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与角教学设计(精选五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线与角教学设计 1

  主持人:同学们,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结束了,有人欢喜有人愁。那么,你对这次考试的结果满意了吗?你的目标实现了吗?你满意你在过去半学期的学*情况吗?下面我们进入主题班会的正式议程:

  [投影]期中考成绩表

  请看期中考成绩表,然后一起分析一下我们班的总体情况。

  我们班这次考得不是很理想,在文科班里,除了艺术班,我们在语、数、政这几科都是*均分最后一名。为什么会这样呢?

  (学生就问题发表看法)

  总结出原因:

  1.*时学*不踏实;

  2.自觉性不够强;

  3.基础较差的同学还不够动力(特别是男同学)

  4.有埋怨心理。

  据不完全调查,我们班很多同学都感到在学*数学和英语这两科上遇到的困难最大。今天我们有幸请来了数学老师和英语老师帮我们分析一下期中考试的失误和介绍学*方法。有请数学老师。(掌声)

  (老师发言)

  感谢数学老师的指导,下面有请英语老师。(掌声)

  (老师发言)

  再次感谢老师的指导。(掌声)

  [投影]前十五名同学成绩表。

  这是我们班的前十五名的同学的成绩,他们是我们五班的领头羊。同样的学*环境,同在一个班,为什么有的同学就能取得好成绩呢?下面,请本次考试的'第一名,钟焰勤同学来给我们讲一讲她是怎么学*的。

  (学生发言)

  说到我们班这一次的惨淡成绩,相信没有人比我们的班主任更加揪心,下面请班主任为我们分析和总结一下。(掌声)

  (班主任发言)

  我们要吸取经验,调整自己的学*状态和学*方法,为下一次的考试做好充分准备。谢谢。

  线与角教学设计 2

  *年来,我们在音乐教学实践中,为了实践《音乐课程标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结合儿童好奇、好动、好胜、好玩以及善于模仿,接受能力较强,而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特点,对音乐课堂教学方法做了一些探索性的尝试:在音乐教学中,改变以往静态教学为动态教学的课堂教学方法--"互动"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将点滴教学体会求教于大家。

  "互动"教学方法,是通过师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的全面互动,改变传统的"要我学"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式的"我要学",从而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体现。我们在运用"互动"教学方法教学实践中,就如何将教师的教融于学生的学之中,如何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使教与学达到最优化的整合,作了一些粗浅的尝试与探索。我们体会到:"互动"教学方法,能体现了《音乐课程标准》的教学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那么,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做到全面的"互动"?又从哪些方面进行"互动"呢?我们认为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去实现:

  一、激发互动

  为了激发师生间的互动,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拘一格的教学方法。例如:

  1、多媒体电化教学法--充分利用多媒体电教手段,使学生视听结合,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眼动)、思维能力(脑动)以及反应等能力(行动)。通过绘画(眼动、手动)的形式表达出来。

  2、音乐与美术整合法--让学生一边唱歌(口动)一边把自己的感受(脑动)通过绘画(眼动、手动)的'形式表达出来。

  3、自主表演法--在学生能有感情(心动)地歌唱(口动)的基础上,通过自主的即兴(脑动)表演(行动)的形式,把对歌曲内容的理解,用形体动作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的歌唱与表演较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此外,诸如:快乐游戏法、谜语竞猜法、写谱比赛法、讨论探究法、比较归纳法…等,也是激发"互动"的好方法。

  总之,在学生学*音乐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尽量给学生以最多样化的学*方式和最大的能动空间,并抓住学生渴望学*的好时机,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引导,使学生在强烈的心理状态下,体验情感、参与学*,激发互动,这样能收到较满意的教学效果。

  二、乐于互动

  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直接讲授乐理知识或开门见山地教唱新歌,也不要在欣赏音乐时,将自己或前人的思维过程或见解结论强加给学生,要营造一种宽松、*和、*等、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与学*氛围,形成尊重、关心、友善、合作、分享的学*,让学生敢动、敢说、敢做,乐于与教师及学*伙伴们"互动"交流,促进学生个性的完善与身心和谐发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交往与合作能力。

  例如,在学*《火车来了》这首歌时,课前先让坐过火车的学生谈谈坐火车时的所见所闻,交流坐火车时的亲身感受,然后教师作为火车乘客一员,参与学生们合作自编自演的开火车、坐火车游戏。这样结合学生自己生活实际的音乐活动,在没有教师事先安排、也没有一味教师"主宰"的情景下,学生们就乐于与教师互动起来。因此,"互动"教学方法,不光要求教师讲究教的艺术,还要要求教师转变角色,精心设置、创设适合每节音乐课内容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音乐的兴趣,使学生敢于互动,乐于互动。

  三、全体互动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参与各种音乐活动的机会。同时要将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分解成不同知识层次的小内容与小目标,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分类学*、活动指导。使学生的音乐经验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获得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还要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不断发现自己,发展自己,激励学生主动开发自己学*音乐的潜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达到全体师生人人参与互动的目的。

  例如,在欣赏《黄河大合唱》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认真聆听音乐,还要事先根据学生的各自特点,或组织学生收集有关《黄河大合唱》的音乐、文字、图片等资料;或组织学生举行不同形式的演唱会;或组织学生出版专题音乐墙报、手抄报;或组织讨论《黄河大合唱》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讨论人民音乐家洗星海对中国音乐事业所做出的伟大贡献等。这样的音乐欣赏教学方式和活动,突破了以往以"课堂、书本、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学生主动探究学*"的新型教学模式,而这种教学模式更适合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的需求。同时,这种教学模式注意了学生个体的差异,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感受、体验、参与音乐学*活动,共同享受到音乐带给的快乐。而且也化解了教学中的难点,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为各种知识层面的学生创设不同的学*、多方位的音乐实践活动空间,从各个教学层面让学生全面接*音乐、理解音乐。这样才能使学生全体互动、得到各自的发展,较好地落实了素质教育。

  四、全面互动

  1、教与学的互动。重在发挥各具特征的生命个体--教师的教对学生的学发挥触媒催化作用,以及学生的学对教师的教产生积极主动的能动作用与反应。

  2、情感交流的互动。重在要求教师创造性地利用并开发音乐课程资源与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导激发学生对教师、教材、教学手段产生情感的"共鸣"与"谐振"。

  3、信息流的互动。重在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信息流畅通渠道的调控与疏导作用。同时更重在发展学生积极主动传输、获取、处理、存储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4、师与生间的互动。重在转变教师的角色,建立师生完全*等的人际关系,让学生真正地感到自己是学*的主人,教师是自己学*过程中可信赖的亲密伙伴。

  5、生与生间的互动。重在培养发展学生的交往、合作的意识与能力。

  6、评价与被评价间的互动。重在民主协商、发展导向、共勉激励、反馈调控,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我们在运用"互动"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实践与探索中体会到:较理想的音乐"互动"教学过程的模型可用如下图式所示:

  要真正达到音乐"互动"教学的效果,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手段这四个环节间,必须达到高度的协调一致。如果某一环节出现了问题,或者是某一环节的缺失,都将会影响音乐"互动"教学的效果,甚至会导致音乐"互动"教学的失败。

  为使"互动"教学方法达到最佳效果,我认为:除了要注意加强教师在音乐课堂活动中的应变调控能力外,还要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自控学**惯与能力。总之,运用"互动"教学方法进行音乐教学时,要做到活而不乱,动中有节,动中有序。

  线与角教学设计 3

  三周的公开课教学活动结束了,这段时间共组织十五堂公开课,大家都能认真上课、听课、及时记录,每周三都组织老师们利用中午进行评课,说课.付出了很多心血和汗水。回顾这三周的听课过程,有喜悦、有收获、有失误、也有不足,但总体来说,这三周的辛苦没有白费,因为每位老师都能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了问题、总结了经验,以便更好地反思自己,争取更大的进步。

  一、总结经验,共同分享

  1、教师对观摩活动认真对待,积极准备,有的老师甚至牺牲了很多休息时间,反复的整理教案,找同伴说课,认真查阅资料,制作教具。

  2、老师们都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和组织活动,并根据幼儿的特点将枯燥的教学活动融入到游戏活动中,比如:音乐课上利用图片和动作表演帮助幼儿记忆歌词,运用图谱将音乐旋律和节奏型直观呈现在孩子面前,有助于孩子很好的领会和接受;语言课上,运用图片或图文结合的方法帮助孩子理解、记忆诗歌和故事内容,创设情境引领孩子更投入地学*,扮演角色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等,让孩子在有趣的游戏和情境中轻松学到本领,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3、大部分老师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进步和突破。任何一节课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尽管每节课上完后,大家都能发现问题,找出不足,但每位老师课中都能找出亮点和值得大家学*的地方,例如:张洁、陈仕、杨松亮老师教态自然大方,对课程的设计和把握准确到位;曾盈芳、余丹、颜晴老师稳重、语言简练到位不拖拉、简单明快;徐蕾、李静老师的活泼大方,注重师生互动,体现了良好的课堂驾驭能力;罗慧、陈建红、杨湘制作的精美大气的`教学图片;皮艳、唐雅英老师亲切自然的教态,杜文、吴辛佳勇于尝试和挑战,利用ppt教学等等都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希望大家都能够多看他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

  4,大家都能够利用中午的休息时间集中参与说、评课,说、评课时能踊跃发言,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并对活动有观后感和反思。相信在这样真诚交流、相互学*的园风带动下,每个人都能完善自己,不断进步,成长的更快!

  二、通过听课、交流,我们也认识到大家共性存在的不足之处,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

  1、教师诵读能力、唱功有待提高。在给孩子范唱、范诵、和讲述故事时一定要做到声情并茂,给孩子带来美的享受,能充分吸引和感染到孩子。

  2、课上少说废话,进行有效提问和沟通。一定要做到语言精练,引导语到位。多学*富有童趣的语言,语调抑扬顿挫,充分调动孩子的能动性。

  3、在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教学的同时,更要关注孩子的接受能力和学*情况,灵活处理和回应突发事件,及时调整自己的方法,提高课堂应变能力。

  总之,此次观摩活动收获很大,但最大的收获就是,让我们明白了无论是幼儿还是老师,做任何事情都要勇于尝试,因为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才能及时发现问题,才能收获,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对于我们的专业成长都是有很大帮助的。我们要把不足之处作为我们不断提高的动力,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完善、不断提高。做到教学基本功扎实,教学语言生动活泼,简洁流畅,富有启发性和感染力。多探索、多发现、多思考、更好地融入活动情境,放开自己,提高教学水*和教学质量

  线与角教学设计 4

  一周实践过程中,周一和周二我主要是熟悉了下幼儿园的环境以及和小朋友进行沟通对他们的英语总体水*,以往他们的教学模式,以及个别特别优秀幼儿进行了了解(即利用蒙式教学理念来带动其它幼儿的作用)。

  周三第一次试教。也是我正式第一次给小朋友上英语课。教学内容是“myclothes”。

  因为是之前面试小新星准备片断教学的内容。虽然面试没用到。但是由于曾向羽姐姐学校老师请教过。再加上剑桥新书发布会时所听取得一些别的优秀教师的一些经验。所以我对于这堂课的设计还是比较有头绪的。

  我真的发现一个老师要进步的快。实践加上与别人交流,特别是一些有经验的交流。进步得幅度远比纸上谈兵来的大。

  第一上课我个人的感受首先是觉得喉咙有点累。对于幼儿的掌控虽然还不够,但是对于我第一次上,且她们班人本来就多,*时的常规也不是太好已经算是还可以的。中间竞赛游戏过程中自己对于下一步该做些什么还不是非常的顺,中途还会自己呆那想下一步该怎样。此外,原设定的目标未达到。本来准备教授的句型未教。可能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他们接受力不强底子不够扎实二是由于自己的在课程程序设计上的问题。

  周四的第二次试教最大的个人感受是上课上着上着自己觉得乏味,内容的安排上又些混乱。

  后进行反思发现乏味的原因是我过多的进行个别的操练。所以我读的比幼儿还多很多过多重复的东西让听课的老师也觉得无聊。但是对于这点我个人觉得个别操练是对于每个小朋友对于教学内容的掌握上会很又帮助,同时又给予他们表现的机会,我读的多,那么有利于他们对于语音的掌握.但这样的形式不利于在公开课上.

  周五我主要是听了其他根我一起来实践的几位同学的课和谢老师(荷花幼儿园在职教师)的点评也是我收获最多的一天.主要总结归纳在英语活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项有以下几点:

  1.在教学过程要注意中英文对照或者是将实物与单词的'对照来教授.要让幼儿真正理解单词或句子的含义。

  2.创造情景进行教学有利于吸引幼儿注意力.情景要串起来,要和逻辑。例如在教授新单词时可以由前一个单词通过故事讲述或者提问引导等方式引入到下一个单词教授。由前面的引后面的,又由后面的来复*前面的,融会贯通。

  3.在教授过程中要注重个别发音(单词中个别音标的发音)要及时纠正,但是不要否定幼儿打击他们学*的积极性.

  4.在跟个别幼儿进行交流时还是要注意全体,例如在个别幼儿在回答你的提问时可以要求大家作小老师看看他说对了没,这样不会让其他幼儿觉得没事可做而注意力分散.

  5.要让幼儿大声的开口说英语但是不能喊叫。

  6.要英语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对幼儿的道德品质以及常规上的教育,例如我在跟幼儿进行拍卡片读单词的游戏中,幼儿使劲的拍打卡片。此时教师应该做出适当的引导。

  7.在教学中应该尽量的去运用自身的和与幼儿生活相接*的事物来做教具。这样即便利又有利于将英语教学融入于日常生活中去。

  8.开始上课前应该先让幼儿休息,把心静下来。然后有激情的进行greeting,greeting要让每一个幼儿的注意力都到课堂上来,才开始进入到下一步。这时一堂课成败的关键步骤之一。

  9.在教授英语的过程中,也要弄清楚其他方面的知识,不要误导幼儿,例如在教授t-shirt时就要让幼儿清楚t恤和衬衫是不同的。对于这些知识无需详细讲解,可带过。但不可误导。

  10.教学语言要扣主题,简洁明了,要引导幼儿由浅入深的进行学*,有层次。此外语言还需儿童化。

  11.学会用语气表情和眼神来控制幼儿的课堂纪律。对自己要有自信。

  12.少提一些没有意义的问题,这会让听课的觉得老师啰嗦,对一些在课堂上无法直接回答或者不知道怎么回答幼儿的问题可采取迂回的方式答复。例如可叫幼儿自己去探索答案。

  13.做的教学道具要既美观又好操作。

  14.与幼儿要由互动,要尊重幼儿。

  每次的实践总是伴随着辛劳和收获。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是我们现阶段接触社会的唯一途径。所以大家可要好好利用寒假时间到社会中实践,积累更多的经验,进一步提高和完善自己。

  线与角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巩固如何判断直线的互相*行与互相垂直。

  2、通过练*巩固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画指定度数的角。

  教学重难点:

  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画指定度数的角,会判断直线的互相*行与互相垂直。

  课前准备:量角器,三角板,圆形纸,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复*本单元的知识重点

  1、直线、线段与射线的特点与读法

  2、*行、垂直的定义及*行线、垂线的画法

  3、角的度量及画法

  (二)练一练

  (1)将一张圆形纸对折三次,得到的角是多少度?

  A、学生试做,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B、引导学生发现,每对折一次,所得到的角是原来的一半。

  C、摊开折过后的纸,在这张纸上你能找到哪些度数的角。小组合作,可画一画。

  (2)用长方形纸分别折出45°,135°的角可先让学生独立操作,再全班交流。

  (三)课堂作业

  复*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练*二第3题。先让学生估一估角的大小,在用量角器测。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交流怎样看准量角器上的度数。

  板书设计:

  练一练 画角

  教学反思:

  第八课时 练*二(走进大自然)

  教学目标:

  通过参观一个青少年校外活动营地的情境,巩固认识更大的数和线与角的相关知识,并能综合运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问题。

  教学重难点:

  综合运用前一阶段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量角器,三角板,圆形纸,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还记得两天直线互相*行、互相垂直的样子吗?

  学生用小棒摆出互相*行和垂直的位置关系。

  (二)探究新知

  1、复*更大数的读法和写法

  出示教材第31页的前两句话。

  (1)我国最大青少年活动面积3735200㎡,其中水域面积133400㎡,国家投资*1000000000元。

  (2)营地内有勇敢智慧区、科学探索区、生活实践区等八大园区,种植了十万棵大树和一百万株花木,铺设了十七万㎡的大草坪。

  指名回答,读出画线的数据。全班动笔,写出数的具体方法。

  2、出示教材第31页主题图。

  (1)学生观察主题图。找一找图中的*行线和互相垂直的线段。

  学生在小组内找一找,先说出互相*行的线段,再找互相垂直的线段,可以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找得最全。

  教师及时加以评价和鼓励。

  (2)学生动手绘图

  学生独立设计房子的门和窗,教师巡视指导。班级展示,互相交流,欣赏作品。

  (3)画垂线

  从A 点到小房子设计最短的路。

  提问:想想画什么线距离小房子才最*?(从A点画一条垂直于小房子的线,这条路最*)

  学生画垂线,然后交流画图方法。

  3、出示教材第32页的画面

  学生独立思考

  (1)有什么办法把镜框挂正呢?

  (2)已经参观了2时,时针走了多少度?(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会看到,现在时针正好指向3时,这是参观了2小时后的时间,说明开始参观的时间为1时整,时针从1时走到3时时。正好走了60°)

  (3)提问: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自由发言,有问题可以当堂解决。

  (三)课堂作业

  (1)量一量风筝各个角的度数。

  (2)每块花砖每个角的度数。

  (四)课堂小结

  能将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板书设计:

  练*

  走进大自然


线与角教学设计(精选五篇)扩展阅读


线与角教学设计(精选五篇)(扩展1)

——《线与角》教学设计 (菁华3篇)

《线与角》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教科书:P97面“整理与反思”的前半部分,第98——99页“练*与实践”第71——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直线、射线、角的概念及有关垂直、*行的知识,进一步掌握量角、画角垂直线和画*行线的方法。在观察物体和相应视图的认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通过复*,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线和角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积累学*有关*面图形知识的经验和方法,发展简单的推理能力,增强空间观念。

  3、通过整理和复*,使学生经历回顾以学过内容,以及整理知识和学*方法的过程,激发主动学*的愿望,进一步培养反思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用知识图整理学过的知识点,并能灵活应用。

  教学难点:

  灵活应用知识解题。

  教学准备:

  学生自己整理的知识图一张。

  教学手段:

  自主学*、合作学*、交流讨论。

  学情分析:

  进入小学数学第二阶段学*的六年级学生,相对第一阶段而言,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更为丰富,他们更多地关注周围的人和事,有进一步了解现实世界、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通过第一阶段的学*,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初步认识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等*面图形,能从不同方位洞察立体图形所发生的变化,对角的认识及直角、钝角、锐角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教学过程:

  一、交流整理图。

  (一)学生解读各自的整理图。(3分钟)

  “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遵循这一理念,此环节的教学,我始终想方设法把学生推到学*的前沿,并尽可能让所有学生参与进去。而且通过小组交流,个别学生交流,大大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二)小组内欣赏与交流组员的整理图(4分钟)。

  (三)评选出本组最有创意(满意)的整理图。组员说出评选此图的理由。(8分钟)

  通过让学生自主整理所学知识,充分发挥出学生在复*课中的主体地位;而且也较好地培养了学生整理与复*的能力,学*方法比知识的掌握更重要。

  二、反思知识点。

  师:看来同学们都对线与角的知识有了个了解,回忆一下,当初我们在学*这些知识时,哪些你是感觉最难掌握,到现在还觉得是个难点的?

  此环节放在学生们已自行整理知识后,但因为有个搜集的过程,可能很多学生会面面俱到,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没有一个反思的过程,所以很有必要引导学生查缺被漏,对自已掌握的知识进行回顾。

  三、检查知识面(23分钟)。

  1、请你说说生活中见到的互相*行或垂直的线段。

  (1)学生说出生活中见到的互相*行或垂直的线段。

  (2)学生欣赏图片。

  2、要把一根细木条固定墙上,至少要钉几枚钉子?为什么?

  (1)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

  (2)学生现场拿纸条,做试验来证明结果。

  3、从A地到B地有三条路,为什么人们通常选择中间的直路?

  (1)学生独立思考,然后汇报答案。

  (2)学生说理由。

  四、量出下面的角的度数。

  (1)小组里说说测量角的方法。

  (2)学生观看课件,回忆测量角的方法。

  (3)学生动手测量角的度数。

  (4)比较角的大小。

  5、画一个120度的角。

  (1)小组里说说画角的方法。

  (2)学生观看课件,回忆画角的注意事项。

  (3)学生动手画角。

  (4)利用三角板画特殊的角。

  6、提升知识层。

  请你做设计师:在我们张家边“一加一”商场旁边,一个叫“至尊豪苑”的楼盘刚刚落成,工人们正在抓紧时间在进行周边的生活设施建设,请你做设计师:

  (1)在天然气主管道两侧的A、B两个小区各接一条管道与主管道连通,怎样接管道最节省?在图中画出来。

  (2)在天然气管道上面要建一个花基,他们有几种设想,你喜欢哪种风格的花基形状呢?该怎样向工人具体介绍你的意图?

  通过形式多样、层次分明、针对性强的练*巩固线与角的知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快乐收获(2分钟)。

  留出时空给予学生质疑问难的机会,鼓励学生学有所思,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才是真正有实效的复*。

《线与角》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教科书:P97面“整理与反思”的前半部分,第98——99页“练*与实践”第71——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直线、射线、角的概念及有关垂直、*行的知识,进一步掌握量角、画角垂直线和画*行线的方法。在观察物体和相应视图的认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通过复*,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线和角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积累学*有关*面图形知识的经验和方法,发展简单的推理能力,增强空间观念。

  3、通过整理和复*,使学生经历回顾以学过内容,以及整理知识和学*方法的过程,激发主动学*的愿望,进一步培养反思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用知识图整理学过的知识点,并能灵活应用。

  教学难点:

  灵活应用知识解题。

  教学准备:

  学生自己整理的知识图一张。

  教学手段:

  自主学*、合作学*、交流讨论。

  学情分析:

  进入小学数学第二阶段学*的六年级学生,相对第一阶段而言,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更为丰富,他们更多地关注周围的人和事,有进一步了解现实世界、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通过第一阶段的学*,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初步认识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等*面图形,能从不同方位洞察立体图形所发生的变化,对角的认识及直角、钝角、锐角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教学过程:

  一、交流整理图。

  (一)学生解读各自的整理图。(3分钟)

  “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遵循这一理念,此环节的教学,我始终想方设法把学生推到学*的前沿,并尽可能让所有学生参与进去。而且通过小组交流,个别学生交流,大大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二)小组内欣赏与交流组员的整理图(4分钟)。

  (三)评选出本组最有创意(满意)的整理图。组员说出评选此图的理由。(8分钟)

  通过让学生自主整理所学知识,充分发挥出学生在复*课中的主体地位;而且也较好地培养了学生整理与复*的能力,学*方法比知识的掌握更重要。

  二、反思知识点。

  师:看来同学们都对线与角的知识有了个了解,回忆一下,当初我们在学*这些知识时,哪些你是感觉最难掌握,到现在还觉得是个难点的?

  此环节放在学生们已自行整理知识后,但因为有个搜集的过程,可能很多学生会面面俱到,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没有一个反思的过程,所以很有必要引导学生查缺被漏,对自已掌握的知识进行回顾。

  三、检查知识面(23分钟)。

  1、请你说说生活中见到的互相*行或垂直的线段。

  (1)学生说出生活中见到的互相*行或垂直的线段。

  (2)学生欣赏图片。

  2、要把一根细木条固定墙上,至少要钉几枚钉子?为什么?

  (1)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

  (2)学生现场拿纸条,做试验来证明结果。

  3、从A地到B地有三条路,为什么人们通常选择中间的直路?

  (1)学生独立思考,然后汇报答案。

  (2)学生说理由。

  四、量出下面的角的度数。

  (1)小组里说说测量角的方法。

  (2)学生观看课件,回忆测量角的方法。

  (3)学生动手测量角的度数。

  (4)比较角的大小。

  5、画一个120度的角。

  (1)小组里说说画角的方法。

  (2)学生观看课件,回忆画角的注意事项。

  (3)学生动手画角。

  (4)利用三角板画特殊的角。

  6、提升知识层。

  请你做设计师:在我们张家边“一加一”商场旁边,一个叫“至尊豪苑”的楼盘刚刚落成,工人们正在抓紧时间在进行周边的生活设施建设,请你做设计师:

  (1)在天然气主管道两侧的A、B两个小区各接一条管道与主管道连通,怎样接管道最节省?在图中画出来。

  (2)在天然气管道上面要建一个花基,他们有几种设想,你喜欢哪种风格的花基形状呢?该怎样向工人具体介绍你的意图?

  通过形式多样、层次分明、针对性强的练*巩固线与角的知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快乐收获(2分钟)。

  留出时空给予学生质疑问难的机会,鼓励学生学有所思,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才是真正有实效的复*。

《线与角》教学设计3

  教材解读

  本学*单元的主题是《线与角》,学*的内容主要有:线段、射线、直线的认识,*行线与垂线的认识,*角与周角的认识,以及用量角器量角与画角。角的认识学生在二年级下册已接触,本单元主要认识*角与周角;线的认识是一个全新的学*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学*有一定的困难。本单元教材编写的最大特点是安排了大量的学生操作活动,将*移与*行、旋转与角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图形运动中认识图形。

  学情分析

  进入小学数学第二阶段学*的四年级学生,相对第一阶段而言,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更为丰富,他们更多地关注周围的人和事,有进一步了解现实世界、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通过第一阶段的学*,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初步认识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等*面图形,能从不同方位洞察立体图形所发生的变化,对角的认识及直角、钝角、锐角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认识线段、射线与直线,会用字母正确表示线段、射线与直线,渗透分类思想。

  2、通过操作活动,认识*面上的*行线和垂线,能用三角尺画*行线和垂线;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3、通过操作活动,知道*角、周角,了解角的大小之间的关系;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画指定度数的角。

  4、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想象、交流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在实际生活情境中,理解*行线与垂线。

  教学难点

  线的认识与量角。

  教法学法

  采用情境教学法、实验操作法和尝试教学法,注重学生探究学*过程中的开放性,强调动手操作与合作学*。

  教学资源

  采用多媒体课件与实物教具相结合的方法来辅助教学。多媒体课件主要选用远程教育资源网上的教案示例、媒体资源及拓展资料,因特网上的PPT演示文稿和flash动画,结合学生学*实际,进行修改与整合。实物教具主要使用活动角、三角尺、量角器、折纸卡片、长方体纸盒、教学挂图等。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学生生活情境资源和学生个体差异形成的资源辅助教学。

  教学构想

  根据本单元的的学*目标要求和教材编写特点,把本单元教学分为线的认识、角的认识和整理与复*三个部分,共安排7个课时。

  第一部分:线的认识,共安排3个课时。其教学流程如下:

  (一)整体感知,认识三种线。

  借助课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认识线段、射线、直线,理解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的道理。利用实物教具(把两根硬纸条钉在一起,固定其中的一根,旋转另一根)理解“通过一点,能画无数条直线,通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二)分步教学,理解线的两种组合。

  第一步:借助实际情境和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移小棒,比较*移前后小棒的位置关系,通过学生对新旧知识的迁移,引出“*行”这个概念。在此基础上,借助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与*行有关的情境图,让学生探究“*行线的特征”。学生对*行线的特征基本掌握后,让学生“找一找教室里的*行线”,有效渗透生活数学的教学理念。在教学画*行线时,结合练*题采用合作学*探讨、集体交流、教师提炼、尝试练*五个环节进行教学。

  第二步:借助实际情境和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用尺子在纸上画相交的两条直线,小组交流有多少种画法?学生在观察比较中便会发现,两条直线除了*行,还有相交,而且有的时候两条直线相交时成的角是直角。此时,教师利用课件,帮助学生了解垂直的一些基本特征。之后,安排折一折(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折一折、使两条折痕互相垂直)、找一找(找教室里互相垂直的线段)、说一说(说长方体纸盒上的哪些边是互相垂直的)、玩一玩(分小组开展你说我摆的游戏)等操作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去感受垂直,理解垂线段最短的道理。在教学垂线的画法时,采取学生自主探究、课件演示步骤、学生尝试练*的思路组织教学。

  第二部分,角的认识,共安排4个课时,教学设计思路如下:

  (一)因疑施教,认识*角与周角。

  旋转是学生已经学*的动态图形,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已有知识经验,进行知识迁移。借助因特网上下载的flash课件设计 “森林公园”的教学情境,学生在“智慧宫殿”的提示下转动“活动角”:固定角的一边,旋转角的另一边,观察旋转过程中形成中的各种角。玩中,学生便会产生疑问:比直角大的角是钝角,两条边成一条直线时,是什么角呢(大多数认为还是钝角)?两条边重合了,又是什么角呢?为了加深学生对*角和周角的印象,再设计 “猜一猜”“比一比”的活动,让学生在猜的过程中,展开辩论,理解*角和周角的特征;在比的过程中, “数学王国”帮助学生理解锐角、直角、钝角、*角、周角的联系。之后,播放课件“擂台城堡”,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角,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二)注重操作,学会量角与画角。

  在教学量角时,采用 “比一比”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比较角的大小需要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借助课件演示和小组合作量一量的方法让学生认识量角器及量角的步骤,指导学生“先估后量”,帮助学生检查判断所量角的度数是否正确。为了体现数学的工具性,可安排学生量“一副三角尺”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不仅熟练了量角的方法,还知道了一副三角尺每个角的度数,为学*“用三角尺画角”作铺垫。

  在教学画角时,可采用尝试教学法,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基础,尝试用“一副三角尺”画60。30。45。等特殊度数的角,再“摸着石头过河”,探究如何用量角器画一个80。的角。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困难多多,收获也多多。教师再稍加点拨、提炼,学*效果会比较好。

  第三部分:整理与复*,共安排1课时。

  通过这一个单元的学*,学生学来的知识是零散的,本课时旨在帮助学生强化重点,巩固难点知识,对所学知识梳理、归类,对线与角的知识有一个系统的、全面的框架。

  教学评价

  在教学评价上主要结合现实生活情境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数学思维水*,结合学生的具体操作活动过程考查学生对数学技能的掌握。从评价形式上,以课堂教学评价为主、作业评价和单元练*评价为辅。


线与角教学设计(精选五篇)(扩展2)

——《线与角》教学设计 (菁华3篇)

《线与角》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教科书:P97面“整理与反思”的前半部分,第98——99页“练*与实践”第71——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直线、射线、角的概念及有关垂直、*行的知识,进一步掌握量角、画角垂直线和画*行线的方法。在观察物体和相应视图的认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通过复*,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线和角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积累学*有关*面图形知识的经验和方法,发展简单的推理能力,增强空间观念。

  3、通过整理和复*,使学生经历回顾以学过内容,以及整理知识和学*方法的过程,激发主动学*的愿望,进一步培养反思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用知识图整理学过的知识点,并能灵活应用。

  教学难点:

  灵活应用知识解题。

  教学准备:

  学生自己整理的知识图一张。

  教学手段:

  自主学*、合作学*、交流讨论。

  学情分析:

  进入小学数学第二阶段学*的六年级学生,相对第一阶段而言,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更为丰富,他们更多地关注周围的人和事,有进一步了解现实世界、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通过第一阶段的学*,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初步认识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等*面图形,能从不同方位洞察立体图形所发生的变化,对角的认识及直角、钝角、锐角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教学过程:

  一、交流整理图。

  (一)学生解读各自的整理图。(3分钟)

  “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遵循这一理念,此环节的教学,我始终想方设法把学生推到学*的前沿,并尽可能让所有学生参与进去。而且通过小组交流,个别学生交流,大大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二)小组内欣赏与交流组员的整理图(4分钟)。

  (三)评选出本组最有创意(满意)的整理图。组员说出评选此图的理由。(8分钟)

  通过让学生自主整理所学知识,充分发挥出学生在复*课中的主体地位;而且也较好地培养了学生整理与复*的能力,学*方法比知识的掌握更重要。

  二、反思知识点。

  师:看来同学们都对线与角的知识有了个了解,回忆一下,当初我们在学*这些知识时,哪些你是感觉最难掌握,到现在还觉得是个难点的?

  此环节放在学生们已自行整理知识后,但因为有个搜集的过程,可能很多学生会面面俱到,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没有一个反思的过程,所以很有必要引导学生查缺被漏,对自已掌握的知识进行回顾。

  三、检查知识面(23分钟)。

  1、请你说说生活中见到的互相*行或垂直的线段。

  (1)学生说出生活中见到的互相*行或垂直的线段。

  (2)学生欣赏图片。

  2、要把一根细木条固定墙上,至少要钉几枚钉子?为什么?

  (1)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

  (2)学生现场拿纸条,做试验来证明结果。

  3、从A地到B地有三条路,为什么人们通常选择中间的直路?

  (1)学生独立思考,然后汇报答案。

  (2)学生说理由。

  四、量出下面的角的度数。

  (1)小组里说说测量角的方法。

  (2)学生观看课件,回忆测量角的方法。

  (3)学生动手测量角的度数。

  (4)比较角的大小。

  5、画一个120度的角。

  (1)小组里说说画角的方法。

  (2)学生观看课件,回忆画角的注意事项。

  (3)学生动手画角。

  (4)利用三角板画特殊的角。

  6、提升知识层。

  请你做设计师:在我们张家边“一加一”商场旁边,一个叫“至尊豪苑”的楼盘刚刚落成,工人们正在抓紧时间在进行周边的生活设施建设,请你做设计师:

  (1)在天然气主管道两侧的A、B两个小区各接一条管道与主管道连通,怎样接管道最节省?在图中画出来。

  (2)在天然气管道上面要建一个花基,他们有几种设想,你喜欢哪种风格的花基形状呢?该怎样向工人具体介绍你的意图?

  通过形式多样、层次分明、针对性强的练*巩固线与角的知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快乐收获(2分钟)。

  留出时空给予学生质疑问难的机会,鼓励学生学有所思,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才是真正有实效的复*。

《线与角》教学设计2

  〖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渗透分类思想。

  2、通过操作活动,认识*面上的*行线和垂线,能用三角尺画*行线和垂线;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3、通过操作活动,知道*角、周角,了解角的大小之间的关系;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画指定度数的角。

  〖单元学*内容的前后联系〗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二年级下册

  ●认识角及直角、锐角、钝角

  —————————à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直线、线段与射线的认识

  ●*行线和垂线的认识

  ●*角、周角的认识

  ●用量角器量角与画角

  ————————————à

  后续学*的相关内容:

  四年级下册

  ●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内角和、三角形三边关系等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的内容主要有:直线、线段与射线的认识,*行线与垂线的认识,*角、周角的认识,以及用量角器量角与画角。对于这些内容,教材在编写上与以往的最大不同是加强了操作活动。例如,对*行线与垂线的认识,教材突破原来仅依靠直接观察得出概念的做法,将*移的操作方法移植到*行线的认识上,通过学生在方格纸上*移铅笔的过程,引出互相*行的概念。这样安排不仅使运动的物体与静止的图形结合在一起,也为认识图形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同样,垂线的认识也是在学生摆铅笔的过程中,首先认识相交,然后再对相交中的特殊现象进行重点的分析,从而引出垂线的概念。角的认识学生在二年级时已经接触,本单元认识的角主要是*角与周角,为此,教材中呈现了两根硬纸条钉在一起,固定其中的一根,旋转另一根的活动。量角器量角与画角的学*都是通过学生自己活动,概括出量角与画角的方法。在本单元的学*中,学生进行操作活动的机会较多,在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认识较抽象的*面图形

  直线、线段、射线与*行线、垂线都是比较抽象的*面图形。因此,教材安排了大量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积累一些经验,也便于学生直观地认识这些图形。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学生的操作活动。

  如在*行线的认识上,教材安排了在方格纸上*移铅笔的活动,通过对*移前后图形的比较,引出了*行线;接着,在练*中,又安排了“折一折”等活动,进一步使学生体会*行线的.特征;“实践活动”中说一说正方体中哪几条棱互相*行,也需要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仔细观察才能寻找到其中的答案。

  同样,在垂线、*角、周角的认识以及量角器量角与画角中,教材也安排了很多动手操作的活动。对于这些活动,教师应尽可能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有参与的机会,为他们认识抽象图形提供直观支撑。

  2、在实际情境中,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在学生生活的环境中存在着大量的图形,这些图形是学生学*本单元内容的重要素材。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多让学生从身边的、常见的、能感受的现象中发现熟悉的图形,是学*理解图形、应用图形的有效途径。

  如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时,教材安排了“看一看”的活动,从笔直的铁轨到城市的灯光(教学中还可以补充类似的例子)都是学生认识图形的载体,也是学生形象化地理解概念的有效方法。又如在认识*行线后,教材安排了“说一说”(教材第17页)的活动,虽然这些图学生已有所接触,但在学*了*行线后,再来说一说,其感受就有所不同。再如学*了垂线的认识后,教材安排的木匠测量门框的直角、瓦工用铅垂线测量墙壁的垂直情况(教材第20页)等内容,都是学生进一步认识垂线的题材。这些内容既是数学知识深化的材料,也是提高学生应用意识的*台。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注意学*题材的广泛性,注意从学生身边的事例中发现素材。

  3、鼓励学生在操作中进行思考,探索图形的一些特征

  教材安排了大量操作的活动,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自觉地进行思考,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说明操作的过程以及得到的一些结论。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图形,同时也发展了他们的思维。例如,教材第20页安排的“我说你摆”的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设法验证自己摆的小棒是否符合条件,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课时安排建议〗

  内容

  建议课时数

  线的认识

  3

  *移与*行

  相交与垂直

  旋转与角

  4

  角的度量

  画角

  练*二

  1

  本单元建议教学课时数:8课时。

  〖评价建议〗

  本单元知识技能评价的主要内容有:区别直线、线段与射线;辨析图形中线段的*行与垂直关系,会画*行线与垂线;知道*角与周角,会辨析锐角、直角、钝角、*角与周角;会用量角器测量指定角的度数,会画指定度数的角。

  对于上述知识技能的评价,主要应以具体图形为背景,评价中不要单纯地考查概念记忆的内容。当然,除了关注学生掌握这些知识的情况外,同时也要关注学生在学*过程中的学*积极性,以及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对此,在做好*时的观察记录的同时,也应引导学生在*时的活动中,积极、主动地与同学进行合作,将自己的思考过程与同学进行交流,以便为全面评价学生创造条件。对于本单元的数学应用能力的评价,重点可以放在具体图形的设计与发现上,如安排一幅生活的情境图,找一找图中互相*行与垂直的线段,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问题。

《线与角》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教科书:P97面“整理与反思”的前半部分,第98——99页“练*与实践”第71——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直线、射线、角的概念及有关垂直、*行的知识,进一步掌握量角、画角垂直线和画*行线的方法。在观察物体和相应视图的认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通过复*,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线和角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积累学*有关*面图形知识的经验和方法,发展简单的推理能力,增强空间观念。

  3、通过整理和复*,使学生经历回顾以学过内容,以及整理知识和学*方法的过程,激发主动学*的愿望,进一步培养反思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用知识图整理学过的知识点,并能灵活应用。

  教学难点:

  灵活应用知识解题。

  教学准备:

  学生自己整理的知识图一张。

  教学手段:

  自主学*、合作学*、交流讨论。

  学情分析:

  进入小学数学第二阶段学*的六年级学生,相对第一阶段而言,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更为丰富,他们更多地关注周围的人和事,有进一步了解现实世界、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通过第一阶段的学*,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初步认识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等*面图形,能从不同方位洞察立体图形所发生的变化,对角的认识及直角、钝角、锐角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教学过程:

  一、交流整理图。

  (一)学生解读各自的整理图。(3分钟)

  “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遵循这一理念,此环节的教学,我始终想方设法把学生推到学*的前沿,并尽可能让所有学生参与进去。而且通过小组交流,个别学生交流,大大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二)小组内欣赏与交流组员的整理图(4分钟)。

  (三)评选出本组最有创意(满意)的整理图。组员说出评选此图的理由。(8分钟)

  通过让学生自主整理所学知识,充分发挥出学生在复*课中的主体地位;而且也较好地培养了学生整理与复*的能力,学*方法比知识的掌握更重要。

  二、反思知识点。

  师:看来同学们都对线与角的知识有了个了解,回忆一下,当初我们在学*这些知识时,哪些你是感觉最难掌握,到现在还觉得是个难点的?

  此环节放在学生们已自行整理知识后,但因为有个搜集的过程,可能很多学生会面面俱到,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没有一个反思的过程,所以很有必要引导学生查缺被漏,对自已掌握的知识进行回顾。

  三、检查知识面(23分钟)。

  1、请你说说生活中见到的互相*行或垂直的线段。

  (1)学生说出生活中见到的互相*行或垂直的线段。

  (2)学生欣赏图片。

  2、要把一根细木条固定墙上,至少要钉几枚钉子?为什么?

  (1)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

  (2)学生现场拿纸条,做试验来证明结果。

  3、从A地到B地有三条路,为什么人们通常选择中间的直路?

  (1)学生独立思考,然后汇报答案。

  (2)学生说理由。

  四、量出下面的角的度数。

  (1)小组里说说测量角的方法。

  (2)学生观看课件,回忆测量角的方法。

  (3)学生动手测量角的度数。

  (4)比较角的大小。

  5、画一个120度的角。

  (1)小组里说说画角的方法。

  (2)学生观看课件,回忆画角的注意事项。

  (3)学生动手画角。

  (4)利用三角板画特殊的角。

  6、提升知识层。

  请你做设计师:在我们张家边“一加一”商场旁边,一个叫“至尊豪苑”的楼盘刚刚落成,工人们正在抓紧时间在进行周边的生活设施建设,请你做设计师:

  (1)在天然气主管道两侧的A、B两个小区各接一条管道与主管道连通,怎样接管道最节省?在图中画出来。

  (2)在天然气管道上面要建一个花基,他们有几种设想,你喜欢哪种风格的花基形状呢?该怎样向工人具体介绍你的意图?

  通过形式多样、层次分明、针对性强的练*巩固线与角的知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快乐收获(2分钟)。

  留出时空给予学生质疑问难的机会,鼓励学生学有所思,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才是真正有实效的复*。


线与角教学设计(精选五篇)(扩展3)

——《认识角》教学设计 (菁华3篇)

《认识角》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经历动手操作做角、画角、认识角在常用物品上找角的过程。

  2.知道角有1个顶点、2条边,知道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能辨认角,能在物品图片上找到角,并画角。

  3.在用小棒拼角、用活动做角、用纸折角等活动中,积累学*经验,激发学生对角的好奇心。

  教学方案:

  教学环节设计意图教学预设

  一、操作感知

  1、师生谈话,引出用小棒拼图形,先讨论“拼”的意思。然后,让学生想一想用4根小棒能拼成一个什么图形?再动手拼,最后交流拼出的图形。

  用小棒拼图形是学生喜欢的活动,用4根小棒拼图形是学生熟悉的,先想一想,再动手拼,一方面激发兴趣,另一方面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用小棒拼图形,高兴吗?知道“拼”是什么意思吗?

  生:一根接一根的连在一起。

  师:想一想,用4根小棒能拼出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动手拼一拼,看一看和你想的一样吗?

  学生动手拼,然后交流。把正方形展示出来。

  如果学生拼出菱形(*行四边形),告诉学生图形的名称。

  2、让学生拿出3根小棒拼成一个图形。并交流拼成了哪些图形,使学生了解3根小棒可以拼成一个三角形。用3根小棒拼出一个三角形,为认识角生成对此的素材。师:请同学们用3根小棒,看一看能拼成什么图形?

  学生拼完后,全班交流,如果学生拼出开口的图形,如,,先给予肯定。然后,指导学生把开口拼在一起,成一个三角形,把三角形展示出来。

  3.让学生拿出2根小棒拼成一个图形并交流拼成了哪些图形。

  在学生操作、讨论、交流的基础上,使学生初步感受用2根小棒拼成的图形都是“开口”的。师:用4根小棒可以拼成一个正方形,用3根小棒可以拼成一个三角形,用2根小棒,你又能拼成什么图形呢?试一试!

  学生自由拼图,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拼摆。

  师:谁愿意展示自己拼成的图形?

  学生在投影或磁力板上摆角,展示4-5名学生拼成的开口方向不同,大小不同角。∧∠∨>┌……)

  4.比较用4根小棒、3根小棒拼成的图形与2根小棒拼成的图形有什么不同。在充分感知、比较的基础上初步认识角,有利于学生建立角的表象。师:请同学们观察用小棒拼出的这些图形,你发现用2根小棒拼成的图形与正方形、三角形有什么不同?

  学生可能回答:这样的图形是敞口的;正方形、三角形都是围起来的图形……

  只要学生的回答意思对,教师就要给予肯定。

  5、教师简单小结,同时,告诉学生:2根小棒可以拼成一个角,初步认识角。师:同学们说得对,正方形、三角形都是用小棒围起来的图形,数学上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封闭图形,也就是没有口的图形。(指着学生拼成的各种形状的角)像这样用2根小棒拼成的图形叫做角。

  板书课题:角

  二、初步认识角

  1.让学生观察拼出的`角,说一说有什么共同点。

  观察、发现图形的共同点,为认识角以及各部分名称做准备。

  师:观察用小棒拼出的这些角,你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生:都用2根小棒,都有一个对接的点。

  如果学生说出:角有一个顶点、2条边,给予表扬。

  2、教师结合小棒拼成的图画角,并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然后,认识角有1个顶点、2条边。从具体到抽象,形成清晰的角的表象,建立有关角的空间观念。师:角的这些特点,我们可以在角的图形上表示出来。这样画:先画出两根小棒拼在一起的点,再从这个点画出两条直的线表示小棒。

  教师边讲边画出一个角。

  师:在数学上,这个点叫做角的“顶点”,从顶点画出的两条直的线叫做角的边。

  边讲边在图上标出顶点和边。

  师:现在,谁能用角的各部分名称说一说角的共同点。

  生:角有一个顶点、2条边。

  三、角的大小。

  1、师生共同做活动角。

  利用活动角做出大小不同的角,生成课程素材。

  师:我们初步认识了角,知道角有一个顶点、2条边,角是一个开口的图形。现在,我们用两条硬纸板和一个图钉,做一个活动的角。

  师生共同做活动角。

  2、转动活动角,形成大小不同的角,并画出这些角,标上角度符号。

  转动活动角,再画出大小不同的角,为下面比较角的大小做铺垫。师:同学们,看老师转动手中的活动角,看一看有什么发现?

  生1:老师我发现这个角会动。

  生2:我发现转动活动角的一边可以形成许多角,形成的角开口不一样大。

  生3:形成角的大小不同……

  师:好,请同学们一起跟老师画出几个角。

  教师转一个角,照样子画一个角,画出大小不同的角。并在图上画出角度线。

  3、让学生指出画的角的各部分名称。巩固对角的认识。师:你能指出每个角的顶点和边吗?用手比划一下每个角。

  再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指一指。

  4、先让学生指出画出的角,哪个角大?哪个角小?再讨论: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使学生了解,角的两条边开口越大,角就越大;反之,角就越小。角的大小与角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在充分操作、观察、讨论的过程中,使学生形象直观地体验和了解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角的各部分,知道角是一个开口的图形。那么,你们知道我们画的这些角,哪个大,哪个小吗?

  学生先指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再说明理由。使学生了解“角的两边开口越大,角越大,”反之角越小。

  师:同学们,现在老师把这个较小角的两条边延长,观察一下,这个角变大了没有?为什么?

  生:这个角没有变大,因为两条边延长后,顶点那角度并没变。

  师:那么,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和什么没有关系。

《认识角》教学设计2

  教材内容解读

  本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角的基础上学*的,是今后进一步学*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

  教学目标

  1、借助三角尺感知角的度数。

  2、认识量角器和角的度量单位,对1°角的大小有直观的认识。

  3、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会画指定度数的角。

  4、经历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过程,认识锐角、直角、钝角、*角和周角。

  5、通过操作、交流等活动过程,知道锐角、直角、钝角、*角和周角之间的大小关系。

  6、体验角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

  重点:会用量角器度量角并能画出特定度数的角,掌握角的分类及各种角之间的关系。难点:画角的方法。

  学法指导 动手操作 合作探究

  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活动内容

  教学过程:

  一、直观感知角的大小

  师:仔细观察课件,你发现了什么?

  (课件演示:铲斗臂上形成的各种角)

  师:铲斗臂在工作的时候,形成的角有多大?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角的度量和画法)

  师:回顾我们以前学的测量知识,根据测量线段的长度,以及计量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方法,大家猜测一下计量角的大小的方法应该是怎样的?

  师:同学们的想法都很好,但是有一点,测量出来的角的大小,都不是太准确,为了测量的更准确一些,我给大家介绍一个学*用具——量角器。

  一、角的测量

  ﹙1﹚认识度量单位

  学生讨论并回答

  生1:我用三角尺上的角来测量。发现形成的角有三个∠1那么大。

  生2:我用三角板上的∠2来量,比2个∠2大一些。

  生3:我用折出的∠3来量,有5个∠3那么大。

  生4:我用折出的∠4来量,比2个∠4小一些。

  认识1°角:(多媒体) 出示一个圆,分成360份,然后分为二个半圆,把这样的一个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份所对的角度就是1度角,

  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活动内容

  下面听小电脑博士的介绍。

  板书: 10 =1度

  ﹙2﹚认识量角器

  谈话:刚才我们已经把一个半圆分成180等份,就得到这样的一个圆形,请同学们想一想,它和那个学*用品比较像———————量角器

  (1)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说一说对量角器的认识。

  (2)小结(课件演示或用教具演示)

  同桌相互操练。

  3、角的度量

  出示120度角。那么怎样来量角的大小呢?

  (1)自学尝试。

  A、边自学书上第26页上半部分的内容,边自己也学着量一量。

  B、量的时候想一想,你量角的步骤是怎样的?

  (2)指名汇报,教师演示。

  (3)提醒注意:由于量角器有两圈刻度,读刻度时,要根据测量角的方向选择合适的刻度。

  4、画角

  谈话:给你一个角的度数,你能画出来吗?

  (1)尝试画一个40度的角

  (2)小组内交流画法。

  (3)总结画角的方法,课件演示。

  (4)再练*画几个角。

  三、角的分类和各种角之间的关系

  在不同位置着色闪动。而度就是角的大小单位,通常我们用10 表示1度

  (1)学生拿出量角器仔细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

  ﹙2﹚①半圆的圆心是量角器的中心。

  ②内圆的数字称为内刻度线, 外圆的数字称为外刻度线。

  ③以右边的00 为起点,起点处的00 这条刻度线是内刻度00 的刻度线。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沟通,在全班交流。

  学生通过度量和讨论:

  直角是90度

  *角是180度 1*角=2直角

  周角是360度 1周角=2*角

  锐角<90度 90度<钝角<180度

  活动内容

  (1)量一量下面各角的度数,你有什么发现?

  (2)小组讨论、交流,最后全班反馈总结。

  四、全课总结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你们有何收获?

  生谈发现

  全班交流

  达标测评:

  1、火眼金睛辩对错

  ①三个角组成一个*角,这三个角一定都是锐角。 ( )

  ②把一个10度的角放大5倍打印出来,得到的角是50度。 ( )

  ③角的两边画出的越长,角就越大 。 ( )

  2、填一填

  (1) 1周角=( )直角,( )直角=1*角

  (2)周角是*角的( )倍

  板书设计: 角量与画角

  度“°”

  点重合

  边重合

  找刻度、定点

  再画射线

  画角:先画顶点;再画其中一条边;最后确定另一条边。

《认识角》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新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39页例1。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子画角。

  2、丰富学生对角的直观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能积极参与观察、操作、归纳等学*数学的过程,并在学*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画角。

  2、初步学会用尺画角,理解角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猜图游戏

  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猜图形的游戏,看看这个可能是什么图形?(师出示图形)

  预设:生:三角形。

  师追问: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教师再出示另一个图形,露出其中一个角让学生猜测。

  预设: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

  师追问:那我们是怎样猜出这些图形的?

  2、揭示课题

  师:原来小朋友是根据图形上的角来猜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角的世界,去认识角!(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二、 合作交流,认识角

  (一)找角

  师:其实还有很多角藏在我们身边的物体上噢,同学们,这是一所美丽的校园,你能从图片的这些物体中找到角吗?(出示课件)伸出小手指指,角到底藏在哪?

  (二)感受角

  1、看!图中那位老师手中的三角尺变到我手里来了,谁愿意到前面来指一指它的角在哪呢?(3个角)

  2、请你拿出准备好的三角尺,我们一起像刚才那样摸一摸、指一指,看看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告诉给你的同桌听!

  (交流学*)

  3、汇报:角的两边是直直的;角是尖尖的。

  (三)观察角

  1、刚刚图片上的角 老师把它们单独拿出来,请你观察这些角,然后跟你的同桌说一说这些角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同桌交流角的特点

  3、角的各部分名称:尖尖的部分我们叫它角的顶点,两边**、直直的线我们叫它边。

  4、小练*:判断哪些是角。

  同学们我从数学王国里带来几个图形,请同学们判断一下,图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学生汇报后,师提问为什么那些不是角呢?说出理由。

  (四)用活动角探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1、观察活动角

  老师出示教具活动角,请同学们观察它是怎样一点一点变大或变小的。

  动手操作(1):拿出手中的活动角,跟着老师一起操作,感受角逐渐变大或变小的过程。

  说一说,角在变大,角两边的开口也在逐渐怎么样?所以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汇报:角两边的开口越大,角就越大;反之,角两边的开口越小,角就越小。

  2、跟同学互相比较角的大小

  比较时出现问题:有的同学角的两边有长有短。

  这时我们怎么知道谁的角大呢?

  学生讨论:角的大小与角两边的.开口大小有关,我们可以比一比,发现角两边的长短不影响比较。

  师追问: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有关系吗?

  师小结:

  出示填空问题: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角两边的开口越大,角就( );角两边的开口越小,角就( )。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 )。

  (五)画角

  我们了解的这么多有关角的知识,你们想不想把他们画出来?

  1、师示范画角。

  师:从一个点起,先向一个方向画一条笔直的线,再向另一个方向画一条笔直的线。

  2、课件展示。

  3、学生总结老师是怎样画的。

  4、学生尝试活出不同角度和大小的角,

  三、巩固练*:在生活中找角。

  孩子们画的真漂亮!角还隐藏在我们的生活中,甚至是教室里,你能试着找一找,看看哪些物品的表面有角呢?

  其实角的世界还有很多有意思的问题等着你去研究、探索,如果你感兴趣,下课以后再继续研究吧!

  板书设计:

  角的认识

  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


线与角教学设计(精选五篇)(扩展4)

——小苗与大树的教学设计(精选五篇)

  小苗与大树的教学设计 1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是一个小学生对季老的“访谈录”,也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的一种文体。这两个人虽然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差距,但在交流的过程中却*等和谐。所以,在他们的对话中可以感受到季老的和蔼亲切、对下一代人的殷切希望和关爱。

  而本文的内容比较简单,我是这样让学生认识这种新文体的:一开始,我先让两个学生分别扮演苗苗和季老来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倾听。等他俩读完后,我再问其他学生:“这两个人在干什么?”孩子们联系了之前学过的对话形式说出了这是在“对话”。“一个问一个答,他们在干什么?”“采访。”一个孩子马上接上来了。“真好!那如果将采访的内容记录下来呢,我们就叫它为‘访谈录’,这是我们第一次碰到的。而且它就像我们*时在对话一样,内容很简单??”在学生认识这种文体之后,我再抛出问题“苗苗和季老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问题一抛出,读过之后竟然无人能回答,这是我意料之外的。我反省自己,是不是问题给的太大,学生还没有透过全文概述中心的能力?!于是,我换种方式说:“苗苗提了些什么问题?季羡林爷爷是怎么回答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根据学生的回答再分类,看看谈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学生们纷纷举手,问题迎韧而解,孩子们似乎如释重负??

  我接着问学生:你们喜欢看闲书吗?有的说喜欢;有的干脆就保持沉默,不表态,其实我心里清楚:他们爱玩,爱看电视,即使有书也不去翻一翻。于是,我先给他们读季老先生的作品《我的童年》节选,然后结合老先生的主张教育学生:*时多看一些闲书可以多学一些知识,也可能多写一些好的'文章。季先生有如此高的成就,其实跟他小时侯爱看闲书分不开的,且小时侯记的东西长大了也不容易忘记。而文章写得好,苗苗说的那两个重要条件——写真事、多看课外书,我认为也是有道理的。

  小苗与大树的教学设计 2

  【学*目标】

  1、能借助字典认识三个生字,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活动。

  【学*重难点】

  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的启示,感受阅读的乐趣,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活动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知道哪些著名作家吗?(叶圣陶、老舍等),那么你们见过这些作家吗?有一位苗苗小同学不但见过很多著名的作家,还采访过他们呢。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就是有关苗苗同学采访著名作家季羡林爷爷的内容。齐读课题。提问:如果真的让小苗与大树的对话,那么你认为他们会说什么呢?

  学生展开想象,自由地说(不会时,老师加以引导)(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思考,如:大树教育小树苗要学会坚强,学会勇敢地与风霜雨雪作斗争等)

  (设计图图:培养口头表达力和想象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中的小树苗、大树分别指的是谁呢?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季羡

  林的资料。指名回答。学生交流,介绍季羡林

  板书:苗苗季羡林

  (设计意图:了解被采访者的主要事迹,为了解课文内容、入采访角色做准备。)

  2、设想如果你要采访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爷爷,你会问他什么问题?小组讨论,小组长做好记录,再汇报。

  (设计意图:学生在交流中激发对文本的阅读和学*兴趣,为文本打好基础。)

  3、同桌讨论一下,在采访时要注意哪些问题?(礼貌问题、作记录问题?)(设计意图:创设情景,让学生入情入境,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4、过渡:今天,就让我们跟着苗苗一起走进季羡林先生家,看看小作者是怎样采访这位酷爱读书、知识渊博的老爷爷,听听季爷爷对读书的见解。

  听录音,课文朗诵。学生看书。

  (设计意图:养成听读的*惯,边听边思考。)

  三、品读课文,感悟读书之道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学生自由读课文

  2、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准字音。

  PPT出示:生字词(水浒传、彭公案、济公传、施公案、三侠五义、起码、滚瓜烂熟、能文能理、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古文观止、绿林好汉、一百单八将、闲书)(设计意图:检查读音)

  3、同桌分角色读课文,想想课文中的一老一少都谈论了哪些问题?读完后同桌互相简单的

  说一说。

  (设计意图:角色朗读,初步了解人物的对话。)

  4、组织讨论:

  A、季羡林先生对于读书提出了哪些见解?谈谈你对这几点的认识?

  板书:多看书三贯通学古文

  回答问题,并说出对季老提出的要求说出自己的见解。

  B、这篇文章与以往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之处?(是一篇访谈录,一问一答式)板书:访谈录

  (设计意图:理解什么是访谈录?)

  四、指导有感情朗读

  1、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小苗和大树只是代表苗苗与季羡林吗?你觉得这题目换成是“苗苗与季羡林的对话”哪个更好,为什么?

  (与二人名字相关;寓意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题目的精妙。)

  2、过渡:此时此刻,进行现场再现,你能演好其中的角色吗?看谁把人物的对话记得最牢,能够最传神地演绎文中的角色。说说季老与苗苗各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揣摩人物的特点)

  3、自由读课文,把对话的内容记清楚,把人物的特点读出来。

  (设计意图:朗读训练,读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4、同桌分角色读课文,读完后互相评价。

  5、指名学生分角色朗读,并全班对其评价。

  6、师生表演“现场采访”,再进行评价。全部学生演苗苗。

  7、从朗读中,你觉得季老与苗苗分别是怎样的人?请你评价。

  五、课文总结,梳理文章脉络

  从课文的谈话中,同学都得到了读书和学*的启示了吧。

  六、课外拓展:(任选一、两项)

  1、搜集名人读书故事或读书名言。

  2、选一本自己喜欢的书阅读,读书时作摘抄或填写阅读记录卡。

  3、调查一下本班同学的阅读书目;采访爱读书的人,如老师、同学、家长或亲友,列一个采访提纲,学*课文的写法,做一份访谈纪录。

  4、写一个读书推荐卡,把自己喜欢的书推荐给同学。

  小苗与大树的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学会认识本课生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应该多读书、读好书,感受读书的乐趣.

  课前准备

  1.收集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

  2.布置学生列出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清单.

  揭示课题:质疑问难

  1.齐读课题: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2.质疑问难: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小苗是谁?大树又是谁?

  3.互相交流:把收集到的.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与大家分享.

  4.这篇课文的形式与我们以前读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做好批注.

  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互相评议.

  3.指名朗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帮助解答,或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4.交流汇报: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你是从哪些词句了解到的?

  深入感悟,明白道理.

  1.小组合作学*:边读课文,边完成表格.

  苗苗的见解

  我

  的

  感

  受

  季先生的见解

  2.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3.重点围绕以下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

  a.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

  b.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

  c.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d.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积累运用.培养能力

  1.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

  2.结合自己的学*生活实际,谈谈多读书、读好书的体会.

  拓展活动

  ①向大家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书。

  ②向大家推荐一些书目:《古文观止》《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利用课余时间读读。

  小苗与大树的教学设计 4

  【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应该多读书、读好书,做一个全面的学生。

  【课前准备】

  1、收集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

  2、布置学生列出清单:

  自己喜欢的课外书书名。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质疑问难

  1、齐读课题: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2、质疑问难: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一些什么?小苗是谁?大树又是谁?

  3、互相交流:

  把收集到的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与大家分享。

  4、指名读导语,明确学*要求。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做好批注。

  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互相评议。

  3、指名站起来逐节朗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帮助解答,或,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4、汇报:

  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 你是从哪些词句了解到的。

  三、深入感悟,明白道理

  1、小组合作学*:读课文,并填表格。

  2、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3、重点围绕以下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

  ⑴ 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读书。

  ⑵ 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

  ⑶ 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⑷ 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四、积累运用,培养能力

  1、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划下来,多读几遍。

  2、结合自己的 学*生活实际,谈谈多读书、读好书的体会。

  五、拓展活动

  1、向大家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书。

  2、向大家推荐一些书目:

  《古文观止》《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利用课余时间读读。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共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活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读、分角色读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学会读书和学*。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学*了《窃读记》,我们认识了一位热爱阅读的同龄人,和她一起体会了窃读的滋味——很快乐,也很惧怕!这堂课,我们又将结识一位德高望重、酷爱读书的老爷爷。接下来,请大家随着苗苗一起走进季爷爷的家,静心聆听他对读书的见解。(板书课题: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生齐读课题。

  师:读完课题,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作者的?

  生提问:小苗是谁?大树是谁?他们在对话中都谈了些什么等等。

  师总结:读书就是要具备这样的素质,边读边疑,最后又在读中解决疑问,那才是真正的读书高手。

  二、自学指导

  1、认真阅读课文,用——画出生字生词。

  2、思考:苗苗与季老先生讨论了哪几方面的问题?

  6分钟后看谁学得最好!

  三、检测学情

  1、指名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2、出示下列词语:季羡林 水浒传 彭公传 三侠五义 绿林好汉 一百单八将 中西贯通 古今贯通 文理贯通 滚瓜烂熟 偏科

  指名认读。

  3、师:看来读通课文不是难题,谁能解决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

  生回答。(师板书:苗苗 季羡林)

  师:对于季羡林爷爷,昨天老师布置大家回家搜集相关的'资料,接下来就请大家一起分享搜集的成果。

  4、在对话中,苗苗同季爷爷交流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他们分别有什么样的见解?你的感受又怎样?

  重点围绕以下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

  a.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

  b.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c.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生小组合作并讨论交流。(师板书:阅读、偏科、外语和古诗文)

  5、深入浅出,辩论交流。

  通过刚才的学*,我们一起来做个鉴定(屏幕出示):季羡林和苗苗算不算书虫?请大家快速地浏览课文,在文中找出相应的理由。再比较一下,这两个书虫有什么不同?

  师总结:同学们能从两个人的交流中体会到阅读能带来欢乐,对我们写作也有很大的帮助。有人说“阅读,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知识的大门”。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说对阅读的感受吗?(屏幕出示)

  阅读,是___________________,为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是___________________,让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品味题目寓意。

  比较:“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和“苗苗与季羡林的对话”,想一想,课文为什么要以“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为题?

  (课题寓意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

  四、写作结构剖析

  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比较,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不同?结合课文,你觉得采访要注意什么?

  让学生了解这是一篇访谈录,采用的是一问一答式。一般的访谈录在课文前一般都要标明时间、地点以及采访的对象等等。

  五、总结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小结:通过本堂课的学*,我们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吧!诚如《窃读记》中那位老师说的一样:“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六、当堂训练

  1、读拼音,写词语。

  cǎi fǎng shuǐ hǔ zhuàn piān kē wén lǐ guàn tōng gǔ lì lü lín hǎo hàn céng jīn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能在带点字正确读音下标上我喜欢的记号。

  绿林好汉(lǜ lù) 《水浒传》(chuán zhuàn) 倒下(dǎo dào)

  盛白面(chéng shàng) 散文集(sǎn sàn) 宝藏(cáng zàng)

  3、给下面的句子加标点。

  (1)。您喜欢看 三国演义 还能将 水浒传 里绿林好汉的名字背得滚瓜烂熟。

  (2)。这时 我总会想起国文老师鼓励我们的话 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 也是读书长大的

  (3)。我边走边想 昨天读到什么地方了 那本书放在哪里 左边第三排 不错

  4、阅读冲浪

  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

  (1)。这句话中“闲书”指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正课”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季羡林先生认为,课外阅读有什么作用?

  (3)。你认为课外阅读还有什么好处?

  5、调查一下本班同学的阅读书目;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学*课文的写法,做一份访谈纪录。

  板书设计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访谈录)

  闲书 多看书

  偏科 三贯通

  学*外语 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

  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苗与大树的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 3 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引导学生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活动。

  [重点难点]

  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懂得应该多读书、读好书,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教学准备]

  1.利用网络了解季羡林及其作品。

  2.了解《水浒传》《施公案》《济公传》《古文观止》等文章。

  3.搜集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课题,激发兴趣

  1.结合课题质疑、解疑。(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意图: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明白小苗指的是苗苗,大树指的是季羡林。

  2.为什么要把苗苗比作小苗,把季羡林比作大树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学*。我相信大家一定会找出答案来的。

  3.交流课前对季羡林的了解。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1999 年 8 月 21 日,苗苗同学采访了著名作家季羡林爷爷。让我们去听听他们都谈了些什么。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音(尤其注意多音字),读通句子。

  3.检查自读情况。

  4.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再读课文,说说苗苗同季爷爷都交流了哪些问题?他们对读书各自有何见解?

  2.学生先自己思考,再与同桌交流。(主要有以下方面:阅读、偏科、学*外语和积累古诗文。)

  3.读了他们的对话,你有什么感受?

  他们之间的交流亲切自然。苗苗:热爱读书的小学生,谦虚好问,对季爷爷的尊敬、崇拜溢于言表。季爷爷:*易*人,亲切随和,幽默中善于引导,满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之情。他们的对话,使我们懂得了多读书、读好书的必要。)

  4.本文是一篇访谈录,通篇都是对话,你认为应该怎样朗读?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要像说话一样自然,不做作,争取做到亲切与自然。

  5.同桌分角色对话交流,朗读课文。

  6.在苗苗与季爷爷交谈的内容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个问题?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学*实际来谈一谈。

  学生自己先做准备,再在小组内展开讨论,最后全班交流。

  7.重点引导“闲书”的问题:

  (1)在苗苗对季爷爷的采访中,他们用了很长时间讨论看闲书。那么到底“闲书”是什么,能结合课文谈谈你们的理解吗?

  (2)其实,我们已经从他们两人的交流中体会到阅读能带来欢乐,帮助写作。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走过爱读书的童年和少年,我想说,“是阅读,为我打开了知识的大门。”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说对阅读的感受吗?

  学生自由交流,如果自己说不出来,还可以谈谈自己搜集的关于阅读的名言警句。

  (3)看来,“闲书”不闲,杜甫曾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今天,老师想说的是,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吧!

  四、品味题目,理解深化

  1.再读课题,为什么要把苗苗比做小苗,把季羡林比作大树呢?

  (1)与二人名字有关。

  (2)寓意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季爷爷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

  2.文章把季爷爷比作根深叶茂的大树,其理由是什么?

  (1)季爷爷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2)季爷爷*易*人,关心下一代,有着高尚的人格魅力。

  3.启发思考:怎样才能从一株小苗长成为一株参天大树?

  五、学*访谈技巧,提高实践能力

  1.访谈是与人交流,通过阅读这则访谈录,你对访谈技巧有了一些什么新的认识?

  (1)要有礼貌地请教,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要倾听对方的表述。

  2.结合以上两个方面,再细读课文,加深对访谈的认识和了解。

  六、作业(任选一、两项)

  1.搜集名人读书故事或读书名言。

  2.选一本自己喜欢的书阅读,读书时作摘抄或填写阅读记录卡。

  3.调查一下本班同学的阅读书目;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学*课文的写法,做一份访谈记录

  4.写一个读书推荐卡,把自己喜欢的书推荐给同学。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