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铁》教学设计实用五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电磁铁》教学设计 1

  1、科学概念:

  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基本性质;

  改变电池正负极的连接方法或改变线圈缠绕的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2、过程与方法:

  制作铁钉电磁铁;

  做研究电磁铁南北极的实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认真细致、合作研究的品质。

  二、教学准备

  1、 学生:每组1号电池2节,铁钉2根,单股网线2根,小铁钉若干、指南针2只

  2、 教师:电脑课件、大指南针等

  三、教学流程:

  (一)复*导入

  1、学生谈学*了《电和磁》一课的收获。

  2、提出任务:利用前一课所学知识设计一个装置吸引小铁钉。

  (二)制作电磁铁

  1、学生说方法并演示把导线绕到铁钉上。

  2、出示课件并提出要求:朝一个方向均匀绕导线,两端打结固定(示范方法)

  3、取材料,比一比哪些组绕得又快又好!

  4、用绕好的装置吸小铁钉,发现不能将铁钉吸起来。

  5、领取电池实验并交流发现。(提醒:由于导线较短,只能接触很短一段时间。)

  6、归纳: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

  7、请学生给这样一个装置命名,引出“电磁铁”概念及其组成。

  8、引导学生思考电磁铁有没有南北极。

  (三)铁钉电磁铁的`南北极

  1、学生猜测电磁铁有无南北极并请说说如何判断。

  2、学生交流方法、补充。(如果学生没有补充完整则设问:钉尖如果和指

  南针南极吸引是不是一定能证明这端是北极)

  3、学生领取指南针实验并记录。

  4、各组依次反馈汇总,确定电磁铁有南北极并引发新的探究问题——电磁铁的南北极跟什么因素有关?

  5、分组研究是否真的和这些因素有关。

  6、交流实验结果。

  7、小组讨论实验结果不一致的原因。

  8、再次实验验证(控制条件)。

  9、形成研究结论:电磁铁有南北极,电磁铁南北极跟电池正负极连接方法或线圈缠绕方向都有关。

  (四)总结拓展

  1、看到一大堆杂乱的钢铁,能不能想个好办法比较方便地搬运到卡车上?

  2、课件演示电磁起重机工作场景,思考如何做一个磁力更大的电磁铁? (提醒学生要注意安全,不能接在家庭、教室的插座上)

  板书:

  电磁铁

  组成:线圈和铁芯

  性质:接通电流产生磁性,切断电流磁性消失

  有南北极,和电池正负极连接方法、线圈缠绕方向有关

  《电磁铁》教学设计 2

  教学内容

  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能量》第二课。学生已经在上一课通过实验认识了电可以产生磁,经历了用通电线圈做电生磁实验,这为理解电磁铁的原理打下基础;本课将引导学生对电磁铁这一电生磁的最直接应用装置,开展两个方面的研究——制作电磁铁与研究铁钉电磁铁的南北极。

  设计说明

  本设计主要有两大特色:一是从能量单元整体出发,从了解学生前概念作为起点,以建构新的科学概念为导向,引领学生展开探究活动,强化了逻辑思维训练,注重了实证意识培养,充分体现了小学科学课的特点,促进课堂实效的`提升。二是教师的预设充分、灵活多样,不少活动准备了两套教学预案,便于根据学情选择最佳的教学策略;同时在设计、制作、测试、记录、交流、分析等一系列探究环节,突显了追求细节却又引而不发的教学指导,给学生留下独立思考、质疑的空间;巧妙借助一些关键词、问题、记录表、板书等,诱发学生产生新思想,发现新问题,生成新探究,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基本性质;

  2.改变电池的正负极接法或改变线圈绕线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过程与方法:

  1.制作铁钉电磁铁。

  2.做研究电磁铁的南北极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认真细致、合作进行研究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制作电磁铁与研究铁钉电磁铁的南北极

  难点:电磁铁南北极与哪些因素有关猜想的建立与研究方法设计

  课前准备

  1.分组器材:回形针2~3个、1m长细绝缘导线1根、指南针1只、大铁钉1只、电池(电池盒)1只、开关1只、连接用导线1根、砂纸1、实验记录单3

  2.教师准备:学生实验器材1套、电磁铁贴画1、视频展示仪、多媒体课件(两种线圈的绕法示意图、检测题、活动背景音乐等)

  过程预设

  一、师生会话,导入新课

  1.师生会话:通过上一课的研究,我们发现了电与磁之间有怎样的联系?你可知道,根据这个发现,科学家发明了什么东西吗?——根据回答板书课题: 2.电磁铁

  2.讲述:同学们,愿意和老师一起来围绕电磁铁展开一系列的研究吗?

  [设计意图:从科学发现到科学发明,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究结果与科学知识的价值,发展学生开展科学探究的兴趣。同时,了解学生的前概念,便于调整教学预设。]

  二、先制后试,探究本性

  (一)指导绕线圈

  1.引发独立探究制作方法:

  预设方案一:

  师生会话:那么电磁铁是怎么制作的呢?请知道的同学来介绍一下!

  预设方案二:我们准备怎么来制作电磁铁呢,先请大家研究一下课本P50页上的图文资料。

  2.汇报制作方法:着重解决(1)需要哪些材料? (2)制作方法、步骤是怎样的?

  3.进行细节指导,完善制作方案:为了让我们制作出高品质的电磁铁,我们在制作过程中,还要注意些哪些细节呢?

  引导问题预设:绕导线时要注意什么(如绕线的两种方向、准备绕多少圈等)?

  怎样处理导线两头等(如何固定?)

  解决策略预设:通过师生会话、教师或个别学生的示范,掌握制作技巧

  4.小组合作制作铁钉电磁铁

  (1)师生会话:指导实验记录(课件展示记录表),明确实验要求、纪律等。

  (2)学生取出器材,分组制作;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3)展评与小结:在检查、评价制作质量后指出“像这样由线圈和铁芯组成的装置叫电磁铁”。

  (二)测试铁钉电磁铁

  1.师生会话:如何怎么知道自己制作的电磁铁是否具有磁性?

  2.指导测试操作要领:如,明确分工、仔细观察、记录实验现象,以及实验成功后及时断开电流等注意事项。

  3.小组合作,完成测试后展示交流:重点引导学生借助实验记录表,描述实验过程,试分析观察到的现象:

  (在组织交流时,若有个别组发现磁化现象,教师则可先追问学生是否是多次实验后结果?或者重新再试一次;在此基础上教师应作适当补充解释。此外本实验用回形针尽量是新购的,同轨班较多时,教师的课前准备尤要留意这一点)

  4.综合各组实验现象,由学生归纳出结论(师课件揭示):

  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基本性质。

  [设计意图:从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出发,导入电磁铁的设计与制作活动,以及本环节中多种引导问题与对策的预设,均有助于正确定位学*起点,提升活动实效性;从本课开始学生将连着3课围绕着电磁铁展开研究,制作一个高品质的电磁铁有其现实意义,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明确制作具体注意事项等环节,凸显了细节指导,突出了本课教学重点;而引导学生在动手前关注到绕线的两种方向、准备绕多少圈等制作事项,又为引发后继阶段的探究作了铺垫。此外,本环节所设计的思考、交流、质疑、分析与解释、评价等系列活动中,均重视了对学生科学思维的启导,力求让学生形成自己的思想。而对有可能出现的磁化现象也作出了预案,意在引导学生尊重实验数据,培养求实精神,以及学会分析实验结果,反思实验失败原因。]

  三、探究铁钉电磁铁的南北极

  (一)探究电磁铁是否有南北极

  1.师生会话:刚才通过研究知道了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这一基本性质,那么电磁铁还会有哪些性质呢?先请大家推测一下,并说说你的理由。

  2.学生思考、猜测。(预设:铁钉电磁铁也有南北极)

  3.引导设计验证方案:下面我们就来研究电磁铁是否也有两个磁极,那怎样检测电磁铁有没有南北极呢?先请大家根据提示语设计一个方案。(课件出示设计提示语)

  ——方法:

  器材:

  操作步骤:

  4.学生先独立思考后交流

  5.优选实验方案,指导操作要领:同学们想到了多种方法,其中用指南针测试确实是最简便的一种——利用多媒体提示:

  ⑴ 分别用电磁铁的钉尖和钉尾靠*指南针;

  ⑵ 仔细观察出现的实验现象;

  ⑶ 根据实验现象判断钉尖和钉尾分别是什么极;

  ⑷ 各组派代表将实验结论填写在黑板上的贴画两边。

  ( )极 ( )极

  ( )极 ( )极

  ……

  6.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7.汇报整理实验现象:

  从小组实验结果中,大家发现了什么?(电磁铁是否有磁极?各小组电磁铁的磁极位置一样吗?)

  [设计意图:当推测电磁铁还会有哪些性质时,学生肯定会有多种想法,为此通过说出其理由,力图使学生在头脑中将电磁铁与磁铁性质之间建立对接;在设计验证方案环节,只用了三句话,巧妙将学生思维引向研究目标上;采用板贴画与各组实验小组代表上来填写实验结果的形式,既符合各小组实验用时有先有后的实际,又完成了对各组实验所获资料的整理。分析结果时,学生就非常清楚地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顺利推进了科学探究进程,有效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探究电磁铁南北极与哪些因素有关

  1.引导学生提出假设——

  预设方案一:

  (1)对比观察:比较钉尖磁极不一样的两个小组的电磁铁装置(可利用视频展示仪),找出两者之间的差异。

  (2)交流观察到的差异处,然后作出推测:电磁铁南北极与哪些因素有关。

  预设方案二:

  (1)回忆一下电磁铁制作过程,你觉得如果改变哪些地方做法,就有可能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2)先组内讨论后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预设两种引导现象分析方案,让教师能更灵活地视班级实际、学生能力状况来选用最贴*学生最*发展区的引导方法。]

  2.根据学生意见,教师随机板书:

  电池正负极接法?

  线圈缠绕方向 ?

  3.师生会话:那么如何来验证你们的猜想呢?

  4.学生交流、教师结合课件逐步展示实验记录单,进一步引导学生完善方案,明确实验操作注意事项(需强调只能改变一个因素,其它条件不能改变):

  [实验1]改变电池正负极接法,会改变电磁铁的磁极吗?

  [实验2]改变电磁铁线圈绕线的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磁极吗?

  5.根据课堂教学实际情况,灵活采取两个实验全做,或选其中之一进行分组实验,并记录下实验现象与结论,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6.整理实验器材,作好交流准备:在实验即将结束时播放一小段轻松音乐,组织学生整理好实验器材,并推派代表到讲台前准备汇报。

  7.利用视频展示仪汇报各组实验结果

  8.学生归纳出实验结论,教师完成如下板书,明晰科学概念:

  电池正负极接法

  改变 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线圈绕线方向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多媒体课件与实验记录表等手段,突显了实验操作要领; 2张实验记录表的运用,既引导学生完善方案,又便于借视频展示仪来汇报、分析与归纳实验结果;而让学生在轻松的音乐声中整理实验器材,实现注意力的转换,提升探究后继阶段交流环节的有效性,也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整理实验器材*惯。]

  四、总结评价、反馈检测

  1.成果发布会:邀请学生上台介绍本节课的研究成果——今天这节课上,我们获得了哪些研究成果?

  2.反馈检测:(多媒体课件出示)

  (1)线圈和铁芯组成的装置叫 ,它具有接同电流后产生 ,断开电流后 消失的基本性质。

  (2)改变 或改变 都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设计意图:本环节借助成果发布会和反馈检测,既发挥了评价的激励作用,又进一步明晰本课所要求形成的两条科学概念。]

  《电磁铁》教学设计 3

  《电磁铁》是新科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能量的第二课,是一节经典的实验课,教材编排十分注重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和良好的情感态度的形成。

  本节课的目的: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要善于发现、大胆猜测、勤于思考、勇于探索;使学生认识到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的观察,是发现科学原理的前提。从而对科学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

  主要内容有:制作电磁铁、认识电磁铁构造;懂得电磁铁的工作原理。设计并验证电磁铁的南北极与哪些因数有关系。

  本节课意在于培养学生对科学的良好情感态度及科学探究的能力,使学生懂得科学研究是从问题开始的。

  “电磁铁”在学生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身边可以找到许多实例。但是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在身边的哪些电器应用了电磁铁了解的非常不够,因为学生根本不懂得什么是电磁铁。而学生要想真正了解电磁铁的应用就要先认识电磁铁的构造和原理,然后再研究电磁铁的南北极。六年级的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应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就以在继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前提下,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制作电磁铁、自主去认识电磁铁的构造和原理,去研究电磁铁的南北极。

  《电磁铁》教学设计 4

  教学内容

  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能量》第二课。学生已经在上一课通过实验认识了电可以产生磁,经历了用通电线圈做电生磁实验,这为理解电磁铁的原理打下基础;本课将引导学生对电磁铁这一电生磁的最直接应用装置,开展两个方面的研究――制作电磁铁与研究铁钉电磁铁的南北极。

  设计说明

  本设计主要有两大特色:一是从能量单元整体出发,从了解学生前概念作为起点,以建构新的科学概念为导向,引领学生展开探究活动,强化了逻辑思维训练,注重了实证意识培养,充分体现了小学科学课的特点,促进课堂实效的提升。二是教师的预设充分、灵活多样,不少活动准备了两套教学预案,便于根据学情选择最佳的教学策略;同时在设计、制作、测试、记录、交流、分析等一系列探究环节,突显了追求细节却又引而不发的教学指导,给学生留下独立思考、质疑的空间;巧妙借助一些关键词、问题、记录表、板书等,诱发学生产生新思想,发现新问题,生成新探究,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基本性质;

  2.改变电池的正负极接法或改变线圈绕线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过程与方法:

  1.制作铁钉电磁铁。

  2.做研究电磁铁的南北极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认真细致、合作进行研究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制作电磁铁与研究铁钉电磁铁的南北极

  难点:电磁铁南北极与哪些因素有关猜想的建立与研究方法设计

  课前准备

  1.分组器材:回形针2~3个、1m长细绝缘导线1根、指南针1只、大铁钉1只、电池(电池盒)1只、开关1只、连接用导线1根、砂纸1、实验记录单3

  2.教师准备:学生实验器材1套、电磁铁贴画1、视频展示仪、多媒体课件(两种线圈的绕法示意图、检测题、活动背景音乐等)

  过程预设

  一、师生会话,导入新课

  1.师生会话:通过上一课的研究,我们发现了电与磁之间有怎样的联系?你可知道,根据这个发现,科学家发明了什么东西吗?――根据回答板书课题: 2.电磁铁

  2.讲述:同学们,愿意和老师一起来围绕电磁铁展开一系列的研究吗?

  [设计意图:从科学发现到科学发明,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究结果与科学知识的价值,发展学生开展科学探究的兴趣。同时,了解学生的前概念,便于调整教学预设。]

  二、先制后试,探究本性

  (一)指导绕线圈

  1.引发独立探究制作方法:

  预设方案一:

  师生会话:那么电磁铁是怎么制作的呢?请知道的同学来介绍一下!

  预设方案二:我们准备怎么来制作电磁铁呢,先请大家研究一下课本P50页上的图文资料。

  2.汇报制作方法:着重解决(1)需要哪些材料? (2)制作方法、步骤是怎样的?

  3.进行细节指导,完善制作方案:为了让我们制作出高品质的电磁铁,我们在制作过程中,还要注意些哪些细节呢?

  引导问题预设:绕导线时要注意什么(如绕线的两种方向、准备绕多少圈等)?

  怎样处理导线两头等(如何固定?)

  解决策略预设:通过师生会话、教师或个别学生的示范,掌握制作技巧

  4.小组合作制作铁钉电磁铁

  (1)师生会话:指导实验记录(课件展示记录表),明确实验要求、纪律等。

  (2)学生取出器材,分组制作;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3)展评与小结:在检查、评价制作质量后指出“像这样由线圈和铁芯组成的装置叫电磁铁”。

  (二)测试铁钉电磁铁

  1.师生会话:如何怎么知道自己制作的电磁铁是否具有磁性?

  2.指导测试操作要领:如,明确分工、仔细观察、记录实验现象,以及实验成功后及时断开电流等注意事项。

  3.小组合作,完成测试后展示交流:重点引导学生借助实验记录表,描述实验过程,试分析观察到的现象:

  (在组织交流时,若有个别组发现磁化现象,教师则可先追问学生是否是多次实验后结果?或者重新再试一次;在此基础上教师应作适当补充解释。此外本实验用回形针尽量是新购的,同轨班较多时,教师的课前准备尤要留意这一点)

  4.综合各组实验现象,由学生归纳出结论(师课件揭示):

  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基本性质。

  [设计意图:从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出发,导入电磁铁的设计与制作活动,以及本环节中多种引导问题与对策的预设,均有助于正确定位学*起点,提升活动实效性;从本课开始学生将连着3课围绕着电磁铁展开研究,制作一个高品质的电磁铁有其现实意义,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明确制作具体注意事项等环节,凸显了细节指导,突出了本课教学重点;而引导学生在动手前关注到绕线的两种方向、准备绕多少圈等制作事项,又为引发后继阶段的探究作了铺垫。此外,本环节所设计的思考、交流、质疑、分析与解释、评价等系列活动中,均重视了对学生科学思维的启导,力求让学生形成自己的思想。而对有可能出现的磁化现象也作出了预案,意在引导学生尊重实验数据,培养求实精神,以及学会分析实验结果,反思实验失败原因。]

  三、探究铁钉电磁铁的南北极

  (一)探究电磁铁是否有南北极

  1.师生会话:刚才通过研究知道了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这一基本性质,那么电磁铁还会有哪些性质呢?先请大家推测一下,并说说你的理由。

  2.学生思考、猜测。(预设:铁钉电磁铁也有南北极)

  3.引导设计验证方案:下面我们就来研究电磁铁是否也有两个磁极,那怎样检测电磁铁有没有南北极呢?先请大家根据提示语设计一个方案。(课件出示设计提示语)

  ――方法:

  器材:

  操作步骤:

  4.学生先独立思考后交流

  5.优选实验方案,指导操作要领:同学们想到了多种方法,其中用指南针测试确实是最简便的一种――利用多媒体提示:

  ⑴ 分别用电磁铁的钉尖和钉尾靠*指南针;

  ⑵ 仔细观察出现的实验现象;

  ⑶ 根据实验现象判断钉尖和钉尾分别是什么极;

  ⑷ 各组派代表将实验结论填写在黑板上的贴画两边。

  ( )极 ( )极

  ( )极 ( )极

  ……

  6.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7.汇报整理实验现象:

  从小组实验结果中,大家发现了什么?(电磁铁是否有磁极?各小组电磁铁的磁极位置一样吗?)

  [设计意图:当推测电磁铁还会有哪些性质时,学生肯定会有多种想法,为此通过说出其理由,力图使学生在头脑中将电磁铁与磁铁性质之间建立对接;在设计验证方案环节,只用了三句话,巧妙将学生思维引向研究目标上;采用板贴画与各组实验小组代表上来填写实验结果的形式,既符合各小组实验用时有先有后的实际,又完成了对各组实验所获资料的整理。分析结果时,学生就非常清楚地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顺利推进了科学探究进程,有效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探究电磁铁南北极与哪些因素有关

  1.引导学生提出假设――

  预设方案一:

  (1)对比观察:比较钉尖磁极不一样的两个小组的电磁铁装置(可利用视频展示仪),找出两者之间的差异。

  (2)交流观察到的差异处,然后作出推测:电磁铁南北极与哪些因素有关。

  预设方案二:

  (1)回忆一下电磁铁制作过程,你觉得如果改变哪些地方做法,就有可能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2)先组内讨论后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预设两种引导现象分析方案,让教师能更灵活地视班级实际、学生能力状况来选用最贴*学生最*发展区的引导方法。]

  2.根据学生意见,教师随机板书:

  电池正负极接法?

  线圈缠绕方向 ?

  3.师生会话:那么如何来验证你们的猜想呢?

  4.学生交流、教师结合课件逐步展示实验记录单,进一步引导学生完善方案,明确实验操作注意事项(需强调只能改变一个因素,其它条件不能改变):

  [实验1]改变电池正负极接法,会改变电磁铁的磁极吗?

  [实验2]改变电磁铁线圈绕线的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磁极吗?

  5.根据课堂教学实际情况,灵活采取两个实验全做,或选其中之一进行分组实验,并记录下实验现象与结论,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6.整理实验器材,作好交流准备:在实验即将结束时播放一小段轻松音乐,组织学生整理好实验器材,并推派代表到讲台前准备汇报。

  7.利用视频展示仪汇报各组实验结果

  8.学生归纳出实验结论,教师完成如下板书,明晰科学概念:

  电池正负极接法

  改变 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线圈绕线方向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多媒体课件与实验记录表等手段,突显了实验操作要领; 2张实验记录表的运用,既引导学生完善方案,又便于借视频展示仪来汇报、分析与归纳实验结果;而让学生在轻松的音乐声中整理实验器材,实现注意力的转换,提升探究后继阶段交流环节的有效性,也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整理实验器材*惯。]

  四、总结评价、反馈检测

  1.成果发布会:邀请学生上台介绍本节课的研究成果――今天这节课上,我们获得了哪些研究成果?

  2.反馈检测:(多媒体课件出示)

  (1)线圈和铁芯组成的装置叫 ,它具有接同电流后产生 ,断开电流后 消失的基本性质。

  (2)改变 或改变 都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设计意图:本环节借助成果发布会和反馈检测,既发挥了评价的激励作用,又进一步明晰本课所要求形成的两条科学概念。]

  《电磁铁》教学设计 5

  【学*目标】

  1、 能描述什么是电磁铁。说出电磁铁的优点和工作原理。

  2、 能通过实验得出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

  3、说出电磁铁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学*重、难点】

  1、 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

  2、 电磁铁的应用。

  评价任务:

  1、通过演示实验1认识电磁铁,说出电磁铁的优点和工作原理。

  2、通过合作探究得出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

  3、通过观看视频列举出电磁铁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一、自主学*:

  知识点一: 电磁铁(阅读课本P129第一段回答下列问题)

  1、我们把插入 的螺线管叫电磁铁。它 时有磁性, 无磁性。

  演示实验1:取一个带有铁芯的螺线管、一些大头针,将螺线管通电,靠*大头针,观察发生的现象,然后断开电路,观察发生的现象。

  现象表明:螺线管通电时 ,断电时 。我们把这种磁体 叫电磁铁。电磁铁是利用电流的 效应工作的.。它运用于我们生活的很多领域。

  知识点二: 电磁铁的磁性

  知识点三:电磁铁的应用(阅读课本P130)

  电磁铁的实际用途很多,最直接的应用之一就是 。在电动机、 、电铃和 里也用到电磁铁。全自动洗衣机的进水、排水阀门,卫生间里感应式冲水器的阀门,也都是由 控制的。

  观看视频:介绍电磁铁的几个具体应用:电磁起重机,磁悬浮列车等。

  分别介绍相关的实例。

  合作探究:(人多智慧广!)

  1、 自制电磁铁

  2、探究实验: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

  猜想:电磁铁的磁性强弱可能与 和 有关。在探究过程中要用到法。

  问:怎样判断电磁铁磁性强弱?

  答:可以根据它 来判断它磁性的强弱。这种方法叫 。

  设计实验(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设计实验,注意变量的控制)。

  分组实验:

  (1)、将刚才的实验电路中加一个滑动变阻器,闭合电路,调整变阻器的滑片,使电磁铁线圈的 不变,线圈中 的大小发生变化,观察吸引大头针的数目有什么变化。

  实验现象表明: 。

  (2)、改换不同匝数的螺线管,控制 不变,比较不同匝数电磁铁的磁性。

  实验现象表明: 。

  进行实验,完成下面的表格。

  实验次数 保持不变的因素 变化的因素 吸引大头针的个数 判 断

  1

  2

  实验结论:

  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有 、 ; 越大, _____________越多,磁性就越强。


《电磁铁》教学设计实用五篇扩展阅读


《电磁铁》教学设计实用五篇(扩展1)

——《电磁铁》教学设计 (菁华3篇)

《电磁铁》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什么是电磁铁,学会制作电磁铁,认识影响电磁铁磁性的因素。

  2.过程和方法。

  经历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的因素的过程,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有“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意识,养成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的精神,树立勇于有根据的怀疑、大胆想象的.科学态度。

  【教学器材】

  干电池三节,大铁钉两枚,大钢钉一枚,铝筒一个,漆包线(1和1.2各一根),小刀一把,电流表一只,大头针(或细铁屑)适量,缝衣棉线若干,开关、滑动变阻器一只 。

  【教学过程】

  一、引入:从生活走向物理

  观看录像,画面上出现无锡钢铁总公司废钢分公司电磁铁搬运铁块的现场。看完的同学议一议,猜一猜。

  师:你们已经看到了什么?

  生:这是电磁铁……

  师:还想知道什么?

  生甲:什么是电磁铁?我自己能不能做一个?

  生乙:电磁铁是怎样工作的?通过它的电流有多大?

  生丙:想知道电磁铁能吸住多重的东西。

  师:同学们对这么多的问题感兴趣,很好。这节课希望同学们能解决一些问题,同时又产生许多新的问题。

  评: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二、制作电磁铁

  阅读课本,知道什么叫电磁铁、怎样制作电磁铁。依照课本的指导,自主选择器材。大约八、九分钟后,各组都制作完毕。(提醒学生用小刀将两头的绝缘漆刮掉。)

  生甲:用1细漆包线在大铁钉上顺一个方向绕制60匝的线圈,再用棉线在漆包线表面缠绕一层,使漆包线不致松散,这样就制成了一个电磁铁。同样的方法,用1.2细漆包线在另一大铁钉上绕了80匝制作了另一个电盘??/P>

  生乙:我们也制作了两个电磁铁,不同的是一个绕在铁钉上,另一个绕在钢制的水泥钉上。我们想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丙:我们做了三个电磁铁,除了跟甲一样外,我们还在铝筒上绕了一个60匝的电磁铁。

  师:手脚真够快的,是不是经常帮妈妈绕毛线?(生愉快地笑了。)

  生丁:乙、丙两位同学看书不认真。绕在钢钉或铝筒上不能叫电磁铁。生丙:书上说的不一定都对!亚里土多德曾经说过“我爱老师,我更爱真理”。我们想研究一下,同样是金属,铝筒究竟可不可以。(同学们给了他热烈的掌声。)

  师:丙同学的这种敢于怀疑、勇于探究的精神的确值得称道。

  评:在*等的关系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实验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大小的因素

  1.猜想。

  师:“电磁铁能吸住多重的东西”,也就是电磁铁的磁性大小。那么,电磁铁的磁性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关呢?各个小组讨论一下,然后把你们的观点告诉大家。

  甲组:跟通过漆包线的电流、它两端的电压以及漆包线的电阻有关。

  乙组:还应当与线圈的匝数多少有关。

  丙组:我们认为甲组的观点有些重复,根据欧姆定律,电压和电阻的共同作用就是电流,所以,我们的观点是:通过漆包线的电流大小和线圈匝数的多少会影响电磁铁磁性的 大小。

  师:大家的猜想都有道理,相比之下,丙组的猜想比甲组更合理一些。

  丁组:电磁铁磁性的大小跟铁芯的粗细有关,越粗磁性越强。

  师(有些惊讶):你们的这个猜想的确与众不同,坦率地讲,我也说不清楚铁芯的粗细是否对电磁铁的磁性有影响。给的器材里2枚大铁钉也是一般粗,不过,课后我们一起来研究。谢谢你们,能提出这么好的猜想来,让老师也大开眼界。

  评:教师真实地在学生面前暴露自己的无知(甚至有意识地表现自己的无知),与学生一起探讨问题,使学生去除对教师的神秘感和权威感,主动承担探究的责任。

  2.方案。

  电流、匝数都影响电磁铁的磁性,各组讨论,解决以下问题:

  (1)采取何种步骤?(A.保持匝数不变,磁性与电流的关系;B.保持电流不变,磁性与匝数的关系。)

  (2)用什么方法来反映电磁铁磁性的强弱?(用吸引铁屑的多少,用吸引大头针的多少,用弹簧秤的方法。)

  (3)用什么方法来改变通过电磁铁的电流?(增减电池个数;或者用滑动变阻器。)

  在研究“保持电流不变,磁性与匝数的关系”实验中,甲组依照这样一个方案进行探索(如图)。我们把它贴在黑板上,让大家展开讨论。

  甲组解释说:将两个电磁铁分别接在相同的两节干电池上,通过它们的电流是相同的,就可以研究“保持电流不变,磁性与匝数的关系”。

  制作

  1的漆包线做成50匝的电磁铁,1.2漆包线做成的80匝的电磁铁

  设计

  分别将两个电磁铁接在同一个电源泉上,设计简单、思路明朗

  记录

  线圈的匝数(匝)

  50

  80

  吸引的图钉(个)

  5

  9

  结论

  “电流一定时,匝数越多电磁铁的磁性就越强”

  师:同学们来评价他们的方案。

  生甲:这个方案步骤简单,操作方便。

  生乙:这个方案不可行。甲组认为电磁铁两端的电压相同,电流就相同,事实上这两个电磁铁的电阻是不同的(漆包线分别为1和1.2)。如果采用这个方案,结果是不可信

  的。

  师:乙生的评价很中肯。同学们要在讨论中尝试评估他人的方案,有从评估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从而改进探究方案。

  评:“探究?合作?发展”的新理念在这里撒下了种子。

  3.收集实验数据(略)。

  各个组在经历和15分钟的探索后,得出“磁铁通电时有磁性,断电时无磁性;通过电磁铁的电流越大,磁铁的磁性越强;电磁铁线圈的匝数越多,磁性越强”的结论。可以看 出,同学们还有很多想法渴望得到交流。

  四、交流和评价

  师:在经历和体验了快乐的探究后,你有哪些收获?

  生甲:我知道了电磁铁的构造。

  生乙:我知道了怎样控制电磁铁的磁性大小。

  生丙:我又一次品尝到了运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问题的快乐。

  生丁:我们解决了一些问题,可又有了一些新发现,这让我很兴奋。(教师和学生都开心地笑了。)

  师:都有哪些新发现?

  生甲:我们发现用钢芯也可以吸起大头针,不同的是,断电后它仍然有磁性,这样反而不方便。

  生乙:我们用铝筒代替铁钉,发现它不能吸起大头针,说明电磁铁只能用铁芯来做。关于这一点,我相信认识得最深刻的只有我们组。(生笑)

  师:为什么?

  生乙:听来的容易忘,看来的记不住,只有动手做才能学得会。(掌声一片。)

  师:说的好。我们都要将这种“动手实践、亲历体验”的学*方法发扬光大。

  生丙:老师,我还有一些不明白的问题。

  师:请告诉同学们。

  生丙:滑动变阻器是不是电磁铁?

  话音刚落,学生们就开始争论,有说是的,有说不是的。

  师:“听来的容易忘,看来的记不住,只有动手做才能学得会”,你们去研究吧。(生会意地点点头。)

  于是大家观察探究,首先看到线圈内部是瓷的,然后撒一些细铁屑发现它没有被变阻器的线圈所吸引,就这些现象大家讨论后有以下几种看法。

  生甲:变阻器不是电磁铁,因为它内部不是铁心而是瓷心。

  生乙:电流通过它只有热效应,不会有磁效应。

  生丙:不对!电流周围肯定存在磁场,它会不会采用特殊绕法,使磁性正好抵消,所以它对外不显磁性。

  师(非常激动):同学们的研究和推理极具想象力,你们的创新能力让老师钦佩!尽管我们还不知道它究竟是怎么回事,可这种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会使我们终身受益 。

  评: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们自己去讨论: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这里没有标准的答案,但会留下合作探索的足迹。

  五、从物理走向社会

  再看录像,听听无锡钢铁总公司废钢分公司技术员介绍有关电磁铁的一些数据。例如,电磁铁的工作电流为300A,能吸起3t的废铁等等。

  课后要求学生了解电磁铁的种类以及工作环境,写一篇调查报告“电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

《电磁铁》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能量》第二课。学生已经在上一课通过实验认识了电可以产生磁,经历了用通电线圈做电生磁实验,这为理解电磁铁的原理打下基础;本课将引导学生对电磁铁这一电生磁的最直接应用装置,开展两个方面的研究——制作电磁铁与研究铁钉电磁铁的南北极。

  设计说明

  本设计主要有两大特色:一是从能量单元整体出发,从了解学生前概念作为起点,以建构新的科学概念为导向,引领学生展开探究活动,强化了逻辑思维训练,注重了实证意识培养,充分体现了小学科学课的特点,促进课堂实效的提升。二是教师的预设充分、灵活多样,不少活动准备了两套教学预案,便于根据学情选择最佳的教学策略;同时在设计、制作、测试、记录、交流、分析等一系列探究环节,突显了追求细节却又引而不发的教学指导,给学生留下独立思考、质疑的空间;巧妙借助一些关键词、问题、记录表、板书等,诱发学生产生新思想,发现新问题,生成新探究,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基本性质;

  2.改变电池的正负极接法或改变线圈绕线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过程与方法:

  1.制作铁钉电磁铁。

  2.做研究电磁铁的南北极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认真细致、合作进行研究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制作电磁铁与研究铁钉电磁铁的南北极

  难点:电磁铁南北极与哪些因素有关猜想的建立与研究方法设计

  课前准备

  1.分组器材:回形针2~3个、1m长细绝缘导线1根、指南针1只、大铁钉1只、电池(电池盒)1只、开关1只、连接用导线1根、砂纸1、实验记录单3

  2.教师准备:学生实验器材1套、电磁铁贴画1、视频展示仪、多媒体课件(两种线圈的绕法示意图、检测题、活动背景音乐等)

  过程预设

  一、师生会话,导入新课

  1.师生会话:通过上一课的研究,我们发现了电与磁之间有怎样的联系?你可知道,根据这个发现,科学家发明了什么东西吗?——根据回答板书课题:电磁铁

  2.讲述:同学们,愿意和老师一起来围绕电磁铁展开一系列的研究吗?

  [设计意图:从科学发现到科学发明,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究结果与科学知识的价值,发展学生开展科学探究的兴趣。同时,了解学生的前概念,便于调整教学预设。]

  二、先制后试,探究本性

  (一)指导绕线圈

  1.引发独立探究制作方法:

  预设方案一:

  师生会话:那么电磁铁是怎么制作的呢?请知道的同学来介绍一下!

  预设方案二:我们准备怎么来制作电磁铁呢,先请大家研究一下课本P50页上的图文资料。

  2.汇报制作方法:着重解决(1)需要哪些材料?(2)制作方法、步骤是怎样的?

  3.进行细节指导,完善制作方案:为了让我们制作出高品质的电磁铁,我们在制作过程中,还要注意些哪些细节呢?

  引导问题预设:绕导线时要注意什么(如绕线的两种方向、准备绕多少圈等)?

  怎样处理导线两头等(如何固定?)

  解决策略预设:通过师生会话、教师或个别学生的示范,掌握制作技巧

  4.小组合作制作铁钉电磁铁

  (1)师生会话:指导实验记录(课件展示记录表),明确实验要求、纪律等。

  (2)学生取出器材,分组制作;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3)展评与小结:在检查、评价制作质量后指出“像这样由线圈和铁芯组成的装置叫电磁铁”。

  (二)测试铁钉电磁铁

  1.师生会话:如何怎么知道自己制作的电磁铁是否具有磁性?

  2.指导测试操作要领:如,明确分工、仔细观察、记录实验现象,以及实验成功后及时断开电流等注意事项。

  3.小组合作,完成测试后展示交流:重点引导学生借助实验记录表,描述实验过程,试分析观察到的现象:

  (在组织交流时,若有个别组发现磁化现象,教师则可先追问学生是否是多次实验后结果?或者重新再试一次;在此基础上教师应作适当补充解释。此外本实验用回形针尽量是新购的,同轨班较多时,教师的课前准备尤要留意这一点)

  4.综合各组实验现象,由学生归纳出结论(师课件揭示):

  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基本性质。

  [设计意图:从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出发,导入电磁铁的设计与制作活动,以及本环节中多种引导问题与对策的预设,均有助于正确定位学*起点,提升活动实效性;从本课开始学生将连着3课围绕着电磁铁展开研究,制作一个高品质的电磁铁有其现实意义,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明确制作具体注意事项等环节,凸显了细节指导,突出了本课教学重点;而引导学生在动手前关注到绕线的两种方向、准备绕多少圈等制作事项,又为引发后继阶段的探究作了铺垫。此外,本环节所设计的思考、交流、质疑、分析与解释、评价等系列活动中,均重视了对学生科学思维的启导,力求让学生形成自己的思想。而对有可能出现的磁化现象也作出了预案,意在引导学生尊重实验数据,培养求实精神,以及学会分析实验结果,反思实验失败原因。]

  三、探究铁钉电磁铁的南北极

  (一)探究电磁铁是否有南北极

  1.师生会话:刚才通过研究知道了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这一基本性质,那么电磁铁还会有哪些性质呢?先请大家推测一下,并说说你的理由。

  2.学生思考、猜测。(预设:铁钉电磁铁也有南北极)

  3.引导设计验证方案:下面我们就来研究电磁铁是否也有两个磁极,那怎样检测电磁铁有没有南北极呢?先请大家根据提示语设计一个方案。(课件出示设计提示语)

  ——方法:

  器材:

  操作步骤:

  4.学生先独立思考后交流

  5.优选实验方案,指导操作要领:同学们想到了多种方法,其中用指南针测试确实是最简便的一种——利用多媒体提示:

  ⑴分别用电磁铁的钉尖和钉尾靠*指南针;

  ⑵仔细观察出现的实验现象;

  ⑶根据实验现象判断钉尖和钉尾分别是什么极;

  ⑷各组派代表将实验结论填写在黑板上的贴画两边。

  ()极()极

  ()极()极

  ……

  6.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7.汇报整理实验现象:

  从小组实验结果中,大家发现了什么?(电磁铁是否有磁极?各小组电磁铁的磁极位置一样吗?)

  [设计意图:当推测电磁铁还会有哪些性质时,学生肯定会有多种想法,为此通过说出其理由,力图使学生在头脑中将电磁铁与磁铁性质之间建立对接;在设计验证方案环节,只用了三句话,巧妙将学生思维引向研究目标上;采用板贴画与各组实验小组代表上来填写实验结果的形式,既符合各小组实验用时有先有后的实际,又完成了对各组实验所获资料的整理。分析结果时,学生就非常清楚地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顺利推进了科学探究进程,有效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探究电磁铁南北极与哪些因素有关

  1.引导学生提出假设——

  预设方案一:

  (1)对比观察:比较钉尖磁极不一样的两个小组的电磁铁装置(可利用视频展示仪),找出两者之间的差异。

  (2)交流观察到的差异处,然后作出推测:电磁铁南北极与哪些因素有关。

  预设方案二:

  (1)回忆一下电磁铁制作过程,你觉得如果改变哪些地方做法,就有可能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2)先组内讨论后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预设两种引导现象分析方案,让教师能更灵活地视班级实际、学生能力状况来选用最贴*学生最*发展区的引导方法。]

  2.根据学生意见,教师随机板书:

  电池正负极接法?

  线圈缠绕方向?

  3.师生会话:那么如何来验证你们的猜想呢?

  4.学生交流、教师结合课件逐步展示实验记录单,进一步引导学生完善方案,明确实验操作注意事项(需强调只能改变一个因素,其它条件不能改变):

  [实验1]改变电池正负极接法,会改变电磁铁的磁极吗?

  [实验2]改变电磁铁线圈绕线的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磁极吗?

  5.根据课堂教学实际情况,灵活采取两个实验全做,或选其中之一进行分组实验,并记录下实验现象与结论,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6.整理实验器材,作好交流准备:在实验即将结束时播放一小段轻松音乐,组织学生整理好实验器材,并推派代表到讲台前准备汇报。

  7.利用视频展示仪汇报各组实验结果

  8.学生归纳出实验结论,教师完成如下板书,明晰科学概念:

  电池正负极接法

  改变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线圈绕线方向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多媒体课件与实验记录表等手段,突显了实验操作要领;2张实验记录表的运用,既引导学生完善方案,又便于借视频展示仪来汇报、分析与归纳实验结果;而让学生在轻松的音乐声中整理实验器材,实现注意力的转换,提升探究后继阶段交流环节的有效性,也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整理实验器材*惯。]

  四、总结评价、反馈检测

  1.成果发布会:邀请学生上台介绍本节课的研究成果——今天这节课上,我们获得了哪些研究成果?

  2.反馈检测:(多媒体课件出示)

  (1)线圈和铁芯组成的装置叫,它具有接同电流后产生,断开电流后消失的基本性质。

  (2)改变或改变都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设计意图:本环节借助成果发布会和反馈检测,既发挥了评价的激励作用,又进一步明晰本课所要求形成的两条科学概念。]

《电磁铁》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电磁铁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很广,让每个学生掌握、理解电磁铁很重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本节课主要内容有:认识电磁现象、制作电磁铁、认识电磁铁构造、设计电磁铁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系的实验方案及验证实验。课标与本课相关内容有

  一、科学探究

  能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并能选择合适自己探究的问题;

  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会设计简单的实验记录单;

  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的过程和结果。

  二、科学知识

  知道电能产生磁,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大小的因素,了解电磁铁的应用;

  认识不同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

  三、情感态度

  能参与中长期的科学探究活动;

  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教学重点:

  认识电磁铁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制作电磁铁,探究电磁铁南北极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准备

  电池、铁钉、铁架台、带绝缘皮的导线、回形针

  一、生自制电磁铁

  普通的铁钉现在有磁性吗?试过了吗?能吸起大头针吗?——不能。

  加一种材料,导线,沿着同一个方向绕圈,绕了几圈?没注意吧。导线的两端适当露出。现在铁钉会有磁性吗?去试一试。再试,多试几次,有吗?再加一种材料,电池,你会怎么做?导线接在两边,接在电池的两极上。先准备好,再接通,吸起了几个?——7个。

  像这样的装置有专门的名字:叫电磁铁。教师板书:铁芯+线圈,现在电磁铁有磁性吗?要通电。谁愿意上台来试试?怎么做?把导线接到电池的两段,这个电磁铁很耗电,我们来合作一下,一二三,开始。吸出了回形针。

  学生实验

  实验交流(断开电源后,发现电磁铁还有磁性。处理方法:把钉尖放地上甩几次。)

  二、电磁铁的南北极

  师:我们发现电磁铁通电时有磁性,老师手中的磁铁也有磁性。它们有什么不同点呢?

  生:电磁铁需要通电才会有磁性,磁铁不需要通电。

  师: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

  生:它们都有磁性,都有南北极。

  师:都有南北级吗?(如果学生没有提出,老师导入磁铁有南北极,再提问:那么电磁铁也有南北极吗?)

  生(部分1):有

  师:确定吗?(生1:确定师:你觉得可以怎么证明呢?生2:不确定师:我们可以用实验来证明不是吗?)

  生(部分2):没有

  师:那就让我们先做试验,确定是不是真的没有?

  师:我们一起来证明电磁铁有南北极(电磁铁没有南北极,学生发言,老师补充)

  发材料:指南针(确定学生手中指南针的红色和白色分别指示的方向)

  师:电磁铁有南北极吗?

  生:有

  师:你是怎么发现的?

  生:我用针尖靠*指南针时,指针有跳动(指针有偏转)

  师:指针跳动能说明电磁铁有南北极吗?

  生:不能

  师:看到怎样的现象才能说明电磁铁有南北极呢?

  生:同极排斥,异极相吸。

  师:你的钉尖与哪个磁极相吸?与哪个磁极相斥?

  师:大家都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那你的现象是怎么样的呢?

  生:针尖靠*指南针的时候,吸引住指南针的南极,说明针尖是北极;用另一端靠*指南针时,吸引住指南针的北极,说明是南极。

  师:(另外几组)你们组的钉尖是什么极?那钉头又是什么极?

  生:我的.不是北极,我们的是南极。

  师:各组钉尖的磁极一样吗?

  师:为什么你们的会不一样呢?是什么因素造成的呢?

  生:电池连接方向。

  师:你准备怎么研究?

  学生表述研究过程。

  师:电磁铁的南北极还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生:线圈的缠绕方向。

  师:我们下节课再研究。

  小结

  说明被线圈缠绕的铁钉,通电后被磁化。同时电磁铁也有南北极,电磁铁的南北极与电池的连接方法有关。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最简单的方法是改变电池的连接方法。

  课外延伸

  由于电磁铁通电时产生磁性,断电后磁性消失,而且磁性大小可以控制,因此,电磁铁在工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中都有广泛应用。请大家想想我们身边哪些地方用到了电磁铁。出磁悬浮列车、电铃等都利用电磁铁原理。)


《电磁铁》教学设计实用五篇(扩展2)

——《电磁铁》教学设计 (菁华3篇)

《电磁铁》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能量》第二课。学生已经在上一课通过实验认识了电可以产生磁,经历了用通电线圈做电生磁实验,这为理解电磁铁的原理打下基础;本课将引导学生对电磁铁这一电生磁的最直接应用装置,开展两个方面的研究——制作电磁铁与研究铁钉电磁铁的南北极。

  设计说明

  本设计主要有两大特色:一是从能量单元整体出发,从了解学生前概念作为起点,以建构新的科学概念为导向,引领学生展开探究活动,强化了逻辑思维训练,注重了实证意识培养,充分体现了小学科学课的特点,促进课堂实效的提升。二是教师的预设充分、灵活多样,不少活动准备了两套教学预案,便于根据学情选择最佳的教学策略;同时在设计、制作、测试、记录、交流、分析等一系列探究环节,突显了追求细节却又引而不发的教学指导,给学生留下独立思考、质疑的空间;巧妙借助一些关键词、问题、记录表、板书等,诱发学生产生新思想,发现新问题,生成新探究,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基本性质;

  2.改变电池的正负极接法或改变线圈绕线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过程与方法:

  1.制作铁钉电磁铁。

  2.做研究电磁铁的南北极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认真细致、合作进行研究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制作电磁铁与研究铁钉电磁铁的南北极

  难点:电磁铁南北极与哪些因素有关猜想的建立与研究方法设计

  课前准备

  1.分组器材:回形针2~3个、1m长细绝缘导线1根、指南针1只、大铁钉1只、电池(电池盒)1只、开关1只、连接用导线1根、砂纸1、实验记录单3

  2.教师准备:学生实验器材1套、电磁铁贴画1、视频展示仪、多媒体课件(两种线圈的绕法示意图、检测题、活动背景音乐等)

  过程预设

  一、师生会话,导入新课

  1.师生会话:通过上一课的研究,我们发现了电与磁之间有怎样的联系?你可知道,根据这个发现,科学家发明了什么东西吗?——根据回答板书课题:电磁铁

  2.讲述:同学们,愿意和老师一起来围绕电磁铁展开一系列的研究吗?

  [设计意图:从科学发现到科学发明,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究结果与科学知识的价值,发展学生开展科学探究的兴趣。同时,了解学生的前概念,便于调整教学预设。]

  二、先制后试,探究本性

  (一)指导绕线圈

  1.引发独立探究制作方法:

  预设方案一:

  师生会话:那么电磁铁是怎么制作的呢?请知道的同学来介绍一下!

  预设方案二:我们准备怎么来制作电磁铁呢,先请大家研究一下课本P50页上的图文资料。

  2.汇报制作方法:着重解决(1)需要哪些材料?(2)制作方法、步骤是怎样的?

  3.进行细节指导,完善制作方案:为了让我们制作出高品质的电磁铁,我们在制作过程中,还要注意些哪些细节呢?

  引导问题预设:绕导线时要注意什么(如绕线的两种方向、准备绕多少圈等)?

  怎样处理导线两头等(如何固定?)

  解决策略预设:通过师生会话、教师或个别学生的示范,掌握制作技巧

  4.小组合作制作铁钉电磁铁

  (1)师生会话:指导实验记录(课件展示记录表),明确实验要求、纪律等。

  (2)学生取出器材,分组制作;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3)展评与小结:在检查、评价制作质量后指出“像这样由线圈和铁芯组成的装置叫电磁铁”。

  (二)测试铁钉电磁铁

  1.师生会话:如何怎么知道自己制作的电磁铁是否具有磁性?

  2.指导测试操作要领:如,明确分工、仔细观察、记录实验现象,以及实验成功后及时断开电流等注意事项。

  3.小组合作,完成测试后展示交流:重点引导学生借助实验记录表,描述实验过程,试分析观察到的现象:

  (在组织交流时,若有个别组发现磁化现象,教师则可先追问学生是否是多次实验后结果?或者重新再试一次;在此基础上教师应作适当补充解释。此外本实验用回形针尽量是新购的,同轨班较多时,教师的课前准备尤要留意这一点)

  4.综合各组实验现象,由学生归纳出结论(师课件揭示):

  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基本性质。

  [设计意图:从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出发,导入电磁铁的设计与制作活动,以及本环节中多种引导问题与对策的预设,均有助于正确定位学*起点,提升活动实效性;从本课开始学生将连着3课围绕着电磁铁展开研究,制作一个高品质的电磁铁有其现实意义,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明确制作具体注意事项等环节,凸显了细节指导,突出了本课教学重点;而引导学生在动手前关注到绕线的两种方向、准备绕多少圈等制作事项,又为引发后继阶段的探究作了铺垫。此外,本环节所设计的思考、交流、质疑、分析与解释、评价等系列活动中,均重视了对学生科学思维的启导,力求让学生形成自己的思想。而对有可能出现的磁化现象也作出了预案,意在引导学生尊重实验数据,培养求实精神,以及学会分析实验结果,反思实验失败原因。]

  三、探究铁钉电磁铁的南北极

  (一)探究电磁铁是否有南北极

  1.师生会话:刚才通过研究知道了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这一基本性质,那么电磁铁还会有哪些性质呢?先请大家推测一下,并说说你的理由。

  2.学生思考、猜测。(预设:铁钉电磁铁也有南北极)

  3.引导设计验证方案:下面我们就来研究电磁铁是否也有两个磁极,那怎样检测电磁铁有没有南北极呢?先请大家根据提示语设计一个方案。(课件出示设计提示语)

  ——方法:

  器材:

  操作步骤:

  4.学生先独立思考后交流

  5.优选实验方案,指导操作要领:同学们想到了多种方法,其中用指南针测试确实是最简便的一种——利用多媒体提示:

  ⑴分别用电磁铁的钉尖和钉尾靠*指南针;

  ⑵仔细观察出现的实验现象;

  ⑶根据实验现象判断钉尖和钉尾分别是什么极;

  ⑷各组派代表将实验结论填写在黑板上的贴画两边。

  ()极()极

  ()极()极

  ……

  6.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7.汇报整理实验现象:

  从小组实验结果中,大家发现了什么?(电磁铁是否有磁极?各小组电磁铁的磁极位置一样吗?)

  [设计意图:当推测电磁铁还会有哪些性质时,学生肯定会有多种想法,为此通过说出其理由,力图使学生在头脑中将电磁铁与磁铁性质之间建立对接;在设计验证方案环节,只用了三句话,巧妙将学生思维引向研究目标上;采用板贴画与各组实验小组代表上来填写实验结果的形式,既符合各小组实验用时有先有后的实际,又完成了对各组实验所获资料的整理。分析结果时,学生就非常清楚地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顺利推进了科学探究进程,有效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探究电磁铁南北极与哪些因素有关

  1.引导学生提出假设——

  预设方案一:

  (1)对比观察:比较钉尖磁极不一样的两个小组的电磁铁装置(可利用视频展示仪),找出两者之间的差异。

  (2)交流观察到的差异处,然后作出推测:电磁铁南北极与哪些因素有关。

  预设方案二:

  (1)回忆一下电磁铁制作过程,你觉得如果改变哪些地方做法,就有可能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2)先组内讨论后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预设两种引导现象分析方案,让教师能更灵活地视班级实际、学生能力状况来选用最贴*学生最*发展区的引导方法。]

  2.根据学生意见,教师随机板书:

  电池正负极接法?

  线圈缠绕方向?

  3.师生会话:那么如何来验证你们的猜想呢?

  4.学生交流、教师结合课件逐步展示实验记录单,进一步引导学生完善方案,明确实验操作注意事项(需强调只能改变一个因素,其它条件不能改变):

  [实验1]改变电池正负极接法,会改变电磁铁的磁极吗?

  [实验2]改变电磁铁线圈绕线的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磁极吗?

  5.根据课堂教学实际情况,灵活采取两个实验全做,或选其中之一进行分组实验,并记录下实验现象与结论,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6.整理实验器材,作好交流准备:在实验即将结束时播放一小段轻松音乐,组织学生整理好实验器材,并推派代表到讲台前准备汇报。

  7.利用视频展示仪汇报各组实验结果

  8.学生归纳出实验结论,教师完成如下板书,明晰科学概念:

  电池正负极接法

  改变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线圈绕线方向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多媒体课件与实验记录表等手段,突显了实验操作要领;2张实验记录表的运用,既引导学生完善方案,又便于借视频展示仪来汇报、分析与归纳实验结果;而让学生在轻松的音乐声中整理实验器材,实现注意力的转换,提升探究后继阶段交流环节的有效性,也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整理实验器材*惯。]

  四、总结评价、反馈检测

  1.成果发布会:邀请学生上台介绍本节课的研究成果——今天这节课上,我们获得了哪些研究成果?

  2.反馈检测:(多媒体课件出示)

  (1)线圈和铁芯组成的装置叫,它具有接同电流后产生,断开电流后消失的基本性质。

  (2)改变或改变都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设计意图:本环节借助成果发布会和反馈检测,既发挥了评价的激励作用,又进一步明晰本课所要求形成的两条科学概念。]

《电磁铁》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归纳概括电磁铁与条形磁铁的异同。

  自制简易蜂鸣器,并探究其工作原理。

  用查阅资料的方式,更多地了解电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

  综合运用所学电磁铁的知识,设计自己感兴趣的电磁铁工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用学到的关于电磁铁的知识解决自制蜂鸣器中存在的问题。

  意识到电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多。

  科学知识

  知道电磁铁与条形磁铁的异同。

  知道电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利用的是电磁铁磁性的有无、磁力大小可以控制的特性。

  【教学重、难点】

  了解电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探究其工作原理。

  【教学准备】

  制作蜂鸣器的材料,电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影像资料或图片资料,废旧电铃、电话听筒、玩具车马达等。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通过前面的学*我们已经知道了电能生磁,利用这一发现,可以制作电磁铁;了解了电磁铁的一些基本性质。那么电磁铁的发明有什么意义呢?今天我们就来学*生活中的电磁铁。(板书课题)

  二、新授

  (一)比较电磁铁与条形磁铁

  1、电磁铁与实验用的条形磁铁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每组选定一名记录员,记录讨论发言的情况。

  2、各组整理讨论结果,填写电磁铁与条形磁铁的异同记录表。

  3、汇报交流:

  请一到两个小组汇报整理的情况,其他同学补充发言。

  共同梳理,形成共识:

  项目

  磁铁

  电磁铁

  不同点

  磁性永久

  通电有磁,断电无磁

  南北极位置不可以改变

  磁极可以改变

  磁力大小不变

  磁力大小可以改变

  使用简单

  使用较麻烦

  没线圈

  有线圈

  相同点

  都有磁性

  都有南北极

  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二)电磁铁在生活中的运用

  1、提问:电磁铁有哪些特性?利用这些特点,电磁铁能应用于哪些方面?

  2、视频介绍

  ⑴、谈话:因为电磁铁通电时有磁性,切断电流后磁性消失的性质,电磁铁被广泛应用到生活中。电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下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

  ⑵、播放视频,介绍电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

  3、观察分析:

  ⑴、老师这里还有一些小电动机,一个电铃,一个电话听筒……你能找出它哪个地方用到了电磁铁吗?

  ⑵、学生分小组观察。

  3、生产、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电磁铁呢?(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然后布置学生课后继续观察。)

  (三)自制蜂鸣器,探究其原理

  1、这些电磁铁工具是怎样工作的呢?下面我们就来自制一个蜂鸣器吧。

  2、请同学们利用桌上的实验器材,依照教材提供的示意图,组装蜂鸣器。组装时请注意安全,防止图钉等物件伤到手。

  3、学生接通电路,让蜂鸣器开始工作,仔细观察电磁铁是怎样工作的。

  4、你看到什么实验现象?

  5、全班交流:蜂鸣器发声时塑料片振动的原因是什么呢?

  (当接通电路时,电磁铁产生磁性,塑料弹片上的铁片被钉帽吸引,这时,塑料弹片上的触点与导线的连接断开,电磁铁磁性消失,塑料弹片弹回,当触点重新与导线连接时,塑料弹片上的铁片再次被电磁铁的钉帽吸引,就这样,塑料弹片因电磁铁磁性的有无,而产生振动发出声音。)

  6、你们刚才的实验遇到了什么问题吗?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提这个问题是想共同检查解决蜂鸣器中塑料片没有振动或振动幅度很小的问题。)

  7、学生再实验一次,有问题的小组想办法解决问题。

  三、拓展运用:设计电磁铁工具

  1、刚才制作了蜂鸣器,了解了它是怎样利用电磁铁工作的。我们身边还有这么多的电磁铁工具,它们有什么利弊呢?请选择你感兴趣的电磁铁工具,认真分析,提出你的改进意见,然后将你的设计图画在14面的空格中。

  2、学生独立分析设计。

  3、交流评价学生的设计,鼓励课后完成制作。

《电磁铁》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定性地了解电磁铁的构成和影响电磁铁磁性大小的因素。

  2、知道电能产生磁,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大小的因素,了解电磁铁的应用。

  教学重点

  由学生对通电后小电机为什么转动的强烈兴趣引人,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提问、猜想与验证发现通电线圈具有磁性,进而认识电磁铁,研究电磁铁。

  教学过程

  1、学生交流对小电机已有的了解。小电机是电动玩具的主要动力装置,谁能说一下你对小电机有多少了解。

  看来有些同学已经对小电机有了一些了解,知道电池装反了,电机会倒转,小电机里面有磁铁。

  2、观察小电机的内部结构,提出问题,进行研究。

  (1)、想探究一下小电机通电后为什么会转吗?让我们打开小电机看看里面的结构吧。打开小电机要注意以下几点:

  A、小电机的拆装难度比较大,很容易拆坏,最好使用无法修好的玩具中的小电机。

  B、小电机的后盖和外壳的连接处要用最小的*口螺丝刀撬开,螺丝刀口比较尖锐,要注意安全。

  C、拆装时要仔细观察后盖和外壳的安装位置,以便安装时水会装反。

  D、小电机里面有钢丝卡件取出时用钳子夹紧,注意不要让它弹出丢失。

  (2)、谁能说一下小电机里面有什么构造?对小电机里面的构造谁发现有什么问题?(学生可能产生的问题有:小电机里面的磁铁起什么作用?小电机里面的电线为什么要绕成一圈一圈的?小电机里面为什么绕成三组?小电机里面为什么要用磁铁?)

  (3)、同学们的问题有很多,但其中基本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小电机里面的电线为什么要绕成一圈一圈的?”“和小电机里面为什么要用磁铁?”这两个问题上,关于这两个问题请各组同学讨论一下,作出自己的猜想。然后利用材料超市里的材料进行研究。

  (4)、学生汇报。学生汇报后教师小结:通过探究大家发现,线圈通电后像磁铁一样有了磁性,如果在线圈中间加有铁芯,磁性就会更强。它的磁性是因为通电产生的,所以我们把这种中间插有铁芯的线圈叫做电磁铁。


《电磁铁》教学设计实用五篇(扩展3)

——电磁铁教学设计范文五份

  电磁铁教学设计 1

  教学内容

  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能量》第二课。学生已经在上一课通过实验认识了电可以产生磁,经历了用通电线圈做电生磁实验,这为理解电磁铁的原理打下基础;本课将引导学生对电磁铁这一电生磁的最直接应用装置,开展两个方面的研究——制作电磁铁与研究铁钉电磁铁的南北极。

  设计说明

  本设计主要有两大特色:一是从能量单元整体出发,从了解学生前概念作为起点,以建构新的科学概念为导向,引领学生展开探究活动,强化了逻辑思维训练,注重了实证意识培养,充分体现了小学科学课的特点,促进课堂实效的提升。二是教师的预设充分、灵活多样,不少活动准备了两套教学预案,便于根据学情选择最佳的教学策略;同时在设计、制作、测试、记录、交流、分析等一系列探究环节,突显了追求细节却又引而不发的教学指导,给学生留下独立思考、质疑的空间;巧妙借助一些关键词、问题、记录表、板书等,诱发学生产生新思想,发现新问题,生成新探究,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基本性质;

  2.改变电池的正负极接法或改变线圈绕线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过程与方法:

  1.制作铁钉电磁铁。

  2.做研究电磁铁的南北极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认真细致、合作进行研究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制作电磁铁与研究铁钉电磁铁的南北极

  难点:电磁铁南北极与哪些因素有关猜想的建立与研究方法设计

  课前准备

  1.分组器材:回形针2~3个、1m长细绝缘导线1根、指南针1只、大铁钉1只、电池(电池盒)1只、开关1只、连接用导线1根、砂纸1、实验记录单3

  2.教师准备:学生实验器材1套、电磁铁贴画1、视频展示仪、多媒体课件(两种线圈的绕法示意图、检测题、活动背景音乐等)

  过程预设

  一、师生会话,导入新课

  1.师生会话:通过上一课的研究,我们发现了电与磁之间有怎样的联系?你可知道,根据这个发现,科学家发明了什么东西吗?——根据回答板书课题: 2.电磁铁

  2.讲述:同学们,愿意和老师一起来围绕电磁铁展开一系列的研究吗?

  [设计意图:从科学发现到科学发明,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究结果与科学知识的价值,发展学生开展科学探究的兴趣。同时,了解学生的前概念,便于调整教学预设。]

  二、先制后试,探究本性

  (一)指导绕线圈

  1.引发独立探究制作方法:

  预设方案一:

  师生会话:那么电磁铁是怎么制作的呢?请知道的同学来介绍一下!

  预设方案二:我们准备怎么来制作电磁铁呢,先请大家研究一下课本P50页上的图文资料。

  2.汇报制作方法:着重解决(1)需要哪些材料? (2)制作方法、步骤是怎样的?

  3.进行细节指导,完善制作方案:为了让我们制作出高品质的电磁铁,我们在制作过程中,还要注意些哪些细节呢?

  引导问题预设:绕导线时要注意什么(如绕线的两种方向、准备绕多少圈等)?

  怎样处理导线两头等(如何固定?)

  解决策略预设:通过师生会话、教师或个别学生的示范,掌握制作技巧

  4.小组合作制作铁钉电磁铁

  (1)师生会话:指导实验记录(课件展示记录表),明确实验要求、纪律等。

  (2)学生取出器材,分组制作;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3)展评与小结:在检查、评价制作质量后指出“像这样由线圈和铁芯组成的装置叫电磁铁”。

  (二)测试铁钉电磁铁

  1.师生会话:如何怎么知道自己制作的电磁铁是否具有磁性?

  2.指导测试操作要领:如,明确分工、仔细观察、记录实验现象,以及实验成功后及时断开电流等注意事项。

  3.小组合作,完成测试后展示交流:重点引导学生借助实验记录表,描述实验过程,试分析观察到的现象:

  (在组织交流时,若有个别组发现磁化现象,教师则可先追问学生是否是多次实验后结果?或者重新再试一次;在此基础上教师应作适当补充解释。此外本实验用回形针尽量是新购的,同轨班较多时,教师的课前准备尤要留意这一点)

  4.综合各组实验现象,由学生归纳出结论(师课件揭示):

  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基本性质。

  [设计意图:从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出发,导入电磁铁的设计与制作活动,以及本环节中多种引导问题与对策的预设,均有助于正确定位学*起点,提升活动实效性;从本课开始学生将连着3课围绕着电磁铁展开研究,制作一个高品质的电磁铁有其现实意义,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明确制作具体注意事项等环节,凸显了细节指导,突出了本课教学重点;而引导学生在动手前关注到绕线的两种方向、准备绕多少圈等制作事项,又为引发后继阶段的探究作了铺垫。此外,本环节所设计的思考、交流、质疑、分析与解释、评价等系列活动中,均重视了对学生科学思维的启导,力求让学生形成自己的思想。而对有可能出现的磁化现象也作出了预案,意在引导学生尊重实验数据,培养求实精神,以及学会分析实验结果,反思实验失败原因。]

  三、探究铁钉电磁铁的南北极

  (一)探究电磁铁是否有南北极

  1.师生会话:刚才通过研究知道了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这一基本性质,那么电磁铁还会有哪些性质呢?先请大家推测一下,并说说你的理由。

  2.学生思考、猜测。(预设:铁钉电磁铁也有南北极)

  3.引导设计验证方案:下面我们就来研究电磁铁是否也有两个磁极,那怎样检测电磁铁有没有南北极呢?先请大家根据提示语设计一个方案。(课件出示设计提示语)

  ——方法:

  器材:

  操作步骤:

  4.学生先独立思考后交流

  5.优选实验方案,指导操作要领:同学们想到了多种方法,其中用指南针测试确实是最简便的一种——利用多媒体提示:

  ⑴ 分别用电磁铁的钉尖和钉尾靠*指南针;

  ⑵ 仔细观察出现的实验现象;

  ⑶ 根据实验现象判断钉尖和钉尾分别是什么极;

  ⑷ 各组派代表将实验结论填写在黑板上的贴画两边。

  ( )极 ( )极

  ( )极 ( )极

  ……

  6.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7.汇报整理实验现象:

  从小组实验结果中,大家发现了什么?(电磁铁是否有磁极?各小组电磁铁的磁极位置一样吗?)

  [设计意图:当推测电磁铁还会有哪些性质时,学生肯定会有多种想法,为此通过说出其理由,力图使学生在头脑中将电磁铁与磁铁性质之间建立对接;在设计验证方案环节,只用了三句话,巧妙将学生思维引向研究目标上;采用板贴画与各组实验小组代表上来填写实验结果的形式,既符合各小组实验用时有先有后的实际,又完成了对各组实验所获资料的整理。分析结果时,学生就非常清楚地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顺利推进了科学探究进程,有效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探究电磁铁南北极与哪些因素有关

  1.引导学生提出假设——

  预设方案一:

  (1)对比观察:比较钉尖磁极不一样的两个小组的电磁铁装置(可利用视频展示仪),找出两者之间的差异。

  (2)交流观察到的差异处,然后作出推测:电磁铁南北极与哪些因素有关。

  预设方案二:

  (1)回忆一下电磁铁制作过程,你觉得如果改变哪些地方做法,就有可能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2)先组内讨论后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预设两种引导现象分析方案,让教师能更灵活地视班级实际、学生能力状况来选用最贴*学生最*发展区的引导方法。]

  2.根据学生意见,教师随机板书:

  电池正负极接法?

  线圈缠绕方向 ?

  3.师生会话:那么如何来验证你们的猜想呢?

  4.学生交流、教师结合课件逐步展示实验记录单,进一步引导学生完善方案,明确实验操作注意事项(需强调只能改变一个因素,其它条件不能改变):

  [实验1]改变电池正负极接法,会改变电磁铁的磁极吗?

  [实验2]改变电磁铁线圈绕线的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磁极吗?

  5.根据课堂教学实际情况,灵活采取两个实验全做,或选其中之一进行分组实验,并记录下实验现象与结论,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6.整理实验器材,作好交流准备:在实验即将结束时播放一小段轻松音乐,组织学生整理好实验器材,并推派代表到讲台前准备汇报。

  7.利用视频展示仪汇报各组实验结果

  8.学生归纳出实验结论,教师完成如下板书,明晰科学概念:

  电池正负极接法

  改变 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线圈绕线方向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多媒体课件与实验记录表等手段,突显了实验操作要领; 2张实验记录表的运用,既引导学生完善方案,又便于借视频展示仪来汇报、分析与归纳实验结果;而让学生在轻松的音乐声中整理实验器材,实现注意力的转换,提升探究后继阶段交流环节的有效性,也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整理实验器材*惯。]

  四、总结评价、反馈检测

  1.成果发布会:邀请学生上台介绍本节课的研究成果——今天这节课上,我们获得了哪些研究成果?

  2.反馈检测:(多媒体课件出示)

  (1)线圈和铁芯组成的装置叫 ,它具有接同电流后产生 ,断开电流后 消失的基本性质。

  (2)改变 或改变 都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设计意图:本环节借助成果发布会和反馈检测,既发挥了评价的激励作用,又进一步明晰本课所要求形成的两条科学概念。]

  电磁铁教学设计 2

  知识点名称:

  电磁铁及其特性

  知识点位置:

  六年年级(或第一册)

  第三组、第1~4课、第1~4课时

  教学对象

  六年级

  时间长度:

  5分钟

  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什么是电磁铁,电磁铁的制作及其特性。

  教学类型:讲授课互动型√练*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提出电磁铁及其特性的质疑,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探究:电磁铁及其特性(以学生角度,通过实验研究,得出结论)

  (1)制作电磁铁

  (2)研究电磁铁的性质:能吸铁,也有南北两极

  (3)研究增强电磁铁磁性的方法

  三、总结并提出课外探究方向

  设计理念与特色: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的亲自实验研究、示范解决教学的重难点,更利于学生接受。

  电磁铁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了解什么是电磁铁,学会制作电磁铁,认识影响电磁铁磁性的因素。

  2.过程和方法:经历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的因素的过程,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意识,养成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的精神,树立勇于有根据的怀疑、大胆想象的科学态度。

  教学器材

  干电池三节,大铁钉两枚,大钢钉一枚,铝筒一个,漆包线(1m和1.2m各一根),小刀一把,电流表一只,大头针适量,缝衣棉线若干,开关、滑动变阻器一只。教学重点:经历探究电磁铁磁性强弱的过程。教学难点:体会控制变量的方法。说教法和学法

  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改变了过去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本课堂上创设民主、*等、和谐、宽松的学*氛围,加强与学生的合作。因此本节课以实验为主,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学情分析

  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倡导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唤醒学生的学*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的精神。让学生在充分观察、思考后并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归纳、总结出说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学生已经做过多次实验,有一定的经验,但本实验不好做,效果不太明显。需要老师的引导。

  教学过程

  一、引入:从生活走向物理

  观看录像,画面上出现无锡钢铁总公司废钢分公司电磁铁搬运铁块的现场。看完的同学议一议,猜一猜。

  提出问题:你们已经看到了什么?

  知识改变命运

  精品文档你我共享

  学生回答:这是电磁铁

  提出问题:关于电磁铁,还想知道什么只是?学生回答:1.什么是电磁铁?我自己能不能做一个?

  2.电磁铁是怎样工作的?通过它的电流有多大?3:想知道电磁铁能吸住多重的东西。

  教师:同学们对这么多的问题感兴趣,很好。这节课希望同学们能解决一些问题,同时产生许多新的问题。

  二、制作电磁铁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知道什么叫电磁铁、怎样制作电磁铁。依照课本的指导,学生自主选择器材。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教师来回巡视,并提醒学生用小刀将两头的绝缘漆刮掉。。大约

  八、九分钟后,各组都制作完毕。

  学生成果展示:

  学生甲:用1m细漆包线在大铁钉上顺一个方向绕制60匝的线圈,再用棉线在漆包线表面缠绕一层,使漆包线不致松散,这样就制成了一个电磁铁。同样的方法,用1.2m细漆包线在另一大铁钉上绕了80匝制作了另一个电磁铁。

  学生乙:我们也制作了两个电磁铁,不同的是一个绕在铁钉上,另一个绕在钢制的水泥钉上。我们想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学生丙:我们做了三个电磁铁,除了跟甲一样外,我们还在铝筒上绕了一个60匝的电磁铁。

  三、实验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大小的因素

  1.猜想。

  提出问题:“电磁铁能吸住多重的东西”,也就是电磁铁的磁性大小。那么,电磁铁的磁性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关呢?各个小组讨论一下,然后把你们的观点告诉大家。

  甲组:跟通过漆包线的电流、它两端的电压以及漆包线的电阻有关。乙组:还应当与线圈的匝数多少有关。

  丙组:我们认为甲组的观点有些重复,根据欧姆定律,电压和电阻的共同作用就是电流,所以,我们的观点是:通过漆包线的电流大小和线圈匝数的多少会影响电磁铁磁性的大小。

  教师:大家的猜想都有道理,相比之下,丙组的猜想比甲组更合理一些。 2.实验方案。

  电流、匝数都影响电磁铁的磁性,各组讨论,解决以下问题:

  知识改变命运

  精品文档你我共享

  (1)采取何种步骤?(A.保持匝数不变,磁性与电流的关系;B.保持电流不变,磁性与匝数的关系。)

  (2)用什么方法来反映电磁铁磁性的强弱?(用吸引铁屑的多少,用吸引大头针的多少,用弹簧秤的方法。)

  (3)用什么方法来改变通过电磁铁的电流?(增减电池个数;或者用滑动变阻器。)

  在研究“保持电流不变,磁性与匝数的关系”实验中,甲组依照这样一个方案进行探索(如图)。我们把它贴在黑板上,让大家展开讨论。

  甲组解释说:将两个电磁铁分别接在相同的两节干电池上,通过它们的电流是相同的,就可以研究“保持电流不变,磁性与匝数的关系”。

  教师:同学们来评价他们的方案。

  学生甲:这个方案步骤简单,操作方便。

  学生乙:这个方案不可行。甲组认为电磁铁两端的电压相同,电流就相同,事实上这两个电磁铁的电阻是不同的(漆包线分别为1m和1.2m)。如果采用这个方案,结果是不可信的。

  教师:乙生的评价很中肯。同学们要在讨论中尝试评估他人的方案,有从评估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从而改进探究方案。

  3.收集实验数据。

  各个组在经历和15分钟的探索后,得出“磁铁通电时有磁性,断电时无磁性;通过电磁铁的电流越大,磁铁的磁性越强;电磁铁线圈的匝数越多,磁性越强”的结论。

  四、交流和评价

  师:在经历和体验了快乐的探究后,你有哪些收获

  五、从物理走向社会

  再看录像,听听无锡钢铁总公司废钢分公司技术员介绍有关电磁铁的一些数据。例如,电磁铁的工作电流为300A,能吸起3t的废铁等等。

  课堂小结:

  1.什么是电磁铁?

  2.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电流的大小、线圈的匝数随堂练*

  知识改变命运

  电磁铁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定性地了解电磁铁的构成和影响电磁铁磁性大小的因素。

  2、知道电能产生磁,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大小的因素,了解电磁铁的应用。

  教学重点

  由学生对通电后小电机为什么转动的强烈兴趣引人,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提问、猜想与验证发现通电线圈具有磁性,进而认识电磁铁,研究电磁铁。

  教学过程

  1、学生交流对小电机已有的了解。小电机是电动玩具的主要动力装置,谁能说一下你对小电机有多少了解。

  看来有些同学已经对小电机有了一些了解,知道电池装反了,电机会倒转,小电机里面有磁铁。

  2、观察小电机的内部结构,提出问题,进行研究。

  (1)、想探究一下小电机通电后为什么会转吗?让我们打开小电机看看里面的结构吧。打开小电机要注意以下几点:

  A、小电机的拆装难度比较大,很容易拆坏,最好使用无法修好的玩具中的小电机。

  B、小电机的后盖和外壳的连接处要用最小的*口螺丝刀撬开,螺丝刀口比较尖锐,要注意安全。

  C、拆装时要仔细观察后盖和外壳的安装位置,以便安装时水会装反。

  D、小电机里面有钢丝卡件取出时用钳子夹紧,注意不要让它弹出丢失。

  (2)、谁能说一下小电机里面有什么构造?对小电机里面的构造谁发现有什么问题?(学生可能产生的问题有:小电机里面的磁铁起什么作用?小电机里面的电线为什么要绕成一圈一圈的?小电机里面为什么绕成三组?小电机里面为什么要用磁铁?)

  (3)、同学们的问题有很多,但其中基本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小电机里面的电线为什么要绕成一圈一圈的?”“和小电机里面为什么要用磁铁?”这两个问题上,关于这两个问题请各组同学讨论一下,作出自己的猜想。然后利用材料超市里的材料进行研究。

  (4)、学生汇报。学生汇报后教师小结:通过探究大家发现,线圈通电后像磁铁一样有了磁性,如果在线圈中间加有铁芯,磁性就会更强。它的磁性是因为通电产生的,所以我们把这种中间插有铁芯的线圈叫做电磁铁。

  电磁铁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基本性质。

  改变通过电磁铁中的电流方向(电池的正负极连接和线圈绕线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过程与方法:

  制作铁钉电磁铁。

  做研究电磁铁的南北极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认真细致、合作进行研究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1. 学生自备:大头针、透明胶

  2. 教师准备:绝缘导线、大铁钉、砂纸、指南针

  【教学设计】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研究,我们知道了“电能够产生磁”。那么我们如果把导线绕在一枚大铁钉上,铁钉又会出现什么变化呢?(板书课题:电磁铁)

  (二)制作铁钉电磁铁

  1. 阅读P50制作铁钉电磁铁的部分,按照书上的方法制作铁钉电磁铁。

  (1)朝着同一个方向绕导线。

  (2)要将绕在铁钉上的线圈2头固定好。

  (3)制作完成后,要通电试一试是否制作成功。

  2.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 电磁铁做好了没有?怎么知道自己制作的电磁铁是否具有磁性?(注意学生对实验过程和现象的描述,指导正确的实验方法。)

  4. 电磁铁做好以后,在不通电的情况下具有磁性吗?为什么?(介绍磁化现象)

  (三)铁钉电磁铁的南北极

  1. 你们发现电磁铁的磁性哪里比较强?哪里比较弱?怎么知道的?

  2. 组织学生讨论:对于普通的磁铁来说,磁性强的地方是磁极。电磁铁有磁极吗?我们可以验证电磁铁是否有磁极吗?怎么做?

  3. 学生汇报,教师小结实验方法。

  4.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 汇报实验发现:电磁铁是否有磁极?南北极各在那一端?

  6. 各小组电磁铁的磁极位置一样吗?为什么?

  (1)比较磁极位置不一样的小组的电磁铁(注意电池的接法要与汇报前一致),找出2者之间的差别。

  (2)讨论:电磁铁的南北极与什么因素有关?

  (3)交流发现。

  教学反思


《电磁铁》教学设计实用五篇(扩展4)

——《电磁铁》教学设计 (菁华3篇)

《电磁铁》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什么是电磁铁,学会制作电磁铁,认识影响电磁铁磁性的因素。

  2.过程和方法。

  经历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的因素的过程,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有“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意识,养成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的精神,树立勇于有根据的怀疑、大胆想象的.科学态度。

  【教学器材】

  干电池三节,大铁钉两枚,大钢钉一枚,铝筒一个,漆包线(1和1.2各一根),小刀一把,电流表一只,大头针(或细铁屑)适量,缝衣棉线若干,开关、滑动变阻器一只 。

  【教学过程】

  一、引入:从生活走向物理

  观看录像,画面上出现无锡钢铁总公司废钢分公司电磁铁搬运铁块的现场。看完的同学议一议,猜一猜。

  师:你们已经看到了什么?

  生:这是电磁铁……

  师:还想知道什么?

  生甲:什么是电磁铁?我自己能不能做一个?

  生乙:电磁铁是怎样工作的?通过它的电流有多大?

  生丙:想知道电磁铁能吸住多重的东西。

  师:同学们对这么多的问题感兴趣,很好。这节课希望同学们能解决一些问题,同时又产生许多新的问题。

  评: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二、制作电磁铁

  阅读课本,知道什么叫电磁铁、怎样制作电磁铁。依照课本的指导,自主选择器材。大约八、九分钟后,各组都制作完毕。(提醒学生用小刀将两头的绝缘漆刮掉。)

  生甲:用1细漆包线在大铁钉上顺一个方向绕制60匝的线圈,再用棉线在漆包线表面缠绕一层,使漆包线不致松散,这样就制成了一个电磁铁。同样的方法,用1.2细漆包线在另一大铁钉上绕了80匝制作了另一个电盘??/P>

  生乙:我们也制作了两个电磁铁,不同的是一个绕在铁钉上,另一个绕在钢制的水泥钉上。我们想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丙:我们做了三个电磁铁,除了跟甲一样外,我们还在铝筒上绕了一个60匝的电磁铁。

  师:手脚真够快的,是不是经常帮妈妈绕毛线?(生愉快地笑了。)

  生丁:乙、丙两位同学看书不认真。绕在钢钉或铝筒上不能叫电磁铁。生丙:书上说的不一定都对!亚里土多德曾经说过“我爱老师,我更爱真理”。我们想研究一下,同样是金属,铝筒究竟可不可以。(同学们给了他热烈的掌声。)

  师:丙同学的这种敢于怀疑、勇于探究的精神的确值得称道。

  评:在*等的关系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实验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大小的因素

  1.猜想。

  师:“电磁铁能吸住多重的东西”,也就是电磁铁的磁性大小。那么,电磁铁的磁性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关呢?各个小组讨论一下,然后把你们的观点告诉大家。

  甲组:跟通过漆包线的电流、它两端的电压以及漆包线的电阻有关。

  乙组:还应当与线圈的匝数多少有关。

  丙组:我们认为甲组的观点有些重复,根据欧姆定律,电压和电阻的共同作用就是电流,所以,我们的观点是:通过漆包线的电流大小和线圈匝数的多少会影响电磁铁磁性的 大小。

  师:大家的猜想都有道理,相比之下,丙组的猜想比甲组更合理一些。

  丁组:电磁铁磁性的大小跟铁芯的粗细有关,越粗磁性越强。

  师(有些惊讶):你们的这个猜想的确与众不同,坦率地讲,我也说不清楚铁芯的粗细是否对电磁铁的磁性有影响。给的器材里2枚大铁钉也是一般粗,不过,课后我们一起来研究。谢谢你们,能提出这么好的猜想来,让老师也大开眼界。

  评:教师真实地在学生面前暴露自己的无知(甚至有意识地表现自己的无知),与学生一起探讨问题,使学生去除对教师的神秘感和权威感,主动承担探究的责任。

  2.方案。

  电流、匝数都影响电磁铁的磁性,各组讨论,解决以下问题:

  (1)采取何种步骤?(A.保持匝数不变,磁性与电流的关系;B.保持电流不变,磁性与匝数的关系。)

  (2)用什么方法来反映电磁铁磁性的强弱?(用吸引铁屑的多少,用吸引大头针的多少,用弹簧秤的方法。)

  (3)用什么方法来改变通过电磁铁的电流?(增减电池个数;或者用滑动变阻器。)

  在研究“保持电流不变,磁性与匝数的关系”实验中,甲组依照这样一个方案进行探索(如图)。我们把它贴在黑板上,让大家展开讨论。

  甲组解释说:将两个电磁铁分别接在相同的两节干电池上,通过它们的电流是相同的,就可以研究“保持电流不变,磁性与匝数的关系”。

  制作

  1的漆包线做成50匝的电磁铁,1.2漆包线做成的80匝的电磁铁

  设计

  分别将两个电磁铁接在同一个电源泉上,设计简单、思路明朗

  记录

  线圈的匝数(匝)

  50

  80

  吸引的图钉(个)

  5

  9

  结论

  “电流一定时,匝数越多电磁铁的磁性就越强”

  师:同学们来评价他们的方案。

  生甲:这个方案步骤简单,操作方便。

  生乙:这个方案不可行。甲组认为电磁铁两端的电压相同,电流就相同,事实上这两个电磁铁的电阻是不同的(漆包线分别为1和1.2)。如果采用这个方案,结果是不可信

  的。

  师:乙生的评价很中肯。同学们要在讨论中尝试评估他人的方案,有从评估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从而改进探究方案。

  评:“探究?合作?发展”的新理念在这里撒下了种子。

  3.收集实验数据(略)。

  各个组在经历和15分钟的探索后,得出“磁铁通电时有磁性,断电时无磁性;通过电磁铁的电流越大,磁铁的磁性越强;电磁铁线圈的匝数越多,磁性越强”的结论。可以看 出,同学们还有很多想法渴望得到交流。

  四、交流和评价

  师:在经历和体验了快乐的探究后,你有哪些收获?

  生甲:我知道了电磁铁的构造。

  生乙:我知道了怎样控制电磁铁的磁性大小。

  生丙:我又一次品尝到了运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问题的快乐。

  生丁:我们解决了一些问题,可又有了一些新发现,这让我很兴奋。(教师和学生都开心地笑了。)

  师:都有哪些新发现?

  生甲:我们发现用钢芯也可以吸起大头针,不同的是,断电后它仍然有磁性,这样反而不方便。

  生乙:我们用铝筒代替铁钉,发现它不能吸起大头针,说明电磁铁只能用铁芯来做。关于这一点,我相信认识得最深刻的只有我们组。(生笑)

  师:为什么?

  生乙:听来的容易忘,看来的记不住,只有动手做才能学得会。(掌声一片。)

  师:说的好。我们都要将这种“动手实践、亲历体验”的学*方法发扬光大。

  生丙:老师,我还有一些不明白的问题。

  师:请告诉同学们。

  生丙:滑动变阻器是不是电磁铁?

  话音刚落,学生们就开始争论,有说是的,有说不是的。

  师:“听来的容易忘,看来的记不住,只有动手做才能学得会”,你们去研究吧。(生会意地点点头。)

  于是大家观察探究,首先看到线圈内部是瓷的,然后撒一些细铁屑发现它没有被变阻器的线圈所吸引,就这些现象大家讨论后有以下几种看法。

  生甲:变阻器不是电磁铁,因为它内部不是铁心而是瓷心。

  生乙:电流通过它只有热效应,不会有磁效应。

  生丙:不对!电流周围肯定存在磁场,它会不会采用特殊绕法,使磁性正好抵消,所以它对外不显磁性。

  师(非常激动):同学们的研究和推理极具想象力,你们的创新能力让老师钦佩!尽管我们还不知道它究竟是怎么回事,可这种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会使我们终身受益 。

  评: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们自己去讨论: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这里没有标准的答案,但会留下合作探索的足迹。

  五、从物理走向社会

  再看录像,听听无锡钢铁总公司废钢分公司技术员介绍有关电磁铁的一些数据。例如,电磁铁的工作电流为300A,能吸起3t的废铁等等。

  课后要求学生了解电磁铁的种类以及工作环境,写一篇调查报告“电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

《电磁铁》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能量》第二课。学生已经在上一课通过实验认识了电可以产生磁,经历了用通电线圈做电生磁实验,这为理解电磁铁的原理打下基础;本课将引导学生对电磁铁这一电生磁的最直接应用装置,开展两个方面的研究——制作电磁铁与研究铁钉电磁铁的南北极。

  设计说明

  本设计主要有两大特色:一是从能量单元整体出发,从了解学生前概念作为起点,以建构新的科学概念为导向,引领学生展开探究活动,强化了逻辑思维训练,注重了实证意识培养,充分体现了小学科学课的特点,促进课堂实效的提升。二是教师的预设充分、灵活多样,不少活动准备了两套教学预案,便于根据学情选择最佳的教学策略;同时在设计、制作、测试、记录、交流、分析等一系列探究环节,突显了追求细节却又引而不发的教学指导,给学生留下独立思考、质疑的空间;巧妙借助一些关键词、问题、记录表、板书等,诱发学生产生新思想,发现新问题,生成新探究,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基本性质;

  2.改变电池的正负极接法或改变线圈绕线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过程与方法:

  1.制作铁钉电磁铁。

  2.做研究电磁铁的南北极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认真细致、合作进行研究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制作电磁铁与研究铁钉电磁铁的南北极

  难点:电磁铁南北极与哪些因素有关猜想的建立与研究方法设计

  课前准备

  1.分组器材:回形针2~3个、1m长细绝缘导线1根、指南针1只、大铁钉1只、电池(电池盒)1只、开关1只、连接用导线1根、砂纸1、实验记录单3

  2.教师准备:学生实验器材1套、电磁铁贴画1、视频展示仪、多媒体课件(两种线圈的绕法示意图、检测题、活动背景音乐等)

  过程预设

  一、师生会话,导入新课

  1.师生会话:通过上一课的研究,我们发现了电与磁之间有怎样的联系?你可知道,根据这个发现,科学家发明了什么东西吗?——根据回答板书课题:电磁铁

  2.讲述:同学们,愿意和老师一起来围绕电磁铁展开一系列的研究吗?

  [设计意图:从科学发现到科学发明,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究结果与科学知识的价值,发展学生开展科学探究的兴趣。同时,了解学生的前概念,便于调整教学预设。]

  二、先制后试,探究本性

  (一)指导绕线圈

  1.引发独立探究制作方法:

  预设方案一:

  师生会话:那么电磁铁是怎么制作的呢?请知道的同学来介绍一下!

  预设方案二:我们准备怎么来制作电磁铁呢,先请大家研究一下课本P50页上的图文资料。

  2.汇报制作方法:着重解决(1)需要哪些材料?(2)制作方法、步骤是怎样的?

  3.进行细节指导,完善制作方案:为了让我们制作出高品质的电磁铁,我们在制作过程中,还要注意些哪些细节呢?

  引导问题预设:绕导线时要注意什么(如绕线的两种方向、准备绕多少圈等)?

  怎样处理导线两头等(如何固定?)

  解决策略预设:通过师生会话、教师或个别学生的示范,掌握制作技巧

  4.小组合作制作铁钉电磁铁

  (1)师生会话:指导实验记录(课件展示记录表),明确实验要求、纪律等。

  (2)学生取出器材,分组制作;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3)展评与小结:在检查、评价制作质量后指出“像这样由线圈和铁芯组成的装置叫电磁铁”。

  (二)测试铁钉电磁铁

  1.师生会话:如何怎么知道自己制作的电磁铁是否具有磁性?

  2.指导测试操作要领:如,明确分工、仔细观察、记录实验现象,以及实验成功后及时断开电流等注意事项。

  3.小组合作,完成测试后展示交流:重点引导学生借助实验记录表,描述实验过程,试分析观察到的现象:

  (在组织交流时,若有个别组发现磁化现象,教师则可先追问学生是否是多次实验后结果?或者重新再试一次;在此基础上教师应作适当补充解释。此外本实验用回形针尽量是新购的,同轨班较多时,教师的课前准备尤要留意这一点)

  4.综合各组实验现象,由学生归纳出结论(师课件揭示):

  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基本性质。

  [设计意图:从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出发,导入电磁铁的设计与制作活动,以及本环节中多种引导问题与对策的预设,均有助于正确定位学*起点,提升活动实效性;从本课开始学生将连着3课围绕着电磁铁展开研究,制作一个高品质的电磁铁有其现实意义,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明确制作具体注意事项等环节,凸显了细节指导,突出了本课教学重点;而引导学生在动手前关注到绕线的两种方向、准备绕多少圈等制作事项,又为引发后继阶段的探究作了铺垫。此外,本环节所设计的思考、交流、质疑、分析与解释、评价等系列活动中,均重视了对学生科学思维的启导,力求让学生形成自己的思想。而对有可能出现的磁化现象也作出了预案,意在引导学生尊重实验数据,培养求实精神,以及学会分析实验结果,反思实验失败原因。]

  三、探究铁钉电磁铁的南北极

  (一)探究电磁铁是否有南北极

  1.师生会话:刚才通过研究知道了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这一基本性质,那么电磁铁还会有哪些性质呢?先请大家推测一下,并说说你的理由。

  2.学生思考、猜测。(预设:铁钉电磁铁也有南北极)

  3.引导设计验证方案:下面我们就来研究电磁铁是否也有两个磁极,那怎样检测电磁铁有没有南北极呢?先请大家根据提示语设计一个方案。(课件出示设计提示语)

  ——方法:

  器材:

  操作步骤:

  4.学生先独立思考后交流

  5.优选实验方案,指导操作要领:同学们想到了多种方法,其中用指南针测试确实是最简便的一种——利用多媒体提示:

  ⑴分别用电磁铁的钉尖和钉尾靠*指南针;

  ⑵仔细观察出现的实验现象;

  ⑶根据实验现象判断钉尖和钉尾分别是什么极;

  ⑷各组派代表将实验结论填写在黑板上的贴画两边。

  ()极()极

  ()极()极

  ……

  6.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7.汇报整理实验现象:

  从小组实验结果中,大家发现了什么?(电磁铁是否有磁极?各小组电磁铁的磁极位置一样吗?)

  [设计意图:当推测电磁铁还会有哪些性质时,学生肯定会有多种想法,为此通过说出其理由,力图使学生在头脑中将电磁铁与磁铁性质之间建立对接;在设计验证方案环节,只用了三句话,巧妙将学生思维引向研究目标上;采用板贴画与各组实验小组代表上来填写实验结果的形式,既符合各小组实验用时有先有后的实际,又完成了对各组实验所获资料的整理。分析结果时,学生就非常清楚地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顺利推进了科学探究进程,有效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探究电磁铁南北极与哪些因素有关

  1.引导学生提出假设——

  预设方案一:

  (1)对比观察:比较钉尖磁极不一样的两个小组的电磁铁装置(可利用视频展示仪),找出两者之间的差异。

  (2)交流观察到的差异处,然后作出推测:电磁铁南北极与哪些因素有关。

  预设方案二:

  (1)回忆一下电磁铁制作过程,你觉得如果改变哪些地方做法,就有可能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2)先组内讨论后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预设两种引导现象分析方案,让教师能更灵活地视班级实际、学生能力状况来选用最贴*学生最*发展区的引导方法。]

  2.根据学生意见,教师随机板书:

  电池正负极接法?

  线圈缠绕方向?

  3.师生会话:那么如何来验证你们的猜想呢?

  4.学生交流、教师结合课件逐步展示实验记录单,进一步引导学生完善方案,明确实验操作注意事项(需强调只能改变一个因素,其它条件不能改变):

  [实验1]改变电池正负极接法,会改变电磁铁的磁极吗?

  [实验2]改变电磁铁线圈绕线的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磁极吗?

  5.根据课堂教学实际情况,灵活采取两个实验全做,或选其中之一进行分组实验,并记录下实验现象与结论,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6.整理实验器材,作好交流准备:在实验即将结束时播放一小段轻松音乐,组织学生整理好实验器材,并推派代表到讲台前准备汇报。

  7.利用视频展示仪汇报各组实验结果

  8.学生归纳出实验结论,教师完成如下板书,明晰科学概念:

  电池正负极接法

  改变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线圈绕线方向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多媒体课件与实验记录表等手段,突显了实验操作要领;2张实验记录表的运用,既引导学生完善方案,又便于借视频展示仪来汇报、分析与归纳实验结果;而让学生在轻松的音乐声中整理实验器材,实现注意力的转换,提升探究后继阶段交流环节的有效性,也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整理实验器材*惯。]

  四、总结评价、反馈检测

  1.成果发布会:邀请学生上台介绍本节课的研究成果——今天这节课上,我们获得了哪些研究成果?

  2.反馈检测:(多媒体课件出示)

  (1)线圈和铁芯组成的装置叫,它具有接同电流后产生,断开电流后消失的基本性质。

  (2)改变或改变都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设计意图:本环节借助成果发布会和反馈检测,既发挥了评价的激励作用,又进一步明晰本课所要求形成的两条科学概念。]

《电磁铁》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电磁铁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很广,让每个学生掌握、理解电磁铁很重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本节课主要内容有:认识电磁现象、制作电磁铁、认识电磁铁构造、设计电磁铁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系的实验方案及验证实验。课标与本课相关内容有

  一、科学探究

  能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并能选择合适自己探究的问题;

  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会设计简单的实验记录单;

  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的过程和结果。

  二、科学知识

  知道电能产生磁,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大小的因素,了解电磁铁的应用;

  认识不同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

  三、情感态度

  能参与中长期的科学探究活动;

  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教学重点:

  认识电磁铁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制作电磁铁,探究电磁铁南北极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准备

  电池、铁钉、铁架台、带绝缘皮的导线、回形针

  一、生自制电磁铁

  普通的铁钉现在有磁性吗?试过了吗?能吸起大头针吗?——不能。

  加一种材料,导线,沿着同一个方向绕圈,绕了几圈?没注意吧。导线的两端适当露出。现在铁钉会有磁性吗?去试一试。再试,多试几次,有吗?再加一种材料,电池,你会怎么做?导线接在两边,接在电池的两极上。先准备好,再接通,吸起了几个?——7个。

  像这样的装置有专门的名字:叫电磁铁。教师板书:铁芯+线圈,现在电磁铁有磁性吗?要通电。谁愿意上台来试试?怎么做?把导线接到电池的两段,这个电磁铁很耗电,我们来合作一下,一二三,开始。吸出了回形针。

  学生实验

  实验交流(断开电源后,发现电磁铁还有磁性。处理方法:把钉尖放地上甩几次。)

  二、电磁铁的南北极

  师:我们发现电磁铁通电时有磁性,老师手中的磁铁也有磁性。它们有什么不同点呢?

  生:电磁铁需要通电才会有磁性,磁铁不需要通电。

  师: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

  生:它们都有磁性,都有南北极。

  师:都有南北级吗?(如果学生没有提出,老师导入磁铁有南北极,再提问:那么电磁铁也有南北极吗?)

  生(部分1):有

  师:确定吗?(生1:确定师:你觉得可以怎么证明呢?生2:不确定师:我们可以用实验来证明不是吗?)

  生(部分2):没有

  师:那就让我们先做试验,确定是不是真的没有?

  师:我们一起来证明电磁铁有南北极(电磁铁没有南北极,学生发言,老师补充)

  发材料:指南针(确定学生手中指南针的红色和白色分别指示的方向)

  师:电磁铁有南北极吗?

  生:有

  师:你是怎么发现的?

  生:我用针尖靠*指南针时,指针有跳动(指针有偏转)

  师:指针跳动能说明电磁铁有南北极吗?

  生:不能

  师:看到怎样的现象才能说明电磁铁有南北极呢?

  生:同极排斥,异极相吸。

  师:你的钉尖与哪个磁极相吸?与哪个磁极相斥?

  师:大家都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那你的现象是怎么样的呢?

  生:针尖靠*指南针的时候,吸引住指南针的南极,说明针尖是北极;用另一端靠*指南针时,吸引住指南针的北极,说明是南极。

  师:(另外几组)你们组的钉尖是什么极?那钉头又是什么极?

  生:我的.不是北极,我们的是南极。

  师:各组钉尖的磁极一样吗?

  师:为什么你们的会不一样呢?是什么因素造成的呢?

  生:电池连接方向。

  师:你准备怎么研究?

  学生表述研究过程。

  师:电磁铁的南北极还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生:线圈的缠绕方向。

  师:我们下节课再研究。

  小结

  说明被线圈缠绕的铁钉,通电后被磁化。同时电磁铁也有南北极,电磁铁的南北极与电池的连接方法有关。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最简单的方法是改变电池的连接方法。

  课外延伸

  由于电磁铁通电时产生磁性,断电后磁性消失,而且磁性大小可以控制,因此,电磁铁在工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中都有广泛应用。请大家想想我们身边哪些地方用到了电磁铁。出磁悬浮列车、电铃等都利用电磁铁原理。)


《电磁铁》教学设计实用五篇(扩展5)

——《电磁感应》教学反思 (菁华3篇)

《电磁感应》教学反思1

  时光飞逝,转眼间,我步入教学岗位已经接*三年了,在我从一个学生变成一名教师的巨大角色转换中,在学校领导和老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我努力做好每一件事情,注重自己教学业务水*的提高、注重反思教学中的缺漏、注意做好对学生和引导和与学生之间的沟通, 但毕竟经验不足、能力有限、应变能力还很欠缺,教学中还是经常快乐并失落着。短暂的三年中的所感所想,远远超过了我之前漫长的二十三年。

  对于一名教师来说,每上完一节课,都会有很多感受,有源于传授知识的喜悦、有对重点突出和难点突破的成就感、当然也有对课中遗漏每个细节的遗憾、有对部队学生有厌学情绪的不解、有对没有处理好教学中出现的一些突发事件的沮丧、有对课堂效率不高的忧虑??

  课前,我憧憬着一堂圆满课堂的出现,也为之会做不懈的努力,一次备课、二次备课,我会为即将要上的章节做好尽可能充分的准备;课后,我体会着该课教学的得与失,并记录自己的感受、评价和修订,累积一些教学中的优与差,以提高今后的教学水*,促进教师基本素质的提高。

  今天,刚刚结束对选修1-1第三章《电磁感应》的教学,跟*常一样也有很多感想。现结合我的感想,对本章的教学做一个反思和总结。

  电磁感应虽然是本单元的重点,但并不是难点,因为在初中学生对电磁感应知识就有一定的了解,但如果依照教材顺序按部就班地由教师演示、归纳、概括,尽管学生也能接受,但他们就有可能处于被动学*的局面,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本节课我试图改变这种弊端,在教学过程的总体设计上以学生为探索者,教师做引路人。按照"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多媒体演示作手段,问题为线索"的构想,采用引导探索式教法来进行教学。 试图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不断地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悬念,适时点拨。例如在引入新课时启发学生用逆向思维去提出问题,激发他们探求新知识的兴趣。当探索多次失败时,启迪学生要持之以恒;当探索成功时,则简明扼要地概括研究问题的思路。把学生从纯知识的学*导向知识、能力、思想的全面发展。对学生发表的各种意见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以便进一步激励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但设想毕竟是设想,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却很不能把设想的好教法都应用好,课堂中存在着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开始时没有培养好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由“老师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这个问题上我做的还很不够。有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打瞌睡。今后可利用小组竞赛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信心。在探究性学*过程中,有少数学生可能存在学*障碍,实验不能按时按量完成,教师在课堂上要对他们予以足够的注意和指导,并在课外进行适当的辅导,如果教师能够始终注意培养学生的学

  *兴趣,用科学的魅力吸引学生,不仅能较好地防止后进生的厌学、怕学心理出现,而且能让学生不断地享受探究学*的快乐。

  其次, 课堂中还是没做到敢于“放”,善于“引” 。这堂课在学生探究方法上和时间可能不够的问题上会比较突出,三个探究实验能否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与教师的科学引导密切相关。如果“放而不引”,流于形式,不仅教学时间不够,学生也可能“玩无所获”,如探究“电磁感应现象”实验、“感应电流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实验次数较多,操作中易出现如电路故障、方法不合理等这样那样的问题,没有教师的合理引导,学生不可能在有限时间内完成学*任务。因此教师适当“导”而不是“包”,对失败的学生多鼓励,培养学生面对失败不气馁的优良品质。

  最后,我对初中物理教材和高中物理教材的研究还不够透彻。了解初中物理教学方法和教材结构,知道初中学生学过哪些知识,掌握到什么水*以及获取这些知识的途径,在此基础上根据高中物理教材和学生状况分析、研究高一教学难点,设置合理的教学层次、实施适当的教学方法,降低“台阶”,保护学生物理学*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

  虽然现阶段,我在教学上还存在很多不足,但是我不会气馁,我知道教学有规律可循,有好方法可循,有好经验可循的,我相信在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在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我会有效地提高教学水*,不断的具备一些教学艺术,相信自己可以茁壮成长。

《电磁感应》教学反思2

  一、对教学目标的再认识

  1、从知识与技能的角度,使学生认识感应电动势,了解如何表示磁通量变化得快慢。

  2、从过程与方法的角度,通过实验学*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并会利用该定律分析与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3、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角度,学*类比推理方法和通过观察、实验、归纳寻找物理规律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对教法和学法的分析

  本节课属于典型的探究实验课教学,但教学对象为基础薄弱理科生,故在教法上更需重视物理思想和方法的教学,主要采用探究实验法和谈话法,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实验和多媒体搜集信息的特点进行。在学法上,主要通过学生对影响感应电流的大小提出猜想,提出问题:影响感应电动势的可能因素有哪些?讨论如何设计实验,如何协作并共同操作,从而领会探究学*方法。学生在通过对现象的讨论,最终归纳出正确结论,从而领悟类比、演绎、推理和归纳物理规律的方法。

  三、对教学过程的把脉

  1、通过回顾电磁感应现象中的三个实验,复*“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引入新课,但通过单独提问时出现问题,学生在课后显然不会认真复*,回答问题时,总是似乎明白,但却说不到关键点上,在教学中不得不再详细复*这部分知识,耽误了过多的时间,这是教学的实际情况与设计出现了较大的反差。若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本节教学容量较大不提问,而由老师对知识做简单的梳理,直接引入课题,就能腾出好多时间,出现问题还是对学生的学*能力估计不足。

  2、关于本节探究实验的设计,教学结构整体的设计是比较到位的,也反映了自己对探究式教学法的领悟有较大的提升。但教学中也出现了很多细小的问题,如应在讲台上准备一个实验台,以増强实验的可视性,还要注意板书的设计与书写。本节课的设计还贯穿了一个思想,从学生生活中最熟悉的现象发现物理题材,尝试着预设学*动机,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学*物理概念规律,并最终将概念、规律用之于社会生产实践,即生活——物理——社会。如在引入时指出我们现在的生活离不开手机、电脑和各种家用电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大大改变了我们的学*方式,这些都需要有源源不断的电力供给,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奏响了电气化时代的序曲,然后说明本节课学*的目的。

  在学生归纳得出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后,引导学生思考:从能量的角度看关于电能的产生所涉及的问题,例如,风力、水力发电:机械能———电能;火力发电:内能———电能;电池:化学能———电能等,都体现了这种设计思想。总之,本节课注意体现*行班教学的特点,重视物理思想与学*方法教学,在*题的处理上也更加注意方法的提示,未进行简单地书写,今后仍需继续努力。

《电磁感应》教学反思3

  我们在*时的教学中,大都采用最*惯、最常见的传统教学模式。这么多年来,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沿用至今,自然有它的优势。但是它却很“偏心”:重教师而不重学生;重传授而不重探索;重结果而不重过程??这一切都妨碍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怎样改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一直是我组教研活动讨论和探索的重点课题。对于物理这门课程,很多人都认为这是非常枯燥乏味的学科。要想搞活课堂气氛、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比较困难。在此,我以“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这一节公开课为例,谈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反思。

  基于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缺点,我们可以在继承的同时加以“改善”。我觉得我们要“改善”它,首先要重审学生、老师和书本三者之间的关系。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角度来讲,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对象;老师在教学活动中起指导作用,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书本是知识、信息等的载体。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传统的教学模式恰恰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相违背。所以,教学模式的“改善”甚至“改革”已刻不容缓。

  这三者关系理清之后,对于像我这样毕业不久的新教师来说,当务之急自然是向老教师多学*,学*他们的教学经验和授课优点。

  因此,我在开“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公开课之前,先后听了我们组董老师、刘老师和两位潘老师的课。他们的课精彩纷呈、各有千秋。董老师上课教态自然亲切,语言准确、比喻生动;对问题的阐述深入浅出,有启发性。所以极易调动学生的情绪,课堂气氛活跃。刘老师对问题的阐述简练准确、重点突出、思路清晰;整节课排版紧凑、环环相扣、内容充实。老潘老师教学功底扎实,能够完全有效地掌握课堂教学全过程,用生动的语言引入,提起学生的学*兴趣,教学过程中用简洁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引领学生逐层深入的学*知识。小潘老师对课程内容娴熟、运用自如;板书安排合理、条理清晰、一目了然。

  以上就是我要向各位老师好好学*的地方,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会继续积极听课,认真捕捉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闪光点,取长补短,将老师们的优点和长处应用到我的课堂教学当中去,更好的提高自己的业务水*。

  接下来是我上“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主要步骤。

  上课之前,先发一张“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学案。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知识储备、预*填空、课堂练*和课后作业。其中需要说明的是预*填空一般情况下是给学生课前预*时做的。不过鉴于我们职业类学校学生主动性不太高的特点,故把这一环节放到课堂上来完成了。

  开始上课后,第一步先和学生一起把学案上的“知识储备”完成。这是学*本节内容的必备知识,也是对以前有关知识的复*,也方便引出感应电动势的概念。所以它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第二步,顺理成章的引出感应电动势的概念,引导学生一起学*相关的知识,并做好学案上相应的几个题目。这段内容比较简单,直接讲授,学生基本能够理解和掌握。

  第三步,当堂演示两个相关实验,并要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我之所以比较重视实验,是因为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绝大部分物理概念和规律都由实验归纳得出。大部分学生对物理实验比较感兴趣,所以做好物理实验,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获得心理上的愉悦,产生学*物理的兴趣。还有利于否定思维定势和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角度讲,物理实验就是给学生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动机,用以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

  第四步,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后,提出问题: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的?感应电动势究竟和哪些因数有关?再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用几分钟的时间自学书本上“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这一段内容,并且要求他们在看书的同时做好学案上配套的几个知识填空。

  第五步,自此,学生对“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相关知识已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在解决前面提出的问题的同时,我再加以讲解本节的主要内容,这样能使学生更全面、更透彻的掌握新知。

  第六步,趁热打铁。取书上的两个典型例题,认真分析和讲解,巩固新知。 第七步,回到学案上,让学生当堂完成第三部分内容“课堂练*”。可叫两个学生上黑板演示其中的计算题,并让其他学生去发现他们解题过程中的错误之处。

  第八步,布置作业。布置的作业,可分A类、B类和C类题目。A类题目是一些常规题,要求每位学生都能掌握;B类题目偏难,基础差的同学可不做;C类是一两个思考题,为了给学生拓宽思路而设。

  以上就是我上“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公开课的“八步曲”。我在教学的过程中,总是想立足与一些好的教学理论的基石上,在继承传统教学模式优点的同时,把自己定位在指导学生学*的地位,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体,努力创设情景,使学生自主学*。

  当然,毕竟我还是一个缺乏教育经验、缺少教学技能的新教师,值得我去学*、研究和探索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还有很多,而且教学模式的改善或者改革又谈何容易。我觉得只要我在探索的道路中能不断的前进,哪怕步伐很小、进步很少,还是值得继续努力的。安拖?法勃尔?多里维说:“人类是一种使思想开花结果的植物,犹如玫瑰树上绽放玫瑰,苹果树上结满苹果。”我相信,终有一天,我在工作中也会开花结果的!


《电磁铁》教学设计实用五篇(扩展6)

——《电磁铁》教案 (菁华3篇)

《电磁铁》教案1

  (一)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是电磁铁。

  2.理解电磁铁的特性和工作原理。

  (二)实验器材

  螺线管,铁棒,几个小磁针,一个线圈匝数可以改变的电磁铁,电源,开关,滑动变阻器,电流表和一小堆大头针。

  (三)课前准备

  检查学生使用的实验器材是否有损坏,将实验器材分小组放在盒子里,将小盒子放在学生的实验桌上。

  (四)教学过程

  1.提问引入新课

  教师出示螺线管,提问:要使螺线管的周围产生磁场,根据我们学过的知识,可采用什么方法?

  (学生讨论得出:给螺线管通电,它的周围就会产生磁场。)

  进一步提问:如果要使通电螺线管的磁性增强,应该怎么办呢?请同学们观察下面的实验:演示实验:先将小磁针放在螺线管的两端,通电后观察小磁针偏转的程度,再将铁棒插入螺线管,通电后观察小磁针偏转的程度。

  提问:小磁针的偏转程度哪个大?这表明什么?

  (插入铁棒后,小磁针的偏转程度增大,这表明插入铁棒后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性大大增强。)

  进一步提问:为什么插入铁棒后,通电螺线管的磁性会增强呢?

  学生讨论得出:铁心插入通电螺线管,铁心被磁化,也要产生磁场,于是通电螺线管的周围既有电流产生的磁场,又有磁铁产生的磁场,因而磁场大大增强了。

  教师指出:从上面的实验中可以看出,铁心插入螺线管,通电后能获得较强的磁场。我们把插入铁心的通电螺线管称为电磁铁。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电磁铁。

  2.进行新课

  板书:第五节实验:研究电磁铁

  一、电磁铁:插入铁心的通电螺线管。

  提问:电磁铁与永磁体相比,有些什么特点呢?它的磁性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下面我们用实验来研究。

  板书:

  二、实验:研究电磁铁的特点

  进一步提问:怎样来做实验呢?其步骤是怎样的呢?

  我们知道,电磁铁的磁性是由螺线管通入电流后获得的,由此,我们可以进行猜想:它的磁性与电流的大小有关;螺线管是由导线绕制成的,它的磁性强弱与线圈的匝数有关。下面我们就从这几个方面来进行实验探索。

  (用小黑板或投影仪展示下列记录表格)

  学生实验:首先请同学们从盒子里拿出实验器材,放在桌上摆好,观察所用的器材,同时思考下列问题:

  这些实验器材应连接成怎样的电路?

  (应将电源、开关、滑动变阻器、电流表与电磁铁连成串联电路)

  用什么来判断电磁铁的磁性强弱?

  (通过观察电磁铁吸引大头针的多少来判断)

  学生将实验器材连接好,检查电路无误后进行实验:

  ①将开关合上或打开,观察通电、断电时,电磁铁对大头针的吸引情况,判断电磁铁磁性的有无。

  ②将开关合上,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流增大和减小(观察电流表指针的示数),从电磁铁吸引大头针的情况对比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变化。

  ③将开关合上,使电路中的电流不变(电流表的示数不变)改变电磁铁的接线,增加通电线圈的匝数,观察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变化。

  实验小结:让学生归纳、概括实验结果后,教师板书:实验表明:

  1.电磁铁通电时有磁性,断电时没有磁性。

  2.通过电磁铁的电流越大,它的磁性越强。

  3.在电流一定时,外形相同的螺线管,线圈匝数越多,磁性越强。

  (2)讨论电磁铁的优点

  提问: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电磁铁的一些特点,它的这些特点与永磁体相比,有哪些优点呢?

  学生讨论后,老师归纳板书:

  三、电磁铁的优点:

  1.磁性能快显快消。

  2.磁性强弱可以调节。

  (3)介绍电磁铁的应用

  提问:电磁铁在实际生产中有哪些重要应用呢?

  板书:

  四、电磁铁的应用。

  请同学们观察课本上的彩图:电磁起重机。说明它能将钢材吊起的原理。

  介绍两种常用的电磁起重机:一种是圆柱形电磁铁,一种是蹄形电磁铁。蹄形电磁铁的两个异性极在同一端面上,能同时吸住一块铁,因而磁性更强。引导学生讨论课本上的“想想议议”。

  3.小结:略。

  4.作业:课本上的练*第1、2题。

《电磁铁》教案2

  教材分析

  在学生学*了电和磁铁的基础上来认识电磁铁,让学生明确电磁铁与电和磁之间的关系。电磁铁在通电的状态下具有了磁铁的一些性质,其中所蕴涵的秘密将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研究电磁铁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挑战,但是在此研究过程中可以增强学生探究的意识和能力。本课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活动:

  1.制作电磁铁。首先让学生制作一个电磁铁,这是研究电磁铁的前提条件,一节电池、导线、大钉子可以组合成简易的电磁铁装置。电磁铁组装完成后,接通电源测试磁性。学生组装好电磁铁以后马上就想看到现象,去尝试,可以让学生对电磁铁和永久磁铁做一比较。

  2.研究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系。这个活动是本节课的重点,主要研究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流的强度、线圈缠绕的匝数有关系,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仍采用“假设与搜集证据”、“控制变量”的科学研究方法来完成探究任务。在活动过程中强调的是现象的观察和数据的记录整理。在活动中一定要提醒学生细心,因为学生制作的电磁铁的磁力大小有的时候变化是很小的,稍一疏忽就可能忽视了一个数据的记录,从而导致验证数据的不准确,结果就会有问题。

  3.探究电磁铁的两极。磁铁有两极,那电磁铁是否也有两极呢?学生会沿着这个思路研究下去,学生在研究中会发现电磁铁也有两极,关键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去留心观察周围同学的电磁铁两极是否一样。只要学生能找到不一样的原因,那电磁铁的磁极问题学生就能迎刃而解。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将学会不断地去反思自己的活动。

  4.电磁铁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学*就是为生产、生活服务,主要可以采取让学生交流、资料共享的方法,认识到电磁铁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同时认识到电磁铁为人们的工作带来的巨大方便。有条件可以用学生天天接触的电铃做演示来说明电磁铁的工作原理。

  5.电与磁相互转换的活动。教科书的两个活动均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根据情况,选其中的一个来做。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接触到相互转换的观点。

  学情分析

  学生的知识基础是五年级“磁铁”以及上一课时“电和磁”相关知识。电磁铁是用电流的磁效应使铁芯磁化而产生磁力的装置。电磁铁是电生磁的最直接应用,电磁铁结构简单、制作容易、呈现的现象有趣,可以开展适合学生水*的多种研究。主要有两大活动:一、制作铁钉电磁铁;二、研究铁钉电磁铁的南北极。“研究铁钉电磁铁的南北极”又有两个主题活动:1、电磁铁有没有南北极?2、电磁铁南北极与哪些因素有关?而“电磁铁南北极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个活动中,“线圈绕线方向、电池连接方法都与电磁铁的南北极有关系”这一活动,更适合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但在电磁铁南北极的探究活动中,要受到“线圈绕线方向”、“电池连接方法”变量的影响。因此,引导学生控制好变量进行实验探究,是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电磁铁科学认识的关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使用的电池数量有关:电池少则磁力小,电池多则磁力大。

  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与铁芯的距离、铁芯粗细长短等因素有关系。

  过程与方法:经历一个完整的较深入的科学研究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检验、汇报交流、共享成果。

  教学重点和难点

  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与使用的电池数量有关

《电磁铁》教案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电磁铁的磁力是可以改变的。

  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的圈数有关:圈数少磁力小,圈数多磁力大。

  过程与方法:

  有一定根据地进行假设,找出认为可能影响电磁铁磁力的因素。

  在教师的指导下,会识别变量设计对比实验,会控制变量检验线圈圈数对磁力大小的影响。

  能对本小组实验方案作介绍说明,体会到交流与讨论能引发新的想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够大胆想象,又有根据地假设。

  能够以严谨的科学态度作检验假设的实验。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1.学生自备:一号电池、大头针

  2.教师准备:电池盒、大铁钉、长绝缘导线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直到学生看P52图片)这是一个用在废铁处理厂的电磁起重机,它利用电磁铁的原理制造而成,一次可以吸起数吨重的废铁!你们知道磁力这么大的电磁铁是怎么做成的吗?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电磁铁的磁力(板书课题)

  (二)作出我们的假设

  1.上节课我们制作过电磁铁,谁来说一说:电磁铁的磁性是用哪些材料做成的?它的磁性又是怎样产生的?

  2.如果要使电磁体的磁性得到加强,我们大胆的假设一下应该怎么做?

  3.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强调假设时要说明自己的理由,尽量避免无端的猜测。指导填写P52表格。

  4.全班交流,教师简要板书。

  (三)设计实验,检验假设

  1.我们的这些假设可以被证明吗?应该怎么做实验证明?

  2.以研究线圈圈数多少对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影响为例,说明:这是一个典型的对比实验,要想知道电磁铁的线圈增多时,磁力是会加大还是减小,我们要使哪些因素保持不变呢?在这个实验中我们要改变哪些因素,才能知道线圈的圈数会对磁性造成影响呢?

  3.看书P53表格,小组讨论并填写表格。教师巡视。

  4.全班交流小组填写的研究计划。

  5.根据计划,各小组开始实验。

  6.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填写实验记录表。


《电磁铁》教学设计实用五篇(扩展7)

——电磁教学反思范本5份

  电磁教学反思 1

  这节课的的教学流程是按照“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假想预测,设计方案,动手实验,汇报总结”这五个环节来进行教学的,体现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本课的问题的提出、猜想、设计实验、动手实验,汇报总结都是学生小组合作、自主完成的。教师是探究的引导者、课堂的组织者,教学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主。

  再次,这样的`教学设计体现了科学教学的“开放性”原则,集中表现在对问题的猜想及研究项目的选择上。在选择研究项目时,尊重学生的意愿,让他们自由选择,结果不同的小组选择了不同的研究项目。教师对学生活动材料的准备非常充分,对学生活动的开展考虑得周到细致,教师参与学生活动的过程中,对学生和蔼可亲的指导,和学生打成一片,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亲和力。教师在学生活动中起到了引领者、组织者的作用。

  为了提高一节课的效率,詹老师精心设计了教学环节,对教学环节的开展考虑得很周到;对器材的准备细致入微,从一根大头针到一根电线,从整节课的框架到每一个细节,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点。科学素养的形成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结果,仅靠单一接受式教学模式是难以奏效的,詹老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探究性学*的教学,不仅重探究的结果,更重探究的过程。

  这节课詹老师强调学生动手做,让学生亲身经历,亲自探究,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学*了科学的方法,体验了成功的乐趣,这节课真正做到了“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

  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能会,教师为学生创造了动手做的机会,给了学生尽量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科学探究。整堂课探究氛围十分浓郁,学生对于这样一个有一定难度的探究内容始终有着浓厚的兴趣。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改理念,学生活动充分,探究行为明显,教学效果显著。

  电磁教学反思 2

  一、教材分析

  课本从4个层面介绍了电磁感应——定性了解定磁感应现象、掌握感应电动势方向的判定规则和定量计算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了解电磁感应的两类情况、了解电磁感应规律在自感涡流电磁阻尼电磁驱动中的应用。

  教材对感应电流产生条件、感应电流方向的判定、感应电动势的大小等的处理,全部是从唯象的角度,而且全部是拿磁通量来说事;但实际上,电磁感应存在两种本质完全不同的情况,而且谈论磁通量必须有一个回路,可是一根导体棒切割磁感线却没有回路。这种处理,实际上给学生造成了许多理解和应用上的困难。

  不过,教材利用第五节做了一个补充,那么,一轮复*,笔者认为就应该纠回正常思路,先分两种情况说明,然后总结出感应电流产生条件、感应电流方向的判定规则和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计算的磁通量表述。

  另外,一轮复*,第一讲承担着全章知识内容的引领作用,因此本讲可以将本章所涉及的大部分关键模型拿出来与学生见面。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自主复*了教材,并自主完成了第一讲资料前后的填空、辨析和例题、练*,对本章、本讲所涉及的内容和题型都有了较为熟悉的了解。

  但是,从练*的完成质量来看,学生对电磁感应的实质、磁通量的变化、楞次定律的综合应用都存在明显困难,这需要老师引导梳理和透彻理解本讲内容、并分类讲解楞次定律的应用思路和技巧。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熟练掌握磁通量及其变化的计算方法,理解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深刻理解楞次定律并能够熟练、灵活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的引导,一起重新整理知识脉络,从而加深对本章本节知识内容的理解;同时,通过对练*题的归类分析,从而加深对楞次定律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深入学*本章的兴趣和信心。

  四、教学重难点

  1、磁通量及其变化; 2、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3、楞次定律、右手定则的理解和应用。

  五、教学媒体

  PPT多媒体课件,《与名师对话》一轮复*资料

  六、教学时间

  七、教学反思

  1、本讲第一部分内容——知识串讲部分,结合PPT课件讲快一些,因为特殊原因我的课件未能用成,导致知识串讲部分没有讲完。

  2、有教师反映,感生电动势的讲解超纲——高考不考,一轮复*就不应该涉及。

  3、楞次定律是电磁感应一章的难点,从后续几讲练*完成情况看,主要问题还是出在楞次定律这里。

  电磁教学反思 3

  科学的本质就是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特别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所关心的问题。强调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并从中获得科学知识,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这便是科学教育的过程。我认为这是科学课的重点,也是和其他学科的区别所在,它并不在于传授知识点而是学会一种学*的方法,学会处事的方式,培养一种科学的意识。

  学生都希望做一个磁力很大的电磁铁,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其结构有明显的联系,所以做实验寻找影响磁力大小的因素,适合学生心理需要和认知水*。设计用两课时间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过程,比较深入地探究哪些因素影响电磁铁磁力的大小,并制作一个强磁力电磁铁。本课有两个活动。

  第一,作出我们的假设。在这一步骤中,我让学生寻找所有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可能因素。在全班列出一张假设因素表,推测什么因素可能是影响最大的因素。

  第二,设计实验,检验假设。本节课安排全班共同检验一个假设: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有关。过程分为制订计划、交流计划、实施计划,重点思考如何在对比实验中控制条件的问题。扎扎实实地经历这个过程不但是检验这个假设的需要,也为下节课学生更独立地检验其他假设打下基础。

  对比实验强调的是对变量的控制,早在四、五年级时学生就已接触过对比实验,对对比实验的设计方法也已基本掌握,因此,本课指导设计对比实验的重点不是一步一步具体指导,而是在学生自己设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考虑得更周密、更科学、更细致,从而使取得的数据更科学,更有说服力。

  为此,在学生完成研究计划后,安排学生交流、展示研究计划,并引导学生对所展示的研究计划质疑,阐述自己的想法,在研讨中逐步完善研究计划,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示应注意的细节,如:先做哪个实验?做几次?为什么?一个实验完成后需要把线圈拆下来吗?圈数多绕不下时怎么办?按怎样的方向绕?等等,目的是使实验时尽可能避免其它因素的干扰,只改变其中一个条件,其它条件都不变,确保所取得的数据的科学性。

  《电磁铁的磁力(二)》是在上一课学生对“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进行假设后,及对“线圈多少与电磁力大小的研究”之后所开展教学活动的继续。这节课开始我主要让学生回忆上一节课“线圈多少与电磁力大小的研究”的实验。接着从书上的插图明确本节课所要验证的假设。然后选择一组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方案,讨论方案并交流实验的注意点。再进行实验,最后汇报实验数据得出科学结论。纵观本节课的教学,现就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反思:

  一、科学概念的定位

  教参要达成的科学概念是“1、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流强弱有关:电流强则磁力大,电流弱则磁力小。2、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粗细、长短,铁芯粗细、长短等因素有一定关系。”考虑到要设计强磁力电磁铁的原因,我在预设中增加了“3、线圈与铁芯的距离*,电磁铁的磁力就强,线圈与铁芯的距离远,电磁铁的磁力就弱。”这一科学概念。从上课的效果来看,这一概念的增加显然要求过高,目标难以达成。虽然教师在设计中通过反问学生“实验中还有哪些要注意的吗?”试图引出“线圈缠绕应从钉帽开始”,“线圈数尽可能多绕”,“用铁芯去吸大头针”及在分组实验中指导分别从“用铁芯顶端靠*大头针去吸”和“用铁芯斜着插入大头针去吸”,但由于实验要求过高,学生既不能考虑到这些细节,操作也难达到这个要求。以至从汇报的实验数据上不能得出结论。

  二、实验材料的准备

  教材运用四张图片提供四个实验材料,其中用线圈管验证“线圈粗细与电磁力大小的关系”学生不能理解其目的。因为图中线圈管除了粗细不同外,还有材料的不同。在准备中虽然教师替换了这一材料,用不同口径的自来水管解决了这一问题,但本班学生在上一课的猜测中压根儿没考虑这一因素,还是不能明确这组实验的意图。从上课情况看,启发学生明确实验材料的意图耗时过多,加之实验操作难度过大,所以这一组实验不应该按教材来教,如删去这组实验,课堂不但能节省时间,课堂教学效果将会更好。

  三、对学生的实验指导

  本课的四个实验之前,老师自己作了操作,发现了实验中容易出问题的几个地方,在课中运用“实验中你将如何保持条件不变?”,“各小组线圈数绕多少较合适?”,“做电磁力大小与线圈粗细关系时,从哪个线圈管开始绕线较好呢?为什么?”,“做电磁力大小与铁芯长短关系时,从哪个铁芯开始绕线较好?为什么?”这一系列反问虽然各细节都考虑到了,但学生不能理解这么到位,导至教师讲解过多,耗去了不少的时间。要解决这一矛盾,我想是否可将线圈缠绕放在课前的教师实验准备中去。这既处理了指导过细,费时过多的情况,同时也能使学生明确“导线的长短粗细及材料”也必须保持不变这一在实验室“只用一根导线”的思维定势。

  四、对学生数据的引导

  对“电流强弱对电磁力大小的关系”这个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流强弱有关:电流强则磁力大,电流弱则磁力小。”这一结论是一目了然的,但对于“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粗细、长短,铁芯粗细、长短等因素有一定关系”这一科学概念建构不能到位。在做“线圈粗细”这一实验时,学生对于细节把握不够,导至认为与电磁力的大小没有关系,因为每个小组得到*均摊吸起的大头针个数均为0。分析原因有两个,一是对吸到一半但没吸上来的大头针忽略不计造成的,还有可能是在通电之前没插上铁芯,导至电路短路。“铁芯粗细”,“铁芯的长短”两组实验中数据有得“铁芯短,电磁力强”,有的“铁心短,电磁力弱”;有的“铁芯粗,电磁力强”,有的“铁芯细,电磁力强”。面且数据反差大,学生已产生了矛盾的冲突,但教师自身对各要素的匹配问题科学概念把握不准,以致引导教学目标备注不足,引导不到位。

  五、材料发放的层次

  *时教学中,学生的好动心理对于教师的教学时是个难点,所以很多教师在计划讨论结束时,才把实验材料发放到学生手上才开始实验。在本课中,担心学生“保持不变因素”考虑不周,故而把材料与研究计划开并发放,以便根据材料来制定计划,然而事与原违,学生并没有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急于动手,并没有合作制定研究计划。“好动是学生的天性”一点也不错。在科学实验中,学生好动,急于去动手,是进行科学实验活动中每个教师不可避免的问题。所以在实验中材料的发放可以多层次,有的一次到位,有的分几次到位。比方本课中,电池可以在制定计划后发放,学生就不会急于去动手,而忘记合作制定研究计划。

  电磁教学反思 4

  一、对教学目标的再认识

  1、从知识与技能的角度,使学生认识感应电动势,了解如何表示磁通量变化得快慢。

  2、从过程与方法的角度,通过实验学*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并会利用该定律分析与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3、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角度,学*类比推理方法和通过观察、实验、归纳寻找物理规律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对教法和学法的分析

  本节课属于典型的探究实验课教学,但教学对象为基础薄弱理科生,故在教法上更需重视物理思想和方法的教学,主要采用探究实验法和谈话法,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实验和多媒体搜集信息的特点进行。在学法上,主要通过学生对影响感应电流的大小提出猜想,提出问题:影响感应电动势的可能因素有哪些?讨论如何设计实验,如何协作并共同操作,从而领会探究学*方法。学生在通过对现象的讨论,最终归纳出正确结论,从而领悟类比、演绎、推理和归纳物理规律的方法。

  三、对教学过程的把脉

  1、通过回顾电磁感应现象中的三个实验,复*“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引入新课,但通过单独提问时出现问题,学生在课后显然不会认真复*,回答问题时,总是似乎明白,但却说不到关键点上,在教学中不得不再详细复*这部分知识,耽误了过多的时间,这是教学的实际情况与设计出现了较大的反差。若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本节教学容量较大不提问,而由老师对知识做简单的梳理,直接引入课题,就能腾出好多时间,出现问题还是对学生的学*能力估计不足。

  2、关于本节探究实验的设计,教学结构整体的设计是比较到位的,也反映了自己对探究式教学法的领悟有较大的提升。但教学中也出现了很多细小的问题,如应在讲台上准备一个实验台,以増强实验的可视性,还要注意板书的设计与书写。本节课的设计还贯穿了一个思想,从学生生活中最熟悉的现象发现物理题材,尝试着预设学*动机,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学*物理概念规律,并最终将概念、规律用之于社会生产实践,即生活——物理——社会。如在引入时指出我们现在的生活离不开手机、电脑和各种家用电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大大改变了我们的学*方式,这些都需要有源源不断的电力供给,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奏响了电气化时代的序曲,然后说明本节课学*的目的。

  在学生归纳得出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后,引导学生思考:从能量的角度看关于电能的产生所涉及的问题,例如,风力、水力发电:机械能———电能;火力发电:内能———电能;电池:化学能———电能等,都体现了这种设计思想。总之,本节课注意体现*行班教学的特点,重视物理思想与学*方法教学,在*题的处理上也更加注意方法的提示,未进行简单地书写,今后仍需继续努力。

  电磁教学反思 5

  本节课开始,在前面学生学*了条形磁铁和通电螺线管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首先提问:“通过前面的学*请同学们思考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分布与什么磁铁的磁场相似呢?”,学生马上想到条形磁铁,然后通过一个演示实验:条形磁铁和通电螺线管同时吸引铁钉。让学生观察其相似性,进而将实验现象对比,发现条形磁铁能吸引许多铁钉,而通电螺线管吸引铁钉寥寥无几,学生马上总结出通电螺线管磁性很弱,发现其磁性强弱的差异使学生的认知发生转机,认识到通电螺线管磁性虽然与条形磁铁磁性相似,但强弱有明显区别,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引到新知识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做到发所未发。

  比如,在引出电磁铁概念以后,马上提出“电磁铁具有什么特点”这个问题,培养学生想发、敢发的创新意识,继续提问暗示电磁铁与电有什么关系?其实在刚才的演示实验中已经埋下伏笔,故意让学生看到通电螺线管一断电吸住的铁钉全部掉下来这一现象,善于观察的学生马上回答:通电螺线管通电时有磁性,断电时没有磁性。我马上鼓励他们,提高了他们探求知识的积极性,然后再次演示这一现象,给相对能力低、基础差的同学提供“发”的机会,留有“后发”的余地。然后再问电磁铁磁性有无可以控制,磁性强弱能不能控制呢?问题提出后停顿一会儿,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空间,紧接着再问若磁性强弱可以控制,通过什么途径去控制,即引出电磁铁磁性强弱的有关因素的问题。让学生观察手边的电磁铁,引导学生去发现隐藏在更深层次的知识,并且问题一环扣一环,当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总结出通电螺线管磁性与匝数和电流大小有关时,又问根据物理学研究方法,磁性强弱与两个量都有关,应怎样去研究,学生能想到控制变量的方法。在这之后也是不断地创设问题,引导思维。

  事实证明,问题设置得好就可以带领学生以已知知识的情景为基础进入更新知识的情景,学生随着设置恰到好处的问题,不断开启知识宝库的一个又一个大门,充分享受获取知识的愉悦。


《电磁铁》教学设计实用五篇(扩展8)

——电磁感应教学设计优选【五】篇

  电磁感应教学设计 1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奥斯特的发现说明了电能产生磁,而法拉第的发现说明了磁能产生电,从另一角度揭示了磁和电之间的联系,为发电机的制造和应用奠定了基础,因此这一章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之一。学生学好这一节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同时也是为升入高中学*电磁感应定律奠定了基础。

  教学重点: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体验和科学研究方法的领会。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自己分析感应电流的条件,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2、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 知道电磁感应现象,知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2. 知道感应电流的方向跟哪些因素有关。

  3. 知道发电机的原理。

  (二) 能力目标

  1. 通过多媒体画面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2. 通过探究磁生电的条件进一步了解电和磁之间的相互联系。

  (三) 情感目标

  1.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探索的科学精神及高尚的道德品质。

  2. 认识自然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进一步了解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方法。

  二、说教法

  1.采用实验教学及多媒体辅助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多思考总结规律;

  2.介绍科学家的事迹,调动学生学*物理的积极性。

  三、说学法

  通过猜想、讨论、答疑、设计试验方案,培养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兴趣,提高自信心,培养顽强意志,建立良好的学**惯

  四、说教学过程

  1、设疑引学

  前面我们学*了“奥斯特的发现”它揭示了电和磁之间的联系,说明电能生磁,电流和磁场是不可分割的,那么我们可不可以反过来进行逆向思索:磁能否生电呢?让学生猜想。在学生猜想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提问:怎样才能使磁生电呢?

  2、讲授新课

  电磁感应现象

  【活动一 】 观察“磁生电”现象

  由微型电风扇的插头处接一个发光二极管,用手旋转叶片,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电磁感应现象,并且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活动二】 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并观察实验并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分析导体切割磁感线的情况,最后引导学生通过实验事实,归纳概括出结论: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就会产生感应电流,这种现象叫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

  感应电流的方向

  学生猜想并进行实验得出实验结论: 改变磁场方向和改变切割磁感线的方向,感应电流的方向就会改变,即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磁场的方向和切割磁感线的方向有关。

  发电机

  1.发电机的原理:电磁感应

  【活动三】观察手摇发电机发电

  学生观察分析发电机的工作原理,再结合多媒体教学演示发电机的工作原理。

  2.能量转化

  3、小结

  4、巩固练*(见课件)

  5、布置作业

  五、说课后反思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能注重知识的衔接,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电和磁之间的紧密结合,注重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教学中能运用大量的图片和教学视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且突破教学难点,以便于学生理解,课堂中以实验为基础,注重培养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科学素养的养成,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能够小组合作探究进行归纳总结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及感应电流的方向,进一步在学到电磁感应的应用——发电机,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将物理学活学透,深刻理解知识的生成,不断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

  电磁感应教学设计 2

  教学目的:

  1、知道磁通量的定义,知道磁通量的国际单位,知道公式 的适用条件,会用公式计算.

  2、启发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从中分析归纳通过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

  3、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教学仪器:

  电池组,电键,导线,大磁针,矩形线圈,碲形磁铁,条形磁铁,原副线圈,演示用电流表等.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在磁可否生电这个问题上,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坚信,电与磁决不孤立,有着密切的联系.为此,他做了许多实验,把导线放在各种磁场中想得到电流需要一定的条件,他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历时10年,终于找到了这个条件,从而开辟了物理学又一崭新天地.

  电磁感应现象:

  二、教学内容

  1、磁通量( )

  复*:磁感应强度的概念

  引入:教师:我们知道,磁场的强弱(即磁感应强度)可以用磁感线的疏密来表示.如果一个面积为 的面垂直一个磁感应强度为 的匀强磁场放置,则穿过这个面的磁感线的条数就是确定的.我们把 与 的乘积叫做穿过这个面的磁通量.

  (1)定义:面积为 ,垂直匀强磁场 放置,则 与 乘积,叫做穿过这个面的磁通量,用表示.

  (2)公式:

  (3)单位:韦伯(Wb) 1Wb=1T·2

  磁通量就是表示穿过这个面的磁感线条数.

  注意强调:

  ①只要知道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 和所讨论面的面积 ,在面与磁场方向垂直的条件下 (不垂直可将面积做垂直磁场方向上的投影.)磁通量是表示穿过讨论面的磁感线条数的多少.在今后的应用中往往根据穿过面的净磁感线条数的多少定性判断穿过该面的磁通量的大小.如果用公式 来计算磁通量,但是只适合于匀强磁场.

  ②磁通量是标量,但是有正负之分,磁感线穿过某一个*面,要注意是从哪一面穿入,哪一面穿出.

  2、电磁感应现象:

  内容引入:奥斯特实验架起了一座连通电和磁的桥梁,此后人们对电能生磁已深信不疑,但磁能否生电呢?

  在磁可否生电这个问题上,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坚信,电与磁决不孤立,有着密切的联系.为此,他做了许多实验,把导线放在各种磁场中想得到电流需要一定的条件,他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历时10年,终于找到了这个条件,从而开辟了物理学又一崭新天地.

  3、实验演示

  实验1:学生实验——导体在磁场中切割磁力线的运动

  观察现象:AB做切割磁感线运动,可见电流表指针偏转.

  学生得到初步结论:当闭合回路中的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时,电路中有了电流.

  现象分析:如图1导体不切割磁力线时,电路中没有电流;而切割磁力线时闭合电路中有电流.回忆磁通量定义 (师生讨论)对闭合回路而言,所处磁场 未变,仅因为AB的运动使回路在磁场中部分面积 变了,使穿过回路的磁通变化,故回路中产生了电流.

  设问:那么在其它情况下磁通变化是否也会产生感应电流呢?

  实验2:演示实验——条形磁铁插入线圈

  观察提问:

  A、条形磁铁插入或取出时,可见电流表的指针偏转.

  B、磁铁与线圈相对静止时,可见电流表指针不偏转.

  现象分析:(师生讨论)对线圈回路,当线圈与磁铁有沿轴线的相对运动时,所处磁场 因磁铁的远离和靠*而变化,而 未变,故穿过线圈的磁通变化,产生感应电流,而当磁铁不动时,线圈处 , 不变,故无感应电流.

  实验3:演示实验——关于原副线圈的实验演示

  实验观察:移动变阻器滑片(或通断开关),电流表指针偏转.当A中电流稳定时,电流表指针不偏转.

  现象分析:对线圈 ,滑片移动或开关通断,引起A中电流变,则磁场变,穿过B的磁通变,故B中产生感应电流.当A中电流稳定时,磁场不变,磁通不变,则B中无感应电流.

  教师总结:不同的实验,其共同处在于:只要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的变化,不管引起磁通量变化的原因是什么,闭合电路中都有感应电流产生.

  结论:

  无论用什么方法,只要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电路就有电流产生,这种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现象叫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

  电磁感应现象中的能量转化: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上述三个实验中能量的转化情况.

  3、例题讲解

  4、教师总结:

  能量守恒定律是一个普遍定律,同样适合于电磁感应现象.电磁感应现象中产生的电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们或者是其它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或者是电能在不同电路中的转移.

  5、布置作业

  电磁感应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磁通量的定义,公式的适用条件,会用这一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知道什么是电磁感应现象.

  3、理解“不论用什么方法,只要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电路中就有电流产生”.

  4、知道能量守恒定律依然适用于电磁感应现象.

  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学生认识“从个性中发现共性,再从共性中理解个性,从现象认识本质以及事物有普遍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建议

  关于电磁感应现象的教学分析

  1.电磁感应现象

  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现象叫做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做感应电流。

  2.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①当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里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时,电路中产生了感应电流。

  ②当磁体相对静止的闭合电路运动时,电路中产生了感应电流.

  ③当磁体和闭合电路都保持静止,而使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改变时,电路中产生了感应电流.

  其实上述①、②两种情况均可归结为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改变,所以,不论用什么方法,只要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电路中就有电流产生.

  3.电磁感应现象中的能量守恒

  电磁感应现象中产生的电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们或者是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或者是电能在不同电路中的转移,电磁感应现象遵循能量守恒定律.

  教法建议

  1、课本中得出结论后的思考与讨论,是一个进一步启发学生手脑并用、独立思考,全面认识电磁感应现象的题目,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本节课文的最后分析了两种情况下电磁感应现象中的能量转化,这不但能从能量的观点让学生对电磁感应有明确的认识,而且进一步强化了能量守恒定律的普遍意义.有条件的,可以由教师引导学生自行分析,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是本节的教学重点,而正确理解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是本节教学的难点.由于学生在初中时已经接触过相关的电磁感应现象,因此在讲解电流的产生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加深对现象的认识,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并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分组讨论,教师可以通过问题的设计来引导实验的进行,例如:对实验数据表格的设计以及相关问题的探讨,让学生明白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正确理解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电磁感应教学设计 4

  【教学目的】

  1.理解电磁感应现象中感应电动势的存在;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概括与感应电动势的大小有关的因素,从而掌握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并使学生体会在发现和认识物理规律中物理实验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学*,使学生领会从一般到特殊、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

  【教学重点】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教学难点】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教学器材】

  演示用:大型示教万用电表;原副线圈;学生电源开关;滑动变阻器;

  学生用:灵敏电流计;线圈;条形磁铁。

  【教学过程】

  学生探究问题一:

  怎样使一根导线起到“导线电源”的作用?怎样使“导线电源”的电动势能变大?(预定时间为5分钟。提示:从“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入手。)

  1.(a)图中电路若在某处断开时出现的现象与(b)图表现相同。请问原因相同吗?请做解释。

  2.上面两种实验中,根据所起到的作用分类,下列导线段可以分成几类:

  ab cd ad bc a′b′ c′d′ a′d′ b′c′

  3.请回答:“怎样使一根导线起到电源作用”?有几种回答方法?哪种回答最好?上面提到的8根导线哪一根是“导线电源”?为什么说其他都不是“导线电源”?

  学生探究问题二:

  怎样利用一根导线,获得更大的电动势?

  1.猜想:从图(a)入手,参考对“怎样使一根导线变成‘导线电源’”的答案,进行猜想。

  2.尝试:设计一种方案,验证自己的猜想。

  3.教师提出注意事项并适时进行提示。

  4.学生进行具体的实验操作(如果不在实验室或实验器材不够,教师也可以进行演示实验,但一定要关注、尊重并采纳学生的猜想)。

  5.学生展示自己的猜想。

  6.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或者由教师谈自己的意见或做一简要总结:或者进行全班性的讨论。

  7.学生质疑。

  8.学生练*,进行巩固与拓展。

  学生探究问题三:

  导线电源与干电池、蓄电池有何相同点?

  1.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与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并提出见解。

  2.学生互评,进行辨析和汇总。

  3.教师小结。要求:要肯定和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探究,但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严谨态度、正确方法和求真务实的精神。

  学生探究问题四:

  请设计发电机,并动手做最简单的发电机。鼓励学生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以获得比较大的电动势。

  电磁感应教学设计 5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必修三第十三章《电磁感应与电磁波初步》第三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把电与磁彻底的联系在一起。从物理学的角度看,电磁感应在电磁学中的地位,正是由于电磁感受现象的发现,把人类社会带入了电气化时代,体现了“划时代的发现”。另外本课的实验部分是在于引导学生通过活动和思考来主动地获得知识。教科书所呈现的实验既为本节研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提供了实验情景,又成为后续楞次定律教学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闭合电路的部分导线切割磁感线能产生电流,在初中已经有一定的认识,但在空间想象能力、问题本质的分析方面还较为薄弱。因此,在教学中国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出发,通过学生自己的自主学*、探究实验、产生问题等学*方法,解决问题得出产生感应丁柳德条件的结论。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设计

  物理观念:知道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及相应实验方法;知道用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去判断回路中是否产生感应电流。

  科学思维: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体会电磁相互转化的思想。

  科学探究:通过学生实验,进行实验观察、归纳分类,达到能够判断回路中磁通量如何变化和因为什么而变化的目的。

  科学态度与责任:领会科学家对自然现象、自然规律的探究,以科学不怕困难、勇于面对挫折的坚强意志激励自己。体会物理与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观察和实验探究,理解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难点: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探究实验法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二)划时代的发现

  1.奥斯特:电生磁

  (动图展示奥斯特实验)

  奥斯特发现的电流的磁效应,震动了整个科学界,它证实电现象与磁现象是有联系的。

  电能生磁,根据对称性,为什么不能用磁来生电呢?

  法拉第他就坚信磁也能生电。

  2.法拉第:磁生电

  于是从1822年开始进行了将*十年的实验。直到1830年8月他发现给一个线圈通电和断电的瞬间,另一个线圈中出现了电流。

  于是,他又设计并动手做了几十个实验,发现了各种深藏不露的各种"磁生电"的现象。从实验现象中领悟到:“磁生电”是在一种变化、运动的过程中才能出现的效应。总结起来是这么五类:

  ①变化的电流

  ②变化的磁场

  ③运动的恒定电流

  ④运动的磁铁

  ⑤在磁场中运动的导体

  并且他把这些现象命名为电磁感应。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电流叫做感应电流。

  小结:

  法拉第的这一伟大发现完善了电与磁的内在联系,所以便有电磁学这一门学科的诞生。

  (三)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那么具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什么呢?

  1、实验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导体切割磁感线,会在闭合回路中产生感应电流

  2、实验验证

  (1)ab静止的时候,电路中没有感应电流;

  (2)ab沿着磁感线运动的时候,电路中没有感应电流;

  (3)仅有ab切割磁感线的时候,才会产生感应电流。

  ·分析:ab切割磁感线时,磁场的大小和方向没有变化,变化的只有电路abcd的面积。

  那么,与磁场相关的哪个物理量发生了变化呢

  我们学过磁通量的的表达式是φ=BS,闭合电路abcd的面积发生了变化,也就是说,穿过电路abcd的磁通量发生了变化。

  那么,感应电流的产生是否与磁通量的变化有关呢

  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

  3、实验探究1:

  磁铁插入、抽出

  实验操作:指针偏转情况

  磁铁插入——指针偏转

  磁铁静止在线圈中——指针静止

  磁铁拔出——指针偏转

  或停在线圈中时,电流表指针如何动作?

  如图,线圈A通过变阻器和开关连接到电源上,线圈B的两端连接到电流表上,把线圈A装在线圈B的里面。观察下面几种情况下线圈 B中是否有电流产生。通过动图依次观察实验。

  开关和变阻器的状态——指针偏转情况

  开关闭合瞬间——指针偏转

  开关断开瞬间——指针偏转

  开关闭合时,滑动变阻器不动——指针静止

  开关闭合时,迅速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指针偏转

  4、归纳总结

  请你根据实验现象总结,什么情况下闭合导体回路中产生感应电流。

  (动图展示线圈A中的磁感线条数变化的过程)

  磁场强弱的变化我们可以通过磁感线的条数来观察,观察动图可以看到闭合开关穿过B的磁感线从无到有;滑动滑片,穿过B的磁感线的条数不断的变化;断开开关,穿过B的磁感线从有到无。这种情况下,根据公式φ=BS,B的面积没有改变,但是磁场感应强度B变化了,所以说穿过线圈 B的磁通量也发生了变化,线圈B中有感应电流。

  5、得出结论

  以上实验及其他事实表明∶

  当穿过闭合导体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时,闭合导体回路中就产生感应电流。这就是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四)电磁感应现象的应用

  ·发电机

  1831年圣诞节前夕的一次科学报告会上,向大众展示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发电机——法拉第圆盘发电机,开辟了人类社会的电气化时代。


《电磁铁》教学设计实用五篇(扩展9)

——磁铁科学课的教学反思实用5份

  磁铁科学课的教学反思 1

  《磁铁的两极》是继《磁铁的磁性》后的磁铁单元的第二课。是在学生认识了磁铁的磁性,知道磁铁的两极的磁性最强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磁铁,发现磁铁的两极不但磁性最强,还能指示南北方向。探究活动也从原来的观察磁铁与其他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引伸到磁铁与磁铁间的相互作用。

  围绕着这个目标,在课堂上我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保障了学生的实验时间,整堂课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严谨而有序地完成了三个观察、实验活动以及多次实验的记录,并通过整理发现了磁铁两极相互作用的规律,学生情绪饱满,参与积极,人人动手,教学目标和研究目标都得以完成和实现。课后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我觉得在本堂课中有以下几个方面较为成功。

  一、精心设计环节,科学分配时间。

  本节课活动多,每个活动就算是最简短也不能少于5分钟,何况学生在活动后还要整理事实、完成记录,然后互相交流,才能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如果学生活动的时间不能保证,那么活动就变成了过场,达不到效果。为了保证学生活动的时间,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注意把不是活动的环节尽量地简单明了,不搞花架子。如在教学引入中我就从上一节课的学*开始,既复*了旧知,又很自然地引入了新课,时间很短,就那么1-2分钟,而且节省了时间。

  二、明确实验要求,方法指导到位。

  在每次活动前我都会对学生的实验、观察活动进行指导,让学生明白怎样做,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明确每个人做什么,使活动能有序而有效地开展,取得实效。如:在观察转动的磁铁前,我边演示边告诉学生:小组内每人转动磁铁一次,等磁铁停下时观察它的方向和位置,并把每次每次的方向和位置用简单的图或文字记录下来。最后看看记录,你们有什么发现。这样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实验也反复多次地进行了。同时学生明白了实验的重点和要求及方法。当学生按老师的指导去做时,在3-5分钟内就有效完成了实验,并一下子就发现磁铁每次停下时都是指着同一个方向。

  当然在教学中也有一些不尽人义,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有个别学生在课前通过阅读等方式已经知道磁铁两极相互作用的规律。于是在没有实验前就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把记录卡填好了,由于时间的关系我没有把这个问题提出来,在教学中怎样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怎样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还有待研究。

  磁铁科学课的教学反思 2

  科学的本质就是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特别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所关心的问题。强调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并从中获得科学知识,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这便是科学教育的过程。我认为这是科学课的重点,也是和其他学科的区别所在,它并不在于传授知识点而是学会一种学*的方法,学会处事的方式,培养一种科学的意识。

  《电磁铁的磁力(一)》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能量》单元的第3课。学生都希望做一个磁力很大的电磁铁,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其结构有明显的联系,所以做实验寻找影响磁力大小的因素,适合学生心理需要和认知水*。设计用两课时间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过程,比较深入地探究哪些因素影响电磁铁磁力的大小,并制作一个强磁力电磁铁。本课有两个活动。

  第一、作出我们的假设。

  在这一步骤中,我让学生寻找所有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可能因素。在全班列出一张假设因素表,推测什么因素可能是影响最大的因素。

  第二、设计实验,检验假设。

  本节课安排全班共同检验一个假设: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有关。过程分为制订计划、交流计划、实施计划,重点思考如何在对比实验中控制条件的问题。扎扎实实地经历这个过程不但是检验这个假设的需要,也为下节课学生更独立地检验其他假设打下基础。

  对比实验强调的是对变量的控制,早在四、五年级时学生就已接触过对比实验,对对比实验的设计方法也已基本掌握,因此,本课指导设计对比实验的重点不是一步一步具体指导,而是在学生自己设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考虑得更周密、更科学、更细致,从而使取得的数据更科学,更有说服力。

  为此,在学生完成研究计划后,安排学生交流、展示研究计划,并引导学生对所展示的研究计划质疑,阐述自己的想法,在研讨中逐步完善研究计划,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示应注意的细节,如:先做哪个实验?做几次?为什么?一个实验完成后需要把线圈拆下来吗?圈数多绕不下时怎么办?按怎样的方向绕?等等,目的是使实验时尽可能避免其它因素的干扰,只改变其中一个条件,其它条件都不变,确保所取得的数据的科学性。

  磁铁科学课的教学反思 3

  磁铁在幼儿的生活中并不陌生,在上课时,我们经常会使用,孩子每天都接触,因此我把目标设定为:第一点是在探索中发现磁铁的特性,充分感知磁铁的特性,对之产生兴趣。第二点是能动手动脑,想办法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快乐。活动中我设计了三个环节,导入时创设问题情景:老师不小心把许多回形针散落在地。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思考,幼儿凭借自己已有的经验来回答,有的认为:可以用手将回形针一一捡起;有的认为:可以用干净的扫帚把回形针扫成一堆,再用手捡起来……,幼儿的想法比较接*.对于幼儿的回答我做出了积极的回应,在对他们的回答表示肯定的前提下,引发幼儿思考:能不能借助其它的`物体?在我的引导下,话音刚落,一名幼儿快速的回答:可以用磁铁.

  于是,我让他尝试用磁铁来将散落在地的回形针捡起来.第二环节是感知、探索磁铁能吸住哪些东西。此环节中,我为幼儿提供了不同的材质的物品,让幼儿自己的探索,从而更好地认识磁铁的特性.幼儿通过操作,知道了磁铁能吸住铁制品,对于木制品,塑料制品不起作用.第三环节为幼儿提供了几个小游戏,游戏是幼儿感兴趣的活动,通过游戏能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可以让幼儿在轻松的氛围中进一步感知磁铁的特点。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发现幼儿对生活中磁铁的运用没有生活经验,只能借助图片或是实物来丰富幼儿的经验,如冰箱门的封条、门吸、磁性黑板、电话等等。我们在开展活动时,不仅仅是科学活动。一定要对班上的幼儿现有基础有一个充分的了解,从而让幼儿真正在每个活动中学有所得,学有所长。

  磁铁科学课的教学反思 4

  磁铁是同学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大多数同学玩过磁铁,对磁铁已经有一定的了解。“磁铁有磁性”是本单元的第二课,激趣导入,交流“我知道的磁铁”,从引导到“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的讨论和观察活动中,进而协助同学建立起对磁铁有磁性这一最基本的性质的认识。然后通过交流在观察中的发现和发生的问题,引发出后续的一系列的探究活动,逐步加深和扩大同学对磁铁的认识,并最终指向综合运用。纵观这堂课的教学,让人有喜也有忧,为能更好地小惩大诫,现反思如下:

  教学开始,我创设了“扮演小魔术”这样一个情景:在一只乒乓球内藏入几根小铁丝后重新粘合,并在手中放入磁铁。当我将乒乓球放在手上时,乒乓球就牢牢地“粘”在了上面。当同学看到这里时,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有的已在下面喊起来了。在科学探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问题和探究动机的形成。要形成问题和探究的动机就必需创设良好的情境来导入教学。情境导入是教学的开始,也是教学胜利的基础与前提。小魔术是小朋友最喜欢看的一种节目,“乒乓球怎么会粘在老师的手上”正是小魔术发生的效果。它激起了同学的浓厚兴趣,顺利地引出了本堂课的研究对象──磁铁。

  资料在科学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整堂课我都很注重用资料来调控课堂节奏。如在资料的准备上我准备了课本66页上的铁钉、回形针等十多种典型的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先让同学预测其中的那些物品能被磁铁所吸引,那些不能被磁铁所吸引,然后再用试验来进一步验证小朋友们的预测是否准确。

  由于同学*时都玩过磁铁,对磁铁都比较熟悉,特别是磁铁能吸铁一类物体的身手。只不过他们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一些外表现象,没有向更深层次研究。由于是常态的科学教学,在教材处置上我还是不够大胆,使同学动手探究的时间受到限制。但由于考虑到尊重教材活动的先后布置,也不敢尝试大环节教学。因此在了解磁铁的形状、生活中的应用和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以上几个活动的教学花去了不少时间,没有把大局部的时间放在重点局部,显得重点活动没有深入地展开。

  磁铁科学课的教学反思 5

  磁铁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可以说是既熟悉又不熟悉。熟悉是因为它是同学们课余的一种玩具。不熟悉是学生*时只是利用它玩,当然,玩的同时也有了一些认识,如:它能吸铁钉、文具盒;如果把铁钉放在桌子上,磁铁放在桌子下,可以通过磁铁来控制铁钉。了解了这些后,我设计了本课时的教学。现在回头想想,这节课好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一、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考虑到三年级的学生特别要注重培养学*兴趣。我首先通过一个游戏调动他们的好奇心,再拿出他们*时玩的磁铁问他们想不想玩?如果你有一块磁铁你会怎样玩?从而达到引导学生自己提出想探究的问题,即本课要体现的科学概念上,而且整节课从头到尾都没有出现“实验”二字,由“游戏”贯穿始终,让学生能轻松、愉快地学*。

  二、给学生充分的信任,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收集事实、整理事实,并用自己的话去描述事实。

  1、收集事实。首先让学生自己说用一块磁铁可以怎样玩游戏,并让学生观察提供的材料,尤其是几种金属,为后面的整理作铺垫。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或两种玩法放手去玩,同时将游戏结果记录下来。

  2、整理事实。同学们填写完记录单后,小组成员之间对收集到的事实进行整理。如第一种玩法后,学生们将被磁铁吸引的`物体和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分开放,发现被磁铁吸引的都是铁质的,不能被磁铁吸引的都不是铁质的,得出磁铁能吸引铁质物体这一事实;而再第二种玩法结束后,学生通过将游戏后磁铁隔着物体吸引的物体进行整理,得出隔着一些薄的物体能吸铁质的物体,而隔着厚的物体不能吸铁的事实。

  不足之处主要有两点。一是对每个环节的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导致草草收场。二是对课堂的灵活处理不够。如学生最初汇报想把物体放在水中,再用磁铁吸时,应给予肯定,并允许他们也玩一玩;而当有一个小组发现隔着薄的物体能吸铁隔着厚的物体不行时,我只是急于引出磁铁隔着物体能吸铁这一概念,而跳过了同学们的这一精彩发现,导致其他小组即使有其他的发现也没机会说,如果当时我能给予充分的肯定并给予激励性的评价,再追问其他小组有没有别的发现,我想同学们的其他发现就会一一展示出来,同学们的发现会越来越多,同学们的思考也会越来越多,他们独立探究的兴趣也会越来越浓。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