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教学设计范本10份

首页 / 教学设计 / |

  《如梦令》教学设计 1

  (一)导入

  1、背诵古代诗词,温故知新。

  2、比较词与诗,略说不同。

  3、交流李清照的相关资料。

  上课伊始,谈话交流:六年的小学生活让我们积累了许多古代诗词,现在,你还记得哪些?学生回忆曾学过的诗词之后引出诗与词的比较。接着告诉学生本节课学*的内容,这时课件显示课题和作者。学生齐声朗读之后出示李清照的相关资料。

  设计意图:回忆古代诗词是为了温故而知新。课件显示课题和作者是为了激发学生学*的热情,同时营造与本文相融合的美好意境。出示李清照的相关资料则是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奠定基础。

  (二)初读

  1、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说说这首词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师生活动:重点抓住“常记”“沉醉”“兴尽”“争渡”等词语理解词义。最后归纳课文叙述的主要内容。

  2、听读课文,体悟情感。

  听课文录音,说说你能感受到作者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设计意图:自由读词的目的是让学生直接接触并熟悉文本,从整体上感知课文。文本是学*的根本。在学生朗读之后点评“兴”字的读音则是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听课文录音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古词的魅力,体会古词朗读时舒缓的语速和连贯的气息。质疑交流目的是为了引发学生思考。读懂“常记”“兴尽”等词语的意思,为读懂整首词的大意、把握情感、感知意境作铺垫。

  (三)细读

  1、细读课文,展开想象,体会意境。

  2、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

  (课件出示课文动画)

  学生相互比较动画与课文并思考:动画中哪些景物课文中写到了,哪些没有直接写出来。在共同探讨中展开想象,体会意境。

  (1)引导学生想象“溪亭日暮”的画面,抓住一“醉”字,用自己的话说说是怎样的情景。

  (2)引导学生想象“藕花深处”的画面,抓住一个“误”字,体会作者无比激动和陶醉的心情。

  (3)引导学生想象“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的画面,抓住一个“争”字,一个“惊”字,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一幅画面描写出来。

  3、小结:体会本文词眼——“醉”。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全文,想一想这首词中哪个字最能表达作者的心情。

  设计意图:从动画入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说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也是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看词想象画面,是为了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深刻体会作者美好生活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四)演读

  溪亭日暮的宁静恬淡,藕花深处的神秘幽香,一滩鸥鹭的壮观惊喜。这一切,留在少女时代的李清照的记忆深处,久久不能忘记,常常不自觉的轻轻吟唱起这首词。回味那次难忘的郊游。你听——

  (课件播放歌曲《如梦令》)

  学生边听,边跟唱。再次基础上教师再次引导学生读词:注意“沉醉”、“误入”、“争渡,争渡”、“惊起”等词语包含的情味和意味。

  设计意图:出示歌曲《如梦令》是使学生受到古文化的熏陶,再一次感受作者的情感。

  (五)比读

  (课件出示《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这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写得清新明丽,生动活泼。下面请同学们再读一首出自李清照的《如梦令》。

  边读边想象,词人又为我们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从中读出了词人怎样的心情呢?

  小结:一切景语皆情语。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心境,作者笔下的景物也不一样了。读词,我们要能透过景物,读出作者的心情。两首词,让我们读到了不一样的李清照,读到了不一样的李清照的词。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两首词进一步巩固词的学*,了解词人李清照。

  (六)总结

  今天我们领略了一幅幅优美的画卷。感受了作者快乐和幸福的美好时光。让我们齐声诵背全文,在诵背中结束今天的学*。

  《如梦令》教学设计 2

  【教材分析】:

  《如梦令》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第九课《词两首》其中一首。《如梦令》一词所记述的内容十分*淡,大意是讲述作者曾经饮酒溪亭,被自然界景致和美好生活气氛所熏染,以致酒醉,找不到归家之路,撑船到处转,没想到闯到了荷花丛中,惊醒了一群同样“沉醉”的鸥鹭。作者用语、造句一如内容一样的*实、自然。它侧重在写景,融情于景。通过景物的描划来抒发和表达作者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故而意境创造含蓄深沉。通篇见景不见人。而事实上作者的行踪早就融入到景物中去,成为意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教材处理】:引导学生用心展开想象,用眼仔细观察,用口有感情地吟诵,在读中展开想象,在想象中品读、感悟词中所描述的美轮美奂的意境,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对生活无限的热爱。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词。

  2、了解词的学*方法。

  3、通过品味诗词的境界,融情于景,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抓住字词,想象词境,并能用语言描绘出来。

  2、有感情的吟诵词并能吟出沉醉的感觉。

  【教学策略】:

  (一)、说教法:

  1、指导朗读:引导学生读中感悟,想象中品读。

  2、情境创设:置身诗境,以景入情。

  (二)、说学法:

  1、读中感悟:在反复散读、诵读、品读等各种朗读形式下,能让学生对诗词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和情感上的调动。

  2、合作探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学情分析】:

  1、学生在前面的学*中,已经接触过“词”。对于“词”并不陌生,也积累了一些学*方法。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在读中去感悟,在想象中去品读,想想词中所描绘的美好意境。

  2、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学*能力,能通过合作学*完成学*任务。

  【教学准备】:课件、搜集李清照的资料。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初步读文

  引言:老师问大家一个问题,好吗?同学们喜欢画画吗?(学生回答:喜欢,因为我觉得呀,画画能陶冶情操,画出来的画能给我带来美的享受)。你说得真好,我今天来特意带来了一

  幅美丽的画。想不想看?(问学生)想看,眼睛睁大喽!(问一个学生)美吗?什么美?(人)就人美吗?还有什么美?(景色)。此情、此景、此人都很美。肯定有人想知道,这画中泛着一叶扁舟穿行在荷花丛中的女子是谁呀?想知道吗?(板书:宋李清照)

  1、简介李清照:她叫李清照,是北宋杰出女词人。她写的词独具一格,称“易安体”。李清照被后人称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美誉。李清照一生经历了很多事情,有喜有悲,有笑有泪,唯独有一件事情,会偶尔令她开怀大笑。想听吗?

  2、教师简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那是一次十分愉快的郊游,她玩的兴致太高了,所以很晚才划着船往回走,划呀划,划呀划,迷迷糊糊地就走错了,不知不觉闯入了荷花丛中,结果更有趣的事情发生了。那一次经历,令她记忆犹新。于是她便把这件事写了下来,给起名为《如梦令》。(板书:如梦令)

  今天,我将带着大家一起来欣赏这首词,好不好?

  3、在宋代有一位大文学家,叫朱熹。他在写的一本书《朱子家训》中,把读书的方法概括的非常精确。他说:从朱熹的话“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入手,提出学*要求:用心展开想象,用眼仔细观察,用口有感情地吟诵。

  4、自由读《如梦令》这首词。看谁读得准确,读得流畅。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生读)

  5、检查学生的朗读。

  采用多种形式读:个人读——个人读——集体读(评价)

  6、提高要求:注意停顿,就会更有诗词的节奏和味道。教师先范读,学生再读。我也想读一读,教师跟着学生一起读,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渲染课堂气氛。让学生再读这首词。一生读。(评价)——个人读——师生集体读

  【设计意图:了解李清照的生*,让学生认识李清照,对这个人物产生好感。明确学*要求,掌握学*方法。加强朗读指导,体会诗词音韵之美。让词“活”在学生的嘴上,才能“活”在学生的心里。只有解决了难读的问题,才能解决“难入”(入情、入境)的问题。】

  二、批文悟情,理清情线

  1、怎样读懂一首词呢?有什么好方法?(生交流,比如看注释、联系上下文等,看插图等。师概括。)

  2、接下来,你就和你前后、左右的伙伴共同分享学*的乐趣吧!小组合作学*,用刚才交流的方法,看能不能把这首词的大概意思读明白。

  3、师问:谁读懂了这首词?(生汇报)

  4、在这首词中哪几个词语表达了作者心情的变化。生汇报:沉醉、兴尽、争渡。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再次感悟诗词描绘的画面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愉悦的心情。板书:沉醉————兴尽————争渡

  5、齐读这首词。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合作学*,自主感悟诗词所描绘的画面美,体会作者愉悦的心情。】

  三、想象画面,以图悟文。

  1、再读这首词,你能从中找到几幅“画”吗,“画”的名字分别是什么?(学生自由表达,教师引导)你喜欢哪一幅画呢?读一读。

  第一幅画:“溪亭日暮”

  用自己的语言说这个画面。老师引导品味画面之美,情感之“醉”。

  指导朗读。

  第二幅画面:“藕花深处”

  你看到了什么?你闻到了什么?

  品味画面之美,想象画面之香!读得美一点,香一点。

  指导朗读:读得“美”一点,“香”一点。

  第三幅画面:“一滩鸥鹭”

  在这个画面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描述画面,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焦急中得到的一份意外的惊喜。

  指导朗读,带着这种惊喜读这句话。

  总结:教师把整个画面连贯起来,再次把学生带入美轮美奂的意境之中。我们把这三幅画面写下来,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板书:溪亭日暮——(误入)藕花深处——(惊起)一滩鸥鹭

  2、倾听教师朗读,闭目想象画面。(想象画面之美)教师引导学生诵读。

  3、播放画面教师诵读,把学生带入画的意境。(感受画面之美)

  引导学生朗读。谁想读?(个人读——师生集体读)

  景色美吗?你沉醉了吗?还有谁醉了?读得真好!再次有感情地读文,读出美,读出沉醉。

  4、小结本文:她是多么热爱这美丽的大自然,热爱这美好的生活呀!所以她醉了!读: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5、谁想背一背呢?教师引导学生背诵,感悟浓浓的醉意。(个人背诵——个人背诵——集体背诵)

  【设计意图:通过寻找画面,帮助学生把握整首词的基本内容,体会本词的特有的“图画”美,并通过学生自己的拓展想象,让画面有“声”有“色”,并通过学生的连续想象,在学生的头脑中变成“动画”通过文字与画面的结合,在品读中感悟词中所描绘的意境之美,感受女词人美好的心境。】

  四、欣赏吟唱,适度拓展

  词不仅可以当成画来欣赏,还可以谱成曲来吟唱,如果你喜欢,就跟着视频轻轻地唱起来。结尾:唐诗宋词是祖国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它给予了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希望同学们从这些文学的经典中汲取更多的营养。

  【设计意图:吟唱《如梦令》,感受词的精炼,短短的几句文字就能表达出内心的真挚感情,这既是对文章理解的加深,也是对内容的艺术呈现。】

  五、作业布置:李清照还有一首同名词——《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下去之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用我们这节课的学*方法去学*。

  板书设计:

  如梦令

  沉醉————兴尽————争渡

  溪亭日暮—(误入)藕花深处—(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教学设计 3

  一、话题引入,初读感知。

  1、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欣赏宋朝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你们读过词吗?那你们能不能说说词和诗有什么不一样?

  小结: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又被称为长短句。

  2、介绍词牌名,不是词的题目。而且每一种词牌名的词都有固定的字数、句式和韵律。今天咱们要学*的这首词的词牌名就叫做——如梦令。

  二、初读感知。

  1、生自己放声朗读,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读通顺、读正确。

  2、指名学生读。适时纠正学生的读音,指导关键字词的读音。

  3、学生齐读词。

  三、细读全词,古文今译。

  1、过渡:光读通读顺还不够,咱们还要把它读懂了,看看能不能自己在下面注释的帮助下,读懂词的大概意思。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和边上的同学商量商量。

  2、引导学生集体讨论:咱们先来说一说。自己能够读懂一个词,一句话,都是一种了不起的收获。

  适时指导 “暮” “醉” “争渡争渡”等字词的意思。

  3、这首词用了多少个字?(三十三)

  小结:是的,三十三个字就把这次郊游的经历写清楚了。你看,古诗词,就是这样的凝练含蓄。

  四、“瘦”读全词,搜寻词眼。

  1、引导学生:学古诗词还得学*另外一种本领,那就是要把诗或词“读瘦”。板:读瘦

  同学们能不能把整首词读成一个字儿?看看整首词是围绕这首词里面的哪一个字来写的?

  2、学生讨论,适时板书:醉

  五、牵引“醉”线,分层解读。

  1、陶醉在美酒、美景中。

  过渡:大家再轻轻地读读词,看看可以从哪些词语当中读懂这个“醉”字呢?

  2、引导学生想象 “溪亭日暮”这个词描述了怎样的画面?

  落日的余辉倒映在湖里,使我们想起怎样的诗句来了?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3、奖励你读一读吧。把这么美的画面通过朗诵表达出来。

  老师边播放日落美景边描述:黄昏时分,太阳慢慢地从西边落下去了,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山、*水、小亭子,都被笼罩在夕阳的余辉中。水面上波光粼粼,使我们想起这样的诗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4、过渡:在这样的时候、这样的地方,词人他们会在干什么?

  喝酒,聊天,做,对对子,看风景。

  小结:中国有句古话叫做——“酒逢知己千杯少”,喝着喝着,就喝多了,就——醉了。是啊,在这样的地方,品着美酒、赏着美景、闻着酒香、荷香,那可真是全身心的享受啊!这叫酒不醉人——人自醉。咱们一起读一读这两句,读出浓浓的醉意来。

  5、小结,继续讨论:好!大伙儿还能从哪些词语当中读出这个“醉”字来?

  引导学生想象“藕花深处”所描写的画面。

  这种画面使你想起哪一句诗来了呢?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是啊,多美的荷叶荷花!但此时已是黄昏时分,一切都是朦朦胧胧的,“藕花深处”,那是一个清香流溢、色彩斑斓、幽静而又神秘的世界。来到这样的地方,词人肯定更醉了。读。

  6、等他们惊醒过来的时候,他们是赶紧——读下去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读这两句啊,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小结:那场面多壮观啊。看媒体:词人她们笑啊叫啊,那声音太响,太热闹了,只听扑啦啦一声,一河滩受惊的鸥鹭,一下子冲破夜幕飞向蓝天!那场面壮观吗?!

  《如梦令》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2、理解句子里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说通每个句子的意思,了解这首词所描写的情景。(重点)

  3、能借助图画,想像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借助教材,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正确理解这首词所描写的情景

  2、通过“联想、配乐朗读”等教学策略反复咀嚼、体悟重点词句的情味。(难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领悟本首词的内容和意境,通过了解李清照的一生,感悟词人不同时期作品的不同风格,从而感悟立体的李清照。(难点)

  课前准备:

  1、搜集当时的背景资料及李清照的《声声慢》。

  2、曲子《渔舟唱晚》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曲古典乐曲《渔舟唱晚》。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去倾听。

  师:看你们的神态就知道它太好听了。知道吗?古典乐曲是我们中华所独有的,它堪称国粹。当然,堪称国粹的还有很多例如戏曲、中医药、古典文学等。在文学宝库中有两颗最璀璨的明珠是唐诗和宋词。唐诗大家都不陌生,我们早就接触过,那么宋词你们知道多少呢?你们学过哪些词?(指名背)

  1、谁能说说词和诗有什么不一样么?

  (诗每句字数一样,而词不是。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又称长短句。词有的分上下阕。:每一种词牌名,都有固定的句式和韵律。

  2、《清*乐》是词牌名。你们还知道哪些词牌名?(如梦令忆江南)

  师:古时候的词都是配着乐曲演唱的,所以词有节奏感和韵律美,多读还能体会出词的韵味,所以在读词时要有自己的感觉和味道。

  二、初读古诗,读准读通。

  1、师配乐范读

  2、生自由读,要求轻声朗读课文,并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全班交流。

  (1)指名读课文,正音:兴(xìng)、藕;齐读。

  (2)自由读。

  (3)指名读,师生评述是否正确、流利。

  4、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清照的《如梦令》。我们在学*词的时候,要打开所有的感官。用耳朵去听,用嘴吟诵,用脑去思考,用心去想像。

  三、读中想,读中悟,读中品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这首词哪些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深,为什么?

  2、全班交流。

  预设

  ★溪亭日暮

  ⑴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溪亭日暮图”;读出“溪亭日暮”的美。

  ⑵抓住“沉醉”,想象李清照和她的朋友们会干些什么?品读“沉醉”:还有什么也醉人呢?

  ⑶朗读:读出浓浓的醉意。

  ★藕花深处

  ⑴想象“藕花深处”的画面。

  ⑵李清照怎么会来到“藕花深处”的?抓住“误入”、“深处”,体会词人的心情。

  ⑶朗读。

  ★一滩鸥鹭

  ⑴想象“一滩鸥鹭”的画面: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读出“一滩鸥鹭”的壮观。

  ⑵品读两个“争渡”,比较叠句,感受热闹有趣的场面,体会着急欢快的心情。

  ⑶抓住“惊”:“鸟惊人也惊”,体会“一滩鸥鹭”带来的惊喜,朗读。

  3、品味吟读,入境背诵。

  ①理解了词的意思后,让学生能够入情入境地想象词人当时的情景,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有感情朗读这首词,(指导学生读出作者郊游以后无限愉悦的心境,也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教师板书

  ②尝试背诵,指名背。齐背。

  五、拓展〈声声慢〉,感受晚年的李清照的词的意境。

  1、听配乐朗诵。

  2、学生边读边交流交流资料。

  预设:⑴、生交流背景资料: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路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

  ⑵、刚才我们学的《如梦令》和这首《声声慢》在情感上有什么不同?

  (《如梦令》读的时候语气比较欢快,而《声声慢》的语气则比较低沉)

  ⑶自读自悟

  生自由读对比两首词的不同。(相机指导朗读)

  六、作业

  李清照是位颇具文学才能的女作家,在宋代众多词人中,可以说是独树一帜。,我相信经过今天的学*,李清照的泪水和欢笑和她一生的经历会深深地印在你们的脑海里,你一定能成为她跨越时空的好朋友,有兴趣的同学下去后还可以继续搜集有李清照的词及相关资料,可以制一期手抄报,来缅怀我们这位女中文豪。

  《如梦令》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如梦令》的有关知识。

  2、理解领悟《如梦令》的内容和意境,并当堂背诵。

  3、通过《如梦令》的学*,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教具准备

  李清照的图片及人物介绍的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1、同学们,谁能说说这节课要学的“词”的是什么?

  2、有人说:“旋律是美感的延伸,歌词却是情感的载体。”现代是这样,在古代也是这样。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古人怎样用歌词来表达情感的。

  二、了解掌握《如梦令》的有关知识

  《如梦令》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一点不同,这是一首词。那么,什么叫做词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第一个内容。

  关于词的知识,我们来看一下资料。请同学们迅速地阅读一下,注意勾画知识要点,并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1、什么叫词牌?

  2、词是怎样分类的?

  三、理解领悟《如梦令》的内容和意境,并当堂背诵

  1、下面,我们就具体地来看我们今天要学的第一首词——《如梦令》。

  2、我们将采取一种比赛的形式,看一看谁学得好,谁学得快。

  3、老师将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大组,每个大组就是一个代表队。在下面的学*中,我们将进行三个环节的比赛,每个环节中获胜的代表队将获得一面小红旗,得小红旗多的代表队就是最后的赢家。(老师出示准备好的图表)

  (1)抢答题。

  首先,请大家听老师范读一遍课文,在听的时候请大家注意老师的停顿节奏,并借助课文的注释和作者的有关知识初步理解本首词的内容。听完之后,请大家抢答下面的问题。注意,除了回答问题之外,还要从课文中找出答题的根据。

  老师配乐范读,学生抢答。

  题目:

  ①本首词的作者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②这首词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③这件事是发生在词人写作的当天吗?

  ④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季节?

  ⑤她是一个人去的吗?

  ⑥为什么要“争渡”?

  ⑦为什么会“误入”?

  ⑧慢慢划出来不行吗?

  ⑨为什么词人会常想起这件事呢?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答题最多且正确率最高的队为胜利队,为该队加上小红旗。

  (2)必答题。

  ①一次郊游之后,在回家的路上,由于沉醉其中,小船走错了路,直到了何塘的深处才发觉。尽管这里景色迷人,还是急着寻找归路。争渡的声音在静夜里格外清晰,惊动了栖息的沙鸥白鹭,它们鸣叫着扑腾腾飞起来,这时,人声、鸟声、水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一个情趣横生的意境。请大家闭上眼睛,在脑海里想象一下,夕阳的余晖,清清的池塘,娇美的荷花,惊花的鸥鹭,争渡的船只……这幅画面美不美?(美!)

  原来词人在我们面前展现的是这样一幅美妙的画面,可惜,我们却不能亲眼看到。同学们,你们愿不愿意为老师补这个遗憾呢?(愿意!)

  好,请大家拿出你们的纸和笔,将这幅美丽的画面画出来,展现给大家。(配乐范读)

  请第个代表队的同学共同讨论完成。画的时候,请注意词中所提及的事物。(学生作画,老师指点。)

  学生完成画后,由学生自由进行评论,并选出最好的图画,为该代表队加上小红旗。(对画的评价应紧扣词的内容,并讲完画面的美感,老师用多媒体展示图画。)

  ②在完成了以上的环节之后,同学们对本首词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了解,下面我们要完成的是对本首词的当堂背诵。

  在这个环节,老师限时三分钟,请每位同学背诵本首词,在背的时候注意节奏和停顿,并在背诵中再一次体会作者的感情。老师会随机在每队抽一位同学代表本队背诵。

  老师从熟练程度、背诵技巧、感情投入等方面评价,评选出胜利队,并为访代表队加上小红旗。

  (3)选答题。

  要求:选择回答该题的队,答对中一面旗,答错扣一面旗,由一位同学主答,可有一次补充的机会。

  古人说:诗言志。意思就是写诗歌的目的是为了表达某种意愿或心境。那么,在这首词中,作者描绘了这样一种美妙的场景,表达了她的什么意愿呢?

  (由本文内容延伸到词的意境,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小结

  同学们,我们这节课的比赛到此结束。其实今天的胜负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在竞赛中学到了知识,还体会到了合作的乐趣。我相信,只要大家拥有像今天这样积极进取的精神,永远保持着一颗热爱生活的心,那我们每个都会成为生活中的大赢家!

  《如梦令》教学设计 6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读诵、情景再现,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揣摩作者情感。

  2、总结鉴赏诗词的方法,掌握自主鉴赏的技巧。

  二、教学重点:

  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

  尝试领会词的意境,提高鉴赏能力。

  四、教法学法:

  诵读法、情景绘画法、启发式、讨论式。

  五、教学过程:

  一、话题引入,初读感知。

  课件出示图片。师:咱们先来欣赏张图片,感觉怎么样?她是中国古代的一位才女,你知道她是谁吗?她最擅长作词。你们知道词吗?

  古诗、词都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看!(媒体出示《如梦令》词的内容)这就是咱们今天要学的词,词跟我们以前学过的诗有什么不一样?

  生:古诗每句字数一样,词每行的字都是不一样的。

  师: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又叫做长短句。

  师:还有什么不一样吗?

  师:词有词牌名,每一个词牌名的词都有固定的字数、句式和韵律。

  同学们有兴趣来读读《如梦令》这首词吗?迫不及待了吧,请大家自己放声朗读,,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读正确,读流利。这个要求不高吧,那你就放开声音自个儿读。

  生:放开声音读

  师:声音停下来了,谁能一个人,放开声音读读这首词?谁第一个把手举起来我就叫谁。就请你,勇敢的女孩子。

  师:挺不错的,特别是她把里边的多音字读准了。兴:在这读第四声。表示什么意思?(兴致、兴趣。)什么时候读第一声?

  生:大兴安岭、兴奋。

  师:谁还愿意再来读一读,找个男孩子来读一读。

  生(男)读词:

  师:我觉得应该给他点掌声,他已经注意了停顿,能读出些词的味道来了。好,看起来把这首词读通顺、读正确没问题吧?

  生:没有问题!

  师:咱们连起来读一读。

  生:好!

  生齐读词。

  二、“胖”读全词,古文今译。

  1、师:同学们,读词,读通,读顺还不算,还要读懂它。接下来,请大家在下边注释的帮助下把这首词的大概意思读明白了,请你轻轻地读,再用自己的话轻轻地说,看看能不能把话说顺了,说通了,说明白了。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和边上的同学商量商量。开始吧!

  2、师:咱们先来说一说。自己能够读懂一个词,一句话,都是一种了不起的收获。你站起来说给大伙听听。

  3、师:老师在这儿给你们补充一个信息,在古代的时候,很多的文人都喜欢喝酒。李白就被称为——酒仙!一喝酒啊,诗兴大发,酒助诗兴,诗从酒出,所以有“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说法。李清照虽然是女子,但她也很喜欢喝酒,所以说这里“沉醉”之“醉”既是陶醉又是酒醉。好,酒醉也好,陶醉也好,反正李清照是醉了。

  4、师:同学们很能干,不知不觉地把这首词给读胖了。(板书:读胖)同学们,如果我们把刚才说的话,都写下来,这篇文章长不长啊?

  师:但是你看这首词,才用了多少字就把这一次作者郊游的经历写清楚了,你数一数。

  生:33个字。

  师:是啊,33个字就把作者那次郊游的经历写清楚了。交代清楚了郊游的时间是(日落)就是我们说的黄昏、傍晚;地点是在(溪水边的亭子里)对,溪水边的亭子里。你看古诗词就是这样的凝练、含蓄。咱们读一读整首词,体会、体会。

  生:(读全词)

  三、美读全词,想象画面。

  师:光读懂还不够,还要把这一首词读活了。读得很美很美,古诗词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咱们自己再来读读这首词,看看,你能从这首词中读出哪些画面?

  1、陶醉在美酒、美景中。

  师:大家再轻轻地读读词,看看可以从哪些词语当中读懂这个“醉”字呢?

  生:“溪亭日暮”。

  师:看到“溪亭日暮”这个词,你脑海当中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师:落日的余辉倒映在湖里,使我们想起怎样的诗句来了?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师: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啊!奖励你读一读吧。把这么美的画面通过朗诵表达出来。生朗读。

  师:你们看啊!

  (老师边播放日落美景边描述:黄昏时分,太阳慢慢地从西边落下去了,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山、*水、小亭子,都被笼罩在夕阳的余辉中。水面上波光粼粼,使我们想起这样的诗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师:在这样的时候、这样的地方,词人他们会在干什么?

  师:中国有句古话叫做——“酒逢知己千杯少”,喝着喝着,就喝多了,就——醉了。

  师:是啊,在这样的地方,品着美酒、赏着美景、闻着酒香、荷香,那可真是全身心的享受啊!这叫酒不醉人——人自醉。咱们一起读一读这两句,读出浓浓的醉意来。

  师:这个“藕花深处”,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师:使你想起哪一句诗来了呢?咱们学过荷花吧,把优美的句子吟诵一句到两句给大伙听听。

  师:是啊,多美的荷叶荷花!但此时已是黄昏时分,一切都是朦朦胧胧的,“藕花深处”,那是一个清香流溢、色彩斑斓、幽静而又神秘的世界。来到这样的地方,词人肯定更醉了。读。

  2、陶醉在美丽的意外中。

  师:等他们惊醒过来的时候,他们是赶紧——读下去

  生: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师:读这两句啊,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师:从哪个词语中听出来的?

  师:那场面多壮观啊。看媒体:词人她们笑啊叫啊,那声音太响,太热闹了,只听扑啦啦一声,一河滩受惊的鸥鹭,一下子冲破夜幕飞向蓝天!那场面壮观吗?!

  师:你觉得这个“惊”,除了指白鹭受惊,还向我们传递了词人当时怎样的心情?

  师:是啊,这可是意外的惊喜啊!所以是“鸟惊人也惊啊!”

  师:那简直是大自然的奇观啊,这发生在一瞬间的大自然的奇观,看得他们心都醉了!他们陶醉在这美丽的意外中。

  师:再读。

  3、陶醉在美好的生活中。

  师:词人深深地醉了,她陶醉在(美酒、美景、美丽的意外中)。咱们再从文字背后找一找她深深陶醉的原因吧。

  生:(学生读李清照早期生活的资料。)

  师:为什么这么开心?

  生:因为李清照她年轻时候的生活非常优越,家庭幸福美满。

  师:是啊,年轻时的李清照一直陶醉在美好、幸福的生活里。

  咱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词,跟词人一起深深陶醉一次吧。(生齐读,师生合作读,生背诵。)

  师:这样难忘的郊游经历她能忘得了吗?

  师:这样身心释放的快乐能忘得了吗?

  师:所以啊,她是牢牢地记得,经常地回忆啊,所以是“常记溪亭日暮”。

  师:词人因乐而酒,因酒而醉。那你觉得这个时候她喝的是什么酒啊?

  4、一幅流动的画

  师:刚才我们边读边想象,读出了那么多美的画面,有“溪亭日暮”,还有“藕花深处”,还有“一滩鸥鹭”。其实整首词就是一幅流动的画。你们看,因为是观赏“溪亭日暮”陶醉了,所以才会误入“藕花深处”,因为是误入“藕花深处”,所以才会惊起“一滩鸥鹭”。来,一起读整首词。一边读一边想像这幅活动的画。

  生:(读全诗)。

  师:听你们读得有滋有味的,老师也情不自禁地想来读一读,可以吗?(师深情朗读)

  师:来咱们再来读一读,老师跟你们一起读。

  (师生齐读)

  四、“瘦”读全词,搜寻词眼。

  师:刚才我们在学古诗词时掌握了一种本领,就是把词“读胖”,咱们还得学*另外一种本领,那就是要把诗或词“读瘦”。板:读瘦。

  师:同学们能不能把整首词读成一个字儿?看看整首词是围绕这首词里面的哪一个字来写的?

  学生说字眼,说理由,并板书。

  师:同学们品出了那么多的字,你看,不管“暮”也好,“记”也好,“醉”也好,还有“兴”也好,老师认为都有道理,因为“暮”所以“兴”,因为“兴”所以“醉”,因为陶醉了,所以常常记得不能忘记啊,(师连线)。李清照留下来的词并不多,但是“无一首不精,无一字不妙”,这里边的33个字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地品味。

  师:这次郊游的经历使李清照深深地陶醉了(圈“醉”字),她陶醉在美景中,还陶醉在哪呢?

  师:是的,词人深深地陶醉了,让我们也跟她一起深深地陶醉一次。读出浓浓的醉意来好吗?再读这首词。这回你能背下来的,咱们就背下来了。

  生:(读、背全词。)

  五、对照比读,延伸课外。

  师:请同学们再读一首词。

  生:《如梦令》[ 宋]——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师:老师把两首词放一块儿,你发现这两首词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师:同学们发现的就是《如梦令》这种词牌名的词的特点。字数、句式和韵律。这首词咱们以后还有机会细细地品味。

  师:古代的词谱成曲可进行演唱,你们想不想听一听《如梦令》这首词谱成曲子后,唱出来是什么感觉的?(放音乐)

  师:有味道吗?它是用昆曲来演唱的。有兴趣可找一找别的谱成曲的词来听一听。

  《如梦令》教学设计 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认读“藕”,有感情读词,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背诵这首词,能品味词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探究阅读,通过一个“醉”体会诗词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品味诗词,感受古诗词的凝练、含蓄。从而热爱中国传统文学。

  二、教学重难点:

  品味诗词意境,感受李清照无忧无虑的生活,溪游醉归的欢乐。

  三、教学流程:

  一、了解有关词的基本知识

  1.你们学过哪些词?

  你能说说词和诗有什么不一样么?

  诗每句字数一样,而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又称长短句。词可配乐演唱。

  2、出示《如梦令》。

  李清照介绍:李清照童年生活在趵突泉边,大明湖畔,官宦之家,一生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那是她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人到中年,宋朝与金兵作战,节节败退,于是李清照搬到江南,丈夫后来也去世了。晚年非常孤独寂寞。今天学的这首词是她年轻时写的。

  这首词的题目是?

  “如梦令”是词牌名。同一词牌可以填许多不同内容的词,有的词有题目,有的词则没有题目,没有题目的,我们为了区分,往往以词的第一句作为题目,如这首《如梦令》,我们就记作《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二、初读课文,领悟大意

  1、自己放声朗读,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读通顺、读正确。

  2、检查朗读情况

  指名读;指导“兴”(评价:读得准、读得通顺,有节奏感。把词牌名放在前面读。节奏感很好,你心里、眼里仿佛浮现出一幅幅画面,用力的想,让我们把画面看清楚。)

  读词时要能把词读到脸上,范读。老师要看大家表情,读的时候要仿佛看到词描绘的情景。配乐读(可以用一个词形容:惟妙惟肖。仿佛你的眼中、脑海中浮现出一幕幕生动的画面。)

  3、同学们,读词,读通,读顺还不算,还要读懂它。接下来,请大家把这首词的大概意思读明白了,请你轻轻地读,再用自己的话轻轻地说,看看能不能把话说顺了,说通了,说明白了。好不好?开始吧!

  4、交流自学

  学生开始交流自己的所学,老师相机进行评价补充。

  重点指导“一滩”、“兴尽”等词语的理解。

  “醉”什么意思?在古代的时候,很多的文人都喜欢喝酒。李白就被称为——酒仙!一喝酒啊,诗兴大发,酒助诗兴,诗从酒出,所以有“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说法,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李清照虽然是女子,但她也很喜欢喝酒,所以说这里“沉醉”之“醉”既是陶醉又是酒醉。

  三、品读悟情

  1、经同学们这么一联想补充,这首由30几个字组成的高度凝练概括的词立刻丰满具体起来了,我们的眼前似乎出现了那么多美的画面。如果把我们刚才说的话,都写下来,这篇文章长不长啊?但是你看这首词,它只有多少字?是的,三十三个字就把这次郊游的经历写清楚了。你看,古诗词,就是这样的凝练含蓄。

  到底是怎样的美景让诗人陶醉呢?古诗词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大家再轻轻地读读词,看看可以从哪些词语当中读懂这个“醉”字呢?

  2、组织交流。

  (一)画面1:“溪亭日暮”

  1、“溪亭日暮”,让你想起怎样的画面来了?说说湖边的景色。---读句

  2、图画,师描述: “黄昏时候,太阳慢慢地从山的后边落下去了,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处的山,*处的水,还有小亭子,都笼罩在晚霞的余辉当中。水面上波光粼粼的,使我们想起这样的诗句来“一道残阳扑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样的情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让我们把这种美通过朗读传递出来。

  3、在那样的地方,那样的时候,词人和她的朋友们会在溪边的亭子里干什么?用“我看到了……听到了……闻到……”的句式说一说。

  眼睛里看的是美景,嘴里品的是美酒和佳肴,鼻子里还可能会闻到阵阵的荷花的香味、酒香味,那可真是全身心的享受啊!这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啊,咱们再读这两句,让我们也深深地陶醉一次。

  (二)画面2:藕花深处

  除了这个溪亭日暮让你想起了这么美丽的画面之外,还有哪个词也让你想起了美丽的画面了?

  那又是怎样的一片荷塘啊?(诗句)

  这个时候啊,已经是黄昏了,一切都变得朦朦胧胧,“藕花深处”,那是一个清香四溢、幽静而神秘的世界。我想这个时候他们肯定是更加陶醉了。来,请读读第三句、第四句。

  (三)画面3:争渡图

  你听到了什么?(听到了鸥鹭的声音、听到了划浆的声音、听到了诗人的笑声、听到了争吵的声音……)

  仔细看——看到了什么?(鸥鹭飞起来了。)多不多?声音响不响?(惊、一滩)这个时候把栖息着的鸥鹭一下子惊飞起来。“扑拉拉”一声,一群鸥鹭冲破夜幕,飞上蓝天,那情景该多么壮观啊!谁来读一读这两句?

  惊、除了写鸥鹭受到惊吓,它还向我们传递了词人当时怎样的心情?(惊喜)师指导朗读。

  (四)一幅流动的画

  刚才我们边读边想象,读出了那么多美的画面,有“溪亭日暮”,还有“藕花深处”,还有“一滩鸥鹭”。其实整首词就是一幅流动的画。你们看,因为是观赏“溪亭日暮”陶醉了,所以才会误入“藕花深处”,因为是误入“藕花深处”,所以才会惊起“一滩鸥鹭”。来,一起读整首词。一边读一边想像这幅活动的画。

  词人深深地醉了,她陶醉在(美酒、美景、美丽的意外中)。咱们再从文字背后找一找她深深陶醉的原因吧。(学生读李清照早期生活的资料。)

  让我们也跟她一起深深地陶醉一次。读出浓浓的醉意来好吗?这样难忘的郊游经历她能忘得了吗?这样身心释放的快乐能忘得了吗?所以啊,她是牢牢地记得,经常地回忆。所以这首词一开篇就说“常记”。

  词人因乐而酒,因酒而醉。那你觉得这个时候她喝的是什么酒啊?

  《如梦令》教学设计 8

  一、复*回顾,激趣导入

  1.唱《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回顾词的特点。

  2.今天,咱们再来学一首词,这首词是宋代著名的女诗人、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才女之一的李清照写的《如梦令》看看她此生最难忘的一次少年经历是什么?(板书:如梦令)

  这首词的词牌名是(如梦令)题目呢?很多词没有题目,我们往往用第一句来当它的题目,所以这首词的题目也可以叫(常记溪亭日暮)。

  二、通读全词,理解大意

  1.下面就请大家自由地读读这首词,要读得充分,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指读,相机正音,指导节奏,读出自己的感觉

  ①这里有一个生字,藕,再请同学来读一读,这里的藕花就是——(荷花)

  ②这里有一个词也请大家注意,兴尽,在这里都读第四声,兴指兴趣,兴致。尽是满足的意思。所以兴尽就是指——兴致得到了满足。请同学再来读一下这个词。

  ③藕花,兴尽,这两个容易读错的词都在第三四句中,谁再来把这两句读一读,把它读正确,读得字正腔圆。

  ④把词读正确并不难,如果你能稍加停顿,那就能读出节奏来,读出味道来了。谁再来读读整首词,其他同学注意听,它是怎么停顿的?(指导停顿) 比如说,第一句咱们可以这样读“常记/溪亭/日暮”。 (生读全词) 节奏感把握得挺好。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3.读好了节奏,我们还要读懂它。李清照借这首词回忆了自己少年时期的一次郊游经历。整首词语言简洁,浅显易懂,我相信理解它的意思对大家来说不是难事,请大家再次自由读读这首词,结合注释同桌之间相互说说你对它的理解。(师巡视)

  4.好的,同学们,从我刚才听到的几位同学对意思的.理解和大家轻松的表情来看,你们已经读懂了这首词的基本意思。现在,我还想问问大家,在这首词里既有景,又有人物活动,你能分辨出哪些词语是写景,哪些词语是写人物活动呢?默默地看,静静地思考,然后举手告诉大家。(结合学生回答,屏幕出示,指读)

  景 : 溪亭日暮 藕花深处 一滩鸥鹭

  人 : 沉醉 误入 争渡

  5.细细读着这六个词,我们会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因果关系,师引述——因为“溪亭日暮”所以“沉醉”,因为“沉醉”所以“误入藕花深处”,因为“误入藕花深处”所以“争渡”,因为“争渡”,所以惊起“一滩鸥鹭”。你看,句子和句子之间衔接得多么紧凑,多么自然啊!人在景中,景因人显,人和景的相互交融构成了那一幅幅生动美妙的画!让我们再次走进画面,读一读这首词吧!

  三、美读全词,想象画面

  同学们,虽然时隔千载,我们已经无法跟随李清照一起参加那一次郊游,但这首词“词中有画”,我们完全可以借助想象,再现情境。

  板书:展开想象(齐读)}在这首词里,有一些词语给了我们画面般的美感,仔仔细细地读一读这首词,把这些词语圈出来,想一想,读着它们,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一)画面1:溪亭日暮

  ①咱们先来读一读一二句,齐读。

  ②哪个词给了你无尽的想象,给了你画面般的美感?(开火车,指三人答)

  ③是啊,“溪亭—日暮”,读着这个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板书:溪亭日暮)展开想象,用眼睛去看,用大脑去思考,用心去感受,用语言去描绘,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对景的想象]预设:

  a、学生回答比较简单(亭子、小溪、夕阳)师评语引领:那些美好的景物你都看到了,可惜却都是静止的,谁能把这些眼前的景物说得更加具体?让这些景物活起来,让这幅画美起来!

  b、若学生说得比较好。教师评语引领:瞧,他说得多么传神哪,尤其是“xx”词,仿佛把我们都带入了那美景之中。

  c、你也走进去了,那一幅美妙的画卷一定正在你的心中展现!说得那么美,你一定能读好这两句,指读。

  d、是啊,黄昏时分,夕阳渐渐落下去了,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处的山,*处的水,还有那玲珑剔透的小亭,都被染红了,水面上波光粼粼的,让我们情不自禁的吟出这样的诗句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样的情景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让我们带着这样的诗情读好这第一第二句。

  [对醉的理解]

  a、好一个良辰美景!好一个溪亭日暮!难怪李清照说她此时已经——沉醉不知归路了。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呢?是啊,诗人陶醉了,醉得忘记了回家。在这儿给大家补充一个信息,在古代的时候,很多的文人都喜欢喝酒。李白就被称为——酒仙!一喝酒啊,诗兴大发,酒助诗兴,诗从酒出,所以有 “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说法。李清照虽然是女子,但她也很喜欢喝酒,所以说这里“沉醉”之“醉”既是陶醉又是酒醉。好,酒醉也好,陶醉也好,反正李清照是醉了。我们带着这份醉意,再来读这两句诗,一定更有味道。

  b、在这样的时候,这样的地方,诗人会和谁一起喝酒呢?有道是:酒逢知己千杯少啊!诗人和朋友们除了喝酒,还会干什么呢?(赏景、吟诗、作对、弹琴、下棋、聊天)品着美酒,赏着美景,闻着酒香、花香,那可真叫酒不醉人——人自醉啊!这可是一种全身心地享受啊!咱们再次一起读读这两句诗,读出那浓浓的醉意!(指名读)她是这样读的,你也来读一读吧(再指名读) 师深情朗读,大伙一起来读读吧。(生齐读)老师仿佛看到那样的情景了,再来一次。(再齐读)

  二)画面2:藕花深处

  ①是啊,怪不得诗人说她后来是兴尽而归,读——兴尽晚回舟。此刻诗人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高兴、愉快),就请你读出这份高兴,这份愉快!另外,这里的兴尽,也可以说是兴未尽,也就是还没有尽兴,只是天色已晚,不得不回家啊!此时,诗人的心情又会是怎样的?(留恋,舍不得离开)那也请你读出这份留恋。你看,这里同一句古诗给了我们两种不同的理解,而且都是正确的,所以以后读诗就要用心去揣摩、去体会。

  ②就在诗人回舟时,又有美景吸引了她,那就是——藕花深处。(分小组把这个词读两遍。)藕花—深处,(板书:藕花深处)这个深处是指哪?对呀,你想四周全都是荷叶、荷花,这时候呀,那荷花,那荷叶的形状、颜色、姿态一定看得非常清楚。你看到了吗?(满池都是、下面是绿绿的荷叶,上面一朵朵荷花含苞待放。)你想起怎样的句子来了?咱们学过荷花吧,把优美的句子吟诵一句到两句给大伙听听。(这荷花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全部展开了。有的在微风中轻轻舞动着。)你们仿佛看到了那满池荷花的美景了是吧。还想到哪些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又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画面啊,让我们再次走进去,再次沉醉。读——

  ③在这两句中,你觉得哪一个字最能说明词人又一次醉了?(误)误入,在这里是怎样的入?能换一个词代替这个误吗?(不知不觉)是啊,诗人看荷花看得有滋有味、如痴如醉,连小船划入藕花深处都没有察觉。这是怎样的一种醉啊!我们再来读这两句,一定会读得更好。

  三)画面3:一滩鸥鹭

  ①读着这两句,哪一个词又让你画面般的感受呢?(一滩鸥鹭)分男女生读。

  ②读着这个词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一河滩的鸥鹭扑拉拉一下子都飞起来了,那场面是多么热闹啊!)一齐读(一滩鸥鹭上青天,那场面又是何等壮观啊,再来感受一次,读)

  ③范读,在这里,除了看到鸥鹭飞了起来,你的耳边还听到了什么?(鸥鹭拍动翅膀的声音,鸣叫的声音(响)、划桨声、溪水流动声、欢笑声、水声),你们还仿佛看到诗人和好友们在干什么?(看到诗人和好友们在争着划桨)

  师:你想啊,她们叫哇,笑哇,声音那么响,那么喧哗,这个时候把栖息着的鸥鹭一下子惊飞起来。“扑拉拉”一声,一群鸥鹭冲破夜幕,飞上蓝天,那情景该多么壮观啊!这样的情景她*时能看到吗?那可真是大自然的奇观啊!谁来读一读这两句?(指名读)这样划船能把欧鹭惊起来吗?(再读)划得再有劲一些,你再来试试。(再指名读)你想此时此刻,词人的心情是多么的……(指名说:多么开心。)是啊,那是一种意外的开心,意外的收获。(惊喜。)这个“惊”字,既是指鸥鹭给惊飞起来了,又向我们传递了词人惊喜的心情。用得多妙啊。再来读一读,读出那份热闹、那份欢快、那份惊喜!(指导朗读,两个争渡要读得稍快,有力,后面那个争渡比前面一个更有力)

  四)一幅流动的画

  刚才我们边读边想象,读出了那么多美的画面,有“溪亭日暮”,还有“藕花深处”,还有“一滩鸥鹭”。其实整首词就是一幅流动的画。你们看,因为是观赏 “溪亭日暮”陶醉了,所以才会误入“藕花深处”,因为是误入“藕花深处”,所以才会惊起“一滩鸥鹭”。来,一起读整首词。一边读一边想像这幅活动的画。(读全词)。听你们读得有滋有味的,盛老师也情不自禁地想来读一读,可以吗?(师深情朗读)来咱们再来读一读,老师跟你们一起读。(师生齐读)

  四、瘦读全词、品味语言

  同学们真能干。读着读着就把这首词读胖了,读美了。但这还不够,咱们还要把这首词读(板书:瘦)你能不能读着读着把这首词读成一个字?看看,这首词是围绕哪一个字来写的?小声地读一读,品一品。 ( 醉、记 、暮、兴)

  同学们品出了那么多的字,你看,不管“暮”也好,“记”也好,“醉”也好,还有“兴”也好,老师认为都有道理,因为“暮”所以“兴”,因为“兴”所以“醉”,因为陶醉了,所以常常记得不能忘记啊,(师连线)。李清照留下来的词并不多,但是“无一首不精,无一字不妙”,这里边的33个字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地品味。这次郊游的经历使李清照深深地陶醉了(圈“醉”字)。

  是的,词人深深地陶醉了,让我们也跟她一起深深地陶醉一次。读出浓浓的醉意来好吗?再读这首词。这回你能背下来的,咱们就背下来了。

  五、对照比读,延伸课外

  请同学们再读一首词。(如梦令 宋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老师把两首词放一块儿,你发现这两首词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题目一样,作者也一样;字数一模一样,都是33个字;句式一样;格式都一样;数数它有几行?(6)再数数每一行有几个字(665646)?所有的如梦令,都是这样的结构。)

  最后一个韵母都是“U”;都写到了醉……

  李清照的词中还有很多也写到喝酒了,有兴趣可找出来读一读。

  同学们发现的就是《如梦令》这种词牌名的词的特点。字数、句式和韵律。以后还有机会可以细细地品味。

  上节课我们演唱了《西江月》,你们想不想听听《如梦令》这首词谱成曲子后,唱出来是什么感觉的?(放音乐)有味道吗?课下有兴趣可以自己给这首词配上自己喜欢的曲子试试。

  《如梦令》教学设计 9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李清照的生*

  2.品读李清照的诗词

  3.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二.课型:新授课

  三.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

  四.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2.体验到这首词的意境

  3.重点词解析

  4.词的技巧分析

  五.教学难点:

  1.对诗词的理解

  2.把握诗词情感

  六.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师:“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济南涵养了一个不同寻常的灵性生命。她有着“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温柔娇媚,也有着“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倜傥豪放。她就是宋朝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在那个唯男子独尊的年代,她无疑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她的词自成一家。语言清丽而不萎靡,情调感伤而不空虚。今天让我们一起走*李清照,品读李清照。

  师问:同学们都知道我们要学的这首《如梦令》的作者是宋代伟大女词人李清照,那么大家知道的她的诗词还有哪些?对于她,大家还有什么了解呢?有哪位同学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举手回答一下。(老师总结同学们答案)

  (二)介绍李清照生*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以词著称,有较高的艺术造诣。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老师:我们了解过了李清照的生*事迹之后,是不是对她的词也充满了好奇呢?特别是在宋朝那个词作鼎盛的时候,在众多才子里面作为一个女词人能够脱颖而出,也充分证明了她的才华。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李清照词作的风采。)

  (三)词作初印象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1.板书出来这首词,让同学们先自己理解一下这首词的思想情感,请同学举手回答自己的理解。

  (师:同学们的见解都很独特,那下面老师来总结一下。

  写《如梦令》的时候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已经很久没有回家了,词人很是思念自己的丈夫。甚至到了借酒消愁的地步。这日她又喝了酒,早早就沉沉睡去。第二日醒来的时候,才发现昨夜下了一场小雨,便问卷帘的丫鬟,院外的海棠怎么样了。丫鬟答曰:“海棠依旧”。词人感念自己和丈夫的情形,感叹道:“应是绿肥红瘦。”意即表达自己对丈夫的思念。

  2.(师:大家既然已经了解了这首诗的情感,那就请同学们听一下录音,看看其他人怀着这种感情朗诵出来的感觉。)

  放录音。请同学们跟着读几遍。放音乐,让同学们跟着节奏朗诵。让同学们能够熟读背诵这首词。

  (四)词赏析

  1、.(师:大家熟读了这篇文章之后,对这首词也有了自己的理解,那么下面我们就探究一下,作者用词的经典之处。)

  以“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然后一个“卷帘”,点破日曙天明,巧妙得当。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

  “试问”的结果如何呢?――“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是啊,“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象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极当。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同时,这一词语中也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

  2、.“绿肥红瘦”历来被人称道,它好在哪里?

  绿肥红瘦”一语,是全词的精绝之笔,“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本来**常常的四个字,这么一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那“红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吗?

  3.抒情方式:以景衬情。抒发的感情是:轻灵新巧而又凄婉含蓄

  写作手法:使用拟人化的手法。词中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

  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4.(师:同学们今天学*了李清照的《如梦令》之后,有什么感想?请同学们跟大家交流一下。)

  总结今天所学的内容,让大家了解李清照,懂得诗词的表达情感。

  《如梦令》教学设计 10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李清照的生*

  2.品读李清照的诗词

  3.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二.课型:新授课

  三.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

  四.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2.体验到这首词的意境

  3.重点词解析

  4.词的技巧分析

  五.教学难点:

  1.对诗词的理解

  2.把握诗词情感

  六.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师:“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济南涵养了一个不同寻常的灵性生命。她有着“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温柔娇媚,也有着“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倜傥豪放。她就是宋朝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在那个唯男子独尊的年代,她无疑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她的词自成一家。语言清丽而不萎靡,情调感伤而不空虚。今天让我们一起走*李清照,品读李清照。

  师问:同学们都知道我们要学的这首《如梦令》的作者是宋代伟大女词人李清照,那么大家知道的她的诗词还有哪些?对于她,大家还有什么了解呢?有哪位同学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举手回答一下。(老师总结同学们答案)

  (二)介绍李清照生*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以词著称,有较高的艺术造诣。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老师:我们了解过了李清照的生*事迹之后,是不是对她的词也充满了好奇呢?特别是在宋朝那个词作鼎盛的时候,在众多才子里面作为一个女词人能够脱颖而出,也充分证明了她的才华。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李清照词作的风采。)

  (三)词作初印象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1.板书出来这首词,让同学们先自己理解一下这首词的思想情感,请同学举手回答自己的理解。

  (师:同学们的见解都很独特,那下面老师来总结一下。

  写《如梦令》的时候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已经很久没有回家了,词人很是思念自己的丈夫。甚至到了借酒消愁的地步。这日她又喝了酒,早早就沉沉睡去。第二日醒来的时候,才发现昨夜下了一场小雨,便问卷帘的丫鬟,院外的海棠怎么样了。丫鬟答曰:“海棠依旧”。词人感念自己和丈夫的情形,感叹道:“应是绿肥红瘦。”意即表达自己对丈夫的思念。

  2.(师:大家既然已经了解了这首诗的情感,那就请同学们听一下录音,看看其他人怀着这种感情朗诵出来的感觉。)

  放录音。请同学们跟着读几遍。放音乐,让同学们跟着节奏朗诵。让同学们能够熟读背诵这首词。

  (四)词赏析

  1、.(师:大家熟读了这篇文章之后,对这首词也有了自己的理解,那么下面我们就探究一下,作者用词的经典之处。)

  以“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然后一个“卷帘”,点破日曙天明,巧妙得当。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

  “试问”的结果如何呢?――“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是啊,“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象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极当。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同时,这一词语中也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

  2、.“绿肥红瘦”历来被人称道,它好在哪里?

  绿肥红瘦”一语,是全词的精绝之笔,“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本来**常常的四个字,这么一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那“红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吗?

  3.抒情方式:以景衬情。抒发的感情是:轻灵新巧而又凄婉含蓄

  写作手法:使用拟人化的手法。词中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

  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4.(师:同学们今天学*了李清照的《如梦令》之后,有什么感想?请同学们跟大家交流一下。)

  总结今天所学的内容,让大家了解李清照,懂得诗词的表达情感。


《如梦令》教学设计范本10份扩展阅读


《如梦令》教学设计范本10份(扩展1)

——《如梦令》教学设计 (菁华6篇)

《如梦令》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李清照的生*

  2.品读李清照的诗词

  3.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二.课型:新授课

  三.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

  四.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2.体验到这首词的意境

  3.重点词解析

  4.词的技巧分析

  五.教学难点:

  1.对诗词的理解

  2.把握诗词情感

  六.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师:“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济南涵养了一个不同寻常的灵性生命。她有着“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温柔娇媚,也有着“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倜傥豪放。她就是宋朝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在那个唯男子独尊的年代,她无疑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她的词自成一家。语言清丽而不萎靡,情调感伤而不空虚。今天让我们一起走*李清照,品读李清照。

  师问:同学们都知道我们要学的这首《如梦令》的作者是宋代伟大女词人李清照,那么大家知道的她的诗词还有哪些?对于她,大家还有什么了解呢?有哪位同学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举手回答一下。(老师总结同学们答案)

  (二)介绍李清照生*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以词著称,有较高的艺术造诣。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老师:我们了解过了李清照的生*事迹之后,是不是对她的词也充满了好奇呢?特别是在宋朝那个词作鼎盛的时候,在众多才子里面作为一个女词人能够脱颖而出,也充分证明了她的才华。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李清照词作的风采。)

  (三)词作初印象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1.板书出来这首词,让同学们先自己理解一下这首词的思想情感,请同学举手回答自己的理解。

  (师:同学们的见解都很独特,那下面老师来总结一下。

  写《如梦令》的时候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已经很久没有回家了,词人很是思念自己的丈夫。甚至到了借酒消愁的地步。这日她又喝了酒,早早就沉沉睡去。第二日醒来的时候,才发现昨夜下了一场小雨,便问卷帘的丫鬟,院外的海棠怎么样了。丫鬟答曰:“海棠依旧”。词人感念自己和丈夫的情形,感叹道:“应是绿肥红瘦。”意即表达自己对丈夫的思念。

  2.(师:大家既然已经了解了这首诗的情感,那就请同学们听一下录音,看看其他人怀着这种感情朗诵出来的感觉。)

  放录音。请同学们跟着读几遍。放音乐,让同学们跟着节奏朗诵。让同学们能够熟读背诵这首词。

  (四)词赏析

  1.(师:大家熟读了这篇文章之后,对这首词也有了自己的理解,那么下面我们就探究一下,作者用词的经典之处。)

  以“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然后一个“卷帘”,点破日曙天明,巧妙得当。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

  “试问”的'结果如何呢?――“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是啊,“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象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极当。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同时,这一词语中也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

  2.“绿肥红瘦”历来被人称道,它好在哪里?

  绿肥红瘦”一语,是全词的精绝之笔,“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本来**常常的四个字,这么一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那“红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吗?

  3.抒情方式:以景衬情。抒发的感情是:轻灵新巧而又凄婉含蓄

  写作手法:使用拟人化的手法。词中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

  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4.(师:同学们今天学*了李清照的《如梦令》之后,有什么感想?请同学们跟大家交流一下。)

  总结今天所学的内容,让大家了解李清照,懂得诗词的表达情感。

《如梦令》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学*,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3、初步了解学*古词的方法。迁移运用,提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4、学*古诗词兴趣,培养古诗词热爱激发学生

  二、教学重点:

  品读字词,想象词境,并能试着用优美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想象词描绘的意境,领会词人“沉醉”的心情。

  2、了解古词的学*方法,迁移运用。

  四、教具准备:课文、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创设情境,营造学诗歌的氛围,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

  1、师:同学们,春天到来,又是郊外踏青的好时节。你有没有和爸爸妈妈一起去郊外游玩过?你去了哪里?景色如何?心情怎样?在这春光明媚的日子里,看到那迷人的江南美景,你想到了哪首词?(点名)(课件,音乐)

  1、忆江南

  师:掌声送给她!

  2、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夏天,我们来到美丽的西子湖畔,诗人苏轼留下了这样的诗篇:

  3、山行

  秋天,人们喜欢登高远游,这满山的红叶,我们又想到了

  4、梅花

  冬天,我们一起去郊外踏雪寻梅,墙角数枝梅——

  师:多美的诗句啊!同学们,*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无数文人墨客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名篇佳作,难怪有作家说道——(课件出示于丹与叶延滨的话)看了这两段话,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同学们,做好上课的准备了吗?上课!

  二、正式上课:

  师:我们今天来学一首关于郊游的古词(板书:古词)——如梦令(板书:如梦令)通过预*你们知道了什么?

  预设:作者是(板书:【宋】 李清照)如梦令是词牌名,是用来吟唱的,又叫曲子词,每一种词牌名都有固定的字数、格式和韵律。??她是一位著名的女词人。有“词国女皇”之称。

  三、多重诵读,感知词之味道

  (一)自主学*,读“通”本词

  师:现在请大家自由地读读这首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生自由诵读)

  评价:字正腔圆!你把生字“藕”和多音字“兴”读准了,(出示课件:藕花和多音字兴)老师想问问你们为什么“兴”在这里读第四声?(高兴、兴致)(课件)是的,兴表示“兴致”的意思所以读第四声。哪位同学再来读读?

  (二)师生合作读

  1、小结:同学们,古词是用来吟唱的,(板书:吟)除了读准音,还要注意好词句的节奏和停顿,这样就能读出词的味道,我们一起来合作吟一吟。(师读前两个字)

  3、小组赛读:同学们吟得真好,带着这样的节奏,我们小组来赛一赛,大家可以任意选择一种吟诵方式,看看哪个小组吟得好。

  4、展示。

  四、读懂词的大意,抓住关键字瘦读全词。

  1. 同学们,光读通读顺还不够,咱们还要读懂它,大家可以在下面注释的帮助下,读懂词的大概意思,找一找最能表达作者心理感受的那个字,在组里和同学讨论讨论。(随机板书学生的答案)

  生:醉、梦、记、暮、兴。

  2、各组代表分别说出自己的理由。

  3、总结:刚才大家通过学*,找到了自己认为最能表达词意的关键字,来帮助我们理解古词的内容,这是古词学*的第二步:把整首词凝成一个字或词。(板书:凝)但是,哪个字最能表达作者的心境呢?让我们走进这首词,走进李清照的内心世界。

  五、想象画面,感悟词之意境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边听边想,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哪几幅画面?(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1、哪一幅画面让你的印象最深?(请三个同学)谁也喜欢这样的画面,再来说一说?还有谁也喜欢这样的画面?

  2、出示溪亭日暮图

  ①这就是美丽的溪亭日暮图,你能读一读这美丽的画面吗?

  评价:说的好,读的美,还有哪位同学喜欢这样的画面?你来读一读。 ②同学们真了不起,读着词语,能想象出这样的画面,这就是“品词”。(板书:品) ③再读“溪亭日暮”: 好一个溪亭日暮,夕阳晚霞,物我两忘,难怪作者“沉醉——不知归路”。让我们带着这份醉意来读这两句,一定更有味道。

  3、还有谁想到了不同的画面?(哦,你看到了藕花深处的迷人风景)李清照,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李清照,你还看到了什么?你闻一闻,闻到了——

  ①现在我们跟随李清照一起走进那个清香四溢、色彩缤纷、幽静而神秘的世界,谁来读一读这样的美景?(指名读)

  ②难怪词人迷醉其中呢?你再来读一读。同学们,让我们深吸一口藕花的香气,一起来读读——

  ③你觉得哪一个字最能说明诗人又一次醉了?(误)能用一个词来代替这个“误”字吗?(不知不觉、情不自禁)

  真是景不醉人——人自醉。带着这份醉意,再来读读这一句。

  4、还有怎样的画面呢?(惊起鸥鹭)(出示图) A怎么划船?(争着、用力)

  师:关于“争渡”的注解历来有两种观点:

  (1)以《唐诗、宋词、元曲三百首》为主的一方观点认为,“争渡”的意思是“奋力划啊,抢着划啊”

  (2)以《唐宋词鉴赏词典》为主的一方观点认为,“争渡”的意思是“怎么划啊,怎么划啊”

  师:再读读这两句,考虑一下,你认为是哪一种意思呢?或者你有更新的想法吗?

  生1:她着急回家,就抢着划;(你抢着划一划)

  ②小组“争渡”读出抢着划的'感觉。(做动作)

  师:此时此刻,老师也有了作诗的雅兴,真是“一群诗人争船渡,一滩鸥鹭上青天”那情景该多么壮观啊!谁来读一读。

  ③此时此刻,词人的心情是多么的??(指名说)开心、激动。(激动地读一读)

  ④生2;她喝醉了酒,就不知道怎么划了??(你把那种不知道怎么办的感觉读出来) 迷迷糊糊中,呼啦啦鸥鹭飞起,你会有什么感受(惊讶、惊喜) (惊喜地读一读) 这个“惊”字,既惊飞了鸥鹭,又惊喜了词人。写得多好啊。同学们,带着惊喜与兴奋,读一读这两句吧!

  师:同学们的理解都很有道理,难怪那些诗词专家们都一直争论不休呢。不管是“抢着划”还是“怎么划”,李清照的心情都是——快乐(快乐地读一读)

  5、面对如此良辰美景,假如你是李清照,你会和朋友们干些什么?(饮酒、作诗、赏景、聊天┅┅)

  6、总结:

  学到这儿,谁来说说最能表达词意的是哪个字呢?(醉)(擦掉别的字)李清照,你沉醉的仅仅只是酒吗?(说到了酒)还有什么?沉醉于景吗?沉醉的还有什么?——心(快乐美好的心情)(板书:酒、景、心)在这份美好的醉意当中,老师也写下了这一首如梦令,伴随着音乐,我们一起沉醉地读一读。(音乐起,再读全词)

  六、回归整体,熟读成诵。

  就让我们沉醉在这幅流动的画里,一起背诵这首词吧!每个小组自由选择,待会你们可以看画面、可以听音乐、可以做动作,甚至可以唱一唱。开始吧!(还有不一样的形式吗?)

  六、拓展读词,感悟词之情韵

  1、大家诵得韵味十足,谁来说说你怎样学*这首古词?让我们用同样的方法,再学一首同样词牌名,同一位作者的词。(先吟、再凝、最后品一品)

  2、要吟出词的节奏,读懂意思,把整首词凝成一个字或词,品出李清照怎样的心境?

  3、小组展示自学成果。

《如梦令》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2、理解句子里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说通每个句子的意思,了解这首词所描写的情景。(重点)

  3、能借助图画,想像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借助教材,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正确理解这首词所描写的情景

  2、通过“联想、配乐朗读”等教学策略反复咀嚼、体悟重点词句的情味。(难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领悟本首词的内容和意境,通过了解李清照的一生,感悟词人不同时期作品的不同风格,从而感悟立体的李清照。(难点)

  课前准备:

  1、搜集当时的背景资料及李清照的《声声慢》。

  2、曲子《渔舟唱晚》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曲古典乐曲《渔舟唱晚》。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去倾听。

  师:看你们的神态就知道它太好听了。知道吗?古典乐曲是我们中华所独有的,它堪称国粹。当然,堪称国粹的还有很多例如戏曲、中医药、古典文学等。在文学宝库中有两颗最璀璨的明珠是唐诗和宋词。唐诗大家都不陌生,我们早就接触过,那么宋词你们知道多少呢?你们学过哪些词?(指名背)

  1、谁能说说词和诗有什么不一样么?

  (诗每句字数一样,而词不是。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又称长短句。词有的分上下阕。:每一种词牌名,都有固定的句式和韵律。

  2、《清*乐》是词牌名。你们还知道哪些词牌名?(如梦令忆江南)

  师:古时候的词都是配着乐曲演唱的,所以词有节奏感和韵律美,多读还能体会出词的韵味,所以在读词时要有自己的感觉和味道。

  二、初读古诗,读准读通。

  1、师配乐范读

  2、生自由读,要求轻声朗读课文,并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全班交流。

  (1)指名读课文,正音:兴(x ìng)、藕;齐读。

  (2)自由读。

  (3)指名读,师生评述是否正确、流利。

  4、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清照的《如梦令》。我们在学*词的时候,要打开所有的感官。用耳朵去听,用嘴吟诵,用脑去思考,用心去想像。

  三、读中想,读中悟,读中品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这首词哪些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深,为什么?

  2、全班交流。

  预设

  溪亭日暮

  ⑴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溪亭日暮图”;读出“溪亭日暮”的美。

  ⑵抓住“沉醉”,想象李清照和她的朋友们会干些什么?品读“沉醉”:还有什么也醉人呢?

  ⑶朗读:读出浓浓的醉意。

  藕花深处

  ⑴想象“藕花深处”的画面。

  ⑵李清照怎么会来到“藕花深处”的?抓住“误入”、“深处”,体会词人的心情。

  ⑶朗读。

  一滩鸥鹭

  ⑴想象“一滩鸥鹭”的画面: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读出“一滩鸥鹭”的壮观。

  ⑵品读两个“争渡”,比较叠句,感受热闹有趣的场面,体会着急欢快的心情。

  ⑶抓住“惊”:“鸟惊人也惊”,体会“一滩鸥鹭”带来的惊喜,朗读。

  3、品味吟读,入境背诵。

  ①理解了词的意思后,让学生能够入情入境地想象词人当时的情景,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有感情朗读这首词,(指导学生读出作者郊游以后无限愉悦的心境,也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教师板书

  ②尝试背诵,指名背。齐背。

  五、拓展〈声声慢〉,感受晚年的李清照的词的意境。

  1、听配乐朗诵。

  2、学生边读边交流交流资料。

  预设:⑴、生交流背景资料: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路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

  ⑵、刚才我们学的《如梦令》和这首《声声慢》在情感上有什么不同?

  (《如梦令》读的时候语气比较欢快,而《声声慢》的语气则比较低沉)

  ⑶自读自悟

  生自由读对比两首词的不同。(相机指导朗读)

  六、作业

  李清照是位颇具文学才能的女作家,在宋代众多词人中,可以说是独树一帜。,我相信经过今天的学*,李清照的泪水和欢笑和她一生的经历会深深地印在你们的脑海里,你一定能成为她跨越时空的好朋友,有兴趣的同学下去后还可以继续搜集有李清照的词及相关资料,可以制一期手抄报,来缅怀我们这位女中文豪。

《如梦令》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倾听文字的声音。

  2.理解词意,想象画面,揣摩感受作者的情趣和心境,品出文字的味道。

  3.了解李清照的词风与人生际遇有关,领悟文字的真情。

  【教学重难点】

  1.想象词境,并能用语言描绘出来。

  2.把握这首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学生查阅一些有关李清照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引发学生的兴致

  师:老师这里有一副对联:“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这副对联说的是谁呢?(李清照)你对李清照还有哪些了解呢?(学生交流后师补充介绍)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解读李清照的一首词——《如梦令》。(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例中学

  (一)初读,倾听文字的声音

  1.师:请大家轻轻地读一读这首词,边读边想:和诗相比,它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句式有长有短,形式活泼,又叫长短句)

  2.师:下面对子同学再来读一读这首词,试着画出这首词的节奏。

  3.师:古人都是“吟诗作赋”,吟诵是情感最丰富的表现,如果你是李清照,会怎样吟这首词呢?(找学生读)

  4.师:我们来合作读,老师读上一句,你们读下一句,让我们在一唱一和中感受词的韵律美吧!

  (二)悟读,绘出文字的画面

  1.师:好词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首词的意思你读懂了吗?请同学们拿出学案,借助注释,在小组内说说你对这首词的理解。

  2.师:哪个小组说一说你们的理解?能够读懂一个词、一句话,都是一种了不起的收获!(学生自由谈)

  师:还有不理解的吗?(师生共同解疑)词人和同伴们在溪亭游乐,可能做过哪些有趣的事情呢?(喝酒聊天、吟诗作画、弹琴唱曲、欣赏风景、对对子、下棋)

  师:如果把我们刚才说的话,都写下来,这篇文章长不长啊?但是你看这首词,它只有多少个字?是的,33个字就勾勒出了一幅水乡日暮醉归图,你看,古诗词,就是这样的凝练含蓄。咱们读一读整首词,观察每句的最后一个字你发现了什么?

  2.师:古代的词不仅可以当做画来欣赏,还可以谱成曲来吟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播放蔡琴独唱,师生跟着浅吟低唱)

  (三)赏读,品出文字的味道

  1.师:学*古诗词还得有另一种本领,就是把整首词读成一个字,这个字就是“词眼”,你认为,这首词中哪个字最能表达李清照的心情?写在黑板上。(“醉”)李清照为什么醉了呢?(生答)

  2.师:李清照是酣醉于酒,沉醉于景,陶醉于情了。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少年作家,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情趣盎然的画面,让一千年后的我们了解到了在宋代社会,一个少女所享受到的快乐的生活时光。让我们带着这份了解,再读这首词。

  二、实践悟,群词阅读

  1.师:同学们少女时代的李清照对大自然充满了向往、喜爱之情,你们看(出示《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的父亲是著名文学家、学者李格非,她的母亲也是饱读诗书。在这样宽松的家庭环境中,李清照经常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游山玩水,看,一次秋游后,她写下了这首词: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莲子已成荷叶老。青露洗、萍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怨王孙》

  师:连眠卧在沙滩的鸥鹭也埋怨词人抛下这无穷好的美丽景色,早早归去。多么快乐的一次郊游啊!谁来快乐地读一读这首词?(生读)

  2.师:李清照少女时代的生活就是这样充满了生机,充满了乐趣,充满了色彩。18岁时,她嫁给了金石学家赵明诚,二人互相切磋诗词文章,研*钟鼎碑石,志趣相投。看,在这首《减字木兰花》中她写道: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师:把花儿别在发间,让一旁的丈夫比比看,到底是人美还是花儿美?这是何等的幸福!此时李清照会向丈夫讲述自己曾经的快乐:“常记溪亭日暮——”(生诵)

  3.婚后不久,赵明诚就出远门求学,感情丰富的李清照不忍离别,找了一块手帕,写下了这样的词句,让丈夫带在身边: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一剪梅》

  “每逢佳节倍思亲”,在重阳节的时候,李清照寄给丈夫一首——《醉花阴》,里面有这样的词句: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因为思念丈夫,人比黄花都瘦了。假如这时她想起那首如梦令,她会无限伤感地吟诵道:“常记溪亭日暮——”(生诵)

  4.到李清照43岁这一年,金兵大举入侵,当时的宋朝*软弱无能,一味退缩。李清照夫妇只好流亡在外。行至乌江镇,在当年项羽兵败自刎之处,李清照奋笔写下了那首豪迈、激昂的《夏日绝句》,(生诵: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5.北宋灭亡,沿途的风霜劳顿,使丈夫赵明诚旧病复发,病死于南京。此时李清照已经四十五岁了,她孤苦伶仃一个人,流落到江南。元宵节,李清照的朋友接她去观灯。可她拒绝了,她说,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永遇乐》

  容颜憔悴,害怕见人。倒不如偷偷地,从帘子底下,静听人家欢歌笑语。此时的李清照,如果想到了那首《如梦令》,只能带着怀念之情吟诵道“常记溪亭日暮——”

  6.由于四处漂泊,李清照病倒了。这时一个叫张汝舟的人,大献殷勤,后来他们就结婚了。张汝舟是个势利小人,他娶李清照是为了侵吞她的财产和文物,财产到手,便对李清照拳脚相加,百般虐待。李清照只好向官府申诉,好不容易才离婚。在这首《声声慢》中我们可以读出她的悲伤: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7.是的,李清照的国愁、家愁,情愁,怎一个愁字了得!

  国破家亡,丈夫早逝,文物丧失,再婚**,李清照的后半生遭遇了数不清的劫难。但李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继续编修《金石录》,一直活到了72岁!

  8.那朵朵蹁跹的荷花仿若摇曳了千年的记忆,让我们不禁遥想,温婉多情的济南才女李清照寄予水中的该是怎样一断缠绵的情缘,溪水叮咚,柳河相向,似在低吟浅唱,那久远的牵挂,那穿越千年的佳句经典。让我们永远常记那美丽善良的、和谐安详的传世之作——《如梦令》。

《如梦令》教学设计5

  一、复*回顾,激趣导入

  1.唱《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回顾词的特点。

  2.今天,咱们再来学一首词,这首词是宋代著名的女诗人、被誉为*古代四大才女之一的李清照写的《如梦令》看看她此生最难忘的一次少年经历是什么?(板书:如梦令)

  这首词的词牌名是(如梦令)题目呢?很多词没有题目,我们往往用第一句来当它的题目,所以这首词的题目也可以叫(常记溪亭日暮)。

  二、通读全词,理解大意

  1.下面就请大家自由地读读这首词,要读得充分,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指读,相机正音,指导节奏,读出自己的感觉

  ①这里有一个生字,藕,再请同学来读一读,这里的`藕花就是——(荷花)

  ②这里有一个词也请大家注意,兴尽,在这里都读第四声,兴指兴趣,兴致。尽是满足的意思。所以兴尽就是指——兴致得到了满足。请同学再来读一下这个词。

  ③藕花,兴尽,这两个容易读错的词都在第三四句中,谁再来把这两句读一读,把它读正确,读得字正腔圆。

  ④把词读正确并不难,如果你能稍加停顿,那就能读出节奏来,读出味道来了。谁再来读读整首词,其他同学注意听,它是怎么停顿的?(指导停顿) 比如说,第一句咱们可以这样读“常记/溪亭/日暮”。 (生读全词) 节奏感把握得挺好。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3.读好了节奏,我们还要读懂它。李清照借这首词回忆了自己少年时期的一次郊游经历。整首词语言简洁,浅显易懂,我相信理解它的意思对大家来说不是难事,请大家再次自由读读这首词,结合注释同桌之间相互说说你对它的理解。(师巡视)

  4.好的,同学们,从我刚才听到的几位同学对意思的理解和大家轻松的表情来看,你们已经读懂了这首词的基本意思。现在,我还想问问大家,在这首词里既有景,又有人物活动,你能分辨出哪些词语是写景,哪些词语是写人物活动呢?默默地看,静静地思考,然后举手告诉大家。(结合学生回答,屏幕出示,指读)

  景 : 溪亭日暮 藕花深处 一滩鸥鹭

  人 : 沉醉 误入 争渡

  5.细细读着这六个词,我们会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因果关系,师引述——因为“溪亭日暮”所以“沉醉”,因为“沉醉”所以“误入藕花深处”,因为“误入藕花深处”所以“争渡”,因为“争渡”,所以惊起“一滩鸥鹭”。你看,句子和句子之间衔接得多么紧凑,多么自然啊!人在景中,景因人显,人和景的相互交融构成了那一幅幅生动美妙的画!让我们再次走进画面,读一读这首词吧!

  三、美读全词,想象画面

  同学们,虽然时隔千载,我们已经无法跟随李清照一起参加那一次郊游,但这首词“词中有画”,我们完全可以借助想象,再现情境。

  板书:展开想象(齐读)}在这首词里,有一些词语给了我们画面般的美感,仔仔细细地读一读这首词,把这些词语圈出来,想一想,读着它们,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一)画面1:溪亭日暮

  ①咱们先来读一读一二句,齐读。

  ②哪个词给了你无尽的想象,给了你画面般的美感?(开火车,指三人答)

  ③是啊,“溪亭—日暮”,读着这个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板书:溪亭日暮)展开想象,用眼睛去看,用大脑去思考,用心去感受,用语言去描绘,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对景的想象]预设:

  a、学生回答比较简单(亭子、小溪、夕阳)师评语引领:那些美好的景物你都看到了,可惜却都是静止的,谁能把这些眼前的景物说得更加具体?让这些景物活起来,让这幅画美起来!

  b、若学生说得比较好。教师评语引领:瞧,他说得多么传神哪,尤其是“xx”词,仿佛把我们都带入了那美景之中。

  c、你也走进去了,那一幅美妙的画卷一定正在你的心中展现!说得那么美,你一定能读好这两句,指读。

  d、是啊,黄昏时分,夕阳渐渐落下去了,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处的山,*处的水,还有那玲珑剔透的小亭,都被染红了,水面上波光粼粼的,让我们情不自禁的吟出这样的诗句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样的情景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让我们带着这样的诗情读好这第一第二句。

  [对醉的理解]

  a、好一个良辰美景!好一个溪亭日暮!难怪李清照说她此时已经——沉醉不知归路了。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呢?是啊,诗人陶醉了,醉得忘记了回家。在这儿给大家补充一个信息,在古代的时候,很多的文人都喜欢喝酒。李白就被称为——酒仙!一喝酒啊,诗兴大发,酒助诗兴,诗从酒出,所以有 “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说法。李清照虽然是女子,但她也很喜欢喝酒,所以说这里“沉醉”之“醉”既是陶醉又是酒醉。好,酒醉也好,陶醉也好,反正李清照是醉了。我们带着这份醉意,再来读这两句诗,一定更有味道。

  b、在这样的时候,这样的地方,诗人会和谁一起喝酒呢?有道是:酒逢知己千杯少啊!诗人和朋友们除了喝酒,还会干什么呢?(赏景、吟诗、作对、弹琴、下棋、聊天)品着美酒,赏着美景,闻着酒香、花香,那可真叫酒不醉人——人自醉啊!这可是一种全身心地享受啊!咱们再次一起读读这两句诗,读出那浓浓的醉意!(指名读)她是这样读的,你也来读一读吧(再指名读) 师深情朗读,大伙一起来读读吧。(生齐读)老师仿佛看到那样的情景了,再来一次。(再齐读)

  二)画面2:藕花深处

  ①是啊,怪不得诗人说她后来是兴尽而归,读——兴尽晚回舟。此刻诗人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高兴、愉快),就请你读出这份高兴,这份愉快!另外,这里的兴尽,也可以说是兴未尽,也就是还没有尽兴,只是天色已晚,不得不回家啊!此时,诗人的心情又会是怎样的?(留恋,舍不得离开)那也请你读出这份留恋。你看,这里同一句古诗给了我们两种不同的理解,而且都是正确的,所以以后读诗就要用心去揣摩、去体会。

  ②就在诗人回舟时,又有美景吸引了她,那就是——藕花深处。(分小组把这个词读两遍。)藕花—深处,(板书:藕花深处)这个深处是指哪?对呀,你想四周全都是荷叶、荷花,这时候呀,那荷花,那荷叶的形状、颜色、姿态一定看得非常清楚。你看到了吗?(满池都是、下面是绿绿的荷叶,上面一朵朵荷花含苞待放。)你想起怎样的句子来了?咱们学过荷花吧,把优美的句子吟诵一句到两句给大伙听听。(这荷花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全部展开了。有的在微风中轻轻舞动着。)你们仿佛看到了那满池荷花的美景了是吧。还想到哪些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又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画面啊,让我们再次走进去,再次沉醉。读——

  ③在这两句中,你觉得哪一个字最能说明词人又一次醉了?(误)误入,在这里是怎样的入?能换一个词代替这个误吗?(不知不觉)是啊,诗人看荷花看得有滋有味、如痴如醉,连小船划入藕花深处都没有察觉。这是怎样的一种醉啊!我们再来读这两句,一定会读得更好。

  三)画面3:一滩鸥鹭

  ①读着这两句,哪一个词又让你画面般的感受呢?(一滩鸥鹭)分男女生读。

  ②读着这个词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一河滩的鸥鹭扑拉拉一下子都飞起来了,那场面是多么热闹啊!)一齐读(一滩鸥鹭上青天,那场面又是何等壮观啊,再来感受一次,读)

  ③范读,在这里,除了看到鸥鹭飞了起来,你的耳边还听到了什么?(鸥鹭拍动翅膀的声音,鸣叫的声音(响)、划桨声、溪水流动声、欢笑声、水声),你们还仿佛看到诗人和好友们在干什么?(看到诗人和好友们在争着划桨)

  师:你想啊,她们叫哇,笑哇,声音那么响,那么喧哗,这个时候把栖息着的鸥鹭一下子惊飞起来。“扑拉拉”一声,一群鸥鹭冲破夜幕,飞上蓝天,那情景该多么壮观啊!这样的情景她*时能看到吗?那可真是大自然的奇观啊!谁来读一读这两句?(指名读)这样划船能把欧鹭惊起来吗?(再读)划得再有劲一些,你再来试试。(再指名读)你想此时此刻,词人的心情是多么的……(指名说:多么开心。)是啊,那是一种意外的开心,意外的收获。(惊喜。)这个“惊”字,既是指鸥鹭给惊飞起来了,又向我们传递了词人惊喜的心情。用得多妙啊。再来读一读,读出那份热闹、那份欢快、那份惊喜!(指导朗读,两个争渡要读得稍快,有力,后面那个争渡比前面一个更有力)

  四)一幅流动的画

  刚才我们边读边想象,读出了那么多美的画面,有“溪亭日暮”,还有“藕花深处”,还有“一滩鸥鹭”。其实整首词就是一幅流动的画。你们看,因为是观赏 “溪亭日暮”陶醉了,所以才会误入“藕花深处”,因为是误入“藕花深处”,所以才会惊起“一滩鸥鹭”。来,一起读整首词。一边读一边想像这幅活动的画。(读全词)。听你们读得有滋有味的,盛老师也情不自禁地想来读一读,可以吗?(师深情朗读)来咱们再来读一读,老师跟你们一起读。(师生齐读)

  四、瘦读全词、品味语言

  同学们真能干。读着读着就把这首词读胖了,读美了。但这还不够,咱们还要把这首词读(板书:瘦)你能不能读着读着把这首词读成一个字?看看,这首词是围绕哪一个字来写的?小声地读一读,品一品。 ( 醉、记 、暮、兴)

  同学们品出了那么多的字,你看,不管“暮”也好,“记”也好,“醉”也好,还有“兴”也好,老师认为都有道理,因为“暮”所以“兴”,因为“兴”所以“醉”,因为陶醉了,所以常常记得不能忘记啊,(师连线)。李清照留下来的词并不多,但是“无一首不精,无一字不妙”,这里边的33个字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地品味。这次郊游的经历使李清照深深地陶醉了(圈“醉”字)。

  是的,词人深深地陶醉了,让我们也跟她一起深深地陶醉一次。读出浓浓的醉意来好吗?再读这首词。这回你能背下来的,咱们就背下来了。

  五、对照比读,延伸课外

  请同学们再读一首词。(如梦令 宋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老师把两首词放一块儿,你发现这两首词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题目一样,作者也一样;字数一模一样,都是33个字;句式一样;格式都一样;数数它有几行?(6)再数数每一行有几个字(665646)?所有的如梦令,都是这样的结构。)

  最后一个韵母都是“U”;都写到了醉……

  李清照的词中还有很多也写到喝酒了,有兴趣可找出来读一读。

  同学们发现的就是《如梦令》这种词牌名的词的特点。字数、句式和韵律。以后还有机会可以细细地品味。

  上节课我们演唱了《西江月》,你们想不想听听《如梦令》这首词谱成曲子后,唱出来是什么感觉的?(放音乐)有味道吗?课下有兴趣可以自己给这首词配上自己喜欢的曲子试试。

《如梦令》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背诵这首词。

  3、理解这首词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了解有关词的知识,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

  教学重、难点及关键点:

  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背诵这首词。

  2、理解词意。

  难点: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

  关键点:读词,读中感悟,理解这首词。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你们好,今天老师请你们观赏一幅画。(出示课件)

  2、你们看到了些什么?(学生自由描绘。)

  3、师:同学们,这是描绘什么景色的图画?(学生发言)

  4、板书课题:9、如梦令,齐读课题。(指导朗读后鼻音“令”)

  5、介绍“词”。(课件出示)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可以配上乐曲歌唱。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又叫做长短句,词有词牌名,而诗歌没有。最初的词,是歌词,是按照一定的曲谱填写的。曲谱又称词牌。

  《如梦令》就是词牌。词牌之下,一般另有题目,但这首《如梦令》只有词牌没有题目。

  6、引导回忆学过的词《清*乐·村居》。

  二、初读课文,简介作者

  1、简介李清照。(课件出示)

  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山东济南人。我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女词人。以词的创作成就最高。宋词有“婉约”、“豪放”两大派,她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是中华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 》《漱玉词》等作品。

  过渡:这首《如梦令》就是出自《漱玉词》,我们来看看李清照在这首词里写了什么样的风景,下面请大家自读这首词。

  2、自读课文,提出要求(课件出示):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想想:这首词主要写了什么?

  学生自学课文内容,教师巡视指导,与个别学生交流。

  3、 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和词语。(课件出示)

  藕花 溪亭 沉醉

  兴尽 误入 争渡

  惊起 一滩 鸥鹭

  a、指名认读。及时正音。

  b、重点指导“兴”读第四声,“亭、争、惊”是后鼻音,“藕”字写法。

  (2)朗读这首词。(课件出示)

  如梦令

  【南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自读,指名读,范读,齐读等。)

  三、再读课文,读懂内容

  过渡:同学们,我们不仅要读通词,更要读懂词。接下来,请同学们用心地读,细细地想,试着用我们以前用过的方法,明白词的大概意思。

  1、学生自学,同桌交流。

  2、问题提示:(课件出示)

  (1)这首词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2)这件事是发生在写作的当天吗?

  (3)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季节?

  (4)她是一个人去的吗?为什么要争渡呢?

  (5)为什么会“误入”?既然误入,慢慢划出来不行吗?

  (6)为什么词人会常想起这件事呢?

  3、师:你读懂了那一句?说一说它的意思。

  交流:一句一句地说意思,再整首词说。

  4、师小结词意。

  5、齐读这首词。


《如梦令》教学设计范本10份(扩展2)

——如梦令教学设计范文十份

  如梦令教学设计 1

  一、导入

  1、人称“千古第一才女”,创“易安体”的李清照

  记忆课下文学常识

  2、介绍李清照的生*

  南渡前多写悠闲生活,韵调优美

  南渡后多怀乡忆旧,情调忧伤

  二、理解意涵

  1、朗读这首词,说说这首词中出现了哪些人物、场景、对白?

  人物:主仆两人

  场景:春雨后的屋中

  对白:“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2、结合杜甫《三绝句》:“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联系下文,说说李清照昨夜纵酒的缘由可能是什么?

  不忍见花被吹落

  3、李清照醒后第一件事是什么?

  了解经历风雨后,庭院之中的海棠情况如何

  4、既然如此关切,念念不忘,李清照为什么不自己去看海棠究竟如何了?“试”体现出她怎样的心理?

  很关切,又不敢于、忍心面对

  5、从“却道”的“却”字,你能品读出诗人怎样的心绪?

  她心中早已知晓海棠花的境况

  对侍女粗心的不悦

  6、“知否,知否?”怎样朗读才符合诗人当时真实的情感?

  对侍女的粗心的嗔怪

  自己的心境无人理解的无奈

  7、“绿肥红瘦”写出了什么?诗人的用字有什么高妙之处?

  写出海棠花经历一夜风雨后可能的景象。仅仅四字就形象可感。

  用拟人的手法,更凸显诗人的爱花惜春之情

  8、作为一名女子,诗人的惜春其实还有怎样的一层含义?

  惜青春时光的短暂易逝

  三、朗读与总结

  1、理解女诗人惜春之后更为细腻的心绪后,带着这一份理解,再回过头来看前文,你对李清照之前的回避、躲闪、不忍有了怎样的认识?

  2、在跟深切的理解诗人内心曲折深藏的情感后,再一次朗读诗歌,在朗读过程中重读并重点感受以下字词:“试”“却道”“知否,知否?”“应是”。读出诗人内心复杂幽微的情感波澜。

  3、归;纳语言风格——言浅意深,含蓄曲折

  如梦令教学设计 2

  一、温故知新,走*词人。

  1、刚才我们读的这首《夏日绝句》,作者是——李清照,从这铿锵有力的诗句中,我们认识了一个忧国忧民的李清照。

  中国是诗的国度,也是词的王国。谁能美美地给大家背上一首你所喜欢的词?

  2、这是辛弃疾的《清*乐·村居》,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词。(板书课题:如梦令)一起把课题读一遍。

  3、词和诗有许多相同的地方,也有许多不同之处。想一想有什么不同?

  4、这首词哪是词牌?哪是题目?(生茫然)其实,这首词就是用词牌作为题目的。知道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吗?

  5、对于李清照的情况,你了解哪些?

  6、李清照早年生活在济南的约突泉边,大明湖畔,官宦之家,非常幸福。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首词,走进她的内心,和她一起重温那段难忘的快乐时光。

  二、初读词句,感悟节奏。

  1、请大家自己放声朗读,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读通顺、读正确。

  2、指导读出节奏。

  三、“胖”读全词,理解词意。

  1、光读通读顺还不够,咱们还要把它读懂了,下面,就请反复地朗读这首词,看看能不能单靠自己读懂词的意思。(学生默读)

  2、小声地说一说,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和边上的同学商量商量,还搞不懂的就做上记号。

  3、咱们先来说一说读懂的。自己能够读懂一个词,一句话,都是一种了不起的收获。老师在这儿得给你们补充一个信息,在古代的时候,很多的文人都喜欢喝酒。李白就被称为——酒仙!一喝酒啊,诗兴大发,酒助诗兴,诗从酒出,所以有“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说法。李清照虽然是女子,但她也很喜欢喝酒,所以说这里“沉醉”之“醉”既是陶醉又是酒醉。好,酒醉也好,陶醉也好,反正李清照是醉了。

  4、好,挺不错的,刚才,同学们不知不觉地,就把这首词给读胖了。板:“读胖”。如果把我们刚才说的话,都写下来,这篇文章长不长啊?但是你看这首词,它只有多少字?33个字,就把作者那次郊游的经历写得栩栩如生。你看,古诗词,就是这样的凝练含蓄。

  5、咱们再来读一读整首词,用心地体会体会。(生再读)词中有景,词中也有情。

  四、“瘦”读全词,搜寻词眼。

  1、学古诗词还得学*另外一种本领,那就是要把诗或词“读瘦”。板:读瘦。同学们能不能把整首词读成一个字?看看整首词是围绕这首词里面的哪一个字来写的?抓住所画的词语谈谈你的理由。

  预设一:我认为“兴”字最能看出词人的心情,因为词人喝得尽兴,玩得也尽兴。

  预设二:我认为“常”字最能看出词人的心情,因为事情过去了很多年,她还常常

  2、记起,可见印象深刻。

  预设三:我觉得应该是“沉醉不知归路”的醉字。(板:“醉”)因为这里的风景很美,再加上喝了些酒,所以作者就沉醉了,所以才有了下边的情景。

  五、牵引“醉”线,分层解读。

  1、陶醉在美酒、美景中。

  师:大家再轻轻地读读词,看看可以从哪些词语当中读懂这个“醉”字呢?

  (1)“溪亭日暮”。

  ①看到“溪亭日暮”这个词,你脑海当中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②把这幅画面说得再美一些。

  ③师:落日的余辉倒映在湖里,使我们想起怎样的诗句来了?一道残阳铺水中——

  ④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啊!奖励你读一读吧。把这么美的画面通过朗诵表达出来。

  (出示)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⑤你们看啊!

  (老师边播放日落美景边描述:黄昏时分,太阳慢慢地从西边落下去了,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山、*水、小亭子,都被笼罩在夕阳的余辉中。水面上波光粼粼,使我们想起这样的诗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在这样的时候、这样的地方,词人他们会在干什么?

  师:会跟谁在一块喝酒吟诗?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酒逢知己千杯少”,喝着喝着,就喝多了,就——醉了。

  师:是啊,在这样的地方,品着美酒、赏着美景、闻着酒香、荷香,那可真是全身心的享受啊!这叫酒不醉人——人自醉。咱们一起读一读这两句,读出浓浓的醉意来。(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老师听出来了,你们没喝酒,光读词,就有些醉意了。

  2、好!大伙儿还能从哪些词语当中读出这个“醉”字来?

  ①藕花深处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②使你想起哪一句诗来了呢?

  ③是啊,多美的荷叶荷花!但此时已是黄昏时分,一切都是朦朦胧胧的,“藕花深处”,那是一个清香流溢、色彩斑斓、幽静而又神秘的世界。来到这样的地方,词人肯定更醉了。读。

  3、陶醉在美丽的意外中。

  等他们惊醒过来的时候,他们是赶紧——读下去

  ①读这两句啊,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从哪个词语中听出来的?

  ②学词,就要像你们那样,唤醒身体所有的器官。词语中还有声响呢!

  ③古代的女子,她们的言行都是很受约束的。这时候因为喝点酒,活泼的天性都显露出来了,大声地笑啊叫啊,那场面多么欢快热闹!

  ④你觉得这个“惊”,除了指白鹭受惊,还向我们传递了词人当时怎样的心情?

  ⑤那简直是大自然的奇观啊,这发生在一瞬间的大自然的奇观,看得他们心都醉了!他们陶醉在这美丽的意外中。

  再读。

  4、陶醉在美好的生活中。

  ①词人深深地醉了,她陶醉在(美酒、美景、美丽的意外中)。咱们再从文字背后找一找她深深陶醉的原因吧。

  (学生读李清照早期生活的资料。)

  ②为什么这么开心?

  ③咱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词,跟词人一起深深陶醉一次吧。(生齐读,师生合作读,生背诵。)

  词人因乐而酒,因酒而醉。那你觉得这个时候她喝的是什么酒啊?

  ④整首词就是一副流动的画面,画面色彩斑斓,生趣盎然;整首词还是一首动人的歌,让人回味无穷。听!跨越千年的时光,词人李清照倚在窗前,轻轻吟唱……(播放歌曲《如梦令》)

  5、多美美的意境。此时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李清照?

  是的,少女时代是李清照一生中最幸福、最快乐、最得意的时光。再读这首词,读出她的幸福与快乐。

  (生有滋有味地朗读)

  六、赏析《声声慢》,感受苦酒意象。

  1、在李清照的词当中流传下来的有四十多首,其中有好几首都写到了酒,接下来,下面请同学们再欣赏一首她晚年写的《声声慢》,你听一听,体会体会,感觉有什么不同。

  (播放《声声慢》的录音)

  2、这首词也写到了李清照喝酒。但是此时此刻你感觉到她喝的还是乐酒、甜酒、美酒吗?

  3、那你觉得此时此刻喝的是什么酒?

  4、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李清照?

  5、同样的人喝同样的酒,为什么味道却变了呢?咱们再来看一段资料。

  (生阅读词人晚年境遇资料。)

  6、国破,家亡,夫逝,三者之痛,使李清照后半生非常痛苦,凄凄惨惨戚戚。在那段悲苦的岁月中,她多么怀念少女时代那段郊游的时光。

  (生读《如梦令》)

  7、国家破碎,山河凋零,人民流离失所,朝廷腐败无能,“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她忧国忧民哪!同学们,她多么怀念过去那段充满欢声笑语的激情岁月。同学们,再读!

  (生读《如梦令》)

  8、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丈夫去世以后,她无儿无女,无依无靠,颠沛流离,贫苦不堪,最后寂寞地死在了江南,一代才女就这样凋零了。带着这段温馨的回忆,

  3她永远地走了。

  (生伴着音乐背诵《如梦令》)

  9、今天,我们在“词国女皇”李清照的《如梦令》中醉了一回!

  李清照的词独具一格,李清照的人个性鲜明。课外搜集一些李清照的词来读,看看你又能品出一个怎样的李清照。

  板书:如梦令

  醉读胖

  美酒——苦酒读瘦

  如梦令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藕、兴”两个字。

  2、理解词的意思,品味词的意境。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词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词的意思,想象作者当年溪游醉归的欢乐情景。

  2、朗读并背诵

  【教学准备】:课件、李清照的生*资料

  【教案说明】:教案中红色的字为课件出示部分:绿色的字为板书部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播放课件古筝曲)

  1、同学们,伴着悠悠的古筝乐曲,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进古典文学的园地,走进唐诗宋词营造的艺术氛围,一起来学*宋朝女词人李清照的词《如梦令》。

  2、板书课题:如梦令

  二、了解有关词的基本知识

  1、你们学过哪些词?(《清*乐・村居》、《忆江南》、《水调歌头》)

  2、你能说说词和诗有什么不一样么?

  点击:基础知识

  (诗每句字数一样,而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又称长短句。词可配乐演唱。)

  3、出示《如梦令》。

  出示课件《如梦令》

  这首词的题目是――(没有题目,师相机指出“如梦令”是词牌名。同一词牌可以填许多不同内容的词,有的词有题目,有的词则没有题目,没有题目的,我们为了区分,往往以词的第一句作为题目,如这首《如梦令》,我们就记作《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三、初读课文,领悟大意

  现在,让我们眼到、口到、心到,去吟诵、去欣赏、去想像,来学**清照的《如梦令》。

  1、自读,读通读顺

  要求:

  读准一个多音字“兴”,认清一个生字“藕”的字形;读对停顿。

  2、检查朗读情况

  指名读;齐读(各种形式朗读)(随机纠正错音)

  3、咱们把词读顺了,一首词就是一幅美丽的画面,在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4、交流自学

  学生开始交流自己的所想,老师相机进行评价补充。

  四、精读品味体验沉“醉”

  1、经同学们这么一联想补充,这首由30几个字组成的高度凝练概括的词立刻丰满具体起来了,我们的眼前似乎出现了那么多美的画面。但这还不够,咱们还要把这首词读成一个字,也就是我们来看看这首词是围绕哪一个字来写的,这个字就是我们常说的“词眼”。

  2、来,读读这首词,看看,这首词是围绕这里边的哪一个字来写的?小声地读一读,细细地品一品。(随机板书学生的答案)

  3、围绕“醉”来感悟

  4、板书:醉……

  这首词中的哪些句子,哪些词语让你读懂这个“醉”字?

  再读。

  ①、出示课件1、2句

  a、读1、2句,从哪里读出“醉”字了?

  b、交流:“不知”(为何会“不知”?)

  “沉醉”是啊,同学们想想,她是在哪里喝酒啊?(溪亭)

  过渡:词人和好友品尝着美酒,欣赏着美景,如此诗情画意,日子过得好生惬意,那真叫“酒不醉人人自醉”啊!

  ②出示课件3、4句

  a、诗人醉后有何表现呢?继续交流:“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b、理解“兴尽”“藕花”:兴尽想告诉我们什么?由藕花我们联想到诗人在哪?

  那又是怎样的一片荷塘啊?我给大家一幅图请同学们用学过的诗填一填

  过渡:如果刚才是“酒不醉人人自醉”的话,那现在该是“景不醉人人自醉”了。

  当一弯明月如水般倾洒荷花时,众人才猛然惊醒,于是开始――“争渡,争渡”

  ③出示课件5、6句

  a、听――嘻嘻哈,哗啦啦……你听到了什么?

  b、生答:(听到了鸥鹭的声音、听到了划浆的声音、听到了诗人的笑声、听到了争吵的声音……)

  c、仔细看――看到了什么?(鸥鹭飞起来了。)多不多?如果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所描述的是――“一行白鹭上青天”的话,那么眼前该是――“一滩鸥鹭上青天”了。

  如梦令教学设计 4

  设计理念:

  1、词中有画的想像必须充分依托文本,在咬文嚼字中想像词境。

  2、绘出文字的画面――倾听文字的声音――品尝文字的味道――提升文字的内涵。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诵,以“沉醉”为切入点,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2、有感情地吟诵词。

  教学重点及难点:

  1、以“沉醉”为切入点,想像词境,并能用语言描绘出来。

  2、有感情地吟诵词,并能吟出“沉醉”的感觉。

  教学时间:

  四十分钟

  一、话题引入,初读全词

  1、导入揭题。

  2、初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3、指读,指导读词要求

  4、同学们,请你根据词语解释,先想一想这首词的大概意思,然后再自己说一说。

  5、轻读,体会一下词中传递出词人和朋友们怎样的心情?

  6、你是从词中哪些词语感受到的?

  二、美读全词,想象画面

  1、反复读几遍词,圈圈划划,想想词人和朋友们因何而“沉醉”?

  2、交流,感悟“沉醉”(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调整)

  (1)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不知归路――为什么会“不知归路”?只有她一个人喝醉吗?真的是快乐的酒醉啊,读―

  溪亭日暮――词人和朋友们看到了怎样落日的'美景,会说些什么?美美地醉一回!读―

  (2)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兴尽晚回舟――什么“游兴”满足了?怎么读?

  误入藕花深处――为什么会“误”?到了荷塘深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读―

  (3)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争渡,争渡,――为什么要争?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读――

  惊起一滩鸥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还听到了什么声音?咱们也和词人快乐地争渡,读――

  (4)再读,感悟词人不仅“沉醉”于酒,“沉醉”于“景”,还“沉醉”于“情”。

  三、对照比读,延伸课外

  对照比读《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感悟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

  四、布置作业,阅读拓展

  练笔:尝试着将这首词改写成一篇生动有趣的故事,突出“沉醉”。

  如梦令

  酒

  沉醉景快乐

  情

  如梦令教学设计 5

  一、复*回顾,激趣导入

  1.唱《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回顾词的特点。

  2.今天,咱们再来学一首词,这首词是宋代著名的女诗人、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才女之一的李清照写的《如梦令》看看她此生最难忘的一次少年经历是什么?(板书:如梦令)

  这首词的词牌名是(如梦令)题目呢?很多词没有题目,我们往往用第一句来当它的题目,所以这首词的题目也可以叫(常记溪亭日暮)。

  二、通读全词,理解大意

  1.下面就请大家自由地读读这首词,要读得充分,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指读,相机正音,指导节奏,读出自己的感觉

  ①这里有一个生字,藕,再请同学来读一读,这里的藕花就是——(荷花)

  ②这里有一个词也请大家注意,兴尽,在这里都读第四声,兴指兴趣,兴致。尽是满足的意思。所以兴尽就是指——兴致得到了满足。请同学再来读一下这个词。

  ③藕花,兴尽,这两个容易读错的词都在第三四句中,谁再来把这两句读一读,把它读正确,读得字正腔圆。

  ④把词读正确并不难,如果你能稍加停顿,那就能读出节奏来,读出味道来了。谁再来读读整首词,其他同学注意听,它是怎么停顿的?(指导停顿) 比如说,第一句咱们可以这样读“常记/溪亭/日暮”。 (生读全词) 节奏感把握得挺好。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3.读好了节奏,我们还要读懂它。李清照借这首词回忆了自己少年时期的一次郊游经历。整首词语言简洁,浅显易懂,我相信理解它的意思对大家来说不是难事,请大家再次自由读读这首词,结合注释同桌之间相互说说你对它的理解。(师巡视)

  4.好的,同学们,从我刚才听到的几位同学对意思的理解和大家轻松的表情来看,你们已经读懂了这首词的基本意思。现在,我还想问问大家,在这首词里既有景,又有人物活动,你能分辨出哪些词语是写景,哪些词语是写人物活动呢?默默地看,静静地思考,然后举手告诉大家。(结合学生回答,屏幕出示,指读)

  景 : 溪亭日暮 藕花深处 一滩鸥鹭

  人 : 沉醉 误入 争渡

  5.细细读着这六个词,我们会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因果关系,师引述——因为“溪亭日暮”所以“沉醉”,因为“沉醉”所以“误入藕花深处”,因为“误入藕花深处”所以“争渡”,因为“争渡”,所以惊起“一滩鸥鹭”。你看,句子和句子之间衔接得多么紧凑,多么自然啊!人在景中,景因人显,人和景的相互交融构成了那一幅幅生动美妙的画!让我们再次走进画面,读一读这首词吧!

  三、美读全词,想象画面

  同学们,虽然时隔千载,我们已经无法跟随李清照一起参加那一次郊游,但这首词“词中有画”,我们完全可以借助想象,再现情境。

  板书:展开想象(齐读)}在这首词里,有一些词语给了我们画面般的美感,仔仔细细地读一读这首词,把这些词语圈出来,想一想,读着它们,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一)画面1:溪亭日暮

  ①咱们先来读一读一二句,齐读。

  ②哪个词给了你无尽的想象,给了你画面般的美感?(开火车,指三人答)

  ③是啊,“溪亭—日暮”,读着这个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板书:溪亭日暮)展开想象,用眼睛去看,用大脑去思考,用心去感受,用语言去描绘,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对景的想象]预设:

  a、学生回答比较简单(亭子、小溪、夕阳)师评语引领:那些美好的景物你都看到了,可惜却都是静止的,谁能把这些眼前的景物说得更加具体?让这些景物活起来,让这幅画美起来!

  b、若学生说得比较好。教师评语引领:瞧,他说得多么传神哪,尤其是“xx”词,仿佛把我们都带入了那美景之中。

  c、你也走进去了,那一幅美妙的画卷一定正在你的心中展现!说得那么美,你一定能读好这两句,指读。

  d、是啊,黄昏时分,夕阳渐渐落下去了,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处的山,*处的水,还有那玲珑剔透的小亭,都被染红了,水面上波光粼粼的,让我们情不自禁的吟出这样的诗句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样的情景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让我们带着这样的诗情读好这第一第二句。

  [对醉的理解]

  a、好一个良辰美景!好一个溪亭日暮!难怪李清照说她此时已经——沉醉不知归路了。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呢?是啊,诗人陶醉了,醉得忘记了回家。在这儿给大家补充一个信息,在古代的时候,很多的文人都喜欢喝酒。李白就被称为——酒仙!一喝酒啊,诗兴大发,酒助诗兴,诗从酒出,所以有 “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说法。李清照虽然是女子,但她也很喜欢喝酒,所以说这里“沉醉”之“醉”既是陶醉又是酒醉。好,酒醉也好,陶醉也好,反正李清照是醉了。我们带着这份醉意,再来读这两句诗,一定更有味道。

  b、在这样的时候,这样的地方,诗人会和谁一起喝酒呢?有道是:酒逢知己千杯少啊!诗人和朋友们除了喝酒,还会干什么呢?(赏景、吟诗、作对、弹琴、下棋、聊天)品着美酒,赏着美景,闻着酒香、花香,那可真叫酒不醉人——人自醉啊!这可是一种全身心地享受啊!咱们再次一起读读这两句诗,读出那浓浓的醉意!(指名读)她是这样读的,你也来读一读吧(再指名读) 师深情朗读,大伙一起来读读吧。(生齐读)老师仿佛看到那样的情景了,再来一次。(再齐读)

  二)画面2:藕花深处

  ①是啊,怪不得诗人说她后来是兴尽而归,读——兴尽晚回舟。此刻诗人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高兴、愉快),就请你读出这份高兴,这份愉快!另外,这里的兴尽,也可以说是兴未尽,也就是还没有尽兴,只是天色已晚,不得不回家啊!此时,诗人的心情又会是怎样的?(留恋,舍不得离开)那也请你读出这份留恋。你看,这里同一句古诗给了我们两种不同的理解,而且都是正确的,所以以后读诗就要用心去揣摩、去体会。

  ②就在诗人回舟时,又有美景吸引了她,那就是——藕花深处。(分小组把这个词读两遍。)藕花—深处,(板书:藕花深处)这个深处是指哪?对呀,你想四周全都是荷叶、荷花,这时候呀,那荷花,那荷叶的形状、颜色、姿态一定看得非常清楚。你看到了吗?(满池都是、下面是绿绿的荷叶,上面一朵朵荷花含苞待放。)你想起怎样的句子来了?咱们学过荷花吧,把优美的句子吟诵一句到两句给大伙听听。(这荷花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全部展开了。有的在微风中轻轻舞动着。)你们仿佛看到了那满池荷花的美景了是吧。还想到哪些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又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画面啊,让我们再次走进去,再次沉醉。读——

  ③在这两句中,你觉得哪一个字最能说明词人又一次醉了?(误)误入,在这里是怎样的入?能换一个词代替这个误吗?(不知不觉)是啊,诗人看荷花看得有滋有味、如痴如醉,连小船划入藕花深处都没有察觉。这是怎样的一种醉啊!我们再来读这两句,一定会读得更好。

  三)画面3:一滩鸥鹭

  ①读着这两句,哪一个词又让你画面般的感受呢?(一滩鸥鹭)分男女生读。

  ②读着这个词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一河滩的鸥鹭扑拉拉一下子都飞起来了,那场面是多么热闹啊!)一齐读(一滩鸥鹭上青天,那场面又是何等壮观啊,再来感受一次,读)

  ③范读,在这里,除了看到鸥鹭飞了起来,你的耳边还听到了什么?(鸥鹭拍动翅膀的声音,鸣叫的声音(响)、划桨声、溪水流动声、欢笑声、水声),你们还仿佛看到诗人和好友们在干什么?(看到诗人和好友们在争着划桨)

  师:你想啊,她们叫哇,笑哇,声音那么响,那么喧哗,这个时候把栖息着的鸥鹭一下子惊飞起来。“扑拉拉”一声,一群鸥鹭冲破夜幕,飞上蓝天,那情景该多么壮观啊!这样的情景她*时能看到吗?那可真是大自然的奇观啊!谁来读一读这两句?(指名读)这样划船能把欧鹭惊起来吗?(再读)划得再有劲一些,你再来试试。(再指名读)你想此时此刻,词人的心情是多么的……(指名说:多么开心。)是啊,那是一种意外的开心,意外的收获。(惊喜。)这个“惊”字,既是指鸥鹭给惊飞起来了,又向我们传递了词人惊喜的心情。用得多妙啊。再来读一读,读出那份热闹、那份欢快、那份惊喜!(指导朗读,两个争渡要读得稍快,有力,后面那个争渡比前面一个更有力)

  四)一幅流动的画

  刚才我们边读边想象,读出了那么多美的画面,有“溪亭日暮”,还有“藕花深处”,还有“一滩鸥鹭”。其实整首词就是一幅流动的画。你们看,因为是观赏 “溪亭日暮”陶醉了,所以才会误入“藕花深处”,因为是误入“藕花深处”,所以才会惊起“一滩鸥鹭”。来,一起读整首词。一边读一边想像这幅活动的画。(读全词)。听你们读得有滋有味的,盛老师也情不自禁地想来读一读,可以吗?(师深情朗读)来咱们再来读一读,老师跟你们一起读。(师生齐读)

  四、瘦读全词、品味语言

  同学们真能干。读着读着就把这首词读胖了,读美了。但这还不够,咱们还要把这首词读(板书:瘦)你能不能读着读着把这首词读成一个字?看看,这首词是围绕哪一个字来写的?小声地读一读,品一品。 ( 醉、记 、暮、兴)

  同学们品出了那么多的字,你看,不管“暮”也好,“记”也好,“醉”也好,还有“兴”也好,老师认为都有道理,因为“暮”所以“兴”,因为“兴”所以“醉”,因为陶醉了,所以常常记得不能忘记啊,(师连线)。李清照留下来的词并不多,但是“无一首不精,无一字不妙”,这里边的33个字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地品味。这次郊游的经历使李清照深深地陶醉了(圈“醉”字)。

  是的,词人深深地陶醉了,让我们也跟她一起深深地陶醉一次。读出浓浓的醉意来好吗?再读这首词。这回你能背下来的,咱们就背下来了。

  五、对照比读,延伸课外

  请同学们再读一首词。(如梦令 宋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老师把两首词放一块儿,你发现这两首词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题目一样,作者也一样;字数一模一样,都是33个字;句式一样;格式都一样;数数它有几行?(6)再数数每一行有几个字(665646)?所有的如梦令,都是这样的结构。)

  最后一个韵母都是“U”;都写到了醉……

  李清照的词中还有很多也写到喝酒了,有兴趣可找出来读一读。

  同学们发现的就是《如梦令》这种词牌名的词的特点。字数、句式和韵律。以后还有机会可以细细地品味。

  上节课我们演唱了《西江月》,你们想不想听听《如梦令》这首词谱成曲子后,唱出来是什么感觉的?(放音乐)有味道吗?课下有兴趣可以自己给这首词配上自己喜欢的曲子试试。

  如梦令教学设计 6

  (一)导入

  1、背诵古代诗词,温故知新。

  2、比较词与诗,略说不同。

  3、交流李清照的相关资料。

  上课伊始,谈话交流:六年的小学生活让我们积累了许多古代诗词,现在,你还记得哪些?学生回忆曾学过的诗词之后引出诗与词的比较。接着告诉学生本节课学*的内容,这时课件显示课题和作者。学生齐声朗读之后出示李清照的相关资料。

  设计意图:回忆古代诗词是为了温故而知新。课件显示课题和作者是为了激发学生学*的热情,同时营造与本文相融合的美好意境。出示李清照的相关资料则是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奠定基础。

  (二)初读

  1、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说说这首词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师生活动:重点抓住“常记”“沉醉”“兴尽”“争渡”等词语理解词义。最后归纳课文叙述的主要内容。

  2、听读课文,体悟情感。

  听课文录音,说说你能感受到作者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设计意图:自由读词的目的是让学生直接接触并熟悉文本,从整体上感知课文。文本是学*的根本。在学生朗读之后点评“兴”字的读音则是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听课文录音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古词的魅力,体会古词朗读时舒缓的语速和连贯的气息。质疑交流目的是为了引发学生思考。读懂“常记”“兴尽”等词语的意思,为读懂整首词的大意、把握情感、感知意境作铺垫。

  (三)细读

  1、细读课文,展开想象,体会意境。

  2、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

  (课件出示课文动画)

  学生相互比较动画与课文并思考:动画中哪些景物课文中写到了,哪些没有直接写出来。在共同探讨中展开想象,体会意境。

  (1)引导学生想象“溪亭日暮”的画面,抓住一“醉”字,用自己的话说说是怎样的情景。

  (2)引导学生想象“藕花深处”的画面,抓住一个“误”字,体会作者无比激动和陶醉的心情。

  (3)引导学生想象“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的画面,抓住一个“争”字,一个“惊”字,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一幅画面描写出来。

  3、小结:体会本文词眼――“醉”。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全文,想一想这首词中哪个字最能表达作者的心情。

  设计意图:从动画入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说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也是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看词想象画面,是为了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深刻体会作者美好生活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四)演读

  溪亭日暮的宁静恬淡,藕花深处的神秘幽香,一滩鸥鹭的壮观惊喜。这一切,留在少女时代的李清照的记忆深处,久久不能忘记,常常不自觉的轻轻吟唱起这首词。回味那次难忘的郊游。你听――

  (课件播放歌曲《如梦令》)

  学生边听,边跟唱。再次基础上教师再次引导学生读词:注意“沉醉”、“误入”、“争渡,争渡”、“惊起”等词语包含的情味和意味。

  设计意图:出示歌曲《如梦令》是使学生受到古文化的熏陶,再一次感受作者的情感。

  (五)比读

  (课件出示《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这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写得清新明丽,生动活泼。下面请同学们再读一首出自李清照的《如梦令》。

  边读边想象,词人又为我们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从中读出了词人怎样的心情呢?

  小结:一切景语皆情语。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心境,作者笔下的景物也不一样了。读词,我们要能透过景物,读出作者的心情。两首词,让我们读到了不一样的李清照,读到了不一样的李清照的词。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两首词进一步巩固词的学*,了解词人李清照。

  (六)总结

  今天我们领略了一幅幅优美的画卷。感受了作者快乐和幸福的美好时光。让我们齐声诵背全文,在诵背中结束今天的学*。

  如梦令教学设计 7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学*,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3、初步了解学*古词的方法。迁移运用,提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4、学*古诗词兴趣,培养古诗词热爱激发学生

  二、教学重点:

  品读字词,想象词境,并能试着用优美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想象词描绘的意境,领会词人“沉醉”的心情。

  2、了解古词的学*方法,迁移运用。

  四、教具准备:课文、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创设情境,营造学诗歌的氛围,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

  1、师:同学们,春天到来,又是郊外踏青的好时节。你有没有和爸爸妈妈一起去郊外游玩过?你去了哪里?景色如何?心情怎样?在这春光明媚的日子里,看到那迷人的江南美景,你想到了哪首词?(点名)(课件,音乐)

  1、忆江南

  师:掌声送给她!

  2、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夏天,我们来到美丽的西子湖畔,诗人苏轼留下了这样的诗篇:

  3、山行

  秋天,人们喜欢登高远游,这满山的红叶,我们又想到了

  4、梅花

  冬天,我们一起去郊外踏雪寻梅,墙角数枝梅——

  师:多美的诗句啊!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无数文人墨客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名篇佳作,难怪有作家说道——(课件出示于丹与叶延滨的话)看了这两段话,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同学们,做好上课的准备了吗?上课!

  二、正式上课:

  师:我们今天来学一首关于郊游的古词(板书:古词)——如梦令(板书:如梦令)通过预*你们知道了什么?

  预设:作者是(板书:【宋】 李清照)如梦令是词牌名,是用来吟唱的,又叫曲子词,每一种词牌名都有固定的字数、格式和韵律。??她是一位著名的女词人。有“词国女皇”之称。

  三、多重诵读,感知词之味道

  (一)自主学*,读“通”本词

  师:现在请大家自由地读读这首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生自由诵读)

  评价:字正腔圆!你把生字“藕”和多音字“兴”读准了,(出示课件:藕花和多音字兴)老师想问问你们为什么“兴”在这里读第四声?(高兴、兴致)(课件)是的,兴表示“兴致”的意思所以读第四声。哪位同学再来读读?

  (二)师生合作读

  1、小结:同学们,古词是用来吟唱的,(板书:吟)除了读准音,还要注意好词句的节奏和停顿,这样就能读出词的味道,我们一起来合作吟一吟。(师读前两个字)

  3、小组赛读:同学们吟得真好,带着这样的节奏,我们小组来赛一赛,大家可以任意选择一种吟诵方式,看看哪个小组吟得好。

  4、展示。

  四、读懂词的大意,抓住关键字瘦读全词。

  1. 同学们,光读通读顺还不够,咱们还要读懂它,大家可以在下面注释的帮助下,读懂词的大概意思,找一找最能表达作者心理感受的那个字,在组里和同学讨论讨论。(随机板书学生的答案)

  生:醉、梦、记、暮、兴。

  2、各组代表分别说出自己的理由。

  3、总结:刚才大家通过学*,找到了自己认为最能表达词意的关键字,来帮助我们理解古词的内容,这是古词学*的第二步:把整首词凝成一个字或词。(板书:凝)但是,哪个字最能表达作者的心境呢?让我们走进这首词,走进李清照的内心世界。

  五、想象画面,感悟词之意境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边听边想,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哪几幅画面?(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1、哪一幅画面让你的印象最深?(请三个同学)谁也喜欢这样的画面,再来说一说?还有谁也喜欢这样的画面?

  2、出示溪亭日暮图

  ①这就是美丽的溪亭日暮图,你能读一读这美丽的画面吗?

  评价:说的好,读的美,还有哪位同学喜欢这样的画面?你来读一读。 ②同学们真了不起,读着词语,能想象出这样的画面,这就是“品词”。(板书:品) ③再读“溪亭日暮”: 好一个溪亭日暮,夕阳晚霞,物我两忘,难怪作者“沉醉——不知归路”。让我们带着这份醉意来读这两句,一定更有味道。

  3、还有谁想到了不同的画面?(哦,你看到了藕花深处的迷人风景)李清照,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李清照,你还看到了什么?你闻一闻,闻到了——

  ①现在我们跟随李清照一起走进那个清香四溢、色彩缤纷、幽静而神秘的世界,谁来读一读这样的美景?(指名读)

  ②难怪词人迷醉其中呢?你再来读一读。同学们,让我们深吸一口藕花的香气,一起来读读——

  ③你觉得哪一个字最能说明诗人又一次醉了?(误)能用一个词来代替这个“误”字吗?(不知不觉、情不自禁)

  真是景不醉人——人自醉。带着这份醉意,再来读读这一句。

  4、还有怎样的画面呢?(惊起鸥鹭)(出示图) A怎么划船?(争着、用力)

  师:关于“争渡”的注解历来有两种观点:

  (1)以《唐诗、宋词、元曲三百首》为主的一方观点认为,“争渡”的意思是“奋力划啊,抢着划啊”

  (2)以《唐宋词鉴赏词典》为主的一方观点认为,“争渡”的意思是“怎么划啊,怎么划啊”

  师:再读读这两句,考虑一下,你认为是哪一种意思呢?或者你有更新的想法吗?

  生1:她着急回家,就抢着划;(你抢着划一划)

  ②小组“争渡”读出抢着划的感觉。(做动作)

  师:此时此刻,老师也有了作诗的雅兴,真是“一群诗人争船渡,一滩鸥鹭上青天”那情景该多么壮观啊!谁来读一读。

  ③此时此刻,词人的心情是多么的??(指名说)开心、激动。(激动地读一读)

  ④生2;她喝醉了酒,就不知道怎么划了??(你把那种不知道怎么办的感觉读出来) 迷迷糊糊中,呼啦啦鸥鹭飞起,你会有什么感受(惊讶、惊喜) (惊喜地读一读) 这个“惊”字,既惊飞了鸥鹭,又惊喜了词人。写得多好啊。同学们,带着惊喜与兴奋,读一读这两句吧!

  师:同学们的理解都很有道理,难怪那些诗词专家们都一直争论不休呢。不管是“抢着划”还是“怎么划”,李清照的心情都是——快乐(快乐地读一读)

  5、面对如此良辰美景,假如你是李清照,你会和朋友们干些什么?(饮酒、作诗、赏景、聊天┅┅)

  6、总结:

  学到这儿,谁来说说最能表达词意的是哪个字呢?(醉)(擦掉别的字)李清照,你沉醉的仅仅只是酒吗?(说到了酒)还有什么?沉醉于景吗?沉醉的还有什么?——心(快乐美好的心情)(板书:酒、景、心)在这份美好的醉意当中,老师也写下了这一首如梦令,伴随着音乐,我们一起沉醉地读一读。(音乐起,再读全词)

  六、回归整体,熟读成诵。

  就让我们沉醉在这幅流动的画里,一起背诵这首词吧!每个小组自由选择,待会你们可以看画面、可以听音乐、可以做动作,甚至可以唱一唱。开始吧!(还有不一样的形式吗?)

  六、拓展读词,感悟词之情韵

  1、大家诵得韵味十足,谁来说说你怎样学*这首古词?让我们用同样的方法,再学一首同样词牌名,同一位作者的词。(先吟、再凝、最后品一品)

  2、要吟出词的节奏,读懂意思,把整首词凝成一个字或词,品出李清照怎样的心境?

  3、小组展示自学成果。

  如梦令教学设计 8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李清照的生*。

  2、品读李清照的诗词。

  3、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2、体验到这首词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

  1、对诗词的理解。

  2、把握诗词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教师激情谈话:我们有幸,出生在这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我们有福,沐浴在这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之中。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无一不是老祖先们留给我们的精神食粮、民族荣光。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济南养育了一个不同寻常的灵性生命。她有着“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温柔娇媚,也有着“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倜傥豪放。她就是宋朝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在那个唯男子独尊的年代,她无疑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她的词自成一家。今天让我们一起走*李清照,品读李清照。

  本学期,我们已经学*过一首李清照的词,是哪一首呢?学生齐说:《如梦令》。出示词文

  如梦令宋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学生齐读,师生诵读。

  师问:同学们都知道这首《如梦令》的作者是宋代伟大女词人李清照,对于她,大家还了解些什么呢?有哪位同学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举手回答一下。

  (二)介绍李清照生*

  李清照(1084—约1155)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宋词有“婉约”、“豪放”两大派,她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其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老师:其实我们前面学过的这一首只是其中之一,今天老师要带大家一起来学*《如梦令》其二。)

  (三)词作初印象

  如梦令(宋)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出示这首词,让同学们先自己读一读这首词。再请二位学生诵读,教师指导。

  2、强调并出示诵读词的节奏:

  如梦令宋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3、理解词中重点词语的意思,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卷帘人:指侍女。

  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4、了解词的创作背景及大意

  师:写《如梦令》的时候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已经很久没有回家了,词人很是思念自己的丈夫。甚至到了借酒消愁的地步。这日她又喝了酒,早早就沉沉睡去。第二日醒来的时候,才发现昨夜下了一场雨,便问卷帘的丫鬟,院外的海棠怎么样了。丫鬟答曰:“海棠依旧”。词人感念自己和丈夫的情形,感叹道:“应是绿肥红瘦。”意即表达自己对丈夫的思念。

  5、多种形式的诵读练*。

  同时播放轻音乐。

  (四)词赏析

  1、(师:大家熟读了这首词之后,也有了自己的理解,那么下面我们就探究一下,作者用词的经典之处。)

  “试问”的结果如何呢?——“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是啊,“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象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极当。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

  2、抒情方式:以景衬情。 写作手法:使用拟人化的手法。词中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3、(师:大家既然已经了解了这首诗的情感,那就请同学们看一段小视频。)播放视频,请同学们跟着读几遍。

  4、(师:同学们今天学*了李清照的《如梦令》之后,有什么感想?请同学们跟大家交流一下。)

  (五)、延伸词

  如梦令

  宋李清照

  谁伴明窗独坐,我共影儿俩个。灯尽欲眠时,影也把人抛躲。无那,无那,好个凄凉的我。

  (六)、总结今天所学的内容,懂得诗词的表达情感。

  (七)、板书设计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伤春惜春,青春易逝却道海棠依旧。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教学设计 9

  教学过程:

  一、话题引入,通读全词。

  1、了解诗与词的不同

  生任意背诵两首以前学过的古诗。

  出示李清照的词,比较诗与词有什么不同?

  ——诗每行字数一样,词不一样,有长有短。

  ——读起来的气势不一样。

  ——题目的不同。(了解词牌名)

  2、认识诗人——李清照(课件出示:李清照生*简介)

  二、初读体会,把词读“胖”

  1、播放音频:听读

  2、自己试读,挑生朗读。

  3、把词读“胖”

  根据课件提示的注释,理解词意,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自己读懂了那句词或哪个字的意思。

  自由交流。

  三、深读品味,把词读“瘦”

  1、我们能不能把这首词读成一个字?看看,这首词是围绕这里边的哪一个字来写的?小声地读一读,品一品。

  自由交流。

  2、围绕“醉”字美读全词,想象画面。(板书:醉)

  ——醉态一:醺醺沉醉,忘记了回家:“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醉态二:醺醺沉醉,找不到回家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1)你强调了“晚”,为什么强调它?①喝酒喝了很长时间②天色晚,看不清。

  (2)你强调了“深处”,说说看!想象一下:①放眼望去,你看到……②深深地嗅一下,你会感觉……

  诗人真的是喝醉了,(板书:酒醉)

  ——醉态三:醺醺沉醉,不找回家路:“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让我们想象一下:

  视觉上,那时的天空……荷塘……鸥鹭……(关注色彩:绿叶、红花、白鹭、余霞,落霞与鸥鹭齐飞,荷塘共天空同色,这是一种梦幻的色彩)

  听觉上,你的耳边萦绕着……(鸥鹭扑棱声、鸣叫声;水声,惊叫声、划桨声、嘻笑声、歌声、岸边的偷笑声……)

  深深地闻一闻,沁入心脾的是……;皮肤上感受到的还有……甚至,还有惊起一滩鸥鹭之后的无限遐想。

  哦,诗人在这美景中被陶醉了。(板书:景醉)

  (3)当我们的感觉这样流动着,交织着,你的心底,弥漫着一种什么情绪?(欢乐的,轻松的,愉悦的,美好的,沉醉的,梦幻的……)

  美酒加美景,给了她美丽的心情,这种心情,让我们读着,看着,也跟着陶醉了。齐背《如梦令》。(板书:人醉)

  3、你听——(《如梦令》歌词)播放蔡琴《如梦令》,尝试跟着唱和。

  四、对照比读,延伸课外

  课件出示李清照的另一首词《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比较:这两首词有什么相似的地方?生仔细观察后交流。

  这就是《如梦令》这种词牌名的词的特点。字数、句式和韵律都是一样的。这首词咱们以后还有机会细细地品味。

  五、课后作业

  推荐朗读:李清照的《声声慢》。走进李清照,了解李清照前后期作品的不同。

  板书设计如梦令

  酒醉

  景醉

  人醉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学*,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3、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以及学*词的方法。

  教学重点:品读字词,想象词境,领悟情感,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

  如梦令教学设计 10

  作者:

  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及其作品,整体把握全词的主旨。

  2、反复诵读,提高诗词欣赏能力。

  3、感悟词人早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目标

  1、教学难点:目标

  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如梦令,词牌名。原名“忆仙姿”,后改为“如梦令”。因唐庄宗《忆仙姿》词中“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之句而得名。词牌是词的曲调名称。

  二、整体感知:

  1、作者:李清照(约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是诗、词、散文皆有成就的宋代女作家,但她最擅长的,成就最高的还是词。李清照经历了南北分裂之乱,在南渡前后,她的词风变化很大。南渡前,李清照的词多描写少女、少妇的闺中生活,如《如梦令》、《怨王孙》两首词,于轻快活泼的画面中见作者开朗欢乐的心情和轻松悠闲的生活。南渡后,生活的苦难使她的词风趋于含蓄深沉。《菩萨蛮》、《念奴娇》、《声声慢》等词表现了词人长期流亡生活的感受。《永遇乐》在这类词中为代表之作。李词语言既浅显自然,又新奇魂丽,富于表现力。她的词用典不多,却善于运用口语、市井俗语,使词写得明白而家常。李词的音节和谐,流转如珠,富有音乐美。

  2、背景资料:这首词是李清照早期的一篇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词中刻画了一个年轻女子爱花、惜花的细腻感情,创造了鲜明、优美的艺术形象。此词写惜春敏感心理,并无深意,全凭高超的表现技巧和优美的艺术形象取胜。

  3、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全诗。

  三、细读品味:

  1、“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虽是一夜的浓睡,也没有消尽昨晚尽情饮酒的醉意。写出了一种无忧无虑的生活。

  2、“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试问”表明女主人公明知故问,表现了女主人公活泼的性格;一个“却”字,写出了侍女的回答很不经意。一问一答,形式新颖别致,语言浅*自然,充满情趣。

  3、“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知否?知否?”用叠句形式把女主人公的活泼多情表现了出来。“绿肥红瘦”,采用借代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暮春风雨后花叶的神采——叶子更绿,花儿凋零。造语新奇,奇巧无比,实为千古绝唱。

  四、合作探究:

  如何理解词中所表达的两个人的不同心情?

  明确:这首小令虽然只是寥寥三十三字,却十分生动地表达了两个人物的不同的心情。词人妙用对话,顿使闺中情趣盎然:女主人公设问,恳切认真;待女回答,淡漠无情;女主人公再驳,凄婉痴绝。

  五、教师小结: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诗中的主人虽是一夜的浓睡,也没有消尽昨晚尽情饮酒的醉意。然而她却有所关切,想到“昨夜雨疏风骤”,“试问卷帘人”,小院里的海棠怎样了?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这时她根据季节、根据经过一夜的“雨疏风骤”,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经验,急切地更正:“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由此看出,女主人是多么关切她周围美好的事物。

  《如梦令》:写一位贵族少女怜花惜春的感情,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变化的敏感和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关怀,曲折的反映出一种悠闲、淡雅的生活情趣。

  六、布置作业: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七、板书设计:

  如梦令

  昨夜风起雨不急(风急)——无忧;饮酒过量晨醉意(酒醉)——无虑;关注海棠花儿落(问花)——情趣;绿肥红瘦仆未知(肥瘦)——急切。

  ————积极向上、热爱生活。


《如梦令》教学设计范本10份(扩展3)

——改写《如梦令》 (菁华5篇)

改写《如梦令》1

  残阳西沉。落日的余晖洒在一条无名小溪旁,小溪就像一条金绸子,在余晖中闪闪发亮。我坐在亭子里,一边欣赏着美景,一边饮着琼浆玉液的美酒,不知是醉在这美景中还是美酒中,反正,我是醉了。迷迷糊糊中,我看看亭外,天色已不早了,一阵微风吹过,让我少些醉意。咦?我是怎么来的呢哦,似乎是坐着小舟的吧。

  我努力撑起醉醺醺的身体,向小溪旁走去。上了船,我轻轻一摇桨,船在风的辅助下慢慢前行。我索性舒舒服服地躺在船上,仰望着越来越黑的天空,皎洁的月亮在向我微笑,点点的繁星调皮地眨着眼睛,十分祥和。咦,船怎么不动了?难道是风*了?我起身,发现自己正置身于一片荷塘之中,那一朵朵荷花是多么迷人,在荷叶的衬托下更是娇嫩了。可惜,我已没时间欣赏这迷人的景色了。我拿起船桨,拼命地划着,似乎是用力过猛了,水花溅起一身,正在河滩上休息的一群鸥鹭也“扑棱棱”地展开双翅,飞向云霄

  看着展翅高飞的鸥鹭,我用尽全力,终于划出了藕花丛中。天色越来越黑,于是我加快划船的速度,朝家的方向划去

改写《如梦令》2

  清风吹过,荷花在风中舞蹈。

  临水的亭台,格外热闹。李清照与友相聚于此,谈笑风生。从诗词谈到歌赋;从家务谈到生活。不时,亭内传来少女嬉笑声,声音顺着风飘到溪边。

  谈至日黑天幕,便于酒后结伴划船归家,却醉意由此而生。少女们认不得荷花丛中何处为回家之路。大家前后瞻望,不知所措。此时,扁舟中少女们嬉戏打闹,却忘记时辰。

  直到兴致已尽,精疲力竭,方才记起回家之事。匆匆忙忙划舟直去,忙乱中误闯入藕花丛中,困至在此。此时正值藕花大放时节,满池藕花绽放光彩。花丛中便是沉醉归家,玩性仍未尽的才女们。若是在空中俯视,定有一翻别致之趣!

  天渐黑,少女们方才着急起来。抱焦急之心争着划船,望寻出路。不料,天色已晚,欧鹭安息。一阵争渡,惊起满摊的欧鹭“扑腾”乱飞。

改写《如梦令》3

  时常记起我年轻时那次游玩,每每想起,都令我感慨万分。

  那日,我与朋友们约好在溪湖旁的一个小亭子中会面,掐指一算,已有许久未见面了,趁这大好时光叙叙旧又何尝不可呢。我与朋友们划着小船一一碰面,我甚是喜悦,情不自禁竟拿起了酒杯与朋友们像男儿一样,豪爽地喝上了几杯,大家闺秀什么的完全抛之脑后,即兴中与朋友们玩上了对句子,谈上了家常,直至黄昏。

  由于我们女子身份卑微,只得常日呆于家中刺绣,这一别,又不知何时才能再次重聚,可时间不等人,大家纷纷挥手告别,可我已醉,迷迷糊糊得竟忘了回家的路,就又独自在小溪中徘徊,一边欣赏黄昏下亭亭玉立的荷花与守卫她的荷叶,一边兴致满足准备回舟,可不知不觉竟划进了荷花深处,此时太阳也只有半张脸了,可它的余晖倾洒在荷花上,宛如一位恬静的少女披上了一件橘黄色的披风,微风徐来,在舞台上翩翩起舞。荷叶也稳不住了,给荷花当起了伴郎。我立刻从美景的忽悠中走出,努力地划呀划,可怎么也划不出去,怎么办,我急速划桨的声音,惊起了满滩鸥鹭,它们都张开翅膀,成群结队地从我头顶飞过

  虽已事隔多年,却久久难忘,我忍不住了,当日的轻松自在与现日的压迫孤独,令我久久不能*息,只得写下这首词让我每当*淡时,便重温当日的悠闲快乐: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改写《如梦令》4

  我梦中经常忆起那天和姐妹们在溪亭旁饮酒作诗时的快乐情景。

  那天的天色傍*黄昏,雪白的云突然遁去,西边烧起一片彩霞。鱼白色的、淡青色的、桔红色的、紫色的,一层一层重叠着、环结着。

  我们划着小船,一边欣赏着湖上的美景,一边饮酒作诗,心情十分舒畅。满湖田的荷叶碧绿如翠,小金箭荷花正在盛开,红玉般的花瓣光艳诱人。那含苞欲放的,真像一位腼腆的小家碧玉,不肯轻易向人们露出笑脸;半开的,像一位纯洁的少女,用白嫩的手捧托着脸庞;那完全盛开的,像一位成熟的少妇,她开朗地向人们露出美丽的笑容。

  黄昏的朦胧,醉酒的兴致,再加上这美景的陪伴,使我们长时间陶醉在这如诗如画的境界中,竟然忘记了回家的时间。

  太阳已经悄悄地躲到地*线以下了,那一团团红晕已经褪为淡红。上面的天空已经从青苍色渐渐变成湖绿色,一种幽静而可怕的暮色暗暗向我们四面围拢。这时,我们才意识到天黑了。该回去了,但是船已到了湖中央!我们顾不得窈窕淑女的身份,相互大声地叫喊,急切地划着小船,寻找正确的路径,可怎么也出不去!那船桨拍打水面的水花声,惊得一群正在觅食的水鸟,发出“扑啦啦”的一声响,匆匆地飞向天空。我们情不自禁地停下了手中的船桨,痴痴地欣赏起这可遇而不可求的野趣。全然忘记了孤独,忘记了恐惧,忘记了父母的担心-------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虽说那次归家有点狼狈,可无意间竟然又得到老天的青睐,欣赏到大自然如此的美景怎不叫人乐开怀?一切恍如梦一般,什么时候再能和我的小姐妹们故地重游呢?

改写《如梦令》5

  一个夏日的午后,我摇着木橹,驾着小舟,驶入了一个池塘,这里池水清澈见底,荷花千姿百态。只见荷塘边有一座小亭子,我便弃船上岸,登上了小亭。

  夏日的午后,阳光慵懒倦怠,但仍带着恼人的热量。我坐在没有阳光的凉爽处,欣赏着这美丽的荷花。

  一池的荷,一池清幽的芳香。我坐在石凳上,静静地凝望着日光下的倩影和那婀娜的姿态。深绿色的荷叶浓郁美丽,如一个碧玉打造的绿盘子,几滴晶莹剔透的露珠如一颗颗珍珠,在日光下闪烁着五彩的光芒。在绿叶的映衬下,娇艳的荷花更显婀娜多姿,有如一位位月中仙女。有的像一位亭亭玉立的女子,显现着自己风情万种的美丽,粉红的花瓣,金黄的花蕊,碧绿的莲蓬,十分迷人;有的含苞待放,如一个贪吃的孩子的肚子,又大又胖;一只蜻蜓落在了上面,不禁让人想起“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一千古佳句;有的才绽开两三片花瓣,像害羞的少女,从花苞中窥探着这个世界。一阵微风吹来,幽幽的清香随风飘来,沁人心脾,令人陶醉。

  我端起酒杯,轻轻抿了一小口,脸颊上便泛起了一丝红晕。池塘里微风轻轻拂过,吹散了夏日的暑气,十分凉爽,令人心旷神怡。

  不知不觉间,已是黄昏,太阳也渐渐收敛了光芒,不再那么炎热。我驾起小舟,在池中缓缓前行。木橹荡起的涟漪一圈圈荡漾开来,耳边传来几声清脆的鸟鸣。荷花比我还高,竟然这么茂盛。

  我停泊在池中,品尝着千年的陈酿,我竟是这样不胜酒力,几杯下肚,脑袋昏昏沉沉的,像腾云驾雾一般,觉得自己快活似神仙。

  夜幕渐渐降临,该是回去的时候了。我醉醺醺地摇着橹,却忘记了回去的路,划着划着,竟错误地划入了荷花深处。我使劲地摇着橹,想要离开,水声却惊动了在荷塘栖息的水鸟。它们扑棱着翅膀,飞向天空。有的还鸣叫几声,似乎在埋怨我打扰了它们的休息;有的拍拍翅膀,一飞冲天;有的在空中盘旋,似乎在寻找肇事者我到这儿,我不由诗兴大发,吟出了《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教学设计范本10份(扩展4)

——如梦令教学设计 (菁华5篇)

如梦令教学设计1

  一、导入

  1、人称“千古第一才女”,创“易安体”的.李清照

  记忆课下文学常识

  2、介绍李清照的生*

  南渡前多写悠闲生活,韵调优美

  南渡后多怀乡忆旧,情调忧伤

  二、理解意涵

  1、朗读这首词,说说这首词中出现了哪些人物、场景、对白?

  人物:主仆两人

  场景:春雨后的屋中

  对白:“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2、结合杜甫《三绝句》:“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联系下文,说说李清照昨夜纵酒的缘由可能是什么?

  不忍见花被吹落

  3、李清照醒后第一件事是什么?

  了解经历风雨后,庭院之中的海棠情况如何

  4、既然如此关切,念念不忘,李清照为什么不自己去看海棠究竟如何了?“试”体现出她怎样的心理?

  很关切,又不敢于、忍心面对

  5、从“却道”的“却”字,你能品读出诗人怎样的心绪?

  她心中早已知晓海棠花的境况

  对侍女粗心的不悦

  6、“知否,知否?”怎样朗读才符合诗人当时真实的情感?

  对侍女的粗心的嗔怪

  自己的心境无人理解的无奈

  7、“绿肥红瘦”写出了什么?诗人的用字有什么高妙之处?

  写出海棠花经历一夜风雨后可能的景象。仅仅四字就形象可感。

  用拟人的手法,更凸显诗人的爱花惜春之情

  8、作为一名女子,诗人的惜春其实还有怎样的一层含义?

  惜青春时光的短暂易逝

  三、朗读与总结

  1、理解女诗人惜春之后更为细腻的心绪后,带着这一份理解,再回过头来看前文,你对李清照之前的回避、躲闪、不忍有了怎样的认识?

  2、在跟深切的理解诗人内心曲折深藏的情感后,再一次朗读诗歌,在朗读过程中重读并重点感受以下字词:“试”“却道”“知否,知否?”“应是”。读出诗人内心复杂幽微的情感波澜。

  3、归;纳语言风格——言浅意深,含蓄曲折

如梦令教学设计2

  课前谈话:

  同学们,唐诗宋词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瑰宝,我们一起来背背古诗,老师说题,你们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

  ——这两首词都表达作者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情怀。但又有不同,读这两首诗,我们分别能读出哪一个字?(“喜”“悲”),一个字就概括了整首诗的情感,这就是“诗眼”。找诗眼,是阅读理解古诗词的一种方法。

  再背首词:辛弃疾的《清*乐 村居》,读出哪个字?“醉”——自己能找到,真好!真是“读书全在自用心,老师不过引路人”。能举一反三就是一种读书本领。一个“醉”字,写出饱经战乱的辛弃疾对安定恬静的和*生活的向往。

  【机动:当然,有时可能是一两个句子写出诗情,如:《观书有感》,背,“为有源头活水来”;

  换种形式,背背写梅花的诗或句:写梅花的,写荷花的,写春雨的……】

  一、导入:

  同学们,在诗词创作的王国中,男诗人、词人尤多,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辛弃疾等都蜚声诗坛词坛,而宋朝出了一位女词人,极为有名,极富才华,她就是南宋词人——李清照(出示图)。今天,我们一起学一首李清照写的词,(出示整首词)。

  根据你对词的了解,你觉得“如梦令”是?(词牌名),词可以配乐歌唱,词牌名决定了这首词的曲调;一般题目概括词的内容,这首词的题目?(没有题目),一般以“《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来作为题目。这首词很短小,数数,整首词共——33个字,也没有上下阕之分,是一首小令。这首小令记述的是李清照少女时代一次郊游经历的经历。

  二、初读,了解词意。

  1.诗词是要诵读的,(板书:读)请大家自由练*朗读,要求读准确,读通顺。

  指名读(相机正音:兴 藕 争,板书生字“藕”,适当指导字形,理解“藕花”即为“荷花”。)

  2.在读准确的基础上,相机指导学生读出应有的停顿。(停顿,不仅好听,抑扬顿挫,而且给自己、给别人想象的空间)

  3.词读准确也读通顺了,这还不够,我们还要边读边想,读懂意思,请你再轻声读这首词,想想词的意思,看看能否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有不清楚的地方和同桌商量一下。

  学生准备,教师巡视。请同学交流:谁来说说,你读懂的内容,一个词语、一句话或整首词都可以。

  相机帮助理解以下词语:

  常记:常常记得; 溪亭:小溪边的亭子。

  沉醉:陶醉美景;也可解作畅饮美酒而醉(师适时补充:古代文人爱喝酒,李白斗酒诗百篇,李清照虽是女子,却也有男儿的豪爽,爱喝酒。此刻与友人喝酒尽兴,有点醉意了)。

  兴尽:即尽兴,兴致得到满足,玩得很尽兴。

  不知归路:不晓得回家的路;也解作不愿踏上回家路。

  误:迷路。 藕花深处:荷花开得最茂盛密集的地方。

  争渡:用力划船。 惊:惊动。

  (时常记得那一次在溪亭游玩,一直玩到傍晚,玩得很尽兴才划船回家。由于天色已晚(或许是酒喝多了),不知不觉竟迷路了,划到荷花深处,我们拼命划呀划呀,突然,河滩上一群群鸥鹭受到惊吓飞上天空。)

  4.(引导学生体会古诗词的凝练):这首词追忆的是她少年时代一次郊游的经历。刚才我们讲了这首词的意思,用了很长一段话,可是,作者却只用了——33个字,寥寥33个字,就将郊游的时间(日暮)、地点(溪亭)、事情的经过都写得清晰明了,这就是古诗词的一大魅力——语言凝练。

  我们一起读读整首词,感受宋词凝练的语言。

  三、再读,想象画面。

  1.常言道,“诗中有画”,词也如此,词中也有画,更有优美的意境。有时,一句话甚至一个词就是一幅画,就描绘了一个优美的意境。因此,学诗词,不仅要“读”,还要“想”,刚才我们通过想,知晓词意,我们还需要展开丰富的想象,把诗词给读活了读美了。

  请同学轻声读这首词,边读边想,看看,读着这首词,你看到了几幅画面?能否用这首词中的某些词语来说说。

  (引导学生说出三幅画面: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

  2.想象体会三幅画面的美丽意境。

  (1)“溪亭日暮”图

  ①下面,咱们就随着作者一起走进这些美丽的画面。

  首先,咱们来欣赏“溪亭日暮”图。读着“溪亭日暮”这四个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引导学生说出景物,且能说美:黄昏时分,夕阳如喝醉酒一般红彤彤的,绚丽的晚霞染红了天空,也给远山、亭子披上灿烂的霞光,小溪也被染红了,波光粼粼,真是“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预设:如果学生说得不够美:你已经看到了这些景物,很好;如果再想象说得美一些,更好!引导:看远一点,天空、远山……如果学生说得很美,表扬其描绘得诗情画意。]

  ——黄昏时分的溪亭是辽远而绚丽的,让人忍不住叹一声“夕阳无限好”。

  ②那么,这幅夕照图中,仅仅只有这些景物吗?(或引导:我相信还有些同学一定看到了另一些画面中另一些景)(如学生已说到,则表扬其会想象,不仅看到物,还看到了人)

  (引导联系下句想想,让想象的翅膀飞得更远,能看到画面中的人——词人与她的朋友。)

  ③想想:她们在做什么?(以下几条看学情随机落实)

  (一边欣赏美丽的景色一边在喝酒,喝得快醉了,非常快乐,天色都晚了,可还不想回家——李清照虽是女子,却也有男儿的豪爽,爱喝酒)酒逢知己千杯少,深深沉醉于这酒兴中,乐而忘返)板书:乐而忘返

  (大家喝酒吟诗、说说笑笑,很谈得来,一直不想回家——友情浓似酒,酒不醉人人自醉,词人沉醉于这份友情中,乐而忘返。)

  (她久藏深闺,很少看到这样的自然美景,久久欣赏,啧啧赞叹景色美丽,即使天色晚,也不愿离开——无限风光在溪亭,词人深深陶醉于美丽的景色中,流连忘返)乐而忘返

  师:同学们的想象可真丰富,缤纷的画面中有了李清照和她朋友的身影,就更富有生机与情趣了。

  读读这两句,沉醉一下。

  [点评时关注学生对“溪亭日暮”(美丽画面);“常记”(时时怀念);“沉醉” “不知归路” (深深陶醉)等词语的理解与朗读]

  [关注朗读情况,引导入情境(不仅看到画面,还进入情境,这是阅读古诗词更高的境界)]

  (2)“藕花深处”图

  ①画面在延展,看着“藕花深处”,你仿佛又看到怎样的画面?

  先让学生说说,也可引导学生看文中插图来想象:荷花茂盛美丽,荷叶碧绿密集等;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回想学过的诗与文:此时,想到哪些写荷花的诗文?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还记得《荷花》一文吗: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全都展开了,露出金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态,看看这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千姿百态,陶醉了!

  深深呼吸——闻到阵阵清香,沁人心脾!

  师:藕花深处,少有人去,叶更密,花开无拘无束,一定更美,通过你们的想象,我们看到了静谧奇丽而清香流溢的藕花深处图。

  ②看到画中人:(如学生自己说到人,表扬“读书全在自用心”,你已经会学以致用,真聪明!没有说到人,师引导:画面中似乎也还缺点什么?)

  (还有人,李清照和她的朋友一路划船一路在欣赏这荷花。)

  你看到的李清照是什么神情?(惊讶)(惊喜)(欢呼)(欣喜若狂)

  情境:你为什么那么惊讶?“欢呼什么?”(没想到会有这么美丽的荷花)(很意外,喜出望外)

  ——误入藕花深处,是一次意外,一次美丽的意外,意外的美丽,怎能不欣喜?所以,虽然天色已晚,但是词人和朋友游兴再起,再次流连忘返。

  我们再读读,到藕花深处醉一醉。

  ——[点评时关注“藕花深处”,点明:人在花中游,也在花中醉;又一次“沉醉不知归路”,乐而忘返。]

  [看到画面,进入情境了]

如梦令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品读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读懂词意,想象词境,感受词中美好意境,体会词人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初步学*词的知识。

  3、品读词眼“暮、兴、醉、惊、记”,体会词人炼字功夫。

  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学*,想象词所描绘的情境、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工具书或注释自主学词,解读文句,理解词的意思。

  教学难点:

  对词中描写的意境展开想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任务:

  一、 初读课文、理解词意

  二、 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三、 找出词眼、品读全词

  四、 了解词人、深入体会

  教学过程:

  激情导课

  1、导入课题、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诗歌到了唐朝已发展到了颠峰阶段,于是,宋代文人另辟蹊径,发展并完善了词这一文学样式,词也是诗的一种,配上音乐可以歌唱,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又叫长短句。提到宋词,人们就会想到一名杰出的女性,她被认为是婉约派词的正宗,提出“词别是一家”主张的女词人----李清照。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她的一首词。板书课题:如梦令

  学生齐读课题。

  2、明确目标

  学*这首词的时候,我们要开动所有的感官,用耳朵去听,用嘴吟诵,用脑思考,用心想象。

  3、预期效果

  那么理解词意、感悟意境对于大家来说就不成问题了。对自己有信心吗?

  民主导学

  任务一:读中渲染,理解词意

  任务呈现

  (师先配乐朗诵)师:这首词听起来具有舒缓委婉的音韵美,一是因为本词的押韵;二是因为词人擅用对仗,使节奏明快、和谐、上口。下面就请大家自由朗读这首词,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并且试着读懂它。同桌可以互帮共享。

  自主学*

  1、学生自由读词,把字音读准,把词读正确、流利。

  2、学生借助注释自己学词,理解词的意思。

  3、小组内交流能理解的词句的意思及自己不懂的地方,教师巡视。

  展示交流:

  1、指名读读出词语的味道来。(“兴”是多音字,在这里应读成“xìng”。同桌之间讨论一下为什么?

  学生交流讨论。(“兴”在词中的意思为“兴致,情趣”,所以应读成“xìng”)全班齐读。

  2、指名说说这首词的意思。

  任务二: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任务呈现:刚才我们读懂了这首词的意思。但学*诗词,光读懂还不够,我们还要把这首词读美了、读活了、读出味道来。怎么读就有味道了?细细地读每一个词每一句话,然后静静地想其中的含义,边读边想,你就会走进诗词中,慢慢地有了自己的感受,就会品出味道来。

  古人有“诗中有画”的说法,一首诗就是一幅画,甚至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看看,你能从这首词中读出哪些画面?(板书:溪亭日暮 藕花深处 一滩鸥鹭)

  自主学*

  细细地读,静静地想

  展示交流:

  板书三个画面1、画面一:“溪亭日暮”

  (1)指名读第一、二句。

  (2)“溪亭日暮”,让你想起怎样的画面?(课件出示黄昏情景)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想象的画面。指名读这两句。

  (3)在这样的地方,这样的时候,词人会在溪边的亭子里干什么呢?

  (4)这首词是词人当天写的吗?(生:从“常记”可以看出已经隔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为什么词人经常想到这件事呢?(生:这件事非常有趣,值得回味。)(板书:常记)

  小结:这首词构思巧妙。从“沉醉”一语可以看出,女词人和游伴们在溪边的亭子里曾举行过一次时间不短的郊宴,一边说笑、行酒令,一边喝酒,充满了欢乐的气氛,直至夕阳在山才匆忙上船。请再次深情朗读第一、二句。

  2、画面二:“藕花深处”

  (1)说说你对“藕花深处”的理解?

  从“藕花深处”可以判定是词中描写的是春末夏初时节,荷叶茂密,荷花绽放,香气四溢的景色。(师引导学生想象)

  (2)讨论:为什么词人和同伴们会“误入藕花深处”?(因为“沉醉”)还有别的原因没有?(这是一次泛舟出游,目的地是溪边的亭子,可见周围是水乡,水路纵横。)

  (3)深情诵读第三、四句。

  3、画面三:“一滩鸥鹭”

  (1)从“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既然误入,慢慢划出去,不也行吗?(不行,已是“日暮”时分。)你能想象出“争渡”的情景吗(从“惊起一滩欧鹭”可以想见浆声、水声和少女们的笑语喧哗声一时并作,酒意也消失了。)

  (2)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体验、朗读这几句。

  4、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件让词人觉得非常有趣,值得回味的事

  任务三、找出词眼,品读全词。

  任务呈现:

  同学们真不简单,把三十三个字读成了一个个美丽的画面,读成了一幅流动的画,此外,还学会了文包诗的一种写法。但,这还不够,咱们还要把这首词读成一个字,这个字就是我们常说的“词眼”,有信心接受挑战吗?来,读读这首词,看看,这首词是围绕这里边的哪一个字来写的?

  自主学*:小声地读一读,品一品。

  展示交流

  1、 生读词,思考。读后交流,明确:这首词是围绕“醉”来写的,“醉”是这首词的“词眼”。

  2、再读这首词。词人陶醉了,她陶醉在美景中,她陶醉在美酒中,她陶醉在美丽的意外中,她陶醉在美丽的生活中,让我们也跟她一起深深地陶醉一次。读出浓浓的醉意来好吗?

  四、了解词人,深入体会

  1、说说你对李清照的了解。

  指名说。(课件出示李清照的生*资料)

  师:这首《如梦令》是她的早期作品,格调清新而又明快,从中可以看出女词人早年曾经有过的幸福的生活。可是,到她43岁这一年,金兵攻陷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市),她逃难到了江南;不久,丈夫赵明诚又病故。随着生活境遇的变化,她的词也显得悲凄起来。

  2、课件出示李清照《如梦令》的另外一首: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两首词的时间、地点、景物、人物都不同,心境也不同。虽然都“醉”,课文这一首因美景、心情陶醉,后一首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而“常记溪亭日暮”之情景,是追忆美好的青春时光。(板书:美好的青春时光)

  学生对比朗读,读出感情。

  板书: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溪亭日暮

  常记 藕花深处 美好的青春时光

  一滩鸥鹭

如梦令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如梦令》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第九课《词两首》其中一首。《如梦令》一词所记述的内容十分*淡,大意是讲述作者曾经饮酒溪亭,被自然界景致和美好生活气氛所熏染,以致酒醉,找不到归家之路,撑船到处转,没想到闯到了荷花丛中,惊醒了一群同样“沉醉”的鸥鹭。作者用语、造句一如内容一样的*实、自然。它侧重在写景,融情于景。通过景物的描划来抒发和表达作者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故而意境创造含蓄深沉。通篇见景不见人。而事实上作者的行踪早就融入到景物中去,成为意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教材处理】:

  引导学生用心展开想象,用眼仔细观察,用口有感情地吟诵,在读中展开想象,在想象中品读、感悟词中所描述的美轮美奂的意境,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对生活无限的热爱。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词。

  2、了解词的学*方法。

  3、通过品味诗词的境界,融情于景,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抓住字词,想象词境,并能用语言描绘出来。

  2、有感情的吟诵词并能吟出沉醉的感觉。

  【教学策略】:

  (一)、说教法:

  1、指导朗读:引导学生读中感悟,想象中品读。

  2、情境创设:置身诗境,以景入情。

  (二)、说学法:

  1、读中感悟:在反复散读、诵读、品读等各种朗读形式下,能让学生对诗词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和情感上的调动。

  2、合作探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学情分析】:

  1、学生在前面的学*中,已经接触过“词”。对于“词”并不陌生,也积累了一些学*方法。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在读中去感悟,在想象中去品读,想想词中所描绘的美好意境。

  2、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学*能力,能通过合作学*完成学*任务。

  【教学准备】:

  课件、搜集李清照的资料。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初步读文引言:

  老师问大家一个问题,好吗?同学们喜欢画画吗?(学生回答:喜欢,因为我觉得呀,画画能陶冶情操,画出来的画能给我带来美的享受)。你说得真好,我今天来特意带来了一幅美丽的画。想不想看?(问学生)想看,眼睛睁大喽!(问一个学生)美吗?什么美?(人)就人美吗?还有什么美?(景色)。此情、此景、此人都很美。肯定有人想知道,这画中泛着一叶扁舟穿行在荷花丛中的女子是谁呀?想知道吗?(板书:宋李清照)

  1、简介李清照:她叫李清照,是北宋杰出女词人。她写的词独具一格,称“易安体”。李清照被后人称为“*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美誉。李清照一生经历了很多事情,有喜有悲,有笑有泪,唯独有一件事情,会偶尔令她开怀大笑。想听吗?

  2、教师简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那是一次十分愉快的郊游,她玩的兴致太高了,所以很晚才划着船往回走,划呀划,划呀划,迷迷糊糊地就走错了,不知不觉闯入了荷花丛中,结果更有趣的事情发生了。那一次经历,令她记忆犹新。于是她便把这件事写了下来,给起名为《如梦令》。(板书:如梦令)

  今天,我将带着大家一起来欣赏这首词,好不好?

  3、在宋代有一位大文学家,叫朱熹。他在写的一本书《朱子家训》中,把读书的方法概括的非常精确。他说:从朱熹的话“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入手,提出学*要求:用心展开想象,用眼仔细观察,用口有感情地吟诵。

  4、自由读《如梦令》这首词。看谁读得准确,读得流畅。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生读)

  5、检查学生的朗读。

  采用多种形式读:个人读——个人读——集体读(评价)

  6、提高要求:注意停顿,就会更有诗词的节奏和味道。教师先范读,学生再读。我也想读一读,教师跟着学生一起读,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渲染课堂气氛。让学生再读这首词。一生读。(评价)——个人读——师生集体读【设计意图:了解李清照的生*,让学生认识李清照,对这个人物产生好感。明确学*要求,掌握学*方法。加强朗读指导,体会诗词音韵之美。让词“活”在学生的嘴上,才能“活”在学生的心里。只有解决了难读的问题,才能解决“难入”(入情、入境)的问题。】

  二、批文悟情,理清情线

  1、怎样读懂一首词呢?有什么好方法?(生交流,比如看注释、联系上下文等,看插图等。师概括。)

  2、接下来,你就和你前后、左右的伙伴共同分享学*的乐趣吧!小组合作学*,用刚才交流的方法,看能不能把这首词的大概意思读明白。

  3、师问:谁读懂了这首词?(生汇报)

  4、在这首词中哪几个词语表达了作者心情的变化。生汇报:沉醉、兴尽、争渡。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再次感悟诗词描绘的画面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愉悦的心情。板书:沉醉————兴尽————争渡

  5、齐读这首词。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合作学*,自主感悟诗词所描绘的画面美,体会作者愉悦的心情。】

  三、想象画面,以图悟文。

  1、再读这首词,你能从中找到几幅“画”吗,“画”的名字分别是什么?(学生自由表达,教师引导)你喜欢哪一幅画呢?读一读。第一幅画:“溪亭日暮”

  用自己的语言说这个画面。老师引导品味画面之美,情感之“醉”。指导朗读。第二幅画面:“藕花深处”

  你看到了什么?你闻到了什么?

  品味画面之美,想象画面之香!读得美一点,香一点。指导朗读:读得“美”一点,“香”一点。第三幅画面:“一滩鸥鹭”

  在这个画面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描述画面,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焦急中得到的一份意外的惊喜。指导朗读,带着这种惊喜读这句话。

  总结:教师把整个画面连贯起来,再次把学生带入美轮美奂的意境之中。我们把这三幅画面写下来,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板书:溪亭日暮——(误入)藕花深处——(惊起)一滩鸥鹭

  2、倾听教师朗读,闭目想象画面。(想象画面之美)教师引导学生诵读。

  3、播放画面教师诵读,把学生带入画的意境。(感受画面之美)引导学生朗读。誰想读?(个人读——师生集体读)

  景色美吗?你沉醉了吗?还有谁醉了?读得真好!再次有感情地读文,读出美,读出沉醉。

  4、小结本文:她是多么热爱这美丽的大自然,热爱这美好的生活呀!所以她醉了!读: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5、誰想背一背呢?教师引导学生背诵,感悟浓浓的醉意。(个人背诵——个人背诵——集体背诵)

  【设计意图:通过寻找画面,帮助学生把握整首词的基本内容,体会本词的特有的“图画”美,并通过学生自己的拓展想象,让画面有“声”有“色”,并通过学生的连续想象,在学生的头脑中变成“动画”通过文字与画面的结合,在品读中感悟词中所描绘的意境之美,感受女词人美好的心境。】

  四、欣赏吟唱,适度拓展

  词不仅可以当成画来欣赏,还可以谱成曲来吟唱,如果你喜欢,就跟着视频轻轻地唱起来。结尾:唐诗宋词是祖国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它给予了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希望同学们从这些文学的经典中汲取更多的营养。 【设计意图:吟唱《如梦令》,感受词的精炼,短短的几句文字就能表达出内心的真挚感情,这既是对文章理解的加深,也是对内容的艺术呈现。】

  五、作业布置:李清照还有一首同名词——《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下去之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用我们这节课的学*方法去学*。板书设计:

  如梦令

  沉醉————兴尽————争渡

  溪亭日暮—(误入)藕花深处—(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藕、兴”两个字。

  2、理解词的意思,品味词的意境。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词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词的意思,想象作者当年溪游醉归的欢乐情景。

  2、朗读并背诵

  【教学准备】:课件、李清照的生*资料

  【教案说明】:教案中红色的字为课件出示部分:绿色的字为板书部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播放课件古筝曲)

  1、同学们,伴着悠悠的古筝乐曲,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进古典文学的园地,走进唐诗宋词营造的艺术氛围,一起来学*宋朝女词人李清照的词《如梦令》。

  2、板书课题:如梦令

  二、了解有关词的基本知识

  1、你们学过哪些词?(《清*乐·村居》、《忆江南》、《水调歌头》)

  2、你能说说词和诗有什么不一样么?

  点击:基础知识

  (诗每句字数一样,而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又称长短句。词可配乐演唱。)

  3、出示《如梦令》。

  出示课件《如梦令》

  这首词的题目是——(没有题目,师相机指出“如梦令”是词牌名。同一词牌可以填许多不同内容的词,有的词有题目,有的词则没有题目,没有题目的,我们为了区分,往往以词的第一句作为题目,如这首《如梦令》,我们就记作《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三、初读课文,领悟大意

  现在,让我们眼到、口到、心到,去吟诵、去欣赏、去想像,来学*清照的《如梦令》。

  1、自读,读通读顺

  要求:

  读准一个多音字“兴”,认清一个生字“藕”的字形;读对停顿。

  2、检查朗读情况

  指名读;齐读(各种形式朗读)(随机纠正错音)

  3、咱们把词读顺了,一首词就是一幅美丽的画面,在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4、交流自学

  学生开始交流自己的所想,老师相机进行评价补充。

  四、精读品味体验沉“醉”

  1、经同学们这么一联想补充,这首由30几个字组成的高度凝练概括的词立刻丰满具体起来了,我们的眼前似乎出现了那么多美的画面。但这还不够,咱们还要把这首词读成一个字,也就是我们来看看这首词是围绕哪一个字来写的,这个字就是我们常说的“词眼”。

  2、来,读读这首词,看看,这首词是围绕这里边的哪一个字来写的?小声地读一读,细细地品一品。(随机板书学生的答案)

  3、围绕“醉”来感悟

  4、板书:醉……

  这首词中的哪些句子,哪些词语让你读懂这个“醉”字?

  再读。

  ①、出示课件1、2句

  a、读1、2句,从哪里读出“醉”字了?

  b、交流:“不知”(为何会“不知”?)

  “沉醉”是啊,同学们想想,她是在哪里喝酒啊?(溪亭)

  过渡:词人和好友品尝着美酒,欣赏着美景,如此诗情画意,日子过得好生惬意,那真叫“酒不醉人人自醉”啊!

  ②出示课件3、4句

  a、诗人醉后有何表现呢?继续交流:“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b、理解“兴尽”“藕花”:兴尽想告诉我们什么?由藕花我们联想到诗人在哪?

  那又是怎样的一片荷塘啊?我给大家一幅图请同学们用学过的诗填一填

  过渡:如果刚才是“酒不醉人人自醉”的话,那现在该是“景不醉人人自醉”了。

  当一弯明月如水般倾洒荷花时,众人才猛然惊醒,于是开始——“争渡,争渡”

  ③出示课件5、6句

  a、听——嘻嘻哈,哗啦啦……你听到了什么?

  b、生答:(听到了鸥鹭的声音、听到了划浆的声音、听到了诗人的笑声、听到了争吵的声音……)

  c、仔细看——看到了什么?(鸥鹭飞起来了。)多不多?如果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所描述的是——“一行白鹭上青天”的话,那么眼前该是——“一滩鸥鹭上青天”了。


《如梦令》教学设计范本10份(扩展5)

——如梦令宋词改编作文(精选10篇)

  如梦令宋词改编作文 1

  当暮色四合,眼前一*古琴,手指轻轻拨动琴弦,动人心弦的琴声响起,伴随着我的思绪,穿越了朦胧的梦海,来到了那一次小溪凉亭惬意畅饮。

  摆渡小舟,手持小浆,轻薄湖面,微波泛起。正值夏季,荷花盛开的季节。它们以不同的形态展现在人们眼前:有的三三两两,有的大片大片。荷香销晚夏,它们散发着一种令人回味的,淡淡的荷叶香。今日恬适,便背倚凉亭座椅,拿出一壶好酒,开怀畅饮。

  醉了醉了,醉的记不起回家的路了。已是傍晚,天色微微昏暗,夕阳洒下的余晖织成了一片耀眼的金色。我侧坐舟边,划着小舟,驶向前方。脸色绯红,迷迷糊糊的,扬起一丝醉意,却又不时言:“好酒,好酒!”。随着小舟荡啊荡,就发现似乎进入了一片陌生。我焦急,小舟误入了荷花的深处。这时,荷塘月色,一朵朵荷花争相竞馥,花影入波,恍如朝霞成绮,与婆娑的荷叶相映成趣。见星星上空,我却依然徘徊在湖波之中,我便不由得加快了划动的节奏。不料惊动了这在水面上栖息的鸥鹭,它们流露出一丝惊恐,扑楞楞的拍打着翅膀,飞向另一处的湖面。怕是被我这不速之客吓着了吧!

  多一派美好的景色!

  如梦令宋词改编作文 2

  又是一个黄昏!我呆呆地凝视着前方渐渐沉落的夕阳,思绪不禁又飘到了几年前的那一天。

  那是一个春末夏初惬意的一天。这个时候是荷花荷叶长得最旺的时节。我见今天天气如此之好,顿时来了兴致,拉上朋友,还带了几壶好酒,划着小船,一起到溪边的小池子里去游玩。

  果然,荷花塘很美,那些荷花们一个个像粉雕玉砌的艺术品。有的刚刚盛开,娇嫩得像个婴儿;有的已全部绽放,正在骄傲地尽情展露它的美丽;有的花瓣已经凋零,仅有的也已泛黄,露出了里面的莲蓬,我觉得这是一个母亲在孕育着新生命。这景象,我只想用“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来形容。我深深地沉醉在眼前的美景中,不由得又喝了一碗酒。

  直到我们玩得尽兴了,舒畅了,天也快要黑了,于是我们便收拾收拾东西,乘着小船,准备要回家了。谁知,我不知道是喝了点酒还是陶醉于眼前的美景之中,竟昏头转向地把小船划到了莲花塘的深处。我心里一惊,暗想:不好!于是连忙向相反的方向划去。只因为我太心急了,划桨声和水声都太大,把在莲花丛里栖息的水鸟都惊醒了。他们大多都叫着飞起来,这叫声一下子让我彻底清醒了。我开始思索:河岸在北面,我抬头望了望在天上不停眨呀眨的北极星,高兴极了,连忙向北极星的方向划去。果然不一会儿,我就划到了岸边。

  如梦令宋词改编作文 3

  在阳光明媚的一天,我突然想起叫上几个姐妹去玩玩。我们走到大伯那儿,向他借了一只小船,然后想小溪飞奔而去。“我”准备了好多美味的东西,打算在对面的亭子里好好痛快一回。想着想着,目的地到达了。

  我们各自拿出自己准备的好东西与大家分享。不知是谁说“开吃”的,不过我们也不管啦,谁叫眼前有那么多美味的东西呢——所以我们一听到“开吃”两个字,不管三七二十一,看到什么就那什么,才不管那么多呢。顿时,听到“干杯”两字,原来我们正在喝着名牌酒——女人红。要知道,对于我们,边喝酒,边观赏风景,是在也合适不过的啦!

  然而,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夕阳渐渐西落,我们知道天色已晚,该回家各自找个子的'妈了。我们怀着绯红的脸颊醉熏熏的走到船上,在船上,我们真的是醉昏啦。过了一会儿,我们开始吵架了,因为我们回家的意见都不一。有的说往东走,有的说往北走,还有的说往南走。唉,真不知道应该往哪边走。我们大家为了证明自己说的是对的,纷纷拿起东西来划船。就这样,你划一下,我划一下,我们误入了荷花深处,惊动了满滩的水鸟,成群的从水面飞起。借酒发挥,于是我写了这首诗: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宋词改编作文 4

  太阳西斜,到了该回去的时候了。然而前面那粉嫩粉嫩,水灵灵的荷花在向我招手。那就去看一看吧。小舟在水面上留下弯弯曲曲的水痕,仿佛也留恋这样的美景,执意尾随小舟去和荷花打招呼。

  啊,真美!我凝视着那蓓蕾初开的花朵。外层的花瓣呈现浅红色,而内层的花瓣还是羞答答的水粉色。荷叶似乎知道她怕羞,特意半掩她的美丽容颜。这更加衬托出好的高贵圣洁,仿佛一碰即碎。

  清风,吹开了这幅画下隐藏的秘密。怕羞的荷花纷纷从荷叶下露出了她们的笑妍。有小花骨朵,有含苞欲放,有蓓蕾初开,有正在怒放的。造型姿态无一雷同。我沉醉在这幅画里,一切事物都抛在脑后了。

  不知不觉中,早已日落西山,天色渐渐暗下来了,我才回过神来。发觉自己已经深入荷花群里,早已过了该回家的时间。此时,荷花们的笑妍都变成了焦急,在催促我离开这里,赶在天晚全黑下来前回家。

  小舟划开水面,以极快的速度循着来路返回。那条水痕万分留恋荷花们,也还是被拉了回来。一路上归巢的鸟儿被小舟惊动,惊起一大群。我抱歉地对它们笑笑:你们已经回到家了,可我还在急急忙忙赶着回家,还请谅解我的打扰。

  夕阳西下,抚媚荷花,惊飞鸥鹭,一叶小舟,一幅如梦似幻的画。

  如梦令宋词改编作文 5

  那日,酒香,景美,仿佛连迷路都变得格外有趣。

  那不停流着的小溪边,有一座小亭子。那一天,我约上了几个好友,划船到亭里打麻将、喝美酒,谈开心的事。等到大家依依不舍地散会后,天色已经不早了。这时,我才发现自己已经醉得走起来一摇一晃了。当然,这也不是我的错,错就错在酒太香了,和他们玩的太尽兴了。

  我好不容易登上了船,开始划船回家,可是都快无力划船了。船行起来,一会儿往东,一会儿往西,仿佛不是我醉了,而是船自己喝了好多酒。此时已经找不到方向了,只得四处乱划,划啊划,划啊划。突然,船像赖皮的小孩子一样不肯动了,“怎么办,怎么办?”这下我着急了,于是抬头一看,船竟然不小心划进了荷花池深处。

  满池荷叶像一片铺好的陆地,又像一朵朵撑开的伞,保护着娇小的花朵,而那些荷花都躲在了荷叶下,仿佛它们是那样弱小,连一点风雨都受不了了。但此时的我无心赏景,手中的桨在水面上不停地拍打,竟惊动了在这里栖息的水鸟,水鸟一害怕就头也不回的飞走了。

  此后我常想起此事,于是就写下了这首《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宋词改编作文 6

  一个初夏的傍晚,李清照独自一人站在 庭院里散步赏花,看着那美丽的落日,不禁又 想起了那天游览溪亭,饮酒赏景的情景。

  那天,李清照约了好几个朋友到溪亭去 游玩饮酒。几个好朋友一口答应。那时已是傍 晚,她们几个拎上一壶酒,拿上酒杯,一同乘 船去溪亭。不一会儿,便穿过荷丛,来到溪亭 ,下了船后,他们说说笑笑,你一杯,我一杯 地喝了起来,趁着酒兴谈谈天,做做诗,十分 惬意。天一点一点地黑下来,太阳也打了个哈 欠,向下滑落,月亮姑娘也要出来换班了。她 们几个才尽兴,看看天色已经不早,都摇摇晃 晃地往船上走。小船在大醉的姑娘们的划动中 开始慢慢向前移动,顿时被荷花和荷叶包围, 股股清幽的香味飘来,使姑娘们更加陶醉在其 中了,小船不停地走着,却怎么也走不回去了 。周围的荷花越来越多,香气也越来越浓,姑 娘们才发觉走错了路,小船已驶到荷花深处了 。姑娘们急着寻找回家的路,都情不自禁地叫 了起来:“该怎么办呢?怎么渡呢?”声音此 起彼伏,有的婉转,有的慌张,还有的…….声 音交织在一起惊得栖息在河滩上的沙鸥和白鹭 都扑棱着翅膀惊慌地飞来飞去……

  想到这里,李清照“扑哧”笑出声来, 随即吟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词: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宋词改编作文 7

  一天,李清照因为写词没灵感,于是非常烦恼。突然,她想起自己经常去的一个十分美丽的地方:荷花湖。

  她随着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来到了这个十分美丽的地方荷花湖。荷花湖里的荷花,有的是淡淡的粉红色,有的是高雅的白色。荷花的形状也是各式各样,有的半开半合,宛如一个害羞的少女。有的却开得十分灿烂。有的还是紧紧闭着的花蕊。这一朵朵荷花不但样子十分美丽,当李清照划着小舟经过时,已经闻到了阵阵沁人心脾的花香。她把小舟停在岸边,带着自己带来的一壶酒,来到了附*的一个小亭子。在这个亭子里她看到了太阳快下山光芒照射在荷花湖里的美景,边喝着美酒。心情也渐渐好了起来。后来,她觉得光是在岸边看还不够,要去亲*一下大自然。于是,她划着小舟来到了湖中心,停了下来。当她望着那一朵朵粉红粉红的荷花时她想起了年轻时的自己就如同这一朵朵荷花。没想到时间过得如此快,在那一眨眼的瞬间,自己已经成为了无时无刻都伴随着荷花的绿叶。渐渐地,渐渐地太阳也下山了,她的心情变得十分欢快和轻松。她知道时间也不早了,应该是时候回去了。

  她划着小舟,不停地找出路。由于,满湖都是荷花,所以她找不到出路了。便东找找,西找找,看看哪里有出路。在她找路的同时,惊起了一只只正在睡觉的白鸥。在白鸥飞走时,她找到了唯一一条可以出去的路。原来她一直找不到出路是因为被白鸥挡住了。

  后来,李清照回家后,就创作了《如梦令》这首词。

  如梦令宋词改编作文 8

  老去时,心中时常会忆起溪亭的秀丽景致和在溪亭的经历——

  亭子周围,有一条清澈的小河,河水微微泛波,晚霞将那瑰丽的红色洒向水面,醉人心弦……红日西沉,只有她还在这里流连着,迟迟不肯归去。她脸颊绯红,现出微醉的神色,定是心中的那一抹醉意还未消散。盛开着的荷花,洁白柔嫩得甜美、纯洁、惹人喜爱。

  而让她如此陶醉的,只可能是方才的这一幕美景。黑宿即将代替白昼,她游兴方尽,于是驾着竹舟回航。湖上娇美玉立的荷花轻轻颤抖,是在诉说着什么么?轻柔的晚风抚摸着她那乌黑醉人的长发,也在默默的推动着她的小舟儿。她情不自禁地荡起双桨,向前方那片醉人的浓碧划去。

  谁料,却在不知不觉中划进了荷花深处,进也不能,退也不能,怎样?她用尽力气,荡起船桨,激起层层雪白的水花。突然,四周伴着鸟鸣,忽的响起了一阵阵“扑簌”声。她环顾四周,原来是沙滩上栖息的白色水鸟被惊得飞了起来。她不由得哑然失笑。

  河面上传来不禁传来了阵阵歌声,天空,真正的黑了下来。

  如梦令宋词改编作文 9

  一日,我站在自家门前,望着天空,却想起了一次游玩的情景,不时地轻声笑了起来——

  那时正是盛夏季节,傍晚,我独自划着小船到小溪边的亭子里游玩,还随身带着酒壶和酒杯。来到亭子里,我望着周围的美景,便不知不觉地喝起了酒。我却不知道自己如此不胜酒力,才喝了几杯,就已经咛叮大醉了。眼看天慢慢暗下来了,我这才想起要回家了,摇摇晃晃地走到小船里,却早已记不清回家的路线了。我费力地摇动船柄,可小船却不听我的,我要向南,可它却向北,我要向东,可它却向西。就这样,一不小心错误地划到荷花塘的深处。我惊呆了,酒也顿时醒了许多。眼前的朵朵荷花,好像娇羞的小姑娘,亭亭玉立在碧叶之中。翡翠般的荷叶像一个个大圆盘,一个挨着一个。荷花的颜色有白的,有粉的,白得如玉一样纯洁,粉的似霞一样艳丽。池塘中花骨朵也有不少,它们含苞欲放,花瓣紧紧地抱在一起,胀鼓鼓的,高高地托出水面,特别引人注目。微风吹过,飘来缕缕清香,真令人心旷神怡。我望着这幅像画一样的美景,已陶醉其中。当我醒时,天已经完全黑了,我十分着急,但忘了回家的路,只能随便乱划,却不想惊动了一群正在栖息的鸥鹭,吓得它们都扑棱棱地飞走了。

  每当我回想起这件事时,都会不由自主地笑起来。

  如梦令宋词改编作文 10

  抬头望望天,已经黄昏了!我奋力摇着船,只管使劲往前划着。也不知过了多久,我才被一阵阵素雅的芬芳“唤醒”,发现自己正处在茂密的荷花丛中。看这荷花真是曼妙多姿,纯净得不堪被世俗所打扰。瞧,朵朵粉莹无暇的荷花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冒了出来。有的才舒展开两三片花瓣儿,似一个初长成的妙龄少女。有的花瓣已经全展开了,露出了嫩黄色的小莲蓬,像是妩媚的女子,在尽情地释放出自己妖冶的气息。盛开着的荷花,洁白柔嫩得像婴儿的笑脸,甜美、纯洁、惹人喜爱。先前热热闹闹开过的荷花呢,花瓣虽然凋谢了,莲蓬却依然挺立在荷叶中,莲蓬上嵌满了绿宝石似的碧绿色的小颗粒,这就是孕育着新生命的种子。远远望上去,一株荷花就像是一个数世同堂、生生不息的大家族。

  ……

  我欣赏了好一会儿,才想起该回家了啊。我紧握船桨,奋力拍打着池水,脑海中只有一个念头:只想尽快从这美景中出去。恍惚间,忽听“呜--呜--”两声,接着是翅膀扑腾的声音,一道白色的身影便从我眼前闪过。陆续又飞起了大群鸥鹭。它们扑棱棱地飞起,直上云霄,定是我不小心惊起了它们吧?我绕过它们,匆匆划出了这令我难忘的仙境之中。

  阳正沿着连绵起伏的山峦缓缓滑落,山峰黑色的轮廓越发黑红了,也渐显模糊了。缠绕在山头的云彩似乎也被感染,脸颊上飞起了几片红晕。太阳的光芒洒向了不远处的荷塘,似乎是在为荷塘编织一件金丝的衣裳,使荷塘更加熠熠生辉。


《如梦令》教学设计范本10份(扩展6)

——如梦令读后感范文5份

  如梦令读后感 1

  春节宅在家里闲来读诗词,倏地对李清照其人倍感兴致,也许因为同时是女人,才产生了对这位八百年前的北宋女文豪的特别仰慕;也许经过反复体会,纯粹被她的词的意境所吸引。高中时学李清照的词《如梦令·尝记溪亭日暮》,当时并无特别感觉,如今细细品来却有着对这首词的独特体会。

  “尝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我想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应该是待字闺中亦或是已为人妇时百无聊赖中对自己少年时的美好回忆写照。在宋朝时的封建社会,对于待字闺中等待出嫁的女子,亦或是已嫁他人的妇人,应该不会有如此放纵自由的郊游玩耍,所以才会成为李清照后来的`美好回忆,即词中开篇“尝记”一词的体现,因此作者当年游玩的时间背景应该是十一、二岁前后的少年时期,这个年龄段的少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中应该还是有一定的外出活动自由的,但也有一定的封建礼教的约束,所以才会有“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

  少年时期这次尽兴的游玩,伴随着内心的放松、兴奋、紧张与惊吓,给予了词人难以忘却的美好回忆,这首词短短数语,描绘出少年时代的一段生动画面,亦使千百年后的我读到这首词时,似乎与作者感受到了同样的经历,这就是伟大女词人的作品魅力之所在吧。

  如梦令读后感 2

  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如梦令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往事随影,挥手便散,瞬而凝形。夹扶着清风,伴随着欢笑,忧愁,伤苦,渐渐消失在风的衣角之后,但又随着风窜上衣领。

  即使你无法握住风的衣边,但是它会在你的身边久久盘旋。记忆中的溪亭就像一根弦缠住她的脚腕,让她在繁华中,伫是。时一时,年一年的落日很*凡,在她的`眼中却化成了一轮红月挣扎着最后的余晖。被落日烧红的天空与悠悠的浮云在红光中摇曳。她,也只有她,这*淡无奇的一幕在她的眼前回映。

  完美的落幕下,举一杯清酒在船头畅饮。余晖下,长长的影子被拽的很长很长。她沉醉在这时分,杯酒如同杯水不觉地饮下,微微醉意,心醉,身也醉,忘记了回归的路。小舟在湖中荡漾,摇摇晃晃,泛起圈圈波纹,湖中的荷叶也随之起伏。星光披着夜行衣,踏着悄悄地脚步来到夜色之下。她心中的情致不得不收敛,划动着小舟,漂浮在宁静的湖面上。缓行的小舟停止了前行,水花溅上船头,打湿了夹板。藕花拦住了归路,醉意下慌张地划动着小舟,惊起鸥鹭。来自被拦住的慌张化成了一片欧鸣,她笑了,笑自己是那么地失措,放下手中的浆,看着惊飞的鸥鹭。

  回忆在我们的脑海回荡,我们不知道这一份属于她的,又会占有多么的地位。历史已经流淌而过,也没有书籍可以供我们考证,只有这首诗还在夜幕下徘徊。

  品味她的每一个字,都是那么地清新,自然,也不会有一杯清茶比它还清。在日暮下她就如同失路之人感伤着余辉,在星辉下她是那么的无助,但短暂的失态却没有破坏她浑然的气质。无限的落幕,也许会让她饮醉天明,也就是星辉点醒了她,但没有点醒她的内心。

  她就如同一个谜,很*,在我们眼前,是这首诗;很远,有千年,已经离我们而去,很*很远只是一个念,在日暮下一直有着她的背影。

  也许她只活在那个日暮下,那一个日暮记载了她的全部。也许她也活在那个星辉下,那一点光照醒了她。也许她也活在那首诗中,那一篇流淌了她的回忆。

  而我,宁可相信她只活在了那个日暮之下,她的背影是那么地失落,手中只有一杯清酒独饮,也只有饮醉才能释怀,消愁。借酒消愁,愁更愁。

  惊起一滩鸥鹭。

  惊起的鸥鸣是一杯醒酒茶吧。

  如梦令读后感 3

  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 兴尽归家,又 误入 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常记 两句起笔*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 常记 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 溪亭 ,时间是日暮 ,作者饮宴以后 ,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 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 , 不知归路 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 兴尽 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末,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 误入 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 不知归路 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低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 争渡 ,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 争渡 ,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 ,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 少年情怀自是得 ,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如梦令读后感 4

  夏天,暑气逼人,太阳像火炉像一样炙烤着大地。路边的花草也只能无奈地低下了头。李清照划着小船来到小河中。她边畅饮着 美酒边欣赏着美丽的落日景象。她望着五彩缤纷的彩霞,想到了时光的无情,不时地发出叹息声。李清照不停的喝着小酒,脸上开始泛起红晕,视线也渐渐的模糊了。过了一会儿,酒饮光了,却忘记了回家的路。她坐在一边栖息。天色已晚,李清照还不想回家。因为她已沉醉,所以错误的闯入了藕花深处。她望着亭亭玉立的荷花,很想摘一朵,但由于她已糊不清,难辨东南西北。她又想躺在小船里欣赏这如诗如画的美景:粉红的荷花,碧绿的'荷叶和雪白的欧 ,清澈的河水,自由自在的小鱼儿。可她又不得不回家。她迷迷糊糊的划着小船,她划起来轻如鸿毛,不管怎么划,就是不会离开荷花丛中。她就使出浑身解数,吃力地划了起来,刚一开始池中的荷花只是随风摇曳,就在荷花的中央,小船停住了。李清照不甘心,于是就用尽了九牛二虎之力,划着小船。就在这时,一只只欧 鹭全部腾空而起,在空中翱翔。

  因此,李清照经常想起这件往事,就创造了《如梦令》这首词: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读后感 5

  初冬凉风吹来,夹杂着微微细雨,索性打开窗,任凭南来北往之清爽遍布身心。

  看窗外黄昏似有风雨要来,又不禁想起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词句。读李清照的词似乎看到这位女词人带着忧伤的微笑慢慢走来。“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绰约轻倩的词句里,女词人正在帘内低吟。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女词人天生聪慧,妙解音律,这些用惯了、用旧了的浅而且俗的文字在女词人的手里极轻巧地便缀成了清新鲜丽的词句,以极寻常语创造出了不寻常的意境。

  沉浸在李清照的意境中,禁不住哀叹女词人从早年的幸福生活经历战乱、家亡,历尽生活沧桑,在凄切的生活旅程中寻寻觅觅吟唱着“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忧伤绝唱。以独到的功力创作出了南宋词史上别具一格的.“易安体”,更令人慨叹的是如此妩媚柔婉的女词人尚有“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如此诗句蕴含着的豪迈之气。今晚雨疏风骤,也定然是绿肥红瘦。究竟谁肥谁瘦, 留给我们自己去思考。


《如梦令》教学设计范本10份(扩展7)

——如梦令李清照课件优选【5】份

  如梦令李清照课件 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倾听文字的声音。

  2.理解词意,通过想象、练笔等方式,绘出文字的画面。

  3.揣摩感受作者的情趣和心境,品出文字的味道。

  4.了解李清照的词风与人生际遇有关,领悟文字的真情。

  【教学重难点】

  1. 想象词境,并能用语言描绘出来。

  2. 把握这首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学生查阅一些有关李清照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引发学生的兴致

  师:老师这里有一副对联:“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这副对联说的是谁呢?(李清照)你对李清照还有哪些了解呢?(学生交流后师补充介绍)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解读李清照的一首词——《如梦令》。(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朗读,倾听文字的声音

  1.师:请大家轻轻地读一读这首词,边读边想:和诗相比,它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句式有长有短,形式活泼,又叫长短句)

  2.师: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词,看看你又有什么发现?(有它独特的节奏美、音韵美)

  3.师:古人都是“吟诗作赋”,吟诵是情感最丰富的表现,如果你是李清照,会怎样吟这首词呢?(找学生读)

  4.师:吟诵的时候要讲究*仄规律。一二声为*声,三四声为仄声,*声要拖长音,仄声要读得短促,尾音要拖长。(老师范读)

  5.师:我们来合作读,老师读上一句,你们读下一句,让我们在一唱一和中感受词的格律美吧!

  三、悟读,绘出文字的画面

  1.师:好词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首词的意思你读懂了吗?自己先想一想词的大体意思是什么?然后跟同桌说一说自己的理解,两个人可以互相请教、互相补充。

  师:谁来说一说你的理解?自己能够读懂一个词、一句话,都是一种了不起的收获!(学生自由谈)

  师:还有不理解的吗?(师生共同解疑)词人和同伴们在溪亭游乐,可能做过哪些有趣的事情呢?(喝酒聊天、吟诗作画、弹琴唱曲、欣赏风景、对对子、下棋……)

  师:如果把我们刚才说的话,都写下来,这篇文章长不长啊?但是你看这首词,它只有多少个字?是的,33个字就勾勒出了一幅水乡日暮醉归图,你看,古诗词,就是这样的凝练含蓄。咱们读一读整首词,来体会体会。

  2.北宋文学家苏轼曾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这首词里藏着好几幅令人流连的画面,你能找出来吗?(学生发言后板书:溪亭日暮、藕花深处、荷湖争渡、惊飞鸥鹭……)

  师:请选择一个词语想象成一幅画面,动笔写下来吧。(配乐写)

  师:谁来读一读自己描绘出的画面?(生配乐读,教师相机点评)

  3.师:古代的词不仅可以当做画来欣赏,还可以谱成曲来吟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播放蔡琴独唱,师生跟着浅吟低唱)

  四、赏读,品出文字的味道

  1.师:学*古诗词还得有另一种本领,就是把整首词读成一个字,这个字就是“词眼”,你认为,这首词中哪个字最能表达李清照的心情?写在黑板上。(“醉”)李清照为什么醉了呢?(生答)

  2.师:李清照是酣醉于酒,沉醉于景,陶醉于情了。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少年作家,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情趣盎然的画面,让一千年后的我们了解到了在宋代社会,一个少女所享受到的快乐的生活时光。让我们带着这份了解,再读这首词。

  五、移读,领悟文字的真情

  1.师:李清照的父亲是著名文学家、学者李格非,她的母亲也是饱读诗书。在这样宽松的家庭环境中,李清照经常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游山玩水,看,一次秋游后,她写下了这首词: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莲子已成荷叶老。青露洗、萍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怨王孙》

  师:连眠卧在沙滩的鸥鹭也埋怨词人抛下这无穷好的美丽景色,早早归去。多么快乐的一次郊游啊!谁来快乐地读一读这首词?(生读)

  2.师:李清照少女时代的生活就是这样充满了生机,充满了乐趣,充满了色彩。18岁时,她嫁给了金石学家赵明诚,二人互相切磋诗词文章,研*钟鼎碑石,志趣相投。看,在这首《减字木兰花》中她写道: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师:把花儿别在发间,让一旁的丈夫比比看,到底是人美还是花儿美?这是何等的幸福!此时李清照会向丈夫讲述自己曾经的快乐:“常记溪亭日暮——”(生诵)

  3.婚后不久,赵明诚就出远门求学,感情丰富的李清照不忍离别,找了一块手帕,写下了这样的词句,让丈夫带在身边: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一剪梅》

  “每逢佳节倍思亲”,在重阳节的时候,李清照寄给丈夫一首——《醉花阴》,里面有这样的词句: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

  因为思念丈夫,人比黄花都瘦了。假如这时她想起那首如梦令,她会无限伤感地吟诵道:“常记溪亭日暮——” (生诵)

  4.到李清照43岁这一年,金兵大举入侵,当时的宋朝**软弱无能,一味退缩。李清照夫妇只好流亡在外。行至乌江镇,在当年项羽兵败自刎之处,李清照奋笔写下了那首豪迈、激昂的《夏日绝句》,(生诵: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如梦令李清照课件 2

  (一)导入

  1、背诵古代诗词,温故知新。

  2、比较词与诗,略说不同。

  3、交流李清照的相关资料。

  上课伊始,谈话交流:六年的小学生活让我们积累了许多古代诗词,现在,你还记得哪些?学生回忆曾学过的诗词之后引出诗与词的比较。接着告诉学生本节课学*的内容,这时课件显示课题和作者。学生齐声朗读之后出示李清照的相关资料。

  设计意图:回忆古代诗词是为了温故而知新。课件显示课题和作者是为了激发学生学*的热情,同时营造与本文相融合的美好意境。出示李清照的相关资料则是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奠定基础。

  (二)初读

  1、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说说这首词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师生活动:重点抓住“常记”“沉醉”“兴尽”“争渡”等词语理解词义。最后归纳课文叙述的主要内容。

  2、听读课文,体悟情感。

  听课文录音,说说你能感受到作者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设计意图:自由读词的目的是让学生直接接触并熟悉文本,从整体上感知课文。文本是学*的根本。在学生朗读之后点评“兴”字的读音则是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听课文录音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古词的魅力,体会古词朗读时舒缓的语速和连贯的气息。质疑交流目的是为了引发学生思考。读懂“常记”“兴尽”等词语的意思,为读懂整首词的大意、把握情感、感知意境作铺垫。

  (三)细读

  1、细读课文,展开想象,体会意境。

  2、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

  (课件出示课文动画)

  学生相互比较动画与课文并思考:动画中哪些景物课文中写到了,哪些没有直接写出来。在共同探讨中展开想象,体会意境。

  (1)引导学生想象“溪亭日暮”的画面,抓住一“醉”字,用自己的话说说是怎样的情景。

  (2)引导学生想象“藕花深处”的画面,抓住一个“误”字,体会作者无比激动和陶醉的心情。

  (3)引导学生想象“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的画面,抓住一个“争”字,一个“惊”字,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一幅画面描写出来。

  3、小结:体会本文词眼——“醉”。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全文,想一想这首词中哪个字最能表达作者的心情。

  设计意图:从动画入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说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也是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看词想象画面,是为了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深刻体会作者美好生活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四)演读

  溪亭日暮的宁静恬淡,藕花深处的神秘幽香,一滩鸥鹭的壮观惊喜。这一切,留在少女时代的李清照的记忆深处,久久不能忘记,常常不自觉的轻轻吟唱起这首词。回味那次难忘的郊游。你听——

  (课件播放歌曲《如梦令》)

  学生边听,边跟唱。再次基础上教师再次引导学生读词:注意“沉醉”、“误入”、“争渡,争渡”、“惊起”等词语包含的情味和意味。

  设计意图:出示歌曲《如梦令》是使学生受到古文化的熏陶,再一次感受作者的情感。

  (五)比读

  (课件出示《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这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写得清新明丽,生动活泼。下面请同学们再读一首出自李清照的《如梦令》。

  边读边想象,词人又为我们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从中读出了词人怎样的心情呢?

  小结:一切景语皆情语。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心境,作者笔下的景物也不一样了。读词,我们要能透过景物,读出作者的心情。两首词,让我们读到了不一样的李清照,读到了不一样的李清照的词。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两首词进一步巩固词的学*,了解词人李清照。

  (六)总结

  今天我们领略了一幅幅优美的画卷。感受了作者快乐和幸福的美好时光。让我们齐声诵背全文,在诵背中结束今天的学*。

  如梦令李清照课件 3

  一、话题引入,初读感知。

  1、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欣赏宋朝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你们读过词吗?那你们能不能说说词和诗有什么不一样?

  小结: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又被称为长短句。

  2、介绍词牌名,不是词的题目。而且每一种词牌名的词都有固定的字数、句式和韵律。今天咱们要学*的这首词的词牌名就叫做——如梦令。

  二、初读感知。

  1、生自己放声朗读,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读通顺、读正确。

  2、指名学生读。适时纠正学生的读音,指导关键字词的读音。

  3、学生齐读词。

  三、细读全词,古文今译。

  1、过渡:光读通读顺还不够,咱们还要把它读懂了,看看能不能自己在下面注释的帮助下,读懂词的大概意思。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和边上的同学商量商量。

  2、引导学生集体讨论:咱们先来说一说。自己能够读懂一个词,一句话,都是一种了不起的收获。

  适时指导 “暮” “醉” “争渡争渡”等字词的意思。

  3、这首词用了多少个字?(三十三)

  小结:是的,三十三个字就把这次郊游的经历写清楚了。你看,古诗词,就是这样的凝练含蓄。

  四、“瘦”读全词,搜寻词眼。

  1、引导学生:学古诗词还得学*另外一种本领,那就是要把诗或词“读瘦”。板:读瘦

  同学们能不能把整首词读成一个字儿?看看整首词是围绕这首词里面的哪一个字来写的?

  2、学生讨论,适时板书:醉

  五、牵引“醉”线,分层解读。

  1、陶醉在美酒、美景中。

  过渡:大家再轻轻地读读词,看看可以从哪些词语当中读懂这个“醉”字呢?

  2、引导学生想象 “溪亭日暮”这个词描述了怎样的画面?

  落日的余辉倒映在湖里,使我们想起怎样的诗句来了?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3、奖励你读一读吧。把这么美的画面通过朗诵表达出来。

  老师边播放日落美景边描述:黄昏时分,太阳慢慢地从西边落下去了,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山、*水、小亭子,都被笼罩在夕阳的余辉中。水面上波光粼粼,使我们想起这样的诗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4、过渡:在这样的时候、这样的地方,词人他们会在干什么?

  喝酒,聊天,做,对对子,看风景。

  小结:中国有句古话叫做——“酒逢知己千杯少”,喝着喝着,就喝多了,就——醉了。是啊,在这样的地方,品着美酒、赏着美景、闻着酒香、荷香,那可真是全身心的享受啊!这叫酒不醉人——人自醉。咱们一起读一读这两句,读出浓浓的醉意来。

  5、小结,继续讨论:好!大伙儿还能从哪些词语当中读出这个“醉”字来?

  引导学生想象“藕花深处”所描写的画面。

  这种画面使你想起哪一句诗来了呢?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是啊,多美的荷叶荷花!但此时已是黄昏时分,一切都是朦朦胧胧的,“藕花深处”,那是一个清香流溢、色彩斑斓、幽静而又神秘的世界。来到这样的地方,词人肯定更醉了。读。

  6、等他们惊醒过来的时候,他们是赶紧——读下去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读这两句啊,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小结:那场面多壮观啊。看媒体:词人她们笑啊叫啊,那声音太响,太热闹了,只听扑啦啦一声,一河滩受惊的鸥鹭,一下子冲破夜幕飞向蓝天!那场面壮观吗?!

  如梦令李清照课件 4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2、理解领悟本首词的内容和意境,并当堂背诵。

  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2、理解领悟本首词的内容和意境,并当堂背诵。

  三、德育教育目标

  1、竞争意识的培养。

  2、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四、教法学法

  圈点勾画法,情景绘画法,启发式,讨论式。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会不会唱《童年》这首歌?(会!)

  我们请一位同学起来为大家唱一唱这首歌,好不好?(指名学生唱歌)

  唱得非常好!这首歌好听吗?(好听!)

  对!这首歌非常的动听,多年来,它不知道打动过多少人的心。特别是那朴实优美的歌词,让人回忆起无忧无虑的童年,给人以无限的遐思,所以有人说“旋律是美感的延伸,歌词却是情感的载体。”现代是这样,在古代就更是这样。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古人是怎样用歌词来表达情感的。

  (二)目标一

  如梦令和我们这篇课文学过的 三首古代诗歌有一点不同,这是一首词。那么,什么叫做词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第一个内容。(板书目标1)

  关于词的知识,大家可以看到老师上课前发给大家的资料。(多媒体显示)请同学们迅速的阅读一下,注意勾画知识要点,并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1、什么叫词牌?

  2、词怎样进行分类的? (指名回答)

  在了解了有关词的一些基本内容之后,我们学了就用,试着用初学的知识来看一看《如梦令》这首词的词牌名是什么?它属于词中的哪一类呢?

  (由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词牌名如梦令,属于小令,因为它只有33个字)

  (三)目标二

  下面,我们就具体的来看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完成我们本节课的第二个目标(板书目标2)

  这第二个目标的完成我们将采取一种比赛的形式,比一比,看一看,谁学得好,谁学得快。

  老师将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大组,每个大组就是一个代表队。在下面的学*中,我们将进行三个环节,每个环节中获胜的代表队将获得一面小红旗,得小红旗多的代表队就是最后大赢家。(老师出示准备好的图表)

  1、抢答题

  首先,请大家听老师范读一遍课文,在听的时候请大家注意老师的停顿节奏,并借助课文的注释和作者的有关知识初步的理解本首词的内容。听完之后,请大家抢答下面的问题。注意,除了回答问题之外,还要从课文中找出答题的根据。

  ①老师配乐范读

  ②学生抢答

  题目:本首词的作者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著名的女词人,婉约派的代表)这首词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词人的一次郊游)这件事是发生在词人写作的当天吗?(不是,“常记”)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季节?(夏天,“藕花深处”)她是一个人去的吗?(不是,“争渡”)为什么要争渡?(“误入藕花深处”)为什么会误入?(“沉醉”)既误入,慢慢划出来不行吗?(不行,因为“日暮”)为什么词人会常想起这件事呢?(有趣,值得回味)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③答题最多且正确率最高的队为胜利者,为该队加上小红旗。

  2、必答题

  ①一次郊游之后,在回家的路上,由于沉醉其中,小船走错了路,直到了荷塘的深处才发觉。尽管这景色迷人,还是急着寻找归路。怎么渡怎么渡的声音在静夜里格外清越,惊动了栖息的沙鸥白鹭,鸣叫起来,扑腾腾飞起来,这时,人声,鸟声,水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一个情趣横生的意境。请大家闭上眼睛,在脑海里想象一下,夕阳的余晖,清清的池塘,娇美的荷花,惊飞的鸥鹭,争渡的船只……这幅画面美不美?(美!)原来词人在我们面前展现的是这样一幅美妙的画面,可惜,我们却不能亲眼目睹。同学们,你们愿不愿意为老师弥补这个遗憾呢?(愿意!)好,请大家拿出你们的纸和笔,将这幅美丽的画面画出来,展现给大家看。(配乐范读)

  请每个代表队的的同学共同讨论完成。画的时候,请注意词中所提及的事物。(学生作画,教师指点)

  学生完成画后,由学生自由进行评论,并选出最好的图画,为该代表队加上小红旗。

  (对画的评价应紧扣词的内容,并讲究画面的美感。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图画)

  ②在完成了以上的环境之后,同学们对本首词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了解了,下面我们要完成的是对本首词的当堂背诵。

  在这个环节,老师限时三分钟,请每位同学背诵本首词,在背的时候注意节奏和停顿,并在背诵中再一次体会作者的感情。老师会随机的在每队抽一位同学代表本队背诵。

  (学生背诵)

  教师抽背,并请同学们从熟练程度,背诵技巧,感情投入等方面评价,评选出胜利者,并为该代表队加上小红旗。

  3、选答题

  (选择回答该题的队,答对加一面旗。答错扣两面旗,由一位同学主答,可有一次补充机会。)

  古人说:诗言志。意思就是写诗歌的目的是为了表达某种意愿或心境。那么,在这首词中,作者描绘了这么一种美妙的场景,表达了她的什么意愿呢?

  (学生回答以后教师明确:表达了作者郊游以后无限愉悦的心境,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教师板书)

  (四)小结

  同学们,现在我们的学*目标已经全部完成,我们的比赛也到此结束。其实今天的胜负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在竞赛中学到了知识,还体会到了合作的乐趣。我相信,只要大家拥有象今天一样积极进取的精神,永远保持着一颗热爱生活的心,那我们每个人都会成为生活中的大赢家!

  如梦令李清照课件 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背诵这首词。

  3、理解这首词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了解有关词的知识,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

  教学重、难点及关键点:

  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背诵这首词。

  2、理解词意。

  难点: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

  关键点:读词,读中感悟,理解这首词。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你们好,今天老师请你们观赏一幅画。(出示课件)

  2、你们看到了些什么?(学生自由描绘。)

  3、师:同学们,这是描绘什么景色的图画?(学生发言)

  4、板书课题:9、如梦令,齐读课题。(指导朗读后鼻音“令”)

  5、介绍“词”。(课件出示)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可以配上乐曲歌唱。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又叫做长短句,词有词牌名,而诗歌没有。最初的词,是歌词,是按照一定的曲谱填写的。曲谱又称词牌。

  《如梦令》就是词牌。词牌之下,一般另有题目,但这首《如梦令》只有词牌没有题目。

  6、引导回忆学过的词《清*乐·村居》。

  二、初读课文,简介作者

  1、简介李清照。(课件出示)

  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山东济南人。我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女词人。以词的创作成就最高。宋词有“婉约”、“豪放”两大派,她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是中华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 》《漱玉词》等作品。

  过渡:这首《如梦令》就是出自《漱玉词》,我们来看看李清照在这首词里写了什么样的风景,下面请大家自读这首词。

  2、自读课文,提出要求(课件出示):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想想:这首词主要写了什么?

  学生自学课文内容,教师巡视指导,与个别学生交流。

  3、 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和词语。(课件出示)

  藕花 溪亭 沉醉

  兴尽 误入 争渡

  惊起 一滩 鸥鹭

  a、指名认读。及时正音。

  b、重点指导“兴”读第四声,“亭、争、惊”是后鼻音,“藕”字写法。

  (2)朗读这首词。(课件出示)

  如梦令

  【南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自读,指名读,范读,齐读等。)

  三、再读课文,读懂内容

  过渡:同学们,我们不仅要读通词,更要读懂词。接下来,请同学们用心地读,细细地想,试着用我们以前用过的方法,明白词的大概意思。

  1、学生自学,同桌交流。

  2、问题提示:(课件出示)

  (1)这首词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2)这件事是发生在写作的当天吗?

  (3)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季节?

  (4)她是一个人去的吗?为什么要争渡呢?

  (5)为什么会“误入”?既然误入,慢慢划出来不行吗?

  (6)为什么词人会常想起这件事呢?

  3、师:你读懂了那一句?说一说它的意思。

  交流:一句一句地说意思,再整首词说。

  4、师小结词意。

  5、齐读这首词。


《如梦令》教学设计范本10份(扩展8)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学设计(精选五篇)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学设计 1

  一、导入

  1、人称“千古第一才女”,创“易安体”的李清照

  记忆课下文学常识

  2、介绍李清照的生*

  南渡前多写悠闲生活,韵调优美

  南渡后多怀乡忆旧,情调忧伤

  二、理解意涵

  1、朗读这首词,说说这首词中出现了哪些人物、场景、对白?

  人物:主仆两人

  场景:春雨后的屋中

  对白:“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2、结合杜甫《三绝句》:“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联系下文,说说李清照昨夜纵酒的缘由可能是什么?

  不忍见花被吹落

  3、李清照醒后第一件事是什么?

  了解经历风雨后,庭院之中的海棠情况如何

  4、既然如此关切,念念不忘,李清照为什么不自己去看海棠究竟如何了?“试”体现出她怎样的心理?

  很关切,又不敢于、忍心面对

  5、从“却道”的“却”字,你能品读出诗人怎样的心绪?

  她心中早已知晓海棠花的境况

  对侍女粗心的不悦

  6、“知否,知否?”怎样朗读才符合诗人当时真实的情感?

  对侍女的粗心的嗔怪

  自己的心境无人理解的无奈

  7、“绿肥红瘦”写出了什么?诗人的用字有什么高妙之处?

  写出海棠花经历一夜风雨后可能的景象。仅仅四字就形象可感。

  用拟人的手法,更凸显诗人的爱花惜春之情

  8、作为一名女子,诗人的惜春其实还有怎样的一层含义?

  惜青春时光的短暂易逝

  三、朗读与总结

  1、理解女诗人惜春之后更为细腻的心绪后,带着这一份理解,再回过头来看前文,你对李清照之前的回避、躲闪、不忍有了怎样的认识?

  2、在跟深切的理解诗人内心曲折深藏的情感后,再一次朗读诗歌,在朗读过程中重读并重点感受以下字词:“试”“却道”“知否,知否?”“应是”。读出诗人内心复杂幽微的情感波澜。

  3、归;纳语言风格——言浅意深,含蓄曲折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背诵这首词。

  2、理解这首词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有关词的知识,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教学重、难点及关键点:

  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背诵这首词。

  2、理解词意。

  难点:

  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人(今山东),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李清照与丈夫为逃避战乱来到江南,不久丈夫病逝,词人展转于杭州,越州(今绍兴),金华一带,在孤苦生活中度过了晚年,但她一直关心国家大事,也从未停止过文学创作。

  李清照擅长写词,前期以抒发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写得曲折,含蓄,韵味深长,形象鲜明。后期的词和前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使她精神痛苦,所以词风也充满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感怀旧,悼亡之情。

  李清照是南北宋之交的词作大家。其词的内容虽然没有摆脱爱情与离愁别恨的传统范围,但在南渡后,她的词更多的表现出对国家,人民和个人的深沉伤感,她的词对女性内心世界的严肃而深刻的描绘,于委婉细腻中一洗以往词作的妩媚不实的气氛,给词坛带来清高的意趣,淡远的情怀,空》,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二.词文赏析:

  1.“昨夜雨疏风骤”中的“疏”字应解为“疏狂”,侧重于“狂”字。

  2.结合杜甫《三绝句》诗句“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说说女主人公昨夜饮酒过量(睡醒了还有残酒),到底是为什么?

  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

  3.尽管饮酒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是什么?院中的海棠经过一夜的狂风骤雨,现在怎么样了。

  4.女主人公为什么不自己去看看,却问卷帘人?“试问”的“试”字反映了怎样的心理?

  女主人公昨夜就已知道,经过风雨之后,今朝的海棠定是落红满径了。之所以试问,不是真有疑问,而是自己不忍亲见落花的悲惨,一个“试”字,将这种复杂的心理委婉地传达出来。贴切入微,曲折有致。

  5.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却道”有丰富的内涵,请同学们说说看。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

  6.“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肥红瘦”,形容绿叶繁茂、红花萎谢的情景。“应是”也包含着女主公复杂的心理,你能替她就出来吗?

  你哪里懂得,娇嫩的海棠花怎么能经得起狂风骤雨呀。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

  7.“绿肥红瘦”历来为人称道,说说好在哪些方面?“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本来**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吗?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称:“此语甚新。”《草堂诗余别录》评:“结句尤为委曲精工,含蓄无穷意焉。”

  8.词人为什么这么惜花?

  惜花实际上是惜春,惜自己如花的青春年华。

  三.板书设计:

  雨疏风骤→借酒消愁→怕见落花→绿肥红瘦。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学设计 3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学*,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3、初步了解学*古词的方法。迁移运用,提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4、学*古诗词兴趣,培养古诗词热爱激发学生

  二、教学重点:

  品读字词,想象词境,并能试着用优美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想象词描绘的意境,领会词人“沉醉”的心情。

  2、了解古词的学*方法,迁移运用。

  四、教具准备:课文、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创设情境,营造学诗歌的氛围,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

  1、师:同学们,春天到来,又是郊外踏青的好时节。你有没有和爸爸妈妈一起去郊外游玩过?你去了哪里?景色如何?心情怎样?在这春光明媚的日子里,看到那迷人的江南美景,你想到了哪首词?(点名)(课件,音乐)

  1、忆江南

  师:掌声送给她!

  2、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夏天,我们来到美丽的西子湖畔,诗人苏轼留下了这样的诗篇:

  3、山行

  秋天,人们喜欢登高远游,这满山的红叶,我们又想到了

  4、梅花

  冬天,我们一起去郊外踏雪寻梅,墙角数枝梅——

  师:多美的诗句啊!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无数文人墨客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名篇佳作,难怪有作家说道——(课件出示于丹与叶延滨的话)看了这两段话,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同学们,做好上课的准备了吗?上课!

  二、正式上课:

  师:我们今天来学一首关于郊游的古词(板书:古词)——如梦令(板书:如梦令)通过预*你们知道了什么?

  预设:作者是(板书:【宋】 李清照)如梦令是词牌名,是用来吟唱的,又叫曲子词,每一种词牌名都有固定的字数、格式和韵律。她是一位著名的女词人。有“词国女皇”之称。

  三、多重诵读,感知词之味道

  (一)自主学*,读“通”本词

  师:现在请大家自由地读读这首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生自由诵读)

  评价:字正腔圆!你把生字“藕”和多音字“兴”读准了,(出示课件:藕花和多音字兴)老师想问问你们为什么“兴”在这里读第四声?(高兴、兴致)(课件)是的,兴表示“兴致”的意思所以读第四声。哪位同学再来读读?

  (二)师生合作读

  1、小结:同学们,古词是用来吟唱的,(板书:吟)除了读准音,还要注意好词句的节奏和停顿,这样就能读出词的味道,我们一起来合作吟一吟。(师读前两个字)

  3、小组赛读:同学们吟得真好,带着这样的节奏,我们小组来赛一赛,大家可以任意选择一种吟诵方式,看看哪个小组吟得好。

  4、展示。

  四、读懂词的大意,抓住关键字瘦读全词。

  1、 同学们,光读通读顺还不够,我们还要读懂它,大家可以在下面注释的帮助下,读懂词的大概意思,找一找最能表达作者心理感受的那个字,在组里和同学讨论讨论。(随机板书学生的答案)

  生:醉、梦、记、暮、兴。

  2、各组代表分别说出自己的理由。

  3、总结:刚才大家通过学*,找到了自己认为最能表达词意的关键字,来帮助我们理解古词的内容,这是古词学*的第二步:把整首词凝成一个字或词。(板书:凝)但是,哪个字最能表达作者的心境呢?让我们走进这首词,走进李清照的内心世界。

  五、想象画面,感悟词之意境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边听边想,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哪几幅画面?(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1、哪一幅画面让你的印象最深?(请三个同学)谁也喜欢这样的画面,再来说一说?还有谁也喜欢这样的画面?

  2、出示溪亭日暮图

  ①这就是美丽的溪亭日暮图,你能读一读这美丽的画面吗?

  评价:说的好,读的美,还有哪位同学喜欢这样的画面?你来读一读。

  ②同学们真了不起,读着词语,能想象出这样的画面,这就是“品词”。(板书:品)

  ③再读“溪亭日暮”: 好一个溪亭日暮,夕阳晚霞,物我两忘,难怪作者“沉醉——不知归路”。让我们带着这份醉意来读这两句,一定更有味道。

  3、还有谁想到了不同的画面?(哦,你看到了藕花深处的迷人风景)李清照,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李清照,你还看到了什么?你闻一闻,闻到了——

  ①现在我们跟随李清照一起走进那个清香四溢、色彩缤纷、幽静而神秘的世界,谁来读一读这样的美景?(指名读)

  ②难怪词人迷醉其中呢?你再来读一读。同学们,让我们深吸一口藕花的香气,一起来读读——

  ③你觉得哪一个字最能说明诗人又一次醉了?(误)能用一个词来代替这个“误”字吗?(不知不觉、情不自禁)

  真是景不醉人——人自醉。带着这份醉意,再来读读这一句。

  4、还有怎样的画面呢?(惊起鸥鹭)(出示图) A怎么划船?(争着、用力)

  师:关于“争渡”的注解历来有两种观点:

  (1)以《唐诗、宋词、元曲三百首》为主的一方观点认为,“争渡”的意思是“奋力划啊,抢着划啊”

  (2)以《唐宋词鉴赏词典》为主的一方观点认为,“争渡”的意思是“怎么划啊,怎么划啊”

  师:再读读这两句,考虑一下,你认为是哪一种意思呢?或者你有更新的想法吗?

  生1:

  ①她着急回家,就抢着划;(你抢着划一划)

  ②小组“争渡”读出抢着划的感觉。(做动作)

  师:此时此刻,老师也有了作诗的雅兴,真是“一群诗人争船渡,一滩鸥鹭上青天”那情景该多么壮观啊!谁来读一读。

  ③此时此刻,词人的心情是多么的(指名说)开心、激动。(激动地读一读)

  ④生2;她喝醉了酒,就不知道怎么划了(你把那种不知道怎么办的感觉读出来) 迷迷糊糊中,呼啦啦鸥鹭飞起,你会有什么感受(惊讶、惊喜) (惊喜地读一读) 这个“惊”字,既惊飞了鸥鹭,又惊喜了词人。写得多好啊。同学们,带着惊喜与兴奋,读一读这两句吧!

  师:同学们的理解都很有道理,难怪那些诗词专家们都一直争论不休呢。不管是“抢着划”还是“怎么划”,李清照的心情都是——快乐(快乐地读一读)

  5、面对如此良辰美景,假如你是李清照,你会和朋友们干些什么?(饮酒、作诗、赏景、聊天┅┅)

  6、总结:

  学到这儿,谁来说说最能表达词意的是哪个字呢?(醉)(擦掉别的字)李清照,你沉醉的仅仅只是酒吗?(说到了酒)还有什么?沉醉于景吗?沉醉的还有什么?——心(快乐美好的心情)(板书:酒、景、心)在这份美好的醉意当中,老师也写下了这一首如梦令,伴随着音乐,我们一起沉醉地读一读。(音乐起,再读全词)

  六、回归整体,熟读成诵。

  就让我们沉醉在这幅流动的画里,一起背诵这首词吧!每个小组自由选择,待会你们可以看画面、可以听音乐、可以做动作,甚至可以唱一唱。开始吧!(还有不一样的形式吗?)

  七、拓展读词,感悟词之情韵

  1、大家诵得韵味十足,谁来说说你怎样学*这首古词?让我们用同样的方法,再学一首同样词牌名,同一位作者的词。(先吟、再凝、最后品一品)

  2、要吟出词的节奏,读懂意思,把整首词凝成一个字或词,品出李清照怎样的心境?

  3、小组展示自学成果。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学设计 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认读“藕”,有感情读词,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背诵这首词,能品味词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探究阅读,通过一个“醉”体会诗词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品味诗词,感受古诗词的凝练、含蓄。从而热爱中国传统文学。

  二、教学重难点:

  品味诗词意境,感受李清照无忧无虑的生活,溪游醉归的欢乐。

  三、教学流程:

  一、了解有关词的基本知识

  1.你们学过哪些词?

  你能说说词和诗有什么不一样么?

  诗每句字数一样,而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又称长短句。词可配乐演唱。

  2、出示《如梦令》。

  李清照介绍:李清照童年生活在趵突泉边,大明湖畔,官宦之家,一生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那是她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人到中年,宋朝与金兵作战,节节败退,于是李清照搬到江南,丈夫后来也去世了。晚年非常孤独寂寞。今天学的这首词是她年轻时写的。

  这首词的题目是?

  “如梦令”是词牌名。同一词牌可以填许多不同内容的词,有的词有题目,有的词则没有题目,没有题目的,我们为了区分,往往以词的第一句作为题目,如这首《如梦令》,我们就记作《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二、初读课文,领悟大意

  1、自己放声朗读,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读通顺、读正确。

  2、检查朗读情况

  指名读;指导“兴”(评价:读得准、读得通顺,有节奏感。把词牌名放在前面读。节奏感很好,你心里、眼里仿佛浮现出一幅幅画面,用力的想,让我们把画面看清楚。)

  读词时要能把词读到脸上,范读。老师要看大家表情,读的时候要仿佛看到词描绘的情景。配乐读(可以用一个词形容:惟妙惟肖。仿佛你的眼中、脑海中浮现出一幕幕生动的画面。)

  3、同学们,读词,读通,读顺还不算,还要读懂它。接下来,请大家把这首词的大概意思读明白了,请你轻轻地读,再用自己的话轻轻地说,看看能不能把话说顺了,说通了,说明白了。好不好?开始吧!

  4、交流自学

  学生开始交流自己的所学,老师相机进行评价补充。

  重点指导“一滩”、“兴尽”等词语的理解。

  “醉”什么意思?在古代的时候,很多的文人都喜欢喝酒。李白就被称为——酒仙!一喝酒啊,诗兴大发,酒助诗兴,诗从酒出,所以有“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说法,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李清照虽然是女子,但她也很喜欢喝酒,所以说这里“沉醉”之“醉”既是陶醉又是酒醉。

  三、品读悟情

  1、经同学们这么一联想补充,这首由30几个字组成的高度凝练概括的词立刻丰满具体起来了,我们的眼前似乎出现了那么多美的画面。如果把我们刚才说的话,都写下来,这篇文章长不长啊?但是你看这首词,它只有多少字?是的,三十三个字就把这次郊游的经历写清楚了。你看,古诗词,就是这样的凝练含蓄。

  到底是怎样的美景让诗人陶醉呢?古诗词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大家再轻轻地读读词,看看可以从哪些词语当中读懂这个“醉”字呢?

  2、组织交流。

  (一)画面1:“溪亭日暮”

  1、“溪亭日暮”,让你想起怎样的画面来了?说说湖边的景色。---读句

  2、图画,师描述: “黄昏时候,太阳慢慢地从山的后边落下去了,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处的山,*处的水,还有小亭子,都笼罩在晚霞的余辉当中。水面上波光粼粼的,使我们想起这样的诗句来“一道残阳扑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样的情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让我们把这种美通过朗读传递出来。

  3、在那样的地方,那样的时候,词人和她的朋友们会在溪边的亭子里干什么?用“我看到了……听到了……闻到……”的句式说一说。

  眼睛里看的是美景,嘴里品的是美酒和佳肴,鼻子里还可能会闻到阵阵的荷花的香味、酒香味,那可真是全身心的享受啊!这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啊,我们再读这两句,让我们也深深地陶醉一次。

  (二)画面2:藕花深处

  除了这个溪亭日暮让你想起了这么美丽的画面之外,还有哪个词也让你想起了美丽的画面了?

  那又是怎样的一片荷塘啊?(诗句)

  这个时候啊,已经是黄昏了,一切都变得朦朦胧胧,“藕花深处”,那是一个清香四溢、幽静而神秘的世界。我想这个时候他们肯定是更加陶醉了。来,请读读第三句、第四句。

  (三)画面3:争渡图

  你听到了什么?(听到了鸥鹭的声音、听到了划浆的声音、听到了诗人的笑声、听到了争吵的声音……)

  仔细看——看到了什么?(鸥鹭飞起来了。)多不多?声音响不响?(惊、一滩)这个时候把栖息着的鸥鹭一下子惊飞起来。“扑拉拉”一声,一群鸥鹭冲破夜幕,飞上蓝天,那情景该多么壮观啊!谁来读一读这两句?

  惊、除了写鸥鹭受到惊吓,它还向我们传递了词人当时怎样的心情?(惊喜)师指导朗读。

  (四)一幅流动的画

  刚才我们边读边想象,读出了那么多美的画面,有“溪亭日暮”,还有“藕花深处”,还有“一滩鸥鹭”。其实整首词就是一幅流动的画。你们看,因为是观赏“溪亭日暮”陶醉了,所以才会误入“藕花深处”,因为是误入“藕花深处”,所以才会惊起“一滩鸥鹭”。来,一起读整首词。一边读一边想像这幅活动的画。

  词人深深地醉了,她陶醉在(美酒、美景、美丽的意外中)。我们再从文字背后找一找她深深陶醉的原因吧。(学生读李清照早期生活的资料。)

  让我们也跟她一起深深地陶醉一次。读出浓浓的醉意来好吗?这样难忘的郊游经历她能忘得了吗?这样身心释放的快乐能忘得了吗?所以啊,她是牢牢地记得,经常地回忆。所以这首词一开篇就说“常记”。

  词人因乐而酒,因酒而醉。那你觉得这个时候她喝的是什么酒啊?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学设计 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诵读、赏析、感悟,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诵读导入,诵读品悟,学法指导,学以致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品内涵,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如何阅读诗词。

  三、教学难点:

  经典词句的赏析。

  四、教学方法:

  诵读、合作探究、赏析

  五、教学过程:

  诵读导入:

  同学们,先请听老师背诵一首词,会的同学可以跟老师一起背诵:“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有没有同学知道,这是谁的作品?对,这是李清照的《如梦令》。这首词刻画了一位活泼可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青年女子形象,表现了她纯美的内心世界和高雅的生活情趣。同学们,李清照还有一首《如梦令》,跟我们刚才背诵的这一首一起被称为她前期词作的“两颗罕见的明珠”。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学*她的另外一首《如梦令》,并以此为例,来学*如何阅读鉴赏诗词。请同学们打开第29课,第四首。(板书课题,指出:如梦令,词牌名。并用课件打出课题)

  学*目标:(课件展示)

  通过诵读、理解、赏析、感悟,掌握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提高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学*环节:

  (课件展示)

  一、走进作者

  二、作品诵读

  三、作品赏析(知内容、悟情感、品词句)

  四、中考链接

  教学过程:

  一、走*作者

  请同学介绍一下李清照,了解多少说多少。(提问一个同学)

  课件展示:走*作者: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婉约派代表。号易安居士,济南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年生活优越,和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公元1127年,金兵入侵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之词,前期多写悠闲生活,清新明丽,意境优美;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伤感,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二、作品诵读

  1、齐读全词,初步感知。

  凭感觉,我们应以一种怎样的感情基调来朗读这首词呢?(欢快的,悲哀的,还是一种淡淡的忧愁呢?)

  2、好,让我们来听一遍课文的录音范读。

  3、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一遍。

  4、找一位同学读一遍。(老师做简单评价:读音、节奏、感情等方面)

  5、请同学们再齐读一遍课文。

  (过渡: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三个环节:作品赏析)

  三、作品赏析

  1、知内容

  请结合课下注释或学*资料,理解词的内容。等一下,我请一位同学说一说。

  找一位同学说词的大意,老师补充说一遍。

  (小结:昨天一夜暴风骤雨。深睡了一夜觉,醒来还残留着一点醉意。问卷帘子的侍女,外面有什么变化,她说海棠花依旧绽放。我说,你知道吗?知道吗?那海棠应当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这首小令,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那么,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感?)

  2、悟情感

  课件展示题目,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感?结合诗词说说你的理解。

  让学生略加思考,找学生谈一谈。老师明确,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小结:同学们,词中一问一答,问得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自问自答,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一番景象,两般心情,个中情致,耐人寻味。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明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发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伤春之情表达得委婉含蓄却又淋漓尽致,摇曳多姿。

  过渡:同学们,这首小令,是李清照奠定“才女”地位之作,轰动朝野。历代评论家对它总是津津乐道,此词寥寥数语却足以名垂千古。古代评论家们大多专注于词中新颖巧致的造语,尤其对"绿肥红瘦"一语推崇备至。此四字被誉为“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令世人叹为观止。传说她的丈夫赵明诚为之相思。那么,“绿肥红瘦”到底妙在何处?请大家认真品味一下,说说你的看法。

  3、品词句

  课件展示题目,该词是李清照的一首惊世之作,其中“绿肥红瘦”尤其为人称道,请谈谈它的妙处。(先自主思考,再小组交流。)

  找两位学生谈看法,请其他同学评价他们的看法谁的比较好。

  课件展示参考答案:“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叶子茂盛,“瘦”形容花的凋谢,是两种状态的对比。作者运用借代和拟人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暮春风雨后花叶的神采。

  技法指导:解答“精练词语在诗歌中所起的作用”这类题的答题步骤:

  第一、把词语放在句中作具体解释。

  第二、看这个词语有没有用到什么修辞手法以及其它的表达技巧。

  第三、用一些描述性的术语,如精练传神、绘声绘色、生动形象等,回答它这样用有什么作用或表达效果。如: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加强了语言的气势,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

  总之:先说词在句中的意思,再说技巧、修辞及表达效果。

  请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试着背诵全词。

  (小结:同学们,我们赏析了诗词,初步掌握了赏析的方法,接下来,同学们小试牛刀。)

  四、中考链接

  课件展示题目:

  一、2006年浙江省丽水市

  阅读李清照的《如梦令》,回答问题。(4分)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①作品巧妙地运用对话方式,揭示出暮春时节自然变化,其中“”一语,新颖传神,成为“暮春”景象的代用语。

  ②这首词是作者青年时写的,表现了词人的心情。

  参考答案略

  二、2009年贵州省遵义市初中毕业统一考试

  如梦令李清照(6分)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首句“昨夜雨疏风骤”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3分)

  2、作者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怎样的感情?(3分)

  参考答案略

  三、1996年统考试题

  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3分)(D)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参考答案略

  课堂总结:

  本堂课我们通过四个环节学*了李清照的这首妙语天成、凄婉而又含蓄的千古绝唱,了解了诗词鉴赏的一般方法,希望同学们能举一反三,在今后的诗词阅读中有所提高。

  课后作业:

  请大家运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写“雨疏风骤”与“绿肥红瘦”的景象。(要求:至少运用一个比喻句或是一个拟人句。)

相关词条