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勤奋》教学设计 (菁华5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教学设计

《说勤奋》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学*使用批注自学课文。

  2、初步感知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3、学会本课生字,会用课后练*里的6个成语造句。(重点指导勤、末、惯等字的书写)

  二、教学准备

  幻灯片、写着勤奋名言的小纸片

  三、教学过程

  1、课前谈话

  我姓王,来自昌江县叉河镇中心学校。不过老师是你们的老乡,东方四更的。来到东方,多少有点“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感觉。所以想用家乡话问候问候大家。(村话问候)呵呵,这问候太熟悉,太亲切了!

  更难忘的是,昨天在大街上还听到了一句以前奶奶常对老师说的一句话:(本地方言!)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勤劳的人有饭吃)

  2、相机导入课题,了解“勤奋”的意思

  所以,今天老师不是来上课的,是来和小老乡们聊天的,聊什么呢?(出示课件),没错,我们聊聊勤奋。

  (1)教师板书,学生跟着书空“勤”字。是强调笔顺和写法,查字典,了解勤奋的意思,说说勤奋与勤劳的不同点。

  2、初读课文,学*生字

  (1)既然要聊天,咱们都得熟悉熟悉我们要聊的内容,请大家打开课文,第16课。

  先问问大家有没有读过这篇课文?老师从昨天到今天共读了5遍。所以我也希望大家好好读读这篇课文。希望大家做到(出示课件)

  3、检查初读情况和生字学*情况。

  (1)师生合作读书。(师生合作读第1和最后一段;请班长读第2段,请学*上有最大进步的读第3段。)

  (2)学*课文生字。

  出示课件——学生读——指导难写的生字“末”、“惯”、“基”字的写法。(学生说方法)——学生描红

  3、默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默读思考:文章主要说了一个什么道理呢?又是怎样把这个道理说明白、说清楚的呢?(简单介绍议论文、说理文知识)

  教师强调动笔墨读书,用我们练*3的批注方式(重要的生字新词用横线、关键句子加实心圆,重要句子加空心圆,有疑问的'加?)

  4、浏览课文:思考,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为什么这么分?

  课堂作业:

  (1)你能用上老师给你的这八个词语,用简短的几句话分别说一说司马光、童第周勤奋成才的故事吗?

  (2)提高难度,你能结合实际生活,结合咱班的实际情况用这几个词造句吗?用得多的有奖励。

  总结:今天跟我的小老乡们聊得很开心,改天我的老乡同事,也就是你们的语文老师还会继续带你们走进勤奋的故事,继续聊勤奋的话题。如果你想继续和我说勤奋,请记下老师的勤奋热线。呵呵。同学们再见!

《说勤奋》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说勤奋》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6课。这是一篇说理性较强的课文,课文通过古今两个具体事例,告诉读者: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如果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稍有不慎,就会把这类课文上成思想品德课。因此,我把教学重点放在明理、激情、导行上,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说理性课文的表达方法,尝试从生活中选择事例,并结合事例表达自己的看法。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勤奋是通向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从小勤奋学*,长大后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3.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初步了解议论文文体特点,领悟议论文“通过典型事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并练*尝试运用。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勤奋是通向理想境界的桥梁。

  【教学难点】

  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初步了解议论文文体特点,领悟议论文“通过典型事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并练*尝试运用。

  【教学过程】

  一、链接资料,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读过许多成语故事,你知道这些故事吗?(出示:闻鸡起舞悬梁刺股凿壁借光囊萤映雪)这四个成语都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板书课题:说勤奋

  师:同学们常在一起说班级的事、家庭的事、国家的事。你知道“说”是什么意思吗?可以换一个字吗?(谈、议、论)

  师:作者是怎样议论“勤奋”这个话题的呢?

  【设计意图:对于首次学*议论文的小学生,以熟知的成语故事和日常生活经验解题引入,能消除学生对此类文体的陌生感,拉*他们与议论文的距离,唤起阅读兴趣。】

  二、初读感知,理清思路

  1.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

  作者议论“勤奋”,提出的观点是,然后用和这两个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的结论是。

  2.全班交流,理清思路。

  【设计意图:概括本文主要内容,对于初次接触议论文的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填空练*不仅降低了概括主要内容的难度,也有利于学生理清文路,初步把握议论文的结构特点。】

  三、细读事例,感悟勤奋

  (一)学*第2自然段

  1.学生简单介绍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2.司马光为什么能编成史学巨著《资治通鉴》呢?默读第2自然段,想想你从哪里可以读出司马光的勤奋。请画出有关语句。

  3.交流。

  预设一:小时候勤奋学*

  (课件出示)小时候,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书就去玩了,他却躲在屋里一遍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方法指导:抓住“躲”、“一遍又一遍”、“一直”、“滚瓜烂熟”等关键词体会司马光的勤奋。

  预设二:长大后勤奋写作

  (课件出示)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方法指导:①看“警枕”视频。②对比感悟:你睡觉用的是什么枕头,感觉怎样?想一想,如果头枕着一个圆圆的木头睡觉会是一种什么感受?

  4.小结:砸缸救人的司马光从小就天资聪明,但是他依然始终如一地勤奋学*,最后写成了名留千古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这就充分说明了“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理解内容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训练重点,议论文教学也应如此。对比想象头枕“警枕”睡觉的感觉,有助于学生深切体会司马光的勤奋。】

  (二)学*第3自然段

  1.学生自学,完成下列思考题,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有关的词句画出来:

  (1)童第周取得了什么成就?

  (2)童第周的情况和司马光相比有什么不同?

  (3)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为什么他同样取得了成功?

  (4)童第周的成功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2.小组交流讨论。

  3.师生围绕思考题交流探讨。

  4.学生讨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这句话的含义,老师相机板书。

  5.引导学生明确:作者正是用两个典型事例证明了:不论天资聪明还是基础比较差的人,只要勤奋,都可以成才。

  6.齐读两句名言,大家认为这两句名言好吗?好,就让我们一起把它抄在自己笔记本的首页,时刻勉励自己。

  【设计意图:本环节体现的是“由扶到放”的学*过程,有利于学*方法的迁移,让学生学会阅读,促进自主阅读能力的'发展。】

  四、合作探究,深化中心

  1.话题一:天资聪明的同学也许稍微认真一些就能取得好成绩,难道一定要很勤奋吗?(师适时补充伤仲永的故事。)

  2.话题二:怎么理解“勤奋”?是不是“废寝忘食”、不吃、不喝、不玩、不睡就是“勤奋”吗?

  3.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谈谈学*了这一课的感想,并写在作本上。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联系实际,讨论话题,深化对“勤奋”的认识和理解。】

  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读一读关于勤奋的故事,背一背关于勤奋的名言。

  【板书设计】

  16.说勤奋

  司马光(天资聪明)编成《资治通鉴》

  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完成蛙卵剥离手术

  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教后反思】

  《说勤奋》是一篇阐明道理的议论文,课文列举了司马光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和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这两个典型事例,说明了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学*这篇课文,对指导学生自身的生活实践,培养学生“勤奋”的美好品质,有着积极意义。

  在教学时,我抓住“勤奋”这两个字,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到“勤奋”是通过哪些事例表达出来的,并通过第一个例子悟出:成功=一分天才+九十九分汗水;从第二个例子悟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由于课文的两个例子结构很相似,所以在处理教材时,我采用由扶到放的方式,学*司马光那部分内容时引导多一些,学*描写童第周的那一部分则放手让学生自读。学*完事例后,我让学生谈感受,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有关勤奋的故事或名言。

  教学结束后,自我感觉相当不好,课堂上学生表现也不尽如意,回答问题的寥寥无几。到底问题出在哪里,静下心来我仔细分析:

  1.教学观念陈旧,舍不得放手学生。我总感觉学生不会,没有自学的能力,总爱讲呀讲,*时如此,公开课上又怎可能一下改变呢?

  2.备课方向不对,只备自己,不顾学生。备课时,我的出发点是自己,尽管教学设计改了一遍又一遍,但考虑最多的还是自己怎么教好,怎么讲顺。而学生到底哪儿已经会了,哪儿不会,有什么问题需要老师点拨指导,自己全然不知。只知己,不知彼,肯定会打败仗了。

  3.钻研处理教材不够深入,仍是就教材教教材,不会取舍。字词句段篇,读书与理解,哪一点也舍不得放弃,结果是哪一点也没有抓住,永远也跳不出教材的框框。本来这篇课文与学生生活、学*关系紧密,有着积极的教育意义。为什么让学生联系自身谈“勤奋”,谈聪明的人需不需要勤奋,谈今天怎样做才算勤奋……,还可以对照自身来说“勤奋”,请几个比较勤奋的同学说说自己*时是如何学*的;然后找两个学*上懒惰的学生说说自己在课余时间,尤其是回家后的时间都做些什么?最后讨论,比对两种方式的优劣,从而得出成绩的优秀来自于*时的勤奋。说实话,这些内容在备课时,我已想到,但只担心讲不完课文,就都删除了。如今想想,真是愚蠢之举呀!

  4.调控课堂的能力不强,自信心不够。总感觉在自己的课堂上,时间过得特快,课堂容量特小,没学个什么东西就下课了。站在讲台上,没有自信,紧张严肃得要命,只顾想自己的思路,哪顾得上关注学生,关注课堂生成呀!屈指算来自己上班的年限已不算短,但这点毛病总改不掉,教学水*停滞不前,原因到底何在,自己也很迷茫。

  总的来说,这节课给了自己很大触动。它向我发出了警示:必须改变自己。真的,不改不行了。自己照此下去,会原地踏步;学生照此下去,会越来越懒。决心有了,但方法还需自己探索研究。不管怎样,动起来总是对的,动起来就会有变化,抓紧改变吧!

《说勤奋》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说勤奋》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6课。这是一篇说理性较强的课文,课文通过古今两个具体事例,告诉读者: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如果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稍有不慎,就会把这类课文上成思想品德课。因此,我把教学重点放在明理、激情、导行上,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说理性课文的表达方法,尝试从生活中选择事例,并结合事例表达自己的看法。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勤奋是通向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从小勤奋学*,长大后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3.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初步了解议论文文体特点,领悟议论文“通过典型事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并练*尝试运用。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勤奋是通向理想境界的桥梁。

  【教学难点】

  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初步了解议论文文体特点,领悟议论文“通过典型事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并练*尝试运用。

  【教学过程】

  一、链接资料,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读过许多成语故事,你知道这些故事吗?(出示:闻鸡起舞悬梁刺股凿壁借光囊萤映雪)这四个成语都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板书课题:说勤奋

  师:同学们常在一起说班级的事、家庭的事、国家的事。你知道“说”是什么意思吗?可以换一个字吗?(谈、议、论)

  师:作者是怎样议论“勤奋”这个话题的呢?

  【设计意图:对于首次学*议论文的小学生,以熟知的成语故事和日常生活经验解题引入,能消除学生对此类文体的陌生感,拉*他们与议论文的距离,唤起阅读兴趣。】

  二、初读感知,理清思路

  1.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

  作者议论“勤奋”,提出的观点是,然后用和这两个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的结论是。

  2.全班交流,理清思路。

  【设计意图:概括本文主要内容,对于初次接触议论文的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填空练*不仅降低了概括主要内容的难度,也有利于学生理清文路,初步把握议论文的结构特点。】

  三、细读事例,感悟勤奋

  (一)学*第2自然段

  1.学生简单介绍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2.司马光为什么能编成史学巨著《资治通鉴》呢?默读第2自然段,想想你从哪里可以读出司马光的勤奋。请画出有关语句。

  3.交流。

  预设一:小时候勤奋学*

  (课件出示)小时候,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书就去玩了,他却躲在屋里一遍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方法指导:抓住“躲”、“一遍又一遍”、“一直”、“滚瓜烂熟”等关键词体会司马光的勤奋。

  预设二:长大后勤奋写作

  (课件出示)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方法指导:①看“警枕”视频。②对比感悟:你睡觉用的是什么枕头,感觉怎样?想一想,如果头枕着一个圆圆的木头睡觉会是一种什么感受?

  4.小结:砸缸救人的司马光从小就天资聪明,但是他依然始终如一地勤奋学*,最后写成了名留千古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这就充分说明了“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理解内容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训练重点,议论文教学也应如此。对比想象头枕“警枕”睡觉的感觉,有助于学生深切体会司马光的勤奋。】

  (二)学*第3自然段

  1.学生自学,完成下列思考题,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有关的词句画出来:

  (1)童第周取得了什么成就?

  (2)童第周的情况和司马光相比有什么不同?

  (3)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为什么他同样取得了成功?

  (4)童第周的成功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2.小组交流讨论。

  3.师生围绕思考题交流探讨。

  4.学生讨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这句话的含义,老师相机板书。

  5.引导学生明确:作者正是用两个典型事例证明了:不论天资聪明还是基础比较差的人,只要勤奋,都可以成才。

  6.齐读两句名言,大家认为这两句名言好吗?好,就让我们一起把它抄在自己笔记本的首页,时刻勉励自己。

  【设计意图:本环节体现的是“由扶到放”的学*过程,有利于学*方法的迁移,让学生学会阅读,促进自主阅读能力的发展。】

  四、合作探究,深化中心

  1.话题一:天资聪明的同学也许稍微认真一些就能取得好成绩,难道一定要很勤奋吗?(师适时补充伤仲永的故事。)

  2.话题二:怎么理解“勤奋”?是不是“废寝忘食”、不吃、不喝、不玩、不睡就是“勤奋”吗?

  3.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谈谈学*了这一课的感想,并写在作本上。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联系实际,讨论话题,深化对“勤奋”的认识和理解。】

  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读一读关于勤奋的故事,背一背关于勤奋的名言。

  【板书设计】

  16.说勤奋

  司马光(天资聪明)编成《资治通鉴》

  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完成蛙卵剥离手术

  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教后反思】

  《说勤奋》是一篇阐明道理的议论文,课文列举了司马光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和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这两个典型事例,说明了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学*这篇课文,对指导学生自身的生活实践,培养学生“勤奋”的美好品质,有着积极意义。

  在教学时,我抓住“勤奋”这两个字,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到“勤奋”是通过哪些事例表达出来的,并通过第一个例子悟出:成功=一分天才+九十九分汗水;从第二个例子悟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由于课文的两个例子结构很相似,所以在处理教材时,我采用由扶到放的方式,学*司马光那部分内容时引导多一些,学*描写童第周的那一部分则放手让学生自读。学*完事例后,我让学生谈感受,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有关勤奋的故事或名言。

  教学结束后,自我感觉相当不好,课堂上学生表现也不尽如意,回答问题的寥寥无几。到底问题出在哪里,静下心来我仔细分析:

  1.教学观念陈旧,舍不得放手学生。我总感觉学生不会,没有自学的能力,总爱讲呀讲,*时如此,公开课上又怎可能一下改变呢?

  2.备课方向不对,只备自己,不顾学生。备课时,我的出发点是自己,尽管教学设计改了一遍又一遍,但考虑最多的还是自己怎么教好,怎么讲顺。而学生到底哪儿已经会了,哪儿不会,有什么问题需要老师点拨指导,自己全然不知。只知己,不知彼,肯定会打败仗了。

  3.钻研处理教材不够深入,仍是就教材教教材,不会取舍。字词句段篇,读书与理解,哪一点也舍不得放弃,结果是哪一点也没有抓住,永远也跳不出教材的框框。本来这篇课文与学生生活、学*关系紧密,有着积极的教育意义。为什么让学生联系自身谈“勤奋”,谈聪明的人需不需要勤奋,谈今天怎样做才算勤奋……,还可以对照自身来说“勤奋”,请几个比较勤奋的同学说说自己*时是如何学*的;然后找两个学*上懒惰的学生说说自己在课余时间,尤其是回家后的时间都做些什么?最后讨论,比对两种方式的优劣,从而得出成绩的优秀来自于*时的勤奋。说实话,这些内容在备课时,我已想到,但只担心讲不完课文,就都删除了。如今想想,真是愚蠢之举呀!

  4.调控课堂的能力不强,自信心不够。总感觉在自己的课堂上,时间过得特快,课堂容量特小,没学个什么东西就下课了。站在讲台上,没有自信,紧张严肃得要命,只顾想自己的思路,哪顾得上关注学生,关注课堂生成呀!屈指算来自己上班的年限已不算短,但这点毛病总改不掉,教学水*停滞不前,原因到底何在,自己也很迷茫。

  总的来说,这节课给了自己很大触动。它向我发出了警示:必须改变自己。真的,不改不行了。自己照此下去,会原地踏步;学生照此下去,会越来越懒。决心有了,但方法还需自己探索研究。不管怎样,动起来总是对的,动起来就会有变化,抓紧改变吧!

《说勤奋》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长大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过程

  一、 对话课题——解读文体

  1.出示成语:闻鸡起舞、悬梁刺股、凿壁借光、囊萤映雪。

  2.对话课题:

  (1)板书:勤奋。举例说说你对“勤奋”的理解。

  (2)板书:说。题目中的“说”是什么意思?

  (“说”是一种文体,有讨论、议论、论述、论说的意思。这是一篇说理性的课文。)

  二、 对话字词——解读大意

  1.出示生字词,读准字音。

  (1)一类生字词:枕头、稍微、期末、校园、*惯、远渡重洋、基础、社会。

  (2)二类生字词:资治通鉴、毫不气馁、名列前茅、剥离、良训。

  2.自由交流理解的生字词。

  3.指名逐节朗读,说说每节的大意。

  板书:桥梁是勤奋;司马光勤奋;童第周勤奋;一生要勤奋。

  (通过板书,凸显课文的中心——“勤奋”。)

  三、 对话第1节——解读观点

  1.自读自悟:读了第1节,你明白了什么?

  2.师生对话。

  (1)“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换个句式可以怎么说?

  (这是一个比喻句,也是一个设问句。引导学生既关注语言内容,也关注语言形式。)

  (2)“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这句话中“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汗水和心血”各是什么意思?彼此有什么联系?

  (3)出示补充材料一,朗读。

  “成功之花,人们只羡慕它现实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却浸透了风雨。”——冰心

  “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爱迪生

  (4)读了第1节后,你有什么感受?

  3.齐读第1节。

  4.师述过渡:勤奋是不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不是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呢?接下来,让我们读读“司马光”和“童第周”的事例。

  四、 对话第2节——解读司马光

  1.交流有关司马光的资料:课前大家搜集了哪些司马光的资料,简单说一说。

  (北宋大臣,史学家。《资治通鉴》:按历史年代编写,从战国时期公元前403年到五代时期公元959年,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小时候砸缸救人。)

  2.自读自悟,圈点批注:司马光的“勤奋”从哪里可以读出?

  3.围绕勤奋,师生对话。

  (1)小时候:“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一直”、“滚瓜烂熟”。

  引读:

  春天,春色满园,蝶飞燕舞,哥哥、弟弟读了一会书就去玩了——(生读)

  夏天,酷暑难耐,屋内闷热,哥哥、弟弟读了一会书就去玩了——(生读)

  秋天,秋高气爽,满山红叶,哥哥、弟弟读了一会书就去玩了——(生读)

  冬天,银装素裹,堆雪人打雪仗,哥哥、弟弟读了一会书就去玩了——(生读)

  (2)长大后:“更加”、“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继续读书写作”、“警枕”、“19年”。

  (引导学生想象一下,头枕着“警枕”睡觉是怎样的情景。)

  4.读了司马光勤奋成才的事例,你有什么感受?

  5.引读:司马光勤奋成才的事例,说明——(生读)“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五、 对话第3节——解读童第周

  1.交流有关童第周的资料:课前大家搜集了哪些童第周的资料,简单说一说。

  (我国著名生物学家,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在比利时留学,完成高难度的青蛙卵剥离手术,在欧洲生物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自读自悟,圈点批注:童第周的“勤奋”从哪里可以读出?

  3.围绕勤奋,师生对话。

  (1)“成绩很差”、“毫不气馁”、“急起直追”、“天刚亮——读书”、“睡觉前——回顾”、“改进学*方法”、“名列前茅”。

  (2)出示补充材料二,默读。

  童第周17岁才进中学。他文化基础差,学*很吃力,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均成绩才45分。校长要他退学,经他再三请求,才同意让他跟班试读一个学期。

  第二学期,童第周更加发愤学*。每天天没亮,他就悄悄起床,在校园的路灯下面读外语。夜里同学们都睡了,他又到路灯下面去看书。值班老师发现了,关上路灯,叫他进屋睡觉。他趁老师不注意,又溜到厕所外边的路灯下面去学*。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赶上来了,各科成绩都不错,数学还考了100分。童第周看着成绩单,心想:“一定要争气。我并不比别人笨。别人能办到的事,我经过努力,一定也能办到。”

  (3)童第周的勤奋,让你想起了哪些成语?

  (闻鸡起舞、悬梁刺股、凿壁借光、囊萤映雪、废寝忘食……)

  4.读了童第周勤奋成才的事例,你有什么感受?

  出示句子:由此可见,即使基础比别人差一些,只要肯下功夫,也是照样可以成才的。正如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所说,“勤奋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1)交流有关华罗庚的资料。

  (华罗庚:我国著名数学家。初中毕业后刻苦自学,取得优异成绩。创立“优选法”、“统筹法”。)

  (2)说说“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的意思。

  (3)举自己或别人的事例,来谈谈自己的观点。

  5.引读:童第周勤奋成才的事例,说明——(生读)“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六、 对话第4节——深化观点

  1.指名朗读。

  2.观点争辩:有人说,如今,我们生活和学*条件改善了,“勤奋”二字可以不提了。你认为呢?

  3.出示句子: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请联系文中司马光、童第周的具体事例,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齐读。

  七、 对话作者——解读结构

  1.自读自悟全文:作者是怎样来一层一层“谈勤奋”的?

  2.师生对话。

  首先,提出观点——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

  接着,证明观点——司马光和童第周靠勤奋成才;

  最后,深化观点——要不忘勤奋,要一生勤奋。

  3.司马光和童第周都是靠勤奋成才的,这两个事例不是有些重复吗?

  司马光:古代的,是天资聪颖的人靠勤奋成才的。

  童第周:现代的,是基础较差的人靠勤奋成才的。

  (选择有代表性、有说服力的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4.练笔:现在,请你再举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例,来说说“勤奋”。

  八、 诵读名言

  出示补充材料三,诵读。

  1.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

  2.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张衡

  3.诚实和勤勉,应该成为你永久的伴侣。——富兰克林

  4.人的大脑和肢体一样,多用则灵,不用则废。在掌握了所读东西的记忆特征后,就惟有勤奋二字了。——茅以升

  5.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鲁迅

  6.在天才和勤奋之间,我毫不迟疑地选择勤奋,它几乎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生婆。

  教材简析

  《说勤奋》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5课,这是一篇说理性较强的议论文。课文以“勤奋”为主线贯穿始终,通过古今两个具体事例——司马光、童第周勤奋成才,告诉读者: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这篇课文观点鲜明,说理透辟,语言凝练,行文简洁,是篇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

  教学理念

  议论文的文体特征,决定了小学生阅读这篇课文是有一定的难度。它不像记叙文那样有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优美生动的意境画面,它长于说理,巧于论证。这些对于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过于抽象,缺乏情趣,因此绝大多数学生对这篇课文的阅读兴致不高。

  教学这篇课文,可以凸显以下三个设计理念:

  1.扣住“勤奋”,层层对话。“勤奋”是本课的中心论点,课文的四个自然段围绕“勤奋”,分别写了: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司马光勤奋成才;童第周勤奋成才;不忘勤奋、一生勤奋。

  教学中,要扣住“勤奋”这一核心话题,引导学生到文章的字里行间,找到勤奋的注脚,读懂勤奋的内涵。引导学生与文本、文本中的人物、文本外的经历,展开层层对话,使“勤奋”这个中心论点,不只停留于文本之中、概念之中,而成为一种感性的体验、实在的行动。在引导学生与“勤奋”的不断对话过程之中,将“文”与“道”自然地契合在一起。

  2.解读“事例”,感性对话。课文中所选择的两个事例非常典型,一个是古代的,一个是现代的,一个是天资聪颖的人靠勤奋成才的,一个是基础较差的人靠勤奋成才的。这样的事例,说理深刻,令人信服。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事例、人物之中,感性而细致地解读司马光、童第周的“勤奋”。要引导学生品味诸如“躲在”、“一遍又一遍”、“一直”、“滚瓜烂熟”、“警枕”、“毫不气馁”、“急起直追”、“每天天刚亮”、“晚上睡觉前”等词句,设身处地、切己体察来感悟“勤奋”二字的内涵,与这两个人作一次感性的对话。

  3.引入“生活”,延伸对话。阅读这篇课文,一定要引导学生把自己放到课文之中,不断地向自己追问:我是这样吗?我会怎么做?我有这样的经历吗?……特别是要能在对话的过程中,激活学生的相似生活经历,把学生的学*生活体验引入课堂,并加注在文本解读中,就一定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种引入生活的延伸性对话,能让文本解读得更饱胀,能让学生体验得更深刻。

《说勤奋》教学设计5

  一、导入新课,谈观点:

  1、看过张家港电视台的《伴你成长》吗?(谈话类节目,每期都会聊一个话题)如《实话实说》等……

  2、今天,有位作者作为佳宾也来和我们聊一个话题,读今日话题

  3、学*课文第一段

  1)谈话、聊天必须有个观点。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呢?自由读第一段,找出作者的观点,也就是中心句

  2)显示——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你能把这个自问自答的句子换一种说法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

  3)比较句子:

  A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B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比一比这两句话,说说你更喜欢哪一句?为什么?怎样读好它?熟读成诵。

  讨论:“鲜花”在这里指什么?(取得的成就)“汗水和心血”又指什么?(艰辛的劳动)这句话什么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

  二、学*课文,谈例子

  一)作者认为勤奋成才为古今中外无数个事例所证明,让我们来看看他举了谁的例子?板书:司马光、童第周

  研读司马光和童弟周的故事,说一说他们的“鲜花”和“汗水与心血”分别指什么?

  A、谈司马光

  (1)你们最初是从何处了解司马光的?(砸缸救人)板书:聪明人

  (2)指名读课文。

  (3)说一说他收获的的“鲜花”是什么?(板书)

  讨论他付出的“汗水与心血”又是什么?

  (4)投影:小时侯,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书就去玩了,他却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感悟:什么叫“滚瓜烂熟”?他是怎么做到滚瓜烂熟的?(一遍又一遍、一直)一遍又一遍就是两遍吗?(无数遍)——这就是“勤奋”!

  *比较他和哥哥、弟弟的不同,从中能比较出什么?(司马光小小年纪如此勤奋,令人敬佩)指导朗读本句

  (5)投影: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感悟:司马光的枕头与我们*时用的枕头有什么不同?(播放录像。)用这种枕头你*惯吗?为什么?司马光把这种枕头称为——学生说(警枕)。为什么叫它“警枕”?这里的警应是什么意思?(警戒、提醒)提醒他什么?(时时刻刻都不要浪费时间,要抓紧时间学*和写作)——这就是“勤奋”!

  *指导朗读本句

  *朗读第二节

  B、谈童第周

  (1)默读课文。

  (2)他收获的鲜花是什么?板书

  (3)童第周也和司马光一样是个天资聪明的人吗?议论,板书:基础差

  (4)他付出的“汗水与心血”又是什么?补充介绍

  学生议议说说,并理解词语:毫不气馁、急起直追、名列前茅

  指导读句子:怎样读好这些句子?表现童第周的勤奋呢?抓关键词。

  (5)你读了童第周的故事有何感想?显示:由此可见,即使基础比别人差一些,只要肯下功夫,也是照样可以成才的。读句子。

  (6)读读童第周的座右铭

  (7)读读华罗庚的感想:

  童第周的成功说明了一个道理:“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从课文中找出语句来理解“勤能补拙”,用“”划出。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8)这是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名言,老师再送几条名言给你们。(名人的、自己的)并送学生书签。

  (9)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勤奋”的名言?你能说一条吗?

  (10)从华罗庚的故事里,我们仍然可以读出两个字,——同样这也是“勤奋”!

  (11)自由练读第3自然段。

  C、谈人物对比

  比较这两位名人,你有什么发现?他们哪些地方相同的?哪些地方是不同的?

  (1)一个是古代,一个是现代,

  (2)司马光从小聪慧,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

  (3)不管你是聪明也好,笨也好,只要努力,都能成功。

  不管你是聪明也好,笨也好,要想获得成功,都要靠勤奋。

  ……

  二、谈课外勤奋的例子:其实勤奋的例子很多,很多,你们还知道哪些?

  1、可以联系学过的课文和未学*的课文进行简单讨论

  2、推荐关于名人勤奋成才的书籍。

  教师小结:勤奋能使天资聪明的人成才,反之也会流于*庸;勤奋也能使基础较差的人成为可用之才。作者通过一古一今两个人的典型事例再一次证明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成功者的成功无一不是勤奋刻苦、孜孜以求的结果。

  四、总结全文,谈理想:

  1、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自己的将来,你的理想是什么?

  2、现在,我们的生活和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要实现你们的理想,仍旧离不开“勤奋”二字。读课文的第三段最后一句。

  显示: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根据第三段的内容,完成填空。

  1、司马光只有(),才能()。

  2、童第周只有(),才能()。

  3、我们只有(),才能()

  小结:今天我们一起聊了“勤奋”这个话题,知道了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实践活动,谈收获:

  谈完了关于“勤奋”的话题,相信大家的收获一定不少。既然是课堂聊天,我想同学们一定愿意以作业的形式,和别人分享收获。你们想给自己布置点什么作业呢?

  (相互赠送自制勤奋名言的书签。相互勉励。

  分组采访调查一些名人成功的经历,举行一个“名人成功故事”报告会。

  出份勤奋专刊手抄报。……)


《说勤奋》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阅读


《说勤奋》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1)

——《说勤奋》教学设计 (菁华9篇)

《说勤奋》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深刻感悟文章内涵,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长大了做一个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

  教学过程:

  一、板书导入,初步感知勤奋的意思

  1、板书课题。

  板书“勤”字。认识它吗?为什么右边是个“力”字?

  板书“奋”字。齐读。给他找个兄弟。(勤劳、努力、刻苦、奋发)

  师: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谈谈这“勤奋”二字。板书“说”字。

  二、交流观点,树起正确的勤奋观点

  过度:曾经有人对你说过有关“勤奋”的话吗?谁?怎么说的?

  2、你认为我们要不要或该不该勤奋?为什么?(自由阐发观点,指导用上关联词,如:因为只有勤奋,我们才能取得好成绩,才能做有用的人。)

  3、你认为我们可不可以不勤奋?为什么?

  师述:我认为人必须勤奋,没有什么要不要、该不该、可不可以,谁让你是人的呢?要想一生懒惰,那么来世就去做猪。

  4、虽然,勤奋对一个人这么重要,但老师还是发现生活中有不少人并不勤奋,那是为什么?(怕吃苦,图享受)谁不想快快活活、轻轻松松、舒舒服服过日子,你们怕不怕吃苦?

  投影1:我们要勤奋,我们不怕吃苦!齐读。(读得有决心)

  5、好了,现在我们的观点和课文中的观点不谋而合,找一找课文中的观点。指名说。

  投影2: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1)自由读。

  (2)指名读第一句。谁能把这句话说明白点?(换一种说法)课文中还有一句话你能说明白吗?——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3)老师读第二句:先强调“只有”一词,问学生听出什么来了?再强调“一生”一词,问学生听出什么来了?齐读。

  三、以理服人,感悟文中勤奋成才的例子

  6、作者就说这两句话,说一百遍你相信吗?说一千遍呢?那要怎样你才相信?(举例)

  师:对了,用事实说话,事实胜于雄辩。

  7、作者举了谁的例子?(司马光,童第周)怎么不举老师我的例子的?

  师:我们又学到一点:用最具有代表性的、众所周知的事实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8、司马光和童第周实现理想(成功)了吗?书上怎么说的?

  9、他们的成功靠的是什么?(勤奋)从书中找出有关句子画出来。

  A、司马光的事例

  (1)读课文。

  投影3:他却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2)感悟第一句:什么叫“滚瓜烂熟”?他是怎么做到滚瓜烂熟的?(一遍又一遍)一遍又一遍就是两遍吗?(不知多少遍)——这就是“勤奋”!

  比较他和哥哥、弟弟的不同,从中能比较出什么?(仅仅比较出司马光很勤奋吗?从而知道勤奋是件吃苦的事,许多人都吃不了这个苦)

  (3)感悟第二句:司马光的枕头与我们*时用的枕头有什么不同?用这种枕头你*惯吗?为什么?司马光把这种枕头称为——学生说(警枕)。为什么叫它“警枕”?这里的警应是什么意思?(警戒、提醒)提醒他什么?(时时刻刻都不要浪费时间,要抓紧时间学*和写作)——这就是“勤奋”!

  B、童第周的事例

  指名读课文。

  从这段话里,我们可以读出四个字,是什么?(起早贪黑)——同样这也是“勤奋”!

  C、司马光和童第周的事例比较

  投影4:抓紧时间睡觉时

  天刚亮睡觉前

  从这几个词里,你又没有发现勤奋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珍惜时间)

  投影5:同学们一定还记得那个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吧,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

  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到了17岁才进中学。第一学期他的学*成绩很差……

  比较这两句话,能比出什么来?有以下三点:

  (1)一个是古代,一个是现代,古今中外,哪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不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2)司马光从小聪慧,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

  (3)不管你是聪明也好,笨也好,只要努力,都能成功。

  不管你是聪明也好,笨也好,要想获得成功,都要靠勤奋。

  投影6:名人名言:

  成功=1份天才+99份汗水。

  ——科学家爱因斯坦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数学家华罗庚

  不论你有多么聪明,也不论你基础有多么差,只要勤奋,都能获得成功。

  ——暂时还没有“家”颜老师

  10、读到这儿你心中有什么感受?

  11、还是让我们再一次齐读大屏幕上的几句话:

  投影7: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12、总结:

  是啊,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必须也只有靠勤奋二字,我们中华民族古来就有勤劳的优良传统,也留下了许许多多家喻户晓的勤奋成才的感人故事,像头悬梁、锥刺骨,像凿壁偷光,像闻鸡起舞,像囊萤映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勤奋会拉长我们的生命,会让我们短暂的生命变得有价值、有光彩!

  附:板书

  13、说勤奋桥梁(图)理想境界

《说勤奋》教学设计2

  《说勤奋》是一篇说理性较强的文章,说勤奋教学设计。课文通过古今两个具体事例,告诉读者: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全文共4节。第一节通过设问的形式明确地摆出了自己的观点: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第二节列举了司马光的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第三节写的是童第周勤奋成才的故事。第四节是对全文的总结,号召同学们不忘勤奋,一生勤奋,长大才能有所作为。

  教学目标 :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的事例,从中受到教育。

  3、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长大后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重点:

  学*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的事例,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难点 :

  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长大后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1、师板书勤字(书写认真),我们从小就应当要认认真真写好*字,堂堂正正做好*人。(及时而巧妙地将一些生活哲理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将育人与教书融为一体)请生读(正音:qin)。

  问:勤的右边为什么是个力字?

  板书奋字,学生齐读勤奋一词,并为它找近义词。

  师: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谈谈这勤奋二字。(板书说字,学生读课题)(从勤字入手,让学生初步感知勤奋的含义,为下面的学*作了必要的准备。)

  2、解题:曾经有人对你说过有关勤奋的话吗?谁?是怎么说的?(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区分勤奋与勤劳等近义词,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勤奋的含义。)

  二、新授

  1、整体感知课文。

  师:下面请同学们迅速把书翻开到《说勤奋》一课,用最快的速度读课文,找一找作者对勤奋的观点是什么?用横线画出来。(直奔课文中心,突出主题,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感悟课文,也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整体把握。)

  指名说。

  2、出示投影: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①、理解第一句:生读,并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对这句话的理解很重要,只有懂得了这句话的含义,才能真正领悟作者的观点。)

  ②、理解第二句。师读第一遍(强调只有一词):听出什么来了?(引导学生体会:要想有所作为,只能靠勤奋)生齐读。

  师读第二遍(强调一生一词):听出什么了?(引导学生体会:要坚持不懈的勤奋,才能成功)

  生齐读以上两句话。(教给学生读悟课文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来理解课文。)

  3、学*事例

  ①、师:作者就这两句话对你说十遍,你相信吗?说一百遍呢?说一千遍呢?这样说有说服力吗?那要怎么样才有?(让学生自己体会有事例才有说服力。)

  师:作者举了谁的例子?为什么举他们的例子?(让学生体会:用最具有代表性的、众所周知的事实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才会更具有说服力。)

  ②、师:课文中的两个人成功了吗?读课文,从中找出有关他们成功的句子。

  生自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师:他们成功靠什么?(勤奋)划出能体现出他们勤奋的句子。(打破了常规的程序,采用了倒叙,有三方面好处:先在学生心中树起成功的典型,为下面的说勤奋蓄势;接下来的教学不必在这上面纠缠,可以使整个教学过程 变得简洁,更加突出文章的中心和教学重点;承接上一个环节,使得整个教学环环相扣,一脉相通。)

  ③、学*司马光的例子

  出示投影:他却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根据时间上的不同,让学生体会:一生勤奋)

  教师要抓住一遍又一遍、滚瓜烂熟、稍微、警枕等词,让学生体会司马光的勤奋。

  师:读大屏幕上的两句话,好好体会司马光的勤奋。(生自由读、齐读)

  ④、学*童第周的事例

  生读相关句子。(引导学生抓住起早贪黑一词,体会童第周的勤奋。)

  ⑤、师:下面我们来把司马光和童第周的勤奋放在一起读读。老师从课文二、三自然段里找出了四个词

  出示投影:抓紧时间睡觉时天刚亮睡觉前

  师:从这几个词里,你有没有发现勤奋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是什么?(指名说)

  小结:(深情地)对于时间,有人说过: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力量;对于时间,鲁迅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是有的;对于时间,刘老师想说:勤奋的人总觉得时间那么短,懒惰的人总觉得时间那么长。(先单独学*童第周和司马光勤奋事例,再把两者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引领学生逐层感悟)

  三、延伸与拓展

  1、出示投影:同学们一定还记得那个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吧,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

  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到了17岁才进中学。第一学期他的学*成绩很差

  师:比较这两句话,看能比出什么来?(引导学生体会:不管你有多聪明,也不管你基础有多差,都要靠努力,才会成功。)

  (对课文内容进行了延续和提升,让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这里得到一次升华。)

  2、请看几句名人名言。

  出示投影:

  成功=1份天才+99份汗水。发明家爱迪生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数学家华罗庚

  不论你有多么聪明,也不论你基础有多么差,只要勤奋,都能获得成功。

  暂时还没家的刘老师

  (生自由读,说说自己对这些名言的理解)

  3、小结:但愿我们每位同学都能通过自己的勤奋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

  4、生齐读名言

《说勤奋》教学设计3

  一、质疑导入,激发兴趣

  (一)复*词语

  桥梁基础枕头*惯远渡重洋稍微一动有所作为名列前茅

  ①词语复*,不同于第一教时的词语教学,重点抓“梁”、“茅”,通过理解字词意思来记住字形,达到正确书写的目的。

  (二)昨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初读了课文,你们知道课文讲了哪几个有关勤奋的故事?

  (三)老师有一个疑问,想请同学们来帮助解决这个疑问。既然课文讲了两个有关勤奋的故事,为什么课题不用《勤奋的故事》,而要用《说勤奋》作为课题呢?请大家自由地读读课文,再讨论交流。

  ②帮老师释疑,一方面激发学生探究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整体感知了全文。

  二、自由选择,精读感悟

  (一)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想一想这一段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2)比较句子

  ③通过读,让学生咀嚼体会;通过读,培养语感;通过读,感悟语句表达要正确、具体、形象。

  a.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b.成功者所取得的成就,是他们用艰辛的劳动换来的。

  c.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读第一句。“手中的鲜花”指什么?“汗水和心血”又指什么?

  第一句与第二句相比,哪一句好?为什么?

  齐读第三句,第三句与第一句比,多了哪些词?哪一句好?为什么?

  齐读第一段。

  (二)小组学*第二、三自然段

  1、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个例子,合作学*。要求:小组先确定学*哪一自然段,然后各自轻声读一遍,再划出说明勤奋的句子,注意不要多划也不要少划。划好之后,互相交流,谈谈自己的理解。

  ④确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努力建立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研究以及合作学*的机制。

  2、第二自然段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能不能把司马光刻苦、勤奋的精神通过你的朗读感染给大家?

  讨论:哪些地方说明司马光很勤奋?

  什么叫“警枕”?(用书上的语句回答)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警枕的作用?

  看录像。哪一样东西最能引起你的注意?为什么?

  ⑤先学文,再看录像,再者结合谈感想,进一步凸现司马光的勤奋。

  指导背诵:说说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先写小时候怎么勤奋,再写长大以后,更加勤奋,最后写取得的成果)

  ⑥注意学法指导,理清顺序,帮助记忆。

  3、第三自然段

  认真默读一遍,有没有不懂的地方,请提出来。

  ⑦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摸清学情,有的放矢。

  出示句子: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⑧抓住这句话,牵一发而动全身。

  “拙”什么意思?课文中又是指什么呢?童第周是如何“勤能补拙”的呢?

  指导背诵:用什么办法把这一段话记住。

  小组讨论:司马光与童第周相比,哪些地方相同的?哪些地方是不同的?

  ⑨这是一个很有思考价值的开放性问题,答案没有唯一性,通过讨论感悟作者选材精心;天资好的人,通过努力能成才;基础差的,只要不气馁,同样可以取得成就。

  归纳两段的段意。

  4、齐读第四段。

  三、课外延伸,拓展阅读

  1、看录像:这一段录像你能不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凿壁借光)你还知道哪些成语与勤奋有关?

  ⑩积累语言,化消极词汇为积极词汇。

  2、学*几句与勤奋有关的名人名言。选一两句你喜欢的,读一读。

  自己应为之事,勿求他人,今日应为之事,勿等明日。

  ——孙中山

  懒惰像生锈一样,比操劳更有消耗身体,经常用的钥匙,总是亮闪闪的。

  ——富兰克林

  天才就是勤奋。

  ——歌德

  春天不播种,夏天就不生长,秋天就不能收割,冬天就不能品尝。

  ——海德

  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有几分勤学苦练,天资就能发挥几分;天资的充分发挥和个人的勤学苦练是成正比例的。

  ——郭沫若

  在天才和勤奋之间,我毫不迟疑地选择勤奋,她几乎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产婆。

  ——家因斯坦

  3、如果这篇课文再增加一个勤奋成才的事例,你认为选什么为好?为什么?你能帮作者写一个事例吗?

  ⑾读中学写,写中促读,读写结合。

  设计意图: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让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在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这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需要重点探讨的一个热点问题。

  本教时设计紧扣“勤奋”两字,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经历一个由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体会“勤奋”是通过哪些事例、什么样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让学生在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之间走一个来回。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为此,笔者在教学两个具体事例的过程中,努力营造一个能够让每一个学生都愿积极参与、都能自主选择的开放的学*环境,教师参与其中,关注学*过程和方法,努力让学生在自由而充分的学*活动中生成智慧,能力,提高素养。

  第二个事例,采用质疑探究,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之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最后由“课本”向“课本外”延伸,说成语,读名句,写事例,帮助学生营造“大语文学*”的时空,引导学生将课内外知识联系起来,运用课堂上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去解决实际问题。读中学写、写中促读、在学中做,在做中创。

《说勤奋》教学设计4

  学*目标:

  1、学*司马光和童第周勤奋成才的故事,懂得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的道理。

  2、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3、略知说理文的篇章结构,摆事实,讲道理。

  重点难点:

  懂得勤奋能使天资聪明的人成才,反之也会流于*庸;勤奋也能使基础较差的人成为可用之才,不应自暴自弃。懂得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勤能补拙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上节课学*了第一段,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二、细读第二自然段:

  1、课文围绕“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这一中心,作者主要写了哪两个人勤奋成才的故事?(相机板书:司马光、童第周)

  2、大家一定还记得一年级学过的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司马光小时候是个怎样的孩子?板书(天资聪明)

  3、天资聪明的司马光长大后取得了什么成就呢?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讨论:(1)司马光手中的鲜花是什么?“终于”这个词说明了什么?“警枕”的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司马光怎样用汗水和心血去浇灌的?(引导学生边读边找出书上有关词语和句子。理解“滚瓜烂熟”“一遍又一遍”)

  (3)司马光的事例告诉我们(板书):“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4)自由练读第二自然段

  (5)指名读,师与生一起评点,是否读出了司马光的刻苦、勤奋?

  4、小结:砸缸救人的司马光从小就天资聪明,但是他依然始终如一地勤奋学*,最后写成了名留千古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这就充分说明了“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处理教材、设计教学要大胆、独特。先了解名人成就,再探讨个中原因,对于学生深刻领悟勤奋的巨大作用,无疑更加巧妙、合理]

  三、细读第三自然段:

  1、学生自学,完成下列思考题,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有关的词句画出来:

  (1)童第周手中的鲜花是什么?

  (2)童第周的情况和司马光相比有什么不同?

  (3)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为什么他同样取得了成功?

  (4)童第周的成功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自学问题的设计很有讲究,要有一定的内容跨度,要有逐步的层次递进,要有广阔的拓展空间,要有足够的思考强度,值得反复推敲,精心设计。]

  2、小组交流讨论

  3、师生围绕思考题交流探讨

  4、学生讨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这句话的含义,老师相机板书。

  5、指导朗读

  6、让学生根据板书小节,引导学生明确:不论天资聪明还是基础比较差的人,只要勤奋,都可以成才。

  7、齐读两句名言,大家认为这两句名言好吗?好,就让我们一起把它抄在自己笔记本的首页,时刻勉励自己。

  [语文课堂应培养学生勤动笔的*惯,可以记录教师板书,可以记录课堂上随机产生的佳词妙句。注重这种积累,会让学生受益无穷。]

  四、学*第四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主要写了什么?

  2、这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3、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谈谈学*了这一课的感想,并写在小作本上。

  [注重教学的深化、拓展、延伸。一堂课上完了,学生系统地整理学*的收获,将思考、感悟、情感形诸文字,是学*过程的延伸,是学*效果的深化,是语文能力的提升,可谓一举多得。]

  附、板书: 13说

  司马光(天资聪明) 编写《资治通鉴》 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童第周(基础差,起步晚) 完成青蛙卵剥离手术勤能 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说勤奋》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长大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过程:

  一、对话课题——解读文体

  1、出示成语:闻鸡起舞、悬梁刺股、凿壁借光、囊萤映雪。

  2、对话课题:

  (1)板书:勤奋。举例说说你对“勤奋”的理解。

  (2)板书:说。题目中的“说”是什么意思?

  (“说”是一种文体,有讨论、议论、论述、论说的意思。这是一篇说理性的课文。)

  二、对话字词——解读大意

  1、出示生字词,读准字音。

  (1)一类生字词:枕头、稍微、期末、校园、*惯、远渡重洋、基础、社会。

  (2)二类生字词:资治通鉴、毫不气馁、名列前茅、剥离、良训。

  2、自由交流理解的生字词。

  3、指名逐节朗读,说说每节的大意。

  板书:桥梁是勤奋;司马光勤奋;童第周勤奋;一生要勤奋。

  (通过板书,凸显课文的中心——“勤奋”。)

  三、对话第1节——解读观点

  1、自读自悟:读了第1节,你明白了什么?

  2、师生对话。

  (1)“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换个句式可以怎么说?

  (这是一个比喻句,也是一个设问句。引导学生既关注语言内容,也关注语言形式。)

  (2)“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这句话中“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汗水和心血”各是什么意思?彼此有什么联系?

  (3)出示补充材料一,朗读。

  “成功之花,人们只羡慕它现实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却浸透了风雨。”——冰心

  “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爱迪生

  (4)读了第1节后,你有什么感受?

  3、齐读第1节。

  4、师述过渡:勤奋是不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不是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呢?接下来,让我们读读“司马光”和“童第周”的事例。

  四、对话第2节——解读司马光

  1、交流有关司马光的资料:课前大家搜集了哪些司马光的资料,简单说一说。

  (北宋大臣,史学家。《资治通鉴》:按历史年代编写,从战国时期公元前403年到五代时期公元959年,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小时候砸缸救人。)

  2、自读自悟,圈点批注:司马光的“勤奋”从哪里可以读出?

  3、围绕勤奋,师生对话。

  (1)小时候:“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一直”、“滚瓜烂熟”。

  引读:

  春天,春色满园,蝶飞燕舞,哥哥、弟弟读了一会书就去玩了——(生读)

  夏天,酷暑难耐,屋内闷热,哥哥、弟弟读了一会书就去玩了——(生读)

  秋天,秋高气爽,满山红叶,哥哥、弟弟读了一会书就去玩了——(生读)

  冬天,银装素裹,堆雪人打雪仗,哥哥、弟弟读了一会书就去玩了——(生读)

  (2)长大后:“更加”、“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继续读书写作”、“警枕”、“19年”。

  (引导学生想象一下,头枕着“警枕”睡觉是怎样的情景。)

  4、读了司马光勤奋成才的事例,你有什么感受?

  5、引读:司马光勤奋成才的事例,说明——(生读)“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五、对话第3节——解读童第周

  1、交流有关童第周的资料:课前大家搜集了哪些童第周的资料,简单说一说。

  (我国著名生物学家,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在比利时留学,完成高难度的青蛙卵剥离手术,在欧洲生物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自读自悟,圈点批注:童第周的“勤奋”从哪里可以读出?

  3、围绕勤奋,师生对话。

  (1)“成绩很差”、“毫不气馁”、“急起直追”、“天刚亮——读书”、“睡觉前——回顾”、“改进学*方法”、“名列前茅”。

  (2)出示补充材料二,默读。

  童第周17岁才进中学。他文化基础差,学*很吃力,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均成绩才45分。校长要他退学,经他再三请求,才同意让他跟班试读一个学期。

  第二学期,童第周更加发愤学*。每天天没亮,他就悄悄起床,在校园的路灯下面读外语。夜里同学们都睡了,他又到路灯下面去看书。值班老师发现了,关上路灯,叫他进屋睡觉。他趁老师不注意,又溜到厕所外边的路灯下面去学*。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赶上来了,各科成绩都不错,数学还考了100分。童第周看着成绩单,心想:“一定要争气。我并不比别人笨。别人能办到的事,我经过努力,一定也能办到。”

  (3)童第周的勤奋,让你想起了哪些成语?

  (闻鸡起舞、悬梁刺股、凿壁借光、囊萤映雪、废寝忘食……)

  4、读了童第周勤奋成才的事例,你有什么感受?

  出示句子:由此可见,即使基础比别人差一些,只要肯下功夫,也是照样可以成才的。正如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所说,“勤奋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1)交流有关华罗庚的资料。

  (华罗庚:我国著名数学家。初中毕业后刻苦自学,取得优异成绩。创立“优选法”、“统筹法”。)

  (2)说说“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的意思。

  (3)举自己或别人的事例,来谈谈自己的观点。

  5、引读:童第周勤奋成才的事例,说明——(生读)“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六、对话第4节——深化观点

  1、指名朗读。

  2、观点争辩:有人说,如今,我们生活和学*条件改善了,“勤奋”二字可以不提了。你认为呢?

  3、出示句子: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请联系文中司马光、童第周的具体事例,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齐读。

  七、对话作者——解读结构

  1、自读自悟全文:作者是怎样来一层一层“谈勤奋”的?

  2、师生对话。

  首先,提出观点——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

  接着,证明观点——司马光和童第周靠勤奋成才;

  最后,深化观点——要不忘勤奋,要一生勤奋。

  3、司马光和童第周都是靠勤奋成才的,这两个事例不是有些重复吗?

  司马光:古代的,是天资聪颖的人靠勤奋成才的。

  童第周:现代的,是基础较差的人靠勤奋成才的。

  (选择有代表性、有说服力的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4、练笔:现在,请你再举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例,来说说“勤奋”。

  八、诵读名言

  出示补充材料三,诵读。

  1、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

  2、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张衡

  3、诚实和勤勉,应该成为你永久的伴侣。——富兰克林

  4、人的大脑和肢体一样,多用则灵,不用则废。在掌握了所读东西的记忆特征后,就惟有勤奋二字了。——茅以升

  5、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鲁迅

  6、在天才和勤奋之间,我毫不迟疑地选择勤奋,它几乎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生婆。

  教材简析

  《说勤奋》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5课,这是一篇说理性较强的议论文。课文以“勤奋”为主线贯穿始终,通过古今两个具体事例——司马光、童第周勤奋成才,告诉读者: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这篇课文观点鲜明,说理透辟,语言凝练,行文简洁,是篇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

  教学理念

  议论文的文体特征,决定了小学生阅读这篇课文是有一定的难度。它不像记叙文那样有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优美生动的意境画面,它长于说理,巧于论证。这些对于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过于抽象,缺乏情趣,因此绝大多数学生对这篇课文的阅读兴致不高。

  教学这篇课文,可以凸显以下三个设计理念:

  1、扣住“勤奋”,层层对话。“勤奋”是本课的中心论点,课文的四个自然段围绕“勤奋”,分别写了: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司马光勤奋成才;童第周勤奋成才;不忘勤奋、一生勤奋。

  教学中,要扣住“勤奋”这一核心话题,引导学生到文章的字里行间,找到勤奋的注脚,读懂勤奋的内涵。引导学生与文本、文本中的人物、文本外的经历,展开层层对话,使“勤奋”这个中心论点,不只停留于文本之中、概念之中,而成为一种感性的体验、实在的行动。在引导学生与“勤奋”的不断对话过程之中,将“文”与“道”自然地契合在一起。

  2、解读“事例”,感性对话。课文中所选择的两个事例非常典型,一个是古代的,一个是现代的,一个是天资聪颖的人靠勤奋成才的,一个是基础较差的人靠勤奋成才的。这样的事例,说理深刻,令人信服。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事例、人物之中,感性而细致地解读司马光、童第周的“勤奋”。要引导学生品味诸如“躲在”、“一遍又一遍”、“一直”、“滚瓜烂熟”、“警枕”、“毫不气馁”、“急起直追”、“每天天刚亮”、“晚上睡觉前”等词句,设身处地、切己体察来感悟“勤奋”二字的内涵,与这两个人作一次感性的对话。

  3、引入“生活”,延伸对话。阅读这篇课文,一定要引导学生把自己放到课文之中,不断地向自己追问:我是这样吗?我会怎么做?我有这样的经历吗?……特别是要能在对话的过程中,激活学生的相似生活经历,把学生的学*生活体验引入课堂,并加注在文本解读中,就一定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种引入生活的延伸性对话,能让文本解读得更饱胀,能让学生体验得更深刻。

《说勤奋》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的事例,从中受到教育。

  3、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长大后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重点:学*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的事例,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难点: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长大后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板书“勤”字(书写认真),我们从小就应当要认认真真写好*字,堂堂正正做好*人。(及时而巧妙地将一些生活哲理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将育人与教书融为一体)请生读(正音:qin)。

  问:勤的右边为什么是个“力”字?

  板书“奋”字,学生齐读“勤奋”一词,并为它找近义词。

  师: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谈谈这“勤奋”二字。(板书“说”字,学生读课题)(从“勤”字入手,让学生初步感知勤奋的含义,为下面的学*作了必要的准备。)

  2、解题:曾经有人对你说过有关“勤奋”的话吗?谁?是怎么说的?(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区分“勤奋”与“勤劳”等近义词,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勤奋”的含义。)

  二、新授

  1、整体感知课文。

  师:下面请同学们迅速把书翻开到《说勤奋》一课,用最快的速度读课文,找一找作者对勤奋的观点是什么?用横线画出来。(直奔课文中心,突出主题,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感悟课文,也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整体把握。)

  指名说。

  2、出示投影: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①、理解第一句:生读,并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对这句话的理解很重要,只有懂得了这句话的含义,才能真正领悟作者的观点。)

  ②、理解第二句。师读第一遍(强调“只有”一词):听出什么来了?(引导学生体会:要想有所作为,只能靠勤奋)生齐读。

  师读第二遍(强调“一生”一词):听出什么了?(引导学生体会:要坚持不懈的勤奋,才能成功)

  生齐读以上两句话。(教给学生读悟课文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来理解课文。)

  3、学*事例

  ①、师:作者就这两句话对你说十遍,你相信吗?说一百遍呢?说一千遍呢?这样说有说服力吗?那要怎么样才有?(让学生自己体会有事例才有说服力。)

  师:作者举了谁的例子?为什么举他们的例子?(让学生体会:用最具有代表性的、众所周知的事实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才会更具有说服力。)

  ②、师:课文中的两个人成功了吗?读课文,从中找出有关他们成功的句子。

  生自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师:他们成功靠什么?(勤奋)划出能体现出他们“勤奋”的句子。(打破了常规的“程序”,采用了“倒叙”,有三方面好处:先在学生心中树起成功的典型,为下面的“说勤奋”蓄势;接下来的教学不必在这上面纠缠,可以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简洁,更加突出文章的中心和教学重点;承接上一个环节,使得整个教学环环相扣,一脉相通。)

  ③、学*司马光的例子

  出示投影:他却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根据时间上的不同,让学生体会:一生勤奋)

  教师要抓住“一遍又一遍”、“滚瓜烂熟”、“稍微”、“警枕”等词,让学生体会司马光的勤奋。

  师:读大屏幕上的两句话,好好体会司马光的勤奋。(生自由读、齐读)

  ④、学*童第周的事例

  生读相关句子。(引导学生抓住“起早贪黑”一词,体会童第周的勤奋。)

  ⑤、师:下面我们来把司马光和童第周的“勤奋”放在一起读读。老师从课文二、三自然段里找出了四个词——

  出示投影:抓紧时间睡觉时天刚亮睡觉前

  师:从这几个词里,你有没有发现勤奋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是什么?(指名说)

  小结:(深情地)对于时间,有人说过: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力量;对于时间,鲁迅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是有的;对于时间,刘老师想说:勤奋的人总觉得时间那么短,懒惰的人总觉得时间那么长。(先单独学*童第周和司马光勤奋事例,再把两者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引领学生逐层感悟)

  三、延伸与拓展

  1、出示投影:同学们一定还记得那个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吧,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

  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到了17岁才进中学。第一学期他的学*成绩很差……

  师:比较这两句话,看能比出什么来?(引导学生体会:不管你有多聪明,也不管你基础有多差,都要靠努力,才会成功。)

  (对课文内容进行了延续和提升,让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这里得到一次升华。)

  2、请看几句名人名言。

  出示投影:

  成功=1份天才+99份汗水。——发明家爱迪生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数学家华罗庚

  不论你有多么聪明,也不论你基础有多么差,只要勤奋,都能获得成功。

  ——暂时还没“家”的刘老师

  (生自由读,说说自己对这些名言的理解)

  3、小结:但愿我们每位同学都能通过自己的勤奋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

  4、生齐读名言

《说勤奋》教学设计7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深刻感悟文章内涵,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长大了做一个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

  教学过程:

  一、板书导入,初步感知勤奋的意思

  1、板书课题。

  板书“勤”字。认识它吗?为什么右边是个“力”字?

  板书“奋”字。齐读。给他找个兄弟。(勤劳、努力、刻苦、奋发)

  师: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谈谈这“勤奋”二字。板书“说”字。

  二、交流观点,树起正确的勤奋观点

  过度:曾经有人对你说过有关“勤奋”的话吗?谁?怎么说的?

  2、你认为我们要不要或该不该勤奋?为什么?(自由阐发观点,指导用上关联词,如:因为只有勤奋,我们才能取得好成绩,才能做有用的人。)

  3、你认为我们可不可以不勤奋?为什么?

  师述:我认为人必须勤奋,没有什么要不要、该不该、可不可以,谁让你是人的呢?要想一生懒惰,那么来世就去做猪。

  4、虽然,勤奋对一个人这么重要,但老师还是发现生活中有不少人并不勤奋,那是为什么?(怕吃苦,图享受)谁不想快快活活、轻轻松松、舒舒服服过日子,你们怕不怕吃苦?

  投影1:我们要勤奋,我们不怕吃苦!齐读。(读得有决心)

  5、好了,现在我们的观点和课文中的观点不谋而合,找一找课文中的观点。指名说。

  投影2: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1)自由读。

  (2)指名读第一句。谁能把这句话说明白点?(换一种说法)课文中还有一句话你能说明白吗?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3)老师读第二句:先强调“只有”一词,问学生听出什么来了?再强调“一生”一词,问学生听出什么来了?齐读。

  三、以理服人,感悟文中勤奋成才的例子

  6、作者就说这两句话,说一百遍你相信吗?说一千遍呢?那要怎样你才相信?(举例)

  师:对了,用事实说话,事实胜于雄辩。

  7、作者举了谁的例子?(司马光,童第周)怎么不举老师我的例子的?

  师:我们又学到一点:用最具有代表性的、众所周知的事实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8、司马光和童第周实现理想(成功)了吗?书上怎么说的?

  9、他们的成功靠的是什么?(勤奋)从书中找出有关句子画出来。

  a、司马光的事例

  (1)读课文。

  投影3:他却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2)感悟第一句:什么叫“滚瓜烂熟”?他是怎么做到滚瓜烂熟的?(一遍又一遍)一遍又一遍就是两遍吗?(不知多少遍)这就是“勤奋”!

  比较他和哥哥、弟弟的不同,从中能比较出什么?(仅仅比较出司马光很勤奋吗?从而知道勤奋是件吃苦的事,许多人都吃不了这个苦)

  (3)感悟第二句:司马光的枕头与我们*时用的枕头有什么不同?用这种枕头你*惯吗?为什么?司马光把这种枕头称为学生说(警枕)。为什么叫它“警枕”?这里的警应是什么意思?(警戒、提醒)提醒他什么?(时时刻刻都不要浪费时间,要抓紧时间学*和写作)这就是“勤奋”!

  b、童第周的事例

  指名读课文。

  从这段话里,我们可以读出四个字,是什么?(起早贪黑)同样这也是“勤奋”!

  c、司马光和童第周的事例比较

  投影4:抓紧时间睡觉时

  天刚亮睡觉前

  从这几个词里,你又没有发现勤奋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珍惜时间)

  投影5:同学们一定还记得那个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吧,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

  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到了17岁才进中学。第一学期他的学*成绩很差……

  比较这两句话,能比出什么来?有以下三点:

  (1)一个是古代,一个是现代,古今中外,哪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不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2)司马光从小聪慧,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

  (3)不管你是聪明也好,笨也好,只要努力,都能成功。

  不管你是聪明也好,笨也好,要想获得成功,都要靠勤奋。

  投影6:名人名言:

  成功=1份天才+99份汗水。

  科学家爱因斯坦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数学家华罗庚

  不论你有多么聪明,也不论你基础有多么差,只要勤奋,都能获得成功。

  暂时还没有“家”颜老师

  10、读到这儿你心中有什么感受?

  11、还是让我们再一次齐读大屏幕上的几句话:

  投影7: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12、总结:

  是啊,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必须也只有靠勤奋二字,我们中华民族古来就有勤劳的优良传统,也留下了许许多多家喻户晓的勤奋成才的感人故事,像头悬梁、锥刺骨,像凿壁偷光,像闻鸡起舞,像囊萤映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勤奋会拉长我们的生命,会让我们短暂的生命变得有价值、有光彩!

《说勤奋》教学设计8

  一、质疑导入,激发兴趣

  (一)复*词语

  桥梁基础枕头*惯远渡重洋稍微一动有所作为名列前茅

  ①词语复*,不同于第一教时的词语教学,重点抓“梁”、“茅”,通过理解字词意思来记住字形,达到正确书写的目的。

  (二)昨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初读了课文,你们知道课文讲了哪几个有关勤奋的故事?

  (三)老师有一个疑问,想请同学们来帮助解决这个疑问。既然课文讲了两个有关勤奋的故事,为什么课题不用《勤奋的故事》,而要用《说勤奋》作为课题呢?请大家自由地读读课文,再讨论交流。

  ②帮老师释疑,一方面激发学生探究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整体感知了全文。

  二、自由选择,精读感悟

  (一)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想一想这一段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2)比较句子

  ③通过读,让学生咀嚼体会;通过读,培养语感;通过读,感悟语句表达要正确、具体、形象。

  a.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b.成功者所取得的成就,是他们用艰辛的劳动换来的。

  c.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读第一句。“手中的鲜花”指什么?“汗水和心血”又指什么?

  第一句与第二句相比,哪一句好?为什么?

  齐读第三句,第三句与第一句比,多了哪些词?哪一句好?为什么?

  齐读第一段。

  (二)小组学*第二、三自然段

  1、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个例子,合作学*。要求:小组先确定学*哪一自然段,然后各自轻声读一遍,再划出说明勤奋的句子,注意不要多划也不要少划。划好之后,互相交流,谈谈自己的理解。

  ④确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努力建立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研究以及合作学*的机制。

  2、第二自然段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能不能把司马光刻苦、勤奋的精神通过你的朗读感染给大家?

  讨论:哪些地方说明司马光很勤奋?

  什么叫“警枕”?(用书上的语句回答)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警枕的作用?

  看录像。哪一样东西最能引起你的注意?为什么?

  ⑤先学文,再看录像,再者结合谈感想,进一步凸现司马光的勤奋。

  指导背诵:说说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先写小时候怎么勤奋,再写长大以后,更加勤奋,最后写取得的成果)

  ⑥注意学法指导,理清顺序,帮助记忆。

  3、第三自然段

  认真默读一遍,有没有不懂的地方,请提出来。

  ⑦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摸清学情,有的放矢。

  出示句子: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⑧抓住这句话,牵一发而动全身。

  “拙”什么意思?课文中又是指什么呢?童第周是如何“勤能补拙”的呢?

  指导背诵:用什么办法把这一段话记住。

  小组讨论:司马光与童第周相比,哪些地方相同的?哪些地方是不同的?

  ⑨这是一个很有思考价值的开放性问题,答案没有唯一性,通过讨论感悟作者选材精心;天资好的人,通过努力能成才;基础差的,只要不气馁,同样可以取得成就。

  归纳两段的段意。

  4、齐读第四段。

  三、课外延伸,拓展阅读

  1、看录像:这一段录像你能不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凿壁借光)你还知道哪些成语与勤奋有关?

  ⑩积累语言,化消极词汇为积极词汇。

  2、学*几句与勤奋有关的名人名言。选一两句你喜欢的,读一读。

  自己应为之事,勿求他人,今日应为之事,勿等明日。

  ——孙中山

  懒惰像生锈一样,比操劳更有消耗身体,经常用的钥匙,总是亮闪闪的。

  ——富兰克林

  天才就是勤奋。

  ——歌德

  春天不播种,夏天就不生长,秋天就不能收割,冬天就不能品尝。

  ——海德

  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有几分勤学苦练,天资就能发挥几分;天资的充分发挥和个人的勤学苦练是成正比例的。

  ——郭沫若

  在天才和勤奋之间,我毫不迟疑地选择勤奋,她几乎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产婆。

  ——家因斯坦

  3、如果这篇课文再增加一个勤奋成才的事例,你认为选什么为好?为什么?你能帮作者写一个事例吗?

  ⑾读中学写,写中促读,读写结合。

  设计意图: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让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在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这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需要重点探讨的一个热点问题。

  本教时设计紧扣“勤奋”两字,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经历一个由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体会“勤奋”是通过哪些事例、什么样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让学生在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之间走一个来回。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为此,笔者在教学两个具体事例的过程中,努力营造一个能够让每一个学生都愿积极参与、都能自主选择的开放的学*环境,教师参与其中,关注学*过程和方法,努力让学生在自由而充分的学*活动中生成智慧,能力,提高素养。

  第二个事例,采用质疑探究,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之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最后由“课本”向“课本外”延伸,说成语,读名句,写事例,帮助学生营造“大语文学*”的时空,引导学生将课内外知识联系起来,运用课堂上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去解决实际问题。读中学写、写中促读、在学中做,在做中创。

《说勤奋》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9个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10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4、懂得勤奋是通向理想境界的桥梁,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

  1、懂得“司马光”、“童第周”有辉煌的成就是因为他们刻苦勤奋。

  2、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

  1、学*司马光和童第周勤奋成才的故事,懂得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的道理。

  2、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3、略知说理文的篇章结构,摆事实,讲道理。

  【重点难点】

  让学生懂得成功= 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勤能补拙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上节课学*了第一段,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2、课文围绕“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这一中心,作者主要写了哪两个人勤奋成才的故事?(相机板书:司马光、童第周)

  二、细读第二、三自然段

  1、齐读课文二、三自然段。

  师:听你们整齐的朗读,真是一种享受。不过,老师想学齐泯王,不听你们齐“奏”,想听你们一个个“吹”,见识你们各人的真功夫。谁敢出来?

  2、指名读。

  师:有勇气,你百分之百不是南郭先生。

  (1)、正音。滚瓜烂熟(shu)、剥(bo)离;远渡重洋(chong)

  (2)、生字形*字辨别:期末(己、由)稍微(悄、俏)、社会(杜)、基础(拙)

  (3)、理解词语并造句:滚瓜烂熟、名列前茅(首屈一指)、急起直追(换奋发向上的词)、毫不气馁。

  3、默读课文。

  师:刚才,我们把课文读两遍了,我告诉大家,学语文一定要靠读,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就读准了,读不顺的句子多读几遍就读顺了,不理解的地方多读几遍就读明白了。当然,学语文不能光是读,都让你们读去了,读完下课,各走各的,读了以后各人有什么感受、体会、发现、疑问、联想,大家彼此都不知道,那又何必要几十人拥挤在这一间屋子里干什么呢?是吧!那你们说,不光要读,还要干什么?要坚持自己的观点,实话实说,怎么想的就怎么说。好了,现在我还想请大家读课文,不过要求高了,读完要谈想法。建议大家默读,这样便于思考,可以在你认为有想法的地方勾勾画画,做个批注。会批注吗?

  4、师生交流。第二自然段涉及以下话题:

  (1)、从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可以看出司马光小时候是个怎样的孩子?板书(天资聪明)

  (2)、天资聪明的司马光长大后取得了什么成就呢?

  司马光手中的鲜花是什么?司马光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容易吗?从哪个词可看出来?“终于”这个词说明了什么?(指出“终于”一词说明《资治通鉴》是司马光花费心血和汗水换来的)怎样读好这一句?

  司马光勤奋表现在哪些地方?他付出的汗水和心血是什么?(引导学生边读边找出书上有关词语和句子。理解“滚瓜烂熟”“一遍又一遍”)

  (抓住:“每当”、“却”、“一遍又一遍”、“一直”、“滚瓜烂熟”等词体会司马光的惜时,读书次数多、时间长、程度深,以及对比手法更突出了司马光的勤奋)

  如何读好这一句?自由练读,读给同桌听,推荐读,注重评议(是否读出了司马光的刻苦、勤奋?)。交流:

  a.小时候别人玩的时候他仍读书。

  b.长大后用“警枕”的自励自勉。文中“警枕”的“警”是什么意思?

  (3)、小结:砸缸救人的司马光从小就天资聪明,但是他依然始终如一地勤奋学*,最后写成了名留千古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这就充分说明了“成功= 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5、师生交流。第三自然段涉及以下话题:

  (1)童第周手中的鲜花是什么?

  (2)童第周的情况和司马光相比有什么不同?从哪些词可看出来?(起步晚,基础差,抓住“17岁才进中学”、“学*成绩很差”)

  (3)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为什么他同样取得了成功?(勤奋)

  抓住“毫不气馁,急起直追”、“天刚亮……就”、“睡觉前……总要……还”等词句体会,怎样读好这些句子?体会童第周的勤奋。你能用几个成语来形容他学*勤奋吗?(起早贪黑、夜以继日、披星戴月等)。但“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赶了上来,学*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终于”一词说明了什么?(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付出艰辛的劳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后来他远渡重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简介“青蛙卵剥离手术”体会“高难度”。

  (4)童第周的成功说明了一个道理:“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从课文中找出语句来理解“勤能补拙”,用“ ”划出。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这是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名言,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勤奋”的名言和故事?(交流、推荐、出示投影)齐读这两句名言,大家认为这两句名言好吗?好,就让我们一起把它抄在自己笔记本的首页,时刻勉励自己。除了司马光、童第周外,你还知道古今中外名人勤奋好学的经典事例?(囊萤照读、凿壁借光、悬梁刺股等)

  6、请你用简短的一句话对他们做一个评价。可以是赞美的语气。

  教师小结:作者通过一古一今两个人的典型事例再一次证明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不论天资聪明还是基础比较差的人,只要勤奋,都可以成才。成功者的成功无一

  不是勤奋刻苦、孜孜以求的结果。

  四、学*第四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主要写了什么?(作者对我们的要求和希望)

  2、齐读最后一句话,(抓住“只有……才能……才能”体会勤奋的意义)

  3、这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总结全文)归纳说理性文章的篇章结构特点:提出观点、举例说明、总结观点。说理方法:摆事实、讲道理。

  4、质疑后学生共同探究:(你的问题很有价值,课后在去找资料解决,好吗?)

  怎么理解“勤奋”?是不是“废寝忘食”、不吃、不喝、不玩、不睡就是“勤奋”?(出示投影)

  五、总结课文:

  今天我们一起学*了《说勤奋》这篇课文,知道了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在今后的学*中,希望同学们能以课文中的司马光、童第周为榜样,学*他们那种勤奋刻苦、孜孜以求的精神,相信你们一定在人生旅途中有所作为,为人民、为社会作出贡献。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我们还可以说:勤奋是 ( 阶梯 );是( 铺路石或成功之母 )。xc


《说勤奋》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2)

——《说勤奋》教学设计 (菁华6篇)

《说勤奋》教学设计1

  学*目标:

  1、学*司马光和童第周勤奋成才的故事,懂得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的道理。

  2、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3、略知说理文的篇章结构,摆事实,讲道理。

  重点难点:

  懂得勤奋能使天资聪明的人成才,反之也会流于*庸;勤奋也能使基础较差的人成为可用之才,不应自暴自弃。懂得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勤能补拙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上节课学*了第一段,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二、细读第二自然段

  1、课文围绕“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这一中心,作者主要写了哪两个人勤奋成才的故事?(相机板书:司马光、童第周)

  2、大家一定还记得一年级学过的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司马光小时候是个怎样的孩子?板书(天资聪明)

  3、天资聪明的司马光长大后取得了什么成就呢?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讨论:(1)司马光手中的鲜花是什么?“终于”这个词说明了什么?“警枕”的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司马光怎样用汗水和心血去浇灌的?(引导学生边读边找出书上有关词语和句子。理解“滚瓜烂熟”“一遍又一遍”)

  (3)司马光的事例告诉我们(板书):“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4)自由练读第二自然段

  (5)指名读,师与生一起评点,是否读出了司马光的刻苦、勤奋?

  4、小结:砸缸救人的司马光从小就天资聪明,但是他依然始终如一地勤奋学*,最后写成了名留千古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这就充分说明了“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处理教材、设计教学要大胆、独特。先了解名人成就,再探讨个中原因,对于学生深刻领悟勤奋的巨大作用,无疑更加巧妙、合理]

  三、细读第三自然段

  1、学生自学,完成下列思考题,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有关的词句画出来:

  (1)童第周手中的鲜花是什么?

  (2)童第周的情况和司马光相比有什么不同?

  (3)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为什么他同样取得了成功?

  (4)童第周的成功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自学问题的设计很有讲究,要有一定的内容跨度,要有逐步的层次递进,要有广阔的拓展空间,要有足够的思考强度,值得反复推敲,精心设计。]

  2、小组交流讨论

  3、师生围绕思考题交流探讨

  4、学生讨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这句话的含义,老师相机板书。

  5、指导朗读

  6、让学生根据板书小节,引导学生明确:不论天资聪明还是基础比较差的人,只要勤奋,都可以成才。

  7、齐读两句名言,大家认为这两句名言好吗?好,就让我们一起把它抄在自己笔记本的首页,时刻勉励自己。

  [语文课堂应培养学生勤动笔的*惯,可以记录教师板书,可以记录课堂上随机产生的佳词妙句。注重这种积累,会让学生受益无穷。]

  四、学*第四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主要写了什么?

  2、这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3、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谈谈学*了这一课的感想,并写在小作本上。

  [注重教学的`深化、拓展、延伸。一堂课上完了,学生系统地整理学*的收获,将思考、感悟、情感形诸文字,是学*过程的延伸,是学*效果的深化,是语文能力的提升,可谓一举多得。]

  附、板书: 13说

  司马光(天资聪明) 编写《资治通鉴》 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勤

  童第周(基础差,起步晚) 完成青蛙卵剥离手术勤能 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奋

《说勤奋》教学设计2

  一、质疑导入,激发兴趣

  (一)复*词语

  桥梁基础枕头*惯远渡重洋稍微一动有所作为名列前茅

  ①词语复*,不同于第一教时的词语教学,重点抓“梁”、“茅”,通过理解字词意思来记住字形,达到正确书写的目的。

  (二)昨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初读了课文,你们知道课文讲了哪几个有关勤奋的故事?

  (三)老师有一个疑问,想请同学们来帮助解决这个疑问。既然课文讲了两个有关勤奋的故事,为什么课题不用《勤奋的故事》,而要用《说勤奋》作为课题呢?请大家自由地读读课文,再讨论交流。

  ②帮老师释疑,一方面激发学生探究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整体感知了全文。

  二、自由选择,精读感悟

  (一)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想一想这一段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2)比较句子

  ③通过读,让学生咀嚼体会;通过读,培养语感;通过读,感悟语句表达要正确、具体、形象。

  a.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b.成功者所取得的成就,是他们用艰辛的劳动换来的。

  c.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读第一句。“手中的鲜花”指什么?“汗水和心血”又指什么?

  第一句与第二句相比,哪一句好?为什么?

  齐读第三句,第三句与第一句比,多了哪些词?哪一句好?为什么?

  齐读第一段。

  (二)小组学*第二、三自然段

  1、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个例子,合作学*。要求:小组先确定学*哪一自然段,然后各自轻声读一遍,再划出说明勤奋的句子,注意不要多划也不要少划。划好之后,互相交流,谈谈自己的理解。

  ④确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努力建立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研究以及合作学*的机制。

  2、第二自然段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能不能把司马光刻苦、勤奋的精神通过你的朗读感染给大家?

  讨论:哪些地方说明司马光很勤奋?

  什么叫“警枕”?(用书上的语句回答)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警枕的作用?

  看录像。哪一样东西最能引起你的注意?为什么?

  ⑤先学文,再看录像,再者结合谈感想,进一步凸现司马光的勤奋。

  指导背诵:说说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先写小时候怎么勤奋,再写长大以后,更加勤奋,最后写取得的成果)

  ⑥注意学法指导,理清顺序,帮助记忆。

  3、第三自然段

  认真默读一遍,有没有不懂的地方,请提出来。

  ⑦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摸清学情,有的放矢。

  出示句子: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⑧抓住这句话,牵一发而动全身。

  “拙”什么意思?课文中又是指什么呢?童第周是如何“勤能补拙”的呢?

  指导背诵:用什么办法把这一段话记住。

  小组讨论:司马光与童第周相比,哪些地方相同的?哪些地方是不同的?

  ⑨这是一个很有思考价值的开放性问题,答案没有唯一性,通过讨论感悟作者选材精心;天资好的人,通过努力能成才;基础差的,只要不气馁,同样可以取得成就。

  归纳两段的段意。

  4、齐读第四段。

  三、课外延伸,拓展阅读

  1、看录像:这一段录像你能不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凿壁借光)你还知道哪些成语与勤奋有关?

  ⑩积累语言,化消极词汇为积极词汇。

  2、学*几句与勤奋有关的名人名言。选一两句你喜欢的,读一读。

  自己应为之事,勿求他人,今日应为之事,勿等明日。

  ——孙中山

  懒惰像生锈一样,比操劳更有消耗身体,经常用的钥匙,总是亮闪闪的。

  ——富兰克林

  天才就是勤奋。

  ——歌德

  春天不播种,夏天就不生长,秋天就不能收割,冬天就不能品尝。

  ——海德

  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有几分勤学苦练,天资就能发挥几分;天资的充分发挥和个人的勤学苦练是成正比例的。

  ——郭沫若

  在天才和勤奋之间,我毫不迟疑地选择勤奋,她几乎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产婆。

  ——家因斯坦

  3、如果这篇课文再增加一个勤奋成才的事例,你认为选什么为好?为什么?你能帮作者写一个事例吗?

  ⑾读中学写,写中促读,读写结合。

  设计意图: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让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在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这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需要重点探讨的一个热点问题。

  本教时设计紧扣“勤奋”两字,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经历一个由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体会“勤奋”是通过哪些事例、什么样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让学生在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之间走一个来回。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为此,笔者在教学两个具体事例的过程中,努力营造一个能够让每一个学生都愿积极参与、都能自主选择的开放的学*环境,教师参与其中,关注学*过程和方法,努力让学生在自由而充分的学*活动中生成智慧,能力,提高素养。

  第二个事例,采用质疑探究,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之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最后由“课本”向“课本外”延伸,说成语,读名句,写事例,帮助学生营造“大语文学*”的时空,引导学生将课内外知识联系起来,运用课堂上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去解决实际问题。读中学写、写中促读、在学中做,在做中创。

《说勤奋》教学设计3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司马光和童第周勤奋成才的故事,懂得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的道理。

  2、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3、略知说理文的篇章结构,摆事实,讲道理。

  4、积累与勤奋有关的名人名言。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学*课文,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深入感悟文章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这篇课文的作者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二、学*事例

  1 、整体感悟

  ① 师:作者就这两句话对你说十遍,你相信吗?说一百遍呢?说一千遍呢?这样说有说服力吗?那要怎么样才有?(让学生自己体会有事例才有说服力。)

  ② 师:作者举了谁的例子?为什么举他们的例子?(让学生体会:用最具有代表性的、众所周知的事实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才会更具有说服力。)

  ③ 师:课文中的两个人成功了吗?读课文,从中找出描述他们成功的句子。

  ――生自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④师:他们成功靠什么?(勤奋)划出能体现出他们“勤奋”的句子。

  2、学*司马光的例子

  ①大家一定还记得一年级学过的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司马光小时候是个怎样的孩子?(天资聪明)

  ② 天资聪明的司马光长大后取得了什么成就,他手中的鲜花是什么?“终于”这个词说明了什么?

  ③司马光怎样用汗水和心血去浇灌的?

  出示句子:

  △他却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理解第一句,“滚瓜烂熟”是什么意思?“一遍又一遍”说明了什么?

  ——理解第二句,“警枕”是怎样的枕头?他为什么要使用这样的枕头? (根据时间上的不同,让学生体会:司马光一生勤奋)

  师:读这两句话,好好体会司马光的勤奋。(生自由读、齐读)

  ④司马光的事例告诉我们:“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自由练读第二自然段

  ⑤小结:砸缸救人的司马光从小就天资聪明,但是他依然始终如一地勤奋学*,最后写成了名留千古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这就充分说明了“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3、学*童第周的事例

  ①学生自学,完成下列思考题,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有关的词句画出来:

  (1)童第周的情况和司马光相比有什么不同?

  (2)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为什么他同样取得了成功?

  (3)童第周的.成功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自读,展开小组讨论。

  ②指名回答问题1和2,提出问题“课文中那些词语体现了童第周的勤奋努力?”

  ——释“毫不气馁”“奋起直追”

  △ 小练*

  “直”的意思有:a 挺直,使笔直;b 公正的,正义的;c 直爽,爽快;d 一个劲儿,不断地。

  理直气壮( ) 急起直追( ) 心直口快( )

  ——“天刚亮、睡觉前、*惯”

  师:从这几个词里,你有没有发现勤奋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是什么?

  (指名说)

  小结:(深情地)对于时间,有人说过: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力量;对于时间,鲁迅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是有的;对于时间,老师想说:勤奋的人总觉得时间那么短,懒惰的人总觉得时间那么长。

  ③回答问题3,引导学生讨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这句话的含义。

  ④ 练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⑤ 让学生根据板书小结,引导学生明确:不论天资聪明还是基础比较差的人,只要勤奋,都可以成才。

  三、拓展积累

  1、出示名人名言,读记

  成功=1份天才+99份汗水。

  ——科学家爱因斯坦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数学家华罗庚

  我所完成的任何科学工作,都是通过长期的考虑、忍耐和勤奋得来的。 ——(英)达尔文

  科学的未来只能是属于勤奋而又谦虚的年轻一代。 ——(前苏联)巴甫洛夫

  2、你还知道那些关于“勤奋”的格言?

  3、学了这篇课文,你心中有什么感受?

  4、再读中心句:

  ――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板书:

  15 说勤奋

  司马光(天资聪明 ) → 编成《资治通鉴》

  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 → 完成蛙卵剥离手术

  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说勤奋》教学设计4

  一、朗读“勤奋”、整体感知

  1、今天,我们继续学*《说勤奋》,(读题)

  2、现在我们把“勤奋”放在句中读,谁来读?

  出示: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你读的时候,突出了勤奋,为什么这样读?

  指读,这句话告诉我们?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理想境界 桥梁(图)

  齐读(朗读就要通过自己的有声语言表达自己的理解)

  3、现在把“勤奋”放在这句话中,该怎么读?

  出示: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指读,你强调的是哪一个词语?为什么强调这个词语?

  (分别强调勤奋、一生、只有)读书时就要通过强调词语,表达自己对读书的感受。

  二、引导对话,感悟“勤奋”

  现在我们把这句话放在第二小节中去读,你会有更深的感受。

  a、司马光的事例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二节。思考:司马光对社会做出的贡献是什么?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司马光勤奋?用“ ——” 画出有关句子

  司马光对社会做出的贡献是什么?(编写《资治通鉴》)

  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司马光勤奋?谁来读一读你找的句子

  1、小时侯,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书就去玩了,他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谁能按照自己的理解再读一读?

  (提示:你强调了“滚瓜烂熟”,读出了司马光背书背得熟练

  你强调了“一直”,是说司马光读书时没有休息

  你强调了“一遍又一遍”是说司马光读书读了许多遍

  你强调了“却”,为什么?

  句中“却”可以省略吗?为什么?

  这里把司马光和哥哥、弟弟进行比较,哥哥、弟弟读书只读“一会儿”,司马光读了“一遍又一遍”,这句话前后意思发生了(转折), “却”表示前后句的意思发生了转折。

  哥哥、弟弟和许多孩子一样以“玩”为乐,司马光想到的读书,以“读书”为乐。(勤奋就是以读书为乐)

  齐读

  还从什么句子感受到司马光的勤奋?

  2、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读时,他强调了“警枕”

  点拨:我们*时睡觉时用什么枕头?司马光什么做的枕头?用这种枕头你*惯吗?为什么?司马光把这种枕头称为——学生说(警枕)。为什么叫它“警枕”?这里的警应是什么意思?(警戒、提醒)提醒他什么?(时时刻刻都不要浪费时间,要抓紧时间学*和写作)—— “勤奋”!就是珍惜时间。

  3、他用了19年时间,终于编成了著名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你强调“19年”,为什么?(时间长,19年中有没有休息?勤奋不仅在小时侯、长大后,还要持之以恒。强调“终于”,说编写《资治通鉴》不容易。

  所以引读“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b、童第周的事例

  刚才我们读了司马光的故事,知道了他勤奋表现在从小以读书为乐、长大后珍惜时间,而且19年如一日,那么,童第周勤奋又表现在哪里?

  指读课文第三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讨论:从什么句子,你感受到童第周的勤奋?先读句子,再说你的理解。

  (1)学*成绩很差,但他毫不气馁,急起直追。(不怕困难、奋发努力)

《说勤奋》教学设计5

  教学设计简介:

  《说勤奋》是一篇说理性较强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奋”,开头鲜明亮出了自己的观点,中间通过叙写富有说服力的典型事例加以证明,最后总结全文,呼应开头。这样的文章如果按常序说教,可能学生不太有兴趣,也难有什么实效性。我想,课文本来就只是一个载体,不应该把读懂文章作为单一的目标,于是我决定尝试聊天式教学,把课文观点作为聊天的一个话题,把领学生与文章对话作为一个总训练点。所以,文章被我有计划有目的“肢解”了,教学时从了解作者观点入手,然后按“品成功—品勤奋—品不同”三个小训练点顺序品读两个典型事例,最后再次回顾作者观点,并引入名言加以深化。通过这一过程,让学生切身领会作者说明观点的文思,同时让课文中心在有实效的对话中一步步显现,进而深入人心。

  教学过程:

  一、写课题,谈话引入:“勤”的右边为什么是个“力”字?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谈谈这“勤奋”二字。

  二、初读课文,了解作者观点。(训练点一)

  1、引导学生回顾*时对“勤奋”一词的理解和运用。

  2、要求学生速读课文,找出作者对勤奋的观点,用横线画出来。

  3、指名读找到的句子,适时出示:

  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4、指名说第一句话的意思,齐读。

  5、教师范读后一句话句子,第一次强调“只有”,第二次强调“一生”,引导学生理解句子意思。齐读这句话。

  三、精读课文,了解司马光、童第周的成功来自勤奋。

  1、师:作者就这两句话对你说十遍,你相信吗?说一百遍、一千遍呢?那怎样你才相信?(师适时小结:用事实说话,事实胜于雄辩。)

  2、作者举例了吗?举了谁的例子?怎么不举老师的例子?(师适时小结:用最具有代表性的、众所周知的事实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3、师:课文中的两个人成功了吗?学生轻声读课文,从中找出有关他们成功的句子。(训练点二)

  1)解读写司马光成功的句子。

  指名读,师:司马光手中的鲜花是什么?《资治通鉴》。

  2)解读写童第周成功的句子。

  指名读,师:童第周的成功,关键体现在那个词上?(影响。)

  4、师:他们的成功**的是什么?(勤奋。)学生自读课文,从书中找出有关句子画出来进行品读。(训练点三)

  l品读写司马光勤奋的句子

  1)指名读写司马光勤奋的句子,教师适时出示:

  他却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2)师:上一句写他什么时候勤奋?下一句呢?这就叫做——一生勤奋。

  3)指名读第一句话,适时理解“滚瓜烂熟”和“一遍又一遍”。

  师:无数遍的读书,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这就是——勤奋!

  齐读第一句话。

  4)指名读第二句话。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对比体会睡觉用“警枕”的不舒服

  5)师:司马光却自己亲手做了这种枕头来烦自己,还管它叫作警枕。这里的“警”应是什么意思?(警戒、提醒的意思。)那你知道提醒他什么吗?生回答,师适时引到“勤奋”的主题。

  6)学生自由读、齐读两句话,好好体会司马光的勤奋。

  l品读写童第周勤奋的句子。

  1)指名读写童第周勤奋的句子。师:从这两句话里,我们可以读出四个字,谁知道?(起早贪黑。)

  2)师小结:童第周起早贪黑的学*,每天如此,这同样是——勤奋。

  3)齐读这两句话。

  5、对比两个事例的异同。(训练点四)

  1)师:下面我们来把司马光和童第周的“勤奋”放在一起看看。

  2)老师从课文二、三自然段里找出了四个词(出示:抓紧时间睡觉时天刚亮睡觉前)师:从这几个词里,你有没有发现勤奋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是什么?(珍惜时间)

  3)出示句子:

  同学们一定还记得那个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吧,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

  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到了17岁才进中学。第一学期他的学*成绩很差……

  4)师:比较这两句话,看能比出什么来?(司马光是古代人,童第周是现代人。)

  师:这又能说明什么?(古今中外,每个成功者都要**勤奋。)

  5)师:还能读出什么?(引导学生区别出二人的起步不同)

  6)师:但他们最终都成功了。这又说明了什么?

  四、揭示主题。

  1)师指出示的句子一:学到这里,你相信作者的观点了吗?齐读。

  2)出示:成功=1份天才+99份汗水。——发明家爱迪生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数学家华罗庚

  不论你聪明与否,只要勤奋,都能获得成功。——容老师

  3)指名读和理解第一句话。这句是说谁的?(司马光)

  4)指名读和理解第二句话。这句是说谁的?(童第周)

  5)指名读老师的话。知道是写谁的?(不仅仅是写他们两个人的,也是写给所有的同学的。但愿每位同学都能通过自己的勤奋实现远大理想!)

《说勤奋》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学*本课生字、生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感知说理的方法,能找出作者的观点。

  3.感悟文中有关词句,体会只有勤奋学*,才能实现理想,有所作为。能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悟词句,能有感情地朗读。

  难点:感知说理的方法。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师:上课之前我想和你们谈谈理想(板书),你有什么理想呢?

  生:……

  师:是啊,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理想,然而你可知道,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

  生:是勤奋!

  师:对!(板书:勤奋)

  今天,我们就来学*《说勤奋》。板书:说。

  你是怎样理解这个“说”字的。

  生:(谈论……说一说……说道理……)

  师:对,“说勤奋”就是谈论关于勤奋的道理。那么,关于勤奋,作者有怎样的观点,又是如何去证明的呢?读完课文,你自然就知道了。

  二.检查预*

  师:同学们都预*过课文了,下面我们就来展示一下预*的收获。

  1.读生字

  读屏幕上的生字,一生全部读完,一生再读,开火车。

  2.读生字,说生词

  读一个生字,说出它在课文中的生词,小组读。

  3.读生词,读句子。

  读屏幕上的生词,找出含有生词的句子,读一读。

  (相机与生交流:预*时读了几遍书?……鼓励学生:你真勤奋!难怪你的书已经读得这么流利了。)

  三.初读感知

  1.快速默读课文,找出作者的观点,用“——”画出。

  2.大屏幕显示句子:

  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朗读句子。

  3.理解“鲜花”、“汗水和心血”

  (“鲜花”就是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取得了成功,“汗水和心血”就是勤奋。)

  读第一句话,这是个什么句子?(设问句)换成肯定的说法。

  过渡: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举了两个例子,下面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的2、3自然段。

  四.精读感悟

  1. 同座两人合作学*其中的一个例子,思考:他们成功了吗?找出有关他们成功的词句,读一读。

  大屏幕映示:

  北宋著名的史学家

  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

  他用了19年时间,终于编成了著名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师简介《资治通鉴》)

  后来他远渡重洋,到比利时去留学,由于完成了高难度的青蛙卵剥离手术,在欧洲生物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他们成功靠什么?(勤奋)

  同座再读课文,画出能体现他们勤奋的句子。

  司马光:

  小时侯……滚瓜烂熟为止。

  长大以后……叫“警枕”。

  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他的勤奋?(扣住:一遍又一遍、滚瓜烂熟、稍微、继续、警枕)(相机用“滚瓜烂熟”说一句话)

  有感情地朗读。

  引导出“小时侯”、“长大以后”,这就是——一生勤奋。

  再读句子:只有一生勤奋,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童第周:

  第一学期末……急起直追。

  每天天刚亮……改进学*方法。

  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他的勤奋?(扣住:“毫不气馁、急起直追、每天天刚亮、晚上睡觉前、总是”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

  师:是啊,童第周的成功不就告诉我们(出示句子):“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生读。

  3.再读课文,小结。

  五.课外延伸

  1.搜集关于勤奋的名言、俗语、成语、诗词等。

  2.为文章再添一个因勤奋而成功的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


《说勤奋》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3)

——《说勤奋》教学设计 (菁华9篇)

《说勤奋》教学设计1

  一、质疑导入,激发兴趣

  (一)复*词语

  桥梁基础枕头*惯远渡重洋稍微一动有所作为名列前茅

  ①词语复*,不同于第一教时的词语教学,重点抓“梁”、“茅”,通过理解字词意思来记住字形,达到正确书写的目的。

  (二)昨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初读了课文,你们知道课文讲了哪几个有关勤奋的故事?

  (三)老师有一个疑问,想请同学们来帮助解决这个疑问。既然课文讲了两个有关勤奋的故事,为什么课题不用《勤奋的故事》,而要用《说勤奋》作为课题呢?请大家自由地读读课文,再讨论交流。

  ②帮老师释疑,一方面激发学生探究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整体感知了全文。

  二、自由选择,精读感悟

  (一)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想一想这一段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2)比较句子

  ③通过读,让学生咀嚼体会;通过读,培养语感;通过读,感悟语句表达要正确、具体、形象。

  a.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b.成功者所取得的成就,是他们用艰辛的劳动换来的'。

  c.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读第一句。“手中的鲜花”指什么?“汗水和心血”又指什么?

  第一句与第二句相比,哪一句好?为什么?

  齐读第三句,第三句与第一句比,多了哪些词?哪一句好?为什么?

  齐读第一段。

  (二)小组学*第二、三自然段

  1、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个例子,合作学*。要求:小组先确定学*哪一自然段,然后各自轻声读一遍,再划出说明勤奋的句子,注意不要多划也不要少划。划好之后,互相交流,谈谈自己的理解。

  ④确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努力建立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研究以及合作学*的机制。

  2、第二自然段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能不能把司马光刻苦、勤奋的精神通过你的朗读感染给大家?

  讨论:哪些地方说明司马光很勤奋?

  什么叫“警枕”?(用书上的语句回答)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警枕的作用?

  看录像。哪一样东西最能引起你的注意?为什么?

  ⑤先学文,再看录像,再者结合谈感想,进一步凸现司马光的勤奋。

  指导背诵:说说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先写小时候怎么勤奋,再写长大以后,更加勤奋,最后写取得的成果)

  ⑥注意学法指导,理清顺序,帮助记忆。

  3、第三自然段

  认真默读一遍,有没有不懂的地方,请提出来。

  ⑦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摸清学情,有的放矢。

  出示句子: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⑧抓住这句话,牵一发而动全身。

  “拙”什么意思?课文中又是指什么呢?童第周是如何“勤能补拙”的呢?

  指导背诵:用什么办法把这一段话记住。

  小组讨论:司马光与童第周相比,哪些地方相同的?哪些地方是不同的?

  ⑨这是一个很有思考价值的开放性问题,答案没有唯一性,通过讨论感悟作者选材精心;天资好的人,通过努力能成才;基础差的,只要不气馁,同样可以取得成就。

  归纳两段的段意。

  4、齐读第四段。

  三、课外延伸,拓展阅读

  1、看录像:这一段录像你能不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凿壁借光)你还知道哪些成语与勤奋有关?

  ⑩积累语言,化消极词汇为积极词汇。

  2、学*几句与勤奋有关的名人名言。选一两句你喜欢的,读一读。

  自己应为之事,勿求他人,今日应为之事,勿等明日。

  ——孙中山

  懒惰像生锈一样,比操劳更有消耗身体,经常用的钥匙,总是亮闪闪的。

  ——富兰克林

  天才就是勤奋。

  ——歌德

  春天不播种,夏天就不生长,秋天就不能收割,冬天就不能品尝。

  ——海德

  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有几分勤学苦练,天资就能发挥几分;天资的充分发挥和个人的勤学苦练是成正比例的。

  ——郭沫若

  在天才和勤奋之间,我毫不迟疑地选择勤奋,她几乎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产婆。

  ——家因斯坦

  3、如果这篇课文再增加一个勤奋成才的事例,你认为选什么为好?为什么?你能帮作者写一个事例吗?

  ⑾读中学写,写中促读,读写结合。

  设计意图: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让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在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这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需要重点探讨的一个热点问题。

  本教时设计紧扣“勤奋”两字,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经历一个由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体会“勤奋”是通过哪些事例、什么样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让学生在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之间走一个来回。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为此,笔者在教学两个具体事例的过程中,努力营造一个能够让每一个学生都愿积极参与、都能自主选择的开放的学*环境,教师参与其中,关注学*过程和方法,努力让学生在自由而充分的学*活动中生成智慧,能力,提高素养。

  第二个事例,采用质疑探究,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之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最后由“课本”向“课本外”延伸,说成语,读名句,写事例,帮助学生营造“大语文学*”的时空,引导学生将课内外知识联系起来,运用课堂上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去解决实际问题。读中学写、写中促读、在学中做,在做中创。

《说勤奋》教学设计2

  《说勤奋》是一篇说理性较强的文章,说勤奋教学设计。课文通过古今两个具体事例,告诉读者: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全文共4节。第一节通过设问的形式明确地摆出了自己的观点: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第二节列举了司马光的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第三节写的是童第周勤奋成才的故事。第四节是对全文的总结,号召同学们不忘勤奋,一生勤奋,长大才能有所作为。

  教学目标 :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的事例,从中受到教育。

  3、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长大后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重点:

  学*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的事例,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难点 :

  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长大后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1、师板书勤字(书写认真),我们从小就应当要认认真真写好*字,堂堂正正做好*人。(及时而巧妙地将一些生活哲理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将育人与教书融为一体)请生读(正音:qin)。

  问:勤的右边为什么是个力字?

  板书奋字,学生齐读勤奋一词,并为它找近义词。

  师: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谈谈这勤奋二字。(板书说字,学生读课题)(从勤字入手,让学生初步感知勤奋的含义,为下面的学*作了必要的准备。)

  2、解题:曾经有人对你说过有关勤奋的话吗?谁?是怎么说的?(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区分勤奋与勤劳等近义词,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勤奋的含义。)

  二、新授

  1、整体感知课文。

  师:下面请同学们迅速把书翻开到《说勤奋》一课,用最快的速度读课文,找一找作者对勤奋的观点是什么?用横线画出来。(直奔课文中心,突出主题,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感悟课文,也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整体把握。)

  指名说。

  2、出示投影: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①、理解第一句:生读,并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对这句话的理解很重要,只有懂得了这句话的含义,才能真正领悟作者的观点。)

  ②、理解第二句。师读第一遍(强调只有一词):听出什么来了?(引导学生体会:要想有所作为,只能靠勤奋)生齐读。

  师读第二遍(强调一生一词):听出什么了?(引导学生体会:要坚持不懈的勤奋,才能成功)

  生齐读以上两句话。(教给学生读悟课文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来理解课文。)

  3、学*事例

  ①、师:作者就这两句话对你说十遍,你相信吗?说一百遍呢?说一千遍呢?这样说有说服力吗?那要怎么样才有?(让学生自己体会有事例才有说服力。)

  师:作者举了谁的例子?为什么举他们的例子?(让学生体会:用最具有代表性的、众所周知的事实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才会更具有说服力。)

  ②、师:课文中的两个人成功了吗?读课文,从中找出有关他们成功的句子。

  生自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师:他们成功靠什么?(勤奋)划出能体现出他们勤奋的句子。(打破了常规的程序,采用了倒叙,有三方面好处:先在学生心中树起成功的典型,为下面的说勤奋蓄势;接下来的教学不必在这上面纠缠,可以使整个教学过程 变得简洁,更加突出文章的中心和教学重点;承接上一个环节,使得整个教学环环相扣,一脉相通。)

  ③、学*司马光的例子

  出示投影:他却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根据时间上的不同,让学生体会:一生勤奋)

  教师要抓住一遍又一遍、滚瓜烂熟、稍微、警枕等词,让学生体会司马光的勤奋。

  师:读大屏幕上的两句话,好好体会司马光的勤奋。(生自由读、齐读)

  ④、学*童第周的事例

  生读相关句子。(引导学生抓住起早贪黑一词,体会童第周的勤奋。)

  ⑤、师:下面我们来把司马光和童第周的勤奋放在一起读读。老师从课文二、三自然段里找出了四个词

  出示投影:抓紧时间睡觉时天刚亮睡觉前

  师:从这几个词里,你有没有发现勤奋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是什么?(指名说)

  小结:(深情地)对于时间,有人说过: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力量;对于时间,鲁迅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是有的;对于时间,刘老师想说:勤奋的人总觉得时间那么短,懒惰的人总觉得时间那么长。(先单独学*童第周和司马光勤奋事例,再把两者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引领学生逐层感悟)

  三、延伸与拓展

  1、出示投影:同学们一定还记得那个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吧,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

  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到了17岁才进中学。第一学期他的学*成绩很差

  师:比较这两句话,看能比出什么来?(引导学生体会:不管你有多聪明,也不管你基础有多差,都要靠努力,才会成功。)

  (对课文内容进行了延续和提升,让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这里得到一次升华。)

  2、请看几句名人名言。

  出示投影:

  成功=1份天才+99份汗水。发明家爱迪生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数学家华罗庚

  不论你有多么聪明,也不论你基础有多么差,只要勤奋,都能获得成功。

  暂时还没家的刘老师

  (生自由读,说说自己对这些名言的理解)

  3、小结:但愿我们每位同学都能通过自己的勤奋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

  4、生齐读名言

《说勤奋》教学设计3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9个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10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4、懂得勤奋是通向理想境界的桥梁,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过程】

  一、复*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

  2、检查第一段背诵情况。

  二、细读第二段。

  1、读课文第二段。思考:围绕“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这一中心。作者主要写了哪两个人勤奋成才的故事?(读后交流,板书:司马光、童第周)

  2、细读第2自然段。

  ⑴同学们知道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吗?从这个故事你知道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看出司马光小时候就聪明过人)

  ⑵司马光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用19年时间终于编成了著名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抓住“19年时间”可见时间长,“著名”、“巨著”可见不同一般,可向学生简介《资治通鉴》,进一步更了解成就之大。

  司马光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容易吗?从哪个词可看出来?(指出“终于”一词说明《资治通鉴》是司马光花费心血和汗水换来的)怎样读好这一句?

  ⑶自读课文讨论:司马光勤奋表现在哪些地方?

  交流:

  a、小时候别人玩的时候他仍读书。

  b、长大后用“警枕”的自励自勉。

  ⑷出示:小时候,别人玩的时候他仍读书。

  小时候,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书就去玩了。他却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你较喜欢哪一句?为什么?(抓住:“每当”、“却”、“一遍又一遍”、“一直”、“滚瓜烂熟”等词体会司马光的惜时,读书次数多、时间长、程度深,以及对比手法更突出了司马光的勤奋)

  如何读好这一句?自由练读,读给同桌听,推荐读,注重评议。

  ⑸文中“警枕”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⑹小结:司马光的例子告诉我们,即使天资聪颖过人,也同样需要勤奋,只有勤奋,才能获取成功的硕果。

  ⑺齐读课文第2自然段。

  3、细读第3自然段。

  文章除了写司马光勤奋的事例外,还写到了童第周。

  ⑴读读第3自然段,看看童第周与司马光相比有什么不同之处?从哪些词可看出来?(起步晚,基础差,抓住“17岁才进中学”、“学*成绩很差”)

  ⑵但“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赶了上来,学*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

  ⑶“终于”一词说明了什么?(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付出艰辛的劳动)

  ⑷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后来他远渡重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简介“青蛙卵剥离手术”体会“高难度”。

  ⑸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为什么他同样会取得成功?

  交流:抓住“毫不气馁,奋起直追”、“天刚亮……就”、“睡觉前……总要……还”等词句体会,怎样读好这些句子?体会童第周的勤奋。

  ⑹童第周的成功说明了一个道理:“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从课文中找出语句来理解“勤能补拙”,用“”划出。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这是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名言,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勤奋”的名言?(多搜集)

  ⑺自由练读第3自然段。

  ⑻指导背诵第3自然段。

  教师小结:勤奋能使天资聪明的人成才,反之也会流于*庸;勤奋也能使基础较差的人成为可用之才,不应算暴自弃权。作者通过一古一今两个人的典型事例再一次证明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成功者的成功无一不是勤奋刻苦、孜孜以求的结果。

  除了司马光、童第周外,你还知道古今中外名人勤奋好学的事例?(推荐读课外书)

  4、细读第三段。

  ⑴自由读第三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作者对我们的要求和希望)

  ⑵齐读最后一句话,(抓住“只有……才能……才能”体会勤奋的意义)

  根据第三段的内容,完成填空。

  司马光只有( ),才能( )。童第周只有( ),才能( )。

  ⑶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⑷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5、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了《说勤奋》这篇课文,知道了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在今后的学*中,希望同学们能以课文中的司马光、童第周为榜样,学*他们那种勤奋刻苦、孜孜以求的精神,相信你们在人生旅途中有所作为,为人民、为社会作出贡献。

  三、作业。

  1、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滚瓜烂熟,史学巨著,毫不气馁,名列前茅,勤能补拙。

  2、背诵课文。

  3、区别形*字组词。

《说勤奋》教学设计4

  学*目标:

  1、学*司马光和童第周勤奋成才的故事,懂得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的道理。

  2、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3、略知说理文的篇章结构,摆事实,讲道理。

  重点难点:

  懂得勤奋能使天资聪明的人成才,反之也会流于*庸;勤奋也能使基础较差的人成为可用之才,不应自暴自弃。懂得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勤能补拙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上节课学*了第一段,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二、细读第二自然段:

  1、课文围绕“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这一中心,作者主要写了哪两个人勤奋成才的故事?(相机板书:司马光、童第周)

  2、大家一定还记得一年级学过的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司马光小时候是个怎样的孩子?板书(天资聪明)

  3、天资聪明的司马光长大后取得了什么成就呢?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讨论:(1)司马光手中的鲜花是什么?“终于”这个词说明了什么?“警枕”的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司马光怎样用汗水和心血去浇灌的?(引导学生边读边找出书上有关词语和句子。理解“滚瓜烂熟”“一遍又一遍”)

  (3)司马光的事例告诉我们(板书):“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4)自由练读第二自然段

  (5)指名读,师与生一起评点,是否读出了司马光的刻苦、勤奋?

  4、小结:砸缸救人的司马光从小就天资聪明,但是他依然始终如一地勤奋学*,最后写成了名留千古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这就充分说明了“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处理教材、设计教学要大胆、独特。先了解名人成就,再探讨个中原因,对于学生深刻领悟勤奋的巨大作用,无疑更加巧妙、合理]

  三、细读第三自然段:

  1、学生自学,完成下列思考题,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有关的词句画出来:

  (1)童第周手中的鲜花是什么?

  (2)童第周的情况和司马光相比有什么不同?

  (3)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为什么他同样取得了成功?

  (4)童第周的成功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自学问题的设计很有讲究,要有一定的内容跨度,要有逐步的层次递进,要有广阔的拓展空间,要有足够的思考强度,值得反复推敲,精心设计。]

  2、小组交流讨论

  3、师生围绕思考题交流探讨

  4、学生讨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这句话的含义,老师相机板书。

  5、指导朗读

  6、让学生根据板书小节,引导学生明确:不论天资聪明还是基础比较差的人,只要勤奋,都可以成才。

  7、齐读两句名言,大家认为这两句名言好吗?好,就让我们一起把它抄在自己笔记本的首页,时刻勉励自己。

  [语文课堂应培养学生勤动笔的*惯,可以记录教师板书,可以记录课堂上随机产生的佳词妙句。注重这种积累,会让学生受益无穷。]

  四、学*第四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主要写了什么?

  2、这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3、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谈谈学*了这一课的感想,并写在小作本上。

  [注重教学的深化、拓展、延伸。一堂课上完了,学生系统地整理学*的收获,将思考、感悟、情感形诸文字,是学*过程的延伸,是学*效果的深化,是语文能力的提升,可谓一举多得。]

  附、板书: 13说

  司马光(天资聪明) 编写《资治通鉴》 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童第周(基础差,起步晚) 完成青蛙卵剥离手术勤能 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说勤奋》教学设计5

  一、质疑导入,激发兴趣

  (一)复*词语

  桥梁基础枕头*惯远渡重洋稍微一动有所作为名列前茅

  ①词语复*,不同于第一教时的词语教学,重点抓“梁”、“茅”,通过理解字词意思来记住字形,达到正确书写的目的。

  (二)昨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初读了课文,你们知道课文讲了哪几个有关勤奋的故事?

  (三)老师有一个疑问,想请同学们来帮助解决这个疑问。既然课文讲了两个有关勤奋的故事,为什么课题不用《勤奋的故事》,而要用《说勤奋》作为课题呢?请大家自由地读读课文,再讨论交流。

  ②帮老师释疑,一方面激发学生探究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整体感知了全文。

  二、自由选择,精读感悟

  (一)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想一想这一段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2)比较句子

  ③通过读,让学生咀嚼体会;通过读,培养语感;通过读,感悟语句表达要正确、具体、形象。

  a.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b.成功者所取得的成就,是他们用艰辛的劳动换来的。

  c、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读第一句。“手中的鲜花”指什么?“汗水和心血”又指什么?

  第一句与第二句相比,哪一句好?为什么?

  齐读第三句,第三句与第一句比,多了哪些词?哪一句好?为什么?

  齐读第一段。

  (二)小组学*第二、三自然段

  1、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个例子,合作学*。要求:小组先确定学*哪一自然段,然后各自轻声读一遍,再划出说明勤奋的句子,注意不要多划也不要少划。划好之后,互相交流,谈谈自己的理解。

  ④确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努力建立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研究以及合作学*的机制。

  2、第二自然段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能不能把司马光刻苦、勤奋的精神通过你的朗读感染给大家?

  讨论:哪些地方说明司马光很勤奋?

  什么叫“警枕”?(用书上的语句回答)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警枕的作用?

  看录像。哪一样东西最能引起你的注意?为什么?

  ⑤先学文,再看录像,再者结合谈感想,进一步凸现司马光的勤奋。

  指导背诵:说说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先写小时候怎么勤奋,再写长大以后,更加勤奋,最后写取得的成果)

  ⑥注意学法指导,理清顺序,帮助记忆。

  3、第三自然段

  认真默读一遍,有没有不懂的地方,请提出来。

  ⑦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摸清学情,有的放矢。

  出示句子: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⑧抓住这句话,牵一发而动全身。

  “拙”什么意思?课文中又是指什么呢?童第周是如何“勤能补拙”的呢?

  指导背诵:用什么办法把这一段话记住。

  小组讨论:司马光与童第周相比,哪些地方相同的?哪些地方是不同的?

  ⑨这是一个很有思考价值的开放性问题,答案没有唯一性,通过讨论感悟作者选材精心;天资好的人,通过努力能成才;基础差的,只要不气馁,同样可以取得成就。

  归纳两段的段意。

  4、齐读第四段。

  三、课外延伸,拓展阅读

  1、看录像:这一段录像你能不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凿壁借光)你还知道哪些成语与勤奋有关?

  ⑩积累语言,化消极词汇为积极词汇。

  2、学*几句与勤奋有关的名人名言。选一两句你喜欢的,读一读。

  自己应为之事,勿求他人,今日应为之事,勿等明日。

  ——孙中山

  懒惰像生锈一样,比操劳更有消耗身体,经常用的钥匙,总是亮闪闪的。

  ——富兰克林

  天才就是勤奋。

  ——歌德

  春天不播种,夏天就不生长,秋天就不能收割,冬天就不能品尝。

  ——海德

  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有几分勤学苦练,天资就能发挥几分;天资的充分发挥和个人的勤学苦练是成正比例的。

  ——郭沫若

  在天才和勤奋之间,我毫不迟疑地选择勤奋,她几乎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产婆。

  ——家因斯坦

  3、如果这篇课文再增加一个勤奋成才的事例,你认为选什么为好?为什么?你能帮作者写一个事例吗?

  ⑾读中学写,写中促读,读写结合。

  设计意图: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让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在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这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需要重点探讨的一个热点问题。

  本教时设计紧扣“勤奋”两字,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经历一个由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体会“勤奋”是通过哪些事例、什么样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让学生在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之间走一个来回。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为此,笔者在教学两个具体事例的过程中,努力营造一个能够让每一个学生都愿积极参与、都能自主选择的开放的学*环境,教师参与其中,关注学*过程和方法,努力让学生在自由而充分的学*活动中生成智慧,能力,提高素养。

  第二个事例,采用质疑探究,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之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最后由“课本”向“课本外”延伸,说成语,读名句,写事例,帮助学生营造“大语文学*”的时空,引导学生将课内外知识联系起来,运用课堂上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去解决实际问题。读中学写、写中促读、在学中做,在做中创。

《说勤奋》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懂“司马光、童第周”有辉煌的成就是因为他们刻苦勤奋。

  2、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教具学具:

  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揭题

  (板书:勤奋)看到“勤奋”一词,你会想到什么?学生回答。

  今天我们来学*文章《说勤奋》,文中是如何来说勤奋的。(板书: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生字,读准字音。

  2、自由、轻声读文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划出不理解的地方。

  3、同桌互读,互问,四人小组讨论疑难问题。

  4、回答教师问题:你懂了什么?

  5、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6、全班质疑问难。

  7、齐读全文。

  三、细读课文,体会词句的意思。

  过度: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继续学*课文。

  1、指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找出主句。这一自然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3、体会交流

  你可知道,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设问)

  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比喻)

  用鲜花比喻成功者所取得的成就

  用汗水、心血比喻成功者付出的努力。

  4、指导朗读。(个人朗读。全班朗读。)

  5、归纳板书

  提出观点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

  这一段用设问的方法提出自己的观点,非常明确,引起读者的思考。

  五、作业抄生字。

《说勤奋》教学设计7

  一、质疑导入,激发兴趣

  (一)复*词语

  桥梁基础枕头*惯远渡重洋稍微一动有所作为名列前茅

  ①词语复*,不同于第一教时的词语教学,重点抓“梁”、“茅”,通过理解字词意思来记住字形,达到正确书写的目的。

  (二)昨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初读了课文,你们知道课文讲了哪几个有关勤奋的故事?

  (三)老师有一个疑问,想请同学们来帮助解决这个疑问。既然课文讲了两个有关勤奋的故事,为什么课题不用《勤奋的故事》,而要用《说勤奋》作为课题呢?请大家自由地读读课文,再讨论交流。

  ②帮老师释疑,一方面激发学生探究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整体感知了全文。

  二、自由选择,精读感悟

  (一)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想一想这一段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2)比较句子

  ③通过读,让学生咀嚼体会;通过读,培养语感;通过读,感悟语句表达要正确、具体、形象。

  a.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b.成功者所取得的成就,是他们用艰辛的劳动换来的。

  c.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读第一句。“手中的鲜花”指什么?“汗水和心血”又指什么?

  第一句与第二句相比,哪一句好?为什么?

  齐读第三句,第三句与第一句比,多了哪些词?哪一句好?为什么?

  齐读第一段。

  (二)小组学*第二、三自然段

  1、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个例子,合作学*。要求:小组先确定学*哪一自然段,然后各自轻声读一遍,再划出说明勤奋的句子,注意不要多划也不要少划。划好之后,互相交流,谈谈自己的理解。

  ④确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努力建立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研究以及合作学*的机制。

  2、第二自然段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能不能把司马光刻苦、勤奋的精神通过你的朗读感染给大家?

  讨论:哪些地方说明司马光很勤奋?

  什么叫“警枕”?(用书上的语句回答)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警枕的作用?

  看录像。哪一样东西最能引起你的注意?为什么?

  ⑤先学文,再看录像,再者结合谈感想,进一步凸现司马光的勤奋。

  指导背诵:说说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先写小时候怎么勤奋,再写长大以后,更加勤奋,最后写取得的成果)

  ⑥注意学法指导,理清顺序,帮助记忆。

  3、第三自然段

  认真默读一遍,有没有不懂的地方,请提出来。

  ⑦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摸清学情,有的放矢。

  出示句子: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⑧抓住这句话,牵一发而动全身。

  “拙”什么意思?课文中又是指什么呢?童第周是如何“勤能补拙”的呢?

  指导背诵:用什么办法把这一段话记住。

  小组讨论:司马光与童第周相比,哪些地方相同的?哪些地方是不同的.?

  ⑨这是一个很有思考价值的开放性问题,答案没有唯一性,通过讨论感悟作者选材精心;天资好的人,通过努力能成才;基础差的,只要不气馁,同样可以取得成就。

  归纳两段的段意。

  4、齐读第四段。

  三、课外延伸,拓展阅读

  1、看录像:这一段录像你能不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凿壁借光)你还知道哪些成语与勤奋有关?

  ⑩积累语言,化消极词汇为积极词汇。

  2、学*几句与勤奋有关的名人名言。选一两句你喜欢的,读一读。

  自己应为之事,勿求他人,今日应为之事,勿等明日。

  ——孙中山

  懒惰像生锈一样,比操劳更有消耗身体,经常用的钥匙,总是亮闪闪的。

  ——富兰克林

  天才就是勤奋。

  ——歌德

  春天不播种,夏天就不生长,秋天就不能收割,冬天就不能品尝。

  ——海德

  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有几分勤学苦练,天资就能发挥几分;天资的充分发挥和个人的勤学苦练是成正比例的。

  ——郭沫若

  在天才和勤奋之间,我毫不迟疑地选择勤奋,她几乎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产婆。

  ——家因斯坦

  3、如果这篇课文再增加一个勤奋成才的事例,你认为选什么为好?为什么?你能帮作者写一个事例吗?

  ⑾读中学写,写中促读,读写结合。

  设计意图: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让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在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这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需要重点探讨的一个热点问题。

  本教时设计紧扣“勤奋”两字,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经历一个由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体会“勤奋”是通过哪些事例、什么样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让学生在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之间走一个来回。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为此,笔者在教学两个具体事例的过程中,努力营造一个能够让每一个学生都愿积极参与、都能自主选择的开放的学*环境,教师参与其中,关注学*过程和方法,努力让学生在自由而充分的学*活动中生成智慧,能力,提高素养。

  第二个事例,采用质疑探究,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之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最后由“课本”向“课本外”延伸,说成语,读名句,写事例,帮助学生营造“大语文学*”的时空,引导学生将课内外知识联系起来,运用课堂上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去解决实际问题。读中学写、写中促读、在学中做,在做中创。

《说勤奋》教学设计8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深刻感悟文章内涵,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长大了做一个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

  教学过程:

  一、板书导入,初步感知勤奋的意思

  1、板书课题。

  板书“勤”字。认识它吗?为什么右边是个“力”字?

  板书“奋”字。齐读。给他找个兄弟。(勤劳、努力、刻苦、奋发)

  师: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谈谈这“勤奋”二字。板书“说”字。

  二、交流观点,树起正确的勤奋观点

  过度:曾经有人对你说过有关“勤奋”的话吗?谁?怎么说的?

  2、你认为我们要不要或该不该勤奋?为什么?(自由阐发观点,指导用上关联词,如:因为只有勤奋,我们才能取得好成绩,才能做有用的人。)

  3、你认为我们可不可以不勤奋?为什么?

  师述:我认为人必须勤奋,没有什么要不要、该不该、可不可以,谁让你是人的呢?要想一生懒惰,那么来世就去做猪。

  4、虽然,勤奋对一个人这么重要,但老师还是发现生活中有不少人并不勤奋,那是为什么?(怕吃苦,图享受)谁不想快快活活、轻轻松松、舒舒服服过日子,你们怕不怕吃苦?

  投影1:我们要勤奋,我们不怕吃苦!齐读。(读得有决心)

  5、好了,现在我们的观点和课文中的观点不谋而合,找一找课文中的观点。指名说。

  投影2: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1)自由读。

  (2)指名读第一句。谁能把这句话说明白点?(换一种说法)课文中还有一句话你能说明白吗?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3)老师读第二句:先强调“只有”一词,问学生听出什么来了?再强调“一生”一词,问学生听出什么来了?齐读。

  三、以理服人,感悟文中勤奋成才的例子

  6、作者就说这两句话,说一百遍你相信吗?说一千遍呢?那要怎样你才相信?(举例)

  师:对了,用事实说话,事实胜于雄辩。

  7、作者举了谁的例子?(司马光,童第周)怎么不举老师我的例子的?

  师:我们又学到一点:用最具有代表性的、众所周知的事实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8、司马光和童第周实现理想(成功)了吗?书上怎么说的?

  9、他们的成功靠的是什么?(勤奋)从书中找出有关句子画出来。

  a、司马光的事例

  (1)读课文。

  投影3:他却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2)感悟第一句:什么叫“滚瓜烂熟”?他是怎么做到滚瓜烂熟的?(一遍又一遍)一遍又一遍就是两遍吗?(不知多少遍)这就是“勤奋”!

  比较他和哥哥、弟弟的不同,从中能比较出什么?(仅仅比较出司马光很勤奋吗?从而知道勤奋是件吃苦的事,许多人都吃不了这个苦)

  (3)感悟第二句:司马光的枕头与我们*时用的枕头有什么不同?用这种枕头你*惯吗?为什么?司马光把这种枕头称为学生说(警枕)。为什么叫它“警枕”?这里的警应是什么意思?(警戒、提醒)提醒他什么?(时时刻刻都不要浪费时间,要抓紧时间学*和写作)这就是“勤奋”!

  b、童第周的事例

  指名读课文。

  从这段话里,我们可以读出四个字,是什么?(起早贪黑)同样这也是“勤奋”!

  c、司马光和童第周的事例比较

  投影4:抓紧时间睡觉时

  天刚亮睡觉前

  从这几个词里,你又没有发现勤奋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珍惜时间)

  投影5:同学们一定还记得那个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吧,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

  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到了17岁才进中学。第一学期他的学*成绩很差……

  比较这两句话,能比出什么来?有以下三点:

  (1)一个是古代,一个是现代,古今中外,哪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不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2)司马光从小聪慧,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

  (3)不管你是聪明也好,笨也好,只要努力,都能成功。

  不管你是聪明也好,笨也好,要想获得成功,都要靠勤奋。

  投影6:名人名言:

  成功=1份天才+99份汗水。

  科学家爱因斯坦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数学家华罗庚

  不论你有多么聪明,也不论你基础有多么差,只要勤奋,都能获得成功。

  暂时还没有“家”颜老师

  10、读到这儿你心中有什么感受?

  11、还是让我们再一次齐读大屏幕上的几句话:

  投影7: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12、总结:

  是啊,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必须也只有靠勤奋二字,我们中华民族古来就有勤劳的优良传统,也留下了许许多多家喻户晓的勤奋成才的感人故事,像头悬梁、锥刺骨,像凿壁偷光,像闻鸡起舞,像囊萤映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勤奋会拉长我们的生命,会让我们短暂的生命变得有价值、有光彩!

《说勤奋》教学设计9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深刻感悟文章内涵,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长大了做一个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

  教学过程:

  一、板书导入,初步感知勤奋的意思

  1、板书课题。

  板书“勤”字。认识它吗?为什么右边是个“力”字?

  板书“奋”字。齐读。给他找个兄弟。(勤劳、努力、刻苦、奋发)

  师: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谈谈这“勤奋”二字。板书“说”字。

  二、交流观点,树起正确的勤奋观点

  过度:曾经有人对你说过有关“勤奋”的话吗?谁?怎么说的?

  2、你认为我们要不要或该不该勤奋?为什么?(自由阐发观点,指导用上关联词,如:因为只有勤奋,我们才能取得好成绩,才能做有用的人。)

  3、你认为我们可不可以不勤奋?为什么?

  师述:我认为人必须勤奋,没有什么要不要、该不该、可不可以,谁让你是人的呢?要想一生懒惰,那么来世就去做猪。

  4、虽然,勤奋对一个人这么重要,但老师还是发现生活中有不少人并不勤奋,那是为什么?(怕吃苦,图享受)谁不想快快活活、轻轻松松、舒舒服服过日子,你们怕不怕吃苦?

  投影1:我们要勤奋,我们不怕吃苦!齐读。(读得有决心)

  5、好了,现在我们的观点和课文中的观点不谋而合,找一找课文中的观点。指名说。

  投影2: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1)自由读。

  (2)指名读第一句。谁能把这句话说明白点?(换一种说法)课文中还有一句话你能说明白吗?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3)老师读第二句:先强调“只有”一词,问学生听出什么来了?再强调“一生”一词,问学生听出什么来了?齐读。

  三、以理服人,感悟文中勤奋成才的例子

  6、作者就说这两句话,说一百遍你相信吗?说一千遍呢?那要怎样你才相信?(举例)

  师:对了,用事实说话,事实胜于雄辩。

  7、作者举了谁的例子?(司马光,童第周)怎么不举老师我的例子的?

  师:我们又学到一点:用最具有代表性的、众所周知的事实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8、司马光和童第周实现理想(成功)了吗?书上怎么说的?

  9、他们的成功靠的是什么?(勤奋)从书中找出有关句子画出来。

  a、司马光的事例

  (1)读课文。

  投影3:他却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2)感悟第一句:什么叫“滚瓜烂熟”?他是怎么做到滚瓜烂熟的?(一遍又一遍)一遍又一遍就是两遍吗?(不知多少遍)这就是“勤奋”!

  比较他和哥哥、弟弟的不同,从中能比较出什么?(仅仅比较出司马光很勤奋吗?从而知道勤奋是件吃苦的事,许多人都吃不了这个苦)

  (3)感悟第二句:司马光的枕头与我们*时用的枕头有什么不同?用这种枕头你*惯吗?为什么?司马光把这种枕头称为学生说(警枕)。为什么叫它“警枕”?这里的警应是什么意思?(警戒、提醒)提醒他什么?(时时刻刻都不要浪费时间,要抓紧时间学*和写作)这就是“勤奋”!

  b、童第周的事例

  指名读课文。

  从这段话里,我们可以读出四个字,是什么?(起早贪黑)同样这也是“勤奋”!

  c、司马光和童第周的事例比较

  投影4:抓紧时间睡觉时

  天刚亮睡觉前

  从这几个词里,你又没有发现勤奋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珍惜时间)

  投影5:同学们一定还记得那个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吧,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

  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到了17岁才进中学。第一学期他的学*成绩很差……

  比较这两句话,能比出什么来?有以下三点:

  (1)一个是古代,一个是现代,古今中外,哪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不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2)司马光从小聪慧,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

  (3)不管你是聪明也好,笨也好,只要努力,都能成功。

  不管你是聪明也好,笨也好,要想获得成功,都要靠勤奋。

  投影6:名人名言:

  成功=1份天才+99份汗水。

  科学家爱因斯坦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数学家华罗庚

  不论你有多么聪明,也不论你基础有多么差,只要勤奋,都能获得成功。

  暂时还没有“家”颜老师

  10、读到这儿你心中有什么感受?

  11、还是让我们再一次齐读大屏幕上的几句话:

  投影7: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12、总结:

  是啊,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必须也只有靠勤奋二字,我们中华民族古来就有勤劳的优良传统,也留下了许许多多家喻户晓的勤奋成才的感人故事,像头悬梁、锥刺骨,像凿壁偷光,像闻鸡起舞,像囊萤映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勤奋会拉长我们的生命,会让我们短暂的生命变得有价值、有光彩!


《说勤奋》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4)

——《说勤奋》的教学反思 (菁华3篇)

《说勤奋》的教学反思1

  《说勤奋》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五单元第16课,这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课文通过古今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读者: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训练要求,我对这节课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司马光和童第周勤奋成才的故事,懂得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的道理。

  2、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3、略知说理文的篇章结构,摆事实,讲道理。这样确定教学目标,符合本课特点,使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进行思想教育紧密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互相渗透,共同完成。

  在教学中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成功之处:

  一、全体学生参与课堂

  在上课时一开始让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找出表达作者对勤奋观点的句子,学生都能正确回顾,目的是让学生明确作者的主旨,学生以一种积极的状态投入学*。接着组织学生精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结合司马光的具体事例,通过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细细咀嚼,理解司马光手中的“鲜花”是什么,他是怎样“用汗水浇灌出来的”?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主要采用学*的迁移,自主开展学*,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的学*模式,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同样讨论童第周手中的“鲜花”是什么?和“他是怎样用汗水浇灌出来的?”这样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地领悟“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在这一过程中始终以学生的实际学*情况为资源,使课堂教学为学生服务

  二、读中品味。

  语文学*过程中“读”是第一位的。读是吟咏品味,读是鉴赏领略,读是情感共鸣。课文的语言、意境、情感,都要在读中才能领受体悟。在课文的学*过程中,教师的讲绝对代替不了学生的读,学生读的过程是一个审美体验过程,是与课文、与作者间开展的一种心智交流的过程。读——作为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其魅力依旧光彩照人,也正因为有了它,语文才具备了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特质。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齐读、默读、个人读等等。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经历一个由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体会“勤奋”是通过哪些事例、什么样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让学生在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之间走一个来回。

  三、以问导学,说中明理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四大支柱,支撑着语文素养这座大厦。学生的头脑不是需要被填充的容器而是需被点燃的火把。课堂中我尝试多让学生自己说,把精彩留给他们,还他们一个自由表达的园地。在学*司马光的事例时,我设计的问题是:马光手中的“鲜花”是什么?他付出了哪些汗水和心血?引导学生从文本的字词句入手,潜心体会,真正领悟到“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在学*童第周的故事时,设计了以下问题:(1)童第周手中的鲜花是什么?(2)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为什么他同样取得了成功?(3)童第周的成功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问题有一定的开放性,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表达几句。事实证明我的设想是正确的,开放有度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

  四、由“课本”向“课本外”延伸

  说成语,读名句,写事例,帮助学生营造“大语文学*”的时空,引导学生将课内外知识联系起来,运用课堂上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去解决实际问题。读中学写、写中促读、在学中做,在做中创。

  通过本节课教学,学生能够知道司马光和童第周勤奋学*的事迹,懂得了勤奋是通往理想和成功的桥梁,使学生受到了良好的思想教育,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但由于我的水*有限,课堂中还存在许多不足。我觉得自己对学生进行语言理解方法的引导还不够,教学语言也不够精彩。另外我总感觉课堂上学生读的不够理想,可能是说理性很强的文章,描写得不是很优美,所以学生的朗读就没有那么投入,同时学到最后我让学生起来交流相关名人名言时,由于课前学生的预*情况做得不够理想,所以学生不能很好的回答,后来只好我说了两句。看来我以后在课前准备方面要做得更全面一些,,针对以上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不断学*新课程理念及他人优秀经验,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在课堂中大胆实践,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

《说勤奋》的教学反思2

  《说勤奋》是四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说理性文章,目的是让小学生初步接触议论文类型的文章,大致了解什么是议论文,以及通过怎样的方法来表达观点。本文思路清晰,脉络分明,通过举例子的方法来证明“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社会、对人民做出应有的贡献。”这个观点。

  在教学中我紧扣“勤奋”两字,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经历一个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通过品读重点词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本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有这么几个板块:第一块,理清文章脉络,让孩子找出文中直接点明作者观点的句子。再从反复的'品读、理解中,悟出一个道理——只有勤奋才能最终取得成功,直接揭示全文主旨。第二块,围绕两个具体的事例,对比学*,抓住关键词句品悟、想象,让学生感受司马光和童第周的勤奋,也深刻领会了作者要阐述的道理。第三块我设计了“小小辩论台”,针对学生中出现的一些现象,结合学*课文以及收集到的资料谈自己的看法,进而加深对勤奋的理解。第四块,通过讲名人勤奋的故事,受到启发,深化本课所讲的观点。

  上课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标尺。感觉这节课比较满意的地方有如下几方面:

  1.教学环节清晰。从作者观点入手,再到品读课文,感悟司马光和童第周的勤奋,层层深入,抓住重难点,调动了学生的学生兴趣。

  2.学生能深入与文本对话。本节课学生的学*状态都比较好,能针对问题深入与文本进行对话,敢于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可以感觉到学生在思考,会思考。

  本节课上有许多不足之处:

  1.整体教学节奏偏慢,没有很好地把握时间的分寸,遗憾地导致了设计中的部分内容没有上完,匆忙收尾。

  2.教学过程中遗漏了教学内容。对于“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这个重点句子的理解给漏掉了。对于重点句子“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过渡不自然,讲解太匆忙,完任务似的点过去了。

  总之,这节课使我懂得了以生为本的重要性,懂得了教学不能急于求成,要真正做到循循善诱就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教材本身,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学*技能和学**惯。我也会在今后的每一节课的教学中身体力行,踏踏实实地为学生上好每一节课,让他们学有所得,学有所悟。

《说勤奋》的教学反思3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说勤奋》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课文通过古今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读者: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在教学时,我抓住“勤奋”这条主线,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从对具体语言文字的感悟中去明理,从而提高学生对文字的感悟能力,也让他们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具体做法如下:

  一、课前阅读 加深理解。

  为了使文中童第周这个人物形象更为丰满,更有感染力,也为了拓宽学生的阅读面,课前我准备了《一定要争气》这篇文章让学生自读,体会童第周的精神,尤其是他的勤奋。通过这篇文章的阅读,学生很好地理解了课文中“毫不气馁”、“急起直追”等词语,童第周在路灯下苦读的情景深深地留在了学生的脑海里。而且,学生对于童第周对人民对社会所做出的贡献也有了了解,为理解课文结尾“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作好了铺垫。

  二、教给方法 由扶到放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新时代人们对教育的要求开始转向追求个体的自由,“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重视学法指导,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需要,更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需要。为此我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让学生充分去感知语言材料,让学生自己去读书感悟、小组学*,研究语言文字,动笔做记号。我教学生用“读”“思”“议”“悟”的方法学*本课,仔细品味重点段、句、词,体会文中的情感。

  由于课文并不难以理解,两个例子的结构也有所相似,所以在处理教材时,我采用由扶到放的方式,学*司马光的例子时引导多一些,童第周的例子则放手让学生自读,并结合课前补充的文章《一定要争气》来谈感受。为了让学生较好地进行自学,我有意识地教给了学生一些学*方法,比如通过找关键句子和词语来体会人物精神。这样一来,不仅能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任务,也让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方法,不仅授之以“鱼”,也授之以“渔”。

  三、比较学*,巧破难点

  课文中主要介绍了两个人物,一个是古代的司马光,一个是现代的童第周。他们有着许多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于是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寻找他们两个相同的地方与不同的地方。在交流司马光和童第周相同点时,学生都说他们都获得了成功,都付出了努力。同时学生也找到了表示成功的句子,从句子中我让他们找司马光和童第周成功的标志是什么?当然学生也很容易就找到了作者的观点,那就是“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在找相同点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找不同点,于是学生告诉我他们一个是古代的,一个是现代,找有关句子弄明白一个是天资聪颖,一个是起步晚、基础差。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突破课文的难点“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通过这样比较以后的学*,学生理解难点到这里便水到渠成了。

  四、联系实际,指导行为

  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中明白了课文所揭示的道理,即“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而司马光和童第周身上的“勤奋”也让他们敬佩不已。这时候,我趁热打铁,联系课文内容,问学生“怀着对美好理想的憧憬,我们可以怎么做呢?”学生自然而然地将“勤奋”与自身联系起来了,原来自己只要勤奋也可以像这些名人一样获得成功。因为不管是天资聪明的人,还是基础较差的人,都是通过勤奋才实现自己的理想的。不过由于课堂上时间不够充分,学生谈自己的打算时,说得还不够具体化,但我想他们只要有了这种理解,多多少少在潜移默化中能对自己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五、*等对话,和谐相处

  师生对话是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形式。整堂课我紧紧抓住“勤奋”谈勤奋,在轻松愉悦、灵活深刻、丰富幽默的对话中,师生关系融洽、亲密、民主、*等,如渠水般自然,似琴瑟般和谐,师生浸染于真实美好的氛围里,沐浴在健康向上的阳光中。这充满生机活力的互动过程,“**了孩子的头脑”,让他们学会思考,学得主动,学得聪明,学得愉快。在教学议论文的方法时,为了让学生明白要用典型的事例证明自己的观点。我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通过生动、幽默的对话来暗示和点拨学生,循循善诱,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受到启发,学生学得生动而又深刻。

  “*等对话”也离不开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这是因为学生之间年龄、心理、水*相*,交往中最放松;而且,在交往中碰撞,在争论中启发,最能激发创新。共同体验应当是孩子们内心情感的真切流露,是他们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分析重点段落时,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己来动笔,做记号,留给他们个性的空间,再交流,谈感受,学生说出我是从哪句中的哪个重点词中体会到了什么,并让学生评价,补充,珍视了学生个性的独特体验。真正让学生自主学*,教师只作适当的点拨。学生学得轻松,理解得也不错。

  学好语文还要实现教师与教材的*等对话,并引导学生实现自我超越。让学生融入教材情境,运用多种方法,巧妙地激发学生对教材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形成浓郁的学*气氛。发挥学生自己学*语文的巨大潜能,提高阅读的效果和效率。如:课的最后我设计了一个拓展练*,就是让学生把课前做好的有关勤奋格言的书签赠给同学,以此来互勉,学生不仅深入理解了“勤奋”,还学会了积累。

  六、注重朗读,创新引导

  语文学*过程中“读”是第一位的。读是吟咏品味,读是鉴赏领略,读是情感共鸣。课文的语言、意境、情感,都要在读中才能领受体悟。在课文的学*过程中,教师的讲绝对代替不了学生的读,学生读的过程是一个审美体验过程,是与课文、与作者间开展的一种心智交流的过程。读——作为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其魅力依旧光彩照人,也正因为有了它,语文才具备了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特质。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齐读、默读、更有创新地引读。在多种形式的读中体会理解文中“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这句话的含义。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四大支柱,支撑着语文素养这座大厦。学生的头脑不是需要被填充的容器而是需被点燃的火把。课堂中我尝试多让学生自己说,把精彩留给他们,还他们一个自由表达的园地。在学*司马光的事例时,我设计的问题是:马光手中的“鲜花”是什么?他付出了哪些汗水和心血?引导学生从文本的字词句入手,潜心体会,真正领悟到“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说勤奋》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5)

——《说“木叶”》教学设计 (菁华5篇)

《说“木叶”》教学设计1

  一、教学三维目标

  1、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比较“(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明确本文写作目的。

  3、初步培养学生感悟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丰富意蕴,提高诗歌的阅读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品味文中诗句意蕴,比较“木”与“树”的不同,从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难点: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意象品味练*。

  三、教学方法

  1、学生探究为主,师作引导;

  2、指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句,筛选主要信息来解答有关问题,把握文意;

  3、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诗词填空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讨论明确,以上诗句中“落木”与“落红”分别是“落叶”与“落花”,作者为何不用“落叶”与“落花”,却用“落木”与“落红”?这个问题我们请著名学者林庚先生来作解答,导入课文学*。

  二):“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

  三)作者介绍(指生读屏幕上内容)

  四)研读课文(老师作方法指导:各种读法结合,通过抓文段中关键词句,筛选有效信息,来把握文意,回答有关问题。)

  1、略读文章前三段,讨论明确以下问题:

  1)本文谈到了一个什么文学现象?

  2)“木叶”是什么?对此作者有何质疑?

  3)“木叶”到“落木”,其与“落叶”或“树叶”的不同,关键点在哪?

  4)小结前三段:我国历代诗人们钟爱“木叶”这一形象,其关键在“木”字。(下文具体分析“木”的特征。)

  2、重点研读第456段(全文中心)

  1)读第4,探讨以下问题:

  (1)“木”一般用在什么场合?

  (2)生读这段内容,找出引用的诗句,仔细体会其内涵。

  (方法:找文中关键词句来谈)

  1)体会“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中“高木”的意味。

  2)体会“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中“高树”的意味。

  (3)比较其中不同,由此概括出“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木”是否还有别的特征?引入第6段研读。)

  2)读第6,明确下列问题:

  (1)概括“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2)品读比较文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与“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木叶”与“落叶”的不同意蕴。

  (3)填表比较“(落)木(木叶)”与“树(叶)”的不同,进一步明确“木”的特征,以突出强调。

  3)读第5,分析“木”何以会有如此特征,探讨诗歌语言的潜在暗示性问题。明确:

  (1)文中是怎样具体阐述这一问题的,结合实践准确把握其内涵。

  (2)明确诗歌语言富有暗示性观点是本文作者的写作目的所在。

  3、读第7,作全文小结。

  4、全文思路梳理,整体把握。

  五)拓展练*。运用文中诗歌语言富有暗示性这一观点,学以致用,作连线题。

  六)课堂总结

  七)布置课后作业

《说“木叶”》教学设计2

  三维目标:

  1、学*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2、讨论研读根据诗歌语言的特质,进行迁移,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

  3、培养同学如何鉴赏诗歌,提升领略诗歌中“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学*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2、根据诗歌语言的特质,进行迁移,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

  教学难点:

  学*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㈠导入:

  如果我告诉大家我们班将要来一位新同学,他的名字叫“沈劲(婧)”,你们能不能猜出他是男生还是女生呢?(学生不好判断)教师分别写出两字。

  “劲”猜出是男生,“婧”是女孩。

  教师:好,这位新同学还不存在,不过通过这,我们发现一个字竟能 “决定”人的性别。

  其实在文学作品中,一个字精妙与否,也足以决定作品是流光溢彩,还是黯然失色。尤其是我国的古典诗词,用简短的几个字,造就的却是丰富的情感与博大的意境。读后满口余香,可谈到妙处我们却又常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跟诗歌的语言是密不可分的。今天,我们就通过《说“木叶”》一文,对*古典诗词语言作一番探幽。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林庚先生1910年生于北京,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当年他与戏剧家曹禺、小说家吴组缃并称为“清华三才子”。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以后,他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尝试新的格律体,先后出版了《北*情歌》、《冬眠曲及其他》。作为一名学者,林庚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林庚教授对明清小说也很关注,并提出了颇多精辟的创见。

  ㈡分析:

  ⒈时至今金秋,《说“木叶”》一文此时出现可以说正是时候。先请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请看窗外,那绿色的,我们称它为什么?

  同学会说那是树,

  如果从生物学角度我说那是木,可以吗?(请生物课代表告诉我,在生物学上,树与木有何区别?)

  明确:用生物学的概念来说,两者没有区别。

  ⒉既然在概念上的树与木并无大的区别,为何我们都称之为树,却很少有称它为木呢?

  明确:是因为我们的*惯。而*惯的形成正是因为在我们的大脑里,树与木的形象是大不一样的,下面就请同学快速的阅读文章(课下要充足的预*,这篇文章较难读懂)然后说说它们分别是怎样的形象?像姑娘还是像小伙子,像怎样的姑娘小伙子?

  明确:树:繁茂,葱茏,婀娜,青翠色——像一位圆润婀娜的少女。

  木:干枯,孤单,笔直,黄褐色——像一位铮铮铁骨的硬汉。

  ⒊树与木这样的差别,主要原因在什么地方?

  明确:给我们的感觉不同

  树:有浓密青翠的叶子 一大片的树给人的感觉是饱满浓厚。

  木:落光了叶子 一大片的木给人的感觉是空阔萧条,木让人联想到了落叶。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木的这个特征的呢?答案就在在文章第五段(再读这一段)

  明确: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对我们有怎样的影响呢?

  明确:文章说,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发现它的存在。但它却已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我们。所以,在文学领域,概念相同的两个字,它们在形象、色泽、联想意义上,可能大有区别。进入诗歌,就会形成不同的意象,造成不同的意境和情感。

  ⒋对于这个现象,我们的诗人早就慧眼独具的发现了。所以在描述清秋的诗句中,诗人们常用“木叶”取代了“树叶”。接下来我们看看,木叶与树叶在意味上有何不同?(文章第四、六段)

  木叶:疏朗微黄(给人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整个疏朗清秋的气息)

  树叶:繁润青翠(感觉就像窗外,偶尔飘落的一两片还饱含水分的落叶。)

  ⒌好,这些具有不同暗示性的字词进入诗歌,就造成了大不相同的意味。我们不妨看看以下四句诗,它们分别体现了怎样的意境?(注意结合整个诗句分析)

  木: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 空阔 黄色

  树: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 饱满 绿色

  木叶: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疏朗 微黄

  落叶: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繁润 绿色

  总结:不同暗示性的词进入诗歌,往往产生了不同的意境与情感。(板书)

  正是有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概念相同的树与木就有了不同的意味,我们由此也可明白,面对清秋的落叶,诗人为何用“木叶”取代了“树叶”。因为“木叶”更能体现秋的性格:空阔,疏朗,微黄,干燥。也正是有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我们的诗人才会“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才有了“推敲”的美谈。所以我们鉴赏诗歌要从语言入手,但不要被语言说局限,应当从言内到言外,品尝那言外的微妙滋味。

  ㈢迁移:

  1、诗歌语言的精妙在于它的暗示性,经过了一定时间的文化沉淀,“木叶”这个词就往往出现在清秋的氛围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暗示性。这样的现象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中是很多的,如我们熟悉的“岁寒三友”(松、竹、梅)一般意味什么呢?(高洁,耐寒,坚忍)然而,如果所有的诗人都这样写,那就成了鹦鹉学舌,人云亦云。而高明的诗人往往能打破常规。诗人们把它们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形成不同的暗示性。看以下三首咏梅诗: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卜算字·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字·咏梅 *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注意三首诗词中的不同意象群,比较三首诗词中梅不同的生长环境,试对梅的三种不同形象做点分析,并说说诗人对自己笔下的梅分别赋予了些怎样的情感。

  讨论分析:

  其一:强调了凌寒独开的一枝独秀,高贵圣洁(白雪世界,墙角飘来缕缕清香,让人发现那正怒放着一簇梅花)——一枝独秀,冰清玉洁的女子,当如宝钗——令人爱慕

  其二:无奈凄凉,孤傲清高(黄昏风雨之中,驿外断桥边上,香飘万里无人晓)——敏感忧伤,质本洁来还洁去,当如黛玉——令人爱怜

  其三:达观坚定,壮美豪放(在风雨飞雪之中看到了春天,在冰天雪地之中绽放着笑脸)——达观豪放,当如探春——令人钦佩

  师生有感情地朗读三诗,力求通过语言声音来表达情感,展示形象。

  ㈣总结:

  各位同学,今天我们学*了古典诗歌的语言特点,然而这对于优美的古典诗歌来说,不过是冰山一角,古典诗歌那如蒙娜丽沙微笑般神秘的美,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探索,我希望通过今天的学*,能对我们如何领略诗歌的微妙之处有所启发。

  ㈤作业:

  选取诗歌中常见的一种意象,找出与其相关的四首诗,比较在不同的诗中所代表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㈥板书:

  说“木叶”

  树:繁茂,葱茏,婀娜,青翠色——像一位圆润婀娜的少女

  木:干枯,孤单,笔直,黄褐色——像一位铮铮铁骨的硬汉。

  木叶:疏朗微黄

  树叶:繁润青翠

  结论:不同暗示性的词,产生了不同的意境与情感。

《说“木叶”》教学设计3

  《说木叶》这篇课文选自试验修订本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二单元第三课,本单元所选都是文艺学论文,从各个角度介绍了民族文化艺术的优秀传统及独特风格。说木叶着重分析了*古典诗歌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从而阐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所以本篇文章对古代诗歌语言的无限的表现力进行了精辟的透视,不但使我们感受艺术的魅力,提高文学鉴赏力,还能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从中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内容比较单纯集中,围绕古诗中的意象木叶深入到木的艺术特征谈诗歌的精微之处的表达效果,由此看出本文思路比较清晰,因此本文的教学重点就定为引导学生通过品味作者引用的诗文准确体察语文的微妙之处,于细微处见精神,含英咀华,来解读诗歌的内涵和抒情意蕴,真正感受诗歌语言的精粹。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二就是淡化教材,引入课外同类文学现象,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只把教材做为一个例子。本课教材的淡化体现为课外的内容将要占到课时的一半。

  依据教学大纲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古诗词语言暗示的表现技巧和归纳的方法,积累古诗词名句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及从相关资料中抽象出一般规律的能力

  3、情感目标:借助在品味诗句时的审美体验,唤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学生奋发向上。

  学生学过篇诗歌,但只是对词句的分析和对情感的理解,并没有深层挖掘诗句的表达技巧,对语言的微妙处也没有敏感的体察,而这正是古诗词含蓄蕴藉之处,正是古诗词魅力所在,本课以此作为教学的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学会这一表达技巧,能够有意识理解和运用它提高自己的文学素质。在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时要本文用的是归纳法,从多个诗句中木这一意象的共同特征归纳出诗歌语文暗示性这一特质,所以在拓展时教师要注意到这一知识点的积累和能力训练,让学生自己依据刚学过的知识概括出共性的东西,形成抽象概括的能力。情感目标是基于新教材对于学生心理的关注而确立的。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意志等心理因素,随着对学生心理学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智力因素有时显得无能为力,因为非智力因素在某种情况下占主导地位,现代教学能够兼顾二者,用非智力因素来促进智力因素,达到真正使学生健康地发展。传统语文课人文教育方面还显得薄弱,只注重语文的工具性,使语文课美感得不到充分体现。本课实现情感目标主要用诗句的优美意蕴来打动学生,重视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流程

  导语:我设计的导语是:请同学们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这个导语意在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一个轻松的回顾,让学生先进入语言的美感情境。

  第二个环节是提出问题。采取布鲁纳的发现问题式,课前由学生做预*,学生可能会提出宏观和微观,我想先引导为宏观问题,就是:作者发现了一个文学现象,是什么。经过四个到六个学生的回答,教师加以总结。这样处理教材因为本课是自读课文,练*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因为只想通过课文让学生能够理解文学词语的暗示性。这个环节的设置想检验学生读书的高度,有的学生注意微观的句子或字词,有的注意宏观的内容、思路或手法。我想本课的学*可以从宏观入手,让学生能够高屋建瓴地来把握文章,提纲挈领,切中肯綮。

  第三个环节是分析品味:和学生一起就文中涉及的例句进行精到的理解。如第一处“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句诗写屈原看到秋风中飘零的树叶感伤自己的;“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这个意象是一棵美好的树,自然而然让人想到一棵形态美好、仪态万千的树,这是屈原对自己高洁品格的`暗示。这时教师尽量少数或不说,让学生自己品味出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让学生通过比较讨论分析意象,准确把握意象表达的情意,这个环节意在通过练*咬文嚼字使学生感悟诗歌语言精妙的表达效果,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鼓励学生谈自己的见解,通过讨论达到共鸣。

  第四个环节是课外拓展。

  只要一提到木字大家就会想到在在瑟瑟秋风中凋零的树木,引发人们的感伤情绪。以此类推,很多意象在长期的文化进程中形成了稳定的感情色彩,这时引入梅和柳两个意象。比如说梅的意象,让学生说出它代表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品质和情绪。并让学生看四首咏梅的诗歌,对梅的意象进行分析讨论。第二个意象是柳,三首诗,每个组任选一首。让学生任选主要考虑学生可能愿意选简单熟悉的那一首诗,这时鼓励学生知难而上,也是为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最后布置作业。在课件中展示松、竹、月等意象,让学生任选一个意象,课下搜集几首诗写成一篇小文章,谈这个意象的艺术特征。这个环节想对本课知识进行强化,也是对本课知识的检验。最后这两个环节是在运用斯金纳的强化律,对学*行为进行及时强化。

  本课的板书设计为

  意象艺术特征

  木-------空阔黄色

  树-------饱满绿色

  梅-------高洁坚贞

  柳-------柔美依恋

  本课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首页就有树叶的闪动,让学生进入教学情境,能够开启学生的想象力,可能会想到枯黄叶子表达什么情意。中间部分用了《登高》这首诗的配乐朗读,声音是课件中最灵动的东西,一个优质课件必备的要素,课件没有声音,也就没有了生命。因为朗读能够渲染气氛,能够以情动人。从《登高》的朗读中感受沦落他乡年老多病杜甫仰望茫无边、萧萧而下的木叶产生的忧国伤时的无穷无尽的愁思,油然产生对杜甫这位现实主义大诗人人生遭际的同情和景仰,从而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在拓展部分,用梅、柳、松、云等图象,达到视觉上的美感,使学生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从而极大的激发了学生思考探究的兴趣,使学生主动探索诗歌意象所表达的情意。

《说“木叶”》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一、了解诗歌语言的特质。

  二、学*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课文围绕“木叶”举出古典诗歌中的大量实例,通过精到的比较、分析,阐发了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质。教学中可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学*比较的方法,认真体味“木”、“树”等词语不同的意味和艺术效果,从而对诗语的特点和鉴赏诗语的方法获得实感。

  教学步骤

  一、说“木叶”

  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涛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我国是诗的国度,从劳动中产生了诗歌,经过了不算长的时间,到唐代就已达到顶峰,纵观古代诗歌,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气息。作者由诗人们钟爱的“木叶”人手,解析了树、树叶、木叶之间细微的差异,重点分析了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

  但也有的时候,诗人把它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比如唐太宗爱桃花,写过一首咏桃涛:“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装。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风共一香。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而杜甫却说“轻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贬得一钱不值。

  作者林庚是著名的学者、诗人,本文中,他对“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作丁极为精细的辨析,应该说对我们怎样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颇有启发。

  二、给下列词语注音

  A、袅袅()桔颂()灼灼()皋()

  B、征戌()瘐()缠绵()褒()翩()

  C、荃()干燥()漂零()

  D、漂泊()迢远()桅杆()

  三、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古典诗歌中“树”与“木”的艺术特征、意思情味、适用场合有什么不同?

  特征: 树:繁茂的枝叶 枝叶的绿色,树干褐绿色

  木:木质的树干,落叶的因素 木黄色、干燥的质感

  意味:树:饱满

  木:疏朗

  场合:树:满树叶子吹动,浓阴密密层层

  木 :秋风叶落

  2.以“木”引起落叶的联想为例,说明诗歌语言的特质及其对诗人创作的意义。重点研究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指词语的形象色彩和联想的意义)问题。

  (1)“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

  从字面上讲,“木”就是“树”,:者是同一概念,但两个词形象色彩不同,引起的联想不同。“木”具有着“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或者说木质的形象色彩,使人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想到非木质的叶子。“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之外。

《说“木叶”》教学设计5

  三维目标:

  1、学*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2、讨论研读根据诗歌语言的特质,进行迁移,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

  3、培养同学如何鉴赏诗歌,提升领略诗歌中“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学*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2、根据诗歌语言的特质,进行迁移,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

  教学难点:

  学*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㈠导入:

  如果我告诉大家我们班将要来一位新同学,他的名字叫“沈劲(婧)”,你们能不能猜出他是男生还是女生呢?(学生不好判断)教师分别写出两字。

  “劲”猜出是男生,“婧”是女孩。

  教师:好,这位新同学还不存在,不过通过这,我们发现一个字竟能 “决定”人的性别。

  其实在文学作品中,一个字精妙与否,也足以决定作品是流光溢彩,还是黯然失色。尤其是我国的古典诗词,用简短的几个字,造就的却是丰富的情感与博大的意境。读后满口余香,可谈到妙处我们却又常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跟诗歌的语言是密不可分的。今天,我们就通过《说“木叶”》一文,对*古典诗词语言作一番探幽。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林庚先生1910年生于北京,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当年他与戏剧家曹禺、小说家吴组缃并称为“清华三才子”。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以后,他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尝试新的格律体,先后出版了《北*情歌》、《冬眠曲及其他》。作为一名学者,林庚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林庚教授对明清小说也很关注,并提出了颇多精辟的创见。

  ㈡分析:

  ⒈时至今金秋,《说“木叶”》一文此时出现可以说正是时候。先请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请看窗外,那绿色的,我们称它为什么?

  同学会说那是树,

  如果从生物学角度我说那是木,可以吗?(请生物课代表告诉我,在生物学上,树与木有何区别?)

  明确:用生物学的概念来说,两者没有区别。

  ⒉既然在概念上的树与木并无大的区别,为何我们都称之为树,却很少有称它为木呢?

  明确:是因为我们的*惯。而*惯的形成正是因为在我们的大脑里,树与木的形象是大不一样的,下面就请同学快速的阅读文章(课下要充足的预*,这篇文章较难读懂)然后说说它们分别是怎样的形象?像姑娘还是像小伙子,像怎样的姑娘小伙子?

  明确:树:繁茂,葱茏,婀娜,青翠色——像一位圆润婀娜的少女。

  木:干枯,孤单,笔直,黄褐色——像一位铮铮铁骨的硬汉。

  ⒊树与木这样的差别,主要原因在什么地方?

  明确:给我们的感觉不同

  树:有浓密青翠的.叶子 一大片的树给人的感觉是饱满浓厚。

  木:落光了叶子 一大片的木给人的感觉是空阔萧条,木让人联想到了落叶。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木的这个特征的呢?答案就在在文章第五段(再读这一段)

  明确: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对我们有怎样的影响呢?

  明确:文章说,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发现它的存在。但它却已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我们。所以,在文学领域,概念相同的两个字,它们在形象、色泽、联想意义上,可能大有区别。进入诗歌,就会形成不同的意象,造成不同的意境和情感。

  ⒋对于这个现象,我们的诗人早就慧眼独具的发现了。所以在描述清秋的诗句中,诗人们常用“木叶”取代了“树叶”。接下来我们看看,木叶与树叶在意味上有何不同?(文章第四、六段)

  木叶:疏朗微黄(给人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整个疏朗清秋的气息)

  树叶:繁润青翠(感觉就像窗外,偶尔飘落的一两片还饱含水分的落叶。)

  ⒌好,这些具有不同暗示性的字词进入诗歌,就造成了大不相同的意味。我们不妨看看以下四句诗,它们分别体现了怎样的意境?(注意结合整个诗句分析)

  木: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 空阔 黄色

  树: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 饱满 绿色

  木叶: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疏朗 微黄

  落叶: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繁润 绿色

  总结:不同暗示性的词进入诗歌,往往产生了不同的意境与情感。(板书)

  正是有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概念相同的树与木就有了不同的意味,我们由此也可明白,面对清秋的落叶,诗人为何用“木叶”取代了“树叶”。因为“木叶”更能体现秋的性格:空阔,疏朗,微黄,干燥。也正是有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我们的诗人才会“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才有了“推敲”的美谈。所以我们鉴赏诗歌要从语言入手,但不要被语言说局限,应当从言内到言外,品尝那言外的微妙滋味。

  ㈢迁移:

  1、诗歌语言的精妙在于它的暗示性,经过了一定时间的文化沉淀,“木叶”这个词就往往出现在清秋的氛围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暗示性。这样的现象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中是很多的,如我们熟悉的“岁寒三友”(松、竹、梅)一般意味什么呢?(高洁,耐寒,坚忍)然而,如果所有的诗人都这样写,那就成了鹦鹉学舌,人云亦云。而高明的诗人往往能打破常规。诗人们把它们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形成不同的暗示性。看以下三首咏梅诗: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卜算字·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字·咏梅 *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注意三首诗词中的不同意象群,比较三首诗词中梅不同的生长环境,试对梅的三种不同形象做点分析,并说说诗人对自己笔下的梅分别赋予了些怎样的情感。

  讨论分析:

  其一:强调了凌寒独开的一枝独秀,高贵圣洁(白雪世界,墙角飘来缕缕清香,让人发现那正怒放着一簇梅花)——一枝独秀,冰清玉洁的女子,当如宝钗——令人爱慕

  其二:无奈凄凉,孤傲清高(黄昏风雨之中,驿外断桥边上,香飘万里无人晓)——敏感忧伤,质本洁来还洁去,当如黛玉——令人爱怜

  其三:达观坚定,壮美豪放(在风雨飞雪之中看到了春天,在冰天雪地之中绽放着笑脸)——达观豪放,当如探春——令人钦佩

  师生有感情地朗读三诗,力求通过语言声音来表达情感,展示形象。

  ㈣总结:

  各位同学,今天我们学*了古典诗歌的语言特点,然而这对于优美的古典诗歌来说,不过是冰山一角,古典诗歌那如蒙娜丽沙微笑般神秘的美,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探索,我希望通过今天的学*,能对我们如何领略诗歌的微妙之处有所启发。

  ㈤作业:

  选取诗歌中常见的一种意象,找出与其相关的四首诗,比较在不同的诗中所代表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㈥板书:

  说“木叶”

  树:繁茂,葱茏,婀娜,青翠色——像一位圆润婀娜的少女

  木:干枯,孤单,笔直,黄褐色——像一位铮铮铁骨的硬汉。

  木叶:疏朗微黄

  树叶:繁润青翠

  结论:不同暗示性的词,产生了不同的意境与情感。


《说勤奋》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6)

——《说勤奋》教学反思 (菁华5篇)

《说勤奋》教学反思1

  《说勤奋》是本学期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篇首即摆明观点——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接着举了两个生动的例子来证实这个道理,结尾提出在当今社会中勤奋的必要性。学生刚经历过期中调研,成绩参差不齐,在这个时候学*这篇课文,很有现实意义。

  我的教学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 读懂课文,练好朗读。

  1 围绕“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这句话在文中的两个事例中找到“鲜花”及“汗水和心血”的具体表现:

  司马光——抓紧时间读书,历时19年编成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童第周——基础差而急起直追,成绩名列前茅,后来又完成高难度的青蛙卵剥离手术,轰动欧洲生物学界。

  二、故事补充,深化认识。

  其实,关于勤奋的故事,学生*时已积累了不少。学*此文,要唤起学生记忆中的相连信息。如谈“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的理解时,有同学谈起了科学家爱因斯坦小时侯交手工制作的故事,童话大王郑渊洁勤奋写作的事。学到司马光的“警枕”时,学生就自然想到了古人“悬梁刺骨”、“囊萤映雪”的典故,李白的“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也就更加明了。

  三、联系实际,讨论探究。

  明理的目的是能指导学生的言行,所以,联系实际展开讨论是必不可少的。在教学中,围绕以下几点引导学生共同探究:

  1 天资聪明的同学也许稍微认真一点就能取得好成绩,难道一定要勤奋吗?

  2 接受能力较差的同学如果非常勤奋,能赶上那些天资聪颖的同学吗?

  3 你认为怎样才是“勤奋”的表现呢?

  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从实际出发,表明了自己的`观点,说出了自己的理由,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一个人,无论基础怎样,也无论定下什么目标,只要你想取得成功,都离不开勤奋。讨论中,教师也要有意识的请天资聪颖的同学和接受能力较差的同学多谈谈,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自己,并认识到“唯有勤奋才能成功”的道理。

  四、作文训练,内化积累

  在学*课文以后发动学生在身边找找勤奋的人和事,用作文的形式记录下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学*别人的做法,把课上所学的延伸到生活中去,使勤奋学*成为学生的一种向往。

《说勤奋》教学反思2

  《说勤奋》是一篇说理性的课文,课文围绕“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这一中心,通过司马光和童第周一古一今两个事例,说明了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以及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这个道理。

  在教学时,我抓住“勤奋”这两个字,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到“勤奋”是通过哪些事例表达出来的,并通过第一个例子悟出:成功=一分天才+九十九分汗水;从第二个例子悟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课文开头鲜明地亮出了作者的观点——勤奋是通往成功的唯一桥梁,中间通过叙写两个人勤奋成才的故事加以证明。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寻找司马光和童第周两人相同的地方与不同的地方,在交流司马光和童第周相同点时学生都说他们都获得了成功,都付出了努力。同时学生也找到了表示成功的句子,从句子中我让他们找司马光和童弟周成功的标志是什么?在找相同点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找不同点,于是学生告诉我他们一个是古代的,一个是现代,找有关句子弄明白一个是天资聪明的人靠勤奋成才,一个是起步晚,基础差也靠勤奋成才。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突破课文的难点“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还引导学生认识到:一个人,无论你的基础怎样,也无论你定下怎样的目标,只要你想取得成功,都离不开勤奋;离开了勤奋谁也不能取得成功。勤奋也要有个度,必要的休息和活动也是需要的。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童第周的勤奋,一是抓关键词,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二是让学生带自已的实际做法和想法去与他进行比较,从而反衬出他的勤奋,这种建立在学生生活实际和自身体验上的思考与理解是真实的,印象深刻的。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想象童第周的勤奋的表现,在扩充的基础上,更为深刻地理解了他的勤奋,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这样学生的理解加深了,学生想象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在学完第二、三自然段后,对这一部分做了一个小结,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看板书,说说两个例子不一样的地方。引导学生写文章时要有意识选择典型的例子,更有代表性,也更有说服力。为他们写作作铺垫,课文举的是不同的例子,都说明了同一个问题:勤奋是实现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新课结束后我为学生设计了两道实践题:如果有一个同学认为自己很聪明,不需要勤奋学*,你会怎样劝他?如果一个同学认为自己很笨,怎么学也赶不上同学,你想对他说什么?孩子们答得很好。

《说勤奋》教学反思3

  《说勤奋》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课文通过古今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读者: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还没有上这课时,我真担心学生没有兴趣学这篇课文,因为这样说理性很强的文章他们从没有接触过,该怎样调动他们学*这篇文章的积极性呢?于是上网寻找了相关资料,觉得可以在比较中学*这篇文章,于是就有了以下的教学思路。

  上课一开始我让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找出表达作者对勤奋观点的句子,目的是让学生明确作者的主旨。疏通完这些后,我让学生寻找他们两个主人公相同的地方与不同的地方,在交流司马光和童第周相同点时学生都说他们都获得了成功,都付出了努力。同时学生也找到了表示成功的句子,从句子中我让他们找司马光和童弟周成功的标志是什么?当然学生也很容易就找到了作者的观点,那就是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在找相同点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找不同点,于是学生告诉我他们一个是古代的,一个是现代,找有关句子弄明白一个是天资聪明,一个是起步晚,基础差。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突破课文的难点“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通过这样比较以后的学*,学生理解难点到这里便水道渠成了。最后初步体会文章前后呼应的写作方法后,在课文结束时让学生说说关于“勤奋”的名言和根据生活实际说说同学中勤奋学*的故事,拓展学生的知识。

  不过在课堂教学中,还是有一些地方做得不够的:首先是感觉课堂上某些过渡不够自然,语言不够精炼。其次是在交流相关“勤奋”的名人名言时,学生的积累太少。故在今后的课前预*方面要引导学生做得更全面一些,培养他们搜集资料、积累知识的`能力。

《说勤奋》教学反思4

  《说勤奋》作为一篇说理性的文章,作者围绕着“勤奋”开头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中间通过叙写两个人勤奋成才的故事加以证明。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寻找司马光和童第周两人相同的地方是什么?在交流司马光和童第周相同点时学生都说他们都获得了成功,都付出了努力。再次基础上,我让学生找出表示勤奋的句子,并进行了品读。在两个实例的解读中,学生都明白了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在找相同点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找不同点,于是学生告诉我他们一个是古代的,一个是现代,通过找有关句子弄明白一个是天资聪明的人靠勤奋成才,一个是起步晚,基础差也靠勤奋成才。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突破课文的难点“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同时也明白了书中的“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并且明白了作者所要告诉我的道理: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说勤奋》教学反思5

  《说勤奋》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通过古今两个具体事例,告诉学生应该深刻的道理: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成为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刘芳老师整节课教学流程清晰,重难点突出,充分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都参与了进来。她巧妙地指导学生理解课题,并开篇直奔主题,让学生充分去读悟,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并紧紧围绕中心句来展开教学。文章重点是学*司马光和童第周勤奋学*的事例,从中受到教育。在学*事例过程中,利用多媒体出示《资治通鉴》和青蛙卵手术剥离的介绍,让学生更形象了解了他们通过孜孜不倦的勤奋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多么令人钦佩并值得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读悟能力,并养成做读*号的好*惯,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人物的 优秀品质。

  教师还注重学生的积累,让他们课前去积极找资料搜集有关勤奋的名言,从积累的名言中感悟勤奋是多么重要,并 也立志要一生勤奋,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人。

  纵观整堂课,充分反映了刘芳老师严谨认真的教学态度和扎实的基础功底,把握住了学好语文的命脉,让学生从课堂中得到了字词句的训练,从一遍一遍的读中感悟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学生会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有显著的提高。

  通过对比,觉得自己和刘芳老师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自己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也要一生勤奋,善于学*,对每个学生的未来负责。


《说勤奋》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7)

——《说勤奋》读后感 (菁华5篇)

《说勤奋》读后感1

  最*,我们学了一篇议论文———《说勤奋》。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司马光和童第周小时候通过自己的勤奋学*,长大后司马光成了著名的史学家,而童第周成了有名的生物学家。

  正如华罗庚所说:“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说到这儿,我联想到我自己。这学期,我们英语要统考了,我担心考不好试,所以,妈妈帮我报了一个英语班。刚开始,我和其他同学的差距不大,可是两周以后,我们之间的距离就拉开了。比如,上课听不懂老师讲什么,听写经常得B,做练*不懂的太多。当我发现问题的严重性之后,我决定急起直追,一定要赶上大家。因此,每到周末我和妈妈都牺牲休息的时间来记单词、背课文、听录音等等。这个周末,我还把老师没要求背的对话也背了,不但自己增长了知识,还被老师表扬了。经过我的勤奋努力终于赶上同学们了。所以勤奋很重要。

  还有一次写周记,我写的内容很多。老师让同学们去找好朋友批改内容,李馨看了我的内容写了一句话说:“你写的很好,只是字写的有一点难看。”我看了脸都红了,心想,如果我再勤奋一点,学*一定没有问题了。

  一个人,无论你的基础怎么样,也无论你确定怎样的目标,只要你想取得成功,就离不开勤奋,其次才是天份和方法。

《说勤奋》读后感2

  最*,我们学了一篇议论文———《说勤奋》。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司马光和童第周小时候通过自己的勤奋学*,长大后司马光成了著名的史学家,而童第周成了有名的生物学家。

  正如华罗庚所说:“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说到这儿,我联想到我自己。这学期,我们英语要统考了,我担心考不好试,所以,妈妈帮我报了一个英语班。刚开始,我和其他同学的差距不大,可是两周以后,我们之间的距离就拉开了。比如,上课听不懂老师讲什么,听写经常得B,做练*不懂的太多。当我发现问题的严重性之后,我决定急起直追,一定要赶上大家。因此,每到周末我和妈妈都牺牲休息的时间来记单词、背课文、听录音等等。这个周末,我还把老师没要求背的对话也背了,不但自己增长了知识,还被老师表扬了。经过我的`勤奋努力终于赶上同学们了。所以勤奋很重要。

  还有一次写周记,我写的内容很多。老师让同学们去找好朋友批改内容,李馨看了我的内容写了一句话说:“你写的很好,只是字写的有一点难看。”我看了脸都红了,心想,如果我再勤奋一点,学*一定没有问题了。

  一个人,无论你的基础怎么样,也无论你确定怎样的目标,只要你想取得成功,就离不开勤奋,其次才是天份和方法。

《说勤奋》读后感3

  四年级我们学*了读《说勤奋》这篇课文。文中主要通过古今名人的事例说明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读了这篇课文,我深有感触。

  我从小喜欢声乐,想长大了当歌唱家。因此八岁就开始学音乐,无论严寒还是酷暑,我每次都准时到培训中心,每天都苦练学的歌,现在我已拿到声乐七级的证书。有一次在与爱乐合唱团参加迎新年演出时,博得了观众们的热烈掌声。我终于成功了,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我的付出没有白费。

  我的同学茆凌霄,她从八岁就开始学二胡,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她都不请假,每次学*都像对待考级一样认真。她已经通过四级考试了。这个“六一”儿童节时还在庆祝会上演出,赢得了听众的掌声。

  以上的事例足以证明,“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只有付出才能成功。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说勤奋》读后感4

  前几天我们学了课文《说勤奋》,被这篇议论文深深“折服”。

  课文为了证明“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这一观点,花了大量篇幅举例论证。首先举了北宋著名的史学家司马光的例子,其此举了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的例子。司马光从小天资聪颖,却十分勤奋。小时候,在哥哥·弟弟出去玩的时候躲在室内一遍又一遍地读书,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长大以后,他用圆木做了“警枕”,

  来提醒自己珍惜时间,创作出《资治通鉴》。童第周在学生时代时基础很差,到17岁才进中学。但他急起直追,勤奋学*。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的学*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后来在比利时留学时,完成了高难度的青蛙卵剥离手术,轰动了整个欧洲。

  《说勤奋》这篇课文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童第周的故事。虽然他起步晚,基础差,却能够有信心·有勇气在这个情况下急起直追,并取得了优异的·骄人的成绩,用自己的汗水的心血浇灌出了两书美丽的“鲜花”,这点令我十分敬佩。

  在我们历史中还有爱迪生·达·芬奇·霍金等人通过勤奋实现自己的理想,他们直到现在都名扬四海,饮誉天下。我也是这样一个勤奋的人。我努力地写作,洋洋洒洒写下了许多美文,并把这些文章编著成了三本佳作集,为此别人还纷纷为我竖起了大拇指呢!

  勤奋,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实现理想的途径。今后,我一定要以那些勤奋的人作榜样,努力学*,长大后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说勤奋》读后感5

  今天,我读了《说勤奋》这篇课文,课文主要通过事实和道理讲述了勤奋的重要性。读完这篇课文,我产生了许多感想。

  课文首先讲述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从小到大一直抓紧时间勤奋学*的故事。他通过不懈努力最终编成了史学巨著《资治通鉴》,看到这些,我不由得想起了自己许多学*上的坏毛病:上课开小差;每次放学回家总是先想怎么玩个痛快,作业总是在父母的督促下勉强做完;没有学*上的主动性。

  不知道抓紧时间勤奋学*的重要性。这里我想起了一句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不也在告诉我们勤奋学*的重要性么,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改掉这些坏毛病,做到上课专心听讲,并培养良好的学**惯,珍惜时间,勤奋学*,要想取得成功必须从现在做起。

  课文还讲述了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的故事,他开始成绩很差,但通过不断总结学*方法后,经过不懈努力最终取得了成功。这使我不由得又想起自己的学*情况,每当考试成绩不理想时,总是无所谓的态度,不知道寻找成绩不好的原因,这使我明白学*当中还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学*方法,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阅读《说勤奋》这篇文章后,我牢牢地记住了两句话:“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换来的”;“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在学*的道路上,这两句话将不断激励我前进。通过这两句话,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成功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唯有“勤奋”二字。


《说勤奋》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8)

——《说屏》教学设计 (菁华5篇)

《说屏》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相关知识。

  2、了解文中引用的古诗词的意思。

  3、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4、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教学过程

  一、走入“屏世界”

  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导语设计

  屏风,一个富有诗意的名词,它有着神秘的作用,集实用与装饰功能于一身。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我们的情思。今天,让我们与古建筑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一道说“屏”。

  二、自由诵读了解“屏”

  积累词语、感知文意

  三、深情美读说说屏

  自主回答

  1、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

  2、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

  明确:“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风,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

  解释紧扣屏的用途。

  明确:屏的作用,屏的种类,屏在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

  作用:遮挡视线;起分隔作用;艺术点缀;挡风。

  种类: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

  (多媒体展示不同种类的屏的图片,让学生获得直观印象,加深对屏的了解。)

  合作讨论回答

  1、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

  抓住以下关键语句把握:“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明确: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2、探究理解文中古诗词的意思,感受浓浓的诗意。

  理解诗意

  (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出自唐诗人杜牧《秋夕》诗。全诗如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是一首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生活图景的诗。整首诗描绘出寂静凄清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痛苦。

  (2)“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一出。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

  “锦屏人”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忒”读“tuī”“太”的意思。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

  (3)“抱膝看屏山”

  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

  3、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举例子、分类别、引用等

  4、体味语言,把握写作特色。

  明确:本文是一篇轻松、随意的小品式的说明文。

  (1)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相关知识,使读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了解屏风,不觉文章枯燥。

  (2)多处引用古诗词,文白相杂,不仅很好地为说明对象服务,且使说明语言更生动

  5、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四、发挥想象设计屏

  请发挥你的想象,自己动手设计一道屏,并为它写一段说明文字。

  五、拓展延伸寻找屏

  抛砖引玉

  例:南朝《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柳永《迷神引》“水茫茫,*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李贺《洛妹真珠》“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

  《屏风》“月风吹露屏外寒,城上乌啼楚女眠。”

《说屏》教学设计2

  本文题为《说“屏”》,即介绍屏风这一在古建筑装饰中集实用和装饰于一体的具体物品,应属实物类说明文。但作者没有板着脸孔说教,而是用一种轻松活泼的语调,一种洋溢着个人喜爱的感情,一种个人亲身经历的体验,以及一种信手拈来的古诗文化用的情致,写得轻松活泼,让人为之动心。

  从结构上看,本文是一篇很典范的先总说、后分说、再总说的说明文,较易于学生理解和把握。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屏”的实用功能和艺术装饰功能,学*作者抓住事物特征、条理清晰地说明事物的写法。

  2、理解作者对屏风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3、了解文中古诗词的意思,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课型设计:赏析探究课

  学情分析:

  1、很多学生对屏这一具体事物缺少直观性的了解,因此,教学开始,教师可通过出示小屏风并用多媒体展示屏风的图片,增进学生直观性的认识,同时激发学生对于屏的`学*和探究兴趣。

  2、文中几处关于屏的古诗词,学生不易理解,可在课前布置学生查工具书理解诗词大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分三步

  1、展示一件屏风:同学们,这是一件什么东西?

  明确:这是一件贝雕的屏风。

  2、你还见过什么样的屏风,在哪里见过的?然后投影屏风画片。

  学生自由讨论,然后简单评述。

  3、导入:屏风,一个富有诗意的名称,自古以来它就有着神秘的作用,集实用与装饰于一体,虽然在我们的生活中已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着我们的情思。今天,让我们与陈从周先生一起来说“屏”。

  作者简介:陈从周(1918—20xx),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分四步骤

  1、正音释义,积累词语

  令人销魂齐声称道帷幕因地制宜伧俗得体

  休憩擅长忒驻足雅俗之分

  3、用一句话归结本文大意?

  讨论后明确,本文介绍了屏的作用、种类和设置,流露出对屏的喜爱之情。

  4、用文中语句回答什么是“屏”?用自己的话作一解释。

  讨论后明确:第三段中“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风是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

  (三)理清思路,体会感情:分五步骤

  1、本文在结构上有何特点?梳理一下作者的思路。

  讨论后明确:总写—分说—总写

  第一部分(1)充满深情引出“屏”

  第二部分(2—4)介绍“屏”的作用、种类和设置

  第三部分(5)再说“屏”的作用,点明写作意图

  板书设计:

  2、对屏的感情怎样?用文中语句说。

  讨论后明确:富有诗意,令人销魂,心生向往之情,实在微妙,齐声称道

  3、根据课文,说一说屏风有何作用?

  讨论后明确:①分隔作用②艺术点缀③可以挡风

  4、屏风可以怎样分类?

  讨论后明确:按其建造材料和装饰的华丽程度,屏风可以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5、作者认为屏风的设置应注意些什么?

  讨论后明确:因场合不同,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风的折度、视线的远*诸方面都要做到得体。

  (四)赏析语言,感受诗意:分为两步骤

  1、本文是一篇介绍屏风的说明性小品文,但文中也有些记叙和旁引穿插于其中,从文中找出来,说说其作用。

  如:①记得童年与家人……②后来每次……

  ③小时侯……④*来我也注意到了……

  ⑤古代的画中……⑥旧社会男女有别……

  ⑦从前女子的房中……

  作用:①作者与屏相关的亲身经历穿插其中,给读者真切的实感。

  ②有意无意的旁引,向读者展现了旧时人们独有的文化现象和生活情景,有一种动人的温馨的情韵。

  2、借助诗词赏析工具书,了解文中引用古诗词的意思,说一说引用这些古诗词有何作用?

  讨论后明确:

  ①“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们寂寞凄清的生活图景,烘托人物内心的孤寂。

  ②“锦屏人忒看得这韵光贱”。

  “锦屏人”指闺中女郎杜丽娘,她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

  ③“抱膝看屏山”。

  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

  好处:

  1、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

  2、和展示屏风之美是相称的。

  (五)总结积累,拓展延伸:分三步骤

  1、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喜爱之情。希望引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们的注意,以期屏风在今后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

  2、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写“屏”的古诗词,写出来交流。

  如:南朝《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李商隐《嫦娥》:“方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李贺《洛妹真珠》:“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

  《屏风》:“月风吹露屏外寒,城上鸟啼楚女眠。”

  3、想象一下,屏风将来会有怎样的用途?

《说屏》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屏风、纳凉、帷幕、缓冲、造型、伧俗、雅俗之别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能力目标:

  1、体会生动,富有文采的说明语言。

  2、理解文中古诗词的含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会作者感情。

  2、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审美情操。

  重点,难点:

  1、体会生动,富有文采的说明语言。

  2、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教学方法:

  1.从畅谈国粹导入,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阅读兴趣。

  2.举办模拟招聘会,引导学生钻研课文,理解内容。

  3.通过朗读课文,品味本文语言之韵味。

  4.读写拓展,既为了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也为了提高写作水*。

  教学过程:

  一、畅谈国粹,激**感和兴趣。

  二、走*“屏风”,拥抱古老艺术之珍品。

  举办模拟招聘会。

  面试题:

  1.屏是什么东西,有何用途?

  2.屏风怎样分类?

  3.屏风如何设置?

  三、朗读课文,体会说明的语言和方法。

  师生合作朗读后探究:

  1、本文说明语言的特色。

  2、说明方法的运用。

  四、对话作者,体会情感,总结拓展,课外写作。

  1、体会作者的感情。

  2、选取一种承载*传统文化的物品,仿照本文的写法,写一篇说明性文章。

《说屏》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2.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唤起学生对古诗词的学*兴趣。

  3.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学*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把我们的生活装点得更美好。

  【重点难点】

  1.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2.体味本文生动的语言,理解作者对“屏”的感情,理解引用的古诗词的诗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从《口技》中的屏导入。

  二、作者简介:

  陈从周: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著有《说园》。

  三、整体感知:

  1、“问学生最想听谁朗读”的方式推选一学生配乐朗读。

  2、正音释义,积累词语:

  wéi cāng tuī qì

  帷 伧 忒:太 文化休憩:文化享受,身心休息。

  韶光:美丽的春光。韶:美

  诚:这里是“果真”的意思。

  3、多媒体展示古代的、现代的屏风的图片。

  4、介绍屏风的知识。

  屏风历来是我国室内的主要器具之一。古代称之为“ (yǐ)”,亦写作“依”,即设在户牖之间的屏风。《辞海》上载有“黼 ”“斧 ”“斧依”,都是一个意思,指的是古代帝王使用的屏风,因上有斧形花纹,故名。

  屏风有插屏和围屏之分。插屏多是单扇的,围屏则由多扇组成,少则二扇,多则十二扇,能随意折叠,可宽可窄,使用方便。制作屏风,一般采用木板,或以木料为骨,蒙上丝织品作为屏面,用石、陶或金属等其他材料作柱基。屏面饰以各种彩绘,或镶嵌不同题材的图画,也有全素的屏风。

  四、研读与赏析:

  1、导读课文,梳理文中关于屏的知识,用以下的形式说话。

  假如时光倒流500年,你是屏风店的老板,

  a、你将如何向顾客介绍屏风这种器具?

  b、你将如何向顾客介绍摆放屏风的注意点?

  c、你将进购什么特点的屏风,使你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明确要点:

  a、向顾客介绍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即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艺术上有雅俗之别,使用人可根据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选购所需的屏风。

  b、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c、屏的主要特点:功能与美感相结合,造型轻巧,色彩不伧俗,绘画富有诗意。

  2、选读课文,给屏风下定义。

  ①引用原文:屏者,障也。

  ②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屏风是一种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可挡风的,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生活器具。

  3、赏读课文,品味语言。

  师:朗读这篇介绍器物的知识性小品文,我们都觉得它结构灵巧,文笔优雅,文味十足,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全班讨论明确: ①诗文的化用与点缀,得体而优雅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牡丹亭》中“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

  结尾两处引用古诗佳句,点出“屏”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这与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②抒情味浓郁的词语运用,感染力极强。

  “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令人销魂”、“神秘”、“微妙”、“称道”、“真够吸引人”、“闲滋味”等。这些词语也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五、拓展延伸:

  *文化博大精深,可以说我们每一件传统器物里都浸润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屏风只是一个例子,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许多小小的器物里都有一个迷人的世界。想一想,说一说,我们生活中哪些器物能反射出传统文化的影子,折射出*人民的智慧。

  提示:扇子、*结、陶器、木雕、剪纸等。

  六、作业:

  1、查找积累与屏风有关的诗句。

《说屏》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

  2、了解屏的相关知识;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3、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

  教法:导读法―――创设情景,指导、点拨。

  学法:自主学*和小组学*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中掌握方法,在自学中实践提高。

  情感态度目标: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学*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教学重点】

  1体会文章诗情画意的说明语言。

  2通过本文的学*,使学生能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学情分析】

  在朗读能力方面,学生方言较重;在课文的整体把握上,能力比较欠缺,缺乏比较系统的学*方法;在品味语言能力上,由于本课诗词较多,难于理解。因此我在问题的设置和学法指导方面,尽量做到具体,注意梯度,易于操作。

  课时:一课时

  【教学用具】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初一学*《口技》一文中有这样几句话:“口技人坐屏障中”“撤屏视之,一人、一桌……”)

  屏,就是屏风,一个富有诗意的名词,它有着神秘的作用,集实用与装饰功能于一身。下面请看一下屏风的图片。屏风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我们的情思。今天,让我们与陈从周先生一道说“屏”。

  2、作者简介

  陈从周1918—2000)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正音释义,积累词语。(多媒体展示)

  屏风纳凉帷幕(蓦地、坟墓、朝暮、募捐、慕名、摹仿)伧俗忒雅俗等

  2、学生听朗读,把握文章大意,回答以下问题。

  (1)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

  明确:“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风,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解释紧扣屏的用途。

  (2)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请找出具体句子。

  抓住以下关键语句把握:“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明确: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三、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一)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

  学生阅读完后,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讨论明确:作者从下列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

  1、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2、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多媒体展示)

  3、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二)文章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四、品味赏析增强语感

  1、请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并用“我最喜欢这个句子,因为它”的句式回答问题。(多媒体展示)

  学生可能会提到的句子。

  (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出自唐诗人杜牧《秋夕》诗。全诗如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是一首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生活图景的诗。整首诗描绘出寂静凄清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痛苦。

  (2)“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一出。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锦屏人”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忒”读“tuī”“太”的意思。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

  (3)“抱膝看屏山”

  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

  2、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五、总结积累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

  2、拓展延伸

  在古诗词中,你还知道哪些诗句说到“屏”?(多媒体展示)

  六、布置作业

  必做:

  1、美读课文三遍。

  2、想像屏风未来的用途,把你的所思所想写在作业本上。

  选做:学着用上古诗词佳句,要用得得体。

  七、板书设计

  说“屏”

  陈从周

  作用

  ↗↖

  分类→设置

  巧

  李青涛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