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教学设计合集五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孟子》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有关孟子和孟子的思想;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熟练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准确把握课文主旨。

  3、情感、态度、价值观:准确理解“舍生取义”的思想内涵;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选择。

  教学重点

  感知课文,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准确理解“舍生取义”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

  “兼得”和“舍生取义”二词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师范读,生体会。

  二、介绍相关资讯:

  1、作家作品:

  孟子: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人。相传为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战国时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

  《孟子》一书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基本上是继承孔子的仁政思想。为行仁政,他首先提出了人性本善的主张。

  2、题目赏析: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本文就以“鱼”和“熊掌”作比喻,巧妙的回答了人在一生中的关键时刻应该如何作出正确选择的问题。

  三、再读课文,积累相关词语。

  四、师生共同赏析课文,掌握关键词语。

  欲:想得到的亦:也子得兼:该词位置前后颠倒,应作“兼得”,译作“同时得到”。舍:舍弃

  五、师生交流,小组合作写出文章结构提示:

  六、生合作探究后总结文章主旨:

  本文是孟子的一段语录,以鱼和熊掌设喻,说明舍生取义的道理。

  七、处理课后*题。

  八、背诵课文。

  《孟子》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解读文中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

  2、体会孟子爱憎分明的个性及其执着追求的“仁政”理想;

  3、理解本文生动贴切的语言及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

  教师点拔,学生自读研讨。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没有谁愿意生活在战争年代,为什么?因为战争会让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春秋三百年,“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争地以战,**盈野,争城以战,**盈城”,“老羸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也正因为如此,历代百姓大多是“宁做太*犬,不做乱世人”。百姓怎样安居,国家怎样强大,天下怎样安定,一些先哲圣贤就此开始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孟子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了“保民而王”,“仁义为本”的政治主张。

  二、初读

  1、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

  卒然(cù)嗜(shì)杀沛(pèi)然

  浡(bó)然枯槁(gǎo)恶(wū)乎定

  齐声朗读课文,自主翻译全文

  2、重点字词疏理

  ①出,语人曰语:告诉

  ②卒然问曰卒:通“猝”,突然

  ③天下之人牧人牧:国君,统治者

  ④孰能与之与:归附,跟随

  ⑤民皆到引领而望矣引:伸长

  ⑥天下恶乎定恶:何,怎么

  ⑦油然作云油然:兴盛的样子

  ⑧沛然作雨沛然:水势很大的样子

  三、研讨

  这篇文章是语录体,通过人物对话来体现人物的性格,思想及语言技巧的。

  1、文中最能体现孟子个性的句子是哪些?体现的是什么样的个性?

  筛选:不似人君,不见所畏

  人牧未有不嗜**者

  归结:情感鲜明,率真耿直

  2、文中最能体现孟子思想的句子是哪些?体现的是什么样的思想?

  筛选:天下定于一,不嗜**者能一之

  归结:保民而王,仁义为本

  3、文中最能体现孟子语言特色的句子是哪些?语言特色是什么?

  筛选:沛然下雨,苗浡然兴之

  水之就下,谁能御之

  归结:善用比喻,生动贴切

  4、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课文中的对话

  四、拓展

  阅读下段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鹿者如**之罪。则是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1、此段在论述中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说说这样论述的好处。

  2、这篇文章中作者阐述了一个怎样的观点?

  [板书]

  《孟子》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辨析疑难字、词不达意、句意,是本文学*的一个重点,可以放手让学生在自学中,发现问题,互相讨论后,教师精要讲解的方法学*。

  2、理解蕴含在两文中的作者的观点,是学*本文的又一重点,教师应通过设计带有启发性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分析、讨论来解决。

  3、两篇短文都采用“逐层深入论证”的结构,这是学*本文的一个难点,因此,要从浅入手,在学生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先分清层次,能概括出层意,再进而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这一结构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疏通第一章大意,理解寓含其中的作者的观点,学生畅谈各自看法,以加深理解。

  二、整体感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标题是后来的编者加的。此标题从内容上高度概括了本文的中心意即:凡讲仁义,行仁政的,就会得到广泛的支持与拥护;反之,就孤立,就会只有极少数人的支持与拥护。孟子生活在各诸侯国互相攻伐,社会骚乱的战国时代。因此,他提出“施仁政”,“行王道”的主张,反对武力兼并,这篇短论很能代表他的主张。

  三、教学过程

  1、让学生介绍查找到的孟子及《孟子》的常识的资料,讲述摘录的逆境造就人才的事例。

  2、鼓励学生充分朗读,自学,发现问题,质疑,讨论。

  结合课后练*一,要求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注意节奏鲜明,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读排比句尤其要注意节奏鲜明,读出气势来。孟子自称善养浩然之气,他是很讲究文章的气势的。朗读时还要通过语调的变化,突出文章的关键句、中心句。

  老师可先范读,再指名读、小组齐读或全班朗读,让教室里充满学生的琅琅书声。

  3、检测自学效果。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句是()

  A.夫/环而攻之。 B.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D.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下列句子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米粟非不多也

  (3)解释下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池非不深也。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4、讨论问题

  (1)本文作者从作战入手,设举了两个战例,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把决定战争胜负的客观因素归结为哪几个?作者认为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2)本文借论战,深入阐述了怎样的政治主张?这一主张是如何逐层推进论证的?

  (3)画出第3、4节中的排比句,诵读体会,议论文说理运用排比句式的表达作用。

  练*:请你紧扣强调“青少年时期要努力学*”这一内容写一组排比句,加深体会。

  四、总结、扩展

  这篇短论着重阐述了孟子关于统治者要“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论证逐层深入,令人信服。排比句式,更增强了语句的气势。

  为达到教育的目的,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简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原因,使其懂得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重要性。

  五、布置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分类整理通假字、古今异义字。

  2、背诵文章。

  教后记: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比照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懂得逆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并加深对逐层深入论证方法的理解。

  二、整体感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章选自《孟子·告子》,文题同样是编者所加,该标题也恰好概括了本章的中心意思——忧患激励人奋起,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必将导致灭亡,即逆境能成才。表明了孟子关于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的观点。文章摆事实,讲道理,举例典型,观点与材料紧密结合,说理透彻,令人信服。

  三、教学过程

  1、指导朗读。听录音范读,学生跟读,自由诵读。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傅说 忍性 法家 拂士 曾益

  (2)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①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2、发动学生借助工具书自学,疏通文意。着重强调通假字及用法特殊的字。重要的语句有: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讨论问题,深入理解本文中心及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1)本文共列举了哪些人的事例?这些事例共同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第一节列举六个由卑微而显贵的杰出历史人物的事例,意在说明人要成大器,担负治国重任,必须经受磨炼。

  (2)例证以外,本文还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说明这一道理的?

  明确:作者在短文中,不局限于例证。还善于由个别到一般,讲道理分析,并从正反两方面对比分析论理。

  (3)与上一章比较,本文在论证思路上有何异同?

  明确:同:本文在论证上也采用了层层推理的方法。

  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而本文是在层层推论的基础上,结尾时才概括出来的。

  四、总结、扩展

  本文作者采用层层推理的方法,摆典型事例、正反对比讲道理,使观点有很强的说服力。

  为更好地拓开学生思路,深入领会作者的观点,可以让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试另举一两个古今事例,或结合本人的亲身体验,谈谈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

  2、有人说:“逆境能成才”,“顺境也能成才”,请你举例谈谈对此说法的看法。

  五、布置作业

  1、课后练*三、四。

  2、强化背诵内容。

  3、设计表格着手积累己学过的通假字。

  《孟子》教学设计 4

  学*目标:

  1、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3、掌握理解“舍生取义”的意思。

  学*重点:全文字、词含义,全文大意。

  学*难点:对“舍生取义”的理解。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情况:提问有关孟子的资料和字词

  孟子: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人(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著作有《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学派大师,史称“亚圣”。

  二、展示目标(如上)

  三、学*新知:

  1、师范读课文。

  2、生自读课文。

  3、结合译文理解内容

  课文分析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一书共收入七篇文章,每篇又分“上篇”和“下篇”。

  先讲解字、词

  所:不译。欲:想要得到。也:句末加强判断的语气词,不译。亦:也。可:能。得兼:应为“兼得”的倒装,同时得到。舍:舍弃。者也:连用时,加强判断语气。生:生命,也可以理解为“活着”。义:可以理解为最高尚的思想、行为、道德(真理、信仰、正义等)。

  译文:

  鱼是我想要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如果二者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想要的;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二者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生命而选择义。

  全文共四句话,有两层意思。第

  一层是一个设喻,用“鱼”和“熊掌”两种事物来假设比喻,让作者对二者做的一个取舍,结论是舍鱼取熊掌,突出了熊掌的重要性。这样,自然引出“生”和“义”及对二者的取舍,作者最后得出结论:舍生取义。选择了“义”,也就是选择了真理,正义信仰,有益于大众的思想和行为,表明了孟子的高尚情操。

  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和孔子提倡的“杀身成仁”在内容上基本接*,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最高道德标准之一。这种思想道德在*、当代革命过程中激发了许许多多的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慷慨赴国难,抛头颅,洒热血。今天,对于广大的中学生的道德建设来说,也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孟子是讲道理的高手,能用通俗、形象、生动的比喻,阐述深奥的哲学道理,这样便于读者的理解。这种写法也为同学们今后写议论文提供了经验。

  4、学生思考:“舍生取义”这个成语的意思?

  (指为了真理和正义,宁可舍弃生命,了不做不义的事。)

  5、练*背诵课文。

  四、小结:

  内容和孟子思想。

  五、作业:

  默写课文和练*册内容。

  《孟子》教学设计 5

  学*目标

  1、扫清字词障碍,熟读课文。

  2、大致把握课文内容,理解积累哲理、抒情名句。

  3、尽可能积累和理解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

  1、熟读课文,力求理解背诵。

  2、积累理解“道、环、委、发、举、生、死、人和”等文言实词、短句的含义。

  3、理解把握作者在文中说明的哲理。

  教学难点

  1、理解积累名句。

  2、了解和学*作者旷达的胸襟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

  教学方法阅读赏析法

  教学课时4课时

  德育内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胸怀天下,用春天般的心情去面对生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同学们,大家知道“孔孟之道,仁义为先”这句俗语吗?‘孔’即孔丘,‘孟’即孟轲;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与鉴赏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孟子写的政论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师板书课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政论文

  课内记忆练*(前提测评、板书设计A)

  1、人们常说的“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是。

  2、《孟子》是记录的书,共七篇。

  课时学*目标

  1、扫清字词障碍,熟读课文。

  2、大致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这篇政论文的三要素、把握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

  3、解读课文名句,力求熟读并且背诵课文。

  (导学达标)。

  一、扫清字词障碍,圈出生字并结合注释进行注音;熟读课文,(10分钟,共2—3遍,)

  二、学生分不同形式的朗读课文(可以分段单读,然后齐读),教师正音、点评。

  三、学生课内自由赏析活动(在课本或笔记上完成):

  1、完成对“道、环、委、域、畔、有、人和”等文言实词、“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短句的理解和积累;

  2、同桌互相进行观摩探讨学*。

  ⑴、熟读并且背诵课文,同桌互相检查背诵情况。

  ⑵、讨论并归纳这篇政论文的三要素、把握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共同完成老师板书提出的问题。

  ⑶课文内容归纳练*(板书设计B)

  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一篇,他的中心论点是,其中,第二段以战争中的为例,重点论证“天时不如地利,”;第三段以战争中的为例,重点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有、。

  C、句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指出文中的两个排比句,划分朗读节奏,并且说一说其表达作用。

  四、互相交流,共同学*

  1、由学生把自己积累的重要词语(必须是含重点词语的句子)抄写到笔记上,同时,简要的进行音、义解说(同学们自觉增删,并继续补充)

  2、教师小结,学生齐读全文。

  课内巩固练*:

  1、由学生上讲台,完成老师抄写到黑板上的归纳练*,鼓励同学们自觉增删,继续补充。

  2、师生共同提出的板书内容抄在笔记上,补充完整同时单独完成重要词语注音与释义。

  第二课时

  课时学*目标

  1、扫清字词障碍,熟读课文。

  2、大致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这篇政论文的三要素、把握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

  3、解读课文名句,力求熟读并且背诵课文。

  (导学达标)。

  一、扫清字词障碍,圈出生字并结合注释进行注音;熟读课文,(10分钟,共2—3遍,)

  二、学生分不同形式的朗读课文(可以分段单读,然后齐读),教师正音、点评。

  三、学生课内自由赏析活动(在课本或笔记上完成):

  1、完成对“举、发、拂乱、曾益、衡、喻、出、入、生、死”等文言实词、“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短句的理解和积累;

  2、同桌互相进行观摩探讨学*。

  ⑴、熟读并且背诵课文,同桌互相检查背诵情况。

  ⑵、讨论并归纳这篇政论文的三要素、把握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共同完成老师板书提出的问题。

  ⑶课文内容归纳练*(板书设计B)

  A《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篇,他的中心论点是,其中,第一段以的、六位古代名臣名相为例,有力的阐述了”的道理;

  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有、。

  C、句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D、解读第二段,划分朗读节奏,并且说一说其说明的人生哲理。

  四、互相交流,共同学*

  1、由学生把自己积累的重要词语(必须是含重点词语的句子)抄写到笔记上,同时,简要的进行音、义解说(同学们自觉增删


《孟子》教学设计合集五篇扩展阅读


《孟子》教学设计合集五篇(扩展1)

——《孟子语录》教学设计 (菁华3篇)

《孟子语录》教学设计1

  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2、熟练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准确把握课文主旨。

  3、准确理解“舍生取义”的思想内涵;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选择。

  使用说明和学发指导:

  1、学生自渎课文,对照译文理解古文的意思,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学生能自读自悟,在反复品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抓注重点词语,从多角度交流各自的阅读感受。把握文章的主题,思考对自己的启示。

  3、课前完成预*自测,将预*中遇到的需要给大家提醒的问题,或不懂的问题写下来,等待课堂上和老师同学交流。

  教材助读:

  1、作家作品:

  孟子: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人。相传为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战国时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著作有《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学派大师,史称“亚圣”。

  《孟子》一书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基本上是继承孔子的仁政思想。为行仁政,他首先提出了人性本善的主张。

  2、题目赏析: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本文就以“鱼”和“熊掌”作比喻,巧妙的回答了人在一生中的关键时刻应该如何作出正确选择的问题。说说它们各自表现出了怎样一种精神。

  预*案:

  1、给带点字注音。

  熊掌( )兼顾( )舍身( )选择( )

  2、辨字组词。

  孟( ) 欲 ( ) 掌( ) 仰( )

  盂( ) 浴( ) 党 ( ) 抑( )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舍弃—— 选择——

  4、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舍弃—— 真理——

  5、解释下列词语。

  所: 欲: 也:

  亦: 可: 得兼:

  舍: 者也: 生:

  义:

  整体感知:

  有感情的朗读古文,对照译文理解古文的意思,细细品读文章感悟寓意深刻的句子。(朗读指导:要放声读,读准字音、读清句子、读出语气体会作者的感情)。

  我的疑惑:请你将预*中遇到的需要给大家提醒的问题,或不懂的问题写下来,等待课堂上和老师同学交流。

  探究案:

  探究点1:怎样理解成语“舍生取义”的意思?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认真读古文,在理解整篇课文意思的基础上,圈出重点字词感悟,作批注,争取课上精彩交流。)

  探究点2、全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训练案:

  1. 填空。

  (1)《孟子语录》节选自《 》一书,这是一本记录 的书。

  (2)《孟子语录》以 和 设喻,告诉我们 的道理。舍生取义的含义是 。

  2.背诵并默写《孟子语录》。

  3.完成《配套练*》的《孟子语录》一课。

  名言积累:

  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②、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裴多菲)

  ③、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④、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

  课外阅读: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孟子名轲,从小丧父,全靠母亲倪氏一人日夜纺纱织布,挑起生活重担。倪氏是个勤劳而有见识的妇女,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读书上进,早日成才。但小时候的孟轲片天性顽皮好动,不想刻苦学*。他整天跟着左邻右舍的孩子爬树捉鸟,下河摸鱼,田里偷瓜。孟母开始又骂又打,什么办法都用尽了,还是不见效果。她后来一想:儿子不好好读书,与附*的环境不好有关,于是,就找了一处邻居家没有贪玩的小孩的房子,第一次搬了家。

  但搬家以后,孟轲还是坐不住。一天,孟母到河边洗衣服,回来一看,孟轲又脚底板揩了油。孟母心想,这周围又没有小孩,他又会到哪里去呢?找到邻居院子里,见那儿支着个大炉子,几个满身油污的铁匠师傅在“丁丁当当”地打铁。孟轲呢,正在院子的.角落里,用砖块做铁砧,用木棍做铁锤,模仿着铁匠师傅的动作,玩得正起劲呢!孟母一想,这里环境还是不好,于是又搬了家。

  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周围没有邻居,门外是一片坟地。孟母想,这里再也没有什么东西吸引儿子了,他总会用心念书了吧!但转眼间,清明节来了,坟地里热闹起来,孟轲又溜了出去。他看到一溜穿着孝服的送葬队伍,哭哭啼啼地抬着棺材来到坟地,几个精壮小伙子用锄头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他觉得挺好玩,就模仿着他们的动作,也用树枝挖开地面,认认真真地把一根小树枝当作死人埋了下去。直到孟母找来,才把他拉回了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学堂,有个胡子花白的老师教着一群大大小小的学生。老师每天摇头晃脑地领着学生念书,那拖腔拖调的声气就像唱歌,调皮的孟轲也跟着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孟母以为儿子喜欢念书了,高兴得很,干脆拿了两条干肉做学费,把孟轲送去上学。

  可是有一天,孟轲又逃学了。孟母知道后伤透了心。等孟轲玩够了回来,孟母问他:“你最*书读得怎么样?”孟轲说:“还不错。”孟母一听,气极了,骂道:“你这不成器的东西,逃了学还有脸撒谎骗人!我一天到晚苦苦织布为了什么!”说着,揪着他的耳朵拖到织布机房,抄起一把雪亮的剪刀,“哗”的一声,把织机上将要织好的布全剪断了。

  孟轲吓得愣住了,不明白母亲为什么这样做。孟母把剪刀一扔,厉声说:“你贪玩逃学不读书,就像剪断了的布一样,织不成布;织不成布,就没有衣服穿;不好好读书,你就永远成不了人才。”

  这一次,孟轲心里真正震动了。他认真的思考了很久,终于明白了真理,从此专心读起书来。由于他天资聪明,后来又专门跟孔子的孙儿子思学*,终于成了儒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

《孟子语录》教学设计2

  学*目标:

  1、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3、掌握理解“舍生取义”的意思。

  学*重点:全文字、词含义,全文大意。

  学*难点:对“舍生取义”的理解。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情况:提问有关孟子的资料和字词

  孟子: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人(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著作有《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学派大师,史称“亚圣”。

  二、展示目标(如上)

  三、学*新知:

  1、师范读课文。

  2、生自读课文。

  3、结合译文理解内容

  课文分析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一书共收入七篇文章,每篇又分“上篇”和“下篇”。

  先讲解字、词

  所:不译。欲:想要得到。也:句末加强判断的语气词,不译。亦:也。可:能。得兼:应为“兼得”的倒装,同时得到。舍:舍弃。者也:连用时,加强判断语气。生:生命,也可以理解为“活着”。义:可以理解为最高尚的思想、行为、道德(真理、信仰、正义等)。

  译文:

  鱼是我想要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如果二者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想要的;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二者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生命而选择义。

  全文共四句话,有两层意思。第

  一层是一个设喻,用“鱼”和“熊掌”两种事物来假设比喻,让作者对二者做的一个取舍,结论是舍鱼取熊掌,突出了熊掌的重要性。这样,自然引出“生”和“义”及对二者的取舍,作者最后得出结论:舍生取义。选择了“义”,也就是选择了真理,正义信仰,有益于大众的思想和行为,表明了孟子的高尚情操。

  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和孔子提倡的“杀身成仁”在内容上基本接*,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最高道德标准之一。这种思想道德在*、当代革命过程中激发了许许多多的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慷慨赴国难,抛头颅,洒热血。今天,对于广大的中学生的道德建设来说,也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孟子是讲道理的高手,能用通俗、形象、生动的比喻,阐述深奥的哲学道理,这样便于读者的理解。这种写法也为同学们今后写议论文提供了经验。

  4、学生思考:“舍生取义”这个成语的意思?

  (指为了真理和正义,宁可舍弃生命,了不做不义的事。)

  5、练*背诵课文。

  四、小结:

  内容和孟子思想。

  五、作业:

  默写课文和练*册内容。

《孟子语录》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孟子和孟子的思想;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2、熟练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准确把握课文主旨。

  3、准确理解“舍生取义”的思想内涵;提升自身的道德判断水*和思想境界。

  教学重点: 感知课文,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准确理解“舍生取义”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 “兼得”和“舍生取义”二词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生命是非常可贵的,因为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的机会。一个人如果连生命也无法再拥有了,那么他将再也不可能做别的事情。但有的时候,有些人却宁愿为了一些别的东西而舍弃至高无上的生命,比如我们熟知的刘胡兰的故事、董存瑞炸碉堡的故事,还有岳飞的忠精报国,为什么这些人能把生命置之脑后呢?他们身上所体现的这种精神其实是与两千多年前孟子的“舍身取义”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甚至可以说是受了他的影响,一个人的思想能影响两千多年,而且成为人们尊崇的道德准则,可见它的魅力,今天我们就来学*《孟子语录》之““舍身取义”。

  二、孟子介绍(由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孟母三迁的故事讲的就是孟子,有没有同学能跟我们介绍一下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人(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著作有《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学派大师,史称“亚圣”。

  三 教师背读课文,学生自读,齐读。

  四、理解字义,文意,试不看课文注解翻译。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一书共收入七篇文章,每篇又分“上篇”和“下篇”。

  先讲解字、词 所:不译。欲:想要得到。也:句末加强判断的语气词,不译。亦:也。可:能。得兼:应为“兼得”的倒装,同时得到。舍:舍弃。者也:连用时,加强判断语气。生:生命,也可以理解为“活着”。义:可以理解为最高尚的思想、行为、道德(真理、信仰、正义等)。

  译文:

  鱼是我想要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如果二者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想要的;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二者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生命而选择义。

  全文共四句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一个设喻,用“鱼”和“熊掌”两种事物来假设比喻,让作者对二者做的一个取舍,结论是舍鱼取熊掌,突出了熊掌的重要性。这样,自然引出“生”和“义”及对二者的取舍,作者最后得出结论:舍生取义。选择了“义”,也就是选择了真理,正义信仰,有益于大众的思想和行为,表明了孟子的高尚情操。

  五、学生思考:“舍生取义”这个成语的意思?

  (指为了真理和正义,宁可舍弃生命,了不做不义的事。)

  六、 试背课文

  七、 想想,你知道哪些舍身取义的事迹?谈谈自己的看法。(或没有践行舍身取义的事,谈谈自己的看法,如一些背叛国家和民族的人叫千古罪人)

  八、小结全文:

  这节课我们通过对孟子语录的学*,知道了儒学大师孟子的重要观点即虽然生命和正义都是他所热爱的,但如果二者发生冲突时宁愿舍弃生命以求大义,也就是会“舍生取义”,他的这一思想一直影响到了现在,让我们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同时我们还要知道也有比生命更珍贵的东西,那就是"义"。舍义取生那是苟且偷生,“舍生取义”则能让你的脊梁挺立。

  九、积累(都要求掌握):

  (1)列举一些你所知道的舍身取义的人物事迹;

  (2)孟子的其它名言:

  尽信书不如无书。

  侧隐之心,人皆有之。(推崇人性本善的观点)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作业:背诵课文;

  掌握"“舍生取义”这个成语的意思;

  掌握孟子的其它名言。


《孟子》教学设计合集五篇(扩展2)

——《〈孟子〉两章》教学设计范文五份

  《〈孟子〉两章》教学设计 1

  学*目标

  1、扫清字词障碍,熟读课文。

  2、大致把握课文内容,理解积累哲理、抒情名句。

  3、尽可能积累和理解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

  1、熟读课文,力求理解背诵。

  2、积累理解“道、环、委、发、举、生、死、人和”等文言实词、短句的含义。

  3、理解把握作者在文中说明的哲理。

  教学难点

  1、理解积累名句。

  2、了解和学*作者旷达的胸襟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

  教学方法阅读赏析法

  教学课时4课时

  德育内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胸怀天下,用春天般的心情去面对生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同学们,大家知道“孔孟之道,仁义为先”这句俗语吗?‘孔’即孔丘,‘孟’即孟轲;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与鉴赏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孟子写的政论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师板书课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政论文

  课内记忆练*(前提测评、板书设计A)

  1、人们常说的“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是。

  2、《孟子》是记录的书,共七篇。

  课时学*目标

  1、扫清字词障碍,熟读课文。

  2、大致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这篇政论文的三要素、把握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

  3、解读课文名句,力求熟读并且背诵课文。

  (导学达标)。

  一、扫清字词障碍,圈出生字并结合注释进行注音;熟读课文,(10分钟,共2—3遍,)

  二、学生分不同形式的朗读课文(可以分段单读,然后齐读),教师正音、点评。

  三、学生课内自由赏析活动(在课本或笔记上完成):

  1、完成对“道、环、委、域、畔、有、人和”等文言实词、“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短句的理解和积累;

  2、同桌互相进行观摩探讨学*。

  ⑴、熟读并且背诵课文,同桌互相检查背诵情况。

  ⑵、讨论并归纳这篇政论文的三要素、把握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共同完成老师板书提出的问题。

  ⑶课文内容归纳练*(板书设计B)

  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一篇,他的中心论点是,其中,第二段以战争中的为例,重点论证“天时不如地利,”;第三段以战争中的为例,重点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有、。

  C、句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指出文中的两个排比句,划分朗读节奏,并且说一说其表达作用。

  四、互相交流,共同学*

  1、由学生把自己积累的重要词语(必须是含重点词语的句子)抄写到笔记上,同时,简要的进行音、义解说(同学们自觉增删,并继续补充)

  2、教师小结,学生齐读全文。

  课内巩固练*:

  1、由学生上讲台,完成老师抄写到黑板上的归纳练*,鼓励同学们自觉增删,继续补充。

  2、师生共同提出的板书内容抄在笔记上,补充完整同时单独完成重要词语注音与释义。

  第二课时

  课时学*目标

  1、扫清字词障碍,熟读课文。

  2、大致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这篇政论文的三要素、把握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

  3、解读课文名句,力求熟读并且背诵课文。

  (导学达标)。

  一、扫清字词障碍,圈出生字并结合注释进行注音;熟读课文,(10分钟,共2—3遍,)

  二、学生分不同形式的朗读课文(可以分段单读,然后齐读),教师正音、点评。

  三、学生课内自由赏析活动(在课本或笔记上完成):

  1、完成对“举、发、拂乱、曾益、衡、喻、出、入、生、死”等文言实词、“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短句的理解和积累;

  2、同桌互相进行观摩探讨学*。

  ⑴、熟读并且背诵课文,同桌互相检查背诵情况。

  ⑵、讨论并归纳这篇政论文的三要素、把握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共同完成老师板书提出的问题。

  ⑶课文内容归纳练*(板书设计B)

  A《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篇,他的中心论点是,其中,第一段以的、六位古代名臣名相为例,有力的阐述了”的道理;

  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有、。

  C、句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D、解读第二段,划分朗读节奏,并且说一说其说明的人生哲理。

  四、互相交流,共同学*

  1、由学生把自己积累的重要词语(必须是含重点词语的句子)抄写到笔记上,同时,简要的进行音、义解说(同学们自觉增删

  《〈孟子〉两章》教学设计 2

  学*目标

  1、扫清字词障碍,熟读课文。

  2、大致把握课文内容,理解积累哲理、抒情名句。

  3、尽可能积累和理解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

  1、熟读课文,力求理解背诵。

  2、积累理解“道、环、委、发、举、生、死、人和”等文言实词、短句的含义。

  3、理解把握作者在文中说明的哲理。

  教学难点

  1、理解积累名句。

  2、了解和学*作者旷达的胸襟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

  教学方法阅读赏析法

  教学课时4课时

  德育内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胸怀天下,用春天般的心情去面对生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同学们,大家知道“孔孟之道,仁义为先”这句俗语吗?‘孔’即孔丘,‘孟’即孟轲;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与鉴赏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孟子写的政论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师板书课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政论文

  课内记忆练*(前提测评、板书设计A)

  1、人们常说的“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是。

  2、《孟子》是记录的书,共七篇。

  课时学*目标

  1、扫清字词障碍,熟读课文。

  2、大致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这篇政论文的三要素、把握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

  3、解读课文名句,力求熟读并且背诵课文。

  (导学达标)。

  一、扫清字词障碍,圈出生字并结合注释进行注音;熟读课文,(10分钟,共2—3遍,)

  二、学生分不同形式的朗读课文(可以分段单读,然后齐读),教师正音、点评。

  三、学生课内自由赏析活动(在课本或笔记上完成):

  1、完成对“道、环、委、域、畔、有、人和”等文言实词、“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短句的理解和积累;

  2、同桌互相进行观摩探讨学*。

  ⑴、熟读并且背诵课文,同桌互相检查背诵情况。

  ⑵、讨论并归纳这篇政论文的三要素、把握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共同完成老师板书提出的问题。

  ⑶课文内容归纳练*(板书设计B)

  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一篇,他的中心论点是,其中,第二段以战争中的为例,重点论证“天时不如地利,”;第三段以战争中的为例,重点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有、。

  C、句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指出文中的两个排比句,划分朗读节奏,并且说一说其表达作用。

  四、互相交流,共同学*

  1、由学生把自己积累的重要词语(必须是含重点词语的句子)抄写到笔记上,同时,简要的进行音、义解说(同学们自觉增删,并继续补充)

  2、教师小结,学生齐读全文。

  课内巩固练*:

  1、由学生上讲台,完成老师抄写到黑板上的归纳练*,鼓励同学们自觉增删,继续补充。

  2、师生共同提出的板书内容抄在笔记上,补充完整同时单独完成重要词语注音与释义。

  第二课时

  课时学*目标

  1、扫清字词障碍,熟读课文。

  2、大致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这篇政论文的三要素、把握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

  3、解读课文名句,力求熟读并且背诵课文。

  (导学达标)。

  一、扫清字词障碍,圈出生字并结合注释进行注音;熟读课文,(10分钟,共2—3遍,)

  二、学生分不同形式的朗读课文(可以分段单读,然后齐读),教师正音、点评。

  三、学生课内自由赏析活动(在课本或笔记上完成):

  1、完成对“举、发、拂乱、曾益、衡、喻、出、入、生、死”等文言实词、“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短句的理解和积累;

  2、同桌互相进行观摩探讨学*。

  ⑴、熟读并且背诵课文,同桌互相检查背诵情况。

  ⑵、讨论并归纳这篇政论文的三要素、把握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共同完成老师板书提出的问题。

  ⑶课文内容归纳练*(板书设计B)

  A《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篇,他的中心论点是,其中,第一段以的、六位古代名臣名相为例,有力的阐述了”的道理;

  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有、。

  C、句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D、解读第二段,划分朗读节奏,并且说一说其说明的人生哲理。

  四、互相交流,共同学*

  1、由学生把自己积累的重要词语(必须是含重点词语的句子)抄写到笔记上,同时,简要的进行音、义解说(同学们自觉增删

  《〈孟子〉两章》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积累古汉语知识。

  ⑵体会骈句的表达效果。

  ⑶在理解的基础上,赏析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

  了解孟子的思想及政治主张,理清论证思路,诵读中体会其流畅雄辩的论证风格,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和思考、辩论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体会孟子民本思想及忧患意识的进步意义,让学生懂得“人和”、“忧患”的实质及重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个人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及结构。

  3、积累古汉语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

  了解、学*孟子文章雄辩的语言风格。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课前预*:

  ⑴了解孟子和《孟子》;

  ⑵查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2、教师准备相关课件。

  (预*检查题及学*要点板书)

  3、课文的朗读磁带。

  【教学方法】

  朗读法,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与老师讲解相结合。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

  〖教学内容〗

  检查预*,扫清文字障碍,积累古汉语基础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谁能告诉我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读书*惯是什么吗?(生:好读书,不求甚解。)可是我们这些做学生的能用这种*惯来学文言文吗?(生:不能)对,陶渊明他是大文学家,文学基础好,理解能力强,而且他本人又不想考科举,所以他读书只需汲取文章中的思想精华就行了。而我们就不行了,我

  们是学生,既需要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又必须参加文化考试,所以积累汉语基础知识,特别是古汉语基础知识,更是必要的。为了帮助大家学好《〈孟子〉二章》,课前,我布置了预*,这节课,我们就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情况。

  二、出示课件,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学生分小组口头交流自己的预*情况。(了解孟子和《孟子》,交流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

  2、听课文朗读磁带,了解句读,并给下列黑体字注音。(课件)

  米粟(sù)亲戚畔之(pàn)域(yù)舜(shùn)畎亩(quǎn)傅说(yuè)胶鬲(gé)百里奚(xī)孙叔敖(áo)法家拂士(bì)

  3、抽生读文,教师做朗读点拨,如“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等。

  4、看课件,讨论完成以下作业:

  ⑴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亲戚畔之()

  ②曾益其所不能()

  ③困于心衡于利()

  ④发家拂士()

  ⑵结合语境解释加线的词:

  ①三里之城()城()非不高也

  ②七里之()郭多助之()至委而去之()

  ③是()天时不如地利也斯是()陋室

  ④舜发()于畎亩之中发()于声

  ⑤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

  ⑥管夷吾举于士()法家拂士()

  ⑦环而()攻之而()不胜发于声,而()后喻

  ⑧国恒亡()亡()羊补牢今亡()亦死

  ⑶填空:

  ①孟子,名,是继孔子之后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他在政治上主张行“”,其“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千百年来都很受人民的欢迎。

  ②《孟子》是记录孟子的书,是儒家经典之一。

  三、小结

  学生在预*中的得失(据实而论),引导学生看课下注释,分小组去试着翻译课文,要求学生边译文边思考:

  1、两篇文章各写的是什么内容?

  2、文章的结构和思路各有什么不同?

  〖教学反思〗

  教师课后完成。

  第二节

  〖教学内容〗

  赏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孟子生活在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面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他反对不义的战争,主张君主要广施“仁政”。他的这些主张,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发展和谐社会是有其进步意义的。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他的宣传其政治主张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学法指导

  孟子的文章逻辑严密而富有辞采,必须熟读才能有所领会。诵读时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其雄辩的气势。

  三、理解文意

  1、听课文朗读磁带,然后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勾画重点字词和难以理解的句子质疑。

  (小组讨论解决疑问,重点理解几个词语的活用:环、域、固、威、顺,学生理解困难时教师可作适当点拨。)

  2、帮助学生译文,教师讲解以下词句:

  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⑵“夫环而攻之”。

  ⑶“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3、整体感知全文:你认为孟子想阐述什么问题?你的理由是什么?

  (小组讨论,班上交流。)

  4、师生互动:辨析学生提出的中心论点,局部分析,明确作者的思路。

  第一段:开篇两句谈的是什么问题?提出了什么观点?

  (战争中的攻守问题,提出了“人和”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第二段:本段谈了什么内容?和第一自然段有关系么?

  (以小城得守为例来说明“天时不如地利”,论证第一段的前部分内容)

  第三段:本段谈了什么内容?和课文的前面部分有关系么?

  (以高城被弃为例来说明“地利不如人和”,论证第一段的后部分内容)

  第四段:作者为什么认为“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本段的目的是什么?

  (因为“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革之利”皆属“地利”,而“人和”才是决定战争胜利的主要条件。)(目的是为了揭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道理,即“人和”的实质就在于君主是否“得道”──施“仁政”。)

  5、文章在得出“人和”的实质后本应就此结束,但作者却又做了“亲戚所畔”和“天下顺之”的进一步推论,请问,这又有何作用?

  (目的在于强调施“仁政”的重要性,深化文章中心。)

  6、齐读全文,提问:哪些句子你读起来特别带劲?为什么有这样的效果?

  (体会骈句的表达作用,体会排比、对比、对偶等修辞的表达作用及孟子语言的雄辩性)

  7、探究讨论:

  本文主要是谈战争中的问题么?如果不是,那是什么?

  (借战争谈政治、谈治国,孟子想借战争的取胜条件来谈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要广泛施行仁政,这样才会得到多助,才会天下顺之,国家才会治理好,国家治理好了,当然也就不用打仗了,即使打仗,也一定会打胜仗。)

  四、课堂小结

  通过全文的分析,你知道本文的体裁么?(议论文)学*议论文最主要的是要学什么?(学*说理的方法)那本文是怎样说理的?谁来归纳一下?(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再举例分别证明两个分论点,然后从道理上得出结论,论证严密。)

  五、引导学生理解记诵

  六、拓展练*

  联系实际,谈谈我国当今**是如何运用孟子的“仁政”思想来构建当今和谐社会的。(**为民办了哪些实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师课后完成。

  第三节

  〖教学内容〗

  赏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教学过程〗

  一、复*上节内容引入新课

  1、抽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简评背诵情况,引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听课文朗读磁带,小组内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⑴文中有哪些语句难于理解?

  ⑵这篇文章的文体是什么?主要观点是什么?

  ⑶这篇文章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相比,在论证结构上有何不同?

  2、班上交流以上问题,教师作适当点拨。

  ⑴抽生译文,重点引导学生翻译文章第二、三两段,着重点拨“苦”、“劳”、“饿”、“空乏”、“乱”、“动”、“忍”、“过”、“入”、“出”、“敌”、“生”、“死”等词的用法。

  ⑵要求学生用通俗易懂的话来解释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言之成理即可:如“居安思危”、“发奋图强”等)

  ⑶明确:《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用的是先开篇立论,然后通过摆事实、讲道理逐层深入地进行论证的方法来论证观点,最后作者在结论中用对偶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来强化自己的观点。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却不同,它却是先摆事实(以六个古代名人的事例为证),再着重讲道理,

  最后在结论中用对偶句来揭示中心论点。

  三、深入探究

  齐读课文,思考讨论:(师生互动)

  1、哪些语句读起来带劲?为什么?

  (体会骈句的表达效果,体味排比、对偶等修辞的妙用及孟子语言磅礴的气势。)

  2、你最喜欢哪一段?为什么?

  (言之成理即可,培养学生的感悟力。)

  3、哪一段最富哲理?主要讲的什么道理?请用最简明的语言归纳。

  (苦尽甘来;先苦后甜;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4、第三段给了你哪些启示?(言之成理即可)有几层含义?(两层)层次之间是何关系?(教师点拨:前者从正面讲人必须经过一番挫折、困苦,才会发奋图强;后者由个人推论到治理国家,从反面进一步论证艰苦磨练的必要性。通过正反对比论证将中心论点隐含其中)

  5、最后一段与前面三段是什么关系?

  (论点与论据的关系。)

  6、对比本课两文,说说两文各自的论述重点是什么?两文语言上有何共同的特色?(明确:前者着重论述“得民心者得天下,广施仁政定安邦”,后者着重论述“久经千辛长才干,常思忧患求生存”,即“困境出人才,居安应思危”的道理。孟子语言的特色是气势磅礴,语句流畅,善于雄辩,善用骈句中的

  排比来增强说理的气势,善用对偶句来揭示主旨)

  7、两文中还有不懂的吗?

  (据实解决。)

  四、教师总结学生的学*情况及本节课学*要点

  (学生学*情况总结椐实而论。)

  本课启示:仁者天下无敌;居安思危。

  五、指导理解记诵

  六、拓展练*

  1、注意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义:

  ⑴三里之城()

  ⑵池非不深也()

  ⑶兵革非不坚利也()()

  ⑷委而去之()

  ⑸亲戚畔之()

  ⑹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⑺入则无发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2、联系生活实际,就本文感兴趣之处,写写读后感,题目自拟,字数在500字以上。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师课后完成。

  《〈孟子〉两章》教学设计 4

  [教材分析]:

  《(孟子)两章》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主旨十分明确,突出强调“人和”的重要性,“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具体地说,就是阐明战争的胜败主要取决于人心的向背,而人心的向背,又取决于统治者是否“得道”。从战争谈起,最终归结到如何治国*天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说明人只有经过艰苦的磨炼,才能有所作为,才能成就大事,井由此引申,从正反两方面说明经受磨炼的益处,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由造就人才类推到治国的道理,显得水到渠成。

  教学两篇短文,应在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孟子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排比、对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全面认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学*文言文,重在古今对读,赋予经典作品以新的内涵,体现文化传承的特点。基于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得道多助”“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

  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2.讨论点拨法3.比较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师生共同研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积累文言文相关知识,把握文意,理清说理思路,把握说理方法,品味语言:延伸拓展,深化对文章观点的理解。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还记得那财气势恢宏的新闻《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吗?西路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齐答;“得人心者得天下。”)今天,我们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二、资料助读:

  孟子与《孟子》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

  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2.教师示范背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气势。

  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四、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3.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1)通假字: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2)古今异义词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内城;郭:外城)

  委而幸之(离开。今义:往、到)

  亲戚畔之(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池非不深也(护城河。今指水塘。)

  (3)一词多义;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三里之城(的)地利不如人和(有利)

  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

  以天下之所顺(用)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到)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

  (4)注意下列加点词的用法: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5)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五、思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学生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明确: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文章开籍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形成背诵思路。

  2.学生依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六、总结升华:

  教师提示,“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学*文言文,要注意联系现实,古为今用,赋予经典作品以时代意义;对于“人和”得道”,你是如何认识的?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讨论。

  生1:我觉得“人和”就是拉帮结派,君不见,人世间,团团成伙好办事。

  生2:日本某些**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这句古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3:孟子的这一主张,强调做任何事情必须要顺乎民心,反映了孟子在那个历史发展特定阶段中的远见卓识。但也应当看到,孟子提出“人和”,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这就使他的观点不可避免地带有了时代的局限性。

  生4:我觉得,战争胜负取决于战争的性质和人心向背,“威天下”不能靠“天时”地利”,而只能靠:“人和”的理论只能适用于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要想打胜仗,就必须有最先进的武器,其余都是次要的。美伊战争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吗?

  生5:强权只能横行一时,绝不可能横行一世。世界的政治格局发展到今天,虽然欧美发达国家相对来说仍然处于支配地位,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大国的霸权地位已处在江河日下的境地。在世界政治的运作中是否合乎道义正在成为处理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关系的准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将会成为21世纪支配世界政治格局的重要观念。

  生6:在当今社会,什么是合乎“道义”的?什么是不合乎“道义”的呢?

  教师明确,也许可以这样回答;第一,合乎国家与国家*等的原则,也就是说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应在*等的原则下参与国际事务,第二,有利于维护和*共处,这是鉴于20世纪的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维护和*,避免战争,对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中国儒家的思想作为一种有价值的资源受到我们的重视。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整理课堂发言,写一篇读后感。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生自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自读,帮助学生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延伸拓展、总结升华:比较阅读,把握《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请走进《孟子?告子下》的选段中去寻找答案。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提示学生把握句中的停顿及重音。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学生大声读课文。

  三、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2.小组讨论交流,解答翻译中的疑难问题。

  3.全班分为两组,展开课堂竞赛,每道题单数题一组回答,双数题二组回答。

  (1)读准下面的字。①畎亩②傅说③胶鬲④行拂

  (2)注明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曾益其所不能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③入则无法家拂士④所以动心忍性

  (3)一词多义。

  舜发于畎亩之中

  行拂乱其所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

  ②死于安乐

  ③国恒亡死即举大名耳

  ④舜发于畎亩之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⑤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⑥发于声扶苏以数谏故

  (4)翻译句子。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过……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第二板块:思想内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2)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第三板块:才华展示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知道有哪些名句与此意思相同?请列出两句。

  (2)哪些事例可以证明这一道理?请列举几例。

  学生课堂竞赛成果展示:

  关于思想内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2)这篇短论采用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归纳推理论证等论证方法。如把造就人才与治理国家类比,如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罗列,如把成就伟人与国家灭亡对比,如先分析论证,后归纳观点等等。

  才华展示:

  (1)相关的名句有: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挎少伟男。

  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自强为天下之健,志刚为大君之道。……

  (2)相关的事例有: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白成带领义军打进北京城,志得意满,终致失败,这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真实写照。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将一只青蛙丢进沸水中,青蛙奋力一蹦跳出来了。将青蛙放入温和的开水中,青蛙乐于呆在其中,温度渐升渐高,青蛙慢慢适应,最后竟被煮死了。这也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写照。

  畅销一时的书《谁动了我的奶酪》也在诠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4.教师综合评判,分出优胜组,全班鼓掌祝贺。

  5.学生齐背课文。

  四、总结升华:

  提问: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学生讨论及成果展示:

  孟子文中所言的两个问题,对我们仍具有可贵的启发意义:一是关于人才的造就问题。孟子在这个问题上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方面他强调入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增长的。担当“大任”者,必先经历一番“苦”“劳”“饿”等等艰难困苦的磨炼,方能增长才能,担此大任。才能不是天生的而优哉悠哉,贪安图乐,自然也增长不了才能。才能从磨炼中来。另一方面他指出入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挫折困顿面前,振作精神,努力奋斗,发挥主观能动性,方能冲出困境,别开生面;若颓然丧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才能从奋斗中来。一是关于国家的治理问题。孟子指出拥有贤臣,采纳谏诫,保持警觉,居安思危对一个国家的极端重要,这关系到国之存亡。孟子的这个思想有深远的意义。试想,一个国家如果奸邪当道,佞幸弄权,沉湎安乐,丧失警觉,那么其前途命运是可想而知的。

  五、比较阅读,把握《孟子》散文的逻辑性和文采:

  1.逻辑性——层层深入的论证特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从战争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短文结构形式“总起——分承——阐述——结论”,体现了作者由点到面,由个别到一般的逻辑思路,使文章极富说服力和感染力。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再推及与此相似的“是人”,从个别到——般,阐述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炼的,接下来从个人作为推论到治国,最后归结出全文论点。作者论述的逻辑思路,外化为一种“层进式”结构。

  2.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明确:这两篇短文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染力,这与孟子善用排比等修辞不无关系。章一“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用的是双重否定。排比有力;“域民不以……固国不以……威天下不以……”层递排比,更有气势。章二开首列举历史人物,自然用的是并列排比;而“人恒过……”用的则是句式排比。足见孟子说理散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形式多样,既给文章*添了气势,又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

  两篇短文中名言警句迭出,句式工整.表意蕴藉。闪烁着哲理的光华。

  六、课堂小结:

  《(孟子)两章》,笔带锋芒,语言犀利,气势磅礴,善于说理,手法多样.论证严密。这些特点对于我们今天读写议论文具有多方面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孟子的政治思想对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仍有一定的教益。“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希望大家悉心体会,思有所悟,学有所获。

  七、布置作业:

  1.两篇短文中,你更喜欢哪一篇?说说你的理由。

  2.写一篇渎后感。淡谈在物质生活日益丰裕的今天,该如何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两章》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辨析疑难字、词不达意、句意,是本文学*的一个重点,可以放手让学生在自学中,发现问题,互相讨论后,教师精要讲解的方法学*。

  2、理解蕴含在两文中的作者的观点,是学*本文的又一重点,教师应通过设计带有启发性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分析、讨论来解决。

  3、两篇短文都采用“逐层深入论证”的结构,这是学*本文的一个难点,因此,要从浅入手,在学生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先分清层次,能概括出层意,再进而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这一结构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疏通第一章大意,理解寓含其中的作者的观点,学生畅谈各自看法,以加深理解。

  二、整体感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标题是后来的编者加的。此标题从内容上高度概括了本文的中心意即:凡讲仁义,行仁政的,就会得到广泛的支持与拥护;反之,就孤立,就会只有极少数人的支持与拥护。孟子生活在各诸侯国互相攻伐,社会骚乱的战国时代。因此,他提出“施仁政”,“行王道”的主张,反对武力兼并,这篇短论很能代表他的主张。

  三、教学过程

  1、让学生介绍查找到的孟子及《孟子》的常识的资料,讲述摘录的逆境造就人才的事例。

  2、鼓励学生充分朗读,自学,发现问题,质疑,讨论。

  结合课后练*一,要求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注意节奏鲜明,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读排比句尤其要注意节奏鲜明,读出气势来。孟子自称善养浩然之气,他是很讲究文章的气势的。朗读时还要通过语调的变化,突出文章的`关键句、中心句。

  老师可先范读,再指名读、小组齐读或全班朗读,让教室里充满学生的琅琅书声。

  3、检测自学效果。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句是()

  A.夫/环而攻之。 B.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D.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下列句子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米粟非不多也

  (3)解释下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池非不深也。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4、讨论问题

  (1)本文作者从作战入手,设举了两个战例,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把决定战争胜负的客观因素归结为哪几个?作者认为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2)本文借论战,深入阐述了怎样的政治主张?这一主张是如何逐层推进论证的?

  (3)画出第3、4节中的排比句,诵读体会,议论文说理运用排比句式的表达作用。

  练*:请你紧扣强调“青少年时期要努力学*”这一内容写一组排比句,加深体会。

  四、总结、扩展

  这篇短论着重阐述了孟子关于统治者要“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论证逐层深入,令人信服。排比句式,更增强了语句的气势。

  为达到教育的目的,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简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原因,使其懂得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重要性。

  五、布置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分类整理通假字、古今异义字。

  2、背诵文章。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比照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懂得逆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并加深对逐层深入论证方法的理解。

  二、整体感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章选自《孟子·告子》,文题同样是编者所加,该标题也恰好概括了本章的中心意思——忧患激励人奋起,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必将导致灭亡,即逆境能成才。表明了孟子关于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的观点。文章摆事实,讲道理,举例典型,观点与材料紧密结合,说理透彻,令人信服。

  三、教学过程

  1、指导朗读。听录音范读,学生跟读,自由诵读。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傅说 忍性 法家 拂士 曾益

  (2)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①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2、发动学生借助工具书自学,疏通文意。着重强调通假字及用法特殊的字。重要的语句有: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讨论问题,深入理解本文中心及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1)本文共列举了哪些人的事例?这些事例共同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第一节列举六个由卑微而显贵的杰出历史人物的事例,意在说明人要成大器,担负治国重任,必须经受磨炼。

  (2)例证以外,本文还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说明这一道理的?

  明确:作者在短文中,不局限于例证。还善于由个别到一般,讲道理分析,并从正反两方面对比分析论理。

  (3)与上一章比较,本文在论证思路上有何异同?

  明确:同:本文在论证上也采用了层层推理的方法。

  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而本文是在层层推论的基础上,结尾时才概括出来的。

  四、总结、扩展

  本文作者采用层层推理的方法,摆典型事例、正反对比讲道理,使观点有很强的说服力。

  为更好地拓开学生思路,深入领会作者的观点,可以让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试另举一两个古今事例,或结合本人的亲身体验,谈谈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

  2、有人说:“逆境能成才”,“顺境也能成才”,请你举例谈谈对此说法的看法。

  五、布置作业

  1、课后练*三、四。

  2、强化背诵内容。

  3、设计表格着手积累己学过的通假字。


《孟子》教学设计合集五篇(扩展3)

——《孟子》优秀教学设计(5)份

  《孟子》优秀教学设计 1

  重难点分析:

  1.辨析疑难字、词不达意、句意,是本文学*的一个重点,可以放手让学生在自学中,发现问题,互相讨论后,教师精要讲解的方法学*。

  2.理解蕴含在两文中的作者的观点,是学*本文的又一重点,教师应通过设计带有启发性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分析、讨论来解决。

  3.两篇短文都采用“逐层深入论证”的结构,这是学*本文的一个难点,因此,要从浅入手,在学生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先分清层次,能概括出层意,再进而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这一结构特点。

  4.“逆境能成才”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阐述的观点,它表明了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的道理。那么“顺境也能成才吗?”这是许多学生可能产生的一个疑问。对此,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历史,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或者引导学生分析“成才”与外在环境的关系,从而澄清学生认识。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疏通第一章大意,理解寓含其中的作者的观点,学生畅谈各自看法,以加深理解。

  二、整体感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标题是后来的编者加的。此标题从内容上高度概括了本文的中心意即:凡讲仁义,行仁政的,就会得到广泛的支持与拥护;反之,就孤立,就会只有极少数人的支持与拥护。孟子生活在各诸侯国互相攻伐,社会骚乱的战国时代。因此,他提出“施仁政”,“行王道”的主张,反对武力兼并,这篇短论很能代表他的主张。

  三、教学过程

  1.让学生介绍查找到的孟子及《孟子》的常识的资料,讲述摘录的逆境造就人才的事例。

  2.鼓励学生充分朗读,自学,发现问题,质疑,讨论。

  结合课后练*一,要求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注意节奏鲜明,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读排比句尤其要注意节奏鲜明,读出气势来。孟子自称善养浩然之气,他是很讲究文章的气势的。朗读时还要通过语调的变化,突出文章的关键句、中心句。

  老师可先范读,再指名读、小组齐读或全班朗读,让教室里充满学生的琅琅书声。

  3.投影*题,检测自学效果。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句是( )

  A.夫/环而攻之。 B.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D.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下列句子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米粟非不多也

  (3)解释下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池非不深也。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4.讨论问题

  (1)本文作者从作战入手,设举了两个战例,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把决定战争胜负的客观因素归结为哪几个?作者认为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2)本文借论战,深入阐述了怎样的政治主张?这一主张是如何逐层推进论证的?

  (3)画出第3、4节中的排比句,诵读体会,议论文说理运用排比句式的表达作用。

  练*:请你紧扣强调“青少年时期要努力学*”这一内容写一组排比句,加深体会。

  四、总结、扩展

  这篇短论着重阐述了孟子关于统治者要“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论证逐层深入,令人信服。排比句式,更增强了语句的气势。

  为达到教育的目的,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简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原因,使其懂得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重要性。

  五、布置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分类整理通假字、古今异义字。

  2.背诵文章。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比照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懂得逆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并加深对逐层深入论证方法的理解。

  二、整体感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章选自《孟子·告子》,文题同样是编者所加,该标题也恰好概括了本章的中心意思——忧患激励人奋起,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必将导致灭亡,即逆境能成才。表明了孟子关于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的观点。文章摆事实,讲道理,举例典型,观点与材料紧密结合,说理透彻,令人信服。

  三、教学过程

  1.指导朗读。听录音范读,学生跟读,自由诵读。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傅说 忍性 法家拂士 曾益

  (2)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①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2.发动学生借助工具书自学,疏通文意。着重强调通假字及用法特殊的字。重要的语句有: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讨论问题,深入理解本文中心及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1)本文共列举了哪些人的事例?这些事例共同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第一节列举六个由卑微而显贵的杰出历史人物的事例,意在说明人要成大器,担负治国重任,必须经受磨炼。

  (2)例证以外,本文还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说明这一道理的?

  明确:作者在短文中,不局限于例证。还善于由个别到一般,讲道理分析,并从正反两方面对比分析论理。

  (3)与上一章比较,本文在论证思路上有何异同?

  明确:同:本文在论证上也采用了层层推理的方法。

  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而本文是在层层推论的基础上,结尾时才概括出来的。

  四、总结、扩展

  本文作者采用层层推理的方法,摆典型事例、正反对比讲道理,使观点有很强的说服力。

  为更好地拓开学生思路,深入领会作者的观点,可以让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试另举一两个古今事例,或结合本人的亲身体验,谈谈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

  2.有人说:“逆境能成才”,“顺境也能成才”,请你举例谈谈对此说法的看法。

  五、布置作业

  1.课后练*三、四。

  2.强化背诵内容。

  3.设计表格着手积累己学过的通假字。

  《孟子》优秀教学设计 2

《孟子》优秀教学设计

  重难点分析:

  1.辨析疑难字、词不达意、句意,是本文学*的一个重点,可以放手让学生在自学中,发现问题,互相讨论后,教师精要讲解的方法学*。

  2.理解蕴含在两文中的作者的观点,是学*本文的又一重点,教师应通过设计带有启发性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分析、讨论来解决。

  3.两篇短文都采用“逐层深入论证”的结构,这是学*本文的一个难点,因此,要从浅入手,在学生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先分清层次,能概括出层意,再进而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这一结构特点。

  4.“逆境能成才”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阐述的观点,它表明了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的道理。那么“顺境也能成才吗?”这是许多学生可能产生的一个疑问。对此,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历史,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或者引导学生分析“成才”与外在环境的关系,从而澄清学生认识。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疏通第一章大意,理解寓含其中的作者的观点,学生畅谈各自看法,以加深理解。

  二、整体感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标题是后来的编者加的。此标题从内容上高度概括了本文的中心意即:凡讲仁义,行仁政的,就会得到广泛的支持与拥护;反之,就孤立,就会只有极少数人的支持与拥护。孟子生活在各诸侯国互相攻伐,社会骚乱的战国时代。因此,他提出“施仁政”,“行王道”的主张,反对武力兼并,这篇短论很能代表他的主张。

  三、教学过程

  1.让学生介绍查找到的孟子及《孟子》的常识的资料,讲述摘录的逆境造就人才的事例。

  2.鼓励学生充分朗读,自学,发现问题,质疑,讨论。

  结合课后练*一,要求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注意节奏鲜明,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读排比句尤其要注意节奏鲜明,读出气势来。孟子自称善养浩然之气,他是很讲究文章的气势的。朗读时还要通过语调的变化,突出文章的关键句、中心句。

  老师可先范读,再指名读、小组齐读或全班朗读,让教室里充满学生的琅琅书声。

  3.投影*题,检测自学效果。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句是( )

  A.夫/环而攻之。 B.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D.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下列句子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米粟非不多也

  (3)解释下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池非不深也。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4.讨论问题

  (1)本文作者从作战入手,设举了两个战例,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把决定战争胜负的客观因素归结为哪几个?作者认为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2)本文借论战,深入阐述了怎样的政治主张?这一主张是如何逐层推进论证的?

  (3)画出第3、4节中的排比句,诵读体会,议论文说理运用排比句式的表达作用。

  练*:请你紧扣强调“青少年时期要努力学*”这一内容写一组排比句,加深体会。

  四、总结、扩展

  这篇短论着重阐述了孟子关于统治者要“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论证逐层深入,令人信服。排比句式,更增强了语句的气势。

  为达到教育的`目的,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简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原因,使其懂得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重要性。

  五、布置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分类整理通假字、古今异义字。

  2.背诵文章。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比照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懂得逆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并加深对逐层深入论证方法的理解。

  二、整体感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章选自《孟子·告子》,文题同样是编者所加,该标题也恰好概括了本章的中心意思——忧患激励人奋起,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必将导致灭亡,即逆境能成才。表明了孟子关于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的观点。文章摆事实,讲道理,举例典型,观点与材料紧密结合,说理透彻,令人信服。

  三、教学过程

  1.指导朗读。听录音范读,学生跟读,自由诵读。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傅说 忍性 法家拂士 曾益

  (2)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①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2.发动学生借助工具书自学,疏通文意。着重强调通假字及用法特殊的字。重要的语句有: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讨论问题,深入理解本文中心及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1)本文共列举了哪些人的事例?这些事例共同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第一节列举六个由卑微而显贵的杰出历史人物的事例,意在说明人要成大器,担负治国重任,必须经受磨炼。

  (2)例证以外,本文还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说明这一道理的?

  明确:作者在短文中,不局限于例证。还善于由个别到一般,讲道理分析,并从正反两方面对比分析论理。

  (3)与上一章比较,本文在论证思路上有何异同?

  明确:同:本文在论证上也采用了层层推理的方法。

  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而本文是在层层推论的基础上,结尾时才概括出来的。

  四、总结、扩展

  本文作者采用层层推理的方法,摆典型事例、正反对比讲道理,使观点有很强的说服力。

  为更好地拓开学生思路,深入领会作者的观点,可以让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试另举一两个古今事例,或结合本人的亲身体验,谈谈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

  2.有人说:“逆境能成才”,“顺境也能成才”,请你举例谈谈对此说法的看法。

  五、布置作业

  1.课后练*三、四。

  2.强化背诵内容。

  3.设计表格着手积累己学过的通假字。

  《孟子》优秀教学设计 3

  课 题:

  《古之学者为己》

  教学目的:

  1、研读课文,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2、通过学*孔孟的言行,了解他们的为人和境界,明确学*的目的、态度和方法

  教学重点:

  疏通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明确学*的目的、态度和方法

  教法:

  读析、质疑、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1、导语:

  孔子开创了*民教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的教师。他以极大的爱心、非凡的智慧和对人性的精微体察创立了中国古代教育理念与师道理想。和孔子一样,孟子的一生也在为“道”而游走、讲学,以他的方式丰富、发展了孔子的教育观念。他们的教育目标是共同的,那就是培养真正的君子。

  2、板书课题:学问之道——古之学者为己

  二、初读感知

  1、识记:为( )己 假( )馆 雏( )百钧( )

  2、初步感知:朗读课文,明确古之学者求学的目的

  三、读析、讨论、质疑

  1、学生自读,找出自己的疑点,以备讨论交流

  2、合作探究,解决疑难

  (1)就:靠*、看齐。

  (2)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3)正:匡正、端正。

  (4)攻:攻击。有人将“攻”解释为“治”。不妥。

  (5)异端:不正确的言论。另外、不同的一端。

  (6)达巷党人:古代五百家为**,达巷是党名。这是说达巷党这地方的人。 (7)博学而无所成名:学问渊博,因而不能以某一方面来称道他。

  (8)鄙夫:孔子称乡下人、社会下层的人。

  (9)空空如也:指孔子自己心中空空无知。

  (10)叩:叩问、询问。

  (11)两端:两头,指正反、始终、上下方面。

  (12)竭:穷尽、尽力追究。

  (13)居:坐。

  (14)愚:受人愚弄

  (15)荡:放荡。好高鹜远而没有根基。

  (16)贼:害。

  (17)绞:说话尖刻。

  3、学生概括各节主要内容,教师点拨明确。

  (1)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作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这是值得借鉴的。

  (3)孔子在这里没有具体指懂得什么,看来是泛指,包括学问、技艺等。有句话说: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4)对于本章里“博学而无所成名一句”的解释还有一种,即“学问广博,可惜没有一艺之长以成名。”持此说的人认为,孔子表面上伟大,但实际上算不上博学多识,他什么都懂,什么都不精。对此说,我们觉得似乎有些求全责备之嫌了。

  (5)用来说明孔子“我非生而知之”的思想。他不认为自己是“圣人”,也不承认自己是“天才”,他说他的多才多艺是由于年轻时没有去做官,生活比较清贫,所以掌握了这许多的谋生技艺。

  (6)孔子本人并不是高傲自大的人。事实也是如此。人不可能对世间所有事情都十分精通,因为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但孔子有一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这就是“叩其两端而竭”只要抓住问题的两个极端,就能求得问题的解决。这种方法,体现了儒家的中庸思想,是一种十分有意义的思想方法。

  (8)孔子和儒家特别重视师生关系的和谐,强调师道尊严,学生不可违背老师。这是在一般情况下。但是,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师,也不谦让。这是把实现仁德摆在了第一位,仁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恶的最高准则。

  四、练*巩固

  1、掌握文中重点的字词句

  2、翻译第九段文字

  五、积累与应用

  1、名句诵读:

  ①、敏于事而慎于言

  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③、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④、当仁,不让于师

  六、教后感悟

  《孟子》优秀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能够正确流利朗读全文,能背诵名言名句。

  ②了解孟子对仁爱和孝心的看法,理解文中表达的思想。

  2.过程与方法:熟读为主,利用小组合作学*加强背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仁爱爱人和孝心。

  ②感受中华传统教育的丰富内涵。

  【教学重点】

  能够正确、流利朗读全文,能背诵名言名句。

  【教学难点】

  理解孟子表达的“爱人”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方式】

  熟读背诵、合作学*。

  【教学过程】

  一.复*回顾:

  (1)《孟子》名言名句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2)孟子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孟子梁惠王下》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

  (4)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孟子公孙丑上》

  (5)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6)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孟子公孙丑下》

  二.简介思想:

  ①仁:仁爱(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②孝:孝顺(世俗所谓不孝者五)

  三.合作感知:

  通过小组合作学*和多种朗读方式,使学生正确流利读懂文章,感知文意,体会内涵:

  1。自由朗读2。教师范读3学生抽读4全班齐读5小组分读等。

  四.讲述故事:

  讲述《齐国章不孝》的故事,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五.领悟名句:

  1、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释义:仁爱的人爱护别人,礼让的人尊敬别人。爱护别人的人,别人也会一直爱护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会一直尊敬他。

  2、惰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

  释义:四肢懒惰,不顾及养父母,这也是第一种不孝。

  熟读背诵:

  1。学*小组合作背诵。

  2。减字法背诵。

  七.拓展意义:

  联系现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1)孝敬父母是我的福分

  一位年*六旬的老人,伺候两位年逾八旬、常年卧病在床的父母,他十分珍惜孝敬父母的每一天。中原区棉纺路街道办事处四棉西社区的杨钢岭孝敬父母的事迹被邻里传为佳话。

  “娘啊,我现在没什么奢求,只希望能把你伺候得好,让你每天都高兴……”昨日上午,棉纺路街道四棉西社区的杨钢岭边给母亲洗脸,边说出肺腑之言。今年58岁的杨钢岭是原国棉四厂的老工人,虽然自己已*六旬,但家中还有两位老寿星:他80岁的老母亲因病瘫痪在床已经5年,80岁的老父亲因骨折也卧床不起。杨钢岭把照顾二老当作自己最重要的事情。

  杨钢岭母亲疾病缠身,基本上是半个植物人,只会吃不会说话。作为家中长兄的杨钢岭尽管有五个兄妹,但他毅然承担了照顾二老的责任。每天一早,杨钢岭就早早起床,给二老做流食,饭做好后冷凉喂二老吃饭。接着收拾洗碗、为老人服药、擦拭身子。喂完二老吃药后,又要出门去菜场准备二老的午饭。就这样,日复一日,一过就是五年。

  不善言辞的杨钢岭聊起父母的过去时,满脸骄傲:“父母年轻时养我们兄妹五个真不容易,父亲年轻时因家里困难到厂里当搬运工,16岁时就曾背过300斤重的货物,他们受了很多苦,现在老了我们一定要多孝顺他们。”

  父慈子孝。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杨钢岭长时间照顾瘫痪在床父母无怨无悔。他也在用自己默默无闻的行动,做给孩子们看,无形中也为他的孩子们树立了一个榜样。

  (2)谈一下你是否“爱人敬人”和“孝敬父母”?有何具体表现。

  八、教师总结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的最基本道理,通过这节课我们对如何孝敬父母也有了深刻的认识,其实孝敬父母并不是要求我们以后轰轰烈烈的去为父母做什么大事,而是要求我们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有时候关心孝敬父母,就是陪父母聊聊天,就是一个祝福、一句问候、一朵鲜花、一个拥抱,甚至只是一个微笑。虽然父母爱我们并不想过要什么回报,但是只有父母付出的爱,没有我们回报的爱,这爱是不公*的。除了父母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关心我们的人,我们的老师、同学和朋友,甚至我们的祖国都是关心我们的。所以只有互相付出爱,一个家庭才能美满,人们在学校里、在社会里才能和谐相处;大家都能献出爱国家才能兴旺;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孟子》优秀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能够让学生正确流利朗读全文,能背诵名言名句。

  2、了解孟子对古代认识人的看法,理解文中表达的思想。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能够让学生正确流利朗读全文,能背诵名言名句。

  【教学难点】

  了解孟子对认识人的的看法。

  【教学过程】

  一、复*回顾

  背诵离娄章句上(十四)的名句

  二、注重朗读

  第一步,读准:自由朗读,逐字逐句地读准字音。

  第二步,读顺:请两位同学尝试读文,同学们点评。

  第三步,听读:听名家朗读,把握朗读节奏和感情。

  第四步,读齐:集体齐读,读准确,读出节奏。

  三、整体感知

  讲述离娄章句上十五

  四、品读名句

  名句:

  孟子曰:存①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②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③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瘦、廋④哉?

  译文:

  孟子说:观察一个人,再没有比观察他的眼睛更好的了。眼睛不能掩盖一个人的丑恶。心中光明正大,眼睛就明亮;心中不光明正大,眼睛就昏暗不明,躲躲闪闪。所以,听一个人说话的时候,注意观察他的眼晴,他的善恶真伪能往哪里隐藏呢?

  品读: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这句名言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达芬奇从人物画的角度来说的。而我们看到,早于他一千多年,中国的孟子就已经从识人的角度把这个道理说得非常清楚了。

  日莲宗的《妙法尼》也说过:巨人也好,诛儒也罢,其志气乃表现在一尺的脸上;一尺脸上的志气,则尽收在一寸的眼睛中.

  所以,与其察言观色,不如观察他的眼睛。

  现代美容术已经使人的眼眶、眼角、眼梢、眼皮甚至眼睫毛都成了它的试验场地,但是,仍有一点是它无能为力的,那就是眼神。

  眼神是无法加以化妆或掩饰的,任你是如何高明的一位超级美容大师。

  观察眼神,洞若观火。

  别听他说得口若悬河,天花乱坠,你要看着他的眼睛。

  五、拓展延伸

  合作探究:

  现代美容术已经使人的眼眶、眼角、眼梢、眼皮甚至眼睫毛都成了它的试验场地,但是,仍有一点是它无能为力的,那就是眼神。眼神是无法加以化妆或掩饰的,任你是如何高明的一位超级美容大师。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眼睛是人的心灵窗户”的看法。

  六、布置作业

  熟读文本,背诵名句


《孟子》教学设计合集五篇(扩展4)

——《孟子语录》教学设计 (菁华3篇)

《孟子语录》教学设计1

  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2、熟练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准确把握课文主旨。

  3、准确理解“舍生取义”的思想内涵;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选择。

  使用说明和学发指导:

  1、学生自渎课文,对照译文理解古文的意思,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学生能自读自悟,在反复品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抓注重点词语,从多角度交流各自的阅读感受。把握文章的主题,思考对自己的启示。

  3、课前完成预*自测,将预*中遇到的需要给大家提醒的问题,或不懂的问题写下来,等待课堂上和老师同学交流。

  教材助读:

  1、作家作品:

  孟子: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人。相传为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战国时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著作有《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学派大师,史称“亚圣”。

  《孟子》一书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基本上是继承孔子的仁政思想。为行仁政,他首先提出了人性本善的主张。

  2、题目赏析: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本文就以“鱼”和“熊掌”作比喻,巧妙的回答了人在一生中的关键时刻应该如何作出正确选择的问题。说说它们各自表现出了怎样一种精神。

  预*案:

  1、给带点字注音。

  熊掌( )兼顾( )舍身( )选择( )

  2、辨字组词。

  孟( ) 欲 ( ) 掌( ) 仰( )

  盂( ) 浴( ) 党 ( ) 抑( )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舍弃—— 选择——

  4、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舍弃—— 真理——

  5、解释下列词语。

  所: 欲: 也:

  亦: 可: 得兼:

  舍: 者也: 生:

  义:

  整体感知:

  有感情的朗读古文,对照译文理解古文的意思,细细品读文章感悟寓意深刻的句子。(朗读指导:要放声读,读准字音、读清句子、读出语气体会作者的感情)。

  我的疑惑:请你将预*中遇到的需要给大家提醒的问题,或不懂的问题写下来,等待课堂上和老师同学交流。

  探究案:

  探究点1:怎样理解成语“舍生取义”的意思?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认真读古文,在理解整篇课文意思的基础上,圈出重点字词感悟,作批注,争取课上精彩交流。)

  探究点2、全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训练案:

  1. 填空。

  (1)《孟子语录》节选自《 》一书,这是一本记录 的书。

  (2)《孟子语录》以 和 设喻,告诉我们 的道理。舍生取义的含义是 。

  2.背诵并默写《孟子语录》。

  3.完成《配套练*》的《孟子语录》一课。

  名言积累:

  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②、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裴多菲)

  ③、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④、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

  课外阅读: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孟子名轲,从小丧父,全靠母亲倪氏一人日夜纺纱织布,挑起生活重担。倪氏是个勤劳而有见识的妇女,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读书上进,早日成才。但小时候的孟轲片天性顽皮好动,不想刻苦学*。他整天跟着左邻右舍的孩子爬树捉鸟,下河摸鱼,田里偷瓜。孟母开始又骂又打,什么办法都用尽了,还是不见效果。她后来一想:儿子不好好读书,与附*的环境不好有关,于是,就找了一处邻居家没有贪玩的小孩的房子,第一次搬了家。

  但搬家以后,孟轲还是坐不住。一天,孟母到河边洗衣服,回来一看,孟轲又脚底板揩了油。孟母心想,这周围又没有小孩,他又会到哪里去呢?找到邻居院子里,见那儿支着个大炉子,几个满身油污的铁匠师傅在“丁丁当当”地打铁。孟轲呢,正在院子的.角落里,用砖块做铁砧,用木棍做铁锤,模仿着铁匠师傅的动作,玩得正起劲呢!孟母一想,这里环境还是不好,于是又搬了家。

  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周围没有邻居,门外是一片坟地。孟母想,这里再也没有什么东西吸引儿子了,他总会用心念书了吧!但转眼间,清明节来了,坟地里热闹起来,孟轲又溜了出去。他看到一溜穿着孝服的送葬队伍,哭哭啼啼地抬着棺材来到坟地,几个精壮小伙子用锄头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他觉得挺好玩,就模仿着他们的动作,也用树枝挖开地面,认认真真地把一根小树枝当作死人埋了下去。直到孟母找来,才把他拉回了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学堂,有个胡子花白的老师教着一群大大小小的学生。老师每天摇头晃脑地领着学生念书,那拖腔拖调的声气就像唱歌,调皮的孟轲也跟着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孟母以为儿子喜欢念书了,高兴得很,干脆拿了两条干肉做学费,把孟轲送去上学。

  可是有一天,孟轲又逃学了。孟母知道后伤透了心。等孟轲玩够了回来,孟母问他:“你最*书读得怎么样?”孟轲说:“还不错。”孟母一听,气极了,骂道:“你这不成器的东西,逃了学还有脸撒谎骗人!我一天到晚苦苦织布为了什么!”说着,揪着他的耳朵拖到织布机房,抄起一把雪亮的剪刀,“哗”的一声,把织机上将要织好的布全剪断了。

  孟轲吓得愣住了,不明白母亲为什么这样做。孟母把剪刀一扔,厉声说:“你贪玩逃学不读书,就像剪断了的布一样,织不成布;织不成布,就没有衣服穿;不好好读书,你就永远成不了人才。”

  这一次,孟轲心里真正震动了。他认真的思考了很久,终于明白了真理,从此专心读起书来。由于他天资聪明,后来又专门跟孔子的孙儿子思学*,终于成了儒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

《孟子语录》教学设计2

  学*目标:

  1、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3、掌握理解“舍生取义”的意思。

  学*重点:全文字、词含义,全文大意。

  学*难点:对“舍生取义”的理解。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情况:提问有关孟子的资料和字词

  孟子: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人(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著作有《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学派大师,史称“亚圣”。

  二、展示目标(如上)

  三、学*新知:

  1、师范读课文。

  2、生自读课文。

  3、结合译文理解内容

  课文分析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一书共收入七篇文章,每篇又分“上篇”和“下篇”。

  先讲解字、词

  所:不译。欲:想要得到。也:句末加强判断的语气词,不译。亦:也。可:能。得兼:应为“兼得”的倒装,同时得到。舍:舍弃。者也:连用时,加强判断语气。生:生命,也可以理解为“活着”。义:可以理解为最高尚的思想、行为、道德(真理、信仰、正义等)。

  译文:

  鱼是我想要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如果二者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想要的;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二者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生命而选择义。

  全文共四句话,有两层意思。第

  一层是一个设喻,用“鱼”和“熊掌”两种事物来假设比喻,让作者对二者做的一个取舍,结论是舍鱼取熊掌,突出了熊掌的重要性。这样,自然引出“生”和“义”及对二者的取舍,作者最后得出结论:舍生取义。选择了“义”,也就是选择了真理,正义信仰,有益于大众的思想和行为,表明了孟子的高尚情操。

  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和孔子提倡的“杀身成仁”在内容上基本接*,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最高道德标准之一。这种思想道德在*、当代革命过程中激发了许许多多的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慷慨赴国难,抛头颅,洒热血。今天,对于广大的中学生的道德建设来说,也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孟子是讲道理的高手,能用通俗、形象、生动的比喻,阐述深奥的哲学道理,这样便于读者的理解。这种写法也为同学们今后写议论文提供了经验。

  4、学生思考:“舍生取义”这个成语的意思?

  (指为了真理和正义,宁可舍弃生命,了不做不义的事。)

  5、练*背诵课文。

  四、小结:

  内容和孟子思想。

  五、作业:

  默写课文和练*册内容。

《孟子语录》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孟子和孟子的思想;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2、熟练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准确把握课文主旨。

  3、准确理解“舍生取义”的思想内涵;提升自身的道德判断水*和思想境界。

  教学重点: 感知课文,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准确理解“舍生取义”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 “兼得”和“舍生取义”二词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生命是非常可贵的,因为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的机会。一个人如果连生命也无法再拥有了,那么他将再也不可能做别的事情。但有的时候,有些人却宁愿为了一些别的东西而舍弃至高无上的生命,比如我们熟知的刘胡兰的故事、董存瑞炸碉堡的故事,还有岳飞的忠精报国,为什么这些人能把生命置之脑后呢?他们身上所体现的这种精神其实是与两千多年前孟子的“舍身取义”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甚至可以说是受了他的影响,一个人的思想能影响两千多年,而且成为人们尊崇的道德准则,可见它的魅力,今天我们就来学*《孟子语录》之““舍身取义”。

  二、孟子介绍(由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孟母三迁的故事讲的就是孟子,有没有同学能跟我们介绍一下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人(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著作有《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学派大师,史称“亚圣”。

  三 教师背读课文,学生自读,齐读。

  四、理解字义,文意,试不看课文注解翻译。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一书共收入七篇文章,每篇又分“上篇”和“下篇”。

  先讲解字、词 所:不译。欲:想要得到。也:句末加强判断的语气词,不译。亦:也。可:能。得兼:应为“兼得”的倒装,同时得到。舍:舍弃。者也:连用时,加强判断语气。生:生命,也可以理解为“活着”。义:可以理解为最高尚的思想、行为、道德(真理、信仰、正义等)。

  译文:

  鱼是我想要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如果二者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想要的;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二者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生命而选择义。

  全文共四句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一个设喻,用“鱼”和“熊掌”两种事物来假设比喻,让作者对二者做的一个取舍,结论是舍鱼取熊掌,突出了熊掌的重要性。这样,自然引出“生”和“义”及对二者的取舍,作者最后得出结论:舍生取义。选择了“义”,也就是选择了真理,正义信仰,有益于大众的思想和行为,表明了孟子的高尚情操。

  五、学生思考:“舍生取义”这个成语的意思?

  (指为了真理和正义,宁可舍弃生命,了不做不义的事。)

  六、 试背课文

  七、 想想,你知道哪些舍身取义的事迹?谈谈自己的看法。(或没有践行舍身取义的事,谈谈自己的看法,如一些背叛国家和民族的人叫千古罪人)

  八、小结全文:

  这节课我们通过对孟子语录的学*,知道了儒学大师孟子的重要观点即虽然生命和正义都是他所热爱的,但如果二者发生冲突时宁愿舍弃生命以求大义,也就是会“舍生取义”,他的这一思想一直影响到了现在,让我们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同时我们还要知道也有比生命更珍贵的东西,那就是"义"。舍义取生那是苟且偷生,“舍生取义”则能让你的脊梁挺立。

  九、积累(都要求掌握):

  (1)列举一些你所知道的舍身取义的人物事迹;

  (2)孟子的其它名言:

  尽信书不如无书。

  侧隐之心,人皆有之。(推崇人性本善的观点)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作业:背诵课文;

  掌握"“舍生取义”这个成语的意思;

  掌握孟子的其它名言。


《孟子》教学设计合集五篇(扩展5)

——《孟子语录》教学设计 (菁华3篇)

《孟子语录》教学设计1

  学*目标:

  1、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3、掌握理解“舍生取义”的意思。

  学*重点:全文字、词含义,全文大意。

  学*难点:对“舍生取义”的理解。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情况:提问有关孟子的资料和字词

  孟子: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人(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著作有《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学派大师,史称“亚圣”。

  二、展示目标(如上)

  三、学*新知:

  1、师范读课文。

  2、生自读课文。

  3、结合译文理解内容

  课文分析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一书共收入七篇文章,每篇又分“上篇”和“下篇”。

  先讲解字、词

  所:不译。欲:想要得到。也:句末加强判断的语气词,不译。亦:也。可:能。得兼:应为“兼得”的倒装,同时得到。舍:舍弃。者也:连用时,加强判断语气。生:生命,也可以理解为“活着”。义:可以理解为最高尚的思想、行为、道德(真理、信仰、正义等)。

  译文:

  鱼是我想要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如果二者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想要的;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二者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生命而选择义。

  全文共四句话,有两层意思。第

  一层是一个设喻,用“鱼”和“熊掌”两种事物来假设比喻,让作者对二者做的一个取舍,结论是舍鱼取熊掌,突出了熊掌的重要性。这样,自然引出“生”和“义”及对二者的取舍,作者最后得出结论:舍生取义。选择了“义”,也就是选择了真理,正义信仰,有益于大众的思想和行为,表明了孟子的高尚情操。

  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和孔子提倡的“杀身成仁”在内容上基本接*,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最高道德标准之一。这种思想道德在*、当代革命过程中激发了许许多多的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慷慨赴国难,抛头颅,洒热血。今天,对于广大的中学生的道德建设来说,也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孟子是讲道理的高手,能用通俗、形象、生动的比喻,阐述深奥的哲学道理,这样便于读者的理解。这种写法也为同学们今后写议论文提供了经验。

  4、学生思考:“舍生取义”这个成语的意思?

  (指为了真理和正义,宁可舍弃生命,了不做不义的事。)

  5、练*背诵课文。

  四、小结:

  内容和孟子思想。

  五、作业:

  默写课文和练*册内容。

《孟子语录》教学设计2

  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2、熟练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准确把握课文主旨。

  3、准确理解“舍生取义”的思想内涵;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选择。

  使用说明和学发指导:

  1、学生自渎课文,对照译文理解古文的意思,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学生能自读自悟,在反复品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抓注重点词语,从多角度交流各自的阅读感受。把握文章的`主题,思考对自己的启示。

  3、课前完成预*自测,将预*中遇到的需要给大家提醒的问题,或不懂的问题写下来,等待课堂上和老师同学交流。

  教材助读:

  1、作家作品:

  孟子: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人。相传为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战国时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著作有《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学派大师,史称“亚圣”。

  《孟子》一书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基本上是继承孔子的仁政思想。为行仁政,他首先提出了人性本善的主张。

  2、题目赏析: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本文就以“鱼”和“熊掌”作比喻,巧妙的回答了人在一生中的关键时刻应该如何作出正确选择的问题。说说它们各自表现出了怎样一种精神。

  预*案:

  1、给带点字注音。

  熊掌( )兼顾( )舍身( )选择( )

  2、辨字组词。

  孟( ) 欲 ( ) 掌( ) 仰( )

  盂( ) 浴( ) 党 ( ) 抑( )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舍弃—— 选择——

  4、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舍弃—— 真理——

  5、解释下列词语。

  所: 欲: 也:

  亦: 可: 得兼:

  舍: 者也: 生:

  义:

  整体感知:

  有感情的朗读古文,对照译文理解古文的意思,细细品读文章感悟寓意深刻的句子。(朗读指导:要放声读,读准字音、读清句子、读出语气体会作者的感情)。

  我的疑惑:请你将预*中遇到的需要给大家提醒的问题,或不懂的问题写下来,等待课堂上和老师同学交流。

  探究案:

  探究点1:怎样理解成语“舍生取义”的意思?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认真读古文,在理解整篇课文意思的基础上,圈出重点字词感悟,作批注,争取课上精彩交流。)

  探究点2、全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训练案:

  1. 填空。

  (1)《孟子语录》节选自《 》一书,这是一本记录 的书。

  (2)《孟子语录》以 和 设喻,告诉我们 的道理。舍生取义的含义是 。

  2.背诵并默写《孟子语录》。

  3.完成《配套练*》的《孟子语录》一课。

  名言积累:

  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②、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裴多菲)

  ③、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④、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

  课外阅读: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孟子名轲,从小丧父,全靠母亲倪氏一人日夜纺纱织布,挑起生活重担。倪氏是个勤劳而有见识的妇女,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读书上进,早日成才。但小时候的孟轲片天性顽皮好动,不想刻苦学*。他整天跟着左邻右舍的孩子爬树捉鸟,下河摸鱼,田里偷瓜。孟母开始又骂又打,什么办法都用尽了,还是不见效果。她后来一想:儿子不好好读书,与附*的环境不好有关,于是,就找了一处邻居家没有贪玩的小孩的房子,第一次搬了家。

  但搬家以后,孟轲还是坐不住。一天,孟母到河边洗衣服,回来一看,孟轲又脚底板揩了油。孟母心想,这周围又没有小孩,他又会到哪里去呢?找到邻居院子里,见那儿支着个大炉子,几个满身油污的铁匠师傅在“丁丁当当”地打铁。孟轲呢,正在院子的角落里,用砖块做铁砧,用木棍做铁锤,模仿着铁匠师傅的动作,玩得正起劲呢!孟母一想,这里环境还是不好,于是又搬了家。

  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周围没有邻居,门外是一片坟地。孟母想,这里再也没有什么东西吸引儿子了,他总会用心念书了吧!但转眼间,清明节来了,坟地里热闹起来,孟轲又溜了出去。他看到一溜穿着孝服的送葬队伍,哭哭啼啼地抬着棺材来到坟地,几个精壮小伙子用锄头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他觉得挺好玩,就模仿着他们的动作,也用树枝挖开地面,认认真真地把一根小树枝当作死人埋了下去。直到孟母找来,才把他拉回了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学堂,有个胡子花白的老师教着一群大大小小的学生。老师每天摇头晃脑地领着学生念书,那拖腔拖调的声气就像唱歌,调皮的孟轲也跟着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孟母以为儿子喜欢念书了,高兴得很,干脆拿了两条干肉做学费,把孟轲送去上学。

  可是有一天,孟轲又逃学了。孟母知道后伤透了心。等孟轲玩够了回来,孟母问他:“你最*书读得怎么样?”孟轲说:“还不错。”孟母一听,气极了,骂道:“你这不成器的东西,逃了学还有脸撒谎骗人!我一天到晚苦苦织布为了什么!”说着,揪着他的耳朵拖到织布机房,抄起一把雪亮的剪刀,“哗”的一声,把织机上将要织好的布全剪断了。

  孟轲吓得愣住了,不明白母亲为什么这样做。孟母把剪刀一扔,厉声说:“你贪玩逃学不读书,就像剪断了的布一样,织不成布;织不成布,就没有衣服穿;不好好读书,你就永远成不了人才。”

  这一次,孟轲心里真正震动了。他认真的思考了很久,终于明白了真理,从此专心读起书来。由于他天资聪明,后来又专门跟孔子的孙儿子思学*,终于成了儒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

《孟子语录》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孟子和孟子的思想;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2、熟练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准确把握课文主旨。

  3、准确理解“舍生取义”的思想内涵;提升自身的道德判断水*和思想境界。

  教学重点: 感知课文,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准确理解“舍生取义”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 “兼得”和“舍生取义”二词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生命是非常可贵的,因为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的机会。一个人如果连生命也无法再拥有了,那么他将再也不可能做别的事情。但有的时候,有些人却宁愿为了一些别的东西而舍弃至高无上的生命,比如我们熟知的刘胡兰的故事、董存瑞炸碉堡的故事,还有岳飞的忠精报国,为什么这些人能把生命置之脑后呢?他们身上所体现的这种精神其实是与两千多年前孟子的“舍身取义”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甚至可以说是受了他的影响,一个人的思想能影响两千多年,而且成为人们尊崇的道德准则,可见它的魅力,今天我们就来学*《孟子语录》之““舍身取义”。

  二、孟子介绍(由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孟母三迁的故事讲的就是孟子,有没有同学能跟我们介绍一下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人(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著作有《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学派大师,史称“亚圣”。

  三 教师背读课文,学生自读,齐读。

  四、理解字义,文意,试不看课文注解翻译。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一书共收入七篇文章,每篇又分“上篇”和“下篇”。

  先讲解字、词 所:不译。欲:想要得到。也:句末加强判断的语气词,不译。亦:也。可:能。得兼:应为“兼得”的倒装,同时得到。舍:舍弃。者也:连用时,加强判断语气。生:生命,也可以理解为“活着”。义:可以理解为最高尚的思想、行为、道德(真理、信仰、正义等)。

  译文:

  鱼是我想要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如果二者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想要的;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二者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生命而选择义。

  全文共四句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一个设喻,用“鱼”和“熊掌”两种事物来假设比喻,让作者对二者做的一个取舍,结论是舍鱼取熊掌,突出了熊掌的重要性。这样,自然引出“生”和“义”及对二者的取舍,作者最后得出结论:舍生取义。选择了“义”,也就是选择了真理,正义信仰,有益于大众的思想和行为,表明了孟子的高尚情操。

  五、学生思考:“舍生取义”这个成语的意思?

  (指为了真理和正义,宁可舍弃生命,了不做不义的事。)

  六、 试背课文

  七、 想想,你知道哪些舍身取义的事迹?谈谈自己的看法。(或没有践行舍身取义的事,谈谈自己的看法,如一些背叛国家和民族的人叫千古罪人)

  八、小结全文:

  这节课我们通过对孟子语录的学*,知道了儒学大师孟子的重要观点即虽然生命和正义都是他所热爱的,但如果二者发生冲突时宁愿舍弃生命以求大义,也就是会“舍生取义”,他的这一思想一直影响到了现在,让我们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同时我们还要知道也有比生命更珍贵的东西,那就是"义"。舍义取生那是苟且偷生,“舍生取义”则能让你的脊梁挺立。

  九、积累(都要求掌握):

  (1)列举一些你所知道的舍身取义的人物事迹;

  (2)孟子的其它名言:

  尽信书不如无书。

  侧隐之心,人皆有之。(推崇人性本善的观点)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作业:背诵课文;

  掌握"“舍生取义”这个成语的意思;

  掌握孟子的其它名言。


《孟子》教学设计合集五篇(扩展6)

——比较教学设计合集五篇

  比较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掌握同分母分数和分子是1的异分母分数的比较大小的方法。

  2、在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

  比较大小的两个分数对应的整体是相同的。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

  二、激趣导入

  师:春天到了,我们学校要进行绿化、美化活动,学生伙房后面有一块空地需要我们班来绿化,其中这块地的1/4种花,3/4种草。请同学们猜一猜种花的面积和种草的面积,哪个面积大?劳动之前我们要先分一下工,全班人数的1/5负责种花,1/4负责种草,其他人负责浇水,请大家猜一猜是种花的人多,还是种草的人多?如果1/9的种花,2/6的人种草,又哪一组人多呢?

  师:想不想知道大家的猜测对不对?(想)今天,我们就来学*分数大小。(板书课题)

  三、学*新知

  1、分母相同的分数大小的比较。

  1/4和3/4

  师:同学们自己想办法判断出这两个分数的大小,也可以借助图形来判断,然后和同桌交流自己是怎样比较的?

  指名汇报:说出自己是怎样比较出来的?让学生看图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复*旧知中的前两组图)再写两组分数1/5和2/5 2/8和3/8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两组分数,说说发现了什么?(分母相同)师:谁能说说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怎样比较大小?

  2、分子相同的分数大小比较。

  师:像这样的分数又该怎样比较大小呢?板书:1/5和1/4让学生看图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复*旧知中的前两组图)再写两组分数1/5和1/7 2/8和2/9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两组分数,说说发现了什么?(分子相同)师:谁能说说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怎样比较大小?

  指名汇报:说说自己是怎样比较出来的?师:1/5>1/7 1/5<1/4让学生看图比较分数的大小。(复*旧知中后两组图)追问:为什么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呢?学生回答。

  3、小结:刚才,我们研究了什么?

  4、那么1/9和2/6又如何比较呢?

  可能有三种不同的思路

  第一种是数形结合,根据分数的意义通过画图来比较大小;

  第二种是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两个分数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进行比较大小。在此基础上引出通分概念,即把分母不同的分数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并且分母相同的分数;

  第三种是把两个分数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数,再进行比较。引导学生陶所交流通分的方法,学生可能出现的两种思路:一种是用6和9的公倍数(即两个数的乘积)作分母;另一种是用6和9的最小公倍数作分母。

  四、巩固练*

  1、练一练:在下面的○里填上“<”和“>”。

  3/4○1/4 5/8○7/8 9/10○7/10 1/7○1/9 1/4○1/8 1/5○1/2 3/4○4/3 7/8○9/10 5/8○4/7

  2、(1)写出分母是5,且大于1/5的分数。

  (2)写出分子是1,且小于1/5的分数。

  五、课堂小结

  《分数的大小》是在学生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认、读、写简单的分数的基础上,让学生经历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通常的教法就是通过对同分母(分子是1)分数的大小比较,让学生掌握同分母(分子是1)分数大小比较的规律,然后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这个规律,快速正确地判断两个分数的大小。

  六、布置作业

  84页4题和5题。

  比较教学设计 2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

  教学目标

  1、数,认,读,写10以内的数、

  2、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重点

  正确书写10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

  1、数数时,做到手口一致,与实物对应、

  2、书写要正确、规范、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数出10以内物体的数量、

  2、掌握10以内数的大小、

  3、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建议

  1、教师要组织学生学*,反复演示,反复指导,反复纠正、

  2、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3、培养学生观察、书写、思考的能力、

  4、课堂气氛要活而有序、

  5、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课时安排

  5课时

  第二单元比较

  教学目标

  通过对多少、大小、长短、高矮、轻重的比较,让学生认识并理解“<”“>”“=”的含义,并能正确运用这些符号、

  教学重点

  掌握如何比较事物的经验、

  教学难点

  1、正确操作“<”“>”“=”、

  2、进行简单的推理活动,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要求

  1、通过对事物的多少、大小、高矮、轻重比较的学*,让学生感受生

  活中处处有数学、

  2、认识并理解符号“<”“>”“=”的含义、

  3、能熟练运用“<”“>”“=”、

  4、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能力、

  教学建议

  1、提供生动有趣的学*环境、

  2、课堂上多用实物进行演示,引导学生思考与交流、

  3、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多发现,多提问、

  课时安排

  3课时

  比较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方面:(1)进一步加深对分数的认识及对分数单位的理解;(2)能掌握比较分数大小的两种方法: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看分子,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看分母,分母小的分数比较大。

  2、过程与方法方面:(1)让学生经历这两种比较方法的探索过程,体验二者的区别;(2)在实践中逐步抽象概括出两种情况的比较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表达能力;(3)培养学生的猜想意识,并能主动寻求证据给出证明。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1)在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体验成功的喜悦;(2)通过练*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如乐于助人、为人要公正、遇事不能盲目冲动等。

  教学重点:掌握同分母分数、同分子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并能运用方法正确比较。

  教学难点:理解两种情况下比较方法的区别

  教具:、视屏展台

  学具:每小组两个同样大小的圆、三角形、长方形等,彩笔、直尺

  学生分析:学生对于同分母或同分子分数比较已有一些初步的经验,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他们认为很简单的知识呢?一方面,我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了一个动物运动会的情境,在情境中学*数学,学生会觉得非常有趣,又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另一方面,我加强了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课标》中指出“要关注学生学*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的过程”,尽管有不少学生已经会比较了,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探索过程,体会知识的由来。

  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主体,在这节课上,我力求做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先猜想再验证;先实践再概括;先发现再应用,使思维逐步升华。

  教材分析:

  学生在第七册借助直观已经初步学*过一些简单的分数大小的比较,但那时只限于看图比较,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和分子是1的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这里要进一步学*分数大小的比较,通过比较,进一步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不外乎以下三种情况:1、同分母分数比大小;2、同分子分数比大小;3、异分母分数比大小。由于第三种情况进行分数大小比较,需要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和通分,所以这部分教材只教学前两种情况。例6是分母相同的分数比较大小,例7是分子相同的分数比较大小,每道例题一方面借助图形直观地比较大小,另一方面又联系分数单位进行比较,最后归纳出结论并排了相应的练*。

  比赛结束了,到底谁是冠军呢?聪明裁判你来判断一下。

  (因为这里的分数有的分子相同分母不同,有的分母相同分子不同,且重量单位也不相同,所以这里学生的回答会是各种各样的。因势利导,把这些动物分成两组来比较,就是吨级和千克级来比较)

  出示:将级别一样的选手及其成绩摆在一起,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到这时应分开来比,同时,也易让学生观察出两组分数的特点。

  三、综合运用:

  1、 大象和猴子得了冠军非常高兴,马上就要上台领奖了,看看他们在领奖的过程中又遇到了什么问题?

  出示:大象要想登上领奖台,还得比出每一级台阶上两个分数的大小,你能帮帮他吗?

  4/9○4/5

  9/10○9/11

  5/7○4/7

  生看题帮助大象完成,是对学生的训练。

  2、 大象顺利到达领奖台,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冠军之杯,猴子也来领奖了,但是要用分数表示出每级台阶上的两个除法算式的商,并比较出它们的大小,才能领到奖杯。

  谁来帮它?

  出示猴子在领奖台上的题:

  2÷5= 4÷5= (比较大小)4÷7 4÷8 (比较大小)5÷16 5÷12 (比较大小)

  猴子也如愿以偿领到了奖杯。

  3、“比力气”的比赛结束了,虽然小兔子在这场比赛中没能夺冠,可它并不气馁,还参加了别的项目,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出示:飞镖赛场

  小免要参加的是飞镖比赛,规则是选手投中每个耙的红色区域,就可以获胜,而且在每一轮比赛中运动员都有一次选耙的机会,可是组委会并没有直接给出耙子,而是提供了红色区域占整个耙的几分之几。

  A、如第1轮比赛马中,1号耙的红色区域占1/4;2号耙的红色区域占1/6;3号耙的红色区域占1/3(出示三个分数)

  猜猜聪明的小免选择了几号耙?为什么?

  我们来看一下实际的耙子与我们的推理一致吗?

  出示三个耙子图。

  B、再看第二轮比赛,各耙的红色区域占了多少?

  出示:5/8,3/8,4/8

  选择几号耙?为什么?

  这时该选择几号耙?你是怎么比的?(生表达自己的方法)教师给予肯定:你们已经学会综合运用知识去比较了,真了不起。

  这是组委会为我们提供的袋鼠及其它运动员跳完全程用的时间,请你给他们排队好吗?

  你能用一个符号连接这几个分数吗?先用“>”,再用“<”

  出示:排好队的情景;

  4.大家在比赛中非常辛苦,组委会兰猫主任为每组准备了丰富的慰问品,要求每组组长来领,门口帖着一张领取通知:

  出示:

  每一小组领取全部慰问品的1/5,第二、三、四小组依次领取余下的1/4、1/3、1/2,第五小组领取最后余下的20个。

  同学们你说兰猫主任公*吗?为什么?

  学生表示自己观点后可用出示线段图,通过各线段的对比,让学生了解每个小组领的是一样多的。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其实每组都得到的是同样多的,都是(20)个。你说兰猫主任公*吗?你看,每五组的组长冤枉了兰猫主任了不是?所以,不管什么时候,遇到什么事情,我们都要冷静思考,不要被表面现象迷惑,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仔细分析以后再下结论。

  4、 智力冲浪:

  森林里的运动会圆满结束了,可是生活中的比赛还在延续,下面, 我们也来个趣味的小比赛,比一比谁能快速找到符合要求的分数,规则是一个同学说一个分数,其他同学按要求说出比这个分数在或小的分数。

  游戏进行。

  你用什么方法可以说出很多的分数?(按照分母相同,分子相同的依次去找)

  四、 课堂总结:

  在这节课的学*中,你觉得快乐吗?你认为这节课上谁的表现最满意?这一节课真的学到了很多,但我们知道学无止尽,让我们一起继续努力吧!

  设计说明:

  1、 情境教学生动具体

  《课标》中指出:在本学段的教学中,教师就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怀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在本课中,始终围绕的一个情境就是森林里的运动会,这一情境符合孩子们的心理认知水*,可以提高他们的学*积极性,而且,这一情境的出现可以让学生们感受数学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知道数学是用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深刻地体验数学的实用性。

  2、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通过学生观察两种级别无处着手时的困境,让学生找出问题所在,这就是对学生观察能力的一种培养。

  3、 复*旧知引导新知

  数学的学**是在旧知的基础上不断深入的,旧知掌握的好坏决定着新知的掌握情况,自然复*旧知就显得更为重要了。本课中复*巩固分子分母的含义意在为学生合作探究做准备。

  4、合作探究、自主探索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让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动手操作,进行独立思考,并有效地训练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积极性。汇报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鼓励他们发表自已的见解,并因势利导教育学生应怎样选择具有普遍性的事物进行操作。

  4、 只有理解才能运用

  数学知识贵在“活学活用”。学得活是说要真正理解,只有真正理解了才能够灵活运用。本课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不是结论而是知道这一结论的过程,所以让学生先自己说再出示课本上的句子对于学生的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会有提高。

  5、 综合运用层层深入

  练*的训练不仅和整节课的情境融为一体,而且三道题的训练层层深入,难度逐步加深,这样题型的训练符合孩子们正常的思维形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灵感,更好地让学生接受并巩固本节课的知识。尤其是跳远的比赛,所给定的分数看起来都是各不相连的,需要学生将这些分数相联系起来再进行比较大小,这就是难度加深,但又是所学内容的运用。

  6、 从形象向抽象转变

  学生的思维方式总是从形象思维开始的,在具体形象的情况下会很快理解新的一种思维形式,在其理解之后,再从形象向抽象转变,就会对这一思维形式加深了解,并且举一反三地运用,在教学中我也注意了这一点,例如飞镖赛场的设计,就是先出分数,再出耙子,让学生根据分数来想象红色区域所占的大小。

  7、 充满趣味富有哲理

  生活中处处有被表面现象迷惑的现象,诈一听,题中的兰猫主任的确是太不公*,为第五组组长报冤,可是,动脑之后才发现自己误解了兰猫主任,这么有趣的题目蕴含的不仅仅是比较分数的大小,而是富有深厚的人生哲理。

  8、 用所学来竞赛,提高竞争意识

  “学以致用”,让学生用所学生知识来参加“说出比一个分数大或小的分数”的游戏,让学生体验学*数学的快乐,感受自己的成功。

  板书设计:

  分数大小的比较

  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

  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分母小的分数比较大。

  教学反思:

  整体来说,这节课是比较成功的,教学流程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方式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也让学生学到了学*知识的方法,让学生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

  课标中指出,“在本学段的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燕尾服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在这节课中情境的贯穿课堂是一大特色,教学中选择动物运动会这一富有趣味性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积极踊跃地回答问题,这样的处理为这节课增色不少。

  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和鼓励,也是教学中值得肯定的一点。现在的教学很注重对学生学*过程的评价,要让学生感到探索和交流的过程是很重要的,在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也能找到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比较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探索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会正确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用分数描述有关现象,理解通分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通分的方法。

  2、进一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的创新乐趣,培养学生勇于思考、敢于求异的创新精神,使学生感受比较与分类、猜想与验证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并逐步学会用此种方法处理、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激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中央电视台李咏主持的什么娱乐节目?

  生:非常6+1幸运52

  师:今天就让幸运带给我们五年级二班每个人好吗?在幸运52的幸运擂台挑战之前要知道我们班的课堂比赛规则:

  A、把我们班分成四大组,如果哪一组回答问题出色,或者回答问题积极相应加上两颗星。

  B、如果哪一组不听人家的回答则倒扣一颗星。

  C、最后看哪一组胜利相应进行奖励。

  师:我们已经学*了分数的意义和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些知识,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来比较分数的大小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板书:分数大小比较)

  (二)小组探究互帮释疑

  师:(出示学校的*面图,上面标出操场、教学楼的面积分别占学校总面积2/9与1/4。)谁能说说是操作的占地面积大?还是教学楼的占地面积大?

  生:教学楼的占地面积大。

  生:操场的占地面积大。

  师:同学们可以通过折纸、画图、想象、语言表达等方法,来验证自己刚才的判断是否正确。

  (学生小组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

  (三)、汇报讨论,教师解惑

  师:谁来说一说,2/9与1/4哪个分数大?

  生1:我们这组用的是折纸法,把二张同样大小的纸,一张*均分成9份,取这样的2份;另一张*均分成4份,都取这样的1份,从纸上可以看出

  1/4>2/9

  ......

  生2:以前我们学过怎样比较分母相同的分数和分子相同的分数,经我们组的一致讨论,将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变成分母相同的分数或分子相同的分数就便于比较了。

  师:那么大家试一试吧

  (学生试做,汇报)

  生3:可以先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再进行比较

  1/4=9/362/9=8/36所以1/4>2/9

  生4:可以先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数再进行比较

  1/4=2/82/8>2/9所以1/4>2/9

  师(小结):将异分母分数转化成与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的过程就是通分。

  幸运挑战

  比较5/6和7/8,并在组内交流自己的做法。

  生5:可以用5、7的公倍数35做分子,依据分数基本性质将两个分数变成分子相同的分数后再比较

  生6:可以用6、9的公倍数54做分母,依据分数基本性质将两个分数通分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后再比较

  生7:可以用6、9的最小公倍数18做分母依据分数基本性质将两个分数通分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后再比较

  师:同学们思考生6和生7的方法,你更喜欢哪一种通分的方法?为什么?

  生8:生7的方法好,因为用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比较简便。

  生9:老师我还有一种方法。这两个分数的分子与分母各不相同,不能直接比较大小按通分的方法我觉得麻烦,由于这两个分数都与1接*,可先用1分别减去以上两个分数,再比较所得差的大小,然后再判断原分数的大小。

  因为1—5/6=1/61—7/8=1/81/6>1/8

  所以5/6<7/8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多种方法的得到了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今后我们在比较分数大小的时候就不需要画图、折纸等方法了,那么在比较分数的大小时,常会遇到哪几种情形?怎样比较?谁来完整的说一次。

  生10:两个分数比较大小,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看分子,分子大的分数大;同分子分数比较大小,看分母,分母小的分数大;异分母分数通分后按分母相同的分数或分子相同的分数的比较方法进行比较

  (四)练*巩固,加深理解

  幸运擂台

  1、把下列各组分数通分

  3、师徒二人安装同一种机床,师傅安装3台用4小时,徒弟安装5台用6小时。谁安装的快?

  4、在1/6>1/()>1/8中,括号里可以填哪些整数?

  [设计说明:课堂上安排一些巩固性练*,十分必要,这样做就能使学生不但明其理,而且成其能,把双基真正落到实处。]

  (五)回顾总结,学*评价

  1、学生回顾所学知识。

  2、学生评价自己的学*。

  比较教学设计 5

  教材版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

  教学内容: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8-21页信息窗4,第1、2个红点

  教材分析:

  学生在前面刚刚认识了1-10各数,这部分内容是在数数的基础上学*数的大小比较。教材呈现的是拔河比赛的场面。首先利用两边拔河人数不相等,引导学生学*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接着利用跑过来的同学加入到比赛中,使两边人数相等,学*两数相等的关系。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比较方法,最终要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目标:

  1、在拔河的情境中通过数数、比较活动,体验多少的比较方法。

  2、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会用符号来表示比较的结果。

  3、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加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

  教学难点:会用“〉”、“〈”表示比较的结果。

  教学关键:掌握比较多少的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小圆片

  教师:课件、小圆片

  教学设计:

  活动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玩过拔河比赛吗?谁能说说应该怎样进行这个比赛?那今天组织我们班的同学来进行拔河比赛,分为两组,一组10个人,二组9个人,我们一起去玩吧!(课件出示情境图)

  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问题要问?

  [设计意图:由拔河的谈话引入,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交谈中明确拔河时两边的人数要相等,从而为本节课的教学埋下伏笔。]

  活动二:认识大于号、小于号

  师:1、比赛怎么还没开始呢?怎样才能知道哪边人数多,哪边人数少?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思考后交流)

  2、汇报展示:谁能说说你的好方法?(老师利用教具与学具组织学生自己来摆一摆,找出比较的方法.并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通过摆一摆的过程让学生们自己找到最好的方法,最后教师给予指导.)

  3、由拔河比赛以及上面的展示来引出9比10小,10比9大。在数学上有一对符号可以表示数的大小关系。

  出示课件:

  10比9大可以写成:10〉9,读作:10大于9

  9比10小可以写成:9〈10,读作:9小于10

  4、接着仔细观察这两个式子,你有什么好办法区分大于号和小于号呢?

  (引导学生交流,可以用儿歌如:大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大口朝左大于号,大口朝右小于号;可以用手指如:把左手食指和中指撑开,形成一个小于号,“大口朝右小于号”,把右手食指和中指撑开,形成一个大于号,“大口朝左大于号”,等等。)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注意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围绕同一个问题,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想出多种多样的解决方法,树立这种意识对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很关键的。同时还注意了引导学生之间的交流,这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一个重要方式。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给学生思考、探索与表达留下了较大的空间。再次,记住“>”、“<”对孩子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引导学生如何张开想象的翅膀,用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活动三:认识等于号:1、现在我们再回到拔河的场地看看,现在可以比赛了吗?为什么?同桌之间讨论,并派代表自愿的将结果进行展示。

  2、你能像刚才那样用圆片摆一摆,使别人一眼就看出两边的人数同样多吗?

  3、同样多用哪个符号表示呢?你知道吗?

  出示课件:10等于10可以写成10=10,读作:10等于10

  [设计意图: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学生已经不同程度地具备了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所以在认识同样多和“=”的过程中,应突显学生的主体作用,只要是学生能说的让他们自己说,能做的让他们自己做,能教的就让他们自己来当小老师,教自己的小伙伴。]

  活动四:练*与拓展

  第一题:比一比:谁更多呢

  第二题:比较大小

  第三题:练*使用“<”“>”

  在比赛现场还有许多啦啦队员,哪边的人数多呢?你能用大于、小于表示吗?试一试!同桌相互说一说。

  [设计意图:通过图形的形象记忆,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弹性练*空间,满足不同学*水*的学生需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通过汇报交流,又给了每个学生展示的机会,使他们在原来的基础上都得到提高。]

  活动五:总结与延伸

  师: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师:下课后请大家观察一下我们的教室,或者回家看一看哪些东西和哪些东西可以比?谁和谁比?几大于几?几小于几?几等于几?我们下节课交流,比比看谁找得多!

  [设计意图:把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用一双数学的眼睛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再在课堂中解决这些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同时通过交流,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孟子》教学设计合集五篇(扩展7)

——折纸教学设计合集五篇

  折纸教学设计 1

  教学设计题目:《美丽的折纸》

  折纸是一种材料简单、操作方便、效果显著的手工创造劳动,是深受学生喜欢的一种小工艺,它通过剪、折,粘贴、描绘等手段,巧妙地把纸制成各种生动有趣的形象。如人物,动物,服装,建筑,花卉等。可以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想象、创造等多种能力。由于折纸的过程是将点、角、线等反复重合,构成三角形、正方形、菱形等各种形状,折纸时必须遵守从前至后的折叠步骤,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数理概念的形成和空间知觉的发展。学生在折纸的过程中,通过手部肌肉群的运动,能促进学生大脑相应部位的发育,能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惯和做事的顺序性、调理性教学重点:折纸的基本方法的掌握。

  教学难点:学生创作构思的过程

  教学方法:引导法、讨论法、比较法、讲授法

  教具:多媒体计算机、投影、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课

  《千纸鹤》flash入课。歌曲的名字是什么,纸鹤代表着什么?

  二、讲授新课

  我为学生提前准备好步骤图,以利于学生自己主动看图进行折纸活动。出示《纸鹤》步骤图,要求同学们先自己研究,然后找个同学上来带着我们一起来操作。这样,他们的学*积极性就很高了,这样在兴趣十足的状态下开始了自己的折纸过程,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功感也在我的“帮助”过程中培养起来了。他们自己进行折纸的时候,很轻松的就折出来了,因为他们已经很清楚折纸的方法了。

  三、实践练*、展示学生作品

  通过折纸鹤已经初步掌握折纸技巧,下一个环节就是让学生创作作品的阶段,我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折纸教程,人物、动物、植物、事物等等。以小组为单位,每一组选择一个主题折纸。寓言故事,童话故事等等,学生可以到老师的网站去查找,也可以是课下老师让他们自己到网上去查找相关折纸的内容,已经会的折纸直接折叠,自己创作也可以。每一组的成品都让其他小组去猜测是什么,比如“守株待兔”、“三只小猪”、“刻舟求剑”等等。展示作品的时候,不仅仅要展示他们的折纸,也要讲述和表演这个故事,这样也大大的提高了学生们的兴致。通过学生自己的创作、讲述和表演,学生有了很强的成就感。

  四、发散思维

  折纸是中国的民间艺术的一种,你们还知道那些民间艺术,有很多民间艺术已经失传,课后可以关注一下你所喜欢的民间艺术。

  由此可见,学生的学*,并非只是教师教学的结果,也是学生主动获得经验的过程。这种学*形式是学生自主发现式的学*,即:老师象一个学*者一样提问问题,他们像教师一样说出如何进行,教师则根据学生说的方法进行操作。因此我们教师只有善于发现孩子感兴趣的事物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满足孩子的探索兴趣,才能使学生的学*变得更有意义。总之,通过各种感官,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去尝试,探索,并发现问题,且通过互动来解决问题,享受活动和成功的乐趣。我觉得,学生通过折纸活动不仅是要获得浅显的折纸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自主活动学*中去探索,去尝试,培养他们认真的探索精神以及耐心细致的学**惯,增强兴趣,为学生的终身学*,今后适应时代的需要,打下良好的基础。

  折纸教学设计 2

  活动设计背景

  在美工课上,我让宝贝们折纸,折着折着,这帮小家伙就把自己的作品贴粘在衣服上,一会儿说我的衣服是这个颜色,一会儿说我要是设计衣服我就设计什么样什么款式的,结果啊,美工课就改成“服装设计大赛”和“模特大赛”了。于是我设计了这节课。

  活动目标

  1.学*简单的裁剪方法,为自己和同伴设计制作服装,体验动手操作的乐趣。

  2.丰富对服装的相关知识,培养自信心、观察力、想象力和大胆尝试、探索的能力。

  3.利用各种废旧材料制作服装,变废为宝,增添生活的乐趣。

  4.与同伴互动,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发展交往能力,培养活泼开朗的性格。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使用剪刀剪出自己想要的形状。

  难点:利用各种废旧材料制作服装,变废为宝,增添生活的乐趣。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

  (1)裁好的纸样及成品。

  (2)人手一把剪刀、双面胶、透明胶,各类装饰性材料(皱纹纸、蜡光纸、瓦楞纸、玻璃纸、报纸等,以及幼儿收集的已进行消毒安全处理的各类废旧碟片、纸盒、纽扣、易拉罐、碎布料等)。

  环境准备:

  (1)在认知区展示各种服装款式图片,布置“豆豆服装店”,便于幼儿随时观察。

  (2)场地宽敞,便于材料的摆放。

  经验准备:

  (1)提前让幼儿观看时装表演的VCD。

  (2)参观服装厂,了解布料的由来及裁剪。

  (3)对服装的制作步骤有初步的认识,知道制作服装所需的辅料。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

  一、通过参观服装店激发幼儿兴趣

  1.教师带领幼儿参观“豆豆服装店”。

  让幼儿带着问题参观:

  (1)服装是什么质地的?

  (2)服装是什么款式的?

  (3)服装上的图案怎样?

  2.幼儿自由参观,观察了解服装,并小声讨论.互相交流。

  3.小结观察结果:

  (1)服装的质地有:纱、棉、棉绸、丝绸、麻、毛及各种纸制质的。

  (2)款式:外套、裤、裙子、背心、短裤、风衣。

  (3)图案:有规则的、不规则的;一个图案的、多个图案的;对称的、不对称的。

  二、出示服装设计图样.幼儿任意选择服装款式和材料进行制作和装饰

  1.教师出示服装设计图样,让幼儿观察它们款式的不同。

  2.介绍各种制作材料,如饮料瓶、酸奶盒、废旧碟片、纸盒、报纸、皱纹纸、玻璃纸、蜡光纸、即时贴等。

  3.提出制作和装饰的要求:

  (1)将装饰物粘贴牢固。

  (2)节约材料,不浪费。

  (3)制作时有自己的想法,不盲目模仿别人。

  (4)将一件衣服坚持做完,不半途而废。

  (5)装饰出色彩丰富、协调的图案。

  4.幼儿操作活动:

  (1)教师鼓励幼儿大胆尝试。能讲述自己创作意图并设计制作与老师不同的独特款式。

  (2)引导幼儿有目的地制作,支持幼儿根据需要选厢多种材料制作。

  (3)鼓励幼儿在制作时能相互合作,取长补短。

  三、评价总结

  1.请个别幼儿介绍自己的服装.说说创作意图和选用材料并给服装命名。

  2.教师积极肯定幼儿作品,增强幼儿自信心,体验成就感。

  3.幼儿进行服装表演.鼓励幼儿大胆表演,充分展示自己制作的服装。活动延伸

  在区角活动中,继续让感兴趣的幼儿在美工区制作喜爱的服装,并展示出来,使幼儿体验成功的快乐。

  折纸能够锻炼大家的动手能力,是非常益智的一门技术。那么,今天就跟大家一起来学*一下上衣的手工折纸方法。

  折纸准备:

  自己喜欢颜色的纸。

  折纸步骤:

  第一步

  把纸张裁剪成为正方形的;第二步

  将四个直角往纸张的中心折叠;第三步

  四个直角翻起来往后面折叠;第四步

  再次向中心方向折叠;第五步

  折纸教学设计 3

  一、教学内容

  教材66至67页(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折纸这样直观的操作活动,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2、掌握不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的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三、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第四单元《分数加减法》中的第一课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在

  学生已经学会了通分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异分母分数加、

  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法则是教学的重点。学好这部分内容为今后学*分数四则混合

  运算,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作好准备。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先通分,再加减的算理。

  五、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一分钟完成PPT上的同分母加减法的计算,指名订正。

  2、复*

  师:同学们刚才做的这些练*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类型的计算?

  生:同分母加减法。

  师:你们还记得同分母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吗?

  生: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PPT同时出示计算法则)

  3、导入

  师:今天,我们要来学*跟分数加减法相关的新内容。

  (二)探索新知

  1、PPT出示例题

  师:请同学们快速默读例题,思考该如何列式?

  生:师:这样的分数加法跟以前我们学*过的有什么不同?

  生:分母不同。

  师:像这样坟墓不同的分数,我们叫做异分母分数。(板书:异分母分数)

  2、操作感知

  (1)师:请同学们用你们准备好的学具(2张大小完全相等的正方形纸),折一

  折,涂一涂,分一分,看看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反馈

  A、同桌讨论

  师:跟你的同桌说说你的方法,看看你们的方法是不是一样的。

  B、全班反馈

  师:谁来分享你的方法?

  生:我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对折,*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二分之一。另外

  一张纸先对折,再对折,*均分成四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四分之一。然后我将第

  一张纸再对折,原来的纸就*均分成了四份,原来表示的二分之一,现在就表示

  四分之二了。二分之一加上四分之一就是四分之二加上四分之一等于四分之三。(再任意指名回答2-3个学生)

  C、PPT回顾推理过程

  师:老师也进行了操作,请同学们看看老师的跟你们的一样吗?

  3、计算方法研究

  (1)加法计算

  师:根据刚才同学们自己的操作,谁能尝试说说我们该怎么计算呢?

  生:分母不同,要先通分,将二分之一通分成四分之二,然后再加减。(教师板书计算过程跟格式)

  师:为什么要通分?

  生:分母不同,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加减。

  师:通分的时候,用谁做公分母呢?

  生: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师:虽然我们通分时也可以用两个分母的其他公倍数做公分母,但是用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会使计算最简便。

  (2)减法计算

  师:同样是这样的已知条件,你们能提出哪些减法问题呢?

  生:小红比小明多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师:怎么列式呢?

  生:

  师:这样的算式你们会算吗?请快速完成在课本66页。

  (学生独立完成减法计算过程)

  师:谁来分享你的计算过程?

  生:将二分之一通分成四分之二,再减去四分之一就等于四分之一。

  (教师板书过程)

  4、阶段总结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补充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观察这两个计算结果,它们是什么样的分数?

  生:最简分数。

  师:如果计算结果不是最简分数,我们该怎么办?

  生:约分成最简分数。

  师:那同学们认为在做异分母加减法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生:运算符号、用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进行通分、计算结果要化成最简分数。

  (三)巩固练*

  1、PPT出示67页练一练第一题

  先独立思考,再指名回答。

  2、PPT出示填空(分数加减法计算过程填空)

  先在草稿本上完成,再在全班反馈时同桌相互订正。

  3、课本66页试一试

  请学生独立完成在课本上,指名在黑板上板演,再作为模板全班集体订正。

  (四)方法总结

  师:谁能根据我们刚才做的这么多的练*,完整地说说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生:要先通分,化成相同的分母,再加减。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PPT出示计算方法填空)

  师:请全班一起将这个方法补充完整。

  (学生齐读方法并填空)

  (五)拓展

  PPT出示改错练*(不同类型的不准确计算)

  师:老师发现有这样一些作业,同学们来帮助帮助老师,该怎么教他们改正呢?(先独立完成在草稿纸上,再指名订正)

  (六)总结

  1、师:同学们刚才改得非常好,你们在计算中可别犯这样的错误。那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

  2、师:该怎么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呢?

  (PPT再次呈现计算方法,学生齐读)

  (七)课堂作业

  PPT出示课堂作业(课本67页第三题)

  师:请同学们牢记这个方法,按照方法完成今天的课堂作业,注意书写格式。

  【折纸】教学反思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有如下几点反思:

  1.关注知识、方法的形成过程

  新课程要求注重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创设良好的学*氛围,本节课中,我同时也关注了数学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如让学生大胆表达、主动发现同伴或自己存在的问题,并想办法解决,在基本理解难点的基础上,着重让学*有困难的学生知道如何进行异分母分数的加减计算等,既注重了过程与方法,又重视了知识与技能。在每个学生利用正方形纸片自己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再全班交流探讨出异分母分数加减的计算方法。然后

  通过各种形式的练*加强巩固,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计算方法。

  2、注重操作的实效性

  学生动手折纸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发现加法算式,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借助图形直观地理解算理。因此,在这节课中,我给了学生比较长的时间独立操作和思考,让他们自己通过动手动脑解决简单的问题,从而锻炼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3.注重学生是课堂主体

  我在备课时,考虑到学生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在课堂中,我更多的是一个引导者,协助者,引导和协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解决问题,最终能真正理解所学知识。

  折纸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锻炼幼儿的手指操作能力和反应能力。

  2、教会幼儿对角折和狐狸头耳朵的对齐,压*,整体折。

  教学重点:

  幼儿对角折的过程,和狐狸耳朵的对齐。

  教学难点:

  幼儿手指操作的灵活性。

  教学准备:

  知识准备:幼儿已学过折纸和以有经验。 物质准备: 折纸狐狸头一个, 狐狸头饰一个, 卡纸一张(贴狐狸头) 幼儿用纸,每人一张 教师用纸一张 音乐 《我爱我的幼儿园》 小兔一个。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以手指操"我有一双小小手"导入导语:小朋友们好!在进行活动之前呢,请小朋友们和老师一起来做手指操。 --"我有一双小小手,一只左来一只右,我有一双小小手,能洗脸来能漱口,小小手,小小手,一共十个手指头"。

  二、基本部分。

  1、教师出示狐狸头饰,引导幼儿观察。

  导语:今天老师请来一位小动物,小朋友们看看它是谁。(幼儿回答)那么下面请小朋友和狐狸打个招呼吧!它想和我们小朋友做朋友,那么我们小朋友愿不愿意和它交朋友呢?(幼儿回答)下面,我们来听一听动物王国的小狐狸是什么样子的。

  小兔:大家好,我是动物王国里的小白兔,在我们动物王国,狐狸最调皮啦、爱动脑筋、机智聪明、力量虽然弱小,但狐狸很有智慧。但它骗过乌鸦,骗过老虎,动物王国里的其它动物们都不喜欢它。所有的小动物都不和它一起玩,于是有一天,小狐狸送给我们每个小动物一件礼物,它说以后再也不骗小动物了。(小白兔出示狐狸头)

  2、教幼儿折狐狸头。

  导语: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要和小兔一样的礼物,(教师出示狐狸头折纸)今天,老师就来教小朋友们折一只狐狸头。 现在小朋友们从你们小椅子下面拿出彩色正方形纸,请小朋友们和老师一起来折。(折完之后)一只狐狸头就折成了。请小朋友们把自己折成的小狐狸头给它画上眼睛,鼻子,嘴巴。小朋友们把自己折成的狐狸头举起来让老师看一看,小朋友们都折的非常好,鼓励一下自己吧!(金咕噜棒,银咕噜棒,你是宝宝你最棒!)

  3、结束部分: 播放音乐,结束活动。

  导语:小朋友们非常棒,都会折狐狸头了,那么下面呢,我们把它贴到卡纸上,寄给动物王国的小狐狸!希望他的朋友越来越多。

  小朋友们记住回到家里再好好的折一只狐狸头,送给爸爸妈妈!

  附:儿歌《我爱我的幼儿园》

  我爱我的幼儿园,幼儿园里朋友多。又唱歌来又跳舞,大家一起真快乐。我爱我的幼儿园,幼儿园里朋友多,又唱歌来又跳舞,大家一起真快乐。

  折纸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掌握折纸的基本折法:向心折,并能运用此方法创作简单的折纸作品。

  2、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出折纸的基本方法,动手动脑大胆创新,创作出简单的折纸作品。

  3、通过实践活动,对折纸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他们对折纸探索的欲望,提高审美能力,在折纸的过程中,提升学生合作、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如何折好向心折,小组自由创造作品。

  教学难点:在折纸的基本技法基础上学会举一反三,自主创作折纸作品。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各种示范作品。

  学具准备:各色正方形彩纸、彩笔、卡纸等。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掌握技法

  (一)教学基本折法:

  同学们,如果我们想折出美观漂亮的折纸,就要从学*一些基本折法开始。

  1、对边折:

  谁说说怎样折对边折?(教师演示)

  谁知道在折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边缘对齐、压*折痕)

  2、对角折:

  (1)谁能再到前面来给大家做一个对角折?

  (2)你觉得他折的怎么样?

  小结:折纸最重要的一点是折叠要精确。边角尽量做到仔细对齐,折痕要压实,这样的作品才会工整、美观。

  3、两边向中心折:

  (1)这次有点难度,你们敢不敢尝试,自己拿起桌上的纸,试着折出一个两边向中心折。

  (2)你是怎样折的?

  教师引导先对边折再两边向中心(线)折。

  4、集中一角折:

  (1)那我们再看一种折法——集中一角折,这次我请两位同学到前面来演示集中一角折的折法,比比谁折的又工整速度又快。

  (2)谁来评价一下这两位同学折的怎么样?

  引导学生不仅要折的工整美观,还要提高折纸的速度。

  5、向心折:

  (1)小组合作探究向心折的折法:

  你们的小手是不是也想活动活动了?这里还有一种更重要的折法————向心折。请大家认真看屏幕:小组合作探究向心折的折法:

  ①说你是分几步完成的,比如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

  ②小组成员互相帮助,比比哪个小组完成的最工整。

  (拿出一张彩纸小组开始探究向心折的折法,折完后坐直坐正。)

  (2)汇报展示:

  ①哪个小组代表愿意到前面来边说边演示一下向心折的折法。

  谁看清楚了,能再说说他是怎么折的吗?(2个同学)

  预设两种折法:

  A:对边折——对边折——四角向中心折

  B:对角折——对角折——四角向中心折

  ②刚才两个同学用不同的方法折出了向心折,你觉得要想折好向心折,最关键的地方是什么? 预设:找准中心点——找不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小结:只有对准中心点,折出的向心折才工整美观

  ③小组互评:

  刚才听了大家对这两个同学的评价,你想不想听听别人对你的向心折有什么建议?请大家把向心折放在一起,小组内互相评价一下。

  (3)由二次向心折变化“东南西北”

  ①学生试折二次向心折:

  刚才我们只是进行了一次向心折,其实还可以进行二次向心折,现在同学们试着进行二次向心折。(折好之后坐直坐正)

  ②对比二次向心折:(或展台展示必须看清)

  教师找两个不同的二次向心折,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你想说什么?

  二次向心折必须把一次向心折翻过来再折。(如果不翻过来怎么样呢?)

  ③观察二次向心折,你觉得最容易变成什么?东南西北。

  大家一起做成东南西北玩一玩儿,感受折纸的乐趣。

  (4)拓展应用——教学小衣服

  ①通过玩儿由二次向心折变东南西北的小游戏,你想说什么?

  生:还可以变成小衣服。

  生:小裤子、小帆船、炮艇等等。(教师激励:是吗?真能变出那么多的折纸啊?)

  ②教学小衣服。

  比如利用向心折变出的小衣服,谁会折?能到前面来给大家当一次小老师吗?请你边折边说。(教师对小衣服的折法重点地方在旁加以解说,如把三角撑开压*)

  ③自己尝试折小衣服:

  现在请同学们拿出1号信封里的二次向心折,自己尝试折小衣服,比比谁折的又工整速度又快,教师适时的加以指导,折完之后举起来让大家看看你折的小衣服。

  预设:我发现有的同学已经折完,并折的非常工整了,有的同学会折了但还没有折完,课下再折好吗?没关系,记得以后要勤动手你就能折的很快了。(大家折好之后把它放回盒子里,坐直坐正。)

  ④向心折除了会变出小衣服,还会变出更多的作品呢,让我们一起来就看看吧(PPT)

  小结:向心折是我们掌握的一种基本折法,刚才只是一个简单的向心折法,就能变出这么多的折纸作品!

  三、自由创造,交流评价:

  (1)同学们还有更好玩儿、更让你意想不到的呢?快看,这是人们动脑思考合作创造的作品,你看他们多善于创造,善于合作啊(欣赏折纸作品)

  再比如,集中一角折,你知道它能变出什么来吗?(爪子)对了,龙爪就是利用集中一角折折出的小作品,如果我们把若干个龙爪拼插组合在一起,又成了一件新的折纸作品(出示镰刀),太有趣了。

  (2)如果让你创造,你能说说你想怎样创造吗?(5—6个学生说,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我发现你们更善于动脑筋,肯定会折出比这些还要漂亮的作品。

  (3)提出创作的要求:(PPT)

  ①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创造一幅折纸作品或是一件组合折纸作品。

  ②先想一想你们小组想创作什么?想好之后再行动。

  ③行动过程中自己小组内合作,尽量不要受其他小组的干扰。

  2、小组自由创造作品,教师巡视指导。

  把学生的优秀作品粘贴到白色卡纸(贴有双面胶)或白色KT板(准备图钉)上,便于后面的展示。

  3、作品展示:

  (1)请同学们拿着组合折纸作品都到黑板上,给大家一一展示。

  (2)A:说说你折的是什么?B:说说你是怎么想的?C:评价一下自己小组的作品。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一张小小的彩纸,真的很有趣、很神奇、很让人意想不到,竟然能折出那么多漂亮的作品,美化了我们的生活。我相信,在以后的学*中,同学们只要善于动脑思考,勤于动手操作,还会折出更多、更漂亮的作品,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五、板书设计

  趣 味 折 纸

  向心折

  作品展示


《孟子》教学设计合集五篇(扩展8)

——《蚯蚓》教学设计合集五篇

  《蚯蚓》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分享,让学生体会到读书的快乐,激发阅读的兴趣。

  2、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欣赏整本书,与阅读的书本内容进行深入对话,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能力。

  3学写日记,了解日记可以写什么?可以用怎样的方式去表达。

  一、与蚯蚓的初识

  1、出示封面,读题、观察、猜测师:这可能是一本怎样的书?说依据

  2、质疑

  师:这位蚯蚓男孩在他的日记里可能会记下什么呢?

  二、走进蚯蚓日记,走*蚯蚓

  1、学生自由翻阅《蚯蚓的日记》,要求一边读图一边读字。

  2、聊聊蚯蚓的日记

  ①对蚯蚓男孩的第一印象作评价师:你觉得蚯蚓男孩

  你是从

  ②对《蚯蚓的日记》的第一印象作评价师:你觉得蚯蚓男孩的日记

  ③进一步认识日记,完成蜘蛛图师:日记可以写的事情?

  3、复读《蚯蚓的日记》

  ①边读边思

  师:你再读一次,你会有想停下来想一想的地方?哪里让你停下来想,哪里让你想得最久,在想的地方做上简单的记号,在想的最久的地方写下想什么。

  ②两两分享

  ③集体交流我读到

  三、走出蚯蚓的日记,走进自己的日记

  1、在故事中寻找自己的影子

  ①你觉得哪篇日记好像是你写的或说好像就是在写你?

  ②交流

  ③小结:好像就是你写的!(出示封底)让我们一起分享了,你有一种被偷看的感觉吗?你喜欢这样的感觉吗?

  2、欣赏前环衬和后环衬,再次从书中寻找自己的影子,下发各色小纸片,学写日记。

  3、加封面和封底

  师:(学生完成日记后)如果给我们班小朋友的日记装订成书,你会给书取什么名字?在封面和封底还会加些什么图、什么字?

  《蚯蚓》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1、了解蚯蚓的生活环境,能说出蚯蚓的外形特征,简图画出蚯蚓的形态。 2、了解蚯蚓对外界不同刺激做出的不同反应,如对外力刺激反应和对水反应。 3喜爱蚯蚓这种小动物,不随便伤害小动物。

  教学重难点:通过观察蚯蚓,了解蚯蚓的身体形态特征。

  教学准备:几只蚯蚓,一只浅水碟子,记录纸,放大镜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引出蚯蚓1引出蚯蚓

  师:同学们,上课前老师先出个谜语考考你们,好不好?(ppt)“细细长长一条龙,天天躲在沃土中。没手没脚会劳动,钻来钻去把土松。”有谁猜出来了吗?

  生:蚯蚓。(揭题板书)

  2、学生对蚯蚓的了解

  师:说说你从哪些地方能看猜得出来是蚯蚓呢?

  生:没手没脚、把土松、细细长长??师:哦,原来这么多地方可以看出是蚯蚓,大家都非常棒。那你们在哪些地方见过蚯蚓呢?生:花坛、菜园、墙角、草地上、下雨后的地上、石头下??(板书)

  二、新课展开

  师:为什么它们喜欢呆在这些地方,谁能来说说?

  生:因为它们喜欢阴暗、潮湿的地方。

  师:这几张照片是老师我挖蚯蚓的情景,也是在阴暗潮湿的地方(强调蚯蚓喜欢阴暗潮湿的地方)

  你们知道蚯蚓的身体结构是怎样的,谁能来说说?

  预设情景:

  生:1一节一节的2有环带3有口腔和**4有眼睛

  师:你们要想确切知道蚯蚓有没有眼睛、嘴巴等器官,你认为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呢?生:亲眼观察

  师:同学们看到蚯蚓后,想一想,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研究蚯蚓?

  生:用眼睛看、用手摸摸、用鼻子闻闻、用手量量??师:那我们待会就用这些方法来观察一下蚯蚓,在观察前老师有几点小小要求:1认真观察,仔细记录2轻拿轻放,不能伤害3相互合作、相互讨论

  现在请每个小组一号同学上来领蚯蚓,

  师:现在请同学拿出一只蚯蚓轻放在玻璃培养皿中开始观察蚯蚓。

  (教师到各小组巡视,重点3个,发现问题及时指导,注意记录表格的填写)师:好的,现在请大家来说说都观察到什么。

  预设情景:

  生1:我看到蚯蚓没有眼睛和耳朵生2:我看到蚯蚓身上的环带

  生3:我看到蚯蚓有嘴巴

  生4:我发现蚯蚓身上一节一节的??(对学生的几个发现我适当的点评)

  师:蚯蚓身上最明显的部位是什么?

  生:是环带

  师:那环带离口*还是离***?

  生:1离口*2离***

  师:你们赞同谁呢?是的环带离头只有

  8、9节,而离尾还很远呢

  师:你们刚有观察蚯蚓的运动吗,谁能说说蚯蚓如何爬行的,能来模仿一下吗,大家看看他是否模仿得像(一伸一缩的)(蚯蚓是伸缩前进的)

  学生表演各种动作,给予肯定的评价。

  环带离***还是离口*?(学生猜测,教师给予正确答案)

  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作业本把你所观察的蚯蚓画出来,注意老师要求你们标出蚯蚓的口、**和环带。老师给你们三分钟时间。

  师:老师发现有同学是这样画的,大家当小老师来评评对不对。

  (教师找几本环带位置画错的)

  师:请同学用笔去轻轻触碰蚯蚓的身体,一定要轻要保护它,观察它有什么反应并把现象记录在小字条上

  预设情景:

  生:蚯蚓会退缩、缩紧身体??师:下大雨后,我们常常会看到蚯蚓就会从地下爬上来,你们知道为什么吗?我们来做个实验,看看蚯蚓在水里的反应,观察蚯蚓是否喜欢在水里生活。现在往培养皿中倒水,观察蚯蚓的反应。

  《蚯蚓》教学设计 3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过程与方法:掌握对比实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2、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三、教学准备

  每组一份:长方形扁纸盒1个,黑塑料袋、报纸、塑料薄膜、蚯蚓15条、干土、洒水瓶、培养皿、镊子

  四、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1、今天我给同学们请来了一个动物朋友,想不想见见?是谁呢?(蚯蚓。)教师板书。是啊,今天我们请来了蚯蚓跟我们一起上科学课。

  2、大家在哪儿见到过它们?(土壤里)(鱼具店里)(河边)……

  3、奥,根据大家的经验,你能说说它们喜欢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呢?(潮湿、阴暗)教师板书。

  (二)、实验设计一“蚯蚓喜欢生活在潮湿环境中”:

  1、看来大家的猜测是有生活依据的,到底蚯蚓是不是喜欢生活在潮湿阴暗的环境中,我们在课堂上可以怎么证明呢?(做实验)哦,我们先来请小组讨论一下,“潮湿”这个实验我们可以怎么做?(假如老师提供给大家一些材料,如蚯蚓、土壤、盆子等,我们怎么利用这些材料去做?)

  2、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教师随机点拨。

  3、教师随机出示材料,在交流中概括出比较合理的实验步骤: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湿润的环境。

  (二)实验设计二: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

  1、接下来我们再来研究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该怎样设计实验呢?

  2、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引导他们进行对比实验,并注意控制条件。

  3、出示实验器材,讨论实验步骤: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

  (四)动物对环境的需要和适应:

  1、让学生归纳:透过两个实验,我们能说说蚯蚓适合怎样的生活环境?

  2、过渡:跟蚯蚓一样,其实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3、举例说说不同的动物喜欢生活在怎样的环境?

  4、拓展:当环境不适应动物生存的时候,它们会重新选择合适的环境生活,否则它们将难以生存。谁能说说相关的例子吗?在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5、所以最后,陪我们上了一堂课的蚯蚓兄弟,我们该如何对待它们呢?

  五、板书设计:

  蚯蚓的选择

  潮湿 干燥

  阴暗 光亮

  《蚯蚓》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分享,让学生体会到读书的快乐,激发阅读的兴趣。

  2.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欣赏整本书,与阅读的书本内容进行深入对话,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能力。

  3.学写日记,了解日记可以写什么?可以用怎样的方式去表达。

  一、与蚯蚓的初识

  1.出示封面,读题、观察、猜测

  师:这可能是一本怎样的书?说依据

  2.质疑

  师:这位蚯蚓男孩在他的日记里可能会记下什么呢?

  二、走进蚯蚓日记,走*蚯蚓

  1.学生自由翻阅《蚯蚓的日记》,要求一边读图一边读字。

  2.聊聊蚯蚓的日记

  ①对蚯蚓男孩的第一印象作评价

  师:你觉得蚯蚓男孩

  你是从看出来的。

  ②对《蚯蚓的日记》的第一印象作评价

  师:你觉得蚯蚓男孩的日记

  ③进一步认识日记,完成蜘蛛图

  师:日记可以写的事情?

  日记

  3.再读《蚯蚓的日记》

  ①边读边思

  师:你再读一次,你会有想停下来想一想的地方?

  哪里让你停下来想,哪里让你想得最久,在想的地方做上简单的记号,在想的最久的地方写下想什么。

  ②两两分享

  ③集体交流

  我读到,我想。

  三、走出蚯蚓的日记,走进自己的日记

  1.在故事中寻找自己的影子

  ①你觉得哪篇日记好像是你写的或说好像就是在写你?

  ②交流

  ③小结:好像就是你写的!(出示封底)让我们一起分享了,你有一种被偷看的感觉吗?你喜欢这样的感觉吗?

  2.欣赏前环衬和后环衬,再次从书中寻找自己的影子,下发各色小纸片,学写日记。

  3.加封面和封底

  师:(学生完成日记后)如果给我们班小朋友的日记装订成书,你会给书取什么名字?在封面和封底还会加些什么图、什么字?

  《蚯蚓》教学设计 5

  一、教材分析

  1、单元概述:

  本单元共有《寻找动物和植物》、《蚯蚓》、《凤仙花》三课,在开门课《认识自己》的基础上,以动物、植物为研究对象,培养学生学*观察、记录、测量、猜想、实验等探究方法。由于学生易与对身边的事物产生兴趣,因此安排了学生对周围的生物进行研究。通过学生对动物和植物的研究,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学*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引起学生多学*科学课的深层次的认识。

  2、本课概述:

  本课在学生寻找身边动植物的基础上,选择一种小动物(蚯蚓)进行观察。通过用感官和借助工具观察蚯蚓,使学生体验到使用工具比单纯使用感官更有效。从观察蚯蚓的外部特征和运动方式到观察蚯蚓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从定性观察到定量观察,观察水*和难度逐渐增加。通过学生提问、猜想、观察、整理观察到的信息、根据实验结果修正自己的猜想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体验探究学*的基本过程。本课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学*观察方法,而不在于多蚯蚓的认识有多深刻。

  二、教材分析:

  蚯蚓只是一个范例,可以选择其他动物。通过观察蚯蚓,培养学生用感官和工具认识蚯蚓。教师事先要带领或指导学生收集蚯蚓,*均每组要有二个蚯蚓,供课堂应用。在观察蚯蚓的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保护蚯蚓的训练,不要伤着蚯蚓。在观察中,要引导学生体验用工具比用感官更科学。用感官和工具观察小动物,也是自然教学的发展,而我们科学课的特色在于把使用感官和工

  具的训练融于科学知识的学*之中,而非独立的为训练而训练,这正是教材的综合性表现之一,把科学探究的训练、方法的训练与知识、情感的培养有机地融为一体。

  三、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学*观察的方法,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因此,我们必须为学生创造一个气氛和谐的情境,让学生能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敢做,在师生共建的科学氛围里,通过学生提问、猜想、观察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体验探究学*的基本过程。教师适时地点拨学生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提出关于蚯蚓的形态、结构、*性等方面的问题。

  2、能用简单的工具和方法观察蚯蚓的外部特征,研究蚯蚓的*性。

  3、能对观察结果进行记录。

  二、能力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蚯蚓的外形特征和生活*性。

  2、掌握观察小动物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小组实验中愿意和其他同学在一起完成。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小动物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1、观察蚯蚓的外部特征,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2、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

  材料与工具:

  蚯蚓直尺放大镜线绳纸玻璃纸盒湿土干土餐巾纸筷子课前活动:让学生猜谜语,教师和学生互动(课件展示)。(老师听说我校的学生个个聪明伶俐,上课特别爱回答问题,今天我要亲身的体验一下,看看你们的精彩表现。现在我来考考你们。)课件出示各种谜语,学生猜谜语。大家真的很聪明,老师这还有一个比较难的谜语,看谁能猜出来。课件出示,学生猜出是蚯蚓。那咱们看看是不是蚯蚓(课件出示蚯蚓的图片),噢,真是!他们可真聪明!


《孟子》教学设计合集五篇(扩展9)

——莫泊桑拜师教学设计合集五篇

  莫泊桑拜师教学设计 1

  第一课时

  一、课前激趣,导入新课。

  (一)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不懂的问题,这时候我们会向别人请教,俗话说不懂则问,我们可以向哪些人请教啊?(老师、同学、父母,懂得的人)

  (二)的确,遇到问题我们既要勤于思考,还要大胆实践。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就是这样一个勤奋的人,今天,我们一同学*新课《莫伯桑拜师》

  (三)齐读课题。

  课题交代了本文的主要内容,人物——(生:莫泊桑),事情——(拜师)

  1.什么叫拜师?(恭恭敬敬地认某人为师)

  2.向谁拜师?(福楼拜)

  3.你对这两位作家都有哪些了解?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像莫泊桑这样的大作家,并不是一开始就能写出好的作品,也有一个不断学*、不断提高的过程。那么,莫泊桑是怎样拜师学*写作的呢?

  (一)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懂的词语查字典或是联系上下文解决。

  (二)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教师帮助正音,随机抽查词语的意思。

  酷爱单调简陋吆喝孜孜不倦焦急万分直截了当烙印

  咖啡本质揣摩富丽堂皇滔滔不绝全神贯注万般无奈

  (三)默读全文,感知大意,思考。

  1.莫泊桑为什么要拜师?他怎样拜师求教的?

  2.他拜师后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

  3.抓住“拜师”这一事件,直入重点段落,理清课文脉络。

  三、抓住重点句子,理清脉络。

  (一)仔细阅读课文,思考:莫泊桑几次向福楼拜请教?(三次求教:2-5第一次;6-8第二次;9第三次)

  (二)老师对学生分别提出哪些要求?(重点)

  四、学*第一段。

  (一)自由读第一段。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二)学生交流。(莫泊桑从小酷爱写作,作品*常,心情焦急)

  (三)指名朗读。(读出钦佩、焦急的语气)

  五、作业。

  1.抄写上课时默写的词语2遍。

  2.读通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莫泊桑向福楼拜虚心求教,经过老师循循善诱地指导,莫泊桑终于写出了不少的世界名著)

  3.莫泊桑得到了老师的哪些指点呢?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和收获呢?选择自己感受颇深的一次来学*。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概括内容。

  (一)上节课,我们一同走*了莫泊桑和福楼拜两位著名作家,你能用四字词来概括吗?(循循善诱孜孜不倦全神贯注虚心求教悉心指导)

  (二)我们就用大家所说的词语扩展课题,概括课文内容。(莫泊桑向福楼拜虚心求教,经过老师循循善诱地指导,莫泊桑终于写出了不少的世界名著。)

  二、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福楼拜肖像)这位当时法国文坛赫赫有名的作家,他的文字被看作法语的典范。(课件出示莫泊桑肖像)莫泊桑是他出色的学生,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

  名师出高徒啊!究竟这位福楼拜老师有什么绝招?我们跟随莫泊桑一起去聆听大师的教诲!

  三、精读。

  (一)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知道了课文2到9节写莫泊桑三次拜师,(课件出示):他都得到了老师的哪些指点呢?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和收获呢?师:请四人小组合作,选择自己感受颇深的一次来学*。

  1.学生自学,要求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抓重点词语品析。

  【设计意图:抓重点词语品析有利于学生领会文章的中心,揣摩人物的品质。】

  2.大组交流:他都得到了老师的哪些指点呢?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和收获呢?选择第一次拜师的小组来谈谈你们的收获和体会?

  第一次

  ①“他坦白地说:‘老师,我已经读了很多书,为什么写出来的文章总感到不生动呢?’”

  (哪个词最能体会_____心情?)从“坦白”读出莫泊桑态度是怎样的?(莫泊桑态度坦诚。)

  “‘这个问题很简单,是你的工夫还不到家。’福楼拜直截了当地说。”

  从“直截了当”说明福楼拜能一眼就看出莫泊桑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并能直言不讳地指出来。

  ②“‘那——怎样才能使工夫到家呢?’莫泊桑急切地问”。从“急切”读出莫泊桑急于寻求提高自己写作功力的有效途径,心情迫切,说明他好学上进。

  老师所说的功夫指的是什么?(肯吃苦,勤练*)怎么肯吃苦,勤练*,举例说来就是——(指名读例子)(说明做学问需要勤奋苦练)

  ③小结:从第一次拜师我们知道了莫泊桑是个(虚心求教)的人。福楼拜对待学生(直言不讳)

  ④分角色朗读把这一次拜师的情景展现出来?

  【设计意图:朗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人物的品质。】

  第二次

  过渡:那么莫泊桑有没有按老师说的去下功夫了呢?这次他的功夫下到家了吗?

  引读:莫泊桑按照老师的指点一丝不苟照做了,第二天,莫泊桑真的(站在家门口),看了一天(大街上来来往往的马车),可是(一无所获)。接着,他又连续看了两天,还是(没有什么发现。)在万般无奈之下,他只得(再次来到老师家。)

  他明明已经按老师说的话做了,为什么你们还认为他的功夫还没下到家呢?让我们再来读读老师说的话,看看这功夫还没有更深的意思。

  ①“不,不不!怎么能说没有什么好写的呢?”从一个感叹号和一个问号,你又读懂了什么?

  (三个不中可以看出福楼拜首先以三个“不”字毫不留情地否定了莫泊桑的错误看法,特别是后两个“不”字连用并辅之以感叹号,加重了否定语气。)

  ②“怎么能说没有什么好写的呢?”换句话说就是(有很多东西可写,他告诉莫泊桑可以写些什么东西?)

  ③那富丽堂皇的马车,跟装饰简陋的马车是一样的走法吗?烈日炎炎下的马车是怎样走的?狂风暴雨中的马车是怎样走的?车上坡时,马怎样用力?车下坡时,赶车人怎样吆喝?他的表情是什么样的?这一些你都能写得清楚吗?你看,怎么会没有什么好写呢?

  连续问句。福楼拜一个接一个的问,用书中的一个词语来形容就是(“滔滔不绝”)

  老师看到的马车和莫泊桑看到的一样吗?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老师不仅是看马车,他还看到了不同样子的马车,不同天气下的马车,走不同的路的马车,甚至还看到了驾车的人。)(你看和学生相比较而言,老师看得是更加仔细。它们中有作为老师的严厉,有对莫泊桑的轻微的责备,但更多的是耐心指导,循循善诱。)

  小结:现在你能体会到这功夫里还有怎样的意思?(仔细观察)这么精辟的道理,老师可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举了一连串的例子,用了一连串的问句让学生自己感悟到的,那么你们能试着用老师的语气来读读这段话吗?

  ④引读第八自然段:老师说的话像烙印一样深深印在莫泊桑的心上,从万般无奈再次登门拜访,得到了老师循循善诱地指导,对于莫泊桑来说真是受益非浅。从此以后他就按老师说的那样去下功夫,从此他天天——全神贯注地——从中获得了——写了——于是——

  【设计意图:进一步揣摩福楼拜的语言,反复地朗读,了解“功夫”含义,从而为学生掌握提高写作能力的方法有更感性的理解。】

  第三次

  这个虚心好学的莫泊桑没有满足,带上一些作品第三次登门拜师赐教,哪个小组来谈这一次他有什么收获?

  ①青年人贵在坚持,才气就是坚持写作的结果。从这句话我们能够联想到哪些四字词语(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②对你所要写的东西,光仔细观察还不够,还要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和没有写过的特点。

  是呀,正像大哲学家黑格尔说过的“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我们在观察事物的时候不仅要仔细,还要用心揣摩,体会他们的独特之处,抓住他们的精神本质。

  (这句话又告诉我们写作方面应当注意:写作要避免拾人牙慧、陈辞滥调、鹦鹉学舌、人云亦云、毫无特色的毛病。)

  是呀,十九世纪英国著名诗人王尔德有句名言:“第一个用花比美的人是天才,第二个再用是庸才,第三个再用就是蠢才了。”

  小结:从第三次拜访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莫泊桑学*真可谓(勤奋好学),福楼拜教导学生时(悉心指导)良苦用心啊!

  ③让我们朗读第9段,用心去体味,一定也能从中得到启迪。(齐读第9段)

  小结: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让我们牢记福楼拜老师的教诲,出示:(才气就是坚持写作的结果;对你所要写的东西,光仔细观察还不够,还要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和没有写过的特点。)

  (二)引读学*第10节

  酷爱写作,虚心求教,诚意拜师的莫泊桑把老师的话________,更加______,他仔细,用心____,积累了______,终于写出了________。

  是呀,“功到自然成”,最终莫泊桑成了法国文学史上短篇小说创作数量最多,成就最高的作家,他有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流传于世,例如《项链》就是一篇举世闻名的名作。

  (三)阅读着莫泊桑拜师的经历,我们再来看看他的成长足迹——

  骑马出去跑一圈,一两个钟头之后回来,记下看到的一切,按此方法锻炼观察力。1年

  1873年师从福楼拜-----------1880年正式发表作品7年

  13岁开始写作---------------30岁登上世界文坛17年

  (四)课文读完了,再看到这些数据,谁来说说自己的收获呢?(结合自己的写作方法)

  莫泊桑能取得这样的成就,是他(勤学)的结果,还离不开福楼拜的指导、善教。现在就让我们来欣赏莫泊桑的大作《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的几个精彩片段。(自读)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片断一:(都德)他的头很小却很漂亮,乌木色的浓密卷发从头上一直披到肩上,和卷曲的胡须连成一片;他*惯用手捋着自己的胡子尖。他的眼睛像切开的长缝,眯缝着,但却从中射出一道墨一样的黑光。也许是由于过度*视,他的眼光有时很模糊;讲话时调子有些像唱。他手势生动、举止活跃,具有一切南方人的特征。

  片断二:(左拉)他中等身材,微微发胖,一副朴实但很固执的面庞。他的头十分像古时意大利版画中人物的头颅一样,虽然不漂亮,但表现出他的聪慧和坚强性格。在他那很发达的前额上竖立着很短的头发,直挺挺的鼻子像是被人很突然地在那长满浓密胡子的嘴上一刀切断了。这张胖但很坚毅的脸的下半部都覆盖着修得很短的胡须。黑色的眼睛虽然*视,但十分尖锐,透着探求的目光。

  师:看了这几个片段,你能用一个成语赞一赞莫泊桑的文章写得怎么样?

  师总结:写好一篇文章并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只有坚持不懈,笔耕不辍,才能写成锦绣文章,才能妙笔生花,让我们牢记:才气就是(坚持写作的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课外资料的提供,进一步懂得莫泊桑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听了福楼拜的指点,然后坚持不懈,笔耕不辍。才气就是坚持写作的结果。进而化为自己的学*动力。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一)课文写莫泊桑拜师的经过,共写了他三次求教的情况,着重写了师生二人的对话,从他们的对话中我们看出什么?(一是师生二人一个善教一个勤学的特点,二是写好作品必须从哪些方面去努力。)

  (二)学*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你打算今后怎样向莫泊桑学*?

  (三)(选做一题)

  1.莫泊桑成名以后,假如有人向他请教写作经验,他会怎样讲述自己拜福楼拜为师的这段经历呢?请你展开想象,以莫泊桑的口吻,讲述这个故事。

  2.你写文章有什么困惑?假如你去请教福楼拜会发生些什么事呢?请你展开想象,以“我拜福楼拜为师”为题,说一段话。

  附板书:

  29莫泊桑拜师

  莫泊桑 福楼拜

  焦急万分虚心求教 功夫还不到家,要肯吃苦勤练*

  一无所获再次求教 怎么没有什么好写呢?

  全神贯注坚持观察 光仔细观察还不够,还要能发现特点

  ↓ ↓

  勤学 善教

  莫泊桑拜师教学设计 2

  教学要求:

  1、学会生字,理解生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莫泊桑拜师的故事,知道,仔细观察、不断积累、勤奋练*是提高 写作水*的必由之路。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福楼拜的循循善诱和莫泊桑虚心好学、勤学苦练的 精神。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简介莫泊桑。

  2、谈话导入:像莫泊桑这样的大作家,并不是一开始就能写出好的作品,也有一个不断学*、不断提高的过程。那么,莫泊桑是怎样拜师学* 写作的呢?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自读课文,要求读通顺,不懂的词语查字典。

  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教师正音。

  3、思考分段,感知大意。

  第一段(1)莫泊桑拜师的原因。

  第二段(2~9)莫泊桑拜师的经过。

  第三段(10)莫泊桑拜师的结果。

  三、学*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莫泊桑为什么要拜师?

  2、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莫泊从小就热爱 写作?(酷爱、孜孜不倦)

  3、莫泊桑面对自己的作品**常常,没有什么特色,他的心情怎样?(焦急万分)

  4、简介福楼拜。

  5、用自己的话说说莫泊桑拜师的原因。

  6、指导朗读。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2。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

  二、讲读第二段:

  1、教师范读。

  2、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莫泊桑三次去福楼拜家中求教的情况)

  3、福楼拜每次都说了些什么?所说的话中哪句话最关键?默读课文后回答。

  1、朗读第一句:“是你的功夫还不到家。”

  ①福楼拜是针对什么说这句话的?

  ②从他直截了当地说,可以看出福楼拜是一个怎样的人?

  ③福楼拜认为必须怎样做才能使功夫到家?

  2、朗读第二句:“怎么会没有什么好写呢?”

  ①福楼拜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

  ②莫泊是怎样的心情?

  ③指导朗读福楼拜讲的这句话,想象福楼拜那娓娓道来的样子,对“滔滔不绝”加深感悟。

  ④指导分角色朗读,结合幻灯片,将师生对话的情景再现出来。

  3、朗读第三句话:“光仔细观察还不够,还要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和没有写过的特点。”

  ①为什么说这句话在这段中最关键?下面的哪些话分别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

  ②这些再次说明福楼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③对福楼拜的教诲,莫泊桑有什么反应?说明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④指导朗读。

  4、 小结:课文写莫泊桑拜师的经过,共写了他三次求教的情况,着重写了师生二人的对话,从他们的对话中我们看出什么?

  (一是师生二人一个善教一个勤学的特点,二是写好作品必须从哪些方面方面去努力。)

  三、学*第三段:

  1、指名读。思考:莫泊桑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2、齐读,进一步体会莫泊桑的勤奋好学。

  四、讨论:

  学*了这 篇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你打算今后怎样向莫泊桑学*?

  请学生上台各抒已见,师适当鼓励。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4。

  2、朗读课文。

  附板书:

  莫泊桑拜师

  莫泊桑福楼拜

  焦急万分虚心求教功夫还不到家,要肯吃苦勤练*

  一无所获再次求教怎么没有什么好写呢?

  全神贯注坚持观察光仔细观察还不够,还要能发现特点

  ↓↓

  勤学善教

  课前思考:

  在学生学*课文过程中,试着渗透这些填空不知是否有所帮助:

  课文主要写从小酷爱的莫泊桑为了,拜为师,得到老师悉心指导的事,表现了莫泊桑的 精神和福拜楼的名师风范。

  “对你所要写的东西,光仔细观察还不够,还要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和没有写过的特点。”这句话是说 写作中要避免,应有自己的。

  学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写作之道?;积累素材;是提高 写作水*的必由之路。

  文章紧扣,分别写了,,,重点写了莫泊桑次向福拜楼的经过,通过人物的、和等描写,分别突出了莫泊桑,和福拜楼。

  莫泊桑发表的第一 篇短 篇小说,引起了轰动,后著有、等六部长 篇小说,福拜楼写有、等作品。

  课后反思: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当学到福楼拜指点莫泊桑观看门前过往的马车,要仔细观察,细致刻划时,我适时插入学生以上的 写作案例,勾起学生学*的需求。怎样依托教材寻找学生学*的“生长点”,像莫泊桑一样提高 写作能力?在备课中我剪辑了我国老舍先生的名著《骆驼祥子》中的名段《在烈日和暴风雨中……》,出示了黄包车夫在烈日和暴风雨中的不同表现、成功的片断让学生品味、揣摩:

  1、这时已将正午,烈日当头,每一条光都像火镜的焦点,晒得东西要发火。街上空旷无人,祥子走在街上,低着头,拉着车,慢腾腾的往前走,没有主意,没有目标,昏昏沉沉的,身上挂着一层粘汗,脚心跟鞋袜粘在一起,见了井不由得又过去灌了一气,喝完后连连地打嗝,水要往上漾,他从清晨到现在喝下的水,涨饱了肚子。

  2、天空,墨云滚滚,遮黑了半边天……雨直砸着他的背,横扫着他的脸,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只觉得透骨凉的水往身上各处浇,他什么也不知道了,只茫茫然地觉得心里有点热气,耳边一片雨声……他想放下车,却不知往哪儿放,想拉着车跑,水裹住他的腿,跑不动,只得那么半死不活地,低着头一步一步往前跑前拽……

  这就是契合点,让教材和经验、备课资料达到“和谐统一”的“粘着”状态。

  课前思考:

   本文重点讲了莫泊桑三次拜师的经过,凸现了“莫泊桑诚心求师”的那种迫切的心情以及福楼拜热心关心文学青年、毫不保留的大师风范。学生通过反复阅读相关莫泊桑拜师的经过,即可感悟到两位文学大师不同的人格魅力,受到人文价值观的熏陶、感染。因此,在教学中,先引导学生了解两位大师的情况,进行质疑,提炼出 本文的研读主题——“莫泊桑几次拜师?每次的内容和收获各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两位大师的什么特点?或者是对你有什么样的启迪?”引导学生确立好研读的专题后,学生自主地批注阅读,并在书中空白处作相关的批注。再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进行词语的理解和重点语句的朗读指导,以凸显人物的性格特征。

  课后反思:

  在学*了福楼拜三次指导莫泊桑 写作的经过后,学生明白了, 写作不光靠*时阅读积累与勤奋练*,更重要的是在于 作文时要认真选择材料。正如福楼拜说:“对你所要写的东西,光仔细观察还不够,还要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和没有写过的特点……”那些“别人没有发现的,没有写过的”,这就需要我们有一双慧眼,要求我们在*时去学会发现,用“慧眼”去发现生活中的人、事、物、景,捕捉一闪而过的美丽。现在学生 作文贫乏,没有新意,正是他们没有学会发现,没有学会很好去使用自己的“慧眼”,不会用“慧眼”去观察。在教完《莫泊桑拜师》后,我也安排了一次活动,要求学生观察班中的同学,写出他们的特点。我想如果我们经常要求学生这样去做,那么学生捕捉、收集 写作素材的能力一定会逐渐提高,各人有各人观察评判事物的角度与标准,写出来 作文也肯定会生动了。

  莫泊桑拜师教学设计 3

  一、 教学目的: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识记生字,理解词语。

  3 、懂得仔细观察、勤奋练*、不断积累是提高写作水*的必由之路。

  二、教学重点:

  读中感悟福楼拜的循循善诱和莫泊桑的虚心好学、勤学苦练的精神。

  三、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

  四、 教具准备:

  1、 课件。 2 、学生收集相关人物的文字、图片资料。

  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 、回顾学过的语文课,我们都认识了哪些人物?从这些人物身上,你都受到了哪些启发?(指生回答)

  2 、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人物。板书课题。

  3 、围绕课题质疑。

  二、自由读文,初步感知。

  1 、课件出示读书要求:

  ( 1 )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 2 )自由读,大声读,放慢速度读。

  ( 3 )难读的句子要来回多读几遍,力争将课文读通读顺。

  ( 4 )读书用心记,思考有凭借。

  2 、学生读书,师巡视,纠正错误坐姿、读姿。

  3 、课件出示文中的词语:自由读、指读、齐读。

  三、检查读书,初步解疑。

  1 、指生读书。(每人一个自然段)

  2 、学生评读。

  3 、教师总评。

  4 、解疑:( 1 )拜谁为师?( 2 )结果如何 ?

  5 、课件出示文字和图片:简介莫泊桑、福楼拜。

  四、合作探究,进一步感知课文。

  1 、课件出示探究内容:

  ( 1 )快速阅读课文,看几至几自然段是写莫泊桑拜师的?

  ( 2 )共几次拜师?

  ( 3 )每次拜师,福楼拜是怎样给予教导的?

  2 、小组读书,合作学*。

  3 、班级交流,师适时板书。

  4 、教师总结:课件出示“随堂小练*”。

  莫泊桑是( )世纪( )国著名的作家。学*了这一课,你认识了( )的莫泊桑,认识了( )的福楼拜。从莫泊桑拜师学*写作的经历中,你受到的启发是( )。

  5 、课堂总结。(谈谈上课的感受)

  五、课外拓展。

  观察马路上的行人和车辆,练*写一小段话。

  莫泊桑拜师教学设计 4

  【教学要点】

  1、读懂莫泊桑和福楼拜的对话从中懂得仔细观察,不断积累,勤奋练*是提高写作水*的必由之路。

  2、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福楼拜的循循善诱和莫泊桑虚心好学、勤学苦练的精神,会用"酷爱"、"滔滔不绝"造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10、莫泊桑拜师

  二、精读指导

  指导朗读2--5节

  1、指名读,边听边划出福楼拜说的话,找出话中最关键的一句。

  2、生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重点句。

  (1)福楼拜是针对什么来说这句话的?

  (2)他为什么不说"是你的功夫还不行"?

  (3)他认为必须怎样做才能使功夫到家?(学生回答)

  3、读到这儿,你明白了什么?

  (1)一方面对两个人性格特点的感悟;

  (2)另一方面勤学苦练是提高写作水*的必由之路。

  4、回顾上述学*方法,小组自学6--10节。

  5、反馈,学*效果。

  三、谈收获

  1、学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2、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相机小节。

  四、赏读

  1、自由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小组内分角色练读。

  3、配乐朗读,评议后再读。

  五、造句

  1、分别找出"酷爱"、"滔滔不绝"所在的句子。

  2、理解意思。

  3、再读句子,体会用法。

  4、仿造。

  5、集体评议。

  莫泊桑拜师教学设计 5

  教学要求:

  1、学会生字,理解生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莫泊桑拜师的故事,知道,仔细观察、不断积累、勤奋练*是提高写作水*的必由之路。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福楼拜的循循善诱和莫泊桑虚心好学、勤学苦练的精神。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简介莫泊桑。

  2、谈话导入:像莫泊桑这样的大作家,并不是一开始就能写出好的作品,也有一个不断学*、不断提高的'过程。那么,莫泊桑是怎样拜师学*写作的呢?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自读课文,要求读通顺,不懂的词语查字典。

  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教师正音。

  3、思考分段,感知大意。

  第一段(1)莫泊桑拜师的原因。

  第二段(2~9)莫泊桑拜师的经过。

  第三段(10)莫泊桑拜师的结果。

  三、学*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莫泊桑为什么要拜师?

  2、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莫泊从小就热爱写作?(酷爱、孜孜不倦)

  3、莫泊桑面对自己的作品**常常,没有什么特色,他的心情怎样?(焦急万分)

  4、简介福楼拜。

  5、用自己的话说说莫泊桑拜师的原因。

  6、指导朗读。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2。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

  1、听写词语。

  2、造句。

  酷爱     滔滔不绝

  二、讲读第二段

  1、教师范读。

  2、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莫泊桑三次去福楼拜家中求教的情况)

  3、福楼拜每次都说了些什么?所说的话中哪句话最关键?默读课文后回答。

  1)朗读第一句:“是你的功夫还不到家。”

  ①福楼拜是针对什么说这句话的?

  ②从他直截了当地说,可以看出福楼拜是一个怎样的人?

  ③福楼拜认为必须怎样做才能使功夫到家?

  2)朗读第二句:“怎么会没有什么好写呢?”

  ①福楼拜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

  ②莫泊是怎样的心情?

  ③指导朗读福楼拜讲的这句话,想象福楼拜那娓娓道来的样子,对“滔滔不绝”加深感悟。

  ④指导分角色朗读,结合幻灯片,将师生对话的情景再现出来。

  3)朗读第三句话:“光仔细观察还不够,还要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和没有写过的特点。”

  ①为什么说这句话在这段中最关键?下面的哪些话分别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

  ②这些再次说明福楼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③对福楼拜的教诲,莫泊桑有什么反应?说明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④指导朗读。

  4、小结:课文写莫泊桑拜师的经过,共写了他三次求教的情况,着重写了师生二人的对话,从他们的对话中我们看出什么?

  (一是师生二人一个善教一个勤学的特点,二是写好作品必须从哪些方面方面去努力。)

  三、学*第三段

  1、指名读。思考:莫泊桑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2、齐读,进一步体会莫泊桑的勤奋好学。

  四、讨论

  学*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你打算今后怎样向莫泊桑学*?

  请学生上台各抒已见,师适当表扬鼓励。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4。

  2、朗读课文。

  附板书:

  10 莫泊桑拜师

  莫泊桑            福楼拜

  焦急万分虚心求教   功夫还不到家,要肯吃苦勤练*

  一无所获再次求教   怎么没有什么好写呢?

  全神贯注坚持观察   光仔细观察还不够,还要能发现特点

  ↓              ↓

  勤学             善教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