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教学设计 (菁华9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教学设计

《春》教学设计1

  一、设计理念

  《春》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无论是准确生动的语言,还是热爱大自然的情感都值得教师仔细钻研,并在教学中加以落实。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程标准《语文》七年级上册按语文与生活的关系编排课文,其中第三单元是自然生活,开篇就是《春》。它的教学,起着为第三单元开好头的作用。据此,我将本文教学设计的目标定位为:披文入情,训练朗读,学*品味欣赏语言;通过学*陶冶学生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贯彻学生主体思想,尝试自主、探究、合作的学*方式;提高学生学*写景散文的兴趣,为后面的学*奠定基础。

  新课程标准不仅影响课文的教学目标,而且还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有着 深远影响。如果按传统的“篇—段—句—词”教学方法,面面俱到讲解课文,琐碎分析课文语言,就课文而讲课文,教师讲学生听,无疑会分散课文教学的目标,使课堂变“死”,再优美的课文学生也得不到任何益处。教师要大胆创新,灵活运用各种形式来进行阅读教学。为了走出传统教学的束缚,达到新课标的要求,我借鉴了活动课的形式,设计了“夺宝奇兵——寻找《春》的语言宝石”系列活动,以“品味语言、寻找美点、合作探究”为重点,力图达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实现课程标准目标的目的。这种活动形式的设计理念如下所述:

  1、“兴趣是一切成功的前提”。学生有了学*课文的兴趣,才能有效地了解课文并愿意跟教师的节奏去学*。这种活动形式一改传统教师是学生学*的权威角色,成为学生学*的组织者、促进者,师生实现*等,有利于学生自由交流、自由表达,学生真正做了学*的主人。而且对提高学生学*兴趣是极大的帮助;

  2、语言品味欣赏对初一的学生而言,有着极大的难度,因为初一学生的语言积累较少,语感不强,分析和把握语言的能力不高。但并非因此就采用教师讲解代替学生学*的方法。教师还是要让学生自己体验语言分析的心理过程,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品味语言。活动课的形式可以创设良好的自主学*氛围,和宽松民主的学*环境,让学生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通过这种形式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对散文生动优美的语言感知品味,提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这是学生自己真正的.语言积累和语言感知;

  3、这种形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学*热情。我在活动中采用了学生组队合作探究的形式,让学生自由组队,自己为小组命名,小组内自由发表意见,并上交一份“小组夺宝成果”作为作业上交。组与组之间竞争谁的“宝石”多,这种形式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品质,并潜移默化地促进他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

  二、教学方法

  如上所述,采用活动课的形式,设计一系列的活动来完成教学目标,并力争达到课程标准的目标。在教学方法上,基本采用启发式,具体在下面的教学过程中叙述。

  三、教学过程

  鉴于教学目标和教学形式的要求,本次活动我安排两课时完成。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课时:介绍作者和课文,讲“推敲”和王安石改“绿”的典故激发学生品味语言的兴趣,宣布“夺宝奇兵”活动规则与安排。

  1、 导入本课。教师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引出本文。“在*现代文学史上,有这么一位伟大的人:思想上,他是一位民主主义战士,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有着铮铮铁骨;学识上,他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一位桃李满天下的教授,一生著作等身;文学上,他是*现代文学尤其是散文创作的巨擘,‘美文’的创作奠定了他 ‘一代散文大师’的地位。战士、学者、作家,既多才又多情,这一切都融合在他的散文创作上。今天,我们来学这一篇《春》。让我们走进朱自清的语言世界,欣赏作家用文笔为我们描绘的春的画卷,共同领略春的无限风光。”(大约用时5分钟)。

  2、 听朗读,讲有关语言文字“炼字”典故。接着上一步骤,教师朗读课文,学生听。教师可配上合适的音乐(我用的是古筝曲《高山流水》),朗读尽量为学生创设一种情景交融、文中有画的意境。

  读完后,趁学生沉浸在文章意境中,抛出问题“作家是用什么来优美地传达春天的美的?”教师在学生思考一会儿后,不给出结论,先讲两个故事:贾岛“推敲”和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改“绿”的故事。学生则会得出结论:朱自清靠语言来传达春天的美。再问学生:你知道作家朱自清是怎样运用语言来传达春天的美的吗?(大约用时15分)。

  3、 教师示范分析例句,为学生提供语言品味的范例。教师出示一 个句子: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问学生:你喜欢这个句子吗?你为什么喜欢呢?学生回答:写出了春天小草的可爱与生机(大意如此)。再问:哪些词语给了你这些感觉?学生一般都会找到“偷偷地”、“钻”、“嫩嫩的”、“绿绿的”这几个词语。问:“偷偷地”这个词语可以形容小草吗?为什么用“钻”而不用“长”“生”之类的词语?“嫩嫩的”、“绿绿的”可否改为“嫩的”、“绿的”?可否调到此句的前面?通过师生共同的品味分析,这几个词语的表达效果就会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再要求学生朗读出小草可爱的情态。(大约用时15分钟)。

  4、 安排“夺宝奇兵”活动。在上一步分析之后,教师再启发“其实这样的语言在本文中实在太多了。如果这一句是一颗语言‘宝石’的话,那《春》就是一座语言的宝库。今天我们就到这座宝库中去探寻‘语言宝石’,看谁找的宝石最多、最耀眼。我们这次活动就是‘夺宝奇兵——寻找《春》的语言宝石’活动。下面宣布此次活动的规则:(1)自由组队:三人至五人为一队,并为小队命名,组内人人*等,可自由发言,推举一人为陈述人;(2)充分借助各种资料,或利用各种途径来寻宝,但拒绝抄袭;(3)时间限制:自本课结束后开始,时间一天,明天语文课截止;(4)成果形式:可通过文章、图表、课文批注形式来展示宝石,形式不拘,欢迎创新的形式;(5)如果找的不是宝石,而是宝石上的瑕疵,即语言不当的地方,也欢迎提出。” (大约用时5分钟)。

  5、学生分别组队,已经组好队的则在商讨下一步行动计划。本节课在学生组队与协商的气氛中结束。(大约用时5分钟)。

  第二课时:交流“夺宝”成果,“宝石”展览,评选“宝石之最”,提出运用语言的新要求和新标准。

  1、教师简单介绍学生“寻宝”情况,着重表扬学生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此刻学生都热情高涨、跃跃欲试。(大约用时5分钟)。

  2、各组指定一人陈述“寻宝”情况,并在展板上(一块黑板,也可利用教室后面的黑板)展览本组的“寻宝”成果,接受同学的检阅。每组限定2—3分钟,不得超时。每组其他成员可在限定的时间内补充陈述。(大约用时30分钟)。

  3、评选“宝石之最”。在每组陈述完毕之后,教师可简明地总评一下,侧重于表扬学生表述能力和组织能力。每人发一颗红五角星,在展板的“寻宝成果”上投票。根据投票情况,评出最耀眼的“宝石”和“最佳团队”。(大约用时5分钟)。

  4、披文入情,在学生品味语言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文。(大约用时3分钟)。

  5、提出语言运用的新要求和新标准。要求学生在学*本课的基础上,了解语言要美的要求,提出作业:用优美的语言来描写大自然的美,做一个美的欣赏者、传播者、创造者。(大约用时2分钟)。

  最后本节课在学生高涨的创作热情中结束。

  四、教学反思。

  这次活动设计经过两节课的实践,证明是一次比较成功的教学设计,体现在这几点上(也许还不只这几点,有些是现在难以预料的):1、通过新颖的活动形式,学生增加了对散文的学*兴趣。通过本次活动,学生不仅对《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喜爱之情(第二天学生大部分就能背诵全文),还对本单元其它课文产生了学*的热情和兴趣;2、明白了散文语言的品味和欣赏方法,提高了语言感知能力。以前学生光知道文章写得好,却不明白好在何处,现在学生都能对语言的表达效果进行分析和品味。语言的大门已经被学生打开,呈现在他们面前的是灿烂无比的语言世界,他们可以尽情地去欣赏和品味;3、学生组队合作的形式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品质,为学生今后的学*生活提供了一种方法——利用集体的力量。在活动中,学生自主、合作的学*品质,探究的学*态度得到了初步锻炼,大家集思广益、各抒己见,气氛热烈,场面感人,以至于这几天学生碰面打招呼都说“你找了几颗宝石”。我也为他们的热情所感动。4、针对本文,学生提出了一些有见地的真知灼见,有些语言的表达效果分析的极为到位。下面试举几例:

  (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了。”(课文第一节)

  ——学生分析:“盼望”连用,对春天的渴望之情呼之欲出。春天未来,先写春风与脚步,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夺人心魄。“脚步”拟人,仿佛春天踏着轻快的脚步来到人间,形象生动。

  (2)“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课文第六节)

  ——学生分析:“可别恼”,仿佛作者在与我们谈心,交流对春雨的认识。我感到非常亲切,一下子我也改变了对春雨的看法。烦人的春雨这时候也变得很可爱了。……

  看到这些流淌着学生创作热情的语言,谁不会为之高兴甚至欢呼呢?

  还有一些对课文的批评,也摘录几则:

  “……(野花)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学生意见:比喻太一般化,老套,俗。不如去掉,直接写成‘风一吹,一闪一闪的。’

  “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学生意见:“却”用得不恰当,因为这句与上文不存在转折关系,属于错误使用。应删掉。……

  面对这些不乏天真却很诚恳的语言,谁不为他们大胆质疑的精神喝彩?

  课上完了,可我的思考还在继续。本次活动是我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进行的一次大胆尝试。通过这次活动的成功,我更加坚定了这样一种想法:新课程标准确实对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这种思路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唤醒,有利于教师角色的正确定位,更加符合社会和时代潮流的趋势。而且意识到:语文教学只有学生全体参与才算得上是真正的语文教学,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参与热情,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意识,把“学生有所得”作为语文教学设计的前提和评价语文课的标准。我坚信:语文教育教学之路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将越走越宽。

《春》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通过品味作者优美的语言,从中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阅读欣赏的能力。

  二、学*本文抓住景物特征和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三、学*作者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学会用鲜明、准确、生动的语言,和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加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1、熟读成诵,感受文章优美的意境和优美的词句。

  2、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难点:

  领会作者写作思路和写景层次的安排

  教学方法:

  本文宜多读少讲。特别是描绘的几幅画面,除开头春草图示范分析之外,其他可以以读代讲,以写代讲,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完成教学活动,并从反复的读写活动中细细品味本文中节奏明快、朴实清新、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了解朱自清的生*。

  二、反复朗读课文,弄清全文思路,熟悉文中描绘春天各种景象的五幅画面。

  三、对“春花图”“春草图”“春风图”以学生探究为主,教师适当点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检查预*引入新课。由学生注音并领读生字拼音:润嫩眨晕酿巢脆蓑笠

  二、导入新课:

  (1)用春天花红柳绿,莺歌燕舞的春景画面,配上鸟儿清脆的叫声、溪流声加上轻音乐(课件)。让学生从视觉、听觉方面去感受春天的美好春天的温暖。

  (2)导语:脱下冬装,我们满怀信心走向春天。放眼自然,一派桃红柳绿,莺歌燕舞。苏醒了的大自然带着一路欢歌向我们走来。用它特有的色彩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绿的世界,花的海洋。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朱自清先生用他手中的笔为我们描绘的美好春色中去。

  (3)作者简介:(课件)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人。我国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200多万字。散文代表作有《背影》《荷塘月色》等他的散文秀丽朴素、真挚质朴、独树一帜。新诗《毁灭》和诗集《踪迹》的影响很大。1948年6月,在*美国扶植日本*势力,拒绝接受“美援”面粉上签名,8月因贫病在北京逝世,他是一个有鼓起的人,他的一些诗和散文表现了对黑暗显示的不满,对光明未来的期待。

  三、指导学*课文。

  1、配乐范读《春》要求学生听准字音、节奏和语调。

  2、让学生自由谈谈听后的感受。

  3、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然后让愿意给全班朗诵的同学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让老师和学生为读的同学点评。

  4、提出思考题:这篇文章应分几个部分,每部分写些什么?

  盼春(反复)

  总括轮廓:“一切”-----山、水、太阳

  春草图(景)

  春花图(景)

  春

  (朱自清)绘春春风图(景)

  (细致观察)

  春雨图(景)

  迎春图(人)

  赞春(三个新奇的比喻)

  5、让学生从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中,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内容,用自己喜欢的学*方式,把春天草、花、风、雨、人的独特美,表现出来(可以朗读、探究评析、画画、作诗等)交流成果,师生共评

  6、评析式教学,教师点拨学*欣赏前三幅幅图,学生学会欣赏

  (1)、“春草图”中的“偷偷地”、“钻”两词,形象地描写出初春时节小草在不知不觉中生长出来的情态,同时把小草旺盛的生命力逼真的再现出来。

  (2)、“春花图”中的“闹”、“飞来飞去”两词,写出了春天百花盛开、蜂蝶忙碌的热闹景象,而且有声响、有动作,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对于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的使用。描写顺序(由上至下):花---花下(蜂蝶)---野花。

  (3)“春风图”中的“抚摸”一词,写出了春风轻柔、和煦的特点。拟人手法的运用,更增添了亲切、温馨的气氛。作者把春风比作母亲,可见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之情有多深。

  7、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试着当堂背诵。

  四、课堂巩固练*:

  1.生字:润、霞、眨、酿、巢、晕、蓑、笠。

  2.释词:欣欣然、酝酿、繁花、呼朋引伴、卖弄、婉转、朗润、润湿。

  五、课外作业。

  背诵第1-5节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一、要求学生认真读书,在上一课分析的基础上,分析“春雨图”,引导学生细细体味作者描写的各种雨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略讲“迎春图”。

  二、理解结尾一段的深刻含义;学*本文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和通过对各种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季节的特征。

  教学步骤:

  1、查课外作业:

  背诵课文第1-5小节,先由两人背诵,然后全班齐背一次。

  2、导语:学了五幅图中的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现在我们接着学*后面的两幅图,雨图、迎春图。闭上眼,想想田间小路和小河石桥上的行人,披蓑戴笠冒雨耕作的农夫,稀疏地在雨中静默着的村舍。这是一幅多么迷人,浓淡相间的村舍农田山水画啊!

  3、别请一个男生一个女生各朗诵一幅图的内容,之后让学生自由交流,合作探究,共同学*和欣赏本文。

  4、教师引导和点拨。

  (1)“春雨图”中的春雨,其特征是一多二细。“可别恼”,很有亲切感,有情趣,写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三个比喻写春雨展示了春雨的特点,也唤起了读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斜织”,写出了春雨细密、轻盈的特点。

  (2)“迎春图”前四幅写景,这幅呢?明确:人,一幅人们迎春的图画。写天上的风筝到地下的孩子。从孩子又写到**,从城市写到农村。所有的人都怀着喜悦的心情出来迎接春天。“各做各的事”,又反映了勤劳的人们正利用大好春光创建自己美好生活的积极奋发的精神,绘出了人勤春早的生气勃勃的景象。“一年之计在于春”写春天激励着人们把握时机,奋发向上,辛勤劳作,也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进而要创建美好生活,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5、女生:齐读第三部分。

  师:结尾三个比喻句开始为什么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呢?

  生:这个比喻点明了春刚降临人间,是新生的,是新的一年的开始。突出了春天的“新”和她给人带来了新的希望。

  师:为什么又把春天比作花枝招展的小姑娘?花枝招展这个词怎样解释?

  生:因为春天装扮了大自然,美化了人间,突出了春天的“美”。

  师:为什么又比作“健壮的青年”?

  教师补充:这是揭示春天有不可遏制的生命力,像小伙子一样有着青春的活力,它是向上的、前进的,它激励着人们向前走,突出了“力”。这三个比喻句贴切而富于表现力,它从三个角度形象地反映春天刚到人间的“新”的特性,又漂亮又活泼的“美”的特性,有力量有指望的“力”的特性,把难以比拟的春之活力活灵活现地写出来了,深化了主题。

  6、拓展与小结:

  课堂让学生写出含有“春”字或描写“春”的成语、诗、词、对联、谚语、俗语。并进行评析、积累。

  全文从盼春到绘春,到颂春,到追求与春天一样美好的生活作结尾。构思精巧,结构严谨。从这篇文章,还可以看到,作者通过对事物的细致观察,抓住春的特点,用鲜明、生动、准确的语言来描绘春天的景色,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通篇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使读者如临其景,如闻其声,这些写作特点,值得我们学*。同学们,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让我们挥鞭从此起程。拥抱美好希望!

  6、课外作业。

  (1)、朗读并背诵全篇课文。

  (2)、选择“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配上“春”的插图。以“春意常在”为主题编一期手抄报。编好后在班上展览、评议。

  板书设计:

  盼春(反复)

  总括轮廓:“一切”-----山、水、太阳

  春草图(景)

  春花图(景)(由上而下的顺序)

  春

  (朱自清)绘春春风图(景)

  (细致观察)

  春雨图(景)

  迎春图(人)

  赞春(三个新奇的比喻)

  尹明江

《春》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①反复朗读,感知内容,体会美。

  ②理清思路,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③联系实际,广泛阅读,开阔视野。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感知内容,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课前准备

  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课前布置学生去搜集关于春的诗文,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设计

  一、整体感悟

  ①导入新课

  (大屏幕出示春的六幅画面,打乱次序。)

  屏幕上这一幅幅的画面,让我们在美丽的春光中陶醉,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动。春,会在我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春天是美丽的,当我们带着对美好景物的热爱、赞美之情的时候,我们思想的河流会跳动出充满对生命热爱的美妙无比的浪花;我们感情的波澜也会在秀美迤逦的景色的云海中起伏飘荡。朱自清先生在散文《春》中所描绘的景物就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今天,我们一起学*《春》,了解感知作者是怎样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的。

  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②感知内容

  a、认知性朗读,读准字音,疏通字词,朗读中教师正音,学生圈点。

  b、感知性朗读,朗读时记住课文内容,并将大屏幕上的画面按课文内容的顺序重新排列,从而理清文中的思路。

  二、勾勒轮廓

  春草图——草报春

  春花图——花争春

  盼春——绘春{春风图——风唱春}——颂春

  春雨图——雨润春

  迎春图——人迎春

  三、研读与赏析

  朱自清先生将自己的感情融于景物中,在他的笔下,所有的景物——那小草,那春花,无不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以至于也撩拨起我们的喜爱之情。

  ①潜心精读:

  [问题组]

  a、你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画?

  b、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赏析好词好句)

  c、读一读,读出情。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体味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每组推举一人全班讨论发言。全班讨论回答,明确上述问题。“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一题,是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感悟,可以是一个词用得好,可以是一句话写得形象、生动。

  [明确]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钻”字用得好,“钻”表现了生命力顽强,写出了春草而出的挤劲。“偷偷地”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这样写赋予小草以感情和意识,富有情趣,惹人喜爱。“偷偷地”要轻读,将“钻”换成“长”或“蹿”就*淡了,既没有了那种顽强的生命力,语言也不生动形象了。

  “嫩嫩的,绿绿的”本该在“小草”的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放在句末,单独从句子中拿出来,主要是为了强调,突出了小草嫩绿的特点,同时使句子生动活泼,富有生气。读时第一个字重读,后两字要轻。将“嫩嫩的,绿绿的”放回原来应在的位置,作比较朗读,体味其不同的效果。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抚摸是一种温暖、亲切、慈爱、幸春天是福,含有深情的感觉。

  课文最后三段的三个比喻句,总写春天的新、美、力。春天是新的,她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是美的,她活泼生动;春天是健壮的,她充满了力量。

  “盼望着,盼望着”——期待春天的心情多么殷切。东风来了——报告春天的消息。春天的脚步*了——赋予春以人的动作,表现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

  春风是无形的,是难以描绘的。作者娴熟地从触觉、听觉、嗅觉的角度,把无形、无味、五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感。

  学生还可以找出多处去理解、品味、鉴赏、朗读。

  四、教师小结

  在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之后,同学们针对自己喜爱的图画,抓住重点的字词句,仔细品味、赏析,真正体味到了《春》一文准确生动、朴实鲜活、异常精美的语言。文章开头写盼春,以“脚步*了”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终于拟人,体现了结构的美妙和严谨。作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表现出作者向往春天、热爱生活、充满希望的真情实感,是不可多得的美文。让我们追随着作者的思路,感受作者的感情脉搏,调集起我们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去朗读全文。

  声情并茂地朗读,体会作品的意境、风格,读出对春天的由衷的赞美,可以小组展开朗读竞赛,学生可以互评。看画面朗读,背诵。

  五、体验与反思

  ①质疑交流

  阅读了本文,你的感受是什么?

  面对着这大好春色,你准备做些什么?

  你还有哪些问题没解决?

  学生讨论后,可以向老师质疑,可以向同学提问,以形成对文章的进一步学*与探讨。

  [明确]作者笔下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如同一幅幅细致的工笔画,侧重描绘的是自然界之春;而迎春图则是集中笔墨描绘了人勤春早之春。作者像是一位丹青高手,通过细致观察,用心灵,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了春天的各种景物,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色彩。结尾以三个形象的比喻,进一步揭示了春天有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

  ②拓展延伸

  有人说:“春天是插花的能手”“春天是一位伟大的画家”“春天是个美丽活泼的仙子”……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同学们可将自己搜集的关于春的诗文互相交流。

  六、作业

  《我看秋天》,仿照《春》写一篇文章,字数不限。整理所收集的关于春的诗文。

  (注:此教案的课时可以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一课时或两课时。)

《春》教学设计4

  ○教学目的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学*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写法。

  ③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青春的感情,为理想而奋斗的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①课前布置学生预*课文,找出生字、生词,在预*本上正确注音、写字。

  ②课前布置学生摘抄有关春的诗文,上课备用。

  ③老师准备录音机、录音带、课件、微机或投影仪。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朗读课文的方法,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研读春草图,归纳分析其他春景图的方法。

  ○教学设计

  整体感悟

  ①导人新课

  春天是绚丽的,她让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于是,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描绘春天、歌颂春天。今天,我们也来学*一篇朱自清的散文《春》,具体感受一下春天的美好。

  ②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显示)

  [要求]a.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b.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问题]a.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b.文中具体描绘了哪五幅春景图?

  c.具体抒发了作者对春天怎样的感受?

  d.你觉得春天还像什么?你还能用别的比喻来赞美春天吗?

  听读之后,学生自由朗读,讨论明确三个问题。(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显示)

  研读与赏析

  [教师导学]l、2、3,小节

  (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显示)

  [问题组]

  ①第1、2小节总写了哪些景物?

  ②写1、2小节有什么作用?

  ③第3小节写出了春草的什么特点?

  ④春草图中为什么还要写人的`活动?

  ⑤想像一下,如果你是小草,在厚厚的土壤下等待了一个冬季,当春天来临时,你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偷偷破土而出会是怎样的情景?

  ⑥说说“偷偷地”、“钻”字用得好在哪儿?

  (听读之后,四人小组讨论明确六个问题。)

  [明确](①③④⑥略)

  ②写出了对春天的盼望;总领全文,引起下文,为下文绘春、赞春作铺垫;用拟人的修辞将春天写活了,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⑤要用第一人称小草的语气,说出对外面的世界的向往,出其不意、冲破泥土的阻隔的惊喜。

  [教师小结]

  1、2、3段的主要内容、写法。总结从四个方面来欣赏每幅图画:特征;角度(顺序);写法;语言。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研读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品味语言,拓展延伸。

  学生自学第4—7小节。

  学生运用老师指导的方法,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①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图画,并说明原因。

  ②比较与春草图的异同之处。

  (从特征、顺序、写法、语言、修辞方面比较)

  ③迎春图与其他四幅图之间有什么关系?

  ④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想一

  (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明确]②小题

  名称

  特征

  角度(顺序)

  写法

  修辞

  春草图

  嫩、绿、多、软

  由物到人

  正面与侧面结合

  拟人

  春花图

  多、艳、甜

  由高到低

  虚实结合

  排比、比喻

  春风图

  和悦

  触觉、嗅觉、

  视觉、听觉

  多感官描写

  拟人、比喻

  春雨图

  细密、轻盈

  由物到人

  由*到远

  动静结合

  排比、比喻

  相同点: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都是把握住了景物的特征,按一定的顺序和角度,运用比喻、拟人等,语言生动,渗透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

  ③其他四幅春景图很好地衬托了迎春图,为写迎春图作铺垫。

  ④美句赏析

  主要讨论以下几个内容:

  a.句子中修辞方法的作用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答案略)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用比喻,写花色的美,不直接说出红的桃花、粉的杏花、白的梨花,而用“火”、“霞”、“雪”来比喻,不仅使色彩更鲜明,而且激起读者丰富的想像。

  b.加点词语的表现力(比较加点的词为什么用得好)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叫)着——“闹”字不仅有声音,而且有热烈的气氛,绘声绘态,表现出一派明媚的春光,烘托出一片热闹的气氛。

  野花散在草丛里(开)——“散”有“分散”的意思,写出了野花之多。

  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准确地写出了薄烟的高度。

  拓展延伸

  ①播放《春江花月夜》的音乐,学生闭上眼睛,想像构思,进行写景片段练*。(口头交流、学生点评、教师总结)

  (过渡)大家笔下在春天一样的美好,令人向往,春天带给人万千遐想,充溢着蓬勃的生机,但是“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踪”,春天也是难以持久的,生命的奏也是短暂的,因此我们应珍惜青春,立志奋进。

  ②许多伟人在青年时期就已经立下远大志向,卓有成就。你知道他们谁的事迹?说说你的看法。

  ③你的理想是什么?你觉得你的哪些努力已迫*了理想?

  11春(方案B)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②③小题小组讨论,回答)

  「课堂小结」

  伟人胸怀大志而又能矢志不移去开拓。“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让我们以关汉卿的话为鞭策,珍惜花样年华防止理想有奋斗中闪光。

  布置作业

  ①继续摘抄“春”的诗文,准备参加《春日融融》朗诵会。

  ②阅读《春颂》,进行比较阅读。

  比较在感情、语言方面的异同。

  点评

  《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抒情散文,作者抓住了春天的主要特征,描绘了大地回春,草木争荣、生机勃发的景象,赋予了春以感情和生命。文章文质兼荚,适合朗读,因此本教案设计了听读、齐读、自读、默读等方式,采用以读带讲的教学方法。

  从教学目标上看,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设置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循序渐进,易于实施。

  从教学流程看,用诗句导入,富有内涵,极具感召力。整体感知、研读赏析,问题设计由浅入深。更值得一提的是,没有机械、繁琐地逐一分析五幅图画,而是以春草图为例,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自主讨论学*其他图画;并设计了四幅图画之间的比较阅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品味语言作为本课的学*重点,用读一读、议一议、说一说的方式,让学生对语言有真切的体会。拓展延伸部分,安排听音乐想像作文的练*,注意锻炼学生的想像力。用珍惜青春、理想的启迪教育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熏陶。

  语文教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的兴趣,养成学*语文的良好*惯。本课安排学生做摘抄,就是启发学生多读书,养成积累词句的学**惯,为今后的学*奠定良好的基础。而朗诵会的设想,则是对语文学*的延展,深化语文学*成果。

  总之,本教案贯彻新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创新的精神,可操作性强。

《春》教学设计5

  一、设计指导思想

  语文学科由于自身的特点,教师不仅是课堂各种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活动的促进者,也是学生的对话者。在课堂上,不仅有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还应当使用现代教学技术。在《春》一课教学中,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教师组织、启发、鼓励、指导学生按正确的思维方向、路线、探求未知领域的知识,使学生尽可能独自去开掘知识宝库,充分调动学生学*的自觉性、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进行愉快的课堂教学。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鄂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要点是引导学生学会写景的方法,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而《春》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回春的动人景象,并感受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春》不但在选材上、谋篇上紧紧扣住了春天的特征,而且在语言的技巧上也充分体现清新优美的特点。这篇作品可以说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一曲春的赞歌。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指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理清文章思路。

  ②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学*作者抓住重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2、能力目标:

  使学生学会审查自己的阅读成果、思维成果,提高阅读质量,提高理解的准确性、全面性、生动性。

  3、情感目标:

  ①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②增强学生语文阅读的兴趣和信心,体会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用笔头将自己的阅读成果、思维成果清晰化,并总结阅读方法和思路。

  五、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抒情散文,对散文已有一定的阅读和感悟能力,但用笔头将自己的阅读成果、思维成果清晰化,还有一定难度,所以教师在课堂中要随机指导学生审查他们的阅读成果、思维成果,总结归纳阅读的方法和思路。

  六.教法:

  为充分发挥学生学*主体的作用,解决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我主要采用成果展示法、交流讨论法、点拨法和读写结合法进行教学。

  1.成果展示法

  七年级学生阅读这样的散文应有一定的阅读体验,那么怎样使学生的思维成果变得清晰化呢?这就要求学生能用笔头展示出自己的阅读成果,这样才有利于抓住学生阅读思维中的弱点。

  2、交流讨论法

  每个学生的阅读体验是不同的,要让阅读成果显得更丰厚,还得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广泛地阅读交流,这样,学生的阅读思维空间才会显得更为广阔。

  3、点拨法

  学生的阅读能力毕竟有限,作为教师,应及时有效地进行点拨指导,以使学生的思维方式变得更清晰,提高学生理解的准确性、全面性和深刻性,同时也能及时地总结出阅读方法和思路。

  4、读写结合法:

  新课程明确要求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仿写题,以加深学生对描写景物方法的理解。

  七、媒体选择

  利用课件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复杂的问题简约化。在《春》一课中,运用了Powerpoint技术,并将从网络上下载的视频、图片应用于课件中,使人身临春之中,体味春之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提到春天,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春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描写春天的文章。(出示课题《春》)

  2、了解作者(课件展示)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号秋实,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最优秀的散文家之一,也是著名的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主要作品有散文《背影》、《荷塘月色》《绿》等。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3.出示本课学*目标:

  ①在朗读中,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理清文章思路。

  ②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写景的成功之处。

  ③团结合作,审查自己的阅读成果,提高阅读质量。

  二、听读课文,扫清障碍,体会读法

  1、你弄清下列字词了吗?完成学案一。

  酝酿(yùnniàng)婉转(wǎnzhuǎn)应和(yìnghè)

  薄烟(báo)黄晕(yùn)抖擞(sǒu)

  2、归纳朗读技巧:

  本课在朗读方面应用舒缓、轻快的声调来朗读,重点读出对春来临的喜悦之感,同时应注意重音处理,比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中的“偷偷”和“钻”就应该处理为重音,这样可以表达出作者对春草长出的惊喜和喜爱之情。

  3、指名几名同学读读自己喜欢的片断,注意运用朗读技巧。

  三、自读课文,感知内容,理清思路

  1、思考讨论:文章围绕“春”写了哪几幅图景,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请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结构思路。

  2.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完成学案二。

  3、展示阅读成果,共同交流修正。

  4、师生共同归纳明确:

  (一)盼春(1)(总领全文,引起下文)

  (2)总绘春天

  (3)春草图

  (二)绘春(2---7)(4)春花图

  (5)春风图

  (6)春雨图

  (7)迎春图

  (三)赞春(8---10)

  四、品读课文,感悟美点

  同学们,读完了课文,相信你们一定会为那美丽的春光所陶醉,同时也会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请同学们品味本文的语言,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品味,把你的想法在课本相应段落与句子旁边作上圈点批注。

  1、我认为最佳的段落。

  2、我认为最美的句子。

  3、我认为最妙的修辞。

  4、我认为最好的词语。

  5、我认为最细致的观察。

  6、我认为最清晰的层次。

  教师准备:

  第2段:总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情态。用拟人手法勾画大自然“刚睡醒的样子”,为下文具体的春景描绘提供了美好的背景;山、水、太阳最能向人显示春天气息,作者选用“朗润”、“涨”和“红”,分别描绘山、水、太阳睡过一冬而醒来的情态,非常传神。

  第3段:春草图。先正面写,第一句用拟人手法,第二句由*而远,把春草人格化,显示春草的生命力,“嫩嫩的”、“绿绿的”,从质地、颜色的角度,突出了春草新鲜的特点,“满是的”用口语显示春草生机勃勃的特点;后侧面写,第三、四句写春草给人的欢乐与感受,充满活力。

  第4段:春花图。首先,这一段写得很有层次:树上──花下──遍地;其次,这一段文字注意色与味、虚与实、动与静的配合,从“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说到“花里带着甜味儿”,色彩与甜味相勾连,由花味甜联想到果实,实与虚相结合,蜂闹蝶舞与繁茂鲜艳的花儿相映衬;再次,巧用拟人、排比、比喻,写春花竞相开放。总之,画面五彩缤纷,富有立体感。

  第5段:春风图。风是无形的,但可以感觉到它的存在。作者分别用触觉、嗅觉、听觉写春风。触觉:引用诗句,又打一个比方,让人感到春风的温暖;嗅觉:“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让人闻到春风的芳香;听觉:鸟鸣的清脆、婉转,风声水声的轻盈,笛声的嘹亮,让人听到春风的柔和。风是无形的,但作者笔下的春风却有形、有味、有声、有情。

  第6段:春雨图。引出春雨后,用“可别恼”这一口语,显得特别亲切而有情趣,接下来引导读者品味江南春雨的妙处:细密、闪烁、绵长,亲吻着“树叶儿”、“小草儿”,烘托出“安静而和*的夜”,滋润着乡间的行人与农民,这一切充满了诗情画意。

  第7段:迎春图。“风筝”是春天的信使,写风筝渐渐多了,实质是写屋外的人多了,因为春天来了。全段都用短句,读来富有节奏感,让人感到精神抖擞,充满希望,充满力量。

  五.学**作

  刚才我们的同学在语言的花园里尽情地耕耘着,品味着,品出了很多精美的词语,感受到了作者笔下优美的春天。那么,我想问问,朱自清先生把春天描绘得这么美,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他为什么能写得这么好呢?(讨论,回答。)

  老师准备:

  1、作者热爱春天,对春天有着深厚的感情。

  2、作者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把春天描写得形象生动。

  3、作者对春天的景物观察得特别细致,动用了多种感官,抓住了景物最主要的特点。

  六.作业:相信你也能写!

  (如若课堂时间不够,可随机调整为课外作业。)

  仿照《春》的写法,在“夏”、“秋”、“冬”三个季节中任选一个季节进行某一类景物的片断描写,注意可以用到多种修辞手法,调动各种感官。

  七、课外作业:

  1、完成好片断仿写训练,并在课余时间交流。

  2、背诵本文,进行语言积累。

  3、课外阅读朱自清先生的其它散文,感受其语言魅力。

《春》教学设计6

  一、设计指导思想

  语文学科由于自身的特点,教师不仅是课堂各种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活动的促进者,也是学生的对话者。在课堂上,不仅有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还应当使用现代教学技术。在《春》一课教学中,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教师组织、启发、鼓励、指导学生按正确的思维方向、路线、探求未知领域的知识,使学生尽可能独自去开掘知识宝库,充分调动学生学*的自觉性、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进行愉快的课堂教学。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鄂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要点是引导学生学会写景的方法,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而《春》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回春的动人景象,并感受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春》不但在选材上、谋篇上紧紧扣住了春天的特征,而且在语言的技巧上也充分体现清新优美的特点。这篇作品可以说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一曲春的赞歌。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指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理清文章思路。

  ②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学*作者抓住重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2、能力目标:

  使学生学会审查自己的阅读成果、思维成果,提高阅读质量,提高理解的准确性、全面性、生动性。

  3、情感目标:

  ①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②增强学生语文阅读的兴趣和信心,体会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用笔头将自己的阅读成果、思维成果清晰化,并总结阅读方法和思路。

  五、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抒情散文,对散文已有一定的阅读和感悟能力,但用笔头将自己的阅读成果、思维成果清晰化,还有一定难度,所以教师在课堂中要随机指导学生审查他们的阅读成果、思维成果,总结归纳阅读的方法和思路。

  六.教法:

  为充分发挥学生学*主体的作用,解决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我主要采用成果展示法、交流讨论法、点拨法和读写结合法进行教学。

  1.成果展示法

  七年级学生阅读这样的散文应有一定的阅读体验,那么怎样使学生的思维成果变得清晰化呢?这就要求学生能用笔头展示出自己的阅读成果,这样才有利于抓住学生阅读思维中的弱点。

  2、交流讨论法

  每个学生的阅读体验是不同的,要让阅读成果显得更丰厚,还得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广泛地阅读交流,这样,学生的阅读思维空间才会显得更为广阔。

  3、点拨法

  学生的阅读能力毕竟有限,作为教师,应及时有效地进行点拨指导,以使学生的思维方式变得更清晰,提高学生理解的准确性、全面性和深刻性,同时也能及时地总结出阅读方法和思路。

  4、读写结合法:

  新课程明确要求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仿写题,以加深学生对描写景物方法的理解。

  七、媒体选择

  利用课件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复杂的问题简约化。在《春》一课中,运用了Powerpoint技术,并将从网络上下载的视频、图片应用于课件中,使人身临春之中,体味春之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提到春天,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春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描写春天的文章。(出示课题《春》)

  2、了解作者(课件展示)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号秋实,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最优秀的散文家之一,也是著名的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主要作品有散文《背影》、《荷塘月色》《绿》等。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3.出示本课学*目标:

  ①在朗读中,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理清文章思路。

  ②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写景的成功之处。

  ③团结合作,审查自己的阅读成果,提高阅读质量。

  二、听读课文,扫清障碍,体会读法

  1、你弄清下列字词了吗?完成学案一。

  酝酿(yùnniàng)婉转(wǎnzhuǎn)应和(yìnghè)

  薄烟(báo)黄晕(yùn)抖擞(sǒu)

  2、归纳朗读技巧:

  本课在朗读方面应用舒缓、轻快的声调来朗读,重点读出对春来临的喜悦之感,同时应注意重音处理,比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中的“偷偷”和“钻”就应该处理为重音,这样可以表达出作者对春草长出的惊喜和喜爱之情。

  3、指名几名同学读读自己喜欢的片断,注意运用朗读技巧。

  三、自读课文,感知内容,理清思路

  1、思考讨论:文章围绕“春”写了哪几幅图景,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请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结构思路。

  2.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完成学案二。

  3、展示阅读成果,共同交流修正。

  4、师生共同归纳明确:

  (一)盼春(1)(总领全文,引起下文)

  (2)总绘春天

  (3)春草图

  (二)绘春(2---7)(4)春花图

  (5)春风图

  (6)春雨图

  (7)迎春图

  (三)赞春(8---10)

  四、品读课文,感悟美点

  同学们,读完了课文,相信你们一定会为那美丽的春光所陶醉,同时也会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请同学们品味本文的语言,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品味,把你的想法在课本相应段落与句子旁边作上圈点批注。

  1、我认为最佳的段落。

  2、我认为最美的句子。

  3、我认为最妙的修辞。

  4、我认为最好的词语。

  5、我认为最细致的观察。

  6、我认为最清晰的层次。

  教师准备:

  第2段:总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情态。用拟人手法勾画大自然“刚睡醒的样子”,为下文具体的春景描绘提供了美好的背景;山、水、太阳最能向人显示春天气息,作者选用“朗润”、“涨”和“红”,分别描绘山、水、太阳睡过一冬而醒来的情态,非常传神。

  第3段:春草图。先正面写,第一句用拟人手法,第二句由*而远,把春草人格化,显示春草的生命力,“嫩嫩的”、“绿绿的”,从质地、颜色的角度,突出了春草新鲜的特点,“满是的”用口语显示春草生机勃勃的特点;后侧面写,第三、四句写春草给人的欢乐与感受,充满活力。

  第4段:春花图。首先,这一段写得很有层次:树上──花下──遍地;其次,这一段文字注意色与味、虚与实、动与静的配合,从“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说到“花里带着甜味儿”,色彩与甜味相勾连,由花味甜联想到果实,实与虚相结合,蜂闹蝶舞与繁茂鲜艳的花儿相映衬;再次,巧用拟人、排比、比喻,写春花竞相开放。总之,画面五彩缤纷,富有立体感。

  第5段:春风图。风是无形的,但可以感觉到它的存在。作者分别用触觉、嗅觉、听觉写春风。触觉:引用诗句,又打一个比方,让人感到春风的温暖;嗅觉:“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让人闻到春风的芳香;听觉:鸟鸣的清脆、婉转,风声水声的轻盈,笛声的嘹亮,让人听到春风的柔和。风是无形的,但作者笔下的春风却有形、有味、有声、有情。

  第6段:春雨图。引出春雨后,用“可别恼”这一口语,显得特别亲切而有情趣,接下来引导读者品味江南春雨的妙处:细密、闪烁、绵长,亲吻着“树叶儿”、“小草儿”,烘托出“安静而和*的夜”,滋润着乡间的行人与农民,这一切充满了诗情画意。

  第7段:迎春图。“风筝”是春天的信使,写风筝渐渐多了,实质是写屋外的人多了,因为春天来了。全段都用短句,读来富有节奏感,让人感到精神抖擞,充满希望,充满力量。

  五.学**作

  刚才我们的同学在语言的花园里尽情地耕耘着,品味着,品出了很多精美的词语,感受到了作者笔下优美的春天。那么,我想问问,朱自清先生把春天描绘得这么美,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他为什么能写得这么好呢?(讨论,回答。)

  老师准备:

  1、作者热爱春天,对春天有着深厚的感情。

  2、作者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把春天描写得形象生动。

  3、作者对春天的景物观察得特别细致,动用了多种感官,抓住了景物最主要的特点。

  六.作业:相信你也能写!

  (如若课堂时间不够,可随机调整为课外作业。)

  仿照《春》的写法,在“夏”、“秋”、“冬”三个季节中任选一个季节进行某一类景物的片断描写,注意可以用到多种修辞手法,调动各种感官。

  七、课外作业:

  1、完成好片断仿写训练,并在课余时间交流。

  2、背诵本文,进行语言积累。

  3、课外阅读朱自清先生的其它散文,感受其语言魅力。

《春》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继续学*剩余的4个生字及有关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感受梅花盛开、人流涌动的情景,受到美的熏陶,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感受梅花开放时的动人景象,让学生置身于春光中学*课文,把观察、想象、朗读结合起来,感悟意境美和语言美,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难点:让学生借助图片,紧扣课文中的词语,来体会、感受梅花的美。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第4课,请同学们伸出食指跟老师板书课题(提醒大家注意春和梅的写法)。谁来美美地读一读课题?(指名学生读)你读得真美,谁再来读一读?

  二、复*词语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了文中的生字娃娃,老师要检查一下你们的掌握情况,我们开火车来读一读。词语宝宝你们掌握的怎么样,也来读一读吧,谁能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读一读,好这节课,让我们随着春姑娘的脚步,继续到梅花山欣赏法它的美景吧!请同学们轻轻打开课本p27,读一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读书的时候做到不添字,不漏字,遇到难读的字词你就多读几遍。开始吧!(自由读)

  三、细读课文

  (一)学*第一自然段

  从刚才同学们的读书声中,老师看出了小朋友们陶醉在这美丽的梅花山中了!(对于小朋友的自由朗读,老师及时给予评价。)通过朗读你读懂了什么?

  出示第一句话:早春,寒气还没有退尽,满山的梅花就开放了。

  (1)指名读,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梅花开得可真早呀!(由于是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很强的概括能力,因此在这里我只要让孩子能够抓住“早春”或“满山”来回答。)

  (2)(“早春”两字变换颜色,让学生加深印象)“早春”是什么时候呀?天气怎么样呀?读读整句话。(早春是初春,春天刚刚来临的时候)

  (3)是的,春天刚刚来临,寒气还没有退尽,讲解“寒”(宀”(mián),即房屋:中间是“人”;人的左右两边是三个“草”,表示很多;下面两横表示“冰”人踡曲在室内,以草避寒,表示天气很冷。)和“尽”(尺寸度量到头),这句话你还读懂了什么?(满山的梅花——开放了)在这句话中,你还知道了什么呢?(指导学生抓住“满山”,来理解梅花的多。)

  教师追问学生:你怎么知道很多的呢?(学生回答。接着,“满山”两字变色,让学生理解“满山”。(“满山”就是指不管是山脚,还是山腰、山顶,到处都开满了梅花)板书:满山的梅花

  (4)教师小结:漫山遍野,开满了梅花。谁来读读这句话?

  (如果学生“早春”读得到位:你读得真好,让我一听就知道梅花是在早春开的;如果学生“满山”读得到位:听了你的朗读,让我感受到梅花山的梅花可真多啊!)

  2、还有哪一句你也读出了梅花的多呢?你喜欢那开放的梅花吗?请你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1)交流学*所得(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读、小组讨论等形式,用自己的话说说开放的梅花。老师可创造机会让学生评价。)

  出示第二句话:盛开的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像蓝天下的片片云彩。

  (2)分男、女生读。

  (3)“你挨着我,我挨着你”是什么样子的呀?谁能用一个动作和老师表演一下挨,同桌互相体会一下挨,表示靠的很*的样子。(讲解挨这个字表示动作,所以是提手旁,那梅花——,来,让我们来读一读。

  (让学生通过看图、朗读理解“你挨着我,我挨着你”,让学生体会到梅花的多。)

  (4)小结:你看,这么多的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竞相开放。那你站在梅花山的山脚下,远远地看山上那满山的梅花,那梅花就像——

  (5)指导学生看梅花图体会挨的景象。那梅花彩云在哪儿呀?(让学生在图片上指)哦,这么多的梅花连成一片,成了一片梅花彩云,还有吗?这儿还有一片,这儿、这儿,都是!真多呀!在蓝天的映衬下,美丽极了,真惹人喜爱!

  (通过看图,让学生在体会梅花多的基础上,再来感受梅花的美。)

  (6)那谁来读好这句话呢?(2个人)(梅花真多、真漂亮呀!)好,让我们一起来读!

  3、刚才,我们站在远处看梅花,现在让我们走*梅花树,看看*处的梅花吧!

  出示句子:那一朵一朵的梅花,晶莹透亮,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1)指名学生读句子。(出示图片)小朋友,你看到了什么?

  (让学生结合图片,来理解“晶莹透亮”,体会有着露水的梅花,在阳光的照耀下,非常的美丽。)

  (2)小朋友们,你们闻到什么了吗?

  (让学生通过朗读,结合生活实际,来理解“淡淡的清香”。)

  (4)淡淡的香味让人闻了很舒服,心旷神怡。老师听出来你非常喜欢这里的梅花,你能把这句话读一读,读出你对梅花的喜欢吗?(2个人)

  (5)那你能把这两句话连起来读一读吗?(男生读、女生读)让我们再把这一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齐读)。

  (6)小结:这么美丽的梅花,这么美丽的梅花山,怎能不让人喜爱呀!让我们一起来读第二自然段。

  (二)学*第二自然段

  1、读了这一自然段,你想说什么呢?

  2、看图理解:人流(出示人很多的图片)。这就是“涌动着的人流”。

  3、你看,老人、小孩、姑娘、小伙儿都来到了梅花山,这么多的人置身于这美丽的梅花山中,你猜猜他们会干些什么呢?你想干什么呢?

  (通过这一提问,让学生展开想象,从而让学生融入文本,体会到人们的快乐。)

  4、哦!歌声、笑声融合在一起,这时的梅花山成了——欢乐的海洋(板书:欢乐的海洋);人们尽情地享受着大自然的美,陶醉在这梅花丛中,梅花山成了——

  5、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再一次来到了梅花山,欣赏到了梅花盛开时的动人景象,老师还把梅花山的美景拍成了照片,请同学们欣赏一下吧!(看完说说感受)播放梅花山梅花盛开的图象,伴着舒缓的音乐(老师范读课文)

  四、指导写字

  现在我们来学*最后三个生字,出示生字,让学生认读。

  片:教师要强调书写笔顺。教师先板书,再让学生描红。

  息:(指导学生如何教字:先分析字的结构,再分析字的每个组成部分,再说说每个部分需要注意的地方)

  五、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有关梅花的诗句,请同学们读一读背一背,回家收集一些

  有关梅花的诗句,下节课展示

《春》教学设计8

  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写法

  3、 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青春的思想感情和树立为理想奋斗的信念。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领悟,写好景物必须进行细致的观察,还要逐步学会各种写景方法(如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运用)

  2、读课文,要求读出有感情,用声音来塑造春天的形象,传达内心的感受。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重点词句切入法

  学法指导:精读、摘录、分析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Authorware课件、flash动画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创景导入:

  师:同学们,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生机,春天如诗情如画意,在多少作家的笔下曾深情地描绘过春天,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篇描画春天的优美的散文 。

  一、 师生共赏: 出示flash动画《春》。

  师:欣赏完这篇散文,你有什么发现和体会呢?

  二、 作者介绍、作品介绍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 。原籍浙江绍兴。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转而从事散文创作,成为现代著名的散文作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著有《朱自清全集》,其散文代表作还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

  本文写作于1928年至1937年期间。“春”是季节之首。独字为题,简明*实,概括广泛,富有美感和韵味,给人以清新明丽之感。《春》通篇洋溢着作者对春天的发自心底的爱,感情之饱满,真可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满于海。”但作者自始至终没有说过一句“我爱春天”,一切让形象说话。

  三、检查生字词预*

  朱自清——《春》 情况

  朗润 酝(yùn)酿(niàng) 卖弄 宛转 嘹亮 黄晕(yùn) 烘托 静默 舒活 欣欣然 繁花嫩叶 呼朋引伴 抖擞精神 花枝招展

  (朗润解释难理解,可结合图片中的山色体会,更形象。)

  四、 朗读教学

  1、 生根据朗读要求先将课文有感情的朗读一遍。

  师:通过朗读你认为这篇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分别讲了些什么内容?

  在文章的“绘春”部分,作者又描画了哪几幅优美的图画呢?第二自然段与后面几段是什么关系呢?

  (出示文章结构图)

  2、 这篇文章最美的地方是哪一部分,你能从中选出自己喜爱的段落读一读吗?

  生自由选读“绘春”中自己喜爱的段落,读后评价。

  (配乐,形式多样,可单人,也可多人,注意朗读要求,教师给予朗读指导。)

  五、 讲解课文内容

  1、 学*文章第一部分。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了。

  师:找出这一句话中的关键词,这几个字说明了什么?

  【小结】第一部分,盼春。领起,点题,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师:作者由盼春写到绘春,描绘了春天里各种美好的事物和景色,最终是为了要干什么?(赞春)作者又是怎样赞美春天的呢?

  2、 学*文章第三部分。

  春天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者。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师:这三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分别写出了春天的什么特点?

  【小结】这三个自然段构成本文的第三部分,总写春的特点:“新”、“美”、“壮”,揭示全文中心。三个比喻,从三个角度,描出三种形象,形成排比,点明春天的成长发展过程,表达追求美好的愿望,极具感染力。

  六、 总

  朱自清——《春》 结全文,点明中心

  本文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抒情散文,作者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一样的笔调,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抒发出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

  七、 作业:

  课后熟读课文,把文章中你最喜爱的部分背诵下来,最好把全文都能背下来。

《春》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直至有背诵;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3.品味文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

  2、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难点

  品味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语言。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略)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解决了课文中字词问题,大体上了解课文内容和结构,初步体味了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下面请同学来朗读一下课文,希望朗读的同学在配乐中能再现作者的感情。

  二、播放《春江花月夜》乐曲,学生朗读,然后评议。

  三、回顾一下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盼春;

  第二部分:绘春;

  第三部分:颂春。

  四、赏析第一部分:盼春

  1.本段作用:点题,总领全篇,引起下文。

  2.找出关键词语,体会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盼、来、*――表达作者迫切而喜悦的心情。

  五、赏析第二部分:绘春

  1.第二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总括轮廓。

  2.作者如何总写春天的`?

  先总写:一切

  后分写:山(朗润)水(涨)太阳(红)

  3、作者描绘了春天哪些景象?

  春草图

  春花图

  春风图

  春雨图

  迎春图

  4、春草有什么特点?作者从几方面来写的?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A、正面描写:

  写长态:钻(表现生命力强)

  写质地:嫩嫩的(鲜嫩)

  软绵绵(柔软)

  写色泽:绿绿的(浅绿)

  写长势:满是的(旺盛)

  B、侧面描写:带给人们欢乐

  C、运用的修辞手法:拟人、排比

  5.春花有哪些特点?作者用了哪些词语来表现的?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A、正面描写:

  花朵多:赶趟儿、杂样儿、散

  花色艳:红、粉、白

  花味甜:

  B、侧面描写:

  蜜蜂:闹

  蝴蝶:飞

  C、虚实结合:由春花联想到秋实。

  6.春风有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描写的?

  A、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温暖柔和(不寒、抚摸)――触觉

  清香扑鼻(泥草花香)――嗅觉

  色彩明丽(繁花嫩叶)――视觉

  和谐悦耳(鸟鸣、笛声、轻风流水)――听觉

  B、播放音效,感受鸟鸣“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的意境。

  7、春雨有什么特点?作者从几方面来的?

  A、春雨特点:多而细密、滋润万物

  B、正面描写:

  形: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紧密、闪光、细长)

  状:斜织、薄烟(轻盈、迷蒙)

  C、侧面描写:

  景:叶绿草青、灯、人、房屋(滋润万物、气氛和*安静)

  情:可别恼

  D、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排比

  E、播放春雨音效,感受春雨特点。

  8、前面描写的是自然景观,接着作者由景到人,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看看人们在春天里是以什么精神状态来迎春的。

  颂扬了人们奋发向上、憧憬未来生活的精神风貌。(城乡、老小、舒活筋骨、抖搂精神、一年之计在于春)

  六、赏析第三部分:颂春

  1.三个比喻句,各表现了春天的什么特点?

  像娃娃:新(万物复苏、新的生命开始)

  像小姑娘:美(百花争艳、景色动人)

  像青年:力(充满生机)

  2.三句话各自独立成段,有什么作用?

  三个比喻句,点明了春天成长的过程,独立成段,强调了春天不同的成长过程。

  七、总结:播放电视教材《春》,进入春的意境中,回顾全文内容。

  八:作业:背诵全文。


《春》教学设计 (菁华9篇)扩展阅读


《春》教学设计 (菁华9篇)(扩展1)

——《春》教学设计 (菁华9篇)

《春》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 体会文中用语的形象生动、准确有神。

  2. 学会抓住散文中的文眼品读文章的好*惯。

  3. 感受作者笔下春天的美丽和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课文:小学里,我们已经学过朱自清的《春》据说还上了三四课时,在这个仲秋的季节里,我们一起再读本文也许你能读出问题、品出新意。

  一. 听配乐朗读,检查一下自己以前读的或背得不够理想的地方(如字音、节奏、情感)

  二. 请同学听老师写春的文章,听完后请你谈谈听后体会。

  三. 小组讨论:请小组同学一起从文中找一找、画一画,并在笔记本上写一写朱自清散文中的这些词句。

  (出示板书)

  1. 春天你看到了什么?

  山:朗润

  太阳:红

  小草:嫩嫩、绿绿、青得逼眼

  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树叶:绿得发亮

  灯光:黄晕

  2. 春天你听到了什么?

  小草:偷偷钻

  风:轻悄悄

  果树:吵闹

  鸟儿:呼朋引伴、唱着婉转的歌曲

  牧童:短笛嘹亮

  3. 春天你嗅到了什么?

  花:带着甜味儿

  泥土:混着青草味儿

  4. 作者除了写花鸟草虫之外,还写了什么?

  小孩(第二自然段)大人(第七自然段)总写(8至于10自然段)

  小结:(人是最美的风景,因此不管是写景文章,除了要有一双能发现美的眼睛,还要调动你的所有感官去感受这景、体悟这景中的情,也就是要求我们用心去写。

  作业:仿写课文最后三段的写法,我们也来赞美这美好的秋天。

  秋天像 。

  秋天像 。

  秋天像 。

  附教师作文:

  (选段)春天来了。万物复苏,青山又绿了,河水滔滔。天气又渐渐暖和起来了。小草过了一个漫长的冬天又从泥土里长出来了,又嫩又绿。到处是大片的绿色。在和煦的春风里,在暖洋洋的'太阳下,人们玩得真开心。各种花开满了枝头。鲜艳极了,热闹极了。花下成千成百的密蜂在鸣叫着,大大小小的蝴蝶在翩翩起舞。各种野花也遍地成开。清清的暖风吹来,带着泥土的气息和草花的气味,浓极了,香极了,鸟儿在繁花嫩叶当中唱歌。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春雨绵绵,下个不停,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绿极了,小草青极了。傍晚时候---------------------------------

《春》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采用启发式问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3、体会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品味文章的图画美。

  教学重难点:

  难点:采用启发式问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重点:有感情的诵读,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感

  教材分析:

  因初一学生还不善于理解体会散文所描绘的优美意境,学*高超的写作技法,教师可选取一、两个重点段落作详细讲解分析,引导学生注意课文细致描绘的地方,如本文的“春草图”和“春风图”,其他段落则指导学生自己阅读分析。这样,教师的讲解就起到了示范作用,启发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培养他们阅读的能力与*惯。

  课前准备:

  课前指导两个朗读较好的同学进行配乐朗读,准备课上播放。

  分组承担文中写春花、春风、春雨、迎春段落的分析,课上由其他组提出问题,承担组负责解答。(本环节可由教师先浏览学生的问题,给予指导,以便突出重点)

  喜欢绘画的同学,依据课文内容,画出春天的`图画,课上展示。

  一、布置课前预*,要求提出问题

  1、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简介及创作背景

  2、找出文中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学*用鲜明生动的语言描绘春天美景。

  3、预*时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整合成几个问题的形式,课上研讨。

  二、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1. 导入:(播放儿童歌曲《春天在哪里》)

  同学们在欣赏完这首旋律轻快的歌曲后,考考你们:这首歌歌唱了哪个季节?这个季节有怎样的特点?如果让你用文章来描写这个季节,你会怎样写?(让学生各抒己见)好,同学们那接下来我们就来学*我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所写的《春》,看看他是怎样描写春天的。

  2. 作者简介及创作背景

  请同学们说说你所了解的朱自清先生。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作品有:散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等名篇。《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朱自清在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初期创作诗文时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快的情绪。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于是欣喜万状,写下了著名的散文精品《春》,反映了他对美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表达了他对未来的希望,流露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3.检查预*,读准下列加点字:

  Yùn niàng liáo chēng suō lì

  酝 酿 嘹 亮 撑 伞 蓑 笠

  xī shū dǒu sǒu cháo

  稀 疏 抖 擞 安 巢

  三、复*旧知 展现春意

  许多文人都描绘春天,歌颂春天。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怎样描绘春色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王安石在《泊船瓜州》中又是怎样描绘的?( 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四、听读课文 整体感知

  1、播放学生录音

  2、学生齐读 朗读本文的感情基调,是充满喜悦和希望。基本语调是轻柔、缓慢,语句清晰、自然。语音越自然、质朴。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读时可用学生作品或运用课件展示几幅春天的图画)

  3、整体感知

  (1)文章按“盼春”—“绘春”—“赞春”写的,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

  (2) 课文围绕“春”写了什么?

  第一部分:(1)总写——盼春。表达出人们对春天的盼望和兴奋喜悦的心情。

  第二部分:(2-7)具体写—绘春。把景物和感受结合,细致地描绘出春景图。

  第三部分:(8-10)总写—颂春。赞美春天,点出了春天的特点:新、美、健。

  (3)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

  板书: 春醒图——自然苏醒

  春草图——小草报春

  春花图——百花争春

  春风图——微风吟春

  春雨图——细雨润春

  迎春图——勤人迎春

  五、分段朗读 示范讲解 (春醒图、春草图)

  1、学生齐读春醒图、春草图的段落

  2、示范讲解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了。”

  解析:两个“盼望着”的词语重叠,强化了人们对春天的期盼。“春天的脚步*了”,更把春天拟人化,似乎春天正在大踏步向我们走来。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解析:作者先从总的方面描绘春境,勾画出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景象。接着,作者推出五个特写镜头,细致入微地描绘春天的动人景象。

  特写镜头一是春草:“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钻”和“偷偷”用得好,说说好在哪里?

  解析:“钻”既表现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又用“偷偷地”修饰,形容它不知不觉地出现,生动地表明春草的活力。

  作者不仅写出了春草的嫩绿、绵软,而且还摄下了它对人的诱惑力:人们在草地上“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这里的绿茵,已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成了人们生活的亲爱的伴侣——景物变成了情物。

  那么为什么作者在描绘春草图中要穿插这些小孩的画面呢? 小草和小孩子具有哪一个共同点呢?

  解析:小,说明他们都处在生命中最富有生气,最活泼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生命力最为旺盛。

  在春草图中,作者将小草的画面和小孩子的画面组合在一起,也就是将两个最富有生命力的景象组合起来,交相辉映,使得整个春草图显示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特写镜头二是花木争荣:“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解析:不仅果树之花争相斗妍,而且野花遍地,万紫千红。众花还以其特有的色香,吸引无数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蝴蝶翩翩起舞。这些描写,活现出春意盎然的气氛。作者不以再现自然花色为满足,还特意驰骋想象的翅膀写道:果树之花“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想象不仅拓宽了描写的视野,更从未来角度渲染了春花的可爱。

  六、提出问题 研讨解决

  1、研讨春风图

  请一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由同学们将预*时的问题提出来,请承担本段的小组同学进行讲解。不会的,大家研讨,教师指导完成。

  重点:◇课文从哪些角度写了春风?好在哪里?

  2、研讨春雨图

  请一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六自然段

  由同学们将预*时的问题提出来,请承担本段的小组同学进行讲解。不会的,大家研讨,教师指导完成。

  重点:◇“最寻常”和“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等写出了春雨的什么特点?

  ◇连用三个比喻好在何处?

  ◇雨中景物从哪个角度写对的?抓住关键词赏析。

  3、研讨迎春图

  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七-------十自然段

  由同学们将预*时的问题提出来,请承担本段的小组同学进行讲解。不会的,大家研讨,教师指导完成。

  重点:这幅图画中什么是主体?写人的作用是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人们“一年之计在于春”,也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了工作。)

  分析比喻段。 (作者连用三个比喻:“象落地的娃娃”、“象小姑娘”、“象健壮的青年”概括了春天富有朝气和充满生命力的特征,表达了作者讴歌春天的一片挚爱之情,说明春天是新鲜、美丽、欢快、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人类也应当踏着春天的步伐,去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七、欣赏名篇 大胆发掘

  再读课文 朗读时注音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小结:《春》的结构严谨精美,作者先总写春天,继而又分几个方面细描细绘,最后又总写,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文章以“脚步*了”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结于拟人,其构思布局、修辞润色,颇具匠心。至于语言的秀雅清新、朴实隽永,则更能令人感受到那“味道极正而且醇厚”的情致。

  请抓住一个角度,如选材、语言、修辞、立意等方面,写出这篇文章在写法上好在哪里,二百字左右。

  这节课,我们品读了春花图。朱自清笔下的春,是一幅幅风景画,但在有限的时间内,我们无法一一品析,其他画面就留待同学们课后去品读吧。

《春》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学*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写法。

  ③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青春的感情,为理想而奋斗的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①课前布置学生预*课文,找出生字、生词,在预*本上正确注音、写字。

  ②课前布置学生摘抄有关春的诗文,上课备用。

  ③老师准备录音机、录音带、课件、微机或投影仪。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朗读课文的方法,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研读春草图,归纳分析其他春景图的方法。

  ○教学设计

  整体感悟

  ①导人新课

  春天是绚丽的,她让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于是,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描绘春天、歌颂春天。今天,我们也来学*一篇朱自清的散文《春》,具体感受一下春天的美好。

  ②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显示)

  [要求]a.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b.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问题]a.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b.文中具体描绘了哪五幅春景图?

  c.具体抒发了作者对春天怎样的感受?

  d.你觉得春天还像什么?你还能用别的比喻来赞美春天吗?

  听读之后,学生自由朗读,讨论明确三个问题。(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显示)

  研读与赏析

  [教师导学]l、2、3,小节

  (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显示)

  [问题组]

  ①第1、2小节总写了哪些景物?

  ②写1、2小节有什么作用?

  ③第3小节写出了春草的什么特点?

  ④春草图中为什么还要写人的`活动?

  ⑤想像一下,如果你是小草,在厚厚的土壤下等待了一个冬季,当春天来临时,你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偷偷破土而出会是怎样的情景?

  ⑥说说“偷偷地”、“钻”字用得好在哪儿?

  (听读之后,四人小组讨论明确六个问题。)

  [明确](①③④⑥略)

  ②写出了对春天的盼望;总领全文,引起下文,为下文绘春、赞春作铺垫;用拟人的修辞将春天写活了,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⑤要用第一人称小草的语气,说出对外面的世界的向往,出其不意、冲破泥土的阻隔的惊喜。

  [教师小结]

  1、2、3段的主要内容、写法。总结从四个方面来欣赏每幅图画:特征;角度(顺序);写法;语言。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研读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品味语言,拓展延伸。

  学生自学第4—7小节。

  学生运用老师指导的方法,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①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图画,并说明原因。

  ②比较与春草图的异同之处。

  (从特征、顺序、写法、语言、修辞方面比较)

  ③迎春图与其他四幅图之间有什么关系?

  ④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想一

  (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明确]②小题

  名称

  特征

  角度(顺序)

  写法

  修辞

  春草图

  嫩、绿、多、软

  由物到人

  正面与侧面结合

  拟人

  春花图

  多、艳、甜

  由高到低

  虚实结合

  排比、比喻

  春风图

  和悦

  触觉、嗅觉、

  视觉、听觉

  多感官描写

  拟人、比喻

  春雨图

  细密、轻盈

  由物到人

  由*到远

  动静结合

  排比、比喻

  相同点: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都是把握住了景物的特征,按一定的顺序和角度,运用比喻、拟人等,语言生动,渗透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

  ③其他四幅春景图很好地衬托了迎春图,为写迎春图作铺垫。

  ④美句赏析

  主要讨论以下几个内容:

  a.句子中修辞方法的作用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答案略)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用比喻,写花色的美,不直接说出红的桃花、粉的杏花、白的梨花,而用“火”、“霞”、“雪”来比喻,不仅使色彩更鲜明,而且激起读者丰富的想像。

  b.加点词语的表现力(比较加点的词为什么用得好)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叫)着——“闹”字不仅有声音,而且有热烈的气氛,绘声绘态,表现出一派明媚的春光,烘托出一片热闹的气氛。

  野花散在草丛里(开)——“散”有“分散”的意思,写出了野花之多。

  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准确地写出了薄烟的高度。

  拓展延伸

  ①播放《春江花月夜》的音乐,学生闭上眼睛,想像构思,进行写景片段练*。(口头交流、学生点评、教师总结)

  (过渡)大家笔下在春天一样的美好,令人向往,春天带给人万千遐想,充溢着蓬勃的生机,但是“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踪”,春天也是难以持久的,生命的奏也是短暂的,因此我们应珍惜青春,立志奋进。

  ②许多伟人在青年时期就已经立下远大志向,卓有成就。你知道他们谁的事迹?说说你的看法。

  ③你的理想是什么?你觉得你的哪些努力已迫*了理想?

  11春(方案B)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②③小题小组讨论,回答)

  「课堂小结」

  伟人胸怀大志而又能矢志不移去开拓。“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让我们以关汉卿的话为鞭策,珍惜花样年华防止理想有奋斗中闪光。

  布置作业

  ①继续摘抄“春”的诗文,准备参加《春日融融》朗诵会。

  ②阅读《春颂》,进行比较阅读。

  比较在感情、语言方面的异同。

  点评

  《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抒情散文,作者抓住了春天的主要特征,描绘了大地回春,草木争荣、生机勃发的景象,赋予了春以感情和生命。文章文质兼荚,适合朗读,因此本教案设计了听读、齐读、自读、默读等方式,采用以读带讲的教学方法。

  从教学目标上看,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设置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循序渐进,易于实施。

  从教学流程看,用诗句导入,富有内涵,极具感召力。整体感知、研读赏析,问题设计由浅入深。更值得一提的是,没有机械、繁琐地逐一分析五幅图画,而是以春草图为例,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自主讨论学*其他图画;并设计了四幅图画之间的比较阅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品味语言作为本课的学*重点,用读一读、议一议、说一说的方式,让学生对语言有真切的体会。拓展延伸部分,安排听音乐想像作文的练*,注意锻炼学生的想像力。用珍惜青春、理想的启迪教育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熏陶。

  语文教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的兴趣,养成学*语文的良好*惯。本课安排学生做摘抄,就是启发学生多读书,养成积累词句的学**惯,为今后的学*奠定良好的基础。而朗诵会的设想,则是对语文学*的延展,深化语文学*成果。

  总之,本教案贯彻新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创新的精神,可操作性强。

《春》教学设计4

  一、情景引入

  1、播放优美的春天的视屏,让学生用所学过的词语描绘刚才所看到的情景。

  过渡:春天一直以来都是文人墨客所描绘和歌颂的对象,在同学们的记忆中又有哪些描写春天的诗句?

  2、指名背诵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

  3、引出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江南的春天。全诗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

  二、自学古诗,整体感知

  1、介绍作者: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2、学生自由诵读古诗。

  要求:(1)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3、检查学*效果

  (1)指名朗读,集体正音。

  (2)分组读。然后齐读全诗,注意停顿。

  4、再读古诗,结合旁边的注释,理解词语或诗句的意思。

  5、学生交流收获,提出不懂的地方。

  三、反复诵读,体会诗意

  (一)前两行——晴景、写今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想想“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的意思。

  2、学生交流对词语的理解。集体订正。

  3、理解“千里”并不是真的有千里,而是虚指,在这指的是辽阔的江南地区。

  4、体会第一句诗的意思。可指名让学生说(辽阔的江南到处是黄莺宛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依山临水的城乡,迎风招展的酒旗。)

  5、看图、配乐辅助,指导学生读出江南春日的美景,用自己的话描述感受到的内容。

  (二)后两行——雨景、怀古

  1、提问,诗歌的后两行还是描写江南春天的晴景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体会一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教师及时的补充背景知识(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企图依靠神灵的庇护,永保江山稳固。)

  3、集体讨论(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4、教师小结: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企图依靠神灵的庇护,永保江山稳固。可是时移世易,当年的许许多多的寺庙,有多少楼台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之中了呢?

  5、带着理解,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6、练*背诵古诗。

  四、合作交流、品味意境。

  小组交流:这首诗抓住了哪些景物来描写春天?描绘了春天怎样的画面?

  1、小组交流探讨。

  2、汇报交流成果。

  五、拓展延伸

  师:“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春天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让我们一起来咱们春天吧!齐读古诗:

  春日 题画

  [宋] 朱熹 [清] 袁牧

  胜日寻芳泗水滨, 村落晚晴天,

  无边光景一时新。 桃花映水鲜。

  等闲识得东风面, 牧童何处去?

  万紫千红总是春。 牛背一鸥眠。

  六、作业

  依据《江南春》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七、板书设计

  江南春

  杜牧(唐)

  江南美景

  烟雨楼台 忧国忧民之情

  教材分析:

  《江南春》是苏教版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素负盛誉的写景诗。全诗以高度概括的笔法,勾勒了江南地区的风物,描绘了江南明丽而迷蒙的春景。色彩鲜明,情味隽永。一首七言绝句,能展现出这样一幅广阔的画卷,真可谓“尺幅千里”了。作者在描绘千里江南明媚可爱的春光的同时,也慨叹南朝的覆亡,寄托了讽喻之意。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读中感悟,并能展开想象,体会是人表达的感情。

  4、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通过诵读,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

  1、诵读古诗,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作者边观察边想象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2、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江南春》教学反思

  这节课上下来,我感到特别的失落。虽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能够抓住目标进行有层次的教学,体现了以读为主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走进了美的意境,但是还有很多的不足,试梳理如下,以作今后教学之鉴。

  一、一部分学生的学*热情没有充分调动起来。我想首先是我个人的亲和力不够,学生和教师之间缺乏沟通,另外就是教师的语言不能打动学生,而且在个别问题提出后,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这也是造成学生思维阻碍的一个原因。这是我值得思考的地方:如何激发学生积极动脑,大胆发言的欲望?

  二、对教材的解读能力不够。比如说在对“莺啼”的理解时,有学生就说这里的莺是指黄莺,我没有及时的更正,因为自己当时也不敢肯定,上完课之后,细细的分析了一下,“莺”不能单指“黄莺”而是包括了春天里各种各样的鸟类。

  三、在第一句中的“绿映红”中的“映”字,学生体会的很好,学*完第二句后,我想让学生通过对比体会前两行的江南的明朗绚丽之美,但在这一环节中,我的引导还不够巧妙,让学生体会的不够细,其实这两种美也是相互映衬的,可惜我没有点到。

  四、对课堂的驾驭能力不够。在课堂中反映出的问题就是,教学环节设计得不够紧凑,在讲解诗意的时候浪费了过多的时间,以致后面的对诗人的情感感悟时,只是浮光掠影。

  认真备好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只要多学*、多钻研,我想我们会上出更多高效地课。总而言之,一节有效,精彩纷呈的课,离不开教师“精心”的预设,也不能没有学生精彩的生成。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中处处闪现的生成点,学*处理好生成点中的智慧火花。

《春》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正值春暖花开、莺歌燕舞的时节,学生乐于亲*大自然,引导学生在欣赏春天、享受春天的同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2、培养听障学生观察事物、感受生活及表达语言的能力。

  学生分析:

  听障学生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相对于健听孩子,对同一件事,听障学生多侧重于用连贯的词来表达,语言表达能力比同龄健听孩子低很多,而且往往浮于表面,语言直白,缺乏相应的联想、形象化的语言,所以,这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将春天的变化、自己的感受,能流畅地表述,形成一篇完整的文章。

  教学设计:

  在*作前,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用照相机留下春天的足迹。在课堂上,回顾学过的与春天有关的诗、文,边背诵这些诗文,边与学生分享春的美丽与作者的感情及写法;再与学生一起欣赏这些美丽的照片,引导学生抓住春天景物的特点。最后,学生抓住自己感受最深的几点,有条理地描绘春天。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诗人笔下的春天,体会诗中的意象和诗人的感情。

  1、同学们,请想一想我们学过哪些与春相关的诗文。

  (学生熟知的诗文有《春》(朱自清)、《春晓》、《咏柳》、《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村居》、《春夜洛城闻笛》《春夜喜雨》、《春日》、《春望》、《忆江南》、《钱塘湖春行》等)

  2、教师与学生重点分享《春》、《钱塘湖春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1)师生分享《钱塘湖春行》

  a.师生齐备这首诗

  b.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

  c.学生说说这首诗写了哪些春景,你最喜欢哪个?(抓住中间两联体会)

  d.这首诗体现了诗人的什么感情?(喜爱)

  (2)师生分享《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a.师生齐备这首诗

  b.学生说说哪些诗句体现了题目中的早春?

  c.三四句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用了什么方法?

  (3)师生分享《春》

  a.学生说说朱自清写了春天的哪些景?(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还有人们的活动)

  b.你印象最深地是哪种景?(学生自由说说)

  c.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很寻常的景物在朱自清的笔下展现了非同寻常的诗意美,抓住景物的特点,使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表达了对春的喜爱,赞美之情。

  二、欣赏春之美,寻找身边春的足迹

  1、全班16个同学,分成四组,每组展示自己最美的10张照片,并说说自己的感受。(在小组代表讲述的时候,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2、学生有条理的说说春天的足迹。(在学生讲述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尽量用规范、形象的语言。)

  3、学生在纸上列出自己的作文提纲。

  4、教师引导学生尝试借鉴诗文中的写作方法,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出春天的变化与美丽,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三、学生完成*作。

《春》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学会抓住意象欣赏诗词。

  3、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品味词的意境与语言。

  教学难点:1、鉴赏词作的意境。

  2、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创作风格。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1、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个人,她是一个独创一格的女人,她既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英雄豪气,也有“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万种柔情,她就是被人称为“乱世中的美神”的“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更有人赞誉她:

  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去万个英雄汉

  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她的一首词,走进她的内心世界,感受她的“万古愁心”。

  2、走进作者,知人论世: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人。所作词,前期多反映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寓故国黍离之悲,情调感伤。给辛稼轩、陆游等爱国词人以深刻的影响。李清照词,令慢均工,擅长白描,善用口语,被称为“易安体”。现传《漱玉词》。这是词人晚年避乱金华期间,时在绍兴四年(1134)金与伪齐合兵南犯以后所作。其时,丈夫赵明诚既已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尽,作者已经53岁了,孑然一身,历尽乱离之苦,在连天烽火中飘泊流寓,历尽世路崎岖和人生坎坷,所以词情极为悲戚。

  二、教学新课

  1、读一读

  (1)听读,注意语气、语调、语速。

  (2)跟读,注意读准词的节奏。

  (3)自由朗读,体会词人在词中流淌的情。(愁)

  (4)请一学生有感情朗读,体会愁情。

  (5)请学生以4人一小组用最能表现愁情的方式来演绎这首词。

  2、品一品(品味词的意境和体会作者的感情)

  (1)提问:你认为这首词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文眼)

  学生回答:愁

  (2)提问: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作者的愁绪?作者是怎样写愁的?

  学生回答:①“风住尘香花已尽”:风儿停了,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己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残留些花的芬芳,又是春意阑珊的季节。这句交待季节特征——暮春时节。

  ②“日晚倦梳头”:此句是典型的生活细节描写。日上三竿仍无心梳洗,通过妇女特有的生活细节——倦于晨妆,反映了词人的满怀愁绪。

  (3)提问:“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闻说”、“也拟”’只恐’表达词人一种什么心理?

  学生回答:“闻说”、“也拟”、“只恐”欲抑先扬,前两个词给人一种希望,好像可以为作者松一口气,而“只恐”又让人跌落到作者的万丈愁绪中。表达作者沉重、无奈的心理变化,道出哀愁之重。

  (4)提问:“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恐”否定自己的计划。两句中词人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仍然表达自己内心不解的哀愁?有什么好处?

  学生回答:比喻。词人创意出奇,将心中抽象的、难以捉摸的“愁”转为具体可触的立体感,说“舟轻愁重”使“愁”有了形体、重量、动态。这种写法是——化虚为实。

  3、说一说。

  李清照的生活状况

  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中晚期,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李清照的愁情诗在其诗中占绝大多数。

  4、赏一赏:

  拓展迁移赏析《如梦令》、《醉花阴》

  其离愁表达的是一个卓异女性在封建时代满腹愁怨的生存状态;表现家国之愁的词倾吐的是一个女性对国破家亡的生命体验。

  5、理一理

  这首词采用借景抒情、化虚为实的手法,表达女词人内心中,因种种不幸遭遇而万念俱灰的无限惆怅与悲伤之情。

  名句赏析: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6、唱一唱 歌曲:武陵春

  演唱:王笑微

  三、结束语:

  教师总结:

  此文为回忆一次愉快的郊游而作。词人命舟备酒,畅游于清溪,因沉酣竟不知日之夕矣。沉沉暮霭中,回舟误入曲港横塘,藕花深处。这是一个清香流溢,色彩缤纷的,幽杳而神秘的世界。它给词人带来的是巨大的惊喜和深深的陶醉。 花香、酒气,使词人暂时摆脱了封建社会名门闺秀的重重枷锁,显现出她开朗、活泼,好奇、争强要胜的少女的天性。

  《醉花阴》这首词是李清照婚后不久的怀人之作。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 负笈远游”,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这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表达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孤独与寂寞的心情。

  四、教后反思:

  回想自己以前对诗歌的教学,基本上没有这么精细过。换句话说,以前教学诗歌主要是就诗歌论诗歌,要么简要讲解诗意及情感,要求学生背诵;要么是我句句赏析,学生动笔批注,不敢放手让学生动脑赏析。而今天教此节课,我觉得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我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一是让学生交流关于李清照的资料,为学*该词作铺垫。二是让学生自由吟读,赏析一句话。三是让学生自我商量朗读处理方式,课堂上出现了亮点。四是让学生自己回顾赏析的方法,自己总结表达愁绪的写作方法。

  可以说,一切是在我的引导下进行的,但一切又都是学生自我完成的。本节课,我差不多成了一个听众。

  原来,我以前低估了学生的能力。

  不过,为了这节课彻底地交给学生,我还是在前两天学*诗词的时候,用心良苦地作了一些铺垫的。例如,让学生学会根本诗歌描绘画面,学会作相关诗句*似联想,学会品析一个妙词等。正是因为在前面课堂上已经略有接触,所以,我让他们赏析时,先把钥匙交给了他们,他们终于在摸索中打开了大门。

  站在学生的角度想:本课至少有这样几个收获。

  一是了解了李清照其人,并感受了她的艺术特色。

  二是学得了一点赏析诗词的方法。

  三是积累了一批写愁的名句。

《春》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及重点]

  提高朗读能力:在朗读中感悟文章的音乐美、图画美、情感美。

  [教学课型及课时]

  1、教读课

  2、一课时

  [教学设想]

  1、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

  2、通过妙词、佳句的品析,培养学生的语感。

  3、通过朗读和品读方法的传授,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4、用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媒体设计]

  多媒体:选取材料制作成课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与学生同唱一曲《春天在哪里》,创造意境,使学生在美妙的歌声中自然地进入对课文的学*)同学们,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你看,那峰峦雄伟的高山,那波澜壮阔的大海,那喷薄而出的红日,那姿态万千的彩云……真是美不胜收,令人心旷神怡。而绿满天下,花开遍地,生机勃勃的春天,更是大自然的杰作。你们都已经历过十多个春天了,能否用一句饱含情感的语言说说你对春天的深刻感受(学生回答可能有:①春天是最有情感的,高兴的时候就风和日暖,生气的时候就雨打雷轰。②春天是最富诗意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③春天是一位高超的化妆师,把花草树木、峰峦田野,都装点得生机盎然,蓬蓬勃勃。)感受真够深刻。现代著名作家末自清先生对“春”又有什么独特的感受呢请速读课文后说说。(板书题目及作者)

  二、教学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略)

  (二)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一遍课文(放伴奏音乐,力求生动)。

  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三)师生共同研*课文

  (以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为主,教师只点拨要点即可)

  1、现代著名作家末自清先生对“春”又有什么独特的感受呢

  明确:春天是新生的娃娃。春天是美丽的小姑娘。春天是健壮的小伙子。

  2、春天是娃娃,是,是小伙子,你最喜欢的是什么?请说出理由。(让学生抓住关键的字、词、句,着重突出你的感受和领悟,说说喜欢的原因。)

  明确:

  (1)喜欢娃娃。因为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

  ①刚睡醒张开眼是新,山朗润、水涨起、太阳红都是新。

  ②刚从土里钻出来的小草,树上的、草丛里的花儿是新的。

  ③泥土的气息、青草的味儿,甚至空气、鸟鸣、牧曲满是新的。

  ④春天的一切,整个春天都是新的。

  ⑤朱自清把春天比喻成刚落地的娃娃,目的既是让人们为娃娃的成长辛勤劳动。又是为了让人们从娃娃身上,看到未来,看到希望。

  (2)喜欢春姑娘。喜欢春姑娘的美:

  ①园子里、田野里满是嫩嫩的、绿绿的、软绵绵的小草,给人一种轻盈、舒适的美。

  ②树上的桃红像火,杏粉像霞,梨白像雪,遍地的野花散在草丛中像眼睛、像星星,层次分明,参差错落,是一种匀称、和谐的美。

  ③花丛中嗡嗡的蜜蜂和飞来飞去的蜂蝶,絮花嫩叶中的鸟儿和牛背上的牧童,都欢欢乐乐,舒舒畅畅,给全种愉悦的美。

  ④细雨、薄烟笼罩下的村庄朦朦胧胧,隐隐约约,诗情画意般的很美很美。

  ⑤蓝天上放飞的风筝,悠悠扬扬的,激发人们无尽的深思和遐想,更是美。

  教师适时引导:同学们的感受很深,想象力也很强,真佩服你们。读书啊,写作啊,都要这样,敢于思考,敢于想象,敢于发别人之未发。春姑娘这么美,能不引发你们去——(生:去追逐)能否说得更准确些(生:去追求)对!人生,就是要大胆追求,不懈追求,只要敢于追求,人生的春天就一定是属于你们的。

  (3)喜欢健壮的青年。

  ①一个“张”字,不仅仅指苏醒,“朗润”“涨”“红”等字词,也不仅仅指春天的山、水和太阳的变化,更是指在春风的吹拂下,春天的一切都充满了活力。

  ②一个“钻”字,更是春天充满活力的高度体现。因为这个“钻”字,田园绿了,诱得人们在上面尽情地玩耍,诱得人们也充满了活力。

  ③一个“让”,一个“闹”,一个“眨”,花儿竟相开放,蜂蝶竞相追逐,热热闹闹的景象令人惊讶不已。花、草、生物都人性化了,这就是春天,这就是充满活力的春天!

  ④一个“抚摸”,便产生了尽情的“酝酿”“卖弄”和“应和”,便使人生发了万般感觉,万般想象,万般喜说。

  教师适时引导:说得太好了。这感觉、这想象、这喜悦,全出自于“抚摸”,“抚摸”传递着柔和、芳香和喜悦,这是多么的惬意和舒畅啊,令人情不自禁地对生活、对未来充满美好、强烈的畅想。请细读六、七段,再深刻体味、联想和想象。

  (学生朗读讨论后明确:)

  即使是在薄烟般的细雨笼罩下,树叶仍绿得发亮,小草仍青得逼眼,勃勃的生命力真教你无法抵御。即使是在上灯的傍晚,那点点黄晕的灯光,也闪射出无法抵御的光芒。春天,就是具有这么一股永恒的魅力!因而,朦朦细雨之中撑伞的、披蓑的、戴笠的,仍在行走、仍在劳作,这种执著、这种精神,让人感受到春天不可抵御的巨大力量。于是,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涌出户外,拥抱春天,放飞希望。于是,舒活筋骨,抖擞精神,“一年之计在于春”,所有的工夫为的都是所有的希望。于是,人们簇拥着春天,挽着春天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去憧憬美好的生活。去实现美好的希望。去建设美好的未来。去奋斗、去追求、去创造。

  [结束语]奋斗、追求、创造,是春天赋予人们的神圣使命,因此,生活才有收获,希望才重美好,未来才夏辉煌。所以,我们要珍惜自然的春天,更要珍惜人生的春天,振奋精神,鼓足干劲,为人生、为理想而不懈奋斗。

  『布置作业』

  这篇散文写得很美。请欣赏地读,读出韵昧、读出情感、读出思考,然后,抓住一个角度,如选材、语言、修辞、立意等等,写出这篇文章在写法上好在哪里,二百字左右。、

  『板书设计』

《春》教学设计8

  一、教材内容分析

  我选的课题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1课《春》。本单元要点是引导学生品赏精彩生动地文学语言,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培养审美意识,审美情感和审美想象。《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抒情散文,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回春的特有景象,并感受到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它在选材和谋篇上紧紧扣住春天的特征,在语言的技巧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因此《春》作为第三单元第一篇课文是有其道理的。由《春》开始,继而学*后面的几篇课文,来加深人们热爱自然的感情也是有好处的。

  二、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1)知识目标:

  A、揣摩欣赏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语言。

  B、学*作者对景物的细致观察和抓住景物特点描写。

  (2)能力目标:

  A、引导学生品味作者用诗一般的抒情笔调、优美的语言描绘春天。

  B、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C、学*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体会字里行间浓郁的情味,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我在这里确定以上三个目标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并重的教学理念。

  三、学*者特征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抒情散文,但具体的学*全篇都是写景的抒情散文还是第一次。因此,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时停顿的长短、读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和语调的抑扬来传达内心的感受,享受审美乐趣。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课内外结合,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学*资源和实践机会,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我主要是采用是诵读教学法,本文是篇美文,语言简洁明快、形象生动、有很强的节奏感。宋代朱熹曾经精辟地阐述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熟读而精思。字得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道乎此则不敢志乎彼。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注意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PPT课件、录音机、示范朗读带、配乐带。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一、设境切入

  1、用多媒体展示春天的景色。学生看多媒体展示,看到什么景物?这是什么季节?

  2、学生介绍作者,老师补充。

  1、学生看展示。

  2、学生说看到什么,是什么季节。

  3、学生介绍作者。并让学生告诉大家是怎么搜集到的,让学生学*搜集的方法。1、激发学生兴趣,加强和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2、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读中理解

  1、教师配乐背诵《春》,学生对照课文边听边默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的语气,并用铅笔画出生字新词。

  3、合作、交流,老师引导,学生共同解决生字词。

  4、齐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5、思考:《春》描绘了哪几幅图?用概括性的语言回答?(若学生对第一个问题不能回答,就把问题缩小“请同学们找出描绘春天景色的句子”然后再引导用三个字归纳: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分别展示这几幅图的课件。

  6、请同学们看第一段和最后一段。

  引导学生归纳并明确:盼春──绘春──赞春

  1、学生认真听背诵。

  2、学生自由读,并划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

  3、学生纷纷说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师生共同释疑。

  4、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5、学生合作交流,最后推荐代表回答。看课件展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6、学生快速看书并归纳回答,作好笔记。

  1、因为这篇散文要求学生背诵,老师一开始就能熟练而有感情地背诵能使学生喜欢,并也用心去完成。

  2、对生字词的理解是靠学生自主学*,互助解决。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3、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整体感知的能力。

  4、培养学生作笔记的*惯

  三、读中探究

  1、请同学们找出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来读,并说出你喜欢的原因。(估计学生会找出一些修辞句式,老师可见机点拨,完成教学重点。)让学生找出不同的语段来分析。

  2、“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一句,可否将“粉的像霞”一句放在前,因为杏花在桃花前开?

  1、学生纷纷去试着读,并选出自己喜欢的语段。

  2、学生讨论,大胆质疑。

  1、让学生去发现问题。

  2、让学生敢于质疑。

  四、说中升华

  1、齐读课文,结合课文来说这课你学到些什么?

  2、请同学们用本文所用的修辞选一至二样说一句话或一段话。如以“春天像……,像……,像……”或“……像……”等句式。不用这些句式,只要能用上相应的修辞手法也行。

  3、本文是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描绘《春》的佳作,同学们还知道哪些描绘春的诗文呢?说出来我们共享吧!

  1、学生说。(可能学生会说出描写的作用、写作特点、修辞的运用、语言的特点等)

  2、学生先写在笔记本上再说。

  3、学生说出有关描绘春的诗文。(如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志南和尚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陆游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等)

  1、由读到说,把知识内化。

  2、培养学生积累的能力。

  五、小结作业

  1、学生小结,老师补充。明确:本文作者通过对春的描绘,使我们为那美丽的春光所陶醉,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我们更加热爱大自然的绚丽风光。同时,我们还学会了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到优美的语言。

  2、作业:①摘抄好词好句。②熟读课文,并背诵课文。③搜集有关朱自清的名篇及描绘春的诗文,抄在笔记本上。

  学生从文章内容、艺术特点、修辞手法等方面归纳小结,教师整合、补充,教给学生归纳的方法。

  1、教给学生归纳课文的方法。

  2、培养积累和搜集资料的能力。

  教学流程图

  七、教学评价设计

  一教法得当,有启发性,教学手段使用好,教学效果好。

  1、课前准备充分

  这是天祝藏族自治县民族中学的教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参赛教学设计。此设计有对课文的把握,有教材分析,明确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按新课程的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立教学目标;把教学流程设计为设境切入、读中理解、读中探究、说中升华、小结作业,也是符合课文教学实际的;教学过程用表格的形式,有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较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我觉得,教师的范背、以语言为训练重点、加强朗读、重视积累是此设计的亮点所在。值得改进的地方,一是教材的分析不到位;二是三维目标确立,需要整合和聚焦;三是教和学的思路还不够明晰,应该和文章的思路、结构以及学生的阅读思维一致;四是对文章的情感和想象应更加重视。

  八、帮助和总结

《春》教学设计9

  一、设计指导思想

  语文学科由于自身的特点,教师不仅是课堂各种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活动的促进者,也是学生的对话者。在课堂上,不仅有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还应当使用现代教学技术。在《春》一课教学中,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教师组织、启发、鼓励、指导学生按正确的思维方向、路线、探求未知领域的知识,使学生尽可能独自去开掘知识宝库,充分调动学生学*的自觉性、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进行愉快的课堂教学。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鄂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要点是引导学生学会写景的方法,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而《春》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回春的动人景象,并感受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春》不但在选材上、谋篇上紧紧扣住了春天的特征,而且在语言的技巧上也充分体现清新优美的特点。这篇作品可以说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一曲春的赞歌。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指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理清文章思路。

  ②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学*作者抓住重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2、能力目标:

  使学生学会审查自己的阅读成果、思维成果,提高阅读质量,提高理解的准确性、全面性、生动性。

  3、情感目标:

  ①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②增强学生语文阅读的兴趣和信心,体会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用笔头将自己的阅读成果、思维成果清晰化,并总结阅读方法和思路。

  五、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抒情散文,对散文已有一定的阅读和感悟能力,但用笔头将自己的阅读成果、思维成果清晰化,还有一定难度,所以教师在课堂中要随机指导学生审查他们的阅读成果、思维成果,总结归纳阅读的方法和思路。

  六.教法:

  为充分发挥学生学*主体的作用,解决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我主要采用成果展示法、交流讨论法、点拨法和读写结合法进行教学。

  1.成果展示法

  七年级学生阅读这样的散文应有一定的阅读体验,那么怎样使学生的思维成果变得清晰化呢?这就要求学生能用笔头展示出自己的阅读成果,这样才有利于抓住学生阅读思维中的弱点。

  2、交流讨论法

  每个学生的阅读体验是不同的,要让阅读成果显得更丰厚,还得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广泛地阅读交流,这样,学生的阅读思维空间才会显得更为广阔。

  3、点拨法

  学生的阅读能力毕竟有限,作为教师,应及时有效地进行点拨指导,以使学生的思维方式变得更清晰,提高学生理解的准确性、全面性和深刻性,同时也能及时地总结出阅读方法和思路。

  4、读写结合法:

  新课程明确要求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仿写题,以加深学生对描写景物方法的理解。

  七、媒体选择

  利用课件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复杂的问题简约化。在《春》一课中,运用了Power point技术,并将从网络上下载的视频、图片应用于课件中,使人身临春之中,体味春之美。


《春》教学设计 (菁华9篇)(扩展2)

——《春》教学设计 (菁华12篇)

《春》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需要掌握的字的读音:

  朗润 酝酿 卖弄 嘹亮 黄晕 烘托 静默 舒活

  欣欣然 繁花嫩叶 呼朋引伴 抖擞精神 花枝招展

  2.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

  朗润 卖弄 呼朋引伴 黄晕 舒活 花枝招展

  掌握“酝酿”、“烘托”的语境。

  3.掌握下列多音多义字:

  涨 藏

  二、能力目标

  学*本文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点,生动地写景抒情。

  三、情感目标

  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为我们所描绘的江南美景的意境。

  教学建议

  一、主题思想

  《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细致地观察春天的景物,抓住其主要特征绘出一幅幅春景图,展现了大地回春、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了春天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

  二、结构内容

  第 一部分(1)盼春

  第二部分(2-7)绘春 (五幅画面: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 、迎春图)

  第三部分(8-10)颂春

  三、写作思路

  《春》全文围绕一个“春”字,写了盼春、绘春、赞春三个部分。这三部分的顺序跟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是一致的。春尚未来临,热切地盼望她的到来。“盼望着,盼望着”的反复吟咏,将那种渴望 的心情抒写得淋漓尽致,也为全文定下清新活泼的基调和抒情的旋律。待到春天降临人间,作者则尽情地欣赏这大地回春的美好景象。这一部分是全文的重点,作 者集中笔墨从不同的侧面绘出春的色彩。最后以赞美作结,三个比喻各自成段热情洋溢地颂扬了富有创造力的美好春天,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四、写作特点

  首先,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真切。例 如 写春草,作者突出了春草的旺盛生机,不但写小草的顽强生命力和小草的质地、色泽和长势,还写出了春草勃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又如写春风,突出的其和暖、清新的特点。总之,作者从不同角度,细致入微地观察春天,抓 住了春的特征进行描写。

  其次,全文语言朴实清新,准确生动。例如:“水涨起来了”。春水用“涨”描述,表明春天水多,再现了冰消雪化后春水涣涣的样子。又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钻”表明春草破土萌发,满山遍野的生长出来,显示了不可压抑的生命力。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

  这些词语凝练形象,作者锤炼词语的功力可见一斑。

  全文句式也富有变化,在散句中夹着对称或排比的短语短句,叠词的运用也使描述更加有表现力。如:“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文中还有许多精彩动人的比喻句、拟人句。如形容春雨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连用的这三个比喻非常形象,不但细,而且亮,都是惹人喜爱的。这样的比喻非常贴切,而且能唤起读者对春雨的喜爱。结尾部分连用了三个比喻,同时拟人,不仅比喻很巧妙,意义深,而且分行排列,先后有序。从刚落地的娃娃到小姑娘,再到健壮的青年,形象地点明了春的成长过程。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因为它是“新生的”;把春天比作“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因为它“娇美”;把春天比作“健壮的青年”,因为它有“无穷的活力”,这正是对五幅春景图含义的概括,点明了全文的中心意思。三个比喻各自成段,更能强调春的不同生长过程。最后说“领着我们上前去”,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未来的强烈而真挚的感情。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对描绘景物特点、抒发感情有突出作用。

  五、诵读指导教学方法建议

  诵读不仅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教法,也是学生常用的一种学法之一。这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尤其适合这种方法。 学生应当在预*中查字典词典,读准“预*提示”中有关字词的读音、勾画 出描绘春天的生动词语和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理解其含义和作用。再读课文时,应在理解各部分内容基础上,确定感情基调、语音语调的处理方法。第一 部分表达作者盼望春天到来的欣喜情感,可用欣喜愉悦的语调朗读;第二部分表达作者对春的喜爱欣赏的感情,应用轻松明快的语调朗读;第三部分表达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应用高昂的语调朗读。总之,通过诵读,可以创造一种情境氛围, 让学生体会文字的图画美、语言美、音乐美乃至情感美,得到美的感染熏陶。

  六、在诵读的基础上进行揣摩

  阅读优美的诗文,就是体验语言文字所创造的情境,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正如专家所说:“人们欣赏文学作品, 是从形象感受开始的,形象作用于读者的感觉和感情,使读者受 到艺术感染,于潜移默化中逐步体会到包含于其中的思想。”(《*大百科全书*文学》“文学鉴赏”条))“感受”就是体验。欣赏文学作品时的体验,最重要的两种心智活动就是审美联想和审美想像,它们是文学性体验也是文学欣赏的本质属性的体现。即使是文学修养很好的人,联想和想像也是不可绕过的“门槛”。

  从文学作品的功能实现和生成规律来看,作品的语言文字,要还原为读者脑海中的艺术形象需要联想和想像,联想和想像是读者进入作品情境的又一必经之路,脱离联想和想像的阅读,就不是文学欣赏的阅读,而可能是其他性质的阅读(例如科学性的、专业研究性的);再有,作品的原有的画面、情境、意象,要衍生、迭生出新的内容,亦即象外之象、境外之境,也需要联想和想像。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来看,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的能力未必赶得上**,但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绝不比**差,他们通过形象直观的思维探入课文的情境中,真切地感受、尽情地体验,这是他们的心理意识功能的特性所决定的',也是他们的阅读心理的优势所在。对学生来说,联想、想像的功夫做得越充分,对作品底蕴的感受、理解就越深刻。

  通过联想与想象进行揣摩的方法可以贯穿于学*课文的全过程。如学*“春草 图”,想象自己来到了初春的田野、公园,与家人、亲友嬉戏追逐;学*“春花图”,想象或联想你到过的果园,在春暖花开的季节的景象;学*“春风图”“春雨图”,想象自 己置身在江南的乡间、田野之中享受春风的温情,感受春雨的沐浴。在想象与联想的过程中,还可以丰富、扩充文中描绘的意境,揣摩作者用词、用句的精妙,体会作者寄寓在文中的思想感情。这种方法如果运用得好,将会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及语言感受力。

  七、选取重点段落详细讲解分析

  初一学生还不善于通过细致地阅读课文理解体会散文所描绘的优美意境。因此教师可选取一、两个重点段落作详细讲解分析,引导学生注意课 文细致描绘的地方,如本文的“春草图”和“春风图”,其他段落则指导学生自己阅读分析。这样,教师的讲解就起到了示范作用,启发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培养他们阅读的能力与*惯。

  《春》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领会作者细致观察、生动描述抒发感情的方法。落实三点:学 *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用鲜明、准确、生动的语言和多种修辞手法具体细致写景状物的方法;指导学生由语文的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反复研读体会作者布局谋篇的思路;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兼作圈点批注,养成边读边思考的*惯。

  教学难点

  把对景物的细致描写与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完美地结合起来,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引用名言,导 入课文,激发爱美的情怀。

  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这样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大自然的美可 以说是无处不在。它不同于巧夺天工的工艺美,也不同于绕梁三日的音乐美,然而,它似 乎是各种美的综合。尤其是我们祖国壮丽的山河,真是美得令人陶醉,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地方,展现出不同的风姿。

  二、指 导自学课文,梳理全文结构。

  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许多文人描绘春天,歌颂春天。朱自清先生的《春》就写了许多美丽的景物——山、水、草、树、花、鸟、风、雨等等。同学们把课文仔细读一遍,要求:

  1.读不准的字查字典,弄清字音、字形、字义。

  2.把你认为写得最美最精彩的句子画出来,体会美在哪里,精彩在哪里。(要求“不动笔墨不读书”)

  3.文中从迎接春天写到春天的美丽景色,再写到歌颂春天。读后分分看,哪几节写什么。

  4. 提出自己阅读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学*小组内先自行解决,然后将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提至全班。

  三、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进行讲读示范,引导学生领会用词的准确、生动和抓住景物特征细致描绘的特点。

  1.有同学说文章开头“迎春”写得很精彩。确实如此。“盼望着,盼望着”,两个词叠用,不仅能生动地表达出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而且把读者的心“吊”起来,引起共鸣。

  “*”用得十分准确,告诉我们春天还未来到。

  即使动态助词,用得也很考究。学生 轻声读一段,体会四个动态助词的作用。两个 “着”,两个“了”,给我们以非常柔和、亲切的感觉。

  2.从第2节开始,作者用彩笔描绘春景了,描绘得那么形象,那么优美。同学们朗读第2、3、4节,要求读顺畅,读后:

  ①按顺序说明描写的对象。

  ②说说描写的角度与方法。

  ③哪些词用得很有表现力?

  同学们就这些展开讨论交流,在此基础上教师归纳。

  (略,详见“教材分析”)

  综上所述,要把现实生活的春移到笔下,使文中真正洋溢着春的气息是很不容易的。从这三段中我们就可领悟到不少写作的奥妙。请同学们朗诵、熟读,咀嚼一下刚才讲述的要点。(此时教师要加强诵读指导,对学生朗诵中的表现要及时指点、评价)

  四、学生独立分析,开展评论。

  《春》这篇散文广泛地写春景,刚刚欣赏了春草图、春花图,下面的春风图、春雨图、春天人活动的图景,请同学们自己赏析。赏析时注意:弄清描写的顺序、角度、方法、语言,重点分 析写得精彩的一两个句子,谈自己的学*体会。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点拨一二。(点拨内容从略。)

  五、诵读第2至7节,思考回答:

  1.作者绘春景按照怎样的顺序?

  2.绘景中渗透了怎样的感情?

  讨论后明确:

  绘景先总写,后分写;分写时由远而*,由大而小。围绕“春”写各种景物,采用模式结构的方法把各幅图景组合成篇,犹如长卷,把一幅幅彩色工笔画逐步展示在人们眼前。作者绘春天优美之景,抒赞美春天之情,充满诗情与画意。

  六、朗读第三段,要求学生说明:

  1.这一段的主要内容。

  2.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3.这样结尾与描写景物时所表露的感情有何联系?(难点,详见教材分析)

  七、熟读全文,体会文中像小河里的水流淌一样的词句是怎样有层次地从笔端流淌出来的。

  八、寻找春天,展开想象。 春天本无形、无声,是“空灵”之物,描写出春天的形象很不容易。而朱自清先生却把春写活了,写得有形、有色、有声、有情,充满诗情画意。这是由于:作者对春天无比热爱,观察景物十分精细,运用语言的功夫很深。这些都是我们急需学*的。

  现在我们也带着对春天的热爱去校园里寻觅春天。看校园秋色,想象着天的美景,口头描述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的景象。要求:

  分小组进行,互问互答。

  指实景,口头描述春景。

  仔细观察,尽量运用文中的词句。

  对反馈的情况开展评论。

  九、仿写。

  仔细观察秋天景色,用细笔细描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写一篇短文,题目是《秋景二题》。

  探究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设计这样的探究练*:想像“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情景,你能说出“偷偷地”和“钻”用得好在哪里吗?

  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是什么感觉?春风除了像母亲的手,你觉得还像什么?这样的问题能够明确地告诉学生依靠联想和想像去体验课文情境。在教师带领下学生完成上述探究活动后,教师还可以发动学生继续设计类似探究性练*题目,调动学生参与讨论交流的积极性。

《春》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欣赏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感受春天的思想感情

  2,学*细致地观察景物,描写景物

  教具:

  多媒体设备

  课程安排;

  一,导课

  1,让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描写春天的语句,旨在让学生重视课外积累。

  2,点击鼠标,出现课文标题及背景图片;这样图文并茂以集中学生的注音力。

  二,进行新课

  1,点击鼠标,交代学*目标,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任务,带着任务去学*,目的性明确。

  2,放录音,欣赏课文,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①注意朗读着的请调,语速,重音,停顿,学*朗读技巧。

  ②注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听完课文后,点击鼠标,组织学生讨论下面题目

  ①依据作者对春天的感情将课文分成三部分,每一部分用一个字概括。

  ②哪一部分是课文的主体,分别描绘了几幅图画,分别用一个字概括。

  ③第三部分作者把春天化作什么,用一个字概括其含义。

  通过上述题目的讨论,让学生把握课文结构,主要内容,训练其归纳概括能力。

  4,讨论后,学生发言,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概括小结一点击鼠标出现下面内容。

  1、盼绘赞

  2、草花风雨迎

  3、新美力

  这样,课文的主要内容,结构简洁明了,学生易于接受。

  5,学生对照课文,屏幕进行理解巩固,切实把握课文内容。

  6,点击鼠标进入"各抒己见"环节:你最喜欢哪一幅图画哪些句子写得好哪个词语用得好好在哪里这样的开放性训练,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他们自己学*,培养其鉴赏能力。

  7,学生谈出自己的看法,教师予以肯定,鼓励,点击鼠标进行归纳点拨,告诉学生进行景物描写的方法技能,通过教师的小结,让学生明白"一切景语皆情语"的道理。

  画面内容如下;

  细致观察,抓住特征;风——轻草——软,嫩,绿蜜蜂——闹

  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听,嗅,视,触

  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拟人,比喻,排比,反复

  采用多种描写手段相结合,动——静虚——实粗——细明——暗

  按照一走顺序进行:远——*高——低总——分

  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钻,闹,抚摸,酝酿,婉转,舒活,抖擞

  8,拓展:点击鼠标,我们栖霞的春天与作者笔下的江南春天有哪些不同,此举在于让学生注意观察,能够从比较中找出事物的特点,培养学生对家乡热爱的感情。

  三,课堂练*

  学生背诵出己喜欢的句段,以丰富自己的积累笔记

  四,作业

  运用本课所学景物描写的方法进行下列写作练*:

  春草嫩绿夏草青,秋草枯草冬草尽。

  要求:1,任选一种进行描写

  2,字数在100字左右

《春》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学*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写法。

  ③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青春的感情,为理想而奋斗的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①课前布置学生预*课文,找出生字、生词,在预*本上正确注音、写字。

  ②课前布置学生摘抄有关春的诗文,上课备用。

  ③老师准备录音机、录音带、课件、微机或投影仪。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朗读课文的方法,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研读春草图,归纳分析其他春景图的方法。

  ○教学设计

  整体感悟

  ①导人新课

  春天是绚丽的,她让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于是,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描绘春天、歌颂春天。今天,我们也来学*一篇朱自清的散文《春》,具体感受一下春天的美好。

  ②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显示)

  [要求]a.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b.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问题]a.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b.文中具体描绘了哪五幅春景图?

  c.具体抒发了作者对春天怎样的感受?

  d.你觉得春天还像什么?你还能用别的比喻来赞美春天吗?

  听读之后,学生自由朗读,讨论明确三个问题。(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显示)

  研读与赏析

  [教师导学]l、2、3,小节

  (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显示)

  [问题组]

  ①第1、2小节总写了哪些景物?

  ②写1、2小节有什么作用?

  ③第3小节写出了春草的什么特点?

  ④春草图中为什么还要写人的`活动?

  ⑤想像一下,如果你是小草,在厚厚的土壤下等待了一个冬季,当春天来临时,你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偷偷破土而出会是怎样的情景?

  ⑥说说“偷偷地”、“钻”字用得好在哪儿?

  (听读之后,四人小组讨论明确六个问题。)

  [明确](①③④⑥略)

  ②写出了对春天的盼望;总领全文,引起下文,为下文绘春、赞春作铺垫;用拟人的修辞将春天写活了,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⑤要用第一人称小草的语气,说出对外面的世界的向往,出其不意、冲破泥土的阻隔的惊喜。

  [教师小结]

  1、2、3段的主要内容、写法。总结从四个方面来欣赏每幅图画:特征;角度(顺序);写法;语言。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研读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品味语言,拓展延伸。

  学生自学第4—7小节。

  学生运用老师指导的方法,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①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图画,并说明原因。

  ②比较与春草图的异同之处。

  (从特征、顺序、写法、语言、修辞方面比较)

  ③迎春图与其他四幅图之间有什么关系?

  ④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想一

  (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明确]②小题

  名称

  特征

  角度(顺序)

  写法

  修辞

  春草图

  嫩、绿、多、软

  由物到人

  正面与侧面结合

  拟人

  春花图

  多、艳、甜

  由高到低

  虚实结合

  排比、比喻

  春风图

  和悦

  触觉、嗅觉、

  视觉、听觉

  多感官描写

  拟人、比喻

  春雨图

  细密、轻盈

  由物到人

  由*到远

  动静结合

  排比、比喻

  相同点: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都是把握住了景物的特征,按一定的顺序和角度,运用比喻、拟人等,语言生动,渗透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

  ③其他四幅春景图很好地衬托了迎春图,为写迎春图作铺垫。

  ④美句赏析

  主要讨论以下几个内容:

  a.句子中修辞方法的作用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答案略)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用比喻,写花色的美,不直接说出红的桃花、粉的杏花、白的梨花,而用“火”、“霞”、“雪”来比喻,不仅使色彩更鲜明,而且激起读者丰富的想像。

  b.加点词语的表现力(比较加点的词为什么用得好)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叫)着——“闹”字不仅有声音,而且有热烈的气氛,绘声绘态,表现出一派明媚的春光,烘托出一片热闹的气氛。

  野花散在草丛里(开)——“散”有“分散”的意思,写出了野花之多。

  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准确地写出了薄烟的高度。

  拓展延伸

  ①播放《春江花月夜》的音乐,学生闭上眼睛,想像构思,进行写景片段练*。(口头交流、学生点评、教师总结)

  (过渡)大家笔下在春天一样的美好,令人向往,春天带给人万千遐想,充溢着蓬勃的生机,但是“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踪”,春天也是难以持久的,生命的奏也是短暂的,因此我们应珍惜青春,立志奋进。

  ②许多伟人在青年时期就已经立下远大志向,卓有成就。你知道他们谁的事迹?说说你的看法。

  ③你的理想是什么?你觉得你的哪些努力已迫*了理想?

  11春(方案B)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②③小题小组讨论,回答)

  「课堂小结」

  伟人胸怀大志而又能矢志不移去开拓。“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让我们以关汉卿的话为鞭策,珍惜花样年华防止理想有奋斗中闪光。

  布置作业

  ①继续摘抄“春”的诗文,准备参加《春日融融》朗诵会。

  ②阅读《春颂》,进行比较阅读。

  比较在感情、语言方面的异同。

  点评

  《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抒情散文,作者抓住了春天的主要特征,描绘了大地回春,草木争荣、生机勃发的景象,赋予了春以感情和生命。文章文质兼荚,适合朗读,因此本教案设计了听读、齐读、自读、默读等方式,采用以读带讲的教学方法。

  从教学目标上看,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设置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循序渐进,易于实施。

  从教学流程看,用诗句导入,富有内涵,极具感召力。整体感知、研读赏析,问题设计由浅入深。更值得一提的是,没有机械、繁琐地逐一分析五幅图画,而是以春草图为例,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自主讨论学*其他图画;并设计了四幅图画之间的比较阅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品味语言作为本课的学*重点,用读一读、议一议、说一说的方式,让学生对语言有真切的体会。拓展延伸部分,安排听音乐想像作文的练*,注意锻炼学生的想像力。用珍惜青春、理想的启迪教育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熏陶。

  语文教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的兴趣,养成学*语文的良好*惯。本课安排学生做摘抄,就是启发学生多读书,养成积累词句的学**惯,为今后的学*奠定良好的基础。而朗诵会的设想,则是对语文学*的延展,深化语文学*成果。

  总之,本教案贯彻新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创新的精神,可操作性强。

《春》教学设计4

  【教学设想】

  突出“细”“美”的特点。初进中学的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时常比较粗疏,课文中的细笔细绘可作为范例,给学生以启发。对文中的形象美、语言美、结构美、情味美,学生由于年龄小,不注意体会,适当地点拨、引导,使他们受到美的熏陶。

  教师示范,重点讲读一两段,帮助学生理解描写的对象,描写的顺序,描写的方法,描写的语言,在这个基础上,指导学生独立分析,锻炼分析能力。

  课内阅读与课外反馈相结合,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启发想象力。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引用名言,导人课文,激发爱美的情怀

  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这样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大自然的美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它不同寸:巧夺天工的工艺美,也不同于绕梁三日的音乐美,然而,它似乎是各种美的综合。尤其是我们祖国壮丽的山河,真是美得令人陶醉,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地方,展现出不同的风姿。

  二、指导自学课文,梳理全文结构

  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许多文人描绘春天,歌颂春天。朱自清先生的《春》就写了许多美丽的景物──山、水、草、树、花、、鸟、风、雨等等。同学们把课文仔细读一遍,要求:

  1、读不准的字查字典,弄清字音、字形、字义。

  2、把你认为写得最美最精彩的句子画出来,体会美在哪里,精彩在哪里。

  3、文中从迎接春天写到春天的美丽景色,再写到歌颂春天。读后分分看,哪几节写什么。

  4、提出自己阅读中不能解决的问题。

  讨论,交流,明确:

  水涨(zhǎng)剿(cháo)应和(hè)迷藏(cáng)酝酿(yùn niàng)晕(yùn)

  第1节:迎接春天。(第一段)

  第2至7节:描绘春天。(第二段)

  第8至10节:歌颂春天。(第三段)

  三、讲读示范,引导学生领会用词的准确、生动和抓住景物特征细致描绘的特点

  1、有同学说文章开头“迎春”写得很精彩。确实如此。“盼望着,盼望着”,两个词叠用,不仅能生动地表达出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而且把读者的心“吊”起来,引起共鸣。“*”用得十分准确,告诉我们春天还未来到。

  即使动态助词,用得也很考究。学生轻声读—段,体会四个动态助词的作用。两个“着”,两个“了”,给我们以非常柔和、亲切的感觉。

  2、从第2节开始,作者用彩笔描绘春景了,描绘得那么形象,那么优美。同学们朗读第2、3、4节,要求读顺畅,渎后:

  ⑴按顺序说明描写的对象。

  ⑵说说描写的角度与方法。

  ⑶哪些词用得很有表现力?

  同学们交流后,教师讲述:

  春终于盼来了,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作者先用一句话对春回大地作了概括形象的描绘,然后再依次描绘春山、春水、春天的太阳、春草、春树、春花。

  描绘得细:

  如春草的图景,写它旺盛的生命力──“钻”,对它的色彩──“绿绿的”,写它的质感──“嫩嫩的”、“软绵绵的”,写它的覆盖面──“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写入在草地上游玩的快乐,写风的助兴。这样细笔细绘,具体形象,使人有亲目所睹和身历其境之感。

  描绘得立体:

  如春花的图景,先写树上的繁花似锦,次写树中的昆虫喧闹,再写树下遍地的野花;写眼前的花儿争春,又写想象中树上结的果实;写花的色彩,又写花的甜味;明写野花像眼睛,像星星眨呀眨,暗写风与太阳。这样动静结合、色味结合、虚实结合、高低结合、明暗结合的描写,就绘出一幅色彩鲜艳、春意盎然的立体感很强的春花图,使人仿佛置身于春花烂漫的美景之中。

  描绘方法多样:

  用拟人的手法,如“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生动地刻画出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景象,又如“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形象地写出了桃花、杏花、梨花争春的热闹场景。寓花树、万物以人的表情、动作、感情,生机更为盎然。用比喻的手法,如“像火”、“像霞”、“像雪”、“像眼睛”、“像星星”,具体生动。以形象喻色彩,色彩更为鲜明。

  描写的语言优美,极富表现力:

  选词准确精当。如“山朗润起来了”的“朗润”准确地描绘出春天山景的特点,明朗、润泽的样子。出示月历上山景的彩色图片。看外语课发的《look and say》里第140幅“ hill”这幅画,体会作者遣词的功力。又如“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的“闹”,小草的“钻”,野花的“眨呀眨”,能绘声绘态,刻画出勃勃生气。语言的音韵也很注意,如短句的运用,三个“起来了”的连用,有节奏感,读起来上口。

  综上所述,要把现实生活的春移到笔下,使文中真正洋溢着春的气息是很不容易的。从这三段中我们就可领悟到不少写作的奥妙。请同学们朗诵、熟读,咀嚼一下刚才讲述的要点。

  四、学生独立分析,开展评论

  《春》这篇散文广泛地写春景,刚刚欣赏了春草图、春花图,下面的春风图、春雨图、春天人活动的图景,请同学们自己赏析。赏析时注意:弄清描写的顺序、角度、方法、语言,重点分析写得精彩的一两个句子,谈自己的学*体会。

  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点拨一二。如:

  “吹面不寒杨柳风”引自僧人志南的《绝句》,全诗为:“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引诗句绘春风的柔和。

  由风的“抚摸”,引出泥土的气息,引出草味花香,引出鸟的呼朋引伴,引出轻风流水的声音,引出牧童短笛的嘹亮声。重点描绘声音,鸟鸣声、轻风流水声、短笛嘹亮声应和着,谱写了一首非常动听的春天交响乐,和谐优美,此起彼落。

  抓住“细”和“密”表现春雨的特征。写雨的形态后,写雨中景色──雨中屋、雨中树、雨中草、雨中人。雨中景是静的,但静中又有动,笔笔紧扣春天。“绿得发亮”、“青得逼你的眼”,把树木、小草经春雨沐浴后的鲜艳色彩描绘得十分逼真。“逼”,把“青”直送到你的眼前。

  写人,寥寥几笔,写出地域、情态、思想,着重在人的思想。“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在老老小小身上都注满了活力,应该把全年要做的事及早安排好。

  五、齐读第2至7节,思考回答

  1、作者绘春景按照怎样的顺序?

  2、绘景中渗透了怎样的感情?

  讨论后明确:

  绘景先总写,后分写;分写时由远而*,由大而小。围绕“春”写各种景物,采用横式结构的方法把各幅图景组合成篇,犹如长卷,把一幅幅彩色工笔画逐步展示在人们眼前。

  作者绘春天优美之景,抒赞美春天之情,充满诗情与画意。

  六、朗读第三段,要求学生说明

  1、这一段的主要内容。

  2、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3、这样结尾与描写景物时所表露的感情有何联系?

  这部分是歌颂春天。三个比喻有联系有区别,使春意越来越浓。先喻为小娃娃,强调一个“新”字;再喻为小姑娘,突出一个“美”字;最后喻为健壮的青年,突出一个“力”字。从不同角度写,写春的成长,领着我们向果实累累的丰收季节走去。

  绘春时充满喜悦与赞美之情,为颂春作了铺垫。歌颂春天是赞美春天感情的必然发展。前后的感情是一致的、呼应的。

  七、熟读全文,体会文中像小河里的水流淌一样的词句是怎样有层次地从笔端流淌出来的

  八、寻找春天,展开想象

  春天本无形、无声,是“空灵”之物,描写出春天的形象很不容易。而朱自清先生却把春写活了,写得有形、有色、有声、有情,充满诗情画意。这是由于:作者对春天无比热爱,观察景物十分精细,运用语言的功夫很深。这些都是我们急需学*的。

  现在我们也带着对春天的热爱去校园里寻觅春天。看校园秋色,想象春天的美景,口头描述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的景象。要求:

  分小组进行,互问互答。

  指实景,口头描述春景。

  仔细观察,尽量运用文中的词句。

  对反馈的情况开展评论。

  九、仿写

  仔细观察秋天景色,用细笔细描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写一篇短文,题目是《秋天二小景》。

《春》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体会文中用语的形象生动、准确有神。

  2、学会抓住散文中的文眼品读文章的好*惯。

  3、感受作者笔下春天的美丽和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小学里,我们已经学过朱自清的《春》据说还上了三四课时,在这个仲秋的季节里,我们一起再读本文也许你能读出问题、品出新意。

  二、听配乐朗读

  检查一下自己以前读的或背得不够理想的地方(如字音、节奏、情感)键入“且坐网站”即可找到配乐录音。

  三、请同学听老师写春的文章,听完后请你谈谈听后体会

  四、小组讨论

  请小组同学一起从文中找一找、画一画,并在笔记本上写一写朱自清散文中的这些词句。

  1、春天你看到了什么?

  山:朗润

  太阳:红

  小草:嫩嫩、绿绿、青得逼眼

  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树叶:绿得发亮

  灯光:黄晕

  2、春天你听到了什么?

  小草:偷偷钻

  风:轻悄悄

  果树:吵闹

  鸟儿:呼朋引伴、唱着婉转的歌曲

  牧童:短笛嘹亮

  3、春天你嗅到了什么?

  花:带着甜味儿

  泥土:混着青草味儿

  4、作者除了写花鸟草虫之外,还写了什么?

  小孩(第二自然段)大人(第七自然段)总写(8至10自然段)

  五、小结

  人是最美的风景,因此不管是写景文章,除了要有一双能发现美的眼睛,还要调动你的所有感官去感受这景、体悟这景中的情,也就是要求我们用心去写。

  六、作业

  仿写课文最后三段的写法,我们也来赞美这美好的秋天。

  秋天像 。

  秋天像 。

  秋天像 。

《春》教学设计6

  一、设计指导思想

  语文学科由于自身的特点,教师不仅是课堂各种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活动的促进者,也是学生的对话者。在课堂上,不仅有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还应当使用现代教学技术。在《春》一课教学中,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教师组织、启发、鼓励、指导学生按正确的思维方向、路线、探求未知领域的知识,使学生尽可能独自去开掘知识宝库,充分调动学生学*的自觉性、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进行愉快的课堂教学。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鄂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要点是引导学生学会写景的方法,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而《春》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回春的动人景象,并感受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春》不但在选材上、谋篇上紧紧扣住了春天的特征,而且在语言的技巧上也充分体现清新优美的特点。这篇作品可以说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一曲春的赞歌。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指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理清文章思路。

  ②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学*作者抓住重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2、能力目标:

  使学生学会审查自己的阅读成果、思维成果,提高阅读质量,提高理解的准确性、全面性、生动性。

  3、情感目标:

  ①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②增强学生语文阅读的兴趣和信心,体会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用笔头将自己的阅读成果、思维成果清晰化,并总结阅读方法和思路。

  五、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抒情散文,对散文已有一定的阅读和感悟能力,但用笔头将自己的阅读成果、思维成果清晰化,还有一定难度,所以教师在课堂中要随机指导学生审查他们的阅读成果、思维成果,总结归纳阅读的方法和思路。

  六、教法:

  为充分发挥学生学*主体的作用,解决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我主要采用成果展示法、交流讨论法、点拨法和读写结合法进行教学。

  1、成果展示法

  七年级学生阅读这样的散文应有一定的阅读体验,那么怎样使学生的思维成果变得清晰化呢?这就要求学生能用笔头展示出自己的阅读成果,这样才有利于抓住学生阅读思维中的弱点。

  2、交流讨论法

  每个学生的阅读体验是不同的,要让阅读成果显得更丰厚,还得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广泛地阅读交流,这样,学生的阅读思维空间才会显得更为广阔。

  3、点拨法

  学生的阅读能力毕竟有限,作为教师,应及时有效地进行点拨指导,以使学生的思维方式变得更清晰,提高学生理解的准确性、全面性和深刻性,同时也能及时地总结出阅读方法和思路。

  4、读写结合法:

  新课程明确要求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仿写题,以加深学生对描写景物方法的理解。

  七、媒体选择

  利用课件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复杂的问题简约化。在《春》一课中,运用了Powerpoint技术,并将从网络上下载的视频、图片应用于课件中,使人身临春之中,体味春之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提到春天,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春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描写春天的文章。(出示课题《春》)

  2、了解作者(课件展示)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号秋实,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最优秀的散文家之一,也是著名的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主要作品有散文《背影》、《荷塘月色》《绿》等。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3、出示本课学*目标:

  ①在朗读中,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理清文章思路。

  ②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写景的成功之处。

  ③团结合作,审查自己的阅读成果,提高阅读质量。

  二、听读课文,扫清障碍,体会读法

  1、你弄清下列字词了吗?完成学案一。

  酝酿(yùnniàng)婉转(wǎnzhuǎn)应和(yìnghè)

  薄烟(báo)黄晕(yùn)抖擞(sǒu)

  2、归纳朗读技巧:

  本课在朗读方面应用舒缓、轻快的声调来朗读,重点读出对春来临的喜悦之感,同时应注意重音处理,比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中的“偷偷”和“钻”就应该处理为重音,这样可以表达出作者对春草长出的惊喜和喜爱之情。

  3、指名几名同学读读自己喜欢的片断,注意运用朗读技巧。

  三、自读课文,感知内容,理清思路

  1、思考讨论:文章围绕“春”写了哪几幅图景,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请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结构思路。

  2、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完成学案二。

  3、展示阅读成果,共同交流修正。

  4、师生共同归纳明确:

  (一)盼春(1)(总领全文,引起下文)

  (2)总绘春天

  (3)春草图

  (二)绘春(2———7)(4)春花图

  (5)春风图

  (6)春雨图

  (7)迎春图

  (三)赞春(8———10)

  四、品读课文,感悟美点

  同学们,读完了课文,相信你们一定会为那美丽的春光所陶醉,同时也会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请同学们品味本文的语言,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品味,把你的想法在课本相应段落与句子旁边作上圈点批注。

  1、我认为最佳的段落。

  2、我认为最美的句子。

  3、我认为最妙的修辞。

  4、我认为最好的词语。

  5、我认为最细致的观察。

  6、我认为最清晰的层次。

  教师准备:

  第2段:总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情态。用拟人手法勾画大自然“刚睡醒的样子”,为下文具体的春景描绘提供了美好的背景;山、水、太阳最能向人显示春天气息,作者选用“朗润”、“涨”和“红”,分别描绘山、水、太阳睡过一冬而醒来的情态,非常传神。

  第3段:春草图。先正面写,第一句用拟人手法,第二句由*而远,把春草人格化,显示春草的生命力,“嫩嫩的”、“绿绿的”,从质地、颜色的角度,突出了春草新鲜的特点,“满是的”用口语显示春草生机勃勃的特点;后侧面写,第三、四句写春草给人的欢乐与感受,充满活力。

  第4段:春花图。首先,这一段写得很有层次:树上──花下──遍地;其次,这一段文字注意色与味、虚与实、动与静的配合,从“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说到“花里带着甜味儿”,色彩与甜味相勾连,由花味甜联想到果实,实与虚相结合,蜂闹蝶舞与繁茂鲜艳的花儿相映衬;再次,巧用拟人、排比、比喻,写春花竞相开放。总之,画面五彩缤纷,富有立体感。

  第5段:春风图。风是无形的,但可以感觉到它的存在。作者分别用触觉、嗅觉、听觉写春风。触觉:引用诗句,又打一个比方,让人感到春风的温暖;嗅觉:“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让人闻到春风的芳香;听觉:鸟鸣的清脆、婉转,风声水声的轻盈,笛声的嘹亮,让人听到春风的柔和。风是无形的,但作者笔下的春风却有形、有味、有声、有情。

  第6段:春雨图。引出春雨后,用“可别恼”这一口语,显得特别亲切而有情趣,接下来引导读者品味江南春雨的妙处:细密、闪烁、绵长,亲吻着“树叶儿”、“小草儿”,烘托出“安静而和*的夜”,滋润着乡间的行人与农民,这一切充满了诗情画意。

  第7段:迎春图。“风筝”是春天的信使,写风筝渐渐多了,实质是写屋外的人多了,因为春天来了。全段都用短句,读来富有节奏感,让人感到精神抖擞,充满希望,充满力量。

  五、学**作

  刚才我们的同学在语言的花园里尽情地耕耘着,品味着,品出了很多精美的词语,感受到了作者笔下优美的春天。那么,我想问问,朱自清先生把春天描绘得这么美,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他为什么能写得这么好呢?(讨论,回答。)

  老师准备:

  1、作者热爱春天,对春天有着深厚的感情。

  2、作者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把春天描写得形象生动。

  3、作者对春天的景物观察得特别细致,动用了多种感官,抓住了景物最主要的特点。

  六、作业:相信你也能写!

  (如若课堂时间不够,可随机调整为课外作业。)

  仿照《春》的写法,在“夏”、“秋”、“冬”三个季节中任选一个季节进行某一类景物的片断描写,注意可以用到多种修辞手法,调动各种感官。

  七、课外作业:

  1、完成好片断仿写训练,并在课余时间交流。

  2、背诵本文,进行语言积累。

  3、课外阅读朱自清先生的其它散文,感受其语言魅力。

《春》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及重点]

  提高朗读能力:在朗读中感悟文章的音乐美、图画美、情感美。

  [教学课型及课时]

  1、教读课

  2、一课时

  [教学设想]

  1、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

  2、通过妙词、佳句的品析,培养学生的语感。

  3、通过朗读和品读方法的传授,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4、用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媒体设计]

  多媒体:选取材料制作成课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与学生同唱一曲《春天在哪里》,创造意境,使学生在美妙的歌声中自然地进入对课文的学*)同学们,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你看,那峰峦雄伟的高山,那波澜壮阔的大海,那喷薄而出的红日,那姿态万千的彩云……真是美不胜收,令人心旷神怡。而绿满天下,花开遍地,生机勃勃的春天,更是大自然的杰作。你们都已经历过十多个春天了,能否用一句饱含情感的语言说说你对春天的深刻感受(学生回答可能有:①春天是最有情感的,高兴的时候就风和日暖,生气的时候就雨打雷轰。②春天是最富诗意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③春天是一位高超的化妆师,把花草树木、峰峦田野,都装点得生机盎然,蓬蓬勃勃。)感受真够深刻。现代著名作家末自清先生对“春”又有什么独特的感受呢请速读课文后说说。(板书题目及作者)

  二、教学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略)

  (二)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一遍课文(放伴奏音乐,力求生动)。

  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三)师生共同研*课文

  (以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为主,教师只点拨要点即可)

  1、现代著名作家末自清先生对“春”又有什么独特的感受呢

  明确:春天是新生的娃娃。春天是美丽的小姑娘。春天是健壮的小伙子。

  2、春天是娃娃,是,是小伙子,你最喜欢的是什么?请说出理由。(让学生抓住关键的字、词、句,着重突出你的感受和领悟,说说喜欢的原因。)

  明确:

  (1)喜欢娃娃。因为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

  ①刚睡醒张开眼是新,山朗润、水涨起、太阳红都是新。

  ②刚从土里钻出来的小草,树上的、草丛里的花儿是新的。

  ③泥土的气息、青草的味儿,甚至空气、鸟鸣、牧曲满是新的。

  ④春天的一切,整个春天都是新的。

  ⑤朱自清把春天比喻成刚落地的娃娃,目的既是让人们为娃娃的成长辛勤劳动。又是为了让人们从娃娃身上,看到未来,看到希望。

  (2)喜欢春姑娘。喜欢春姑娘的美:

  ①园子里、田野里满是嫩嫩的、绿绿的、软绵绵的小草,给人一种轻盈、舒适的美。

  ②树上的桃红像火,杏粉像霞,梨白像雪,遍地的野花散在草丛中像眼睛、像星星,层次分明,参差错落,是一种匀称、和谐的美。

  ③花丛中嗡嗡的蜜蜂和飞来飞去的蜂蝶,絮花嫩叶中的鸟儿和牛背上的牧童,都欢欢乐乐,舒舒畅畅,给全种愉悦的美。

  ④细雨、薄烟笼罩下的村庄朦朦胧胧,隐隐约约,诗情画意般的很美很美。

  ⑤蓝天上放飞的风筝,悠悠扬扬的,激发人们无尽的深思和遐想,更是美。

  教师适时引导:同学们的感受很深,想象力也很强,真佩服你们。读书啊,写作啊,都要这样,敢于思考,敢于想象,敢于发别人之未发。春姑娘这么美,能不引发你们去——(生:去追逐)能否说得更准确些(生:去追求)对!人生,就是要大胆追求,不懈追求,只要敢于追求,人生的春天就一定是属于你们的。

  (3)喜欢健壮的青年。

  ①一个“张”字,不仅仅指苏醒,“朗润”“涨”“红”等字词,也不仅仅指春天的山、水和太阳的变化,更是指在春风的吹拂下,春天的一切都充满了活力。

  ②一个“钻”字,更是春天充满活力的高度体现。因为这个“钻”字,田园绿了,诱得人们在上面尽情地玩耍,诱得人们也充满了活力。

  ③一个“让”,一个“闹”,一个“眨”,花儿竟相开放,蜂蝶竞相追逐,热热闹闹的景象令人惊讶不已。花、草、生物都人性化了,这就是春天,这就是充满活力的春天!

  ④一个“抚摸”,便产生了尽情的“酝酿”“卖弄”和“应和”,便使人生发了万般感觉,万般想象,万般喜说。

  教师适时引导:说得太好了。这感觉、这想象、这喜悦,全出自于“抚摸”,“抚摸”传递着柔和、芳香和喜悦,这是多么的惬意和舒畅啊,令人情不自禁地对生活、对未来充满美好、强烈的畅想。请细读六、七段,再深刻体味、联想和想象。

  (学生朗读讨论后明确:)

  即使是在薄烟般的细雨笼罩下,树叶仍绿得发亮,小草仍青得逼眼,勃勃的生命力真教你无法抵御。即使是在上灯的傍晚,那点点黄晕的灯光,也闪射出无法抵御的光芒。春天,就是具有这么一股永恒的魅力!因而,朦朦细雨之中撑伞的、披蓑的、戴笠的,仍在行走、仍在劳作,这种执著、这种精神,让人感受到春天不可抵御的巨大力量。于是,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涌出户外,拥抱春天,放飞希望。于是,舒活筋骨,抖擞精神,“一年之计在于春”,所有的工夫为的都是所有的希望。于是,人们簇拥着春天,挽着春天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去憧憬美好的生活。去实现美好的希望。去建设美好的未来。去奋斗、去追求、去创造。

  [结束语]奋斗、追求、创造,是春天赋予人们的神圣使命,因此,生活才有收获,希望才重美好,未来才夏辉煌。所以,我们要珍惜自然的春天,更要珍惜人生的春天,振奋精神,鼓足干劲,为人生、为理想而不懈奋斗。

  『布置作业』

  这篇散文写得很美。请欣赏地读,读出韵昧、读出情感、读出思考,然后,抓住一个角度,如选材、语言、修辞、立意等等,写出这篇文章在写法上好在哪里,二百字左右。、

  『板书设计』

《春》教学设计8

  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写法

  3、 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青春的思想感情和树立为理想奋斗的信念。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领悟,写好景物必须进行细致的观察,还要逐步学会各种写景方法(如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运用)

  2、读课文,要求读出有感情,用声音来塑造春天的形象,传达内心的感受。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重点词句切入法

  学法指导:精读、摘录、分析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Authorware课件、flash动画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创景导入:

  师:同学们,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生机,春天如诗情如画意,在多少作家的笔下曾深情地描绘过春天,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篇描画春天的优美的散文 。

  一、 师生共赏: 出示flash动画《春》。

  师:欣赏完这篇散文,你有什么发现和体会呢?

  二、 作者介绍、作品介绍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 。原籍浙江绍兴。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转而从事散文创作,成为现代著名的散文作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著有《朱自清全集》,其散文代表作还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

  本文写作于1928年至1937年期间。“春”是季节之首。独字为题,简明*实,概括广泛,富有美感和韵味,给人以清新明丽之感。《春》通篇洋溢着作者对春天的发自心底的爱,感情之饱满,真可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满于海。”但作者自始至终没有说过一句“我爱春天”,一切让形象说话。

  三、检查生字词预*

  朱自清——《春》 情况

  朗润 酝(yùn)酿(niàng) 卖弄 宛转 嘹亮 黄晕(yùn) 烘托 静默 舒活 欣欣然 繁花嫩叶 呼朋引伴 抖擞精神 花枝招展

  (朗润解释难理解,可结合图片中的山色体会,更形象。)

  四、 朗读教学

  1、 生根据朗读要求先将课文有感情的朗读一遍。

  师:通过朗读你认为这篇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分别讲了些什么内容?

  在文章的“绘春”部分,作者又描画了哪几幅优美的图画呢?第二自然段与后面几段是什么关系呢?

  (出示文章结构图)

  2、 这篇文章最美的地方是哪一部分,你能从中选出自己喜爱的段落读一读吗?

  生自由选读“绘春”中自己喜爱的段落,读后评价。

  (配乐,形式多样,可单人,也可多人,注意朗读要求,教师给予朗读指导。)

  五、 讲解课文内容

  1、 学*文章第一部分。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了。

  师:找出这一句话中的关键词,这几个字说明了什么?

  【小结】第一部分,盼春。领起,点题,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师:作者由盼春写到绘春,描绘了春天里各种美好的事物和景色,最终是为了要干什么?(赞春)作者又是怎样赞美春天的呢?

  2、 学*文章第三部分。

  春天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者。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师:这三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分别写出了春天的什么特点?

  【小结】这三个自然段构成本文的第三部分,总写春的特点:“新”、“美”、“壮”,揭示全文中心。三个比喻,从三个角度,描出三种形象,形成排比,点明春天的成长发展过程,表达追求美好的愿望,极具感染力。

  六、 总

  朱自清——《春》 结全文,点明中心

  本文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抒情散文,作者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一样的笔调,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抒发出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

  七、 作业:

  课后熟读课文,把文章中你最喜爱的部分背诵下来,最好把全文都能背下来。

《春》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正确理解“聆听”“雏菊”“禁不住”“绿苞”“唤醒”“搔痒”“面颊”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一边诵读,一边展开想象,感受春天的美好。

  教学准备

  教师:1、 本课的生字卡片、教学挂图或课件。

  2、 舒缓、优美的音乐和其他赞美春天的诗歌。

  学生:搜集有关春天的信息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冬去春来,你眼中的景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捕捉到哪些春的消息?有一位著名诗人叫金波,他也发现了一些春天的足迹,并且写了一首优美的诗,题目叫《春的消息》(板书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歌,了解大意

  1、 自由读文,认识生字新词。

  (1)边读边标出新词,多读几遍。

  (2)出示生字新词卡片,抽读、正音、齐读、开火车。

  2、 把课文读通顺,说说金波爷爷捕捉到哪些春的消息。

  (1)自由练读,抽读,生生、师生互评。

  (2)相互交流,老师相机引导。

  三、品读诗歌,深入感悟

  1、 诵读第一节。

  (1)结合课件或挂图、插图,说说诗人捕捉到哪些春的消息。从“漂白”“摇绿”,你体会到什么?

  (2)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你从哪些词句中知道的?

  (3)想象画面,诵读第一节诗。

  2、 诵读第二节。

  (1)伴随着春风春雨,我们小朋友又有怎样的变化?

  (2)从两个“飞”字中你体会到什么?(追寻春天、投入大自然的急切心情。)

  读诗句,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些什么。

  3、 诵读第三至六节。

  (1)诗人发现了哪些春的踪迹?勾画出来,议一议。这些春景给“我”带来哪些快乐?给你又带来了哪些快乐?

  (2)质疑问难。合作释疑。

  四、感情诵读,背诵诗歌,教师小结

  五、记忆和书写生字

  1、 讨论、交流生字的记忆方法并组词。

  2、 展示作业,交流写好生字的要领。

  3、 抄写、积累课文中的美词佳句。

  六、查阅资料,拓展延伸

《春》教学设计10

  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课文语言,抒发自己独特的感受。

  2、体会第八自然段孔子所说的那段意味深长的话所蕴含的道理,领会孔子的教育方法,感受师生间浓浓的情谊。

  3、感受孔子的师者魅力,初识孔子的智慧。

  教学重、难点:

  难点是孔子论水的话中所蕴含的道理,重点则领略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感受师生间浓浓的情谊。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学*过程:

  一、复*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知道这课主要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赏景)(论水)(言志)。

  今天就让我们回到2500年以前的泗水河畔,追随我们的至圣先师孔子,去感受那里融融的春意,去聆听圣人的教诲。

  二、自主学*

  学*板块(一)-------赏景

  1、默读第2自然段,思考:

  (1)这段话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写出了泗水春景的美?并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有感情读一读。

  (2)段末的省略号省略了,我也能试着补充。

  2、展示交流

  (1)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

  (2)滚滚的春雷是她前进的脚步;茫茫的大雾是她迷人的面纱;绵绵的细雨是她激动的泪水……

  (3)感情朗读。

  学*板块(二)--------论水

  1、默读第8段孔子说的话,思考:

  (1)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用双横线画下来。

  (2)孔子认为真君子和水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3)静下心来,走到字里行间,看看你对水的哪种品性感触最深,说说自己的理解。

  (温馨提示:你可以联系咱们学过的有关水的课文、名言、诗句等等,来谈谈自己的理解感受)

  2、展示交流:

  (1)A有德行

  从“哺育”“一切生灵”你想到了什么?

  (预设:想到了母亲,想到了世间的万物的生长离不开水……)

  师创设情境:没有水,就没有——

  没有水,就没有——

  没有水,就没有——

  所以,水是生灵的母亲,对她我们要心怀感激,读——

  这是花朵对阳光,子女对母亲的感恩——读

  这有德行的水,就是真君子!

  B有情义

  1.生先谈自己的感受。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给它半亩方塘它就是方的,给它一个圆形的人工湖,它就是圆的,给它宽阔的河道,它就是万里长河,给它九曲十八弯,就是一条黄河,给它一弯羊肠小道,它就是潺潺小溪。它不计较周围环境,总是和顺温柔,你就还它个和顺温柔,读——

  这和顺温柔的水就是真君子!

  C有志向

  生先谈自己的感受。

  从“穿,凿”你体会到了什么?(表现了水勇往直前,无所畏惧。)

  孔子说“三军可夺其帅,匹夫不可夺其志”,有志者事竟成,人无志则不立。我们一起读,把水的坚定志向读出来,水穿山岩——

  这坚定无畏的水啊,是真君子!

  D善施教化

  生谈感受。万物入水,都能变得洁净美好。这多么像善于教人求*的君子啊!你能读出它的善施教化吗?

  这善施教化的水,是真君子!

  (2)水仅仅有这四点美德吗?那么水在你的心中还有怎样的品性呢?你也像孔子一样来赞美心中的水吧。选择其中的一句,把它补充完整。

  生交流。

  此时,我觉得同学们也理解了孔子,也拥有了那份“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智慧了。

  合作探究:

  孔子今天仅仅是在向弟子们介绍水吗?由此,你看出孔子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3)感情朗读。

  学*板块(三)-------言志

  孔子这样循循善诱的用意,弟子领会了吗?

  1、自读10——19自然段,用“-----”画出子路和颜回及孔子的志向,从中,你又感受到他们怎样的性格特点?

  2、展示交流

  听了他们的志向,再结合前面的论水,你觉得

  子路是一位——(有情有义的,勇猛无惧的……真君子)

  颜回是一位——(温文尔雅的,……的真君子)

  孔子是一位——(善施教化或心中有大爱……的真君子)

  3、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弟子们能够领悟孔子的弦外之音,师生间能够畅谈志向,不仅仅是孔子教育的智慧,还有他们师生间结下的那份浓浓的师生情意。快速从课文中找到能够体现孔子和弟子间那份浓浓的师生情意的句子。

  小结:明媚的春光里,悠扬的琴声,快乐的舞蹈,师生之间那浓浓的情意,这些都使泗水河畔的春意更浓了,齐读最后一段。

  三、拓展延伸:

  1、这节课我们不仅领略了圣人的智慧,更进行了一次愉快的精神之旅。此时,我不禁想到司马迁的话:

  出示:“高山仰止,景行(háng)行(xíng)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想到在1988年,75位诺贝尔获得者发表的共同宣言中的一句话:

  出示:“人类要想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要回首二千五百年前,向孔子寻求智慧!。”

  2.孔子的智慧不是一节课能领悟,而是值得我们用一生去领悟,去践行的。

  推荐阅读:于丹的《论语心得》,林语堂的《孔子的智慧》,走入生活,感悟孔子的智慧。

  四、达标检测

  板书设计:

  23孔子游春

  赏春春意浓

  论水真君子!!!……

  言志春意更浓

《春》教学设计11

  教学要求: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早春时节梅花盛开的美景和游人观赏梅花的盛况,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梅花开放时的动人景象,让学生置于春光之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复*。

  1、激情导入:春天到了,南京的梅花山上的梅花开了,红的似火,白的胜雪,粉的若霞。梅花山成了花的海洋。你们想不想去梅花山看一看啊?

  2、春姑娘说,要想到梅花山上看梅花,就要开动小脑筋,先过字词关。投影,指名认读:

  寒气 退尽 挨着 休息 散发 涌动 人流

  片片彩云 晶莹透亮 欢乐的海洋

  二、精读课文

  1、你们顺利闯过了字词关,春姑娘这就领你们去赏梅啦!(配乐欣赏图片:各种各样的梅花)

  2、哇,梅花山上的梅花这么美啊!老师看到小朋友的眼睛都睁得大大的,嘴里不时发出赞叹声,都看得入迷了!

  3、课文中是怎样写这美丽的梅花的呢?请一个小朋友来读课文的第一段,其他小朋友数一数这段共有几句话,想想看每一句写了什么?

  4、请小朋友们自己读一读第一段,看看你能读懂什么?感受到什么?

  5、分组重点读一句话:第一组读第一句,第二组读第二句,第三组读第三句。反复读一读,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6、逐句交流:

  第一句:指名读,说说自己的体会

  (主要理解“早春”,体会到梅花的不怕冷、多)

  填空:( )的梅花

  第二句:步骤基本同上

  (抓住“挨着”“片片彩云”体会到梅花的多、颜色美)欣赏图片

  第三句:看图理解“晶莹透亮”

  指导读好“淡淡的清香”(梅香好像飘进了我们的心里)

  7、刚才小朋友们自己读书体会到了梅花山上的梅花不怕冷,向人们报告春天来了,而且那么多那么美,还散发着淡淡的清香!现在让我们拿起书再一起把第一段美美地读一遍!

  8、听你们读书,我仿佛就看到了那像片片彩云的梅花,闻到了淡淡的清香。美丽的梅花闻名中外,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前来观赏。一到休息日,通往梅花山的大道上便人流如潮,热闹非凡。我们也一起去看看吧!(欣赏图片)

  说说看到了什么?(出示词语:人流)

  想象一下赏梅的人在这里边走边看,边看边走,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9、前来赏梅的人真多啊!课文中是怎样写的?自己读读第二段,看看能读懂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指名读,自由交流

  10、满山的梅花开放了,看梅花的人又那么多,说说笑笑,热闹非凡,所以梅花山成了欢乐的海洋。齐读最后一段。

  11、看黑板总结:

  课文第一段写了梅花盛开,第二段写来梅花山看梅花的人很多。男女生各读一段。

  12、学完了这一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能用一句话说一下吗?

  例如:我知道人们喜爱

  梅花散发出

  板书设计: 春到梅花山

  梅花 人们

  开得早 喜爱

  多美香 多、乐

《春》教学设计12

  一、设计指导思想

  语文学科由于自身的特点,教师不仅是课堂各种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活动的促进者,也是学生的对话者。在课堂上,不仅有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还应当使用现代教学技术。在《春》一课教学中,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教师组织、启发、鼓励、指导学生按正确的思维方向、路线、探求未知领域的知识,使学生尽可能独自去开掘知识宝库,充分调动学生学*的自觉性、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进行愉快的课堂教学。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鄂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要点是引导学生学会写景的方法,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而《春》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回春的动人景象,并感受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春》不但在选材上、谋篇上紧紧扣住了春天的特征,而且在语言的技巧上也充分体现清新优美的特点。这篇作品可以说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一曲春的赞歌。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指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理清文章思路。

  ②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学*作者抓住重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2、能力目标:

  使学生学会审查自己的阅读成果、思维成果,提高阅读质量,提高理解的准确性、全面性、生动性。

  3、情感目标:

  ①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②增强学生语文阅读的兴趣和信心,体会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用笔头将自己的阅读成果、思维成果清晰化,并总结阅读方法和思路。

  五、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抒情散文,对散文已有一定的阅读和感悟能力,但用笔头将自己的阅读成果、思维成果清晰化,还有一定难度,所以教师在课堂中要随机指导学生审查他们的阅读成果、思维成果,总结归纳阅读的方法和思路。

  六.教法:

  为充分发挥学生学*主体的作用,解决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我主要采用成果展示法、交流讨论法、点拨法和读写结合法进行教学。

  1.成果展示法

  七年级学生阅读这样的散文应有一定的阅读体验,那么怎样使学生的思维成果变得清晰化呢?这就要求学生能用笔头展示出自己的阅读成果,这样才有利于抓住学生阅读思维中的弱点。

  2、交流讨论法

  每个学生的阅读体验是不同的,要让阅读成果显得更丰厚,还得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广泛地阅读交流,这样,学生的阅读思维空间才会显得更为广阔。

  3、点拨法

  学生的阅读能力毕竟有限,作为教师,应及时有效地进行点拨指导,以使学生的思维方式变得更清晰,提高学生理解的准确性、全面性和深刻性,同时也能及时地总结出阅读方法和思路。

  4、读写结合法:

  新课程明确要求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仿写题,以加深学生对描写景物方法的理解。

  七、媒体选择

  利用课件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复杂的问题简约化。在《春》一课中,运用了Power point技术,并将从网络上下载的视频、图片应用于课件中,使人身临春之中,体味春之美。


《春》教学设计 (菁华9篇)(扩展3)

——朱自清《春》教学设计 (菁华9篇)

朱自清《春》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一、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认知目标:A.识记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综合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引

  用等修辞手法。

  B.理解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C.应用学*本文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生动描写的方

  法。

  D.综合通过学*本文,能够基本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将情感寓于

  写景之中,活用各种修辞手法。

  2.能力形成目标:E.通过学*本文,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锻炼学

  生的朗读能力、观察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

  力和审美能力,养成自学*惯,提高学*效率。

  3.素质培养目标:F.通过学*本文,领略春天的美。引导学生形成热爱大自然、热爱生

  活的意识。要让孩子们关注自己周围的事物,善于在*凡的生活中

  寻找美、发现美、创造美,拥抱大自然。

  二、达成目标策略

 突出文章“细”和“美”的特点。初进中学的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方面时常比较粗疏,课文中的细笔细绘可作为范例,给学生以启发。适当地点拨、引导,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形象美、语言美、结构美、情味美。教师重点讲读一两段作为示范,帮助学生理解描写的对象、描写的顺序、描写的方法、描写的语言,在这个基础上,指导学生独立分析,锻炼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揣摩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体悟作者语言表达的巧妙。

  2.难点:结合课文实例,讲清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赋。唐代诗人杜甫写下了《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韩愈在《初春小雨》中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却无。”杜牧的《江南春》中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些诗句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那么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板书课题、作者)

  二、题目解说

 这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春,本来是自然界的一个季节概念,本文却赋予了它以感情和生命。作者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抒写出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更是一首春的赞歌。

  三、知识回顾(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9-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早期主要成员,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200多万字。散文代表作有《背影》、《绿》、《荷塘月色》等。

  四、范读、疏通字词

 1.教师范读

  2.学生齐读

  3.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水涨(zhǎng)捉迷藏(cáng)酝酿(yùnniàng)应和(hè)薄(bó)烟黄晕(yùn)

  蓑(suō)衣巢(cháo)

  五、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结合课后练*一,让学生读课文,分别找出盼春、绘春、赞春的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盼春

  第二部分(第2-7段):绘春

  第三部分(第8-10段):赞春

  2.默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画出来,体会美在哪里?

  3.找出本文的比喻句、拟人句。

  六、布置作业

  要求课后反复朗读,达到熟练程度。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

  二、讲读示范

  (引导学生领会用词的准确、生动和抓住景物特征细致描绘的特点)

  1.讲读第一部分:盼春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盼望着”;“*”(拟人)

  (2)“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

  ---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反复)

  (3)轻声读第1节,体会四个词尾的作用。两个“着”,两个“了”,给我们以非常柔和、亲切的感觉。

  2.讲读第二部分(第2、3、4、5节):绘春

  (齐读第2、3、4、5节,分析讨论按顺序说明描写的对象;说说描写的角度与方法;哪些词用得很有表现力?)

  (1)总括轮廓

  春终于盼来了,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作者先粗笔勾勒,用“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总提一笔,然后通过远*不同的三种事物---山、水、太阳,描绘出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

  (2)春草图

  春草图,着力描写春草勃发的景色。这里有草的动态:“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质地:“嫩嫩的”;色泽:“绿绿的”;旺盛的长势:“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从不同的角度刻画春天绿草如茵的情景,与夏草的茂盛、秋草的枯黄形成鲜明的对比。接着写人在草地上的活动与感受,从侧面揭示了春草勃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

  (3)春花图

  春花图,着力描写春花竞放。作者选择开花时节相仿而花色各异的桃、杏、梨作为描写对象,先用拟人写出它们的争相盛开,再通过三个比喻---“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写出花朵的繁茂,花色的娇艳;它们争春比美,互不相让。接着,作者由群花的争芳吐艳展开联想,联想到秋天的果实累累,同时又由花香引出蜂闹蝶飞,用成千成百的蜜蜂的嗡响和大大小小蝴蝶的飞舞称托春花的万紫千红、香味浓郁,进一步渲染出百花争春的气氛。最后,作者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从树上的花写到无数的散在草丛里的`野花,它们虽然不像桃花、杏花、梨花那样如火如霞如雪,却也明艳照人,别有一番情趣。

  (4)春风图

  春风图,着力描写春风的和暖与清新。“吹面不寒”“像母亲的手”,通过触觉写它的和煦、轻柔;微微润湿的空气中混合着“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和“各种花的香”,通过嗅觉写出了春风带给人的特有的清新;呼朋引伴的鸟儿唱出宛转的曲子,牛背上牧童吹着嘹亮的短笛,通过视觉和听觉绘出了一副明快优美、赏心悦目的美好画面。在这幅图中,作者从触觉、嗅觉、听觉、视觉等方面,把无形、无色、无味的春风描写得有声有味,有情有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三课时

  一、齐读课文,回顾上节课所讲内容

  二、独立分析,教师点拨

 1.讲读第二部分(第6、7节):绘春

  (1)春雨图

  春雨图,着力描写春雨的细密轻柔、润泽万物。春雨的特征是,一多二细。先说雨多、雨细,一连用了三个比喻,“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这三个比喻非常贴切,不仅展示了雨的特点,而且能唤起读者对春雨的喜爱。然后顺着春雨写雨中的树叶儿和小草,“绿的发亮”的树叶,“青得逼你的眼”的小草,无一不带着雨中植物的主要特征。接着又把视线转移到人间,先写“傍晚时候”的景象,用“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安静而和*”的气氛;接着写行人,写农民,都不忘是在春雨之中,或“撑起伞慢慢走着”,安宁、悠闲,或“披着蓑戴着笠”,带有浓烈的江南地方色彩;最后再写“在雨里静默着”的房屋,与傍晚的宁静气氛互相照应。这一段写出了春雨的特征,写出了春雨之中特有的景象,那一片细雨绵绵的春光,那一派清亮温馨的景色,那一种和*安静的氛围,都描绘得出神入化。

  (2)迎春图

  迎春图,着力写春早人勤。文章由“天上的风筝”引出地上迎春的孩子,进而带出“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一片欢腾的景象,构成一幅春意盎然的图画。然后作者巧妙地点出寓意:“‘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前四幅画面主要写春天的自然美,这一幅由景及人,颂扬了像春那样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2.讲读第三部分:赞春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一遍)

  结尾三个句子,不仅比喻巧,意义深,而且分行排列,先后有序。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因为她是“新生”的;把春天比作“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因为她非常“娇美”;把春天比作“健壮的青年”,因为她有“无穷活力”。这正是对五幅春景图含义的概括,点明了全文的中心。这三句的顺序,从“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又形象地点明春天成长进程。最后说“领着我们向前去”,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未来的强烈感情。而且用“去”字结尾,正与开头“东风来了”的“来”字相呼应。开头是在盼春中到来,最后是进入春天的行列向前去,一来一去,一呼一应,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

  三、齐读课文

  (朗读本文的感情基调,是充满喜悦和希望。基本语调是轻柔、缓慢,语句清晰、自然。语音越自然、质朴越好、切忌拿腔拿调)

  四、归纳写作特点

 1.观察细致,描述生动真切;

  2.诗情画意相融合;

  3.文章语言朴实清新,准确生动。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二、三(当堂做完,当堂讨论);

  2.完成课后练*四;

  3.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一、盼春盼、来、*(总领全篇,开启下文)

  一切……欣欣然张开了眼

  总括轮廓

  山(朗润)水(涨)太阳(红)

  钻、嫩、绿、满---草

  春草图(草报春)

  坐、躺、滚、踢、跑、捉---人

  态:赶趟儿

  春花图(花争春)色:像火、像霞、像雪

  味:甜(果实)

  二、绘春(遍地野花,像眼睛,像星星)

  触:抚摸

  春风图(风唱春)味:泥土气息草味花香

  声:鸟声清脆宛转

  笛声嘹亮

  形: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春雨图(雨润春)状:斜织、薄烟

  景:树叶儿绿、小草儿青、灯、人、房屋

  迎春图(人迎春):城乡老小舒活抖擞一年之计在于春

  三、赞春三个比喻句:“新”“美”“力”

朱自清《春》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一、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认知目标:A.识记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综合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引

  用等修辞手法。

  B.理解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C.应用学*本文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生动描写的方

  法。

  D.综合通过学*本文,能够基本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将情感寓于

  写景之中,活用各种修辞手法。

  2.能力形成目标:E.通过学*本文,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锻炼学

  生的朗读能力、观察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

  力和审美能力,养成自学*惯,提高学*效率。

  3.素质培养目标:F.通过学*本文,领略春天的美。引导学生形成热爱大自然、热爱生

  活的意识。要让孩子们关注自己周围的事物,善于在*凡的生活中

  寻找美、发现美、创造美,拥抱大自然。

  二、达成目标策略

 突出文章“细”和“美”的特点。初进中学的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方面时常比较粗疏,课文中的细笔细绘可作为范例,给学生以启发。适当地点拨、引导,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形象美、语言美、结构美、情味美。教师重点讲读一两段作为示范,帮助学生理解描写的对象、描写的顺序、描写的方法、描写的语言,在这个基础上,指导学生独立分析,锻炼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揣摩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体悟作者语言表达的巧妙。

  2.难点:结合课文实例,讲清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赋。唐代诗人杜甫写下了《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韩愈在《初春小雨》中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却无。”杜牧的《江南春》中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些诗句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那么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板书课题、作者)

  二、题目解说

 这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春,本来是自然界的一个季节概念,本文却赋予了它以感情和生命。作者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抒写出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更是一首春的赞歌。

  三、知识回顾(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9-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早期主要成员,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200多万字。散文代表作有《背影》、《绿》、《荷塘月色》等。

  四、范读、疏通字词

 1.教师范读

  2.学生齐读

  3.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水涨(zhǎng)捉迷藏(cáng)酝酿(yùnniàng)应和(hè)薄(bó)烟黄晕(yùn)

  蓑(suō)衣巢(cháo)

  五、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结合课后练*一,让学生读课文,分别找出盼春、绘春、赞春的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盼春

  第二部分(第2-7段):绘春

  第三部分(第8-10段):赞春

  2.默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画出来,体会美在哪里?

  3.找出本文的比喻句、拟人句。

  六、布置作业

  要求课后反复朗读,达到熟练程度。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

  二、讲读示范

  (引导学生领会用词的准确、生动和抓住景物特征细致描绘的特点)

  1.讲读第一部分:盼春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盼望着”;“*”(拟人)

  (2)“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

  ---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反复)

  (3)轻声读第1节,体会四个词尾的作用。两个“着”,两个“了”,给我们以非常柔和、亲切的感觉。

  2.讲读第二部分(第2、3、4、5节):绘春

  (齐读第2、3、4、5节,分析讨论按顺序说明描写的对象;说说描写的角度与方法;哪些词用得很有表现力?)

  (1)总括轮廓

  春终于盼来了,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作者先粗笔勾勒,用“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总提一笔,然后通过远*不同的三种事物---山、水、太阳,描绘出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

  (2)春草图

  春草图,着力描写春草勃发的景色。这里有草的动态:“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质地:“嫩嫩的”;色泽:“绿绿的”;旺盛的长势:“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从不同的角度刻画春天绿草如茵的情景,与夏草的茂盛、秋草的枯黄形成鲜明的对比。接着写人在草地上的活动与感受,从侧面揭示了春草勃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

  (3)春花图

  春花图,着力描写春花竞放。作者选择开花时节相仿而花色各异的桃、杏、梨作为描写对象,先用拟人写出它们的争相盛开,再通过三个比喻---“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写出花朵的繁茂,花色的娇艳;它们争春比美,互不相让。接着,作者由群花的争芳吐艳展开联想,联想到秋天的果实累累,同时又由花香引出蜂闹蝶飞,用成千成百的蜜蜂的嗡响和大大小小蝴蝶的飞舞称托春花的万紫千红、香味浓郁,进一步渲染出百花争春的气氛。最后,作者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从树上的花写到无数的散在草丛里的野花,它们虽然不像桃花、杏花、梨花那样如火如霞如雪,却也明艳照人,别有一番情趣。

  (4)春风图

  春风图,着力描写春风的和暖与清新。“吹面不寒”“像母亲的手”,通过触觉写它的和煦、轻柔;微微润湿的空气中混合着“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和“各种花的香”,通过嗅觉写出了春风带给人的特有的清新;呼朋引伴的鸟儿唱出宛转的曲子,牛背上牧童吹着嘹亮的短笛,通过视觉和听觉绘出了一副明快优美、赏心悦目的美好画面。在这幅图中,作者从触觉、嗅觉、听觉、视觉等方面,把无形、无色、无味的春风描写得有声有味,有情有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三课时

  一、齐读课文,回顾上节课所讲内容

  二、独立分析,教师点拨

 1.讲读第二部分(第6、7节):绘春

  (1)春雨图

  春雨图,着力描写春雨的细密轻柔、润泽万物。春雨的特征是,一多二细。先说雨多、雨细,一连用了三个比喻,“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这三个比喻非常贴切,不仅展示了雨的特点,而且能唤起读者对春雨的喜爱。然后顺着春雨写雨中的树叶儿和小草,“绿的发亮”的树叶,“青得逼你的眼”的小草,无一不带着雨中植物的主要特征。接着又把视线转移到人间,先写“傍晚时候”的景象,用“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安静而和*”的气氛;接着写行人,写农民,都不忘是在春雨之中,或“撑起伞慢慢走着”,安宁、悠闲,或“披着蓑戴着笠”,带有浓烈的江南地方色彩;最后再写“在雨里静默着”的房屋,与傍晚的宁静气氛互相照应。这一段写出了春雨的特征,写出了春雨之中特有的景象,那一片细雨绵绵的春光,那一派清亮温馨的景色,那一种和*安静的氛围,都描绘得出神入化。

  (2)迎春图

  迎春图,着力写春早人勤。文章由“天上的风筝”引出地上迎春的孩子,进而带出“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一片欢腾的景象,构成一幅春意盎然的图画。然后作者巧妙地点出寓意:“‘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前四幅画面主要写春天的自然美,这一幅由景及人,颂扬了像春那样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2.讲读第三部分:赞春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一遍)

  结尾三个句子,不仅比喻巧,意义深,而且分行排列,先后有序。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因为她是“新生”的;把春天比作“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因为她非常“娇美”;把春天比作“健壮的.青年”,因为她有“无穷活力”。这正是对五幅春景图含义的概括,点明了全文的中心。这三句的顺序,从“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又形象地点明春天成长进程。最后说“领着我们向前去”,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未来的强烈感情。而且用“去”字结尾,正与开头“东风来了”的“来”字相呼应。开头是在盼春中到来,最后是进入春天的行列向前去,一来一去,一呼一应,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

  三、齐读课文

  (朗读本文的感情基调,是充满喜悦和希望。基本语调是轻柔、缓慢,语句清晰、自然。语音越自然、质朴越好、切忌拿腔拿调)

  四、归纳写作特点

 1.观察细致,描述生动真切;

  2.诗情画意相融合;

  3.文章语言朴实清新,准确生动。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二、三(当堂做完,当堂讨论);

  2.完成课后练*四;

  3.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一、盼春盼、来、*(总领全篇,开启下文)

  一切……欣欣然张开了眼

  总括轮廓

  山(朗润)水(涨)太阳(红)

  钻、嫩、绿、满---草

  春草图(草报春)

  坐、躺、滚、踢、跑、捉---人

  态:赶趟儿

  春花图(花争春)色:像火、像霞、像雪

  味:甜(果实)

  二、绘春(遍地野花,像眼睛,像星星)

  触:抚摸

  春风图(风唱春)味:泥土气息草味花香

  声:鸟声清脆宛转

  笛声嘹亮

  形: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春雨图(雨润春)状:斜织、薄烟

  景:树叶儿绿、小草儿青、灯、人、房屋

  迎春图(人迎春):城乡老小舒活抖擞一年之计在于春

  三、赞春三个比喻句:“新”“美”“力”

朱自清《春》教学设计3

  一、教学设想:

  课本要求学生对文章内容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运用合作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同时,还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对作品的情境说出自己的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对人生的有益感悟。

  二、教材分析:

  《春》是有著名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构思精巧,语言精美,富有诗意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描绘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赞美春的活力给人的希望和力量。

  三、教学目标:

  1、学*作者抓住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写法。

  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和散文的意境美。

  3、反复朗读感知内容体会美感。

  4、理清思路,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青春的感情。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反复朗读,体会散文的意境美。

  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难点:学*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五、课前准备:

  学生:完成预*稿(包括朗诵)

  以小组为单位,选用最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春天的感受。(或歌唱、或积累、或绘画、或朗读)

  教师:1、制作课件、2、准备“早春”短片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1)多媒体播放以“早春”为主题的短片后,教师说: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之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放声歌唱吟诗作文,挥毫泼墨。

  2)学生展示作品

  2、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1)、感谢朗读组为大家展示了精彩的课文朗读,请同学们先各自朗读品味,然后每个小组合作朗读或者对读。(教师进行必要的朗读指导)

  2、精读文字3—7自然段,思考:文章具体描绘了春天的哪些景物?

  3、读赏结合美点寻踪

  1)请以小组为单位再读文章,找出你喜欢的画面或句子,按照以下句式,说出你喜欢的理由,并通过朗读来表达你的情感。(多媒体展示)

  我喜欢,因为:

  “以春草图为例,细致赏析文章写景特点和优美语言。

  A:美的画面:我喜欢春草图:因为这幅画面写出了春草的特点,也写出了爱春的人们在碧绿的春的大地上尽情嬉戏的欢乐情态。

  B:好的笔法:我喜欢春草图,因为在写春草时运用了点面结合的笔法,既从点上写出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一春草萌芽时的动态及春草的质地美,色彩美,又从面上写出了“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这一春草旺盛,生机勃勃的画面。

  C:生动的词语:我喜欢春草图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中的“钻”字,运用拟人手法,把春草人格化,显示春草旺盛的生命力等等。

  2)小组讨论:自选其他几幅图,从以上三方面精读课文。

  3》纵观全文,我们发现“人”活跃在一幅幅画面中,划出相关语句,按照句式用自己的话来表达,并对春天的人做出评价。

  草地上的人在,所以春天的人是。

  笔下的人在,所以春天的人是。

  4、再读课文,强化体验

  1)多媒体播放《春》配乐配画朗诵录音,再读文字,再次欣赏春天、思考春天,与自然对话,思考自然带给我们启示,可以充满情感地说,也可以富有哲理的说。

  春草告诉我:

  春花告诉我:

  2)结束语:让我们把握好人生的春天,一路攀登,一路欢歌,执着前行。(多媒体展示)

  七、布置作业

  1、熟读成诵(必选)

  2、结合自己的日常观察,发挥想象,学*作者描写春草,春花,春雨等图的写景方法,将文字第二段简笔勾勒的春山、春水、春日任选其一,进行创造性,补白似的描绘。

  八、板书设计

  盼春:(总领全篇,开启下文)

  春草图(草报春)

  春花图(花争春)

  春绘春春风图(风唱春)

  春雨图(雨润春)

  迎春图(人迎春)

  颂春:(三个比喻、排比:新、美、力)

朱自清《春》教学设计4

  一、教学设想:

  课本要求学生对文章内容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运用合作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同时,还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对作品的情境说出自己的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对人生的有益感悟。

  二、教材分析:

  《春》是有著名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构思精巧,语言精美,富有诗意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描绘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赞美春的活力给人的希望和力量。

  三、教学目标:

  1.学*作者抓住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写法。

  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和散文的意境美。

  3.反复朗读感知内容体会美感。

  4.理清思路,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青春的感情。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反复朗读,体会散文的意境美。

  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难点:学*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五、课前准备:

  学生:完成预*稿(包括朗诵)

  以小组为单位,选用最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春天的感受。(或歌唱、或积累、或绘画、或朗读)

  教师:1、制作课件、2、准备“早春”短片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1)多媒体播放以“早春”为主题的短片后,教师说: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之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放声歌唱吟诗作文,挥毫泼墨。

  2)学生展示作品

  2、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1)感谢朗读组为大家展示了精彩的课文朗读,请同学们先各自朗读品味,然后每个小组合作朗读或者对读。(教师进行必要的朗读指导)

  2)精读文字3-7自然段,思考:文章具体描绘了春天的哪些景物?

  3、读赏结合美点寻踪

  1)请以小组为单位再读文章,找出你喜欢的画面或句子,按照以下句式,说出你喜欢的理由,并通过朗读来表达你的情感。(多媒体展示)

  我喜欢,因为:

  “以春草图为例,细致赏析文章写景特点和优美语言。

  A:美的画面:我喜欢春草图:因为这幅画面写出了春草的特点,也写出了爱春的人们在碧绿的春的大地上尽情嬉戏的欢乐情态。

  B:好的笔法:我喜欢春草图,因为在写春草时运用了点面结合的笔法,既从点上写出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一春草萌芽时的动态及春草的质地美,色彩美,又从面上写出了“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这一春草旺盛,生机勃勃的画面。

  C:生动的词语:我喜欢春草图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中的“钻”字,运用拟人手法,把春草人格化,显示春草旺盛的生命力等等。

  2)小组讨论:自选其他几幅图,从以上三方面精读课文。

  3)纵观全文,我们发现“人”活跃在一幅幅画面中,划出相关语句,按照句式用自己的话来表达,并对春天的人做出评价。

  草地上的人在,所以春天的人是。

  笔下的人在,所以春天的人是。

  4、再读课文化体验

  1)多媒体播放《春》配乐配画朗诵录音,再读文字,再次欣赏春天、思考春天,与自然对话,思考自然带给我们启示,可以充满情感地说,也可以富有哲理的说。

  春草告诉我:

  春花告诉我:

  2)结束语:让我们把握好人生的春天,一路攀登,一路欢歌,执着前行。(多媒体展示)

  七、布置作业

  1.熟读成诵(必选)

  2.结合自己的日常观察,发挥想象,学*作者描写春草,春花,春雨等图的写景方法,将文字第二段简笔勾勒的春山、春水、春日任选其一,进行创造性,补白似的描绘。

  八、板书设计

  盼春:(总领全篇,开启下文)

  春草图(草报春)

  春花图(花争春)

  春绘春春风图(风唱春)

  春雨图(雨润春)

  迎春图(人迎春)

  颂春:(三个比喻、排比:新、美、力)

朱自清《春》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认识、会写“趟、混、酝、酿、巢、嘹、薄、烘、疏、筝”10个生字。

  2、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课文

  3、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重点难点:

  1、认识、会写10个生字,读通读顺课文

  2、整体把握,理清思路。教具准备:课文录音带

  第一课时

  一、复*旧知,激发导人。

  1、教师谈话

  同学们,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

  你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诗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春》。读题、质疑。

  2、简介作者。

  二、学*字词,初读全文。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课文,难认的字都读几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看看能否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

  2、交流反馈,学*字词。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可指名一小组的同学分节轮读课文,随机正音。重点指导字音

  “趟、酿、烘、筝”的韵母是后鼻音。“巢、疏、筝”的声母是翘舌音。“嘹的声母是边音。“酿”的声母是鼻音。

  涨(zhàng)红了脸应和(h)散(sàn)在草丛酝(yùn)酿(niàng)鸟巢(cháo)

  3、利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三、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自由读课文,分别找出盼望春天、描写春天、赞美春天的部分。

  2、默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画出来,体会美在哪里。

  3、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品读。

  四、作业:

  抄写生字带的词语三遍

  第二课时

  一、走*春天,体会“迎春”。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了。”说说:读了这句后,你体会到什么?指导朗读。

  这句是全文起始句,两个“盼望着”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对春的渴望,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春天的脚步*了”,更把春天拟人化,似乎春天正在大踏步向我们走来。

  二、走进春天,体会“绘春”。

  1、朗读思考:

  作者分别选取了哪些有代表性的景物来描绘春天。,一共绘出了几幅图画?

  2、赏读交流:

  说你最喜欢哪一幅画,为什么?

  赏析第一幅图:春草图。

  谁能用一个合适的词语来概括这一幅美丽的图画?“小草偷偷地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体会“偷偷地”“钻”等用字的准确、生动,不但写出了草的旺盛的生命力,还写出了小草的生长带给人们的惊喜。

  赏析第二幅图:春花图。

  默读第4自然段,把选取的景物用波浪线画记。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不仅果树之花争相斗妍,而且野花遍地,万紫千红。众花还以其特有的色香,吸引无数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蝴蝶翩翩起舞。这些描写,活现出春意盎然的气氛。“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作者不以再现自然花色为满足,还特意驰骋想象的翅膀——让树上坠满丰收之果。果树之果的想象不仅拓宽了描写的视野,更从未来角度渲染了春花的可爱。引读,指导背诵

  赏析第三幅图:春风图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赏析第四幅图:春雨图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房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赏析第五幅图:迎春图。它主要描写了春境中人的活动。“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在春天,花卉争荣,各不相让;而“一年之计在于春”,人们也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了工作。

  引导回顾:说说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春天?

  三、感悟春天,体会“赞春”。

  (1)在绘春后,体会作业满怀喜悦的心情来颂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春天的哪些特点?

  “春天像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它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春天先喻为娃娃,再喻为小姑娘,最后喻为健壮的青年,从三个角度,绘出三种形象,形成排比,点出了春天的特点——新、美、力,使人读后产生无尽的喜悦、无穷的活力、无限的希望。从而让我们悟到:人类也应当踏着春天的步伐,去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2)体会表达:这三个比喻各自成段,它们的顺序能颠倒吗?为什么?如果把这三个比喻合成一段,表达效果会有什么影响?

  四、体会写法,总结拓展

  有人说:“春天是插花的能手”“春天是一位伟大的画家”“春天是个美丽活泼的仙子”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同学们可将自己收集的关于春的试问互相交流。五、作业:

  背诵课文1至4自然段。

  第三课时

  1、全面复*前面所学过的内容,并要求学生熟读课文,背诵!

  2、提纲挈领,总结提高课文中心思想,并要求学生通过熟读领会文章的内涵和精髓!

朱自清《春》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1.品味文中精彩、生动的语言

  2.培养学生热爱春天的思想感情

  二、导学过程

  (一)情景导课

  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了生机,春天如诗情画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春》,走进那美丽的春光中,让我们的心灵得到美的净化。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

  (1)大声朗读课文。

  (2)在读的过程中把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音圈出来,不明白意思的词语划下来。

  (3)划出文中用的好的词语或优美的句子或优美的段落。

  2.检查自学情况

  3.老师总结

  (三)概括文章的主题

  (四)自学指导

  第一步:读、析(读析的过程也就是品味文章中的优美的语言的过程)

  要求:

  1.细心的品读文章,把你认为好的词语或美的句子好在哪里,美在哪里读出来,要读的抑扬顿挫,读的声情并茂,读出感情来。例如:春花图,尽管景不在这里,但要读出来,让同学们感觉到花儿盛开的样子。

  2.析即分析,分析的要透彻,要有一定的深度。在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准确生动的词语、修辞方法、表达方式、写作方法 、文章的主旨句 、内容……)

  3.品味语言:

  (1)四人一小组合作把你认为比较好的词语,句子 、段落找出来写在笔记本上,并进行分析。

  (2)最好用这种方式:(我认为这句写的比较好,它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或表达方法或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写出了什么)当然也可以不用。

  例如:

  (1)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悬”字用的好,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天上星星的状况。

  (2)海上的夜是柔和的、静寂的、是梦幻的。我认为这句写的比较好,它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渲染了海上之夜的柔美,静谧和奇妙。

  (3)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我认为这句写的比较好,它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不少”“有的”与“几件”对比,“已经模糊”“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与“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这几件事对自己的影响之大。

  (4)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我认为这句写的比较好,因为它是本文的主旨句,这句话是作者的座右铭,也是今天每个青年学生得以成才必由之路。

  第二步:悟

  悟即感悟(学生才艺展示的过程,学生即兴自我创作的过程,也就是围绕文章的中心,文章的主旨,由课内知识向课外知识拓展的过程)

  本文作者描写的对象是“春”,表达了对春的热爱赞美之请,与春有关的知识,与课文有关的内容你都可以用你手中的笔把它写下来,变成你自己的作品。

  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可以从以下几点方面进行创作:(仅供参考)

  1.描写春天的词语。

  2.描写春天的诗句。

  3.与春有关的俗语、名言、警句。

  4.如果你的歌唱的比较好,唱一首赞美或描写春天的歌。

  5.本文语言生动,意境优美,文中有诗,诗中有画,作者抓住春的特征,依次描绘了五幅图画,张开你想像的翅膀,画出其中的一幅或几幅从画面中感受文字的魅力。

  6.朱自清在《春》中详细地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户外全景图,而对有些景物如:山、水、太阳采用简笔勾勒,这留给了我们极大的想像的空间,请同学们展开想像的翅膀,创造性,补白式描绘春山、春水、春日。(扩写)

  例如:写春水,春水永远是绿色的,春水的绿是原始而纯洁的,有如帝王皇冠、勇士宝剑上的祖母绿。黄金虽贵,也比不上那一丝的绿色。掬一捧春水,绿遍人间;撒万点春绿,洗尽尘俗,真可谓是黄金有价绿无价。

  7.作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表现出向往春天,热爱春天,充满希望的真情实感,读着朱自清《春》,面对这大好春色,你的感受又如何呢?请大胆说出你的体验。(谈感受)

  例如:春天是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季节,春风拥吻着枝头的绿叶,踏着轻快的舞步,得意得飘向那广阔的原野,调皮的掠过人们那春意盎然的面孔。呵!这俏皮可爱的春风。

  8.本文的结尾写的很美,你能仿写一段或用另一种表达方式写一个结尾吗?(仿写和改写)

  9.你能把整篇文章用短语的形式连起来吗?

  10.你能自己写一首赞美春天的诗或者文章吗?

  11.“吹面不寒杨柳风”中“杨柳”其实指“柳”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能找到这个故事吗?

  12.春风“轻悄悄的”本身没有什么声响,但作者写了春天里特有的几种声响:清脆、婉转的鸟的歌声,轻风的声音,流水的声音,牛背上牧童嘹亮的短笛声,这四种声音交织在一起,组成一支动听的春天交响曲,把这四种声音具体描绘一下。

  (五)学生进行创作

  第三步:获

  获即收获、体会(可以谈你对这节课的认识,语文学*的心得,文中的某个部分给你留下印象,从同学的发言中你得到的启示)

  写作训练:

  有个作家说:“春天来临,风和日丽,气象迷人。如果在这个季节里不出门看一看春天的丰姿,与天地同享欢乐,那简直是对春天的伤害和不敬。”在内心里,我慢慢有了一个主意,那就是明年春天来临的时候出游一次,你和春天有约吗?请以《我和春天有约》为题写一篇短文。400字左右。

朱自清《春》教学设计7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一年四季中的春天让你们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参考:春天万物生机勃勃;春天的雨;春天的花??

  2、想一想以前是否学过有关“春”的句子。

  参考:《春夜喜雨》(杜甫)、《春晓》(孟浩然)、《清明》

  3、春,会在我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春天是美丽的,当我们带着对美好景物的热爱、赞美之情的时候,我们思想的河流会跳动出充满对生命热爱的美妙无比的浪花;我们感情的波澜也会在秀美迤逦的景色的云海中起伏飘荡。今天,我们一起学*一篇现代散文《春》。(展示课件)

  二、作者介绍:

  1、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呢?——朱自清

  2、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提醒学生看P64注解①)

  3、(展示课件)补充介绍。

  三、初步感知课文:

  1、课件展示:生字词。(要求学生找写在作业本上)

  2、听朗读(配画配乐)

  要求:对照课文,找找看是不是有不一样的地方;注意停顿;给生字词注音,解释。

  3、解决生字词。(请学生到黑板上写出来,教师利用课件订正)

  4、文章的题目是“春”,那么作者写了春天中哪些东西?分别是在课文的第几段?

  参考:春天的草(3);春天的花(4);春天的风(5);春天的雨(6);春天中的人们(7)。

  四、具体分析:

  1、春天的草。

  ⑴“偷偷的”,“钻”——写出小草破土而出的挤劲,顽强的生命力,写出不经意间,春草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这样使无意识的、无情感的小草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修辞:拟人)。

  ⑵“嫩嫩的,绿绿的”——写出了春草嫩绿的特点。

  ⑶哪一句可以看出小草的生长的状态?——第二句——长势喜人,面积大。

  ⑷除了写这些,还写了在草地上玩耍的人们,为什么要写呢?

  参考:写人是为了衬托草,因为春天的草太可爱了,软绵绵的,所以有许多人想亲*它。(间接描写)

  ▼⑸小结:(展示课件,全班齐读后提醒停顿,再读)

  ⑹拓展:你能给这幅春草图配一句古诗吗?

  参考:“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浅草才能没马蹄”

  2、春天的花。

  ⑴齐读(要求:思考“写春天的草作者用了拟人,那么写春天的花作者又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

  ⑵评价朗读。

  ⑶写了哪些地方的花?可以看出作者是怎样观察的?

  参考:树上的桃花、杏花、梨花,地上的小野花。作者的视线是从上往下的。

  ⑷写树上的花,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呢?

  参考:先写树上的花竞相开放。再写花的颜色多种多样(从视觉)。接着写花的香(从嗅觉、味觉)。

  ⑸写春草用了实写与虚写相结合的方法,写花用没用这种方法呢?

  参考:用了,用想象中秋天果实的丰收,和现实中花下成千上百的蜜蜂、蝴蝶的多来衬托花多、花艳、花香。

  ⑹这段里面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找出例子。

  参考:拟人、排比、比喻、衬托等修辞手法。

  ▼⑺小结:课件展示。

  ⑻拓展:你也来给这幅春花图配一句古诗。

  参考:“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乱花渐欲迷人眼”、“红杏枝头春意闹”。

  五、作业设计:

  我们今天学了如何写春天的草和花,作者用了许多修辞的手法,现在已经是秋天了,秋天果实最多,你们试着来写写秋天的果实,要求用上两到三种的修辞手法;字数不少于50个字。

  第二课时

  一、认知性朗读,读准字音,疏通字词,朗读中教师正音,学生圈点。

  二、潜心精读:

  1、春天的风。

  (1)、春天的风有什么样的特点?——柔和(触觉)

  (2)、作者除了用到了触觉,还从哪些方面不定期写春天的风?——嗅觉、听觉。

  (3)、这一段中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引用

  2、春天的雨。

  (1)、春雨有什么特点呢?——像牛毛(密)、像花针(亮)、像细丝(细)、薄烟(轻)

  (2)、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排比

  (3)、作者还写了雨中的什么景物?是用了什么方法、顺序?——写了雨中的树、草、灯、人的活动。从静写到了动,从*写到了远。

  (4)写春天的雨,作者一方面从正面写春雨的特点,另一方面用雨中的景物和人的活动从侧面来衬托春雨的可爱。

  3、春天的人们。

  (1)、以上几幅图都是写景,那么春天的人们又是怎样的呢?——欢天喜地的出来迎春,感受春的美丽。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起的?——从“风筝”,引到了孩子,扩展到“家家户户、老老小小”。

  (3)表现了人们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春天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写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三、小结:文章一共写了五幅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四、作业设计:

  思考:

  1、 为什么人们要迎春呢?除了迎春图写了人们对春天的感受,文章哪里还写到了?作者对春天是什么样的感觉?

  2、 文章最后的三句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

  3、 背诵课文。

  第三课时

  一、 齐读课文。

  二、 抽查背诵。

  三、 精读前后两部分。

  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了”这一句用了两种修辞方法,能找出来吗?能讲讲它们的作用吗?——叠用:把作者“盼春”的急切心情表现了出来;拟人:形象,准确地表达出了春天还未到来。

  “盼望着,盼望着”——期待春天的心情多么殷切。东风来了——报告春天的消息。春天的脚步*了——赋予春以人的动作,表现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

  2、课文的最后三句“赞春”如何“赞”的呢?

  课文最后三段的三个比喻句,总写春天的新(娃娃)、美(小姑娘)、力(青年)。春天是新的,她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是美的,她活泼生动;春天是健壮的,她充满了力量。

  四、教师小结

  在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之后,同学们针对自己喜爱的图画,抓住重点的字词句,仔细品味、赏析,真正体味到了《春》一文准确生动、朴实鲜活、异常精美的语言。文章开头写盼春,以“脚步*了”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终于拟人,体现了结构的美妙和严谨。作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表现出作者向往春天、热爱生活、充满希望的真情实感,是不可多得的美文。让我们追随着作者的思路,感受作者的感情脉搏,调集起我们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去朗读全文。

  五、声情并茂地朗读,体会作品的意境、风格,读出对春天的由衷的赞美,可以小组展开朗读竞赛,学生可以互评。看画面朗读,背诵。

  六、体验与反思

  ①质疑交流

  阅读了本文,你的感受是什么?

  面对着这大好春色,你准备做些什么?

  你还有哪些问题没解决?

  学生讨论后,可以向老师质疑,可以向同学提问,以形成对文章的进一步学*与探讨。

  [明确]作者笔下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如同一幅幅细致的工笔画,侧重描绘的是自然界之春;而迎春图则是集中笔墨描绘了人勤春早之春。作者像是一位丹青高手,通过细致观察,用心灵,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了春天的各种景物,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色彩。结尾以三个形象的比喻,进一步揭示了春天有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

  ②拓展延伸

  有人说:“春天是插花的能手”“春天是一位伟大的画家”“春天是个美丽活泼的仙子”??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同学们可将自己搜集的关于春的诗文互相交流。

  七、作业设计:

  《我看冬天》,仿照《春》写一篇文章,字数不限。

朱自清《春》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一、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认知目标:

  A.识记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

  综合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

  B.理解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C.应用学*本文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

  D.综合通过学*本文,能够基本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将情感寓于写景之中,活用各种修辞手法。

  2.能力形成目标:

  E.通过学*本文,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观察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审美能力,养成自学*惯,提高学*效率。

  3.素质培养目标:

  F.通过学*本文,领略春天的美。引导学生形成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意识。要让孩子们关注自己周围的事物,善于在*凡的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创造美,拥抱大自然。

  二、达成目标策略

  突出文章“细”和“美”的特点。初进中学的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方面时常比较粗疏,课文中的细笔细绘可作为范例,给学生以启发。适当地点拨、引导,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形象美、语言美、结构美、情味美。教师重点讲读一两段作为示范,帮助学生理解描写的对象、描写的顺序、描写的方法、描写的语言,在这个基础上,指导学生独立分析,锻炼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揣摩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体悟作者语言表达的巧妙。

  2.难点:结合课文实例,讲清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赋。唐代诗人杜甫写下了《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韩愈在《初春小雨》中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却无。”杜牧的《江南春》中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些诗句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那么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板书课题、作者)

  二、题目解说

  这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春,本来是自然界的一个季节概念,本文却赋予了它以感情和生命。作者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抒写出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更是一首春的赞歌。

  三、知识回顾(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9-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早期主要成员,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200多万字。散文代表作有《背影》、《绿》、《荷塘月色》等。

  四、范读、疏通字词

  1.教师范读

  2.学生齐读

  3.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水涨(zhǎng)捉迷藏(cáng)酝酿(yùnniàng)应和(hè)薄(bó)烟黄晕(yùn)

  蓑(suō)衣巢(cháo)

  五、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结合课后练*一,让学生读课文,分别找出盼春、绘春、赞春的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盼春

  第二部分(第2-7段):绘春

  第三部分(第8-10段):赞春

  2.默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画出来,体会美在哪里?

  3.找出本文的比喻句、拟人句。

  六、布置作业

  要求课后反复朗读,达到熟练程度。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

  二、讲读示范

  (引导学生领会用词的准确、生动和抓住景物特征细致描绘的特点)

  1.讲读第一部分:盼春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盼望着”;

  “*”(拟人)

  (2)“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

  ---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反复)

  (3)轻声读第1节,体会四个词尾的作用。两个“着”,两个“了”,给我们以非常柔和、亲切的感觉。

  2.讲读第二部分(第2、3、4、5节):绘春

  (齐读第2、3、4、5节,分析讨论按顺序说明描写的对象;

  说说描写的角度与方法;

  哪些词用得很有表现力?)

  (1)总括轮廓

  春终于盼来了,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作者先粗笔勾勒,用“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总提一笔,然后通过远*不同的三种事物---山、水、太阳,描绘出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

  (2)春草图

  春草图,着力描写春草勃发的景色。这里有草的动态:“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质地:“嫩嫩的”;

  色泽:“绿绿的”;

  旺盛的长势:“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从不同的角度刻画春天绿草如茵的情景,与夏草的茂盛、秋草的枯黄形成鲜明的对比。接着写人在草地上的活动与感受,从侧面揭示了春草勃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

  (3)春花图

  春花图,着力描写春花竞放。作者选择开花时节相仿而花色各异的桃、杏、梨作为描写对象,先用拟人写出它们的争相盛开,再通过三个比喻---“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写出花朵的繁茂,花色的娇艳;

  它们争春比美,互不相让。接着,作者由群花的争芳吐艳展开联想,联想到秋天的果实累累,同时又由花香引出蜂闹蝶飞,用成千成百的蜜蜂的嗡响和大大小小蝴蝶的飞舞称托春花的万紫千红、香味浓郁,进一步渲染出百花争春的气氛。最后,作者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从树上的花写到无数的散在草丛里的野花,它们虽然不像桃花、杏花、梨花那样如火如霞如雪,却也明艳照人,别有一番情趣。

  (4)春风图

  春风图,着力描写春风的和暖与清新。“吹面不寒”“像母亲的手”,通过触觉写它的和煦、轻柔;

  微微润湿的空气中混合着“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和“各种花的香”,通过嗅觉写出了春风带给人的特有的清新;

  呼朋引伴的鸟儿唱出宛转的曲子,牛背上牧童吹着嘹亮的短笛,通过视觉和听觉绘出了一副明快优美、赏心悦目的美好画面。在这幅图中,作者从触觉、嗅觉、听觉、视觉等方面,把无形、无色、无味的春风描写得有声有味,有情有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三课时

  一、齐读课文,回顾上节课所讲内容

  二、独立分析,教师点拨

  1.讲读第二部分(第6、7节):绘春

  (1)春雨图

  春雨图,着力描写春雨的细密轻柔、润泽万物。春雨的特征是,一多二细。先说雨多、雨细,一连用了三个比喻,“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这三个比喻非常贴切,不仅展示了雨的特点,而且能唤起读者对春雨的喜爱。然后顺着春雨写雨中的树叶儿和小草,“绿的发亮”的树叶,“青得逼你的眼”的小草,无一不带着雨中植物的主要特征。接着又把视线转移到人间,先写“傍晚时候”的景象,用“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安静而和*”的气氛;

  接着写行人,写农民,都不忘是在春雨之中,或“撑起伞慢慢走着”,安宁、悠闲,或“披着蓑戴着笠”,带有浓烈的江南地方色彩;

  最后再写“在雨里静默着”的房屋,与傍晚的宁静气氛互相照应。这一段写出了春雨的特征,写出了春雨之中特有的景象,那一片细雨绵绵的春光,那一派清亮温馨的景色,那一种和*安静的氛围,都描绘得出神入化。

  (2)迎春图

  迎春图,着力写春早人勤。文章由“天上的风筝”引出地上迎春的孩子,进而带出“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一片欢腾的景象,构成一幅春意盎然的图画。然后作者巧妙地点出寓意:“‘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前四幅画面主要写春天的自然美,这一幅由景及人,颂扬了像春那样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2.讲读第三部分:赞春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一遍)

  结尾三个句子,不仅比喻巧,意义深,而且分行排列,先后有序。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因为她是“新生”的;

  把春天比作“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因为她非常“娇美”;

  把春天比作“健壮的青年”,因为她有“无穷活力”。这正是对五幅春景图含义的概括,点明了全文的中心。这三句的顺序,从“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又形象地点明春天成长进程。最后说“领着我们向前去”,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未来的强烈感情。而且用“去”字结尾,正与开头“东风来了”的“来”字相呼应。开头是在盼春中到来,最后是进入春天的行列向前去,一来一去,一呼一应,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

  三、齐读课文

  (朗读本文的感情基调,是充满喜悦和希望。基本语调是轻柔、缓慢,语句清晰、自然。语音越自然、质朴越好、切忌拿腔拿调)

  四、归纳写作特点

  1.观察细致,描述生动真切;

  2.诗情画意相融合;

  3.文章语言朴实清新,准确生动。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二、三(当堂做完,当堂讨论);

  2.完成课后练*四;

  3.背诵全文。

  第一课时

  单元导语

  接下来我们将进入新一单元的学*,请同学们翻到课本的61页,第三单元的导语部分。这一单元主要是一些写景诗文,这些诗文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大自然的美景。那么我们在品读这些优美诗文的时候要注意反复的朗读,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从而深入地体会作者传达的微妙情感。我们还要揣摩品味那些富有特色的语言,积累精彩的语句。

  一、导入

  今天我们先来学*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很多文人都写过很多诗文来吟咏、歌颂春天。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哪些有关春的诗词?(同学们一起来完成下面的填空)

  PPT展示:

  1.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

  2.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3.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4.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5.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以上这些诗句,都是取一个景物或两三个景物来学春的,容量有限,今天我们要学的散文《春》写的景物可就多了,有山、水、草、树、花、鸟、风、雨等等,总之体现春天的景物的作者都真切地描绘了出来。那么春天在朱自清笔下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学*。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朱自清。大家对他有什么了解吗?

  二、作者简介

  在学*一篇课文之前,要先了解这篇课文的作者。我们就请同学来说一说你所了解的朱自清。(学生回答,PPT展示作者简介)

  朱自清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散文家、诗人,更是一位有骨气的民主战士。1948年在反饥饿、反内战的实际斗争中,朱自清身患重病,但他至死也不领取美国的救济粮,临终前还不忘嘱托家人千万不能买美国的救济粮。我们伟大的**曾称赞过他的骨气说:“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朱自清不仅体现了一位中华民族优秀知识分子的尊严和气节,也体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作为诗人和散文家,朱自清对*现代文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散文朴素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朱自清以他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他的比较出名的散文代表作品有:《匆匆》、《背影》、《春》、《绿》、《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三、听春

  1、现在听课文朗读录音,标出段序,注意生字词以及朗读的节奏。注意以下这些生字词(PPT展示),等一下老师要请同学到黑板上给红色加深的生字词注音。

  朗润(lǎng) 鸟巢(cháo) 钻(zuān)出 婉(wǎn)转 嫩(nèn)绿 稀疏(shū) 眨(zhǎ)眼 抖擞(sǒu)

  酝(yùn)酿(niàng) 披蓑(suō)戴笠(lì)

  2、解释词语部分同样让学生起来回答,课本注释有的让生适当地标记。(明确答案之后让生齐读)

  四、读春

  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不要读得太快,注意停顿。大家在朗读的时候找出文中描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找到了可以圈画出来。再次强调读准字音,注意停顿。(朗读完进行简单的评价)

  五、析春

  现在给同学们5分钟的时间,思考以下3个问题:

  1.请你找出文中描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

  (花、草、风、雨、人)

  2.分别给每一个画面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师举例:第3段“春草图”,学生能回答出其他四个答案,“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3.将课文分成三部分,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内容。

  (1)盼春

  (2--7)绘春 草 春草图

  花 春花图

  风 春风图

  雨 春雨图

  人 迎春图

  (8—10)颂春

  小结:

  我们来回顾一下这节课的内容。课文可以分为盼春、绘春、赞春三个部分,而其中的绘春部分分别写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这五幅美丽的图画。那么作者是怎样具体描绘每一幅图画的呢?我们下节课再继续学*。

  作业:

  1.预*课本66页“研讨与练*”1、2、3题,以及比喻手法

  2.“读一读、写一写”,每个生字词抄写两遍,词语解释抄一遍

  3.找出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这五幅图画中精彩的语句,说说你认为这些词句精彩的理由。

  第二课时 赏春

  一、 导入

  我们上节课已经初步学*了朱自清的《春》,对文章的内容也有了大概的了解,知道了作者在文中向我们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现在我们就先来回顾一下上节课的内容。

  (作者简介以及文章的基本结构)

  今天我们就继续来跟春作亲密的接触,来深入感受那美丽的春景,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

  二、品味赏析

  盼春(第一自然段)

  1、作者为什么要用两个“盼望着” “盼望着”

  (与一个“对比”)

  明确:叠用,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渴望

  2、为什么用“*”字,而不用春天快到了?

  明确:把春天拟人化

  3、第一段在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

  明确:总领全篇,开启下文

  总概轮廓(第二自然段)

  1、从这一段开始,作者已经在描绘春天了,既然这样,为什么不直接写春天的一草一木?(把第二自然直接去掉行不行?)

  明确:对春天的整体描绘

  2、那作者是如何描绘这个整体的?

  “一切……张开了眼” 拟人

  山(朗润)

  水(涨)

  太阳(红)

  春草图

  1、想一想,作者是怎么描写春天的小草?从文中找出关键字。

  质感:“嫩嫩的”

  颜色:“绿绿的”

  生命力:“钻”

  分布:“园子里,田野里”“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2、分析句子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偷偷地”和“钻”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情态,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经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显示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3、描绘春草,为什么要穿插人的画面?

  明确:表面写草,实际写草(侧面描写)

  重点:如何分析句子?(修辞 内容 情感)

  春花图

  1、这段话一共有几句话?各写出春花的什么特点?

  明确:(1)拟人,写春花报春的气势。

  (2)比喻,写春花色彩的艳丽。

  (3)通感,写春花气味的甜香。

  (4)衬托,写春花数量的巨大。

  (5)比喻,写春花种类的繁多。

  注意:由花到果实,是联想。

  2、分析句子

  野花遍地都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全是短句,读起来节奏轻快,带有欣喜之情。“像眼睛”“像星星”“眨呀眨的” 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野花的动态。“眨呀眨的”没有直接写风,但却能够让人明显感到一股**的春风,把春花的描写引到了下一段春风的描写。

  春风图

  春花和春草,都是具体的、形象的、可感的事物,作者容易写,我们也容易读。春风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你会如何写呢?作者又是如何去写呢?

  作者从哪些角度来写春风?从人的哪些感觉来写的?

  触觉、嗅觉、听觉;把无形无色的春风写的有声有味,让人感受到春风的神韵,美妙动人。

  春雨图

  1、讲完了春草、春花、春风,那么春天的雨又是怎样的?大家从文中找出描写春雨特点的句子。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细密、轻盈)

  2、作者不仅写了雨的形态,也写出了雨中的景色,有哪些?

  雨中屋 雨中树 雨中草 雨中人

  3、分析句子

  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对称的语句,主要是描写树叶和草的色彩。“绿得发亮”“青得逼你的眼”,诉诸视觉,写得很细致,追求准确传神。

  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房屋与雨天黄昏的环境相配,显得很有诗意。用“静默着”来形容房屋,仿佛房屋有生命,有灵性。

  迎春图

  前面的段落重点写景,第7自然段重点写人,而且只有寥寥几笔。作者是怎样来写的?

  天上地下

  城里乡下

  家家户户

  老老小小

  心情:“一年之计在于春”

  有景有人,勾勒出春光无限好的美景。

  颂春

  1、在绘春以后,作者满怀喜悦的心情,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分别赞颂了春天的什么特点?

  娃娃——新(生机勃勃)

  小姑娘——美(千姿百态)

  青年——力(充满活力)

  2、这三个比喻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明确:不能调换,因为这里强调的是春天的成长过程,由娃娃、姑娘到青年,抒发了作者强烈赞美春天的真挚感情。

  三、你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画? 说说你的理由?

  四、布置作业

朱自清《春》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流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

  2.揣摩欣赏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句子;初步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3.学*作者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点描写的方法;学*运用多种修辞进行生动描述的方法。

  教学重点

  1.诵读;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表达效果,体会语言表达的技巧。

  2.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难点

  写景注意层次。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本文是篇美文,语言简洁明快,形象生动,有很强的节奏感,在声情并茂的涵咏中创设欣赏氛围,让学生在美的意境中得到熏陶。

  2.点拨法。课堂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比如选用语言实例赏析,体会关键词语的妙处和所抒发的情感,教师在疑难处给予指导点拨。

  3.课堂讨论、评述课文精彩片断的基础上,借鉴语言表达技巧。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春天在人们心目中不仅是一个明媚艳丽、鸟语花香的季节概念,更是有着感知和生命的歌咏对象,许多名句广为传诵。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以声写春,表达喜爱之情;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则以色写春,朱熹的“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则描写了春游踏青的乐趣。今天我们一起欣赏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春》,在尽享诗情画意中去探访作者是怎样用他的生花妙笔为我们描绘这江南春景图的。(板书文题)

  二、根据背景材料,感知朱自清及其散文创作

  三、感知朴实隽永的语言美

  1.学生自由认知阅读,要求读准字音。

  (1)正音正字。(查阅字词典,注意辨识)

  (2)释义。(结合注解,理解词义)

  2.感知阅读,要求读得顺口、流畅。请班里朗读水*较高的同学1~2名范读,教师作朗读指导。

  针对朗读的情形,作简短的点评。

  3.放多媒体课件的配套画面,配乐朗诵,学生循声朗读,进入情景,欣赏如诗如画的春景。

  (1)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本文语言的形式特点,选请小组代表陈述,教师可作如下归结:

  文中句式以短句为主,短句节奏明快,适合描写春天的旋律;运用大量叠字,如嫩嫩的、绿绿的、轻悄悄的、软绵绵的;大量运用轻声、儿化,轻盈优美;排比句和“了”字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韵味和节奏感。

  (2)请同学们浏览文章,找出文中用了哪些优美、贴切的词、句,比喻、拟人来描写景物,你最喜欢哪些?谈谈看法,进而可仿例造句。

  学生可能提出的例句有:

  ①“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嫩嫩的,绿绿的”本该用在小草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教师提示:放在句末,主要是为了强调朗读,突出小草嫩绿的特点;同时,也使句子变得生动活泼,富有生气)

  ②“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请仿照这个句式造一个句子。

  比如:蝴蝶满天飞:五彩的,绚丽的,缤纷的,聚集在空中,像姑娘,像花朵,还羞答答的。

  “野花散在草丛里”的“散”,是否可以改成“开”呢?说出你的理由。

  ③“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卖弄”解释为“炫耀”,含贬义。在本句中还可以这样理解吗?为什么?

  ④“‘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句中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你能说出这是什么感觉?春风除了像母亲的手,你觉得还像什么?

  如果将“不错的”句改为*实说法“不错的,春风是十分柔和的”,表达效果你认为会有什么区别?

  四、感知课文思路流向,理清层次

  1.提问:由阅读提示得知,本文是篇绘写江南春景的散文,请同学们采用跳读的方式找出课文哪些语段是描绘春景的?

  明确:课文的2~7语段。其中第2段是总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情态,是以下5个语段具体描绘的背景。依次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可称之为“春之五图”。(板书加粗词)

  2.提问:请同学们轻声诵读第1段,体会其中两个“着”、两个“了”动态助词在语气上的柔和亲切的感觉,思考它和文章主体绘春部分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学生交流。

  明确:叠用“盼望着”是运用反复手法,生动地表达出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了”则运用拟人手法,表达喜春的感情。(教师适机补充拟人手法的常识:把物当作人来写,作用在于使事物人格化,具有人一样的思想感情)写盼春,为全文定下了活泼、轻快的抒情基调,创设诗一样的氛围,是绘春的依托。(板书加粗词)

  3.朗读8~10段,思考这样的结尾与描绘景物时所表露的情感有何联系?

  学生讨论。

  明确:三个形象化的比喻各自成段,是按照喻体由出生——美丽——健康的成长顺序排列的,强调春天的“新”“美”“力”(适机补充比喻的有关常识)。作者在完美地制作了春天的画卷后,纵情地对春天予以赞美。颂春,着墨于意。(板书加粗词)

  小结:文章以盼春落笔,中间以绘春续笔,结尾以颂春收笔,这是本文的思路。

  五、课堂练*

  (多媒体显示)

  1.为下列加粗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1)呼朋引伴( )

  A.指引 B.牵引 C.引申 D.招引

  (2)欣欣然张开了眼( )

  A.然而B.的样子C.这样D.对

  (3)一年之计在于春( )

  A.计算B.主意计谋C.打算D.策略

  (4)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

  A.声音相呼应B.依照别人的样子做C.和谐D.和悦

  2.没有使用两种修辞手法的一句是( )

  A.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了。

  B.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C.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第二课时

  一、检查知识掌握和背诵情况

  1.听写生字词;

  2.集体背诵1~5段;

  3.请语感较好的同学作背诵表演。

  二、诵读赏析“春花图”

  1.集体诵读

  2.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1)朱自清先生细笔细绘,把现实生活中的春花移到笔下,一幅春花图气息浓郁、春意盎然,读来仿佛使人置身于烂漫春花的美景中,哪些语句突出了春花开得热烈、色彩美丽、味道怡人?

  (2)绘写春花,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说说表达效果是怎样的?

  (3)“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是写野花之多吗?

  (4)这段文字的立体感是怎样体现出来的?

  (5)试举出本段中选词准确精当的例子,你能尽可能多地举出一字传神的诗文事例吗?

  针对同学们的讨论和推举代表的回答情况,教师适时引导、点评、明确:

  (1)“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

  (2)拟人:“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形象地写出了桃树、杏树、梨树竞相开放的花态;比喻、排比:“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以形象喻色彩,色彩更为鲜明,具体生动;用花下的蜜蜂、蝴蝶,反衬花多、花艳、花香。

  (3)这是用“眼睛”“星星”作比,写闪闪发光、轻轻摆动的野花的明丽色彩。

  (4)首先,这一段的行文由树上到花下到遍地很有层次;其次,这段文字注意色与味、虚与实、动与静的配合:由与前后照应的“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说到“花里带着甜味儿”色彩与甜味相勾连;由花味甜联想到果实,实与虚相结合,蜂闹蝶舞与繁茂鲜艳的花们相映衬。

  (5)如“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可用“叫”同义替换,但“叫”只是单纯的声音上的感受,体现不出沸腾喧嚣的热闹景象。作者着一“闹”字,除了声响外,还有沸腾的热闹景象,内涵丰富,境界全出。

  一字传神的佳话,同学们会举出唐代苦吟诗人贾岛《题李凝幽居》“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故事,再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两个黄鹂鸣翠柳”“踏花归来马蹄香”“天街小雨润如酥”“处处闻啼鸟”等。

  3.模仿本段立体写景的手法,以“冬日雪景”为情景口头描述片断,尽可能地运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

  三、诵读赏析“春风图”

  1.教师范读

  2.无疑,在草、花、风、雨的景致中,风因其无形、无味、无色是最难绘写的,而朱自清先生却以他细腻的观察静心体悟,抒写的和谐优美、有情有感,请问:这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是如何尽显其妙的?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作者分别用触觉、嗅觉、听觉写春风。触觉:引用南宋志南和尚“吹面不寒杨柳风”,又以“母亲的手”打比方,让人感到春风的温暖;嗅觉:“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让人闻到春风的芳香;听觉:鸟鸣的清脆、宛转,风声水声的轻盈,笛声的嘹亮,让人听到春风的柔和。

  3.学生集体诵读

  四、合作解读“春草图”“春雨图”“迎春图”

  把打印好的以上三幅画图的讲义资料分发给3个学*小组长。各小组成员在组长的组织下,结合讲义资料合作探究选定的画图的写景特点。然后小组长到讲台前交流本组的评述意见,限时5分钟,鼓励学生创新表述,鼓励用多种形式表现个人理解,如绘画作品、舞蹈(形体)动作等。教师予以点评。讲义资料如下:

  春草图。先正面,后侧面写春草给人的欢乐与感受,充满活力。问:作者是如何从正面写小草的情态的?

  春雨图。“可别恼”口语,显得特别亲切有情趣。问:江南春雨的妙处何在?三个比喻怎样从不同侧面写出春雨的特点?

  迎春图。全段用短句。问:为什么要引用俗语?

  五、课堂练*

  1.选词填空。

  (1)风轻________的,草软________的。(绵绵 悄悄)

  (2)坐着,躺着,________两个滚,________几脚球,________几趟跑,________几回迷藏。(捉 赛 打 踢)

  (3)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________着,大小的蝴蝶________来________去。(飞 闹)

  (4)……呼朋引伴地卖弄________的喉咙,唱出________的曲子……(宛转 清脆)

  (5)……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________着蓑,________着笠。(戴 披)

  六、声情并茂地集体朗读全文,体会文章蕴涵的情味美

  七、课堂小结

  朱自清先生的《春》以诗的笔调,描绘了生机勃发、花木争荣的春天画图,赞美、抒唱春的朝气和活力,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奋然前行,可以说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一曲春的赞歌。

  八、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用自己手中的笔,写出自己心中的春天,可以“我眼中的春天”为题,也可自拟题目;可以写成作文,也可以写成片断。

  课后反思:优美散文一定要重视朗读,要反复朗读,课堂朗读时间有限,但不能不读,用一节课来朗读都可以,关键要指导,方式可多样,要活!让学生读出兴趣,读了还想读!品的时候,抓住精彩动词、形容词、叠词等,让学生懂得比喻和拟人在写景中的好处。不要讲得太多,要让学生体悟!不要让你的欣赏代替学生个性化体悟,如“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是写人的活动?还是写草的情态?很多学生认为是写草的情态,我觉得也很对哦!不要约束学生的思维!要尊重学生个性化体验!


《春》教学设计 (菁华9篇)(扩展4)

——《春望》教学设计 (菁华6篇)

《春望》教学设计1

  【教材解读】:

  《春望》是一首千古传诵的爱国诗篇,写于安史之乱中诗人困居长安之时,表达了诗人忧虑国家、感时怀人的焦急心情。国都残破,春城草深,一破一深,令人怵目惊心。诗人在写景中抒发感慨,触景生情,移情于物,把国破之痛写得十分强烈,把爱国与伤时之情紧密交织在一起,把国和家的命运紧密地联系起来。

  【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熟读背诵。

  2、领略古诗词的意境美。

  3、感受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

  【学*难点】:

  体会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学*方法】:

  诵读

  【课时】:

  1课时

  一、导入新课:(导)

  1、情景导入:读对联,识人物。

  师导语:在盛唐的诗坛,矗立着两座不朽的丰碑,分别是浪漫主义的李白和现实主义的杜甫,请读大屏幕上的对联,你能看出对联写的是哪位诗人?[杜甫]

  今天我们一起走*杜甫,从他的名诗《春望》中感悟诗人忧国悯时的情怀。这首诗编入第五单元,本单元所选诗文,多表达古代文人的志趣,我们要在反复诵读中领会丰富的内涵。

  2、齐读学*目标。

  3、请展示你的课前预*。[学生展示文学常识、字形、字音、字意等。]

  4、师过渡:《礼记》中说“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充足的准备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前提。大家预*非常细致,准备好了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与诗人对话。

  二、走进文本:(学)

  1、听读感知。

  师:首先我们一起听读古诗。听之前我想问问大家,听读古诗应该注意听什么?[生:听准字音、停顿,注意句子的语气,语调。]好,大家尽力做到这几点,别忘了做标记哦![放范读视频,学生标记。]

  你都做了哪些标记?[学生交流]

  2、朗读指导。

  师:同学们听得很认真,感觉也很正确。朗读古诗的技巧包括节奏、停连、重音、语气。请大家看大屏幕:

  节奏:五言诗的节奏一般是221式或212式。

  停连:依节奏停顿,依意思或者感情连贯。

  重音:强调的字词读得重、响。

  语气:依据诗歌的内容、感情。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节奏是两字两字一字或者两字一字两字,意思连贯的时候可以停顿短一些,如“山河在”。关键的词读重一些,如破、深。语气依据内容、感情确定。本诗的感情正如同学们所说,是低沉的。

  3、初读感受。

  师:了解朗读技巧,我们再来感受一遍古诗,这一次,我们小声跟读,注意体会节奏、重音、语气。

  4、自读展示。

  师:学者周汝昌说:古诗“音乐性极强,节奏性特美,乃是世间上千种语文的唯一的一种‘诗的语文’,无与伦比!”请大家大声地、自由地朗读,用自己的声音来诠释古诗无与伦比的美吧![学生自由读,组长组织读]

  师:哪位同学先展示一下?喜欢哪句就读哪句。展示的同学依组内序号加分。[学生个人展示读,师生共同评价朗读。]

  来,拿起书,抬头挺胸,我们全班一起读,读出诗的韵味来[学生齐读]

  5、理解诗意。

  师: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经过反复的朗读,你读懂诗歌写的内容了吗?请小组交流一下,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

  有小组内理解不了的诗句吗?哪个小组来解决?

  好了,请每组只说一句,依序号双倍加分。[学生小组交流后,师评价。]

  三、个性解读:(研)

  1、小组合作,理解诗情。

  师:古诗评论家钟嵘在《诗品》中提出,最好的诗应该是“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风力指思想内容,丹采指文词形式。诗歌是抒情性的,但形象性很强,所有的思想内容都蕴含在形象之中,借助形象表达情感。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个活动感悟《春望》之“风力”。(大屏幕设置情景)

  如果你当导演,把《春望》拍成电视短剧,你选择拍什么内容?说说你选择的依据和理由。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研究,然后展示。

  学生小组学*,教师适当指点。

  预设:

  我们选择拍摄国破城荒的景象,画面上突出对比,由壮丽的山河到破败不堪的都城,由繁华时长安城的春景到眼前的荒草遍地,不见一人。(这在文学上的写作手法叫“对比反衬”)

  我们选择拍摄花鸟泪惊的一幕,依据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应该是个*景,诗人看花而流泪,听鸟而心惊,特写花上的泪珠和诗人痛苦的表情。(为什么看花会流泪,听到鸟叫会惊心?看到什么样的花会流泪?在什么情况下会惊心?这在文学上叫“寓情于景”)

  我们选择拍摄烽火家书这一段,依据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用长时间的镜头展现战火纷飞、战马奔腾、战争中的废墟、流离失所的百姓,体现出“连三月”之长。特写在战火中焚毁的家信,诗人盼望得到一封家书,然而终归是失望的表情,体现家信难得。

  我们选择拍摄白头更愁。具体表现诗人满头白发如冰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发簪在短小的发髻上摇摇欲坠。

  师:我们来总结一下:在同学们导演的`短剧中,我们看到了城墙、荒草、废墟上的野花,战火中的家信以及诗人满头的白发。鉴赏诗歌,就是要抓住诗歌所描写的形象,在感受形象的过程中体会感情。

  2、小组合作,美读感悟。

  师:此时此刻,我感觉我们真实地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了,和诗人的心一起跳动,关心国家,关注人民,那就让我们再一次表达对诗歌和诗人的理解。

  请以小组为单位设计诵读形式,展示学*成果。

  [生配乐、配画、轮读、唱读、演读……]

  同学们的创意真棒,说明大家真正读懂了诗歌,你们不愧为未来的艺术家!

  四、学以致用:(练)

  师小结:诗人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用悲悯的目光观照现实,用写实的笔法进行艺术创造,再现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全过程,也传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七年之后,当诗人听到官军胜利的消息后,会是怎样的,我们一起来看:

  比较阅读—赏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本诗写了哪些形象?表达作者怎样的心情?

  2、两诗表达的感情是一悲一喜,然而却有相同点,相同之处是什么呢?

  五、总结提升(评):

  1、师总结。古人借诗言志,今人论诗识人,通过这节课的学*,你了解了一个怎样的杜甫?

  是啊,“落日悲江汉,中宵泪满床”诗人因国破而忧伤;“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诗人因民生而落泪,这就是诗圣杜甫。他为我们后人树起的,既是文学的丰碑,亦是人格的丰碑。怀着对诗人的敬仰,我们齐背这首诗。

  2、学生总结评价一节课的学*。

  请同学们总结这一节课的收获。

  请语文课代表评价这节课的学*。

  作业

  1、积累杜甫的诗歌,进一步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2、用本节课学到的阅读古诗的方法,选择一首古诗进行赏读。

  板书:

  春望

  杜甫

  “丹采”“风力”

  国破城荒凄

  花鸟泪惊悲忧国对比反衬

  烽火家书苦忧民触景生情

  白头更短愁

《春望》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春望》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这首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表现了诗人的爱国之情。

  教学目标

  1.背诵默写《春望》,了解五言律诗的特点。

  2.在自读自悟、合作探讨中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3.体会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情景交融、寄情于物的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作者杜甫(712—770)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生活的时代正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变时期。公元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第二年,诗人杜甫知道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被安禄山叛军拘留在长安。春天又来了,诗人登高远望,山河依旧,然而国家却四分五裂,人民流离失所,长安城一片残破景象。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表达感时恨别、忧国忧民之情的五言律诗《春望》。

  三、学*《春望》

  1.听配乐朗诵。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4.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

  译诗参考:

  国都残破,山河依旧,长安的春天草木深深。感伤国事,见花而溅泪;怅恨离别,闻鸟而惊心。战乱烽火已持续三个月,一封家书可抵万两黄金。忧而搔头,白发一天天短少,简直挂不住束发的簪针。

  5.学生齐读全诗。

  6.品味全诗。

  (1)本诗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之后。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占领,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

  (2)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

  诗的首联写望中所见。长安城被叛军攻破后,遭到了惊人的破坏。叛军焚烧军宫室,杀戮无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破山河在”,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城春草木深”。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战乱中的长安城却是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诗的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睹物伤情,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听到鸟儿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惊。

  颈联“烽火连三月”,烽火连天,杀伐不断,诗人远离家眷,由于战事紧张,音信隔绝,更觉“家书抵万金”,在那种兵荒马乱的岁月,一封普通的家书是多么难得、多么珍贵啊!

  诗的尾*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诗人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3)本诗的情感是通过什么来抒发的?

  明确:全诗触景伤怀,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之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四、小结

  1.寄情于物

  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2.这首诗格律严整。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五、作业

  背诵并会默写《春望》。

《春望》教学设计3

  【设计思想】

  诗歌教学重在引导学生体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和韵律美。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感悟作者通过外在的客观物象所表达出来的内在的思想情感,欣赏他们为创设美好意境、抒发内心哀乐所运用的高度凝炼的语言,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从而濡染心灵,陶冶性情,培养文学趣味。诵读是教学诗歌的一种很好的方法。那种善于倾注强烈感情的诵读既能让我们体会“无地-沙鸥”的凄凉落魄;又能使我们回味苏轼李白的豪放不羁……

  初二学生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的能力,他们的知识储备,生活阅历都较以前大大改变。因此,在教学这四首诗时,本着充分调动学生学*语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作用和创新精神的原则,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体会诗中的爱国深情,培养他们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以期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实施方案】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3.加强合作学*,养成自主、探究、交流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

  1.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对名句的深入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40分钟×2)

  教学方法和手段:讨论交流为主,多媒体教学,配以幻灯片,背景音乐等。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四首诗,结合对诗人身世、写作背景的了解,准确理解诗中深沉的爱国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检查课前积累。

  1.导入语。

  2.学生活动:

  举手发言,列举*爱国名人名言或他们的爱国事迹1例。

  3.切入本课,明确目标: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主题,并学会对名句进行赏析。[幻灯片出示本堂课学*目标]

  二、 配乐朗诵,总体感受并进一步理解四首古诗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1.范读:

  1)多媒体画面、诗文、配乐朗诵。

  2)学生活动:静静地欣赏,并正音正字,正确把握诗句的朗读节奏,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小组讨论交流:

  1)四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知道的?[投影]

  2)学生活动:4人一组,各抒己见,并努力使对方接受。如对方不接受,则应竭力反驳。

  注意:陈述理由或反驳意见要有依据。

  提示:可查阅资料了解写作背景、诗人身世,探究诗中意境,体味真情实感。[明确:《春望》抒发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泊秦淮》抒发诗人心中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表达自己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过零丁洋》慨叹抗元事业的失败,表达了宁死不屈的坚强决心。]

  3.组织班级交流。

  1) 学生活动:每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班级发言。

  2) 教师适时点评,加以引导。[在交流中穿插幻灯投影,介绍背景材料,帮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诗人身世,正确理解诗歌内涵。]

  4.变换角色,模仿诗人,学会有感情地朗读。

  1) 如果你是诗人,此情此景,此时此刻,你会带着怎样的情感分别吟诵这四首诗呢?

  2) 学生活动:

  ①走进那个时代,把自己当作诗人,用诗的语言抒发心声。

  ②小组为单位进行练*。

  ③小组之间开展朗诵比赛,比哪一组朗读得最有感情,最为流畅。[播放背景音乐]

  3) 同学互评,教师点拨,适当进行比较鉴赏。[明确:《春望》(忧伤)、《泊秦淮》(忧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悲怆豪壮)、《过零丁洋》(慷慨悲壮、正气凛然)]

  三、重放配乐朗诵,学生比照自己,有感情地跟读。

  1) 跟读。

  2) 教师小结:诗歌是激情的产物,不是带着强烈感情的人是朗读不好诗歌的。要有感情地朗读好诗歌,我们必须做到以下两点:正确理解诗歌主题,深入体会诗人情感;采取多种朗读手段,充分调动自身激情。

  四、拓展提高:

  你最喜欢哪一首诗?为什么?

  1.思考。

  2.交流、点评。[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有创新者,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五、课堂总结:

  本节课通过讨论交流我们理解了四首诗的思想内容,学*了有感情地朗读这四首诗。希望同学们今后多加练*,养成良好的朗读诗歌的*惯。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进一步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2.品味诗歌字里行间的爱国深情,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

  3.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热情。

  教学难点:品味名句,体会真情。

  教学过程:

  一、 复*旧知,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张明敏的歌曲《我的*心》,营造课堂学*的良好氛围。]

  1.导入语:

  [音乐停]上节课,同学们饱含深情地朗读了四首古诗,理解了诗歌的思想主题,并在朗读中学会了审美,提高了文学欣赏的水*。不知道同学们还能不能背诵这四首古诗?

  2.集体有感情地背诵四首古诗。

  二、品味诗歌名句,体会深沉情思。

  1.这四首诗都写于国家危难之时,诗中都蕴含了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你认为四首诗最能体现爱国深情的词或句子分别是什么?为什么?

  2.自由朗读,边读边思,并结合有关资料,在书旁写下自己的想法。

  3.小组讨论交流,各抒己见,请同学点评。

  4.组织班级交流,教师适当点拨加以引导。

  内容摘要: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个“深”字写尽山河破碎,人民离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家之苦,即便是面对鸟语花香的春景,

  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心惊。“溅”“惊”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连三月”见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足见思家之苦。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苦痛无法排解,搔头更增哀叹。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酒家。----一个“寒”字,不但让人想到时值深秋,更在心头掠过一丝寒意。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人指责商女,其实是一种曲笔,真正该汗颜的是座中那些点歌的人。足见诗人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诗人当时的处境:年老久病,无所作为。但“不自哀”则引出诗人对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现实转入梦境,自然而巧妙,满腔爱国热忱化为豪壮的诗句。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干戈寥落”四字,包含多少辛酸与遗憾!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以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与个人的命运。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来抒写诗人的忧虑不安,孤苦伶仃。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激励人心的议论表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有创新者,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方法指导:

  ①发挥想象,感受意境。②联系实际,体会真情。③品味语言,学会鉴赏。

  5.集体朗读一遍。

  三、 能力迁移:

  运用已学知识朗诵并赏析自己课外收集到的爱国诗歌一首。

  1.在小组里有感情地朗读自己课外收集的爱国诗歌,并请别的同学点评。

  2.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推荐课外收集的爱国诗歌,并说出推荐理由。

  3.学生互评,教师小结,以肯定成绩、鼓励为主。

  四、 拓展提高:

  1.回归课文,再读古诗四首。

  思考:吟动人诗篇,品诗中深情。古人触景伤怀,为国忧思,这给了你哪些启发?

  2.交流、点评。

  五、课堂总结。

  [音乐声起(同课前)]

  同学们,如今我们的祖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家日益强盛,人民团结奋进。在这样和*安定的年代里,我们更爱我们的祖国。从现在起,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树立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勤奋刻苦,踏实进取,努力学*,为振兴中华打好坚实的文化基础。

  愿同学们早日成材,梦想成真!

《春望》教学设计4

  一、教材分析

  这首诗是诗人于至德二年三月所作。当时正直安史之乱,首都长安被叛军占领。诗人于至德元年八月被叛军捉住,押送到长安。在长安城里,诗人目睹了叛军的种种倒行逆施。第二年三月,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但这只能增加忧国忧民的诗人的痛苦和感伤。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深入理解诗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能力目标: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和创新精神。

  3、情感目标: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古诗词。诗的节奏、韵律,所蕴含的感情内涵都要靠读来感受体会,因此,朗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2、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法:让学生作为学*的主体,自主合作,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相互讨论,主动质疑,以学定教。

  五、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爱国是每个*人的责任,更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优秀的传统。那么,大家知道哪些爱国的名人名言或爱国故事呢?(学生回答)

  多媒体出示一副图片并配以文字说明,让学生说出这副图片中的人物是谁?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兴趣,加深对杜甫的认识,烘托课堂气氛。

  (二)品读感悟

  1、多媒体显示诗歌朗诵,让学生初步体会诗的节奏和感情。

  2、正音正字,划分朗读节奏。强调两个字的读音“搔”和“簪”。

  3、学生放声自由朗读,感知诗的内容。

  4、学生配乐朗诵《春望》。

  (三)、画面欣赏

  多媒体出示一组长安城繁华时与衰败时的图片,让学生在图片的欣赏中说出自己所观察到的一切。由此引入背景介绍。

  (四)、整体感知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全诗,如果学生有不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研讨。

  (五)、品读探究

  首联:1、诗人向我们描绘了他所望到的哪些景象?这些景象有什么特点呢?

  2、面对人烟稀少的、杂草丛生的长安城,作者的心情如何呢?哪句最能表达诗人此时的心情呢?

  多媒体显示图片:让同学们欣赏一组百花盛开、鸟鸣时的图片,说出欣赏图片时的感受。

  颔联:1、鸟语花香是最美好的事物,能够给人们带来愉快的心情,但是给作者带来的是怎样的感受呢?

  2、作者为何对花落泪、闻鸟惊心?

  此时此刻作者为时局感伤得落泪,此刻的分别不是一般的分别,可能是永别,生离死别,所以作者的心情格外低落。

  颈联:1、对于作者来说家书是十分宝贵的,由哪里可以看出?

  2、一封薄薄的家书怎么能低得上万两黄金呢?我不理解,谁来说说!

  此时此刻,战乱的早日*复、一封报*安的家属的到来,是作者急切盼望的,作者盼望到什么程度呢?

  尾联:1、诗人对于一封报*安的家书以及战乱的早日*复,盼得忧愁得搔头,头发越搔越短,短到了什么程度呢?

  2、簪是怎样的饰物呢?多媒体显示簪的图片,并配以解释性文字。

  3、当诗人头上满是白发,甚至插不住簪子,这是因为什么呢?

  4、大家猜猜杜甫当时多大年纪?

  杜甫当年只有45岁,人到中年,为国家而担忧,为亲人的离别而忧愁。

  (六)、延伸拓展

  教师引导学生体验情感,把握情境。

  提问:诗人在《春望》中“望”的是什么?

  (七)、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忧国思亲的思想感情,更深刻地体会到了那句话——“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八)、板书设计(略)

  教学反思:

  教学设想是让学生多读老师少分析,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进行感悟理解。可实际授课时还是讲多了,直接导致课堂上读的时间少了,预想的一些读的程序没有进行。原因?可能,读的花样设计少,旧的*惯难以扭转。特别是*惯,老是不放心,老想条分缕析地精细化文本内容,忽略了学生能力的锻炼。旧*不除,难以进步啊!真的到了好好改进自己的教法的时候了!

  另一个方面,课堂上学生的反应没能跟上老师的预想,这也应反映了备课环节上的一个不足----备学情。备课之时,主要精力用在了对教材内涵的挖掘,忽略了对学生情况的研究,一相情愿地将学生的认知水*和表达能力置于一个较高的*面上,课堂之上自然就会出现学生反应与教师预想的反差。按说课堂上面对的是自己一手带出来的“嫡系”,不会不了解学生到底有多少“斤两”,可实际,自己在这方面的确做得不好,着实应该好好检讨一番。

《春望》教学设计5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了杜甫早期的作品《望岳》,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高昂的情调。这节课我们学*他后期的作品,理解赏析这两首诗,体会杜甫诗歌创作风格的变化。

  二、写作背景:

  1、《春望》写作背景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年)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不料中途为叛军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这首诗作于次年三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表达了诗人关心国家安危、眷恋亲人的思想感情。

  *体诗:

  *体诗是指在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诗从句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从篇幅上说有律诗、绝句两种。律诗分五律、七律两种。全诗共四联,头两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二、四、六、八句尾要押韵,通常押*声韵。《春望》一诗属于五言律诗。

  2、《石壕吏》写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到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式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见的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著名的组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石壕吏》是三吏中佳作。

  三、诵读诗歌,感知诗意

  1、学生四人为一组,以不同的形式朗读课文。力求形式多样,有所创意。(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诗的情调和韵味。)

  2、欣赏配乐朗诵《春望》《石壕吏》,感受诗的情感。

  3、师生齐读这两首诗。

  4、学生结合课下注解,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

  四、深入欣赏,领悟诗歌

  《春望》赏析

  (一)想象形象,把握物境

  问题引导:《春望》一诗中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写了哪几个形象?这些形象有什么特点,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学生明确:

  首联: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国破,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这是一幅沦陷中的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春天也业已降临,可是人去楼空,乱草遍地,使人满目凄然。

  颔联:写了花和鸟两种形象,花和鸟是“感”“恨”的主体,那娇艳的花因“感时、伤别”而流泪,那无忧无虑的鸟也一改往日动听的歌喉,而发出让人惊心的啼叫。

  诗人是“感”“恨”的主体。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目,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

  颈联:写了烽火和家书两个形象。自开春以来,战火持续不断,因而与家人难通音讯,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牵梦绕,这时的一封家书抵得上“万金”啊。

  尾联:写的是诗人苍老的形象。目睹眼前国都破败之景,心念远方家人的安危,不觉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已到了“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其伤痛愁苦之情可以感知。

  (二) 品味诗歌,体悟感情

  1、品字

  古诗词中可以说没有一个多余的字,“字字都是诗人心血的结晶”并非夸张之词。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诗歌,说说哪些字用得妙?妙在何处?

  比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破”字使人触目惊心,“深”字使人满目凄凉。准确地描绘出国都沦陷后惨败荒凉的景象。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溅”“惊”两个动词,不仅用字新鲜,而且还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2、品句

  这首诗中的句子耐人品味,请同学们说说你喜欢的诗句,并说说你的理由。

  比如:我喜欢“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战火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书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的急切心情,这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我喜欢“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或是诗人触景生情,或是诗人移情于物,其感情都是相通的,都表达出诗人感时伤别的情怀,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3、体验情感

  诗言志,古诗是诗人内心情感的载体,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呢?

  明确:这首诗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石壕吏》赏析

  1、 理清情节发展脉络,指导学生背诵。

  问题引导: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内容。

  明确: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内容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是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尾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老妇致词又可分为两层:(5-16句)老妇人叙述家中不幸:(17-20)句老妇人自请应役。

  2、 品字品句

  诗歌的语言精练而又有丰富的内涵,再次朗读这首诗,列举你喜欢的用词和句子,并作赏析。

  明确:“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一“怒”,一“苦”一“呼”一“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表现了“吏呼”咆哮如雷,“妇啼”悲伤凄苦,又体现了诗人憎恶差吏、深刻同情老妇人的感情。

  “有吏夜捉人”夜字表现出差吏对村民突袭搜捕,令人惊骇。

  “老妇出门看”看字表现了老妇的机警,为老翁出逃作掩护。

  “急应河阳役”急字既表现老妇想快些让家人脱离危险的心情,也表明前方战事吃紧。

  “独与老翁别”独字按时老妇人已被抓走,儿媳不得出面, 只有与逃回的老翁告别,表现出家庭残破的凄凉景象。

  3、 感知作者思想感情

  问题引导: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人的痛苦申诉,目睹了一幕凄惨的故事,你体察到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

  明确:在这个令人心碎的故事中,一方面,对饱受战乱之苦的劳动人民给予深切的同情,对官吏的蛮横残暴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他又拥护唐朝的*乱战争,盼望希望能取得最好的胜利。这正是诗人思想的矛盾所在,也是他一生忧国,心系百姓情怀的再现。

  4、 辨析比较

  这三首诗写于不同时期,除了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外,还有什么不同?

  明确:杜甫的诗歌风格发生变化,乐观自信、奋发向上的浪漫主义诗风,逐渐变为“沉郁顿挫的现实主义诗风。

  5、 课堂练笔,想象改写

  运用想象,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要细致刻画出人物 各自的神态、动作和语言,还要补充事实上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情节。

  学生改写范例:

  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寒冷的北风似乎要把整个人吞没掉。

  这是战乱的岁月。暮色笼罩着一个边远僻静的村落——石壕村。诗人杜甫从洛阳向华州赶路。这一天,天色已经昏暗,诗人错过了旅店,只好投宿在石壕村。房东是一对年迈的老人,还有他们的寡媳和尚未断奶的小孙子。他们衣着破旧,面黄肌瘦。

  一天的劳累奔波,诗人和衣而卧,很快就进入了梦乡。约莫二更时分,一阵犬吠,村中突然纷乱起来,粗暴的叫喊声、急促的打门声……越来越*了。诗人被惊醒了,借着惨淡的月光向外窥看,原来差吏又来抓壮丁了。房东一家吓得心惊胆战。老翁慌忙披上一件破褂,匆匆爬过屋后的一堵断墙,向村外逃去。老妇人战战兢兢,颤抖着去开门。 “砰——”的一声,门还没有开,就被差吏一脚踹开,只听道差吏粗野地吼道:“你家男人呢?你家还要再征派一个男子去当兵。把人交出来!”老妇人苦苦哀求道:“长官,我家有三个儿子都去戍守邺城了。最*一个儿子写了封信回来说,两个兄弟都战死了。哎,我担心他的性命也难保全啊!官爷,可怜可怜我这个老婆子吧……屋里实在没有人了!”

  “哇——”孩子的啼哭声突然响起来了。

  “你还说没人!这孩子哪儿来的!他的父母呢?你敢欺骗官府!” 差吏吆喝着,挥动皮鞭往里闯。老妇人眼看哀求无用,哽咽着说:“我的媳妇失去了丈夫,带着还在吃奶的孩子艰难度日,连一件穿得出去的衣服也没有了。孤儿寡母,可怎么过啊?你们实在要人,就把我这个老婆子拉去顶差吧,我随你们去,也许还来得及赶到部队烧早饭。”

  差吏们骂骂咧咧地把老妇人带出了院子。在惨淡的月光下,老妇人回头望望自己破旧的茅屋,掩面而去。孩子的啼哭声一阵阵传来,令人肝肠寸断。夜深了,窗外万籁俱寂,说话的声音没有了,似乎听到有人低声在哭,这哭声在旷野上飘荡……

  诗人一夜无眠,他的耳边仿佛仍然回响着老妇人凄惨的哭诉声。天蒙蒙亮,诗人收拾好衣服和悄然回家的老翁告别。

  五、课堂总结

  欣赏三首作品,杜甫获得“诗圣”这个有浓厚道德意味的称号,其原因不言而喻,儒家的人生哲学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杜甫却以饥寒之身永怀济世之志,处穷迫之境而无厌世之想,他的琴弦弹奏出来的总是忧国伤时的深沉音调,忧国伤时构成了他诗歌的主旋律。杜甫是伟大的诗人。是真正的诗人。

《春望》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1.诗人的爱国情怀。

  2.体会诗歌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通过景物与情感的结合,从“炼”字角度赏读诗歌,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教学环节:

  一、导入:

  “谁怜爱国千行泪”,“一寸山河一寸金”,本单元我们通过《枣核》,倾听到了一个风烛残年海外游子的心声,《最后一课》,让我们体会被剥夺使用母语权利的亡国者的痛楚,那么面对破碎山河的仁人志士又是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春望》和《泊秦淮》。

  二、预*展示

  我们今天所说的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关于*体诗,你又了解多少呢?

  (学生展示收集的成果。)

  大屏幕展示律诗有关内容,并简介。

  补充解释课件内容:那么对应一下今天要学*的《春望》属于五言律诗,《泊秦淮》是七言绝句。试读节奏七言和五言的各一句,对应一下各个联的名称。

  三、学*《春望》

  (一)请同学们放声朗读《春望》,(依据刚讲的五律节奏的方法)(幻灯片:注意读音和节奏)

  齐读一遍,找一下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诗句,并思考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板书《春望》)

  明确:“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先解释句子意思,然后分析表达了什么情感)

  (这句话的意思是?)两种理解:

  1、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亲人思家之苦,即便站在花前也无心欣赏,反而对花落泪;即便听到悦耳的鸟声,也无心倾听,反而会因鸟鸣而惊心,可以说是触景生情。

  2、运用拟人修辞手法,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移情于物。

  不管哪种理解,表达的情感都是相同的,哪个字最能表现作者当时的感受呢?

  哪个字把这种情感表现到极致呢?(溅惊,表达了亡国之悲,离恨之痛)

  (板书:感时,恨别)

  (二)是什么促使作者产生了如此的情绪呢?

  请同学们同桌互读一遍,结合具体字词,分析作者为什么会有如此忧愁呢?

  明确:(直接原因)感伤皆因,“破”“深”写出了国都被攻破,本该繁华的国都中却是草木丛生,促景生情,借景抒情,表现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感时溅泪,感的是国破河山之时,溅的是怎样一种泪?(板书:忧国之泪)

  (根本原因)思家源自于,“连”说明战争时间长,“抵”表明极言家书的难得。恨别惊心,恨的是家书抵万金之别,惊的又是怎样的心呢?(板书:思家之心)

  归结为一点,可以说是战争导致的国破家亡。

  (三)让我齐读一遍这首诗,体会晚唐间战争带给像诗人一样普通人的这种无尽痛苦。

  (四)最后一句哪个字用的最好?为什么?

  “搔”挠的意思,体现了面对国破,家散的一种无奈和忧愁。

  (指导朗读重读和情感,自由练几遍,找同学朗读,师读)

  (幻灯片)补充背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避难北上安家于鄜州。756年诗人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后,不顾安危投奔而去,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

  一个“搔”字,蕴含了太多的情感,有作者想挽救时局的满腔热忱,也有当下战乱不乱的现状的无可奈何,这种忧愁时刻萦绕在作者心头,使年仅40出头的杜甫,已是满头白发。

  让我们再次齐读这首诗,体会一下作者这种忧国、思家的浓浓的忧愁,挠也挠不去的无奈与愤慨。

  (五)让我们再次回顾这首诗,题目《春望》,我们“望”到了什么?(景、情、人)(四人小组讨论,写一写,展示)

  望京城长安破败之景。

  望能收到家人来信报*安。

  望到能酬报国之志的诗人。

  一位面对春城败象,心念国家兴衰,思家恋亲,

  老泪纵横,白发萧疏,忧心如焚的诗人形象;

  是感时恨别的形象,是忧国思亲的形象。

  总之,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以“望”为题眼,借国破河山之景,来表达忧国思亲,却无可奈何,充满愤慨的爱国诗人。(板书:借景抒情)

  (六)、拓展练*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消息后怎样的心情?

  惊喜万分,归心似箭。

  2、两诗,虽然一悲一喜,然而所表达了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样的。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忧国忧民,眷念亲人。

  七、作业

  学*促景生情,借景抒情的方法,人选一个身边的事物为景,写一段话来抒发一种情感。字数100字左右。

  八、板书


《春》教学设计 (菁华9篇)(扩展5)

——朱自清《春》教学设计 (菁华6篇)

朱自清《春》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流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

  2.揣摩欣赏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句子;初步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3.学*作者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点描写的方法;学*运用多种修辞进行生动描述的方法。

  教学重点

  1.诵读;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表达效果,体会语言表达的技巧。

  2.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难点

  写景注意层次。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本文是篇美文,语言简洁明快,形象生动,有很强的节奏感,在声情并茂的涵咏中创设欣赏氛围,让学生在美的意境中得到熏陶。

  2.点拨法。课堂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比如选用语言实例赏析,体会关键词语的妙处和所抒发的情感,教师在疑难处给予指导点拨。

  3.课堂讨论、评述课文精彩片断的基础上,借鉴语言表达技巧。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春天在人们心目中不仅是一个明媚艳丽、鸟语花香的季节概念,更是有着感知和生命的歌咏对象,许多名句广为传诵。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以声写春,表达喜爱之情;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则以色写春,朱熹的“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则描写了春游踏青的乐趣。今天我们一起欣赏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春》,在尽享诗情画意中去探访作者是怎样用他的生花妙笔为我们描绘这江南春景图的。(板书文题)

  二、根据背景材料,感知朱自清及其散文创作

  三、感知朴实隽永的语言美

  1.学生自由认知阅读,要求读准字音。

  (1)正音正字。(查阅字词典,注意辨识)

  (2)释义。(结合注解,理解词义)

  2.感知阅读,要求读得顺口、流畅。请班里朗读水*较高的同学1~2名范读,教师作朗读指导。

  针对朗读的情形,作简短的点评。

  3.放多媒体课件的配套画面,配乐朗诵,学生循声朗读,进入情景,欣赏如诗如画的春景。

  (1)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本文语言的形式特点,选请小组代表陈述,教师可作如下归结:

  文中句式以短句为主,短句节奏明快,适合描写春天的旋律;运用大量叠字,如嫩嫩的、绿绿的、轻悄悄的、软绵绵的;大量运用轻声、儿化,轻盈优美;排比句和“了”字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韵味和节奏感。

  (2)请同学们浏览文章,找出文中用了哪些优美、贴切的词、句,比喻、拟人来描写景物,你最喜欢哪些?谈谈看法,进而可仿例造句。

  学生可能提出的例句有:

  ①“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嫩嫩的,绿绿的”本该用在小草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教师提示:放在句末,主要是为了强调朗读,突出小草嫩绿的特点;同时,也使句子变得生动活泼,富有生气)

  ②“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请仿照这个句式造一个句子。

  比如:蝴蝶满天飞:五彩的,绚丽的,缤纷的,聚集在空中,像姑娘,像花朵,还羞答答的。

  “野花散在草丛里”的“散”,是否可以改成“开”呢?说出你的理由。

  ③“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卖弄”解释为“炫耀”,含贬义。在本句中还可以这样理解吗?为什么?

  ④“‘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句中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你能说出这是什么感觉?春风除了像母亲的手,你觉得还像什么?

  如果将“不错的”句改为*实说法“不错的,春风是十分柔和的”,表达效果你认为会有什么区别?

  四、感知课文思路流向,理清层次

  1.提问:由阅读提示得知,本文是篇绘写江南春景的散文,请同学们采用跳读的方式找出课文哪些语段是描绘春景的?

  明确:课文的2~7语段。其中第2段是总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情态,是以下5个语段具体描绘的背景。依次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可称之为“春之五图”。(板书加粗词)

  2.提问:请同学们轻声诵读第1段,体会其中两个“着”、两个“了”动态助词在语气上的柔和亲切的感觉,思考它和文章主体绘春部分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学生交流。

  明确:叠用“盼望着”是运用反复手法,生动地表达出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了”则运用拟人手法,表达喜春的感情。(教师适机补充拟人手法的常识:把物当作人来写,作用在于使事物人格化,具有人一样的思想感情)写盼春,为全文定下了活泼、轻快的抒情基调,创设诗一样的氛围,是绘春的依托。(板书加粗词)

  3.朗读8~10段,思考这样的结尾与描绘景物时所表露的情感有何联系?

  学生讨论。

  明确:三个形象化的比喻各自成段,是按照喻体由出生——美丽——健康的成长顺序排列的,强调春天的“新”“美”“力”(适机补充比喻的有关常识)。作者在完美地制作了春天的画卷后,纵情地对春天予以赞美。颂春,着墨于意。(板书加粗词)

  小结:文章以盼春落笔,中间以绘春续笔,结尾以颂春收笔,这是本文的思路。

  五、课堂练*

  (多媒体显示)

  1.为下列加粗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1)呼朋引伴( )

  A.指引 B.牵引 C.引申 D.招引

  (2)欣欣然张开了眼( )

  A.然而B.的样子C.这样D.对

  (3)一年之计在于春( )

  A.计算B.主意计谋C.打算D.策略

  (4)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

  A.声音相呼应B.依照别人的样子做C.和谐D.和悦

  2.没有使用两种修辞手法的一句是( )

  A.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了。

  B.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C.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第二课时

  一、检查知识掌握和背诵情况

  1.听写生字词;

  2.集体背诵1~5段;

  3.请语感较好的同学作背诵表演。

  二、诵读赏析“春花图”

  1.集体诵读

  2.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1)朱自清先生细笔细绘,把现实生活中的春花移到笔下,一幅春花图气息浓郁、春意盎然,读来仿佛使人置身于烂漫春花的美景中,哪些语句突出了春花开得热烈、色彩美丽、味道怡人?

  (2)绘写春花,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说说表达效果是怎样的?

  (3)“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是写野花之多吗?

  (4)这段文字的立体感是怎样体现出来的?

  (5)试举出本段中选词准确精当的例子,你能尽可能多地举出一字传神的诗文事例吗?

  针对同学们的讨论和推举代表的回答情况,教师适时引导、点评、明确:

  (1)“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

  (2)拟人:“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形象地写出了桃树、杏树、梨树竞相开放的花态;比喻、排比:“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以形象喻色彩,色彩更为鲜明,具体生动;用花下的蜜蜂、蝴蝶,反衬花多、花艳、花香。

  (3)这是用“眼睛”“星星”作比,写闪闪发光、轻轻摆动的野花的明丽色彩。

  (4)首先,这一段的行文由树上到花下到遍地很有层次;其次,这段文字注意色与味、虚与实、动与静的配合:由与前后照应的“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说到“花里带着甜味儿”色彩与甜味相勾连;由花味甜联想到果实,实与虚相结合,蜂闹蝶舞与繁茂鲜艳的花们相映衬。

  (5)如“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可用“叫”同义替换,但“叫”只是单纯的声音上的感受,体现不出沸腾喧嚣的热闹景象。作者着一“闹”字,除了声响外,还有沸腾的热闹景象,内涵丰富,境界全出。

  一字传神的佳话,同学们会举出唐代苦吟诗人贾岛《题李凝幽居》“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故事,再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两个黄鹂鸣翠柳”“踏花归来马蹄香”“天街小雨润如酥”“处处闻啼鸟”等。

  3.模仿本段立体写景的手法,以“冬日雪景”为情景口头描述片断,尽可能地运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

  三、诵读赏析“春风图”

  1.教师范读

  2.无疑,在草、花、风、雨的景致中,风因其无形、无味、无色是最难绘写的,而朱自清先生却以他细腻的观察静心体悟,抒写的和谐优美、有情有感,请问:这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是如何尽显其妙的?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作者分别用触觉、嗅觉、听觉写春风。触觉:引用南宋志南和尚“吹面不寒杨柳风”,又以“母亲的手”打比方,让人感到春风的温暖;嗅觉:“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让人闻到春风的芳香;听觉:鸟鸣的清脆、宛转,风声水声的轻盈,笛声的嘹亮,让人听到春风的柔和。

  3.学生集体诵读

  四、合作解读“春草图”“春雨图”“迎春图”

  把打印好的以上三幅画图的讲义资料分发给3个学*小组长。各小组成员在组长的组织下,结合讲义资料合作探究选定的画图的写景特点。然后小组长到讲台前交流本组的评述意见,限时5分钟,鼓励学生创新表述,鼓励用多种形式表现个人理解,如绘画作品、舞蹈(形体)动作等。教师予以点评。讲义资料如下:

  春草图。先正面,后侧面写春草给人的欢乐与感受,充满活力。问:作者是如何从正面写小草的情态的?

  春雨图。“可别恼”口语,显得特别亲切有情趣。问:江南春雨的妙处何在?三个比喻怎样从不同侧面写出春雨的特点?

  迎春图。全段用短句。问:为什么要引用俗语?

  五、课堂练*

  选词填空。

  (1)风轻________的,草软________的。(绵绵 悄悄)

  (2)坐着,躺着,________两个滚,________几脚球,________几趟跑,________几回迷藏。(捉 赛 打 踢)

  (3)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________着,大小的蝴蝶________来________去。(飞 闹)

  (4)……呼朋引伴地卖弄________的喉咙,唱出________的曲子……(宛转 清脆)

  (5)……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________着蓑,________着笠。(戴 披)

  六、声情并茂地集体朗读全文,体会文章蕴涵的情味美

  七、课堂小结

  朱自清先生的《春》以诗的笔调,描绘了生机勃发、花木争荣的春天画图,赞美、抒唱春的朝气和活力,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奋然前行,可以说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一曲春的赞歌。

  八、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用自己手中的笔,写出自己心中的春天,可以“我眼中的春天”为题,也可自拟题目;可以写成作文,也可以写成片断。

  课后反思:

  优美散文一定要重视朗读,要反复朗读,课堂朗读时间有限,但不能不读,用一节课来朗读都可以,关键要指导,方式可多样,要活!让学生读出兴趣,读了还想读!品的时候,抓住精彩动词、形容词、叠词等,让学生懂得比喻和拟人在写景中的好处。不要讲得太多,要让学生体悟!不要让你的欣赏代替学生个性化体悟,如“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是写人的活动?还是写草的情态?很多学生认为是写草的情态,我觉得也很对哦!不要约束学生的思维!要尊重学生个性化体验!

朱自清《春》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积累词语,整体感知课文,了解作者,欣赏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并学会运用,感受作者对春的赞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积累词语,整体感知课文,了解作者,欣赏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并学会运用。

  过程方法诵读课文,读中理解,读中欣赏,读中品味,小组合作完成问题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对春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

  教学难点学会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运用,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具多媒体

  教法学法朗读法、小组合作法、引导法。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会课调整个性化调整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你学过的关于描写春天的诗句。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二、走进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现代散文家、语文教育家。其作品有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等。初中课文选入的有散文《春》《背影》。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三、检查预*

  教师分发《春》导学案,检查学生预*情况。

  完成学程单1—3题。

  四、整体感知课文,感受语言美。

  1、听教师范读课文,注意朗读要领。

  2、分组朗读课文!比一比哪一组朗读得最好!并思考本文语言的形式特点。

  3、课文都描绘了春的哪些景物?试着用小标题概括。

  4、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由此看来,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完成学程单第一部分第4题。

  五、精读分析课文。

  1、师生互动,分析第一部分。

  (1)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

  (2)首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2、品读课文绘春。

  春草图:(1)作者使用了哪些词语描绘春草?描绘了春草的什么特点?

  (2)第三段写人在草地的活动,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3)这段在描写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春花图:(1)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春花的?写了春花的哪些特征?

  (4)按什么样的顺序来写的?体现在哪些原词上?

  (5)在写法上有什么特别?

  春风图:(1)从哪些感觉写出春风的特征?

  (2)“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用了什么修辞?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是什么感觉?

  (3)“卖弄”一词如何理解?

  春雨图:(1)作者抓住了春雨什么特点?

  (2)“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中“逼”字好在哪里?

  (3)“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的夜。”不是写春雨,能否删去?

  (4)这一段的写景顺序怎样?传达怎样的气氛?

  3、分析颂春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春的什么特点?这三个句子可否调换位置?小组合作完成。

  六、妙笔生花运用你所学的描写景物的方法,描绘出屏幕上的这幅画。教师展示,学生描绘。

  七、教师小结

  《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抒情散文。春本来是自然界的一个季节,本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赋予它以感情和生命。作者抓住春的主要特征,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从不同角度,用极富表现力的语言,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争荣的景象,抒写出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心情。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更是一曲春的赞歌。

  作业布置1、第11课学程单、小练*册和大练*册。

  板书设计

  11、春

  朱自清

  盼春:东风来,春天*东风报春

  春草图→由物及人→正面侧面相结合

  绘春春花图→由高到低→虚实结合层层铺垫

  春风图→触觉、嗅觉、听觉→运用通感描写衬托迎春

  春雨图→由物及人,由*及远→动静结合

  像娃娃→春之新生

  颂春像小姑娘→春之美丽

  像青年→春之健壮

朱自清《春》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流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

  2.揣摩欣赏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句子;初步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3.学*作者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点描写的方法;学*运用多种修辞进行生动描述的方法。

  教学重点

  1、诵读;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表达效果,体会语言表达的技巧。

  2、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难点

  写景注意层次。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本文是篇美文,语言简洁明快,形象生动,有很强的节奏感,在声情并茂的涵咏中创设欣赏氛围,让学生在美的意境中得到熏陶。

  2、点拨法。课堂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比如选用语言实例赏析,体会关键词语的妙处和所抒发的情感,教师在疑难处给予指导点拨。

  3、课堂讨论、评述课文精彩片断的基础上,借鉴语言表达技巧。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春天在人们心目中不仅是一个明媚艳丽、鸟语花香的季节概念,更是有着感知和生命的歌咏对象,许多名句广为传诵。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以声写春,表达喜爱之情;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则以色写春,朱熹的“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则描写了春游踏青的乐趣。今天我们一起欣赏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春》,在尽享诗情画意中去探访作者是怎样用他的生花妙笔为我们描绘这江南春景图的。(板书文题)

  二、根据背景材料,感知朱自清及其散文创作

  三、感知朴实隽永的语言美

  1、学生自由认知阅读,要求读准字音。

  (1)正音正字。(查阅字词典,注意辨识)

  (2)释义。(结合注解,理解词义)

  2、感知阅读,要求读得顺口、流畅。请班里朗读水*较高的同学1~2名范读,教师作朗读指导。

  针对朗读的情形,作简短的点评。

  3、放多媒体课件的配套画面,配乐朗诵,学生循声朗读,进入情景,欣赏如诗如画的春景。

  (1)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本文语言的形式特点,选请小组代表陈述,教师可作如下归结:

  文中句式以短句为主,短句节奏明快,适合描写春天的旋律;运用大量叠字,如嫩嫩的、绿绿的、轻悄悄的、软绵绵的;大量运用轻声、儿化,轻盈优美;排比句和“了”字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韵味和节奏感。

  (2)请同学们浏览文章,找出文中用了哪些优美、贴切的词、句,比喻、拟人来描写景物,你最喜欢哪些?谈谈看法,进而可仿例造句。

  学生可能提出的例句有:

  ①“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嫩嫩的,绿绿的”本该用在小草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教师提示:放在句末,主要是为了强调朗读,突出小草嫩绿的特点;同时,也使句子变得生动活泼,富有生气)

  ②“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请仿照这个句式造一个句子。

  比如:蝴蝶满天飞:五彩的,绚丽的,缤纷的,聚集在空中,像姑娘,像花朵,还羞答答的。

  “野花散在草丛里”的“散”,是否可以改成“开”呢?说出你的理由。

  ③“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卖弄”解释为“炫耀”,含贬义。在本句中还可以这样理解吗?为什么?

  ④“‘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句中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你能说出这是什么感觉?春风除了像母亲的手,你觉得还像什么?

  如果将“不错的”句改为*实说法“不错的,春风是十分柔和的”,表达效果你认为会有什么区别?

  四、感知课文思路流向,理清层次

  1、提问:由阅读提示得知,本文是篇绘写江南春景的散文,请同学们采用跳读的方式找出课文哪些语段是描绘春景的?

  明确:课文的2~7语段。其中第2段是总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情态,是以下5个语段具体描绘的背景。依次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可称之为“春之五图”。(板书加粗词)

  2、提问:请同学们轻声诵读第1段,体会其中两个“着”、两个“了”动态助词在语气上的柔和亲切的感觉,思考它和文章主体绘春部分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学生交流。

  明确:叠用“盼望着”是运用反复手法,生动地表达出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了”则运用拟人手法,表达喜春的感情。(教师适机补充拟人手法的常识:把物当作人来写,作用在于使事物人格化,具有人一样的思想感情)写盼春,为全文定下了活泼、轻快的抒情基调,创设诗一样的氛围,是绘春的依托。(板书加粗词)

  3、朗读8~10段,思考这样的结尾与描绘景物时所表露的情感有何联系?

  学生讨论。

  明确:三个形象化的比喻各自成段,是按照喻体由出生——美丽——健康的成长顺序排列的,强调春天的“新”“美”“力”(适机补充比喻的有关常识)。作者在完美地制作了春天的画卷后,纵情地对春天予以赞美。颂春,着墨于意。(板书加粗词)

  小结:文章以盼春落笔,中间以绘春续笔,结尾以颂春收笔,这是本文的思路。

  五、课堂练*

  (多媒体显示)

  1、为下列加粗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1)呼朋引伴( )

  A、指引 B、牵引 C、引申 D、招引

  (2)欣欣然张开了眼( )

  A、然而B、的样子C、这样D、对

  (3)一年之计在于春( )

  A、计算B、主意计谋C、打算D、策略

  (4)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

  A、声音相呼应B、依照别人的样子做C、和谐D、和悦

  2、没有使用两种修辞手法的一句是( )

  A、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了。

  B、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C、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第二课时

  一、检查知识掌握和背诵情况

  1、听写生字词;

  2、集体背诵1~5段;

  3、请语感较好的同学作背诵表演。

  二、诵读赏析“春花图”

  1、集体诵读

  2、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1)朱自清先生细笔细绘,把现实生活中的春花移到笔下,一幅春花图气息浓郁、春意盎然,读来仿佛使人置身于烂漫春花的美景中,哪些语句突出了春花开得热烈、色彩美丽、味道怡人?

  (2)绘写春花,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说说表达效果是怎样的?

  (3)“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是写野花之多吗?

  (4)这段文字的立体感是怎样体现出来的?

  (5)试举出本段中选词准确精当的例子,你能尽可能多地举出一字传神的诗文事例吗?

  针对同学们的讨论和推举代表的回答情况,教师适时引导、点评、明确:

  (1)“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

  (2)拟人:“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形象地写出了桃树、杏树、梨树竞相开放的花态;比喻、排比:“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以形象喻色彩,色彩更为鲜明,具体生动;用花下的蜜蜂、蝴蝶,反衬花多、花艳、花香。

  (3)这是用“眼睛”“星星”作比,写闪闪发光、轻轻摆动的野花的明丽色彩。

  (4)首先,这一段的行文由树上到花下到遍地很有层次;其次,这段文字注意色与味、虚与实、动与静的配合:由与前后照应的“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说到“花里带着甜味儿”色彩与甜味相勾连;由花味甜联想到果实,实与虚相结合,蜂闹蝶舞与繁茂鲜艳的花们相映衬。

  (5)如“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可用“叫”同义替换,但“叫”只是单纯的声音上的感受,体现不出沸腾喧嚣的热闹景象。作者着一“闹”字,除了声响外,还有沸腾的热闹景象,内涵丰富,境界全出。

  一字传神的佳话,同学们会举出唐代苦吟诗人贾岛《题李凝幽居》“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故事,再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两个黄鹂鸣翠柳”“踏花归来马蹄香”“天街小雨润如酥”“处处闻啼鸟”等。

  3、模仿本段立体写景的手法,以“冬日雪景”为情景口头描述片断,尽可能地运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

  三、诵读赏析“春风图”

  1、教师范读

  2、无疑,在草、花、风、雨的景致中,风因其无形、无味、无色是最难绘写的,而朱自清先生却以他细腻的观察静心体悟,抒写的和谐优美、有情有感,请问:这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是如何尽显其妙的?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作者分别用触觉、嗅觉、听觉写春风。触觉:引用南宋志南和尚“吹面不寒杨柳风”,又以“母亲的手”打比方,让人感到春风的温暖;嗅觉:“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让人闻到春风的芳香;听觉:鸟鸣的清脆、宛转,风声水声的轻盈,笛声的嘹亮,让人听到春风的柔和。

  3、学生集体诵读

  四、合作解读“春草图”“春雨图”“迎春图”

  把打印好的以上三幅画图的讲义资料分发给3个学*小组长。各小组成员在组长的组织下,结合讲义资料合作探究选定的画图的写景特点。然后小组长到讲台前交流本组的评述意见,限时5分钟,鼓励学生创新表述,鼓励用多种形式表现个人理解,如绘画作品、舞蹈(形体)动作等。教师予以点评。讲义资料如下:

  春草图。先正面,后侧面写春草给人的欢乐与感受,充满活力。问:作者是如何从正面写小草的情态的?

  春雨图。“可别恼”口语,显得特别亲切有情趣。问:江南春雨的妙处何在?三个比喻怎样从不同侧面写出春雨的特点?

  迎春图。全段用短句。问:为什么要引用俗语?

  五、课堂练*

  1、选词填空。

  (1)风轻________的,草软________的。(绵绵 悄悄)

  (2)坐着,躺着,________两个滚,________几脚球,________几趟跑,________几回迷藏。(捉 赛 打 踢)

  (3)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________着,大小的蝴蝶________来________去。(飞 闹)

  (4)……呼朋引伴地卖弄________的喉咙,唱出________的曲子……(宛转 清脆)

  (5)……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________着蓑,________着笠。(戴 披)

  六、声情并茂地集体朗读全文,体会文章蕴涵的情味美

  七、课堂小结

  朱自清先生的《春》以诗的笔调,描绘了生机勃发、花木争荣的春天画图,赞美、抒唱春的朝气和活力,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奋然前行,可以说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一曲春的赞歌。

  八、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用自己手中的笔,写出自己心中的春天,可以“我眼中的春天”为题,也可自拟题目;可以写成作文,也可以写成片断。

  课后反思:优美散文一定要重视朗读,要反复朗读,课堂朗读时间有限,但不能不读,用一节课来朗读都可以,关键要指导,方式可多样,要活!让学生读出兴趣,读了还想读!品的时候,抓住精彩动词、形容词、叠词等,让学生懂得比喻和拟人在写景中的好处。不要讲得太多,要让学生体悟!不要让你的欣赏代替学生个性化体悟,如“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是写人的活动?还是写草的情态?很多学生认为是写草的情态,我觉得也很对哦!不要约束学生的思维!要尊重学生个性化体验!

朱自清《春》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需要掌握的字的读音:

  朗润 酝酿 卖弄 嘹亮 黄晕 烘托 静默 舒活

  欣欣然 繁花嫩叶 呼朋引伴 抖擞精神 花枝招展

  2.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

  朗润 卖弄 呼朋引伴 黄晕 舒活 花枝招展

  掌握“酝酿”、“烘托”的语境。

  3.掌握下列多音多义字:

  涨 藏

  二、能力目标

  学*本文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点,生动地写景抒情。

  三、情感目标

  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为我们所描绘的江南美景的意境。

  教学建议

  一、主题思想

  《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细致地观察春天的景物,抓住其主要特征绘出一幅幅春景图,展现了大地回春、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了春天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

  二、结构内容

  第 一部分(1)盼春

  第二部分(2-7)绘春 (五幅画面: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 、迎春图)

  第三部分(8-10)颂春

  三、写作思路

  《春》全文围绕一个“春”字,写了盼春、绘春、赞春三个部分。这三部分的顺序跟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是一致的。春尚未来临,热切地盼望她的到来。“盼望着,盼望着”的反复吟咏,将那种渴望 的心情抒写得淋漓尽致,也为全文定下清新活泼的基调和抒情的旋律。待到春天降临人间,作者则尽情地欣赏这大地回春的美好景象。这一部分是全文的重点,作 者集中笔墨从不同的侧面绘出春的色彩。最后以赞美作结,三个比喻各自成段热情洋溢地颂扬了富有创造力的美好春天,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四、写作特点

  首先,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真切。例 如 写春草,作者突出了春草的旺盛生机,不但写小草的顽强生命力和小草的质地、色泽和长势,还写出了春草勃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又如写春风,突出的其和暖、清新的特点。总之,作者从不同角度,细致入微地观察春天,抓 住了春的特征进行描写。

  其次,全文语言朴实清新,准确生动。例如:“水涨起来了”。春水用“涨”描述,表明春天水多,再现了冰消雪化后春水涣涣的样子。又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钻”表明春草破土萌发,满山遍野的生长出来,显示了不可压抑的生命力。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

  这些词语凝练形象,作者锤炼词语的功力可见一斑。

  全文句式也富有变化,在散句中夹着对称或排比的短语短句,叠词的运用也使描述更加有表现力。如:“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文中还有许多精彩动人的比喻句、拟人句。如形容春雨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连用的这三个比喻非常形象,不但细,而且亮,都是惹人喜爱的。这样的比喻非常贴切,而且能唤起读者对春雨的喜爱。结尾部分连用了三个比喻,同时拟人,不仅比喻很巧妙,意义深,而且分行排列,先后有序。从刚落地的娃娃到小姑娘,再到健壮的青年,形象地点明了春的成长过程。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因为它是“新生的”;把春天比作“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因为它“娇美”;把春天比作“健壮的青年”,因为它有“无穷的活力”,这正是对五幅春景图含义的概括,点明了全文的中心意思。三个比喻各自成段,更能强调春的不同生长过程。最后说“领着我们上前去”,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未来的强烈而真挚的感情。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对描绘景物特点、抒发感情有突出作用。

  五、诵读指导教学方法建议

  诵读不仅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教法,也是学生常用的一种学法之一。这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尤其适合这种方法。 学生应当在预*中查字典词典,读准“预*提示”中有关字词的读音、勾画 出描绘春天的生动词语和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理解其含义和作用。再读课文时,应在理解各部分内容基础上,确定感情基调、语音语调的处理方法。第一 部分表达作者盼望春天到来的欣喜情感,可用欣喜愉悦的语调朗读;第二部分表达作者对春的喜爱欣赏的感情,应用轻松明快的语调朗读;第三部分表达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应用高昂的语调朗读。总之,通过诵读,可以创造一种情境氛围, 让学生体会文字的图画美、语言美、音乐美乃至情感美,得到美的感染熏陶。

  六、在诵读的基础上进行揣摩

  阅读优美的诗文,就是体验语言文字所创造的情境,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正如专家所说:“人们欣赏文学作品, 是从形象感受开始的,形象作用于读者的感觉和感情,使读者受 到艺术感染,于潜移默化中逐步体会到包含于其中的思想。”(《*大百科全书*文学》“文学鉴赏”条))“感受”就是体验。欣赏文学作品时的体验,最重要的两种心智活动就是审美联想和审美想像,它们是文学性体验也是文学欣赏的本质属性的体现。即使是文学修养很好的人,联想和想像也是不可绕过的“门槛”。

  从文学作品的功能实现和生成规律来看,作品的语言文字,要还原为读者脑海中的艺术形象需要联想和想像,联想和想像是读者进入作品情境的又一必经之路,脱离联想和想像的阅读,就不是文学欣赏的阅读,而可能是其他性质的阅读(例如科学性的、专业研究性的);再有,作品的原有的画面、情境、意象,要衍生、迭生出新的内容,亦即象外之象、境外之境,也需要联想和想像。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来看,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的能力未必赶得上**,但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绝不比**差,他们通过形象直观的思维探入课文的情境中,真切地感受、尽情地体验,这是他们的心理意识功能的特性所决定的,也是他们的阅读心理的优势所在。对学生来说,联想、想像的功夫做得越充分,对作品底蕴的感受、理解就越深刻。

  通过联想与想象进行揣摩的方法可以贯穿于学*课文的全过程。如学*“春草 图”,想象自己来到了初春的田野、公园,与家人、亲友嬉戏追逐;学*“春花图”,想象或联想你到过的果园,在春暖花开的季节的景象;学*“春风图”“春雨图”,想象自 己置身在江南的乡间、田野之中享受春风的温情,感受春雨的沐浴。在想象与联想的过程中,还可以丰富、扩充文中描绘的意境,揣摩作者用词、用句的精妙,体会作者寄寓在文中的思想感情。这种方法如果运用得好,将会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及语言感受力。

  七、选取重点段落详细讲解分析

  初一学生还不善于通过细致地阅读课文理解体会散文所描绘的优美意境。因此教师可选取一、两个重点段落作详细讲解分析,引导学生注意课 文细致描绘的地方,如本文的“春草图”和“春风图”,其他段落则指导学生自己阅读分析。这样,教师的讲解就起到了示范作用,启发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培养他们阅读的能力与*惯。

  《春》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领会作者细致观察、生动描述抒发感情的方法。落实三点:学 *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用鲜明、准确、生动的语言和多种修辞手法具体细致写景状物的方法;指导学生由语文的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反复研读体会作者布局谋篇的思路;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兼作圈点批注,养成边读边思考的*惯。

  教学难点

  把对景物的细致描写与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完美地结合起来,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引用名言,导 入课文,激发爱美的情怀。

  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这样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大自然的美可 以说是无处不在。它不同于巧夺天工的工艺美,也不同于绕梁三日的音乐美,然而,它似 乎是各种美的综合。尤其是我们祖国壮丽的山河,真是美得令人陶醉,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地方,展现出不同的风姿。

  二、指 导自学课文,梳理全文结构。

  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许多文人描绘春天,歌颂春天。朱自清先生的《春》就写了许多美丽的景物——山、水、草、树、花、鸟、风、雨等等。同学们把课文仔细读一遍,要求:

  1.读不准的字查字典,弄清字音、字形、字义。

  2.把你认为写得最美最精彩的句子画出来,体会美在哪里,精彩在哪里。(要求“不动笔墨不读书”)

  3.文中从迎接春天写到春天的美丽景色,再写到歌颂春天。读后分分看,哪几节写什么。

  4. 提出自己阅读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学*小组内先自行解决,然后将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提至全班。

  三、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进行讲读示范,引导学生领会用词的准确、生动和抓住景物特征细致描绘的特点。

  1.有同学说文章开头“迎春”写得很精彩。确实如此。“盼望着,盼望着”,两个词叠用,不仅能生动地表达出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而且把读者的心“吊”起来,引起共鸣。

  “*”用得十分准确,告诉我们春天还未来到。

  即使动态助词,用得也很考究。学生 轻声读一段,体会四个动态助词的作用。两个 “着”,两个“了”,给我们以非常柔和、亲切的感觉。

  2.从第2节开始,作者用彩笔描绘春景了,描绘得那么形象,那么优美。同学们朗读第2、3、4节,要求读顺畅,读后:

  ①按顺序说明描写的对象。

  ②说说描写的角度与方法。

  ③哪些词用得很有表现力?

  同学们就这些展开讨论交流,在此基础上教师归纳。

  (略,详见“教材分析”)

  综上所述,要把现实生活的春移到笔下,使文中真正洋溢着春的气息是很不容易的。从这三段中我们就可领悟到不少写作的奥妙。请同学们朗诵、熟读,咀嚼一下刚才讲述的要点。(此时教师要加强诵读指导,对学生朗诵中的表现要及时指点、评价)

  四、学生独立分析,开展评论。

  《春》这篇散文广泛地写春景,刚刚欣赏了春草图、春花图,下面的春风图、春雨图、春天人活动的图景,请同学们自己赏析。赏析时注意:弄清描写的顺序、角度、方法、语言,重点分 析写得精彩的一两个句子,谈自己的学*体会。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点拨一二。(点拨内容从略。)

  五、诵读第2至7节,思考回答:

  1.作者绘春景按照怎样的顺序?

  2.绘景中渗透了怎样的感情?

  讨论后明确:

  绘景先总写,后分写;分写时由远而*,由大而小。围绕“春”写各种景物,采用模式结构的方法把各幅图景组合成篇,犹如长卷,把一幅幅彩色工笔画逐步展示在人们眼前。作者绘春天优美之景,抒赞美春天之情,充满诗情与画意。

  六、朗读第三段,要求学生说明:

  1.这一段的主要内容。

  2.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3.这样结尾与描写景物时所表露的感情有何联系?(难点,详见教材分析)

  七、熟读全文,体会文中像小河里的水流淌一样的词句是怎样有层次地从笔端流淌出来的。

  八、寻找春天,展开想象。 春天本无形、无声,是“空灵”之物,描写出春天的形象很不容易。而朱自清先生却把春写活了,写得有形、有色、有声、有情,充满诗情画意。这是由于:作者对春天无比热爱,观察景物十分精细,运用语言的功夫很深。这些都是我们急需学*的。

  现在我们也带着对春天的热爱去校园里寻觅春天。看校园秋色,想象着天的美景,口头描述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的景象。要求:

  分小组进行,互问互答。

  指实景,口头描述春景。

  仔细观察,尽量运用文中的词句。

  对反馈的情况开展评论。

  九、仿写。

  仔细观察秋天景色,用细笔细描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写一篇短文,题目是《秋景二题》。

  探究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设计这样的探究练*:想像“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情景,你能说出“偷偷地”和“钻”用得好在哪里吗?

  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是什么感觉?春风除了像母亲的手,你觉得还像什么?这样的问题能够明确地告诉学生依靠联想和想像去体验课文情境。在教师带领下学生完成上述探究活动后,教师还可以发动学生继续设计类似探究性练*题目,调动学生参与讨论交流的积极性。

朱自清《春》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和初春的哪些特点。

  2、体悟作者和读者对春天的感情,并能用文字表达。

  3、熟练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对文章优美文字的体悟。

  2、引导学生写摹春天。

  三、教学方法及教具:

  1、体悟式、感受式,努力创设“*台”,进行“三维”训练。

  2、多媒体一套、录音机一只。

  3、采用“欣赏——读文——画图——说情——写春——拓展延伸”六个板块。

  四、教学过程:

  ㈠课前欣赏(3-5分钟)

  1.播放有春天画面的歌曲,让学生随意欣赏。

  (创设情景*台,把学生情感渐引入课文)

  2.教师借助画面内容,随季节导入课文,板书课题。

  ㈡朗读

  1、美读:教师播放范读录音,多媒体配以画面、音乐。(再创情景*台,激发学生情感。)

  2、赏读:由学生挑选自己最喜爱、最有感悟的一幅“图”,自由赏读。(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开发学生已有资源)

  ㈢画图

  1、请学生或上黑板、或在课台上描绘课文中任何一景、或一物。

  2、比较图画与课文文字的区别。

  (直观与文字比较,利用学生资源,仔细体悟文字特点。)

  ㈣说情(让学生谈自己对课文、对春天的感悟)

  1、说说你认为最优美的文字(可一段,也可一句),并说明理由(美的理由)。

  (由粗到细,仔细品味,并加入学生有情感地朗读)

  2、让学生谈谈古今文人对春天描绘的诗句。

  第一步:背诵绘春诗句

  第二步:(深层拓展,进一步开掘学生资源,激发兴趣)让学生说说古今诗人对春天不同感情的诗句。

  ㈤写春

  1、请学生各自写一段你眼中的春天,你生活中的春天(写一景、写一物均可)

  2、交流(由欣赏到实践,由感悟到感情认识)

  ㈥课外拓展(课外作业)

  1、收集古人写春的诗句,不同的感情不同描写的诗句。(再次开发学生资源,努力拓展学生视野。)

  2、写一篇《春》的短文。(深层体会,学以致用。)

朱自清《春》教学设计6

  知识与技能: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学*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难点难点:通过朗读、赏析、品味语言来体会景物特征。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释词、熟读课文、初步分析与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复*旧知识,展现春的意境——今天,学*朱自清先生的《春》。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

  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怎样描绘春色的?(同学背诵:“两个黄鹤鸣翠柳,一行白簿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油东吴万里船。”)王安石在《泊船瓜州》中又是怎样描绘的?(同学背诵:“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苏舜钦在《淮中晚泊犊头》的诗中又是怎样写春的呢?(同学背诵:“春阳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铜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二、进行比较,激发兴趣——以上背诵的诗都是绝句,容量有限,是取一个景物或两三个景物来写春的,今天学的散文《春》写的景物可多了,有山、水、草、树、花、鸟、风、雨等等。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呢?再说,春就在我们身边,现在我们就欢乐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文中写的这些景物的姿态、色彩等等你注意到没有呢?让我们细读课文,领略大好春光,寻找与作者观察的差距。

  三、学生朗读全文,要求:

  1、提出预*中不能解决的问题。

  2、文中以迎接春天写到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再写到歌颂春天,读后分分看,哪几节写什么。注意正音:巢Cháo巢应和hè酝酿yùnniàng晕yùn第一节迎接春天。

  (第一段)第2至7节描绘春天。(第二段)第8至10节歌颂春天。(第三段)掌握多音字和形*字:①薄:báo薄饼;bó浅薄;bò薄荷;②晕:yùn晕车;yūn头晕;③散:sǎn散漫;sàn散会;④;混:hùn混合;hún混水摸鱼;⑤撩:liáo撩拨;liāo撩起liáo嘹亮、liáo缭乱掌握词义:欣欣然、朗润、酝酿、繁花、呼朋引伴、卖弄、宛转、黄晕、烘托、和*、舒活、花枝招展。应和:回答或随声附和。抖擞:振作,振奋。

  四、整体感知: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析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盼望春天。

  第二部分(第2—7段):描绘春天。

  第三部分(第8-10段):赞颂春天。

  2、文中具体描绘哪五幅春景图?

  3、具体抒发了作者对春天怎样的感受?

  五、研读与赏析:(一)盼春——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提示:“盼望着,盼望着”。“*”用得十分准确,告诉我们春天还未来到。2、为什么用两个“盼望着”?提示:反复的修辞,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理解课文。

  教学过程:

  一、齐读全文。

  分析理解课文:

  (二)绘春——

  1、总写的一句话“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中的“一切”说明什么?提示:没有一个例外。

  2、总写春回大地后,先分别描绘了哪些景物?怎样描绘的?提示:山、水、太阳的脸。朗润:明朗,润泽。“朗润”“涨”“红”,非常准确地描绘了春天的山、水、太阳。

  3、第3节写小草,写得很细。从哪些方面写的?哪些词用得特别好?提示:“偷偷”“钻”写情态。“嫩”写质地。“绿”写颜色。“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写范围。软绵绵”写姿态。

  4、为什么要写“坐着,躺着,……捉几回迷藏”?

  5、第4节段写出春花的什么特点?

  提示:本段为了突出春花的特点,先后写了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联想到果实累累。下面写蜂飞蝶舞,也是衬托花儿的繁茂,花儿的香甜;野花“遍地是”,表明数量多,“杂样儿”,表明种类多。“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描绘了阳光下野花闪闪烁烁,惹人喜爱的景状。

  6、作者是怎样将无形、无色、无味的春风,描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感,美妙感人的?提示:多种感官——嗅觉、听觉、触觉、视觉。

  7、雨中的景色描绘得同样十分动人,先写雨的形态,再写雨中景色。找两个词把雨的形态讲出来。提示:“细”和“密”。

  8、“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为什么要这样写春雨?提示:这是春雨迷蒙时特有的景状,作者观察细致,整个空间弥漫着牛毛、花针、细丝一般的春雨,远望去,屋顶上像有一层薄烟,而且是“笼”着,一个“笼”字,非常传神地显示出细雨朦胧的美感。

  9、第2到6节着重写景,第7节着重写人。寥寥几笔,天上地下,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都写到了。

  10、“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应该怎样理解?提示:这里的“工夫”是指时间,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一年的时间,可以做好许多事情,告诉人们应当珍惜时间,奋发向上。

  11、迎春图与其它四幅图之间有什么关系?提示:四幅春景图很好地衬托了迎春图,为写迎春图作铺垫。

  三:赞春

  1、赞美了“春”的什么特点?

  2、“赞春”段共有几句话?这几句话能颠倒吗?

  3、作者运用哪些修辞来赞美春天的?

  明确:用比喻手法。三个比喻有联系有区别,使春意越来越浓。先喻为娃娃,再喻为小姑娘,最后喻为健壮的青年,从不同角度写,写春的成长,把春天的生意盎然、千姿百态、青春活力描绘得十分动人。

  四、写作特点:1、观察细致,并用准确的词语来表现春天景物的特征。

  2、大量运用精彩的比喻句和拟人句,来表现景物特征,抒发内心感受。

  3、结构严谨,层次井然,思路清晰。

  五、作业:

  1、背诵全文,仔细体会本文用词造句的妙处。体会那些像小河里的水流淌一样的词句是怎样从笔端流淌出来的。

  2、写一篇《春天的歌》,也可自己命题,如《春树图》、《春天来到校园》等。

  板书设计:春

  一、盼春:盼、来、*(总领全文,开启下文)

  描春:㈠春的总的轮廓:一切刚睡醒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水(涨)太阳(红)。

  ㈡细致描写:(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春草图(草报春):偷、钻、嫩、绿、满——草。

  坐、躺、打、踢、赛、捉——人。

  春花图(花争春):态——桃、杏、梨,赶趟儿。

  色——像火,像霞,像雪。

  味——甜味。

  野花遍地是`……像眼睛,像星星)。

  春风图(风唱春):触:抚摸。

  味:泥土的气息、草味、花香。

  声:鸟声清脆宛转,笛声嘹亮。

  春雨图(雨润春):形: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状:密密地斜织、屋顶上笼着层薄烟。

  景:树叶绿得发亮、小草青得逼你的眼。

  灯、人、房屋

  迎春图(欢迎春):城乡、老小、舒活、拌擞、一年之计在于春。

  三、颂春:三个比喻句(春天像……)


《春》教学设计 (菁华9篇)(扩展6)

——《春望》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春望》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春望》及五律诗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在自读自悟,合作探讨中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诗歌的特点。

  难点 体会诗歌的情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

  (二)学*第三首诗《春望》

  1听配乐朗诵。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4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

  译诗参考:

  国都残破,山河依旧,长安的春天草木深深。感伤国事,见花而溅泪;怅恨离别,闻鸟而惊心。战乱烽火已持续三个月,一封家书可抵万两黄金。忧而搔头,白发一天天短少,简直挂不住束长的簪针。

  5学生齐读全诗。

  6品味全诗。

  ⑴ 本诗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之后。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占领,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

  ⑵ 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诗的首联写望中所见。长安城被叛军攻破后,遭到了惊人的破坏。叛军焚烧军宫室,杀戮无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破山河在”,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城春草木深”。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战乱中的长安城却是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诗的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睹物伤情,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听到鸟儿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惊。

  “烽火连三月”,烽火连天,杀伐不断,诗人远离家眷,由于战事紧张,音信隔绝,更觉“家书抵万金”,在那种兵荒马乱的岁月,一封普通的家书是多么难得、多么珍贵啊!

  诗的尾联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诗人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⑶ 本诗的情感是通过什么来抒发的?

  明确:全诗触景伤怀,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之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春望》教学设计2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深入理解本诗,扩展了解杜甫其他相关诗歌,初步了解杜甫的经历和思想。

  能力目标:指导学生用品味词语、借景抒情、再造想象的方法来欣赏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杜甫忧国忧民的伟大爱国主义情怀,以及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的可贵精神。

  教学重点:

  首联和颔联的赏析。

  引领学生感受杜甫沉郁顿挫、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

  颔联的理解和玩味。

  颈联和尾联的深度开掘。

  教学过程:

  导入: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唐王朝受到巨大震动。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第二年(757年)三月诗人在都城长安写下了一首不朽的五律——《春望》。今天我们一起走*它,用更细腻的视角,更深厚的感情来触摸诗歌所表达的精神世界。

  首先,请同学们一齐朗诵本诗。

  赏析诗歌

  诗题“春望”,那么诗人站在春天的长安城都望到了什么?(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交流)

  赏析首联

  眼前的长安,惟有山河仍在,但是国已*陷落。草木春深,但是城已残破不堪。

  重点赏析“深”:

  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这深就是《黍离》中的彼黍离离,就是《扬州慢》中的废池乔木、桥边红药,就是《乌衣巷》中的朱雀桥边野草花……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贵胄名门的郊游喧闹不见了,市井黎民百姓的劳作*淡不见了,再没有那摩肩接踵、冠盖如云的盛况,再没有那商铺林立、行旅如织的富盛,只见枝繁草盛满眼绿意,墙倒城坏千门闭锁。疮痍遍布,满目凄然。一个“深”字,草木深深,意味深长。“草木深”实意是说只剩下了山河依旧,虚意是草茂人稀,物是人非。

  赏析颔联

  问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历来有两种翻译的版本,谁来试着给大家翻译一下?

  第一种:人溅泪惊心。第二种:花鸟溅泪惊心。(借景抒情赏析法落实点)

  问2:那么你认为哪一种好呢?

  第一种,花鸟本为娱人之物,诗人们往往用春天的繁花似锦,百鸟齐鸣来衬托心情的愉悦和欢畅,可是在这里,诗人却因感时恨别见之而泣,闻之而恐,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乐。

  第二种,以花鸟拟人,花好似在落泪,鸟仿佛受惊骇。感时恨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物犹如此,人何以堪?一倍增其哀乐。

  两说虽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前者触景生情,后者移情于物,都含蓄地表达了内心的沉郁之情。

  小结: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到此所望结束了,诗人后两联由悲痛国事转为想望亲人。

  赏析颈联和尾联

  介绍背景:

  杜甫是前年八月为叛军所俘的,被困于长安一冬春,一直思念寄居在州的妻子儿女,因此说“家书抵万金”。

  引诗拓展:

  杜甫在写《春望》的前一年(至德元年)秋,在长安就写有《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表现了诗人对家人的眷眷之怀。

  问1:“家书抵万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忧虑,焦急。

  问2:诗人写这首诗年仅45岁,却已“白发”,而且稀到“不胜簪”的地步,这可能吗?是什么使诗人如此?

  是“感时”,“恨别”所致。是“国与家”共同的打击所致。是因为“艰难苦恨繁霜鬓”。

  诗的最后两句给我们勾勒了一位愁绪满怀的白发老人的形象。作者望春,并没有得到到任何快慰,却为“感时”、“恨别”所困,心情沉郁痛苦。尽管诗人这时才四十五岁,但因终日愁情熬煎,频频搔发,头发愈来愈少,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作者选用搔发这一下意识动作把满腔的愁情变成了可见可感的生动形象,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很自然地引导读者进入诗的意境,产生共鸣。

  古往今来的其他忧国忧民的诗句拓展: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而忧其君

  3.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

  4.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结课朗读:

  杜甫就是这样,忧国忧民的思想已经溶入了他的血液!他总是把自己的命运和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总是能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广大黎民的苦痛,他总是坎坷不幸的,但他也总是令人敬仰的!他的生活总在苦难的谷底,但他的思想永在巍峨的巅峰!让我们带着对古往今来所有忧国忧民之士的景仰,来一起朗读《春望》。

  结课语:

  十三年后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不得不继续漂泊,59岁那年,他在一叶小舟中悄然离世。他的生命是那样坎坷脆弱,而他的精神却那样不朽永恒。他的厚重与伟大,不是我们这个年龄能完全理解的,因为杜甫是一首要用一生来解读的诗,杜甫是一曲要用灵魂来倾听的歌!

  板书:

  主板书:

  春望

  ——沉郁的家国凝望

  己——家——国

  老——离——破

  副板书1:感时、恨别

  副板书2:抒情方法:借景抒情;借助炼字;借助形象。

《春望》教学设计3

  一、教材分析

  这首诗是诗人于至德二年三月所作。当时正直安史之乱,首都长安被叛军占领。诗人于至德元年八月被叛军捉住,押送到长安。在长安城里,诗人目睹了叛军的种种倒行逆施。第二年三月,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但这只能增加忧国忧民的诗人的痛苦和感伤。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深入理解诗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能力目标: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和创新精神。

  3、情感目标: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古诗词。诗的节奏、韵律,所蕴含的感情内涵都要靠读来感受体会,因此,朗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2、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法:让学生作为学*的主体,自主合作,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相互讨论,主动质疑,以学定教。

  五、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爱国是每个*人的责任,更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优秀的传统。那么,大家知道哪些爱国的名人名言或爱国故事呢?(学生回答)

  多媒体出示一副图片并配以文字说明,让学生说出这副图片中的人物是谁?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兴趣,加深对杜甫的认识,烘托课堂气氛。

  (二)品读感悟

  1、多媒体显示诗歌朗诵,让学生初步体会诗的节奏和感情。

  2、正音正字,划分朗读节奏。强调两个字的读音“搔”和“簪”。

  3、学生放声自由朗读,感知诗的内容。

  4、学生配乐朗诵《春望》。

  (三)、画面欣赏

  多媒体出示一组长安城繁华时与衰败时的图片,让学生在图片的欣赏中说出自己所观察到的一切。由此引入背景介绍。

  (四)、整体感知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全诗,如果学生有不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研讨。

  (五)、品读探究

  首联:1、诗人向我们描绘了他所望到的哪些景象?这些景象有什么特点呢?

  2、面对人烟稀少的、杂草丛生的长安城,作者的心情如何呢?哪句最能表达诗人此时的心情呢?

  多媒体显示图片:让同学们欣赏一组百花盛开、鸟鸣时的图片,说出欣赏图片时的感受。

  颔联:1、鸟语花香是最美好的事物,能够给人们带来愉快的心情,但是给作者带来的是怎样的感受呢?

  2、作者为何对花落泪、闻鸟惊心?

  此时此刻作者为时局感伤得落泪,此刻的分别不是一般的分别,可能是永别,生离死别,所以作者的心情格外低落。

  颈联:1、对于作者来说家书是十分宝贵的,由哪里可以看出?

  2、一封薄薄的家书怎么能低得上万两黄金呢?我不理解,谁来说说!

  此时此刻,战乱的早日*复、一封报*安的家属的到来,是作者急切盼望的,作者盼望到什么程度呢?

  尾联:1、诗人对于一封报*安的家书以及战乱的早日*复,盼得忧愁得搔头,头发越搔越短,短到了什么程度呢?

  2、簪是怎样的饰物呢?多媒体显示簪的图片,并配以解释性文字。

  3、当诗人头上满是白发,甚至插不住簪子,这是因为什么呢?

  4、大家猜猜杜甫当时多大年纪?

  杜甫当年只有45岁,人到中年,为国家而担忧,为亲人的离别而忧愁。

  (六)、延伸拓展

  教师引导学生体验情感,把握情境。

  提问:诗人在《春望》中“望”的是什么?

  (七)、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忧国思亲的思想感情,更深刻地体会到了那句话——“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八)、板书设计(略)

《春望》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学*杜甫忧国忧民的伟大爱国主义情怀,以及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的可贵精神。(难点)

  2.指导学生用品味词语、借景抒情、再造想象的方法来欣赏诗歌。(重点)

  3.深入理解本诗,扩展了解杜甫其他相关诗歌,初步了解杜甫的经历和思想。

  【教学方法】 朗读法 批注法 赏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诗人——杜甫。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唐王朝受到巨大震动。

  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第二年(757年)三月诗人在都城长安写下了一首不朽的五律——《春望》。这首诗是我们儿时就已经能琅琅背诵的,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它,用更细腻的视角,更深厚的感情来触摸诗歌所表达的精神世界。

  首先,请同学们一齐朗诵本诗。

  二、赏析首联

  1.本诗的题目是“春望”,那么在首联中作者都望到了什么?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你认为在这四个描写对象中作者着力要体现哪一个事物的特点?为什么?(借景抒情赏析法落实点)

  国之破。 “国”是指都城,即长安。

  开篇即是春望所见,先用“国”点明了此城即国都长安,以“破”交代了历史背景,以“春”标明了节令。两句合而观之,便是说望见春天被攻破了的长安城,山河之上草木丛生,榛莽遍地。这一联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出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仍在,但是国已*陷落。草木春深,但是城已残破不堪。

  3.宋代魏庆之编的《诗人玉屑》中说:“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世诗人,惟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在这两句诗中,哪个字用的最好?为什么?(品析词语赏析法落实点,自选式)

  破:着一破字一字统全貌,未言一处破败之象,但是满目疮痍之态已赫然纸上,实是触目惊心。

  在:青山不言,流水永恒,更衬李唐之倾颓惨境。(略)

  春:春回大地,应生机勃勃,草长莺飞。(略)

  深: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4.背景对比:

  昔日长安城: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杜甫《丽人行》)

  今日长安城:破

  4.此联对仗工巧,“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对照强烈,出人意料。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为全诗渲染了悲怆的气氛。

  三、赏析颔联

  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历来有两种翻译的版本。第一种:人溅泪惊心。第二种:花鸟溅泪惊心。

  2:那么你认为哪一种好呢?

  第一种,花鸟本为娱人之物,诗人们往往用春天的繁花似锦,百鸟齐鸣来衬托心情的愉悦和欢畅,可是在这里,诗人却因感时恨别见之而泣,闻之而恐,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乐。第二种,以花鸟拟人,花好似在落泪,鸟仿佛受惊骇。感时恨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物犹如此,人何以堪?一倍增其哀乐。两说虽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前者触景生情,后者移情于物,都含蓄地表达了内心的沉郁之情。

  3:这一联中的“溅”和“惊”两个字用得甚好,请用简洁的语言批注这两个字的妙处,写在老师发的纸上,写好之后撕去背胶粘到前面的纸上。

  溅:含悲带愤,感情浓烈。惊:敏感惊恐,心灵柔软。

  小结: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到此所望结束了,诗人后两联由悲痛国事转为想望亲人。

  四、赏析颈联和尾联

  1.介绍背景:杜甫是前年八月为叛军所俘的,被困于长安一冬春,一直思念寄居在州的妻子儿女,因此说“家书抵万金”。

  引诗拓展:杜甫在写《春望》的前一年(至德元年)秋,在长安就写有《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表现了诗人对家人的眷眷之怀。

  2:“家书抵万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忧虑,焦急。)

  3:对比诗人的《望岳》和本诗的尾联,想象一下两首诗中的诗人形象有何不同?

  《望岳》中的诗人:年富力强,意气风发。

  《春望》中的诗人:垂垂老矣,沉郁悲痛。

  4.诗人写这首诗年仅45岁,却已“白发”,而且稀到“不胜簪”的地步,这可能吗?是什么使诗人如此?

  是“感时”,“恨别”所致。是“国与家”共同的打击所致。是因为“艰难苦恨繁霜鬓”。

  5.相比《望岳》,诗人的气度是不是变小了?例如诗中先忧国,再思亲,最后写到自己的衰老。

  从背景上看: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

  从年龄上看:从裘马轻狂、意气风发的少年到历尽沧桑、日渐衰颓的“老年”;

  从情感上看:由壮志凌云的豪情到对国家命运前途忧虑的悲情,

  从胸怀上看:都是广大的胸怀,《望岳》更凌厉自信,《春望》更深沉蕴藉。

  6.小结:家与国紧密相连,个人和民族血脉相融。以爱家之心爱国,以忧国之心忧家,心系国家,胸怀天下。这是典型的*传统爱国方式,这一直是圣哲先贤思考问题的方式。“家国天下”的背后,有高尚的情感,更有精神的智慧。杜甫在诗中把家愁同国忧交织起来,深刻地表现了正直知识分子的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休戚相关,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典型意义,正是“沉郁顿挫”的精神实质,也是杜甫伟大之所在。

  五、总结

  杜甫就是这样,忧国忧民的思想已经溶入了他的血液!他总是把自己的命运和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总是能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广大黎民的苦痛,他总是坎坷不幸的,但他也总是令人敬仰的!他的生活总在苦难的`谷底,但他的思想永在巍峨的巅峰!让我们带着对古往今来所有忧国忧民之士的景仰,来一起朗读。

  六、板书

  春望

  ——沉郁的家国凝望

  己——家——国

  老——离——破

  七、作业布置:

  1.背诵本诗

  2.阅读杜甫其他作品。

《春望》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①背诵诗歌。

  ②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③了解作者的生*思想。

  教学重点

  ①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②了解作者的生*。

  课时安排:半课时。

  课前准备

  ①搜集作者生*思想的有关资料。

  ②熟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

  二、学*第一首诗《春望》

  1.听配乐朗诵。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4.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

  译诗参考:

  国都残破,山河依旧,长安的春天草木深深。感伤国事,见花而溅泪;怅恨离别,闻鸟而惊心。战乱烽火已持续三个月,一封家书可抵万两黄金。忧而搔头,白发一天天短少,简直挂不住束长的簪针。

  5.学生齐读全诗。

  6.品味全诗。

  ⑴本诗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之后。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占领,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

  ⑵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诗的首联写望中所见。长安城被叛军攻破后,遭到了惊人的破坏。叛军焚烧军宫室,杀戮无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破山河在”,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城春草木深”。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战乱中的长安城却是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诗的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睹物伤情,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听到鸟儿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惊。

  “烽火连三月”,烽火连天,杀伐不断,诗人远离家眷,由于战事紧张,音信隔绝,更觉“家书抵万金”,在那种兵荒马乱的岁月,一封普通的家书是多么难得、多么珍贵啊!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