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说勤奋》合集五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教学设计《说勤奋》 1

  教学目标:

  1、学*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的事例,从中受到教育。

  2、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长大后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重点:学*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的事例,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难点: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长大后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复*回顾,把握论点

  1、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十五课《说勤奋》(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这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文章开门见山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

  幻灯出示: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3、齐读观点。

  4、古今中外,涌现了许多手捧鲜花、有所作为的人,文中选取的是哪两个人?(板书有所作为)

  二、细读文本,明白道理

  1、细细读课文二、三自然段,想想司马光和童第周手中的鲜花分别是什么呢?你是从文中哪些句子感受到他们的勤奋的?

  2、学*第二自然段

  司马光:司马光手中的鲜花是什么呢?你是从文中哪些句子感受到司马光的勤奋的?

  交流一:司马光手中的鲜花是什么呢?

  (1)、出示:他用了19年时间,终于编成了著名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①、我们先来看看《资治通鉴》是怎样的一部书。

  史学巨著——《资治通鉴》:这部书是按历史年代编写的,记载了16个朝代1362年的历史,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目的是让建统治者从历代治乱兴亡中取得鉴戒。它为后人研究历史,提供了比较完备的资料,已被人们称为史学瑰宝,其地位堪比《史记》。

  ②、这正是一部有价值的著作,司马光写成这部著作很不容易,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的?

  19年:时间长;持之以恒。

  终于:说明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很不容易,付出了很多汗水、心血。

  ③、补充说明:在整整19年时间里,司马光把全部精力放在这部著作上面,每天工作到深夜,到完成《资治通鉴》的时候,他身体已经十分衰弱,眼睛昏花,牙齿大多脱落了。

  (2)、出示:小时候,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书就去玩了,他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①、什么叫“滚瓜烂熟”?(司马光背书背得熟练 )

  ②、为什么能够“滚瓜烂熟”

  “却”看出比别人努力。

  “一直”,是说司马光读书时没有休息

  “一遍又一遍”朗读次数多,朗读时间长。

  ③、老师请大家注意这个字“躲”,透过这“躲”,我们仿佛能看到这样一幅幅画面:

  3)、出示: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①、“警枕”是什么意思?(警示自己,提醒自己的枕头。)

  ②、用这种枕头你*惯吗?为什么?(点出:稍微)

  ③、司马光为什么要用这种枕头?提醒他什么?(时时刻刻都不要浪费时间,要抓紧时间读书和写作)

  ④、司马光争分夺秒地学*、写作,连睡觉的时间都要挤出来,这就是——勤奋。

  3、学*第三自然段

  童第周:童第周手中的鲜花是什么呢?你又从文中哪些句子感受到童第周的勤奋?

  交流:

  (2)、出示:第一学期末,他的学*成绩很差,但他毫不气馁,急起直追。每天天刚亮,他就在校园里读书。晚上睡觉前,他总是*惯地回顾一下当天的学*内容。他还十分注意改进学*方法。

  ①过渡:在上中学时,童第周的基础比别人差多了,他的考试成绩*均分才40多,学校建议他退学吧,但他同样——“毫不气馁 ,急起直追”。

  理解:毫不气馁——气馁,失掉勇气,失掉信心。

  急起直追——马上行动,迅速赶上基础好、学*成绩优秀的人。

  ②出示:天刚亮,睡觉前

  从这两句话里,我们可以读出一个四字词语——起早摸黑、起早贪黑。说明司马光学*时间长,比一般人勤奋。

  ③他起早贪黑地学*是一天吗?不是——“每天”、“总是”,能够坚持,天天勤奋,时时勤奋。

  ④小结:面对落后,童第周毫不气馁,急起直追,起早贪黑的学*,每天如此,这同样是——勤奋。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读完了课文的两个事例,我不禁有个疑问,作者为什么要举两个事例呢?这两个事例有什么异同?

  同:都是通过勤奋,取得了成功。

  2、小结:看样子,不论天资,不论基础,只有勤奋,才能有所作为。勤奋是成功的唯一法宝。

  教学设计《说勤奋》 2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9个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10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4、懂得勤奋是通向理想境界的桥梁,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过程】

  一、复*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

  2、检查第一段背诵情况。

  二、细读第二段。

  1、读课文第二段。思考:围绕“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这一中心。作者主要写了哪两个人勤奋成才的故事?(读后交流,板书:司马光、童第周)

  2、细读第2自然段。

  ⑴同学们知道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吗?从这个故事你知道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看出司马光小时候就聪明过人)

  ⑵司马光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用19年时间终于编成了著名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抓住“19年时间”可见时间长,“著名”、“巨著”可见不同一般,可向学生简介《资治通鉴》,进一步更了解成就之大。

  司马光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容易吗?从哪个词可看出来?(指出“终于”一词说明《资治通鉴》是司马光花费心血和汗水换来的)怎样读好这一句?

  ⑶自读课文讨论:司马光勤奋表现在哪些地方?

  交流:

  a、小时候别人玩的时候他仍读书。

  b、长大后用“警枕”的自励自勉。

  ⑷出示:小时候,别人玩的时候他仍读书。

  小时候,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书就去玩了。他却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你较喜欢哪一句?为什么?(抓住:“每当”、“却”、“一遍又一遍”、“一直”、“滚瓜烂熟”等词体会司马光的惜时,读书次数多、时间长、程度深,以及对比手法更突出了司马光的勤奋)

  如何读好这一句?自由练读,读给同桌听,推荐读,注重评议。

  ⑸文中“警枕”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⑹小结:司马光的例子告诉我们,即使天资聪颖过人,也同样需要勤奋,只有勤奋,才能获取成功的硕果。

  ⑺齐读课文第2自然段。

  3、细读第3自然段。

  文章除了写司马光勤奋的事例外,还写到了童第周。

  ⑴读读第3自然段,看看童第周与司马光相比有什么不同之处?从哪些词可看出来?(起步晚,基础差,抓住“17岁才进中学”、“学*成绩很差”)

  ⑵但“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赶了上来,学*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

  ⑶“终于”一词说明了什么?(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付出艰辛的劳动)

  ⑷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后来他远渡重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简介“青蛙卵剥离手术”体会“高难度”。

  ⑸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为什么他同样会取得成功?

  交流:抓住“毫不气馁,奋起直追”、“天刚亮……就”、“睡觉前……总要……还”等词句体会,怎样读好这些句子?体会童第周的勤奋。

  ⑹童第周的成功说明了一个道理:“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从课文中找出语句来理解“勤能补拙”,用“”划出。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这是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名言,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勤奋”的名言?(多搜集)

  ⑺自由练读第3自然段。

  ⑻指导背诵第3自然段。

  教师小结:勤奋能使天资聪明的人成才,反之也会流于*庸;勤奋也能使基础较差的人成为可用之才,不应算暴自弃权。作者通过一古一今两个人的典型事例再一次证明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成功者的成功无一不是勤奋刻苦、孜孜以求的结果。

  除了司马光、童第周外,你还知道古今中外名人勤奋好学的事例?(推荐读课外书)

  4、细读第三段。

  ⑴自由读第三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作者对我们的要求和希望)

  ⑵齐读最后一句话,(抓住“只有……才能……才能”体会勤奋的意义)

  根据第三段的内容,完成填空。

  司马光只有( ),才能( )。童第周只有( ),才能( )。

  ⑶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⑷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5、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了《说勤奋》这篇课文,知道了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在今后的学*中,希望同学们能以课文中的司马光、童第周为榜样,学*他们那种勤奋刻苦、孜孜以求的精神,相信你们在人生旅途中有所作为,为人民、为社会作出贡献。

  三、作业:

  1、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滚瓜烂熟,史学巨著,毫不气馁,名列前茅,勤能补拙。

  2、背诵课文。

  3、区别形*字组词。

  教学设计《说勤奋》 3

  一、导入新课,谈观点:

  1、看过张家港电视台的《伴你成长》吗?(谈话类节目,每期都会聊一个话题)如《实话实说》等……

  2、今天,有位作者作为佳宾也来和我们聊一个话题,读今日话题

  3、学*课文第一段

  1)谈话、聊天必须有个观点。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呢?自由读第一段,找出作者的观点,也就是中心句

  2)显示——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你能把这个自问自答的句子换一种说法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

  3)比较句子:

  A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B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比一比这两句话,说说你更喜欢哪一句?为什么?怎样读好它?熟读成诵。

  讨论:“鲜花”在这里指什么?(取得的成就)“汗水和心血”又指什么?(艰辛的劳动)这句话什么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

  二、学*课文,谈例子

  一)作者认为勤奋成才为古今中外无数个事例所证明,让我们来看看他举了谁的例子?板书:司马光、童第周

  研读司马光和童弟周的故事,说一说他们的“鲜花”和“汗水与心血”分别指什么?

  A、谈司马光

  (1)你们最初是从何处了解司马光的?(砸缸救人)板书:聪明人

  (2)指名读课文。

  (3)说一说他收获的的“鲜花”是什么?(板书)

  讨论他付出的“汗水与心血”又是什么?

  (4)投影:小时侯,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书就去玩了,他却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感悟:什么叫“滚瓜烂熟”?他是怎么做到滚瓜烂熟的?(一遍又一遍、一直)一遍又一遍就是两遍吗?(无数遍)——这就是“勤奋”!

  *比较他和哥哥、弟弟的不同,从中能比较出什么?(司马光小小年纪如此勤奋,令人敬佩)指导朗读本句

  (5)投影: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感悟:司马光的枕头与我们*时用的枕头有什么不同?(播放录像。)用这种枕头你*惯吗?为什么?司马光把这种枕头称为——学生说(警枕)。为什么叫它“警枕”?这里的警应是什么意思?(警戒、提醒)提醒他什么?(时时刻刻都不要浪费时间,要抓紧时间学*和写作)——这就是“勤奋”!

  *指导朗读本句

  *朗读第二节

  B、谈童第周

  (1)默读课文。

  (2)他收获的鲜花是什么?板书

  (3)童第周也和司马光一样是个天资聪明的人吗?议论,板书:基础差

  (4)他付出的“汗水与心血”又是什么?补充介绍

  学生议议说说,并理解词语:毫不气馁、急起直追、名列前茅

  指导读句子:怎样读好这些句子?表现童第周的勤奋呢?抓关键词。

  (5)你读了童第周的故事有何感想?显示:由此可见,即使基础比别人差一些,只要肯下功夫,也是照样可以成才的。读句子。

  (6)读读童第周的座右铭

  (7)读读华罗庚的感想:

  童第周的成功说明了一个道理:“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从课文中找出语句来理解“勤能补拙”,用“”划出。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8)这是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名言,老师再送几条名言给你们。(名人的、自己的)并送学生书签。

  (9)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勤奋”的名言?你能说一条吗?

  (10)从华罗庚的故事里,我们仍然可以读出两个字,——同样这也是“勤奋”!

  (11)自由练读第3自然段。

  C、谈人物对比

  比较这两位名人,你有什么发现?他们哪些地方相同的?哪些地方是不同的?

  (1)一个是古代,一个是现代,

  (2)司马光从小聪慧,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

  (3)不管你是聪明也好,笨也好,只要努力,都能成功。

  不管你是聪明也好,笨也好,要想获得成功,都要靠勤奋。

  ……

  二、谈课外勤奋的例子:其实勤奋的例子很多,很多,你们还知道哪些?

  1、可以联系学过的课文和未学*的课文进行简单讨论

  2、推荐关于名人勤奋成才的书籍。

  教师小结:勤奋能使天资聪明的人成才,反之也会流于*庸;勤奋也能使基础较差的人成为可用之才。作者通过一古一今两个人的典型事例再一次证明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成功者的成功无一不是勤奋刻苦、孜孜以求的结果。

  四、总结全文,谈理想:

  1、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自己的将来,你的理想是什么?

  2、现在,我们的生活和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要实现你们的理想,仍旧离不开“勤奋”二字。读课文的第三段最后一句。

  显示: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根据第三段的内容,完成填空。

  1、司马光只有(),才能()。

  2、童第周只有(),才能()。

  3、我们只有(),才能()

  小结:今天我们一起聊了“勤奋”这个话题,知道了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实践活动,谈收获:

  谈完了关于“勤奋”的话题,相信大家的收获一定不少。既然是课堂聊天,我想同学们一定愿意以作业的形式,和别人分享收获。你们想给自己布置点什么作业呢?

  (相互赠送自制勤奋名言的书签。相互勉励。

  分组采访调查一些名人成功的经历,举行一个“名人成功故事”报告会。

  出份勤奋专刊手抄报。……)

  教学设计《说勤奋》 4

  学*目标:

  1、学*司马光和童第周勤奋成才的故事,懂得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的道理。

  2、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3、略知说理文的篇章结构,摆事实,讲道理。

  重点难点:

  懂得勤奋能使天资聪明的人成才,反之也会流于*庸;勤奋也能使基础较差的人成为可用之才,不应自暴自弃。懂得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勤能补拙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上节课学*了第一段,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二、细读第二自然段

  1、课文围绕“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这一中心,作者主要写了哪两个人勤奋成才的故事?(相机板书:司马光、童第周)

  2、大家一定还记得一年级学过的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司马光小时候是个怎样的孩子?板书(天资聪明)

  3、天资聪明的司马光长大后取得了什么成就呢?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讨论:(1)司马光手中的鲜花是什么?“终于”这个词说明了什么?“警枕”的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司马光怎样用汗水和心血去浇灌的?(引导学生边读边找出书上有关词语和句子。理解“滚瓜烂熟”“一遍又一遍”)

  (3)司马光的事例告诉我们(板书):“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4)自由练读第二自然段

  (5)指名读,师与生一起评点,是否读出了司马光的刻苦、勤奋?

  4、小结:砸缸救人的司马光从小就天资聪明,但是他依然始终如一地勤奋学*,最后写成了名留千古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这就充分说明了“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处理教材、设计教学要大胆、独特。先了解名人成就,再探讨个中原因,对于学生深刻领悟勤奋的巨大作用,无疑更加巧妙、合理]

  三、细读第三自然段

  1、学生自学,完成下列思考题,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有关的词句画出来:

  (1)童第周手中的鲜花是什么?

  (2)童第周的情况和司马光相比有什么不同?

  (3)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为什么他同样取得了成功?

  (4)童第周的成功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自学问题的设计很有讲究,要有一定的内容跨度,要有逐步的层次递进,要有广阔的拓展空间,要有足够的思考强度,值得反复推敲,精心设计。]

  2、小组交流讨论

  3、师生围绕思考题交流探讨

  4、学生讨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这句话的含义,老师相机板书。

  5、指导朗读

  6、让学生根据板书小节,引导学生明确:不论天资聪明还是基础比较差的人,只要勤奋,都可以成才。

  7、齐读两句名言,大家认为这两句名言好吗?好,就让我们一起把它抄在自己笔记本的首页,时刻勉励自己。

  [语文课堂应培养学生勤动笔的*惯,可以记录教师板书,可以记录课堂上随机产生的佳词妙句。注重这种积累,会让学生受益无穷。]

  四、学*第四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主要写了什么?

  2、这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3、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谈谈学*了这一课的感想,并写在小作本上。

  [注重教学的深化、拓展、延伸。一堂课上完了,学生系统地整理学*的收获,将思考、感悟、情感形诸文字,是学*过程的延伸,是学*效果的深化,是语文能力的提升,可谓一举多得。]

  附、板书: 13说

  司马光(天资聪明) 编写《资治通鉴》 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勤

  童第周(基础差,起步晚) 完成青蛙卵剥离手术勤能 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奋

  教学设计《说勤奋》 5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深刻感悟文章内涵,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长大了做一个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

  教学过程:

  一、板书导入,初步感知勤奋的意思

  1、板书课题。

  板书“勤”字。认识它吗?为什么右边是个“力”字?

  板书“奋”字。齐读。给他找个兄弟。(勤劳、努力、刻苦、奋发)

  师: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谈谈这“勤奋”二字。板书“说”字。

  二、交流观点,树起正确的勤奋观点

  过度:曾经有人对你说过有关“勤奋”的话吗?谁?怎么说的?

  2、你认为我们要不要或该不该勤奋?为什么?(自由阐发观点,指导用上关联词,如:因为只有勤奋,我们才能取得好成绩,才能做有用的人。)

  3、你认为我们可不可以不勤奋?为什么?

  师述:我认为人必须勤奋,没有什么要不要、该不该、可不可以,谁让你是人的呢?要想一生懒惰,那么来世就去做猪。

  4、虽然,勤奋对一个人这么重要,但老师还是发现生活中有不少人并不勤奋,那是为什么?(怕吃苦,图享受)谁不想快快活活、轻轻松松、舒舒服服过日子,你们怕不怕吃苦?

  投影1:我们要勤奋,我们不怕吃苦!齐读。(读得有决心)

  5、好了,现在我们的观点和课文中的观点不谋而合,找一找课文中的观点。指名说。

  投影2: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1)自由读。

  (2)指名读第一句。谁能把这句话说明白点?(换一种说法)课文中还有一句话你能说明白吗?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3)老师读第二句:先强调“只有”一词,问学生听出什么来了?再强调“一生”一词,问学生听出什么来了?齐读。

  三、以理服人,感悟文中勤奋成才的例子

  6、作者就说这两句话,说一百遍你相信吗?说一千遍呢?那要怎样你才相信?(举例)

  师:对了,用事实说话,事实胜于雄辩。

  7、作者举了谁的例子?(司马光,童第周)怎么不举老师我的例子的?

  师:我们又学到一点:用最具有代表性的、众所周知的事实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8、司马光和童第周实现理想(成功)了吗?书上怎么说的?

  9、他们的成功靠的是什么?(勤奋)从书中找出有关句子画出来。

  a、司马光的事例

  (1)读课文。

  投影3:他却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2)感悟第一句:什么叫“滚瓜烂熟”?他是怎么做到滚瓜烂熟的?(一遍又一遍)一遍又一遍就是两遍吗?(不知多少遍)这就是“勤奋”!

  比较他和哥哥、弟弟的不同,从中能比较出什么?(仅仅比较出司马光很勤奋吗?从而知道勤奋是件吃苦的事,许多人都吃不了这个苦)

  (3)感悟第二句:司马光的枕头与我们*时用的枕头有什么不同?用这种枕头你*惯吗?为什么?司马光把这种枕头称为学生说(警枕)。为什么叫它“警枕”?这里的警应是什么意思?(警戒、提醒)提醒他什么?(时时刻刻都不要浪费时间,要抓紧时间学*和写作)这就是“勤奋”!

  b、童第周的事例

  指名读课文。

  从这段话里,我们可以读出四个字,是什么?(起早贪黑)同样这也是“勤奋”!

  c、司马光和童第周的事例比较

  投影4:抓紧时间睡觉时

  天刚亮睡觉前

  从这几个词里,你又没有发现勤奋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珍惜时间)

  投影5:同学们一定还记得那个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吧,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

  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到了17岁才进中学。第一学期他的学*成绩很差……

  比较这两句话,能比出什么来?有以下三点:

  (1)一个是古代,一个是现代,古今中外,哪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不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2)司马光从小聪慧,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

  (3)不管你是聪明也好,笨也好,只要努力,都能成功。

  不管你是聪明也好,笨也好,要想获得成功,都要靠勤奋。

  投影6:名人名言:

  成功=1份天才+99份汗水。

  科学家爱因斯坦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数学家华罗庚

  不论你有多么聪明,也不论你基础有多么差,只要勤奋,都能获得成功。

  暂时还没有“家”颜老师

  10、读到这儿你心中有什么感受?

  11、还是让我们再一次齐读大屏幕上的几句话:

  投影7: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12、总结:

  是啊,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必须也只有靠勤奋二字,我们中华民族古来就有勤劳的优良传统,也留下了许许多多家喻户晓的勤奋成才的感人故事,像头悬梁、锥刺骨,像凿壁偷光,像闻鸡起舞,像囊萤映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勤奋会拉长我们的生命,会让我们短暂的生命变得有价值、有光彩!


教学设计《说勤奋》合集五篇扩展阅读


教学设计《说勤奋》合集五篇(扩展1)

——《说勤奋》教学设计 (菁华9篇)

《说勤奋》教学设计1

  一、质疑导入,激发兴趣

  (一)复*词语

  桥梁基础枕头*惯远渡重洋稍微一动有所作为名列前茅

  ①词语复*,不同于第一教时的词语教学,重点抓“梁”、“茅”,通过理解字词意思来记住字形,达到正确书写的目的。

  (二)昨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初读了课文,你们知道课文讲了哪几个有关勤奋的故事?

  (三)老师有一个疑问,想请同学们来帮助解决这个疑问。既然课文讲了两个有关勤奋的故事,为什么课题不用《勤奋的故事》,而要用《说勤奋》作为课题呢?请大家自由地读读课文,再讨论交流。

  ②帮老师释疑,一方面激发学生探究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整体感知了全文。

  二、自由选择,精读感悟

  (一)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想一想这一段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2)比较句子

  ③通过读,让学生咀嚼体会;通过读,培养语感;通过读,感悟语句表达要正确、具体、形象。

  a.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b.成功者所取得的成就,是他们用艰辛的劳动换来的'。

  c.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读第一句。“手中的鲜花”指什么?“汗水和心血”又指什么?

  第一句与第二句相比,哪一句好?为什么?

  齐读第三句,第三句与第一句比,多了哪些词?哪一句好?为什么?

  齐读第一段。

  (二)小组学*第二、三自然段

  1、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个例子,合作学*。要求:小组先确定学*哪一自然段,然后各自轻声读一遍,再划出说明勤奋的句子,注意不要多划也不要少划。划好之后,互相交流,谈谈自己的理解。

  ④确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努力建立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研究以及合作学*的机制。

  2、第二自然段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能不能把司马光刻苦、勤奋的精神通过你的朗读感染给大家?

  讨论:哪些地方说明司马光很勤奋?

  什么叫“警枕”?(用书上的语句回答)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警枕的作用?

  看录像。哪一样东西最能引起你的注意?为什么?

  ⑤先学文,再看录像,再者结合谈感想,进一步凸现司马光的勤奋。

  指导背诵:说说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先写小时候怎么勤奋,再写长大以后,更加勤奋,最后写取得的成果)

  ⑥注意学法指导,理清顺序,帮助记忆。

  3、第三自然段

  认真默读一遍,有没有不懂的地方,请提出来。

  ⑦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摸清学情,有的放矢。

  出示句子: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⑧抓住这句话,牵一发而动全身。

  “拙”什么意思?课文中又是指什么呢?童第周是如何“勤能补拙”的呢?

  指导背诵:用什么办法把这一段话记住。

  小组讨论:司马光与童第周相比,哪些地方相同的?哪些地方是不同的?

  ⑨这是一个很有思考价值的开放性问题,答案没有唯一性,通过讨论感悟作者选材精心;天资好的人,通过努力能成才;基础差的,只要不气馁,同样可以取得成就。

  归纳两段的段意。

  4、齐读第四段。

  三、课外延伸,拓展阅读

  1、看录像:这一段录像你能不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凿壁借光)你还知道哪些成语与勤奋有关?

  ⑩积累语言,化消极词汇为积极词汇。

  2、学*几句与勤奋有关的名人名言。选一两句你喜欢的,读一读。

  自己应为之事,勿求他人,今日应为之事,勿等明日。

  ——孙中山

  懒惰像生锈一样,比操劳更有消耗身体,经常用的钥匙,总是亮闪闪的。

  ——富兰克林

  天才就是勤奋。

  ——歌德

  春天不播种,夏天就不生长,秋天就不能收割,冬天就不能品尝。

  ——海德

  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有几分勤学苦练,天资就能发挥几分;天资的充分发挥和个人的勤学苦练是成正比例的。

  ——郭沫若

  在天才和勤奋之间,我毫不迟疑地选择勤奋,她几乎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产婆。

  ——家因斯坦

  3、如果这篇课文再增加一个勤奋成才的事例,你认为选什么为好?为什么?你能帮作者写一个事例吗?

  ⑾读中学写,写中促读,读写结合。

  设计意图: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让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在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这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需要重点探讨的一个热点问题。

  本教时设计紧扣“勤奋”两字,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经历一个由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体会“勤奋”是通过哪些事例、什么样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让学生在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之间走一个来回。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为此,笔者在教学两个具体事例的过程中,努力营造一个能够让每一个学生都愿积极参与、都能自主选择的开放的学*环境,教师参与其中,关注学*过程和方法,努力让学生在自由而充分的学*活动中生成智慧,能力,提高素养。

  第二个事例,采用质疑探究,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之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最后由“课本”向“课本外”延伸,说成语,读名句,写事例,帮助学生营造“大语文学*”的时空,引导学生将课内外知识联系起来,运用课堂上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去解决实际问题。读中学写、写中促读、在学中做,在做中创。

《说勤奋》教学设计2

  《说勤奋》是一篇说理性较强的文章,说勤奋教学设计。课文通过古今两个具体事例,告诉读者: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全文共4节。第一节通过设问的形式明确地摆出了自己的观点: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第二节列举了司马光的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第三节写的是童第周勤奋成才的故事。第四节是对全文的总结,号召同学们不忘勤奋,一生勤奋,长大才能有所作为。

  教学目标 :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的事例,从中受到教育。

  3、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长大后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重点:

  学*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的事例,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难点 :

  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长大后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1、师板书勤字(书写认真),我们从小就应当要认认真真写好*字,堂堂正正做好*人。(及时而巧妙地将一些生活哲理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将育人与教书融为一体)请生读(正音:qin)。

  问:勤的右边为什么是个力字?

  板书奋字,学生齐读勤奋一词,并为它找近义词。

  师: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谈谈这勤奋二字。(板书说字,学生读课题)(从勤字入手,让学生初步感知勤奋的含义,为下面的学*作了必要的准备。)

  2、解题:曾经有人对你说过有关勤奋的话吗?谁?是怎么说的?(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区分勤奋与勤劳等近义词,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勤奋的含义。)

  二、新授

  1、整体感知课文。

  师:下面请同学们迅速把书翻开到《说勤奋》一课,用最快的速度读课文,找一找作者对勤奋的观点是什么?用横线画出来。(直奔课文中心,突出主题,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感悟课文,也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整体把握。)

  指名说。

  2、出示投影: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①、理解第一句:生读,并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对这句话的理解很重要,只有懂得了这句话的含义,才能真正领悟作者的观点。)

  ②、理解第二句。师读第一遍(强调只有一词):听出什么来了?(引导学生体会:要想有所作为,只能靠勤奋)生齐读。

  师读第二遍(强调一生一词):听出什么了?(引导学生体会:要坚持不懈的勤奋,才能成功)

  生齐读以上两句话。(教给学生读悟课文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来理解课文。)

  3、学*事例

  ①、师:作者就这两句话对你说十遍,你相信吗?说一百遍呢?说一千遍呢?这样说有说服力吗?那要怎么样才有?(让学生自己体会有事例才有说服力。)

  师:作者举了谁的例子?为什么举他们的例子?(让学生体会:用最具有代表性的、众所周知的事实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才会更具有说服力。)

  ②、师:课文中的两个人成功了吗?读课文,从中找出有关他们成功的句子。

  生自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师:他们成功靠什么?(勤奋)划出能体现出他们勤奋的句子。(打破了常规的程序,采用了倒叙,有三方面好处:先在学生心中树起成功的典型,为下面的说勤奋蓄势;接下来的教学不必在这上面纠缠,可以使整个教学过程 变得简洁,更加突出文章的中心和教学重点;承接上一个环节,使得整个教学环环相扣,一脉相通。)

  ③、学*司马光的例子

  出示投影:他却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根据时间上的不同,让学生体会:一生勤奋)

  教师要抓住一遍又一遍、滚瓜烂熟、稍微、警枕等词,让学生体会司马光的勤奋。

  师:读大屏幕上的两句话,好好体会司马光的勤奋。(生自由读、齐读)

  ④、学*童第周的事例

  生读相关句子。(引导学生抓住起早贪黑一词,体会童第周的勤奋。)

  ⑤、师:下面我们来把司马光和童第周的勤奋放在一起读读。老师从课文二、三自然段里找出了四个词

  出示投影:抓紧时间睡觉时天刚亮睡觉前

  师:从这几个词里,你有没有发现勤奋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是什么?(指名说)

  小结:(深情地)对于时间,有人说过: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力量;对于时间,鲁迅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是有的;对于时间,刘老师想说:勤奋的人总觉得时间那么短,懒惰的人总觉得时间那么长。(先单独学*童第周和司马光勤奋事例,再把两者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引领学生逐层感悟)

  三、延伸与拓展

  1、出示投影:同学们一定还记得那个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吧,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

  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到了17岁才进中学。第一学期他的学*成绩很差

  师:比较这两句话,看能比出什么来?(引导学生体会:不管你有多聪明,也不管你基础有多差,都要靠努力,才会成功。)

  (对课文内容进行了延续和提升,让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这里得到一次升华。)

  2、请看几句名人名言。

  出示投影:

  成功=1份天才+99份汗水。发明家爱迪生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数学家华罗庚

  不论你有多么聪明,也不论你基础有多么差,只要勤奋,都能获得成功。

  暂时还没家的刘老师

  (生自由读,说说自己对这些名言的理解)

  3、小结:但愿我们每位同学都能通过自己的勤奋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

  4、生齐读名言

《说勤奋》教学设计3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9个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10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4、懂得勤奋是通向理想境界的桥梁,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过程】

  一、复*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

  2、检查第一段背诵情况。

  二、细读第二段。

  1、读课文第二段。思考:围绕“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这一中心。作者主要写了哪两个人勤奋成才的故事?(读后交流,板书:司马光、童第周)

  2、细读第2自然段。

  ⑴同学们知道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吗?从这个故事你知道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看出司马光小时候就聪明过人)

  ⑵司马光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用19年时间终于编成了著名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抓住“19年时间”可见时间长,“著名”、“巨著”可见不同一般,可向学生简介《资治通鉴》,进一步更了解成就之大。

  司马光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容易吗?从哪个词可看出来?(指出“终于”一词说明《资治通鉴》是司马光花费心血和汗水换来的)怎样读好这一句?

  ⑶自读课文讨论:司马光勤奋表现在哪些地方?

  交流:

  a、小时候别人玩的时候他仍读书。

  b、长大后用“警枕”的自励自勉。

  ⑷出示:小时候,别人玩的时候他仍读书。

  小时候,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书就去玩了。他却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你较喜欢哪一句?为什么?(抓住:“每当”、“却”、“一遍又一遍”、“一直”、“滚瓜烂熟”等词体会司马光的惜时,读书次数多、时间长、程度深,以及对比手法更突出了司马光的勤奋)

  如何读好这一句?自由练读,读给同桌听,推荐读,注重评议。

  ⑸文中“警枕”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⑹小结:司马光的例子告诉我们,即使天资聪颖过人,也同样需要勤奋,只有勤奋,才能获取成功的硕果。

  ⑺齐读课文第2自然段。

  3、细读第3自然段。

  文章除了写司马光勤奋的事例外,还写到了童第周。

  ⑴读读第3自然段,看看童第周与司马光相比有什么不同之处?从哪些词可看出来?(起步晚,基础差,抓住“17岁才进中学”、“学*成绩很差”)

  ⑵但“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赶了上来,学*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

  ⑶“终于”一词说明了什么?(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付出艰辛的劳动)

  ⑷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后来他远渡重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简介“青蛙卵剥离手术”体会“高难度”。

  ⑸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为什么他同样会取得成功?

  交流:抓住“毫不气馁,奋起直追”、“天刚亮……就”、“睡觉前……总要……还”等词句体会,怎样读好这些句子?体会童第周的勤奋。

  ⑹童第周的成功说明了一个道理:“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从课文中找出语句来理解“勤能补拙”,用“”划出。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这是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名言,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勤奋”的名言?(多搜集)

  ⑺自由练读第3自然段。

  ⑻指导背诵第3自然段。

  教师小结:勤奋能使天资聪明的人成才,反之也会流于*庸;勤奋也能使基础较差的人成为可用之才,不应算暴自弃权。作者通过一古一今两个人的典型事例再一次证明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成功者的成功无一不是勤奋刻苦、孜孜以求的结果。

  除了司马光、童第周外,你还知道古今中外名人勤奋好学的事例?(推荐读课外书)

  4、细读第三段。

  ⑴自由读第三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作者对我们的要求和希望)

  ⑵齐读最后一句话,(抓住“只有……才能……才能”体会勤奋的意义)

  根据第三段的内容,完成填空。

  司马光只有( ),才能( )。童第周只有( ),才能( )。

  ⑶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⑷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5、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了《说勤奋》这篇课文,知道了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在今后的学*中,希望同学们能以课文中的司马光、童第周为榜样,学*他们那种勤奋刻苦、孜孜以求的精神,相信你们在人生旅途中有所作为,为人民、为社会作出贡献。

  三、作业。

  1、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滚瓜烂熟,史学巨著,毫不气馁,名列前茅,勤能补拙。

  2、背诵课文。

  3、区别形*字组词。

《说勤奋》教学设计4

  学*目标:

  1、学*司马光和童第周勤奋成才的故事,懂得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的道理。

  2、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3、略知说理文的篇章结构,摆事实,讲道理。

  重点难点:

  懂得勤奋能使天资聪明的人成才,反之也会流于*庸;勤奋也能使基础较差的人成为可用之才,不应自暴自弃。懂得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勤能补拙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上节课学*了第一段,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二、细读第二自然段:

  1、课文围绕“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这一中心,作者主要写了哪两个人勤奋成才的故事?(相机板书:司马光、童第周)

  2、大家一定还记得一年级学过的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司马光小时候是个怎样的孩子?板书(天资聪明)

  3、天资聪明的司马光长大后取得了什么成就呢?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讨论:(1)司马光手中的鲜花是什么?“终于”这个词说明了什么?“警枕”的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司马光怎样用汗水和心血去浇灌的?(引导学生边读边找出书上有关词语和句子。理解“滚瓜烂熟”“一遍又一遍”)

  (3)司马光的事例告诉我们(板书):“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4)自由练读第二自然段

  (5)指名读,师与生一起评点,是否读出了司马光的刻苦、勤奋?

  4、小结:砸缸救人的司马光从小就天资聪明,但是他依然始终如一地勤奋学*,最后写成了名留千古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这就充分说明了“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处理教材、设计教学要大胆、独特。先了解名人成就,再探讨个中原因,对于学生深刻领悟勤奋的巨大作用,无疑更加巧妙、合理]

  三、细读第三自然段:

  1、学生自学,完成下列思考题,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有关的词句画出来:

  (1)童第周手中的鲜花是什么?

  (2)童第周的情况和司马光相比有什么不同?

  (3)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为什么他同样取得了成功?

  (4)童第周的成功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自学问题的设计很有讲究,要有一定的内容跨度,要有逐步的层次递进,要有广阔的拓展空间,要有足够的思考强度,值得反复推敲,精心设计。]

  2、小组交流讨论

  3、师生围绕思考题交流探讨

  4、学生讨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这句话的含义,老师相机板书。

  5、指导朗读

  6、让学生根据板书小节,引导学生明确:不论天资聪明还是基础比较差的人,只要勤奋,都可以成才。

  7、齐读两句名言,大家认为这两句名言好吗?好,就让我们一起把它抄在自己笔记本的首页,时刻勉励自己。

  [语文课堂应培养学生勤动笔的*惯,可以记录教师板书,可以记录课堂上随机产生的佳词妙句。注重这种积累,会让学生受益无穷。]

  四、学*第四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主要写了什么?

  2、这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3、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谈谈学*了这一课的感想,并写在小作本上。

  [注重教学的深化、拓展、延伸。一堂课上完了,学生系统地整理学*的收获,将思考、感悟、情感形诸文字,是学*过程的延伸,是学*效果的深化,是语文能力的提升,可谓一举多得。]

  附、板书: 13说

  司马光(天资聪明) 编写《资治通鉴》 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童第周(基础差,起步晚) 完成青蛙卵剥离手术勤能 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说勤奋》教学设计5

  一、质疑导入,激发兴趣

  (一)复*词语

  桥梁基础枕头*惯远渡重洋稍微一动有所作为名列前茅

  ①词语复*,不同于第一教时的词语教学,重点抓“梁”、“茅”,通过理解字词意思来记住字形,达到正确书写的目的。

  (二)昨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初读了课文,你们知道课文讲了哪几个有关勤奋的故事?

  (三)老师有一个疑问,想请同学们来帮助解决这个疑问。既然课文讲了两个有关勤奋的故事,为什么课题不用《勤奋的故事》,而要用《说勤奋》作为课题呢?请大家自由地读读课文,再讨论交流。

  ②帮老师释疑,一方面激发学生探究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整体感知了全文。

  二、自由选择,精读感悟

  (一)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想一想这一段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2)比较句子

  ③通过读,让学生咀嚼体会;通过读,培养语感;通过读,感悟语句表达要正确、具体、形象。

  a.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b.成功者所取得的成就,是他们用艰辛的劳动换来的。

  c、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读第一句。“手中的鲜花”指什么?“汗水和心血”又指什么?

  第一句与第二句相比,哪一句好?为什么?

  齐读第三句,第三句与第一句比,多了哪些词?哪一句好?为什么?

  齐读第一段。

  (二)小组学*第二、三自然段

  1、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个例子,合作学*。要求:小组先确定学*哪一自然段,然后各自轻声读一遍,再划出说明勤奋的句子,注意不要多划也不要少划。划好之后,互相交流,谈谈自己的理解。

  ④确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努力建立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研究以及合作学*的机制。

  2、第二自然段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能不能把司马光刻苦、勤奋的精神通过你的朗读感染给大家?

  讨论:哪些地方说明司马光很勤奋?

  什么叫“警枕”?(用书上的语句回答)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警枕的作用?

  看录像。哪一样东西最能引起你的注意?为什么?

  ⑤先学文,再看录像,再者结合谈感想,进一步凸现司马光的勤奋。

  指导背诵:说说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先写小时候怎么勤奋,再写长大以后,更加勤奋,最后写取得的成果)

  ⑥注意学法指导,理清顺序,帮助记忆。

  3、第三自然段

  认真默读一遍,有没有不懂的地方,请提出来。

  ⑦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摸清学情,有的放矢。

  出示句子: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⑧抓住这句话,牵一发而动全身。

  “拙”什么意思?课文中又是指什么呢?童第周是如何“勤能补拙”的呢?

  指导背诵:用什么办法把这一段话记住。

  小组讨论:司马光与童第周相比,哪些地方相同的?哪些地方是不同的?

  ⑨这是一个很有思考价值的开放性问题,答案没有唯一性,通过讨论感悟作者选材精心;天资好的人,通过努力能成才;基础差的,只要不气馁,同样可以取得成就。

  归纳两段的段意。

  4、齐读第四段。

  三、课外延伸,拓展阅读

  1、看录像:这一段录像你能不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凿壁借光)你还知道哪些成语与勤奋有关?

  ⑩积累语言,化消极词汇为积极词汇。

  2、学*几句与勤奋有关的名人名言。选一两句你喜欢的,读一读。

  自己应为之事,勿求他人,今日应为之事,勿等明日。

  ——孙中山

  懒惰像生锈一样,比操劳更有消耗身体,经常用的钥匙,总是亮闪闪的。

  ——富兰克林

  天才就是勤奋。

  ——歌德

  春天不播种,夏天就不生长,秋天就不能收割,冬天就不能品尝。

  ——海德

  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有几分勤学苦练,天资就能发挥几分;天资的充分发挥和个人的勤学苦练是成正比例的。

  ——郭沫若

  在天才和勤奋之间,我毫不迟疑地选择勤奋,她几乎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产婆。

  ——家因斯坦

  3、如果这篇课文再增加一个勤奋成才的事例,你认为选什么为好?为什么?你能帮作者写一个事例吗?

  ⑾读中学写,写中促读,读写结合。

  设计意图: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让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在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这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需要重点探讨的一个热点问题。

  本教时设计紧扣“勤奋”两字,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经历一个由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体会“勤奋”是通过哪些事例、什么样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让学生在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之间走一个来回。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为此,笔者在教学两个具体事例的过程中,努力营造一个能够让每一个学生都愿积极参与、都能自主选择的开放的学*环境,教师参与其中,关注学*过程和方法,努力让学生在自由而充分的学*活动中生成智慧,能力,提高素养。

  第二个事例,采用质疑探究,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之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最后由“课本”向“课本外”延伸,说成语,读名句,写事例,帮助学生营造“大语文学*”的时空,引导学生将课内外知识联系起来,运用课堂上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去解决实际问题。读中学写、写中促读、在学中做,在做中创。

《说勤奋》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懂“司马光、童第周”有辉煌的成就是因为他们刻苦勤奋。

  2、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教具学具:

  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揭题

  (板书:勤奋)看到“勤奋”一词,你会想到什么?学生回答。

  今天我们来学*文章《说勤奋》,文中是如何来说勤奋的。(板书: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生字,读准字音。

  2、自由、轻声读文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划出不理解的地方。

  3、同桌互读,互问,四人小组讨论疑难问题。

  4、回答教师问题:你懂了什么?

  5、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6、全班质疑问难。

  7、齐读全文。

  三、细读课文,体会词句的意思。

  过度: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继续学*课文。

  1、指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找出主句。这一自然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3、体会交流

  你可知道,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设问)

  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比喻)

  用鲜花比喻成功者所取得的成就

  用汗水、心血比喻成功者付出的努力。

  4、指导朗读。(个人朗读。全班朗读。)

  5、归纳板书

  提出观点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

  这一段用设问的方法提出自己的观点,非常明确,引起读者的思考。

  五、作业抄生字。

《说勤奋》教学设计7

  一、质疑导入,激发兴趣

  (一)复*词语

  桥梁基础枕头*惯远渡重洋稍微一动有所作为名列前茅

  ①词语复*,不同于第一教时的词语教学,重点抓“梁”、“茅”,通过理解字词意思来记住字形,达到正确书写的目的。

  (二)昨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初读了课文,你们知道课文讲了哪几个有关勤奋的故事?

  (三)老师有一个疑问,想请同学们来帮助解决这个疑问。既然课文讲了两个有关勤奋的故事,为什么课题不用《勤奋的故事》,而要用《说勤奋》作为课题呢?请大家自由地读读课文,再讨论交流。

  ②帮老师释疑,一方面激发学生探究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整体感知了全文。

  二、自由选择,精读感悟

  (一)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想一想这一段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2)比较句子

  ③通过读,让学生咀嚼体会;通过读,培养语感;通过读,感悟语句表达要正确、具体、形象。

  a.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b.成功者所取得的成就,是他们用艰辛的劳动换来的。

  c.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读第一句。“手中的鲜花”指什么?“汗水和心血”又指什么?

  第一句与第二句相比,哪一句好?为什么?

  齐读第三句,第三句与第一句比,多了哪些词?哪一句好?为什么?

  齐读第一段。

  (二)小组学*第二、三自然段

  1、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个例子,合作学*。要求:小组先确定学*哪一自然段,然后各自轻声读一遍,再划出说明勤奋的句子,注意不要多划也不要少划。划好之后,互相交流,谈谈自己的理解。

  ④确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努力建立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研究以及合作学*的机制。

  2、第二自然段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能不能把司马光刻苦、勤奋的精神通过你的朗读感染给大家?

  讨论:哪些地方说明司马光很勤奋?

  什么叫“警枕”?(用书上的语句回答)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警枕的作用?

  看录像。哪一样东西最能引起你的注意?为什么?

  ⑤先学文,再看录像,再者结合谈感想,进一步凸现司马光的勤奋。

  指导背诵:说说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先写小时候怎么勤奋,再写长大以后,更加勤奋,最后写取得的成果)

  ⑥注意学法指导,理清顺序,帮助记忆。

  3、第三自然段

  认真默读一遍,有没有不懂的地方,请提出来。

  ⑦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摸清学情,有的放矢。

  出示句子: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⑧抓住这句话,牵一发而动全身。

  “拙”什么意思?课文中又是指什么呢?童第周是如何“勤能补拙”的呢?

  指导背诵:用什么办法把这一段话记住。

  小组讨论:司马光与童第周相比,哪些地方相同的?哪些地方是不同的.?

  ⑨这是一个很有思考价值的开放性问题,答案没有唯一性,通过讨论感悟作者选材精心;天资好的人,通过努力能成才;基础差的,只要不气馁,同样可以取得成就。

  归纳两段的段意。

  4、齐读第四段。

  三、课外延伸,拓展阅读

  1、看录像:这一段录像你能不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凿壁借光)你还知道哪些成语与勤奋有关?

  ⑩积累语言,化消极词汇为积极词汇。

  2、学*几句与勤奋有关的名人名言。选一两句你喜欢的,读一读。

  自己应为之事,勿求他人,今日应为之事,勿等明日。

  ——孙中山

  懒惰像生锈一样,比操劳更有消耗身体,经常用的钥匙,总是亮闪闪的。

  ——富兰克林

  天才就是勤奋。

  ——歌德

  春天不播种,夏天就不生长,秋天就不能收割,冬天就不能品尝。

  ——海德

  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有几分勤学苦练,天资就能发挥几分;天资的充分发挥和个人的勤学苦练是成正比例的。

  ——郭沫若

  在天才和勤奋之间,我毫不迟疑地选择勤奋,她几乎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产婆。

  ——家因斯坦

  3、如果这篇课文再增加一个勤奋成才的事例,你认为选什么为好?为什么?你能帮作者写一个事例吗?

  ⑾读中学写,写中促读,读写结合。

  设计意图: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让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在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这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需要重点探讨的一个热点问题。

  本教时设计紧扣“勤奋”两字,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经历一个由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体会“勤奋”是通过哪些事例、什么样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让学生在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之间走一个来回。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为此,笔者在教学两个具体事例的过程中,努力营造一个能够让每一个学生都愿积极参与、都能自主选择的开放的学*环境,教师参与其中,关注学*过程和方法,努力让学生在自由而充分的学*活动中生成智慧,能力,提高素养。

  第二个事例,采用质疑探究,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之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最后由“课本”向“课本外”延伸,说成语,读名句,写事例,帮助学生营造“大语文学*”的时空,引导学生将课内外知识联系起来,运用课堂上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去解决实际问题。读中学写、写中促读、在学中做,在做中创。

《说勤奋》教学设计8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深刻感悟文章内涵,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长大了做一个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

  教学过程:

  一、板书导入,初步感知勤奋的意思

  1、板书课题。

  板书“勤”字。认识它吗?为什么右边是个“力”字?

  板书“奋”字。齐读。给他找个兄弟。(勤劳、努力、刻苦、奋发)

  师: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谈谈这“勤奋”二字。板书“说”字。

  二、交流观点,树起正确的勤奋观点

  过度:曾经有人对你说过有关“勤奋”的话吗?谁?怎么说的?

  2、你认为我们要不要或该不该勤奋?为什么?(自由阐发观点,指导用上关联词,如:因为只有勤奋,我们才能取得好成绩,才能做有用的人。)

  3、你认为我们可不可以不勤奋?为什么?

  师述:我认为人必须勤奋,没有什么要不要、该不该、可不可以,谁让你是人的呢?要想一生懒惰,那么来世就去做猪。

  4、虽然,勤奋对一个人这么重要,但老师还是发现生活中有不少人并不勤奋,那是为什么?(怕吃苦,图享受)谁不想快快活活、轻轻松松、舒舒服服过日子,你们怕不怕吃苦?

  投影1:我们要勤奋,我们不怕吃苦!齐读。(读得有决心)

  5、好了,现在我们的观点和课文中的观点不谋而合,找一找课文中的观点。指名说。

  投影2: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1)自由读。

  (2)指名读第一句。谁能把这句话说明白点?(换一种说法)课文中还有一句话你能说明白吗?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3)老师读第二句:先强调“只有”一词,问学生听出什么来了?再强调“一生”一词,问学生听出什么来了?齐读。

  三、以理服人,感悟文中勤奋成才的例子

  6、作者就说这两句话,说一百遍你相信吗?说一千遍呢?那要怎样你才相信?(举例)

  师:对了,用事实说话,事实胜于雄辩。

  7、作者举了谁的例子?(司马光,童第周)怎么不举老师我的例子的?

  师:我们又学到一点:用最具有代表性的、众所周知的事实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8、司马光和童第周实现理想(成功)了吗?书上怎么说的?

  9、他们的成功靠的是什么?(勤奋)从书中找出有关句子画出来。

  a、司马光的事例

  (1)读课文。

  投影3:他却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2)感悟第一句:什么叫“滚瓜烂熟”?他是怎么做到滚瓜烂熟的?(一遍又一遍)一遍又一遍就是两遍吗?(不知多少遍)这就是“勤奋”!

  比较他和哥哥、弟弟的不同,从中能比较出什么?(仅仅比较出司马光很勤奋吗?从而知道勤奋是件吃苦的事,许多人都吃不了这个苦)

  (3)感悟第二句:司马光的枕头与我们*时用的枕头有什么不同?用这种枕头你*惯吗?为什么?司马光把这种枕头称为学生说(警枕)。为什么叫它“警枕”?这里的警应是什么意思?(警戒、提醒)提醒他什么?(时时刻刻都不要浪费时间,要抓紧时间学*和写作)这就是“勤奋”!

  b、童第周的事例

  指名读课文。

  从这段话里,我们可以读出四个字,是什么?(起早贪黑)同样这也是“勤奋”!

  c、司马光和童第周的事例比较

  投影4:抓紧时间睡觉时

  天刚亮睡觉前

  从这几个词里,你又没有发现勤奋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珍惜时间)

  投影5:同学们一定还记得那个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吧,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

  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到了17岁才进中学。第一学期他的学*成绩很差……

  比较这两句话,能比出什么来?有以下三点:

  (1)一个是古代,一个是现代,古今中外,哪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不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2)司马光从小聪慧,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

  (3)不管你是聪明也好,笨也好,只要努力,都能成功。

  不管你是聪明也好,笨也好,要想获得成功,都要靠勤奋。

  投影6:名人名言:

  成功=1份天才+99份汗水。

  科学家爱因斯坦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数学家华罗庚

  不论你有多么聪明,也不论你基础有多么差,只要勤奋,都能获得成功。

  暂时还没有“家”颜老师

  10、读到这儿你心中有什么感受?

  11、还是让我们再一次齐读大屏幕上的几句话:

  投影7: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12、总结:

  是啊,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必须也只有靠勤奋二字,我们中华民族古来就有勤劳的优良传统,也留下了许许多多家喻户晓的勤奋成才的感人故事,像头悬梁、锥刺骨,像凿壁偷光,像闻鸡起舞,像囊萤映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勤奋会拉长我们的生命,会让我们短暂的生命变得有价值、有光彩!

《说勤奋》教学设计9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深刻感悟文章内涵,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长大了做一个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

  教学过程:

  一、板书导入,初步感知勤奋的意思

  1、板书课题。

  板书“勤”字。认识它吗?为什么右边是个“力”字?

  板书“奋”字。齐读。给他找个兄弟。(勤劳、努力、刻苦、奋发)

  师: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谈谈这“勤奋”二字。板书“说”字。

  二、交流观点,树起正确的勤奋观点

  过度:曾经有人对你说过有关“勤奋”的话吗?谁?怎么说的?

  2、你认为我们要不要或该不该勤奋?为什么?(自由阐发观点,指导用上关联词,如:因为只有勤奋,我们才能取得好成绩,才能做有用的人。)

  3、你认为我们可不可以不勤奋?为什么?

  师述:我认为人必须勤奋,没有什么要不要、该不该、可不可以,谁让你是人的呢?要想一生懒惰,那么来世就去做猪。

  4、虽然,勤奋对一个人这么重要,但老师还是发现生活中有不少人并不勤奋,那是为什么?(怕吃苦,图享受)谁不想快快活活、轻轻松松、舒舒服服过日子,你们怕不怕吃苦?

  投影1:我们要勤奋,我们不怕吃苦!齐读。(读得有决心)

  5、好了,现在我们的观点和课文中的观点不谋而合,找一找课文中的观点。指名说。

  投影2: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1)自由读。

  (2)指名读第一句。谁能把这句话说明白点?(换一种说法)课文中还有一句话你能说明白吗?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3)老师读第二句:先强调“只有”一词,问学生听出什么来了?再强调“一生”一词,问学生听出什么来了?齐读。

  三、以理服人,感悟文中勤奋成才的例子

  6、作者就说这两句话,说一百遍你相信吗?说一千遍呢?那要怎样你才相信?(举例)

  师:对了,用事实说话,事实胜于雄辩。

  7、作者举了谁的例子?(司马光,童第周)怎么不举老师我的例子的?

  师:我们又学到一点:用最具有代表性的、众所周知的事实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8、司马光和童第周实现理想(成功)了吗?书上怎么说的?

  9、他们的成功靠的是什么?(勤奋)从书中找出有关句子画出来。

  a、司马光的事例

  (1)读课文。

  投影3:他却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2)感悟第一句:什么叫“滚瓜烂熟”?他是怎么做到滚瓜烂熟的?(一遍又一遍)一遍又一遍就是两遍吗?(不知多少遍)这就是“勤奋”!

  比较他和哥哥、弟弟的不同,从中能比较出什么?(仅仅比较出司马光很勤奋吗?从而知道勤奋是件吃苦的事,许多人都吃不了这个苦)

  (3)感悟第二句:司马光的枕头与我们*时用的枕头有什么不同?用这种枕头你*惯吗?为什么?司马光把这种枕头称为学生说(警枕)。为什么叫它“警枕”?这里的警应是什么意思?(警戒、提醒)提醒他什么?(时时刻刻都不要浪费时间,要抓紧时间学*和写作)这就是“勤奋”!

  b、童第周的事例

  指名读课文。

  从这段话里,我们可以读出四个字,是什么?(起早贪黑)同样这也是“勤奋”!

  c、司马光和童第周的事例比较

  投影4:抓紧时间睡觉时

  天刚亮睡觉前

  从这几个词里,你又没有发现勤奋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珍惜时间)

  投影5:同学们一定还记得那个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吧,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

  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到了17岁才进中学。第一学期他的学*成绩很差……

  比较这两句话,能比出什么来?有以下三点:

  (1)一个是古代,一个是现代,古今中外,哪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不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2)司马光从小聪慧,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

  (3)不管你是聪明也好,笨也好,只要努力,都能成功。

  不管你是聪明也好,笨也好,要想获得成功,都要靠勤奋。

  投影6:名人名言:

  成功=1份天才+99份汗水。

  科学家爱因斯坦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数学家华罗庚

  不论你有多么聪明,也不论你基础有多么差,只要勤奋,都能获得成功。

  暂时还没有“家”颜老师

  10、读到这儿你心中有什么感受?

  11、还是让我们再一次齐读大屏幕上的几句话:

  投影7: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12、总结:

  是啊,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必须也只有靠勤奋二字,我们中华民族古来就有勤劳的优良传统,也留下了许许多多家喻户晓的勤奋成才的感人故事,像头悬梁、锥刺骨,像凿壁偷光,像闻鸡起舞,像囊萤映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勤奋会拉长我们的生命,会让我们短暂的生命变得有价值、有光彩!


教学设计《说勤奋》合集五篇(扩展2)

——《说勤奋》教学设计 (菁华9篇)

《说勤奋》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深刻感悟文章内涵,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长大了做一个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

  教学过程:

  一、板书导入,初步感知勤奋的意思

  1、板书课题。

  板书“勤”字。认识它吗?为什么右边是个“力”字?

  板书“奋”字。齐读。给他找个兄弟。(勤劳、努力、刻苦、奋发)

  师: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谈谈这“勤奋”二字。板书“说”字。

  二、交流观点,树起正确的勤奋观点

  过度:曾经有人对你说过有关“勤奋”的话吗?谁?怎么说的?

  2、你认为我们要不要或该不该勤奋?为什么?(自由阐发观点,指导用上关联词,如:因为只有勤奋,我们才能取得好成绩,才能做有用的人。)

  3、你认为我们可不可以不勤奋?为什么?

  师述:我认为人必须勤奋,没有什么要不要、该不该、可不可以,谁让你是人的呢?要想一生懒惰,那么来世就去做猪。

  4、虽然,勤奋对一个人这么重要,但老师还是发现生活中有不少人并不勤奋,那是为什么?(怕吃苦,图享受)谁不想快快活活、轻轻松松、舒舒服服过日子,你们怕不怕吃苦?

  投影1:我们要勤奋,我们不怕吃苦!齐读。(读得有决心)

  5、好了,现在我们的观点和课文中的观点不谋而合,找一找课文中的观点。指名说。

  投影2: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1)自由读。

  (2)指名读第一句。谁能把这句话说明白点?(换一种说法)课文中还有一句话你能说明白吗?——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3)老师读第二句:先强调“只有”一词,问学生听出什么来了?再强调“一生”一词,问学生听出什么来了?齐读。

  三、以理服人,感悟文中勤奋成才的例子

  6、作者就说这两句话,说一百遍你相信吗?说一千遍呢?那要怎样你才相信?(举例)

  师:对了,用事实说话,事实胜于雄辩。

  7、作者举了谁的例子?(司马光,童第周)怎么不举老师我的例子的?

  师:我们又学到一点:用最具有代表性的、众所周知的事实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8、司马光和童第周实现理想(成功)了吗?书上怎么说的?

  9、他们的成功靠的是什么?(勤奋)从书中找出有关句子画出来。

  A、司马光的事例

  (1)读课文。

  投影3:他却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2)感悟第一句:什么叫“滚瓜烂熟”?他是怎么做到滚瓜烂熟的?(一遍又一遍)一遍又一遍就是两遍吗?(不知多少遍)——这就是“勤奋”!

  比较他和哥哥、弟弟的不同,从中能比较出什么?(仅仅比较出司马光很勤奋吗?从而知道勤奋是件吃苦的事,许多人都吃不了这个苦)

  (3)感悟第二句:司马光的枕头与我们*时用的枕头有什么不同?用这种枕头你*惯吗?为什么?司马光把这种枕头称为——学生说(警枕)。为什么叫它“警枕”?这里的警应是什么意思?(警戒、提醒)提醒他什么?(时时刻刻都不要浪费时间,要抓紧时间学*和写作)——这就是“勤奋”!

  B、童第周的事例

  指名读课文。

  从这段话里,我们可以读出四个字,是什么?(起早贪黑)——同样这也是“勤奋”!

  C、司马光和童第周的事例比较

  投影4:抓紧时间睡觉时

  天刚亮睡觉前

  从这几个词里,你又没有发现勤奋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珍惜时间)

  投影5:同学们一定还记得那个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吧,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

  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到了17岁才进中学。第一学期他的学*成绩很差……

  比较这两句话,能比出什么来?有以下三点:

  (1)一个是古代,一个是现代,古今中外,哪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不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2)司马光从小聪慧,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

  (3)不管你是聪明也好,笨也好,只要努力,都能成功。

  不管你是聪明也好,笨也好,要想获得成功,都要靠勤奋。

  投影6:名人名言:

  成功=1份天才+99份汗水。

  ——科学家爱因斯坦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数学家华罗庚

  不论你有多么聪明,也不论你基础有多么差,只要勤奋,都能获得成功。

  ——暂时还没有“家”颜老师

  10、读到这儿你心中有什么感受?

  11、还是让我们再一次齐读大屏幕上的几句话:

  投影7: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12、总结:

  是啊,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必须也只有靠勤奋二字,我们中华民族古来就有勤劳的优良传统,也留下了许许多多家喻户晓的勤奋成才的感人故事,像头悬梁、锥刺骨,像凿壁偷光,像闻鸡起舞,像囊萤映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勤奋会拉长我们的生命,会让我们短暂的生命变得有价值、有光彩!

  附:板书

  13、说勤奋桥梁(图)理想境界

《说勤奋》教学设计2

  《说勤奋》是一篇说理性较强的文章,说勤奋教学设计。课文通过古今两个具体事例,告诉读者: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全文共4节。第一节通过设问的形式明确地摆出了自己的观点: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第二节列举了司马光的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第三节写的是童第周勤奋成才的故事。第四节是对全文的总结,号召同学们不忘勤奋,一生勤奋,长大才能有所作为。

  教学目标 :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的事例,从中受到教育。

  3、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长大后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重点:

  学*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的事例,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难点 :

  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长大后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1、师板书勤字(书写认真),我们从小就应当要认认真真写好*字,堂堂正正做好*人。(及时而巧妙地将一些生活哲理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将育人与教书融为一体)请生读(正音:qin)。

  问:勤的右边为什么是个力字?

  板书奋字,学生齐读勤奋一词,并为它找近义词。

  师: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谈谈这勤奋二字。(板书说字,学生读课题)(从勤字入手,让学生初步感知勤奋的含义,为下面的学*作了必要的准备。)

  2、解题:曾经有人对你说过有关勤奋的话吗?谁?是怎么说的?(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区分勤奋与勤劳等近义词,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勤奋的含义。)

  二、新授

  1、整体感知课文。

  师:下面请同学们迅速把书翻开到《说勤奋》一课,用最快的速度读课文,找一找作者对勤奋的观点是什么?用横线画出来。(直奔课文中心,突出主题,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感悟课文,也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整体把握。)

  指名说。

  2、出示投影: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①、理解第一句:生读,并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对这句话的理解很重要,只有懂得了这句话的含义,才能真正领悟作者的观点。)

  ②、理解第二句。师读第一遍(强调只有一词):听出什么来了?(引导学生体会:要想有所作为,只能靠勤奋)生齐读。

  师读第二遍(强调一生一词):听出什么了?(引导学生体会:要坚持不懈的勤奋,才能成功)

  生齐读以上两句话。(教给学生读悟课文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来理解课文。)

  3、学*事例

  ①、师:作者就这两句话对你说十遍,你相信吗?说一百遍呢?说一千遍呢?这样说有说服力吗?那要怎么样才有?(让学生自己体会有事例才有说服力。)

  师:作者举了谁的例子?为什么举他们的例子?(让学生体会:用最具有代表性的、众所周知的事实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才会更具有说服力。)

  ②、师:课文中的两个人成功了吗?读课文,从中找出有关他们成功的句子。

  生自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师:他们成功靠什么?(勤奋)划出能体现出他们勤奋的句子。(打破了常规的程序,采用了倒叙,有三方面好处:先在学生心中树起成功的典型,为下面的说勤奋蓄势;接下来的教学不必在这上面纠缠,可以使整个教学过程 变得简洁,更加突出文章的中心和教学重点;承接上一个环节,使得整个教学环环相扣,一脉相通。)

  ③、学*司马光的例子

  出示投影:他却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根据时间上的不同,让学生体会:一生勤奋)

  教师要抓住一遍又一遍、滚瓜烂熟、稍微、警枕等词,让学生体会司马光的勤奋。

  师:读大屏幕上的两句话,好好体会司马光的勤奋。(生自由读、齐读)

  ④、学*童第周的事例

  生读相关句子。(引导学生抓住起早贪黑一词,体会童第周的勤奋。)

  ⑤、师:下面我们来把司马光和童第周的勤奋放在一起读读。老师从课文二、三自然段里找出了四个词

  出示投影:抓紧时间睡觉时天刚亮睡觉前

  师:从这几个词里,你有没有发现勤奋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是什么?(指名说)

  小结:(深情地)对于时间,有人说过: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力量;对于时间,鲁迅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是有的;对于时间,刘老师想说:勤奋的人总觉得时间那么短,懒惰的人总觉得时间那么长。(先单独学*童第周和司马光勤奋事例,再把两者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引领学生逐层感悟)

  三、延伸与拓展

  1、出示投影:同学们一定还记得那个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吧,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

  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到了17岁才进中学。第一学期他的学*成绩很差

  师:比较这两句话,看能比出什么来?(引导学生体会:不管你有多聪明,也不管你基础有多差,都要靠努力,才会成功。)

  (对课文内容进行了延续和提升,让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这里得到一次升华。)

  2、请看几句名人名言。

  出示投影:

  成功=1份天才+99份汗水。发明家爱迪生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数学家华罗庚

  不论你有多么聪明,也不论你基础有多么差,只要勤奋,都能获得成功。

  暂时还没家的刘老师

  (生自由读,说说自己对这些名言的理解)

  3、小结:但愿我们每位同学都能通过自己的勤奋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

  4、生齐读名言

《说勤奋》教学设计3

  一、质疑导入,激发兴趣

  (一)复*词语

  桥梁基础枕头*惯远渡重洋稍微一动有所作为名列前茅

  ①词语复*,不同于第一教时的词语教学,重点抓“梁”、“茅”,通过理解字词意思来记住字形,达到正确书写的目的。

  (二)昨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初读了课文,你们知道课文讲了哪几个有关勤奋的故事?

  (三)老师有一个疑问,想请同学们来帮助解决这个疑问。既然课文讲了两个有关勤奋的故事,为什么课题不用《勤奋的故事》,而要用《说勤奋》作为课题呢?请大家自由地读读课文,再讨论交流。

  ②帮老师释疑,一方面激发学生探究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整体感知了全文。

  二、自由选择,精读感悟

  (一)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想一想这一段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2)比较句子

  ③通过读,让学生咀嚼体会;通过读,培养语感;通过读,感悟语句表达要正确、具体、形象。

  a.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b.成功者所取得的成就,是他们用艰辛的劳动换来的。

  c.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读第一句。“手中的鲜花”指什么?“汗水和心血”又指什么?

  第一句与第二句相比,哪一句好?为什么?

  齐读第三句,第三句与第一句比,多了哪些词?哪一句好?为什么?

  齐读第一段。

  (二)小组学*第二、三自然段

  1、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个例子,合作学*。要求:小组先确定学*哪一自然段,然后各自轻声读一遍,再划出说明勤奋的句子,注意不要多划也不要少划。划好之后,互相交流,谈谈自己的理解。

  ④确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努力建立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研究以及合作学*的机制。

  2、第二自然段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能不能把司马光刻苦、勤奋的精神通过你的朗读感染给大家?

  讨论:哪些地方说明司马光很勤奋?

  什么叫“警枕”?(用书上的语句回答)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警枕的作用?

  看录像。哪一样东西最能引起你的注意?为什么?

  ⑤先学文,再看录像,再者结合谈感想,进一步凸现司马光的勤奋。

  指导背诵:说说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先写小时候怎么勤奋,再写长大以后,更加勤奋,最后写取得的成果)

  ⑥注意学法指导,理清顺序,帮助记忆。

  3、第三自然段

  认真默读一遍,有没有不懂的地方,请提出来。

  ⑦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摸清学情,有的放矢。

  出示句子: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⑧抓住这句话,牵一发而动全身。

  “拙”什么意思?课文中又是指什么呢?童第周是如何“勤能补拙”的呢?

  指导背诵:用什么办法把这一段话记住。

  小组讨论:司马光与童第周相比,哪些地方相同的?哪些地方是不同的?

  ⑨这是一个很有思考价值的开放性问题,答案没有唯一性,通过讨论感悟作者选材精心;天资好的人,通过努力能成才;基础差的,只要不气馁,同样可以取得成就。

  归纳两段的段意。

  4、齐读第四段。

  三、课外延伸,拓展阅读

  1、看录像:这一段录像你能不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凿壁借光)你还知道哪些成语与勤奋有关?

  ⑩积累语言,化消极词汇为积极词汇。

  2、学*几句与勤奋有关的名人名言。选一两句你喜欢的,读一读。

  自己应为之事,勿求他人,今日应为之事,勿等明日。

  ——孙中山

  懒惰像生锈一样,比操劳更有消耗身体,经常用的钥匙,总是亮闪闪的。

  ——富兰克林

  天才就是勤奋。

  ——歌德

  春天不播种,夏天就不生长,秋天就不能收割,冬天就不能品尝。

  ——海德

  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有几分勤学苦练,天资就能发挥几分;天资的充分发挥和个人的勤学苦练是成正比例的。

  ——郭沫若

  在天才和勤奋之间,我毫不迟疑地选择勤奋,她几乎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产婆。

  ——家因斯坦

  3、如果这篇课文再增加一个勤奋成才的事例,你认为选什么为好?为什么?你能帮作者写一个事例吗?

  ⑾读中学写,写中促读,读写结合。

  设计意图: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让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在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这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需要重点探讨的一个热点问题。

  本教时设计紧扣“勤奋”两字,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经历一个由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体会“勤奋”是通过哪些事例、什么样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让学生在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之间走一个来回。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为此,笔者在教学两个具体事例的过程中,努力营造一个能够让每一个学生都愿积极参与、都能自主选择的开放的学*环境,教师参与其中,关注学*过程和方法,努力让学生在自由而充分的学*活动中生成智慧,能力,提高素养。

  第二个事例,采用质疑探究,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之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最后由“课本”向“课本外”延伸,说成语,读名句,写事例,帮助学生营造“大语文学*”的时空,引导学生将课内外知识联系起来,运用课堂上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去解决实际问题。读中学写、写中促读、在学中做,在做中创。

《说勤奋》教学设计4

  学*目标:

  1、学*司马光和童第周勤奋成才的故事,懂得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的道理。

  2、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3、略知说理文的篇章结构,摆事实,讲道理。

  重点难点:

  懂得勤奋能使天资聪明的人成才,反之也会流于*庸;勤奋也能使基础较差的人成为可用之才,不应自暴自弃。懂得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勤能补拙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上节课学*了第一段,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二、细读第二自然段:

  1、课文围绕“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这一中心,作者主要写了哪两个人勤奋成才的故事?(相机板书:司马光、童第周)

  2、大家一定还记得一年级学过的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司马光小时候是个怎样的孩子?板书(天资聪明)

  3、天资聪明的司马光长大后取得了什么成就呢?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讨论:(1)司马光手中的鲜花是什么?“终于”这个词说明了什么?“警枕”的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司马光怎样用汗水和心血去浇灌的?(引导学生边读边找出书上有关词语和句子。理解“滚瓜烂熟”“一遍又一遍”)

  (3)司马光的事例告诉我们(板书):“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4)自由练读第二自然段

  (5)指名读,师与生一起评点,是否读出了司马光的刻苦、勤奋?

  4、小结:砸缸救人的司马光从小就天资聪明,但是他依然始终如一地勤奋学*,最后写成了名留千古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这就充分说明了“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处理教材、设计教学要大胆、独特。先了解名人成就,再探讨个中原因,对于学生深刻领悟勤奋的巨大作用,无疑更加巧妙、合理]

  三、细读第三自然段:

  1、学生自学,完成下列思考题,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有关的词句画出来:

  (1)童第周手中的鲜花是什么?

  (2)童第周的情况和司马光相比有什么不同?

  (3)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为什么他同样取得了成功?

  (4)童第周的成功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自学问题的设计很有讲究,要有一定的内容跨度,要有逐步的层次递进,要有广阔的拓展空间,要有足够的思考强度,值得反复推敲,精心设计。]

  2、小组交流讨论

  3、师生围绕思考题交流探讨

  4、学生讨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这句话的含义,老师相机板书。

  5、指导朗读

  6、让学生根据板书小节,引导学生明确:不论天资聪明还是基础比较差的人,只要勤奋,都可以成才。

  7、齐读两句名言,大家认为这两句名言好吗?好,就让我们一起把它抄在自己笔记本的首页,时刻勉励自己。

  [语文课堂应培养学生勤动笔的*惯,可以记录教师板书,可以记录课堂上随机产生的佳词妙句。注重这种积累,会让学生受益无穷。]

  四、学*第四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主要写了什么?

  2、这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3、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谈谈学*了这一课的感想,并写在小作本上。

  [注重教学的深化、拓展、延伸。一堂课上完了,学生系统地整理学*的收获,将思考、感悟、情感形诸文字,是学*过程的延伸,是学*效果的深化,是语文能力的提升,可谓一举多得。]

  附、板书: 13说

  司马光(天资聪明) 编写《资治通鉴》 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童第周(基础差,起步晚) 完成青蛙卵剥离手术勤能 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说勤奋》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长大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过程:

  一、对话课题——解读文体

  1、出示成语:闻鸡起舞、悬梁刺股、凿壁借光、囊萤映雪。

  2、对话课题:

  (1)板书:勤奋。举例说说你对“勤奋”的理解。

  (2)板书:说。题目中的“说”是什么意思?

  (“说”是一种文体,有讨论、议论、论述、论说的意思。这是一篇说理性的课文。)

  二、对话字词——解读大意

  1、出示生字词,读准字音。

  (1)一类生字词:枕头、稍微、期末、校园、*惯、远渡重洋、基础、社会。

  (2)二类生字词:资治通鉴、毫不气馁、名列前茅、剥离、良训。

  2、自由交流理解的生字词。

  3、指名逐节朗读,说说每节的大意。

  板书:桥梁是勤奋;司马光勤奋;童第周勤奋;一生要勤奋。

  (通过板书,凸显课文的中心——“勤奋”。)

  三、对话第1节——解读观点

  1、自读自悟:读了第1节,你明白了什么?

  2、师生对话。

  (1)“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换个句式可以怎么说?

  (这是一个比喻句,也是一个设问句。引导学生既关注语言内容,也关注语言形式。)

  (2)“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这句话中“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汗水和心血”各是什么意思?彼此有什么联系?

  (3)出示补充材料一,朗读。

  “成功之花,人们只羡慕它现实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却浸透了风雨。”——冰心

  “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爱迪生

  (4)读了第1节后,你有什么感受?

  3、齐读第1节。

  4、师述过渡:勤奋是不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不是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呢?接下来,让我们读读“司马光”和“童第周”的事例。

  四、对话第2节——解读司马光

  1、交流有关司马光的资料:课前大家搜集了哪些司马光的资料,简单说一说。

  (北宋大臣,史学家。《资治通鉴》:按历史年代编写,从战国时期公元前403年到五代时期公元959年,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小时候砸缸救人。)

  2、自读自悟,圈点批注:司马光的“勤奋”从哪里可以读出?

  3、围绕勤奋,师生对话。

  (1)小时候:“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一直”、“滚瓜烂熟”。

  引读:

  春天,春色满园,蝶飞燕舞,哥哥、弟弟读了一会书就去玩了——(生读)

  夏天,酷暑难耐,屋内闷热,哥哥、弟弟读了一会书就去玩了——(生读)

  秋天,秋高气爽,满山红叶,哥哥、弟弟读了一会书就去玩了——(生读)

  冬天,银装素裹,堆雪人打雪仗,哥哥、弟弟读了一会书就去玩了——(生读)

  (2)长大后:“更加”、“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继续读书写作”、“警枕”、“19年”。

  (引导学生想象一下,头枕着“警枕”睡觉是怎样的情景。)

  4、读了司马光勤奋成才的事例,你有什么感受?

  5、引读:司马光勤奋成才的事例,说明——(生读)“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五、对话第3节——解读童第周

  1、交流有关童第周的资料:课前大家搜集了哪些童第周的资料,简单说一说。

  (我国著名生物学家,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在比利时留学,完成高难度的青蛙卵剥离手术,在欧洲生物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自读自悟,圈点批注:童第周的“勤奋”从哪里可以读出?

  3、围绕勤奋,师生对话。

  (1)“成绩很差”、“毫不气馁”、“急起直追”、“天刚亮——读书”、“睡觉前——回顾”、“改进学*方法”、“名列前茅”。

  (2)出示补充材料二,默读。

  童第周17岁才进中学。他文化基础差,学*很吃力,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均成绩才45分。校长要他退学,经他再三请求,才同意让他跟班试读一个学期。

  第二学期,童第周更加发愤学*。每天天没亮,他就悄悄起床,在校园的路灯下面读外语。夜里同学们都睡了,他又到路灯下面去看书。值班老师发现了,关上路灯,叫他进屋睡觉。他趁老师不注意,又溜到厕所外边的路灯下面去学*。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赶上来了,各科成绩都不错,数学还考了100分。童第周看着成绩单,心想:“一定要争气。我并不比别人笨。别人能办到的事,我经过努力,一定也能办到。”

  (3)童第周的勤奋,让你想起了哪些成语?

  (闻鸡起舞、悬梁刺股、凿壁借光、囊萤映雪、废寝忘食……)

  4、读了童第周勤奋成才的事例,你有什么感受?

  出示句子:由此可见,即使基础比别人差一些,只要肯下功夫,也是照样可以成才的。正如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所说,“勤奋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1)交流有关华罗庚的资料。

  (华罗庚:我国著名数学家。初中毕业后刻苦自学,取得优异成绩。创立“优选法”、“统筹法”。)

  (2)说说“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的意思。

  (3)举自己或别人的事例,来谈谈自己的观点。

  5、引读:童第周勤奋成才的事例,说明——(生读)“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六、对话第4节——深化观点

  1、指名朗读。

  2、观点争辩:有人说,如今,我们生活和学*条件改善了,“勤奋”二字可以不提了。你认为呢?

  3、出示句子: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请联系文中司马光、童第周的具体事例,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齐读。

  七、对话作者——解读结构

  1、自读自悟全文:作者是怎样来一层一层“谈勤奋”的?

  2、师生对话。

  首先,提出观点——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

  接着,证明观点——司马光和童第周靠勤奋成才;

  最后,深化观点——要不忘勤奋,要一生勤奋。

  3、司马光和童第周都是靠勤奋成才的,这两个事例不是有些重复吗?

  司马光:古代的,是天资聪颖的人靠勤奋成才的。

  童第周:现代的,是基础较差的人靠勤奋成才的。

  (选择有代表性、有说服力的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4、练笔:现在,请你再举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例,来说说“勤奋”。

  八、诵读名言

  出示补充材料三,诵读。

  1、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

  2、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张衡

  3、诚实和勤勉,应该成为你永久的伴侣。——富兰克林

  4、人的大脑和肢体一样,多用则灵,不用则废。在掌握了所读东西的记忆特征后,就惟有勤奋二字了。——茅以升

  5、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鲁迅

  6、在天才和勤奋之间,我毫不迟疑地选择勤奋,它几乎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生婆。

  教材简析

  《说勤奋》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5课,这是一篇说理性较强的议论文。课文以“勤奋”为主线贯穿始终,通过古今两个具体事例——司马光、童第周勤奋成才,告诉读者: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这篇课文观点鲜明,说理透辟,语言凝练,行文简洁,是篇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

  教学理念

  议论文的文体特征,决定了小学生阅读这篇课文是有一定的难度。它不像记叙文那样有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优美生动的意境画面,它长于说理,巧于论证。这些对于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过于抽象,缺乏情趣,因此绝大多数学生对这篇课文的阅读兴致不高。

  教学这篇课文,可以凸显以下三个设计理念:

  1、扣住“勤奋”,层层对话。“勤奋”是本课的中心论点,课文的四个自然段围绕“勤奋”,分别写了: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司马光勤奋成才;童第周勤奋成才;不忘勤奋、一生勤奋。

  教学中,要扣住“勤奋”这一核心话题,引导学生到文章的字里行间,找到勤奋的注脚,读懂勤奋的内涵。引导学生与文本、文本中的人物、文本外的经历,展开层层对话,使“勤奋”这个中心论点,不只停留于文本之中、概念之中,而成为一种感性的体验、实在的行动。在引导学生与“勤奋”的不断对话过程之中,将“文”与“道”自然地契合在一起。

  2、解读“事例”,感性对话。课文中所选择的两个事例非常典型,一个是古代的,一个是现代的,一个是天资聪颖的人靠勤奋成才的,一个是基础较差的人靠勤奋成才的。这样的事例,说理深刻,令人信服。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事例、人物之中,感性而细致地解读司马光、童第周的“勤奋”。要引导学生品味诸如“躲在”、“一遍又一遍”、“一直”、“滚瓜烂熟”、“警枕”、“毫不气馁”、“急起直追”、“每天天刚亮”、“晚上睡觉前”等词句,设身处地、切己体察来感悟“勤奋”二字的内涵,与这两个人作一次感性的对话。

  3、引入“生活”,延伸对话。阅读这篇课文,一定要引导学生把自己放到课文之中,不断地向自己追问:我是这样吗?我会怎么做?我有这样的经历吗?……特别是要能在对话的过程中,激活学生的相似生活经历,把学生的学*生活体验引入课堂,并加注在文本解读中,就一定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种引入生活的延伸性对话,能让文本解读得更饱胀,能让学生体验得更深刻。

《说勤奋》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的事例,从中受到教育。

  3、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长大后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重点:学*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的事例,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难点: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长大后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板书“勤”字(书写认真),我们从小就应当要认认真真写好*字,堂堂正正做好*人。(及时而巧妙地将一些生活哲理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将育人与教书融为一体)请生读(正音:qin)。

  问:勤的右边为什么是个“力”字?

  板书“奋”字,学生齐读“勤奋”一词,并为它找近义词。

  师: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谈谈这“勤奋”二字。(板书“说”字,学生读课题)(从“勤”字入手,让学生初步感知勤奋的含义,为下面的学*作了必要的准备。)

  2、解题:曾经有人对你说过有关“勤奋”的话吗?谁?是怎么说的?(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区分“勤奋”与“勤劳”等近义词,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勤奋”的含义。)

  二、新授

  1、整体感知课文。

  师:下面请同学们迅速把书翻开到《说勤奋》一课,用最快的速度读课文,找一找作者对勤奋的观点是什么?用横线画出来。(直奔课文中心,突出主题,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感悟课文,也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整体把握。)

  指名说。

  2、出示投影: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①、理解第一句:生读,并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对这句话的理解很重要,只有懂得了这句话的含义,才能真正领悟作者的观点。)

  ②、理解第二句。师读第一遍(强调“只有”一词):听出什么来了?(引导学生体会:要想有所作为,只能靠勤奋)生齐读。

  师读第二遍(强调“一生”一词):听出什么了?(引导学生体会:要坚持不懈的勤奋,才能成功)

  生齐读以上两句话。(教给学生读悟课文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来理解课文。)

  3、学*事例

  ①、师:作者就这两句话对你说十遍,你相信吗?说一百遍呢?说一千遍呢?这样说有说服力吗?那要怎么样才有?(让学生自己体会有事例才有说服力。)

  师:作者举了谁的例子?为什么举他们的例子?(让学生体会:用最具有代表性的、众所周知的事实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才会更具有说服力。)

  ②、师:课文中的两个人成功了吗?读课文,从中找出有关他们成功的句子。

  生自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师:他们成功靠什么?(勤奋)划出能体现出他们“勤奋”的句子。(打破了常规的“程序”,采用了“倒叙”,有三方面好处:先在学生心中树起成功的典型,为下面的“说勤奋”蓄势;接下来的教学不必在这上面纠缠,可以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简洁,更加突出文章的中心和教学重点;承接上一个环节,使得整个教学环环相扣,一脉相通。)

  ③、学*司马光的例子

  出示投影:他却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根据时间上的不同,让学生体会:一生勤奋)

  教师要抓住“一遍又一遍”、“滚瓜烂熟”、“稍微”、“警枕”等词,让学生体会司马光的勤奋。

  师:读大屏幕上的两句话,好好体会司马光的勤奋。(生自由读、齐读)

  ④、学*童第周的事例

  生读相关句子。(引导学生抓住“起早贪黑”一词,体会童第周的勤奋。)

  ⑤、师:下面我们来把司马光和童第周的“勤奋”放在一起读读。老师从课文二、三自然段里找出了四个词——

  出示投影:抓紧时间睡觉时天刚亮睡觉前

  师:从这几个词里,你有没有发现勤奋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是什么?(指名说)

  小结:(深情地)对于时间,有人说过: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力量;对于时间,鲁迅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是有的;对于时间,刘老师想说:勤奋的人总觉得时间那么短,懒惰的人总觉得时间那么长。(先单独学*童第周和司马光勤奋事例,再把两者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引领学生逐层感悟)

  三、延伸与拓展

  1、出示投影:同学们一定还记得那个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吧,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

  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到了17岁才进中学。第一学期他的学*成绩很差……

  师:比较这两句话,看能比出什么来?(引导学生体会:不管你有多聪明,也不管你基础有多差,都要靠努力,才会成功。)

  (对课文内容进行了延续和提升,让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这里得到一次升华。)

  2、请看几句名人名言。

  出示投影:

  成功=1份天才+99份汗水。——发明家爱迪生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数学家华罗庚

  不论你有多么聪明,也不论你基础有多么差,只要勤奋,都能获得成功。

  ——暂时还没“家”的刘老师

  (生自由读,说说自己对这些名言的理解)

  3、小结:但愿我们每位同学都能通过自己的勤奋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

  4、生齐读名言

《说勤奋》教学设计7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深刻感悟文章内涵,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长大了做一个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

  教学过程:

  一、板书导入,初步感知勤奋的意思

  1、板书课题。

  板书“勤”字。认识它吗?为什么右边是个“力”字?

  板书“奋”字。齐读。给他找个兄弟。(勤劳、努力、刻苦、奋发)

  师: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谈谈这“勤奋”二字。板书“说”字。

  二、交流观点,树起正确的勤奋观点

  过度:曾经有人对你说过有关“勤奋”的话吗?谁?怎么说的?

  2、你认为我们要不要或该不该勤奋?为什么?(自由阐发观点,指导用上关联词,如:因为只有勤奋,我们才能取得好成绩,才能做有用的人。)

  3、你认为我们可不可以不勤奋?为什么?

  师述:我认为人必须勤奋,没有什么要不要、该不该、可不可以,谁让你是人的呢?要想一生懒惰,那么来世就去做猪。

  4、虽然,勤奋对一个人这么重要,但老师还是发现生活中有不少人并不勤奋,那是为什么?(怕吃苦,图享受)谁不想快快活活、轻轻松松、舒舒服服过日子,你们怕不怕吃苦?

  投影1:我们要勤奋,我们不怕吃苦!齐读。(读得有决心)

  5、好了,现在我们的观点和课文中的观点不谋而合,找一找课文中的观点。指名说。

  投影2: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1)自由读。

  (2)指名读第一句。谁能把这句话说明白点?(换一种说法)课文中还有一句话你能说明白吗?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3)老师读第二句:先强调“只有”一词,问学生听出什么来了?再强调“一生”一词,问学生听出什么来了?齐读。

  三、以理服人,感悟文中勤奋成才的例子

  6、作者就说这两句话,说一百遍你相信吗?说一千遍呢?那要怎样你才相信?(举例)

  师:对了,用事实说话,事实胜于雄辩。

  7、作者举了谁的例子?(司马光,童第周)怎么不举老师我的例子的?

  师:我们又学到一点:用最具有代表性的、众所周知的事实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8、司马光和童第周实现理想(成功)了吗?书上怎么说的?

  9、他们的成功靠的是什么?(勤奋)从书中找出有关句子画出来。

  a、司马光的事例

  (1)读课文。

  投影3:他却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2)感悟第一句:什么叫“滚瓜烂熟”?他是怎么做到滚瓜烂熟的?(一遍又一遍)一遍又一遍就是两遍吗?(不知多少遍)这就是“勤奋”!

  比较他和哥哥、弟弟的不同,从中能比较出什么?(仅仅比较出司马光很勤奋吗?从而知道勤奋是件吃苦的事,许多人都吃不了这个苦)

  (3)感悟第二句:司马光的枕头与我们*时用的枕头有什么不同?用这种枕头你*惯吗?为什么?司马光把这种枕头称为学生说(警枕)。为什么叫它“警枕”?这里的警应是什么意思?(警戒、提醒)提醒他什么?(时时刻刻都不要浪费时间,要抓紧时间学*和写作)这就是“勤奋”!

  b、童第周的事例

  指名读课文。

  从这段话里,我们可以读出四个字,是什么?(起早贪黑)同样这也是“勤奋”!

  c、司马光和童第周的事例比较

  投影4:抓紧时间睡觉时

  天刚亮睡觉前

  从这几个词里,你又没有发现勤奋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珍惜时间)

  投影5:同学们一定还记得那个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吧,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

  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到了17岁才进中学。第一学期他的学*成绩很差……

  比较这两句话,能比出什么来?有以下三点:

  (1)一个是古代,一个是现代,古今中外,哪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不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2)司马光从小聪慧,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

  (3)不管你是聪明也好,笨也好,只要努力,都能成功。

  不管你是聪明也好,笨也好,要想获得成功,都要靠勤奋。

  投影6:名人名言:

  成功=1份天才+99份汗水。

  科学家爱因斯坦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数学家华罗庚

  不论你有多么聪明,也不论你基础有多么差,只要勤奋,都能获得成功。

  暂时还没有“家”颜老师

  10、读到这儿你心中有什么感受?

  11、还是让我们再一次齐读大屏幕上的几句话:

  投影7: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12、总结:

  是啊,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必须也只有靠勤奋二字,我们中华民族古来就有勤劳的优良传统,也留下了许许多多家喻户晓的勤奋成才的感人故事,像头悬梁、锥刺骨,像凿壁偷光,像闻鸡起舞,像囊萤映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勤奋会拉长我们的生命,会让我们短暂的生命变得有价值、有光彩!

《说勤奋》教学设计8

  一、质疑导入,激发兴趣

  (一)复*词语

  桥梁基础枕头*惯远渡重洋稍微一动有所作为名列前茅

  ①词语复*,不同于第一教时的词语教学,重点抓“梁”、“茅”,通过理解字词意思来记住字形,达到正确书写的目的。

  (二)昨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初读了课文,你们知道课文讲了哪几个有关勤奋的故事?

  (三)老师有一个疑问,想请同学们来帮助解决这个疑问。既然课文讲了两个有关勤奋的故事,为什么课题不用《勤奋的故事》,而要用《说勤奋》作为课题呢?请大家自由地读读课文,再讨论交流。

  ②帮老师释疑,一方面激发学生探究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整体感知了全文。

  二、自由选择,精读感悟

  (一)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想一想这一段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2)比较句子

  ③通过读,让学生咀嚼体会;通过读,培养语感;通过读,感悟语句表达要正确、具体、形象。

  a.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b.成功者所取得的成就,是他们用艰辛的劳动换来的。

  c.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读第一句。“手中的鲜花”指什么?“汗水和心血”又指什么?

  第一句与第二句相比,哪一句好?为什么?

  齐读第三句,第三句与第一句比,多了哪些词?哪一句好?为什么?

  齐读第一段。

  (二)小组学*第二、三自然段

  1、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个例子,合作学*。要求:小组先确定学*哪一自然段,然后各自轻声读一遍,再划出说明勤奋的句子,注意不要多划也不要少划。划好之后,互相交流,谈谈自己的理解。

  ④确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努力建立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研究以及合作学*的机制。

  2、第二自然段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能不能把司马光刻苦、勤奋的精神通过你的朗读感染给大家?

  讨论:哪些地方说明司马光很勤奋?

  什么叫“警枕”?(用书上的语句回答)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警枕的作用?

  看录像。哪一样东西最能引起你的注意?为什么?

  ⑤先学文,再看录像,再者结合谈感想,进一步凸现司马光的勤奋。

  指导背诵:说说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先写小时候怎么勤奋,再写长大以后,更加勤奋,最后写取得的成果)

  ⑥注意学法指导,理清顺序,帮助记忆。

  3、第三自然段

  认真默读一遍,有没有不懂的地方,请提出来。

  ⑦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摸清学情,有的放矢。

  出示句子: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⑧抓住这句话,牵一发而动全身。

  “拙”什么意思?课文中又是指什么呢?童第周是如何“勤能补拙”的呢?

  指导背诵:用什么办法把这一段话记住。

  小组讨论:司马光与童第周相比,哪些地方相同的?哪些地方是不同的?

  ⑨这是一个很有思考价值的开放性问题,答案没有唯一性,通过讨论感悟作者选材精心;天资好的人,通过努力能成才;基础差的,只要不气馁,同样可以取得成就。

  归纳两段的段意。

  4、齐读第四段。

  三、课外延伸,拓展阅读

  1、看录像:这一段录像你能不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凿壁借光)你还知道哪些成语与勤奋有关?

  ⑩积累语言,化消极词汇为积极词汇。

  2、学*几句与勤奋有关的名人名言。选一两句你喜欢的,读一读。

  自己应为之事,勿求他人,今日应为之事,勿等明日。

  ——孙中山

  懒惰像生锈一样,比操劳更有消耗身体,经常用的钥匙,总是亮闪闪的。

  ——富兰克林

  天才就是勤奋。

  ——歌德

  春天不播种,夏天就不生长,秋天就不能收割,冬天就不能品尝。

  ——海德

  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有几分勤学苦练,天资就能发挥几分;天资的充分发挥和个人的勤学苦练是成正比例的。

  ——郭沫若

  在天才和勤奋之间,我毫不迟疑地选择勤奋,她几乎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产婆。

  ——家因斯坦

  3、如果这篇课文再增加一个勤奋成才的事例,你认为选什么为好?为什么?你能帮作者写一个事例吗?

  ⑾读中学写,写中促读,读写结合。

  设计意图: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让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在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这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需要重点探讨的一个热点问题。

  本教时设计紧扣“勤奋”两字,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经历一个由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体会“勤奋”是通过哪些事例、什么样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让学生在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之间走一个来回。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为此,笔者在教学两个具体事例的过程中,努力营造一个能够让每一个学生都愿积极参与、都能自主选择的开放的学*环境,教师参与其中,关注学*过程和方法,努力让学生在自由而充分的学*活动中生成智慧,能力,提高素养。

  第二个事例,采用质疑探究,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之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最后由“课本”向“课本外”延伸,说成语,读名句,写事例,帮助学生营造“大语文学*”的时空,引导学生将课内外知识联系起来,运用课堂上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去解决实际问题。读中学写、写中促读、在学中做,在做中创。

《说勤奋》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9个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10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4、懂得勤奋是通向理想境界的桥梁,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

  1、懂得“司马光”、“童第周”有辉煌的成就是因为他们刻苦勤奋。

  2、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

  1、学*司马光和童第周勤奋成才的故事,懂得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的道理。

  2、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3、略知说理文的篇章结构,摆事实,讲道理。

  【重点难点】

  让学生懂得成功= 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勤能补拙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上节课学*了第一段,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2、课文围绕“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这一中心,作者主要写了哪两个人勤奋成才的故事?(相机板书:司马光、童第周)

  二、细读第二、三自然段

  1、齐读课文二、三自然段。

  师:听你们整齐的朗读,真是一种享受。不过,老师想学齐泯王,不听你们齐“奏”,想听你们一个个“吹”,见识你们各人的真功夫。谁敢出来?

  2、指名读。

  师:有勇气,你百分之百不是南郭先生。

  (1)、正音。滚瓜烂熟(shu)、剥(bo)离;远渡重洋(chong)

  (2)、生字形*字辨别:期末(己、由)稍微(悄、俏)、社会(杜)、基础(拙)

  (3)、理解词语并造句:滚瓜烂熟、名列前茅(首屈一指)、急起直追(换奋发向上的词)、毫不气馁。

  3、默读课文。

  师:刚才,我们把课文读两遍了,我告诉大家,学语文一定要靠读,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就读准了,读不顺的句子多读几遍就读顺了,不理解的地方多读几遍就读明白了。当然,学语文不能光是读,都让你们读去了,读完下课,各走各的,读了以后各人有什么感受、体会、发现、疑问、联想,大家彼此都不知道,那又何必要几十人拥挤在这一间屋子里干什么呢?是吧!那你们说,不光要读,还要干什么?要坚持自己的观点,实话实说,怎么想的就怎么说。好了,现在我还想请大家读课文,不过要求高了,读完要谈想法。建议大家默读,这样便于思考,可以在你认为有想法的地方勾勾画画,做个批注。会批注吗?

  4、师生交流。第二自然段涉及以下话题:

  (1)、从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可以看出司马光小时候是个怎样的孩子?板书(天资聪明)

  (2)、天资聪明的司马光长大后取得了什么成就呢?

  司马光手中的鲜花是什么?司马光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容易吗?从哪个词可看出来?“终于”这个词说明了什么?(指出“终于”一词说明《资治通鉴》是司马光花费心血和汗水换来的)怎样读好这一句?

  司马光勤奋表现在哪些地方?他付出的汗水和心血是什么?(引导学生边读边找出书上有关词语和句子。理解“滚瓜烂熟”“一遍又一遍”)

  (抓住:“每当”、“却”、“一遍又一遍”、“一直”、“滚瓜烂熟”等词体会司马光的惜时,读书次数多、时间长、程度深,以及对比手法更突出了司马光的勤奋)

  如何读好这一句?自由练读,读给同桌听,推荐读,注重评议(是否读出了司马光的刻苦、勤奋?)。交流:

  a.小时候别人玩的时候他仍读书。

  b.长大后用“警枕”的自励自勉。文中“警枕”的“警”是什么意思?

  (3)、小结:砸缸救人的司马光从小就天资聪明,但是他依然始终如一地勤奋学*,最后写成了名留千古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这就充分说明了“成功= 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5、师生交流。第三自然段涉及以下话题:

  (1)童第周手中的鲜花是什么?

  (2)童第周的情况和司马光相比有什么不同?从哪些词可看出来?(起步晚,基础差,抓住“17岁才进中学”、“学*成绩很差”)

  (3)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为什么他同样取得了成功?(勤奋)

  抓住“毫不气馁,急起直追”、“天刚亮……就”、“睡觉前……总要……还”等词句体会,怎样读好这些句子?体会童第周的勤奋。你能用几个成语来形容他学*勤奋吗?(起早贪黑、夜以继日、披星戴月等)。但“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赶了上来,学*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终于”一词说明了什么?(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付出艰辛的劳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后来他远渡重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简介“青蛙卵剥离手术”体会“高难度”。

  (4)童第周的成功说明了一个道理:“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从课文中找出语句来理解“勤能补拙”,用“ ”划出。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这是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名言,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勤奋”的名言和故事?(交流、推荐、出示投影)齐读这两句名言,大家认为这两句名言好吗?好,就让我们一起把它抄在自己笔记本的首页,时刻勉励自己。除了司马光、童第周外,你还知道古今中外名人勤奋好学的经典事例?(囊萤照读、凿壁借光、悬梁刺股等)

  6、请你用简短的一句话对他们做一个评价。可以是赞美的语气。

  教师小结:作者通过一古一今两个人的典型事例再一次证明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不论天资聪明还是基础比较差的人,只要勤奋,都可以成才。成功者的成功无一

  不是勤奋刻苦、孜孜以求的结果。

  四、学*第四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主要写了什么?(作者对我们的要求和希望)

  2、齐读最后一句话,(抓住“只有……才能……才能”体会勤奋的意义)

  3、这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总结全文)归纳说理性文章的篇章结构特点:提出观点、举例说明、总结观点。说理方法:摆事实、讲道理。

  4、质疑后学生共同探究:(你的问题很有价值,课后在去找资料解决,好吗?)

  怎么理解“勤奋”?是不是“废寝忘食”、不吃、不喝、不玩、不睡就是“勤奋”?(出示投影)

  五、总结课文:

  今天我们一起学*了《说勤奋》这篇课文,知道了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在今后的学*中,希望同学们能以课文中的司马光、童第周为榜样,学*他们那种勤奋刻苦、孜孜以求的精神,相信你们一定在人生旅途中有所作为,为人民、为社会作出贡献。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我们还可以说:勤奋是 ( 阶梯 );是( 铺路石或成功之母 )。xc


教学设计《说勤奋》合集五篇(扩展3)

——说勤奋教学设计(精选五篇)

  说勤奋教学设计 1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懂“司马光、童第周”有辉煌的成就是因为他们刻苦勤奋。

  2、 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教具学具:

  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揭题

  (板书:勤奋)看到“勤奋”一词,你会想到什么?学生回答。

  今天我们来学*文章《说勤奋》,文中是如何来说勤奋的。(板书: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指名读生字,读准字音。

  2、 自由、轻声读文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划出不理解的地方。

  3、 同桌互读,互问,四人小组讨论疑难问题。

  4、 回答教师问题:你懂了什么?

  5、 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6、 全班质疑问难。

  7、 齐读全文。

  三、细读课文,体会词句的意思。

  过度: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继续学*课文。

  1、 指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 找出主句。 这一自然 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3、 体会交流

  你可知道,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设问)

  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比喻)

  用"鲜花"比喻成功者所取得的成就

  用"汗水"、"心血"比喻成功者付出的努力。

  4、 指导朗读。(个人朗读。全班朗读。)

  5、 归纳板书

  提出观点……………… 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

  这一段用设问的方法提出自己的观点,非常明确,引起读者的思考。

  五、作业 抄生字。

  第二教时

  一、复*检查

  通过上一课的学*,你懂了什么?

  二、学*课文第2节

  我们继续学*下面的课文。

  1、 指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写了谁?(司马光)

  2、 写了司马光的几件事?

  小时候,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就去玩了,他却在

  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长大以后,他更加勤奋。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

  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

  3、体会交流

  A、哥、弟间的对比, ( 指导朗读)

  B、"小时侯"与"长大以后"的具体描写 (指导朗读)

  C、特别"醒枕"的奥秘

  D、取得的成就 (指导朗读)

  6、 两件事说明了什么?哪些词语特别能说明司马光的勤奋。

  7、 指导朗读

  8、 齐读这一段

  9、 归纳板书

  这一段分别写了司马光小时侯和长大以后,勤奋学*的.事情,举了几个例子,通过对比衬托、细节描写等方法突出描写司马光的勤奋,写得特别生动,读了,我们就仿佛能够看到司马光那认真的样儿。

  三、学*课文第3节

  (以同样的方法学*第三自然段

  (1)指读课文

  (2)讲童第周的故事

  (3)找出描写童第周勤奋和取得成就的句子。

  经过半年的努力……………………名列前茅。

  后来他远渡重洋………………………产生了很大影响。

  (4)体会交流

  成绩差不是天生,童第周名列前茅、青蛙卵剥离技

  术所产生的影响,这些事实证明,勤能补拙,成功来自勤奋是真理。

  (5)指导朗读

  (6)归纳板书

  天资聪明的人靠勤奋能成才,反之也会流于*庸;基础

  较差的人靠勤奋同样也能成才,不应自暴自弃。

  举例说明……………… 司马光和童第周的成功事例

  四、学*课文第4节

  (1)齐读课文

  (2)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体会交流

  课文通过司马光和童第周古今两个具体事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

  道理: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

  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3) 造句 : 只有…………才能…………才能…………

  (4)归纳板书

  .总结全文 点明中心

  .总结观点……………… 学*条件好了,但仍然不能忘了勤奋

  五、默读课文,质疑问难

  六、布置作业

  完成《练*与测试》

  说勤奋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的事例,从中受到教育。

  3、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长大后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重点:

  学*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的事例,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难点:

  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长大后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板书勤字(书写认真),我们从小就应当要认认真真写好中国字,堂堂正正做好中国人。(及时而巧妙地将一些生活哲理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将育人与教书融为一体)请生读(正音:qin)。

  问:勤的右边为什么是个力字?

  板书奋字,学生齐读勤奋一词,并为它找近义词。

  师: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谈谈这勤奋二字。(板书说字,学生读课题)(从勤字入手,让学生初步感知勤奋的含义,为下面的学*作了必要的准备。)

  2、解题:曾经有人对你说过有关勤奋的话吗?谁?是怎么说的?(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区分勤奋与勤劳等近义词,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勤奋的含义。)

  二、新授

  1、整体感知课文。

  师:下面请同学们迅速把书翻开到《说勤奋》一课,用最快的速度读课文,找一找作者对勤奋的观点是什么?用横线画出来。(直奔课文中心,突出主题,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感悟课文,也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整体把握。)

  指名说。

  2、出示投影: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①、理解第一句:生读,并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对这句话的理解很重要,只有懂得了这句话的含义,才能真正领悟作者的观点。)

  ②、理解第二句。师读第一遍(强调只有一词):听出什么来了?(引导学生体会:要想有所作为,只能靠勤奋)生齐读。

  师读第二遍(强调一生一词):听出什么了?(引导学生体会:要坚持不懈的勤奋,才能成功)

  生齐读以上两句话。(教给学生读悟课文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来理解课文。)

  3、学*事例

  ①、师:作者就这两句话对你说十遍,你相信吗?说一百遍呢?说一千遍呢?这样说有说服力吗?那要怎么样才有?(让学生自己体会有事例才有说服力。)

  师:作者举了谁的例子?为什么举他们的例子?(让学生体会:用最具有代表性的、众所周知的事实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才会更具有说服力。)

  ②、师:课文中的两个人成功了吗?读课文,从中找出有关他们成功的句子。

  生自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师:他们成功靠什么?(勤奋)划出能体现出他们勤奋的句子。(打破了常规的程序,采用了倒叙,有三方面好处:先在学生心中树起成功的典型,为下面的说勤奋蓄势;接下来的教学不必在这上面纠缠,可以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简洁,更加突出文章的中心和教学重点;承接上一个环节,使得整个教学环环相扣,一脉相通。)

  ③、学*司马光的例子

  出示投影:他却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根据时间上的不同,让学生体会:一生勤奋)

  教师要抓住一遍又一遍、滚瓜烂熟、稍微、警枕等词,让学生体会司马光的'勤奋。

  师:读大屏幕上的两句话,好好体会司马光的勤奋。(生自由读、齐读)

  ④、学*童第周的事例

  生读相关句子。(引导学生抓住起早贪黑一词,体会童第周的勤奋。)

  ⑤、师:下面我们来把司马光和童第周的勤奋放在一起读读。老师从课文二、三自然段里找出了四个词

  出示投影:抓紧时间睡觉时天刚亮睡觉前

  师:从这几个词里,你有没有发现勤奋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是什么?(指名说)

  小结:(深情地)对于时间,有人说过: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力量;对于时间,鲁迅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是有的;对于时间,刘老师想说:勤奋的人总觉得时间那么短,懒惰的人总觉得时间那么长。(先单独学*童第周和司马光勤奋事例,再把两者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引领学生逐层感悟)

  三、延伸与拓展

  1、出示投影:同学们一定还记得那个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吧,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

  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到了17岁才进中学。第一学期他的学*成绩很差

  师:比较这两句话,看能比出什么来?(引导学生体会:不管你有多聪明,也不管你基础有多差,都要靠努力,才会成功。)

  (对课文内容进行了延续和提升,让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这里得到一次升华。)

  2、请看几句名人名言。

  出示投影:

  成功=1份天才+99份汗水。发明家爱迪生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数学家华罗庚

  不论你有多么聪明,也不论你基础有多么差,只要勤奋,都能获得成功。

  暂时还没家的刘老师

  (生自由读,说说自己对这些名言的理解)

  3、小结:但愿我们每位同学都能通过自己的勤奋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

  4、生齐读名言

  说勤奋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学*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的事例,从中受到教育。

  2、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长大后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重点:学*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的事例,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难点: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长大后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复*回顾,把握论点

  1、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十五课《说勤奋》(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这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文章开门见山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

  幻灯出示: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3、齐读观点。

  4、古今中外,涌现了许多手捧鲜花、有所作为的人,文中选取的是哪两个人?(板书有所作为)

  二、细读文本,明白道理

  1、细细读课文二、三自然段,想想司马光和童第周手中的鲜花分别是什么呢?你是从文中哪些句子感受到他们的勤奋的?

  2、学*第二自然段

  司马光:司马光手中的鲜花是什么呢?你是从文中哪些句子感受到司马光的勤奋的?

  交流一:司马光手中的鲜花是什么呢?

  (1)、出示:他用了19年时间,终于编成了著名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①、我们先来看看《资治通鉴》是怎样的一部书。

  史学巨著――《资治通鉴》:这部书是按历史年代编写的,记载了16个朝代1362年的历史,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目的是让建统治者从历代治乱兴亡中取得鉴戒。它为后人研究历史,提供了比较完备的资料,已被人们称为史学瑰宝,其地位堪比《史记》。

  ②、这正是一部有价值的著作,司马光写成这部著作很不容易,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的?

  19年:时间长;持之以恒。

  终于:说明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很不容易,付出了很多汗水、心血。

  ③、补充说明:在整整19年时间里,司马光把全部精力放在这部著作上面,每天工作到深夜,到完成《资治通鉴》的时候,他身体已经十分衰弱,眼睛昏花,牙齿大多脱落了。

  (2)、出示:小时候,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书就去玩了,他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①、什么叫“滚瓜烂熟”?(司马光背书背得熟练 )

  ②、为什么能够“滚瓜烂熟”

  “却”看出比别人努力。

  “一直”,是说司马光读书时没有休息

  “一遍又一遍”朗读次数多,朗读时间长。

  ③、老师请大家注意这个字“躲”,透过这“躲”,我们仿佛能看到这样一幅幅画面:

  3)、出示: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①、“警枕”是什么意思?(警示自己,提醒自己的枕头。)

  ②、用这种枕头你*惯吗?为什么?(点出:稍微)

  ③、司马光为什么要用这种枕头?提醒他什么?(时时刻刻都不要浪费时间,要抓紧时间读书和写作)

  ④、司马光争分夺秒地学*、写作,连睡觉的时间都要挤出来,这就是――勤奋。

  3、学*第三自然段

  童第周:童第周手中的鲜花是什么呢?你又从文中哪些句子感受到童第周的勤奋?

  交流:

  (2)、出示:第一学期末,他的学*成绩很差,但他毫不气馁,急起直追。每天天刚亮,他就在校园里读书。晚上睡觉前,他总是*惯地回顾一下当天的学*内容。他还十分注意改进学*方法。

  ①过渡:在上中学时,童第周的基础比别人差多了,他的考试成绩*均分才40多,学校建议他退学吧,但他同样――“毫不气馁 ,急起直追”。

  理解:毫不气馁――气馁,失掉勇气,失掉信心。

  急起直追――马上行动,迅速赶上基础好、学*成绩优秀的人。

  ②出示:天刚亮,睡觉前

  从这两句话里,我们可以读出一个四字词语――起早摸黑、起早贪黑。说明司马光学*时间长,比一般人勤奋。

  ③他起早贪黑地学*是一天吗?不是――“每天”、“总是”,能够坚持,天天勤奋,时时勤奋。

  ④小结:面对落后,童第周毫不气馁,急起直追,起早贪黑的学*,每天如此,这同样是――勤奋。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读完了课文的两个事例,我不禁有个疑问,作者为什么要举两个事例呢?这两个事例有什么异同?

  同:都是通过勤奋,取得了成功。

  2、小结:看样子,不论天资,不论基础,只有勤奋,才能有所作为。勤奋是成功的唯一法宝。

  说勤奋教学设计 4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9个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10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4、懂得勤奋是通向理想境界的桥梁,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过程】

  一、复*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

  2、检查第一段背诵情况。

  二、细读第二段。

  1、读课文第二段。思考:围绕“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这一中心。作者主要写了哪两个人勤奋成才的故事?(读后交流,板书:司马光、童第周)

  2、细读第2自然段。

  ⑴同学们知道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吗?从这个故事你知道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看出司马光小时候就聪明过人)

  ⑵司马光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用19年时间终于编成了著名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抓住“19年时间”可见时间长,“著名”、“巨著”可见不同一般,可向学生简介《资治通鉴》,进一步更了解成就之大。

  司马光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容易吗?从哪个词可看出来?(指出“终于”一词说明《资治通鉴》是司马光花费心血和汗水换来的)怎样读好这一句?

  ⑶自读课文讨论:司马光勤奋表现在哪些地方?

  交流:

  a、小时候别人玩的时候他仍读书。

  b、长大后用“警枕”的自励自勉。

  ⑷出示:小时候,别人玩的时候他仍读书。

  小时候,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书就去玩了。他却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你较喜欢哪一句?为什么?(抓住:“每当”、“却”、“一遍又一遍”、“一直”、“滚瓜烂熟”等词体会司马光的惜时,读书次数多、时间长、程度深,以及对比手法更突出了司马光的勤奋)

  如何读好这一句?自由练读,读给同桌听,推荐读,注重评议。

  ⑸文中“警枕”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⑹小结:司马光的例子告诉我们,即使天资聪颖过人,也同样需要勤奋,只有勤奋,才能获取成功的硕果。

  ⑺齐读课文第2自然段。

  3、细读第3自然段。

  文章除了写司马光勤奋的事例外,还写到了童第周。

  ⑴读读第3自然段,看看童第周与司马光相比有什么不同之处?从哪些词可看出来?(起步晚,基础差,抓住“17岁才进中学”、“学*成绩很差”)

  ⑵但“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赶了上来,学*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

  ⑶“终于”一词说明了什么?(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付出艰辛的劳动)

  ⑷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后来他远渡重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简介“青蛙卵剥离手术”体会“高难度”。

  ⑸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为什么他同样会取得成功?

  交流:抓住“毫不气馁,奋起直追”、“天刚亮……就”、“睡觉前……总要……还”等词句体会,怎样读好这些句子?体会童第周的勤奋。

  ⑹童第周的成功说明了一个道理:“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从课文中找出语句来理解“勤能补拙”,用“”划出。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这是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名言,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勤奋”的名言?(多搜集)

  ⑺自由练读第3自然段。

  ⑻指导背诵第3自然段。

  教师小结:勤奋能使天资聪明的人成才,反之也会流于*庸;勤奋也能使基础较差的人成为可用之才,不应算暴自弃权。作者通过一古一今两个人的典型事例再一次证明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成功者的成功无一不是勤奋刻苦、孜孜以求的结果。

  除了司马光、童第周外,你还知道古今中外名人勤奋好学的事例?(推荐读课外书)

  4、细读第三段。

  ⑴自由读第三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作者对我们的要求和希望)

  ⑵齐读最后一句话,(抓住“只有……才能……才能”体会勤奋的意义)

  根据第三段的内容,完成填空。

  司马光只有( ),才能( )。童第周只有( ),才能( )。

  ⑶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⑷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5、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了《说勤奋》这篇课文,知道了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在今后的学*中,希望同学们能以课文中的司马光、童第周为榜样,学*他们那种勤奋刻苦、孜孜以求的精神,相信你们在人生旅途中有所作为,为人民、为社会作出贡献。

  三、作业:

  1、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滚瓜烂熟,史学巨著,毫不气馁,名列前茅,勤能补拙。

  2、背诵课文。

  3、区别形*字组词。

  说勤奋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长大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过程

  一、 对话课题――解读文体

  1.出示成语:闻鸡起舞、悬梁刺股、凿壁借光、囊萤映雪。

  2.对话课题:

  (1)板书:勤奋。举例说说你对“勤奋”的理解。

  (2)板书:说。题目中的“说”是什么意思?

  (“说”是一种文体,有讨论、议论、论述、论说的意思。这是一篇说理性的课文。)

  二、 对话字词――解读大意

  1.出示生字词,读准字音。

  (1)一类生字词:枕头、稍微、期末、校园、*惯、远渡重洋、基础、社会。

  (2)二类生字词:资治通鉴、毫不气馁、名列前茅、剥离、良训。

  2.自由交流理解的生字词。

  3.指名逐节朗读,说说每节的大意。

  板书:桥梁是勤奋;司马光勤奋;童第周勤奋;一生要勤奋。

  (通过板书,凸显课文的中心――“勤奋”。)

  三、 对话第1节――解读观点

  1.自读自悟:读了第1节,你明白了什么?

  2.师生对话。

  (1)“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换个句式可以怎么说?

  (这是一个比喻句,也是一个设问句。引导学生既关注语言内容,也关注语言形式。)

  (2)“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这句话中“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汗水和心血”各是什么意思?彼此有什么联系?

  (3)出示补充材料一,朗读。

  “成功之花,人们只羡慕它现实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却浸透了风雨。”――冰心

  “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爱迪生

  (4)读了第1节后,你有什么感受?

  3.齐读第1节。

  4.师述过渡:勤奋是不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不是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呢?接下来,让我们读读“司马光”和“童第周”的事例。

  四、 对话第2节――解读司马光

  1.交流有关司马光的资料:课前大家搜集了哪些司马光的资料,简单说一说。

  (北宋大臣,史学家。《资治通鉴》:按历史年代编写,从战国时期公元前403年到五代时期公元959年,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小时候砸缸救人。)

  2.自读自悟,圈点批注:司马光的“勤奋”从哪里可以读出?

  3.围绕勤奋,师生对话。

  (1)小时候:“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一直”、“滚瓜烂熟”。

  引读:

  春天,春色满园,蝶飞燕舞,哥哥、弟弟读了一会书就去玩了――(生读)

  夏天,酷暑难耐,屋内闷热,哥哥、弟弟读了一会书就去玩了――(生读)

  秋天,秋高气爽,满山红叶,哥哥、弟弟读了一会书就去玩了――(生读)

  冬天,银装素裹,堆雪人打雪仗,哥哥、弟弟读了一会书就去玩了――(生读)

  (2)长大后:“更加”、“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继续读书写作”、“警枕”、“19年”。

  (引导学生想象一下,头枕着“警枕”睡觉是怎样的情景。)

  4.读了司马光勤奋成才的事例,你有什么感受?

  5.引读:司马光勤奋成才的事例,说明――(生读)“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五、 对话第3节――解读童第周

  1.交流有关童第周的资料:课前大家搜集了哪些童第周的资料,简单说一说。

  (我国著名生物学家,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在比利时留学,完成高难度的青蛙卵剥离手术,在欧洲生物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自读自悟,圈点批注:童第周的“勤奋”从哪里可以读出?

  3.围绕勤奋,师生对话。

  (1)“成绩很差”、“毫不气馁”、“急起直追”、“天刚亮――读书”、“睡觉前――回顾”、“改进学*方法”、“名列前茅”。

  (2)出示补充材料二,默读。

  童第周17岁才进中学。他文化基础差,学*很吃力,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均成绩才45分。校长要他退学,经他再三请求,才同意让他跟班试读一个学期。

  第二学期,童第周更加发愤学*。每天天没亮,他就悄悄起床,在校园的路灯下面读外语。夜里同学们都睡了,他又到路灯下面去看书。值班老师发现了,关上路灯,叫他进屋睡觉。他趁老师不注意,又溜到厕所外边的路灯下面去学*。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赶上来了,各科成绩都不错,数学还考了100分。童第周看着成绩单,心想:“一定要争气。我并不比别人笨。别人能办到的事,我经过努力,一定也能办到。”

  (3)童第周的勤奋,让你想起了哪些成语?

  (闻鸡起舞、悬梁刺股、凿壁借光、囊萤映雪、废寝忘食……)

  4.读了童第周勤奋成才的事例,你有什么感受?

  出示句子:由此可见,即使基础比别人差一些,只要肯下功夫,也是照样可以成才的。正如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所说,“勤奋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1)交流有关华罗庚的资料。

  (华罗庚:我国著名数学家。初中毕业后刻苦自学,取得优异成绩。创立“优选法”、“统筹法”。)

  (2)说说“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的意思。

  (3)举自己或别人的事例,来谈谈自己的观点。

  5.引读:童第周勤奋成才的事例,说明――(生读)“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六、 对话第4节――深化观点

  1.指名朗读。

  2.观点争辩:有人说,如今,我们生活和学*条件改善了,“勤奋”二字可以不提了。你认为呢?

  3.出示句子: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请联系文中司马光、童第周的具体事例,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齐读。

  七、 对话作者――解读结构

  1.自读自悟全文:作者是怎样来一层一层“谈勤奋”的?

  2.师生对话。

  首先,提出观点――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

  接着,证明观点――司马光和童第周靠勤奋成才;

  最后,深化观点――要不忘勤奋,要一生勤奋。

  3.司马光和童第周都是靠勤奋成才的,这两个事例不是有些重复吗?

  司马光:古代的,是天资聪颖的人靠勤奋成才的。

  童第周:现代的,是基础较差的人靠勤奋成才的。

  (选择有代表性、有说服力的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4.练笔:现在,请你再举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例,来说说“勤奋”。

  八、 诵读名言

  出示补充材料三,诵读。

  1.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

  2.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张衡

  3.诚实和勤勉,应该成为你永久的伴侣。――富兰克林

  4.人的大脑和肢体一样,多用则灵,不用则废。在掌握了所读东西的记忆特征后,就惟有勤奋二字了。――茅以升

  5.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鲁迅

  6.在天才和勤奋之间,我毫不迟疑地选择勤奋,它几乎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生婆。


教学设计《说勤奋》合集五篇(扩展4)

——《说勤奋》语文教案设计 (菁华3篇)

《说勤奋》语文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的事例,从中受到教育。

  4、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长大后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重点:学*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的事例,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难点: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长大后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板书“勤”字(书写认真),我们从小就应当要认认真真写好*字,堂堂正正做好*人。

  问:勤的右边为什么是个“力”字?

  板书“奋”字,学生齐读“勤奋”一词,并为它找近义词。

  师: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谈谈这“勤奋”二字。(板书“说”字,学生读课题)

  2、解题:曾经有人对你说过有关“勤奋”的话吗?谁?是怎么说的?(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区分“勤奋”与“勤劳”等近义词,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勤奋”的含义。)

  二、初读课文:

  1、整体感知课文。

  师:下面请同学们迅速把书翻开到《说勤奋》一课,用最快的速度读课文,找一找作者对勤奋的观点是什么?用横线画出来。

  指名说。

  2、再读课文,结合生字表,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教师随机正音。

  4、默读课文,找出不太理解的词语,与同位同学交流讨论。

  重点指导理解如下词语:

  滚瓜烂熟:记得非常牢固,念得或背得非常流利。

  毫不气馁:气馁,失掉勇气和信心。一点也不灰心,充满信心。

  名列前茅:指名次排在前面。

  勤能补拙:勤奋不懈可以弥补天生的笨拙。

  5、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三、指导学生写字:

  1、出示生字:

  2、认真观察字形,你认为哪些字比较难写难记?

  3、你会怎样记住这些字?

  4、有针对性强调“稍”、“梁”、“末”、“渡”等字的写法。

  5、学生动笔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说勤奋》语文教案设计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9个生字,其中绿色通道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4、懂得勤奋是通向理想境界的桥梁,从小勤奋学*,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深入感悟文章的内涵。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绿色通道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4、略知议论文是说理的文章,一般的篇章结构是:先提出观点,再列举事例,讲道理。

  【教学过程】

  一、由名言导入

  成功=一分天才+九十九分汗水

  请你说说你对这句名言的理解。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解题:题目中的“说”就是谈、讲的意思。这是一篇说理类的文章。读了这个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文章主要说了一个什么道理呢?又是怎样把这个道理说明白、说清楚的呢?)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读一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分段。

  1、听课文录音

  想一想:课文主要说了一个什么道理?

  2、交流(只要求说出大概意思就可以了)

  3、引导分段。

  (1)各自轻声读课文,看看课文在哪里提出了观点?又是怎样证明这个观点的?课文最后又是讲了什么?

  (2)交流。

  (3)根据以上问题给课文分段:1、提出问题;2、列举事例;3、点题总结。

  三、分段读通课文。

  1、先拼读生字,读准新词。

  2、分段读通课文。

  自读巩固预*效果——指名读——纠正读音,指导读通长句——齐读。

  四、教学生字,指导书写。

  1、交流记忆字形的方法。

  2、重点指导书写“枕”、“末”、“惯”、“基”。

  3、钢笔描红。

  4、练*书写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3:读一读,再抄写。

  2、熟读课文。

  3、区别形*字组词。

  未( )悄( )社( )梁( )渡( )

  末( )稍( )杜( )粱( )度( )

《说勤奋》语文教案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本课生字、生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感知说理的方法,能找出作者的观点。

  3.感悟文中有关词句,体会只有勤奋学*,才能实现理想,有所作为。能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悟词句,能有感情地朗读。

  难点:感知说理的方法。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师:上课之前我想和你们谈谈理想(板书),你有什么理想呢?

  生:……

  师:是啊,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理想,然而你可知道,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

  生:是勤奋!

  师:对!(板书:勤奋)

  今天,我们就来学*《说勤奋》。板书:说。

  你是怎样理解这个“说”字的。

  生:(谈论……说一说……说道理……)

  师:对,“说勤奋”就是谈论关于勤奋的道理。那么,关于勤奋,作者有怎样的观点,又是如何去证明的呢?读完课文,你自然就知道了。

  二.检查预*

  师:同学们都预*过课文了,下面我们就来展示一下预*的收获。

  1.读生字

  读屏幕上的生字,一生全部读完,一生再读,开火车。

  2.读生字,说生词

  读一个生字,说出它在课文中的生词,小组读。

  3.读生词,读句子。

  读屏幕上的生词,找出含有生词的句子,读一读。

  (相机与生交流:预*时读了几遍书?……鼓励学生:你真勤奋!难怪你的书已经读得这么流利了。)

  三.初读感知

  1.快速默读课文,找出作者的观点,用“——”画出。

  2.大屏幕显示句子:

  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朗读句子。

  3.理解“鲜花”、“汗水和心血”

  (“鲜花”就是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取得了成功,“汗水和心血”就是勤奋。)

  读第一句话,这是个什么句子?(设问句)换成肯定的说法。

  过渡: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举了两个例子,下面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的2、3自然段。

  四.精读感悟

  1. 同座两人合作学*其中的一个例子,思考:他们成功了吗?找出有关他们成功的词句,读一读。

  大屏幕映示:

  北宋著名的史学家

  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

  他用了19年时间,终于编成了著名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师简介《资治通鉴》)

  后来他远渡重洋,到比利时去留学,由于完成了高难度的青蛙卵剥离手术,在欧洲生物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他们成功靠什么?(勤奋)

  同座再读课文,画出能体现他们勤奋的句子。

  司马光:

  小时侯……滚瓜烂熟为止。

  长大以后……叫“警枕”。

  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他的勤奋?(扣住:一遍又一遍、滚瓜烂熟、稍微、继续、警枕)(相机用“滚瓜烂熟”说一句话)

  有感情地朗读。

  引导出“小时侯”、“长大以后”,这就是——一生勤奋。

  再读句子:只有一生勤奋,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童第周:

  第一学期末……急起直追。

  每天天刚亮……改进学*方法。

  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他的勤奋?(扣住:“毫不气馁、急起直追、每天天刚亮、晚上睡觉前、总是”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

  师:是啊,童第周的成功不就告诉我们(出示句子):“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生读。

  3.再读课文,小结。

  五.课外延伸

  1.搜集关于勤奋的名言、俗语、成语、诗词等。

  2.为文章再添一个因勤奋而成功的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


教学设计《说勤奋》合集五篇(扩展5)

——说勤奋教学反思 (菁华6篇)

说勤奋教学反思1

  在楚才小学上完《说勤奋》一课,给我的感觉特别好,我觉得这堂课学到了很多东西,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针对高年级的学*,更多的应该是引导而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整堂课在这一点上我作得不是很好,例如:当我让学生谈谈文章的2,3自然段讲了什么时?学生反映很快,迅速地说出文章这两段主要是举了两个例子,司马光和童第周是怎样通过勤奋取得成功的。其实接下来我可以顺着这根主线让学生讲下去,而不是又从头开始,先学第2自然段,再学第3自然段。高年极的学生领悟能力已经很强了,教师更多的应是教育和启发学生。

  第二,当我讲完文章时,忘记了把文章回顾一遍,总结一下作者的观点,这对学生系统学*知识是十分重要的,尽管我在开始的时候也想到这点,但真正上课的时候还是忘记提了。

  第三,我声音不是很大,因为我的声音比较小,学生发言的声音也不自觉地变小,课堂显得有点压抑,这点我以后要特别注意。

  第四,板书不完整,开始设计的作者的观点“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在讲到第一自然段,学生理解正确时,没有及时地写在黑板上。另外我的粉笔字还需要勤加练*。

  上完这堂课,我发现要想成为一名好教师真的是很不容易,需要今后更多地实践、反思和学*。当听到学生跑来问我姓什么,并高兴地称我“周老师”,我觉得很感动,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这堂课也让我体会到了成为一名教师的快乐。

  纵观现在的课堂,常常会发现这样的问题:一些原本学生一看就懂的地方,老师却似乎在每句话上都能问出个问题来,而且大多是停留在表面的问题,学生看似发言积极,课堂是热闹了,但多是浅层次的“碎问碎答”,学生的思维能力、品质得不到锻炼,于是课堂呈现出“高耗低效”的无奈。

  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的发展?根据当前课堂教学的情况,我觉得应该格外关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起点”问题。简单说,我们每一节课的教学从哪儿开始进入,在什么基础上生发,便是教学起点。

  本文的教学起点在哪里?仅仅是让学生读懂本文讲了什么吗?我相信四年级的孩子在对课文读了几遍以后,绝大多数同学能大概地知道本文的内涵。如果我在教学时只是带领学生品词析句理解了文章的内容,那么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就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所以,我从对教材与学生的整合分析中把握教学起点:在学生能基本读懂文本的基础上,我怎样用各种各样的朗读(指名读、教师创设情境引读、比较读)让学生在课堂上真实地读,充分地读有层次地品读,进而深刻领会本文主旨;我也从教材理解上根据起点确定重点:在知道本文写什么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懂得一般的议论文有着怎样的结构方式(怎么写)怎样例举典型事例证明自己的观点的方法;更从学情把握上确定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怎样才能有机地有效地自然而然地把两条教学线索融合并呈现。

  本次教学,我在得意地设计——失意地上课——理性地修改过程中充分意识到:1、只有自己站得高,才会把学生带进有效的学*过程,才能为学生的发展真正形成生长点,这样,无论在“课堂提问”,在“引导学生读书体悟”,或者在“课堂评价”上,老师都会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尽量地以“充满智慧挑战,呼唤情感投入”,以“学生跳一跳,再摘到桃”以“关注多元反应,鼓励独特见解”为教学设计的`准绳……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中的主体地位,让课堂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地方。2、明白了“教教材”只是“走教案”,这样的教学完全不顾课文特点,不顾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老师、文本犹如三条*行线,没有交叉,没有融合,学生不可能深入文本有自己的思考和领悟;而“用教材教”有助于扩大学生视野,有助于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有助于提高教育的境界

  有人说一个好教师,不仅要考虑教材以内的东西,叫做“深挖洞”,还要需要考虑与教材相关或与教材暂时无关但与学生未来有关的东西,可称作“广积粮”。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让学生拥有一种成长:自由的成长、精神的成长、智慧的成长。

说勤奋教学反思2

  《说勤奋》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出现的一篇议论文。它作为苏教版小语教材中为数不多的议论文之一,以清晰的论题、生动的论证和朴实*白的语言让四年级的孩子初步领略了“说服他人为成功”(叶圣陶语)的议论文的魅力。文章开篇即以一个设问句,把论点鲜明、清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接着又以两个人物的事例证明了论点的正确。最后以“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结尾,再次阐明论点,把对于勤奋的理解升华到一个至高的境界,体现了这篇议论文的价值导向。

  应该指出的是,课文所例举的人物事例极具代表性:一个是自小天资聪颖的司马光,一个是大器晚成的童第周。教学时,我立足于两位杰出人物的不同基础素质,让学生通过关键词的理解、揣摩,了解他们珍惜时间,勤奋学*的共同之处。文章第一个用来例证的人物是孩子们比较熟悉的我国宋代杰出的史学家司马光。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中,我抛出“终于”这个词引导学生通过深入地读,了解司马光为成功而付出的艰辛。很快,孩子们从“一遍又一遍”“直到……为止”等词句中了解司马光小时候就是一个勤奋的孩子。接下来的对“警枕”的认知,辅以“19年”这一“列数字”的方法,使孩子们准确地感知勤奋者对于时间的珍惜和利用,从而在孩子们的心灵里播撒下第一枚关于勤奋的种子。

  在第二个事例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三个问题,让学生自主读悟,以使“在文章中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文意”的方法在学生的自主与合作实践中再一次得到运用。在交流自学成果的阶段,我适时地加入了关于“直”字不同意思在具体词语中的表现的小练*。这处练*是针对我们班学生在对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字义的联系中所存在缺差而设计的,旨在通过*时课堂中的有效训练,积累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的经验,以求达到入文解字的功效。在了解了两个人物的具体事例后,我及时地引导学生总结了人物珍惜时间,勤以致学特点,鼓励学生在日常的学*生活中做时间的主人。希望学生对课文的认识,能使自己的行为受到好的影响。最后的拓展训练,我设计了积累名言的练*,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从整个课堂时效来看,这节课的预期目标如期达成,学生的学*积极性很高,自主探究和合作学*能力也得到了训练和提高。回顾本课的教学,我有两个想法:1、我们的语文课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训练机会,尽可能地让学生在文本的学*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本堂课中,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品读,感悟,进而理解人物精神就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假如学生在每篇课文的`学*中都用这样的方法去读书,那么久而久之,学生就能通过自己的实践经验,摸索出一些阅读的技巧和方法,阅读能力也就会随之进步了!2、在我们进行练*和测试时,总会发现学生出现某方面的缺失。面对这样的问题,有的老师采取在讲评后再做一次试卷的方式,也有的老师急忙地找来一堆同类型的题目进行加强练*。这两种方法所得出的效果如何暂且不论,但所耗时耗力是显而易见的。莫如抓住日常的教学,有意识地将学生所缺差的知识点渗入课堂训练,日积月累,学生所缺乏的能力将会得以改善。本课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的做法即处于这样的考虑。

  总之,课堂是学生语言能力得以提高和训练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结合班上学生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训练机会,引导正确的训练方法,将会使学生的语言训练在一个利于发展的氛围中有序进行,其最终促使学生的语言能力朝着积极的方向稳步发展!

说勤奋教学反思3

  《说勤奋》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课文通过古今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读者: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还没有上这课时,我真担心学生没有兴趣学这篇课文,因为这样说理性很强的文章他们从没有接触过,该怎样调动他们学*这篇文章的积极性呢?于是上网寻找了相关资料,觉得可以在比较中学*这篇文章,于是就有了以下的教学思路。

  上课一开始我让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找出表达作者对勤奋观点的句子,目的是让学生明确作者的主旨。疏通完这些后,我让学生寻找他们两个主人公相同的地方与不同的地方,在交流司马光和童第周相同点时学生都说他们都获得了成功,都付出了努力。同时学生也找到了表示成功的句子,从句子中我让他们找司马光和童弟周成功的标志是什么?当然学生也很容易就找到了作者的观点,那就是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在找相同点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找不同点,于是学生告诉我他们一个是古代的,一个是现代,找有关句子弄明白一个是天资聪明,一个是起步晚,基础差。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突破课文的难点“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通过这样比较以后的学*,学生理解难点到这里便水道渠成了。最后初步体会文章前后呼应的写作方法后,在课文结束时让学生说说关于“勤奋”的名言和根据生活实际说说同学中勤奋学*的故事,拓展学生的知识。

  不过在课堂教学中,还是有一些地方做得不够的:首先是感觉课堂上某些过渡不够自然,语言不够精炼。其次是在交流相关“勤奋”的名人名言时,学生的积累太少。故在今后的课前预*方面要引导学生做得更全面一些,培养他们搜集资料、积累知识的能力。

说勤奋教学反思4

  《说勤奋》是一篇说理性的课文,课文围绕“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这一中心,通过司马光和童第周一古一今两个事例,说明了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以及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这个道理。

  在教学时,我抓住“勤奋”这两个字,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到“勤奋”是通过哪些事例表达出来的,并通过第一个例子悟出:成功=一分天才+九十九分汗水;从第二个例子悟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课文开头鲜明地亮出了作者的观点——勤奋是通往成功的唯一桥梁,中间通过叙写两个人勤奋成才的故事加以证明。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寻找司马光和童第周两人相同的地方与不同的地方,在交流司马光和童第周相同点时学生都说他们都获得了成功,都付出了努力。同时学生也找到了表示成功的句子,从句子中我让他们找司马光和童弟周成功的标志是什么?在找相同点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找不同点,于是学生告诉我他们一个是古代的,一个是现代,找有关句子弄明白一个是天资聪明的人靠勤奋成才,一个是起步晚,基础差也靠勤奋成才。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突破课文的难点“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还引导学生认识到:一个人,无论你的基础怎样,也无论你定下怎样的目标,只要你想取得成功,都离不开勤奋;离开了勤奋谁也不能取得成功。勤奋也要有个度,必要的休息和活动也是需要的。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童第周的勤奋,一是抓关键词,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二是让学生带自已的实际做法和想法去与他进行比较,从而反衬出他的勤奋,这种建立在学生生活实际和自身体验上的思考与理解是真实的,印象深刻的。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想象童第周的勤奋的表现,在扩充的基础上,更为深刻地理解了他的勤奋,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这样学生的理解加深了,学生想象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在学完第二、三自然段后,对这一部分做了一个小结,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看板书,说说两个例子不一样的地方。引导学生写文章时要有意识选择典型的例子,更有代表性,也更有说服力。为他们写作作铺垫,课文举的是不同的例子,都说明了同一个问题:勤奋是实现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新课结束后我为学生设计了两道实践题:如果有一个同学认为自己很聪明,不需要勤奋学*,你会怎样劝他?如果一个同学认为自己很笨,怎么学也赶不上同学,你想对他说什么?孩子们答得很好。

说勤奋教学反思5

  一看到“说勤奋”这个课题,我就告诉自己,切记:别上成品德课。为了避免过重的说教,那就得把语文味上出来。前段时间从学校博客的中读到胡昕组长转载的一篇文章,说到王崧舟提出语文课得有“三味”。在我执教的这节课上,我从以下几方面体现着语文味。

  一、注重生字词的教学

  作为第一课时的教学,我本着把生字读准、把文章读通的原则,大胆地给足时间放手让学生自由读,自己检测。同时,对于“勤”“末”“惯”这些常见字也做一些写法、读音上的适当的点拨。从反馈效果来看,学生的掌握程度还是不错的。

  二、渗透说明文的表达方式

  对于这种说理文,如何不露痕迹地介绍体裁特点?我尝试从文章的中心句入手。“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那为什么作者要先问再答呢?学生在对比品读的基础上自然体会到设问句的强调的作用了。

  三、由“勤”入手,强调学**惯的养成

  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顺势提出:勤读书;在学生自学、交流完第二自然后,我总结出:勤动笔;在品读“一遍又一遍、滚瓜烂熟、警枕”等词语后,我又板书出:勤思考。这样,不仅是学*方法的传授,也是全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有效达成。

说勤奋教学反思6

  在楚才小学上完《说勤奋》一课,给我的感觉特别好,我觉得这堂课学到了很多东西,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针对高年级的学*,更多的应该是引导而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整堂课在这一点上我作得不是很好,例如:当我让学生谈谈文章的2,3自然段讲了什么时?学生反映很快,迅速地说出文章这两段主要是举了两个例子,司马光和童第周是怎样通过勤奋取得成功的。其实接下来我可以顺着这根主线让学生讲下去,而不是又从头开始,先学第2自然段,再学第3自然段。高年极的学生领悟能力已经很强了,教师更多的应是教育和启发学生。

  第二,当我讲完文章时,忘记了把文章回顾一遍,总结一下作者的观点,这对学生系统学*知识是十分重要的,尽管我在开始的时候也想到这点,但真正上课的时候还是忘记提了。

  第三,我声音不是很大,因为我的声音比较小,学生发言的声音也不自觉地变小,课堂显得有点压抑,这点我以后要特别注意。

  第四,板书不完整,开始设计的作者的观点“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在讲到第一自然段,学生理解正确时,没有及时地写在黑板上。另外我的粉笔字还需要勤加练*。

  上完这堂课,我发现要想成为一名好教师真的是很不容易,需要今后更多地实践、反思和学*。当听到学生跑来问我姓什么,并高兴地称我“周老师”,我觉得很感动,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这堂课也让我体会到了成为一名教师的快乐。

  纵观现在的课堂,常常会发现这样的问题:一些原本学生一看就懂的地方,老师却似乎在每句话上都能问出个问题来,而且大多是停留在表面的问题,学生看似发言积极,课堂是热闹了,但多是浅层次的“碎问碎答”,学生的思维能力、品质得不到锻炼,于是课堂呈现出“高耗低效”的无奈。

  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的发展?根据当前课堂教学的情况,我觉得应该格外关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起点”问题。简单说,我们每一节课的教学从哪儿开始进入,在什么基础上生发,便是教学起点。

  本文的教学起点在哪里?仅仅是让学生读懂本文讲了什么吗?我相信四年级的孩子在对课文读了几遍以后,绝大多数同学能大概地知道本文的内涵。如果我在教学时只是带领学生品词析句理解了文章的内容,那么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就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所以,我从对教材与学生的整合分析中把握教学起点:在学生能基本读懂文本的基础上,我怎样用各种各样的朗读(指名读、教师创设情境引读、比较读)让学生在课堂上真实地读,充分地读有层次地品读,进而深刻领会本文主旨;我也从教材理解上根据起点确定重点:在知道本文写什么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懂得一般的议论文有着怎样的结构方式(怎么写)怎样例举典型事例证明自己的观点的方法;更从学情把握上确定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怎样才能有机地有效地自然而然地把两条教学线索融合并呈现。

  本次教学,我在得意地设计——失意地上课——理性地修改过程中充分意识到:1、只有自己站得高,才会把学生带进有效的学*过程,才能为学生的发展真正形成生长点,这样,无论在“课堂提问”,在“引导学生读书体悟”,或者在“课堂评价”上,老师都会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尽量地以“充满智慧挑战,呼唤情感投入”,以“学生跳一跳,再摘到桃”以“关注多元反应,鼓励独特见解”为教学设计的准绳……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中的主体地位,让课堂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地方。2、明白了“教教材”只是“走教案”,这样的教学完全不顾课文特点,不顾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老师、文本犹如三条*行线,没有交叉,没有融合,学生不可能深入文本有自己的思考和领悟;而“用教材教”有助于扩大学生视野,有助于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有助于提高教育的境界

  有人说一个好教师,不仅要考虑教材以内的东西,叫做“深挖洞”,还要需要考虑与教材相关或与教材暂时无关但与学生未来有关的东西,可称作“广积粮”。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让学生拥有一种成长:自由的成长、精神的成长、智慧的成长。


教学设计《说勤奋》合集五篇(扩展6)

——《说勤奋》教学设计 (菁华5篇)

《说勤奋》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学*使用批注自学课文。

  2、初步感知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3、学会本课生字,会用课后练*里的6个成语造句。(重点指导勤、末、惯等字的书写)

  二、教学准备

  幻灯片、写着勤奋名言的小纸片

  三、教学过程

  1、课前谈话

  我姓王,来自昌江县叉河镇中心学校。不过老师是你们的老乡,东方四更的。来到东方,多少有点“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感觉。所以想用家乡话问候问候大家。(村话问候)呵呵,这问候太熟悉,太亲切了!

  更难忘的是,昨天在大街上还听到了一句以前奶奶常对老师说的一句话:(本地方言!)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勤劳的人有饭吃)

  2、相机导入课题,了解“勤奋”的意思

  所以,今天老师不是来上课的,是来和小老乡们聊天的,聊什么呢?(出示课件),没错,我们聊聊勤奋。

  (1)教师板书,学生跟着书空“勤”字。是强调笔顺和写法,查字典,了解勤奋的意思,说说勤奋与勤劳的不同点。

  2、初读课文,学*生字

  (1)既然要聊天,咱们都得熟悉熟悉我们要聊的内容,请大家打开课文,第16课。

  先问问大家有没有读过这篇课文?老师从昨天到今天共读了5遍。所以我也希望大家好好读读这篇课文。希望大家做到(出示课件)

  3、检查初读情况和生字学*情况。

  (1)师生合作读书。(师生合作读第1和最后一段;请班长读第2段,请学*上有最大进步的读第3段。)

  (2)学*课文生字。

  出示课件——学生读——指导难写的生字“末”、“惯”、“基”字的写法。(学生说方法)——学生描红

  3、默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默读思考:文章主要说了一个什么道理呢?又是怎样把这个道理说明白、说清楚的呢?(简单介绍议论文、说理文知识)

  教师强调动笔墨读书,用我们练*3的批注方式(重要的生字新词用横线、关键句子加实心圆,重要句子加空心圆,有疑问的'加?)

  4、浏览课文:思考,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为什么这么分?

  课堂作业:

  (1)你能用上老师给你的这八个词语,用简短的几句话分别说一说司马光、童第周勤奋成才的故事吗?

  (2)提高难度,你能结合实际生活,结合咱班的实际情况用这几个词造句吗?用得多的有奖励。

  总结:今天跟我的小老乡们聊得很开心,改天我的老乡同事,也就是你们的语文老师还会继续带你们走进勤奋的故事,继续聊勤奋的话题。如果你想继续和我说勤奋,请记下老师的勤奋热线。呵呵。同学们再见!

《说勤奋》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说勤奋》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6课。这是一篇说理性较强的课文,课文通过古今两个具体事例,告诉读者: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如果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稍有不慎,就会把这类课文上成思想品德课。因此,我把教学重点放在明理、激情、导行上,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说理性课文的表达方法,尝试从生活中选择事例,并结合事例表达自己的看法。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勤奋是通向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从小勤奋学*,长大后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3.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初步了解议论文文体特点,领悟议论文“通过典型事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并练*尝试运用。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勤奋是通向理想境界的桥梁。

  【教学难点】

  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初步了解议论文文体特点,领悟议论文“通过典型事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并练*尝试运用。

  【教学过程】

  一、链接资料,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读过许多成语故事,你知道这些故事吗?(出示:闻鸡起舞悬梁刺股凿壁借光囊萤映雪)这四个成语都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板书课题:说勤奋

  师:同学们常在一起说班级的事、家庭的事、国家的事。你知道“说”是什么意思吗?可以换一个字吗?(谈、议、论)

  师:作者是怎样议论“勤奋”这个话题的呢?

  【设计意图:对于首次学*议论文的小学生,以熟知的成语故事和日常生活经验解题引入,能消除学生对此类文体的陌生感,拉*他们与议论文的距离,唤起阅读兴趣。】

  二、初读感知,理清思路

  1.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

  作者议论“勤奋”,提出的观点是,然后用和这两个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的结论是。

  2.全班交流,理清思路。

  【设计意图:概括本文主要内容,对于初次接触议论文的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填空练*不仅降低了概括主要内容的难度,也有利于学生理清文路,初步把握议论文的结构特点。】

  三、细读事例,感悟勤奋

  (一)学*第2自然段

  1.学生简单介绍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2.司马光为什么能编成史学巨著《资治通鉴》呢?默读第2自然段,想想你从哪里可以读出司马光的勤奋。请画出有关语句。

  3.交流。

  预设一:小时候勤奋学*

  (课件出示)小时候,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书就去玩了,他却躲在屋里一遍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方法指导:抓住“躲”、“一遍又一遍”、“一直”、“滚瓜烂熟”等关键词体会司马光的勤奋。

  预设二:长大后勤奋写作

  (课件出示)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方法指导:①看“警枕”视频。②对比感悟:你睡觉用的是什么枕头,感觉怎样?想一想,如果头枕着一个圆圆的木头睡觉会是一种什么感受?

  4.小结:砸缸救人的司马光从小就天资聪明,但是他依然始终如一地勤奋学*,最后写成了名留千古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这就充分说明了“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理解内容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训练重点,议论文教学也应如此。对比想象头枕“警枕”睡觉的感觉,有助于学生深切体会司马光的勤奋。】

  (二)学*第3自然段

  1.学生自学,完成下列思考题,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有关的词句画出来:

  (1)童第周取得了什么成就?

  (2)童第周的情况和司马光相比有什么不同?

  (3)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为什么他同样取得了成功?

  (4)童第周的成功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2.小组交流讨论。

  3.师生围绕思考题交流探讨。

  4.学生讨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这句话的含义,老师相机板书。

  5.引导学生明确:作者正是用两个典型事例证明了:不论天资聪明还是基础比较差的人,只要勤奋,都可以成才。

  6.齐读两句名言,大家认为这两句名言好吗?好,就让我们一起把它抄在自己笔记本的首页,时刻勉励自己。

  【设计意图:本环节体现的是“由扶到放”的学*过程,有利于学*方法的迁移,让学生学会阅读,促进自主阅读能力的'发展。】

  四、合作探究,深化中心

  1.话题一:天资聪明的同学也许稍微认真一些就能取得好成绩,难道一定要很勤奋吗?(师适时补充伤仲永的故事。)

  2.话题二:怎么理解“勤奋”?是不是“废寝忘食”、不吃、不喝、不玩、不睡就是“勤奋”吗?

  3.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谈谈学*了这一课的感想,并写在作本上。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联系实际,讨论话题,深化对“勤奋”的认识和理解。】

  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读一读关于勤奋的故事,背一背关于勤奋的名言。

  【板书设计】

  16.说勤奋

  司马光(天资聪明)编成《资治通鉴》

  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完成蛙卵剥离手术

  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教后反思】

  《说勤奋》是一篇阐明道理的议论文,课文列举了司马光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和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这两个典型事例,说明了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学*这篇课文,对指导学生自身的生活实践,培养学生“勤奋”的美好品质,有着积极意义。

  在教学时,我抓住“勤奋”这两个字,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到“勤奋”是通过哪些事例表达出来的,并通过第一个例子悟出:成功=一分天才+九十九分汗水;从第二个例子悟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由于课文的两个例子结构很相似,所以在处理教材时,我采用由扶到放的方式,学*司马光那部分内容时引导多一些,学*描写童第周的那一部分则放手让学生自读。学*完事例后,我让学生谈感受,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有关勤奋的故事或名言。

  教学结束后,自我感觉相当不好,课堂上学生表现也不尽如意,回答问题的寥寥无几。到底问题出在哪里,静下心来我仔细分析:

  1.教学观念陈旧,舍不得放手学生。我总感觉学生不会,没有自学的能力,总爱讲呀讲,*时如此,公开课上又怎可能一下改变呢?

  2.备课方向不对,只备自己,不顾学生。备课时,我的出发点是自己,尽管教学设计改了一遍又一遍,但考虑最多的还是自己怎么教好,怎么讲顺。而学生到底哪儿已经会了,哪儿不会,有什么问题需要老师点拨指导,自己全然不知。只知己,不知彼,肯定会打败仗了。

  3.钻研处理教材不够深入,仍是就教材教教材,不会取舍。字词句段篇,读书与理解,哪一点也舍不得放弃,结果是哪一点也没有抓住,永远也跳不出教材的框框。本来这篇课文与学生生活、学*关系紧密,有着积极的教育意义。为什么让学生联系自身谈“勤奋”,谈聪明的人需不需要勤奋,谈今天怎样做才算勤奋……,还可以对照自身来说“勤奋”,请几个比较勤奋的同学说说自己*时是如何学*的;然后找两个学*上懒惰的学生说说自己在课余时间,尤其是回家后的时间都做些什么?最后讨论,比对两种方式的优劣,从而得出成绩的优秀来自于*时的勤奋。说实话,这些内容在备课时,我已想到,但只担心讲不完课文,就都删除了。如今想想,真是愚蠢之举呀!

  4.调控课堂的能力不强,自信心不够。总感觉在自己的课堂上,时间过得特快,课堂容量特小,没学个什么东西就下课了。站在讲台上,没有自信,紧张严肃得要命,只顾想自己的思路,哪顾得上关注学生,关注课堂生成呀!屈指算来自己上班的年限已不算短,但这点毛病总改不掉,教学水*停滞不前,原因到底何在,自己也很迷茫。

  总的来说,这节课给了自己很大触动。它向我发出了警示:必须改变自己。真的,不改不行了。自己照此下去,会原地踏步;学生照此下去,会越来越懒。决心有了,但方法还需自己探索研究。不管怎样,动起来总是对的,动起来就会有变化,抓紧改变吧!

《说勤奋》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说勤奋》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6课。这是一篇说理性较强的课文,课文通过古今两个具体事例,告诉读者: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如果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稍有不慎,就会把这类课文上成思想品德课。因此,我把教学重点放在明理、激情、导行上,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说理性课文的表达方法,尝试从生活中选择事例,并结合事例表达自己的看法。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勤奋是通向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从小勤奋学*,长大后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3.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初步了解议论文文体特点,领悟议论文“通过典型事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并练*尝试运用。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勤奋是通向理想境界的桥梁。

  【教学难点】

  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初步了解议论文文体特点,领悟议论文“通过典型事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并练*尝试运用。

  【教学过程】

  一、链接资料,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读过许多成语故事,你知道这些故事吗?(出示:闻鸡起舞悬梁刺股凿壁借光囊萤映雪)这四个成语都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板书课题:说勤奋

  师:同学们常在一起说班级的事、家庭的事、国家的事。你知道“说”是什么意思吗?可以换一个字吗?(谈、议、论)

  师:作者是怎样议论“勤奋”这个话题的呢?

  【设计意图:对于首次学*议论文的小学生,以熟知的成语故事和日常生活经验解题引入,能消除学生对此类文体的陌生感,拉*他们与议论文的距离,唤起阅读兴趣。】

  二、初读感知,理清思路

  1.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

  作者议论“勤奋”,提出的观点是,然后用和这两个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的结论是。

  2.全班交流,理清思路。

  【设计意图:概括本文主要内容,对于初次接触议论文的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填空练*不仅降低了概括主要内容的难度,也有利于学生理清文路,初步把握议论文的结构特点。】

  三、细读事例,感悟勤奋

  (一)学*第2自然段

  1.学生简单介绍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2.司马光为什么能编成史学巨著《资治通鉴》呢?默读第2自然段,想想你从哪里可以读出司马光的勤奋。请画出有关语句。

  3.交流。

  预设一:小时候勤奋学*

  (课件出示)小时候,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书就去玩了,他却躲在屋里一遍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方法指导:抓住“躲”、“一遍又一遍”、“一直”、“滚瓜烂熟”等关键词体会司马光的勤奋。

  预设二:长大后勤奋写作

  (课件出示)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方法指导:①看“警枕”视频。②对比感悟:你睡觉用的是什么枕头,感觉怎样?想一想,如果头枕着一个圆圆的木头睡觉会是一种什么感受?

  4.小结:砸缸救人的司马光从小就天资聪明,但是他依然始终如一地勤奋学*,最后写成了名留千古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这就充分说明了“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理解内容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训练重点,议论文教学也应如此。对比想象头枕“警枕”睡觉的感觉,有助于学生深切体会司马光的勤奋。】

  (二)学*第3自然段

  1.学生自学,完成下列思考题,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有关的词句画出来:

  (1)童第周取得了什么成就?

  (2)童第周的情况和司马光相比有什么不同?

  (3)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为什么他同样取得了成功?

  (4)童第周的成功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2.小组交流讨论。

  3.师生围绕思考题交流探讨。

  4.学生讨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这句话的含义,老师相机板书。

  5.引导学生明确:作者正是用两个典型事例证明了:不论天资聪明还是基础比较差的人,只要勤奋,都可以成才。

  6.齐读两句名言,大家认为这两句名言好吗?好,就让我们一起把它抄在自己笔记本的首页,时刻勉励自己。

  【设计意图:本环节体现的是“由扶到放”的学*过程,有利于学*方法的迁移,让学生学会阅读,促进自主阅读能力的发展。】

  四、合作探究,深化中心

  1.话题一:天资聪明的同学也许稍微认真一些就能取得好成绩,难道一定要很勤奋吗?(师适时补充伤仲永的故事。)

  2.话题二:怎么理解“勤奋”?是不是“废寝忘食”、不吃、不喝、不玩、不睡就是“勤奋”吗?

  3.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谈谈学*了这一课的感想,并写在作本上。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联系实际,讨论话题,深化对“勤奋”的认识和理解。】

  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读一读关于勤奋的故事,背一背关于勤奋的名言。

  【板书设计】

  16.说勤奋

  司马光(天资聪明)编成《资治通鉴》

  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完成蛙卵剥离手术

  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教后反思】

  《说勤奋》是一篇阐明道理的议论文,课文列举了司马光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和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这两个典型事例,说明了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学*这篇课文,对指导学生自身的生活实践,培养学生“勤奋”的美好品质,有着积极意义。

  在教学时,我抓住“勤奋”这两个字,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到“勤奋”是通过哪些事例表达出来的,并通过第一个例子悟出:成功=一分天才+九十九分汗水;从第二个例子悟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由于课文的两个例子结构很相似,所以在处理教材时,我采用由扶到放的方式,学*司马光那部分内容时引导多一些,学*描写童第周的那一部分则放手让学生自读。学*完事例后,我让学生谈感受,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有关勤奋的故事或名言。

  教学结束后,自我感觉相当不好,课堂上学生表现也不尽如意,回答问题的寥寥无几。到底问题出在哪里,静下心来我仔细分析:

  1.教学观念陈旧,舍不得放手学生。我总感觉学生不会,没有自学的能力,总爱讲呀讲,*时如此,公开课上又怎可能一下改变呢?

  2.备课方向不对,只备自己,不顾学生。备课时,我的出发点是自己,尽管教学设计改了一遍又一遍,但考虑最多的还是自己怎么教好,怎么讲顺。而学生到底哪儿已经会了,哪儿不会,有什么问题需要老师点拨指导,自己全然不知。只知己,不知彼,肯定会打败仗了。

  3.钻研处理教材不够深入,仍是就教材教教材,不会取舍。字词句段篇,读书与理解,哪一点也舍不得放弃,结果是哪一点也没有抓住,永远也跳不出教材的框框。本来这篇课文与学生生活、学*关系紧密,有着积极的教育意义。为什么让学生联系自身谈“勤奋”,谈聪明的人需不需要勤奋,谈今天怎样做才算勤奋……,还可以对照自身来说“勤奋”,请几个比较勤奋的同学说说自己*时是如何学*的;然后找两个学*上懒惰的学生说说自己在课余时间,尤其是回家后的时间都做些什么?最后讨论,比对两种方式的优劣,从而得出成绩的优秀来自于*时的勤奋。说实话,这些内容在备课时,我已想到,但只担心讲不完课文,就都删除了。如今想想,真是愚蠢之举呀!

  4.调控课堂的能力不强,自信心不够。总感觉在自己的课堂上,时间过得特快,课堂容量特小,没学个什么东西就下课了。站在讲台上,没有自信,紧张严肃得要命,只顾想自己的思路,哪顾得上关注学生,关注课堂生成呀!屈指算来自己上班的年限已不算短,但这点毛病总改不掉,教学水*停滞不前,原因到底何在,自己也很迷茫。

  总的来说,这节课给了自己很大触动。它向我发出了警示:必须改变自己。真的,不改不行了。自己照此下去,会原地踏步;学生照此下去,会越来越懒。决心有了,但方法还需自己探索研究。不管怎样,动起来总是对的,动起来就会有变化,抓紧改变吧!

《说勤奋》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长大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过程

  一、 对话课题——解读文体

  1.出示成语:闻鸡起舞、悬梁刺股、凿壁借光、囊萤映雪。

  2.对话课题:

  (1)板书:勤奋。举例说说你对“勤奋”的理解。

  (2)板书:说。题目中的“说”是什么意思?

  (“说”是一种文体,有讨论、议论、论述、论说的意思。这是一篇说理性的课文。)

  二、 对话字词——解读大意

  1.出示生字词,读准字音。

  (1)一类生字词:枕头、稍微、期末、校园、*惯、远渡重洋、基础、社会。

  (2)二类生字词:资治通鉴、毫不气馁、名列前茅、剥离、良训。

  2.自由交流理解的生字词。

  3.指名逐节朗读,说说每节的大意。

  板书:桥梁是勤奋;司马光勤奋;童第周勤奋;一生要勤奋。

  (通过板书,凸显课文的中心——“勤奋”。)

  三、 对话第1节——解读观点

  1.自读自悟:读了第1节,你明白了什么?

  2.师生对话。

  (1)“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换个句式可以怎么说?

  (这是一个比喻句,也是一个设问句。引导学生既关注语言内容,也关注语言形式。)

  (2)“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这句话中“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汗水和心血”各是什么意思?彼此有什么联系?

  (3)出示补充材料一,朗读。

  “成功之花,人们只羡慕它现实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却浸透了风雨。”——冰心

  “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爱迪生

  (4)读了第1节后,你有什么感受?

  3.齐读第1节。

  4.师述过渡:勤奋是不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不是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呢?接下来,让我们读读“司马光”和“童第周”的事例。

  四、 对话第2节——解读司马光

  1.交流有关司马光的资料:课前大家搜集了哪些司马光的资料,简单说一说。

  (北宋大臣,史学家。《资治通鉴》:按历史年代编写,从战国时期公元前403年到五代时期公元959年,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小时候砸缸救人。)

  2.自读自悟,圈点批注:司马光的“勤奋”从哪里可以读出?

  3.围绕勤奋,师生对话。

  (1)小时候:“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一直”、“滚瓜烂熟”。

  引读:

  春天,春色满园,蝶飞燕舞,哥哥、弟弟读了一会书就去玩了——(生读)

  夏天,酷暑难耐,屋内闷热,哥哥、弟弟读了一会书就去玩了——(生读)

  秋天,秋高气爽,满山红叶,哥哥、弟弟读了一会书就去玩了——(生读)

  冬天,银装素裹,堆雪人打雪仗,哥哥、弟弟读了一会书就去玩了——(生读)

  (2)长大后:“更加”、“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继续读书写作”、“警枕”、“19年”。

  (引导学生想象一下,头枕着“警枕”睡觉是怎样的情景。)

  4.读了司马光勤奋成才的事例,你有什么感受?

  5.引读:司马光勤奋成才的事例,说明——(生读)“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五、 对话第3节——解读童第周

  1.交流有关童第周的资料:课前大家搜集了哪些童第周的资料,简单说一说。

  (我国著名生物学家,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在比利时留学,完成高难度的青蛙卵剥离手术,在欧洲生物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自读自悟,圈点批注:童第周的“勤奋”从哪里可以读出?

  3.围绕勤奋,师生对话。

  (1)“成绩很差”、“毫不气馁”、“急起直追”、“天刚亮——读书”、“睡觉前——回顾”、“改进学*方法”、“名列前茅”。

  (2)出示补充材料二,默读。

  童第周17岁才进中学。他文化基础差,学*很吃力,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均成绩才45分。校长要他退学,经他再三请求,才同意让他跟班试读一个学期。

  第二学期,童第周更加发愤学*。每天天没亮,他就悄悄起床,在校园的路灯下面读外语。夜里同学们都睡了,他又到路灯下面去看书。值班老师发现了,关上路灯,叫他进屋睡觉。他趁老师不注意,又溜到厕所外边的路灯下面去学*。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赶上来了,各科成绩都不错,数学还考了100分。童第周看着成绩单,心想:“一定要争气。我并不比别人笨。别人能办到的事,我经过努力,一定也能办到。”

  (3)童第周的勤奋,让你想起了哪些成语?

  (闻鸡起舞、悬梁刺股、凿壁借光、囊萤映雪、废寝忘食……)

  4.读了童第周勤奋成才的事例,你有什么感受?

  出示句子:由此可见,即使基础比别人差一些,只要肯下功夫,也是照样可以成才的。正如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所说,“勤奋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1)交流有关华罗庚的资料。

  (华罗庚:我国著名数学家。初中毕业后刻苦自学,取得优异成绩。创立“优选法”、“统筹法”。)

  (2)说说“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的意思。

  (3)举自己或别人的事例,来谈谈自己的观点。

  5.引读:童第周勤奋成才的事例,说明——(生读)“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六、 对话第4节——深化观点

  1.指名朗读。

  2.观点争辩:有人说,如今,我们生活和学*条件改善了,“勤奋”二字可以不提了。你认为呢?

  3.出示句子: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请联系文中司马光、童第周的具体事例,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齐读。

  七、 对话作者——解读结构

  1.自读自悟全文:作者是怎样来一层一层“谈勤奋”的?

  2.师生对话。

  首先,提出观点——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

  接着,证明观点——司马光和童第周靠勤奋成才;

  最后,深化观点——要不忘勤奋,要一生勤奋。

  3.司马光和童第周都是靠勤奋成才的,这两个事例不是有些重复吗?

  司马光:古代的,是天资聪颖的人靠勤奋成才的。

  童第周:现代的,是基础较差的人靠勤奋成才的。

  (选择有代表性、有说服力的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4.练笔:现在,请你再举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例,来说说“勤奋”。

  八、 诵读名言

  出示补充材料三,诵读。

  1.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

  2.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张衡

  3.诚实和勤勉,应该成为你永久的伴侣。——富兰克林

  4.人的大脑和肢体一样,多用则灵,不用则废。在掌握了所读东西的记忆特征后,就惟有勤奋二字了。——茅以升

  5.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鲁迅

  6.在天才和勤奋之间,我毫不迟疑地选择勤奋,它几乎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生婆。

  教材简析

  《说勤奋》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5课,这是一篇说理性较强的议论文。课文以“勤奋”为主线贯穿始终,通过古今两个具体事例——司马光、童第周勤奋成才,告诉读者: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这篇课文观点鲜明,说理透辟,语言凝练,行文简洁,是篇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

  教学理念

  议论文的文体特征,决定了小学生阅读这篇课文是有一定的难度。它不像记叙文那样有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优美生动的意境画面,它长于说理,巧于论证。这些对于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过于抽象,缺乏情趣,因此绝大多数学生对这篇课文的阅读兴致不高。

  教学这篇课文,可以凸显以下三个设计理念:

  1.扣住“勤奋”,层层对话。“勤奋”是本课的中心论点,课文的四个自然段围绕“勤奋”,分别写了: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司马光勤奋成才;童第周勤奋成才;不忘勤奋、一生勤奋。

  教学中,要扣住“勤奋”这一核心话题,引导学生到文章的字里行间,找到勤奋的注脚,读懂勤奋的内涵。引导学生与文本、文本中的人物、文本外的经历,展开层层对话,使“勤奋”这个中心论点,不只停留于文本之中、概念之中,而成为一种感性的体验、实在的行动。在引导学生与“勤奋”的不断对话过程之中,将“文”与“道”自然地契合在一起。

  2.解读“事例”,感性对话。课文中所选择的两个事例非常典型,一个是古代的,一个是现代的,一个是天资聪颖的人靠勤奋成才的,一个是基础较差的人靠勤奋成才的。这样的事例,说理深刻,令人信服。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事例、人物之中,感性而细致地解读司马光、童第周的“勤奋”。要引导学生品味诸如“躲在”、“一遍又一遍”、“一直”、“滚瓜烂熟”、“警枕”、“毫不气馁”、“急起直追”、“每天天刚亮”、“晚上睡觉前”等词句,设身处地、切己体察来感悟“勤奋”二字的内涵,与这两个人作一次感性的对话。

  3.引入“生活”,延伸对话。阅读这篇课文,一定要引导学生把自己放到课文之中,不断地向自己追问:我是这样吗?我会怎么做?我有这样的经历吗?……特别是要能在对话的过程中,激活学生的相似生活经历,把学生的学*生活体验引入课堂,并加注在文本解读中,就一定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种引入生活的延伸性对话,能让文本解读得更饱胀,能让学生体验得更深刻。

《说勤奋》教学设计5

  一、导入新课,谈观点:

  1、看过张家港电视台的《伴你成长》吗?(谈话类节目,每期都会聊一个话题)如《实话实说》等……

  2、今天,有位作者作为佳宾也来和我们聊一个话题,读今日话题

  3、学*课文第一段

  1)谈话、聊天必须有个观点。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呢?自由读第一段,找出作者的观点,也就是中心句

  2)显示——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你能把这个自问自答的句子换一种说法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

  3)比较句子:

  A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B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比一比这两句话,说说你更喜欢哪一句?为什么?怎样读好它?熟读成诵。

  讨论:“鲜花”在这里指什么?(取得的成就)“汗水和心血”又指什么?(艰辛的劳动)这句话什么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

  二、学*课文,谈例子

  一)作者认为勤奋成才为古今中外无数个事例所证明,让我们来看看他举了谁的例子?板书:司马光、童第周

  研读司马光和童弟周的故事,说一说他们的“鲜花”和“汗水与心血”分别指什么?

  A、谈司马光

  (1)你们最初是从何处了解司马光的?(砸缸救人)板书:聪明人

  (2)指名读课文。

  (3)说一说他收获的的“鲜花”是什么?(板书)

  讨论他付出的“汗水与心血”又是什么?

  (4)投影:小时侯,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书就去玩了,他却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感悟:什么叫“滚瓜烂熟”?他是怎么做到滚瓜烂熟的?(一遍又一遍、一直)一遍又一遍就是两遍吗?(无数遍)——这就是“勤奋”!

  *比较他和哥哥、弟弟的不同,从中能比较出什么?(司马光小小年纪如此勤奋,令人敬佩)指导朗读本句

  (5)投影: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感悟:司马光的枕头与我们*时用的枕头有什么不同?(播放录像。)用这种枕头你*惯吗?为什么?司马光把这种枕头称为——学生说(警枕)。为什么叫它“警枕”?这里的警应是什么意思?(警戒、提醒)提醒他什么?(时时刻刻都不要浪费时间,要抓紧时间学*和写作)——这就是“勤奋”!

  *指导朗读本句

  *朗读第二节

  B、谈童第周

  (1)默读课文。

  (2)他收获的鲜花是什么?板书

  (3)童第周也和司马光一样是个天资聪明的人吗?议论,板书:基础差

  (4)他付出的“汗水与心血”又是什么?补充介绍

  学生议议说说,并理解词语:毫不气馁、急起直追、名列前茅

  指导读句子:怎样读好这些句子?表现童第周的勤奋呢?抓关键词。

  (5)你读了童第周的故事有何感想?显示:由此可见,即使基础比别人差一些,只要肯下功夫,也是照样可以成才的。读句子。

  (6)读读童第周的座右铭

  (7)读读华罗庚的感想:

  童第周的成功说明了一个道理:“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从课文中找出语句来理解“勤能补拙”,用“”划出。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8)这是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名言,老师再送几条名言给你们。(名人的、自己的)并送学生书签。

  (9)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勤奋”的名言?你能说一条吗?

  (10)从华罗庚的故事里,我们仍然可以读出两个字,——同样这也是“勤奋”!

  (11)自由练读第3自然段。

  C、谈人物对比

  比较这两位名人,你有什么发现?他们哪些地方相同的?哪些地方是不同的?

  (1)一个是古代,一个是现代,

  (2)司马光从小聪慧,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

  (3)不管你是聪明也好,笨也好,只要努力,都能成功。

  不管你是聪明也好,笨也好,要想获得成功,都要靠勤奋。

  ……

  二、谈课外勤奋的例子:其实勤奋的例子很多,很多,你们还知道哪些?

  1、可以联系学过的课文和未学*的课文进行简单讨论

  2、推荐关于名人勤奋成才的书籍。

  教师小结:勤奋能使天资聪明的人成才,反之也会流于*庸;勤奋也能使基础较差的人成为可用之才。作者通过一古一今两个人的典型事例再一次证明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成功者的成功无一不是勤奋刻苦、孜孜以求的结果。

  四、总结全文,谈理想:

  1、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自己的将来,你的理想是什么?

  2、现在,我们的生活和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要实现你们的理想,仍旧离不开“勤奋”二字。读课文的第三段最后一句。

  显示: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根据第三段的内容,完成填空。

  1、司马光只有(),才能()。

  2、童第周只有(),才能()。

  3、我们只有(),才能()

  小结:今天我们一起聊了“勤奋”这个话题,知道了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实践活动,谈收获:

  谈完了关于“勤奋”的话题,相信大家的收获一定不少。既然是课堂聊天,我想同学们一定愿意以作业的形式,和别人分享收获。你们想给自己布置点什么作业呢?

  (相互赠送自制勤奋名言的书签。相互勉励。

  分组采访调查一些名人成功的经历,举行一个“名人成功故事”报告会。

  出份勤奋专刊手抄报。……)


教学设计《说勤奋》合集五篇(扩展7)

——《说勤奋》教学设计范文十份

  《说勤奋》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9个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10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4、懂得勤奋是通向理想境界的桥梁,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

  1、懂得“司马光”、“童第周”有辉煌的成就是因为他们刻苦勤奋。

  2、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

  1、学*司马光和童第周勤奋成才的故事,懂得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的道理。

  2、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3、略知说理文的篇章结构,摆事实,讲道理。

  【重点难点】

  让学生懂得成功= 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勤能补拙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上节课学*了第一段,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2、课文围绕“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这一中心,作者主要写了哪两个人勤奋成才的故事?(相机板书:司马光、童第周)

  二、细读第二、三自然段

  1、齐读课文二、三自然段。

  师:听你们整齐的朗读,真是一种享受。不过,老师想学齐泯王,不听你们齐“奏”,想听你们一个个“吹”,见识你们各人的真功夫。谁敢出来?

  2、指名读。

  师:有勇气,你百分之百不是南郭先生。

  (1)、正音。滚瓜烂熟(shu)、剥(bo)离;远渡重洋(chong)

  (2)、生字形*字辨别:期末(己、由)稍微(悄、俏)、社会(杜)、基础(拙)

  (3)、理解词语并造句:滚瓜烂熟、名列前茅(首屈一指)、急起直追(换奋发向上的词)、毫不气馁。

  3、默读课文。

  师:刚才,我们把课文读两遍了,我告诉大家,学语文一定要靠读,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就读准了,读不顺的句子多读几遍就读顺了,不理解的地方多读几遍就读明白了。当然,学语文不能光是读,都让你们读去了,读完下课,各走各的,读了以后各人有什么感受、体会、发现、疑问、联想,大家彼此都不知道,那又何必要几十人拥挤在这一间屋子里干什么呢?是吧!那你们说,不光要读,还要干什么?要坚持自己的观点,实话实说,怎么想的就怎么说。好了,现在我还想请大家读课文,不过要求高了,读完要谈想法。建议大家默读,这样便于思考,可以在你认为有想法的地方勾勾画画,做个批注。会批注吗?

  4、师生交流。第二自然段涉及以下话题:

  (1)、从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可以看出司马光小时候是个怎样的孩子?板书(天资聪明)

  (2)、天资聪明的司马光长大后取得了什么成就呢?

  司马光手中的鲜花是什么?司马光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容易吗?从哪个词可看出来?“终于”这个词说明了什么?(指出“终于”一词说明《资治通鉴》是司马光花费心血和汗水换来的)怎样读好这一句?

  司马光勤奋表现在哪些地方?他付出的汗水和心血是什么?(引导学生边读边找出书上有关词语和句子。理解“滚瓜烂熟”“一遍又一遍”)

  (抓住:“每当”、“却”、“一遍又一遍”、“一直”、“滚瓜烂熟”等词体会司马光的惜时,读书次数多、时间长、程度深,以及对比手法更突出了司马光的勤奋)

  如何读好这一句?自由练读,读给同桌听,推荐读,注重评议(是否读出了司马光的刻苦、勤奋?)。交流:

  a.小时候别人玩的时候他仍读书。

  b.长大后用“警枕”的自励自勉。文中“警枕”的“警”是什么意思?

  (3)、小结:砸缸救人的司马光从小就天资聪明,但是他依然始终如一地勤奋学*,最后写成了名留千古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这就充分说明了“成功= 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5、师生交流。第三自然段涉及以下话题:

  (1)童第周手中的鲜花是什么?

  (2)童第周的情况和司马光相比有什么不同?从哪些词可看出来?(起步晚,基础差,抓住“17岁才进中学”、“学*成绩很差”)

  (3)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为什么他同样取得了成功?(勤奋)

  抓住“毫不气馁,急起直追”、“天刚亮……就”、“睡觉前……总要……还”等词句体会,怎样读好这些句子?体会童第周的勤奋。你能用几个成语来形容他学*勤奋吗?(起早贪黑、夜以继日、披星戴月等)。但“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赶了上来,学*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终于”一词说明了什么?(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付出艰辛的劳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后来他远渡重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简介“青蛙卵剥离手术”体会“高难度”。

  (4)童第周的成功说明了一个道理:“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从课文中找出语句来理解“勤能补拙”,用“ ”划出。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这是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名言,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勤奋”的名言和故事?(交流、推荐、出示投影)齐读这两句名言,大家认为这两句名言好吗?好,就让我们一起把它抄在自己笔记本的首页,时刻勉励自己。除了司马光、童第周外,你还知道古今中外名人勤奋好学的经典事例?(囊萤照读、凿壁借光、悬梁刺股等)

  6、请你用简短的一句话对他们做一个评价。可以是赞美的语气。

  教师小结:作者通过一古一今两个人的典型事例再一次证明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不论天资聪明还是基础比较差的人,只要勤奋,都可以成才。成功者的成功无一

  不是勤奋刻苦、孜孜以求的结果。

  四、学*第四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主要写了什么?(作者对我们的要求和希望)

  2、齐读最后一句话,(抓住“只有……才能……才能”体会勤奋的意义)

  3、这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总结全文)归纳说理性文章的篇章结构特点:提出观点、举例说明、总结观点。说理方法:摆事实、讲道理。

  4、质疑后学生共同探究:(你的问题很有价值,课后在去找资料解决,好吗?)

  怎么理解“勤奋”?是不是“废寝忘食”、不吃、不喝、不玩、不睡就是“勤奋”?(出示投影)

  五、总结课文:

  今天我们一起学*了《说勤奋》这篇课文,知道了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在今后的学*中,希望同学们能以课文中的司马光、童第周为榜样,学*他们那种勤奋刻苦、孜孜以求的精神,相信你们一定在人生旅途中有所作为,为人民、为社会作出贡献。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我们还可以说:勤奋是 ( 阶梯 );是( 铺路石或成功之母 )。xc

  《说勤奋》教学设计 2

  一、质疑导入,激发兴趣

  (一)复*词语

  桥梁基础枕头*惯远渡重洋稍微一动有所作为名列前茅。

  ①词语复*,不同于第一教时的词语教学,重点抓“梁”、“茅”,通过理解字词意思来记住字形,达到正确书写的目的。

  (二)昨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初读了课文,你们知道课文讲了哪几个有关勤奋的故事?

  (三)老师有一个疑问,想请同学们来帮助解决这个疑问。既然课文讲了两个有关勤奋的故事,为什么课题不用《勤奋的故事》,而要用《说勤奋》作为课题呢?请大家自由地读读课文,再讨论交流。

  ②帮老师释疑,一方面激发学生探究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整体感知了全文。

  二、自由选择,精读感悟

  (一)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想一想这一段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2)比较句子

  ③通过读,让学生咀嚼体会;通过读,培养语感;通过读,感悟语句表达要正确、具体、形象。

  a、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b、成功者所取得的成就,是他们用艰辛的劳动换来的。

  c、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读第一句。“手中的鲜花”指什么?“汗水和心血”又指什么?

  第一句与第二句相比,哪一句好?为什么?

  齐读第三句,第三句与第一句比,多了哪些词?哪一句好?为什么?

  齐读第一段。

  (二)小组学*第二、三自然段

  1、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个例子,合作学*。要求:小组先确定学*哪一自然段,然后各自轻声读一遍,再划出说明勤奋的句子,注意不要多划也不要少划。划好之后,互相交流,谈谈自己的理解。

  ④确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努力建立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研究以及合作学*的机制。

  2、第二自然段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能不能把司马光刻苦、勤奋的精神通过你的朗读感染给大家?

  讨论:哪些地方说明司马光很勤奋?

  什么叫“警枕”?(用书上的语句回答)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警枕的作用?

  看录像。哪一样东西最能引起你的注意?为什么?

  ⑤先学文,再看录像,再者结合谈感想,进一步凸现司马光的勤奋。

  指导背诵:说说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先写小时候怎么勤奋,再写长大以后,更加勤奋,最后写取得的成果)

  ⑥注意学法指导,理清顺序,帮助记忆。

  3、第三自然段

  认真默读一遍,有没有不懂的地方,请提出来。

  ⑦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摸清学情,有的放矢。

  出示句子: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⑧抓住这句话,牵一发而动全身。

  “拙”什么意思?课文中又是指什么呢?童第周是如何“勤能补拙”的呢?

  指导背诵:用什么办法把这一段话记住。

  小组讨论:司马光与童第周相比,哪些地方相同的?哪些地方是不同的?

  ⑨这是一个很有思考价值的开放性问题,答案没有唯一性,通过讨论感悟作者选材精心;天资好的人,通过努力能成才;基础差的,只要不气馁,同样可以取得成就。

  归纳两段的段意。

  4、齐读第四段。

  三、课外延伸,拓展阅读

  1、看录像:这一段录像你能不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凿壁借光)你还知道哪些成语与勤奋有关?

  ⑩积累语言,化消极词汇为积极词汇。

  2、学*几句与勤奋有关的名人名言。选一两句你喜欢的,读一读。

  自己应为之事,勿求他人,今日应为之事,勿等明日。

  ——孙中山

  懒惰像生锈一样,比操劳更有消耗身体,经常用的钥匙,总是亮闪闪的。

  ——富兰克林

  天才就是勤奋。

  ——歌德

  春天不播种,夏天就不生长,秋天就不能收割,冬天就不能品尝。

  ——海德

  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有几分勤学苦练,天资就能发挥几分;天资的充分发挥和个人的勤学苦练是成正比例的。

  ——郭沫若

  在天才和勤奋之间,我毫不迟疑地选择勤奋,她几乎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产婆。

  ——家因斯坦

  3、如果这篇课文再增加一个勤奋成才的事例,你认为选什么为好?为什么?你能帮作者写一个事例吗?

  ⑾读中学写,写中促读,读写结合。

  设计意图: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让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在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这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需要重点探讨的一个热点问题。

  本教时设计紧扣“勤奋”两字,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经历一个由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体会“勤奋”是通过哪些事例、什么样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让学生在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之间走一个来回。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为此,笔者在教学两个具体事例的过程中,努力营造一个能够让每一个学生都愿积极参与、都能自主选择的开放的学*环境,教师参与其中,关注学*过程和方法,努力让学生在自由而充分的学*活动中生成智慧,能力,提高素养。

  第二个事例,采用质疑探究,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之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最后由“课本”向“课本外”延伸,说成语,读名句,写事例,帮助学生营造“大语文学*”的时空,引导学生将课内外知识联系起来,运用课堂上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去解决实际问题。读中学写、写中促读、在学中做,在做中创。

  《说勤奋》教学设计 3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学*使用批注自学课文。

  2、初步感知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3、学会本课生字,会用课后练*里的6个成语造句。(重点指导勤、末、惯等字的书写)

  二、教学准备

  幻灯片、写着勤奋名言的小纸片

  三、教学过程

  1、课前谈话

  我姓王,来自昌江县叉河镇中心学校。不过老师是你们的老乡,东方四更的。来到东方,多少有点“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感觉。所以想用家乡话问候问候大家。(村话问候)呵呵,这问候太熟悉,太亲切了!

  更难忘的是,昨天在大街上还听到了一句以前奶奶常对老师说的一句话:(本地方言!)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勤劳的人有饭吃)

  2、相机导入课题,了解“勤奋”的意思

  所以,今天老师不是来上课的,是来和小老乡们聊天的,聊什么呢?(出示课件),没错,我们聊聊勤奋。

  (1)教师板书,学生跟着书空“勤”字。是强调笔顺和写法,查字典,了解勤奋的意思,说说勤奋与勤劳的不同点。

  3、初读课文,学*生字

  (1)既然要聊天,咱们都得熟悉熟悉我们要聊的内容,请大家打开课文,第16课。

  先问问大家有没有读过这篇课文?老师从昨天到今天共读了5遍。所以我也希望大家好好读读这篇课文。希望大家做到(出示课件)

  4、检查初读情况和生字学*情况。

  (1)师生合作读书。(师生合作读第1和最后一段;请班长读第2段,请学*上有最大进步的读第3段。)

  (2)学*课文生字。

  出示课件——学生读——指导难写的生字“末”、“惯”、“基”字的写法。(学生说方法)——学生描红

  5、默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默读思考:文章主要说了一个什么道理呢?又是怎样把这个道理说明白、说清楚的呢?(简单介绍议论文、说理文知识)

  教师强调动笔墨读书,用我们练*3的批注方式(重要的生字新词用横线、关键句子加实心圆,重要句子加空心圆,有疑问的加?)

  6、浏览课文:思考,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为什么这么分?

  课堂作业:

  (1)你能用上老师给你的这八个词语,用简短的几句话分别说一说司马光、童第周勤奋成才的故事吗?

  (2)提高难度,你能结合实际生活,结合咱班的实际情况用这几个词造句吗?用得多的有奖励。

  总结:今天跟我的小老乡们聊得很开心,改天我的老乡同事,也就是你们的语文老师还会继续带你们走进勤奋的故事,继续聊勤奋的话题。如果你想继续和我说勤奋,请记下老师的勤奋热线。呵呵。同学们再见!

  《说勤奋》教学设计 4

  一、质疑导入,激发兴趣

  (一)复*词语

  桥梁基础枕头*惯远渡重洋稍微一动有所作为名列前茅

  ①词语复*,不同于第一教时的词语教学,重点抓“梁”、“茅”,通过理解字词意思来记住字形,达到正确书写的目的。

  (二)昨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初读了课文,你们知道课文讲了哪几个有关勤奋的故事?

  (三)老师有一个疑问,想请同学们来帮助解决这个疑问。既然课文讲了两个有关勤奋的故事,为什么课题不用《勤奋的故事》,而要用《说勤奋》作为课题呢?请大家自由地读读课文,再讨论交流。

  ②帮老师释疑,一方面激发学生探究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整体感知了全文。

  二、自由选择,精读感悟

  (一)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想一想这一段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2)比较句子

  ③通过读,让学生咀嚼体会;通过读,培养语感;通过读,感悟语句表达要正确、具体、形象。

  a.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b.成功者所取得的成就,是他们用艰辛的劳动换来的。

  c.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读第一句。“手中的鲜花”指什么?“汗水和心血”又指什么?

  第一句与第二句相比,哪一句好?为什么?

  齐读第三句,第三句与第一句比,多了哪些词?哪一句好?为什么?

  齐读第一段。

  (二)小组学*第二、三自然段

  1、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个例子,合作学*。要求:小组先确定学*哪一自然段,然后各自轻声读一遍,再划出说明勤奋的句子,注意不要多划也不要少划。划好之后,互相交流,谈谈自己的理解。

  ④确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努力建立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研究以及合作学*的机制。

  2、第二自然段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能不能把司马光刻苦、勤奋的精神通过你的朗读感染给大家?

  讨论:哪些地方说明司马光很勤奋?

  什么叫“警枕”?(用书上的语句回答)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警枕的作用?

  看录像。哪一样东西最能引起你的注意?为什么?

  ⑤先学文,再看录像,再者结合谈感想,进一步凸现司马光的勤奋。

  指导背诵:说说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先写小时候怎么勤奋,再写长大以后,更加勤奋,最后写取得的成果)

  ⑥注意学法指导,理清顺序,帮助记忆。

  3、第三自然段

  认真默读一遍,有没有不懂的地方,请提出来。

  ⑦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摸清学情,有的放矢。

  出示句子: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⑧抓住这句话,牵一发而动全身。

  “拙”什么意思?课文中又是指什么呢?童第周是如何“勤能补拙”的呢?

  指导背诵:用什么办法把这一段话记住。

  小组讨论:司马光与童第周相比,哪些地方相同的?哪些地方是不同的?

  ⑨这是一个很有思考价值的开放性问题,答案没有唯一性,通过讨论感悟作者选材精心;天资好的人,通过努力能成才;基础差的,只要不气馁,同样可以取得成就。

  归纳两段的段意。

  4、齐读第四段。

  三、课外延伸,拓展阅读

  1、看录像:这一段录像你能不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凿壁借光)你还知道哪些成语与勤奋有关?

  ⑩积累语言,化消极词汇为积极词汇。

  2、学*几句与勤奋有关的名人名言。选一两句你喜欢的,读一读。

  自己应为之事,勿求他人,今日应为之事,勿等明日。

  ——孙中山

  懒惰像生锈一样,比操劳更有消耗身体,经常用的钥匙,总是亮闪闪的。

  ——富兰克林

  天才就是勤奋。

  ——歌德

  春天不播种,夏天就不生长,秋天就不能收割,冬天就不能品尝。

  ——海德

  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有几分勤学苦练,天资就能发挥几分;天资的充分发挥和个人的勤学苦练是成正比例的。

  ——郭沫若

  在天才和勤奋之间,我毫不迟疑地选择勤奋,她几乎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产婆。

  ——家因斯坦

  3、如果这篇课文再增加一个勤奋成才的事例,你认为选什么为好?为什么?你能帮作者写一个事例吗?

  ⑾读中学写,写中促读,读写结合。

  设计意图: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让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在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这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需要重点探讨的一个热点问题。

  本教时设计紧扣“勤奋”两字,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经历一个由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体会“勤奋”是通过哪些事例、什么样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让学生在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之间走一个来回。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为此,笔者在教学两个具体事例的过程中,努力营造一个能够让每一个学生都愿积极参与、都能自主选择的开放的学*环境,教师参与其中,关注学*过程和方法,努力让学生在自由而充分的学*活动中生成智慧,能力,提高素养。

  第二个事例,采用质疑探究,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之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最后由“课本”向“课本外”延伸,说成语,读名句,写事例,帮助学生营造“大语文学*”的时空,引导学生将课内外知识联系起来,运用课堂上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去解决实际问题。读中学写、写中促读、在学中做,在做中创。

  《说勤奋》教学设计 5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司马光和童第周勤奋成才的故事,懂得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的道理。

  2、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3、略知说理文的篇章结构,摆事实,讲道理。

  4、积累与勤奋有关的名人名言。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学*课文,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深入感悟文章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这篇课文的作者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二、学*事例

  1 、整体感悟

  ① 师:作者就这两句话对你说十遍,你相信吗?说一百遍呢?说一千遍呢?这样说有说服力吗?那要怎么样才有?(让学生自己体会有事例才有说服力。)

  ② 师:作者举了谁的例子?为什么举他们的例子?(让学生体会:用最具有代表性的、众所周知的事实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才会更具有说服力。)

  ③ 师:课文中的两个人成功了吗?读课文,从中找出描述他们成功的句子。

  ――生自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④师:他们成功靠什么?(勤奋)划出能体现出他们“勤奋”的句子。

  2、学*司马光的例子

  ①大家一定还记得一年级学过的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司马光小时候是个怎样的孩子?(天资聪明)

  ② 天资聪明的司马光长大后取得了什么成就,他手中的鲜花是什么?“终于”这个词说明了什么?

  ③司马光怎样用汗水和心血去浇灌的?

  出示句子:

  △他却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理解第一句,“滚瓜烂熟”是什么意思?“一遍又一遍”说明了什么?

  ——理解第二句,“警枕”是怎样的枕头?他为什么要使用这样的枕头? (根据时间上的不同,让学生体会:司马光一生勤奋)

  师:读这两句话,好好体会司马光的勤奋。(生自由读、齐读)

  ④司马光的事例告诉我们:“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自由练读第二自然段

  ⑤小结:砸缸救人的司马光从小就天资聪明,但是他依然始终如一地勤奋学*,最后写成了名留千古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这就充分说明了“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3、学*童第周的事例

  ①学生自学,完成下列思考题,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有关的词句画出来:

  (1)童第周的情况和司马光相比有什么不同?

  (2)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为什么他同样取得了成功?

  (3)童第周的成功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自读,展开小组讨论。

  ②指名回答问题1和2,提出问题“课文中那些词语体现了童第周的勤奋努力?”

  ——释“毫不气馁”“奋起直追”

  △ 小练*

  “直”的意思有:a 挺直,使笔直;b 公正的,正义的;c 直爽,爽快;d 一个劲儿,不断地。

  理直气壮( ) 急起直追( ) 心直口快( )

  ——“天刚亮、睡觉前、*惯”

  师:从这几个词里,你有没有发现勤奋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是什么?

  (指名说)

  小结:(深情地)对于时间,有人说过: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力量;对于时间,鲁迅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是有的;对于时间,老师想说:勤奋的人总觉得时间那么短,懒惰的人总觉得时间那么长。

  ③回答问题3,引导学生讨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这句话的含义。

  ④ 练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⑤ 让学生根据板书小结,引导学生明确:不论天资聪明还是基础比较差的人,只要勤奋,都可以成才。

  三、拓展积累

  1、出示名人名言,读记

  成功=1份天才+99份汗水。

  ——科学家爱因斯坦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数学家华罗庚

  我所完成的任何科学工作,都是通过长期的考虑、忍耐和勤奋得来的。 ——(英)达尔文

  科学的未来只能是属于勤奋而又谦虚的年轻一代。 ——(前苏联)巴甫洛夫

  2、你还知道那些关于“勤奋”的格言?

  3、学了这篇课文,你心中有什么感受?

  4、再读中心句:

  ――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板书:

  15 说勤奋

  司马光(天资聪明 ) → 编成《资治通鉴》

  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 → 完成蛙卵剥离手术

  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说勤奋》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运用字理识字法学*生字、运用文中方法背诵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长大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同学们,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理想,小时侯我的理想就是成为一名老师,能够和可爱的孩子们在一起。能和我说说你们的理想吗?

  (指名说,相机鼓励评价)

  2.同学们都有着自己美好的理想,那么你们认为,实现理想靠什么呢?

  3.同学们所说的,其实就是这么两个字——勤奋(板书勤奋)

  4.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勤奋(板书说)

  5.(指课题)请大家把课题响亮地读一遍。

  6.关于勤奋的名人名言有很多,爱因斯袒说:“天才﹦99%的汗水﹢1%的灵感。爱迪生说:“聪明的大脑是勤奋铸造出来的。”我们今天所学的课文,作者是怎样来说勤奋呢?(请大家打开书84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了,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以后想想:作者是怎样把要勤奋这个道理说清楚的?

  (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2.作者是怎样谈勤奋的?

  (学生回答,可读文,可概述,教师肯定,评价)

  3.教师小结:同学们说得不错,课文一开头,作者就表明了自己的观点,接着举了两个事例,(板书举例子、司马光、童第周)通过司马光和童第周勤奋学*的故事来说明道理,在课文结尾再次强调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

  三、学*课文第一自然段

  1.老师介绍司马光和童第周的成就。司马光是北宋的大臣,著名的史学家,他编写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由于材料丰富,文字生动,成为我国史学史上最有价值的著作之一。童第周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也是国际知名的科学家。他在比利时留学时获得了博士学位,建国以后担任山东大学的副校长,在生物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2.他们取得了这么伟大的成就都是靠――勤奋。

  3.所以,作者在文章开头就写道:勤奋就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4.下面我们来学写梁字。写梁字只要记住这两点就能写正确。(教师边板书梁边讲解。)梁字是上下结构,木字底把上半部分稳稳地托住。

  写字不仅要写得正确,还要写得美观。我们一起来书空。(教师和学生一起书空梁字。)

  5.桥梁是过河的必经之路,(板画桥梁、河水)通往理想(板书理想)的必经之路是什么?(勤奋)(板书勤奋)这句话中作者把勤奋比作什么?(桥梁)

  6.比较句子(出示):齐读

  ①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②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你更喜欢哪一个句子,为什么?我们一起来读好这个句子。

  (板书古今中外、每一个、)

  7.回到整体,齐读第一自然段。

  四、学*课文第二自然段

  1.司马光是怎样勤奋学*的?请同学们读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动笔把表现司马光勤奋学*的词句圈划出来。

  1.司马光小时侯是怎样读书的?(指名读该句。)

  2.这句话中哪些词语可以体现司马光的勤奋?

  (躲,一遍又一遍,高声朗读,滚瓜烂熟)(指导读)

  3.我们就学*司马光的方法,把这个句子读得滚瓜烂熟。(指导运用学*方法)(日常学*)

  4.长大以后,他又是怎样抓紧时间刻苦学*的?(指名读该句。)

  ①司马光的枕头有什么奥秘呢?请同学们再读句子,看谁能说出枕头的奥秘?

  ②现在你就是司马光,我来采访你。“听说你有一个很特别的枕头,是用什么做的?

  ③谁都喜欢松软的枕头,睡着多舒服啊!你为什么弄个圆木枕头折磨自己呢?(随机学*稍字板书稍)

  ④你的枕头为什么叫警枕?(随机学*枕字板书枕)(警就是提醒)

  6.教师小结:功夫不负有心人,他花了19年的时间,终于编成了——著名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现在我们有电脑、打印机,可是在900多年前,司马光就是靠一支毛笔,一笔一划地在油灯下写成这样一部名垂千史的史学巨著啊!来,让我们把第二自然段再读读。

  7.有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读出司马光的刻苦勤奋。

  8.写完《资治通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原稿足足堆放了两间屋子,司马光也已经成为了一位年迈的老人,他的身体已经十分衰弱,眼睛昏花,牙齿也大多脱落了。摸着这部书,我们感受到的分别是……(齐读)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9.学到这儿,你想对司马光说些什么?

  《说勤奋》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懂“司马光、童第周”有辉煌的成就是因为他们刻苦勤奋。

  2、 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教具学具:

  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揭题

  (板书:勤奋)看到“勤奋”一词,你会想到什么?学生回答。

  今天我们来学*文章《说勤奋》,文中是如何来说勤奋的。(板书: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指名读生字,读准字音。

  2、 自由、轻声读文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划出不理解的地方。

  3、 同桌互读,互问,四人小组讨论疑难问题。

  4、 回答教师问题:你懂了什么?

  5、 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6、 全班质疑问难。

  7、 齐读全文。

  三、细读课文,体会词句的意思。

  过度: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继续学*课文。

  1、 指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 找出主句。 这一自然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3、 体会交流

  你可知道,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设问)

  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比喻)

  用"鲜花"比喻成功者所取得的成就

  用"汗水"、"心血"比喻成功者付出的努力。

  4、 指导朗读。(个人朗读。全班朗读。)

  5、 归纳板书

  提出观点……………… 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

  这一段用设问的方法提出自己的观点,非常明确,引起读者的思考。

  五、作业

  抄生字。

  《说勤奋》教学设计 8

   教学设计简介:

  《说勤奋》是一 篇说理性较强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奋”,开头鲜明亮出了自己的观点,中间通过叙写富有说服力的典型事例加以证明,最后 总结全文,呼应开头。这样的文章如果按常序说教,可能学生不太有兴趣,也难有什么实效性。我想,课文本来就只是一个载体,不应该把读懂文章作为单一的目标,于是我决定尝试聊天式教学,把课文观点作为聊天的一个话题,把领学生与文章对话作为一个总训练点。所以,文章被我有计划有目的“肢解”了,教学时从了解作者观点入手,然后按“品成功—品勤奋—品不同”三个小训练点顺序品读两个典型事例,最后再次回顾作者观点,并引入名言加以深化。通过这一过程,让学生切身领会作者说明观点的文思,同时让课文中心在有实效的对话中一步步显现,进而深入人心。

  教学过程:

  一、写课题,谈话引入:“勤”的右边为什么是个“力”字?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谈谈这“勤奋”二字。

  二、初读课文,了解作者观点。(训练点一)

  1、引导学生回顾*时对“勤奋”一词的理解和运用。

  2、要求学生速读课文,找出作者对勤奋的观点,用横线画出来。

  3、指名读找到的句子,适时出示:

  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4、指名说第一句话的意思,齐读。

  5、教师范读后一句话句子,第一次强调“只有”,第二次强调“一生”,引导学生理解句子意思。齐读这句话。

  三、精读课文,了解司马光、童第周的成功来自勤奋。

  1、师:作者就这两句话对你说十遍,你相信吗?说一百遍、一千遍呢?那怎样你才相信?(师适时 小结:用事实说话,事实胜于雄辩。)

  2、作者举例了吗?举了谁的例子?怎么不举老师的例子?(师适时 小结:用最具有代表性的、众所周知的事实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3、师:课文中的两个人成功了吗?学生轻声读课文,从中找出有关他们成功的句子。(训练点二)

  1)解读写司马光成功的句子。

  指名读,师:司马光手中的鲜花是什么?《资治通鉴》。

  2)解读写童第周成功的句子。

  指名读,师:童第周的成功,关键体现在那个词上?(影响。)

  4、师:他们的成功 * *的是什么?(勤奋。)学生自读课文,从书中找出有关句子画出来进行品读。(训练点三)

  l品读写司马光勤奋的句子

  1)指名读写司马光勤奋的句子,教师适时出示:

  他却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 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2)师:上一句写他什么时候勤奋?下一句呢?这就叫做——一生勤奋。

  3)指名读第一句话,适时理解“滚瓜烂熟”和“一遍又一遍”。

  师:无数遍的读书,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这就是——勤奋!

  齐读第一句话。

  4)指名读第二句话。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对比体会睡觉用“警枕”的不舒服

  5)师:司马光却自己亲手做了这种枕头来烦自己,还管它叫作警枕。这里的“警”应是什么意思?(警戒、提醒的意思。)那你知道提醒他什么吗?生回答,师适时引到“勤奋”的主题。

  6)学生自由读、齐读两句话,好好体会司马光的勤奋。

  l品读写童第周勤奋的句子。

  1)指名读写童第周勤奋的句子。师:从这两句话里,我们可以读出四个字,谁知道?(起早贪黑。)

  2)师 小结:童第周起早贪黑的学*,每天如此,这同样是——勤奋。

  3)齐读这两句话。

  5、对比两个事例的异同。(训练点四)

  1)师:下面我们来把司马光和童第周的“勤奋”放在一起看看。

  2)老师从课文二、三自然段里找出了四个词(出示:抓紧时间睡觉时天刚亮睡觉前)师:从这几个词里,你有没有发现勤奋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是什么?(珍惜时间)

  3)出示句子:

  同学们一定还记得那个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吧,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

  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到了17岁才进中学。第一学期他的学*成绩很差……

  4)师:比较这两句话,看能比出什么来?(司马光是古代人,童第周是现代人。)

  师:这又能说明什么?(古今中外,每个成功者都要 * *勤奋。)

  5)师:还能读出什么?(引导学生区别出二人的起步不同)

  6)师:但他们最终都成功了。这又说明了什么?

  四、揭示主题。

  1)师指出示的句子一:学到这里,你相信作者的观点了吗?齐读。

  2)出示:成功=1份天才+99份汗水。——发明家爱迪生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数学家华罗庚

  不论你聪明与否,只要勤奋,都能获得成功。——容老师

  3)指名读和理解第一句话。这句是说谁的?(司马光)

  4)指名读和理解第二句话。这句是说谁的?(童第周)

  5)指名读老师的话。知道是写谁的?(不仅仅是写他们两个人的,也是写给所有的同学的。但愿每位同学都能通过自己的勤奋实现远大理想!)

  《说勤奋》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运用字理识字法学*生字、运用文中方法背诵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长大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同学们,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理想,小时侯我的理想就是成为一名老师,能够和可爱的孩子们在一起。能和我说说你们的理想吗?

  (指名说,相机鼓励评价)

  2.同学们都有着自己美好的理想,那么你们认为,实现理想靠什么呢?

  3.同学们所说的,其实就是这么两个字――勤奋(板书勤奋)

  4.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勤奋(板书说)

  5.(指课题)请大家把课题响亮地读一遍。

  6.关于勤奋的名人名言有很多,爱因斯袒说:“天才�99%的汗水�1%的灵感。爱迪生说:“聪明的大脑是勤奋铸造出来的。”我们今天所学的课文,作者是怎样来说勤奋呢?(请大家打开书84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了,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以后想想:作者是怎样把要勤奋这个道理说清楚的?

  (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2.作者是怎样谈勤奋的?

  (学生回答,可读文,可概述,教师肯定,评价)

  3.教师小结:同学们说得不错,课文一开头,作者就表明了自己的观点,接着举了两个事例,(板书举例子、司马光、童第周)通过司马光和童第周勤奋学*的故事来说明道理,在课文结尾再次强调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

  三、学*课文第一自然段

  1.老师介绍司马光和童第周的成就。司马光是北宋的大臣,著名的史学家,他编写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由于材料丰富,文字生动,成为我国史学史上最有价值的著作之一。童第周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也是国际知名的科学家。他在比利时留学时获得了博士学位,建国以后担任山东大学的副校长,在生物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2.他们取得了这么伟大的成就都是靠�D�D勤奋。

  3.所以,作者在文章开头就写道:勤奋就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4.下面我们来学写梁字。写梁字只要记住这两点就能写正确。(教师边板书梁边讲解。)梁字是上下结构,木字底把上半部分稳稳地托住。

  写字不仅要写得正确,还要写得美观。我们一起来书空。(教师和学生一起书空梁字。)

  5.桥梁是过河的必经之路,(板画桥梁、河水)通往理想(板书理想)的必经之路是什么?(勤奋)(板书勤奋)这句话中作者把勤奋比作什么?(桥梁)

  6.比较句子(出示):齐读

  ①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②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你更喜欢哪一个句子,为什么?我们一起来读好这个句子。

  (板书古今中外、每一个、)

  7.回到整体,齐读第一自然段。

  四、学*课文第二自然段

  1.司马光是怎样勤奋学*的?请同学们读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动笔把表现司马光勤奋学*的词句圈划出来。

  1.司马光小时侯是怎样读书的?(指名读该句。)

  2.这句话中哪些词语可以体现司马光的勤奋?

  (躲,一遍又一遍,高声朗读,滚瓜烂熟)(指导读)

  3.我们就学*司马光的方法,把这个句子读得滚瓜烂熟。(指导运用学*方法)(日常学*)

  4.长大以后,他又是怎样抓紧时间刻苦学*的?(指名读该句。)

  ①司马光的枕头有什么奥秘呢?请同学们再读句子,看谁能说出枕头的奥秘?

  ②现在你就是司马光,我来采访你。“听说你有一个很特别的枕头,是用什么做的?

  ③谁都喜欢松软的枕头,睡着多舒服啊!你为什么弄个圆木枕头折磨自己呢?(随机学*稍字板书稍)

  ④你的枕头为什么叫警枕?(随机学*枕字板书枕)(警就是提醒)

  6.教师小结:功夫不负有心人,他花了19年的时间,终于编成了――著名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现在我们有电脑、打印机,可是在900多年前,司马光就是靠一支毛笔,一笔一划地在油灯下写成这样一部名垂千史的史学巨著啊!来,让我们把第二自然段再读读。

  7.有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读出司马光的刻苦勤奋。

  8.写完《资治通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原稿足足堆放了两间屋子,司马光也已经成为了一位年迈的老人,他的身体已经十分衰弱,眼睛昏花,牙齿也大多脱落了。摸着这部书,我们感受到的分别是……(齐读)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9.学到这儿,你想对司马光说些什么?

  《说勤奋》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的事例,从中受到教育。

  3、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长大后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重点:学*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的事例,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难点: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长大后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板书“勤”字(书写认真),我们从小就应当要认认真真写好中国字,堂堂正正做好中国人。(及时而巧妙地将一些生活哲理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将育人与教书融为一体)请生读(正音:qin)。

  问:勤的右边为什么是个“力”字?

  板书“奋”字,学生齐读“勤奋”一词,并为它找近义词。

  师: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谈谈这“勤奋”二字。(板书“说”字,学生读课题)(从“勤”字入手,让学生初步感知勤奋的含义,为下面的学*作了必要的准备。)

  2、解题:曾经有人对你说过有关“勤奋”的话吗?谁?是怎么说的?(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区分“勤奋”与“勤劳”等近义词,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勤奋”的含义。)

  二、新授

  1、整体感知课文。

  师:下面请同学们迅速把书翻开到《说勤奋》一课,用最快的速度读课文,找一找作者对勤奋的观点是什么?用横线画出来。(直奔课文中心,突出主题,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感悟课文,也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整体把握。)

  指名说。

  2、出示投影: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①、理解第一句:生读,并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对这句话的理解很重要,只有懂得了这句话的含义,才能真正领悟作者的观点。)

  ②、理解第二句。师读第一遍(强调“只有”一词):听出什么来了?(引导学生体会:要想有所作为,只能靠勤奋)生齐读。

  师读第二遍(强调“一生”一词):听出什么了?(引导学生体会:要坚持不懈的勤奋,才能成功)

  生齐读以上两句话。(教给学生读悟课文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来理解课文。)

  3、学*事例

  ①、师:作者就这两句话对你说十遍,你相信吗?说一百遍呢?说一千遍呢?这样说有说服力吗?那要怎么样才有?(让学生自己体会有事例才有说服力。)

  师:作者举了谁的例子?为什么举他们的例子?(让学生体会:用最具有代表性的、众所周知的事实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才会更具有说服力。)

  ②、师:课文中的两个人成功了吗?读课文,从中找出有关他们成功的句子。

  生自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师:他们成功靠什么?(勤奋)划出能体现出他们“勤奋”的句子。(打破了常规的“程序”,采用了“倒叙”,有三方面好处:先在学生心中树起成功的典型,为下面的“说勤奋”蓄势;接下来的教学不必在这上面纠缠,可以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简洁,更加突出文章的中心和教学重点;承接上一个环节,使得整个教学环环相扣,一脉相通。)

  ③、学*司马光的例子

  出示投影:他却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根据时间上的不同,让学生体会:一生勤奋)

  教师要抓住“一遍又一遍”、“滚瓜烂熟”、“稍微”、“警枕”等词,让学生体会司马光的勤奋。

  师:读大屏幕上的两句话,好好体会司马光的勤奋。(生自由读、齐读)

  ④、学*童第周的事例

  生读相关句子。(引导学生抓住“起早贪黑”一词,体会童第周的勤奋。)

  ⑤、师:下面我们来把司马光和童第周的“勤奋”放在一起读读。老师从课文二、三自然段里找出了四个词——

  出示投影:抓紧时间睡觉时天刚亮睡觉前

  师:从这几个词里,你有没有发现勤奋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是什么?(指名说)

  小结:(深情地)对于时间,有人说过: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力量;对于时间,鲁迅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是有的;对于时间,刘老师想说:勤奋的人总觉得时间那么短,懒惰的人总觉得时间那么长。(先单独学*童第周和司马光勤奋事例,再把两者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引领学生逐层感悟)

  三、延伸与拓展

  1、出示投影:同学们一定还记得那个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吧,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

  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到了17岁才进中学。第一学期他的学*成绩很差……

  师:比较这两句话,看能比出什么来?(引导学生体会:不管你有多聪明,也不管你基础有多差,都要靠努力,才会成功。)

  (对课文内容进行了延续和提升,让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这里得到一次升华。)

  2、请看几句名人名言。

  出示投影:

  成功=1份天才+99份汗水。——发明家爱迪生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数学家华罗庚

  不论你有多么聪明,也不论你基础有多么差,只要勤奋,都能获得成功。

  ——暂时还没“家”的刘老师

  (生自由读,说说自己对这些名言的理解)

  3、小结:但愿我们每位同学都能通过自己的勤奋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

  4、生齐读名言


教学设计《说勤奋》合集五篇(扩展8)

——说屏教学设计优选【五】篇

  说屏教学设计 1

  【教材依据】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发达,中国的建筑园林、名胜古迹以至于生活器物无不包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所选课文基本上都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有关。本单元共有五篇课文,其题材丰富多样,主题集中,《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是比较规范的说明文;《桥之美》、《说“屏”》则是带有一定说明性质的小品文,在说明之中蕴含中国传统文化。

  【设计思路】

  1、《说“屏”》教材分析

  ①内容分析:“屏”是指“屏风”,是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兼有实用功能和审美价值的一种器物。本文简单介绍了“屏风”的功能与种类,但这不是本文的重点内容,本文介绍屏风的目的在于提出期望:今天我们应更好的使用屏风。

  ②教材的处理:这是一篇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小品文,从教学内容来看,不宜只把它当作说明文来处理,在教学中应强调的是训练学生的阅读概括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体会小品文语言的优美,因此,在教材处理内容取舍方面,兼顾了两个方面:一是重点练*学生快速阅读,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提高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二是适当复*介绍说明文的文体知识。不少学生可能没有见到过屏风实物,利用ppt课件为学生提供一些图片,学生有了直观印象后,本文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可以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教师不必过多讲解文本内容,以此调动学生的想像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和艺术审美能力。

  2、学情分析:可能有学生对“文化”这个词没有一个基本的概念,对“屏”这种器物更是没有直观印象;在课文的整体把握上,能力比较欠缺,缺乏比较系统的学*方法;在品味语言能力上,由于本课引用诗词较多,难于理解,因此我在问题的设置和学法指导方面,尽量做到具体,注意梯度且易于操作。

  3、教法、学法:

  教法:导读法�D�D�D创设情景,指导、点拨。

  学法: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师生对话,在自主学*中实践提高。

  [设计意图]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的主体,教师是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是师生*等对话的过程。《说“屏”》一文是这一单元最后一篇选读课文,学生已经有了知识储备,因此,教学中只需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即可。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了解“屏”的有关知识,理解作者对屏风的感情。

  2、体会本文生动的说明语言。

  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设计意图]教学目标的设置是对整个教学过程的一种前瞻性预设,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有效的教学目标的设置,就是课堂教学良好的开端。本课所设置的三个教学目标,层层递进,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三个维度;目标设置也比较明确、具有可操作性。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屏”这种器具;学*有关说明文的知识。

  【难点】体会本文生动的说明语言。

  【教学用具】

  制作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屏的图片,或“屏”的小工艺品。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由《口技》中关于“屏”的文句引出“屏”这种既具实用功能又具审美价值的器物。

  [设计意图]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先生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必须成为其他部分最自然、最恰当和最精彩的开端。本文的说明对象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因此,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引入新课教学,拉*了学生的距离,是新课的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多媒体展示“屏”的图片,请学生谈谈这些“屏”的色彩、造型、画面等方面有怎样的特点。

  [设计意图]图片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在导课中适时地运用图片,不仅能创设学*氛围,让学生较快地进入新课的学*中,而且能让学生更全面、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 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极大地激发学生观察事物、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提高课堂质量,实现课堂的高效。本环节使用图片就是为了让学生对“屏”这种器具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并有一个初步鉴赏,为下文学*有关“屏”的设置等方面的知识埋下伏笔。

  三、导入课文:

  看了这些画面,“屏”给人遐想,给人美感,我国使用“屏”的历史已有几千年了,很可惜,留下来实物却很少,但屏在古代诗词歌赋中却留下了它优美的身影,屏总能牵动无数文人墨客的幽微情思,这是为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来赏析陈从周先生笔下那富有诗意的屏,听听作者是如何说“屏”的……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知文章内容

  整体感知,思考下面问题:

  1、什么是“屏”?文中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

  2、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

  学生合作交流,老师指导补充。

  [设计意图]新课标对阅读教学有这样的定位: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基于此,设计以上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内容,感受作者情感,实现对文本的整体感知。

  五、研读赏析:

  1、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各有怎样的作用?

  2、作为科学小品文,本文在语言方面有哪些特点?请举例说明。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语言介绍“屏”?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要完成两方面的任务,即“得意”与“得言”――文本写什么和怎么写的。上一个环节学生已经了解了文本的内容,本环节就说明方法、语言特点以及为什么使用这样的语言来介绍“屏”以解决怎么写的问题,实现语文教学的“得言”任务。

  六、拓展延伸。

  本文引用了很多关于“屏”的诗句,增添了文章的情致,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屏”的古诗词?请说出来与同学一起来赏析。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赏析文中所引用的诗词,感受本文浓厚的文化底蕴。让学生积累有关“屏”的诗词,从本文走出,开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

  七、作业设计:

  生活中有很多像“屏”一样的器具,它们融实用与审美为一体,包涵着我们的传统文化,请你选一件你喜欢的,写一篇小作文,介绍一下它的实用功能和文化内涵。

  [设计意图]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是语文教学基本任务。让学生在学*课文的基础上用文艺性的语言写一种器物,意在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语言的应用能力。

  八、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板书贵在少而精。古人说:少则得,多则惑。板书要做到“少书”、“精书”,起到画龙点睛、提纲挈领的作用。本文板书设计是对课文内容的微缩,比较清晰明了地展现了课文内容,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说屏教学设计 2

  《说“屏”》教学反思《说“屏”》是一篇科学小品文,而且可以说是散文化的说明文。'屏风'这种事物,在我们现代日常生活中已经不常见了,但是在古代,屏风却是一个既具有实用功能,又具有审美艺术性的一种事物,想通过学*此文,让学生了解古代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意识和*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方式。为了达到以上几点要求,首先,在备课环节,我明确了两个目的:

  第一,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有关'屏'的知识;

  第二,明确说明文的相关知识,提高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因此,在开课,就创设了很好的情境,我出示了故宫博物院太和殿(金銮殿)朱漆方台上雕龙御座及其背后雕龙屏的图片,接着又出示了一组屏的图片,并让他们谈感受。这一环节,不仅让学生对屏有了一个直观的印象,激起了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同时也锻炼了他们语言组织、运用和表达的能力。

  其次,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氛围,以强来带弱。例如,在探讨文章的说明方法这一环节,我以学*小组为单位组织讨论,互相交流研究,并辅以一定的鼓励措施(小组加分),这样,凭着集体的力量,不仅可以节省去指点每个不懂的学生的时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在学*中的团结合作精神,自主探究的意识。最后,在教学中,能与学生进行*等的对话,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在课堂上,尽量表现得和蔼亲切,语言上尽量做得柔中有刚,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活跃的语文课堂气氛,同时,这样一种氛围也是给学生的很好的鼓励和动力。本节课也有很多的不足,比如屏风的图片贴在黑板上后面的同学看不太清楚,不如拿到学生中间给他们看。同时在这一环节上花的时间也稍多了一点。

  在朗读这个环节上,我采取的是教师配乐朗读全文而没有给学生机会去锻炼自己的朗读,正因为学生没能充分的读,在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上也受到了影响。在这个环节,如果能教师范读一段或两段,剩下的部分让学生自己来完成,我想,这种效果会更好,课堂气氛也会更热烈。在学生质疑、解疑过程中,教师干涉得过多,如果能放手让学生自己纠正错误,那样彼此的印象会更深刻。

  语文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教好语文,学生更要学好语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愿在以后的自我改善中取得进步。

  说屏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相关知识。

  3、了解文中引用的古诗词的意思。

  4、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5、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6、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学*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

  【重点难点】

  2、3、4。

  一、教学过程

  1、导语设计

  屏风,一个富有诗意的名词,它有着神秘的作用,集实用与装饰功能于一身。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我们的情思。今天,让我们与陈从周先生一道说“屏”。

  2、回忆学过的课文中提到的“屏”,并说明其作用。

  明确:

  《口技》:“口技人坐屏障中”“撤屏视之”

  屏的作用:遮挡视线。

  3、学生列举生活中见到的屏,猜想它们的用途。也可以展示搜集到的关于屏的图片,并辅以简单介绍。

  4、作者简介:

  陈从周:(1918~2000),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

  5、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⑴正音释义,积累词语。

  ⑵配乐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⑶精读课文,回答问题。

  自主回答:

  ①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

  明确:“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风,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

  解释紧扣屏的用途。

  ②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

  明确:屏的作用,屏的种类,屏在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

  作用:遮挡视线;起分隔作用;艺术点缀;挡风。

  种类: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多媒体展示不同种类的屏的图片,让学生获得直观印象,加深对屏的了解。)

  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

  合作讨论回答:

  ③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

  抓住以下关键语句把握:“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明确: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6、探究理解文中古诗词的意思,感受浓浓的诗意:

  ⑴理解诗意:

  ①“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出自唐诗人杜牧《秋夕》诗。全诗如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是一首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生活图景的诗。整首诗描绘出寂静凄清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痛苦。

  ②“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一出。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

  “锦屏人”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忒”读“tuī”“太”的意思。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

  ③“抱膝看屏山”

  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

  ⑵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七、研读赏析

  1、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举例子、分类别、引用等。

  2、体味语言,把握写作特色。

  明确:

  本文是一篇轻松、随意的小品式的说明文。

  ⑴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相关知识,使读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了解屏风,不觉文章枯燥。

  ⑵多处引用古诗词,文白相杂,不仅很好地为说明对象服务,且使说明语言更生动。

  二、总结拓展

  1、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

  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

  2、拓展延伸:

  查找积累与屏风有关的诗句:

  例:南朝《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柳永《迷神引》“水茫茫,*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李贺《洛妹真珠》“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

  《屏风》“月风吹露屏外寒,城上乌啼楚女眠。”

  说屏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⑵了解中国古代的屏风,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⑶了解文中引用的古诗词的意思。

  2、能力目标:

  ⑴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⑵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⑶掌握说明文的基本写法,提高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

  ⑷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堂活动,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

  ⑸在活动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语言能力、表演能力等。

  ⑹初步学*推销的方法,增强竞争意识。

  3、情感目标:

  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体会作者的感情,学*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2、体味语言,弄清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3、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堂活动,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

  4、在活动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语言能力、表演能力等。

  【教学难点】

  1、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堂活动,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

  2、在活动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语言能力、表演能力等。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屏的图片,或上网查找。如果学生家中有屏的小艺术品,也可借来一用,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课件自主、合作、探究学*。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展示一组屏风的图片,并辅以简单介绍。(课件展示)

  2、这些图片很漂亮,有谁知道它们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3、也许我们有的同学家中还在使用,但对于我们大数同学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它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我们的情思,今天,让我们与陈从周先生一道说“屏”。

  二、走*作者

  陈从周:(1918~2000),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通过预*说说你对作者感兴趣的地方。)

  三、检查预*

  四、整体感知

  1、在生活中,你见过屏风吗?在哪里?

  2、教师配古筝乐曲,学生听音乐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并思考:

  ⑴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

  ⑵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

  3、读后学*小组讨论明确:

  ⑴“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风,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

  ⑵屏的作用,屏的种类,屏在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

  五、研读赏析

  1、请你来当设计师:了解屏的作用――遮挡视线;起分隔作用;艺术点缀;挡风。

  2、但是,你能告诉我,我应该买什么样的屏风呢?它有什么样的分类吗?

  明确: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3、你们能告诉我,总的说来,屏风的设置要注意什么样的问题呢?

  明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4、所以,难怪作者说,“屏风”,是一个很富有诗意的名词?可见,作者对“屏”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提示:抓住关键语句把握:“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5、文中引用了不少与“屏”相关的诗句,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说说为什么喜欢?

  ⑴“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放在文章的开头的作用是…………)

  ⑵“银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放在屏风定义后是起了……的作用)

  ⑶“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

  (放在文章结尾是为了说明……)

  6、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本文多处引用古诗词,为文章增加了浓浓的诗意和韵味,和所介绍的古色古香的屏风相称,突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由此我们体会到了作者古典诗歌的深厚底蕴。

  7、赏析归纳

  ⑴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举例子、分类别、引用等。

  ⑵体味语言,把握写作特色。

  明确:

  本文是一篇轻松、随意的小品式的说明文。

  ①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相关知识,使读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了解屏风,不觉文章枯燥。

  ②多处引用古诗词,文白相杂,不仅很好地为说明对象服务,且使说明语言更生动。

  六、总结拓展

  1、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

  2、拓展延伸:积累与屏风有关的诗句。

  南朝《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柳永《迷神引》“水茫茫,*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李贺《洛妹真珠》“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

  《屏风》“月风吹露屏外寒,城上乌啼楚女眠。”

  七、课堂拓展活动:“屏风”推销会

  1、根据文中所介绍的关于屏风的知识,每个学*小组设计一座屏风并向同学说明自己的设计意图。

  2、分组准备发言材料:画好设计图、写好发言提纲。

  3、学生听完介绍后投票评出最具创意设计奖,并谈谈本次活动的收获。

  八、布置作业

  思考:是否也有一些如屏风一样,曾牵动过古人丝丝情怀,但已经在今天这个主流生活中逐渐退却的物品呢?请以“说?”为题写一篇说明文。(提示:可以写扇、铜镜、绣、瓷、墨、砚、陶……)

  【教学设计说明】

  《说“屏”》一篇说明文,本课的教学要求是掌握说明文的基本写法,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读写能力,并能对课文知识活学活用。因此我的教学思路如下: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积极学*。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得”的,不是老师教会的。所以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愿学、乐学,才能真正提高学*的实效。比如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这样处理,学生自然会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改变了以往那种不管学生有无兴趣,都必须按照教师所提的要求进行朗读的被动局面。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还应该体现在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上。语文课上训练不能只面向个别尖子学生,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课堂的主人。所以所设计的教学环节有难易度,学*小组也由好、中、差三类学生共同构成,这样便于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学*。课堂上词语的检测练*,朗读课文的练*,整体感悟的练*,都是全体学生都能参与的,体现出面向全体的思想。而且随时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注重知识的积累和运用,加强综合能力的训练。如果学生上完《说“屏”》只了解了屏风是什么,那么这堂课就失去了语文课的意义。语文课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应该只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应该借助课文内容,设计各种情境,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如果能创设新的情境,将学过的知识用一用,给学生有实践的机会,这样对学生内化课文的内容,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极有意义。这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个综合运用本堂课学过的知识并加入美术知识的综合练*。由于不是对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运用学到的知识,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积极性,各种层次的学生在小组中都能参与,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这个练*设计是比较好的。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注重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学*一篇新的课文,最有兴趣的是在开端段,可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往往第一课时是扫除生字新词,读懂读通课文,教学的重头戏是在第二课时上。从教学的实际效果看,往往是第一课时“逛西湖”,第二课时“打老虎”;从学生的兴趣看,实际上是错过了学*课文的最佳时机。因此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效率,很值得研究。教学中我先用大量的优美图片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以期先声夺人,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学*的兴趣。而后设计能调动他们积极性的环节,让他们热情地投入到学*中去,实践证明,这个设计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学*兴趣。另外,把学*的重点放在学生拓展活动中,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能力。

  说屏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有关屏风的知识。

  2、理解作者对屏风的感情,体会本文生动的说明语言风格。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汲取传统文化知识,激发对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兴趣与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了解有关屏风的知识;

  2、体会文章生动的说明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引用诗句的作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小屏风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走入“屏”:

  欣赏小屏风导入新课。

  二、初读,感知“屏”:

  1、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

  2、文中作者对屏风的感情怎样?

  三、再读,探究“屏”:

  1、圈点勾画出文章引用的句子,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

  2、探究:课文里多处引用古诗句有什么好处?

  四、拓展,走出“屏”:

  五、布置作业

  片断作文:说“扇”。要求:1、写一个片断,说清特征。2、字数200字左右。

  六、板书设计

  屏的作用 感情 :向往、欣赏

  说“屏” 屏的种类

  屏的设置 语言:生动

  七,教学反思:

  这节课,学生的活动占到了百分之六十。课堂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台。在这个*台上,一群鲜活的生命在一起彼此对话、唤醒、碰撞、交融、分享,尽情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整个课堂精彩不断,高潮迭起。我认为自读课只要设计合理,学生就会喜欢上,而且总是期待着表现自己的才华的机会,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爱动是初中学生的天性。课前的精心预设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课堂机智灵活的驾驭课堂,利用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生命的涌动,那么语文自读课教学必定会事半功倍。


教学设计《说勤奋》合集五篇(扩展9)

——《雨说》教学课件设计(五)份

  《雨说》教学课件设计 1

  【知识目标】

  1、体会这首诗的拟人化表现手法及雨的象征意味。

  2、学*诗的语言特色。

  【能力目标】

  归纳每一小节所表达的主要意思。

  【教育目标】

  热爱生活,乐观向上。

  【重点难点】

  正确理解“我要教你们勇敢的笑”一句。

  【教学媒体】

  录音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与作者简介

  自古至今,有许多的诗人都要用诗来赞美春雨,你能背诵几句吗?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台湾诗人郑愁予写的一首关于雨的诗。

  作者,台湾诗人,80年代曾被选为台湾最受欢迎的作家,用他自己的话说:约莫每120名居民中就会有一人持有《郑愁予诗集》”在香港、台湾的高中课本里都选有他的诗。

  他的诗作以优美、潇洒、富有抒情韵味而著称。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并讨论

  这首诗以雨的口气向人们诉说了哪些意思?

  请概括每一小节的内容:

  1节:探访四月的大地。

  2节:雨轻轻地来了。

  3节:希望孩子们不要拒绝。

  4节:告诉孩子们它是来亲*他们的。

  5节:请孩子们跟它去迎接春天。

  6节:告诉孩子们它来自何方,又是怎样长大的。

  7、8节:教孩子们勇敢地笑。

  9节:交代最终的归宿。

  三、问题研究

  分小组讨论:

  1、作者怎样描写春雨特点的?找出几个词句说说你的体会。

  2、这首诗采用拟人手法好在哪里?

  明确:让人感到亲切温柔,充满欢快情趣,切合儿童心理,能打动孩子们的心,能形象生动表达思想。

  3、这首诗的语言有什麽特色?

  明确:有亲切感,用儿童化的语言,符合儿童的心理,口语化。

  4、“我要教你们勇敢的笑”这句话中的“笑”的内涵是什么?

  明确:笑代表一种快乐幸福、乐观向上的态度,是诗人鼓励孩子们要乐观向上的生活及美好的祝福。

  五、布置作业

  1、把这首诗改编成一篇小散文。

  2、读写生字词。

  【教学课后记】

  这篇课文通俗易懂,主要让学生体会如何用拟人化的语言去学写一些简短的小诗,从中感受写诗的乐趣。

  《雨说》教学反思

  1、把握诗歌内容,整体领悟诗意是诗歌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一个极具个性的思维活动。整体把握其实是对诗歌的初步解读,要知道学生认真阅读,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读出自己的感受。还应与文本对话,理解、感受诗歌丰富的意境,指导学生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

  2、要培养学生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品词、析句、培养语感,对于诗歌教学而言,尤其重要。在反复吟诵,反复推敲中感受词语的丰富之美,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学生真正体味语言文学的魅力,就从诗歌开始。

  3、通过诗歌的学*,可以激发学生对于人生的思考。理性的光辉,能够通过感性的文字加以表现──从雨的角度来看,学生体会到善良的内心、博大的胸襟,给别人带来快乐是自己最大的幸福;从“少年儿童”的角度来看,则会看到,人的一生不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勇敢面对,都不要失去对生活的信心。多角度的体会,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一次愉快的精神之旅。教师要将这种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做到“润物细无声”。教学中要避免空洞的说教,应该在品味诗歌感情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4、诗歌的教学,也是训练朗诵的最佳时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适时的对朗诵加以评点,加以指导,让学生学会朗读,喜欢朗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更何况是有感情的朗读,品味式的朗读呢。要多读诗,读好诗。在诗歌教学中,优美的背景音乐必不可少,它能引领学生更好的进入诗境。教师应在备课时多费些心思去筛选,我个人认为班德瑞的专辑《春野》中的曲子都比较合适。

  《雨说》教学课件设计 2

  一、导入新课

  今天上课前老师先让同学们猜一个谜语:“我是大海的叹息,我是天空的泪水,我是田野的微笑。我不但浇灌禾苗,还能荡涤灰尘。”,这是什么东西呢?(学生还没等老师说完就纷纷说出:雨)。对,是雨。古往今来,人们都爱咏雨,尤其是春雨,写出了大量咏春雨的诗,谁能给大家展示一下你积累的雨的诗句?(学生争先恐后背出:“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却无”、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等等。是啊,春雨有其独特的魅力:来时不张扬,既没有电闪雷鸣,也没有风狂雨横,来时总脚步轻轻、细语微声。因此,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都特别钟爱春雨,而春雨也是那样的喜爱人类,你听,它正低语着它对人类的爱呢。下面我们就来听听春雨的述说吧(师板书课文题目)。

  二、朗读课文

  1、学生用心倾听课文录音,注意字音和朗读者的语气、语调:

  师:听了刚才的录音,大家觉得这篇文章需要用什么样的语调来读呢?

  生:喜悦的、高兴的、轻快的语调。还有的说:蓬勃向上、充满活力的语调。教师给以肯定,而后让学生读中品味文章的思想感情。

  2、生自由朗读。刚才已经达到共识,学生都在尽量让自己的语调充满喜悦之情、轻快。

  3、人小组朗读品评,看谁读得最流畅、最有感情。

  4、学生举手朗读,可以读全文,也可以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最有把握读好的地方。其他同学可以对朗读进行点评。

  (由于条件比较宽,所以学生朗读的兴致都很高,就是朗读不好的学生都想读那么几句、几段,课堂气氛很热烈,点评的学生也很认真。最后基本把握住了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部分学生朗读的声情并茂,得到了热烈的掌声。)

  三、整体感悟

  师:刚才大家反复朗读了课文,那么春雨都“说”了什么话?听完春雨的话后你觉得“雨”是个什么样的形象呢?

  学生纷纷发言:“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我来了,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我来的地方很遥远”“我来了就不再回去”……

  师:那么同学们感觉“雨”在诗中是个什么样的形象?大家用“的春雨”来概括一下。

  学生马上说出:亲切的春雨,温柔的春雨、无私奉献的春雨、乐观的春雨、爱笑的春雨、充满爱心的春雨、像妈妈一样的春雨……

  师:由此可见,雨是春天的使者,是爱的化身。她来是要给孩子们一些东西的,那她给孩子们带来了什么礼物?谁能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学生寻找、勾画、回答。

  师:那么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说春雨的礼物是什么呢?

  生1:对少年儿童的热爱,期望他们能快乐自由地生活。

  生2:希望孩子们能永远笑对人生。

  生3:希望孩子们能以蓬勃的生命力去面对人生的挑战。

  师:雨会说话吗?(生有的说会,有的说不会)教师引导学生这首诗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了雨人的灵性,使雨的形象更加生动、活泼,使雨能直接和孩子对话交流,更亲切,充满清新的人情味。从而引导学生写作文时恰当运用这种写法。

  四、品味语言

  师:文中诗人赋予“雨”人的思维和行为,她时而温声细语,时而欢呼雀跃。这浑身散发的灵气和展现的真情体现在诗的字里行间,下面我们就来品味这首诗的语言,体会优美语言的魅力。

  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最喜欢、最欣赏的诗句品味,然后谈谈你喜欢的原因。

  (这个环节让学生自由畅谈,教师适当点拨即可,目的是调动学生都动脑、动口,学会品味语言,能发现语言的魅力。)

  师:用诗的语言描述春天,用诗的语言描述生活是多么令人快乐,它使万物充满了生机和灵气,我们也要学*用优美的语言来描述万事万物,来表达我们的情感。雨,给我们带来了温馨,带来了快乐,带来了甜蜜,她教我们乐观的生活,她为我们奉献了一切。此时此刻,我们在感动之余,对雨能说点什么呢?几句话、几行诗都可以。

  学生思考后踊跃回答:“雨,你是春的使者,你是爱的化身,你牺牲自己,奉献给我们甘露。”“雨,您就像妈妈一样给我们关爱,谢谢您!”……

  (在学生抒发对春雨的感情中这节课结束了。)

  【教学反思】

  这节课结束了,但学生的激情还在,所以我就让同学们把还想说的话写到本子上。看着学生兴奋的样子,我感觉把课堂交给学生会让他们觉得自己是学*的主宰,因此学的就开心、学的效果就好,尤其语文课堂一定要让学生畅所欲言,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雨说》教学课件设计 3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学生能充分感受现代诗歌的自由特质和美感。

  2.培养学生解读现代诗歌意象和意境的基本能力。

  3.迁移运用,巩固知识,提高学生阅读诗歌的技能。

  二、教学重难点

  1.朗诵理解诗意,感受春雨的爱心和美好。

  2.理解意象意境,感受作者饱含的深情。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指导学生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步步为营,掌握学*诗歌的基本方法。

  2.迁移运用法。指导学生开展知识迁移,运用提高的方法,以体会诗的魅力。

  四、教学步骤

  1.导语设计,引入课题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沉舟的伤感不能阻止千帆竞发的豪情,病树的不幸无法遮掩万木春天的欣喜。作者在万分欣喜之余,借雨这个精灵的深情倾诉,表达了对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孩子们的关心和祝福。

  2.作者简介,解义释题

  郑愁予,童年时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大江南北;抗战期间,他随母亲转徙内地各处。被称为浪子诗人。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雨说》写于20 世纪 70 年代末。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他的这首爱之歌,既是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也是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福。

  3.反复诵读,感知理解

  ⑴自由朗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指定学生在黑板上给词语中的加点字正音:田圃、禁锢、喑哑、襁褓。

  学生解释词语:喧嚷、洗礼、蓑衣、温声细语、润如油膏。

  ⑵听读这首诗,要求学生注意诗句的节奏和停顿,注意把握语气和语调,感受全诗洋溢着的音乐美和节奏美。请学生模仿朗读,其他学生试做点评。

  示例:只要旗子笑,

  春天的声音 / 就有了,

  只要你们笑,

  大地的希望 / 就有了

  ⑶默读这首诗,读懂内容,学会概括。

  学生各用一句话概括每节诗的具体内容。例如:

  第一节:雨来探访四月的大地。

  第二节:雨带着爱心轻轻地来。

  ⑷速读这首诗,理清结构层次。

  学生小组内讨论,然后全班交流,教师做好小结,以利于学生对诗歌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轮廓,明确的认识。

  (第 1 节春雨到来前大地的情景;第 2 节春雨的特点;第 3-5 节春雨亲*孩子们,带孩子们去迎接春天;第 6-8 节春雨的使命;第 9 节赞颂春雨的奉献精神,祝福孩子们有幸福的生活。)

  ⑸自由朗读质疑,学生增强阅读体验,教师掌握学生的阅读情况:用读我(不)知道我想说的方式质疑。

  ⑹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进一步感知诗意、诗情。

  朗读指导:如第 1 节应读得急切,表达出对春雨的企盼之情;第 2 节应读得轻柔、温和,以示雨之关爱;第 5 节可读得欢快一些,传达喜悦之情;第 8 节应读出高昂之气,把全诗感情推向高潮;第 9 节读出欣慰之情,显示全诗的主旨。

  4.分析意象,揣摩意境

  意象和意境是学*诗歌不得不提的两个术语,那究竟什么是意象和意境呢?有必要让学生了解。意象通常是指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是可以感知的、实在的、具体的。

  意境就是作者在作品中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通过具体可感的意象来实现。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就是意象,通过这些意象表达出的寂寥悲凉的气氛就是意境了。

  引导学生分析《雨说》的意象:大地企盼的春雨;亲切温柔充满爱心的春雨;与孩子一起嬉戏的春雨;勇敢地笑着的春雨;乐观、爱笑的雨

  感知、明确《雨说》的意境:全诗抓住雨的特点,赞颂人间永恒的爱,雨成了春的脚步,爱的使者,她给孩子们带来笑声,给世界带来希望。一首《雨说》,就是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

  5.课外延伸,知识运用

  学生利用所学到的关于意象和意境的知识,阅读郑愁予的现代诗《错误》。

  ⑴学生熟读诗歌,自己分析意象和意境,教师指导。

  ①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 (自然物象):莲花、东风、柳絮、跫音、春帷、马蹄。

  ②教师指导分析诗中意象所表现出的意境:

  莲花女子倦守空闺,娇美的面容因等待而憔悴。

  东风、柳絮她的等待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寂寞孤独,如同枯木。

  跫音、春帷她的等待的心是小小的窗戾紧掩,心扉紧掩,好像死水。

  马蹄深深的思念和无期的等待。

  ③学生总结体会本诗的意境(境界情调):

  女子日夜的思念,痴痴的深情换来了漫长的、寂寞的又百般无聊的、欲说还休的等待。

  ⑵思考:为什么我的马蹄是美丽的,又是错误的?(联系背景:诗人父亲从军,母亲带着他流浪江南,母亲对父亲的思念和牵挂是显而易见的。这首诗的主角就是以郑愁予母亲为原型的)

  归人该归,达达的马蹄声是希望所在,对她而言是无限美丽的,然而,归人

  没归,只不过是过路罢了,对她而言自然是无言的错误。

  ⑶学生诵读此诗,加深理解。

  6.知识巩固,锻炼技能

  鲁迅的散文诗《雪》,江南雪 特点 ;北方雪 特征 ,各自象征 。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雪的名句:1. ; 2 ;渲染的感情是 。

  张岱《湖心亭看雪》,雪景名段是 ,特点 ,表达感情是 。

  7.课堂整理,增强能力

  ⑴有感情的背诵全诗。学生在自由背诵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互背,推荐有感情同学领背、齐背,以致全班共同背诵。

  ⑵积累。

  表现无私奉献精神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落红不是无情

  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等。

  与春雨有关的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雨说》教学课件设计 4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了解诗歌语言的凝练性、思想的丰富性。充分朗读,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中“雨”的形象,在此基础上尝试诗歌的创作。

  2、过程和方法目标:

  反复诵读,在读中品味诗歌的语言,领悟诗歌的意境。通过学生对话,师生对话以及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实现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感受诗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诗歌的学*,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用喜悦、欢快的语调朗诵全诗,体会诗歌明丽清新的风格。

  2、理解意象,把握主题,感受真情。

  【教学难点】

  品析诗歌语言,理解诗意。

  【教学方式】

  1、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从语言入手,充分入境。

  2、运用联想想象法,指导学生把握诗歌意象。

  3、运用探究学*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让他们畅所欲言。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

  朗读教学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学生背诵出描写春雨的诗词佳句,由传统诗歌引入到现代诗歌,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充分朗读,初步感知

  1、听配乐诗歌朗读,营造氛围。

  2、学生边听边读,熟悉诗歌内容。

  3、学生齐读,教师指导。(节奏、重音、语调、情感等)

  4、引导学生理清诗歌内容之间的联系,把握思路。

  5、运用想象,理解诗中“雨”的形象。

  6、教师简介写作背景,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意。

  三、合作探究,具体研*,品味诗意

  1、请学生找出每节诗中的意象,通过联想和相象,把这些意象所在诗节描绘成一幅图画。

  2、联系诗句,说说诗歌中“雨”的形象。

  3、齐读七、八两节,品味其中的“笑”。

  问题探究:这些动人的笑有什么含义吗?试品析。

  从两个“勇敢地笑”中,你获得了些什么启示呢?

  4、找出诗歌中你认为最能体现本诗主旨的一些诗句,反复吟咏,细细品味。

  四、学生齐读全诗,师生共同总结诗歌艺术特点

  五、迁移练*

  春雨对孩子们说了这么多,现在,你想对春雨说些什么呢?几行诗几句话都行。

  六、课堂小结

  诵读全诗,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位温柔可亲,勇敢乐观的爱的使者形象。从中我们也能感受到诗人对中国儿童的热爱与祝福。希望同学们也如诗人一样,做生活的有心人,积极观察生活,以引发我们的艺术情感。

  七、作业设计

  1、熟读全诗,感受诗意。

  2、请用几行诗或几句话对春雨作一番描绘。

  【板书设计】

  雨说

  郑愁予

  探访四月的大地

  亲*孩子

  来自遥远的地方

  教孩子们勇敢的笑

  快乐的安息

  《雨说》教学课件设计 5

  一、导入

  “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我不但浇灌了禾苗,荡涤了灰尘,也浸润了古今中外文人墨客多情的心。请同学们猜猜这是什么东西?

  ──雨。那么,现在我们就一起来阅读郑愁予的诗《雨说》,看看这位天空的泪水是如何给田野带来微笑的?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注意:

  2、标题为“雨说”,那么,雨说了些什么呢?

  明确:雨说: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我是到大地上来亲*万物的;我是在白云的襁褓中笑着长大的;我来了就不再回去。

  三、局部品味

  逐一的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既然“雨说,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那么,“雨”为什么要来探访四月的大地?第一节诗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注:齐读第一节诗后,讨论板书如下:

  田圃 禁锢 种子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鱼塘 滞留 游鱼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大地枯旱的景象

  小溪 喑哑 调子 (暗示了社会生活的艰辛)

  2、“雨说,我是到大地上来亲*你们的”。“你们”是指什么?说说“雨”怎样来亲*它们的?作者又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从中揭示了怎样的思想意义?

  重点探讨:第5、7、8这三节诗。

  踩──田圃──润如油膏

  看──牧场──抽发新苗

  绕──池塘──说声好

  听──溪水──练*洗衣谣 物──大地复苏的景象

  柳条──笑弯腰

  石狮子──笑出泪

  小燕子──笑斜翅膀 教──爱的使者和美好生活情景

  旗子──笑得哗啦啦响 人──儿童

  注:

  ⑴ 联系上面的内容,说清对比手法的运用。

  ⑵ 联系写作背景以及雨的作用,揭示中心。

  提示: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社会背景;雨的作用见板书。

  ⑶ 认真体会第五节诗中采用拟人手法的运用并充分的联想,说说牧场是如何的抽发出怎样的新苗?雨是如何对鱼儿说声好?溪水是如何的练*怎样的洗衣谣?

  由学生说,教师评价。

  ⑷ 想象第七节诗所描绘的画面。

  注:采用读的形式来完成。

  ⑸ 第八节诗中的“旗子”有什么深刻的含义?“春天”仅指季节吗?为什么?

  提示:红旗──双关语意。红旗是国家的象征。春天──双关语意。春天是万物的开始,是青少年的象征。

  ⑹ 讨论以下的问题3。

  3、为什么说雨在“白云的襁褓中笑着长大”?它所说的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

  提示:

  ⑴ 白云──自由的象征。

  ⑵ A、雨具有返老还童之心;即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B、雨是带给下一代人以自由、幸福的使者,是作者本人的化身;

  C、雨希望万物都像它一样,有一个快乐的童年生活,所以这句诗也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憧憬。

  4、雨为什么说“来了就不再回去”?“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句中的“苹果”的含义是什么?体会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注:A、见书中句子;

  B、引导学生体验吃苹果时的感受以及“擦着嘴”的神态后。点明:“苹果”的深刻含义具有双关语意:一是指真正的苹果;一是指作者带给少年儿童的自由、快乐、幸福就像甜美的“苹果”一样。

  C、表明了“雨”的真正来意。

  (点明中心,照应标题。)

  四、作业

  1、说出描写春雨的诗句:(至少两句)

  《初春小雨》(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却五。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春眠》(孟浩然):“春……处处……夜……花……”

  2、以“雨的自述”为题,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三五百字的小散文。提示:“我是……”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