预设学生会说出:赞叹不已、赞不绝口、瞠目结舌、目瞪口呆……

  [设计目的:让学生用成语形容自己的感受,一来培养学生积累、运用成语的能力;二来帮助学生理解文中新词“赞不绝口”、“目瞪口呆”;三来可以由此引入课文。可谓一举三得]

  3、引入课文。

  *的丝绸不但在今天受到全世界的青睐,早在古代就赢得了众多的喝彩!历史上就曾经记载过这样一件事:……请同学们读文。

  4、学生读课文第1、2自然段,了解丝绸在国外知名度很高。

  二、发现矛盾,产生疑问

  1、课件出示地图,显示罗马和*之间的距离有七千多公里。

  2、学生介绍当时的交通条件:没有公路铁路,没有汽车飞机。罗马位于*西边七千多公里的地方,中间还隔着沙漠、高山和荒原,沿途还有强盗和野兽。

  [设计目的:让学生结合地图和课文感受罗马和*之间的距离远,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为学生产生疑问作铺垫,同时也为后面体会张骞出使西域的艰难作铺垫]

  3、学生自发产生疑问。

  罗马和*之间的距离远,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那么*的丝绸究竟是怎么运到欧洲去的呢?

  [设计目的:虽然文中也有这个问题,但让学生直接看到问题,远不如让他们亲自发现问题感受深刻,这样解决问题的欲望也更加强烈,让学生真正做学*的主人]

  4、引出“路”,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1)学生很快自己找到了答案:原来有一条横贯亚洲、以丝绸贸易为主的古代商路。(板书“路”)

  (2)为了开辟这条路,汉代探险家、外交家张骞献出了毕生精力。

  (3)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第4自然段巧妙地把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衔接起来,即前半部分回答上一段提出的问题,后半部分则和下面的自然段有关。我们把这样的自然段称之为“过渡段”,它就像一座小桥,把前后的自然段连接了起来,所以我们说过渡段的作用是承上启下。《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相关内容:《将相和》教学反思《把铁路修到*去》课文理解《珍珠鸟》课堂实录20珍珠鸟简案猴王出世《半截蜡烛》教案小学语文第十册《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教学案例《草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3查看更多>>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课中质疑,直指重点。

  课文学到这里,你还想提出哪些问题?

  预设:开辟丝绸之路为什么会献出了毕生精力?

  张骞是怎样开辟丝绸之路的?他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设计目的:课中质疑,问题质量较高。问题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2、默读课文,结合课前所查资料思考问题,边读边作批注。

  [设计目的:锻炼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能力;作批注让孩子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惯;安排学生结合资料回答问题,锻炼他们处理运用资料的能力,同时还能丰富课文的内容]

  3、小组交流。

  张骞是怎样开辟丝绸之路的?他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4、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时指导朗读,并让学生明确以下内容:

  (1)从“交通不便,没有公路,没有汽车和飞机……”能看出丝绸之路上困难重重。

  (2)从“依靠太阳和星星辨别方向”、“日夜兼程”体会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不辞辛劳。

  (3)“牧草由绿变黄,又由黄变绿;燕阵向南飞去,又从南方飞回,一转眼就是十一年过去了。”“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引导大家想象:在这十一年中,张骞可能遇到了哪些困难和诱惑,他是怎么想的。

  [设计目的:通过想象,体会张骞的内心世界,理解他深深的爱国情怀。突破教学难点]

  (4)从“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等语句中,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坚定信念以及他的爱国情怀。

  (5)从“张骞向汉武帝介绍了西域各国的方位、人口、兵力、风俗、物产、相互关系以及对汉朝的态度”中我们能感受到张骞此行虽历尽艰辛,却不辱使命、收获颇丰。

  四、情感升华

  1、丝绸之路的开辟对于*乃至全世界来说有着重大的作用。

  学生结合资料和课文最后一段谈丝绸之路的作用。

  2、谈自张骞出使西域后丝绸之路的发展。

  (课件出示:①张骞出使西域地图。②丝绸之路的发展图)

  [设计目的:激发学生了解丝绸之路、探索丝绸之路的欲望。一节语文课的结束,正是新的学*的开始]

  3、总结:丝绸之路是连接古代东方与西方文明的纽带和文化走廊,将四大文明古国串联起来,组成一个横亘亚非欧三大洲的历史文化大舞台;丝绸之路有恢弘壮丽的自然景观,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以及波澜壮阔的宗教民族融合,给后人留下了无数激动人心的历史画卷和不尽的历史之谜。

  丝绸之路在等待着我们去了解,去探索……


丝绸之路优秀教学设计优选【五】篇(扩展5)

——《丝绸之路》的教学反思菁选

《丝绸之路》的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丝绸之路》的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丝绸之路》的教学反思1

  《丝绸之路》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作者先描写了矗立在陕西西安市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然后由点及面、由情入理地阐明了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由群雕遐想到两千多年前的情形,重点描写了汉代张骞的副使与安息国将军在边境上互赠礼品的场面,展现了两国不同的礼节、文化及经济发展。课文描写细腻生动,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栩栩如生。作者接着概述了丝绸之路对中西方国家经济、贸易、文化的'促进与繁荣所起的重大作用。

  根据课文的结构特点,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认识“矗、凹”等9个生字,读读记记“矗立、戎装”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灿烂的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起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为了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在导入新课时,先向学生呈现世界版图上丝绸之路所经路线,让学生了解当时有一条横贯中亚、联系欧亚两洲的交通大道。它对一些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起了重大作用。因为大量的中国丝和丝织品由此道西运,所以这条交通大道在19世纪被欧洲学者称为“丝绸之路”。介绍这些资料的目的是使学生对丝绸之路有一个感性认识,并对丝绸之路产生探究的兴趣。其次,由于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以自读自悟为主。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读懂阅读提示,把握阅读要求,然后初读课文,认识生字,了解课文内容。再引导学生认真读书,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交流。当学生交流读书收获的时候,我先从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入手,提问学生“丝绸之路给你怎样的印象?你是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的?”接着要求学生交流,把自己最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学生在交流时,都不约而同地找出古丝绸之路上与安息国互赠礼品一幕时,认为这一幕无论从字里行间来看都能体现了这是中西方的友好往来之路:安息国大军列队奏乐迎候来使,互赠礼品,彼此彬彬有礼,惊喜连连;这是一条经济、文化交流之路:中国的绫罗绸缎,西方的鸵鸟蛋、魔术表演,都代表着双方不同的经济文化发展,所以,丝绸之路对加强东西方经济、贸易、文化交流和促进各国人民友谊起的重要作用,点明了这条路伟大的历史意义。最后,我从写法上对学生进行了指导,让孩子们认真读读课文的开头、结尾,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并说一说首尾与中间部分的联系。

  教学本课后,我静下心来回顾我的教学过程,引发出几个思考:1毕竟这是一条古代丝绸之路,而这条丝绸之路老师和学生都没有见过,究竟当时的丝绸之路是怎样繁荣,这条路的样子是如何,现在都无能考究。虽然,我们能从文章的字里行间里感受,但是,在师生的头脑中这条丝绸之路是模糊的,根本没有印象的,即使我们搜集了大量的相关资料,也不能在自己的头脑中呈现其清晰的样貌,所以,学生只能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加深理解,但这种理解是表面的,根本不深刻的。

  2虽然我在不断尝试创设一定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了解西部的兴趣,但由于这条丝绸之路发生的年代距离学生生活的年代实在是太远了,学生理解起来感觉太陌生,所以对了解丝绸之路兴趣不是太大。

  3由于这是一篇阅读课文,我只是引导学生读懂阅读提示,让学生自读自悟为主,理解课文内容,然后通过交流、讨论、朗读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对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还是不够,在以后的教学中我都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丝绸之路》的教学反思2

  《丝绸之路》是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本文是略读课文,在教学前,我先让学生进行查找资料做好预*工作。但是通过课上对预*的检查发现,很多学生的预*还不不能过关,课文读不熟的情况大有人在,更不用说总结课文内容,体会文章含义深刻的句子。所以,本堂课无法按预先计划进行,我只好和学生一起再次读课文,了解课文后的'资料,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根据学生的学情,又和学生对预*的内容做了一些补充,一节课就这样结束了。虽然课堂上也有几个比较优秀的孩子举手回答问题,但是,总把课堂交流的机会给少数孩子,无法激励更多孩子参与进来,也就无法实现预定的学*目标。一堂课下来,倍感郁闷。

  “丝绸之路”这段历史离学生的生活太遥远,没有感性材料,学生很难理解。如何帮助孩子走*历史,更好地去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是我是本堂课要解决的重点。课前,我收集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影视资料。也鼓励孩子们自己查资料,读课后资料袋。使他们初步了解了“丝绸之路”的路线,知道了张骞的丰功伟绩。通过本课的学*,再次让我深刻的体会学生课前预*的重要性。同时,老师课前备好有助课堂教学的资料也同样如此重要,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积极性而且也有提升课堂氛围的效果。

  小学语文丝绸之路教学反思总汇

《丝绸之路》的教学反思3

  丝绸之路的开通,最初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经济贸易,而且是单一的丝绸贸易。后来,随着丝绸贸易的稳定成熟,开拓了陶瓷,茶叶,玉器,农作物等诸多方面的贸易往来,并拓宽了我国对西亚各国直至欧洲大陆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的交流。把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文化和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连接起来,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丝绸之路对中国音乐文化的影响可以说是变革性的。它丰富了中国民族乐队的形制,带动了说唱音乐的发展,促成了广东音乐和江南丝竹的形成和发展。

  如今扬琴,琵琶成了民族乐队的支柱,唢呐成了民间礼俗活动的轻骑兵。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乐器的传入纯属偶合,其动因简单而纯朴。就象丝路本身对中国的影响超越了决策者汉武帝和执行者张骞的期望一样,已经超越了当初的几个功臣的想象。

  丝路漫漫,沙暮孤寂。起初,为了打发单调乏味的商旅生活,有人把丝路途中一些粗糙简陋的乐器捡来玩,经过玩家和专业乐手的不断革新改进,就成了影响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乐器了。

  唢呐,出自波斯、***地区,唐代传入中国。琵琶源于波斯、***等地,汉代传入我国。扬琴是明朝末期由波斯传入,最初是为曲艺伴奏,并形成多种流派,又成为广东音乐、江南丝竹和山东琴曲等乐种的'主要乐器之一。

  竖头箜篌是竖琴的一种,最早存在于古代巴比伦、埃及、希腊的音乐中,东汉时由波斯传入我国。

  所以,偶然性事件的发生,有时会影响事物的发展格局。只不过,这几件乐器传入中国时,它是简单粗糙的,不成形的。传入中国以后,倾注了中国人的智慧。从音律,造型,演奏技巧,生产,教学诸多方面都凝结了中国人的智慧。所以,今天我们可以自豪的说,这是中国民族乐器。

《丝绸之路》的教学反思4

  《丝绸之路》是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走进西部”中的一篇略读课文。选择这篇课文作为本学期的青年教师汇报课,是因为我觉得它有丰富的内涵和厚重的底蕴,想尝试带领着学生从语文的角度去领略这一路的故事,更全面的感知中华文化中,令人骄傲自豪浓墨重彩的一笔,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作者先描写了矗立在陕西西安市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然后由点及面、由情入理地阐明了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由群雕遐想到两千多年前的情形,重点描写了汉代张骞的副使与安息国将军在边境上互赠礼品的场面,展现了两国不同的礼节、文化及经济发展。作者接着还概述了丝绸之路对中西方国家经济、贸易、文化的促进与繁荣所起的重大作用。

  对于丝绸之路,不论是时间距离,还是空间范畴学生都感到很陌生。但是,我觉得作为华夏子孙,丝绸之路是每个人都应该了解并为之骄傲的历史。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认识“矗、凹”等九个字词。读读记记“矗立、戎装、守候、鸵鸟、匕首、贸易、芝麻”等词语。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能说出主要内容,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了解西部灿烂的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3、激发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能说出主要内容,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教学难点: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

  为了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落实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在导入新课时,先向学生呈现出葡萄、核桃、黄瓜、石榴四种事物,并告诉他们这些事物,在两千年前的中国是被当成贡品只有皇帝和贵族可以享用,因为它们的原产地并不是在中国,所以稀有而珍贵。提出疑问为什么现在却成为身边普通的事物呢?顺利引出了课题《丝绸之路》。接着提出问题“丝绸之路的开拓者?丝绸之路如何得名?丝绸之路主要线路?”检查学生预*作业,在学生反馈后,为了让学生加强对丝绸之路的理解,播放一段视频。

  因为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以自读自悟为主。出示学*提示:“自由朗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流利,找出生字反复读。思考课文写了什么内容?”先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提问学生“丝绸之路是一条怎样的路?”作为主线,引领学生探究为什么中国使者把这条道路称为“伟大的.路”,结合文本和自己的理解谈体会、说感受。

  学生在交流时,都不约而同地找出古丝绸之路上与安息国互赠礼品的一幕,从字里行间来都能体现这是中西方的友谊之路:安息国大军列队奏乐迎候来使,互赠礼品,彼此彬彬有礼,惊喜连连。中国的绫罗绸缎,西方的鸵鸟蛋、魔术表演,都代表着双方不同的经济文化发展,所以,丝绸之路对加强东西方经济、贸易、文化交流和促进各国人民友谊起的重要作用,点明了这条路伟大的历史意义。在此处我特意设置分角色朗读,从安息国将军和大汉使者的语言、动作和神态展示两千年前的一幕。

  这也是一条经济之路,学生简单分析后,我通过设置情景引导学生反复读“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啊!”

  这还是一条文化之路,“文化”这个词语对学生太抽象,于是我引用图片配合音乐、旁白,让他们体会到这种“丰富多彩、美轮美奂”的意思,再带着孩子们齐读“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在清幽的音乐声中,我朗读出了课文的第一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出示“丝绸之路”的巨型石雕,发问“孩子们,现在你遐想到了什么呢?”学生可以回顾课文内容,也可以借助课前预*查找的资料谈谈自己对丝绸之路的认识。

  有一点疑惑,我在设计教学步骤的时候,试图营造一种文化气息,对于语文的工具性有一些忽略,在两者之间取舍我犹豫了很久。如,关于课文的首尾呼应如何巧妙的融合在具有语文意味的课堂,让我有些无助。但是孩子们在课堂上表现的比较活跃,乐于表现与参与。

《丝绸之路》的教学反思5

  《丝绸之路》是篇略读课文。教学本课后,我静下心来回想我的教学过程,引发出几个思考:

  (一)成功:

  教学本课时我依据课后的问题“课文重要写张骞和丝绸之路的故事,为什么还写恺撒大帝看戏?”和金钥匙:“很多课文的题目很精彩,不但简洁、鲜明,而且能启发读者联想到很多事情。”这两点入手,让学生感悟写作中的一些技巧。写恺撒大帝目的是对后面的故事起铺垫、陪衬的作用,我们回忆一下所学课文还有哪些有相似的特色,接着让学生也打开自己的作品集和作文本,找一找有没有用到这样的方法?针对某篇作文你是否可以修正一下?针对题目的确定同样采用这样的方法,同窗们兴趣盎然,部分学生的作文题目修正明显有新意,但文中曲幽通径的境界一时还无法达到,但我想至少给他们一个暗示,作文原来可以这样处置,信任以后的学*中也会关注作者的写作手段。

  (二)遗憾:

  1、毕竟这是一条古代丝绸之路,而这条丝绸之路老师和学生都没有见过,究竟当时的.丝绸之路是怎样繁华,这条路的样子是如何,现在都无能讲究。虽然,我们能从文章的字里行间里感受,但是,在师生的头脑中这条丝绸之路是模糊的,根本没有印象的,即使我们搜集了大量的相关材料,也不能在自己的头脑中涌现其清晰的样貌,所以,学生只能通过多种情势的朗读来加深理解,但这种理解是表面的,根本不深入的。

  2、虽然我在不断尝试创设一定的情景辅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了解西部的兴趣,但由于这条丝绸之路发生的年代距离学生生活的年代实在是太远了,学生理解起来感觉太陌生,所以对了解丝绸之路兴趣不是太大。

  3、由于这是篇阅读课文,我只是引导学生读懂阅读提醒,让学生自读自悟为主,理解课文内容,然后通过交换、讨论、朗读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对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还是不够,在以后的教学中我都要增强这方面的训练。

《丝绸之路》的教学反思6

  本节课我从一碗牛肉面说起,用“壮志西行勇“凿空”、丝路漫漫贯中西、古道新颜焕生机”三个篇章引导学生理解丝绸之路的历程。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的优点在于语言优美连贯,多媒体技术应用熟练,教学过程设计精细,活动较多,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并尽最大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随后的评课过程中,大家的热烈发言给了我很多的启发。

  一、首尾呼应。这节课我用牛肉面导入新课,很快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文章的结尾我用一段结束语来结束新课,并没有很好地回应导入新课时提出的问题“人们最早吃到这样一碗美味的牛肉面是什么时候呢?”如果能在展示丝绸之路东西方物种交流的动画中提到牛肉面的元素,并对导入作以回应,效果会更好。可见,课的设计要有始有终,更要善始善终。

  二、有的放矢。本节课的重点是体会丝绸之路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作用,为了突破重点,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动画展示东西方物品的交流,然后让学生根据物品交流的种类完成句子“丝绸之路是一条之路,它促进了()”。通过课堂实践,学生基本能说出贸易、科技、艺术、文明等关键词。如果仅仅引导到这里就结束的话,未免有些浅尝辄止了。可以让学生再多说一些,让学生对这一问题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最后要给学生强调,丝绸之路的本质是一条贸易通道,但在东西方长期的贸易过程中,也促进了科技、军事、文化、民族的交流,所以,它也是一条军事之路、友谊之路、民族融合之路。

  三、及时生成。在引导学生对东西方交流物种进行分类时,我们发现从西方传入中国的物品以农作物品种、艺术、宗教为主,而中国向西方输出的物品以手工业品和先进科技为主,这是我们通过观察得出的结论。那么,能不能引导学生进行再进一步的思考呢。正是因为西汉的科技发达,所以经济发达,进而导致国力强大,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因此我们可以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四、重视常态。每一节优质的公开课都凝聚了教师的努力和心血,也是教师个人教学风格的展示。每个人都应该结合自己的风格和特点设计自己的课堂,扬长避短,将个人特点发挥到极致。公开课和*时的常态课并不是割裂的,归根结底,教育要落实到每一节普通的常态课中去,因此,我们要把每一节课都当成公开课去对待,并将这种精心设计的意识,精益求精的精神落实到每一节常态课中去。

  交流促进提升,在工作室各位老师的真诚指导下,我对这节课以及以后的教育和教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集思广益找差距,博采众长再出发。坚守初心,继续努力。

《丝绸之路》的教学反思7

  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 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下几个环节;

  一、交流资料,了解丝绸之路。

  上课前,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查找资料,了解有关丝绸之路的历史,并熟悉相关内容,遇 到不理解的问题向家长或其他人请教,深入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由于课前有了充分的准备,学生在交流资料时,能够相互讨论,相互补充,在短短的几分钟,学生 知道了张骞曾经两次历经千辛万苦出使西域,对开辟从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做出卓越贡献。还有的学生带来丝绸之路的线路图,通过看图,学生了解丝绸之路所 经过大致的线路,经过哪些区域,通过古今对照,了解丝绸之路经过现在的哪些国家和地区。这些交流使学生对丝绸之路有一个感性认识,并产生探究的兴趣。

  二、自读自悟,走进丝绸之路。

  学生借助字词典读准课文内容,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和小组合作表演的形式,让学生走进丝绸之路。学生仿佛来了一次穿越,置身其中,亲眼目睹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国交流的.生动而有重大意义一幕,感受那激动人心的时刻。

  三、讨论交流,赞美丝绸之路。

  我 抓住文章的中心句“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让学生分组讨论“为什么这是一条伟大的路?伟大体现在哪里?” 学生在充分讨论后交流,有的小组认为:通过丝绸之路我们引进了西域的葡萄、黄瓜、菠菜等一些植物,还带回了狮子、犀牛、良马这些动物,所以这是一条伟大的 路。

  有的小组认为:通过丝绸之路把我国的养蚕、缫丝、冶铁等一些在当时先进的技术传给了这些国家,让那里的人们受益,所以说这是一条伟大的路。

  有的小组认为,通过丝绸之路,我国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由于吸收了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所以说这是一条伟大的路。

  学生在交流展示中明白了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和西部辉煌的历史,激起学生们自豪感。

  四、拓展延伸,弘扬丝绸精神。

  今 天我们看到的这一幕,只是通过丝绸之路发生的一个小小的故事,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投笔从戎的班超、西天取经的玄奘等等,请同学们讲述有关丝绸之路 的故事,通过讲述或聆听这一个个绘声绘色的故事,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 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同时学生也感受到这些开拓者的勇敢和执着。

《丝绸之路》的教学反思8

  本文是略读课文,应该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读懂阅读提示,把握阅读要求,然后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再引导学生认真读书,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交流。充分发挥孩子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地学*。

  “丝绸之路”这段历史离学生的生活太遥远,没有感性材料,学生很难理解。如何帮助孩子走*历史,更好地去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是本堂课要解决的重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课前,我收集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影视资料。也鼓励孩子们自己查资料,读课后资料袋。使他们初步了解了“丝绸之路”的路线,知道了张骞的丰功伟绩。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读书收获,从把握主要内容入手,说说“丝绸之路给你怎样的印象,你是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的?”接着要求“你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然后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深入体会课文内容,如,作者在遐想古丝绸之路上与安息国互赠礼品一幕时,字里行间都体现了这条路是中西方的友好往来之路:安息国大军列队奏乐迎候来使,互赠礼品,彼此彬彬有礼,惊喜连连;这是一条经济、文化交流之路:中国的`绫罗绸缎,西方的鸵鸟蛋、魔术表演,都代表着双方不同的经济文化发展。……孩子们学得兴趣盎然。

  为了进一步激发孩子的学*兴趣,巩固所学的知识,我布置了一份特殊的作业:丝绸之路给我国的经济带来许多好处,也是中国人的骄傲,回家问问爸爸、妈妈,他们对丝绸之路了解多少,把他们不知道的讲一讲。

《丝绸之路》的教学反思9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走进高年级,很明显感受到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的历史内容是渐次增加,给教学带来了一定难度。如何让历史与品德教学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富有生活气息的课堂中受到熏陶和教育,成为我们现在品德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想,在教学中正确解读教材,准确把握教法,从而让历史由过去时态转变为现在进行时态,让历史离学生*些、*些、再*些,做到古为今用,一定能让历史更好的服务于品德课堂。

  一、巧设悬念,激发探究历史的兴趣

  中国历史内容博大精深,丰富多彩,而教材中的历史知识的“点”状呈现给儿童的探究体验活动留有广阔空间,教学中的巧妙设问能触及儿童的兴奋点,启迪儿童的历史思维。在中国两代飞人的实力对比中,我先让孩子们对他们身边的世界飞人刘翔畅所欲言,当他们为之兴奋,滔滔不绝时,老师不失时机地问道“早在70多年前,中国还有一位飞人,你们知道是谁吗?”孩子们自然是兴趣浓厚,十分地想了解。简要介绍后,老师话语一转,“同是刘家人,两代飞人的经历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其实,有了这样强烈的反差,不用再提任何问题,孩子们的脑海中自然会生成一个大大的问号——是怎么回事啊?70年前的中国是怎么样的,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呀?课堂上,老师似乎不经意的一问,巧妙地摄下了悬念,很好的启迪了学生的历史思维,挖掘了教材中的知识,从而激发了学生对历史的探究兴趣。

  二、活化细节,消除现在与过去的隔阂

  历史是由无数个精彩或繁复的细节构成的,抽去这些细节,就只剩苍白的框架和无数乏味的概念,生硬的说教,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力和震撼心灵的魅力。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活化”历史,让历史细节变得丰满生动。1984年,中国射击选手许海峰为中国夺得第一块奥运金牌,实现零的突破。这一历史性的转折事件,怎样让学生有深刻感受呢?教学中,我抓住选手进行决赛时的一个细节——最后三枪选手五次举枪,有五次放下。在教室的情景描述中,孩子们和老师一起抬手、瞄准、方强、重新抬手、瞄准,五次,孩子们慢慢不笑了,神情变得凝重。此时,问问孩子,你们在想些什么?孩子们纷纷答道:“一定要瞄的再准些。”“一定要打出最好成绩,全中国都看着我呢。”“要夺金牌,让外国人知道中国人不是软弱的。”在对历史事件细节的模拟体验中,学生不但经历了事件中人物的情感变化,产生认同感,也对奥运史中着“零的突破”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感受到第一枚奥运金牌的分量,感受到中国从此扔掉“***”的称呼,中国逐步强大起来。挖掘能够深入人心的、发人深省的历史细节,并通过贯通课内与课外的学*,能让学生充分体验成败兴衰的历史沧桑,使沉重的历史成为触及学生心灵、打动他们灵魂的.“活物”。

  三、借助多媒体,身临其境感悟历史

  借助媒体手段,可以把静态的教材知识转化为动态信息,使之更生动直观,从而让孩子们穿梭历史的空间隧道,在倾听历史声音的过程中真正感悟历史。在教学中,我有机选用了相关的视频资料,让孩子们深度欣赏奥运选手夺金的艰辛、夺金时的无比激动、夺金后独特的领奖感受。所谓知之深才能爱之切,孩子们正是在观***选手奥运比赛的过程中,产生一种民族自豪感;在深层次比较新、旧中国奥运经历的基础上,深刻认识到我国国力的发展,感受到国力发展对体育兴旺的促进。

  历史发展的长河,能够让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过去和现在,就让教材中的历史内容成为孩子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在品德课的教学中,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历史内容,在历史与孩子认知特点及生活经验的结合中,让品德与社会课堂更丰富、更精彩。

《丝绸之路》的教学反思10

  一、教材分析及理念

  《丝绸之路》这篇课文先以一个小故事点出了中国丝绸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和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接着讲了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历尽千辛万苦,献出了毕生的精力打通通往西域的'道路,开辟丝绸之路的历史过程;最后点明了丝绸之路发挥的巨大作用“它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我在教学中让学生以一位导游的身份介绍丝绸之路、交流资料等,以此来创设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人人参与,让学生在有效地参与,自主阅读,不断探究;在感兴趣的具体语言实践活动中,感受课文意境、积累课文语言。

  二、课后反思

  通过教学效果我觉得本堂课的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从问题入手,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问题是学*的先导,在起始环节我设计了让学生看课题质疑。由于同一课题具有多义和多方面理解的性质,既可以这样考虑,也可以那样考虑,学生经过思考后,就围绕课题提出了如下问题:什么是丝绸之路?那是一条怎样的路?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

  2、从兴趣出发,引导学生感悟:

  兴趣是学*的内因,只有培养学生学*语文的浓厚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语文教学应以使学生爱学语文、乐学语文为基本追求,所以,调动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因此,我设计了课前搜集资料、以一位导游的身份给大家介绍丝绸之路等等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感悟课文内容,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学生在反复复述课文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了张骞的爱国情怀,与此同时也激发起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丝绸之路》的教学反思11

  教学的生命在于创新。

  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方法多种多样,只要运用得恰当,都会取得很好的效果的。例如:上《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时,导入时候,可以先做个这样的小调查:“同学们,你们最爱吃的水果是?”对这样的问题比较容易,学生会争先恐后的回答,然后问:你们知道它们从哪里传入的吗?从而引起学*新课的兴趣,由于开始上课提起了胃口,整堂课的气氛会比较好。

  点评:

  教师注重思考,强调学*兴趣、方法,注重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

  教学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不断创新。教学是艺术,艺术不能复制,世界上既然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就没有两节完全相同的课堂。

  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贵在方法多样灵活。有了兴趣,自然让人兴奋,就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我们要探索课改新路子,寓课堂以生机。课堂的生命在于创新,让课堂焕发活力。

  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为了千百学生,实现千变万化。

《丝绸之路》的教学反思12

  《丝绸之路》这一篇略读课文,生动再现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让学生对丝绸之路有个较深刻的印象,对其中叙述的故事产生兴趣从而加深对丝绸之路的了解。

  讲这篇课文之前我做了很多准备,也有很大压力,觉得这片课文不好讲,俗话说就是没信心,奠定了我紧张的基调,是讲这篇课文的重大失误。

  教学这一课,我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理解一些重点语句的能力。此外,文中还出现了较多的四字词语,其中“栩栩如生、美轮美奂”是学生必须理解但又较难掌握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提点。

  从文章的.叙述看来,如果单纯让学生在读过文章之后就概括,有一定的难度。因为课文不仅历史和现实交错,而且其时的历史相对遥远。鉴于此,我采用图片演示的方法,让学生在认真读过文章之后能和图片联系起来,文章的主要内容就出来了。而在领悟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时,让学生依据课文中间部分的内容进行分分析,引发了他们对丝绸之路的作用的了解,整个课堂气氛由于这个问题的困难而变得死气沉沉。这点,是教学本课较成功中的一处败笔。看来,如何做到收放自如,要下的功夫还很多。继续努力!

  讲这篇课文之前我做了很多准备,我觉得很难讲好这篇课文。

《丝绸之路》的教学反思13

  课前三分钟,我利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丝路片断来导入,学生被那宏大的场面所吸引,一下子学*的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了。通过“体验张骞出使西域”的小游戏,学生体会到当时张骞出使的艰难险阻,在课堂掀起了高潮。

  丝绸之路是本课的重点,它学*的难点是地理名词多,学生不容易掌握。所以,我安排了“根据课本的描述,绘制出丝绸之路路线图”这一环节,加深学生的印象。对认识丝绸之路不仅是商业通道,还是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学生往往只能认识到丝绸之路是商业通道这一层面。这需要教师点拨。于是,我设计了假如你是一位(古代的商人/学者/旅行家/工匠/使节),如何利用丝绸之路?这一问题来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进入角色,开动脑筋,自觉地学*知识和思考问题,让他们认识到丝绸之路除了物质上的交流之外,还有政治上和文化上的交流。联系今天我国西部大开发政策,我设计了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科学开发丝绸之路?这一问题,让他们联系现实,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和谐、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课堂的教学。

  所以我觉得本课在实施时,要注意控制每个环节的时间,控制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节奏要紧凑,做到有放有收,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丝绸之路》的教学反思14

  这篇课文是“走进西部”这一主题中的第二篇课文,而且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所述的内容很好理解,但对于“西部”这一概念不是很了解,学*这篇课文时,我课前让同学搜集有关西部的资料,上课时,在讲解课文的同时,交叉所搜集的资料,如讲有关西域的`使者的故事,我国传入外国的文化,外国传入我国的文化等,同学兴趣很浓,激发了同学对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了解的兴趣,和对西部的热爱,而且有些同学课后还兴致勃勃地找到老师问这问那。

  我感觉,这种充沛利用教育资源发挥其作用的方法很好。

《丝绸之路》的教学反思15

  成功之处:

  1.我直接抓住本文的中心句“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来实施教学。如:这是一条什么样的一条路啊?孩子们很容易就说,它是一条友谊之路,也是一条经济之路,还是一个商贸之路文化之路。并且,以小组的形式汇报。效果还算可以。

  2.各小队组长的.作用促进了学困生的“成长”。每次,我让他们小组合作学*的时候,组长,很认真地去布置任务。如:汇报生字,组长会分配任务,并且小组内互相读,这对那些学困生来说,是受益的。

  不足之处:

  1.应对课文的历史背景和相关地图向学生讲述、演示清楚。可是,我没有做到,所以,讲起课来,不仅自己偶尔“短路”情况发生,孩子们似乎也在“梦中”寻找答案。

  2.对“伟大的一条路”讲得没有深度。我是通过默读找重点句,分层感悟:商贸之路、友谊之路、文明之路、开放之路。最终让学生深刻领会“伟大的路”的意思。但是在引领学生分层感悟的过程中,学生感悟的程度参差不齐,学生还需要提高语文素养,加强语文感悟能力。

  改进措施:

  1.教学时,我应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围绕课文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读书、思考、交流。

  2.课前,应让学生多收集有关资料进行交流,教学时,我应恰当地补充有关知识,这样了解祖国丝绸之路灿烂的历史文化有帮助。


丝绸之路优秀教学设计优选【五】篇(扩展6)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_语文教学反思(精选五篇)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_语文教学反思 1

  “大语文”教学观提倡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反思之22——《丝绸之路》教学反思。教学《丝绸之路》,可以把了解祖国西部美丽的自然风光、灿烂的历史文化和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结合起来,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历史文化知识,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教学反思《反思之22——《丝绸之路》教学反思》。

  一、这篇略读课文故事性强,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围绕课文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读书、思考、交流。

  二、为了增进学生对丝绸之路的了解,课前,我要求学生多收集有关资料进行交流,教学时,我又恰当地补充了有关知识,课后,我又让学生积累有关知识。从而了解祖国丝绸之路灿烂的历史文化。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_语文教学反思 2

  课前三分钟,我利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丝路片断来导入,学生被那宏大的场面所吸引,一下子学*的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了。通过“体验张骞出使西域”的小游戏,学生体会到当时张骞出使的艰难险阻,在课堂掀起了高潮。

  丝绸之路是本课的重点,它学*的难点是地理名词多,学生不容易掌握。所以,我安排了“根据课本的描述,绘制出丝绸之路路线图”这一环节,加深学生的印象。对认识丝绸之路不仅是商业通道,还是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学生往往只能认识到丝绸之路是商业通道这一层面。这需要教师点拨。于是,我设计了假如你是一位(古代的商人/学者/旅行家/工匠/使节),如何利用丝绸之路?这一问题来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进入角色,开动脑筋,自觉地学*知识和思考问题,让他们认识到丝绸之路除了物质上的交流之外,还有政治上和文化上的交流。联系今天我国西部大开发政策,我设计了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科学开发丝绸之路?这一问题,让他们联系现实,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和谐、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课堂的教学。

  所以我觉得本课在实施时,要注意控制每个环节的时间,控制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节奏要紧凑,做到有放有收,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_语文教学反思 3

  反思一:丝绸之路导游>教学反思

  通过教学效果我觉得本堂课的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从问题入手,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问题是学*的先导,在起始环节我设计了让学生看课题质疑。由于同一课题具有多义和多方面理解的性质,既可以这样考虑,也可以那样考虑,学生经过思考后,就围绕课题提出了如下问题:什么是丝绸之路?那是一条怎样的路?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

  2、从兴趣出发,引导学生感悟:

  兴趣是学*的内驱力,只有培养学生学*语文的浓厚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语文教学应以使学生爱学语文、乐学语文为基本追求,所以,调动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因此,我设计了课前搜集资料、以一位导游的身份给大家介绍丝绸之路等等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感悟课文内容,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学生在反复复述课文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了张骞的爱国情怀,与此同时也激发起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反思二:丝绸之路导游教学反思

  1、这一篇略读课文,生动再现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让学生对丝绸之路有个较深刻的印象,对其中叙述的故事产生兴趣从而加深对丝绸之路的了解。

  教学这一课,我从"为什么这是一条伟大的路?伟大体现在哪里入手,让学生先整体感知,再具体读文,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讨论学*。从文章的叙述看来,课文不仅历史和现实交错,而且其时的历史相对遥远。

  反思三:丝绸之路导游教学反思

  1.导入新课时,可以在世界版图上画出丝绸之路所经路线路线,让学生了解当时有一条横贯中亚、联系欧亚两洲的交通大道。他对一些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起了重大作用。介绍这些资料的目的是使丝绸之路学生对丝绸之路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2.本文为略读文章,应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让学生结合自学提示,了解课文内容,在感悟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教学时可以从文题入手,也可以从文章的主要内容入手,学生可以自行提出一些问题,然后教师借机引导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交流中深入体会文章内容。

  3.本文语言生动,史实与想象互相印证,叙述与明理相得益彰,要结合课文适时指导朗读。通过感情朗读感受文章语言的特点,感受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感受场景描写的具体可感,感受文章四字词语的清新自然。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_语文教学反思 4

  本节课我从一碗牛肉面说起,用“壮志西行勇“凿空”、丝路漫漫贯中西、古道新颜焕生机”三个 篇章引导学生理解丝绸之路的历程。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的优点在于语言优美连贯,多媒体技术应用熟练,教学过程设计精细,活动较多,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并尽最大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随后的评课过程中,大家的热烈发言给了我很多的启发。

  一、首尾呼应。这节课我用牛肉面导入新课,很快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文章的结尾我用一段结束语来结束新课,并没有很好地回应导入新课时提出的问题“人们最早吃到这样一碗美味的牛肉面是什么时候呢?”如果能在展示丝绸之路东西方物种交流的动画中提到牛肉面的元素,并对导入作以回应,效果会更好。可见,课的设计要有始有终,更要善始善终。

  二、有的放矢。本节课的重点是体会丝绸之路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作用,为了突破重点,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动画展示东西方物品的交流,然后让学生根据物品交流的种类完成句子“丝绸之路是一条()之路,它促进了()”。通过课堂实践,学生基本能说出贸易、科技、艺术、文明等关键词。如果仅仅引导到这里就结束的话,未免有些浅尝辄止了。可以让学生再多说一些,让学生对这一问题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最后要给学生强调,丝绸之路的本质是一条贸易通道,但在东西方长期的贸易过程中,也促进了科技、军事、文化、民族的交流,所以,它也是一条军事之路、友谊之路、民族融合之路。

  三、及时生成。在引导学生对东西方交流物种进行分类时,我们发现从西方传入 中国的物品以农作物品种、艺术、宗教为主,而 中国向西方输出的物品以手工业品和先进科技为主,这是我们通过观察得出的结论。那么,能不能引导学生进行再进一步的思考呢。正是因为西汉的科技发达,所以经济发达,进而导致国力强大,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因此我们可以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四、重视常态。每一节优质的公开课都凝聚了教师的努力和心血,也是教师个人教学风格的展示。每个人都应该结合自己的风格和特点设计自己的课堂,扬长避短,将个人特点发挥到极致。公开课和*时的常态课并不是割裂的,归根结底,教育要落实到每一节普通的常态课中去,因此,我们要把每一节课都当成公开课去对待,并将这种 精心设计的意识,精益求精的 精神落实到每一节常态课中去。

  交流促进提升,在工作室各位老师的真诚指导下,我对这节课以及以后的教育和教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集思广益找差距,博采众长再出发。坚守初心,继续努力。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_语文教学反思 5

  《丝绸之路》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本篇课文是略读课文,我们四人通过教研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学*:1、学生汇报查阅的丝绸之路的相关资料;2、检查字词读音书写、课文朗读的情况,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3、交流丝绸之路的意义;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4、积累文中的四字词语;5、拓展丝绸之路上的故事资料。最后联系课**学*乐园上相关练*。但是通过课上对预*的检查发现,很多学生的预*还不不能过关,课文读不熟的情况大有人在,更不用说总结课文内容,体会文章含义深刻的句子。所以,本堂课无法按预先计划进行,我只好和学生一起再次读课文,了解课文后的资料,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根据学生的学情,又和学生对预*的内容做了一些补充,一节课就这样结束了。虽然课堂上也有几个比较优秀的孩子举手回答问题,但是,总把课堂交流的机会给少数孩子,无法激励更多孩子参与进来,也就无法实现预定的学*目标。一堂课下来,倍感郁闷。

  “丝绸之路”这段历史离学生的生活太遥远,没有感性材料,学生很难理解。如何帮助孩子走*历史,更好地去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是我是本堂课要解决的重点。

  为了突破这一难点,课前,我收集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影视资料。也鼓励孩子们自己查资料,读课后资料袋。使他们初步了解了“丝绸之路”的路线,知道了张骞的丰功伟绩。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