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合集5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 1

  教学目的

  1.学*快速阅读的方法。

  2.概括各部分要点,理解文章内容。

  3.理解列数字方法的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

  (1)学*快速阅读的方法。

  (2)概括各部分要点,理解文章内容。

  难点:理解列数字方法的作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

  1.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l)畅谈:尽情地说。

  (2)昂首挺立:仰着头直立着。

  (3)遥遥在望:形容距离远可以望见。

  (4)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

  2.阅读全文,思考自读提示和课后练*。

  二、导入

  小时候,奶奶给你们讲过嫦娥奔月的故事吗?传说月宫中不仅有嫦娥,还有捧酒的吴刚,还有揭药的玉兔。你们想到月亮上去会会他们吗?

  1967年7月21日,人类登上了月球,让我们跟着登月的宇宙飞船去月球上潇洒走一回。

  三、正课

  1.用5 分钟时间快速默读全文,做到集中注意力,本出声,不回

  视,记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2.请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分成三段。

  第一段:从开头到“树起了宇航事业的一块新的里程碑。

  概括介绍美国宇航员拜访了月球。

  第二段:从“这一年的 7月 16日”到“三位宇航员共同完成了一次

  到另一个星球的探险。

  具体介绍美国宇航员登月的全过程。

  第三段:从“登月归来后不久”到完。

  评论登月的意义。

  3.提问: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试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

  讨论并归纳: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登月前,介绍宇航员来到发射架下,进人狭小的指令舱。点火,火箭缓缓上升,两级火箭自动脱落后,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启动工作,飞船在预定的时间、预定的高度进入预定的轨道。先绕地球飞行,飞行状况正常。第三级火箭再次发动,进入登月轨道。飞船开始作减速飞行,减慢到一定速度时,它自动作了停火的指令。不久,登月舱和飞船脱离。登月舱开始降落,*稳地降落在月球上。

  第二阶段:登上月球。登月舱打开了舱门,宇航员走下阶梯,登上了月球,开始作业,3个小时后停止作业,从月球返回登月舱内。

  第三阶段:返回地球。登月舱发动机起动了,它不断地上升,不断地加速,进人预定轨道,与在空中等候的“阿波罗 11号”飞船对接成功。丢弃登月能,飞船开始向遥远的地球飞去。它以合适的角度进入地球大气层。下降到4000米高度的时候,三个大型降落伞在空中张开,“阿波罗11号”飞船溅浇在预定的海域,被等候在那边的海军救起。

  4.提问:宇航员登上了月球后做了哪几件事?

  讨论并归纳;做了九件事。

  ①检查了登月器的着陆情况,发现一切正常。

  ②他们拿出铁锹,采集了月壤和月岩的样品。

  ③他们从登月舱中取出一块纪念碑,把它树立在月球上。

  ④从登月舱中取出电视摄像机,安装在月球的表面。

  ⑤安装了一台太阳风测定装置,用来检测宇宙射线。

  ③安装了用来精确测定月球和地球之间距离的激光仪。

  ③安装了测定月震的月震仪。

  ③取出美国的星条旗,把它插在月亮上。

  ③跟美国总统尼克松通话。

  5.提问;作者在文章中用了很多数字,这些数字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文章中精确地运用表示时间、速度、距离的数字,使文章说明得更准确、更具体。

  6.提问:登月有什么意义?

  讨论并归纳: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四、小结

  本文以*实的语言,真实记录了这次登月的全过程。文章精确地运用表示时间、速度、距离的数字,使文章说明得更准确、更具体。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一、二、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根据下列句子的意思用一个词语表达。

  1.仰着头直立着。()

  2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

  3.距离远但可以望见。()

  4.不停地运动行进。()

  (二)如果你是宇航员,你到月球上要做些什么?展开想象,写一段二三百字的小短文。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 2

  一、设计 思想:

  本课是一 篇比较简单的自读课文,全文除了登月知识比较抽象以外,其它如文章的思路、结构、语言、 写作方法、说明方法等方面都没有什么技巧,因此在这些方面教师不必花太多时间去讲,而且 本文也是一 篇自读课文,安排在本单元的最后,因此设计为学生自主探究登月知识的学*课并重点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 精神。课件制作简单明了,其中的几幅图片或视频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登月的过程,把抽象的科学知识化为可视的形象,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也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了解人类第一次登月的过程及相关知识;理解人类登月的意义。

  能力目标:

  1、进一步训练学生的速读能力和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德育目标:

  1、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2、培养勇于探索、自强不息的科学 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设计:

  教学重点: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惯,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

  教学难点:了解有关人类登月及其它相关知识,从而激发对科学的兴趣。

  四、教材分析

  《月亮上的足迹》 一文是人教版第三单元的一 篇课文,从教材编写角度来说,这一单元反映的是科学探索方面的内容,其设置目的有:1、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 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2、练*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学会快速阅读文章。

  这 篇课文叙述的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探险――登月。作者用*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

  五、教学过程及课件操作设计:

  (一)导入(点击鼠标,出现《月圆月缺》动画)

  讲述:同学们,你们看,这明月多么皎洁!它时圆时缺,引起人们多少神往!(点击鼠标,出现图片)大家看这张图片,画的是嫦娥奔月。传说嫦娥为了抗拒坏人,吞下了两颗不死药,飞上了月亮,从此,与她相伴的只有一棵桂树,一只玉兔。这个故事反映了 中国古代人对月球构造的一种非常朦胧的认识,也可以说是人类最早的登月向往。人们多么希望到月亮上去看一看啊!终于有一天,月亮上有了人类第一个足迹。人类是怎么把自己的足迹留在月亮上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朱长超的记实报道《月亮上的足迹》。(点击鼠标,出现本课件的封面)请大家翻到课本78页。

  (二)整体感知(目的: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提出要求:

  先请同学们标好自然段序号,然后速读课文。 本文约有XX字,按照500字/分的速读要求,应在4分钟内看完,大家有信心吗?

  2、学生速读(4分钟左右)

  3、抢答下列各题:(目的:通过回答上述题目,既训练了学生的速读能力,又能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在抢答中形成本堂课的第一个高潮。)

  (1)人类在什么时候首次登上月球?

  (2)哪个国家的哪一位宇航员首先踏上月球?

  (3)月球和地球相距多远?

  (4)本次登月中的火箭和飞船的名称各是什么?

  (5)人类第一次登月探险历时多少小时?

  1、教师用一个问题 小结:请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点击“返回”,回封面)

  (三)重点揣摩:(目的:通过重点揣摩“飞船升空”和“登月”两个环节,加强学生对登月过程的理解,同时完成“能力目标”1、2。)

  教师讲述: 本文介绍了美国三位宇航员登月的全过程,那么,这个过程体现在哪些段落呢?你能把这个过程分成几个阶段吗?(在封面上点击“重点揣摩”,出现题目1)

  1、登月的全过程分哪几个阶段?(目的:训练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及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教师讲述:大家看这四个阶段,你觉得哪些是最精彩的部分?下面我们就重点学*这两个阶段的内容。请大家精读5―10自然段,完成2、3题。(点击鼠标,出现题目2、3)

  2、划出表明飞船飞行路线的句子。

  3、画出飞船向月亮进军的路线图,并作简要说明。(学生画的路线图可用实物投影仪显示,让学生自行讲解,锻炼学生的联想及口头表达能力。)

  学生讨论后(大概三分钟,视当时情况而定),请小组派出代表回答上面第一个问题。再请小组推荐一位同学到上面来展示、介绍路线图。

  最后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当时的登月轨迹图,了解登月过程和登月轨迹。(登月轨迹图可以放两遍,播完再次点击即可。)

  (点击鼠标,出现第4题)

  4、借助资料了解登月过程。(目的:帮助学生了解登月过程。)

  (1)播放“飞船升空”、“火箭脱落”两幅视频,帮助学生了解“飞船升空”的内容。

  (2)演示“登月”的三张图片。(课件上1至3个数字分别代表上述视频或图片,点击即可,播完后点击“返回”。)

  (上述两题教师不做讲解,让学生从书上找出相应的文字或用自己的话分别进行说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3)略提到宇航员从登月舱中取出一块纪念碑,上面写着“……我们代表全人类,来这里做一次和*的旅行。”美国人为什么不写“我们美国人……”?(目的:让学生理解科学无国界的道理。)(点击“返回”,回封面)

  (四)拓展延伸:

  1、去年,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地进行了我国的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为我国的探月计划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大家知道我国的探月计划最终目标是什么吗?假设你有一天居住在月球上,建立了一个完善的月球基地,你能把它画出来吗?(如果学生画不出,即展示想象画,让学生说说想象画的内容。目的: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

  2、从1969年人类第一次登月成功以后,人类又五次成功登上月球,不久的将来,人类还要将足迹留在火星上,想一想,人类为什么能获得这么大的成功?(目的: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尤其需要有奋斗不息、坚持不懈、团结协作甚至为科学献身的 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 精神。)

  (在屏幕上打出相应的文字)

  3、教师 总结:

  但是,科学永无止境!(随意点击,出现“太阳系”图)大家看,这是太阳系中的九大行星,但它只是银河星系的一个成员,银河星系里,至少有一千亿颗星星,目前我们知道,宇宙里大约有30亿个星系和无数星际物质,而它们只不过是大海中的一把沙子。

  (点击“太阳系”图外部分,出现“月球上的足迹”图)

  同学们,这就是人类留在月球上的第一个足迹,它告诉我们:科学就是力量!在这浩渺的宇宙当中,藏着无数的奥秘。只有从小爱科学、学科学,长大以后才能去探索宇宙的奥秘,攀登科学的高峰!愿我们的同学努力学*,将来把足迹印到火星甚至其它星球上去!(目的: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点击“返回”,回封面)

  (五)布置作业:(点击封面上的“布置作业”)

  作业:(选做题)

  1、想象 作文(或想象画):假如让我开发月球;

  2、搜集与月亮有关的故事、诗歌、散文或歌曲。

  (必做题)用本课“自读提示”下的词语写一段完整的话。

  六、作业设计:

  本作业分选做题和必做题两种,在选做题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或爱好选做其中的一题,从而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必做题则是加强学生的语言积累。

  七、课后点评:

  1、导入部分较好,能充分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其中课件开头的歌曲在正式上课前播放,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但动画《月圆月缺》中月缺时的图片不够细致;

  2、“整体感知”部分设计为五个小问题,既能概括全文主要内容,体现了短小精悍的原则;同时以抢答赛方式回答问题,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3、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了登月的过程上,同时又把其中的“飞船升空”、“飞船脱落”、“登上月球”设计为重点内容,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中的知识目标,突出了 本文的教学难点;

  4、学生自主探究活动机会较多,如小组讨论活动,动手画飞船向月球进军的路线图并到台上演示及学生上台更正其错误,学生看视频和图片自己分析“飞船升空”、“飞船脱落”、“登上月球”三部分的过程,学生上台对照想象画展开想象和分析的过程等,从而较好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中的能力目标;

  5、作业部分给了学生极大的发挥空间,学生可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水*高低来选做作业,同时必做题中要求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本课的新词汇,注意到了基础和能力的共同训练;

  6、学生上课气氛活跃,发言积极,特别是在想象画部分,很多学生的想象引起了同学的阵阵掌声;

  7、课件中的交互不要做成直线式,第三部分“拓展延伸”中,“太阳系”图后少了一个按钮;课件封面上应该加上“退出”按钮;

  8、课堂上高潮很多,如抢答赛是一个小高潮,动手画路线图是一个高潮,看视频是一个高潮,看想象画展开想象是一个高潮,但教师进行教学 总结时,未能掀起一个新高潮,这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遗憾。

  附: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媒体设计

  导入动画《月圆月缺》、图片《嫦娥奔月》

  整体感知文字材料:抢答题

  精读揣摩:

  1、登月的全过程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2、划出表明飞船飞行路线的句子。

  3、画出飞船向月球进军的路线图,并简要说明;

  4、借助视频和图片了解人类第一次登月的过程。

  文字材料:

  动画:登月轨迹图

  “飞船升空”、“火箭脱落”两个视频

  “登上月球”三幅图片

  拓展延伸:

  1、你想象中的月球基地。

  2、人类为什么能在科学上获得这么大的成功?

  3、教师 总结

  文字材料、图片

  布置作业

  分选做题和必做题。文字材料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3、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能力。

  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

  课前准备

  教师可带领学生参观天文馆,了解有关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识。学生可以阅读有关的书籍,如《航天时代》、《宇宙奥秘》、《十万个为什么》等等,也可以网上查询有关月球的资料,为更好地理解课**准备。

  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纪实报道,作者用*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通过阅读,读者定能体会到那登月全过程的惊心动魄、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以及作者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美。文章所记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1、可用大屏幕出示航天飞船的登月资料图片,也可以用夜幕星空的画面导人新课。

  2、可以用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关月亮的古诗歌导人。

  总之,导人旨在引起学生阅读本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月亮的传说、月亮的神秘是人类的向往,什么时候能登月球呢?如今幻想正变成现实,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让我们共同欣赏美文《月亮上的足迹》。

  二、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1、要求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提出思考题,把握文章大意。

  ①自主学*

  a、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b、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c、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d、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简要说明。

  ②合作探究

  以上问题可以由小组讨论完成,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然后由学生各组代表发言,并由其他组的学生补充,发言后教师可以总结评点: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三、研读赏析,激发兴趣,品味语言特色

  1、自主学*: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深人体会。

  a、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登月全过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b、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

  c、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d、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2、合作探究:

  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95个小时。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伟大意义。

  可让学生齐读并深刻体会,教师可以总结过渡:“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现代科学技术已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这既是人类巨大的飞跃,也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对这样一次事件的完整叙述,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可以发言并举例,教师可以帮助归纳。

  四、拓展延伸,联想和想像

  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看第99页的插图,引导想像

  1、想像一下,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2、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3、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4、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奉;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五、总结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国航天技术到目前仍无法登上月球。但随着我国神州三号飞船的发射成功,***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愿大家努力学*,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我们也期待着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

  六、延伸练*

  1、假如你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会做些什么?展开想像,写一篇小短文。题目为《我驾飞船登月》。

  2、自学“读一读,写一写”练*中的词语,并在写作中尽可能地使用。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 4

  一、设计 思想:

  本课是一 篇比较简单的自读课文,全文除了登月知识比较抽象以外,其它如文章的思路、结构、语言、 写作方法、说明方法等方面都没有什么技巧,因此在这些方面教师不必花太多时间去讲,而且 本文也是一 篇自读课文,安排在本单元的最后,因此设计为学生自主探究登月知识的学*课并重点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 精神。课件制作简单明了,其中的几幅图片或视频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登月的过程,把抽象的科学知识化为可视的形象,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也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了解人类第一次登月的过程及相关知识;理解人类登月的意义。

  能力目标:

  1、进一步训练学生的速读能力和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德育目标:

  1、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2、培养勇于探索、自强不息的科学 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设计:

  教学重点: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惯,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

  教学难点:了解有关人类登月及其它相关知识,从而激发对科学的兴趣。

  四、教材分析

  《月亮上的足迹》 一文是人教版第三单元的一 篇课文,从教材编写角度来说,这一单元反映的是科学探索方面的内容,其设置目的有:1、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 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2、练*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学会快速阅读文章。

  这 篇课文叙述的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探险——登月。作者用*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

  五、教学过程及课件操作设计:

  (一)导入(点击鼠标,出现《月圆月缺》动画)

  讲述:同学们,你们看,这明月多么皎洁!它时圆时缺,引起人们多少神往!(点击鼠标,出现图片)大家看这张图片,画的是嫦娥奔月。传说嫦娥为了抗拒坏人,吞下了两颗不死药,飞上了月亮,从此,与她相伴的只有一棵桂树,一只玉兔。这个故事反映了 中国古代人对月球构造的一种非常朦胧的认识,也可以说是人类最早的登月向往。人们多么希望到月亮上去看一看啊!终于有一天,月亮上有了人类第一个足迹。人类是怎么把自己的足迹留在月亮上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朱长超的记实报道《月亮上的足迹》。(点击鼠标,出现本课件的封面)请大家翻到课本78页。

  (二)整体感知(目的: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提出要求:

  先请同学们标好自然段序号,然后速读课文。 本文约有XX字,按照500字/分的速读要求,应在4分钟内看完,大家有信心吗?

  2、学生速读(4分钟左右)

  3、抢答下列各题:(目的:通过回答上述题目,既训练了学生的速读能力,又能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在抢答中形成本堂课的第一个高潮。)

  (1)人类在什么时候首次登上月球?

  (2)哪个国家的哪一位宇航员首先踏上月球?

  (3)月球和地球相距多远?

  (4)本次登月中的火箭和飞船的名称各是什么?

  (5)人类第一次登月探险历时多少小时?

  1、教师用一个问题 小结:请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点击“返回”,回封面)

  (三)重点揣摩:(目的:通过重点揣摩“飞船升空”和“登月”两个环节,加强学生对登月过程的理解,同时完成“能力目标”1、2。)

  教师讲述: 本文介绍了美国三位宇航员登月的全过程,那么,这个过程体现在哪些段落呢?你能把这个过程分成几个阶段吗?(在封面上点击“重点揣摩”,出现题目1)

  1、登月的全过程分哪几个阶段?(目的:训练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及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教师讲述:大家看这四个阶段,你觉得哪些是最精彩的部分?下面我们就重点学*这两个阶段的内容。请大家精读5—10自然段,完成2、3题。(点击鼠标,出现题目2、3)

  2、划出表明飞船飞行路线的句子。

  3、画出飞船向月亮进军的路线图,并作简要说明。(学生画的路线图可用实物投影仪显示,让学生自行讲解,锻炼学生的联想及口头表达能力。)

  学生讨论后(大概三分钟,视当时情况而定),请小组派出代表回答上面第一个问题。再请小组推荐一位同学到上面来展示、介绍路线图。

  最后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当时的登月轨迹图,了解登月过程和登月轨迹。(登月轨迹图可以放两遍,播完再次点击即可。)

  (点击鼠标,出现第4题)

  4、借助资料了解登月过程。(目的:帮助学生了解登月过程。)

  (1)播放“飞船升空”、“火箭脱落”两幅视频,帮助学生了解“飞船升空”的内容。

  (2)演示“登月”的三张图片。(课件上1至3个数字分别代表上述视频或图片,点击即可,播完后点击“返回”。)

  (上述两题教师不做讲解,让学生从书上找出相应的文字或用自己的话分别进行说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3)略提到宇航员从登月舱中取出一块纪念碑,上面写着“……我们代表全人类,来这里做一次和*的旅行。”美国人为什么不写“我们美国人……”?(目的:让学生理解科学无国界的道理。)(点击“返回”,回封面)

  (四)拓展延伸:

  1、去年,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地进行了我国的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为我国的探月计划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大家知道我国的探月计划最终目标是什么吗?假设你有一天居住在月球上,建立了一个完善的月球基地,你能把它画出来吗?(如果学生画不出,即展示想象画,让学生说说想象画的内容。目的: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

  2、从1969年人类第一次登月成功以后,人类又五次成功登上月球,不久的将来,人类还要将足迹留在火星上,想一想,人类为什么能获得这么大的成功?(目的: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尤其需要有奋斗不息、坚持不懈、团结协作甚至为科学献身的 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 精神。)

  (在屏幕上打出相应的文字)

  3、教师 总结:

  但是,科学永无止境!(随意点击,出现“太阳系”图)大家看,这是太阳系中的九大行星,但它只是银河星系的一个成员,银河星系里,至少有一千亿颗星星,目前我们知道,宇宙里大约有30亿个星系和无数星际物质,而它们只不过是大海中的一把沙子。

  (点击“太阳系”图外部分,出现“月球上的足迹”图)

  同学们,这就是人类留在月球上的第一个足迹,它告诉我们:科学就是力量!在这浩渺的宇宙当中,藏着无数的奥秘。只有从小爱科学、学科学,长大以后才能去探索宇宙的奥秘,攀登科学的高峰!愿我们的同学努力学*,将来把足迹印到火星甚至其它星球上去!(目的: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点击“返回”,回封面)

  (五)布置作业:(点击封面上的“布置作业”)

  作业:(选做题)

  1、想象 作文(或想象画):假如让我开发月球;

  2、搜集与月亮有关的故事、诗歌、散文或歌曲。

  (必做题)用本课“自读提示”下的词语写一段完整的话。

  六、作业设计:

  本作业分选做题和必做题两种,在选做题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或爱好选做其中的一题,从而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必做题则是加强学生的语言积累。

  七、课后点评:

  1、导入部分较好,能充分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其中课件开头的歌曲在正式上课前播放,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但动画《月圆月缺》中月缺时的图片不够细致;

  2、“整体感知”部分设计为五个小问题,既能概括全文主要内容,体现了短小精悍的原则;同时以抢答赛方式回答问题,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3、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了登月的过程上,同时又把其中的“飞船升空”、“飞船脱落”、“登上月球”设计为重点内容,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中的知识目标,突出了 本文的教学难点;

  4、学生自主探究活动机会较多,如小组讨论活动,动手画飞船向月球进军的路线图并到台上演示及学生上台更正其错误,学生看视频和图片自己分析“飞船升空”、“飞船脱落”、“登上月球”三部分的过程,学生上台对照想象画展开想象和分析的过程等,从而较好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中的能力目标;

  5、作业部分给了学生极大的发挥空间,学生可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水*高低来选做作业,同时必做题中要求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本课的新词汇,注意到了基础和能力的共同训练;

  6、学生上课气氛活跃,发言积极,特别是在想象画部分,很多学生的想象引起了同学的阵阵掌声;

  7、课件中的交互不要做成直线式,第三部分“拓展延伸”中,“太阳系”图后少了一个按钮;课件封面上应该加上“退出”按钮;

  8、课堂上高潮很多,如抢答赛是一个小高潮,动手画路线图是一个高潮,看视频是一个高潮,看想象画展开想象是一个高潮,但教师进行教学 总结时,未能掀起一个新高潮,这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遗憾。

  附: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媒体设计

  导入动画《月圆月缺》、图片《嫦娥奔月》

  整体感知文字材料:抢答题

  精读揣摩:

  1、登月的全过程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2、划出表明飞船飞行路线的句子。

  3、画出飞船向月球进军的路线图,并简要说明;

  4、借助视频和图片了解人类第一次登月的过程。

  文字材料:

  动画:登月轨迹图

  “飞船升空”、“火箭脱落”两个视频

  “登上月球”三幅图片

  拓展延伸:

  1、你想象中的月球基地。

  2、人类为什么能在科学上获得这么大的成功?

  3、教师 总结

  文字材料、图片

  布置作业

  分选做题和必做题。文字材料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探究活动。

  3、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4、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能力。

  【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精心搭设“桥梁”把这一课过渡到这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中。

  【教材分析】

  《月亮上的足迹》一文是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从教材编写角度来说,这一单元反映的是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内容,其设置目的主要是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这篇课文叙述的是20世界最伟大的科学探险──登月。作者用*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文章所记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这一题材本身就能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和足够的兴趣,而这节课的内容与这一单元的综合性学*内容──探索月球奥秘紧密相连,关于月亮的资料非常丰富,无论是自然现象还是人文现象,都值得探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两者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月亮的课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因此,学*这课,不仅要了解登月的知识,还要精心搭设“桥梁”把这一课过渡到这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中,切实开展关于月亮的科学与人文的探究活动。

  【学生分析】

  上这节课的班级学生上课较活跃,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独特的看法。该班学生信息技术能力较强,计算机水*较好,对网络和网站知识都有了解,并且经常上网查找资料,有一定的检索、收集、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所以进行分组学*,上网探究,让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为学生的网上探究提供了技术保障。大多数的学生能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有一定的创造能力。因此,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主学*自主探究,在自主学*的过程中培养各种能力,如在上课前让学生动手做一些与月亮有关的手工作品或画月亮图,上课时画出登月轨迹图,将较好的作品贴在墙上,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学*氛围,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让学生质疑登月常识及课文内容,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自己上网,上网过程中自主选择内容,培养了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归纳总结后要向协作小组和全班同学汇报,增强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了解有关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识,做好关于这一课的课件和与月亮有关的网站。

  学生:

  1、可以阅读有关的书籍,如《航天时代》、《宇宙奥秘》、《十万个为什么》等等,也可以网上查询有关月球的资料,为更好地理解课**准备。

  2、关于月亮的作品。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1、(学生角度)展示学生的小制作(关于月亮的手工作品、图画等)导入月亮的世界。

  2、(教师角度)准备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关月亮的古诗词(《静夜诗》、《水调歌头》、《枫桥夜泊》等)。

  (朗诵诗歌)由学生诵读幻灯上关于月亮的诗歌。旨在营造良好气氛,引起学生阅读本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月亮的传说、月亮的神秘是人类的向往。

  (教师引导)月亮,自古以来,就与人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它尤其受诗人们的钟爱。那皎洁、静谧的月光,时圆时方富有变化的月形,激起诗人们多少怀念与感慨,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关于月亮的诗歌,请说一句有月亮的诗(“杨柳岸,晓风残月”,“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梨花院落溶溶月”,“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月亮在诗人们的描绘下是如此美好,现在我们就与航天英雄一起,到月亮上走一走,去感受那惊心动魄的一刻。

  二、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1、要求学生速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自主学*。)

  ⑴ 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获取重要信息,回答月亮课件上的问题。(培养快速阅读的能力)

  ① 人类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登上月球?

  ② 哪个国家的哪一位宇航员第一次踏上月球?

  ③ 月球和地球相距多远?

  ④ 火箭名称和飞船分别叫什么?

  ⑤ 采用什么顺序记叙了什么过程?

  ⑵ 用上面的信息概括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⑶ 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思考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总结评点)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2、展示学生作品,培养动手能力和说话能力。

  (你说我说大家说)

  ⑴ 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作简要说明。

  ⑵ 四人小组比一比,看谁画的最好,介绍得最准确,推荐一位同学到上面来展示、介绍。

  ⑶ 展示各小组中最好的作品,并请一位同学介绍登月过程。

  ⑷ 利用月亮课件展示当时的登月轨迹图,了解登月过程和登月轨迹。

  学生画的登月图可用实物投影仪显示,让学生自行讲解,锻炼学生的联想及表达能力,也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教师也可做图,让学生进行比较学*。

  三、研读赏析,激发兴趣,品味语言特色

  1、(观看课件中的录像),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⑴ 看登月的实况录像。

  ⑵ 说说看到这一场景的感受。

  ⑶ 质疑登月事件。

  学生相互质疑,也可师生相互质疑,形成讨论交流的过程,使这节课达到高潮。

  ① 月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② 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③ 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④ 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⑤ 登月舱与飞船是怎样脱离和对接的?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寂;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2、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课文,深人体会。(合作探究)

  ⑴ 探究1:同学们把登月过程准确地解说出来,这不能不归功于作者把登月的复杂过程写得清楚明白,你觉得课文写作上最值得你学*的一点是什么?

  (让学生谈自己真实的体会,畅所欲言。有一点必须明确:A、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有条不紊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B、恰当的描述,叙述中有议论。C、用数字说明)此三点可各举一例,并分析作用,教会学生在写作中应用。

  ⑵ 探究2:你喜欢这篇课文吗?阅读时你有什么感觉(我就觉得很紧张,很自豪)哪一处让你最难忘,请找出来并朗读、评析。

  ⑶ 探究3:齐读最后一段,谈谈你对登月意义的认识。

  (辩论)据说为了这次登月,共有40万人、2万多家公司投入其中,耗资239、15亿美元,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却只运回了几百斤的月岩、月壤,到底值不值?

  (总结)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95个小时。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伟大意义。教师可以总结过渡:“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现代科学技术已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这既是人类巨大的飞跃,也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

  四、你对月亮知多少

  (拓展延伸到综合性学*──探索月球奥秘)

  1、学生上网查找有关月亮的资料,也可以进入老师准备好的月亮网,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查阅。

  关于“月亮”的话题,学生可以选择这一话题中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方面组成协作小组(以“月亮”话题为例,对文学感兴趣的可以组成月亮传说组、月亮诗歌组、月亮美称组、月亮风俗组等,对科学感兴趣的可以组成登月组、月球概况组、月球之谜组等),各个小组到网上自主选择,自主活动,让每一个学生在这一任务中积极地承担个人的责任,学生在活动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在网上遇到问题时能协商解决,通过有效的沟通解决群体内的冲突,对各人分担的任务进行群体加工,对活动的成效共同进行评估。这一过程中,不仅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积极性,提高了学*效率,还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2、各兴趣小组将搜集到的内容制作成课件。

  3、各小组从不同角度交流查阅到的资料:

  ⑴ 星空奇观

  ⑵ 月球之谜

  ⑶ 中国航天

  ⑷ 登月计划

  ⑸ 阿波罗之旅

  ⑹ 登月图集

  五、总结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国航天技术到目前仍无法登上月球。但我国已进行了无真人的太空航行,***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愿大家努力学*,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我们也期待着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

  六、作业

  必做题:

  1、自学“读一读,写一写”练*中的词语,并用其中的一些词语写一段话。

  2、根据练*三创设情境,写一段一二百字的文字。

  选做题:课后继续看与月亮有关的书籍或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做好笔记。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以及学生在网络上的探究活动和反馈,我觉得本节探究活动有一些收获:

  1、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让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和探究的工具,渗透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活动过程中,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调动学生学*探究的兴趣,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2、利用网络(INTERNET)上资源的丰富性和交互性的特点,让学生通过网络检索和加工信息,极大地扩展了教学空间、时间和信息量的外延。

  3、利用网络上超文本的特性,和人类思维的自然联想,让学生自主思考、主动探索,把信息的使用和控制交给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自主学*。

  4、网络小组协作和个别化教学可以实现有差异教育,培养与人分享、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本节课在具体的教学中也有不足:

  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水*不一,在小组协作中,有的小组成员不能在计划时间内完成信息的处理;学生网络探索的主动性不足;由于课时所限,课外探究任务的完成有些难度。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合集5篇扩展阅读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合集5篇(扩展1)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探究活动。

  3、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4、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能力。

  【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精心搭设“桥梁”把这一课过渡到这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中。

  【教材分析】

  《月亮上的足迹》一文是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从教材编写角度来说,这一单元反映的是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内容,其设置目的主要是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这篇课文叙述的是20世界最伟大的科学探险──登月。作者用*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文章所记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这一题材本身就能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和足够的兴趣,而这节课的内容与这一单元的综合性学*内容──探索月球奥秘紧密相连,关于月亮的资料非常丰富,无论是自然现象还是人文现象,都值得探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两者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月亮的课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因此,学*这课,不仅要了解登月的知识,还要精心搭设“桥梁”把这一课过渡到这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中,切实开展关于月亮的科学与人文的探究活动。

  【学生分析】

  上这节课的班级学生上课较活跃,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独特的看法。该班学生信息技术能力较强,计算机水*较好,对网络和网站知识都有了解,并且经常上网查找资料,有一定的检索、收集、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所以进行分组学*,上网探究,让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为学生的网上探究提供了技术保障。大多数的学生能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有一定的创造能力。因此,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主学*自主探究,在自主学*的过程中培养各种能力,如在上课前让学生动手做一些与月亮有关的手工作品或画月亮图,上课时画出登月轨迹图,将较好的作品贴在墙上,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学*氛围,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让学生质疑登月常识及课文内容,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自己上网,上网过程中自主选择内容,培养了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归纳总结后要向协作小组和全班同学汇报,增强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了解有关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识,做好关于这一课的课件和与月亮有关的网站。

  学生:

  1、可以阅读有关的书籍,如《航天时代》、《宇宙奥秘》、《十万个为什么》等等,也可以网上查询有关月球的资料,为更好地理解课**准备。

  2、关于月亮的作品。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1、(学生角度)展示学生的小制作(关于月亮的手工作品、图画等)导入月亮的世界。

  2、(教师角度)准备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关月亮的古诗词(《静夜诗》、《水调歌头》、《枫桥夜泊》等)。

  (朗诵诗歌)由学生诵读幻灯上关于月亮的诗歌。旨在营造良好气氛,引起学生阅读本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月亮的传说、月亮的神秘是人类的向往。

  (教师引导)月亮,自古以来,就与人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它尤其受诗人们的钟爱。那皎洁、静谧的月光,时圆时方富有变化的月形,激起诗人们多少怀念与感慨,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关于月亮的诗歌,请说一句有月亮的诗(“杨柳岸,晓风残月”,“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梨花院落溶溶月”,“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月亮在诗人们的描绘下是如此美好,现在我们就与航天英雄一起,到月亮上走一走,去感受那惊心动魄的一刻。

  二、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1、要求学生速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自主学*。)

  ⑴ 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获取重要信息,回答月亮课件上的问题。(培养快速阅读的能力)

  ① 人类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登上月球?

  ② 哪个国家的哪一位宇航员第一次踏上月球?

  ③ 月球和地球相距多远?

  ④ 火箭名称和飞船分别叫什么?

  ⑤ 采用什么顺序记叙了什么过程?

  ⑵ 用上面的信息概括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⑶ 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思考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总结评点)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2、展示学生作品,培养动手能力和说话能力。

  (你说我说大家说)

  ⑴ 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作简要说明。

  ⑵ 四人小组比一比,看谁画的最好,介绍得最准确,推荐一位同学到上面来展示、介绍。

  ⑶ 展示各小组中最好的作品,并请一位同学介绍登月过程。

  ⑷ 利用月亮课件展示当时的登月轨迹图,了解登月过程和登月轨迹。

  学生画的登月图可用实物投影仪显示,让学生自行讲解,锻炼学生的联想及表达能力,也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教师也可做图,让学生进行比较学*。

  三、研读赏析,激发兴趣,品味语言特色

  1、(观看课件中的录像),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⑴ 看登月的实况录像。

  ⑵ 说说看到这一场景的感受。

  ⑶ 质疑登月事件。

  学生相互质疑,也可师生相互质疑,形成讨论交流的过程,使这节课达到高潮。

  ① 月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② 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③ 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④ 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⑤ 登月舱与飞船是怎样脱离和对接的?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寂;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2、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课文,深人体会。(合作探究)

  ⑴ 探究1:同学们把登月过程准确地解说出来,这不能不归功于作者把登月的复杂过程写得清楚明白,你觉得课文写作上最值得你学*的一点是什么?

  (让学生谈自己真实的体会,畅所欲言。有一点必须明确:A、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有条不紊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B、恰当的描述,叙述中有议论。C、用数字说明)此三点可各举一例,并分析作用,教会学生在写作中应用。

  ⑵ 探究2:你喜欢这篇课文吗?阅读时你有什么感觉(我就觉得很紧张,很自豪)哪一处让你最难忘,请找出来并朗读、评析。

  ⑶ 探究3:齐读最后一段,谈谈你对登月意义的认识。

  (辩论)据说为了这次登月,共有40万人、2万多家公司投入其中,耗资239、15亿美元,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却只运回了几百斤的月岩、月壤,到底值不值?

  (总结)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95个小时。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伟大意义。教师可以总结过渡:“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现代科学技术已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这既是人类巨大的飞跃,也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

  四、你对月亮知多少

  (拓展延伸到综合性学*──探索月球奥秘)

  1、学生上网查找有关月亮的资料,也可以进入老师准备好的月亮网,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查阅。

  关于“月亮”的话题,学生可以选择这一话题中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方面组成协作小组(以“月亮”话题为例,对文学感兴趣的可以组成月亮传说组、月亮诗歌组、月亮美称组、月亮风俗组等,对科学感兴趣的可以组成登月组、月球概况组、月球之谜组等),各个小组到网上自主选择,自主活动,让每一个学生在这一任务中积极地承担个人的责任,学生在活动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在网上遇到问题时能协商解决,通过有效的沟通解决群体内的冲突,对各人分担的任务进行群体加工,对活动的成效共同进行评估。这一过程中,不仅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积极性,提高了学*效率,还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2、各兴趣小组将搜集到的内容制作成课件。

  3、各小组从不同角度交流查阅到的资料:

  ⑴ 星空奇观

  ⑵ 月球之谜

  ⑶ *航天

  ⑷ 登月计划

  ⑸ 阿波罗之旅

  ⑹ 登月图集

  五、总结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国航天技术到目前仍无法登上月球。但我国已进行了无真人的太空航行,*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愿大家努力学*,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我们也期待着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

  六、作业

  必做题:

  1、自学“读一读,写一写”练*中的词语,并用其中的一些词语写一段话。

  2、根据练*三创设情境,写一段一二百字的文字。

  选做题:课后继续看与月亮有关的书籍或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做好笔记。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以及学生在网络上的探究活动和反馈,我觉得本节探究活动有一些收获:

  1、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让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和探究的工具,渗透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活动过程中,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调动学生学*探究的兴趣,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2、利用网络(INTERNET)上资源的丰富性和交互性的特点,让学生通过网络检索和加工信息,极大地扩展了教学空间、时间和信息量的外延。

  3、利用网络上超文本的特性,和人类思维的自然联想,让学生自主思考、主动探索,把信息的使用和控制交给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自主学*。

  4、网络小组协作和个别化教学可以实现有差异教育,培养与人分享、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本节课在具体的教学中也有不足:

  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水*不一,在小组协作中,有的小组成员不能在计划时间内完成信息的处理;学生网络探索的主动性不足;由于课时所限,课外探究任务的完成有些难度。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2

  一、设计思想:

  本课是一篇比较简单的自读课文,全文除了登月知识比较抽象以外,其它如文章的思路、结构、语言、写作方法、说明方法等方面都没有什么技巧,因此在这些方面教师不必花太多时间去讲,而且本文也是一篇自读课文,安排在本单元的最后,因此设计为学生自主探究登月知识的学*课并重点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课件制作简单明了,其中的几幅图片或视频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登月的过程,把抽象的科学知识化为可视的形象,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也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了解人类第一次登月的过程及相关知识;理解人类登月的意义。

  能力目标:

  1、进一步训练学生的速读能力和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德育目标:

  1、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2、培养勇于探索、自强不息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设计:

  教学重点: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惯,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

  教学难点:了解有关人类登月及其它相关知识,从而激发对科学的兴趣。

  四、教材分析

  《月亮上的足迹》一文是人教版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从教材编写角度来说,这一单元反映的是科学探索方面的内容,其设置目的有:1、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2、练*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学会快速阅读文章。

  这篇课文叙述的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探险——登月。作者用*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

  五、教学过程及课件操作设计:

  (一)导入(点击鼠标,出现《月圆月缺》动画)

  讲述:同学们,你们看,这明月多么皎洁!它时圆时缺,引起人们多少神往!(点击鼠标,出现图片)大家看这张图片,画的是嫦娥奔月。传说嫦娥为了抗拒坏人,吞下了两颗不死药,飞上了月亮,从此,与她相伴的只有一棵桂树,一只玉兔。这个故事反映了*古代人对月球构造的一种非常朦胧的认识,也可以说是人类最早的登月向往。人们多么希望到月亮上去看一看啊!终于有一天,月亮上有了人类第一个足迹。人类是怎么把自己的足迹留在月亮上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朱长超的记实报道《月亮上的足迹》。(点击鼠标,出现本课件的封面)请大家翻到课本78页。

  (二)整体感知(目的: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提出要求:

  先请同学们标好自然段序号,然后速读课文。本文约有XX字,按照500字/分的速读要求,应在4分钟内看完,大家有信心吗?

  2、学生速读(4分钟左右)

  3、抢答下列各题:(目的:通过回答上述题目,既训练了学生的速读能力,又能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在抢答中形成本堂课的第一个高潮。)

  (1)人类在什么时候首次登上月球?

  (2)哪个国家的哪一位宇航员首先踏上月球?

  (3)月球和地球相距多远?

  (4)本次登月中的火箭和飞船的名称各是什么?

  (5)人类第一次登月探险历时多少小时?

  1、教师用一个问题小结:请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点击“返回”,回封面)

  (三)重点揣摩:(目的:通过重点揣摩“飞船升空”和“登月”两个环节,加强学生对登月过程的理解,同时完成“能力目标”1、2。)

  教师讲述:本文介绍了美国三位宇航员登月的全过程,那么,这个过程体现在哪些段落呢?你能把这个过程分成几个阶段吗?(在封面上点击“重点揣摩”,出现题目1)

  1、登月的全过程分哪几个阶段?(目的:训练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及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教师讲述:大家看这四个阶段,你觉得哪些是最精彩的部分?下面我们就重点学*这两个阶段的内容。请大家精读5—10自然段,完成2、3题。(点击鼠标,出现题目2、3)

  2、划出表明飞船飞行路线的句子。

  3、画出飞船向月亮进军的路线图,并作简要说明。(学生画的路线图可用实物投影仪显示,让学生自行讲解,锻炼学生的联想及口头表达能力。)

  学生讨论后(大概三分钟,视当时情况而定),请小组派出代表回答上面第一个问题。再请小组推荐一位同学到上面来展示、介绍路线图。

  最后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当时的登月轨迹图,了解登月过程和登月轨迹。(登月轨迹图可以放两遍,播完再次点击即可。)

  (点击鼠标,出现第4题)

  4、借助资料了解登月过程。(目的:帮助学生了解登月过程。)

  (1)播放“飞船升空”、“火箭脱落”两幅视频,帮助学生了解“飞船升空”的内容。

  (2)演示“登月”的三张图片。(课件上1至3个数字分别代表上述视频或图片,点击即可,播完后点击“返回”。)

  (上述两题教师不做讲解,让学生从书上找出相应的文字或用自己的话分别进行说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3)略提到宇航员从登月舱中取出一块纪念碑,上面写着“……我们代表全人类,来这里做一次和*的旅行。”美国人为什么不写“我们美国人……”?(目的:让学生理解科学无国界的道理。)(点击“返回”,回封面)

  (四)拓展延伸:

  1、去年,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地进行了我国的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为我国的探月计划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大家知道我国的探月计划最终目标是什么吗?假设你有一天居住在月球上,建立了一个完善的月球基地,你能把它画出来吗?(如果学生画不出,即展示想象画,让学生说说想象画的内容。目的: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

  2、从1969年人类第一次登月成功以后,人类又五次成功登上月球,不久的将来,人类还要将足迹留在火星上,想一想,人类为什么能获得这么大的成功?(目的: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尤其需要有奋斗不息、坚持不懈、团结协作甚至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在屏幕上打出相应的文字)

  3、教师总结:

  但是,科学永无止境!(随意点击,出现“太阳系”图)大家看,这是太阳系中的九大行星,但它只是银河星系的一个成员,银河星系里,至少有一千亿颗星星,目前我们知道,宇宙里大约有30亿个星系和无数星际物质,而它们只不过是大海中的一把沙子。

  (点击“太阳系”图外部分,出现“月球上的足迹”图)

  同学们,这就是人类留在月球上的第一个足迹,它告诉我们:科学就是力量!在这浩渺的宇宙当中,藏着无数的奥秘。只有从小爱科学、学科学,长大以后才能去探索宇宙的奥秘,攀登科学的高峰!愿我们的同学努力学*,将来把足迹印到火星甚至其它星球上去!(目的: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点击“返回”,回封面)

  (五)布置作业:(点击封面上的“布置作业”)

  作业:(选做题)

  1、想象作文(或想象画):假如让我开发月球;

  2、搜集与月亮有关的故事、诗歌、散文或歌曲。

  (必做题)用本课“自读提示”下的词语写一段完整的话。

  六、作业设计:

  本作业分选做题和必做题两种,在选做题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或爱好选做其中的一题,从而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必做题则是加强学生的语言积累。

  七、课后点评:

  1、导入部分较好,能充分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其中课件开头的歌曲在正式上课前播放,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但动画《月圆月缺》中月缺时的图片不够细致;

  2、“整体感知”部分设计为五个小问题,既能概括全文主要内容,体现了短小精悍的原则;同时以抢答赛方式回答问题,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3、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了登月的过程上,同时又把其中的“飞船升空”、“飞船脱落”、“登上月球”设计为重点内容,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中的知识目标,突出了本文的教学难点;

  4、学生自主探究活动机会较多,如小组讨论活动,动手画飞船向月球进军的路线图并到台上演示及学生上台更正其错误,学生看视频和图片自己分析“飞船升空”、“飞船脱落”、“登上月球”三部分的过程,学生上台对照想象画展开想象和分析的过程等,从而较好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中的能力目标;

  5、作业部分给了学生极大的发挥空间,学生可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水*高低来选做作业,同时必做题中要求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本课的新词汇,注意到了基础和能力的共同训练;

  6、学生上课气氛活跃,发言积极,特别是在想象画部分,很多学生的想象引起了同学的阵阵掌声;

  7、课件中的交互不要做成直线式,第三部分“拓展延伸”中,“太阳系”图后少了一个按钮;课件封面上应该加上“退出”按钮;

  8、课堂上高潮很多,如抢答赛是一个小高潮,动手画路线图是一个高潮,看视频是一个高潮,看想象画展开想象是一个高潮,但教师进行教学总结时,未能掀起一个新高潮,这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遗憾。

  附: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媒体设计

  导入动画《月圆月缺》、图片《嫦娥奔月》

  整体感知文字材料:抢答题

  精读揣摩:

  1、登月的全过程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2、划出表明飞船飞行路线的句子。

  3、画出飞船向月球进军的路线图,并简要说明;

  4、借助视频和图片了解人类第一次登月的过程。

  文字材料:

  动画:登月轨迹图

  “飞船升空”、“火箭脱落”两个视频

  “登上月球”三幅图片

  拓展延伸:

  1、你想象中的月球基地。

  2、人类为什么能在科学上获得这么大的成功?

  3、教师总结

  文字材料、图片

  布置作业

  分选做题和必做题。文字材料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探究活动。

  3、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4、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能力。

  【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精心搭设“桥梁”把这一课过渡到这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中。

  【教材分析】

  《月亮上的足迹》一文是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从教材编写角度来说,这一单元反映的是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内容,其设置目的主要是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这篇课文叙述的是20世界最伟大的科学探险──登月。作者用*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文章所记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这一题材本身就能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和足够的兴趣,而这节课的内容与这一单元的综合性学*内容──探索月球奥秘紧密相连,关于月亮的资料非常丰富,无论是自然现象还是人文现象,都值得探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两者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月亮的课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因此,学*这课,不仅要了解登月的知识,还要精心搭设“桥梁”把这一课过渡到这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中,切实开展关于月亮的科学与人文的探究活动。

  【学生分析】

  上这节课的班级学生上课较活跃,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独特的看法。该班学生信息技术能力较强,计算机水*较好,对网络和网站知识都有了解,并且经常上网查找资料,有一定的检索、收集、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所以进行分组学*,上网探究,让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为学生的网上探究提供了技术保障。大多数的学生能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有一定的创造能力。因此,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主学*自主探究,在自主学*的过程中培养各种能力,如在上课前让学生动手做一些与月亮有关的手工作品或画月亮图,上课时画出登月轨迹图,将较好的作品贴在墙上,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学*氛围,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让学生质疑登月常识及课文内容,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自己上网,上网过程中自主选择内容,培养了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归纳总结后要向协作小组和全班同学汇报,增强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了解有关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识,做好关于这一课的课件和与月亮有关的网站。

  学生:

  1、可以阅读有关的书籍,如《航天时代》、《宇宙奥秘》、《十万个为什么》等等,也可以网上查询有关月球的资料,为更好地理解课**准备。

  2、关于月亮的作品。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1、(学生角度)展示学生的小制作(关于月亮的手工作品、图画等)导入月亮的世界。

  2、(教师角度)准备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关月亮的古诗词(《静夜诗》、《水调歌头》、《枫桥夜泊》等)。

  (朗诵诗歌)由学生诵读幻灯上关于月亮的诗歌。旨在营造良好气氛,引起学生阅读本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月亮的传说、月亮的神秘是人类的向往。

  (教师引导)月亮,自古以来,就与人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它尤其受诗人们的钟爱。那皎洁、静谧的月光,时圆时方富有变化的月形,激起诗人们多少怀念与感慨,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关于月亮的诗歌,请说一句有月亮的诗(“杨柳岸,晓风残月”,“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梨花院落溶溶月”,“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月亮在诗人们的描绘下是如此美好,现在我们就与航天英雄一起,到月亮上走一走,去感受那惊心动魄的一刻。

  二、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1、要求学生速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自主学*。)

  ⑴ 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获取重要信息,回答月亮课件上的问题。(培养快速阅读的能力)

  ① 人类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登上月球?

  ② 哪个国家的哪一位宇航员第一次踏上月球?

  ③ 月球和地球相距多远?

  ④ 火箭名称和飞船分别叫什么?

  ⑤ 采用什么顺序记叙了什么过程?

  ⑵ 用上面的信息概括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⑶ 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思考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总结评点)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2、展示学生作品,培养动手能力和说话能力。

  (你说我说大家说)

  ⑴ 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作简要说明。

  ⑵ 四人小组比一比,看谁画的最好,介绍得最准确,推荐一位同学到上面来展示、介绍。

  ⑶ 展示各小组中最好的作品,并请一位同学介绍登月过程。

  ⑷ 利用月亮课件展示当时的登月轨迹图,了解登月过程和登月轨迹。

  学生画的登月图可用实物投影仪显示,让学生自行讲解,锻炼学生的联想及表达能力,也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教师也可做图,让学生进行比较学*。

  三、研读赏析,激发兴趣,品味语言特色

  1、(观看课件中的录像),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⑴ 看登月的实况录像。

  ⑵ 说说看到这一场景的感受。

  ⑶ 质疑登月事件。

  学生相互质疑,也可师生相互质疑,形成讨论交流的过程,使这节课达到高潮。

  ① 月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② 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③ 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④ 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⑤ 登月舱与飞船是怎样脱离和对接的?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寂;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2、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课文,深人体会。(合作探究)

  ⑴ 探究1:同学们把登月过程准确地解说出来,这不能不归功于作者把登月的复杂过程写得清楚明白,你觉得课文写作上最值得你学*的一点是什么?

  (让学生谈自己真实的体会,畅所欲言。有一点必须明确:A、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有条不紊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B、恰当的描述,叙述中有议论。C、用数字说明)此三点可各举一例,并分析作用,教会学生在写作中应用。

  ⑵ 探究2:你喜欢这篇课文吗?阅读时你有什么感觉(我就觉得很紧张,很自豪)哪一处让你最难忘,请找出来并朗读、评析。

  ⑶ 探究3:齐读最后一段,谈谈你对登月意义的认识。

  (辩论)据说为了这次登月,共有40万人、2万多家公司投入其中,耗资239、15亿美元,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却只运回了几百斤的月岩、月壤,到底值不值?

  (总结)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95个小时。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伟大意义。教师可以总结过渡:“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现代科学技术已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这既是人类巨大的飞跃,也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

  四、你对月亮知多少

  (拓展延伸到综合性学*──探索月球奥秘)

  1、学生上网查找有关月亮的资料,也可以进入老师准备好的月亮网,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查阅。

  关于“月亮”的话题,学生可以选择这一话题中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方面组成协作小组(以“月亮”话题为例,对文学感兴趣的可以组成月亮传说组、月亮诗歌组、月亮美称组、月亮风俗组等,对科学感兴趣的可以组成登月组、月球概况组、月球之谜组等),各个小组到网上自主选择,自主活动,让每一个学生在这一任务中积极地承担个人的责任,学生在活动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在网上遇到问题时能协商解决,通过有效的沟通解决群体内的冲突,对各人分担的任务进行群体加工,对活动的成效共同进行评估。这一过程中,不仅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积极性,提高了学*效率,还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2、各兴趣小组将搜集到的内容制作成课件。

  3、各小组从不同角度交流查阅到的资料:

  ⑴ 星空奇观

  ⑵ 月球之谜

  ⑶ *航天

  ⑷ 登月计划

  ⑸ 阿波罗之旅

  ⑹ 登月图集

  五、总结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国航天技术到目前仍无法登上月球。但我国已进行了无真人的太空航行,*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愿大家努力学*,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我们也期待着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

  六、作业

  必做题:

  1、自学“读一读,写一写”练*中的词语,并用其中的一些词语写一段话。

  2、根据练*三创设情境,写一段一二百字的文字。

  选做题:课后继续看与月亮有关的书籍或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做好笔记。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以及学生在网络上的探究活动和反馈,我觉得本节探究活动有一些收获:

  1、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让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和探究的工具,渗透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活动过程中,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调动学生学*探究的兴趣,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2、利用网络(INTERNET)上资源的丰富性和交互性的特点,让学生通过网络检索和加工信息,极大地扩展了教学空间、时间和信息量的外延。

  3、利用网络上超文本的特性,和人类思维的自然联想,让学生自主思考、主动探索,把信息的使用和控制交给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自主学*。

  4、网络小组协作和个别化教学可以实现有差异教育,培养与人分享、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本节课在具体的教学中也有不足:

  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水*不一,在小组协作中,有的小组成员不能在计划时间内完成信息的处理;学生网络探索的主动性不足;由于课时所限,课外探究任务的完成有些难度。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词语。

  2、了解宇航和月球的科学知识,理解人类登月成功的伟大意义。

  3、学*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训练学生快速阅读,并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学*敢于探索的精神,体会作者蕴涵在字里行间的对登月成功的喜悦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分析登月事件的全过程及伟大意义,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1、对登月技术的理解;用简练的语句概括登月的四个阶段。

  教学方法:快速阅读法、拓展延伸法

  教学用具:登月视频、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前段时间我们国家刚刚成功发射了“神州七号”载人飞船,是我国航天史上迈出的重要的一步。在世界航天史上,流传着这么一句名言:“我迈出了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你们知道说这句话的人是谁吗?对了,他就是首次登上月球的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探索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

  二、视频欣赏

  播放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登月视频剪辑。

  三、进入新课

  师:我们刚才看到的是人类探访月球的全过程,那么作者朱长超是怎样用手中的笔记录这一段真实历程的呢?今天让我们与航天英雄一起,去感受1969年那惊心动魄的一刻。

  1、快速阅读课文

  师:现在请同学们快速将课文自读一遍,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在文中筛选圈点出表示时间的短语。

  生自读课文

  2、围绕问题展开

  师:登月的全过程按时间发展和空间位置可以分为几个阶段?试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

  生:准备升空、飞向月球、登月成功、返回地球四个阶段。

  师: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登月的全过程的呢?

  生:按时间顺序展开叙述的。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来复述课文主要内容。要求讲到各个细节。

  生复述课文

  师: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些事?在文中标记出来。

  生:⑴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

  ⑵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

  ⑶树立登月纪念碑;

  ⑷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进行科学探测;

  ⑸插上美国的星条旗;

  ⑹与美国总统尼克松进行通话等。

  师:请一名同学朗读课文的第5、11语段,其他同学在课本上标记出含有数字的语句,思考:作者详细地列举一系列数字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富有吸引力的数字如“阿波罗11号”飞船的高度为2650公里,速度为每秒7.67公里;21日上午11点39分,登月舱打开了舱门;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等。

  因为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太空探索对数字的精确度要求非常高,这些数字主要为了体现本文的准确性、科学性、真实性,体现记实报道的特点,同时可以帮助读者增加知识。

  师:精彩朗读并背诵文章最后一段阿姆斯特朗评价登月意义的话。

  为什么说这是个人的一小步,但却是人类的一大步?

  生:说明这一步意义非同寻常。“这一步”之前,几代人对探索月球所做的漫长努力,直到今天,人类才登上月球。这是划时代的一步!

  四、拓展训练

  根据情况提示,展开想像,口头描述一个片断。

  你驾驶着一艘宇宙飞船,在茫茫的太空中寻找外星生命。你离开地球已经好几天了。这时,透过舷窗,你看到一个美丽的蓝色星球……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①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②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③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能力。

  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师:今天啊,我请大家猜一个谜语: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弯刀。这时我说的是什么啊?

  生:“月亮!”

  师:对!是月亮!*时我们大家看到的月亮是什么样的啊?

  学生自由发言。

  师:是的,多么神奇的月亮啊!在我们古代,人们对于月亮有着不尽的遐想和眷念,也因此产生了很多的传说故事。大家知道流传最广的是故事是什么故事吗?

  生:“嫦娥奔月!”

  师:是的!是嫦娥奔月。那是我们古代劳动人民渴望探索月亮的产物。然而月亮上究竟有什么呢?随着人类科学的发展,人们不断地在探索着这个问题,渴望揭开月球的秘密。20xx年10月24日18点15分,我国成功发射了嫦娥一号卫星,迈开我国探索月球的第一步。然而对于人类对于月球的真正探索我们整整迟了39年。早在1969年7月21日,人类就成功的登上了月球,那是惊心动魄的一幕!那是值得全人类庆贺的.时刻!虽说时隔39年,但那一刻的震憾,那一刻的喜悦,至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的到。下面说让我们共同学*《月亮上的足迹》,让我们再一次去感受那种悲震憾和发自内心的喜悦!

  二、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要求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提出思考题,把握文章大意。

  ①自主学*

  a.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b.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c.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d.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简要说明。

  ②合作探究

  以上问题可以由小组讨论完成,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

  然后由学生各组代表发言,并由其他组的学生补充,发言后教师可以总结评点: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示意图如下。

  三、研读赏析,激发兴趣,品味语言特色

  ①自主学*

  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深入体会。

  a.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登月全过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b.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

  c.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d.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②合作探究

  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95个小时。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伟大意义。

  可让学生齐读并深刻体会,教师可以总结过渡:"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现代科学技术已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这既是人类巨大的飞跃,也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对这样一次事件的完整叙述,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可以发言并举例。教师可以帮助归纳:

  语言方面

  ①恰当的描述:

  例如:在写到火箭发射前的景象时,作者写道:“火箭像巨人一样昂首挺立着,尖端直指蓝天,高达一百多米。”这表现了火箭高大雄伟的姿态。

  写火箭在太空飞翔时,作者写道:“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缓缓地行驶。它飞过了……又飞过了……从飞船上可以看到美丽的月球已经遥遥在望。它发着美丽的争光,静静地悬在飞船上方。”这样的描述很能激发读者的想像。

  ②用数字说明:

  例如:写火箭升空的的速度分别用6.8、7.67、10.5等数字,令我们遐想不已。

  还有写火箭升空后的时间词,也同样让我们遐想万千。

  ③叙述中有议论:

  如第4段中在一切准备就绪后,写道:“一个伟大时代就要来到了……这将是人类进行的距离最为遥远的一次旅行。”这足以说明这次登月之于我们人类的重要意义。

  还有第11段中在两名宇航员登月之后,写道:“这是一个伟大的时刻,这是人类伟大的一步。……这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这里再次强调了此次登月的意义。

  总之,这些议论性文字深化了我们对叙述的问题的理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拓展延伸,联想和想像

  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看第99页的插图,引导想像。

  ①想像一下,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②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③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④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寂;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五、总结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有三十九年,而我国航天技术也已达到空前的进步,嫦娥一号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对月球探索迈出了可喜的一大步,但对月球的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还得靠不断成长中的大家,希望大家努力学*,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六、延伸练*

  ①假如你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会做些什么?展开想像,写一篇小短文。题目为《我驾飞船登月》。

  ②自学“读一读,写一写”练*中的词语,并在写作中尽可能地使用。

  板书设计: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合集5篇(扩展2)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精选十篇)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3、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

  一、导语激趣,引入课题

  1、课间播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2、教师:同学们,刚才那首歌,相信大家都很熟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苏轼的这首词,除了让我们感受到兄弟间的浓浓情意之外,也勾起了我们对月亮的想象。其实我们人类早就有登上月球的愿望,并因此产生了很多美丽的神话传说。

  《嫦娥奔月》的故事,就直接代表了古时人们对神秘月球的无限向往,当然,嫦娥奔月只是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嫦娥并没有奔上月亮,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是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今天,我们先看一个短片,简单了解一下人类对月球探索的历程。

  二、词语积累

  1、在同桌的词语抄写本上写出自己认为要掌握的词语,并设计成小测题,同桌互测互改。

  2、建议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畅谈:尽情地谈。

  ②昂首挺立:抬起头笔直地站着。

  ③遥遥在望:形容远远地可以看到。

  ④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即,靠*,接触。

  三、学法指导(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

  1、写什么?――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

  2、怎么写:――按时间先后顺序写。

  既然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写的,那么请将有关表示时间的短语在书上圈点。(教师提供时间线索,指名复述,要求其他同学不看书填表。)

  时间与事情的进展

  1969年7月16日上午火箭推动“阿波罗11号”飞船发射升空。

  19日晚8点33分飞船飞越了月亮和球地引力的中和点。

  20日上午7点32分两位宇航员换乘登月舱。

  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登月舱*稳降落在月球上。

  21日上午11时39分登月舱打开舱门。

  1969年7月21日11时56分20秒阿姆斯特朗走下阶梯,登上月球。

  22日0点15分宇航员被唤醒,登月舱升空,离开月球。

  22日上午6点35分登月舱与飞船对接成功。

  25日凌晨1点35分8秒飞船进入大气层,返回地球。

  3、登月的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明确: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①准备(3-4)升空前气氛、登机。

  ②升空(5一9)检查、点火、升空、飞行。

  ③登月(10—14)登月、在月球上工作、登上飞船。

  ④返回(15一18)起飞、归航、回到地球、畅谈登月感受。

  4、根据这些时间的变化,画一张人类首次登月全过程的示意图,并作简要解说。

  5、为什么这样写?引导学生了解人类首次登月的历史意义。

  四、延伸拓展

  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看第99页的插图,引导想像。

  1、想像一下,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2、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

  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五、想象

  1、假如你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会做些什么?展开想像,写一篇小短文。题目为《我驾飞船登月》。

  2、自学“读一读,写一写”练*中的词语,并在写作中尽可能地使用。

  六、小结

  这篇记实报道以*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来记叙,条理十分清晰,记叙的要素交代得一目了然,且语言*实、准确,体现了新闻报道的准确性、真实性、科学性。

  七、作业:综合实践活动:探索月球的奥秘(举行知识比赛)

  利用一节阅读课让学生到图书馆了解有关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识。可以让学生阅读有关的书籍,如《航天时代》、《宇宙奥秘》、《十万个为什么》《宇宙探索》《自然与科技》《科学24小时》等等,也可以网上查询有关月球的资料,为更好地理解课**准备。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3.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能力。

  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及学*的热情。

  课前准备:

  教师:1、从网上、报纸上查找有关“阿波罗登月计划”及“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的有关资料,制作课件。

  2、制作教具:火箭飞船模型。

  3、准备两个大小不等的地球仪。

  学生:1、阅读有关书籍,也可上网查找有关月球资料,为更好的理解课**准备。

  2、查找有关“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的有关资料。

  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纪实报道。作者用*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过程。通过阅读,读者定能体会到那登月全过程的惊心动魄、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以及作者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美。文章所记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

  通过拓展迁移,联系我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这一重大事件,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和爱国的热情。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用大屏幕显示一张航天员在月球上拍摄的地球图片,导入新课。

  二、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内容

  1.自主学*

  ①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②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③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2.合作探究

  以上问题可以由小组讨论完成,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

  然后由学生各组代表发言,并由其他组的学生补充,发言后教师可以总结评点: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3.实物演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将两个大小不等的地球仪放在讲桌上,大的假设为地球,小的假设为月球,然后选派两名学生上讲台演示登月全过程,演示过程中有不完善之处,其他同学补充。通过演示进一步感知文章内容。

  三、研读赏析,激发兴趣

  1.自主学*

  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深入体会。

  ①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登月全过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②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

  2.合作探究

  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195个小时。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

  3.课件展示,形象直观激发兴趣

  课件展示月球及月壤、月岩的图片资料。宇航员登月后采集月壤、月岩,安装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及月震仪图片资料,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4.合作学*:

  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最后一句话怎样理解

  学生齐读讨论后,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说明现代科学技术已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人类不会局限于地球,人类的未来是美好的,这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更使人类航天技术的巨大飞跃。

  教学反思

  1.教学经验

  ①本节课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方面,设计了如上几个环节:默读、构画、讨论、演示等,使学生在短时间内,便能把握好课文内容,起到了强化作用,并为后文的研读打下了基础,尤其是实物演示这一环节,调动了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和学*兴趣,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记忆能力和表达能力,事半功倍,收效很好。

  ②有关月球的图片资料及宇航员登月后所做工作的图片资料,形象直观,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调动了学生的学*热情,激发了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

  2.存在问题

  由于教学时间把握不太好,在实物演示这个环节,尽管学生热情很高,却因教学时间有限,只选了两个同学,使一些同学留下了遗憾。

  第二课时

  一、联想和想象训练

  课件展示月球图片,引导学生想象。

  1.想像一下,月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2.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3.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4.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寂;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二、教师补充介绍有关知识:

  《月球探测小史》、《开发月球的三个理由》

  三、拓展延伸:

  1.“‘神舟五号’知多少”知识竞答。

  2.课件展示

  ①“神舟五号”飞船发射过程的动画演示;

  ②“神舟五号”飞船发射过程的图片资料演示。

  3.探究:我国探月有可能实现吗?

  ①学生介绍有关资料;

  ②教师补充介绍:《我国探月工程有望三年实现》、《“嫦娥一号”绕月工程将实现四个科学目标》

  四、总结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国的航天技术到目前仍无法登上月球。但随着我国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代号为“嫦娥工程”的中国月球探测计划,预计将在三年左右时间实现。愿大家努力学*,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我们也期待着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

  教学反思

  1.教学经验

  ①本节课通过第一个环节,培养了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补充介绍的资料丰富了学生知识,开阔学生的了眼界。

  ②关于“神舟五号”知识的竞答及课件的演示,不仅直观想象,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而且调动了学生的学*热情,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了同学们爱国之情,对航天英雄的仰慕之情,以及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有利于学生的心里品质、道德品质的培养,这种作用是潜移默化的。

  ③有关我国月球探测计划的资料介绍,进一理步激发了同学们的自豪感,增加了学*的动力。

  总之,通过上述内容,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了自主探究的学*能力,将课文知识引入现实生活。

  2.存在问题

  ①学生们因条件所限,查找的资料不够丰富。

  ②限于教学时间,有许多同学没有机会展示自己所找到的资料。

  纵观本节课,教学课件的运用确实为教学增色不少。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 3

  1.快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借助关键词句准确地概括内容要点。

  教学难点

  理解列数字方法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教师通过“广播教学”,将从网上下载的一篇“北京中学生将‘飞’火星”的新闻报道播放给学生阅读,以此导入 对新课文的学*,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熟悉课文

  教师通过“广播教学”给学生播放一段与课文内容相关,反映人类首次登月过程的录像,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直观印象。

  教师通过“文件传输”将课文内容传输给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自己的电脑上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快速默读全文,在阅读中获取课文信息,提取课文主要内容。学生可根据教师的要求,找出课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行圈点批注,并用自己的话对课文内容要点进行概括。

  三、课文教读

  教师通过“集体讨论”功能,提出讨论题。例如:①课文可分成几个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②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③宇航员登上月球做了哪几件事?④课文按什么顺序来报道登月的全过程?⑤登月有什么意义?⑥作者在文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⑦文中的数字有什么作用?⑧你对课文最后一句话如何理解?

  学生认真阅读课文,自由发言。每个学生都可以针对讨论题发表自己的观点,供教师和其他学生观看。

  教师用“广播教学”播放幻灯演示课件,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归纳和总结,完成对课文的阅读分析。

  四、课堂练*

  教师应用电子教室的“电子抢答”功能,发布课堂练*题。例如: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答案是“可望而不可即”)。

  学生可以进行抢答,第一个回答问题的`学生发表的答案将显示在题目的下面,而其他学生不能再进行回答。一题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新一轮抢答。

  五、自主探究

  教师提供北京天文馆、月球和登等网站的网址,让学生自主登陆网站,浏览有关内容。

  应用“虚拟光驱”功能,教师提供光盘《小天使少儿科教系列——科技篇》中的录像,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观看。

  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每个学生的电脑屏幕进行监控,以保证娘对学生的学*活动随时进行引导。

  六、课后作业

  教师通过“广播教学”发布作业 课后题目,要求学生写一篇想象作文。例如:假设你此时正在远离地球的茫茫太空中旅行,透过舷舱,你看到了美丽的地球。请以此为触发点,展开想象,写一段二三百字的小短文。

  学生在自己的电脑上完成作文并对自己的作品进行版面和美术编辑,统一以电子文本格式上交,供教师进行批阅。如时间允许,教师可选择写得较好的学生作文让所有同学在自己的电脑中进行阅读欣赏和进行修改。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① 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② 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③ 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能力。

  ○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

  ○课前准备

  教师 可带领学生参观天文馆,了解有关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识。

  学生 可以阅读有关的书籍,如《航天时代》、《宇宙奥秘》、《十万个为什么》等等,也可以网上查询有关月球的资料,为更好地理解课**准备。

  ○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纪实报道。作者用*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通过阅读,读者定能体会到那登月全过程的惊心动魄、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以及作者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美。文章所记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

  ○教学设计

  新课导入

  ① 可用大屏幕出示航天飞船的登月资料图片,也可以用夜幕星空的画面导人新课。

  ② 可以用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关月亮的古诗歌导人。

  总之,导人旨在引起学生阅读本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月亮的传说、月亮的神秘是人类的向往,什么时候能登月球呢?如今幻想正变成现实,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让我们共同欣赏美文《月亮上的足迹》。

  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要求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提出思考题,把握文章大意。

  ①自主学*

  a.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b.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c.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d.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简要说明。

  ②合作探究

  以上问题可以由小组讨论完成,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

  然后由学生各组代表发言,并由其他组的学生补充,发言后教师可以总结评点: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研读赏析,激发兴趣,品味语言特色

  ①自主学*

  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深人体会。

  a.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登月全过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b.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

  c.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d.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②合作探究

  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95个小时。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伟大意义。

  可让学生齐读并深刻体会,教师可以总结过渡:“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现代科学技术已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这既是人类巨大的飞跃,也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对这样一次事件的完整叙述,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可以发言并举例。教师可以帮助归纳:语言方面——①恰当的描述;②用数字说明;③叙述中有议论。此三点可各举一例,并分析作用,教会学生在写作中应用。

  拓展延伸,联想和想像

  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看第99页的插图,引导想像

  ① 想像一下,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② 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③ 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④ 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奉;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总结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国航天技术到目前仍无法登上月球。但随着我国神州三号飞船的发射成功,***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愿大家努力学*,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我们也期待着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

  延伸练*

  ① 假如你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会做些什么?展开想像,写一篇小短文。题目为《我驾飞船登月》。

  ② 自学“读一读,写一写”练*中的词语,并在写作中尽可能地使用。

  ○板书设计

  学生画的登月图可用实物投影仪显示,让学生自行讲解,锻炼学生装的联想及表达能力,也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教师也可做图,让学生进行比较学*。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快速阅读,在规定时间内读完全文,并能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要点。

  2.学*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

  3.激发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培养起足够的学*兴趣。

  ●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登月的四个阶段

  ●教学方法

  1.快速阅读法。本文是一篇科普小品,登月的全过程叙述得清楚明白、生动形象。先让学生较快速度地默读,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再用简洁的语句梳理概括内容要点。

  2.讲读法。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和月亮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吗?对,是38万公里,真是可望而不可即呀,古往今来,人们仰望天上的明月,总会引起无穷的遐想,幻想有朝一日能飞上月宫。如今,幻想已经变为现实,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神往以久的月球。现在,就让我们与航天英雄一起,去感受那惊心动魄的一刻吧……

  二、检查预*

  1、听写下列字词:(共10个)

  指令海域畅谈神往里程碑观测昂首挺立一叶孤舟遥遥在望

  2、解释下列词语:(共5个)

  ①畅谈:尽情地谈。

  ②昂首挺立:抬起头笔直地站着。

  ③遥遥在望:形容远远地可以看到。

  ④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即,靠*,接触。

  ⑤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3、你知道人类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登上月球的?

  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

  4、哪个国家的哪一位宇航员第一次踏上月球?

  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

  三、速读课文,筛选信息

  1、默读课文,概括每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明确:

  ①地球和月亮的距离可望而不可即。

  ②美国宇航员登上月球,树起了宇航事业的一块新的里程碑。

  ③“土星5号”火箭准备发射。

  ④三名宇航员进入指令舱。

  ⑤“阿波罗11号”飞船发射后进入预定的轨道。

  ⑥“阿波罗11号”飞船进入登月轨道。

  ⑦三名宇航员进入梦乡休息。

  ⑧“阿波罗11号”飞船到达离月球28000公里的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和点。

  ⑨登月舱和飞船脱离,登月舱开始降落。

  ⑩登月舱降落在月球上。

  ⑾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先后来到了月面。

  ⑿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马上在月面上紧张的工作。

  ⒀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从月球返回登月舱内。

  ⒁登月舱和“阿波罗11号”飞船对接成功。登月舱被甩在太空。

  ⒂“阿波罗11号”飞船准确地溅落在预定海域,

  ⒃对人类第一次踏上了月球的总结

  ⒄三位宇航员畅谈登月的感受。

  ⒅阿姆斯特朗谈登月的意义。

  2、归纳整个登月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明确:可分四个阶段

  ①升空准备(3、4)升空前的气氛、登机。

  ②飞向月球(5—9)检查、点火、升空、飞行。

  ③登月成功(10—15)登月、在月球上工作、登上飞船。

  ④返回地球(16—20)起飞、归航、回到地球、畅谈感受。

  3、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这一过程的?

  明确:按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

  4、找出有关表示时间的词语并指出相应事件。

  ①1969年7月16日早,“土星5号”火箭准备发射。

  ②发射后2分42秒,第一级火箭自动脱落。

  ③离地9分5秒,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启动工作,飞船进入预定的轨道。

  ④发射后13小时30分,宇航员开始进入梦乡。

  ⑤19日晚上8点33分,飞船飞过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和点。

  ⑥19日晚上9点32分,地面呼叫,飞船减速,准备登月。

  ⑦7月20日上午7点32分,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换乘登月舱。

  ⑧7月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登月舱*稳地降落在月球上。

  ⑨21日上午11点39分,登月舱打开了舱门。

  ⑩11点51分,阿姆斯特朗走下阶梯,登上了月球。

  ⑾7月21日11点56分20秒,奥尔德林也来到了月面。

  ⑿(三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7月21日14点,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从月球返回登月舱内。

  ⒀7月22日0点15分,登月舱升空,离开月球进入预定轨道。

  ⒁22日上午6点35分,登月舱与“阿波罗11号”飞船对接成功。

  ⒂25日凌晨1点35分8秒,“阿波罗11号”飞船以合适的角度进入地球大气层。

  ⒃1969年9月16日,三位宇航员畅谈登月的感受。

  5、作者为什么详细的交代时间,这些表示时间的数字有何作用?

  明确:因为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太空探索对数字的精确度要求非常高,这些数字主要是为了体现本文的准确性、科学性、真实性,体现记实报道的特点。

  6、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登上月球后做了些什么?

  明确:

  ①检查了登月器的着陆情况。

  ②采集月壤和月岩的样品。

  ③把纪念碑树立在月球上。

  ④把电视摄像机安装在月球表面

  ⑤安装一台太阳风测定装置来检测宇宙射线

  ⑥安装了用来精确测定月球和地球之间距离的激光仪。

  ⑦安装了测定月震的月震仪。

  ⑧把美国的星条旗它插在月面上。

  ⑨跟美国总统尼克松进行月亮和地球之间的第一次通话。

  7、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并在月球表面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

  明确:科学家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

  四、教师小结:本文就是真实记录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全过程的一篇饶有兴趣的科普小品。将登月的全过程叙述得清楚明白、生动形象,可以说,引人入胜是本文的特色。

  五、布置作业

  根据第二部分第1、2阶段的内容,画出飞船向月球进军的行程图。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1、如何理解文章最后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的话?

  明确:“一小步”是指宇航员们从飞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讲确实很容易,毫不费力。但是这一步是人类向太空领域迈出的第一步,它显示了人类卓越的聪明才智,表明了人类高度发达的科技水*,开创了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新纪元,这意义就非同小可,因此说这是巨大的飞跃。

  2、找出文中议论性的句子,并说明其作用。

  明确:(表明观点或看法的句子即为议论性句子,具体句子略。)作用:起画龙点睛、深化理解的作用。

  3、阅读本文后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

  明确:感受到科学技术的魅力,感受到人类智慧的无穷魅力,并对人类未来的美好充满信心。

  二、畅所欲言拓展延伸

  1、现时篇

  ②我国作为一只沉睡多年的东方雄狮,在航空航天方面的情况又有哪些惊天动地的成果呢?请你介绍一下好吗?

  ③听完这些介绍,你有什么感受吗?

  2、想象篇

  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看第99页的插图,引导想像

  ①想像一下,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②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③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④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奉;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三、总结语

  月的故事引人入胜,月的情愫丰富多彩,月的文化博大精深,月亮照着你,月亮照着我,但我国航天技术仍无法登上月球。随着我国神州六号飞船的发射成功,我相信***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愿在座的同学们努力学*,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愿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

  四、板书设计:

  准备

  月亮上的足迹升空伟大的壮举

  登月人类的智慧

  返航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题二、三。

  2.查字典,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并各造一句。

  畅谈昂首挺立遥遥在望可望而不可即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完成练*,巩固所学,提升能力。

  教学内容:《练*册》、《全效学*》内容

  教学重点:

  1、基础知识与能力训练,要注意中考演练题型。

  2、课内阅读注意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

  3、课外阅读要逐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教学反思: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探究活动。

  3、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4、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能力。

  【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精心搭设“桥梁”把这一课过渡到这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中。

  【教材分析】

  《月亮上的足迹》一文是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从教材编写角度来说,这一单元反映的是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内容,其设置目的主要是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这篇课文叙述的是20世界最伟大的科学探险──登月。作者用*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文章所记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这一题材本身就能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和足够的兴趣,而这节课的内容与这一单元的综合性学*内容──探索月球奥秘紧密相连,关于月亮的资料非常丰富,无论是自然现象还是人文现象,都值得探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两者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月亮的课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因此,学*这课,不仅要了解登月的知识,还要精心搭设“桥梁”把这一课过渡到这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中,切实开展关于月亮的科学与人文的探究活动。

  【学生分析】

  上这节课的班级学生上课较活跃,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独特的看法。该班学生信息技术能力较强,计算机水*较好,对网络和网站知识都有了解,并且经常上网查找资料,有一定的检索、收集、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所以进行分组学*,上网探究,让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为学生的网上探究提供了技术保障。大多数的学生能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有一定的创造能力。因此,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主学*自主探究,在自主学*的过程中培养各种能力,如在上课前让学生动手做一些与月亮有关的手工作品或画月亮图,上课时画出登月轨迹图,将较好的作品贴在墙上,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学*氛围,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让学生质疑登月常识及课文内容,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自己上网,上网过程中自主选择内容,培养了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归纳总结后要向协作小组和全班同学汇报,增强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了解有关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识,做好关于这一课的课件和与月亮有关的网站。

  学生:

  1、可以阅读有关的书籍,如《航天时代》、《宇宙奥秘》、《十万个为什么》等等,也可以网上查询有关月球的资料,为更好地理解课**准备。

  2、关于月亮的作品。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1、(学生角度)展示学生的小制作(关于月亮的手工作品、图画等)导入月亮的世界。

  2、(教师角度)准备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关月亮的古诗词(《静夜诗》、《水调歌头》、《枫桥夜泊》等)。

  (朗诵诗歌)由学生诵读幻灯上关于月亮的诗歌。旨在营造良好气氛,引起学生阅读本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月亮的传说、月亮的神秘是人类的向往。

  (教师引导)月亮,自古以来,就与人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它尤其受诗人们的钟爱。那皎洁、静谧的月光,时圆时方富有变化的月形,激起诗人们多少怀念与感慨,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关于月亮的诗歌,请说一句有月亮的诗(“杨柳岸,晓风残月”,“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梨花院落溶溶月”,“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月亮在诗人们的描绘下是如此美好,现在我们就与航天英雄一起,到月亮上走一走,去感受那惊心动魄的一刻。

  二、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1、要求学生速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自主学*。)

  ⑴ 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获取重要信息,回答月亮课件上的问题。(培养快速阅读的能力)

  ① 人类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登上月球?

  ② 哪个国家的哪一位宇航员第一次踏上月球?

  ③ 月球和地球相距多远?

  ④ 火箭名称和飞船分别叫什么?

  ⑤ 采用什么顺序记叙了什么过程?

  ⑵ 用上面的信息概括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⑶ 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思考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总结评点)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2、展示学生作品,培养动手能力和说话能力。

  (你说我说大家说)

  ⑴ 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作简要说明。

  ⑵ 四人小组比一比,看谁画的最好,介绍得最准确,推荐一位同学到上面来展示、介绍。

  ⑶ 展示各小组中最好的作品,并请一位同学介绍登月过程。

  ⑷ 利用月亮课件展示当时的登月轨迹图,了解登月过程和登月轨迹。

  学生画的登月图可用实物投影仪显示,让学生自行讲解,锻炼学生的联想及表达能力,也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教师也可做图,让学生进行比较学*。

  三、研读赏析,激发兴趣,品味语言特色

  1、(观看课件中的录像),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⑴ 看登月的实况录像。

  ⑵ 说说看到这一场景的感受。

  ⑶ 质疑登月事件。

  学生相互质疑,也可师生相互质疑,形成讨论交流的过程,使这节课达到高潮。

  ① 月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② 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③ 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④ 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⑤ 登月舱与飞船是怎样脱离和对接的?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寂;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2、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课文,深人体会。(合作探究)

  ⑴ 探究1:同学们把登月过程准确地解说出来,这不能不归功于作者把登月的复杂过程写得清楚明白,你觉得课文写作上最值得你学*的一点是什么?

  (让学生谈自己真实的体会,畅所欲言。有一点必须明确:A、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有条不紊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B、恰当的描述,叙述中有议论。C、用数字说明)此三点可各举一例,并分析作用,教会学生在写作中应用。

  ⑵ 探究2:你喜欢这篇课文吗?阅读时你有什么感觉(我就觉得很紧张,很自豪)哪一处让你最难忘,请找出来并朗读、评析。

  ⑶ 探究3:齐读最后一段,谈谈你对登月意义的认识。

  (辩论)据说为了这次登月,共有40万人、2万多家公司投入其中,耗资239、15亿美元,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却只运回了几百斤的月岩、月壤,到底值不值?

  (总结)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95个小时。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伟大意义。教师可以总结过渡:“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现代科学技术已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这既是人类巨大的飞跃,也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

  四、你对月亮知多少

  (拓展延伸到综合性学*──探索月球奥秘)

  1、学生上网查找有关月亮的资料,也可以进入老师准备好的月亮网,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查阅。

  关于“月亮”的话题,学生可以选择这一话题中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方面组成协作小组(以“月亮”话题为例,对文学感兴趣的可以组成月亮传说组、月亮诗歌组、月亮美称组、月亮风俗组等,对科学感兴趣的可以组成登月组、月球概况组、月球之谜组等),各个小组到网上自主选择,自主活动,让每一个学生在这一任务中积极地承担个人的责任,学生在活动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在网上遇到问题时能协商解决,通过有效的沟通解决群体内的冲突,对各人分担的任务进行群体加工,对活动的成效共同进行评估。这一过程中,不仅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积极性,提高了学*效率,还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2、各兴趣小组将搜集到的内容制作成课件。

  3、各小组从不同角度交流查阅到的资料:

  ⑴ 星空奇观

  ⑵ 月球之谜

  ⑶ 中国航天

  ⑷ 登月计划

  ⑸ 阿波罗之旅

  ⑹ 登月图集

  五、总结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国航天技术到目前仍无法登上月球。但我国已进行了无真人的太空航行,***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愿大家努力学*,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我们也期待着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

  六、作业

  必做题:

  1、自学“读一读,写一写”练*中的词语,并用其中的一些词语写一段话。

  2、根据练*三创设情境,写一段一二百字的文字。

  选做题:课后继续看与月亮有关的书籍或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做好笔记。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以及学生在网络上的探究活动和反馈,我觉得本节探究活动有一些收获:

  1、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让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和探究的工具,渗透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活动过程中,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调动学生学*探究的兴趣,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2、利用网络(INTERNET)上资源的丰富性和交互性的特点,让学生通过网络检索和加工信息,极大地扩展了教学空间、时间和信息量的外延。

  3、利用网络上超文本的特性,和人类思维的自然联想,让学生自主思考、主动探索,把信息的使用和控制交给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自主学*。

  4、网络小组协作和个别化教学可以实现有差异教育,培养与人分享、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本节课在具体的教学中也有不足:

  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水*不一,在小组协作中,有的小组成员不能在计划时间内完成信息的处理;学生网络探索的主动性不足;由于课时所限,课外探究任务的完成有些难度。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词语。

  2、了解宇航和月球的科学知识,理解人类登月成功的伟大意义。

  3、学* 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 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训练学生快速阅读,并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学*敢于探索的 精神,体会作者蕴涵在字里行间的对登月成功的喜悦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 精神。

  教学重点:

  1、分析登月事件的全过程及伟大意义,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1、对登月技术的理解;用简练的语句概括登月的四个阶段。

  教学方法:快速阅读法、拓展延伸法

  教学用具:登月视频、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前段时间我们国家刚刚成功发射了“神州七号”载人飞船,是我国航天史上迈出的重要的一步。在世界航天史上,流传着这么一句名言:“我迈出了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你们知道说这句话的人是谁吗?对了,他就是首次登上月球的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探索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

  二、视频欣赏

  播放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登月视频剪辑。

  三、进入新课

  师:我们刚才看到的是人类探访月球的全过程,那么作者朱长超是怎样用手中的笔记录这一段真实历程的呢?今天让我们与航天英雄一起,去感受1969年那惊心动魄的一刻。

  1、快速阅读课文

  师:现在请同学们快速将课文自读一遍,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在文中筛选圈点出表示时间的短语。

  生自读课文

  2、围绕问题展开

  师:登月的全过程按时间发展和空间位置可以分为几个阶段?试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

  生:准备升空、飞向月球、登月成功、返回地球四个阶段。

  师: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登月的全过程的呢?

  生:按时间顺序展开叙述的。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来复述课文主要内容。要求讲到各个细节。

  生复述课文

  师: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些事?在文中标记出来。

  生:⑴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

  ⑵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

  ⑶树立登月纪念碑;

  ⑷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进行科学探测;

  ⑸插上美国的星条旗;

  ⑹与美国总统尼克松进行通话等。

  师:请一名同学朗读课文的第5、11语段,其他同学在课本上标记出含有数字的语句,思考:作者详细地列举一系列数字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富有吸引力的数字如“阿波罗11号”飞船的高度为2650公里,速度为每秒7.67公里;21日上午11点39分,登月舱打开了舱门;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等。

  因为这是一 篇太空探索的文章,太空探索对数字的精确度要求非常高,这些数字主要为了体现 本文的准确性、科学性、真实性,体现记实报道的特点,同时可以帮助读者增加知识。

  师:精彩朗读并背诵文章最后一段阿姆斯特朗 评价登月意义的话。

  为什么说这是个人的一小步,但却是人类的一大步?

  生:说明这一步意义非同寻常。“这一步”之前,几代人对探索月球所做的漫长努力,直到今天,人类才登上月球。这是划时代的一步!

  四、拓展训练

  根据情况提示,展开想像,口头描述一个片断。

  你驾驶着一艘宇宙飞船,在茫茫的太空中寻找外星生命。你离开地球已经好几天了。这时,透过舷窗,你看到一个美丽的蓝色星球……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① 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② 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③ 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能力。

  ○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

  ○课前准备

  教师 可带领学生参观天文馆,了解有关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识。

  学生

  可以阅读有关的书籍,如《航天时代》、《宇宙奥秘》、《十万个为什么》等等,也可以网上查询有关月球的资料,为更好地理解课**准备。

  ○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纪实报道。作者用*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通过阅读,读者定能体会到那登月全过程的惊心动魄、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以及作者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美。文章所记

  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

  ○教学设计

  1.新课导入

  ① 可用大屏幕出示航天飞船的登月资料图片,也可以用夜幕星空的画面导人新课。

  ② 可以用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关月亮的古诗歌导人。

  总之,导人旨在引起学生阅读本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月亮的传说、月亮的神秘是人类的向往,什么时候能登月球呢?如今幻想正变成现实,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让我们共同欣赏美文《月亮上的足迹》。

  2.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要求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3.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提出思考题,把握文章大意。

  ①自主学*

  a.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b.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c.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d.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简要说明。

  ②合作探究

  以上问题可以由小组讨论完成,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

  然后由学生各组代表发言,并由其他组的学生补充,发言后教师可以总结评点: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4.研读赏析,激发兴趣,品味语言特色

  ①自主学*

  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深人体会。

  a.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登月全过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7.

  b.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

  c.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d.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②合作探究

  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95个小时。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伟大意义。

  可让学生齐读并深刻体会,教师可以总结过渡:“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现代科学技术已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这既是人类巨大的飞跃,也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对这样一次事件的完整叙述,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可以发言并举例。教师可以帮助归纳:语言方面——①恰当的描述;②用数字说明;③叙述中有议论。此三点可各举一例,并分析作用,教会学生在写作中应用。

  5.拓展延伸,联想和想像

  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看第99页的插图,引导想像

  ① 想像一下,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② 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③ 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④ 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奉;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6.总结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国航天技术到目前仍无法登上月球。但随着我国神州三号飞船的发射成功,***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愿大家努力学*,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做出贡献。我们也期待着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

  7.延伸练*

  ① 假如你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会做些什么?展开想像,写一篇小短文。题目为《我驾飞船登月》。

  ② 自学“读一读,写一写”练*中的词语,并在写作中尽可能地使用。

  ○板书设计

  学生画的登月图可用实物投影仪显示,让学生自行讲解,锻炼学生装的联想及表达能力,也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教师也可做图,让学生进行比较学*。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 9

  1、掌握快速阅读课文的*惯。

  2、掌握文章按时间顺序组材的方法。

  3、体会说明文中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4、学*敢于探索的勇敢精神,认识现代科技的巨大作用。

  教学重点:

  教训难点: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刚才背诵了带有“月”字的古诗词,古往今来,人们仰望那一轮明月,总会有无限的遐想,从“嫦娥奔月”的传说,到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吟唱,都幻想着有朝一日能飞上月球,去探索那无穷的奥秘。如今我们人类终于实现了这个夙愿,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伟大的'时刻。

  二、快速阅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文中表示时间、人物、事件的语句。

  时间:

  人物:

  事件:

  三、阅读

  “预*提示”,抓住其中的“惊心动魄”一词作为突破口,进而引导学生围绕“惊心动魄”一词进行提问。

  四、回答问题

  (1)“惊心动魄”的一刻指的是哪一刻?用一句话来概括。

  讨论,明确:1969年7月12日上午11点51分人类登上月球的第一步。

  (2)文中还有哪些语句表示了这一意思?在文中画出来。

  讨论,明确:这些语句中有生动的描述,也有*实的说明;有的写的是过程,有的是意义,都以不同的语言形式,向人们宣告了这一伟大时刻的到来。可见,同一个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我们说话和写文章也应该这样。

  (3)为什么说这是“惊心动魄”的一刻呢?说说你的理由。

  你能用课文中的原句来回答吗?

  讨论,明确:着重抓住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来解决。

  五、探究质疑

  就学生不明白的问题自由提问,并互相解答。

  六、拓展训练

  你知道哪些关于航天事业的信息?请你把你的资料与大家交流共享。

  七、作业。

  准备综合性学*活动材料,《探索月球的奥秘》,以小组为单位,准备比赛。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① 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七年级语文上册《月亮上的足迹》教案设计。

  ② 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③ 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能力。

  ○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

  ○课前准备

  教师 可带领学生参观天文馆,了解有关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识。

  学生

  可以阅读有关的书籍,如《航天时代》、《宇宙奥秘》、《十万个为什么》等等,也可以网上查询有关月球的资料,为更好地理解课**准备。

  ○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纪实报道。作者用*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通过阅读,读者定能体会到那登月全过程的惊心动魄、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以及作者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美。文章所记

  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

  ○教学设计

  新课导入

  ① 可用大屏幕出示航天飞船的登月资料图片,也可以用夜幕星空的画面导人新课。

  ② 可以用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关月亮的古诗歌导人。

  总之,导人旨在引起学生阅读本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月亮的传说、月亮的神秘是人类的向往,什么时候能登月球呢?如今幻想正变成现实,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让我们共同欣赏美文《月亮上的足迹》。

  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要求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提出思考题,把握文章大意。

  ①自主学*

  a.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b.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c.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d.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简要说明。

  ②合作探究

  以上问题可以由小组讨论完成,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

  然后由学生各组代表发言,并由其他组的学生补充,发言后教师可以总结评点: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七年级语文上册《月亮上的足迹》教案设计》。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研读赏析,激发兴趣,品味语言特色

  ①自主学*

  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深人体会。

  a.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登月全过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7.

  b.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

  c.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d.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②合作探究

  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95个小时。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伟大意义。

  可让学生齐读并深刻体会,教师可以总结过渡:“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现代科学技术已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这既是人类巨大的飞跃,也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对这样一次事件的完整叙述,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可以发言并举例。教师可以帮助归纳:语言方面——①恰当的描述;②用数字说明;③叙述中有议论。此三点可各举一例,并分析作用,教会学生在写作中应用。

  拓展延伸,联想和想像

  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看第99页的插图,引导想像

  ① 想像一下,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② 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③ 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④ 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奉;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总结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国航天技术到目前仍无法登上月球。但随着我国神州三号飞船的发射成功,***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愿大家努力学*,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做出贡献。我们也期待着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

  延伸练*

  ① 假如你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会做些什么?展开想像,写一篇小短文。题目为《我驾飞船登月》。

  ② 自学“读一读,写一写”练*中的词语,并在写作中尽可能地使用。

  ○板书设计

  学生画的登月图可用实物投影仪显示,让学生自行讲解,锻炼学生装的联想及表达能力,也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教师也可做图,让学生进行比较学*。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合集5篇(扩展3)

——七年级语文月亮上的足迹的教案 (菁华3篇)

七年级语文月亮上的足迹的教案1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观测、畅谈、里程碑、昂首挺立、一叶孤舟、遥遥在望”等词语。

  2、了解宇航和月球的科学知识,理解人类登月成功的伟大意义。

  能力目标

  1、学*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

  2、训练学生快速阅读,并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德育目标

  1、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学*敢于探索的精神,体会作者蕴涵在字里行间的对登月成功的喜悦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

  分析登月事件的全过程及伟大意义,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对登月技术的理解;用简练的语句概括登月的四个阶段。

  教学方法

  1、快速阅读法。

  2、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及胶片、月球地貌的图片。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学生角度)展示学生的小制作(关于月亮的手工作品、图画等)导入月亮的世界。

  2、(教师角度)准备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关月亮的古诗词。(《静夜诗》、《水调歌头》、《枫桥夜泊》等)

  (朗诵诗歌)由学生诵读幻灯上关于月亮的诗歌。旨在营造良好气氛,引起学生阅读本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月亮的传说、月亮的神秘是人类的向往。

  (教师引导)月亮,自古以来,就与人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它尤其受诗人们的钟爱。那皎洁、静谧的月光,时圆时方富有变化的月形,激起诗人们多少怀念与感慨,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关于月亮的诗歌,请说一句有月亮的诗(“杨柳岸,晓风残月”,“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梨花院落溶溶月”,“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月亮在诗人们的描绘下是如此美好,现在我们就与航天英雄一起,到月亮上走一走,去感受那惊心动魄的一刻。

  二、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1、要求学生速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1)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获取重要信息,回答月亮课件上的问题。(培养快速阅读的能力)

  ①人类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登上月球?

  ②哪个国家的哪一位宇航员第一次踏上月球?

  ③月球和地球相距多远?

  ④火箭名称和飞船分别叫什么?

  ⑤采用什么顺序记叙了什么过程?

  (2)用上面的信息概括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3)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思考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总结评点)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2、展示学生作品,培养动手能力和说话能力。

  (你说我说大家说)

  (1)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作简要说明。

  (2)四人小组比一比,看谁画的最好,介绍得最准确,推荐一位同学到上面来展示、介绍。

  (3)展示各小组中最好的作品,并请一位同学介绍登月过程。

  (4)利用月亮课件展示当时的登月轨迹图,了解登月过程和登月轨迹。

  学生画的登月图可用实物投影仪显示,让学生自行讲解,锻炼学生的联想及表达能力,也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教师也可做图,让学生进行比较学*。

  三、研读赏析,激发兴趣,品味语言特色

  1、(观看课件中的录像),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1)看登月的实况录像。

  (2)说说看到这一场景的感受。

  (3)质疑登月事件。

  学生相互质疑,也可师生相互质疑,形成讨论交流的过程,使这节课达到高潮。

  ①月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②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③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④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⑤登月舱与飞船是怎样脱离和对接的?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象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寂;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2、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课文,深人体会。(合作探究)

  (1)探究1:同学们把登月过程准确地解说出来,这不能不归功于作者把登月的复杂过程写得清楚明白,你觉得课文写作上最值得你学*的一点是什么?

  (让学生谈自己真实的体会,畅所欲言,明确:A、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有条不紊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B、恰当的描述,叙述中有议论。C、用数字说明)此三点可各举一例,并分析作用,教会学生在写作中应用。

  (2)探究2:你喜欢这篇课文吗?阅读时你有什么感觉(我就觉得很紧张,很自豪)哪一处让你最难忘,请找出来并朗读、评析。

  (3)探究3:齐读最后一段,谈谈你对登月意义的认识。

  (辩论)据说为了这次登月,共有40万人、2万多家公司投入其中,耗资239.15亿美元,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却只运回了几百斤的月岩、月壤,到底值不值?

  (总结)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95个小时。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伟大意义。教师可以总结过渡:“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现代科学技术已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这既是人类巨大的飞跃,也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

  四、你对月亮知多少

  (拓展延伸到综合性学*──探索月球奥秘)

  1、学生上网查找有关月亮的资料,也可以进入老师准备好的月亮网,选择自己喜欢的进行查阅。

  2、各兴趣小组将搜集到的制作成课件。

  3、各小组从不同角度交流查阅到的资料:

  (1)星空奇观。

  (2)月球之谜。

  (3)*航天。

  (4)登月计划。

  (5)阿波罗之旅。

  (6)登月图集。

  五、总结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国航天技术到目前仍无法登上月球。但我国已进行了无真人的太空航行,*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愿大家努力学*,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我们也期待着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

  六、作业

  必做题:

  1、自学“读一读,写一写”练*中的词语,并用其中的一些词语写一段话。

  2、根据练*三创设情境,写一段一二百字的文字。

  选做题:课后继续看与月亮有关的书籍或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做好笔记。

七年级语文月亮上的足迹的教案2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记实报道。作者以*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对登月成功后所表现出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于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这篇记叙文将记叙的要素和顺序交代得清清楚楚。训练学生的速读能力,准确地概括课文内容的要点是本文的学*重点。同时要通过对本文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太空探索的兴趣和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精神,这是本文的教学目的。

  本课教学用一课时。前半节课进行常规教学,以学生自读为主,后半节重点讨论课文最后一句话,补充一些有关太空方面的知识,以培养兴趣、增长知识。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激趣,引人课题。

  教者出示宇航员拍摄到的月球地貌的图片。有条件的,也可以播放一段宇宙飞船探访太空的录相资料。先简要解说图片内容。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珍贵的图片资料是怎么得来的吗?对,是我们的宇航员登上月球后拍摄的。(或是通过人造卫星拍摄的)那么,你们想了解人类成功地踏上月球的全过程吗?让我们一起学*{月亮上的足迹})。

  (板书课题、作者)

  二、学*词语,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并造句。

  畅谈:尽情地谈。

  昂首挺立:抬起头笔直地站着。

  遥遥在望:形容远远地可以看到。

  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即,靠*,接触。

  指名学生用上列词语造句。

  三、快速阅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试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

  2、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几件事?

  指名学生回答第1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择其要点板书。

  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①升空前的准备(3、4)升空前气氛、登机

  ②飞向月球(5一9)检查、点火、升空、飞行

  ③登月成功(10—15)登月、在月球上工作、登上飞船

  ④返回地球(16一20)起飞、归航、回到地球、畅谈登月感受

  指名学生回答第2题,其他同学在书上作好标记。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下列几件事:

  ①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

  ②采集月壤和月岩。

  ③树立登月纪念碑。

  ④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进行科学探测。

  ⑤插上美国的星条旗。

  ⑤与美国总统尼克松通电话。

  提问: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登月的全过程的呢?

  明确:按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将有关表示时间的短语在书上圈点。

  提问:作者以*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作者没有过多的议论和抒情,但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明确: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对宇航员的敬佩。

  四、组织讨论:

  1、作者在文章中用了很多数字,这些数字起什么作用?

  2、阿姆斯特朗谈到登月的意义时说:“这一小步,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你是怎样理解的?

  明确:第1题。因为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太空探索对数字的精确度要求非常高,这些数字主要是为了体现本文的准确性、科学性、真实性,体现记实报道的特点。

  第2题,先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稍作归纳。

  “一小步”是指宇航员们从飞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讲确实很容易,毫不费力。但是这一步是人类向太空领域迈出的第一步,它显示了人类卓越的聪明才智,表明了人类高度发达的科技水*,开创了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新纪元,这意义就非同小可,因此说这是巨大的飞跃。

  人类第一次成功地探访月球已是三十一年前的事了。时光飞逝,时至今日,人类向宇宙迈进的步伐从没停止过,你知道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其他成果吗?让学生谈谈,互通有无,增长见识,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五、小结。

  这篇记实报道以*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来记叙,条理十分清晰,记叙的要素交代得一目了然,且语言*实、准确,体现了新闻报道的准确性、真实性、科学性。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题三。

七年级语文月亮上的足迹的教案3

  一、学*词语

  畅谈——尽情地谈。

  昂首挺立——昂,仰。仰着头,直立着。

  遥遥在望——遥遥,形容距离远。形容远远地望着。

  可望而不可即——即,接*。可以望见,但不能接*。形容看来可以达到而实际难以达到。

  二、在 教师规定的时间内,快速阅读课文。

  三、作者以什么为序来介绍人类登上月球的全过程?

  以时间为序来介绍人类登上月球的全过程。

  四、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并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

  学生讨论后归纳:登月的全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3—5),飞船带着宇航员进入预定轨道。

  第二阶段(6—9),飞船作登月准备。

  第三阶段(10—14),宇航员登上月球。

  第四阶段(15—16)飞船带着宇航员顺利返回地球。

  五、宇航员在月球上做了哪几件事?

  学生讨论后归纳:宇航员在月球上做了七件事。具体为:①他们检查了登月器的情况,发现一切正常;②他们拿出铁锹,采集了月壤和月岩的样品;③他们从登月舱中取出一块纪念碑,把它树立在月球上;④奥尔德林从登月舱中取出电视摄像机,安装在了月球的表面;⑤他们又安装了一台太阳风测定装置,用来检测宇宙射线,还安装了用来精确测定月球和地球之间距离的激光仪、安装了测定月震的月震仪;⑥他们又取出了美国的星条旗,神色庄严地把它插在了月亮上;⑦他们跟美国总统尼克松接通了电话,进行了月亮和地球之间的第一次通话。总统热情地祝贺他们登月成功。

  六、作者在文章中用了很多数字,这些数字起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后归纳:①用来表时间,如“这一年的7月16日”,“这一时刻的精确时间是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②用来表飞船离地球的高度和飞行速度,如“当达到182公里高度时,第二级火箭自动脱落,速度达到每秒6.8公里”,“此时阿波罗11号飞船的高度为2650公里,速度每秒7.67公里”。③用来总结飞行的里程,如“这次伟大的探险来回共经过76万公里,历时195个小时,三位宇航员共同完成了一次到另一个星球的探险”。

  七、总结、扩展

  本文以*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1969年7月21日登月的全过程。人类登上了月球,迈出了人类探索太空的重要一步,树起了宇航事业的一块新的里程碑。

  结合课文,畅谈未来探索太空的梦想。

  八、布置作业

  假设你此时正在远离地球的茫茫太空中旅行,透过舷舱,你看到了美丽的地球。请以此为触发点,展开想象,写一篇二三百字的小短文。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合集5篇(扩展4)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反思 (菁华6篇)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反思1

  整个第四单元的学*要求之一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概括课文内容的要点;还要练*用较快速度读课文,记住主要内容”,《月亮上的足迹》是这一单元中一篇相对比较长的文章,它又属于自读课文,于是我就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

  一、速读课文,感悟文章(不指读,不回读,不动唇),主要是想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了解文章大义,同时也培养这种速读的能力。同时给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假如你现在是一位新闻编辑,你打算把这件事情怎样用一句报道出去?这主要练就的是学生的概括能力。当时课堂上有三位同学回答了该问题,当他们几经补充勉强可以形成一个简短的通讯报道。在这一过程中还有一个后续问题就是“假如你是一位现场采访的新闻记者,你打算怎样给电视观众做报道?”我们知道新闻记者做现场报道的要求是比较高的。所以当这个问题一提出来教室就“鸦鹊无声”了。因为我当时考虑,很多学生是在家会看电视的,尤其是一些体育节目啊、“神舟”系列的现场直播啊等等他们应是有了解的,所以没有过多的介绍和说明就给学生抛了一个问题,以致他们静场。在这里如果我在问前有一个比较适当的说明的话效果估计会更好。

  二、在“研读赏析”一环节又把学生的角色转换过来,“各位观众听了我们记者的报道,你觉得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主要是想完成我教案中的“训练学生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的目标。全文共可以分成“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几个阶段,由于学生认知能力的不同结果把几点都泛泛地讲了下来,以致出现了每个环节都有所涉及,但又都不深或者说没有深入进去的感觉。因为在备课时我想学生应该会找到文章的重点即“飞船升空”过程,事实并非如此,如果在这里我有更多的指导,就让学生针对一个方面去谈,再引导他们去自学其他几个环节效果会更好。

  三、赏析语言环节,说实在就这篇科普小品来说,语言是很*实的,但其中也不乏几处值得品味的地方,比如“‘土星5

  号’火箭像巨人一样昂首挺立着,尖端直指蓝天”“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中缓缓地行驶”等比喻句和文章的中心句“阿姆斯特朗说:‘这一小步,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等。

  这样几个环节下来,总体感觉就是涉及的方面不少,但都似乎是蜻蜓点水,不太透彻。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反思2

  作者用*时的语言,真实的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过程。对这堂课的教学,我主要是突出文章重点,难易适当,通过适时的引导,整个教学流程比较贴切自然。

  首先,我让学生说一说吟咏月亮的诗句,这一个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对月亮产生了一种神秘的向往,尽快进入了学*状态。

  再次,由于这篇文章篇幅较长,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文本内容,我让学生先通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六要素。学生读完课文后,让学生观看多媒体上的图。这样图文结合,不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了课文内容,同时也再一次激起了阅读兴趣。

  对于本课的教学,我不是面面俱到的讲解,而是有重点的探究,如通过让学生跳读课文,划出表示时间的语句,了解事件的进展,从而使学生对登月的全过程一目了然;通过重点研读12段和4段让学生回答:1、宇航员在月球上做了哪几件事?2、给“激动”“紧紧地”加点,并说明这两个词语的作用。3、登月舱完成使命后被甩在了太空,对这种做法谈谈意见,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特别是第三个问题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畅所欲言。 第三,本文的课堂教学目标不仅是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能力,而且还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我在梳理完课文内容之后说:“如果插在月球上的美国**换成*的*那该多好啊”接着出示“神五”“神六”发射成功的图片,让学生叙述事件并说内心的感受,并让学生设想一下,“如果你是一名航天员,来到月球上,你最想和祖国人民说一句什么话?”顿时课堂上气氛十分活跃。

  当然,这堂课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在归纳作者的写作特点时,学生对第一、二段的渲染的写法不是太明白,感觉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我应该联系生活实际给他们举个例子以助于他们理解;在找文中议论性语句时,学生对“议论”这一概念有些模糊,我没有及时地加以解释。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反思3

  本文是介绍登月的科学文,重点是让学生从课文中提取信息,明确整个过程以及它在历史上的伟大意义。

  语句疏通难度不大。所以我是在整体让学生概括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按什么顺序?文章写作结构如何?整体感知把握后,再引导学生自由朗读熟知中间登月的详细过程。

  然后,剩余半节课积极发挥学生主动性,让他们分组合作探究,交流提炼,罗列出事件的每一环节,要求精确到分、秒。每一组成员推举一个代表上台把组内讨论结果用演讲的形式报告给全班学生。这样设想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娱乐性,积极性,思想碰撞以便更快更好的掌握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信息。

  实际课堂表现如我预想的一样顺利进行。

  学生的参与性很高,可是在最后代表一各个上场演讲时,却发现问题出现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完全不行!或许是他们理解不了或者根本不知道什么叫演讲!有几个是拿着书本照本宣科地读关键语句的?有几个是把课文开头结尾读一遍,省了中间登月过程,更有甚者上台胡说一通;可见,学生不懂怎样从文章中凝缩出一篇故事。也不知道怎样演讲。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过于薄弱。所以,这一设置引起了我的重视。我必须采取措施让他们真正锻炼一番。所以,我把此课文延长到第二课时,整堂课交给他们进行综合性的演讲活动。效果较好,学生很开心地上完这堂课,不仅加紧了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又锻炼了能力。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反思4

  上午上了《月亮上的足迹》一课,开始在准备时,我本不是采用今天的教学方法的。当我拿到这篇课文,一看课文是一篇通讯报道式的说明文时,我脑海里就想起中央电视台的直播节目,我想要是用央视连线前方记者的形式来讲述登月的四个过程,效果肯定很好的,但是我一想,我们农村初中学生这方面素质还达不到这个要求,而一时要达到这个要求有点困难,这启发在经后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学生的口语和概括信息能力训练。于是,今天我采用学生自主阅读,主要训练学生概括信息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学*中养成良好的阅读*惯、思考*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这一节课下来,教学效果非常的好。同学原来是非常聪明的,他们完全可以通过自主学*解决课文中问题。当然老师的主导地位也是很重要的。这节课给我反思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教师要熟悉教材,教学的各个部分应作好安排,怎样导入,怎样结尾,哪些是重点,各部分时间安排好。如果把上课比作打仗的话,教材就犹如敌人,要摸透敌人,才能有取胜的机会,因此,切忌打无准备之仗。战前要根据敌我双方情况采取正确战略战术,安排各部分兵力,才能取得胜利。

  教师在教学中,要多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以,多给学生自主学*的机会。这正如孔子所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不主体,学生才是主体,教师是一个引导者。在教学中,教师要明确自身作用是引导、激励、启发,而不是牵着学生鼻子走,强迫和代替学生学*,唯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二、

  ①本节课通过第一个环节,培养了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补充介绍的资料丰富了学生知识,开阔学生的了眼界。

  ②关于“神舟五号”知识的竞答及课件的演示,不仅直观想象,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而且调动了学生的学*热情,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了同学们爱国之情,对航天英雄的仰慕之情,以及身为*人的自豪感,有利于学生的心里品质、道德品质的培养,这种作用是潜移默化的。

  ③有关我国月球探测计划的资料介绍,进一理步激发了同学们的自豪感,增加了学*的动力。

  总之,通过上述内容,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了自主探究的学*能力,将课文知识引入现实生活。

  2。存在问题

  ①学生们因条件所限,查找的资料不够丰富。

  ②限于教学时间,有许多同学没有机会展示自己所找到的资料。

  纵观本节课,教学课件的运用确实为教学增色不少。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反思5

  今天上午上了《月亮上的足迹》一课,开始在准备时,我本不是采用今天的教学方法的。当我拿到这篇课文,一看课文是一篇通讯报道式的说明文时,我脑海里就想起中央电视台的直播节目,我想要是用央视连线前方记者的形式来讲述登月的四个过程,效果肯定很好的,但是我一想,我们农村初中学生这方面素质还达不到这个要求,而一时要达到这个要求有点困难,这启发在经后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学生的口语和概括信息能力训练。于是,今天我采用学生自主阅读,主要训练学生概括信息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学*中养成良好的阅读*惯、思考*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这一节课下来,教学效果非常的好。同学原来是非常聪明的,他们完全可以通过自主学*解决课文中问题。当然老师的主导地位也是很重要的。这节课给我反思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教师要熟悉教材,教学的各个部分应作好安排,怎样导入,怎样结尾,哪些是重点,各部分时间安排好。如果把上课比作打仗的话,教材就犹如敌人,要摸透敌人,才能有取胜的机会,因此,切忌打无准备之仗。战前要根据敌我双方情况采取正确战略战术,安排各部分兵力,才能取得胜利。

  二、教师在教学中,要多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以,多给学生自主学*的机会。这正如孔子所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不主体,学生才是主体,教师是一个引导者。在教学中,教师要明确自身作用是引导、激励、启发,而不是牵着学生鼻子走,强迫和代替学生学*,唯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这篇课文题材新颖,本身就能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和足够的兴趣,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点来进行启发学生学*,培养学生在快速阅读中获取课文信息能力。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反思6

  生*上的第一节公开课,业已降下帷幕。过后得到前辈们的指教,可谓获益匪浅。回想起当时激动的心情,就犹如一个学生在回答问题后渴求得到老师的赞许一样。前辈们所指出的问题与自己激动过后的那份*静使我对那节课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和更准确的评价。

  《月亮上的足迹》是一篇自读课,教学目标有:

  识记生字词,了解人类登月的相关知识,培养快速阅读的能力;学*采用时间顺序叙述事件过程的写作方法;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学*敢于探索的精神。最初的构思是运用提问式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从而能学到一点与人类登月有关的知识。本文以时间为线索展开叙述,思路非常清晰,因此只要稍微点拨,学生会很快能掌握这种叙事方法的。而这节课的重点我把它定位为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感受科学的魅力,学*敢于探索的精神。因此我运用了质疑和讨论的方式展开教学。

  可以说,这节课还是颇顺利的。教学目标基本达到;教学思路清晰;教态自然大方;遵循了教学原则中的启发性原则,运用了问题——发现的教学组合方法进行教学。从问题出发,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主动性。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节课我颇感欣慰的是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提问是激发兴趣的手段。随着问题的逐步深入,学生的思考也会更加深入,这时他们的思维就会被充分地调动起来。这样他们的思考不只是量上的增加,而且有质的提升。问题悬而未决,思维受到挑战,他们会继续探究下去。这样兴趣就被激发了,兴趣一激发成功,那么就意味着他们将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课堂的主角,成为学*的主动者。一旦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这堂课就已经成功了一大半。

  但在成功的背后,依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新课导入时间过长;问题过于琐碎;知识点未能很好地落实;重点不够突出。导入目的是创造情境让学生能尽快进入课堂的学*,但是时间过长的话,会让学生一头雾水,不能体会老师的用意。问题过于琐碎,使得层次感不够强。因为之前只准备用一节课时讲完该课,所以内容过多,一些知识点犹如蜻蜓点水般掠过,未能让学生掌握。由于前面的一些内容耽误过多时间,导致后面的重点部分——质疑和讨论不能完全展开,学生的兴趣刚被激发,课就已经接*尾声。最后的一些该由学生探讨的问题只能由老师讲解,学生的主体意识受到了制约。这可以说是最大的败笔。

  痛定思痛,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谈谈自己对此的一些思考和感触。

  一 要熟悉教材,教学的各个部分应做好安排。

  该怎么导入,怎么结尾,哪些是重点,各部分的时间安排。如果把上课比做打战的话,教材就犹如敌人,要摸透敌人,才能有取胜的机会。因此切忌打无准备之战。战前要根据敌我的情况确定正确的战略战术,统筹好各部分的兵力,才能高奏凯歌而回。

  二 要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课文的知识点或许很多,但是有主有次,不能*均用力。因此最好要有取有舍,不要盲目贪多,不要一咕脑儿地全塞给学生。就如《月亮上的足迹》这一课,重点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质疑和讨论的方法让学生主动探索科学的奥秘。那么其他的有关登月的细节就不必多费时间,把时间空出来。

  三 要多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启发性原则是教学原则之一。中外教育家都很重视启发式教学。孔子曾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著名的教学要求。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不是主体,教师是一个引导者。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激励,启发而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强迫和代替学生学*,惟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比如这一课最后的质疑讨论环节,学生提出了很多与宇宙有关的问题,问题提得非常好。问题提出总得解决,那谁解决呢?学生自己解决。或许会说以学生现在的知识水*,根本不可能解答,的确是。但是能因为这样就让老师作答吗?不可以。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一个坏的老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老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所以,即使学生不能解答,老师也不能代为回答。这时候,老师要做的就是提示学生通过某种途径找寻答案。更何况有关宇宙的一些问题,老师也不可能全部都能解答,因为老师不是百科全书,不可能什么知识都晓得。因此,要谨记这一句名言。

  四 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要更加重视学生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教育。

  学校要培养的是德才兼备的人,而不是储存知识的容器。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把这个目标切实抓好。而在《月亮上的足迹》这一课中,这个目标显得尤为重要。如果不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态度,对科学的兴趣,对科学的探索,学生也许永远也不会去接*科学,了解科学,探索科学。这些知识只会在若干年后被大脑所遗忘,但是一旦兴趣形成,就会驱使他们主动去探寻,大脑里的知识就会不断被更新。而有可能十年过后,有些学生会走上科学研究的道路,从而成就一位科学家。由此可能,这方面的培养不容忽视。某篇文章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这不是夸张。正是因为这篇课文中所透露的情感引起了学生内心的一种共鸣,使他重新审视自己,树立起新的价值观。一个新的自我由此诞生。所以,作为灵魂工程师的教师,更应该注重学生灵魂的塑造。

  反思过后,才深刻体验到语文教学之难。作为一个新手,初出茅庐的我,没有一点实战经验。这节公开课所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能够及时被前辈们发现并指出,对我而言,确实是件好事。因为不论是优点还是缺点,对我而言,都是极其宝贵的,它们能让我在以后的教学道路上收获更多。所以,恳请各位前辈以后多多赐教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合集5篇(扩展5)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菁华5篇)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1

  教学目标

  1、快速阅读,在规定时间内读完全文,并能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要点。

  2、学*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

  3、激发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培养起足够的学*兴趣。

  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登月的四个阶段

  教学方法

  1、快速阅读法。本文是一篇科普小品,登月的全过程叙述得清楚明白、生动形象。先让学生较快速度地默读,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再用简洁的语句梳理概括内容要点。

  2、讲读法。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和月亮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吗?对,是38万公里,真是可望而不可即呀,古往今来,人们仰望天上的明月,总会引起无穷的遐想,幻想有朝一日能飞上月宫。如今,幻想已经变为现实,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神往以久的月球。现在,就让我们与航天英雄一起,去感受那惊心动魄的一刻吧……

  二、检查预*

  1、听写下列字词:(共10个)

  指令海域畅谈神往里程碑观测昂首挺立一叶孤舟遥遥在望

  2、解释下列词语:(共5个)

  ①畅谈:尽情地谈。

  ②昂首挺立:抬起头笔直地站着。

  ③遥遥在望:形容远远地可以看到。

  ④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即,靠*,接触。

  ⑤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3、你知道人类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登上月球的?

  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

  4、哪个国家的哪一位宇航员第一次踏上月球?

  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

  三、速读课文,筛选信息

  1、默读课文,概括每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明确:

  ①地球和月亮的距离可望而不可即。

  ②美国宇航员登上月球,树起了宇航事业的一块新的里程碑。

  ③“土星5号”火箭准备发射。

  ④三名宇航员进入指令舱。

  ⑤“阿波罗11号”飞船发射后进入预定的轨道。

  ⑥“阿波罗11号”飞船进入登月轨道。

  ⑦三名宇航员进入梦乡休息。

  ⑧“阿波罗11号”飞船到达离月球28000公里的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和点。

  ⑨登月舱和飞船脱离,登月舱开始降落。

  ⑩登月舱降落在月球上。

  ⑾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先后来到了月面。

  ⑿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马上在月面上紧张的工作。

  ⒀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从月球返回登月舱内。

  ⒁登月舱和“阿波罗11号”飞船对接成功。登月舱被甩在太空。

  ⒂“阿波罗11号”飞船准确地溅落在预定海域,

  ⒃对人类第一次踏上了月球的总结

  ⒄三位宇航员畅谈登月的感受。

  ⒅阿姆斯特朗谈登月的意义。

  2、归纳整个登月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明确:可分四个阶段

  ①升空准备(3、4)升空前的气氛、登机。

  ②飞向月球(5—9)检查、点火、升空、飞行。

  ③登月成功(10—15)登月、在月球上工作、登上飞船。

  ④返回地球(16—20)起飞、归航、回到地球、畅谈感受。

  3、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这一过程的?

  明确:按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

  4、找出有关表示时间的词语并指出相应事件。

  ①1969年7月16日早,“土星5号”火箭准备发射。

  ②发射后2分42秒,第一级火箭自动脱落。

  ③离地9分5秒,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启动工作,飞船进入预定的轨道。

  ④发射后13小时30分,宇航员开始进入梦乡。

  ⑤19日晚上8点33分,飞船飞过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和点。

  ⑥19日晚上9点32分,地面呼叫,飞船减速,准备登月。

  ⑦7月20日上午7点32分,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换乘登月舱。

  ⑧7月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登月舱*稳地降落在月球上。

  ⑨21日上午11点39分,登月舱打开了舱门。

  ⑩11点51分,阿姆斯特朗走下阶梯,登上了月球。

  ⑾7月21日11点56分20秒,奥尔德林也来到了月面。

  ⑿(三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7月21日14点,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从月球返回登月舱内。

  ⒀7月22日0点15分,登月舱升空,离开月球进入预定轨道。

  ⒁22日上午6点35分,登月舱与“阿波罗11号”飞船对接成功。

  ⒂25日凌晨1点35分8秒,“阿波罗11号”飞船以合适的角度进入地球大气层。

  ⒃1969年9月16日,三位宇航员畅谈登月的感受。

  5、作者为什么详细的交代时间,这些表示时间的数字有何作用?

  明确:因为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太空探索对数字的精确度要求非常高,这些数字主要是为了体现本文的准确性、科学性、真实性,体现记实报道的特点。

  6、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登上月球后做了些什么?

  明确:

  ①检查了登月器的着陆情况。

  ②采集月壤和月岩的样品。

  ③把纪念碑树立在月球上。

  ④把电视摄像机安装在月球表面

  ⑤安装一台太阳风测定装置来检测宇宙射线

  ⑥安装了用来精确测定月球和地球之间距离的激光仪。

  ⑦安装了测定月震的月震仪。

  ⑧把美国的星条旗它插在月面上。

  ⑨跟美国总统尼克松进行月亮和地球之间的第一次通话。

  7、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并在月球表面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

  明确:科学家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

  四、教师小结:本文就是真实记录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全过程的一篇饶有兴趣的科普小品。将登月的全过程叙述得清楚明白、生动形象,可以说,引人入胜是本文的特色。

  五、布置作业

  根据第二部分第1、2阶段的内容,画出飞船向月球进军的行程图。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1、如何理解文章最后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的话?

  明确:“一小步”是指宇航员们从飞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讲确实很容易,毫不费力。但是这一步是人类向太空领域迈出的第一步,它显示了人类卓越的聪明才智,表明了人类高度发达的科技水*,开创了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新纪元,这意义就非同小可,因此说这是巨大的飞跃。

  2、找出文中议论性的句子,并说明其作用。

  明确:(表明观点或看法的句子即为议论性句子,具体句子略。)作用:起画龙点睛、深化理解的作用。

  3、阅读本文后你的感受是什么?

  明确:感受到科学技术的魅力,感受到人类智慧的无穷魅力,并对人类未来的美好充满信心。

  二、畅所欲言拓展延伸

  1、现时篇

  ②我国作为一只沉睡多年的东方雄狮,在航空航天方面的情况又有哪些惊天动地的成果呢?请你介绍一下好吗?

  ③听完这些介绍,你有什么感受吗?

  2、想象篇

  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看第99页的插图,引导想像

  ①想像一下,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②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③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④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奉;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三、总结语

  月的故事引人入胜,月的情愫丰富多彩,月的文化博大精深,月亮照着你,月亮照着我,但我国航天技术仍无法登上月球。随着我国神舟六号飞船的发射成功,我相信*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愿在座的同学们努力学*,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愿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

  板书设计:

  准备

  月亮上的足迹升空伟大的壮举

  登月人类的智慧

  返航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题二、三。

  2、查字典,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并各造一句。

  畅谈昂首挺立遥遥在望可望而不可即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完成练*,巩固所学,提升能力。

  教学内容:《练*册》、《全效学*》内容

  教学重点:

  1、基础知识与能力训练,要注意中考演练题型。

  2、课内阅读注意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

  3、课外阅读要逐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2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理解、积累“观测、畅谈、里程碑、昂首挺立、一叶孤舟、遥遥在望”等词语。了解宇航和月球的科学知识,理解人类登月成功的伟大意义。

  【能力目标】学*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训练学生快速阅读,并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二、德育目标: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学*敢于探索的精神,体会作者蕴涵在字里行间的对登月成功的喜悦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

  三、方法目标:自主学*,探究重点,互动互学

  教学内容:这是一篇纪实报道。作者用*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通过阅读,读者定能体会到那登月全过程的惊心动魄、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以及作者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美。文章所记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

  【教学重点】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①可用大屏幕出示航天飞船的登月资料图片,也可以用夜幕星空的画面导人新课。

  ②可以用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关月亮的古诗歌导人。

  总之,导人旨在引起学生阅读本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月亮的传说、月亮的神秘是人类的向往,什么时候能登月球呢?如今幻想正变成现实,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让我们共同欣赏美文《月亮上的足迹》。

  二、速读课文,总体感知:

  要求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指导学生阅读并提出思考题,把握文章大意。

  ①自主学*

  a.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b.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c.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d.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简要说明。

  ②合作探究

  以上问题可以由小组讨论完成,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 然后由学生各组代表发言,并由其他组的学生补充,发言后教师可以总结评点:

  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

  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三、研读赏析,激发兴趣,品味语言

  ①自主学*

  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深人体会。

  a.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登月全过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b.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

  c.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d.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②合作探究

  (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

  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95个小时。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伟大意义。

  可让学生齐读并深刻体会,教师可以总结过渡:“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现代科学技术已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这既是人类巨大的飞跃,也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对这样一次事件的完整叙述,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可以发言并举例。教师可以帮助归纳:语言方面——①恰当的描述;②用数字说明;③叙述中有议论。此三点可各举一例,并分析作用,教会学生在写作中应用。

  四、拓展延伸,联想想像:

  (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看第99页的插图,引导想像。 )

  ①想像一下,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②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③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④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

  ▼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五、总结: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过三十多年,而我国航天技术到目前仍无法登上月球。但随着我国神舟五号飞船的发射成功,*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愿大家努力学*,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我们也期待着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

  六、练*:

  1、课后练*:一、三、

  2、假如你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 你会做些什么? 展开想像,写一篇小短文。题目为《我驾飞船登月》。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3

  ○教学目标

  ①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②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③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能力。

  ○教学重点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

  ○课前准备教师可带领学生参观天文馆,了解有关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识。

  学生可以阅读有关的书籍,如《航天时代》、《宇宙奥秘》、《十万个为什么》等等,也可以网上查询有关月球的资料,为更好地理解课**准备。

  ○教学内容这是一篇纪实报道。作者用*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通过阅读,读者定能体会到那登月全过程的惊心动魄、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以及作者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美。文章所记

  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

  ○教学设计

  新课导入①可用大屏幕出示航天飞船的登月资料图片,也可以用夜幕星空的画面导人新课。

  ②可以用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关月亮的古诗歌导人。

  总之,导人旨在引起学生阅读本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月亮的传说、月亮的神秘是人类的向往,什么时候能登月球呢?如今幻想正变成现实,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让我们共同欣赏美文《月亮上的足迹》。

  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要求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提出思考题,把握文章大意。

  ①自主学*a.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b.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c.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d.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简要说明。

  ②合作探究:以上问题可以由小组讨论完成,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

  然后由学生各组代表发言,并由其他组的学生补充,发言后教师可以总结评点: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研读赏析,激发兴趣,品味语言特色

  ①自主学*

  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深人体会。a.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登月全过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7.b.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c.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d.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②合作探究: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95个小时。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伟大意义。

  可让学生齐读并深刻体会,教师可以总结过渡:“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现代科学技术已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这既是人类巨大的飞跃,也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对这样一次事件的完整叙述,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可以发言并举例。教师可以帮助归纳:语言方面——①恰当的描述;②用数字说明;③叙述中有议论。此三点可各举一例,并分析作用,教会学生在写作中应用。

  拓展延伸,联想和想像

  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看第99页的插图,引导想像

  ①想像一下,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②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③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④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奉;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总结: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国航天技术到目前仍无法登上月球。但随着我国神舟三号飞船的发射成功,*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愿大家努力学*,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做出贡献。我们也期待着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

  延伸练*:①假如你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会做些什么?展开想像,写一篇小短文。题目为《我驾飞船登月》。

  ②自学“读一读,写一写”练*中的词语,并在写作中尽可能地使用。

  ○板书设计

  学生画的`登月图可用实物投影仪显示,让学生自行讲解,锻炼学生装的联想及表达能力,也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教师也可做图,让学生进行比较学*。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4

  教学目的

  1、学*快速阅读的方法。

  2、概括各部分要点,理解文章内容。

  3、理解列数字方法的作用。

  4、 初步了解航天飞船的有关知识及人类登月的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

  (1)学*快速阅读的方法。

  (2)概括各部分要点,理解文章内容。

  难点:理解列数字方法的作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预*

  1.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l)畅谈:

  (2)昂首挺立:

  (3)遥遥在望:

  (4)可望而不可即:

  (5)里程碑:

  2.上网查登月的有关资料,了解登月的有关知识

  3.阅读全文,思考自读提示和课后练*。

  二、检查预*(显示幻灯片)

  1词语解释

  (1)畅谈:尽情地说。

  (2)昂首挺立:仰着头直立着。

  (3)遥遥在望:形容距离远可以望见。

  (4)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

  (5)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2、字词读音

  椭圆( tuǒ ) 铁锹 ( qiāo ) 着陆 (zhuó ) 飞跃( yuè)

  海域 ( yǜ) 狭窄 (zhǎi ) 畅谈 (chàng ) 供给 (gōng jǐ )

  3、交流资料,回答

  (1)地球到月球有多远?38万公里

  (2)航天飞船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航天飞机是一种垂直起飞、水*降落的载人航天器,它以火箭发动机为动力发射到太空,能在轨道上运行,且可以往返于地球表面和*地轨道之间,可部分重复使用的航天器。它由轨道器、固体燃料助推火箭和外储箱三大部分组成。固体燃料助推火箭共两枚,发射时它们与轨道器的三台主发动机同时点火,当航天飞机上升到50千米高空时,两枚助推火箭停止工作并与轨道器分离,回收后经过修理可重复使用20次。外储箱是个巨大壳体、内装供轨道器主发动机用的推进剂,在航天飞机进入地球轨道之前主发动机熄火,外储箱与轨道器分离,进入大气层烧毁,外储箱是航天飞机组件中唯一不能回收的部分。航天飞机的轨道器是载人的部分,有宽大的机舱,并根据航天任务的需要分成若干个“房间”。有一个大的货舱,可容纳大型设备。轨道器中可乘载3名职业航天员(如指令长或机长、驾驶员、任务专家等)和4名其他乘员(非职业航天员)。其舱内大气为氮氧混合气体。航天飞机在太空轨道完成飞行任务后,轨道器下降返航,像一架滑翔机那样在预定跑道上水*着陆。轨道器可重复使用100次。

  (3)从地球到月球的飞行轨道是怎样的?

  三、导入

  小时候,你们听过嫦娥奔月的故事吗?嫦娥挥动长袖轻飞入月的潇洒曾让我们以为登月只要一颗仙药就可以达成,但是你知道人类真的踏上月球是什么时间吗?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1967年7月21日人类登上月球时的情景,让我们跟着登月的宇宙飞船去月球上潇洒走一回。

  四、快速默读课文,并回答:

  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 报道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

  2.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四个阶段:

  1)升空前的准备

  2)飞向月球

  1969年7月16日上午火箭推动“阿波罗11号”飞船发射升空

  火箭发射后2分42秒第一级火箭脱落,火箭继续上升

  离地9分5秒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启动工作

  火箭发射后13小时30分,宇航员进入梦乡

  19日晚8点33分飞船飞越了月亮和球地引力的中和点

  19日晚9点32分地面呼叫,飞船减速,准备登月

  3)登月成功

  20日上午7点32分两位宇航员换乘登月舱

  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登月舱*稳降落在月球上

  对日上午11时39分登月舱打开舱门

  11时51分20秒阿姆斯特朗走下阶梯,登上月球

  22日0点15分’宇航员被唤醒,登月舱升空,离开月球

  4)返回地球

  22日上午6点35分登月舱与飞船对接成功

  25日凌晨1点35分8秒飞船进入大气层,返回地球

  3、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登月的全过程的呢?(时间)

  4、作者为什么将时间精确到了秒? 体现了新闻报道的准确性、真实性、科学性。

  5、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简要说明。

  6、 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下列几件事:

  1 )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

  2)采集月壤和月岩。

  3)树立登月纪念碑。

  4)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进行科学探测。

  5)插上美国的星条旗。

  6)与尼克松总统通话

  7、 作者以*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作者没有过多的议论和抒情,但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喜悦、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对宇航员的敬佩。)

  8、这是登月第一人阿姆斯特朗留在月球上的脚印,他为什么说“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因为这一步标志着我们的活动范围扩展到了宇宙空间。当人类活动领域扩大到宇宙空间后,人类将开始利用和开发空间蕴藏的极其丰富的资源,并使人类能利用整个宇宙来解决社会发展问题—-这势必带来一场新的革命,势必会促进人类社会各个领域的长足进步,势必会极大的**和发展生产力!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5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理解、积累“观测、畅谈、里程碑、昂首挺立、一叶孤舟、遥遥在望”等词语。了解宇航和月球的科学知识,理解人类登月成功的伟大意义。

  【能力目标】学*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训练学生快速阅读,并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二、德育目标: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学*敢于探索的精神,体会作者蕴涵在字里行间的对登月成功的喜悦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

  三、方法目标:自主学*,探究重点,互动互学

  教学内容:这是一篇纪实报道。作者用*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通过阅读,读者定能体会到那登月全过程的惊心动魄、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以及作者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美。文章所记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

  【教学重点】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①可用大屏幕出示航天飞船的登月资料图片,也可以用夜幕星空的画面导人新课。

  ②可以用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关月亮的古诗歌导人。

  总之,导人旨在引起学生阅读本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月亮的传说、月亮的神秘是人类的向往,什么时候能登月球呢?如今幻想正变成现实,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让我们共同欣赏美文《月亮上的足迹》。

  二、速读课文,总体感知:

  要求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指导学生阅读并提出思考题,把握文章大意。

  ①自主学*

  a.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b.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c.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d.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简要说明。

  ②合作探究

  以上问题可以由小组讨论完成,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 然后由学生各组代表发言,并由其他组的学生补充,发言后教师可以总结评点:

  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

  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三、研读赏析,激发兴趣,品味语言

  ①自主学*

  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深人体会。

  a.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登月全过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b.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

  c.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d.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②合作探究

  (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

  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95个小时。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伟大意义。

  可让学生齐读并深刻体会,教师可以总结过渡:“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现代科学技术已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这既是人类巨大的飞跃,也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对这样一次事件的完整叙述,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可以发言并举例。教师可以帮助归纳:语言方面——①恰当的描述;②用数字说明;③叙述中有议论。此三点可各举一例,并分析作用,教会学生在写作中应用。

  四、拓展延伸,联想想像:

  (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看第99页的插图,引导想像。 )

  ①想像一下,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②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③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④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

  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五、总结: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过三十多年,而我国航天技术到目前仍无法登上月球。但随着我国神舟五号飞船的发射成功,*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愿大家努力学*,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我们也期待着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

  六、练*:

  1、课后练*:一、三、

  2、假如你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 你会做些什么? 展开想像,写一篇小短文。题目为《我驾飞船登月》。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合集5篇(扩展6)

——《月亮上的风》读后感合集5篇

  《月亮上的风》读后感 1

  《月亮上的风》是一本英国的儿童文学,有着丰富的阅读价值,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篇《《月亮上的风》读后感》。

  我爱读书,因为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假期更是让我可以在书籍的海洋中畅游的大好时机。今年的寒假,我有幸读了获得国际安徒生及英国卡内基文学大奖的英国作家艾瑞克林克莱特的儿童作品代表作——《月亮上的风》。这是一本充满童趣的历险记,故事情节紧凑惊险又带着风趣幽默,让我爱不释手,读了一遍又一遍。

  这本书讲的是,在英国一个小村庄,小姐妹戴娜和多琳达的爸爸即将出国参战,临走前他叮嘱两姐妹不要淘气,否则月亮上的邪风会吹到她们心里,就会变得调皮。爸爸的预言果然成真了,两姐妹因为不停地吃而胖成了两个又圆又大的气球,又因为狂哭而瘦成了两根又高又长的火柴棒。为了报复,她们吞下了女巫的魔药,变成两只大袋鼠。被关进动物园的她们,放走了渴望自由的美洲狮和猎鹰,并成为了好朋友。她们还想方设法让在监牢里的音乐舞蹈老师重获自由;她们甚至勇敢的翻山越岭,不远万里的去解救在异国地牢里的爸爸。

  书里的每一个故事都让人难忘,其中最令我感动的片段是美洲狮为了解救小姐妹奋不顾身地冲向坏人胡拉古伯爵而被打死的一幕,美洲狮说:“是你们给了我最最珍贵的东西,让我享受了片刻自由。”看到这里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小姐妹与美洲狮之间深厚的友谊,我的眼眶湿润了。

  书中的情节看似惊险刺激,充满神奇的色彩,但都在讲述一个道理,那就是只要努力就一定可以达到目标。就像戴娜说的':“只要你下定决心,奔向目标,就没有到达不了的终点,一切皆有可能!”多琳达的聪明,戴娜的勇敢以及美洲狮的奋不顾身等等,都是值得我学*的。在今后的学*道路上,我会努力像他们一样用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去面对困难。

  月亮上的风,不是邪风,而是像一阵暖风,吹进我的心里,吹来快乐,教我成长。

  《月亮上的风》读后感 2

  在这个快乐的暑假,我抽空读完了《月亮上的风》这本书,我从中获得了许多感触。

  这本书围绕着主人公两个小姐妹黛娜和多琳达展开故事。两个小姐妹的爸爸帕尔雷少校即将出国参战。临行前,他嘱咐孩子们不要淘气,否则月亮上刮来的邪风会吹到她们的心里,将孩子们变成捣蛋鬼。没过多久,爸爸的话灵验了,她们有一阵子猛吃,一下子胖得像气球;有一阵子又狂哭,瘦得像火柴棒;她们喝下了魔药变成了高大的袋鼠;放走了渴望自由的猎鹰和美洲狮;她们让身陷监牢的音乐老师获得了自由;到危机四伏的异域去救关在地牢的父亲……

  这是一部奇幻的历险儿童小说。从表面上看,它只是一部让儿童充满奇异想象和让孩子们快乐的书。但是,我认为它是传递正能量,表现两个儿童充满勇气和智慧,开启儿童想象力,启迪人们心灵的一把金钥匙。勇气是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精神,做一件事情,每个人都要有“敢为人先,不气馁”的勇气。故事中的小姐妹如果没有勇气,她们就没有去涉险尝试变成胖子、变成火柴棒、变成袋鼠等的经历,如果他们没有勇气,就不可能有胆量亲*猎鹰和美洲狮,更不可能让音乐老师重获自由,如果小姐妹俩固步自封,只会按爸爸的要求做一个乖乖女,那么爸爸就要深陷囹圄,她们将一辈子失去父爱。小姐妹俩敢于挑战自己,声张正义,传播正能量,让自然更加和谐,让人间变得更加美好,她们俩历尽千辛,冲破重重困难,在异域他乡和父亲重逢。我们小学生就是要有像小姐妹这种敢作敢为的精神,才会品尝到更多成功和喜悦。一味地按部就班,就会让自己思想受困,不敢去挑战极限,超越自我;当然,想象力也是让我们成长的条件,想象力可以让花儿会跳舞、让动物会说话。郑渊洁就是靠着她的想象力写出了一篇篇动情的文章。所以,我们也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增加我们写作文的能力,丰富我们奇思妙想的思维。

  《月亮上的风》这本书真是伴我成长,教我做人的一本好书啊!

  《月亮上的风》读后感 3

  《月亮上的风》这本书,是由英国作家艾瑞克・林克莱特著写,获得了英国卡内基文学奖和儿童文学国际大奖桂冠。

  书中讲述了一堆姐妹的父亲帕尔弗雷少校即将出国参战,出发前,他叮嘱这对姐妹黛娜和多琳达不要淘气,否则月亮上刮起的邪风会吹进她们的心里,将她们变成捣蛋鬼。结果预言真的灵验了,她们开始狂吃,胖得像气球,有开始猛哭,瘦得像一根木棒。她们喝下了女巫的魔药,变成两只袋鼠,放走了动物园里的猎鹰和美洲狮。她们还冒险、经历了许多,甚至去往异国他乡解救关押在地牢里的父亲。

  这本书围绕着黛娜和多琳达的冒险旅程来写,写出了不一样的故事,这对姐妹也完成了从顽皮到成熟的蜕变。黛娜和多琳达虽然淘气,但她们也非常聪明勇敢,她们冒险去救父亲,只有充满孝心、善良的孩子才会做这种事啊!

  这让我想起了经常在电视上看到的孝心少年,他们的家境并不宽裕,很贫穷,甚至父母还有一些难以治疗的疾病,但他们从没有抱怨过,叫过一丝苦。他们一些人中的家里,或许还有比自己年小的弟弟妹妹、年迈的爷爷奶奶,都需要他们照顾,可他们勇敢地把整个家用自己的肩膀撑了起来,认真地用功地读书,这些都让我感动。

  每个孩子都会调皮,但他们内心始终是善良、孝顺的。

  《月亮上的风》读后感 4

  我爱读书,因为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假期更是让我可以在书籍的海洋中畅游的大好时机。今年的寒假,我有幸读了获得国际安徒生及英国卡内基文学大奖的英国作家艾瑞克?林克莱特的儿童作品代表作——《月亮上的风》。这是一本充满童趣的历险记,故事情节紧凑惊险又带着风趣幽默,让我爱不释手,读了一遍又一遍。

  这本书讲的是,在英国一个小村庄,小裤妹戴娜和多琳达的爸爸即将出国参战,临走前他叮嘱两姐妹不要淘气,否则月亮上的邪风会吹到她们心里,就会变得调皮。爸爸的预言果然成真了,两姐妹因为不停地吃而胖成了两个又圆又大的气球,又因为狂哭而瘦成了两根又高又长的火柴棒。为了报复,她们吞下了女巫的魔药,变成两只大袋鼠。被关进动物园的她们,放走了渴望自由的美洲狮和猎鹰,并成为了好朋友。她们还想方设法让在监牢里的音乐舞蹈老师重获自由;她们甚至勇敢的翻山越岭,不远万里的去解救在异国地牢里的爸爸。

  书里的每一个故事都让人难忘,其中最令我感动的片段是美洲狮为了解救小裤妹奋不顾身地冲向坏人胡拉古伯爵而被打死的一幕,美洲狮说:“是你们给了我最最珍贵的东西,让我享受了片刻自由。”看到这里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小裤妹与美洲狮之间深厚的友谊,我的眼眶湿润了......

  书中的情节看似惊险刺激,充满神奇的色彩,但都在讲述一个道理,那就是只要努力就一定可以达到目标。就像戴娜说的:“只要你下定决心,奔向目标,就没有到达不了的终点,一切皆有可能!”多琳达的聪明,戴娜的勇敢以及美洲狮的奋不顾身等等,都是值得我学*的。在今后的学*道路上,我会努力像他们一样用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去面对困难。

  月亮上的风,不是邪风,而是像一阵暖风,吹进我的心里,吹来快乐,教我成长......

  《月亮上的风》读后感 5

  我爱读书,因为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假期更是让我可以在书籍的海洋中畅游的大好时机。今年的寒假,我有幸读了获得国际安徒生及英国卡内基文学大奖的英国作家艾瑞克林克莱特的儿童作品代表作——《月亮上的风》。这是一本充满童趣的历险记,故事情节紧凑惊险又带着风趣幽默,让我爱不释手,读了一遍又一遍。

  这本书讲的是,在英国一个小村庄,小裤妹戴娜和多琳达的爸爸即将出国参战,临走前他叮嘱两姐妹不要淘气,否则月亮上的邪风会吹到她们心里,就会变得调皮。爸爸的预言果然成真了,两姐妹因为不停地吃而胖成了两个又圆又大的气球,又因为狂哭而瘦成了两根又高又长的火柴棒。为了报复,她们吞下了女巫的魔药,变成两只大袋鼠。被关进动物园的她们,放走了渴望自由的美洲狮和猎鹰,并成为了好朋友。她们还想方设法让在监牢里的音乐舞蹈老师重获自由;她们甚至勇敢的翻山越岭,不远万里的去解救在异国地牢里的爸爸。

  书里的每一个故事都让人难忘,其中最令我感动的片段是美洲狮为了解救小裤妹奋不顾身地冲向坏人胡拉古伯爵而被打死的一幕,美洲狮说:“是你们给了我最最珍贵的东西,让我享受了片刻自由。”看到这里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小裤妹与美洲狮之间深厚的友谊,我的眼眶湿润了......

  书中的情节看似惊险刺激,充满神奇的色彩,但都在讲述一个道理,那就是只要努力就一定可以达到目标。就像戴娜说的:“只要你下定决心,奔向目标,就没有到达不了的终点,一切皆有可能!”多琳达的聪明,戴娜的勇敢以及美洲狮的奋不顾身等等,都是值得我学*的。在今后的学*道路上,我会努力像他们一样用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去面对困难。

  月亮上的风,不是邪风,而是像一阵暖风,吹进我的心里,吹来快乐,教我成长......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合集5篇(扩展7)

——九年级上《范进中举》教学设计合集5篇

  九年级上《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1

  1、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了解作者,熟悉课文情节,通过范进中举前后的生活对比,分析范进的人物形象。

  2.、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学生能总结本文的主题,并教会分析范进的人物形象。

  3、学会运用人物动作、语言、外貌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

  2、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高,学生语文考试合格率高,但是仍然有一些学生比较懒惰,自觉性差,教学时采取简约的教学方法,达到训练学生能力的目的。

  3、重点难点

  1、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学生能总结本文的主题,并教会分析范进的人物形象。

  2、学会运用人物动作、语言、外貌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语言导入

  吴敬梓,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门第,早年也曾热衷功名,但考场屡屡失意,同时在家境由富到贫的变化中,他也饱尝世态炎凉,这些使他对现实,尤其对科举制度有了较清醒的认识,促使他写下了长达三十万字的章回体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他的作品塑造了许多典型人物,如周进、范进、马二先生,严监生等等,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讽刺小说中,这本书获得很高评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吴敬梓的小说《范进中举》。

  活动2【测试】自学检测

  1、介绍作者,之后完成练*册2题。齐读三遍,注意识记。

  2、给下列加点横线的字注音作揖()带挈()腼腆()星宿()商酌兀自()长亲()桑梓()忌讳()

  3、解释下列词语,并在括弧里注音带挈:提携。倒运:倒霉。腆着:挺着。央及:恳求。舍与:施舍给,赏给。商酌:商量,考虑。桑梓:家乡叙功:评功

  4、本文分几部分?请归纳段意(请一名学生在黑板上完成)

  5、用简洁的语言给大家复述本文的主要故事情节(请四名学生叙述)

  活动3【导入】自主探究,导学达标

  1、小说的中心事件是什么?(范进中举) 2、围绕这个中心事件,作者按事件发展的顺序,写了哪两个时间段的情况?(中举前和中举后)

  3、分析人物形象

  (1)这篇小说都写了哪些人物?(请学生回答)

  (2)众多的人物中,想一想谁是小说的主人公?

  活动4【导入】精彩赏析

  (1)范进是作者浓墨重彩刻画的一个人,你认为文章中关于范进的描写中,哪个情节最精彩?明确:范进喜极而疯

  (2)作者是怎样刻画的?(小组合作解决)范进喜极发疯的过程可分几层?试归纳。

  第一层写昏厥,用“看”“念”“拍”“笑”写范进喜极的动作描写,用“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写范进昏厥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中“嗷’写出惊喜过望的心情“好了”几十年追求功名,一旦实现,富贵荣华滚滚而来第二层写疯跑用“爬将起来“拍着手大笑”“飞跑”这几个动作描写,写足了范进的疯劲用重复的语言,写狂喜的心情。

  第三层写跌倒用富有讽刺性的外貌描写,写范进一脚端在塘里的丑态,“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包含了极其强烈的讽刺意味。

  第四层写疯走上集“拍着笑着”的动作描写范进的疯态。请一名学生找出范进中举喜极发疯的表现的动词,说说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有什么好处。学生动笔做题,教师巡回指导,之后,学生展示。之后教师归纳,教给方法。(四层法即手法描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有什么好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描写了范进在受尽百般屈辱后突然听到中举消息后,喜悦至极发疯,可笑癫狂的场景,表现了范进热衷功名富贵,利欲熏心的性格特征,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精神的毒害,批判了科举制度的罪恶。人物形象鲜明,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5、从以上变化对比和具体分析中,可以看出范进是个怎么样的人?学生动笔归纳。师生探究明确:范进是一个热衷功名,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大半生穷困潦倒,沉迷仕途,热衷功名富贵,利欲熏心,总是*惯的“唯唯连声”,逆来顺受,甘受屈辱。中举后,他判若两人,圆滑世故,是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耽误了大好年华。

  6、课文写范进的喜极而疯说明了什么?师生共同探究得出:在封建社会,读书人一旦中举,那就*步青云,范进末中举前穷愁潦倒,受尽屈辱。中举后,即能吐尽几十年的苦水闷气,从此将身价百倍,富贵荣华滚滚来。因此,这是范进梦寐以求的,一旦到手,竟喜极而疯文章着重刻画范进颠狂的丑态,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精神的毒害,批判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活动5【练*】训练提升

  训练提升:学生完成练*册题目3、4、5、6,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做练*。

  活动6【讲授】小结

  封建科举制使落第者贫困潦倒,同时也使及第者飞黄腾达,范进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封建科举制任意摆布读书人的命运,造就了一大批精神空虚、人格沦丧的人,甚至毒化了整个社会,一个缺乏良知与真诚支撑的社会是令人恐怖的,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的人物的性格、命运注定是扭曲的,这或许就是范进这一人物形象的典型性的社会认识价值所在。下节课,我们将分析胡屠户、张乡绅的人物形象,并探究对比手法运用的好处。

  活动7【作业】课后作业

  完成练*册第七题。

  九年级上《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2

  【教学目的】

  1、探讨小说中的讽刺艺术;

  2、学生对信息的搜集处理能力,协作交流能力;

  3、写作模仿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

  探究小说中的讽刺艺术。

  【教学难点】

  如何在小说中运用讽刺艺术(通过对比、夸张的手法达到讽刺效果)。

  【电教手段】

  计算机网络教学,学生和教师在网络机房进行学*(教师指导,学生交流探讨)。

  【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合作学*、集体责任感、交流创新能力。

  【课件制作】

  素材搜集来自互联网和教学参考资料,DreamWeaver MX 制作网络课件。

  使用软件工具还包括:WORD、ASP、FLASH5.0、FireWork MX、CUTEFTP。

  【教学环境】

  计算机网络机房(校园网宽带接入国际互联网)。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封建科举制度简介,作者吴敬梓简介。

  二、明确任务

  1、探求小说讽刺艺术的表现手法。

  2、根据学*过程的提问,讨论问题并做出结论。

  3、模仿讽刺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写一段讽刺小作品。

  三、协作学*

  1、思考问题,形成小组观点,并用 BBS 交流。

  2、形成各自结论作品。

  为了完成任务,同学们需要经历哪些过程?请仔细看下面的步骤,并按要求一步步进行。

  ⑴ 分好三人小组(课前已经完成)。

  ⑵ 小组成员阅读《范进中举》文章中,5~9自然段。思考:小说的讽刺艺术表现手法是什么?(讨论,把小组的结论写下来。)

  示例:我们小组认为,……

  ⑶ 故事欣赏(《范进中举》的图片故事)。

  ⑷ 范进中举前后有什么变化?胡屠户又有怎样的变化?作者用什么写作手法来体现这种变化的?(阅读课文,并作出总结,写下来。)

  ⑸ 在“自由阅读”资料中任意选择一篇讽刺小说阅读,思考:小说中运用了什么方法来体现讽刺效果?(学*建议:选择一篇小说,仔细阅读,分析其中运用了什么手法达到了讽刺的效果,小组成员讨论,并写下你们的结论。)

  教师在网络课件中列出如下资料:

  《国王说再来一次》──马克·吐温(美国)(短篇)

  《官场现形记》节选──李宝嘉(清朝)(中篇)

  《报 应》 ──佚名(现代讽刺小说)(短篇)

  示例:我们小组认为,小说的讽刺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是……

  ⑹ 小说的讽刺艺术表现手法究竟是什么?请做出总结。

  ⑺ 创作并讨论。模仿并运用小说讽刺手法,小组创作一段讽刺小作品。最后到讨论区发布小组结论和作品,和同学们交流。

  四、探讨交流,给出评价

  小组成员在 BBS 上根据各个小组的发言,评价各个小组的作品。

  教师在课堂上给出总结性评价。

  课后,根据小组的课堂表现、发言记录、课件中“评价标准”给优秀小组鼓励。

  九年级上《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一、学*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

  二、了解古代白话小说的语言与今天口语的差异。

  三、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鲜明的对比手法,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危害。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对作者,作品及课文内容的简短的介绍,导入学*

  科举制度在我国延续了1400余年。《儒林外史》是我国及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全书的故事情节虽有主干,但有一个中心贯穿全书,那就是反对封建科举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度虚伪,恶劣的社会风*,揭露了“科举”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反映了当时社会事态的炎凉。作者吴敬梓,清代小说家。

  《范进中举》节选自《儒林外史》,是极为精彩的篇章之一。主人公范进是个读书之人,生活极为贫困。他从20岁就开始应考,一直等到54岁。在这30多年中他经历了20多次的应考。整整考了35年,54岁才考中秀才又进了一个举人进士。(科举分极:书生→秀才→举人→状元等)。中举以后,范进怎么样了呢?阅读课文。

  二、研读课文

  1、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及“注释”,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掌握内容基本情节

  本文按情节的发展,可分为中举谦和中举后两部分。为了更具体的了解文章内容,我们逐层概括一下文章的内容。

  ⑴ 范进中了秀才,丈人胡屠户到家里贺喜。

  ⑵ 范进要去参加乡试,想胡屠户借钱,被骂个“狗血喷头”。瞒丈人前去应考。

  ⑶ 发榜之日,家里已几天没饭吃,范进到集上卖鸡换粮食。

  ⑷ 范进中举,喜极而昏,救醒后又发起了疯经直走到集上耍疯。

  ⑸ 从集上被寻回家,曾做过知县的张乡绅又送房子又赠金子。

  2、结合具体描写(典型细节描写)引导学生品味人物形象:

  ⑴ 范进:

  ① 引导学生在书上划出自己以为的范进中举后的最精彩的描写,读一读,谈出自己的理解。

  ② 以范进不看便罢……一直到集上去了“为典型描写,集体讨论,理解,学*刻画人物的方法,了解人物的心理”,思考讨论题:这段文字写了范进中举后的疯态,这是精彩的描写之一,你认为好在哪儿,揭示了人物怎样的心态?

  总体理解明确:

  这段文字从人物的形态、动作、语言,神情等方面,生动形象,细致地刻画了中举后的疯态,栩栩如生。这充分说明范进见到报帖时的内心的高兴是无法控制的,感情的冲动使他失去了理智,他几十年苦苦挣扎,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一朝到手,他几十年贫困的生涯从此结束,他情不自禁的喜发疯,又悲,可笑。

  ③ 抓住动词,琢磨意味,

  A、为什么范进见到报帖,用了“看”和“念”两个动作?

  B、看完以后为什么又用了“拍”和“笑”来描写范进的神态,动作。

  C、喜极而昏,醒来后为什么又不由分说的往门外飞“跑”?

  D、“踹、挣,跌,”表现了什么心态?完全失去理智,得意忘形,疯劲十足。

  明确:

  A、几十年的苦苦追求,对突如其来的喜讯,不敢相信,如在梦幻之中,“美”“念”一遍才确信是真的。

  B、狂喜变态,旁若无人,失去理智,要向社会的宣布自己的成功。

  C、意味着他疯得不知东西南北。

  ④ 通过以上分析,你认为范进性格中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除此以外,范进还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你从文中找出依据来。

  ⑤ 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及意义。

  交流明确:

  范进:大半生贫困潦倒,逆来顺变,沉迷于功名富贵的下层读书人的形象。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灵魂的不可救药的腐蚀和毒害。

  ⑥ 讨论:范进中举,喜极而疯是喜剧还是悲剧?

  (答案不拘一格,言之有理既可。)

  ⑵ 其他人物:

  范进中举以后,胡屠户,众乡邻以及张乡绅对他的态度各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社会怎样的众生相?

  ① 胡屠户:文中胡屠户说的,骂的,训斥的,夸口的,奉承的,恭维的话占了很大的篇幅,通过语言描写,把一个市侩形象活生生的勾画、出来,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了指导学生从书上找出几处语句前后对比,加以理解。

  如:“现世宝”“尖嘴猴腮” “贤婿”“老爷”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才学又高”

  “撒抛尿自己照照” “天上的星宿”

  “一付大肠,一瓶酒” “七、八斤肉”,“四五千钱”

  ② 归纳理解:

  胡屠户的表现:前倨后恭:是一个典型的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庸俗自私的市侩形象。

  ⑶ 张乡绅:

  中举前不屑一顾,中举后竭力拉拢,主动贺喜,叙“世好”,赠金,送房。

  道貌岸然,老奸巨猾

  ⑷ 众乡邻。

  中举前漠不关心,中举后人心帮忙(略)

  小结:可见封建科举的流毒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对有钱有势的人极力巴结,对无钱无势的人冷漠无情,从他们身上足见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这也是当时社会的缩影。

  3、深入分析了解作品的社会背景:

  思考:有阅读经验的人往往善于从优秀作品中的描写中了解社会。作品中看似闲笔的地方,往往大有深意。作者描写范进中举的疯态及前后不同境遇,我们对范进生活的社会有哪些了解?

  ⑴ 封建科举制度使落第者贫困潦倒,使及第者飞黄腾达。

  ⑵ 科举制度毒化了整个社会,把一般人的灵魂扭曲得不成样子。

  ⑶ 封建官僚不仅享有巨大的特权,而且贪 污腐 败,读书人一旦爬上去,就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这便诱使读书人一心追求功名利

  4、引出小说主题:范进中举前后状况的变化,反映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命运的主宰,以及在这种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势利关系和世态的炎凉。

  5、指导学生就小说的故事情节,了解本文的艺术特征:

  ⑴ 用人物的语言刻画人物的性格,生动,形象的描绘出人物的形象,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⑵ 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进行讽刺。

  ① 范进中举惊喜发疯,运用夸张的手法,但不失真。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加以夸张的描写,具有尖辣的讽刺效果。

  ② 对比手法主要用于描写胡屠户这个人物。作者写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两种不同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他的性格。使他的性格跃然纸上。对他的对比的描写又产生了巨大的讽刺的效果。

  九年级上《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4

  一.教材分析

  《范进中举》是初中语文教材第五册中的一篇自读课文。《范进中举》通过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着重刻画范进癫狂的丑态与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真实深刻地反映出封建科举制度对人心灵的荼毒。

  这篇文章运用了多种手法成功的刻画了范进、胡屠户等形象,是学生学*如何描写人物的好范文。

  二.教学对象分析

  初三的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能自己搜集资料并借助资料自学一些课文内容。但作文水*低。

  三.教法分析

  《范进中举》之前有教读课《故乡》、《我的叔叔于勒》、《安琪的礼物》,学生学完这三篇教读课后,能够对小说的特点有所理解,所以能运用已学知识比较独立地阅读课文,并初步学会知识迁移。

  为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更多的学生真正参与课堂,用导(教师导)、讲(学生讲)、议(众人议)、移(知识迁移)的教学模式。如果全由老师讲课,学生就会先有了一个定式思维,认为老师的都是对的,就不敢质疑不敢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看法。但让学生先预*,再讲自己预*的收获和心得或预*时的疑问,其他的同学通过讨论可以发表与他不同的看法或解答他的疑难。这样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上也常常有激烈的辩论,学生对所学也有了深刻的印象。

  同时会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发表看法,没有标准答案。

  因为是自读课,所以文章内容的细致分析不会是重点,而人物形象如何刻画,我们如何学*描写人物的方法才是本课要点。

  四.教学目标

  1.能自己搜集资料,运用学过的小说知识基本读懂课文;

  2.培养学生大胆发表自己意见。

  3.学*课文描写人物的方法,并能知识迁移,学*如何写一个人。

  五.教学重点、难点

  1.学生能自己基本读懂课文;

  2.学会如何描写人物。

  六.解决办法

  教师作好引导,让学生有一个自己学*的方向,并且教会学生归纳知识,懂得从课文吸收方法并应用于写作。

  七.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八.教学媒体

  多媒体教学*台。

  九.教学步骤

  (一)布置自学:

  1.自己搜集资料,借助资料并根据小说的特点,自读《范进中举》,读完后想想:

  A.读完这篇课文,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B.你认为文章刻画得最成功的是哪个人物?

  C.阅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疑问?或者有什么知识你想了解但无从了解?

  请把这些问题记录下来,以备课堂上拿出来讨论。

  (二)导(即教师导入。)

  师:

  同学们,你们知道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最主要的方式是什么吗?(科举。)对了,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十年寒窗苦读,就是为了一朝成名天下知。然而,很多人数十年苦读依旧美梦落空,有的人能美梦成真,从此踏上富贵之路,也有的人为科举演出了一出出悲喜剧。今天我们来学*《范进中举》这一课,让我们一起看看范进究竟命运如何?范进又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三)讲(请学生把自己预*时的心得体会或疑问讲出来,让大家一起讨论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师:

  同学们已经自学了这篇课文,也把一些感受与心得或疑问记录下来了,请几个同学来给我们讲讲。

  (四)

  议(让同学大胆发表自己意见,是疑问的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帮助他解决,是感受的请同学们议一议,有不同意见的可以辩一辩。)

  同学们议完后,教师归纳小结并引导学生想深一点。

  出示幻灯片:

  问:

  1.为什么范进会对科举如此痴迷?中举后又为什么会疯了?

  (因为一旦中举,可以彻底改变一个人的生活境况,功名富贵马上就会到来。前一刻范进还无米下锅,马上就说他中了举,几十年朝思慕想的功名富贵到手了,时间太短而变化太大,所以范进会疯了。)

  2.如果你是与范进同年代的读书人,你会像他一样去考科举吗?

  3.你怎么看封建社会的科举?你又怎么看现在的高考?两者之间有区别吗?

  (这两道题不要求有标准答案,是开放性题,只要求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五)移(知识迁移)

  从文章出发

  1.小说描写的年代距今已有接*三百年,为什么我们仍然对《范进中举》如此感兴趣?为什么我们似乎亲眼见到了范进、胡屠户?

  (因为课文写得好,尤其是人物,刻画得很成功。)

  2.请谈谈课文刻画人物所用的方法。

  (主要用了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也用了对比手法,尤其是胡屠户,还用了夸张、讽刺手法。)

  2.迁移到课外。

  出示幻灯片:

  下面的话,出自哪篇课文,是出自哪个人物之口?

  “那么,我对你说,讯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

  “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又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现在把钱交给约瑟夫,去叫他把牡蛎钱付清。已经够倒楣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我们!”

  师:同学们,你们一下子就能答出来,证明作者描写的这些人物给你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可是,你可以写一个人,不出现他的名字而让人猜出他是谁吗?

  出示幻灯片:

  请学*《范进中举》中的描写人物的方法,用几句话写一写身边的同学,请不要出现所写同学的名字。(可以是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或细节描写。)

  写完之后,请一些同学把自己写的短文读出来,让其他同学猜猜写的是谁,猜中的证明写得不错,同学猜不中的,小作者可要加把劲练*写作。

  (五)教师小结并布置作业

  作业:请运用课堂上学*的写作方法写一个你熟悉的人,题目自拟,要求600字以上,夹叙夹议,要求有描写方法和具体事例,要写出人物的特点。

  九年级上《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5

  【教学背景】

  自科举制度开始,读书人便有了强烈的读书欲。“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挑灯夜战为光宗耀组,读书人忙得不亦乐乎。随着封建专制的不断强化和日趋酷烈,科举制度堕落成禁锢知识分子思想自由和创造精神的桎梏。范进中举发疯,就充分暴露了封建专制的黑暗和对国家民族的残害。

  范进发疯是必然的。本文的学*让学生会对鲜明乡形象的人物语言和夸张的艺术手法六下深刻印象,会认识猥琐而悲哀的范进、粗俗市侩的胡屠户、以及张乡绅众乡邻等各自不同的人物形象。学*本文,我们既要认清封建社会的黑暗与陈腐,又要看到我们所出社会的光明和幸福。摆正我们的进取心态,高扬自己的理想大旗,创造出属于自己也属于社会的幸福乐园。

  【教学目标】

  1、学*运用语言、动作描写和对比、夸张的修辞手法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2、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全社会的毒害,使自己受到启迪和教育。

  【方法、手段】

  跳读、精读、讨论(结合课件)。

  【主要过程】

  1、介绍封建科举制度,导入新课。

  2、快速浏览课文,捕捉文中信息。

  3、赏读细节,品味人物性格。

  4、评价范进及其科考历程。

  5、想像范进中举后的语言、神态。

  6、小结。

  7、作业。

  【课堂教学设计如下】

  师: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古代大凡能求得功名必须苦读后经科考后才能成为“人上人”,有哪位同学来介绍介绍古代的科考制度?

  生:很麻烦,先初试取得资格,再乡试、会试而殿试。

  师:的确。但仍有不少读书人对此趋之若骛。让我们今天看看本课中大喜大悲的人物:范进。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并将自己觉得好笑的地方做上标记。

  (学生快速浏览,教师巡视。)

  师:同学们,你觉得哪一处最好笑,说一说再想想笑的背后隐含着什么?

  生:笑范进的猥琐,笑胡屠户的粗鄙。

  师:作者只是要笑范进、胡屠户吗?

  生:不是。是要我们认清当时的社会制度对人的摧残和迫害。这都是社会造成的。

  师:对。这正是本文的主旨。作者通过夸张的手法对封建社会进行了无情的抨击和鞭挞,反映了他愤世嫉俗的感情。那我们来讨论讨论范进这个人物吧。

  生:他很可悲,考到50多岁,在一棵树上吊死,实在不可取。

  生:他也让人敬佩,他十年寒窗苦读,家里又不支持他,无经济来源还坚持到最后,终达目标。

  师:请大家把范进、胡屠户、张乡绅所说的话分三组仿一仿,中间再结合点人物的动作、表情等。

  (过程略。)

  师:现在我们来讨论讨论范进、胡屠户、张乡绅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语言、动作?各个人物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生:范进中举是悲哀,他会成为封建统治忠实的维护者。

  生:胡屠户说话虽尖酸刻薄,但他是长辈,说话难听了些,目的是为了激励范进。这是在教育孩子。不过手段方式不好。

  生:我家长可不这样教育孩子。

  生:胡屠户是一个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小人。

  师:大家再想想,范进中举后会有什么样的言行心态?

  生:跷二郎腿、钓一支香烟、写文章……

  生:会体察民情,为百姓做点实事……

  师:大家说的都不错。请发挥想象把它写下来。

  (学生写,老师巡视。)

  师:大家写的下课交上来。现在同学们能说说自己读书的目的吗?

  生:学以成才,报答父母。

  生:考大学,将来为国服务。

  生:出人头地,做事方便。

  师:好。通过本课学*,大家收获不少:认识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本质,也知道描画人物的方法,还明白了读书的目的。希望我们大家摆好心态去奋发努力,为将来成为新时代的人才而奋斗。

  【教学反思】

  “教师非谓滔滔不绝地说,学生默默聆听,而在于引导启迪。”老师要改变角色,学生在*等、自主中浑然不绝地感受知识的甘甜,悄然实现精神世界的丰富与升华,从而在感兴趣的方法中自主学*并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所以,注重调动学生自由自主的参与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范进中举》的作者在其作品中还表现了一定的思想情感。因而我必须引导学生受到启迪和教育,摆正读书的心态,让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受到熏陶。注重情感与思想的熏陶是非常重要的。

  本课我还注重培养学生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在两个问题上大胆叙说,培养了学生对人事物的看法,树立了优良的读书观,同时也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

  也存在缺点。如学生练笔仓促,说明本人在课堂上对此类问题投放的时间过少,也就是还不够重视课堂上的训练。今后一定加强改观。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